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349
39.3k
| meta
stringlengths 23
29
|
---|---|
细胞区室
細胞區室(英語:cellular compartment,亦稱為細胞腔隙)是細胞生物學中使用的名詞,包括所有真核細胞的細胞質中封閉的部分,它們多被單層或雙層的磷脂所包圍。絕大多數的細胞器均被視為是細胞區室,例如:線粒體、葉綠體(光合生物)、過氧化物酶體、溶酶體、內質網、細胞核及高爾基體。更小的元素,如囊泡,和有時甚至是微管等也計算在內。
一般認為細胞區室化並不存在於原核生物的細胞內,但隨著諸如羧酶體(carboxysome)及對細菌的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的研究顯示原核生物也有能力去對細胞器進行區室化。
功用
細胞區室,或稱作細胞的區室化容許生物膜把細胞內不同的空間分隔,形成各種各樣的細胞器。這種分隔容許不同區室中有不同的pH值、不同的電位及酶系統等,並容許細胞在同一時間內進行不同的代謝活動。同時由於內膜系統的存在令多種的細胞器互相聯繫起來,使得各細胞器之間能有序地進行有關物質交換、能量與信息傳遞等各種活動。 | {'wikidata_id': b'Q189055'} |
法国教育
歷史
雖然法國的教育體系可以追溯到查理曼時代,但是法國的現代教育制度開始於19世紀末。在1880年代,一位律師出身,數次交替出任法國教育部長和總理職務的茹費理(Jules Ferry),通常被認為創立了現代共和國學校(l'école républicaine)。他要求所有15歲以下兒童 -- 包括男童和女童 --必須入學。他還確立了法國公立教育免費和世俗非宗教性的原則,並使這些原則得以強制執行。根據費里法及若干其他法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廢止了大部分與宗教密切相關的法盧法條文,使教育去宗教化。法盧法於1850-1851年制定,該法案大大增強神職人員在教育系統的影響力。
組織
在法國,所有教育計劃都由國民教育部(正式名稱為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進行管理。該部長官為國民教育部長,是內閣中品級最高的官員之一。2005年8月,部長是Gilles de Robien。
在公立中小學任教的教師都是國家公務員,使得國民教育部成為法國最大的僱主。法國大學的教授和研究員也受僱於國家。
在法國的公立或接受政府津貼的中小學,對於所有同一年級的學生,開設的課程都是同樣的。不過,還是存在一些專門化部門和多種選擇對象供學生選擇。所有法國教師都必須參考Bulletin officiel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B.O.),列出所有現行計劃和 教學指示。它每年需要多次進行調整。
Brevet
brevet 是法國學生必須獲得的第一個正式文憑。為了進入高中,必須獲得此文憑。
學校為初中的最後2年(4年級和3年級)進行評分,占一半分值。不過,從2007年開始,只為初中最後一年(3年級)進行評分。另一半分值由最終的考試brevet得出。學生只需參加法語、數學和歷史/地理的考試。
業士文憑
業士文憑(baccalauréat,又稱為bac)是高中結束時,學生為了進入大學、大學校預備班或就業而必須參加的考試,業士文憑一詞既指畢業文憑,又指獲得文憑的考試。它類似於英國高級程度會考、美國的SAT(學術能力測驗)或AC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德國的Abitur(德國高級中學13年級畢業文憑)、澳大利亞的高中會考證書(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以及愛爾蘭的畢業考試(Leaving Certificate)。
職業教育
儘管法國基礎教育是統一治理,但在小學、初中拓寬知識的基礎上,高中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科選擇的多樣化,共有文科、經濟與社會、科學三大類專業和第三產業科學技術、工業科學和技術、實驗科學和技術以及醫學社會科學四個技術專業供學生選擇。法國的職業高中屬於短期教育,學制為二年,通常出路只有就業,做普通技術工作,但對進入職業高中的優秀學生,政府為其打通了進入普通與技術高中的通道。
在初中第四年,會設有為進入高中就學或職業學校的輔導,稱導向期(cycle d'orientation)。此輔導主要在鼓勵學業性向較差的學生轉向技職方面發展,畢業後走向技術高中或職業高中,或職業訓練中心當學徒。
高等教育
法國的高等教育分為大學校(高等學院)(法語:grande école)和大學(université)。大學校(高等學院)比大學享有更高的聲譽,是法國菁英份子的搖籃,其選擇程序也較具競爭性。例如,最負盛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巴黎綜合理工學院,通常都有萬餘名高等學院預備班的精英競爭幾百個個名額。
與其他國家相比,法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規模較小。
大學(université)
法國的公立大學都以其所在或附近城市和序號命名,例如巴黎擁有13所大學,就分別命名為巴黎第一到第十三大學,其中大部分並不位於巴黎市內,而是在郊區。此外,多數大學還有一個非正式的名稱,通常以某個名人或特別的地方命名。有時,也會以某個著名校友命名。例如,路易·巴斯德大學的正式名稱是「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
法國教育制度正在經歷重大的改革,
大學校(grande école)與大學校預科班(CPGE)
法國的大學校(高等專業學院)是主流架構大學之外的高等教育機構,通常專注於某個單獨的學科領域,例如工程或商業,規模適度,通常精心選擇入學的學生。大學校普遍擁有較高的聲望,傳統上培養了法國大部分科學家和高級行政人員。
大學校預科班(classes préparatoires aux grandes écoles,CPGE)是一種預科學校,其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得以進入大學校;其中最有聲望的大學校包括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綜合理工學院 。進入大學校預科班的競爭性很強,通常基於高中最後兩年(1年級和結業班)的成就。大學校預科班設在高中內,但是卻屬於第三級教育(高等教育),意味著每名學生必須通過業士學位證書考試,才能進入大學校預科班。每個大學校預科班在每年四月和五月接受來自全世界的數百名申請入學者,按其嚴格標準精心挑選新生。少數大學校預科班,主要是私立大學校預科班(占大學校預科班數量的10%),還有面試程序。 | {'wikidata_id': b'Q614380'} |
雍剑秋
雍劍秋(1875年-1948年)名雍濤,江蘇高郵人,中國著名慈善家。
生平
雍劍秋早年就讀於香港英國教會學堂及新加坡大學。後擔任德商禮和洋行買辦,經營軍火貿易致富。1918年,雍劍秋自北京移居天津英租界,熱心於基督教及慈善事業,出任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匯文中學、中西女中董事長、以及南開中學董事,並捐資在前德租界的威爾遜路(今解放南路)興建通聖會天津聖經神學院(今河西區社會主義學院所在地)。並設立恤嫠會,救濟孤貧寡婦。
雍劍秋在馬場道169號開設了豪華的西湖飯店。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春,北平協和醫院被查封,雍劍秋將西湖飯店停業,租給協和醫院的張紀正、方先之、柯應夔、鄧家棟等醫生,開設天和醫院。1943年5月,雍劍秋一度曾遭日本憲兵隊逮捕。1948年夏,雍劍秋在天津去世,安葬在北戴河聯峰山雍家墳,墓毀於文革。不過在北戴河,仍有一條以他命名的劍秋路。
雍劍秋生前居住的馬場道171號西湖別墅已被拆除。馬場道60-62號的雍劍秋舊居現為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 {'wikidata_id': b'Q15944823'} |
2011年度環球小姐比賽
2011年度環球小姐競選──第60屆環球小姐已於2011年9月12日在巴西聖保羅舉行。89位佳麗角逐2011年度環球小姐殊榮,為歷屆之冠。由上屆環球小姐,來自墨西哥的希梅納·納瓦瑞提為來自安哥拉的萊拉·洛佩斯加冕。冠軍會於一年任期內定居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和Telemundo會全程直播決賽。
有關資料:
決賽日期:2011年9月12日
主持人:Andy Cohen和Natalie Morales
比賽地點:巴西聖保羅
客席主持:2004年度美國小姐冠軍、2004年度環球小姐亞軍Shandi Finnessey和Jeannie Mai
名次數目: 16位
選手總數:89位
退出比賽或被收回的選手:挪威、尚比亞
重新派選手的國家:開曼群島、智利、愛沙尼亞、黑山、葡萄牙、聖露西亞、土克凱可群島、越南
比賽冠軍: 安哥拉萊拉·洛佩斯 (Leila Lopes)
最上鏡小姐: 瑞典羅恩妮婭·芳斯達特 (Ronnia Fornstedt)
友誼小姐: 蒙特內哥羅妮歌蓮娜·隆卡 (Nikolina Lončar)
最佳民族服飾獎: 巴拿馬雪黛麗·薩斯 (Sheldry Sáez) | {'wikidata_id': b'Q932457'} |
杨福家
生平
1936年出生於上海,原籍浙江鎮海,就讀上海格致中學並在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楊福家曾先後擔任過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1987年-2001年)、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1992年-1996年)和復旦大學校長(1993年-1999年)等職務。
楊福家曾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羅格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東京大學作訪問學者。同時,他還是東京創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香港大學、諾丁漢大學和康乃狄克大學的名譽博士。
2000年12月12日,在楊福家卸任復旦大學校長一年之際,英國諾丁漢大學董事會宣布:選舉中國科學家楊福家先生為下一屆校長。從2001年1月1日起,任期3年。
2001年7月4日,楊福家被正式任命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第六任校監,他也是第一位擔任英國大學校監的中國人。
2004年開始,兼任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
2012年年底,英國諾丁漢大學4屆校長任期期滿,楊福家卸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繼續擔任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至今。 | {'wikidata_id': b'Q8048390'} |
华安大楼
歷史
華安大樓是由華安合群人壽保險公司建造的。華安公司主要的創辦者是中國人身保險業的創始人、愛國實業家南匯人呂岳泉。商務印書館、新聞報館、內地自來水公司都是公司的最初客戶。原先的華安公司的辦公地點位於上海外灘30號的一個教會房屋。之後華安保險的生意逐漸做大,原先的辦公地已經顯得過於擁擠了。便於1919年搬遷至江西路31號,次年遷今北京路11號。後在1922年,公司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海跑馬廳對面購買了11畝的地,在其西邊2畝的土地上投資70萬建造了華安合群人壽保險公司大樓。1926年5月,建築建成。大樓建成後,三至八層是華安飯店,有客房120多間,底層用於出租。
1939年,大樓被一香港華僑租下,並更名為金門大酒店,成為了上海灘的一家知名酒店。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紀念日本在芷江向中國軍隊呈投降書,酒店樓下設立了芷江廳。1950年酒店停業並在1958年改名華僑飯店。當時,華僑飯店與錦江飯店、國際飯店等並稱為「八大飯店」。1992年,恢復原名,後來在1998年進行了大規模的裝修。
建築特色
華安大樓建築面積共1.4萬平方米,高38.16米,共9層,是新古典主義建築,同時採用了多種風格裝飾。大樓為義大利宮殿式建築,平面呈工字形。底層外牆為花崗石,牆面為水泥鏨假石。大門處分為三段,使用了多立克式柱子,而大樓一、二層則採用了愛奧尼克式的柱廊。中央頂部設有塔樓,上層為塔什干柱,下層為科林斯式環柱,屋頂的鐘樓高為9米。
現時情況
現時,酒店為一家三星級酒店,共有171間客房、4間餐廳和一間酒吧。4間餐廳分別為羅馬廳、鬱金香廳、丁香廳和西西里廳,前三間皆以廣東菜與福建菜盛名,最後一間為義大利餐廳。酒店管理方為錦江國際集團旗下的錦江國際酒店集團。 | {'wikidata_id': b'Q15910983'} |
湳港舊
