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 article
stringlengths 0
2.3M
|
---|---|
美國人口史 | 作為一個殖民地,英屬北美的各個省份通常較早的發展城市。
在1880年到1900年間,美國的城市人口比率從28%上升到40%,1920年達到50%,部分是由於歐洲移民的緣故。在1890年後,美國的農村人口由於機器化的普及使得農民的工作被機器取代而移居到城市的影響成垂直下降趨勢。
== 歷史人口與未來人口估算 ==
歷史人口與未來人口估算 歷史人口與未來人口估算
調查年份 人口
1630 4,600
1650 50,400
1670 111,900
1690 210,400
1700 250,900
1720 466,200
1740 905,600
1750 1,170,800
1770 2,148,100
1780 2,780,400
1790 3,929,214
1800 5,308,483
1810 7,239,881
1820 9,638,453
1830 12,866,020
1840 17,069,453
1850 23,191,876
1860 31,443,321
1870 38,558,371
1880 50,189,209
1890 62,979,766
1900 76,212,168
1910 92,228,496
1920 106,021,537
1930 123,202,624
1940 132,164,569
1950 151,325,798
1960 179,323,175
1970 203,211,926
1980 226,545,805
1990 248,709,873
2000 281,421,906
2010 309,162,581
2020 336,031,546
2030 363,811,435
2040 392,172,658
2050 420,080,587
2060 450,505,985
2070 480,568,004
2080 511,442,859
2090 540,405,985
2100 571,440,474
== 亞利桑那州 ==
在1990年代,亞利桑那州的農村人口增長了29%,農村的退休人口增長了43%。
== 科羅拉多州 ==
在1990年代,科羅拉多州的農村勞動人口增長40%,農村的退休人口增長23%。全州的人口增長31%,全州的退休人口增長27%,全州的勞動人口增長31%。
== 佛羅里達州 ==
在1990年代,佛羅里達州的農村人口增長25%,全州的農村退休人口增長28%。總人口增長24%,而退休人口增長19%。
== 伊利諾斯州 ==
在1990年代,伊利諾斯州農村人口增長1%,而芝加哥人口增加12%。
== 堪薩斯州 ==
在1990年代,堪薩斯州的農村人口增長2%,而全州增長9%。
== 明尼蘇達州 ==
在1990年代,明尼蘇達州的人口增長12%。勞動人口增長14%,退休人口增長9%。
== 北達科他州 ==
在1990年代,北達科他州的農村人口減少6%,而全州的人口保持不變。
== 華盛頓州 ==
在1990年代,華盛頓的農村人口增加20%。與此同時,農村勞動人口增加22%,退休人口增加16%。總體而言,有21%的增長,其中勞動人口23%,退休人口15%。
== 參看 ==
*農村遷徙
*田園社會學
== 參考資料 ==
*William Howarth的《美國文化的鄉村生活觀》(The Value of Rural Life in American Culturer)
Category:美國人口史
Category:各國人口史 |
機器語言 | 機器語言()是一種指令集的體-{系}-。這種指令集稱為機器碼(),是電腦的CPU或GPU可直接解讀的資料。
機器碼有時也被稱為原生碼(),這個名詞比較強調某種程式語言或函式庫與執行平臺相關的部份。
== 簡介 ==
機器語言是用二進位制程式碼表示的、計算機能直接識別和執行的一種機器指令的集合。它是計算機的設計者透過計算機的硬體結構賦予計算機的操作功能。機器語言具有靈活、直接執行和速度快等特點。不同種類的計算機其機器語言是不相容的,按某種計算機的機器指令編制的程式不能在另一種計算機上執行。
要用機器語言編寫程式,程式設計人員需首先熟記所用計算機的全部指令程式碼和程式碼的涵義。手程式設計序時,程式設計師要自己處理每條指令和每一資料的儲存分配和輸入輸出,還需記住程式設計過程中每步所使用的工作單元處在何種狀態。這是一件十分繁瑣的工作,編寫程式花費的時間往往是實際執行時間的幾十倍或幾百倍。而且,這樣編寫出的程式完全是0與1的指令程式碼,可讀性差且容易出錯。在現今,除了計算機生產廠家的專業人員外,絕大多數程式設計師已經不再學習機器語言。
* 機器語言是微處理器理解和使用的用於控制它的操作的二進位制程式碼。
* 8086到Pentium的機器語言指令長度可以從1位元組到13位元組。
* 儘管機器語言看似非常複雜,但它是有規律的。
* 現今存在著超過100000種機器語言的指令。
以下是一些範例:
* 指令部份的範例
*# 0000 代表 載入(LOAD)
*# 0001 代表 儲存(STORE)
...
* 暫存器部份的範例
*# 0000 代表暫存器 A
*# 0001 代表暫存器 B
...
* 記憶體部份的範例
*# 000000000000 代表位址為 0 的記憶體
*# 000000000001 代表位址為 1 的記憶體
*# 000000010000 代表位址為 16 的記憶體
*# 100000000000 代表位址為 2^11 的記憶體
* 整合範例
*# 0000,0000,000000010000 代表 LOAD A, 16
*# 0000,0001,000000000001 代表 LOAD B, 1
*# 0001,0001,000000010000 代表 STORE B, 16
*# 0001,0001,000000000001 代表 STORE B, 1
Category:計算機語言 |
澱山湖 | 澱山湖,原名薛澱湖,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面積62平方公里,是太湖水系眾多湖泊中的一個。澱山湖是國家水利風景區,滬上新八景之一。位於商榻地區,是吳淞江(蘇州河)和黃浦江的水源地之一,一部分湖水經漕港向東後向北匯入吳淞江,有些湖水透過攔路港向東南方向匯入黃浦江。湖周圍有周莊、朱家角、東方綠舟、紅樓夢大觀園等景點。周圍的行政區域包括朱家角、西岑、金澤、商榻、錦溪和澱山湖鎮。
澱山湖西臨元蕩(大部分屬江蘇省),南與太浦河相通,東南為黃浦江上游攔路港。陸上南岸為318國道,交通四通八達,從虹橋機場到水上運動場只近半小時車程。澱山湖不僅面積大,相當11.5個西湖。水質清澈,適宜開展水上運動,如賽艇、皮划艇、帆船、帆板、龍舟等,曾為第五屆全國運動會水上運動分會場。
位於攔路港口左岸的關王廟,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已有近500年曆史。寺院面向浩瀚的湖面,端坐於兩棵千年銀杏下。其不遠處即是建於20世紀90年代的報國寺,其為上海玉佛寺下院。
2022年2月10日,澱山湖堤防達標和岸線生態修復工程(一期)動工。
==參考文獻==
Category:蘇州湖泊
Category:江蘇湖泊
Category:上海湖泊 |
勒勒車 | 勒勒車(, 漢文音譯:杭蓋),又稱羅羅車、牛牛車等,是蒙古族使用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搬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行駛時可一輛輛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個婦女或兒童即可駕駛七八輛至數十輛,承擔全部家當的運輸任務。
除普通勒勒車外,蒙古族地區還有一些特製的、專用的勒勒車。如圍有車棚、供人乘坐的轎車;安裝有木櫃,用以貯藏糧食、肉食的庫房車;裝有木槽、牛皮袋或鐵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車等等
Category:畜力車
Category:蒙古族文化
Category:內蒙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蒙古包 | 蒙古包(;)是滿語裡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這類住房形式不限於蒙古族,而是在中亞地區遊牧民族中很常見。古代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的住房。遼國上京的宮城裡的宮帳被稱為斡耳朵,也是一種形式的蒙古包。
漢語中的蒙古包一詞始於清代。“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也稱為穹廬、氈帳或氈包(;;;)等。封演《封氏聞見記·花燭》:“氊帳起自北朝,穹廬之制,請皆不設,惟於堂室中置帳,以紫綾幔為之。”趙守儼《唐代婚姻禮俗考》認為,青廬也是氈制的,“青廬也罷,百子帳也罷,其形制與我們今天所見的蒙古氈帳是差不多的。”
==製造圖解==
Image:Montage d'une yourte murs.jpg|第一步:搭建牆的骨架加上門框
Image:Yurt-construction-1.JPG|第二步:搭建骨架
Image:Yurt-construction-2.JPG|第三步:在屋頂的骨架上加通風口
Image:Yurt-construction-3.JPG|第四步:加上屋頂內側的防水層
Image:Yurt-construction-4.JPG|第五步:在屋頂和牆壁的骨架上蓋上內層的羊毛毯
Image:Yurt-construction-5.JPG|第六步:最後在最外層蓋上布料
==外形結構==
呈圓形,有大也有小,但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網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即可。蒙古包規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先選好地形,鋪好地盤,然後豎立包門、支架編壁、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編壁氈、蒙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掛天窗簾、圍編壁底部圍氈,最後用毛繩勒緊繫牢即可。
==內部結構==
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中央為烹調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鋪滿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是長輩的起居處,東面是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的傢俱主要有木質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其他特點是小、低,佔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折卸時將哈那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遊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的結構、材料等有新的發展。出現了鋼架結構的蒙古包,蒙古包的前後加開了窗戶,使採光和通風效能更好。室內還增加了床、電視機、收音機等各種現代生活用品。
== 圖集 ==
File:郎世寧等萬樹園賜宴圖軸.png|清代皇帝在承德召開宴會時使用的大型蒙古包
File:亜東印畫輯 01 010 "蒙古包の裝飾(蒙古)".jpg|民國初年北京的王府裡的蒙古包
File:亜東印畫輯 01 095 "◇窓を有する蒙古包".jpg|民國初年興安嶺山麓的蒙古包造型的房屋
File:Gorskii_04412u.jpg|土庫曼人婦女在氈包前,1911年攝於中亞
== 注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遊牧察哈爾人的蒙古包。中國內蒙古,1874 年
Category:蒙古族建築
Category: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Category:帳篷
Category: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Category:中亞文化
Category:房屋型別
Category:風土建築
Category:蒙古國文化 |
滿語 | 滿語(),又稱滿洲語,是滿族的民族語言,屬滿-通古斯語系南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一種主賓謂結構的粘著語。
滿語是滿族的民族語,清代滿語被稱為清語、國語,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上諭〉:「若我愛新覺羅姓之祭神,則自大內以至王公之家,皆以祝辭為重。但昔時司祝之人俱生於本處,幼習國語,凡祭神祭天背鐙獻神報祭求福,及以麫豬祭天去祟祭田苗神祭馬神,無不斟酌事體,編為吉祥之語以禱祝之。厥後司祝者,國語俱由學而能,互相授受,扵贊祝之原字原音,漸致淆舛。」,因而留下了數量龐大的滿文文獻。早期的清代文書全部使用滿文書寫,入關前後以使用滿漢雙文為主,因為與其他民族交流頻繁,滿語中有大量蒙古語和漢語的藉詞,同時也有一部分詞彙借入其他語言。至清朝中後期起,滿人開始大量與漢人通婚並重度漢化,只會說漢語官話,滿語開始逐漸式微;至辛亥革命後滿語及滿族文化更被打壓排擠,大部份倖存的滿人均自行漢化隱姓埋名並不再使用滿語,滿語淪落至如今滅絕邊緣的境地。今日滿語的母語使用者總數在五十人左右,大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的三家子村。滿文在中國國內目前多用於學術和表演用途,因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瀕危語言中危險級別最高的極度危險語言之一。
==滿語源流==
滿語中“滿語”( manju gisun)的寫法。
女真人透過不斷地與周邊各民族融合,最終在十七世紀形成一個新的民族——滿族,滿語也隨之從女真語演化而來。和任何其他語言一樣,滿語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蒙古語、漢語等其他民族語言的影響。
滿語屬滿-通古斯語系滿語支。學者一般認為滿-通古斯語族共有12種語言,主要分佈在中國、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國。中國境內的滿-通古斯語言有滿語、錫伯語、赫哲語、鄂溫克語、鄂倫春語、女真語(已消失),俄羅斯境內有埃文語、埃文基語、涅吉達爾語、奧羅奇語、烏德蓋語、那乃語、烏爾奇語、鄂羅克語。
在清朝的時候,滿語亦稱“清語”、“國語”,子音有25個,其中3個只用於拼寫漢語藉詞。母音有6個,無長短之分,有複母音。有母音和諧律,但不很嚴整,有語音同化現象。具有粘著語的特點。基本語序為主語在前,賓語居中,謂語在後。虛詞較豐富,可靈活表達語法意義。名詞有格,指人名詞有數的變化。動詞有時、態(注意:不同於時態)、體、式、形動和副動等形態變化。
滿語源於金代女真語,但滿語並不等於女真語,兩者關係有如中古英語和近代英語間的關係https://www.sohu.com/a/222264863_115482 金代女真語文與現代滿語文的比較哈斯巴特爾,《女真語與滿語的關係》,《滿語研究》2008年02期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從名詞複數字尾、格字尾的異同看滿洲語與女真語的關係》,《滿語研究》 2006年02期。
== 歷史 ==
滿族由海西女真、建州女真、蒙古、漢等諸多民族融合而成「清代東北滿族“國語騎射”的儲存與衰微」梁志忠 ,滿語消失的最後一瞬《南方週末》2007年7月25日。
女真族到努爾哈赤時,女真文使用幾近消失,大多數女真人講女真語,寫蒙古文,也有少部份人使用漢文。但這造成了軍民識字率極低,十分不利於政令的通行,戰時常貽誤戰機,遠遠滿足不了女真社會發展的需要。
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將蒙古文字借來創制滿文。雖然兩位顧問有反對,努爾哈赤仍然繼續把蒙古文改為無圈點文字(),也稱老滿文(或稱為舊滿文)。這種新文字通行於當時的建州女真,為後金的建立及滿族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後來達海更增補了十二個字頭,並於老滿文字旁邊加以圈點,使滿文更加完善,這種新文字被稱為「新滿文」(),並通行於後金。
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滿文釋出詔、誥等,成為奏報、公文、教學、翻譯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乾隆以前期間滿文奏摺繁多,遠超過單獨的漢語奏摺。其中順治朝及以前多單獨的滿文奏摺,康熙雍正兩朝漢字滿字夾雜類奏摺居多,單獨滿文或單獨漢文均很少。行政院新聞局局版臺業字〇七七五號 莊吉發 雍正朝滿漢合璧奏摺校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初版
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盛京滿洲旗人果爾敏考取筆帖式,到戶部任官。吏部引見時,乾隆帝因筆帖式從事翻譯,以滿語問詢,而他除了背誦履歷以外不能以滿語對話;盛京將軍琳寧寫給乾隆帝的奏摺中也是漢語,可見當時一些滿洲旗人的滿語能力不足。
至少從乾嘉時期起,滿語日益衰微。
清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後,使用滿語的人數達四萬餘人,其中除滿族外,錫伯族、達斡爾族等民族也使用滿語。清軍中的軍令最晚到1878年仍有用滿語者。
===清代滿語研究===
江蘇漢族人沈啟亮著有《清書指南》與《大清全書》等滿語語法書,康熙年間刊行。《大清全書》是清代第一部大型滿漢對照類辭書,頗為難得。其父是清朝海軍軍官,祖父是明朝官員,被叛軍殺害。沈啟亮曾隨清軍平三藩之亂。1677年遷居北京後,他開始學習滿語,並從鑲黃旗旗人那裡學習語法,編寫滿語書籍。他先後將《百家姓》和《千字文》譯為滿語,花了25年時間研究滿語:“予漢人也,且生平篤好清書。”沈啟亮是平民,因此學習滿語純粹出於興趣。大多數漢人對非漢語並不感興趣。
杭州漢族人程明遠協助滿族人舞格壽平編撰了《清文啟蒙》一書。舞格壽平開設了滿語私塾,程明遠參與了課程,並安排了書籍的印刷。
==== 翰林 ====
清代翰林院的漢人要學習滿語。祁韻士(1753~1815)27歲,中舉人;28歲,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此間進修滿文,頗有造詣。他從大學士的滿文件案入手,撰成《皇朝藩部要略》22卷。乾隆七年(1742),27歲的袁枚因散館滿文考試不合格被外調做官。漢族官員需要學習邊疆語言和滿語,以便能編撰有關當地的著作。
翰林院最高階別的漢族學位獲得者必須學習滿語,為期三年,但並非所有漢族文人都必須學習滿語。清末有人指出,很多旗人自己都不懂滿語了,說明滿語在清初是無法強加給全國的。
==== 漢滿翻譯 ====
漢文小說被譯成滿文。旗人會用漢語寫小說。皇太極曾將漢文書籍翻譯成滿文。漢人和滿人曾幫耶穌會士撰寫翻譯滿文漢文書籍。滿文書籍曾在北京出版。
乾隆年間編寫的滿語字典有單語的,也有多語的,如《御製五體清文鑑》。編寫中,一般不直接借用漢語,而是進行仿譯,這體現在滿文翻譯漢文的書名上,康熙年間的滿文書籍標題是漢語的直接音譯。
《御製五體清文鑑》(一說1794)基於《御製四體清文鑑》(1779),增加了維吾爾語。《御製四體清文鑑》來自滿、蒙、漢三語詞典《御製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1780),增加了藏語。後者來自滿漢雙語詞典《御製增訂清文鑑》(1771),以及《御製清文鑑》(1708,滿)。
==現狀==
=== 中國大陸 ===
清王朝中後期滿族人逐漸改用漢語,目前能夠掌握滿文的人已經較少,只有黑龍江省仍有少數鄉鎮的老人和部分語言學專家能使用這種語言。目前在黑龍江哈爾濱的黑龍江大學有滿語研究所。錫伯語有時被認為是滿語的方言,目前生活在新疆的錫伯族人仍舊在進行錫伯文(從滿文改進而來)的教育,並出版有錫伯文的報刊《察布查爾報》。中國的滿族自治地方,機關牌匾、公文抬頭、公章及郵戳等會出現滿文並記。
2005年10月1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滿-通古斯語言研究會(學生社團)註冊成立,同年10月23日第一期義務教育滿語初級班在哈爾濱工程大學開課。同年11月黑龍江大學滿語所趙阿平教授應邀來校作關於滿語言現狀的學術講座。2006年4月9日,第二期義務教育滿語初級班開課。
2006年5月15日,東北農業大學滿語愛好者協會(學生社團)註冊成立。5月27日,開設義務教育滿語初級班第一期。
2008年6月,哈爾濱市阿城區的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將滿語專業列入招生範圍,成為全國唯一在高職院校開設滿語中專專業的學院,首期計劃招生30人。
2009年4月,有媒體報道哈爾濱市香坊區莫力街村小學校在開辦滿語課兩年後,面臨生源不足的情況。如何拯救滿語這一民族文化瑰寶?
2010年6月,東北師範大學開設滿文書法協會,協會會員人數70人,東北師範大學滿文學習班人數32人,同年九月吉林建築工程學院開設滿語班,學生20人,吉林大學學生自發組織滿語班擁有學生80餘人,此外長春市民間與吉林省社科院開設滿語班與滿文讀書會。
2011年6月,截止到目前中國大陸滿語使用人數保守估算2000餘人(不包括錫伯族),其中僅吉林省長春與白山二地就有200餘人通曉滿文。在學習人數已無法估計。
2011年2月,吉林省白山市滿族學堂進行了為期十八天的滿語特訓,為吉林省和遼寧省各個滿族自治地方提供了大量的滿語師資力量。此後每個寒暑假開設特訓班。
2012年9月,滿族線上網站會員在吉林省延吉市開辦公益滿語班。
2012年9月,滿族線上網站會員在天津市開辦公益滿語班。截止到目前,中國大陸北京、瀋陽、長春、哈爾濱、天津、西安、成都等地均有固定開課的滿語學習班。學員人數眾多。
2012年12月,在北京市索倫珠滿語文培訓中心的協助下,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內以學生社團為依託開辦滿語課程。同年年末人大附中滿文社成立後,撫順一中、北大附中等中學也興起相關社團、選修課。
=== 臺灣 ===
臺灣滿族後裔幾無使用滿語。目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莊吉發在政大、臺大開設的滿語課程,他並有出版多本滿語書籍。2004年開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甘德星教授也有開設滿語教學課程。2005年1月,臺灣文史哲出版社重版《清文指要》一書,由張華克校注。國立故宮博物院設有“滿文經典研讀班”,目前由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林士鉉開授。
==語音==
滿語有6個母音音位,19個子音音位。母音分陽、陰、中三性,同性母音互相和諧,子音也有和諧現象,但母音和諧不嚴格。滿文字母在詞頭、詞中、詞尾和單獨書寫時的書寫方式不同。
===子音===
下表列出穆麟德轉寫(太清轉寫)和國際音標。
唇音 齒齦音 舌葉音/硬顎音 軟顎音、小舌音
鼻音 鼻音 m n ng
塞音 及 塞擦音 送氣清音 p t c (q) k
塞音 及 塞擦音 不送氣清音 b d j g
擦音 擦音 f s š (x) h
顫音 顫音 r
近音 近音 w l y
其中軟顎音和小舌音在本族語中不對立(和e、i、u相拼,和a、o、ū (v) 相拼),但在外來語中可以對立(可以和a、o、ū (v)相拼,轉寫作k῾ (kʼ), g῾ (gʼ), h῾ (hʼ))。另有三個外來語子音:ts῾ (c)、dz (z) 和ž (rʼ) 。
===母音===
前 中 後
i u
e ū (v)
a o
a、o、ū (v)是陽性母音,e是陰性母音,i和u是中性母音。
與同屬於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和蒙古語相似,滿語中存在母音和諧現象,即詞幹母音決定詞綴母音,詞幹以a、e、o結尾,則詞綴也以相同母音結尾,例如 (sula-ha = 及物動詞詞幹“, sula-, 遺留,留下” + 一般過去時詞綴”, -ha”), (mute-he = 及物動詞詞幹“, mute-, 能夠;完成” + 一般過去時詞綴”, -he”);詞幹以i、u結尾,詞綴多為e,如 (bi-he = 不及物動詞詞幹“, bi-, 有;存在” + 一般過去時詞綴”, -he”)、 (feku-he = 及物動詞詞幹“, feku-, 跳躍” + 一般過去時詞綴”, -he”)等。
===音節結構===
滿語和開音節語言接近。母音及“n”子音作詞尾收音的詞彙佔絕大多數,和日語近似。滿語部份詞以複子音分隔母音,例如abka(, 天空),ilha(,花);其餘大部份詞則以單子音分隔母音。這種開音節語言的特質,在作為書面語的通古斯語族南部方言中是確定無疑的,在其他方言中未必盡然。在滿語書面語產生以後,滿語向開音節語言的趨勢遂漸明顯。
滿語最初以建州女真方言為規範語,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吸收了其他女真部落及錫伯等族的語言後,滿語在北京發生音變,產生新方言,稱為“京音”。其特點包括動詞詞尾-mbi的b不發音,ci (qi)、ji的母音發音極輕,ong、oi讀成eng、ei等。但是滿語的口語與書面語一致,發生音變之後,書面語也隨之發生改變。
==文字==
滿語使用滿文。滿文源於傳統蒙古文,而傳統蒙古文可追溯至回鶻文。滿文是一種豎寫的文字,每行從左到右排列。滿文轉寫有多種方式,如穆麟德轉寫、太清轉寫等。滿語的祖先女真語使用源於契丹文的女真文,契丹文則源於漢文。女真文與滿文來源不同。
==文法==
滿語詞彙包括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後置詞、連詞、擬聲詞、擬態詞、感嘆詞、助詞。名詞和代詞有格和數的變化。數詞分為基數詞和序數詞。形容詞有程度和級的變化。動詞有時態和格、式的變化,分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主動態、被動態、使役態,陳述式、祈使式、條件式等。滿語名詞中從其他語言借用詞彙的現象比較明顯。
滿語主從複句比較發達,語法與漢語區別很大,但與阿爾泰語系各語言較為接近。
==滿語受其他語言的影響==
在滿語影響漢語的同時,滿語亦吸納了不少漢語詞彙及發音。例如非圓唇母音y/yʼ,例子有sy/syʼ(, 佛寺)、Sycuwan/Syʼquwan(, 四川);漢語塞擦音,例子有dzengse/zengse(橙)、tsun/cun(, 寸)。除了漢語借詞外,滿語亦有其他語言的借詞,例如蒙古語。例子有morin(, 馬)和temen(, 駱駝),。
==滿語詞彙舉隅==
另見:中文維基詞典的滿語分類。
===滿語單字===
(以下均採用穆麟德轉寫/太清轉寫)
*(je):是,遵命(部下對上司的應答聲);
*(waka):非,不是;
*(akū/akv):沒有;
*(ja):易,簡單;
*(sain):好;
*(balai):放肆;
*(cahū/qahv):潑婦;
*(saksaha damin):上半身黑,下半身白,出生約一至二年的鵰,又名“接白鵰”;亦為清代畫家郎世寧所繪之畫“雪點鵰”之正確解釋;
*(ombi):可以;
*(haldaba):逢迎,諂媚;
====人稱====
*(bi):我;
*(muse):咱們;
*(ama):父親;
*(mafa):老爺、爺爺;祖先;
*(mama):祖母、祖母輩;老年婦人
*(haha):男人;
*(hehe):女人;
*(dodo):胎兒;
*(hala):姓氏;
*(fujin):福晉,夫人。
*(aha):奴隸、奴才;
====數字====
*(ilan):三(數字);
*(nadanju):數字七十,用作人名常寫作那丹珠,類似的數字名有札昆珠(, jakūnju/jakvnju,八十)、烏雲珠( , uyunju,九十)。
====動物名====
*(arsalan):獅子;
*(tasha):老虎;
*(ihan):牛;
*(gūlmahūn/gvlmahvn《御製增訂清文鑑》):兔;
*(muduri):龍;
*(morin):馬;
*(bonio/boniu):猴;
===滿語地名===
遼寧、黑龍江和吉林的諸多地名也是由滿語的漢語音譯而來。
*牡丹江(彎曲的河)
*張廣才嶺(滿語阿勒楚喀方言,吉祥如意的山)
*呼蘭縣(煙筒)
*阿城(阿勒楚喀的簡稱)
*綏芬河市(錐子)
*吉林(原名吉林烏拉,沿江之意)
*圖們江(滿語原稱“土門色禽”,土門意為“萬”,,亦即萬水之源)
*海倫市(水獺)
*法庫縣(魚梁)
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一些地名源自滿語。
*
==參考文獻==
==參見==
*滿文
*滿族
*三家子村
*清朝
*愛新覺羅·瀛生
*廣祿 (孔古爾氏)
*錫伯語
== 外部連結 ==
*滿族線上——專業的滿語學習網站
*太清網——Unicode滿文/錫伯文/達斡爾文字型和輸入法
*太清滿文線上輸入法
*滿文輸入工具
*線上滿漢詞典
*中華民國滿族協會-滿語學習
*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 - 黑龍江大學
Category:通古斯語族
Category:中國語言
Category:中國瀕危語言
Category:中國少數民族語言
Category:清朝國家象徵
Category:主賓謂語序語言 |
朝鮮民族 | 朝鮮民族(),又稱韓民族()、朝鮮族(),為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分佈在朝鮮半島及毗鄰的中國東北地區,也是大韓民國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主體民族。
目前,朝鮮民族全球總人口約為8300萬,其中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共計約7600萬,其他人口過百萬的國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各有約二百萬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朝鮮族是中國官方認定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其他有越南、新加坡亦官式承認為境內少數民族。在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亦有朝鮮族生活,他們在當地被稱為“高麗族”(;),中文文獻也稱其為“中亞朝鮮族”、“高麗人”。
==歷史==
朝鮮民族是古亞洲人和新亞洲人在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之間,陸續從蒙古高原、中國東北地區東南部、南西伯利亞遷徙到遼河流域至朝鮮半島之間所形成的民族。
公元前後,高句麗在朝鮮半島北部興起。此後,百濟和新羅在南部興起,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史稱“三國時代”。七世紀後半葉,新羅聯合中國唐朝,先後滅掉百濟和高句麗,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九世紀末,新羅分裂成後高句麗、後百濟、後新羅,史稱“後三國”。918年,後高麗將領王建統一後三國,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立國近474年之後,於1392年被朝鮮王朝所取代。1897年,朝鮮王朝立國505年後被大韓帝國取代。
近代,朝鮮半島不斷被西方列強和日本滲透,1910年被日本吞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朝鮮半島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被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所控制的北部建立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被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控制的南部建立起大韓民國。至今,朝鮮半島還處在一個民族兩個國家的狀態。
== 語言和文字 ==
朝鮮民族的母語是朝鮮語,也稱韓國語或韓語。朝鮮民族在古代曾長期使用漢字,在近代普遍使用的諺文是表音文字,每個字可以根據其構成拼讀出來,不需要另外單獨的拼音系統。韓語共有40個字母,包括21個母音和19個子音。母音又分為單母音(10個)和雙母音(11個)。母音是韓語音節的中心,子音只有和母音結合才能構成文字。韓語屬於黏著語,是透過附著在單詞後面的助詞和語尾的變化來表示語法關係,而不是像漢語那樣依靠詞序。因此韓語有比較複雜的助詞和語尾。韓語的句子結構是主語+賓語+謂語,而漢語的句子結構則是主語+謂語+賓語。
韓語的詞彙型別可分為固有詞、漢字詞和外來語三種 。固有詞是朝鮮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本民族自己固有的詞彙,是韓語詞彙的核心部分。韓語日常用語絕大多數用的都是固有詞。絕大部分漢字詞來源於漢語,此外還有部分漢語漢字詞和日語漢字詞。漢字詞讀音遵照韓國漢字的讀音規則,詞義大部分與漢語相同,但也有些差異。漢字詞在數量上要佔到韓語詞彙一半以上。外來語是指從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借鑑過來的詞語,以英語居多。
西元15世紀以前,韓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以漢字為書寫工具。由於韓語與漢語是完全不同的語系,使用漢字記錄韓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漢文,非常不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為了解決朝鮮民族書寫文字的問題,1443年朝鮮王朝第4代國王世宗組織一批學者創造了適合標記朝鮮語語音的文字型系——“訓民正音”,意為“教老百姓以正確的字音”。韓文的發明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世宗大王也得到了後世的愛戴。
朝鮮語的方言按地區分佈可以分為西北部方言、東北部方言、中部方言、西南方言、東南方言、濟州方言以及六鎮方言共7種。除了濟州方言以外,鄰近的方言大都能夠通話。但是跨區之間的方言通話就有些困難。現今“韓國標準語”是以中部方言的首爾話為基礎的。由於首爾是朝鮮王朝的國都,因此這個“標準語”更接近於朝鮮半島分裂前的官方語言。朝鮮的標準語“文化語”亦基於中部方言。
== 習俗 ==
=== 建築 ===
朝鮮民族傳統建築講究對地形的選擇,陰陽協調,一般依山朝南而建。傳統民居稱為韓屋,使用一種叫溫突的地板供熱系統供熱。韓屋在建築設計上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韓國傳統建築不作違背壯麗自然環境的嘗試,也不與自然景色比較高低。韓屋的大部分建築材料也來源於自然,主要是石頭、木材、泥土,充分體現自然美。富人家的屋頂使用瓦建造,而窮人家的屋頂則使用稻草。韓國夏季悶熱,冬季寒冷。韓屋在設計上採用了冬季取暖的炕和夏季乘涼的大廳。
根據儒家的觀念,韓屋在空間上做身份、男女、長幼的區分。根據房型的不同和用一道小圍牆,韓屋的居住空間分為上中下三等。裡屋和客廳是主人居住的上等空間;離大門最近的行廊齋是下人居住的地方;中門間行廊齋是中間階層的守門人居住的空間。貴族的韓屋在建造行廊齋等門間齋後,還會建造一個比這些高一截的屋簷上翹的大門。
=== 服裝 ===
朝鮮民族的傳統服飾是韓服。韓服有著直線和曲線相結合的線條美,在色彩搭配上講究陰陽五行,天地人和。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小孩子的韓服一般採用7種顏色,為的是讓小孩憧憬絢麗的生活和防止鬼神的接近,無病長壽。
男士傳統韓服由冠帽(黑笠)、哲高裡(男士上衣)、背子(穿在上衣外邊的坎肩)、馬褂子(穿在哲高裡外面的防寒服)、巴吉(褲子)、都魯瑪吉(外出時穿在短衣和褲子外面的外套)和足衣(襪子)組成。女士傳統韓服由哲高裡(女士上衣)、領子(由動襟和領邊組成)、高琳(前衣襟上縫有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用作上衣釦,也有裝飾作用)、契瑪(裙子)、紋樣、和繡花鞋組成。
根據生活風俗和用途分類,韓服可以分為婚禮服、節日服、花甲服、週歲服等。在春節的早上,子女要穿節日服給父母拜年,小孩子們穿七色彩緞短衣,父母則穿平常韓服;在花甲宴上,男性穿金冠草服,女性穿小禮服;小孩一週歲的儀式上,小孩要穿週歲服;在傳統婚禮上,新郎新娘要穿華麗的婚禮服。傳統韓服穿戴複雜、繁瑣,因此傳統韓服一般在特殊的場合穿著。韓國人平時穿著改良的簡易生活韓服。
=== 飲食 ===
朝鮮民族的主食是大米。主要農作物除了大米外還有大麥、大豆等。朝鮮半島三面沿海,因此海產品也是朝鮮半島的主要食品。醃製的魚類和蔬菜是冬季的主要食品。韓國料理味道以辣、甜、酸、淡為特點。湯在韓國料理中不是飯前或飯後的配菜,而是與主食一起食用的主菜。韓國料理中的湯一般放有肉或海鮮,湯水較少。常見的湯有參雞湯、大醬湯、先農湯、水餃湯、泡菜鍋、純豆腐湯、海帶湯等。在韓國料理中與米飯一起食用的伴菜叫做“飯饌”,種類繁多,有燒烤、煎炸、蒸煮、膾、泡製等多種方法制作。而與酒類一起食用的菜被稱為“按酒”。泡菜是韓國料理中的重要成員。韓式泡菜種類繁多,其類別在韓國各地有所不同。韓國人在不同的季節也食用不同的泡菜。
與中國、日本和越南的餐桌禮儀不同,在韓國,盛米飯和湯的碗是不應該被拿起的。韓國人使用金屬作的長柄匙來吃飯喝湯。韓式的筷子是扁平的金屬筷子,只用來夾菜,不用來吃米飯。年輕人不應該在長輩或客人之前拿起筷子吃飯,也不應該在長輩或客人之前吃完飯。
=== 茶文化 ===
公元4世紀,茶文化隨佛教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茶文化的傳入,也推動了韓國茶禮的發展。但是在朝鮮王朝,茶文化被認為與佛教有關被廢止。朝鮮半島更為流行的是傳統茶。傳統茶以植物為原料,原料包括植物根莖、水果、穀物、種子、花葉等。常見的有人參茶、當歸茶、薑茶、水正果、柚子茶、大棗茶、五味子茶、玄米茶、決明子茶、菊花茶 、靈芝茶等。“傳統茶”是將原料長時間浸泡、發酵或熬製而成,是一種天然與健康的飲品,無需開水沖泡,大多數會加入蜂蜜。韓國茶道:辣椒也能泡著品 ,中國茶葉網
=== 競技運動 ===
朝鮮半島男性的傳統體育運動主要包括射箭、韓式摔跤、跆拳道等。傳統的女性體育運動主要是盪鞦韆和板舞戲。跆拳道是源於朝鮮半島的一種集強身健體,防身自衛和心靈脩養為一身的搏擊武術,被稱為韓國的國技。跆拳道既是一項能夠強身健體,又能夠於防身自衛的傳統搏擊武術,更是一項新興的集健身、競技及娛樂為一體的現代體育,集力學、兵學、哲學、醫學及倫理學為一體,以技擊格鬥為基礎,以修心養性為核心,以磨練人的意志、振奮人的內在精神氣質、培訓練習者良好的禮儀及道德為目標。「跆拳道」一詞,是1955年由崔泓熙創造。其中「跆」指踢擊、「拳」指拳擊,「道」則是代表道行、自己對禮儀的修練 。在1986年第10屆亞運會,跆拳道成為亞運會正式比賽專案。2000年悉尼奧運會,跆拳道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專案。跆拳道已經在世界各國廣為推廣。
== 宗教信仰 ==
朝鮮半島最初的原始宗教是朝鮮巫教。隨著當地與中國的交往,佛教和儒教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佛教在統一新羅和高麗時期曾盛極一時。但在朝鮮王朝時期,佛教曾受到限制,佛教寺院和佛教徒只能在鄉村存在,不許在城市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儒教。儒家思想一度成為朝鮮王朝的國家理念。直到現在儒家思想對朝鮮民族還有著很深的影響,尊敬長輩的儒家思想依然是朝鮮家庭的重要部分 。
近代以來,特別是在韓國民主運動之中及民主化之後,基督教在韓國的影響力迅速擴大,目前為韓國信眾最多的宗教。此外,近代朝鮮半島還出現了本土新宗教天道教。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天道教青友黨是由天道教教徒組成的政黨。
== 朝鮮半島以外 ==
=== 美國 ===
美國是海外韓裔/朝鮮裔最多的國家。2015年,美國的韓裔/朝鮮裔人口約182萬,佔美國總人口的0.56%,是華裔、菲律賓裔、印度裔、越南裔美國人之後的第五大亞裔美國人。韓國獨立運動家徐載弼是首位入美國籍的朝鮮半島人。
=== 中國 ===
朝鮮族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亦是中國第15大民族。現代中國朝鮮族大多是19世紀後遷入中國的朝鮮族人的後裔。吉林、黑龍江、遼寧以及內蒙等省份和北京、上海等城市是現代中國朝鮮族聚居地,開放的沿海城市也是中國朝鮮族活躍地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的資料,中國朝鮮族人口約為170萬人,在韓中國朝鮮族人口為70萬人。
=== 日本 ===
目前總數為436,167人,其中韓籍409,855人,朝鮮籍26,312人。由於日本政府訖今仍未承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主權國家(僅視其為一現存政權),因此拒絕加入大韓民國國籍的在日朝鮮人被登記為「」,實際上屬於無國籍狀態。
=== 原蘇聯地區 ===
在原蘇聯境內的韓裔/朝鮮裔主要居住在烏茲別克、俄羅斯和哈薩克。他們是被斯大林政府於1937年強制遷移至中亞地區,不被允許離開中亞地區,直至赫魯曉夫政府時期被平反。多數高麗人講俄語。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朝鮮文化
* 韓國學
*
Category:亞洲族群
Category:朝鮮半島 |
伊利亞·卡贊 | 伊利亞·卡贊(,), 原名伊利亞斯·卡贊索格盧(Elias Kazantzoglou),希臘裔美國話劇、電影導演。早年就讀於馬薩諸塞州威廉姆斯學院。
由他導演而成為名作的話劇包括田納西·威廉姆斯的《慾望號街車》和《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1944)以及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吾子吾弟》(All My Sons,1947)和《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這些劇目分別奠定了田納西·威廉姆斯、亞瑟·米勒在戲劇界、文學界的地位。
卡贊作為電影導演的貢獻也毫不遜色。他分別以《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1947) 和《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導演的其他著名電影包括:《慾望街車》、《》等。
卡贊在1930年代曾短時間的加入過共產黨。後來,由於對斯大林主義僵化意識形態的不滿,他逐漸脫離了共產黨。然而最具爭議的是,在麥卡錫主義時期他採取的反共態度和在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作證、揭發他人的行為。在被他指證的人中包括演員。非美委員會調查最終沒有發現任何證據。然而,加菲爾德卻由此被好萊塢拒之門外,並於翌年他39歲時去世。
1999年,卡贊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儘管好萊塢的很多人認為應該給予卡贊對電影界的貢獻應有的評價,並將當年的爭論擱置起來,這個獎仍然受到很大的爭議。
==作品==
*1947年:《君子協定》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51年:《慾望街車》
** 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52年:《薩巴達傳》
*1954年:《岸上風雲》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55年:《》
** 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63年:《美國,美國》
** 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 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 外部連結 ==
*
*
*
* Method Man: Elia Kazan's Singular Career by John Lahr in The New Yorker (A Critic at Large)
* Assessing Kazan: His Life and Choice (NYT Books of the Times)
* Some notes on Kazan, HUAC, and the aftermath of his testimony including his April 13, 1952 statement in the New York Times
*
* Literature on Elia Kazan
Category:美國導演
Category:希臘裔美國人
Category:金球獎最佳導演獲得者
Category: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獲獎者
Category: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Category:柏林影展獲獎者
Category:坎城影展獲獎者
Category:威尼斯影展獲獎者
Category:美國男性編劇
Category:威廉姆斯學院校友
Category:耶魯戲劇學院校友
Category:奧斯曼帝國希臘人 |
17世紀 | 1601年1月1日至17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7世紀,屬於早期現代,在歐洲也稱巴洛克時期。17世紀涵蓋了法國的黃金時代「大世紀」、西班牙黃金時代、荷蘭黃金時代以及科學革命,歐洲政權在這段時期發動一系列規模龐大的戰爭和殖民征服。
自17世紀中期的法西戰爭,歐洲局勢開始由法蘭西王國主導,路易十四在絕對君主制的控制下,對其他歐洲列強發動一系列如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的戰事,擴大了法國的疆界。在中國,滿清入關後成功清掃明朝的殘存勢力,並對西北地區擴張。在伊斯蘭世界,三大火藥帝國:鄂圖曼帝國、薩非王朝和莫臥兒帝國都達到自己疆域的頂峰。在日本,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並於1630年頒布了鎖國命令,並持續至19世紀的黑船事件。
在17世紀,經過歐洲科學家的努力,對數、電、望遠鏡、顯微鏡、微積分、萬有引力定律、運動定律、氣壓、解析幾何、機械計算器等等事物被發明或發現。歐洲的文化藝術在這段時期也快速發展。
在這一時期,歐洲殖民者對美洲殖民地的擴張正式上軌道,包含大量的白銀開採,以至於在全世界造成通貨膨脹。歐洲殖民者如荷蘭與英國在東亞和南亞的勢力也逐步擴大,開始控制了部分地區的沿海地區。
== 重要事件、發展與成就 ==
*天災人禍
**世紀初,地球進入小冰期時代,地表氣溫開始變冷,農作物產量大幅度降低。
**王恭厰大爆炸:1626年5月30日,中國北京西南隅的王恭廠周邊區域發生離奇爆炸事件,半徑達750公尺,面積達2.25平方公里的爆炸範圍,造成2萬餘人的重大死傷。後人估算,此次爆炸威力約為1至2萬噸當量的三硝基甲苯,相當於廣島原爆。
**明末大鼠疫:明末大鼠疫開始於1633年,地點是山西。1641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同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有一個統計數字,這場大疫奪走20萬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當時的人口,估計在80萬到100萬,等於每四到五個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清軍入主中原前後包括清朝軍隊、明朝軍隊(包括南明政權)、農民武裝等多方勢力混戰所造成的屠殺事件。以清軍為例,清軍為報復反抗者的激抗和推行剃髮令而製造多起衝突和屠殺事件,如曾在揚州、桂林、昆明、江陰、嘉定、廣州實行屠城。
**倫敦大瘟疫:一場1665年至1666年間發生在英國的大規模傳染病爆發,超過10萬人死於這次瘟疫之中,足足相當於當時倫敦人口的五分之一。
**倫敦大火:1666年9月2日至9月5日,發生了倫敦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火災損失包括13200戶住宅、87座教區教堂、聖保羅大教堂以及多數市政府建築,估計造成城市8萬人口之中的7萬居民無家可歸。
**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中國山東郯城發生規模8.5級大地震,壓斃5萬餘人。
**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1679年9月2日,中國河北省北部燕山地震帶發生大地震。震中位於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夏墊鎮。此震是中國東部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知名歷史地震之一,是北京附近歷史上發生的最大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
**
*戰爭與政治
**歐洲大規模宗教戰爭止於三十年戰爭(1618年6月23日-1648年10月29日)。
**大洪水時代(1648年1月—1654年的哥薩克人赫梅利尼茨基起義 1655年—1660年的波瑞戰爭 1654年—1664年的波俄戰爭)
**法蘭西王國成為歐洲霸主和世界第一強權。
**荷蘭共和國躋身世界大國之列。
**大同盟戰爭,法國被遏制。
**英國清教徒革命。
**英國光榮革命,英國崛起。
**明朝滅亡,清朝(1616年—1662年 清朝取代明朝的戰爭)建立。
**德川家康消滅豐臣氏並建立江戶幕府,日本戰國時代結束。日本進入江戶時代。
**日本島原之亂及後日本鎖國。
**地理大發現時代在此時期進入尾聲。
*社會與經濟
**Kru族從賴比瑞亞移入象牙海岸。
**英國農業革命。
**荷蘭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場和銀行制度及全世界第一間股票交易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諭令禁止開礦。
*科學技術
**1687年,艾薩克·牛頓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
**第一階段西學東漸。
*文化娛樂
**在歐洲文化史來說,17世紀的歐洲文化與藝術已經開始從文藝復興時期邁入了巴洛克時期。
**在中國,耶穌會傳教士活躍於明朝與清朝,歐洲文化盛行於中國宮廷。
*疾病與醫學
**安東·範·列文霍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建造了高畫質晰度的單顯微鏡,研究了毛細管迴圈和肌肉纖維。他觀察了血球、精子與細菌,並繪出了它們的形象。於1683年發現了細菌。
**威廉·哈維在1628年發表《關於動物心臟與血液運動的解剖研究》,1651年發表《動物的生殖》(De Generatione)等。這些成就對生理學和胚胎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環境與自然資源
**渡渡鳥滅絕。
**模里西斯夜蒼鷺滅絕。
*宗教與哲學
== 參考 ==
Category:2千紀
+17 |
16世紀 | 16世紀是指西元1501年1月1日至16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時期。16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殖民主義發展的一個世紀,也是宗教改革的時代,使各種新的神學思想出現。
thumb|400px|1556年世界地圖
== 重要事件、發展與成就 ==
=== 科學技術 ===
*1571年,發明瞭手錶
*16世紀科學萌芽,歐洲教會的教條主義受到衝擊。
*哥白尼發表日心說
*麥哲倫船隊環繞航行世界
*1582年10月,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推行曆法改革,將使用近千年的儒略曆改成格里曆。該曆法初期僅在天主教派為主的國家施行,但絕大多數東正教派與新教派為主的國家則繼續使用儒略曆以至於出現了未來近三個世紀西方國家官方使用兩個公曆記法共存的時代。因為格里曆記法相較於儒略曆精準,所以後期格里曆逐漸被德、英、美、俄等非天主教派為主的國家接受並推廣至世界上其他國家使用。格里曆最終替代儒略曆成為了全球主要使用的公曆曆法。
=== 戰爭與政治===
*歐洲
**西班牙在卡爾五世統治下成為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下成為歐洲強國。
**西方向美洲殖民。
**歐洲北部發生宗教改革。
**法國宗教戰爭
**荷蘭獨立戰爭。
*亞洲
**印度被西方殖民主義逐步侵蝕。
**日本戰國時代。
**萬曆-{朝}-鮮戰爭。
=== 天災人禍 ===
thumb|left|1556年:嘉靖大地震,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16世紀內歐洲一再受到鼠疫的摧殘
*三大美洲文明——阿茲特克、瑪雅及印加文明受到西班牙人帶來的天花等疾病影響,使美洲人口大幅減少
*嘉靖大地震:1556年1月23日,中國陝西、山西、河南同時發生地震。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有感範圍遠達福建、兩廣等地。地震中死亡人數約83萬人(不包括沒有登記戶口的居民),成為世界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聖巴多羅買大屠殺:1572年8月23日,結盟宗軍事和政治領袖加斯帕爾·德科利尼遭刺殺未遂後的第二天,法王親自御詣下詔全數殺害新教結盟宗領袖(包括德科利尼本人在內)。隨後,對於結盟宗新教徒的屠殺更擴散至巴黎市郊及附近城鎮,持續數週之久。現代估計死亡數目的範圍十分寬闊,大約從一萬人至七萬人之間不等。
=== 文化娛樂 ===
16世紀是文藝復興鼎盛的時期
=== 社會與經濟 ===
=== 疾病與醫學 ===
隨著其他科學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在歐洲醫學也開始科學化。教會不準解剖人體的禁令開始被瓦解
=== 環境與自然資源 ===
西班牙征服者埃爾南·科爾蒂斯在墨西哥發現阿茲特克皇帝飲用一種由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品嘗後帶回西班牙,並在西非一個小島上種植可可樹。
=== 宗教與哲學 ===
16世紀在歐洲馬丁·路德改革教會,創立新教。
== 參考 ==
Category:2千紀
+16 |
15世紀 | 1401年1月1日至15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5世紀。15世紀是開闢新航路的一個世紀。
== 重要事件、發展與成就 ==
* 科學技術
** 約1430年,揚.凡.艾克發明油畫
**1448年–1457年,日耳曼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
* 戰爭與政治
**1405年,中國明朝鄭和率領艦隊展開航海事業,遠達紅海。
**141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召開康士坦茲大公會議。
**1419年,胡斯戰爭開打。
** 1420年,葡萄牙恩裡克王子創辦航海學校。
** 1422年,永樂皇帝把中國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 1429年,聖女貞德結束了奧爾良的圍困。
**1431年,聖女貞德遭處刑。
**1436年,胡斯戰爭結束。
** 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消滅,英法百年戰爭終結,象徵中世紀結束。
**1441年,克里米亞汗國從金帳汗國中獨立。
** 1455年,英格蘭王國的玫瑰戰爭開打。
** 1467年,日本發生應仁之亂,展開長達百年的內戰時代。
**1479年,西班牙王國建立。
**1480年,莫斯科大公國獨立。
**1485年,英格蘭王國的玫瑰戰爭結束。
** 1492年,西班牙攻克伊斯蘭勢力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一個城堡格拉納達。
** 1492年,航海家哥倫布從西班牙登陸美洲。
** 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進行遠洋探險,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先後出航,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始興起。
* 天災人禍
**1410年黃河氾濫:一場發生於明成祖永樂八年的自然災害,這一年秋,河堤決口,壞開封舊城,致使1.4萬戶人口罹難,淹沒農田7500餘頃,到十二月又壞城200餘丈。
**1490年慶陽流星雨事件:1490年,中國慶陽市的天空之中,降下了石雨,大如鵝卵,小如水慄(荸薺),砸死了1萬多人,致使當地居住在城裡的人,全都慌忙逃到了別的地方。
**明應地震:1498年9月20日,日本南海道發生大地震。地震規模估計高達8.6 M S,並引起海嘯侵襲陸地。明應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並不確定,根據當時紀錄罹難人數介於26,000至31,000人之間。
* 文化娛樂
* 社會與經濟
* 疾病與醫學
* 環境與自然資源
* 宗教與哲學
== 參考 ==
Category:2千紀
+15 |
14世紀 | 1301年1月1日至14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4世紀。
14世紀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時期,許多古文明文化被重新發掘,並且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礎,其中宗教方面的發展尤為突出。
== 重要事件、發展與成就 ==
;科學技術:
*火藥、火砲、香水傳入歐洲。
;戰爭與政治:
*1309年,教宗成為法國國王的人質,聖座從羅馬遷至亞維農。亞維農教廷時期開始。
*1333年,日本鎌倉幕府滅亡,進入南北朝時代與室町時代。
*1339年,英國與法國開始百年戰爭。
*1353年,伊兒汗國滅亡。
*1370年,帖木兒建國。
*1388年,元朝(蒙古)滅亡。
*馬雅文明城邦開始爭戰不休,文化開始式微。
;天災人禍:
*洪洞趙城地震:1303年9月17日,中國山西洪洞、趙城一帶發生8級地震,造成200,000到475,800人死亡,大震後餘震數年不止,加之連續三年天旱無收,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
*黑死病:人類歷史上極嚴重的瘟疫之一。一般認為起源於亞洲,一說起源於中亞, 一說起源於喜馬拉雅山區,一說起源於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明初四大案: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消滅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整頓吏治、懲治貪汙而策劃的著名四大事件或屠殺;分別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九年或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胡惟庸與藍玉案件習稱“胡藍之獄”,是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與“郭桓案”則是對涉嫌貪墨的官吏進行大規模的鎮壓。朱元璋在這些案件中瘋狂株連,一共處決了數萬人。
;文化娛樂:
*文藝復興首先從佛羅倫薩興起。
*北山文化在日本興起。
*元曲
;社會與經濟:
**漢薩同盟進入鼎盛,歐洲商業交通網基本形成
;疾病與醫學:
;環境與自然資源:
;宗教與哲學:
**禪宗在日本繼續發展,大德寺、妙心寺、天龍寺建立
== 參考 ==
Category:2千紀
+14 |
中華民國國歌 | 中華民國國歌,自建國以來共有4個版本;現行使用版本中華民國國歌 - 國防部政戰資訊服務網定於1937年,又因為歌詞第一句為「三民主義」,有時又被稱為「三民主義歌」特派員林琮盛/專題報導/旺報,"第一首國歌 非現今三民主義歌",中時電子報,2011-07-19.,以與過往的中華民國國歌作區別。此歌曲先有詞而後有曲。歌詞又名「黃埔軍官學校訓詞」或「總理訓詞」,為時任軍校總理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舉行的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對該校師生發表的訓詞;1928年底,當時已透過國民革命軍北伐統一全國的中國國民黨決定將總理訓詞定為黨歌、並對外徵求曲譜,最終由程懋筠的作品獲選。中國國民政府在1930年決定國歌時,亦決議選用此歌;之後對外徵求創作,但均定為「從缺」,此歌遂於1937年正式定為國歌,並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沿用至今。
==歷史==
===民國17年(1928年)前===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總長蔡元培對公眾徵求國歌,後來選定《五族共和歌》做為臨時國歌,由沈恩孚作詞、沈彭年譜曲特派員林琮盛/專題報導/旺報,"第一首國歌 非現今三民主義歌" ,2011-07-19.。
民國2年(1913年),北洋政府將《卿雲歌》(汪榮寶選詞,民國2年(1913年)比利時作曲家哈士東(Joan Hautstone)作曲)定為中華民國國歌,後在民國4年(1915年)改以《中華雄立宇宙間》(王露作曲)作為國歌,並數次更改歌詞。民國10年(1921年),再次改用《卿雲歌》(蕭友梅重新作曲)作為中華民國國歌。
===民國17年(1928年)至今===
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對該校師生發表訓詞,其內容一說為孫中山的文膽胡漢民主編,戴季陶、廖仲愷、邵元沖等協助編寫,由孫中山審閱。另一說為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中只說了「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三句,後來由胡漢民等人增加詞文,經過孫中山批可後,後發表成為訓詞。因為在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發表,該訓詞被稱為「黃埔訓詞」、「黃埔官校訓詞」、「黃埔軍校訓詞」等,又因孫中山為國民黨總理,又被稱為總理訓詞。
民國17年(1928年),國民黨北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形式上中國統一後,戴季陶建議將黃埔軍校訓詞採為國民黨黨歌歌詞。其後經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透過,並公開徵求樂譜;最後以程懋筠譜曲在139件作品中拔得頭籌,並得到500銀圓獎金。當時南京金陵大學及中央大學的學生曾在場試唱,並且由作者自己在中央廣播電臺播唱示範。
民國18年(1929年)1月10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採程懋筠所譜者為黨歌,理由是該歌詞富愛國思想,且曲調和平、有力,有民族意識之效果。民國19年(1930年)2月28日南洋萬鴉渡中華學校來電詢問能否亦以此歌作為國歌;3月13日,第三屆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78次會議提出討論,決定:在國歌未製定以前,可以此歌代用。民國19年(1930年)3月24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165號訓令全國各級政府,在國歌未制定前,一般集會場合均唱這首程懋筠所譜之歌代替國歌民國19年3月國民政府公報。最初只有旋律曲調,並沒有和聲與伴奏;正式頒定後,蕭友梅、趙元任、黃自曾先後為其譜寫伴奏和聲。其後,社會輿論認為黃埔軍校訓詞乃勉勵中國國民黨黨員之用,僅能代表黨而無法代表國家;政府瞭解訓詞屬代用性質,民國19年(1930年)5月責成教育部對外廣徵國歌歌詞,先限8月底截止,三度展延;至民國20年(1931年)6月止,投稿者約1,700餘人,歌詞2,000餘首,惟經多次審查均無一入選。孫鎮東著,國旗國歌國花史話,第53-54頁
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成立「國歌編製研究委員會」,專門負責國歌編製研究事宜,並正式登報公開徵求國歌歌詞,至民國26年(1937年)結束,投稿者約1,700餘人,歌詞3,000餘首,多次審查均仍無一入選。該委員會後仍建議採用黃埔軍校訓詞作為國歌,理由是黃埔軍校訓詞充分表現革命建國精神,不但符合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且代表中華民國立國精神。
民國26年(1937年)6月3日,第五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45次會議透過以黃埔軍校訓詞為中華民國國歌,6月16日中常會發函至通知國民政府,同年6月21日經國民政府公佈實施,國歌徵選案至此遂告確定國旗、國歌、國花(中華民國國情介紹-政治) ,行政院《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十五次常會決議以現行黨歌為國歌》,國史館數位典藏號001-010014-00001-019。
1940年,汪精衛政權成立,亦使用此國歌《大日本帝國與臺灣國際地位》
民國36年(1947年)4月16日,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65次會議提出報告,經決議,在政府未頒訂新國歌以前,暫仍照舊孫鎮東著,國旗國歌國花史話,第56頁見民國36年4月17日南京中央日報第二版,中央圖書館期刊室。
==旋律==
\relative c' {
\key c \major \time 4/4
\partial 4 c\mf
c2. e4 e2. g4 g2. e4 d2. e4 c'2. a8( g) \bar "|" \break
a2. e4 a2. g8( fis) g2.\fermata g4-.\p( f-. a-. g-. c-.)( b-. d-. c-.) a( \bar "|" \break
a c a g e d c) g'\mf g2. a8( g) g2. c4 c2. a8( g) \bar "|" \break
g2. g4\ff e'2. d8.( e16) d2. g,4 d'2. d8.( e16) c2. \bar "|."}
==歌詞==
原文 註解
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三民主義是我們所共同遵從的指導方針。
以建民國 以進大同 以(三民主義)建立(並建設)(中華)民國,促進大同世界的實現。
諮爾多士 為民前鋒 啊!諸位志士們!要做全民的楷模表率。
夙夜匪懈 主義是從 從早到晚都不懈怠,遵從(三民)主義。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立誓要勤奮努力、勇往直前,必須要信守、忠誠。
一心一德 貫徹始終 (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自始至終,不斷地努力,徹底實踐。
;註釋
===「吾黨」一詞爭議===
1952年11月1日,雷震在《自由中國》上撰文監察院之將來,批評以國民黨黨歌作為國歌,具有排他性,傷害其他政黨成員的感情,這種作法不能長久適用。
1957年9月24日,立法委員李祖謙在立法院質詢時就有關國歌問題向行政院提出質詢,「吾黨」是歌詞文字上極少的部份似乎覺得有些勉強,因此無論在國際宣傳上或國內觀感上,均不免留下一個難以自圓其說的漏洞,要求政府當局予以適當考慮。教育部部長張其昀說「吾黨」二字與《論語》所稱「吾黨」涵義相同,是即吾輩之意,「吾黨所宗」即為全國同胞共信共行之意。
國立編譯館解釋「多數人在一起可稱黨,『吾黨』意為『吾輩、吾人』,也就是我們的意思,這裡指全國國民。」。且「吾黨」一詞在中文裡有相當古老歷史,出現遠遠早於現代政黨組織,比如《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唐朝賈島的詩:「何時臨澗柳,吾黨共來攀」,唐.韓愈山石詩:「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這裡的「黨」指的是「朋友、同輩。指意氣相投的人」。
1978年全國黨外候選人座談會中的唱國歌儀式,黨外人士因不滿此句,將之改唱為「吾民所宗」。《疾風雜誌》負責人勞政武藉機大為鬧場,史稱「中山堂事件」。
張作錦曾寫「對中國國民黨的諍言」一文,表示過去曾經討論過「吾黨」是國民黨之「黨」,但政府解釋成是志同道合一群人,他希望國民黨避免這個嫌疑,改成「民」字比「黨」字好。
民主進步黨認為其歌詞內容難釐清與國民黨黨歌的關係,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首長大多在主辦元旦升旗儀式唱國歌時跳過「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不唱。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於2012年1月1日到民進黨執政的臺南市政府參加升旗典禮時,避開「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的三句,到第四句「以進大同」才開始唱。蔡臺南升旗 國歌避「吾黨所宗」 -民視新聞 2011-12-31
。2016年和2020年的總統就職典禮中,蔡英文都全程唱完國歌。國民黨立法委員陳玉珍表示,總統蔡英文常常在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就表示蔡英文是國民黨員嗎?那隻要民進黨官員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所以就代表他們認同三民主義,是國民黨員嗎?。
==使用狀況==
=== 臺澎金馬地區 ===
舉行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儀式時,並非於升(降)旗同時演唱國歌,而是於升旗之前演唱,再於升(降)旗的同時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中華民國在1991年6月29日廢止《違警罰法》之前,規定聞唱國歌不起立致敬者處二十銀圓(新臺幣60元)以下罰鍰或申誡。
自中華民國國歌於1937年制定後,一直持續使用迄今。臺灣自1945年中華民國時代開始以來,中華民國國歌開始於當地使用。在臺灣,過去電影院放映電影前需先播放國歌影片,至1990年代後逐漸取消(而最先取消此慣例的縣市為宜蘭縣,1989年就由時任縣長的陳定南宣佈);過去廣播電臺在每天開、收播對時後也需播放中華民國國歌、老三臺在每日節目開播前,亦會播放國歌,1990年代以前還會打出「奏國歌時,請保持肅靜」的政令宣導字卡(臺灣電視公司版本,播至2016年7月)隨著時空及政治環境的改變,現今大多數電視臺和電臺為24小時全天候播出;即使有收播時段也在檢驗圖之後也直接開始播放當日的節目。加上沒有法令硬性規定,電視臺除了老三臺在固定的時段及少數廣播電臺在每天(臺視各頻道每週一;中視主頻每個月第三個週二、華視教育體育文化臺每天、華視主頻每個月最後一個週五及華視新聞資訊臺每個月期中一個週四)播放外,其他電視臺都未播放。國歌歌詞亦很長一段時間亦收錄於國立編譯館版國民中學國文課本內教授。但現多已僅見於音樂課本上。
=== 國際賽事 ===
據1989年至2005年間的《中華民國年鑒》英文版記載,中華民國國歌曾在德國舉辦的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選為世界最佳國歌。
現今版本為2010年12月,長榮交響樂團為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演奏國歌,並搭配臺灣各地風景製作成影片。
2007年2月,格瑞那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協助建成其國家體育場儀式上誤奏中華民國國歌,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不悅。同年8月,在日本德島市舉行的第二十四屆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上,中華臺北對日本的賽事中因為演奏中華民國國歌,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召見日本駐北京大使館的官員表達抗議。日方組委會和亞籃聯之後就此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道歉。
=== 中國大陸地區 ===
基於中華民國國歌曾為國民黨黨歌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未明令禁止公開傳播此歌曲,但在QQ音樂,網易雲音樂等平臺遭到遮蔽,稱之為「三民主義歌」(不能稱為中華民國國歌)。但有時由於場合、與1949年後臺灣政治相關的原因而被禁止。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在2000年陳水扁就任總統時,歌手張惠妹曾在總統就職大典上領唱中華民國國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感到不悅,因此阻礙其於中國大陸的演藝事業發展兩年。2016年3月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為涉臺用語制定的指導性檔案《關於正確使用涉臺宣傳用語的意見》中,第一項第1條規定:“對1949年10月1日之後的臺灣地區政權[……]不使用‘中華民國’,也一律不使用‘中華民國’紀年及旗、徽、歌。”一些民國題材的影視作品(如《長沙保衛戰》)會將中華民國國歌作為劇中背景音樂使用。
==參見==
* 《中華民國國旗歌》
* 三民主義
* 臺灣國歌
==註釋==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孫鎮東:《國旗國歌國花史話》,ISBN 978-666636228-7,東華書局,傳記文學雜誌社代售,1981-12-25(民國70年行憲紀念日)初版.
==外部連結==
* ,Info Taiwan
* ,Info Taiwan
* ,Info Taiwan
* ,Info Taiwan
* ,Info Taiwan
* ,Info Taiwan
* 國歌,中華民國總統府
*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LqpAGHMJI
Category:中國國民黨歷史
KMT
Category: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Category:孫中山著作
Category:1924年中國
Category:C大調作品
Category:先詞後曲創作的歌曲 |
滿文 | 滿文()是滿語的文字,16世紀由蒙古文改造而成,是全音素文字。由上至下豎寫,各列由左至右排列。
==歷史==
據《滿洲實錄》卷三,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將蒙古文字借來創製滿文。雖然兩位顧問有反對,努爾哈赤仍然繼續把蒙古文改為無圈點文字(),也稱老滿文(或稱為舊滿文)。這種新文字通行當時的建州,為後金國建立及滿族形成有深遠影響。後來達海更增補了十二個字頭,並於老滿文字旁邊加以圈點,使滿文更加完善,這種新文字被稱為「新滿文」(),並通行於後金。
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滿文釋出詔、誥等,成為奏報、公文、教學、翻譯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在中原,乾隆以前期間滿文奏摺繁多,遠超過單獨漢文奏摺。其中順治朝及以前多單獨的滿文奏摺,康熙雍正兩朝滿漢合璧類奏摺居多,單獨滿文或單獨漢文均很少莊吉發 雍正朝滿漢合璧奏摺校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初版。
===無圈點滿文===
金太祖阿骨打時期,根據漢字與契丹大字創造了女真文。元朝滅金後,女真文繼續在遼東地區使用,直到明中葉。
到努爾哈赤時,女真文使用幾近消失,女真族之間書面交流是借用蒙古文和漢文。但這十分不利於政令的通行,特別是戰爭時期,常常貽誤軍機。女真人語言和文字的扞格,對努爾哈赤的統一大業產生侷限,無法滿足女真社會發展的需要。
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開始對原本不相隸屬又各自為政的女真各部落的戰爭,1587年建立一個新的政權。
政權建立之後,努爾哈赤的內外聯絡更為頻繁。內外釋出政令、佈告,記錄各項公務事宜等,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事事都需藉助蒙古文來完成,這不僅給新政權帶來諸多不便,而且因為缺少眾多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難於溝通,嚴重阻礙新政權的發展。為因應客觀上的需求,迫使努爾哈赤政權急需一種與滿語搭配的文字,如同漢語有漢文,蒙語有蒙古文一般。因此,努爾哈赤決定創造滿族的文字。
額爾德尼、噶蓋二人,遵照努爾哈赤的旨意,根據滿族語言的特色,以仿蒙古文的方式,創造滿文,此即所謂“老滿文,或無圈點滿文”。這是滿族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它促進滿族社會的進步,擴大鄰近民族的連絡,並導致後來女真人的全面統一,建立“後金”政權,甚至入主中原,影響極為深遠。
無圈點滿文正字法有一些特別的寫法,例如(穆麟德:aššaha)有寫為、 (穆麟德:jalan)有寫為的,形態上類似蒙古文正字法。
===有圈點滿文===
額爾德尼和噶蓋創造的滿文,一經推行就對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產生強烈影響,對統一大業產生很大的幫助。但是,這種老滿文創制於戰事頻繁的年代,又無可借鑑的經驗,故而有許多先天不足。在推廣使用過程中,逐漸發現許多問題。如,字母數量少、書面上無法區分送氣與不送氣的清子音、上下字無別、語法不規範、字型不統一等等,這些問題亟需改進。特別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匆匆忙忙走進幅員廣大的地域之後,其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對文字的需求與日劇增,老滿文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老滿文已勢在必行。額爾德尼、噶蓋於1599年創制滿文後,經過三十多年的推廣,在累積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達海奉皇太極之命進一步改善滿文。
老滿文的改革完善者是達海,老滿文的改革完善工作中主要有三個專案:其一,改進、完善老滿文,以加圈點、改變字母寫法等方法,對原本寫法相同的不同音節(“塔達特德”、“扎哲”、“雅葉”等)加以區分,使字母對應的音位是唯一確定的;其二,為漢語藉詞增加10個特定字母;其三,規定一些音節的連讀,創造了一套語音規則。這樣一改,使得滿文在字型結構、語音拼讀、語法規則上得到完善,解決老滿文在過去應用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滿文更合理、方便與實用。
滿文的創制和頒行,是滿族文化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對滿族共同體的促進與推廣,產生很大的影響。從額爾德尼、噶蓋初創老滿文到達海的改進完善,其間經歷了30年左右的時間,
=== 無圈點滿文、有圈點滿文的對應關係 ===
不同的無圈點滿文文件中有些詞彙的拼法有多種變體。例如有圈點滿文(f) 所對應的子音,在無圈點滿文中可以寫作(B)、(W)甚至是字母B右側加圈的°(B°)。子音的對應關係如下表。
無圈點滿文 (B) (B) (B) (W) (W) °(B°) °(B°) (T) (T) (S) (S) (J) (J) (K) (K) (K) (K) (K) (K)
有圈點滿文 (b) (p) (f) (w) (f) (p) (f) (t) (d) (s) (š) (j) (y) (k) (g) (h) (k) (g) (h)
無圈點滿文 (L) (M) (N) (C) (R) (NK)
有圈點滿文 (l) (m) (n) (c) (r) (ng)
==字母表==
字母 字母 字母 字母 轉寫(穆麟德/太清/新滿漢大詞典/五體清文鑑譯解) Unicode編碼 說明(穆麟德/太清轉寫)
獨立 詞首 詞中 詞尾 轉寫(穆麟德/太清/新滿漢大詞典/五體清文鑑譯解) Unicode編碼 說明(穆麟德/太清轉寫)
母音字母 母音字母 母音字母 母音字母 母音字母 母音字母 母音字母 母音字母
a 1820
a 1820 b、p、kʽ/kʻ、gʽ/gʻ、hʽ/hʻ之後用陰性字尾
e 185D k、g、h、t、d之後不加點;k、g、h、b、p之後用陰性字尾
e 185D k、g、h、t、d之後不加點;k、g、h、b、p之後用陰性字尾
i穆麟德/《新滿漢大詞典》把藉詞音節 c'y/chy和 jy/zhy中的 i寫作y。《新滿漢大詞典》/《五體清文鑑譯解》把寫作zy/dzy。 1873
i穆麟德/《新滿漢大詞典》把藉詞音節 c'y/chy和 jy/zhy中的 i寫作y。《新滿漢大詞典》/《五體清文鑑譯解》把寫作zy/dzy。 1873 用於母音後
i穆麟德/《新滿漢大詞典》把藉詞音節 c'y/chy和 jy/zhy中的 i寫作y。《新滿漢大詞典》/《五體清文鑑譯解》把寫作zy/dzy。 1873 用於k、g、h、b、p後
i穆麟德/《新滿漢大詞典》把藉詞音節 c'y/chy和 jy/zhy中的 i寫作y。《新滿漢大詞典》/《五體清文鑑譯解》把寫作zy/dzy。 1873 用於dz/z後
o 1823
o 1823 用於b、p、kʽ/kʻ、gʽ/gʻ、hʽ/hʻ後以及子音和o拼成的單音節詞中
u 1860 k、g、h、t、d之後不加點;第二行用於b、p、k、g、h後以及單音節詞中
?? ?? u 1860 k、g、h、t、d之後不加點;第二行用於b、p、k、g、h後以及單音節詞中
ū/v/uu/ů 1861
母音字母y和子音字母沒有獨立形式,這裡給出的是Unicode字元。 y穆麟德轉寫把ts'和母音y相拼寫作ts/yʻ/y/ 185F 只在音節ts/cyʻ和sy/syʻ(漢語拼音ci和si)中出現
子音字母 子音字母 子音字母 子音字母 子音字母 子音字母 子音字母 子音字母
n 1828 在音節末尾不加點(個別情況除外);左邊帶有點的詞尾型用於音譯漢語
ng 1829 沒有詞首形;只出現在母音後
k 1874 在a、o、ū前
k 1874 在a、i、o、u後且不在母音前這條規則有一些特例:音節tek用第一種詞尾;音節kuk、guk、huk用第二種詞尾。此外還有一些不規則的情況。
k 1874 在e、i、u前在個別詞(bukūn/bukʻvn、kūke/kʻvhe、nehū/nehʻv等)中和ū相拼。;在e、ū/v後且不在母音前
g 1864 用於a、o、ū前
?? ?? g 1864 用於e、i、u前
h 1865 用於a、o、ū前
?? ?? h 1865 用於e、i、u前
b 182A
p 1866
s 1830
š/x/sh/š 1867
t 1868 用於a、i、o前
t 1868 前有母音、後有子音
t 1868 用於e、u、ū/v前
d 1869 用於a、i、o前
d 1869 用於e、u前
l 182F
m 182E
c/q/ch/c 1834
j/j/zh/j 1835
y 1836
r 1875 本族語沒有以r打頭的詞
f 1876 用於a、e前
f 1876 用於i、o、u、ū/v前
w 1838 只出現在a、e前
kʽ/kʻ/kk/k῾ 183A 藉詞字母(漢語拼音k音),只出現在a、o前
gʽ/gʻ/gg/ǵ 186C 藉詞字母(漢語拼音g音),只出現在a、o前
hʽ/hʻ/hh/h́ 186D 藉詞字母(漢語拼音h音),只出現在a、o前
tsʽ/c/c/ts῾ 186E 藉詞字母(漢語拼音c音)
dz/z/z/dz 186F 藉詞字母(漢語拼音z音),在詞中形的i前用第二行
ž/rʻ/rr/ž 1870 藉詞字母(漢語拼音r音)
cʽ/q (qʻʻ)/ch/c῾ 1871 藉詞字母,用於音節c'y/qyʻ (qʻʻi)(漢語拼音chi)
j/j (jʻʻ)/zh/j̊/j' 1877 藉詞字母,用於音節jy/jyʻ (jʻʻi)(漢語拼音zhi)
滿文多數音節結構是(輔)元(元/輔),在母音後出現比較多的字母有i, r, n, ng, k, s, t, b, o, l, m十一個。
===轉寫梵文藏文字母===
為了轉寫梵語和藏文字母,參照蒙古阿禮嘎禮字母,創造了以下字母。使用範圍有限。《同文韻統》有轉寫方案的介紹。《五體清文鑑》所收藏文都配有滿文轉寫。
字母 字母 字母 字母 Unicode編碼 轉寫 轉寫 天城文 國際梵語轉寫 藏文字母 EWTS 說明
獨立 詞首 詞中 詞尾 Unicode編碼 太清 五體清文鑑譯解 天城文 國際梵語轉寫 藏文字母 EWTS 說明
1887 ʼ ḥ འ 'a/' 獨立形表示音節'a,詞首形表示子音'
1887 a ḥ (आ) (ā) (ཨཱ) (A) 加長母音a
1837 r^ ṛ (ऋ) (ṛ) (རྀ) (r-i) 與i連用;和蒙古文r編碼相同,比滿文r分叉小
ᢀ 1880 ~ m̊ (अँ) ṃ (ཨྃ) ~M
ᢀ᠋ 1880 ~^ ṁ (अं) ṃ (ཨཾ) M
ᢁ 1881 $ (अः) ḥ (ཨཿ) H
189A gʻʻ g῾ घ gh གྷ g+h 在e前附點的位置提高(詞首形從右下提升到右側,詞中形從第二字牙提升到第一字牙)
189B ng ṅ ङ ṅ ང ng 不用於母音後
189C zʻ ʣ̣ च c ཙ ts
189D zʻʻ झ jh ཛྷ dz+h
見《大藏全咒》第一套第七卷第52頁、55頁、63頁、93頁,第八卷第35頁,第九卷第10頁、14頁、20頁、45頁;第八套第一卷第9頁、12頁、34頁、35頁、57頁、71頁。 189E jʻʻʻ ǰ̊ ट ṭ ཊ T
189F jʻʻʻʻ ढ ḍh ཌྷ D+h
188F nʻʻ ṇ ण ṇ ཎ N
見《大藏全咒》第一套第一卷第47頁。 18A0 dʻ ḍ त t ཏ t 在a、i、o前
?? ?? 見《大藏全咒》第一套第一卷第47頁。 18A0 dʻ ḍ त t ཏ t 在e、u前
18A1 dʻʻ d῾ ध dh དྷ d+h 在a、i、o前
?? ?? 18A1 dʻʻ d῾ ध dh དྷ d+h 在e、u前
1892 bʻ ḅ प p པ p
18A8 bʻʻ b῾ भ bh བྷ b+h
18A2 sʻʻ š̤ ष ṣ ཥ Sh
18A3 jʻ ǰ ཅ c
18A4 xʻ ṣ̌ ཞ zh 也作 rʻ
18A5 sʻ ṣ ཟ z
18AA lʻʻ l̊ ལྷ lh 也作 lh
==十二字頭==
十二字頭是滿文的音節表,每個字頭對應一個韻尾。
序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韻尾 無 i r n ng k s t b o l m
第一字頭有131個音節,順序如下:
a e i o u ū/v na ne ni no nu nū/nv
ka ga ha ko go ho kū/kv gū/gv hū/hv
ba be bi bo bu bū/bv pa pe pi po pu pū/pv
sa se si so su sū/sv ša/xa še/xe ši/xi šo/xo šu/xu šū/xv
ta da te de ti di to do tu du
la le li lo lu lū/lv ma me mi mo mu mū/mv
ca/qa ce/qe ci/qi co/qo cu/qu cū/qv ja je ji jo ju jū/jv
ya ye yo yu yū/yv ke ge he ki gi hi ku gu hu
k῾a/kʼa g῾a/gʼa h῾a/hʼa k῾o/kʼo g῾o/gʼo h῾o/hʼo ra re ri ro ru rū/rv
fa fe fi fo fu fū/fv wa we
ts῾a/ca ts῾e/ce ts/cyʼ ts῾o/co ts῾u/cu dza/za dze/ze dzi/zi dzo/zo dzu/zu
ža/rʼa že/rʼe ži/rʼi žo/rʼo žu/rʼu sy/syʼ c῾y/qyʼ jy/jyʼ
第一字頭外加音節: tū/tv, k῾ū/kʼv, h῾ū/hʼv。
==電腦顯示==
微軟Windows Vista及更新的Windows系統已經能夠正確顯示滿文(蒙古字母)。而對於Windows XP/2003系統,若想正確顯示滿文,必須更新系統的Uniscribe的核心檔案usp10.dll。
Linux和Mac OS X系統只要安裝字型亦可正確顯示滿文。
現在非Unicode的滿文字型(蒙文字型)仍然佔據著部分市場。
== 相關條目 ==
*滿語 - 使用滿文書寫的語言
*滿族
*滿文轉寫方案
*清朝
*三家子村
*瀛生
*索倫珠滿語文培訓中心
*廣祿 (孔古爾氏)
*錫伯語
== 註釋 ==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太清網——Unicode滿文/錫伯文/達斡爾文字型和輸入法
*太清滿文線上輸入法
* 滿族線上
*馬騰:〈“十二字頭”與清代滿文語學 〉。
Category:中國文字
Category:滿語
*
Category:從上至下書寫及各行從左到右排列的文字 |
國際葡萄酒城 | 國際葡萄·葡萄酒城是國際葡萄·葡萄酒組織(OIV)對於葡萄種植作出傑出貢獻,且葡萄酒的品質達到國際公認水準的地域所授予的稱號。
==來源==
17世紀,法國葡萄酒商為了突出自己所生產葡萄酒的個性,於在該地域的葡萄酒前冠以“城”字。受到法國的影響,義大利、英國、西班牙等盛產葡萄酒的國家,也將本國著名葡萄酒產地定名為葡萄酒城。
國際葡萄·葡萄酒組織(原名:國際葡萄·葡萄酒局)成立後,法國、英國、義大利等33個主要葡萄酒生產國,成為葡萄酒局成員國。為促進世界葡萄種植及葡萄酒業的發展,經過國際葡萄·葡萄酒組織成員國的研究,對於葡萄種植作出傑出貢獻,且葡萄酒的品質達到國際公認水準的地域,才批准將該地命名為“國際葡萄·葡萄酒城”。
==國際葡萄·葡萄酒城列表==
亞洲
*煙臺——1987年10月在羅馬召開的國際葡萄和葡萄酒局年會上正式命名中國煙臺市為“國際葡萄·葡萄酒城”,使煙臺成為全球一百多個著名酒城之一,同時正式成為該組織在亞洲唯一觀察員(後因種種原因,煙臺觀察員身份停止)。
Category:葡萄酒
Category:獎勵 |
魯菜 | 魯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宋代以後成為「北食」的代表。明、清兩代時魯菜為宮廷御膳主體,對華北的北京、天津、河北和東北各地的飲食影響較大。
因為山東的地理文化原因,魯菜分為濟南菜和膠東菜兩大派(另有獨居一格的孔府菜)。濟南菜因為地理原因,與中國其他菜系相比,選料範圍相對較少。但這造就了其選料考究,技藝精湛,烹飪費時的特點。膠東菜則以海鮮聞名,而且擅將海鮮與其他食材巧妙結合起來。
==歷史==
魯菜歷史極其久遠。《尚書·禹貢》中載有“青州貢鹽”,說明夏代時,山東已經用鹽調味;周朝的《詩經》中已有食用黃河的魴魚和鯉魚的記載,而今糖醋黃河鯉魚仍然是魯菜中的佼佼者。魯菜系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齊國,憑藉魚鹽鐵之利,使齊桓公首成霸業。
傳說中將自己的兒子蒸熟了獻給齊王吃的易牙,實際上是當時善於調味的烹飪大師。魯菜中的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獨具風味;而膠東菜以海鮮見長,則是承襲海濱先民食魚的習俗。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還有一系列“不食”的主張,如“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餒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說明當時的魯菜已經相當講究科學、注意衛生,還追求刀工和調料的藝術性,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
秦漢時期,山東的經濟空前繁榮,地主、富豪出則車馬交錯,居則瓊臺樓閣,過著“鐘鳴鼎食,徵歌選舞”的奢靡生活。根據“諸城前涼臺庖廚畫像”,可以看到上面掛滿豬頭、豬腿、雞、兔、魚等各種畜類、禽類、野味,下面有汲水、燒灶、劈柴、宰羊、殺豬、殺雞、屠狗、切魚、切肉、洗滌、攪拌、烤餅、烤肉串等,各種忙碌烹調操作的人們。這幅畫所描繪的場面之複雜,分工之精細,烹飪操作的全過程,可和現代烹飪加工相媲美。北魏的《齊民要術》對黃河流域的烹調技術作了較為全面的總結。不但詳細闡述了煎、燒、炒、煮、烤、蒸、醃、臘、燉、糟等烹調方法,還記載了“烤鴨”、“烤乳豬”等名菜的製作方法。此書對魯菜系的形成、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歷經隋、唐、宋、金各代的提高和錘鍊,魯菜逐漸成為北方菜的代表,以至宋代山東的“北食店”久興不衰。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吳苞、崔浩、段文昌、段成式、公都或等,都是著名的烹飪高手或美食家,他們對魯菜的發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到元、明、清時期,魯菜又有了新的發展。此時魯菜大量進入宮廷,成為御膳的珍品,並在北方各地廣泛流傳。清高宗弘曆曾八次駕臨孔府,並在1771年第五次駕臨孔府時,將女兒下嫁給孔子第72代孫孔憲培,同時賞賜一套“滿漢宴·銀質點銅錫仿古象形水火餐具”給孔府。
==派系==
山東各地烹調技藝各有所長,一般認為魯菜內部分為兩大派系,為濟南菜和膠東菜,分別擅長肉類和海鮮。有時也分為三大派系,另加上孔府菜。另外,魯西、魯北擅烹禽蛋菜,泰安則有以豆製品為主要原料的素菜,魯中地區則有頗具齊國遺風的肉魚菜餚。各地風味特色經過長期的歷史互有影響。
濟南自金、元以後便設為省治,濟南的烹飪名廚們,利用豐富的資源,全面繼承傳統技藝,廣泛吸收外地經驗,把東路福山、南路濟寧、曲阜的烹調技藝融為一體,將當地的烹調技術推向精湛完美的境界。濟南菜取料廣泛,包括山珍海味,瓜果蔬菜,以及畜禽內臟等皆可製成美味佳餚。濟南飲食業歷來十分興盛,原有的聚豐德、匯泉樓等曾久負盛名的老店,均以經營山東傳統風味菜聞名。
煙臺、青島位於膠東半島,以烹製海鮮見長。蔥燒海參即為膠東菜代表。
特點是清香、鮮嫩、味醇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擅長以蔥香來調味。烹製海鮮甚有特色。
沂蒙菜亦是魯菜的一個新的分支,以紅燒兔子頭為代表菜式。近年來博山菜亦備受關注。
===濟南菜===
濟南府為濟南菜發源地。擅長爆、燒、炸、炒,口味偏重。另外湯菜也是濟南菜的一大特色。
代表菜有
* 奶湯蒲菜
* 糖醋鯉魚
* 糖醋脊絲
* 爆炒腰花
* 拔絲地瓜
* 油爆雙脆
* 湯爆雙脆
* 鍋燒肘子
* 四喜丸子
* 德州扒雞
* 蜜汁梨球
* 幹爛蝦仁
* 濟南烤鴨
* 清湯燕窩
* 炸荷花
* 九轉大腸
* 火腿炒蒲菜
* 罈子肉
* 把子肉
* 軟炸腰穗
*焦熘肉片
* 油爆肚頭
* 卷煎
* 奶湯核桃肉
* 爆三樣
* 罐兒蹄
* 黃蔥燒蹄筋
* 湯爆肚頭
* 燒麵筋
* 珊瑚白菜
* 炸茄盒
* 炸耦盒
* 炒八寶辣椒
* 酸辣湯
* 紅燒茄子
* 奶湯白菜
* 雪麗香椿
* 溜黃菜
* 海米炒蒲菜
* 奶湯什錦
* 軟燒豆腐
* 姜拌藕
* 蜜汁三果
* 蜜臘蓮子
* 炒三泥
* 拔絲山藥
* 水晶桃等。
File:Baochao yaohua 2009 03.jpg|爆炒腰花
File:Baosanyang at Tongheju (20220114172952).jpg|爆三樣(豬肝、豬腰子、豬大腸)
File:Mianjin hongshao paigu 2009 03.jpg|麵筋紅燒排骨
File:Jiuqu dachang 2009 03.jpg|九轉大腸
File:Basi digua 2009 03.jpg|拔絲地瓜
File:Deepfried cicada.jpg|炸金蟬
===膠東菜===
萊州、登州為膠東菜發源地。以烹製各種海鮮而馳名,口味清淡鮮嫩,保持食材的原有味道,講究花色造型,刀工精細。膠東菜經過漢、晉、唐的不斷發展,明末清初被引進入北京。清末民初發展出以煙臺為代表的“本幫膠東菜”及以青島為代表的“改良膠東菜”。而大連菜即是魯菜系膠東幫在大連的發展成果。百年大連的味道…… - 大連晚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 大連新聞網:「大連地方菜就源於魯菜系中的膠東幫。如今,大連許多有名的城市名菜,都有魯菜膠東幫的印記。」
代表菜有
* 蔥燒海參
* 油爆海螺
* 清蒸加吉魚
* 扒原殼鮑魚
* 糟溜魚片
* 浮油雞片
* 氽雙脆
* 油燜大蝦
* 炸蠣黃
* 涼拌燒雞
File:Stewed sliced fish in rice wine sauce at Tongheju (20220112175306).jpg|糟溜魚片
File:Cuttlefish roe soup at Tongheju (20220114173107).jpg|燴烏魚蛋
File:Furong Jipian at Cui Hua Lou, Dongzhimen (20220718124704).jpg|芙蓉雞片
===孔府菜===
孔府菜,以山東曲阜的孔府為名所發展出來的特殊菜餚,由於曲阜是歷代帝王祭典朝聖的地方,自古便擅長製備官府菜,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自成一格和風味獨特而聞名天下。
代表菜有:
* 大件菜
**當朝一品鍋
** 燕菜一品鍋
** 燕窩四大件
** 烤牌子
** 烤花藍桂魚
** 海米珍珠筍
** 紅扒熊掌
** 扒白玉脊翅
** 御筆猴頭
** 燒秦皇魚骨
** 菊花魚翅
** 神仙鴨子
** 一卵孵雙鳳
** 八寶鴨子
** 八仙過海鬧羅漢
** 詩禮銀杏
**繡球魚肚
**懷抱鯉
**帶子上朝
**幹蒸蓮子
* 家常菜
** 松子蝦仁
** 玉帶蝦仁
** 一品豆腐
** 木須肉
** 炒小豆腐
** 燒安南子
** 炒雙翠
** 九層雞塔
** 鍋塔豆腐
** 七心雞子
** 鴛鴦雞
** 汪肉絲
** 珍珠湯
** 雞皮軟燒豆腐
** 油淋白菜
** 炸溜茄子
** 椿芽豆腐
==影響==
山東作為北方擅長料理食材的地區,魯菜烹調手法廣泛影響華北及東北的飲食習慣與當地風味。明清時代宮廷廚師多出自山東,將魯菜影響帶至華北地區,如北京清朝的八大居之首的同和居即為魯菜飯館。膠東菜則經渤海傳至遼東地區,進入東北。
==參考文獻==
Category:魯菜 |
沙皇俄國 | 沙皇俄國或沙俄可以指:
* 莫斯科大公國,1283年至1547年間的俄羅斯國家,由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成立,俄羅斯沙皇國的前身,自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第三羅馬」。
* 俄羅斯沙皇國,1547年至1721年間的俄羅斯國家,由伊凡四世改國號為沙皇俄國,簡稱沙俄或俄國,君主頭銜為「沙皇」。
* 俄羅斯帝國,1721年至1917年間的俄羅斯國家,由彼得一世成立,簡稱帝俄、俄國,亦簡稱沙皇俄國或沙俄,君主頭銜為「皇帝」。
==參見==
* 俄國 (消歧義)
==注釋==
==參考文獻==
|
俄羅斯帝國 | 俄羅斯帝國()在中文中常簡稱為帝俄、沙俄、俄國,是存在於18世紀至20世紀的統一君主制國家,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朝代。1721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率軍擊潰了瑞典帝國贏得大北方戰爭後,改稱“全俄羅斯皇帝”(),創立俄羅斯帝國。雖然俄羅斯帝國君主已按照西方慣例明確改稱“皇帝”,但當時歐洲依然習慣稱呼俄羅斯皇帝為“沙皇”。
俄羅斯帝國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彼得一世為首位皇帝。彼得一世在位期間展開改革,使得帝俄在經濟、軍事和文化上均有顯著的進步,開創效法西歐的近代化的先例。在大北方戰爭中,俄國擊敗北歐強權瑞典帝國,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由純粹的內陸國轉變為濱海國,被歐洲承認為列強之一。帝國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統治時期步入黃金時代,透過三次瓜分波蘭和兩次對土作戰的手段,奪得黑海出海口並將帝國的西部邊界深入中歐。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俄國積極參與反法同盟,透過俄法戰爭成為唯一能在陸軍上遏法軍入侵的國家。維也納會議後,帝俄主導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成立神聖同盟,再次從瑞典手中奪取整個芬蘭大公國,成為了僅次於大英帝國的歐洲第二大列強,人稱“歐洲憲兵”。在隨後的新帝國主義時期,其勢力範圍繼續向高加索、中亞和遠東三方面擴張,第876頁,完全毀滅了世界上最後一批遊牧民族國家、囊括整個中亞,成為侵佔清朝時期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帝俄在版圖上於在19世紀中期達到極盛,橫跨歐亞大陸,北起北冰洋、南達黑海南部,西起波羅的海、東達阿拉斯加,涵蓋中亞、北高加索及芬蘭地區,與挪威、瑞典、德國、奧匈帝國、羅馬尼亞、奧斯曼帝國、波斯、阿富汗、中國、朝鮮與日本接壤,按國土面積計算,成為歷史上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帝國。根據1897年人口普查,其人口達到1.25億,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大英帝國和大清帝國。
儘管帝俄在政治、軍事、外交和菁英文化上皆為當時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然而其在經濟、科技、社會制度、教育等民生方面則是在歐洲敬陪末座。15世紀至19世紀中期,因為農奴制度牽制了生產力、東正教腐化貴族思想、未曾經歷大規模的產業革命,導致帝國的國力開始衰弱。在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俄國於克里米亞戰爭敗於早已近代化的法國與英國,繼而於1861年展開對內的大規模農奴制改革,宣告廢除農奴制;但由於俄國本身幅員遼闊,無法一次性改革到位,還觸動了國內在既得利益者,加劇了俄國人在民族和宗教上分歧。受19世紀中期歐洲革命風潮影響,反對俄羅斯自古君主專制傳統的浪潮此起彼伏,人民要求建立共和體制、甚至讓少數民族獨立,此矛盾在1881年達到最高峰,皇帝亞歷山大二世被激進主義者炸死。其子亞歷山大三世意識到俄國不能再故步自封,於是強勢介入推進改革,不過成就依然不如英法美德等西方進步國家。在1905年,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中被亞洲的新興強權日本擊敗,連續兩次重大戰爭的失敗讓帝俄國內一片罵聲,認為其原因是日本後來居上的制定憲法,誘發1905年俄國革命,這場革命促使皇帝尼古拉二世實行在立憲的框架下實施俄羅斯帝國基本法,並由首相斯托雷平展開經濟改革Столыпин П. А. Речь об устройстве быта крестьян и о праве собственности 10 мая 1907 года. — 10 мая 1907 года. ,之後帝俄繼續養精蓄銳,積極修建鐵路、興辦近代工廠、建立近代化軍隊,獲得了長期的和平,和經濟和人口短暫地雙雙繁榮。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又把全部改革成果毀於一旦。
帝俄自稱“第三羅馬”,視己為拜占庭帝國的正統後繼者,擔負保衛東正教信仰的責任。俄國在尼古拉一世期間確立“君主專制-東正教-民族性”的三維官方民族理論,在外交上奉行泛斯拉夫主義,積極支援巴爾幹半島信仰東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的民族主義運動,而巴爾幹半島為舊奧斯曼帝國領土上的空白地帶,導致其和奧匈帝國發生嚴重利益衝突。1914年爆發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向和俄羅斯同樣的斯拉夫民族東正教國家塞爾維亞王國宣戰,帝俄基於泛斯拉夫主義堅持幫助塞爾維亞一方而參戰,並作為協約國的一員,拉動英法一同對抗奧匈帝國及其背後的盟主德意志帝國,被迫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帝國難以支應德國的攻勢,自此深入戰爭泥潭;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宣告俄羅斯帝國以及俄羅斯君主統治徹底終結,其後經過內戰由蘇俄建立了蘇聯Swain says, "The first government to be formed after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of 1917 had, with one exception, been composed of liberals." ; also see 。
== 歷史 ==
=== 彼特繼位再擴張波羅的海 ===
在1682年年輕的彼得一世成為沙皇之前,莫斯科公國由於立窩尼亞戰爭失敗而元氣大減,在渡過混亂時期後才逐漸復甦。他繼位後為保護南方的邊界,開始對抗克里米亞韃靼人和奧斯曼帝國。為了繼續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彼得開始到歐洲尋找盟友並學習西歐的科學技術,拜訪了勃蘭登堡、荷蘭、英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等。
為了增加與西歐海洋國家交流和貿易的機會並尋找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瞭俄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現代化的軍隊;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俄國軍擊敗了瑞典軍,1712年彼得遷都到了他新造的聖彼德堡,致力於俄國的西方化。
大北方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721年,瑞典戰敗並在9月簽署了《尼斯塔德條約》,彼得一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及與西歐海洋國家交流的視窗。同年10月22日發表《帝國宣告》後,彼得一世於11月2日自稱皇帝,創立俄羅斯帝國。
=== 葉卡捷琳娜延續擴張至瓜分波蘭 ===
葉卡捷琳娜大帝時代是俄羅斯帝國的第二個關鍵時期,在她去世的時候俄國成為歐洲的一個大國,帝國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當大的新疆土。1768年,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俄土戰爭爆發,在1774年以《凱納甲湖條約》的簽訂而結束。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韃靼人則終止與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關係,而葉卡捷琳娜大帝在1783年吞併了克里米亞。1787年,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1792年戰爭結束後,俄國將其勢力伸入巴爾幹半島;雖然奧斯曼帝國沒有被俄國完全趕出歐洲,但已不再是俄國的嚴重威脅了。在西部,俄國則趁著波蘭立陶宛聯邦衰敗日虛之際,與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
=== 拿破崙戰爭 ===
身為一個歐洲的主要國家,俄國也無法避免的參與了與拿破崙法國的戰爭。1812年6月,拿破崙率領了60萬大軍侵略俄國。但在拿破崙推進的同時,也同時面臨了過度擴張的問題。俄國使用了焦土政策,而拿破崙又遇上俄國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崙遭遇了災難性的慘敗:不到3萬人能回到他們的祖國。在法國軍撤退之際,俄國軍則推進到中歐和西歐,最後到了巴黎的城門邊。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後,俄羅斯皇帝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 向遠東擴張 ===
早於17世紀,俄國已積極向西伯利亞擴張,並與清朝發生衝突。清俄分別於1689年和1727年簽署《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確立邊界,但這並未阻止俄國的野心。1858年5月,俄國乘英法聯軍與清政府開戰之際,俄國以武力威脅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俄國更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併,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充套件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另一方面,俄國亦企圖將勢力染指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1875年5月7日,時日本與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國把千島列島北部給予日本,換取庫頁島的主權。19世紀末期,俄國向清政府租借大連,成立關東州。俄國亦藉得到了東清鐵路的建築權對內滿洲進一步牽制。
俄羅斯帝國在北美洲亦曾經於1648年派遣探索隊成功的探索了阿拉斯加,並於1733年佔有俄屬北美,但在1867年10月將其以720萬美元(摺合2009年的90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 佔領中亞 ===
俄羅斯最早向中亞的活動,是彼得大帝時代,當時已向希瓦汗國擴張。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在伊格納契夫慫恿下,向中亞擴張。由鹹海出發。前往希瓦汗國與布哈拉汗國。這二國成為附屬國。1864年,佔領費爾幹納盆地的浩罕與塔什干。1877年,佔領土庫曼。
=== 八國聯軍之役 ===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期間,訊息傳到聖彼得堡,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如同德國強佔膠州灣,在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被沙俄軍隊殺害,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跳入黑龍江,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軍攻佔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9月22日,佔領吉林,28日,佔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瀋陽)。
1900年11月,俄國要求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要求把軍事佔領合法化,把俄國獨佔東三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遭清政府及列強反對而作廢。俄軍得到大量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
=== 日俄戰爭 ===
1904年2月8日到1905年9月5日,大日本帝國和俄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的影響力進行一次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中,俄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樸次茅斯和約》,戰爭結束。俄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盪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1905年爆發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導火線。
=== 改革和革命 ===
俄羅斯在歷史上長期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長期以來的農奴制妨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因此在19世紀中葉以來,俄羅斯帝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皇帝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4在位)時期,俄羅斯帝國的經濟成就為:「煤炭開採量增長110%、石油開採量增長1468%、煉鋼工業增長159%、生鐵鍛造業增長487%。當時俄羅斯帝國的小麥和糧食產量達到了世界糧食總產量的15%、黑麥產量達到了全世界總產量的55%,俄羅斯帝國的黃金儲備量增加了210%。俄羅斯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了9倍,而同時期英國的生產總值只增長了2.5倍,法國增長了2.6倍」。而在俄羅斯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的斯托雷平總理執政的時期(1906-1910)改革之下,糧食收成增加30%。到1913年,農業產值增長2%,居世界第一位;工業產值增加5%,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增長1,5%,居歐洲第一位。國民收入總值-164億盧布,居世界第四;國民生產總值-65億2100萬盧布,居於世界第五。這輝煌的經濟成就毀於一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俄國內戰。至1922年底蘇聯成立時期,新生的蘇聯面對的是一個民生凋敝、滿目瘡痍的殘破局面。
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期對俄羅斯來說是一個關鍵時期。歐洲的工業革命使得俄羅斯與西歐的發展差距不斷加大越來越大。雖然俄羅斯人口較任何一個歐洲發展國家都多,但大部份都是貧窮的農奴。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是對其政權的一個打擊,俄羅斯境內不斷發生流血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是導致俄羅斯帝國滅亡的關鍵,俄羅斯國內無法支應來自德國的猛烈攻擊,民生物資極其貧乏。1917年3月,首都彼得格勒居民發動反飢餓遊行,直接引發二月革命。3月15日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讓位予其弟米哈伊爾大公,但遭米哈伊爾拒絕,於是羅曼諾夫王朝滅亡,由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所領導的俄羅斯共和國所取代,但由於隨後爆發的十月革命造成混亂,支援沙皇的白軍開始與布林什維克領導的紅軍展開戰爭,末任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也在戰爭期間的1918年於葉卡捷琳堡被紅軍處決,而直到1922年支援皇帝的白軍才被紅軍擊敗,蘇聯也於同年12月正式成立。
== 疆域 ==
=== 疆界 ===
俄羅斯歐洲部份的政治疆界大致和東歐平原的自然邊界一致,但在此之外它還佔有芬蘭王國以及波蘭會議王國。它的北界達到了北冰洋以及北冰洋中的諸島。俄羅斯帝國的烏拉爾山以東部為其亞洲的領地,西伯利亞以及其南部的草原。俄羅斯帝國的亞州部份和歐洲部份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以及裡海—高加索山脈為界。南界達到了黑海東南岸以及高加索山脈。西部邊界在傳統意義上從科拉半島途徑波羅的海直到多瑙河河口,包含了俄羅斯所佔有波蘭的部份。西邊鄰國有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以及羅馬尼亞。
=== 地理 ===
20世紀初,俄羅斯帝國國土面積達2,28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當時俄羅斯帝國的領土面積僅次於大英帝國。雖然俄羅斯統治下的中亞、北亞及遠東佔全國領土的四分之三,但大多數人居住烏拉爾山脈以西的歐洲部分。俄羅斯國境內擁有一百多個不同的民族,其中俄羅斯族佔全國人口的45%。
=== 地區建設 ===
除了幾乎整個今俄羅斯聯邦的領土1860至1905年間,俄羅斯帝國囊括了所有現今俄羅斯聯邦的領土,但並不包括加里寧格勒,南千島群島和圖瓦。南薩哈林於1905年讓予日本。圖瓦則於1914年成為了帝俄的保護國。 ,1917年前的俄羅斯帝國還囊括了烏克蘭的絕大部分(第聶伯烏克蘭和克里米亞)、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比薩拉比亞)、芬蘭(芬蘭大公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包括薩梅格列羅),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俄屬土耳其斯坦)的整個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波羅的海省區)的絕大部分,波蘭(波蘭會議王國)的很大一部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阿爾達漢省、阿爾特溫省、厄德爾省、卡爾斯省和埃爾祖魯姆省的東北區域。在1742和1867年之間,阿拉斯加也是俄羅斯帝國的殖民地。
隨著瑞典在大北方戰爭中失敗,在1809年9月芬蘭作為一個自治大公國被併入了俄羅斯帝國。俄羅斯皇帝作為一個立憲君主,透過由他任命的芬蘭當地人組成的芬蘭參議院和派遣的芬蘭總督來控制芬蘭大公國。而波蘭的自治權則在起義失敗後被撤銷。
=== 屬地 ===
透過《組織法》的第一段闡述,俄羅斯帝國成為了一個不可分裂的聯邦。另外,第26段講到“在俄羅斯帝國的王冠之下俄羅斯、波蘭、芬蘭大公國聯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俄羅斯同芬蘭的關係也由組織法的第二段調節為法律條文:“芬蘭大公國,作為俄羅斯帝國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管理內部事務的特殊方針基於特殊的法律條款。”和1910年6月10日法。 Грибовский, p.35
1733至1867年之間俄羅斯也掌控著俗稱的俄屬北美。在接受了這片土地後,俄羅斯帝國成為了一個疆域橫跨歐亞美的龐大帝國。當英法在二十世紀沒落了之後,不同於大多數殖民性帝國,帝俄仍保留了相當大一部分的領土,就像早先的共產蘇聯和現今的俄羅斯。
此外,當時的俄羅斯帝國還有相當大的勢力範圍,特別是在關東的港口和大清東清鐵路的特權,這兩個特權都同在天津的特權一樣被清政府承認。(在這段時間俄羅斯帝國享有的治外法權請參見俄日關係條目)
1815年,格奧爾格·安東·雪佛博士Georg Anton Schäffer(1779-1836)到達了考艾島並同當地島嶼的首領(夏威夷王國的國王——卡美哈梅哈一世的附庸)達成了一個保護協議,但皇帝拒絕批准這筆交易。延伸閱讀夏威夷正教會,伊麗莎白堡(夏威夷).
== 政府及行政 ==
根據歐洲王族家譜年鑑的記載,俄羅斯在1910年時實施的是君主立憲制的君主政體。這個體系建立於1905年的10月,並且作為過渡期和自成一格的政體。然而在這天以前,俄羅斯皇帝的權利是專制而且無限的。在十月宣言修法和帝國杜馬(國會選舉)開始後(1906/04/27),專制這個字就被謹慎地儲存著,但是權力已轉為有限的程度。然而這種政權並沒有辦法成為有意義的憲法,因為還缺少了議會單位。但是無限專制卻給了自我限制專制體系一個空間,無論將會永久專制,或是隻按獨裁者的意見統治及行事,都只會增加各黨間的衝突而已。目前看來,俄羅斯的政府系統最好定義為專制皇帝下的君主權力有限體制。
=== 「沙皇」或「皇帝」 ===
縮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部份俄羅斯種族分佈圖
東斯拉夫人就是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在古基輔羅斯時期俄羅斯為一歐洲的封建貴族制的小國家,分裂成許多小公國,在公元9~10世紀左右的時候(相當於中國的中晚唐),東斯拉夫人當中的一個名為「羅斯(Русь,名稱由來眾說紛紜,其中說法之一是得名於羅斯河)」的部落請來了北歐日耳曼僱傭兵,憑藉使用鐵器的日耳曼僱傭兵的力量,掃平了其他還在使用青銅器的部落,統一了東斯拉夫。
根據古老部落的習俗,最強大的戰士可以封王——於是日耳曼僱傭兵(瓦良格人)的團長留裡克就成為了羅斯人最早的第一任大公,留裡克去世後,他的部將奧列格成為首領,率領部隊繼續南下,最後定都基輔(就是今日的烏克蘭首都),建立了基輔羅斯,這就是最早的東斯拉夫人國家。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關係,類似德國人、奧地利人、瑞士德語區人同族同源的關係。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俄國的統治者原本是各地的「王公(князь)」,位於基輔的全羅斯統治者被成為「大公(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沙皇(царь)一詞是來自於古拉丁文的caesar, 或者古希臘文καῖσαρ的俄文轉寫цезарь,簡化之後變成царь。意思是「凱撒」。第一位自稱沙皇的是伊凡雷帝。這個稱呼不僅僅是一個鞏固中央集權的象徵,更是一個國家、民族概念和民族心的體現。這個說法的來源理論基礎是「莫斯科-第三羅馬」。自始至終,羅馬帝國(第一羅馬),拜占庭帝國(第二羅馬)都是地跨過歐亞非的多民族大帝國,而凝聚帝國國民意志、讓國民認同自己是同胞是一份子的精神理念,就是「我們都是羅馬人」的共同信仰。無論語言、膚色和出身,只有有著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認同感,願意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的,就是羅馬人,就可以享有平等同樣的權利。在拜占庭帝國,無論是希臘人,亞塞拜然人,埃及人還是衣索比亞人,只要有著共同的東正教信仰,接納這個大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就是「羅馬人」。
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拜占庭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姪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輾轉到了莫斯科嫁給了當時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伊凡雷帝的祖父),從而帶去了象徵拜占庭帝國榮耀的雙頭鷹國徽。之後在她的影響下伊凡三世繼承了羅馬人的理念,開始宣揚「莫斯科-第三羅馬」。
「第三羅馬」是一個精神價值觀概念。簡單而言,是繼承羅馬帝國包容多民族的原則海納百川吸收各個不同民族的人共存。只要是同樣的東正教信仰、效忠沙皇忠於和祖國、自認為是俄羅斯大民族的一份子,就被承認為社會中的同胞。而這個人本身的膚色、語言、出身是完全沒有影響的。就像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時期,所有人都被稱為「羅馬人」,而語言則可以使用拉丁文、希臘文、埃及文、波斯文等。
這個就是「第三羅馬」概念的精髓--包容不同,統一信仰。這與當時強調民族純粹性的國家和血統性傳位王朝的歐洲截然不同。俄國有190多個民族,俄羅斯人的概念不是一個血統的概念,而是一個精神、文化和信仰的概念。與國籍和民族概念不分的法國和單純以血統定民族的德國、日本不同,俄國人的概念不只是民族血統上的俄羅斯人,更是接受了俄國文化和語言、有著俄國人這樣自我認知的大民族概念。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凝聚俄羅斯民族的不是血液,而是信仰」。
彼得大帝在1721年時改稱自己為皇帝,並且宣佈自己為全俄羅斯的皇帝。之後的統治者也一直延用這個名稱,在日俄戰爭之後俄羅斯帝國進行了民主改革有了自己的國家杜馬和國會,但此時君主制度一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被推翻為止。支後俄羅斯西化民主派的俄國臨時政府克倫斯基上臺,皇帝的權力在十月宣言之前被兩項規定所限制,其目的是為了保護現有的體制。教宗保羅一世認為,皇帝和其配偶都必須是東正教教會的成員之一,而且必須要遵守繼承權法(Pauline Laws)的規定。但是到了1905年10月17日,情況就改變了,皇帝自願限制他的立法權力。他認為在沒有經過國家杜馬(一個自由選舉產生的國民議會)的同意下,任何提案皆無法透過成為法律。雖然在1906年4月28日時出現了與上述道德責任相關的法律,並且和組織法一起擴增,但同時皇帝仍然握有解散杜馬的權利,並且他也行使了這項權利。
=== 參政院 ===
於彼得大帝改革期間建立的俄羅斯元老院或參政院(Pravitelstvuyushchi Senat, i.e. directing or governing senate)是沙皇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機構,以為主席領導機構運作。其成員全部由皇帝任命。它完備的職能由其下屬的幾個部門執行:它是擁有否決權的最高機構,是帝國的會計部,也是政治犯的最高法庭,而且它還有一個部門起著同英國紋章院類似的功效。不僅如此,參議院對帝國各部門之間發生的爭論,特別是中央代表和地方選舉產生的機構之間的矛盾,也擁有裁判權;而由於皇帝賦予了參議院和美國最高法院相同的職能,所以參議院可直接否決違背憲法的議案。另外,它還負責頒佈新的法律。
=== 內閣 ===
根據1905年10月18日起的法律規定 ,用作支援皇帝的最高議會被建立,並在政府首腦的名義下,設立了大臣會議主席(首相)。俄羅斯政府由其所有的政府部門和它們的部長(大臣)組成,各部長並列在下:
* 皇家法庭法官
* 外交部長;
* 戰爭部長;
* 海軍司令
* 經濟部長;
* 工商業部長(1905年創立);
* 國務部長(包括保安,醫療,審查及出版,郵政及通訊,涉外領土事務,事務統計);
* 農業部長;
* 交通部長;
* 司法部長;
* 教育部長.
=== 帝國議會 ===
根據1906年2月20日製定的法律,帝國議會作為上院和帝國杜馬作為下院共同成為帝國的立法機構。自此時起,法律上皇帝只有和兩議院合作才能正常行使其立法權。因上述的原因重組的帝國議會產生了196個席位,其中一半由皇帝直接任命,剩下的98人則是由選舉產生。另外由皇帝任命的部長們依其職權,也自然是前98人之成員。關於這些當選議員,其中有3人是東正教的僧侶神父,另外3人是負責掌管教區或世俗職務的白神父,剩下的18人是貴族,6人是大學或科學學院的成員,以及6人來自商會,6人來自工業局,34人來自有地方自治局(земство)的政府,其餘16人則無,並且有6位來自波蘭。作為立法機構,帝國議會的職權與杜馬相當,但實際上它甚少提出立法。
=== 杜馬選舉制度 ===
帝國杜馬是俄羅斯帝國的下議院,1907年6月2日的政令規定其共有442個席位,且擁有過分複雜的選舉方式。其操作過程本身就傾向於構建由富裕階層(尤其是地主階級)和俄羅斯族裔組成多數派議會,以壓制其屬國人民的議政權力。除中亞地區外,每個省都會選出幾名杜馬議員,各大城市也會選出自己的議員。要成為一名杜馬議員,首先需要被選舉人團選中。而選舉人團則由農民、公民和地主階級組成的集會選出。地主階級中的顯貴會親自出席,而較小的地主則委派代表。公民階級(都會人士)依照應稅財產被分成兩類後,各自選入省選舉人團,農民則是由小行政區(волость)的代表團所代表。工人階級則是以特別的方法對待,每個任用50個員工以上的集團,選出一個或以上的代表加入選舉人團。
在選舉人團裡他們進行過半數獲勝選舉,優勝者可以代表其參加杜馬議會。由於選舉人團裡保守派實力雄厚(多地主和公民),即使有“社會五大階層必須都選入至少一位議員”的規定,進步人士仍然極少成為杜馬成員。但杜馬的激進勢力依然存在,他們主要來自於帝國最大的七座城市—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敖德薩、裡加和波蘭的華沙和羅茲,因為這些城市有獨特的選舉系統。它們會直接選出杜馬的成員,雖說市民們的選舉票額依然照應稅財產被分為由高到低的不同三等,但每等選出的代表數量是相同的。這樣便保證了即使保守勢力互相合作,也無法阻止進步人士進入杜馬。
=== 神聖宗教會議 ===
神聖宗教會議(1721年成立)是俄羅斯東正教教會的最高政府機關。這是一個由世俗檢察官主持,代表著皇帝,以及莫斯科,聖彼得堡,基輔三個大城市和喬治亞的大主教,另外還有輪流任職的主教。
=== 行政區劃 ===
為方便管理,俄羅斯(截至1914)被劃分為81個省(),20個州(oblasts), 和1個自治區。俄羅斯帝國的附庸國和保護國,比如布哈拉酋長國,希瓦汗國和1914年後的圖瓦(烏梁海)等則在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佔11個省、17個州和一個自治區(薩哈林)。而除俄羅斯本土外,還有另外8個省在芬蘭,10個在波蘭。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因此擁有59個省和一個州(頓河州),而戰爭部長對頓河州擁有管轄權;其他的也都有自己的省長和副省長,後者主要是管理當地政府。此外還設有總督區,通常由若干個省份組成,總督通常包括更廣泛的權利,總督一般自己命令其管轄範圍內軍隊和武裝力量。1906年,俄羅斯帝國已經在芬蘭、華沙、維爾紐斯、基輔、莫斯科和里加設有秘書長。較大的城市(聖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刻赤、尼古拉耶夫、羅斯托夫)擁有獨立於省的屬於自己的管理系統;在這些城市中警察局長相當於省長。
== 地方行政 ==
除去中央政府設立的機構外,地方通常擁有以下三種行政機構:
* 由農民組成的小行政區мир和волость
* 在34個省設立的地方自治局земство
* 市立杜馬
而直到19世紀末,甚至在一些重要地區是直到1917年,帝國的大部分亞洲區域不同於其他地方,都處於一種軍政府體制(военно-народная администрация)的管治之下。研究相信,俄羅斯人和穆斯林之間無法彌合的巨大文化差距,是民政化無法推進的一個因素;帝國軍官們基於軍事安全優先——無論是堅持認為穆斯林「落後」和「狂熱」,或者防範泛突厥&泛伊斯蘭對帝國的威脅,一直持久地反對在軍政管理地區進行民政化改革Daniel R. Brower, Turkestan and the Fate of the Russian Empire (London: Routledge, 2003), 9—25, 105—6.。1898年安集延暴動是進一步加重當局對於穆斯林的刻板印象,從而削弱了在相應地區的地方行政民政化步伐。尤其對於強烈的伊斯蘭恐懼症, 可參見E. T. Smirnov, "Dervishizm v Turkestane," and "Dzhikhad i Gazavat," in Sbornik materialovpo Musul'manstvu, 1, ed. V. I . Iarovoi-Rabskii (St. Petersburg: M. Rosenoer, 1899), 49-71, 101-28; and M. A. Miropiev, Opolozhenii russkikh inorodtsev (St. Petersburg: Sinodal'naia tipografiia, 1901). 直到俄羅斯帝國統治末期,即使是最開明的俄方官員都認為,在俄羅斯和「原住民」之間任何可能的切實共融,是永遠的遙不可及。N. S. Lykoshin, Rezultaty sblizheniia russkikh s tuzemtsami (Tashkent [?]: n.p., 1903); Lykoshin, Pol zhizni v Turkestane: Ocherki byta tuzemnogo naseleniia (Petrograd: V. A. Berezovskii, 1916), 5-16; V. P. Nalivkin, Tuzemtsy, ran'she i teper' (Tashkent: A. Kirsner, 1913), 69.
=== 市立杜馬 ===
自1870年開始俄羅斯歐陸部分的城市就有類似地方自治局的機構。所有不動產者,納稅的商人,匠人和工人都會依照其財產數額被降序記錄在一份名單上。所有人的財產總額求和後三等分,再按照其數額將名單分成最富裕,次富裕和不富裕三份,每份之間人數差異巨大,卻都擁有相同數目的市立杜馬候選名額。執行權屬於選舉的市長和杜馬選出的多人委員會 управа 。但亞歷山大三世於1892和1894頒佈的法令將市立杜馬至於地方長官(地方長官制)的直接管理之下,和地方自治局一樣。雖然依然有諸多限制,一些西伯利亞城市還是於1894年獲得類似的自治機構;1895年,部分高加索城市也獲得類似的自治權。
=== 波羅的海省份 ===
瑞典的波羅的海省份 (庫爾蘭,利沃尼亞和愛沙尼亞) 在大北方戰爭後被併入俄羅斯。根據1721年簽訂的尼斯塔德條約 ,當地的德裔貴族在自治和與教育,警察和司法方面保留極大的權利。德語在此地繼續流通167年後,1888年頒佈的新法收回波羅的海德意志人的自治權力,將之賦予中央政府下派至此的長官。與此同時,行政機關、塔爾圖大學(愛沙尼亞語)也和塔爾圖一起從多爾帕特大學(德語)改名為尤里耶夫大學(俄語),對此地的俄羅斯化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1893年,本地也建立原本特屬於俄羅斯族行政區的地方農民事務管理委員會。
=== 軍政府管理 ===
在受軍事主導管治的地方,是由從軍隊長期借調的軍官行使上級行政權,與民事司法機關並存,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司法權也由軍隊所掌控。在帝國歐洲部分的相當一部分由地方自治局及附屬官僚履行的職責,更被交由一小群軍官來行使——這些人通常缺乏專業培訓而擔負起極大的行政責任。Morrison A. Metropole, Colony, and Imperial Citizenship in the Russian Empire[J]. Kritika: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 2012, 13(2): 327-364.Rowney D K.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Late Tsarist Officialdom: An Introduction[J]. Russian Bureaucracy and the State: Officialdom From Alexander III to Vladimir Putin, 2009: 19-25. 很多情形下他們並未能勝任工作,軍政府體制是呈現出搖搖欲墜及獨斷專行 的型態:當時這點在遠東地區,以及北高加索便可以見到,在總督之下是存在「行政真空」。相較在歐洲部分需要至少十二個不同部門所行使的多項職權,在突厥斯坦那裡則全由地區軍事指揮官一身包攬A. V. Remnev, "Administrativnaia politika samoderzhaviia v Sibiri v 60-80-kh gg. XIX v.," in Sibir' v sostave Rossiiskoi imperii, ed. L. M . Dameshek and Remnev (Moscow: Novoe literaturnoe obozrenie, 2007), 125-30; Timothy Blauvelt, "Military-Civil Administration and Islam in the North Caucasus, 1858—83," Kritika 11, 2 (2010): 228—32; Senator Gofmeister Graf K. K. Palen, Otchet po revizii Turkestanskogo kraia, proizvedennoipo VYSOCHAISHEMU poveleniiu... (St. Petersburg: Senatskaia tipografiia, 1910), 12: Uezdnoe upravlenie, 156.。1886年時雖然突厥斯坦引入了新的民法體系,但依據由軍事法庭行使司法權力——軍政府的行政主導地位未有受到削弱,而地方民政化也無可預期"Polozhenie ob upravlenii Turkestanskogo Kraia," PSZ 3, no. 3814, 1886-06-12, 318—46.。
== 經濟 ==
=== 採礦業和重工業 ===
俄羅斯帝國採礦業和重工業和重工業在1912年的分地區產出(佔全國產量的百分比)
烏拉爾地區 南區 高加索 西伯利亞 波蘭王國
金 18% - - 81.2% -
鉑 100% - - - -
銀 36% - 24.3% 29.3% -
鉛 5.8% - 92% - 0.9%
鋅 - - 25.2% - 74.8%
銅 54.9% - 30.2% 14.9% -
生鐵 19.4% 67.7% - - 9.3%
鋼鐵 17.3% 36.2% - - 10.8%
錳 0.3% 29.2% 70.3% - -
煤炭 3.4% 67.3% - 5.8% 22.3%
石油 - - 97% - -
== 基礎設施 ==
=== 鐵路 ===
1860年後的鐵路規劃和建設對於俄羅斯的經濟、文化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央機關和貴族階層們基本壟斷決策,但地方氏族階層為鐵路的建設提供需求。地方的貴族、商人和企業家暢想“從地方到帝國”的未來,謀求自己的利益,時常與其他城市競爭,由此也為帝國的經濟做出貢獻Walter Sperling, "Building a Railway, Creating Imperial Space: 'Locality,' 'Region,' 'Russia,' 'Empire' as Political Arguments in Post-Reform Russia," Ab Imperio (2006) Issue 2, pp 101-134.。俄國軍隊在19世紀80年代在中亞修建了兩條主要鐵路:高加索鐵路,連線黑海海濱的巴統和裡海海濱的巴庫;外裡海鐵路,由裡海海濱的克拉斯諾沃茨克起始,直至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塔什干。兩條鐵路為帝國的商業和戰略需求服務,同時促進了人口流動Sarah Searight, "Russian railway penetration of Central Asia," Asian Affairs (June 1992) 23#2 pp 171-80Новы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Брокгауза и Ефрона Т.17 - "Железные дороги" 387。
年份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1
公里數 26 601 1590 11243 23982 32390 56976 78468
=== 海港 ===
俄羅斯帝國最大的港口,按照1912年外來船隻的噸位排序(單位為千噸)
港口 噸位 區位
里加 1528 波羅的海
刻赤 33 波羅的海
阿爾漢格爾斯克 549 白海
費奧多西亞 175 黑海
奧涅加 98 白海
馬裡烏波爾 266 黑海
葉夫帕托里亞 66 黑海
蘇呼米 45 黑海
伊斯梅爾 47 黑海
阿斯塔拉 64 裡海
符拉迪沃斯託克 891 太平洋
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 57 太平洋
阿斯特拉罕 34 裡海
巴庫 286 裡海
列尼 173 黑海
克拉斯諾沃茨克 21 裡海
巴統 898 黑海
波季 348 黑海
別爾江斯克 80 黑海
新羅西斯克 646 黑海
尼古拉耶夫 721 黑海
利巴瓦 796 波羅的海
敖德薩 1243 黑海
納爾瓦 95 波羅的海
赫爾松 252 黑海
列威利 65 波羅的海
塞瓦斯托波爾 44 黑海
聖彼得堡 2024 波羅的海
格尼申斯克 67 黑海
彼爾諾夫 23 波羅的海
塔甘羅格 657 黑海
文達瓦 604 波羅的海
== 宗教 ==
俄羅斯帝國的國教是俄羅斯東正教,俄羅斯皇帝是其領袖,同時還保有最高保護者的稱號。皇帝雖然能夠進行任命與去職,卻不能修改教條及教會傳授的內容。東正教在宗教意義上的領導機關是最神聖主教會議,這一會議在宗教事宜上享有極大的權力。理論上所有宗教信仰都是自由的,但對於猶太人則有一定的限制。
根據1905年釋出的1897年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統計結果,全俄羅斯帝國宗教信徒大致人數如下:
宗教 信徒 比例
俄羅斯東正教 87,123,604 69.3%
伊斯蘭教 13,906,972 11.1%
羅馬天主教 11,467,994 9.1%
猶太教 5,215,805 4.2%
信義宗
The Lutheran Church was the dominant faith of the Baltic Provinces, of Ingria, and of the Grand Duchy of Finland 3,572,653 2.8%
舊信徒派 2,204,596 1.8%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1,179,241 0.9%
佛教 433,863 0.4%
其他非基督宗教 285,321 0.2%
歸正宗 85,400 0.1%
門諾會 66,564 0.1%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 38,840 0.0%
浸信會 38,139 0.0%
猶太教卡拉派 12,894 0.0%
聖公宗 4,183 0.0%
其他基督宗教教派 3,952 0.0%
俄羅斯正教會設有三位都主教(分別在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喀山),十四位總主教和五十位主教,全部由僧侶中產生。被選中的僧侶必須未婚,但是鰥夫卻不被接納,而且在東正教中,一場婚姻是不能被任何東西打破的,所以鰥夫修士無法晉升。這些規則被一直沿用至今。
== 軍事 ==
俄羅斯帝國的武裝力量由俄羅斯帝國陸軍、俄羅斯帝國海軍及俄羅斯帝國空軍組成。
== 社會 ==
俄羅斯帝國總體上是一個農業社會,散佈在廣大的領土上。1913年,80%的人口屬於農民。蘇聯史學家認為19世紀的俄羅斯帝國持續處在系統性的危機中,工人和農民陷入貧困,最終導致了20世紀初的革命,但近期俄羅斯學者的研究對此提出了質疑。鮑里斯·米爾諾夫對19世紀後期的改革進行研究,參照1861年廢除農奴制、農業生產狀況、生活水平指標以及對於農民的徵稅情況,認為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會的福利水平。此外,他還發現在18世紀俄羅斯人民的福利狀況主要處在下降趨勢,但在18世紀末至1914年則處於緩慢提升的狀態Boris N. Mironov, "The Myth of a Systemic Crisis in Russia after the Great Reforms of the 1860s-1870s," Russian Social Science Review (July/Aug 2009) 50#4 pp 36-48.Boris N. Mironov, The Standard of Living and Revolutions in Imperial Russia, 1700-1917 (2012)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 階級 ===
俄羅斯帝國的臣民被分為不同的階級,例如貴族、神職人員、商人、哥薩克和農奴。高加索及非俄羅斯民族地區的原住民,例如韃靼斯坦、西伯利亞和中亞居民,則被官方登記為外籍人。
81.6%的人口屬於農民階級,0.6%屬於貴族,0.1%屬於神職人員,9.3%屬於商人,6.1%屬於軍人。超過8800萬人是農民,其中一部分曾經是農奴(1858年為10,447,149名男性),其他為土地農民(同年9,194,891名男性,除去阿爾漢格爾斯克省)和自由農民(同年842,740名男性)。
=== 農奴制 ===
俄國農奴制創立於16世紀,在17世紀中期(1647年)成為了法律條文。1861年,俄羅斯帝國廢除了農奴制。
從農奴變成的農民得到了分配的耕地。但這些土地只是被分給了農村公社,一個管理這些耕地所有權和稅款的組織。如果想切實的擁有耕地,農民需要交付附有稅率的“贖金”。而在那時候,沒有土地的農民只能去給別人幹短工來賺取“贖回”土地的錢。不過在向皇帝交了這筆錢之後,新生的農民也就正式的成為了農民,不受地主的任何限制。但是這筆錢很高,因為是先由皇帝付給地主贖金,所以農民直接把錢還給皇帝,而後者要求的年利率是6%,支付期限是49年。另外,對地主經濟上的補償理由並不是土地,而是他們損失了應該為其義務勞動的農奴。不僅如此,很多地主還盤算著如何減少以前自己地上的農奴可以分得的已經少得可憐的土地,比如剝奪他們最需要的部分:農奴小屋周邊的牧草地。其結果就是自由身的農民依然需要為以前的主人幹活,藉此來償還贖回土地的費用。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俄羅斯帝國:彩色照片來自 國會圖書館
*俄羅斯帝國貴族普通將軍(徽章)
== 參見 ==
* 俄羅斯歷史
*俄羅斯君主列表
*俄羅斯君主世系圖
* 沙俄和蘇聯割佔中國領土列表
Category:東正教國家
Category:1721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17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
十月革命 | 十月革命(),全稱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反對者稱之為十月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推翻俄羅斯帝國的二月革命後的第二次革命,再次推翻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由於革命發生於公曆1917年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也可以稱為十一月革命、紅色十月、布林什維克革命。
1917年3月2日,彼得格勒蘇維埃不顧少數布林什維克的抗議,正式將國家權力移交給臨時政府。為了協調彼得格勒蘇維埃和臨時政府的活動,成立了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聯絡委員會,該委員會一直存在到四月危機。委員會與政府在同一大樓內舉行會議,臨時政府滿足了委員會許多要求。這為1917年2月至7月初間,在國家內逐步形成雙重權力和革命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進入十月,當布林什維克黨內還在就起義時機進行爭論的時候,彼得格勒蘇維埃及其已經開始具體組織起義。預備會議建議臨時政府立即宣佈激進的“土地和和平”綱領,但遭到拒絕,軍事革命委員會旋即自10月21日起開展行動,25日下午的彼得格勒蘇維埃特別會議上,軍事委員會宣佈臨時政府已被推翻。當天夜裡舉行的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蘇維埃,標誌著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也意味著俄羅斯新時代的開端。以舊貴族和資本家為主的保皇黨又開始支援尼古拉二世復辟,自由主義者雖然反對復辟帝制,但各種反布林什維克勢力暫時聯合,組成白軍與蘇維埃政權對抗,俄國內戰隨即爆發。
== 名稱 ==
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1927年十月革命10週年慶典之後的蘇聯官方稱呼。但起初,此事被稱作十月政變()或“25日起義”,在列寧著作集中可見。在俄語中,“”的含義與“革命”類似,還意味著“劇變”或者“推翻”,所以“政變”不一定是正確的翻譯。隨著時間推移,十月革命()一詞開始被人使用。這個十月是指1917年11月,當時俄國用「俄曆」,相當於公元的十月,因此史稱「十月革命」。此外還有紅色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林什維克革命等稱呼。
== 背景 ==
武裝鬥爭可溯源至1905年莫斯科起義這一失敗起義,總體來說這是1917年俄國革命能夠成功的關鍵事件。
一戰中,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以保護塞爾維亞王國的名義與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作戰;隨著戰場失利和國內經濟崩潰,以自由派、帝國軍官和貴族為主體發動二月革命推翻了皇帝專制,尼古拉二世退位,羅曼諾夫王朝實質滅亡。隨後建立了臨時政府,但這並沒有改善士兵和城市工人的處境,沒有滿足俄國人民對於“和平、麵包和土地”的需求 ,臨時政府未能得到舊貴族和平民的廣泛承認,並且不顧國內的厭戰情緒,向協約國承諾繼續參加一戰,並再次被德、奧擊敗。
二月革命雖然推翻了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俄國臨時政府取而代之,然而新政府權力不集中,事實上形成了雙重權力體系。
臨時政府繼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民心不穩,全國性危機影響了社會、經濟和政治關係。工業及交通的混亂加劇,物資供應的難度也在增加。
== 起義前夕 ==
在5月1日的通牒中,外交部長帕維爾·米留科夫表示臨時政府希望透過繼續進行戰爭來打敗同盟國,引發廣泛爭議。5月1至4日彼得格勒大約十萬名工人和士兵,以及來自其他城市的工人和士兵,在布林什維克領導下,以“結束戰爭”“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口號進行示威遊行,大規模示威造成臨時政府更加難以應對。7月1日出現更多示威遊行,約五十萬名工人和士兵在彼得格勒抗議,要求“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結束戰爭”“打倒十位資本家部長”等。
由於臨時政府發動的攻勢對抗同盟國但迅速潰敗。前線戰敗的新聞加劇了工人和士兵的抗議,7月16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開始要求政府將權力移交給蘇維埃。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對自發性的抗議給予領導。7月17日,又有超過五十萬人參加了彼得格勒的和平抗議,人稱七月危機。臨時政府在俄國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黨領導人的指揮下,鎮壓抗議者造成數百人死亡。The Soviet Colossus: History and Aftermath. Michael Kort. p. 104
此外,7月5日至6日布林什維克黨報《真理報》編輯部和印刷車間,以及布林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及彼得格勒委員會駐地科謝辛斯卡亞宮被政府突查。7月7日臨時政府釋出對列寧的通緝令,列寧被迫轉入地下並逃往國外。大批布林什維克黨員被捕,工人被裁員,彼得格勒的叛變部隊被解散或者發配至前線。
7月12日臨時政府頒佈法律實行死刑,開始組建第二屆聯合政府,拉夫爾·科爾尼洛夫將軍7月18日任軍隊總司令,克倫斯基被任命為政府主席,24日聯合政府宣佈成立。
1917年的工業生產總值比1916年水平下降超過36%。同年秋季烏拉爾山、頓巴斯等工業中心有近一半企業倒閉,導致大規模結構性失業,工資水平停滯的同時生活支出明顯上漲。工人的實際工資跟1913年水平相比縮水近一半。1917年10月俄國國債上漲到了5000萬盧布。由此,政府產生了超過1100萬盧布的外債,國家面臨財政破產的威脅。
為響應布林什維克的呼籲,莫斯科有約400,000工人開始抗議。莫斯科的工人受到基輔、哈爾科夫、下諾夫哥羅德、葉卡捷琳堡及其他城市鐵路工人的抗議的支援。科爾尼洛夫事件中,科爾尼洛夫率領的軍隊在克倫斯基的許可下向彼得格勒進發。Beckett, 2007. p. 526.儘管詳細情況仍然不明,克倫斯基對政變的可能性感到恐懼,並撤銷了軍令(相比之下,歷史學家理查德·派普斯指出所有情節都是克倫斯基導致的Pipes, 1997. p. 51.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a Kornilov plot, but there is plenty of evidence of Kerensky's duplicity.")。
8月27日,在先前關於怎樣恢復俄國秩序的觀點上,克倫斯基政府與科爾尼洛夫觀點相悖,政府將很少的部隊分配前線,卻向彼得格勒出兵,克倫斯基不得不向彼得格勒求助。布林什維克、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員面對軍隊並說服他們放棄。Service, 2005. p. 54.布林什維克對鐵路和電報工人的影響力也在阻止進軍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事件結束了,然而右翼勢微,左翼壯大起來。科爾尼洛夫失敗後,布林什維克黨在蘇維埃的支援度顯著提高,中央和地方蘇維埃開始大量融入布林什維克黨人。
8月31日的彼得格勒工人與士兵代表蘇維埃及9月5日的莫斯科工人代表蘇維埃開始決定奪權。布林什維克贏得了布良斯克、薩馬拉、薩拉托夫、察裡津、明斯克、基輔、塔什干及其他城市蘇維埃的主要權力。
1917年9月到10月,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工人、頓巴斯的礦工、烏拉爾的冶金工人、巴庫的石油工人、中央工業區的紡織工以及44條不同鐵路線的工人開始發動罷工。僅這幾個月,就有超過一百萬名工人參加了大規模罷工。工人繞過政府自主生產分配,並策劃社會革命。David Mandel, The Petrograd workers and the seizure of soviet power, London, 1984
1917年10月有四千多農民開始反抗地主,而臨時政府下達的懲罰命令加速激怒了農民。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衛戍部隊,北部和西部前線,以及波羅的海艦隊水兵也在9月公開宣佈透過他們選舉出來的代表機構,不再承認臨時政府的權威,不再執行任何軍令。
== 矛盾爆發 ==
革命者批評臨時政府及其行動,於是城市工人開始組建委員會,以“代表會議”(俄語稱「蘇維埃」)決定地方的政策;同時“多數派”(俄語稱「布林什維克」)利用他們在彼得格勒蘇維埃中的影響力組建武裝力量赤衛隊。隨後布林什維克武裝在指揮下於儒略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翌日攻克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隨即聲稱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施行“代表會議制”即「蘇維埃」。發生於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布林什維克佔多數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獲得行政權力。
1917年11月俄國內戰爆發,後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參與的13國包括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站在臨時政府一邊,但並未過多捲入戰事。
白軍軍事權利最初掌握在社會革命黨人手中,後舊帝國貴族軍官高爾查克於1918年11月18日發動政變,成為該政權領袖,自稱最高領袖,自行晉升軍銜為海軍上將,驅逐了內閣中的社會革命黨人,建立臨時全俄羅斯政府,自任全俄海陸軍隊總司令,成為得到國際普遍承認的俄羅斯的“合法”領袖。
1918年7月17日尼古拉二世家族被“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秘密處決。1920年2月7日高爾察克戰敗被處決,內戰持續到1923年才名義上結束。最終布林什維克取得勝利,並於1922年將各四個“蘇維埃加盟共和國”聯合,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即蘇聯。
十月革命是經列寧領導下的布林什維克派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聯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有學者認為,當時俄國舊貴族和資本家在推翻尼古拉二世後沒有明確的綱領,未積極參與臨時政府,臨時政府實質上是由俄國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派等社會主義者為主要成員的政府,而並非“資產階級政府”;“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也並未發生激烈的武裝衝突。
在後來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宣傳中,十月革命是先後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為首的俄國臨時政府,和以高爾察克為首的臨時全俄羅斯政府,兩者使用同樣的三色旗(今俄羅斯國旗),政治軍事理念方面雖有不同,也有諸多共通之處。
==過程==
===計劃===
,布林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投票表決以10-2透過決定稱“武裝起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時機已經成熟”。
布林什維克在彼得格勒蘇維埃建立革命軍事委員會,由蘇維埃領導人托洛茨基領導。委員會包含了武裝起來的工人、水手和士兵,而且保證支援或中立議會大樓的駐軍。委員會計劃有條不紊地奪取首都的戰略位置,幾乎沒有隱瞞他們的準備工作: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本身對他們感到恐懼,而且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透露出來的細節被刊登在報紙上。
===起兵===
,布林什維克在俄國首都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發動起義,推翻克倫斯基臨時政府。正巧親布林什維克艦隊的5艘主力驅逐艦及其船員駛入聖彼得堡港灣。在喀琅施塔得,水手們也宣佈響應布林什維克起義。清晨,革命軍事委員會計劃從斯莫爾尼宮高度的防備和封鎖的中心進攻或佔領最後的地點。赤衛隊有組織地佔領了主要的政府機構、關鍵的通訊設施、軍事設施,並在輕微反抗下佔領有利地形。彼得格勒駐軍和市裡多數軍隊加入起義反抗臨時政府。
克倫斯基和臨時政府完全無法做出有效的抵抗。鐵路和火車站一日之內被蘇維埃工人和士兵控制,阻斷了臨時政府離開彼得格勒的線路。臨時政府也無法得到任何能用的車輛。起義那天早晨,克倫斯基絕望地尋求掌控城外他希望能對臨時政府關係好的軍隊的方式,並且最終從美國大使館借到了一輛雷諾車,與一輛皮爾斯雅樂車一起開出冬宮。克倫斯基得以逃脫衛兵的監視並面見前來計程車兵。
克倫斯基離開彼得格勒的時候,列寧草擬了佈告《告俄國公民書》宣佈臨時政府被革命軍事委員會推翻。佈告透過電報向全俄傳播,即使親蘇維埃士兵還在奪取城中的重要地點的控制。列寧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給下午召集的蘇維埃代表大會成員呈現即成事實,並由此阻止奪權的明智與合法性的進一步爭論。
===進攻冬宮===
起義沒有流血,最後攻佔了3,000軍校生、軍官、哥薩克和女兵勉強防守的冬宮。Beckett, p. 528.進攻推遲了一整天,因為找不到能打的大炮,而且布林什維克擔心起義時候的暴亂會很快平息。下午6:15分,大批炮兵學員放棄了冬宮,帶走了大炮。晚上8:00,200名哥薩克也離開冬宮並返回營地。在冬宮裡的臨時政府內閣在爭論該怎麼採取措施的時候,布林什維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投降。工人和士兵佔領了最後一個電報站,切斷了與城外忠於臨時政府的軍隊的聯絡。晚上,起義者包圍了冬宮,而且其中許多人滲透進來。蘇聯官方和歷史學家傾向於以史詩般的術語描述這個事件。 晚上9:45分,阿芙樂爾巡洋艦從港口放出空炮。凌晨2:00布林什維克強行闖入冬宮,經過宮內零星的槍戰後,臨時政府內閣投降。
===蘇聯宣傳===
後來蘇聯官方對革命的論點描述這起事件比事實上發生的更具戲劇性。Jonathan Schell, 2003. 'The Mass Minority in Action: France and Russia'. In The Unconquerable World. London: Penguin, pp. 167–185.這是由歷史重演所幫助,命名為《》,在1920年上演。該劇被100,000人觀看,給後來的官方影片提供了模型,上演了冬宮的巨大風暴和激戰(參見謝爾蓋·艾森斯坦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實際上布林什維克起義遭遇了少數或者沒有抵抗。暴動被指定時間並組織起來以給10月25日召開的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交付國家權力。一天的革命過後18人被捕並有2人被殺。
蘇聯政府檔案顯示列寧從斯莫爾尼宮發出的布林什維克行動指引指示在第一夜的凌晨佔領彼得格勒所有重要的權力中心而不是開火。這像衛兵換崗一樣完成的十分有效。佔領冬宮更具戲劇性,包括凌晨2:10分赤衛隊掀起的風暴。哥薩克在赤衛隊出擊時撤離,軍校生和140名志願者投降而非40,000人的軍隊頑強抵抗。阿芙樂爾艦被呼叫向冬宮發射空炮作為攻擊臨時政府的訊號。冬宮的陷落不是因為英勇的行動或者軍事性的圍堵,卻是因為後門是開著的,使赤衛隊得以進入。一小群人闖入並迷失在又黑又深的內部,並且最終意外地在皇家早餐室裡面遇見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其餘的官員。無知的革命者強行逮捕他們來開出他們自己的逮捕令。臨時政府成員在部長接受事實並投降並被正式廢除以後被捕並關進彼得保羅要塞。
後來“冬宮守衛”的故事和史詩般的“冬宮風暴”隨後作為布林什維克宣傳人員的政治宣傳作品而出現。描繪“婦女營”的浮誇的繪畫和出自謝爾蓋·艾森斯坦的描繪發生在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的“政治正確”版本的電影的劇照後來被當作事實。Argumenty i Fakty newspaper
隨著彼得格勒蘇維埃掌控了政府、軍隊和無產階級,當日召開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同時托洛茨基從議會上解散對立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
===德賓科回憶錄===
一些來源主張的帕夫羅·德賓科在起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稱10艘軍艦載著上萬名波羅的海方面軍進城事實上是佔領彼得格勒並推翻臨時政府的主力。同樣的水手武力解散了選舉出來的俄國議會,並向抗議示威者開火。約100人被殺、數百人受傷。德賓科在回憶錄裡以“朝天開了幾槍”暗示這個事件。後來,佔領冬宮後的一個小時內,德賓科自行闖入司法部並銷燬了有關德國資助布林什維克的檔案。這些被多個來源所爭論,像Louise BryantLouise Bryant, Six Red Months in Russia, pg 60-61聲稱當時西方的新聞渠道報道那些不幸的死亡發生在莫斯科而不是彼得格勒,而且死亡人數比上述的小。由“朝天開了幾槍”來看,僅有少數證據得以反駁。薩夫申科所回憶的德賓科闖入司法部銷燬檔案的行動也受到挑戰。據報道,德賓科是在赫爾辛基組織水手向彼得格勒進發。在《》一書中,無線電報員馬卡羅夫給德賓科傳送電報,含有格里戈裡·鮑裡索夫的報告:“致委員會。彼得格勒一切平靜,權力掌握在革命委員會之手。你要立刻加入北路軍前線委員會以保證軍隊的團結與穩定。”
==蘇維埃權力傳播的時間軸(格里曆)==
* 1917年11月5日:塔林
*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明斯克、諾夫哥羅德、伊萬諾沃-沃茲涅先斯克和塔爾圖
* 1917年11月8日:烏法、喀山、葉卡捷琳堡和納爾瓦;(在基輔失敗)
* 1917年11月9日:維捷布斯克、雅羅斯拉夫爾、薩拉托夫、薩馬拉和伊熱夫斯克
* 1917年11月10日:羅斯托夫、特維爾和下諾夫哥羅德
* 1917年11月12日:沃羅涅日、斯摩稜斯克和戈梅利
* 1917年11月13日:坦波夫
* 1917年11月14日:奧廖爾和比爾姆
* 1917年11月15日:普斯科夫、莫斯科和巴庫
* 1917年11月27日:察裡津
* 1917年12月1日:莫吉廖夫
* 1917年12月8日:維亞特卡
* 1917年12月10日:基什尼奧夫
* 1917年12月11日:卡盧加
* 1917年12月14日:新羅西斯克
* 1917年12月15日:科斯特羅馬
* 1917年12月20日:圖拉
* 1917年12月24日:哈爾科夫(穆拉維約夫赤衛隊武裝入侵烏克蘭,建立蘇維埃烏克蘭並在該地區戰鬥)
* 1917年12月29日:-{zh-hans:塞瓦斯托波爾; zh-hant:塞瓦斯托波; zh-tw:塞凡堡}-(紅軍武裝入侵克里米亞,建立陶裡達蘇維埃共和國)
* 1918年1月4日:奔薩
* 1918年1月11日:葉卡捷琳諾斯拉夫
* 1918年1月17日:彼得羅扎沃茨克
* 1918年1月19日:波爾塔瓦
* 1918年1月22日:日托米爾
* 1918年1月26日:辛菲羅波爾
* 1918年1月27日:尼古拉耶夫
* 1918年1月28日:赫爾辛基(赤衛隊推翻參議院,芬蘭內戰開始)
* 1918年1月29日:(基輔再次失敗)
* 1918年1月31日:敖德薩和奧倫堡(建立敖德薩蘇維埃共和國)
* 1918年2月7日:阿斯特拉罕
* 1918年2月8日:基輔和沃洛格達(打敗烏克蘭政府)
* 1918年2月17日:阿爾漢格爾斯克
* 1918年2月25日:新切爾卡斯克
== 事後 ==
10月25日與起義發生的同時,布林什維克單方面召開第二次全俄蘇維埃大會,透過了向工農與士兵代表蘇維埃移交權力的法令,透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強烈譴責帝國主義的戰爭罪行,建議一切交戰國立即停戰談判,簽訂公正民主的和約,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反對兼併和侵略別國領土,指出凡把一個弱小民族併入一個強大國家而沒有得到這個民族明確而自願的表示,都是兼併或侵佔別國領土的行為;主張廢除秘密外交,宣佈無條件地廢止俄國地主、資產階級政府從1917年2月到10月所締結的全部秘密條約;向英、法、德三國工人呼籲,號召他們把和平事業以及使被剝削勞動群眾擺脫一切奴役和一切剝削的事業有成效地進行到底。《土地法令》宣佈廢除土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無償沒收地主、皇室、寺院、教會的土地,連同耕畜、農具、莊園建築和一切附屬物,一律交給鄉土地委員會和縣農民代表蘇維埃支配;實行土地平均分配,根據各地條件,按勞動定額或消費定額把土地分配給勞動者。大會成立了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由101人組成,其中布林什維克62名,左派社會革命黨人29名,社會民主工黨——國際主義者6名,其他黨派4名。大會成立了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這屆政府全由布林什維克組成。雖然農民普遍反對他們,但布林什維克把他們自己視為工農聯盟的代表,並以錘子與鐮刀作為新的國家象徵。
=== 選舉結果 ===
立憲會議選舉按期於11月12-15日進行,經過4170萬選民的投票,25日大致的得票結果:布林什維克獲得23.9%的選票,在703個席位中,只獲得163席,遠遠低於社會革命黨所獲40%的選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憲會議召開前最終結果揭曉為:在總共707個席位中,布林什維克得到175席,佔24.7%,只略高於最初結果。而社會革命黨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會革命黨佔40席),達到了60%;孟什維克16席,憲政民主黨17席,各民族政黨86席,其餘幾個席位屬於幾個小組織。布林什維克在掌權的情況下仍以敗選告終,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議席,即使加上與布林什維克結盟的左派社會革命黨,列寧方面也只佔有30%的議席,而社會革命黨即使不算它的左派,僅其主流派就佔有370席,已經明顯過半。
=== 一月劇變 ===
立憲會議最終於1918年1月5日召開。但立憲會議拒絕透過第二次全俄蘇維埃大會單方面提出的廢除土地私有制,礦藏、工廠收歸國有等條款,與布林什維克廢除資本主義所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目的不符,被斥為反革命。早已準備充分的列寧政府當天在彼得格勒戒嚴,並調集忠於布林什維克的軍隊進入首都,強行解散了立憲會議。布林什維克違反憲政規則的行為激起了民眾強烈的不滿,當日就出現了抗議解散立憲會議的工人遊行示威,而布林什維克軍人卻向和平的遊行隊伍開槍射擊。同日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等反對派聯合發表傳單,譴責布林什維克背叛工人階級,並稱其統治為“皇帝專制”。而向來支援布林什維克的左派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憤然寫下《1月9日與1月5日》一文,指責布林什維克“來復槍驅散了近百年來俄國最優秀分子為之奮鬥的夢想”金雁:一月劇變:超過十月革命的大事件。
=== 契卡與紅軍的建立 ===
1917年12月20日,蘇俄政府建立了全俄肅反委員會(簡稱契卡)。旨在以恐怖手段消滅國內的“反革命勢力”。1918年1月15日,蘇俄政府頒佈了建立脫離軍隊國家化、完全由布黨領導的紅軍的法令。托洛茨基曾直言不諱的說:“紅軍的組織原則與皇帝軍隊的組織原則是非常相似的”。
=== 其他措施 ===
* 全俄所有銀行被國有化。
* 私人的銀行帳戶被沒收。
* 教會的財產(包括銀行賬戶)被收走。
* 除了德意志帝國,其他國家的外債被拒絕償還。
* 工廠的所有權、控制權移交給蘇維埃。
* 工資被定在比戰爭時期更高的比率,引入八小時工作制。
* 為了讓農民在內戰中不至於激烈反抗、徹底倒向立憲會議,土地國有化政策被策略性的暫停,並延遲到20年代才開始實行。
=== 俄國內戰 ===
立憲會議被解散後,投票給社會革命黨的農民強烈反對布林什維克沒收土地的政策,企業主也無法容忍布林什維克把工廠、礦藏收歸國有。而後1918年3月6日,蘇維埃政府與德意志帝國簽訂《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宣佈退出一戰並和德意志帝國停戰,俄羅斯因此條約喪失了大片國土,此舉又激怒了國內的民族主義者們,俄國內戰局勢已無法避免。《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簽訂後,各地的小規模叛亂很快蔓延升級,191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戰俘叛亂。各反對派打出維護立憲會議的旗號反對布林什維克,先後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薩馬拉、烏法等地形成很大勢力,在喬治亞等地還建立了孟什維克領導的民主共和國。右翼民族主義勢力起而效尤:1918年4月烏克蘭哥薩克首領斯科羅帕茨基驅散了二月革命後出現的烏克蘭議會(中央拉達),12月初白軍高爾察克驅散了從伏爾加河遷移到鄂木斯克的立憲議會委員代表大會。外國勢力也隨即捲入其中。內戰期間大量少數民族、貧困軍人加入紅軍一方,同白軍進行了長達4年的內戰。後由布林什維克政權取得勝利。
== 影響 ==
列寧承諾宣稱會在革命後為人民帶來和平,十月革命後,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和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和鄂圖曼帝國簽訂《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承認條約中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在1918年2月發動十一天戰爭後在東歐建立的庫爾蘭和瑟米利亞公國、立陶宛王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國等親德衛星國家。而鄂圖曼土耳其也趁機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皇帝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後被槍決。革命引起西方社會極度的惶恐,並支援俄國的對抗勢力,希望扼殺革命,從而引發戰爭,托洛斯基說蘇維埃的權力是由內戰建立的,事實上蘇維埃的權力是在內戰後才建立起來的。
十月革命的共產主義運動使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宣稱實現“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此次革命促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起家,也影響著往後世界的自由發展,共產主義的起頭對資本主義世界給予極大的衝擊。有人認為此革命曲解馬克思主義。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始因,它觸發各國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範圍的擴張,此後許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共產革命號召的解放運動下也因此獲得援助。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抗長達大半個世紀,直至冷戰結束,蘇聯解體。
十月革命第一次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被認為是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確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十月革命也對其他國家的武裝革命(如中國)產生深遠影響,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當天,劉鏡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電報中說:“近俄內爭益烈,廣義派勢力益張,要求操政權,主和議,並以暴動相挾制。政府力弱,鎮壓為難,恐變在旦夕。”隨著蘇俄十月革命對中國影響的擴大,《新青年》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曾經評價:“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在十月革命後學習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
==史學界觀點==
史學研究中的少數事件受到了十月革命那樣的政治因素的影響。Edward Acton, Critical Companion to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914–1921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5.十月革命的歷史學觀點通常分成三個陣營:蘇聯馬克思主義觀點、西方極權主義觀點及修正主義觀點。Acton, Critical Companion, 5-7.
===蘇聯歷史學界===
蘇聯對十月革命的史學觀點與蘇聯史學的發展相聯絡。許多蘇聯國內的十月革命人物都是布林什維克革命者。Stephen Kotkin, “1991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Sources, Conceptual Categories, Analytical Frameworks,”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70 (October 1998): 392.革命敘事的初次浪潮之後,蘇聯史學家在蘇聯政府定義的“狹隘的指導”下工作。解讀的嚴格程度可能達到了約瑟夫·斯大林時期的高度。Acton, Critical Companion, 7.
蘇聯歷史學界的十月革命解釋為建立在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上的革命,而且是布林什維克領導的。為建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準確性,蘇聯史學家通常描述這場革命起於階級鬥爭。他們維持著這場革命是順應歷史規律的世界史上重大事件的觀點。布林什維克黨被視為是革命的中心,暴露了溫和的臨時政府及彼得格勒蘇維埃中虛偽的“社會主義”孟什維克的缺點。在弗拉基米爾·列寧的領導和他牢牢把握的馬克思理論的指導下,布林什維克黨領導了“邏輯上註定”的十月革命的事件。根據這些史學觀點,這些事件在邏輯上是註定的,因為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工業脫離了群眾。按這個觀點,布林什維克黨在組織被疏遠的工人方面起了領導作用,而且因此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Acton, Critical Companion, 8.
即使蘇聯史學的十月革命觀點直到1991年仍保持相對穩定,仍做了一些改動。斯大林死後,和這些歷史學家發錶的歷史研究明顯偏離了黨的布林什維克的勝利“是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必然”的簡明教義的準繩。Alter Litvin, Writing History in Twentieth-Century Russia, (New York: Palgrave, 2001), 49-50.這些歷史學家組成了“新方向小組”,假設十月革命複雜的性質“可能僅僅透過多種因素的分析解釋,而不是透過追尋壟斷資本主義的單純因素解釋”。Roger Markwick, Rewriting History in Soviet Russia: The Politics of Revisionist Historiography, (New York: Palgrave, 2001), 97.對於他們來說,布林什維克黨仍是革命的中心,但這個黨的勝利是“因為僅有可能解決了該國面臨著的‘一般性的民主’任務的優勢”(如爭取和平、地主的剝削等)。Markwick, Rewriting History, 102.
蘇聯晚期,隨著公開化開放的蘇聯檔案引起了一些脫離馬克思列寧主義面貌的革新性的研究,即使正統的蘇聯觀點的關鍵特徵仍未觸動。
===西方歷史學界===
這些西方史學家表示這場革命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結果。這些促成革命的意外的和條件性的因素的例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間、機遇和皇帝尼古拉二世的錯誤領導以及自由主義及溫和的社會主義者。
===蘇聯解體影響下的歷史研究===
蘇聯解體對十月革命的研究產生了影響。1991年起,越來越多的對大量蘇聯檔案材料的接觸使得重新審視十月革命成為可能。Kotkin, “1991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385-86.儘管西方和俄羅斯史學家現在都接觸到許多這些檔案,蘇聯解體的影響在前蘇聯歷史學家的著作中最為明顯。在蘇聯解體幫助鞏固西方和修正主義的觀點的時候,前蘇聯的俄羅斯歷史學家大部分否定了前蘇聯對這場革命的歷史解釋。Litvin, Writing History, 47.也就是說,已建立的十月革命的蘇聯觀點受到了挑戰,而且因此“俄羅斯歷史學家的觀點更接近於西方同行的觀點”。Litvin, Writing History, 47-48.據斯蒂芬·考特金的論點,1991年推動了“還原政治史及極權主義的明顯再現,以不同的方式解讀那個觀點……修正主義者試圖埋葬的”。Kotkin, “1991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385.也就是說,1991年後,經過一些“持續性研究”中的歷史學家的重現,這一觀點有從十月革命的組織結構到斯大林的古拉格的一個簡單的、自然的演進。Kevin Murphy, “Can we write the histo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http://www.isreview.org/issues/57/feat-russianrev.shtml (May 2011).
== 遺產 ==
“紅十月”(,Krasnyy Oktyabrʹ)也被用來描述這個事件。這個名字也被借用給一家由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出名的鋼鐵廠,莫斯科糖果廠以及。
謝爾蓋·艾森斯坦的電影《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描寫並美化革命並用來紀念該事件。
米哈伊爾·伊里奇·羅姆1937年在斯大林的指示下拍攝了電影《列寧在十月》,此劇為蘇聯著名的政治宣傳電影,講述的是列寧在十月革命期間的活動事蹟,約瑟夫·斯大林在劇中扮演的角色比實際歷史上更為傑出。斯大林死後,斯大林的鏡頭被從電影中剪去,於1958年重新發行。
十月革命的紀念日11月7日從1918年成為蘇聯國慶日並仍然是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分裂地區的公眾假日。
1917年十月革命還標誌著俄國第一個共產主義政府,乃至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開端。此後俄國成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在後來成為蘇聯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解體。此後,1919年歐洲相繼建立了維持時間很短的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在1917年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建立了各類共產黨組織;傳播了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思想。中國共產黨在蘇聯的支援下,在中國大陸建立各蘇區,並於1931年11月7日正式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由此開始了中共工農武裝割據革命形式的開始。也是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中國共產黨的一次政權組織嘗試。
===地名===
前蘇聯和俄羅斯有許多地方以“紅色十月”命名以紀念十月革命,如下諾夫哥羅德州的紅十月區等。
== 參見 ==
* 1917年俄國革命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弗拉基米爾·列寧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
* 蘇維埃
* 俄國二月革命
* 俄國內戰
* 蘇聯解體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十月革命存檔
* 讓歷史來審判俄國革命,羅易·梅德韋傑夫的評論,Project Syndicate,2007年
* 十月革命和歷史邏輯
* omniatlas.com上的十月革命時期的歐洲地圖和俄羅斯
Category:1917年俄羅斯
Category:1917年俄國革命
Category:聖彼得堡政治事件 |
挪威 | 挪威王國(),通稱挪威(,),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西部,東與瑞典接壤,西鄰大西洋。海岸線極其蜿蜒曲折,構成了挪威特有的峽灣景色。此外,挪威還與芬蘭和俄羅斯接壤。挪威的領土也包括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此外對南極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島有主權要求。首都為奧斯陸。2009年至2011年、2013至2018年獲得全球人類發展指數第一的排名,挪威為高度發達國家,擁有極高的人均國民生產所得和生活水平。
== 歷史 ==
挪威公元9世紀前後形成統一王國。13世紀進入全盛時期。14世紀中葉開始衰落。
1397年到1524年,與丹麥、瑞典結成卡爾瑪聯盟。
1524年卡爾馬同盟解體,丹麥-挪威聯合王國建立,受丹麥統治。
1814年,根據基爾條約,丹麥把挪威割讓給瑞典,換取西波美拉尼亞,瑞典-挪威聯合王國,由瑞典統治。瑞典-挪威聯合王國於1905年解散。
1905年獨立成為君主國,並選丹麥王子為國王,稱哈康七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二次大戰中被納粹德國的威瑟演習行動佔領,德國在挪威設立挪威總督轄區,吉斯林為總督。哈康國王及他的政府流亡英國,德國人打算利用挪威重水工廠生產重水用於製造原子彈,但被盟軍摧毀。德國軍事控制挪威全境直至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駐挪德軍解除武裝。二戰結束為戰勝國之一。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稱奧拉夫五世。1959年參加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1972年和1994年曾兩次投票加入歐盟,但都沒有透過,此後反對加入歐盟的比率一直高於支援加入歐盟。但是挪威是申根協議的成員國。
2011年7月22日,發生爆炸及槍擊事件,是該國自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共造成77人喪生。
== 政治 ==
挪威於19世紀由君主制轉變為一個君主立憲王國,現任國王哈拉爾五世於1991年1月17日就任。
1898年實現對男性的普選權,直到1913年才實現對所有公民的普選權,包括女性擁有普選權。挪威成為全世界最先實行普選權的國家之一。
國會實行一院制議會(稱,意為大議會),目前有169名議員,議員由19個郡以比例代表制民選產生。
行政權由挪威首相為首的內閣負責。
全國有20多個政黨,挪威工黨為挪威國會的第一大黨,是二戰後主要的執政黨。
2009年大選中,工黨獲得169席中的64席,工黨與社會主義左翼黨、中間黨繼續組成中間偏左的聯合政府執政。首相由工黨的延斯·斯托爾滕貝格擔任。
2013年大選,中間偏右聯盟取得勝利,保守黨和進步黨組成中間偏右少數聯合政府,獲自由黨及基督教民主黨在閣外支援政府信任動議。
2017年大選,中間偏右聯盟繼續優勢獲得連任,首相由右黨的埃爾娜·索爾貝格繼續擔任。
File:Storting Spring 2016.JPG|挪威議會大廈
File:Royal Palace in Oslo.JPG|挪威皇宮
== 地理 ==
面積為385,054平方公里(包括斯瓦爾巴群島、揚馬延島等屬地)。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東鄰瑞典,東北與芬蘭和俄羅斯接壤,南同丹麥隔海相望,西瀕挪威海。海岸線非常曲折,長2.1萬公里(包括峽灣),多天然良港。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全境,高原、山地、冰川約佔全境2/3以上。南部小丘、湖泊、沼澤廣佈。
== 氣候 ==
南部沿海地區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沿海地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較世界同緯度其他地帶溫和,大部分海面冬季不結冰。年降水量山地西坡約2000-4000毫米,內陸500-1000毫米,河流水量充足,水力資源居歐洲首位。南部內陸雨量較少, 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北緯66度至70度大部分屬於副極地氣候, 北緯70度以北以及海拔高度較高的地區則出現苔原氣候。
== 行政區劃 ==
2024年起挪威設15個郡(),下設357個市鎮()。斯瓦爾巴和揚馬延為非建制領土。挪威15個郡分別為:
標準編號 郡份 挪威語原名 行政中心 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
NO-03 奧斯陸 奧斯陸 454.12 700,000
NO-11 羅加蘭郡 斯塔萬格 9377.10 475,000
NO-15 默勒-魯姆斯達爾郡 莫爾德 14355.62 270,000
NO-18 諾爾蘭郡 博德 38154.62 239,000
NO-31 東福爾郡 薩爾普斯堡 4180.7 299,647
NO-32 阿克什胡斯郡 奧斯陸 4918.0 630,752
NO-33 布斯克呂郡 德拉門 14908.0 284,955
NO-34 內陸郡 哈馬爾 52072.44 375,000
NO-39 西福爾郡 滕斯貝格 2167.7 253,555
NO-40 泰勒馬克郡 希恩 15298.16 175,546
NO-42 阿格德爾郡 克里斯蒂安桑 16434.12 299,000
NO-46 韋斯特蘭郡 卑爾根 33870.99 632,000
NO-50 特倫德拉格郡 斯泰恩謝爾 42201.59 465,000
NO-55 特羅姆斯郡 特羅姆瑟 26189.43 168,340
NO-56 芬馬克郡 瓦德瑟 48637.43 75,540
=== 重要城鎮 ===
* 奧斯陸
* 卑爾根
* 特隆赫姆
* 斯塔萬格
* 克里斯蒂安桑
* 腓特烈斯塔
* 特羅姆瑟
* 桑內斯
== 經濟 ==
挪威經濟是市場自由化和政府宏觀調控成功結合的範例,依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長期位居世界第二或第三位(僅次盧森堡及瑞士),遠高於鄰國瑞典與丹麥,是當今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且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所得分配亦相當平均。政府控制主要的經濟領域,例如石油產業。挪威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其主要表現在石油、水利、漁業、農業、森林和礦產等方面,其中挪威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石油產業及國際油價,例如1999年,挪威的石油及天然氣佔其出口總額的35%,作為非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挪威的石油輸出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2007年,挪威的石油及天然氣佔其出口總額的45%,對GDP的貢獻率超過20%,但挪威幾乎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https://km.twenergy.org.tw/Data/share?w6K83mbPlsdfdFXuN4SkxA==,另外由於電動汽車的數量不斷攀升,總能量(包含交通、提煉、製造業、農家等廣義能量使用)中可持續的比例超過50%。
挪威國內先後兩次投票表決是否加入歐盟,都未能在議會中透過。主要是挪威擔心加入歐盟後會對本國農業帶來巨大的衝擊。但是,挪威屬於歐洲貿易自由圈,所以在很多程度上,挪威經濟和歐盟緊密相關。
儘管挪威連續6年(2001-2006)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居住的國家,挪威人仍然擔心在未來的20年裡,當石油和天然氣開始耗盡時,其生活水平會開始下降。所以挪威建立國家石油基金,將石油產業的利潤用於海外投資。截至2007年11月,國家石油基金已有3800億美元。
雖然全球範圍內很多國家已立法保護鯨魚,但挪威、冰島及日本依然准許捕鯨。挪威更是將捕鯨上限由2016年的800條提高至2017年的999條。此舉引來環保團體的抗議。
== 交通 ==
== 社會 ==
=== 人口 ===
2009年人口為485萬,挪威人佔94% ,少數民族薩米人居住在該國北部。首都奧斯陸人口約55萬。
性別平等觀念良好,世界經濟論壇在2012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挪威排名第三,僅次於冰島、芬蘭。
國際助老會(Help Age International)在2013年全球年齡觀察指數(Global AgeWatch 2013 Index)的老人幸福度,挪威排名第二。陳爭詒,《銀髮幸福國度 瑞典得冠》,《天下雜誌》536期,2013年11月27日
=== 名人 ===
=== 語言===
挪威官方語言為挪威語,包括兩種書寫模式:標準挪威語和新挪威語。兩種書寫模式都應用於官方檔案,學校和公共場所,但相對的,標準挪威語的使用人數比較多,佔人口的85-90%。屬北日耳曼語支,語言與丹麥語及瑞典語相近,但發音與寫法相異。三者可互相溝通。但是對於多數外國人,如果只想用一種語言和三個國家的人溝通,還是要特別訓練。
少數民族薩米人使用薩米語,屬於芬蘭-烏戈爾語族。
主要的第二語言為英語,還需選修一種外語,主要有西語、德語、法語、意語等。
在挪威學校裡,外國移民可以把挪威語做為第二外語,從而降低挪威語考試的難度。另一方面,現在挪威強迫外國移民學習挪威語,從2005年9月1日,所有移民必須在申請長期定居之前的三年裡,完成300小時的挪威語教育,否則將無法獲得長期居留權。
=== 宗教 ===
挪威的憲法保障宗教自由,根據2013年的資料,主要宗教信仰為基督教(82%),有76.1%的人口屬於路德宗,大部分挪威人在出生時在教會進行洗禮,15歲時在教堂舉行成人禮的儀式,結婚時在教堂舉行婚禮。 有2.4%信奉伊斯蘭教,2%的人信仰其他宗教。2016年,挪威修改憲法,移除挪威國教會的國教地位。
=== 婚姻 ===
挪威有比較開明的政策,不限婚姻、同居的家庭都是受到法律支援及承認的,在稅收上,這兩種關係都可以享有政府對於家庭的同等法律保障。
2008年6月11日,挪威國會在多個主要政黨支援下,透過《婚姻性別中立法案》,使挪威成為全球第六個允許同性伴侶註冊結婚的國家,新婚姻法於2009年初正式生效。新婚姻法列明同性伴侶可享有相等於異性伴侶的權利,包括可在教堂舉行婚禮、領養、甚至人工受孕。
=== 移民 ===
移民政策上,有合法證據的同居關係和婚姻關係一樣,都可以申請家庭團聚移民。但是非婚生子跟隨生母方的國籍。例如,在異性戀關係中,如果男方是挪威人,而女方不是時,非婚姻內生子不能獲得挪威國籍。同時,在挪威,離婚必須經過一年的分居期,期滿後才可申請離婚。
=== 民主 ===
挪威在經濟學人智庫釋出的 2021 年全球民主指數中名列榜首,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民主國家之一。 該國對民主的承諾體現在其尊重公民的公民自由以及民間社會行為者和獨立媒體在追究政府責任方面的積極作用。
== 文化 ==
挪威傳統服總稱為布納德(Bunad),5月17日挪威國慶日時,許多挪威民眾會穿著布納德慶拀。挪威有挪威升旗日和挪威憲法日。還有託洛爾夫·拉夫託紀念獎。丹麥裔挪威小說家桑德摩斯(Aksel Sandemose)提出的詹代法則在包含挪威在內的斯堪地那維亞社群中也有重要地位。
=== 節假日 ===
*1月1日:新年
*1月21日:英格麗特·阿歷珊德拉公主誕辰
*2月6日:薩米民族日
*2月21日:哈拉爾五世國王壽辰
*不定:復活節 (3月至4月之間的一個週日)
*5月1日:公眾假期 (國際勞動節)
*5月8日:解放日 (1945年脫離納粹佔領)
*5月17日:憲法日 (1814年透過憲法)
*不定:五旬節 (5月至6月之間的一個週日)
*6月7日:聯合解體日 (1905年瑞典-挪威聯合解體)
*7月4日:宋雅王后壽辰
*7月20日:哈康·馬格努斯王儲誕辰
*7月29日:聖奧拉夫日(1030年挪威的主保聖人聖奧拉夫國王陣亡)
*8月19日:梅特·瑪麗特王儲妃誕辰
*不定:議會選舉日 (每四年舉行一次,通常在9月第二個週日)
*12月25日:聖誕節
=== 體育 ===
足球、冰球以及滑雪是挪威最受民眾歡迎的運動。
== 軍事 ==
總兵力約23,000人,其中包括文職僱員。根據挪威的軍事動員計劃,可充分調動的後備兵力約83,000名作戰人員。目前挪威軍分4種軍種:皇家陸軍,皇家海軍,皇家空軍以及國土防衛隊。
挪威的名義三軍統帥為國王,但是實際上國防大臣才是軍隊的真正指揮官。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 Norway.no 官方網站
* Norway.info 挪威外交部
* 挪威統計
* 挪威環境:關於挪威
*
* Norway entry a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Birdwatching Norway
== 參見 ==
*AGM-119企鵝反艦飛彈
*挪威君主列表
*挪威首相
*挪威海
*挪威海怪
*2011年挪威爆炸和槍擊事件
*挪威醫療系統
N
N
N
Norway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成員國 |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於歐洲西北角,瀕臨波羅的海、挪威海及北歐巴倫支海,與俄羅斯和芬蘭北部接壤,北至芬蘭。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兩個國,即西部的挪威和南邊的瑞典,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橫亙於兩個國家之間。整個半島長1850公里,面積75萬平方公里,是歐洲最大的半島。半島西部屬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島嶼和峽灣;東、南部地勢較平整。半島北端嚴寒。
== 地理 ==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整個半島長約1850公里,寬度在370到805公里之間。
半島上的瑞典和挪威兩國以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為界,半島瀕臨諸多水域包括:
* 東側的波羅的海(含波的尼亞灣)
* 西面和西南面的北海(包括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格拉克海峽)
* 西面的挪威海
* 北面的巴倫支海
最高點位於挪威的格利特峰,海拔2470公尺,但其頂峰的冰川部分已經融化,面前最高點是位於挪威的加爾赫峰,海拔2469公尺。歐洲大陸最大的冰川,就在這些山脈中。半島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區域位於北極圈以北,最北點為諾爾辰角。
半島氣候分佈多樣,北部是凍土帶和亞寒帶氣候,西北部海岸到羅弗敦群島北部是涼爽的亞寒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部是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南部和西南部為海洋性氣候。
木材、鐵和銅礦藏資源豐富,瑞典南部有優良的農場。在北海和大西洋的挪威沿岸發現了大規模油田和天然氣礦藏。
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半島南部;最大的幾個城市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以及挪威的奧斯陸。
== 地質概況 ==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佔據了部分波羅的地盾,這一穩定和巨大的地殼成份是古老的晶體變質岩。絕大部分地層土壤受大陸冰川作用被刮離,最為顯著的是北部地區,那裡地盾距地表最近。在這些刷離,海平面上升和氣候變化影響下,耕地面積只佔很少的比例(挪威3%)Hobbs, Joseph J. and Salter, Christopher L.Essentials Of World Regional Geography,p. 108.Thomson Brooks/Cole.2005.ISBN 0-534-46600-1。冰川加深河谷,當冰層融化時,海水傾入,就形成了著名的峽灣。冰川南部貯存著大量的沉積物,構成了非常多樣的自然景觀Ostergren, Robert C., Rice, John G. The Europeans. Guilford Press. 2004.ISBN 0-89862-272-7。
儘管波羅的地盾很大程度上非常穩定且不受臨近的地質構造影響,但幾乎四千米冰層的重量致使岩層下陷。冰層消失後,岩層再次上升,這種趨勢現在還在以每個世紀一米的速度持續。另一方面,南部地區趨於下陷,在低地國家和丹麥地區引發洪水。
晶體底層和土壤剝離暴露了多種礦產資源,如鐵、銅、鎳、鋅、銀和金。
== 人類 ==
最早關於人類在半島南部地區和丹麥地區出現的記錄可追溯到12000年前。Tilley, Christopher Y. Ethnography of the Neolithic: Early Prehistoric Societies in Southern Scandinavia, p. 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56821-8
== 參見 ==
* 北歐國家
* 斯堪地那維亞
* 芬諾斯堪底亞
* 斯堪地那維亞歷史
== 參考文獻 ==
Category:斯堪的納維亞
Category:歐洲半島 |
蘇南 | 蘇南,地區名,與蘇中、蘇北相對,2002年以來官方定義為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和南京五市,而根據文化進行劃分,蘇南地區則僅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的太湖片吳語區(主要是蘇州、無錫和常州)。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於2013年4月25日公佈中國第一個以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區域規劃——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
== 地理 ==
蘇南地區的地勢,東部和中部總體上極為低平,為坦蕩的太湖平原,太湖周圍偶爾分佈一些孤丘,如無錫的惠山(328米)等;西部南京、鎮江一帶丘陵起伏,包括南京紫金山(448米)、茅山(372米)等。
蘇南地區大部分地方河道縱橫,尤其以東部太湖平原的河網最為密集。蘇南地區擁有眾多湖泊,包括太湖、陽澄湖、「固城湖」、滆湖等。太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隨著洞庭湖、鄱陽湖湖區面積逐年減小,太湖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 歷史 ==
歷史上,江蘇省轄區的長江兩岸在明代以前大多分屬不同的政區。如:北宋時期蘇南的蘇州、常州(今常州,無錫)、潤州(今鎮江,南京部份地區)、秀州(今上海、嘉興)屬於兩浙路,江寧(今南京)屬江南東路
而蘇北地區屬於淮南東路;
元代,蘇南地區(江蘇長江以南)均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江浙行省),蘇北地區屬河南江北行省。
明代,江蘇南北一同劃歸南直隸。
清代江蘇建省後,曾有數次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
清順治二年(1645),清廷改南京(南直隸)為江南省,轄區大致包括今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設左、右布政使於江寧(今南京),左為長,右為副,掌全省政令、財賦。衙署在大功坊,即今瞻園路128號。
順治十八年(1661),右布政使由江寧移駐蘇州,領江寧等5府,
轄蘇南及上海市一帶;左布政使仍駐江寧,領淮安等9府,轄今蘇北及安徽省一帶。
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設立江淮巡撫,與駐紮蘇州的江蘇巡撫並立。
民國時期,江蘇省不再南北分治。省會設在南京(1912年到1929年)或鎮江(1929年到1949年),南京1927年重新作為首都。
但是在汪精衛政權時期,江蘇省省會遷往蘇州,其實際管轄區域限於長江以南,南京是日治時期首都。
1949年到1952年,中共在華東大區下分別設立蘇南行署區(駐無錫)和蘇北行署區(駐揚州)。
蘇北行署不包括今日的徐州市區,銅山縣,邳州市,東海縣,豐縣,沛縣,盱眙縣,泗洪縣,
== 文化 ==
蘇南的東部和中部,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大部分地區是吳語區(除沿江部分地區和常州下轄的金壇市大部為江淮方言區),鎮江下轄的丹陽市、丹徒區的東南部,以及南京下轄的高淳縣亦為吳語區;南京的大部分地區(除高淳)、鎮江市區和句容、揚中兩個縣級市是江淮方言區。鎮江是兩種方言的過渡地帶,歷史上原屬吳語區,因為永嘉南渡(衣冠南渡)以及後來的歷次北方移民遷入,沿江的市區方言逐漸轉為同揚州話類似的江淮官話,而市區東南的丹徒、丹陽等地則仍講吳語。南京的情況與之類似,但因多次成為首都,北方移民的影響更大,在方言上也更加“北化”。
蘇南地區主要的地方戲和曲藝有錫劇、蘇州評彈等。
== 經濟 ==
蘇南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最發達的區域之一。
2006年11月,國家統計局釋出了根據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指標測算的“2006全國百強縣(市)”名單,前十名中江蘇佔了七席,分別是崑山(第一)、張家港(第三)、江陰(第四)、常熟(第六)、武進(第八)、太倉、吳江(並列第九)。而在“2009全國百強縣(市)”名單中,江陰、崑山、張家港、常熟並列第一,吳江第五,太倉第七,宜興第九。常州市武進區因劃成常州市市轄區,因而不在評比中。
2013年2月19日,南京市的溧水和高淳兩地撤縣設區,自此蘇南境內再無縣,只有縣級市和市轄區。
== 交通 ==
蘇南地區,尤其是太湖平原,是中國內河航運特別發達的地區,航道極為密集,其中以長江以及京杭大運河為主幹。大小城鎮傳統上都臨河而建。20世紀初清光緒末年,鐵路運輸興起,滬寧鐵路貫穿蘇南。1990年代以後,江蘇省建成高速公路網。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江蘇省、江南省、南直隸
* 蘇北、蘇中
* 安徽、上海、浙北
* 長江三角洲
== 外部連結 ==
* 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Category:江蘇地名
|
生物資訊學 | 生物資訊學()利用應用數學、資訊學、統計學和電腦科學的方法研究生物學的問題。生物資訊學的研究材料和結果就是各種各樣的生物學資料,其研究工具是計算機,研究方法包括對生物學資料的搜尋(收集和篩選)、處理(編輯、整理、管理和顯示)及利用(計算、模擬)。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序列比對、序列組裝、基因識別、基因重組、蛋白質結構預測、基因表達、蛋白質反應的預測,以及建立進化模型。
生物學技術往往生成大量的嘈雜資料。與資料探勘類似,生物資訊學利用數學工具從大量資料中提取有用的生物學資訊。生物資訊學所要處理的典型問題包括:重新組裝在霰彈槍定序法測序過程中被打散的DNA序列,從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預測蛋白質結構,利用mRNA微陣列或質譜儀的資料檢驗基因調控的假說。
某些人將計算生物學作為生物資訊學的同義詞處理;但是另外一些人認為計算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應當被當作不同的條目處理,因為生物資訊學更側重於生物學領域中計算方法的使用和發展,而計算生物學強調應用資訊學技術對生物學領域中的假說進行檢驗,並嘗試發展新的理論。
==定義==
生物資訊學可以定義為對分子生物學中兩類的研究Altman, 1998:
* 第一類資訊流源於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DNA序列被轉錄為mRNA序列,後者被翻譯為蛋白質序列。蛋白質序列繼而摺疊為具功能的三維結構。按照達爾文演化理論,這些功能被生物體的環境所選擇,從而驅動群體中DNA序列的進化。因此,第一類的生物資訊學應用關注於中心法則中任一階段的資訊傳遞,包括DNA序列中基因的組織與控制、確定DNA中的轉錄單位、從序列預測蛋白質結構以及分子功能分析。
* 第二類資訊流是基於科學方法:提出關於生物學活動的假設,設計實驗以驗證這些假設,評估結果與假設的相容性,然後根據實驗資料對原假設作擴充套件或修正。第二類的生物資訊學應用關注於這一流程中的資訊傳遞,包括產生假設、設計實驗、透過資料庫將實驗結果組織起來、檢驗資料與模型的相容性以及修正假設的各個系統。
==開拓者==
邁克爾·沃特曼(又譯:麥克·沃特曼)(Michael Waterman)教授率先將數學和計算方法引入生物學研究,在生物資訊領域有許多開創性的貢獻,被譽為“生物資訊學之父”。他致力於將數學、統計、電腦科學應用於各種分子生物學問題中,開闢了多個重要研究方向。他與Temple Smith發展的Smith-Waterman演算法奠定了生物資訊學演算法的基礎,他與Eric Lander發展的生物序列對映數學模型成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重要理論基石,同時,他的工作在數學界和計算機領域也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2008年起,沃特曼教授受聘為北京清華大學講席教授,領導由多位海外傑出科學家組成的北京清華大學生物資訊學與系統生物學講席教授組,為中國清華大學乃至中國的生物資訊學學科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013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
== 主要研究方向 ==
=== 序列分析 ===
500px|thumbnail|left|不同基因或蛋白質的序列可以並排排列,以測量它們的相似性。 該比對比較含有的蛋白質序列。
1977年,噬菌體Φ-X174成為第一個被完整測定基因組序列的生物體。自此以後,越來越多生物體的DNA序列被人類測定。透過對這些序列的分析,人們希望獲知其中對應蛋白質編碼的基因和基因調控序列。不同物種間的基因比對既能夠解釋和預測他們蛋白質的功能的相似性,又能夠揭示不同物種間的聯絡。由於資料量巨大,依靠人工分析DNA序列早已變得不切實際,這使得人們不得不採用計算機分析數千種生物體的數十億個核苷酸組成的DNA序列。由於DNA序列中普遍存在變異現象,這些計算機程式需要識別大量相關但是不完全相同的序列。即便是在DNA測序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確定的因素。在DNA測序的霰彈槍定序法(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依此技術測定了第一個細菌的基因組)中,完整的DNA鏈被打散為成千上萬條長約600到800個核苷酸的DNA片段。這些DNA片段的兩端相互重疊,只有依照正確的順序組合,才能還原為完整的DNA序列。對於較大的基因組,霰彈槍定序法能夠迅速的測定DNA片段的序列,但將它們組裝起來的工作則相當複雜。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該基因重組過程花費了幾個月的CPU時間(on a circa-2000 vintage DEC Alpha computer)。由於現今幾乎所有基因序列均由霰彈法測定,基因重組演算法是資訊生物學研究的重點課題。
基因組中並不是所有的核苷酸都構成基因,所以序列分析的另一個研究課題是對基因組中的基因和基因調控序列進行自動識別。在較高等的生物體中,DNA序列的大部分並沒有明顯的作用。但是,這些所謂的“垃圾DNA”卻可能具有未被識別的功能。
==== 基因組註釋 ====
在基因組學中,對基因和其他生物特徵的標註稱為基因組註釋。1995年,Owen White(在1995年完成的人類首次為獨立的生物體——流感嗜血桿菌——測序的工作中,他是組員之一) 設計出了第一套基因組註釋軟體系統。該系統能夠自動識別基因、轉錄基因和其他生物學特徵,並能夠初步的分析它們的功能。大多數現今的註釋系統的與之類似,但用以分析DNA序列的軟體在不斷進化之中。
在尋找基因和致力於發現新蛋白的努力中,人們習慣於把新的序列同已知功能的蛋白序列作比對。由於這些比對通常都希望能夠推測新蛋白的功能,不管它們是雙重比對還是多序列比對,都可以回答大量的其它的生物學問題。舉例來說,面對一堆蒐集的比對序列,人們會研究隱含於蛋白之中的系統發生的關係,以便於更好地理解蛋白的進化。人們並不只是著眼於某一個蛋白,而是研究一個家族中的相關蛋白,看看進化壓力和生物秩序如何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具有雖然不同但是功能相關的蛋白。研究完多序列比對中的高度保守區域,我們可以對蛋白質的整個結構進行預測,並且猜測這些保守區域對於維持三維結構的重要性。
顯然,分析一群相關蛋白質時,很有必要了解比對的正確構成。發展用於多序列比對的程式是一個很有活力的研究領域,絕大多數方法都是基於漸進比對(progressive alignment)的概念。漸進比對的思想依賴於使用者用作比對的蛋白質序列之間確實存在的生物學上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系統發生學上的相互關聯。不同演算法從不同方面解決這一問題,但是當比對的序列大大地超過兩個時(雙重比對),對於計算的挑戰就會很令人生畏。在實際操作中,演算法會在計算速度和獲得最佳比對之間尋求平衡,常常會接受足夠相近的比對。不管最終使用的是什麼方法,使用者都必須審視結果的比對,因為在此基礎上作一些手工修改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對保守的區域。
=== 計算進化生物學 ===
進化生物學研究物種的起源和演化。引入資訊學到進化生物學中,使得研究者能夠:
* 透過度量DNA序列的改變研究眾多生物體間的進化關係(超越了以前基於身體和生理特徵觀察的研究方法)
* 透過整個基因組的比對,研究更為複雜的進化論課題,如基因複製,基因橫向遷移等
* 為種群進化建立複雜的計算模型,以預測種群隨時間的演化
* 儲存大量物種的遺傳資訊
未來的研究工作包括重建業已相當複雜的進化樹。
計算進化生物學常常與採用遺傳演算法的電腦科學相混淆。後者受到生物進化原理的啟發,發展出一套軟體用於改進配方、演算法、積體電路設計等等。
=== 生物多樣性的度量 ===
對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小到一層生物膜、一滴海水、一鏟泥土,大到整個地球,其中全體物種的基因組成分可被定義為這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蒐集各物種的名稱、描述、分佈、遺傳資訊、地位、種群大小、棲息地,和各生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等資訊,可以建立一個資料庫。有專門的軟體用於搜尋、分析和視覺化這些資訊,更重要的是,它們還能夠幫助人們相互交流這些資訊。計算機能夠模擬相應的模型,以計算種群動態演變,遺傳健康狀態等等。
該領域的一個重要前景是為瀕危物種建立基因銀行,即將各物種的基因組資訊儲存下來。這樣即便在將來這些物種滅絕了,人類也可能利用它們的基因組資訊重新創造出它們。
=== 蛋白質結構預測 ===
蛋白質結構預測是生物資訊學的重要應用。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也稱為一級結構)可以容易的由它的基因編碼序列獲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在蛋白質的原生環境中,其結構由它的氨基酸序列唯一的決定。蛋白質的結構對於理解蛋白質的功能十分重要。這些結構資訊通常被稱為二級、三級、四級結構。目前尚沒有普遍可行方案實現這些結構的準確預測;大多數方案為啟發式的。
同源性是生物資訊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基因組的研究中,同源性被用以分析基因的功能:若兩基因同源,則它們的功能可能相近;在蛋白質結構的研究中,同源性被用於尋找在形成蛋白質結構和蛋白質反應中起關鍵作用的蛋白質片斷。在一種被稱為同源建模的技術中,這些資訊可與已知結構的蛋白質相比較,從而預測未知結構的蛋白質。目前為止,這是唯一可靠的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方法。
人類血色素和豆類血色素間的相似性是以上方法的一個例項。兩種血色素有相同的功能,均能夠在各自的生物體內運輸氧氣。儘管它們的氨基酸序列大不相同,它們的蛋白質結構幾乎一樣。
=== 蛋白質表達分析 ===
透過蛋白質微陣列技術或高通量質譜分析對生物標本進行測量所獲得的資料中,包含有大量生物標本內蛋白質的資訊。生物資訊學被廣泛的應用於這些資料的分析。對於前者,生物資訊學所面臨的問題與DNA晶片資料分析中遇到的問題相似;對於後者,生物資訊學將所獲得的大量質譜資料與透過已知蛋白質資料庫預測的資料進行比較,並使用複雜的統計學方法進一步分析。
=== 網路和系統生物學 ===
網路分析試圖瞭解生物網路中的關係,如代謝或蛋白質 - 蛋白質相互作用網路。儘管生物網路可以由單一型別的分子或實體(例如基因)構建,但是網路生物學通常嘗試整合許多不同的資料型別,例如蛋白質,小分子,基因表達資料等。另一個流行的遺傳網路分析資料來源是文獻資料。相關工具包括Pathway Studio 和IPA 。
系統生物學涉及使用細胞子系統(例如代謝物和包括代謝,訊號轉導途徑和基因調節網路的酶的網路)的計算機模擬來分析和視覺化這些細胞過程的複雜連線。例如,人工生命或虛擬進化試圖透過簡單(人工)生命形式的計算機模擬來理解進化過程。
=== 比較基因組學 ===
比較基因組學的核心課題是識別和建立不同生物體的基因或其他基因組特徵的聯絡。這些跨基因組的聯絡使得我們能夠跟蹤基因組的進化過程。基因組進化由多個不同層次的事件完成。在最低的層次,單個核苷酸上發生了點變異。在較高的層次,大的染色體片段經歷了複製、橫向遷移、逆轉、調換、刪除和插入等過程。在最高的層次上,整個基因組會經歷雜交、倍交、內共生等變異,並迅速產生新的物種。
=== 基因表達分析 ===
多種生物學技術可以用於測量基因的表達,如DNA微陣列,表達序列標籤(expressed sequence tag),基因表達連續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大規模平行訊號測序(massively parallel signature sequencing),多元原位雜交法(multiplexed in-situ hybridization)等。上列所有方法均嚴重依賴於環境並會產生大量高雜訊的資料。自從高通量測序技術實現商品化應用以來,轉錄組測序(RNA-Seq)日益成為研究基因表達資訊的主要技術手段。相比傳統方法,轉錄組測序技術具有諸多優勢,例如更高的靈敏度,更準確的表達水平測定,更易於發現先前未註釋的基因或轉錄本等。在這些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生物資訊學致力於發展一套統計學工具以相應的大規模資料中提取有用的生物學資訊。
=== 調控分析 ===
調控是指當細胞受到外訊號刺激之後其內發生的一系列反應過程的總和。生物資訊學技術被用於分析調控的各個步驟。例如,基因表達的資料可用於分析基因調控。對於一個單細胞生物體,我們可以用生物晶片技術觀察受到不同外界刺激、處於細胞週期不同狀態的細胞,並將採集到的資料利用聚類演算法分析,以尋找表達相似的基因或樣本。該結果可用於多種深入的分析。
=== 導致癌症的突變分析 ===
二代測序在生物資訊學上的突破使得腫瘤基因組學的範疇得到很大的擴充套件,新方法與軟體的出現也讓生物資訊學家更快、更便宜地對癌症基因組進行測序。二代測序使得分類基因組裡導致癌症的突變的流程變得更靈活,也使得透過為不同時間的樣本測序,追蹤癌症病人的病況演進的檢測手段在未來成為可能。
=== 生物系統模擬 ===
系統生物學透過對細胞子系統的計算機模擬,分析這些細胞過程間的複雜聯絡,並將分析結果視覺化。例如,人工生命就透過計算機模擬簡單的生物形式,以幫助人類瞭解進化過程。
=== 在藥物研發方面的應用 ===
生物資訊學可用於藥物靶標基因的發現和驗證。有許多資料庫可用來獲得在不同組織在正常/疾病狀態下基因表達的差異,透過搜尋這些資料庫,可以得到候選基因作為藥物靶標,特異性地針對某一種疾病。另外,還可根據蛋白質功能區和三維結構的預測來對藥物靶標進行鑑定,以便早期瞭解所研究蛋白的屬性,預測它是否適用於藥物作用。
== 軟體工具 ==
BLAST(基本區域性比對搜尋工具)和FASTA是目前使用得最為頻繁的兩套資料庫搜尋程式。它們的功能相近,都是把使用者提交的一個核酸序列或蛋白質序列拿去與指定的資料庫中的全部序列作比較。一般認為,BLAST執行速度快,對蛋白質序列的搜尋更為有效。FASTA執行較慢,對核酸序列更為敏感。也有基於網頁互動的軟體如STING,用於結構生物資訊學的分析。
== 參見 ==
* 電腦科學
* 計算生物學
* 資訊視覺化
* 應用數學
* 生物數學
* 生物化學
* 化學資訊學
* 分子生物學
* 生物統計學
* 系統生物學
* 系統發生學
* 醫學資訊學
* 衛生資訊科技
* 生物醫學工程
* 蛋白質組學
== 參考文獻 ==
; 書籍
* 《新藥藥物靶標開發技術》2006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978-7-04-018953-7
== 外部連結 ==
* 生物資訊學機構
* EMBnet
* Open Bioinformatics Foundation
* Bioinformatics Resource Portal (SIB)
Category:生物工程
Category:生物統計學
Category:生物數學
Category:計算生物學
Category:形式科學 |
波羅的海 | 波羅海(,來自;)是中歐和北歐之間的陸間海,也是大西洋的一片陸緣海,海域橫貫北緯53度至北緯66度,東經10度至東經30度,介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部分、歐洲大陸和芬蘭諸島之間。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羅的海由厄勒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和小貝爾特海峽注入卡特加特海峽,而後者則透過斯卡格拉克海峽注入北海,最後進入大西洋;此外它還透過白海運河同白海相連,透過基爾運河同北海相連。
波羅的海在北端與波的尼亞灣相鄰,在東北端與芬蘭灣相鄰,在東端與里加灣相鄰。這些海灣同樣可以被看作是波羅的海的一部分。
==名稱==
塔西陀根據日耳曼民族蘇維匯人將之稱作“蘇維匯海”()Tacitus, Germania (book): Ergo iam dextro Suebici maris litore Aestiorum gentes adluuntur, quibus ritus habitusque Sueborum, lingua Britannicae propior. – Upon the right of the Suevian Sea the AEstyan nations reside, who use the same customs and attire with the Suevians; their language more resembles that of Britain. ,而第一個將之稱作“波羅的海”()的則是11世紀德意志編年史家不萊梅的亞當。“波羅的海”一名的來源沒有定論,它可能與日耳曼詞彙有關,指代兩條貝爾特海峽,但也有人認為它來源於拉丁語詞彙(腰帶) Balteus in Nordisk familjebok.,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貝爾特海峽的名稱可能也與丹麥語中的有關,其含義同樣是“腰帶”。不萊梅的亞當將海域比作一條腰帶,因為它橫貫陸地,就如一條腰帶一般()。他也可能是受到了老普林尼作品《博物志》中的一座傳奇島嶼的影響——普林尼提到了一座名為波羅的亞(或)的島嶼,並參引了皮西亞斯和色諾芬的言論,他指的可能是皮西亞斯在自己作品中提到的一座名叫巴西利亞(,意為王國)的島嶼。“波羅的亞”也有可能來源於“腰帶”一詞。另一種說法是這一島嶼的名稱來自於原始印歐語詞根*bhel,意為“白,美好”。這一詞根及其基本含義在立陶宛語()和拉脫維亞語()中得到了保留,由此人們提出了海域的名稱來源於一種波羅的語族語言的假說。
在中世紀這一海域稱謂眾多,“波羅的海”一名在1600年之後才成為主流,而以此來指代其東部地區的用法在19世紀才得到使用。
===其他語言中的名稱===
在古代文獻中,波羅的海被稱作“蘇維匯海”()或“日耳曼海”()Hartmann Schedel 1493 map 。在不同的語言中,它被稱為“東海”、“西海”或“波羅的海”:
* “波羅的海”——英語();波羅的語族語言如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拉丁語()及羅曼語族語言如法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和西班牙語();希臘語();阿爾巴尼亞語();威爾士語();斯拉夫語族語言如波蘭語(或)、捷克語(或)、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卡舒比語()、馬其頓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俄語(,)及塞爾維亞語(,)。
* 在除英語之外的日耳曼語族語言中稱“東海”——南非語()、丹麥語()、荷蘭語()、德語()、冰島語和法羅語()、挪威語()和瑞典語()。在古英語中它也稱。
* 此外波羅地-芬蘭語支語言芬蘭語借譯了瑞典語的表達,稱即“東海”,忽視了其正確的地理方位(海域在芬蘭西側),但芬蘭自中世紀至1809年是瑞典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理解。
* 另一種波羅地-芬蘭語支語言愛沙尼亞語稱之為“西海”(),在地理方位上是正確的(海域在愛沙尼亞西側)。
===中文名稱問題===
-{zh-tw: 華語;zh-hk:普通話 ;zh-hans:普通話;}-裡,“的”一字有de(ㄉㄜ˙)、dí(ㄉㄧˊ)和dì(ㄉㄧˋ)三種發音。根據外文,此處應發dì(ㄉㄧˋ)音。而“的”一字可以是定語(例:他「的」東西)。
一般而言“的”一詞於粵語口語裡會被固有定語“嘅”取代(例:佢「嘅」嘢粵語白話文,「他的東西」的意思。)。所以,與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一樣,不知道波羅的海此名的粵語使用者很容易會把波羅的海誤讀為“波羅嘅海”。例如香港已故名人狄娜多年前就在主持無線電視節目「蒙太奇」時把波羅的海讀成“波羅嘅海”,也曾有粵語新聞報道員犯下同樣的錯誤。
== 歷史==
thumb|阿科納角位於德國呂根島,是基督教傳播前斯拉夫人的聖地
在羅馬帝國時期,波羅的海被稱作“蘇維匯海”()或“薩爾馬提亞海”()。塔西陀在他公元98年的作品《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中將春季的蘇維匯海(以蘇維匯人命名)稱作是一片汽水海域,在此海冰破散,冰塊漂浮。蘇維匯人後來向西南遷徙,並在今日德國的萊茵蘭地區定居了一段時間,後來此地被稱作士瓦本。約達尼斯在他的作品《哥特史》中將這片海域稱作“日耳曼海”()。
自維京時期以來,斯堪的納維亞人將之稱作(“東湖”)。“東海”一名出現在了《挪威王列傳》中。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在《丹麥人的業績》中提到了一箇舊名,其中“-vik”在古諾爾斯語中意為“灣”,意味著維京人正確地將其定義為海洋的內延部分。
除了漁業之外,波羅的海同時還產琥珀,尤其是在南岸地區。沿岸國家傳統上透過船運出口木材、松焦油、亞麻、麻和皮草。自中世紀早期,瑞典便開始出口鐵礦和銀礦,而波蘭則仍有大量的鹽礦。由此,波羅的海長久以來便是商運的要地。
在中世紀早期,諾爾斯人(斯堪的納維亞人)在波羅的海區域建立起了龐大的貿易帝國,此後他們還與南岸的溫德族部落爭奪此區域的控制權,並且利用俄羅斯的河流進行貿易,一直深入到黑海和俄羅斯南部。這一由諾爾斯人統治的時代被稱作維京時期。
波羅的海東岸的地區是歐洲最後皈依基督教的地區之一。北方十字軍入侵時期,芬蘭在12世紀被瑞典人轉化,而現今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則在13世紀初被丹麥人和德意志人轉化(寶劍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取得波羅的海南岸和東岸部分地區的控制權,並且在此建立了神權國家。立陶宛是全歐洲最後一個皈依基督教的國家。
12世紀,斯拉夫海盜活動在波美拉尼亞和普魯士海岸十分猖獗。
自11世紀始,波羅的海的南岸和東岸為主要來自德意志的移民所定居,這一運動被稱作東向移民運動(),其他移民則來自尼德蘭、丹麥和蘇格蘭。波拉比亞斯拉夫人逐漸為德意志人所同化Wend – West Wend . Britannica.com. Retrieved on 23 June 2011.。丹麥逐漸控制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區,直至在1227年的博爾恩赫費德戰役中被擊敗,失去了大片領土。
13世紀至17世紀,由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商業城市結成的漢薩同盟是北歐最強的經濟力量。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波蘭、丹麥和瑞典為了波羅的海的霸權發動多場戰爭,最終瑞典基本控制了整個波羅的海。在這段時間內,瑞典將波羅的海稱作“我們的波羅的海”()。
然而到了17世紀,荷蘭人統治了波羅的海的貿易。
18世紀,俄羅斯和普魯士成為了波羅的海的首要力量。瑞典在大北方戰爭中的失敗使俄羅斯拓展至波羅的海的東岸,由此俄羅斯成為了波羅的海的一大主導力量。
彼得大帝認識到了波羅的海的重要戰略價值,決定在芬蘭灣東端涅瓦河出海口建立新都聖彼得堡。波羅的海的貿易同時還延續到了北海地區,尤其是東英格蘭和荷蘭——這兩個國家的商隊對波羅的海的木材、焦油、亞麻和麻有一定需求。
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英國和法國的聯合艦隊攻擊了波羅的海的俄國要塞,轟炸了守衛赫爾辛基的斯韋阿堡和守衛聖彼得堡的喀琅施塔得,並摧毀了奧蘭群島的博馬松德。1871年德意志統一之後,整個波羅的海的南岸歸屬了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區域性在波羅的海開展。1920年後,波蘭透過波蘭走廊與波羅的海相連,並擴大了格丁尼亞港以同但澤自由市展開競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透過佔領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重奪了整條南部海岸線和部分東部海岸。1945年,波羅的海成為了撤退士兵和難民的海上墳場。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的沉沒仍是歷史上最慘重的海難,近9,000人身亡。2005年,俄羅斯科學家在海底發現了超過5,000架二戰時期的戰機和戰艦殘骸及其他軍需物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包括蘇聯、英國和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在波羅的海處置化學武器,引起了環保方面的擔憂Chemical Weapon Time Bomb Ticks in the Baltic Sea Deutsche Welle, 1 February 2008.。即使是在今日,漁民仍然會偶然發現化學材料:最近的赫爾辛基公約報告指出,2005年在波羅的海4次小規模發現化學武器,原料總重105千克(231磅),相比2003年有明顯下降(25次,1,110千克(2,447磅))Activities 2006: Overview Baltic Sea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No. 112. Helsinki Commission.直至今日,美國政府仍然拒絕透露具體的處置地點。容器腐蝕導致芥子毒氣和其他物質外洩,慢慢地汙染了波羅的海的一部分。
1945年之後,德意志人被從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的所有地區驅逐出去,離散的波蘭人和俄羅斯人得到居住之地。波蘭獲取了南岸的大部分地區,而蘇聯則透過加里寧格勒州獲得了另一個出海口。同時,蘇聯還吞併了東岸的波羅的海國家。由此,波羅的海便產生了北約和華約兩大陣營的分立。假如戰爭爆發,波蘭海軍將準備入侵丹麥諸島。這一邊界狀況限制了貿易和旅行,直至1980年代後期共產主義政權在中歐和東歐崩潰才最終結束。
自2004年5月,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加入歐盟之後,歐盟幾乎完全環繞了波羅的海。唯一不屬於歐盟的海岸區域屬於俄羅斯,即聖彼得堡地區、列寧格勒州和加里寧格勒州。
每年10月,冬季風暴降臨這一海區,這導致了許多海難的發生,並使救援變得極端困難,例如1994年9月由塔林開往斯德哥爾摩的愛沙尼亞號渡輪海難導致了852人的喪生。由於波羅的海寒冷的鹹淡水不適宜船蛆的生存,較古老的木製船骸例如瓦薩號往往能夠得到良好的儲存。
==地理==
=== 地球物理學資料===
波羅的海是全球面積最大的汽水內陸海之一,其盆地由過去幾個冰河時期的冰河侵蝕形成。
波羅的海長度約1,600公里(1,000英里),平均193公里(120英里)寬,平均55公尺(180英尺;30英尋)深,其中最深處位於其中心靠近瑞典方位,深度為459公尺(1,506英尺)。波羅的海表面積約37萬7000平方公里(145,522平方英里),水量約2萬0000立方公里(5040立方英里),海岸線長約8,000公里(5,000英里) at envir.ee. (archived) (2006-04-21). Retrieved on 23 June 2011.
