A Short Summary of Chinese AI Global Expansion

发表于 2024年10月3日
在 GitHub 上更新

15 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在明朝初期领导了七次著名的远洋航行,史称“郑和下西洋”。他的航程穿越东南亚、中东,最终到达非洲。这是中国通过外交手段与海外建立贸易关系,并探索海外机遇的壮举。“出海”一词自此具有了特殊的全球化意义。

600 年后,中国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从全球制造中心转变为信息通信技术、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导者。到 2024 年,中国企业加速了海外扩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根据非凡产研 6 月份的报告,在全球 1500 家活跃的 AI 公司中,751 家位于中国,其中 103 家已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展。许多人将此视为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体现。也有观点认为,由于国内市场日益饱和且竞争激烈,出海可能已成为这些公司唯一可行的选择。

谁在出海?

首先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公司,不出所料,是中国的科技巨头。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公司在扩展海外时,重点放在云计算和 AI 基础设施上。2024 年 3 月,腾讯云与沙特阿拉伯领先的电信公司 Etihad Etisalat (Mobily) 合作,启动了“Go Saudi”项目,旨在推动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数字化转型,作为其 2030 愿景战略的一部分。同年 5 月,华为在北非推出了 Galaxy AI,作为促进数字智能化转型的更大计划的一部分。此举是华为五年内计划在该地区投资 4.3 亿美元以加速智能化转型的一部分。同月,阿里巴巴宣布将在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墨西哥建设数据中心,并推出国际版的大模型服务平台“百炼”(Model Studio)。

这些科技巨头将其海外战略重点放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这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数字丝绸之路政策相契合。在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下,选择中文使用广泛的东南亚、新兴市场中东以及长期盟友非洲,似乎是更具战略性的选择。

被称为“应用工厂”的字节跳动则选择了熟悉的西方 B2C 市场,仅在七个月内就推出了 11 款海外应用。2020 年推出的 CapCut,在 2022 年发布了其付费版本 CapCut Pro,并在 2024 年初整合了 AI 功能,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月活跃用户超过 3 亿。根据 Sensor Tower 数据,截至 2024 年 7 月,CapCut 的移动应用累计收入已达 1.25 亿美元。

尽管仍处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初创企业也渴望加入海外扩展的行列。一些中国 AI 独角兽企业采用了一种“模型 + 应用”的策略。由于训练模型的成本高昂,一些初创企业已经将重点从更新基础模型转向有盈利可能的应用和场景探索。对于依赖融资的初创企业来说,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下,出海已成为必要选择。许多早期出海的公司选择了西方 To-C 市场,推出了基于各自模型的生产力、创意和陪伴应用。例如,中国 AI “六小龙” (零一万物、百川智能、智谱 AI、月之暗面、MiniMax 和 阶跃星辰。 DeepSeek 和 面壁智能也曾被列入该名单中)的应用,“MiniMax”的“Talkie”和零一万物的“PopAI”已获得数百万用户,并实现了盈利。

为什么要出海?

国内市场竞争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和庞大的技术开发者群体,没人愿意在 AI 热潮中掉队。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涌入这个领域,AI 技术迅速发展,但应用落地和用户增长却较为缓慢。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初创公司,都面临巨大压力。

在 2023 年 10 月到 2024 年 9 月期间,中国发布了 238 个大语言模型。在一年多的激烈竞争后,它们进入了整合阶段。2024 年 5 月,由 AI 初创企业DeepSeek 引发的价格战进一步加剧了压力,该公司通过架构创新显著降低了模型推理成本。随着这一宣布,字节跳动、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等主要公司迅速跟进并下调了价格,甚至将价格降至成本线以下。这场激烈的竞争源于模型之间的技术差异性微弱且产品化速度缓慢。

自 ChatGPT 推出以来至 2024 年 7 月,已有 78,612 家 AI 公司解散或暂停运营(来源:TMTPOST)。竞争之下,行业大洗牌开始,而仍在局内的公司也在不断挖掘利基市场以与其他公司区分开来。同时,垂类大语言模型正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在政府的推动下。2024 年 3 月 5 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AI+”战略,推动 AI 在各个行业中的渗透。到 2024 年 7 月,向中国网络空间管理局 (CAC) 注册的 AI 模型数量已超过 197 个,其中近 70% 是行业专用的大语言模型,主要集中在金融、医疗和教育等领域。随着 AI 在垂直行业中的快速整合,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垂直领域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关键领域。

在以上列举的情况下,出海似乎成为了企业的一条出路。

政策与投资环境的压力

政府不仅在鼓励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在加强对其监管。2024 年 3 月至 9 月期间,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监管政策,特别是关于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和内容标识的规定。