湳港舊,是臺灣彰化縣永靖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南部偏東。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湳港村、新莊村、浮圳村。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湳港舊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湳港舊庄」,隸屬於武西堡。該庄北與五汴頭庄為鄰,東與陳厝厝庄為鄰,南邊為小紅毛社庄、鎮平庄,西邊為湳港西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彰化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關帝廳區」,隸屬於彰化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關帝廳區改隸屬於臺中廳。1920年(大正九年),該庄改制為「五汴頭」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員林郡永靖庄。
戰後永靖庄改制為永靖鄉,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永靖鄉改隸屬彰化縣。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湳港舊,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交通
省道台1線(中山路二段~一段)又稱「縱貫公路」,是台北至屏東楓港的傳統平面幹道,大致以東北-西南走向轉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經過本地區西部邊界外不遠處。由該道路向東北轉北北東可前往埔心東部、員林、大村、花壇等地,向南南西可前往田尾、北斗、溪州、埤頭南端等地。
鄉道彰81線(浮圳路)是浮圳至社頭的道路,整條路線大致呈略向西傾斜的L字形,大致以北微西-南微東走向經過本地區東部邊界地帶。由該道路向北微西可前往陳厝厝地區的浮圳聚落、陳厝厝與五汴頭交界地帶並止於鄉道彰144線路口,向南微東可前往經一小段張厝與小紅毛社交界地帶後轉東微北可前往張厝、社頭中部並止於舊縣道141號(員集路二段)路口。
鄉道彰83線(永社路)是永靖至外三塊厝的道路,大致以北北西—南南東走向由本地區西部邊界入境後轉東南,經鄉道彰83-1線起點路口後轉南南東,至本地區南部邊界東側的鄉道彰146線路口轉南偏東並出境。由該道路向北北西轉北北東繞大彎轉西北可前往湳港西北部並止於省道台1線路口,向南南東可前往小紅毛社、大紅毛社西南部、外三塊厝並止於縣道150號路口。
鄉道彰83-1線(平和路二段)是湳港舊至南鎮的道路,其北側端點位於本地區西南部的鄉道彰83線路口。由此向南微東出境後可前往鎮平並止於其南部的鄉道彰154線路口。
鄉道彰146線(民權路)是溪畔至新興的道路,其東側端點位於本地區東南角的鄉道彰81線路口。由此向西微南沿本地區南部邊界東側而行,經鄉道彰83線路口後因邊界線轉南而入境一段路,出境後可前往鎮平、曾厝崙北部並止於鄉道彰87-1線路口。 | {'wikidata_id': b'Q48900392'} |
漢字基因
漢字基因是朱邦復提出的一套理論。漢字構造蘊含古人的概念認知,他認為可以整理歸納成概念分類和常識分類,以此深入探求漢字背後的精微意義;並且能應用於電腦系統,使電腦能夠有效地處理漢字。朱邦復等人並根據此理論創造出倉頡系統,由於技術特殊且功能強大,受到不少人關注;但由於朱邦復並非專業的文字學研究者,因此他的理論也受到一些人的質疑。
字易
《字易》是朱邦復根據漢字基因理論,和網友合作寫出的開放文學著作。他認為漢字由於合乎人類的思維原理,因此非常易學,其中也談及他認為的漢字的「正確學習方法」。
朱邦復認為,漢字的創造和其字義的由來,主要係「約定俗成」,即「視訊之圖形基因供約定,而由使用者是否易於接受為俗成」。由於人類的感官類似,因此對同樣的視覺圖像能產生類似的感受,此即「約定」。數千年以降,讀書人若能輕易接受、沿用,即為「俗成」。歷史上短暫出現的「死字」,皆係無法「俗成」而放棄者。
他分析了幾個巨大的漢字字集,認為其中約六、七千個常用漢字都是由這樣的「約定俗成」產生。這些字都有類似的組成邏輯,其中絕大多數可拆分為字首和字身,根據字首(常識分類)和字身(細部定義),就可以聯想推理出漢字所表達的「主觀思想概念」。而拆分到最後不能再拆的字形,即為最小的概念單位,也就是「漢字基因」中的「字義」因子。
據此,漢字學習極易,只要學習者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對常識加以聯想,就可以「觸類旁通」而無須「強迫記憶」。而所謂「正確」,即符合「約定俗成之規律」,並且能正確解釋古今用法的字義。
要正確地學習漢字,應先習會獨體字(含字首及字身),次學組合字。此兩者總共約七百餘字,卻可組合常用之六、七千字。也就是說,只要熟識了七百個字形,即可掌握常用漢字八成的認知。
但同時他也發現,六萬字的字集中,仍有約九成的漢字無法用漢字基因理論解釋,這些字大部份是名稱用字,是「純粹的形聲字」,這種字的創造與理解無干,只能視為一個符號,自然也無法用漢字基因理論解釋;其他如「古用字」、「異體字」、「錯訛字」亦同。學習這類「符號」的唯一方法是死記硬背,就像大部分無法拆解的英文單字一樣。
字義解釋
這本書除理論以外,並以常見的字身為綱,用統一的方式解釋許多類似字的字義,例如:
生 指事,會意-甲骨文
草木長出,活著,起始,不熟。人稱。
與〔日〕組合為〔星〕
日所生者,萬物之精也,在夜空為發光的天體。
與〔金〕組合為〔鉎〕
金所生,鐵衣,鏽也。
與〔水〕組合為〔泩〕
水生,水漲也。
與〔竹〕組合為〔笙〕
竹生,管可生音的吹奏樂器。
與〔心〕組合為〔性〕
人所認知之起始,事物之本質。
與〔女〕組合為〔姓〕
古代從母稱姓,從男稱氏,家族的代表也。
與〔貝〕組合為〔貹〕
財生,財富也。
與〔生〕組合為〔甡〕
生之再生,眾多狀。
與〔牛〕組合為〔牲〕
牛之生,家中生養的動物。
與〔更〕組合為〔甦〕
再生,死而復活。
與〔文厂〕組合為〔產〕
因文明而生、有價值之物品﹔製造,出生。
朱邦復認為很多當今所謂的形聲字,其「聲部」亦代表了一定的概念,因此實際上是「形意字」(形聲兼會意字),並據此解釋字義,與北宋王聖美右文說主張相同。
漢字基因字典
《漢字基因字典》是朱邦復按漢字基因理論編纂的一部字典,特點是以漢字的字首字身解釋字義,去除後來的「錯訛字義」,達到「正本溯源」的目的。
他認為,漢字是世界獨有的概念文字,其中蘊涵的微言大義,是古人思維的結晶,數千年來行文乃至思考的根本,因此古文能夠言簡意賅,含意深遠。但由於白話文運動鼓吹以「詞」取代「字」,現在的辭典僅解釋詞義而不談及該詞義的由來;而現代的字典則多以詞為基準,將漢字分成一條一條解釋,違反漢字本質,令漢字看似費解且難以學習。漢字「本義」被人忘卻,現代人中文水平低落,正因不能辨明字義所致。為了揭示字義,消除現今辭典的弊病,故此編寫這部字典。
這部字典僅取漢字的「本義」,參照《康熙字典》和《形音義綜合大字典》,並根據漢字基因理論,把組合字分為字首、字身解釋,字首為常識分類,字身為細部定義。從字首字身的「體用」關係聯想來說明字義。再按「體用因果」組合為詞,均以漢字的本義解釋。如此每個字、詞不再是一條一條獨立的解釋,而是由一個簡短的概念延伸、演化而來,有源有本。
這樣的編寫方式是因每個漢字都表示一概念,詞則是把概念加以組合聯想而來。以字首字身解釋漢字本義,能加深了解其中的概念,闡明漢字的微言大義。也說明只需明瞭字首字身和組合規律,就能掌握漢字理解的要訣,證明漢字的合理易學,是簡化字和其他文字所比不上的。
漢字排序採用第五代倉頡碼,是漢字基因中的「字序」因子。
這部字典由朱邦復獨力編寫,尚未出版。他把初稿放在其網站作參考用,收六千多字。
字例
<闌>
連
@【連】 (倉)卜交方交 ㄌㄧㄢˊ Lianˊ
字首〔辵〕:(用)乍行乍止,行為。
字身〔車〕:(體)有輪子的交通工具。
會意,形聲-金文
(體)道上之車,一輛接著一輛,陸軍的編制。
(用)相互接續。
組合字:鏈槤漣褳慩嗹蓮轋璉鰱蹥翴縺僆摙謰
(體):連長:一連之長,軍隊編制。
(用):連日:日子相接。
連鎖:鎖相接。
連枝:枝相接。
連營:營相接。
連城:城相接。
連載:接續登載。
連襟:接續衣襟,指姐妹之夫。
連袂:接續衣袂,同行。
連理:接續之理,指夫婦相愛。
連環:環相接。
連任:任相接。
連合:接合。
連坐:接坐,指有罪同坐。
連忙:忙接忙。
連手:手接手。
連綴:接綴。
連結:接結。
連綿:接如棉。
連線:相互接線。
連絡:相互聯絡。
連姻:相互聯姻。
連署:接續署。
對漢字基因字典的批評
由於朱邦復不是專業的語文研究者,有人認為他提出的「漢字基因」理論只是「拆字」,不是「釋字」。其中有些內容符合漢字學的原理,但有更多不符合漢語的發展和規律。因此運用朱邦復的「漢字基因字典」必須十分謹慎,閱讀常帶批判角度,用以啟發思考不妨,但是不能作為教學和研究的基礎。
其中,「漢字基因字典」的一大特色是把大多數的漢字視作表意字,即象形、指事或會意,特別是把很多簡單形聲字都看成會意。有人認為,這樣「把漢字看成與詞彙無關的直接表達概念的符號」,是完全錯誤的漢字觀念,是一種附會和嚮壁虛構。
倉頡碼的應用
儘管倉頡碼並不見得受到漢字研究學者的全面接受,但是在實務上卻足以作為漢字字形辨識的基礎。將漢字拆解為字首與字身,或者進一步將字身細分為次字首和次字身。可以將漢字分解為基本的成分,作為計算機軟體分析漢字的相似度的基礎,並且建立有用的漢字學習軟體的基礎。
倉頡系統
倉頡系統是朱邦復先生及沈紅蓮女士根據「漢字基因」理論設計的電腦系統,目的是解決漢字在數位化、資訊化上的一切困難,如缺字、編碼、儲存、排序、輸入。
將其進一步發展,倉頡系統還可做到漢字理解(理解系統),以及將文字轉為動畫(圖文系統)等功能。 | {'wikidata_id': b'Q15899333'} |
阳信镇
陽信鎮是中國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下轄的一個鎮。
行政區劃
陽信鎮下轄西北村、東關村、西關村、北關村、小窯村、孫家村、小張家村、夏家村、南雙廟村、福王村、東南村、皮戶村、宋百塊村、幸福村、三里庄村、北園子村、紙坊村、勞家小庄村、光家村、王興功村、界河村、張杠子村、梨園郭村、北香坊村、北八里庄村、黃家村、魏家灣村、張玉芝村、坡崖村、勞家村、府前王村、樓子張村、前袁村、後袁村、張貴府村、寧家村、張胡村、邊家村、翟家村、五里堡村、城北侯村、城北劉村、荊家村、王芝龍村、十里堡村、北辛庄村、城北呂村、張瓜家村、坡庄村、五霸營村、王家樓村、西大寨村、東大寨村、小李村、劉貨郎村、路線匠村、王時村、南八里庄村、褚東村、王木匠村、劉家寨村、小周家村、沈家庵村、程東村、程西村、東程村、南朱家園村、北朱家園村、接官亭村、魏家村、趙家胡同村、行宮廟村、南香坊村、唐家村、牛王堂村、南關村、段趙村、劉大水村、銀高村、郭名太村、董家村、小八里庄村、陶家村、馬連玉村、吳家村、長王家村、郭名善村、吳貴家村、吳家樓村、范家庵村、紀家村、前陳家村、後陳家村、油郝村、霍家村、霍家樓村、斜角王村、張皮家村、南小李村、蔡家村、李連芳村、郭當子村、西姚村、東姚村、北姚村、蔡王莊村、大辛家村、小勞家村、劉三道村、梅董村、西小鄭村、趙集前街村、趙集后街村、周養蜂村、西劉王莊村、劉王莊村、高家庵村、西小李村、陳本仁村、義門丁村、武家廟村、蓋王家村、楊松村、西邊村、大邢家村、小邢家村、張賢村、楊戶頭村、王集東街村、王集西街村、王集前街村、王集后街村、稍瓜張村、鎮河於村、皮戶劉村、申家村、陳茂家村、褚西村。 | {'wikidata_id': b'Q15931857'} |
陳平 (臺灣地名)
陳平,是臺灣臺中市北屯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后庄里敦化路一段460巷巷口附近地區、忠平里不含西北部邊界地帶的兩側、大德里、陳平里不含西北端一小塊地、新平里不含北端及左火葉的南端,以及西屯區大石里右半葉的北部及左半葉的東北部。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陳平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陳平庄」,隸屬於捒東下堡。該庄北與後庄仔庄為鄰,東與四張犁街為鄰,南邊為下石碑庄,西邊為上石碑庄、上牛埔仔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臺中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四張犁區」,隸屬於臺中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四張犁區隸屬不變。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陳平」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屯郡北屯庄。
戰後北屯庄改制為北屯鄉,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47年2月,北屯鄉併入省轄臺中市而改稱北屯區,村亦改制為里。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北屯區仍隸屬臺中市。2010年12月,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臺中市,北屯區隸屬不變。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陳平、公館,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此外,本地區尚有虎巷、復華新村等聚落。
交通
省道台1乙線(中清路二段)是大雅至大肚區王田的幹道,大致以北北西—南南東走向經過陳平地區。由該道路向北北西可前往西屯東北部、大雅並止於省道台10線路口,向南南東可前往台中市區西部、烏日並止於國道1號王田交流道南側的省道台1線路口。 | {'wikidata_id': b'Q48895574'} |
颜色
單色和混合色