===範圍===
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定義的波羅的海範圍如下:
:與德國、丹麥、波蘭、瑞典、芬蘭、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海岸相鄰,並由以下界線向東北方向延伸:
:*於小貝爾特海峽——連線法爾斯赫夫特()和維斯奈斯納克(艾爾島:)的界線;
:*於大貝爾特海峽——連線古爾斯塔夫(朗厄蘭島南端)和洛蘭島上的卡佩爾基爾克()的界線;
:*於古爾德堡海峽——連線福林託內雷夫和斯克耶爾比()的界線;
:*於厄勒海峽——連線斯蒂文斯燈塔()和法爾斯特布點()的界線。
===分割槽===
波羅的海的北部稱作波的尼亞灣,而其的最北部分則稱作波的尼亞海灣。波的尼亞灣的南部海盆為博滕海,而在其更南面則是奧蘭海。芬蘭灣將波羅的海同聖彼得堡相連。里加灣則位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和愛沙尼亞的薩雷馬島之間。
北波羅的海位於斯德哥爾摩地區、芬蘭西南部和愛沙尼亞之間,西部和東部哥得蘭海盆是組成中波羅的海的主要部分。博恩霍姆海盆位於博恩霍爾姆島東側,而較淺的阿爾科納海盆則由博恩霍爾姆島延伸至丹麥的法爾斯特島和西蘭島。
在南部,格但斯克灣位於波蘭的赫爾半島東側和加里寧格勒州的桑比亞半島西側。波美拉尼亞灣位於烏瑟多姆島和沃林島的北側,呂根島的東側。梅克倫堡灣和呂貝克灣位於法爾斯特島和德國海岸之間。波羅的海的最西部分是基爾灣,而三條丹麥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和厄勒海峽則將波羅的海同北海的卡特加特灣和斯卡格拉克海峽連線起來。
===島嶼和群島===
* 奧蘭群島(芬蘭,自治)
* 群島海(芬蘭)
** 帕爾加斯
** 納古
** 科爾波
** 豪特謝爾
** 庫斯塔維
** 基米託
* 布萊金厄群島(瑞典)
* 博恩霍爾姆島,包括克里斯蒂安島(丹麥)
* 法爾斯特島(丹麥)
* 哥得蘭島(瑞典)
* 海盧奧托島(芬蘭)
* 科特林島(俄羅斯)
* 朗厄蘭島(丹麥)
* 克瓦爾肯群島,包括瓦爾斯群島(芬蘭)
* 默恩島(丹麥)
* 厄蘭島(瑞典)
* 呂根島(德國)
* 斯德哥爾摩群島(瑞典)
** 韋爾德島(瑞典)
* 烏瑟多姆島或烏茲南島(德國和波蘭)
* 西愛沙尼亞群島(愛沙尼亞)
** 希烏馬島
** 穆胡島
** 薩雷馬島
** 沃爾姆西島
* 沃林島(波蘭)
* 西蘭島(丹麥)
=== 城市 ===
最大的沿海城市(以人口排列):
* 聖彼得堡(俄羅斯)4,700,000(都會圈面積 6,000,000)
* 斯德哥爾摩(瑞典)798,898(都會圈面積 1,927,128)
* 哥本哈根(丹麥)502,204(都會圈面積 1,823,109)(面向厄勒海峽)
* 赫爾辛基(芬蘭)559,716(都會圈面積 1,200,000)
* 格但斯克(波蘭)462,700((波蘭三聯市)都會圈面積 1,041,000)
* 里加(拉脫維亞)717,371(都會圈面積 885,000)
* 斯塞新(波蘭)413,600(都會圈面積 674,000)
* 塔林(愛沙尼亞)401,774
* 加里寧格勒(俄羅斯)400,000
* 馬爾默(瑞典)259,579(面向厄勒海峽)
* 格丁尼亞(波蘭)255,600
* 基爾(德國)250,000
* 埃斯波(芬蘭)234,400(赫爾辛基都會圈的一部分)
* 呂貝克(德國)216,100
* 羅斯托克(德國)212,700
* 克萊佩達(立陶宛)194,400
* 奧盧(芬蘭)191,050
* 圖爾庫(芬蘭)180,350
主要港口(但非大城市):
愛沙尼亞:
* 派爾努 44,568
* 馬爾杜 16,570
* 錫拉邁埃 16,567
芬蘭:
* 波里 76,000
* 科特卡 55,000
* 科科拉 46,809
* 楠塔利 18,789
* 瑪麗港 11,000
* 漢科 10,000
德國:
* 弗倫斯堡 89,000
* 施特拉爾松德 58,000
* 格賴夫斯瓦爾德 55,000
* 維斯馬 44,000
* 埃克爾恩弗爾德 22,000
* 霍爾斯泰因地區諾伊斯塔特 16,000
* 沃爾加斯特 12,000
* 薩斯尼茨 10,000
拉脫維亞:
* 利耶帕亞 85,000
* 文茨皮爾斯 44,000
立陶宛:
* 帕蘭加 15,000
波蘭:
* 科沃布熱格 44,800
* 希維諾烏伊希切 50,000
* 波利採(港口位於奧得河河畔) 34,319
* 弗瓦迪斯瓦沃沃 15,000
* 達爾沃沃 14,000
俄羅斯:
* 維堡 79,962
* 波羅的斯克 20,000
瑞典:
* 北雪平 84,000
* 耶夫勒 69,000
* 特雷勒堡 26,000
* 卡爾斯港 19,000
== 赫爾辛基公約 ==
赫爾辛基公約(Helsinki Convention)Helsinki Convention 是由赫爾辛基委員會(Helsinki Commission) Helsinki Commission 所管理,並是史上第一個以整個海域的汙染物為討論主題的公約。現在簽署了赫爾辛基公約的團體有丹麥、愛沙尼亞、歐洲經濟共同體、芬蘭、德國、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俄羅斯及瑞典。
=== 1974年赫爾辛基公約 ===
1974年3月22日簽訂的赫爾辛基公約The Helsinki 1974 Convention 由丹麥、芬蘭、東德、西德、波蘭人民共和國、瑞典及蘇聯七個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所簽訂,並在1980年5月3日正式生效。
=== 1992年赫爾辛基公約 ===
thumb|波羅的海海岸的冰
因為政治環境因素的轉變,與及國際環境和海洋法規的發展,赫爾辛基公約在1992年由以波羅的海為邊界的國家與及歐洲經濟共同體重新簽訂。此公約在2000年1月17日正式生效。它的範圍涵蓋了整個波羅的海,除了波羅的海海水本身外,更包括內陸水源和海床。它亦同時考慮到整個波羅的海的集水區,以減少來自陸地的汙染。
== 參見 ==
* 波羅的人
* 波羅的海國家
* 波羅的海公約
* 蘇聯加盟共和國
* 北歐
* 歐洲
== 參考資料 ==
Category:丹麥生態區域
Category:愛沙尼亞生態區域
Category:芬蘭生態區域
Category:德國生態區域
Category:拉脫維亞生態區域
Category:立陶宛生態區域
Category:波蘭生態區域
Category:俄羅斯生態區域
Category:瑞典生態區域 |
蘇聯加盟共和國 | 蘇聯加盟共和國()是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通稱蘇聯)的構成國,可視為蘇聯一級行政區劃。1991年蘇聯解體後,當時15個加盟共和國全部獨立,分別繼承或取得聯合國會員國席位。
==蘇聯加盟共和國==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加盟共和國 首都 加盟年份 人口(1989) 佔總人口比例(%) 面積(km²)(1991) 佔總面積比例(%) 蘇聯憲法排列順序 後繼國家 地圖
莫斯科 1922 1
基輔哈爾科夫(1919-1934) 1922 2
明斯克 1922 3
塔什干撒馬爾罕(1925-1930)布哈拉(1925) 1924 4
阿拉木圖 1936 5
杜尚別 1929 12
伏龍芝 1936 11
阿什哈巴德 1924 14
巴庫 1922 7
第比利斯 1922 6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葉裡溫 1922 13
里加 1940 10
塔林 1940 15
維爾紐斯 1940 8
基什尼奧夫 1940 9
== 短暫存在的蘇聯加盟共和國 ==
憲法順序 名稱 國旗 國徽 建立年份 解散年份 後屬於加盟共和國 首都 地理區 現況 地圖
1 布哈拉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1920 1925 布哈拉 中亞
2 花剌子模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1920 1924 希瓦 中亞
3 阿布哈茲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1921 1931 蘇呼米 西亞高加索
4 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 1922 1936 第比利斯 西亞高加索
5 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0 1956 彼得羅扎沃茨克 東歐
==蘇聯不承認的加盟共和國==
國徽 國名 國旗 首都 官方語言 宣佈脫離原屬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獨立 宣佈脫離蘇聯獨立 人口(1989年) 實際控制面積 (km²) 國家 原屬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蒂拉斯波爾 俄語,烏克蘭語,摩爾多瓦語 1990年9月2日 1991年8月25日 680,000(1989) 4,163(1989)
南奧塞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 茨欣瓦利 俄語,喬治亞語 1990年12月11日 1991年11月28日 99,102(1989) 3,900(1989)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蘇聯加盟共和國國旗
* 蘇聯加盟共和國國徽
* 蘇聯行政區劃
** 蘇聯自治共和國
* 蘇聯解體
**近海外
** 獨立國家聯合體
** 俄羅斯聯邦主體
USSR
USSR
Category:蘇維埃共和國 |
獨立國家聯合體 | 獨立國家聯合體(,縮寫:;或按英文縮寫成“CIS”),簡稱-{zh-tw:獨立國協; zh-cn:獨聯體;zh-hk: 獨聯體}-,是蘇聯解體前夕,由部分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協調成立的一個國家聯盟,其行政架構及執行模式與英聯邦類似,屬區域性政治組織,總部設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工作語言為俄語。國家元首理事會是獨聯體的最高機構,通常每年召開兩次會議。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奧運會,獨聯體11個創始國聯合組隊首次以獨聯體名義參加;當年獨聯體各國參加的其他國際體育賽事,也是聯合組隊以獨聯體名義的形式參加的。但此後的國際體育賽事各成員國皆為各自參加。2011年獨聯體成員國在聖彼得堡簽署協議,成立獨聯體自貿區。
== 歷史 ==
1991年12月8日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舒什克維奇、葉利欽和克拉夫丘克,在白俄羅斯佈列斯特北方五十公里的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會談,簽署別洛韋日協議,宣佈蘇聯解散,其國家繼承為獨立國家聯合體Agreemen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IS : 3 founding countries, 8 December 1991 (unofficial English translation). Russian text here 。同時他們宣佈獨立國家聯合體開放給所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加入,也包括有相同目標的其他國家。獨立國家聯合體宣佈所有成員國都是有主權的獨立國家,因此有效地結束蘇聯統治。獨聯體的總部設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而不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原因是俄羅斯政府不希望讓外界認為獨聯體存在的目的是成立新蘇聯,但俄羅斯聯邦被廣泛認為是該組織的實際領導者。
1991年12月21日,另外八個共和國——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成員國變為11國Alma-Ata Declaration : 11 countries accede to the CIS, 21 December 1991 (English translation). Russian text here 。1993年12月喬治亞加入。此時,除了波羅的海三國外的12個蘇聯加盟共和國都已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
2003年及2005年時,獨立國家聯合體中,有兩個成員國發生顏色革命:喬治亞的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被推翻,吉爾吉斯的阿斯卡爾·阿卡耶夫下臺。
在2006年喬治亞退出國防部長理事會,原因是喬治亞計劃加入北約,而不可能同時參與這二個軍事組織。,不過喬治亞仍是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成員國,一直到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後,才在2009年8月退出獨立國家聯合體。2007年3月時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長伊戈爾·伊萬諾夫表示對於獨立國家聯合體是否可以發揮功效的疑慮,強調歐亞經濟共同體會成為更有能力的組織Russia questions further existence of the CIS post-soviet organisation InfoNIAC。在喬治亞退出後,烏茲別克、塔吉克及土庫曼的領導人,因各自國家的議題及對俄羅斯的不同意,也沒有參加2009年10月的獨立國家聯合體會議。由於克里米亞危機和頓巴斯戰爭,烏克蘭政府在2014年4月宣佈該國將停止參與獨聯體,並於2018年5月正式退出其聯絡國身份並撤回代表。
2009年5月,獨立國協成員國中的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白俄羅斯、喬治亞、摩爾多瓦,以及聯絡國烏克蘭加入了歐盟的東部夥伴關係。
2022年7月8日,哈薩克退出1995年簽署的獨聯體跨國貨幣委員會的協議。
2022年6月14日,摩爾多瓦外交部長表態,儘管此前該國總統桑杜否認,但目前摩國正在考慮退出獨聯體。2021年8月的一次調查表明48.1%的參與者支援摩爾多瓦退出獨聯體。2022年11月30日,波佩斯庫宣佈自當日起摩爾多瓦暫停參與獨聯體會議。2023年5月15日,摩爾多瓦國會議長伊戈爾·格羅蘇宣佈,當地決定退出獨聯體,並啟動相關程式。
== 成員 ==
1991年蘇聯解體的同時,由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於12月8日簽署協議成立。至1991年12月22日為止,有11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作為創始國加入獨聯體,分別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俄羅斯、塔吉克、烏茲別克、烏克蘭和土庫曼。土庫曼沒有批准過獨立國家聯合體憲章,即從來沒有成為獨立國家聯合體官方成員國,並且於2005年8月26日在喀山會議上宣佈改變其地位為準會員國,以保持其國際中立國地位。喬治亞則於1993年12月加入,2008年8月因-{zh-hans:俄格戰爭; zh-hk:格俄戰爭; zh-tw:喬俄戰爭;}-,宣佈退出。烏克蘭沒有批准過獨立國家聯合體憲章,即從來沒有成為獨立國家聯合體官方成員國,到2014年3月,因克里米亞危機,烏克蘭已將一份有關退出獨聯體的決議草案提交至烏克蘭最高議會,並於2018年4月12日宣佈將正式退出。所有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只有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始終拒絕加入此組織。
=== 成員國 ===
國家 簽署 批准 憲章批准 備註
1991年12月21日 1992年2月18日 1994年3月16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12月21日 1993年9月24日 1993年12月14日
1991年12月8日 1991年12月10日 1994年1月18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12月21日 1991年12月23日 1994年4月20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12月21日 1992年3月6日 1994年4月12日 創始成員國
1994年4月8日 1994年4月15日 1994年4月15日 2023年5月15日暫停參與相關事務
1991年12月8日 1991年12月13日 1993年7月20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12月21日 1993年6月26日 1993年8月4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12月21日 1992年4月1日 1994年2月9日 創始成員國
===觀察員國===
國家 簽署 批准 憲章批准
2008年 未批准 未批准
===聯絡國===
國家 簽署 批准 憲章批准 備註
1991年12月21日 1991年12月26日 未批准 創始成員國。自2005年起開始成為聯絡國。
===前成員國===
國家 簽署 批准 憲章批准 宣佈退出 退出生效 備註
1993年12月3日 1993年12月3日 1994年4月19日 2008年8月18日 2009年8月18日 因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而退出。
===前聯絡國===
國家 簽署 批准 憲章批准 宣佈退出 退出生效 備註
1991年12月21日 1991年12月10日 未批准 2018年4月12日 2018年5月19日 。因克里米亞危機和頓巴斯戰爭而退出。
== 秘書長 ==
姓名 國家 任期
伊萬·科羅切尼亞
鮑里斯·阿布拉莫維奇·別列佐夫斯基
伊萬·科羅切尼亞
尤里·亞羅夫
弗拉基米爾·魯沙伊洛
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列別傑夫 -現在
== 相關組織 ==
*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 獨聯體自貿區
* 歐亞經濟聯盟
* 俄白聯盟國
* 古阿姆民主和經濟發展組織
== 備注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CIS Executive Committee
* Interstate Statistical Committee of the CIS
* Charter of the CIS
* PINR - C.I.S. Struggles for Cohesion
* RZB Outlook For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外部連結 ==
== 參見 ==
* 蘇聯、蘇聯解體
* 蘇聯加盟共和國後蘇聯國家
* 俄羅斯帝國俄羅斯聯邦
* 華沙條約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
* 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經濟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
*《俄羅斯聯邦條約》
獨立國家聯合體
Category:蘇聯解體後的國家
Category:邦聯制
Category:蘇聯解體
Category:後蘇聯國家聯盟
Category:聯合國大會觀察員
Category:1991年建立的組織
Category:1991年亞洲建立
Category:1991年歐洲建立
Category:1991年蘇聯建立 |
T·S·艾略特 |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OM(,),美國英國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其作品對二十世紀乃至今日的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1948年,60歲的艾略特被授予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 生平 ==
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他的家境十分優越,父親是公司總裁,母親原是教師,後成為一名志願者積極參與社會工作。艾略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親與五個姐姐的過分照顧並沒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擁有雙份快樂,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十六歲之前,艾略特在聖路易斯的史密斯學院學習。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進入哈佛大學,他的新生生涯過得非常舒適,所加入的幾個社團當中有一個是文學方面的:“書章”()。受一些教授的影響,艾略特開始關注起白璧德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亞納的懷疑論,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塞門茲()的書《文學中的象徵主義運動》。由於艾略特起初所擇課程過於分散而使自己變得手忙腳亂,但最後憑其毅力終於獲得了比較文學的學士學位以及英國文學的碩士學位。
1910年,艾略特離開美國,前往巴黎的索邦大學,在那裡,各種藝術領域的前衛思想、學術圍繞著他,在法蘭西學院聆聽了柏格森的哲學課後,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這使得他重歸被當時譽為哲學的黃金時代的哈佛修讀哲學博士學位。1914年,艾略特前往歐洲旅行,那個時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學老師已經將他視作一個未來的同事。艾略特打算於同年秋進入牛津大學墨頓學院學習,同行的有布拉德利()的同事及後續者約阿欣,於同年的8月到達倫敦,同行的美國詩人艾肯()將艾略特的詩稿送給著名詩人艾茲拉·龐德,9月,艾略特與龐德初次見面,從此,兩人在新古典主義詩歌的創作活動中緊緊的聯絡在一起。在龐德的幫助下,許多雜誌刊登了艾略特的詩作,其中最顯著的一首是於1915年發表的《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這首詩模仿了法國象徵派詩人儒爾·拉夫格的風格,具有很濃的諷刺意味,刻畫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對於愛情對於生活的複雜心理。
1915年初,在一個同學的介紹下,艾略特認識了舞蹈家薇薇安·海伍德(),他迅速的被迷住了,兩人於當年的六月結婚。艾略特的父母對此感到震驚,當他們知道了薇薇安一長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後更是深深的困擾,這場婚姻使整個家庭瀕於破裂,但也無可置疑的開創了艾略特的英國生活。
婚後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為了要應付開支,艾略特承受著繁重的工作量,他在一所學校擔任講師,又擔任一本先鋒雜誌《唯我主義者》(the Egoist)的助理編輯。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論文,但由於他拒絕回國而失去了學位。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勞埃德銀行擔任評估員。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時間和精力繼續他的詩歌創作,那一年,他的第一本書《普魯弗洛克及其他》出版給了他很大的動力。這本書由《自我主義者》雜誌印行,由龐德夫婦匿名出資。這本書為艾略特奠定了作為一名詩人的地位,接著,1922年《荒原》出版,這部作品被評論界看作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而艾略特本人的名氣也高漲的近似神話,至今,這部作品仍被認為是英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籍。1930年以後的三十年裡,艾略特成為了英國文壇上最卓越的詩人及評論家。
由於兩人的性格差異巨大,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註定是一個失敗,薇薇安因為精神上的原因住進療養院,1933年,身心疲憊的艾略特與妻子正式分居。1956年,艾略特娶了第二任妻子弗嵐切(),這場婚姻十分幸福。1965年1月4日,艾略特於倫敦的家中逝世,享年76歲。
== 代表作品列表 ==
=== 詩 ===
* 《普魯弗洛克及其他》(,1917年) ISBN 9781599868523
* 《詩集》(,1919年) ISBN 9780375401855
* 《荒原》(,1922年) ISBN 9781599865447
* 《詩集1909-1925》(,1925年) ISBN 9780571342709
* 《聖灰星期三》(,1930年) ISBN 9780598721723
* 《老負鼠的貓經》(,1939年) ISBN 9780151686568
* 《焦灼的諾頓》(,1941年) ISBN 9781471352263
* 《四個四重奏》(,1943年) ISBN 9780156332255
* 《詩集》(,1962年) ISBN 9780374235130
=== 散文 ===
* 《聖林》(,1920年)
* 《安德魯·馬維爾》(,1922年)
* 《但丁》(,1929年)
* 《當代文學的傳統和嘗試》(,1929年)
* 《朗伯斯後的沉思》(,1931年)
* 《約翰·德萊頓》(,1932年)
* 《古典與現代散文》(,1936年)
* 《詩與劇》(,1951年)
=== 劇本 ===
* 《磐石》(,1934年)
* 《大教堂中的謀殺》(,1935年)
* 《家庭聚會》(,1939年)
* 《雞尾酒會》(,1949年)
*《機密書記》(,1953)
* 《老政治家》(,1959年)
== 作品的中譯 ==
*繁體字本:
**談德義、李建三/譯,《閱讀輔導‧艾略特的《荒原》》,書林出版,1987年。
**李俊清/譯,《艾略特的荒原》,書林出版,1992年。
*簡體字本:
== 相關書籍 ==
*劉燕,《現代批評之始:T.S.艾略特詩學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劍,《T.S.艾略特:詩歌與戲劇的解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董洪川,《「荒原」之風:T.S.艾略特在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江玉嬌,《詩化哲學:T.S.艾略特研究(英文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 注釋 ==
== 參見 ==
* 美國文學
* 象徵主義文學
* 英語文學
* 新批評
== 參考資料 ==
* 諾貝爾官方網站關於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介紹
Category:艾略特家族 (美國)
Category:放棄美國國籍人士
Category:歸化英國公民
Category:美國作家
Category:英國作家
Category:美國詩人
Category:英國詩人
Category:英國劇作家
Category: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Category:功績勳章成員
Category:牛津大學墨頓學院校友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Category:巴黎大學校友
Category:藝術與文學司令勳章得主
Category:新批評
Category:移民英格蘭的美國人
Category:君主主義者 |
喬治亞 | 喬治亞(,ISO 9984:,)為跨洲國家,地跨歐亞兩洲,主要國土位於亞洲,但因文化上深受歐洲影響,故也被認為是歐洲國家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 Stephen White. Valentina Feklyunina. Identities and Foreign Policies: The Other Europes, 施普林格科學+商業媒體, 350, 2014。喬治亞位於南高加索地區的黑海沿岸,北鄰俄羅斯,南部與土耳其、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接壤。喬治亞領土面積達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 ;人口數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統計);主要民族為喬治亞族(70.1%),其他主要少數民族有亞美尼亞族、俄羅斯族和亞塞拜然族等;官方語言為喬治亞語,當地居民亦多通曉俄語;多數人信仰東正教,少數信仰伊斯蘭教。
喬治亞曾經是蘇聯加盟共和國,是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故鄉。1991年4月9日正式獨立,首任總統茲維亞德·加姆薩胡爾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為“喬治亞共和國”,1995年8月24日該國透過新憲法,國名定為“喬治亞”,曾為獨立國家聯合體成員。因為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喬治亞根據議會2008年8月14日透過的決議做出退出獨聯體的決定,並於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續,正式退出。
現今喬治亞被視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擁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與經濟自由度指數,以及相對較低的腐敗指標Georgia Poll Reflects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Economic Issues , 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 2019。該國是世界上最早將大麻合法化的國家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大麻合法的前共產國家。其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甚至與俄羅斯爆發戰爭並斷交。2022年3月3日正式申請加入歐盟。
== 詞源 ==
喬治亞人自稱「」(),稱其國土(喬治亞)為「」(,近「薩卡特維羅」的華語發音),稱其語言(喬治亞語)為「」()。「」()一詞由兩部分組成:詞根「」()指喬治亞的核心地區「卡特利」的居民;字首「」()是典型的地理字首,指「…住的地方」,與波斯語的字尾-斯坦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詞合起來就是「卡特利居民住的地方」,後來在中世紀,這一詞由單指卡特利地區擴充套件到指整個喬治亞。接受基督教後,喬治亞史家宣稱這一名稱源自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卡爾特洛斯「」,認為他是《聖經》人物雅弗的孫子。
除立陶宛外,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使用外名來稱呼該國,現代學者認為這些名稱可能都源於古波斯語中對該國的稱呼,意為“狼之地”,在新波斯語中演變為古爾只或古爾詹(),大部分國家對喬治亞的稱呼都源於此,中國古代的《元史》稱其國為“曲兒只”和“谷兒只”,《新元史》稱其國為“角兒只”,也是來源於此。
世界各國對喬治亞的稱呼主要分為4種:
# 歐美各國的稱呼採用源自拉丁文的各種變體。
# 前蘇聯國家及受其影響較大的國家採用源自俄語的各種變體。
# 伊朗、阿拉伯國家、亞美尼亞等國使用歷史上的名稱。
# 使用源自喬治亞的自稱的變體(及)。
中華民國官方遵從歐美式稱呼音譯為喬-{}-治亞。
因為近代喬治亞被俄羅斯統治,故許多國家以俄語之名翻譯。根據俄語音譯的例子有:日本曾譯作「」(,漢字表記具琉耳,後日本國於2015年4月22日正式改用西歐拼法的音譯,稱「」,漢字表記為喬治亜)、韓國曾譯作「」(,後改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譯作「Gruzija」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也根據俄語音譯作格魯-{}-吉亞()。2020年12月,立陶宛政府正式改用喬治亞語拼法的音譯,譯作「」。
== 歷史 ==
=== 史前史 ===
喬治亞文化發展極早,可追溯自青銅器時代,喬治亞曾發現距今一百八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青銅器時代,當時各部落業已形成,青銅器之製作技藝出現後,不同部落間方開始正式交流。
=== 古代 ===
公元以前,喬治亞境內形成了西部的科爾基斯和東部的(高加索)伊比利亞兩個國家,其中科爾基斯是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阿耳戈英雄尋找金羊毛之地。
羅馬帝國征服喬治亞的部分地區,此後五六百年間,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多次開戰爭奪喬治亞地區的控制權,不過伊比利亞王國的王統持續存在,僅是交替成為羅馬或波斯的附庸。公元337年,伊比利亞國王接受了基督教,之後又在希臘文及敘利亞文的影響之下創制了喬治亞文,促進了喬治亞文藝、社會、民族認同的發展。
=== 中世紀 ===
580年薩珊波斯廢黜了伊比利亞國王,之後與拜占庭帝國瓜分喬治亞地區,設立總督進行直接統治。645年左右阿拉伯人攻入喬治亞,之後在第比利斯設立總督(埃米爾)進行統治。9世紀阿拉伯帝國走向衰落,喬治亞貴族巴格拉季昂王朝開始崛起,統治喬治亞西南部,並於888年加冕為王,但第比利斯等領土還在阿拉伯人手中。
8世紀,阿布哈茲地區王公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擊敗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並於778年加冕為王,9世紀走向衰落,最終巴格拉季昂王朝的透過聯姻兼併了阿布哈茲,1010年又兼併了卡赫季,統一了喬治亞,建立了喬治亞王國。1122年,國王大衛四世擊敗塞爾柱軍隊,解放了第比利斯,12-13世紀,喬治亞王國走向興盛,並在塔瑪爾女王(1184-1213年在位)時期達到鼎盛,領土擴張到今日的亞美尼亞、土耳其西部、亞塞拜然甚至伊朗西北部,文化上也處於興盛時期,民族史詩《黑豹皮騎士》也在這一時期寫成。
塔瑪爾女王之後喬治亞開始衰落,1226年花剌子模的札蘭丁曾攻佔第比利斯,蒙古大軍也隨之到達,1243年,喬治亞王國成為蒙古帝國的附庸,之後又成為伊兒汗國的附庸,直至1327年。此後喬治亞受到黑死病的打擊,地方的貴族也開始漸漸不服從國王的號令,1386年以後,帖木兒帝國、黑羊王朝、白羊王朝等遊牧王朝多次入侵喬治亞,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也使喬治亞王國一蹶不振。
1466年統一的喬治亞王國解體,分裂為三個獨立王國(卡特利王國、卡赫季王國、伊梅列希王國)及五個半獨立公國,16世紀後西部被奧斯曼帝國佔領,東部則歸屬伊朗的薩法維王朝及後續的王朝。1762年喬治亞東部的卡特利王國與卡赫季王國實現統一,之後開始與俄國聯絡。
=== 近代史 ===
1783年,沙俄與卡特利-卡赫季王國簽訂《喬治亞夫斯克條約》,規定卡特利-卡赫季成為俄國的保護國,但1801年俄國違約吞併了卡特利-卡赫季王國,1804年至1864年間,喬治亞其他邦國相繼被帝俄兼併,透過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俄國也奪取了許多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喬治亞土地。1917年革命後俄國陷入混亂,1918年4月包含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的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5月聯邦共和國在鄂圖曼帝國入侵下解體,在鄂圖曼土耳其和德意志帝國保護下,喬治亞民主共和國於1918年5月26日成立。1920年蘇俄在《莫斯科條約》中承認喬治亞獨立,但1921年2、3月間,蘇俄出兵佔領喬治亞民主共和國,喬治亞蘇維埃政權建立,作為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與1922年加入蘇聯,1936年聯邦解散,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85年戈爾巴喬夫出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後,大力提倡開放與改革政策,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相繼謀求脫離蘇聯;1990年,喬治亞最高蘇維埃決議蘇聯之聯邦條約違法,並發表主權宣言,更改國名為喬治亞共和國。
=== 後蘇聯時代 ===
1991年4月9日,宣佈脫離蘇聯獨立,加姆薩胡爾季阿出任首任總統。1991年8月,軟禁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的奪權政變失敗後,以俄羅斯為首之十一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喬治亞一開始並沒有加入,至1993年12月始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2008年8月12日因俄羅斯入侵喬治亞而宣佈退出。1992年1月喬治亞國內發生政變,加姆薩胡爾季阿被迫逃往車臣,3月謝瓦爾德納澤被指命為喬治亞國家委員會執行主席。1995年11月喬治亞的總統制重建,謝瓦爾德納澤以70%的選票當選。1996年4月,“喬治亞共和國”更名為喬治亞。90年代中後期,由於車臣戰爭,俄羅斯與喬治亞的關係出現裂痕,俄羅斯指責喬治亞收容車臣武裝分子,這導致喬治亞倒向美國和西方陣營。
由於貪汙腐敗和經濟萎靡不振,2003年喬治亞發生玫瑰革命,總統愛德華·謝瓦納茲下臺。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接續後,繼續了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之外,更轉向親西方的政策。
2008年8月7日,喬治亞軍隊進攻與俄羅斯接鄰的南奧塞梯自治區,試圖將該地重納入其政府軍管轄之下。南奧塞梯戰爭由此爆發。2008年8月8日,俄羅斯軍隊對喬治亞軍隊發動一系列空襲。據喬治亞總統薩卡什維利表示,在非衝突區亦有平民目標遭受空襲,並一度表示考慮退出奧運,俄羅斯官方則否認發動空襲。歐洲聯盟聞訊旋提出和平方案,俄羅斯方面當即表明“不贊成歐美國家介入”。2008年8月28日,俄羅斯宣佈承認南奧塞提亞和阿布哈茲獨立。作為回應,喬治亞於次日決定與俄羅斯斷交。2014年俄羅斯在烏克蘭發動頓巴斯戰爭後,喬治亞和烏克蘭加強了合作。
由於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戰爭入侵烏克蘭,喬治亞於3月3日正式向歐盟遞交加入申請。同時由於擔心喬治亞可能被俄羅斯及其代理人進一步入侵,喬治亞政府目前在積極尋求加入北約的機會。
== 地理 ==
為跨洲國家,地跨歐亞兩洲,喬治亞西部和黑海交接310公里;在北方有一條跟俄羅斯聯邦比鄰的邊界,長達723公里。全境三分之二以上是山地,北部是大高加索山脈,南部是小高加索山脈,大部分海拔1,000米以上。中間為山間低地、平原和高原,黑海沿岸為科爾希達低地。最高點位於北部俄羅斯邊境上的什哈拉山,海拔5193米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或施普林格, 11/24/1979, 273。主要河流有庫拉河和里奧尼河,水流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溼潤,東部乾燥。各地垂直氣候變化顯著。冬季西部溫和,東部山地寒冷,夏季全境較熱;年降水量西部1,000-3,000毫米,東部僅300-800毫米。
== 政治 ==
喬治亞為多黨制民主國家,政治制度採用單一國會內閣制,國會議員依政黨比例代表制產生,成員共150名。
2017年9月26日,喬治亞議會投票透過了憲法修正案草案。憲法修正案於2018年總統選舉後正式生效,喬治亞由半總統制國家轉變為議會制國家。喬治亞總統為正式的國家元首,總理為政府首腦,由議會產生。現任喬治亞總理是伊拉克裡·加里巴什維利,喬治亞總統是薩洛梅·祖拉比什維利。
主要政黨:
* 統一民族運動黨:大衛·巴卡拉澤為該黨主席,佔現在國會百分之四十席次。
* 喬治亞夢想:伊拉克裡·加里巴什維利為主席,佔現在國會百分之六十席次。
== 外交 ==
在外交政策上,喬治亞傾向歐盟國家而與俄羅斯決裂。近年積極爭取加入歐盟,並進入北約防禦體系。根據喬治亞的外交政策,任何國家若與喬治亞建交,則不能同時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建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喬治亞於1992年6月9日建交。喬治亞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中華民國護照為國際旅行證件,所以自2016年起,不給予中華民國護照入境與過境。
2022年3月3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喬治亞申請加入歐盟。
== 行政區劃 ==
喬治亞行政區劃包括2個自治共和國和9個州,和首都第比利斯:
行政區 行政區 首府 面積 (km2) 人口 人口密度
1 薩梅格列羅-上斯瓦涅季亞州 祖格迪迪 7,440 330,761 44.45
2 拉恰-列其呼米-下斯瓦涅季亞州 安布羅勞裡 4,990 32,089 6.43
3 古利亞州 奧祖爾蓋蒂 2,033 113,350 55.75
4 伊梅列季州 庫塔伊西 6,475 533,906 82.45
5 什達-卡特利州 哥里 5,729 300,382est 52.43
6 姆茨赫塔-姆季阿涅季州 姆茨赫塔 6,786 94,573 13.93
7 薩姆茨赫-扎瓦赫季州 阿哈爾齊赫 6,413 160,504 25.02
8 克維莫-卡特利州 魯斯塔維 6,072 423,986 69.82
9 第比利斯 第比利斯 720 1,108,717 1,539.88
10 卡赫季州 泰拉維 11,311 318,583 28.16
11 阿扎爾自治共和國 巴統 2,880 333,953 115.95
12 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 蘇呼米 8,660 242,862est 28.04
未實際統治:
# 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實質上獨立;)
# 南奧塞梯臨時行政實體(實質上獨立;)
== 經濟 ==
傳統上喬治亞是一個農業國家,種植水果和茶葉。其中喬治亞葡萄酒已有八千多年歷史。此外尚有礦產,包括錳和銅。
由於受前蘇聯影響,近代喬治亞一直是計劃經濟。自1991年蘇聯解體,喬治亞一直要過渡到市場經濟。但由於內政不穩,內戰頻仍,使喬治亞經濟一直都處於衰退中。2001年,喬治亞貧窮人口比率為54%。
而且喬治亞受俄國經濟影響很深。2006年俄羅斯宣佈禁止喬治亞葡萄酒進口,就引起喬治亞經濟很大震盪。與此同時俄方又增加對喬治亞出口天然氣售價,連鎖引發喬治亞物價上漲。
截至2014年,喬治亞失業率為13.7%。而GDP中,工業佔17%,貿易為17.3%,另交通、通訊和建築則共佔16.8%,而農業則僅佔6.2%。自21世紀初以來,喬治亞的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2007年,喬治亞的實際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達到12%,使喬治亞成為東歐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因其在一年內經濟體從第112位提高到第18位被世界銀行將它稱為“世界第一經濟改革者”,World Bank Economy Rankings .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其地位已提升至第六位。
近年旅遊業在喬治亞經濟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境內有著豐富的地貌與歷史文化古蹟,其中4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2016年共有2,714,773名遊客造訪該國。
== 交通 ==
喬治亞公路總長度為20,553 公里(12,771 英里),鐵路總長度為1,576 公里(979 英里)。近年來,喬治亞在其交通網路的現代化建設中投入了大量資金。新高速公路的建設已成為優先事項,因此,第比利斯等主要城市的道路質量顯著提高;然而,儘管如此,城際路線的質量仍然不佳,迄今為止只建造了一條高速公路標準道路。喬治亞的鐵路由喬治亞鐵路營運,因位於黑海和裡海之間,成為高加索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有開往鄰國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的國際列車。目前鐵路全部電氣化完畢,共有136座車站,其中22座辦理客運。第比利斯地鐵於1966年12月11日開通。
喬治亞目前有四個國際機場,其中最大的是第比利斯國際機場,為喬治亞航空的樞紐,提供與許多歐洲大城市的連線。喬治亞黑海沿岸有許多海港,其中最大和最繁忙的是巴統港。
== 人口 ==
根據2005年7月的統計,喬治亞全國現時有人口4,677,401人,當中的民族分佈如下:
* 喬治亞人:83.8%
* 亞塞拜然人:6.5%
* 亞美尼亞人:5.7%
* 俄羅斯人:1.5%
國內絕大多數俄羅斯人均在國家獨立後紛紛移民離開。生活於阿布哈茲的阿布哈茲人及南奧塞梯的奧塞梯人都尋求脫離喬治亞獨立。國內尚有另外兩個喬治亞民族,分別為斯凡人及明格列爾人,以及少量的拉茲人。拉茲人主要在土耳其生活。國內其他人口更少的民族計有:敘利亞人、希臘人、庫爾德人、韃靼人及烏克蘭人、麥斯赫特土耳其人。
自從前蘇聯解體以後,由於阿布哈茲叛亂部隊的分離活動、阿扎爾及南奧塞梯的問題,對本國的人口造成衝擊,並使經濟變得脆弱。尋找工作的困難,迫使數以十萬計的喬治亞人出國尋找工作機會,當中大部份選擇移民俄羅斯。由於局勢不穩,使國民都不太願意生育,使當地的出生率奇低─鄰近的亞美尼亞亦面對同樣的問題。目前全國的人口,比蘇聯時期的1990年要少50萬,不過據觀察家的意見,現時喬治亞的人口有被高估的成份。
== 宗教 ==
喬治亞主要信仰東正教(喬治亞正教會),其他信仰有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等。
== 文化 ==
過去曾認為喬治亞字母在公元284年由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國王法爾納瓦茲一世改革發明,但至今發現最古老的例子,只能證明其字母在5世紀公告中已經形成。
喬治亞的中世紀文化從4世紀開始,受到東正教和喬治亞東正教教會使徒的強烈影響,並可能因此影響了拜占庭。這許多宗教作品的創作得到了鼓勵和支援。其中包括教堂、寺廟、藝術作品,如圖示裝飾和喬治亞聖人聖徒繪卷。此外,也出現了許多世俗的作品,如寫關於國家的歷史或神話的。
雖然在7世紀的阿拉伯征服和8世紀穆斯林文化曾對喬治亞有過影響,但是從那個時候喬治亞自身文化也在發展,並與拜占庭的競爭越來越多。在9至10世紀,在喬治亞全國各地,支援使用本國文字,特別是文學和繪畫上。喬治亞和喬治亞語的實際影響區域在團結統一和解放之後,喬治亞語廣泛傳播,在許多周邊國家也用於與陌生人之間的交流。Heinz Fähnrich: Geschichte Georgiens von den Anfängen bis zur Mongolenherrschaft S. 108 ff. Shaker, Aachen 1993, ISBN 978-3-86111-683-7.
=== 教育 ===
據2019年資料,喬治亞全國有中小學2313所,大學62所,在校生74萬人。主要高等院校有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第比利斯自由大學、喬治亞技術大學、第比利斯國立醫科大學、國立美術學院等。2014年,喬治亞的識字率為99.70%,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
=== 體育 ===
喬治亞最受歡迎的運動是足球、籃球、橄欖球聯盟、摔跤、柔道和舉重,橄欖球被普遍認為是喬治亞的國球Claude Saurel: “Georgia's rugby revolution is only just starting” , Rugby World Cup, 30 August 2019。
=== 飲食 ===
喬治亞地處連結歐亞大陸的貿易路線的中繼點,因此飲食受到多個地區的影響。喬治亞飲食的特點是做法及食材多樣,且較多使用香料,代表性的食品包括奇克美露裡、阿賈普桑達利、巴德里亞尼、戈吉納基、奇希爾圖馬、查納基、羅比奧、卡爾喬、卡里餃、丘爾其赫拉、卡查普里等。
喬治亞葡萄酒在世界享有盛譽。受黑海影響,溫和的氣候和潮濕的空氣,為喬治亞葡萄種植提供了最佳條件。喬治亞人自8000年前就開始釀造葡萄酒。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塔爾洪也是當地人民喜愛的飲料。
== 注釋 ==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阿布哈茲
* 南奧塞梯
** 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
* (Sukhishvili Georgian National Ballet)
== 外部連結 ==
* 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CIA World Fact Book)2000年版
* 喬治亞國會
Category:西亞國家
Category:外高加索
Category:黑海國家
Category:共和國
Category:1991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 |
第比利斯 | 提比里斯(,),舊稱梯弗里斯(,),是喬治亞首都,也是外高加索地區的著名古都。據2021年統計數字,提比里斯市區人口達1,202,731人。
== 歷史 ==
考古發現迪戈米(第比利斯的一個區)自早期青銅時代以來就持續有人居住。在晚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迪戈米是整個高加索地區最大的定居點。
第比利斯建都於公元前4世紀,是喬治亞多個朝代的首都。喬治亞過去曾被阿拉伯人、突厥人侵佔,第比利斯也不能倖免。1801年,第比利斯併入俄羅斯。十月革命以後,喬治亞曾經短暫獨立,第比利斯再次成為國家的首都。到後來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和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成立,和後來的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第比利斯也獲選成為首府。直到1991年喬治亞從前蘇聯獨立,第比利斯再次成為國都。
== 地理 ==
=== 地形與位置 ===
第比利斯位於喬治亞中東部、南高加索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人口115萬。第比利斯的面積有348平方公里,海拔介乎於500至650米,庫拉河從市區由西向東穿過。是喬治亞政治、文化、經濟、教育中心,同時還是重要交通樞紐,鐵路幹線將其同外、北高加索連線在一起。與原蘇聯及周邊、歐洲國家的一些大城市有航空航線。1937年市區無軌電車開通,1966年市區第一條地鐵開通。
在城市北部,有一個由灌溉運河供養的大型水庫(俗稱提比里斯海)。
=== 氣候 ===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第比利斯的氣候型別為很大程度上被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影響到的副熱帶溼潤氣候。提比里斯全年都有明顯的降雨,沒有明顯的乾旱期。這個城市的氣候受到來自東部和西部(大西洋/黑海)空氣群的乾燥(中亞/西伯利亞)空氣品質的影響。該市的氣候受到了東部(中亞/西伯利亞)的乾燥空氣和西部(大西洋/黑海)的海洋性氣團。由於這座城市的邊界大多位於在山脈上,且靠近大面積的水域(黑海和裡海),大高加索山脈範圍(進一步向北)阻止看俄羅斯冷空氣的入侵,因此與其他緯度相似的城市相比,第比利斯有著相對溫和的微氣候。
第比利斯的年平均氣溫為。1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氣溫為;6月是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為。一般情況下,第比利斯白天的年均最高溫度約為。該城市溫度的最低歷史記錄為(1883年1月);最高記錄則為(1882年7月)。第比利斯的年平均降水量為。五月是最潮溼的月份,平均降水量為;1月是最乾燥的月份,平均降水量為。年均降雪天數為15-25天。在春季和秋季,城市周圍的山脈往往會導致長時間的多雨或多雲天氣。這裡的大部分地區全年都刮西北風。此外,東南風同樣十分常見。
== 政治 ==
第比利斯的首都地位由《》(Constitution of Georgia)的第10條(1995年)和《喬治亞首都法-第比利斯》(Law on Georgia's Capital – Tbilisi)(1998年2月20日)確定。
第比利斯由和提比里斯市政廳管轄。市議會每四年選舉一次,市長每四年透過直選選舉一次。
在前蘇聯時期,第比利斯被劃分為了許多個區,有自己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單位,在一定的範圍內具有管轄權。這種劃分是於20世紀30年代根據前蘇聯的行政區劃在其統治下建立的。喬治亞獨立後,政府修改了這些制度。現在的第比利斯分為如下6個區:
* 舊提比里斯(ძველი თბილისი)
* Vake-Saburtalo(ვაკე-საბურთალო)
* Didube-Chugureti(დიდუბე-ჩუღურეთი)
* Gldani-Nadzaladevi(გლდანი-ნაძალადევი)
* Isani-Samgori(ისანი-სამგორი)
* (დიდგორი,於2007建立、2013年廢除)
== 人口 ==
=== 族群 ===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第比利斯的主要族群
年份 喬治亞人 % 亞美尼亞人 % 俄羅斯人 % 合計
1801-3 4,300 21.5% 14,860 74.3% – – 20,000
1864/65 冬 Тифлис //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St. Petersburg, 1885, p. 133 (Note: this is a 'one-day census' of unknown scope and methodology). 14,878 24.8% 28,404 47.3% 12,462 20.7% 60,085
1864/65 夏 14,787 20.8% 31,180 43.9% 12,142 17.1% 71,051
1876 (one-day census of Tiflis) 22,156 21.3% 37,610 36.1% 30,813 29.6% 104,024
1897 Первая всеобщая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1897 г. . Изд. Центр. стат. комитета МВД: Тифлис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 — St. Petersburg, 1905, pp. 74—75.(Note: The census did not contain a question on ethnicity, which was deduced from data on mother tongue, social estate and occupation) 41,151 29.5% 47,133 36.4% 44,823 28.1% 159,590
1926Ethno-Caucasus, население Кавказа, республика Грузия, население Грузии 112,014 38.1% 100,148 34.1% 45,937 15.6% 294,044
1939 228,394 44% 137,331 26.4% 93,337 18% 519,220
1959 336,257 48.4% 149,258 21.5% 125,674 18.1% 694,664
1970 511,379 57.5% 150,205 16.9% 124,316 14% 889,020
1979 653,242 62.1% 152,767 14.5% 129,122 12.3% 1,052,734
2002 910,712 84.2% 82,586 7.6% 32,580 3% 1,081,679
2014 996,804 89.9% 53,409 4.8% 13,350 1.2% 1,108,717
第比利斯是一座文化趨於多元化的城市,共有100多個不同的民族居住在這裡。約有89%的第比利斯居民是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俄羅斯人和亞塞拜然人也佔有不小的比例。除此之外,第比利斯還居住著奧塞梯人、阿布哈茲人、烏克蘭族、希臘人、德意志人、猶太人、愛沙尼亞人、庫爾德人、亞述人等族裔的家園。
=== 宗教 ===
超過95%的當地居民是基督教教徒,喬治亞正教會是當地最為重要的基督教教會。俄羅斯正教會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在該市也有很多追隨者。此外,少數人(約1.5%)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大多為什葉派,0.1%的人信仰猶太教。羅馬天主教會和雅茲迪教的蘇丹Ezid寺同樣坐落於此。
自古以來,第比利斯便以宗教寬容聞名於世。這在城市的老城區尤其明顯,清真寺、猶太教教堂和東方基督教之間的距離在這裡可以少於。
== 傳媒 ==
喬治亞的絕大部分媒體公司的總部都設在第比利斯(包括電視、報紙和廣播)。
一些報刊出版社也位於第比利斯,其中值得關注的有24小時薩蒂日報(the daily 24 Saati)、共振(Rezonansi)、阿麗雅(Alia)、每日英語信使(the English-language daily The Messenger)、每週財務(weekly FINANCIAL)、今日喬治亞(Georgia Today)和喬治亞時報英語週刊(the English-language weekly The Georgian Times)等。
== 教育 ==
第比利斯是第比利斯國立醫科大學和第比利斯醫學院等高等教育機構的所在地。 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是喬治亞最大的大學,於1918年2月8日成立。TSU是整個高加索地區最古老的大學。超過35,000名學生入學,教職員工(合作者)約5,000人。第比利斯也是高加索地區最大的醫科大學——()的所在地。第比利斯國立醫學研究所於1992年更名為醫科大學。自從該大學成為了獨立的教育機構以後,TSMU成為高加索地區國家高等教育機構之一。目前,該大學共有近5000名本科生和203名研究生,其中10%來自國外。
==景點==
第比利斯有重要的地標和觀光地點。喬治亞議會、政府(喬治亞國家總理府)以及的辦公地點都位於第比利斯。這座城市擁有許多重要的文化地標,例如、、提比里斯歌劇和芭蕾劇院、魯斯塔維利劇場、。提比里斯聖三一主教座堂、皇宮、喬治亞國家圖書館、喬治亞國家銀行、、和平橋和其他的重要機構以及許多博物館。在蘇聯時期,第比利斯博物館的數量一直處於全國的前四個。
除了最受矚目的城市地標,、安契斯哈蒂聖殿、提比里斯錫安主教座堂和同樣是備受矚目的景點。
==體育==
俱樂部 體育 體育館
橄欖球 Lelo體育中心
橄欖球
橄欖球 Avchala體育場
橄欖球 Avchala體育場
第比利斯迪納摩足球俱樂部 足球
第比利斯火車頭足球俱樂部 足球
足球 本德拉體育場
籃球
籃球
籃球
籃球
籃球
籃球
直到19世紀初,騎馬(尤其是馬球)、摔跤、拳擊和射擊等是第比利斯最受歡迎的運動。隨著第比利斯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它與西方更多地融合,歐洲的新運動也被引入了城市中。
在前蘇聯時期,在歐洲很常見的運動(某種程度上美國也很常見)的普及度得到了增加。同時,第比利斯為職業體育開發了必要的體育基礎設施。到了1978年,第比利斯共有約250個或大或小的體育設施。其中包括了4個室內游泳池和6個室外游泳池、185個籃球運動用地、192個排球專用設施、82個手球運動用地、19個網球場、31個足球場和5個體育館。第比利斯最大的體育場是(55,000個座位);第二大體育場是(24,680個座位)。通常舉辦出席率很高的籃球比賽和網球錦標賽,能容納大約11,000人。
維爾籃球大廳是一個較小的室內競技場場,共有2500個座位。
現在,第比利斯最受歡迎的運動是足球、橄欖球、籃球和摔跤。與此同時,網球、游泳和水球運動等同樣是受歡迎的體育運動。第比利斯有一些職業足球和橄欖球團隊。美國NBA的運動員扎扎·帕楚里亞和尼科洛茲·茨基蒂什維利都是第比利斯人。除了職業體育之外,這個城市還有許多校際體育隊、業餘體育隊和體育俱樂部。
第比利斯的簽名足球隊第比利斯迪納摩足球俱樂部在1980–81年歐洲盃賽冠軍盃賽季中贏得了歐洲盃賽冠軍盃併成為了首個實現此舉的歐洲最東部球隊但自此後再也沒有成為過歐洲的主要冠軍。第比利斯迪納摩籃球俱樂部在中贏得了歐洲籃球聯賽,但此後同樣沒有再度取得過這樣的成績。
== 交通 ==
=== 機場 ===
File:Departure Hall.jpg|圖為第比利斯國際機場的出發大廳
File:Interior TBS.jpg|機場內部
File:Planes in Tbilisi.jpg|圖為第比利斯國際機場的新航站樓,左為亞塞拜然航空公司的空客A319,右為土耳其航空公司的波音737-8F2(TC-JFL)。
第比利斯國際機場是第比利斯唯一的機場,位於市中心東南部約。該機場於2015年時接待了185萬名乘客,是喬治亞最繁忙的機場、後蘇聯第二十五大繁忙的機場。第比利斯國際機場的發展很快,乘客的數量從2010年的約82.2萬人增加到了2015年的約1,847,000人,整整翻了一倍。第比利斯國際機場於2008年成為了高加索地區的首個“綠色機場”。2016年,該機場還開始使用太陽能。而這些都意味著它已經符合了國際環保標準。
該機場是喬治亞航空的喬治亞旗艦航空公司之所在地。
位於距第比利斯33公里的。它僅適用於前往梅斯蒂亞、巴統和庫塔伊西的國內航班。
此外,第比利斯和姆茨凱之間的新機場正在建設中。
=== 地鐵 ===
第比利斯地鐵為全城提供了快捷的地鐵服務,是前蘇聯的第四個地鐵系統。它的建設於1952年開始、於1966年完工。第比利斯地鐵共有兩條線路——阿克梅特里-瓦提特里線和薩布塔洛線。它有22個車站和186輛列車。類似於其他前蘇聯建成的地鐵系統,這裡的大部分地鐵站都有著奢華的裝飾。列車從上午6點執行到午夜時分。由於地形不平坦,部分地區的鐵軌和兩個地鐵站都建在了地平線的上方。
第比利斯地鐵系統由第比利斯運輸公司經營,該公司於1966年開始運營。
==國際關係==
=== 兄弟城鎮與姊妹城市 ===
*薩爾布呂肯(1975年締結)
*南特(1979年締結)
*盧布林雅那(1977年締結)
*因斯布魯克(1982年締結)
*亞特蘭大(1987年締結)
*巴勒莫(1987年締結)
*布里斯托爾(1988年締結)
*畢爾巴鄂(1989年締結)
*葉裡溫(1996年締結)
*基輔(1999年締結)
*阿斯塔納(2005年締結)
*維爾紐斯(2009年締結)
*基希訥烏(2011年締結)
*開羅(2012年締結)
*多哈(2012年締結)
*德黑蘭(2015年締結)
*明斯克(2015年締結;1994年時還締結為合作伙伴)
*伊斯坦堡(2016年締結)
*索菲亞(2016年締結)
=== 合作伙伴 ===
*敖德薩(1996年締結)
*安卡拉(1996年締結)
*巴庫(1997年締結)
*雅典(1997年締結)
*巴黎(1997年締結)
*耶路撒冷(1998年締結)
*里加(2007年締結)
*克拉科夫(2009年締結)
*華沙(2010年締結)
*布達佩斯(2011年締結)
*哈爾科夫(2012年締結)
*利沃夫(2013年締結)
*林肯(2013年締結)
*廣州市(2014年締結)
*盧布林(2014年締結)
*都柏林(2014年締結)
*布拉格(2020年締結)
==註釋==
==參考文獻==
===書籍===
*
*
*
*
== 外部連結 ==
* 第比利斯市官方網站
Category:喬治亞城市
Category:亞洲首都
Category:5世紀建立的聚居地 |
庫拉河 | 庫拉河(,,)是高加索地區最長、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源於土耳其東北部,流經喬治亞(及首都第比利斯),然後進入亞塞拜然,與阿拉斯河匯合,最後注入裡海。庫拉之名源於突厥語 與明格列爾語的 kur(水、河)有關,或是一個意思為「水塘」的古阿爾巴尼亞語名詞。
==參考資料==
Category: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裡海水系
Category:土耳其河流
Category:喬治亞河流
Category:亞塞拜然河流
|
亞塞拜然 | -{zh-cn:阿拜疆;zh-hk:阿拜疆;zh-tw:亞拜然}-共和國(),通稱亞塞拜然(),是一個位於東歐和西亞交界處以及外高加索東部的跨大陸國家,政府為總統制和憲法共和制,所處地區是連線東歐和西亞的十字路口 ,東臨裡海,南接伊朗,西邊和亞美尼亞、土耳其及喬治亞為鄰,北界俄羅斯。亞塞拜然的一塊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與土耳其東北部有小段接壤。國名來自於古波斯語,意為“火的土地”。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大部分屬於亞洲,少部分屬於歐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於1918年5月28日正式宣佈獨立,成為第一個以穆斯林佔絕大多數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國Tadeusz Swietochowski. Russia and Azerbaijan: A Borderland in Trans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231-07068-3, ISBN 978-0-231-07068-3 and Reinhard Schulze.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Islamic World. I.B.Tauris, 2000. ISBN 978-1-86064-822-9, ISBN 978-1-86064-822-9.,也是第一個有歌劇和戲劇院和現代大學的穆斯林國家。亞塞拜然於1920年成為一個蘇維埃共和國,亞塞拜然在蘇聯解體前的1991年8月30日獨立。
亞塞拜然的憲法中未指明國教,且國家的大多數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義者,但大部分的國民以及國內一些反對派也都為什葉派人士。亞塞拜然的人類發展指數較高,與大多數東歐國家相當。亞塞拜然也有較高的識字率Literacy rate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Azerbaijan is 100% – UN report – News.Az – Published 28 October 2011.和較低的失業率。然而亞塞拜然的貪汙現象也很普遍,特別是在公共服務業上Azerbaijan and the 2013 presidential election UK Parliament briefing paper, 25 October 2013。在中,國民議會廢除了總統任期限制。現在的執政黨新亞塞拜然黨執政以來,就亞塞拜然人權和政黨的集權主義遭到指責。
== 詞源 ==
根據現代的詞源考證,亞塞拜然這個名稱來自伊朗北部區域,以大不里士為中心的阿特羅巴特斯(Atropates),他是一位來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擔任總督的波斯人,他後來又效力於亞歷山大大帝,在米底王國擔任總督。在波斯古經中佛拉瓦奇提到,從阿維斯陀語翻譯過來即“我們尊崇神聖的阿特羅巴特斯的佛拉瓦奇。”
後來阿特羅巴特斯自己為王建立了阿特羅帕特尼王國(在今天伊朗亞塞拜然區域),“阿特羅巴特斯”這個名稱在希臘語中是“被(聖)火保護的”或者“(聖)火的土地”。跨越數千年,這個名稱經過了從到、以及再到現在的的演化。可根據現代波斯語翻譯為“貯藏庫”、“貯火 之庫”或者“火之國/火的土地”字典中:Francis Joseph Steingass: āẕar-bād-gān ,āẕar-abād-gūn ,āẕar, āẕur ,ādar ,bāygān ,pāy . Ali-Akbar Dehkhoda: آذربایجان/Âzarbâyjân ,آذربایگان/Âzarbâygân ,آذربادگان/Âzarbâdegân ,آذر/Âzar ,آدر/Âdar ,بایگان/Bâygân ,بادگان/Bâdegân ,-پای/pây- ,گان-/-gân (جان-/-jân ) 。
“亞塞拜然”這個地名原指伊朗亞塞拜然,而現在的“亞塞拜然”國名是在1918年的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時期第一次使用,此後沿用至今。當時用此名稱命名還得到伊朗政府的反對和抗議。
== 歷史 ==
=== 史前和古代歷史 ===
在石器時代的晚期,亞塞拜然境內有了最早人類聚居的跡象。並與位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遺蹟有關。在亞塞拜然的塔及里爾洞穴(Tağılar)、達木達下利洞穴(Damdzhaly)、扎爾洞穴(Zar)和雅塔奇-耶律洞穴(Yataq-yeri)以及雷雅拉特普(Leylatepe)和薩拉特普(Saraytepe)墳場有著舊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晚期的文化遺蹟。
包括斯基提亞人在內的較早定居者,於公元前9世紀定居於亞塞拜然。自斯基提亞人到來後,來自米底王國的伊朗人控制了阿拉斯河南部地區。米底王國在公元前900至700年間達到鼎盛,在公元前大約550年被新興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所兼併。在阿契美尼德帝國統治下,瑣羅亞斯德教開始在這個區域傳播。之後這個區域被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王國征服,以及成為塞琉古帝國的一部分。位於亞塞拜然東北部的原住民高加索阿爾巴尼亞人在公元前4世紀時開始統治這個區域,建立以一個受亞美尼亞文化影響的獨立王國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zerbaijan. Chapter History 。在這個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傳播到高加索地區和阿特羅帕特尼地區。
公元前4世紀至3世紀,亞美尼亞人在位於現在亞塞拜然的西南部地區建立了阿爾塔克夏王朝,在公元前189年至公元426年間,亞塞拜然的東南部區域(包括了今飛地納希切萬)被併入了大亞美尼亞王國,由阿爾塔克夏王朝(公元前189年至公元12年)和阿薩息斯王朝(公元54至428年)先後統治 Maps and accompanying commentary in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ap 19 (奧龍特斯王朝, p. 33), map 20 (提格蘭二世統治時期, p. 34, map 21 (阿爾塔克西王朝, p. 35), map 27 (阿薩息斯王朝, p. 45A. E. Redgate. The Armenians. Blackwell Publishers. Oxford. Maps 2.1, 7.2, 8.2。
在期間,亞美尼亞王國國土先後遭到拜占庭帝國(公元378年)和波斯薩珊王朝(428年)瓜分並導致國家滅亡。亞美尼亞王國有著種族混居的和於公元378年成為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的領土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 102.Robert H. Hewsen. Ethno-history and the Armenian influence upon the Caucasian Albanians. Classical Armenian culture: Influence and creativity, Scholars press, Philadelphia, 1982, p.33.。
=== 封建時代 ===
公元252年,高加索阿爾巴尼亞淪為波斯薩珊王朝的一個附庸國,在公元4世紀,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國王正式採用基督教為國教。儘管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受薩珊統治,但在公元9世紀前仍保持了半獨立的狀態。在並且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為完全受控於薩珊後也仍保留了君主制。隨著伊斯蘭的倭馬亞王朝的崛起和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逐漸控制了高加索地區。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的信奉基督教的王子與倭馬亞王朝哈里發摩栧(Muaviya)會過兩次面。在第一次會面(667年)期間,哈里發摩栧答應了Javanashir希望減輕他國內的重稅負擔的請求以及察覺到Javanashir在這個地區極具權威,高加索阿爾巴尼亞雖然成為了哈里發的附庸國,但在國家內政上保持了獨立。倭馬亞之後的哈里發國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因後期的衰落而導致了權力的真空,出現了馬木留克王朝、薩吉達王朝、薩拉里王朝、白益王朝等眾多的地方政權。11世紀初,亞塞拜然境內受到來自中亞的突厥人部落的侵佔。由這些突厥人建立的為第一個王朝為塞爾柱帝國,在1067年領土擴張到今天亞塞拜然所在的地區。
在這些突厥人(或土耳其人)到來之前,生活在現在亞塞拜然的這個地區的人們說幾種印歐語系、東北高加索語系(在東北部的)的語言,其中亞美尼亞語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ap Caucasian Albania.Robert H. Hewsen, "Ethno-History and the Armenian Influence upon the Caucasian Albanians," in Classical Armenian Culture: Influences and Creativity, ed. Thomas J. Samuelian (Philadelphia: Scholars Press, 1982), p. 45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p. 32–33, map 19 (shows the territory of modern Nagorno-Karabakh as part of the Orontids Kingdom of Armenia)Моисей Хоренский. Армян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VII в. Перевод Патканова К.П. СПб., 1877. стр. 40,17Hewsen, Robert H. "The Kingdom of Artsakh," in T. Samuelian & M. Stone, eds. Medieval Armenian Culture. Chico, CA, 1983和伊朗語支的一種被稱作漸漸地被一種突厥語,即今天的亞塞拜然語的早期形式所取代。為了辨明這一支伊朗語是來自土耳其亞塞拜然語還是阿賽瑞語,它被劃歸為阿賽瑞語(或老阿賽瑞語),因為突厥語和突厥人在波斯語中也被劃歸為“阿賽瑞”類別。然而,一些語言學家將伊朗亞塞拜然和亞塞拜然共和國內的那些高加索塔蒂人說的劃歸為阿賽瑞語的殘餘部分。自11世紀統治當地的塞爾柱帝國之後為阿德貝格,他們在亞塞拜然境內建立的王朝為埃爾迪古茲王朝,在技術上他們從屬塞爾柱蘇丹,但在有時那些阿德貝格是實際上的領導者。在塞爾柱王朝統治下,在今天亞塞拜然這個地域的尼扎米、等詩人的出現使伊朗文學變得興盛起來。之後短暫存在的札剌亦兒王朝遭到帖木兒的入侵而覆滅。
統治亞塞拜然當地的希爾凡沙阿政權也成為了帖木兒帝國的附庸國,在帖木兒帝國與金帳汗國統治者脫脫迷失的戰爭中援助了帖木兒帝國。隨著帖木兒的逝世,出現了兩個獨立的敵對突厥政權: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希爾凡沙阿重新得權,成為一個高度自治政權的統治者。在1501年受薩非王朝的征服和迫害下,希爾凡沙阿的最後政權強制將什葉派的人數提高到了曾經遜尼派那樣多。
=== 近代 ===
薩非之後統治這個地區的是伊朗的阿夫沙爾王朝和桑德王朝以及短暫統治這個地區的卡扎爾王朝,它所統治的北亞塞拜然這塊土地在19世紀初期戰敗後割讓給了俄羅斯帝國,然而,特別是在桑德王朝崩潰和卡扎爾王朝早期的時候,這塊地域出現了許多在實際上是自治的高加索汗國。
公元3世紀,亞塞拜然處於波斯人的統治之下,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哈里發國(阿拉伯帝國)征服。公元11至13世紀亞塞拜然民族形成,9-16世紀遭受突厥人、蒙古人和波斯人的入侵。
18世紀歷經彼得大帝和凱薩琳大帝富國強兵後的俄羅斯帝國迅速強大,於18世紀下半開始威脅波斯北疆。在和波斯帝國進行長達30年的戰爭後,1828年亞塞拜然的北部歸併於俄羅斯,南部則作為波斯的一個省保留了下來,該年簽訂的土庫曼恰伊條約確立了沙俄與波斯的疆界。從19世紀中葉起,巴庫的石油開採很大地抬升了外高加索的經濟實力。到1900年,巴庫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油中心,連帶使各國的無產階級匯集此地,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斯主義思潮將此地攪擾得動盪不安。
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11月建立了從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獨立的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但此共和國先後被英國人(1918年8-9月)、鄂圖曼帝國(9-10月)、英國人(12月)給佔領。同時亞塞拜然還跟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爭奪納卡地區的控制權而發生邊境戰爭。
1920年蘇俄紅軍佔領亞塞拜然,4月28日成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12日同喬治亞、亞美尼亞組成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同年12月30日該聯邦共和國加入蘇聯,1936年12月5日改為直屬的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
亞塞拜然的精英在史達林的大清洗政策時大批死亡,共產黨對宗教人士的虐待也是頗為嚴酷,但在二戰時蘇聯的衛國戰爭中,亞塞拜然動員1/5的人口參戰:約68萬人上前線(其中有10萬名婦女),25萬人戰死,而當時亞塞拜然的人口則是340萬。1969-1982年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亞塞拜然共產黨第一書記阿利耶夫採取強硬方針宣誓肅貪,但沒能阻止官僚主義和腐敗的蔓延。1990年1月,受東歐劇變影響,亞塞拜然人的獨立運動已在兩年內急速攀升,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屠殺運動(巴庫為中心)導致蘇聯紅軍在當年一月進駐巴庫並造成傷亡與破壞,史稱「黑色一月」(約147位平民被紅軍殺死、800人受傷),這次鎮壓削弱了民族獨立運動,直到1991年蘇聯的八月政變爆發,才給亞塞拜然完成獨立的良機。1991年8月30日宣佈獨立,成立亞塞拜然共和國。
1991年9月,亞塞拜然境內具有爭議、以亞美尼亞人為主體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區域,重申了它們自願想要脫離亞塞拜然的宣言Zürcher, Christoph (2007). The Post-Soviet Wars: Rebellion, Ethnic Conflict, and Nationhood in the Caucasus ([Online-Ausg.]. e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 168. ISBN 978-0-8147-9709-9.。在法理上被國際廣泛認作是亞塞拜然的領土自1991年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爆發一直被阿爾察赫共和國佔據,1994年簽署停火協議後,由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推動談判解決納卡問題,於2020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結束之際,三分之二部分被亞塞拜然政府收回。
== 地理 ==
亞塞拜然共和國坐落於高加索山脈之南方,東臨裡海,北界俄羅斯,西與亞美尼亞、喬治亞為鄰,南接伊朗。亞塞拜然境內土地約半數為山地。境內最高峰為巴薩杜茲峰,位於高加索山脈,海拔4,740公尺。歐洲部分面積約1萬km²。
亞塞拜然境內氣候多樣,中部與東部為乾燥型氣候,東南方降雨較為充沛。首都巴庫緊臨裡海,冬天溫暖,一月月均溫為4℃,七月月均溫為25℃。北方與西方的山區氣溫較低,夏天平均溫為12℃,冬天平均溫為-9℃。亞塞拜然境內大部分地區一年的降雨量只有200毫米,但少數地區例如高加索山脈的高海拔區以及東南方的蘭克朗平原降雨較多,一年降雨量可達1000毫米。基本上大部分亞塞拜然的國土皆是在春秋兩季較為潮溼,夏季則是乾季。
== 政治 ==
憲法上亞塞拜然是一個半總統制的多黨制民主國家,但事實上整個政府運作沒有實際上的民主,民主指數也屬於獨裁。亞塞拜然總統是國家元首,亞塞拜然副總統是國家副元首為二號領導人;亞塞拜然總理則是政府領導人。立法權由政府和國會所有。亞塞拜然在1991年12月透過了獨立公投,從蘇聯獨立。亞塞拜然現任總統是伊利哈姆·阿利耶夫,所屬政黨是右翼的新亞塞拜然黨。亞塞拜然的最高立法機構為國民議會。
== 外交 ==
亞塞拜然是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委員會、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PfP)的成員國,以及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也是世界貿易組織觀察員國身份和國際電信聯盟的成員國。亞塞拜然是突厥語族6個獨立的國家之一,也是突厥議會和突厥文化國際組織的成員,和獨聯體 (CIS)、古阿姆民主和經濟發展組織 (GUAM) 的創始成員國之一。亞塞拜然於1992年加入聯合國,在2006年5月9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亞塞拜然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理事國(任期從2006年6月19日開始)。亞塞拜然現在與世界上的158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加入了38個國際組織。
與亞美尼亞因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主權問題交惡,雙方迄今未建交,也因歷史問題和宗教因素與俄羅斯關係緊張。
亞塞拜然的整體外交立場偏向土耳其,屬突厥國家組織成員。亞塞拜然也與以色列國交流頗多,雙方特別在伊朗問題上有密切合作。
== 行政區劃 ==
亞塞拜然共分為:
* 59個區()
* 11個直轄市()
* 1個自治共和國(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分為7區1市)
== 經濟 ==
亞塞拜然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首都巴庫從蘇聯時代就是著名的石油城。石油天然氣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外出口中油氣產品佔比達90%以上,油氣行業平均人均工資高於全國平均工資水準達5倍。
據亞塞拜然海關委員會統計,2020年上半年,阿對外貿易總額為126.76億美元,同比下降25.41%,其中阿對外出口76.86億美元,同比下降22.98%,阿自外進口49.90億美元,同比下降28.88%。主要出口商品及其佔比:原油(69.47%)、天然氣(16.39%)、水果蔬菜(4.27%)、石油產品(2.12%)、塑膠及其製品(1.21%)、棉纖維(0.77%)、電力(0.54%)、鋁及其製品(0.53%)、化工產品(0.53%)、黑色金屬及其製品(0.29%)、植物和動物油(0.15%)、棉線(0.13%)、糖(0.10%)、含酒精和不含酒精的飲料(0.09%)、茶(0.06%)、其他(3.35%)。
截至2021年1月1日,亞塞拜然外匯儲備達495.813億美元。其中,亞塞拜然國家石油基金(SOFAZ)為433.233億美元,佔87.4%;亞塞拜然央行為62.58億美元,佔12.6%。 亞塞拜然外債總額為99.1億美元。
== 人口和族群 ==
民族構成(2009) 民族構成(2009)
亞塞拜然族 91.60%
列茲金人 2.02%
亞美尼亞族 1.35%
俄羅斯族 1.34%
塔雷什人 1.26%
其他種族 2.43%
根據2009年亞塞拜然最近的人口統查,全國人口的成份如下:
* 亞塞拜然人 - 91.60%
* 列茲金人 - 2.2%
* 亞美尼亞人 - 1.35%
* 俄羅斯人 - 1.34%
* 塔雷什人 - 1.26%
* 阿瓦爾人 - 0.56%
* 土耳其人 - 0.43%
* 韃靼人 - 0.29%
* 塔蒂人- 0.28%
* 烏克蘭人 - 0.24%
* 查胡爾人 - 0.14%
* 喬治亞人 - 0.11%
* 猶太人 - 0.1%
* 庫爾德人 - 0.07%
* 其他 - 0.21%
2022年估計,亞塞拜然總人口數為10,353,296人。
=== 城市人口 ===
== 宗教 ==
亞塞拜然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人口普查顯示97%的人口自稱穆斯林(85%什葉派、15%遜尼派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 – Presidential Library – Religion . (PDF) . Retrieved on 1 July 2017.),為世界上什葉派穆斯林人口第二高的國家。Mapping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 | Pew Research Center . Pewforum.org (7 October 2009). Retrieved on 1 July 2017.亞塞拜然不同種族社群信奉其他信仰,根據亞塞拜然憲法,亞塞拜然為世俗國家,宗教信仰自由。在2006年至2008年的蓋洛普調查中,只有21%的亞塞拜然受訪者表示宗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使得亞塞拜然成為世界上宗教氣氛最低的穆斯林多數國家GALLUP – What Alabamians and Iranians Have in Common – data accessed on 19 August 2014,可稱為文化意義上的穆斯林而非信徒。其他宗教有基督宗教和猶太教。亞塞拜然是該地區猶太人數量最多的國家,高加索猶太人還擁有美國和以色列之外的唯一一個獨立猶太村落。
== 文化 ==
=== 飲食 ===
=== 節日 ===
亞塞拜然是一個民族傳統得到保持的國家。傳統和伊斯蘭教的節日如“古爾邦節”(宰牲節)、肉孜節(開齋節)如以前一樣得到慶祝。開春節(諾魯孜節)是波斯新年和春季最古老和最隆重的節日。亞塞拜然的節日和重要紀念日有:1月1日(公曆新年),1月20日(全國哀悼日,為紀念1990年1月20日蘇軍進入巴庫鎮壓獨立時的殉難者),3月8日(國際婦女節),3月21日-22日(開春節),5月9日(勝利節),5月28日(國慶節,即共和國日,紀念1918年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成立。)
==體育==
體育在亞塞拜然有歷史根源,即使是現在傳統和現代體育專案仍然流行。自由式角力傳統上一直視為亞塞拜然的國技,此項運動為亞塞拜然奪得14面獎牌,其中包括自加入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4枚金牌。
足球為亞塞拜然最流行的運動,亞塞拜然足球協會有9,122註冊球員,為國內最大的體育協會。
在西洋棋方面,除了舉辦過多場國際賽事外,還贏得2009年和2011年歐洲團體西洋棋錦標賽冠軍。
2012年12月8日,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取得2015年歐洲運動會的主辦權,為該賽事的首屆。也是該國自蘇聯獨立之後舉辦的第一屆綜合性體育運動會。此前,巴庫申辦過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最終在首輪即被淘汰出局。
== 註釋 ==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政府
* 亞塞拜然總統網站
* 亞塞拜然國家統計局網站
* 亞塞拜然聯合國辦事處
; 旅遊
* 亞塞拜然旅遊入口網站
*
*
Category:亞洲國家
Category:跨大陸國家
Category:內陸國家
Category:獨立國家聯合體
Category:高加索國家
Category:外高加索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
艾略特 | Elliott(或者Elliot、Eliot、Elyot)是一個常用英文名,中文可譯為埃利奧特或艾略特,可以指:
==人物==
*喬治·艾略特,19世紀英國小說家
*查爾斯·艾略特,19世紀美國學者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原籍美國的20世紀詩人
*拉爾夫·艾略特,提出艾略特波浪理論的技術分析大師
*僾略特
*湯姆·埃利奧特
es:Elliott (desambiguación) |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 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奧地利哲學家。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研究領域主要在邏輯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數學哲學等方面。
1929年至1947年,維特根斯坦任教於劍橋大學。 他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只有1921年的《邏輯哲學論》、一篇論文、一篇書評以及一本奧地利小學生的字典。 他的大量手稿於死後編輯出版,其中最著名的是出版於1953年的《哲學研究》,被認為是引導了語言哲學新的走向。一項調查顯示,此書被認為是20世紀哲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為“20世紀哲學的跨領域傑作,吸引了不同專業和哲學方向的興趣”。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常被劃分為早期與晚期,早期的代表作為《邏輯哲學論》,而晚期代表作為《哲學研究》。 “早期維特根斯坦思想”關注世界與命題間的邏輯構造,此時的維特根斯坦相信,我們可透過這類構造解決所有哲學問題。但是“晚期維特根斯坦思想”否定了《邏輯哲學論》中的大部分設想,認為詞語的只在給定的中才可更好理解。
維特根斯坦生於維也納鉅富家族,1913年從父親那裡繼承了鉅額遺產。一戰前,他“向《Der Brenner》雜誌編輯挑選的有需要的詩人和藝術家提供了慷慨資助,其中包括格奧爾格·特拉克爾、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和建築師阿道夫·路斯。”Wittgenstein, Ludwig, Private Notebooks: 1914-1916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Marjorie Perloff), New York: 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22, p. 79.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維特根斯坦陷入抑鬱,他把剩餘的遺產送給了兄弟姐妹。 維特根斯坦有三個兄長死於自殺;他曾多次離開學術界:在一戰時擔任前線軍官時,多次因勇氣而受表彰;在奧地利偏遠鄉村擔任小學老師時,因使用體罰(尤其是在數學課堂)而受爭議;二戰時在倫敦一家醫院擔任搬運工,告訴病人不要服用醫生開的藥品;在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擔任實驗員。他後來對這些事件表示悔恨,並在餘生致力於第二份手稿的發表,也即死後出版的《哲學研究》。
維特根斯坦對現代性以及他的同事提出的科學主義持反對態度,他在《》中評論道:典型的西方科學家是否理解我的作品,這並不重要,因為他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我所寫的靈魂一詞。我們的文明被“進步”所定義。進步便是它的形式,作出進步卻不是它的特徵。它不斷構造,忙於構造一個越發複雜之物。明晰性已不再是它的目的,而只作為一種手段。但對我而言,明晰有內在的價值,我對構造理論大廈沒有興趣,但希望可以明晰的理解它們的地基。L. Wittgenstein (1998), pp. 6-7, Culture and Value, ed. by Georg Henrik von Wright, rev. ed. London: Wiley-Blackwell, , .用他的朋友的話說,維特根斯坦認為——他的觀點已被廣泛誤解和扭曲,即使在學科專業人士那裡也不例外。他對未來自己能被更好理解表示懷疑。有次他說,他感到自己正為思想方式完全不同的人寫作,這些人呼吸著與現代人不同的空氣。
== 背景 ==
=== 家世 ===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儲存於耶路撒冷的族譜,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高祖父摩西·邁爾是猶太裔土地經理商,與其妻子布倫德爾·西蒙居住在威斯特法倫的錫根-維特根施泰因縣。 1808年7月,拿破崙下令包括猶太人在內的所有居民都需要選擇一個家族姓氏,因此邁爾的兒子(也即路德維希的曾祖父)用了僱主的姓氏。 路德維希的祖父在名字中增加了“克里斯蒂安”,以掩飾自己的猶太身份。赫爾曼娶了同為猶太人的芳妮·菲格多爾為妻,她是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的堂妹,在結婚前夕轉信新教。兩人在萊比錫創立了極為成功的羊毛生意。
赫爾曼與其妻子有11個孩子,其中包括維特根斯坦的父親,後來成為歐洲鋼鐵巨頭的卡爾·維特根斯坦。到1880年代,憑藉對奧地利鋼鐵產業的壟斷,卡爾已躋身歐洲最富有的人之列。 得益於他的產業,維特根斯坦家族成為了奧地利僅次於羅斯柴爾德,排名第二富有的家族。 卡爾·維特根斯坦常被視為奧地利的安德魯·卡內基,事實上他們兩人也為好友。 1898年卡爾開始在海外投資,因此他的家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1922年奧地利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 在1918年惡性通貨膨脹及隨之而來的大蕭條期間,維特根斯坦家族資產大幅縮水,不過直到1938年其單在維也納還擁有13處房產。
=== 早年 ===
路德維希的母親名為利奧波爾蒂勒·瑪麗亞·約瑟夫·卡爾姆斯,朋友常叫她波爾蒂。她的父親是捷克猶太人,母親是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天主教徒,是路德維希四位祖父母中唯一的非猶太人。 她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姨媽。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於1889年4月26日晚上8點30分出生於“維特根斯坦宮殿”,這座房子位於維也納附近教區新瓦爾德格大街38號。卡爾和波爾迪共有九個子女——四個女兒:赫爾米勒、(格蕾特)、海倫娜,以及出生夭折的朵拉;五個兒子:約翰內斯(漢斯)、庫爾特、魯道爾夫(魯迪)、保羅——後來成為了著名的獨臂鋼琴家,以及最小的路德維希。 孩子們作為天主教徒接受洗禮,並接受正式的天主教教育,家庭環境十分嚴厲。
維特根斯坦家族處於維也納藝術生活的中心,布魯諾·瓦爾特曾表示維特根斯坦家充滿了“人道和文化的空氣”。 卡爾是長期的藝術贊助人,他委託奧古斯特·羅丹創作藝術作品,並資助了維也納的分離派展覽館。古斯塔夫·克林姆為維特根斯坦的姐姐創作婚禮肖像,約翰內斯·勃拉姆斯、馬勒等音樂家也是這個家庭的常客。
不過,路德維希偏好精確和紀律性,從未認同當代古典音樂。他在1930年的信中寫道:音樂在勃拉姆斯的陪伴下戛然而止,甚至在勃拉姆斯的音樂中,我也開始聽見機械的噪音。路德維希擁有絕對音高,音樂在他後續生涯中仍有重要影響。他常在作品中以音樂為示例或隱喻,並且擅長用口哨吹奏長而複雜的音樂片段。 他在三十多歲時學習了單簧管。 在其1931年的筆記中,人們還發現了他創作的三小節音樂片段。
=== 家庭氛圍 ===
根據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傳記作者雷·蒙克的敘述,卡爾原本準備將他的孩子培養為行業領袖,因此沒有將其送入正規學校(他認為在那裡會染上不良習性),而是讓他們在家中接受教育。 路德維希五兄弟中有三個先後自殺。 精神醫師認為,卡爾過於追求完美,缺乏同理心,而母親波爾蒂則過度焦慮,缺乏安全感,無法阻止他的丈夫。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如此評價這個家庭:他們彼此對立,像是身在法庭。這個家庭似乎有種遺傳的憂鬱氣息,曾說有次保羅在房間裡練習鋼琴,他突然向隔壁的路德維希喊叫:你在家裡的時候我根本沒法專注練琴,我可以感受到你從門縫裡滲進來的懷疑!這個家庭擁有七架鋼琴,每個孩子都“極其熱情,甚至近乎病態的”追求音樂。 最年長的孩子漢斯·維特根斯坦是音樂神童,四歲時可從駛過的警車笛聲中分辨出因多普勒效應造成的四分一音下降,五歲時在兩支銅管樂隊以不同曲調演奏同一曲目時喊叫“錯了!錯了!”然而,1902年漢斯離家出走前往美國,在切薩皮克灣的一艘船上神秘失蹤,很可能死於自殺。
兩年後,就讀於普魯士科學院的魯迪·維特根斯坦在柏林一家酒吧自殺。死前他請求鋼琴師彈唱的《被遺棄,被遺棄,我被遺棄了》(),隨後飲下了混有氰化鉀的牛奶。魯迪留下了幾封遺書,在給父母的信中,他表示自己對一個朋友的去世過於悲傷,在另一筆記中他表示自殺是因為抱有“對自己不正當傾向的疑問”。據說魯迪曾向反對德國刑法175條、支援同性戀運動的科學人道委員會尋求建議。在他死後,卡爾嚴禁家庭成員再提起他的名字。, citing an unnamed Berlin newspaper, cited in turn by Bartley, p. 36.
路德維希的另一兄長庫爾特曾是一名軍官,並擔任家族企業經理。1918年10月27日,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庫爾特帶領的奧地利軍隊譁變,他開槍自殺。 據記錄,姐姐赫敏曾表示庫爾特似乎“帶有厭惡生命的細菌”。 路德維希後來寫道:我本應成為……天空中的星星,但我卻被束縛在世間。
== 1903-1906:林茨技術中學 ==
=== 林茨技術中學 ===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自幼跟隨兄姊在家裡接受教育。直到兄長漢斯和魯迪相繼自殺身亡,父親卡爾減少了對子女的嚴厲要求,維特根斯坦被送往學校學習。然而家庭教育無法使其達到文法學校的接納標準,直到1903年在透過入學考試後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術著稱的學習,這是一所小型學校,只有大概300名學生。 當時維特根斯坦14歲,在此他開始了3年的正式學校生活。他寄住在當地體育館教師約瑟夫·斯特里格爾博士家中,家人們暱稱他為路奇。
為開始技術學校的學習,維特根斯坦跳級一年。他與學校中其他男孩有很大差別:不尋常的純正高地德語口音,有點口吃,穿著優雅,性格敏感怯弱。 其他男生時常取笑他,在他身後唱歌“維特根斯坦,真悲慘,一步一蹣跚,維也納,路真難,大風吹歪了小心肝”()。 畢業時,維特根斯坦在宗教課取得了滿分(5分),行為和英文2分,法語、地理、歷史、數學和物理學3分,德語、化學、幾何和繪畫4分。 總體而言,他的科學和技術科目比人文科目成績更差。 德語拼寫對維特根斯坦而言尤為困難,他因此在德語寫作中考試失利。他在1931年寫道:我到十八九歲時都有拼寫困難的毛病,這影響了我後續的性格(我在學習時的弱點)。
=== 信仰 ===
維特根斯坦幼時作為天主教徒接受洗禮,這在當時是十分普遍的做法。 在一次採訪中,他的姐姐格蕾特說表示祖父“強烈、嚴厲、半禁慾主義的基督教”對孩子們造成了強烈影響。Stonborough-Wittgenstein, Gretl. Reviewed in "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 Flowers & Ground. 在技術學校就讀期間,維特根斯坦發覺自己缺乏信仰,根據姐姐格蕾特的推薦,他開始閱讀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不過,維特根斯坦仍相信懺悔的重要性,他在日記中記錄在技術學校就讀時他曾向自己的大姐赫爾米勒有過一次懺悔;蒙克推測這次懺悔主題可能是他的信仰丟失。他也和姐姐格蕾特有過懺悔。 他在青少年時期接受了叔本華的先驗唯心論,但在學習數學哲學後拋棄了這一理論,轉向了弗雷格的。 晚年時的維特根斯坦對叔本華表示輕蔑,他稱其為“膚淺”的思想家:叔本華的頭腦粗糙……真正高深的部分從哪開始,他的思想也就從哪結束。正如他哲學觀點的持續轉向,維特根斯坦與基督教信仰的關係也隨時間不斷變化,但總體而言他都對宗教懷有一種真摯的共情。 1912年,在給羅素的信中,他表示莫扎特和貝多芬是真正的“上帝之子”。 維特根斯坦反對宗教實踐,他說自己無法為此“彎下膝蓋”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 113,但其祖父的基督教信仰仍對他留下了深遠影響——如他所說“我無法脫離宗教視角看待任何問題。”Wittgenstein, Ludwig, reviewed in Wittgenstein's Religious Point of View, Tim Labron 在《哲學研究》中,他引用了天主教聖人希波的奧古斯丁。從哲學而言,維特根斯坦的思想表現出與宗教話語的一致性。 例如,他是20世紀科學主義最強烈的批評者。 他的宗教信仰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奧地利軍隊的服役生涯,同時他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忠實讀者。 他將自己的戰爭經歷視為遵從上帝旨意而受的試煉,在1915年4月29日的日記中,維特根斯坦寫道:還有——也許——甚至生命。也許接近死亡將帶給我生命的光。願上帝照亮我。我是蟲豸,但經由上帝我成為人。上帝與我同在。阿門!大概就是在這時,他開始認為“基督教確實是通向快樂的唯一可靠的途徑”,但他拒絕了宗教信仰即是認定某一特定教義為真的觀點。 他視宗教信念為一種生活方式,並拒斥關於上帝存在的理性證明。隨年齡漸長,逐漸加深的個人精神特質促使他為此作出了更多的明晰說明,他為宗教中的語言問題作了分析,並攻擊了彼時將上帝存在問題視為科學證據多少的誘惑。Ludwig Wittgenstein, "Lectures on Religious Belief" 1947年,維特根斯坦發覺自己的工作難以取得進展,他寫道:我曾收到了一封奧地利老友來信,他是個牧師。在信中他祝願我的工作一切順利,如果上帝意旨如此。這就是我現在所期望的,我期望上帝意旨如此。Rush Rhees, "Ludwig Wittgenstein: Personal Recollections"維特根斯坦在《》評論說:我所做的(哲學工作)真的值得這些努力嗎?是的,但前提是有一道自上而下的光照耀其上。他的密友寫道:維特根斯坦的成年生活浸潤在強烈的宗教思維與感覺裡。我相信他比許多自認為信徒的人更虔誠。晚年的維特根斯坦寫道:巴赫在《》的扉頁上寫“榮耀歸於至高上帝,而我的鄰人或可因此得益。”這就是關於我的作品,我想說的東西。
=== 魏寧格的影響 ===
中學時期的維特根斯坦受到了奧地利哲學家奧托·魏寧格作品《性與性格》的強烈影響。魏寧格是猶太人,他認為男性與女性的概念只以柏拉圖的理型方式存在,而猶太人傾向表現出柏拉圖式的女性氣息。他認為通常而言,男性是基於理性行動,而女性則是受制於情緒與性器官。接著,魏寧格表示猶太人也如女性,沒有真假之分,也沒有靈魂。他認為男人必須在意識與無意識中,在雄性和雌性之間、在柏拉圖式愛情與性慾之間作出抉擇。愛與性的渴望相互對立,因此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愛情註定是非道德、悲慘的。唯一值得去過的只有精神生活——若只能作為女人或猶太人而活,那麼他就無權活著;男人的最高型別是天才,要麼成為天才,要麼選擇死亡。魏寧格選擇了死亡,此書出版後不久,他開槍自殺。 當時14歲的維特根斯坦參加了魏寧格的葬禮。 多年以後,已成為劍橋大學教授的維特根斯坦向同事分發了魏寧格作品的影印本,他表示魏寧格的理論是錯誤的,但它錯誤的方式是有趣的。Cohen, M. (2008). Philosophical Tales. Blackwell. p. 216. 1931年8月23日,他在寄給G.E.摩爾的信中寫道:親愛的摩爾,感謝你的來信。我可以想象出你不喜歡魏寧格,或許是因為極差的翻譯以及陌生的緣故。但他真的是極好的,或者說偉大且極好的。你不必認同,事實上也不太可能認同他,但偉大之處就潛藏在你倆之間的不認同中。就是他眾多的錯誤才是極好的。就算你在整本作品全劃了波浪線,這也道出了一個重要的真理。1931年6月1日,維特根斯坦不尋常的從大學圖書館特別訂購書籍中取出了一本魏寧格的作品,或許在隔日與摩爾的會面中將這本書轉交給了他。
=== 猶太背景與希特勒 ===
關於維特根斯坦在多大程度上視自己為猶太人還存在很大爭議。For the view that Wittgenstein saw himself as completely German, not Jewish, see For the view that Wittgenstein saw himself as Jewish, see 在林茨中學就讀期間,維特根斯坦和阿道夫·希特勒是校友。勞倫斯·戈德斯坦認為兩人在學校中“有很大可能”見過面,並且希特勒很可能會表現出對這個“口吃、早熟、嬌弱、帶有貴族氣息的富人……”的厭惡。 也有評論認為,聲稱維特根斯坦富裕且不尋常的性格可能增進了希特勒的反猶情緒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因為當時希特勒不可能得知他的猶太身份。
兩人出生日期只差6天,但希特勒因數學不及格而留級,維特根斯坦則跳級一年,兩人相差兩級。 蒙克推測他們在該校的時間只有1904-1905年的一年重合,沒有證據表明兩人有任何交往。 一些評論指出,在希特勒於該校拍攝的一張照片中,維特根斯坦可能就在左下角落位置。
根據維特根斯坦的敘述,他常稱自己為猶太人See, e.g., MS 154.,顯然這是一種自我鞭策。例如,當責備自己是“生殖”而非“生產”的思想家時,他將其原因歸咎為自己的猶太人身份,他寫道:那個聖徒是猶太人中唯一的“天才”,而其他猶太人,即使是最偉大的思想者,也至多可被稱為“才華橫溢”罷了(例如我自己)。他後來表示“我所有思想都是希伯來式的”,如漢斯·斯盧加的評論:他這種自我懷疑的猶太主義隨時可能導致崩潰,變為對自我的毀滅性仇恨(正如我們在魏寧格身上所看到的),但同時也是革新和天才的強烈驅動力。他所言的希伯來式也包含了基督教傳統,其觀點為善惡無法調和,對立於古希臘傳統。
== 1906-1912:大學 ==
=== 柏林和曼徹斯特工程學 ===
1906年10月23日,維特根斯坦進入柏林工業大學學習機械工程,並寄住在約勒斯博士家。他在這所學校上了三個學期的課,於1908年5月5日取得專業文憑。
就是在這段時期,維特根斯坦產生了對航空學的興趣,因此他帶著航空計劃於1908年前往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博士,這些計劃包括設計和試驗自己的飛機。維特根斯坦的實驗地點位於格洛索普附近的氣象觀測站,他在此研究風箏在高層大氣的行為。 具體而言,這項工作由資助開展,旨在藉助氣球或風箏研究高層大氣的電離情況。他在物理學教授手下工作。
他還設計了一種新型螺旋槳,並於1911年取得專利,這項發明幫助他獲得了該校1908年秋季獎學金。 當時的技術水平尚不足以將他的設計付諸實踐,支援該螺旋槳的槳葉在數年後才設計完成。維特根斯坦的設計要求將氣體推入各槳葉末端的,然後在那裡由旋臂施壓並點燃。然而當時的槳葉基本為木質,與如今由兩塊鋼片焊接的槳葉不同。現代槳葉可在螺旋槳內部保留中空空間,籍此為氣體提供理想通路。
研究噴氣式動力螺旋槳的工作令維特根斯坦十分沮喪,因為他幾乎沒有機械相關工作經驗。 他的同學兼好友吉姆·班伯記錄道:當事情變得糟糕(這是經常發生的),他就會張開雙臂,跺著腳,用德語大聲咒罵。
根據另一個朋友威廉·埃克爾斯的記錄,維特根斯坦開始鑽研理論,專注於螺旋槳的設計——而這方面研究需要用到複雜的數學理論。 從那時起,尤其是在閱讀羅素的《數學原理》和弗雷格的《》後,他開始對基礎數學有了興趣。 維特根斯坦的姐姐赫爾米勒說,他因此迷上了數學,失去了對航空學的興趣。 他開始轉向邏輯與數學基礎研究,聲稱自己正處於一種“持續、無法描述、幾乎病態的激情中”。 1911年夏,他帶著手稿到耶拿大學拜訪弗雷格,向其詢問這是否值得繼續寫下去。 維特根斯坦寫道:我被領進弗雷格的書房。他是個留著鬍鬚、穿戴整潔的小個子,講話的時候能把整個屋子震響。他輕鬆擺平了我的方案,我感覺十分難過;但臨走時他對我說“你一定要再來一趟”,於是我又高興了起來。從那之後我與他又有幾次討論,他談論的總是邏輯和數學,假如我引出其他話題,他會說些客氣話,然後又重新談起邏輯和數學。
=== 來到劍橋 ===
維特根斯坦希望跟隨弗雷格學習,但弗雷格建議他師從羅素。於是,1911年10月18日,他無事先預告的出現在了羅素位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辦公室。 當時羅素正和C.K.奧格登喝茶,他記錄道:……一個陌生的德國人出現了,他幾乎不會說英語,但拒絕說德語。結果他是這麼個人:曾在夏洛騰堡學工程,但在那期間自己對數學哲學產生了興趣,現在來到劍橋是想聽聽我怎麼說。他不僅參加了羅素的課程,還成為其中激烈的討論者。羅素的課堂學生很少,常常只對著三個人講課:、和H.T.J.諾頓。 維特根斯坦有時纏著羅素到他屋裡討論問題,一直到晚餐時間才離去。羅素對此有些生氣,在寫給情人的信中,他表示“我的德國朋友有成為負擔的危險。” 但很快羅素就開始感覺到維特根斯坦是個天才,尤其在讀過他寫下的手稿後。 羅素在1911年11月的日記中表示維特根斯坦是個怪人,不過他又改變了主意,轉而決定稱其為天才:關於他的一些早期印象讓這個決定變得尤為困難。例如,他仍堅稱一切存在的命題都毫無意義。在課堂上,我請他考慮這個命題:這間屋子裡沒有一頭犀牛。他拒絕相信這個命題,我四處尋找,翻遍桌底也沒找到;但他仍沒有被說服。認識維特根斯坦三個月後,羅素告訴奧特琳:我愛他,覺得他將解決我因為太老而解決不了的問題——我的工作提出的、有待新鮮的頭腦和年輕的活力去解決的所有種類的問題。他正是你會期待的那種年輕人。維特根斯坦後來告訴大衛·品生特,羅素的鼓勵使他得救,讓他擺脫了持續九年的孤獨和折磨,在那九年裡他時常想到自殺。羅素鼓勵他放棄工程,從事哲學,這幾乎是在字面意義上救了維特根斯坦的命。 兩人之間的角色在1916年維特根斯坦批評羅素的作品後發生了互換:他(維特根斯坦)的批評,或許你那時並沒有意識到,是我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事件,它影響了我後續所作的一切。我將他視為真理,我覺得自己不再能繼續從事基礎哲學工作了。
=== 道德科學俱樂部 ===
1912年,維特根斯坦加入了,這是一個哲學討論組織和一些重要哲學文獻的首次發表地,被一些人認為是世上最著名的哲學論壇。他在該組織11月29日的討論中發表了4分鐘的演講《哲學是什麼?》,是該組織最短演講詞的記錄。當中他定義哲學為:所有原始的、被假定為真,卻未經科學證實的命題。他一度在該組織佔據主導地位,直到1930年代因別人抱怨他不給他人發言機會而停止出席。 該組織因1946年10月25日在國王學院屋裡舉行的一次聚會而臭名昭著,在這次聚會中,同是來自維也納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受邀作為演講嘉賓。波普爾以題為“有哲學問題嗎?”的演講反駁了維特根斯坦的觀點,他認為哲學問題是真實存在的,而不僅僅是維特根斯坦所稱的語言誤用。關於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眾說紛紜,但顯然維特根斯坦開始拿著撥火棍威脅這位來訪的演講者,要求他為其觀點提供例證。波普爾回答“不得用撥火棍威脅來訪的演講人”,在場的羅素也表示是維特根斯坦混淆了問題,因此憤怒的維特根斯坦離開了聚會。在維特根斯坦離開後,波普爾仍不停聲稱其已“暴走”。不過波普爾也提前離開了會場,因為他如上所述的主導了討論。這是唯一一次這三位當時著名的哲學家同處一室。
=== 劍橋使徒 ===
劍橋使徒是一個創立於1820年的秘密精英社團,羅素和摩爾都在學生時期加入了這一社團。維特根斯坦受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邀請加入社團,但他不太喜歡社團氛圍,很少出席活動。羅素曾對他是否願意加入社團表示懷疑,認為他不會喜歡社團喧鬧的辯論風格,對幽默的珍視,以及其中成員習於相愛的事實。 維特根斯坦於1912年加入社團,但因無法容忍其討論方式而立即退出。不過,當維特根斯坦於1920年代返回劍橋時,劍橋使徒仍允許他參與他們的會議。據說維特根斯坦也不太能容忍劍橋道德科學俱樂部的討論方式。
=== 抑鬱與沮喪 ===
在劍橋時,維特根斯坦曾直言不諱的與他人談到自己的抑鬱,他也常向羅素傾訴煩惱。他心靈所受折磨似乎來自兩方面:工作和私人生活。他多次向羅素抱怨,邏輯幾乎使他瘋狂,他說自己“感覺到加在每一個只具備一半天分的人身上的詛咒”。 後來他又多次表達類似憂慮,害怕因邏輯工作缺乏進展而變為平庸的靈魂。 蒙克描述,邏輯對維特根斯坦而言“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當他發現自己一時喪失靈感時,他陷入了絕望”。 邏輯研究工作對他的心理狀態造成了巨大影響,但他也對羅素作了另一番表達,在1913年聖誕的信中他寫道:我怎麼能在是一個人之前是一個邏輯學家!最最重要的是跟自己清算!有次他在羅素屋裡談到對邏輯、對自己罪孽的擔憂。還有一晚,維特根斯坦剛抵達羅素房間即表示自己將在離開後自殺。 品生特也在其日記裡記錄了維特根斯坦令人不安的精神狀況:他這樣慍怒地發作時我必須十分地小心和寬容。我恐怕得說,他目前的神經質甚至比平常更敏感。
=== 性取向、與大衛·品生特的關係 ===
維特根斯坦是雙性戀。他愛上過三個男人,並與後兩者有正式關係:1912年的大衛·品生特,1930年的,1940年代末的本·理查茲。後來他也記錄說,自己年輕時曾在維也納與一個女人發生性關係。此外,他在1920年代愛上了一個名叫瑪格麗特·雷斯賓格的瑞士女孩,還為她製作了半身胸像。 但維特根斯坦所想的是一種柏拉圖式的、不生孩子的婚姻,這不是雷斯賓格想要的,因此她結束了這段關係。
1912年,羅素把當時就讀數學系的大衛·品生特引薦給維特根斯坦,兩人很快成為密友。 他們曾在心理學實驗室合作關於音樂節奏的認知實驗,維特根斯坦還因此在做了一次展示。 1912年9月,他們一同前往冰島旅行,維特根斯坦支付了旅行費用,包括租用私人火車、購買衣物和現金花費。除冰島之行外,他們還在1913年前往挪威旅行。為尋找合適去處,他們去到卑爾根的一家旅社,諮詢符合以下標準的目的:一家小旅館,在某個海灣裡,位於舒適的鄉間,沒有遊客,一個可供他們研究法律和邏輯的完美地點。 他們選擇了,並於1913年9月4日到達此處的一家旅店。他們在這裡居中了大約三個星期,在這期間維特根斯坦一直專注邏輯研究工作。旅程快結束時,維特根斯坦向品生特表達了離開劍橋,返回挪威研究邏輯的意願。 品生特的日記揭示出維特根斯坦許多個人特質:敏感、神經質,並能體察到品生特最細微的情緒變化。他也多次寫到維特根斯坦“絕對的慍怒和暴躁”。 還有一次兩人去商店購買傢俱,維特根斯坦認為其中大部分商品都不符合他的審美,他更偏愛極簡主義:我(品生特)和他逛了許多傢俱店……真是有趣的經歷:他挑剔的要命,店員在我們指示下忙個不停,對於他展示給我的大部分東西,維特根斯坦總是回應“不——太醜了!”品生特這麼描述1912年初學哲學史的維特根斯坦:他為以前無知的自己曾崇拜的哲學家所犯下的愚蠢、謊言和謬誤感到最天真的驚訝。他們最後一次會面是1912年10月8日在品生特位於伯明翰的家中:六時十五分我起床,路德維希正準備離開。他必須早點出發——回到劍橋——因為在那裡他還有很多事要做。我看著他七點出門,進了一輛計程車——他要趕在七點半前到新街站上火車。和他離別真的很難過。維特根斯坦離開劍橋,前往挪威。品生特原想在第二年夏天與維特根斯坦在英格蘭短暫會面(隨後他將再次返回挪威),但戰爭的爆發打破了這個設想。 品生特死於1918年5月的一場空難,得知死訊後,維特根斯坦在給品生特母親的信中表示大衛是“我第一個和唯一的朋友”,他把即將完成的《邏輯哲學論》提獻給品生特。
== 1912-1920:一戰與《邏輯哲學論》 ==
=== 《邏輯學筆記》 ===
維特根斯坦的父親於1913年1月20日去世,繼承大量遺產的維特根斯坦成為了歐洲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最初以匿名捐獻了部分資產給奧地利的藝術家和作家,包括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和格奧爾格·特拉克爾。1914年,特拉克爾請求與這位捐贈者見面,但在會面前自殺身亡。 維特根斯坦開始感到身處學院環境無法專注做哲學研究,因此他於1913年開始隱居在挪威海邊一個叫做的村莊。 那年冬天他租住在一幢民房二樓,後來他視這段時期為其一生中最富成效的時光,在此他完成了《邏輯學筆記》,此書是後續作品《邏輯哲學論》的基礎。
維特根斯坦學習了一些挪威語,以便和當地居民交流。 為閱讀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的作品,他還學習了丹麥語。 他喜愛當地“安靜肅穆”的風景,但對他而言,即便是這個小村莊也過於吵鬧了。不久他在村外松恩峽灣邊上設計建造了一座小屋。 當地人稱這座房子為“Østerrike”(奧地利)。直到1930年代,他仍會時不時的回到此處居住,大量文字也在此寫成。(這座房子於1958年被拆散,並在村莊裡重建。2014年,當地一家基金會購買了這作房子,它再次被拆解並於原處重建。2019年6月20日在國際的見證下建成揭幕。)
就在這段時期,維特根斯坦的文稿中開始出現他後來在《邏輯學筆記》敘述的中心論點:整個邏輯都可從單一的原始命題中匯出。 他寫道:所有邏輯命題都是重言式的一般式,所有重言式的一般式都是邏輯命題。沒有別的邏輯命題。基於這個論點,維特根斯坦認為邏輯命題的真假就在自身的符號表達中,而不必知道組成此命題各部分的真假。因此,判斷所有邏輯命題的單一規則便是簡單的確定某個命題是否為重言式(總是為真)、矛盾式(總是為假),或兩者都不是。 正如他在1913年晚些時候給羅素的信中所說:現在主要的問題就是,在何種程度上符號系統可讓所有的重言式都“以同樣的方式展示出來”?這就是邏輯的根本問題!維特根斯坦認為這個根本問題是如此重要,以致於自信永遠也無法將其解決。他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和權利。 儘管這個問題關乎他自認為的生命價值,但在《邏輯哲學論》寫作時他已放棄這一原始命題。《邏輯哲學論》沒有提供任何確定重言式命題的方法,而只是簡單的表示:每個重言式本身表明它是一個重言式。1914年,在他的要求下,摩爾不情願的從劍橋來到挪威協助其邏輯研究工作。從那時起,上述對於重言式的認知轉變才真正的顯現出來。 維特根斯坦後來聲稱可從摩爾身上看出“一個絕無才智的人能走多遠”。 在挪威時,摩爾幾乎完全充當了維特根斯坦的秘書,幫他記錄筆記,並因不經意的錯誤受到怪罪。 不久後摩爾返回劍橋,幫維特根斯坦詢問《邏輯學筆記》是否可充當學士論文。三一學院的輔導員表示這篇論文不符合規範:它缺少序言和註釋。 得知摩爾返回的結果後,維特根斯坦十分生氣,他在1914年的信件中譏諷道:如果我不值得你為我甚至在一些愚蠢的細節上破一次格,那我最好直接下地獄;如果我值得——憑著上帝之手——你最好去那裡!顯然摩爾對這封信感到十分震驚;他在日記中表示這封信令他感到身體不適,他無法將其從腦海中驅離。 隨後的幾年兩人沒有再聯絡,直到1929年這段破碎的關係才得以修復。
=== 入伍參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本可免服兵役的維特根斯坦作為志願兵加入奧匈陸軍。 他先是在一艘船上服役,而後轉到靠近前線的炮兵工廠工作。 他在一場意外爆炸中受傷,轉到克拉科夫的醫院休養。 1916年3月,他被調往對俄前線的戰鬥部隊,隸屬於。他所在的部隊在布魯西洛夫攻勢中參與一些大型戰役。 維特根斯坦的工作是在觀察哨所值班,這是最危險的地方,敵人可能會向此射擊。 他“異常無畏的行為,他的鎮靜、沉著和英勇,”軍隊報告寫道,“徹底贏得了隊伍的欽佩”。 1917年1月,維特根斯坦作為炮兵軍官回到對俄前線,在此他獲得了一級勇氣銀勳。 1918年,他晉升為少尉,並被調往義大利前線的山炮團。 鑑於在1918年6月奧地利總攻時的角色,他被推薦授予勇氣金勳,這是奧地利部隊的最高榮譽——但他實際獲得的是劍條軍事勳章,因為軍方裁定,他的行為雖然勇敢,但戰果還配不上最高榮譽。
戰爭期間,維特根斯坦一直保持寫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內容包含哲學思考和個人想法,包括對周圍士兵同僚的評價。 他的日記也展現出哲學和精神的反思,他在這段時期經歷了宗教覺醒。 維特根斯坦在1915年6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生活的意義,即世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上帝。
而於此聯絡的是,把上帝比作父親。
祈禱就是思考生活的意義。然後他又在6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信仰上帝意味著理解生活的意義。
信仰上帝意味著,看出“世界裡的事實不是問題的全部”。
信仰上帝意味著看出生活有一個意義。
……當我的良心擾亂我的寧靜,我就和某種東西不一致,但那是什麼?是世界嗎?
這麼說一定是對的:良心是上帝的聲音。他在塔爾努夫的舊書攤上購買了托爾斯泰的《》,將其隨身攜帶,並推薦給身處煩惱中的友人。他因此被戰友稱為“帶著福音書的人”。
《福音書摘要》也影響了《邏輯哲學論》的寫作風格,兩者都以數字序號標示段落。 1916年,維特根斯坦閱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他對一些段落倒背如流,尤其是佐西馬長老的演說。他認為佐西馬長老是個“能直接看透別人靈魂”的聖人,是基督徒的理想形象。
認為維特根斯坦的寫作風格在1916年前後發生了顯著變化。 羅素認為維特根斯坦從戰場返回後像是變了一個人,變成了一個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和苦行風格的人。
=== 完成《邏輯哲學論》 ===
1918年夏天,維特根斯坦申請休假,前往位於維也納新瓦爾代格的度假小屋與家人相聚。8月,他在這裡完成了《邏輯哲學論》,最初他將這部作品命名為Der Satz,其德語意為:主張、段落、句子、集合,也有“跳躍”的意思。
這段時期發生了一些令他不安的事件。首先是8月13日,他的叔叔保羅去世。然後在10月25日,先前聯絡的出版商通知他取消了《邏輯哲學論》的出版計劃。10月27日,他的哥哥庫爾特在戰場上自殺,這是他第三位死於自殺的兄弟。也是在這段時間,他從大衛·品生特母親的來信中得知了好友品生特已於當年5月死於空難。 維特根斯坦感到痛苦,甚至開始考慮自殺。他在休假結束後被調往義大利前線,隨後因奧地利軍隊戰敗在特倫託被俘。他在義大利戰俘營呆了九個月。
1919年8月25日,身心疲倦的維特根斯坦返回維也納家中。他有關自殺的言語使家人憂慮。接著,他作了兩個決定: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拋棄所有財富。1914年時,他每年可獲得30萬克朗遺產,而到了1919年,得益於國外投資,這項遺產已經翻了好幾番。維特根斯坦決定遣散這些資產,將其分給家人。
== 1920–1928:小學教師、《邏輯哲學論》和維特根斯坦住宅 ==
=== 維也納教師培訓 ===
1919年9月,維特根斯坦進入維也納的教師培訓學校()學習。他的姐姐赫爾米勒認為他作為小學教師是大材小用,但還是決定不作干預。 托馬斯·伯恩哈德後來表示“千萬富翁一定是瘋了才會決定去農村當一名教師。”
=== 奧地利教師 ===
1920年夏天,維特根斯坦在一家修道院做園藝工。他先前用假名取得了賴謝瑙島的教職工作,但對方發現他的真實身份後,他決定放棄這份工作。他不願以維特根斯坦家族成員的名義成為一名教師。他的哥哥保羅在寄給他的信中寫道:揹負著維特根斯坦這個姓氏,遠遠就能注意到他的優雅溫和的教養,不被認出是我們家族的一員是絕無可能的……我可以告訴你,這些教養是沒法模仿和掩飾的。1920年,維特根斯坦來到特拉滕巴赫擔任小學教師,這是一個僅有幾百人的偏遠村莊。他最初的信件稱此處十分美麗,但在1921年10月寄給羅素的信中,他說:“我還在特拉滕巴赫,周圍都是些粗鄙可憎的人。雖然我知道,就平均而言我不能對人類抱有太大期望,但這裡的人比其它地方的人更無用,更不負責任。” 很快他就成了村民的閒談物件,人們都認為他是個怪人。他與其他教師的關係也不好;他覺得宿舍太吵鬧,於是在學校廚房安了張床。他對教學工作十分熱情,為一些學生補習至深夜。學生家長不太喜歡他,儘管有些人對他表示崇敬。他的姐姐赫爾米勒偶爾會前來看他教書,她表示課堂上的“學生爭先恐後,只為獲得回答問題或上前做演示的機會。”
對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維特根斯坦像是個暴君。每天前兩小時是數學時間,部分學生後來回憶,這段時間簡直如同噩夢。 他們表示維特根斯坦有時會鞭打學生,擰男孩的耳朵,拉扯女孩的頭髮。 雖然當時對男孩的體罰還很常見,但即使對村民而言,體罰女孩也顯得過頭了;人們甚至不期望女孩學會算數,更不用說遭受體罰了。除暴力行為外,維特根斯坦還因校長彈奏鋼琴時高喊“涼拌捲心菜!()”,在牧師回答孩子們問題時高喊“胡言亂語!”而成了村民的談資。
=== 出版《邏輯哲學論》 ===
儘管《邏輯哲學論》出版時維特根斯坦仍身在偏遠鄉村,但這部作品的確引起了學界極大的興趣。它最先發表在威廉·奧斯特瓦爾德旗下的《自然哲學年檢》()雜誌,德語標題為《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不過維特根斯坦不滿意這個結果,稱此版本為盜版。羅素為此文寫了導言,在其中解釋了這部作品的重要性。若不是有羅素的序言,這部作品很難出版:內容晦澀難懂,作者也仍是是無名小卒。 在給羅素的信中,維特根斯坦寫道:“(本書)主題是探究命題——也即語言或思想——可表達的東西,以及它無法表達、只能顯現的東西;這就是我認為的,哲學最基本的問題。” 不過,維特根斯坦對羅素的幫助並不滿意。他失去了對羅素的崇敬,認為其言語膚淺、哲學死板,並感到《邏輯哲學論》完全受到了曲解。
作品的英文翻譯由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查爾斯·凱·奧格登委託給該校數學系本科生弗蘭克·普倫普頓·拉姆齊。摩爾建議參照巴魯赫·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為該書命名,因此此書英文標題被定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最初也很難找到對此書英文版本感興趣的出版商,維特根斯坦堅持撤掉羅素所寫的導言,劍橋大學出版社因為這個原因而拒絕出版此書。最終在1922年,出版商同意出版此書雙語版本,其中英文部分採用拉姆齊-奧格登譯本,並附帶羅素寫的導言。 雖然這是維特根斯坦認可的英文版本,但其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問題。當時維特根斯坦的英文並不好,而拉姆齊也仍只是個初學德語的本科生。因此當今學者大多選用和1961年的譯本。
《邏輯哲學論》的目標是揭示出語言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什麼是可說的,什麼是不可說而只能展現的。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的邏輯結構為其所能表達的意義設下了限制。並且對他而言,語言的限制也是哲學的限制。許多哲學都是對不可言說的事物的敘說嘗試,“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得清楚”。 而任何超出這個界限的東西——比如宗教、道德、美、神秘性——都是不可言說的。即使這些話題自身並非荒謬,但於此相關的陳述絕對是荒謬的。 他在前言寫道:“因此本書想要為思想劃一個界限,或者毋寧說,不是為思想而是為思想的表達劃一個界限:因為要為思想劃一個界限,我們就必須能夠想到這界限的兩邊(這樣我們就必須能夠想那不能想的東西)。”
作品長75頁,他向奧格登表示“關於此書的短小,我感到十分抱歉……但假如你像擠檸檬一樣擠壓我的思想,你就會發現我什麼都沒剩下了。”全書由幾條數字序號標示的命題(1-7),以及其下子命題(1,1.1,1.11)組成:
# Die Welt ist alles, was der Fall ist.
#: 世界是一切發生的事情。
# Was der Fall ist, die Tatsache, ist das Bestehen von Sachverhalten.
#: 發生的事情,即事實,就是諸事態的存在。
# Das logische Bild der Tatsachen ist der Gedanke.
#: 事實的邏輯影象是思想。
# Der Gedanke ist der sinnvolle Satz.
#: 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
# Der Satz ist eine Wahrheitsfunktion der Elementarsätze.
#: 命題是基本命題的真值函項。
# Die allgemeine Form der Wahrheitsfunktion ist: [\bar p,\bar\xi, N(\bar\xi)]. Dies ist die allgemeine Form des Satzes.
#: 真值函項的一般形式是:[\bar p,\bar\xi, N(\bar\xi)]。這也是命題的一般形式。
# 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über muß man schweigen.
#: 對於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 拉姆齊拜訪,施內山麓普赫貝格 ===
1922年9月,維特根斯坦轉往附近瓦爾特的一所中學任教,他對當地人的印象仍不太好——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這些人根本不是人類,而是可惡的蟲豸”——僅一個月後他就離開了這裡。11月,他來到施內山麓普赫貝格的另一所小學,他發覺很難從周圍的人身上感受到一絲人性,他告訴羅素,周圍的人是“四分之一的動物和四分之三的人。”
1923年9月17日,弗蘭克·普倫普頓·拉姆齊拜訪了維特根斯坦,與他討論《邏輯哲學論》,並同意在《心靈》雜誌上為此書寫一篇評論。 拉姆齊在信中記錄,維特根斯坦生活十分簡樸,他住在一間石灰粉刷的小房間,屋裡只夠放下一張床、小桌子和一把硬椅子。晚餐他們吃了黃油粗麵包和可可。 維特根斯坦的教學工作從早上八點開始,十二點或下午一點結束,整個下午都空閒。 拉姆齊返回劍橋後,維特根斯坦的朋友們開始勸他離開這個難以忍受的地方,回到劍橋。但他甚至不願接受家人的幫助。 拉姆齊在給凱恩斯的信中寫道:他們(維特根斯坦的家庭)非常富有,極其渴望給他錢,或以任何方式為他做任何事,而他推掉了他們的一切親近;甚至聖誕禮物或他生病時送去的病號餐都送回,而他這麼做不是因為他們不和睦,而是他不願得到任何不是他自己掙的錢……這甚是可惜。
=== 繼續教學,奧特爾塔爾:海德鮑爾事件 ===
1924年9月,維特根斯坦又進了另一所學校,這次是位於特拉滕巴赫附近奧特爾塔爾鎮的鄉村小學。他為那裡的學生編寫了一本《民校學生詞典》(),詞典很快就由維也納的出版社出版,這是他生前除《邏輯哲學論》外出版的唯一一本書。 一本該詞典的初版在2005年被拍到了7.5萬英鎊。 2020年,詞典的英文翻譯版《Word Book》出版,譯者是藝術史學家貝蒂娜·芬克,其中有為其創作的插畫。
1926年4月,一場後來被稱為海德鮑爾事件()的意外迫使維特根斯坦離開奧特爾塔爾,徹底放棄教學工作。當時維特根斯坦課堂上有個名叫約瑟夫·海德鮑爾的11歲男孩,他的父親早逝,母親在當地農民那裡做女傭。一天維特根斯坦不耐煩的在海德鮑爾頭上揍了兩三下,結果身體瘦弱的海德鮑爾暈倒了。恐慌的維特根斯坦把他送到校長室,然後匆忙離校。出門時他遇上了另一位學生的家長皮裡鮑爾先生,這人平日就對維特根斯坦懷有忌恨,因為他的女兒常受維特根斯坦體罰。 因此,皮裡鮑爾在走廊上把維特根斯坦怒罵了一通,他後來回憶說:我對他把天底下最難聽的話都罵遍了。我告訴他,他不是個教師,他是個馴獸師!我馬上要叫警察來!皮裡鮑爾前往警察局要求逮捕維特根斯坦,但當時警察局沒有人,第二天他再去警察局時,被告知維特根斯坦已經離開了此地。1926年4月28日,維特根斯坦向地區學校檢察官辭職,儘管檢察官請求他留任,但他去意已決。 對維特根斯坦的訴訟於5月啟動,檢察官要求他做精神檢查並出具報告。維特根斯坦的朋友路德維希·漢塞爾在1926年8月的信件中提到了正在進行的訴訟,但再之後的過程已無從知曉。認為也許是維特根斯坦的家人幫他用錢擺平了這場事件。 被維特根斯坦體罰的男孩海德鮑爾14歲時死於白血病。 事件過去十年後的1936年,作為系列“懺悔”的一部分,維特根斯坦回到奧特爾塔爾,向當年傷害過的學生道歉。他至少拜訪了四位當時的學生,其中一些人反應大度,表示接受維特根斯坦的歉意。但在曾挑起針對維特根斯坦訴訟的皮裡鮑爾先生家裡,他的女兒赫爾米勒·皮裡鮑爾只輕蔑的回覆了一句“嗯,嗯”。 蒙克寫道:這些懺悔不是用懲罰傷害他的驕傲,而是拆毀他的驕傲——就像是移開一塊擋在誠實和得體的思考之路上的路障。維特根斯坦表示這次懺悔“把我帶入了更穩定的水域……和更高的嚴肅。”
=== 維也納學派 ===
《邏輯哲學論》的出版取得了巨大反響,維特根斯坦的聲譽漸長。據說一些科學家、哲學家和數學家受此作品影響,成立了一個稱為“維也納學派”的討論團體。 儘管人們常把維特根斯坦歸為維也納學派成員,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德國哲學家曾直言不諱的表示:“維特根斯坦從來不是維也納學派的成員,儘管當時他確實居住在維也納。儘管如此,他的學說對該學派的影響超過其中任何成員。” 不過,哲學家安東尼·克利福德·格雷林認為,儘管從表面看維特根斯坦的思想與邏輯實證主義十分類似,但事實上其對維也納學派的影響有限。維也納學派的理論基礎早在維特根斯坦之前就已建立,它們源自英國的經驗主義傳統,恩斯特·馬赫的理論,以及羅素和弗雷格的邏輯思想。維特根斯坦主要和學派成員石裡克、有過交往,並且對他們的實證主義也未造成持久影響。格雷林表示:“……事實並不像早期評論家聲稱的那樣,《邏輯哲學論》並沒有引發哲學運動。” 維特根斯坦從1926年起參加了維也納學派的一些討論,但顯然在這些討論中,他持有與該學派不同的哲學觀點。例如,為了抗議學派成員對其作品的誤讀,他背過身大聲朗誦詩歌。 魯道夫·卡爾納普在自傳中表示維特根斯坦賦予了他許多靈感,不過他也表示:“維特根斯坦、石裡克和我,我們三人對哲學問題的觀點有明顯差異,這不比不同科學家面對科學問題的差異更小。”同時,他還評論維特根斯坦:他對他人、對理論問題的態度和觀點更像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而非一個科學家;或者幾乎可以說,更像是宗教先知……然後,最終在經過艱難的努力後,他的結論呈現在我們面前,就如全新的藝術傑作或是一封神諭……他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彷彿洞見如神啟降臨在他身上,而任何對其清醒、理性的評價都將是一種褻瀆。Rudolf Carnap (1963). "Autobiography". In P.A. Schilpp (ed.). The Philosophy of Rudolf Carnap. The 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 Volume 11. La Salle: Open Court. pp. 25–27.
=== 維特根斯坦住宅 ===
1926年,放棄小學教師工作的維特根斯坦來到一家修道院做園藝工,並探尋成為修士的可能性。他的姐姐瑪格麗特邀請他為其設計一座住宅,維特根斯坦同意了這個請求,他與朋友一同出任改專案的建築師。他的職責主要涉及窗戶、門、窗拴和暖氣裝置,他對這些部件的細節追求到了極致。維特根斯坦十分注重建築的優雅比例,在建築即將完工時,他把一個巨大房間的地板抬高了三釐米,以期絕對精確。蒙克表示“乍一看這工作有點邊緣,但並非如此;因為恰恰是這些細節成就了這棟房子的特殊之美,否則它將相當平凡,甚至是醜陋的。”
維特根斯坦用了足足兩年時間設計門把和暖氣,每扇窗戶都覆蓋著重達150千克的金屬屏風,但可藉由他設計的滑動系統輕鬆操控。《維特根斯坦的建築》作者伯恩哈德·萊特納表示,“可以沉入地板的金屬窗簾,歷史上幾乎從未有如此的內部設計,它真的既巧妙又奢侈。”
住宅於1928年12月完工,維特根斯坦一家在聖誕節在此聚會,慶祝建築落成。維特根斯坦的姐姐赫爾米勒寫道:“即便我非常讚賞這棟房子……它看上去更像是神的居所。” 維特根斯坦說,“我為格蕾特建造的房子是一種斷然敏感的聽覺和好作風的產物,表達了一種(對文化等等的)偉大理解。但缺少的是:力求爆發開來的原初生命和野性生命。” 他所要表達的是,這座住宅——以及他為當時的女友瑪格麗特·雷斯賓格製作的半身胸像——雖然富含技藝,但缺乏“原初生命”,仍算不上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而只有在哲學中,他的創造力才能被真正喚醒,正如羅素很久之前注意到的,那時他的身上才表現出“力求爆發開來的野性生命”。
== 1929–1941:劍橋教職 ==
=== 博士與教職 ===
據所說,1928年春在聽了數學家魯伊茲·布勞威爾在維也納有關“數學、科學和語言”的講演後,維特根斯坦重新萌發“回到哲學領域”的想法。在拉姆齊等人的催促下,他於1929年返回劍橋。凱恩斯在給他妻子的信中寫道:“唔,上帝到了。我在5點15分的火車上接到了他。” 儘管當時維特根斯坦的名聲已經十分顯赫,但為開始劍橋的教職工作,他仍需要先取得一個學位,因此他申請成為了攻讀博士學位的“高階學生”。羅素表示維特根斯坦的資質以滿足博士要求,並建議他將《邏輯哲學論》作為學位論文。Alan Wood (1957). Bertrand Russell: The Passionate Sceptic. (London: Allen and Unwin). p. 156 學位答辯由摩爾和羅素主持,會議結束時,維特根斯坦拍了兩位主考官的肩膀說,“別在意,我知道你們永遠也不會懂的。” 在答辯報告中,摩爾寫道:“我個人的看法是,維特根斯坦先生的論文是一項天才工作;但儘管如此,它也肯定很符合劍橋哲學博士學位所需的規範。” 不久,維特根斯坦獲得了講師資格以及三一學院的津貼。
=== 德奧合併 ===
1936年至1937年,維特根斯坦再次回到挪威居住。 在那裡他專注於《哲學研究》的編寫。1936-37年冬天,他開始向密友進行一系列的“懺悔”,其中大多數都是較小的罪過,例如撒謊。他希望藉助這些懺悔淨化自己。1938年,維特根斯坦前往愛爾蘭拜訪了精神科醫師朋友,並考慮接受相關訓練,為放棄哲學、從事醫學做準備。這趟愛爾蘭之行也是為了回應時任愛爾蘭總理,同為數學家的埃蒙·德·瓦萊拉的邀請。德·瓦萊拉希望維特根斯坦的來訪可為即將落成的增添影響力。
1938年,就在拜訪愛爾蘭的途中,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因為四位祖父母中有三個猶太人,出身維也納的維特根斯坦成為了1935年《紐倫堡法案》下的猶太人。同年7月,他成為了大德意志的一員。Legally, German from 3 July 1938: Verordnung über die deutsche Staatsangehörigkeit im Lande Österreich, 3 July 1938 .
《紐倫堡法案》規定,凡一個人祖父母中有超過三位猶太人,那麼他就被歸為完全猶太人();假如他有兩位祖父母為猶太人,他就被歸為混血兒()。於是,這也規定了維特根斯坦家族成員可以與誰結婚或有婚外性行為,以及他們可以從事哪些工作。
維特根斯坦的哥哥保羅在德奧合併後很快離開了奧地利。先前納粹發現他與一位啤酒商的女兒希爾德·沙尼亞未婚育有兩個孩子,因為沙尼亞並非猶太人,保羅收到了關於的指控。除跟隨自己逃跑的沙尼亞外,他沒有告訴任何人自己準備離開奧地利。他的離開安靜且迅速,以至於人們一開始以為他是維特根斯坦家族中第四位自殺的孩子。
維特根斯坦開始尋求凱恩斯的幫助以獲取英國公民身份,並且不得不向自己的英國朋友們承認自己先前撒了謊——他之前告訴他們自己只有一個祖父母是猶太人。
在入侵波蘭前,希特勒授予了維特根斯坦家族成員混血兒身份。1939年有2100份轉換身份申請,而希特勒只批准了其中12份。 維特根斯坦家族使用的理由是,其祖父赫爾曼·克里斯蒂安·維特根斯坦是某個德國王族的私生子,這允許德意志帝國銀行有權獲得家族信託存在瑞士的外匯、股票以及1700千克黃金。維特根斯坦的姐姐,已成為美國公民的格蕾特開始利用家族擁有的巨大財富與當局談判。保羅於1938年逃往瑞士,而後前往美國。他不認同家族成員與德國當局的談判,並因此與兄弟姐妹有了永久隔閡。戰後當保羅回到維也納表演時,他沒有拜訪赫爾米娜之墓,也再也未聯絡過路德維希和格蕾特。
=== 哲學教授 ===
1939年摩爾離任劍橋哲學教授後,維特根斯坦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後,他憑藉該身份順利獲得了英國國籍。 7月,他來到維也納協助姐姐處理財產事宜,並會面了一位德意志帝國銀行官員。隨後他又前往紐約嘗試說服哥哥保羅同意家族與德國當局達成的和解協議。協議()於當年8月,戰爭開始前夕達成。維特根斯坦家族為此向納粹當局轉讓了未知數目的資產,以及1700千克黃金。 據稱同年維特根斯坦還從柏林出發到訪了莫斯科,前去拜訪哲學家。
1938年,身為劍橋大學研究生的這樣描述首次見到維特根斯坦的情形:道德科學俱樂部晚會上,在論文宣讀完畢並開始討論後,有個人磕磕絆絆的開始發表演講。他似乎非常難以表達自己,並且在我看來他的言詞毫無智慧。我悄悄問同坐的友人,“那人是誰?”,他回答道,“維特根斯坦”。我非常驚訝,因為我原以為著名的《邏輯哲學論》的作者應當是個老者,但這人卻非常年輕——估摸只有35歲光景。(事實上當時維特根斯坦已經49歲。)他瘦削深色的臉有鷹鉤形輪廓,十分漂亮,頭上覆蓋著彎曲的棕發。我注意到房間裡的人都帶有敬意的望著他。在這次不成功的開頭後,他有段時間沒有發言,但可以明顯注意到他仍在艱難思索著什麼東西。他神色凝重,雙手比劃著,好像正在做一番演講……無論是演講還是私下交談,維特根斯坦的講話都有種奇特的腔調。他的英語極好,帶有教養良好的英國紳士口音,但偶爾會在字裡行間蹦出幾個德語詞。他的聲音響亮……表達雖不流暢,但強而有力。任何聽他講話的人都能意識到這是個特別的人。談話時,他的臉部神態表現力十足。深邃的眼睛常帶有激烈的神情。他的整個人格都是命令式的,甚至如君王一般。對於維特根斯坦的講座,馬爾科姆繼續寫道,很難將這些會議上的講話稱為“講座”,儘管維特根斯坦的確是這麼稱呼的。一方面,他在這些會議上帶來獨創研究……會議經常是對話的形式。但有時他努力嘗試從自己身上挖掘想法,他會用手勢禁止別人提出任何問題或評論。這經常伴隨長時間的沉默,只有維特根斯坦本人的喃喃自語,以及他人注視的目光。在這沉默之中,維特根斯坦顯得異常緊張活躍。他的眼神專注、面容生動、神情嚴肅,揮動著雙手。人們可以注意到他表現出的絕對嚴肅、專注和智慧……他在這種場合下是個可怕的人。工作以外,維特根斯坦也喜歡看西部片,他偏愛坐在電影院前排。他也喜歡閱讀偵探小說,尤其是的作品。 馬爾科姆記錄說維特根斯坦會在下課後匆匆趕往電影院。
在這段時期,維特根斯坦關於數學基礎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年輕時的維特根斯坦曾認為邏輯可以是堅實基礎,當時他甚至考慮重寫羅素和懷特海的《數學原理》。但他現在拒絕相信數學事實是可被發現的,並對此做了多次講座。艾倫·圖靈曾旁聽他的講座,並稱他為“一個十分奇特的人”。兩人探討了計算邏輯和日常真理之間的關係。
他在這段時間的學生還包括後來成為哲學家和教育家的。蘭布里迪在其1950年代的作品中引述了維特根斯坦於1940-1941年的教學內容,並將之改編為一篇與維特根斯坦的對話。在這部作品中,蘭布里迪開始展現出她關於語言相似性、基礎概念以及基本心靈影象的觀點。最初只有部分文字發表在德國教育理論批評雜誌《Club Voltaire》上,完整的對話錄在蘭布里迪死後由雅典科學院出版。
== 1941–1947:蓋伊醫院和皇家維多利亞診所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維特根斯坦發覺在戰爭時期教授哲學是難以忍受的,他希望為抗戰作出貢獻。 假如有任何學生表示希望成為職業哲學家,他就會大發雷霆。
1941年9月,他向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的兄弟詢問是否可以到倫敦蓋伊醫院工作。約翰·賴爾時任劍橋大學醫學教授,在蓋伊醫院幫助應對納粹對倫敦的空襲。維特根斯坦告訴賴爾,他覺得留在劍橋自己會慢慢死掉,那不如尋找一個快速死去的機會。 不久後,他開始在蓋伊醫院擔任藥房勤務工,職責是把藥品從藥房分送至病房。根據賴爾妻子的說法,維特根斯坦在病房中建議病人們別吃那些藥。 1942年,賴爾邀請維特根斯坦來自己位於瑞士的家中,他的兒子在日記中記錄道:Wink(維特根斯坦)極為生疏——他英語說的不太好,一直在說“我的意思是”,還一直在想說“不可容忍”時說成“它的‘可容忍’”。儘管蓋伊醫院的職員未被告知維特根斯坦的身份,但他還是被人認了出來。醫院裡有個曾出席過道德科學俱樂部的醫生,被認出後,維特根斯坦懇求他“千萬別告訴任何人我是誰!” 有些職員稱呼他“維特根斯坦教授”,他被允許與醫生們一起吃飯。蓋伊醫院的生活十分孤獨,1942年新年夜,維特根斯坦在給朋友赫特的信中寫道:“總體上,我感覺孤獨,害怕未來的歲月!……我希望你有一點快樂,希望你比我更珍惜自己的一切所有。” 在蓋伊醫院期間,維特根斯坦接受了膽石移除手術。
在這期間,維特根斯坦透過結識了基思·柯克,一個出身勞工階層的青少年。柯克曾是斯金納手下的學徒,維特根斯坦向他教授物理和機械知識,幫他透過了行業協會考試。然而柯克並未意識到維特根斯坦的感情,而只視他為普通教師。 斯金納死後,柯克似乎也與維特根斯坦斷了聯絡。維特根斯坦在日記中寫道:“雖然一週前我向他要訊息,但十天都沒有再聽到K(柯克)的事情了,我覺得他也許已經跟我斷交了。一個悲劇性的念頭!” 事實上柯克結婚去了,他們沒有再聯絡。
維特根斯坦在蓋伊醫院結識了一個對哲學感興趣的醫生巴茲爾·裡弗,當時裡夫正跟隨R.T.格蘭特學習空襲傷亡導致的創傷性休克(與血容量減少相關)的診斷和治療。 倫敦大轟炸結束後,可供研究的傷者減少,因此在1942年11月,格蘭特和裡弗轉到了研究交通和工業傷亡。格蘭特為維特根斯坦提供了一份實驗室研究員的工作,工資每週4英鎊,住處在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布蘭德林公園28號,這份工作從1943年4月29日開始,一直到1944年2月。 他與查爾斯·達爾文的曾孫一同工作。
1946年夏季,維特根斯坦越來越經常考慮辭去自己的劍橋教職工作,並對學術哲學越發厭惡。這段時間他愛上了劍橋的醫學本科生本·理查茲,他在日記裡寫道:“我對B.(本·理查茲)的愛在我身上唯一之事就是這個:它把關係我的處境和工作的其它小事趕到了背景裡。” 9月30日,從斯旺西返回劍橋的那天,維特根斯坦寫道:“我反感這個地方的一切。人們的呆板、造作和自滿。大學的氣氛令我作嘔。” 曾經在藥房一同工作羅伊·弗拉克是維特根斯坦唯一保持聯絡的蓋伊醫院的同事,他於1943年加入軍隊,直到1947年才返回。維特根斯坦曾頻繁的寫信給身處軍隊的弗拉克,催促他回家。
1947年5月,維特根斯坦被邀請至牛津大學喬伊特學會演講,主題是關於一篇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論文研討。在演講中,他完全忽略了問題本身,而專注於把自己的哲學方法套用到提出的問題上。參會者對此表示不滿:維特根斯坦:如果有人看著天對我說,“我想快下雨了,因此我存在。”那麼我不理解他。普利查德:這都很好;但我們想知道的是:“我思故我在”是否有效?
== 1947–1951:晚年 ==
1947年,維特根斯坦辭去了劍橋教席,專注哲學寫作。1947-1948年,他前往愛爾蘭旅行,住在都柏林的羅斯酒店,後搬到威克洛郡的一處農舍,在此他完成了MS(手稿)137,卷R。 為了尋求更加孤寂的生活,他搬到了愛爾蘭的東岸的一座度假小屋,在那裡可以俯瞰。
1949年4月,應時任康奈爾大學教授的邀請,維特根斯坦動身前往美國紐約州伊薩卡,並在那裡呆了七個月。他告訴馬爾科姆,自己沒有心情研究哲學:“自三月份起我沒有做任何工作,並且我也沒有嘗試去做的力量。”都柏林的一位醫生診斷他為貧血,為他開了補鐵劑和保肝藥。馬爾科姆的《回憶維特根斯坦》記錄了維特根斯坦在美國的這段生活經歷。 這段時間維特根斯坦開始探討認識論,尤其是哲學懷疑主義,這些內容最終被收錄在了《》中。
從美國返回倫敦後,維特根斯坦被診斷為前列腺癌,並已擴散至骨髓。後兩月他在維也納度過,他的姐姐赫爾敏娜也罹患癌症,她甚至已無法認出維特根斯坦,更不能與之交談。“這對我和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個巨大的損失,”他寫道,“比我預料的更加嚴重。”赫爾敏娜死後,他在一些朋友之間遊走:1950年4月來到劍橋,與呆在一起;然後到倫敦與同住;接著到牛津拜訪伊莉莎白·安斯康姆,當時他寫給馬爾科姆說,自己已無法再從事任何哲學。8月,他與本·理查德茲前往挪威,後又回到劍橋。11月27日,維特根斯坦搬進位於 Storey's 街的愛德華·貝文醫生的房子。他表示不希望死在醫院裡,因此貝文醫生與其夫人瓊安提出,維特根斯坦可在他們家裡度過最後時日。貝文夫人起初有些懼怕維特根斯坦,但不久兩人便成為了好友。
1951年初,維特根斯坦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他於1月29日在牛津撰寫了遺囑,任命瑞伊斯為遺囑執行人,安斯康姆和馮·賴特為其作品保管者。在寫給馬爾科姆的信中,他表示“我的心靈已經完全死去。但這不是訴苦,因為我並未遭受折磨。我明白人生必然有終點,而心靈是最先消退的東西。” 2月,他回到貝文醫生的房子,繼續編寫手稿175和176。這些手稿構成了後續作品《》和《》。 4月16日,就在去世前13天,維特根斯坦在給馬爾科姆的信中寫道:一件美妙的事情發生了。大約一個月前,我突然感到自己處於做哲學的極佳狀態。我本來以為我再也沒有能力從事哲學了。這是兩年來首次,這種幕簾從我腦海消失。——當然,迄今為止我已經工作了五個星期,明天或許就能完成這一切;我現在振奮不已。
=== 逝世 ===
1951年4月26日,維特根斯坦開始編寫最後一份手稿——MS 177,這天是他的62歲生日。第二天下午他外出散步,並寫下了生前最後一篇文章。當晚他感覺病得十分厲害,從貝文醫生那兒得知自己只有幾天可活時,他叫道“很好!”28日晚,貝文夫人陪伴在他床邊,失去意識前,維特根斯坦對她說:“告訴他們我過了極好的一生。” 馬爾科姆形容這句話是“出奇的感人的話語”。
有四位學生陪伴在維特根斯坦臨終床邊——本·理查德茲、伊莉莎白·安斯康姆、和。其中安斯康姆和史密西斯是天主教徒,多米尼克修士應後者要求而出席(維特根斯坦曾要求一位“不是哲學家的牧師”,並且在死前多次與佩勒見面)。 最初他們不確定這是否符合維特根斯坦的遺願,但後來回憶起他曾希望天主教朋友們為他禱告,因此他們為他作了禱告,不久之後維特根斯坦被宣告死去。
人們在劍橋為維特根斯坦舉行了一個天主教葬禮。A Guide to 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 text by Dr. Mark Goldie, pages 62 and 63 (2009) 後來說他一直困擾於是否這樣安排葬禮是合適的。 2015年,墓碑由英國維特根斯坦協會翻新。
維特根斯坦曾在其宗教相關論述中表現出對天主教的興趣和共情,但他從未考慮成為一位天主教徒。據馬爾科姆所言,維特根斯坦更多的是將天主教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一種信仰。
有些評論家認為維特根斯坦在一定程度上持有不可知論。
== 1953:《哲學研究》出版 ==
維特根斯坦在1933-1934年間在劍橋任教的講義被整理為了《》,這部文字標誌著他晚年對語言哲學的觀念轉向。
《哲學研究》在1951年維特根斯坦去世時已接近完成,他的文字保管者優先考慮將其出版,因為這部作品內在的重要性,也因為維特根斯坦本人的出版意願。1953年,《哲學研究》分兩部分出版。第一部分原計劃在1946年出版,但當時維特根斯坦撤回了手稿。篇幅較短的第二部分由他的編輯者伊莉莎白·安斯康姆和新增至此作品。在這部作品中,維特根斯坦要求讀者將語言視為一種多元的,語言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其中發揮作用。他表示,大多數哲學問題都源自對語言的誤用,例如脫離了語境、慣常用法和語法而思考字詞的意義——他說“哲學問題產生在語言休假的時候”。
對維特根斯坦而言,當語言從其固有領域轉入形而上學的環境,哲學問題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因為在這種環境中,原本熟悉且必要的標誌、語境的線索都被移除。他將這形而上學環境比喻為光滑冰面:一種完美符合哲學與邏輯上精準的語言,不再有日常語境下的泥濘感,似乎所有哲學問題都可解決;但是,正因為缺乏摩擦力,語言事實上完全無法在此環境中運作,“我們無法前行”。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家們必須離開這光滑冰面,回到日常語言的“粗糙地面”。 《哲學研究》大部分內容都由避免這種最初錯誤的案例組成,從而哲學問題應當消失,而不是被解決:“我們所追求的清晰當然是一種完全的清晰。而這只是說:哲學問題應當完全消失。”
== 其它遺作 ==
維特根斯坦去世後留下了大量文稿,包括83份手稿,46份打字稿,以及11份口述稿,合計共約20,000頁。從其中篩選掉重複內容、更正文字、鬆散的筆記和編輯作品後,還剩餘有三分之一可出版內容。 一個由卑爾根大學運作的網站可檢視並檢索幾乎所有這些文稿。 2011年,有兩箱曾被認為在二戰期間遺失的維特根斯坦文稿被重新發現。
除《哲學研究》外,至少還有三部作品已接近完成。其中兩部為“大量的打字稿”:《哲學評論》和《哲學語法》。維特根斯坦的文學保管人表示“它們都是幾近完成的作品,但維特根斯坦並未將其發表。” 另一部作品是《》,“關於顏色理論,他寫了相當多東西,該作品是這些觀點的濃縮。”
== 影響 ==
=== 評價 ===
羅素描述維特根斯坦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富有激情、深刻、熾熱並且有統治力。Russell: He was perhaps the most perfect example I have ever known of genius as traditionally conceived, passionate, profound, intense and dominating
1999年在美國大學教師中的一項調查顯示,《哲學研究》被認為是20世紀哲學最重要的作品,作為“20世紀哲學的跨領域傑作,吸引了不同專業和哲學方向的興趣”。 明尼蘇達大學認知科學中心將此書排在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品第54位。
網路哲學百科全書作者,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的鄧肯·裡希特稱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有些人甚至將他與伊曼努爾·康德比肩。” 認為,維特根斯坦對20世紀哲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早期思想對維也納學派的影響,以及晚期思想對牛津“日常語言哲學”及劍橋哲學家的影響。
儘管他被認為是現代以來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但其作品也受到一些負面評價。例如阿根廷-加拿大哲學家表示“維特根斯坦因其無足輕重而受歡迎。” 邦吉認為,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瑣碎的,因為它們只是在處理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並且忽略了科學。 據邦吉所言,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過於淺薄,因為它無視了有關語言學的科學研究。 他還表示,維特根斯坦的心靈哲學也僅僅是推測性的,因為它並非基於心理學的科學研究。
=== 學界闡釋 ===
關於維特根斯坦的思想有許多完全不同的闡釋。據他的友人兼同事所言:他認為……他的觀點已被廣泛誤解和扭曲,即使在學科專業人士那裡也不例外。他對未來自己能被更好理解表示懷疑。有次他說,他感到自己正為思想方式完全不同的人寫作,這些人呼吸著與現代人不同的空氣。關於維特根斯坦“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的分界(也即《邏輯哲學論》與《哲學研究》的觀點差異),學者仍未達成一致。有人認為這種觀點的轉變是迅速的,而另一些人則透過對其未出版作品(遺作)的分析斷定這是漸進的過程。
==== 新維特根斯坦學派 ====
一個關於維特根斯坦學說的主要闡釋被歸為“”,成員包括、和。因為《邏輯哲學論》書尾的結論似乎與其內容相悖,新維特根斯坦學派主張以一種“”的方式理解維特根斯坦的作品——將他的作品視為靈感來源,而不是為超越形而上學理論,它幫助我們走出哲學泥沼、擺脫困惑。 為達成這一點,學派提出應將《邏輯哲學論》作為“純粹的荒謬文字”來閱讀——認為它的目的不是為帶來實際的哲學觀點,而是為了促使讀者放棄哲學揣測。這類療愈手段觀點可追溯到哲學家的作品,以及對維特根斯坦《藍皮書》的評述。
“療愈手段”觀點也受到了一些批評:認為,以“純粹的荒謬文字”的方式閱讀《邏輯哲學論》“與眾多的外部證據不相符,因為在寫作和訪談中,維特根斯坦曾表示《邏輯哲學論》是為表達不可言說的洞見。”
和主張對維特根斯坦的作品採用“後療愈手段”和“解放的”闡釋方法。
==== 伯特蘭·羅素 ====
1944年10月,維特根斯坦與在美國生活多年的羅素幾乎同時回到劍橋。當時羅素關於宗教和道德的作品在美國引發了巨大爭議。維特根斯坦在給朋友德魯利的信中表示:羅素的作品應該用兩種顏色裝訂……寫數學邏輯的書用紅色——每個哲學學生都應該讀;寫倫理和政治的書用藍色——任何人都不得讀。羅素對維特根斯坦的晚期作品也有類似看法:我沒有從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中發現任何有趣的東西,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整個學界都在其書頁中找到了智慧。就心理學而言這是令人驚訝的。早年的維特根斯坦是個帶著激情思考的人,他深切知曉那些我們認同的難題,並表現出(至少是我認為的)真正的哲學天才。但晚期的維特根斯坦卻相反,他似乎厭倦了嚴肅的思考,並發展學說來使這類思考變得不再必要。我無法相信具備懶惰後果這種學說為真理。不過我也意識到,我對此學說存在偏見,因為假如它為真理,那麼哲學,即使是在最好的情況下,它也不過是有助於詞典編撰,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只能作為飲茶時的閒談。
==== 索爾·克里普克 ====
索爾·克里普克在其1982年作品《》中認為,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的中心論證是一個毀滅性的,它摧毀了我們在日常使用語言時始終遵循規則的可能性。克里普克表示,這個悖論是“哲學領域至今為止最徹底、最原始的懷疑論難題。”
克里普克的論述引發了大量衍生作品,有人認為他提出的懷疑論難題是敏銳、有趣的,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該難題更像是個偽問題,它來自對維特根斯坦作品的選擇性閱讀。劍橋哲學家為克里普克作了辯護。
== 作品 ==
作品原名 中文譯名 出版時間 備註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邏輯哲學論 1922年 最初被譯為《名理論》,譯者張申府,陳啟偉校
Wörterbuch für Volksschulen 民校學生詞典 1925年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哲學研究 1953年
Notes on Logic 邏輯學筆記 2008年
On Certainty 1969年 關於知識與確定性的斷言合集,對行動理論有重要影響。
Bemerkungen über die Farben 1977年
Blue and Brown Books 1958年 1933-1935年劍橋授課講義
Bemerkungen über die Grundlagen der Mathematik 1978年 維特根斯坦1937-1944年有關數學與邏輯作品選集
Bemerk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Psychologie 心理學哲學評論 1980年
Philosophische Bemerkungen 哲學評論 1975年
Some Remarks on Logical Form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lementary Volume, Volume 9, Issue 1, 15 July 1929, pp. 162–171. 哲學邏輯評論 1929年
Vorlesungen und Gespräche über Ästhetik, Psychoanalyse und religiösen Glauben 1967年
Philosophical Grammar 哲學語法 1978年
Culture and Value 1970年 關於文化問題,例如宗教、音樂,以及克爾凱郭爾哲學的評論。
Zettel 1967年 與《論確定性》、《文化與價值》類似,維特根斯坦思考片段、日記合集。
Bemerkungen über Frazers "The Golden Bough" 1967年 評論詹姆斯·弗雷澤的《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
Last Writings on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心理學哲學最後著作 1994年
A Lecture on Ethics 關於倫理學的講演 1929年
Wittgenstein and Vienna Circle 維根斯坦與維也納學圈 1967年 1929-1932記錄
Notebooks 1914–1916 戰時筆記 1960年
== 相關條目 ==
* 語言哲學
* 維也納學派
== 參考 ==
=== 註釋 ===
=== 腳註 ===
=== 來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pp. 51ff
*
*
*
*
*
*
*
*
*
*
*
*
*
== 延伸閱讀 ==
=== 中文 ===
==== 原著 ====
*《維特根斯坦哲學述評》,舒煒光著,三聯書店,1982
* 《尋找家園──多維視野中的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尚志英著,人民出版社,1992
* 《維特根斯坦哲學之路》,韓林合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6;臺灣,1994
* 《維特根斯坦:一種後哲學的文化》,江怡著,社科文獻出版社,1996,1998,2002
* 《維特根斯坦傳》,江怡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 《維特根斯坦》,江怡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 《走出語言的迷宮:後期維特根斯坦哲學概述》,王曉升著,社科文獻出版社,1999
* 《〈邏輯哲學論〉研究》,韓林合著,商務印書館,2000
* 《〈邏輯哲學論〉導讀》,江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 “維特根斯坦”,《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下卷),徐友漁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 《“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漁著,上海三聯書店,1994
* 《維特根斯坦:走出語言囚籠》,張學廣編著,根據Ray Monk著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遼海出版社,1999
* 《維特根施坦》,趙敦華著,香港,1987
* 《維特根斯坦哲學——他的前期哲學的詮釋,批判和探索》,劉福增著,臺灣,1987
* 《哲學分析的天才——維根斯坦》,陳榮波著,臺灣,1982
* 《維根斯坦》,陳榮波撰,波爾森原著,臺灣,1982
==== 譯本 ====
* :《回憶維特根斯坦》(Norman Malcolm, 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李步樓、賀紹甲譯,商務印書館,1984
* 範·皮爾森:《維特根斯坦哲學導論》(C.A.Van Pearson, Ludwig Wittgenstei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hilosophy),劉東、謝維和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 阿爾弗雷德·朱爾斯·艾耶爾:《維特根斯坦》,陳永實、許毅力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 :《維特根斯坦傳》,杜麗燕譯,東方出版中心,2000
* :《維特根斯坦》,王成兵等譯,崑崙出版社,2000
* 雷·蒙克:《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Ray Monk,Ludwig Wittgenstien: The Duty of Genius),王宇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 外文 ===
==== 卑爾根和劍橋大學存檔 ====
* Wittgenstein Archives at the University of Bergen . Retrieved 16 September 2010.
:* Wittgenstein News, University of Bergen. Retrieved 16 September 2010.
:* Wittgenstein Source , University of Bergen. Retrieved 16 September 2010.
* The Cambridge Wittgenstein Archive . Retrieved 16 September 2010.
==== 遺稿研究 ====
* Via HAL archives-ouvertes.fr Via zenodo
* Von Wright, G.H. "The Wittgenstein Paper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78, 1969.
==== 其它 ====
* Agassi, J. Ludwig Wittgenstein's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An Attempt at a Critical Rationalist Appraisal. Cham: Springer, 2018, Synthese Library, vol. 401.
* Baker, G.P. and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 Understanding and Meaning. Blackwell, 1980.
* Baker, G.P. and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 Rules, Grammar, and Necessity. Blackwell, 1985.
* Baker, G.P. and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 Meaning and Mind. Blackwell, 1990.
* Baker, Gordon P., and Katherine J. Morris. Wittgenstein's Method: Neglected Aspects: Essays on Wittgenstein. Malden, MA: Blackwell, 2004.
*
* Brockhaus, Richard R. Pulling Up the Ladder: The Metaphysical Roots of Wittgenstein's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Open Court, 1990.
* Conant, James F. "Putting Two and Two Together: Kierkegaard, Wittgenstein, and the Point of View for Their Work as Authors" in The Grammar of Religious Belief, edited by D.Z. Phillips. St. Martins Press, NY: 1996
*
*
*
*
*
* Engelmann, Paul. Letters from Ludwig Wittgenstein With a Memoir. Blackwell, 1967; New York: Horizon Press, 1968. The memoir is reprinted in F. A. Flowers III and Ian Ground, eds., 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 ch. 20 (2015) [1999], and 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 Abridged Edition, ch. 13 (2018). Bloomsbury Academic.
*
*
*
* Hacker, P. M. S. Insight and Illusion: Themes in the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 Clarendon Press, 1986.
*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 Ludwig Josef Johann", in Ted Honderich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s Place in Twentieth 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 Blackwell, 1996.
*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 Mind and Will. Blackwell, 1996.
* Holt, Jim, "Positive Thinking" (review of Karl Sigmund, Exact Thinking in Demented Times: The Vienna Circle and the Epic Quest for the Foundations of Science, Basic Books, 449 pp.),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vol. LXIV, no. 20 (21 December 2017), pp. 74–76.
* Jormakka, Kari. "The Fifth Wittgenstein", Datutop 24, 2004, a discuss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ittgenstein's architecture and his philosophy.
*
* Klagge, James C. Wittgenstein's Artillery: Philosophy as Poet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21.
*
* Levy, Paul. Moore: G.E. Moore and the Cambridge Apostles. Weidenfeld & Nicolson, 1979.
* Luchte, James. "Under the Aspect of Time ("sub specie temporis"): Heidegger, Wittgenstein, and the Place of the Nothing" , Philosophy Today, Volume 53, Number 2 (Spring, 2009)
* Lurie, Yuval. Wittgenstein on the Human Spirit.. Rodopi, 2012.
* Macarthur, David. "Working on Oneself in Philosophy and Architecture: A Perfectionist Reading of the Wittgenstein House." Architectural Theory Review, vol. 19, no. 2 (2014): 124–140.
* Padilla Gálvez, J., Wittgenstein,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Frankfurt am Main: Lang, 2003. .
* Padilla Gálvez, J.,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Wittgenstein's Perspectives. Frankfurt a. M.: Ontos Verlag, 2010. .
* Pears, David F. "A Special Suppl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0 July 1969.
* Pears, David F. The False Prison: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Volumes 1 and 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and 1988.
*
*
* Pitcher, George. The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64.
* Richter, Duncan J.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30 August 2004. Retrieved 16 September 2010.
* Rizzo, Francesco, "Kauffman lettore di Wittgenstein" ,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lermo, Palermo, 2017.
* Scheman, Naomi and O'Connor, Peg (eds.). 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Ludwig Wittgenstein. Penn State Press, 2002.
* Schönbaumsfeld, Genia. A Confusion of the Spheres: Kierkegaard and Wittgenstein o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
* Shyam Wuppuluri, N. C. A. da Costa (eds.), "Wittgensteinian (adj.): Looking at the World from the Viewpoint 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Springer – The Frontiers Collection, 2019. Foreword by A. C. Grayling.
* Temelini, Michael. Wittgenstein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5.
*
* Xanthos, Nicolas, "Wittgenstein's Language Games" , in Louis Hebert (dir.), Signo (online), Rimouski (Quebec, Canada), 2006.
==== 相關作品 ====
* Doctorow, E. L. City of God. Plume, 2001(描繪維特根斯坦與愛因斯坦之間的假想競爭)
* Doxiadis, Apostolos and Papadimitriou, Christos. Logicomix. Bloomsbury, 2009.
* Duffy, Bruce. The World as I Found It. Ticknor & Fields, 1987(關於維特根斯坦生活的虛構)
* Jarman, Derek. Wittgenstein, by Terry Eaglet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93(維特根斯坦傳記電影)
* Kerr, Philip.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Chatto & Windus, 1992(一部背景設定在2012年的驚悚電影)
* Markson, David. Wittgenstein's Mistress. Dalkey Archive Press, 1988(實驗性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生活在《邏輯哲學論》的世界裡)
* Tully, James. Strange Multiplicity: Constitutionalism in an Age of Divers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 Wallace, David Foster. The Broom of the System. Penguin Books, 1987, a novel.