  • 2024 年 3 月 5 日: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TC260) 发布了一份技术文件,概述了生成式 AI 服务的基本安全要求。

  • 2024 年 9 月 14 日:中国网络空间管理局 (CAC) 提议了一项新规,要求 AI 生成的内容必须被标识,确保用户可以轻松分辨内容是由人还是由机器生成的。

监管对于任何新兴行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会增加公司的合规成本,这对于中小企业有着一定的压力。前微软工程师邵猛评论道:“更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对 To-C 团队,可能会推动更多公司将产品和团队选择出海。”

除了政策压力外,与 ChatGPT 刚推出时的 AI 热潮相比,过去 6 个月里的投资环境充满挑战。到 2024 年中期,中国 AI 初创企业通过 372 轮融资筹集了约 44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的峰值 249 亿美元大幅下降。

image/png

海外市场——中国 AI 企业的希望之地

与国内市场相比,某些海外市场的显著特点是更强的支付意愿以及相对稳定的商业环境。通过提出符合当地需求的创新 AI 解决方案,例如数字人直播这样的创新正在打入东南亚电商直播行业,这可以帮助中国 AI 企业在当地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对于企业或政府客户而言,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已成为中国 AI 企业的首选。这些地区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早期阶段,与西方市场相比,这些地区的竞争较少,增长潜力更大,准入门槛更低。中国 AI 科技巨头通过利用其技术优势、成本效益结构和政府支持,扩大了在这些市场的份额。

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

本地化

监管本地化:出海时,中国 AI 公司必须应对全球范围内多样化的数据隐私、安全和伦理法规,这甚至比其商业模式的实施更为重要。以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为例,中国公司需要调整其 AI 模型以符合

欧盟的“隐私设计原则”,其中数据保护是 AI 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

技术本地化:尽管 AI 技术发展迅速,但仍没有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案。在基础设施较弱的新兴市场,公司需要调整其产品以适应网络条件、数据存储和算法适应性。与此同时,在发达市场,公司需要符合行业标准,如数据本地化和 ISO 认证等。

提升国际影响力

尽管中国 AI 迅速发展,但中国 AI 企业在海外市场尚未获得足够的认知度。在 Hugging Face Hub 上发布开源项目已成为提升全球知名度的有效途径。除了提高知名度,这些模型还为全球社区贡献了宝贵的 AI 资源和多样化的多语言解决方案。例如,几乎每一到两周,都会有至少一个来自中国的模型出现在 Hugging Face 的热门模型排行榜上。这些模型包括阿里巴巴的 Qwen 系列,该系列在 Hugging Face 开源 LLM 排行榜 上一直表现出色,被认为是目前全球最好的开放大语言模型之一,支持超过 29 种不同的语言;还有广受开源社区赞誉的 DeepSeek coder,以及智谱 AI 的开源项目 GLM 系列和 CogVideo

通过开源计划,这些项目在国际开源社区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帮助中国项目在全球市场提升了认知度、信任度和竞争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中国公司在海外扩展后往往采用新的品牌名称,或者更愿意以其模型或应用的名称进行推广。Hugging Face 工程师王铁震表示:“中国公司经常为海外产品创造新品牌,甚至为每个国家创建一个新品牌,而西方公司则更喜欢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统一的产品名称。”这种方式有助于它们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缘政治压力。

推广 ESG 战略

“AI for Good” 毫无疑问是探索 AI 更大用途的重要举措,它是一种没有国界的包容性声明。在北京,中国 ESG30 论坛发布了《2024 中国企业全球扩展战略报告》。该报告强调了 ESG 和 AI 作为中国公司融入全球化新阶段的两大支柱的重要性。一些科技巨头已经开始采用绿色能源来推动全球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或者使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来监测野生动物等。AI 应用还与 AI 初创企业和传统行业合作,共同开发绿色技术,例如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这些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产品的可持续性,帮助中国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结论

中国 AI 企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出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扩展策略,更是由于国内严峻的市场环境和看似光明的海外机遇而做出的必要选择。然而,出海并非一定能够成功。在陌生的市场和受众面前,迅速适应当地市场、遵守法规并建立知名度同样充满挑战。

更重要的是,AI 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只有当 AI 公司找到成为 AI 赋能者以重塑行业的契机时,它的真正力量才能得以释放。今天,中国 AI 公司出海很重要,而当它们真正与当地产业整合并为其带来价值时,将是另一个高度。

郑和的“下西洋”是通过国家战略得以实施的,得益于当时强大的经济实力。今天,历史似乎在以不同的背景重演: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国家力量来支持,也需要通过自由市场的动态力量,即竞争和开放交流中驱动创造力和进步。中国的 AI 公司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谢王铁震、程路、邵猛和 Sam Guo 提供的宝贵反馈。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