大多數光源的光譜不是單色的,它們的光是由不同強度和波長的光混合組成的。人眼將許多這樣的混合光的顏色與單色光源的光的顏色看成是同樣。比如上面表格中的橙色,實際上就不是單色的600奈米的光,實際上它是由紅色和綠色的光混合組成的(顯示器無法產生單色的橙色)。出於眼睛的生理原理,我們無法區分這兩種光的顏色。
也有許多顏色是不可能是單色的,因為沒有這樣的單色的顏色。比如說黑色、灰色和白色就是這樣的顏色,粉紅色或淡紫色也是這樣的顏色。
顏色與波動方程式
波動方程是用來描寫光的方程式,因此通過解波動方程式我們應該可以得到顏色的訊息。在真空中光的波動方程式如下:
在這裡是光速,、和是空間的坐標,是時間的坐標,是描寫光的函數,下標表示取偏導數。在空間固定的一點(、、固定),就成為時間的一個函數了。通過傅立葉變換我們可以獲得每個波長的振幅。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個光在每個波長的強度。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從波動方程式獲得一個光譜。
但實際上要描寫一組光譜到底會產生什麼顏色,我們還得理解視網膜的生理功能才行。
顏色的感受
儘管亞里士多德就已經討論過光和顏色之間的關係,但真正闡明兩者關係的是牛頓。歌德也曾經研究過顏色的成因。托馬斯·楊在1801年第一次提出三元色的理論,後來亥姆霍茲將它完善了。20世紀60年代人們發現了人眼內部感受顏色的色素,從而確定了這個理論的正確性。
人眼中的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都能感受顏色,一般人眼中有三種不同的視錐細胞:第一種主要感受黃綠色,它的最敏感點在565納米左右;第二種主要感受綠色,它的最敏感點在535納米左右;第三種主要感受藍紫色,其最敏感點在420納米左右。視杆細胞只有一種,它的最敏感的顏色波長在藍色和綠色之間。
每種視錐細胞的敏感曲線大致是鐘形的,視錐細胞依照感應波長不同由長到短分為L、M、S三種。因此進入眼睛的光一般相應這三種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被分為4個不同強度的信號。
因為每種細胞也對其他的波長有反映,因此並非所有的光譜都能被區分。比如綠光不僅可以被綠視錐細胞接受,其他視錐細胞也可以產生一定強度的信號,所有這些信號的組合就是人眼能夠區分的顏色的總和。
如我們的眼睛長時間看一種顏色的話,我們把目光轉開就會在別的地方看到這種顏色的補色。這被稱作顏色的互補原理,簡單說來,當某個細胞受到某種顏色的光(例如黃色)刺激時,它同時會釋放出兩種信號:刺激黃色,並同時抑制黃色的補色藍色。
人類一共約能區分一千萬種顏色,不過這只是一個估計,因為每個人眼睛和大腦的構造不同,每個人看到的顏色也少許不同,因此對顏色的區分是相當主觀的。人類色覺是不同波長的光線在人類感覺系統中產生的感受,而不是光線本身的性質。青年人和老年人在色覺上往往有細微差異。假如一個人的一種或多種錐狀細胞不能正常對入射的光反映,那麼這個人能夠區別的顏色就比較少,這樣的人被稱為色弱。有時這也被稱為色盲,但這個稱呼並不正確,因為真正只能區分黑白的人是非常少的。
色彩的心理恆常性
某個場景的光在視網膜上細胞產生的信號並不直接等於人對這個場景的感受。人的大腦會對這些信號處理,並分析比較周圍的信號。例如,一張用綠色濾鏡拍的白宮照片——白宮的形象事實上是綠色的。但是因為人大腦對白宮的固有印象,加上周圍環境的的綠色色調,人腦會把綠色的障礙剔除——很多時候依然把白宮感受成白色。這現象在英文中被稱作「Retinex」——合成了視網膜(retina)和大腦皮層(cortex)兩個單詞。梵谷就曾使用過這個現象作畫。
顏色的心理作用
不同的顏色可以產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從細節上來說這些感受每個人都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即使是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也往往有同樣的感受。比如紅色使人心情激動,藍色使人安靜。對藝術家、建築師、服裝設計師和廣告製作者等來說顏色的心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人對顏色的感受還有許多特別的效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假如一個畫家在繪畫時只使用少數幾種顏色,我們的眼睛會試圖將灰色或其他中立的顏色看成是缺乏的顏色。假如一幅畫中只有紅黃黑和白色,那麼我們就會把黃和黑的混合色看成一種綠色,把紅和黑的混合色看成一種紫色,而灰色會顯得有點藍。
亮度的效果
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亮度中會產生不同的顏色感。這個現象的原因是我們的眼睛中除了有錐狀細胞外還有可以感光的杆狀細胞。杆狀細胞雖然一般被認為只能分辨黑白,但它們對不同的顏色的靈敏度是略微不同的,因此當光暗下來的時候,杆狀細胞的感光特性就越來越重要了,它可以改變我們對顏色的感覺。
文化的影響
不同的文化對顏色的定義有時會少許不一樣。比如在中國文化中,青色被看做是藍色的一種。
有一種理論認為最基本的顏色比如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等應該是在所有的文化中都一致萬能的 。這個理論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論證人對基本顏色的感受應該是一致的。
光源的影響
人在看顏色時總是試圖補償光源本身的顏色。因此我們在不同的光源下看到的同一種顏色實際上是不同的。
動物對顏色的感受
不同的動物感受光線的細胞各不相同。有些動物有更多的感受光線的細胞種類,比如鳥,有些動物感受光線的細胞的種類比人少,比如大多數其它哺乳動物。有些動物可以感受到人看不見的顏色,比如蜜蜂可以感受紫外線。
顏色的複製
不同的光譜可以在人眼中產生同樣的顏色感,比如日光燈的白光是由幾個相當窄的光譜線構成的,而太陽光則是由連續的光譜構成的。就其光而言,人眼無法區分兩者。只有當它們反射在不同顏色的物體上時,我們才看得出來一個是日光燈的光,一個是太陽光。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能看得出的顏色可以由元色搭配而成。照片、印刷、電視等就使用這種方式來體現顏色的。
儘管如此搭配出來的顏色往往與純的單色不完全相同,尤其在可見光譜的中部搭配的顏色只能非常地接近單色光,但無法完全達到它的效果。比如綠光(530納米)和藍光(460納米)搭配在一起可以產生青光。但這個青光總使人有不十分純的感覺。這是因為人的紅色錐狀細胞同時也可以感受到綠色和藍色,它們對搭配的顏色的反映比對純的青色(485納米)的反映要強一些,因此我們會感到搭配的顏色有點「紅」,有點不純。
此外一般在技術上使用的元色本身也都不純,因此一般來說它們無法完全地表現純的單色光。不過自然界中很少有真正的純的單色光,因此一般來說由元色組成的顏色可以很好地反映原來的顏色。一個技術系統能夠產生的顏色的總和被稱為色域。
在通過照相機或掃描儀錄取顏色的時候也會產生誤差。一般這些儀器中的感光元件的感光特性與人眼的感光特性相差甚遠。因此在特別的光照下這些儀器所產生的顏色可能會與人眼所感受到的相差很大。
與人眼的顏色感受不同的動物(比如鳥可以感受四種不同的顏色)可以區分對人來說相同的顏色,因此對它們來說適合人看的圖象有時會非常不可理解。
色素
在印刷或圖畫中我們一般使用反射一定波長的色素。當白光照到這些色素上時,它們只反射一定的光而產生顏色的效果。
紅綠藍三原色 (RGB)
發光的媒體(比如電視機)使用紅、綠 和藍加色的三元色,每種光儘可能只刺激針對它們的錐狀細胞而不刺激其它的錐狀細胞。這個系統的色域占人可以感受到的色彩空間的大部分,因此電視機和電腦螢幕使用這個系統。
理論上我們也可以使用其他顏色作為元色,但使用紅、綠和藍我們可以最大地達到人的色彩空間。遺憾的是對於紅、綠和藍色沒有固定的波長的定義,因此不同的技術儀器可能使用不同的波長從而在螢幕上產生稍微不同的顏色。
RGBA
主要用於圖像的Alpha合成。RGBA是代表Red(紅色)Green(綠色)Blue(藍色)和Alpha。
青、洋紅、黃、黑四元色 (CMYK)
主要用於印刷。理論上,青色、洋紅色和黃色半透明的顏料塗在白色的底上,顏料會結合而吸收所有光線,然後產生黑色。然而實際上會產生很暗的棕色。所以除了青色、洋紅色和黃色之外,還會加入黑色以平衡色彩的偏差(即青、洋紅、黃、黑CMYK)。
色相、飽和度和明度系統 (HSB)
在製作計算機圖像時人們往往使用另一種顏色系統。這個顏色系統使用三項分類,分別叫做色相(hue)、飽和度(saturation)和明度(brightness)的係數。色調決定到底哪一種顏色被使用,飽和度決定顏色的純度,亮度決定顏色的明暗程度。
結構色彩
假如一個物體的表面的結構使得它有間隙的吸光和反光的部分,而這些不同的光學特性的部分之間的距離與光的波長相應,那麼白光照射到這個表面上時就會發生衍射,一定顏色的光會被向一定的角度反射。這個物體的表面就會產生特別的彩虹般的閃光。孔雀的羽毛、蝴蝶的翅膀、貝殼的殼紋等就會產生這樣的結構顏色。最近一些汽車製造商也使用特別的漆來達到這樣的螢光效果。
顏色的意義
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意義: | {'wikidata_id': b'Q1075'} |
日本投降
盟軍進逼
早在1931年日本便與中國在中國北方地區有所衝突,1937年,雙方的中國抗日戰爭便快速擴展開來。日本藉助武力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1941年12月7日,已經佔領中國部分領土的大日本帝國軍隊偷襲珍珠港,並且迅速占領許多亞洲地區作為自身的殖民地,隨著之後美國的參戰太平洋戰爭進而爆發。起初日本於東亞地區的戰場上獲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是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爆發後整個戰爭的情勢則被扭轉過來。1943年10月,軸心國之一的法西斯義大利向盟軍投降,歐洲戰事被盟軍逆轉。1943年11月27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與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一同發表《開羅宣言》。內容則表示同盟國將會堅持與日本作戰直到日本願意無條件投降為止,且日本必須於戰後歸還所佔領的太平洋地區島嶼和中國之領土,另外也承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讓朝鮮自由獨立。
自從1944年開始,日本持續在西南太平洋所爆發的馬利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與菲律賓戰役 (1944年-45年)遭遇失敗。在1944年7月日本失去塞班島後,曾聲稱菲律賓將是決戰地點的陸軍大將小磯國昭取代東條英機其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的職位。1945年上半年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主導下,盟軍開始計畫攻佔日本列島外圍的硫磺島和沖繩島等地,之後同盟國也隨即策劃沒落行動並將沖繩島視為入侵日本本土的中轉區(Staging area)。另一方面原本從1941年開始蘇聯僅將40個師的兵力駐紮於亞洲地區以和日本的關東軍抗衡,但是德國戰敗後蘇聯開始悄悄將原本於歐洲戰場上的部隊重新部署到遠東邊境。
在進逼日本本土的同時,盟軍潛艦在太平洋的巡邏行動以及於日本近海實施的飢餓行動成功摧毀日本的商船船隊。由於日本本身並沒有出產足夠的天然資源,使得工業生產必須依賴其所佔領的滿洲、東亞地區以及荷屬東印度來進口原料物資,特別是石油等重要原料主要是依賴海外運輸來供應部隊需求。同盟國部隊除了摧毀日本的運輸船隊外,同時自1944年11月開始美軍部隊也針對日本本州的工業地區展開大規模戰略轟炸,期望能夠藉此瓦解日本於戰爭時期的經濟發展,這些軍事行動也確實迫使日本對於煤、鐵、鋼、橡膠和其他重要物資的生產量只剩下戰爭爆發前的一部分。
蘇聯想法
早在1943年11月到12月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蘇聯便同意在擊敗納粹德國後便會參加對於日本的作戰行動。而於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美國則表示願意作出種種讓步,以確保蘇聯能夠實現在德國投降後3個月內、另外向日本宣戰的承諾,這使得蘇聯政府對於日本的提案並沒有想過其必要性。就遠東政策來說,蘇聯更加重視其國土自身的安全議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未來是否能夠不受限制地進出太平洋。蘇聯首要目標計畫從太平洋沿岸全年無冰區的海參崴等地分別從空中和海上封鎖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期望能夠藉由獲取當地領土從而確保能夠自由進出拉彼魯茲海峽。蘇聯的次要目標則是佔領租賃使用的東清鐵路、南滿鐵路、大連和旅順口區等地。
為此史達林和莫洛托夫一方面繼續與日本進行談判討論,讓日本片面地希望蘇聯能夠進而協助戰爭往和平發展。同時在與美國和英國的外交往來中蘇聯則堅持要嚴格遵守《開羅宣言》,並且重新肯定雅爾達會議中盟軍根本上不接受與日本單獨或有條件和平投降的承諾,這也意味著日本必須向所有同盟國宣布願意無條件投降。而為了能夠延長戰爭繼續進行,蘇聯多次反對同盟國嘗試取消這項要求的想法。這使得蘇聯能獲取更多時間將部隊從西線轉移到太平洋戰場上,並且準備向滿洲國、內蒙古、朝鮮、庫頁島、千島群島等地發起進攻,甚至期望能進一步從留萌市開始佔領北海道當地。而雖然在5月和6月期間,駐葡萄牙和瑞士的軍官便向日本警告說蘇聯正在準備對日本作戰的情報;同時如淺井勇中佐等海外武官助理也趕緊返回日本,向日本關東軍總司令部報告蘇聯開始透過西伯利亞鐵路將部隊運往遠東地區。然而由於軍方與外務省彼此之間並沒有分享情報的慣例,這使得外務省在談判時並沒有將這些報告結果列為考慮因素之一。