== 外部連結 ==
* 劍橋維特根斯坦檔案
* 維特根斯坦,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 維特根斯坦,韋漢傑,香港人文哲學會
*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早期思想及其轉變〉
*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
*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 (2004)
*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2006)
* 陳嘉映:〈周邊情況——一項維特根斯坦與奧斯汀比較研究〉 (2012)
* 陳嘉映:〈談談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語法」〉 (2011)
* 成為希特勒夢魘的那個男孩 ,金伯利·科尼什
*
*
* C.K. Ogden'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Gutenberg)
*
*
*
*
*
*
* Trinity College Chapel
*
* BBC Radio 4 programme on Wittgenstein , broadcast 13 December 2011
* "A. J. Ayer's Critique of Wittgenstein's 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 Wittgenstein , BBC Radio 4 discussion with Ray Monk, Barry Smith & Marie McGinn (In Our Time, 4 December 2003)
*
* In Our Time, Ludwig Wittgenstein , broadcast 4 December 2003 on BBC Radio 4
Category:斯洛維尼亞裔奧地利人
Category:20世紀哲學家
Category:形而上學學者
Category:心靈哲學家
Category:語言哲學家
Category:奧地利哲學家
Category:英國哲學家
Category:猶太哲學家
Category:英國邏輯學家
Category:數學哲學
Category: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校友
Category:柏林工業大學校友
Category: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英國不可知論者
Category:奧地利不可知論者
Category:猶太不可知論者
Category:奧地利天主教徒
Category:英國LGBT人物
Category:奧地利LGBT人物
Category:LGBT猶太人
Category:雙性戀者
Category:雙性戀作家
Category:在英國的奧地利人
Category:在美國的奧地利人
Category:歸化英國公民
Category:奧地利猶太裔英國人
Category:英國猶太人
Category:奧地利猶太人
Category:維也納人
Category:罹患前列腺癌逝世者
Category:知識論者
Category:英格蘭紀實文學男作家
Category:德國猶太裔英國人
Category:奧地利語言學家
Category:維特根斯坦家族
Category:雙性戀學者
Category:LGBT數學家
Category:奧地利LGBT作家
Category:曼徹斯特大學相關人物 |
立陶宛 | 立陶宛共和國( ),通稱立陶宛( ),位於歐洲東北部,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維爾紐斯,另外還有考那斯與克萊佩達等城市。立陶宛全國人口約280萬,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北接拉脫維亞、東南接白俄羅斯、南接波蘭、西南接俄羅斯的-{zh-hans:加里寧格勒;zh-hant: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東南岸自古為許多支波羅的人部落居住地,1230年代明道加斯漸吞併其他公爵、王公的領土,統一了立陶宛全境並皈依天主教,於1253年接受教宗諾森四世加冕,建立立陶宛王國,1263年明道加斯被刺殺後立陶宛恢復成多神信仰的立陶宛大公國,14世紀時為歐洲最大的國家,領土範圍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和俄羅斯的一部分。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確立盧布林聯合,共組波蘭立陶宛聯邦,18世紀晚期波蘭被列強瓜分,聯邦瓦解,立陶宛土地大部分被俄羅斯帝國併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立陶宛共和國在1918年2月16日簽署立陶宛獨立法案宣佈獨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被蘇聯和納粹德國佔領,1944年德國敗退後再次,立陶宛公民以游擊隊對抗蘇聯,一直持續至1950年代。1989年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公民以波羅的海之路人鏈示威,抗議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1990年3月11日(蘇聯解體前一年)立陶宛透過復國法案,成為第一個自蘇聯獨立的加盟共和國。
立陶宛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歐洲委員會、聯合國、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約及歐元區等國際機構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屬於高收入經濟體並為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
==名稱==
已知「立陶宛」()之名最早的紀錄出自《奎德林堡編年史》中1009年3月關於傳教士的一則故事,其中提到了Lietuva的拉丁化名LituaVilnius. Key dates . Retrieved on 18 January 2007.。此名稱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指波羅的海地區的許多族群名均來自,Lietuva一名即為來自克爾納韋附近的Zigmas Zinkevičius. Kelios mintys, kurios kyla skaitant Alfredo Bumblausko Senosios Lietuvos istoriją 1009-1795m. Voruta, 2005.,有觀點認為這條河流很小,較不可能是立陶宛的名稱來源,但這種命名方式在歷史上有先例;另一說指此名來自當時組成立陶宛社會、臣服於統治者的軍事組織(Leičiai),14至16世紀的歷史文獻仍有用Leičiai稱呼立陶宛人者,與立陶宛語相近的拉脫維亞語至今在詩作中或描述歷史時也會使用這個詞稱呼立陶宛人。
== 歷史 ==
thumb|left|古典時期為波羅的海地區的重要貨物,波羅的人會透過琥珀之路將送往羅馬帝國
===早期歷史===
末次冰期後(約西元前10萬年前)立陶宛一帶出現了、與納爾瓦文化等中石器-新石器時代文化,居民以遊獵維生,尚未形成定居點。西元前8000年左右因氣候變暖,當地森林漸茂,人群也漸趨定居生活,但直至西元前3000年左右當地才有農業出現,並開始有手工藝製作與貿易,也約於此時期來到立陶宛,和當地人混血產生了多支波羅的人部落。
波羅的人部落與羅馬帝國有一些商業往來,透過琥珀之路將琥珀運往羅馬,但受羅馬的文化與政治影響不大,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提到了埃斯蒂人,可能即為波羅的海東南岸的一支波羅的人。波羅的人中居住地較靠西的部落與外地的接觸較早,西元2世紀托勒密已經知道與,中世紀前期的文獻也有提到古普魯士人、與。
立陶宛語被認為是印歐語系中相當的一種語言,約於7世紀時和拉脫維亞語分家Eidintas et al. (2013), p. 13。立陶宛傳統的多神信仰與習俗保留了很長的時間,當地傳統會在統治者死後將其火化,文獻中可見中世紀的立陶宛大公阿爾吉爾達斯與科斯圖提斯死後火化儀式的記載Eidintas et al. (2013), pp. 24–25。
===立陶宛大公國===
9世紀至11世紀海岸的波羅的人常受維京人侵擾,當地王公向基輔羅斯進貢。12世紀中葉立陶宛人開始侵略魯塞尼亞人的領地,12世紀末已有穩定且有組織的軍事力量,用於對外劫掠財寶與奴隸,1183年立陶宛人襲擊了今波拉次克和普斯科夫,甚至距離更遠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也是其侵略範圍,這些軍事行動也帶動立陶宛社會的轉型,逐漸形成國家的雛形,並發展成立陶宛大公國 ,1219年21位立陶宛公爵與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簽署和平條約,為波羅的部落聯合最早的證據。
當時立陶宛為立窩尼亞十字軍入侵,1236年9月22日蘇勒戰役中首位立陶宛大公明道加斯手下將領擊敗了寶劍騎士團,引發原本已被騎士團征服的庫洛尼亞人、瑟米加利亞人與瑟羅尼亞人起義,重挫騎士團在道加瓦河左岸的戰果,2000年立陶宛與拉脫維亞議會因此決定將9月22日訂為波羅的團結日。1251年明道加斯皈依羅馬天主教,於1253年接受教宗諾森四世加冕為國王,建立立陶宛王國 Tomas Baranauskas (2001). Lietuvos karalystei – 750 . voruta.lt.。1263年明道加斯被暗殺後立陶宛恢復傳統的多神信仰,在立陶宛十字軍戰役中為條頓騎士團與立窩尼亞騎士團徵討,即為其中著名的戰役,此時期立陶宛仍持續向東擴張,佔領數個原屬基輔羅斯的公國。
據傳說記載,14世紀初期的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納斯有一次在維爾尼亞河附近狩獵後在當地過夜,夢見一隻站在山丘上的大隻鐵狼大聲嚎叫,祭司認為鐵狼象徵城堡,格迪米納斯遂遵神意建城,以維爾尼亞河之名將其取名為維爾紐斯城並以其為都,即今立陶宛的首都。1362年或1363年立陶宛大公阿爾吉爾達斯在中大敗金帳汗國,佔領基輔、波多里亞與烏克蘭原野,東面與莫斯科大公國接壤,14世紀末的立陶宛大公國為全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範圍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以及波蘭和俄羅斯的一部分Paul Magocsi (1996). History of the Ukrain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p. 128. .,因地緣關係其文化與宗教均多元,官方檔案除拉丁文也使用Chancery Slavonic(書面的羅塞尼亞語)。
1386年波蘭公主雅德維加與立陶宛大公約蓋拉成婚,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約蓋拉統治期間立陶宛逐漸基督教化,為歐洲最晚接受基督教的地區之一,其北邊地區於12世紀末即被數個騎士團征服而信仰基督教,立陶宛因當時擊敗了寶劍騎士團,遲至14世紀末才接受基督教。約蓋拉死後,維陶塔斯在內戰中勝出,於1392年成為立陶宛公爵,他治下的立陶宛國勢達到頂峰,開始中央集權,1399年維陶塔斯與脫脫迷失的聯軍在敗於金帳汗國,不過1410年波蘭與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德之戰擊敗條頓騎士團,此戰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戰役之一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17 (1998) p. 545,1429年維陶塔斯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封為國王,但運送王冠的使節在波蘭被截住而耽擱,維陶塔斯於隔年皇冠送抵的前幾天逝世。維陶塔斯逝世後立陶宛貴族一度試圖脫離與波蘭的聯盟,但15世紀末被迫重新與其結盟對抗興起的莫斯科大公國,先後爆發莫斯科-立陶宛戰爭與立窩尼亞戰爭,前者持續至16世紀初,據《》記載,1514年的中波蘭與立陶宛聯軍以寡擊眾擊敗了莫斯科大公國,並抓獲其將領;立窩尼亞戰爭則於1558年爆發,於1583年以波蘭與立陶宛(當時已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勝利告終,簽署的中聯邦獲得立窩尼亞、波拉次克與韋利日,波蘭立陶宛軍隊則退出大盧基與普斯科夫等俄國領土。
===波蘭立陶宛聯邦===
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締結盧布林聯合,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立陶宛保有自己的軍隊、貨幣與法律()Stone, Daniel. The Polish–Lithuanian State: 1386–179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p. 63,此時期波蘭文化對立陶宛的政治、語言、文化與國族意識等都產生了重大。聯邦初期國力強盛,在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影響下文化、藝術與教育勃興,並對外與沙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和瑞典帝國徵戰,在俄羅斯混亂時期進攻俄羅斯,甚至在1610年至1612年間佔領莫斯科。
十七世紀中葉聯邦國力衰退"The Causes of Slavery or Serfdom: A Hypothesis" (discussion and full online text) of Evsey Domar (1970).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30:1 (March), pp. 18–32.,再次與沙俄爆發大規模衝突,1655年中聯邦敗於沙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被沙俄佔領,為歷史上該城首次被外國軍隊攻佔,俄軍在城中大肆搶掠破壞,直至1661年聯邦才收復維爾紐斯,立陶宛許多文物與國家檔案均在戰爭中佚失。同時期的第二次北方戰爭中聯邦全境一度被瑞典軍隊攻佔,經濟受到嚴重破壞,是為波立聯邦的「大洪水時代」。不久後聯邦國力未能恢復前又爆發了大北方戰爭,同時爆發與,聯邦失去了近40%人口。
1791年,聯邦的四年議會透過五三憲法,為世界第二部成文憲法,試圖改革貴族民主制的缺陷,向君主立憲制轉型,主張貴族與城鎮居民權利均等,將農民置於政府的保護之下以減輕虐用農奴的情形。最終波立聯邦仍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為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三次瓜分後滅亡。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大多被俄羅斯帝國吞併。
===俄羅斯帝國統治時期===
1831年與1863年波蘭與立陶宛地區兩次起義對抗俄國統治均告失敗,俄羅斯則推行俄羅斯化政策,1840年廢除立陶宛大公國法規,1865年起禁止立陶宛語出版品,此外還關閉數個文教機構與天主教堂,但因有許多人,以及在家庭內部秘密推行立陶宛文化教育,俄羅斯化的效果不彰。等人推動,試圖脫離俄羅斯與波蘭的影響,從波立聯邦以前的古代立陶宛歷史、語言與文化逐步建構立陶宛獨立的民族意識Nationalism in Post-Soviet Lithuania. Terry D. Clark,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June 12, 2006. Accessed October 29, 2007.。
1877年-1878年年俄土戰爭後俄國與德國的關係惡化,亞歷-{}-山大二世接受其將領的建議在西部邊境(立陶宛境內)建造考納斯要塞,為第一線的大型防禦工事。
===近現代史===
====一戰和戰間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軍隊不敵德軍而大撤退後,立陶宛於1915年底被德意志帝國佔領,被併入東部領地,立陶宛人的政治、出版與人身自由再次受到打壓,1917年俄國接連爆發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後由列寧主導成立蘇維埃政權,此時的立陶宛知識份子試圖利用政治形勢發動獨立運動,同年9月選出了立陶宛國民大會的20名成員,1918年2月16日國民大會簽署立陶宛獨立法案,宣佈立陶宛恢復獨立,以維爾紐斯為首都,儘管如此,德國軍隊才是實際控制者,國民大會並沒有任何權力。1918年3月佔領著立陶宛的德國承認其獨立並作為德國的附屬國存在。6月立陶宛王國被建立。
一戰結束後立陶宛王國被撤銷,隨後奧古斯丁納斯·沃爾德馬拉斯頒行臨時憲法,奧古斯丁納斯·沃爾德馬拉斯成為首名立陶宛總理,組織政府與軍隊,開始為期三年的獨立戰爭,對抗蘇聯支援的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立陶宛-蘇聯戰爭)、西俄羅斯志願軍與波蘭(波蘭—立陶宛戰爭),1919年波蘭第二共和國對立陶宛發動了,企圖建立親波政權並組成共主聯邦,但最終失敗。1920年10月爆發熱利戈夫斯基兵變,波蘭軍隊佔領了維爾紐斯地區,先建立了傀儡政權中立陶宛共和國,1922年再將其併入維爾諾省,立陶宛政府遷至考那斯,但仍以維爾紐斯為法律上的首都,戰間期立陶宛與波蘭的關係均非常緊張。1923年1月立陶宛在克萊佩達起義後佔領了原為國際聯盟託管的克萊佩達地區。1938年3月波蘭因歐洲局勢緊張而欲鞏固北方邊界,向立陶宛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立陶宛政府和波蘭重新建交否則出兵入侵,立陶宛政府知道自身實力不足以抵禦波蘭軍隊,因此接受了最後通牒,與波蘭恢復外交關係。
內政方面,民選的於1920年5月31日首次召開,透過暫時憲法,1922年又透過了正式憲法。政府著手進行土地、經濟與教育改革,發行立陶宛立特,設立立陶宛大學(今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並與多國建立外交關係,於1921年加入國聯。1926年立陶宛爆發政變,曾任首任總統的安塔納斯·斯梅託納推翻了民主政府,保守的登臺掌權,1927年解散國會,並於1928年透過支援總統獨裁的新憲法,查禁反對黨並限制言論自由,少數族裔的權益也受到限縮。
戰間期立陶宛事實上的首都考那斯有小巴黎之稱,生活水準接近西歐國家,受薪階級的薪資也與西歐國家相仿,1913年至1940年立陶宛人口與均快速增長。但經濟情況受到國際經濟蕭條影響,1935年因農產品價格劇降,蘇瓦爾基亞與祖基亞均有農民罷工。政府積極鎮壓國內反對力量,1936年初有四名農民因發起暴動而被處死。
====二戰====
1939年3月20日納粹德國向立陶宛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交出克萊佩達地區,立陶宛政府在兩天後同意,同年德蘇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附帶的秘密附加協議中,立陶宛被劃入納粹德國勢力範圍。構成波羅的海諸國(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各地區如果發生領土與政治重組,立陶宛的北部邊境將充當德國與蘇聯兩國利益範圍的邊境。在此種情況下,立陶宛與維爾紐斯地區的相關利益將得到雙方承認。8月29日,德國駐立陶宛特使埃裡希·策希林宣稱,戰爭開始後德國將要求立陶宛保持完全中立,但實際上德國政府希望立陶宛人在波蘭遭到襲擊時採取措施奪取維爾紐斯爭議區。迫於英國與法國的外交壓力,立陶宛並沒有按照德國的意願行事,而是宣佈了中立。9月19日,蘇聯軍隊佔領維爾紐斯,蘇聯政府獲得了波羅的海領土與政治談判的主動權。9月25日,斯大林建議變更現有的蘇德秘密協議,德國放棄了除去立陶宛西南部以外的所有立陶宛領土以換取波蘭的盧布林及周邊區域,默許了立陶宛成為蘇聯勢力範圍。德國人試圖與蘇聯和立陶宛方面作進一步的交涉,但在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的精心策劃下,10月立陶宛被迫簽訂,準許蘇聯在立陶宛設立5個軍事基地與駐軍2萬人以交換蘇軍交還入侵波蘭時佔領的維爾紐斯,隨後蘇聯被冬季戰爭耽擱,1940年6月14日蘇聯政府向立陶宛發出,要求改組立陶宛政府並允許紅軍隨意駐軍,立陶宛政府因境內已有蘇聯駐軍,無武力反抗的可能而被迫同意,斯梅託納總統出逃,超過20萬名蘇聯紅軍進入立陶宛境內,隔天蘇聯又向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提出最後通牒,將波羅的海三國完全佔領Report of Latvian Chargé d'affaires, Fricis Kociņš, regarding the talks with Soviet Foreign Commissar Molotov in 。
弗拉基米爾·格奧爾吉耶維奇·捷卡諾佐夫被派往立陶宛監督傀儡政府與成立與選舉,7月21日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並於8月3日加入蘇聯,隨後立陶宛被快速的,除立陶宛共產黨外的政黨與許多組織都被宣佈非法,約12000人被逮捕後送往古拉格關押,大量私人財產被充公,貨幣也改為蘇聯盧布,糧稅大幅上升,立陶宛軍隊則被改編為蘇聯紅軍。1941年6月14日至18日(納粹德國進攻前一週)有約17000名立陶宛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亞,其中許多因不人道的環境而死亡,史稱六月遣送Anušauskas (2005), p. 140。6月22日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發動六月起義,建立臨時政府,但德國北方集團軍後臨時政府即瓦解,立陶宛被併入德國的奧斯蘭總督轄區。
thumb|left|波納裡大屠殺遺址,受害者多達10萬人,多為猶太人、波蘭人和俄羅斯人,執行者則為納粹德國黨衛軍和立陶宛合作者
納粹德國在立陶宛展開猶太人大屠殺,將猶太人送往集中營中屠殺,6月25日阿爾吉爾達斯·克利馬蒂斯即在黨衛軍監督下發起了考納斯反猶騷亂,殺害大量猶太人Oshry, Ephraim, Annihilation of Lithuanian Jewry, Judaica Press, Inc., New York, 1995,1941年12月已有超過12萬名立陶宛猶太人遇害,納粹佔領期間共有91%至95%的猶太人被屠殺,其中近十萬人死於波納裡大屠殺。許多立陶宛人冒生命危險保護猶太人,截至2018年1月以色列政府已向893名立陶宛人頒授國際義人;但也有約13000名立陶宛人加入了,其中許多與納粹一起屠殺猶太人Anušauskas, et al. (2005), p. 232,另外也有立陶宛安全警察與黨衛軍和納粹安全警察合作,鎮壓猶太人、波蘭反抗軍與地下共產黨。
二戰對立陶宛的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據蘇聯方面記載,德國佔領期間至少有21個村莊被摧毀,56個發電站在德軍撤退時停止了工作,1140多座橋樑被毀,工業區和基礎設施的嚴重損毀使得本就疲弱的經濟雪上加霜。
====蘇聯佔領時期====
thumb|維爾紐斯東郊的火車站,其設計為紀念蘇聯立陶宛人強制流配的歷史
1944年德軍撤退後蘇軍再次波羅的海三國,繼續將大量政治犯流放至西伯利亞,直到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方止,立陶宛共產黨領導人安塔納斯·尤奧佐維奇·斯涅奇庫斯(1940年至1974年擔任領導人)從旁協助逮捕與流放的行動。蘇聯試圖將立陶宛融入其社會,禁止一切立陶宛國家象徵,立陶宛的反抗勢力則組成遊擊隊對抗蘇聯,共有約5萬人參加,自1944年活躍至1953年,試圖重建獨立的立陶宛國,甚至大量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也積極為抵抗戰士提供庇護和援助,反蘇抵抗運動的核心力量是1944年建立的(LVR),該組織在波維拉斯·普萊恰維丘斯將軍領導下由德國人建立,在這位領導者於同年5月因反對德國軍方被捕後,LVR的成員遵循他最後的命令分散成小組前往鄉下繼續活動,將游擊隊擴散到整個立陶宛,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使他們同時與德國佔領軍和蘇聯軍隊為敵。到了1949年,全立陶宛的各個遊擊組織進一步聯合並組建了立陶宛自由戰士聯盟,其領導人約納斯·熱梅蒂斯於2009年被追認為立陶宛總統。遊擊隊未能成功抵抗蘇聯的統治,但展現了立陶宛非自願加入蘇聯、追求獨立的意志。事後歐洲人權法院與立陶宛法院均判決蘇聯鎮壓立陶宛遊擊隊的行動為種族滅絕。
遊擊隊被鎮壓後,立陶宛仍有地下反抗勢力散發出版報刊與天主教書籍,活躍成員包括、與妮月蕾·薩杜奈特等。1972年時年19歲的學生羅馬斯·卡蘭塔在考那斯自焚以抗議蘇聯統治,造成考那斯數日騷亂。
1976年反蘇人士建立了立陶宛赫爾辛基小組,透過外國電臺宣佈立陶宛獨立,向西方國家宣傳蘇聯治下的立陶宛人權受到侵害的情形,隨著蘇聯推行開放政策,立陶宛獨立運動組織薩尤季斯於1988年6月3日成立,以追求立陶宛獨立為宗旨,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日後擔任立陶宛國會的首任議長)為其領導人,在全國各地獲廣泛支援,1988年8月23日在維爾紐斯舉辦的一場反蘇集會即有約25萬人參加。1989年8月23日,為紀念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50週年,使全世界關注波羅的海國家被佔領的情形,立陶宛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發起大規模的反蘇示威波羅的海之路,薩尤季斯為組織者之一,共有200萬人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75公里的人鏈,穿越波羅的海三國。
=====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俄語: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簡稱立陶宛或蘇維埃立陶宛,是1940年至1941年以及1944年至1990年間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在1946年之後除了與白俄羅斯之間的邊界略有調整以外,其疆域及國界與今天的立陶宛相同。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持續了四十五年。因此,許多西方國家當時承認立陶宛是一個獨立的、法律上的主權國家,受國際法約束,以1940年前波羅的海國家任命的使館為代表,這些使館透過立陶宛外交服務在各地發揮作用。
1989年5月18日,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自己是一個主權國家,但仍是蘇聯的一部分。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共和國重新建立獨立國家。
==== 恢復獨立至今 ====
1990年3月11日,簽署立陶宛復國法案宣佈立陶宛恢復獨立,為第一個自蘇聯宣佈獨立的共和國,4月22日蘇聯宣佈對立陶宛,停止向立陶宛供應石油等原物料,隔年1月蘇聯試圖策劃兵變推翻新獨立的立陶宛政府,莫斯科當局認為立陶宛經濟情況不佳,當地人應會強烈支援政變,便派遣軍隊進攻維爾紐斯政府大樓,是為立陶宛一月事件,但立陶宛人多支援獨立的政府,故政變未能成功,蘇聯在國際壓力下被迫撤軍。1月31日蘇軍在立陶宛與白俄羅斯的邊境攻擊立陶宛邊檢人員,造成7人死亡(梅迪尼恩凱襲擊事件)。
1991年2月11日冰島議會決議指冰島政府1922年對立陶宛獨立的承認仍有效,且從未正式承認蘇聯佔有立陶宛 ,兩國應盡快恢復外交關係。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聯合國。1992年10月25日立陶宛公投制定現行憲法,1993年2月14日全民直選選出阿爾吉爾達斯·布拉藻斯卡斯為首任立陶宛總統,同年8月31日俄羅斯軍隊全數撤離立陶宛;2001年5月31日立陶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公約;2015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2018年7月4日加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2009年達利婭·格里包斯凱特當選總統,為立陶宛第一任女總統,2014年成功連任。
== 地理 ==
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全國面積約為65,200平方公里,緯度介於北緯至之間,經度大致介於東經至之間(庫爾斯沙嘴有一部份在東經21°以西)。海岸線中僅有北側一部份直面波羅的海,其餘則緊鄰庫爾斯潟湖,與波羅的海間被庫爾斯沙嘴分隔(庫爾斯潟湖往南延伸至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主要的不凍港克萊佩達即位於庫爾斯潟湖與波羅的海交接的出口處。
立陶宛與鄰國拉脫維亞邊界約610公里、與白俄羅斯邊界約724公里、與波蘭邊界約110公里、與俄國加里寧格勒州邊界約303公里。1989年,法國國家地理林業資訊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量測歐洲大陸的邊界,認定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北方約26公里處()。
立陶宛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各月氣溫與降雨量變化如下:
===環境===
立陶宛位於北德平原邊緣,地形平坦,沒有高山,西部與東部有一些冰磧丘陵,皆不高於300公尺,最高峰為靠近東南部邊界的奧庫斯托雅斯山,標高約294公尺;地貌包括草地、麥田與森林等,另外有許多丘堡古時有城牆防守,為多神信仰時期向眾神獻奉供品的祭壇。全國有超過3000個大小,大多位於東北部,佔全國面積共約1.5%,最大者為;此外境內也有許多河流流經,其中最長的為尼曼河,具重要航運價值;全國約有28%土地為混合林(中歐混合林與),林業佔全國產值的11%。立陶宛現有5座國家公園(奧克施泰提亞國家公園、祖基亞國家公園、庫爾斯沙嘴國家公園、特拉凱歷史國家公園、薩莫吉希亞國家公園)、30座、402座自然保護區與668個受國家保護的自然遺產。
qiuqiu99
sahabatqq
立陶宛獨立後,於1992年透過環境保護法(),規範個人(含法人)對環境資源的使用,以保護國內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與地貌。立陶宛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皆同意在2020年將碳排放減低至1990年的80%以下,將可再生能源佔比提升至20%以上,並在2030年將碳排放進一步減低至1990年的60%以下,將可再生能源佔比提升至27%以上。2016年立陶宛透過,隔年成功回收了該年度92%的飲料瓶罐。
2018年立陶宛在的排名僅次於瑞典;2019年立陶宛的在172國中排名第162。
====動植物====
中列出了800多個物種,有約18.9%的植物、1.87%的真菌、31%的地衣、8%的魚類瀕臨絕種。隨著狩獵規範的制定,野生動物的族群有回升趨勢,兔子估計有約20萬隻,最常見的大型野生動物為西方狍,全國估計有12萬隻,另外還有野豬(估計55000隻)、狐狸(估計27000隻)、鹿(估計22000隻)、黇鹿(估計21000隻)、駝鹿(估計7000隻,為最大型的野生動物)、狼(估計僅有800隻)與歐亞猞猁(估計僅200隻)。
== 行政區劃 ==
立陶宛現行的行政區劃系統建立於1994年,並於2000年加以修訂以達到歐盟的規定。全國劃分為10個縣,下分60個市鎮,並可再細分成546個長老區。
自2010年立陶宛的縣長體系廢置後,市鎮成為最重要的行政區劃層級 (Republic of Lithuania Annul Law on County Governing) , Seimas law database, 2009-07-07, Law no. XI-318.。一些市鎮在歷史上稱為“地區市鎮”,另一些則為“城市市鎮”,每個市鎮都有自己的民選政府。以前市鎮議會每三年選舉一次,但現今改為每四年選舉一次。自2015年起市鎮的長官是直選出來的,之前則是由市鎮議會來任命的。
數量為546個的長老區是最基層的行政劃分單位,但在國內政治中的重要性不大。市鎮議會任命長老來管理長老區,負責最基本的本地公眾服務,例如在鄉村地區進行人口出生和死亡登記。長老區在社保方面起著更積極的作用,鑑定需要受救的個人或家庭,以及發放社會福利和其他救濟形式。有些人覺得長老區並無實際的權力且不受關注,認為其實長老區可以啟動本地倡議來解決鄉村社會問題{。
縣 面積(km2) 人口(千人) (2019年) 名義GDP(十億歐元) 人均GDP(歐元)
阿利圖斯縣 5,425 134 1.4 10,500
考那斯縣 8,089 562 10.0 17,700
克萊佩達縣 5,209 319 5.3 16,600
馬裡揚泊列縣 4,463 136 1.4 10,500
帕內韋日斯縣 7,881 221 2.7 12,800
希奧利艾縣 8,540 261 3.5 13,200
陶拉格縣 4,411 91 0.9 9,900
特爾希艾縣 4,350 130 1.6 12,100
烏田納縣 7,201 124 1.3 10,100
維爾紐斯縣 9,731 820 20.7 25,400
立陶宛 65,300 2,828 48.8 17,500
== 政治 ==
===政府===
立陶宛自獨立以來即為民主國家,於1992年10月25日舉行了制憲 Nuo 1991 m. iki šiol paskelbtų referendumų rezultatai , Microsoft Word Document, Seimas. Retrieved 4 June 2006.。當時對立陶宛的政制曾有一番討論,同年5月舉行的中有73%投票者支援採用總統制,但因投票率僅有59%,整體支持者未能超過50%而未獲透過。最後立陶宛決定採用半總統制,以總統為國家元首,總統由全民直選產生,任期5年,最多可任兩屆,負責外交與國安事務,且為立陶宛軍隊總司令,現任立陶宛總統為吉塔納斯·瑙塞達,於2019年大選勝選後上任;總理為政府首腦,經總統提名、國會同意後上任,總理可提名內閣各部部長與法官人選,經總統同意後上任。
立陶宛國會()為一院制,共有141名國會議員,任期為4年,其中71名是由單一選區制選出,另外70名為各政黨提名後經比例代表制選出,政黨需獲得至少5%選票才可分得比例代表制的議席。()共有9名法官,任期為9年,總統、國會議長與院長分別提名三名憲法法院法官,經國會同意後任命。
===選舉===
立陶宛的政治形態為多黨制,經常出現許多小黨共組的聯合政府,議會選舉每四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一次,參選人需在投票日年滿25歲、永久居留於立陶宛且未有外國國籍。2020年立陶宛議會選舉中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TS-LKD)獲得相對多數,在議會141席中拿下50席,該黨提出的總理人選因格麗達·希莫尼特於10月上任,與另外兩個自由派小黨組成中間偏右的聯合政府。立陶宛的總統選舉為每五年選舉一次,參選人除滿足議員候選人的參選條件外,需於投票日年滿40歲並在立陶宛居住至少3年,無黨籍的吉塔納斯·瑙塞達於2019年當選總統。
地方選舉方面,立陶宛市鎮議會的議員人數因市鎮大小而異,由15人(人口少於5000人的市鎮)至51人不等,以政黨比例代表制選出,2015年全國共選出1524名市鎮議員,市長則為民眾直選,本身也身兼市鎮議會的議員。2015年立陶宛社會民主黨在市鎮議會選舉中勝選,贏得372席議員與16席市長;2019年該黨獲選15席市長與259席議員,比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略少4席議員。
立陶宛是全世界最早授與女性投票權的國家之一,1918年的憲法即規定女性享有投票權,隔年女性即在選舉中投票,相較之下美國(1919年)、法國(1945年)、希臘(1952年)與瑞士(1971年)的女性皆較晚才得以投票。
立陶宛在歐洲議會的705席議員中佔了11席,投票人需於投票日年滿18歲,參選人則需年滿21歲,兩者皆需為立陶宛公民或永久居留於立陶宛的歐盟其他國家公民。選出的11名議員分別來自6個不同政黨,且有一人為無黨籍。
===法治===
現行立陶宛憲法於1992年10月25日公投透過後實行,當時立陶宛剛獨立,暫時沿用經大幅修改過的蘇聯法律。2000年議會透過,2003年又透過了與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為糾問式。2004年5月1日歐盟法律也成為立陶宛法律系統的一部份。
立陶宛甫獨立時曾面臨嚴重犯罪問題,不過近年已改善許多,犯罪率逐年下降,該國執法部門包括立陶宛警隊、反恐行動小組、刑警、刑事鑑識中心與交通警察等。2017年全國犯罪案件共有63,846起,其中多數為竊盜(19,630件,比2016年下降了13.2%),2835起為6年有期徒刑以上的重罪(比2016年下降14.5%),129起為殺人或殺人未遂(比2016年下降19.9%),178起為重傷害(比2016年下降17.6%),攜帶違禁品的案件也比2016年下降了27.2%,但電子資訊相關的犯罪比2016年上升了26.6%。
立陶宛於1996年停止執行死刑,並於1998年完全廢死。該國為歐盟國家中單位人口入獄比例最高者,2017年統計顯示每十萬人有315人在獄中服刑,有學者認為此現象不是因為犯罪率高,而是立陶宛的刑期較長、民眾彼此以及對政府的信任度低所致。
=== 外交===
立陶宛現與189個國家建交,係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歐安組織、北大西洋合作理事會、歐洲理事會及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
波蘭高度支援立陶宛獨立,但曾指控立陶宛境內的波蘭裔族群 ,波蘭前總統萊赫·華勒沙便因此拒絕接受立陶宛頒授的維陶塔斯大帝勳章"Walesa declines Lithuanian honour ". Radio Poland. 7 September 2011.。
立陶宛與喬治亞關係良好,支援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歐洲聯盟,2008年俄羅斯-喬治亞戰爭期間,俄軍向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前進時,立陶宛總統瓦爾達斯·阿達姆庫斯與波蘭和烏克蘭總統前往提比里斯,以表達對喬治亞的支援,立陶宛人與天主教會也捐款救助戰爭受害者。
2013年立陶宛當選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非常任理事國,任期兩年,為波羅的海三國中第一個當選該職的國家,期間大力支援烏克蘭,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幹預,頓巴斯戰爭局勢惡化後立陶宛總統達利婭·格里包斯凱特甚至將俄羅斯總統普丁比擬為史達林與希特勒等獨裁者,並稱俄羅斯為「恐怖主義國家」。2018年立陶宛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因成功的民主轉型而共同獲得。2019年立陶宛政府譴責土耳其對敘利亞東北部的軍事行動。
2021年開始,立陶宛採取「疏中親臺」的外交政策,不但退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17+1合作」,還有意在中華民國開設經濟代表處,以促進與中華民國的關係。5月立陶宛國會透過議案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維吾爾族進行種族滅絕,並呼籲該國廢除《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則予以強烈譴責。
臺灣在2020年4月將130萬口罩贈與給北歐和中東歐地區8個歐盟會員國(瑞典、丹麥、奧地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其中捐贈給立陶宛10萬口罩。作為回應,立陶宛於2021年6月22日宣佈捐贈臺灣2萬劑牛津-阿斯利康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AZ疫苗)。同年7月中華民國外交部宣佈將於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將為中華民國非邦交國中第一個以臺灣為名的代表處,立陶宛外交部也表示將在臺北設立辦事處。
2023年的北約峰會預計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
===軍事===
立陶宛的國防政策為保障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與憲法秩序,戰略目標為維護國家利益,並支援北約與歐盟的軍事任務。立陶宛軍隊由、空軍、、與其他後勤、訓練、指揮、等單位組成,由國防部指揮,共有約2萬人(不含後備人員),2008年一度廢除了徵兵制,但又於2015年恢復之,立陶宛軍隊目前有人員派駐阿富汗、科索沃、馬裡與索馬利亞等國家,2005年起立陶宛即為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組成國,在古爾省恰赫恰蘭負責指揮一個,另有特種部隊派駐坎大哈省。
此外立陶宛還有,由內政部管理,負責邊境檢查、海關查緝並與海軍合作防止海上走私。2015年國防部下新成立,負責保護國家資訊安全與打擊網路犯罪。除正規編制人員外,立陶宛還有受政府支援的民兵組織。
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後立陶宛的國防支出一度落後北約其他成員國,但近年已快速上升。據北約統計,2020年立陶宛的國防開支佔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13%。
== 經濟與產業 ==
立陶宛的貨幣原為立陶宛立特(LTL),2015年1月1日起加入歐元區,正式改用歐元為國內流通貨幣,3.4528立陶宛立特可兌換1歐元。立陶宛為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經濟體。據2016年的資料,其國內服務業佔GDP比重為68.3%、工業佔28.5%、農業則佔3.3%。2018年立陶宛的出口物品中,農產品與食物佔比18.3%,化學製品與塑膠佔17.8%,機器與器具佔15.8%,礦產佔14.7%,木材與傢俱佔12.5%。2016年立陶宛的最大出口國為俄羅斯,佔比14%,其次依序為拉脫維亞(9.9%)、波蘭(9.1%)、德國(7.7%)、愛沙尼亞(5.3%)、瑞典(4.8%)與英國(4.3%)。
立陶宛因2000年至2009年經濟快速成長,被譽為波羅的之虎,2007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11.1%,但隨後受環球金融危機影響而出現嚴重衰退,2009年GDP重挫14.9%,2010年失業率升至17.8%,之後經濟成長緩慢回升,但成長幅度不如2009年前的強勢,但國際貨幣基金認為立陶宛的財政狀況然堪稱穩健,2016年的赤字率從前一年的42.7%降為40%(金融危機以前的2008年赤字率僅為15%)。立陶宛平均有超過95%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來自其他歐盟國家,其中以瑞典為最高,佔約20%至30%,2017年立陶宛的FDI達到高峰。
2004年至2016年立陶宛有大量人口出走,約兩成人口移民至其他國家,原因包括收入不足、尋找新的職缺或求學等,造成國內勞動人力的缺乏與薪資的上漲。
2019年,立陶宛成人的平均資產為50,524美元,國家資產總值估計為1150億美元 。2020年全國平均月薪為1000歐元(購買力平價為2200歐元)。該國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2016年的(HFCE)為63,低於歐盟平均的102。
立陶宛稅制為單一稅,據歐洲統計局統計,立陶宛的個人稅率(15%)與公司稅率(15%)在歐盟國家中都算是相當低的,其隱性稅率為9.8%,是歐盟國家中最低的。立陶宛國內有7個自由貿易區。
近年立陶宛的資訊科技快速發展,2016年產值已有19億歐元。2018年歐洲的第一個國際區塊鏈中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成立。
===公司===
以下為2018年立陶宛產值排行前十的公司:
排名 名稱 總部 營收(10億歐元) 員工數
1. (ORLEN Lietuva) 馬熱伊基艾 4.6 1,381
2. (Maxima LT) 維爾紐斯 1.6 14,670
3. Girteka logistics 維爾紐斯 0.764 740
4. 維爾紐斯 0.649 6,631
5. (ESO) 維爾紐斯 0.624 2,383
6. NEO集團 克萊佩達 0.541 223
7. Viada LT 維爾紐斯 0.520 1,120
8. Sanitex 考那斯 0.500 1,299
9. Norfos mažmena 維爾紐斯 0.469 3,284
10. Circle K Lietuva 維爾紐斯 0.464 864
===農業===
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自古即為立陶宛重要的產業。2016年立陶宛農業產值為22.9億歐元,其中以穀物佔比最高,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西洋油菜與馬鈴薯等,約4.4億歐元的農產出口到國外,佔其該年出口額的19.4%。
近年來立陶宛的有機農業蓬勃發展,有機農產品均由一名為Ekoagros的公家單位認證,2016年全國已有超過2500座有機農場,佔地22萬多公頃,其中43.13%種植穀物、31.22%種植牧草、13.9%種植豆類,其餘則是其他作物。
===旅遊業===
立陶宛熱門的旅遊專案有維爾紐斯、考那斯與克萊佩達等城市、內林加與帕蘭加等濱海度假勝地、德魯斯基寧凱和比爾什託納斯等溫泉鎮、祖文塔斯保護區和等賞鳥勝地、維爾紐斯與特拉凱的熱氣球巡遊、以及鄉間的濱海單車旅遊等,歐洲腳踏車路網的EV10、EV11和EV13三條路線均經過立陶宛,全國單車道已達3769公里(已鋪設柏油者約2000公里)。
2016年的資料顯示該年度有約149萬人次的外國旅客造訪立陶宛並停留至少一晚,其中以來自德國者最多(17.5萬人),其次依序為白俄羅斯(17.2萬人)、俄羅斯(15萬人)、波蘭(14.8萬人)、拉脫維亞(13.4萬人)、烏克蘭(8.4萬人)與英國(5.8萬人),國內旅遊也有上升趨勢,該年度旅遊業產值為約20億歐元,佔GDP的5.3%。
===科技===
雷射與生物科技是立陶宛的重點科技領域。據中國商務部介紹,立陶宛在1966年就製造出了鐳射產品,僅比美國晚6年,2017年,中國從立陶宛進口鐳射裝置和光學儀器約1500萬歐元,是中國從立進口的第四大重要商品,佔中國從立進口總額的10%。雷射公司來特鐳射()開發的飛秒雷射系統在全世界市場的佔有率為80%,被用於分子生物研究、眼科手術與奈米技術等,維爾紐斯大學的雷射研究中心也成功開發了用來治療癌症的強力飛秒雷射系統。
天文方面,用於天文觀測的為立陶宛天文學家於1963年開發。立陶宛已成功發射了、與等三個人造衛星,目前為歐洲太空總署的合作國家,2018年成為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準會員。蘇聯太空人是迄今唯一一位成為太空人的立陶宛人。
2008年立陶宛啟動科技谷計畫,致力於提升科學研究的裝置並鼓勵產學合作,共建立了五個研發科技谷,分別為海洋科技、農林與生質能源、雷射與半導體、生物醫學、化學與藥學。
== 人口 ==
立陶宛總人口不足300萬,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嚴重,且正面臨少子化,2014年統計顯示全國人口中14歲以下者佔13.5%,15至64歲者為69.5%,65歲以上則為16.8%,總和生育率約為1.59,29%的新生兒為未婚婦女所生,初婚年齡女性為27歲、男性則為29.3歲。
同時,立陶宛人口外流現象非常嚴重。1992年立陶宛人口達到370萬的峰值,隨後逐年遞減,到2017年已減至285萬。
===族群===
立陶宛的族群自新石器時代起即沒有太大的變動,沒有大規模的人口取代,因此現今立陶宛人的遺傳組成可能與古代的立陶宛人相差不遠,且立陶宛人在遺傳上的同質性很高,沒有明顯的子群。2004年的一項粒線體DNA分析顯示立陶宛人與斯拉夫民族與芬蘭-烏-{戈}-爾語族人較為接近,Y染色體單倍群分析則顯示立陶宛人與愛沙尼亞人和拉脫維亞人最為接近。
立陶宛約有六分之五的人口為立陶宛人,為波羅的海三國中族群同質性最高的國家,2015年統計顯示全國2,921,262人中有84.2%為以立陶宛語為母語的立陶宛人,其他則為波蘭人(6.6%)、俄羅斯人(5.8%)、白俄羅斯人(1.2%)與烏克蘭人(0.5%)等,波蘭裔立陶宛人是境內人數最多的少數族裔,多居住於立陶宛東南部(維爾紐斯地區);次之,多集中在維爾紐斯和克萊佩達兩市,分別佔當地人口的12%Delfi (2012) Kas penktas klaipėdietis yra rusas, vilnietis – kas aštuntas ; Retrieved on 7 January 2017與19.6%,並在東部城鎮維薩吉納斯佔過半數人口(52%);立陶宛還有約3,000名羅姆人,多住在維爾紐斯、考那斯和帕內韋日斯;且有約3,000名利普卡韃靼人(立陶宛韃靼人),其祖先約於14世紀末開始自金帳汗國等地遷至立陶宛大公國。此外立陶宛原本有許多猶太人,自18世紀起即為歐洲重要的,1941年6月(納粹入侵前)約有22萬名猶太人,幾乎都在大屠殺中遇害,2009年統計顯示立陶宛的猶太人僅有4,000人。
立陶宛的官方語言為立陶宛語,部分地區也有相當的波蘭語、俄語、白俄羅斯語和烏克蘭語人口,其中以沙爾奇寧凱區(80%人口為波蘭裔)、維爾紐斯區和維薩吉納斯最多,有極少數尚存的猶太人仍使用意第緒語。立陶宛法律將少數族裔的語言列入學校教育中,在少數族裔集中的地區設有許多公立學校教授這些語言。根據2011的統計資料,全國有85%人口以立陶宛語為母語、7.2%以俄語為母語、5.3%以波蘭語為母語,另外全國有39%的人會說俄語、20%會說英語、9%會說德語、6%會說波蘭語、3%會說法語。大多數立陶宛學校以英語為第一外語,年輕世代有約80%會說英語。
在歐洲難民危機中,立陶宛依照歐盟成員國的協定接收了一些難民配額。2021年7月,越過白俄羅斯—立陶宛邊界進入立陶宛的非法移民數量大增,導致2021年立陶宛移民危機。
===宗教===
天主教自1387年立陶宛基督化以來即為該國的主要宗教信仰,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全國信仰天主教者佔77.2%,沙俄與蘇聯時期政府推行俄羅斯化政策,天主教會均受到迫害,蘇聯時期許多天主教神父與修女領導反蘇抵抗運動,他們在1972年至1989年出版《立陶宛天主教會記事》,紀錄當局對教會的迫害以及其他侵犯人權的行為,立陶宛北部的十字架山即為和平抵抗的象徵,蘇聯政府曾數次嘗試以挖土機將其破壞。
除天主教外,立陶宛有4.1%的人口信仰東正教,多為俄羅斯裔立陶宛人,另外有0.8%信仰東正教舊禮儀派,其社群可追溯至十七世紀中葉。宗教改革對立陶宛的影響不若在東普魯士、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般強烈,信仰基督新教者只有0.8%(路德宗0.6%、0.2%),有文獻記載二戰前信仰新教的人口佔3.3%,多為居住在克萊佩達地區的德國人與普魯士立陶宛人,但他們在戰後多被驅逐Albertas Juška, Mažosios Lietuvos Bažnyčia XVI-XX amžiuje, Klaipėda: 1997, pp. 742-771, here after the German translation Die Kirche in Klein Litauen (section: 9. Kleinlitauer – Kriegsflüchtlinge; ) on: Lietuvos Evangelikų Liuteronų Bažnyčia , retrieved on 28 August 2011.,現時的新教徒多為本地立陶宛人。1990年代起也有新的福音教會來到立陶宛。此外利普卡韃靼人(立陶宛韃靼人)仍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尚存的猶太人也維持了猶太教的信仰與文化。
近年來一種稱為洛姆瓦的新異教信仰人口漸增,洛姆瓦脫胎自立陶宛神話的多神信仰,遵循波羅的海地區古代的信仰儀式Dundzila (2007), pp. 279, 296–298.Dundzila and Strmiska (2005), p. 247.Ignatow (2007), p. 104.,崇尚自然的神聖,且具有祖先崇拜的元素Dundzila and Strmiska (2005), p. 244.。2001年顯示立陶宛有1,270人尊奉波羅的海傳統信仰,2011年則增加至5118人。
File:Romuva sanctuary.jpg|桑比亞半島的洛姆瓦神廟,據史料記載異教教皇克列維(Kriwe)在此掌管波羅的海地區的宗教事務
File:St. Peter and St. Paul's Church 1, Vilnius, Lithuania - Diliff.jpg|維爾紐斯的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為立陶宛重要的天主教教堂
File:Theotokos vilnius.jpg|聖母主教座堂為立陶宛重要的東正教教堂
File:Vilniaus sinagoga.jpg|維爾紐斯仍在執行中的合唱猶太會堂。
File:2019. Mečetė, Kaunas.JPG|
===都市化===
立陶宛自1990年代開始持續都市化,阿利圖斯、馬裡揚泊列、烏田納、普倫蓋與馬熱伊基艾等地逐漸成為地區中心城市,維爾紐斯與考那斯則為(FUA)。2015年全國有約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於都市。
===健康===
2019年立陶宛的平均壽命為76歲(男性71.2歲、女性80.4歲) ,嬰兒死亡率為2.99/千人 。國內的是一社會議題,1990年代自殺率大幅上升,後來雖逐年下降,但仍是歐盟國家中自殺率位居前列者,2019年自殺率為20.2/10萬人,自殺現象可能與社會轉型、經濟危機、酗酒、社會包容與霸凌有關。
中包含強制的醫療保險(,PSD),涵蓋了包括急診等大多數的醫療費用(但不包括牙科、門診藥與部分醫療產品的費用),且未納保者亦可使用免費急診服務。2000年起立陶宛多數的醫療院所為非營利機構,除衛生部經營的數間醫院以外,也有許多私立醫院提供自費門診服務,醫療費用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較為低廉。2009年統計全國有12,191名醫師(36.14名醫師/十萬人)。2018年衡量歐洲各國醫療品質的中,立陶宛在35個國家中排名第28名。
一項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表明,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導致了立陶宛男性預期壽命降低了1.7歲(在研究的29個國家中僅次於美國的2.2歲),女性則降低了1.3歲。
===教育===
立陶宛憲法規定國民6歲至16歲需接受十年的義務教育。2016年政府在上的花費約合GDP的5.4%(公共支出總和的15.4%)。維爾紐斯大學是立陶宛最大的大學,且為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579年;考納斯理工大學為立陶宛排名第二的大學,為波羅的海地區重要的理工大學。
世界銀行統計立陶宛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為100%,入學率高於歐盟平均,失學率也低於歐盟平均,歐洲統計局資料顯示立陶宛人受過中等教育者的比例在歐盟國家中位居前列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資料顯示立陶宛人接受中學後教育的比例位居世界前五,2016年25至34歲的人口中有54.9%已完成中學後教育,25至64歲人口中完成理工科、商科、行政與法律中學後教育者皆略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
立陶宛的教育系統也面臨一些結構性議題,例如資金不足、教學品質不佳與學生數量下降等,立陶宛教師的薪資是歐盟國家中最低的,2014年、2015年與2016年皆導致教師罷工抗議,高等教育教師的薪資也較低落,許多大學教授需兼職以維生。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2010年與2015年的報告中,立陶宛學生的數學、科學與閱讀能力皆低於OECD國家平均。從2005年到2015年,少子化造成6至19歲的人口數下降了36%,使得學校的師生比提高,許多鄉村學校被迫重組整併,為因應少子化,立陶宛議會決議減少大專院校的數量,例如在2018年將與併入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
立陶宛也與鄰國拉脫維亞同樣面臨受高等教育的雙語者人才外流至他國的問題。
== 基礎建設 ==
===交通運輸===
運輸業是立陶宛經濟中排行第三的產業。經過立陶宛的第一條鐵路為,始建於19世紀中葉,當時建造的考那斯鐵路隧道現仍在使用。現時立陶宛鐵路路網長約1,700公里,使用俄羅斯軌距(其中有115公里使用標準軌),其中約120公里已電氣化,因多數鐵道軌距與歐洲其他國家的標準軌不同,執行時需要換軌。立陶宛國內超過一半的貨運使用鐵路。連線芬蘭與波蘭的標準軌鐵路波羅的海鐵路現正興建中,將穿越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
立陶宛的公路運輸也相當發達,2016年與2017年立陶宛的運輸公司均因訂購大批的卡車而引起關注,境內約九成的商業卡車運輸為國際運輸,佔比為歐盟中最高。
是立陶宛唯一的商港,2011年的貨物交易量為4,550萬公噸(含北側的布廷格油庫),此港口是波羅的海地區的第八大港,但並未名列歐盟前二十大商港,目前有擴建計畫進行中。
維爾紐斯國際機場為立陶宛最大的機場,2019年在歐洲機場中客運量排名第93,服務旅客約500萬人次。其他國際機場還包括考納斯機場、帕蘭加機場與希奧利艾國際機場。
===能源===
立陶宛過去高度依賴核能發電,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2002年底立陶宛的核能發電在全國總髮電比例中佔了80.1%,當時立陶宛的核能發電廠伊格納利納核電站反應爐的設計與發生事故的車諾比核電廠類似,且一樣缺乏穩固的安全殼,歐盟將關閉此核電廠作為立陶宛入盟的條件,2004年底立陶宛將一號機關閉,2009年底又將二號機關閉,原本計劃興建的維薩吉納斯核電站也於中因近65%的投票者反對而被叫停。
thumb|left|
廢除核電後,立陶宛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增加,主要電力來源為以天然氣發電的,此外還有考那斯水力發電廠與克萊佩達地熱示範發電廠(波羅的海地區的第一座地熱發電站)彌補用電缺口,2015年統計顯示立陶宛有66%的供電仰賴進口。
為減低對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依賴,立陶宛於2014年興建了(Klaipėda LNG FSRU),其中液化天然氣載運船名為(Independence),挪威天然氣公司Equinor於2015年至2020年間,每年向此站供應了5.4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2015年底,連線立陶宛與瑞典的和連線立陶宛與波蘭的電纜完工,此外還有波蘭與立陶宛間的正在興建中。
2016年,可再生能源在立陶宛的佔比達20.8%。
== 文化 ==
===語言===
立陶宛語為立陶宛的官方語言,且為歐盟官方語言之一,與拉脫維亞語同屬印歐語系波羅的語族,但彼此無法互通,有學者認為立陶宛語是印歐語系中最的語言,保留了許多原始印歐語的特徵,因此立陶宛語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以及原始印歐語的重構相當重要,弗蘭茨·博普、奧古斯特·施萊謝爾、、路易·葉爾姆斯列夫、弗迪南·德·索緒爾與等語言學家均曾研究過立陶宛語。
立陶宛語可分為與薩莫吉提亞方言兩大方言,前者主要通行於立陶宛中部、南部與東部,後者則流行於西部,因薩莫吉提亞方言使用許多和奧克施泰提亞方言不同的詞彙,有些語言學家將前者視為一獨立的語言,兩方言中複母音uo與ie的發音也有差異。
立陶宛文使用稍經修改的拉丁字母書寫,在16至17世紀逐漸成熟,當時的學者、、、、與等人推廣使用立陶宛語,並編纂字典與書籍,孔斯坦蒂納斯·希爾維達斯於1620年左右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語字典,為拉丁語、波蘭語與立陶宛語的三語字典;於1653年以拉丁文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語的文法書《立陶宛語文法》();19世紀的語言學家卡齊米埃拉斯·布加編纂了更為詳盡的20冊《立陶宛學術辭典》。
20世紀作家的文學作品對立陶宛語文的發展影響重大,他將字母ū引入了立陶宛文中,他考察的語言學資料至今仍為學者研究、編輯時使用的參考文獻。
===文學===
早期的有許多是以拉丁文寫成,例如14世紀的與明道加斯法典。16世紀初的詩人也是以拉丁文寫作的立陶宛早期作家,他於1523年寫成的詩作《水牛外觀、野性與狩獵之詩》描述了立陶宛的自然風光與風俗,也提及了一些政治與宗教的議題;同年代有詩人以「立陶宛人米哈羅」()的筆名寫成專著《》,但直至1615年才出版;1560年左右維爾紐斯市長以拉丁文寫作立陶宛歷史,但此書今已佚失;模仿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艾尼亞斯紀》寫作了拉丁文長篇史詩《》,歌頌立陶宛大公國貴族米科瓦伊·拉齊維烏在(立窩尼亞戰爭)戰勝沙俄。17世紀仍有立陶宛作家以拉丁文寫作,如著有許多神學與音樂書籍的。
16世紀開始出現了以立陶宛語寫作的書籍,以神學書籍為主。1547年馬爾蒂納斯·馬日維達斯編纂、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語書籍《》,為基於馬丁路德《》的波蘭語譯本而編成,不久後米卡洛尤斯·道克沙也將耶穌會教士亞科伯·雷德斯馬(Jacobo Ledesma)所著的教義問答翻譯成立陶宛語出版。
18世紀詩人克里斯蒂約納斯·多內萊蒂斯為啟蒙運動時期的重要立陶宛作家,其詩作《》以寫成Institute of Lithuanian Scientific Society. ,是首個立陶宛語的虛構文學作品。19世紀初立陶宛文學受古典主義、感傷主義與浪漫主義等思潮影響,重要作家有、、西莫納斯·道坎塔斯、與等。十九世紀末沙俄頒布立陶宛書刊禁令,查禁所有以拉丁字母印刷的立陶宛語出版物,有許多私下傳播立陶宛語書刊,使立陶宛語免於消亡。
===建築===
立陶宛境內有約20座,還有許多古代的宮殿與莊園,許多留存至今。與為,保留了許多歷史悠久的老屋。
、、與等17至19世紀的將巴洛克與新古典的建築引入立陶宛,使維爾紐斯成為東歐巴洛克風格的重鎮,維爾紐斯舊城因建有大量巴洛克式教堂等建築而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戰後的戰間期立陶宛的臨時首都考那斯建了許多裝飾風與立陶宛民族浪滿主義風格的建築,為歐洲裝飾風建築的代表之一,獲選。
===戲劇===
立陶宛主要的戲劇院包括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劇院與維爾紐斯舊劇場、考那斯的和克萊佩達的等;著名劇團包括以及劇作家和的劇團等;(意為警報器)、與(意為潛入戲院)等為立陶宛重要的戲劇節。
===音樂===
為波羅的音樂的一支,使用撥弦樂器()與管樂器,傳統音樂多用於風俗儀式,包含一些多神異教信仰的元素,可因地區分為、與複音(如蘇塔廷內斯 Sutartinės)三種型式。1924年第一屆於考那斯舉辦,1990年起音樂節每四年舉辦一次,每年均吸引約三萬名傳統歌舞的表演者前來參加,2003年立陶宛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音樂節共同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1636年9月4日,數名義大利歌劇家在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邀請下,於立陶宛大公宮演出歌劇,為立陶宛首次的歌劇演出。現時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院有歌劇演出,為立陶宛的重要演出場地,由獨立藝術家組成的也有歌劇演出。
19世紀末的藝術家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納斯·丘爾廖尼斯為立陶宛歷史上重要的畫家與作曲家,在他35年的人生中創作了超過200首歌曲,對立陶宛文化帶來重要影響,為象徵主義、新藝術運動與世紀末藝術的代表人物,還被認為是歐洲抽象藝術的先驅之一。1970年代、、與等新世代的作曲家逐漸登上舞臺,他們嘗試將現代極簡主義及與立陶宛傳統音樂結合,以創造新的曲風
;同時期、與三位爵士音樂家的組合(加內林/塔拉索瓦斯/切卡西納斯三人組)奠定了維爾紐斯爵士樂派的基礎,立陶宛今有、與等藝術活動。
合唱也是立陶宛文化的重要元素,維爾紐斯是迄今唯一出過三個優勝合唱團的城市。
(LMIC)為在國內外推廣立陶宛音樂的非營利組織。
====搖滾/抗爭音樂====
1944年蘇聯佔領立陶宛後,立陶宛的藝術創作受限制,任何批評政府的藝術均遭查禁 。1965立陶宛的第一批成型,包括考那斯的、與,以及維爾紐斯的、與。1987年至1989年立陶宛音樂家舉辦了()音樂節,在歌曲中加入了暗諷時政的比喻,為促成波羅的三國獨立之歌唱革命的重要一環,擔任團長的後現代搖滾樂團()為當時最活躍的樂團之一,在其歌曲〈殭屍〉()中即有關於蘇聯紅軍佔領立陶宛、在烏克梅爾蓋駐軍的歌詞;的歌曲〈科羅拉多金花蟲〉()中,金花蟲暗指配戴近衛軍絲帶的蘇聯人。
立陶宛甫獨立時,搖滾樂團風靡一時,其演唱會吸引上萬人進場,1997年樂團解散後,原吉他手仍是立陶宛樂壇的重要人物。
另一名歌手創作了立陶宛體壇國歌〈〉與2011年歐洲籃球錦標賽(立陶宛主辦)的主題曲。
===飲食===
立陶宛料理與北歐料理相似,但仍頗具自己的特色,使用的素材包括大麥、馬鈴薯、黑麥、甜菜、蔬菜、漿果及蘑菇等本地農產品,沿海地區也常有魚類料理,起司、酸奶、酸奶油與奶油等也是重要的飲食元素;傳統料理中的肉類主要為醃製,如煙燻香腸、火腿、斯基蘭迪斯香腸等;湯品則有牛肝菌湯、白菜湯、甜菜湯、牛奶湯與數種粥品。黑麥麵包為立陶宛傳統料理的主食,早餐、午餐與晚餐均會食用,並在傳統祭儀中扮演重要角色。
立陶宛料理受德國飲食影響,引入了許多豬肉與馬鈴薯製品,如、立陶宛馬鈴薯布丁與傳統甜點樹蛋糕,而傳統肉餃則源於信奉猶太教的卡拉伊姆人。另外因過去許多立陶宛貴族聘用法國廚師,立陶宛飲食也受法國飲食的影響。
波羅的人製作蜂蜜酒已有上千年歷史,為現今立陶宛最受歡迎的酒精飲料,早在11世紀即有農家釀造啤酒的紀錄,被用於傳統祭儀中,近代立陶宛人則以農家釀造為基礎,開發了商業釀造啤酒的生產模式。根據2015年統計,立陶宛為歐洲單位人口啤酒飲用量第五高的國家。
File:Juoda duona.JPG|立陶宛黑麥麵包
Biržų 1686 Jubiliejinis Alus (9834933134).jpg|立陶宛的傳統歷史悠久
File:Karmėlavos Cepelinas.JPG|立陶宛飲食的代表料理Cepelinai,由馬鈴薯、絞肉、奶油與蘑菇製成
===媒體===
根據2018年統計,立陶宛銷量最大的報紙為(市佔18.8%),政治立場偏向自由派,其他依序為(12.5%)、(3.7%)、(3.2%)與(2.7%)等;銷量最大的週報為〈本週〉(,34%),其他依序為〈民眾〉(,17%)與(11.9%)等;收視率最高的電視臺為(35.9%),其他依序為(32.8%)、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30.6%)、(19.9%)與(19.1%);最多人收聽的廣播電臺依序為(15.8%)、Lietus(12.2%)、LRT廣播電臺(10.5%)與Radiocentras(10.5%)。
===節日===
立陶宛有兩個國慶日,一為2月16日,紀念1918年立陶宛獨立法案簽署的日期,另一為7月6日(),紀念1253年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王國;6月24日的(仲夏節)是源於多神異教信仰慶祝夏至的節日。截至2018年,立陶宛全年共有13個國定假日:
日期 中文名 原文名 備註
1月1日 元旦 Naujieji metai
2月16日 立陶宛獨立日 Lietuvos valstybės atkūrimo diena
3月11日 立陶宛復國日 Lietuvos nepriklausomybės atkūrimo diena
3月21日當日或之後,出現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復活節 Velykos 紀念耶穌復活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Tarptautinė darbo diena
五月第一個星期日 母親節 Motinos diena
六月第一個星期日 父親節 Tėvo diena
6月24日 (仲夏節) , Rasos 源於多神異教信仰的節慶
7月6日 Valstybės (Lietuvos karaliaus Mindaugo karūnavimo) diena 紀念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王國
8月15日 聖母昇天 Žolinė (Švč. Mergelės Marijos ėmimo į dangų diena)
11月1日 諸聖節 Visų šventųjų diena (Vėlinės)
12月24日 聖誕夜 Šv. Kūčios
12月25日、26日 聖誕節 Šv. Kalėdos 紀念耶穌誕辰
除國定假日外,立陶宛重要的慶典與活動還有維爾紐斯的聖加西彌祿市集、、、、(立陶宛最大的時裝秀)、、、立陶宛音樂節、維爾紐斯爵士音樂節、、與等。
===運動===
籃球是立陶宛最受歡迎的運動,2021年立陶宛國家男子籃球隊的國際籃球總會世界排名為第8名,作為一支歐洲勁旅,曾經三次獲得歐洲籃球錦標賽冠軍(、與),三度獲得奧運會男籃比賽銅牌(1992年、1996年與2000年)。立陶宛男籃秉承了傳統的歐洲實用派打法,以整體打法為特點。籃球賽在立陶宛國內很受關注,2014年全國有近76%人口收看世界盃籃球賽的電視轉播。
立陶宛也出過多名NBA球星,包括已退役的阿維達斯·薩博尼斯、、、利納斯·克萊扎與達柳斯·桑蓋拉等,以及現役球員約納斯·瓦蘭丘納斯和多曼塔斯·薩博尼斯。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男子籃球隊前主教練尤納斯·卡茲勞斯卡斯也是立陶宛人。
立陶宛在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共獲得25面獎牌,包括6面金牌(田徑、現代五項、射擊與游泳等專案),其中鐵餅選手維爾吉利尤斯·阿萊克納曾於2000年雪梨奧運與2004年雅典奧運兩度獲得金牌,又於2008年北京奧運獲得銅牌;2012年倫敦奧運中年僅15歲的游泳選手魯塔·美露泰奪下女子100公尺蛙式的金牌。
參加冬季運動的立陶宛運動員則較少,但國內逐漸建立了溜冰場、滑雪場等場館,如2011年建成的為波羅的海地區的第一座室內滑雪場。2018年在B組的六隊中獲第一名。
2021年9月立陶宛主辦了2021年國際足總室內五人足球世界盃,為該國首次主辦國際足總競賽。
是立陶宛的一種傳統球類運動,球員試圖將球扔到對手後方得分,並持棒阻擋對手擲球進攻。則是種立陶宛傳統的摔跤運動。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外部連結 ==
* The Lithuanian Parliament – 立陶宛議會官方網站
* The Lithuanian Government – 立陶宛政府官方網站
* Statistics Lithuania – 官方網站
* Lithuania – Real is Beautiful – 立陶宛官方旅遊介紹
*The Baltic States and geopolitics
* Lithuania – Lithuanian internet gates
* Lithuania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 Lithuania. CIA Chiefs of State and Cabinet Members of Foreign Governments
* Lithuania from UCB Libraries GovPubs
*
* BBC新聞-Lithuania
*
Category:歐洲國家
Category: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Category:歐盟成員國
Category:地中海聯盟成員國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共和國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9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
拉脫維亞 | 拉脫維亞共和國(,),通稱拉脫維亞(,),是位於波羅的海東岸的歐洲東北部國家,是波羅的海國家之一。北、南、東分別與愛沙尼亞、立陶宛及俄羅斯為鄰,西邊隔波羅的海與瑞典相對,東南國境則與白俄羅斯接壤。拉脫維亞總人口數為1,934,379(2018年),國土面積,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政治體制上,拉脫維亞是一個民主議會共和制國家,於1918年建國,以里加為首都;而作為單一制國家,自2021年7月起拉脫維亞全國分為43個行政區域,包括7個國家級城市和36個市鎮。在語言上,拉脫維亞以僅存的兩個波羅的語族語言之一——拉脫維亞語為官方語言(另一個是立陶宛語),是該國主要民族拉脫維亞人的母語;另一方面,俄語在該國也有廣泛使用。立窩尼亞人作為該國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的立窩尼亞語,但該語言已逐漸步入死亡。
拉脫維亞是北歐理事會、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成員國。2014年時,拉脫維亞在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49,是高收入經濟體之一。該國曾使用拉脫維亞拉特為其法定貨幣,直到2014年加入歐元區,以歐元作為新的法定貨幣。
== 歷史 ==
公元前3000年左右,拉脫維亞人的祖先定居在波羅的海的東岸。公元前900年,幾個不同的波羅的海部落定居在拉脫維亞:克羅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羅尼亞人(拉脫維亞語: kurši, zemgaļi, latgaļi, sēļi)以及說芬蘭語支語言的立窩尼亞人。波羅的海人建立了到古羅馬的商路,以當地產琥珀交換貴金屬A History of Rome, M Cary and HH Scullard, p455-457, Macmillan Press, ISBN 0-333-27830-5。
儘管上千年來當地人和外部世界一直保有聯絡,但完全融入歐洲社會已經是12世紀了。12世紀晚期,第一個傳教士由教宗派遣,來到了道加瓦河下游進行傳教。並且逐漸建立了由德意志商人和傳教士為主的定居點。但當地居民卻沒有接受基督教。於是日耳曼十字軍被派往拉脫維亞,用武力強迫當地居民改信基督教。這時,克羅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羅尼亞人都已建立自己的王國並與入侵者對抗。但在13世紀早期,德意志人控制了今日拉托維亞的大部以及愛沙尼亞的南部地區,並且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十字軍國家,即後來所知的瑪利亞地或立窩尼亞。里加成為了主要的貿易中心,並於1281年的加入了漢薩同盟。16世紀立窩尼亞戰爭結束後庫爾蘭公國成立,拉脫維亞地區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諸侯國及屬國。17世紀庫爾蘭公國在非洲、美洲等地建立了殖民地。
18世紀時,俄國從瑞典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獲取了現拉脫維亞的所有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拉脫維亞被德國佔領,一戰結束後,拉脫維亞於1918年11月18日獲得獨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再次吞併拉脫維亞,並將其納為一個加盟共和國。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納粹德國北方集團軍迅速打敗蘇聯軍隊佔領了拉脫維亞全境,納粹德國為方便佔領波羅的海國家將拉脫維亞與立陶宛、愛沙尼亞及白俄羅斯部分地區合併為奧斯蘭總督轄區。1944年蘇聯反攻德國,佔領了拉脫維亞。二戰結束後拉脫維亞再次被蘇聯控制直到1980年代。
蘇聯於1980年代時開始進行政治改革,這也促進了波羅的海獨立運動的發展。1991年8月21日,拉脫維亞再次宣佈獨立,蘇聯國務委員會也在同年9月6日承認拉脫維亞獨立。自獨立以來,拉脫維亞積極培養和西方各國的關係,並已於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駐紮在拉脫維亞的俄羅斯軍隊在1998年關閉最後一個軍事雷達站並在1999年撤出。
現今拉脫維亞關心境內之少數民族,幫助俄羅斯人、猶太人、烏克蘭人、愛沙尼亞人及立陶宛人建立學校,且成立各民族之文化社團。拉脫維亞政府關於民族語言及經濟文化之政策,尤其在官方語言及國籍之認定,常引來國內俄裔人士之不滿。
近年來,拉脫維亞面臨嚴重的人口問題。人口已從剛獨立時的270萬減少到了190萬(減少約三分之一)。人口加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年輕人失業率高,收入水平低,導致他們移民前往歐盟其他國家定居。
Riga Central Market (6).JPG|里加中央市場
Kuldyga._ventos_krioklys,_2006-09-22.jpg|文塔瀑布
Ministerio_de_Asuntos_Exteriores,_Riga,_Letonia,_2012-08-07,_DD_01.JPG|外交部
Flickr_-_Saeima_-_4.maijs_Saeim%C4%81_(6).jpg|拉脫維亞議會
Ventspils_osta.jpg|文茨皮爾斯港
Aizkraukles Banka-facade.jpg|阿伊茲克勞克萊斯銀行
Loty%C5%A1sk%C3%A1_univerzita.jpg|拉脫維亞大學
Cilvēktiesību un sabiedrisko lietu komisijas izbraukuma sēde (5488108405).jpg|邊境居留營
== 政治 ==
拉脫維亞立法機構為一院制的拉脫維亞議會(),有100個席位,每四年透過國民直接選舉選出。拉脫維亞總統則是透過議會選舉,每四年選出。總統任命拉脫維亞總理和內閣,並接受議會的信任投票。行政機構由總理和內閣組成。這套政治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已在拉脫維亞存在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Latvia with amendments and revisions (官方英語翻譯) (Retrieved on 18 November 2011)。
2006年10月7日,議會選舉舉行。獲得100個席位中的23席,綠人與農民聯盟獲得18席,新時代黨得到18席,和諧中間黨佔據17個席位,拉脫維亞第一黨/拉脫維亞道路競選聯盟、祖國與自由聯盟、為了統一的拉脫維亞人權黨分別獲得10個、8個和6個席位。人民黨、綠黨和農民聯盟、拉脫維亞第一黨和拉脫維亞道路競選聯盟以及祖國與自由聯盟組建聯合政府,艾加爾斯·卡爾維蒂斯繼續擔任總理。張國旺,拉脫維亞總統授權現總理組建新政府 ,新華網2007年5月31日,議會舉行總統選舉,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當選。楊德洪,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當選拉脫維亞新一屆總統 ,新華網
在第十三屆議會(2018年)有新保守黨(16席位,首次進入議會)、為了發展黨(13席位,首次進入議會)、民族聯盟(12席位)等組成,主要反對黨為和諧黨(22席位)。
== 行政區劃 ==
2009年7月1日起,拉脫維亞分為9個直轄市()、109個市鎮()。拉脫維亞國會:第九屆第684號法律
2020年6月10日,拉脫維亞議會批准了市鎮改革方案。110個市鎮和9個共和國城市精簡為42個地方政府:35個市鎮和7個國家級城市。2021年6月1日,裁定把瓦拉克利亞尼市鎮合併至雷澤克內市鎮為違憲行為。因此拉脫維亞議會決定保留瓦拉克利亞尼市鎮為第43個地方政府。
== 地理 ==
拉脫維亞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處在東歐平原,屬於北歐,北與愛沙尼亞,南與立陶宛,東與俄羅斯,東南與白俄羅斯接壤。國界線總長1862公里。海岸線總531公里。長全境地勢低平,平均海拔87米,3/4地區海拔在120米以下,地貌為丘陵(東部和西部)和平原。重要河流有道加瓦河、利耶盧佩河和戈雅河。
== 經濟 ==
=== 貨幣 ===
於1993年6月28日發行拉特作為自己國家的貨幣。2014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
=== 自然資源 ===
有泥炭以及白雲石、石英砂、石膏等建築材料。森林覆蓋率38%。
=== 經濟簡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脫維亞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是,由於原有的經濟基礎良好,因此戰後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和發展。1980年工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44倍,農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40%。1988年工農業生產總值為133.25億盧布,國民收入為72.88億盧布。1989年工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較去年分別增長2.1%和4.1%,為136.04億盧布和76億盧布。1990年拉脫維亞的國民生產總值佔全蘇的1.2%,居全蘇第11位,是全蘇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拉脫維亞獨立後,摒棄了前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舊模式,改而實行向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政策。關於經濟改革的主要構想和內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徹底改革經濟結構,實現國營財產的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改變以國家全民所有制為主導的經濟體制;在經濟管理上,打破國家的壟斷,大力鼓勵和發展市場經營活動。歸結起來,拉脫維亞經濟改革主要是徹底改變前蘇聯那套僵化的經濟舊模式,最終建立起西歐式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此,獨立以來,該國已頒佈了關於改革財產權、實現私有化、開放價格等許多有關的法律和法令,並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實現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轉營的實際措施。例如,獨立以來它已基本開放了物價,價格由市場進行調節。拉脫維亞自從獨立以來經濟形勢嚴峻。特別是1992年“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1992年8月該國職工平均工資2000拉脫維亞盧布(約合2300俄羅斯盧布)。
=== 經濟概況 ===
工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在波羅的海三國居首位,農業居第二位。在原蘇聯時期,工業以耗金屬少的機器製造業著稱。主要生產電器、無線電、電子裝置和醫療器械,並給原蘇聯其他共和國進行來料加工,成品返銷。畜牧業發達,其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68%。獨立後,開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場經濟,發行本國貨幣,實行新的稅收政策和獨立預算。由於同原蘇聯各國的傳統貿易關係被破壞,能源和其他進口商品的供應遇到嚴重困難,一度導致生產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經濟才有所回升。從1991年起,拉脫維亞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服務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於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的失誤,1995年夏發生金融危機,全國最大的商業銀行-波羅的海銀行宣佈倒閉,使已出現的經濟回升勢頭受到一定影響。1995年12月新政府組成後,主張積極發展生產,併力主恢復與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的傳統經濟貿易聯絡。1996年國民經濟略有回升,國內生產總值達5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
=== 農業 ===
1996年農業、畜牧業和林業產值佔國民生產總值的8.7%。全國近1/3的人口住在農村、有17%的人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業以生產穀物、亞麻、甜菜、飼料和馬鈴薯為主。畜牧業主要是奶、肉兩用的養畜業、飼養牛和豬。養蜂業發達。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了64264個家庭農業經濟單位,319個農業企業中已有79個完成了私有化。年人均生產387公斤奶,404公斤馬鈴薯,348公斤穀物。
=== 工業 ===
1996年工業生產總值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7.8%。主要工業門類:電子產品、機器製造、食品、輕工、紡織、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
=== 旅遊 ===
米耶斯都拉公園(里加的歷史中心)、里加古城、尤爾馬拉海濱、希古達和採西斯風景區、露天民俗博物館、隆達列宮、
阿爾達利斯啤酒廠(Aldaris)、萊依瑪巧克力廠(Laima)。
=== 交通運輸 ===
鐵路:總長2347千米,其中270千米電氣化鐵路。
公路:國家級公路線總長20227千米。 水運:內河航線全長350千米。主要海港有文茨皮爾斯、里加和利耶帕亞。
空運:有里加、文茨皮爾斯、利耶帕亞三個國際機場。拉有波羅的海航空公司、“拉特恰特”航空公司和“拉特帕斯”等三家航空公司。波羅的海航空公司(AIR BALTIC)建立於1995年,是拉唯一的國際航空公司,國家佔99.8%股份。拉脫維亞國內主要以鐵路和海運為主。
當地交通:拉脫維亞公共交通系統包括公交車、有軌電車和無軌電車。每日5:30—00:30運營,部分線路22:30停運。上車購票,票價0.2拉特。行車線路不易掌握,車站和車上只標明起點和終點站。計程車空車亮綠燈。
== 軍事 ==
1991年8月23日開始組建軍隊,11月成立國防部。國防力量由陸、海、空軍和國民衛隊組成。2006年前實行義務兵役,2007年1月開始實行軍隊職業化。根據本人意願,軍隊與士兵簽署3至15年的服役合約。
Latvian_Soldier_G3A3.jpg|拉軍派駐伊拉克步兵營
Ministru_prezidents_Valdis_Dombrovskis_vēro_Nacionālo_bruņoto_spēku_vienību_militāro_parādi_11.novembra_krastmalā_(8195454021).jpg|拉軍特種步兵
== 人口和宗教 ==
總人口206.7萬(2011年),拉脫維亞人佔62.1%,俄羅斯人佔26.9%,白俄羅斯人佔3.3%,其他民族有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等。多數人信奉宗教,但是隻有7%經常性參加教會活動。信仰天主教的人口為50萬人,路德宗新教45萬人,東正教35萬人。而拉脫維亞也是性別比差異最大的國家,是少數女多男少的地區,差距約在18%。
加入歐盟後大量青年人前往歐洲其他國家找工作,導致人口流失近2成,2018年初調查僅剩195萬人。
=== 語言 ===
拉脫維亞語是拉脫維亞的官方語言,且為歐盟官方語言之一,與立陶宛語同屬印歐語系波羅的語族,但彼此無法互通。拉脫維亞東部拉特加爾地區的居民通用拉特加萊語。關於拉特加萊語是獨立語言還是拉脫維亞語的方言,現在仍然有爭議。立窩尼亞人作為拉脫維亞的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的立窩尼亞語,現今,拉特加萊語以及立窩尼亞語均得到了拉脫維亞法律的保護,在語言復興者的努力下,使用立窩尼亞語的人口開始有小規模的增加。在冷戰期間因為蘇聯的教育政策以及俄裔人口遷入拉脫維亞,拉脫維亞部分人口也通曉俄語。但是在拉脫維亞脫離蘇聯獨立後,拉脫維亞語被確立為拉脫維亞唯一的官方語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拉脫維亞語的比例在該國的多個地區均有上升趨勢,而俄語則在非公民國籍政策下被視為外來移民所使用的語言而逐漸被邊緣化。
=== 非公民問題 ===
1991年10月15日透過的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關於拉脫維亞國民公民權恢復與歸化基本原則》的決定,產生了拉脫維亞的“非公民”問題。根據決議,只有1940年前在拉脫維亞出生的人及其後代,其拉脫維亞國籍才獲得承認。超過70萬人,接近總人口的30%,失去了拉脫維亞國籍。
1994年制訂的國籍法規定了入籍程式,從1995年2月1日開始生效。Citizenship Law (英語, .pdf)此段時間內,只有少數非公民可以透過此程式重新取得國籍。在1998年的全民表決中,拉脫維亞國籍法重新修訂,使得大部分非公民,在透過語言、歷史和憲法知識考試後可以重新取得國籍。 但是對於大部分上了年紀的俄羅斯居民,由於在蘇聯時期拒絕學習拉脫維亞語,或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學習拉脫維亞語成了一大難題。Eduard Franz: Lettlands Beitrag zur EU: 500.000 aliens? Zur Situation der russischsprachigen Bevölkerung (德語) Bonn: FES Library, 2003 根據統計,超過60歲的人在非公民中佔據了絕大多數。Citizens of a non-existent state , P. 17, 2014年5月14日查閱. 因此從2011年9月1日開始,降低了65歲以上非公民的語言考試難度。Laws and regulations regulating the tests as provided by the Citizenship Law , 2014年5月14日查閱
1995年,透過的法律On the Status of those Former U.S.S.R. Citizens who do not have the Citizenship of Latvia or that of any Other State (英語)定義了非公民的地位。2019年,拉脫維亞總統萊伊蒙茨·維尤尼斯簽署法令,同意自2020年1月1日以後,非公民在拉脫維亞生育的嬰兒,自出生起即獲得拉脫維亞公民身份,不得再給予非公民身份。
== 文化 ==
拉脫維亞在文化和歷史上分為五個文化區域:庫爾蘭、瑟米加利亞、維澤梅、塞羅尼亞和拉特加爾。每個文化區域的方言、風俗和特點都有所不同。自由紀念碑三星的符號並不代表拉脫維亞的文化區域,而是三個部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立的拉脫維亞共和國。這些是拉脫維亞人和立窩尼亞人居住的土地,在俄羅斯帝國中被劃分為三個獨立的省:庫爾蘭省、維澤梅省和維捷布斯克省。其中庫爾蘭省管轄庫爾蘭,瑟米加利亞和塞羅尼亞;維澤梅省管轄維澤梅(還包括愛沙尼亞南部的部分地區);維捷布斯克省管轄拉特加爾。維捷布斯克省的拉脫維亞部分與維茲梅省的拉脫維亞部分一起加入了庫爾茲梅省,成立了拉脫維亞共和國。首都里加傳統上屬於維澤梅地區,但是自二戰後快速城市化以來,里加及其附近區域已發展成為一個與維澤梅的其他地區不同的獨立地區。
=== 教育 ===
拉脫維亞有34所高等教育機構,其中6所是古典大學型高等教育機構,其中2所是國立大學。拉脫維亞《高等教育機構法》第7條規定,只有拉脫維亞警察學院(已撤銷)和拉脫維亞國防學院具有國家高等教育機構的地位,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則是“派生的國立學校” (國家可能是其聯合創始人)。該國最大的大學是拉脫維亞大學。高等教育是有償的,但是國家按照計劃中規定的要求向學生收取學費,使一定數量的學生有機會在這些“預算地方”免費學習。由於高等教育機構在行政和財務方面完全自治,因此學費,獎學金,教師工資等完全由高等教育機構的董事會自行決定。
=== 飲食 ===
拉脫維亞美食通常由農產品組成,大部分主要菜餚都以肉類為特色。由於拉脫維亞位於波羅的海沿岸,所以魚也經常被食用。拉脫維亞美食也受到鄰國的影響,如俄羅斯、立陶宛等國。拉脫維亞食譜中的常見的食材在當地可以找到,例如馬鈴薯、小麥、大麥、白菜、洋蔥、雞蛋和豬肉。拉脫維亞食物通常脂肪含量很高,並且很少使用香料。
豌豆和火腿通常被視為拉脫維亞人的主食。拉脫維亞人也食用酸模湯()。“Rupjmaize”一種是用黑麥製成的黑麵包,也是該國的主食之一。
拉脫維亞人也有飲用啤酒的傳統,啤酒是拉脫維亞消耗最多的酒精飲料。首都里加自2011年起開始在五月末舉行一年一度的“拉脫維亞啤酒節”,啤酒節聚集了來自國內外的啤酒愛好者和拉脫維亞和世界各地的數十家啤酒廠,吸引了許多遊客。里加黑香脂()是拉脫維亞的一種傳統酒類飲料,最晚出現於1752年。
=== 體育 ===
== 外交 ==
中華民國於1936年曾與拉脫維亞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但1940年拉脫維亞被蘇聯吞併後,兩國外交關係中止。1991年拉脫維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中華民國曾於1992-1994年與拉建立總領事關係,關係中止後,兩國仍然維持著良好的半官方往來,中華民國在里加市設有駐拉脫維亞臺北代表團。
因蘇聯問題,拉脫維亞對俄國極其反感,拉脫維亞亦配合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並開始開拓諸如巴西、澳洲等貿易市場,目前已取得部份成效,但是軍事安全上仍依賴北約及美國。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拉脫維亞內閣
* 拉脫維亞總統廳
* 拉脫維亞影象
Category:波羅的海國家
Category:歐洲國家
Category:共和國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
白俄羅斯 | 白俄羅斯共和國(;;),簡稱白俄羅斯、白俄或白國,中文舊譯貝婁魯斯、別洛露西亞,官方舊自稱為「別拉羅斯」,現代其政府官方自定中文名稱為「白羅斯」,是位於東歐的內陸國家,首都為明斯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於1991年8月25日從蘇聯獨立,於同年9月19日改稱“白俄羅斯共和國”。白俄羅斯東及北部與俄羅斯為鄰,南部與烏克蘭接壤,西部同波蘭、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毗鄰,國土面積207,600平方公里,人口934萬人(2021年),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5%人口為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均為官方語言。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基督正教(正教會),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 詞源 ==
白俄羅斯()在白俄羅斯語的字面意思即是「白色的羅斯」,「羅斯」一詞源自古諾斯語的「Ruotsi」,意為-{劃}-槳手,原指北歐瓦良格人,他們是維京人的一支。在七、八世紀左右,瓦良格人以武力征服了東斯拉夫人(即今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的統稱),最終在東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建立了留裡克王朝,將國家定名為「羅斯」,因首都在烏克蘭的基輔,史稱「基輔羅斯」:其作為東斯拉夫土地上第一個諸國聯盟的建制,維持了近700多年的權威秩序,於是當地的東斯拉夫人便也逐漸稱自己為「羅斯人」。
公元12世紀中葉,由東面來的蒙古人瓦解了基輔羅斯的秩序,時白羅斯領土上的公國有頑強地抵擋著蒙古人的大軍,故而“白羅斯”有著未被韃靼蒙古侵染之意。至於「羅斯」與「俄羅斯」,按照俄方繼承觀點為同一詞語的不同音譯,而「俄羅斯」這一譯法則是由蒙古人叫出的,大約出現在元代。因為蒙古人在征服宋、金前,已經率先征服了基輔羅斯,蒙古語沒有把「L」或「R」放在詞首發音的習慣,但是「羅斯」(Rus)在斯拉夫語言中是以「R」為首的,因此在其前面冠以母音,於是「羅斯」變成了「俄羅斯」,故此後來元代有了「俄羅斯」、「鄂羅斯」及「斡羅斯」等譯法。明朝到清初,多音譯為「羅剎」,明代《坤輿萬國全圖》譯作「魯西亞」,到了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在《欽定元史語解》中正式譯為「俄羅斯」,從此成為固定譯法。
白俄羅斯()的中文翻譯,從前還有“別洛露西亞”等,但現代中文譯名普遍採用“白俄羅斯”,而且斯拉夫語言中的“白色”一詞發音,更恰巧與中文裡的“白”發音相近,所以中文譯名“白俄羅斯”既是音譯,也是意譯。在白俄羅斯獨立前,其英文名稱為譯自俄語的Byelorussia (),白俄羅斯獨立後將英文名定為直接譯自白俄羅斯語的Belarus。
白俄羅斯名稱中的白色的緣由有多種說法:
# 13世紀到14世紀期間,西歐人稱今天白俄羅斯大部分地方的信奉基督教的斯拉夫人為白色羅斯人。在其西部的波羅的人異教徒為黑色羅斯,在其東部今天烏克蘭的人為紅色羅斯。
# 白俄羅斯人(當地的斯拉夫人)喜歡白色服裝,故而得名。
# 沒有和韃靼人融合的羅斯人為白色羅斯人。
# 在1267年前沒有被蒙古帝國征服的羅斯人為白色羅斯人。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曾發文表示,白俄羅斯這一名稱有“獨立的,自由的,不被韃靼蒙古所桎梏的”之意。
2018年3月16日,白俄羅斯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對外發布宣告稱:「從語言和語義的角度來看,要把我國名稱翻成中文的話,那就應該用『白羅斯』這個詞,即把現在的名稱去掉『俄』字。這樣就不會把我國和俄羅斯混為一談。」宣佈將他們國家的正式中文譯名定為「白羅斯」。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新加坡官方仍皆使用「白俄羅斯」作為中文譯名,尚未更改。
== 歷史 ==
公元9世紀至11世紀,現代白俄羅斯的大部分領土屬於維京人在公元862年建立的基輔羅斯,開啟由留裡克王朝引領開拓的一個遼闊東斯拉夫諸國聯盟。在基輔羅斯大公雅羅斯拉夫一世於1054年去世後,羅斯王公數目日益增多引起權鬥,到12世紀後諸多城邦地區相繼獨立擴大自主權。在9至10世紀間,今白俄羅斯南北部建立波洛茨克、圖羅夫—平斯克等公國。13至14世紀蒙古西征終結了羅斯時代後,在與蒙古大軍爭戰的過程裡白羅斯的公國選擇與立陶宛大公國合併,立陶宛大公國的創立首先是經濟的緣故,其次是政治以及和白羅斯這塊土地上的族裔的文化上的一致,13世紀的蒙古對俄羅斯的征服期間,白俄羅斯遭蒙古人的欽察汗國短暫佔領幾年,從此處攻打西歐及波蘭,直到立陶宛大公國南下佔領了基輔,打敗蒙古軍隊,白俄羅斯才躲過這一劫。
1386年2月2日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透過兩國統治者的婚姻之後結為共主邦聯。聯合更加深入的意向最終促使兩國在1596年經過盧布林聯合成立波蘭立陶宛。1696年波蘭語取代其他斯拉夫語言成為官方(王室與貴族)語言,致使其他斯拉夫語言陷於弱勢地位"Belarusian ", UCLA Language Materials Project。1486年莫斯科人伊凡三世打算以武力來統一諸羅斯公國,特別是白羅斯、烏克蘭和莫斯科西部的土地。1795年,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掀起對波蘭的瓜分,波蘭和立陶宛之間的聯邦走向結束,這期間白羅斯被俄羅斯帝國吞併。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一世和亞歷山大三世當政期間,推行去波蘭化和俄羅斯化,令白羅斯的文化遭到壓制和摧殘,直到19世紀,現代白羅斯視之為民族意識覺醒和更加自信的時代。
一戰將要結束的1918年3月25日,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尚在談判中時,隨著德軍的拳擊行動佔領白俄、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白俄羅斯就首先宣佈了獨立,由德國扶植下成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但隨後波蘇戰爭的爆發,導致這個短命的共和政體的東西兩部分領土被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波蘭第二共和國各自佔領。大多數白俄移民在1917到1920年間離開俄國,人數估計在90萬到200萬之間。1919年1月1日,蘇維埃俄國在佔領的白俄羅斯領土上宣佈建立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1919年2月17日又和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為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其後在戰爭中大片土地被波蘭佔領,蘇俄為了與波蘭談判,於7月17日正式解散了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蘇維埃俄國於1920年7月重新佔領明斯克之後,於7月31日重建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1年,波蘇戰爭結束,戰爭雙方對白俄羅斯的瓜分被保持下來,今日白俄羅斯領土的西部歸屬波蘭。1922年12月30日,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簽署了蘇聯成立條約,成為蘇聯建立時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之一。
二戰時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全面入侵蘇聯,蘇德戰爭開始,中路德軍攻佔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德國將白俄羅斯小部份與波羅的海三小國合併為奧斯蘭總督轄區,1944年蘇聯軍隊反攻德國才重新解放。其間白俄羅斯成為了所有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國民經濟遭遇打擊最沉重的一個,在那段時間裡,納粹德國摧毀了白俄羅斯290座城市中的209座,另外還摧毀了85%的工業及超過100萬幢的建築物。經過戰後的迅速發展,白俄羅斯的工業得到恢復,並成為了蘇聯西部的主要製造業中心,創造工作機會,吸引俄羅斯族人前來就業。
1986年,與白俄羅斯相鄰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因風向與地形的關係,造成東南部的戈梅利州與莫吉廖夫州兩個州受到嚴重的汙染。
1991年8月25日,在白俄羅斯共產黨的支援下,國名從“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變更為“白俄羅斯共和國”。蘇聯解體後,1991年8月25日白俄羅斯宣佈獨立。獨立3年後的1994年6月24日和7月10日的兩場總統選舉中,曾經在國內並不知名的亞歷山大·盧卡申科在第一輪選舉中的得票率為45%,第二輪以80%的得票率擊敗14%得票率的競爭對手維亞切斯拉夫·弗蘭採維奇·克比奇當選總統。在之後的2001年、2006年和2015年選舉中皆連續獲選擔任總統。人權觀察、國際特赦組織對此批評盧卡申科政府有威權主義作風,而盧卡申科的威權統治最終使得該國於2020年爆發了其統治近26年規模最大的反政府示威。
== 政治 ==
白俄羅斯是實行總統制的共和國,政府由白俄羅斯總統、白俄羅斯總理所組成,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權由總統和總理共享,前者有更大權力。根據1994年憲法所規定,每五年舉行一次總統的選舉,1996年總統任期五年被改為七年任期一次。國會的下議院由110位成員所組成,上議院則由64位成員所組成。Burkhardt F. (2016). "Belarus". In Fruhstorfer A.; Hein M. (eds.).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Vergleichende Politikwissenschaft. Springer VS. pp. 463–493. doi:10.1007/978-3-658-13762-5_19 . ISBN 978-3-658-13761-8.
== 軍事 ==
== 地理 ==
白俄羅斯位於歐洲的中部,是一個內陸國家,與其接壤的國家有在東部的俄羅斯,北部的拉脫維亞,波蘭,西北的立陶宛以及南部的烏克蘭。白俄羅斯面積20.76萬平方公里,南北相距560公里,東西相距650公里。白俄羅斯地處東歐平原,地勢低平、多為河流溼地,森林覆蓋面積達到40%,最高峰為捷爾任斯克山,海拔345米,最低點在涅曼河為90米。
大小河流2萬多條,總長9.06萬公里。主要河流有第聶伯河、普里皮亞季河、西德維納河、涅曼河和索日河,其中有6條河超過500公里。涅曼河向西北流入波羅的海,普里皮亞季河朝東與第聶伯河匯合後注入黑海。白俄羅斯擁有總面積為2,000平方公里的1萬個湖泊,最大的納拉奇湖面積為79.6平方公里,享有“萬湖之國”美譽。另有130多個水庫,水利資源豐富。氣候介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冬季氣候特徵則較為溫暖,1月西南部平均氣溫−4℃(佈列斯特),東北部則為-8℃(維捷布斯克)。夏季氣候涼爽而潮溼,平均氣溫18℃。白俄羅斯年降水量為550毫米~700毫米
== 資源 ==
白俄羅斯礦產資源豐富,30多種礦物分佈在4,000多個礦區,最重要的礦藏有鉀鹽,貯量居歐洲前列,可供開採20-115年。非礦資源有花崗石、白雲石、石灰石、泥灰和白堊、防火材料和亞粘土等。泥炭貯量44億噸(佔原蘇聯總儲量的36%)。飲用礦泉水和醫療礦泉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36%,原始森林面積佔19%。木材儲量為10.93億立方米,每年出口各種木材約500萬噸。另外,白俄羅斯境內有各種動物3.1萬種。
== 行政區劃 ==
thumb|數字1為明斯克市、2為佈列斯特州、3為戈梅利州、4為格羅德諾州、5為莫吉廖夫州、6為明斯克州、7為維捷布斯克州
白俄羅斯全國劃分為7個國家一級行政區,包括6個州()和一個具有獨立行政區地位的市—首都明斯克市。
* 佈列斯特州
* 戈梅利州
* 格羅德諾州
* 莫吉廖夫州
* 明斯克市
* 明斯克州
* 維捷布斯克州
=== 主要城市 ===
主要城市有佈列斯特、戈梅利、格羅德諾、明斯克、莫吉廖夫和維捷布斯克等。
File:Victory-square.jpg|明斯克的勝利廣場
File:Minsk montage 240513.jpg|明斯克剪輯
File:Belarus-Mir-Castle-9.jpg|米爾城堡
File:K. Marx street photo.JPG|馬克思街
File:Minsk 031 20070803 0170.jpg|路面電車
File:Minsk Tractor Works - Main Assembly Line (Open Day 2017) 4.jpg|拖拉機工廠
File:Stadler FLIRT Minsk.jpg|白俄羅斯城際鐵路
File:Belarus-Minsk-BSPU-Main Building.jpg|白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
File:Vsekh svyatykh sobor 1998.jpg|全聖教堂
File:Theatre opera&ballet, Minsk.JPG|國家芭蕾舞歌劇院
== 經濟 ==
thumb|left|白俄羅斯製造的礦業卡車
2019年,白俄羅斯的名義GDP為625.72億美元,人均名義GDP為6,604美元,GDP增速為1.2%,是世界第84大經濟體。國有經濟在白俄羅斯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2015年有39.3%的白俄羅斯人受僱於國有企業。白俄羅斯自蘇聯時代就有良好的工業基礎,2017年第二產業佔GDP比重達40.8%。、機械製造業、冶金加工業、機床、電子及鐳射技術比較發達和先進,IT業也很發達;農業和畜牧業亦較發達,馬鈴薯、甜菜和亞麻等產量在獨聯體國家中居於前列。白俄羅斯與俄羅斯經濟聯絡緊密,2021年與俄羅斯的貿易往來分別佔白俄羅斯進出口份額的28.6%和35%;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白俄羅斯的經貿往來也快速發展,2019年為其第五大出口國和第三大進口國,並在明斯克建有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白俄羅斯的貨幣為白俄羅斯盧布。
== 交通 ==
== 人口 ==
白俄羅斯人口為934.96萬人(2021年),多年來呈下降趨勢。主體民族白俄羅斯族佔84.9%,俄羅斯族佔7.5%,波蘭族佔3.1%,烏克蘭族佔1.7%,其他民族佔2.8%。
== 宗教 ==
白俄羅斯居民大多信奉東正教,而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則信奉天主教以及獨立教派(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合併教派)。
== 文化 ==
白俄羅斯文化與周邊國家有很多的互動及影響,特別是在過去100年,人們生活的俄羅斯化使白俄羅斯許多傳統文化消失。白俄羅斯傳統服飾最初受基輔羅斯時期服飾風格的影響,之後主要受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俄羅斯等其他歐洲國家服裝形式的影響。除了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白俄羅斯的烹飪技術接近立陶宛,但給人的感覺是沒有鄰國豐富,也沒有鄰國那樣引人矚目。
=== 文化發展 ===
白俄羅斯政府大力介入文化發展,盧卡申科總統要求電臺和電視臺廣播符合法令,訂有每日白俄羅斯語所佔的百分比。電臺和電視臺都屬於國有,報紙大部分為國家控制,如“白俄羅斯共和國報”等。
白俄羅斯政府文化部資助推廣白俄羅斯藝術文化活動,贊助年度文化節日,例如維捷布斯克 (Vitebsk) 的 Slavianski 集市,"The Slavianski Bazaar in Vitebsk amazes with its artistic atmosphere, popular artistes, hundreds of events and thousands of reasons to enjoy". sb.by.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16.提供表演者、作家、音樂家和演員場所,展現白俄羅斯藝術工作者的才華。在國家假期時如獨立紀念日和勝利紀念日,明斯克不僅有煙火和閱兵表演,還有藝文活動展示,並授予各類獎項:「傑出民族英雄」、「白俄羅斯優秀音樂藝術」。 "Belarusian National Culture". 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0 February 2006. Retrieved 26 March 2006.
白俄羅斯政府每年贊助的文化節包括:
# “精湛的七十二坊”;
# “明斯克之春”;
# “七十二文藝匯演”;
# 國際爵士樂節;
# 全國收穫祭;
# “兒童及青少年藝術”;
# 青年藝術比賽綜藝節目;
# “悲慟的尼爾斯維施城堡”;
# “米爾城堡”;
# 白俄羅斯節;
# 全國詩詠與歌唱。
=== 藝術和文學 ===
白俄羅斯文學"Belarusian Literature". yivoencyclopedia.org.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16.始於 11 至 13 世紀的宗教經文,例如 12 世紀圖拉夫的西里爾的詩歌。"Old Belarusian Poetry". Virtual Guide to Belarus. 199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1 October 2007. Retrieved 9 October 2007.至16 世紀, Francysk Skaryna 將聖經翻譯成白俄羅斯語,於 1517 年至 1525 年間在布拉格和維爾紐斯 Vilnius出版,成為白俄羅斯及東歐第一本印刷書籍。 "Belarus: history", Britannica.com; accessed 4 March 2016.
白俄羅斯併入蘇聯後,蘇聯政府接管文化事務。起初「白俄羅斯化」政策受到重視,但在 1930 年代大逆轉。白俄羅斯知識分子和民族主義倡導者在斯大林主義下被流放或殺害。 Tereshkovich, Pavel; Robert J. Valliere (2001). "The Belarusian Road to Moder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Belarus: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 31 (3): 78–89. doi:10.1080/15579336.2001.11770234. JSTOR 20628625. S2CID 152025564.白俄羅斯的文學作家流亡至波蘭,但1939 年波蘭被蘇聯佔領。之後納粹德國佔領白俄羅斯後,詩人和作家繼續流亡,直到 1960 年代才返回祖國。
白俄羅斯音樂來自豐富的民間和宗教音樂,其音樂傳統可追溯至立陶宛大公國時代。 19 世紀,波蘭作曲家斯坦尼斯拉夫·莫紐什科在明斯克創作了歌劇和室內樂作品,與白俄羅斯詩人Vintsent Dunin-Martsinkyevich合作,創作了歌劇《農婦》 (Sialanka)。 19 世紀末,白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已普遍有歌劇和芭蕾舞團。 M. Kroshner 的芭蕾舞劇《夜鶯》 (Nightingale) 創作於蘇聯時期,成為第一部白俄羅斯芭蕾舞劇。Zou, Crystal (11 December 2003). "Ballets for Christmas". Shanghai Sta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5 February 2005. Retrieved 20 December 2007.
二戰後,白俄羅斯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場於 1996 年被授予 Benois de la Dance 獎,成為世界頂級的芭蕾舞團。 "Classical Music of Belarus". Belarusguide.com. Retrieved 29 April 2013.近年來,儘管白俄羅斯政府支援傳統本土音樂,限制播放外國音樂,但搖滾音樂變得越來越流行。自 2004 年以來,白俄羅斯每年都派歌者參加歐洲歌唱大賽。National State Teleradiocompany"Belarus entry to the 2004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February 2008. Retrieved 25 November 2006.
=== 服飾 ===
傳統白俄羅斯服飾起源於基輔羅斯時期。由於氣候涼爽,衣服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持體溫,通常由亞麻或羊毛製成。衣物的裝飾有受鄰近文化影響的華麗圖案:波蘭人、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俄羅斯人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化。在白俄羅斯的每個地區都有特定的圖案樣式。 "Belarusian traditional clothing". Belarusguide.com. Retrieved 29 April 2013.在白俄羅斯國旗上可見到早期禮服的裝飾圖案,該國旗圖案是在 1995 年爭議性公投之後所採用。 "Belarus – Ornament, Flags of the World". Fotw.fivestarflags.com. Retrieved 29 April 2013.
=== 飲食 ===
白俄羅斯美食主要包括蔬菜、肉類和麵包,食物通常採取慢煮或燉煮的方式。通常,白俄羅斯人習慣用一頓清淡的早餐,午晚餐則相對豐盛。白俄羅斯餐桌上常見到小麥麵包和黑麥麵包,但以黑麥麵包更為尋常,因為氣候條件過於惡劣,當地種植小麥不容易。傳統上白俄羅斯東道主在招待客人時或外出訪客時,會提供麵包和鹽以表示熱情與好客。 Canadian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 Cultures Profile Project – Eating the Belarusian Way Archived 20 March 20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1998); retrieved 21 March 2007.
=== 文化遺產 ===
白俄羅斯有四個世界遺產遺址:
# 米爾城堡群;
# 涅斯維日城堡
# 別洛韋日森林(與波蘭共有);
# 斯特魯維測地弧(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和烏克蘭共有)。
== 教育 ==
白俄羅斯教育發達,普通學校實行十二年制免費義務教育。高等院校學制4-5年,分免費和繳費兩種形式。2005年教育預算支出佔國家總預算支出的2.08%。現有4,128所學前教育機構(在學兒童約9萬人)、4,221所普通中等教育機構(在校生約128萬人)、253所中等專業學校、55所高等院校(其中國立高等院校43所、非國立高等院校12所)。據統計,目前普通中等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共15萬人,其中教師約14萬人;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有2萬餘人。
著名大學有: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成立於1921年,學生14,000人,教師1,610人;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成立於1920年,學生21,000人,教師1,560人;白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成立於1914年,學生14,586人,教師1,038人;白俄羅斯國立經濟大學,成立於1933年,學生15,000人,教師700人;白俄羅斯國立農業大學,成立於1940年,學生9,106人,教師630人;明斯克國立語言大學,成立於1948年,學生4,500人,教師537人。
== 外交 ==
白俄羅斯奉行以俄羅斯為重點、多元化的外交政策,全面發展同獨聯體和周邊國家關係,積極參與獨聯體地區一體化程序。以俄白聯盟國為依託,積極參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建設。重視和發展同獨聯體各國、亞非拉國家等的友好合作關係,努力擴大國際影響。
截至2020年,白俄羅斯已與184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 媒體 ==
到2020年底,白俄羅斯全國共有1215家報刊,發行量和影響最大的報紙是總統辦公廳機關報《蘇維埃白俄羅斯報》,用俄、白兩種文字出版,日發行量約40.29萬份,創刊於1927年。此外發行量在1萬份以上10萬份以下的的報紙有:《共和國報》、《人民報》、《為了祖國的榮譽》、《青年旗幟報》、《白俄羅斯田野》、《白俄羅斯實業報》、《人民意志報》。
電視和廣播機構主要為白俄羅斯國家電視廣播公司,該公司直屬總統管轄,公司主席、副主席由總統任免。公司下轄新聞部、電視臺、電臺、無線電技術中心和商業廣告部,在各州設有分部,其廣播電視服務覆蓋全國。共有約3000名專業人員。白俄羅斯國家廣播電視公司下屬的白俄羅斯廣播電臺建立於1925年11月,現有三套節目。第一套節目每天播出19小時。第二套節目每天播出16小時。“首都”廣播電臺每天播出12小時。三套節目都混用俄、白兩種語言廣播,烏克蘭、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白相鄰地區及俄羅斯烏拉爾山脈以西地區可收聽到。白俄羅斯國際廣播電臺透過網際網路每天用白俄羅斯語、俄語、漢語、德語、英語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華人民共和國及20多個歐洲和非洲國家廣播4小時。白俄羅斯國家電視臺建立於1956年,混用白語和俄語播出,日播出時間約20小時。
== 死刑 ==
白俄羅斯是目前歐洲地區唯一存在死刑法律的國家,這也是白俄羅斯被排除在歐洲委員會以外的原因之一。白俄羅斯最後一次行刑是在2019年處決2人。
== 體育 ==
=== 足球隊 ===
*鮑裡索夫BATE足球俱樂部,該俱樂部常年參加歐洲冠軍聯賽
* MTZ萊普足球俱樂部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 外部連結 ==
* 白俄羅斯總統府網站
* 白俄羅斯政府網站
* 白俄羅斯國家銀行網站
* 白俄羅斯外交部網站
* 白俄羅斯國防部網站
* 白俄羅斯華人論壇
==相關條目==
* 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
* 白俄羅斯-俄羅斯關係
* 俄白聯盟國
*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拉達
Category:歐洲國家
Category:共和國
Category:內陸國家
Category:獨立國家聯合體
Category:斯拉夫國家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
摩爾多瓦 | 摩爾多瓦共和國(),通稱摩爾多瓦(),是位於東歐的內陸國家,首都是基希訥烏。摩爾多瓦西鄰羅馬尼亞,北面、東面、南面毗鄰烏克蘭。
今天的摩爾多瓦,大部分領土屬於中世紀的摩爾達維亞公國。摩爾達維亞公國在14世紀立國後,自16世紀開始淪為鄂圖曼帝國的保護國。19世紀,摩爾達維亞所位於的比薩拉比亞地區被割讓給沙皇俄國,同時與摩爾多瓦具有同緣關係的羅馬尼亞人組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20世紀俄國發生革命後,比薩拉比亞地區先是獨立,後又併入羅馬尼亞王國。1940年,羅馬尼亞王國割了此地予蘇聯,蘇聯遂控制摩爾達維亞地區,組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為蘇聯的第15個加盟共和國。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作為軸心國一方的羅馬尼亞亦出兵蘇聯,10月攻佔敖德薩,並在納粹德國南方集團軍幫助下奪回比薩拉比亞地區,但1944年蘇聯大規模反攻德國,紅軍擊敗羅馬尼亞軍隊又再度佔領該地,恢復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制。東歐劇變後,1991年,摩爾多瓦宣佈獨立,成立今天的摩爾多瓦共和國。摩爾多瓦獨立後因政治動盪、能源短缺等原因,經濟陷入衰退。1992年5月至7月,摩爾多瓦政府軍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戰敗,德左地區事實上獲得獨立至今。
摩爾多瓦是一個農業國,以第一產業的農業為主導,第二產業的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的商業基礎薄弱,國民經濟非常依賴農業、釀酒業等產業。摩爾多瓦至今仍是相當貧困的國家,以人均GDP論,2020年約4千餘美元,在歐洲僅勝過飽受俄羅斯入侵戰爭之苦的烏克蘭,更輸給曾為歐洲兩個最貧窮國家的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在亞洲約相當於印尼水準。另外政治上,曾經存在對反對派進行政治迫害的情況,目前摩爾多瓦政府已積極推行民主化進一步改革,唯貪汙腐敗問題仍十分嚴重。此外社會上,摩爾多瓦國內亦面臨較嚴重的人口販賣問題。
1991年獨立後,摩爾多瓦先後加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歐安組織(OSCE)、獨聯體等國際組織。摩爾多瓦目前是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成員,與歐盟是東部夥伴關係。摩爾多瓦正尋求的機會,並於2022年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而與烏克蘭一樣特快被歐盟獲選為歐盟候選國,但由於內部政局仍較為分裂成親俄與親歐盟兩派;且面臨摩爾多瓦東部立場極度親俄羅斯兼有約5000名俄軍駐守的德涅斯特河沿岸的實質分裂問題;加上摩爾多瓦經濟為歐洲最落後之一(加入歐盟其中一個條件是經濟標準達到某水平),入盟前景不樂觀。
==國家名稱==
摩爾多瓦(Moldova)這個名稱來源於摩爾多瓦河。摩爾多瓦河谷在摩爾達維亞公國成立時曾是該國的政治中心。摩爾多瓦這個名字的來歷至今不明。一個傳說中稱,摩爾達維亞第一代君主在一次打獵時,為了追趕一隻原牛而到了一條河邊(即今天的摩爾多瓦河)。疲憊的德拉戈什公爵獵殺了這隻原牛,但他的獵犬「Molda」也因為過勞而落入河中淹死。因此,德拉戈什便以他的愛犬來命名這條河,其後又把河流的名字用到了他建立的國家(即今摩爾多瓦的前身)上。
蘇聯時代的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使用「摩爾達維亞」這個名字。蘇聯解體後,宣佈獨立的摩爾多瓦按照羅馬尼亞語的發音,定國名為「摩爾多瓦」。
== 歷史 ==
===史前時代===
2010年,考古學家於摩爾多瓦境內發現了奧都萬石器,這將今天摩爾多瓦境內人類最早的活動記錄前推到了距今80萬到120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中心就在今天的摩爾多瓦境內。這一文明從約公元前5500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約2700年,有進行農業活動、畜養家畜、打獵、製作較複雜陶器的記錄。
===中世紀以前===
摩爾多瓦人的祖先是達契亞人,今天的摩爾多瓦最初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3世紀到14世紀間,因為蒙古和匈牙利的入侵,達契亞人開始分為摩爾多瓦人、瓦拉幾亞人、特蘭西瓦尼亞人三支。其中,摩爾多瓦人於1359年成立了摩爾達維亞公國。1538年,摩爾達維亞被鄂圖曼帝國征服,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附庸。不過,摩爾達維亞公國的君主仍然被允許繼續統治國家。
===近現代===
1812年,俄羅斯帝國在對鄂圖曼帝國的戰爭中奪取了摩爾達維亞公國的大部分領土。俄國將這部分領土稱為「比薩拉比亞」。1859年,摩爾達維亞公國與瓦拉幾亞合併,宣佈建立羅馬尼亞聯合公國。1917年二月革命後,比薩拉比亞宣佈獨立,成立摩爾達維亞民主共和國。1918年,羅馬尼亞軍隊進入該國並與羅馬尼亞王國進行合併。1940年,羅馬尼亞王國割了此地予蘇聯,蘇聯逐控制摩爾達維亞地區,組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為蘇聯的第15個加盟共和國。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作為軸心國一方的羅馬尼亞亦出兵蘇聯,10月攻佔敖德薩,並在納粹德國南方集團軍幫助下奪回摩爾多瓦地區,但1944年蘇聯大規模反攻德國,紅軍擊敗羅馬尼亞軍隊又再度佔領該地,恢復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制。摩爾多瓦地區重新劃歸蘇聯。其後,蘇聯重建了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家建制。
東歐劇變後,1990年,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5月,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改名摩爾多瓦共和國。8月,該國宣佈從蘇聯獨立,建立今天的摩爾多瓦。
獨立後的摩爾多瓦,因為能源短缺、經濟調控失當等原因,經濟經歷長時間的衰退。至今,摩爾多瓦仍然是歐洲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德涅斯特河沿岸問題===
1990年,摩爾多瓦的工業集中區德涅斯特河沿岸(德左)宣佈從摩爾多瓦獨立。同時,蘇聯(俄羅斯)的軍隊一直駐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未撤,演變成持續至今的「德左問題」。1992年,德涅斯特河沿岸當局與摩爾多瓦爆發戰爭。戰爭以摩爾多瓦失敗告終,德左地區保持事實上獨立至今(儘管德左地區的獨立一直沒有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俄羅斯在德左地區的駐軍至今未撤離。
2022年4月俄烏戰爭期間,德涅斯特河沿岸連日傳出數起爆炸起火案,未知施襲方, 烏克蘭總統府官員稱:“俄羅斯當局正在宣佈有必要時要佔領摩爾多瓦。”烏克蘭西南部地區可能也被納入進攻範圍。,俄羅斯軍方則表明在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的新階段目標是要完全控制烏克蘭南部,以便開通前往摩爾多瓦西部親俄地區德涅斯特河沿岸的道路 ,此言論及爆炸事件引起外界憂慮2022年俄烏戰爭會蔓延至摩爾多瓦或德涅斯特河沿岸。
2022年5月3日烏克蘭國家通訊社引述英國《泰晤士報》提到,俄羅斯高層擬定即將入侵摩爾多瓦的詳盡計畫,可能重演「頓巴斯」劇本,並從西側開啟攻烏新戰線。根據烏克蘭情報來源,有一些跡象顯示俄軍很快就會攻擊摩爾多瓦,而這個前蘇聯成員國的軍隊只有3250人。
== 政治 ==
今天的摩爾多瓦是一個議會共和國。根據1994年頒佈的摩爾多瓦憲法,摩爾多瓦實行三權分立,行政權屬於摩爾多瓦總理、立法權屬於摩爾多瓦議會、司法權屬於摩爾多瓦憲法法院。摩爾多瓦議會實行一院制,有101個議席,由4年一度的全國普選以比例代表制方式選出。摩爾多瓦的國家元首是摩爾多瓦總統,政府首腦是摩爾多瓦總理,政府內閣由總理組建(唯內閣名單需要由議會批准)。摩爾多瓦曾一度規定總統由議會選出,但2016年開始又改為全民普選。
1994年的摩爾多瓦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選票,象徵著摩爾多瓦政治狀況的轉折Nohlen, D & Stöver, P (2010) Elections in Europe: A data handbook, p1330 1996年,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贏得總統選舉,代表該黨的彼得·盧欽斯基成為摩爾多瓦第二任總統。2001年的議會選舉中,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再次大勝。摩爾多瓦第三任總統是同樣代表共產黨人黨的弗拉迪米爾·沃羅寧"Moldovan communists determined to keep links with West", Kommersant (nl.newsbank.com), March 7, 2001.。摩爾多瓦共產黨人總體持親俄立場。該黨的衰落始於2009年該黨馬裡安·盧普轉投摩爾多瓦民主黨。她的轉投使不少共產黨人黨支持者轉而支援摩爾多瓦民主黨。2009年4月的議會選舉結果是摩爾多瓦共產黨人勝選,但這樣的結果不被社會大眾認可,由此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Twitter Revolution: Fearing Uprising, Russia Backs Moldova's Communists" , Spiegel, April 10, 2009"Moldova's "Twitter Revolution"" , RFE/RL, April 8, 2009。7月,重新進行選舉。因無法就總統人選達成一致,2010年11月,摩爾多瓦議會再次進行議會選舉Moldova President Dissolves Parliament, Calls Poll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15 June 2009Moldovans vote in election re-run BBC News, 29 July 2009。2012年,獨立人士尼古拉·蒂莫夫蒂出任總統。
2015-2016年,摩爾多瓦因經濟形勢惡化,國內出現。2016年開始,巴維爾·菲利普出任摩爾多瓦總理,領導摩爾多瓦政府。
在2018年之前,摩爾多瓦國內政壇仍然就採取親歐盟還是親俄有著激烈分歧。
親西方的瑪雅·桑杜 (Maia Sandu) 於2020年當選總統,並於2022年6月為國家取得歐盟候選國地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時,總統桑杜建議摩爾多瓦終止憲法對軍事中立的承諾,轉而與北約建立更緊密關係,並強烈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行為。
== 行政區劃 ==
摩爾多瓦一級行政區劃共37個,包含32個區,3個直轄市,1個自治區,以及德涅斯特河沿岸。
== 地理 ==
摩爾多瓦為內陸國家,與烏克蘭、羅馬尼亞兩個國家接壤,是歐洲唯一一個沒有與俄羅斯接壤的前蘇聯國家。摩爾多瓦大部分的國土都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普魯特河為摩爾多瓦西邊的邊界,於摩爾多瓦最西南處的茱茱列什蒂匯流入多瑙河。德涅斯特河則由北向南流經摩爾多瓦的東部。
== 經濟 ==
1991年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因能源短缺、政治動盪、缺乏貿易、調控不當等原因,經濟一度陷入危機。2009年後,摩爾多瓦經濟又因國際金融危機遭受打擊。摩爾多瓦目前是歐洲第二貧困的國家,根據2020年統計,摩爾多瓦的人均GDP僅有阿爾巴尼亞的六成,在歐洲僅稍高於烏克蘭。大致與菲律賓相等。在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方面,摩爾多瓦在2018年的得分為0.7分,僅僅屬於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發展水準接近中人類發展指數國家的菲律賓和南非,也是歐洲國家當中得分最低。
摩爾多瓦屬於農業國,經濟結構以農業和釀酒業等產業為主。摩爾多瓦出產的紅酒物美價廉,為外匯重要來源之一。。
== 交通 ==
==社會==
===人權問題===
根據安全與合作組織(歐安組織)。2004年摩爾多瓦當局繼續長期打壓獨立反對派的聲音和行動。在各種情況下,人權捍衛者受到當局廣泛迫害和打壓,反對派政治家和帕薩特被判處十年徒刑。從歐洲聯盟美國和人權的捍衛者認為他是一個政治的囚犯,和一份官方宣告從俄外交部稱為“突出其殘忍”的判斷。
據國際特赦組織2007年年度報告,在摩爾多瓦人權狀況很差。酷刑和虐待非常普遍,在審判前拘留條件也很差。雖然保護婦女權利的法例被批准,但男人、婦女和兒童繼續被強迫性剝削人身自由和其他非法販賣,大多數被販賣至巴爾幹地區、其他東歐國家以至亞洲的阿富汗等國。僅僅提供保護婦女免受家庭暴力的措施是不夠的。作了憲法的修改要廢除死刑。言論自由受到了限制且無故扣押反對派政治家情況嚴重,鄰近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人權和治安狀況就更差,人們幾乎不享有自由集會示威權利,基本投票權利受到剝削,同性戀者和少數民族受到歧視和侮辱;軍火走私有組織及系統地進行非法交易,在2006年蒂拉斯波爾就曾發生至少兩宗炸彈恐襲案,並造成多人死傷。
截至2004年,警察拘留中的酷刑和其他虐待仍然普遍存在;國家未能進行迅速和公正的調查,警察有時逃避處罰。只有在歐洲人權法院的命令下,政治異見人士才被釋放,不再被關押在分裂出去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 2009年,摩爾多瓦經歷了十年來最嚴重的內亂,造成數名平民死亡,較多人受傷。
根據2011年4月釋出的人權報告,“與前一年相比,沒有安全部隊殺人的報告。在這一年中,政府對媒體施加不當影響的報道大幅減少。但是德涅斯特河沿岸當局繼續騷擾獨立媒體和反對派議員;限制結社、行動和宗教自由;並歧視羅馬尼亞語使用者。” 2011年9月在聯合國宗教或信仰自由問題特別報告員海納·比勒費爾特認為摩爾多瓦“自蘇聯時代以來在宗教自由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它仍可以採取進一步措施促進多樣性,” 摩爾多瓦於2008年頒佈了《預防和打擊家庭暴力法》,完善了立法。
== 人口 ==
356萬(2009年1月1日,不含德涅斯特河沿岸和賓傑里人口)。其中摩爾多瓦人(羅馬尼亞人的分支)佔65%,烏克蘭人佔13%,俄羅斯人佔13%。
== 文化 ==
=== 飲食 ===
== 參見 ==
* 德涅斯特河左岸
* 羅馬尼亞及摩爾多瓦統一運動
* 摩爾多瓦語言和民族問題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Category:內陸國家
Category:獨立國家聯合體
分類:羅馬尼亞語國家地區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
烏克蘭 | 烏克蘭(,)是位於東歐的共和制國家,南接黑海和亞速海,東連俄羅斯,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與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諸國相連。面積60.37萬平方千米。人口4,117萬人。全國劃分為24個州,1個自治共和國,2個特殊地位城市(直轄市)。首都基輔。
烏克蘭由平原和喀爾巴阡山脈組成,主要河流有第聶伯河、南布格河、頓涅茨河和德涅斯特河。中東部地區的頓涅茨克盆地是歐洲主要的重工業和採礦、冶金基地,開採礦石和煤炭,生產天然氣、石油、鋼鐵。農業用地佔該國七成,肥沃的黑土佔耕地面積64%,被稱為「歐洲糧倉」。
在9世紀時,以烏克蘭首都基輔為中心,古代東斯拉夫人建立了第一個東斯拉夫國家基輔羅斯,曾一度十分強盛,直至12世紀蒙古人入侵後分裂。自14世紀中葉起,烏克蘭被金帳汗國、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先後統治。1648年,烏克蘭大起義爆發,烏克蘭哥薩克酋長國建立,其首領蓋特曼由選舉產生。165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沙皇國簽訂《佩列亞斯拉夫條約》,成為俄羅斯保護國,但仍保有自身獨立政府和軍隊。此後,俄羅斯不斷削弱烏克蘭哥薩克國的獨立性,1764年,俄羅斯帝國徹底吞併烏克蘭。
到19世紀時,烏克蘭大部歸屬於俄羅斯帝國,其餘部分為奧匈帝國和波蘭領土。19世紀中後期,烏克蘭民族文學運動興起,烏克蘭民族思想得到傳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的混亂時期,烏克蘭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暫獨立。在烏克蘭內戰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22年成為了蘇聯創始加盟共和國之一。隨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蘇維埃烏克蘭。在1945年,烏克蘭成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1954年,在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雪夫主導下,蘇聯最高蘇維埃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統一300週年紀念日”的名義,將克里米亞由俄羅斯劃歸給烏克蘭。
1945年,外喀爾巴阡在二戰後與烏克蘭重新合併。1954年,克里米亞半島被劃歸烏克蘭。1991年8月24日,宣佈從蘇聯獨立。獨立後,克拉夫丘克任首任總統,烏克蘭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最嚴重時通脹率達10256%。2004年,烏克蘭國內因總統選舉存在爭議而爆發橙色革命。2014年,烏克蘭爆發廣場革命,推翻了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俄羅斯隨即佔領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以及頓巴斯部分地區,並在頓巴斯扶持兩個親俄政權,頓巴斯戰爭爆發。2022年,俄羅斯發動以特別軍事行動為名的全面戰爭入侵烏克蘭,並在2022年9月於烏克蘭部分地區舉行不受國際承認的入俄公投,宣佈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四州併入俄羅斯領土。全面戰爭延續至今,有約20%的烏克蘭領土處於俄羅斯控制之下。
==自然地理==
烏克蘭的國土95%為平原,平原部份平均高度為175米。當中平原又可分為高地和低地。高地主要位於第聶伯河右岸地區,有第聶伯河沿岸高地、波多利高地和沃倫高地。低地主要位於該國北部、中部和南部,有波列西耶低地、黑海沿岸低地和第聶伯沿岸低地等。低地佔全國70%。山區佔國土的5%,主要是西部的喀爾巴阡山脈和南部克里米亞山脈。烏克蘭最高峰為西部喀爾巴阡山脈的霍韋爾拉山(2,061米)。
河流方面,烏克蘭境內共有河流23000多條,其中河長長於100千米以上有131條。主要河流包括有第聶伯河、南布格河、北頓涅茨河、普魯特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所有河流都注入亞速海和黑海。烏克蘭全國水資源總量約為950億立方米(含過境河流),其中地下水資源有32億立方米。烏克蘭有超過3,000個湖泊,較大的有亞爾普赫湖、薩西克潟湖、卡胡爾湖和阿利貝伊湖等。大型水庫包括克列緬丘格水庫、卡霍夫卡水庫、基輔水庫和等。
土壤方面,烏克蘭的土壤以肥沃的黑鈣土為主,約佔國土的一半。西北部波列西耶地區主要是灰化土和沼澤土,黑海和亞速海沿岸低地為粟鈣土,肥力較高。
氣候方面,烏克蘭主要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克里米亞半島南岸為亞熱帶氣候。冬季最冷月份(1月)平均氣溫,北部和東部地區為-7°C,克里米亞半島南岸則為2°C至4°C。夏季全國絕大部份氣溫為36°C~39°C,而冬季最低氣溫則在東部為-40°C左右,南部為-30°C左右。
烏克蘭自然資源豐富。該國所擁有的黑土地佔全世界黑土總量的30%,對於發展農業極為有利。烏克蘭已探明有80多種礦藏資源。燃料資源方面,頓巴斯是烏克蘭最大的煤田,已探明儲量為488億噸,但經多年開採已近枯竭。
== 歷史 ==
=== 上古時期 ===
在舊石器時代中期(50萬~10萬年前左右),烏克蘭的頓巴斯、德涅斯特、日托米爾以及外喀爾巴阡山地區就已經有人類居住。在公元前42000年左右,多瑙河和第聶伯河之間地區的人類驅化了馬匹。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人類在多瑙河和第聶爾河之間的林草混交帶定居。
在公元前2000年末至公元前1000年初,辛梅里亞人開始在烏克蘭草原地定居。公元前7世紀末,北部來的斯基泰人趕走了黑海北部沿岸草原的辛梅里亞人。辛梅里亞人先是遷至高加索地區,隨後移至小亞細亞,和地中海諸文化有所接觸。
公元前7世紀至6世紀,希臘人在黑海北岸建立了一些殖民地。在公元前1世紀,薩爾馬提亞人趕走了斯基泰人,並統治黑海大草原至公元4世紀為止。斯基泰人則被趕至克里米亞,並建立,控制克里米亞半島、半島以北相鄰的草原,包括當地的希臘殖民地。同時,羅馬人的勢力延伸到黑海北岸,據奧維德的記載,當時的殖民者經常和當地部族處於戰爭狀態,或者對於戰爭的擔憂之一,關係不好。公元4世紀,薩爾馬提亞人被匈奴人、日耳曼哥特人、羅馬人所取代。
===可薩汗國的興衰和基輔羅斯的崛起===
據俄國歷史學家瓦西里·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等的看法,斯拉夫人最早定居於波蘭和西烏克蘭的喀爾巴阡山附近。其中一支到了第聶伯河流域,被稱為波利安人,是最大的安特部落。據《往年紀事》紀載,他們在482年建了基輔城。安特部落在602年被突厥部落阿瓦爾人所擊敗。阿瓦爾人在9世紀早期沒落,隨之出現的是基輔羅斯。
基輔羅斯崛起前,突厥人建立的可薩汗國長期控制今天多瑙河到伏爾加河的大片土地。斯拉夫人、伏爾加芬人和楚德人可能因此而聯合起來形成羅斯國家,來保護其自身利益免受可薩苛捐雜稅的影響。有人認為羅斯汗國的形成正是模仿了可薩汗國,瓦良格首領最早在830年就使用了“可汗”的稱號,這一稱號後來還繼續用來稱呼基輔羅斯的大公,而基輔羅斯首都基輔可能也是可薩人建立的。此外可薩從830年左右開始自主鑄幣,薩爾科勒堡壘的建造獲得了拜占庭的技術支援(拜占庭當時是可薩的盟國),這可能是為了抵禦北面的瓦良格人和東面草原的馬扎爾人。到了860年,羅斯人已抵達基輔並透過第聶伯河到達君士坦丁堡。
同盟關係經常發生變化。拜占庭受到瓦良格羅斯襲擊者威脅,會為可薩提供幫助,而可薩則時而允許北方人透過其領土以換取一部分戰利品。從10世紀早期開始,由於附庸民族的起義以及前盟友的入侵加劇,可薩人常常多線戰鬥。草原上有佩切涅格人,北面則是實力不斷增強的羅斯人,兩者都不斷削弱可薩汗國的朝貢體系,可薩和平岌岌可危。根據一位不知名的可薩人寫給一位身份不明的猶太人的,可薩統治者與一個五國聯合軍隊展開了戰鬥,這個聯合軍隊可能是受到拜占庭的慫恿。儘管可薩取得了勝利,但他的兒子遭遇了又一輪入侵,這一次敵人是阿蘭人,阿蘭人首領皈依了基督教並與利奧五世的拜占庭結盟。
可薩原本控制第聶伯河中游並向那裡的東斯拉夫部落收取貢品;880年左右,隨著諾夫哥羅德的奧列格從瓦良格人手裡取得基輔,可薩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減弱。可薩人最初同意羅斯人沿著伏爾加河進行貿易並南下掠奪(見羅斯人的裡海遠徵)。根據阿拉伯歷史學家馬蘇第的說法,可汗同意的條件是羅斯人給予他們一半的戰利品。然而,913年,也就是拜占庭與羅斯達成和平協議兩年之後,在可薩的默許下,瓦良格人向阿拉伯人的領土進軍,導致花剌子模伊斯蘭衛隊向可薩統治者發出請求,要求允許他們對回程中的羅斯分遣隊進行反擊,目的是報復羅斯的劫掠給他們的穆斯林同胞造成的暴力傷害。羅斯的軍隊遭遇徹底潰敗並被屠殺。可薩統治者向羅斯人關閉了南下伏爾加的通道,由此引發了一場戰爭。960年,可薩統治者在一封信中提到了與羅斯關係的惡化:“我守衛河口,阻止乘船前來的羅斯人進入大海攻擊阿拉伯人,也阻止任何敵人走陸路進入傑爾賓特。”。
羅斯軍閥向可薩汗國發動了多次戰爭,直搗裡海。一封中講述了一位HLGW(最近被確認為切爾尼戈夫的奧列格)攻擊可薩並被可薩將軍擊敗的故事。可薩與東羅馬帝國的同盟在10世紀初期開始崩潰,兩者可能在克里米亞發生衝突,到了940年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帝國行政論》中思考了如何孤立並攻擊可薩。同期,拜占庭開始嘗試與佩切涅格人和羅斯結盟,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斯維亞託斯拉夫一世最終在960年左右摧毀了可薩帝國的軍隊,並接觸了高加索地區的切爾克斯人,隨後又回到基輔。可薩首都阿的爾於公元968或969年左右陷落。
=== 基輔羅斯時期 ===
據《往年紀事》記載,九世紀左右,瓦蘭人留裡克和他的兩個弟弟(西涅烏斯和特魯沃爾)於862年應邀在治理東斯拉夫人的地方。882年,奧列格佔領了基輔並遷都基輔。
在10世紀和11世紀,基輔羅斯成為歐洲最大、最強大的國家,這一時期被稱為它的黃金時代。998年,弗拉基米爾大帝引入了東正教。在他的兒子智者雅羅斯拉夫統治期間,基輔羅斯到達了基輔羅斯的頂峰。在任期間,土地大量擴張,並修訂了《羅斯法典》。在雅羅斯拉夫死後,基輔羅斯的黃金時代隨之結束。
在他身後,出現了反抗伊賈斯拉夫的叛亂,東部遊牧部落的進攻也越來越猛烈。雅羅斯拉夫的孫子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上任大公之後,基輔羅斯經歷一段短暫的中興。1125年,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過世後,基輔羅斯再未能恢覆元氣。在12世紀,西部的加利西亞與沃里尼亞、基輔北部的切爾尼戈夫等地區先後取得實際性的獨立,基輔羅斯更陷入經濟衰退。13世紀中葉的蒙古入侵使基輔羅斯遭受重創,基輔在1240年被徹底被拔都摧毀,基輔羅斯實際上滅亡。
=== 立陶宛和波蘭統治時期===
1320年,立陶宛大公蓋迪米納斯佔領了沃倫和基輔地區的大部份土地。1362年,他們佔領了基輔。波蘭方面,1349年,波蘭國王卡齊米爾三世佔領了整個加利西亞和部份沃倫地區。1385年,波蘭女王雅德維加和立陶宛大公亞蓋洛協議成婚,史稱克列沃聯合。在卡齊米爾管治其間,波蘭對沃倫、基輔和周邊地區加強控制,沃倫、基輔都先後成為立陶宛的普通行省。1569年,立陶宛和波蘭簽訂盧布林條約,兩國合併為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
在立陶宛統治時期,立陶宛大公較為尊重當地人的獨立性,「我們不引進任何新的(規則、法令),也不幹預舊有的(規則、法令)」。他們會任命當地羅斯貴族為地方領導,即使任命立陶宛人,他們也會適應當地的生活,有些立陶宛人甚至信奉東正教。1569年後,烏克蘭大部份地區都成為了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的行省,波蘭人大量遷入,推行波蘭化和天主教化。這形成了後日烏克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宗教文化差異。
1502年,金帳汗國徹底崩塌,今天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汗國聯莫斯科大公國打敗最後一位大帳汗國可汗謝赫·阿合馬,成為金帳汗繼承人。從1524年起,克里米亞可汗被奧斯曼土耳其蘇丹任命,開始以奧斯曼帝國蘇丹之名做星期五禮拜。克里米亞韃靼人對拓展伊斯蘭世界的界線有卓越的貢獻,特別是在對抗信奉基督宗教的斯拉夫人與波蘭人。他們定期出兵阻止斯拉夫人南遷定居草原。他們戰鬥力強大,也曾經與波蘭立陶宛聯邦結盟反俄國。他們征戰的軍隊最遠到過白羊王朝、薩非王朝、波蘭本土和匈牙利。
=== 哥薩克酋長國與克里米亞汗國 ===
烏克蘭長期處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統治下,波蘭在烏克蘭強制推行農奴制和天主教,引發烏克蘭人不滿。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發動烏克蘭大起義,擊敗波蘭軍隊並建立烏克蘭哥薩克酋長國,並與克里米亞韃靼人結盟共同對抗波蘭的進攻。哥薩克酋長國時期,烏克蘭農業、手工業發達,文化繁榮,識字率較高。酋長國的總理事會由全體哥薩克、市民、教士、農民組成,酋長由總理事會選舉產生。
由於克里米亞韃靼人臨陣脫逃,面對波蘭的軍事威脅,烏克蘭人轉向俄羅斯尋求幫助。165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簽訂《佩列亞斯拉夫條約》。
1774年俄羅斯獲許鄂圖曼帝國承認克里米亞的獨立,從1777年起,克里米亞汗王沙希因·格來附屬俄羅斯帝國。不久,克里米亞貴族起義反對沙希因,沙希因向俄羅斯帝國請求援助。波特金率七萬俄軍到達克里米亞。
1783年,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大公國正在戰爭,無暇東顧,克里米亞汗國於是被歸併於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下的俄羅斯帝國領內。
=== 近代 ===
1795年,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普魯士最後一次瓜分波蘭,烏克蘭歸屬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約佔有85%的烏克蘭人,因主要居住在第聶伯河流域,通稱「第聶伯烏克蘭」;奧匈帝國則領有烏克蘭的西部地區,約佔有15%的烏克蘭人。
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烏克蘭開始形成一股民族復興運動。俄羅斯方面,17世紀,第聶伯河左岸的哥薩克族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定立,熱中於收集歷史文獻和證物,形成研究烏克蘭史的研究風氣。1777年,出版了《小俄羅斯編年簡史》(),出版了《小俄羅斯和斯洛波達烏克蘭省區結婚習俗歌謠敘述》()。同時,烏克蘭「文學之父」柯梁列夫斯基以拉丁字母寫作詩歌,帶動了烏克蘭文字的改革。俄羅斯起初沒有注意到這些運動,1863年,俄羅斯內政部長瓦路耶夫發布了禁止以烏克蘭出版宗教和教育書籍的命令。1876年,沙皇決定按委員會的建議,全面禁止所有烏克蘭文書籍。
奧匈帝國方面,1868年,啟明協會成立,他們出版了烏克蘭文的歷史、文學教科書和作品。1890年,組成了烏克蘭激進黨。在1895年的宣言,他們認為應該將奧匈帝國和俄國的烏克蘭人統合起來,組成新的烏克蘭國家。
=== 戰間期和二戰期間===
在1917年至1922年間,烏克蘭的土地上發生了持續的軍事衝突,建了數個極短的獨立共和國。一戰時期,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俄羅斯帝國被推翻,在德意志帝國的攻勢扶持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獨立。1918年蘇俄和同盟國簽訂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隨即佔領了烏克蘭,解散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並成立了親德的烏克蘭國,由德國軍隊駐守。德國投降後,因為失去了德國的保護,蘇俄收復烏克蘭,東烏克蘭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由1919初至1920年10月,是烏克蘭最混亂的時期。從奧匈帝國獨立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於1919年1月22日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合併。1920年4月,彼得留拉和波蘭政府簽訂「華沙條約」,加里西亞和沃林西部地區歸波蘭。1922年蘇聯成立,東烏克蘭加入聯盟,成為蘇聯的創始國之一。根據波蘭和蘇聯簽訂的《-{裡}-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
在30年代,蘇聯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烏克蘭的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烏克蘭的工業產量增加了4倍,工人人數增加了3倍。1932至33年發生了蘇聯大饑荒,烏克蘭受災最為嚴重,史稱“烏克蘭大饑荒”。據1980年代末的調查,1933年死亡人數約在四百五十萬至五百萬之間,佔當時烏克蘭約15%的人口。因饑荒影響(疾病,營養不良)而死亡的前後將近一千萬人。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9月27日,波蘭被納粹德國和蘇聯分割佔領,西烏克蘭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戰火亦燒到烏克蘭,德國南方集團軍將和羅馬尼亞王國進攻烏克蘭。蘇聯在烏克蘭地區遭受了嚴重失敗;在基輔戰役中,蘇聯大約損失了約70萬士兵,敖德薩戰役該地蘇軍被羅馬尼亞軍隊消滅,羅馬尼亞分得了摩爾多瓦和烏克蘭部份地區,而納粹德國如願佔領了烏克蘭全境。1943年至1944年,蘇聯紅軍發動下第聶伯河攻勢等的攻勢,收復了今日烏克蘭的大部份領土。整個二戰期間,烏克蘭成為戰爭的重災區,共有410萬名士兵和140萬平民喪生。
=== 二戰後 ===
二戰後,烏克蘭迅速恢復了生產,至1945年底已經恢復戰前約1/3的工業生產力。1953年,斯大林去世,由赫魯曉夫接任。他投入了更多資金在烏克蘭的農業上,農產量和農民收入都有所提高。1954年2月19日,為了慶祝《佩列亞斯拉夫協定》簽訂300週年,克里米亞地區劃贈給烏克蘭。1986年,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嚴重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
1985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出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後,歷史和現實積累的各種矛盾開始表面化,民族主義和民族獨立傾向迅速抬頭,全國政局開始急劇動盪,同時,烏克蘭開始了其獨立步伐。1989年9月,烏克蘭人民爭取改革運動(簡稱“魯赫”)成立,成員迅速擴大到百萬人,成為推動烏克蘭民族運動的先鋒。
=== 獨立後 ===
1991年12月1日,烏克蘭透過獨立公投,90%以上的人贊成獨立。同日,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以62%得票當選為總統。上任後,他採取了很多帶有烏克蘭化色彩的政策措施,以強化烏克蘭民族認同。經濟方面,其發行了烏克蘭臨時貨幣庫邦,放棄使用盧布。其任內國內出現惡性通貨膨脹,1993年底烏克蘭的通脹率甚至達10256%。因此,烏克蘭最高拉達宣佈提前議會和總統選舉。
1994年7月10日,庫奇馬以52.2%得票率當選總統。其上任之際,總統和議會因經濟和政治改革問題多有糾紛。1996年6月28日,烏克蘭制定了新的憲法,賦予了總統更大的權力。1999年11月,他成功連任。但不久就發生了貢加澤案件(格奧爾基·貢加澤)和季莫申科貪汙和行賄案,引起大規模的「倒庫運動」。
2004年11月21日,在第二輪總統選舉中,亞努科維奇以49.46%戰勝尤先科。反對派不承認結果,發動了橙色革命。重選後,尤先科以51.99%勝出。2006年1月1日,烏克蘭憲法改革方案實施,削弱了總統的權力,擴大了議會的權力。2007年,烏克蘭最高拉達透過《內閣法》,擴大了政府權力。
2010年2月7日,亞努科維奇以48.95%得票率當選總統。2013年末,亞努維奇拒絕和歐盟簽訂聯絡國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並試圖加入俄國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引起民眾示威(廣場革命)。次年2月,亞努維奇逃至俄羅斯。同年3月,俄羅斯出兵吞併克里米亞。5月24日,俄國扶植的叛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發表獨立宣言。
2014年5月29日,波羅申科以54.7%的得票率當選總統。烏克蘭東部的沖突規模不斷增加。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俄烏簽署旨在化解烏克蘭武裝部隊和烏克蘭東部親俄武裝衝突的《明斯克協議》與《新明斯克協議》,此後主要戰爭行為結束但仍有衝突發生,俄烏雙方多次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
2019年4月21日,喜劇演員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以超70%的得票率當選為總統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對民眾演講時公開支援烏東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和盧幹斯克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並向這兩個地區派遣俄羅斯「維和部隊」。同月24日,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宣佈將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以「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為理由入侵烏克蘭。
== 人口統計 ==
1991年,烏克蘭獨立之時,烏克蘭的人口為5194萬。1993年,烏克蘭的人口在達到約5200萬的頂峰。然而也是此時開始,由於其死亡率超過出生率、大規模向海外移民等因素下,總人口減少了660萬(12.8%)。2014年,CIA估計烏克蘭大概有4400萬人口。2015年,烏克蘭國家統計委員會統計有4276萬人。
烏克蘭國家統計委員會估計,2022年1月該國(不含克里米亞)的人口約為4100萬;然而,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已有超過800萬烏克蘭人離開了該國(見烏克蘭難民危機)。
烏克蘭國內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主要集中在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盆地、黑海和亞速海沿岸地區、西部部份地區和基輔附近;其中,工業水平較高的東烏克蘭地區比人口密度注重農業的西烏克蘭地區略高。
=== 民族 ===
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烏克蘭主體民族烏克蘭族約佔總人口的 78%,而俄羅斯族是最大的少數民族,約佔總人口的 17.3%。其少數族裔人口包括:白羅斯族(0.6%)、摩爾多瓦族(0.5%)、克里米亞韃靼人(0.5%)、保加利亞族(0.4%)、匈牙利族(0.3%)、羅馬尼亞族(0.3%)、波蘭族(0.3%)、猶太人(0.3%)、亞美尼亞族(0.2%)、希臘族(0.2%)和韃靼人(0.2%)
。除上述民族外,還有一部分越南人、朝鮮半島人和奈及利亞人於近一個世紀在烏克蘭定居,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民族族群。
根據1996年的一份研究,烏語烏克蘭族佔烏克蘭40%,俄語烏克蘭族佔33.5%,俄語俄羅斯族佔21.5%。
=== 宗教 ===
烏克蘭擁有世界第二大東正教(正教會)信徒人口,僅次於俄羅斯。(KIIS)在2021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2%的烏克蘭人表示有宗教信仰;7%為無神論者,11%不知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根據資料報告指出,烏克蘭的宗教信仰比例在烏克蘭西部最高(91%),在頓巴斯地區(57%)和烏克蘭東部(56%)較低。
2019年調查顯示,82%的烏克蘭人是基督徒(72.7%東正教(正教會)、8.8%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2.3%基督新教、0.9%拉丁禮天主教、2.3%其他宗派基督徒);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信徒各佔烏克蘭總人口的0.2%。根據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KIIS)的研究,大約58.3%的烏克蘭東正教信徒屬於烏克蘭正教會(OCU),25.4%屬於烏克蘭正教會(莫斯科大牧首,UOC)。
根據拉祖姆科夫中心2018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9.4%的烏克蘭人是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信徒,0.8%是拉丁禮天主教信徒,新教基督徒為一個發展中的社群,信徒人口從2016年的1.9%增加至2018年的2.2%。
=== 語言 ===
烏克蘭的官方語言是烏克蘭語。烏克蘭語是1000多年前由基輔羅斯時代的古羅斯語發展而來,使用西里爾字母,和俄羅斯語、白俄羅斯語同屬東斯拉夫語系。因為烏克蘭歷史上長期受波蘭統治,因此一些單詞發音上很接近。
在沙俄和波蘭統治期間,烏克蘭語只是民間的交流用語。1798年,柯梁列夫斯基以烏克蘭語寫作《愛涅阿斯記》。1818年,的《小俄羅斯方言語法》出版。這些人的努力使烏克蘭語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面語言。在蘇聯統治期間,俄語是官方語言,較少使用烏克蘭語。
獨立之後,烏克蘭政府開始奉行烏克蘭化政策,增加烏克蘭語的使用,同時俄語已經被禁止或限制在媒體和電影中使用(這意味著俄語節目需要烏克蘭翻譯或字幕)。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67.5%的人口宣稱烏克蘭語為自己的母語,29.6%的烏克蘭人宣稱自己的母語為俄語。
== 經濟 ==
在原蘇聯加盟國中,烏克蘭的經濟規模只次於俄羅斯,是哈薩克的兩倍。在1991年烏克蘭獨立而來,經濟形勢持續惡化,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1990年到1994年,烏克蘭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均為負增長,在1994年更錄得22.9%的負增長率。至1997年,各項經濟指標下滑趨勢得到控制,經濟開始回穩。
2000年是烏克蘭獨立以來經濟增長的第一年。經過八年之後,烏克蘭初步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格里夫納和美元的滙率也相對穩定。在2000-2004年間,GDP都呈現增長的趨勢。在橙色革命其間,受政治動蕩影響,2005年GDP增長有所放緩(2.4%)。在亞努科維奇出任總理之後,經濟又持續向好。2008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烏克蘭經濟再次陷入低迷。2010年起,烏克蘭經濟開始復甦並持續回升,又因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克里米亞危機、頓巴斯戰爭造成重創,2014年到2015年間,名義GDP由1318億美元下降至906美元,實際GDP同比減少了9.9%。。近年,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衝擊,導致經濟再度衰退。
烏克蘭的地區和產業經濟結構大致和原蘇聯時期一致。以基轉和利沃夫為中心的中西部地區以農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冬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是甜菜、亞麻、煙草等。哈爾科夫和第聶伯羅為中心的東部地區則是烏克蘭最大的重工業區,主要發展煤炭、鋼鐵、機械和化學工業。以敖德薩為中心的南部黑海沿岸地區的工農業在烏克蘭相對發達,主要發展機械工業和食品工業。農業則以種植業為主。
=== 第一產業 ===
農業方面,烏克蘭的農業生產條件良好,地處東歐大平原,地勢平坦,農業用地約佔國土總面積超過七成,肥沃的黑土佔耕地面積64%,被稱為「歐洲糧倉」、「蘇聯的麵包籃子」。獨立之後,農業經濟陷入危機,很多農產品產量還未恢復至獨立前的水平。種植業方面,種植業的產值佔農業總產業70%左右。主要品種為小麥、大麥、高梁、燕麥和蕎麥。畜牧業方面,畜牧業的產值佔農業總產業30%左右,主要是養豬、牛、羊。
礦業方面,烏克蘭雖然有豐富的資源儲備,每年開採的礦物產品超過10億噸以上,但高品質煤、含量高的鐵礦、錳礦和其他很多礦產的開採量正在減少,硫礦甚至於將近枯竭。和礦業相關的治金工業、煤炭工業是烏克蘭工業重要的一部份,烏克蘭是全球第十四大鋼鐵出產國。
能源方面,烏克蘭雖然有大量礦藏,但是烏克蘭缺乏對這些礦區進行開發或生產工作的條件。在2015年初,烏克蘭石油探明儲量為5410噸,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1037億立方米。但同年,原油開採量只有180噸,天然氣開採量只有198立方米。目前烏克蘭能源依賴國外進口。煤炭方面,在前蘇聯時期,烏克蘭的煤炭生產佔重要一席位。但因東部地區被俄羅斯佔領,烏克蘭的煤炭產量大量下降,不能自給,依靠進口。為了改善烏克蘭的能源結構,該國政府制定了至2030年的煤炭行業發展規劃,以提升煤炭產量和使煤礦企業私有化。
=== 第二產業 ===
烏克蘭的工業在前蘇聯佔有重要地位。目前,烏克蘭的主要工業部門有焦炭化工業、黑色和有色治金業、機械製造業、化工業、石油化工業、採礦業、能源電力工業等。
軍事工業在烏克蘭的機械製造業中地位重要,第聶伯羅南方機械製造廠能夠製造SS-19和SS-24洲際導彈;黑海造船廠可以建造航空母艦。安東諾夫設計局、馬雷舍夫工廠都是國際知名的軍工企業。
化學工業方面,化學工業的企業主要分佈在喀爾巴阡山脈、頓巴斯、第聶伯河流域附近,主要出產酸、純鹼、苛性鹼、礦肥等。
輕工業是烏克蘭的傳統經濟部門,但相對落後。主要包括紡織業、製鞋業、服飾業等。紡織業主要集中在基輔、切爾卡瑟、切爾諾夫策等地區。製鞋業主要集中在基輔和利沃夫。
=== 第三產業 ===
烏克蘭的旅遊業發展相當蓬勃。主要旅遊區包括有基輔、克里米亞、哈爾科夫、敖德薩等等。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資料,2019年(COVID-2019前)有1300萬遊客造訪。。
== 政治 ==
=== 制度 ===
烏克蘭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政體。1996年2月8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透過了首部憲法,定明烏克蘭是主權、獨立、民主的法治國家,實行共和制。最高元首是總統;立法機關為最高拉達;行政機關是內閣,向總統負責。2004年12月8日,拉達透過修憲案,規定2006年1月1號起,烏克蘭由總統-議會制過度為議會-總統制,總統權力減少,議會權力擴大。2010年10月1日,烏克蘭憲法法院裁定2004年修訂案違憲,政體重回總統-議會制。2014年,拉達投票決定恢復2004年憲法。2019年2月7日,烏克蘭最高議會透過修憲,將加入北約與歐盟作為該國的策略目標入憲。
烏克蘭總統任期為五年,同一任總統不得超過連續兩屆(10年)。總理則由總統提名,議會批准方得上任。烏克蘭議會實行一院制,稱為最高拉達,法定人數為450人。議員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議會擁有立法權、預算審批權、監督權、人事權等。
=== 行政區劃 ===
自2020年行政區改革,取消原屬二級行政區的州轄市後,烏克蘭的行政區劃共分為三級。其中一級行政區劃包括1個自治共和國、2個特殊地位城市(直轄市)和24個行政州Regions of Ukraine and their composition . Verkhovna Rada website.Politics and society in Ukraine by Paul D'Anieri, Robert Kravchuk, and Taras Kuzio, Westview Press, 1999, (page 292) (或譯為省)。
在烏俄戰爭中,俄國在其佔領區設立了包括克里米亞共和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在內的一系列傀儡政權,並陸續徑自宣佈吞併了一些佔領區。然而俄國對這些地區的吞併未獲得國際普遍承認。
關於各城市目前的實際控制情況,可參閱俄烏戰爭期間各城市控制權。
首府 面積 市 城鎮 農村 人口
總計 461 882 28372 415888354
辛菲羅波爾 26100 16 56 947
文尼察 26501.6 18 29 1456 1529123
盧茨克 20135.3 11 22 1054 1027397
第聶伯羅 31900.5 20 45 1436 3142035
頓涅茨克 (法律上)克拉馬托爾斯克 (事實上) 26505.7 52 131 1115 4100280
日托米爾 29819.2 12 43 1613 1195495
烏日霍羅德 12771.5 11 19 578 1250129
扎波羅熱 27168.5 14 22 914 1666515
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 13894.0 15 24 765 1362109
基輔 28118.9 26 30 1126 1788530
克羅皮夫尼茨基 24577.5 12 27 991 920128
盧甘斯克 26672.5 37 109 780 2121322
利沃夫 21823.7 44 34 1850 2497750
尼古拉耶夫 24587.4 9 17 885 1108394
敖德薩 33295.9 19 33 1122 2368107
波爾塔瓦 28735.8 16 20 1805 1371529
羅夫諾 20038.5 11 16 999 1148456
蘇梅 23823.9 15 20 1455 1053452
捷爾諾波爾 13817.1 18 17 1023 1030562
哈爾科夫 31401.6 17 61 1673 2633834
赫爾松 28449 9 31 656 1016707
赫梅利尼茨基 20636.2 13 24 1414 1243787
切爾卡瑟 20891 16 14 824 1178266
切爾諾夫策 8093.6 11 8 398 896566
切爾尼戈夫 31851.3 1 29 1464 976701
323.9 1 2962180
416.6 2 1 29
=== 軍事 ===
烏克蘭軍隊建於1991年8月24日,其軍事勢力主要繼承前蘇聯,當時有約70萬武裝部隊成員駐紮在烏克蘭境內,還包括約1300件核武器。烏軍獨立之後,一直保持「無核、中立、不結盟」的政策,參與了里斯本議定書,銷毀所有戰略核武器。建國之初,烏克蘭主張不對周邊國家提出領土要求;和周邊國家和平共處;有爭議問題不使用武力。 在此政策下,烏克蘭裁減了數十萬的軍隊。目前的軍隊包括196600名現役人員和大約900000名預備役人員。烏克蘭軍隊由陸軍、空軍、海軍和預備役組成,行徵兵制,18至25歲的男性必須服兵役。
=== 外交 ===
烏克蘭處於歐洲地緣政治中心的敏感地帶。1990年10月19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透過修改憲法,規定奉行獨立、中立、不結盟和無核化的政策。
在克拉夫丘克任總統時,烏克蘭致力發展與美國和歐盟等西方國家的關係,以制衡俄羅斯。1991年,烏克蘭加入「」。1994年,參與了北約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美國方面,烏克蘭政府雖然重視對美關係,但烏克蘭議會遲遲沒有批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烏美關係一度陷入緊繃。俄羅斯方面,分割黑海艦隊、克里米亞、銷毀核武器等問題使兩國關係陷入疆局。1992年,俄烏簽定了《達戈梅斯協議》,確定兩國「雙方將作為友好國家來處理彼此關係」。
庫奇馬執政其間,他同時重視與俄羅斯的關係,也同時重視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美國方面,1994年、1995年,兩國元首先後互訪。美國給予烏克蘭經濟援助,以支援烏克蘭進行經濟改革。在俄羅斯方面,庫奇馬任內,俄烏間的緊張關係得到融解。1997年,俄烏雙方簽署協定,解決了黑海艦隊的問題。1997-1998年,雙方簽訂了多份的經濟合作協議。2003年,影響了雙方的關係,其後,雙方簽定協議,將亞速海和刻赤海峽歸為俄烏雙方內水,並共同組建組織以管理刻赤海峽的事務。歐盟方面,1994年,歐盟透過了「對烏克蘭的行動計劃」,撥款8500萬歐洲貨幣單位,以協助維持烏克蘭財政支付平衡。1995年11月,烏克蘭加入歐洲委員會。1998年,烏克蘭正式提出《烏克蘭與歐盟一體化戰略》,將加入歐盟定為戰略目標。
尤先科任內,他的外交政策上「排俄親西」,烏俄關係降至冰點。美國方面,2005年,兩國元首先後互訪,美烏兩國發表聯合宣告,美國承諾協助烏克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簽署多份協議。2006年,美國參議院透過法案,支援烏克蘭加入北約,並給予經濟援助。俄羅斯方面,橙色革命後,兩國在能源、黑海艦隊駐軍,邊境問題齟齬不斷。2005年,烏克蘭和其他國家成立了「」,引起了俄國不滿,繼而引發。
亞努科維奇任總統其間,極力改善惡化的俄烏關係。他任內,和俄方簽定了天然氣價格和黑海艦隊等協議,黑海艦隊得以在烏克蘭再駐扎多30年。歐盟方面,推進了與歐盟的互免簽證和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推動烏歐一體化。同時,烏克蘭拉達簽定了《烏克蘭內外政策原則法》,明確規定烏克蘭不加入北約。2012年底,烏克蘭和歐盟草議了聯絡國協定,但在俄方壓力之下,亞努科維奇當局決定暫緩該協定,引起不滿,爆發大型示威(廣場革命)。,此後,亞努科維奇叛逃至俄羅斯並隨即被議會解除總統職務。俄國趁此機會派兵侵佔了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部分地區。
2014年俄國入侵烏克蘭後,烏克蘭以歐盟、北約為優先發展方向,實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2014年9月,議會批准了歐盟的聯絡國協定。2014年12月23日,烏克蘭以絕對多數票透過放棄不結盟地位法案,決定加強與北約合作。2016年1月,烏歐的自貿區協定正式生效。2020年6月,烏克蘭取得北約機會增強夥伴國地位(Enhanced Opportunities Partner)。自俄羅斯於2014年2月20日派兵入侵克里米亞以來,烏俄關係急速惡化。2018年,烏方宣佈廢除《烏俄兩國友好合作伙伴關係條約》。同年年末,三艘烏海軍軍艦進入刻赤海峽,俄烏雙方爆發衝突。同年,烏克蘭自主東正教會宣佈脫離俄羅斯東正教會。2022年2月,俄國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同月烏俄斷交。 2022年6月23日,烏克蘭成為歐盟候選國。
== 文化 ==
=== 文學 ===
烏克蘭最早的文學是民間口頭文學,書面文學則產生於11世紀初,有《往年紀事》、《伊戈爾》等。在13世紀,因為先後被多個外族入侵,文學衰退。16世紀中葉,烏克蘭文學脫離了宗教,成為了世俗文學,有格拉西姆·斯莫特里茨基《天堂的鑰匙》。17世紀,烏克蘭文學體裁起了變化,出現了勇士小說和較為原始的戲劇。
在18世紀烏克蘭文學作品迎來井噴期之前,許多烏克蘭作家創作時仍使用拉丁語和古教會斯拉夫語寫作。有說法認為,烏克蘭文學最初始於1798年伊萬·佩特羅夫奇·科特利亞列夫斯基的詩作《》——該作是首部使用烏克蘭語進行創作的出版文學作品。科特里亞列夫斯基也憑藉這部作品和自己在烏克蘭文學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被後人稱作“烏克蘭文學之父”。Parody and Burlesque // Hardie, Philip. The Last Trojan Hero: A Cultural History of Virgil's Aeneid.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4. 264 p: 187 1834年,所做的小說《》開創了現代烏克蘭散文的先河。Ukrainian literature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5th ed. (second version, Micropædia) Vol. 12: (1985–2010). 948 p.: p. 111 Ukrainian literature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19
=== 藝術 ===
;建築
烏克蘭建築風格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都各不相同;建築的設計也受到了對應時期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的影響。
從基輔羅斯時期起,由於戰爭頻繁發生,所以建築藝術具有“築城”特點,主要突出城堡的威嚴和雄偉,忽視了建築的美觀程度。13世紀至18世紀中期,烏克蘭的建築風格在基輔羅斯時期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18世紀末至19世紀前葉,烏克蘭建築藝術逐漸轉向歐洲古典主義,烏克蘭開始流行建設羅曼式建築,並盡力追求幾何學上的精確性與建築的合理使用性相結合。加入蘇聯後,烏克蘭建築逐漸喪失歐式建築風格,取而代之的是矩形高層建築。
;造型藝術
8世紀與9世紀之交,基輔羅斯國開始形成獨特的藝術文化。10至11世紀,基輔羅斯在壁畫和鑲嵌藝術畫兩方面逐漸有所建樹。這種畫與建築風格相結合,形成一種和諧統一的有機藝術合成體。16至17世紀,受西歐工匠的影響,烏克蘭的既有藝術風格開始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有所結合。17至18世紀,烏克蘭民間傳統造型藝術逐漸與巴洛克藝術相結合;17世紀後,人像畫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特別盛行。18世紀初時,已有不少精美的陶瓷雕塑誕生。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及20世紀初,烏克蘭在架上雕塑(如半身人物像、塑像等)創作方面取得較大進步。同時,木雕、漆畫、不同材料粘合組合畫、水彩畫也得到廣泛發展。加入蘇聯後,烏克蘭的藝術作品大多是具有政治宣傳意義的裝飾城市的大型雕塑和繪畫,其中包括英雄人物、工農兵群像等;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目前藏於基輔衛國戰爭紀念館的雕塑群。1991年烏克蘭獨立後,由於多元意識形態的影響,各種藝術創作思想、流派均自由發展;烏克蘭的藝術發展也因此進入了新的時期。
近幾年來,每年5月份舉辦的基輔城市節,均有藝術品展賣活動,其中有不少專業美術家和民間的造型藝術作品。
=== 音樂 ===
烏克蘭音樂有濃厚的東西歐音樂元素相融合的特點。烏克蘭還是俄羅斯帝國時期的音樂中心;帝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於18世紀中葉在烏克蘭境內開辦,培養了一眾音樂家和作曲家。著名的作曲家有米哈伊爾·韋爾比斯基、尼古拉·萊森科、列夫·盧布斯基、格里果裡·韋列夫卡、康斯坦丁·丹克維奇等等。
=== 戲劇和電影 ===
烏克蘭最早的戲劇要追溯至17世紀初耶穌會為宣傳教會在烏克蘭各個學校表演的西歐風格戲劇。有記載稱,利沃夫在1619年8月29日曾有過兩場烏克蘭語戲劇表演。17至18世紀,烏克蘭各地掀起了一股表演聖誕劇的浪潮。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29—1939, Article "Вертепная драма".1789年,哈爾科夫建成了烏克蘭第一座戲院。19世紀後,劇院在各地逐漸開始湧現;1864年,利沃夫建成了烏克蘭第一家職業戲院。
烏克蘭電影風格持續受到來自俄羅斯和西歐的影響;對於雙方影響究竟孰多孰少,目前仍有爭議。 1911年,首部烏克蘭製作的無故事影片《札波羅熱塞契》上映。目前為止,烏克蘭電影業比較成功的作品普遍著眼於烏克蘭勞動人民、烏克蘭的故事和事件;其中較為著名的作品有《戰艦波將金號》《持攝影機的人》等。烏克蘭著名的電影製片廠有基輔國家電影製片廠、敖德薩電影製片廠、雅爾塔電影製片廠等。
=== 體育 ===
在十月革命前夕,烏克蘭全國已建立起196個體育俱樂部、體育協會及其他體育組織。1929年為止,全國已有1950個體育團體。1950年,烏克蘭建立了全國志願體育運動協會;1951年時,加入這一協會的人數已達92.2萬。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為了把加強群眾體育運動與提高運動技巧結合起來,烏克蘭一些重要工業企業成立了工業企業運動俱樂部,其中一些大型俱樂部具有全國性行業性質。在農村,也建立一批跨農莊的運動俱樂部。在1971至1975年期間,烏克蘭新建了52個體育場、2940個體操館;1985年,烏克蘭全國擁有的體育場總數達到954座,另有游泳館396座、室內體育館1.47萬座,運動廣場12.29萬個。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蘇聯體育運動的相當大一部分遺產,其中就包括這些體育設施。然而,由於解體後全國經濟發展遭遇嚴重困難,整個90年代烏克蘭體育設施的發展完全處於停頓狀態。
足球方面,烏克蘭最高階別的職業足球聯賽是烏克蘭足球超級聯賽,其中最著名的兩支隊伍分別是基輔迪納摩和頓涅茨克礦工。其中,基輔迪納摩曾奪得歐洲優勝者杯2次、歐洲超級盃1次,並奪得蘇聯頂級足球聯賽冠軍13次、烏克蘭足球超級聯賽冠軍12次。很多烏克蘭人對足球感興趣是因為受到前蘇聯國家足球隊隊員伊戈爾·別拉諾夫和奧列格·布洛欣的影響;兩者都曾獲得過金球獎。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唯一接受過金球獎的球員是安德烈·舍甫琴科;該球員在2006年帶領烏克蘭國家足球隊一度挺進8強,最終輸給了當年的冠軍義大利。
除了足球,烏克蘭在重量級拳擊領域亦有不錯的成績——世界冠軍兄弟維塔利·克利奇科和弗拉迪米爾·克利奇科也來自烏克蘭。
1994年,烏克蘭首次參加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此後,烏克蘭參加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4次,奪得96枚獎牌,表現比冬季奧運會好得多——烏克蘭國家隊僅在4次冬奧會中獲得5枚獎牌。目前,烏克蘭歷屆奧運會的金牌總數位列全球第35位。
除此之外,手球、網球、橄欖球、籃球、體操和冰球運動在烏克蘭也很受歡迎。
=== 媒體 ===
烏克蘭電視臺有、國際電視臺、、1+1、、和基輔電視臺等。其中烏克蘭國家電視1臺為國營,其他為私營。烏克蘭全國有40多個全國廣播的電臺,100多個地方電臺,影響較大的有烏克蘭國家電視廣播公司、基輔市廣播電臺、“自由”電臺、“金門”電臺等。
== 註釋 ==
== 參考 ==
=== 來源 ===
=== 書籍 ===
== 延伸閱讀 ==
*
== 外部連結 ==
* 烏克蘭官方網站
* 烏克蘭政府入口網站
* 烏克蘭總統官方網站
* CIA世界事實:烏克蘭
*
Category:1991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黑海國家
Category:斯拉夫國家
Category:蘇聯解體後的國家
Category:烏克蘭語國家地區
Category:俄語國家地區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歐洲委員會成員國 |
國際組織 | 國際組織是研究國際機關及其程式之一種學問;國際間為處理國際事務而設立機關,為便利處理事務而制定程式。具有國際性行為特徵的組織,可以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各項事務,國際組織可分為兩種主要型態:
* 政府間國際組織(IGOs):成員都是主權國家或其它成員不必為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像歐盟和世界貿易組織)。
* 非政府間國際組織(INGOs):任何國際組織,凡未經政府間協議而建立,均被視為是為這種安排而成立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包括獨立組織、民間組織、第三部門、志願協會。
從法律角度來講,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必須有一部公約作為基礎,並且有一個法人。
== 成員及功能 ==
國際組織在功能上,成員以及成員的標準上有區別。某些國際組織(全球性的國際組織)是允許所有國家加入的,這樣的組織有聯合國以及它的下屬機構,世界貿易組織等。還有一些國際組織是接受世界上,某一地區或大陸的成員加入的,像歐洲聯盟、非洲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合作組織等。
== 參見 ==
*區域整合
*國際組織列表
*國際組織會旗列表
== 參考文獻 ==
Category:政治
|
盧森堡 | 盧森堡大公國(;;),通稱盧森堡(;;),是一個位於歐洲的內陸國家,被鄰國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包圍,首都盧森堡市。盧森堡是歐盟成員國,因境內有歐洲法院、歐洲審計院、歐洲投資銀行等多個歐盟機構,被稱為繼布魯塞爾和斯特拉斯堡之後的歐盟“第三首都”。
== 歷史 ==
盧森堡歷史由在中世紀時盧森堡城堡的修建開始。城堡建成之後,附近開始逐漸發展,成為城鎮。盧森堡位於一重要戰略地點,法國、德國和荷蘭都非常重視,盧森堡經常轉手不同國家。19世紀,盧森堡開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並與荷蘭聯合王國形成共主邦聯,直到比利時獨立,盧森堡才脫離荷蘭管治。
雖然盧森堡宣告中立原則,但在20世紀,盧森堡被德國數次入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1914年8月2日,德意志帝國執行施裡芬計劃迅速佔領了盧森堡並入侵比利時和法國,開啟了西線戰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擁有數十個步騎兵的盧森堡因納粹德國入侵比利時和法國而被侵略,被迫作為同盟國參戰,並且在德國的進攻下瞬間投降,成為二戰中唯一一個零傷亡的參戰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盧森堡不再維持中立,成為北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
== 政治 ==
盧森堡實行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為盧森堡大公,也是目前歐洲唯一的一個大公國。而行政權則由內閣行使,立法權屬於眾議院。眾議院共有60個席位,議員任期為5年。
== 行政區劃 ==
盧森堡分為12個縣(法語:canton;德語:Kanton;盧森堡語:Kanton),向下再分為102個市鎮(法語:commune;德語:Gemeinde;盧森堡語:Gemeng)。盧森堡有12個市鎮具城市地位,而盧森堡城是最大的城市。
區(法語:district;德語:Distrikt;盧森堡語:Distrikt)曾是盧森堡的第一級行政區劃,已於2015年10月3日廢除。
== 地理 ==
盧森堡位於西歐內陸,地勢北高南低,東鄰德國,南接法國,北部和西部同比利時接壤。北部為-{zh-hans:阿登高原; zh-hant:亞爾丁高地;}-,森林茂密,南部為丘陵。氣候溫和,屬溫帶海洋性氣候,風景優美。首都盧森堡城有“花都”之稱。鐵礦豐富。這裡也是中世紀的要塞。最高點為克內夫山,海拔約560-{zh-hans:米; zh-hant:公尺;}-。它比布格普拉茨山高1米,而布格普拉茨山通常被錯誤地認為是盧森堡的最高點。
== 交通 ==
盧森堡交通主要依靠公路、鐵路和航空,以及小部分航運,道路網發達,能通往各個鄰國,境內有唯一機場盧森堡機場。
== 經濟 ==
盧森堡是世界上第二富有的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在2021年為 122,740 美元。自1999年以來,盧森堡一直是歐元區的一部分。盧森堡的經濟過去以工業為主,現在盧森堡則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盧森堡是歐元區內最重要的私人銀行中心及僅次於美國之全球第二大的投資信託中心。
== 社會 ==
=== 民族 ===
盧森堡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0.9%。盧森堡人屬於歐羅巴人和大西洋-波羅的海型別。
=== 語言 ===
盧森堡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德語、盧森堡語。
“十字路口國家”的多語言現象都是由於不同民族雜居,而盧森堡卻不然,傳統上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只有一個———盧森堡族,這個民族長期是“神聖羅馬帝國”一部分,而歐洲宮廷上層又普遍有用法語交流的傳統習慣,這就造成德法兩種語言都成為書面語言的現象,而長期未曾書面化的盧森堡語,則作為口語長期沿用。
盧森堡語是法蘭克語的一支,使用人口主要分佈在摩澤爾河地區以及接壤的德、法城市。盧森堡語雖屬於高地德語的中西語族,但有超過5000個法語語源詞彙。作為母語,盧語亦被盧森堡人看做是“心之語言”,用於日常口語而非書面語。
教育體制中盧、德、法三語循序漸進,並行不悖。小學低年級用盧森堡語授課,高年級開始用德語講習,中學開始再轉化成法語。熟練掌握這三門語言是當地中學畢業的必要條件,這就導致了半數的中學生都拿不到畢業文憑。在這種體制之下,移民(尤其是非歐洲移民)子女尤其吃虧。
盧森堡的外國僑民特別多,佔全國人口的三成以上,最大的移民團體是葡萄牙人和義大利人。他們也同時帶來了自己的語言。不過,葡萄牙語和義大利語基本只限於移民團體內部交流,在大範圍內運用並不廣泛。
=== 宗教 ===
=== 文化 ===
盧森堡城的老城區及其防禦工事為世界文化遺產。
==== 飲食 ====
盧森堡的許多菜餚都受到德國、法國、比利時和其他鄰近的國家的影響。其中kach keis是一種塗抹乳酪,Gromper keeschelche是一種油炸馬鈴薯餅。
== 教育 ==
=== 教育制度 ===
thumb|220px|貝滕多夫
在盧森堡,國民義務教育是11年:由2年幼兒園、6年基礎教育和3年進階教育組成。盧森堡因此有一個三層的教育制度(幼稚園、小學、高中)。
自從1999年以後,在2年的幼兒園之前設有1年的學齡前兒童預備班;這使得學童在例如語言、社會、學校方面,有可能獲得一個較好較完整的社會化。在6年的基礎教育之後學生可以在兩種中級的教育路途之間選擇:
# 科技高階中學(67%的學生),為期至少3年並且到畢業(CATP)或能進大學之前總共至少6至7年。
# 普通高階中學(33%的學生)。7年後畢業拿到證書可以進大學就讀。
=== 高等教育 ===
自從2003年以後盧森堡有一間獨立的大學,其從2001開始建造。在醫學領域、自然科學、科技、法律、經濟、社會學和教育學,學生在這分類成7個的學院裡接受教育。然而盧森堡並未具備完整的學年,在外國修業更多學期的課程是必要的。對此比利時、法國和德國的大學特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盧森堡的學生目前大部分仍然是在外國獲得學術的畢業文憑,其在外國就讀的學生超過6000人。大約19.6%的學生在德國大學註冊(特別是在科技的專門領域或自然科學),而22.6%的學生是在比利時和法國的大學就讀。
建造了盧森堡大學之後,盧森堡應該加強學術研究地位,並且穩固盧森堡的經濟基礎。此外應該擴大招收外國學生來盧森堡就讀。然而同時盧森堡在承認外國學校的畢業文憑又有困難,特別是對於德國的專科大學畢業生,例如在德國EG建築準則要求4年的工作實習經驗,在盧森堡卻得不到證明。對此盧森堡有一間自己的專科大學Institut Supérieur de Technologie。
=== 職業教育 ===
科技進階教育由三年額外的、特別的學年組成,下列是三種教育方式:
# 3年工藝的或是工商業的職業訓練,不僅在企業和法國公立科技中學(Lycée Technique)之間的二元系統下進行,也實現在一個純粹的學校基礎上。畢業時有科技的和職業的能力認證考試CATP。這種職業教育的方式在缺乏學徒的許多職業中是顯著的。
# 4年的科技教育,獲得科技文憑。
# 在科技中心4年的教育,可獲得一個科技進階教育的畢業證書。
==軍事==
盧森堡有盧森堡陸軍和盧森堡空軍,由於盧森堡是一個內陸國家,盧森堡不擁有海軍。
== 參見 ==
* 盧森堡人
* 盧森堡市鎮列表
* 盧森堡交易所
* 盧森堡的歐元硬幣
* 盧森堡-芬德爾國際機場
* 盧森堡國家足球聯賽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盧森堡入口網站
* Luxembourg from UCB Libraries GovPubs
*
*
* Luxembourg profile from the BBC News
*
Category:比荷盧三國關稅同盟
Category:君主立憲國
Category:歐洲國家
Category:法語國家地區
Category:德語國家地區
Category:內陸國家
Category:法語圈國際組織參與國
Category: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成員國
Category:歐盟成員國
Category:地中海聯盟成員國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歐盟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一級統計區
Category:歐盟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二級統計區
Category:1815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西歐
Category:城邦
Category:大公國
Category:盧森堡公國 |
梵蒂岡 | 梵蒂岡城國(;),通稱梵蒂岡(;)或梵蒂岡城(;),曾譯作梵諦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內的內陸城邦(國中國),由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直接統治,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領土位於羅馬西北角高地,因此梵蒂岡不僅是“國中之國”,也是「城中之國」。其為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駐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朗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築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以及教宗的官方居所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居所,視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
== 歷史 ==
「梵蒂岡」一詞來自拉丁語 Vaticinia,意為「占卜之地」普帕爾(著),梅乘騏樞機(譯),《梵蒂岡》,頁13。早在西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伯多祿(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宗(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就以此成立了政教合一的「教宗國」,範圍廣及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義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使聖座於義大利的領土愈來愈少,半島北方的薩丁尼亞王國成為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者之後,更主導成立了義大利王國。身為教宗國首府的羅馬城面臨統一在即,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義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義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後歷代教宗自稱為「梵蒂岡之囚」,不但敵視義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參與義大利王國的公職。
為解決義大利與聖座間的政治問題,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與教宗庇護十一世在1929年2月11日簽訂《拉特朗條約》,義大利承認聖座為主權實體,其領土位於梵蒂岡城,稱為梵蒂岡城國,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此條約正式解決了聖座與義大利政府間多年的糾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梵蒂岡仍按照《拉特朗條約》保持中立,當時的教宗為庇護十二世。
2009年1月1日,羅馬教廷稱「義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宣佈不再依《拉特朗條約》規定自動採納義大利議會透過的法律。
== 地理 ==
地處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部臺伯河西岸的高地上,以梵蒂岡城牆為國界標誌,城北為博物館和網球場,城東為老公園,東南有神學學院和火車站,南部為為聖彼得教堂及附屬廣場,聖座所在地位於市中心;氣候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平均氣溫1月7℃,7月24℃。
名勝:聖伯多祿廣場、聖伯多祿大殿、梵蒂岡博物館。
File:Vt-map-2.svg|梵蒂岡城國地圖
File:Citta del Vaticano.svg|梵蒂岡城國詳細地圖
== 政府結構 ==
=== 行政制度 ===
梵蒂岡是一個選舉君主制的神權國家,梵蒂岡的元首——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汀小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上選舉產生的,無任期限制,可以自由請辭。
《天主教法典》第332條提到教宗辭職:
教宗辭職教令是由雷定五世確立,天主教法典並不指定羅馬教宗必須向任何特定的人或機構遞交辭呈,但一些評論家(尤其是18世紀的聖典學者盧修斯·費拉里斯)認為至少必須告知樞機團或樞機團團長,因為樞機必須絕對肯定教宗已經放棄了他的職務,才可以有效地進行教宗選舉選出繼任者。
=== 行政中樞 ===
220px|thumb|left|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
聖座雖有國家形態,但其存在乃建立於全世界教民之信仰基礎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於一般國家。其中樞組織羅馬教廷包括:
*國務院:綜理聖座行政,並掌理教宗之樞密事務,首長為國務樞機卿。現任國務樞機卿為伯多祿·帕羅林樞機。
*
*
*
*
*及分別掌理特定事務之委員會
== 外交關係 ==
聖座是國際場合暨外交場閤中主權實體的名稱,也是教宗及顧問們在向下屬的全球各地的羅馬公教會發出指令時所使用的正式名稱。作為全球羅馬公教會的「中央」,聖座享有主權國家一樣的地位,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簽訂國際性條約或加入國際組織。教宗授權主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梵蒂岡的日常事務。梵蒂岡的法律體系是基於教會法和,當天主教法典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
聖座可以以主權實體的身份向其他主權國家派出外交使節(例如公使、大使等),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國家派出的外交使節。但是由於國家面積太小,別國派往梵蒂岡的外交使節一般都在羅馬市設大使館。這樣造成的一個結果是:義大利駐聖座大使館是設在義大利自己國家境內。
聖座與183個國家有正式外交關係並共派駐106位常駐專使,在聯合國及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設常駐觀察員。聖座使節同時為教宗派在當地之教會代表,負責增進聖座與當地羅馬公教會之聯絡,以及聖座與駐在國政府之關係;在部分國家或地區,則派有「宗座代表」,也負責與當地羅馬公教會之聯絡。在國際組織方面,聖座參與34個國際組織(機構)及國際計畫,其中19個屬觀察員性質,另梵蒂岡城國(The Vatican City State)為7個國際組織會員。
對外的基本政策,是宗教的、人道的,而非政治的,也無關經貿、軍事。聖座主張與世界各國廣建邦交,藉以提高本身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以達到保障各國境內天主教徒的宗教自由權。
== 司法 ==
梵蒂岡的法律體系是基於教會法和,當天主教法典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
== 軍事 ==
由於梵蒂岡城是義大利境內的一塊飛地,因此它的軍事防禦主要由義大利軍隊負責。儘管瑞士近衛隊負責教宗的人身安全,但並不屬於梵蒂岡城的軍隊。瑞士近衛隊士兵有權持有梵蒂岡城國護照和國籍。瑞士近衛隊士兵必須是單身男性、瑞士公民、天主教徒、年齡必須介於19歲至30歲之間、身高至少174公分、而且必須完成瑞士軍隊的基本訓練,並能獲得良好行為證書。