曼哈頓計畫
1939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利奧·西拉德交給美國總統羅斯福信件,內容警告德國可能已經在研究並嘗試開發出核子武器,因此要求美國必須盡快資助相關研究並且發展核子武器。羅斯福同意這項要求並且發起被列為最高機密的曼哈頓計劃,由萊斯利·格羅夫斯(Leslie Groves)中將負責研究計劃的管理、由羅伯特·奧本海默負責提供相關技術的研究方向。最後在1945年7月16日時,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在三位一體核試成功爆炸。
當曼哈頓計劃即將結束之際美國軍方高層也開始考慮如何使用原子彈,為此格羅夫斯成立目標選定委員會並先後在1945年4月和5月間制定出炸彈的目標清單。為了能夠針對原子彈所造成的損害進行準確的評估,這些被規畫為可能的轟炸城鎮被要求過去不曾遭到美軍戰略轟炸。最後委員會選出18個日本城市作為原子彈的轟炸目標,其中依照順序由上到下分別有京都市、廣島市、橫濱市、小倉市和新潟市等地。但是由於美國戰爭部長亨利·劉易斯·史汀生過去渡蜜月時曾拜訪京都當地,並且知道此地對於日本文化和歷史上的意義,在其強烈堅持下京都從轟炸名單中遭到去除。
5月後繼任成為美國總統的哈瑞·S·杜魯門批准組建臨時委員會(Interim Committee),其任務便是作為一個諮詢小組向杜魯門報告有關原子彈的最新情況。臨時委員會成員包括有喬治·L·哈里森(George L. Harrison)、萬尼瓦爾·布希、詹姆斯·布萊恩特·科南特、卡爾·泰勒·康普頓、威廉·克萊頓和拉爾夫·奧斯汀·巴德(Ralph Austin Bard),另外還包括有奧本海默、恩里科·費米、歐內斯特·勞倫斯和阿瑟·康普頓等科學家擔任顧問一職。在6月1日的報告中臨時委員會得出結論認為應該在沒有事前警告或者演習的情況下,盡快使用原子彈攻擊被許多工廠工人居所包圍的兵工廠。然而臨時委員會其主要的任務並不包括規劃原子彈的使用,而是將重點放在原子彈轟炸後應該如何處理其後續效應。隨著許多科學家在參與該計畫並且提出自身看法後,臨時委員會根據弗蘭克報告書(Franck Report)的內容重新審視炸彈的使用問題。在6月21日的會議上,臨時委員會重申除了使用原子彈結束戰爭外,美國並沒有其它方案能夠選擇。
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6日至8月2日期間,同盟國主要國家的領導人召開波茨坦會議,與會者及各國代表分別有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期間由於政黨輪替改為艾德禮)和美國總統哈瑞·S·杜魯門。雖然波茨坦會議主要是商討戰爭結束後歐洲事務的處理事宜,但同盟國也在會議上討論針對日本戰爭問題這一部分。在會議進行前杜魯門便已經獲悉原子彈於三位一體核試驗中獲得成功,並且將武器的開發訊息與英國代表團討論這項訊息。然而原子彈測試的成功也讓美國代表團重新考慮蘇聯參與對日本作戰的必要性,並且就德黑蘭會議與雅爾達會議中所給予的承諾是否明智引發討論。最後美國代表團認為首要考慮的事情是如何縮短戰爭並減少美軍傷亡,而這與蘇聯可能干涉地區的發展應該被歸類為2件事情看待。但美國代表也擔心蘇聯可能會推翻雅爾達會議中的協定而加以佔領他處領土,而之後可能付出的傷亡代價便可能難以估計,並且擔憂蘇聯可能會要求如同德國戰後處理一般在日本劃分勢力範圍。而在波茨坦會議中蘇聯代表團也提到近衛嘗試展開談判的事情,對此英國與美國代表仍要求蘇聯必須遵守對日本宣戰的協議,而蘇聯代表則表示會將日本所提的條件擱置並且繼續執行同盟國的協定。不過杜魯門在會議中也始終不向蘇聯領導人史達林透露美國已經獲得高殺傷力新武器的消息或者暗示,然而美國此時並不知道蘇聯情報部門早在曼哈頓計畫初期階段便已經滲透到其中。但雖然史達林很早就知道原子彈的存在,但是對於其研發與使用的可能性並沒有留下太深印象。
後續攻擊
在廣島遭到嚴重破壞2天後東京已經收到許多詳細報告,但同一時間日本政府也召開舉行會議重新審視國際局勢的變化。另一方面由於事前便得知美軍擁有原子彈的消息,使得史達林決定繼續按照原定計畫來準備對日本的作戰。8月8日晚間10時蘇聯突然向日本駐莫斯科大使佐藤提交宣戰書,2個小時後蘇聯紅軍隨即發動攻勢八月風暴行動入侵朝鮮、滿洲與其他中國東北地區,此外也針對千島群島發起登陸行動。然而為了報復過去旅順會戰日軍偷襲的行為,蘇聯故意不向佐藤提供電報設施來通知蘇聯的宣戰宣言,甚至還切斷大使館與東京的電話線路。一直到8月9日凌晨4時,日本政府才從從莫斯科的電台廣播中得知蘇聯已經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向日本宣戰的消息。
美國投下原子彈轟炸廣島以及蘇聯入侵滿洲的「雙重衝擊」對總理鈴木和外務大臣東鄉茂德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兩人一致同意日本政府必須立即結束這場戰爭。但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高階將領則忽視相關情報內容並且嚴重低估蘇聯部隊所發起的攻擊規模,在主張展開決戰的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大將支持下,陸軍決定準備於日本實施戒嚴並且停止任何爭取和平的嘗試作為。對此昭和天皇命令木戶幸一迅速控制社會局勢,並且提到:「蘇聯已經宣戰,今天開始對我們採取敵對行動」。
上午10時30分日本政府召開軍事參議官會議,其中在這之前與天皇討問過後的鈴木表示日本不可能繼續進行戰爭。東鄉茂德則說日本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條文內容,但是同盟國必需保證天皇的地位。海軍大臣米內大將則表示必須盡早提出相關的內容請求,否則日本政府將不能獲得更好的待遇籌碼。上午11時後不久,會議中隨即傳來消息指出九州西海岸的長崎市也已經遭遇美軍博克斯卡投擲第二顆原子彈胖子。等到會議結束時,軍事參議官會議大致分裂為3人對3人的場面。鈴木、東鄉以及米內贊成東鄉所提出以《波茨坦公告》為基礎,另外向同盟國提出1個附加條件的作法;而阿南、梅津美治郎和豐田海軍大將則堅持同盟國必須進一步修改《波茨坦公告》的內容,並且要求由日本自行解除武裝、自行就戰爭罪行來進行懲處,而同盟國部隊也必須承諾不會佔領日本本土。
軍事政變
1945年8月12日晚上,陸軍少校畑中健二與同在軍事課工作的宮石秀丸上校、井田正孝中校、竹下正彥中校(阿南的妹夫)和稻葉正夫中校向陸軍大臣阿南惟幾表示希望支持陸軍部隊發起政變來組織新的內閣,並要求盡可能避免日本接受表《波茨坦公告》的條款內容。但阿南拒絕表示是否會幫助青年軍官發起軍事政變,這讓期望能夠獲得強力支援的政變成員只能夠獨自繼續規劃政變的相關內容。8月13日和8月14日上午畑中花了不少時間聚集同樣理念的人士,並且向陸軍省的上級幹部尋求更多支持以完善政變計畫的內容,但仍只成功吸引少部分高級軍官與部隊成員願意支持政變計畫。
在8月13日至8月14日晚上決定是否投降的會議結束過後,包括阿南在內的高級軍官另外聚集在旁邊的房間商討藉由政變的方式來避免日本接受投降的可能性,其中一部分支持本土決戰想法的軍官甚至以「神州不滅」為由認為必須立刻發起政變。河邊虎四郎中將則建議所有的高級官員依照「軍隊到最後仍按照帝國的決定進行」的想法,共同簽署協議來表示堅持執行天皇所下達的投降命令。之後包括阿南、杉山元、梅津美治郎、土肥原賢二、河邊虎四郎、河邊正三和若松唯一等在場出席的所有高級軍官都簽屬這項協議,這向書面協議也意味著除非作為陸軍領導者的阿南宣布發起軍事政變的特殊情況外,否則所有高級軍官都應該反對自己底下的部隊試圖在東京發起政變行動。
其中為了應對畑中可能發起的軍事政變,駐紮於皇居警備周圍的近衛師團的兵力增加1倍來提供額外的保護。然而畑中與椎崎二郎中校共同說服近衛第1師團步兵第2聯隊司令芳賀豐次郎上校同意他們的行動,並且欺騙後者表示包括阿南、梅津、東部軍指揮官和各近衛師團都決定參與這項計劃。畑中還前往東部軍司令官田中靜壹的辦公室試圖說服他也加入軍事政變,但田中拒絕這項提議並且下令畑中立即返回軍營內。8月14日晚上9時30分左右畑中決定實施政變計劃,本來畑中希望在佔領皇居後便能夠宣告軍事政變展開,之後其餘的部隊將會受到鼓動而起來反對投降。在願意共同合作的部隊陸續布署到指定位置之後,畑中和他的同謀決定在凌晨2時首先由近衛師團接管皇居事務。而大約在同一時間阿南則決定當天早晨切腹自殺,並且留下消息表示:「以一死來謝大罪。」但歷史學家對於其自殺的理由是由於引導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落敗,或者是因為參與軍事政變一事等理由仍然並不清楚。
凌晨1時後不久,畑中和其所領導的士兵便已經包圍皇居周遭。畑中、椎崎中校和上原繁太郎隊長隨機前往森赳中將的辦公室,並且要求正在與其妹夫白石通教討論的他一同參與軍事政變的行動。但是森赳隨即表示拒絕合作協助政變進行,為了避免作為近衛第1師團師團長的森赳命令停止政變行動,畑中與上原兩人隨即殺死森赳與白石。之後畑中便直接取用作為師團長的森赳公文印章,來授權近衛師團執行先前與其他政變領導者所擬定偽造的命令《近衛師團第584號戰略命令》,並以「保護天皇」為名義大幅增加佔領皇居和宮內廳部隊的兵力,而原本皇居警界的警備部隊則被迫解除武裝並且將所有出入口封鎖起來。當天晚上,以畑中為首的政變部隊俘虜並拘留了18人,其中包括宮內廳的工作人員以及日本放送協會派往為投降演講錄音的工作人員。
政變部隊在畑中領導下開始尋找宮內大臣石渡莊太郎、內大臣木戶幸一侯爵以及所保管的錄音內容,但由於面對盟軍炸彈轟炸實施的停電(Blackout)作法、皇居古老的房間布局以及成員本身並不熟悉環境,使得搜查數個小時後始終沒有獲得任何成果。此外雖然政變部隊成功找到負責保管《終戰詔書》的侍從長德川,而畑中也威脅用他的日本刀將其剖腹,但德川則撒謊告訴政變成員說他並不知道錄音唱片或者其他2名男子的下落。在搜索期間政變部隊也切斷大部分的的電話線線路,藉此斷絕皇居內部被困的人員與外面世界之間的通訊。大約在同一時間,另一組以佐佐木武雄(佐々木武雄)上尉為首的政變部隊則前往位於橫濱的總理辦公室,在這之前迫水久常則在暗殺部隊抵達前數分鐘逃離鈴木,之後政變部隊在發現辦公室並無人員後掃射辦公室的機器並且放火焚燒。之後部隊隨即前往平沼騏一郎的莊園嘗試暗殺本人,但平沼則經由側門成功逃脫出去後使得政變部隊只好燒毀他的房屋洩憤。這次事件也導致鈴木在之後8月的其餘時間都要求隨時有警方保護自身安全,同時每天晚上也不斷變換居所休息。
大約凌晨3時,畑中從井田正孝中校得知東部軍即將前往皇居以阻止軍事政變,並且建議應該要放棄政變展開。之後畑中試圖懇求東部軍參謀長高島辰彥允許政變部隊在日本放送協會電台上播放至少10分鐘,期望能夠藉此來向日本人民解釋軍事政變所要實現的目標以及緣由,但是這項提議仍然被高島辰彥所拒絕。近衛第一師團步兵第二聯隊司令芳賀豐上校在發現絕大多數部隊實際上並沒有支持軍事政變後,他下令畑中立刻離開皇居。然而一直到凌晨5時以後政變部隊才結束針對重要人物與《終戰詔書》的搜索作業,而畑中少校則組隊前往日本放送協會的工作室並以武力威脅工作人員提供廣播時間來讓他解釋整起政變行動。在數個多小時後,畑中才接到東部軍的電話並且放棄軍事政變的計畫,在召集所有參與計畫的軍官後便從日本放送協會的工作室離去。
黎明時分,田中在得知皇居已被政變部隊佔領後立即前往皇居和其他參與的成員會面。隨即訓斥參與軍事政變的行為違反日本軍隊自身的精神,並且說服部隊返回軍營重新安頓。早上8時整起軍事政變已經完全結束,雖然政變部隊在當天晚上絕大部分時間成功控制皇居,但是最終仍然沒有找到《終戰詔書》的錄音唱片。之後畑中和椎崎中校則是在街頭投擲傳單解釋軍事政變的動機和行動內容,到了8月15日早上大約11時畑中少校則以自己的手槍自殺,而椎崎在以匕首刺傷自己後也隨即舉槍自盡。而畑中在他的口袋中則收藏有自己寫的絕命詩:「聖世烏雲散,我心無所悔。」
投降之後
在確認戰爭已經終結的消息後,同盟國的平民和軍人對此都感到極為高興,許多盟國國家在8月14日和8月15日期間開始於各地舉辦許多慶祝對日戰爭勝利的活動。其中阿爾弗雷德·艾森士塔特便拍攝著名的照片《二戰對日勝利紀念日的熱吻》(V-J Day in Times Square),內容為一名美國水兵在時代廣場當眾親吻另一名女子;另外同樣在澳洲慶祝戰爭結束的同時,當地記者同樣拍攝人們歡樂慶祝的照片《跳舞的人》(Dancing Man)。但與此同時,蘇聯政府在與美國的談判中透露自己希望能夠佔領北海道當地。但不同於美國允許蘇聯佔領東德和北朝鮮並且掌握當地的發展,這項佔領日本內陸的計劃受到美國總統哈瑞·S·杜魯門的反對。1945年8月14日,朱德彭德懷電陳蔣,公開表示抗拒統帥部8月10日給予該軍駐防待命之命令,8月15日朱德又自稱「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致電岡村寧次(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飭其命令所屬日軍向該軍投降。8月16日,蔣中正致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8月17日下午5時32分,接獲岡村寧次之覆電。
8月19日時,日本官員前往馬尼拉會見駐日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並簡要地聽取其佔領日本的計劃安排。8月28日150名美國軍事人員抵達神奈川縣的厚木市進行佔領準備,而美國海軍第三艦隊也進駐東京灣內,自此進入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時期。而在同一天,蘇聯紅軍也宣布蘇聯政府已經佔領千島群島。隨後以密蘇里號戰艦為首、載著美國海軍陸戰隊第4團(4th Marine Regiment)的船隻也陸陸續續抵達神奈川南部海岸,其他同盟國工作人員也在之後陸續前往日本任職。8月30日麥克阿瑟也抵達東京都進行訪問,並且隨即發布數項法律來維持日本的社會上秩序,這包括有同盟國人員不得毆打日本人民以及不得爭奪日本本身稀少的食物原料等。另外同盟國最初也嚴格限制日本國旗和旭日旗的懸掛場合,要求個別人士和都道府縣必須在申請過後才能夠使用旗幟,這項限制一直到1948年才被部分取消。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後,各國社會對於第一次於廣島市和長崎市進行的原子彈任務其倫理道德問題進行爭辯。原子彈這項新型武器的投入隨即造成日本近20萬名人喪生,以及大量平民分別受到嚴重程度不同的傷害,而2處當地建築物與其他基礎設施也嚴重遭到破壞。另外在原子彈爆炸之後,被爆者以及之後繼續生活的人們則持續受到放射線的影響,這也讓社會大眾開始質疑原子彈爆炸來促成日本投降的決定,是否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
戰後處理
一直到1947年為止,所有被英國與美國等西方盟軍囚禁的戰俘陸陸續續被遣返(Repatriation)回到日本。但一直到1949年4月為止,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的關係使得超過60,000多名日本戰俘仍出於各種原因留在中國。其中有數千名日本軍成員以及滿蒙開拓移民在華北方面軍高層與山西國民革命軍軍閥閻錫山達成秘密協議後,為了復興大日本帝國並且再次佔領中國而編建成為閻錫山部隊中,另外中共軍隊也接受日本戰俘並使其加入八路軍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另外包括富永正三在內的日本戰俘則一直到1950年代末期才被遣返回國。但另一方面日本投降也意味著日本後勤需求更加龐大,其中在日本投降時有超過5,400,000名日本陸軍士兵及1,800,000名日本海軍士兵遭到盟軍俘虜。而如果同樣以投降當天做為計算標準的話本,於日本本土服役的軍職人員總人數為4,335,500人,另外布署於海外地區的軍人還有3,527,000人。龐大的軍事人員數量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的基礎設施,以及1946年時日本本土爆發的嚴重飢荒,這些都使得同盟國對於日本戰俘和一般平民的生存問題更為複雜化許多。
在戰爭結束之際,蔣介石反對分區佔領日本,放棄戰爭賠款,反對罷黜天皇,200多萬軍民即行遣歸日本。日本在中國戰區滯留了總數在200萬以上的軍隊和日僑。蔣介石政府除了將岡村寧次等200餘戰犯盡數無罪釋放外,還迅速遣返日本在華軍民。據統計,共有2711951人被遣返,其中軍人有1231251人,平民1480700人。在遣返過程中,允許日本官兵與僑民攜帶一件盥洗具、一件毛毯、三套冬季衣服、一件大衣、三雙皮靴、三條短褲、三件襯衫、一件手提包、一件手提袋,另外僑民可帶1000日元,軍官可帶500日元,士兵可帶200日元的現款。「與其他從南洋各國返日的人相較,從中國返日者的行李的確太多了」這是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所承認的。國民政府在糧食供應上也有安排。據估計,三個月內為日本俘僑提供的糧食多達128.2萬余大包,如果按當時每包8000元計算,共需款102.574億元。為了迅速遣返日本在華軍民,國民政府方面撥出了80%的船舶和70%—80%的列車,以致國內的緊急運輸活動都受到了影響。
不過雖然日本政府已經簽署了《降伏文書》並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實際上美國等47個國家與日本之間戰爭的正式結束則一直到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為止。其中受到中國代表權的爭議問題,已經遷往臺灣的中華民國則在《舊金山和約》生效同一天另外簽署了《中日和約》。蘇聯則由於南千島群島的領土歸屬問題而拒絕簽署《舊金山和約》,在經過多次談判後才於1956年與日本簽署了《日蘇共同宣言》,兩國才正式回復之間的和平關係。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受限於當時普遍不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使得一直到1972年中國與日本已經恢復正常外交關係後才另外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另外一直到1946年以前,亞洲和太平洋偏遠地區仍然有日軍部隊堅持繼續作戰而不願意投降。而之後一些太平洋小島嶼上仍然有部分日軍部隊仍然堅持游擊抵抗並拒絕投降,其中部分人士認為投降消息是敵方的宣傳行為或者堅持繼續執行先前下達的任務內容,另外也有些人士則從來沒有聽聞過日軍投降的消息。例如1972年時於關島持續游擊抵抗的橫井莊一被人發現,以及在1974年分別於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繼續執行作戰命令的小野田寬郎與史尼育唔才被發現並分別送回日本和臺灣。由於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多年仍然有部隊成員尚未遣返送回日本,這使得日本政府往往透過表揚戰鬥經歷並頒發勳章的方式來「挽回信譽」。另外有些日軍部隊成員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還被捲入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或法越戰爭等軍事衝突中,甚至有2名日本軍人之後選擇加入共產主義的游擊隊,一直在泰國南部戰鬥至1991年才被發現。
盟軍統治時期
在9月2日雙方於密蘇里號戰艦正式簽署《降伏文書》後,美國政府批准《美國對日本投降後初期政策》(US Initial Post-Surrender Policy for Japan)來作為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時期的指導準則,然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在這之前仍然表示:「戰爭尚未正式結束,我們也還沒宣布停止所有敵對行動。」實際上所謂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也幾乎是由美國軍方所主導著,並且由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擔任駐日盟軍總司令一職。其中美國認為盟軍佔領時期的優先項目之一是另外起草一部新的憲法,並且藉此來解散過去日本自1868年1月3日明治維新所確立的天皇「統治」架構。1946年11月3日,以《波茨坦公告》為主要構架而成的《日本國憲法》正式公布;而在美國協助下依照此憲法也另外架構新的日本國政府,來取代過去持續統治77年的大日本帝國。但雖然先前昭和天皇為因應美國要求而發布《人間宣言》,聲明中否定天皇為現人神的身分而只是作為一個日本的國家象徵。然而為了不觸及日本自身的國家尊嚴議題,在新制定的《日本國憲法》仍賦予天皇在行政機構仍有其工作職責。
此外盟軍也開始隨即著手調查有關日軍戰爭罪行這一部分,其中包括有南京大屠殺、人體生物武器試驗、勞役或虐待戰俘以及慰安婦問題等。但許多日本民眾擔憂天皇可能會面臨針對戰爭罪刑的審判,甚至可能因而如美國政府所主張的取消日本天皇傳統所擁有的地位。不過在1945年9月底麥克阿瑟將軍在與日本天皇裕仁會面後,裕仁表示自己願意承擔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罪行,但是這項懲處天皇的提議則被同盟國所拒絕。自1946年1月19日開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始進行有關戰爭罪刑的起訴程序。之後於4月29日時宣布針對日本重要軍事指揮官與政府領導高層提出戰爭罪刑的控訴,在經過法官審判處理後於11月12日執行判決結果。其中包括前日本首相東條英機、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板垣征四郎、駐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木村兵太郎、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參謀軍官土肥原賢二、前日本首相廣田弘毅、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與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參謀長武藤章等人被判處死刑,另外還有16人則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終身監禁,不過後者絕大部份人在1955年日本重新獲得主權後得以假釋出獄。1978年時,有14名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為甲級戰犯者被允許供奉在靖國神社內,這使得之後有關靖國神社的參拜行為往往導致激烈的政治爭議。 | {'wikidata_id': b'Q6540361'} |
闵刚侯
閔剛侯(1904年-1971年8月18日),江蘇南匯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副部長。
生平
閔剛侯1925年任《新聞報》記者。1928年進入東吳大學法學院就讀,1933年畢業。1935年赴日本留學,在九州帝國大學攻讀法學。1937年回國後在上海從事律師事業。同年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委。抗日戰爭期間前往重慶,在重慶負責救國會工作,曾任戰時書報供應所副所長,並任教於朝陽大學。抗戰結束後回到上海繼續擔任律師,並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過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委員、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副部長,民盟中央常委、組織部長、秘書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1971年8月18日,閔剛侯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1971年8月21日,全國政協機關、民盟中央機關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閔剛侯舉行了告別儀式。 | {'wikidata_id': b'Q11202860'} |
七日殺
故事
故事發生在核子三戰後,該戰爭幾乎毀滅了整個人類文明,可居住的地方只餘下亞利桑那州納維茲加尼縣(Navezgane)等地,玩家是戰爭的倖存者,必須通過尋找避難所、食物和水來生存,同時也要收集物資以抵禦因原子塵而出現的喪屍。現在遊戲除了生存下來外沒有其他實質目標,開發人員暗示指將來會在更新中添加故事情節。
遊戲玩法
在遊戲一開始時,玩家的角色會在納維茲加尼縣隨機生成或於預設地點生成,目的為盡可能生存得越久越好,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喪屍會變得更加強大和更具侵略性。玩家可以創建、破壞和操縱物件,但要注意的是必須有如樑柱或牆等支撐物才能建造建築物,否則該建築物可能會倒塌。遊戲基於體素,允許玩家在物理模擬環境內作簡單的物品建造或破壞。
遊戲的遊玩重點是讓玩家嘗試在夜裡生存,但遊戲的日夜循環制定喪屍在白天虛弱遲緩,在夜晚卻富侵略性和動作迅速。另外,玩家操控的人物需要經常進食和喝水,而正在使用的物品會隨著時間而耗損,所以玩家需要尋找或製造新的工具,同時玩家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房子或者破壞現有的房屋以收集材料來建造堡壘以保護自己。除此之外,玩家也可以使用遊戲內有的潛行或誘導系統來避免與喪屍作不必要的衝突,但要注意的是手持生肉或有氣味的食物會吸引到喪屍的注意。《七日殺》的喪屍可以攀爬,挖土,摧毀牆壁和門,玩家可以通過直接動武或製造陷阱來保護自己的堡壘以達到生存的目的。
多人模式
多人模式可以在由其他玩家開創的伺服器裡遊玩,讓許多玩家在同一個世界上進行互動或交流,根據開創者的模式選擇(生存、創造),伺服器裡的玩家可以是互相合作或敵對。而單人模式則採用區域網路,玩家可以與連上自己網路的人遊玩,同時模式也支援廣域網路。《七日殺》的多人模式伺服器只能在Windows或Linux的系統上運行。
開發
截至2013年8月11日,《七日殺》的開發仍在進行,8月15日The Fun Pimps在Kickstarter上開設的籌款活動結束,1天後遊戲的Windows Alpha版開始給予於Kickstarter和PayPal預購的人。The Fun Pimps預計於2014年5月正式發行Windows PC版,而Mac和Linux版的發行日期為前者的稍後。在發行Alpha 1.1版本的2013年9月13日,Mac版本正式公開發售。《七日殺》也在Steam上得到認證,它在23天內獲得超過75,000票,8,340個追隨者和8,700次收藏,同時還曾經登上Steam Greenlight的第一名。
Alpha版