梵蒂岡的國防及民防部分,由梵蒂岡憲兵及梵蒂岡消防大隊負責。梵蒂岡憲兵必須是介於21至24歲之間的義大利籍未婚男天主教徒,並由義大利的警方培訓至少兩年,人員編制約為130人,負責梵蒂岡城及聖座房地產的社會秩序、邊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調查及一般警務工作Il personale del Corpo garantisce la sicurezza e l'ordine pubblico anche nelle zone extraterritoriali di proprietà della Santa Sede. (The Corps also guarantees the security and the public order within the extraterritorial properties of the Holy See). In: 。梵蒂岡憲兵屬於梵蒂岡政府的機構。梵蒂岡消防大隊起源於十九世紀初,目前的形式成立於1941年,梵蒂岡消防大隊負責消防、自然災害,以及大規模人員傷亡的管理。
== 經濟 ==
梵蒂岡既無工農業,也無自然資源。財政收入主要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特別財產款項的銀行利息、梵蒂岡銀行盈利和向教宗贈送的貢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梵蒂岡在北美、歐洲許多國家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其資本滲透到義大利眾多的經濟部門,特別是銀行信貸和不動產系統,僅地產一項就達46萬餘公頃。黃金、外匯儲備達100多億美元。
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義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
1970年代中期以來,梵蒂岡在西方經濟危機的衝擊下也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特別是由於銀行投資失誤和增加工作人員工資之後,財政連年赤字。1994年梵蒂岡財政決算盈餘41.2萬美元,其中收入1.7428億美元,支出1.7387億美元,2010年時梵蒂岡財政轉虧為盈,收入為2億4千5百萬歐元,支出為2億3千5百萬歐元。
== 人口 ==
=== 人口和語言 ===
梵蒂岡城內大約有830名常住居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近衛隊(一支教宗的志願禁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不全部住在梵蒂岡城內。
梵蒂岡一直未頒布官方語言,但在羅馬教廷在正式的檔案中使用的是拉丁語。而在城國當中,立法及官方機構溝通來往大多都使用義大利語Vatican City State appendix to the Acta Apostolicae Sedis is entirely in Italian.。至於一般大多數的交談、出版物和廣播中,主要使用義大利語以及其他一些語言。而在瑞士近衛隊,主要以德語為大宗。
=== 公民 ===
根據《拉特蘭條約》規定,失去梵蒂岡國籍且未取得其他國籍之人士將自動取得義大利國籍。
== 文化 ==
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文化瑰寶,城內的建築如聖伯多祿大殿、西斯廷禮拜堂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築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梵蒂岡也擁有一個館藏豐富的圖書館,以及一個博物館,專門收藏具有歷史、科學與文化價值的藝術品。
梵蒂岡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每當星期日,天主教徒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中午12點,隨著教堂鐘聲響起,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教堂樓頂正中視窗出現,向教徒們發表演說,梵蒂岡的瑞士衛隊每年5月6日在聖達馬索庭院()內舉行宣誓儀式,誦唸5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宗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File:Vatican City at Large.jpg|從臺伯河遙望梵蒂岡
File:0 Palazzo Apostolico - Piazza San Pietro (1).JPG|宗座宮殿
File:0 Chapelle Sixtine - Palais du Belvédère et Musées du Vatican.JPG|梵蒂岡博物館
File:Rome Sistine Chapel 01.jpg|西斯廷禮拜堂
File:Vatican StPeter Square.jpg|聖伯多祿廣場與方尖碑
== 媒體 ==
梵蒂岡廣播電臺是梵蒂岡城國唯一的廣播電臺。目的是為了以自由和效力來宣講耶穌基督的訊息,並聯系天主教中心與世界各國的關係。
== 交通 ==
270px|thumb|梵蒂岡的火車站
非梵蒂岡公民在梵蒂岡境內時,只有獲得特批才可在梵蒂岡駕車(正常情況下只有與梵蒂岡的某些機構有業務往來的非梵蒂岡公民能夠獲得特批)。
梵蒂岡境內只有一個直升機場。
距梵蒂岡最近的飛機場是義大利羅馬的羅馬-菲烏米奇諾機場。
從羅馬火車站(Roma Termini)乘公共汽車40號和64號,或乘羅馬地鐵的A線(Linea A)到達奧塔維亞諾站(Ottaviano)沿奧塔維亞諾大街(Via Ottaviano)走約10分鐘可達梵蒂岡。
== 註釋 ==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媒體報道
* 梵蒂岡財政「扭虧為盈」 BBC中文網
== 參見 ==
* 教宗
* 聖座
** 羅馬教廷
** 聖座的法律地位
** 聖座外交
*** 拉特蘭條約
* 教宗國
== 外部連結 ==
* 梵蒂岡與聖座官方網站
* 梵蒂岡官網- 梵蒂岡六大朝聖聖地Webcam
* 中華民國外交部教廷國情簡介
* 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館
* 梵蒂岡中文Youtube頻道
*梵蒂岡與聖座官方新聞網
歐
歐
Category:歐洲首都
歐
歐
歐
Category:聖座世界遺產
Category:城邦 |
元嘉之治 | 元嘉之治指的是劉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年號元嘉),因其政治較為清明,又致力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政策,經濟有所恢復,人民生活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
== 歷史 ==
宋文帝即位初期,勵精圖治,著手整頓吏治,派散騎常侍袁渝等十六人到各地視察地方行政,瞭解民間疾苦。元嘉三年五月,他親自到華林園的延賢堂審理案件,規定每年舉行三次,以表示重視刑獄。《南史》卷二《宋太祖文帝紀》稱:“帝聰明仁厚,雅重文儒,躬勤政事,孜孜無怠,加以在位日久,惟簡靖為心。於時政平訟理,朝野悅睦,自江左之政,所未有也。”史載:“兵車勿動,民不外勞,役寬政簡,氓庶繁息,至餘糧棲畝,戶不夜扃”。《宋書·孔季恭傳》史臣論曰:“(元嘉時)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餘糧棲畝,戶不夜扃。”
元嘉中期,文帝多病,諸事悉委其弟劉義康,而義康獨斷獨行,權勢顯赫。義康聽信劉湛的讒言,在文帝面前攻擊殷景仁。是以元嘉十五年以後朝政日非。元嘉十三年(436年),劉湛見文帝有病,對劉義康說:“如果宮車一日晏駕,道濟不復可制。”恰巧文帝病危,劉義康便要求召檀道濟入朝。道濟到建康後,文帝病勢漸輕,就讓道濟回江州,不料病勢轉劇,義康便假傳詔書,誣殺道濟。道濟死前說“乃壞汝萬里長城”。二十二年(445年),范曄等謀劃擁立劉義康,事露被殺,義康亦被廢為庶人。二十八年,義康被殺。
元嘉時期分別於元嘉七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發動三次北伐,意在收復河南。元嘉七年,宋文帝好大嘉功,派出近十萬大軍揮師北伐,結果慘敗而歸。但彭城太守王玄謨投其所好,屢次建議北伐。文帝曾對殷景仁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宋書·王玄謨傳》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劉宋又整頓軍武,大量招募民丁、勇士,王公、妃主“獻金帛、雜物以諸國用”,又令揚、南徐、南充、江四州富民家資滿五十萬錢、僧尼滿二十萬錢者,借款四分之一,史稱元嘉北伐。但這三次北伐全遭失敗,尤以元嘉二十七年之敗最為慘重。《宋書·索虜傳》史臣論雲:“既而虜縱歸師,殲累邦邑,剪我淮州,俘我江縣,喋喋黔首,跼高天,蹐厚地,而無所控告。強者為轉屍,弱者為系虜,自江、淮至於清、濟,戶口數十萬,自免湖澤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無復鳴雞吠犬。……甚矣哉,覆敗之至於此也。”《資治通典》卷七:“元嘉二十七年,後魏主太武帝以數十萬眾南伐,河上屯戍,相次覆敗。魏師至瓜步而還。宋之財力,自此衰耗。”這時劉宋已經耗竭民力,國勢衰落,元嘉之治結束。《資治通鑑》第一二六卷:“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殺掠不可勝計,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南齊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九》:“元嘉末,青州饑荒,人相食。”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二十二日凌晨,文帝為太子劉劭所殺。改元嘉三十年為太初元年。《宋書·列傳第五十九·二兇》:“徐湛之、江湛弒逆無狀,吾勒兵入殿,已無所及,號惋崩恤,肝心破裂。今罪人斯得,元兇克殄,可大赦天下。改元嘉三十年為太初元年。文武並賜位二等,諸科一依丁卯。”
== 注釋 ==
== 參考書目 ==
* 楊恩玉:《治世盛衰:“元嘉之治”與“梁武帝之治”初探》
Category:劉宋
Category:中國曆代治世
Category:以年號命名的事件 |
侯景之亂 | 侯景之亂為548年發生於蕭梁的一場內戰,將領侯景以武力劫持梁武帝並實際掌權長達四年。蕭梁都城建康(今南京城)被圍時爆發嚴重饑荒和食人事件,屍體更再引發瘟疫,城破前建康人口十萬,城破後不足四千(<4%)。由於缺軍糧,城破後侯景「軍人屠馬於殿省間鬻之,雜以人肉,食者必病」;最終陳霸先和王僧辯於552年聯軍逼走侯景,但聯軍又搶劫建康百姓,百濟國使者見之流淚《梁書·卷56列傳第50 侯景》「百濟使至,見城邑丘墟,於端門外號泣,行路見者莫不灑淚。」。侯景之亂充分暴露了宗室士族門閥的腐朽無能,最終其亦受到嚴重打擊、加速士族衰亡。內鬥導致宗室或割據、或投靠北方勢力,甚至為互鬥先後向西魏北齊借兵,引入北方勢力大幅幹預、丟失大片領土;同時亦坐大了陳霸先、王僧辯等軍閥,直接導致後來的陳霸先代梁,亦加劇了南北朝北強南弱的情況,埋下了南朝被北朝征服的原因。
== 過程 ==
=== 導火線 ===
侯景原為東魏大將,後投西魏但未能得到西魏的信任,又於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隊投降南梁,但隨即奪取南梁的壽陽。梁武帝為收復中原而招納侯景,默許他割據壽陽,封為河南王。武帝兄子貞陽侯蕭淵明被東魏俘獲,梁武帝打算用侯景與東魏進行交換。這件事激怒了侯景,於公元548年舉兵反叛。
另外,南梁開國君主梁武帝蕭衍在位中後期篤信佛教不事朝政(見漢傳佛教#南北朝),廣建寺廟佛塔,還出家同泰寺,要群臣用鉅款為他贖身。武帝晚年,出任方鎮的諸王無不擁兵自重。吏治極端黑暗,士族日趨腐朽,形成了“人人厭苦,家家思亂”,給了侯景之亂可乘之機。
=== 侯景圍攻建康===
548年八月,侯景反對南梁與東魏議和,以誅殺中領軍朱異、少府卿徐驎為名,在壽陽起兵反梁。暗中勾結臨賀王蕭正德,讓他在梁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作內應。梁武帝立即派邵陵王蕭綸統軍征討侯景。侯景放棄淮南,率輕騎攻打建康,九月,留下部將王顯貴守壽陽(今安徽省壽縣),詐稱遊獵,出壽陽城。十月,侯景揚言進攻合肥,實際上攻下譙州(今安徽省滁州市)、歷陽(今安徽省和縣),率軍抵達長江。梁武帝召尚書羊侃問討伐侯景之策,羊侃請派二千人守採石(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另派一軍攻打壽陽,使侯景前進受阻,退失基地。因朱異反對,羊侃的建議未被採納。
梁武帝命蕭正德為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屯守丹陽郡(今江蘇南京西南)。蕭正德派大船數十艘,以運蘆葦為名,暗中接濟侯景輜重。梁將王質率水軍三千巡弋江上。侯景將要渡長江,派間諜探查。臨川郡太守陳昕向梁武帝建議,重點守衛採石,王質水軍力弱,要求增加守軍。梁武帝命王質與陳昕換防,間諜將這件事告知侯景,侯景在王質與陳昕換防之時,以騎數百人聯合步兵八千人自橫江(今安徽省和縣西南)渡長江,搶佔採石,俘獲陳昕,分兵攻下姑孰城(今安徽省當塗縣),俘獲淮南郡太守蕭寧,大軍至慈湖(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北)。
梁武帝命宣城王蕭大器總督城內諸軍,赦免囚徒作為軍隊。侯景大軍抵達朱雀桁(今江蘇南京南),蕭正德開宣陽門,迎接侯景軍入建康城。侯景包圍了臺城(今南京玄武湖南),築長圍以斷絕臺城內外聯絡。羊侃指揮臺城保衛戰。由於臺城被圍,無法聯絡,羊侃以風箏傳達音訊。十一月,羊侃積勞成疾卒,吳景頂替。
侯景立蕭正德為帝,自為丞相,改元正平,又攻下東府城(今江蘇南京東南角)。再攻臺城,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聯絡侄子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等一起增援建康。蕭繹從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發兵。蕭綸回軍京口(今江蘇鎮江),率步騎三萬西上。侯景派軍抵達江乘(今江蘇句容北)阻擊。蕭綸迂迴至蔣山(即南京鐘山)紮營,侯景一面準備退走,一面分兵三路進攻蕭綸。蕭綸擊敗侯景,使他退向覆舟山(今南京市九華山)北。玄武湖一戰,蕭綸戰敗,逃到朱方(今江蘇丹徒東南)。侯景繼續攻打臺城。鄱陽王蕭範與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郡太守趙鳳舉率軍救援,在蔡洲(今江寧區西南江中)屯兵,等待長江上游的援軍。北徐州刺史蕭正表則投降侯景,率兵一萬人在歐陽(今江蘇儀徵)長江中立柵,阻遏江陵蕭繹等援軍,又襲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敗後還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歸降東魏。十二月,侯景火攻臺城,又引玄武湖水灌臺城,仍未攻下。此時,梁朝衡州刺史韋粲、司州刺史柳仲禮、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南陵郡太守陳文徹等援軍在新林王遊苑(今江寧區西南)會師,合兵十餘萬,沿秦淮河立柵,侯景在秦淮河北岸立柵相拒。侯景兵不過八千,建康城外有援軍二三十萬人,共推司州刺史柳仲禮為大都督,協調諸軍行動。但援軍多持觀望態度,沒積極勤王。侯景派步騎萬人挑戰,柳仲禮因為諸軍新至,堅壁不出。後聽蕭繹已率三萬鋭卒自江陵東下,部署諸軍進擊侯景。
549年正月,韋粲率軍進攻,遇大霧迷路,到達青塘,夜已過半,立柵未成,被侯景軍突襲,韋粲戰死。柳仲禮在青塘,稍稍挫敗侯景軍,但自己也幾乎被殺。雙方隔秦淮河對峙。蕭綸收殘軍與東路援軍蕭大連等同柳仲禮會合,江陵援軍蕭方等、王僧辯率軍抵達。正月二十七日,蕭綸所屬蕭嗣、李遷仕、樊文皎等部渡過秦淮河,攻破東府前柵,使侯景軍後撤。李遷仕、樊文皎率五千精銳深入敵軍營地攻打,開始獲勝,後被侯景部將宋子仙用伏兵擊敗,樊文皎戰死。柳仲禮凌侮援軍諸將,援軍內部猜忌,諸將均無戰心,各自思歸。
===建康飢荒、食人、瘟疫===
太清三年三月十二日,臺城兵盡糧絕,瘟病流行,蕭綸子蕭堅不恤士卒,其書佐董勳、熊曇朗引侯景軍由西北角樓處攻入臺城,臺城終於城破,蕭堅被殺。侯景挾持梁武帝及太子蕭綱,矯詔解散援軍。各路援軍退還,柳仲禮等出降,侯景佔領了建康全城,控制了梁朝軍政大權。史書記載的人相食、瘟疫如下:
====史書記載====
*《魏書·卷98列傳第86 島夷蕭衍傳》:「衍城內大飢,人相食,米一斗八十萬,皆以人肉雜牛馬而賣之。軍人共於德陽堂前立市,屠一牛得絹三千匹,賣一狗得錢二十萬。皆燻鼠捕雀而食之,至是雀鼠皆盡,死者相枕。[...]自景圍建業,城中多有腫病,死者相繼,無復板木,乃刳柱為棺。自雲龍、神虎門外,橫屍重沓,血汁漂流,無復行路。及景入城,悉聚屍焚之,煙氣張天,臭聞數十里。初,城中男女十餘萬人,及陷,存者才二三千人,又皆帶疾病,蓋天亡之也。衍尋為景所餓殺。自衍為景攻圍歷百餘日,衍子荊州刺史、湘東王繹,益州刺史、武陵王紀各擁兵自守,坐看衍之懸危,竟不奔赴。始景渡江至陷城之後,江南之民及衍王侯妃主、世胄子弟為景軍人所掠,或自相賣鬻,漂流入國者蓋以數十萬口,加以饑饉死亡,所在塗地,江左遂為丘墟矣。」
*《資治通鑑·卷162 梁紀十八》:「初,閉城之日,男女十餘萬,擐甲者二萬餘人;被圍既久,人多身腫氣急,死者什八九,乘城者不滿四千人,率皆羸喘。橫屍滿路,不可瘞埋,爛汁滿溝,而眾心猶望外援。」
*《梁書·卷56列傳第50 侯景》:「景食稍盡,至是米斛數十萬,人相食者十五六。初,援兵至北岸,百姓扶老攜幼以候王師,才得過淮,便競剝掠,賊黨有欲自拔者,聞之鹹止。賊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蕩之事,期望援軍。旣而四方雲合,眾號百萬,連營相持,已月餘日,城中疾疫,死者太半。[...]城中積屍不暇埋瘞,又有已死而未斂,或將死而未絕,景悉聚而燒之,臭氣聞十餘裡。」
*《南史·卷80列傳第70 賊臣》:「城中圍逼既久,膝味頓絕,簡文上廚,僅有一肉之膳。軍士煮弩燻鼠捕雀食之。殿堂舊多鴿群聚,至是殲焉。初,宮門之閉,公卿以食為念,男女貴賤並出負米,得四十萬斛,收諸府藏錢帛五十億萬,並聚德陽堂,魚鹽樵採所取蓋寡。至是乃壞尚書省為薪,撤薦銼以飼馬,盡又食飰焉。禦甘露廚有幹苔,味酸鹹,分給戰士。軍人屠馬於殿省間鬻之,雜以人肉,食者必病。賊又置毒於水竇,於是稍行腫滿之疾,城中疫死者太半。初,景之未度江,魏人遣檄,極言景反復猜忍,又言帝飾智驚愚,將為景欺。至是禍敗之狀,皆如所陳,南人鹹以為讖。時景軍亦饑,不能復戰。[...]初,城圍之日,男女十餘萬,貫甲者三萬,至是疾疫且盡,守埤者止二三千人,並悉羸懦。橫屍滿路,無人埋瘞,臭氣燻數裡,爛汁滿溝洫。」
===侯景大權在握===
城破後,侯景又矯武帝詔,復廢蕭正德為臨賀王、侍中、大司馬,蕭正德遂圖謀殺侯景,事敗被殺。侯景又剋扣梁武帝飲食,五月,梁武帝躺在淨居殿,多病口苦而死,侯景又立太子蕭綱為傀儡皇帝,自居相國、都督六合諸軍事,幽禁簡文帝蕭綱且防衛很嚴,只允許他和幾個文弱大臣接觸、講談。不久自稱漢王,以王克為太師,宋子仙為太保,元羅為太傅,郭元建為太尉,支化仁為司徒。娶蕭綱女溧陽公主。蕭堅弟蕭確引弓殺侯景,弦斷失敗,被殺。侯景又殺死其他謀害自己的人如南康王蕭會理兄弟、柳敬禮等。三月至十二月,侯景派軍奪下三吳。
===勤王戰爭===
南梁宗室中,蕭繹軍隊較強,卻沒有積極勤王,而因與蕭譽、蕭詧生隙而互相攻擊。大寶元年(550年)四月,王僧辯攻破湘州,殺蕭譽,蕭詧以襄陽附西魏,被封為梁王。逃據郢州(今湖北鍾祥)的蕭綸雖寫信及出兵仍未能阻止此次叔侄相爭,準備討伐侯景時亦遭蕭繹猜忌攻擊。八月,王僧辯攻郢州,蕭綸投靠北齊。因蕭繹亦依附北齊,北齊雖封蕭綸為梁王,但不助之,蕭綸又被侯景將任約所敗,終被西魏所殺。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也沒有出兵勤王,僅派次子西陽王蕭圓正在蕭繹手下聽候排程。
侯景攻下江州(今江西九江)、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後,蕭繹派徐文盛率軍數萬在貝磯(今湖北省黃岡市西)打敗任約,侯景派宋子仙等率兵二萬西援。大寶二年(551年)正月,新吳郡(今江西奉新)太守餘孝頃舉兵聲討侯景,侯景命於慶攻打。蕭繹派護軍將軍尹悅、安東將軍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等率軍二萬,自江夏(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到達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受徐文盛節度,進擊任約。三月,徐文盛等攻克武昌,任約求救於侯景。侯景親領軍西上,閏三月,進至西陽(今湖北省黃岡市東),與徐文盛等隔江對峙,徐文整擊破侯景軍壘。四月,侯景聽說江夏空虛,命宋子仙、任約率四百騎兵從黃岡過江,襲郢州,擒殺蕭繹的兒子蕭方諸。侯景越過徐文盛軍壘入據江夏。徐文盛各軍潰敗,徐文盛逃往江陵,王珣、杜幼安等人投降侯景。
蕭繹派王僧辯為大都督,統率諸軍,進至巴陵(今湖南-{嶽}-陽)。王僧辯知郢州失守,在巴陵築壘固守。宋子仙率軍一萬人,從隱礬(今湖南臨湘西北長江南岸)直攻巴陵,侯景隨後亦趕往巴陵,「緣江戍邏,望風請服」,非常得意。五月,侯景軍疾疫流行,士卒死傷大半。蕭繹以胡僧祐為武猛將軍援救巴陵,與信州刺史陸法和在赤沙亭(今湖南華容南)會師。
五月二十九日,侯景派儀同三司來亮接收宛陵(安徽宣州),為宣城郡長楊白華所殺。六月,任約兵敗,被俘。侯景得知,燒營退走。留宋子仙領兵二萬駐守郢州,派別將支化仁鎮守魯山(今湖北武漢東北),派儀同三司任廷和與範希榮等分別守晉州(今安徽懷寧)、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率大軍東歸,在蕪湖被豫州刺史荀朗攻擊,突圍回到建康。侯景部將於慶進攻鄱陽(今江西波陽)沒有成功,也撤兵。
蕭繹督軍東下,命陸法和扼守巫峽口,以防蕭紀東出。六月十八日,王僧辯抵漢口,攻克魯山,擒俘支化仁。六月十九日,攻郢州,克外城。宋子仙退守內城。荀朗攻擊濡須(安徽省含山縣),打擊侯景後勤部隊。六月二十二日,宋子仙退到白楊浦,被周鐵虎生擒。
江州刺史陳霸先在南康(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發兵,進屯西昌(今江西泰和)。七月,王僧辯克湓城(今江西九江西),陳霸先三萬人屯巴丘(今江西峽江北),想要和王僧辯會合。八月,王僧辯前鋒在郭默城(今江西九江東北)攻打於慶,於慶與潯陽(今江西九江)守將範希榮棄城東走。蕭繹命王僧辯屯兵潯陽,以待上流援軍。
八月,侯景迫使簡文帝禪位給昭明太子之孫豫章王蕭棟,給自己加九錫,廢梁簡文帝為晉安王。後殺死梁簡文帝。十一月自立為帝,國號漢。承聖元年(552年)二月,蕭繹進攻侯景,命王僧辯率諸軍從潯陽出發。陳霸先率甲士三萬、舟船二千從南江(今江西省贛江)北上。王僧辯與陳霸先會合在白茅灣(今安徽懷寧東)。王僧辯攻克南陵(今安徽省繁昌縣西)、鵲頭(今安徽省銅陵縣)二地,進至大雷(今安徽省望江縣),侯景命侯子鑑率水師拒之,侯子鑑敗奔淮南(今安徽當塗縣)。王僧辯和陳霸先合軍抵蕪湖,守將張黑不戰而走。侯景派兵二千助守侯子鑑所據姑孰。三月,王僧辯軍以大艦斷其歸路,輕取姑孰(今安徽當塗),擊敗侯子鑑,克歷陽(今安徽和縣),侯景命人把裝滿石頭的大小船隻沉入江裡,堵塞秦淮河口,從石頭城(今江蘇南京西)至朱雀桁十餘里築壘。
===建康被勤王軍搶掠===
陳霸先開始強渡秦淮河北岸,三月十四日,駐軍落星山,擇地築柵。王僧辯亦進軍招提寺北(石頭城北),各軍依次一連興築八個城寨。侯景恐怕西州(建康城西)道路被切斷,率侯子鑑等在石頭城東北修築五城,以大將王偉守臺城,自率萬餘人列陣於西州之西。陳霸先退軍誘敵,派弓弩手二千橫擊其後,率先擊敗侯景,王僧辯亦率兵前進。侯景部將盧暉略開北門迎降,王僧辯攻下建康,侯景兵敗,不敢入臺城,乘船東逃吳地(今江蘇蘇州),王僧辯入臺城,命侯填追擊,四月,侯景從滬瀆入海,至胡豆洲(今江蘇南通一帶)為其部下殺死。
王僧辯攻克臺城時,亦大肆搶掠,時“僉以王師之酷,甚於侯景。”參見#史書記載段落。引文出自《魏書·卷98列傳第86 島夷蕭衍傳》、《資治通鑑·卷162 梁紀十八》、《梁書·卷56列傳第50 侯景》、《南史·卷80列傳第70 賊臣》。蕭棟兄弟三人雖逃出侯景控制,卻被蕭繹手下朱買臣所殺。十一月蕭繹稱帝於江陵,是為梁元帝。蕭紀更早稱帝,於是二帝並立直到蕭紀被元帝消滅為止。
==影響==
===南梁政治===
最初侯景曾向蕭衍求婚於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蕭衍認為王謝門第太高而無法答應,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侯景恨道:“會將吳兒女以配奴!”《南史·侯景傳》侯景深深記恨,一進入建康後,屠殺王謝兩家最慘,幾乎亡族。劉禹錫有〈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侯景之亂歷時長達三年零八個月,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南方社會造成極大破壞,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據顏之推《觀我生賦》自註:「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而在平亂行動中,蕭梁宗室亦進退失據,因互相猜疑而多次手足相殘,怠誤戰機坐大叛軍之餘,亦導致宗室被逼割據或投靠西魏、北齊自保,為互鬥亦先後爭相向北方強權借兵,由此引入北方勢力大幅幹預。最終宗室內鬥導致四川丟失予西魏,南朝歷代賴以為生的長江天險西段中門大開,宗室死難無數、連皇帝後來都被西魏入侵擒殺;最後亦坐大瞭如陳霸先、王僧辯等非宗室軍閥,是導致蕭梁滅亡的最直接因素,亦是導致北強南弱形勢加劇、最終南朝被北朝征服的遠因。
==參見==
*庾信《哀江南賦》
*湘軍南京屠城
*南京大屠殺
==注釋==
Category:南梁
Category:6世紀南京
Category:南北朝叛亂
Category:548年
category:中國瘟疫史
Category:中國屠城事件
Category:中國屠殺事件 |
太平天國 | 太平天國是清朝道光晚年、鹹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教合一割據政權,創始人為洪秀全和馮雲山。洪秀全與少年時代的私塾同學馮雲山經過多年傳播拜上帝會,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鹹豐元年(1851年)初與楊秀清、蕭朝貴、曾天養、石達開等人在廣西省右江道潯州府桂平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桂平市金田鎮金田村)組織團營舉事,後建國號“太平天國”,史稱太平天國運動,並於鹹豐三年(1853年)攻下江蘇省江寧道江寧府城(今江蘇省南京市),號稱天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湘軍縱兵屠城,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虜並凌遲處死。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後一支太平軍、翼王石達開殘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歷時十三年的太平天國自此正式滅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亦是世界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內戰之一。總計傷亡人數無定論,各種統計從1000萬至7000萬人失蹤、移民、死亡或受傷。太平天國穩固行政版圖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為主的江南繁華地區,治下人口大致接近3000萬人口。太平軍的足跡先後到過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山西、直隸、山東、福建、浙江、貴州、四川、雲南、陝西、甘肅諸省,攻克過600餘座城市,勢力範圍遍及十八省《曾文正公全集》奏稿二十1864年7月26日《金陵克復全股悍賊盡數殲滅折》。
因清朝推行薙髮令,太平天國蓄髮、披髮,故太平軍被稱作「長毛」,清廷稱其為「長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為廣東省花縣(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道官祿布村),其他的太平軍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稱其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慈禧太后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就《禁止誣衊太平天國案》,函請內政部、教育部參考酌辦,不久正式訂立規定,“嗣後如有記述太平史實者,禁止沿用『粵賊』諸稱,而代以太平軍或相應之名稱”,從此將“太平天國”、“太平軍”等稱謂寫入正史。
== 國號 ==
太平天國辛酉11年正月二十六日至二月十七日之間(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3月7日-3月27日),洪秀全曾實行“改政”。正月二十六日(1861年3月7日)把“太平天國”國號改為“上帝天國”,規定在璽印文字和各種文書內統要把“太平天國”改為“上帝天國”,但此事還沒有來得及推廣實行,洪秀全改變主意。二月十七日(1861年3月27日)再度實行“改政”,把“上帝天國”改稱“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規定文書、印文都要在原來的“太平天國”四字之上加“天父天兄天王”六字。
== 歷史 ==
=== 拜上帝會 ===
廣東人洪秀全與馮雲山之所以選擇在廣西舉事,源遠流長,“廣西地方遼闊,群盜如毛,散則為民,聚則為寇,形跡既無可辨,黨類幾不勝窮1851年3月13日《查復現在賊首股數折》,《李星沅奏議》卷21”,特別是廣西紫荊山地區,“遊匪外滋,土匪內迫《太平天國起義調查報告》第18頁,廣西太平天國文史調查團”。從宏觀上看,“中國在1840年(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被迫付給英國的賠款,大量的非生產性的鴉片消費,鴉片貿易所引起的白銀外流,外國競爭對本國生產的破壞,國家行政機關的腐化,這一切就造成了兩個後果:舊稅捐更重更難負擔,此外又加上了新稅捐。”“一般的貧窮到達了極點,人們正在賣妻鬻子,許多人靠樹皮為生。”Lindsay Brine:The Taiping Rebellion In China,1862年,第8頁屢次科舉失敗並在廣州目睹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洪秀全說:“以五萬萬華人受制於數百萬之韃妖,誠足為恥為辱之甚者,一年如是,年年如是,至今二百年,中國之民富者安得不貧?”《英傑歸真》,洪仁玕著,見《太平天國》2 第570頁終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6月洪秀全在廣東花縣蓮花塘吸收了第一個拜上帝會員李敬芳,隨後少年時代的同學馮雲山與族弟洪仁玕參加。洪秀全打造了一把斬妖劍,並作詩稱“天父天兄太平時,保汝處處有飯吃。耕田首先在根苗,殺盡韃子閻羅妖。”《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Shaman 's Establishment of State》.謝選駿又作“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手持三尺定山河,太平一統樂如何(又作「何如」)。”洪仁玕供詞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與表親馮雲山、族弟洪仁玕從梁發的《勸世良言》宣傳書籍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義,後來自行洗禮。是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到廣西貴縣一帶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在廣西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廣州跟隨美國美南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學習《聖經》,曾要求受洗,但羅孝全不同意洪秀全對以前大病時所見「異象」的見解,並認為洪秀全對教義的認識不足夠,洪秀全又要求羅孝全按月付工資給他,被羅孝全拒絕,從而羅孝全拒絕為洪秀全洗禮。洪秀全失望之餘離開廣州,前往廣西桂平與馮雲山會合。洪仁玕、韓山文《太平天國起義記》
洪秀全與馮雲山到達廣西后以私塾教師為職業傳教。洪秀全負責理論,“亂極則治,暗極則光,斬邪留正《太平詔書》,見《太平天國》1,第92頁”,“邀小的(恤王洪仁政)前往同打江山,並說拜上帝好”;馮雲山負責傳教,“在紫荊山一帶,熱心傳教,成績頗大,至多人信教,甚至有全家全族來領受禮拜者,未幾,遠近馳名,而成為拜上帝會。
拜上帝會將基督教聖經的《舊約》、《新約》分別修改為《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作為教條。拜上帝教會實行政教合一。拜上帝教的宗教規範還有《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原道醒世訓》、《天父詩》等,號召人們信仰「皇上帝」(上帝耶和華),擊滅「閻羅妖」(滿族皇帝),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奮鬥。
事實上部分清廷高層,如軍機大臣穆彰阿甚至道光帝本人等都清楚地知道拜上帝會的存在,但聽之任之。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全國狀元龍啟瑞在其《上梅曾亮先生書》中這樣記載:“宰相(穆彰阿)風示旨意,謂水旱盜賊不當以時入告。督撫受戒,莫敢復言,金田會匪萌芽於道光十四五年,某作秀才時已微知之,彼時不肯辦盜,則所謂窺時相(穆彰阿)旨意是也。”
=== 金田起義 ===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初,馮雲山被紫荊山蒙衝鄉石人村地方士紳王作新以「聚眾謀反」罪名逮捕,送往廣西桂平知縣衙門囚禁。時洪秀全因在貴縣龍山姪子家做客,躲過一劫,逃亡外地,宣稱將前往廣州找傳教士羅孝全幫忙,侈言要“找兩廣總督(耆英/徐廣縉)求情營救馮雲山”,結果洪在廣州一待,就是三個月,此時紫荊山拜上帝會群龍無首,楊秀清則趁機稱自己是天父附體,蕭朝貴則自稱天兄附體,從而領導拜上帝會信徒,楊並帶領信徒集資「科炭」(發動燒炭工們每賣出100斤炭就抽出一部分炭錢積攢),後賄賂官員,馮雲山得以從輕發落,改押解回廣州花縣原籍,途中在藤縣成功逃脫。
道光三十年二月廿一日(1850年4月3日),洪秀全於平在山秘密穿起黃袍,正式就任太平天王,同年年底十月初一日(11月4日),金田、花洲、陸川、博白、白沙等處的拜上帝會眾同時舉旗,宣佈起義。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會眾萬人在金田村「恭祝萬壽」,後世人將這一天定為金田起義紀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廣西武宣登基稱太平王太平天國官書《天兄聖旨》:“欽差大臣大學士賽尚阿奏、進攻永安賊匪情形。得旨:目下軍務正當吃緊,汝斷不可過於焦急,若用心過度,轉致成病,是不能善副朕懷。...又奏、粵西股匪,以金田會匪最為頑狡,金田稱“太平天國”,匪首稱“太平王”。”,後改稱天王。參加金田起義者“有患難之村民,而且被官兵擊散之賊匪,均視拜上帝會為逋逃藪,老幼男女攜眷挾財產大隊加入”,“從者具(俱)是農夫之家,寒苦之家”李秀成自述,還有在械鬥中失敗的客家人。4月3日爆發了三里圩之戰,馮雲山“視死如歸,赤身赴敵,立刻殺死黔兵二十四人,黔兵始大奔周天爵《致週二南書》,見《從編簡輯》第六冊,第4-6頁。”
鹹豐元年(1851年9月25日)秋,太平軍佔廣西永安州(今蒙山縣)。12月在永安城分封諸王,封原中軍主將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東王,稱九千歲,原前軍主將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西王,稱八千歲,原後軍主將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南王,稱七千歲,原右軍主將韋昌輝為「後護又副軍師」北王,稱六千歲,原左軍主將石達開為翼王,並詔令諸王皆受東王節制太平天國官書《天命詔旨書》。太平天國在南王馮雲山的構想基礎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禮制、軍制,推行自創的歷法——“太平天曆”。
鹹豐二年(1852年)4月5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上圍攻省城桂林,不克,繼續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軍楚勇江忠源部攔截,南王馮雲山被清軍炮火擊中,後傷重不治《洪仁玕自述》、《李秀成自述》、張德堅等《賊情彙纂》、蘇鳳文《平桂紀略》羅爾綱《太平天國史 馮雲山傳》彭大雍、朱哲芳《太平軍攻破全州與蓑衣渡之戰》。5月19日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省曾國藩《嚴辦土匪以靖地方折》記敘其事說:“湖南會匪之多,人所共知。去年(即咸豐二年,1852年)粵逆入楚,凡入天弟(地)會者,大半附之而去。”(《曾國藩全集·奏稿》卷二),克道州、郴州。6月楊秀清與蕭朝貴釋出《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救一切天生天養中國人民諭》。結果“湖南南部加入的洪門人數有五萬多人”羅爾綱《太平天國史事考》,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60頁。與此同時楊秀清制定了“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紛擾南北”張德堅《賊情彙纂》,見《太平天國》3,第290-291頁的作戰方針。
鹹豐二年七月(1852年8月),西王蕭朝貴聞長沙兵力空虛,率偏師進攻,9月12日“辰刻進兵,殺死清朝大小官員數十人,清兵死者兩千餘人,屍堆如山,不料清兵炮打著西王胸膛上,穿身英國檔案館藏第682輯,第275/A3號《曾水源林鳳祥李開芳為西王蕭朝貴中炮傷重上東王楊秀清等稟報》”,陣亡。洪秀全、楊秀清聞訊後急率主力來到長沙城下,但此時清軍已重兵雲集,太平軍攻長沙近三個月仍未能成功,撤圍北上攻克嶽州。傳聞太平軍在當地獲得吳三桂秘密埋藏的大量兵器,所謂“祭起吳王炮藥”正說此事李汝昭《鏡山野史》,見《太平天國》3,第5頁。
鹹豐二年十月(1852年11月),湖北巡撫常大淳鎮守武昌城,貼出告示:“兵法以清野為先,且廣西湖南等省,皆因民房毀除未盡,致賊藏身,潛掘地道,前車可鑑。”陳徽言:《武昌紀事》,見《太平天國》4,第586頁下令燒毀附近市鎮,拆除城外民房,採用焦土政策。鹹豐二年十一月十三日(1852年12月23日),太平軍攻下漢陽,知府董振鐸被殺;六天後,太平軍攻下漢口,俘獲1萬首江船,裝備其水師。鹹豐二年十二月初九(1853年1月17日),石達開率領太平軍攻克武昌,湖北巡撫常大淳舉家自盡《清史稿·列傳一百八十二·常大淳傳》:“賊由江岸穴地轟城,遂陷,大淳死之,妻劉、子集松、子婦馬、孫女淑英並殉。”。太平軍在武漢嘗試建立「太平一統」的平等社會,吸引了一些貧苦大眾,血腥鎮壓清兵、士人和一切反對者,破壞衙門、寺廟、學校和藏書樓,沒收一切財產,存入設於武昌原絲綢貨棧的「聖庫」,並把居民編入25人為一組的軍營,男女分營,又拉伕強迫當地人作搬運工或其他勞動。有流氓假冒太平軍劫掠,許多當地人反對男女隔離分居,也反對大型的公開佈道。太平軍先後將漢陽和武昌立為首都,但只短暫停留,大部份太平軍沿江而下。清提督向榮於2月下旬奪回武漢三鎮。
咸豐三年正月初八(1853年2月25日)爆發了巢湖之戰,太平軍“偽為差弁,約期速進,陸建瀛信為實,急飭所部,溯流上,陸建瀛與翼長安徽壽春鎮總兵恩長遂越道士洑,恩長戰歿,屍順流下,全軍大駭,反棹急奔。”施建烈、劉繼曾:《紀縣城失守克復本末》,《太平天國》5,第245頁太平軍“革除了對鴉片煙的耽溺”F•A•Lindley:《太平天國》第一卷,1866年英文版,第89頁,“恨賊者虛,資賊者實,尤為可慮,或謂鄉民處處助賊打仗。”張德堅:《賊情彙纂》,《太平天國》3,第161頁
=== 定都天京 ===
3月19日(咸豐三年二月十日)太平軍攻克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陸建瀛及副都統霍隆武陣亡。太平軍在江寧城破後宣佈懸賞旗人,能抓捕旗人者賞銀五兩,同時城內旗人婦女亦遭到屠殺《粵逆紀略》:紫禁城者,乃前明故宮也,八旗駐防居之。賊破大城後,率眾攻圍,旗兵槍炮兼施,三逐至淮清橋,傷賊數千人。忽賊匪楊秀清傳令準旗人拜降,因而旗兵漸懈,會城上火藥被焚,賊遂乘虛入,將軍率眾巷戰,自寅至申,旗兵幾無孑遺,將軍及都統俱戰死,時十一日事也。後三四日,賊脅旗婦呼於門曰:“汝等婦人能以金銀獻者,免死。”於是藏匿之旗婦爭出財帛以求生路,賊受財帛,驅之出漢西、聚寶各門,盡於橋上殺之,棄屍河內,水為之不流,嗚呼,痛哉!初賊破駐防城時,旗人逃出者數百人,至東鄉等處,賊乃出偽示,有擒得旗人者,賞銀五兩之說,遂有擒以獻賊者,鄉民亦愚也哉。。
楊秀清稱:「洛邑天下之中」,建議洪秀全定都洛邑。被一位湖南的老船伕阻撓;老船伕堅持要定都於金陵(又稱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楊秀清後來居然聽老船伕的話,也贊同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李圭:《金陵兵事匯略》“始洪秀全破金陵,楊秀清建議北都洛邑,以為洛邑天下之中,獨一老舟子橈其說,乃遂宅偽都於此。”《李秀成自述》說:“有一老年湖南水手,大聲揚言:「親稟東王,不可往河南。」-{雲}-:「河南河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南京乃帝王之家。」此水手是駕東王座舟之人,被該水手說白,故而改叢,後即未往。”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附記卷三,詒谷堂1875年版,第13頁“洪秀全陷金陵,欲長驅北犯,斯時黃河以北未設防,賴一老舟子倡言,北路乏水缺糧,不如建偽都於南京,楊秀清等以為然,乃止。或-{雲}-即蘇州擊斃之偽航王唐正才所言。”太平軍將江寧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英國人Brine Lindesay在1862年《中國太平叛黨志》中這樣評論建都南京:“南京的佔領在太平軍的戰術上引起了一個全面的變化,清軍藉助這個不進不退的變化而贏得了大好時機,他們不再無望地尾隨一支前進的和劫掠的大軍之後,如今已經能夠在一個或兩個據點上集結他們的軍隊,因此,太平軍也隨即發現他們自己在南京和鎮江被一支軍隊所水路圍攻,而他們要在戰場上擊敗這支軍隊希望也不大。”這就是清朝集結全國綠營精銳組建的江南大營與江北大營。英國人F. A. Lindley在1866年英文版《太平天國》第一卷中指出:“南京的佔領完全改變了天王的戰術,他不再繼續進行由前進的恐怖來制衡滿洲的、迅速和凱旋的進軍,卻把他的黨徒集合在南京及郊區周圍,在同一時期從事組織有朝廷和法院的正規政府。”
=== 北伐與西征 ===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江寧(今江蘇南京),易名為天京。此後由東王楊秀清策劃,在5月派兵北伐及西征,北伐軍目標為攻取北京,推翻清王朝的統治,西征軍目標為奪取長江中游地區以作天京屏障和供給基地,並進規華南。
==== 北伐 ====
鹹豐三年(1853年)3月底清欽差大臣向榮在金陵城外孝陵衛建江南大營;4月,太平軍攻克揚州,清欽差大臣琦善在揚州城外建江北大營[1]宋神恬. 晚清重臣琦善與揚州江北大營[J]. 檔案與建設, 2014, 000(012):38-40.。
鹹豐三年四月一日(1853年5月8日),林鳳祥、李開芳等奉楊秀清命令率兩萬餘人從揚州出發北伐。清朝採取了正確的防禦措施,銷燬了全部黃河渡船,“黃河四十里之遙,並無船隻,有韃妖在對江把守,難以過江,離黃河二十里,亦無船隻,糧料甚難”1853年6月20日《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朱錫琨北伐回稟》,“二十八日尚未渡盡,未及渡河者尚有千餘”陳善鈞:《癸丑中州罹兵紀略》。
鹹豐三年九月十一日(1853年10月13日)太平軍進駐保定,咸豐帝集結華北清軍主力與太平軍決戰,包括嘉慶帝五子惠端親王“奉命大將軍”綿愉部、嘉慶帝嗣外孫科爾沁部僧格林沁部、八旗察哈爾部、欽差大臣勝保部,並徵召朝陽、阜新、赤峰、通遼四地大軍,賜努爾哈赤御用大刀。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但因孤軍深入,被清軍包圍。
鹹豐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53年12月26日),太平軍撤離揚州。江北大營南移進駐揚州。
鹹豐六年三月一日(1856年4月5日),太平軍再克揚州,攻破江北大營,“次早黎明,親領人馬同陳玉成、塗鎮興、陳仕章、吳如孝力攻土橋,破入土橋清軍馬營。那時清軍大敗,紅橋以及卜著(樸樹)灣、三岔(汊)河清營盡破,大小清營一百二十餘座,清營那時聞風而逃。”
咸豐四年至五年 連鎮附近戰役清代宮廷畫十幅,標註清軍主要將領有慶大人(宗室慶祺)、桂大人(提督桂明桂齡兄弟)、玉大人(玉明)、綿大人(綿洵)、董鎮臺(總兵董佔元)、雙大人(雙成或雙禧)、瑞大人(瑞麟或瑞昌)、參贊大臣(僧格林沁)、經大人(經文岱)、拉貝勒(拉木棍布扎布)、希大人(西凌阿)、穆侯爺(一等果勇侯穆輅) 、珠大人(珠勒亨)、繃侍衛(繃闊)、巴營總(巴揚阿)、舒營總(舒保)、明大人(明慶)、伊大人(伊勒東阿)。畫裡有林鳳翔被抓跪地受審。鹹豐五年二月(1855年3月),林鳳祥在直隸滄州東光縣連鎮受傷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處死。李開芳在山東聊城茌平縣馮官屯被俘,6月在北京被處死。
==== 西征 ====
1854年4月24日,太平軍西征軍林紹璋分兵經寧鄉,攻據湘潭,擬南北夾擊長沙。4月25日起,湘軍由塔齊布帶隊率陸軍、彭玉麟帶隊率水師,一齊攻打湘潭的林紹璋,湘潭戰役正式打響。塔齊布和彭玉麟於4月27至30日在湘潭大敗林紹璋部,太平軍水陸皆挫,損失將士近萬名。湘潭戰役是太平天國西征中太平軍與湘軍的首次戰略決戰,既是湘軍成軍後出兵的首次大捷,也是太平軍西征以來首次嚴重潰敗;咸豐四年六月二日(1854年6月26日)太平軍第二次攻下武昌,十八歲的陳玉成在武昌“舍死苦戰,攻城陷陣,趫捷先登,縋城而上,以致官兵潰散,遂陷鄂省。張德堅:《賊情彙纂》”
咸豐四年七月一日(1854年7月25日)曾天養率西征太平軍與曾國藩湘軍在湖南嶽陽城陵磯進行第一次決戰,太平軍虎頭軍統帥曾天養、清軍登州鎮總兵陳輝龍、湘軍水路各營總統褚汝航全部陣亡。1854年10月14在桂明、曾國藩的統帥下第二次收復武昌。1854年11月23日秦日綱率西征太平軍與桂明、羅澤南、李續賓、楊載福、彭玉麟湘軍在湖北十堰田家鎮進行第二次決戰失敗。
鹹豐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855年1月29日),石達開、羅大綱率西征太平軍與湘軍在江西九江湖口縣進行第三次決戰,大敗湘軍。
鹹豐五年(1855年)初,太平軍反攻漢陽和漢口,4月3日,擊破湖北巡撫陶恩培的軍隊,第三次攻下武昌。
鹹豐六年五月(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步戰漢兵,馬戰滿兵,兩交併戰,自辰至午,得翼王帶曾錦兼(謙)、張瑞(遂)謀等引軍到步助戰。清軍滿兵馬軍先敗,次即向、張[所]領漢軍亦敗也。”
鹹豐六年(1856年)十二月天京之變後湖北巡撫胡林翼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收復武漢三鎮,此役湘軍羅澤南陣亡,武漢三鎮都已成廢墟,遍地瓦礫
=== 天京之變 ===
鹹豐三年三月十九日(1853年4月26日)香港總督文鹹訪問太平天國,他的翻譯密迪樂就從兩個太平軍船員的口中得知:“東王楊秀清是首要的軍事權威和政治權威,他們說天王只是一個被承認的君主,他把他的時間用在編書上面,人們從來看不到他。密迪樂:《中國人及其革命》,1856年英文版,第255頁”咸豐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53年12月24日),東王楊秀清自稱天父下凡(降乩),指責洪秀全杖責天王府女官,兩天後即二十六日,楊秀清召集韋昌輝及秦日綱“到天王面前請寬心安福。”《天父下凡詔書》二,見《太平天國》1,第23到56頁洪秀全本人“深藏不出,秀清則盛陳儀衛巡行閭市,凡有軍務,議定上奏(洪秀全)無不準者,每批旨準二字。屬下偽官,惟奏謝恩賞,徑達洪秀全,其餘軍務,悉秉奏秀清,聽其裁處轉奏。(楊秀清)自恃功高,一切專擅,洪秀全徒存其名;秀清叵測奸心,實欲虛尊洪秀全為首,而自攬大權,獨得其實。張德堅;《賊情彙纂》”“因此也許有人以為洪秀全早已死了,但一經詢問,一致的證言鹹謂其仍然健在,現深居城內。《天京見聞錄》,《典制通考》(中),第826頁”
至於北王韋昌輝,洪秀全認為他“愛兄(洪秀全)之心誠”《天父下凡詔書》二,見《太平天國》1,第53頁。但韋昌輝對楊秀清“陽下之而陰欲奪其權”;北王韋昌輝對東王楊秀清“甚諂,輿至則扶以迎,論事不三四語,必跪謝曰:非四兄(楊秀清)教導,小弟肚腸嫩,幾不知此。肚腸嫩潯州鄉語,猶言學問淺也。謝介鶴《金陵癸甲紀事略》”而韋昌輝暗地裡“請洪秀全誅楊秀清”《石達開自述》”,但洪秀全說:“暫且容他(楊),他服便罷。”《天父下凡詔書》二楊秀清曾去北王府,“杖昌輝數百,至不能興。”以至於兩人“相互猜忌,似不久必有併吞之事。”
至於燕王秦日綱,鹹豐四年三月(1854年5月),秦日綱的下人與楊秀清的下人發生矛盾,判官是石達開的岳父黃玉昆,黃玉昆採取息事寧人的做法,“可勿杖,轉相勸慰”,但楊秀清不同意該判決,命令石達開逮捕自己的岳父黃玉昆,“玉昆聞而辭職,燕王秦日綱聞之亦相率辭職。”結果楊秀清“杖日綱一百,玉昆三百,玉昆杖後,夜投水救起”。李秀成認為“東王威逼太過,此三人(北、燕、翼)積怨於心,北翼二人,同心一怒於東。”
“及破南省,(楊)眾權獨攬,雖洪賊亦拱手受成,北、翼賊無論矣,(楊)有去洪賊而自稱天王意。”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洪秀全為以示慶祝,定於楊秀清生日(公曆當年9月23日)時正式封萬歲。洪秀全一面“所築土城上密佈槍炮,恐楊來暗算,一面遣腹賊至江西調北賊韋昌輝回金陵”滌浮道人:《金陵續記》。與楊秀清有宿怨的韋昌輝在咸豐六年八月三日(1856年9月1日)深夜回到天京,與秦日綱在夜間入城,2日凌晨“率三千餘人遽入南門,趨圍東賊宅,自攜數賊入,殺東賊及其妻小”,史稱「天京之變」。咸豐六年八月四日(1856年9月2日),韋昌輝將楊秀清首級交給洪秀全。
翼王石達開抵天京後,責備韋昌輝濫殺,二人不歡而散,韋昌輝又欲殺石達開,石達開見勢不妙,當夜逃出金陵城外。在韋昌輝進攻洪秀全天王府的最後關頭,天王府內的大量宮女參加了保衛洪秀全的戰鬥,“韋昌輝陳兵三千人於洪居前火攻(天王府),洪秀全乘墉與韋昌輝對壘,槍炮互施,逾時無勝負,洪居服役少女,悉使裹髮、效男裝,各持械啟門,大撥出衝陣,北賊不意其速出,大驚,眾遂潰,縛北奸送洪秀全,令肢解之。”
=== 石達開的「遠征」 ===
鹹豐六年十月(1856年11月),石達開奉詔回京,被軍民尊為“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洪秀全礙於眾議,被迫詔準。他不計私怨,追究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北王親族也得到保護和信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儘管武昌在石達開回京後不久即因糧盡援絕而陷落,但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石鎮吉等後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鹹豐七年(1857年)春天,李秀成與陳玉成擊敗清軍秦定三部,北上六安、霍丘,與捻軍會合,兵鋒直指湖北。
天京之變後,太平天國合朝推薦石達開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卻忌憚石達開的聲望才能,不肯授予他“軍師”的地位,只封他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義王”,局勢稍見好轉後,又對他產生謀害之意《李忠武公遺書》:“客商有自下游回者,言金陵各偽王忌石逆之能交結人心。石逆每論事則黨類環繞而聽,各偽王論事,無肯聽者,故忌之,有陰圖戕害之意”,石達開《五言告示》:“疑多將圖害,百喙難分清”(據史式的《五言告示初稿、改稿考》考證,這句話出自《五言告示》的初稿,在修改後的定稿中石達開出於維護大局的考慮刪去了這句話)。。為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被迫率數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慶。
鹹豐七年八月(1857年9月),洪秀全迫於形勢的惡化,遣使請石達開回京,石達開上奏表示不會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並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太平天國作戰。洪秀全詔準了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認石達開此後的作戰是太平天國的遠征活動。咸豐七年九月德興阿奏:又抄得石逆由安慶寄與洪逆偽章一紙,內有令賊黨李壽成(即李秀成)會合張洛行領數十萬賊分擾下游,又調賊黨陳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韋志俊、楊來清等各率賊數萬及五六千不等概回金陵,並欲赴援江西,竄擾浙江等語……洪逆偽批,亦似外示羈縻內懷猜忌。”《東華錄》咸豐卷載福興奏:達開乃統全軍分為六起,號稱十餘萬,擬直攻蘇杭,以分金陵之勢。《李秀成自述》:“……今而遠征未肯回者,因此之由也。” 其他可以顯示石達開遠征期間與天京政權關係的太平天國方檔案:太平天國曆年曆書及全部附有主要首領名銜的詔書;醒世詞;太平禮制(新版);朝天朝主圖;幼贊王蒙時雍家書;譽王李瑞生供詞其他可以顯示石達開遠征期間與天京政權關係的外方報道:艾約瑟牧師的報告——新近對幹王的提問及答覆(《北華捷報》1860年8月11日);楊篤信:中國之叛亂(1861年);《英國議會檔案》1862.C.2976,亞歷山大.米切的一封信;《英國議會檔案》1861.C.2840,1862.C.2976巴夏禮的報告;美國傳教師花蘭芷牧師關於訪問南京的報道(《北華捷報》1860年9月1日)
此後,石達開先後轉戰於天京外圍的閩、浙、贛等省,牽制大量清軍,緩解了天京、安徽兩地的軍事壓力。《洪仁玕自述》:“翼王見大局如此不滿意,乃決意離京遠征……”“自我軍兩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後,我軍確受重大損失……”
鹹豐八年(1858年),清軍乘太平天國內訌之後,重建江北、江南大營。4月,洪仁玕從香港輾轉抵達天京,被賜予軍師職位,封為幹王。
鹹豐九年(1859年)春,石達開入湖南,發動“寶慶會戰”,欲取上游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咸豐九年駱秉章奏:“此股賊首聞系翼逆石達開,其黨賊翼為張遂謀、賴裕新、傅忠信,諸逆首皆從前漏網之賊首。石逆在南安時,景德賊囑其由贛吉取道北竄,與之合勢,以竄皖鄂,石逆複稱須由南安竄湖南,下趨鄂省,以取上游之勢。此書為江西樂平紳團搜獲,其蓄謀之狡毒如此”,並伺機分兵入川。彼時湘勇正計劃分兵三路進攻安慶,聞石達開長驅直入湖南腹地,軍心全線動搖,只得將因勢利導,全力援湘。面對湘軍的重兵馳援,石達開孤軍作戰,未能攻克寶慶,被迫退入廣西休整。《華北捷報》第527期《艾約瑟等五名傳教士赴蘇州謁見幹王和忠王的經過》:“報告提到,翼王石達開據猜想一直對天京的真聖主遠而避之,但是據探明他仍舊與運動相連結,近曾於幹王封王之際,派遣部下大批人馬抵京向幹王祝賀,並請求幹王,嗣後所有的他奏議悉數經由幹王遞呈真聖主。他似乎在某些宗教觀點上與真聖主意見各異。他對所統屬的人民盡情撫慰,同時深得部下兵將的愛戴”(1860年)《北華捷報》第519期《艾約瑟等五名傳教士赴蘇州謁見忠王的經過和觀感》:“他們說,廣西現今在太平軍手裡,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正在征服四川,這個省實際上已在他們掌握中。”(1860年)咸豐十年湖南巡撫按察使翟誥奏:“拿獲奸細供稱,四眼狗陳玉成發給偽文,約石逆由廣西犯湖南,陳逆即由六安、英山犯湖北,是以悉銳下竄……”(1860年)咸豐十年駱秉章奏:“石逆兇悍詭詐,冠於諸賊……且聞與四眼狗陳逆(即陳玉成)暗相勾結,圖犯兩湖,自不得不先其急”(1860年)
鹹豐十一年八月(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轉戰蜀、黔、滇三省,先後四進四川,並於同治二年三月(1863年4月)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容閎《西學東漸記》記走訪丹陽太平軍:“秦某又言攻略各地之情形……忠王、英王則居上游,方謀取猢北。石達開經略四川雲貴等省……”(1861年底)但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所阻,在紫打地陷入絕境。時任四川總督的駱秉章遣使入太平軍中談判。經協議,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剩餘兩千武士保留武器隨行,在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後,清軍背信棄義,兩千太平軍被屠戮。同治二年五月十二日(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四川成都被凌遲。
=== 安徽江北戰場 ===
咸豐八年四月七日(1858年5月19日),九江被湘軍李續賓攻克。“林啟容踞九江六載,號堅忍能軍,塔齊布、羅澤南為名將,拼命力攻,亦卒不拔,食罄則嬰城種麥以自給,其守愈暇,凡圍城十有六月。”《胡林翼年譜》 日本人宮崎滔天曾說:“睢陽而後有斯人。”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增訂本,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402頁湘軍彭玉麟參與克復九江後曾作詩:“屍湧長江水不流”。
鹹豐八年八月(1858年9月),陳玉成李秀成太平軍攻佔浦口和揚州,殲滅清軍江北大營,李秀成說:“陳玉成攻德帥(清軍德興阿部)之前,我攻德帥之後,德軍大亂,死於甫〈浦〉口一萬餘人。”安徽江北的湘軍乘太平軍東下,攻安徽、據太湖、撲安慶,李續賓湘軍沿黃梅、宿松、太湖、潛山、石牌、桐城、舒城向三河鎮進攻(即今天G50-G35-G4212-G3高速公路一線),進逼廬州(合肥)。陳玉成率兵救援,李秀成援軍繼進。1858年11月15日,陳玉成李秀成太平軍與湘軍在安徽合肥三河鎮第一次決戰,李秀成說:“我聽聞金牛鎮炮聲不絕,是知開仗,我親引本部人馬向三河邊區而來,斯時正逢陳、李兩軍迎戰,離李將營前七八里交鋒。我軍即至,陳玉成見我軍生力一壯,破李續賓陣門,陣腳一動,大敗而逃”,擊斃李續賓(一說自縊)、曾國華。湘軍從安慶外圍撤走,安慶之圍遂解。
===== 第二次西征 =====
咸豐十年(1860年)冬,太平天國決策層部署第二次西征,計劃以陳玉成、李秀成兩支主力分別從長江南北西上進攻武昌,以解安慶之圍。
陳玉成解圍心切,立即從安徽桐城出發,十一天內行軍六百里,連取霍山、英山、黃州,兵鋒直指武漢。此時,清軍主力盡在安慶,武漢城防空虛。關鍵時刻,英國艦隊司令何伯派參贊巴夏禮前往黃州覲見陳玉成,請求他不要攻打武漢,以維護大英帝國在武漢的商業利益。由於李秀成部進軍遲緩,太平軍並無把握在短期內攻下武昌,及湘勇加緊對安慶的圍攻,陳玉成決定命部下賴文光率部隊軍隊留在武昌附近,繼續等候李秀成部,本人率主力返回安慶。
李秀成轉進至湖北東南部,在附近地方招兵30萬人,得知東線太平軍作戰不利,又聽說陳玉成已經返回安慶,遂放棄進攻武漢三鎮,改向東進軍,與李世賢部共同攻下浙江大片土地。陳玉成與李秀成兩人不和導致第二次西征無果而終,會攻武漢的計劃就此功虧一簣。“偽天王弟洪軍師到蘇,即調停忠英二酋之誤會也,賊中相互猜忌如此。”華翼綸《錫金團練始末記》
所謂“第二次西征”實際上是一個敗招,因為湘軍的補給基地是九江與南昌,曾國藩也說:“力求破安慶一門,此外皆不遽之爭得失。”
==== 安慶二次決戰 ====
鹹豐十一年(1861年)春,第二次西征後,太平軍與湘軍和多隆阿部清軍在安徽安慶進行第二次決戰。湘軍的部署是湘軍曾國藩、左宗棠、鮑超在安徽南部,湘軍李續宜、胡林翼、清軍多隆阿在安徽北部,兩個方向向安慶進攻,陳玉成回救安慶,洪仁玕、林紹璋、吳如孝、黃文金等也來配合作戰,失敗,6月集賢關、赤崗嶺失守,8月陳玉成與楊輔清等奪回集賢關,再救安慶,為清副都統多隆阿部所拒。9月,曾國荃攻克安慶,太平軍守將葉芸來、吳定彩及全軍1.6萬餘人全部陣亡。同治元年四月(1862年5月),陳玉成在安徽壽州被叛徒苗沛霖逮捕,押送清軍兵部侍郎勝保,同年6月陳玉成被處死。
=== 上海戰場 ===
江南大營是清朝為鎮壓太平天國集結起的最後兩支直接聽命於咸豐帝的野戰軍之一(另一支為科爾沁部僧格林沁野戰騎兵)。全國各地素質較好的綠營官兵駐紮天京孝陵衛遮蔽蘇杭財賦區成為江南大營。咸豐十年三月十二日(1860年5月2日),太平軍與江南大營最後的決戰打響,太平軍“乘勢撲至,內外夾攻,頃刻之間,得勝門至江邊一帶官軍營壘五十餘座全行失陷,陝西延綏鎮總兵黃靖等均歿於陣,官兵死者數萬人。”蕭盛遠《粵匪紀略》“兩日交鋒,頭一日勝富〈負〉未分,次日一戰,自辰至未,(江南大營)張(國樑)軍大敗,死者萬人。”
江南大營的被殲宣告在華東地區、中南地區再無直接聽命於清朝皇室的野戰大軍,清朝皇室不得不起用漢族地主私人武裝湘軍與淮軍而尾大不掉。咸豐十年四月十九日(1860年6月8日)咸豐帝與曾國藩達成協議,咸豐帝授予曾國藩欽差大臣兵部尚書兩江總督督辦江南軍務,華東地區所有軍隊均歸節制,曾國藩經咸豐帝許可罷免咸豐帝此前任命的官員,包括皖南督辦軍務大臣張芾、閩浙總督慶端、浙江巡撫王有齡、江蘇巡撫薛煥、江南團練大臣龐鍾路、江北團練大臣晏瑞書,轉而把湘軍系統的軍官扶上位。
其後李秀成太平軍佔領江蘇,“克(無)錫次日,行營而下蘇郡,初到閶門,將分困各門,看閶門街方等村百(姓)多有來迎,街上鋪店民房門首具(俱)貼字樣雲:“同心殺盡張(國樑)、和(春)兩帥官兵”。民殺此官兵者,因將丹陽之下到蘇〈州〉,水陸民財,概被其兵搶擄,故恨而殺也。”
咸豐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60年8月9日),李秀成太平軍與華飛烈(Frederick Ward)和上海買辦楊坊聯合組建的洋槍隊在上海決戰。
由於太平天國禁止鴉片貿易(洪秀全曾作《戒鴉片詩》:“煙槍即炮槍,自打自受傷。多少英雄漢,彈死在高床。”)加上清政府與英、法、俄簽署《北京條約》後,太平天國威脅到各國條約利益,西方各國對太平天國運動轉向反對。1862年1月,清政府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選擇與外國軍隊聯合對太平天國實施作戰:由該年1月-6月,李秀成太平軍與英法聯軍在上海決戰。譚紹光太平軍從吳淞包抄浦東,英法聯軍在高橋鎮與太平軍激戰,原石達開部將吉慶元陣亡,太平軍包抄計劃失敗。法國海軍駐華司令卜羅德少將被太平軍流彈擊斃後,法軍為了報復,佔領上海柘林鎮後,讓清軍殺傷村中數百名男女老幼和太平軍軍人。
=== 陝西戰場 ===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太平軍安慶失守,陳玉成為召集人馬、牽制清軍兵力,派陳得才、賴文光、藍成春等太平軍將領,率兩萬餘人遠征陝西,進奪西安。
===== 第三次西征 =====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陳得才率軍經河南內鄉進入陝西商洛地區。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太平軍北上秦嶺子午谷,直逼西安城南三十里的引駕回(亦稱尹家衛,今陝西西安長安區引鎮),在三兆、杜曲大勝清軍。清副都統烏蘭都潰逃入西安城內,並令清軍緊閉西安城門,坐困孤城待援,不再出戰。太平軍進攻西安城數次無果,未能攻破。不日,多隆阿、張得勝率清軍包圍廬州(今安徽合肥),陳玉成調陳得才等部回援東返解圍。陳得才奉調東返,放棄奪取西安的計劃,進駐藍田厚子鎮。四月二十四日張得才攻克渭南縣城,擊斃知縣曹士鶴等人。四月二十五日擊敗尾追而來的清軍,殺臨潼軍功安定邦。隨後陳得才率部一路沿渭河東進,攻克華州、華陰等地,擊斃團練首領陳茂經,擊潰潼關守將哈連升的阻擊。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三日,太平軍陳得才部東出潼關,進入河南,東去解廬州之圍。
=== 江南戰場 ===
同治元年五月(1862年6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集結二十萬人兵力,10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天京無糧,據李秀成說原因是“在京時,當與合朝文武在我府會集,聲言:眾位王兄王弟,凡有金銀,概行要買多米糧,切勿存留銀兩,買糧為首切等敘云云。合城文武遵我之言,果買米糧。那時洪姓出令,‘某欲買糧者非我洪之票不能。’要票出京者亦要銀買方得票行,無錢不能發票也,得票買糧回者重稅,是以各不肯買糧入京。固〈故〉積今日之患,國破實洪姓之自害此也。”12月,李秀成奉命北渡長江,由於無糧,太平軍損失很大,“此舉前後失去戰士數萬餘人,因我一人之失銳,而國之危也。”
“攻克蘇州等縣,非算李鴻章本事,實得洋鬼之能。其將尚〈上〉海正稅招用其力,該鬼見銀亡命。”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蘇州守將譚紹光被部下郜永寬等八人殺死,蘇州被克復。淮軍奪回蘇州後,郜永寬等八人在常勝軍首領查爾斯·戈登的協調下,已經是清兵的臥底,李鴻章曾答應保住他們的性命,但而後李鴻章違反不殺降的諾言,命程學啟將郜永寬等八人斬首,還射殺千餘名投降的太平軍。不得不指出的是,蘇州屠殺事件直接當事人李鴻章與清朝政府、淮軍與清軍,不能互為代表,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殲滅後,華東地區已經沒有直接聽命於清朝皇室的大軍,淮軍為李鴻章個人的募兵,清朝政府也不得不起用,李鴻章也只能代表他自己而成為實力派,遊走於清朝政府與英國之間。
同治二年十一月二日(1863年12月12日)李鴻章淮軍克復無錫,無錫太平軍守將黃子隆是“廣西藤縣人,軀幹矮小,狡勇非常,目光炯炯若電,詐稱不識字,不多言,亦無供狀,臨刑時顏色自若。”華翼綸;《錫金團練始末記》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二日(1864年4月27日),陳坤書太平軍與戈登常勝軍及劉銘傳淮軍在常州激戰。
同治三年四月六日(1864年5月1日)常州被克復,陳坤書“昂然直立,拒絕投降,並憤然(對李鴻章)說道,要不是戈登及其軍隊協助你作戰,我定叫你毫無辦法從我手中奪取這城池。”1864年7月南京最後的戰鬥打響,事前李秀成違反洪秀全命令,將南京城內部分分不到糧食的人口遣散到城外,“闔城男女飢餓,日日哭求我救,不得已,即已強行密令,城中寒家男婦,準出城外逃生,各門分〈放〉出足有十三四萬之敷〈數〉。”而李秀成妻舅宋永祺勸降李秀成被補王莫仕暌當眾揭發。
===後期鬥爭 ===
同治元年五月三日(1862年5月30日)天京被曾國荃包圍,後洪秀全命洪仁玕外出催救兵,“各守疆土,招兵固寵,不肯將國庫以固根本。於去歲十一月奉旨催兵解圍,身歷丹陽、常州、湖州。殊各路天兵憚於無糧,多不應命。”其時黃文金鎮守湖州,“因道路不通,不能頒兵往援”,洪仁政也“就在湖州住下”,所謂因“道路不能”而不能往援,如確是實情,則是對援救南京不負責任的表現了。王慶成《歷史研究》2000年第5期,第79~99頁
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飢後病逝洪天貴福供詞,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隨後湘軍屠城,許多當地平民和太平軍人被殺。譚嗣同《北遊訪學記》:“頃來金陵,見滿地荒寒現象。本地人言:髮匪據城時,並未焚殺,百姓安堵如故。終以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軍之至,不料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悉入於湘軍,而金陵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譚嗣同《仁學》:“一經湘軍之所謂克復,借搜緝捕盜為名,無良莠皆膏之於鋒刃,乘勢淫虜焚掠,無所不止,卷東南數省之精髓,悉數入於湘軍,或至逾三四十年,無能恢復其元氣,如金陵其尤凋慘者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亦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的情景:「湘軍『貪掠奪,頗亂伍。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均被虜),老者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方。』凡此均為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
洪仁玕、黃文金護送幼天王突圍。當幼天王、洪仁玕等被俘、失散的前一天,康王汪海洋的大軍從瑞金北上正進攻寧都州城,與幼天王一行相距只數十里。但事實是,近在咫尺,而幼天王一行竟孤立無援而敗亡被俘,原因不大可能是汪海洋不知道幼天王之所在——敗散的殘軍尚能得知與汪相距只六七十里,只要願意,汪豈能探聽不到數十里外蒙難的幼天王之所在?豈能做不到親身或派出精兵去主動迎護?其所以沒有,主要是對幼天王一行不重視,心目中沒有幼天王一行的地位。洪天貴福等與汪相距不遠,洪盡力想趕上汪,而汪則是“要往福建去”,其無意於幼天王可知
李世賢是汪的主帥,其力量、威望遠高於汪海洋,而李世賢早已對洪秀全、對洪族不滿,對洪秀全的戰略及某些政策不滿。李世賢在幼天王一行進入江西之際卻到了廣東。英國駐廈門領事曾往訪長談,對李的才幹和在軍中的威信,極為推重。:李極不滿洪秀全,認為昏庸無道,只是因不願意造成分裂他才沒有公開反對,今則可以自行其志云云。處於這樣的思想狀態下,李世賢擺脫洪秀全還來不及,又怎會去迎接洪天貴福一行?李世賢、汪海洋對“迎駕”、“護駕”至少是不積極的。這應是當時洪仁玕、幼天王等總“趕不上”他們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治三年九月九日(1864年10月9日),洪仁玕在江西石城(今江西石城縣木蘭鄉新河村古嶺組)兵敗被俘,十月二十五日(陽曆11月23日)在南昌被殺。九月二十五日(陽曆10月25日),幼天王洪天貴福在逃脫清兵追殺後四處亂走導致被盤出拿獲,十月二十日(陽曆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遲處死。“偕王譚體元因埋銀二萬兩,後變了百姓,想挖銀子。”
江北的太平軍賴文光部與捻軍合併,於1865年在山東菏澤高樓寨摧毀了中原最後一支直接聽命於清朝皇室的野戰軍科爾沁部僧格林沁野戰騎兵(另一支直接聽命於清朝皇室的野戰軍為江南大營),這導致了長城以南廣大中國本土已經沒有直接聽命於清朝皇室的大軍,清朝皇室不得不重用湘軍與淮軍而尾大不掉。東捻軍於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一日(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舖覆滅,西捻軍於同治七年六月二十八日(1868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最後一支留下太平天國年號的殘餘捻軍袁大魁部,於同治八年(1869年)在陝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六十八。
1983年在“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一百三十週年學術討論會”上,貴州大學的周載章提出關於太平天國滅亡時間的新觀點。透過查考貴州地方誌,他發現了更晚近的一隻打著太平天國旗號的農民軍,即石達開餘部李文彩,這一發現將太平天國的覆滅時間推遲了四年。同治十一年三月(1872年4月),李文彩部在貴州鎮遠和岑鞏間覆滅。但羅友林認為李文彩雖然打著太平天國旗號,但義軍沒有按太平軍的組織編制,根據地也未實行太平天國的政治制度,此外李文彩還為詐降出賣了義軍,不適合作為太平天國的餘脈。
===傷亡 ===
太平天國與清朝之間的戰爭對人口的影響,作為馬爾薩斯論述東方社會現實性預防人口特徵的重要內容,倍受歷史學家、人口學家的關注。而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最嚴重的太平天國戰爭對人口的影響卻一直是爭論的重要內容。爭論的關鍵在於兩方面的不足:一是資料品質的侷限,即缺乏可靠的微觀人口資料;二是研究方法的不足,缺乏對戰爭與人口之間因果關係的識別。針對前者,曹樹基提供了較為系統化的清代府級人口資料,解決了缺乏翔實可信資料的問題。但對於後者,至今依然沒有合適的方法討論太平天國戰爭對人口的淨影響。因此,論文《太平天國戰爭對近代人口影響的再估計———基於歷史自然實驗的實證分析》李楠;林矗. 太平天國戰爭對近代人口影響的再估計 利用微觀府級人口資料,透過構建倍差模型,考察太平天國戰爭對近代人口損失的淨影響。發現太平天國戰爭對近代人口變化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戰爭爆發時戰爭區域與非戰爭區域具有明顯的差異,其中戰爭區域比非戰爭區域年均人口增長率減少35‰。而該結果在採用了戰爭持續時間和戰爭劇烈程度作為是否為戰爭發生區的代理變數之後,戰爭區域比非戰爭區域人口年均增長率減少18‰和14‰。
根據以上計算的年均增長率,分別計算了太平天國主要活動地區的人口損失,研究結果發現,全國範圍太平天國造成的人口淨損失在4,693萬至9,511萬。雖然該估計依然在傳統歷史學家、人口史學家的估計範圍內,但對比發現現有關於太平天國戰爭對人口影響的研究存在較明顯的估計偏差。此外,透過分析,不僅揭示了太平天國戰爭所造成的巨大人口損失,同時人口的大量損失也為理解近代江南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為何近代江南存在普遍低生育率提供了間接的證據。
== 疆域和行政區劃 ==
thumb|300px|紅色部分為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
太平天國在建國後,改清廷「省、府、道、縣」的行政區劃方式為「省、郡、縣」三級制,即取消“道”,改“府”為“郡”。
太平天國後期領導人之一干王洪仁玕曾數次聲稱太平天國欲劃分天下為二十一個省,這二十一省當是指清朝所設的十八省和東三省洪仁玕《誅妖檄文》:“鮮有以十八省之大被滿洲三省所製為辱”《欽定英傑歸真》記洪秀全語:“弟生中土.十八省之大,受制於滿洲狗之三省,以五萬萬兆之華人,受制於數百萬之韃妖,但太平天國各個時期的文獻中提到的省卻不止於此,另有蘇福省、天浦省、桂福省和伊犁省(新疆)。
洪仁玕還曾宣佈,太平天國將在江南省設十二郡,其他省每省設十一郡,但這一構想脫離實際,沒有、也不可能得到落實。
太平天國文獻中提到過的省份分別是華強《太平天國地理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江南春夢庵筆記》和《燐血叢鈔》兩書稱太平天國劃分天下為二十四省,但所載之省名與太平天國文書中的名稱大相徑庭,且當避不避,當諱不諱,據學者考證,這兩部書實為偽史料,《燐血叢鈔》的大部份內容均翻抄自《江南春夢庵筆記》,故這兩部書的記載不足採信。參見羅爾綱《太平天國史料裡第一部大偽書——〈江南春夢庵筆記〉考偽》,史式《〈燐血叢鈔〉考偽》,祁龍威《〈燐血叢鈔〉辨偽》。
# 江南省(又稱“天京省”,首府為天京,今南京周邊地區)
# 安徽省(首府為安慶)
# 江西省(首府為九江)
# 湖北省(首府為武瑲,即武昌)
# 天浦省(僅含天浦一縣,即江浦縣。)
# 蘇褔省(“福”字左側的“示”字旁改為“衣”字旁,又作蘇馥省。首府為蘇州,即今日蘇南東部)
# 桂褔省(“福”字左側的“示”字旁改為“衣”字旁。轄區不詳,有學者推測系蘇福省之改稱,但證據不足史式《太平天國詞語彙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 浙江天省(首府為杭州)
# 湖南省
# 福建省
# 河南省
# 珊東省(即今日之山東)
# 珊西省(即今日之山西)
# 罪隸省(定於佔領後改為“遷善省”,即直隸,今日之京津地區、河北大部及河南、山東小部份地區。)
# 廣西省
# 廣東省
# 芸南省(即雲南)
# 四川省
# 桂州省(即貴州)
# 陝西省
# 甘肅省
# 奉添省(即奉天,今日之遼寧)
# 吉林省
# 烏隆江省(即黑龍江)
# 伊犁省(今日之新疆)
== 政治 ==
=== 意識形態 ===
1856年以前太平天國全部圖書被命名為《旨準頒行詔書》包括24本:《天父上帝言題皇詔》、《天父下凡詔書》、《天命詔旨書》、《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天條書》、《太平詔書》、《太平禮制》、《太平軍目》、《太平條規》、《頒行詔書》、《頒行曆書》、《太平癸好三年新曆》、《三字經》、《幼學詩》、《太平救世誥》、《建天京於金陵論》、《貶妖穴為罪隸論》、《詔書蓋璽頒行論》、《天朝田畝制度》、《天理要論》、《天情道理書》、《御製千字詔》、《行軍總要》。太平天國科舉考試考綱為《旨準頒行詔書》,就是上述24本書。“但世間有書不奏旨、不蓋璽而傳讀者,定然問罪也。”特別是“凡一切孔孟諸子百家妖書邪說者盡行焚除,皆不準買賣藏讀也,否則問罪也,讀者斬,收者斬,買者賣者一同斬。”黃再興:《詔書蓋璽頒行論》“梵宮寶剎,必毀拆殆盡。”杜文瀾:《平定粵寇紀略》,附記卷二,第6頁
1859年洪仁玕被洪秀全任命為(文化方面)總裁,總攬文衡,聿修試典,陳玉成為副總裁,蒙得恩為又副總裁,考綱改為《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天命詔旨書》、《天條書》、《三字經》、《真聖主御筆改正四書五經》,武舉加試《欽定武略》、《兵要四則》、射箭、刀法、大炮。洪仁玕《資政新篇》
太平天國治下,十二地支中的“醜”改為“好”、“卯”改為“榮”、“亥”改為“開”;將以前的皇帝都貶稱為侯,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被稱為秦始侯、漢武侯、唐太侯;子曰改為孔某曰。
=== 爵位 ===
太平天國最高爵位為「王」,又設有義、安、福、燕、豫、侯六等爵位,位居王爵之下。《欽定英傑帰眞》
== 軍事 ==
太平天國的軍隊號稱太平軍,1850年7月為洪秀全建立。“太平軍行伍中以湖南湖北的人為最多,少數是來自廣西的。”Brine Lindesay:1862年《中國太平叛黨志》第194-195頁1854年6月24日《華北先驅》204號《天京見聞錄》太平軍按《太平軍目》規定,在正副軍師的統率下,有王、丞相、檢點、指揮、將軍;軍中官品級次序是總制、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其中伍長統轄4人、軍帥管13156人。
太平軍表定紀律甚嚴,按《定營條例》及《行營規矩》規定,必須遵守命令、愛護武器、保護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銀物資等;作戰號令按《行軍總要》部署。前期執行甚嚴,後期日漸鬆弛,在有將軍管理的地方軍紀較好,外圍軍隊軍紀不佳。太平天國從廣西轉戰到南京後曾在軍中推行男女隔離的分館制度,並將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兩年,其後全面廢止。但在南京以外的太平天國佔領區,僅於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間在武漢短暫推行過,其他地區並未將此制度推行民間。
== 經濟 ==
=== 土地制度 ===
在1853年頒佈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洪秀全規定平均分配土地,全國土地按年產的高低,分為上中下3級9等,上上田畝產1200斤,以下各等以100斤遞減,第九等以下田畝產400斤。好田和次田搭配,按照每家人口、年齡分配,16歲以上男女每人分數量相同的土地,15歲以下者減半。土地所有權歸天國所有。“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社會理想為“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
=== 聖庫 ===
聖庫制度是太平天國創立的第一個經濟制度。這個制度是伴隨著太平軍金田團營而同時產生的,直到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聖庫制度也隨之泯滅。太平軍第一次攻陷武漢後,沒收一切財產,存入設於武昌原絲綢貨棧的「聖庫」。太平軍中每軍都設有聖庫,定都南京後,在它的中央機構中設立“總聖庫”、“總聖糧”,俱各正副、又正副官四員,“職同檢點”。其下分裝置典官任其事。
太平天國聖庫的物資來源,約有以下五方面;一是造反初期持上帝全會眾交給聖庫的銀糧衣物;二是打敗清軍或攻克城鎮所獲的戰利品;三是各處城鄉的員獻及對富戶派大捐、打先鋒所得的財物謝介鶴《金陵癸甲紀事略》說:太平軍佔領南京之初,“傳偽諭,令人進貢,給單,使貼門牆,則不入其家,否則搜出銀十兩、金一兩者殺”;四是“科派”、田賦與工商稅的收入張德堅《賊情彙纂》中記載:“賊糧所給,於上游悉用船運,不待言矣。然自癸丑五月上犯江西湖北,僅甲寅(1854年)九月至歲底,此數月中一清楚境,此外則帆檣如織,無一非虜糧之船,無一非接濟江寧之船也。然而賊之他竄或有別意,於江廣則專為虜糧。”;五是百工衙的生產品(如同今日的國營事業所得)等。天京城中設立的百式衙與諸匠營,是聖庫物資的重要來源之一。
英國傳教士麥都思於1853年採訪太平軍記載聖庫制度:
== 外交 ==
* 1853年4月27日—5月2日(咸豐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英國戰艦赫爾墨斯號搭載第三任香港總督文鹹爵士訪問太平天國並與北王韋昌輝及翼王石達開展開會晤。密迪樂為翻譯。文鹹向英國外務大臣第四代克拉倫登伯爵喬治·維利爾斯報告:“從任何觀點看,中立乃最為切要的辦法。”1853年8月4日《文鹹上英國外務大臣喬治·維利爾斯,第四代克拉倫登伯爵書》,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增訂本,第208頁
* 1853年12月6日—13日(咸豐三年十一月六日至十三日),法國駐華公使布林布隆訪問太平天國。
* 1854年5月27日—6月1日(咸豐四年五月一日至六日),美國駐華大使麥蓮訪問太平天國。麥蓮向美國國務院報告:“天王是不是會承認清朝與英國、美國、法國三國已簽訂的條約義務呢?這是極不可能的。《1858-1859參議院檔案》,卿汝楫:《美國侵華史》第一卷,第113頁”
* 1854年6月20日—7月6日(咸豐四年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十二日),第四任香港總督寶寧訪問太平天國並與東王楊秀清展開會晤。楊秀清說:“一俟平定時,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天下之內兄弟也,立埠之事,俟後方定,害人之物為禁。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增訂本,第211頁”
*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多次宣佈不許太平軍進入上海,否則武力相見,還命令駐滬領事不準收受太平天國的公私函件。
* 1862年5月9日,英國駐寧波領事夏富禮向英國公使卜魯斯報告寧波太平軍射擊英法炮船的信:“太平天國竟宣稱租界是他們的,不屬我們,斷然拒絕承認我們在租界區的權利,因為租界區屬於天朝,所以它應該像中國其他的地方一樣,絕對受太平軍的管轄。”王崇武等譯《太平天國史料譯叢》
== 文化 ==
太平天國也舉辦科舉考試,但是試題不來自四書五經,而是來自洪秀全頒行的詔書。考試資格也相較於清朝寬鬆羅璽綱:《太平天國史》-卷三十三-志第十二-科舉附招賢。
== 民族 ==
太平軍早期的主體是客家人。在兩廣地區和廣府人等民系長期為爭奪生存資源而爆發土客械鬥。
太平軍中期經過湖南後大舉擴軍,兵員主體變成湖南人為主(參見呤唎《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
到後期,太平軍以廣西人為核心,湖南人為中層,基層士兵則以所到之處招募為主。
== 社會 ==
== 評價 ==
=== 中國國民黨 ===
孫中山評價太平天國:
*「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劍,驅逐異胡,即位於南京。朱明不數年.奄有漢家故土,傳世數百年而皇祀忽衰:洪朝不十餘年,及身而亡。無識者,特唱種種謬說,是朱(元璋)非洪(秀全),是蓋依成敗論豪傑也。」《總理全集》下冊105頁
*「本會以異族潛亂,天地慘黷,民不聊生,負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緒不絕,太平之師不熸,則猶漢家天下,政由已出,張弛自易。」《同盟會宣言》
* 「五十年前太平天國即純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後仍不免專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民生主義與社會革命》
*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太平天國戰史序》
蔣中正評價太平天國:
* 「往者,洪楊諸先民,崛起東南,以抗滿清,雖志業未究而遽爾敗亡,而其民族思想之發皇,轟轟烈烈,在歷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紀念焉。」《太平天國詩文鈔》序
* 「太平天國之戰爭,為十九世紀東方第一之大戰。太平天國之歷史,為十九世紀在東方第一光榮之歷史。」《增補曾胡兵語錄註釋》序
白崇禧評價太平天國:
* 「吾國自晉而後,異族代興赤縣,神州迭遭蹂躪,滿清崛起東北,入主中華二百餘載,其間熱血之士,慨華冑之胥溺、抱恢復之壯圖,隨時隨地以發難者不絕記載,而促其亡,以啟後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國。按洪、楊諸子起自田間,揭竿舉義,縱橫十餘省,歷時十餘年,改正朔,易服色,定製度,開科舉,建國規模,亦巳粗備。雖勝敗靡常,興亡飆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礡,奇材異能之薈萃、革命建設之偉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至今猶有生意。」《翼王亭記》,1934
蔡元培評價太平天國:
*「洪楊之事,應和之者率出於子女玉帛之嗜好;其所殘害,無所謂滿漢之界;而出死力以抵抗破壞之者,乃實在大多數之漢族。是亦足以證其種族之見之薄弱也。」《蔡元培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4年,第172頁
=== 中國共產黨 ===
thumb|
羅爾綱的《太平天國史》中對太平天國的評價,代表了二十世紀中國大陸學者對太平天國的主流評價,其基本觀點包括:
* 太平天國是在舊農民戰爭條件下的反對西方侵略反對封建統治的偉大的愛國農民戰爭。
* 太平天國深遠的影響和激動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國近代史上起了偉大的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的作用。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散落各地的太平天國將士在民間廣泛地傳播太平天國與西方侵略者和封建統治者鬥爭的業績,激勵著後來的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英勇的鬥爭。
* 太平天國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太平天國掃蕩了清朝的八旗和綠營,清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的支援,維持住它的瀕臨絕境的統治。到太平天國失敗後,全國兵權、財權都分握於曾國藩一係的湘軍和李鴻章一係的淮軍人物的手裡,造成晚清中央政府無權、各省總督巡撫專政的局面。由於太平天國打破了清朝的統治機器,愛新覺羅氏的皇權陷於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堅強的中央政府,從而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權力。所以武昌起義,全國響應,太平天國不僅是直接影響了辛亥革命,而且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
* 太平天國揭開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並且提出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如準備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開學校,辦報紙,興士民公會,創行人民推舉鄉官,罷免行政人員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會的偶像孔子,頒行天曆,提倡「文以紀實」、「一目瞭然」的文體等,要把中國建立成一個與歐美國家「並雄」的新國家。
* 太平天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具體形勢,順應農民的願望,採取「著佃交糧」政策,和向農民頒發田憑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使江南地區自耕農普遍增加,使農村生產關係發生了若幹變動。自耕農的增加,是活躍商品經濟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階級經過革命的打擊,不少人「視田業為畏途」,把部分資金投入工商業,成為民族資本的一個來源。太平天國革命沉重地衝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本近代工業的出現。
* 太平天國集中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阻止了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迅速變中國為殖民地的企圖,使他們懂得中國人民不會默默捱打,從而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序。
* 太平天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在十九世紀中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亞洲各國進行侵略的時候,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而太平天國革命和印度民族大起義,則是這次亞洲反對殖民主義鬥爭的洪峰,它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鬥爭。
===革命黨===
革命黨人將太平天國革命的性質認定為民族革命,宣傳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傳統,故清末革命黨人多利用太平天國來進行反滿宣傳,甚至偽造文獻:
*當時流行洪秀全拜謁明太祖陵的說法,然而洪秀全並不贊成天地會反清復明的主張。清末革命黨人將朱元璋、洪秀全為其民族革命的兩大先驅,讓洪秀全拜謁明太祖陵的故事流傳;
*南社詩人高旭偽撰石達開詩作20首,並刊行《石達開遺詩》一書,一時廣為流佈。另一位南社成員胡懷琛亦託名太平天國黃公俊作詩多首,後來胡本人承認黃公俊其人其詩皆係他一手捏造,目的就是為了鼓吹反滿革命。這些革命宣傳的效果,直至很多年後還能看出端倪。1929年,有人撰文指出,從石達開詩中可以看到兩種主義,一是太平天國絕對的堅持民族主義,二是太平天國絕對的表現英雄主義。
經過清末革命黨人的鼓吹,辛亥革命後人們對於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性質逐漸形成了共識。在後來很長一個時期裡,這種認識一直代表著國民黨人的主流觀點。在國民黨執政後的1928年,羅邕、沈祖基將其所輯《太平天國詩文鈔》送請國府要人作序題詞,蔣介石、于右任、白崇禧三序及於右任、李濟深題詩均對太平天國民族革命給予高度肯定和評價,蔣介石序說:“往者洪楊諸先民,崛起東南,以抗滿清,雖志業未究,遽爾敗亡,而其民族思想之發皇,轟轟烈烈,在歷史上足以留一重大之紀念焉。”于右任序謂此書可“擬之'鐵函井底《心史》'”,也旨在強調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性質。從這些作序題詩者的身份及其傾向,可以看出當時國民黨內對於太平天國的評價問題具有高度的共識。
自三民主義提出起,太平天國革命就被認為是其民族主義的主要來源之一。民國以後,這一觀點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如李大釗評價孫中山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的地位時,便稱他承接了「太平天國民族革命的系統」。1930年出版的杜冰坡《中華民族革命史》,上起1851年金田起義,下至1925年孫中山逝世,“前後約八十年,純以民族革命為主眼”,其基本結論是:“中國之種族革命,洪楊革命種其因,辛亥革命收其果。”將辛亥革命與太平天國視為一脈相承的關係。然而,就在清末革命黨人大肆鼓吹提倡太平天國民族革命說的同時,持異議者也不乏其人。1903年,維新派的梁啟超對當時盛行的太平天國民族革命論就頗有幾分不以為然:「吾見世之論者以革命熱之太盛,乃至神聖洪秀全而英雄張獻忠者有焉矣。吾亦知其為有為而發之言也,然此等孽因可多造乎?……即如洪秀全,或以其所標旗幟有合於民族主義也,而相與頌揚之,究竟洪秀全果為民族主義而動否,雖論者亦不敢為作保證人也。」革命派的蔡元培也發表過類似的見解:“洪楊之事,應和之者率出於子女玉帛之嗜好;其所殘害,無所謂滿漢之界;而出死力以抵抗破壞之者,乃實在大多數之漢族。是亦足以證其種族之見之薄弱也。”劉浦江《太平天國史觀的歷史語境解構——兼論國民黨與洪楊、曾胡之間的複雜糾葛》〈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
=== 學者評價 ===
梁啟超:「吾見世之論者以革命熱之太盛,乃至神聖洪秀全,而英雄張獻忠者,有焉矣。吾亦知其為有為而發之言也,然此等孽因可多造乎?……即如洪秀全,或以其所標旗幟有合於民族主義也,而相與頌揚之,究竟洪秀全果為民族主義而動否,雖論者亦不敢為作保證人也。」《梁啟超全集》第2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20頁
馬克思:1862年夏(當時太平天國仍未滅亡),馬克思在他的《中國紀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國)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沒有任何口號,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舊統治者們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太平軍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國才有這類魔鬼。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
恩格斯:“有一點是毫無疑義的,那就是古老中國的末日正在迅速到來。國內戰爭已使帝國的南方與北方分立,而太平天國的天王在南京似乎不會受到清廷軍隊的危害(如果不受自己人陰謀危害的話),正如同清帝在北京不會受到起義者的危害一樣。……中國的南方人在反對外國人的鬥爭中所表現的那種狂熱態度本身,顯然表明他們已覺悟到古老的中國遇到極大的危險,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錢穆:「洪楊起事,尊耶穌為天兄,洪秀全自居為天弟,建立政府稱為太平天國,又所至焚毀孔子廟,此斷與民族革命不同。」錢穆《國史大綱》下冊,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74頁
學者周有光認為:「國民黨歌頌太平天國,因為他反對滿清;共產黨歌頌太平天國,因為他是農民革命。2000年的電視劇《太平天國》,暴露一些太平天國的倒行逆施。《辭海》原稱“太平天國革命”後來改為“太平天國運動”。全球化正在促使我們也重新認識歷史。」周有光《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觀》,〈炎黃春秋〉2009年第12期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浦江認為,「除去革命黨人偽造的太平天國文獻以及出自文學作品中的某些詩文之外,真正靠得住的其實只有起事之初以楊秀清、蕭朝貴二人名義發布的《奉天討胡檄》。後人往往將這篇檄文與朱元璋《諭中原檄》相提並論,視為太平天國民族革命的一個重要像徵。如蕭公權謂此文“以較朱元璋之諭中原,詞氣激揚,殆無遜色,吾人如謂朱檄為中華民族革命之第一聲,此足為其鏗谹之嗣響”。蕭一山亦稱此檄文“重在排滿,未多倡教,用語頗類明太祖之討元檄文,可見太平起義,仍以民族主義為號召,與天地會之反清革命如出一轍也”。但無論對此文有多麼高的估價,它畢竟只是“揭舉出種族革命的旗號”(錢穆語)而已,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能夠說明的問題十分有限,單憑這篇檄文去斷定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性質,結論未免太過牽強。」
劉浦江亦認為:「無論是太平天國革命還是元明革命,都沒有太多的民族革命內涵,它們濃厚的民族革命色彩主要是由後人塗抹上去的……至於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標籤,則可以說是清末革命黨人一手打造的。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揭櫫民族主義的大旗,並將其思想淵源追溯到太平天國及元明革命。但元明革命過於遙遠,且除了一篇朱元璋的《諭中原檄》之外,也實在沒有什麼文章好做,而剛剛過去的太平天國運動則耳目相接,並且所針對的革命物件又同是滿清政權,故太平天國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可堪利用的最佳歷史資源。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想像由此而產生,一種新的太平天國史觀被成功地塑造出來,並伴隨著三民主義的廣泛傳播而逐漸融入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 爭議 ===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學術界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例如北京中學教師袁騰飛指斥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性質類似,是披著宗教外衣的封建腐朽政權。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初審透過的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材認為,太平天國運動歷史意義和侷限性並存,並鼓勵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太平天國興起的背景和覆滅的原因。同時,教材採用“絕對的平均主義思想”和“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來描述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對《資政新篇》卻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其“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近年來也有評論認為太平天國在各地推行拜上帝教,以及“凡一切孔孟諸子百家妖書邪說者盡行焚除,皆不準買賣藏讀也,否則問罪也,讀者斬,收者斬,買者賣者一同斬。”「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是頭領們利用迷信發動和發展起來的一支造反隊伍。他的一套教義、教規、戒律,不但從精神到物質嚴厲地控制著參加造反者,而且斷絕了一切可能的退路。它們的指歸,在於由洪秀全個人佔有天下,建立他個人的'地上天國'。這種洪氏宗教,披著基督教外衣,拿著天父上帝的幌子,以中國奴隸主和封建帝王的腐朽思想、條規,對他控制下的軍民實行極其殘酷的剝奪與統治,實際上是一種極端利己主義的政治性邪教。洪秀全造反獲得區域性成功,是以中國社會的大動亂、大破壞、大倒退為代價的,是以數以百萬計軍民的生命、鮮血為代價的,是以中國喪失近代的最後機遇而長期淪為帝國主義刀俎下的魚肉為代價的。尤其可怕的是,這一切還被作為一首英雄史詩,向人們指點通向人間天堂的金光大道。」潘旭瀾《太平雜說》,天地圖書,2001年是毀棄固有文化與「去中國化」運動的濫觴。
== 遺址及紀念館 ==
thumb|
江蘇省現存太平天國遺蹟有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僅餘石舫)(南京)、太平天國忠王府(蘇州)、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南京)、太平天國護王府遺址(常州)等。
1951年開始籌建並於1956年10月1日在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國某王府建立太平天國紀念館,1958年5月遷至瞻園路128號(館址曾為東王楊秀清住處、幼西王蕭有和王府),1961年1月正式更名為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現館藏歷史文物2140件,一級藏品33件套與大量原始檔案資料、圖書。
洪秀全在廣東以前居住的房屋在金田起事後被清軍焚燬。1961年,當時的廣州市文物考古隊在發掘房屋牆基後重建。建築結構為泥磚瓦木,屋內有一廳五房,六間相連。房屋坐北向南,東西寬16.5米、南北深5.5米,每間房約13平方米。靠西邊的第一間設定為洪秀全夫婦住房,室內僅有床、桌子和凳子。第二間房子正面掛有洪秀全太祖洪英綸夫婦畫像,畫像有洪秀全的親筆題詩。此建築1988年1月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11月對外開放的洪秀全紀念館,位於花都市新華鎮新華路52號。該紀念館佔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15平方米。內有文物70餘件,圖片238張。
另全國各地留存太平天國壁畫一百多幅,浙江金華侍王府八十餘幅,江蘇南京二十多幅,蘇州忠王府九幅,安徽安慶、績溪等有少數幾幅。隨著時間流逝,太平天國壁畫作品處於不斷減少直至消失,南京堂子街壁畫由發現時的二十多幅減至十八幅,羅廊巷由十幅減至兩幅,如意裡由五幅減至兩幅,黃泥崗三幅壁畫徹底消失。
== 相關作品 ==
=== 電視劇 ===
* 《太平天國》,1988年在香港無綫電視首播,共45集。
* 《洪秀全》,1990年代廣東電視臺曾拍攝電視劇,共19集。
* 《太平天國》,2000年在中國中央電視臺首播,共46集。
* 《巾幗梟雄》,2009年在香港無綫電視首播,共25集。
=== 紀錄片 ===
* 《太平天國》,共十集,香港鳳凰衛視
* 《太平天國》,中國通史第九十七集,中國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
=== 電影 ===
* 《太平天國女英雄》,香港電影,1961年
* 《投名狀》,香港電影,2007年首映。
=== 小說 ===
*《洪秀全演義》(清)黃世仲,五十四回。
=== 漫畫 ===
* 《太平天國演義》(日本)甲斐谷忍
=== 電子遊戲 ===
*《太平天國之天下一統》,極真科技,2000年
*《SGS 太平》,Strategy Game Studio,2023年
== 參見 ==
* 捻軍
* 邪教、新興宗教
* 白蓮教、八卦教
* 天地會、三合會、大成國
* 小刀會、第二次鴉片戰爭
* 林文察
* 大明順天國
* 第四次霍亂大流行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書目 ===
*
*
*
*
*菊池秀明:〈太平天國前夜的廣西社會變動——以臺灣故宮博物院所藏檔案史料為中心〉。
* 羅爾綱、羅文起撰《太平天國散佚文獻勾沉錄》中第一部分《圖書冊籍》前言中所加案語:“案沈懋良《江南春夢庵筆記》是一部大偽書,都不可信,故都不錄。”
*
Category:清朝民變政權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君主國
Category:晚清
Category:農民起義
Category:洪門
Category:19世紀中國
Category:前神權政體
Category:基督教恐怖主義
Category:未被普遍承認的歷史國家 |
10月13日 | 10月13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286天(閏年第287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79天。
== 大事記 ==
=== 1世紀 ===
* 54年:羅馬帝國皇帝克勞狄一世被妻子阿格里皮娜毒殺,其妻與前夫所生的兒子尼祿繼承皇位。
=== 10世紀 ===
* 982年:在耶律斜軫和韓德讓協助下,遼聖宗的母親蕭綽真正掌握遼朝政治權力。
=== 13世紀 ===
* 1269年:英國西敏寺完工。
=== 14世紀 ===
* 1307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下令逮捕各地的聖殿騎士團成員,並強迫後者「承認」異端罪名。
=== 18世紀 ===
* 1773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葉在獵犬座發現首個螺旋星系M51。
* 1792年: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行政官邸安放奠基石並開始建造,後來被改稱為「白宮」。
=== 19世紀 ===
* 1812年: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 1815年:英國佔領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島。
* 1815年: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尚·繆拉因在拿破崙百日王朝中向第七次反法同盟宣戰,於皮佐被奧地利軍事法庭審判後處決。
* 1825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即位。
* 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佔領寧波。
* 1843年:聖約之子會於紐約市成立。
*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英國和法國軍隊佔領北京,大掠圓明園。
* 1881年:猶太語言學家艾利澤·本-耶胡達在巴勒斯坦推行希伯來語,促成希伯來語復興運動的發展。
* 1884年:格林尼治時間正式被採用為國際標準時間。
* 1885年:大清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中國海軍成立。
* 1892年: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發現第一顆由攝影手段發現的彗星。
=== 20世紀 ===
* 1903年:美國大聯盟第一次世界大賽結束。
* 1921年: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以及喬治亞簽訂卡爾斯條約。
* 1923年:土耳其將首都從伊斯坦堡遷往安卡拉。
* 1928年:安陽殷墟開始發掘。
* 1937年:新四軍建軍。
*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宣佈退出軸心國,並向納粹德國宣戰。
*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攻佔雅典,完成對希臘的佔領。
*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紅軍佔領拉託維亞首都里加。
* 1946年:法國進入第四共和。
* 1949年:中國少年先鋒隊成立。
* 1961年:中國和緬甸簽署邊界協定。
* 1964年:蘇聯三位太空人安全返回地球。
* 19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加拿大建交。
* 1970年:斐濟加入聯合國。
* 1972年:蘇聯民航217號班機墜毀於莫斯科外,174人身亡。
* 1972年:載有橄欖球隊成員的烏拉圭空軍571號班機在飛越安第斯山脈時失事墜落。同年12月23日獲救時剩16人生還。
* 1977年:漢莎航空181號班機由馬略卡島飛往法蘭克福的途中遭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劫機。
* 1980年:香港地鐵荃灣綫長沙灣道近楓樹街地盤發生大火,一個助理消防區長殉職。
* 1982年:波蘭格但斯克造船工人在團結工會率領下罷工。
* 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
* 1991年:臺灣民主進步黨於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透過《臺獨黨綱》。
* 1994年:日本乒乓球手小山智麗(原中國球手何智麗)擊敗中國選手鄧亞萍獲得廣島亞運會乒乓球女單金牌,小山表示以代表日本為榮,引發爭議。
=== 21世紀 ===
* 2001年:中國高效能運算機晶片龍芯問世。
* 2004年:颱風蠍虎在馬裡亞納群島近海生成,並在宮古島東南發展為超大型颱風。
* 2010年:在智利2010年科皮亞波礦難中被困69日的33名礦工全數獲救。
* 2015年:Minecraft故事模式發行。
* 2016年:泰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國君蒲美蓬·阿杜德在曼谷西里拉醫院逝世,他成為了世界史上在任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
* 2016年:馬爾地夫退出大英國協。
* 2022年: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佈鬆綁邊境防疫0+7措施,回復常態入境通關。
== 出生 ==
* 467年:魏孝文帝元宏,北魏皇帝(499年逝世)
* 1499年:法蘭西的克洛德,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的王后(1524年逝世)
* 1696年:約翰·赫維,英國廷臣、小冊子作者、回憶錄作家,第二代赫維男爵(1743年逝世)
* 1786年:律勞卑,首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1834年逝世)
* 1821年:魯道夫·菲爾紹,德國醫學家、人類學家、公共衛生學家、病理學家、古生物學家、政治家(1902年逝世)
* 1825年:休·格羅夫納,英國貴族,第一代西敏公爵(1899年逝世)
* 1854年:辰野金吾,日本建築師(1919年逝世)
* 1870年:艾爾伯特·傑伊·諾克,美國自由意志主義作家、教育理論家、社會評論家(1945年逝世)
* 1874年:莊士敦,英國外交官,末代皇帝溥儀外籍帝師(1938年逝世)
* 1892年:楊肇嘉,臺灣日治時期政治家(1976年逝世)
* 1909年:阿特·塔圖姆,美國爵士樂鋼琴家(1956年逝世)
* 1921年:-{zh-tw:尤·蒙頓; zh-cn:伊夫·蒙當; }-,出生於義大利的法國演員、歌手(1991年逝世)
* 1925年:-{zh-hans:撒切爾夫人;zh-hk:戴卓爾夫人;zh-tw:柴契爾夫人;}-,英國政治家,前保守黨領袖、前首相(2013年逝世)
* 1929年:丁雄泉,旅美華裔畫家,常以「採花大盜」落款(2010年逝世)
* 1931年:劉兆銘,香港男演員、香港舞蹈開拓者
* 1932年:約翰·格里格斯·湯普森,美國數學家
* 1934年:娜娜·穆斯庫莉,希臘女歌手,被譽為“希臘國寶”「雅典的白玫瑰」
* 1941年:-{zh-hans:保羅·西蒙; zh-tw:保羅·賽門;}-,美國民謠歌手
* 1945年:德西·鮑特瑟,蘇利南政治人物,第9任蘇利南總統
* 1945年:姜根鐸,韓國外交官,前駐香港總領事、駐烏克蘭大使、駐斐濟大使。
* 1946年:李光復,中國男演員
* 1950年:磯部勉,日本男演員、聲優
* 1952年:尊龍,美國華人演員
* 1952年:貝弗莉·約翰遜,美國超模,《時尚》封面史上第一位黑人模特兒、第一位非裔美國人
* 1954年:希爾維奧·米卡利,美國電腦科學家
* 1954年:海塞姆·本·塔裡克·阿勒賽義德,阿曼蘇丹
* 1956年:希南·薩克奇,塞爾維亞流行民謠歌手(2018年逝世)
* 1956年:張美蘭,越南商人
* 1956年:克里斯·卡特,美國電視劇劇作家、製片家,以《X檔案》知名
* 1957年:餘綺霞,香港女演員(1993年逝世)
* 1957年:李靖飛,中國男演員
* 1959年:玉城丹尼,日本政治人物,現任沖繩縣知事
* 1961年:道格·裡弗斯,美國職業籃球教練
* 1961年:徐錦江,香港男演員
* 1962年:凱莉·普雷斯頓,美國女演員、模特
* 1964年:小野坂昌也,日本男性聲優
* 1964年:聶海勝,中國宇航員
* 1967年:崔佛·霍夫曼,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美國職棒生涯總救援成功數紀錄保持者
* 1967年:哈維爾·索托馬約爾,古巴運動員,男子跳高世界紀錄2.45米和室內世界紀錄2.43米保持者
* 1968年:卡洛斯·馬林,西班牙男歌手(2021年逝世)
* 1969年:南茜·克里根,美國花式溜冰運動員,史上第九位獲得兩塊奧運會獎牌的女子單人溜冰運動員
* 1970年:傅明憲,香港女演員
* 1970年:保羅·波茨,英國手機銷售員,業餘歌劇唱家
* 1970年:高昌錫,韓國男演員
* 1970年:谷垣健治,日本電影動作指導、導演
* 1971年:布倫特·雷諾,美國記者、作家、紀錄片製片人、攝影記者(2022年逝世)
* 1971年:-{zh-hans:沙查·巴隆·科恩;zh-hk:沙格·畢朗·高漢;zh-tw:薩夏·拜倫·柯恩;}-,英國男演員、喜劇演員、編劇、製片人
* 1973年:松嶋菜菜子,日本女演員
* 1974年:劉愷威,香港男演員
* 1977年:保羅·皮雅斯,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78年:傑曼·歐尼爾,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80年:榊原由依,日本女性聲優、歌手
* 1981年:黃小柔,臺灣女藝人
* 1982年:趙胤熙,韓國女演員
* 1982年:肘井美佳,日本女演員
* 1982年:近江知永,日本女性聲優
* 1982年:索普,澳洲游泳運動員
* 1983年:唐振剛,臺灣男歌手
* 1983年:陳倩揚,香港女藝人
* 1984年:陳一發兒,中國網路主播、歌手
* 1984年:Misono,日本女歌手
* 1985年:基藍馬,香港足球運動員
* 1985年:Fukase,日本樂團SEKAI NO OWARI成員
* 1985年:益若翼,日本時尚模特兒
* 1986年:艾邦拉荷,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86年:沈文裕,中國鋼琴家
* 1989年:全烋星,韓國女子偶像團體Secret成員
* 1990年:普嘉·海迪,印度女演員
* 1990年:佛洛裡安·蒙特亞努,羅馬尼亞裔德國籍演員、模特兒
* 1992年:歐豪,中國男歌手、演員
* 1993年:石川界人,日本男性聲優
* 1994年:渡邊雄太,日本男子籃球員
* 1995年:樸智旻,韓國男子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成員
* 1995年:奧之矢佳奈,日本女演員
* 1996年:黃之鋒,香港社運人士
* 1997年:山本舞香,日本女演員、時裝模特兒
* 1997年:馬檇鏗,澳門中英印混血藝人
* 1998年:裴勝民,韓國男子偶像團體Golden Child成員
* 1999年:松田裡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櫸坂46成員
* 1999年:葉知恩,中國女歌手
== 逝世 ==
* 54年:克勞狄一世,羅馬皇帝(前10年出生)
* 982年:遼景宗耶律賢,遼朝皇帝(948年出生)
* 1119年:阿蘭四世,布列塔尼公爵(1063年出生)
* 1282年:日蓮,日本佛教比丘,日蓮正宗始祖(1222年出生)
* 1328年:克萊門西婭,法蘭西和納瓦拉王后(1293年出生)
* 1574年:織田信廣,織田信長庶兄(出生年不詳)
* 1602年:於大之方,德川家康生母(1528年出生)
* 1605年:泰奧多爾·貝扎,法國新教神學家(1519年出生)
* 1715年:尼古拉·馬勒伯朗士,法國哲學家(1638年出生)
* 1815年:若阿尚·繆拉,法國軍事家,那不勒斯國王(1767年出生)
* 1822年:安東尼奧·卡諾瓦,義大利新古典主義雕塑家(1757年出生)
* 1825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巴伐利亞國王(1756年出生)
* 1869年:沙爾-奧古斯丁·聖伯夫,法國作家、文學批評家(1804年出生)
* 1905年:亨利·歐文,英格蘭舞臺劇演員,德古拉的原型之一(1828年出生)
* 1919年:卡爾·阿道夫·蓋勒魯普,丹麥作家,19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57年出生)
* 1928年:德格瑪公主,俄羅斯帝國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之妻(1847年出生)
* 1938年:E·C·西格,美國漫畫家,《大力水手》創作者(1894年出生)
* 1941年:李叔同,法號弘一大師,中國現代畫家、書法家、音樂家、戲劇家(1880年出生)
* 1946年:海倫·班尼曼,英國作家(1862年出生)
* 1974年:埃德·沙利文,美國娛樂作家與電視節目主持人(1901年出生)
* 1974年:約瑟夫·克里普斯,奧地利著名指揮家和小提琴家(1902年出生)
* 1979年:麗貝卡·克拉克,英裔美國古典音樂作曲家、中提琴演奏家、職業管絃樂手(1886年出生)
* 1984年:科林·羅伯特·蔡斯,美國學者(1935年出生)
* 1987年:-{zh-cn:沃爾特·布拉頓; zh-tw:華特·布拉頓}-,美國物理學家,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02年出生)
* 1990年:黎德壽,越南政治人物、軍人、革命家、外交官,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越南共產黨領導人之一,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11年出生)
* 1996年:戶井田三郎,日本政治家(1918年出生)
* 2000年:簡·皮特斯,美國女演員(1926年出生)
* 2002年:史蒂芬·愛德華·安布羅斯,美國歷史學家及傳記作家(1936年出生)
* 2003年:伯特倫·布羅克豪斯,加拿大物理學家,199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21年出生)
* 2006年:王光美,中國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1918年出生)
* 2008年:周主培,早期少數接受海外宣教的先行者,受佈道家趙世光牧師的差派,前往印尼從事跨文化宣教(1925年出生)
* 2009年:呂正操,中國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04年出生)
* 2011年:蔡鴻彰,臺灣軟體工程師、業餘無線電愛好者(1952年出生)
* 2012年:司徒錦源,香港電影及電視編劇(1964年出生)
* 2012年:丸谷才一,日本小說家與文藝評論家(1925年出生)
* 2013年:柳瀨嵩,日本漫畫家、《麵包超人》作者(1919年出生)
* 2016年:普密蓬·阿杜德,泰國卻克里王朝第九代國王,有確切記錄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獨立主權君主。(1927年出生)
* 2016年:達裡奧·霍,義大利劇作家、戲劇導演(1926年出生)
* 2019年:吾妻日出夫,日本漫畫家(1950年出生)
* 2019年:段清波,中國考古學家(1964年出生)
* 2020年:陳寶輝,臺灣內科醫生(1931年出生)
* 2021年:阿格妮絲·傑貝特·蒂羅普,肯亞女子長跑運動員(1995年出生)
* 2022年:詹姆斯·麥克迪維特,美國太空人(1929年出生)
* 2022年:布魯斯·蘇特,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1953年出生)
* 2023年:路易絲·格呂克,美國詩人、散文家,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43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無胸罩日
* 國際減災日
* 國際失敗日
* :蒲美蓬紀念日
* 基督教瞻禮日
**安提阿的提阿非羅
**宣信者愛德華
== 參考資料 ==
|
瑪格麗特·撒切爾 | -{zh-hk:戴卓爾女男爵; zh-cn:撒切爾女男爵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zh-tw:柴契爾女男爵瑪格麗特·希爾達·柴契爾}- LG OM PC FRS FRIC(,;),婚前姓羅伯茨(),通稱柴契爾夫人,英國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為英國首相,1975年至1990年為保守黨黨魁,是英國第一位女性首相,亦是20世紀英國連任時間最長的首相。柴契爾曾被一位蘇聯記者描述為“鐵娘子”,此綽號反映了其保守頑固、拒絕妥協的政治立場和領導風格。撒切爾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爾主義”。
柴契爾原於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從事化學研究,後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讀法律而成為一位大律師。1959年,撒切爾當選為下議院議員()。1970年愛德華·希思組建政府時任命其為教育及科學大臣。1975年,撒切爾在保守黨黨魁選舉中擊敗希思,成為反對黨領袖,亦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領銜主要政黨的女性。在1979年英國大選中,柴契爾當選英國首相,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
入主唐寧街10號後的柴契爾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舉措,旨在控制失業率和緩解“不滿的冬天”期間英國的蕭條狀況。其政治哲學和經濟政策強調自由化(尤其是金融領域)、靈活勞動市場、國有企業私有化及控制工會的影響力。撒切爾在任前期經濟蕭條持續,失業率居高不下,支援率持續下跌。不過,在取得福克蘭戰爭的勝利,併成功促使經濟狀況向好發展後,其受歡迎度有所回升。1983年,柴契爾當選連任首相。
1987年柴契爾再次獲得連任。在其第三個任期內推行的(通稱人頭稅)遭到強烈反對,其對歐洲共同體的觀點並未受到其他內閣成員的支援。1990年11月,在夏舜霆對其黨內地位提出挑戰之後,柴契爾宣佈同時辭去首相和保守黨黨魁職位。1992年從下議院退休,後被授予終身貴族爵位,稱柴契爾女男爵(封邑於林肯郡),在上議院擁有席位。2002年,在一連串輕度中風之後,柴契爾被勸告不要再參加公開演說,但仍在2004年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的葬禮上致悼詞。2013年柴契爾夫人於倫敦再次中風後逝世,終年87歲。
== 生平 ==
=== 早年生涯 ===
thumb|left|150px|瑪格麗特·柴契爾出生於英格蘭東部林肯郡格蘭瑟姆的房屋。
柴契爾夫人出生於英格蘭東部林肯郡的格蘭瑟姆,其全名為瑪格麗特·希爾達·羅伯茨()。她的父親阿爾弗萊德·羅拔士在當地鎮上經營雜貨店,而且熱心於地方政治。他除了是地方議會的議員,並曾在1945-1946年任格蘭瑟姆市長,也是一位在俗的傳道人。阿爾弗瑞德是一個“老派的自由主義者”,其家族傳統上投自由黨的票,但他認為如今的自由黨已受到集體主義的侵襲,因而轉向他認為更能代表自由主義傳統的保守黨,並在1935年大選中協助保守黨候選人Victor Warrender贏得議席。當1952年5月格蘭瑟姆地方議會第一次由工黨奪得控制權後,他便隨之失去地方議會參事一職。柴契爾夫人的母親叫派翠絲·羅伯茨(Beatrice Roberts),父姓為史蒂芬遜(Stephenson);此外,她也有一位妹妹名莫里埃爾(Muriel)。柴契爾夫人一家都是虔誠的衛理宗教徒。
thumb|left|150px|紀念瑪格麗特·柴契爾出生地的牌匾。
戴卓爾夫人的學業成績一向優異,樂於參加課外活動,她在凱斯蒂文和格蘭瑟姆女子學校(Kesteven and Grantham Girls' School)畢業後,1944年獲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錄取,主修化學,其中最後一年研究X射線晶體學。
1946年,她成為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 柴契爾夫人以二級榮譽畢業後,先後在英國賽璐珞(British Xylonite)任職研發藥劑師,和在J·里昂公司(J. Lyons and Co.)參與研究儲存冰淇淋,年薪五百英鎊。
=== 1950年至1970年的政治生涯 ===
在1950年和1951年的選舉中,柴契爾夫人出選一向為工黨所佔有的達特福德選區,在當時成為最年輕的保守黨女性候選人。而她在肯特郡保守黨的活躍參與,使她結識了剛離婚不久的丹尼士·戴卓爾,兩人後來墮入愛河,於1951年結婚。丹尼士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因而有能力資助她在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讀法律課程並投考律師公會,而她亦成功於1953年取得訟務律師的資格,並專研稅務法。 同年,兩夫婦誕下一對孿生姐弟,分別取名為卡洛兒和馬克。
為了尋求一席安穩的下議院保守黨議席,柴契爾夫人先於1954年婉拒出選奧平頓選區,後來又拒絕其它幾個邀請,直至1958年4月才決定出選芬奇利選區,並於1959年獲勝,正式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 See also: 異乎尋常地,戴卓爾夫人在下議院的第一次發言是宣傳她的私人草案(一般新選議員會選擇政府提供的法案)。在1961年,她違背保守黨的主張,對恢復笞刑投贊成票。
1961年9月,柴契爾夫人被任命為退休金及國民保險部政務次官(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直至保守黨在1964年的大選中落敗。而當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辭任後,黨魁選舉在希思和雷金納·麥德寧之間展開,柴契爾夫人把選票投給前者。結果希思當選後,提拔柴契爾夫人任保守黨在土地和房屋事務的發言人,並在1966年挑選她進入財政班底。在議會辯論中,柴契爾夫人猛烈抨擊工黨的新稅制,認為新稅制不單是大步奔向社會主義,更是通往共產主義之路,從而奠定她強而有力的議會辯手的名聲。
柴契爾夫人是少數投票贊成李歐·亞邑斯將男同性戀行為合法化之法案的保守黨議員;此外,她又支援大衛·斯蒂爾關於墮胎合法化的法案,她也反對廢除死刑以及簡化離婚手續。1967年,柴契爾夫人終於進入影子內閣,出任能源大臣,不久調任交通大臣,最後在1970年大選前,改任影子教育大臣。
=== 希思內閣 ===
當保守黨在1970年的大選勝出後,柴契爾夫人如願入閣,出任教育及科學大臣。在她上任的第一個月,為了削減教育開支,她決定取消向全國學校提供免費牛奶的政策。結果,所有的幼稚園和小學學生都不再獲得免費牛奶。
事件引發一連串的公眾示威,其中《太陽報》更因而戲稱柴契爾夫人為「瑪姬·柴契爾,牛奶掠奪者」(Maggie Thatcher, milk snatcher)。 她任內的另一舉動,便是接納建議,關閉更多的文法學校,代之以綜閤中學。 到她任期結束,轉向上綜閤中學的學生數從32%上升到62%。
當英國保守黨在2月的1974年大選落敗後,柴契爾夫人出任影子內閣環境事務大臣。在任期間,她提議取消用以支付地方政府服務開支的人頭稅,從而增加了保守黨的支援度。
柴契爾夫人同意基思·約瑟夫從男爵所說,指希思的政府在貨幣政策上失去控制。而當希思在1974年第二次大選中再次落敗後,基思·約瑟夫從男爵打算挑戰希思作為保守黨黨魁的地位,可是他不久因在演說中失言而放棄角逐。結果,與基思·約瑟夫理念相同的戴卓爾夫人決定參與黨魁競選,並出乎意料地在第一輪投票中領先希思,希思為此退出選舉。1975年2月,柴契爾夫人又在第二輪投票中壓倒希思所寄望的接班人,威廉·懷特勞(William Whitelaw),正式成為保守黨黨魁,她隨後任命威廉·懷特勞為副黨魁。
=== 反對黨領袖 ===
在1976年1月19日,柴契爾夫人在肯辛頓的社群會堂發表演說,尖刻地對蘇聯作出抨擊,以下是最為人所知的一段演講辭:
蘇聯國防部的官方報章《紅星報》因此抨擊柴契爾夫人為「鐵娘子」,這個名字及後更透過塔斯社傳到世界各地。不過戴卓爾夫人對這個稱呼卻非常歡迎,認為這正好反映出她堅決和不受動搖的性格。柴契爾夫人其它有名的綽號還有:「蒂納」(取其英文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即「沒選擇餘地」的縮寫)、「大母象」(The Great She-Elephant)、「阿提拉母雞」(Attila the Hen,取自匈人之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和「雜貨店主的女兒」(The Grocer's Daughter)。最後一個綽號中的「雜貨店主」,其實是指柴契爾夫人的父親,但由於當時普遍認為柴契爾夫人和希思是盟友,所以又常被認為是指代希思,因為希思當時正被《Private Eye》戲稱為「雜貨店主」。
最初柴契爾夫人為了維持黨內平衡,邀請很多希思派系的人加入影子內閣,上臺執政後,她也盡力讓內閣反映保守黨內不同的聲音。她小心翼翼地確保保守黨支援她的貨幣主義的主張,但堅決反對希思把管治權力下放到蘇格蘭地方政府的政策。在1978年,柴契爾夫人接受格拉納達電視臺《世界動態》(World in Action)節目的一次專訪,期間她對外國移民「湧入」英國的問題表示關注,從而激起社會上的不少爭論,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極右黨派英國國民陣線的支持者重回保守黨的懷抱。
1979年大選前,儘管保守黨在民意調查中領先,但民調也顯示選民更支援工黨的詹姆斯·卡拉漢擔任首相。卡拉漢在猶豫不決中未解散議會,不料卻在1978年末,1979年初因為勞資糾紛而陷入困境,史稱「不滿的冬季」。保守黨遂藉此為題,在競選海報責難「工黨喪失效用」,並指出是工黨失政導致高失業率,而非工黨政府所稱的勞工市場過度調節。
結果,1979年春工黨政府因不信任動議以1票之差獲透過而垮臺,於是就舉行1979年大選,大選結果公佈後,保守黨最終在下議院取得44席多數,柴契爾夫人遂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 首相 ===
==== 1979年至1983年:第一任期 ====
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5月4日組成新一屆政府,她被寄予厚望,去扭轉英國經濟衰退的情況,以及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此外,她也深信,自己的使命還包括使英國重建昔日大英帝國的光輝和加強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為此,她與1980年新當選美國總統的羅納德·雷根建立一種理念上和心靈上的盟友關係;而對1984年當選加拿大總理的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則建立較小限度的關係。似乎在當時,保守主義成為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之間的主要政治哲學。
1980年5月,愛爾蘭總理查爾斯·豪伊到訪英國,與柴契爾夫人談論北愛爾蘭問題的前一天,柴契爾夫人在下議院說:「北愛爾蘭的憲制事務,是北愛爾蘭人民的事,是本政府的事,也是本議會的事,『其他人』不應干涉。」
1981年,一批愛爾蘭共和軍和愛爾蘭國民解放軍的囚犯,在北愛爾蘭的美斯監獄(Maze Prison)舉行絕食,要求得回5年前被取消的政治犯待遇。其中最先發起絕食的波比·山德士,在絕食幾星期前才剛當選為弗馬納及南泰隆選區下議院議員,但最終因為絕食而死。
柴契爾夫人在絕食發生時持強硬立場,一口堅拒恢復該批囚犯的政治犯待遇,並指「罪行就是罪行,無關政治。」()。直到有9人因絕食而死,絕食活動最終因家屬干預而結束後,柴契爾夫人才重新批准讓該批囚犯得回部分政治犯應有的待遇。是次事件,使愛爾蘭共和軍乘機作了一次成功的宣傳之餘,其中由於新芬黨在絕食事件提供資金,所以支援度更大幅上升。
此外,柴契爾夫人則繼續推行前任工黨政府所採行的「阿爾斯太化」(Ulsterisation),這個政策出自前任工黨政府的北愛爾蘭事務大臣羅伊·海森(Roy Mason),他認為北愛爾蘭的統一論者,應該站在前線對抗愛爾蘭共和主義。因為這個建議一方面可以減輕英國陸軍在北愛爾蘭的壓力,也一方面提升阿爾斯太防衛軍團(Ulster Defence Regiment)和皇家阿爾斯太警察(Royal Ulster Constabulary)的地位。
與羅納德·雷根採用亞瑟·拉弗和裘德·萬尼斯基(Jude Wanniski)所倡導的供給面經濟學政策略為不同,戴卓爾夫人主要持米爾頓·弗裡德曼的貨幣學派理論;弗裡德曼與哈耶克也被認為是柴契爾夫人主要的經濟與政治哲學導師。因此甫上任,柴契爾夫人便大幅調高利率以減少貨幣供應,藉此控制飆升的通貨膨脹數字。總而言之,戴卓爾夫人與雷根皆為「經濟新自由主義」和「政治新保守主義」的主要擁護者。
面對低迷的經濟狀況,政治評論員紛紛回想希思政府當年的「180度轉彎」,並猜測柴契爾夫人會照辦不誤,但柴契爾夫人在1980年的保守黨大會上作出堅定而強硬的答覆,並留下使保守派深受鼓舞的歷史名言,她說:「我要對那些正屏氣凝神、等待著傳媒所稱『180度轉彎』成真的人說:若你要轉彎便由你,但女士我絕不會轉。」(You turn if you want to, the lady's not for turning.)」縱使有364名經濟學家聯名發表公開信,呼籲改變經濟政策,但柴契爾夫人依然故我。結果到了1982年1月,通脹率從18%的高點下降至個位數8.6%,而利率亦隨之下降。只是失業情況繼續惡化,據官方統計數字,國內失業人數達360萬,而很多以其它失業定義作準則的非官方統計,更指失業人數高達5百萬,戴卓爾夫人的支援率也一度下探到32%的低點。但是,保守黨政治家泰比勳爵卻指出,由於有不少在職人士在索取失業補助,所以他懷疑實際的失業人數比3百萬還要低。
柴契爾夫人任內削減英國國防預算,包括南大西洋地區,極地巡邏船忍耐號(Endurance)也被迫退役。此外,在移民改革上,不少大英帝國殘餘屬土的人民權益亦蒙受損害。
====福克蘭戰爭====
1982年4月2日,為了增加支援,阿根廷的軍政府入侵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之為馬爾維納斯群島),對英國來說,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首次遭到的入侵。阿根廷自1830年代以來便聲稱擁有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因而一直與英國發生糾紛。在入侵發生不久,戴卓爾夫人便指派英國皇家海軍重奪群島,福克蘭群島戰爭爆發。1982年6月,英國戰勝阿根廷,奪回群島,重申主權,使英國國內一時間因為柴契爾夫人而重燃愛國熱誠,而她的聲望亦由谷底反彈。
在福克蘭戰爭期間,由於英軍戰艦遭阿軍發射法製飛魚反艦飛彈擊沉,引起柴契爾夫人極度不悅,遂打電話給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興師問罪,脅迫法方交出飛魚飛彈的引數;起先密特朗守口如瓶,但柴契爾最後對密特朗放話,她會為了福克蘭群島主權,不惜動用核武器攻擊阿根廷,迫使密特朗就範;同時密特朗也向柴契爾開條件,提出完成拿破崙時代提出的開鑿英吉利海峽隧道構想,當作與英方的交換籌碼。
英國在福克蘭群島戰爭的勝利成為所謂的「福克蘭因素」,再加上英國的經濟也正在此時從谷底反彈,這使得在1983年6月,保守黨在大選中勝出,並擴大優勢,保守黨取得397席,工黨取得209席,為戰後最低席次,這成為保守黨1979年至1997年整個18年執政期內聲望的最高峰。戴卓爾夫人的政府透過新法例,讓工會會員有更大的民主力量,去抑制好鬥激進獨斷的工會領袖。另外,柴契爾夫人又推出「」,讓地方公共房屋居民以折扣購買房屋產權,從而增加工人階級對她的支援。
====香港前途問題談判====
在香港前途問題方面,為防止香港在1997年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引發大批港人移入英國,柴契爾夫人先發制人地宣告香港市民沒有居英權,因而引起爭議。而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一事,亦成為了柴契爾夫人任內的外交難題。1982年9月22日,柴契爾夫人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9月24日上午9點,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柴契爾夫人,她強調聲稱按照《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及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享有香港島及鴨脷洲和九龍半島及昂船洲的主權,但鄧小平明確表明主權問題沒有妥協的空間,雙方未能達成共識,會談結束離開時,柴契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外摔了一跤,中英兩國政府在會談後發表外交公報,同意繼續循外交途徑商討。她離開北京隨後訪問香港,成為首位在任內訪港的英國首相。在香港舉行的記者會上,柴契爾夫人重申三條條約的合法性,並指出所有國家都須要尊重國際條約,否則任何談判皆無法進行。1983年3月柴契爾夫人致函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表示英國不反對中國以其對香港擁有主權的立場進行談判,聲稱她願意向議會建議整個香港的主權應交回中國。4月,中方覆函表示,中國政府同意儘快舉行正式談判。1983年10月14日,柴契爾夫人致函中國,表示雙方可以在中方建議的基礎上探討香港的永續性安排,英方不再堅持“以主權換治權”的立場。但是柴契爾夫人又想在1997年以後讓英國人在香港的行政管理中繼續發揮作用,譬如保留一名英國總督,並稱這是保持香港繁榮必不可少的。該建議被中方拒絕。最後柴契爾夫人迫於形勢不得不做出讓步。
==== 1983年至1987年:第二任期 ====
柴契爾夫人一直設法減低工會的權力,但手法卻異於希思的政府。希思的政府主要的手段是透過單一的法案,但柴契爾夫人的方式是多管齊下。在處理1984年至1985年礦工大罷工時,有別於1972年時的希思政府,柴契爾夫人早有充足準備,她早先已經擴大煤的國家儲存,所以罷工並未對發電廠的供應構成影響。罷工期間,警察所採用的手法令人質疑有違公民自由之嫌,他們除了阻止罷工的支持者接近罷工礦場的範圍之外,還與罷工礦工的糾察隊在約克郡歐格里夫(Orgreave)爆發激烈的流血衝突。由於全國礦工聯合會發動的罷工沒有事先舉行內部投票,再加上罷工者又以武力阻止其他礦工如常上班,因此並未得到大眾輿論的認同,這次大罷工最後以過半數礦工重回崗位,迫使工會無條件投降而告終。而保守黨政府保證無意毀滅本土採礦業,又對罷工礦工承諾他們的職業受到保障。但在1994年採礦業私有化之前,政府依然關閉了全部15個虧損的國營礦場。
1984年6月,柴契爾夫人富爭議性地邀請南非種族隔離政府總統波塔,與外長皮克·博塔到白金漢郡的首相鄉間別墅契克斯,尋求方法舒緩國際間對南非施以經濟制裁的壓力,以免英國在南非的大量投資化為烏有。而在南非總統訪問英國僅三個月之前,四名南非軍火走私者在考文垂被拘捕,並被控以違反聯合國強制性武器禁運令,非法出口軍火到南非。這四名走私犯被稱為「考文垂四人幫」(The Coventry Four,分別叫Hendrik Jacobus Botha,Stephanus Johannes de Jager,William Randolph Metelerkamp和Jacobus Le Grange),他們在1984年5月以200,000英鎊保釋,並獲在法庭當值的法官發還護照,準許返回南非,但條件是該四名走私犯必須返回英國繼續受審。在「考文垂四人幫」被拘捕的同時,第五名疑犯,南非斯泰倫博斯大學的Johannes Cloete教授亦正式落網,而他更是南非導彈發展計劃的重要人物。但是據《衛報》在1988年12月17日的報導,Johannes Cloete教授後來在白廳的政府要員指示下,獲無條件釋放。至於「考文垂四人幫」最後亦無返回英國應訊,代以保釋金在1984年8月被沒收了事。「考文垂四人幫」事件在1988年12月7日經《衛報》重新揭發,報導中附有一篇外交官Patrick Haseldine的信件,對柴契爾夫人作強烈批評,指她「對恐怖主義有雙重標準」。
1984年10月12日的清早,即柴契爾夫人59歲生日的前一天,愛爾蘭共和軍在保守黨大會的舉行場所——布賴頓的格蘭酒店策動布賴頓旅館爆炸案。柴契爾夫人倖免於難,但爆炸中有5人喪生,當中包括黨鞭韋瀚(John Wakeham)的妻子和保守黨下議院議員安東尼·貝瑞爵士(Sir Anthony Berry),內閣要員諾曼·泰比亦在爆炸中受傷,他的妻子因傷癱瘓。事後,柴契爾夫人堅持在翌日如常召開保守黨大會,並在大會上致辭,以高姿態蔑視放置炸彈的人,在政界贏得不少掌聲。
1984年12月18日,柴契爾夫人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12月19日,柴契爾夫人在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和英國外交大臣傑弗裡·豪等人的見證下與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簽訂《中英聯合宣告》,英方承諾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移交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承諾收回香港後在香港推行「一國兩制制度」。
1985年11月15日,柴契爾夫人在希爾斯伯勒城堡簽署《英愛協議》(Anglo-Irish Agreement),在協議中,英國政府首次承認愛爾蘭政府在北愛爾蘭問題上擔當重要的角色。這個協議的簽訂使很多北愛爾蘭的統一主義者感到憤怒並導致北愛爾蘭統一黨與民主統一黨在1986年1月23日達成一項選舉協議,共同發起一次特別安排的全體投票,決定先放棄所有北愛爾蘭議會議席,然後再在補選中參選。結果,兩黨幾乎贏回所有議席,只有一個席位最後落入社會民主及勞工黨之手。但是,與1974年《桑寧代爾協議》(Sunningdale Agreement)不同的是,由於工會的勢力已被削弱,所以今次統一派未能成功發動大罷工來迫使協議作廢。事後,柴契爾夫人廢除4年前成立的北愛爾蘭議會,然而這一舉措無助於減少愛爾蘭共和軍對英國策動襲擊,對於其政治組織新芬黨也幾乎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柴契爾夫人的政治及經濟哲學十分強調自由市場和企業家主義。她最早嘗試把一所小型國有企業,國營貨運公司(National Freight Company)出售予員工,並且意外地得到不少正面的回應。1983年大選獲勝後,她的政府變得更為大膽,將大型國有化企業私有化的程序也大大加快,這些舉措除了使很多左翼份子感到憤懣外,亦漸漸擴大了「柴契爾主義」的影響。
在冷戰上,柴契爾夫人支援美國總統羅納德·雷根以遏制政策對抗蘇聯。這點與七十年代西方普遍主張的緩和政策大相逕庭,並與英國其他奉行緩和政策的盟友產生磨擦。另外,柴契爾夫人又歡迎美軍在英國軍事基地裝置巡航導彈,從而引發一連串大型反核示威。但是,柴契爾夫人也是第一位對蘇聯改革派領袖戈巴契夫擺出友善姿態的西方領袖。在1985年戈巴契夫掌權3個月之前,兩人進行了一次會面,會後她更形容戈巴契夫是「可以打交道的人(we can do business together)」。從那時開始,在戈巴契夫領導蘇聯時,西方重新啟動接觸與緩和政策。事實上當時的蘇聯政府,權力其實已受到相當的侵蝕,1991年蘇聯更在一片騷動中解體。至於柴契爾夫人的保守黨政府則見證冷戰在1989年的終結。一般輿論公認,柴契爾夫人與美國的雷根總統一樣,對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勝利起到重要的作用。
1985年,由於不滿柴契爾夫人削減教育經費,牛津大學異乎尋常地透過教員投票後決定不向她頒贈榮譽學位。而這個榮譽學位一向都是贈予曾在該校受教的首相的。
1986年,柴契爾夫人支援美軍借用英軍基地,以空襲利比亞。此外,她與美國在防衛上的緊密關係,亦盡見於威斯特蘭事件(Westland affair)。當時英國內閣就英國直昇機工業的前景出現分歧,柴契爾夫人希望威斯特蘭飛機公司(Westland Aircraft,當時英國唯一一間直昇機製造商)能夠與美國的西科斯基飛機公司合併,並反對其與另一所公司,義大利的奧古斯塔公司(Agusta)合併。事件引致支援奧古斯塔公司的國防大臣赫塞爾廷,對柴契爾夫人的領導手法非常不滿而宣佈辭職。赫塞爾廷自此成為了一位富有影響力的批評者,並對柴契爾夫人的領導地位構成潛在威脅。最終為柴契爾夫人在1990年下臺埋下伏筆。
1986年,柴契爾夫人的政府在一片爭議聲中廢除當時由工黨肯·利文斯通領導的大倫敦議會(Greater London Council,即GLC)和另外6個主要都市的郡議會。政府聲稱這樣做可以節省開支,提高效率。但反對者卻指這樣做有政治意圖,因為所有被廢除的地方議會除了是由工黨控制外,更加是工黨的政治中心及勢力範圍,並常常在地方政府主張增加公共開支。
==== 1987年至1990年:第三任期 ====
由於經濟復甦,以及反對黨工黨盲目地高叫反核,使柴契爾夫人的保守黨在1987年英國大選中勝出,並在下議院佔有102席的多數優勢。柴契爾夫人更立下自利物浦勳爵(1812年至1827年任首相)以來,連續任職首相時間最長的紀錄。除此之外,她也是自巴麥尊勳爵在1865年第三次連任首相之後,同樣做到三次連任的第一位首相。當時,英國各大報章,除了左派背景的《每日鏡報》和《衛報》以外,都支援戴卓爾夫人。她的新聞秘書伯納德·英厄姆(Bernard Ingham)亦定期向傳媒召開新聞發布會,所以關係亦算良好。另外,她常被小報稱呼為「瑪姬」(Maggie),對她不滿的左翼份子把這個名字填入歌詞,名為「瑪姬走開!」(Maggie Out!),並在各大小示威中為反對者所唱。其它常為左翼勢力傳唱的流行歌曲還有:「瑪格麗特快辭職」(拍子樂隊,即The Beat)、「下流蕩婦快辭職」(艾維斯·卡斯提洛,即Elvis Costello)、「瑪格麗特在斷頭臺」(莫里西,即Morrissey)和「母親最清楚」(理查·湯普森,即Richard Thompson)等等。
在1988年保守黨大會,柴契爾夫人發表宣告,指「兒童在學校應該被教授以傳統的道德價值觀,但現在學校卻向兒童教授同性戀是不可剝奪的權利。」同時,保守黨後坐議員和不少上議院議員亦對宣傳同性戀表示強烈不滿。結果,具爭議性的「第二十八款」(Section 28)作為修正案加入《1988年地方政府法案》(Local Government Act 1988),禁止在學校教授同性戀,這個法案直至2003年工黨政府後才被推翻。
不少柴契爾夫人的反對者相信,若由布里斯托爾灣至諾福克郡連成一條直線,把英國南北分開的話,就會發現她過往的政策造成明顯的南北差異,即南部的經濟日益繁盛,但以工業為主的北部卻日益衰落。其中,柴契爾夫人在第三屆任期推行令人難以接受的社會福利改革。她推出一項成人就業培訓計劃,該計劃以美國的工作福利-{制制度}-作借鏡,向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士提供全職工作和追加10鎊貸款。此外,又實行「社會基金」(Social Fund),取代以往用作填補地方所需的緊急服務開支,而向人民作一次性徵收的福利事務收費,另外又盡量把基金轉為貸款,和規定要短期內對求職人士的努力作出評估,這引致自二十年代以來,社會一致的輿論空前出現缺口。
柴契爾夫人作為一位主修化學的人,在1980年代末,她終於開始注意一向遭漠視的環境問題。在1988年,她發表一次重要講話,承認全球暖化、臭氧層變薄和酸雨的問題。後來在1990年,她更成立哈德萊中心,用以研究和預測氣候變化。可是,她晚年在一本著作《Statecraft》(2002年)中,卻說到她對當年支援人類催化全球變暖的說法感到後悔,並認為把環境放在制定政策之上會有不良後果。她在書中說:「儘管我們支援以國際性的行動去解決環境問題,但我們仍要必先讓經濟發展和有所增長。若果處理不好經濟,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財富,花在環境保護上。」(452頁)
在1988年,柴契爾夫人在比利時布魯日發表演說,對歐洲共同體打算改制和在決策上行中央集權表示反對。雖然柴契爾夫人支援英國保留會籍,但她認為歐洲共同體的職責只在於確保自由貿易和有效的公平競爭,若果歐共體改組,有可能使她在英國推行的改革付諸東流。她批評到:「我們尚未成功縮減英國的大政府邊界,卻眼睜睜地看著其又擴充套件到整個歐洲的範圍水平,被一個歐洲的超國家組織在布魯塞爾遙遙支配。」此外,戴卓爾夫人對歐洲經濟及貨幣聯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感到特別不滿,強烈反對歐共體正透過該附設機構,準備將成員國貨幣統一成單一貨幣。至於柴契爾夫人上述的言論,除了受歐洲其他領導人的強烈反對之外,更首次暴露出柴契爾夫人的保守黨在對歐洲的事務的嚴重分歧,而且分歧逐步擴大。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航班墜機(即洛克比空難),共有270人罹難,是英國本土在和平時期最多人喪生的災難。柴契爾夫人政府一直視災難為犯罪活動,要求得到法律的審訊,而不是要求召開公眾聽證會,找出誰放炸彈和放置炸彈的動機。至於早期的結論,一般都認為洛克比空難是伊朗為了報復伊朗航空的一架空中巴士,於1988年7月被美國海軍軍艦文森號(USS Vincennes)錯誤擊落。但後來,利比亞成為了最大嫌疑。該國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對英、美兩國聯手在1986年空襲利比亞的的黎波里和班加西,感到大為憤怒,當時他的養女更在空襲中喪生。不過,柴契爾夫人在離職後寫的回憶錄,對洛克比空難卻隻字未提(有關該兩名利比亞籍放炸彈者,請參見泛美航空103航班)。
柴契爾夫人的支援度在1989年再度下滑,理由是高漲的利率使經濟由繁榮步入衰退期。為此,戴卓爾夫人責難她的財相勞森,不滿他的經濟政策一直是為加入貨幣同盟作準備,她更聲稱自己從來未經知會,亦從未批准他這樣做。後來在馬德里的歐洲共同體峰會,勞森與外相賀維對戴卓爾夫人施加壓力,要求她同意英國加入歐洲匯率機制,以便預備加入貨幣同盟。事後柴契爾夫人透過內閣小幅改組將賀維調離外交大臣的寶座,但安慰性地將其提升為副首相。在經濟事務上則轉而倚重首相顧問亞倫·華特爵士(Sir Alan Walters)的意見。勞森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削弱,遂於同年10月宣佈辭職。
同年的11月,在工黨壓倒保守黨贏得歐洲議會選舉之後,柴契爾夫人的黨魁地位遭受另一位保守黨黨員,安東尼·麥爾爵士(Sir Anthony Meyer)的挑戰。麥爾是一位不知名的後座議員,所以在重要的黨員眼中,他出選的作用只在試探柴契爾夫人的實際支援率(即掩護性候選人)。結果,雖然柴契爾夫人以絕大多數輕易地擊敗麥爾,但支援麥爾或棄權的投票卻高達六十票,對一場爭奪黨魁和首相職位的選舉來說,並不尋常。
出於縮減財政赤字,以及迫使地方政府壓縮公共開支的考慮,柴契爾夫人決定改革原來以財產為基礎徵收的地方稅,代之以“人頭稅”,並於1989年率先在蘇格蘭實行,其後又在1990年擴充套件到英格蘭和威爾斯。人頭稅對每人徵收的金額不變,卻並未照顧到低收入人士。結果新措施推出後,很快成為柴契爾夫人任內最不受歡迎的一項政策。由於政策最先在蘇格蘭推行,理論上可課稅的款額應該在1989年時重新評稅,但很快便有不少指控指蘇格蘭因為是「新稅制試驗地」而沒有重新評稅。至於戴卓爾夫人卻深信人頭稅會獲得支援,並遊說蘇格蘭統一黨(Scottish Unionist Party)及早落實新稅。可是提早在蘇格蘭推行人頭稅,使保守黨在該地的支援率雪上加霜。
其後人頭稅的問題也逐步顯現。由於很多地方議會制定的新稅率被證實遠高於初時預計的水平。因而受到不少人的指責,指地方議會趁引入新稅制而調高稅率。但是歸根究底,大眾認為要負責的不是地方的執行者,反而是新稅制的構思者和推行者。1990年3月31日,即是在英格蘭和威爾斯落實推行“人頭稅”的前一天,倫敦出現大型遊行示威,並演變為暴動。事後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拒絕繳稅。人頭稅的反對者聚集在一起,除了反抗區鎮的地方長官,又中斷法院聽取人頭稅債務人的申訴,但柴契爾夫人拒絕作任何讓步,使她的支援度急跌,並成為她後來下臺的一大主因。
柴契爾夫人在任內其中一項最後的舉動,是向美國總統布希施加壓力,要求美軍部署到中東地區,迫使薩達姆·侯賽因撤出科威特。布希其實對計劃感到憂慮,但柴契爾夫人對他說:「沒有時間去猶豫了!」
在1990年10月的保守黨大會,柴契爾夫人在大會舉行前的星期五,遊說她的財相梅傑調低利率1%。但梅傑卻向她指出,維持幣值穩定的唯一辦法是在調低利率的同時,加入歐洲匯率機制,儘管這樣做仍未達到歐共體早前在馬德里訂下的條件。結果,當年保守黨大會的團結度顯得有點兒不尋常,而且很少人會預料到,柴契爾夫人的首相任期只剩下幾個星期。
=== 失勢及下臺 ===
1990年,柴契爾夫人在地方推行的新稅制(人頭稅)已使她不得民心,而她錯誤地處理經濟問題(例如把利率調高至15%),更使她失去來自中產、企業和商界的核心支援。至於在保守黨黨內,又因歐洲統合問題而出現日益嚴重的分歧,使她和她的黨派在政治上顯得愈益脆弱。
柴契爾夫人與賀維的私人關係在其執政後期一直不好,而她的下臺危機更因豪維在1990年11月1日辭職而提早爆發。豪維辭職的近因,則是戴卓爾夫人在10月30日的下議院辯論中,作出好戰的辯論之餘,又對歐洲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作出以下的指責:
:「對,委員會想增加它的權力。對,這個委員會並非經選舉產生,我不希望增加委員會的權力去對抗本下議院,所以我們和他們是截然不同的。該委員會的主席德洛爾先生,早前在某記者會說到,他希望歐洲議會能成為歐共體體現民主的主幹,因此要讓委員會成為議會主席,又要讓部長理事會成為議會的立法機構。這是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
在辭職宣告中,賀維責難柴契爾夫人對歐洲共同體的政策是嚴重損害英國的利益之外,他更公開地鼓勵「其他保守黨黨員對首相的支援作重新考慮」。遂直接引發1986年因政見不合而退出內閣的前國防大臣赫塞爾廷宣佈挑戰柴契爾夫人的黨魁和首相地位,進而舉行黨魁選舉。在第一輪投票中,柴契爾夫人得票高於赫塞爾廷,但所得票數仍比規定的小兩票(兩名選手得票差額要達到總投票數的15%,才不用舉行第二輪投票。柴契爾夫人只得14.6%),結果要進入第二輪投票。
起初柴契爾夫人仍然堅持參選,但徵求內閣成員意見後,柴契爾夫人宣佈退選。在宣佈退選以後,柴契爾夫人把握住自由民主黨下議院議員有關歐洲共同體的提問,在下議院辯論發表著名的講話:
自由民主黨下議院議員:
:「你是否有意在離職後繼續以個人身份反對單一貨幣和中央銀行?」
工黨下議院議員丹尼士·斯金納:
:「不,她(指柴契爾)當然會去做(央行)總裁!」
首相柴契爾夫人:
:「如果由我作主,就不會有無須對任何人負責,更別說無須對國會負責的歐洲央行了。」
:「單一貨幣是歐洲的『政治議題』,是走後門的歐洲聯邦計劃。因此,我可能會考慮閣下(即丹尼士·斯金納)的提議。我們講到哪了?我正樂在其中!。」
柴契爾夫人隨後支援財政大臣馬卓安為她的繼承人,而他後來亦順利勝出黨魁選舉,11月28日正式接任。她辭職後,一所研究機構(MORI)進行民意調查。結果有52%受訪者認為「總體上,她對英國的發展功不可沒」,但同時有44%受訪者認為她對英國「弊多於利」。Dennis Kavangah (OUP, 1997). The Reordering of British Politics: Politics after Thatcher , p. 134.
1991年的保守黨大會,柴契爾夫人史無前例地獲得全場站立鼓掌致意,但她仍禮貌地婉拒上臺發言。1992年英國大選,柴契爾夫人退出下議院選舉,離開從事33年的下議院。
=== 卸任後 ===
在1992年,柴契爾夫人被冊封為終身貴族,成為“林肯郡克斯蒂文的女男爵”(Life barony of Thatcher, of Kesteven in the County of Lincolnshire)。柴契爾夫人沒有為自己爭取成為世襲貴族,雖然她在1984年曾建議在前保守黨首相麥克米倫90歲生日冊封他為世襲貴族(最終他成為斯多克東伯爵)。柴契爾夫人後來解釋,她不爭取的原因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理由去「支援」她成為世襲貴族。
受封終身貴族後,柴契爾夫人加入上議院,並在院內多次發表演講及批評《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同時投票反對透過該條約,這也是她在1961年以來,首次對保守黨的議案投反對票。及後她更於1993年6月在上議院形容該條約「太不合理」,說到:「如果是我,我永不會在條約簽字。」由於三大黨都贊成透過條約,柴契爾夫人唯有引用戴雪的理論,要求將條約交與公民投票表決。
在1992年8月,為遏止種族清洗、保障波斯尼亞人的地位,柴契爾夫人呼籲北約制止塞爾維亞軍隊攻擊格拉日代和塞拉耶佛。她更宣告波斯尼亞的情況「令她回想起納粹德國的惡行,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John Campbell (Jonathan Cape, 2003). Margaret Thatcher: The Iron Lady, p. 769.同年12月,她更警告波斯尼亞將出現大屠殺。結果在1993年4月,斯雷佈列尼察真的發生大屠殺後,柴契爾夫人便嘆道,「那裡成為一片殺戮場,一片我意想不到會在歐洲重現的殺戮場。」此外,她又多次對當時的外相韓達德諷刺到:「達德、達德,你將使內維爾·張伯倫活像一個好戰者。」Ibid, p. 770.
柴契爾夫人在1990年11月辭任首相後不久,即被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頒贈地位崇高的功績勳章。她的丈夫柴契爾,則在1991年獲冊封為從男爵,以確保兒子馬克·柴契爾有頭銜可以繼承。而這也是自1965年以來,唯一冊立的從男爵爵位。在1995年,柴契爾夫人獲頒贈嘉德勳章,此榮譽一向贈予前任首相,也是英國騎士勳章中最高的一種殊榮。
1992年7月,柴契爾夫人獲大型煙草商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 Companies,即奧馳亞集團的前身)聘用,出任地緣政治學的顧問一職,年薪除了高達25萬美元外,該公司更每年向她的基金注入25萬美元。至於柴契爾夫人則協助該公司的煙草打入中歐、東歐、中國大陸和越南的市場,並對抗歐盟限制香煙廣告的法律。
1993年-2000年,柴契爾夫人出任美國維吉尼亞州威廉斯堡威廉與瑪麗學院的名譽校長。該校在1693年取得皇家特許狀而成立,是北美洲最古老的大學。
雖然柴契爾夫人在公開場合仍對保守黨的政策表示支援,但她私底下卻對繼任首相的梅傑非常不滿,這種不滿更透過傳媒而被廣泛報導。梅傑後來則回憶到,柴契爾夫人這樣的態度令他一直「難以容忍」。在1997年保守黨下臺後,柴契爾夫人公開支援夏偉林出任黨魁,而夏偉林勝出成為黨魁後,梅傑在一次演講中狡詐地對柴契爾夫人在他任內的舉動作出批評:「……夏偉林作為前任所欽點的接班人,我將全力支援他成為黨魁。」
1998年,柴契爾夫人在極具爭議的情況下,探訪她的好朋友、智利前總統皮諾切特。當時他正在薩裡被軟禁,又面臨被起訴刑訊逼供罪、策劃刑訊逼供和策劃謀殺。但柴契爾夫人仍表示兩人是朋友。柴契爾夫人和皮諾切特兩人都是扶輪社成員,其中皮諾切特在福克蘭群島戰爭中是柴契爾夫人的盟友,支援英國對抗阿根廷。同年,她向劍橋大學捐贈200萬英鎊,為以她為主席的一個企業研究學系成立基金。此外,她把自己保留的一批檔案贈予該校的邱吉爾學院,以供學術專用。
柴契爾夫人曾於1992年和1996年兩度訪問臺灣,會晤李登輝總統與宋楚瑜等政要,並偶有書信往返。李登輝卸任後於2000年訪問英國時也與柴契爾見面,宋楚瑜則曾於2005年赴英祝賀她80大壽。
撒切爾夫人於1993年9月3日曾到訪馬來西亞拜會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她為萬國寶通銀行領導人系列講座主講“朝向亞洲領導”課題時說,很少領袖稱得上是政治家,但擁有強大領導能力與明確宏願的馬哈迪,毫無疑問其成就已使他贏得政治家的稱號。她也說,在馬哈迪的領導下,馬來西亞人民享有更高的生活水準,同時馬來西亞在世界上扮演日益吃重的角色,成為東南亞國家的發言人。
柴契爾夫人辭任首相後仍十分活躍於政壇,除了到世界各地發表演說外,又在2001年支援保守黨的選舉競選活動。可是,在2002年3月22日,柴契爾夫人遭受幾次輕微的中風困擾,身體變得非常虛弱。經醫生勸告後,她宣佈不再發表任何公開演說。
在2003年,柴契爾夫人訪問紐約市,並到訪市長米高·彭博的辦公室,並把彭博的辦公室與邱吉爾的戰時辦公室作比較。
2003年6月26日,柴契爾夫人的丈夫、丹尼斯從男爵去世。
2004年6月,她雖然親自前往美國出席前總統羅納德·雷根的國葬儀式,但為免過度勞累,她提早錄製悼文,並在喪禮上播放。
儘管身體健康欠佳,柴契爾夫人仍然參與不少支援她的團體活動,例如,她是英國保守黨前進派()的主席,該派在她當選首相的25週年紀念日,為她在索威酒店舉行晚宴。此外,她是布魯日團體()的榮譽主席,而該會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她在1988年於布魯日首次公開反對成立歐盟。柴契爾夫人亦是歐洲基金會的贊助者,該會由保守黨議員比爾·凱許(Bill Cash)創立,是一個主張歐洲懷疑論的組織。
2005年10月13日,為慶祝本人80歲大壽,柴契爾夫人在海德公園的文華東方酒店舉行酒會,伊麗莎白女王、首相貝理雅、前首相馬卓安等貴賓均應邀出席。曾在其執政末期背叛她的亞伯拉昂的傑弗裡·豪勳爵也獲得她的寬恕,他並在席間發表演講高度讚美柴契爾夫人的政治事業。他說:「她(柴契爾夫人)真正的成功不只在於改革一個黨派,而是兩個。現在工黨雖然執政,但絕大部份『柴契爾主義』的理論已經為工黨所接受,而且是不可逆轉的。」
2006年9月,柴契爾夫人到華盛頓出席「九一一」恐怖襲擊五週年的悼念活動。她以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賓客的身份出席是次儀式,期間並與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會面。這是自她在2006年4月,出席前美國國防部長卡斯珀·威拉德·溫伯格的喪禮以來,再次前往美國。
在2007年2月21日,一尊柴契爾夫人的銅像在下議院大堂舉行揭幕儀式,銅像高2.24米,由雕塑家安東尼·杜福特所雕成。這是第一次有前首相在生前得到這種榮譽。同時擺放在大堂的前首相銅像還包括在1919年代表英國簽署《凡爾賽和約》的勞萊·喬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英國人獲得勝利的邱吉爾及戰後奠定英國福利體系的工黨首相艾德禮。同時,這位「鐵娘子」在儀式中簡短發言,並開玩笑道「原希望雕像以鐵製成……但銅也一樣好……不會生鏽。還有,我希望今次它的頭會被保留(意指在2002年時,另一座以白雲石製成的柴契爾夫人石像在移送到下議院前,被示威者砍去頭部一事)。」這是她在2002年中風以來,首次在公眾場合正式親身發言。
柴契爾夫人曾寫過兩部回憶錄,分別名為《唐寧街歲月》和《通向權力之路》,此外她亦有幾本關於政治和外交事務的著作。
===晚年健康問題===
2002年,柴契爾夫人多次輕微中風,令她短暫失憶。而2003年其丈夫的逝世,也對她的精神狀態構成一定的打擊。 2004年,其友人、前美國總統列根逝世,使其再受打擊。
2005年12月7日,柴契爾夫人因感到暈眩而被送到倫敦的()並在當晚留院觀察。數日之後,她再度於一所理髮店內感到暈眩,而被保鏢送至附近的醫院中進行修養。她的女兒卡洛兒對傳媒說,柴契爾夫人的短期記憶力正嚴重衰退:「因為記憶衰退,她現在很少閱讀,因為完全沒有意義,她讀完一句句子前已忘記了句子的開頭。」
==逝世==
2013年4月8日英國時間11時28分鐵娘子病死酒店 子女懶理後事 ,香港蘋果日報,2013年4月10日,柴契爾夫人於倫敦5星級麗嘉酒店套房床上休息期間,在閱讀時酒店床上離世 子女不在身旁 ,東方日報,2013年4月10日因中風逝世,享壽87歲。
據其發言人所言,柴契爾夫人去世時相當安詳。其逝世後,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及各國際政要均表示哀悼。英國議會大廈、首相府和各政府部門降半旗致哀。
英國首相府於4月9日發表宣告稱,柴契爾夫人的葬禮將於4月17日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行。依照柴契爾夫人不舉行國葬的遺願,英國舉行「最高軍事榮譽禮儀葬禮」(簡稱禮葬),規格與戴安娜王妃和伊麗莎白王太后相同,僅次於“國葬”。葬禮儀式的邀請名單由柴契爾夫人的家人擬定,保守黨及時任政府給予意見。估計出席葬禮的賓客多達2300人,令聖保羅大教堂滿座。多位國家現任和前任元首和政要均獲邀出席。包括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王夫菲臘親王;所有在世的英國前首相,包括屬於保守黨的馬卓安、工黨的貝理雅和白高敦。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和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出席葬禮。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和夫人茜蒂哈斯瑪代表馬來西亞出席葬禮。和柴契爾夫人友好的美國已故前總統列根的妻子南希·里根因健康問題改派代表出席,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也因健康欠佳缺席。按照柴契爾夫人家人的意願,並未邀請在福克蘭戰爭與英國為敵的阿根廷的現任總統克里斯蒂娜,但邀請了阿根廷駐英大使出席葬禮,阿根廷駐英大使亦基於福克蘭戰爭的歷史理由拒絕該邀請。
葬禮舉行前一晚,柴契爾夫人的遺體被移送到西敏寺的一間小教堂安放。葬禮當天途經唐寧街10號首相府。葬禮結束後,柴契爾夫人的遺體火化,骨灰安葬在切爾西皇家醫院墓地、其亡夫丹尼斯的墳墓旁邊。
=== 反對者遊行 ===
柴契爾夫人由於在任內大力打壓英國工會勢力,得罪眾多左翼人士,她死後許多群眾開香檳「慶祝」,更引發不少騷亂。此外,撒切爾夫人在1985年海瑟爾慘案後下令禁止英格蘭球隊參加歐洲賽事,以及在1989年希爾斯堡慘案後袒護英國警方的不當處理措施,引發了利物浦等隊球迷的不滿。
在其去世和下葬期間,英國爆發數起小規模的示威活動,一些人們舉著印有「The Bitch Is Dead」(臭婆娘死了)等標語的牌子和其他道具,走上街頭慶祝英國反撒切爾夫人遊行 民眾高唱巫婆死了 和訊網。同時,用下體開胡桃的柴契爾型胡桃夾子等「紀念品」又開始在eBay上售賣。反柴契爾歌曲《》(Ding-Dong! The Witch Is Dead)開始流行,4月13日在倫敦舉行的「歡慶柴契爾去世」集會中,很多人都唱起這首歌。次日,此歌在英國單曲排行榜上位列第二。同樣在2013年4月13日,利物浦客戰雷丁的比賽開始前,雙方為希爾斯堡慘案96名遇難者(而不是撒切爾夫人)默哀一分鐘,利物浦球迷也打出多條對撒切爾表示不滿的標語。
== 評價與影響 ==
時至今日,撒切爾夫人仍被英國人民所銘記,她的政策對英國影響深遠。總體上,英國社會對她的評價呈現極大的差異化,對她的貢獻仍有著高度爭議。
有些人稱讚戴卓爾夫人的總體經濟改革挽救了英國,成功地使英國擺脫了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的經濟困境。她在社會事務上所採取的激進主義也獲得不少人的認可。同時有人認為,戴卓爾夫人是十分自負的獨裁主義者,對她削弱英國作為福利國家的地位,以及打壓本土製造業,致使上百萬人長期失業的政策不滿。
=== 產業轉型 ===
有關柴契爾夫人打壓本土製造業,造成大批人長期失業的指控,人民評價兩極,並沒有定論。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英國本土製造業的生產率與就業率已每況愈下,英國因此被國際上視為「歐洲病夫」,更有人斷言它將第一個由發達國家退回到發展中國家。撒切爾夫人執政後,第二產業並未得到全面振興,許多工業更在英國本土消失,同時,英國也成功地轉變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化國家,實現了長期的經濟增長。
批評撒切爾主義的人認為,1970年代的經濟問題被誇大,而且這些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政府所不能控制的,例如持續高企的油價造成石油危機,以致國內出現高通貨膨脹,並對全球大部份工業國家的經濟構成破壞。因此,他們認為當年的經濟衰退並非如撒切爾夫人所言,是社會主義和工會所一手促成。反對者亦認為,戴卓爾夫人任內經濟出現改善的跡象,只是一個巧合,稅收增加的收益則是來自北海油田,所以這些才是英國八十年代經濟復甦的原因,而非戴卓爾夫人的政策。
英國大眾對戴卓爾夫人的評價一直呈兩極化,這種現象可以在最近的一個電視臺民意調查中反映:戴卓爾夫人在2002年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排第16名,是在-{zh-hans:世;zh-hk:生;zh-tw:世;}-人物中,排名最高的一位;可是,她卻在2003年《最壞的100名英國人》中排行第3,只比工黨首相貝理雅落後兩名。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戴卓爾夫人是少數對20世紀世界舞臺起重要影響的女性。此外,在眾多的讚賞以至奉承中,工黨的貝理雅對戴卓爾夫人的感謝可能比較真切,同樣作為一位3次連任的首相,他曾有意無意地感謝戴卓爾夫人的經濟政策,對英國起重要作用。為此,戴卓爾夫人亦曾在保守黨競選場閤中含蓄地讚揚貝理雅,她說到:「保守黨……不是要可以擊倒貝理雅先生的人才,而是要好像貝理雅先生一樣的人才。」
另外有一些人把她的經濟評價分成兩方面看:市場效率和長期增長。就市場效率而言,她的改革是頗富爭議性的。但由於職位減少和推行根本性的市場改革,失業率的確是回跌了。她取得這樣的成果,主要是透過立法削弱工會力量以及解除對金融市場的監管。結果,戴卓爾夫人亦成功讓倫敦重佔歐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並加強電訊業和其他公共事業的競爭力。
在蘇格蘭和威爾斯大部份地區,以及英格蘭北部的一些市區和前採礦區,很多人仍對戴卓爾夫人表示憤怒,甚至出言謾罵。因為他們仍然不能忘記當年礦工罷工的艱難日子,並對以採礦業為主幹的傳統社會被破壞而感到很不滿。此外,他們也不能原諒採礦業的衰落,以及服務業的崛起。
雖然戴卓爾夫人在西南部一帶富裕的郊區,支援度較高,但是在一些工業化程度高和較貧窮的城市,她的支援度卻不高。例如在普利茅斯,該市有約四分之一人口從事國防工業,其中大部份受僱於德文港海軍船塢。當船塢的行政管理在1987年實行私有化後大規模裁員,結果大量被解僱的員工對戴卓爾夫人的保守黨政府提出責難,並使該地對保守黨的支援率由1979年的44%下降至1987年的29%。
=== 農業補貼 ===
面對工業區和採礦區的不滿,戴卓爾夫人及保守黨依然能在1987年大選中大獲全勝,但保守黨的票源實際上主要來自英格蘭南部,和英格蘭北部的一些郊外農業區,至於在其餘地區卻得不到支援。透過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英國的農業至今仍得到大幅度的補助,因此那些沒有得到大幅度補助的行業,對戴卓爾夫人及保守黨的支援則十分冷淡。
戴卓爾夫人的評價亦因政見不同而存在對立。在左翼陣營,戴卓爾夫人常被看作用武力粉碎社會主義活動的象徵,她的社會改革完全忽略工人階級的利益,而側重到中產階級和商人。一些諷刺作家因此常常諷刺她,例如法國歌手赫諾·塞尚曾寫首叫《瑪姬小姐》的歌,當中讚揚女性時常剋制自己,不模仿男性很多愚蠢的舉動,但戴卓爾夫人卻是一個例外。在1987年9月23日,她對《Womans Own》雜誌的記者說到:「沒有社會這回事。」這句說話一經被廣泛流傳,便時常被斷章取義。但其實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強調個人和家庭對英國社會的重要。
至於一些在經濟和政治上支援古典自由主義的右翼份子,則把她看作保守主義的象徵,除了勇於對抗強而有力的工會,又成功去除對經濟發展的障礙,但他們未必會公開遵循她的理論。
=== 軍事鷹派 ===
對於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來說,戴卓爾夫人是一個不願妥協的人。他們認為因為英國政府拒絕與愛爾蘭共和軍展開對話,導致北愛爾蘭大騷動的時期遭到拖長,儘管英國與愛爾蘭政府於1986年簽訂《英愛協議》,但也無濟於事。
1996年史考特報告書(Scott Report)面世,該報告對英國在1980年代對伊拉克出售軍備的情況作詳細調查,其中揭發出戴卓爾夫人的政府在軍售問題上一直對薩達姆·侯賽因給予支援,白廳更曾花上10億英鎊來維持侯賽因政權以及替軍備生產商穿針引線。該報告又指出在兩伊戰爭期間,英國曾走私酋長式坦克的殼體到伊拉克,事後則把有關檔案悉數銷毀。另外,英國政府內亦有官員暗中協助私人公司繞過正常程式,私底下出售機器製造軍武。當中從雷卡公司(Recal)的製運記錄中發現,有不少積架出廠的收音器材在賒帳的情況下被付運到伊拉克,而且賒帳付運軍備的情況也很嚴重。後來當侯賽因處死一名英國記者後,保守黨的內閣成員依然沒有停止資助侯賽因,然而,他們反駁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損害英國的工業。
=== 打壓工會 ===
不少右翼和左翼人士皆一致同意,戴卓爾夫人對英國政壇造成根本性的改變,因為在她任首相期間,英國的三大主要政黨都出現右傾的現象,包括工黨和自民黨。其後1997年上臺的貝理雅工黨政府,不論是經濟,抑或是社會和政治的主張,其實就是戴卓爾主義的縮影。這種現象就像五十年代至希思時期的保守黨政府,也是吸收工黨有關福利國家的政策。至於她當年削弱福利國家色彩的種種措施,至今仍然被大部份地採用,當年被私有化的國營企業也沒有被廢止。戴卓爾夫人以後不論是保守黨抑或工黨的政府,仍不斷減少對商業活動的幹預,以及繼續推行私有化間接造成世界上新自由主義的崛起。
不論是好是壞,戴卓爾夫人對工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1984-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一事則是工會權力由盛轉衰的分水嶺。自此工會的勢力沒有再回復到從前的水平,不少主要工會因戴卓爾夫人和新的法規而遭到抑制,這些限制罷工的法規至今仍沒有被廢除。至於工黨本身,也不斷擺脫與工會的既有關係。
戴卓爾夫人對保守黨本身也起了很大的影響,她的後繼者,包括馬卓安、夏偉林、史密斯、夏偉明,面對戴卓爾夫人主義內的種種理論,也因對歐盟政策很難作出取捨,結果不論是地區上還是國會內,都造成保守黨內的內部分裂和分歧加深。2005年卡梅倫成為新任黨魁,一般輿論相信他能夠化解黨內因歐盟問題導致長久以來的分裂。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學生會在2006年2月透過動議,決定在戴卓爾夫人去世後,為「優秀和富裕的人士」成立基金。
=== 歐洲政策 ===
撒切爾夫人1988年在比利時的演講中,她明確闡述對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的反對。她在發言中說道:“英國的邊界已不可能回到從前,我們現在只看到在歐洲層面的重新劃分,這是歐洲超級大國在布魯塞爾策劃的事情。”同年11月,歐洲人權法庭稱英國的拘留制度違反歐洲法律,但此舉也遭到撒切爾夫人的憤怒抨擊。
1989年,當撒切爾夫人被一些大臣強硬要求加入匯率機制時,撒切爾夫人對此堅決反對,她與她的財政顧問艾倫·沃爾特斯始終認為,英鎊應該能自由浮動,而歐盟會員資格只限制英國經濟,這一拒絕被認為是後來撒切爾夫人下臺的因素之一。
== 著作 ==
*《撒切爾夫人自傳-通往權力之路》,中文版1998當代世界出版社
*《撒切爾夫人回憶錄-唐寧街歲月》,中文版1997遠方出版社
== 家庭生活 ==
柴契爾夫人1951年與丈夫丹尼士·柴契爾爵士結婚,兩夫婦的婚姻長達52年,並在1953年8月15日在倫敦的夏洛特皇后與切爾西醫院誕下一對孿生兒女。丹尼士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他逝世於2003年6月26日。
柴契爾夫人的兒子,馬克·柴契爾爵士是一位商人,一直被不同的爭議糾纏住。1982年他曾在撒哈拉沙漠一度失蹤;至於在2005年1月,他則因為資助購買飛機,以策劃在赤道幾內亞發動政變而被捕,在南非被判緩刑4年,及罰款3百萬蘭特。
柴契爾夫人的女兒,卡洛兒·柴契爾是一位記者和時事評論員。她在英國真人秀,中勝出。
== 頭銜與榮譽 ==
=== 頭銜 ===
以下是柴契爾夫人自出生到逝世的正式頭銜:
* 瑪格麗特·羅伯茨女士 (1925年10月13日─1951年12月13日)
* 丹尼士·柴契爾夫人 (1951年12月13日─1959年10月8日)
* 丹尼士·柴契爾夫人,MP (1959年10月8日─1970年6月22日)
* 瑪格麗特·柴契爾閣下,MP (1970年6月22日─1983年6月30日)
* 瑪格麗特·柴契爾閣下,FRS,MP (1983年6月30日─1990年12月7日)
* 瑪格麗特·柴契爾閣下,OM,FRS,MP (1990年12月7日─1991年2月4日)
* 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閣下,OM,FRS,MP (1991年2月4日─1992年4月9日)
* 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閣下,OM,FRS (1992年4月9日─1992年6月26日)
* 柴契爾女爵閣下,OM,PC,FRS (1992年6月26日─1995年4月22日)
* 柴契爾女爵閣下,LG,OM,PC,FRS (1995年4月22日─2013年4月8日)
=== 榮譽 ===
;
* 女嘉德勳爵士
* 功績勳位
* 樞密院顧問官
* 皇家學會名譽女院士
* 榮譽會員,是該會唯一女會員。
;
* 總統自由勳章
* 共和黨參議員自由勳章 (Republican Senatorial Medal of Freedom)
===外國勳章獎章===
* 一等白獅勳章(捷克,1999年)
===榮譽學位===
*1993年9月4日,撒切爾夫人在馬來西亞北方大學(UUM)第六次畢業典禮上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 流行文化 ==
* 2011年英、美電影《鐵娘子》
* 2020年英國電視劇《王冠》第四季
* 金德永、孫世演《一生一定要認識的女性領袖50人》第5章,臺灣:漢湘文化,2015年2月
== 另見 ==
* 柴契爾主義
* 柴契爾效應
* 柴契爾內閣
* 歐洲懷疑主義
* 1984-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
* 人頭稅
* 軟雪糕
* 英迪拉·甘地,同樣因作風強硬而被稱為印度鐵娘子的總理。
== 參考來源 ==
=== 引用 ===
=== 傳記書籍 ===
* "The Anatomy of Thatcherism" by Shirley Robin Letwin (Flamingo, 1992) ISBN 978-0-00-686243-7
* Margaret Thatcher; Volume One: The Grocer's Daughter by John Campbell (Pimlico, 2000) ISBN 978-0-7126-7418-8
* Margaret Thatcher; Volume Two: The Iron Lady by John Campbell (Pimlico, 2003) ISBN 978-0-7126-6781-4
* Memories of Maggie Edited by Iain Dale (Politicos, 2000) ISBN 978-1-902301-51-8
* Britain Under Thatcher by Anthony Seldon & Daniel Collings (Longman, 1999) ISBN 978-0-582-31714-7
* Thatcher for Beginners by Peter Pugh and Paul Flint (Icon Books, 1997) ISBN 978-1-874166-53-5
* One of Us: Life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Hugo Young (Macmillan, 1989) ISBN 978-0-333-34439-2
* The Iron Lady: A Biography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Hugo Young (Farrar Straus & Giroux, 1989) ISBN 978-0-374-22651-0
* Margaret, daughter of Beatrice by Leo Abse (Jonathan Cape, 1989) ISBN 978-0-224-02726-7
* Mrs. Thatcher's Revolution: Ending of the Socialist Era by Peter Jenkins (Jonathan Cape, 1987) ISBN 978-0-224-02516-4
* The Thatcher Phenomenon by Hugo Young (BBC, 1986) ISBN 978-0-563-20472-5
* My Style of Government: The Thatcher Years by Nicholas Ridley (Hutchinson, 1991) ISBN 978-0-09-175051-0
=== 其它文獻 ===
* Statecraft: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World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2002) ISBN 978-0-06-019973-9
* The Collected Speeches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9) ISBN 978-0-06-018734-7
* The Collected Speeches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Margaret Thatcher, Robin Harris (editor) (HarperCollins, 1997) ISBN 978-0-00-255703-0
* The Path to Power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5) ISBN 978-0-00-255050-5
* The Downing Street Years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3) ISBN 978-0-00-255354-4
== 外部連結 ==
* 戴卓爾夫人生平時序
* 戴卓爾夫人基金會
* Margaret Thatcher in Procapitalism Op-Eds 2006.
* The Thatcher Era — 寫於辭職十週年 — 2000年11月22日
* 喬治·H·W·布殊圖書館 美國總統喬治·H·W·布殊在1990年11月22日,就戴卓爾夫人的辭職發表講話
* On This Day 22 November – New York Times marks Thatcher's resignation
* Harold Hill: A People's History — Buying into the Iron Lady's Dream
* 柴契爾夫人專題 ,鳳凰網
Category:獲授終身貴族者
Category:嘉德騎士
Category:功績勳章成員
Category:英國首相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女性首相
Category:英國女性政治人物
Category:英國保守黨黨魁
Category:英格蘭反共主義者
Category:英格蘭律師
Category:女性律師
Category: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Category:英國女性科學家
Category:英格蘭化學家
Category: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校友
Category: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校友
Category:英格蘭聖公宗教徒
Category:林肯郡人
Category:總統自由勳章獲得者
Category:暗殺未遂倖存者
Category:歐洲理事會主席
Category: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校友
Category:英國反對黨領袖
Category:第42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43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44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45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46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47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48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49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50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英國循道宗教徒
Category:女性主義批評者
Category:格蘭瑟姆人
Category:威廉與瑪麗學院校長
Category:死於腦血管病
Category:白金漢大學相關人物 |
10月14日 | 10月14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287天(閏年第288天),離全年結束還有78天。
== 大事記 ==
=== 11世紀 ===
* 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的部隊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哈羅德二世的英格蘭軍隊,象徵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時代的結束。
=== 15世紀 ===
* 1428年:明宣宗在寬河之戰中平定兀良哈部。
=== 19世紀 ===
* 1805年:法國元帥米歇爾·內伊率領的部隊在埃爾興根戰役擊敗奧地利軍隊,使得烏爾姆包圍圈成形。
* 1806年:拿破崙一世統帥的法國「大軍團」在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中擊潰普魯士王國軍隊,並在十三天後攻佔柏林。
* 1851年:路透社正式在倫敦開業。
* 1854年:曾國藩率湘軍擊敗太平天國軍隊,佔領武昌。
* 1872年:日本東京新橋、橫濱櫻木町間鐵路。
=== 20世紀 ===
* 1912年: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遇刺。
* 1918年:一戰:捷克爆發大罷工,奧匈帝國開始崩潰。
* 1925年:惠州戰役:東江戰役中,國民革命軍擊敗守城的粵軍,一直以來作為粵軍大本營的惠州易手。
* 1926年:英國作家米恩創作的首部以小熊維尼為主要角色的小說首次出版。
* 1932年:白冷圳回水灌溉工事通水啟用。
* 1933年:德國宣佈退出國際聯盟及日內瓦會議。
* 1939年:德國U-47潛艇成功以魚雷擊沉英國皇家海軍停放在蘇格蘭斯卡帕灣的皇家橡樹號戰艦。
* 1944年:受到暗殺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密謀案牽連,德國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選擇自殺身亡。
* 1947年:美國空軍上校查克·葉格駕駛X-1試驗機成功突破音障,進行世界首次超音速飛行。
* 1948年:中國共產黨武裝東北野戰軍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後佔領錦州。
*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廣州。
* 1951年:中美洲國家組織成立。
* 1952年:朝鮮戰爭:上甘嶺戰役開始。
* 1960年:古巴菲德爾·卡斯特羅政府宣佈將全國銀行、大工業和大商業全部收歸國有。
* 1964年:列昂尼德·布里茲涅夫在向尼基塔·赫魯雪夫發動政變後,繼任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 1968年:美國田徑運動員吉姆·海因斯於奧運會男子100公尺決賽中以9.95秒成績奪得金牌,成為採用電子計時後首位突破10秒大關的選手。
* 1972年:香港銅鑼灣大丸百貨煤氣爆炸,2死81人受傷。
*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陸軍攻擊西奈半島縱深地帶,遭到慘重損失,以色列開始反攻。
* 1981年:穆巴拉克正式就任埃及總統,以接替8天前遇刺身亡的總統薩達特。
* 1992年:俄國公佈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資料。
* 1993年: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
* 1994年:美國宣佈取消對海地制裁。
* 1994年: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開放。
=== 21世紀 ===
* 2001年:兄弟象在中華職棒12年總冠軍賽擊敗統一獅,獲得年度總冠軍。
* 2003年:中國“九五”重點建設工程—內(江)昆(明)電氣化一級鐵路幹線透過竣工驗收。
*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簽定。
* 2011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宣佈向烏幹達等中非國家派遣100名美軍充當顧問,提供情報、建議和幫助,以協助打擊「聖靈抵抗軍」。
* 2012年:臺北暗殺星擊敗南韓職業電競隊伍Azubu Frost,贏得英雄聯盟第二季世界錦標賽冠軍。
* 2021年:臺灣西南部高雄市鹽埕區「城中城」大樓發生火災,造成至少46人死亡和41人受傷。
== 出生 ==
* 1633年:詹姆斯二世,英格蘭、愛爾蘭國王,同時也是蘇格蘭國王,稱詹姆士七世。(1701年逝世)
* 1712年:喬治·格倫維爾,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首相。(1770年逝世)
* 1801年:約瑟夫·普拉託,比利時物理學家、數學家。(1883年逝世)
* 1865年:瑪麗·瑪格麗特·奧賴利,美國鑄幣局女官員。(1949年逝世)
* 1867年:正岡子規,日本俳人。(1902年逝世)
* 1890年:-{zh-cn: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zh-tw:德懷特·艾森豪}-,美國政治人物,第34任美國總統。(1969年逝世)
* 1906年:哈桑·班納,埃及政治人物,穆斯林兄弟會創辦人。(1949年逝世)
* 1906年:漢娜·阿倫特,德國政治理論家。(1975年逝世)
* 1911年:黎德壽,越南政治人物、軍人、革命家、外交官,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南共產黨領導人之一,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90年逝世)
* 1920年:張君秋,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1997年逝世)
* 1930年:蒙博託·塞塞·塞科,剛果政治人物,前任薩伊共和國總統。(1997年逝世)
* 1936年:白石冬美,日本女演員、聲優。(2019年逝世)
* 1938年:法拉赫·巴列維,伊朗末代皇后。
* 1940年:克里夫·李察,英國流行歌手、音樂家。
* 1945年:洪金梅,香港已故粵劇名伶鄧永祥第四任的妻子,藝人鄧兆尊之母親。(2019年逝世)
* 1946年:弗朗索瓦·博齊澤,中非政治人物,第6任中非共和國總統。
* 1947年:楊凡,臺灣、香港導演。
* 1948年:鄭耀棠,香港政界人物。
* 1949年:劉松仁,香港男演員。
* 1952年:凱亞·薩裡亞後,芬蘭作曲家。(2023年逝世)
* 1952年:林義芳,臺灣男演員。
* 1957年:車淑梅,香港傳媒從業員。
* 1963年:瓦倫丁·尤達什金,俄羅斯時裝設計師。(2023年逝世)
* 1965年:史提夫·庫根,英國男演員。
* 1967年:車仁杓,韓國男演員。
* 1968年:馬菲·拿鐵斯,英格蘭前職業足球員。
* 1969年:竇唯,中國音樂藝術家。
* 1969年:P·J·布朗,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71年:於爾基·卡泰寧,芬蘭政治人物。
* 1972年:謝裡卡利·布雷克舍夫,哈薩克政治人物。
* 1973年:堺雅人,日本男演員。
* 1974年:伊藤計劃,日本科幻作家。(2009年逝世)
* 1976年:張震,臺灣男演員。
* 1978年:保羅·亨特,英格蘭職業桌球選手。(2006年逝世)
* 1978年:亞瑟小子,美國男歌手、演員。
* 1978年:蕭瀟,香港歌手。
* 1980年:班·維蕭,英國男演員。
* 1981年:邱澤,臺灣演員。
* 1982年:安又琪,中國女歌手。
* 1982年:熊乃瑾,中國女演員。
* 1983年:林丹,中國男子羽球運動員。
* 1984年:香澄果穗,日本AV女優。
* 1985年:基拉·魯季克,烏克蘭政治人物,現任烏克蘭議會議員。
* 1987年:傑·法羅,美國演員、獨角喜劇表演者、模仿藝人。
* 1988年:謝芷倫,香港女演員。
* 1990年:段林希,中國女歌手。
* 1990年:Ray,日本女歌手。
* 1993年:張樹人,中國人權活動家、時事評論員。
* 1996年:李寶君,香港女主持。
* 1994年:高柳知葉,日本女性聲優。
* 1996年:李寶珊,香港女主持。
* 1997年:白間美瑠,日本女藝人。
* 1998年:Chanmina,日本女饒舌歌手。
== 逝世 ==
* 1066年:哈羅德·戈德溫森,英格蘭國王。(1022年出生)
* 1620年:尚寧王,琉球國中山王。(1564年出生)
* 1628年:稻葉正成,日本江戶時代前期大名。(1571年出生)
* 1944年:埃爾溫·隆美爾,德國陸軍元帥。(1891年出生)
* 1953年:德田球一,日本共產黨建立人。(1894年出生)
* 1967年:馬塞爾·埃梅,法國小說家。(1902年出生)
* 1992年:秦牧,中國作家。(1919年出生)
* 1990年:倫納德·伯恩斯坦,美國音樂藝術大師。(1918年出生)
* 1999年:朱利葉斯·尼雷爾,坦尚尼亞政治人物,首任坦尚尼亞總統。(1922年出生)
* 2002年:李性求,韓國男子籃球運動員。(1911年出生)
* 2003年:莫克塔爾·烏爾德·達達赫,首任茅利塔尼亞總統。(1924年出生)
* 2004年:陳蝶衣,香港作家、填詞人。(1907年出生)
* 2010年:本華·曼德博,法國-美國數學家。(1924年出生)
* 2018年:吳兆南,中華民國相聲大師。(1926年出生)
* 2019年:雪莉,韓國女演員、歌手,前f(x)組合成員。(1994年出生)
* 2021年:李完九,韓國政治人物,曾任韓國國務總理。(1950年出生)
* 2022年:凱·帕克,英國前色情電影女演員。(1944年出生)
* 2022年:羅比·科特瑞恩,蘇格蘭男演員、喜劇演員、作家。(1950年出生)
* 2023年:達裡烏什·梅赫爾朱伊,伊朗電影導演、編劇。(1939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標準日
* 東正教會、希臘正教會:聖母帡幪節
* :教師節
* :革命日
* :衛士日
* :母親節
* :紅酒情人節
* :,紀念日本第一段鐵路(橫濱櫻木町↔新橋)開通。
== 參考資料 ==
|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 ;),美國政治人物、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年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任總統,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盟軍在歐洲最高指揮官,軍中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
艾森豪威爾出生並成長於堪薩斯州阿比林縣一個德裔移民家庭——艾森豪威爾家族。其家族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如他的母親就信仰耶和華見證人。艾森豪威爾本人是直到1952年才開始參與有組織性的基督教會。他於191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後與瑪米·杜德結婚並育有兩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其德裔身份被拒絕前往歐洲服役,指派在本土軍營訓練一支坦克師部隊成員。在一戰結束後,他又被派往不同軍官麾下服役,並於1941年晉升准將。在二戰中期美國正式對軸心國宣戰後,艾森豪威爾將軍負責策劃和監督盟軍在北非戰場的火炬行動和在歐洲義大利南部戰場入侵西西里島,隨後更督策對納粹德國的推進(如諾曼底登陸)。二戰結束後,因其戰功顯赫而被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委任為美國陸軍參謀長(1945-1948)、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48-1953),更被舉薦擔任為首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指揮官(1951-1952)。
1952年,62歲的艾森豪威爾以共和黨候選人身份參加1952年美國總統選舉。其主要的參選意圖被認為是阻止其黨內競爭對手——即同為共和黨籍的參議員羅伯特·A·塔夫脫當選後推行孤立主義政策;塔夫脫因不希望戰後的美國再次陷入“對外糾葛”的泥淖而曾公開反對北約成立。艾森豪威爾在該年選舉及1956年連任選舉中都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勝,連續兩次擊敗民主黨籍對手阿德萊·史蒂文森二世。艾森豪威爾任內的主要內政及外交目標是減少聯邦財政赤字問題和遏制蘇聯共產主義的擴張。1953年於朝鮮戰爭尾聲,他在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時曾揚言要使用核武器但最終同意與其簽署朝鮮停戰協定。他在核威懾政策方面優先研發偏廉價的核武,同時也減少了對美國各陸軍師團的經費。在外交方面,他也延續了其前任總統哈里·杜魯門的政策,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1954年與中華民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並簽署透過由國會提出的“福爾摩沙決議案”,該法案授權美國總統在其認為有必要時,可派遣美軍到臺灣、澎湖列島,協助中華民國政府防守第一島鏈,駐臺美軍人數在其任內達到高峰,1958年達2萬人。
艾森豪威爾政府曾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給予法國大量戰爭援助,助其擊退越共攻勢。而當法國宣佈撤軍印度支那後,艾森豪威爾又對新成立的越南共和國提供了龐大的財政援助。他也曾對於自己政府內部試圖在伊朗、瓜地馬拉策劃軍事政變行動表態支援。然而有時因政治或道義的考量,他也並不是完全贊成同在北約的盟友們;比如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就同蘇聯共同譴責以色列、英國和法國對埃及的軍事行動,並在之後透過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撤軍。同年,他也對於蘇聯在1956年匈牙利革命採用武力干涉表示譴責,但並沒有采取外交和或政治措施對蘇聯實施制裁。自蘇聯於1957年首度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後,艾森豪威爾隨即授權建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而這一決定直接影響了往後二十年的美蘇太空競賽。在他任期的最後時段發生1960年U-2擊墜事件,此事更使美蘇關係降到冷戰以來低點。
艾森豪威爾在內政方面被認為是溫和保守派,他在任內持續推行新政並擴大社會保障;同時暗中反對約瑟夫·麥卡錫參議員在國內激烈的反共主張,透過行使行政權為麥卡錫主義時代的結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教育改革方面,他簽署並透過了1957年《民權法案》,該法案禁止學校實施種族隔離制度。同時援引《國防教育法》建立了強而有力的科學教育。在他的兩屆任期內,除1958年的小幅衰退之外,大致上造就了美國經濟的空前繁榮。在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最後告別演說中,其表達了對美國維持規模巨大的軍事開支的危險性和擔憂,尤其是造成聯邦財政赤字開支以及政府與私營軍事製造商之間的特殊性關係(他將這種關係稱之為“軍事工業綜合體”)。在他卸任後,因其遊刃有餘的反共立場、在國內推動種族平等以及造就戰後首次經濟繁榮之類重大貢獻,故常被美國人民認為是歷屆以來最優秀的幾位總統之一。
== 家庭背景 ==
艾森豪威爾誕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丹尼森一個德國移民後裔的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家庭,在7個男孩中排名第3,出生名為大衛·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avid Dwight Eisenhower),進入西點軍校後,正式更名為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家族本姓艾森豪爾(,直譯為“鐵匠”或“工人”),是自1741年從德意志薩爾蘭的薩爾布呂肯移民至美國的德裔家庭。他們的家族首先定居予賓夕法尼亞州約克城,並在19世紀80年代開始遷往堪薩斯州。關於其德文姓氏“Eisenhauer”是如何以及何時被盎格魯化為“Eisenhower”則說法不一。艾森豪威爾於賓夕法尼亞州的祖先主要從事農業為生,而其中就包括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高祖父——漢斯·尼古拉斯·艾森豪威爾,他於1741年移居到賓夕法尼亞州的蘭開斯特。
漢斯的曾孫大衛·雅各布·艾森豪威爾是一位受過大學教育的工程師(1863-1942),其人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父親。艾森豪威爾的母親艾達·伊麗莎白·艾森豪威爾(婚前姓斯托弗)出身於弗吉尼亞州的德意志裔新教家族。她於1885年9月23日在堪薩斯州萊康普頓與大衛結婚,婚禮地點舉辦於他們共同地母校—萊恩大學。據悉,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的血統還包括來自大不列顛島之英格蘭(雙系)及蘇格蘭(母系)的祖先。
其父大衛曾在堪薩斯州霍普經營一家雜貨店,但由於時年經濟不景氣致使生意失敗,此時的艾森豪威爾家裡變得窮困潦倒。艾森豪威爾夫婦後為謀生在1889年前往德克薩斯州,但後來於1892年又搬回了堪薩斯州丹尼森。據悉,當時他們的整個家庭財產只有約24美元(相當於2019年的683美元)。大衛也在之後陸續當過鐵路機械師、奶油厰工作人員。 直至1898年,艾森豪威爾夫婦才總算過上體面的生活,為他們的生活穩定提供了一個安心的家。
== 早年生活及教育 ==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於1890年10月14日出生於德克薩斯州的丹尼森,是大衛·雅各布·艾森豪威爾和艾達·斯托弗所生七個子女中排行老三他的母親最初打算為他取名為大衛·德懷特,但在他出生後因考慮到與其父同名而將這名字顛倒過來,以避免家裡同時存有兩個大衛的混亂場面。大衛·J·艾森豪威爾夫婦所生育地所有男孩都會被稱為“艾克”的不同形式;比如其哥哥埃德加“大艾克”和而德懷特則被稱為“小艾克”,這個綽號旨在作為他們姓氏的縮寫。不過到了二戰,艾森豪威爾家就只有德懷特還被稱為“艾克”了。
1892年,他們舉家搬遷到堪薩斯州阿比林,而艾森豪威爾從此認為那就是他的家鄉。艾森豪威爾在兒時曾無意捲入了一場意外事故,該事故致使他的弟弟厄爾失去了一隻眼睛,為此他在餘生中一直感到悔恨。德懷特從小對戶外探索活動產生了敏銳而持久的興趣。他從一位名叫鮑勃·戴維斯(Bob Davis)的文盲那裡學會了打獵和釣魚、烹飪和打牌的技巧,他還因此得以在煙山河畔旁進行野外露營。Eisenhower, Dwight D. (1967). At Ease: Stories I Tell to Friends,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D'Este, Carlo (2002). Eisenhower: A Soldier's Life, p. 25.