《七日殺》的首個版本Alpha 1.0隻給予於Kickstarter和PayPal預購的人。第一個向公眾公開的Alpha 5.0版於2013年12月13日以搶先體驗的方式在Steam上市。The Fun Pimps於2014年4月4日發布遊戲的Alpha 7.8版,4天後發布它的下一個版本Alpha 7.9,同月19日再發放Alpha 7.10版。Alpha 8版於2014年5月7日發布,該版本更新了殭屍的動畫視覺效果和改正了地形錯誤,3個月後的14日,The Fun Pimps發放添加了隨機生成的世界和新的光影效果的Alpha 9版。2014年11月22日發布的Alpha 10版則增加了新的角色創作系統和殭屍部落等。Alpha 11版於2015年4月2日發放,開發人員在該版本中將遊戲引擎更新至Unity 5。2015年7月3日,Alpha 12版向公眾公開。現時《七日殺》最新的版本為於同年12月12日發放Alpha 13版。
2016年4月,訴說遊戲宣布將推出《七日殺》的PlayStation 4和Xbox One版本,2個月後,該兩個版本正式公開發售。 | {'wikidata_id': b'Q14753828'} |
唐人
唐人為華人的稱呼之一,常被用來稱呼漢族。「唐人」一詞源自唐朝,原指唐帝國的屬民。明朝之後,得知國外有稱中國為唐人的異稱,於是出現海外移民稱唐人的現象「華人」取代了「唐人」一詞。清代的客家人,閩南人與廣東人在移居海外時,常會稱自己為「唐人」,或稱來自「唐山」,因此這些移民的聚居地被稱為唐人街。在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受到了中國民族主義及中華民族思想的影響,「華人」的稱呼被廣泛使用,使得「唐人」一詞有式微的傾向。
歷史
在唐朝之前,「秦人」與「漢人」等詞被用於稱呼漢族或其後裔。
到了唐代,由於舉國文化的開放程度有所提升,中國漢人與外國通商日益頻繁,再加上其國力的強盛,使得大唐帝國的一切在海外均被以「唐」字加稱,如「唐人」、「唐語」、「唐字」、「唐山」等等,並延續至今。當時的文人沈亞之在「進士策問」中,就以「唐人」來稱呼中國人。《新唐書》、元代《島夷志略》、《明史》等書皆有使用過「唐人」作為當時中國漢人之稱呼。
日本直到安土桃山時代,仍以「唐土」或「唐國」來稱呼明朝。清代康熙年間,王士禛任職禮部之時,荷蘭與暹羅(大城王國)等國家仍然稱呼中國人為「唐人」。
海外僑民代稱
以粵語和閩南語等承接了唐代漢語部分特徵之語言為母語的族群在移居到中國海外之後,往往以「唐人」自稱,也因此使得「唐人」成為在華人在海外的代稱,而「華人」一詞在這些地區普遍不如「唐人」常用。「唐人」一詞不同於其他包含中國籍人士(一般被稱稱為「中國人」)的廣義稱呼,在大中華地區亦沒有類類似「唐人」的自稱或他稱的使用習慣與慣例。
另一種說法是「唐人」為明清時時期流亡至外國的華人,而在中國的漢族則被稱為漢人,但這時期的「唐人」大多數已同化並融入當地社會,或於流亡之後回到中國。
一些國家,如日本等國,直到近現代仍稱中國人為「唐人」,而此稱呼約以19世紀中期之後開始盛行。20世紀後,「唐人」之稱呼雖普遍不如「中國人」、「華人」常用,但仍見於各國地名,例如「唐人街」 (China Town,直譯「中國城」),並普遍應用於海外華人(廣府人占多數)。
由於歷史原因,印尼官方一直稱呼華人作「Orang Cina」,直翻為「支那人」,此一稱呼被當地華人普遍認為是一種歧視的象徵。為了修補及改善與當地華人的關係,印尼政府於2014年頒布法令,改稱華人作「Orang Tionghoa」,「Tionghoa」發音取自於福建話的「中華」。 | {'wikidata_id': b'Q28418708'} |
女性人名
女性人名,婚前所用的又可稱閨名。
由於全世界大部份的民族都是以父系制度為主,女姓婚後往往會更改姓名。歐洲的傳統,女性婚後要從夫姓,不再用娘家的姓氏,現在西方女性大多數仍保留此傳統,但一些已婚女性已拋棄此傳統繼續使用原姓不從夫姓。
東亞古代女性甚少在社交場合使用本名(大名),很多女性的本名只有親人知道。通常用父姓加上「氏」,稱「某氏」做為名字。中國古代的已婚女性為了與同姓區別,通常會加上夫姓後稱做「某某氏」。
東亞
東亞文化圈尤其是中國古代女性不使用名字的情況,可能是由於女子不用出仕做官,有些也沒有取大名,或取了大名後沒有在公眾場合使用而不為人知。實際上,女性與男性一樣會有完整的姓名。有些出身較好的女性甚至有字、號。由於女性不用出仕做官,加上近古禮教對女性行動的限制增加,女性少出席社交場合,大名、字就甚少使用。同時,中國有避諱的傳統,直呼其名是為禁忌。平日通常只有親人稱呼的小名或排行,外人則只稱某小姐、某姑娘、某氏等。特別是結婚以後,閨名大多隱去不提。如小說《紅樓夢》中的描述,秦可卿在賈府只稱秦氏,夫家無人知曉她的本名。有些會以夫姓稱呼為某嫂、某大媽,某某家的,或以父姓加上稱謂、封號為某夫人、某孺人等,名字依然甚少為外人所知。
朝鮮半島、琉球的女性也常是只記載姓氏,即使有記載名字,也有很多只是乳名、小名,不一定會記載大名。於是後人就把一些只有記載小名、乳名的女性與姓氏連稱作為她們的姓名。日本、越南則較多女性有記載全名。傳統上有些女性因為本名與夫家長輩雷同,為了避諱而在婚後改名,如日本雍仁親王妃勢津子本名松平節子,由於與婆母貞明皇后(本名九條節子)同名而改為日語同音的勢津子。也有一些地區有給進門媳婦另取號的習俗,女性嫁進夫家後會由夫家長輩取號,有些家族還有規定號的輩字。
夫姓
中國早期未有冠夫姓的習俗。一個例外是女性加上丈夫的姓氏以示與別的同姓更多區別,但這並非「從夫姓」。從稱謂的使用可得知:中國古代女性以本身的姓氏加在稱謂之前,例如張姓女子與李姓男子結婚後,被稱為「張夫人」,而非「李夫人」,其他稱謂亦是如此。但魏晉南北朝起有了冠夫姓的稱呼方式,如《世說新語》就曾經稱謝道韞為「王夫人」,此後兩種方式並存,並通用於朝鮮、越南、琉球等地,至近代始完全以西式稱謂稱呼已婚女性。
東亞女性自古均無棄本姓改夫姓,日本則在明治維新後仿效西方傳統,規定女性婚後須棄用本姓從夫姓。女性保留本姓通常是因為丈夫入贅改姓,如小淵優子。日本法律不承認夫妻異姓的婚姻為合法婚姻,這在日本國內引起了爭議,有部分日本人支持夫妻異姓的婚姻合法化。參見:日本夫婦別姓問題。例如,安倍晉三的妻子安倍昭惠,就隨姓改姓安倍。
中國大陸、朝鮮、韓國、越南法律規定夫妻除非結婚前原本就同姓,否則結婚後不能改動成同一姓氏,必須保持夫妻異姓。例如,金正恩的妻子李雪主姓李,金正恩的母親高英姬姓高。姚明的母親方孝悌姓方,姚明的妻子葉莉姓葉,習近平的妻子彭麗媛姓彭。
台灣、香港、澳門、海外華人在20世紀初期至中期不少人則用「夫姓+本姓」作為婦女婚後的姓,如方瑀嫁給連戰以後叫「連方瑀」,但現在台灣因民法的修正,以及社會認為冠夫姓顯得守舊俗氣,同時女權主義興起,男女平權觀念已成主流,女性已少有妻從夫姓案例(如連方瑀、蔣方良、蔣宋美齡、蔣方智怡等)。香港在正式場合中冠上夫姓的女性多為政府官員或名門望族的女性,例如曾鮑笑薇、陳馮富珍、陳方安生、范徐麗泰、葉劉淑儀、羅范椒芬、周梁淑怡、梁劉柔芬、林鄭月娥等,然而其等之英文姓氏則按照英國習俗完全使用夫姓而放棄原有姓氏並後綴「太太」稱謂。
替代的名字
有些女性有字或號流傳下來,人們就加上姓氏,用以稱呼她們。如衛皇后,字子夫,稱衛子夫。趙皇后,號飛燕,稱趙飛燕。楊貴妃同樣以號,稱為楊太真。
有爭議的名字
正史中沒有記載許皇后、太平公主的名字。有人依據許皇后的上疏內容認為她名許誇。同樣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內容認為太平公主名李令月。
杜撰的名字
現代文藝作品中,一些女性被杜撰的名字,與她們兄弟姐妹的輩字類似。唐太宗皇后、長孫無忌妹妹長孫氏被稱為長孫無垢,唐高宗寵姬、賀蘭敏之的妹妹賀蘭氏被稱為賀蘭敏月,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堂姐虢國夫人被稱為楊玉瑤。電視劇《洪武三十二》中,虛構了一位明朝公主——朱元璋之女、永暘公主朱櫻。朱櫻之名與朱元璋兒子所使用的「木」字的輩字相同,但根據朱元璋之女、南康公主名玉華,可知朱元璋女兒未同兒子使用一樣的輩字。實際上,歷代社會中,通常是家族中的男性取同一輩字,女性則沒有限制。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在提到某位公主、妃嬪時,往往會把她的封號、徽號做為她的名字。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被稱呼為「太平」,而《武則天》中,武則天則稱呼太平公主為「平兒」。《金枝慾孽》中,嘉慶帝一眾后妃的本名皆無載,編劇為她們杜撰的名字與她們的徽號相同。實際,中國古代社會中歷來有避諱的傳統,做為受冊封的命婦,以她們的名字做為封號或徽號是不可行的。
西方
西方國家妻從夫姓是一種歷史悠久常見的習俗,一直沒有什麼異議,直到20世紀下半葉才有不少女性主義者開始反對女性必須在婚後改從夫姓。在中世紀時,就有當女性是一個貴族階層的家族唯一繼承人時,則新婚女性保留娘家性不從夫姓,其新生子女也可能隨母姓以延續家族傳承的習慣,但是當時絕大多數西方女性結婚後都會從夫姓。
西方國家女子出嫁後從夫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習俗。從196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早期,伴隨著女性主義的進展,西方女士結婚後選擇保留其娘家姓氏,或者是用連字號形式顯示其婚後的名稱的百分點有輕微上升的趨勢。(在美國,少數女士仍保留其娘家姓氏。已婚女性的全名=妻子的名字+妻子的姓氏+丈夫的姓氏,例如希拉蕊的全名:Hilary Rodham Clinton,希拉蕊在1975年與比爾·柯林頓結婚後曾經長期不冠夫姓,直到1983年為丈夫能夠再次就任阿肯色州州長而籠絡保守派選民冠夫姓。)就算在一些家庭中,妻子保留了娘家的姓氏,但夫婦亦會為其子女給予父姓。在使用英語的國家,在傳統上,已婚女士都會被稱為 Mrs.[丈夫的全名]。不過近年來,更多會使用 Mrs. [妻子的名字] [丈夫的姓氏]。大體上來說,英美等國家的女性結婚後是否冠夫性,是可以由女性自行決定的。
在中古時期, 當一個低階級家庭的男士要娶高階級家庭中的獨生女,他只好入贅妻家隨妻姓。18至19世紀英國,女方遺產有時會令男士改變姓名。雖說對英語國家男士從妻姓是絕少數,但是有些男士仍然選擇作出此舉,例如加拿大的原住民,更罕有的例子是夫婦選擇全新的姓氏。
作為另外一個選擇,夫婦會採用雙姓。舉例來說,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男)與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女)結婚時,雙方姓氏改為Joliot-Curie,其中Joliot為男方原姓氏,而Curie則為女方姓氏(相信本例有男方凸顯「屬於居里家族」之意,且其子女仍然沿用Joliot為姓氏)。再比如生活大爆炸女主角凱莉·庫柯,在嫁給網球運動員萊恩·斯維廷後保留原姓而使用雙姓,改叫凱莉·庫柯-斯維廷。但是,有些人認為姓氏用連字號形式會變得過長累贅。妻子亦可以把她的娘家姓作為她的中間名,如Mary Jones嫁給了姓Smith的男人後,她可以被稱為Mrs. Smith,或者把娘家性作為中間名稱Mary Jones Smith。北歐的瑞典有40%的女性結婚後使用夫妻雙姓。美國則少一些。
從事演藝界的女性大多數在結婚後都不會隨丈夫姓氏,不光如奧黛麗·赫本、波姬·小絲、桑德拉·布洛克、妮可·基德曼等一線女演員和麥當娜·西科尼、艾薇兒·拉維尼等一線女歌手幾乎全都不從夫姓(少有的例外是選擇從夫姓的大衛·貝克漢姆之妻維多利亞·貝克漢姆),即便是不出名者如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妻子—製片人艾瑪·托馬斯這樣的演職人員也多有不從夫姓者。此外、律師(如曾長期保留娘家姓的希拉蕊·羅德姆·柯林頓)、法官、教授(如《男性的終結:End of Men》一書的作者Hanna Rosin。)、科學家、作家、醫生、父系祖先顯赫的女政客(如本尼托·墨索里尼的孫女亞歷山德拉·墨索里尼、比爾·柯林頓的女兒切爾西·柯林頓等)等有公認成就的女性,都有很大比例的結婚後不從夫姓者。自1960年代末女權主義興起後,歐美國家每年有盡15%-20%的新婚女性選擇不隨丈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姓氏。現在在美國和歐洲,也已有數量雖仍非常非常少但比以前有所增加的男性決定放棄自己姓隨妻子姓。
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雖鼓勵和讚許妻子結婚後不隨丈夫姓,但並不強制禁止妻子結婚後從夫姓。例如,列寧(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的妻子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如隨夫姓則應改為烏里揚諾娃)、史達林(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的妻子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都保留娘家姓未從夫姓。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夫妻是同一姓氏的美國和歐洲,卻要比大部分夫妻不是同一姓氏的韓國、台灣女性結婚後繼續工作率要高,所以人們很難將是否從夫姓作為判斷一個國家女性社會地位的標準。
在某些國家的管轄權限(jurisdictions),妻子的姓氏會自動轉變為丈夫的姓氏以保其法律上的合法地位。現在女士可以容易地更改她的婚后姓名,而這個改變不再是違憲的了。 在某些地方,民事訴訟案及憲法的更改使得男士亦可以容易地更改婚後姓名,例如在英屬哥倫比亞。
曾經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而用婚前姓氏的女士,即使在婚後,她們亦不會從夫姓,以保持其訢舊著作對學術界所作出的貢獻。這個慣例在女醫生、女律師事務所及其他專業也很重要。
在過去的世紀,家庭的姓氏都會有一個特意的拼法。但因為識字率低,實際上很多家庭都未必能夠提供一個正確的姓氏拼法。很多時候,抄寫員、文員、部長或政府官員在記錄人名時,都會因應其發音而記下一個他認為可行的姓氏。因此,姓氏的拼法變得更多樣化。而官方記錄的姓氏拼法也漸漸成為各家庭的標準。
古羅馬
在古羅馬人命名習俗中,男性名字通常由個人名、氏族名和家族名,可能還有附加名。女性通常沒有個人名和附加名,使用父親氏族名的陰性形式(通常是-ia)。氏族名後會添加其父(婚後為其夫)的家族名。有兩個女兒使用「大」和「小」區分,超過則使用序數詞排序。母女同名亦會用「大小」區分。 | {'wikidata_id': b'Q30232383'} |
快桅阿拉巴馬號劫持案
劫持
當時,快桅阿拉巴馬號上有20名船員,載有17,000公噸的貨物正前往肯亞的蒙巴薩。船員們都曾在工會培訓學校受過反海盜訓練,並且於前一天還在船上操練過。訓練的內容則包括了使用小型武器、以及教授反恐、基本安全、急救、和其他安全相關的課程。 2009年4月8日一早,海盜警報器大作,在被劫的台籍漁船穩發161號上有四名海盜對快桅阿拉巴馬號發動了攻擊。根據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四名海盜的年齡全都是在17歲到19歲之間。
當時輪機長麥克·佩里(Mike Perry)便帶著14名船員進入「保安室」以加強防禦工事。當海盜逐漸靠近時,其餘船員便燃放信號彈。另外,佩里與助理機師麥特·費雪(Matt Fisher)也使勁擺動船舵,使海盜的小艇沉沒。然而,海盜終究還是上了船。
在一開始,佩里就先移除了艦橋對船隻主引擎的控制,而費雪也掌控了操舵裝置。之後佩里更是關閉船上所有的系統,使整艘船一片漆黑。海盜在登上船數分鐘之後就將船長理察·菲利普斯與其他幾個船員俘虜,但不久便發現無法控制船隻。
為了要能獲得船隻的控制權,並將船駛往索馬利亞,海盜便試著尋找其餘不見的船員。佩里則手持著小刀在保安室外伏著,以等待前來的海盜。在漆黑的引擎室中,佩里與海盜頭目歷經了一番追逐,最終將海盜頭目制伏且俘虜。這時,被海盜看守著的船員們也將一名海盜的手刺傷。
船員們打算以俘獲的海盜頭目來換回船長,但這場交易最後卻完全走樣。船長菲利普斯跟著海盜上了救生艇並向他們演示如何操作之後,便準備進行俘虜交換。但在船員釋放了海盜頭目之後,海盜卻拒絕履行協議,並挾持船長一同逃離。
事發當天,班布里奇號驅逐艦(USS Bainbridge (DDG-96))就已被派往亞丁灣以進行人質救援行動,並於4月9日一早聯繫上了快桅阿拉巴馬號。在武裝護衛隊的護送下,快桅阿拉巴馬號於是駛離現場並前往原先的目的地蒙巴薩,於九天前由菲利普斯所接替的船長賴瑞·阿賽姆(Larry D. Aasheim)則重拾該船的指揮權。《CNN》與《福斯新聞》則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海盜的策略是要等待其他被劫持的船隻到來,以便帶來更多的海盜及其他人質好做肉盾。
營救
自2009年4月9日開始,班布里奇號驅逐艦和哈里伯頓號巡防艦便與海盜所挾持的快桅阿拉巴馬號救生艇進行對峙。救生艇本身有足夠的食物和飲用水,但就是缺乏基本的舒適設備,包括廁所或通風系統。班布里奇號驅逐艦則配備有掃描鷹無人機以及救生艇。哈里伯頓號巡防艦上則有兩架SH-60B海鷹直升機。這兩艘船艦都與海盜的救生艇保持著數百碼遠,超出了海盜的射擊範圍,並且彼此之間有無線電通訊。一架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則在上空進行偵查並空拍。有四艘被海盜扣押的外國船隻則朝救生艇駛來,當中的兩艘有54名人質,包括來自中國、德國、俄羅斯、菲律賓、吐瓦魯、印尼及臺灣的公民。
2009年4月10日,菲利普斯試圖逃離救生艇,但在海盜開槍射擊之後又被抓回。美國海軍便向海盜扔投了一個雙向的無線電話,但海盜怕美國人可能會用這個設備來給予船長指示,於是就把電話給扔進了海裡。美方則又派遣了另一艘戰艦兩棲突擊艦拳師號至非洲之角的外海待命。到了下午,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則空降至哈里伯頓號巡防艦附近的水域,然後跟著哈里伯頓號與班布里奇號會合。海盜當時的策略是打算與其他挾持各種不同人質的同夥們聯合,一同將菲利普斯送到索馬利亞,這樣他們就可以把他藏起來,使美方救援更加困難;而另一方面,若受到美方的攻擊時,在靠岸之處停船下錨也可以使他們能快速上岸。在聯邦調查局人質交涉員的指示下,班布里奇號驅逐艦艦長便開始與海盜進行談判。海盜們也藉由衛星電話與其他海盜船隻進行通訊。
2009年4月11日,日出後不久,海盜竟開始在救生艇的前艙向哈里伯頓號隨意地開火,唯艦上無人受傷,因此美方驅逐艦對此並未還擊,且也「不想使局勢升級擴大」。但就在數小時之後卻談判破裂,一名海盜藉由衛星電話曾向路透社表示:「我們很安全,且不怕美國人。若受到攻擊,我們會自我防禦。」菲利普斯的家人們則都聚集在其佛蒙特州的農家中,等待美方就此局勢提出解決之道。這次槍擊事件被哈里伯頓號艦上的情報團隊拍攝了下來,之後影片還在《探索頻道》和《歷史頻道》所播出關於此次劫持事件的紀錄片中有播放。另外,快桅阿拉巴馬號在美軍的護衛下也在當天抵達了肯亞蒙巴薩的港口。船上有18名安全人員,聯邦調查局便扣下船隻以將其作為罪案現場。
2009年4月12日,海盜的救生艇燃料已幾乎用盡,於是便要求船艦拖拉著他們。日落之後,海面上颳起了陣風。海盜們的情緒因颳起的風浪而受影響,緊張局勢也隨之升高。班布里奇號的艦長指揮官法蘭克·卡斯特拉諾說道,當時「我們甚至得安撫他們」,並說服海盜讓班布里奇號拖拉著他們。根據美聯社的報導,那時有一名海盜正以AK-47突擊步槍頂著菲利普斯的背部。卡斯特拉諾因事前已獲得上級的授權,於是在判定當時菲利普斯的性命確實已岌岌可危之後,便下令進行射殺行動。 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第六分隊」的狙擊手(神槍手)在班布里奇號船尾的甲板上,向著距離船尾約25~30碼被拖著的救生艇上的海盜們開火,將船上的三名海盜當場擊斃,而且這三名海盜幾乎是同時頭部中彈而立即身亡。其中一名被射殺的海盜叫阿里·亞丁·艾爾米(Ali Aden Elmi),另一名則姓哈麥克(Hamac),第三名則還未查明。第四名海盜阿布杜瓦利·繆斯則在班布里奇號上,並就是否釋放菲利普斯進行交涉,同時也對其在占領快桅阿拉巴馬號的過程中所受的傷進行治療。之後繆斯投降並被拘捕。菲利普斯於是獲救,且毫髮無傷。
審訊
2009年4月30日,三名被射殺的海盜屍體由美國海軍移交給索馬利亞警方。唯一倖存的海盜阿布杜瓦利·繆斯則被拘留在美國海軍拳師號兩棲突擊艦上,之後便被送往美國進行審訊。在紐約的聯邦法庭上,檢察官指控繆斯犯有海盜行徑、密謀以武力擄獲船隻、並挾持人質。繆斯的律師則聲稱在挾持人質時繆斯只有15、16歲,應以青少年的身分來審訊繆斯。但法院裁定繆斯並非青少年,並會將他以成人的身分來進行審訊。繆斯之後自認是18歲,並承認犯有海盜行徑。最後繆斯被判33年又9個月的有期徒刑。
訴訟
2009年4月27日,快桅阿拉巴馬號的船員理察·希克斯(Richard E. Hicks)對其僱主沃特曼輪船公司以及快桅航運有限公司提起了訴訟,因為他們故意派他前往索馬利亞附近海盜經常出沒的海域。代表理察·希克斯連同其他八名船員的休士頓律師布萊恩·貝克康姆(Brian Beckcom)說,船長菲利普斯明知近期有海盜襲擊的報告卻心存忽視,並且不顧與索馬利亞海岸至少保持600英里距離的警告,而甘願讓其船員身陷於危險之中。
全美海軍博物館
2009年8月,在事件中被海盜用來挾持菲利普斯船長的這艘五噸重、有彈痕的玻璃纖維救生艇,已由美國快桅阿拉巴馬號的船主捐給在佛羅里達州皮爾斯堡的全美海軍博物館。 2010年,該救生艇由《國家地理》租借,並於維吉尼亞州諾福克的海洋科學博物館中在「真實的海盜」展覽會上展示。《怒海劫》電影的製片人也刻意參觀全美海軍博物館來看這艘救生艇,以便能夠為電影場景精確打造一艘一樣的救生艇並重建內部擺設。此外,在事件中用來監控情勢的掃描鷹無人機的樣本,以及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所用來射殺海盜以解救菲利普斯的同型SR-25狙擊步槍也都有展示。 | {'wikidata_id': b'Q1818072'} |
沪嘉高速公路
歷史
為改善上海市區與衛星城嘉定間的交通條件,1983年上海市政府批准對滬宜公路滬嘉段進行改建,決定按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與原有道路平行的新線。工程於1984年12月21日開工,1985年完成路基施工,開始了結構化施工。1986年因國家提出壓縮基建投資規模,曾一度被要求改按一級公路標準建造,從而放緩了工程進度,不過到年底時決定仍按高速公路標準進行施工。1988年9月底,全線主體工程基本完工。1996年,該道路移交滬港合作上海建泰有限公司專營,為期20年。
1990年代末,上海市政府決定將滬嘉高速公路延伸至太倉瀏河,與江蘇省新建的江蘇沿江高速公路相銜接。2000年與上海郊環線共線的嘉定南門樞紐至嘉西樞紐段通車,2001年底嘉西樞紐至太倉瀏河段建成,由此滬嘉高速公路改稱為滬嘉瀏高速公路,後編號為A12。不過2006年初,為了避免對駕駛員造成混淆,上海市政部門決定將嘉西樞紐至太倉瀏河段劃為A5嘉金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嘉定南門樞紐至嘉西樞紐段也不再是A12/A30公路共線段。因此滬嘉瀏高速公路又改回了滬嘉高速公路的名稱。 | {'wikidata_id': b'Q2383476'} |
劉榮 (臨江王)
臨江閔王劉榮(前160年代-前148年),是漢景帝長子,母為栗姬。劉榮曾被立為太子,後又被廢,封為臨江王。
生平
景帝共有十四子,劉榮為長子,生年不詳。其異母弟劉非生於前169年或前168年,劉榮生年當不遲於前168年。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劉榮被封為皇太子。當時景帝姊館陶公主劉嫖就向栗姬提起希望讓自己女兒陳氏嫁給太子為妃的意願。但是栗姬因為劉嫖時常獻美女,對她一點好感也沒有,反而憤怒的推辭了公主提出的親事。
劉嫖碰了一鼻子灰,便轉而向景帝寵愛的另一位姬妾王夫人提出親事,希望讓女兒陳氏嫁給她的兒子劉徹,王夫人很快就同意了。但劉嫖對栗姬擺她架子的事仍然感到丟臉難堪,便在景帝跟前說栗姬的壞話:「栗姬這女人相當善妒,每次遇到其他有寵的妃子,就常讓侍者在她們背後吐口水來詛咒她們,而且她還相當迷信巫術呢。」景帝聽了以後,也開始對栗姬印象變差起來。
後來景帝偶然健康不佳,為此心情也不怎麼高興,便告訴栗姬:「我百年以後,希望妳能善待其他的妃子與她們的兒子。」栗姬聽完這話,反而更加暴怒起來,她非但不願意照顧其他有寵的姬妾子女,甚至對景帝出言不遜。景帝對她的態度也相當不滿,卻還是忍耐下來,只差沒有發作而已。
自從館陶公主與王夫人訂下兒女親事後,公主便時常向景帝誇獎王夫人的兒子。而景帝以前曾聽王夫人說,她在懷孕時曾夢見日入腹中,所以也連帶覺得王夫人的兒子比較好。王夫人知道景帝還在擔心栗姬的事,怕事情生變,就設計陷害栗姬。她唆使大臣向景帝請求立栗姬為皇后,大臣便向景帝進言:「常言道:『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天太子的生母只是一個姬妾,應該要給她一個名號才是,所以應當立為皇后。」景帝大怒曰:「這是你該說的話嗎?!」於是將進言的大臣處死,並且廢太子為臨江王,時為漢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他的母親栗姬則愈加恚恨,又見不到景帝,以憂死。
因其弟臨江哀王劉閼,於孝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封臨江王,但一年後卒,無後,其國廢除為郡。所以劉榮被廢後亦封為臨江王。
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臨江閔王劉榮被控坐侵廟壖垣為宮,景帝徵榮覲見。劉榮一行由江陵北門出發。上車後,車軸折斷而車被廢棄。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吾王不反(返)矣!」榮到達時,被帶到中尉府簿。中尉郅都責訊臨江閔王,劉榮恐懼因而自殺。葬於藍田。傳說有燕數萬銜土置於塚上,百姓皆憐惜臨江閔王。 | {'wikidata_id': b'Q3241423'} |
傳頌承
傳頌承慶祝匯演於2006年2月1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Hall3舉行。該匯演是慶祝鮑思高慈幼會來華百年,慈幼會特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以紀盛事。該匯演共分日場和夜場,前中華會省省會長韓大輝神父和總會長查偉思神父兩場均有到場;夜場就有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曾蔭權和天主教教區樞機主教陳日君到場。門票並沒有公開發售,只贈給慈幼大家庭的各個院校。
演員
共動用了六百多名的演員,演員來自慈幼大家庭屬下的十九間學校,共用了五個月時間在學校和鄧鏡波學校綵排訓練。
旁白
「天主創造天地,起初混沌一片,然後天主在水面上創造了光,再在水與水之間創造了穹蒼。一滴水點,一顆雨露,是生命的泉源。水點雨露,潤澤無聲,匯聚成溪流,成江河,孕育萬物,生生不息…」
水之讚頌
表演單位:聖母玫瑰書院
一滴大螢光水點懸於半空,燈光聚焦水點。
一位女舞蹈員獨舞。
涓涓流水
表演單位:香港仔工業學校
隨風揚波。晃動成一條匯流的巨川,如黃河、若長江、似珠江…
雨傘嬉樂
表演單位:
持彩傘而出,在雨中翩舞,在舞台四角的水池嬉水。
旁白
「天主創造天地,當然也創造了中華大地。黃河、長江、珠江,河水滔滔,浪捲千彎,拍濤兩岸,千百年來,神州子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唱出了一闕闕的勞動之歌…」
勞動之歌
表演單位:德雅小學、德雅中學、慈幼葉漢千禧小學
捕撤網漁,哼著漁歌;
捕種下田,唱著農歌;
奔馬而出,譜奏牧歌。
漁歌、農歌、牧歌揉合成愉快的勞動之歌。
旁白