雖然艾森豪威爾的母親一直對戰爭持否定態度,但也正是她所收藏的歷史書籍激發了艾森豪威爾對世界戰爭史的啟蒙和持久的興趣。他一直堅持著閱讀母親收藏的書籍,併成為閱讀方面的佼佼者。他曾提到在他早期的教育中,他喜歡的科目分別是數學和英文。
他的父母在早餐和晚餐時都會留出特定的時間來進行日常的家庭聖經閱讀儀式。家事定期分配在所有孩子中輪流做;其中行為不端者會受到明確的懲罰,這通常是由德懷特的父親大衛來實施。他的母親曾是門諾教河邊弟兄派的信徒,其後來還與丈夫一起加入了耶和華見證會的前身——即國際學生聖經研討會。自1896年至1915年,艾森豪威爾家一直是當地教友的聚會場所,不過德懷特本人卻從未正式加入該教會。Bergman, Jerry. "Steeped in Religion: President Eisenhowe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Jehovah's Witnesses", Kansas History (Autumn 1998).直至1953年,他在長老宗教會接受洗禮,正式成為基督徒。online "Faith Staked Down" , Time, February 9, 1953.
艾森豪威爾就讀於阿比林高中並於1909年畢業。他與其兄埃德加都想上大學,然而他們因家境貧困不能同時支付兩個人的學費;隨後他們達成君子協議,兩人隔一年上大學,而另一人透過工作來賺取對方的學費。但埃德加在大學一年級時因個人原因而轉學,當埃德加請求因轉學留級而再讀一年時,德懷特同意了,並因此又工作一年以支付埃德加的學費。好在德懷特在之後也順利考入大學。在德懷特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因膝蓋受傷致使腿部感染並延伸到腹股溝而被醫生診斷為有生命危險,醫生因此建議截肢,但德懷特對此堅決不同意,結果卻出人意料地痊癒了,可他也因此留級不得不重讀大一。當時,他的瑞典友人哈茲萊特正申請美國海軍學院,並建議德懷特一同申請該校,因為其有“免學費”的好處。於是艾森豪威爾在1911年參加美國海軍學院的入學考試且成功透過,但卻因其超齡而未被錄取,所幸之後獲得時任參議員約瑟夫·布里茨的提名而得以進入另一間著名軍事學府—西點軍校就讀。
在西點軍校的那段時光,艾森豪威爾總是喜歡強調傳統和體育。但他並不重視且很常違反軍校規章,這最終導致他以不太理想的軍紀評級畢業。而在學科上,艾森豪威爾迄今為止成績最好的科目被認為是英文;在其他方面,儘管他在總統任期內總是是強調工程學、科學和數學等科目的重要性,但本人在理科成績成績實則一般。
在體育方面,艾森豪威爾後來曾提到;“沒能進入西點軍校的棒球隊一直是我這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情之一,又或許是....我最大的遺憾”。不過他最終仍進入了該校的橄欖球隊,並在1912年成為跑衛和後衛的首發球員,當時他的對手是卡萊爾印第安人隊的傳奇球員——吉姆·索普。然而艾森豪威爾在下一場比賽中被擒抱時致使膝蓋撕裂,此事也使這成為他最後一次參加的正式比賽;後來他在馬背上和拳擊場上又再次傷到膝蓋。從此他便將體育重心轉向了擊劍和體操。艾森豪威爾後來還擔任了初級校隊的橄欖球教練和後援隊領班。
他在1915年中等成績畢業。該班被稱為“眾星所洛之屆”,因為該屆有59名(三分之一)成員最終都成為了將軍。
== 個人生活 ==
當艾森豪威爾因服兵役駐紮在德克薩斯州時,他與愛荷華州布恩的瑪米·杜德相遇。 他們對彼此都一見鍾情並開始交往,最終艾森豪威爾在1916年情人節向其求婚。後來由於美國於同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故艾森豪威爾須得服兵役(儘管最後他並沒有直接前往歐洲戰場),因此他們原定於11月於丹佛舉行的婚禮被提前至7月1日。在他們婚姻的前三十五年中,他們的居所曾多次因個人原因而多次搬遷。
艾森豪威爾同瑪米育有二子,長子杜德·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生於1917年9月24日,於1921年1月21日死於猩紅熱,年僅3歲,在之後艾森豪威爾絕少談論關於其的離世。次子約翰·艾森豪威爾生於1922年8月3日;於成年後在美國陸軍服役,退伍後成為作家並擔任(1969年-1971年)。約翰·艾森豪威爾的兒子為後來與理查·尼克森之女朱莉·尼克松結婚(艾森豪威爾很寵愛這個孫子,如總統寓所的戴維營就是因他而更名)。
艾森豪威爾晚年成為高爾夫球愛好者,並在1948年加入奧古斯塔高爾夫球俱樂部。他在擔任總統期間和退休後也經常打高爾夫球,並毫無保留地向公正表達了他對這項運動的熱情,有時甚至會在寒冷冬日也堅持著打高爾夫球;對此他曾下令將高爾夫球塗成黑色,理由是“這樣能在雪地上能更好地看清它們”。他還在總統寓所戴維營安裝了一個小型的高爾夫設施,並與當時的奧古斯塔國傢俱樂部主席克利福德·羅伯茨成為密友,曾多次邀請羅伯茨到白宮過夜。羅伯茨也是一名投資經紀人,負責艾森豪威爾家族的金融投資。.
艾森豪威爾晚年的另一個興趣是畫油畫。 儅他還在哥倫比亞大學任職時,因去欣賞了托馬斯·E·斯蒂芬斯為夫人瑪米畫的肖像後開始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了緩解壓力,艾森豪威爾在他生命的最後20年裡統共創作了大約260幅油畫。這些油畫大多為寫意的風景畫,不過也有一些主題的肖像畫;如瑪米、他們的孫子、英國著名軍事統帥蒙哥馬利將軍、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以及首位共和黨籍總統林肯。英國藝術批評家溫迪·貝克特修女曾如此評價艾森豪威爾的作品:“...(他的油畫)簡潔卻又認真,這反而使我們對這位沉默寡言的總統的,被隱藏著的另一面感到十分好奇”。不過艾森豪威爾本人在藝術和政治方面都顯得很保守,比如在1962年的一次演講中就譴責現代藝術是“一塊看起來像塗滿奇怪顏料的破舊帆布”。
美國喜劇劇情片《外場的天使》是艾森豪威爾最喜歡的電影。而他最喜歡的休閒讀物是贊恩·格雷的西部小說。據信,艾森豪威爾具有出色的記憶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使他對紙牌遊戲很熟練;他在阿比林的那段時光學會如何玩撲克牌,並稱這是他“最喜歡的室內運動”。艾森豪威爾在西點軍校期間記錄了與西點軍校同學的撲克牌輸贏以在畢業後獲得賠金,不過後來他不這麼做了,因為他的對手反感還要給他報酬。據他的一位友人稱,艾森豪威爾在西點軍校學會合約橋牌後,每週有6個晚上都要玩合約橋牌,而這種狀態持續了5個月之久。艾森豪威爾在其二十年的軍事生涯中一直堅持打橋牌。比如駐紮在菲律賓時,他就經常與曼努埃爾·奎松打牌消磨時光,還因其高超的技術獲得了“馬尼拉的橋牌奇才”的諢號。
據説在二戰期間,艾森豪威爾任命軍事參謀的其中一個不成文的理由就是要能夠打好橋牌。他甚至在諾曼底登陸計劃實施前緊張的幾個星期裡也在打牌。而他最敬重的選手是阿爾弗雷德·格魯特將軍,因為他的橋牌技術被認為是當時美國陸軍中最好的;據說艾森豪威爾任命格魯特為北約副手的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橋牌技術。在任職總統期間,每週六晚上在白宮舉行的橋牌遊戲任期內的個人特色。而他之後確是被認為一個很強勁的玩家,雖然如果按照現代標準,他並不是一個專家。著名橋牌選手和普及者伊利·卡爾伯森將他的遊戲技巧描述為“經典並健全”,而且時常有令人稱奇之處,他還說:“....你可以透過一個人的打牌方式來判斷他的性格。艾森豪威爾是一個冷靜而又沉著的玩家,他對損失從不抱怨;但在勝利時能坦然地表現出喜悅之情,而且他從不犯橋牌玩家最失禮的行為—即贏了之後還給你一副幸災樂禍的嘴臉”。橋牌專家奧斯瓦爾德·雅各比經常參加白宮的橋牌比賽,他說:“...總統打橋牌比打高爾夫球還要好。他或許很常試圖在高爾夫球方面進個九十分,但在橋牌方面,你完全可以說他打的是70年代的水平(艾森豪威本人於1960年代逝世)。”
== 一戰往事 ==
艾森豪威爾自191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後,正式晉升為少尉的他請示上級將其被派往菲律賓駐紮,但被拒未果;最初被指示在後勤部門服役,後來在德克薩斯州和喬治亞州的各個軍事營地都在擔任低等步兵,直至1918年。在1916年,艾森豪威爾於山姆休斯頓堡駐紮期間,艾森豪威爾曾兼職當地聖路易斯學院(現聖瑪麗大學)橄欖球教練。艾森豪威爾後來還因此成為了該校兄弟會“西格瑪·貝奇”的名譽會員。在1917年底,當他在喬治亞州奧格爾索普堡負責士兵的訓練時,他與其夫人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杜德·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917年,發生齊默爾曼電報事件,引起美國各界的憤怒,促使同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艾森豪威爾在得知美國參戰的訊息後,他再次要求將其派往海外為國效忠,但卻因其族裔身份而再被拒絕,隨後將艾森豪威爾被派往堪薩斯州萊文沃斯堡駐紮。1918年2月,他再被派到馬里蘭州的米德營與第65工兵隊一同服役。該工兵隊後來奉上級命令而前往法國,但令他懊惱的是他並沒有被允許一同前往;因他接到了前往坦克軍團任職的命令並被提升為中尉,負責指揮坦克部隊在科爾特營訓練乘員,而這也成為了他的首個指揮部隊。該兵團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蓋茨堡之戰舊址。雖然艾森豪威爾和他所負責培訓的坦克兵從未正式參加過一戰,但他在這段時間表現出了出色的領導與組織能力,以及評估下級軍官的實力並對人員進行最佳安排的準確眼光。
當他指揮的坦克部隊接到將前往法國戰場的命令時,他曾對此感到無比振奮;然而隨後因一戰停戰協議在他出發前一週就被簽署,這使他為國效力的心願再次落空。儘管他因在國內的優異表現而獲得了傑出服務勳章榮譽,卻也因數次錯過了造成未能前往前線服役的遺憾,以上種種都使他一度感到沮喪和悲痛。但他在美國本土有為部隊數千名成員建立裝備齊全的營地,並制定了完整的戰鬥訓練計劃,以此可證明他軍事上的天賦。1917年4月返回西點軍校,隨後進入裝甲部隊,在步兵坦克學校負責訓練坦克乘員,期間結識康納(Fox Conner)將軍並獲得賞識,1918年戰爭結束後由中尉晉升到上尉。1922年晉升為少校,在時任第20步兵旅旅長康納之下擔任執行官(XO)。
=== 軍官生涯 ===
戰後,艾森豪威爾恢復上尉軍銜,在幾日後晉升為少校,他保持這一軍銜16年直至二戰爆發。 1919年,艾森豪威爾少校被派往指揮一個橫跨美國大陸的陸軍機動部隊以測試軍用車輛耐用性,並順道沿路宣傳國家道路改善政策;而正是這段指揮時期讓他明白了改善國內道路的必要性。這也成為其總統任期內特別注重施政方向。
他隨後再次被調往馬里蘭州米德營擔任上級軍官職務,負責督導一個坦克營直到1922年。在此期間為與時俱進,他也在前往軍官學校重新學習,著重探討了裝甲部隊在下一場戰爭的作用和影響。透過與喬治·巴頓、塞雷諾·佈雷特等其他高階坦克軍官的密切交流,他對於坦克戰的專業知識方面很快學有所成;但之後他們提出的“應以速度為主導並以此發起進攻性坦克戰”的前沿想法遭到了上級的強烈反對,因他們認為這種新型戰術實在過於激進且不穩定,更傾向於繼續使用坦克部隊來輔助步兵。艾森豪威爾甚至曾因違背上級指示持續公佈這些草擬坦克部署方法受到軍事審判的威脅,最終他對這些方案忍痛割愛,不再提起。
== 軍事生涯 ==
=== 早年軍事生涯 ===
1925年由康納保舉進入指揮參謀學院,1年後以第1名畢業。曾任營長,在美國戰鬥紀念物委員會擔任約翰·潘興的助理,為戰爭部助理部長喬治 V. 莫斯利將軍擔任執行官。以傑出參謀軍官著稱,後被美國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選中進入陸軍部。1935年隨導師麥克阿瑟來到菲律賓擔任菲律賓政府軍事顧問。1936年晉升中校,因軍事與哲學觀點與麥克阿瑟發生衝突。1939年返回美國,在擔任一系列的參謀職位後,1941年6月成為第3集團軍參謀長,同年9月晉升為準將。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後,在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領導的總參謀部任職,歷任戰爭計劃部主任、助理參謀長,雖然從來沒有領導大部隊作戰經歷,仍被馬歇爾賞識,1942年6月24日被任命為「歐洲戰區司令」並很快的晉升為中將。
1942年7月北非英軍及美軍的部隊接連受挫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極力支援,美英決定發動北非戰役的作戰。同年8月艾森豪被任命為「北非戰區盟軍總司令」。但他之前從未單獨指揮過作戰,然而這次指揮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進展順利,艾森豪威爾也因此聲名大噪。
1943年2月11日晉升為上將。
1943年6月—8月指揮西西里島戰役,同年11月在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12月因美國總統羅斯福不願意馬歇爾離開華盛頓,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盟軍遠征軍最高總司令」,其後擔任大君主作戰(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總司令」。他於1944年1月駐倫敦組建盟軍遠徵軍最高司令部;6到8月指揮霸王行動,進行諾曼底登陸。9月移駐法國正式接管蒙哥馬利的地面部隊指揮權,指揮攻佔德國。在1944年12月20日晉升為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二戰結束後曾擔任駐德佔領司令官。
1945年接替退休的馬歇爾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 冷戰時期 ===
1948年卸下美國陸軍參謀長的職務並退出現役,受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48年—1952年)。
1950年重新入伍並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並於1952年正式退出現役後回到哥倫比亞繼續擔任校長,步入政壇。
== 總統生涯 ==
=== 總統競選 ===
1952年退出美國軍界,加入共和黨競選總統,為安撫共和黨保守派,他挑選理察·尼克森作為副總統,尼克森的年輕及反共立場起到襯託作用,並提升其政治地位。競選期間他以「朝鮮、共產主義、貪汙」()作為口號抨擊民主黨政府的執政表現,尤其是成功表達反對羅斯褔在雅爾達協定中對蘇聯的妥協及杜魯門對朝鮮和中國的政策。最終,艾森豪威爾憑藉442票對89票的壓倒性優勢成功當選,也使共和黨在20年後重新入主白宮。時年62歲,是自1856年以來當選年紀最長的總統(較杜魯門以現任總統首次當選時年64歲早),他也是20世紀美國唯一一位軍界出身的總統,也是自赫伯特·胡佛以來第二位德裔總統,亦是第1位就任總統前未曾擔任民選公職的總統,這個記錄直到2016年唐納·川普才被打破(川普未有參軍和擔任民選公職,且當選時年齡70歲)。
=== 司法任命 ===
艾森豪威爾在總統任期(1953-1961年)內共任命了5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厄爾·沃倫,1953年,第14任美國首席大法官(沃倫法院)
*約翰·馬歇爾·哈倫二世,1954年
*小威廉·布倫南,1956年
*,1957年
*波特·斯圖爾特,1958年
其中,惠特克不適合擔任大法官並很快退休。斯圖爾特以及哈倫二世屬於共和黨的保守派,而布倫南屬於民主黨並且成為了最高法院自由派的重要成員。Newton, Eisenhower (2011) pp. 356–7最重要的是,出乎艾森豪威爾的意料,原本屬於溫和保守派(共和黨)的厄爾·沃倫上任首席大法官後,在其盟友布倫南等人的協助下,最高法院頻頻作出傾向自由派(民主黨)的判決,以至於曾有評論稱,屬於共和黨的艾森豪威爾總統後來評論提名沃倫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錯誤(the biggest damn-fool mistake I ever made)”。沃倫主政下的美國最高法院掀起了美國歷史上一場劃時代的憲政革命,彰顯出對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的深刻信仰,成為了當時美國自由主義、進步主義的堡壘、
=== 內政情況 ===
在國內方面,他和理查德·尼克松及其他自由派共和黨人一樣支援平權措施,他支援美國最高法院(沃倫法院)在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中所作的平權判決。在他任內推動並透過1957年民權法案,限制種族歧視法律及取消種族隔離等政策。他並反對麥卡錫主義,因為當調查牽連美國軍界的時候,他認為這對美國軍人並不敬。
在經濟方面,1954年聯邦政府透過了補助1億7,500萬於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 of 1954 included $175 million for Interstate System),緊接著在1956年簽署了這項法案以及「Highway Revenue Act of 1956」,於是州際公路賴以發展的法源與基金得以確認。往後美國高速公路於是四面八方的蔓延生長,劃過無數都市,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任職8年期間,美國社會經歷了戰後最安定、繁榮的時期。
=== 外交情況 ===
上任後半年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提出干涉中東地區事務的“艾森豪威爾主義”。他繼續推行冷戰政策,加速發展戰略空軍,使他成為世界冷戰格局形成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支援所有反對蘇聯及共產黨的政權,1953年訪問當時佛郎哥獨裁統治下的西班牙國。1956年艾森豪勝選連任。
1960年6月18日,艾森豪訪問中華民國(臺灣),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於任內訪問臺灣的美國總統。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伉儷親至松山機場迎接,艾森豪總統並於傍晚在總統府前廣場對500,000群眾發表演說。在金門的823炮戰時,二人共同發表聯合公報,穩固邦誼,譴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金門隔日砲擊之行為,也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繼續保衛臺澎金馬,除了派出第七艦隊,每年經過臺灣海峽協防中華民國之外,也讓美國海空軍力量直接進駐臺灣。艾森豪與蔣中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各擔任盟軍於歐洲、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為表示抗議,以「歡迎」和「相送」為名,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金門進行砲擊。
== 退休生活 ==
艾森豪於1961年1月20日離任總統。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期間,時任總統肯尼迪曾將機密告知艾森豪威爾並與他進行會談,商討應對方案。
== 逝於華盛頓 ==
1969年3月28日,他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華府,享壽78歲。3月29日,他的葬禮在華盛頓國家座堂舉行,之後他的遺體供人瞻仰28小時。4月2日,在他的家鄉阿比林下葬,他的遺言在下葬的時候進行宣讀,其中一句是「我始終愛我的夫人!我始終愛我的兒子!我始終愛我的孫子!我始終愛我的祖國!」
==著作==
*《艾森豪威爾回憶錄 遠征歐陸》1948,中文版1975 三聯書店
**《艾森豪威爾大戰回憶錄》,中文版1959 解放軍總參謀部翻印
**《艾森豪威爾將軍戰爭回憶錄》,中文版2010 解放軍出版社
*《艾森豪威爾回憶錄 白宮歲月》1963
**《白宮歲月 上 受命變革》,中文版兩冊1978 三聯書店
**《白宮歲月 下 締造和平》,中文版兩冊1977 三聯書店
*《艾森豪威爾回憶錄》全四冊,中文版1989 東方出版社
**包括《遠征歐陸》和《白宮歲月》的全部內容
==榮譽==
美國軍事勳章獎章 美國軍事勳章獎章
陸軍傑出服役勳章(附四枚橡葉)
海軍傑出服役勳章
美國服役勳章獎章 美國服役勳章獎章
一戰勝利獎章
(附7顆)
二戰勝利獎章
(附德國)
國防部服役獎章(附1顆)
外國勳章獎章 外國勳章獎章
(阿根廷)
(奧地利)
利奧波德大十字勳章(比利時,1945年)
(比利時,加橡葉)
(巴西)
(巴西)
(巴西)
(巴西)
(智利)
特種大綬雲麾勳章(中華民國,1947年7月14日批准)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大象騎士勳章(丹麥,1945年12月15日)
(厄瓜多)
(埃及)
(衣索比亞帝國)
(衣索比亞帝國)
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法國,1943年)
法國解放會員勳章(法國)
(法國)
(法國,附青銅棕梠葉)
(希臘王國)
希臘救世主大十字勳章(希臘王國)
一級軍事功勳十字勳章(瓜地馬拉)
(海地)
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騎士大十字勳章(聖座)
(義大利)
大勳位菊花章(日本)
櫟樹王冠大十字勳章(盧森堡)
60px (盧森堡)
(馬爾他騎士團,KGC)
阿茲特克雄鷹大項鍊級勳章(墨西哥,1945年)
(墨西哥)
公民功績勳章(墨西哥)
(摩洛哥)
(荷蘭,1945年10月6日)
(挪威)
(巴基斯坦,1957年12月7日)
(巴拿馬)
(巴拿馬)
(菲律賓)
(菲律賓)
(菲律賓)
波蘭復興大十字勳章(波蘭)
(波蘭)
(波蘭)
扎克里皇室騎士勳章(泰國)
(突尼西亞)
巴斯勳章爵級大十字勳章(英國)
* 軍事類 1945
* 民事類 1957
功績勳章(英國)
* 軍事類 1945年6月12日
(英國,加扣第8集團軍號「8」)
(英國)
勝利勳章(蘇聯)
蘇沃洛夫一級勳章(蘇聯)
(南斯拉夫)
== 人物評價 ==
雖然艾森豪擔任總統後期支援度不高,但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的歷史評價逐漸升高,他經常獲評為美國最佳總統前十名。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喬治·巴頓、範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為他所用,還提名並任命了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大法官之一厄爾·沃倫。不少美國的自由派認為他是歷任共和黨總統中較為突出的一位,並且印象良好。
== 名言 ==
# 在我家裡,關心別人是理所當然的事。父母親從小就向我們灌輸,一個人既要有雄心壯志,又不能自高自大目中無人,自立自強是生活的基本原則。
# 比起一個在戰場上被征服的美國來說,一個破產的美國更是蘇聯的目標。
# 戰勝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唯一方法,就是阻止它。
# 我選擇了軍人做為一生的事業,我就立志要成為最好的軍人。
# 重視特權過於原則的人,兩者均將不保。
# 科學有點兒像你呼吸的空氣——它無處不在。
# 在準備作戰時,我經常發現計劃是不中用的,而規劃則是不可缺少的。
== 軼事 ==
在擔任軍官的時候,艾森豪發現他的部隊裡有兩名士兵經常爭執。這兩人每次見面不是瞪眼就是握拳,有隨時打架、拚命的可能。艾森豪覺得這樣很不好,
一方面容易出事,一方面容易影響部隊裡的感情。作為一位擅長勸架的人,艾森豪吩咐那兩個士兵一起去擦玻璃,一個擦裡面的玻璃,一個擦外面的玻璃。在兩個人中間因為有一層玻璃隔著,誰都看得到誰,但是誰也摸不到誰。他們兩個人,你瞪我一眼,我瞪你一眼,臉上的表情都有些怪樣子,隔著玻璃看起來實在可笑。起初兩人還對繃著臉,誰也不笑;後來,實在繃不住了,都不由得笑了起來。自從這一笑,兩人的感情就好起來了。
== 軍階表 ==
軍校生(西點軍校): 1911年6月14日
少尉 : 1915年6月12日
中尉 : 1916年7月1日
上尉 : 1917年5月15日
少校(國民警衛隊): 1918年6月17日
中校(國民警衛隊): 1918年10月20日
上尉(美國陸軍): 1920年6月30日
少校(美國陸軍): 1920年7月2日
上尉(美國陸軍): 1922年11月4日(因裁軍而被免去少校任上尉)
少校 : 1924年8月26日
中校 : 1936年7月1日
上校(美國的陸軍): 1941年3月6日
準將 : 1941年9月29日
少將 : 1942年3月27日
中將 : 1942年7月7日
上將(美國的陸軍): 1943年2月11日
準將(美國陸軍): 1943年8月30日
少將(美國陸軍): 1943年8月30日
五星上將 : 1944年12月20日
資料來源 - 美國陸軍委任軍官的官方登記冊,1946年(205頁)
== 參見 ==
* 艾森豪威爾一美元硬幣
*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圖書館
* 美國總統列表
* 美國總統歷史排名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Category:美國總統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美國韓戰人物
Category: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美國陸軍五星上將
Category:美國反共主義者
Category:紐約州共和黨人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軍人出身的總統
Category:功績勳章成員
Category:西點軍校校友
Category:美國新教徒
Category:德國裔美國人
Category:美國軍事總督
Category: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持有人
Category: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校友
Category:20世紀美國政治人物
Category: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Category:艾森豪威爾家族
Category: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最高司令
Category: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Category:得克薩斯州丹尼森人
Category:大勳位菊花章頸飾獲得者
Category:世界高爾夫名人堂入選者
Category:賓夕法尼亞州軍人
Category:共和黨美國總統
Category:20世紀長老會徒
Category:20世紀美國總統
Category:1952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Category:1956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Category:美國反法西斯主義者
Category:雲麾勳章獲得者 |
社會主義 | 社會主義()是一種政治、社會、經濟哲學,包括各種以生產資料為特點的經濟與。"What else does a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involve? Those who favor socialism generally speak of social ownership, social control, or socialization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s the distinctive positive feature of a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N. Scott Arnold. The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of Market Socialism : A Critical Stud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8"2. (Government, Politics & Diplomacy) any of various social or political theories or movements in which the common welfare is to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Socialism" at The Free dictionary 其中,社會共有生產資料可以透過國家擁有、、工人自治、勞工合作甚至公民持股達成。雖然社會主義種類千千萬萬,沒有一種定義可以概括,但是每一種都認為應該由社會控制生產資料。
社會主義按是否擁有市場可分為兩種。不帶市場的社會主義將要素市場和金錢剔除,資本主義下的價值規律也不復存在,它往往主張政府對經濟的計劃。這類社會主義追求避免、追求利潤造成的浪費、不公平和金融危機。相反,所謂市場社會主義強調在社會擁有的企業和資本分配中保留金錢、要素市場甚至利潤動機的作用。這些企業的利潤可以選擇直接由僱員控制,或者選擇以社會紅利的形式發給全社會,以提升社會福利以及促進公共事業的發展。Social Dividend versus Basic Income Guarantee in Market Socialism, by Marangos, John. 200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34, no. 3, Fall 2004.社會主義計算爭論討論了社會主義內的資源分配方法和可行性——例如有社會主義者認為,資源分配Market Socialism: The Debate Among Socialists, by Schweickart, David; Lawler, James; Ticktin, Hillel; Ollman, Bertell. 1998.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rxism and Market Socialism" (P.61-63): "More fundamentally, a socialist society must be one in which the economy is run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direct satisfaction of human needs...Exchange-value, prices and so money are goals in themselves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or in any market.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or sums of money and human welfare. Under conditions of backwardness, the spur of money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has led to a massive growth in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 It seems an odd argument to say that a capitalist will only be efficient in producing use-value of a good quality when trying to make more money than the next capitalist. It would seem easier to rely on the planning of use-values in a rational way, which because there is no duplication, would be produced more cheaply and be of a higher quality."應該基於一個通用的體力勞動指標或者是直接基於勞動時間。作為一項政治運動,社會主義的政治哲學主張從改良主義到革命社會主義均有分佈。如國家社會主義主張推動生產、分配和交換全方位的國有化來實現社會主義;自由意志社會主義倡導工人傳統地控制生產方式,反對國家權力來進行管理;民主社會主義則透過民主化程序來謀求建立社會主義。現代社會主義理論始於19世紀知識分子與工人階級發起的批判工業化與私有財產的政治運動。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比如羅伯特·歐文曾試圖建立一個自給自足並脫離資本主義社會的公社;而聖西門則創造了名詞,提倡技術官僚與計劃工業的應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設計創造了一個除去導致不合格與週期性生產過剩的無政府狀態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理想的社會制度。一個地區,誰擁有所有貨幣的百分之幾,就相當於能擁有所有物質的百分之幾。這也是通貨膨脹與緊縮的原因。誰惡意抬高物價多賺百分之幾,這就是資本主義剝削原理。馬克思等人的初衷就是要消滅這種不公平的剝削制度。以上所述的資本主義剝削方式讓資本家不勞而獲地積累大量不應得的財富,也導致資本主義國家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種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只對少數資本家有益,而對大部分民眾無益,但資本主義國家當局支援這種制度,這就形成了資產階級專政。其執政的政黨也就成為了資產階級政黨,這是其階級性質。
== 詞源 ==
“社會主義”一詞的詞根源自拉丁語sociare(社會),意指聯合或共享。羅馬和後來的中世紀法律中與之相關的較為專業的術語是societas。這個詞既有同伴關係和友誼關係的意味,也意指自由人之間基於一致同意而訂立契約的一種法律觀念。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人天生就是城邦制動物。在此基礎上,由自由的獨立個體的人之間組成的社會,其成員應該擁有公平,平等地位,“社會”(social)一詞有著兩種清楚分明的含義,這兩種含義都暗含了“社會主義”一詞較為晚近的用法。“社會”既可以指自由的公民之間的一種較為正式的法律上的契約關係,也可以指同伴和夥伴之間的一種情感關係。《現代政治意識形態》(2008年4月第一版) [澳]安德魯·文森特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江蘇人民出版社
== 起源 ==
關於社會主義的起源存在爭議,但是與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比較則簡單得多。關於社會主義的起源存在以下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包含著一定的背景,通常是從早期現代的各種觀念運動來探討社會主義論題;第二種說法主要認為社會主義思想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第一種說法中,有兩個人經常被提及,一個是托馬斯·莫爾爵士,因為他寫了一本書叫《烏托邦》;另一個是再浸理論者托馬斯·閔采爾。德國馬克思主義元老卡爾·考茨基的《託馬斯·莫爾和他的烏託邦》一書試圖證明這一說法。在此同一時期的另一個可追蹤的根據是英國內戰。在這樣的闡述中,像平等派和掘地派等團體常常獲得高度評價。例如,克里斯托弗·希爾對掘地派領袖溫斯坦萊的評價如下:
不過這種分析似乎存在問題,部分是因為當時並不存在著與19世紀和20世紀的社會主義相等同的信念。在社會主義觀念是否比“社會主義”一詞出現更早這一觀點上,人們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爭議。然而,掘地派論者中的神學與文化的內涵顯然被忽略了。
第二種說法聚焦於法國大革命剛剛發生後的那段時期。一些學者對它與工業革命之間的相互作用也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利希海姆(Lichtheim)對18世紀90年代的評論是這樣的:“社會主義歷史一定起始於法國大革命,簡要地來說是因為法國是‘空想社會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的搖籃。而且這兩股思潮都產生於1789年到1799年的偉大革命期間。”大革命是一種嚴肅的考驗,“社會主義”一詞以及自覺堅定的支援這種意識形態的社會運動都經歷了大革命的考驗。所以這些現象在大革命時期和大革命之後都能找到它們的根源。企圖透過激進的社會和政治行動來擴充套件民主、權利、正義和平等的嘗試,儘管沒有帶來什麼善意的結果,但對全世界思想卻產生了很大的衝擊,這種衝擊一直延續到今天。法國大革命是自從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後,歐洲各國發展各自經濟、政治、軍事時,社會主要矛盾的總爆發,古希臘式的民主政治揭示了,人、社會、國家、民主之間根本關係。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國家的主體,人類終究會戰勝社會關係的束縛,充分體現人是自我的主宰。《現代政治意識形態》(2008年4月第一版) [澳]安德魯·文森特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江蘇人民出版社。
== 流派 ==
=== 空想社會主義 ===
空想社會主義最早見於16世紀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一書,盛行於19世紀初期的西歐。
空想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應該建築在人類的理性和正義的基礎上。這種社會至今還未出現,是由於人們不認識和承認的緣故。他們覺得只要有天才掌握了這種思想,並推廣開去,就能實現他們心中的理想社會。空想社會義者反對資本主義,並認為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是由於人類在道德和法律上犯了錯誤,背棄了人類的本性的緣故,他們的目的是要消滅這種錯誤。
所有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並確信資本主義應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莫爾揭露了資本原始積累,痛斥了剝奪農民土地的圈地運動,指出這是羊吃人。聖西門把無政府狀態稱作“一切災難中最嚴重的災難”,認為經濟自由必然導致這一狀態。傅立葉認為僱傭勞動制度是“恢復奴隸制度”,資本主義工廠是“溫和的監獄”。歐文抨擊了資本主義私有制,認為私有制是一切階級之間紛爭的根源。他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階級剝削關係,工人創造了巨量的社會財富,卻被工廠主、商人、銀行家、經紀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達官顯貴所瓜分。
大多數空想社會主義者都主張實行“財產公有制”,但各有見解。莫爾等把財產公有制理解為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都公共佔有。摩萊裡、歐文等則理解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財產的公共佔有,即是生產資料的公共佔有。少數空想社會主義者如聖西門、傅立葉在自己的理想社會中儲存了生產資料私有制,這是資產階級傾向的明顯表現。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也提出了計劃經濟的思想。聖西門主張,在實業制度下要有計劃地組織生產,徹底根除無政府狀態。
16至18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都帶有不同的禁慾主義色彩,有的甚至公開鼓吹戒絕一切享受的、苦修苦煉的斯巴達式的生活。到了19世紀初期,禁慾主義已經失去得以存在的條件,這時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批判禁慾主義,對未來理想社會的高度物質和文化生活水準作了富有吸引力的宏偉想像。
從託馬斯·莫爾開始,許多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注意到解決城鄉對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問題。羅伯特·歐文主張,把城市和鄉村結合起來,把工業和農業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
空想社會主義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16世紀至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初,共經歷了300多年。3個階段的社會和歷史條件各不相同,無產階級的發展水準也不同。
16世紀至17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了“實行公有制”、“人人勞動、按需分配”等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但對社會主義的設想還只是一個粗糙而簡單的輪廓。
18世紀,這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開始對社會主義進入理論探討和論證階段,並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確規定;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了批判,認為私有制引起經濟上的不平等、進而導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當具備初步的階級觀點後 ,主張實行絕對平均主義的、斯巴達式的共產主義;在設計未來理想社會時,以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廠為原型,主張在封建制度崩潰後,在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廠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贊同君主制、終身制、家長制等。
19世紀30和40年代,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的頂峰時期。由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這時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進行了批判;理論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礎是經濟狀況,指出私有制產生階級和階級剝削;設計未來理想社會主義制度時以大工廠為原型,完全拋棄了平均主義和禁慾主義。
=== 科學社會主義 ===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觀點,它從科學的角度認為,社會演變成私有制的階級社會,並不是人類犯錯而背離本性(空想社會主義),而是“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馬克思),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19世紀,社會主義在批判近代資本主義之基礎上產生。人類社會因為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最終都要走向「按勞索需、各盡其能」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中去,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在社會發展的歷史上起了一定的進步的作用,它推翻了相對陳舊的封建社會。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過渡階段,社會主義革命能夠成功和發生,也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為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物質(生產力),社會主義需要有發達的資本主義作基礎才能實現。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不單有對立關係,還有繼承關係。在繼承關係中,無產階級必須要把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全部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繼承下來,如果不繼承這種高度社會化的生產關係,就不能從根本上消滅因為社會生產力不足而導致的貧富兩極化的私有制。
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於這個緣故,每一代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經由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
根據馬克思對社會發展的預言,人類社會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極大發展、生產力空前提高之後,工人階級(無產階級)藉由暴力革命獲得政權,從而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這樣的社會形態被稱為社會主義。(《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的政治觀點,在君主獨裁時代藉由暴力獲得政權,是當時人類社會在社會發展中唯一的施政途徑,隨著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原有的生產關係、分配結構所造成的政權內部瓦解,相對於從外部施加暴力迅速有效。從最後實現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產品按需分配的角度,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分配結構的國家才能最終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而事實的歷史發展中,在蘇聯、中國等一些資本主義尚未獲得極大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裡,自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共產黨採用了恩格斯的暴力革命的政治觀點,發動無產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武裝暴動取得了國家政權。同時這些國家的共產黨未繼承資本主義的極大生產力的社會生產關係、生產資料、分配結構。反而根據這些國家原有的中央集權主義思想和傳統,建立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之上,衍生出了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托洛茨基主義、毛澤東思想、胡志明思想、鐵托主義、霍查主義、卡斯特羅主義、格瓦拉主義、歐洲共產主義等等。
=== 蘇聯的區別 ===
# 建立歷史背景條件:馬克思預言的社會主義建立在資本主義極大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空前提高的前提下;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立在沙皇俄國的一戰戰敗,資本主義尚未充分發展,農奴經濟色彩依然濃烈的條件下。
# 政府組織模式:馬克思預言的社會主義建立在空前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所以馬克思預言的社會主義繼承了資本主義原有的民主體制,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比資本主義的民主更加民主的政權組織方式;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政權組織模式未發展資本主義原有的民主、政治、經濟、法制,其主要表現在中央政府高度集權。
# 國際背景:馬克思預言的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再過渡到共產主義是一項涉及全人類不可逆轉的工程,馬克思認為工人階級的政權將會將整個人類帶入新紀元,也就是說,如果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那麼將會使全體人類共同進入,實現消滅貧富差別;而蘇聯模式下,斯大林首先修改了馬克思的理論,認為共產主義在一個國家範圍內也是可以建立的。
=== 蘇聯的共同點 ===
# 奪權模式,採用暴力革命奪權。
# 經濟形態,都採用公有制經濟,蘇聯還特別實踐空想社會主義所提倡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國在1978年以前也沿用類似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
=== 國家社會主義 ===
有觀點認為國家社會主義主要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起,由俾斯麥開始在德國境內推行的一套意識形態融合國家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社會福利體系,主張國家至上,也許並不認同民主體制。國家社會主義在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實現形式是由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推行的納粹主義。不過關於納粹主義是否就是國家社會主義,還只是國家社會主義的一個流派,學術界目前仍有爭議。納粹主義中的「社會主義 」,其實是一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希特勒所代表的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勞工黨的一系列政治與經濟制度一體化的政策,將德國全國進行重整,社會各部納入各黨組織,如德意志勞工陣線與其他從屬於黨組織的全國與地方性社團,在某種程度上多少帶有社會主義的色彩。在融入了民族主義元素後也主張以民族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宣揚種族優越論,認為雅利安人為最優秀的、對人類進步唯一有貢獻的民族。認為“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在意識形態方面,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鼓吹社會達爾文主義,歧視與之不同的民族。宣稱雅利安—北歐日耳曼人是上蒼賦予了“主宰權力”的種族,主張世界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各民族必須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求勝,實行對外侵略擴張,力主以戰爭為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民族世界霸權。
=== 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 ===
民主社會主義是指民主憲政之下的社會主義經濟,而社會民主主義則是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化改良。
社會黨國際是社會民主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共同的國際組織。按法蘭克福宣言所言社會黨國際-法蘭克福宣言 :"1. Socialism seeks to replace capitalism by a system in which the public interest takes precedence over the interest of private profit. The immediate economic aims of Socialist policy are full employment, higher production, a rising standard of life, social security and a fair distribution of incomes and property.":
社會民主主義者提倡和平改良社會,反對暴力,又提倡混合經濟,不反對私有制社會黨國際-法蘭克福宣言 :"5. Socialist planning does not presuppose public ownership of all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existence of private ownership in important fields, for instance in agriculture, handicraft, retail trade and small and middle-sized industries. The state must prevent private owners from abusing their powers. It can and should assist them to contribute towards increased production and well-be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planned economy."。民主社會主義者要激進一些,他們通常主張更高的公有制經濟比重和更高的社會福利。兩者都把工會作為自身的群眾基礎,都不侵犯財產私有。兩者都認為,沒有自由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只有透過民主才能實行,政治上提倡不同思想的黨派共存社會黨國際-法蘭克福宣言 :"5.Democracy requires the right of more than one party to exist and the right of opposition. But democracy has the right and duty to protect itself against those who exploit its opportunities only in order to destroy it. The defenc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is a vital interest of the people. Its preservation is a condition of realis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mocracy."社會黨國際-法蘭克福宣言 :"2.Without freedom there can be no Socialism. Socialism can be achieved only through democracy. Democracy can be fully realised only through Socialism."。當今的世界上,社會民主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在歐洲、拉丁美洲和南亞比較盛行。
=== 修正主義 ===
蘇聯在60年代實行的反個人崇拜整風,對斯大林的批判與增加豐富人民的生活引入部分資本主義的文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是修正主義並與蘇聯交惡。
蘇聯的修正主義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對蘇聯模式的修改,要求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成為蘇聯的修正主義一部分,共同分攤其改革成本。同時武力干涉、禁止各國獨立發展符合本國的經濟、政治模式。如原義大利共產黨總書記陶里亞蒂意圖脫離蘇聯控制,他在共產國際“七大”上發言認為,各國共產黨人擁護共產國際的共同路線和“在一切行動中和一切問題上完全一致”是可以分開考慮。相同情況還有鐵托等。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中國共產黨在中蘇交惡時期就開始被社會主義陣營指責為“修正主義”;文革時期,中共提出標語“徹底批判赫魯曉夫式的修正主義建黨路線”,以此反對黨內的走資派;文革中後期,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也指責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為“修正主義”。尼泊爾毛主義領導人也曾經指責中國是“修正主義”。
20世紀初期,社會主義開始傳入中國,有部分人受到無政府主義影響。在中國,馬列主義組織和國家主義組織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少年中國學會。少年中國學會由李大釗、王光祈、曾琦、李璜等人1918年發起在北京成立,1923年總部遷到南京。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建立蘇聯給少年中國學會帶來影響,1921年少年中國學會在南京召開第二次年會,馬列派的鄧中夏、惲代英等人和國家派的左舜生、陳啟天等人因政治分歧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到1925年第六次年會後走向決裂。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中國人開始較嚴格引入科學社會主義。馬列派的李大釗和陳獨秀籌劃創立中國共產黨,主張馬克思主義,1921年正式成立,早期骨幹為少年中國學會成員。國家派的曾琦、李璜、左舜生、陳啟天等人則在1923年成立了中國青年黨,主張國家主義。以後中國共產黨勢力發展壯大,1949年奪得政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奉行馬列社會主義,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一切的事情皆以三個有利於(是否有利於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杆,所以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經濟,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為中國國家支柱行業都在國有資產絕對控制之下,也就形成了以公有制主體的市場經濟。
生產資料所有制由1956年公有制經濟(集體制、國營制)到現在的公有制經濟(集體制國營制)和私有制經濟(個體,民營,外資,臺資,港資)股份制,合資 的轉變。
由政府計劃經濟固定價格到引進外資、市場價格自由浮動,政府強烈控制的市場經濟。
由過去政府統一分配工作到1988年的自主選擇工作。市場職位需求主導。
1978年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產權等觀點。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統建辦公室率先掛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開發總公司,拉開了房地產綜合開發的序幕。1982年國務院在四個城市進行售房試點。
在國家的控制之下,也誕生了一批國企“環保釘子戶”。21世紀經濟報道:排汙黑名單出爐 部分國企成環保釘子戶_騰訊網 (2010年4月2日)由此而導致的一些問題,仍然被持續關注。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揚階級調和、實行市場經濟、發展私有制的生產關係,因此部分社會主義學者認為其背離社會主義。
===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
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旨在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這種社會主義主張,要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最佳化產業結構,推廣節能減排和迴圈經濟,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續性。
同時,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也強調社會的民主和法制建設,保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加強社會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能力,提高社會的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
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參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都需要積極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只有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社會才能更加和諧、穩定和繁榮。
==批評==
對社會主義的批評有多種觀點,由於社會主義有多種模式,許多批評僅僅集中於社會主義的特定型別。
經濟自由主義者和右翼自由意志主義者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自然實體或者道德權利那樣的市場交易看作是他們的自由和解放理念的核心,而且把資本主義的經濟動態看作是不變和絕對的,所以,他們覺得生產資料中的公有制、合作社和計劃經濟是對自由的侵犯。
據奧地利經濟學派人士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一個經濟體系不利用金錢、經濟核算和市場定價將不能有效定價資本貨物和協調生產,因而社會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缺少必要的資訊以率先實行經濟核算。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Socialism, p. 119其他對社會主義體系的集中批評基於計劃經濟是建立在分散的知識的利用上。社會主義在這一觀點中不可能實現是因為資訊不能被中央機構集中到一起並有效用於對整體經濟制定一個計劃,因為這麼做會導致扭曲或缺乏價格訊號。F. A. Hayek, (1935), "The Nature and History of the Problem" and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Debate," om in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ed. Collectivist Economic Planning, pp. 1–40, 201–43.
許多對社會主義的經濟學上的批評集中於蘇維埃式的計劃經濟的實踐。他們指出計劃經濟下的企業運作缺少預算線降低了對企業的激勵有效的行動的資訊,進而降低社會的整體福利。
其他人基於新古典經濟學的對社會主義模式的經濟學上的批評在於他們依賴於對經濟均衡和柏拉圖效率有問題且不切實際的設想。
《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一書在第二章開頭提到社會主義的問題:“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認為,要限制資本所有者的權力,辦法就是由國家掌握權力,並且剝奪作為生產資料的一切私有財產。但這個方法的結果更糟糕。在社會主義國家。財產所有者原有的權力轉移到國家手裡。在理論上,國家是公道的,是為工人的利益服務的,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國家卻是為當權者們的利益服務的。而且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官員對於普通工人的支配權力,即使同資本主義國家裡最貪婪的資本家比起來,都不知還要大多少倍,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政府能夠直接控制競爭的程度,而資本家卻不容易做到。”
== 參見 ==
* 社會主義的型別
* 社會主義國家
* 共產主義
* 自由主義
* 無政府資本主義
* 新自由主義
* 保守主義
* 民族主義
* 左派和右派
* 過度社會化
* 卡爾·馬克思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無條件基本收入
* 對社會主義的批評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
; 網頁
* 鄧小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麼?
* 批判的知識庫
*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龍澤天問答(一)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 研究書目 ==
*Martin Bernal著,丘權政等譯:《一九零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 外部連結 ==
* Socialism – entry a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
* Cuban Socialism from the Dean Peter Krogh Foreign Affairs Digital Archives.
*
*
Category:主義
Category:政治經濟學
Category:社會哲學
Category:政治意識形態
Category:經濟意識形態
Category:經濟體系 |
民主社會主義 | 民主社會主義()是一種把現代民主憲政和社會主義經濟合為一體的政治意識形態,它的本意就是指民主的社會主義形態。可以認為,社會民主主義是社會主義加入了一些“民主主義”的元素。但由於何為“民主”、何為“社會主義”存在很大爭議,民主社會主義也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民主”有時意味著普選、多黨制、司法獨立、政治自由,反對法西斯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一黨專政。民主社會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天生與自由,平等和團結的價值觀不相容,只有透過實現社會主義才能實現這些理想。而社會主義經濟則需要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模式可以為計劃經濟、參與型經濟或者市場社會主義。在實際執政過程中,許多民主社會主義者允許了多樣型經濟發展,並沒有完全取締市場經濟,並著重於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和財富的再分配。民主社會主義者更傾向於將資本主義改造成社會主義,而不是維持原有的資本主義體系。因此,他們通常反對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三條道路,而傾向於早期的社會民主主義,要求最終完全實現社會主義;大部分民主社會主義者在政治光譜上屬於中左翼到左翼,少部分則屬於極左翼,但比社會民主主義要左。部分民主社會主義者也參加社會民主主義者佔據主流地位的社會民主黨。
== 定義 ==
許多自稱為社會主義者的人認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必然包含民主這一要件,也因此認為“民主社會主義”這一名稱是不必要的。事實上這一名稱並不一定意味著其他形式的社會主義都是缺乏民主的。無論如何,這一名稱被廣泛用於對比蘇式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或其他被社會主義者認為具有獨裁成分的意識形態。許多民主社會主義者的真正特色在於,他們既堅決反對蘇聯、東歐和中國毛澤東時期的極權社會主義,也反對各種型別的資本主義。
19世紀和20世紀初葉的“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與“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是同義詞,但到了後來,社會民主主義成為了一個不斷向中間移動的概念,大多變成了較偏向中間偏左立場的理念,僅主張部分的社會改革,以邁向更為公平和人道的社會。而民主社會主義則更左傾,主張完全的社會主義體制,經由在資本主義體制裡進行徹底改革、或是透過直接革命的方式達成。因此民主社會主義裡也有主張改革和主張革命的兩種路線之分,前者遠多於後者;兩者的差異可以從美國社會黨內部存在著分別支援這兩種路線的派系裡看出(儘管美國社會黨的黨綱是以“革命路線”來自稱),革命路線者指控改革路線者所主張的以立法方式改革並不能真正的廢除資本主義,而改革路線者則反擊革命路線者所追求的只是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社會民主主義者內部的左翼也相當於民主社會主義者。
同時也有的民主社會主義者,僅僅是認為斯大林時期的所謂社會主義,是缺乏民主且官僚化的,他們認為應該捍衛自下而上的民主,因此成為民主的社會主義者。並且反對在資本主義體制內進行改革,而是希望徹底的自下而上的革命以取代。抱有此想法的,例如實際上屬於托洛茨基主義組織的工人國際委員會。
不像許多社會民主主義者受到第三條道路的影響,而願意以其他手段來解決貧窮問題,民主社會主義的革命路線和改革路線都堅持著福利國家的理想。革命路線者支援福利國家理想,不只因為這是一種達成社會主義目標的方式,也是作為一種在“革命尚未成功”之前救濟貧窮的過渡期政策,同時也能作為號召人民發動革命的動員手段。民主社會主義者仍然主張應該進行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派,並且將大多數的主要產業國有化,許多人也仍然支援計劃經濟,而這些都是社會民主主義者大多早已拋棄的概念。除此之外,許多民主社會主義者仍然保持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而社會民主主義則大多早已完全拋棄了馬克思的經濟學說。
民主社會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便已出現。以現代對民主的定義而言,當時還沒有任何國家能稱得上民主國家,因為每個國家的選舉制度都還存在著基於性別、種族和經濟狀況的歧視。當時民主社會主義的特別之處便在於他們願意以議會制來解決政治問題(即使他們仍未享有公民權),以議會制度來改進勞動階級的生活品質並且贏得選舉,而非透過革命的手段(推翻整個國家)。幾十年以後,由於最主要的漸進式改革派系—社會民主主義,不但未能廢止資本主義,連許多社會主義的目標也放棄了,因此一些民主社會主義者對漸進式改革的幻想逐漸破滅,革命路線的民主社會主義於是開始嶄露頭角。革命路線者主張現有的資本主義社會阻礙了真正的民主發展,因此只有利用革命的手段建立一個新的政治架構,根基於底部廣大群眾的組織,才能達成完全民主的目標。
世界上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的組織有很多,它們之間的差異性也很大。除社會黨國際內部的一些政黨外,還包括進步聯盟、進步國際、聖保羅論壇和歐洲左翼黨中的一些政黨,甚至有部分主張民主的革命社會主義組織(如託派的工人國際委員會和團結-人民先於利潤)也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
== 「民主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 ==
民主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存在較大區別。前者主張建立一個實行社會主義經濟的社會;而後者則是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進行了綜合。許多自稱為「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都與那些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劃清了界線,自然的兩者仍有一些重疊的特色,一些民主社會主義者所公開承認與社會民主主義仍有相同的部分,和那些為了使他們更符合社會主義而產生的差異。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社會民主主義的立場是處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中間,而民主社會主義則擁護完全的社會主義,並且希望藉著民主手段廢止資本主義。
一般而言,對於民主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差異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民主社會主義不過是更左翼的社會民主主義,而非另一種分支,因為許多社會民主主義者仍然承認他們繼承馬克思主義社會黨國際-法蘭克福宣言 :"11.Socialism is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which does not demand a rigid uniformity of approach. Whether Socialists build their faith on Marxist or other methods of analysing society, whether they are inspired by religious or humanitarian principles, they all strive for the same goal—a system of social justice, better living, freedom and world peace.",而且社會民主主義者討論政治時的用詞也和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差異。第二種看法則認為儘管民主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都有同樣的主張(將資本主義人性化),但對於民主社會主義而言這些主張只是一個在邁向全然的社會主義社會之前所的經歷的過程而已,而社會民主主義則則已經拋棄了其建立全然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標,同時偏向了中立派的立場,因而他們已經沒有理由再自稱為社會主義了。
== 歷史 ==
許多早期社會主義流派,尤其是那些源自法國大革命中無套褲漢的政治分支,認為民主的特色是全民普遍的投票權、以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較為知名的如雅各賓派平等主義者巴貝夫,主張人道主義革命路線的路易·布朗和羅伯特·歐文,一起被稱為所謂的空想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的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現在回顧起來,這些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或許也包含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成分。
“民主社會主義”的詞源最早出自於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威廉·李卜克內西於1869年5月31日發表的《論社會民主黨的政治立場,特別是對國會的政治立場》,其中提到“沒有民主的社會主義是臆想的社會主義,正如沒有社會主義的民主是虛假的民主一樣”,這裡的“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是同義詞。高放. 李卜克內西的民主社會主義不屬於科學社會主義嗎?─—與趙永清同志商榷[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4):9.後來的愛德華·伯恩施坦則用“民主社會主義”作為改良主義的代名詞,而與伯恩施坦同一時代的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和美國社會黨也自稱民主社會主義,但在理論上與伯恩施坦並不完全相同。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美國的工團主義者丹尼爾·德萊昂也可以看作是民主社會主義早期的分支,他主張政府應該根基於工會上,但也主張應以選舉的方式來達成此一目標,於是成了混合革命手段與議會改革的民主社會主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是民主社會主義的主要代表。1920年初期由G·D·H·科勒主張的也是一種尋求非蘇聯式獨裁的社會主義的嘗試。
印度獨立以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仿照了歐美式的民主憲政,並在憲法中規定了印度是社會主義國家,長時間實行國有化和計劃經濟,被稱為“尼赫魯式社會主義”。在當時,許多左翼的印度國大黨成員另外組織了社會主義的黨派,他們的政策,便是堅持在進行社會改革的同時,不能和史達林獨裁統治的蘇聯一樣,淪為一黨專政的政府。直到1991年,印度才開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
在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中,愛爾蘭新芬黨成為了抗擊英國殖民統治和主張收復北愛爾蘭的領頭羊。該黨在政治上支援現代民主憲政共和制,經濟上反對資本主義市場剝削,提倡建立“平等的愛爾蘭”。後來產生的團結-人民先於利潤、共和新芬黨等左翼政黨也與新芬黨的意識形態相近,都屬於民主社會主義。
1960年代,歐洲和北美洲的新左派裡含有許多民主社會主義的色彩。舉例而言,由“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組織所發表的休倫港宣言,便是結合了對共產主義的批評、主張以民主社會主義重建社會的流派。在西歐,學運領袖丹尼爾·孔-本迪、情境主義者和其他團體於1968年5月發動的遊行也持類似的立場。
同時在東歐(尤其在捷克),有主張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的派系,意味著賦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理念更確實的民主成分。
1981年,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勢力解散柬埔寨共產黨,轉而成立奉行民主社會主義的民主柬埔寨黨。
冷戰結束以來,許多傳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逐漸轉變,形成類似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目前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的政黨通常包括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
因此,民主社會主義的定義界線必然時常變化。對右派人士而言,民主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幾乎沒有差異,而對左派而言,則意味著許許多多由馬克思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所衍生的意識形態分支之一。除此之外,民主社會主義也常被人與其他分支簡稱為一種“社會主義”。自從1990年代以來,許多活躍的民主左翼人士加入了由諾姆·喬姆斯基、塔裡克·阿里、託尼·本恩所領導的國際性反全球化運動,儘管立場與民主社會主義相符,這些人士和團體通常以反資本主義自稱,而沒有區分自己為何種社會主義。
== 特色 ==
民主社會主義通常支援政府部門所發揮的功能,尤其是那些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專案,如醫療、教育、公用事業、大眾運輸,有時也包括銀行業務、採礦和燃料萃取。對改革路線的社會主義者而言,他們的主張通常包括了混合經濟,和強調勞工與消費者的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型企業。在印度,民主社會主義者還必須依照傳統以村莊為主的小耕農經濟為範本調整做法。
革命路線的社會主義者的不同處在於對政府部門以及國有化的看法。他們追求在革命前的國有制度,不只是一種達成社會主義目標的手段,也是一種在過渡期改善資本主義下惡劣情況的手段,直到革命成功,生產工具直接由勞工和公眾組織控制為止。有關生產工具的部分,革命路線的社會主義者比較喜歡稱為“”而非“國有化”這一稱呼,因為後者通常用以稱呼社會民主主義中,由議會選出的官僚控制生產工具的情況。社會所有的概念即為在民主的前提下由工作場所直接控制生產工具,使得民主權力得以由勞工所分享。
有關於手段上的不同,不同派別的民主社會主義通常傾向於使用不同的手段,或是堅持以非暴力抵抗反對資本主義,或是在必要情況下採取暴力抵抗,或是堅持以議會手段實行反資本主義改革。民主社會主義的直接行動有時會和無政府工團主義有類似立場(同樣反對資本主義和獨裁主義),不過與之不同的是,民主社會主義不認為國家的存在是邪惡而必須被廢止的。
== 民主社會主義政黨 ==
現代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命名不固定,常以“左翼黨”、“社會黨”等作為黨名。使用這些名稱的政黨中,一部分是主張較為激進的社會變革的左翼社會主義政黨,另一部分則是主張漸進改良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
目前,比較著名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和組織有厄瓜多主權祖國聯盟運動、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薩爾瓦多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墨西哥民主革命黨、巴西勞工黨、格陵蘭因紐特人共同體、冰島左翼-綠色運動、挪威社會主義左翼黨、瑞典左翼黨、芬蘭左翼聯盟、丹麥社會主義人民黨、法羅群島共和、德國左翼黨、盧森堡左翼黨、法國左翼黨、愛爾蘭新芬黨、葡萄牙左翼集團、義大利左翼、希臘激進左翼聯盟、西班牙我們能和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等。
== 著名的民主社會主義者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海倫·凱勒
*伯特蘭·羅素艾倫·賴恩《羅素:一個政治生活》第87頁,羅素宣佈自己是一個民主社會主義者。
*薩爾瓦多·阿連德
*克萊門特·艾德禮
*戴維·本-古裡安
*託尼·本
*羅慕洛·貝坦科爾特
*安奈林·貝文
*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
*萊昂·布魯姆
*烏戈·查韋斯
*阿瑟·格里菲斯
*丹尼爾·德萊昂
*尤金·德布斯
*約翰·杜威
*湯米·道格拉斯
*埃裡希·弗洛姆
*克里斯托弗·希欽斯
*瓊斯夫人
*馬丁·路德·金
*傑克·林頓
*納爾遜·曼德拉
*弗朗索瓦·密特朗
*切迪·賈根
*埃沃·莫拉萊斯
*何塞·穆希卡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喬治·奧威爾
*奧洛夫·帕爾梅
*伯尼·桑德斯
*霍華德·津恩
*阿列克西斯·齊普拉斯
*傑里米·科爾賓
*雅各布·阿本斯
*比利·布拉格
*萊昂內爾·布里佐拉
*威爾·布魯斯布格
*凱瑟琳·克拉克
*芭芭拉·埃倫萊克
*吉姆·凱迪
*納奧米·克萊恩
*勒內·勒維克
*邁克爾·曼利
*克莎瑪·薩萬特
*諾曼·托馬斯
*茱·萸西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社會黨國際
*左翼社會主義政黨和革新共產主義政黨列表
*Joseph Schwartz and Jason Schulman Towards Freed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Category:社會主義
Category:民主社會主義
|
猶太人 | 猶太人(),是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國的族群。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宗教意義)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種族意義)都屬於猶太人。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猶太人更近似於一種民族概念。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繫全體猶太人之間認同感的傳統宗教 "The Jewish Problem: How To Solve It,"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蘭代斯, "Jews are a distinctive nationality of which every Jew, whatever his country, his station or shade of belief, is necessarily a member" (April 25, 1915),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Louis D. Brandeis School of Law, Retrieved on June 15, 2009 Palmer, Henry,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Nation (1875), D. Lothrop & Co., Retrieved on June 15, 2009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 Vol. 7: Berlin Years," U.S. Supreme Court Justice Louis D. Brandeis, "The Jewish Nation is a living fact" (June 21, 192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on June 15, 2009。猶太教不太歡迎外邦人皈依,雖然如此,歷史上世界各地仍有部分不同膚色的族群透過皈依猶太教而成為猶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猶太人也由此從阿拉伯半島的一個遊牧民族,發展成為遍佈全球的族群。
== 名稱及語源 ==
中文中的「猶太人」,起源於希伯來語中的「」,古時亦稱「朮忽」、「斡脫」、「尤太」等。而其宗教猶太教音譯為中文的「一賜樂業教」(音近「以色列」),另由於其獨特的宗教習俗,又被古代中國人稱為「藍帽回回」、「挑筋教」等。
英語中的“Jew”一詞起源於中古英語的“”,後者來自古法語中的“”以及更早的“”,最初則可以追溯至拉丁語的“”。
拉丁語“”意為“Judaean”,即“來自Judaea地區的人”。該字本身與希臘語中的同義字“”一樣,是從中古時期的亞拉姆語的“”、希伯來語的“יְהוּדִי”、“Yehudi”;“”、“Yehudim”中演化而來的,含義是“猶大族(tribe of Judah)人”或“猶大王國(kingdom of Judah)的國民”。希伯來語的猶太人寫作“”。拉迪諾語中對應的單詞為:“”、“Djudio”(sg.);“”、“Djudios”(pl.);“”;“”、“Yidn”。
其他語言中,猶太人分別表示為:“Jude”(德語)、“juif”(法語)、“jøde”(丹麥語)、“judío”(西班牙語),但有些語言中也以“希伯來”的音譯來指稱猶太人,如“Ebreo”(義大利語)和“”(俄語)。德語單字“Jude”發音作“”,是單字Yiddish的詞源。(更全面的介紹請參見猶太人多語言譯文對照列表。)
根據2000年第四版《美國傳統英語詞典》的解釋:“一般認為,將名詞Jew作為修飾性形容詞的用法,如猶太人律師(Jew lawyer)和猶太人倫理觀(Jew ethics)等類似的說法是帶有嚴重侵犯性的粗俗語言。一般應使用“Jewish”作為形容詞來表述帶有猶太人特徵的事物。"Jew"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第四版,2000年。
== 猶太人歷史 ==
根據猶太教典籍《希伯來聖經》的記載,猶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紀前後的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人。猶太人在故鄉“以色列地”上共建立過三個政治獨立的國家,分別是古代的前後兩個以色列王國和於1948年成立的現代以色列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猶太民族都是長期流浪散居Johnson (1987), p. 82.。除了在現代的以色列國,猶太人在其他國家都為少數族群,並曾經經受了反猶主義的迫害,但猶太人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始終保持了民族信仰的獨立性和連續性。
== 文化 ==
=== 宗教信仰 ===
猶太教是猶太人的特有宗教。由於包含著對猶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規範,因此猶太教不僅僅被視為一種宗教信仰,同時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猶太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及身份認同Neusner (1991) p. 64,因此很難在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份之間做出清晰的界定。正如古代希臘社會的多樣性一樣,猶太文化在漫長的歷史和不同的地域中產生了各不相同的特質。例如在啟蒙時代(參見猶太啟蒙運動)前後的歐洲社會,在安達盧斯(伊斯蘭教統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Sharot (1997), pp. 29–30.,在北非和中東,在印度Sharot (1997), pp. 42–43.和中國Sharot (1997), p. 42.,乃至現代美國和以色列,許多文化現象已與宗教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分離。
當今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主要還是猶太教,但也有少部分人轉信其他宗教,如基督宗教、佛教等,亦有不少猶太人成為無神論者,但仍會保留猶太傳統。這些猶太人大都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國家(已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若移民至以色列,一律不承認為猶太人)。
=== 婚喪嫁娶 ===
猶太人為了遵守猶太律法的約束,在其從搖籃到墳墓的每個人生重要階段,都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這也構成了猶太世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個猶太男孩在出生後的第八天,其父母都要邀請親朋好友,為其舉行割禮,即用刀子割損其生殖器的包皮。割禮具有悠久的傳統,在《希伯來聖經》中有明文規定。猶太人將割禮視為上帝與猶太人之間神聖的契約,不可違背。除非當天因生病不宜施行手術,否則所有男孩都必須在出生後第八天舉行割禮。行割禮後,父母同時要為新生兒取名,一般應包括一個希伯來語名字。另外,皈依猶太教的男子也應在入教時施行割禮,以表示與上帝立約。
當一個猶太人的長子出生滿30天后,父母會將其帶到祭祀或利未人行贖長子禮。一般父母需要根據《托拉》的規定,支付五舍客勒以色列幣以贖回長子。這也是《聖經》《民數記》中規定的猶太人的重要教儀。
當男孩長到十三歲時,就要舉行成年禮,又稱受誡禮。根據猶太教傳統,舉行過成年禮後的男子就被視為成年人,可以參加各類正式的宗教活動。成年禮是猶太人家庭的一件大事,一般選擇在安息日於猶太會堂舉行,並有拉比負責儀式的進行。剛成年的男子應到講壇上去做“阿利亞"(即誦讀頌讚禱文)。從十九世紀起,除正統派外,其他猶太教派一般也為年滿十三歲的女孩舉行成年禮。
在猶太教看來,婚姻和繁衍後代是人的神聖義務,因此猶太教義鼓勵教徒結婚和多生多育。傳統的婚姻也是在媒人牽線的情況下有父母做主,經過男方下聘書、訂婚、婚禮等環節完成婚姻儀式。猶太人的婚禮也比較隆重,通常會在猶太會堂或露天(正統派)舉行。出席婚禮的人數一般與祈禱儀式一樣,應不少於十人,並要有兩位證婚人。婚禮上比較特別的儀式是由新郎踩碎一隻酒杯。據說這可能是為了紀念耶路撒冷聖殿被毀,也可能是為了提醒新人在未來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困難和痛苦。與其他一些主要宗教不同,猶太教並不禁止人們離婚。只要雙方同意,並在拉比的主持下,夫妻可以完成離婚手續,簽發離婚書。在性關係方面,猶太律法禁止女子在其月經前後12天內與男子同房,這間接促進了夫妻在女子排卵期進行性生活,從而達到多生多育的目的。
在葬禮這個人生的最後階段,猶太人恪守簡樸的作風。一般人死後應在24小時內迅速下葬。葬禮上不準舉行任何獻祭,只能祈禱和誦經。關於埋葬方式,正統派反對火葬,但改革派教徒卻允許火葬。根據正統派教徒的習俗,葬禮上禁止使用鮮花和音樂等象徵歡樂的元素。猶太教主張喪葬從簡,一般只是在平地上立一塊墓碑,前來弔唁或掃墓的人們一般也只是在墓碑上放一塊小石頭表示紀念。美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最後的鏡頭,便是被辛德勒拯救的猶太人及其後代將紀念的小石子堆放在辛德勒的墓碑上。
=== 語言文字 ===
希伯來語是猶太民族的正式書面用語(又被稱作“lashon ha-kodesh”和“神聖的語言(the holy tongue)”)。它既是許多猶太教經典
(Tanakh)的標準用語,也是數個世紀以來猶太人使用的日常語言。在公元前5世紀,與希伯來語比較近似的阿拉米語開始滲透進猶地亞地區的日常口語Grintz, Jehoshua M. "Hebrew as the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in the Last Days of the Second Temple."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March, 1960.。到了公元前3世紀,流散的一部分猶太人開始使用古代希臘語Feldman (2006), p. 54.。目前,現代希伯來語是以色列國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為阿拉伯語)。
首位成功地使希伯來語復活的人是1881年到達巴勒斯坦地區的艾利澤·本-耶胡達。這是自從Tannaic時代之後希伯來語第一次恢復為猶太民族的母語。16個世紀以來的大多數時間中,這種語言都被作為一種宗教儀式用語和猶太教經典的書面用語,此外僅僅有極少部分生活在Shabbat的猶太人會使用希伯來語作為日常語言Parfitt, T. V. "The Use of Hebrew in Palestine 1800–1822." 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 1972.。長期以來,分佈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已改為使用當地的語言,同時也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方言或語言支系。其中,意第緒語是由散居在中歐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使用的語言,其中綜合了德語和猶太語言的元素;拉迪諾語則是由伊比利亞半島的賽法迪猶太人使用的方言,其受到了西班牙語的影響。在經歷了猶太人大屠殺、從阿拉伯地區的撤離以及全球猶太人社群的大融合之後,一些使用人口很少的猶太語支系已大為衰退,例如:猶太-喬治亞語,猶太-阿拉伯語,猶太-柏柏爾語,猶太-克里米亞韃靼語,猶太-馬拉雅拉姆語等。
目前在全球猶太人口中使用最多的三種語言分別為:英語、現代希伯來語和俄語。此外,法語和西班牙語也在猶太人群中有著較高的使用率。
儘管猶太人努力將希伯來語恢復為猶太民族語言,但全世界猶太人並不普遍擁有這種語言知識,且通用英語,因此英語已經成為猶太人的通用語。Nava Nevo (2001).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Jewish Education. Springer. p. 428. ISBN 9789400703544. In contrast to other peoples who are masters of their national languages, Hebrew is not the 'common possession' of all Jewish people, and it mainly—if not exclusively—lives and breathes in Israel.... Although there are oases of Hebrew in certain schools, it has not become the Jewish lingua franca and English is rapidly taking its place as the Jewish people's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Even Hebrew-speaking Israeli representatives tend to use English in their public appearances at international Jewish conventions. Chaya Herman (2006). Prophets and Profits: Managerialism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Jewish Schools in South Africa. HSRC Press. p. 121. ISBN 9780796921147. It is English rather than Hebrew that emerged as the lingua franca of the Jews towards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is phenomenon occurred despite efforts to make Hebrew a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and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teaching of Hebrew was considered the raison d'être of the Jewish day schools and the 'nerve center' of Jewish learning. Elana Shohamy (2010). Negotiating Language Policy in Schools: Educators as Policymakers. Routledge. p. 185. ISBN 9781135146214. This priority given to English is related to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srael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for Jews worldwide. Elan Ezrachi (2012). Dynamic Belonging: Contemporary Jewish Collective Identities. Bergahn Books. p. 214. ISBN 9780857452580. As Stephen P. Cohen observes: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Jewish universal discourse.' "Jewish Languages – How Do We Talk To Each Other?". Jewish Agenc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March 2014. Retrieved 5 April 2014. Only a minority of the Jewish people today can actually speak Hebrew. In order for a Jew from one country to talk to another who speaks a different language, it is more common to use English than Hebrew.雖然許多猶太人有足夠的希伯來語言能力來學習古典文獻,而且猶太語和意第緒語、拉丁語一樣也是最近在20世紀初被普遍使用的,但現今大多猶太人缺乏這樣的語言能力,英語大體上取代了大部分的猶太口頭語,一些羅馬語言,特別是法語和西班牙語,也被廣泛使用。Beth Hatefutsoth.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6 March 2009. Retrieved 2 April 2012.歷史中,猶太人說得最多的是意第緒語, Hebrew, Aramaic and the rise of Yiddish. D. Katz. (1985)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Jewish languages'但是,在猶太大屠殺之後、在錫安主義運動之後以及在以色列國採用了現代希伯來語之後,今天已經很少人使用了。在某些地方,猶太人社群的母語與主要社群的母語不同。例如,在魁北克,較大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社群採用英語,而較小的塞法迪猶太人社群使用法語和自己的原初語言。"Quebec Sephardim Make Breakthroughs – Forward.com". forward.com. Retrieved 12 March 2015. "Quebec, Canada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jewishvirtuallibrary.org. Retrieved 12 March 2015. Edna Aizenberg (2012). Contemporary Sephardic Identity in the America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p. xxii. ISBN 9780815651659. Gerald Tulchinsky (2008). Canada's Jews: A People's Journey. pp. 447–49. ISBN 9780802093868.同樣地,南非猶太人採用了英語而不是南非語。由於沙皇和蘇聯的政策,Jessica Piombo (3 August 2009). Institutions, Ethnicity,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South Africa. Palgrave Macmillan. p. 51. ISBN 9780230623828. Andrew Noble Koss (dissertation) (2010). "World War I and the Remaking of Jewish Vilna, 1914–1918". Stanford University: 30–31. Paul Wexler (2006). "Chapter 38: Evaluating Soviet Yiddish Language Policy Between 1917–1950". Jewish and Non-Jewish Creators of "Jewish Languages".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p. 780. ISBN 9783447054041.俄羅斯人已經停止將意第緒語視為俄羅斯猶太人的語言,但這些政策也影響到鄰國社群。今天,俄語是許多蘇維埃解散之後的諸多國家的猶太社群的語言,例如烏克蘭烏茲別克Bukharan Jews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 jewishvirtuallibrary.org. Retrieved 12 March 2015.,也包括在亞塞拜然、喬治亞和塔吉克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語言。Anna Verschik (25 May 2007). "Jewish Russian". Jewish Languages Research Website. Ehrlich, Mark Avrum (2009). Encyclopedia of the Jewish Diaspora: Origins, Experiences, and Culture, Volume 1. p. 1007. ISBN 9781851098736. Subtelny, O. (2009). Ukraine: A History, 4th Edi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cholarly Publishing Division. ISBN 978-1-4426-9728-7. Retrieved 12 March 2015. Congress, E.P.; Gonzalez, M.J. (2005).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Working with Families.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978-0-8261-3146-1. Retrieved 12 March 2015. Anshel Pfeffer (14 March 2014). "The Jews who said 'no' to Putin". Haaretz.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6 March 2014. "Bukharan Jews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jewishvirtuallibrary.org. Retrieved 12 March 2015. Moshe Ma'oz (2011). Muslim Attitudes towards Jews and Israel. pp. 135, 160. ISBN 9781845195274. Yaakov Kleiman (2004). DNA & Tradition: The Genetic Link to the Ancient Hebrews. Devora Publishing. p. 72. ISBN 9781930143890. The community is divided between 'native' Georgian Jews and Russian-speaking Ashkenazim who began migrating the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especially during World War II. Joshua A. Fishman (1985). 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Jewish Languages. pp. 165, 169–74. ISBN 9004072373. Jews in Tadzhikistan have adopted Tadzhik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The number of Yiddish-speaking Ashkenazic Jews in that region is comparatively low (cf. 2,905 in 1979). Both Ashkenazic and Oriental Jews have assimilated to Russian, the number of Jews speaking Russian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amounting to a total of 6,564.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the percentage of assimilated Ashkenazim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portion of Oriental Jews. Harald Haarmann (1986). Language in Ethnicity: A View of Basic Ecological Relations. Walter de Gruyter. pp. 70–73, 79–82. ISBN 9783110862805.北非的猶太社群雖然很小,但是猶太人已經從一個多語言的組織轉變成一個單語(或接近單語)的社群,他們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市中說法語,而大多數北非人繼續使用阿拉伯語作為母語。Moshe Ma'oz (2011). Muslim Attitudes towards Jews and Israel . pp. 135, 160. ISBN 9781845195274.Gafaiti, Hafid (1 July 2009). Transnational Spaces and Identities in the Francophone World. p. 234. ISBN 0803224656. Gottreich, Emily Benichou; Schroeter, Daniel J (1 July 2011). Jewish Culture and Society in North Africa. pp. 258, 270. ISBN 0253001463. "Tunisia". jdc.org. Retrieved 12 March 2015.
=== 曆法節期 ===
猶太曆 英文表述 巴比倫表述 缺年日數 常年日數 滿年日數 節期 西曆
1. 尼散月 Nisan/Nissan Nisanu 30 30 30 15-21 逾越節, 27 大屠殺紀念日 三至四月間
2. 以珥月 Iyar Ayaru 29 29 29 5 以色列獨立日, 14 補逾越節 四至五月間
3. 西彎月 Sivan Simanu 30 30 30 6 五旬節 五至六月間
4. 搭模斯月 Tammuz Du`uzu 29 29 29 六至七月間
5. 埃波月 Av Abu 30 30 30 七至八月間
6. 以祿月 Elul Ululu 29 29 29 八至九月間
7. 提斯利月 Tishrei Tashritu 30 30 30 1 猶太新年, 10 贖罪日, 15-21 住棚節, 22 嚴肅會, 23妥拉節 九至十月間
8. 瑪西班月1 Cheshvan Arakhsamna 29 29 30 十至十一月間
9. 基斯流月1 Kislev Kislimu 29 30 30 修殿節(25日至次月2日) 十一至十二月間
10. 提別月 Tevet Tebetu 29 29 29 十二至一月間
11. 細罷特月 Shevat Shabatu 30 30 30 一月至二月間
12. 第一亞達月2 Adar I Adaru 30 30 30 二至三月間
13. 第二亞達月2 Adar II Adaru 29 29 29 14 普珥節 二至三月間
:註1:每年的瑪西班月和基斯流月的日數可以不同,視乎該年所需的日數而定。
:註2:「第一亞達月」只在閏年才有。一般將「第二亞達月」稱為「亞達月」。當閏年時,第6個月之後加插這個閏月,共30日,並稱該月為「第一亞達月」,之前的6月由亞達月改稱為「第二亞達月」。設定閏月的作用是使猶太曆和太陽曆大致上沒有太大偏差,尤其是確保將尼散月安排在春天。)
:注3:表中粗體字為猶太節期中最重要的五個節日。
=== 知名人物 ===
佔世界人口極少數的猶太人在歷史上誕生了大量知名人物,他們主要在科學、藝術、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諾貝爾獲獎者中猶太人的比例大大超過了猶太民族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
== 身份認同 ==
一般來說,在現代世俗的猶太人概念中,它包括三個群體:
# 出生於猶太家庭的人(無論他們是否遵循猶太教);
# 具有猶太祖先背景或血統的人(有時包括沒有嚴格母系血統的人);
# 沒有任何猶太祖先背景或血統的人,但正式轉信猶太教。
但嚴格來說猶太人必須信奉猶太教,並遵守猶太律法。就算母親是猶太人,但已改宗者已不算猶太人。
根據以色列國籍法、以色列回歸法,猶太人是指母親為猶太人及沒有改奉其他宗教的人,或已皈依猶太教的人;根據1999年以色列最高法院裁決『積極從事除猶太教以外的其他宗教的猶太人的後裔無權移民以色列,因為根據回歸法,他們將不再被視為猶太人,而不論他們在哈拉卡下的身分如何』。"What Makes a Jew Jewish?". Chabad.org. Retrieved 2 October 2013. Weiner, Rebecca (2007). "Who is a Jew?". Jewish Virtual Library. Retrieved 6 October 2007.Fowler, Jeaneane D. (1997). World Religions: An Introduction for Students. Sussex Academic Press. p. 7. ISBN 1-898723-48-6.
對猶太人身份的歷史定義在傳統上是基於對母系後代的哈拉卡定義,或哈拉卡的轉信。對“誰是猶太人”的歷史定義可追溯到公元200年左右,這時猶太人將口述的摩西五書編成巴比倫塔木德。猶太聖人對塔納赫的解釋,例如“申命記7:1-5”是用於警告猶太人與迦南人之間的通婚,因為“(非猶太人的丈夫)會使你的孩子離開了我,他們將崇拜別人的神(即偶像)。”利未記24:10說,希伯來女人和埃及男人所生的兒子是“屬於以色列社群的”。以斯拉記10:2-3補充道,從巴比倫返回的以色列人誓言要放棄他們外邦的妻子和他們的孩子。自從18世紀和19世紀後期的哈斯卡拉運動以來,對猶太人身份的哈斯卡拉解釋受到了挑戰。"What is the origin of Matrilineal Descent?". Shamash.org. 4 September 2003. Retrieved 9 January 2009."What is the source of the law that a child is Jewish only if its mother is Jewish?". Torah.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December 2008. Retrieved 9 January 2009. Dosick (2007), pp. 56–57.
歷史學家沙耶·科恩(Shaye J.D.Cohen)認為,混血婚姻的後裔在聖經中是由父系決定的。他對米書拿時代的變化提出了兩中可能的解釋:首先,米書拿可能對混血婚姻採用了和其別的動物的混血結合(Kil'ayim)的相同邏輯。因此,混血婚姻被禁止,因為這是一匹馬和一隻驢一樣的結合;而在人和動物的兩種情況中,後代的種族都是由母系來判斷的。第二,Tannaim可能受到羅馬法的影響,後者規定了當父母的結合不是合法婚姻時,後代將跟隨母親。Shaye J.D. Cohen (1999). The Beginnings of Jewishness. U. California Press. pp. 305–06. ISBN 0-585-24643-2.
希伯來聖經提供了一種對猶太人傳統和早期猶太民族歷史的宗教解讀,它建立了第一個亞伯拉罕宗教,現在世界各地已有54%的人信仰這種宗教。猶太教在實踐和信仰上引導著信徒,它不僅被稱為宗教,而且也被稱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明確區分了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身份。在整個歷史的多個地區和時代中——在古希臘世界Patai, Raphael (1996) [1977]. The Jewish Mind.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 7. ISBN 0-8143-2651-X.、啟蒙時代(見哈斯卡拉運動)之前和之後的歐洲Johnson, Lonnie R. (1996). Central Europe: Enemies, Neighbors, Frien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45. ISBN 0-19-510071-9.、伊斯蘭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北非、中東、印度、中國、或當代美國Fishman, Sylvia Barack (2000). Jewish Life and American Culture.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 38.ISBN 0-7914-4546-1.和以色列Kimmerling, Baruch (1996). The Israeli State and Society: Boundaries and Frontier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 169. ISBN 0-88706-849-9.等——都發展出在某種意義上獨特的猶太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特徵不一定是全是宗教特徵。其中,一些因素來自猶太教,而其他因素來自猶太人或猶太人的特定社群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另一些因素來自社群的內在社會和文化動力,而不是來自宗教本身。這種現象導致了不同猶太社群具有獨特的猶太文化。Lowenstein, Steven M. (2000). The Jewish Cultural Tapestry: International Jewish Folk Tradi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28. ISBN 0-19-513425-7.
理論上,猶太教信徒就是猶太人,這種猶太人與那些血緣上是猶太人的有相同的地位。然而很多改宗猶太教的人以及猶太教前信徒都表示,許多一出生就是猶太人的人,將後期皈依者視為二等猶太人。主流猶太教並不鼓勵改宗,改宗被認為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大部分的改宗都是混合婚姻的孩子,或是猶太人的配偶或未婚妻、未婚夫(主要是猶太男性要求異教徒女性改宗,以讓子女一出生就是猶太人,因為猶太人身份是母系傳承)。"BBC Religions/Converting to Judaism: "A person who converts to Judaism becomes a Jew in every sense of the word, and is just as Jewish as someone born into Judaism."" . Bbc.co.uk. Retrieved2 October 2013."Are Converts Treated as Second Class?" . InterfaithFamily."Paul Golin: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marriage and Jewish Conversion" . Huffingtonpost.com. Retrieved 2 October2013.
== 人口及分佈 ==
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30萬人居住在美國,其餘則散居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佔全球總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據其他組織的統計,美國國內的猶太人人數則達到650萬人或美國人口的2%。截至2021年,猶太人人口為1520-1990萬,佔世界總人口的不到0.2%。以色列國是唯一一個猶太人占人口多數的國家(法律上及人口登記,實際上不少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不具有以色列的公民權)。上述資料也包含了自認為是猶太人但沒有歸屬於任何猶太社團組織的人群,但事實上,全球猶太人的總人口數很難得到準確統計,因為猶太人的定義存在多種標準和界定方式,導致統計的準確性受到了影響。
以色列國成立於1948年5月14日,採用議會民主制。在以色列國會的120名議員中,目前有12名阿拉伯裔人士代表著以色列國內的阿拉伯族群,國會120名議員由比例代表制產生,因此出現很多政黨,自建國以來歷屆政府全部是聯合政府,政府內閣由總理領導,總理須獲得至少61名議員的信任投票支援。
另外,在以色列最高法院中也有一位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大法官。在1948年至1958年的十年間,該國猶太人人數從80萬激增至200萬。目前該國猶太人口約為540萬人,佔全猶太人總人口的75.8%。以色列國建國初期接納了大批抱持錫安主義的猶太裔移民,其中包括在歐洲經歷了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和從阿拉伯國家遷移過來的人口. "And most [Oriental-Sephardic Jews] came... because of Arab persecution resulting from the very attempt to establish a Jewish state in Palestine."。另外從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早期,以色列也接納了大批從衣索比亞遷入的衣索比亞猶太人。1974年至1979年之間,約有227,258名猶太人從蘇聯移民到以色列History of Dissident Movement in the USSR by Ludmila Alekseyeva. Vilnius, 1992 。這一時期內,從西歐、拉丁美洲和美國移民來的人口也有所增長Goldstein (1995) p. 24。另外,也有一少部分從印度歸來的猶太人和因躲避大屠殺而定居在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南非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移民至以色列。與此相反,也有一部分猶太人由於經濟問題或者對以色列的政治以及以阿衝突等失去信心而遷出以色列。這一群體被稱為約迪姆人()Dosick (2007), p. 340.。
==== 猶太人散居地區 ====
在歷史上,猶太人的人口分佈發生過多次變動,其中下列事件對於20世紀末的猶太人分佈格局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19世紀中葉的美國移民潮、錫安主義運動的興起、沙俄時代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納粹德國的猶太人大屠殺、以色列國建國、猶太人大批撤離阿拉伯地區Gartner (2001), p. 213.。
現今擁有最多猶太人口的國家是美國。根據不同統計資料,約有530萬至650萬的猶太人生活在美國。此外,擁有較多猶太人的美洲國家有: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烏拉圭、委內瑞拉、智利等 (參見拉丁美洲猶太人歷史)。
西歐地區最大的猶太人社群在法國,包括約49萬猶太人,其中大多數是來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北非伊斯蘭教國家的移民或難民及其後代Gartner (2001), pp. 410–410.。另外,英國的猶太人人數達29萬人。東歐曾是歷史上大批猶太人聚居的地區,據粗略估計目前約有35萬至100萬左右的猶太人生活在原蘇聯統治的地區。除了以色列外,現代猶太人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為德國,尤其在其首都——柏林。自從柏林牆倒塌之後,數以萬計的猶太人從原民主德國地區遷移至德國全境居住。
在1945年前後,北非和中東地區的伊斯蘭世界居住著大約90萬猶太人。隨著以色列建國和反錫安主義的升溫,阿拉伯地區對猶太人採取了有組織有計劃的迫害及驅行動,最終導致絕大多數猶太人在1950年代被迫前往以色列、北美及歐洲等地定居,而不少原居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則被迫遷到約旦、埃及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地。
在1979年伊朗革命前,該國有10萬左右的猶太人,但現在的伊朗國內猶太人人數下降至10800人左右。在革命後,小部分猶太人逃離到以色列或歐洲,但大多數都撤離到了美國(其中洛杉磯是主要目的地之一,當地的猶太人社群被稱為“Tehrangeles”)Littman (1979), p. 5.。
==== 增長與發展 ====
目前歐洲和北美的猶太人口增長主要歸因於移民,與此相對,以色列是唯一一個依靠猶太人自然增長而維持人口擴大的國家。在大多數海外猶太人社群,猶太人人口或停滯不前,或緩慢下降,只有在猶太教正統派和極端正統派控制的地區,其社群成員往往基於宗教原因而不採取控制生育的措施,從而導致較快的人口增長率Gartner (2001), pp. 400–401.。一般正統派和保守派都不鼓勵促使異教人士改宗猶太教,但是有許多猶太團體開始嘗試讓一些已被流散地的異文化融合的猶太人社團重新建立猶太教信仰。此外,儘管猶太教改革派在原則上提倡吸納新成員,但這並不意味著積極的傳教或勸說改宗活動,而僅僅限於透過與非猶太人通婚而吸收異族配偶進入猶太人社群Kaplan (2003), p. 301.。與此同時,正統派人士卻傾向於勸說普通猶太人強化其猶太人身份意識,從而往往會減少異族通婚的機會。結果有分析表明,最近25年來,世俗猶太人逐漸加強了其種族身份的認同感,開始嚴格遵守宗教信仰(這一運動被稱為“Baal Teshuva”),但這一趨勢尚未能得出統計資料的支援Danzger (2003), pp. 495–496.。另外,由非猶太人士發起的“自由選擇做猶太人”(Jews by Choice)的運動也逐漸產生了一定影響de Lange (2002), p. 220.。
== 內部族群 ==
現代以色列雖然被定義為猶太人國家,但實際上為非單一民族國家的多元文化世俗主義社會,亦是「民族大熔爐」。因猶太人分散超過千年,經過通婚、混血,導致各地猶太人長相差別極大:有金髮碧眼的歐美白人混血,與阿拉伯人長相相近的西亞與北非混血,與非洲黑人衣索比亞混血等。以色列官員承認:「沒法憑外在判斷誰是猶太人。」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可以根據各自的特徵劃分為多個不同的族群。猶太人的起源同為生活在迦南地區的古以色列人(Israelite),但是在數千年的大流散中與各地民族的融合混同產生了猶太人內部各個獨立的分支。由於各個族群居住的地域相隔甚遠,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獨自平行發展,互相之間在體貌外觀、語言、宗教風俗、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極明顯的差異Dosick (2007), p. 60.。
猶太人中最主要的兩個分支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又稱“德國系猶太人”,阿什肯納茲在希伯來語中意為德國)和塞法迪猶太人(又稱“西班牙系猶太人,塞法迪在希伯來語中意為西班牙或伊比利亞半島)。此外,第三個主要族群被稱為米茲拉希猶太人(又稱“東方系猶太人”,米茲拉希在希伯來語中意為東方),主要包括中東和北非的猶太人。值得注意的是,出於宗教儀式的原因,米茲拉希猶太人有時也被稱為“塞法迪人”Dosick (2007), p. 59.。
除了上述主要分支外,猶太人中還包括一些人數較少的群體:印度猶太人(其中包括Bene Israel、Bnei Menashe、Cochin Jews和Bene Ephraim等)、希臘猶太人(Romaniotes)、義大利猶太人(Italkim或Bené Roma)、葉門和阿曼地區的猶太人(Teimanim)、非洲猶太人(其中以衣索比亞地區的貝塔以色列人為代表)以及中國猶太人(尤以開封猶太人為代表)等等。
很多時候,上述分支和族群之間的區別並非清晰可辨。例如,米茲拉希族猶太人就融合了北非、中亞、高加索地區和中東地區的猶太人的血統。在現代用語中,“米茲拉希族”有時被稱為“賽法迪族”,因為兩者具有近似的禮拜儀式,但其實前者的宗教儀式是獨立於後者發展起來的。而在米茲拉希族之中,又可以細分為:伊拉克猶太人、埃及猶太人、柏柏爾猶太人、黎巴嫩猶太人、庫爾德猶太人、利比亞猶太人、敘利亞猶太人、布哈拉猶太人、山地猶太人、喬治亞猶太人等等。雖然葉門和阿曼的猶太人有著獨特的禮拜儀式等習慣,但有時他們也被歸類於米茲拉希族之中。另外,一部分賽法迪族人也聲稱他們是因1490年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規模排猶運動才遷移至中東和北非的,因此與原先生活在這些地區的猶太人也有了明顯的區分。
儘管猶太人內部有著如此眾多的分支,但阿什肯納茲族猶太人仍佔據了現代全球猶太人口中的絕對多數。他們約佔所有猶太人口數的70%以上(在二戰和猶太人大屠殺之前,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0%)。作為從歐洲大批移民的結果,阿什肯納茲族人在所謂新大陸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猶太人中更是佔據了絕對多數。而在法國,從北非移民來的米茲拉希族猶太人的規模開始超過當地的阿什肯納茲人和賽法迪人,成為該國猶太人中的最大族群。而猶太人國家以色列才是各個分支的猶太人的大熔爐,但是十分不幸的是來自各個地區的猶太人並沒有都在這裡獲得一席之地和平等地位。比如說在教育方面,以色列對衣索比亞裔猶太人就具有著嚴重的歧視。Dosick (2007), p. 61.。
===== 中國的猶太人 =====
流落到中國的猶太人,成規模進入及有史可考者為北宋開封的「一賜樂業」人,目前發現的家譜共有七姓八家,人數不詳。“一賜樂業”為北宋皇帝賜名,當為“以色列”的音譯。由於猶太教與大約同時代進入中國的伊斯蘭教徒擁有同樣不食豬肉的宗教信仰,因此北宋時代的中國人將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混淆,稱其宗教為:「古教」、「藍帽回回」、「朮忽回回」,稱猶太人為:“朮忽”、“竹忽”、“主吾”、“主鶻”、“朱乎得”、“祝虎”、“珠赫”等。歷史上的中國從來沒成為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因此進入中國的猶太人不像其它地方的同族那樣受到宗教迫害,北宋時的開封“一賜樂業”人擁有與中國漢族人同樣的科舉考試的權利,至明朝建立時,中國的猶太人已經完全喪失猶太人的信仰(可能尚儲存有少量傳統習俗,但其本人已經不瞭解此習俗含義),與周圍的漢族無異。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明文規定“色目人”“回回人”不許本族內通婚,從此時的開封“一賜樂業”人遺留的家譜來看,他們此時已經是可以和“色目人”“回回人”通婚的漢族人。
== 人口變化 ==
==== 移民 ====
在整個猶太曆史上,猶太人不停地被直接或間接驅逐出他們原來的祖國以色列地以及許多已定居的地區。這種作為難民的經歷在很多方面都塑造了猶太人的身份和宗教習俗,因此,成為猶太曆史的重要組成元素。de Lange (2002), pp. 41–43.
==== 融合與混同 ====
早在古希臘時期,一部分猶太人就開始或自願或被迫被融合同化到周邊非猶太人社會中,不再信仰猶太教,其對猶太人身份的自我意識也逐漸消失Johnson (1987), p. 171.。猶太人在各個地區和各個時期都在不斷與周邊民族進行融合,其中一些社群最終完全消失,如中國的開封猶太人。1700年代出現的猶太啟蒙運動和之後的歐美各地的猶太解放運動也很大程度地促進了猶太人參與並融入到世俗社會中,其結果是猶太人開始與非猶太人通婚,並不再參加猶太人社團的活動Elazar (2003), p. 434.。異教徒通婚的比率在各地有很大差別:在美國,該比率低於50%;在英國,該比率約為53%;在法國,約為30%;而在澳大利亞及墨西哥等地,上述比率則低至10%。在美國,父母中只有一方為猶太人的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會參加猶太人社團的宗教活動。從結果來看,大多數猶太人流散地的猶太人口或保持動態穩定,或在以較慢的速度逐步縮小,猶太人正在持續不斷地融合於周邊的文化中。
==== 戰爭與迫害 ====
在歷史上,許多地區和國家的統治者和政府都對猶太人社群實施過種族壓迫甚至徹底性的摧毀。從被驅逐出境到被種族滅絕,占人口極少數的猶太人遭受了各種磨難和迫害。反猶主義史上的主要事件包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對猶太人的屠殺Johnson (1987), pp. 207–208.;托馬斯·託奎曼達(Tomás de Torquemada)領導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以及葡萄牙宗教裁判所(Portuguese Inquisition)透過宗教裁判的形式對新教徒和瑪拉諾猶太人的迫害Johnson (1987), pp. 226–229.;烏克蘭的哥薩克族首領博格丹·克米爾尼茨基對猶太人的屠殺Johnson (1987), pp. 259–260.;俄國沙皇指使的對猶太人的集體迫害Johnson (1987), pp. 364–365.以及發生在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德國等地對猶太人的隔離驅逐行動Johnson (1987), pp. 213, 229–231.。對猶太人的迫害在20世紀30年代發展到了極致,希特勒等納粹黨人炮製的最終解決方案導致了慘絕人寰的猶太人大屠殺,在1939年至1945年期間,約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Johnson (1987), p. 512.。
== 科學研究 ==
==== 遺傳學研究 ====
基因學研究表明,現代猶太人民族中含有多種不同的血統,但大多數人口的血統仍可以追溯到一個居住在特定地域並經過獨立演化的古老種族。儘管DNA測試結果論證了各個猶太人支系中都存在著3000年以上的族內通婚,但這其實仍低於其他民族的程度。目前為止的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傳統意義上的猶太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被迫流亡異鄉的以色列人,同時也推翻了那些主張絕大多數現代猶太人僅僅是具有猶太教信仰而不帶有古代以色列人血緣的論點。
DNA分析結果進一步表明,現代猶太人中的祭司家族(“Kohen”)都源自大約3000年前的同一個祖先。這一結論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猶太人。研究人員猜測現代猶太祭司家族的“共同最近祖先”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大致相當於聖經《出埃及記》發生的時期)至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摧毀第一聖殿)之間。此外,他們也發現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賽法迪猶太人之中也存在類似現象。專家根據基因學的分析,推測第一代祭司與現代人相隔可能有106代,時間上約相隔2650年至3180年,後者取決於平均每一代人以25年計算還是以30年計算。此外,正如可薩人被融合入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一樣,一部分異族個人和群體透過皈依信奉猶太教而影響了現代猶太人的基因結構,但相對於猶太人整體而言,這一比例仍非常小。
美國國家科學院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的猶太人群體的父系基因庫均源自中東地區的同一個民族,自大流散以來,大多數猶太人群體與周邊的非猶太人保持著相對隔離的發展過程”。研究者驚奇地發現,無論猶太人散居在哪一地區,他們基因中的同一性程度都相當高。
此外,Y染色體研究結果也表明,全球猶太人族群的基因與庫爾德人、敘利亞人以及巴勒斯坦人都比較近似。科學家斯科雷吉(Skorecki)及其研究組成員認為,“據我們研究的猶太人和中東非猶太族群的標本體現出的高度近似性而言,…可以證實他們擁有同一個中東地區的先祖的假說。”。另一份研究報告推斷,82%的阿拉伯人和70%的猶太人包含了分別來自三個單倍群的混合染色體池。。
==== 基因研究 ====
Y染色體的研究往往能夠確定在古代人口中少數創始人,這些創始人的成員經常分離,並遵循不同的遷移路徑。在大多數猶太人口中,這些男性祖先似乎主要是中東地區。例如,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與其他猶太人、中東群體而不是居住在東歐、德國和法國萊茵河谷的非猶太人群體有著更多的共同父系。這與猶太傳統一致,因為這個傳統將大多數猶太父系的來源認定在中東地區。相反,透過觀察猶太群體的線粒體DNA,人們發現他們的母系一般更為異質。哈里·奧斯特勒(Harry Ostrer)和拉斐爾·法爾(Raphael Falk)等學者認為,這表明許多猶太男性在逃離古代以色列後,在流散遷徙的地方(歐洲和其他社群)找到了新的伴侶。相比之下,Behar已經發現有40%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來自於只有四名中東地區的女性創始人。塞法迪和米茲拉希猶太群體的人口“沒有顯示出受到狹窄的創始人影響的證據。”Feder等人進行的後續研究確證了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中有大量非本地母系來源。研究者在反思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母系來源發現時,總結道:“顯然,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之間的差異遠遠大於猶太社群內所觀察到的差距,所以,當比較猶太人與非猶太人時,猶太社群之間的差異可以被忽略。”Jewish and Middle Eastern non-Jewish populations share a common pool of Y-chromosome biallelic haplotyp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June 2000, 97 (12): 6769–6774. Bibcode:2000PNAS...97.6769H. doi:10.1073/pnas.100115997. PMC 18733. PMID 10801975. Nebel Almut; Filon Dvora; Brinkmann Bernd; Majumder Partha P.; Faerman Marina; Oppenheim Ariella. The Y Chromosome Pool of Jews as Part of the Genetic Landscape of the Middle Eas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1, 69 (5): 1095–112. doi:10.1086/324070. PMC 1274378. PMID 11573163. Molecular Photofitting: Predicting Ancestry and Phenotype Using DNA by Tony Nick Frudakis P:383 [2] Behar DM, Metspalu E, Kivisild T; 等. MacAulay, Vincent, 編. Counting the Founders: The Matrilineal Genetic Ancestry of the Jewish Diaspora. PLoS ONE. 2008, 3 (4): e2062. Bibcode:2008PLoSO...3.2062B. doi:10.1371/journal.pone.0002062. PMC 2323359. Lewontin, Richard. Is There a Jewish Gen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6 December 2012. Atzmon, G; Hao, L; Pe'Er, I; Velez, C; Pearlman, A; Palamara, PF; Morrow, B; Friedman, E; Oddoux, C. Abraham's children in the genome era: Major Jewish diaspora populations comprise distinct genetic clusters with shared Middle Eastern Ancestry.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0, 86 (6): 850–9. doi:10.1016/j.ajhg.2010.04.015. PMC 3032072. PMID 20560205. Feder, Jeanette; Ovadia, Ofer; Glaser, Benjamin; Mishmar, Dan. Ashkenazi Jewish mtDNA haplogroup distribution varies among distinct subpopulations: Lessons of population substructure in a closed group.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7, 15 (4): 498–500. doi:10.1038/sj.ejhg.5201764. PMID 17245410. Ostrer, H; Skorecki, K.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of the Jewish people. Human Genetics. 2013, 132 (2): 119–27. doi:10.1007/s00439-012-1235-6. PMC 3543766. PMID 23052947.
隨著技術的發展,對常染色體DNA的研究(這種研究觀察整個DNA mixture)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們表明,猶太人口往往在獨立社群中形成相對密切關聯的群體,一個社群中的大多數人擁有共同的祖先。對於流散的猶太群體來說,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塞法迪猶太人和米茲拉希猶太人的基因組成顯示了他們有著共同的中東祖先。Behar認為,對這個共同的中東祖先最簡單的解釋是,它符合猶太人的歷史背景,因為猶太人是黎凡特的古代希伯來人和以色列人的後代”,而且“在古代,古以色列的人民分散在整個世界。”而基因中的北非、義大利和其他伊比利亞半島起源顯示了在母系的歷史中常常與非猶太的主導人種群混合。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塞法迪猶太人(特別是摩洛哥猶太人)的案例中(這兩派是緊密相連的),非猶太人混血來源主要是南歐,而米茲拉希猶太人顯示出與其他中東人口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混血的證據。 Behar等人提到了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現代義大利人特別密切的關係。人們發現猶太人與新月沃土北部的群體(庫爾德人,土耳其人和亞美尼亞人)而不是阿拉伯人的血緣關係更親近。Katsnelson, Alla. Jews worldwide share genetic ties. 2010. doi:10.1038/news.2010.277.Zoossmann-Diskin, Avshalom. The Origin of Eastern European Jews Revealed by Autosomal, Sex Chromosomal and mtDNA Polymorphisms. Biol Direct. 2010, 5 (57): 57. doi:10.1186/1745-6150-5-57. PMC 2964539. PMID 20925954. 內容存檔於16 November 2012). Did Modern Jews Originate in Italy?. Science. 8 October 2013 [21 October 2013]. PubMed
研究還顯示,今天的伊比利亞(西班牙和葡萄牙)和伊比利亞美洲(西班牙裔美國人和巴西)遍佈著具有Sephardic Bnei Anusim(那些被迫轉信天主教的anusim的後裔)血統的人,據估計,伊比利亞近現代人口的19.8%,和至少10%的伊比利亞美洲人口在過去幾個世紀中都有塞法迪猶太人血統。同時,印度的Bene Israel以及衣索比亞貝塔以色列,以及南部非洲的一部分倫Lemba人儘管與當地國家的人口更加相似,但他們也有一些偏遠的古代猶太人血統。Jews Are a 'Race,' Genes Reveal –. Forward.com. [12 April 2013]. Genetics & the Jews (it's still complicated) : Gene Expression. Blogs.discovermagazine.com. 10 June 2010 [12 April 2013]. doi:10.1038/nature09103. Begley, Sharon. Genetic study offers clues to history of North Africa's Jews | Reuters. In.reuters.com. [12 April 2013].
==== 考古學研究 ====
現代考古學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希伯來聖經的歷史真實性,認為這是被重新構建的以色列民族神話故事。Dever, William (2001). What Did the Biblical Writers Know, and When Did They Know It? . Eerdmans. pp. 98–99. ISBN 3-927120-37-5. After a century of exhaustive investigation, all respectable archaeologists have given up hope of recovering any context that would make Abraham, Isaac, or Jacob credible "historical figures" [...]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Moses and the Exodus has similarly been discarded as a fruitless pursuit. 根據現代考古報告,以色列人和他們的文化從沒有用武力侵佔這個地區,而是透過發展一種以耶和華(古代迦南諸神中的一位)為中心的獨特一神宗教,進而沖淡及同化迦南人的文化。Tubb, 1998. pp. 13–14;Mark Smith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God: Yahweh and Other Deities of Ancient Israel" states "Despite the long regnant model that the Canaanites and Israelites were people of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ulture, archaeological data now casts doubt on this view.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region exhibits numerous common points between Israelites and Canaanites in the Iron I period (c. 1200–1000 BCE). The record would suggest that the Israelite culture largely overlapped with and derived from Canaanite culture... In short, Israelite culture was largely Canaanite in nature. Given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e cannot maintain a radical cultural separation between Canaanites and Israelites for the Iron I period." (pp. 6–7). Smith, Mark (2002) "The Early History of God: Yahweh and Other Deities of Ancient Israel" (Eerdman's);Rendsberg, Gary (2008). "Israel without the Bible". In Frederick E. Greenspahn. The Hebrew Bible: New Insights and Scholarship. NYU Press, pp. 3–5以耶和華為中心的信仰得到發展,與此同時很多宗教實踐也在發展,這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以色列民族,將他們與迦南人區分開來。在中古青銅器時代的迦南人已經得到考古學證明,Jonathan M Golden,Ancient Canaan and Israel: An Introduction, OUP USA, 2009 pp. 3–4.希伯來語是迦南語最後的一個現存語種。在鐵器時代I時期(公元前1200-1000年),以色列文化在性質上主要是迦南文化。
對猶太人的遺傳研究表明,全世界大多數猶太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基因遺傳,它起源於中東,並且與新月沃土的人最相似。不同猶太群體的基因組成表明,猶太人分享了一個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共同基因庫,這是他們擁有共同祖先起源的標誌。雖然猶太社群長期彼此分離,但他們在文化、傳統和語言方面保持著共同點。 Jared Diamond (1993). "Who are the Jews?" (PDF). Retrieved 8 November 2010. Natural History 102:11 (November 1993): 12–19.;Hammer, MF; Redd, AJ; Wood, ET; et al. (June 2000). "Jewish and Middle Eastern non-Jewish populations share a common pool of Y-chromosome biallelic haplotypes" . Proc. Natl. Acad. Sci. U.S.A.97: 6769–74. doi:10.1073/pnas.100115997. PMC 18733 .PMID 10801975 . Retrieved 11 October 2012.;Wade, Nicholas (9 May 2000). "Y Chromosome Bears Witness to Story of the Jewish Diaspora" .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10 October 2012.Genes,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Moving Beyond the Nature ...By Committee on Assessing Interactions Among Social, Behavioral, and Genetic Factors in Health, Board on Health Sciences Policy, Institute of Medicine, Lyla M. Hernandez P:100 對猶太人起源事實的重建是一項艱鉅而複雜的工作。它需要考察用十種以上的東方語言寫成的大量文獻,從而研究超過3000年的古人類歷史。而且,由於考古發現依賴於各個學科的研究人員和學者,其研究目的在於解讀所有事實資料,強調其最具一致性的理論,加之長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偏見的存在,因此,這個任務變得頗為複雜。Israel Archaeology Findings Ideology Politics" .
== 參見 ==
:更多內容參見本頁面內相關模板。主要的相關條目、列表、分類和主題如下:
* 猶太人口
* 猶太人婚姻
* 各地區猶太人口
*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 米茲拉希猶太人
* 賽法迪猶太人
* 猶太人在中國
** 開封猶太人
** 天津猶太移民
** 上海隔都
* 臺灣猶太人歷史
* 猶太人列表
** 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希伯來人/以色列人
** 以色列十二支派
*** 失蹤的以色列十支派
** 撒馬利亞人
* 希伯來語
* 猶太教
** 希伯來聖經
*** 四字神名
** 猶太教末世論
*** 彌賽亞
*** 第三聖殿
* 錫安主義
* 以色列
** 以色列歷史
** 以色列政治
** 以色列戰爭
** 國際義人
** 以巴衝突
* 反猶太主義
** 猶太人大屠殺
** 威尼斯商人
** 反誹謗聯盟
** 德雷福斯事件
** 華沙猶太人起義
* 柏林猶太博物館
==註釋==
==參考文獻==
* 《天擇一猶太人的故事》(主編:,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3年6月第7次印刷 )頁25至頁28,頁156至159
* 《 猶太民族不滅之謎 》
* 《猶太文明(修訂插圖本)》,(中國:2008,福建教育出版社),潘光、陳超南、餘建華 等 著,ISBN 978-7-5334-4956-8
* 《世界猶太人歷史:從〈創世記〉到二十一世紀》,(中國:2007,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色列]埃利‧巴爾納維 主編,ISBN 978-7-300-08050-5
* 《開封一賜樂業教考》,(中國:2009,安徽大學出版社,《陳垣全集》第二冊),ISBN 978-7-81110-388-5
* 《猶太人的故事》,(中國:2006,山東畫報出版社,徐新著),ISBN 978-7-80713-289-9
* 《猶太文化之旅:走進猶太人的信仰、傳統與生活》,(中國:2009,江西人民出版社,[美])Rabbi Wayne Dosick 著、劉幸枝 譯),ISBN 9787210040019
* 《中國境內猶太人的若干歷史問題——開封的中國猶太人》,(中國:1983,北京大學出版社,潘光旦著)
* Salo Wittmayer Baron (1952). A Soci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Jews, Volume II, Ancient Times, Part II.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
*
*
*
*
*
*
*
*
*
*
*
*
*
* Bernard Lewis (1984). The Jews of Isla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00807-3
* Lewis, Bernard (1999). Semites and Anti-Semites: An Inquiry into Conflict and Prejudice. W. W. Norton & Co. ISBN 978-0-393-31839-5
*
*
* Leon Poliakov (1974). The History of Anti-semitism. New York: The Vanguard Press.
*
* Norman Stillman (1979). The Jews of Arab Lands: A History and Source Book.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ISBN 978-0-8276-0198-7
*
== 外部連結 ==
(以下未特別註明者,均為英文網站。)
;一般性網站
* Jewish Virtual Library(猶太虛擬圖書館)
* Judaism 101(猶太教101)
* Maps related to Jewish history(猶太曆史相關地圖集)
;社會性組織
* 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美國猶太人委員會)
* American Jewish Congress(美國猶太人議會)
* Anti-Defamation League(反誹謗聯盟)
* B'nai B'rith International
* Hillel: The Foundation for Jewish Campus Life(猶太校園生活基金會)
* United Jewish Communities: The Federations of North America(北美猶太社團聯合會)
;宗教性組織
* Aish HaTorah (正統派)
* ALEPH: Alliance for Jewish Renewal (更新派)
* American Sephardi Federation (塞法迪派)
* Chabad Lubavitch(查巴德派)
* Jewish Reconstructionist Federation(重建派)
* The Karaite Korner (卡拉派)
* The Orthodox Union (正統派)
* Society for Humanistic Judaism(人文派)
* Union for Reform Judaism(改革派)
* The United Synagogue of Conservative Judaism(保守派)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
* Ameinu
* Hadassah: the Women's Zionist Organization of America(美國婦女錫安主義組織)
* The Jewish Agency for Israel(以色列猶太人代理處)
* Religious Zionists of America(美國宗教錫安主義組織)
* World Mizrachi Movement(世界米茲拉齊運動組織)
* 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世界錫安主義組織)
* Zionist Organization of America(美國錫安主義組織)
Category:閃米特人
Category:亞洲族群
Category:希伯來聖經中的民族
Category:民族文化名稱 |
倫納德·伯恩斯坦 | 李奧納德·伯恩斯坦(,),猶太裔美國作曲家、指揮家、作家、音樂教育家、鋼琴家。
== 生平 ==
伯恩斯坦生於美國麻省勞倫斯,生名「路易斯」(Louis Bernstein),後於16歲時更為現名李奧納德·伯恩斯坦。
1935年,入讀哈佛大學,師從瓦爾特·闢斯頓、學習作曲,並於1939年畢業。隨後進入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
1941年,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助理指揮,並師從謝爾蓋·庫塞維茲基和弗里茲·萊納。
1943年,臨時代替生病的布魯諾·瓦爾特上臺,指揮了施特勞斯《》、舒曼《曼弗雷德》序曲、瓦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米克羅斯變奏曲等而大獲成功,自此在樂壇上嶄露頭角。當時他就已經有不少作品面世,包括《》“耶利米”、芭蕾舞劇《》、音樂劇《》等等。
自1943年起頻頻擔任紐約愛樂的客席指揮,後在1958年升任為該樂團音樂總監,成為土生土長美國人中,第一位獲得指揮國際級樂團殊榮的指揮家。他在任的12年間,開創了該團的黃金時代,後來成為終身榮譽指揮,從此一舉確立了第一流指揮家的名聲。這12年間號稱紐約愛樂的黃金歲月(1958-1969)。期間,他還和樂團拍攝了一系列電視節目《年輕人的音樂會》(Young People's Concerts),對古典音樂在美國年輕族群中的推廣,有極大的作用。
1969年,伯恩斯坦自紐約愛樂退休後,後半生轉往歐洲發展,原本是希望多花點時間作曲,不過顯然事與願違,多數時間都在從事教育後進,以及擔任歐洲知名樂團的客席巡迴演出指揮工作。他在歐洲最重要的功績,是與維也納愛樂保持長久而良好的關係,在DG留下許多經典錄音,因此維也納愛樂授予伯恩斯坦榮譽會員。
1989年12月23日和12月25日是他永遠被值得紀念的兩天,伯恩斯坦在鋼琴家尤斯圖斯·弗朗茨的邀請下到柏林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地點分別是柏林愛樂廳和柏林音樂廳,由攝影。當時正值柏林牆倒下,伯恩斯坦將交響曲中席勒的《歡樂頌》歌詞改為《自由頌》。伯恩斯坦對此說道:“我肯定,貝多芬會同意咱們這麼做的”。超過20個國家,一億人透過電視轉播收看了這場音樂會。
此外,伯恩斯坦所指揮的曲目範圍逐步擴大,從巴洛克到現代各家均有涉獵,尤其是浪漫派作品。其中又以與他同是猶太人指揮兼作曲家的馬勒的作品為最。
== 作品 ==
=== 商業錄音 ===
早在1950年代開始,伯恩斯坦就於哥倫比亞唱片錄音室內參與唱片的錄音製作,並以美國為其活動之中心。1970年代之後,伯恩斯坦主要在歐洲與德意志留聲機(DG)合作;而這個時期的音樂錄製,絕大部分來源自演奏現場的錄音或實況錄影。
*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Sony SMK 47525)
* 格什溫:藍色狂想曲(Sony SMK 47529)
* 李斯特:(Sony SMK 47570)
* 馬勒:交響樂全集(Sony SMK 47573~47585)(DG 459 094)
* 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DG 410 859)
* 馬勒:聲樂組曲《大地之歌》(Decca 417 783)
* 伯恩斯坦:音樂劇《西區故事》(DG 415 253)
* 伯恩斯坦紀念集(DG 431 946)
=== 作曲 ===
1935年,伯恩斯坦完成了第一部個人作品,為鋼琴與女高音所作的《詩篇第148篇》(Psalm 148)。作為作曲家,伯恩斯坦一生共創造了3部交響曲(「耶利米」、「焦慮年代」、「猶太詩文」),音樂劇《西區故事》、《》,輕歌劇《天真漢》等等,當中不乏傑出之名作。
== 獲獎與榮譽 ==
== 評價 ==
;伯恩斯坦與馬勒
伯恩斯坦讓同為猶太裔的指揮兼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音樂在20世紀後半葉忽然成為主流,為所有音樂廳所接受,並成為古典音樂界普羅大眾熟知的作曲家。在他之前,並非沒有指揮家演奏馬勒的交響樂作品,如舍爾興、萊因斯多夫、克倫佩勒、華爾特、富特文格勒等人,他們都在馬勒生前曾與他有或多或少的親身接觸,並在他死後也曾在音樂會或唱片錄音上演繹過他的音樂。但在伯恩斯坦大力推廣之前,馬勒始終不能算古典音樂圈內第一線的主流作曲家,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才是。馬勒的交響曲最多也只有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或是《第五號交響曲》因被電影《魂斷威尼斯》配樂使用,才較有機會被演出。
伯恩斯坦運用他的媒體魅力,以及他對馬勒的強烈熱愛,在任何可用得上馬勒作品的場合裡,大力推廣馬勒的音樂:例如在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的追悼彌撒上,他指揮紐約愛樂演出《第五號交響曲》中的慢板,以肅穆的手法讓所有聽眾產生深刻的共鳴,讓這首作品的旋律深印腦海、永生難忘。而在約翰·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式上,他則指揮演奏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的第一樂章,並請來多位美國當時頂尖的歌劇演唱家擔綱,用光輝燦爛的手法,詮釋宛如天國開門般歡欣鼓舞的場面,讓所有現場與電視機前的觀眾都體會到馬勒巨力萬鈞的氣勢以及金碧輝煌的莊嚴感。在所有馬勒交響曲中,《千人交響曲》巨大而誇飾的性格,可以說是與伯恩斯坦最能貼近的。從此,馬勒變得不再是音樂會上的票房毒藥,相反的成為許多樂團藉以提高票房的保證,唱片公司也開始一而再地灌錄馬勒交響曲全集。如今馬勒的作品業已成為資深唱片收藏者家中必藏之基本曲目,有相當程度應歸功於伯恩斯坦。
== 軼事 ==
* 2018年8月25日,Google以首頁塗鴉動畫紀念伯恩斯坦百歲誕辰。
== 參考資料 ==
;參照
== 參見 ==
*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 外部連結 ==
*
*
*
Category:20世紀美國指揮家
Category:20世紀美國教育人物
Category:20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Category:美國電影音樂作曲家
Category:美國爵士作曲家
Category:美國爵士鋼琴家
Category:美國歌劇作曲家
Category:美國古典音樂作曲家
Category:紐約州古典音樂家
Category:20世紀古典鋼琴家
Category:美國古典鋼琴家
Category:美國民權運動者
Category:20世紀LGBT人物
Category:LGBT猶太人
Category:美國LGBT音樂家
Category:LGBT詞曲作家
Category:男雙性戀者
Category:雙性戀音樂家
Category:在奧地利的美國人
Category:俄羅斯猶太裔美國人
Category:烏克蘭猶太裔美國人
Category:芭蕾作曲家
Category:波士頓拉丁學校校友
Category:布蘭戴斯大學教師
Category:柯蒂斯音樂學院校友
Category:哥倫比亞唱片旗下藝人
Category:德意志留聲機旗下藝人
Category: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Category:葛萊美獎獲得者
Category:葛萊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Category:哈佛學院校友
Category:紐約州爵士音樂家
Category:猶太裔美國古典音樂家
Category:美國猶太慈善家
Category:猶太古典鋼琴家
Category:紐約市音樂家
Category:紐約州慈善家
Category:紐約州LGBT人物
Category:肯尼迪中心榮譽獎得主
Category:黃金時段艾美獎獲獎者
Category: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獲得者
Category:東尼獎得主
Category:紐約州癌症死者
Category:罹患間皮瘤逝世者
Category:葬於綠蔭公墓 |
伯恩斯坦 | 伯恩斯坦或伯恩施坦()是德國人(含在德猶太人)的姓氏,在德語中意思為“琥珀”。的德語發音為,但是英語一般發成,可以指:
* 愛德華·伯恩施坦,德國政治家。
* 埃爾默·伯恩斯坦,美國作曲家。
* 倫納德·伯恩斯坦,美國指揮家,作曲家。
* 卡爾·伯恩斯坦,美國記者。
* 費利克斯·伯恩斯坦,20世紀猶太裔德國數學家。
* 謝爾蓋·納塔諾維奇·伯恩施坦,俄羅斯數學家。
* 瑞德·伯恩施坦,美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 丹尼爾·J·伯恩斯坦,德裔美國人,數學家、密碼學家及程式設計師。
*賈裡德·伯恩斯坦,美國經濟學家
== 參見 ==
* 伯恩斯坦 (奧地利),奧地利市鎮
==參考資料==
Category:德語姓氏
Category:猶太姓氏
|
恩里科·費米 | 恩里科·費米(;),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教授。 他對量子力學、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統計力學都做出了傑出貢獻,曼哈頓計劃期間領導製造出世界首個核子反應堆(芝加哥1號堆),也是原子彈的設計師和締造者之一,被譽為“原子能之父”。 費米擁有數項核能相關專利,並在1938年因研究由中子轟擊產生的感生放射以及發現超鈾元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是物理學日漸專門化後少數幾位在理論方面和實驗方面皆能稱作佼佼者的物理學家之一。
費米在統計力學領域做出了他第一個重大理論貢獻。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1925年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費米依據這一原理對於理想氣體系統進行了分析,所得到的統計形式現在通常稱作費米–狄拉克統計。現在,人們將遵守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稱為“費米子”。之後,泡利又對β衰變進行了分析。為使這一衰變過程能量守恆,泡利假設在產生電子時同時會產生一種電中性的粒子。這種粒子當時尚未觀測到。費米對於這一粒子的性質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它的理論模型,並將其稱為“中微子”。他對β衰變進行理論分析而得到的理論模型後來被物理學家稱作“”。這一理論後來發展為弱相互作用理論。弱相互作用是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費米還對由中子誘發的感生放射進行了實驗研究。他發現慢中子要比快中子易於俘獲,並推匯出來描述這一放射過程。在用慢中子對釷核以及鈾核進行轟擊後,他認為他得到了新的元素。儘管他因為這一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這些元素後來被發現只是核裂變產物。
費米1938年逃離義大利,以避免他的夫人勞拉因為猶太裔出身而受到新透過的波及。他移民至美國,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曼哈頓計劃。費米領導了他的團隊設計並建造了芝加哥1號堆。這個反應堆1942年12月2日進行了,完成了首次人工自持續鏈式反應。他之後著手建造位於田納西州橡樹嶺的X-10石墨反應堆和漢福德區的。這兩個反應堆先後於1943年和1944年進行了臨界試驗。他還領導了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F部,致力於實現愛德華·泰勒設計的利用熱核反應的“”。1945年7月16日,費米參與了三位一體核試,並利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了爆炸當量。
戰後,費米參與了由羅伯特·奧本海默領導的一般顧問委員會,向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提供核技術以及政策方面的建議。在得知蘇聯1949年8月完成了首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後,費米從道德以及技術層面都極力反對發展氫彈。他1954年在奧本海默安全聽證會上為奧本海默作證。但奧本海默最終仍是被剝奪了安全許可。費米對於粒子物理,特別是π介子以及μ子的相關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推測宇宙射線產生於星際空間中受磁場作用加速的物質。在他身後,有許許多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獎項、事物以及研究機構,其中包括:恩里科·費米獎、恩里科·費米研究所、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以及元素鐨。
== 早年 ==
恩里科·費米在1901年9月29日誕生於羅馬。他的父親阿爾貝託·費米是義大利鐵道部的部門負責人(),母親伊達·德伽提絲是一名小學教員。他是家裡第三個孩子,姐姐瑪麗亞比他年長兩歲,哥哥朱利奧比他年長一歲。兄弟二人出生後被送到鄉下的乳母撫養,兩歲半時恩里科回到家裡。由於祖父母篤信天主教,恩里科在出生後依天主教教義接受了洗禮,但他和他的雙親一樣並沒有宗教信仰,並且一生信奉不可知論。恩里科年幼時與他的哥哥興趣相投,他們一起製作電動機,並玩一些電動和機械玩具。1915年,朱利奧在進行咽喉膿腫手術的麻醉期間意外離世。
在羅馬的鮮花廣場附近的市集裡,費米買到了一本《數學物理要旨》(),這是他在物理學方面的啟蒙教材之一。這本900餘頁的書是由耶穌會士神甫於1840年以拉丁語寫成的。卡拉法神甫是羅馬學院的教授,他在這本書裡敘述了當時已知的數學、經典力學、天文學、光學以及聲學等方面的知識。費米與同樣對科學非常感興趣的非常要好,常常一起鑽研科學。他們曾一起搭起了一架陀螺儀,還嘗試準確測量地球引力所產生的加速度。費米父親的同事阿道弗·阿米代伊積極鼓勵費米學習物理,曾送給他幾本有關物理學及數學的書,這些書讓費米愛不釋手。
== 比薩生涯 ==
1918年7月,費米高中畢業。由於設施以及教學等方面的優勢,阿米代伊鼓勵費米申請就讀比薩高等師範學校。經歷過喪子之痛的父母並不願意他離家去比薩讀書,更希望他讀羅馬大學,但最終他們還是同意了。學校為學生提供免費住宿等優待(這也是阿米代伊鼓勵費米選擇比薩高師的原因之一),但是入學考試異常嚴格,校方還要求撰寫一篇以“聲音的特性”為題的論文。當時年僅17歲的費米利用傅立葉分析方法求解了杆振動的波動方程,他在入學考試中名列第一。羅馬大學的教授朱塞佩·皮塔雷利是考官之一,參與了對費米的面試。皮塔雷利對於費米的入學論文大加讚許,並認為他有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的潛質。
在比薩度過的幾年裡,費米與佛朗哥·拉塞蒂成為了推心置腹的好友,拉塞蒂後來成為費米一生的摯友以及學術上的合作者。費米在比薩時期的導師是物理學實驗室主任路易吉·普錢蒂。普錢蒂認為自己對費米在物理學方面可能沒有太多助益,反而會經常讓費米教給他一些新知識。費米非常精通量子物理學,普錢蒂就讓他組織相關的討論班。在這幾年中,費米還學習了張量分析。這種數學分析方法是由格雷戈里奧·裡奇-庫爾巴斯托羅和圖利奧·列維-齊維塔引入的,對於廣義相對論的數學表述非常重要。費米一開始主修數學,後來轉作主修物理學。他的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以及原子物理學相關知識大多都是自學的。
-{|zh-hant:;zh-hans:}-1920年9月,費米進入物理系。當時物理系只有三名學生,費米、拉塞蒂以及。普錢蒂允許他們隨意使用實驗室裡的裝置進行自己想要做的研究。在費米的提議下,他們三人研究了X射線晶體學,拍攝了一系列晶體的勞厄相。1921年,費米在《新試驗》()上發表了兩篇科學論文。第一篇論文題為《論平動中的電荷剛體的動力學》()。他在這篇論文中使用張量描述質量。張量通常被用來描述三維空間中運動並不斷變化的物理量。在經典力學中,質量是一個標量。但在相對論中,它會隨物體的速度發生變化。第二篇論文題為《勻強引力場中的靜電學及電荷的質量》()。費米在這篇論文中利用廣義相對論得到電荷的質量為U/c2。其中U是系統的靜電能,c是光速。費米在第二篇論文中提出電動力學理論與相對論在計算電磁質量時存在矛盾。依據電動力學得到的值為4/3 U/c2。費米第二年在另一篇論文中又重申了這一點,並提出這一矛盾是相對論的一個推論。這篇論文廣受讚賞,並於1922年被譯為德語發表在期刊《》()上。
同年,費米向《猞猁之眼科學院學報》()提交了論文《論世界線附近發生的一些現象》()。在這篇文章中,他探討了等效原理,引入了“”,並證明在時間軸附近的世界線上,空間的性質會與歐氏空間的性質非常近似。
1922年7月,費米向比薩高師提交了他的學位論文《機率論的一條定理及它的一些應用》(),獲得了()學位。他在這篇論文中論述了X射線衍射成像。理論物理學當時在義大利並不是一門獨立學科,因而物理系的學生當時只能提交有關實驗物理學的學位論文。義大利的物理學家對於像相對論這樣的新興學說普遍接受緩慢。由於費米對於實驗相關工作也較為在行,因而這對於他來說並非不可逾越的難題。
在 奧古斯特·科普夫著作《愛因斯坦相對論要旨》()的1923年義大利語譯本的附錄裡,費米提出,質能等價意味著人類可以從原子核中獲取大量能量。但他寫道:
1924年,費米成為共濟會成員。同年,費米動身前往哥廷根大學,跟隨馬克斯·玻恩學習了一學期。在那裡,他結識了維爾納·海森堡與帕斯庫爾·約當。隨後,他又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前往萊頓跟隨保羅·埃倫費斯特學習了三個月。這項資助是在數學家維多·沃爾泰拉協助下獲得的。在那裡,他結識了亨德里克·洛倫茲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並與薩繆爾·古德斯米特及揚·廷貝亨成為好友。費米自1925年1月起在佛羅倫薩大學教授數學物理及理論力學直到1926年末。在那裡,他與拉塞蒂一起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含時磁場對於水銀蒸氣共振輻射的退偏振效應。他還參與了羅馬大學的討論班,並做了一些有關量子力學及固體物理的演講。當他講到薛定諤方程對於一些量子現象的精準預測時,在場的物理學家都對這項物理學成就表示讚歎。
沃爾夫岡·泡利於1925年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費米在這之後發表了論文《論單原子理想氣體的量子化》()。在這篇文章中,他在氣體分子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分析了理想氣體系統。費米在這篇文章中提出的統計式十分有名。這個式子描述了由大量遵守不相容原理的全同粒子組成的物理系統的量子態的統計規律。這個式子不久後又被保羅·狄拉克獨立地推匯出來。狄拉克還展示了其與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式的聯絡。這種統計形式因而被叫作“費米–狄拉克統計”。現在的物理學家一般沿用狄拉克的做法,將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稱作“費米子”,將不遵守的則稱作“玻色子”。
== 任教羅馬 ==
義大利的教授席位歸屬是透過一個由教授組成的委員會依據各位申請者發表的著作評定產生的。費米曾申請過的數學物理學教授席位,並依靠的支援以微弱優勢當選。1926年,費米申請羅馬大學的理論物理學教授席位。這是一個新設的教授席位,也是義大利國內首批理論物理學教授席位。它是在實驗物理學教授奧爾索·馬里奧·科爾比諾的呼籲下由義大利教育部設立的。科爾比諾是羅馬大學物理研究所的主任,曾在墨索里尼內閣任要職。他擔任了這個教授席位的遴選委員會的主席。他希望這個新席位可以提升義大利物理學的研究水準及聲譽。這個席位共有三個候選人,費米、恩里科·珀西科以及。委員會最終選中了費米。科爾比諾協助費米招募研究團隊。佛朗哥·拉塞蒂立即加入了費米的團隊,並被費米任命為助理。幾位日後聲名卓著的學生也加入了這個團隊。這些學生包括、布魯諾·龐蒂科夫、埃託雷·馬約拉納以及埃米利奧·塞格雷。這些學生後來被叫作。這個綽號來源於物理研究所所在的街道。
1928年7月19日,費米與結婚。勞拉曾在羅馬大學學習自然科學。他們育有兩個孩子。女兒內拉生於1931年1月,兒子朱利奧生於1936年2月。1929年3月18日,費米被墨索里尼任命為院士。同年4月27日,他加入法西斯黨。當墨索里尼為使義大利國內的意識形態更為接近納粹主義而在1938年頒佈時,費米轉而反對法西斯主義。這項法案令身為猶太人的勞拉受到威脅,並且會讓費米的幾位學術上的合作伙伴失業。
在羅馬任職期間,費米與他的團隊一道為物理學的理論及實際應用做出多項貢獻。1928年,費米編寫的教材《原子物理學引論》()出版,為當時的義大利的大學生提供了當時最新的相關知識。他還舉辦公共講座並編寫科普文章,向大眾傳播了新的物理學知識。他會在一天工作結束後將他的同事及學生聚在一起探討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少是他自己正在研究的課題。他的教學工作是透過這種方式完成的。科爾比諾的努力獲得一定的成效。一些外國留學生開始到義大利學習物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德國物理學家漢斯·貝特也曾是這些留學生中的一員。他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來到羅馬學習,並於1932年與費米合寫論文《論兩個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物理學界此時正為β衰變前後能量是否守恆困擾。為令能量守恆,泡利構想了一種新的粒子。這種粒子不帶電荷且質量極小。它會伴隨電子一起放射出來。費米對這一假說非常感興趣。他在1933年至1934年間先後發表了兩篇文章論述了這種粒子的性質,並將這種粒子稱作“中微子”。他對β衰變的理論解釋後來被物理學家稱作。這一理論後來發展為弱相互作用理論。這種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中微子直到費米去世後才被探測到。而他所提出的相互作用理論正好能說明為什麼這種粒子非常難探測到。當費米向《自然》雜誌投遞相關論文時,雜誌的編輯拒絕刊載這些論文。他給出的理由是在這些論文中的相關理論假設“與現實物理影象相去甚遠,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因而費米不得不先將這些理論發表在義大利語及德語的文獻中。
在1968年發表的這些文獻的英譯本的引論中,這些文獻的譯者這樣評價費米所提出的β衰變相關理論: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與弗雷德裡克·約里奧-居里於1934年1月宣佈,利用α粒子轟擊原子核的方式可以誘導這些原子核產生放射性。同年3月,費米的助理吉安·卡羅·威克利用費米的β衰變理論給出了理論解釋。費米決定採用實驗方法利用查德威克在1932年發現的中子來進行驗證。他想知道利用拉塞蒂發明的釙—鈹中子源是否也能誘導放射性。中子不帶電,所以不會被帶正電的原子核散射。這意味著它們深入原子核時所需能量要比帶電粒子少,因而相關實驗並不需要他們當時還沒有的粒子加速器。
thumb|upright=1.2|身穿學位服的費米(中)與拉塞蒂(左)及塞格雷
費米後來打算用由他發明的氡—鈹中子源替代釙—鈹中子源。這種中子源是透過向抽空空氣的玻璃燈泡中加入鈹粉然後充入50毫居里的氡氣製成的。由於氡的半衰期較短,因而這種中子源較釙—鈹中子源來說強度更大。雖然費米知道這種放射源在產生中子同時還會產生γ射線,但他依據自己的理論相信這不會影響到實驗的結果。他開始時是用中子轟擊鉑核。這種元素是當時能獲取的原子序數較高的元素,但實驗並沒有成功。他還嘗試轟擊鉛原子,也沒有獲得成功。於是他轉向轟擊鋁原子核,併成功將其轉化為鈉的一種同位素以及一個α粒子。這個鈉原子後來發生β衰變轉化為鎂原子。他還轟擊了氟化鈣中的氟原子。併成功將其轉化為氮的一種同位素以及一個α粒子。這個氮原子後來發生β衰變,轉化為氧原子。最終,他利用中子轟擊的方法成功誘導了22種元素產生放射。1934年3月25日,費米將這一發現發表在期刊《科學研究》()上。
釷元素與鈾元素具有天然放射性,很難判斷利用中子轟擊這兩種元素原子的結果。費米認為反應產物中包含當時尚未發現的及第94號元素。化學家伊達·諾達克對這一實驗結果表示質疑,表示反應產物可能並不是新的元素而是原子序數較鉛小的元素。由於諾達克的研究團隊之前沒有進行過與鈾有關的研究,並且她此前犯過類似錯誤,因而她的質疑並沒有受到重視。當時的物理學家即使在理論層面也認為核裂變是不存在的。因而他們認為對於一個原子進行中子轟擊只會產生原子序數比它大的原子。並沒有人相信中子會像諾達克預測的那樣具有足夠令較重的原子發生分裂的能量。
費米的學生們注意到實驗中存在他們之前沒有發現的現象。在木質工作臺上進行實驗似乎要比在大理石工作臺上更為順利。這似乎是因為這樣做可以減小中子速度。所以費米決定採用約里奧-居里以及查德威克此前用過的石蠟來減小中子運動速度以驗證慢中子轟擊的效果是不是更好。他分別用一般中子與經石蠟層減速的中子轟擊了銀原子。他發現後者誘發放射性的效果是前者的一百餘倍。費米認為石蠟之所以能減小中子運動速動是因為其中含有氫原子。這可以解釋使用木質工作臺時的實驗效果為什麼會比使用大理石工作臺時的更好。將介質換為水時,中子的運動也明顯減慢了。費米由此總結中子與氫原子碰撞可以使其減速。與中子發生碰撞的原子的原子序數越低,中子每次碰撞損耗的能量就越多,因而總體上在損耗能量一樣時,氫原子的“減速效率”最大。慢中子較快中子更容易被俘獲。費米推匯出了一個可以描述這一情形的擴散方程。這個方程後來被物理學家叫作。
因“證明存在由中微子輻射誘導產生的新的放射性元素,並發現由慢中子引發的核反應”,費米獲得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那年12月頒獎後,費米並沒有回到義大利,而是與家人直接去了紐約。他們一家申請了美國的永久居留權。他們的這一決定是源於義大利當時推行的種族法。
== 曼哈頓計劃 ==
逃離了紛爭不斷、即將面臨巨變的歐洲,費米於1939年1月2日安全抵達紐約。他很快就受到了5個大學的邀請出任教授,並最終選擇前往哥倫比亞大學。他曾在1936年暑期在這所大學做過講座。1938年12月,他得知德國的化學家奧托·哈恩及弗裡茨·施特拉斯曼在利用中子轟擊鈾原子的產物中發現了元素鋇。1939年,莉澤·邁特納與她的外甥奧托·弗裡施將這一現象歸結為鈾核發生了核裂變,並在該年1月13日透過實驗驗證了這一點。邁特納與弗裡施對於哈恩與施特拉斯曼的發現給出解釋,並且將這一成果告知尼爾斯·玻爾。玻爾將這一突破性的發現帶過大西洋,途中分享給研究夥伴萊昂·羅森菲爾德。後來,羅森菲爾德在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的一次會議中透露了這一訊息。當時參與會議的伊西多·拉比與威利斯·蘭姆將這一訊息帶回了哥倫比亞大學。不過,事後各位當事人對於當時情景說法不一。拉比表示告知費米這一訊息的人是他。但費米後來卻表示告訴他訊息的那個人是蘭姆。他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
諾達克的質疑與推測最終被證實。雖然此前費米基於計算結果否決了核裂變存在的可能性,但他當時並沒有考慮到具有奇數箇中子的核素俘獲外來中子時釋放出的結合能。費米此前宣佈發現的超鈾元素最終被證實並不是超鈾元素而只是核裂變產物。而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部分上是由於這個發現。因而核裂變被發現的這個訊息令費米非常難堪。但他還是將這個發現新增到他的諾貝爾獎獲獎感言的註腳中。
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決定核對鈾原子在中子轟擊下所發生核裂變。1939年1月25日,在卜平實驗室的地下室,費米所參與的研究團隊進行了美國國內首次核裂變實驗。團隊其他成員包括、尤金·布思、約翰·鄧寧、以及等人。第二天,由喬治·華盛頓大學及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共同主持的第五屆華盛頓理論物理學會議在華盛頓召開。在那屆會議上,更多的物理學家瞭解了核裂變。這促進了對於這個現象的實驗研究。
法國科學家、及弗雷德裡克·約里奧-居里發現鈾原子被中子轟擊時放出的中子較其吸收的多。這意味著鏈式反應在理論上是可能的。費米和安德森在數週後也發現了相同現象。之後,為了確認這結果的正確性,費米及安德森又利用利奧·西拉德得到的200公斤的鈾氧化物進行了更大規模的裂變實驗。費米和西拉德合作設計出一種預期能夠進行自持續核反應的實驗裝置—核反應堆。雖然水可以有效地減緩中子運動速度,但是,水也會吸收很多中子,因此,使用水為中子減速劑時,自然界的鈾並不能發生自持續的鏈式反應。費米基於他此前有關中子的研究,表示可以利用石墨作為減速劑。這樣做可以減小中子的俘獲率,從理論上或許可以實現自持續的鏈式反應。西拉德基於這一點提出了一個可行的設計:在石墨磚堆中穿插置入鈾氧化物。這些創想在後來的實驗裝置裡都有所體現。西拉德、安德森及費米之後聯合發表了論文《鈾中中子的產生及吸收》()。但由於工作習慣與個性上的差異,費米與西拉德的合作並不愉快。
費米是最早提醒軍方領導人核能的潛在影響的人士之一。他曾於1939年3月18日在美國海軍部做了相關主題的講座。他的提醒並沒有獲得重視。但海軍還是同意向哥倫比亞大學劃撥1500美元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同年,西拉德、尤金·維格納及愛德華·泰勒向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遞交了著名的愛因斯坦—西拉德信,提醒當局納粹德國發展核武器的可能性。羅斯福就此決定成立鈾委員會來統籌相關研究。這一委員會後來成為科學研發辦公室的一號部門——S-1委員會。
S-1委員會向費米提供大量資金購買石墨。他在卜平實驗室的7層建成了石墨磚堆。到1941年8月,他又擁有6噸的鈾氧化物及30噸石墨。費米利用它們在舍默霍恩樓建成了一個規模更為巨大的鈾-石墨堆。
1941年12月18日,在美國對日宣戰後,S-1委員會的成員再度聚首,共同面對更為緊迫的工作。委員會投入大量精力來支援濃縮鈾的生產。但委員會成員阿瑟·康普頓認為其可以由鈽取代。這種核原料到1944年末可以透過反應堆批次生產。他決定集中力量在芝加哥大學進行鈽相關研究。費米不得不離開哥倫比亞大學,與他的研究團隊一起參與在芝加哥新成立的冶金實驗室。
由於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自持續核反應的可能導致的後果,所以在位於市中心的芝加哥大學校內建造核反應堆並不可行。康普頓決定在離芝加哥32公里的阿貢森林保護區擇地建造反應堆。但這項工程由於勞資糾紛擱淺。費米接著試圖說服康普頓在芝加哥大學的斯塔格球場看臺下的壁球場中建造反應堆。芝加哥1號堆在1942年11月6日正式開工,並在同年12月2日進行了。反應堆起初被設計為球形,但最終工程只進行至反應堆恰好能進行臨界試驗時即中止。
這項工程是人類能源探索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建設的每一步都經過費米的精心的籌劃以及仔細的計算。當人類首次自持續的鏈式反應成功後,康普頓將這個訊息透過加密電話告訴給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主席詹姆斯·布萊恩特·科南特。康普頓後來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
為了能使研究不影響到公眾健康,反應堆遷到了阿貢。在那裡,費米領導了一系列核反應實驗。反應堆中產生的大量自由中子令這些實驗非常順利。實驗室所研究的問題也從物理學及工程學領域延伸到了生物醫療領域。位於阿貢的實驗室最初僅僅是芝加哥大學的分支機構,但到了1944年5月,實驗室成為了獨立的研究機構。
1943年11月4日,當位於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使用氣冷的X-10石墨反應堆進行臨界試驗時,費米事必躬親以防出現事故。技工很早就把他叫醒,以便他能監視全程。X-10反應堆投入實際執行是鈽相關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它提供了反應堆設計方面的大量資料。杜邦公司的相關人員也由此學到了反應堆的建造技術。它還生產了首批反應堆合成鈽。
1944年7月,費米正式成為美國公民。同年9月,費米向插入了第一個鈾燃料芯塊。這個反應堆是為了生產大量的合成鈽而設計建造的。它是由費米的研究團隊設計,而後由杜邦公司建造的,規模比X-10反應堆的更為巨大,並採用水冷。隨後數日,836支導熱管相繼裝入反應堆。反應堆進入臨界試驗階段。9月27日凌晨,操作者對控制棒進行調整啟動反應堆。反應堆開始時執行得十分順利,但在凌晨3時左右功率水平開始下降。到了上午6時30分,反應堆完全停止工作。軍方及杜邦公司向費米的研究團隊求問原因。費米考察了冷卻水是否發生洩漏或沾汙。第二天,反應堆又突然啟動,但在幾小時後由停止工作。最終費米發現之所以會出現問題主要是因為引起的中子“中毒”。慶幸的是,杜邦公司並沒有按照冶金實驗室原先設計的只在一個圓周上鋪設1500個導熱管,而是在角落有新增了504個導熱管。科學家原先認為這是過度施工,但費米卻發現正是由於這一點,反應堆才達到原先設計的功率水平以及鈽合成效率。
1944年,羅伯特·奧本海默說服費米加入他在洛斯阿拉莫斯領導執行的Y計劃。這一年的9月,費米被委任為實驗室的副主任,負責核物理及理論物理相關事宜。他還負責管理F部。F部下轄4個分支部門:F-1負責研製愛德華·泰勒設計的“超級”核彈;F-2負責維護“熱水鍋爐”反應堆;F-3由負責進行實驗;F-4由安德森負責進行裂變相關研究。1945年7月16日,費米參觀了三位一體核試,並透過觀察爆炸產生的衝擊波能將紙片吹多遠估算了試驗核彈的當量。他的估算結果為10千噸TNT,與實際當量18.6千噸在同一數量級。
費米與奧本海默、康普頓以及歐內斯特·勞倫斯一道向提供有關原子彈轟炸目標的建議。他們一致認同可以在未經預先警告的情況下轟炸工業目標。與洛斯阿拉莫斯的其他人一樣,費米也是透過研究區域的得知在廣島、長崎發生核爆的。費米並不相信原子彈可以震懾想要發起戰爭的國家,也並不認為世界政府在當時即已時機成熟,所以他沒有加入。
== 戰後 ==
二戰末期,芝加哥大學開始轉移核子研究焦點,從戰爭轉為和平用途。1945年7月1日,費米被聘為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之後不久,「核子學術研究所」成立。同年12月31日,費米一家從洛斯阿拉莫斯回到了芝加哥。1946年7月1日,冶金實驗室被升格為阿貢國家實驗室。這也是自曼哈頓計劃中衍生出來的第一個美國國家實驗室。由於芝加哥和阿貢距離很近,因而費米可以在兩地間輕鬆週轉。在阿貢,他與利昂娜·馬歇爾一起研究。他還幫助瑪麗亞·梅耶深入理解自旋-軌道耦合。梅耶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也是受這一點的啟發。
1947年1月1日,曼哈頓計劃正式被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取代。費米在由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能委員會一般顧問委員會中擔任顧問。他每年還會在洛斯阿拉莫斯度過數週。在那裡,他與尼古拉斯·梅特羅波利斯聯合進行一些研究,並與約翰·馮·諾伊曼一起研究瑞利-泰勒不穩定性。
1949年8月,蘇聯首顆原子彈試爆成功。費米與拉比向原子能委員會提交了一篇措辭較為激烈的報告,從道德層面以及技術層面上強烈反對發展氫彈。但費米還是成為了洛斯阿拉莫斯氫彈研究團隊的顧問。他與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合作計算得出泰勒模型中所需的氚的數量儘管大到驚人,但仍不能保證核聚變能夠持續傳遞。1954年,費米出席了奧本海默安全聽證會為奧本海默作證。但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最終仍被剝奪了。
費米晚年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物理學家。他戰後的博士生包括歐文·張伯倫、傑弗裡·丘、傑爾姆·弗裡德曼、、李政道、以及等人。他還是傑克·施泰因貝格爾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導師。
費米還為粒子物理學做出一些重要貢獻,其中包括他對於π介子以及μ子的研究。他首次預測了π介子-核子共振。他在這些研究中主要採用統計方法,因為他知道在理論不甚精確時不必求得精確解。在一篇與楊振寧聯合署名的論文中,費米推測π介子可能是一種複合粒子。這個猜想後來被坂田昌一發展為坂田模型。最終坂田模型又被夸克模型取代。在這一模型中,π介子是由夸克組成的。這一模型最終完善了費米模型,並驗證了他的方法的正確性。
費米還曾做過宇宙射線的相關研究。他認為宇宙射線是由在星際空間中受磁場作用加速的物質粒子產生的。但這與泰勒的看法相左。費米還曾研究過旋渦星系的旋臂中的磁場。他還曾提出有關地外文明的“費米悖論”。
在行將去世時,費米對於社會大眾能否在核技術相關問題做出明智選擇表示質疑。他說:
1954年,費米因胃癌在芝加哥的家中去世,享年53歲。他被葬在。
== 影響與榮譽 ==
===對於後世的影響===
費米因為他的成就獲得過許多榮譽,其中包括馬泰烏奇獎章(192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38年)、休斯獎章(1942年)、富蘭克林獎章(1947年)以及(1953年)。1946年,他還因對於曼哈頓計劃做出的貢獻而獲得功績勳章。1950年,費米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外籍會士。在被稱為“義大利的先賢祠”的聖十字聖殿中也立有費米的紀念碑。1999年,費米又入選了《時代週刊》評選的“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費米被公認為20世紀少數幾位在理論方面以及實驗方面皆能稱作佼佼者的物理學家之一。物理學史專家C·P·斯諾這樣寫道:“如果費米早生幾年,也許發現原子核並發展出氫原子玻爾模型的人都將是費米。如果這聽起來像是在誇張的話,那麼費米所做過的一切就更不像是現實了。”
尤金·維格納晚年時在自傳中寫道:“費米是我認識過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費米的β衰變理論深深地啟迪了我。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物理學上的大多數進展好像都或者來自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的實驗室,或者來自在羅馬的費米實驗室。 ... 費米期初是作為一名理論家工作的,但現在他卻差不多總是呆在實驗室裡。 ... 是查德威克在1932年首次發現了中子。但費米的隊伍做出了進一步的發現:可以把中子減慢,以引起一個原子發生人工嬗變。 ... 我們試圖去幫助他,但費米憑著他的魄力和技藝指引著工作的進行,並不需要多少幫助。他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在物理學的那個國際小圈子裡,費米的名字獲得了最高的尊敬。因此,如果他需要大量的石墨,就會有人很快送給他。他不需要給他的助手們下命令。他們都自然而然地吸取他的建議。費米最驚人的品格,同時表現在他的科學工作和他的人際關係這兩方面。 ... 他不花多少時間去揣摩他的同事和朋友們;但他很難得對他們判斷失誤。費米不僅能力很強,而且和藹可親。並且,儘管名望很高,他從不裝腔作勢。”
費米在教學方面也是成績斐然。他以注重細節、講求簡潔、備課認真著稱於世。他的講義後來都被改編為教科書。他生前的論文以及筆記現在收藏在芝加哥大學。維克托·魏斯科普夫曾說:“(費米)總是能規避複雜、繁瑣的過程並找到最為簡潔、直接的方法。”費米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本性驅使他規避完美主義,而去追求實際結果。他厭惡煩雜的理論。儘管掌握高超的數學技巧,但在能用更為簡單的方法處理問題時他都不會去使用這些技巧。他以能快速得到較為準確的答案著稱。後來,這種快速得出近似解的方法被人們稱作“費米方法”,受到廣泛效法。
費米曾說亞歷山德羅·伏打本人在實驗室做研究時可能也並不知道電學將來會如何發展。他在核能以及核武器方面的貢獻受到人們的銘記,特別是他設計製造了史上首個反應堆,並在首顆原子彈及氫彈的研製過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一項項科學功績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這些工作包括對於β衰變的理論解釋,對於非線性系統的研究,發現慢中子在誘導放射性時的作用,對於π介子-核子碰撞的研究以及費米-狄拉克統計。後世對於夸克與輕子的研究正是源於他假定π介子並非基本粒子。
===後世對他的紀念===
費米身後有許許多多的事物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包括位於伊利諾伊州的費米實驗室以及2008年發射的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此外,還有三座核反應堆設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分別是位於美國密歇根州的、位於義大利特里諾的以及位於阿根廷的。第100號元素鐨也是以費米的姓氏命名的。這種元素是在1952年常春藤麥剋核試的輻射落塵中發現的。與這種元素一起被發現的還有第99號元素鑀。1956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將其頒發的最高獎項命名為費米獎。奧托·哈恩、羅伯特·奧本海默、愛德華·泰勒以及漢斯·貝特等知名科學家都曾獲授該獎。
== 著作 ==
費米幾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如下:
*
*
*
*
*
*
*
== 所獲專利 ==
*
*
*
*
*
*
*
*
*
*
*
*
*
*
== 參見 ==
* 費米問題
== 註釋==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期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聞報道
*
*
*
; 網頁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1971年廣播片段:向費米致敬 ,曼哈頓計劃之聲。
* 《首個反應堆建成40年紀念 》,美國能源部,1982年12月.
* 193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專頁
* 首個反應堆的故事
* 來自富蘭克林研究所的.
* 《追憶費米 》,美國物理學會2010年年會J1會議。
* 時代100:恩里科·費米 ,理查德·羅德斯,1999年3月29日.
* 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國際核擴散史專案
* 費米跟隨埃倫費斯特在萊頓學習時的經歷
Category:義大利物理學家
Category:美國物理學家
Category: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Category:伊利諾州人
Category:義大利裔美國人
Category:曼哈頓計畫人物
Category:義大利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比薩大學校友
Category:佛羅倫斯大學教師
Category:芝加哥大學教師
Category:亨利·諾利斯·羅素講席得主
Category:馬克斯·普朗克獎章獲得者
Category:馬泰烏奇獎章獲得者
Category:休斯獎章獲得者
Category: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
Category: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
Category:罹患胃癌逝世者 |
奶製品 | -{zh-cn:奶製品;zh-tw:乳製品}-(dairy products)亦稱-{zh-cn:乳製品;zh-tw:奶製品}-(milk products)、乳類食品或奶食品,以奶為基本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除各種直接使用奶製成的飲料外還包括-{zh-cn:透過;zh-tw:透過;}-發酵獲得的食品(起司和奶油)以及對奶進行乾燥或者提煉後獲得的高濃度製品(比如奶粉、煉乳等)。奶製品的來源可以有牛奶、羊奶、母乳等。
==種類==
NCI_butter.jpg|黃油
Cheese Curds with scale measurement.png#file|凝乳
Cheese platter.jpg|起司
Philadelphia cream cheese.JPG|奶油芝士
Crème Chantilly.jpg|鮮奶油
Slice of toast with sour cream and pepper.jpg||酸奶油
Soured_milk_whey.avrs-56.jpg|乳清
Whey powder.jpg|乳清蛋白
Yoghurt.jpg|酸奶
Skimmed milk quark on spoon.jpg|奶渣
Milk tofu.JPG|奶豆腐
Kefirpilze.jpg|克非爾
Buttermilk-(right)-and-Milk-(left).jpg|鮮奶(左)、酪漿(右)
Fresh ayran.jpg|愛蘭
Tzatziki01.jpg|青瓜酸乳酪醬汁
Gastro petit-gateau-delicia.jpeg|冰淇淋
Dosenmilch.jpg|淡奶
PowderedMilk.jpg|奶粉
==加工過程==
===加熱===
生乳經過加熱處理成為巴氏奶、保久乳或超高溫消毒牛奶。加熱溫度70~150°C,加熱時間3~30秒不等,保質期也不同。
===發酵===
乳酪和奶酒
==替代品==
* 人造奶油(瑪琪琳、植物黃油)
==參考文獻==
==參見==
* 哺乳動物
* 乳
*
* 豆製品
奶製品 |
加博爾·德奈什 | -{zh-hans:加博爾·德奈什; zh-hant:加博爾·德奈什}-(,;),英語名-{zh-hans:丹尼斯·加博爾; zh-hant:丹尼斯·蓋博}-(, ;),英國籍匈牙利裔猶太人物理學家,因發明全息攝影而獲得1967年的英國物理學會楊氏獎及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0年6月5日,Google主頁的LOGO為一個全息攝影的Google圖示,以紀念丹尼斯誕辰110週年。
== 以丹尼斯·蓋博命名的獎項 ==
每年一次的丹尼斯·蓋博獎,由SPI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頒發。
== 參考資料 ==
* 諾貝爾官方網站加博爾·德奈什自傳
*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 丹尼斯·蓋博獎
Category:匈牙利猶太人
Category:英國物理學家
Category: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Category:英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猶太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布達佩斯科技經濟大學校友
Category:柏林工業大學校友
Category:猶太工程師
Category:拉姆福德獎章獲得者
Category:匈牙利猶太裔英國人
Category:倫敦帝國學院教師 |
蒙古奶食品 | 蒙古奶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德,漢語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用馬、牛、羊和駱駝的天然純奶製成的,品種繁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稱為“百食之長”,無論居家餐飲、宴賓待客,還是敬奉祖先神靈,都是不可缺少的。因地區不同,其品種和製作方法也不盡相同。主要有奶皮子、奶油、乳酪、奶豆腐等。
Category:奶製品
Category:蒙古族食品 |
奶皮子 | thumb|餐盤中的奶皮子
奶皮子(),蒙古民族奶食品之一,屬於奶製品。奶皮子的製作方法是把鮮奶倒入鍋中用小火煮沸後,用勺子反復揚灑,並持續加入生奶,直到表面有凝結物時,便關火冷卻,數小時後可形成奶皮子。奶皮子含有較多的油脂,比一般奶類食品易於儲存。
== 參看 ==
*起司
*奶豆腐
Category:蒙古族食品
Category:奶製品 |
奶豆腐 | thumb|錫盟出產的奶豆腐
奶豆腐(),蒙古民族奶食品之一,屬於奶製品。
其作法先將酸奶子中的奶油提取出後,將其中水分煮乾使其凝固,再放入模子中成型或以布袋擠壓成型之後曬乾可食用且便有儲存。奶豆腐可分成加糖(甜)和不加糖(酸)兩種口味。
== 參看 ==
*奶皮子
*起司
Category:蒙古族食品
Category:乾酪 |
柯奈爾·海門斯 | 柯奈爾‧海門斯 (,),比利時醫學家,因發現了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調節呼吸的作用,於1939年獲得1938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Category: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Category:根特大學校友
Category:根特大學教師
Category:根特人
Category:倫敦大學學院教師 |
西里爾·欣謝爾伍德 | 西里爾·諾曼·欣謝爾伍德爵士,OM(,),英國化學家,因化學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與尼古拉·謝苗諾夫一起獲得195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Category:英國化學家
Category:倫敦科學家
Category: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Category:下級勳位爵士
Category:功績勳章成員
Category:戴維獎章
Category:皇家獎章獲得者
Category:利華休姆獎章獲得者
Category:不列顛科學協會會長
Category:英格蘭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倫敦帝國學院教師 |
蒙醫學 | 蒙古族傳統醫學,簡稱蒙醫學,是流傳在蒙古地方的一種傳統醫學,是蒙古民族醫藥學理論和治療方法所形成的民族醫學。
==起源==
真實的起源以不可考,但相信其針灸、草藥、推拿等方式是漢朝以前與匈奴之間所交流下來的產物,結合蒙古人生活在高寒地區,多戶外活動,多肉食的特點,發展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基本也是用草藥、針灸、推拿等方法治病,其間也受漢族中醫的影響很大,以前也摻雜著薩滿教的迷信,如跳大神之類。
==歷史==
,但現在已經進行研究,去其糟粕,以求傳統醫學的現代化。如同中醫學一樣,蒙醫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政部門承認的一種醫學方法。
==概要==
蒙醫藥學認為人體是由三根、七營(指水谷精微、血、肉、脂、骨、髓、精)和三洩(便、汗、尿)構成的統一整體,其理論三根是以赫易(其性為氣)、希日(其性為熱,是體溫和組織的熱能)和巴達幹(其性寒、溼,滋潤皮膚、濡養組織器官、滑利關節的粘液物質)的相互關係,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
==“蒙古大夫”==
“蒙古大夫”有時也被指代庸醫。蒙醫擅用猛藥,而古代一些本身體質虛弱的達官貴人在接受蒙醫治療後往往效果不佳,“蒙古大夫”因此給人一種“惡治”的印象。一些蒙醫醫生對“蒙古大夫”一詞表達過不滿。因涉嫌冒犯少數民族,在中國大陸,用於形容庸醫的“蒙古大夫”一詞被禁止在正規媒體的新聞報道中使用。
==院校==
* 內蒙古醫科大學蒙醫藥學院
* 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通遼)
* 赤峰學院蒙醫學院
* 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蒙醫蒙藥系
* 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蒙中醫系
* 通遼職業學院醫學系蒙醫學專業
*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醫學系蒙醫學專業
*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蒙文系蒙醫學專業
== 參考文獻 ==
Category:替代醫學
Category:東亞傳統醫學
Category:蒙古族文化
Category: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伊金霍洛草原 | 伊金霍洛,蒙古語意為“君主的聖地”,蒙古高原草原-內蒙古草原-東北草原的一部份,,位於中國內蒙古地區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全稱為伊金霍洛草原。成吉思汗陵(衣冠冢)在那裡,因此成為蒙古族心中的聖地。
Category:內蒙古草原
Category:鄂爾多斯地理
Category:伊金霍洛旗 |
成吉思汗陵 | 成吉思汗陵()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札薩克鎮甘德爾敖包的伊金霍洛草原上,屬窟野河上游。成吉思汗祭祀之所「八白室」清朝初年遷至伊金霍洛,抗日戰爭期間遷至甘肅,後於1949年遷至青海塔爾寺。1954年又遷回,現有建築修建於1955年至1956年。陵內有成吉思汗生平功業繪畫及其坐像、遺物,並陳列有元代文物。1982年,成吉思汗陵正式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西夏的戰爭中病逝於六盤山。元中統四年(1264年)三月,元朝的太廟開始在燕京修建,並於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建成,成吉思汗八白室開始在元朝的太廟中成型。元朝滅亡時,元順帝北逃,八白室也隨之北遷。此後八白室的歸屬經歷過多次交替,十五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河套地區成為蒙古本部的汗主,當地的蒙古部族就在鄂爾多斯地區重新將各白室聚集起來,修建了新的八白室,用以紀念和供奉成吉思汗,這就是現在的成吉思汗陵的雛形。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博碩克圖濟農在鄂爾多斯部的駐牧地修建王愛召後,“八白室”便遷移至王愛召附近供奉。清初時,八白室被遷移至了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所在地也被改名為了“伊金霍洛”,蒙語意為“聖主的院落”。在乾隆年間,八白室當中除成吉思汗靈帳和商更斡爾閣白室之外的其他白室散落到鄂爾多斯各地,只有在每年大型祭祀的時候才會重新聚集到伊金霍洛。
成吉思汗陵這一稱謂始於清朝《欽定理藩院則例》,《欽定理藩院則例》記“伊克昭盟境內有青吉思汗園寢,鄂爾多斯七旗,向設有看守園寢,承辦祭祀之達爾哈特五百戶。”根據清代蒙古文件案和五世達賴喇嘛的記載,其內供奉著的是成吉思汗畫像。光緒年間,有部分傳教士來到伊金霍洛,把八白室當做“成吉思汗陵”對外宣傳,從此“成吉思汗陵”這一稱呼就流傳開來。
1937年10月,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進佔歸綏、包頭,伊克昭盟的一些王公貴族勢力投靠日本與蒙疆當局。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要求伊克昭盟將成吉思汗陵遷移至歸綏,但命令最終沒有得到執行。為了保護八白室免受戰火侵襲,1939年6月,以當時的伊克昭盟盟長沙克都爾扎布為代表的蒙古族人向國民政府提出向西遷陵的請求。在獲得許可後,1939年6月10日太陽未出之時,成吉思汗靈柩在達爾扈特守陵人和軍隊護送下啟程。成吉思汗的靈柩在榆林改以汽車運載,6月16日啟程南下,沿途均受到當地官員和蒙民的隆重迎送。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迎靈辦事處”,成員有邊區政府秘書長曹力如、八路軍留守處參謀處長曹裡懷以及其它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還邀請了國民黨膚施縣黨部書記長高仲謙、縣長馬豫章參加。迎靈辦事處設在延安城東約八里處的橋兒溝。邊區政府交際處接待科全部搬到了橋兒溝具體開展工作。6月21日,成吉思汗靈柩路過延安,中共中央組織黨內外群眾對成吉思汗進行了公開路祭,延安的抗大、女大、魯藝、工校、邊府機關、邊區各人民團體、抗日後援會等百餘單位萬餘人,高舉紅旗、標語旗,列隊前往橋兒溝,分列在公路兩旁,與自發前來的當地群眾,綿延達三里許。在橋兒溝的公路旁用布幔佈置一座靈堂,靈堂當中掛著寫有“世界巨人”四個大字的橫額,兩旁懸有寫著“蒙漢兩大民族更親密地團結起來”、“繼承成吉思汗精神,堅持抗戰到底”等巨幅標語。靈堂前,用翠草鮮花紮成高大牌樓一座,上面橫懸“恭迎成吉思汗靈柩”的匾額。中共中央代表謝覺哉、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柯慶施、八路軍代表滕代遠(八路軍參謀長)、總政聯絡部部長王若飛、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莫文驊、邊區政府代主席高自立、邊區政府秘書長曹力如、國民黨膚施縣黨部書記長高仲謙、縣長馬豫章、電報局長汪克毅等,在靈堂前等候著靈車隊的到來。沿途迎接的數萬人員向靈柩熱烈高呼“保衛伊金霍洛,保衛內蒙,保衛中國”、“蒙漢聯合起來,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靈柩安置於靈堂正中,供上祭品,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陳行健司儀,一聲“肅立”,眾人垂手恭立,奏國樂,鳴炮。主祭謝覺哉、陪祭滕代遠、柯慶施、高自立、莫文弊、王若飛就位。謝覺哉領導全體向靈柩行禮如儀,黨中央、毛澤東、八路軍總部、八路軍總政治部、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中央統戰部、邊區黨委、邊區政府、教育廳、膚施縣國民黨黨部、縣政府、抗大等單位與人員的代表上前敬獻花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代表謝覺哉、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代表滕代遠、陝甘寧邊區政府代表高自立率延安黨政軍民學各界謹以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文於聖武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靈:本報訊:”“本市各界人士隆重舉行成吉思汗祭奠 萬餘人迎於十裡鋪公祭 蒙漢同胞更親密地團結起來!”,《新中華報》,1939年6月27日第三版。
日寇逞兵,為禍中國,不分蒙漢,如出一轍;
器然反共,實則殘良,漢蒙各族,皆眼中釘;
乃有奸人,蠢然附敵,漢有漢奸,蒙有蒙賊;
驅除敗類,整我陣容,抗戰到底,大義是宏;
頑固分子,準投降派,摩擦愈兇,敵愈稱快;
鞏固團結,唯一方針,有破壞者,群起而攻;
元朝太祖,世界英傑,今日郊迎,河山聚色;
而今而後,兩族一家,真正團結,唯敵是撾;
平等自由,共同目的,道路雖艱,在乎努力;
艱苦奮鬥,共產黨人,煌煌納領,救國救民;
祖武克繩,黨仁不讓,大旱盼霓,國人之望;
清涼嶽嶽,延水湯湯,此物此志,寄在酒漿。
靈柩離開延安後,途經甘泉、耀縣、洛川、黃陵,三原,6月24日到咸陽,6月25日到西安,全城20萬人郊迎, 沿街香案羅列,鞭炮齊鳴。國民政府代表、地方高階官員及各界知名人士在鼓樓禮堂舉辦了盛大的國祭。從西安開始由第二戰區、第八戰區、第十戰區司令長官代表及天水行營主任程潛全權負責,7月1日成吉思汗靈櫬西遷至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安放於興隆山東山大佛殿。
1949年8月,馬步芳在敗退至青海時帶走了八白室,並最終將其遷移至青海塔爾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應蒙古族群眾的要求,向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遞交“將成吉思汗靈柩遷回伊金霍洛”的報告。這份報告後來得到周恩來批准,同時撥款80萬元專款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陵園。1954年3月6日,綏遠省被併入內蒙古自治區,當年3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迎接成吉思汗靈柩代表團一行29人前往青海省,並於4月7日從塔爾寺接回了成吉思汗八白室,並將其重新安放在1939年西遷前的土地上。1955年,成吉思汗陵正式開始建造,並於當年建成。在建造過程中,除了修建成吉思汗陵墓外,鄂爾多斯其他各旗的相關祭祀神一同也被徵集入陵園,並分別安排祭祀地點。1956年,成吉思汗陵園建成,此時成吉思汗的靈柩曾被開啟,共有7層,其中最內層放置著由一幅畫作包裹著的一隻皮枕頭,皮枕頭內所包裹的究竟是什麼物品至今不得而知,學術界對此也有多種猜測。文化大革命期間,成吉思汗陵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此後,成吉思汗陵經過多次維修和翻新,在翻新的過程中新增了部分陳設和壁畫。1982年,成吉思汗陵正式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成吉思汗陵正式對外開放。
==爭議==
由於蒙古族的宮廷葬俗中不會對外透露墓址,並且在埋葬完畢後會用馬把墓址踏平,以免被人發現,甚至在埋葬的過程中如有外人發現也會將其殺害,這導致了成吉思汗真正的埋葬地點的具體地點至今無人可以確認。明朝編撰的《元史》記載包括成吉思汗在內的元朝諸帝皆葬於起輦谷,但起輦谷究竟位於何處則不明。這引起多方猜測,至今已經有六盤山、阿勒泰山等多種說法,這些說法都傾向於認為成吉思汗陵是衣冠冢。但也有說法認為成吉思汗陵內確實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體,不過在薩滿教的角度上並不算是衣冠冢,此外還有觀點認為成吉思汗陵內安放的是成吉思汗的骨灰,而成吉思汗陵所在地的伊金霍洛旗政府則表示成吉思汗就葬在成吉思汗陵內。
==結構==
成吉思汗陵佔地55000平方米,造型為3座相連的蒙古包,白牆紅窗,保留了原有的蒙古包和八白室的形制。正殿高24.18米,東西兩殿均高達18米。陵寢的屋簷正中懸掛著烏蘭夫於1985年題寫的“成吉思汗陵”牌匾。整座建築可分為正殿、寢宮、西殿、東殿、東西展廳6個部分。具體規制如下:
* 正殿,平面為八角形,門向南開,上設重簷,以藍色琉璃瓦覆蓋,上承蒙古包式彎廬頂。殿內由八根雕有金色盤龍的大柱支撐,正中央有一尊高4.3米的成吉思汗漢白玉雕像,雕像背後掛一幅遼闊無比、橫跨亞歐的蒙元時期疆域圖,周圍牆壁上繪製有1206條金龍;
* 西殿,位於正殿西側,供奉著成吉思汗八白宮(室)組成部分的吉勞白宮(供奉成吉思汗的金馬鞍)、胡日薩德格白宮(供奉成吉思汗的弓箭)和寶日溫都爾白宮(供奉聖奶桶),此外還有象徵成吉思汗九員大將的有九個尖角的旗幟,以及系掛著表示力量的馬及耗牛鬃毛的`“蘇力德”,四周牆壁主要繪製著描述成吉思汗從出生到少年時代的相關故事;
* 西展廳,也被稱為西過廳,位於西殿與正殿之間,繪製有從成吉思汗起兵到統一蒙古各部的故事;
* 寢宮,位於正殿後方,是成吉思汗祭祀的主要場所。寢宮內供奉著三頂黃緞宮帳式靈包,中間的大靈包裡供奉的是成吉思汗和孛爾貼格勒真哈敦的靈柩,西側靈包裡供奉著成吉思汗的呼蘭哈敦的靈柩,東側靈包裡供奉著準格爾伊金哈敦的靈柩,靈包前點著一盞巨大的酥油燈,並且放置著大量貢品,南牆上掛有一副內容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彩色燒瓷壁畫,其餘牆壁上有用十三世紀回鶻蒙古文書寫的成吉思汗祭文的片段;
* 東殿,位於正殿東側,供奉著溜圓白駿白宮(供奉神馬)和商更斡爾閣白宮(供奉歷代祭祀用具),以及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靈柩;
* 東展廳,也被稱為東過廳,位於東殿與正殿之間,繪製有成吉思汗自統一蒙古各部之後的故事。
==祭祀禮儀==
成吉思汗陵內的祭祀儀式主要由成吉思汗宮帳祭祀儀式和“哈日蘇勒德”祭祀儀式兩個部分組成。這兩部分祭祀活動分別由右翼達爾扈特和左翼達爾扈特人完成。其中右翼達爾扈特負責祭祀成吉思汗宮帳,俗稱伊金·達爾扈特;左翼達爾扈特則負責祭祀蘇勒德,俗稱蘇勒德·達爾扈特。成吉思汗祭奠有一套完整的祭祀儀式,是在歷次完善中逐漸形成的,儀式分龍年大祭、虎年大祭、年祭、四時大祭(季祭)、月祭、日祭;具體的祭奠程式有祭天、敬獻花束、敬獻哈達、敬獻鮮奶屯祭燈、祭酒、獻羊背子等,每段祭祀都有固定的祭詞,同時還要朗誦《出征歌》和《蘇力德歌》。在祭奠儀式後還舉辦那達慕大會。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也每年延續舉辦中樞致祭成陵大典。
==研究保護==
1981年至1984年,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對成吉思汗陵進行整體維護,在這此維護期間,成吉思汗陵的琉璃瓦被翻新,陵內新增大量壁畫,通向陵宮的佈道也重新鋪設。1986年至1987年,陵宮內再次新增壁畫,地板被更換為大理石地板,並且在正殿當中安放了一尊成吉思汗的漢白玉雕像。1996年至1999年,成吉思汗陵的屋頂再次翻修。2004年11月底,伊金霍洛旗旅遊局啟動了成吉思汗陵保護、修繕、建設工程,該工程於2006年8月竣工。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參見 ==
* 成吉思汗:鄂嫩河、不兒罕合勒敦山、起輦谷、大禁忌
* 伊金霍洛旗
* 衣冠冢
Category:成吉思汗
Category:中國皇家陵寢
Category:中國衣冠冢
Category:鄂爾多斯墓葬
Category:伊金霍洛旗
Category:內蒙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Category:鄂爾多斯市境內的文物保護單位
Category:文革被毀建築
Category:1955年完工的宗教建築物
Category: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忽必烈 |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帝時命改譯為呼必賚。孛兒只斤氏,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元睿宗拖雷的第四子,母親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元憲宗蒙哥的弟弟,是中國元朝的建立者及其最享負盛名的君主,其於1260年5月登基為蒙古大汗,1271年12月成為元朝皇帝,1279年3月起統治全中國,前後在位34年,作為全中國皇帝在位近15年。
忽必烈少有大志,早年獲派管理金朝故土,開始受漢文化影響,因此很早便招攬各種漢人人才,慢慢形成自己的幕僚班子「金蓮川幕府」,這為後來的統治奠下基礎,多次替蒙哥南征大理、南宋。1259年蒙哥汗於南征期間駕崩,又未指定繼承人。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繼承權而引發分歧,但忽必烈獲得伊兒汗國首任統治者其弟旭烈兀為首的部分蒙古貴旋和漢臣的支援下,次年便自立為「大蒙古國皇帝」,同時彷照中原習俗正式稱帝和起用年號「中統」,並自稱「朕」,成為蒙古帝國首位使用漢制的「皇帝」稱號和首位使用年號的蒙古統治者。忽必烈其時控制了漠南草原、中原、西夏故土、吐蕃、大理故土,然而並未受到宗室的廣泛承認,另一邊廂阿里不哥亦被擁立,忽必烈便靠著中原物資花了四年打敗阿里不哥,汗位得以鞏固,但蒙古帝國從此分裂,結束了彼此間緊密的合作關係,他們不再臣服身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忽必烈在位期間奉行漢化,加強中央集權,徬效歷代官制,修鑿運河,並興建大都,公元1268年以舉國之力再度徵宋,先圍困襄陽城長達5年,期間於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成為元朝首任皇帝。兩年後攻破襄陽城,忽必烈便揮軍直搗南宋首都;1276年2月4日,元軍成功攻陷臨安,宋恭帝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但南宋皇族和遺臣南逃,他們先後擁立了幾位皇帝繼續抗元。直至1288年元朝在凌霄城把南宋餘部消滅,此為蒙古帝國最後一次輝煌的軍事成就,但頗傷元氣,令財政負擔日益沉重,加上其晚年派元軍兩度東徵日本以及再度討伐越南均告失利,民生困苦,內部鬥爭嚴峻,埋下元朝衰退的伏筆。晚年的忽必烈先後喪妻和喪子,身心大受打擊,意志變得消沉,開始酗酒,因此終日飽受痛風症和肥胖困擾,健康狀況江河日下,最後於1294年2月18日(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在大都駕崩,享年八十歲。葬於起輦谷。死後由孫子鐵穆耳繼位,是為元成宗。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為忽必烈上尊號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為忽必烈上尊號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後,獲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又譯為薛禪汗)。
== 生平經歷 ==
=== 早期事蹟 ===
==== 出生與成長 ====
成吉思汗十年八月二十八日(1215年9月23日),忽必烈生於漠北草原。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與正妻唆魯禾帖尼所生的嫡次子(蒙哥是嫡長子,旭烈兀是嫡三子,阿里不哥是嫡四子)。忽必烈長大後,“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撫下。”《元史》卷四《世祖本紀一》記載:“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諱忽必烈,睿宗皇帝第四子。母莊聖太后,怯烈氏。以乙亥歲八月乙卯生。及長,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撫下。”睿宗皇帝指的是忽必烈的父親拖雷,莊聖太后指的是忽必烈的母親唆魯禾帖尼。忽必烈年少有大志、重視漢地的治理,早在1244年,年輕的忽必烈便招攬了蒐羅了各方的文人、儒生、舊臣等,形成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幕僚團。《元史》卷四《世祖本紀一》記載:“歲甲辰,帝在潛邸,思大有為於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甲辰年即是1244年。
==== 受到重用 ====
1251年7月1日(農曆辛亥年六月十一日),忽必烈長兄蒙哥經忽裡臺選舉成為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64年被忽必烈追尊為元憲宗),在他即位後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元史》卷四《世祖本紀一》記載:“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遂南駐爪忽都之地。”辛亥年為1251年。。忽必烈設定金蓮川幕府,並在這段時間內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如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竇默、趙璧等等,並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而儒士元好問和張德輝還請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忽必烈悅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學,“聖度優宏,開白炳烺,好儒術,喜衣冠,崇禮讓。”這段文位元組選自元朝名臣郝經的著作《陵川集》卷三十七《宿州與宋國三省樞密院書》 ;同時可見於《劍橋中國——遼宋夏金元史》,第五章,“忽必烈和中國,1234—1243年”。
1252年六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覲見蒙哥汗,奉命率軍徵雲南地區的大理國,為繼續進攻南宋作跳板。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軍從陝西出發,於1254年1月2日(農曆十二月十二日)攻克大理城,國王段興智投降,大理國滅,雲南地區併入大蒙古國版圖。1256年,段興智前往漠北和林皇宮覲見蒙哥,被蒙哥任命為大理總管,子孫世襲。從1254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滅大理國,到1382年駐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兵敗自殺、大理總管段世戰敗歸降明軍,蒙古族建立的政權統治雲南地區長達128年。
1256年夏天,蒙哥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為理由,對南宋宣戰,並佈置了三路大軍,親自率領西路軍,以忽必烈為中路軍統帥。忽必烈率軍抵達河南汝南,繼續向南宋進發,並派命楊惟中、郝經宣撫江淮。1259年9月3日(農曆八月十五日),忽必烈統領中路軍渡過淮河,攻入南宋境內,隨後一路向南,在湖北開闢新的戰場,進攻長江中游的鄂州。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釣魚山病逝。1259年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異母弟末哥派來的使者向忽必烈宣佈蒙哥去世的訊息,並請忽必烈北歸參與忽裡臺大會,以便爭取汗位繼承權。忽必烈則認為“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元史》卷四《世祖本紀一》於是進攻南宋,並多次獲勝,但後來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報,阿里不哥已經派阿藍答兒在開平附近調兵、脫裡赤在燕京附近徵集民兵,催促忽必烈早日北還《元史》,卷4,第62—63頁。1259年11月17日,儒臣郝經上《班師議》,陳述必須立即退兵的理由,就此堅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決心郝經給忽必烈的上書《班師議》,全文收錄於郝經的著作《陵川集》卷三十二。《元史》卷一百五十七《郝經傳》 ,以及《新元史》卷一百六十八《郝經傳》 ,則收錄了《班師議》的絕大部分內容。。
忽必烈聲稱要進攻南宋首都臨安,留大將繼續對鄂州的圍攻,增加對南宋的軍事壓力。元憲宗九年閏十一月二日(1259年12月17日),南宋丞相賈似道派使者請和,約定南宋割地求和,並且送歲幣,忽必烈於是在當日撤兵北返。元憲宗九年閏十一月二十日(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軍抵達燕京(今北京市),解散了脫裡赤徵集的民兵,“民心大悅”。忽必烈率軍在燕京近郊駐紮,度過整個冬天,並積極和諸王聯絡,準備在1260年春天召開庫力臺大會,舉行登基大典。
=== 稱帝建國 ===
==== 自立為汗 ====
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大臣擁立下於自己的封地開平(後稱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北石別蘇木)自立為“大蒙古國皇帝”(即大蒙古國大汗的漢語稱謂)《劍橋中國——遼宋夏金元史》中譯本,第五章,“忽必烈和中國,1253—1259年”。原文:忽必烈正在回兵並於1260年春天抵達開平。《元史》說許多宗王“請求”忽必烈繼承汗位。在三次正式“拒絕”之後,忽必烈答應他們的請求,在5月5日倉促召集的一次忽鄰勒臺上被選舉為大汗。因為大部分蒙古貴族沒有出席這次會議,忽必烈的選舉受到異議。例如,阿里不哥在蒙古舊都和林宣佈為爭位的大汗。在三個其餘的主要汗國中,阿里不哥可以得到斡羅斯的欽察汗國和中亞的察合臺汗國兩個汗國的支援。忽必烈惟一的支持者是他的弟弟旭烈兀,而旭烈兀本人在中東正面臨著對他的權威的嚴重危脅。在返回蒙古的途中,旭烈兀獲悉埃及的馬木魯克王朝統治者於1260年9月在敘利亞的愛音扎魯特擊敗了他的軍隊。;庚申年四月四日(1260年5月15日)元世祖忽必烈釋出《皇帝登寶位詔》的時間,《元史》記載為庚申年四月四日,《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為《元典章》)記載為庚申年四月六日,《元史》是根據元朝官修的《元世祖實錄》修成,在詔書內容上會有所增刪,但是日期會嚴格按照《元世祖實錄》記載,而《元典章》在印刷過程中,在日期方面可能會有錯誤,故此處以《元史》記載為準。,忽必烈釋出稱帝的即位詔書《皇帝登寶位詔》根據元英宗時期出版的官修政書《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為《元典章》,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卷一《詔令卷之一》記載,忽必烈即位詔書的名字是《皇帝登寶位詔》,其詔書內容和《元史》記載有個別地方有所差別。根據《元史》卷四《世祖本紀一》記載,中統元年四月,“辛丑,以即位詔天下。詔曰:
朕惟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武功迭興,文治多缺,五十餘年於此矣。蓋時有先後,事有緩急,天下大業,非一聖一朝所能兼備也。先皇帝即位之初,風飛雷厲,將大有為。憂國愛民之心雖切於己,尊賢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方董夔門之師,遽遺鼎湖之泣。豈期遺恨,竟勿克終。
肆予沖人,渡江之後,蓋將深入焉,乃聞國中重以僉軍之擾,黎民驚駭,若不能一朝居者。予為此懼,驛騎馳歸。目前之急雖紓,境外之兵未戢。乃會群議,以集良規。不意宗盟,輒先推戴。左右萬里,名王巨臣,不召而來者有之,不謀而同者皆是,鹹謂國家之大統不可久曠,神人之重寄不可暫虛。求之今日,太祖嫡孫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賢以長,止予一人。雖在征伐之間,每存仁愛之念,博施濟眾,實可為天下主。天驏道助順,人謨與能。祖訓傳國大典,於是乎在,孰敢不從。朕峻辭固讓,至於再三,祈懇益堅,誓以死請。於是俯徇輿情,勉登大寶。自惟寡昧,屬時多艱,若涉淵冰,罔知攸濟。爰當臨御之始,宜新弘遠之規。祖述變通,正在今日。務施實德,不尚虛文。雖承平未易遽臻,而飢渴所當先務。嗚呼!歷數攸歸,欽應上天之命;勳親斯托,敢忘烈祖之規?建極體元,與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賴我遠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協力,獻可替否之助也。誕告多方,體予至意!”,他在詔書中自稱為“朕”,稱他的哥哥蒙哥(1251—1259年在位)為“先皇”,之後追尊為元憲宗。中統元年五月十九日(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釋出《中統建元詔》根據元英宗時期出版的官修政書《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為《元典章》,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卷一《詔令卷之一》記載,忽必烈建年號中統的詔書的名字是《中統建元詔》,其詔書內容和《元史》記載有個別地方有所差別。根據《元史》卷四《世祖本紀一》記載,中統元年五月,“丙戌,建元中統,詔曰:
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草創,未遑潤色之文;政事變通,漸有綱維之目。朕獲纘舊服,載擴丕圖,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炳煥皇猷,權輿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為中統元年。惟即位體元之始,必立經陳紀為先。故內立都省,以總宏綱;外設總司,以平庶政。仍以興利除害之事、補偏救弊之方,隨詔以頌。於戲!秉籙握樞,必因時而建號;施仁發政,期與物以更新。敷宣懇惻之辭,表著憂勞之意。凡在臣庶,體予至懷!”,正式建年號“中統”。
庚申年(1260年)農曆四月,其幼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城西按坦河亦被部分宗王和大臣擁立為大蒙古國大汗。此據《元史》卷四《世祖本紀一》記載:中統元年(庚申年)四月,“是月,阿里不哥僣號於和林城西按坦河。”據《史集》阿里不哥先稱汗,當他所發詔旨被截獲後,忽必烈才稱汗。見《史集》第2 卷,漢譯本頁293—295之後忽必烈和其弟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展開交戰,雙方戰爭時斷時續,一共持續了四年之久。由於忽必烈在自立為汗時,又稱漢文的“皇帝”,以招攬漢族知識分子歸心,果然有一部分漢族的知識分子對此表示讚許,讚美忽必烈:“既以正立,一時豪傑雲從景附,全制本國,奄有中夏,挾輔遼右、白霫、樂浪、玄菟、穢貊、朝鮮,面左燕雲、常代,控引西夏、秦隴、吐蕃、雲南,則玉燭金甌,未為玷缺。藩牆不穴,根本強固,倍半於金源,五倍於契丹。”根據元朝名臣郝經的著作《陵川集》卷三十八《復與宋國丞相論本朝兵亂書》記載,《復與宋國丞相論本朝兵亂書》部分內容如下:“今主上既以正立,一時豪傑雲從景附,全制本國,奄有中夏,挾輔遼右、白霫、樂浪、玄菟、穢貊、朝鮮,面左燕雲、常代,控引西夏、秦隴、吐蕃、雲南,則玉燭金甌,未為玷缺。藩牆不穴,根本強固,倍半於金源,五倍於契丹,縱彼小有侵軼,則塔察國王一旅足以平蕩。其餘三十餘王,猶卷甲牧馬,從容營衛。矧於中國諸侯,如史、如李、如嚴、如張、如劉、如汪等,大者五六萬,小者不下二三萬,虓將勁卒,荏習兵革,騎射馳突,視蒙古、回鶻尤為猛鷙,則前日北方之強轉而為中國,其肯使蠹國害民之尤者,復肆蛇豕?彼雖死寇,此亦死敵也。彼之崛強,只足以自斃,而不足以為害明矣。說者豈可以便小本朝,謂秦無人,以先遣使便謂怯弱,拘留待變?夫三百餘年禮義之朝,論議之多當如是乎?”
1260年忽必烈稱帝后,控制了漠南草原,以及原金朝和西夏故地、吐蕃、雲南、西域東部等地區,對阿里不哥實施經濟控制。阿里不哥控制的則是漠北草原和西域西北部地區,面對匱乏的物資最終無以為繼。1264年忽必烈最終迫使阿里不哥投降,完全控制蒙古帝國的東部、原本屬於大汗直轄領地的大部分地區。阿里不哥歸降忽必烈後,忽必烈赦免了他和跟隨的諸王,只是處死了他的眾多謀臣,但此後諸西道汗國已然分立。《元史》卷五《世祖本紀二》記載:中統五年七月,“庚子,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敗,不復能軍,至是與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帶、昔裡給,其所謀臣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忽思等來歸。詔諸王皆太祖之裔,並釋不問,其謀臣不魯花等皆伏誅。”阿里不哥失敗後鬱鬱寡歡,於1266年去世。
1264年8月21日(中統五年七月二十八日)阿里不哥投降後,忽必烈實際管轄的政治版圖包括(古今地名對照):中原地區(位於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北地區(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朝鮮半島北部、蒙古草原全境(漠南和漠北,內外蒙古等地),西伯利亞南部地區、西域大部分地區(今新疆東部和南部)、吐蕃地區(青藏高原,包括今青海、西藏、四川西部等藏區)、以及雲南地區等地。
至元元年八月十六日(1264年9月7日),忽必烈釋出《至元改元詔》根據元英宗時期出版的官修政書《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元典章》,元刻本)卷一《詔令卷之一》記載,忽必烈將中統五年改元為至元元年的詔書的名字是《至元改元詔》,其詔書內容和《元史》記載有個別地方有所差別。根據《元史》卷五《世祖本紀二》記載,至元元年八月,“丁巳,以改元大赦天下,詔曰:
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莫如實惠。朕以菲德,獲承慶基,內難未戡,外兵未戢,夫豈一日,於今五年。賴天地之畀矜,暨祖宗之垂裕,凡我同氣,會於上都。雖此日之小康,敢朕心之少肆。比者星芒示儆,雨澤愆常,皆闕政之所繇,顧斯民之何罪。宜布惟新之令,溥施在宥之仁。據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火思輩,構禍我家,照依太祖皇帝紥撒正典刑訖。可大赦天下,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於戲!否往泰來,迓續亨嘉之會;鼎新革故,正資輔弼之良。諮爾臣民,體予至意!”,取《易經》“至哉坤元”之義根據清朝于敏中等人編纂的《日下舊聞考》卷三十《宮室》記載:“元建國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意也。殿曰大明、曰咸寧。門曰文明,曰健德,曰云從,曰順承,曰厚載,皆取諸乾坤二卦之辭也。”《易經》坤卦的卦辭:“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
==== 完善官制 ====
庚申年四月初一日(1260年5月12日),忽必烈立中書省,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中書左丞。
中統四年五月六日(1263年6月13日),忽必烈立樞密院,以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管理機關,以燕王真金守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立總制院,以總制院統領全國宗教事務並管轄吐蕃地區,以國師八思巴領之。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書省右丞相桑哥認為總制院職責重大,故向忽必烈奏請根據唐朝時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者的緣故,改名為宣政院。忽必烈同意,並任命桑哥和脫因為宣政院使《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三》記載:“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亦別有印。如大征伐,則會樞府議。其用人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並用。至元初,立總制院,而領以國師。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參議二員、經歷二員、都事四員、管勾一員、照磨一員。二十六年,置斷事官四員。二十八年,增僉院、同僉各一員。元貞元年,增院判一員。大德四年,罷斷事官。至大初,省院使一員。至治三年,置院使六員。天曆二年,罷功德使司歸宣政,定置院使一十員,從一品;同知二員,正二品;副使二員,從二品;僉院二員,正三品;同僉三員,正四品;院判三員,正五品;參議二員,正五品;經歷二員,從五品;都事三員,從七品;照磨一員,管勾一員,並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闍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裡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節選自《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三》 《元史》卷二百零五《桑哥傳》記載:桑哥又以總制院所統西蕃諸宣慰司,軍民財谷,事體甚重,宜有以崇異之,奏改為宣政院,秩從一品,用三臺銀印。世祖問所用何人,對曰:“臣與脫因。”於是命桑哥以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丞相兼宣政使,領功德使司事,脫因同為使。節選自《元史》卷二百零五《桑哥傳》 。
至元五年七月四日(1268年8月13日),忽必烈立御史臺,以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關,以右丞相塔察兒為御史大夫《元史》卷六《世祖本紀三》記載:至元五年七月,癸丑,立御史臺,以右丞相塔察兒為御史大夫,詔諭之曰:“臺官職在直言,朕或有未當,其極言無隱,毋憚他人,朕當爾主。”仍以詔諭天下。,以張雄飛為侍御史《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張雄飛傳》記載:他日,與江孝卿召見,帝曰:“今任職者多非材,政事廢弛,譬之大廈將傾,非良工不能扶,卿輩能任此乎?”孝卿謝不敢當。帝顧雄飛,雄飛對曰:“古有御史臺,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間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貪穢不職者,即糾劾之。如此,則紀綱舉、天下治矣。”帝曰:“善。”乃立御史臺,以前丞相塔察兒為御史大夫,雄飛為侍御史,且戒之曰:“卿等既為臺官,職在直言,朕為汝君,苟所行未善,亦當極諫,況百官乎!汝宜知朕意。人雖嫉妒汝,朕能為汝地也。”雄飛益自感勵,知無不言。參議樞密院事費正寅素憸狡,有告其罪者,詔丞相糹泉真等與雄飛雜治之。請託交至,雄飛無所顧,盡得其罪狀以聞,正寅與其黨管如仁等皆伏誅。節選自《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張雄飛傳》 。
==== 建號大元 ====
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因劉秉忠之勸,忽必烈釋出《建國號詔》根據元英宗時期出版的官修政書《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元典章》,元刻本)卷一《詔令卷之一》記載,忽必烈建立國號為“大元”的詔書為《建國號詔》,其詔書內容和《元史》記載有個別地方有所差別。根據《元史》卷七《世祖本紀四》記載,至元八年十一月,“乙亥,建國號曰大元,詔曰: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匪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根據清朝于敏中等人編纂的《日下舊聞考》卷三十《宮室》記載:“元建國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意也。殿曰大明、曰咸寧。門曰文明,曰健德,曰云從,曰順承,曰厚載,皆取諸乾坤二卦之辭也。”《易經》乾卦的卦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將國號變為“大元”(僅漢語,蒙古語稱為“大元大蒙古國”),其自身亦從大蒙古國皇帝(大汗)變為元朝皇帝,元朝正式建立。
==== 統一中國 ====
元軍延續自1268年秋天以來的攻勢繼續圍困襄陽,將襄陽和樊城分隔開來,至元十年正月九日(1273年1月29日),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軍將領阿里海牙攻克樊城,襄陽徹底成為孤城,元世祖降詔諭襄陽守將呂文煥根據《新元史》卷一百七十七《呂文煥傳》記載:元世祖降詔諭呂文煥:“爾等拒守孤城,於今五年,宜力爾主,固其宜也。然勢究援絕,如數萬生靈何?若能納款,悉郝勿治,且加遷擢。”,阿里海牙親自到城下勸降呂文煥,保證呂文煥和城中軍民的安全姚燧:《湖廣行省左丞相神道碑》,《元文類》卷五九記載:元軍進攻襄陽的統帥阿里海牙親自至城下勸降,告訴呂文煥:“君以孤城御我數年,今鳥飛路絕,帝實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賜以勸方來,終不仇汝置死所也。”,呂文煥猶疑未決。於是阿里海牙和呂文煥折箭為誓擔保,呂文煥感泣,至元十年二月二十四日(1273年3月14日),呂文煥和兒子出城投降,歸順元朝。元軍經過接近五年時間包圍,最終取得襄陽。但是以後的進展則相當順利。
至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忽必烈向行中書省及蒙古、漢軍萬戶千戶軍士釋出問罪於宋的詔書《興師徵南詔》根據元英宗時期出版的官修政書《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元典章》,元刻本)卷一《詔令卷之一》記載,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六月釋出的問罪於宋的詔書的名字是《興師徵南詔》,其詔書內容和《元史》記載有個別地方有所差別。根據《元史》卷八《世祖本紀五》記載,至元十一年六月,“庚申,問罪於宋,詔諭行中書省及蒙古、漢軍萬戶千戶軍士曰:
爰自太祖皇帝以來,與宋使介交通。憲宗之世,朕以藩職奉命南伐,彼賈似道復遣宋京詣我,請罷兵息民。朕即位之後,追憶是言,命郝經等奉書往聘,蓋為生靈計也。而乃執之,以致師出連年,死傷相藉,繫累相屬,皆彼宋自禍其民也。襄陽既降之後,冀宋悔禍,或起令圖,而乃執迷,罔有悛心,所以問罪之師,有不能已者。今遣汝等,水陸並進,佈告遐邇,使鹹知之。無辜之民,初無預焉,將士毋得妄加殺掠。有去逆效順,別立奇功者,驗等第遷賞。其或固拒不從及逆敵者,俘戮何疑。”。
至元十一年(1274年)農曆七月,忽必烈釋出《下江南檄》根據生活於元末明初的陶宗儀的著作《南村輟耕錄》記載,檄 世皇下江南檄,列舉賈似道無君之罪,宋國臣民其不誠服者與。其文曰:“宅中圖大,天開一統之期;自北而南,雷動六師之眾。先謂弔民而伐罪,蓋將用夏而變夷;欲制江浙以削平,極汝海隅而混一。堪嗟此宋,信任非人,處之師相之尊,委以國柄之重。世濟其惡,真兇悖之賈充;謀及乃心,效奸雄之曹操。不學無識,無術弄權,誇滸黃僅免其身,比河清莫大之續。承君之寵,如彼之專,貪天之功,確乎不拔。惜官爵以總寶貨,苛條法以苦賢才。奪土田而無地可耕,變關會而物價溢湧。藉鄙猥者伴食於廟堂,任反側者失兵於邊徼。恬視雷星之召異,罔聞水火之降災。滿朝皆其私人,用將因其重賂。用白扎而破世守之法,曲丹筆而容天討之刑。民心已離而不知,天命將革而未悟。方且貪湖山之樂,聚寶玉之珍,弗顧母死,奪制以貪榮,乃乘君寵,立幼而固位。以己峻功碩德,而自比於周公。欺人寡婦孤兒,反不如於石莫殺而混海宇。振兵略地,隨所向而宣皇威。一戰乘勝而渡江,諸將列降而獻土,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後實先聲,易如破竹。昭天順人信之助,成我風行草偃之功。合宇宙以清寧,蘇人民而鎮撫。恩寬幼主以下,罪止元惡之身。自今檄到,應守令以境土投拜,除大支犒賞外,仍其官職。謹檄。”,派伯顏統率大軍討伐南宋,並告誡伯顏要學習曹彬不殺平江南。根據《元史》卷八《世祖本紀五》記載,至元十一年七月,“乙未,伯顏等陛辭,帝諭之曰:“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汝能不殺,是吾曹彬也。”伯顏後來取臨安,的確做到了忽必烈的要求。《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九記載,“伯顏之有祠堂,因其初入臨安,市不易肆,有德於民,故廟食焉。”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伯顏率領大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宋恭帝派遣使者給元軍統帥伯顏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根據《元史》卷九《世祖本紀六》記載,至元十三年正月,甲申,次皋亭山,阿剌罕以兵來會。宋主遣其保康軍承宣使尹甫、和州防禦使吉甫等,齎傳國玉璽及降表詣軍前。其辭曰:“大宋國主鳷,謹百拜奉表於大元仁明神武皇帝陛下:臣昨嘗遣侍郎柳嶽、正言洪雷震捧表馳詣闕庭,敬伸卑悃,伏計已徹聖聽。臣眇焉幼衝,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臣不及知,至於興師問罪,宗社阽危,生靈可念。臣與太皇日夕憂懼,非不欲遷闢以求兩全,實以百萬生民之命寄臣之身,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惟是世傳之鎮寶,不敢愛惜,謹奉太皇命戒,痛自貶損,削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北、二廣、四川見在州郡,謹悉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慾望聖慈垂哀,祖母太后耄及,臥病數載,臣煢煢在疚,情有足矜,不忍臣祖宗三百年宗社遽至殞絕,曲賜裁處,特與存全,大元皇帝再生之德,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臣無任感天望聖,激切屏營之至。”,宋恭帝方面在降表中為忽必烈上尊號大元仁明神武皇帝,元軍俘虜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以及南宋宗室和大臣,大致上滅了南宋。
至元十三年二月十一日(1276年2月27日),忽必烈釋出《歸附安民詔》 根據元英宗時期出版的官修政書《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元典章》,元刻本)卷一《詔令卷之一》記載,忽必烈安撫江南人心的詔書的名字是《歸附安民詔》,其詔書內容和《元史》記載有個別地方有所差別。根據《元史》卷九《世祖本紀六》記載,至元十三年二月,丁未,詔諭臨安新附府州司縣官吏士民軍卒人等曰:
間者行中書省右丞相伯顏遣使來奏,宋母后、幼主暨諸大臣百官,已於正月十八日齎璽綬奉表降附。朕惟自古降王必有朝覲之禮,已遣使特往迎致。爾等各守職業,其勿妄生疑畏。凡歸附前犯罪,悉從原免;公私逋欠,不得徵理。應抗拒王師及逃亡嘯聚者,並赦其罪。百官有司、諸王邸第、三學、寺、監、秘省、史館及禁衛諸司,各宜安居。所在山林河泊,除巨木花果外,餘物權免徵稅。秘書省圖書,太常寺祭器、樂器、法服、樂工、鹵簿、儀衛,宗正譜牒,天文地理圖冊,凡典故文字,並戶口版籍,盡仰收拾。前代聖賢之後,高尚儒、醫、僧、道、卜筮,通曉天文歷數,並山林隱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以名聞。名山大川,寺觀廟宇,並前代名人遺蹟,不許拆毀。鰥寡孤獨不能自存之人,量加贍給。,詔諭江南一帶新附府州司縣官吏士民軍卒人等,穩定江南社會秩序,安定江南士人和百姓之心。
逃離臨安的部分大臣陸秀夫等人,先後扶持宋端宗,宋帝昺,建立海上流亡政權,在東南沿海一帶繼續和元軍對抗。至元十六年二月六日(1279年3月19日),在厓山海戰中,元軍將領張弘範擊敗南宋海軍,南宋丞相陸秀夫挾8歲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南宋殘餘的最後一支抵抗力量選擇了慘烈的終結,至此,元朝統一海內,結束了中國自安史之亂以來520多年的分裂局面。
==== 晚年及逝世 ====
1281年3月20日,忽必烈愛妻察必皇后去世。1286年1月5日,皇太子真金去世,連續幾年的時間裡,愛妻和愛子的先後去世,使忽必烈悲痛不已。此外,忽必烈晚年飽受肥胖與痛風病痛之苦。過度飲酒也損害了他的健康。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於大都皇宮紫檀殿去世,享壽80歲,在位三十五年《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記載:至元三十一年正月“癸酉,帝崩於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忽必烈葬於起輦谷。
忽必烈去世後,在顧命大臣伯顏等人的擁戴下,其孫鐵穆耳於1294年5月10日在上都繼承皇位,是為元成宗。1303年,元成宗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西北的四大汗國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
== 蒙古帝國的分裂 ==
=== 四大汗國的形成 ===
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引發內戰爭位,導致蒙古帝國表面上維持統一,但實際情勢已經走向分裂,帝國西部為四大汗國實際控制,而帝國東部為忽必烈實際控制。趁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內戰,西北地區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紛紛自立,此時尚在西亞進行西征的旭烈兀也準備自帝一方,不論忽必烈還是阿里不哥都只得到一部分宗王支援,沒有召開成吉思汗四子的嫡系後裔參加「忽裡勒臺」(決定繼承人的大會),由於忽必烈不被廣泛承認,於是忽必烈將大汗在西亞的直轄地(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封給旭烈兀,換取旭烈兀的支援,之後旭烈兀建立伊兒汗國,儘管事實上旭烈兀留在西亞,由此忽必烈沒辦法多做介入,但忽必烈給了旭烈兀統治的合法性。而忽必烈將大汗在中亞的直轄地(阿爾泰山以西直到阿姆河的農耕和城郭地區)封給察合臺汗阿魯忽,換取阿魯忽的支援。而欽察汗國早在元定宗貴由和元憲宗蒙哥統治時期已經取得實際上基本獨立的地位。
=== 後蒙古時期的黃金家族內戰 ===
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勝利之後忽必烈立即向各系兀魯思派去急使,召他們東赴蒙古草原,重新召開忽裡臺大會。忽必烈重開忽裡臺的目的,是因為考慮到中統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倉促即位於開平,沒有四大兀魯思的代表參加,不符合成吉思汗的扎撒(蒙古語“軍律”、“法規”之意),故而準備依照傳統慣例,在祖先發祥地斡難——怯綠漣之域召開由各系宗王參加的忽裡臺,重新確立自己的大汗地位,並借這次大會扼制帝國分裂的趨勢。
欽察汗別兒哥、察合臺汗阿魯忽和伊兒汗旭烈兀(忽必烈之弟)一致同意東來赴會。元世祖也向窩闊臺汗海都派去了急使,但海都拒絕前來。當然,這次原定於至元四年(1267年)召開的忽裡臺沒能如約舉行,主要是因為各汗國之間隨後爆發戰爭,以及在此後一年多時間裡原本同意參加忽裡臺的阿魯忽、旭烈兀、別兒哥三位汗王先後去世(旭烈兀1265年去世,別兒哥、阿魯忽1266年去世,他們不可能參加1267年的忽裡臺)。但窩闊臺汗海都的抗命已經明白無誤地表明瞭分裂意圖,忽必烈聲稱的大汗之位未獲公認,成吉思汗及窩闊臺汗創立的蒙古帝國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
1269年,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與察合臺汗國召開塔拉斯河庫裡爾臺大會,達成了協議,共同反對拖雷家族控制的大汗直轄地(即忽必烈的實際控制區)和伊兒汗國(旭烈兀家族控制區,忽必烈的唯一支持者),並協議劃分了各自在阿姆河以北地區的勢力範圍。塔拉斯河庫裡爾臺大會標誌著大蒙古國的實質分裂和解體,從此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脫離了大蒙古國,與掌控蒙古帝國東部的拖雷系家族分頭發展。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對此後數十年中亞和西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窩闊臺汗海都一直和忽必烈敵對,企圖確立自己為大汗之位的繼承人。終元世祖忽必烈一朝,元朝和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征戰不休,直到元成宗時期才徹底解決西北問題。
== 政治成就 ==
=== 由大蒙古國過渡到元朝 ===
大蒙古國時期的歷任大汗,雖然經由對遼、金故地的征服,與漢文明一直有接觸,也往往對漢文化表示接納,蒙古貴族卻大多數反對建立一個漢式的政府;忽必烈對其在漢地的領地則相當重視,並且花費了時間去了解漢人的治國思想和儒家文化,最終以自己的領地開平為中心,建立起了一個漢式的行政中心《劍橋中國史——遼宋夏金元》中譯本,第五章 ,其後忽必烈在試圖爭取整個蒙古帝國統治權的同時,一直沒有放棄嘗試讓漢人接受他作為一箇中國皇帝,併為此做了一系列漢化努力。
==== 建立太廟 ====
忽必烈贏取漢人接受其統治的第一個措施便是效仿漢人的典章制度,將“大蒙古國”的歷史和皇族“漢化”,其中一個顯著做法就是建立太廟,按照中原王朝的傳統為大蒙古國的歷任大汗確立廟號,追尊諡號。
* 中統四年(1263年)農曆三月,忽必烈下詔在燕京(後來改稱大都)建立太廟。至元元年(1264年)十月,初定太廟七室神主。
* 至元二年農曆十月十四日(1265年11月23日),忽必烈祭祀太廟,為皇祖成吉思汗上廟號太祖。
* 至元三年(1266年)九月,太廟始作八室神主。十月,太廟建成。丞相安童、伯顏建議制定尊諡廟號,忽必烈命平章政事趙璧等集議,制尊諡廟號,定為八室,為大蒙古國的前四位帝王鐵木真(元太祖)根據《元史·祭祀三·宗廟上》記載,至元二年(1265年)農曆十月,忽必烈為成吉思汗上廟號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農曆十月,忽必烈為成吉思汗上諡號聖武皇帝(元太祖),其他三人的廟號和諡號都是1266年尊諡的。、窩闊臺(元太宗)、貴由(元定宗)、蒙哥(元憲宗)上廟號和諡號,《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關記載: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廟成。丞相安童、伯顏言:“祖宗世數、尊諡廟號、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廟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時定”。乃命平章政事趙璧等集議,制尊諡廟號,定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聖武皇帝、皇祖妣光獻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朮赤、皇伯妣別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帶、皇伯妣也速倫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莊聖皇后第六室,定宗簡平皇帝、欽淑皇后第七室,憲宗桓肅皇帝、貞節皇后第八室。”節選自《元史·祭祀三·宗廟上》 為他們的皇后上諡號;並追尊也速該等人為皇帝,也為他們上廟號和諡號,併為其父拖雷(已經於1251年被追尊為皇帝大蒙古國第一位被追尊為皇帝的人是皇子拖雷,1251年7月1日,拖雷的長子蒙哥登基即位後,追尊父親拖雷為皇帝,並上廟號睿宗和諡號英武皇帝。《元史》卷一百一十五《拖雷傳》,相關記載:“憲宗立,追諡曰英武皇帝,廟號睿宗。”節選自《元史·睿宗傳》 )改諡號為景襄皇帝,並將他們四人的正妻追諡為皇后,也上諡號。太廟八室,這八位和他們的妻子的神主各居一室。
這些做法有效地吸引了漢族謀士和儒生參與忽必烈的新政權,《劍橋中國史——遼西夏金元》認為,這一系列做法極大地幫助忽必烈鞏固了蒙古族政權在漢地的統治。
==== 定都大都 ====
蒙古帝國的首都,大汗的汗庭處於蒙古高原上的哈拉和林。忽必烈掌控蒙古帝國東部以後,逐步建立了兩都制,並最終定都大都,將政權的統治中心移到了漢地文化更加發達的地區,有利於取得漢族謀士和蒙古貴族之間的平衡。
1215年5月31日,成吉思汗率大軍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1217年,太師、國王木華黎改中都為燕京。燕京即為後來兩都制中的中都。
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開平(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建立王府,忽必烈在此建立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中統四年五月九日(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詔升開平府為上都。
中統五年八月十四日(1264年9月5日),忽必烈釋出《建國都詔》根據元英宗時期出版的官修政書《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為《元典章》,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卷一《詔令卷之一》記載,忽必烈改燕京為中都的詔書的名字是《建國都詔》,其內容如下:“中書省奏:開平府闕廷所在,加號上都外,燕京修營宮室,分立省部,四方會同,乞亦正名。事准奏,可稱中都路,其府號大興。佈告中外,鹹使聞知。”,改燕京(今北京市)為中都,定為陪都,兩都制正式形成。
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忽必烈由上都遷都到中都《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記載:大都路,唐幽州范陽郡。遼改燕京。金遷都,為大興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於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定中都為首都,忽必烈遷都中都後,居住於中都城外的金代離宮——大寧宮內,並隨即在中都的東北部,以大寧宮所在的瓊華島為中心開始了新宮殿和都城的規劃興建工作,上都成為陪都。
至元九年二月三日(1272年3月4日),忽必烈將中都改名為大都(突厥語稱汗八里,帝都之意),元大都包括南城(金中都舊城)和北城(元大都新城),兩者的城牆“僅隔一水”。
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1274年2月9日),宮闕告成,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宮正殿大明殿舉行朝會,接受皇太子、諸王、百官以及高麗國王王禃所派使節的朝賀。
==== 頒定律法 ====
至元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1291年6月18日),忽必烈下詔頒佈元朝第一部全國性的法律典籍《至元新格》。
=== 開疆拓土與對外戰爭 ===
忽必烈統一中國後,元朝疆域空前遼闊。“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裡數限者矣。”節選自《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
“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而高麗守東藩,執臣禮惟謹,亦古所未見。”《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記載:“初,太宗六年甲午,滅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詔籍民,自燕京、順天等三十六路,戶八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萬四千九百七十五。憲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戶二十餘萬。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餘萬。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圓。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戶一千一百八十四萬八百有奇。於是南北之戶總書於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萬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澤溪洞之民不與焉。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徵東,分鎮籓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順元年,戶部錢糧戶數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視前又增二十萬有奇,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而高麗守東籓,執臣禮惟謹,亦古所未見。地大民眾,後世狃於治安,而不知詰戎兵、慎封守,積習委靡,一旦有變,而天下遂至於不可為。嗚呼!盛極而衰,固其理也。”節選自《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朝的疆域範圍: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庫頁島,併到達朝鮮半島中部的鐵嶺和慈悲嶺一帶,北到西伯利亞南部(譚其驤版地圖認為北到北冰洋),到達貝加爾湖以北的鄂畢河和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西北至今新疆大部分地區,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以及緬甸北部,南到南海,東南到達東海中的澎湖列島第一、元朝1280年的邊界,其在東北一帶朝鮮半島的邊界,在西北,西南,東南的邊界,參照“元時期全圖(一)1280年”,該地圖節選自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1996年6月第一次印刷。第二、元朝1280年的北部邊界,其在西伯利亞南部的邊界,參照“蒙古帝國圖”,該地圖節選自《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編者:顧頡剛、章巽;校者:譚其驤,地圖出版社,1955年3月第一版,上海第一次印刷。。
在滅南宋前後,元朝朝廷曾要求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緬甸、爪哇、琉求國)臣服,接受與元朝的朝貢關係,但遭到拒絕,故派遣軍隊進攻攻打這些國家,例如緬甸蒲甘王朝拒絕朝貢,元軍入侵蒲甘並攻破蒲甘城,令緬甸臣服於元朝。其中以入侵日本國最為著名,也最慘烈。
忽必烈在位時期和中亞的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多次交戰,雙方互有勝負,1289年,窩闊臺汗國奪取元朝控制下的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區,元朝只控制塔里木盆地東部的且末、焉耆等地區。終忽必烈一朝,元朝始終控制新疆北部的別失八里(今烏魯木齊東北)一帶和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等地。
;對日戰爭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軍發動第一次侵日戰爭,日本史書稱之為“文永之役”,以三萬二千餘人,東徵日本。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發動第二次侵日戰爭,史稱“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軍十餘萬人,到達壹岐、志賀二島,卻碰到颱風,溺死近半。通常認為颱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這兩次徵日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亦有觀點認為,忽必烈擔心歸附軍的忠誠,故而借東征日本而一舉消除隱患。
=== 重修京杭大運河 ===
;開鑿背景
元朝統一全國後,元大都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而經濟中心仍在江南。“元都於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於江南。”《元史》卷九十三《食貨志一》大都需要的糧食和其他物資,主要透過隋朝修成的南北大運河北運,這條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之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要從江南運送物資到大都,迂迴曲折,需要水陸並用,極其不便,為了避免繞道洛陽,元朝政府決定裁彎取直,開鑿新的運河,縮短江南和大都的水路距離,
從元大都到江南產糧區,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濟州和臨清之間、通州和大都之間,沒有便捷的水道相通。
元朝在山東境內開鑿了濟州河和會通河,把濟州和臨清連線起來,又在北京境內開鑿了壩河和通惠河,把通州和大都之間連線起來。從而使得南起杭州,北至大都的京杭大運河得以全線貫通。
;濟州河
濟州河,元朝政府開鑿的溝通泗水(今泗河)和汶水(今汶河)的運河。至元十八年(1281年)開工,至元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283年9月18日)鑿成《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紀九》。
這條運河南起南起濟寧路濟州(今山東濟寧)東南之魯橋鎮,北到東平路須城縣(今山東東平)西南之安山,全長150餘里。
;會通河
濟州河完工後,元朝政府又開鑿了一條溝通汶水(今汶河)和御河(今衛河)的運河,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1289年2月10日)開工,至元二十六年六月初四(1289年6月22日)鑿成,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1289年7月22日),忽必烈賜名“會通河”《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紀十二》。
這條運河南起東平路須城縣(今山東東平)西南之安山,經壽張(今山東梁山西北)西北至東昌路(今山東聊城),又西北至於臨清(今山東臨清),達於御河《元史》卷六十四《河渠志一》,全長250餘里。
;壩河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政府開鑿壩河作為運糧河。
這條運河西起大都光熙門(今北京東直門北面,當年這裡是主要糧倉所在地),向東到通州城北,接溫榆河,全長40餘里。
後來因壩河水源不足,水道不暢,元朝又開鑿了通惠河。
;通惠河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正月開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鑿成,此運河鑿成後不久,至元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1293年8月26日),忽必烈從上都返回大都,路經積水潭,看到“舳艫敝水”,非常高興,賜名“通惠河”《元史》卷一百六十四《郭守敬傳》記載:“(至元)三十年,帝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敝水,大悅,名曰通惠河,賜守敬鈔萬二千五百貫,仍以舊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具體請參見《元史》卷一百六十四《郭守敬傳》 。
這條運河由負責水利的都水監、元朝大科學家郭守敬主持。從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連通數條河流後,至西水門進入大都,南匯為積水潭,然後經大都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出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全長164裡。
通惠河建成後,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從江南杭州來的大批漕船可直達大都城內的積水潭。積水潭成了繁華的河運碼頭,元大都成為內陸港。 另外,海運至通州的漕糧也可經通惠河直達大都。
;南北交流加強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出色地解決了“南糧北運”問題,元朝後期,“歲運米至京者五百萬石。”《元史》卷四十一《順帝本紀四》記載:元惠宗(又稱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年)三月,兩淮運使宋文瓚言:“世皇開會通河千有餘裡,歲運米至京者五百萬石。”(說明:“世皇”是“世祖皇帝”的簡稱,指的是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新運河的開鑿為南北物資的流動提供了重要條件,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成為陸地上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它的修通同時帶動了運河沿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京杭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元朝京杭大運河比隋朝南北大運河縮短了900多公里,大大縮短了從北京到杭州的水路距離。
== 尊諡廟號 ==
尊號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於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1284年1月24日),由右丞相和禮霍孫率百官奉玉冊玉寶,為忽必烈奉上,諸王百官朝賀如朔旦儀,大赦天下。
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於至元三十一年五月初九日(1294年6月3日)忽必烈的繼任者元成宗所上,併為其議定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汗,漢文寫作薛禪皇帝。
《世祖皇帝諡冊文》 《世祖皇帝諡冊文》作者為王構,冊文內容節選自:蘇天爵《國朝文類》卷十《冊文》。,內容如下:
== 世祖實錄 ==
至元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1294年7月19日),元成宗詔翰林國史院修《世祖實錄》,以完澤監修國史。
元貞元年六月十一日(1295年7月24日),翰林承旨董文用等向元成宗進呈《世祖實錄》參見《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紀一》,包括《世祖皇帝實錄》210卷,《事目》54卷,《聖訓》6卷,總計270卷。明朝初年史官修《元史》,參照實錄修成《世祖本紀》14卷,為《二十六史》中篇幅最長的本紀。《世祖實錄》今已失傳,其主幹內容儲存在《世祖本紀》中。
董文用等《進實錄表》《進實錄表》作者為王惲,內容節選自蘇天爵《國朝文類》卷十六《表》。,內容如下:
== 家庭 ==
=== 父母 ===
父母
* 父親:拖雷,1227年—1229年帝位空缺時擔任大蒙古國監國,1232年去世。1251年元憲宗蒙哥登基後追尊拖雷為皇帝,為拖雷上廟號睿宗,諡號英武皇帝,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改諡為景襄皇帝,1310年元武宗海山加諡為仁聖景襄皇帝。
* 母親:唆魯禾帖尼,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人的生母,1251年元憲宗蒙哥登基後尊為皇太后,1252年去世。1266年元世祖上諡號莊聖皇后,1310年元武宗海山加諡為顯懿莊聖皇后。她的四個兒子皆曾稱帝,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為“四帝之母”。
=== 兄弟姐妹 ===
兄弟來自《元史》記載
* 大哥:蒙哥,唆魯禾帖尼所生,元憲宗,1251年—1259年為第四位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為蒙哥上廟號憲宗,諡號桓肅皇帝。
* 二哥:忽睹都
* 三哥和五弟失其名。
* 六弟:旭烈兀,唆魯禾帖尼所生,奉蒙哥之命統率大軍進行第三次蒙古西征,遠征西亞,戰功卓著,伊兒汗國建立者。
* 七弟:阿里不哥,唆魯禾帖尼所生,1260年—1264年和忽必烈爭位,1264年歸降忽必烈。
* 八弟:撥綽(不者克)
* 九弟:末哥
* 十弟:歲哥都
* 十一弟:雪別臺
姐妹
* 趙國公主 薛不罕下嫁聶古得、察忽
* 魯國公主 也速不花下嫁斡陳
* 魯國公主 薛只幹下嫁納陳(斡陳的弟弟)
*獨木幹公主。鎮國薨,子聶古臺襲爵,尚睿宗女獨木幹公主,略地江淮,薨于軍,賜興州民千餘戶,給其葬。
=== 妻妾 ===
妻妾
* 大皇后帖古倫
* 右大斡耳朵:
** 察必皇后,弘吉列氏,1260年立為皇后,1281年去世。
** 南必皇后,弘吉列氏,1283年立為皇后。
* 右第二斡耳朵
** 塔剌海皇后
** 奴罕皇后
* 右第三斡耳朵
** 伯要兀真皇后
** 闊闊倫皇后
* 右第四斡耳朵
** 八八罕妃子
** 撒不忽妃子
=== 子嗣 ===
兒子
* 長子:朵兒只,早逝,生母察必皇后
* 次子皇太子:真金,生母察必皇后,鎮大都,1261年封為燕王,1273年立為皇太子,1286年1月5日病逝。
* 三子秦王:忙哥剌,生母察必皇后,鎮長安
* 四子北安王:那木罕,生母察必皇后,鎮西域
* 五子雲南王:忽哥赤,生母不詳,鎮雲南
* 六子大王:愛牙赤,生母不詳
* 七子西平王:奧都赤,生母不詳,鎮吐蕃
* 八子寧王:闊闊出,生母不詳,鎮漠北
* 九子鎮南王:脫歡,生母不詳,鎮江南
* 十子:忽都魯帖木兒,生母不詳
* 十一子:鐵蔑赤,生母南必皇后
女兒
* 趙國大長公主 月烈,下嫁趙武襄王愛不花
* 昌國公主 吾魯真,下嫁孛花
* 昌國大長公主 茶倫,下嫁帖監幹
* 魯國長公主 完澤,下嫁斡羅真
* 魯國大長公主 囊家真,下嫁斡羅真、鐵木兒、蠻子臺
* 齊國大長公主 忽都魯堅迷失,下嫁高麗忠烈王王昛
* 公主,名字史書無記載,亦可能是宗室女,下嫁宋恭帝趙㬎(1276年降元后被封為瀛國公)1276年宋恭帝趙㬎降元后被元世祖封為瀛國公,元世祖還把一個女兒嫁給了他,元朝公主嫁給投降元朝的宋恭帝一事,拉施特《史集》之忽必烈合罕紀、陳霆《兩山墨談》、談遷《國榷》等均有記載
== 相關史料 ==
* 《史集》,蒙古帝國伊兒汗國史學家拉施特撰寫。
* 《馬可·波羅遊記》,義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及探險家馬可·波羅撰寫。
*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元典章》,元英宗在位後期(1322年—1323年)官修政書,收錄1234年—1322年元朝各地地方官吏會抄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方面的聖旨條畫、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門所判案例的彙編,分為前集和新集,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 《至元新格》,1291年元世祖頒佈的元朝第一部法律,收錄1206年—1291年元朝政府頒佈的所有法律條文中,符合天下統一後國家的實際情況的那一部分法律條文,彙編而成,現存殘篇內容96條。
* 《大元通制》,1323年元英宗頒佈的元朝第二部法律,現存殘本收錄1234年—1316年元朝官方頒佈的關於法律方面的聖旨條畫、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門所判案例的彙編,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 《至正條格》,1346年元惠宗頒佈的元朝第三部法律,現存殘本收錄1260年—1344年元朝官方頒佈的關於法律方面的聖旨條畫、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門所判案例的彙編,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 《國朝名臣事略》(今稱《元朝名臣事略》),元朝史學家、文學家蘇天爵撰寫,成書於1329年之前,全書共15卷,共有元朝開國功臣、文臣、武將、學者一共47人的傳記。
* 《國朝文類》(今稱《元文類》),元朝史學家、文學家蘇天爵撰寫,成書於1334年,全書共70卷,收錄元太宗時期(1229—1241年)至元寧宗時期(1332年)大約一百年間的各種文獻資料。旨在儲存文獻,全書收詔制、奏議、碑傳行狀多達二百三十餘篇,為研究元代史事的重要資料。此外書中還收錄名家詩、文八百餘篇,
* 《聖元名賢播芳續集》,是收藏於日本宮內廳書陵部的一部元文選集,共6卷,1373年高麗刻本,國內未見流傳。此書仿《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而作,收錄有聖元名賢一百二十三家所作表、箋、詔等各類文體的文章近二百七十篇。
* 《元史·世祖本紀》 ,明朝官修正史
* 《新元史·世祖本紀》 ,民國官修正史
* 《續資治通鑑》 ,清朝史學家畢沅撰寫。
* 《元史類編》,清朝史學家邵遠平撰寫。
* 《元史新編》,清朝史學家魏源撰寫。
* 《元書》,清朝史學家曾廉撰寫。
* 《蒙兀兒史記》,清末民初史學家屠寄撰寫。
* 忽必烈傳奇電視劇。
== 影視作品 ==
*《神鵰俠侶》由鍾志強飾演。
*《神鵰俠侶》由葉天行飾演。
*《神鵰俠侶》由謝屏楠飾演。
*《神鵰俠侶》由黃智賢飾演。
*《神鵰俠侶》由吳開深飾演。
*《關漢卿傳奇》由盧勇飾演。
*《馬可波羅》由英若誠飾演。
*《北條時宗》由巴森飾演。
*《再生緣》由江漢飾演。
*《南宋傳奇之蟋蟀宰相》由霍爾查飾演。
*《神鵰俠侶》由袁苑飾演。
*《武神》由金明國飾演。
*《建元風雲》由胡軍飾演。
*《神鵰俠侶》由朱梓驍飾演。
*《馬可·波羅》由黃凱旋飾演。
*《貓貓日本史》由島崎信長配音。
== 評價 ==
* 元朝重臣郝經在中統元年(1260年)農曆四月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宋南北議和,在九月到達南宋後被扣留軟禁於真州15年,直到至元十二年(1275年)農曆二月才被南宋送歸元朝境內,他在被軟禁期間十餘次給南宋君臣上書,希望元宋締結和約,均無任何回覆。郝經在中統元年(1260年)農曆十一月給南宋兩淮制置使李庭芝的書信《再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中對元世祖忽必烈的評價是:“今主上應期開運,資賦英明,喜衣冠,崇禮樂,樂賢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為諸王推戴。稽諸氣數,觀其德度,漢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這段文位元組選自元朝名臣郝經的著作《陵川集》卷三十七《再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 (“漢高帝”指的是漢太祖劉邦,“太祖”為廟號,“高帝”為諡號,《史記》中常謂“高祖”,因此人多以為其廟號為高祖,其實乃廟號諡號混稱《史記·高祖本紀》:丙寅,葬。 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 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魏孝文”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 元朝重臣郝經在中統二年(1261年)給南宋丞相賈似道的第三封書信《復與宋國丞相論本朝兵亂書》中對元世祖忽必烈的評價是:“夫主上之立,固其所也。太母有與賢之意,先帝無立子之詔。主上雖在潛邸,久符人望,而又以親則尊,以德則厚,以功則大,以理則順,愛養中國,寬仁愛人,樂賢下士,甚得夷夏之心,有漢、唐英主之風。加以地廣眾盛,將猛兵強,神斷威靈,風蜚雷厲,其為天下主無疑也。”這段文位元組選自元朝名臣郝經的著作《陵川集》卷三十八《復與宋國丞相論本朝兵亂書》,郝經給南宋丞相賈似道的五封書信按時間順序分別為:《與宋國丞相書》、《再與宋國丞相書》、《復與宋國丞相論本朝兵亂書》、《過總管回降與賈丞相書》、《與賈丞相書》。
*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評價是:“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
*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評價是:“世稱元之治以至元、大德為首。……。故終世祖之世,家給人足。”
*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太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二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從伏羲至元世祖十七位帝王,這十七位帝王分別是:三皇(伏羲、炎帝、黃帝)、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三王(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歷代帝王廟,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八十八記載: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歷代帝王。初,歷代帝王廟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舊,最東一室則漢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則宋太祖、元世祖,從祀名臣凡四壇,東廡第一罈九人,風后、皋陶、龍、伯益、傅說、召公奭、召虎、張良、曹參,西廡第一罈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東廡第二壇十人,周勃、馮異、房玄齡、李靖、李晟、潘羙、岳飛、木華黎、博爾忽、伯顏,西廡第二壇九人,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博爾術、赤老溫。”,其中對元世祖忽必烈的祝文是:“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傳及後世不遵前訓,怠政致亂,天下雲擾,莫能拯救。元璋本元之農民,遭時多艱,憫烝黎於塗炭,建義聚兵,圖以保全生靈,初無黃屋左纛之意,豈期天佑人助,來歸者眾,事不能已,取天下於群雄之手,六師北征,遂定於一。乃不揆菲德,繼承正統,此天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且自古立君,在乎安民,所以唐虞擇人禪授,湯武用兵征伐,因時制宜,其理昭然。神靈在天不昧,想自知之。今念歷代帝王開基創業、有功德於民者,乃於京師肇新廟宇,列序聖像,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禮奠之初,謹奉牲醴致祭,伏惟神鑑。尚享!”來源於《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二的相關記載。
*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給自北元投降的兀納失裡大王的信中,對元太祖和元世祖的評價如下:“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九十八記載如下: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上以故元兀納失裡大王居和林之西,因命來降。太子八郎、鎮撫渾都帖木兒往招諭之曰:“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自脫歡帖木兒皇帝即位,政出權臣,法度廢弛,是以上天降亂,民墜塗炭,草野間豪傑因而並起。朕時在淮甸,見生民靡寧,乃與鄉黨、豪傑紏合士馬,不四五年,群雄悉定,故元番將降附者接踵而至,凡兩遣兵,直抵漠北,時稱帝者脫古思帖木兒奔往也速迭兒之地,遂遇害,其餘士馬為知院捏怯來、國公老撒、丞相失烈門三人所有,今已悉來降附,朕處於美水草蕃,畜牧之所,俾樂生安業。朕今主宰天下,遣使告諭爾兀納失裡大王知之,如有所言,使還,其具以聞,朕有以處之。”
(相關說明如下:脫歡帖木兒皇帝指的是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又稱元順帝。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在位,1368年9月14日明將徐達攻克元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元惠宗逃回長城以北的草原,延續元朝,史稱北元,繼續和明朝對抗。)
* 邵遠平《元史類編》的評價是:“冊曰:遂闢雄圖,混一中外;德威所指,無遠弗屆;建號立制,垂模一代;崇儒察奸,旋用旋敗;英明克斷,用無祗悔。”《元史類編》卷三《世祖下》
*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上: “元朝自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亦!”
* 畢沅《續資治通鑑》的評價是:“帝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使,故能混一區宇,擴前古所未有。惟以亟於財用,中間為阿哈瑪特、盧世榮、僧格所蔽,卒能知其罪而正之。立綱陳紀,殷然欲被以文德,規模亦已弘遠矣。”《續資治通鑑》,作者:(清)畢沅,中華書局1957年8月第1版,1979年6月上海第4次印刷。(“阿哈瑪特”指的是阿合馬,“僧格”指的是桑哥,不同的人對他們的名字進行漢語音譯時,有一定差別。)
* 魏源《元史新編》的評價是:“論曰:元之初入中國,震盪飄突,惟以殺伐攻虜為事,不知法度紀綱為何物,其去突厥、回紇者無幾。及世祖興,始延攬姚樞、竇默、劉秉忠、許衡之徒,以漢法治中夏,變夷為華,立綱陳紀,遂乃併吞東南,中外一統。加以享國長久,垂統創業,軼遼、金而媲漢、唐,赫矣哉!且其天性寬宏,包帡無外。阿里不哥及海都、篤哇諸王,皆親犯乘輿。對壘血戰,力屈勢窮,一朝歸命,則皆以太祖子孫,大朝會於上都,恩禮宴賚如初。當南北鋒焰血戰之餘,或離間以侍郎張天悅通宋而不信。敕南儒被掠賣為奴者,官贖為民。所獲宋商、宋諜私入境者,皆縱遣之而不誅。置榷場於樊城,通宋互市,弛沿邊軍器之禁。其長駕遠馭如是。宋幼主母子至通州,命大宴十日,小宴十日,然後赴上都。除弘吉剌皇后厚待之事別詳《皇后傳》外,其母子在江南莊田,聽為世業。其後文宗時市故全太后田為大承天寺永業,市故瀛國公田為大翔龍寺永業,直至順帝末,始奪和尚趙完普之田歸官,直與元相終始。宋之宗室如福王與芮等,隨宋主來歸,授平原郡公,其家貲在江南者,取至京賜之。此外宗室多類此。即奸民冒稱趙氏作亂者,從不以累及宋後,其優禮亡國也如是。思創業艱難,移漠北和林青草叢植殿隅,俾後世無忘草地。又留所御裘帶於大安閣以示子孫。武宗至大中嘗詣閣中發故篋閱之,則皆大練之服。西域賈胡屢獻牙忽大珠,價值數萬而不受。宮闈肅穆,無豔寵奇聞。至元八年,平灤路昌黎縣民生男,夜中有光,或奏請除之,帝曰:‘何幸天生一好人,奈何反生妒忌!’命有司加恩養。伯顏伐宋,諄諄命以曹彬取江南不戮一人為法。其儉慈也又如是,非命世天縱而何?惟功利之習不能自勝於中,故日本、爪哇之師遠覆於海島,王、阿、桑、盧掊克之臣相仍於覆轍,蓋質有餘而學不足歟!”《元史新編》卷六《世祖本紀下》(“王、阿、桑、盧”指的分別是王文統、阿合馬、桑哥、盧世榮。四人均為元世祖朝不同時期的理財大臣。)
* 曾廉《元書》的評價是:“論曰:世祖崇儒重道,而特進言利之臣,三進三亂而訖不悟,豈非其明有所蔽耶?然其不欲剝民亦審矣。殆以為自我作則,將上下均足,堪為後世經制也。嗚呼!以世祖之仁,乘開國之運,而言利之弊,若此,然則利其有可言者耶?至其任中書樞密而重臺綱,法紀立矣。國治民安是在知人哉!”《元書》卷五《世祖本紀》
* 中華民國史學家屠寄《蒙兀兒史記》的評價是:“汗目有威稜,而度量弘廣,知人善任,群下畏而懷之,雖生長漠北,中年分藩用兵,多在漢地,知非漢法不足治漢民。故即位後,引用儒臣,參決大政,諸所設施,一變祖父諸兄武斷之風,漸開文明之治。惟志勤遠略,平宋之後,不知息民,東興日本之役,南起占城、交趾、緬甸、爪哇之師,北御海都、昔裡吉、乃顏之亂。而又盛作宮室,造寺觀,干戈土木,歲月不休。國用既匱,乃亟於理財,中間頗為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之徒所蔽,雖知其罪而正之,閭閻受患已深矣。”《蒙兀兒史記》卷八《忽必烈汗本紀下》
* 中華民國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的評價是:“唐太宗承隋季之亂,魏徵勸以行王道、敦教化。封德彝駁之曰:‘書生不知時務,聽其虛論,必誤國家。’太宗黜德彝而用徵,卒致貞觀之治。蒙古之興,無異於匈奴、突厥。至世祖獨崇儒向學,召姚樞、許衡、竇默等敷陳仁義道德之說,豈非所謂書生之虛論者哉?然踐阼之後,混壹南北,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致治之隆,庶幾貞觀。由此言之,時兒今古,治無夷夏,未有舍先王之道,而能保世長民者也。至於日本之役,棄師十萬猶圖再舉;阿合馬已敗,複用桑哥;以世祖之仁明,而吝於改過。如此,不能不為之嘆息焉。”
== 註釋 ==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Morris Rossabi 著,趙清治 譯:《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 安田樸 著:《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
|-
|-
|-
H忽
Category:世祖
4
神
H忽
Category:金蓮川幕府
Category:靠政變上臺的領導人
Category:元日戰爭人物 |
卡爾·央斯基 | 卡爾·吉德·央斯基(,)是一位美國無線電工程師,也是無線電天文學先驅。他於1932年發現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這一發現標誌著無線電天文學誕生, p. 406。為了紀念他做出的貢獻,1973年8月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五次大會上,射電天文小組委員會透過決議,使用“央斯基(Jansky)”作為天體射電流量密度的單位,簡寫作“央(Jy)”,並且納入國際物理單位系統。
==生平==
===早期===
卡爾·央斯基於1905年出生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他的父親西里爾·央斯基是奧克拉荷馬大學工程學院院長。西里爾·央斯基是出生在威斯康星州的捷克移民,16歲開始擔任教師,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氣工程教授的身分退休。他對物理學具有濃厚的興趣,這種特質也傳遞給他的兒子卡爾·央斯基。
卡爾·央斯基的母親尼爾森·莫羅具有法國和英國的血統。卡爾的弟弟西里爾·央斯基小他10歲,幫助他建立了一些美國國內最早的無線電發射器,包括在威斯康辛州和明尼蘇達州。
1927年,卡爾·央斯基進入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就讀,並順利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28年,他加入了位於新澤西州蒙茅斯縣貝爾實驗室。央斯基擔任無線電工程師,工作是調查背景雜訊來源,它可能會干擾無線電傳輸。
===無線電天文學===
央斯基在貝爾實驗室設定天線,用來接收頻率為20.5兆赫茲(波長約14.6米)的無線電波。它被安裝在轉盤上,可以讓它朝向任何方向旋轉,因此被稱為「央斯基的旋轉木馬」。它的直徑大約為100英尺,高20英尺。藉由旋轉放置於4組福特T型車上的天線,可以精確定位接收到的訊號方向。
在記錄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訊號數個月後,央斯基最終將背景雜訊歸類成三種型別:附近的雷雨、遙遠的雷雨,來歷不明的淡淡嘶嘶聲。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來調查第三種型別的背景雜訊,發現其強度每天都會漲落一次。
卡爾·央斯基初步推測該雜訊來自太陽輻射。然而幾個月後,該最強的雜訊號源開始遠離太陽的位置。卡爾·央斯基也確定訊號的重複週期為23小時56分鐘,剛好是地球相對於宇宙的自轉時間(恆星日),而不是太陽日(24小時)。央斯基認為它來自於銀河系中心,而人馬座方向的訊號源是最強的。
他的發現受到廣泛宣傳,出現在1933年5月5日的《紐約時報》上。他於1933年也出版了經典論文《明顯的外太空電子幹擾源頭》。卡爾·央斯基想更詳細的進一步調查銀河系的無線電波。他隨後提交了一份建議書,想要貝爾實驗室建立一個直徑30米的碟形天線,它擁有更高的靈敏度,更能夠仔細的觀測該訊號源。然而貝爾實驗室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檢測該輻射源不會對穿越大西洋的通訊系統產生明顯的影響。央斯基後來重新分配至另一項工作計劃,於是未能進一步研究。
卡爾·央斯基一直居住在新澤西州,1950年由於心臟病去世。
==影響==
曾經一些科學家對於央斯基的發現感到興趣,但是無線電天文學領域仍然處於停滯狀態好幾年,部分原因是由於央斯基缺乏正規的天文學家訓練。他的重大發現剛好遇到經濟大蕭條,故天文臺不願進行任何新的研究專案。
央斯基的發現對於無線電天文學有很大的影響:無線電工程師格羅特·雷伯在伊利諾伊州建造一個無線電望遠鏡,並重做了卡爾·央斯基早期的工作。約翰·丹尼爾·克勞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俄亥俄州立大學開始進行無線電觀測。
==紀念==
為了紀念卡爾·央斯基的貢獻,射電天文小組委員會在1973年8月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五次大會上,透過決議使用“央斯基(Jansky)”作為天體射電流量密度的單位,簡寫作“央(Jy)”,並且納入國際物理單位系統。月球上的撞擊坑央斯基(Jansky)也以他來命名。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博士後獎學金計劃被命名為卡爾·央斯基計畫 。此外,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每年頒發揚斯基獎 。2012年1月10日,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的甚大天線陣(VLA)被重新命名為卡爾·央斯基甚大天線陣,以紀念他對於無線電天文學的貢獻。央斯基原先使用的天線裝置目前位於貝爾實驗室場區,並設定有紀念牌。
央斯基雜訊以卡爾·央斯基來命名,指的是宇宙發射出的高頻雜訊幹擾。
==參見==
*無線電波源
== 參考資料 ==
*. In particular Chap.1, Karl Jansky and the discovery of extraterrestrial radio waves pp. 3–42.
== 外部連結 ==
*My Brother Karl Jansky and His Discovery of Radio Waves from Beyond the Earth
*
*Accompanying 3 photos: from 1962, from c.1960 (with Grote Reber), and one of Karl Jansky, another astronomy pioneer, from c.1930.
* Encyclopedia of Oklahoma History and Culture - Jansky, Karl
*http://www.nrao.edu/whatisra/hist_jansky.shtml
*http://www.bell-labs.com/news/1998/june/4/2.html
Category:美國天文學家
Category:捷克裔美國人
Category: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校友
Category:奧克拉荷馬州人
Category:貝爾實驗室科學家
Category:射電天文學家 |
馬奶酒 | 馬奶酒,是一種用傳統方法將馬乳發酵製成的奶酒飲品。馬奶酒廣受居住於中亞乾草原眾多民族的喜愛,在遊牧民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包括:哈薩克人、巴什基爾人、卡爾梅克人、柯爾克孜人、蒙古人與雅庫特人皆擁有製作馬奶酒的漫長歷史。除此之外,馬奶酒在中國華北地區的漢人間,也是極為普遍的酒類飲料。
馬奶酒是一種與克非爾相似的乳製品,但相較於克非爾是採用固體酸奶酵母所製成,馬奶酒則使用液體的奶類做為發酵劑所提煉而成的飲品,由於馬奶酒的主要成分馬乳比起牛奶或羊乳含有更多的糖分,所以在發酵完成後,和克非爾相比馬奶酒的醇度含量更高,不過仍保有溫和的口感。
即使在馬奶酒盛行的地區,馬乳依舊是一種生產數量有限的商品。為了達到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需求,現今市面上所販售的馬奶酒,大多使用牛奶為主要製造原料,牛奶雖然擁有更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但與馬的乳汁相比牛奶的乳糖成分較低。不過在發酵程式前,有幾種辦法可以增加牛奶中的乳糖含量。其中一種方法是可以加入蔗糖以幫助發酵,另一種技術則是新增乳清來改良牛乳,使其更加接近馬奶的成分Law p. 121.。
==字源==
馬奶酒的英文Kumis源自突厥語族的字彙kımız 。學者庫爾曼猜測馬奶酒的單字最早起源於突厥人之一的庫梅克人族群,東方學家克勞森則在他的研究中引用11世紀由突厥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裡所寫成的《突厥語大詞典》裡的記載,克勞森發現馬奶酒的字詞普遍出現於整個突厥語族的語言之中。
在蒙古語中,馬奶酒被稱為айраг 。教士魯不魯乞在前往亞洲的旅程中,品嘗並稱讚了這種飲料,魯不魯乞所寫成的遊記內同時詳細描述了蒙古人是如何製作與準備馬奶酒的過程The spelling in William's manuscripts varies, and the most recent editor, P. Chiesa, prefers "comos". See Guglielmo di Rubruk, Viaggio in Mongolia (Itinerarium), a cura di Paolo Chiesa, Milano, Fondazione Lorenzo Valla, Mondadori, 2011.。
==生產馬乳==
據1982年歷史紀錄,在蘇聯統治時期,蘇聯當局特地保留23萬匹馬,專門負責生產馬乳來製造馬奶酒。
擠馬奶需要較繁雜的技巧:首先,擠奶員單膝跪下,先用繩子把桶子綁在手臂上固定好後,再將集乳桶放於直立的腿上,同時一隻手臂貼著馬匹的後腿,另一手則從馬腿的前方伸入並開始擠奶,整個過程中擠奶員皆緊貼著母馬的左側進行擠乳。
在蒙古國,傳統上馬匹的擠奶季節從6月中旬到10月初左右。在這個時期裡,一匹母馬大約可生產1,000到1,200公升的乳汁,其中的一半留給小馬駒吸奶,另一半才用於製造馬奶酒或其他用途Indra p. 73.。
==特性==
在發酵過程中,馬乳中的乳糖逐步轉化為乳酸、乙醇和二氧化碳,馬奶酒因此也成為乳糖不耐症患者可攝取奶類營養的重要來源See also Nutritional Adaptation by O'Neil, Dennis, Palomar College: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much of Central and Western Asia, dairy products are consumed frequently, but usually only after bacteria (lactobacilli) have broken down the lactose. After this has occurred, milk becomes yoghurt or kumis', both of which are relatively easily digested even by people who produce little lactase."。
在發酵前,馬乳的乳糖比一般牛奶多了將近40%By weight, cow's milk averages 4.8% lactose and mare's 6.3%. McGee p. 13.。基本上未發酵的馬奶一般不會使人喝醉,反而被當成一種強效瀉藥來使用。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學者馬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的著作中便提到了這一點:「作為瀉藥,效果最好的是馬乳,效力次佳的是驢奶、牛奶,最後才是山羊奶。」每天只要喝6盎司(相當於190毫升)的馬奶就足以讓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出現嚴重的腸道不適症狀。
==釀製==
upright|thumb|遊牧民族傳統上會將馬乳放於大型皮革袋內,乳汁通常需要數天才能完成發酵。
馬奶酒是經由長達數小時或數天不斷地攪拌、撞擊或晃動來發酵未經高溫消毒的母馬馬奶所製造而成的。在發酵過程中,乳桿菌與細菌開始逐步將馬乳變酸,酵母在化學作用下將乳汁轉化為溫和的酒精飲料。
在遊牧民族的傳統中,馬奶酒的發酵過程通常是在馬背上進行的,裝有馬奶的皮革容器會被放置於蒙古包的頂端並偶爾進行翻動,或是將容器綁在馬鞍上隨同牧民整日的騎馬移動來搖晃馬乳。今日用於釀製馬奶酒的容器,則大多用木桶或是塑膠桶子來替代傳統所使用的皮革袋子Mischler and Sosorbaram (2005–2006). Ayrag . Mongolian Food Info. Retrieved 11 September 2006.。
在現代化的生產過程中,馬奶酒在初期的發酵過程中,溫度需要控制在約27°C以下進行約2到5小時的發酵,之後可放於溫度較冷的冷卻器內來降溫。完成發酵後的成品通常含有0.7至2.5%左右的酒精濃度。
馬奶酒本身的酒精含量非常低,可與淡啤酒的低濃度相媲美,淡啤酒在中世紀歐洲是極為常見的飲料,普通農民經常為了避免喝到可能受汙染的髒水而飲用淡啤酒做為水的代替品。不過使用蒸餾的技術可以大幅提升馬奶酒的酒精濃度McGee p. 761,許多中亞遊牧民族使用這種方法將原本的馬奶酒提煉成一種名為araka或是arkhi的高濃度蒸餾酒 。
==歷史==
根據從哈薩克的遺跡所挖掘出的考古證據顯示,博泰遺址所出土的碗中有奶類殘留物,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馴化動物成為家畜的技術。雖然尚未發現有將奶類進行發酵的近一步證據,不過考量到馬奶酒擁有高度的營養價值,以及博泰文化處於乾草原的地理位置,當時博泰的住民確實很有可能已懂得如何釀造馬奶酒。
馬奶酒是一種極為古老的飲料。遠在公元前5世紀時的作家希羅多德便在他的著作《歷史》中描述了斯基泰人對馬乳的處理過程:
斯基泰人在將他們的奴隸弄瞎後,再命令這些奴隸們負責幫母馬擠奶,擠奶過程中,有些人專門負責擠奶的工作,而其他人則使用一種與外型與笛子相似用骨頭所製成的管子,持續不停地對著母馬的陰部吹氣。斯基泰人說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因為當母馬的血管內充滿空氣時,牠的乳房會被氣體擠壓而下垂。馬乳擠好後接著被倒入深木桶裡,再由他們的奴隸站在桶子的周圍搖晃桶內的馬乳,經過晃動後浮到桶子上層的液體,被認為是馬乳中最珍貴的部分,其餘中下層的液體則被認為品質較差Histories, book four. Translation by George Rawlinson; available online at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希羅多德的史書普遍被認為是古代第一個描述製作馬奶酒的過程,同時記錄下斯基泰人對母馬特殊的擠奶方式。除了希羅多德的文獻記載,13世紀時的旅行家魯不魯乞也詳細寫下馬奶酒的製造方法與它特殊的風味:
馬奶酒的製造方法為……人們先將大量的馬乳收集在一塊,這些新鮮的馬奶跟牛奶一樣香甜,接下來釀製者們把馬奶倒入一個大皮囊或是大瓶子裡,隨後他們開始用棍子奮力的攪拌馬乳……當他們猛烈地擊打馬奶時,馬奶開始像新釀造的葡萄酒般,開始冒泡、散發出酸味以及進行發酵,人們繼續不停的攪拌,直到將黃油從液體中分離並提煉出來才停止。接著他們會先嘗嘗看馬奶酒的味道,假如酒味帶有些許的嗆辣,那就代表馬奶酒已經釀製完成可以飲用了。馬奶酒喝起來跟葡萄酒一樣有辛辣的口感,暢飲完馬奶酒後,酒精會在舌頭上留下與杏仁奶相似的味道。馬奶酒會使人內心感到歡愉,同時也讓腦袋變的遲鈍,並且極容易引發尿意。
魯不魯乞還額外提到,蒙古人特別珍視一種特殊的黑馬奶,這種馬奶酒專門使用黑色母馬的乳汁所製成的。
==藥用==
在19世紀末期,馬奶酒被認為是能治癒眾多疾病的萬靈丹,「馬奶酒療法」盛行於俄羅斯東南部的渡假勝地與療養院,身患重病的患者在他們接受治療的期間內,除了每日照射適量的陽光以及享受各種娛樂之外,同時也飲用大量的馬奶酒進行治療。馬奶酒被認為有助於改善許多慢性病,諸如結核病、支氣管炎與貧血等病症。在馬奶酒療法下治癒的病人大多認為是因為馬奶酒的療效,而非歸功於良好的飲食環境與溫暖氣候的功勞Gilman p. 81 and 84.。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人物,如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和安東·帕夫洛維奇·契訶夫都曾接受過馬奶酒療法。長期患有肺結核病的契訶夫便於1901年進入施行馬奶酒療法的度假村內養病,長達兩週的時間,契訶夫每天飲用4瓶馬奶酒,雖然契訶夫的體重因此整整胖了12磅,但他的肺結核病依舊沒有被治癒Boyd, William (2004). Anton Chekhov: An A-Z . A Penguin Classics feature. Retrieved July 12, 2006.。
==風味與儲存==
馬奶酒是相當特殊的酒類飲品,因為它既不是用果實也非使用穀物所製成酒種。從釀造技術的觀點上來說,馬奶酒的特性較近似於葡萄酒,而與啤酒的差異較大,馬奶酒的發酵過程直接源於馬乳內乳糖成分的轉化,和葡萄酒使用果類所進行的發酵相似,而不是如啤酒般,是因為其穀物中的澱粉先經由糖化作用轉變為糖分才進行發酵。但就傳統消費方式與經驗上而論,馬奶酒與啤酒更具可比性,馬奶酒的酒精含量通常也比啤酒的酒精濃度較低。
與大多數的乳製品飲料相比,馬奶酒的口感極為輕盈滑潤,它同時具有獨特的微酸味,並含有溫和的酒精含量。不同地區所生產的馬奶酒之間其風味、品質差異甚大。
馬奶酒的儲存方式通常以冷凍或是冷藏的方法來長期保鮮。傳統上,馬奶酒的飲用方式,是先盛放於較大的容器裡,再用勺子分別舀入小型的碗或碟子內暢飲。在吉爾吉斯的遊牧文化中,當牧民於夏季驅趕牲畜到高地牧場移牧時,馬奶酒是接待賓客時不可或缺的重要飲品。
==文化影響==
吉爾吉斯的首都比什凱克之名,在吉爾吉斯語中的意思是「攪拌馬乳的棒子」,彰顯出馬奶飲品在吉爾吉斯文化中的重要性。
俄羅斯的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在他的自傳《懺悔錄》中談到自己為了忘卻煩惱與困擾而痛飲馬奶酒來逃避現實生活; Transliterated as "kumys".。俄羅斯作曲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裡亞賓則因其為患有經神緊繃的症狀以及右手受傷的緣故,而被醫生推薦飲用馬奶酒與進行水療。
在日本大受歡迎的乳酸菌飲料可爾必思,其源起便是因為創辦人三島海雲在一次造訪內蒙古途中,偶然品嚐了馬奶酒後,深受其特殊風味的魅力所吸引,因而開啟他日後研發乳酸菌飲料的契機。
==參見==
*愛蘭
*青瓜酸乳酪醬汁
*杜格酸奶
==參考文獻==
Category:發酵奶製品
Category:釀造酒
Category:馬產品
Category:哈薩克飲食
Category:蒙古國飲食
Category:俄羅斯飲食
Category:吉爾吉斯斯坦飲食
Category:古代菜餚 |
射電天文學 | 無線電天文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透過電磁波頻譜以無線電頻率研究天體。無線電天文學的技術與光學相似,但是無線電望遠鏡因為觀察的波長較長,所以更為巨大。這個領域的起源肇因於發現多數的天體不僅輻射出可見光,也發射出無線電波。
從天體而來的無線電波的初步探測是在1930年代當卡爾·央斯基觀察到從銀河到來的輻射。隨後觀察已經確定了一些不同的無線電發射源。這些包括恆星和星系,以及全新的天體種類,如電波星系,類星體,脈衝星和微波激射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被視為透過射電天文學而被做出大爆炸理論的證據。
== 歷史 ==
在發現天體會發射無線電波之前,就已經有天體可能也會發射無線電波的想法。在1860年代,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的馬克士威方程組就已經顯示來自恆星的電磁波輻射可以有任何的波長,而不會僅僅是可見光。一些著名科學家和實驗者,如愛迪生、歐裡佛·洛茲和馬克斯·普朗克都預言太陽應該會發射出無線電波。洛奇曾嘗試觀察太陽的無線電訊號,但侷限於當時儀器技術的極限而未能成功。http://www.nrao.edu/whatisra/hist_prehist.shtml NRAO.org, "Pre-History of Radio Astronomy" Compiled by F. Ghigo.
最早辨識出的天文學無線電波源是偶然發現造成的意外收穫。在1930年代的早期,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卡爾·央斯基在使用巨大的定向天線研究越洋無線電話的聲音在短波上受到的靜電幹擾時,他注意到以紙帶記錄器記下的類比訊號,持續的有著來源不明但會一直重複的訊號。由於這個訊號每天有一個峰值,因此央斯基起初懷疑幹擾的來源是太陽。持續的分析顯示,來源不隨著太陽的出沒變化,而是以23小時56分的週期重覆著,這個特徵顯示來源是一個固定在天球上的天體,才會與恆星時同步轉動。
透過它的觀測和與光學天文的星圖比對,央斯基認為輻射是來自銀河,並且朝向中心星座的人馬座方向最強。Karl G. Jansky, "Radio waves from outside the solar system", Nature, 132, p.66. 1933他在1933年公佈了這項發現,央斯基本想再進一步的詳細研究來自銀河的無線電波,但貝爾實驗室重新分配了另一項工作給央斯基,使他不能繼續在天文學的領域內完成進一步的工作。
1937年,格羅特·雷伯修建了一架9米直徑的拋物面碟形無線電望遠鏡,成為無線電天文學的先驅。他以儀器重做了央斯基早期的工作和一些簡單的工作,也進行了第一次的無線電頻率巡天。在1942年2月27日,英國陸軍的研究官員J.S. Hey發現太陽散發出無線電波,開始協助無線電天文學的推展。 J. S. Hey. The Radio Universe, 2nd Ed., Pergamon Press, Oxford-New York (1975), 在1950年代初期,英國劍橋大學的馬丁·賴爾和安東尼·休伊什使用劍橋干涉儀描繪天空的無線電圖,製做了有名的2C和3C無線電源巡天星表。
== 技術 ==
射電天文學家使用不同的技術來觀察無線電頻譜中的物體。儀器可以簡單地指向高能無線電源以分析其發射。為了讓“成像”區域更加詳細,需要記錄多個重疊的影象並將其拼湊稱馬賽克影象。使用的儀器型別取決於訊號強度和所需的細節量。
從地球表面進行的觀測僅限於可以穿過大氣層的波長。在低頻或長波長下,傳輸受到電離層的限制,電離層會反射頻率低於其特徵等離子體頻率的電波。水蒸氣會干擾較高頻率的射電天文學,因此需要在非常高非常乾燥的地方建造射電觀測站,以便以毫米波波長進行觀測,並使水蒸氣的影響最小。最後,地球上的傳輸裝置可能會導致射頻干擾。因此,許多無線電臺都建在偏遠的地方。
=== 射電望遠鏡 ===
thumb|300px
電波望遠鏡需要如此的大是因為需要接受訊號和獲得高的訊雜比,也因為角分辨力是" 物鏡 "直徑的函式,與被觀測的電磁輻射波長的比例,相較之下電波望遠鏡就必需比光學望遠鏡大上許多。例如,一架1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是觀測的光波波長的200萬倍,解析力是數個弧秒;而一架盤面大上許多倍的電波望遠鏡,依據他所觀測的波長,也許只能分辨滿月(30弧分)大小的天體。
=== 射電干涉儀 ===
光學天文觀測一般是利用光的粒子性,而射電天文觀測技術則是利用光的波動性(無線電波也是光的一種)。射電天文觀測往往能記錄下電磁波的相位資訊,這使得人們可以透過干涉原理,將多臺射電望遠鏡的觀測資料進行相干計算,得到更高的解析度。理論上,射電干涉儀在某一方向上能達到的最佳解析度取決於該方向上相距最遠的兩臺望遠鏡的距離。
射電干涉儀的發明意義重大,它的使用,不僅可以使得射電天文觀測所能達到的解析度超過光學天文,也能透過建立射電望遠鏡陣列來增加觀測靈敏度,突破了射電望遠鏡單鏡的口徑限制。射電干涉儀的發明者,英國劍橋大學的馬丁·賴爾(Martin Ryle,1918-1984)和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1924-- )因此獲得了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授予天文學研究。
==== 甚長基線干涉測量 ====
從1970年代開始,射電望遠鏡接收器的穩定性得到了提高,使得全世界(甚至在地球軌道上)的望遠鏡可以組合起來進行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通常不從物理上連線天線,而是將每個天線處接收到的資料與通常來自本地原子鐘的定時資訊配對,然後儲存以供以後在磁帶或硬碟上進行分析。在那以後的時間,該資料與來自類似記錄的其他天線的資料相關,以產生結果影象。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合成實際上是地球尺度大小的天線。望遠鏡之間的大距離可以實現非常高的角解析度,實際上比任何其他天文學領域都大得多。在最高頻率下,小於1毫秒的合成波束是可能的。
今天執行的最重要的VLBI陣列是超長基線陣列(其中的望遠鏡遍佈北美洲)和(歐洲,中國,南非,和波多黎各的望遠鏡)。每個陣列通常單獨執行,但是偶爾會觀察到一些在一起觀測的專案,從而提高了靈敏度。 這被稱為全球VLBI。 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還有一個稱為LBA(長基線陣列,Long Baseline Array)的VLBI網路,在日本,中國和韓國的陣列也一起觀測,形成了東亞VLBI網路(EAVN)。
== 天文電波源 ==
射電天文學為天文知識帶來了相當的進展,特別是好幾種天體的新發現,包括脈衝星、類星體和活動星系。這幾種天體的表現可算得上宇宙中最激烈、能量最高的物理活動。
射電天文學測量了星系的旋轉速度,發現星系中有大量物質是看不見的,但是它們的引力是可察覺的,這就是暗物質。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射電天文學上的一個重要發現,它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射電天文望遠鏡也用來研究離地球近得多的東西,包括太陽活動、太陽系行星的表面。
== 參看 ==
* 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
* 伽馬射線天文學
* 紅外天文學
* 雷達天文學
* X射線天文學
== 參考文獻 ==
*
S |
馬頭琴 | 馬頭琴,蒙古人稱為莫林胡爾()或綽爾、潮兒(),是蒙古族常用的一種弓弦樂器,祖先為馬尾胡琴,是中世紀北方弓弦胡琴的一種。
==命名==
科爾沁草原的蒙古人稱其為“潮兒”,錫林郭勒、察哈爾的蒙古人稱它為奚琴(Hihil-Hor)。二者結構基本相同,但定弦法、琴絃位置和外形有差異。
1907年,一名日本青年考古學家到內蒙古考察,在現在的昭烏達盟巴林右旗一個蒙古牧民家發現了馬頭琴。根據她的日記:
這是現存的最早的“馬頭琴”一詞的記錄。
==歷史==
傳說從前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小馬的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作成二絃琴,由於通常在琴桿的頂部按小馬模樣雕有一個馬頭而得名馬頭琴。
馬頭琴從唐、宋時期的胡琴發展而成,成吉思汗時已流傳民間。馬頭琴流行於蒙古國、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
===齊·寶力高改革===
齊·寶力高在1973年開始對馬頭琴進行改革,擴大了馬頭琴的音量和音域。1983年,他又對馬頭琴進行第二次改革,1996年發明出白松木面的馬頭琴(原為蟒皮面)。此外,他還對馬頭琴的演奏技法做過改革,加入了小提琴、二胡、四胡、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以及新的跳弓、擊弓、碎弓、抖弓、連跳弓、砍弓、連砍弓等技術。
1986年,齊·寶力高集合了許多內蒙古的優秀馬頭琴藝人,統一了他們的弓法、節奏、指法,組建了馬頭琴隊(即齊·寶力高野馬馬頭琴樂團),開馬頭琴合奏的先河。1989年6月20日,中國馬頭琴學會在呼和浩特成立,齊·寶力高任會長。
2001年,齊·寶力高在呼和浩特國際青少年馬頭琴藝術節上率領1000名馬頭琴手演奏《萬馬奔騰》,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2011年10月20日,齊·寶力高建立錫林郭勒職業學院齊·寶力高國際馬頭琴學院,這是中國唯一有馬頭琴專業的高等院校,齊·寶力高任院長,教授馬頭琴演奏和製作。
2014年10月,齊·寶力高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馬頭琴學術研討會。
==構造==
馬頭琴用硬木製作,音箱有倒梯形、長方形等多種。大者琴長120釐米,小者琴長70釐米。音箱兩面蒙繪有圖案的馬皮或羊皮。琴絃的特別之處是由多根馬尾分為兩束而成琴絃,按四度關係定弦,以馬尾弓納兩弦間拉奏;發音圓潤,低迴婉轉,音量較弱,可奏雙音和泛音;使得音色與其他弓弦樂器會有較大差異。弓在弦外。
馬頭琴的傳統定弦有3種:
* 正四度A、d。
* 反四度a、e。
* 西部地區五度定弦d、a。
在演奏時席地而坐,音箱左下角挾於兩膝間,右手持馬尾弓拉奏。可奏雙音。音量較小。用於獨奏、與四胡等樂器的合奏及民歌、說書的伴奏。為民歌伴奏時,多用三度、四度顫音模仿歌唱。常模擬馬的嘶鳴。
==指法==
一般拉絃樂器,演奏時都是從正面壓弦,馬頭琴則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甲根從左向右頂弦,無名指和小指是用指尖從左向右頂弦,小指夠不著裡弦時,它從外弦底下伸過去頂裡弦(奏外弦時直接頂弦)。
== 參見 ==
* 齊·寶力高
* 齊·布日古德
* 包·賀西格
* (全稱)
*
*
* 朝爾琴(全稱西那幹朝爾)
* 胡笳(也稱冒頓朝爾、朝爾、冒頓潮爾、潮爾)
* 長調
* 呼麥
*神駿樂團
==參考文獻==
Category:蒙古樂器
Category:弓弦樂器
Category: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
明 (消歧義) | 明主要指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
明還可以指:
*明 (蛤蜊)(約1499年-2006年),一隻北極蛤
*明 (佛教),佛教術語
*明姓,中文姓氏
*南明,明朝滅亡後由明朝宗室及官員在華南相繼建立的政權
*明鄭,鄭成功家族所建立的政權,奉大明正朔,使用明朝國號和年號
*亮,與暗相對
*明天,第二天
*明 (印度教),印度教術語
|
烏拉爾-阿爾泰語系 | 烏拉爾-阿爾泰語系(),又稱圖蘭語系(),是一個超語系假說提案Colin Renfrew, Daniel Nettle: Nostratic: Examining a Linguistic Macrofamily - Page 207, Publisher: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9), Robert Lawrence Trask: The Dictionary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 PAGE: 357, Publisher: Psychology Press (2000), Lars Johanson, Martine Irma Robbeets : Transeurasian Verbal Morphology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Genealogy, Contact, Chance -PAGE: 8. Publisher: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010), Ladislav Drozdík: Non-Finite Relativization. A Typological Study in Accessibility. Page 30 (XXX), Publisher: Ústav orientalistiky SAV, 。該假說認為假說性的阿爾泰語系和已經得到國際語言學界公認的烏拉爾語系有內在聯絡,應被歸入同一語系內。目前一般公認,阿爾泰語系語言間的相似性用擴散和借用能解釋得更好。“當‘阿爾泰語系’在百科全書和小手冊中被反覆提及時,大多數相關語言的專家卻早已不再相信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通古斯語族間有什麼親緣關係了。” Lyle Campbell & Mauricio J. Mixco, A Glossary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007,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pg. 7.“當同源詞證據不再確鑿時,阿爾泰語系假說就被拋棄了。目前被接受的觀點是,突厥語、蒙古語和通古斯語間沒有關係。” Johanna Nichols,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Space and Time (1992, Chicago), pg. 4.“審慎的檢測發現,突厥語、蒙古語和通古斯語實際上形成了一個語言聯盟(稱作阿爾泰)...此處我們給不出判定它們同源的充分標準。” R.M.W. Dixon, The Rise and Fall of Languages (1997, Cambridge), pg. 32.“...這些特徵的集合並不是好的同源證據”“蒙古語和突厥語間,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趨同,而不是同源——即我們觀察到的,是透過擴散和借用解釋得比同源更好的模式”, Asya Pereltsvaig, Languages of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2012, Cambridge) has a good discussion of the Altaic hypothesis (pp. 211-216).該術語目前仍用於指歐亞大陸中部的形態、語法和詞彙匯聚區。BROWN, Keith and OGILVIE, Sarah eds.:Concis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s of the World. 2009.
“烏拉爾-阿爾泰”確實可能在這一點上猶豫“阿爾泰”。例如,楊虎嫩認為“說‘阿爾泰’而不是‘烏拉爾-阿爾泰’是一種誤解,因為除開烏拉爾語的‘阿爾泰’語言並沒有一種獨特的區域性或形態特徵。”Stefan Georg (2017) "The Role of Paradigmatic Morphology in Historical, Areal and Genealogical Linguistics: Thoughts and Observations in the Margin of Paradigm Change in The Transeurasian languages and Beyond (Robbeets and Bisang, eds.)." Journal of Language Contact, volume 10, issue 2, p.
血統與種族相關的種種假說自18世紀發端,一直爭論到20世紀中葉,常被此起彼伏的泛民族主義議程裹挾。譬如在英國就有許多擁護者。George van DRIEM: 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 Volume 1 Part 10. BRILL 2001. Page 336自1960年代以來,阿爾泰語系為代表的超語系就不斷被學界抨擊。阿爾泰語系、印歐語系和烏拉爾語系間的關係在諾斯特拉語系假說興起後重又受到關注,該假說曾有過一定人氣,Carl J. Becker: A Modern Theory of Language Evolution - Page 320, Publisher iUniverse (2004), 如Allan Bomhard將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和印歐語系處理為平等的分支。Bomhard, Allan R. (2008). Reconstructing Proto-Nostratic: Comparative Phonology, Morphology, and Vocabulary, 2 volumes. Leiden: Brill. 然而,諾斯特拉語系目前也被普遍否定。
==研究史==
烏拉爾-阿爾泰民族語言群體的概念還要追溯到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的語言學理論,他認為沒有比比較語言更好的確定人群關係與起源的方法了。在他1710年的《略論基於語言證據確定種族起源》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Brevis designatio meditationum de originibus gentium ductis potissimum ex indicio linguarum. 1710. https://edoc.bbaw.de/files/956/Leibniz_Brevis.pdf中,他假定所有人類語言都有一個共同祖先。後來,祖語分化為兩支:雅弗語系和阿拉姆語系。雅弗語系接著進一步分化為斯基泰語族和凱爾特語族,前者包括:希臘語、Sarmato-斯拉夫語言(俄語、波蘭語、捷克語、達爾馬提亞語、保加爾語、斯洛維尼亞語、阿瓦爾語和哈扎爾語)、突厥語(土耳其語、庫曼語、卡爾梅克語和蒙古語)、芬-烏戈爾語(芬蘭語、薩米語、匈牙利語、愛沙尼亞語、立窩尼亞語和薩摩耶德語)。儘管他的理論和分類在今天看來沒什麼準確性可言,它們還是在語言學研究的發展史上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在日耳曼語國家中。
在瑞典戰俘和西伯利亞探險家菲利普·約翰·馮·史託蘭伯1730年出版的《對歐洲及亞洲北部和東部的歷史地理學描述》STRAHLENBERG, Philipp Johann von: An historico-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the north and east parts of Europe and Asia http://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010825073 中,將芬-烏戈爾、突厥、薩摩耶德、蒙古、通古斯和高加索民族描述為共享語言和文化特徵的民族。20世紀的學者們曾透過錯誤地假設烏拉爾-阿爾泰語系批評他,儘管他實際上並沒有明確說明這6個民族群體間語言的具體關係。According to Manaster Ramer & Sidwell, this misconception first dates back to a 1901 article by Otto Donner, later most prominently repeated by Nicholas Poppe, Merritt Ruhlen and G. D. Sanzheev.
丹麥文獻學家拉斯穆斯·拉斯克於1834年提出所謂“斯基泰語系”,其中包含芬-烏戈爾語、突厥語、薩摩耶德語、愛斯基摩語、高加索語、巴斯克語等語言。
烏拉爾-阿爾泰假說的詳細闡釋最早可追溯到1836年的W. Schott,W. Schott, Versuch über die tatarischen Sprachen (1836)1838年F. J. Wiedemann進一步說明的這個概念。F. J. Wiedemann, Ueber die früheren Sitze der tschudischen Völker und ihre Sprachverwandschaft mit dem Völkern Mittelhochasiens (1838).
“阿爾泰語系”假說,如芬蘭語言學家、探險家Matthias CastrénM. A. Castrén, Dissertatio Academica de affinitate declinationum in lingua Fennica, Esthonica et Lapponica, Helsingforsiae, 1839M. A. Castrén, Nordische Reisen und Forschungen. V, St.-Petersburg, 1849在1844年提出的那樣,包含芬-烏戈爾語族和薩莫耶德語族,統稱為“楚德語族”,突厥語系、蒙古語系和通古斯語系則統稱為“韃靼語族”。後來在19世紀後半葉,突厥語系、蒙古語系和通古斯語系逐漸被認為屬於同一個阿爾泰語系,而芬-烏戈爾語支和薩莫耶德語族則組成烏拉爾語系。這兩支語言間的相似性使人們認為它們又組成一個更大的烏拉爾–阿爾泰語系。
1855年,德國東方學家、文獻學家Friedrich Max Müller對非雅利安、非閃米特的亞洲語言提出了一種新的分類法。在他的《東方戰爭中心的語言》中,他將這些語言統稱為“圖蘭語系”。Müller將這一分類分為南北兩支。MÜLLER, Friedrich Max. The languages of the seat of war in the East. With a survey of the three families of language, Semitic, Arian and Turanian. Williams and Norgate, London, 1855. https://archive.org/details/languagesseatwa00mlgoog他關於語言結構發展的進化論歸根結底是將精細的語法和社會經濟發展強行聯絡起來,統共有“冰期後”“氏族”“遊牧”“政治”幾個發展階段,MÜLLER, Friedrich Max: Letter to Chevalier Bunsen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uranian languages. 1854. https://archive.org/details/cu31924087972182事實證明是不可靠的,不過他那分類的北支可分析為是“烏拉爾-阿爾泰語系”。
1850年代到70年代,Frederick Roehrig做出了許多試圖將將一些印第安人語言囊括進“圖蘭”或“烏拉爾-阿爾泰”語系的工作,到1890年代,其中又加入了關於巴斯克語的猜測。Sean P. HARVEY: Native Tongues: Colonialism and Race from Encounter to the Reserv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在匈牙利,烏拉爾–阿爾泰語系的概念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幾乎被無條件接受,儘管其中的泛民族主義原因勝過語言學證據,也沒有多少詳細的研究。在其他地方,該假說很快變得“不可置信”,芬蘭阿爾泰學家Martti Räsänen]] being in the minority.匈牙利語言學界的觀念和清晰證據的缺乏產生的矛盾,最終使得Aurélien Sauvageot和丹尼斯·塞諾等學者對阿爾泰語系展開審慎的研究,他們並未得出廣為接受的結果。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鮑培在他的文章《蘇聯語言學光輝下的烏拉爾-阿爾泰理論》(1940)也試圖批駁Castrén的觀點,指出黏著化的特徵非常普遍。Nicholas Poppe, The Uralo-Altaic Theory in the Light of the Soviet Linguistics Accessed 2010-04-07今日,匈牙利語被認為屬於烏拉爾語系,不過受突厥語系強烈影響。
在1960年代初,阿爾泰語系假說變得越發具有爭議性。今日,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有關係的假說已經基本沒有堅定支持者了。(Starostin et al. 2003:8)斯塔羅斯金在與Oleg A. Mudrak和Anna V. Dybo合著的《阿爾泰語系語源詞典》中,評價烏拉爾–阿爾泰假說為“現在被完全拋棄的想法”。現在有幾種假設更大的超語系的假說,其中包含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和其他語系。但是沒有一種假說目前得到了廣泛的支援。在斯塔羅斯金的“北方大語系”的概述中,他認為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是約9千年前分化出來的,與達羅毗荼語系和古西伯利亞語言,包括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也從同一個祖語分化而來。他假定,這種祖語與印歐語系和南高加索語系在約1.2萬年前共同構成“歐亞語系”的祖語,而它又經由諾斯特拉語系隸屬於北方大語系。
在1980年代,蘇聯語言學家(Nikolai Dmitrievich Andreev)提出了“”假說,將印歐語系、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他稍後的論文裡還包括朝鮮語系)相聯絡。Andreev還為他假設的北方大語系給出了203個詞根。在1997年Andreev去世後,北方大語系假說又被Sorin Paliga (2003, 2007)大幅推進。Paliga, Sorin (2003). N. D. Andreev’s Proto-Boreal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Understanding the Central-East and Southeast European Ethnogenesis: Slavic, Baltic and Thracian . Romanoslavica 38: 93–104. Papers and articles for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lavicists, Ljubljana, August 15–21, 2003.
Angela Marcantonio (2002)認為沒有能明確地聯絡芬-彼爾姆語支和烏戈爾語支的證據,認為它們間的距離並不比與突厥語系更近,得出了與烏拉爾–阿爾泰語系假說非常相似的結果,幾乎就是Castrén最初的阿爾泰假設。這一命題被主流的烏拉爾語學者所批評。Linguistic Shadowboxing Accessed 2010-04-07Edward J. Vajda, review of The Uralic language family: facts, myths, and statistics Accessed 2016-03-01Václav Blažek, review of The Uralic language family: facts, myths, and statistics Accessed 2016-03-01
==形態==
烏拉爾-阿爾泰語系下的語言中,存在一些語言型別學相似性:
* 中心語在後和主賓動語序
* 大部分語言中母音和諧
* 黏著法構詞和加字尾佔絕對優勢的構詞法
* 零系詞
* 非限定性從句
* 性的缺乏
* 詞首缺乏複子音
* 與普通領屬動詞如“有”不同的存在從句引導詞
這樣的相似性實際上並未組成足夠的發生學關係的證據,其他解釋也是可能的。尤哈·楊胡寧認為,儘管烏拉爾–阿爾泰語作為發生學分類完全不可靠,它仍不失為一個語言聯盟,是4個核心語系(烏拉爾語系、蒙古語系、突厥語系和通古斯語系)經歷歷史互動和語言趨同形成的,它們的特徵影響到了靠海的朝鮮語系和日本語系。
其他研究者關於形態的情況有著迥異的觀點。Michael Fortescue將烏拉爾語系劃入烏拉爾-西伯利亞形態地域(包含烏拉爾語系、尤卡吉爾語系、楚科奇-堪察加語系和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與一個更狹義的阿爾泰形態地域不同;Anderson提出了一個專有的西伯利亞語言聯盟,包括烏拉爾語系的鄂畢-烏戈爾諸語言和薩莫耶德語族、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和西伯利亞突厥語、布里亞特語(蒙古),以及尤卡吉爾語、楚科奇-堪察加語、愛斯基摩–阿留申語、尼夫赫語和葉尼塞語系。
==烏拉爾語言和阿爾泰語言間的關係==
阿爾泰語系自19世紀末到1960年代都被語言學界廣泛接受,但在那之後逐漸被證偽。出於簡潔性的考慮,下面的討論假定阿爾泰語系成立。
在假定卵耳語系和阿爾泰語系間有關係時,應解決兩個問題:
#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間有顯著的發生學關係嗎?
#如果他們確實有顯著的發生學關係,它們能構成一個獨立的分類單元嗎?例如,日耳曼語族和伊朗語族透過原始印歐語而有親緣關係,但它們並不構成印歐語系下一個分類單元,作為對比伊朗語族和印度-雅利安語族來自同一個原始印歐語的後代——原始印度伊朗語。
換句話說,存在發生學關係並不足以建立一個語系,比如烏拉爾–阿爾泰語系;假定語系外的語言是否至少不像後者之間那樣,與該語系中的語言密切相關,也是需要考慮的。這一區分常被忽略,但對語言的發生學分類來說是很基本的。Greenberg 2005有些語言學家堅持認為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是透過規模更大的超語系發生聯絡的,如歐亞語系或諾斯特拉語系,其中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間的距離並不比與其他成員更近。Greenberg 2000
===共享詞彙===
找到能追溯回共同的祖語的同源詞是證明語系存在的有力方法。僅有共享的詞彙也不能說明親緣關係,因為詞彙是可以被借用的。
它們之間是存在共享的詞彙的,如突厥語系和烏戈爾語支間,或通古斯語系和薩莫耶德語族間,但這可以用借用解釋。要找到整個語系都存在的烏拉爾–阿爾泰詞彙是很困難的,它還要遵循一定的音變規則,從原始烏拉爾–阿爾泰語到給定的原始烏拉爾語和原始阿爾泰語詞彙對於建立烏拉爾–阿爾泰語系是有利的。單數,所有烏拉爾–阿爾泰語系同源詞大都只存在於阿爾泰語系3個語族之一。作為對比,已知約有200個廣泛存在於各個語族、語支的原始烏拉爾語詞根,而對於阿爾泰語系3個語族之一或烏拉爾語系下的語族來說,能找到1000–2000個同源詞。
有些語言學家指出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的人稱代詞有強烈相似性。
基礎的數詞在阿爾泰語系的3個語族和烏拉爾語系間相當不同,烏拉爾語系內部的一致性也不高。
數詞 烏拉爾語系 烏拉爾語系 烏拉爾語系 突厥語系 蒙古語系 通古斯語系
數詞 芬蘭語 匈牙利語 凍原涅涅茨語 古突厥語 古典蒙古語 原始通古斯語
1 yksi egy ŋob bir nigen *emün
2 kaksi kettő/két śiďa eki qoyar *džör
3 kolme három ńax°r üs ɣurban *ilam
4 neljä négy ťet° tört dörben *dügün
5 viisi öt səmp°ľaŋk° baš tabun *tuńga
6 kuusi hat mət°ʔ eltı ǰirɣuɣan *ńöŋün
7 seitsemän hét śīʔw° jeti doluɣan *nadan
8 kahdeksan nyolc śid°nťet° säkiz naiman *džapkun
9 yhdeksän kilenc xasuyu" toquz yisün *xüyägün
10 kymmenen tíz yūʔ on arban *džuvan
烏拉爾-阿爾泰間的相似性的關鍵在於匈牙利語(három)和蒙古語(ɣurban)的數詞“3”。據Róna-Tas (1983),將這個相似性抬高到同源假說的高度,仍需要幾個輔助的假說:
* 該芬-烏戈爾語支詞素,且不是不相配的薩莫耶德語族詞素,是烏拉爾語系的本土數詞;
* 該蒙古語系詞素,且不是不相配的突厥語和通古斯語詞素,是阿爾泰語系的本土數詞;
* 帶-r-而不是同源詞(如芬蘭語kolme)中見到的-l-的匈牙利語形式更存古;
* 匈牙利語形式的-m是來自-bVn的字尾,在其他蒙古語係數詞中也能見到,也要是字尾且不是原數詞詞根的一部分;
* 蒙古語系濁擦音ɣ-能對應芬-烏戈爾語支清塞音*k-(匈牙利語h-的來源)。
===音系對應===
烏拉爾語和阿爾泰語下列子音對應來自Poppe (1983):
* 詞首雙唇塞音:烏拉爾*p- = 阿爾泰*p- (>突厥語和蒙古語*h-)
* 噝音:烏拉爾*s、*š、*ś = 阿爾泰*s
* 鼻音:烏拉爾*n、*ń、*ŋ = 阿爾泰*n、*ń、*ŋ (突厥語,詞首*n-, *ń- > *j-;蒙古語*ń(V) > *n(i))
* 流音:烏拉爾*-l-、*-r- = 阿爾泰*-l-、*r-只在詞中出現。
==參見==
*超語系
*圖蘭人種
*圖蘭主義
* 阿爾泰語系
* 烏拉爾語系
** 原始烏拉爾語
** 烏拉爾–尤卡吉爾語系
** 烏拉爾-西伯利亞語系
** 印歐-烏拉爾語系
** 漢-烏拉爾語系
* 歐亞語系
* 諾斯特拉語系
==註釋==
==參考==
==書目==
*
*Greenberg, Joseph H. (2005). Genetic Linguistics: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 edited by William Crof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
*Starostin, Sergei A., Anna V. Dybo, and Oleg A. Mudrak. (2003).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Altaic Languages.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
*Vago, R. M. (1972). Abstract Vowel Harmony Systems in Uralic and Altaic Languag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外部連結==
*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列表(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
* Review of Marcantonio (2002) by Johanna Laasko
* This reflects the contemporary transitional state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languages.
*
Category:假定的語言系屬分類 |
上甘嶺戰役 | 上甘嶺戰役(、),是朝鮮戰爭後期僵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為聯合國軍「攤牌行動」()的一部份。1952年夏季,美第9軍計劃動用美國陸軍第7師,大韓民國陸軍第2師及第9師,奪取五聖山南麓的上甘嶺及其鄰近的狙擊嶺,進而威脅五聖山,這次行動稱之為“攤牌行動”。
攤牌行動的直接目標三角高地是位於江原道鐵原郡金化郡以北2公里(1.2英里)的一個森林山脊,中文稱上甘嶺。上甘嶺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的精銳部隊106團佔領。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美軍和韓國國軍反復發動攻勢,試圖佔領上甘嶺和附近的狙擊手嶺。聯合國軍儘管擁有明顯的火炮與空中優勢,但不斷增加的傷亡導致行動在經過42天的戰鬥後停止,聯合國軍僅攻佔狙擊嶺南峰,而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最終依舊佔領上甘嶺《抗美援朝戰爭敵軍史料——朝鮮戰爭(第四卷)對峙中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57頁。。
== 背景及準備 ==
1952年,朝鮮戰爭進入陣地相持階段,即靜態戰爭階段。5月,克拉克接替李奇微擔任總司令;6月,板門店談判因戰俘遣返問題陷入僵局,克拉克推翻了原來李奇威的立場,下令對朝鮮發電設施進行轟炸以便施加壓力,美國政府在國內也面臨重大挑戰,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政府害怕公眾壓力會迫使美國在談判桌前處於不利地位,與此同時,兩黨總統候選人都同意儘早透過政治手段結束朝鮮戰爭,而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威爾更是把儘早結束朝鮮戰爭作為其未來新政府的第一項任務。
在這種背景下,雙方都傾向於透過軍事冒險,即是以軍事上的主動或給對方以更多殺傷,爭取在談判桌前取得有利地位。10月8日,在聯軍談判條件遭到朝鮮和中方拒絕後,遠東司令部按計畫無限期退出談判,並按照參謀長聯席會議(JCS)的授權,著手向對手施加無情的軍事壓力。同日,克拉克批准了第8軍團司令範佛里特(Van Fleet)提交的作戰計畫,即「攤牌行動」。有意思的是,此戰幾乎在美國公佈總統競選結果的同時結束。
該計畫由第9軍提出,10月5日,範佛里特向克拉克提交了「攤牌行動」作戰方案,根據該方案,第8軍團準備用2個營的兵力,1個營來自第9軍第7步兵師,1個營來自韓國第2師,在16個砲兵營280門火砲和2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以5天傷亡200人的代價,佔領三角高地(即上甘嶺)及狙擊手嶺。同日,韓軍第2師一名作戰參謀被志願軍俘虜,審訊得知韓第2師已經進入備戰狀態,準備協助美軍在上甘嶺地區發動進攻,但志願軍對此情報未予重視。
10日-13日,聯軍開始砲擊與空襲,並採取欺敵行動,隱蔽向出發陣地運送兵力彈藥。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仍舊按原計畫將上甘嶺地區砲兵調向注字洞南山方向,準備於10月18日發起進攻。
13日晚,美第7步兵師第31步兵團團長摩西上校()認為火力準備不足,臨時決定將對三角高地(597.9高地)的進攻兵力增加至2個營。
== 第一階段 ==
第一階段從1952年10月14日到20日。
=== 14日 ===
晨4:00,美國第7師31團第1和第3營攻擊志願軍45師135團9連(加強連,280人)防守的上甘嶺(597.9高地),韓國第2師32團第2和第3營攻擊志願軍135團1連(加強連,280人)防守的狙擊手嶺(537.7高地)。志願軍因通訊中斷,整天炮兵無法支援。韓軍藉助美空軍燃燒彈的攻擊,於下午3:20佔領狙擊手嶺稜線,志願軍1連轉入反斜面坑道防守。美軍則在戰鬥開始不久的手榴彈對攻戰中損失了幾乎全部軍士長,至黃昏仍無重大進展。14日晚7:00,志願軍45師4個連反擊,經過白刃格鬥,將韓軍擊退,奪回狙擊手嶺。美軍據稱彈藥不足,受攻擊後,即退回出發陣地。
第一天戰鬥,聯軍傷亡600人以上(美軍31團傷亡433人,韓軍第3營傷亡141人,第2營傷亡不詳),參戰4個營中3個營被迫撤下休整。志願軍傷亡500人以上,表面陣地全部被摧毀,儲存彈藥基本用盡。這一天的戰鬥中,美軍首次為參戰部隊配發M-1951式防彈背心。
=== 15日 ===
天亮以後,美軍第31團第2營和32團第1營投入戰鬥,因志願軍彈藥用盡退守坑道,攻佔上甘嶺部分表面陣地。韓軍換上17團第2營接替32團第2營,佔領狙擊手嶺表面陣地。入夜,志願軍45師在炮火支援下進行反擊,很快奪回全部陣地。
=== 16日 - 19日 ===
聯合國軍臨陣換將,由團長羅斯上校取代31團摩西上校,同時第7師投入32團全部,以及17團第1和第2營。至此,美7師基本全部參戰。志願軍方面初期誤判聯軍行動為佯攻,至17日方確認為聯軍秋季攻勢重點,並提出“敵人成團成營的向我陣地進攻,是用兵上的錯誤,要利用敵人的錯誤,造成美軍大量人員傷亡”,遂向上甘嶺方向增調重型炮兵。
16-19日雙方反覆爭奪,白天聯軍利用優勢炮火奪取表面陣地後,志願軍在晚間利用坑道和後方兵力奪回。在19日凌晨的反擊中,中國人民志願軍135團2營通訊員黃繼光在爆破美軍火力點的過程中,“在多處負傷,爆破器材用盡後”,用身體擋住了美軍的射擊孔。黃繼光陣亡後,被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英雄”的稱號,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英雄。
=== 20日 ===
東線美軍第7師首次於19日晚成功地守住了包括主峰在內的大部份表面陣地,而韓軍第2師在白天發動反擊,將19日晚失去的狙擊手嶺北山表面陣地奪回。至此,聯軍佔領全部表面陣地。志願軍雖仍在反斜面坑道中儲存一定不成建制兵力,但已經失去反擊力量。
== 第二階段 ==
21日起至10月30日,志願軍上甘嶺地區表面陣地全部丟失,剩餘人員進入坑道防禦作戰。雙方都在調整戰略和兵力部署,整個戰場相對平靜,卻醞釀著接下去的更大戰鬥。
志願軍的坑道入口在反斜面,雖有後方火力掩護,但在聯軍地空火力封鎖下,人員物資補給嚴重困難。只能不惜代價,在夜間搶運少量兵力彈藥和給養。著名的20餘名軍人在斷水情況下,仍互相謙讓“一個蘋果”的故事就發生在某坑道駐守分隊中。志願軍後勤人員冒著敵炮火,付出巨大傷亡,基本保證了坑道駐守分隊進行堅守戰鬥。較大的戰鬥發生在23日和25日,都沒有獲得戰果。
聯軍佔領表面陣地後,用大炮轟擊坑道口,用火焰噴射器射火焰進坑道,或用推土機推土封閉坑道口,並嚴密封鎖運送給養的通道。10月26日,韓軍炸塌志願軍2個坑道各一段,造成志願軍人員不斷傷亡。同時,聯軍重新建立了火力點戰壕等防禦體系。
10月25日,志願軍第3兵團經過討論,決定加大力量奪回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並儘可能地造成美軍人員傷亡。根據決定,志願軍命令15軍29師87團,第12軍31師91/92/93團,和34師106團共5個團增援上甘嶺,同時增援了140門大口徑火炮,24輛汽車多管火箭炮,和67門高射炮。
詹姆斯·範佛里特決定在10月25日由韓國第2師接手整個防線,美7師撤出戰鬥。
== 第三階段 ==
10月30日至11月28日,志願軍展開反擊,收復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 10月30日-11月5日 ===
10月30日,志願軍準備多日的反攻拉開序幕。晚10:30,100餘門大口徑火炮反覆覆蓋由韓軍第2師31團的防禦陣地。這是志願軍在朝鮮戰爭開戰以來進行的最大炮戰。炮火準備之後,志願軍31師91團7個連,經激戰奪取了597.9高地。其後5天,雙方再次陷入拉鋸戰,並在猛烈炮火下,均付出重大傷亡。
從10月31日到11月5日,美軍第9軍出動韓9師30團來奪回597.9高地。這一次,志願軍91團成功地在白天守住了陣地。鑑於連日苦戰,傷亡不斷增大,當晚,美第9軍下令停止對597.9高地的爭奪。
597.9高地爭奪戰以志願軍的獲勝告終。
=== 11月6日-11月25日 ===
奪取597.9高地後,志願軍投入31師92團將重點轉向537.7高地北山。由於韓第2師32團已經據守約20天,形成穩固防禦體系,雙方爭奪十分激烈,戰鬥至11日志願軍92團擊敗韓32團佔領537.7高地北山。
12日,韓軍增援17團投入戰鬥,雙方在537.7高地北山重演597.9高地的殘酷拉鋸戰。戰至14日,志願軍92團傷亡嚴重由93團接替。93團投入作戰僅4天便難以支撐,18日由志願軍34師106團接替。但由於韓軍的頑強抵抗,537.7高地南山未能被佔領。
志願軍106團團長武效賢改變了以人海對火海以及反擊總是在傍晚炮火準備後進行的戰術,講求在用兵的數量和時間上靈活掌握,出敵不意,最大限度發揚火力,同時重新擴大了反斜面藏兵坑道。至11月25日,志願軍穩固佔領537.7高地北山後,韓9師接手在537.7高地南山的防禦,韓2師撤出,戰場趨於平靜。
=== 11月26日 - 12月15日 ===
11月28日,美第8集團軍命令韓2師停止爭奪537.7高地北山,美軍結束“攤牌行動”。
12月1日到1953年初,志願軍第34師向537.7高地,即韓軍稱之為A高地,發起40餘次進攻,遭駐守A高地的韓軍第9師28團頑強抵抗,第34師被迫放棄奪取A高地的企圖。《抗美援朝戰爭敵軍史料——朝鮮戰爭(第四卷)對峙中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8年
12月15日,志願軍34師106團將537.7高地北山交接給志願軍第15軍45師。上甘嶺戰役結束。戰後,志願軍第15軍45師全體嘉獎為上甘嶺英雄師。
== 結果及影響==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規模最大最血腥的對抗, 而且在中國戰史中成為極具重要性的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統計,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陣亡4,838人,傷6,691人。《朝鮮戰爭備忘錄》胡海波 編著,黃河出版社,2009年,ISBN 978-7-5460-0031-2。第十五章“中美鏖戰上甘嶺”。
按照《抗美援朝戰史》記載,上甘嶺戰役於10月14日凌晨4時開始,參戰部隊為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第45師3個團,15軍29師87團,12軍31師91/92/93團,和12軍34師106團,使用67門高射炮掩護2個炮兵師共110門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以及2個營共24輛卡秋莎多管火箭炮參戰,43天共發射炮彈40萬發(含小口徑火炮)。參戰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回國後和解放軍空軍空降師合編為空降兵軍,作為戰略快速機動部隊,駐紮在湖北孝感市。
聯合國軍參戰部隊有:美第九軍步兵第七師2個團(第31、第32團)又(第17團)2個營,空降第187團、衣索比亞營、哥倫比亞營,韓二師3個團(第17、31、32團)及配屬的第37團,韓九師第30團,以及美軍第92炮兵營、第955炮兵營、第424炮兵營、第140坦克營、第15高射炮營、第86探照燈營、第7衛生營、第2觀測營、第7訊號連、第388化學兵連、美第五航空隊、韓炮兵第93營、等。動用105毫米以上火炮288門,飛機278餘架。韓國國防部官方歷史共統計韓軍陣亡1,096人,傷3496人,失蹤96人。衣索比亞和哥倫比亞傷亡不詳。美軍陣亡365人,傷1,174人和1人被俘,原文為“twelve days of intense combat in October1952 cost the U.S.7th Infantry Division 365 KIA for a piece of turf that ultimately remained in enemy hands”(即第7步兵師在1952年10月(14日至25日)的12天時間內以死亡365人的代價仍沒有佔領志願軍陣地- 更正:美軍佔領了全部表面陣地,後換防給韓軍後發生來回爭奪,直到停戰時,大部分陣地在志願軍掌握中。)。 美軍官方的《Korean Battle Chronology》列出了美步7師在此戰役中陣亡329人,戰傷1,298人,戰俘遣返回2人,失蹤認定死亡63人,總計1,692人。美軍官方戰史《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給出此戰役聯合國軍傷亡9,000人,其中美七師9個營有8個營參加此戰,死傷達2,000人;並給出了中國傷亡19,000名士兵。
馬克·克拉克在回憶錄上指出,鑑於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傷亡過重,聯軍遠東指揮部不得不停止了任何兵力多於一個營的戰鬥計劃,由此,這場戰役實際迫使聯軍停止了任何對志願軍的大規模進攻計劃。克拉克和美國總統杜魯門其後也承認此次戰役嚴重挫傷了聯合國軍計程車氣。儘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上甘嶺戰役卻是西方媒體中關於朝鮮戰爭中最鮮為人知的戰役之一。
== 相關文藝作品 ==
* 電影《上甘嶺》: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製,插曲《我的祖國》。
* 中國紀實文學《血雨》,作者葉雨蒙,1994年初版。
== 註釋 ==
== 相關條目 ==
* 白馬山戰役
==引用==
==參考文獻==
*
*
*
*
*
*
*
*
*
*
Category:1952年抗美援朝戰役
Category:1952年10月
Category:1952年衝突
Category:江原道歷史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10月15日 | 10月15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288天(閏年第289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77天。
== 大事記 ==
=== 6世紀 ===
* 533年:拜占庭大將貝利撒留攻佔迦太基,征服了汪達爾人。
=== 12世紀 ===
* 1161年:金朝海陵王從開封出兵伐南宋,最終失敗。
=== 16世紀 ===
* 1552年:伊凡雷帝征服喀山汗國。
* 1582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正式頒行格里曆,以取代儒略曆,並將本是分別為10月3日及10月5日(星期五)改為10月15日(星期五)。
=== 19世紀 ===
* 1815年:拿破崙一世抵達聖赫勒拿島,開始流放生涯。
* 1894年:猶太裔法國軍官阿弗列·屈裡弗斯被誤認為犯下叛國罪,而遭到法國軍方逕自逮捕。
=== 20世紀 ===
* 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出發前往旅順增援。
* 1917年:荷蘭著名交際花瑪塔·哈里在法國巴黎遭到逮捕後,便被軍方以德國間諜的罪名槍決。
* 1924年:廣州商團事變:黃埔軍校軍隊擊潰起義的廣州商團軍,並在西關製造焚城大火,廣州死亡上千人。
*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放棄瑞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隨同中共中央、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 1946年:原先遭判處絞刑的納粹德國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在行刑前2小時服用氰化鉀自殺身亡。
* 1948年:中國共產黨武裝東北野戰軍佔領錦州。
* 1953年:中國北京“蘇聯展覽館”工程動工。蘇聯展覽館即後來的北京展覽館。
* 1954年:颶風黑茲爾先後影響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北卡羅萊納州至加拿大多倫多,共造成176人死亡。
* 1957年:中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 1966年:非裔美國人組織的團體黑豹黨成立。
* 1983年:香港財政司彭勵治頒布聯絡匯率定位,將港幣與美元的匯率定為1比7.8。
* 1984年:華裔美籍作家劉宜良在美國遭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聘請的黑道份子槍殺身亡。
* 1986年:
** 臺灣學者李遠哲因「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 中國國務院批准青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
* 1987年:布吉納法索時任總統府國務部長-{zh-hant:布萊斯·龔保雷; zh-hk:布萊斯·孔波雷; zh-hans:布萊斯·孔波雷; zh-sg:布萊茲·孔帕奧埃}-發動軍事政變,殺死總統託馬斯·桑卡拉後自立為總統。
* 1997年:美國華裔科學家朱棣文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97年:美國卡西尼-惠更斯號土星探測器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 21世紀 ===
* 2002年:兄弟象在中華職棒13年總冠軍賽擊敗中信鯨,獲得年度總冠軍。
* 2003年:載有楊利偉的神舟五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為中國第一艘載人太空船。
* 2005年: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全線貫通慶祝大會在拉薩舉行。2006年7月1日投入試執行,結束西藏無鐵路的歷史。
* 2007年:上證綜合指數突破6000點。
* 200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
* 2016年:臺中市臺鐵高架化,並廢止臺中市臺鐵平面路段,舊臺中車站吹熄燈號走入歷史。
* 2016年:DBC數碼電臺現有的香港數碼聲音廣播服務牌照有效期屆滿,同時電臺停播。
== 出生 ==
* 前70年:維吉爾,古羅馬詩人(前19年逝世)
* 1265年:元成宗鐵穆耳,元朝皇帝(1307年逝世)
* 1542年:阿克巴,蒙兀兒帝國皇帝(1605年逝世)
* 1711年:伊麗莎白·泰瑞絲,撒丁王國王后(1741年逝世)
* 1795年:富蘭克林·皮爾,第三任美國鑄幣局費城分局首席鑄幣師(1870年逝世)
* 1814年:萊蒙托夫,俄國詩人(1841年逝世)
* 1825年:瑪麗,普魯士公主、巴伐利亞王國王后(1889年逝世)
* 1829年:阿薩夫·霍爾,美國天文學家(1907年逝世)
* 1836年:詹姆斯·迪索,法國畫家(1902年逝世)
* 1844年:弗里德里希·尼采,德國哲學家(1900年逝世)
* 1875年:安德烈-路易·科列斯基,法國軍官、數學家(1918年逝世)
* 1878年:保羅·雷諾,法國政治人物、律師,前任法國總理(1966年逝世)
* 1887年:範德瑞克·弗萊特,英國海員,鐵達尼號瞭望員(1965年逝世)
* 1906年:鄺友良,華裔美國律師、商人、政治人物,曾任夏威夷州聯邦參議員(2004年逝世)
* 1908年:約翰·加爾佈雷斯,美國經濟學家(2006年逝世)
* 1911年:王廷歆,香港企業家(2010年逝世)
* 1913年:沃夫岡·呂茨,德國潛艇指揮官(1945年逝世)
* 1913年:習仲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之父(2002年逝世)
* 1914年:林有福,新加坡政治人物(1984年逝世)
* 1914年: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富汗末代國王(2007年逝世)
* 1917年:小亞瑟·史列辛格,美國歷史學家、社會評論家(2007年逝世)
* 1920年:白錦祥,中國象棋棋手(1996年逝世)
* 1920年:馬裡奧·普佐,美國作家,代表作《教父》(1999年逝世)
* 1921年:阿爾·皮斯,英國裔加拿大賽車手(2014年逝世)
* 1924年:伊塔羅·卡爾維諾,義大利作家(1985年逝世)
* 1924年:李·艾科卡,美國企業家(2019年逝世)
* 1926年:-{zh-cn:米歇爾·福柯; zh-tw:米歇爾·傅柯}-,法國哲學家、思想史學家、社會理論家、語言學家、文學評論家、性學家(1984年逝世)
* 1926年:辜寬敏,臺灣企業家、政治人物,臺獨領袖(2023年逝世)
* 1930年:多默·威廉姆斯,紐西蘭司鐸級樞機(2023年逝世)
* 1931年:阿卜杜爾·卡拉姆,印度航天科學家、政治人物,第11任印度總統(2015年逝世)
* 1935年:蜷川幸雄,日本知名劇場導演、電影導演、演員(2016年逝世)
* 1936年:劉皇發,香港新界原居民、政界人物(2017年逝世)
* 1943年:席慕容,臺灣現代中文散文家、女詩人、知名畫家
* 1944年:戴維·特林布林,英國政治人物,首任北愛爾蘭首席部長,199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22年逝世)
* 1944年:史蒂芬·克羅克,美國網際網路先驅
* 1949年:湯瑪斯·博普,美國天文學家(2018年逝世)
* 1952年:湯山邦彥,日本動畫導演
* 1953年:陳盈潔,臺灣歌手
* 1955年:譚雅·羅拔絲,美國電影女演員(2021年逝世)
* 1956年:李章洙,韓國足球教練
* 1958年:勝生真沙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59年:約克公爵夫人莎拉,英國貴族、作家
* 1961年:牛佬,香港漫畫家
* 1965年:宮磊,中國已退役足球運動員,現為足球主教練
* 1966年:金保斯,墨西哥足球運動員
* 1968年:嶽翎,臺灣女演員
* 1968年:迪迪埃·德尚,法國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
* 1972年:阿姆魯拉·薩利赫,阿富汗臨時總統
* 1974年:林志穎,臺灣男藝人
* 1975年:許淑華,臺灣政治人物,現任南投縣縣長
* 1975年:李佳軍,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 1975年:東村明子,日本女性漫畫家
* 1975年:傑尼斯·什米加爾,烏克蘭企業家、政治人物,現任烏克蘭總理
* 1975年:卓克·伊烏哲,奈及利亞裔英國男演員
* 1977年:大衛·特雷澤蓋,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80年:唐素琪,香港女藝人
* 1981年:郭晶晶,中國女子跳水運動員
* 1982年:嚴藝丹,中國女歌手
* 1983年:鄧麗欣,香港女歌手、演員
* 1984年:海陸,中國女演員
* 1985年:劉俊緯,臺灣歌手
* 1986年:東海,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uper Junior成員
* 1987年:喬任梁,中國男藝人(2016年逝世)
* 1988年:梅蘇特·奧斯爾,德國足球運動員
* 1988年:廖景萱,中國女演員
* 1990年:祉潤,韓國女子偶像團體4minute成員
* 1990年:水原希子,日本模特兒
* 1991年:仲谷明香,日本女性聲優
* 1992年:石天欣,香港女演員
* 1992年:舒提·加特瓦,盧安達裔英國男演員
* 1992年:阿神,臺灣YouTuber、遊戲實況主
* 1993年:白敬亭,中國演員
* 1993年:陳向熙,臺灣男子偶像團體SpeXial成員
* 1993年:盧太鉉,韓國男子偶像團體HOTSHOT成員
* 1993年:白秀敏,韓國女演員
* 1994年:李毅凱,香港足球運動員
* 1994年:大森日雅,日本女性聲優
* 1996年:李逸男,中國男演員
* 1996年:堀未央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 1996年:崔準烘,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A.P成員
* 1996年:李在英和李多英,韓國排球運動員
* 1997年:田雄,韓國男子偶像團體AB6IX成員
* 1998年:孟美岐,韓國女子偶像團體宇宙少女成員
* 2001年:李羲承,韓國男子偶像團體ENHYPEN成員
* 2005年:克里斯蒂安王子,丹麥王子
== 逝世 ==
* 961年: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科爾多瓦酋長國第8任埃米爾及首任哈里發(890年出生)
* 1389年:教宗烏爾巴諾六世,羅馬主教(1318年出生)
* 1419年:朝鮮定宗李曔,朝鮮國國王(1357年出生)
* 1817年: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波蘭軍隊領導人(1746年出生)
* 1917年:瑪塔·哈里,荷蘭知名交際花,因德國間諜罪名被法軍槍決(1878年出生)
* 1928年:廣津柳浪,日本小說家(1861年出生)
* 1933年:新渡戶稻造,日本國際政治活動家、農學家、教育家(1862年出生)
* 1946年:赫爾曼·戈林,納粹德國黨政軍領袖(1893年出生)
* 1953年:吳蘊初,中國化工實業家(1891年出生)
* 1959年:費耶爾·利波特,匈牙利數學家(1880年出生)
* 1959年:斯捷潘·班傑拉,西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領導人(1909年出生)
* 1978年:尤金·史密斯,美國報導攝影家(1918年出生)
* 1984年:劉宜良(筆名江南),旅美華人作家(1932年出生)
* 1987年:託馬斯·桑卡拉,上伏塔第五任總統,布吉納法索首任總統(1949年出生)
* 1988年:凱克豪斯魯·沙帕吉·索拉布吉,英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鋼琴家、作家(1892年出生)
* 1990年:俞平伯,中國現代詩人、紅學家(1900年出生)
* 1993年:餘綺霞,香港藝人(1957年出生)
* 2001年:張學良,「西安事變」主要策劃者,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張作霖長子(1901年出生)
* 2004年:釋曉雲法師,華梵大學創辦人,教育家、藝術家、哲學家,也是中外馳名之般若禪行者(1912年出生)
* 2008年:王永慶,臺灣企業家、臺塑集團創辦人(1917年出生)
* 2011年:許競,中國登山家(1927年出生)
* 2012年:諾羅敦·西哈努克,柬埔寨王國前國王(1922年出生)
* 2021年:顏敏時,英國國會議員(1952年出生)
* 2021年:巴桑·張希恩,泰國男演員、歌手(1960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洗手日
* 國際偏鄉婦女節
* :教師節
* :白手杖安全日
* 、: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縮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9月21日啟動,又名“921工程”,初步工程的目標可用“三步走” 來描述:
#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參與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協調面最廣的國家重大工程,工程的成功實施使中國自2003年起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並逐步進化至艙外活動、空間交會對接和空間站建造與運營。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至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完成29次重大飛行任務,全部取得成功,並保持著航天員零傷亡的記錄。
目前,中國現役的所有第一、二批共16名航天員皆已全部進入過太空,作為“三步走”收官之作的天宮空間站已於2022年底完成三艙基本構型在軌組裝,並於2023年轉入常態化運營模式,國際合作專案載荷也將陸續進入空間站開展實驗。與此同時,處在訓練狀態中的第三批航天員計劃2023年開始執行空間站任務,第四批航天員也已經在包括港澳的全國範圍內啟動選拔。
== 背景 ==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一號,加加林成為第一名進入太空的人類,訊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事業產生了刺激。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正式對載人航天飛行開始理論研究。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生物火箭T-7A從廣德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將八隻大白鼠送上80千米的高空。1966年7月15日,T-7A又將一隻名為“小豹”的小公狗作為首位大型動物乘客送入離地面近百千米的高空。此係列活動為中國首批進行的高空生物學和醫學的科學試驗,為航天醫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67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委託中國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共同擬定了“載人宇宙航行規劃”中的醫學生物部分,目標是在1973至1975年間發射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把載人航天列入航天發射的規劃之中。
根據錢學森的建議,1968年4月1日,代號“507研究所”的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院宣告成立,此機構負責航天員的生命保障、醫學監督保障及航天員的選拔訓練,是後來的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前身,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實質性起步。
1970年7月14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圈閱了錢學森呈交的發展載人航天的報告,同意進行中國首艘載人飛船“曙光一號”的研發,該項工程即被命名為“714工程”。曙光一號的設計外觀類似美國雙子座飛船,為兩艙式,產出了設計草圖和全尺寸模型。與此同時,19名空軍飛行員被秘密選拔出來成為待訓航天員的候選人。但很快,由於九一三事件的發生以及國家綜合國力過於薄弱,714工程於1971年被下令暫停並最終取消。
714工程的下馬證明了載人航天的複雜性與高難度,為了達成載人航天的目標,中國必須先從返回式衛星開始積累相關的技術經驗。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執行3天,繞地球47圈後,於11月29日按預定計劃成功回收。中國成為第一個首次發射返回式衛星就在本國國土上成功回收衛星的國家,也成為了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意味著中國已攻克了衛星變軌、再入大氣層、放熱和回收等關鍵技術。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星球大戰”等一系列高科技發展計劃的提出,世介面臨著新的高科技競爭。為了順應這一潮流,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了全面追蹤世界高科技的發展和制定中國發展高科技計劃的建議和設想。經過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兼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批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根據提出的時間將其命名為863計劃。863計劃包含了七大領域,其中航天技術位列第二,獲國家撥款50億元,主題專案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1987年2月,863計劃航天專家委員會成立,圍繞載人航天的發展方向展開了討論,爭論焦點在於應該發展載人飛船還是太空梭。由於當時中國經濟和技術實力不足以支援太空梭的研發,載人飛船方案得到了錢學森和王希季等專家的支援,並最終成為了未來載人航天運輸工具的獲選方案。
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載人航天工程領導小組,任新民擔任首席顧問。1991年3月15日,任新民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彙報了中國載人航天為何要從載人飛船起步,並分析了中國研製飛船的技術基礎和現實條件。根據這次彙報,航空航天部隨即整理出了《航空航天重大情況(五)》報批件,上報中央領導。5天之後,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給航空航天部轉來了批示後的報批件,上面留下了劉華清、李鵬的先後批示以及江澤民的圈閱,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甚至批示的到:“當前財政實在困難,動用國庫存的金子,每年出點也得幹!”。中央批示之後,中國載人飛船工程的論證和立項進入了快車道。
1991年4月初,航空航天部的聯合論證組完成了《載人飛船工程實施方案》。11月,形成了《關於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立項的建議》。
1992年1月8日,李鵬主持召開了中央專門委員會第5次會議,專門研究中國載人航天問題。同時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開始正式組織對載人航天工程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
1992年4月11日,國家科委在介紹《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時提到“8年以後,我國要把自己的宇航員送到太空”。第二天《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此訊息,主題是《8年後,我國宇航員遨遊太空》,副題是《2020年前建成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及空間站》,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個新聞報道。
1992年8月,中央專委審議了航天專家王永志為載人航天專案支援起草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報告》,聽取了工程各大系統的基本研製方案和後續的發展規劃,並原則上同意了工程的實施。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討論同意了專委會《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正式批准了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代號“921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
== 組織架構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按照行政、技術兩條指揮線組織開展研製、建設工作,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簡稱“兩總”)聯席會議制度,兩者的職責分別為:
* 總指揮:進度、經費的總負責人,負責協調各方資源保障專案的進行,由具有資源調動能力和指揮能力的領導擔任。
* 總設計師:技術方面的組織指揮者和總負責人,由技術專家擔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聯席會議研究決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重大決策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 歷任“兩總” ===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 ====
# 丁衡高上將(1992年—1996年,中央軍委委員、國防科工委主任)李繼耐,難忘的歷史時刻,瞭望2003(43)
# 曹剛川上將(1996年—2002年,中央軍委委員、國防科工委主任,1998年改任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
# 李繼耐上將(2002年—2007年,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
# 常萬全上將(2007年—2012年,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
# 張又俠上將(2012年—2017年,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2016年改任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
# 李尚福上將(2017年—2022年,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
# 許學強空軍上將(2022年—,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
# 王永志(1992年11月—2006年)
# 周建平(2006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行專項管理機制,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中國政府行使管理職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隸屬中央軍事委員會裝備發展部,是統一管理載人航天工程的專門機構和組織指揮部門,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和重大專項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
=== 系統組成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時由工程總體和七大系統組成,各大系統分別設有總指揮和總設計師,如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宿雙寧、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趙軍、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發射場系統的總設計師周建平、測控通訊系統總設計師於志堅、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顧逸東。
隨著工程的進行,新的系統不斷加入,當前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共由14個大系統組成:
* 航天員系統主要目標是保障航天員長期在軌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是醫學與工程相結合的系統,主體單位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 空間應用系統主要負責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主體單位為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 載人飛船系統主要任務是研製神舟載人飛船。
* 貨運飛船系統主要任務是研製天舟貨運飛船。
*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系統研製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用於發射載人飛船和空間實驗室。
*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系統研製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用於發射天舟貨運飛船。
*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系統研製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用於發射大型空間站艙段。
* 酒泉發射場系統主要承擔載人飛船和空間實驗室的發射任務,是中國首個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的“三垂”模式的航天發射場。
* 文昌發射場系統主要承擔天宮空間站艙段和天舟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
* 測控通訊系統主要承擔對火箭、航天器的飛行軌跡、姿態和工作狀態的測量、監視與控制任務,提供與航天員進行影片和話音通訊的通道,是航天器從起飛至壽命結束過程中天地聯絡的唯一手段。
* 空間實驗室系統研製空間實驗室。空間實驗室是空間站的雛形,用於驗證及考核空間站建造相關關鍵技術。
* 空間站系統的主要職能是負責天宮空間站的研製建設。天宮空間站是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可支援航天員長期在軌生活和工作,額定乘員3人,設計壽命10年。
* 著陸場系統主要任務是為載人飛船返回艙選定安全的返回著陸場區,完成返回艙在返回著陸段的測控通訊任務,搜尋、尋找著陸後的返回艙,救援航天員,回收返回艙和有效載荷,並提供著陸場區的通訊和氣象保障服務。
* 光學艙系統主要負責研製空間站“巡天”光學艙平臺,可進行巡天及對地觀測。
== 發展歷程 ==
1992年9月2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第195次會議正式批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根據規劃,工程將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
#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第一步 ===
該階段為1992-2005年,中國透過先後發射無人和有人飛船實現了獨立載人航天。
==== 初期建設與研製 ====
1992年9月,中國首枚載人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開始方案論證。
1994年4月,集中了九十年代科學技術精華的中國第二代遠洋航天測量船遠望三號下水。
1994年5月,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進入研製階段。
1994年7月3日,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奠基,這是中國首個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的“三垂”模式的現代化航天發射場。
1994年12月,載人航天火箭發動機的第一次試車獲得成功。
1995年6月,載人飛船從設計階段進入到工程實施的初樣研製階段。
1995年12月,作為中國航天測控網核心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掛牌成立,各分系統開始建設。
1996年,有關部門從空軍飛行員中按照預備航天員的標準,挑選了兩人赴俄羅斯加加林航天中心進行培訓,兩人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四年時間完成的全部課程。1997年4月,在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的直接領導下,來自全國各大醫院的著名專家們經過反覆研究和挑選,建議錄取20名候選者中的12人為預備航天員。1998年1月5日,由之前錄取的12人連同兩名從俄羅斯培訓歸來的飛行員共14名預備航天員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在北京航天城成立。
1998年,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竣工。
1998年10月19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進行了首次零高度逃逸救生飛行試驗,逃逸飛行器在逃逸指令發出後帶著返回艙從發射陣地起飛,隨後返回艙與逃逸飛行器分離並安全著陸,整個過程中各部件工作正常,試驗獲得成功,載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1998年11月,中國首個現代化飛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開始試執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時,工程指揮部的目標是爭取在1998年、確保在1999年進行中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的首飛,即“爭八保九”。由於到了1998年神舟飛船的許多產品還處在初樣地面試驗階段,未能研製出可以上天的正樣產品,為了兌現“爭八保九”的承諾,工程總指揮部決定用地面試驗的電效能船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
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0日06時30分,搭載了神舟一號試驗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起飛。飛行約10分鐘後,飛船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船按預定程式在軌執行14圈後,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隨後,飛船建立返回姿態,制動發動機點火,飛船開始執行返回程式。返回艙於11月21日凌晨03時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主著陸場,神舟一號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在太空中共飛行21小時,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實現載人飛行 ====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作為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的神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0分鐘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飛船在軌道環繞地球108圈,在太空飛行近7天后於1月16日19時22分在內蒙古中部返回,但返回過程並未取得完全成功。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第二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三號發射成功,與第二次飛行試驗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應急救生功能。神舟三號於4月1日16時51分在預定地點著陸,共飛行6天18小時,繞地球108圈。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全過程正常。
作為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以及載人飛行任務前的最後一次試驗,神舟四號於2002年12月30日00時40分成功發射,於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著陸,共飛行6天18小時,繞地球108圈。這是歷次無人飛行試驗中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且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30℃),任務的成功為按計劃實施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奠定了基礎。。
2003年10月10日,新華社宣佈中國將於10月15至17日間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10月14日16時,工程指揮部在會議上決定楊利偉為首飛航天員,翟志剛、聶海勝為候補航天員。
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長征二號F遙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將搭載著航天員楊利偉的神舟五號發射升空。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發射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親自為楊利偉送行並在現場觀看了飛船的發射。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楊利偉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在飛船飛行過程中,楊利偉展示了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並用中英文兩種語言說:“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除此之外,楊利偉還與時任國防部部長曹剛川以及妻兒先後進行了天地通話。16日5時35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執行的神舟五號傳送返回指令,飛船開始返回。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楊利偉在飛行21小時23分、繞地球14圈後安全出艙,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於2003年10月15日和16日先後兩次發表宣告,祝賀神舟五號飛行成功。
2003年11月7日,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向楊利偉授予“航天英雄”稱號並頒發了“航天功勳獎章”。
儘管神舟五號完成了“單人單天”的載人飛行,但神舟飛船的效能尚需進一步的驗證。2005年10月12日9時整,神舟六號搭載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發射升空,飛船在軌執行5天后於10月17日4時33分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主著陸場安全著陸。此次任務是中國首次“多人多天”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勝利完成。
=== 第二步 ===
2005-2017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透過多次任務取得了多項重大技術突破,為中國空間站的建造奠定了基礎。
==== 出艙活動與空間交會對接 ====
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順利完成,2005年2月,中央決策實施“第二步”的第一階段任務,以實現載人航天三大關鍵技術中除天地往返外的另外兩項:出艙活動和空間交會對接。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間,神舟七號任務成功執行,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 和景海鵬進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其中在9月27日下午34分至17時00分間,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與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互相配合,成功實施了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2008年11月7日,慶祝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授予翟志剛“航天英雄”,劉伯明、景海鵬“英雄航天員”稱號,並向三人頒發“航天功勳獎章”。
繼第一批航天員之後,中國於2009年啟動了第二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第二批航天員於2010年5月7日正式產生,共7人,包括5名男性與2名女性。
160px|thumb|alt=劉洋於2012年成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於2012年成為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在完成首次出艙活動後,空間交會對接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下一個待突破的目標關鍵技術。2011年9月29日,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至預定軌道以驗證中國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11月1日,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將神舟八號無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與此前發射升空入軌的天宮一號以自動模式成功實現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劉洋發射升空,劉洋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航天員與首位執行任務的第二批航天員成員。6月18日,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成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後進入天宮一號,中國航天員首次訪問在軌飛行器獲得圓滿成功。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控分離後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的先後完成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完全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並與天宮一號對接,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進入空間站。在15天的飛行任務中,三名航天員進行了首次太空授課、第二次手控交會對接和首次繞飛交會試驗。
2013年6月26日,時任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新聞釋出會上宣佈,隨著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任務的順利完成,預定任務目標全部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完美收官。
==== 空間實驗室 ====
隨著上一階段的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始進入空間站工程實施。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10年9月25日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所批准的《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中,載人空間站工程的任務目標是在2016年前後,研製併發射8噸級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貨運飛船補加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在2020年前後,研製併發射基本模組為20噸級艙段組合的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站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先進的空間技術平臺。
2016年6月25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拉開第二步第二階段序幕。
9月15日,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這是中國首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平臺和麵向中期駐留的大型航天器,具備太空補加功能,可開展大規模科學實驗,配套裝置數量和安裝複雜度均創造了歷次載人航天器任務之最。
10月17日至11月18日間,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並進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兩人從進駐到撤離共在軌駐留30天,進行了30多項在軌實驗操作,重新整理了中國載人航天的記錄。
作為空間實驗室階段的收官之戰,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於2017年4月20日搭乘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升空並與天宮二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4月27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誌著中國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為空間站的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了能源供給上的障礙,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完成。
=== 第三步 ===
從2020年開始,中國實行了多次無人與載人飛行任務以完成天宮空間站的建造。
空間站建造任務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於2022年底完成。兩個階段任務的主要目的分別為:
# 關鍵技術驗證階段: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柔性太陽電池翼、機械臂、大型柔性組合體控制、在軌維修和艙外操作等關鍵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
# 建造階段:全面完成以三艙為基本構型的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將國家太空實驗室落成並執行。
====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昇空並將載荷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突破了大推力直接入軌、20.5米整流罩分離、大直徑艙箭連線分離等關鍵技術,是當時中國唯一能將天宮空間站艙段發射入軌的運載工具。試驗發射任務的成功全面驗證了火箭設計方案的正確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隨之開啟。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搭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494秒後,天和核心艙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12時36分,太陽能帆板兩翼順利展開且工作正常,發射任務取得成功,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重22.5噸,是當時中國所製造和發射的最大最重的航天器。核心艙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負責空間站組合體的統一管理和控制,為空間站提供指導、導航和方向控制,還為空間站提供動力、推進和生命支援系統。生活方面,核心艙密封艙內部具有3倍於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航天員活動空間,配備3個獨立的臥室和1個衛生間,保證航天員日常生活起居,並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可實現航天員在軌長期駐留。
5月29日20時55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該任務是中國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任務,其運送的物資包括160多件包裹,兩件分別重達100多公斤的航天員艙外服,還有3噸推進劑,為核心艙迎接首批航天員進駐提供了充分物資保障。
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後者於約6.5小時後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7月4日8時11分至14點57分之間,神舟十二號乘組中的劉伯明、湯洪波完成了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航天員的首次出艙活動,總時長6小時46分鐘,大幅重新整理了2008年神舟七號約20分鐘的出艙活動記錄。
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二號乘組撤離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進入載人飛船。飛船於當日8時56分與核心艙分離,隨後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繞飛及徑向交會試驗,成功驗證了徑向交會技術。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東風著陸場首次執行載人飛船搜尋回收任務。
2021年9月20日15時10分,中國成功發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並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並順利將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開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最後一次任務。在飛船與核心艙進行徑向對接後,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於同日9時58分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始中國的首次長期空間站駐留,時長約為六個月。
11月7日18時51分至11月8日1時16分之間,神舟十三號乘組中的翟志剛和王亞平成功進行了該乘組的首次艙外活動,完成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與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任務,其中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完成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
2022年1月6日6時59分,天和核心艙機械臂捕獲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併成功完成空間站機械臂轉位貨運飛船試驗。1月8日7時55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手控遙操作天舟二號完成與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試驗。3月27日15時59分,天舟二號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2022年3月31日18時40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受控再入大氣層。飛船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過程中被燒燬,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
2022年4月16日09時56分,神舟十三號乘組安全返回地球,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十三號總任務時長達到182天9小時,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也標誌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順利結束。
==== 空間站建造階段 ====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佈的計劃,空間站建造階段規劃了6次任務,全部在2022年完成。其中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夢天實驗艙,隨後發射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
2022年5月10日01時56分,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天舟四號貨運飛船貨運飛船發射升空,飛船隨後與空間站完成自主交會對接,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正式開始。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號經由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展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根據計劃,神舟十四號任務持續時長約為六個月,乘組在任務期間將迎接並進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共計劃實施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2至3次出艙。
2022年7月24日14時22分,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成功將中國空間站的首個科學實驗艙、重23噸的問天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次日3時13分,問天實驗艙在經歷了約13小時的交會對接過程後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埠,實現中國首次20噸級航天器的在軌交會對接。10時03分,神舟十四號乘組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艙門,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9月2日,神舟十四號乘組成員陳冬、劉洋成功完成問天實驗艙氣閘艙的首次出艙活動。9月30日12時44分,經過約1小時的天地協同,問天實驗艙利用轉位機構成功完成轉位並移動至天和核心艙的第四象限方位,這是中國首次完成在軌大體量艙段轉位操作,也是世界首次以平面式轉位方案完成航天器的轉位動作。
在問天實驗艙完成轉位的一個月後,中國空間站的第三個艙段及第二個科學實驗艙夢天實驗艙於2022年10月31日由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夢天實驗艙在發射的後約13小時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之後於11月3日完成轉位並實現航天員進駐。至此,中國空間站三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
2022年11月12日10時03分,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搭乘長征七號遙六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於12時10分完成與空間站組合體的對接。此次交會對接從發射到完成僅用時2小時07分,創造了航天器與在軌執行空間站交會對接的最短時間世界記錄。
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次任務神舟十五號於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執行,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帶領僅剩的兩名之前尚未執行過任務的現役航天員鄧清明與張陸前往中國空間站,其中鄧清明此時距離加入航天員隊伍已有24年。11月30日7時33分,在完成了神舟十五號與中國空間站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神舟十五號乘組進入中國空間站,與等待的神舟十四號乘組完成了中國的首次“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首次達到最大承載人數6人。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這是中國航天員完成首次在軌交接,隨後神舟十四號乘組於12月4日安全返回地球,神舟十五號乘組繼續在軌工作,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隨著2022年底的中國空間站的建成與“三步走”目標的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進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隨著神舟十六號的成功發射順利開啟。在這次任務中首次出現了航天飛行工程師與載荷專家的全新航天員型別,其中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為首位非飛行員出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員,而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載荷專家桂海潮則成為了中國首位非軍人出身的平民航天員。
== 任務列表 ==
; 任務型別:
=== 已實施任務 ===
任務序號 任務名稱 運載火箭 發射時間(UTC+8) 發射地點 著陸/再入時間(UTC+8) 著陸/再入地點 載人任務時長 航天員 結果 備註
↓ 第一步 ↓ ↓ 第一步 ↓ ↓ 第一步 ↓ ↓ 第一步 ↓ ↓ 第一步 ↓ ↓ 第一步 ↓ ↓ 第一步 ↓ ↓ 第一步 ↓ ↓ 第一步 ↓ ↓ 第一步 ↓ ↓ 第一步 ↓
1 神舟一號 長征二號F遙一 1999年11月20日06時30分03.500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99年11月21日15時41分 四子王旗著陸場 — (無人) 神舟載人飛船的首次試驗飛行,由地面試驗的電效能船改裝而成,成功實現天地往返。此次任務同時也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首次試驗飛行,發射場、測控通訊等在內的其它關鍵系統也接受了初步考核。
2 神舟二號 長征二號F遙二 2001年1月10日01時00分03.561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 四子王旗著陸場 — (無人) 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執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遙控降落成功,但沒有開傘。
3 神舟三號 長征二號F遙三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03.544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2年4月1日16時51分 四子王旗著陸場 — (搭載模擬人) 第二艘正樣無人飛船,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航天員。
4 神舟四號 長征二號F遙四 2002年12月30日00時40分03.543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四子王旗著陸場 — (搭載模擬人) 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主要目的是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5 神舟五號 長征二號F遙五 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03.497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3年10月16日06時22分48秒 四子王旗著陸場 21小時22分 楊利偉 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使中國成為繼蘇聯/俄羅斯、美國之後的第三個擁有獨立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6 神舟六號 長征二號F遙六 2005年10月12日09時00分03.583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5年10月17日04時33分 四子王旗著陸場 4天19小時 費俊龍 聶海勝 首次搭載二人,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7 神舟七號 長征二號F遙七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988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8年9月28日17時38分 四子王旗著陸場 2天20小時 翟志剛 劉伯明 景海鵬 首次搭載三人,成功完成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8 天宮一號 長征二號F/T1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 南太平洋 — (無人) 作為目標飛行器驗證中國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9 神舟八號 長征二號F遙八 2011年11月1日05時58分10.430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1年11月17日19時32分30秒 四子王旗著陸場 — (無人) 第五艘無人飛船,完成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自動)。
10 神舟九號 長征二號F遙九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4.558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2年6月29日10時03分 四子王旗著陸場 12天15小時 景海鵬 劉旺 劉洋 搭載三人,首次搭載女航天員,手動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進駐進行空間實驗。
11 神舟十號 長征二號F遙十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02.666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3年6月26日08時07分 四子王旗著陸場 14天14小時 聶海勝 張曉光 王亞平 搭載三人,第二次搭載女航天員,第二次手動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進駐進行空間實驗,進行首次太空授課。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12 長征七號首飛 長征七號遙一 2016年6月25日20時00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16年6月26日15時41分 東風著陸場 — (無人)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試驗飛行,搭載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任務。
13 天宮二號 長征二號F/T2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9年7月19日21時06分 南太平洋 — (無人) 中國首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平臺和麵向中期駐留的大型航天器。
14 神舟十一號 長征二號F遙十一 2016年10月17日07時30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6年11月18日13時59分 四子王旗著陸場 32天6小時 景海鵬 陳冬 搭載兩人進入天宮二號,駐留約30天。
15 天舟一號 長征七號遙二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17年9月22日18時 南太平洋 — (無人) 天舟貨運飛船首飛,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16 長征五號B首飛 長征五號B遙一 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 東風著陸場 — (無人)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試驗飛行,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17 天和核心艙 長征五號B遙二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 — — (無人) 中國空間站的首個艙段,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
18 天舟二號 長征七號遙三 2021年5月29日20時55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2年3月31日18時40分 南太平洋 — (無人) 中國空間站的首次貨運補給任務,並參與機械臂轉位和遙操作交會對接試驗等技術驗證工作。
19 神舟十二號 長征二號F遙十二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1年9月17日13時34分 東風著陸場 92天4小時 聶海勝 劉伯明 湯洪波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共駐留三個月,期間進行兩次艙外活動。
20 天舟三號 長征七號遙四 2021年9月20日15時10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2年7月27日11時31分 南太平洋 — (無人) 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次貨運補給任務。
21 神舟十三號 長征二號F遙十三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 東風著陸場 182天9小時32分 翟志剛 王亞平 葉光富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最後一次任務,駐留長達六個月,實現首次長期駐留,完成中國首次女航天員出艙活動。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22 天舟四號 長征七號遙五 2022年5月10日1時56分37.376秒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2年11月15日7時21分 南太平洋 — (無人) 中國空間站的第三次貨運補給任務。
23 神舟十四號 長征二號F遙十四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10.460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 東風著陸場 182天9小時24分 陳冬 劉洋 蔡旭哲 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預計駐留六個月,並完成首次空間交接。
24 問天實驗艙 長征五號B遙三 2022年7月24日14時22分32.057秒 文昌航天發射場 — — — (無人) 空間站實驗艙之一,先對接於核心艙前向對介面,後轉位至第四象限側向停泊口。
25 夢天實驗艙 長征五號B遙四 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23.191秒 文昌航天發射場 — — — (無人) 空間站實驗艙之二,先對接於核心艙前向對介面,後轉位至第二象限側向停泊口。
26 天舟五號 長征七號遙六 2022年11月12日10時03分12.374秒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3年9月12日9時13分 南太平洋 — (無人) 中國空間站的第四次貨運補給任務,創造航天器與在軌執行空間站交會對接的最短時間世界記錄(2小時07分)。
27 神舟十五號 長征二號F遙十五 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17.457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3年6月4日6時33分 東風著陸場 186天7小時24分 費俊龍 鄧清明 張陸 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與神舟十四號乘組完成中國首次太空交接。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28 天舟六號 長征七號遙七 2023年5月10日 21時22分51.405秒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4年1月19日20時37分 南太平洋 — (無人) 貨運飛船上行物資量增加並降低發射頻次,從一年兩艘減少至兩年三艘。
29 神舟十六號 長征二號F遙十六 2023年5月30日09時31分13.480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3年10月31日08時11分 東風著陸場 153天22小時40分 景海鵬 朱楊柱 桂海潮 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首次有第三批航天員參與任務。
30 神舟十七號 長征二號F遙十七 2023年10月26日11時14分02.491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4年4月(計劃) 東風著陸場 計劃約180天 湯洪波 唐勝傑 江新林
31 天舟七號 長征七號遙八 2024年1月17日22時27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待定) (預計南太平洋) — (無人)
=== 待實施任務 ===
任務序號 任務名稱 運載火箭 發射時間 發射地點 著陸/再入時間 著陸/再入地點 航天員 載人任務時長 狀態 備註
32 神舟十八號 長征二號F遙十八 2024年4月(計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4年(待定) (待定) (待定) 待公佈 —
33 天舟八號 長征七號遙九 2024年(計劃) 文昌航天發射場 (待定) (待定) — (無人) —
34 神舟十九號 長征二號F遙十九 2024年(計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待定) (待定) (待定) 待公佈 —
== 未來發展 ==
=== 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 ===
2023年5月2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的新聞釋出會上宣佈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在近期啟動實施,總的目標是:
* 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 開展月球科學考察及相關技術試驗
* 突破掌握載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駐留、人機聯合探測等關鍵技術
* 完成“登、巡、採、研、回”等多重任務,形成獨立自主的載人月球探測能力
為了完成上述目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前期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論證的基礎上,已全面啟動部署研製建設工作,包括研製長征十號、夢舟載人飛船、攬月著陸器、登月服等飛行產品,新建發射場相關測試發射設施裝置等。
=== 夢舟載人飛船 ===
夢舟載人飛船的目標是成為同時滿足中國近地空間站運營、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和神舟飛船相比,夢舟載人飛船的主要提升有:
* 新飛船可以一次運送6到7名航天員,超過神舟飛船承載能力一倍。
* 採用模組化設計,可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進行重新構造。
* 採用國際上推力最大的單組元無毒發動機。
* 可實施自主變軌。
* 返回艙可重複使用。
* 使用三個降落傘組成的群傘著陸。
* 將緩衝發動機換成了大載重著陸氣囊。
====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 ====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於2016年6月25日20時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於6月26日15時41分在東風著陸場西南戈壁區安全著陸,在軌飛行時間約20小時。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高約2.3米,最大外徑2.6米,總質量約2600千克,主要用於獲取返回艙飛行氣動力和氣動熱資料,驗證可拆卸防熱結構設計、新型輕量化金屬材料製造等關鍵技術,並開展黑障通訊技術試驗,表明新一代載人飛船前期研發工作已經啟動。。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於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於5月8日13時49分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長征十號 ===
長征十號(又名“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而全新研製的一型高可靠、高安全的載人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運力達70噸,奔月軌道運力達25噸。
長征十號載人運載火箭未來將取代現有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以將中國航天員送入近地軌道,其額外的設計運力將用於完成中國未來的載人登月任務。
== 國際合作 ==
=== 聯合國 ===
2016年3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簽訂了圍繞中國空間站應用開展合作的《框架協議》和《出資協議》,透過向外空司提供資金和中國空間站設施資源,為各成員國的專家團隊提供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的機會。
2018年5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向聯合國各成員國正式釋出了聯合起草的《邀請在中國空間站上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輪合作機會公告》等合作檔案,廣泛徵集合作專案,以進一步培育和促進載人航天國際合作,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應用實驗的機會並從中受益。2019年6月12日,第一批專案入選結果公佈,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專案成功入選。
=== 歐洲空間局 ===
2014年12月1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空間局簽署了《關於載人航天飛行活動的合作協定》,合作範圍包括科學實驗與研究、航天員選拔、訓練、醫學保障、飛行以及空間基礎設施合作,中歐雙方在載人航天領域的合作進入實質階段。
2015年5月,中歐雙方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空間局關於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的長遠目標和實施步驟》,明確了2015年至2017年為技術交流階段,中歐雙方參與對方的航天員訓練活動。
2016年7月,中國航天員葉光富與來自另外四個國家的五名航天員一起參加了歐洲空間局組織進行的長達六天六夜的洞穴訓練,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與他國航天員共同開展訓練。
2017年4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歐洲空間局開始聯合徵集首批中歐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合作專案。
2017年8月,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山東省煙臺市附近海域組織實施了為期17天的中歐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共有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參加,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中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
=== 義大利 ===
2017年2月22日,在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與義大利總統塞爾焦·馬塔雷拉見證下,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與義大利航天局局長羅伯特•巴蒂斯通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義大利航天局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載人航天活動合作的協定》。根據協定內容,雙方後續將在空間科學實驗研究、空間在軌設施、空間站支援與運營、實驗載荷聯合研製等方面推動開展載人航天交流與合作。
=== 巴基斯坦 ===
2019年4月27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關於載人航天飛行活動的合作協定》,作為中巴兩國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的頂層框架基礎。根據《合作協定》,雙方的潛在合作領域包括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航天員選拔訓練及飛行、載人航天科學應用與成果轉化等三個方面。
== 參見 ==
* 曙光一號
* 載人航天器:載人飛船、空間站、太空艙、太空梭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
* 中國探月工程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 《2011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計劃
Category:載人航天計劃
Category: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獎專案 |
年號 | 年號,漢字文化圈君主時代帝王紀年所立的名號《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於中國前140年西漢武帝時期,後來朝鮮新羅在536年法興王時期、日本在645年飛鳥時代孝德天皇時期、越南在970年丁朝丁部領時期,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蒙古地區的柔然汗國也曾使用。
20世紀,漢字文化圈各國除日本外,均陸續變更國體為共和制,同時廢除君主年號紀年制度,現時全球僅日本一國仍實行君主年號紀年。
== 中國大陸 ==
中國自古代以來一直是採用干支紀年,或是以帝王在位時間紀年,稱「某某王(帝)X年」。到了前140年,漢朝武帝創制年號紀元制度,第一個年號是「建元」。隨後中國歷朝歷代帝王大都採一個或數個年號以紀其在位之年,一直沿襲到清末,歷時兩千多年。從漢武帝的「建元」到清遜帝的「宣統」,共計約八百多個年號。
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廢除帝王制度和年號紀年,改用民國紀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用公元紀年。
年號的字數,大多是兩個字組成,如「太初」、「景平」、「開元」、「永樂」、「宣統」等等。也有三字年號,如王莽的「始建國」,梁武帝的「中大通」。四字年號也有,如漢光武帝的「建武中元」,唐武則天的「天冊萬歲」,宋太宗的「太平興國」等等。最長的是六字年號,如南詔的「貞明承智大同」及西夏的「天授禮法延祚」、「天賜禮盛國慶」。
年號的變換,根據辛德勇《建元與改元》的考證,最初較有規律,如漢武帝前期每隔6年改元一次,後期每隔4年改元一次,漢昭帝每隔6年改元一次,漢宣帝每隔4年改元一次,漢元帝每隔5年改元一次,漢成帝每隔4年改元一次。之後的變換便漸無規律,隨時可以更改。改換年號最多的武則天,包含臨朝稱制,在位21年共使用20個年號。
到了明、清兩朝,年號的變換不大,一般是一個皇帝只使用一個年號,稱之為「一世一元」,因此年號的使用時間普遍較長,如明太祖的洪武年號使用了31年,明神宗的萬曆年號使用了48年,清聖祖的康熙年號使用了61年,清高宗的乾隆年號使用了60年。
== 臺灣 ==
1662年,臺灣由明鄭王朝延平王統治,雖然南明永曆帝已死,但仍繼續使用永曆帝年號“永曆”,是為臺灣首個年號。
1683年,明鄭滅亡,清朝接管臺灣,改用清朝皇帝年號。而在一些民變事件中,部份起事領袖(例如朱一貴、林爽文等)曾經自立年號。
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日本接管臺灣,反對日本接管的臺灣原住民,一度成立臺灣民主國,雖為共和政體,但保留年號制,使用“永清”年號。但僅148天後,便隨著臺灣民主國滅亡而停用。之後臺灣改用日本年號(依序是明治、大正、昭和)。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改用民國紀年,一直至今。民間也常用公元紀年,但政府較少用之。
== 蒙古 ==
466年,柔然可汗鬱久閭予成設年號“永康”,為蒙古高原首個可考年號。至520年“建昌”年號後,蒙古高原年號不可考。
1260年,蒙古帝國忽必烈即位後,建元“中統”,隨後建立了統治全中國的元朝。
1388年,元朝殘存政權北元“天元”年號之後,蒙古年號不可考,僅知1453年至1457年,瓦剌也先稱汗後,改元“添元”。
1911年,大蒙古國使用“共戴”年號,是為蒙古最後的年號。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廢除年號紀年。
== 朝鮮 ==
536年,朝鮮新羅君主法興王設年號“建元”,為朝鮮半島歷史上首個年號,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一樣(西漢武帝的“建元”)。但相比日本和越南,朝鮮自立的年號較少,主要是因為朝鮮自新羅真德女王四年(650年)至大韓帝國成立(1897年)之間的一千二百餘年內,都是中國的藩屬國,除高麗太祖、光宗曾自立年號外,其餘時期,都是採用中國年號,奉中國為正朔。
1908年,李坧即位大韓帝國皇帝朝鮮純宗,年號“隆熙”,是為朝鮮最後的自立年號。1910年日韓合併,改用日本年號,先後依序使用“明治”、“大正”、“昭和”。“昭和”亦成為朝鮮最後使用的年號。
1945年,日本撤出朝鮮,後繼的政治實體大韓民國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皆不使用年號紀年。前者先後用大韓民國紀年(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年1919年為元年)、檀君紀元(以東國通鑑記載的檀君建立古朝鮮之年公元前2333年為元年)、公元紀年。後者使用公元紀年及主體紀元(1997年起實施,以金日成出生的1912年為元年)。
== 日本 ==
孝德天皇接觸唐朝之後,開始效仿中國,於646年設年號“大化”,然而之後的天皇停用年號制。701年,文武天皇設年號“大寶”,開始正式使用年號,一直至今,亦成為現時全球唯一實行君主年號紀年的國家。二戰後,民間也常用公元紀年,但政府及較重要的場合(如開學、畢業典禮)較少用之。
另外日本年號特色之一,是部分單一年號可跨越前後兩名在位天皇。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跟中國元朝及以前一樣,一位天皇可有多個年號,而在明治維新後就確立一世一元,跟中國明清一樣,一位天皇一個年號。
日本的年號多為當年改元。現在,日本的年號是“令和”,於2019年5月1日啟用。
== 越南 ==
936年以前,越南長期為中國郡縣,使用中國年號。除541年十二月,李賁集合交州數州人士起兵,544年正月,李賁自稱「南越帝」,設年號“天德”,為越南史上首個年號。
968年,丁部領建立丁朝,970年設年號“太平”,此後越南於國內使用自立年號。阮朝之前,跟中國元朝及以前一樣,一位君主可有多個年號,阮朝確立一世一元,跟中國明清一樣,一位皇帝一個年號,因此也可用年號來稱呼阮朝皇帝。
1926年,阮永福瑞即位阮朝皇帝,年號“保大”,是為越南最後的年號。
1945年,阮朝滅亡,改用公元紀年。
== 參見 ==
* 中國年號列表
* 臺灣年號列表
* 蒙古年號列表
* 日本年號列表
* 朝鮮半島年號列表
* 越南年號列表
* 開國紀元
* 大韓民國紀年
* 公元紀年
* 孔子紀年
* 黃帝紀年
* 干支紀年
* 太歲紀年
* 帝王紀年
* 正朔
* 共戴
* 主體紀年
* 中華共和國紀年
* 民國紀年
== 註解 ==
*該年號有爭議,王應麟《玉海》及鍾淵映《歷代建元考》視為六字年號,近代學者如李家瑞及王雲等人視為「貞明」、「承智」、「大同」三個年號。
== 參考文獻 ==
*
== 延伸閲讀 ==
*
*
*
*
*
*
== 外部連結 ==
* 中日韓和東亞各國歷史事件和年號對照表(日語版)
*
* 東亞各國歷代年號
Category:年號
Category:曆法
Category:中國古代制度
Category:日本製度史
Category:朝鮮古代制度
Category:越南傳統
Category:越南古代制度
N年 |
楊利偉 | 楊利偉(),出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綏中縣,飛行員、航天員。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進入太空。因而,他既是第一位被中國航天計劃送上太空的人,也是第五(四)位進入太空的華人。
楊利偉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正軍職,少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2011年9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生平==
===早年===
1965年6月21日,文革前夕,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父親為他取名楊立偉。父親楊德元、母親魏桂蘭是綏中縣第三初級中學的教師,父親楊德元后調縣土產公司改行任業務股股長。姐姐楊利君比他大四歲,是綏中縣文化旅遊局的工作人員;弟弟楊俊偉從部隊復員後在當地水利局工作。
曾就讀於綏中第一幼兒園,上小學後他為自己改名楊利偉。1978年考入綏中縣第一初中,1981年7月進入綏中縣第二高中就讀。在學校裡,楊利偉的成績一般,但是理科成績優秀;愛好游泳、滑冰以及田徑專案。
楊利偉的妻子張玉梅是綏中縣小莊子鄉孤家子村人,1983年從綏中縣第一高中畢業考入錦州師範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小莊子鄉中學當老師。1989年元旦楊利偉從青島療養後回家探親,經母親的一位同事介紹二人相識,1990年12月成婚。婚後楊利偉妻子作為空勤家屬按照政策參軍提幹,調到西安工作。1998年隨楊利偉調到總裝備部載人航天部隊。兩人有一個兒子楊寧康,1995年出生。
===空軍===
1983年6月,楊利偉18歲,從綏中縣第二高中二年三班畢業(當時小學中學學制十年,2003年11月改名綏中縣利偉高中)。考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二飛行基礎學校,次年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西安飛行學院。1987年畢業,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分配至蘭州軍區空軍強擊航空兵第45師第134團(駐打拉池機場)任強五飛機飛行員。1988年授空軍中尉。1992年晉升空軍上尉。1992年夏,楊利偉所在部隊到新疆馬蘭基地駐訓,楊利偉駕機超低空飛行時遭遇單發空中停車險情,最終爬升高度翻越天山,安全降落,立三等功。1992年10月,因蘇聯解體,解放軍全軍精簡整編,大量駐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部隊被撤銷解散,空軍航空兵第45師也被撤編。楊利偉的不少戰友退伍轉業,但他留在部隊。空45師所屬的航空兵第134團的25名飛行員編入空軍航空兵第99團,他也在1993年3月到成都軍區空軍梁平機場,改飛殲六殲擊機。1996年晉升空軍少校。航天員生涯前,楊利偉有1350小時飛行經歷。
===航天員===
1996年解放軍選拔航天員,楊利偉於1998年1月第一批入選,在最終十四人被選中。2003年他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是亞洲國家第六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F火箭將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送入太空。神舟五號於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6日著陸,楊利偉在降落十五分鐘後才離開了太空艙,他在2010年自傳《天地九重》披露了在著陸時嘴角被麥克風撞到受傷,降落後需專人清理儀容才出艙被傳媒拍照。在「歸途如此驚心動魄」一章節中:「飛船落地時我感到嘴上一麻,心想壞了,肯定磕破了。我把面窗開啟,伸手一摸,血流下來。手邊沒有別的東西,我就開始用裡面的布手套在那裡擦,擦了半天也沒能止住。」此被改編為《太空一日》收錄於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七年級下冊《語文》範文。
楊利偉屢次澄清在太空沒看到長城,並科普指出長城過於狹窄,在太空無法辨認。
===軍銜和政治職務更迭===
1998年成為航天員後,由於中國航天員隸屬總裝備部編-{制}-,在2000年以前進入總部編-{制}-的軍人一律改為陸軍,改穿陸軍軍服,故楊利偉軍銜由空軍少校改為陸軍少校。
2000年晉升中校。2003年提前一年晉升上校,晉升軍銜命令在執行神舟五號飛行任務前已經下達,但在楊利偉返回地面後才通知他本人。2004年開始在清華大學攻讀公共管理博士學位。2004年春節前夕破格晉升大校,2008年7月晉升少將。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2012年11月,楊利偉在中共十八大後不再擔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2009年1月,楊利偉獲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
2010年5月21日,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2018年1月,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8年4月23日,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2018年7月12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原副主任郝淳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2019年1月17日,香港《明報》聲稱楊利偉因涉及徐才厚、張陽等人而遭撤職。楊利偉曾於2018年4月23日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提升為正主任,由副軍職升正軍職。但不到3個月的7月12日,楊利偉便被替換。而在2018年12月12日的一場公開活動中,楊利偉仍佩戴副軍職資歷章。另外,2018年12月公佈的改革開放傑出貢獻百人名單中,首位三次飛天的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取代了楊利偉。1月1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過其官方微博否定此訊息,稱楊利偉的職位變動屬於達到領導幹部任職最高年限後的正常轉崗。2019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楊利偉仍然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參加會議並接受採訪,從人民網微博釋出的影片可見楊利偉仍佩戴少將肩章、副軍級別、33年軍齡級別資歷章和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臂章。
2019年10月15日,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空間科學首席專家首次聘任儀式在北京舉行,楊利偉獲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2023年1月,楊利偉當選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成就和榮譽==
2003年10月31日楊利偉訪問香港,進行了為期六天的訪問。11月5日上午,楊利偉又前往澳門繼續訪問。11月7日,楊利偉在人民大會堂從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手中接受了“-{航天}-英雄”榮譽稱號的證書和獎章。2004年12月9日,楊利偉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理學博士學位。此後,楊利偉不時出訪各國宣傳中國航天業。
2007年,小行星21064以楊利偉命名。
2008年7月22日,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
2008年11月17日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學百年校慶期間,楊利偉受聘文昌中學榮譽校長。文昌市現為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所在地。2018年11月23日,楊利偉受邀出席文昌中學110年校慶,並題字勉勵學子
2017年10月,楊利偉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空間科學獎章”。首批僅四位航天員獲得該獎章,楊利偉成為獲獎人之一。
2018年1月25日,和其他11名航天員一同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航天員群體“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2019年1月16日,楊利偉被中國科協聘任為“科普中國”形象大使。
==執行任務==
次序 任務名稱 發射時間 (UTC) 著陸時間 (UTC) 運載火箭 對接 任務時長 艙外活動次數 艙外活動時長
1 神舟五號 , 01:00:03 , 22:22:48 長征二號F遙5 21小時22分45秒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21小時22分45秒 0 0
==參演電影==
*《我要飛翔》(2009年10月13日)
*《東方神舟》(2004年)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楊利偉簡介
* “神舟”五號在京舉行開艙儀式 航天英雄出征幕後趣聞
*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全程紀錄
* 楊利偉自傳《天地九重》
==參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神舟五號
*萬戶
L利偉
Category:綏中人
Category:特級航天員
Category:神舟計劃航天員
Category:清華大學校友
Category: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Category: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Category: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Category: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Category: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Category: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88年入黨)
Category: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
宋文帝 | 宋文帝劉義隆,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的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生於東晉末年,南朝宋立國後,受封宜都王。宋少帝被廢後獲擁立為帝,即位後改元元嘉。劉義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鼓勵農桑,減免賦稅力役,使得國家大治,「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此治世因其年號元嘉而稱為「元嘉之治」。劉義隆亦銳意北伐,曾先後三次發起大規模北伐戰爭圖收復北魏所佔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敗,其中發生在元嘉後期的第二次更讓魏軍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脅建康。元嘉北伐亦對國內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打擊,《資治通鑑》對北伐的創傷寫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 生平 ==
=== 早年生活 ===
劉義隆於東晉義熙三年(407年)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義熙六年(410年),時值盧循之亂,盧循叛軍逼近建康,劉裕因應京口位置重要,遂命劉粹輔佐年僅四歲的劉義隆鎮守京口。義熙十一年(415年),因前年劉裕指令朱齡石成功滅亡譙蜀,收復蜀地,晉廷封劉義隆彭城縣公。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率水軍自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兵向關中,令劉義隆行冠軍將軍留守,東晉朝廷加封其為使持節、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收復關中、還軍彭城,原本想讓世子劉義符出鎮荊州,遂授劉義隆為監司州豫州之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並命其鎮守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然而因張邵諫止劉裕讓世子外任,劉裕遂改義隆為都督荊益寧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鎮守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不過,由於劉義隆年紀尚輕,州府事皆由司馬張邵處理。
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晉登位,封劉義隆為宜都王,食邑三千戶。不久加號鎮西將軍,並先後獲進督北秦州及湘州。
===擁立為帝===
劉裕於永初三年(422年)死後,宋少帝劉義符即位,但因為居喪無禮,有多過失,在景平二年(424年)即因顧命大臣徐羨之、傅亮及謝晦為首發動的政變廢黜,將其幽禁並派人殺害。因義符無子,義符次弟劉義真應當繼位,然因為徐羨之認為他不宜為君,故在廢帝以前就先廢義真為庶人,後更派人殺害。廢帝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然而徐羨之屬意劉義隆,百官於是上表迎作為武帝三子劉義隆為皇帝。
時傅亮率行臺到江陵迎劉義隆入京。當時已時是七月中,江陵已聽聞少帝遇害的訊息,劉義隆及一些官員都對來迎隊伍有所懷疑,不敢東下,但在王華、王曇首及到彥之的勸告下決定出發並在八月八日(八月丙申日,424年9月16日)到達建康,次日即位為帝,改元「元嘉」。
=== 翦除權臣===
宋文帝自江陵東下起一直在提防徐羨之等人,即在東下行程上,隨行的荊州州府官員都嚴兵自衞,行臺百官都無法接近,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衞。即位後又將親信王華及王曇首召進京內任官,更拒絕徐羨之讓當時暫鎮襄陽(今湖北襄陽市)的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的建議,堅持要召其入京為中領軍,統領軍事。傅亮及謝晦亦試圖和王華等人交結,以圖安心。徐羨之及謝晦亦在元嘉二年(425年)上表歸政,讓劉義隆正式親政。不過,王華及孔甯子其時多次向劉義隆中傷徐羨之等人,劉義隆亦有了誅殺權臣的意圖,慮及謝晦當時以荊州刺史坐鎮荊州重地,於是託辭北伐及拜謁陵墓以修建船艦,其時朝廷行事異常,圖謀差點就洩露了。
元嘉三年(426年),劉義隆宣佈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劉義真的罪行,要將徐羨之及傅亮治罪,並決定親徵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及中領軍到彥之先行出兵。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但知檀道濟協助劉義隆討伐即惶恐不已,無計可施,最終檀道濟到後朝廷軍隊軍勢強盛,謝晦軍隊潰散,謝晦試圖逃走但被擒處死,遂消滅了三個權臣的勢力。
=== 主相之爭===
劉義隆殺徐羨之後,揚州刺史一職由司徒王弘出任,不過王弘卻一直試圖讓彭城王劉義康入朝他共掌朝政,以收斂當時琅邪王氏人物掌握朝廷要職的鋒芒。最終劉義康於元嘉六年(429年)得以司徒、錄尚書事身份和王弘共輔朝政,然而當時王弘常因患病而將政事推給義康處理,遂令義康漸得專掌朝政。元嘉九年(432年)王弘去世後,劉義隆更授義康揚州刺史,義康獨掌政事。
時劉義隆常常患病,政事其實都由劉義康處理,而且劉義康更衣不解帶去照料劉義隆,內廷和外朝事遂由義康所掌握。乃至元嘉十三年(436年),因應劉義隆病重,劉義康擔心一旦劉義隆去世,無人能駕馭功高才大的司空檀道濟,於是假作詔書,並在宋文帝的同意下誅殺檀道濟一家及其親將。不過,劉義康自以皇帝是至親,率性而行,行事都不避嫌,沒有君臣之禮。其時劉義康親信劉湛等人更力圖想將義康推上帝位,趁義隆病重時稱應以長君繼位,甚至去儀曹處拿去東晉時晉康帝兄終弟及的資料,更去誣陷一些忠於國家,不和劉湛一夥的大臣。劉義隆病癒後知道這些事,即令兄弟之間產生嫌隙,最終劉義隆在元嘉十七年(440年)誅殺劉湛等人,並應劉義康上表求退,將他外調江州。隨後劉義隆將司徒、錄尚書事及揚州刺史分別授予江夏王劉義恭及尚書僕射殷景仁,然劉義恭鑑於義康被貶,雖然擔當實質宰相,行事小心謹慎,只奉行文書,卻得劉義隆安心,主相之爭以權力歸回劉義隆手中結束。
===三度北伐===
北魏在永初三年十月曾乘劉裕去世大舉南侵,奪取包括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洛陽及滑臺(今河南滑縣)等黃河以南土地,故劉義隆自即位以來便有收復黃河以南土地的志向。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劉義隆以到彥之為主帥,率領王仲德及兗州刺史竺靈秀率水軍至黃河,另遣段宏率八千精騎攻虎牢。到彥之軍一日只行軍約十里,到七月才到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其時北魏以碻磝(今山東荏平西南)、滑臺、虎牢、及洛陽四鎮兵少,先後讓守將棄城北退,宋軍遂輕易奪回四鎮。然而到十月,北魏反攻,魏將安頡進攻洛陽金鏞城,守將杜驥因城池殘破且無糧食而棄守南撤;另一方面虎牢亦失陷。接著,魏將叔孫建及長孫道生等於十一月渡過黃河,到彥之見諸軍相繼敗陣,不理垣護之支援青州的諫言,南退至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後就燒船率軍直奔彭城,守須昌的竺靈秀於是也退,更在湖陸大敗給叔孫建。魏軍亦進攻滑臺,檀道濟雖然在十一月率軍北上救援,但次年正月起因叔孫建等人的幹擾而無法支援滑臺,滑臺遂於二月失陷,檀道濟全軍撤返。北伐以失敗告終。不過後來王玄謨常常都進獻北伐策略,劉義隆聽後心動,曾對殷景仁說:「聽王玄謨說的話,令人也想在狼居胥山祭天呀。」。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以步騎十萬南侵,並強攻不滿千兵的懸瓠(今河南汝南縣),守將陳憲苦戰力保不失,劉義隆遣臧質與劉康祖救援,逼退魏軍。當時義隆也命令徐兗二州刺史劉駿派兵進攻攻佔汝陽郡的魏軍,但所派的劉泰之軍卻慘敗予魏軍,泰之更戰死。魏軍在四月撤兵後,劉義隆即欲伐魏。他得到親信徐湛之、江湛及王玄謨支援,然沈慶之進諫:「步兵對陣騎兵向來處於劣勢,請放棄出征之事,而且當日檀道濟再戰無功而返,到彥之更是失利敗還。現在看王玄謨等人都比不上這兩位將軍,軍隊戰力也不及當時,這恐怕會再度戰敗,難以得志。」然劉義隆卻說:「我軍戰敗自有別的原因,這是因為檀道濟放任著敵人以圖鞏固自己地位,到彥之行軍中途病發。北虜恃著的就只是馬,夏天多雨水,河流暢通,只要派船進攻北方,那碻磝敵軍肯定會退走,滑臺守軍亦很易攻破。攻取了這兩城後送糧食慰問人民,那虎牢、洛陽人心自然不穩。等到冬天做好城間防守,待北虜騎兵過河,那就一網成擒。」
於是劉義隆堅持不聽沈慶之、太子劉劭及蕭思話勸阻,於當年(450年)七月下詔北伐,以青冀二州刺史蕭斌為六萬軍主帥,節下的王玄謨(先鋒)率沈慶之和申坦領主力進入黃河,更別遣其他四軍東西並進,大舉伐魏。不久北魏碻磝守軍就棄城,王玄謨遂攻滑臺,但強攻數月仍不能攻下,等到十月號稱百萬的北魏援軍渡過黃河,他才撤退,卻在追擊中大敗,死了萬多人。劉義隆見玄謨戰敗,魏軍一直深入,於是召還正在攻魏的各路軍隊,最終魏軍南攻至瓜步(今江蘇南京六合區瓜埠鎮),一度威脅渡江攻打建康,劉義隆唯有答應議和息兵。魏軍遂於次年自瓜步退軍,當時在彭城坐鎮的太尉劉義恭,認為碻磝不可守,就命一直守城的王玄謨退回歷城,碻磝遂失。此戰不但無功而還,且更被魏軍攻至長江,大肆燒殺擄掠,《資治通鑑》所謂「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劉義隆以北魏太武帝去世,命蕭思話督冀州刺史張永攻碻磝,可是自七月開始攻城起一直都無法攻破,至八月更被魏軍燒了攻城器具和軍營,蕭思話即使率兵增援,攻了十多日都沒法攻下,眼見兵糧不足,只有退兵。另一邊在攻虎牢的魯爽等知蕭思話退兵後亦撤走,北伐結束。
=== 晚年內亂 ===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左衞將軍、太子詹事範曄與員外散騎侍郎孔熙先等人被揭發圖以劉義康造反,皆被誅殺,劉義隆亦因而廢劉義康為庶人。劉義隆第二次北伐失敗,令魏軍兵至瓜步,此時他憂心有人會借機擁被廢為庶人的劉義康作亂,遂於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正月賜死劉義康。同時,太子劉劭將北伐失敗的罪責歸咎於當日一力支援並與持反對意見的沈慶之論戰的徐湛之及江湛,雖然劉義隆將責任歸於自己,但劉劭已經和二人極度不和。
後來,劉劭與始興王劉濬聽信女巫嚴道育,為了不再讓劉義隆知道他們做過的過失而責罵他們,就施以巫蠱,在含章殿前埋下代表劉義隆的玉雕人像。此事黃門慶國亦有參與,後來為了自保就報告給劉義隆知道。劉義隆知道後既驚訝又嘆惜,下令收捕另一同謀王鸚鵡,在其家中找到了劉劭和劉濬寫的數百張寫有咒詛之言的紙,又將那人像找到出來。劉義隆詰責二人,二人恐懼無言,只能一直道歉。劉義隆於是有了廢太子和賜死劉濬的打算,就與江湛、徐湛之及王僧綽商量;他想立建平王劉宏,徐湛之就支援女婿隨王劉誕,江湛就支援妹夫南平王劉鑠,可是久久都沒決定。王僧綽慮及機密可能洩露,勸劉義隆快作決定,但還是作不了決定。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劉義隆得知劉劭和劉濬還與嚴道育來往,決定廢劉劭的太子之位以及賜死劉濬。劉義隆將此事告訴了劉濬生母潘淑妃,潘淑妃則告訴劉濬,劉劭再從劉濬口中得知,遂決定發動政變。二月二十日(3月15日)夜晚,劉劭召蕭斌及袁淑入宮,告知其計劃並表示翌日天亮就行事,蕭斌在劉劭威嚇下決定加入,堅拒的袁淑遂被殺。劉劭與蕭斌率軍在明早(3月16日)天亮時聲言受了敕命,帶著軍隊從萬春門入禁宮。那一晚,劉義隆又與徐湛之整夜討論事情,至劉劭軍隊攻入時蠟燭還亮著。劉劭齋帥張超之持刀入殿,企圖砍殺劉義隆,劉義隆舉起桌子抵抗,被砍斷五根手指,接著被張超之一刀刺中腹部,隨後倒地身亡,享年四十七歲。而一旁的徐湛之試圖經向北方的窗戶逃走,但還未開窗就殺害。
劉劭隨後登位,並為劉義隆上諡號景皇帝,廟號中宗,並於三月二十日(三月癸巳日,4月14日),葬劉義隆於長寧陵。同年宋孝武帝劉駿起兵殺劉劭即位,改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
== 為政措施 ==
===政治經濟===
劉義隆在消滅徐羨之等權臣後下詔派大使巡行四方,奏報地方官員的表現優劣,整頓吏治;又宣佈一些年老、喪偶、年幼喪父及患重疾而生活困難者可向郡縣求助獲得支援,更廣開言路,歡迎人民進納有益意見和謀策。劉義隆亦多次去延賢堂聽審刑訟。元嘉十七年更下令開放禁止平民使用的山澤地區,又禁止徵老弱當兵的這些傷治害民的措施,要求各官依從法令行事。另在歷次天災時都會賑施或減免當年賦稅以撫慰人民。
劉義隆亦鼓勵農桑,元嘉八年即下詔命郡縣獎勵勤於耕作養蠶的農戶和教導正確農作方法,並將一些特別優秀的農戶上報。元嘉十七年又下令酌量減免農民欠下政府的「諸逋債」,後更於元嘉二十一年悉數免除元嘉十九年以前的欠「諸逋債」,又下令租借種子口糧給一些想參與農耕但物資缺乏的人,更賜布帛獎勵營治千畝田地的官民;元嘉二十一年夏季因連續下雨而出現水災,影響農業,劉義隆除了下令賑濟外,還在秋季命官員大力勵農民耕作米麥,又令開墾田地以備來年耕作,並於元嘉二十二年重新開墾湖熟的千頃廢田。
===文化===
劉義隆重視文化建設,元嘉十五年(438年)召雷次宗在京城雞籠山(今南京市北極閣)開設「儒學館」講學,使儒學與玄學、文學、史學合稱「四學」;又於元嘉十九年(442年)下詔建國子學,待一眾冑子集合後於次年復立國子學,並於二十三年至國子學策試學生。不過,因北伐原因,劉義隆在在元嘉二十七(450年)年又廢止國子學。因陳壽所著《三國志》過於精簡,劉義隆便詔命裴松之為其作注,並於完成後親自御覽,讚道:「此為不朽矣!」。
== 性格特徵 ==
*劉義隆身高七尺五寸,博涉經史,亦擅長隸書。他喜好文儒,對文士亦十分禮待,或加以親任,甚至得劉義隆寛免罪過。
*劉義隆生於京口,對京口亦留有特別感情,元嘉二十六年曾下詔以原本僑置於京口的州治北遷原地令當地不復當年繁華,從各州人民中招募數千戶人充實京口,並賜予田宅。又因懷念當時生活,命找尋當年在京口生活的官民並一一上報,去世者則酌情賞賜其子孫。
*史載劉義隆儉約,不好奢侈,既曾在元嘉八年下詔「直存簡約,以應事實。內外可通共詳思,務令節儉」,他本人亦曾經因老舊的乘輦蓬蓋未壞和紫色輦席貴為由拒絕車庫令更換的建議。但他卻在元嘉二十三年修築北堤建玄武湖,甚至想在湖中建方丈、蓬萊及瀛洲三座仙山,惟因何尚之反對而作罷;同年他又在華林園修築景陽山,何尚之亦諫,認為應該給工人在盛暑休息一下,但義隆不肯,反稱他們常常曝曬,在盛暑烈日下工作不叫辛勞。
*會稽長公主劉興弟是義隆嫡姐,義隆亦十分尊敬她,尤其怕她號哭,如就曾經帶著武敬皇后為劉裕造的納衣去哭罵義隆,終讓義隆不殺徐湛之。劉義康被奪相權,外調江州時,會稽長公主亦曾要求義隆不要加害義康,當時義隆亦答應,並將二人對飲中的那壺酒賜給義康。然而劉義隆於瓜步之戰後仍違背諾言賜死劉義康。
== 影視形象 ==
*2010年電視劇《大宋疑雲》:盧奇飾宋文帝
== 評價 ==
*南齊的史家沈約評論宋文帝:「太祖幼年特秀,顧無保傅之嚴,而天授和敏之姿,自稟君人之德。及正位南面,歷年長久,綱維備舉,條禁明密,罰有恆科,爵無濫品。故能內清外晏,四海謐如也。昔漢氏東京常稱建武、永平故事,自茲厥後,亦每以元嘉為言,斯固盛矣。授將遣帥,乖分閫之命,才謝光武,而遙制兵略,至於攻日戰時,莫不仰聽成旨。雖覆師喪旅,將非韓、白,而延寇慼境,抑此之由。及至言漏衾衽,難結商豎,雖禍生非慮,蓋亦有以而然也。嗚呼哀哉!」
*蕭梁的史家裴子野評述文帝:「太祖寬肅宣惠,大臣光表,超越二昆,來應寶命,沈明內斷,不欲政由寧氏,克滅權逼,不使芒刺在躬,親臨朝事,率尊恭德,斟酌先王之典,強宣當時之宜,吏久其職,育孫長子,民樂其生,鮮陷刑辟,仁厚之化,既已播流,率土忻欣,無思不服……上亦蘊籍義文,思弘儒術,庠序建於國都,四學聞乎家巷,天子乃移蹕下輦以從之,束帛宴語以勸之,士莫不敦悅詩書,沐浴禮義,淑慎規矩,斐然向方……然值北虜方強,周、韓歲擾,金墉、虎牢,代失其禦,二十七年,偏師克復河南,橫挑強胡百萬之眾,匈奴遂跨彭、沛,航淮浦,設穹廬於瓜步……於時精兵猛將,嬰城而不敢鬥,謀臣智士,折撓而無可稱……我守既嚴,胡兵亦怠,且知大川所以限南北也,疲老而退,我追奔之師,橐弓裹足,系虜之民,流離道路,江淮以北蕭然矣。重以含章巫盅,始自二逆,弒帝合殿,史籍未聞,仲尼以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辨之不早辨也。元嘉之禍,其有以焉。」
*唐朝的虞世南:「夫立人之道,曰仁曰義,仁有愛育之功,義有斷割之用,寬猛相濟,然後為善。文帝沈吟於廢立之際,淪溺於嬖寵之間,當斷不斷,自貽其禍。孽由自作,豈命也哉。」
*北宋的司馬光評論:「文帝勤於為治,子惠庶民,足為承平之良主;而不量其力,橫挑強胡,使師徒殲於河南,戎馬飲於江津。及其末路,狐疑不決,卒成子禍,豈非文有餘而武不足耶?」
*南宋的辛棄疾於〈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諷喻文帝北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暗喻當時南宋權臣韓侂冑的北伐失敗。
*清代初期的王夫之評430年北伐:「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誅權奸,修內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謂無其具;拓跋氏伐赫連,伐蠕蠕,擊高車,兵疲於西北,備弛於東南,不可謂無其時;然而得地不守,瓦解蝟縮,兵殲甲棄,並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將非其人也。到彥之、蕭思話大潰於青、徐,(南宋孝宗之)邵弘淵、李顯忠大潰於符離,一也,皆將非其人,以卒與敵者也。文帝、孝宗皆圖治之英君,大有為於天下者,其命將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如燕之任騎劫、趙之任趙蔥也;所任之將,亦當時人望所歸,小試有效,非若曹之任公孫彊、蜀漢之任陳祗也;意者當代有將才而莫之能用邪?然自是以後,未見有人焉,愈於彥之、思話而當時不用者,將天之吝於生材乎?非也。天生之,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養之,當世之士,以人主之意指為趨,而文帝、孝宗之所信任推崇以風示天下者,皆拘葸異謹之人,謂可信以無疑,而不知其適以召敗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馭梟雄之士,於是乎摧抑英尤而登進柔輭;則天下相戒以果敢機謀,而生人之氣為之坐痿;故舉世無可用之才,以保國而不足,況欲與猾虜爭生死於中原乎!」
==家族==
成員 姓名 備註
祖 劉翹孝皇帝 諡號為劉裕追尊
父 劉裕高祖武皇帝
母 胡道安章皇太后
兄弟 長劉義符少帝次劉義真廬陵孝獻王四劉義康五劉義恭江夏文獻王六劉義宣南郡王七劉義季衡陽文王
姐妹 長劉興弟會稽宣長公主次劉惠媛義興恭長公主三廣德公主 廣德公主史失其名
皇后 袁齊媯文元皇后 皇后稱號為死後追封
妃嬪 孝武昭太后路惠男明宣太后沈容姬潘淑妃吳淑儀高修儀江修儀殷修華陳修容曹婕妤謝容華楊修儀邢美人蔡美人董美人顏美人陳美人荀美人羅美人蔣美人
子女 子長劉劭太子,弒父篡位次劉濬始興王,依附劉劭三劉駿世祖孝武皇帝四劉鑠南平穆王五劉紹廬陵昭王六劉誕竟陵王七劉宏建平宣簡王八劉禕東海王九劉昶義陽王十劉渾武昌王十一劉彧太宗明皇帝十二劉休仁建安王十三劉休佑山陽王十四劉休茂海陵王十五劉休業鄱陽哀王十六劉休倩臨慶沖王十七劉夷父新野懷王十八劉休範桂陽王十九劉休若巴陵哀王女劉英娥東陽獻公主海鹽公主長城公主劉英媛臨川長公主淮陽長公主劉英媚新蔡公主南陽公主琅邪貞長公主南郡獻公主尋陽公主廬江公主 海鹽公主、長城公主、淮陽長公主、南陽公主、琅邪貞長公主、南郡獻公主、尋陽公主、廬江公主史失其名。廬江公主女褚令璩嫁南齊皇帝蕭寶卷。
==註釋==
== 延伸閱讀 ==
==參考資料==
=== 參考書目 ===
*《宋書·文帝紀》
*《南史·宋本紀二》
*《資治通鑑》(卷一二零至一二七)
*《魏書‧世祖紀第四下》
*
*
*《金戈鐵馬:劉宋帝國興亡錄》,姜狼著,大地出版社,2012年1月。ISBN 978-986-6451-46-1
|-
|-
Category:南朝宋皇帝
3
Category:南朝被殺害皇帝
Category:篡位者
Category:諡景
Category:諡文 |
無產階級 | 無產階級(,),或意譯為勞動階級,或半音譯為普羅階級、全音譯為普羅列塔利亞,指的是工薪族的社會階層,他們唯一擁有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是他們的勞動力(工作能力)proletariat . Accessed: 2013-06-06.,這類階級的成員一般被稱作無產者。
按照19世紀,德國思想家,哲學家卡爾·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定義,無產階級是受到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被迫接受微薄的工資來經營生產資料,而生產資料屬於企業所有者階級,即資產階級。亦定義無產階級是與資本主義階級相對立的社會階級。
少量佔有生產資料,但通常收入甚微,難以透過獨立勞動維持生活的社會階級通常被稱為半無產階級。
==拉丁字字源==
拉丁文字原是指古羅馬城邦中無土地、無財產、靠工資生活且不需要納稅和服兵役並不受奴役的公民的社會結構,可譯作普羅大眾、平民百姓,而論述馬克思主義時,譯作無產階級,字源由(子嗣)一字所衍生,意味該階層的唯一貢獻是延續香火並供應勞動力,帶有輕蔑之意。
== 無產階級的分類==
=== 無產階級(無產者) ===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無產階級一詞指在社會中不佔有生產資料,靠出賣勞動力來獲取生活資料(維持生計)的社會階級。相對的,在社會中佔有生產資料的社會階級則被馬克思定義為資產階級(亦稱資本家)。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屬於不可調和的對立關係。
馬克思主義理論把無產階級劃分為普通無產階級和下層無產階級。在實際使用的含義中,近似的等同於近代以來出現的,主要受僱於資本家,依靠僱傭工資生活的工人群體。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無產階級是被資產階級透過剝削其生產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剩餘價值)以獲得利潤的物件,因此,其大多在生存水平線上掙扎,教育相對低落,直到難以生存時,便容易鋌而走險,當人數夠多時,便可能會起來革命,嘗試推翻現有政府及資本家。
=== 半無產階級(半無產者) ===
半無產階級(Semi-Proletariat),指一種不完全依賴工資維持經濟生計的僱傭勞動力。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則是指處於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主體與生產工人之間的勞動階級,半無產階級只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經營很小規模的生產和其他營業。他們通常不能完全靠獨立勞動為全部生活來源,經常出賣勞動力,收入甚微。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半無產階級包括貧農、絕大部分半自耕農、店員和小販等,是一個數量極大的階級。他們遭受帝國主義、地主、商人、高利貸者以及資本家的殘酷剝削,生活困苦,瀕臨破產的邊緣,革命性很強。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中,半無產階級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是無產階級革命隊伍的主力之一。
=== 流氓無產階級 ===
流氓無產階級(德語:Lumpenproletariat,構詞自德語:lump“破布”與德語:proletariat“無產階級”),是無產階級中的一個子集,特指那些在社會中沒法找到工作的人,如妓女、乞丐和無家可歸者。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流氓無產階級自身的特性通常使之難以產生階級意識,因此難以對無產階級革命做出貢獻,甚至可能會阻礙無階級社會的建立。
== 無產階級的組成 ==
=== 工人階級 ===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在無產階級的組成中佔絕大部分。
工人階級是靠出賣勞動力(體力勞動以及腦力勞動)來維持生活(獲取生活資料)的社會階層。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工人階級因為在社會中通常不佔有生產資料,或所佔有的生產資料不足以滿足其生存需求,因此他們只得被迫出賣自身勞動力給社會中佔有生產資料的社會階級——資產階級以獲取生活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工人階級中既存在完全不佔有生產資料而出賣自身勞動力的無產階級,也存在自身佔有的生產資料無法滿足生活而被迫出賣勞動力的半無產階級(如中國的農民工)。
資產階級透過與無產階級建立僱傭關係,將自身所佔有的生產資料下放給為自己生產所效勞的工人階級。資產階級透過這種方式將自身所佔有的生產資料與工人階級的勞動力結合起來以完成商品的生產,並從中剝削工人階級所創造出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工人階級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階級,但他們的大部分勞動成果被資產階級所剝削。
依據列寧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並經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國家。
=== 農民階級 ===
農民階級,指以農業為職業的人,其中包括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自然經濟產業為職業的人,又有稱牧民、漁民等。其中僱農和貧農等下層農民(不佔有或少量佔有土地)屬於無產階級(或半無產階級)的一部分。
下層農民
下層農民,即佃農,僱農以及貧農等,他們通常不佔有或少量的佔有耕地。他們通常因為無法獨立勞動養活自己和家庭而要靠出賣勞動力(外出打工)來維持生活,因此他們屬於無產階級或半無產階級的一部分。
中農
中農通常都擁有自己的耕地(即掌握生產資料),並且中農的立場通常會根據自身的實際經濟情況在上層農民與下層農民之間搖擺不定。某些比較富裕的中農可能會僱傭僱農或貧農來為自己勞動,而某些較為貧窮的中農則可能會因為收入不足而去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彌補家庭收入,所以部分中農通常屬於半無產者。
上層農民
上層農民是指農民階級中的偏上層中農,富農和地主,他們通常擁有自己的耕地(生產資料),並且大多數並不勞動,而是透過僱傭下層農民以完成生產,因此他們在階級劃分上並不屬於無產階級而是屬於剝削階級,並不屬於無產階級的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根據經濟狀況,對全國農村人口進行劃分,其中劃分標準為(以下簡稱《劃分標準》):
# 如果家庭擁有土地,家庭成員不參加勞動,只依靠地租收入或僱傭農工耕種,屬於“地主”,家中土地要沒收分給其他農民,只給留下相當全村平均人口用有的土地,自行耕種。或者根本不留土地。地主屬於被打倒的階級,地主家庭的子女禁止在軍隊服役,禁止擔任黨政職務。
# 如果家庭擁有土地,雖然也收取地租或僱傭農工,但自己和家庭成員也參加勞動,為“富農”,多餘土地也要沒收,但不屬於被打倒的階級。
# 如果家庭擁有土地,但基本是自給,不收取地租,屬於“中農”。如果在農忙時也僱傭臨時工,要算取僱工與自己全家勞動所得的比例——“剝削量”。剝削量超過20%為“富裕中農”或“上中農”,屬於不被依靠的物件。低於20%為“中農”,屬於“團結物件”。如果家庭收入不足,尚需出外打工,為“下中農”,屬於被剝削的依靠物件。
# 如果家庭只有很少土地,主要收入依靠打工,為“貧農”。
# 如果家中沒有土地,完全依靠打工為生,為“僱農”。貧農、僱農是共產黨在農村的主要依靠物件。
=== 其他 ===
現代無產階級是一個政治概念,是相對於資產階級的獨立的階級。無產階級是以反對資產階級的任何一個革命者組成的集體概念。
據列寧主義理論,無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不同的是:工人階級屬於經濟範疇劃分的階級。工人階級主要為被剝削階級中沒有生產資料,依靠工薪生存的被壓迫勞動者集體。而無產階級是為了反對資產階級誕生的資產階級的掘墓人。舊時代的無產階級包含了工人階級、農民中的貧僱農和中農、自食其力的小商人和知識分子、被壓迫的下級軍人和自覺反對資產階級的任何階層的革命者。公有制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無產階級,指生產資料公有制之後的全體勞動者。工人和農民只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不同的經濟階層,而不再是獨立的階級。社會主義社會獨立的經濟階層,因為沒有了壓迫和剝削的資產階級,也就不存在被壓迫階級,因此無產階級這個概念不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內部區分,而是根據國際形勢,作為反對資本主義的國際共產主義力量存在,所以,無產階級專政主要指意識形態領域中以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為指導思想的統治意識。其中更多內容為反帝國主義、反封建、反壓迫、反剝削、反侵略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列寧主義對無產階級的概念內涵也在不斷豐富發展,其認為物質層面的標準應該讓位於精神思想層面的標準,即是否掌握政權、是否擁有生產資料都在其次,無產階級的首要標準應是有無共產主義信仰理想、是否自食其力併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是否反對剝削他人不勞而獲等。
== 無產階級專政 ==
無產階級專政,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是指由無產階級統治的政體,是從廢除資本主義邁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的統治;在此過渡階段,無產階級得壓制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革命的反抗力量,打破階級制度的社會關係,以建立一個新的無階級社會。
無產階級專政的構想最早是由卡爾·馬克思(1818年至1883年)提出,讓作為多數者的無產階級取得獨裁專政的體制;由於馬克思認為各國政府都是階級獨裁專政,所以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並不會比其他的政府形式來的更糟。馬克思認為:“(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絡;(2)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恩格斯在給《法蘭西階級鬥爭》寫的1891年序文中,認為“巴黎公社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例項”。
列寧認為:“機會主義……不承認在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期,在推翻資產階級並完全消滅資產階級的時期有階級鬥爭。實際上,這個時期必然是階級鬥爭空前殘酷、階級鬥爭形式空前尖銳的時期”,“……一個階級的專政,不僅對一般階級社會是必要的,不僅對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無產階級是必要的,而且,對於介於資本主義和‘無階級社會’即共產主義之間的整整一個歷史時期都是必要的,只有瞭解這一點的人,才算領會了馬克思國家學說的實質……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當然不能不產生非常豐富和繁雜的政治形式,但本質必然是一個,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 無產階級的其他定義 ==
現代非馬克思主義的中文用法(即通俗化的,一般民眾化的用法)中,資產階級與布林喬亞之類的稱呼時常被用來指代富人。而無產階級和普羅大眾等稱呼(普羅是從無產階級Proletarian的頭音而來)則時常被用來指代窮人。
在這裡並不是以判斷其是否掌握生產資料的方式來進行階級劃分,與馬克思主義中對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劃分方式有區別。
== 近代無產階級的出現 ==
在十九世紀,由於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原有的手工業和農村經濟破產,因而出現了大量的貧窮人口湧向城市,他們除了向工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換取收入以外,便無法生存下去。由於機器的改良,需要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因而工人間為了工作機會出現了激烈的競爭。資本家透過壓低工資、使用女工和童工、延長勞動時間和減少勞動保護條件來降低在人力方面的成本。所以工人的生存狀況降低到人道的底線以下。很多工人失業時候被迫以乞討、賣淫為生;而有工作時,則被迫一天勞動十幾個小時才能勉強餬口。
在二十世紀晚期起,這個無產階級的詞語,有人使用草根階層取代指更廣義的各業基層人員。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工人階級
* 無套褲漢
* 流氓無產階級
* 資產階級
* 僱傭勞動
* 生產資料
* 馬克思主義
** 階級鬥爭
** 無產階級專政
** 共產黨宣言
Category:工人階級
Category:社會主義
Category:馬克思主義
Category:馬克思主義理論
Category:貧困測量與定義 |
工人階級 |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於表示社會地位與社會等級,是社會比例最高的階層。該術語沒有一致的解釋,主要依賴個人的立場與觀點的不同來理解。工人階級一般指的是參與僱傭勞動的人,尤其是產業工人和體力勞動者。
在較為廣義的社會主義語境下,工人階級包含一切那些靠出賣勞動力(包括體力和腦力)、不擁有生產資料的人,包括大部分體力和腦力勞動者。馬克思主義認為,這類人也叫無產階級,是被資產階級剝削的物件。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中,幾乎所有人都屬於這一階級。
在美國,通俗(非學術)語境下的“工人階級”則是靠體力勞動獲得收入之人,一般會包含小時工、藍領、沒有大學學位之人、一些白領和大部分粉領。工人階級根據職業一般被分為四類:非技術工人、工匠、外包工人和工廠工人。
依據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並經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國家。
==工賊==
工賊,是工人階級內部中的一種人。工賊一般是指那些為了個人利益,而在階級鬥爭過程中(無產階級革命,集體罷工等)收受資產階級的好處,在精神上或者行為上支援資產階級,從而背叛和出賣了無產工人階級利益的無產者。他們也通常被馬克思主義者稱呼為“資產階級的走狗”。
==參見==
* 罷工
* 工賊
* 無條件基本收入
* 無產階級
* 馬克思主義
* 社會主義
== 參考文獻 ==
Category:社會階級
Category:社會主義
Category:勞工 |
半島 | 半島,是一種三面環海,一面連陸地的地形,相當小的半島稱為海岬(海角),至於像歐洲、南美洲南部、非洲南部那樣極為巨大的半島稱為大陸延伸。阿拉伯半島被國際普遍認為是世界最大的半島,雖然印度半島面積較之更大,但由於印度半島的地形封閉性,印度半島往往被歸類為「次大陸」而非半島。
== 世界主要或著名半島 ==
===亞洲===
* 阿拉伯半島(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科威特)
* 中南半島(印度支那半島)(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
* 馬來半島(馬來西亞、泰國、緬甸)
* 朝鮮半島(-{zh-hans:朝鮮; zh-hant:北韓}-、南韓)
** 泰安半島(南韓)
;
* 西奈半島
;
* 安納託利亞半島
;
* 卡提阿瓦半島
;
* 山東半島
* 遼東半島
* 雷州半島
;;
* 九龍半島
* 西貢半島
* 清水灣半島
* 芝麻灣半島
* 灣仔半島
* 石澳半島
* 鶴咀半島
* 分流半島
* 赤柱半島
* 白沙灣半島
* 青洲仔半島
;;
* 澳門半島
;
*根室半島
*積丹半島
*紀伊半島
*房總半島
*能登半島
*知多半島
*薩摩半島
*大隅半島
*伊豆半島
*平久保半島
*知床半島
;
* 恆春半島
;(亞洲部份)
* 堪察加半島
* 泰梅爾半島
* 楚科奇半島
* 亞馬爾半島
===歐洲===
* 巴爾幹半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馬其頓共和國、科索沃、阿爾巴尼亞、希臘)
* 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葡萄牙)
*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挪威、瑞典)
* 日德蘭半島(丹麥、德國)
* 克里米亞半島(烏克蘭、俄羅斯爭議)
;
* 伯羅奔尼撒半島
;
* 卡帕斯半島
;
* 亞平寧半島
;
* 科拉半島
===非洲===
* 索馬利亞半島(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吉布地、索馬利蘭、索馬利亞、邦特蘭、西南索馬利亞、加勒穆杜格)
;
* 維德角半島
;
* 巴卡西半島
===大洋洲===
;
* 約克角半島
* 戈夫半島
* 艾爾半島
* 科堡半島
===北美洲===
;
* 拉布拉多半島
** 昂加瓦半島
* 梅爾維爾半島
* 布西亞半島
* 新斯科舍半島
;
* 阿拉斯加半島
* 佛羅裡達半島
* 上密西根半島
* 下密西根半島
;
* 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 尤卡坦半島
===南美洲===
* 瓜希拉半島(哥倫比亞、委內瑞拉)
===南極洲===
* 南極半島
Category:地形 |
流氓無產階級 | 流氓無產階級(,,構詞自“破布”與“無產階級”),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沒有階級意識之無產階級的劃分。卡爾·馬克思和弗雷德裡克·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1848年革命的背景下,首先使用該詞指出一個沒有思想、階級訴求和階級意識的無產階級下層人民,與具有革命意識、訴求和共同階級利益的無產階級(,即於資產階級對立的工薪階層,或稱勞動階級)相對立。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千禧年前後常常使用該詞。應當注意地是,流氓一詞在中文原意僅有流浪者的意思,貶義是由流氓現實的所指的普遍墮落的現象,反作用(既反映)於能指產生的。
流氓無產階級主要包括那些在合法的基礎上沒有找到生產工作的人(流氓),如妓女、幫派成員、騙子、小偷、長期失業或失業的人、被行業淘汰的人、乞丐、無家可歸者以及各種被社會貶低、勞動能力退化或自我墮落的人。在資本主義間歇性蕭條時期,也有無數年輕人因找不到生產者的工作而進入流氓無產階級行列,而他們中持反動思想(與無產階級革命相對的,如法西斯主義、皇權復辟、傾訴暴力的無政府主義等)定義上也屬於流氓無產階級。因此他們被趕入了流浪者的困境。馬克思認為,流氓無產階級的反動特性使之無法產生階級意識,因此對無產階級革命無法做出貢獻,甚至阻礙了無階級社會的建立。
列寧和托洛茨基在馬克思論證的基礎上也駁斥了流氓無產階級的革命潛力,但是毛澤東認為在有效領導下,流氓無產階級也可為無產階級革命所用。弗朗茨·法農於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普及了這一詞的使用,因此現代社會學著作中也常見該詞使用的例子。該詞的廣泛使用帶來了定義上的模糊性,所以過度使用該詞可能導致論證不嚴謹。一些極左翼政治組織如黑豹黨認為動員流氓無產階級是有效的。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無產階級
* 工人階級
Category:無產階級
Category:特定人群稱謂 (政治術語)
Category:馬克思主義術語
Category:社會階級
Category:貧困測量與定義
Category:社會階層次文化 |
社會階級 | 社會階級()、階級,意義相近或相關的漢語詞彙還有“等級”、“階層”、“社會等級”,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劃分,即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濟水準和社會身份的社會群體總稱。
== 定義 ==
在很多歷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階級”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財富、勞動形式、生活方式、或其他社會、經濟、或文化因素等藝術與建築索引典—社會階級 於2011 年4 月8 日查閱,不同意識形態的多個社會性群體”,通常不同階級之間都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不平等關係。對於階級的大部分學說,都是建立在認為社會存在著分裂和對立的集團,並且集團之間的對立使社會處於持久的衝突之中。
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如最早的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的過度低下,不具備出現階級的根本因素。一般認為階級的出現是生產力達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的,例如稍微大的社會開始存在分工現象,而它將必然消亡於另一個生產力極端發達的社會(如資本主義社會消滅封建主義社會)。最早的階級出現在奴隸制時期——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馬克思主義對階級最經典的定義來自列寧:
== 劃分 ==
不同時期,社會對階級或階層的劃分各不相同。現代社會,提到“階級”或“階層”時,通常所指個人或者集團對財富擁有量,而不是指對生產資料的佔有。
馬克思·韋伯認為階級是由市場狀況決定的,因此他將階級劃分為買賣雙方,階級衝突就是市場控制權的爭奪。他同時還提出了“地位群體”的概念,認為除了透過經濟狀況劃分以外,還必須透過身份、榮譽、價值觀、生活方式的自我認同才能成為階級。社會學家拉爾夫·達仁道夫則從權力分配角度把階級劃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特例:古時部分地區實行世襲階級制度的社會,例如理論上已經成為歷史的印度的等級社會(印度種姓制度):一個人不只自出生,就自然進入了這個等級社會,而且一生也沒法擺脫。同時,男系的後代不能改變身份。
* 現代西方社會的社會階層(階級):社會階層很不固定,而且法律方面也沒有任何闡述。當西方經濟學家們說到階級或社會階層的時候,通常是指基於經濟學上與現代社會或近現代社會相聯絡的社會階層(階級)。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無產階級、資產階級
* 工人階級、中產階級
* 藍領、白領
* 四民
* 種姓制度
* 王國境內的諸階層
* 新階級
* 階級鬥爭
* 階級複製
Category:人類學
Category:身分制度
Category:社會階層
Category:社會學術語 |
歐洲歷史 | 歐洲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萬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居住遺蹟。在前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了定居點、農耕技術和馴養家畜。從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截至公元前1200年文明暫時倒退消失的時期稱為青銅時代,銅是當時製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屬材料。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稱為歐洲的史前時期。西元前3000年左右,希臘及愛琴海列島進入青銅時代,其中的代表是米諾斯文明與邁錫尼文明。
歐洲古典時期從前9世紀古希臘語再次出現開始。羅馬共和國於前509年建立。羅馬人將疆域拓展至整個義大利,隨後是整個地中海周邊和西歐。羅馬帝國的領土於公元117年到達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幾個世代後,基督教就成為帝國的國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隨即蠻族部落開始入侵西羅馬帝國。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與向西越過羅馬國境線進入前羅馬帝國領土的部落之一,並於5世紀初,三度圍攻羅馬。418年,在原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黜,歐洲進入中世紀時期。
東南歐和地中海地區仍由東羅馬帝國控制,首都為君士坦丁堡。6世紀晚期開始被日耳曼人侵蝕。7世紀開始,中東和北非地區被阿拉伯帝國佔領,並伊斯蘭化。在西歐,很多新國家仍保留了羅馬的習俗,使用拉丁語作為書面語言,並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歐洲受到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馬扎爾人的入侵。到10世紀中期,穆斯林和馬扎爾人對西歐的威脅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脅不列顛群島最久的。1054年東西教會分裂加劇,隨後十字軍東徵開始削弱拜占庭帝國,教宗的權力此時也在西班牙、法國南部、立陶宛與其他的異教地區穩固下來。複雜的封建等級制度發展起來,新國家的大多數貴族由於通婚互相是近親。封建社會在蒙古入侵後開始解體。中世紀後期歐洲爆發了大饑荒和黑死病。
15世紀,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1492年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和哥倫布發現美洲,同時終結了十字軍東征,知識獲得尊重,開始挑戰傳統的科學和神學教條。新教改革開始,德國神父馬丁·路德挑戰教宗的權威。同時亨利八世使英國教會脫離教宗管制,也讓英格蘭在隨之而來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間的宗教戰爭中得以採取更靈活的結盟政策。但是,宗教戰爭一直持續到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結束於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光榮革命確認這個協議。
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機器時代,大英帝國在美洲的殖民地獨立,而歐洲大陸也爆發了法國大革命,直到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後的農奴制殘餘在1848年的奧匈帝國被廢除。俄國農奴制在1861年被廢除農奴 世界歷史詞典。巴爾幹國家開始從奧斯曼帝國重獲獨立。1870年普法戰爭後,義大利和德國完成統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俄國革命,1918年同盟國戰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統治崩潰。1933年納粹上臺,之後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與軸心國戰敗。戰後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戰勝國集團在歐洲與全世界範圍內展開冷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歐洲簽訂馬斯特裡赫特條約。至2016年為止,歐盟包括28個歐洲國家,超過5億人口。北約也擴大到包括俄羅斯的鄰國——這是歐洲自從一世紀羅馬帝國以來一體化最顯著與最具軍事優勢的時期。
== 史前時代 ==
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在現代人類——智人出現前便從非洲移居至歐洲。最早的歐洲人骨骼喬治亞原人發現于喬治亞德馬尼西,距今180萬年。生物學概念上最早的現代歐洲人出現於公元前35000年。公元前7千年在巴爾幹半島已有定居點的痕跡。中歐在公元前6千年,北歐部分地區在公元前5千至4千年到達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508-2750年的庫庫特尼-特里波里文化是歐洲最早的大規模文明,也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義大利卡莫尼卡河谷就開始有卡慕尼文明,留下歐洲最多的超過35萬幅的壁畫。
歐洲的銅器時代,也叫青銅時代,是一段變化和混亂交錯的時期。最重要的事件是中亞民族大舉遷徙和入侵歐洲。主流學者認為他們是原始印歐人,但是也有幾種有爭議的其他看法。其他現象包括巨石崇拜的轉播發展,經濟上首次出現明顯的階級差別,以及與此相關的在巴爾幹地區的第一個已知的君主制政權。歐洲第一個著名的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是克里特島上的邁諾安文明,以及隨後的希臘鄰近地區的邁錫尼文明。
雖然早在公元前1100年愛琴海地區的人就懂得使用鐵器,但是直到公元前800年該技術還沒有傳播到中歐,除了石器時代的陶器群文化進化而來的哈爾施塔特文化之外。很可能是這項技術的優越性使得印歐人不久之後明顯在義大利半島和伊比利半島站穩腳跟,足跡深入這兩個半島(羅馬建立於公元前753年)。
== 古典時代 ==
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影響十分明顯地表現在當代歐洲的語言、思想、法律和思維方式中。古希臘是一群城邦的集合,從中發展出早期的民主制度。雅典是最強大的和最發達的城市,從伯里克利時代開始就是知識的搖籃。公民論壇進行國家政策的辯論和立法,最著名的古典哲學家們從中產生,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者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作為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亞歷山大的軍事成就把希臘文化和知識一直傳播到印度河邊。但是在布匿戰爭中戰勝迦太基強大起來的羅馬共和國在這一地區崛起。希臘文明傳承到羅馬文化中,雅典本身也被歸入元老院和羅馬人民(SPQR)的旗下。羅馬從阿拉伯一直擴張到不列顛尼亞。公元前44年當羅馬到達全盛時,領導人尤利烏斯·凱撒被懷疑破壞共和,意欲獨裁而遇刺身亡。在隨後的混戰中,屋大維篡奪權力,收買羅馬元老院。宣佈共和國重生的同時,他實際上開始羅馬國家從一個共和國到一個帝國——羅馬帝國的轉變。
=== 古希臘 ===
希臘文明是一群城市國家——城邦(最重要的有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科林斯和錫拉庫扎)的集合,擁有千差萬別的政體和文化,包括沒有先例的各種各樣的政府形態、哲學、科學、數學、政治、體育、戲劇和音樂。最強大的城邦——雅典,透過雅典貴族克里斯提尼發明的一種早期的直接民主方式進行管理。在雅典民主制度之下,雅典公民獨立自行投票表決立法和行政議案。這裡誕生蘇格拉底,公認的西方哲學奠基人之一。蘇格拉底還發明蘇格拉底法,或稱反詰法——一種一直使用至今的教育方法,提出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個人回答,鼓勵對問題進行更基礎深入的思考。因為這種哲學,蘇格拉底被宣判死刑,罪名是“蠱惑雅典的青年人”,以及他的討論與當時的宗教信仰不相容。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是柏拉圖學院的建立者。他在作品中記錄這一幕,並且繼續下去發展出它自己的獨特哲學——柏拉圖主義。
希臘各城邦在黑海、地中海、小亞細亞、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的大希臘沿岸建立大量的殖民地,但是在公元前5世紀向東部的擴張受到來自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反擊。在希波戰爭中,希臘城邦結成聯盟,並在普拉提亞戰役中戰勝波斯帝國,擊退波斯人的入侵。希臘各城邦結成提洛同盟繼續與波斯戰鬥,但是雅典在聯盟中的領導地位促使斯巴達組織針鋒相對的伯羅奔尼撒聯盟。兩個聯盟之間為希臘的領導權爆發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聯盟獲勝。對於隨後的斯巴達霸權的不滿導致科林斯戰爭爆發,底比斯領導的聯盟在留克特拉戰役中擊敗斯巴達。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戰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波斯、埃及和印度,也得到這些國家的更古老的知識,開創一個被稱為希臘化時代的新的發展時期。亞歷山大逝世於公元前323年,他的帝國分裂成許多希臘化文明國家。
=== 古羅馬 ===
許多希臘的知識被羅馬吸收,它利用敵人的不團結從義大利向外擴張,唯一真正對羅馬的崛起的挑戰來自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迦太基,它被擊敗在公元前3世紀,這一事件標誌羅馬統治的開始。羅馬首先被國王統治,後來是元老院共和(羅馬共和國),最後在公元前1世紀成為帝國,受奧古斯都和繼任的獨裁者們的統治。羅馬帝國勢力在地中海,控制著沿岸所有國家。它的北部邊界是萊茵河和多瑙河。在皇帝圖拉真(公元2世紀)統治時,帝國領土達到最大,控制著近似5,900,000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包括不列顛,羅馬尼亞和部分美索不達米亞。帝國帶來和平,文明和中央政府對治下領土有效的管理,但是在3世紀一連串的內戰消弱它的經濟和社會力量。在4世紀,皇帝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把國家分成東西兩部分。雖然戴克裡先殘酷迫害基督徒,但是君士坦丁還是於313年在米蘭敕令中宣佈停止國家支援的對基督教的迫害,從而為帝國之後於380年將基督教作為國教埋下伏筆,使天主教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組織。
=== 古典時代晚期 ===
;民族大遷徙時代
312年君士坦丁大帝收復羅馬後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米蘭敕令 (君士坦丁),並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希臘城市拜占庭,並將後者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同時他也是最後一個統一的羅馬帝國的皇帝。此後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以拉文納為中心,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羅馬不斷受到日耳曼部落的掠奪,並在476年最終陷落於赫魯利人首領奧多亞塞之手。西羅馬變成一群日耳曼王國的拼湊集合,但是羅馬城在羅馬天主教會的監管之下,仍然是知識的中心,在西歐很大程度保留住羅馬的經典思想。同時,在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將羅馬法法典化成為《民法大全》(529-534)。在6世紀中,東羅馬帝國先與波斯薩珊帝國爆發戰爭,隨後與新興的伊斯蘭教哈里發帝國(四大哈里發和倭馬亞王朝)。至650年,埃及、和敘利亞省已經落入穆斯林軍隊之手,倭馬亞王朝隨後在7世紀和8世紀分別征服西班牙和義大利南部。
在西歐,一種新的政治結構正在形成: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權力真空之下,當地建立起平民和他們耕種的土地之間的等級制度。地主收取什一稅,並向當地的領主效忠。什一稅用於支付國家財政和戰爭支出。這就是封建制度,新的領主和國王不斷出現,其中最偉大的是法蘭克人的統治者查理曼。800年,查裡曼作為大片領土的征服者,被教宗良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有效地加強他在西歐的權力地位。查裡曼的王朝是一個新的西歐日耳曼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的標誌。在其國界之外,新的力量也在積聚。基輔羅斯公國在封疆擴土,大摩拉維亞在日益成長,而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則忙於保家戍邊。
;羅馬帝國的衰落
西羅馬帝國不斷受到來自北歐的襲擊,而羅馬帝國最終於476年陷落。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向日耳曼首領奧多亞塞投降。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中認為羅馬人墮落了,喪失公民的美德。吉本說相信死後可享永生的基督教使人懶惰與冷漠,至今仍然如此。格倫·布沃肖克評論說Bowersock, "The Vanishing Paradigm of the Fall of Rom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49.8 (May 1996:29-43) p. 31.:“從18世紀以後,我們對羅馬衰亡耿耿於懷:它被看作是所有已知的衰落的原型,而且因此成為我們擔憂自身的象徵。”它仍然是最大的歷史謎團之一,傳統上擁有龐大的研究學者隊伍。
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時期如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395年狄奧多西一世(羅馬帝國最後一次政治統一)逝世,406年日耳曼人在羅馬軍團撤回義大利阻擋亞拉里克一世時跨過萊茵河,408年斯提利科去世,以及隨後的西羅馬軍團瓦解,565年最後一位嘗試收復西羅馬的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以及632年後穆斯林勢力入侵。很多學者堅持認為比起“衰亡”來這些變化更適合被描述成一次複雜的轉變。隨著時間流逝關於羅馬帝國為何衰亡或者是否真的衰亡了提出很多理論。
== 中世紀 ==
中世紀一般從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算起,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鄂圖曼土耳其攻陷為止。西羅馬帝國滅亡導致西歐政治體制崩潰,但卻形成一個統一的基督教統治結構。基督教神權超越世俗政治權力。公元800年,查理曼被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西歐再次形成一個暫短政治統一時期。查理曼死後,他的後代將帝國瓜分,西歐重新陷入分裂。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與天主教。從11世紀末期開始,西歐天主教對穆斯林世界進行長達200年的十字軍東征,卻以失敗告終。天主教的神性受到質疑,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首先在義大利萌發。
社會學家稱中世紀是封建主義社會,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最先出現在義大利北方的自治城市經濟中。中世紀見證北歐和西歐第一次大規模城市化的過程。許多現代歐洲國家把自己國家的起源追溯到中世紀的重大事件。現代歐洲的政治疆界在很多方面是這一混亂時期的軍事和王朝政治的產物。
=== 中世紀早期 ===
中世紀早期始於410年羅馬被哥特人攻陷,476年最後一位羅馬皇帝被廢黜,496年托爾比亞克戰役以及535–552年間的哥特戰爭;結束於962年奧托一世大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和1066年諾曼征服英格蘭。在此期間,歐洲的大多數地區基督教化,緊隨羅馬淪陷和9世紀法蘭克帝國建立後的歐洲大陸卡洛林文藝復興其後的就是“歐洲黑暗時代”,與崛起的阿拉伯帝國相比,歐洲仍然蠻荒落後。公元1000年君士坦丁堡已有30萬人口,而羅馬當時僅剩3萬5千人,巴黎僅有2萬人口。伊斯蘭世界卻擁有一打從西班牙到中亞的大型城市,其中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是當時西歐最大城市,擁有45萬人口。
==== 拜占庭之光 ====
很多人認為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06-337年在位)是第一個“拜占庭皇帝”。是他於公元324年把帝國首都從尼科米底亞遷到拜占庭,並把後者重建為君士坦丁堡,也稱Nova Roma(“新羅馬”Fletcher, Banister, "Sir Banister Fletcher's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Press; 20 edition (11 September 1996), ISBN 978-0750622677, pp 172)。羅馬城本身從戴克裡先治下開始就不再作為帝國首都。把帝國的起源追溯到狄奧多西一世統治時(379年-395年)和基督教正式取代羅馬異教,或者從他395年去世時東西方政治永久性分裂算起。其他人將其定為之後的476年,傳統上認為的最後一個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黜時,只剩下東方希臘化地區的皇帝作為帝國的唯一權威。也認為是-{希}-拉克略在位時(約620年)的帝國改組,拉丁文的頭銜和使用被正式改為希臘文。無論如何,這種轉變是逐漸的,至330年君士坦丁在他的新首都舉行落成典禮時,希臘化和不斷深入的基督教化已經開始。一般認為帝國於君士坦丁堡1453年陷落於鄂圖曼帝國後滅亡。
公元541-542年,全國流行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折磨著拜占庭帝國,包括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據估計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1億人喪生The History of the Bubonic Plague(黑死病歷史) Scientists Identify Genes Critical to Transmission of Bubonic Plague (科學家找出黑死病傳播關鍵) 。它使541年至700年間的歐洲人口減少約50%,可能也是穆斯林勢力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
==== 封建基督教王國 ====
神聖羅馬帝國於約800年法蘭克人的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加冕為皇帝時開始崛起。他的帝國立足於法國、低地國家和德意志,擴張至現代的義大利、下薩克森、波西米亞、匈牙利和西班牙。他和他的父親得到教宗的暗中支援,因為後者想獲得對抗倫巴第人的資本。正式地說來教宗是拜占庭帝國的臣屬,但是拜占庭皇帝沒有(也不能)進行任何對抗倫巴第人的行動。
在東方保加利亞於681年建立,成為第一個斯拉夫國家。強大的保加利亞帝國是幾個世紀中與拜占庭爭奪巴爾幹控制權的主要對手,在9世紀成為歐洲斯拉夫地區的文化中心。兩個國家大摩拉維亞和基輔羅斯在9世紀的東西斯拉夫地區分別崛起。在9世紀後期與10世紀北歐和西歐感到迅速崛起的維京人的力量和影響,他們使用他們發達的航海船隻如長船等飛速地、有效率地掠奪、買賣、征服和殖民。匈牙利人掠奪歐洲大陸,佩切涅格人席捲東歐,而阿拉伯人掠過南歐。在10世紀中歐建立幾個獨立王國,如波蘭和匈牙利王國。匈牙利人停止掠奪,主要的民族國家也包括巴爾幹的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接下來直到1000年的時期中,封建制度進一步發展,從而削弱神聖羅馬帝國。
=== 中世紀中期 ===
沉睡在黑暗時代的歐洲被新的教會危機所震動。1054年一場不可調解的宗教分裂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尚存的基督教派別之間產生。
在11、12和13世紀的中世紀鼎盛時期,歐洲人口大量增長,帶來與前一時期相比巨大的社會著政治變革。至1250年強健的人口增長極大地刺激經濟,使其達到19世紀之前再未重現的高度。
從約1000年開始,西歐經歷最後的野蠻人入侵,政治上更為穩定。維京人在英倫三島、法國和其他地區定居,北歐基督教王國在他們的斯堪的納維亞故鄉也發展起來。馬扎爾人在10世紀停止擴張,至1000年,信仰基督教的中歐匈牙利王國被承認。除了短時期的蒙古人入侵之外,主要的野蠻人入侵都停止了。
在11世紀,阿爾卑斯山北部的人口開始移居至新的土地,某些在羅馬帝國末期迴歸到野蠻狀態。在被稱為“大清除”的時期中,歐洲大量森林和沼澤被開闢為耕地。在同一時期移民也越過傳統的法蘭克帝國邊界,到達新的東歐前沿,越過易北河,在此過程中將德意志疆域擴大了三倍。十字軍在黎凡特建立歐洲殖民地,從摩爾人手中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諾曼人在義大利南部殖民,這些都是主要的人口增長和移居模式。
中世紀鼎盛時期產生許多不同形式的學術、宗教和藝術傑作。這個時期經歷西歐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義大利城市國家的興盛。仍然有強大實力的羅馬天主教會號召全歐洲的軍隊參加一系列的對佔領聖地的塞爾柱突厥人進行的十字軍東征。對亞里士多德作品的重新發現啟發托馬斯·阿奎那和其他思想家發展起經院哲學。在建築學上,很多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在這一時期建造或完成建造。
==== 教會分裂 ====
1054年教宗良九世堅持在五人團中擁有安條克、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三個席位,東西基督教會大分裂由此迸發。從八世紀中期起,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在伊斯蘭世界的入侵面前不斷縮小。安條克於1045年被拜占庭奪回,但是羅馬帝國的西方繼承者們宣稱擁有對亞洲和非洲失落的席位的權力和責任。良九世維護西方一直習以為常的尼西亞信經中的和子說,引起更大的爭議。今天的東正教認為在第四次大公會議上透過的第28條教規明文規定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互相平等。東正教還認為羅馬主教的權威只限於他自己的主教轄區,在主教轄區之外不具有任何權威。教會分裂還有其他較為次要的因素,包括聖餐禮的方式不同。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分裂之後拉丁語和希臘語世界失和達幾個世紀之久。
進一步的變革在歐洲的權力重新分配之中開始進行。諾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於1066年入侵英格蘭。諾曼人入侵由於若干原因在英格蘭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透過引入一批諾曼貴族將英格蘭和歐洲大陸更緊密地連線起來,因此減弱斯堪的納維亞的影響。它建立歐洲最強大的王朝,創造一個高度發達的政府系統。另外,基於島國,英格蘭發展出一支強大的海軍,貿易關係遍佈全球,包括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與許多關鍵的海上戰略據點如百慕大、蘇伊士、香港以及特別是直布羅陀。這些戰略優勢不斷增長,直到二戰之後都被證明具有決定性作用。
==== 聖戰 ====
在東西教會分裂後,新成立的中歐王國波蘭、匈牙利和波西米亞等紛紛皈依西方基督教。羅馬天主教會發展成為強權之一,導致教宗與羅馬皇帝之間產生衝突。公元1129年羅馬天主教會建立宗教裁判所,用強制手段保證西歐人信奉羅馬天主教。宗教裁判所裁判異端(異教徒)令其懺悔。如其不從便判死刑。在此期間許多領主與貴族統轄教會。克呂尼的僧侶努力建立一所沒有領主和貴族的教會,並獲成功。教宗額我略七世繼承僧侶們的事業,並訂下兩個目標:擺脫國王和貴族的控制,與增強教宗的權力。羅馬天主教會的教區由於異教王國(斯堪的納維亞、立陶宛、波蘭、匈牙利)的歸正,基督教收復安達盧西亞失地與十字軍東征迅速擴大。到15世紀歐洲大部分地區已經皈依羅馬天主教。
早期的文藝復興跡象在11世紀的西歐就已開始顯現,義大利重新開始進行貿易,使得諸如威尼斯和佛羅倫薩這樣的城邦的經濟和文化得以發展。同時,民族國家開始在法國、英格蘭、西班牙和葡萄牙形成,雖然它們的形成過程(通常以君主、貴族封建領主和教會的對峙為標誌)長達幾個世紀。這些新的民族國家開始使用自己的文化語言代替傳統的拉丁語。這一運動的主要人物包括但丁·亞利基利與皮桑夫人,前者以義大利語著書,後者雖然是義大利(威尼斯)人但移居法國以法語寫作。另一方面,實際位於德國和義大利的神聖羅馬帝國,進一步分裂成大量封建公國和小城邦,它們對帝國的服從只是形式上的。
蒙古帝國興起後的13與14世紀經常被稱為“蒙古時期”。蒙古軍隊在拔都率領下向西方擴張。被他們征服的西方國家包括俄羅斯全境(除了諾夫哥羅德成為附庸以外)The Destruction of Kiev (基輔的毀滅) 、欽察-庫曼人聯盟、匈牙利和波蘭(仍然保留主權國家地位)。蒙古的記載顯示在由於窩闊臺之死被蒙古召回之前,拔都計劃完全征服所有的歐洲諸國,以對奧地利、義大利和德國的冬季攻勢為起點。很多歷史學家相信僅僅由於窩闊臺的死制止歐洲被完全征服。在俄國,金帳汗國的蒙古人統治持續近250年。
=== 中世紀晚期 ===
一般認為中世紀晚期從14世紀開始,結束於15世紀Wallace K. Ferguson, Europe in transition, 1300–1520 (1962) online.。至1300年左右,歐洲幾個世紀以來的繁榮和增長陷於停滯,一系列的饑荒和瘟疫,如1315-1317年大饑荒與黑死病在短短几天之內就導致大量人口死亡。黑死病是歐洲史上的最大災難之一,有過多次爆發,但是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4世紀中期,估計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死於此次爆發。人口減少導致社會勞動力缺失,倖存下來的人們一度得以稍微掙脫身上沉重的封建枷鎖。然而社會動亂也時有發生:法國和英格蘭都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扎克雷起義與英國農民起義。無獨有偶,統一的羅馬天主教會也一度毀於1378-1417年間的西部教會大分裂。這些事件也被統稱為中世紀晚期危機Cantor, p. 480.。
180px|thumb|
從14世紀開始,波羅的海成為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航運中心之一。一些城市結成貿易聯盟——即漢薩同盟,促使波蘭、立陶宛和利沃尼亞的大片地區融入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貿易體系中,也間接促進了如波蘭-立陶宛聯邦、匈牙利、波西米亞和莫斯科大公國等東歐列強的崛起。
中世紀的結束時間一般公認為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佔的1453年。土耳其人把該城作為他們的奧斯曼帝國的首都,該帝國一直延續到1922年,全盛時期的領土曾囊括了包括埃及、敘利亞和巴爾幹半島大部的廣大領土。奧斯曼帝國對歐戰爭,有時也被稱作“土耳其戰爭”,也是近代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近代 ==
15世紀末以來,以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民族國家的崛起為標誌,歐洲進入近代時期。 。近代包括從中世紀到工業革命為止的三個世紀,大約從1500至1800年,或者從1492年發現新世界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止。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科學的重要性上升,技術進步突飛猛進,世俗公民政治和民族國家異軍突起。資本主義經濟從義大利北部諸共和政體如熱那亞等開始萌芽發展。近代也見證重商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及佔據主導。自然,近代也代表了在大部分歐洲地區封建社會、農奴制以及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的衰落與最終消失。這一時期也包括新教改革、災難性的三十年戰爭、歐洲對美洲殖民和歐洲獵殺女巫活動。
=== 文藝復興 ===
文藝復興是一場在近代對歐洲學術生活影響深遠的文化運動。它起源於義大利,在兩個半世紀的文化間隔中擴大到北歐和西歐,影響遍及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歷史、宗教和學術的其他方面。
義大利的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人稱第一名骨子裡的人本主義者,在1330年寫道:“我活著,但我寧願在另一年代重生。”他對希臘和羅馬古典文化情有獨鍾。在15和16世紀對古人的興趣有增無減,人們感到傳統文化正在消失,而古文化是復興所需的思想和意見的寶庫。馬提歐·佩梅力在1430年寫道:“現在每一顆會思想的心靈都確實應該感謝上帝允許自己誕生在一個新時代。”文藝復興產生了:一個學問舉足輕重的新時代。
文藝復興是日益增加的拉丁語和希臘語文字研究啟發,把希臘-羅馬時代作為黃金時代加以崇拜。這促使很多藝術家和作家開始把羅馬和希臘的例子作為榜樣創作自己的作品,但是這一時期也有很多創新,特別是在藝術的多面手如列奧納多·達芬奇筆下。很多羅馬和拉丁文材料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存在。僧侶們在過去一千年裡一再抄寫舊的文字,並把他們收藏起來,但卻是為了別的目的。更多的材料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大量從伊斯蘭世界流落進入義大利,後者繼承這些透過征服取得的希臘和羅馬文字和知識,甚至嘗試在其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改良。人文主義者們一向自視為高階思想家,將恢復偉大的過去看作是一場文藝復興——一次文明本身的復生。
這一時期也確立很多重要的政治先例。尼可羅·馬基亞維利的政治作品《君主論》影響之後的專制政治和現實主義政治。同樣重要的是很多統治者資助和利用文藝復興的藝術作品作為自己權力的象徵。
總的來說,文藝復興可以被看作一場知識分子透過復興古代的思想,也透過新的思想方法研究和改良世俗社會的嘗試——近古時代在語言、思想和感覺上過於“哥特化”。
=== 宗教改革 ===
在這一時期天主教會的腐敗遭到新教改革的強力反彈。後者獲得諸多支援,特別是在尋求強國之路,擺脫天主教會影響的諸侯之間。馬丁·路德之後人物層出不窮,比如約翰·加爾文的加爾文主義在很多國擁有影響,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使英格蘭從天主教會獨立,另創聖公會(與一般看法不同的是這只是一半正確,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完成聖公會的組成工作)。這些宗教分歧導致由宗教和西歐野心勃勃、日益強大和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國家發起和推動的一輪新的戰爭。
新教改革也使天主教會內部開始一輪改革浪潮,史稱反宗教改革,目的在於減少腐敗,增進與加強對於天主教教義的信心。在這場運動中出現的一個重要組織就是耶穌會,它協助東歐國家留在天主教內。但是天主教會仍然多少被宗教改革所削弱,歐洲的一部分從此不再受其掌管,其餘的天主教國家的君主也開始掌控本國的天主教會組織。
中歐國家,如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匈牙利,比起西歐更加寬容。雖然仍然規定天主教占主導地位,它們繼續允許大量的宗教少數派保持自己的信仰。天主教徒、新教徒、東正教徒和猶太教徒在中歐各守一方。這個時期的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是泛歐洲思想的興起。埃默裡克·克呂瑟(Eméric Crucé,1623)提出歐洲理事會的構想,目的是結束歐洲的戰爭。建立持久和平的嘗試沒有成功,雖然1518年所有的歐洲國家(除了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兩者不被看作是歐洲國家)在1518年倫敦條約中同意維持和平。幾年之後就再次爆發好幾場戰爭。宗教改革也使得歐洲和平在幾個世紀之內成為不可能。
另外一個結果是歐洲至上主義。文明的概念來自於古希臘和羅馬:紀律、教育和城市生活是文明開化的必要條件;文明性是判斷歐洲人和非歐洲孰優孰劣的標準,歐洲自認優於其它大洲。當時存在蒙田等人發動的另一運動,認為歐洲之外的人是更好、更自然和更純樸的人。整個歐洲都建立郵政服務系統,使得歐洲人文主義知識分子得以拋開宗教分歧互相聯合形成網路。但是羅馬天主教會查封許多重要的科學著作;這導致新教國家在學術上後來居上,因為查封書籍只在某一地區有效。弗朗西斯·培根和其他熱心科學人士嘗試以強調自然的統一建立歐洲的統一1。在15世紀的中世紀末,強大的由擁有中央集權的新君主們建立的世俗民族國家出現在法國、英格蘭和西班牙。另一方面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會力量在不斷壯大,從波蘭國王手中奪過立法權力。新的國家強權也在別的國家特別是英格蘭受到國會挑戰。地區統治者、城市、農民共和國和騎士們合作組成的新型國家開始出現。
=== 探索與征服 ===
頻繁的戰爭並沒有阻止新興國家對世界的廣大地區進行探索和征服,特別是對亞洲(西伯利亞)和新發現的美洲。在15世紀,葡萄牙在地理大發現中獨佔鰲頭,緊隨其後的是16世紀的西班牙。它們是第一批在美洲設立殖民地和在亞洲和非洲海岸設立貿易站的國家,但隨後被法國、英國和荷蘭趕上。1552年俄國沙皇伊凡雷帝征服兩個韃靼汗國——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另外葉爾馬克‧齊莫菲葉維奇於1580年的遠征使西伯利亞併入俄羅斯。
殖民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繼續進行(遇到過一些挫折,比如英屬北美以及隨後的墨西哥、巴西和其他國家在拿破崙戰爭前後的成功獨立)。西班牙控制北美的一部分和大部分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和菲律賓;英國獲得整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印度的絕大部分,以及非洲和北美的許多地區;法國獲得加拿大的一部分和印度(幾乎全部在1763年巴黎條約中落於英國之手)、印度支那、非洲的許多地區以及加勒比群島;荷蘭獲得東印度群島(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和加勒比海中的一些群島;葡萄牙獲得巴西和幾塊非洲和亞洲的土地;隨後而來的列強如德國、比利時、義大利和俄羅斯也都取得更多的殖民地。
這些擴張對於宗主國的經濟大有裨益。因為帝國並不穩如磐石,貿易一度甚囂塵上。至16世紀末,美洲的銀佔西班牙國家總預算的五分之一。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費用主要由殖民地的資金支付。但是,當時英屬殖民地收益最豐的奴隸貿易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在18世紀後期的工業革命時期只佔大英帝國經濟總額的5%(但收益率更高)。
=== 啟蒙運動 ===
在近代早期,資本主義制度(透過重商主義)取代封建制度,至少在西部歐洲成為經濟的基本組織形式。不斷擴張的殖民地促進商業革命。這段時期現代科學的崛起及其在技術進步上的應用引人注目,並在工業革命中到達高潮。伊比利亞(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1492年為尋找通向東印度群島的捷徑向西的探險為首的對新大陸的開發,不久便受到英國人和法國人開發北美的挑戰以及並不太成功的瑞典和荷蘭的殖民嘗試。。新的貿易形式和不斷推進的地平線產生新的政府、法律形式和經濟需要。
宗教改革對歐洲整體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僅國家之間被宗教劃清界限,某些國家內被也被宗教紛爭四分五裂,並得到外敵的熱心支援。法國在十六世紀陷入這個深淵中,發生一系列的名為法國宗教戰爭的衝突,最終以波旁王朝取得勝利而告終。英格蘭在一段時間內避免了這種情況,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下,溫和的英國國教得以確立。現代德國的大部分當時在理論上的神聖羅馬帝國框架內由許多小的主權國家組成,教派分歧使得諸侯割據更加嚴重。波蘭立陶宛聯邦此時由於其宗教自由和大體上免於歐洲宗教紛爭而受到注意。
三十年戰爭進行於1618年至1648年,主要在今天的德國境內,大多數歐洲列強捲入其中。它開始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和天主教諸侯之間的衝突,隨後逐漸演變成席捲大半個歐洲的全面戰爭,原因也不是一定和宗教有關Thirty Years' War(三十年戰爭) ,大英百科全書。在戰爭中僱傭兵被廣泛運用,它的主要影響是大片地區被搜尋糧草的大軍洗劫一空。大範圍的饑荒和傳染病流行使德意志諸侯國人口元氣大傷,低地國家和義大利情況稍好,很多地區強國瀕臨破產的窘境。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德國人口由於戰亂和與此有關的引發的疾病和饑荒死去。戰爭整整持續三十年,但是引發戰爭的矛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未解決。
在結束戰爭,允許國家決定自身宗教信仰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獨裁成為歐洲大陸的普遍現象,但歐洲某些地方進行以英國內戰,特別是光榮革命為先兆的憲政體制的實驗。歐洲的軍事衝突並沒有停止,但是對歐洲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下降。在發達的西北歐,啟蒙運動給予新的觀點哲學上的支援,印刷術使得識字率不斷上升,造就思想上的新的世俗力量。波蘭立陶宛聯邦由於其特有的準民主性“黃金自由”又一次成為例外。
東歐是瑞典、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爭霸的戰場。在這一時期這三個國家逐漸沒落最終被新的開明君主專制國家——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所取代。在19世紀到來之時它們成為新的列強,三個國家瓜分波蘭,瑞典和土耳其也分別向俄國和奧地利割讓大片土地。大量波蘭猶太人移民到西歐,在中世紀他們被放逐出的土地上建立起猶太人社群。
== 現代 ==
=== 早期(1789至1914) ===
從1789年到1914年的“漫長的十九世紀”經歷激烈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變革,首先拉開序幕的是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隨後是歐洲政治版圖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的重新劃分,民族主義的興起、俄羅斯帝國和大英帝國鼎盛時期的到來,同時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最後,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崛起引發一系列事件並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到達最高潮。
=== 工業革命 ===
工業革命是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早期的一段持續的工業化程序時期,農業、製造業和運輸業發生巨大變化,對英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狀況有著深遠的影響,隨後更傳播至整個歐州和北美以至全世界。在18世紀後期英國經濟基礎的手工製造業率先被機械工業和製造業所取代。它最先開始於紡織業的機械化、冶金產業的發展和煤炭需要的不斷上升,一發而不可收拾。貿易擴張受到運河建設、改善的公路系統和火車運輸的支援。蒸汽機(由煤炭提供動力)的發明和動力機械(主要在紡織業應用)大大提高生產力Business and Economics. 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ISBN 978-0-19-511589-5 0195115899&id=CX9kBaVx4JkC&pg=PA98&lpg=PA98&sig=V0eO27c7koD8rrIV2EKv6-guB5s Read it。19世紀前二十年全金屬機床的出現促進其他產業的製造類機械的生產。它的影響遠布整個19世紀的西歐和北美,最終影響整個世界。這種變化對於社會的影響也舉足輕重Russell Brown, Lester. Eco-Economy, James & James / Earthscan. ISBN 978-1-85383-904-7 1853839043&id=5aCyfUsHM6kC&pg=PA93&lpg=PA93&sig=1dsUat9P_-9dWWVRMpPt1udT8DQ Read it。
=== 政治革命 ===
法國對美國獨立戰爭的干涉導致國家破產。在財政改革一再失敗之後,路易十六被說服召開三級會議——由三個等級:教士、貴族和平民組成的國民代表會議。1789年5月三級會議的成員們在凡爾賽宮召開會議,但是對於採取何種投票制度的討論走進死衚衕。進入6月,第三等級,在其他兩個等級的成員們的聲援下,宣佈自己為法國的國民議會,宣誓直到法國制定出一部憲法之前決不解散,並在7月成立國民制憲議會。在同一時間巴黎人民進行起義,1789年7月14日攻佔著名的巴士底獄。
在此時議會想建立君主立憲制,在隨後的兩年內透過包括《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廢除封建制度和根本上改變法國與羅馬關係的各種法律。起初國王對這些變化安然接受,受到人民的普遍歡迎,但隨後在外國入侵的威脅下反對王權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強烈,國王被剝奪權力,決定和家人一同溜走。他被人認出來帶回巴黎。1793年1月,被判叛國罪而處死。
1792年9月20日,國民公會廢除君主制,宣佈法國為共和國。由於戰事緊急,國民公會組建公共安全委員會,由雅各賓俱樂部的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領導,作為國家的行政機關。在羅伯斯庇爾領導下委員會實行恐怖統治,在巴黎有4 0000人被處決,主要是貴族和被革命法庭審判的人,證據往往非常單薄。在其他地區,反革命叛亂被強力鎮壓。該政權在熱月政變(1794年7月27日)中被推翻,羅伯斯庇爾被處決。接手的政權中止恐怖,放鬆羅伯斯庇爾的比較極端的政策。
拿破崙·波拿巴是法國在革命戰爭中最傑出的將領,征服義大利的大部分,迫使奧地利人屈膝求和。1799年他從埃及返回,在霧月政變(11月9日)中推翻政府,代之以督政府,自任第一執政。1804年12月4日,在一次暗殺行動失敗後,他把自己加冕為皇帝。1805年拿破崙計劃入侵英國,但是英國和俄羅斯與奧地利重新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迫使他將注意力轉到歐洲大陸,同時將佔優勢的英國海軍艦隊從英吉利海峽引出的計劃失敗,法國在10月21日決定性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戰敗,入侵英國的希望破滅。1805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數量佔優的奧地利-俄國聯軍,迫使奧地利退出反法同盟(見普萊斯堡條約)並解散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1806年10月14日拿破崙在耶拿-奧爾斯塔特戰役中擊敗普魯士,並穿越德國在1807年6月14日弗裡德蘭戰役中擊敗俄軍。蒂爾西特條約在法俄之間瓜分歐洲,並建立華沙公國。
1812年6月12日拿破崙以70萬人的大軍團入侵俄國。在精心佈置的斯摩稜斯克戰役和博羅金諾戰役勝利之後,拿破崙佔領莫斯科,卻發現城市已經被撤退的俄軍付之一炬。他被迫撤軍,在撤退的路上受到哥薩克的騷擾、疾病和飢餓的侵襲。只有2萬人在戰後活下來。至1813年局勢轉為對拿破崙不利。在1813年10月萊比錫戰役中敗於七國聯軍之後,他在六日戰役和巴黎淪陷之後被迫退位,在楓丹白露條約下被放逐到埃爾巴島。他在1815年3月1日回到法國(見“百日王朝”),建立起一支軍隊,但不出意料地在1815年6月18日在滑鐵盧戰役中敗於英國和普魯士軍隊。
=== 人民崛起 ===
在革命的法國戰敗後,其他列強嘗試恢復1789年以前的局面。1815年維也納會議中,歐洲主要列強在拿破崙戰爭之後的帝國(除去內部革命的情況)之間和梅特涅體系之下達成均勢平衡。但是努力並無法阻止革命運動愈演愈烈:中產階級已經被法國大革命的民主理想深深影響,工業革命導致重要的經濟社會變化,下層階級開始受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特別是被卡爾·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的觀點),對新型資本主義的嚮往則成為自由主義。一些民族主義運動(在德國、義大利、波蘭、匈牙利等)的出現導致進一步的動盪,它們尋求民族統一和/或從外族統治下解放出來。結果是1815年至1871年期間大量革命運動和獨立戰爭爆發。拿破崙一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1848年結束英國的流放生涯回國並被選入法國國會,然後在一場政變中作為“親王總統”把自己選為皇帝,這項行動其後受到絕大多數法國選民的支援。他和奧地利帝國作戰從而幫助義大利統一,和英國與奧斯曼帝國一起與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他的帝國在法國屈辱性地敗於普魯士之後崩潰,他本人被俘虜。法國成為一個虛弱的共和國,不肯談判,並在數月之後被普魯士擊敗瓦解。在凡爾賽,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被宣告為德國皇帝,產生了現代德國。雖然革命黨人大部分失敗了,但是至1871年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成為立憲(而不是專制)君主制國家。19世紀也見證大英帝國作為世界第一個全球帝國的崛起和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前者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工業革命。
=== 晚期(1914至1991) ===
從1914年到1991年,歐洲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包括納粹德國和蘇聯的崛起和衰落。這些災難性的事件宣示歐洲殖民帝國的終結,並吹響廣泛的非殖民化的號角。1989年至1991年蘇聯的解體使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引發鐵幕的崩潰、德國統一和現仍進行中的歐洲一體化程序的加快。
=== 一戰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的一方是由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保加利亞組成的同盟國,另一方是由塞爾維亞王國、蒙特內哥羅王國和法國、英國、俄國(三國協約)以及1915年加入的義大利和1917加入的美國組成的鬆散聯盟。在1914至1918年間歐洲徵召超過6000萬士兵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and its Consequences (凡爾賽條約及其後續影響) ,最終協約國取得勝利。但俄國在1917年戰敗,並導致1917年俄國革命和蘇聯的成立。
在凡爾賽條約(1919)中戰勝國把相對苛刻的條款強加於德國,並在民族自決的基礎上承認在中歐已經解體的德意志、奧匈和俄羅斯帝國廢墟之上成立的新的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南斯拉夫王國、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其中大多數國家捲入區域性戰爭中,當中規模最大的是波蘇戰爭(1919-1921)。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和1929-1933的大蕭條導致極端民族主義政府——有時被寬泛地定義為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1922)、德國(1933)、西班牙(在1939年結束的西班牙內戰之後)以及其他國家如匈牙利的出現。
=== 二戰 ===
在“鋼鐵條約”中和墨索里尼的義大利結盟,以及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德國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在貫穿於1930年代後期的軍事競賽後,於1939年9月1日襲擊波蘭,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起初的勝利(主要是1941年之前征服波蘭西部、斯堪的納維亞大部、法國和巴爾幹),軸心國在1941年開始過度擴張。希特勒的意識形態對手是俄國的共產黨,但是由於德國未能戰勝英國以及義大利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區的失敗,軸心國部隊被分割在西歐和斯堪的納維亞的駐地,同時還要進攻非洲。因此,對於蘇聯(和德國一起在1939-1940年瓜分中歐)的襲擊並沒有用上足夠的力量。雖然一開始取得成功,德軍仍然在1941年12月被阻擊在莫斯科地區。
接下來的一年風頭逆轉,德軍遭受一系列慘重的失敗,例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同時,日本(1940年9月起與義大利和德國結盟)開始襲擊東南亞的英軍,1941年12月7日襲擊夏威夷的美軍;德國當時對美國宣戰,結束過度擴張。戰爭在軸心國(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和同盟國(大英帝國、蘇聯、美國)之間全面爆發。同盟國部隊在北非取得勝利,1943年進軍義大利,1944進軍被佔領的法國。1945年春德國本土被東線蘇軍和西線其他同盟國部隊分別進佔;五月上旬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結束歐洲戰事。
這一時期的標誌還有工業化與有組織的種族滅絕。德國開始對於超過1100萬人的有組織的大屠殺,包括大部分的歐洲猶太人和吉普賽人,以及幾百萬波蘭人和蘇聯斯拉夫人。蘇聯的強制勞動制度,強制人口驅逐政策,和烏克蘭大饑荒有著近似的死亡數字。在戰中和戰後幾百萬平民受到強制人口遷徙的影響。
=== 冷戰 ===
二次大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西歐的領導地位。歐洲版圖在雅爾塔會議上被重新劃定,作為日後冷戰中兩大勢力集團明爭暗鬥的主要地區被一分為二——西方國家和東方集團。美國和西歐(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西德等)成立北約聯盟,作為防備蘇聯進攻的保障。隨後,蘇聯和東歐(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東德、匈牙利、波蘭與羅馬尼亞)成立華沙條約,防備美國可能的進攻。
同時,西歐開始逐漸進行政治和經濟一體化程序,希望統一歐洲,防止戰爭再次發生。這個程序最終導致如歐洲聯盟和歐洲理事會等組織的誕生。1980年代團結工會運動削弱波蘭的共產黨政府。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開始實施經濟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動搖了蘇聯在東歐的影響。蘇聯支援的政府相繼垮臺,1990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統一民主德國。1991年蘇聯自己也解體,分裂為15個國家,俄羅斯繼承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最嚴重的分裂衝突發生在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六個共和國中的四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和馬其頓)宣佈獨立,多數情況下伴隨著一場激烈的戰爭,在某些地區一直持續到1995年。在2006年黑山分裂出來成為獨立國家之後,前塞爾維亞自治省科索沃也於2008年宣佈獨立。在後冷戰時期,北約和歐盟逐漸接納大部分前華沙條約成員國。
=== 歐洲一體化 ===
1985年的申根協定在其加入國之間實現廣泛的不需護照的邊界開放。1992年,歐盟成員國簽署歐盟條約。由此“歐洲計劃”從具有諸多政治因素的經濟共同體轉變為更深層次的聯盟。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生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1999年歐元創立,並在2002年正式投入使用。當時只有三個國家決定不加入歐元區(英國、丹麥和瑞典)。2004年歐盟進行一次大規模東擴,接納10個新成員國(其中的8個是前共產主義國家)。另2個國家在2007年加入,成員國數量到達27個。
一個為建立歐盟憲法的條約於2004年在羅馬簽署,旨在用一份新的單一檔案代替之前所有的條約。但是,它在法國和荷蘭的全民公決否決後一直未能被批准生效。在2007年,各方同意用一份修改而不是替代現有的條約的新的改進條約取代這個提議。該條約於2007年12月13日簽署,即歐盟27個成員國的首腦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里斯本條約》的文字內容達成共識,並簽署,交給各成員國批准。2009年11月3日,捷克總統克勞斯宣佈他已經簽署《里斯本條約》,至此歐盟27個成員國已全部批准該條約。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條約》正式生效。
巴爾幹國家是歐洲下一個最可能加入歐盟的地區,其中克羅埃西亞已於2013年7月1日加入歐盟。
2016年6月24日,在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決定脫離歐盟,成為首個宣佈脫離歐盟的國家。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全球通史
* 地圖
* 歐洲歷史地圖 可進行地圖的組合與比對
* Wikimedia上的歐洲古地圖
* Wikimedia上的歐洲歷史地圖集
* 歐洲歷史原始文獻 歷史學原始文獻線上獲取
Category:世界史
|
爾朱榮 | 爾朱榮(),字天寶,北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人,先世為契胡(或稱羯胡)部酋長,可能為鮮卑化的羯人。祖先居於爾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經神池、五寨、保德縣之朱家川),故以爾朱為姓氏,後為北魏權臣。
==生平==
===早年經歷===
爾朱榮有潔白美麗的容貌,愛好射獵,頗曉兵法。娶南安王拓跋楨女北鄉公主。在北魏後期政權中,爾朱榮憑借鎮壓六鎮之亂,迅速壯大了其軍事力量,擢為遊擊將軍、冠軍將軍、平北將軍、北道都督。鮮于脩禮謀反後,爾朱榮帶兵向東討伐,再度進號徵東將軍、右衛將軍、署理車騎將軍,都督-{並}-肆汾雲廣恆六州諸軍事,升任大都督,加金紫光祿大夫《魏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鮮于脩禮之反也,榮表東討,復進號徵東將軍、右衛將軍、假車騎將軍、都督並肆汾廣恆雲六州諸軍事,進為大都督,加金紫光祿大夫。。
===起兵入洛===
皇帝元詡因為不滿靈太后專權,寵幸男寵等放肆之舉,密詔爾朱榮入洛。靈太后得知後殺了元詡,將元詡剛剛誕生的女兒立為新帝,之後又為了長期把握朝政,又立了幼主元釗為帝,魏孝明帝死後,建義元年(528年),爾朱榮藉機慷慨宣言,要為元詡之死討個公道,殺奔洛陽。爾朱榮並扶植魏孝莊帝元子攸即位,元子攸封爾朱榮太原王,他的女兒大爾朱氏原本是魏孝明帝的側妃,此時又成為孝莊帝的皇后。元子攸稱帝的訊息傳到洛陽,洛陽守軍紛紛倒戈。靈太后只好絕望地出家為尼,爾朱榮派遣騎兵進入洛陽,將靈太后和元釗抓至河陰(今河南孟津縣),面對靈太后的百般辯解,爾朱榮不為所動,將靈太后和元釗沉入黃河。
===河陰之變===
隨後考慮到自己在朝廷根基尚淺,自己的軍隊尚不到一萬,怕今後不好控制朝廷,聽從親信費穆的建議,想誅殺立威。於是發動了河陰之變,誘騙王公百官二千多人至河陰,爾朱榮陰冷著臉呵斥百官:“天下喪亂,先帝暴崩,皆由朝臣貪虐,不能匡弼!”以鐵騎包圍,盡殺之,就連元子攸身邊的兄弟元邵、元子正也未能倖免。榮又令其軍士言:“元氏既滅,爾朱氏興!”,皆稱萬歲,隨後將元子攸軟禁於營中。爾朱榮從而完全掌控朝政,登上權力巔峰的爾朱榮此時也動了稱帝的念頭。而且此時元子攸也不甘心做個傀儡皇帝,表示帝業自有天命,勸說他擇賢另立,或者自立為帝。高歡也勸說爾朱榮稱帝,但被賀拔嶽勸阻。爾朱榮迷信,遇事不決,便鑄金人,爾朱榮連鑄了四個自己的金人都不能成功。甚至打算要立元天穆為帝,可卜者說唯有元子攸是天命所在。權衡一番後,最終還是向元子攸請罪,將他請入洛陽。
河陰之變導致爾朱榮和北魏皇室徹底決裂,再無恢復關係的可能。當爾朱榮打算率領部隊進入洛陽之時,斬殺朝臣的殘暴之舉已經引得眾怒,部隊都不敢貿然進城,軍中呼籲遷都的聲音高漲。留在洛陽的各級官員早已成為驚弓之鳥,不敢露面。加上不斷有流言爾朱榮要縱兵劫掠洛陽,人心惶惶,導致此時“京邑士子,十無一存,率皆逃竄,無敢出者,直衛空虛,官守廢曠。”爾朱榮後來也後悔自己殺戮宗室太多,恢復被殺者的身後待遇。
===權勢滔天===
等洛陽稍有安定,爾朱榮對洛陽還是不放心,正式提出打算遷都晉陽,元子攸忌憚爾朱榮的權勢不敢阻攔,爾朱榮卻遭到元諶的極力反對,在爾朱世隆的極力勸阻下才化解了這場針鋒相對的局面,爾朱榮放棄遷都的決定。爾朱榮對自己濫殺朝臣的事情惴惴不安,再次向入宮向元子攸請罪,表示自己絕無二心,元子攸也加以寬慰。當晚,爾朱榮在宮裡喝得酩酊大醉,元子攸拿起了刀打算殺害爾朱榮,在左右近侍的苦勸下作罷。半夜,爾朱榮酒醒,對自己剛才放鬆警戒心有餘悸,從此爾朱榮再也不敢在宮中過夜。爾朱榮和元子攸肆意宴飲狩獵,談笑高歌,毫不顧忌君臣禮儀。爾朱榮性格多疑,武器經常帶在身邊,稍有不如意就動輒殺伐。
爾朱榮先後平定了葛榮、邢杲、万俟醜奴等六鎮之亂的隊伍,更擊敗了攻陷洛陽的南梁名將陳慶之,殺掉了南梁擁立的傀儡皇帝元顥,將出逃長子的元子攸重新迎回了洛陽。此時,天下基本平定,爾朱榮基本統一了北魏在北方全境,被元子攸加封為天柱大將軍,采邑達二十萬戶。但身處洛陽的皇帝元子攸更加憂慮,擔心他更加肆無忌憚地干預朝廷,因為此時元子攸的內外大臣基本都是爾朱榮安插的眼線,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彙報給遠在晉陽遙控中央的爾朱榮。更加過分的是,元子攸的皇后大爾朱氏,仰仗父親的威嚴,呵斥丈夫:“天子由我家置立,今便如此,我父本日即自作,今亦複決?”。忍無可忍的元子攸不甘心坐以待斃,開始策劃剷除爾朱榮的勢力。
===權臣遇害===
宮內的小道訊息傳到爾朱世隆的耳裡,爾朱世隆為了阻止爾朱榮來洛陽,寫了封匿名信貼在家前的門口上,言:“天子與楊侃,高道穆為計,欲殺天柱。”隨後揭下,令人傳報給爾朱榮,但是爾朱榮對此毫不在意,反而嘲笑爾朱世隆:“爾朱世隆無膽,朝中誰敢生此心!”。永安三年九月,爾朱榮剛到洛陽,元子攸本來想直接動手,但考慮到爾朱榮心腹元天穆在幷州,恐為後患,所以只好先隱忍。洛陽城中有人警告爾朱榮,皇帝元子攸正準備殺他,爾朱榮竟將此事當面詢問元子攸,元子攸急中生智,說道:“外人亦言王欲害我,豈可信之?”爾朱榮對自己入洛的各種傳聞早有耳聞,見元子攸如此直言不諱,反而對他放下心來。此後,只帶十餘名赤手空拳的衛士入宮覲。
永安三年九月二十五日(530年11月1日),孝莊帝伏兵明光殿,聲稱皇后大爾朱氏生下了太子,派元徽向爾朱榮報喜。元子攸聽說爾朱榮進宮臉色緊張,連忙喝酒以遮掩。爾朱榮見到光祿少卿魯安、典御李侃晞從東廂門執刀闖入,便撲向元子攸。元子攸用藏在膝下的刀砍到爾朱榮,魯安等揮刀亂砍,殺爾朱榮與元天穆等人,又殺同時進宮的爾朱榮子爾朱菩提等。
爾朱榮死後,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由幷州出兵洛陽,殺死孝莊帝,立元恭為節閔帝。高歡收納了爾朱榮軍隊二十餘萬人,進佔冀州。
==家庭==
===高祖===
*爾朱羽健,北魏散騎常侍、領民酋長
===曾祖===
*爾朱鬱德,北魏領民酋長
===祖父===
*爾朱代勤,北魏代理寧南將軍、肆州刺史、領民酋長、梁郡莊公
===父親===
*爾朱新興,北魏散騎常侍、平北將軍、秀容第一領民酋長、西河簡王
===兄弟姐妹===
*爾朱氏,嫁東魏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洛州刺史、濟北郡公穆建
===夫人===
*北鄉公主,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孫女,南安王元楨之女
===子女===
*大爾朱氏
*爾朱菩提
*爾朱義羅
*爾朱文殊
*爾朱文暢
*爾朱文略
*爾朱氏,嫁於長孺
*爾朱氏,嫁北魏侍中、撫軍將軍、陳留王元寬
===世系圖===
== 延伸閱讀 ==
==參考文獻==
*《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二》
==外部連結==
Category:北魏官員
R
E
Category:北魏郡公
Category:北魏郡王
Category:諡武
Category:南北朝弒君者
Category:葬於孟津
Category:葬在北邙的北魏人 |
印度種姓制度 | 印度種姓制度(,)或作印度卡斯特體系,是在印度與南亞其他地區印度的種姓系統也影響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與斯里蘭卡等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體系。這種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佈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
一般認為,印度種姓制度是西元前1500年左右,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始的古印度文明的繼承者反倒變成了低階的種姓、征服者變成了高階種姓的人。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但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很多支援種姓制度的專家學者在宗教、哲學、人類學上亦有提出大量種姓制度適合印度社會的理論,認為在印度種姓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有些理論在印度非常深入人心。
印度經歷過四次改革種姓制度的時期:最早為佛教與耆那教為首,這兩個宗教都宣稱眾生平等,一開始就是為了反對不平等的種姓制度而創立的宗教,特別是佛教在日後還成為了普世宗教;第二個時期是隨著信仰伊斯蘭教的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征服者統治印度,這些伊斯蘭教徒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種姓制度、大量低階種姓的人為了逃避次層次的生活改信伊斯蘭教;進入現代以後的第三個時期,在民主國家的英國統治的英屬印度時期,英國人帶來的西方平權思想很大程度上衝擊了種姓制度;最後第四個時期開始於1947年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正式被法律明令廢除,各個種姓分類與歧視行為被視為非法,然而在現今印度的社會運作與日常裡,種姓仍有相當深遠的影響,法律的約束力對改善實際生活中充斥的不平等其實效力有限。
==語義==
「種姓」(caste,或譯為卡斯特)一詞源自拉丁語的,原為「純潔」之意,在西班牙語與葡萄牙語則作,即「種族」的意思,同樣的用法則見於16世紀的英國,當時的英語將當作相同的意思。15世紀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貿易據點後,首先將此字用於該制度之上,「常常用來稱呼印度最低賤的各個階級,以與高階級的主人們有所區別」Encyclopedia Britanica, 1945 Ⅳ, s.v.,p976-86。隨著西方社會對該制度的興趣,該詞逐漸被普遍採用,意義上也出現改變。
在英國與法國,種姓稱為,其直到18世紀以後才被採用,並且於19世紀初演變成普遍性的辭彙。然而在19世紀前,英國人常將「種姓」與「部落」兩者混為一談,並且將制度與瓦爾那混淆,這項認知隨著英國殖民印度而廣佈流傳。
在印度,與之相應的辭彙是闍提(),其帶有「社群」與「次社群」的意思,也略帶有「物種」的意思,即反應該體系中聚落、定居群體與彼此分工(如同自然界各生物之間的關係)的意涵,這與或原來所指的「部落」或「種族」之意不大相同。
上述內容顯示,「種姓」(在此指)的概念主要來自於西方而非印度參見註五,類似的看法見於許多研究印度的人類學家之著作(待補充),因此該詞彙的意含往往反映西方文化對印度的主要看法。今天,「」不只單指印度的種姓制度,而是指「一種在社群內有嚴格的社會區分之體系」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09年2月25日存取。。換言之,西方文化偏向強調該制度的「隔離」與「不平等」的面向,並由此延伸出各種負面的看法。人類學家路易·杜蒙認為,這種強調平等主義的觀點主要源於近代個人主義所強調的自由平等精神,和歐洲傳統的王室跟貴族還有教會這三個階層彼此衝突所造成的結果。此說法參見《階序人》導論與第一章。
===「種姓」在漢語中的語義===
「種姓」一詞原為「宗族」之意參見唐代以前各正史中的用法。《史記·匈奴傳》:「一國之政猶一體也。父兄死,則妻其妻,惡種姓之失也。」《後漢書·循吏列傳》:「又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是歲風雨順節,穀稼豐衍。其產子者,始知種姓。」《北史·附國傳》:「所居種姓自相率領,土俗與附國同,言語少殊。不統一,其人並無姓氏。」,後來隨佛教傳入中國,有時被轉用來稱呼瓦爾那佛教傳入後種姓作「瓦爾那」解者,如《舊唐書·西戎傳·天竺國》:「唯梵志(即婆羅門)種姓披白疊以為異。」作「種族」或「宗族」解者,如《維摩詰所說經》:「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然而到19世紀西學東漸以後,「種姓」又成為「」的中文翻譯即使到此時,種姓仍有不同的意思,如章太炎的《種姓論》中,種姓作「種族」之意。。於是,在中文世界出現用詞混淆的情況:「種姓」既可以是指印度教經典所敘述的「」(即瓦爾那,原義是顏色),也被用來指涉實際生活中運作的「」(即種姓制度)。這種混淆加上對印度社會缺乏深刻了解,造成經常出現將「瓦爾那」誤認為實際的種姓制度之情形相關的例子不勝列舉,例如 新浪新聞 等知名的官方與民間中文網站刊載之相關內容都顯然將種姓制度與瓦爾那混為一談。。為了避免上述的混亂情形,部分學者根據「caste」的發音採用「卡斯特」這項新翻譯,試圖取代傳統上使用的「種姓」一詞,然而使用度上仍不及後者普遍。
另一方面,受到西方觀點以及近代印度的國際主義的觀點影響,社會大眾普遍對種姓制度留下僵化、壓迫與落後等高度負面印象這點很難以正式的量化統計加以評估,在此僅列中文網路上出現的例子 。如果仔細閱讀,可以發現這類報導中未必實際提到種姓制度造成的危害,卻刻意利用標題與報導題材、用語,先入為主地將「種姓制度」與不幸結合,或是過度強調某一種姓(通常是賤民)的悲慘遭遇,造成「種姓制度是一切不幸與災難的源頭」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部分報導顯然也將種姓制度與瓦爾那混為一談。,因此「種姓制度」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帶有負面的意思,有時作為形容某個制度施行不當的貶義詞比如這幾篇廣為流傳的新聞評論: 。。
==概念==
種姓制度並非一套絕對的社會階層,而是藉由許多不同的標準建立起來的一套相對階序,這些標準諸如:是否吃素、是否殺牛以及是否接觸屍體等等……這些標準背後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潔淨與不潔」的價值觀,然而該價值觀卻受到實際生活中的權力關係影響。為此,古代印度的婆羅門發展出一套稱為「瓦爾那」的分類架構,作為解釋並簡化整個制度的方式。因此,這兩套思維方式大致構成整個種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潔淨與不潔===
潔淨與不潔是種姓制度的核心觀念,其依循的原則主要有二:一種是時效性,一種是互補性以上兩個原則主要根據路易斯·杜蒙的的說法改寫,本節內容亦參照其說法加以整理(見《階序人Ⅰ》,112-133頁)。:
====時效性====
不潔可分為兩種,即暫時性的不潔與永久性的不潔。在此,「不潔」主要指在生活中各種被視為帶有危險性,而需要將受此影響者加以隔離的事物或情況,比如經血、生產與死亡等等。這些情況之下,即使與之有稍微的接觸都算沾染到「不潔」,需要以慎重的方式隔離或是消除其不潔。
所謂的「不潔」是一套繁瑣的分類體系,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規範的人身上的十二種不潔物(如糞便、唾液等)、出生與死亡以及許多次轉手過的人與物品。此外,各種器物之間也有一種比較性的不潔關係,如金比銀潔淨,銀比青銅潔淨,青銅比黃銅潔淨,上述這些金屬又比陶器潔淨,這種比較性的關係會影響到器物的使用年限與價格。同樣地,當人與「不潔」的接觸程度與關聯性也會牽涉到其被隔離的時間長短,以及處於暫時性的不潔還是永久性的不潔。以親人死亡為例,當該狀況發生時,其核心家庭的成員被視為最「不潔」,守喪期最久,不住在同一屋簷下的親戚則依與死者生前來往的程度決定其「不潔」程度與守喪期,即與死者生前來往越密切者需守喪越久,反之則越短。同樣的觀念用於即將殉夫的寡婦,如果她們正處於經期時,依規定不可殉夫,必須等經期結束後四天並沐浴才可自焚殉夫(稱為薩蒂)。上述這些有時效性的例子都可顯示暫時性不潔的情形,而暫時性的不潔通常有直接或間接的化解之道,比如用水清洗(沐浴或洗滌特定部位)、剔除毛髮、塗抹牛的五種分泌物等。
然而如果經常性的接觸「不潔」的事物,比如專門替死者或產婦洗滌衣物、埋葬死者,這種情況下便處於永久性的不潔。換言之,以接觸「不潔」事物為業的人或群體無法擺脫「不潔」的狀態,因此他們與他們的親人必須被長期隔離於大多數人之外,以防汙染到其他人。如此,他們便成為「不可觸碰」的賤民,其他非賤民的種姓必需避免與之直接接觸,甚至迫使他們遷居聚落之外,否則有被汙染的危險。
因此,在時效性上可以看見潔淨與不潔之間的對立關係:如果要維繫自身的潔淨,必須遠離不潔。潔淨與不潔位在價值觀的最高與最低兩端,彼此相互排斥,互不相容。
====互補性====
互補性主要與婆羅門有關,其基礎建立在於滿足婆羅門對潔淨的需求以及由此產生的不潔 (互補性這用詞是個翻譯失誤,它並無“互補”的意思)。 作為種姓制度的核心,婆羅門必須保持高度的潔淨,才能維持其神聖的地位,因此隨著歷史發展,婆羅門創造出許多規定與禮儀維繫自身的潔淨,然而執行這些儀式與規定時如果沒有他人協助,多少會沾染不潔而處於不可觸碰的狀態,因此衍伸出各種處理不潔事務的種姓,這些不潔的種姓之存在保障了婆羅門的潔淨。換言之,潔淨與汙穢是並存的,而婆羅門則是依賴剝削賤民才能存在。舉個例子,死牛,特別是被宰殺的牛被視為不潔,然而儀式上不可避免需要以牛皮製成的鼓和接觸這些不潔物的演奏者,因此許多地方出現以製作皮革或演奏樂器為業的賤民種姓,然而他們的工作卻與神聖的宗教儀式緊密相關,甚至必須在其中扮演主祭者的角色。
====潔淨、不潔與種姓制度====
正因為潔淨標準依賴不潔行為才能乎合,因此一個種姓要確立其地位時,會同時根據幾項標準作為參照,比如丁種姓的成員可能會有這樣的看法:「因為我們是素食者,所以等級高於辛、壬、癸種姓;但我們容許寡婦再婚,所以等級不如甲、乙、丙種姓。」由於種姓內的成員都不可避免地要同時遵守與違背某些潔淨標準,因此可以藉由各項由潔淨與不潔所衍生的實際標準將所有種姓一分為二,最後這些標準匯合在一起時,便構成一套由高至低的「潔淨-不潔」種姓階序。
雖然潔淨與不潔的觀念在印度社會中具有其重要性,但現實生活中的權力關係卻未反映在這套價值觀之外,因此這套理想的階序原則未必符合實際上的社會階層。即使如此,潔淨與不潔的觀念提供一個清楚的輪廓,詮釋種姓的社會地位以及與其他種姓的關係。
===瓦爾那===
瓦爾那是印度教經典中解釋種姓制度的分類架構,其內涵主要見於《摩奴法典》與《》等早期婆羅門教經典。在該理論中主要指四種不同的階層,經典中根據一些原則區分四種階層,並明確規範彼此的義務與權利,然而實際社會中,種姓並非依據該理論的規範劃分,因此不能將瓦爾那與種姓制度畫上等號。即使如此,瓦爾那理論仍被應用在近代的實際社會之中,成為許多種姓抬昇自身地位的論述手段,因此仍然有其解釋上的效力與合理性。
瓦爾那是梵語詞 “वर्ण” 的音譯。這個術語派生自詞根 ,其含義是“包蓋”或“封裝”(可比較於 )。在《梨俱吠陀》中,這個術語可以意味著:“人的種類、部落、等級、行業”,特別是表達了在雅利安人和達薩人之間的對立。Monier-Williams, Sanskrit Dictionary (1899). Monier-Williams surmises that the "caste" meaning reflects the "contrast of colour between the dark aboriginal tribes and their fair conquerors".
====瓦爾那階序====
早期婆羅門所著的經典中刻意忽略賤民不提,主張將所有的種姓劃分成四種瓦爾那。這四種瓦爾那同樣以婆羅門為首,藉由職能與權利的劃分規範,構成一嚴謹的階序:
#婆羅門:最高等的瓦爾那,也是整個階序的核心。婆羅門本為祭司,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但在8世紀以後祭司逐漸不受重視,潔淨便取代前者,成為婆羅門最主要的特徵。此外,婆羅門享有許多特權,如不可處罰、不用交稅、不可殺害、可領回部份充公遺失物等。
#剎帝利:次等的瓦爾那,《梵書》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命」的權利。剎帝利是戰士和統治者,掌握實際的政治與軍事權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過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權力。此外,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吠舍:第三等的瓦爾那。吠舍是農人或牧人,任務是生產食物,並提供各種祭品。《瞿曇》規定吠舍可從事農耕、畜牧與放貸的工作。並且吠舍是唯一擁有經商能力的階級。
#首陀羅:最低等的瓦爾那。首陀羅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負責提供各種服務。
文字學家喬治·杜梅吉爾認為,瓦爾那組成的階序實際上並非由上而下排列,而是由一系列的二分原則所構成:先是首陀羅被排除在外,其他三個瓦爾那構成一組,即再生族dvija(twice-born,能舉行成年禮的瓦爾那);再生組排除吠舍,由婆羅門與剎帝利構成擁有「統治一切生物之權力」的一組;最後婆羅門排除剎帝利,獨自擁有三種特權,即傳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此特權源自於再生組的六項事功,即《摩奴法典》中記載的「教人學習與自我學習,為人獻祭與自我獻祭,施與受。」這六項事功為再生組中的三個瓦爾納共同擁有,但只有婆羅門能施行其中三項事功。。杜蒙根據上述原則進一步補充,認為瓦爾那階序刻意排除賤民就如同上述的二分原則。換言之,整個瓦爾那階序的分類關係大致如下:
大←包含範圍→小 大←包含範圍→小 大←包含範圍→小 大←包含範圍→小 大←包含範圍→小 大←包含範圍→小 大←包含範圍→小 大←包含範圍→小 大←包含範圍→小
高↑地位與特權↓低
高↑地位與特權↓低 colspan=8 align=right 婆羅門
高↑地位與特權↓低 colspan=6 align=right 統治一切生物的權力
高↑地位與特權↓低 colspan=4 align=right 再生組 剎帝利
高↑地位與特權↓低 瓦爾那階序 吠舍
高↑地位與特權↓低 實際上的種姓制度 首陀羅
高↑地位與特權↓低 賤民
|colspan=7|
|}
根據上述的解釋,瓦爾那實際上是一套分類體系,而非具有實質內涵的規範架構。透過瓦爾那可以得知早期婆羅門心目中的理想種姓制度為何,卻無法真正瞭解種姓制度實際運作的情形。
====賤民====
在記載中賤民分為卑種、卑姓、卑業、卑伎
《四分律·九十單提法》:「
*卑者,旃陀羅種,除糞種,竹師種,車師種。
*卑姓者,拘湊,拘屍婆蘇晝,迦葉,阿提利夜,婆羅墮。若本非卑姓,習卑伎術,即是卑姓。
*卑業者,販賣豬羊,殺牛,放鷹鷂,獵人、網魚,作賊、捕賊者,守城、知刑獄。
*卑伎者,鍛作,木作,瓦陶作,皮韋作,剃髮作,簸箕作。」
《雜阿含經·一一四六經》:「云何為一種人、從冥入冥?謂: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羅家,魚獵家,竹作家,車師家,及餘種種下賤工巧業家,貧窮短命,形體憔悴,而復修行卑賤之家,亦復為人下賤作使,是名為冥。處斯冥中,復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當生惡趣,墮泥梨中。……是故名為從冥入冥。云何名為從冥入明?謂:……然其彼人於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是名有人從冥入明。」
《雜阿含經·一一四七經》:「爾時,世尊而說偈言:……惡劫老病死,常磨迮眾生,四種大族姓,栴陀羅獵師,在家及出家,持戒犯戒者,一切皆磨迮,無能救護者。」。
在四個瓦爾那外,印度的賤民多由罪犯、戰俘或是跨種姓婚姻者及其後裔組成。因為他們的身分世代相傳,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也幾乎沒有社會地位,只被允許從事非常基層的工作,例如清潔穢物或喪葬。
由於賤民被視為不可接觸的人,因此四個瓦爾那的人嚴禁觸碰到其他賤民的身體,賤民走過的足跡都要清理撫平,甚至連影子都不可以交疊,以免玷汙他人。
亦因賤民毫無社會地位,促使至今印度仍然經常發生賤民因不慎接觸到四個瓦爾那的人而被毆打甚至殺害的事件,而這些動手之人有一部份甚至躲過任何法律責任。
====瓦爾那與種姓制度====
雖然瓦爾那提供一套穩固的解釋框架,然而實際上的種姓制度常常與其架構差距甚遠。以190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為例,馬德拉斯省沒有任何種姓中屬於剎帝利,屬吠舍者亦十分罕見。大多數的種姓集中在首陀羅的類別下,共佔當地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換言之,當地社會主要由婆羅門、首陀羅與賤民所組成;在孟加拉省,戰士與統治者為拉其普特擔任,然而該種姓並非真正的剎帝利〈Risley 1901〉。事實上,在印度的歷史中,各地的統治者未必皆由剎帝利擔任,而且真正的剎帝利常被認為已經不存在於世上,雖然該瓦爾那在階級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瓦爾那階級雖然規範各種事物,可是實際生活中卻未必依據這些規範實行,比如婆羅門理應享有許多特權,並且與剎帝利共同統治一切,但是在歷史上,政治權力大都落入婆羅門以外的種姓手中,婆羅門只以其象徵性的潔淨受到大眾景仰。同時,除了婆羅門與賤民這兩個極端外,其他瓦爾那之間的種姓在現實社會中亦無明確的階級關係,大多數的情形是種姓們彼此處於一種模糊的權力分工與關係上,而且經常與瓦爾那階級矛盾。如此,瓦爾那階級究竟反應多少真實性,其與現實中的種姓制度關係為何,便成為許多相關研究者探討之焦點。
有些早期學者,如人類學家,認為瓦爾那理論只能解釋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不適用於近代以來的情形。印度學家與社會學家則根據古印度的神話,主張古代的婆羅門與剎帝利之間是種相互競爭最高權力地位的緊張關係,因此瓦爾那階級反映了婆羅門想奪取政治權力的企圖。
然而晚近學者以杜蒙為代表,提出不同的解釋。他們認為婆羅門與剎帝利原本就是種分工的關係,而且婆羅門與剎帝利皆帶有神聖的性質令兩者均無可替代杜蒙認為古印度的王權理論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傳統由聖人授予的神聖王權,另一種是由反印度教者發展出來的協定王權,這兩種論述實際上是並存與混合,雖然越晚近越傾向後者。至於婆羅門,本來就被視為地上的神,因此必然帶有神聖性。,但它們的分工關係卻是自我矛盾的:雖然在宗教地位上,婆羅門自認要高於剎帝利,可是實際的政治權力卻由剎帝利掌握,這種情況下造成違反部分「潔淨」規範(比如吃肉或行多妻婚)的剎帝利在種姓地位上不如婆羅門中的素食商人或祭司,這結果卻非掌握權力的王族所能接受,因此瓦爾那階級聲稱兩個瓦爾那共享「統治一切生物的權力」,但婆羅門卻將此權「授予」剎帝利,不問實際政事,剎帝利則「不需」插手婆羅門的宗教職權,且要負起「保護」與「供養」婆羅門之責,使其能安心地執行司祭職務。如此論述之下,瓦爾那巧妙地化解理論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矛盾,建立起「政教分離」但彼此依賴的關係。
而且,這種功能性的分割使得即使原本的剎帝利消失了,日後掌權的新統治者卻能根據此論述,模仿原屬於剎帝利的角色,與婆羅門進行互動。換言之,瓦爾那是一個權力關係的架構,使婆羅門與統治者在不違背潔淨與不潔的原則之下,在此之下能彼此合作,同時維繫婆羅門的優越地位。此外,在英屬印度時期,由於種姓制度被列入戶口登記的專案,因此部分種姓會藉由普查的時候,可藉由宣稱其瓦爾那拉抬自身種姓的地位。因此,瓦爾那階級事實上提供了藍圖,供各種姓想像「理想的社會」應如何運作。
==運作方式==
如果說種姓制度的核心觀念是潔淨與不潔,種姓的實際運作則呈現「集體性」與「階序」的特徵。這些特徵意味種姓並非一成不變的體系,而是深具包容性與彈性的社會制度。
===禁忌與食物接觸===
印度教徒只可吃婆羅門和與他同一種姓的人的食物。由牛油煮的食物任何種姓也可食。在進食前會專門洗澡,素食戒酒者也比食肉的地位高。
===政治權力===
由於種姓制度與地域緊密結合,並有明顯的區域範圍1,因此其政治權力可依區域大小分為三個等級:地方的小王國或地區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各別聚落內的種姓。這三個層級的權力運作雖有高低之分,而且差異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權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爾納階序中的剎帝利,而且都會宣稱其權力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即使實際上未必如此。尼泊爾的種姓制度與印度不同:婆羅門與剎帝利遠多於首陀羅,是印度的婆羅門有意為之的結果。
====小王國與地區政府====
====聚落====
在近代印度,經常想像鄉村地區有一「村落共同體」的民主自治傳統存在,並認為這是透過「村落潘恰雅特」(Gram panchayat)的方式表現來宰制種姓
。
====聚落種姓====
英屬印度的殖民官員愛德華·亞瑟·亨利·布蘭特(Sir Edward Arthur Henry Blunt)根據1911年他本人在主持的種姓調查,指出各種姓內的自治狀況可分為三種型別:
* 沒有潘恰雅特的種姓:屬於再生族的高階種姓通常直接根據普遍的公眾意見(可能是流言或許多人的抱怨)作決定。
* 有非永久潘恰雅特的種姓:這些種姓容許當事人(通常是觸犯禁忌者)受到他人嚴重敵視與排擠時有權請求召開臨時性的潘恰雅特,然而實際上這種請求甚少提出,實際上召開潘恰雅特的情形自然非常罕見。
* 有永久潘恰雅特的種姓:不同於其他兩者,有永久性潘恰雅特的種姓具備常態的潘恰雅特組織,使其具有定期召開該會議之能力。一般而言,這型別的種姓大都屬於從事專門職業的種姓或低階種姓根據1911年的紀錄,聯合省104個有永久潘恰雅特的種姓中,有66個是專門職業的種姓,22個是低階種姓。。
在此,種姓潘恰雅特屬於潘恰雅特的一種,指每個聚落(或鄰近地區)的單一種姓自行召開的種姓自治大會,目的是處理種姓內部的糾紛(通常是道德與司法問題)與對外的聯合行動。一般而言,只有在「有永久潘恰雅特的種姓」才會有常態的潘恰雅特籌備組織,以及負責籌備召開會議、紀錄與通知當事人等事務的執事。
潘恰雅特()原為「五」之意,意即由少數專家與地方領袖召開的小型會議。該詞彙可泛各種地方社會的自治組織,這類定期的群眾大會是其組織內部的小型委員會主導一切,這其中主要包含指導大會的流程與出面解決爭端。即使如此,種姓潘恰雅特卻非少數人壟斷的體系,而是一種由多元權威構成的組織,其存在目的是維護種姓內的習慣與和諧,促使內部成員盡守職責,以及對外保護全體利益,因此實際上猶如種姓內的自治機構。
一般而言,種姓潘恰雅特會出面調查各種有爭議的案件,這類案件大都涉及宗教與道德層面,比如共餐、婚姻問題(離婚、通姦或偷情等)、交易與殺牛等。換言之,種姓潘恰雅特大都裁決與官方法庭無關的紛爭。其審判或協調方式因種姓而異,有些審判前要求當事人發誓與接受試煉,有些採大會全體或內部委員會投票等方式。至於懲罰方面,種姓潘恰雅特以停止當事人享有的特定權利作為手段,這其中包含停止與他人共餐、停止享用某種服務等。最嚴厲的懲罰是禁止當事人與其他種姓成員來往,這又分暫時的禁止與永久的禁止。通常這類懲罰施行於與「不潔」的人或事物接觸者,而這種規範往往涉及一個地方種姓在社會上的地位。即使種姓潘恰雅特會懲罰部分成員,但大多數的狀況下,它謀求調解內部的爭議,而非懲罰其成員。
對外事務上,種姓潘恰雅特主導對特定種姓的杯葛或抵制,以維繫自身的行業利益。有時這類事務還會牽涉與其他種姓的交涉,比如某位銀行家與糕餅師傅有爭執,導致糕餅業種姓找製瓦業種姓建立協議,要後者在該銀行家修房時拒絕提供其所需的瓦片。
為了建立自身權威,種姓潘恰雅特在召開大會時,常引用「潘恰雅特的聲音即梵天的聲音」或「種姓的國王亦為種姓」等諸如此類的語句,以強調組織本身在種姓內的最高權威(好比種姓內的剎帝利)。然而實際上,種姓潘恰雅特往往缺乏執行效率與高階種姓的支援,這兩點正反應其缺乏正式權威的侷限。
===分工===
種姓制度是一種以宗教為中介的分工制度,這種制度是世襲的,僱主與僱員的關係是世襲的。這種制度有趣的地方是:同一種工作,如果只是自己偶爾在家中做做的話,則不像專業那麼有汙染性;同一種工作,在不同地區,態度也不一樣。例如理髮師,在印度南部,因為要負責喪禮事情,所以極度不潔;但在印度北部,因為不用負責喪禮事情,地位較高。
===婚姻===
除了婆羅門種姓不可離婚與寡婦不可再婚(婆羅門只可分居,如無子則可再婚),一般種姓的婦女也通融可再婚,但以第一次婚姻(首次婚)最認真,之後也可再婚但不太光釆,歷史上如果丈夫過世其寡婦會執行殉夫儀式薩蒂投火自盡。嫁娶必須門當戶對,相同種姓。低種姓嫁給高種姓,不但無法晉級高種姓,反而夫婦一同貶為賤民,後代亦不得翻身。印度教種姓不平等,兩性也不平等,尤其歧視女性,婚姻嫁娶,女方必須付出高昂的嫁妝,否則男方有權苦待妻子。這也導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出現為了嫁妝謀殺妻子的現象——索奩焚妻。
==歷史==
十九世紀後部份西方學者提出,在歷史上古老的印度人種衰亡之後,新起的高加索人種雅利安人的一部分入侵者們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南部印度的住民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在尼泊爾,婆羅門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授予當地人較高種姓,大部分土邦國王(maharaja)也成了剎帝利。當地主體民族卡斯人沒固定信仰,所以婆羅門經常授予整個村落的人以高種姓。在尼泊爾種姓分類較少而且高種姓人口較多。
南印度的種姓制度比北印度的更嚴格,因南印度沒受異族入侵,種姓傳統保留得更多。
==當代的種姓制度==
印度獨立後,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為了保證低種姓人和賤民的教育和求職權力,印度還實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僅在議會兩院為他們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中為他們保留高達27%的名額。另外,還給低種姓出生的學生一定比例的升學名額。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記錄裡不再有任何關於種姓的記載。
儘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爾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然而由於阿拉里亞為賤民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死於水災當中。
另外,一份旨在展現印度長期受歧視種姓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研究資料表明:
* 在2001年,印度全國平均識字率為63%,而最低種姓的識字率卻只有55%。
* 最低種姓兒童疫苗注射水平於2001年為4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個百分點。
* 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間,最低種姓的貧困率從49%降至了39%,雖然降幅大於全國平均的8%,但其還是要高出2005年的全國平均值27%。
==評價==
===批判===
無論在印度境內或境外,皆有許多對種姓制度的批評。這些批評有些出自印度教教徒。很多印度知識分子意識到種姓制度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逕庭,並被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和印度社會的毒瘤。
早在公元前6世紀時期,受後人敬重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就在佛教教義中公開反對任何形式的種姓結構;同一時期,耆那教的創始人大雄同樣反對任何形式的種姓結構。在公元8世紀時期開始的印度教中,許多時期的聖人如拿那克、卡比爾、、、、與拒絕接受所有以種姓為基礎的歧視並接受所有來自種姓的教派。許多印度教改革者如辨喜與實諦·賽·巴巴相信印度教無種姓制度容身之地。在公元15世紀,為聖人之一的也接受所有種姓成為他的信徒,這其中包括賤民。上述的聖人大都贊同中世紀時反對種姓精神的虔誠派運動。難陀那,一位低種姓的的印度教祭司,也拒絕接受種姓精神並接受賤民。一些其他的印度教運動同樣歡迎低種姓成為他們的信徒,這些最早是成為。
== 注釋 ==
== 參考文獻 ==
* Caste Class & Race a Study in Social Dyn
* 吳俊才 編著,《印度史》 三民書局,臺灣。
== 外部連結 ==
== 參見 ==
* 部落民
* 瓦爾那
* 士農工商
*
Category:社會階級
Category:南亞社會
Category:印度歧視問題
Category:印度人權 |
婆羅門 | thumb|240px|英屬印度時代,婆羅門人
婆羅門(;)是印度教種姓制度的祭司,屬於瓦爾那之一,它主要掌握神權和占卜禍福、壟斷文化教育、報道農時季節、主持王室儀典,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古印度社會洋溢著濃郁的宗教氣氛,後到英屬印度,祭司被人們仰視如神,稱為婆羅門。祈禱的咒語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惡人受罰,因此執行祈禱的祭官被稱為“婆羅門”。印歐人相信,藉著苦修、祭祀奉獻,這一生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賜福:婆羅門由於掌握神和人的溝通管道,所以佔據了社會上最崇高的地位。
婆羅門由於職責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許多特權。他們可以免交各種稅,因為人們認為,婆羅門已經以自己的虔誠行為償清了這種債務,他們不得被處以死刑或任何型別的肉刑,因為婆羅門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向婆羅門贈送禮物的人則得到祝福,他們將在今生或者來世,獲得一定的善報。最受歡迎的禮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贈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羅門佔有大量地產,常常是整座村莊。
婆羅門多數為素食者,但阿薩姆婆羅門有許多非素食的食物,其中大多是魚、雞、鴿、羊肉和鴨蛋(多數是祭神後的牲禮)。其他的婆羅門吃魚。
除了祭司外,他們也擔任宮廷文士、科學家(星象家、數學家)、教師和公務員。在1950年代以前,婆羅門在政府某些職位領域佔75%。佩戴的繩子質地又區分如婆羅門棉繩。
因為他們提供的食物各種姓也可食用,因此一些婆羅門以廚師為業。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參見 ==
* 婆羅門教
* 特權階級
* 既得利益
category:印度種姓制度
Category:梵語詞彙
Category:巴利語詞彙 |
剎帝利 | 剎帝利(梵語: ,巴利語:khattiyā),瓦爾那之一,是古印度種姓制度中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除神權之外一切權力。剎帝利也有高下之分。可分成切特利與塔庫裡,前者人數多,地位低;後者人數少,地位高。
==現代考證==
剎帝利階級據說源自雅利安人。19世紀開始,西方學者發現,現存婆羅門與剎帝利氏族的系譜有長久的偽造傳統。低階層婆羅門會為各地部落領導人偽造出身,讓他們可以成為剎帝利氏族馬克斯·韋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第1篇〈印度教的社會制度〉:「部落原有的祭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婆羅門,他們負責儀式的執行,並藉此說服這些部落的領導人,順便提供證據,讓他們相信自己原本具有剎帝利階級的血統,只是暫時遺忘罷了。有時候,如果情況允許的話,部落的祭司也會宣稱他們自己也是某個特殊的吠陀學派的婆羅門,他們乃是出身一個古代著名的婆羅門氏族,而這個氏族又可溯源至某某個仙人。」「有關這些氏族的系譜、起源的神話,有些還可以追溯到史詩或前史詩的時代,從某處抄來或根本就是偽造的,被記錄下來,並找到證據支援,使這些系族可以提出拉吉普(Rajput)-這個辭彙目前被用來稱呼剎帝利,意指王室親屬-身份的要求。」。因此剎帝利階級的起源並不像傳統相信的,起源於單一雅利安人祖先,而是由印度各地原住部落民所形成。
==註釋==
category:印度種姓制度
Category:梵語詞彙 |
吠舍 | 吠(梵文: )是古印度四瓦爾那(種姓)的第三等級,是古印度種姓制度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與婆羅門、剎帝利同屬“再生族”。根據印度教教義,他們應擔任農民與畜牧者,交稅供養高種姓的婆羅門與剎帝利。也有一些吠舍家族透過不斷積累財富成為相對富裕的商人、地主,或者放貸主。根據歷史學家的說法,笈多王朝的王族也可能是吠舍出身。
歷史上,受到印度教不害思想的影響,很多吠舍種姓的人都是素食者。
==參考資料==
category:印度種姓制度
Category:梵語詞彙
Category:巴利語詞彙 |
首陀羅 | 首陀羅(,),又譯戍陀羅,是印度教種姓制度的第四階級,最早可以被追溯到《梨俱吠陀》的原人歌,在《摩奴法論》中也有他們的特殊規定。這個種姓由農民、高階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佔人口50%)。
在《摩奴法論》及之後的文獻,建立了四個種姓的社會階級理論,在這個理論中,首陀羅是最低層級的種姓。根據《摩奴法典》,首陀羅女子與婆羅門男子生下的女性後代,再與婆羅門男子生下後代,如是七代,可以將首陀羅種姓提升至婆羅門。西方學術界認為,首陀羅是由被雅利安人打敗的達羅毗荼人構成。
《摩奴法典》認為支那人等外國人,原起源於剎帝利,因為缺乏婆羅門的引領,衰弱成為首陀羅Manusmritti (Laws of Manu), X.43-44。
後來因為印度東部反婆羅門教的不同教派興起,首陀羅地位得以提升,原來從事的卑賤汙穢的工作,由各種賤民()填補,賤民被稱為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s)。賤民以旃荼羅(caṇḍāla)和班吉(除糞者)為代表,旃荼羅(或稱旃陀羅)多從事屠夫和劊子手等職業。
== 參考文獻 ==
category:印度種姓制度
Category:梵語詞彙
Category:巴利語詞彙
|
國共內戰 | 國共內戰(另稱中國內戰,)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爆發的內戰,也是20世紀中國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內戰,可分為第一次國共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兩個階段,是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內戰一方為1947年行憲之前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與行憲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另一方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軍隊與政權。中國共產黨一方在內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獲得中國大陸地區的統治權,並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則於內戰中戰敗,率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造成今日臺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雙方自1979年1月1日起實現軍事停火,但是在法律以及政治上,因為雙方從未簽署停火或停戰協議,故內戰仍然在法理上延續至今。
1925年,主張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右派與中共以及支援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左派之間的矛盾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在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並發動針對北洋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兩黨矛盾激化。1927年4月12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在上海單方面宣佈清黨並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導致寧漢分裂;同年7月,汪精衛領導的武漢國民政府跟隨南京國民政府,宣佈分共,是為寧漢合流,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開始武裝奪權,並先後建立中國工農紅軍及數處革命根據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瓦解,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南北後,自1930年起先後五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國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蘇區,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被迫展開長征,於1935年抵達陝北。1936年12月發生西安事變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共同抗日,中國工農紅軍編入國民革命軍,中國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將大量地方軍閥武裝推上抗戰前線,而胡宗南等所率之中央軍精銳則包圍陝甘寧邊區;中國共產黨的抗戰則以游擊戰為主,建立大量抗日根據地。國共雙方皆指責對方抗戰不力,並於抗日戰爭期間發生多次軍事衝突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民國72年,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 。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兩黨關係出現短期緩和,雙方召開重慶談判並簽訂雙十協定,隨後共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以商討行憲與建國事宜,然國共之間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1946年,國共雙方因搶佔東北受降區而發生軍事衝突,戰事遂蔓延至關內,而後中國國民黨違背雙十協定單方面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中國共產黨拒絕承認,內戰重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逐漸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會戰後,解放軍在東北與華北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另一方面,國民黨在1947年結束訓政、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中華民國國軍,頒布動員戡亂令,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嘗試以改革換取知識分子與中產階級的支援,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終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戰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林桶法. 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 .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關安邦. 古寧頭大捷之前因與影響 .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09年10月 [2014年2月23日] .。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臺北從大歷史的視野看中共建政與兩岸分立六十年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在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維持至今《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民國100年12月21日。雙方最後的地面戰役為1961年中緬邊境的江拉之戰,而遊擊戰則一直持續到1975年。1979年雙方海上衝突停止,並於1987年開放非官方機制的交流。
== 內戰根源及背景 ==
國共內戰的根本原因是國共兩黨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在民主建設尚未成功的中國,任何一個政黨都無法透過吸引選票來使得自己之主張上升為國家政策亦客. 《國共三年血戰:巔峰對決》 內戰根源 。
國民黨之政治主張經興中會到1920年代發展,在北伐戰爭時期形成,以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主的指導思想,力圖於民族、民權、民生等領域上,透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逐步達到中國之統一民主富強。其終極目標為建立一個以西方民主社會為範例的、軍隊國家化、政治實現民主的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從1921年建黨以來,經歷巨大變化。平均地權是兩黨根本分歧。最初主導思想是透過暴力革命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歷數次失敗後,參考列寧斯大林的蘇聯模式,逐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即毛澤東思想。在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一年後,1922年召開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把國民黨視為“不具備廣泛群眾基礎的階級政黨”,而自視為“代表廣泛群眾基礎的無產階級政黨”。同時,中國共產黨也認為國民黨是資產階級政黨,是中國共產黨代表的無產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物件。中國共產黨的最終目標是透過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與當時國民黨政治主張衝突,不可避免地使兩黨逐漸產生對立。
另一方面,國共雙方都有發展自身武裝力量的傳統。辛亥革命後,中央政府被北洋軍閥把持。由於北洋政府軍力強大,孫中山意識到,國民黨沒有自己的軍隊,就沒有可能成功革命。所以國民黨自改組起,便從蘇聯引進黨指揮槍模式,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國民黨的武裝力量透過北伐戰爭徹底推翻北洋政府統治,於1928年在形式上統一南北。北伐戰爭過程中,國共關係逐漸惡化。1927年8月1日從南昌起義開始,共產黨也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試圖奪取政權。至此,兩黨都各自掌握自己的軍隊,內戰於焉展開。
== 第一次國共內戰 ==
===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兩黨矛盾 ===
1920年8月,孫中山在廣州宣佈重組護法軍政府,繼續護法運動。但其與曾為立憲派的陳炯明在政見上發生衝突,終於引發六一六事變。孫中山回到上海後勢單力薄,需要重新藉助外界力量的支援。這時越飛與北洋政府談判未果,與吳佩孚聯絡又遭到拒絕,到達上海與孫文會晤後一拍即合。雙方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開始了國民黨與蘇聯的合作。而當時尚在襁褓之中的中國共產黨,在未有自身的軍事力量的前提下對蘇聯方面言聽計從,在城市革命上更需要友黨的支援,也就跟隨蘇聯開展國共合作。陳炯明被多路軍閥擊敗後,孫中山被迎回廣州,建立起大元帥府,在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協助下重組國民黨架構,組建黃埔軍校,蘇聯在軍事上也多有支援。第一次國共合作此時達到高潮。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此源於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提議),黃埔軍校的不少學生也加入中國共產黨。
但孫中山去世之後,蘇聯利用中共將國民黨分裂為左右兩派「史達林承認過去以共黨分子分化國民黨為錯誤之舉,唯有蔣介石才能牽制日本,須先嚴防日本侵犯中國而逼進蘇聯邊界。同時蘇聯訊息報、真理報也公開支援蔣介石」見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1994年,國民黨中的實力派勢力擔心靠蘇聯和共產國家支援並領導的中共靠掌控黨政要職逐漸坐大。苗體君,試析陳獨秀的北伐觀,人文雜誌1997年第05期相禹,要全面認識陳獨秀對待北伐的態度,軍事歷史1992年第04期中國共產黨與蘇聯顧問鮑羅廷以「黨的力量在前,革命的武力在後」為理由,在國民革命軍中發表北伐必敗論,並於廣州市區散發傳單,反對北伐統一。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會議討論北伐問題,並透過反對北伐統一的決議唐寶林、林茂生,《陳獨秀年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256頁。
1927年3月10日,由蘇聯全權領導掌握的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透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透過了「統一革命勢力」、「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等反蔣中正方案。同時為防止蔣中正獨攬專權,會議缺席選舉汪兆銘出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中央黨部組織部長,並決議不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改為7人集體領導,免去原來由蔣擔任的上述職務,將蔣降為普通委員。
國民黨右派與中共以及支援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左派產生矛盾,國共合作開始產生裂痕,國民黨加速分化為不同派系。西山會議乃是國民黨右派開始排斥共產主義的標誌。及至1926年5月11日中山艦事件,以及蔣中正在國民黨的地位上升,中共與國民黨其他派系的矛盾日益加劇。最終中共與國民黨各派決裂,並被請出國民黨。蘇聯及中共改組國民黨成布林什維克黨的計劃破滅。由於沒有本黨的軍隊就難以存續,中共幾年後便開始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
=== 國民黨武力清黨 ===
中山艦事件後,由於和蔣中正產生政見上的分歧,汪精衛離開廣州,前往法國馬賽。12月,國民黨左右派正式分裂,鮑羅廷隨國民政府遷往武漢。1927年2月,汪精衛回國途經蘇聯,會見斯大林。回國後,汪精衛就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反對蔣中正排共,堅持容共,4月5日和中共領袖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12日,蔣中正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汪精衛發表講話,痛斥蔣中正武力清黨,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蔣中正遂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蔣中正下令「清黨」,清除國民黨內中共黨員,並在各地大規模捕殺中共分子。
5月中,經李宗仁及朱培德斡旋,武漢及南京避免開戰,決定分頭繼續北伐。月底,共產國際決議改變中共方略,準備武裝工農成立新軍,進行土地改革;但仍留在國民黨內,使國民黨及武漢國民政府成為工農革命獨裁機構。與此同時,中共在湖南開展流血的土地改革,鬥爭地主,使國民黨不少軍官不滿,終與何鍵發生衝突;何鍵、朱培德等亦開始清共,是為「馬日事變」。事變中,中共及傾共民眾死亡達數百到一千餘人。7月13日,中共發表宣言,宣告因武漢廣東之複雜關係,中共黨員應退出國民黨。7月15日,汪精衛識破蘇聯與中共的奪權計劃,決定與南京方面主動進行和平分共,同時召開緊急會議,透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在國民政府和軍隊中任職之中共黨員立即宣告脫離中共,否則停止其一切職務。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分共。
=== 南昌起義及衝突加劇 ===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劉伯承、葉挺、賀龍(其時非中共黨員,為國民黨左派成員之一)等發動南昌起義(國民黨視之為暴動),是中共首次建立正式武裝部隊。8月4日,起義軍放棄南昌,南下廣東,國共首次武力衝突爆發。8月7日,中共召開八七會議,確定武力奪取政權,第一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起義軍後來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8月14日,蔣中正下野,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寧漢合流。
9月,桂系軍閥和西山會議派掌握南京國民政府大權,汪精衛下野。同月,毛澤東在湖南、江西發動秋收起義。10月,汪精衛到廣東否定南京政府,鮑羅廷經蒙古回蘇聯。11月,蔣中正回到上海,邀汪北上。12月11日,中共在葉挺、葉劍英領導下發動廣州起義。12月12日,成立廣州蘇維埃政府,但廣東國軍將領張發奎調動軍隊反攻,12月13日,紅軍失敗,被迫撤離廣州。12月16日汪精衛辭職赴法國。
自1927年建軍後到1937年抗戰爆發,中共展開土地改革,並多次與國軍戰鬥。這段時期,中國國民黨稱為“剿匪”、“剿共”,中國共產黨則稱為“土地革命戰爭”、“十年內戰”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1930年起,國民黨先後對中共位於江西、湖南之控制區實行五次圍剿,前四次未能成功。紅軍透過運動戰,成功守衛南方根據地。但在第五次圍剿中,國民黨在德國顧問建議下步步為營,採取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進攻紅軍;加上中共方面因為採用了共產國際派駐顧問李德的錯誤策略,損失慘重。紅軍主力被迫自江西瑞金轉進至陝西延安;中共稱為「二萬五千裡長徵北上抗日」(國民黨則稱為“流竄”),同時,一部分紅軍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但在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後,成功突破國軍重重封鎖。途中,中共召開遵義會議,毛澤東重獲軍事領導權。最終長征的紅軍在僅餘少量部隊的情況下到達延安。
=== 結束 ===
1936年,周恩來與中華民國陸海軍副元帥張學良交往甚密,張學良甚至還提出申請加入共產黨,最後被共產國際拒絕。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的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的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行政院院長蔣介石,要求蔣介石立即抗日,停止「剿共」,史稱西安事變。最終,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民黨基本停止與共產黨作戰。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於9月22日正式和解,第一次國共內戰結束。
== 抗日戰爭時期的緩和期 ==
西安事變後,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的衝突趨於緩和,這段緩和期中共稱之為“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17日,蔣中正在廬山發表講話,表明了中國對日本退讓的底線以及準備全面抗戰的態度。8月22日至8月25日洛川會議中毛澤東稱中共之真正任務,關于軍事問題,抗日戰爭將是一場艱苦持久戰。紅軍之基本任務是:“創造根據地,牽制消滅敵人,配合友軍作戰(主要是戰略配合),儲存和擴大紅軍,爭取共產黨對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權。”紅軍的作戰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1937年9月,陝甘寧蘇維埃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行政院所直轄的陝甘寧邊區政府,陝北地區紅軍約4萬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依抗戰序列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戰場;另約8000名在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抗戰期間,國民黨主要與日軍主力進行正面作戰,中共則在淪陷區開展遊擊作戰。中國與日本發生22次大型會戰和上萬次中小戰鬥。其中有國軍與少數八路軍將領擅自協同參與的平型關戰役。中共也有單獨的對日作戰如百團大戰。國共之間曾爆發多次衝突,影響最大者,當屬“黃橋戰役”和“皖南事變”。
抗日戰爭結束時,紅軍發展到130餘萬人,民兵260餘萬人,解放區擁有約一億人口。
== 第二次國共內戰 ==
1945年8月起開始的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稱為“動員戡亂”或“抗共衛國戡亂戰爭”,中國共產黨則稱為“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 抗戰後局勢(1945年-1946年) ===
抗日戰爭結束後,因為國軍與共產黨部隊衝突加劇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汪朝光,中華民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1945年8月,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飛赴重慶與國民政府談判。談判內容主要是投降日軍接收,共產黨部隊與國軍的合併,共產黨戰後的參政議政等問題。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決定在年底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國共雙方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談判很快破裂,內戰全面爆發。
1946年1月,國共兩黨與民盟、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等代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透過和平建國綱領等五個決議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國綱領下,共同實現民主憲政政治協商會議紀實,重慶出版社,1989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永業出版社。但實際上雙方衝突未有結束。2月底,雖受反蘇運動等因素影響,國共雙方仍達成整軍方案,統一將國共軍隊整編為中國國防軍。協定劃定全國駐軍服務區,各軍隊集結在此統一整編;整編以12個月為一期,分期縮編部隊,直到完成全國60個師的目標。3月底,國共達成迄今最後一個正式協議——東北停戰協定,但對東北內戰無實際約束。
美國國務卿指出,蘇聯在華北駐軍的主要任務是實施對日軍的繳械和遣返。在中國軍隊能獨立擔負責任後,蘇聯駐軍將立即撤回。
透過對日作戰,蘇聯控制中國東北及蒙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欲接管東北,以便與中國國民黨繼續鬥爭。而斯大林則為了避免和美國支援的國民政府進一步加深衝突,拒絕毛澤東的要求,決定在中國推行“聯合政府”政策,並一度向國民政府提出協議,支援國民政府接管東北,換取蘇聯在東北的經濟利益,並不得讓美國勢力進入東北。然而由於國民政府拒絕蘇聯方面的要求,蘇軍於1946年在撤離東北迴國之前為中共搶佔東北的真空地帶提供很多便利條件。
二戰結束後,由於蘇聯控制了中國滿洲(中國東北)及蒙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毛澤東欲接管滿洲,以便能更好地與蔣中正的國民黨繼續展開武裝鬥爭。而斯大林則為了避免和美國支援的蔣中正國民黨政府衝突的進一步加劇,拒絕了毛澤東的要求,決定在中國推行“聯合政府”政策。儘管如此,蘇軍於1946年在撤離滿洲回國之前,依然為中共搶佔滿洲的真空地帶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第六部分:斯大林與中國內戰的起源 ISBN 978-7-5097-0926-9。例如蘇聯紅軍曾經把繳獲自日本關東軍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給林彪的東北野戰軍
=== 國軍全面進攻(1946年-1947年9月) ===
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優勢,佔領中國共產黨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
1946年3月至1947年3月,國共雙方邊打邊談,在東北、中原、華北等處展開爭奪。1946年一月停戰令之後,軍事衝突暫息數月;同年3月,蘇聯自東北撤軍,中國共產黨隨即迅速佔領重要據點並阻止國軍北上,導致4月時東北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6月26日,山東和中原地區再度爆發衝突,中國共產黨將此視為全面內戰起始點。同年11月15日,在共產黨與民盟的抵制下,國民黨與青年黨、民社黨等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並於該年12月25日透過《中華民國憲法》。與此同時,國民黨調集三路兵力,集結在陝甘寧邊區和延安周圍。國民黨為迎接制憲國大,下達了第四次停戰令,但對軍隊無實際約束力。11月19日,周恩來所率的中共代表團結束了與國民黨進行了一年多的和平談判,返回延安。
1947年1月初,國民黨應美國特使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要求,先後三次呼籲中共舉行圓桌會談,解決兩黨爭端。中共認為國民黨沒有誠意,中共南京代表陸定一回應,“廢除偽憲法(指中華民國憲法)和恢復1946年1月31日軍事位置,是恢復和談的最低限度”《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的宣告》,1947年1月,《陸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ISBN 978-7-01-001104-2。國共談判破裂。1月29日,美國政府決定終止對軍事調處執行總部的關係,放棄國共調處工作,退出三人會議,迅速撤退了美方派駐軍調部的人員。次日,中華民國政府宣佈解散三人小組及北平軍調部。2月3日,美國駐延安聯絡團人員撤離。6日,北平軍調處執行部美軍人員撤退。2月底,國民黨下令在南京、上海、重慶之中共留守處代表於3月5日前撤離首都衛戍司令部、淞滬警備司令部、重慶警備司令部,分別致電函京滬渝中共代表,所有中共人員限期全部撤退,並關停重慶《新華日報》社。3月7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團返回延安。
1947年3月15日,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南京開幕。蔣中正主持,出席中央委員146人,候補中央委員46人,列席各地黨部及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68人;蔣致開幕詞,稱“中共全面叛亂……政治解決的途徑已經絕望……政府為捍衛國家統一,保障人民安全,當然不能坐視變亂而不加制止……我敢斷定,決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們建國工作的完成。”同時聲稱“實行民主,結束訓政,改組政府”。3月17日,參謀總長陳誠向三中全會報告軍事,歷述一年來建軍、復員、整軍工作之情形及對中共之軍事情況,稱:“剿匪絕對自信,絕對有把握”,“剿匪應以軍事為中心”,“如果真正作戰,只需三個月即可擊破共軍主力……政府用兵之目的在於平定叛亂,非至共軍全部解除武裝不止。”3月24日,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閉幕,並發表宣言,宣稱中國國民黨之任務為:完成憲政準備,確立建國規模;消除統一障礙,鞏固國家基礎。至此,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徹底破裂。
1947年3月至9月,中共軍隊處於守勢,寧可喪失關內所有根據地,也要死守東北;國軍則向中共控制區進攻。由於採取運動戰打擊國軍,國軍屢受打擊,還要分兵把守佔領城市,機動兵力日益不足。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政策下,中國共產黨逐漸開始以區域性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至1947年中,中國共產黨取得戰爭主動權,戰局逆轉。
1947年,中共軍隊拋棄國軍番號,陸續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簡稱「解放軍」,國民黨方面則稱為“共軍”。
=== 戰局逆轉(1947年9月-1950年8月) ===
1947年9月至1948年9月,解放軍開始展開主動攻勢,在東北將國軍壓縮至幾個孤立城市,在中原地區則擁有優勢地位,對首都南京所在的華中地區形成壓迫,國共雙方的武力優勢逐漸反轉。1948年秋季,解放軍在東北、華東、華北三個方向發動戰略決戰,即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並取得全部三場戰役的勝利。解放軍在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擊敗國軍主力,隨後發動渡江戰役,最終控制整個中國大陸。在三大戰役中,國軍總兵力損失150萬人以上,精銳兵團幾乎全軍覆沒,除西北外,長江以北的地區幾由解放軍所控制。與此同時,共產黨開始在北方動員十數萬名幹部南下,以此作為接管南方政權的主要力量。盡管戰局對共產黨有利,但是農村的南下幹部動員卻一度十分被動,甚至發生了幹部逃亡的現象,反而是城市的失業知識青年更積極地響應共產黨的南下動員。
蘇多柏拉托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一書中說,蘇聯在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這些戰略進攻行動期間特意引發“第一次柏林危機”,是斯大林和毛澤東共同協商而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計劃,他們想以此轉移美國對中國國共內戰的戰略注意力,將美國的援助重心牽制在歐洲,減少美國對反共的蔣介石領導下的國軍的援助力度。
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與1948年立法委員選舉後行憲,由國民大會選出蔣中正、李宗仁為首任總統、副總統,將國民政府改組為一府五院的中華民國政府,並在該年9月實施金圓券等經濟改革措施,以企圖挽救民心。但金圓券在同年底即告失敗,造成國民政府統治區內急速地通貨膨脹,使經濟情勢更加混亂。
1949年1月21日,面對軍事與經濟上的失利,蔣中正下野,副總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李宗仁接任後有意停戰。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但中華民國政府無法接受共產黨所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談判遂於4月20日宣告破裂,解放軍隨即發動渡江戰役,攻下南京、上海等中部大城,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拿下華中與華南大部分地區,國軍則不斷向東南沿海與西南撤退。9月26日,新疆省國軍駐軍倒戈。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在北京進行,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往臺灣。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平(後復名北京)成立;中華民國政府則相繼撤退至廣州、重慶、成都等城市,最終於該年12月7日撤退至臺灣。
西藏地方當時處於半獨立狀態,並未受中華民國政府指揮。1950年4月西昌戰役,解放軍攻下西康省的西昌縣,10月發動昌都戰役,此後解放軍進入西藏。1950年8月,解放軍奪取萬山群島。
=== 海峽對峙(1950年-1979年) ===
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1950年元旦,《人民日報》的社論把「解放臺灣」的任務放在當年的「四大任務之首」。隨後1950年後幾個月,解放軍一方面逐一攻下沿海島嶼,一方面在福建集中兵力,為渡海攻臺做準備。美國則坐視內戰結束,臺海戰事一觸即發。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臺灣海峽中立化」,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解放軍渡海攻臺難度倍增。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抗美援朝」之後,原本預備攻臺的部隊調往朝鮮半島作戰,因此在東南沿海作戰暫緩。朝鮮戰爭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在聯軍統帥麥克阿瑟支援下積極備戰,試圖全面反攻大陸,多次嘗試突擊東南沿海島嶼,連連爆發如南日島戰役、東山島戰役等戰鬥,但歷年戰事皆以撤退和失敗告終。此後青海、甘肅、中緬邊境地區仍有零星戰鬥。1953年朝鮮戰爭正式停火。
1954年12月,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總統艾森豪宣佈「臺灣海峽中立化」解除,保證對臺灣軍事援助不再斷絕。1955年1月,解放軍攻佔一江山島。失去一江山島的屏障,中華民國國軍在戰略考量下,決定不再分散兵力駐守浙江沿海島嶼,轉而加強金門與馬祖之防備,遂於2月在美軍協助下主動撤離大陳島全數軍民。解放軍取得大陳島後,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退縮至臺澎金馬並延續至今。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對駐守金門之國軍發動榴彈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砲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陣亡。9月2日,中華民國海軍沱江號在金門料羅灣附近外海遭到解放軍魚雷艇包圍與猛烈的攻擊,幾乎沉沒。9月11日,駐守金門之國軍炮擊廈門火車站。9月22日,美國八吋大口徑巨炮由中華民國海軍運抵金門。海軍與空軍皆有交手。雙方皆稱勝利。其後十年,除1965年間偶發的東引海戰、東山海戰和烏坵海戰之外,兩岸海空軍不斷有零星交手,雙方各有戰損,但大體而言,雙方控制領域並無太大變化。
另一方面,由於代表中國作為戰勝國接受了日本賠償艦艇如丹陽號,以及接受了美國援助,此時的中華民國的海空軍實力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針對大陸民船的關閉政策得以長期執行。雙方同時長期在中國大陸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臺灣方面允許海軍、空軍搜捕、擊毀大陸籍船隻的法律至1992年才廢止。
=== 停火狀態(1979年至今)===
197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宣告,停止從1958年開始對大金門、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島嶼炮擊,國共內戰軍事衝突告一段落。
1984年,駐紮在金門的中華民國國軍因追擊海上逃兵莊輝亮,金東師先使用輕兵器後改以105毫米榴彈炮射擊,擊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的草嶼,0.19平方公里的孤島上落彈150餘發,造成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名戰士身負重傷,但中國大陸對此事表示沉默,既未還擊,也未抗議。1987年3月7日,烈嶼師發生「東崗慘案」,6月破案法辦後,蔣經國總統於7月宣佈臺灣地區解嚴。
1991年4月22日,中華民國國民大會透過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年4月30日李登輝總統以總統令公佈。5月1日起動員戡亂時期正式結束,中華民國政府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承認中共政權統治中國大陸的事實認識中華民國 ,國史館,並宣佈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總統參加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會員代表大會 ,中華民國總統府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94年11月14日上午,小金門國軍駐軍進行火炮試射,因射程計算出錯,誤擊廈門市郊黃厝村塔頭社,造成4名大陸民工受傷,其中重傷兩人。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對此事件表示嚴重關注,認為這是一起破壞海峽兩岸和平氣氛的惡性事件,並強烈譴責臺灣當局的罪惡行徑,堅決要求臺灣當局迅速查明情況,公佈事實真相,並嚴懲肇事者,但後無下文。
1996年中華民國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以東南海域為目標,實施彈道飛彈試射,中華民國國軍均進入高度備戰狀態。Behnke, Alison. [2007] (2007). Taiwan in Pictures.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ISBN 978-0-8225-7148-3.然而隨著兩岸情勢變化及雙方領導人的更替,軍事緊張局面亦時有發生。這次危機由美國第七艦隊以「經過」之名進入臺灣海峽而緩和,但解放軍軍機「不出海」之默契從此被打破,解放軍軍機活動範圍延伸至臺灣海峽中線,壓縮了中華民國空軍預警時間。
2007年中共十七大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再度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主張,當時執政的民主進步黨不予理睬。但在二次政黨輪替後,國民黨籍的總統馬英九稱「不排除」與中國大陸簽署和平協議,不過並沒有時間表[中評社香港6月9日 馬英九:不排除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析) 097-008號兩岸和平協議之戰略意義 。2011年10月又再度提出,之後又表示會先經過公民投票同意再簽署。但此說仍引發臺灣以民進黨為首的泛綠陣營的批評,認為是片面為統一而鋪路的投降式協議,涉及改變現狀,但臺灣人民並未賦予他這項權力,且缺乏第三者的監督與保證,美國等盟邦亦質疑中共並不可靠,最後無疾而終。馬英九「和平協議」說法在臺引爭議 , BBC中文網, 2011年10月18日民進黨民調:臺多數民眾不相信和平協議, BBC中文網, 2011年10月26日黃昆輝批馬:和平協議恐成投降協議 , 自由時報, 2011-10-18引柯林頓觀點批馬 陳唐山:簽和平協議等於投降 , 自由時報, 2011-10-18簽和平協議 陳唐山批馬︰沒代表性 , 自由時報, 2011-10-182014年春爆發太陽花學運,兩岸後續談判受阻。2015年在新加坡舉辦兩岸領導人會面,但雙方未發表共同宣告或簽署協議,和平協議仍僅止於討論層面。
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訪問臺灣造成兩岸關係再度惡化,解放軍首度出現於臺灣本島東岸附近操訓,軍艦、軍機均跨越海峽中線。
== 評價 ==
===中國國民黨 ===
國民黨方面認為:自從1911年推翻清朝開始至1949年,中國政局從未穩定,經受著由軍閥割據、北洋復闢勢力、國共鬥爭、日本侵華而造成連年戰爭災害,可以說中華民國自1912年至1949年間治理時期,一直處於戰亂與動亂。面對清朝時期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國力衰弱的中國,難有和平穩定的治理時期來證明其統治能力。引發社會弊端叢生,人民生活艱苦,國家積弱,政府無暇顧及百姓民生。不過在此期間,中華民國大致統一中國版圖,並且領導中國在對日抗戰中取得勝利,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及常任理事國。為當時中國的復興,有相當貢獻。
=== 中國共產黨 ===
中共方面認為:在民國時期,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透過革命的方式,重新奪回權利和土地,成為了人民尋求生存權的最直接,最簡單的途徑。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特別是大地主階級和大買辦階級,其生存和發展,是附屬於帝國主義的。他們代表中國最落後的和最反動的生產關係,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其政治代表是蔣介石的國民黨右派。而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於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份子界,被國共內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視為敵人。
=== 臺灣民間 ===
此外,戰爭造成的結果為中華民國僅能有效控制檯澎金馬地區,與其法定的領土大相徑庭,造成臺灣社會對臺海兩岸現狀的定義、以及在國家或民族認同上逐漸分歧或對立,而出現「一臺一中(一邊一國)」、「一國兩府」、「一國兩區」、「一中各表」、「兩個中國」、「一個中華民國」、「憲法一中」等各種論點,莫衷一是,至今仍是敏感話題。隨著時間的流逝,臺灣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有逐漸降低或消失的趨勢重要政治態度分佈圖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而更加強調與中國大陸無關的臺灣主體意識。
== 相關作品 ==
; 電影
* 《大決戰》
* 《古寧頭大戰》
* 《異域》
* 《823砲戰》
* 《集結號》
* 《建國大業》
* 《10+10之穿過黑暗的火花》
; 記錄片
* 臺灣記錄片《尋找一九四九》
; 電視劇
* 《一把青》
* 《解放》
* 《解放海南島》
* 《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
; 報告文學
* 張正隆《雪白血紅》、《槍桿子1949》
; 其他書籍
* 龍應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 李敖《大江大海騙了你》
== 參見 ==
; 相關黨派
* 中國國民黨
** 國民黨反動派
** 國民黨右派
** 國民黨左派
* 中國共產黨
* 國共關係
** 國共合作
** 國共談判
* 民主黨派
* 蔣匪、共匪
; 相關政權
* 中華民國
* 中華共和國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一箇中國、兩個中國
* 中國統一
* 臺海現狀、臺灣問題
; 相關事件
* 制憲國民大會
* 動員戡亂
* 長春圍困戰
* 金圓券風暴
*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 搶救大陸學人
* 泰北孤軍
* 金門炮戰
* 公民投票法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毛澤東著作
*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 《愚公移山》
*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 蔣中正著作
* 《中國之命運》
* 《蘇俄在中國》
* 《剿匪成敗與國家的存亡》
* 《反共抗俄基本論》
; 其他文章
* 《國民黨統治期中國到底餓死多少人》
== 外部連結 ==
* Arthur Waldron 著,嶽健勇 譯:〈中國沒有眼淚——假如蔣介石沒有進行1946年那場決定命運的賭博〉(2009)
Category:中華民國內戰
Category:共產主義性質的內戰
Category:20世紀中國戰爭
Category:國共關係 |
內戰 | 內戰是指一個國家內部爆發的戰爭James Fearon, "Iraq's Civil War" in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7.,或是由剛從同一個國家分裂的兩個政治實體之間的戰爭Nations, Markets, and War: Modern History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 Book Reviews , EH.net. "Two nations [within the U.S.] developed because of slavery." October 2006. Retrieved July 2009.。內戰的目的可能是一方想要控制國家或是某一區域,一方想要獨立,或是想要改變國家政策。內戰是嚴重的衝突,一般會有大規模而有組織的正規軍參與。內戰一般會造成大規模的傷亡 ,並消耗大量的國家資源Ann Hironaka, Neverending War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eak States, and the Perpetuation of Civil Wa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2005, p. 3, ISBN 0-674-01532-0。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內戰平均會持續超過4年,比1900至1944年代的平均1年半上昇了許多。自19世紀中期,內戰發生的頻率相對固定,因此內戰時間的延長造成同一時間正在進行的內戰變多了。例如20世紀前半同時發生的內戰最多不會超過5個,但在冷戰末期,同時發生的內戰超過20個。自1945年起,內戰已造成超過2,500萬人的死亡,而也超過上百萬人。內戰也可能造成國內經濟的崩潰。索馬利亞、緬甸、烏幹達、安哥拉等國在發生內戰前,一般都認為這些國家會有良好的發展Hironaka (2005), pp. 1-2, 4-5。大多數現代內戰都涉及外部勢力的幹預。根據Patrick M. Regan在其著作《內戰與外國勢力》(2000 年)中的說法,在二戰結束至 2000 年之間的 138 場內戰中,約有三分之二有國際幹預,其中 35 場由美國幹預。
== 定義 ==
內戰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在同一個國家內,不同的組織化團體(尤其指對立的雙方,數目較多時常稱為割據、鼎立、戰國),為控制或者推翻政權,建立新國家政權而引發的暴力衝突事件,通常對立的雙方皆需要有一定實力,並持續戰鬥一定時間(時間太短或一方實力遠遜往往不會被看做內戰,而往往被看做革命或平叛、戡亂)。
是史丹佛大學的內戰學者,為內戰下的定義是「國家受到有組織團體的暴力軍事衝突,目的是要掌握國家中心或是某一地區的控制權,或是改變國家政策」。Ann Hironaka進一步的定義內戰其中的一方需是國家。有關衝突到什麼程度才能稱為內戰,學者仍有許多的爭議,有些政治科學家認為傷亡需超過1,000人才算是內戰,有些則認為雙方至少都要傷亡需超過100人才算是內戰Edward Wong, "A Matter of Definition: What Makes a Civil War, and Who Declares It So?"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6, 2006。是學者研究軍事衝突時常引用的資料庫,其中定義內戰是每一年因內戰造成的死亡需超過1,000人。相較於柬埔寨內戰及第二次蘇丹內戰死傷的數百萬人,上述的標準相當的低,但是此定義下,一些廣為世人所知的衝突已不能視為內戰,例如北愛爾蘭問題,及南非種族隔離時期非洲民族議會的攻擊。
若是以每年死傷超過1,000人的標準來算,從1816年至1997年發生了213場內戰,其中從1944年至1997年發生了104場內戰。若以死傷總數超過1,000人的標準來算,1945年至2007年之前又多發生了90場內戰,在2007年仍有20場內戰正在進行。
在1949的日內瓦的外交會議的最後的記錄中,被未明確地對「內戰」(civil war)這個名詞做確切的定義,但有對於無政府狀態、恐怖主義或有明確組織的搶劫等武裝行動,與內戰之間的差異做出描述,並列舉了4項條件為基本的需求:
# 在反抗過程中的組織必須佔有國家領土的一部分
# 反抗軍人數必須超過國家總人口之一定比例
# 反抗軍有屬於自己的作戰識別特徵
# 當前之合法政府依賴國家正規軍隊對反抗軍作戰。
一旦整體的社會架構發生重整,內戰就會被歸類成為革命。無論是否成功的一次簡單暴動,只要有組織完備的軍隊加入以及常規戰鬥發生,就可能被一些歷史學家歸類為內戰。也有其他史學家以其他標準來為內戰下定義,例如組織或勢力之間暴力事件時間的延續性或者或者必須在國家的確定地區。
內戰與革命及獨立運動之間的最終的分野其實往往相當武斷,完全都是依照使用者所決定,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及價值觀中。英國1642年到1651年一場在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衝突中,由英皇查理一世代表的君主政體被顛覆,被稱作「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但馬克思主義史觀稱之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在1770年代美國獨立戰爭,當中是有組織性的軍隊及常規戰鬥,但也被認為是美國獨立事件而非內戰(American Revolution)。美國所用的「內戰」(Civil War)通常是指美國內戰(American Civil War),又稱南北戰爭。
在前近代時期,不同的民族、宗教和意識形態等主要造成現代動亂的因子,在內戰方面只能算是扮演小角色,儘管有許多民族國家主義者將這期間的戰爭視為民主國家主義的起源,如蘇格蘭和英國之間及加泰隆尼亞(西班牙東北部地區)與西班牙之間爆發的戰鬥。不過事實上,這些內戰大多隻是由封建君主發動,而非為了民族。一些前近代的內戰雖因宗教因素引起,也可將之視為奴隸等低下階層為了推翻壓迫者並獲得自由獨立而發起的動亂,例子有猶太人反抗羅馬。
== 前近代內戰主要型別 ==
=== 宗教衝突 ===
因宗教而起的內戰傾向於發生在一神教的國家內而非多神教,可能跟多神教的教義更富有彈性,較不易引起衝突有關。在中世紀的歐洲,對《聖經》的解釋往往來自教士階級或融合自異教教義,造成了基督宗教中的各種教派。其後因各宗教或教派的教義規範更加剛硬,而且信徒的識字率提升,便導致各宗教間的緊張程度開始增加。除基督教間的衝突,不同宗教也有類似情形。由北非傳入的伊斯蘭教崛起,亦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在伊斯蘭教的歷史,正統的遜尼派與什葉派間的衝突,直到今日仍沒停過。歷史上,宗教改革、荷蘭的八十年戰爭、德國的三十年戰爭和近年愛爾蘭新教徒教派所引起的內戰。
=== 革命 ===
當內戰是由思想意識體制的層面所引起時,通常可稱為革命。發起這種型別內戰的叛亂軍,其主要權力往往是散佈在一個組織中而非由單人掌權,這項最有名的例子,就屬由中產階級以及貧民為了對抗貴族階級所發起的法國大革命。儘管有人認為革命只能算是過去時代農民或奴隸發動叛亂的延伸,但事實是革命通常由受過高等教育但對時局不滿的知識份子或中產階級所領導。也有人認為,革命是利用思想意識來代替宗教力量作為理由或動力,驅使人們解決由社會經濟因素引起的問題。大多數成功的革命都是突然發動的,一旦演變為長期的內戰,革命組織內的反動份子往往會造成革命行動的失敗。
=== 分離主義叛亂 ===
這項是最常引發內戰的因素。比如,在冷戰結束後,民族國家主義取代了宗教,思想意識而成為引發衝突的最主要原因。現代國家試圖在國家內部的軍事力量上取得壟斷地位,以確保其政權安定,而分離主義份子則是想藉由種族、宗教或國家聯盟等方式來打破這個平衡,或者更常見的是以遊擊戰方式進行不對稱戰爭,這同時也是一些在殖民地的解放組織常常採取的策略,例子有亞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洲的厄利垂亞、斯里蘭卡。
=== 政變 ===
以極快速度並且用最少的軍事力量直接推翻政府高層,可以降低軍事衝突所波及的層面,但失敗或者只成功一半的政變,反而會使敵對陣營間的內戰更加惡化。此類內戰的主導者,會試圖在極短時間內將前三項的因素作利用,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援,但事實是其本質乃出於爭奪權力。
== 特點 ==
一般來說,內戰同時具有:
* 必須是隻在一個國家領土內部進行,涉及相當規模的該國人口參與。
* 對抗雙方均存在組織、規範和可辨認性 (絕大部份情況下是對抗雙方均有自己的軍隊)。
* 可能有外國軍隊介入併兼具反侵略自衛戰爭的性質,但戰爭首先肇因於本國國內兩股或多股勢力的對抗。
== 不同期間的內戰特點 ==
Ann Hironaka是《無止盡的戰爭》(Neverending Wars)的作者,將現代史中的內戰分為19世紀前、19世紀至20世紀初及20世紀後半3部份。在19世紀的歐洲,內戰的時間顯著的減短,原因是因為衝突的性質,像是當時戰鬥是國家權力的中心、中央政府的強度、以及其他國家會為了支援政府而進行快速的幹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內戰的持續時間比以往要長,是因為後殖民國家較弱,而世界的主要強權國家也沒有對內戰雙方進行有力的幹預。最明顯的內戰共通性的是一些發現在的內戰Hironaka, 2005, p. 28。
===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內戰===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內戰一般比較短,1900年至1944年的內戰一般持續一年半Hironaka, 2005, p. 1。國家本身形成明顯的權力中心,內戰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國家。因此只要有一方控制了首都及軍隊,就代表控制了一切,可以打敗另一方。在暴亂中,叛軍若無法也快速的控制首都及軍隊,就會快速的被瓦解。例如1871年普法戰爭時,普魯士軍隊包圍了巴黎,法國的慘敗激起了革命,巴黎公社幾乎佔領了整個巴黎,但當法國軍隊在凡爾賽宮支援政府,並攻進巴黎後,巴黎公社迅速的結束Hironaka, 2005, pp. 28-29。
===1945年後的內戰===
在1990年代,同一時間有20場內戰在同行進行,約是19世紀的10倍。不過內戰的頻率沒有明顯上昇。在二戰後內戰的持續時間平均約4年Hironaka, 2005, p. 1, 4-5,增加的原因是因為國家的增加、1945年後形成的、跨國戰爭的減少,以及冷戰的對抗Hironaka, 2005, pp. 7 & 23。
在二次大戰後,主要的歐洲殖民國家將其殖民地獨立成為國家的速度越來越快,由殖民地形成的國家由二戰前的30個到戰後的120個。在1980年代後,殖民地已經很少了,成立國家的速度也慢下來了Hironaka, 2005, pp. 36。
殖民地成立的國家希望依照理想國家的藍圖:中央集權的政府、有固定邊界的領土、公民權利的界定,以及像國歌、國旗、聯合國領位及官方的經濟政策等,但這些國家實際上比他們效法的歐洲國家要弱很多Hironaka, 2005, p. 54。西方國家的政府結構和國家實際的能力緊密配合,是幾百年來辛苦發展的結果。強大治理結構的發展,特別是稅收制度,特別是和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有關,正如查爾斯·堤利所述:「戰爭造成國家,國家造成戰爭」Hironaka, 2005, p. 6。因此可以生存下來的都是有強大國力的國家。
去殖民化造成國家的過程和上述的是強烈的對比。大多數帝國主義國家沒有預見需要讓準備其殖民地獨立,像英國就限制印度及斯里蘭卡的自治法規,而法國殖民地的所有重要決策都是由法國決定,一直到1960年代才突然讓其殖民地獨立,這些國家沒有自治的政府可以依國家整體的利益來訂定政策,反而造成只有利部份人士甚至官員自身的裙帶關係及政治腐敗。這些國家沒有可信的政府,也沒有有生產力的經基礎,以及有效的稅收系統,可以從經濟活動中提取資源供國家使用,因此在獨立就是經濟上的弱者。其中印度是少數在獨立過程對國家有幫助的國家。也沒有任何帝國主義國家以殖民地領土整合為其發展的重點,更不會提倡有害於統治者角色的國家民族主義。許多新成立的國家發現本身貧窮,社會分裂,治理能力不足,而又面臨立刻要成為現代國家的預期Hironaka, 2005, pp. 59-61。這類的國家會視為弱國或是。不過這種國力強弱的分類不完全同「西方」「非西方」的分類,像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及中東的埃及及以色列,都是有良好的政府結構及經濟基礎建設的國家Hironaka, 2005, p. 56。
== 不同型別的內戰列表 ==
=== 民族爭鬥 ===
* 元末農民戰爭
* 乾隆湘西苗民起義
* 大甲西社起義
* 同治陝甘回亂
* 太平天國運動
* 辛亥革命
* 陶克陶胡起義
* 嘎達梅林起義
* 三區革命
* 羅馬帝國猶太人大起義
* 奧斯曼帝國阿拉伯人大起義
* 尼德蘭獨立戰爭
* 希臘獨立戰爭
* 愛爾蘭獨立戰爭
* 孟加拉獨立戰爭
* 盧安達內戰
* 第一次蘇丹內戰
* 第二次蘇丹內戰
* 南奧塞梯戰爭
* 斯里蘭卡內戰
=== 奴隸起義 ===
* 斯巴達黑勞士起義
* 西西里奴隸起義
* 斯巴達克起義
* 阿拔斯王朝黑奴起義
=== 農民/平民起義(此處不含共產主義運動)===
* 國人暴動
* 春秋衛國工匠暴動
* 陳勝、吳廣起義
* 綠林、赤眉起義
* 隋末農民起義
* 王仙芝、黃巢起義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方臘起義
* 明末農民戰爭
* 法國扎克雷起義
* 法國大革命
*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 俄國普加喬夫起義
*尼泊爾內戰
=== 統治集團內鬥、軍人起事 ===
* 吳楚七國之亂
* 八王之亂
* 六鎮之亂
* 安史之亂
* 二帝四王之亂
* 龐勳起義
* 阿里不哥之亂
* 海都之亂
* 靖難之役
* 三藩之亂
* 直皖戰爭
* 直奉戰爭
* 蔣桂戰爭
* 中原大戰
* 繼業者戰爭
* 英國玫瑰戰爭
* 俄羅斯混亂時期
* 西班牙卡洛斯黨戰爭
* 平將門之亂
* 保元之亂、平治之亂
* 源平合戰
* 日本南北朝
* 日本戰國時代
* 西南戰爭
* 十二使君之亂
* 越南南北朝
* 鄭阮紛爭
* 索馬利亞內戰
* 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
*2023年別爾哥羅德州入侵
*瓦格納集團叛亂
=== 宗教衝突、宗教徒起事 ===
* 黃巾起義
* 法慶之亂
* 鍾相、楊么起義
* 唐賽兒起義
* 徐鴻儒起義
* 嘉慶川陝白蓮教徒起義
* 太平天國戰爭
* 白德爾之戰
* 吳侯德之戰
* 壕溝之戰
* 駱駝之戰
* 隋芬之戰
* 拿赫魯宛之戰
* 巴貝克起義
* 卡爾馬特起義
* 阿爾比十字軍戰爭
* 法國宗教戰爭
* 德意志農民戰爭
* 日本一向一揆
* 日本島原、天草之亂
* 蘇丹馬赫迪起義
*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 朝鮮東學黨起義
* 阿爾及利亞內戰
* 1991年伊拉克什葉派起義
* 葉門什葉派胡塞武裝叛亂
* 伊拉克內戰
*2021年塔利班攻勢
=== 政治革命(含共產主義運動) ===
* 羅馬內戰
* 英國內戰
* 法國大革命戰爭
* 二月革命
* 六月暴動
* 七月革命
* 戊辰戰爭
* 護國戰爭
* 芬蘭內戰
* 北伐戰爭
* 國共內戰
* 馬來亞緊急狀態
* 十月革命、俄國內戰
* 德國十一月革命
* 1919年匈牙利革命
* 墨西哥革命戰爭
* 西班牙內戰
* 希臘內戰
* 越南戰爭
* 朝鮮戰爭
* 中美洲危機
* 衣索比亞內戰
* 利比亞內戰
* 敘利亞內戰
* 緬甸內戰
===分離主義===
*美國獨立戰爭
* 美國南北戰爭
*愛爾蘭獨立戰爭
*土耳其獨立戰爭
*阿根廷獨立戰爭
*南斯拉夫內戰
*第一次車臣戰爭和第二次車臣戰爭(有爭議)
*頓巴斯戰爭
==影視作品==
*漫威漫畫作品《內戰 (漫畫)》
**2016年電影《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
== 參考文獻 ==
* Ali, Taisier Mohamed Ahmed and Robert O. Matthews, eds. Civil Wars in Africa: roots and resolution (1999)
* Mats Berdal and David M. Malone, Greed and Grievance: Economic Agendas in Civil Wars (Lynne Rienner, 2000)
* Ian Barnes and Charles Royster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Routledge, 2000). ISBN 978-0-415-92243-2
* Paul Collier, Breaking the Conflict Trap: civil war and development policy World Bank (2003)
* Stathis Kalyvas, "'New' and 'Old' Civil Wars: A Valid Distinction?" World Politics 54, no. 1 (2001)
* David Lake and Donald Rothchild, eds.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Ethnic Conflict: Fear, Diffusion, and Escal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 Roy Licklider, "The Consequences of Negotiated Settlements in Civil Wars, 1945--1993,"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 no. 3 (summer 1995)
* Andrew Mack, "Civil War: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Policy Community,"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39, no. 5 (2002)
* David T. Mason and Patrick 3. Fett, "How Civil Wars End: A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40, no. 4 (fall 1996)
* Patrick M. Regan. Civil Wars and Foreign Powers: Outside Intervention in Intrastate Conflict (2000)
* Stephen John et al., eds. Ending Civil Wa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ace Agreements (2002)
* Monica Duffy Toft, The Geography of Ethnic Violence: Identity, Interests, and the Indivisibility of Terri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691-12383-7
* Barbara F. Walter, Committing to Peace: The Successful Settlement of Civil Wa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 Phillip Papas, That ever loyal island: Staten Island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NYU Press, 2007) ISBN 978-0-8147-6724-5
==參見==
*
*武裝衝突
*獨立戰爭
*戰爭
*政變
Category:戰爭
Category:各類叛亂 |
10月16日 | 10月16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289天(閏年第290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76天。
== 大事記 ==
=== 前6世紀 ===
* 前531年:楚靈王令棄疾率楚師滅蔡,並將蔡靈侯灌醉誘殺及世子有抓獲殺死以作犧牲,後封棄疾為「陳蔡公」。
=== 4世紀 ===
* 385年:後秦皇帝姚萇縊殺前秦皇帝苻堅於新平佛寺。
=== 7世紀 ===
* 690年:武則天登上神都太初宮正門則天門的門樓,宣佈改「唐」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被廣泛認可的唯一的女皇帝。
=== 14世紀 ===
* 1384年:波蘭安茹-西西里王朝最後一位君主雅德維加加冕為波蘭國王,並和其姐姐瑪麗亞一世分別統治波蘭王國和匈牙利王國。
=== 16世紀 ===
* 1555年:毛利元就與陶晴賢在嚴島爆發嚴島合戰,毛利軍獲勝而陶晴賢自刃而死,陶氏至此開始衰落。
=== 18世紀 ===
* 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之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被送至巴黎革命廣場斷頭臺以叛國罪名處決。
=== 19世紀 ===
* 1813年:拿破崙·波拿巴率領法國軍隊在德國萊比錫與第六次反法同盟作戰,萊比錫戰役爆發。
* 1834年:因財政部一座用於銷毀存貯的爐子點燃了上院的鑲板,導致議會廳與宮殿裡的其他廳室遭到焚毀,所幸威斯敏斯特廳及寶石塔和迴廊得以倖存,其後建築以哥德式或伊麗莎白式建築風格重建。
* 1841年:由上加拿大蘇格蘭長老會推動之皇后大學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京士頓市成立。
* 1843年:愛爾蘭數學家哈密頓在都柏林散步時首次發現四元數,他把公式刻在了路過的橋上。
* 1846年:美國牙科醫生威廉·托馬斯·英頓博士在波士頓的麻薩諸塞州總醫院所作的一次手術中,首次公開使用萊瑟昂(乙醚)止痛。
* 1859年:美國反奴隸者約翰·布朗宣佈起義。起義者一度佔領政府軍庫,解放了附近的奴隸。後起義失敗,但促成美南北戰爭爆發,史稱“”。
* 1875年: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建立之楊百翰大學於美國猶他州普若佛正式成立,並成為美國最大的宗教大學。
=== 20世紀 ===
* 1916年:美國計劃生育聯合會的創立者美國婦女瑪格麗特·桑格在紐約州布魯克林開設了第一家計劃生育門診所。
* 1923年:洛伊·O·迪士尼與華特·迪士尼在美國好萊塢創立動畫工作室華特迪士尼公司。
* 1925年:第一屆羅加諾會議結束。
* 1934年:在中國國民黨軍隊包圍下,周恩來、博古、李德等人帶領中國工農紅軍自江西省開始長征。
* 1942年:颶風襲擊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轄區,11,000人喪生。
* 194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加拿大魁北克市成立。其前身為美國農業家和活動家推動的。
* 1946年:紐倫堡審判中判處死刑的10名納粹德國首要戰犯在中執行。
* 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戰況逆轉,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加強黨政軍幹部訓練,以及發揚革命精神於草山管理局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
* 1951年:華東師範大學在上海舉行開學典禮,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成立的第一所師範大學。
* 1954年:毛澤東給中央政治局同志的一封信:《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提出對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進行批判的任務。
*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 1964年:中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成功試爆了首枚原子彈,成為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 1968年:美國田徑選手湯米·史密斯與約翰·卡洛斯於奧運會男子200公尺比賽頒獎儀式演奏美國國歌時高舉戴著黑色手套的拳頭,被視為近代奧運史上最鮮明的政治宣告。
*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因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援以色列的國家,宣佈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
* 1973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越)領導人黎德壽因“在透過巴黎和平協約實現越戰停火以及美軍撤離上發揮的積極作用”而同獲諾貝爾和平獎。
* 1978年:原先擔任波蘭克拉科夫總教區總主教的卡羅爾·若瑟·沃伊蒂瓦樞機當選成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成為450年來首位非義大利人出身的教宗。
* 1979年:坐落在巴黎南部義大利廣場附近的周恩來紀念碑揭幕。
* 1980年:中國進行目前為止最後一次大氣層核試驗。
* 1982年:中國潛艇向預定海域發射運載火箭成功。
* 1984年: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黑人大主教戴斯蒙·屠圖因致力於廢除種族隔離政策,而榮獲該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 1986年:義大利登山家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成功登頂海拔8,516公尺的洛子峰,成為世界首位成功登頂所有14座8,000-{zh-tw:公尺; zh-cn:米; zh-hk:米}-以上山峰的登山者。
* 1988年: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
* 1988年:一艘由香港駛往澳門的水翼船天皇星號,在抵達澳門港澳碼頭時失事撞向防波堤,共有85名乘客受傷,包括商人何鴻燊。
* 1994年:新光人壽首度舉辦「新光摩天大樓登高大賽」,創下臺灣第一個企業舉辦高樓登高大賽的紀錄。
* 1995年:美國百萬黑人男子大遊行。
* 1996年:瓜地馬拉足球場大慘案。
* 1998年:智利前總統奧古斯托·皮諾切特在英國倫敦被捕。
* 1999年:新版《辭海》面世。
=== 21世紀 ===
* 2005年:中國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著陸。
* 2005年:伊拉克憲法公投順利完成,投票率達到70%。
* 2006年:美國人口破3億大關。
* 2006年:以俄羅斯亞美尼亞裔核物理學家尤里·奧加涅相為首的俄美合作科學家團隊在位於俄羅斯杜布納的聯合核研究所首次合成製造出第118號元素Og。
* 2009年:第11屆全運會在山東省開幕,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開幕式並宣佈開幕。
* 2010年:上海世博會第169天,當日票檢入園人數達到103.27萬人次,累計入園人數達到6462.14萬,雙雙打破1970年大阪世博會創下的歷史最高記錄,正式成為參觀人數最多的一屆世博會。
* 2010年:在河北大學發生了一起醉酒駕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造成在校學生一死一傷,肇事者叫囂“我爸是李剛”,其後媒體將事件稱作“李剛門”。
* 2012年:中國西氣東輸三線工程開工。
* 2013年:中國首條跨省城市軌道交通,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江蘇省崑山花橋延伸段開通。
* 2016年:臺灣臺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第一階段通車啟用。
* 2020年:法國發生薩繆爾·帕蒂謀殺案。
* 2021年:搭載中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與天宮空間站對接。
== 出生 ==
* 1430年:詹姆斯二世,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國王(1460年逝世)
* 1535年:丹羽長秀,日本武將,織田氏的家臣(1585年逝世)
* 1714年:喬瓦尼·阿爾杜伊諾,義大利地質學家(1795年逝世)
* 1752年:阿道夫·科尼格,德國作家,共濟會、光照派主要成員(1796年逝世)
* 1758年:諾亞·韋伯斯特,美國辭典編纂者(1843年逝世)
* 1799年:田中久重,日本發明家、企業家( 1881年逝世)
* 1805年:羅伯濟,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1871年逝世)
* 1827年:阿諾德·勃克林,瑞士象徵主義畫家(1901年逝世)
* 1840年:奕譞,清朝道光帝七子,第一代醇親王,光緒帝生父(1891年逝世)
* 1841年:伊藤博文,日本政治人物,首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09年逝世)
* 1851年:弗雷德裡克·H·吉勒特,美國政治人物,曾任麻薩諸塞州聯邦參議員(1935年逝世)
* 1854年:奧斯卡·王爾德,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倡導者,劇作家(1900年逝世)
* 1854年:卡爾·考茨基,德國社會主義活動家(1938年逝世)
* 1880年:韓相龍,朝鮮日治時期實業家、政治家(1947年逝世)
* 1886年:大衛·本-古裡安,以色列政治人物,首任以色列總理(1973年逝世)
* 1888年:尤金·奧尼爾,美國悲劇作家,193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53年逝世)
* 1890年:麥可·柯林斯,愛爾蘭革命領導人(1922年逝世)
* 1890年:胡階森,英國駐華臨時代辦(1965年逝世)
* 1894年:蘇瑞泰,緬甸政治人物,首任緬甸總統(1962年逝世)
* 1895年:阮文心,越南政治人物,前任越南國首相(1990年逝世)
* 1898年:威廉·道格拉斯,美國法官(1980年逝世)
* 1905年:李惠堂,香港男子足球運動員(1979年逝世)
* 1908年:恩維爾·霍查,阿爾巴尼亞領導人(1985年逝世)
* 1913年:錢三強,中國物理學家(1992年逝世)
* 1917年:麥理浩,英國外交官,第25任香港總督(2000年逝世)
* 1921年:陳敬熊,電磁與微波技術專家
* 1925年:安吉拉·蘭斯伯裡,英國-愛爾蘭-美國女演員、歌手(2022年逝世)
* 1927年:君特·格拉斯,德國作家,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5年逝世)
* 1928年:阿德希爾·扎赫迪,伊朗政治家、外交官(2021年逝世)
* 1933年:大山羨代,日本女性聲優
* 1936年:張金麟,中國工程師(2023年逝世)
* 1940年:何守信,香港主持人
* 1948年:希瑪·馬連尼,印度女演員、議員
* 1950年:徐少強,香港演員
* 1951年:永井愛,日本劇作家、導演
* 1954年:朱宗慶,臺灣音樂人
* 1956年:李希,中國政治人物,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
* 1957年:劉威,中國男演員
* 1958年:-{zh-cn:蒂姆·羅賓斯; zh-tw:提姆·羅賓斯}-,美國電影演員、導演
* 1962年:馬努特·波爾,南蘇丹裔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2010年逝世)
* 1962年:史堤芬·康斯坦丁,英國職業足球教練
* 1963年:孫興,香港男演員
* 1964年:曹永廉,香港演員
* 1967年:松野太紀,日本男性聲優
* 1970年:梅赫梅特·紹爾,德國足球運動員、歌手
* 1971年:黃國峻,臺灣作家
* 1976年:黃志雄,臺灣跆拳道選手
* 1977年:袁泉,中國女演員
* 1977年:約翰·梅爾,美國創作歌手
* 1978年:張達倫,香港演員
* 1980年:許國隆,臺灣棒球選手
* 1980年:楊雪,中國女演員
* 1980年:休·伯德,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81年:郭岱琦,臺灣棒球選手
* 1982年:泳兒,香港歌手
* 1982年:金亞中,韓國女演員
* 1982年:於明加,中國女演員
* 1982年:亞古沙,喀麥隆足球運動員
* 1983年:羅琳,瑞典女歌手、音樂製作人
* 1984年:黎礎寧,臺灣歌手(2008年逝世)
* 1984年:成語蕎,臺灣模特兒、主持人、藝人
* 1984年:林熹瞳,香港女藝人
* 1984年:徐翠翠,中國女演員
* 1984年:夏恩·華德,英國男歌手
* 1986年:陳奕,臺灣男歌手、演員
* 1986年:喬丹·拉爾森,美國女子排球運動員
* 1987年:趙麗穎,中國女演員
* 1987年:黃山怡,香港歌手
* 1987年:楊昇昊,韓國男歌手
* 1988年:鍾一憲,香港歌手
* 1988年:簡嫚書,臺灣演員
* 1988年:英利阿麗菲亞,日本政治人物,現任日本眾議院議員,首位出任日本眾議員的維吾爾人
* 1989年:劉萌萌,中國女演員
* 1990年:佐藤亞美菜,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 1991年:傑德沃德,愛爾蘭雙胞胎歌唱組合
* 1992年:田所陽向,日本男性聲優
* 1992年:舒提·加特瓦,盧安達裔蘇格蘭男演員
* 1992年:布萊斯·哈波,美國職棒大聯盟、華盛頓國民外野手
* 1993年:彭楚粵,中國男子偶像團體X玖少年團成員
* 1993年:卡羅琳·加西婭,法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94年:陳若軒,中國男演員
* 1994年:鬼頭明裡,日本女性聲優
* 1995年:天木純,日本寫真演員
* 1996年:田村響華,日本女性聲優
* 1997年:大坂直美,日本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97年:夏爾·勒克萊爾,摩納哥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 1999年:何藍逗,中國女演員
* 2000年:徐宇璸,韓國男子偶像團體CRAVITY成員
* 2002年:尉庭愷,臺灣藝人
* 2002年:-{zh-hans:尤勒·布蘭德;zh-hk:祖莉·白蘭特;zh-tw:尤勒·布蘭德;}-,德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 生年不詳:小森真奈美,日本女性聲優、作家、節目主持人
== 逝世 ==
* 385年:秦宣昭帝苻堅,前秦皇帝(338年出生)
* 1632年:淺野長重,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前期武將、大名(1588年出生)
* 1642年:田貴妃,明朝明思宗的妃子
* 1793年:瑪麗·安託瓦內特,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1755年出生)
* 1861年:
* 1885年:休·羅斯,英國陸軍軍官,第一代斯特拉斯奈恩男爵(1801年出生)
* 1893年:帕特里斯·麥克馬洪,法國將領、政治人物,前任法國總統(1808年出生)
* 1918年:漢斯·勞,丹麥天文學家(1879年出生)
* 1937年:威廉·高斯特,英國化學家、數學家、統計學家(1876年出生)
*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忻口會戰陣亡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將領:
**郝夢齡,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中將軍長,抗戰初期犧牲的第一位軍長(1892年出生)
**鄭廷珍,陸軍獨立第五旅少將旅長(1893年出生)
**劉家麒,第54師少將師長(1894年出生)
* 1943年:柳原愛子,明治天皇的典侍,大正天皇的生母(1859年出生)
* 1946年:紐倫堡審判死刑犯:
**威廉·弗利克,納粹德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者(1876年出生)
**威廉·凱特爾,納粹德國陸軍元帥(1882年出生)
**尤利烏斯·施特萊徹,衝鋒報創辦人(1885年出生)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1890年出生)
**阿圖爾·賽斯-英夸特,奧地利總理、納粹德國荷蘭總督(1892年出生)
**約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納粹德國外交部長(1893年出生)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納粹黨思想領袖、納粹德國東方總督轄區首席部長、《二十世紀的神話》作者(1893年出生)
**弗裡茨·紹克爾,納粹德國勞動力調配全權總代表(1894年出生)
**漢斯·法郎克,納粹德國波蘭總督(1900年出生)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納粹德國國家安全部部長(1903年出生)
* 1959年: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美國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陸軍五星上將,195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880年出生)
* 1988年:法莉達,埃及王后(1921年出生)
* 2007年:黛博拉·寇兒,英國女演員(1921年出生)
* 2013年:艾德·羅特,美國男演員(1938年出生)
* 2011年:楊千鶴,臺灣第一位女記者,曾任職臺灣日日新報、臺東縣議員(1921年出生)
* 2014年:彭明聰,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家扶基金會董事長、兒福聯盟董事長、兒童燙傷基金會董事長(1917年出生)
* 2017年:嚴順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喜劇影視演員,以根據魯迅原著拍攝的電影《阿Q正傳》中的阿Q角色而聞名(1937年出生)
* 2019年:約翰·泰特,美國數學家(1925年出生)
* 2020年:阿都阿茲三蘇丁,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的私人秘書(1938年出生)
* 2022年:班傑明·希維勒提,美國律師、政治人物,曾任美國司法部長(1935年出生)
* 2023年:馬爾蒂·阿赫蒂薩裡,芬蘭政治人物,第10任芬蘭總統,200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37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糧食日
* 世界脊骨日
* 世界祈福日
== 參考資料 ==
|
神舟五號 |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簡稱神五)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五艘飛船,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射的第一艘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載人飛船。
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於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次日返回,10月16日6時23分降落於四子王旗著陸場。它的成功發射與返回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而且與東方紅一號相同,中國的首次飛行比起其他國家,過程可以說是一次最完整的太空飛行(蘇聯飛船返回時宇航員跳傘著陸、美國飛船發射高度沒到達環繞地球軌道)。
== 任務規劃 ==
神舟飛船具備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即實施“兩位航天員、飛行七天”(「二人七天」)的技術條件,最初航天員訓練中,也按照兩人一組分組訓練。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專門召開會議,同意在2003年實施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目標是「一名航天員,飛行一天」,具體方案是「白天發射,白天回收」。其後時任總裝備部部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的李繼耐上將宣佈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實施時間定在2003年10月。
==任務經過==
=== 發射 ===
神舟五號於北京時間(UTC +8)2003年10月15日9時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9時10分進入離地面343千米的預定軌道。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現場觀看了飛船的發射。神舟五號的發射過程的保密性介於美國與前蘇聯之間。中國並沒有像美國首次發射時那樣開放民眾到現場觀看,也沒有現場直播,但也要比前蘇聯更開放,在發射前幾天公共媒體就開始進行報導,並在發射成功後幾分鐘就插播新聞公佈具體情況。
據楊利偉在2010年出版的自傳《天地九重》中回憶,神舟五號的發射並非完美,發生了一些險情。書中披露,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後,地面指揮中心的技術人員發現監控畫面中的楊利偉沒有動靜,好像是失去了知覺,因而推測楊利偉可能出現了意外,生死未卜。楊利偉在2016年10月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採訪時再次證實這一點,他表示當火箭發射到約30-40公里高度時,火箭和飛船突然出現了10赫茲以下的低頻共振,並且疊加了6G的過載,超過正常理論值。震動劇烈,人體難以忍受。此情況在地面訓練時從未遇到,而當時楊利偉也以為自己將要犧牲。整個過程持續了26秒,但最後有驚無險。後來判斷是長征2號F火箭的燃料與飛船振動頻率一致產生了共振,並改進了火箭的燃料箱結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 在軌飛行 ===
9時34分楊利偉向地面表示“感覺良好”。17時32分,飛船在進行第六圈飛行時,楊利偉與國防部長曹剛川進行第一次“天地對話”。18時40分,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在太空展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並向地球發出問候。19時59分,楊利偉與家人通話。
=== 返回 ===
神舟五號在完成了14圈繞地球的飛行後,返回艙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離預定著陸地中心點僅差4.8公里,楊除了接觸頭盔造成嘴角輕微擦傷之外身體無恙。
===軌道艙===
在與返回艙和推進艙分離後,軌道艙繼續繞地球執行半年左右。2004年1月24日,北京指揮控制中心宣佈神舟五號的軌道艙正常在軌執行100天,環繞地球飛行將近1600圈。
== 時間線 ==
本段時間均以東八區(UTC+8)為準
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主要時間表如下:
任務飛行時序 任務飛行時序 任務飛行時序
日期 時間 事件節點
10月14日 17時29分 首飛航天員梯隊與記者見面。
10月15日 5時28分 航天員出征儀式在航天員公寓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講話。
10月15日 5時30分 在5輛摩托車的護送下,楊利偉乘專車駛向發射塔架。
10月15日 9時00分03秒497毫秒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10月15日 9時10分 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10月15日 9時34分 航天員楊利偉向北京報告,感覺良好。
10月15日 9時42分 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宣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胡錦濤發表講話
10月15日 10時31分 航天員楊利偉執行地面指令,摘下手套,並解開系在膝蓋下方的束縛帶。
10月15日 11時08分 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指揮大廳大螢幕顯示,航天員楊利偉開始在太空中進餐。
10月15日 11時12分至14時15分 航天員楊利偉進行太空飛行中的首次休息。
10月15日 13時02分 北京航天指控中心指揮大廳大螢幕顯示,神舟五號飛船正在進行第三圈飛行。
10月15日 13時39分 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繞地飛行第四圈。北京航天指控中心指揮大廳大螢幕上顯示,航天員楊利偉呈仰臥姿態,正在記錄飛行日誌。
10月15日 15時28分 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五圈飛行。
10月15日 15時57分 航天員楊利偉的報告和地面監測表明,飛船變軌成功。
10月15日 16時50分 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六圈飛行。
10月15日 17時05分 北京航天指控中心指揮大廳的大螢幕上顯示出航天員楊利偉從神舟五號飛船舷窗向外拍攝到的地球畫面,畫面清晰。
10月15日 17時30分 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曹剛川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指揮大廳與正在太空飛行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航天員楊利偉開始進行實時通話。
10月15日 18時24分 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七圈飛行。
10月15日 19時57分 神舟五號飛船飛行進入第八圈。
10月15日 20時 正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員楊利偉與他的父母妻兒進行了“天地對話”。
10月15日 21時31分 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九圈飛行。
10月15日 23時08分 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十圈飛行。
10月16日 0時18分 神舟五號飛船繞地球進行第11圈飛行。楊利偉在太空進行睡眠。
10月16日 1時17分 飛船飛行進入第十二圈。測控點向北京航天指控中心報告飛船跟蹤正常。
10月16日 2時52分 飛船飛行進入第十三圈。航天員楊利偉向地面指揮人員彙報身體感覺良好。
10月16日 4時19分 飛船飛行進入第十四圈。按照即定計劃,飛船在環繞地球執行14圈後,將在預定地區著陸。
10月16日 4時34分 飛船第13次飛越中國上空,飛船飛行情況一切正常,地面指揮中心,各地監控站點工作正常。楊利偉開始進行飛船著陸的準備工作。
10月16日 5時04分 圍繞地球執行了14圈的飛船飛越南大西洋海域上空,在這裡待命10天的遠望三號航天測量船迅速捕獲飛船目標,及時準確地向飛船發出了調姿和返回制動的指令。
10月16日 5時35分 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執行的神舟五號飛船傳送返回指令。
10月16日 5時36分 神舟五號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與推進艙軌道高度不斷降低,向預定落點返回。飛船軌道艙將留軌工作半年,開展相關的科學實驗。
10月16日 5時38分 神舟五號飛船制動火箭點火,飛船返回艙飛行速度減緩,軌道高度進一步降低。返回艙向預定著陸場降落。
10月16日 5時58分 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組織指揮下,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與推進艙成功分離。飛船返回艙失去動力後,按照升力控制技術向預定著陸場降落,成功進入返回軌道。
10月16日 6時02分 設在新疆和田的活動測量站報告,飛船進入中國國境上空。
10月16日 6時04分 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大氣層,處於“黑障”階段。
10月16日 6時07分 搜救直升機收到飛船返回艙落地後發出的無線電訊號,機上的搜尋人員目視到“神舟”五號返回艙。由5架直升機組成的空中搜救分隊和14臺專用車輛組成的地面搜救分隊立即從不同的方向迅速向落點前進。
10月16日 6時18分 返回艙引導傘已開啟,楊利偉報告身體狀況良好。
10月16日 6時23分 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牧場的主著陸場安全著陸。
10月16日 6時28分 地面搜尋人員距返回艙落點7.5公里。
10月16日 6時31分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楊利偉通話,祝賀他順利返航。
10月16日 6時33分 搜救直升機發現落在草叢中的飛船返回艙,並迅速著陸開始救援工作。
10月16日 6時36分 地面搜尋人員找到了“神舟”五號返回艙。
10月16日 6時38分 搜尋人員報告,楊利偉身體狀況良好。
10月16日 6時54分 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宣佈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溫家寶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祝賀載人飛行圓滿成功。
10月16日 7時許 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在獲悉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後,打電話表示祝賀。
10月16日 7時40分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直升機離開著陸場返回北京。
== 主要人員 ==
=== 航天員 ===
執行航天員 執行航天員 執行航天員
姓名 職責 備註
楊利偉 指揮長 中國首批12名航天員之一,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一名殲擊機飛行員,在發射前一天被挑選為執行此次任務的航天員。
候補航天員 候補航天員 候補航天員
姓名 職責 梯次
翟志剛 指揮長 第一梯隊
聶海勝 指揮長 第二梯隊
=== 各分系統負責人 ===
*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宿雙寧
* 載人飛船系統總指揮:袁家軍
* 火箭系統總指揮:黃春平
* 發射系統總指揮:張建啟
* 飛船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總指揮:顧逸東
*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夏長法
* 測控通訊系統總設計師:於志堅
==搭載物品==
神舟五號搭載的物品有:3面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北京奧運會會徽旗、聯合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1kg植物種子:其中500g來自中國大陸,500g共36種來自臺灣、金門、馬祖和澎湖。
== 紀念 ==
神舟五號返回艙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神舟五號著陸點修建了紀念碑,紀念碑為大理石材質,正面寫有“神舟五號返回落點”,背面用漢語和傳統蒙古文兩種文字記載了神舟五號飛行大事記、落點經緯度座標。
== 圖集 ==
File:Shenzhou-5 return capsule and space suit at NMC 02.jpg
File:Shenzhou5-2.JPG
File:Shenzhou5-3.JPG
File:Shenzhou-5 return capsule at NMC.jpg
File:Shenzhou-5 return capsule and space suit at NMC 01.jpg
File:Shenzhou-5 space suit at NMC.jpg
File:Shenzhou 5 - Chinese Spacesuit on Display.jpg
File:Shenzhou 5 Intra-Vehicular Activity space suit.jpg
File:Maquette d'un vaisseau Shenzhou.jpg
File:Shenzhou5-1.JPG
File:Shenzhou 5.jpg
File:Shenzhou-5 mockup and parachute at NMC.jpg|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模型與該任務返回艙使用的降落傘
== 評價 ==
*人民網匯編了各國媒體的誇獎中國躍身為「太空強國」的報導,例如國際空間站飛行副指揮維克多·布拉格夫認為「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後的第三個宇航強國」。
*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題為《歷史性的飛天》的社論,稱中國成功發射神五為人類宇航史上又一個“輝煌的時刻”。社論說:“如同在六七十年代先後成功研製‘兩彈一星’(原子彈、彈道導彈和衛星)一樣,中國人這次成功地把載人飛船送入外太空,也是完全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這就說明了,在航天科技領域,中國和其它兩個大國(美俄)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並且已經正式加入了世界宇航大國的行列。”
*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太空之旅沒有國界,‘神舟’五號飛船的升空是全人類邁向太空的一步。”
* 2003年10月15日(三), 國際空間站的第7遠征隊的二名宇航員:俄羅斯宇航員尤里·馬連欽科與美國華裔宇航員盧傑在空間站上透過影片說了歡迎辭,其中盧傑用普通話問候楊利偉:“歡迎你到太空來,祝你一路平安,勝利返航”。
*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鮑徹:“我們祝賀中國人民首次成功將他們的第一名宇航員送上太空。這是一項歷史性的成就。我們對中國成功地成為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表示讚賞。”
*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
* 俄羅斯《真理報》以紅標題《中國有了自己的加加林》對中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表示祝賀。並說,中國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績證明了毛澤東說過的一句話:“社會主義好”。
* 歐洲航天局局長:“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獨自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這表明它的空間技術已經非常可靠。中國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功將開啟國際太空合作的新時代。”
== 參見 ==
* 神舟載人飛船
* 國家航天局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
* 航天器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圖片集 神舟五號
* 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專題 新浪網
*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專題 中新社
* 神舟五號落地紀念碑
05
Category:2003年中國大陸
Category:2003年10月
Category:2000年代中國航天
Category:2003年發射的太空飛行器
Category:載人航天任務 |
第一次鴉片戰爭 | 第一次鴉片戰爭(),又稱鴉片戰爭、中英戰爭()、通商戰爭,是公元1840年至1842年(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期間,大清帝國和大英帝國之間的一系列軍事衝突。此場戰爭是近代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船堅砲利迫使清政府開啟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此戰的遠因近因,十分複雜,總括而言,其遠因是近代中國的閉關政策不合時宜,與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產生衝突,令英方蒙受鉅額貿易虧損,但中方封貢體系造成的外交隔閡使英方無從交涉貿易失衡問題;其近因是清朝官吏處理鴉片貿易的手段從朋比為奸,突轉為強制禁錮,忽嚴忽弛、無所適從,被英方視為對其外交底線和國計民生的踐踏。
英國對如何反應爭辯多時,反對派倒閣以九票之差失敗,對華強硬派之內閣勝出。戰爭以英國對華出兵為全面爆發,最後以清朝在江浙戰敗、簽訂《南京條約》而告終。
==背景==
=== 外交衝突 ===
==== 中西文化隔閡 ====
公元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其原因有二。首先,在經濟層面,中國地大物博,國內市場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而中央政府對於國際貿易更是極為輕視,對外通商只是「嘉惠遠人」的懷柔政策。從唐末到南宋,中西陸路關係已中斷四百餘年,而蒙古人西征旨在搜刮掠奪,無意且無力將西方文化帶入中國;至十五世紀中葉,西方的地緣政治變動阻斷了以往透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貿易路線,此後中西貿易必須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從倫敦到廣州最快也需三個月,因此商業發展有限。
其次,在政治層面,中國自視為天朝上國(宗主國),視外國為蠻夷(藩屬國),認為洋人到來都是傾心慕化和納貢稱臣;其時中國不承認他國的平等地位,要求來華的西洋人必須尊中國為上國、以藩屬自居。當時中國認為沒有必要聯絡外邦,並無「外交」的觀念,對外政策無非「剿夷」或「撫夷」。封貢體系的理論與實踐,反映了古代中國自視為「天下中央之國」的世界觀,這在極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王朝與西方的平等外交。
明代君主有言「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充分表露出狹隘的漢族至上意識,沿邊遍置關隘,顯然不是進取之象。明朝雖然曾對南海諸國加以招撫,但仍抱持戒備態度,後來明廷以倭寇之故,實施海禁,禁止對外貿易,重施鎖國退守政策。千餘年來,中國視海上貿易為財源,到了明朝則視為禍患,終明一代海禁甚嚴,中國遂真正進入閉關時代,認為與外族接觸弊多於利,甚至有弊無利。
自十五世紀末起,歐洲的航海技術日益昌明,各國政府大多鼓勵航海事業,尤其是葡萄牙政府。自1514年(正德九年)起,葡人多次前往廣東屯門(今香港及深圳一帶)經商,獲利頗厚,其後葡人訪華者日增,多居於澳門、泉州、寧波等地,惟葡萄牙遣使與明廷締約通商不果,葡人陸續遭武力驅逐,僅餘澳門一地;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在澳門設官置戎,視之為殖民地,明政府亦不拒絕,僅收其地稅。公元1567年(隆慶元年),福建巡撫涂澤民請求開放海禁,實施「船引」制度獲準,但明政府只開放福建漳州的月港一處通商口岸《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
至十六世紀中葉,來自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國的探險家與商人相繼抵達中國,並獲準在部分沿海地區開展香料貿易。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英國特許了一批商人從事東印度貿易,他們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不過,中國人並不歡迎這些在華的洋商,因為他們多是些追逐利益、不得體面的大老粗,加深了中國人將洋人視作「化外蠻夷」的觀念。
明末清初時期,以基督會會士為首的傳教士將一些西方的科學技術與藝術文化引入了中國,卻仍因“禮俗之爭”而逐漸沒落;當時中國絕大部分計程車大夫仍自滿於中華文明的遺產,一味鑽研儒家典籍,認為無需吸收外來學識,令中國喪失了現代化的機會。西學在中國衰落後不久,西方便在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等領域突飛猛進,一系列重大變革也造就了民主制度、工業革命、民族主義等近現代產物,而在工業革命中遙遙領先的英國,將不可避免地直面這一沉睡已久的古老帝國。
==== 清朝閉關政策 ====
清初為了削弱鄭成功等海上反清勢力,迫令沿岸居民內遷,禁止船隻出海,再度實行海禁封鎖大陸。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鄭成功之孫鄭克塽投降,清軍佔領臺灣。次年,清朝正式開海,準許百姓對外貿易《清聖祖實錄》卷一一七,第10頁,並在粵東的澳門(一說廣州)、福建的漳州府、浙江的寧波府和江南的雲台山分別設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江、浙、閩、粵四大海關總領各自所在省的所有海關口岸,數量從十幾至幾十個不等。
清朝開放「四口通商」後,廣州是最繁榮的口岸,但當地有諸多敲詐勒索等腐敗現象,加上因位處亞熱帶而對英國紡織品的需求量小,促使英國東印度公司尋求在較偏北的口岸開展商務,尤其注意寧波。1755年(乾隆二十年),通曉華語的洪任輝(James Flint)奉命前往寧波,因當地久未有商船到訪,洪任輝一行人得到當地官員優待,諸事進展順利。但貿易轉向寧波後,前往廣州的英國商船數量隨之減少,兩廣總督擔心貿易重心北移,會影響廣州商民的生計,故於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籲請朝廷將寧波的關稅提升至100%;再者,朝廷亦擔心洋人商船頻頻到訪會令寧波變成另一個澳門,助長洋人與內地奸民勾結。故此,清廷同意大幅提高寧波等北方口岸的關稅,以斷絕洋商北上的念頭。但這一措施仍未能阻止英船前往寧波,乾隆帝遂在同年以海防重地規範洋商活動為理由,通知洋商:“嗣後口岸定於廣東,不得再赴浙省”《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五十·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上·10日 》,諭軍機大臣等:…而明歲赴浙之船。必當嚴行禁絕……洋船聚集之所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豫令粵關傳諭該商等知悉……令行文該國番商、遍諭番商。嗣後口岸定於廣東。不得再赴浙省。,稱為「一口通商」。
洪任輝明知有「一口通商」禁令,於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隨英船收泊浙江定海,被地方官拒絕,隨即攜同預先準備好的呈文,直接前往大沽,上北京申訴。洪任輝透過直隸總督向乾隆皇帝遞交訴狀,希望中國開放多個通商口岸,並指控廣州海關勒索陋規、行商拖欠貨銀、保商制度多弊。乾隆皇帝以洪任輝「勾串內地奸民,代為列款,希冀違例,別通海口」罪名,圈禁澳門三年。
洪任輝事件發生後,清政府對貿易採取更嚴格的限制,把對外貿易城市限於廣州一口,並且規定洋商銷售商品和購買土貨都必須透過廣州十三行的「行商」之手。廣州貿易體系的主要特徵,是朝廷授權十三家稱為「行」的商號,開辦這些行的主人稱為「行商」,作為唯一的對外貿易代理人,透過向朝廷捐財以保證其壟斷特權。所謂「十三行」並非只有十三家,多時可達四五十家。十三行對岸設有十三個外國商館,由行商出租,一概被中國人稱為「夷館」。
自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起,廣州是唯一通商口岸,對於洋人的限制更嚴,勒索更重,令洋商更為不滿。以往廣州有「稽查管束夷人條例」,至此兩廣總督再訂立《防範外夷規條》五則,主要目的是制止洋人與人民往來,內容包括:
#嚴禁洋商在廣州過冬,如屬必要,可去澳門,次年必須返國;
#洋商必須居於商館,不得攜帶武器,商館由行丁把守,夜晚禁錮,出入由通事隨行,買賣貨物經由行商;
#禁止行商領借洋商資本以及洋商僱用漢人役使;
#禁止內地人民為洋商傳遞書信;
#加派要員稽查商船停泊之處。
此後清政府對規條進行了多次增補,如規定外人不得坐轎、不得學習中文,外國婦女不得進入廣州等。除來華貿易外,規定武器、米糧、硝磺、鐵鍋、廢鐵和各種鐵器都不準出口,蠶絲、綢緞也有出口數量規定。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恢復公行制度。公行是行商在官府的支援下成立的貿易壟斷組織,起源於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公行專辦對外貿易,對洋商嚴加限制,不準洋商與中國官員直接接觸,指定須由公行與洋商聯絡,使公行成為洋商與中國官府聯絡的中介。
此外,行商稅吏巧立名目,額外費用多達60多種,引起洋商不滿,並助長了走私風氣。原本清政府所定的海關稅則只有不過4%,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規極其繁重,連同正稅要徵收貨價的20%左右,加上官吏違法將稅則保密以便隨意上下其手,導致洋人每次納稅都要經過漫長的交涉。加上「一口通商」令原本產於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的生絲和茶葉全須運往廣州,造成運輸費用劇增和茶葉變質的問題,這都讓洋商更為不滿。
====英國外交挫敗====
當時歐洲人視乾隆皇帝為一個模範的開明君主;英國人以為,在華通商所遇到的困難都只是廣州地方官吏所致,如果能讓乾隆皇帝知道,他必定願意改革。1787年,英國派出以查爾斯·艾倫·卡斯卡特為正使的使團訪華,是英國政府第一次遣使來華,目的是擴大對華貿易,增開通商口岸。此次出使因卡斯卡特在來華途中病逝而夭折。
縮圖|右|描繪乾隆帝接見英使馬戛爾尼的西方漫畫(1792年出版)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續派曾出使俄國並擔任過印度孟加拉長官的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為特命全權大使,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副之,隨員80餘人,包括天文數學家、藝術家、醫生,和95名衛兵,由兵船護送,費用歸東印度公司負擔。所攜「貢品」,約值1萬5千餘英鎊,內有天文、地理儀器、圖書、毯氈、軍用品、車輛、船式,總計600箱,俱為用心選購,以表示英國之文明。英國政府給馬戛爾尼的訓令要他竭力遷就中國的禮俗,惟必須表示中英的平等。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8月,馬戛爾尼一行抵達北京。清朝以為英使是為向乾隆帝賀壽而來,稱使團帶來的禮物是貢物。乾隆皇帝要馬戛爾尼跪拜,他只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禮,堅持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皇帝大為不懌;後來英國使團有條件地答應,條件為將來中國派使團到倫敦時亦須向英王行跪拜禮,或是中國官員向使團所帶來的英王畫像行跪拜禮,但清廷官員拒絕接受。直到見到國書,才知道英使之來,並非專為賀壽,實際上別有請求,決定要他早日離去。駕返北京後,軍機大臣和珅將乾隆皇帝致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的敕書和禮物發給馬戛爾尼,含有逐客之意。敕諭的措辭全是上國口吻:乾隆皇帝在敕諭中宣稱,雖然中國甚為嘉許英國「傾心向化」、遣使前來的恭順之誠,但無法滿足英方派代表來北京居住的請求,理由是「與天朝禮制不合」;馬戛爾尼又以書面列舉請求,包括增開通商口岸、減免和訂明關稅等,但全部都在乾隆皇帝的敕諭中被駁回。
馬戛爾尼沮喪之餘,先後由軍機大臣和兩廣總督護送,自北京取道運河南下,經杭州、廣州返回英國;馬戛爾尼在中國五個多月,接觸不少中央、地方官員,見聞了不少政治、軍事、社會實情,深感中國人的知識淺陋,官吏貪汙,人民困苦,武備廢弛,一切虛有其表;兩年後,英王喬治三世來書,希望「相依相交,公平恩待」,乾隆皇帝的回答是要他「益利盡誠,永承恩眷」;可見,中英雙方在外交觀念上南轅北轍。
馬戛爾尼事件後,英國被捲入拿破崙戰爭,加上未有合適的人選,使得所有訪華行動被無限期推遲,在這期間發生的數起事件使得中英關係轉趨緊張。其中一起事件源自第二次反法同盟,英國為防止法國從葡萄牙手中奪下澳門,從而使法國在東南亞貿易中佔據絕對優勢,分別於1802年和1808年兩度出兵佔領澳門,中國方面抗議稱澳門是中國領土、並無被法國佔領之虞。1801年,葡萄牙在失利,英國派軍艦於1802年(嘉慶七年)3月18日抵達澳門氹仔附近海域,試圖登陸澳門,兩廣總督覺羅吉慶勸阻無效而採取斷糧手段;7月,英軍得知英、法簽訂《亞眠和約》而離去。1808年(嘉慶十三年),英軍再佔澳門,英軍統帥拒絕撤軍,兩廣總督中斷通商,造成洋人普遍不滿;度路利於是建議與會見兩廣總督,但遭拒絕,他便率領軍艦闖過虎門、駛至黃埔,要求會晤,隨即發生武裝衝突,造成英國人傷亡;直至同年12月,葡萄牙交付贖金,保證英國的撤軍,緊張局勢因而趨緩。
上述衝突事件,加上對廣州體系的日益不滿,促使東印度公司請求英國政府再派使團訪華。1815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倒臺和維也納會議後,歐洲恢復和平,英國政府決定再派大使來華。人選為阿美士德(Lord Amherst),主要使命為確定公司在廣州權益,中國不得任意停止貿易,英人得自由與華商買賣,推廣口岸。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阿美士德抵達天津,跪叩禮節問題隨之而來。嘉慶皇帝認為英使拒行此禮,是存心違抗,必須預行演習,否則不準瞻覲。阿美士德被帶至圓明園宮門附近,仍拒行三跪九叩之禮;嘉慶皇帝以「中國為天下共主,豈能如此侮慢倨傲?」;立予驅逐出國。
「夷」是中國曆代對異族或外族的一種賤稱,對這種夷夏觀念較早提出挑戰的,是英國商人胡夏米。他英文名為林德賽(Hugh Hamilton Lindsay),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職員,通曉漢語,易華名胡夏米。1832年2月(道光十二年一月),他與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奉命率領英國商船「阿美士德」號到中國沿海試航,試圖在廣州以外的口岸另闢市場,並蒐集中國沿海的情報,歷時1年又7個月。期間兩人又散發文告,申述英商在廣東所受的欺侮,說明英國的國勢不可敵視輕蔑;不少地方官吏私下與其勾結、開放貿易。胡、郭認為,中國北方人民樂意與外人貿易,官府既無實力、亦不嚴格執法,加上中國武備廢弛,如要發展對華貿易,非口舌所可達成,勢須訴諸武力。
====中英關係緊張====
1832年(道光十二年)發生了一件意義深遠的事件,使得中英關係大大惡化——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權被取消。次年,英國國王任命上議院議員、海軍將官律勞卑(William J. Napier)為駐華商務總監,左右副總監各一人。這個事件標誌著中英關係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英國政府」替代了「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交往,官方關係替代了非官方關係;然而,中國人絲毫未能理解這一變化的政治含義,也沒有做任何準備來應付這一新形勢。
英國政府給律勞卑的訓令強調,應儘可能維持與中國的友好和諒解,同時確保中英兩國的平等關係。1834年7月15日(道光十四年六月九日),律勞卑抵達澳門;7月21日,兩廣總督盧坤命行商轉告律勞卑「如欲來省,須待先行奏明請旨」;一天前(7月20日),律勞卑已按巴麥尊的訓令,備好了一封致盧坤的平行公函,旨在要求建立平等的中英外交關係。律勞卑不待奏明,率先於7月25日(六月十九日)到達廣州商館,翌日投遞公函,無人肯收。盧坤視律勞卑大逆不道,認為即使是英國官員「亦不能與天朝疆吏書信平行」,並稱「天朝大臣,例不準與外夷私通書信」。盧坤拒絕接受信函和直接會面,呼籲律勞卑遵守舊制,並要求他立即返回澳門。律勞卑認為總督拒收信函且驅逐英使是一種侮辱,指責盧坤「愚頑無知」,並表示英國有能力、但無意願發動戰爭。為此,中英雙方就公函「平行款式」問題僵持不下。
9月2日,盧坤下令包圍英國商館,撤走所有華人僱員,斷絕商館的糧食供應,並終止中英貿易。不過,中英貿易實際上在8月中旬已經停止。律勞卑立即召集兵船,於9月11日駛至黃埔,其後炮轟虎門炮臺,盧坤亦調兵增防。後來,盧坤使用離間計,宣稱律勞卑是罪魁禍首,只要他離開廣州即可重開貿易,許多英國大商人私下請求粵海關監督恢復貿易,律勞卑感到自己被同胞遺棄和出賣。9月21日(八月十九日),律勞卑及兵船離開黃埔,中英貿易隨之恢復,雙方爭執暫告一段落。
律勞卑在廣州時已染重病,回到澳門後病逝;此後兩年,繼任駐華商務正監督的德庇時(John F. Davis)和(George Robinson)都採取消極的靜默政策;當時英國內閣改組,亦主張以和協的方式改進對華關係;廣州的英商不滿,聯名上書,請求派遣全權代表率領船艦,要求撤懲盧坤,賠償損失,加開口岸。1836年(道光十六年),英國商人成立「倫敦東印度和中國協會」向英國政府提供情報,並與曼切斯特商會多次向英國政府請求幫助開啟中國市場。
1836年(道光十六年),巴麥尊重掌外部,副監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力請積極行動,巴麥尊隨即派他為正監督,一稱領事。義律試圖與廣州當局接觸,放棄過去兩年的靜默政策,照舊經過行商,具稟兩廣總督鄧廷楨,請求前往省城,管治英國商賈、船伕;經鄧廷楨奏準,1837年(道光十七年)4月,義律到達廣州,鄧廷楨拒絕與他直接往來,巴麥尊又訓令他不準提稟,不許由行商代轉,他只好返回澳門;此時鴉片停運問題漸趨嚴重,次年英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他倫(Sir F. Maitland)奉命前往廣東,義律再到廣州,改向鄧廷楨投遞書信,請他與馬他倫互相以「平行格式」致函,但遭鄧廷楨原封駁回。
同年,有十多名中國水手在新加坡海面遇險,被英人救起,義律希望藉此促進與中國的關係,便通知鄧廷楨,稱這可促進「兩國間」既存的「和平與友好的關係」;鄧廷楨甚為震驚,認為「蕞爾小邦」不可與「天朝上國」相提並論,如何能有「和平與友好的關係」?至此,中英兩國就彼此外交觀唸的分歧,相持不下。
=== 貿易失衡 ===
====英國對華貿易逆差====
十八世紀的中英貿易中,中國佔有巨大的貿易順差,在1830年(道光十年)以前,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通常有出超,白銀不斷地從印度、英國和美國流入中國。當時中國對英國的輸出首為茶葉,次為絲綢、土布、瓷器。十八世紀,飲茶成為英國的一種國民風尚,英國人對茶葉的需求非常大,英國從中國輸入的茶葉量從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不超過1,600萬英磅,快速增長至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的5,700萬英磅。隨著茶葉銷量的增長,英國對茶葉的進口稅一度高達100%,茶葉走私活動隨之而來;作為應對,英國政府在1784年將茶葉進口稅降至12.5%,但中國茶葉仍為英國提供了十分之一的國庫收入。
英國紡織業重鎮曼徹斯特的一個工廠主曾經說: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正好符合此條件。英國早期對華輸出的貨物,包括毛織品、金屬、鐘錶、玻璃,以及來自印度的棉花、棉織品;然而,由於男耕女織的中國農村經濟自給自足,英國商品在中國缺乏市場。1827年(道光七年)以前,英國多次嘗試在廣州銷售英國印花布、剪絨及天鵝絨,虧本超過60%;1826年(道光六年)輸入棉布,也虧本10%左右。因此,英商只能用白銀購買茶葉。東印度公司駛往中國的船舶經常裝載90%至98%的黃金,只有不到10%是商品;1781-1790年(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五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達1,640萬兩,1800-1810年(嘉慶五年至十五年)則達2,600萬兩。十八世紀前期,英國向中國出口的貨值,經常不及進口白銀的十分之一;當時的歐洲重商主義盛行、重視現金,英國人認為這是國家的巨大損失。
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概況表(1790-1833年)
年份 華輸英貨值
(銀元) 英輸華貨值
(銀元) 英國入超(即貿易赤字)情況
1790-1799 11,563,686 10,380,706 1,182,980(平均每年約118,298)
1817-1819 8,060,271 7,646,777 413,494(平均每年約137,831)
1820-1829 20,031,631 14,116,591 5,915,040(平均每年約591,504)
1830-1833 9,950,286 7,335,023 2,615,263(平均每年約653,816)
十九世紀前,英國對華貿易一直有大量逆差(即「入超」)。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中國則以白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利潤損失巨大;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進口貨物的稅率高達20%,同時由於海關官僚腐敗和貪婪,使得除稅率之外還產生許多不可預估的費用,英國為此大為不滿。此外,為擴大對華貿易,洋商自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向中國行商放高利貸,部分行商借貸過多而無力償還,令「商欠」事件頻發,欠款數額越來越大,引起英商強烈不滿而發生糾紛,令中英矛盾更為尖銳。
====鴉片與中國====
由於十八世紀的廣州貿易順差嚴重偏向中國一邊,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當時不論中西的經濟學家都認為金銀的輸出對國家有害,各國都力求增加貨物的出口和金銀的進口;在中國的洋商經過多年的實驗,發現鴉片是種上等的商品。
left|thumb|18世紀的中國鴉片吸食者
鴉片提煉自罌粟,在唐代由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傳入中國,中國人稱之為罌粟、米囊、阿芙蓉或白皮。明朝時,南洋諸國以其為貢品,市鎮亦有貨賣,價值與黃金相等,葡萄牙人自印度來廣東後,輸入漸漸增加。16世紀後期(明中葉),海關開始對其徵稅,列入藥材項下,與自菲律賓傳入的煙草混合吸食。主要用作止痛安神的藥物,為求享受而吸食鴉片的情況很少。
據記載,早在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臺灣已有人將鴉片與菸草混合吸食,這種做法在1660年代(清初)傳到福建和廣東,在那裡,吸食的方式得到了改進。據記載,清初的食法為「煮土成膏,鑲竹為管,就燈吸食其煙」,不出數年便流傳各省,還出現了買賣鴉片的煙館。吸食鴉片迅速成為有閒階層的一種時尚,不久後甚至連窮人也沾上這種習慣。對鴉片的需求導致外國進口的鴉片增加,四川、雲南、福建、浙江和廣東等均都有種植罌粟。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帝以鴉片淫蕩傷人,予以禁止,但所指為煙草與鴉片合製之鴉片煙,並非鴉片本身。
left|thumb|18世紀英國在印度的鴉片儲存庫
十八世紀,英國商人發現鴉片在中國大有銷路,遂全力以赴。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國人取代葡萄牙人成為鴉片貿易的領頭羊,同年,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獲得種植鴉片的壟斷權——由孟加拉國掌管從播種到在加爾各答出賣成品的一切事宜。東印度公司獲得印度鴉片的專賣權後,鼓勵栽種,管轄鴉片的運輸和銷售;當時中國每年進口鴉片四千餘箱,漸增至六千餘箱,每箱售價自140銀兩上漲至350銀兩。鴉片貿易的豐厚利潤吸引了幾乎所有的外國商人,當中英國私家商號「怡和洋行」是最主要的鴉片貿易商。
1796年(嘉慶元年),嘉慶皇帝明令取締鴉片的進口和種植,中國裁停鴉片煙稅,視為禁品。東印度公司在得知中國禁菸之後,轉而將鴉片的銷售權讓給持該公司執照經營航運的港腳船,進口有增無減。1809-1817年(嘉慶十四年至二十二年)又有五次禁令,但仍歸無效,走私者與地方文武官員勾結分肥,港腳商船大量販運,於澳門、黃埔公開交易。1834年(道光十四年),在英國本地商人的壓力下,東印度公司對中國貿易的壟斷專利被撤銷,銷售鴉片的商人增加,令流入中國的鴉片數量頓時大增。鴉片商人泰勒說:“鴉片像黃金一樣,我能在任何時候賣掉它。”鴉片走私日益擴大,據不完全統計,1800年至1820年平均每年4,000餘箱,到1838年至1839年間猛增至近40,000箱。
鴉片輸入的迅速成長自然與中國對其需求的增長聯系在一起。“嘉慶初食者甚少,不二十年,蔓衍天下,自士大夫以致販夫走卒,群而趨之,靡而不返”。十九世紀初葉的煙民主要是一些富家子弟,但這種陋習逐漸擴散到政府官吏、商人、文人、婦女、僕役、兵丁,乃至僧尼與道士等;在1838年時,廣東和福建的煙館比比皆是。
吸食鴉片亦嚴重影響中國經濟。清代的法定貨幣是銅錢,為民間所通用,國家的收支則以白銀為準,人民納稅需按照銀價以銅錢繳抵;中國的白銀產量不多,供不應求,銀價有漲無回;加上鴉片進口激增,白銀逐年外流,銀荒日益加劇。19世紀30年代中後期,白銀外流的情況最為嚴重,亦影響了中國市面上白銀與銅錢之間的兌換率;1740年時,1兩銀換800文銅錢,而到1828年時,1兩銀值2,500至2,600文銅錢,清政府為此增加了鑄造銅錢的數量。結果,銀價上揚,銅錢貶值,物價升高,人民納稅的負擔加重。
中國鴉片輸入與白銀輸出關係表
年份 鴉片輸入(箱) 白銀輸出(銀元)
1800-1809 39,691 51,339,100
1810-1819 74,135 95,288,153
1820-1829 180,169 211,089,961
1830-1839 344,124 243,958,005
由於鴉片輸入激增,中英貿易逐漸變化,英國由入超變為出超,中國亦隨之變為入超 中譯本 中譯本。從1796年到1820年,清朝政府需要大量白銀來支援鎮壓白蓮教以及嘉慶道光時期的其他人民起義,但期間中英貿易的白銀流向已經逆轉。十九世紀初,中西的正規貿易,中國大致尚為出超;根據行商的貿易出入貨簿,1812年(嘉慶十七年),中國進口貨價約為1,270萬兩,出口約1,510萬兩;1813年(嘉慶十八年)的進口貨價約1260萬兩,出口約1290萬兩;但鴉片是違禁品,不入貨簿,如將鴉片合計,出入已不能平衡,成為入超。英國人在1836年(道光十六年)向中國賣出了價值1,800萬元的鴉片,並從中國買入了價值1,700萬元的茶葉和生絲——顯然,如果沒有鴉片貿易,英國將承受巨額的貿易逆差。
鴉片貿易不僅扭轉了英國對華貿易逆差的不利局面,還為英國的毛織品找到了海外傾銷市場。自英國佔領鴉片出產大國——印度後,當地經營的印度鴉片賣到中國,又從中國貨商那裡進口茶葉到英國,英國再把大量棉織產品銷售到印度市場,再把資金做上述流動,如此形成了中、英、印「三角貿易」關係。在1833年(道光十三年)取消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以前,英國對中國年輸出總值只有60萬英鎊,而1836年(道光十六年)達到1,326,388英鎊。東印度公司從鴉片生產中獲取的利潤從1832年(道光十二年)的1千萬盧比上升至1838年(道光十八年)的3千萬盧比,成為東印度公司的大宗收入。及至十九世紀初,鴉片已成為三角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為英國賺取大量白銀,因此學者認為,當日後中國進行「反鴉片戰爭(anti-opium war)」時,英國亦只好進行「反『反鴉片戰爭』(anti-anti-opium war)」。
===中英軍力差距===
鴉片戰爭的本質是中英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抗。當時,中英雙方在武器裝備和兵力上存在巨大差距。
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英軍方面配備了當時世界上較先進的兩種軍用槍——燧發槍與雷管槍。清軍方面,其使用的冷兵器包括刀矛弓箭之類;而清軍使用的火器則是根據明代引進的「鳥銃」等西洋火器樣式所仿造,其型制樣式比英軍落後了200餘年。由於中英的製造工藝差距導致的品質差距,清軍的鳥槍存在諸多致命缺陷,包括槍身過長、射速慢、射程近、精確度低、炮彈威力弱等;加上清軍使用粗劣的火藥,使其原本已落後的槍炮在實戰中的效能更差。
中英武器裝備中差距最大者莫過於艦船。英國海軍為當時世界之最,擁有各類船艦400餘艘,其軍艦抗風、抗沉效能優良,用料防蛀防火,又能利用各種風向航行,排水量大,安炮較多;其輪船亦具備航速快、吃水淺、機動效能強等特點。清朝方面,當時清軍的海軍稱為「水師」,主要分為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兩支,職務非出洋作戰,而是近海巡防,僅以海盜為對手;因此,清軍的小型軍船隻適合在江河中的近距離交戰,航速與靈活度遠不及英國軍艦,亦無法有效施展火力;加上清朝嘉慶年間花費大量錢銀物資以鎮壓國內的平民叛亂,已逐漸不再投資水師,導致其軍力渙散、人力物力匱乏、缺乏訓練和協調機制。閩浙總督鄧廷楨曾如此評價:「船炮之力實不相敵」。
在武備全無優勢的情況下,清朝的城、炮臺等防禦工事同樣相當落後,受到西方學者的極低評價。惟當時清軍僅以防備海盜為己任,認為他們的防禦「固若金湯」。
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總兵力達8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一支常備軍;英國派往中國的海陸軍合計只有約7千至2萬人。故許多學者指出,清朝在鴉片戰爭中處於兵力上的優勢;然而這只是理論上的正確,在現實中恰恰相反,問題的關鍵在於清軍的編制。綠營軍作為清軍的主要軍事力量,並無固定編制,而且分散駐防,戰時難以集中,削弱了戰鬥力;此外,清軍並非純粹的國防軍,他們以維護社會治安和政治秩序為主要職責(類似現代的警察)。因此,清軍的編制有利於分散「治民」,而不利於集中禦外。
另一方面,中英雙方軍隊的調兵速度差距甚大。當時英國軍艦經水路交通駛往中國,效率頗高,而蒸汽機的出現和輪船的使用亦大大加快了英國海軍的航速;清朝方面,落後的交通條件延長了清軍增援的路程,使得清軍的兵力部署跟不上英軍的軍事行動。
此外,清軍的腐敗問題也令其作戰能力降低。士兵方面,由於糧餉收入低下,往往依靠第二職業以維持家計,時而僱人頂替本職工作,甚至敲詐勒索和受賄;軍官方面,由於清朝武舉的弊端,選出的軍官大多「不學無術」,軍人受到社會鄙視,並導致了「重文輕武」的人才流向;加上清朝官場的奢華風氣,低人一等的軍官也竭力搜刮民脂民膏,手段包括吃空額、克兵餉、貪贓枉法等;不幸的是,清代軍人兼具警察的社會職能,形成監盜兩便的陋規。
== 導火線 ==
===清政府禁煙===
早在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帝就頒佈過禁煙令,禁止販賣和吸食鴉片,但並沒有禁絕。中國的煙民從富家子弟逐漸擴充套件到各色人等,加上吸食鴉片會導致成癮,故煙民不惜一切代價購買鴉片。由於中國人對鴉片的需求日益增長,鴉片貿易的豐厚利潤吸引了幾乎所有的外國商人。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印度鴉片專賣權,中國的鴉片走私數量漸長。結果,鴉片的持續流入引發了白銀的不斷外流。當時中國實行白銀與銅錢兩種貨幣,官府稅額以銀兩計算,而百姓多以銅錢繳稅。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由於銀價上漲、銅錢貶值,意味著農民賦稅加重,但國家收入卻毫未增加,引起道光帝的關注,命令官員尋找原因,始發現是鴉片走私引起了大量白銀外流,鴉片貿易至此引起清政府的嚴重關切。
道光年間,朝廷幾乎每年都下令禁止販運鴉片,但這反而激起了空前活躍的走私活動。實踐證明,嚴厲執法並不能遏制鴉片走私,因為貪官汙吏憑藉禁煙的法令來收受洋商賄賂,「立法愈峻,則索賄愈多,其包庇如故,護送如故,販與食者卒如故也」。有見及此,廣州著名書院學海堂有班讀書人主張取消煙禁,一面加重關稅,一面提倡種植,以國貨抵抗洋貨,杜絕鴉片走私。至此,清廷內部出現了「弛禁」與「嚴禁」的爭論。
弛禁派的理論在道光十四、十五年時頗為得勢,但一直沒有官員敢公開提倡此法。直到1836年6月10日(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少卿許乃濟上奏主張弛禁,指出鴉片禁令愈嚴、流弊愈大。他表示,白銀外流問題是禁煙令抬高煙價、刺激走私活動所致,而腐敗的吏治與暴利的誘惑使得走私活動無法禁止。故此他主張:
# 允許鴉片合法進口並按藥材價格徵收關稅,只准以貨易貨,不得用白銀購買,藉此降低煙價並防止白銀外流;
# 禁止官吏、兵丁和讀書人吸食鴉片,其他平民則不禁止;
# 允許中國內地種植鴉片,令外商無利可圖,不再販運鴉片來華。
對於許乃濟的奏議,官員看法各異,如兩廣總督鄧廷楨表示支援弛禁,禮部侍郎朱嶟則反對。外商總體上對弛禁的可能性感到興奮,但也有部分鴉片走私商人例外,如查頓便説:「就我們關注的利益而言,我不認為這個(弛禁)計劃有什麼好處。」
1836年11月12日(道光十六年十月四日),江南道御史袁玉麟上奏反對弛禁派的主張,其奏摺節錄如下:
1838年6月(道光十八年閏四月),鴻臚寺卿黃爵滋上書道光帝。奏摺節錄如下:
黃爵滋提出「重治吸食」的嚴禁政策,內容包括:給予煙民一年時間戒煙,逾期不戒煙者處死;本人處死以外,其子孫不得參加科舉,剝奪政治權利;並發動百姓互相監督和舉報,知情不報者法辦。這封奏摺上奏以後,道光帝命令各省督撫討論,他們雖然未公開地反對黃爵滋,但都覺得他的辦法太過激烈,認為吸食者尚只害自己,販賣者則害許多人,故此販賣之罪重於吸食之罪。唯獨湖廣總督林則徐完全贊成黃爵滋的主張,他進言道光帝:林則徐提出了六點方案,包括銷毀煙槍煙具、在限期內改造煙民、懲治本國鴉片商販和吸食者等。他在自己的湖北和湖南轄區成功實施了這項方案,查沒了5,500桿煙槍和12,000兩鴉片;道光皇帝對林則徐的言辭和成就印象深刻,於是在1838年12月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頒佈《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在當月的8天之內召見林則徐8次《林則徐全集》海峽文藝出版社(ISBN:9787806407011),第9冊日記卷,戊戌日記(道光十八年)。,賜予林則徐紫禁城騎馬之殊榮,授以欽差大臣,查辦廣東海口事件,節制水師,清查鴉片來源的重任。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史稱虎門銷煙。
1839年3月10日(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林則徐抵達廣州,他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兩人合作,加緊暗訪密查,嚴拿煙販。初到廣州之時,林則徐寫了兩則給維多利亞女王的書信,詞句近乎威脅,旨在說明通商應該互利,而非加害於人。這兩封信最終並未交到女王手中,其英譯本則於《中國叢報》與英國《》刊出。節錄如下:
3月18日,林則徐向外商發出收繳鴉片的命令,限3天之內將其躉船上所有鴉片全部交出,到期不繳則封艙封港,又要求外商出具保證書,承諾今後不再販運鴉片來華,否則「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他聲稱法在必行;另一道係給行商,責令三日內繳煙和出具保證書。林則徐同時提出,每箱呈繳的鴉片將獲五斤茶葉的獎勵,但他從未提及金錢賠償。
洋商起初以為,林則徐只是普通官吏,表面上大講禮義廉恥,實際上只是為了講價,認為只需略事敷衍,即可了結。3月21日(二月七日)繳煙期限屆滿,外商同意交出鴉片1,037箱,但林則徐認為太少,拒不接受,並逮捕了兩名公行總商。3月22日(二月八日),林則徐下令逮捕英國大鴉片商人顛地,威脅顛地向官府自首,否則將兩名公行總商斬首。英國政府代表、駐華商務總督義律得知訊息,於3月23日(二月九日)自澳門啟程趕往廣州商館。3月24日(二月十日),林則徐下令中斷貿易,撤走英國商館中的華人買辦和僕役,並下令「和洋人交通者即漢奸」;當日義律抵達廣州商館,當晚林則徐派兵封館,義律與350名洋商被困在商館裡,與外界交通隔絕。此後,軟禁長達六個星期,因行商偷送糧食而未有斷糧。
3月27日,義律屈服,直接向林則徐具稟,願將英國人經手鴉片悉數清繳,擔保將交出鴉片共20,283箱。同日,義律以英國政府的身分釋出了一條佈告,讓所有英商將鴉片交給他轉繳林則徐,宣佈英國政府會賠償他們的損失。此一表態後來有了很大的影響,因為由於義律的這份宣言,鴉片的所有權易手了——從商人的私有財產變成英國政府的公有財產。對此,馬地臣(Matheson)形容:「中國人已落入了使他們自己直接面對女王陛下的圈套。」
義律命副領事莊士敦趕赴伶仃洋召集英國煙商,與4月12日開始收繳鴉片。5月18日時,義律實際已交出了21,306箱鴉片。其中,怡和洋行上繳鴉片7,000箱,寶順洋行上繳鴉片1,700箱,旗昌洋行上繳鴉片1,540箱。林則徐請示過道光帝之後,在虎門挖了三個大坑(每個長150英尺、寬75英尺、深7英尺)。6月3日(四月二十二日),實行銷燬,歷時22日。在銷毀期間,美國船長、商人、教士亦到場參觀,道光帝說是「大快人心」。美國漢學傳教士衛三畏指“在世界歷史中,一個非基督教的君主寧願銷燬損害他的臣民的東西,而不願出售它來裝滿自己的腰包,這是唯一的一個例項。”衛三畏:《中國總論》第2卷,第504-505頁
1839年6月虎門銷煙後,清廷欲將林則徐調任兩江總督,但林則徐拒絕,他認為雖然銷毀了已到的鴉片,但今後仍可陸續有來。林則徐堅持要求英商出具「甘結」(即保證書)承諾以後不再走私鴉片來華,違者「貨盡沒官,人即正法」。他堅持具結要求是因為他知道洋人講求信義和契約精神,正如他早前向洋商發出的繳煙諭帖所指:但是,義律和英商則堅決抵制這一要求,小斯當東認為即使清朝不知國際法,林則徐「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沒收在廣州港外的貨物(指伶仃洋。過去查緝走私範圍限於廣州港內),不經審訊即處死違約者,也違背了清朝的法令;加上由於走私鴉片的躉船根本無須進口,故義律向林則徐指出,具結的死刑威脅無法震懾在外洋賣貨的躉船主,應設法根除此弊;林則徐的友人魏源認為義律的建議合理,是和平解決雙方分歧的契機。但林則徐「嚴駁不許」,僵局至此形成。5月24日,結束軟禁的義律和全體英國人前往澳門,沒有接受林則徐的具結要求。義律敦促英國政府對中國採取「迅速而有力的措施」,商人們也呼籲國會採取步驟,以兌現義律對被收繳鴉片作出賠償的保證。
===林維喜案===
1839年7月,發生英國水兵在九龍毆斃華人林維喜之事。7月7日,英國商船卡納特克號及曼加勒號的水手上岸酗酒,和尖沙咀村的村民發生衝突,引發鬥毆,村民林維喜傷重不治。林則徐要求義律交出主兇,稱「殺人償命,中外所同」。義律拒絕將英國臣民交由中國法律處置,並在威廉要塞號(Fort William)上審訊了六名案犯。義律判處其中5人參與騷亂罪,處以苦役或監禁3至6個月及罰款數十英鎊,押送回國服刑,另1人無罪釋放,但審訊未能證明誰是主兇。林則徐稱義律為英國職官,「明明查有兇夷,私押在船,若違抗不交,是始終庇匿罪人,即與罪人同罪。」義律置之不理。魏源則如此描述:「義律拘訊黑夷五人,未獲正犯,懸賞購告犯之人,亦非故意違抗也。」後來,這些水手回到英國後即被釋放,因英國法律人員不確定義律是否可以判處這些水手於英國服刑英國國會會議記錄,1840年4月29日 。原文為: “the opinion of the law officers of the Crown was taken that, as the matter was not quite clear as to whether Captain Elliot could sentence these persons to imprisonment in England...”;但根據英國議會法案,義律確實有權在距中國海岸線100英里內的公海上做此類審判,故此案至今仍具爭議性中譯本。
8月15日,林則徐採取進一步行動,封鎖澳門,禁止向英國人提供食物,並下令中國僕人離開英國僱主。8月17日,林則徐在澳門下驅逐令,不準英國人逗留。8月下旬,義律與英國人轉往香港及附近海面之英國船隻上居住。9月4日,義律帶領新到兵船一隻,至九龍,要求購買食物未果,實行開炮,中國水師船炮臺猛烈還擊,各有傷亡。9月下旬,義律返回澳門,與澳門同知蔣立昂會商,義律稱英國的躉船現無鴉片,自願請人前往搜查,如經查出,貨物沒收,煙商驅逐,由在粵英商共行出結,領事蓋印連簽。對於蔣立昂和義律的會商,道光帝批曰:「既有此番舉動,若再示以柔弱,則大不可。」
===前哨戰===
英船“Thomas Coutts”對義律拒絕代表英商具結的命令置之不理,於10月15日駛入黃埔具結貿易,商船“”亦將入港;林則徐以為英商就範,改採強硬態度,於10月25日命令停泊在外海的船隻於三日內入港,或者駛返本國,否則縱火燒毀。11月2日,艦長與義律率兩艘軍艦,駛至虎門口外的穿鼻島進行封鎖,準備制止英國船隻入港,並投書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要求不得火燒英國船隻,準許英國人上岸居住。11月3日上午,關天培率領29隻兵船駛向英艦,史密斯命令清兵船後退無果,開炮擊之;但林則徐方面奏稱,噹啷入口,而英國兵船追令折回,關天培聞而詫異,率兵船阻止,英船開炮。廣東虎門發生穿鼻之戰,清水師4艘船被擊沉,令珠江口一帶氣氛緊張。
其後,11月4日、8日、10日,林則徐奏報清兵與英船小戰六次,均為清兵全勝,依英軍記錄則英軍並未參戰。
1840年1月5日,道光皇帝調林則徐為兩廣總督,以便貫徹對英國政策。林則徐專門斷絕英國貿易,嚴格執行經濟封鎖,根絕英國船隻一切接濟,而以食物、飲水為主。1月5日(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道光帝下旨斷絕與英格蘭的貿易,禁止一切英國船隻進口,並將其盡行驅逐出口,復嚴禁他國商人,不許私代英商帶運貨物。
===英國最終決議出兵===
中國鎮壓鴉片貿易後,人們討論英國將如何回應,因此前美國和英國民眾都對英國支援鴉片貿易感到憤怒。許多英國公民同情中國人,並希望停止鴉片的銷售,而另一些人則想遏制或管制國際麻醉品貿易。然而,人們對英國外交官受到的對待,以及清朝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也都極為憤怒。輝格黨控制的政府特別提倡與中國開戰,當時西方已經開始啟蒙運動,故親輝格黨的媒體則刊登了有關中國“專制與殘酷”的故事等。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訊息傳到英國。9月30日,英國紡織業城市曼徹斯特39家公司和廠商聯合致函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禁煙是對英國之「侵略行為」,「希望政府能利用這個機會,將對華貿易置於安全的、穩固的、永久的基礎之上。」《英國藍皮書》,《鴉片戰爭》第2冊,第634頁“威靈頓公爵、德比伯爵、斯當東、、以及其他許多人,都是支援戰爭的嚴中平輯譯:《英國鴉片販子策劃戰爭的幕後活動》,《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4期第64頁。”10月1日,英國政府召開內閣會議,討論出兵中國問題。內閣會議經過討論後,決定先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待命《英國資產階級紡織利益集團與兩次鴉片戰爭史料》,《鴉片戰爭史論文專集》,第49頁。內閣會議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派遣艦隊。由於販運鴉片由始至終只是民間走私行為,並非英國國策。英國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爭。
1839年11月4日,巴麥尊正式向英國海軍提交《致海軍部書》:“據對中國有豐富知識的人說,有這樣的海軍力就能完成,即雙層甲板的主力艦兩艘,巡洋艦三艘,其中至少有一艦是大型的;輪船兩艘或三艘1839年11月4日《巴麥尊致海軍部》,見《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4期。”
1840年2月,在給查理·義律的信中,巴麥尊指示:封鎖珠江出海口;把寫給中國政府的信件正式遞交給中國;而且要繼續北上,佔領舟山島,封鎖長江出海口;然後開始與中國政府談判;最後,英國艦隊要行駛到渤海灣,並在這裡再次把寫給道光皇帝的信件的抄本,正式遞交給中國政府。他還詳細列出了英國政府想要達成的目標。其中包括:
* “要求中國政府以應有的尊敬態度對待英國政府與海軍;
* “要求英國駐華總監義律對於英國臣民有司法審判的權利;
* “要求中國政府賠償英國商人所遭受的損害;
* “要求英國能夠得到儘可能好的貿易地位待遇;
* “要求外國人能夠有在中國安全居住以及擁有財產的權利;
* “如果按照中國法律,違禁商品遭到查禁和沒收,那麼,應當確保英國臣民的人身安全不受到損害;
* “取消一口通商的貿易限制政策,英國商人應當有權利在不限於廣州的地區,與中國進行商品貿易;
* “要求外國人能夠在廣州、廈門、上海、寧波、以及臺灣北部,與中國進行自由貿易;
* “最後,在中國海岸線,獲取可以容易防守、容易進行物資供給保障的島嶼;或是用所佔領的島嶼來換取中國給英國的有利貿易待遇。”
巴麥尊讓查理義律自行酌情決定,怎樣努力地、最好程度地實現上述目標;但是,他向義律指出,雖然他希望能夠透過談判與中國達成理想結果,然而,他不相信僅憑外交手段能夠獲得成功。他在信中最後寫道:“簡而言之,根據我在上文中對你的指示,英國政府所期望的,就是要求中國對過去之事做出了結與賠償,對於未來之事做出穩妥安排;我們不相信談判能夠達成上述結果;因而,我們為此派遣出了海軍部隊,以達成上述目標。”
1840年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係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響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英國政府決定命令印度艦隊增援;2月,組織東方遠徵軍,以英國開普殖民地好望角海軍提督,義律堂兄懿律任海軍統帥兼正全權,義律為副全權。時英國政執黨地位不穩。反對派託利黨/保守黨早於1月31日在下議院提出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但僅以21票之差遭到否決。他們再於4月7日在下議院動議譴責政府。但動議並非關於與大清一觸即發的戰爭或備受爭議的鴉片貿易,而是抨擊政府在對華關係上缺乏遠見及思慮不週,亦忽視了應該給予駐廣州商務總監相關的訓令及權力,用以對付非法鴉片貿易有些人(甚至包括歷史學家)都誤以為英國國會在1840年4月9日以9票之差透過動議對華開戰 。其實動議由James Graham提出。為準確瞭解該動議,特從1840年4月7日英國國會會議記錄(Hansard) 中擇錄原文如下: "The right hon. Baronet concluded with moving that— It appears to this House, on consideration of the papers relating to China, presented to this House,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that the interruption in our commercial and friendly intercourse with that country, and the hostilities which have since taken place, are mainly to be attributed to the want of foresight and precaution on the part of her Majesty's present advisers, in respect to our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especially to their neglect to furnish the superintendent at Canton with powers and instructions calculated to provide against the growing evils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aband traffic in opium, and adapted to the novel and difficult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uperintendent was placed."。這動議特意迴避了戰爭及鴉片兩項敏感議題,藉此爭取託利黨內最大的支援以透過議案The Opium War, 1840–1842 , Peter Ward Fa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5) p.202。當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向英國國會報告英國政府對華用兵目的及軍費案時,支援政府議員隨聲附和,謂中國汙辱英國國旗,妨害英國商務,劫奪英國財產,危及英人生命,須加討伐;反對派抨擊政府不早日取締鴉片貿易,國旗應保護公正與榮譽,不得保護毒品;4月初,英國國會終於以極微的多數同意政府政策。經過三日激辯,下議院最終以271票對262票否決動議。下議院的反對派託利黨因此未能阻止英國艦隊繼續前往中國及戰爭的爆發。上議院一項類似的動議該動議由Earl Stanhope 提出。會議記錄 中的原文如下: "That an humble address be presented to her Majesty, to express to her Majesty the deep concern of this House in learning that an interruption has occurred in the friendly relations and commercial intercourse which had so long subsisted with the Chinese empire; and to represent to her Majesty that these calamities have, in the opinion of this House, been occasioned by British subjects having persevered in taking opium to China, in direct and known violation of the laws of that empire; and to request that her Majesty will be graciously pleased to take immediate measur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ch proceedings, which are so dishonourable to the character, and so detrimental to the interests of her subjects; and to assure her Majesty, that if any additional powers should be found requisite for the purpose, this House will readily concur in granting them to her Majesty."亦未能於5月12日會議中透過。不過經費方面,下議院最終在戰事早已爆發後的1840年7月27日,終透過撥款173,442英鎊作為中國遠徵軍的開支英國國會會議記錄,1840年5月12日及7月27日 。
===清朝備戰情況===
戰前,清朝全國上下對於國防形勢過分樂觀,認為英軍的實力遠遜於清軍。欽差大臣林則徐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上奏道光帝稱,據他仔細觀察外情,認為英國「萬不敢以侵凌他國之術,窺伺中華」,其節錄如下:
林則徐亦曾上奏道光帝稱「內地茶葉大黃,禁不出洋,已能立制諸夷之命」;林則徐心中既有成見,以為外人不敢啟釁,故在1839年6月虎門銷煙和7月林維喜案時,對英人採取強硬姿態。同年11月穿鼻海戰後,林則徐奏稱清軍戰勝,但實際上英艦損失極微,《》記載有4艘清軍兵船被擊沉或破裂,其餘大多受傷逃入虎門;林則徐則稱,英艦敗逃,不值追剿,夷兵落海,獲帽三十一頂。其後數天的官湧之戰後,林則徐報告朝廷,中國大勝,因此全國都感到樂觀。
東南沿海諸省為清朝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清朝重點佈防地區,其廣東駐軍7萬,福建6萬,浙江4萬,江蘇5萬。1800年(嘉慶五年),清政府查禁鴉片,英國的武裝走私商船活躍於廣東沿海。1830年(道光十年)以後,英國派遣軍艦兵船前來中國沿海,保護鴉片走私,引起清廷的警惕,但未能採取有效的戰備措施。1834年9月(道光十四年八月),發生兩艘英國軍艦強行闖入珠江、擊毀虎門炮臺的嚴重事件。事後清朝任命關天培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到任後,查勘要塞,整頓水師,加築炮臺,添鑄大炮,使廣東海防尤其是虎門的防務,得到鞏固軍事科學院. 《中國近代戰爭史》 .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84。
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在嚴厲禁菸的同時,與鄧廷楨、關天培一道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海防。這些措施包括:整頓水師,嚴肅軍紀,演練槍炮,在虎門添置購買西洋大炮300餘門;在尖沙嘴、官湧等處新建炮臺;購置西洋大船,改裝民船,招募團練,又抽調廣東內地營汛防兵進駐虎門要塞,使得東南沿海防務大為增強。
戰前,清朝防禦重點主要集中於東南沿海一帶,對於北部沿海卻未能採取有效的防範。
==經過==
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勳爵認為英僑繳出鴉片,無異於被迫納贖命金,因此要求中國與英國訂立貿易條約,以平等地位通商,或割讓一個小島給英國,使英僑能在其國家蔭庇下,安居樂業。為爭取上述要求,英國顯示實力,派遣遠徵軍於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開抵中國,遂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至1842年)。海軍少將懿律(George Elliott)被任命為全權公使,其堂弟義律則被任命為副帥。期間雙方大致是且談且戰的狀態,直至1841年1月20日英方義律與清朝琦善達成協議,在廣州舉行和談以至於香港被割,後來雙方均對此大為不滿,至戰爭始進入白熱化。
===第一階段===
====英軍北上====
1840年6月,懿律率領英國遠徵軍抵達廣州海面,包括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艦28艦、陸軍4,000人。英國的預定戰略是將壓力施於北方,迫使清政府早日和談屈服,因此英艦未攻廣州,只封鎖了口岸,就隨即北上前往浙江。英軍此舉被中國人解讀為畏懼林則徐的設防,但實根據檔案,只是為了奉行英國政府此前發出的北上訓令所致。
7月2日,英船以白旗前往廈門遞送英國外相巴麥尊的譯文公函,請求轉呈道光帝,守將拒絕,英方更遭到射擊,顯然中國人未能理解白旗的含義;雙方遂起衝突,中國的炮臺和軍營多處被毀,兵丁傷亡20餘人,英方亦有損失。閩浙總督鄧廷楨上奏道光帝指清兵戰勝,誇稱「所獲夷屍,……當場臠割,懸首炮臺,共見共聞」。
英艦繼續北上,於7月4日駛達舟山群島;英國海軍司令伯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投降,不果。7月5日下午2時,英軍開始進攻,僅用9分鐘便完全摧毀了清軍的兵船和岸炮,並登陸佔領舟山群島上的定海,清軍總兵張朝發中彈落水,傷重不治;次日清晨,英軍再攻,發現清軍早已逃散,定海知縣姚懷祥投水自殺。
7月20日,道光皇帝得知定海失陷後大為震怒,他指責林則徐未能堵塞鴉片之弊卻又節外生枝。道光帝命令沿海各省「加意防堵」,加強防務;又將浙江巡撫烏爾恭額革職,留營效力,先後調派鄧廷楨和兩江總督伊里布前往浙江主持軍務,前者兼任浙江巡撫。
攻陷定海後,英軍在寧波、鎮海再度嘗試投送巴麥尊的公函,但都被拒絕或退回,清朝官員聲稱不敢將該公函上呈,結果英方遲遲無法將公函交到清廷手中。英軍於是按原計劃封鎖了廈門、寧波、長江等重要出海口,繼續北上。
8月9日,道光帝終於從琦善的奏摺得知天津防務之嚴峻,破例地命令琦善:「如該夷船駛至海口,果無桀驁情形,不必遽行開槍開炮。倘有投遞廩帖情事,無論夷字漢字,即將原稟進呈。《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六」8月11日,英軍直逼天津大沽口(白河口),道光帝批准直隸總督琦善收下了那封公函。該照會(即外交公函)的中文譯本節錄如下:巴麥尊照會的前半部分是對林則徐廣州禁菸運動的指控,後面才提出五項要求,包括賠償焚毀鴉片的貨價、中英平等外交、割讓島嶼、賠償商欠及賠償軍費。琦善在接收英方照會時,親眼看見了英軍的實力,他將照會轉呈北京的同時,隨函描述英國的兵船之大、大炮之多,形容其「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
8月19日,道光帝閲讀了巴麥尊的照會,此後完全改變了旨意,即由「主剿」變為「主撫」。道光帝認為「釁端」無法即時消弭,國家財富經不起消耗,並認為英方旨在通商與訴冤,故只需替換林則徐等人並恢復貿易,即可了事。翌日,道光帝發給琦善兩道諭旨,其中一道諭旨命令琦善轉告英方,其中一道諭旨指示琦善如何「駕馭外夷」,包括答應逐一訪查英人的「冤抑」,但拒絕割讓海島、賠償商欠以及鴉片貨價,而對於中英平等外交、賠償軍費兩項要求則未有指示;另一道諭旨是吩咐琦善向英人宣佈以下內容:
琦善根據道光帝給他的兩道諭旨,與義律在大沽口會談。對於中英平等外交、割讓海島的要求,琦善表示日後均可協商;對於賠償煙價,琦善則「隱約其詞」地稱必會細查繳煙細節。義律和懿律以為琦善原則上已答應英方的要求,加上當時北方氣候漸寒,定海英軍多病,於是答應折返廣東、交還定海,以待後續談判。9月15日,英艦離開白河南下。道光帝對琦善的外交手腕大為贊賞,遂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並下令沿海各省不得開炮芍唐居士撰、王之春編:《防海紀略》卷二,1871年。
====廣州和談====
1840年(道光二十年)9月中旬,道光帝任命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時,命令他「將應撤應留各兵分別核辦」,琦善遵旨將大沽口的防兵分別撤留。此後半個月內,道光帝為「節省靡費」起見,已下令沿海七省裁撤軍隊。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接替林則徐。當時,由於懿律患病,義律已經代之成為首席全權代表。
1840年12月初,琦善與義律展開談判。義律態度強硬,要求及早接受英方的全部條件,否則開戰,琦善答應賠償部分煙價以及中英官方文書平行,但拒絕割讓海島。義律又表示,如果加開廈門、定海為通商口岸,便放棄割讓海島的要求。琦善有意答允,但朝廷不肯,當時道光帝有鑒於英軍未完全撤出定海,認為英人「兇心未已,詭詐多端」,遂決定調兵赴粵增援,準備大伸撻伐。琦善不敢輕易答應,又不敢輕易拒絕,便使用拖延戰術周旋。經過一個月的和談,未取得任何結果,義律失去耐心,決定“戰後再商”。
1841年1月7日(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英軍向虎門炮臺第一重門戶——大角、沙角炮臺同時發起進攻,以艦炮猛轟炮臺,摧毀胸牆、炮洞、圍牆多處。炮臺守軍開炮對抗,但效力有限,守軍在英軍猛烈的炮火下“無法駐足”。與此同時,英軍乘坐小船從穿鼻島南北兩側同時登陸,抄襲沙角炮臺側後,搶佔制高點,抵達脊巔,向下猛攻,守軍被迫將大炮推入海內,突圍撤退 英文原文見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China, Vol. 2 , 15-22頁。守軍欲發動“預埋地雷”,但未能奏效。激戰中陳連升父子先後陣亡《籌辦夷物始末》.道光朝.第二冊.第817-821頁.。英軍佔領大角炮臺後放火燒燬營房,拆毀炮臺,然後全部撤回艦上 。林則徐描述:“此次爬沙角後山之人,大半皆漢奸,或冒官兵號衣,或穿夷服林則徐:《家信》。”但史家茅海建指出,是清軍誤認英軍為「漢奸」,原因不明。
在大角、沙角之戰,清軍死傷700餘人,英軍38人受傷、無人死亡。在陸上戰事即結束時,英國海軍的復仇女神號、、“硫磺號”等五艘軍艦聯合向停泊在附近的清軍水師發起進攻,清軍戰船火力無法抗衡英軍戰艦,水師師船、拖船沉毀11艘。大角、沙角之戰後,清軍士氣受挫,紛紛四散,琦善為此撥銀1.1萬元發給清兵,以激勵士氣。
此後,英國軍艦溯江而上,進逼虎門第二重門戶——橫檔島,形勢危急。1月8日,英國海軍司令伯麥釋放戰俘,並讓戰俘將一份照會交給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稱如果清方有「順理講和之議」,英方便同意停戰;關天培將照會轉交琦善,並請英人等待回覆、退兵和談,英方隨即停止軍事行動。不久後,義律與琦善便展開和談,英軍撤出虎門。
1月20日,琦善擬定《穿鼻草約》,包括割讓香港(但仍由清廷徵收該處商稅)、賠償洋銀600萬元、中英官員平等外交、重開廣州商務。琦善沒有在草約上蓋官印,但同意將其上奏道光帝以求批准。1月26日,英國海軍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翌日,琦善與義律會晤,請求將香港改為借居,賠償私下了結,草約不必由道光帝批准,義律拒絕。2月10日,雙方再次會晤,約定在十天後簽字,此時琦善已接到大伸撻伐的上諭,十天後(2月20日)琦善只好稱病,不再與義律會面。
廣州和談後,1月23日,定海英軍陸續調往廣州。2月24日,英軍主動撤離舟山,撤往廣州一帶。伊里布釋放安突德等十八名英俘,2月27日,裕謙率兵進抵鎮海,派遣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帶兵由鎮海進駐定海,重建防務。
===第二階段===
雙方且談且戰,直至1841年1月20日義律與琦善達成協議。英國海軍於1841年1月26日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同年6月,義律分段出售土地,香港開始有移民居留。中英兩國政府均不承認《穿鼻草約》;清廷認為割地是奇恥大辱,舉朝震怒,遂將琦善撤職,押至北京查辦;英國方面,巴麥尊勳爵也大表不滿,認為香港是「一個杳無人煙的荒蕪小島」,不足以代替通商條約。
====清朝宣戰====
1841年1月27日,廣東大角、沙角失守的訊息傳到北京,道光皇帝聞訊震怒,下旨對英宣戰,命令琦善與兩江總督伊里布分別進兵。三日後,道光帝得知香港已被割讓給英國,痛斥琦善無能不堪,下令將其革職鎖拿進京,並處以抄沒家產以及斬監候的處罰;同時補授原刑部尚書祁貢為兩廣總督,未到任前由廣東巡撫怡良署理《廷寄二》.《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第806頁。道光帝亦加派他的姪子、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任命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繼續向廣東增兵,並且否認《穿鼻草約》。後又以伊里布「遊疑畏葸」,改任積極主戰的裕泰為欽差大臣《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一五九。並從內地各省抽調精兵,開赴廣東。《上諭二》.《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
經過兩次會晤,義律對琦善的態度逐漸生疑,加上清軍增兵治防也被英軍所洞悉,義律決定先發制人。2月26日,英軍向虎門發起總攻,炮臺盡毀,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翌日英軍佔領虎門口內的烏湧炮臺,清守軍被俘和傷亡者各千餘人,其他大多不戰而逃,英船駛入黃埔。3月2日,英軍攻克琶洲炮臺,3月3日,再克琵州炮臺,兵鋒距離廣州只有數公里。
====第一次廣州之戰====
自1839年3月林則徐封鎖商館以來,中英貿易整整停頓了兩年,對中、英、印等地的英國商人以及英國政府都帶來極慘重的損失,虎門口外始終有數十艘商船徘徊。因此,駐華商務總督義律自從與琦善在廣州和談開始便謀求早日恢復貿易。義律尤其不希望戰火嚇走廣州的富商,故未有選擇直接攻下廣州城,而是再三要求停戰談判。
1841年3月3日,琦善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前往英艦,要求義律停戰,理由是「琦爵即將罷黜」,義律開出休戰條件,包括賠款增至1200萬兩、割地增加尖沙咀(即九龍)、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明確要求廣東將軍阿精阿、廣東巡撫怡良、前兩廣總督林則徐和鄧廷楨在3天內共同當面蓋印。3天期限屆滿的前一天,3月5日,參贊大臣楊芳抵達廣東,百姓“歡呼不絕”,“官亦群倚為長城”。由於奕山、隆文尚未到任,楊芳暫領廣東軍務。
3月6日,停戰期滿,英軍再度開戰,攻陷獵德、二沙尾炮臺,清軍大潰,該處距離廣州城只有3公里。同日,義律表示願意停戰,事緣中方再派餘保純前往談判時表示,廣東當局希望停戰,但皇帝絕不會批准。此後戰事又暫停了幾天。翌日,楊芳上奏道光帝,隱匿了東路炮臺接連失陷之事,大談自己如何佈防,道光帝閲後稱「覽奏稍紓憂念」。3月10日,廣東當局向美國商船發出準許入港貿易的紅牌,以離間英、美兩國,意圖「以夷制夷」。義律聞訊,於當日宣佈封鎖廣州。
3月12日,楊芳再上奏,謊稱烏湧之戰中清軍「斬斃逆夷多於官兵」,又建議「暫時羈縻」,理由是怕英軍逃竄而不能全殲。道光帝對楊芳「不趨小利而誤大局」的做法十分滿意,稱讚他「曉暢軍務」,表示「期盼捷音之至」。然而,楊芳在停戰期間不務正業,據《粵東紀事》記載,楊芳到廣州後「終日唯購鐘錶洋貨為事,夜則買俏童取樂,甚而姚巡捕等將女子剃髮,並跟班送進……」;又提到楊芳手下的官兵在外嫖妓,兩個月內許多官兵因此感染麻風,服藥亦不能癒,當中還包括楊芳之子。該記錄又稱:
3月13日,琦善因早前與英方議和,被押往北京查辦,此時戰事再起,英軍攻陷大黃滘炮臺。當時義律還未得悉琦善北上,於3月16日再向琦善發出一份要求停戰談判的照會,由一艘打著白旗的小船北上送往廣州城,但小船途經鳳凰崗時竟被清兵炮擊,被迫返回。3月17日,楊芳上奏道光帝,將鳳凰崗擊退白旗小船之事誇飾成一場大勝仗,道光帝於4月1日收到此奏後大喜,翌日(4月2日)向正在趕赴廣州的靖逆將軍奕山諭稱「省城自可無虞」。
對於白旗小船被炮擊一事,義律決定報復,發兵大肆進攻廣州。自3月18日上午起,英艦由大黃滘北上,連克鳳凰崗、永靖炮臺、西炮臺、海珠炮臺以及河南島的一座沙包炮臺。同日下午4時,英軍佔領廣州十三行的商館,在時隔兩年後重新升起英國國旗。至此,廣州城全無屏障,完全暴露在英軍的炮火下,成為一座危城。
在3月18日前20天的廣州內河戰鬥中,林則徐、琦善、怡良、楊芳均撥兵撥炮,並阻塞河道,以防英軍直逼廣州。但過程中清兵屢屢對英軍進逼坐視不顧、一無所為,一經交戰便潰散,大黃滘炮臺的守軍甚至在臨戰前夕與英軍商議「假戰」,這些都使英軍輕而易舉地長驅直入。楊芳亦作戰不力,用「陰門陣」抵敵,結果清軍一敗塗地。
英軍於3月18日重新佔領廣州商館後,義律向廣州當局釋出照會,要求舉行停戰會談。翌日(19日),中方派廣州知府餘保純與義律在商館中談判,義律提出只要發告示優待英國人、恢復通商,英軍將會撤退休戰。楊芳、怡良、林則徐三人共同商量後,於3月20日派餘保純送去照會,同意了義律的兩個條件,並出具告示,允許各國商人一同入港貿易。雙方遂達成臨時休戰協議,規定廣州貿易復常;省政府不得強迫英人簽保證書;中國應照常徵稅;應查禁沒收鴉片及其它走私貨物,禁止將人拘留或施以各種懲罰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英文原文見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China, Vol. 2, 95頁 。此後,廣州的和平維持了兩個月。
==== 第二次廣州之戰 ====
廣州停戰議和兩天後,3月22日,楊芳的上奏仍舊粉飾太平。其奏摺隱瞞了英軍攻入廣州佔領商館的事實,反稱是清軍防守嚴密逼退英軍;也完全未提與英方談判議和、恢復通商之事,將既成的事實作為尚待請旨的議案,聲稱美國副領事與行商代英人呈請恢復對英通商;為使道光帝同意恢復通商,楊芳還詭稱如此將有利於將來的「剿辦」。道光帝閲後未得要領,稱楊芳「所辦尚好」,指出英人請求通商是「該逆奸謀」,但因大軍未到,命楊芳「設法羈縻」,待奕山等人到達後,「斷其後路,四面兜捦,克復香港」。
楊芳意圖誘使道光帝儘早批准恢復中英貿易,再於3月31日上奏謊稱,美國商船入港引起英商歆羨,義律等人抱有一絲希望,故「旬日間無一動靜」。但道光帝發現了其中的漏洞:若美商代英商銷售,豈非放縱英人得逞?於是,他一面下令楊芳嚴查有無朦朧影射等弊,一面明確宣佈禁止英國通商。
4月14日,奕山一行抵達廣州,歷時57天。義律立即照會楊芳,詢問有關奕山對於停戰通商的態度,廣州知府餘保純於4月16日帶去楊芳的覆照,內容反映出奕山似乎同意停戰通商,答應等待聖旨;此時道光帝對英貿易的禁令尚未到達廣州。餘保純向義律提到,若道光帝不同意通商、執意開戰,廣州官吏建議在廣州以外開戰,通商不必中斷。義律對楊芳的答覆很滿意,於4月17日宣佈英軍不會進攻廣州城,可繼續通商。
5月初,各省開赴廣東的1.7萬援軍亦陸續抵達,加上原駐之兵,廣州清軍達到2.5萬人。5月2日,道光帝批駁楊芳、怡良準許英國貿易的諭旨到達廣州,催促奕山等人率軍圍剿英人。義律得悉各省援軍開到、炮臺加強武備的訊息,於5月11日與餘保純會談,要求中方裁撤各省軍備,並要求奕山等人覆照。翌日,義律離開廣州去澳門,他認定奕山等人必定開戰,決定先發制人。17日,他未收到奕山等人的答覆,英軍開始行動,向廣州開進。18日,義律抵達廣州商館,快速部署結束通商以及撤離僑民的工作。
按奕山的奏摺所稱,他原定於5月10日發兵,因天雨關係而延期,但其真實性存疑。5月20日,奕山得悉義律下令進攻廣州,未與楊芳商量,於翌日倉卒下令進攻,楊芳聞訊大驚失色,直言敗局已定。自5月21日深夜至22日的戰事,中英雙方的記載有很大的差別:
*英方記載:5月21日晚,多艘英艦停泊在商館水域,百餘隻用鐵鏈相連的火船從上游放下,後方有載著清軍的兵船,準備登艦與英軍廝殺。第一批火船直逼英艦,西炮臺的清軍亦開炮轟擊英艦,但英艦避開了這些火船,並開炮還擊西炮臺;第二批火船的攻擊也未能得手,反被衝往河岸,引發岸上大火,後方清軍見勢逃散。英艦為安全起見,向鳳凰崗一帶水域轉移。當晚交戰中,清軍的火攻完全無效,西炮臺的火炮則擊中數艘英艦,造成一些損傷。22日,英艦徹底摧毀了西炮臺,並溯江而上,擊毀清軍的保障炮臺和其他戰船數十艘。
*清方記載:奕山奏稱,5月21日晚,清軍分路同時進攻,「弁勇伏身水下,直撲其船底,以長鈎鈎住船隻,拋擲火彈火毬火箭噴筒」,英艦被燒得火焰衝天,「逆夷號呼之聲遠聞數裡」。當晚清軍在商館和獵德一帶水域燒毀多艘英國大兵船、三板船,「逆夷被擊及溺水死者不計其數」。22日,英軍進攻西炮臺,清軍固守,「未被攻壞」;英艦上溯窺伺,清軍擊沉一艘英船,迫其返回。清軍只有零星幾隻兵船被燒,其餘均未受損。
儘管雙方文獻記載分歧,但據史家茅海建考證,奕山不但誇大了戰績,也隱匿了西炮臺被摧毀的實情,其所稱擊毀英國「大兵船」之事,實屬子虛烏有。道光帝收到奕山的「捷報」,雖未滿足其全殲來敵、擒獲「夷酋」的期望,他仍然硃批「甚屬可嘉」,將奕山、隆文、楊芳、祁貢交部優敘。
5月23日,英軍艦分別集結於廣州西南的鳳凰崗以及廣州以東的黃埔,準備發動鉗形攻勢。24日下午2時起,英軍開始進攻,鳳凰崗一帶的英艦由西向東分別炮擊廣州城以西的沙面、西炮臺、商館、海珠炮臺;在黃埔一帶的英艦則越過獵德、二沙尾,由東向西攻擊。下午3時,英國海軍基本擊垮廣州以西的清軍抵抗能力,英船載送英國陸軍右翼縱隊3百餘人於5時佔領商館。下午4時,英船載送陸軍左翼縱隊約2,400人駛入廣州西側水道,進至繒步。24日晚,英軍開始在繒步登陸。至25日晨,左翼艦隊全部登陸完畢,向廣州城北高地推進,掃除沿途障礙,當日佔領城北越秀山上的四方炮臺,連同廣州城南省河上的英艦,已對廣州城形成背腹夾擊之態勢。英軍在高處炮轟城內,擊毀兩個火藥庫。清軍三路兵丁,一閧而潰退。
四天之內,廣州附近要地全失,城外大火,奕山指揮1.8萬人盡退城內,秩序大亂,期間更有部分廣州平民附和英軍。自5月21至25日,英軍以死9人、傷68人的代價,擊敗2萬清兵,如此態勢之下,奕山只能求和。5月26日上午,廣州豎起白旗,奕山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出城向英軍求和。
5月26日廣州求和後,奕山上奏道光帝,歷數清軍過往數天頻頻「勝仗」,宣稱擊沉英國軍艦與輪船,並在奏摺最後叱駡「漢奸」助虐,預留地步。道光帝收到這份捷報,閲後大喜。
====廣州和約====
1841年5月27日,奕山、隆文、楊芳、阿精阿、祁貢、怡良聯銜公文,授權廣州知府餘保純與義律訂立停戰協定《廣州和約》,規定:
#奕山、隆文、楊芳在6天內率兵出城,退至廣州城外200裡駐扎;
#7天內繳出贖城費600萬元;
#賠償商館被劫焚和先前林則徐誤燒西班牙船的損失;
#清方如期付款後,英軍退出虎門口外。
奕山率部撤離廣州的同時,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600萬銀元的贖城費,僅怡和行行主伍崇曜就出資80萬銀元。5月31日,中方已將賠款全部付清,隨後英軍全部撤走。
廣州和約訂立翌日,奕山已下令禁止官兵、鄉勇和水勇妄生事端、拘拿外商。5月29日至31日,即英軍佔領廣州城北越秀山時期,發生了一起以三元里為中心的民眾抗英事件。中英雙方對此事件的記載有很大出入,各有誇大、含混或矛盾之處,但仍有一些共通點。總括而言,英軍確有「開棺暴骨」、劫掠財物、強姦或調戲婦女的行為,不過是由民眾方面的率先集結引發英軍的進犯;搏鬥中,天雨令英軍的燧發槍失效,加上英軍不諳地形,民眾誘敵深入、圍困英軍,對其造成了一定的傷亡;5月31日,獲勝的民眾包圍城北的四方炮臺;廣州知府餘保純前往勸諭,民眾方散去。廣東百姓繼而發布「誓滅英逆」文告,情緒高漲,自信至強,各種反英組織跟著成立。
《廣州和約》如同完全投降,奕山惟有揑造謊言,對朝廷交代。6月4日,即和約達成第9天,奕山上奏道光帝稱,漢奸幫助英軍佔領廣州城北炮臺後,城內居民投書清方請求保全民命;然後編造故事:英人「免冠作禮、兵杖投地」前來訴苦,聲稱其因省河兩岸清軍炮擊以致無法傳話,因此「求大將軍轉懇大皇帝開恩,追完商欠,俯準通商,(英人)立即退出虎門、交還各炮臺,不敢滋事」;接著奕山又稱,考慮到虎門藩籬盡失,不如先同意英人的請求,使其退出虎門口外,再加強防守;奕山還挑明瞭準許通商一事,至於600萬贖城費,則改稱是行商的「商欠」,稱廣東當局只是為行商們暫行墊付部分款項;此外,對於退駐廣州城外,聲稱是為了彈壓土匪,且天熱雨多,亦不得不擇地安營。為了不被皇帝懲罰,奕山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6月18日,道光帝收到這份奏摺,在上諭中稱:「該夷性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況既經懲創,已示兵威」,現又「免冠作禮,籲求轉奏乞恩」「朕諒汝等不得已之苦衷」;他批准了通商、墊付商欠兩件事。道光帝意欲罷手,不再追求「盡殲醜類」。
6月30日,奕山收到了道光帝的這一諭旨,他於7月14日再上奏,聲稱英商得知準許通商的聖恩後「額慶歡忭,免冠感伏,聲言永不敢在廣東滋事」,並奏稱「粵省夷務大定」,要求撤退外省援軍,以節省糧餉。道光帝收到奏摺後,以為戰爭已結束,於7月28日下令各省裁撤調防軍兵。
=== 第三階段 ===
====砵甸乍抵華====
1841年4月21日,巴麥尊勳爵針對英國駐華全權代表義律與清朝欽差大臣琦善在同年1月20日擬定的《穿鼻草約》,嚴厲譴責義律藐視訓令,認為《穿鼻草約》所帶來的利益太少。4月30日,英國內閣決定將義律撤職,並否認《穿鼻草約》,另派東印度公司陸軍少將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爵士為新任駐華全權代表。砵甸乍在6月5日離開倫敦,於8月10日抵達澳門,義律則返回英國;與砵甸乍同行的還有新任遠徵軍海軍司令巴加(William Parker)。
8月10日,即砵甸乍抵華當天,他向兩廣總督祁貢發出兩道照會,表明自己的身分,要求與中方全權大使根據《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的內容展開停戰談判,談判結束前將持續北上進攻。但奕山等人未有按英方要求如實稟報此情況,於8月23日上奏,謊稱英方僅更換「領事」,隱瞞了砵甸乍的真正使命。
8月21日,砵甸乍和海軍司令巴加和陸軍司令郭富,率領10艘軍艦、4艘輪船、21艘運輸船搭載英國陸軍、、、、、開始第二次北上。
====閩浙之役====
早在1841年3月,新任閩越總督顔伯燾抵達福建廈門,他認為未來廈門必有一戰,故親自大規模部署防務。同年6月初,英軍離開廣州後,道光帝以為戰事結束,在7月28日下令沿海各省酌情裁撤軍兵。8月中旬,顔伯燾收到道光帝命令裁撤防兵的諭令,但他堅信佈防的必要,於8月25日覆奏,以言語拖延時間,始終未有撤防;就在當晚,英艦開至廈門海面。
8月25日,英艦駛入廈門南水道。26日,英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讓出「廈門城邑炮臺」,顔伯燾不予理睬;下午,英軍發起進攻,廈門島南岸全部失守,顔伯燾率官員倉皇逃往同安,剩餘清軍大潰散。27日,英軍攻陷廈門城,英軍戰死1人、傷16人;清軍戰死三百餘人,傷者無數。英軍將炮臺破壞後,留兵鼓浪嶼,繼續向定海前進。後來道光帝閲讀了廈門失陷的奏摺,才得知原來英軍也能陸戰。
早在1841年初,時任欽差大臣伊里布私下和談收復定海,至同年2月道光任命極力「主剿」的裕謙為欽差大臣,替代伊里布主持浙江軍務。數月以來,裕謙在定海積極設防,兵力近7000人。9月25日,英艦與2000陸軍陸續抵達鎮海,但因天氣惡劣難以調兵定海,英軍決定偵察定海防務。對於9月26日至30日的戰事,中英雙方的記載差異頗大,總括而言,英軍進行了偵察、建立陣地等戰前準備,但定海清軍視之為進攻,高度緊張,一連五日開炮,未造成很大傷害,徒費鉛藥。
10月1日,英軍正式進攻定海,依舊採用戰艦正面轟擊、陸軍側翼抄襲的戰術,並再獲極大成功;當日清軍三名總兵鄭國鴻、葛雲飛、王錫朋相繼陣亡,清軍死者千人,英軍傷亡約30人,定海第二次失陷。定海陷落後,當地人民仍舊不屈,英軍僅能控制縣城周圍10裡。
為便於過冬,等候援軍,英軍於10月10日進攻鎮海。英艦以炮火轟擊,陸軍則登陸並從側翼抄襲,總兵謝朝恩戰死,清守軍潰逃,金雞山、招寶山相繼失陷;裕謙發現無路可退,投池自盡,被救起,昏迷的裕謙被護送往寧波,縣城守軍和部分官員藉此逃跑,裕謙途中氣絕。其後,英軍包抄攻下威遠城,轉攻東嶽宮,浙江提督-{餘}-步雲自東嶽宮退至鎮海縣城,英軍佔領縣城;下午2時戰息,英軍死傷十餘人,清軍死者數以百計。12日,-{餘}-步雲眼見無兵可戰、無險可守,要求英方和談不果,棄城而逃。13日,英軍唾手而得寧波,大肆擄掠、姦淫,鄉民繼續抵抗,俘40餘名英國人。
1841年10月18日,正當道光帝滿懷希望地期盼浙江的捷報時,他收到杭州上奏,告知鎮海失守、裕謙殉難的訊息,並請求調兵增援浙江。道光帝隨即任命另一皇室成員奕經(雍正帝之四世孫)為揚威將軍,並從八省調兵1.2萬人組成大軍,徵討「逆夷」;又鼓勵沿海團練鄉勇,修築土堡,堅壁清海,厚賞捐資助餉紳民。翌日,道光帝下旨赦免此前被判斬監侯的琦善,發往浙江軍營,讓他效力贖罪;但最終琦善被改發到張家口軍臺,充當苦差。
====臺灣之役====
1841至1842年,兩艘英船先後因風候不佳而在臺灣(時西方稱福爾摩沙)海面擱淺,臺灣清軍先後俘虜了百餘名船員並加以殺戮。但中英雙方對這兩起事件的記載有很大不同,各有隱晦扭曲之處。
1841年9月27日,英國運輸船「納爾不達」號(Nerbudda,又譯作「吶爾不噠」號)正載運著在舟山群島定海參戰的英軍返回,在臺灣雞籠(今基隆)附近海面遇風沉船。臺灣地方政府認為他們是敵軍的進攻部隊,船上274人中133人被俘虜。
1842年3月,英國雙桅商船「阿吶」號(Brig Ann,又譯作「阿恩」或「安妮」號)自舟山攜帶財貨起錨南駛,目的地為澳門。該船載有57人,包括34名印度人、14名歐洲或美國人、5名華人及4名馬來亞或新加坡人。該船在臺灣淡水一帶海面遇險,兩名船員被殺,其餘船員被清軍俘虜。
兩次海難事件中,臺灣鎮總兵達洪阿、臺灣道姚瑩均奏報「勝仗」。不過,據英方文獻及生還俘虜所述,運輸船「納爾不達」號和雙桅商船「阿吶」號都是因為遇風觸礁而漂流至臺灣海域。據戰後欽差大臣閩浙總督怡良調查,此皆為臺灣地方官員謊報戰功,雙方實未交戰,英船亦非戰鬥人員。
1842年5月14日,道光帝因浙江戰敗,下令對商船阿吶號上的英俘「取供之後,除逆夷頭目暫行禁錮候旨辦理外,其餘各逆夷與上年所獲一百三十餘名,均署即行正法,以紓積忿而快人心」《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5冊,第262頁。1842年8月,兩船共187名俘虜中,除了早前在押送過程中或獄中死亡者,大部分在臺南被斬首,只有11人倖存。道光帝最初將此事件視為振奮人心的一大勝利,對於相關的臺灣功臣從優議敘,但隨著戰局的演變和談判的進行,清廷在英方施壓下,嚴懲有關官員。
====浙東之戰====
1841年10月底,揚威將軍奕經離京南下,據奕經的幕客貝青喬稱,奕經離京之初「或戰或撫,遊移兩可」。11月下旬,奕經抵達江蘇,但在蘇州一帶逗留足足兩個月;期間奕經與部下頤指氣使、生活奢靡,後來引起非議,遂於1842年1月進至浙江嘉興。1842年2月中旬,川陝勁旅抵達浙江,奕經再無理由觀望不前,於2月27日趕至浙江紹興曹娥江前線,自其南下以來已有四個多月。
英軍於1841年10月佔據定海、鎮海、寧波後,璞鼎查曾數次向清方表示願意談判,但未有迴音;另一方面,英方軍力分據沿海各城,難以集結大軍進攻,加上氣候嚴寒不利於英軍作戰,故英軍佔據寧波後,除了數次短暫的擾邊,進入長達數月的間歇期。璞鼎查亦於1842年1月返回香港,將駐華商務總督的辦事機構由澳門遷至香港,並宣佈香港與舟山成為自由港。
1842年3月6日,奕經上奏,自信地大談其反攻浙江寧波、定海、鎮海三城的作戰計劃,道光帝深受打動。然而,根據奕經與參贊大臣文蔚的佈兵方式,合計浙江原駐軍、外省援軍,可用的清兵不到三千名,其餘都是素質參差的僱傭壯勇;此外,奕經以迷信指導戰事,如吉利數碼、神籤靈驗、託夢言事等。3月10日,奕經率大軍,定於虎年虎月虎日虎時以生肖屬虎的寧夏鎮總兵段永福為指揮官,以五虎滅羊(洋)之計,分寧、定、鎮三路反攻英軍貝青喬. 《咄咄吟》楊泰亨《光緒慈溪縣誌》。這是清軍在鴉片戰爭中唯一發動的反攻,然而這一歷經4個多月準備的反攻,不到4小時便全部瓦解。
寧波方向,3月10日凌晨3時,清軍向英國輪船施放4艘火船,被英方小艇導至岸邊;與此同時,清軍一面以小型火器向寧波城外的英艦開火,但未奏效;一面進攻寧波城的南門和西門。負責進攻寧波城的四川兵(部分為嘉絨藏族)相當勇猛,在裡應外合下一度攻入城內,英軍連忙調集火炮進行轟擊,而城內街道狹窄令清軍無處退散和躲藏,慘遭屠殺。首批攻入城內的一百餘名藏兵全部戰死。天亮後,清軍見大勢已去,便倉卒退至城外。
鎮海方向,同在10日凌晨3時,清軍在該處施放十隻火船,企圖焚燒港內英艦,但被英軍小船拖至河岸;同時,清軍施放小型火器,進撲鎮海西門,駐守該處的英軍主動開門出城迎戰,清軍由於擔任主攻的朱貴部因黑夜迷途而未到達,結果相戰不支而敗退。天亮後,英船沿寧波西南、西北的河流搜尋前進,共擊毀37隻火船。清軍在進攻寧波、鎮海兩城時均未有使用火炮,交戰時火力懸殊,未能對英軍造成傷害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3冊,北京:中國史學會,1954年,第194頁。據英方記載,寧波之戰時英軍僅戰死1人、受傷數人,而在鎮海之戰則無人傷亡。
定海方向,早在3月8日,駐守岱山一帶準備進攻定海的水勇已被英船驅散,未能發動進攻;儘管鄭鼎臣後來在4月14日率領水勇在定海有著毫無戰果的一搏,還被奕經粉飾為一場大勝仗。
此時正在舟山的英國海軍、陸軍司令聞訊趕至寧波,英軍由防禦轉為進攻。3月13日,英國陸軍司令郭富聽聞駐餘姚的清軍餘步雲部將進攻寧波,便向奉化進軍,不久卻發現餘步雲已於前夜潰逃。15日,英國海軍司令巴加與陸軍司令郭富聽聞慈谿是清軍的前進基地,便率領海、陸軍士兵1200餘人於上午8時向慈谿進軍,於當日中午抵達並佔領縣城,又向城外大寶山的清軍營地進攻;雙方發生交戰,清軍副將朱貴以下死傷近千人,英軍死傷20餘人。
此時在慈谿西北約20裡的長溪嶺駐守的參贊大臣文蔚得悉慈谿和大寶山的戰事,未有率兵增援,反而率兵逃跑。3月16日,英軍佔領長溪嶺,焚毀文蔚的空營,翌日返回寧波。而遠在紹興曹娥江以西東關鎮駐守的奕經聽聞前方軍報後大驚,於16日率軍連夜西逃,渡過錢塘江,一直退至杭州。奕經駐杭州、清朝大軍駐紹興、英軍駐寧波形成相持局面,當時有諺語:“杭州娼妓最堪誇,明年養出小欽差;紹興娼家亦有名,明年養出小兵丁;唯有寧波娼家哭不止,明年養出小鬼子。貝青喬.《咄咄吟》”
綜上,清軍三路反攻全部失敗,英軍趁勢反攻,清軍大敗,退往紹興、杭州。經歷浙東三城在1841年10月與1842年3月兩次慘敗後,原本積極籌備軍務、極力「主剿」的浙江巡撫劉韻珂受到極大衝擊,逐漸轉為「主撫」,他終於認清了中英武力懸殊的事實,遂冒著觸犯聖怒的風險,於1842年3月21日上了一道有名的「十可慮」奏摺,道出了當時清朝主戰的十大弊端,是當時少有的能著眼於現實的意見。3月28日,已得知浙東失守的道光帝收到劉韻珂的奏摺,硃批:「所奏不為無見,另有旨,欽此。」晚間,廣州將軍耆英進京請訓,獲道光接見,兩人密談;道光當晚發出上諭,命令耆英赴浙署理杭州將軍,並將伊里布改發浙江軍營效力,又命令揚威將軍奕經和浙江巡撫劉韻珂「設法羈縻」。4月3日,獲釋的伊里布抵京,得到上諭賞他七品銜、命他跟隨耆英赴浙差遣;4月7日,道光帝再任命耆英為欽差大臣,此後又與他多次密談,明令他「先剿後撫」。
1842年4月15日,欽差大臣耆英、七品銜伊里布離京南下,並於5月9日到達杭州。按道光帝「先剿後撫」的計劃,應先由奕經主持「剿」,戰勝後由耆英主持「撫」。然而耆英到浙後,奕經接連向道光帝奏報一連串「捷報」,使道光帝振奮;但耆英上奏時悲觀失望,令道光帝不悅,加上耆英未有遵旨「先剿後撫」,而是每當英軍稍有動作便立即「羈縻」,令道光帝甚為不滿。結果,道光帝在5月25日下旨停止了耆英和伊里布的使命,浙江的大權仍歸奕經。但就在道光帝幡然改計之時,英軍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新一輪攻勢——揚子江(即長江)戰役。
====長江戰役====
經過浙江戰役後,英軍獲得了一些增援。但由於華北氣候嚴寒,故英軍不再北上大沽口,改向氣候溫暖而富庶的長江下游進兵,不僅有利長期作戰,又可截斷南北交通;清廷也顧慮到這一點,故而阻斷漕運。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於13日集結在黃牛礁海域,並於17日抵達乍浦海面。這隻部隊共有戰艦7艘、輪船4艘、陸軍2,000餘人,是英軍在浙江地區的大部分兵力。清軍方面,乍浦一直是清軍的海防重點,是浙江駐兵最多的地區,共計約7,000人。5月18日,英軍對乍浦發動進攻,依然採用海軍正面炮擊、陸軍側翼包抄的老戰法;清軍武備和防禦落後,加上未料到英軍從高地進攻,作戰時指揮十分混亂。儘管如此,英軍在此戰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共9人死亡、55人受傷,包括在天尊廟戰鬥中被清軍擊斃的英國陸軍中校湯林森。雖然大部分清軍在戰鬥中逃跑,但駐防乍浦的八旗官兵拼死作戰,令英軍震驚。此役,清軍死傷1500餘人,平民死難1500餘人;副都統長喜身負重傷,撤退至嘉興,不久不治而亡。英軍佔領乍浦後,在乍浦逗留休整十天,期間幾乎將該城焚掠一空。乍浦保衛戰170週年記 來源:平湖文摘 2014年7月29日《清史稿·卷四百九十四·列傳·二百八十一》夏燮:《中西紀事》卷24,海畺殉難記
耆英在乍浦被佔後立即向清廷奏報乍浦失陷經過,力陳“舍羈縻之外無他策”,主張求和。不久清廷又重新起用主張議和的伊里布,並送還乍浦之戰中俘獲的黑白洋兵16名,以示和談誠意。5月28日,即英軍攻佔乍浦的第10天,英軍全體撤離,繼續北上,其下一個目標是江蘇省寶山縣的吳淞(今屬上海市)。吳淞是長江防禦的第一道屏障,其防禦工事和武器裝備在過去兩年中大為加強,但新任兩江總督牛鑒毫未覺察當地的防務並不能抵擋英軍,自信地制定了作戰計劃。
1842年6月初,英國軍艦抵吳淞口外,清守軍約一萬人。6月16日晨,戰鬥開始,兩小時後,兩江總督牛鑑倉皇逃走,“所督諸軍皆尾而潰走”。英軍遂乘勢大進,佔領吳淞炮臺,江南提督陳化成陣亡袁翼:《江南提督陳忠愍公殉節略》。午後,英軍不費一彈佔領寶山縣城。此戰,英軍2人死亡、25人受傷,清軍陳化成以下88人死亡。吳淞和寶山失陷後,上海官兵棄城而逃。
英軍攻陷吳淞、寶山的當晚,英國援軍抵達吳淞口外,英軍的海陸總兵力達到2萬名,規模空前。6月19日,英軍沿黃浦江水陸並進,佔領了已被清方放棄的上海。6月27日,英軍退出上海,留軍艦封鎖吳淞口,主力軍隊於7月5日駛入長江,直逼鎮江。
1842年7月15日,英國軍艦抵達鎮江江面,至20日英全軍抵達;同時清軍也在行動,參贊大臣齊慎、兩江總督牛鑒從各省率兵馳援鎮江,鎮江城內外駐軍約7,000人。當英軍於7月15日初到鎮江江面時,時任京口(即鎮江)副都統海齡下令緊閉城門,造成市集停運,百姓無處買食,海齡縱兵槍殺街巷的行人,以「漢奸」罪名在城內大肆捕殺百姓,如是者六天,民怨沸騰。儘管海齡是在後來的鎮江之戰中投火自殺,但由於他的暴戾舉止,民間盛傳他被憤民暗殺《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二·列傳一百五十九·海齡》。
1842年7月21日,英軍出動陸軍6,905人與數百名海軍向鎮江發起進攻。英軍登岸後直薄城下冒著清軍的炮火爬梯登城,遭守城的八旗兵頑抗 引自William Dallas Bernard. 。英軍用炸藥轟開城門,從城北、城西、城南三方向突入城內,守城的八旗兵並未潰逃,而是堅持巷戰,許多旗兵戰前殺死自己的妻兒,然後才參加戰鬥。此役,英軍遭受了開戰以來最大的損失,共39人戰死、130人受傷、3人失蹤;而據耆英在戰後調查,清軍共有570多人戰死,其中鎮江、青州八旗的傷亡達30%,遠超外省綠營援軍的1.6%。
事後英軍“毀城垣,焚衙署,縱黑鬼姦淫婦女,道路死傷枕藉”。英國參戰軍人回憶“只要是真實的回憶,就可覺得這顆心很難說是有人道的了。但即使是心腸最硬、資格最老,以殺人越貨為生的人,看到這種悲慘景象也不能無動於衷的。 譯自Granville G. Loch: :"but when excitement subsides with victory, and the individual circumstances are recalled to mind which led to the result, a heart would be hardly human that could feel unaffected by the retrospection. But the hardest heart of the oldest man who ever lived a life of rapine and slaughter could not have gazed on this scene woe unmoved."”鎮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接受了英軍50萬元的勒索,作為不佔領的交換條件。
英軍在鎮江的軍事行動,切斷清朝經濟命脈京杭大運河的漕運。7月16日,道光帝就密諭耆英,只要英國息戰退兵,便同意割讓香港,並增開通商口岸。鎮江失守後,道光帝決心專意“議撫”,並授權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務須妥速辦理,不可稍涉遊移”,並令奕經所率援軍暫緩由浙赴蘇,“以免該逆疑慮”《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四).第2133頁。然而,璞鼎查對清朝方面的“羈縻”毫不理睬,命令英軍繼續向江寧推進。
8月3日,英國遠征軍留下一部分兵力守衛鎮江,主力艦隊開始向江寧開進,9日抵達江寧江面。11日,英國陸軍登陸,“於紫金山之上,安設大炮”《籌辦夷務始末》卷58 道光朝,軍艦擺開了攻城的架勢。同日,耆英自無錫趕到江寧,在英國軍隊的炮口威懾下,開始與英方議和。
=== 簽訂和約 ===
1842年8月,清軍節節敗退,英軍抵達南京,兩江總督牛鑑乞和,璞鼎查答以倘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如能所請,可不攻城。耆英到後,璞鼎查限8月14日定議,否則開砲攻城。8月22日,道光皇帝全部允准。耆英、伊里布、牛鑑曾應璞鼎查之邀,登英國艦隻拜訪,璞鼎查亦上岸答拜。清政府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四次,全部接受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雙方於1842年8月29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中英《江寧條約》,為中國近代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通稱《南京條約》,中國名之為“《萬年和約》”。
其時英國維新黨政府下臺,新上任的保守黨外交大臣阿巴甸勳爵於1841年給砵甸乍爵士發出新訓令,撤回割地要求;然而,璞鼎查於冬天停戰時返抵香港,對香港發展甚為滿意,在訂立《南京條約》時,違背英廷訓令,不僅訂立通商條約,還要求割讓香港島,並最終在條約中加入了割地的條款《南京條約》第三條:「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帝國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清政府並須按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該通商條約其後併入1843年10月締訂之《虎門善後條約》內,容許華人自由到香港經商);賠償煙價、商欠、兵費共2100萬圓揚州所付50萬元照扣,廣州贖城費600萬元不在其內,實際為2700萬元。,並廢除經公行貿易之制度;雙方議定進出口稅餉;兩國官員用照會往來;中方付600萬元后,英兵退出長江;舟山島、鼓浪嶼須俟賠款全數付訖,港口開闢後方撤。條約簽訂後英軍艦船陸續撤往定海一帶,歷時長達兩年三個月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結束。
== 影響 ==
=== 政治外交 ===
==== 開不平等條約先例 ====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開端,開啟中國的閉關大門,此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紛至沓來。1843年10月8日(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中英又訂一通商附黏善後條款,一稱《虎門條約》,訂明五口英國商人不得至鄉間內地,可於五口租賃房屋,或租地自建,如有新恩施及他國,英人「一體均沾」。英國享有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各國紛紛要求享有同一待遇,與中國簽訂更多不平等條約,被要求割地賠款對清朝來說也是第一次。這些不平等條約要到一個世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才得以正式廢除,而在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島則要到150年後的1997年7月1日才得以收回。
1844年7月3日,中美五口貿易與章程在澳門附近望廈村簽字,通稱《望廈條約》。除無割地賠款等外,所有中英條約之事項,應有盡有,且有為英約所無而更為精詳者:如領事裁判權適用範圍之明確而擴大,不惟中美人間之爭執,美人由美領事審訊,即美人與其他外人在華之爭執,亦由美領事處理;關稅例則須與美國議允;中國港口官員須負責接待美國兵船;準美人在五口自建教堂、墓地;條約十二年一修;美國享有最惠國待遇。
法國在華並無重大商業利益,所重視為傳教。1844年8月,法國代表剌萼尼至澳門,復有軍艦8艘同來,使他在談判中更處於有利地位。10月24日,中法五口貿易章程在黃埔簽字,通稱《黃埔條約》,內容與美約無大出入,不同之點是中國地方官須負責保護教堂墓地。條約中對於天主教弛禁並無明文,僅由耆英宣佈。
==== 國家主權 ====
在列強要求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影響下,清朝對某一國失去某一特權,就等於對所有列強失去該特權,這使清朝在外交上處於不利弱勢。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使英國可在五個通商口岸各駐兵艦一艘,以後商港越開越多,深入內地,以致在後來戰爭中被外國奪去更多領土。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割裂中國領土,破壞主權之完整,中國喪失獨立自主地位。領事裁判權使清朝失去司法主權,外國人犯法不受清朝法律制裁,清朝無法管制外國人在華違法行為。就政治方面之影響來看,戰後政府大失威信,弱點暴露,會黨以反清為職志自不會放過時機。
=== 社會經濟 ===
==== 鴉片輸入 ====
作為這次戰爭的肇因,鴉片卻並沒有在《南京條約》中被提及,鴉片進口處於一種理論上仍然非法但實際上被預設的狀態,中國的禁菸名存實亡,一直到1858年11月8日中英兩國代表簽署《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海關稅則》正式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英國透過一系列外交圖謀,花費18年時間實現了這個圖謀。在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鴉片進口是每年2553噸,吸食人數約人口的1%,到1863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的時候,鴉片進口4235噸,增加了65%。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鴉片進口合法化了,數量進一步增加,到1880年達到頂峰6500噸,是1839年的2.5倍。此後受價格低廉的本土鴉片競爭,進口量開始迅速減少。1907年中英簽署《中英禁菸條約》,到了民國以後洋藥已經很少了。
本土的罌粟種植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開始迅速擴大,1870年土藥(本土鴉片)產量已與洋藥(進口鴉片)持平,在1906年土藥產量達到3.5萬噸,是進口鴉片最高峰的5倍,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前進口量的12倍。1880年代後期吸食人數估計為人口的10%,煙癮很大者估計3%-5%。
==== 民生經濟 ====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開始重要變化。鴉片貿易氾濫,中國的公共財政和貨幣流通因為鴉片大量輸入而陷於嚴重的破壞狀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605頁 《劉韻珂致伊耆牛大人書稿》,《鴉片戰爭》(3),第362頁。由於西方資本在五口經營工業,這些工廠裡誕生了中國最初的工人牟安世《鴉片戰爭》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 第408頁;《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621頁。英國把大批商品運來中國。中國自給自足之傳統經濟遭受衝擊,對外國商品仍頑強抵抗。1840年代,外國商品雖然在中國滯銷,但在遭受外國商品衝擊最為嚴重之五口通商地區,傳統經濟已開始解體歐陽昱:《見聞瑣錄》,見李文治:《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第554-555頁。鴉片貿易所引起的金銀外流,外國競爭對本國生產的破壞,國家行政機關的腐化,這一切就造成了兩個後果:舊稅捐更重更難負擔,此外又加上新稅捐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3頁。一般的人貧窮到達極點,各地破產的流民最終匯聚成太平天國。
與此同時,亦有不少沿岸華人因在戰爭時為英軍補給,故在戰爭完結後獲得優待,部分更因此而身世顯赫。此外香港由於在是次戰爭後割讓給英國,宣佈成為自由港,故為廣東一帶的人民提供了致富機會,不過由於最初營商環境不安全、廣東當局阻礙商人到香港貿易等因素,令當地貿易情況一直到太平天國起義,大量富商來港,才有了顯著改善。
==== 口岸貿易 ====
《南京條約》改變了廣州一口通商的情況,開設廣州、上海、福州、廈門、寧波五口通商,更加靠近茶葉的產地,關稅明確,灰色苛捐雜稅消失,這對茶葉貿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總量從1839年的380千擔增加到1855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夕的818千擔,增加了115%。到1863年,茶葉出口為1945千擔,是1839年的5.12倍。茶葉出口的增加超過鴉片進口的增加,所以,到1850年代中葉,中國對英國的貿易就已經轉為順差,這種狀況要持續到1880年代中葉,那時中國茶葉出口受到印度的競爭而減少,鴉片進口雖然也減少但棉布進口增加,中國對英國的貿易重新回到逆差。
上海的茶葉貿易量很快超過廣州,成為中國最大城市。福州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通的漢口也很快成為茶葉出口的樞紐。廣州充斥著排外的情緒,對開放通商的條例想方設法進行阻礙,通商的功能相對下降,並且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個誘因。
=== 思想文化 ===
==== 社會文化變革 ====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並沒有驚醒中國社會,清政府無法理解英國開戰僅以謀得通商、外交、法律優惠為目的,反而因為英國並未以摧毀其統治為目標,而將之視為一場突發性、短暫的事件。不過,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使得少數有識之士受到了極大的思想衝擊,開始意識到了社會和民族的危機。他們在倡導興利除弊、變革社會的同時,開始放眼觀察世界,尋求禦辱圖強之道。
史家蔣廷黻指出,林則徐是當時「覺悟的少數人」中的其中一個,但他怕清議的指摘,默而不言,不敢公開提倡。事實上,林則徐羈留廣東後,已瞭解到中國的軍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買外國的船和炮,同時派人翻譯外國刊物,例如英國人休·慕瑞所著《地理百科全書》譯成《四洲志》,未及出版。1841年7月,林則徐前往新疆伊犁戍邊前夕,他將書稿全部交給好友魏源,希望他編撰《海國圖志》,魏源接受囑託,蒐羅更多世界地理資料,於1843年1月刻印初版於揚州,又幾經擴編,補成一百卷,於1852年(鹹豐二年)刊行於世。此後,林則徐被清廷謫戍伊犁,途中他曾向友人致私函,痛陳中國對自身槍炮落伍的事實置之不理,但林則徐卻請友人將他的這封信保密。
《海國圖志》在中國和鄰國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該書詳細敘述了世界各國的歷史政制、風土人情,主旨是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些已是開風氣之先的改革思想,而如何造西洋炮和西洋船等近代軍事科技資料,但凡能蒐集到手,無不匯聚書中,但這一切都被中國人棄之如敝屣。事緣戰前,林則徐被士大夫視為百戰百勝的「主剿」派官員,但他因琦善受英人賄賂而被革職和驅逐,故此士大夫認為中國的失敗不是因為中國古法不效,而是因為「奸臣誤國」;在主導當時中國命運的傳統守舊勢力中,大多數傳統士大夫對這部著作和「師夷長技」的思想主張不予重視甚至予以否定,例如梁廷枏則將其斥為「失體孰甚」、「反求勝夷之道於夷也,古今無是理也」。
相反地,《海國圖志》於1851年流傳到日本,隨即在日本文化界掀起了刊印、訓解、評論該書的熱潮,數年間日本出版的《海國圖志》選本就已多達22種,令「幕末」時代的日本人大開眼界,通曉了世界各國的史地知識。這對於日本明治維新具有莫大的刺激。
==== 錯失改革良機 ====
戰敗沒有促使清政府認識到自己的落後。1845年,俄國政府因清政府贈送藏文《大藏經》,回贈各類圖書355種共計800餘冊,另有天文、地理儀器和工具。但理藩院收到這批圖書後,僅譯出書名,便束之高閣。直到十三年後的1858年,日後的首位中國駐外使節郭嵩燾到北京,看到這些書大為感慨:「若能譯其書而為之備,必有以濟海疆之用者矣」。
直到二十年後戰敗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才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成就其實不小,但比不過日本的明治維新,在甲午戰爭中再次戰敗。然後才試圖改革政治,有了戊戌變法,卻半途而廢。後來有了義和團事件和八國聯軍入侵,然後才有了比較認真的政治改革——清末新政。但那已經不能挽回清政府滅亡的命運,並最終導致清朝在辛亥革命爆發後的1912年被推翻。
== 文化遺產 ==
=== 中國大陸 ===
* 鴉片戰爭博物館: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口村南面的林則徐銷煙池舊址內,東依牛背脊山,西傍珠江口,1985年建立,總面積為20多萬平方米。管理虎門炮臺舊址──沙角炮臺、威遠炮臺、靖遠炮臺、鎮遠炮臺、南山炮臺、蛇頭灣炮臺、九宰炮臺、廣東水師提督署寨墻等戰爭遺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林則徐銷煙池:廣東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莞太平鎮口的兩個水池,為銷毀鴉片而建,後於1957年重建。
* 胡裡山砲臺:福建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廈門島東南端,清道光21年(1841年),閩浙總督顏伯燾在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建了一條全長1667米,高3.3米,厚2.6米的花崗岩石壁,並安裝100門火炮,稱為「石壁砲臺」,英國人稱為「長列炮臺」,鴉片戰爭期間被英軍攻陷炮臺被毀。現存砲臺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建造,光緒20-22年(1894-1896年)興建完成。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半城垣式,兼具歐洲和明清的建築風格,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胡裡山炮臺三面環海,向東可支援距離約4500米的白石炮臺,南面與漳州龍海嶼「仔尾砲臺」隔海相對,向西協助距離5000米的「磐石砲臺」。
* 鎮海口海防遺址:浙江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鎮海區和北侖區,分為甬江口南、北兩處。甬江北岸(鎮海區)包括:威遠城、招寶山明清碑刻、月城、安遠炮臺、吳公紀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記、泮池(裕謙殉難處)、吳傑故居;甬江南岸(北侖區)包括:戚家山營壘、金雞山瞭臺、靖遠、平遠、宏遠、鎮遠砲臺。
* 乍浦炮臺:浙江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湖市乍浦鎮。其中天妃宮炮臺位於湯山公園南端,建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南灣炮臺位於九龍山,建於光緒二十年(1894)。
* 焦山炮臺遺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鎮江市潤州區,焦山係「京口三山」名勝之一,位於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軍侵入長江遭到副都統海齡率領鎮守焦山的青州兵抵抗。
* 鴉片戰爭戰爭遺址公園: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城西,佔地12公頃,1997年6月建成,鴉片戰爭遺址,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840年7月5日英軍炮轟定海城,園內建有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三總兵”(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紀念廣場、百將題碑、傲骨亭、三忠祠、英陣亡將士墓群。三忠祠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吳淞砲臺遺址: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吳淞街道海江新村居委會塘後支路27號內,1842年6月,英軍進犯吳淞口,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在吳淞西砲臺抵抗。現存殘丘一方,長11.8米,寬9.8米,高2.85米。1992年6月1日,被公佈為上海市紀念地點。2014年4月4日,被調整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現臨江公園存有當年使用的「平夷靖寇將軍」複合金屬大砲。
=== 臺灣 ===
二沙灣砲臺、四草砲臺、安平小砲臺皆是在此戰爭期間由清軍所建,大武崙砲臺亦是,但現址為日軍為防禦美軍所改建。
===英國===
大英帝國對於參戰的海軍與陸軍人員授與中國戰爭勳章。
== 參見 ==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森巴戰爭
* 電影《鴉片戰爭》
== 參考資料 ==
=== 註腳 ===
=== 參考書目 ===
*
*
*
== 研究書目 ==
* Frederic E. Wakeman, Jr.(魏斐德)著,王小荷 譯:《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
*
Category:清朝—英國關係
Category:英國戰爭
Category:清朝戰爭
Category:廣州市軍事史
Category:香港殖民地史
Category:1839年中國
Category:1840年中國
Category:1841年中國
Category:1842年中國
Category:英國東印度公司軍事史
|
經濟史 | 經濟史,經濟領域的發展歷史,是社會科學的核心,經濟狀態的變遷史,其研究範圍為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經濟史在19世紀從歷史學分離開來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經濟史是研究一定的時期經濟執行狀況、機制及其效果的學科。
==西方==
19世紀西方歷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是歷史主義學派,強調真實地再現和理解過去,推崇實證主義,是敘述式史學。19世紀後期,英國學者將經濟史從歷史學分離出來,但仍保持著歷史主義特點,因此仍然屬於歷史學範疇,屬人文科學。當時西方大部分大學也將經濟史安排在人文學院講授且並不專門設立學科。20世紀初出現專用的經濟史理論及專門研究經濟史的學者。瑞典赫克舍爾認為經濟研究應從供給和需求入手。邊際主義和新古典經濟學興起,要素分析和資料資料得到重視,但大多數經濟史學者仍堅持實證主義。
來自英國的經濟史對傳統史學的侷限有所突破,比如推動中世紀歷史檔案大規模整理、促使人文歷史成為研究課題、開闢農村和農業史新領域。這使得原本落後的英國史學躋身世界前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史學和經濟學都發生變革。歷史學開始廣泛採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取代歷史主義,從敘述的歷史轉型為分析的歷史。經濟學則興起推崇凱恩斯主義的浪潮,宏觀經濟學和增長理論得到重視。因此,與經濟學和歷史學有緊密關係的經濟史學也發生巨大變化:地理資源、氣候環境、文化等要素得到重視,線性發展被結構分析所取代。此時西方經濟史學可分為三大學派:計量史學、整體觀史學、新制度學派。
2000年,美國出現了稱為資本主義史(History of Capitalism)的新領域,其包含很多經濟史相關的主題,例如保險、銀行監管、商業政策以及資本主義對中產階級、窮人、婦女和少數族裔的影響。See Jennifer Schuessler "In History Departments, It’s Up With Capitalism" New York Times April 6, 2013 Lou Galambos, "Is This a Decisive Moment for the History of Business,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Capitalism? Essays in Economic & Business History (2014) v. 32 pp. 1–18 online
== 中國 ==
中國很早就有不成系統的經濟史,比如《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出的善因論,反對國家對經濟過多的幹預和控制,強調自然競爭,讓每個人盡自己的才能獲得最大可能的利益。善因論是一種以放任主義為主,必要時輔以行政、經濟、法律手段的國民經濟管理模式。
自《漢書·食貨志》起,中國歷代都有以國家檔案為主要來源的《食貨志》,其所記錄的經濟事件較為準確。除正史之外還有大量政書中有經濟相關的記載。歷代政府編輯的會要會典也系統的記錄了有關經濟的典章制度。這種關於經濟實踐的記載形成“食貨之學”,成為中國經濟史學的源頭之一。
梁啟超在1903年發表《新史學》,號召“史界革命”。他認為新史學的特徵應為“諸學之公理公例”,即利用社會科學的方法研究歷史。次年梁啟超寫成《中國國債史》,成為中國經濟史學出現的標誌。
此後中國經濟史發展迅速。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一些較為貫通的社會經濟史專著,西方的經濟史著作被引進中國。一些史學家開始倡導經濟史。1920年朱希祖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時,受德國蘭普雷希特《近代歷史學》和美國魯濱遜《新史學》的影響,倡導對該系課程進行變革。中國國內思想界出現大論戰,學者將研究重點從“革命家的歷史”轉向“歷史學家的歷史”。中國經濟史學從政治的附庸轉向自身的學術發展。此時中國出現唯物史觀派和史料考訂派兩大學派。
1934年北京大學法學院創立《食貨》,成為中國第一份“中國社會史專攻”的專業性期刊,被稱為“最著名的社會經濟史雜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濟史學在中國史學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唯物史觀派從邊緣變為正統。
==參見==
*社會學
*經濟學
*歷史學
==參考文獻==
category:各種主題的歷史 |
文學史 | 文學史是一個學科,專門研究文學發展歷史。文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實際從人類有了語言後,口頭文學就已經出現,自從人類發明了記錄書寫的工具-文字後,記錄文學即開始產生,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書寫記錄都能被稱為文學,如帳目、科學研究當都不能算文學,文學應該是能對讀者有所啟示、娛樂和指導的文章,文學語言的發展可以增強人類交流的能力。
人類最早由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首先發明瞭文字-楔形文字,然後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人和黃河流域的中國人各自獨立的發明了文字。文字記錄的古代文獻也留下了早期的文學作品,如蘇美爾人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古埃及的《亡靈書》以及中國的甲骨文和《孫子兵法》竹簡等。除了文字記錄的文獻外,有許多口頭流傳的,後世記錄下來的,也是人類早期的文學作品,如中國的《詩經》,古希臘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古印度的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等,以及許多民族的古代傳說和神話等。
==中國文學史==
西漢武帝時期,司馬遷編撰了《史記》一書,內容敘述了由上古五帝至當時西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一部出色的歷史散文作品、中國首部使用紀傳體的史書。
==臺灣文學史==
臺灣文學史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呈現間歇性斷層的現象。這現象產生的主因來自臺灣文學常被以漢人為主的大中國主義視為「邊陲文學」,而且其書寫系統多元。除了純文學之外,臺灣通俗文學也在多語言與多變化的過程中,持續於臺灣主體性與中國文化和南島文化間的夾縫中發展。
Category:文學史
Category:各種主題的歷史
Category:文化史
|
電影史 | 電影史跨越了從19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的一百多年。電影作為一種動態影像也漸漸由聚眾獵奇發展成為21世紀大眾傳媒、交流與娛樂的重要工具之一。電影也在藝術、科技與政治領域造成了巨大影響。
儘管難以界定電影作為藝術媒介的起源,但在商業方面,盧米埃爾兄弟於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公開放映10部電影短片可視作投影式放映電影攝影史上的里程碑。在更早些時候,也有包括在內的他人嘗試過電影攝影與放映;他們在1895年11月1日的柏林向付了錢的觀眾使用自制的展示了第一部動態畫面錄影,但他們的成果質量欠佳,也缺少資金支援和持續開發,更未覓得如同將盧米埃爾攝影機推向世界之勢的運氣。
很快,全世界都開始建立電影製片公司和工作室。電影在初生的十年中從一種新興技術發展為初具規模的大型娛樂產業。最早期的電影為固定鏡頭下的單鏡頭黑白攝影,時長不足一分鐘且未收錄錄音音軌。
通用電影語言在數年間逐步建立,發展了包括剪輯、移動鏡頭和其他電影技術在內的諸多手法,它們在電影敘事中各司其職。
從1890年代晚期開始,特殊效果成為了電影的一種特性,由喬治·梅里愛在幻想題材電影中發揚光大。其中很多效果對於舞臺演出來說是難以實現或不切實際的,這也使得電影的觀影體驗相較之下更為如夢似幻。
技術發展為電影帶來了長篇幅(1906年時,劇情長片已達60分鐘之長),同步收音(1930年代起成為主流)和3D(在1950年代早期一度流行,2000年代起成為主流)。有聲電影結束了(又作字卡、間幕)不可或缺的使命,為電影人解放了更多敘事手法,從此成為電影製作中的一環。
新興流行媒體,包括電視(1950年代起成為主流),(1980年代起成為主流)和網際網路(1990年代起成為主流)都影響過電影的生產和發行方式。電影製片不僅會調整內容以適應新興媒體,同時也以技術革新(包括從1950年代起成為主流的寬銀幕)和更引人入勝的影片保持院線放映的吸引力。
攝製成本的降低和易於操作(包括8毫米膠片、影片和手機攝影)使更多人得以創作完成度各異、目的各異(包括和影像藝術)的影片。在過去,此類影片在技術層面常常比專業製片低劣,但數字影片和價格親民的數碼相機的問世使得它的成片質量有所提升。
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後,數字製片從1990年代起得到普遍應用,這也使得視覺效果愈發逼真,長篇電腦動畫受觀眾歡迎。
不同的電影型別互相融合,隨著時代發展各領風騷。它們彼此之間差異巨大,例如恐怖電影(1890年代起成為主流)、(於1910年代至1960年代間在美國院線頗具影響)、歌舞電影(1920年代起成為主流)和色情電影(於1970年代經歷過)。
== 1890年代以前 ==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沿用了一些來自其他已存在領域(包括口述敘事,文學,劇場藝術和視覺藝術)的手法。在電影技術發明之前,涉及到動態畫像和/或投影畫像的藝術和娛樂形式包括、皮影戲、暗箱、幻燈機,還有各種產生視覺暫留的頻閃效應動畫裝置。
有認為起源於遠東地區的手影(後來發展為皮影戲)用手或物體投下陰影以講述故事。在亞洲尤其是爪哇,皮影戲給追捧了數個世紀,最終於啟蒙時代遠傳歐洲。
暗箱並不常用於講述故事,這是因為它給觀眾展示的是上下顛倒的影象,但這一發明引領出後來幻燈機的應用。在久遠的年代裡,一些所謂的神明顯靈可能是以凹面鏡、暗箱或未知的投影裝置所造出的。16世紀,招魂儀式和由名不副實的“魔術師”和“巫師”造出的幽靈已是隨處可見。世界上第一場幻燈機放映似乎以有關死亡、怪獸和其他可怖主題的圖片延續了這一傳統。1790年前後,這一應用已發展成一種多媒體鬼靈秀——“”;此時,這種演出已經顯得平易近人得多,因為它常常宣傳自己以使用技術手段炮製鬼影的方式證明了鬼靈並不存在。這類大受歡迎的演出會採用mechanical slides,rear projection,mobile projectors,疊化,溶解,真實演員,煙霧(有時也在煙霧上投影),氣味,聲效甚至電擊等表現手法。
雖然幻燈機初問世時常用於驚嚇觀眾,不過投影師們將其改進,使其能夠展示更有創意、甚至更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吸引到更多的家庭觀眾。新興先鋒技術(如和)的使用令兩張投影影象之間的切換變得平滑,敘事也更有力度。
頻閃動畫裝置可迴圈展示短小的動態畫面(出人意料並且常滑稽可笑),多作娛樂用途。該技術也偶爾用在科學佐證中:生理學家揚·普爾基涅曾用其展示心臟跳動,物理學家發行了一套共八張副本的裝置,它們各自展示了不同的波動(聲音,空氣,水,等等)。發明者約瑟夫·普拉託預計它可給改進並用於幻影術中。1847年,魔術師Ludwig Döbler在他獲得巨大成功的歐洲城市巡演的一個環節中,使用Phantaskop裝置投影了動態的雜技演員、變戲法的人和舞者。
=== 1878-1887:連續攝影術與早期動態記錄 ===
大多數早期攝影序列()的製作目的並不是呈現動態畫面,而是用以科學嚴謹地研究運動。這種序列幾乎全部都是人或動物在鏡頭前展示簡單的動作。這種手法由攝影師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於1878年首創;在釋出了櫥櫃照系列《》之後,他又繼續製作了上百套運動中的人或動物的實時連續攝影用作研究。這一手法給其他攝影師紛紛效仿,包括艾蒂安-朱爾·馬雷、、和。自1879年起,邁布里奇開始講學動物運動(locomotion)攝影,並使用(將記錄下的連續畫像繪製在玻璃圓盤上,再使其旋轉)投影動態畫面。在電影院問世多年後,邁布里奇的錄影曾給數次轉製成畫面流暢的迷你短片(通常來說,這些短片可以進行無縫銜接迴圈播放)。
1887年,奧托馬爾·安舒茲以一小塊牛奶玻璃(後來換成了拉洋片式機器)作為投影媒介,動態展示了他的連續攝影成果。為了對公眾展示這一名為的放映系統,他在常見運動研究之外也開始錄製其它有趣的內容,比如摔跤手、舞者、雜技演員和日常生活(兩個木匠共進早餐、一家人從同一個碗裡進食、男孩們打架、聚眾打牌、兩個男人吸鼻菸、男人一臉泡沫地坐在理髮店裡)。其中有些場景或許頗具喜劇演出效果,也可能直接影響了後來的作品,比如1894年的影片《》。
=== 1888-1895:最初的動態影像與早期電影投影 ===
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19世紀末的電影通常十分短小,而且敘事手法頗為平淡。電影工作者們普遍專注於呈現電影鏡頭“不會眨動的人類雙眼”的客觀性,並製作記錄現實。
1888年1月10日,法國藝術家、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申請了英國史上第一個能夠拍攝動態影像的相機的專利。他於1888年10月14日攝製了現今已知的最早的動態影像。這部影片,《郎德海花園場景》,是一部時長1.66秒的實況電影,簡單記錄了普林斯一家的動作畫面。次年,普林斯於英格蘭攝製了,並以日內瓦驅動器為原理成功製造了一臺能夠投影快速交替影象的機器。1890年9月16日,原計劃前往美國展示發明的普林斯在登上開向巴黎的火車後神秘失蹤。
1889年6月,美國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僱傭了一位名為威廉·肯尼迪·迪克森的實驗室助手,研究為留聲機增添播放音樂時的視覺效果。迪克森和他的團隊根據邁布里奇、馬雷和其他先驅的工作成果製造出了活動電影放映機。在這臺機器上,單人觀眾可透過一個拉洋片式小孔觀看一部迴圈播放的長約半分鐘的影片。愛迪生於1891年5月20日首次向公眾展示了這臺機器,展示的影片內容多為的人們進行簡單的歌舞雜耍表演。活動電影放映機很快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並在各大城市中進行了多次觀影活動。與此同時,發明家們正在先前幻燈機的成功基礎上著手研發電影投影技術;這一技術最終取代了愛迪生的拉洋片放映形式。
== 1890年代 ==
大受歡迎的幻燈機、實用的連續攝影術以及其他相關的投影式娛樂(例如),這些都是動態影像投影技術演變過程的成果。1892年10月至1900年3月期間,發明家埃米爾·雷諾的系統在巴黎格雷萬蠟像館放映了12800場動畫電影(該系列包括《》和《》等作品),觀看人次逾50萬。1894年11月25日、29日及30日,奧托馬爾·安舒茲在柏林一處郵政大樓大禮堂的昏暗環境中,將電力快速視機上的動態畫像投影在一塊大螢幕上進行展示。1895年2月22日至3月30日期間,安舒茲在柏林國會大廈一個可容納300名觀眾的大堂裡放映了一場長達一個半小時、共包含40個場景的作品;這場商業放映吸引了約4000人次觀看。
插畫歌曲源於1894年的歌舞雜耍表演,並流行直至1930年代後期的電影院中。透過一類的儀器,手工彩繪的玻璃幻燈片和真人表演或者錄音一同放映,如此,歌曲敘事便伴隨著同步變化的幻燈片而視覺化。電影誕生後,插畫歌曲給用作電影開場前或是更換膠捲時的填充部分。
1895年11月間,在舉辦過早期電影展映,這場約15分鐘的動態畫像展示是一個於晚間開始並持續三個小時的專案中的一部分。斯科拉達諾夫斯基兄弟共展示了8部電影短片(如果以每秒16幀的速度播放,大約是6到11秒的播放長度),以重複迴圈並特意配以音量極大的音樂(為了遮掩機器噪聲)的形式播出。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用他們研發的攝影機(,兼具攝影和投影功能)在巴黎舉辦了首場商業放映,展示了時長共計約20分鐘的十部影片。盧米埃爾攝影機作為當時最先進的電影投影裝置,甫一問世便收穫了巨大成功,截止到1896年1月底時已是平均每日進賬2500~3000法郎。在首映場之後,影片的播放順序和選擇常有變動。這對兄弟喜愛拍攝《離開工廠》這類如實記錄了他們所處世界的實況電影,但他們的放映也包括喜劇演出《水澆園丁》。
=== 1896-1900:新事物、廉價娛樂和早期敘事手法 ===
電影工業的發展隨著盧米埃爾攝影機的成功而驟然加速。這一時期的電影製作為大眾提供了相對廉價簡單的娛樂,給電影歷史學家湯姆·古寧(Tom Gunning)評價為“奇觀電影(the cinema of attractions)”。古寧認為比起敘事,電影製作者們更仰賴透過展示動態影像提供“幻能力(illusory power)”取悅觀眾的手段。電影通常在臨時清理出的店面前和市集中旅行參展商的帳篷裡進行放映,或是在歌舞雜耍演出中作為“糊塗(dumb)”段子展播。後期製作環節在這一時期尚未成形,參展商在自家放映中創意百出。為了提升觀眾體驗,一些放映會伴隨著管弦樂團的演奏家們演出、劇院風琴演奏、現場音效和來自表演人員或者放映員的解讀。
早期的電影工業產物主要由實況記錄和雜耍表演組成,普遍缺乏敘事性。1896年,由導演並剪輯的《》首映;該片可以給認為是第一部敘事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影片。同年五月,放映了大賣的《》;該片攝製了影史首個接吻鏡頭,也引起了已知最早的對電影審查的呼籲。
在1896年5月研發出可攜式鏡頭後,愛迪生製造公司成為了美國早期電影的主要製造商。受到盧米埃爾兄弟早先影片的影響,愛迪生手下的工作人員攝製的內容包括實況、遊記以及喜劇短片。電影歷史學家查爾斯·穆瑟爾()指出,愛迪生的公司在1896年的夏天實現了“美國主題的虛擬壟斷(virtual monopoly over American subjects)”。早期的愛迪生電影使用投影——這是一種愛迪生與電影發行公司取得使用權的裝置,由和發明。維他鏡是最早採用的電影投影機之一,該設計延長了播放時間。年底,盧米埃爾攝影機、投影機以及維他鏡都已在全國出展過。在這其中,Biograph投影機以其卓越的畫面質量大受歡迎,在全美國壓了對手們一頭,這也導致了後來愛迪生公司和Raff & Gammon公司過早的分道揚鑣。
=== 電影語言的進化 ===
剪輯技術和特殊效果的發展,以及由蘭瑟姆環路大幅提升的播放時長,使得敘事手法日新月異,同時期的觀眾也逐漸適應了在螢幕上觀看動態影像,電影工作者們在競爭中四處尋求新的可能。
愛迪生公司出品的《》(採用活動電影放映機進行放映)完整展示了蘇格蘭的瑪麗女王被處刑的畫面,這一效果以在最後一個鏡頭中用假人替換下真人演員實現。這部影片所採用的技術給視作特效在電影中已知最早的應用。喬治·梅里愛在製作《》時也使用了這種技術:透過的手段,女子看上去就像憑空消失一般。
另一種常見的電影攝影技巧是雙重曝光,由喬治·阿爾伯特·史密斯於1898年7月在英格蘭率先使用。拍攝片場先是一片漆黑;在拍攝完主鏡頭後,負片給重複曝光在重疊的場景膠片上。在1900年的商品目錄裡如此描述他的作品《科西嘉兄弟》中的一幕:“在格外小心翼翼的鏡頭下,鬼魂以幾近透明的形態出場。在推測出死於劍傷且渴望復仇之後,他消失了。緊接著出現一個'幻象',向我們展示了那場雪中的殊死決鬥。”
1896年年底,法國魔術師喬治·梅里愛建立了並開始監製、導演和發行一系列最終超過500部短片的作品。曾經在魔術表演中採用影片環節的經歷令梅里愛認識到,電影向他提供了一種“製造劇場中無法實現的視覺奇觀”的能力。他改進的技術,例如停機再拍和雙重曝光等,令他常給視作“特效教父”。這些技術的使用使電影敘事變得更有想象力,比如1896年電影《》(有認為是恐怖電影的開山之作)和1899年電影《灰姑娘()》。
喬治·阿爾伯特·史密斯亦創造了反轉動作()的特效:他用一臺倒錄的鏡頭拍攝下重複第二遍的動作,然後將第二遍錄製的負片的末尾接到第一遍錄製的末尾。第一批採用這種設定拍攝的影片是《Tipsy, Topsy, Turvy》和《The Awkward Sign Painter》,而儲存下來的最早的使用例是史密斯在1900年9月之前拍攝的《傑克蓋的房子(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他將正向動作的負片以倒序一幀幀印刷出來,也就是在印刷時完全逆轉了原本錄製的動作。他為此製造了一臺特別設計的印刷機,使負片從一處投影裝置前滾動而過時給透過一面特製的鏡頭投影進相機門前,並印出同等大小的影象。這種設計後來稱作“投影印片機”,最後演變為“”。
與海普華斯於1900年前後所創作的影片中亦出現了不同相機速度的使用。在1899年的《On a Runaway Motor Car through Piccadilly Circus》一片中,保羅以極慢的相機速度拍攝了數個場景;當以16幀每秒的速度放映這部影片時,那些場景便飛速流動起來。在1901年的《The Indian Chief and the Seidlitz Powder》一片中,保羅又採用了反向效果:酋長的動作給以遠超16幀每秒的膠片搖動速度錄製下來,。
=== 電影剪輯和連貫敘事 ===
第一批由多個鏡頭組成的影片出現在19世紀末,其中一個知名例子為拍攝的關於耶穌基督生平的法國電影《耶穌基督的誕生、生活與死亡》。這部電影並不具有連貫敘事,不同場景和幻燈片、演講及唱詩班演出相互穿插,將奇觀的時長抻至90分鐘。另一例為喬治·梅里愛於1897年復刻的希土戰爭場景:儘管每個場景都給分開售票,但參展商仍將它們連續放映。即便是在梅里愛1899年《灰姑娘》中,各個鏡頭之間也沒有承接。觀眾想要理解影片中發生了什麼,就必須事先了解故事大概,或者聽一名主持人講解。
電影連貫敘事的問世,包括動作鏡頭之間的承接,要歸功於英國電影先驅的《》。這部1898年的作品是首批含有多個鏡頭的電影之一:在第一個鏡頭中,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在美術展覽館外享用了午餐後跟隨人群進了門,而第二個鏡頭展示了他們在館中的活動。保羅於1895年推出的“Cinematograph Camera No. 1”是世上首個能夠反方向搖動膠片卷的攝像機,這使得同一條底片得以給曝光數次,創造出super-positions和多重曝光效果。這一技術首次運用在他1901年的電影《聖誕頌歌()》中。
連貫動作的進一步發展體現在1899年由喬治·阿爾伯特·史密斯在英格蘭布蘭頓學院製作的多鏡頭短片中。在於該年下半年拍攝的《隧道里的吻()》中,史密斯用一個幽靈之旅()式鏡頭作為開場:火車開進隧道中,下一個鏡頭展示了火車車廂內部一對正在親吻的男女,隨後又切回到幽靈之旅式鏡頭,火車駛出隧道外。一個月後,位處約克郡的班佛公司(Bamforth company)翻拍了同名影片:在該版本的火車車廂內親吻鏡頭前後,他們將拍攝火車進出隧道的鏡頭機位置於了軌道旁側。
=== 早期探索 ===
在法國,盧米埃爾公司從1896年起將攝影師派往世界各地拍攝影片(在此之前,攝影師只在本地自產自銷他們的作品),再將成品帶回位於里昂的製作間,加以印刷並賣給想買的人。至1901年,近千部影片如此生產出來;它們幾乎全部都是實況電影。
在英國,是首批電影製作人之一,也是第一個拍攝的旅行記者。1894年,他開發出70mm格式並拍攝了皇家亨利賽艇日。他也與一同以一種名為Kineopticon的35mm格式攝像機制作了英國最早期的一些電影,包括《Incident at Clovelly Cottage》、《》以及《》。艾克斯於1898年設計了第一個業餘拍攝用的攝像機;該設計使用17.5mm規格,他起命名為“Birtac Home Cinema”。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設計初衷是“讓動態攝影對所有人都觸手可及”。
1898年,喬治·梅里愛已是法國最顯赫的虛構電影製作人;從這一時期起,他的作品幾乎全部都是使用技巧效果的電影。這些作品大受各地市場歡迎。他的較長影片的人氣(從1899年起長達數分鐘,而其他電影多數只有一分鐘長)也使得其他電影工作者開始製造更長的影片。
於1897年起成為了華威貿易公司的一名管理總監;在任期間,他專注於產出實況電影,例如關於第二次布林戰爭的新聞電影。他在1903年7月組建了自己的公司——,並於1908年搬去了倫敦,成為該地第一間電影公司。華都街後來成為英國電影工業的發源地。和於1897年成立了公司,很快成為了全英最大的電影製造廠。其他早期電影先驅還包括、喬治·阿爾伯特·史密斯和希塞爾·海普華斯,後者於1899年間出產了百部影片,自己的公司也成為了英國電影業一方巨頭。
至1900年,美國最成功、產量最大的電影公司是公司。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在1895年離開愛迪生公司後成立了這家新公司,最初旨在開發他的攝影機(可展示拉洋片式短片)。該裝置使用70mm膠片,每一幀都給單獨印刷在紙面上,用以插進他們的觀看裝置中。畫紙給放在一個旋轉的鼓面外側,依次滾入視野中。
== 1900年代 ==
=== 日趨成熟及電影商業 ===
1900年,在百代公司(Pathé Frères)的廠牌下開始生產電影;給其僱傭以實際製作影片。到了1905年,百代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影公司,這一盛況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受過愛麗絲·蓋伊指教的於1896年起也開始了電影製作。
除了公司之外,美國還有眾多小製造廠,其中一些在進入新世紀後也依然長期活躍。維塔格拉夫製片廠便是其中一家,該廠商建立於布魯克林,並在1905年擴大了規模。
第一個僅以長期播放電影而獲得成功的劇院是在1905年於匹茲堡開張的“The Nickelodeon”。那時候已經存在足夠多的時長數分鐘的影片來組成一個長達至少一個半小時的放映流程;而且如果當地觀眾厭倦了影片內容,這些短片還可以給每週替換。美國其他展映商也紛紛效仿該模式;不出兩年,全美已經有8000家Nickelodeon模式的影院在運作。1906年起,美式影院風靡各地,推動了全球電影製造和播出的繁榮景象。
20世紀初,電影院成為了像歌廳和其他劇院一樣大受歡迎的娛樂和社交場所Rühse, Viola (2020). "Luxurious Cinema Palaces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ritical Analyses of Movie Theatres by Siegfried Kracauer and Their Relevance Today" (PDF). Cultural Intertexts. 10: 13–30.。
到了1907年,為了放映電影而興建的電影院已經遍佈美國、英國和法國。這時期的電影在播放時常伴隨著一位鋼琴家或者更多音樂家演奏的配樂。在主要城市裡也有著規模更大的電影院。起初,上映流程中多為百代出品電影,但隨著美國公司的加速產出,這一局面迅速被動搖了。一個流程裡中只含幾部電影,總時長為大約三十分鐘;一盤最大容量為1000英尺(300米)的膠片卷一般只含有一部影片。流程每週會更新一到兩次,但沒過幾年就變成了每週更新五次。一般來說,電影院會建在城市裡的娛樂區域。1907年,百代開始以向影院出租電影取代了之前直接銷售電影的形式。
== 1910年代 ==
1914年,喜劇大師卓別林首次於螢幕前登場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默片時期 ==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事實上,電影院老闆經常替換掉講評人,請樂師在電影放映時伴奏,若電影院有相應樂器的話,通常是鋼琴師或風琴師。伴奏的音樂應該隨時符合電影的情節氣氛.
== 有聲時期 ==
=== 有聲電影問世 ===
後來,技術的進步允許製片人創作與電影畫面同步的音軌,使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音軌的錄製可以與拍攝電影相分離,但真人電影音軌錄製,許多部分是與拍攝畫面同時進行的。有聲電影發明後,無聲電影和電影院裡的樂師迅速銷聲匿跡。
=== 電影彩色化 ===
電影發展最後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1930年左右引入市場,而給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彩色電影片是《浮華世界 (1935年電影)》。在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彩色技術的改良,越來越多的彩色電影,至今可以說已經基本上沒有黑白電影了。不像攝影,出於某些考慮用黑白膠片比較好,拍電影幾乎沒有不用彩色的理由。個別的例外,例如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前蘇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以及2012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大藝術家》通常都是出於其他藝術考量。
=== 電影院革命 ===
電影影片(菲林)透過放映機投射在闊銀幕上,傳統影片因技術問題,其影片長度每段僅夠播放十分鐘左右。以一部電影長達兩小時左右,需影片十多卷,為達到連續播放效果,電影院放映間皆配備兩架放映機交替使用。當一架在播放第一卷影片時,另一架得預備第二片的播放,第二架播放時,第一架播放完的影片得卸下回捲以備下輪播放,同時將第三片影片裝上,同時撇換燒損的發光電弧碳精棒,當時的放映間至少得兩人操作,且忙碌非常.若兩間同步播放,兩者之間,相差時間至少十五分鐘,若多間同時播放,第一跟最後播放的戲院時間相差極大。
反觀最新戲院放映間的裝置已與舊式放映間不可同日而語了,因新式放映機採用電弧燈泡,其耐用程度大大提高,使用中又不需調整電弧發光間隙,所以整片影片帶卷給頭尾相接一起,此舉不僅節省人工費用,而且優點極多,因片卷頭尾相接,其直徑龐大,故需一輸出盤和一接收盤,若多間戲院在短距離;如同一建築物內並排而列,第一間戲院放映機播放後,影片不回收而經引片輪將之輸出至第二再至第三……至最後一間;每間僅押後數分鐘即能同步播放同一影片,而以往每間戲院得至少兩人操作的放映間,如今卻是一人運算元間戲院了,另一項重大改革在於音響系統,它已由以往光聲學音響單聲道進入了最新的數碼光聲學立體音響系統了。
=== 電腦特效 ===
在電影製作初期,電影的特效(特別效果)鏡頭加以各項技術來配合。到如今,電腦已大量配合應用在電影製作上,一些鏡頭演員僅需端坐在特製椅子上,做一些表情和動作即可,而出現在銀幕上的背景和劇情簡直不可想像,因為以電腦來做編輯影片的工作取代一味繁瑣的步驟,使最後出廠的複製品質與已往的產品亦不可同日而語了。
==參考資料==
category:各種主題的歷史 |
科學史 | 科學史,利用了思想史和社會史兩個面向的歷史研究方法。科學起源於對自然其功能性的實用考量以及純粹的哲學探究。
雖然科學方法自古便不斷發展,但現代科學方法卻是始自伊斯蘭科學家,海什木在大約西元1000年左右,運用實驗的經驗法則寫出了一本關於光學的著作《》。然而,現代科學方法在13世紀的歐洲由大學經院哲學的學者所發起科學革命時,方才算發展完全Thomas Woods, How the Catholic Church Built Western Civilization, (Washington, DC: Regenery, 2005), ISBN 978-0-89526-038-3,到了16世紀及17世紀早期的發展高峰,現代科學方法的廣泛應用更引領了知識的全面重估。科學方法的發展被某些人(尤其是科學哲學家及實證科學家)認為是太過於基礎而重要的,認為早先對於自然的探索只不過是前科學(pre-scientific),現代科學方法才被他們認為是真正的科學。習慣上,科學史學家仍舊認定早先的科學探索也包含於廣大而充足的科學範疇之中。W. C. Dampier Wetham, Science,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1th ed. (New York: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11); M. Clagett, Greek Science in Antiquity (New York: Collier Books, 1955); D. Pingree, Hellenophilia versus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is 83, 559 (1982); Pat Munday, entry "History of Science," New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Charles Scribner's Sons, 2005).
數學史、科技史及哲學史則在其各自的條目中描述。數學跟科學很接近但有所區別(至少在現代的觀念上是這樣認為)。科技涉及設計有用的物件和系統的創造過程,跟尋求傳統意義上的真理(empirical truth)又有所不同。哲學跟科學的不同在哲學還尋求其他的知識領域,如倫理學,即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都是以既定的事實作為理論基礎。實際上這些領域都作為外在的重要工具為其他領域所用。
==科學史的理論與社會學==
研究科學史大都在從事回答:「科學是什麼?」和「它如何運作」,以及它是否顯示出大規模的形式和趨勢。特別是科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ce)專注於科學家工作的方法,尤其注重觀察在他們「產生」和「建立」科學知識時的方法。自1960年代以來,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一個共同的趨勢,就在強調科學知識的「人的成分」,而不再強調科學資料是自顯的、無關價值和前因後果的這個觀點。
在哲學上,科學的一個主要議題和其爭論焦點,正是關於理論改變這一範疇。有三個哲學家曾討論過這個題目。其一是卡爾·波普,指出科學知識是長年累月的累積,具有前進性;其二是托馬斯·庫恩,認為科學知識是一個正規化轉換(paradigm shift)的過程,而非單單是具前進性;其三是保羅·費耶阿本德,其觀點是科學知識並非長久的累積也不具前進性,而是一個類別的劃界(demarcation)。
自孔恩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於1962年出版以來,學界一直辯論著關於「科學」的定義和目標。通常都沒有一致答案,尤其是關於在「真實性」的概念上,更曾一度引致觀點上的衝突。
==早期的文化==
在史前時代,知識早就以口頭傳統的方式代代相傳。例如早在9000年前,當時文字還沒出現,墨西哥南部就已經有農業種植玉米了。Sean B. Carroll (May 24, 2010),"Tracking the Ancestry of Corn Back 9,000 Years" New York Times .Francesca Bray (1984),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I.2 Agriculture pp 299, 453 writes that teosinte, 'the father of corn' helps the success and vitality of corn when planted between the rows of its 'children', maize.
同樣,考古學證明天文學知識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就已經存在。
文字的發展使知識能得以更忠實的傳承下來。到人類踏入農業耕作的時代,剩餘的食物使人類有更多的時間發展文明,而不是單純的考慮生存。最基本、最古老的科學知識,首推天文學。
古時許多文明國家,透過簡單的觀察收集天文資訊,並以較為系統的方式紀錄。雖然他們並不知道這些天體的真實結構,許多關於行星和星系的自然現象,都開始有了理論上的闡釋。一些人體結構的研究開始顯現,並且開始有人觀察動物群落和植物群落的特質;同時一些煉金術的理論,也在幾個主要文明出現。See Homer's Odyssey 4.227–232 '[The Egyptians] are of the race of Paeeon [(physician to the gods)]'See, for example Joseph Needham(1974, 1976, 1980, 1983)and his co-author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ecifically:
*Joseph Needham and Lu Gwei-djen (1974), V.2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Magisteries of Gold and Immortality
*Joseph Needham, Ho Ping-Yu [Ho Peng-Yoke], and Lu Gwei-djen (1976), V.3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Historical Survey, from Cinnabar Elixirs to Synthetic Insulin
*Joseph Needham, Lu Gwei-djen, and Nathan Sivin (1980), V.4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Apparatus and Theory
*Joseph Needham and Lu Gwei-djen (1983), V.5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Physiological Alchemy
===新月沃土的科學===
早在公元3500年前,中東的幼發拉底河一帶(即今伊拉克)的人,已開始發展出一套以數學概念,紀錄自然現象的方式。但是這些觀察都只是有其他目的,而非純粹自然科學研究。舉例當時已有類似畢氏定理的數字研究紀錄,包含了一系列的陣列——(3,4,5)、(5,12,13)。但這始終都未能證明這些是畢氏定律的研究。Paul Hoffman, The man who loved only numbers: the story of Paul Erdös and the search for mathematical truth, (New York: Hyperion), 1998, p.187. ISBN 978-0-7868-6362-4
同時在古埃及,天文學、數學和醫藥研究都開始有了雛型。幾何學被普遍應用於土地測量,如「3、4、5」直角三角形等資料紀錄,代表著古時的埃及已發展出一個實質的幾何體系。而古埃及也是地中海流域的煉金術研究中心。
《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是人類史上第一部醫學著作,由莎草紙寫成,是史上第一次文中指稱「腦」這個器官的檔案,並提及腦膜、脊髓及腦脊液等等部位,可謂最早的神經外科醫學文獻。然而,儘管古埃及有一些有效的醫學實踐,但另外也有無效的甚至是傷害性的實踐。例如,醫學歷史學家認為,古埃及的藥理學大部分是無效的。然而,他們使用檢查、診斷、治療、預測等治療疾病的方法,這是科學的經驗主義開始Lloyd, G. E. R. "The development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 his Magic, Reason and Experience: Studies i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k Science.,同時對於經驗主義的發展有深遠的意義。
===古典時期的科學===
thumb|left|安提基特拉機械的碎片,其為最早的模擬計算機。
在古典時期,面對著一些實際性問題的解決,包括編製曆法和疾病治療,純粹的自然科學研究慢慢開始興起。當時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通常不被稱作「科學家」,而被視為科學上的哲學家。
最早期的科學哲學家起源於古希臘,一般稱他們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 called the pre-Socratics the transition from mythos to logos他們對於神話中問題:「宇宙是從何而來?」提供了完整的回答。F. M. Cornford, Principium Sapientiae: The Origins of Greek Philosophical Thought, (Gloucester, Mass., Peter Smith, 1971), p. 159.哲學家泰勒斯(前640-546年),又被稱為“科學之父”,是第一個嘗試用理性思維來解釋自然現象,如陸地浮在水上及地震是由水面攪動引起的(而不是海神引起的)。Arieti, James A. Philosophy in the ancient world: an introduction, p. 45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386 pages. ISBN 978-0-7425-3329-5.他的學生畢達哥拉斯創立了畢達哥拉斯主義,他對數學的原理進行了研究,並且是第一個提出大地是球體。留基伯率先提出了原子論,認為每一種事物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其後由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發揚光大。
其後以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等為首的後起者,相繼出版了首批的自然哲學著作。他們發展的演繹推理對後來的科學研究起重要作用。柏拉圖於前387年建立了柏拉圖學院,許多古希臘哲學名士曾受教於此。他的學生亞裡士多德提出的經驗主義認為,一起宇宙真理都可以透過觀察和歸納得到,這就是科學方法的基礎。De Lacy O'Leary(1949), How Greek Science Passed to the Arab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ISBN 978-0-7100-1903-5,亞裡士多德的理論及著作對伊斯蘭世界及歐洲有深遠的影響,雖然有一些理論在科學革命中推翻,但卻為後世的科學探索,奠下重要基礎。
在這段期間,不同形式和型別的科學,都開始有個雛型。這包括了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等等;而一些像物理和數學的簡單理論,也開始出現。最典型的例子,首推畢達哥拉斯發表的畢氏定理;阿基米德發現了「槓桿原理」和「力矩」的觀念。
===印度的科學===
thumb|175px|古印度在早期冶金學中處於領先地位,用鍛鐵建造的德里鐵柱就是證據之一。
數學:印度次大陸的數學知識最早出現在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這個文明中的人考慮到磚體結構的穩定性,以4:2:1的比例製造磚。他們也嘗試以高精度標準化長度測量。他們設計了一種分成10等份的尺“摩亨佐-達羅尺”,長度大約3.4 cm。古代摩亨佐-達羅的磚的規格一般是這種單位的整數倍。
印度天文學家、數學家阿耶波多(476-550)在他的《阿耶波多曆書》中使用了一些三角函式(如正弦,正矢和餘弦),三角表和技術,以及代數的運演算法則。
628年,婆羅摩笈多提出地球引力是一種引力。Mainak Kumar Bose, Late Classical India, A. Mukherjee & Co., 1988, p. 277.他還普及了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0,同時0也作為十進位制的字元,並跟隨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沿用到現在。這兩本天文學書籍的阿拉伯語翻譯版很快就傳到伊斯蘭世界,隨後在9世紀在伊斯蘭世界演變成阿拉伯數字.Ifrah, Georges. 1999. The Universal History of Numbers : From Prehistory to the Invention of the Computer, Wiley. ISBN 978-0-471-37568-5.O'Connor, J.J. and E.F. Robertson. 2000. 'Indian Numerals' ,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cotland.14到16世紀,印度的天文學及數學上有明顯的進步,如三角學與數學分析。特別是被認為是“數學分析的創始人”.George G. Joseph(1991). The crest of the peacock. London.
天文學:印度的宗教典籍吠陀經是第一部記載天文學概念的書Sarma (2008), Astronomy in India古印度人把一年分成12個月,一個月為30日,所餘差額則用閏月來彌補.
的天文學論著與第谷·布拉赫的第谷系統相似,直到17世紀的開普勒時代前是最精確的天文模型.George G. Joseph (2000). The Crest of the Peacock: Non-European Roots of Mathematics, p. 408.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醫學:從新石器時代的遺蹟中(現在的巴基斯坦)發現一些早期的農業文化。阿育吠陀是起源於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的傳統醫學,而現代則以替代醫學的一種形式在世界上使用。古代印度人已經有比較豐富的藥材知識,並且把藥品製成各種藥劑服用。特別是他們還認識到水有治病的功效。
冶金學:古印度發明了伍茲鋼、坩堝鋼與不鏽鋼並廣泛傳入地中海地區。老普林尼稱之為“ferrum indicum”(印度鐵)。羅馬帝國一直很重視印度伍茲鋼,並認為這是最好的。到中世紀傳入敘利亞,並用作生產特殊工藝的大馬士革鋼.C. S. Smith, A History of Metallography,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1960); Juleff 1996; Srinivasan, Sharda and Srinivasa Rangnathan 2004
thumb|蘇頌的《新儀象法要》中的星圖(1092年)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3,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Taipei: Caves Books Ltd. Page 208.
===中國的科學===
主流學術權威認為,中國的科學傳統,與淵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歐陸科學,以及伊斯蘭世界的科學,是各自獨立發展。中國科學萌芽於先秦時期,受到當時的哲學家中注重邏輯思辯、認識論及幾何學研究的墨家,以及重視辯論的名家所啟蒙。漢代造紙術的普及提供了條件,使前人的科學思想知識及辯證,透過紙張儲存了下來,後人得以前人的科學著作為藍本作改良,或透過辯證後推翻,形成一套經驗主義科學傳統。至隋唐及宋朝時,中國的科學曾長時期高據世界領先地位。然而由於近代歷史原因,許多古中國科學著作或失傳或流失海外,均不利於中國科學史的發掘整理。
現時可考證到的古中國科學著作,以及相關的古代著作數量龐大,涵蓋科學數個主要分支:數學、醫學、自然科學、建築及工程學,又有其他次分支,包括農學、航海學、心理學、地圖學及物候學等多個學科內容。系統化地記載了當時的科學知識及技術的發現及發明,包括了算術、草藥應用、活字印刷、建築及鑄造術、機械構造法、觀星導航術及地圖製作。其中較為著名的中國科學著作有劉徽的數學著作《海島算經》,記載了四次重差觀測術的發明;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著有的《綴術》,準確估算圓周率,該書後來東傳至朝鮮、日本;唐代王孝通的《緝古算經》;金朝數學家李冶的《測圓海鏡》;元代數學家朱世傑的《四元玉鑑》;明代數學家王文素的《算學寶鑑》;數學家程大位的珠算理論著作《直指演算法統宗》;數學家李之藻的《同文算指》;數學家朱載堉著有的《律呂精義》,發明了十二平均律。
醫學方面有張仲景的醫學臨床著作《傷寒雜病論》;隋朝醫學家巢元方的外科手術著作《諸病源候論》;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明代醫學家吳有性的溫病學派著作《瘟疫論》,為中國最早有關傳染病研究的著作。另外有明代茅元儀的軍事書籍《武備志》,記載有當時的兵器發明;明代學者屠本畯又著成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清代數學家李善蘭發明了對數微積分,並在組合恆等式方面提出李善蘭恆等式,發表了《考數根法》,是質數論方面最早的著作。隋朝時又興博物學,出現為數不少的地方誌(或稱圖志、圖經)。著有《諸郡物產土俗記》、《區宇圖志》與《諸州圖經集》,風俗物產圖《物產土俗記》及《區宇圖志》,開中國編撰一統志之先河。朗蔚之採各地所上圖經,纂成《隋諸州圖經集》二百卷。裴矩寫成《西域圖記》,記載自敦煌通中亞諸國直至地中海的三條絲路。
中國科學及數學的傳統造就了農業、紡織及手工業、鑄造工業、商業及兵器的技術發展,並衍生出各種發明品。其中科學家沈括發明瞭指南針,此外他還發現了真北的概念,改進了天文觀測用的日規、渾天儀、瞄準管和水鐘以及描述瞭如何使用乾船塢來修理船隻;設計出了一套地形學理論,以及區域氣候隨時間漸變的理論;沈括的同期的科學家蘇頌創製了星圖的天球圖集,寫過跟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及冶金學相關的製藥專著,及於1088年在開封市建過一座大型天文鐘樓。為操作最高處的渾天儀,他的鐘樓配備了擒縱器裝置,這裝置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環狀動力傳輸的鏈傳輸裝置。兵器方面有十四世紀末發明的熱兵器“神火飛鴉”;十六世紀中葉發明的火箭“火龍出水”;1580年軍事家戚繼光發明的地雷“自犯鋼輪火”。周代發明的籌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的數字體系,而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在751年的怛羅斯戰役之後傳入阿拉伯帝國,之後在十二世紀傳入西班牙,到十三世紀傳入義大利,到十四世紀初葉傳遍整個歐洲。有關中國古代科學研究的證據,可見於漢代大司農耿壽昌發明的渾象;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對子午線長度的測量;明代數學家朱載堉發明的累黍定尺法,精確計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磁偏角,又計算出迴歸年長度和水銀的比重,均是著名的經驗主義科學研究例子。晉代醫學家葛洪《抱朴子‧博喻》曰:“學而不思, 則疑閡實繁;講而不精,則長惑喪功。”,道出了古代中國學者對辯證及實驗重要性的認知。
至近代,中國科學漸見沒落,經歷了一段再啟蒙時期,歐洲列強的科學傳統及成果傳到中國。在清末的洋務運動主張“中體西用”。以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及制度為基礎,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的擁護者馮桂芬主張接受歐美思想為主的學術,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主張。至廿一世紀,隨著現代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的迅速增長,中國科學才見起色。
==中世紀==
自古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踏入中世紀。亞歷山大圖書館從羅馬統治期間被摧毀後,Plutarch, Life of Caesar 49.3.在642年穆斯林征服埃及後,再一次被摧毀.Abd-el-latif(1203): "the library which 'Amr ibn al-'As burnt with the permission of 'Umar."Europe: A History, p 13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19-820171-7 拜占庭帝國還是學術中心,如君士坦丁堡,而西歐學術則集中於修道院,一直到12到13世紀的中世紀大學發展才有所轉變。修道院學校的課程包括研究少數允許的古籍和醫學方面的新嘗試。Linda E. Voigts, "Anglo-Saxon Plant Remedies and the Anglo-Saxons", Isis, 70 (1979): 250-268; reprinted in Michael H. Shank,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in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 2000, pp. 163-181. ISBN 978-0-226-74951-8. .Faith Wallis, Bede: The Reckoning of Time,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 Pr., 2004, pp. xviii-xxxiv. ISBN 978-0-85323-693-1.
與此同時,希臘哲學已經在中東世界的阿拉伯帝國獲得了一定支援。在7至8世紀間,伊斯蘭教蓬勃發展,使穆斯林學術研究迎來伊斯蘭黃金時代,並延續到15世紀。其中原因有以下幾個:中東通行的阿拉伯語使各國的科學技術交流得以無障礙地進行下去。從拜佔廷帝國得到的希臘和羅馬科技文章與印度傳來的研究成果為中東的科技研究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根基。麥加朝聖也給了全伊斯蘭世界的科技學者們合作交流的機會。
===伊斯蘭的科學===
伊斯蘭科學家對實驗的重視遠超過希臘人。Robert Briffault(1928). The Making of Humanity, p. 190-202. G. Allen & Unwin Ltd.海什木開創了對實驗物理學的研究,他是現代光學的開拓者,其著作《光學書》倡議實驗科學方法。
Sameen Ahmed Khan, Arab Origins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Refraction of Light;
Roshdi Hifni Rashed (Picture) Awarded the 2007 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 Optics & Photonics News (OPN, Logo), Vol. 18, No. 10, pp. 22-23 (October 2007).科學方法最重要的發展是實驗及量化的應用。海什木是首位採用科學方法的人,被視為「第一位科學家」.Bradley Steffens (2006), Ibn al-Haytham: First Scientist, Morgan Reynolds Publishing, ISBN 978-1-59935-024-0.
波斯數學家花拉子密在數學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現在通行的“演算法”(Algorithm)即是從他的名字演變而來。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Chapter 1“代數學”(Algebra)一詞則是由他的一本著作“al-jabr”演變而來的。
比魯尼是第一位詳盡闡述天體現象實驗及從語義上區分天文學與占星學的學者。天文學家運用實驗觀察和實驗技術去觀測天文。海什木發現天球並非固體及高空的密度較低空為低,他和伊本·沙提爾(Ibn al-Shatir)將自然哲學從天文學拆分出來。海什木又和穆艾葉德丁·烏爾迪(Mo'ayyeduddin Urdi)構造了第一個非託密斯模型。伊本·沙提爾以實驗為依據,而不以哲學為依據來駁斥託密斯模型。納西爾丁·圖西及阿里·古什吉(Ali al-Qushji)首次以實驗觀察來證明地球自轉,還有比裡安迪(Al-Birjandi)的早期「圓慣性」原理。多位穆斯林天文學家也推測地球沿其軸心自轉,並提出日心說的假說。眾所周知,在以太陽為中心的背景下,尼古拉·哥白尼在《天體執行論》裡提出的哥白尼日心模型(Copernican heliocentric model)是取自伊本·沙提爾及馬拉蓋學派的地心說,哥白尼所主張的地球自轉與納西爾丁·圖西及阿里·古什吉的觀點近似。
阿拉伯鍊金術雖然嚴格地說不算是科學,但是其主要思想影響了羅傑·培根,使他發明了實驗理論。阿拉伯鍊金術也對艾薩克·牛頓有很大影響。
伊斯蘭黃金時代其他的一些知名科學家包括法拉比、比魯尼(最早的人類學家及大地測量學的開創者)、納西爾丁·圖西、伊本·赫勒敦(被視為社會科學一些範疇的開創者,如人口學、經濟學、文化史、歷史學及社會學)。
===從十二世紀復興的歐洲科學===
十二世紀歐洲出現了中世紀大學,標誌著知識界在歐洲復興。同時十字軍東徵使歐洲開始與伊斯蘭世界接觸。頻繁的通商容許了文化的交流,令教廷在知識上壟斷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舉例十二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中國旅遊,並在回國後著有《馬可波羅遊記》,使歐洲人的眼界有所擴闊。
種種因素都助長了文藝復興的興起。城市在義大利崛起,住有大量新資產階級。他們都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摒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這時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宗的享樂規模,比一般民眾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鬆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這段期間最為明顯的變化乃天文學。當時教廷強調「天動說」,認為太陽是圍繞著地球旋轉。波蘭人哥白尼是第一位提出太陽為中心——日心說的歐洲天文學家,一般認為他著的《天體執行論》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其後經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提倡,「地動說」開始傳播甚廣,進而導致教廷把其軟禁。
這時的科學發展乃自古希臘以來最為發達,其發達程度甚至超越了古希臘時代。如伽利略便最先使用科學實驗和數學分析的方法研究力學。他認為選擇得當的數學證明,可以用來探索任何牽涉到定量性的問題。同時期的開普勒除了在天文上提出了嶄新的見解外,還首度以幾何概念發展出光學概念。
==科學革命==
文藝復興使歐洲知識界重視生機,不但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包括化學、生物、醫藥等領域都有創新見解。其對科學所產生的影響力,至今仍非常深遠。大多科學史專家都認為十四至十八世紀乃科學革命的年代。其中部分更認為自哥白尼於1543年出版著作《天體執行論》開始,歐洲已踏入科學革命時代。
在這段時期的科學思想家包括:
* 安德烈·維賽留斯:1543年出版了《人體構造》,解釋了血液在人體內迴圈的過程,還從解剖屍體組裝了第一副人類骨架。
* 威廉·吉爾伯特:1600年出版了《論磁石》,是物理學史上第一部系統闡述磁學的專著。
* 第谷·布拉赫:對十六世紀末期所認知的星體進行了詳細並且準確的觀測,為開普勒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資料。
* 弗蘭西斯·培根:透過分析和確定科學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應用方式,給予新科學運動以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 威廉·哈維:透過解剖等手段展示了血液的迴圈。
* 勒奈·笛卡爾:演繹推理的先驅,1637年出版了《方法論》。
* 安東·範·列文霍克:建造了高畫質晰度的單顯微鏡,研究了毛細管迴圈和肌肉纖維。他觀察了血球、精子與細菌,並繪出了它們的形象。於1683年發現了細菌。
* 艾薩克·牛頓:1687年7月5日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石。牛頓還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地發明瞭微積分。
==現代科學==
科學革命使世界科學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它使科學知識內容大大擴充,而絕大多數都是今日研習科學者必須認識到的知識,例如地動說和牛頓運動定律等等。到了十九世紀,科學研究已變得相當具系統,並分成不同派別,一直延至二十世紀。
===自然科學===
====物理學====
在物理史上,科學革命乃古希臘時代科學哲學和古典物理的分水嶺。波蘭人哥白尼首先以日心說否定了過去人們一直深信不疑的天動說。其後德國人開普勒也發展出其行星執行的模型,提出行星乃按其軌跡而圍繞著太陽執行。同時義大利人伽利略除不斷強調其地動說外,還發展出多項基本的力學理論。
到了1687年,英國人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詳細地說明瞭兩個既複雜又成功的物理理論: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皆建立了古典力學的根基。電子和磁力的研究以英國人法拉第和德國人歐姆為首,時為十九世紀。
二十世紀初的物理學也出現了革命性變化,代表者為愛因斯坦。他於1905年發表了四篇劃時代的論文,分別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物體慣性與其所含能量有關嗎?》,隨後匯出了E = mc²的公式。這被統稱作相對論,主要是對牛頓力學的概念作出了修正。這對物理學也影響深遠,因為愛因斯坦的理論,根本性地修訂了過往科學界深信的知識,時到今天仍然備受討論。
二次大戰期間出現了更多發明。這包括了雷達和原子彈。這些技術日後皆被各國政府用作軍事上,對日後的軍事技術產生深遠影響。
====化學====
現代化學的歷史在科學革命年代,早已由煉金術轉化到現代化學領域。1661年愛爾蘭人波義耳發現了氣體定律。其後法國人拉瓦錫更有前瞻性理論──對過去人們深信不疑的燃素說作出全面否定;倡導質量守恆定律,指出物質作轉化時其質量不變。同時他還推論,動物的呼吸實質上是緩慢氧化。
踏入十九世紀,又有英國人道爾頓確立了「物質是由粒子組成」的理論。1869年俄羅斯人門得列夫編製了元素週期表,把物質中數十個元素列舉出來。這兩人的研究對日後也影響深遠,前者為日後的粒子理論奠下基礎;後者則成為了化學的基本知識。今日的化學教科書,都少不了元素週期表。
====地質學====
遠在十一世紀,中國的科學家沈括已率先提出了地形結構的原理。他從原油的產地觀察,認為原油產地過去乃海洋一片,後因地形轉化,使部分物質轉化為原油。
而在西歐,學界一直相信泰奧弗拉斯托斯對岩石的解說,一直到科學革命為止。1700年,兩位法國人和在法國中部行山,並把他們觀察紀錄成一地圖。前者記錄了首個火山的觀察。1788年詹姆斯·赫頓出版其著作《地球的理論》,其理論被稱作均變學說。
1811年兩位法國動物學家喬治·居維葉和亞歷山大·布隆尼亞爾出版了一著作,從他們在巴黎發現的大象化石,闡述了他們對地球結構的看法。這個觀點後來成為地層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而英國人查理斯·萊爾的《地質學原理》更把詹姆士‧赫頓觀點進一步強化,影響日後達爾文的演化論。
到了二十世紀,地質學更有革命性看法。以韋格納為代表的「板塊構造理論」,把地球外殼由板塊組成的觀點進一步擴大。
====天文學====
天文在科學革命以降受到光學儀器漸發達影響,也可圈可點。1801年穀神星被發現;1846年海王星也被發現。
二十世紀中來自美國的喬治·伽莫夫、拉爾夫·阿爾菲、羅伯特·赫爾曼,透過計算推論出有證據顯示,宇宙間曾有大爆炸的痕跡。這些證據被視為計算宇宙歷史的基礎。
其後六十年代美國和蘇聯開始進太空科技競賽,計有1961年蘇聯派出世界第一個太空人加加林登上太空;後美國也派出巖士唐等太空人升空,歷史性地首次登陸月球。其後各項太空發明相繼面世,包括人造衛星、火箭和穿梭機等等。
====生物學、醫學和遺傳學====
1847年匈牙利物理學家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戲劇性地發現減低孕婦患上產後熱機會的技術──在孕婦生產時協助她們清洗頭部。提前了微生物致病論的發現,不過斯姆威爾茲的發現在當時並未受到重視。直到1865年,由英國外科醫師約瑟夫·李斯特證實了消毒法之後,微生物致病論才得以應用。李斯特的研究是基於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的重要發現,巴斯德連結了疾病與微生物的關係,造成醫學的革命。此外他在1880年所生產的狂犬病疫苗,使預防醫學上的重要方法誕生。巴斯德發明瞭一種稱為巴斯德殺菌法的技術,防止疾病經由牛奶或食物傳遞。
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首先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主的演化理論,這可能是科學上最為顯著,且影響深遠的一個理論。達爾文提出各種不同的動物,是經歷了長時間的自然程序之後成形,甚至連人類也是如此演化而來的生物。演化論引起了社會上的反對和支援聲浪,並深切地影響了大眾對於「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之理解。到了20世紀早期的1900年代,奧地利僧侶格里哥·孟德爾在1866年所發展的遺傳定律被重新發現,之後遺傳成為了主要的研究物件。孟德爾定律是遺傳學研究的起始關鍵,此學門也成為科學與產業上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1953年,詹姆斯·沃森、佛朗西斯·克里克和羅莎琳·富蘭克林闡明瞭DNA,也就是使所有生物型態得以表現的遺傳物質的基本結構James D. Watson and Francis H. Crick. "Letters to Natur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 Nature 171, 737–738 (1953).。到了20世紀晚期,遺傳工程的可能性,使首次的大規模國際性計畫,也就是解開人類的整個基因組的人類基因組計畫在1990年代展開。此研究結果在分子生物學和醫學上有相當大的利用價值。
====生態學====
生態學學科的起源,一般可追溯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達爾文演化論與洪堡生物地理學的融合。此外,微生物學與土壤科學對於生態學的開端也相當重要,尤其是路易·巴斯德與費迪南·科恩的生命週期概念。「生態學」(ecology)一詞是由恩斯特·海克爾所鑄造,主要是以整體觀點(以及達爾文理論的輔助)來研究自然界,對於是生態學思想的散佈相當重要。1930年代,亞瑟·譚斯雷與其他人開始發展生態系生態學領域,統合了實驗性質的土壤科學,以及田野生物學的生理能量概念與研究方法。20世紀的環境保護主義與生態學有密切的聯絡,1960年代的蓋亞假說,以及較晚近的深生態學上的科學-宗教運動,使兩者關係更為密切。
===社會科學===
====政治科學====
對政治的研究最早可見於西方文化中的古希臘,政治學是在社會科學出現後方產生的術語。然而,這門學科確有一系列先驅,如倫理學、政治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學等等,以及有關理想化的政府所應具備的特徵和運作方式的探究。在每個歷史階段和每個地區,都可以找到研究政治和試圖不斷增進對政治理解的人物。
政治學研究可以溯源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前的荷馬、赫西俄德、修昔底德、色諾芬和歐里庇得斯的著作。後來,柏拉圖研究了政治系統,他將以往的文學和歷史角度的分析抽象化,使用了一種我們可以理解為類似哲學研究的方法。亞里斯多德在柏拉圖的基礎上,建立了基於歷史經驗證據的研究方法。
在古羅馬統治時期,著名歷史學家歐里庇得斯、蒂託·李維和普魯塔克記錄了羅馬共和國的興起,以及其他國家的歷史和起源,同時象愷撒和西塞羅等政治家為我們提供了羅馬共和國和帝國的戰爭和政治生活畫面。這個時代的政治學研究關注於理解歷史,治理方法和政府運作方式。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政治研究的領域蔓延開來。西方傳統上的一神教興起,特別是基督教為政治和政治行為開啟了新的空間。在中世紀,對政治的研究遍及教會和法庭。聖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一類的著作將當時的哲學和政治傳統與基督教相融合,重新定義了宗教與政治的界限。大部分有關政府與宗教的問題在這一時期得到辯論和澄清。
====語言學====
====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來自亞當·斯密於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亞當·斯密批評重商主義,提倡“分工”的自由貿易體系。它假定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藉由個人追求自身利益而使得巨大的經濟體系得以自我規範。馬克思建立了一個替代的經濟體系,叫做“馬克思經濟學”(Marxian economics)。馬克思經濟學是以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來運作的,並假設商品的價值主要是來自於生產時所需勞力的投入。在此假設之下,“資本主義”的僱主就未付出足夠的報酬合於勞工所生產的利益。而奧地利經濟學派則認為實業家才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並利用供給和需求來取代勞動價值理論。
在1920年代,凱恩斯主張區分總體經濟學及個體經濟學。在凱恩斯主義架構之下,總體經濟學趨向個人造成"整體"的經濟學選擇。政府應提升對商品的總體需求來刺激經濟擴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米爾頓·傅利曼創造了貨幣主義的概念。貨幣主義關注使用金錢的供給與需求來作為控制經濟活動的方法。在1970年代,貨幣主義轉變為供給面經濟學,是以減稅作為增加貨幣流通量進而促使經濟擴張的方法。
其他的經濟學派還有新古典派經濟學及新凱恩斯經濟學等等。新古典派經濟學是從1970年代開始形成,強調以穩固的個體經濟學基礎發展總體經濟學。新凱恩斯經濟學某些程度來說是創造來回應新古典派經濟學,處理需要被央行或是政府所控制的市場無效率現象。
====心理學====
====社會學====
====人類學====
=== 新興學科 ===
20世紀,一些跨學科科學領域逐漸形成,例如以下三個領域最為典型:
通訊科學結合生物通訊、資訊理論、市場學、公共關係學、電子通訊以及其他通訊學科。
電腦科學建立在理論語言學、離散數學和電子工程基礎上,研究計算的本質和極限。它包括計算理論、計算複雜度、資料庫、計算機網路、人工智慧、計算機硬體設計等子學科。相對於軟體工程,電腦科學更強調其數學理論基礎,後者則強調程式和軟體設計的實踐。
材料科學植根於金屬學、礦物學和晶體學,同時結合了化學、物理和一些工程學科。材料科學研究金屬、陶瓷、塑膠、半導體和合金等材料。
== 參見 ==
* 歷史
** 技術史
** 數學史
** 哲學史
** 史學
* 歷史哲學
* 科學
** 自然科學
** 行動科學
** 社會科學
* 科學哲學
** 科學研究
* 科學歷史年表
**二十世紀的科學成就
**二十世紀的科學演變年表
* 科學家列表
* 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Thomas S. Kuhn(1996).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3rd 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45807-6
* Howard Margolis (2002). It Started with Copernicus. New York: McGraw-Hill. ISBN 978-0-07-138507-7
*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Multiple volumes (1954–2004).
* Bertrand Russell(1945).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 John L. Heilbron,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Deepak Kumar(2006). Science and the Raj: A Study of British India,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68003-4
* George Rousseau and Roy Porter, eds., The Ferment of Knowledge: Studies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978-0-521-22599-1
* Caroline L. Herzenberg. 1986. Women Scientists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Locust Hill Press ISBN 978-0-933951-01-3
== 外部連結 ==
*A History of Science, Vols 1–4 , online text
*MIT STS.002 – Towar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 From MIT OpenCourseWare, class materials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up to and including Isaac Newton.
*MIT STS.042 – Einstein, Oppenheimer, Feynman: Physics in the 20th Century . Class materials for the history of physics in the 20th century.
*Contributions of 20th century Women to Physics ("CWP")
*The official site of the Nobel Foundation. Features biographies and info on Nobel laureates
* The Institute and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Florence, Italy
Science
Category:科技研究 |
史學史 | 史學史以研究歷史學的發展過程為主。不同時代中的歷史學,反映相異時代的歷史觀,呈現人類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歷史上各個時代記錄的歷史,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作者的觀察、寫作形式、偏見、對歷史事件的解讀等。由於研究歷史的方法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也有相當大的區別,對史學史也不可能有一個非常確切、能被所有人同意的統一定義。
史學史的研究起碼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要研究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條件下,歷史學作為一種學術的的發展情況,同時要研究在上述條件下對歷史的研究方法、工具等。有的史學家認為史學史只研究歷史是如何寫成的,而不牽涉任何歷史事件,只牽涉到歷史學家如何解讀這些事件。但實際上已經牽涉到歷史事件了。
==概述==
史學史研究主要解決如下的問題:
#歷史學家作品依賴的來源是否可靠?作者的信譽如何?有無任何偏見?
#歷史作家是否屬於某學術派別,如有的作者是屬於年鑑學派,有的是馬克思主義者等等。
#作家的道德標準,他們如何確定褒貶的界限?
#對真實事件是否有修正?
#並不是和歷史事件同時記錄,而是後來補記的歷史。
==荷馬的史詩==
人類總把理想中的事物和人物塗抹上一層神奇的色彩,荷馬的史詩中把永生的神和凡人雜揉在一塊,勾勒出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看荷馬的史詩是神話,但它同時也是西洋歷史學的濫觴。從交戰的過程中可以得知古代民族的戰爭生活以及他們的人生觀、英雄觀、價值觀。
當時社會生產條件的落後,使得希臘人在面對自然時往往會感到無能為力,他們藉由神話把自然的巨大影響力給具像化,所以希臘諸神都具有其獨立的職業。因此故事中的諸神可視作一種對自然力量的迷信和崇拜。荷馬史詩雖具由完整的內容和清晰的脈絡,但相較於成熟的史學還有一段差距。
首先,荷馬的史詩只是描繪英雄的故事,而無一般平民的紀錄,裡面即便是隻出現一次的小角色也有顯赫的身世。然重要人物的描寫也僅止於奧德修斯、阿奇里斯等超級菁英,在故事中奴隸的地位甚至如同牲畜。再者,也許是對於這些英雄和神人時間顯得微不足道,因此這些故事沒有完整時間觀念,故事中僅提到「曙光呈現」、「夜幕降臨」等關於晝夜分別的辭彙,因此打了十年的仗在故事中卻像幾天一般。當然,我們可以藉由的現實的地理去理解這個問題,希臘半島的地理環境與大河流域孕育的民族不太一樣,他們不需要像務農的埃及人一樣須推估尼羅河的氾濫,所以希臘人注重的不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同的歷史意識,才使得荷馬史詩是以敘事體而非編年體的方式表達。
由此,柯靈烏認為荷馬的史詩只能稱得算是一部半歷史(Quasi-history),不過做為一個西洋史學的源流,時間觀唸的薄弱仍不影響其地位。大體而言,荷馬史詩主題鮮明、內容連貫,他的「敘事體」更成了古希臘史學的一種特色。而史詩中洋溢的「樂觀主義」與「英雄主義」,即是希臘人蓬勃向上,不屈於命運的個性。西洋史學就在這種無拘無束的大膽想像和盪氣迴腸的英雄氣概中展開序幕。
==希臘的史學發展==
希臘史學的第二波高潮在希羅多德 (484–425 BCE) 的筆鋒下展開,他因為著了《歷史》因而被譽為「歷史之父」,他曾說他寫該書是「為了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值得讚嘆的豐功偉業不致失去他們的光彩,特別是為了把他們發生紛爭的原因給記錄下來。」這說明希羅多德的寫作多少帶有給後人啟示的意念。他雖以宏觀的視野和求真的精神贏得後人的讚賞,但仍有一些缺陷,第一、他對歷史的程序的看法時而迷失在奇聞軼事之中,雖有豐厚的史實卻有「閎而不純,詳而不精」的弊病,他自知此點,因此告誡讀者說:「我的職責是把我所聽到的每一件事記錄下來,雖然我並沒有義務來相信每一件事情。」第二、他經常將拿發生於不同時代的事件來對比,這顯然也不符合史家的要求。第三、誠如上述兩點,因此希羅多德在分析、判斷史料不夠果斷,還無法徹底擺脫「說書家」的表象。
後來的修昔底的斯 (c. 460 – c. 400 BC)又比希羅多德高出一籌,他撰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已經有明確的歷史觀,在動機上他和希羅多德一樣有啟示性。但修昔底德與希羅多德不同,他認為歷史是人類選擇和行動的產物,並著眼於因果關係,而不是神聖幹預的結果。他還是第一個區分事件原因和直接起因的史家,而他的繼任者色諾芬(約前431年– 355年)在他的《絕唱》中介紹了自傳元素和性格研究。對於史料方面,他寫道:「這部歷史著作讀起來可能無法引人入勝,因為書中缺少虛構的故事。」又說:「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親自看見的,就是我從那些親自看見這些事情的人那裡聽到後,經過我仔細考核過了」,他只希羅多德晚二十年,但有巨大的進步,希羅多德只是提醒讀者辨別真偽而修昔底的斯是親自驗證事實。這樣的態度為史料批判是為史家誕生的基石,後來被譽為「歷史家中的歷史家」的波里比阿 (c. 203 – 120 BCE) 承襲此風,他說:「真實對於歷史,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樣重要,人若沒有了眼睛將終身殘疾;歷史缺乏真實即成無稽之談。」
==羅馬史學的實用==
羅馬的史學一方面受到希臘史學的影響,一方面羅馬的社會條件、政治制度、民族心理也讓自己具備獨特的史學精神。羅馬的史學是屬於實用主義的史學,其最早的代表即是波里比阿,他是希臘人,被俘擄到羅馬城後,目睹羅馬從彈丸小邦成為泱泱大國的過程,受到刺激便開始了他的歷史寫作,他已經具有追索歷史演變動因的思辨色彩,也有意對歷史意義進行探索,他寫道:「歷史研究是政治生活的一種訓練。」古希臘人看待歷史是以儲存人類功業的目的出發,是以較少注意歷史對於現實的指導作用,而羅馬人的史學則展現「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大度。原因在於羅馬原是一個小城邦,經過幾百年的擴張、兼併,終成為一個大帝國,到共和時期和帝制時代時政治上相對穩定,使歷史學家有一個總結歷史,反思當前政治的機會。
==中古時期的天命==
中古時期的歷史家改用宗教的方法解釋歷史,帶有喜怒哀樂的諸神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無所不能的上帝,聖奧古斯丁的《天主之城》突顯了上帝和人的尊卑關係,構成了中世紀歷史觀唸的主體。
==研究歷史的門徑==
*年鑑學派
*比較歷史
*解構
*外交史
*經濟史
*性別史
*歷史人物
*思想史
*馬克思分析
*宏觀歷史
*微觀歷史
*軍事史
*貨幣史
*口述歷史
*古文字
*政治史
*社會史
==參見==
*中國史學史
*臺灣史學史
*日本史學史
== 參考文獻 ==
* 王晴佳:《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臺北:允晨出版,1998年).
Category:各種主題的歷史
Category:歷史學 |
文化史 | 文化史是研究一個時期或一個地區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科學。文化史不直接討論政治或國家的歷史,在文化史中,一個特定的年代或日期較於政治史不十分重要。在文化史中,重要的因素是語言、文學、藝術、宗教、制度和科技等。
文化史的開始可以追溯到18世紀,當時啟蒙運動(其代表人伏爾泰)相信人類文化的發展和不斷的進步,布克哈特也是代表人物之一。
==新文化史==
1970年代-1980年代開始,西方的文化史開始有了新的發展,這個新的發展又被稱作新文化史。
其發展主要來自幾個方面的影響刺激:
*文化人類學,尤其詮釋人類學學者,克里福得·葛茲(Clifford Geertz)對文化深層敘述(thick description)的概念的影響。
*米歇爾·傅柯的文化史研究。尤其是對於權力概念的討論。
*文學批評理論,主要是敘事跟符號理論,後來後現代主義理論逐漸成為強勢的主流。
其主要特色,是對於傳統的文化史敘述方式有所改變,更重視探討隱藏於各種文化事物表面之下的深層意義。而對於歷史中的敘述資料,也更重視其背後隱藏的文化內含、價值而不僅看其本身所傳達的內容。也因此,在傳統文化史被最不受關注的政治史,也可以用新的詮釋方式,來研究政治行為中隱含的表演、背後的文化價值等。
新文化史相關的重要概念包括:權力、意識型態、階級、認同、族群、表演、歷史記憶、傳統的發明等。
==時間==
*古代文化史
*近代文化史
*現代文化史
==地域==
*西方文化史
**歐洲文化史
**美國文化史
*東方文化史
**中國文化史
***臺灣文化史
**印度文化史
**日本文化史
==學科==
*文學史
*藝術史
*宗教史
*生活史
*科學史
*哲學史
*圖書史
*
category:各種主題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