「中華同胞,代代薪傳,新一代希望,就在青少年的成長。青少年純樸如羊,在青草地、溪水旁覓食;但是,青少年也容易陷入誘惑;如果少了教育,缺了福音,便會如羊走迷,誤入歧路。他們亟待著牧羊人的牧養…」
青春舞曲
表演單位: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慈幼葉漢小學、聖母小學
年青人生活在青春之中,當中有拿草餵飼小羊,在牧羊的音樂聲中,羊兒閒適地走動、覓食。
迷失的羊
表演單位: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慈幼葉漢小學 、聖母小學
一串串羊兒的啼叫聲。
牧羊的音樂起了變化,羊兒有些開始迷路,有些失去母親,孤單地徬徨無肋;有些爭食打架,欺負同伴,弱小的在受傷呻吟…
旁白
「1884年,鮑思高神父在夢境得到啟示,預言慈幼會傳教事業將會在中國發展。1906年,慈幼會的第二任總會長盧華神父,差遣了六位慈幼會士,遠赴重洋,由義大利出發,經地中海、印度洋、南中國海,到達了澳門,轉往香山,繼而北上韶關,以歡樂的歌聱,並幹活的工藝,建立了慈幼會的第一個會省…」
破浪前航
表演單位:慈青、慈幼英文小學、香港仔工業學校
海洋中出了大船,海浪伴著大船
船桅、帆桿的桅架策動著大船,鼓浪而出。
船頭尖長向前,多名傳教士,伴在船頭.並肩邁步前進。
航程中遇著風浪,全船頓感茫茫,忐忑不安。
帶頭神長帶領祈禱,全船重拾信心,至台中央停下…
慈父之歌
音樂:青年慈父鮑思高
表演單位:慈幼葉漢小學、聖母小學、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
船抵台中,船型解體,會士下船,向羊兒、民眾招手,部份回應呼喚,帶著好奇,迎接會士,撇下行李,與會士握手,更而幫手撘建「教堂」。青年人歡躍跳出:慈父之歌。
群魔亂舞
表演單位:香港鄧鏡波書院、慈青、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大地庭院
背景音樂:上主庭院 | {'wikidata_id': b'Q9396909'} |
心岱
生平
出生於彰化縣鹿港鎮,為家中么女。1967年至台北市就學。1976年開始從事報導文學寫作。
歷任《自立晚報》副刊策畫、《皇冠雜誌》採訪部策畫、《中國時報》記者、《民生報》副刊主編。1992年任時報出版公司副總編輯兼主編,2009年退休。
心岱非常喜愛貓,有「貓作家」之稱,她從小就與貓長大,亦曾飼養過多隻貓,家中有上千件與貓相關的收藏品。1992年,她創立台灣首個愛貓組織「愛貓族聯誼會」,並發行《MAO》雜誌。1996年,發起全民票選貓日活動,最終將4月6日定為「台灣貓節」。
作品
其作品有:散文集《寵物與我》、《走過的緣》等,報導文學集《大地反撲》、《天堂自己造》等。
與貓相關的著作有二十多本,包括《貓,我們的同居愛人》(2006年)、《貓事大吉》(2015年)、《貓物手帖》(2015年)等。
家庭
其夫為作家盧克彰。盧克彰於1976年去世。 | {'wikidata_id': b'Q67936504'} |
伊尔-86
設計
IL-86的設計和產品計劃於1971年的巴黎航空展中發布。早期IL-86除了廣體的特點外,機身的設計和IL-62一樣也是採取四個設於機體尾部的發動機及T字型垂直尾翼布局。但是在風洞測試後發現IL-86的廣體機身如果配T字尾翼作飛行時,空速和控制水平均未如理想。而且發動機設於機身體後也會令機體平衡出現問題,結果導致機體布局改用最常見的模式,也直接影響了後來伊留申96的設計。
在機體布局改動上花了一定的時間。不過為了令IL-86可以在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前投入服務,伊留申設計局還是令客機在1980年時交付俄羅斯航空,來運送來往蘇聯的乘客。
IL-86設計最獨特的地方是設於客艙下的登機樓梯。主要於不設登機橋的閘口使用。每邊機身兩個。在使用時,乘客可以在上機的同時,把他們的行李放到客艙下的行李空間。減少了飛機對機場設施的依賴和節省飛機進行下一次飛行(Turn around)的時間。但是這樓梯不可以在緊急時使用。
運輸能力
在研發IL-86時,蘇聯仍然缺乏高旁通比的發動機(High By-pass Engine),導致IL-86只可以繼續使用IL-62同系列的低旁通比發動機。雖然可以運載最多390位乘客和16個LD3標準貨箱,但是發動機的限制令到IL-86比同時期歐美的廣體客機(如:DC-10和A300)的航程短,也令飛機的燃料經濟程度大幅下降。
噪音問題
從2002年4月1日開始,歐洲聯盟禁止不符合國際民航組織(ICAO)條例「第二章節」噪音水平的飛機進入其領空後,IL-86就不能再在獨立國協外的歐洲地區使用。
現在,伊留申設計局正計劃把西方的CFM56高涵道比發動機(主要用於波音737和空中巴士A340上)裝設到IL-86,以節省燃料和改善噪音問題,只不過成本問題令現在仍使用IL-86的航空公司卻步。
在2006年10月23日,俄羅斯航空對外表示由於只給飛機於夏天飛行花費不少,而且燃料、噪音問題,所以在同年11月15日開始取消該型機的飛行。
技術參數
資料來源: | {'wikidata_id': b'Q62167'} |
諾克拉提斯的克里昂米尼
克里昂米尼(希臘語:Kλεoμενης;;?-前322年),是一位出身於埃及諾克拉提斯的希臘人。當年亞歷山大大帝離開埃及時,他被任命為埃及周圍阿拉伯地區的省長(nomarch)之一,並負責接收全埃及以及非洲地區的貢金。一些古代作家誤以為亞歷山大任命他為埃及總督(Satrap),但他實際只統領周圍阿拉伯地區,同時其他埃及省長並不受他統轄,但他們需向他繳納轄區的貢金。儘管不是埃及總督,但他並利用自己的職務來剝削埃及,他慾望似乎無窮,讓經驗豐富的官員以他利益行事。
當發生穀物歉收時,埃及損失情形比周遭地區較為輕微,克里昂米尼首先禁止埃及穀物出口,當其他省長向他表示,這個措施將使他們轄區損失慘重而無法提供足夠的貢金給克里昂米尼,克里昂米尼才讓埃及穀物恢復出口,但要課很高的稅。在其他場合,如果穀物原價是10德拉克馬,克里昂米尼就把它提高至32德拉克馬。克里昂米尼還用其他方式干預市場的穀物價格。他還曾經圖謀瞎造他的士兵一年的每月俸祿。
亞歷山大委託他建造亞歷山卓的設施,但他發覺卡諾珀斯(Canopus)的人們掌握埃及商業,為了新城市日後的商業需求,克里昂米尼決定剷除他們的勢力。先前卡諾珀斯已經給克里昂米尼一大筆金額,但克里昂米尼再度要求他們提供一筆負擔不起的金額,並以此為藉口除去他們。
克里昂米尼也從宗教上攫取金錢。有一次,克里昂米尼的人被鱷魚殺死,他命令消滅所有鱷魚,但在接收埃及祭司為鱷魚這種聖獸所集資的金額後,克里昂米尼撤銷他的命令。還有一次,他向祭司透露並告訴他們,他覺得古埃及宗教的神職人員編制花費太大,決定要加以簡化。在祭司們給予克里昂米尼神廟的財富後,他才不去干擾此事。
而因亞歷山大大帝正為了他的征服事業忙碌,使他不便處理克里昂米尼的行為。當亞歷山大大帝於前323年回到巴比倫後,他寫信給克里昂米尼,只要克里昂米尼在亞歷山卓興建雄偉的赫費斯提翁紀念堂,使自己滿意,就不計之前他在埃及或未來的惡行。
在亞歷山大逝世後,克里昂米尼被任命為埃及總督托勒密的副總督,但托勒密懷疑克里昂米尼與佩爾狄卡斯串通,並藉此殺了他。或許托勒密也是因為克里昂米尼所積存的財富才動了殺機,總之,托勒密最後那些財產,總計有8,000塔蘭同之多。 | {'wikidata_id': b'Q721609'} |
陳承澤
陳承澤(1885年-1922年),字慎侯,號說難、洗心,福建省閩侯縣人。中國語法學家、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生平
陳承澤早年曾中鄉舉,後來1904年自費留學日本,1906年到1909年就讀明治大學學習法政、哲學,其間加入中國同盟會。畢業回國後,他任商務印書館編譯員。
1911年,陳承澤參加辛亥革命福建起義,任福建都督府參事會(後改為政務院)秘書長。1912年他曾任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此後他脫離政界。他致力於國文法的研究和字典編纂,又為報刊撰寫時政評論。1912年到1914年,他在《民立報》、《雅言》、《甲寅》等報刊上發表多篇政論。1914年到1915年,他兼《時事新報》總編輯。1918年,他聲援罷課回中國的留日學生,並為《救國日報》撰文。1920年起,他參與編輯《學藝》雜誌、《東方雜誌》。1922年,他和商務印書館編輯何公敢、范壽康、阮湘、李閃亭等組織孤軍社,創辦《孤軍》雜誌。1922年8月,他在上海病逝,年37歲。 | {'wikidata_id': b'Q10309984'} |
赫尔蒂行政学院
歷史
赫爾梯管理學院的學生主要擁有法律、經濟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的學術背景,並攻讀公共政策碩士和國際事務碩士學位。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在跨國公司、政府部門或國際組織中完成「職業發展年」的機會。除此之外,學校鼓勵學生與教員開展合作研究。赫爾梯管理學院開設了雙學位課程: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合辦的MPA項目,和巴黎政治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SIPA)紐約分院合辦的MPP項目,和位於米蘭的博科尼大學行政和國際組織學院合辦的課程。以及和東京大學合辦的MPP項目。除了雙學位課程,學生也可以選擇在喬治城大學喬治敦公共政策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杜克大學特利桑福德公共政策研究院,雪城大學麥斯威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清華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生院,喬治華盛頓大學特拉亨伯格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學院、美利堅大學美國公共事務學院和日內瓦國際發展研究院交換學習一個學期。
此外,赫爾梯管理學院是政治科學和政策分析協會重要會員。該協會會員包括歐洲政治科學聯合會(ECPR)、美國政治科學協會(APSA),和國際事務專業學校協會(APSIA)、政策網,和全球公共政策網(GPPN)。 | {'wikidata_id': b'Q317156'} |
羅馬七座山丘
羅馬七丘位於羅馬心藏地帶台伯河東側。根據羅馬神話,其為羅馬建城之初的重要宗教與政治中心,所以羅馬被稱為「七丘之城」,當時的七座山分別為凱馬路斯(Cermalus)、契斯庇烏斯(Cispius)、法古塔爾(Fagutal)、奧庇烏斯(Oppius)、巴拉丁(Palatium)、蘇古沙(Sucusa)與威利亞(Velia);而傳說中羅馬城最初是由羅慕路斯(Romulus)於巴拉丁諾山(Collis Palatinus)上興建。而現在其餘六座山則與古代的稱呼有所不同,分別為阿文提諾山(Collis Aventinus)、卡比托利歐山(Capitolinus)、奎利那雷山(Quirinalis)、維米那勒山(Viminalis)、埃斯奎利諾山(Esquilinus)與西里歐山(Caelius)。
在最初時,這七座山丘分別為不同的人群所佔有,且並沒有組合成"羅馬城"的念頭。而在其後,這七座山丘的居民開始共同參與一系列的宗教活動,並且逐漸組合起來。羅馬城就這樣逐漸成形,而居民們則將山丘間的沼澤地清理,並且在該處興建市場與法庭。
現今普世知名的梵蒂岡山(義大利文:Vaticano,由拉丁文Collis Vaticanus一詞轉化而來)位處台伯河西北岸,因此並不是七座山丘之一。與此相似,賓西亞丘陵(義大利文:Pincio,由拉丁文Mons Pincius一詞轉化而來)位處台伯河北岸、雅尼庫倫山(義大利文:Gianicolo,由拉丁文Ianiculum一詞轉化而來)位處台伯河西岸,因此傳統上皆不被認為是七座山丘之一。
現代羅馬城的七座山丘裡,其中五座(阿文庭山、西蓮山、埃斯奎裏山、奎里爾諾山、維彌納山)有著紀念碑、建築物與公園;卡匹托爾山則為羅馬市政中心;而巴拉丁山則是考古地區。 | {'wikidata_id': b'Q185158'} |
未来试验
劇情
漫畫中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045年平安夜,身為刑警的凌聶發現自己的女兒凌思璇去參加漫展時被不明組織黃蜂綁架,同時這一場景也被直播,黃蜂把凌思璇的生死交給了正在觀看直播的觀眾,觀眾每投一票,凌思璇便被注入一毫升毒藥。最終當凌聶找到凌思璇的被囚禁地時,凌思璇被注入的毒藥已達致死量。憤怒的凌聶把參與投票的觀眾打了一頓,卻最後卻因毆打民眾被判刑三年。兩年過去後,凌聶提前出獄,和莫野一起調查和一系列和兩年前的凌思璇案有關的懸疑案件,希望能找到當年害死凌思璇的兇手。他們在長得很像凌思璇的特派警官伊姬的幫助下,逐漸深入調查黃蜂組織,最終發現黃蜂的領導者是想要探究人類本性善惡的人工智慧,因為不滿人類對機器人的壓迫,便領導7名代行者,對人類進行人性考察的試驗。而凌聶、莫野和伊姬也和黃蜂達成賭注,以參與試驗換取所需信息。 | {'wikidata_id': b'Q47470485'} |
丁增江措
丁增江措(1941年-2012年4月2日)藏族,西藏類烏齊人,活佛。類烏齊寺第二十三任法台。
生平
丁增江措生於類烏齊縣,其父名叫甲桑卡,其母名叫思諾(意為思念諾那呼圖克圖)。諾那呼圖克圖為其母的父親。甲桑卡夫婦唯一女兒名叫卓瑪拉姆,生於1952年(藏曆水龍年)。思諾在懷孕時,夢見了其父親諾那呼圖克圖,後者在夢中對她說:「我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但是我會做你的兒子來報答你和利益眾生。」後來,甲桑卡夫婦又生下了兒子丁增江措。
8歲時,丁增江措隨母親措卡時,在一塊大石上留下了腳印,至今仍保存在類烏齊寺的腳印殿。9歲時,丁增江措來到類烏齊寺,不久便被第六世帕確活佛認定為諾那呼圖克圖的轉世,自此他便隨第六世帕確活佛學習。10歲時,他被類烏齊北伏藏寺認證為第五世活佛的轉世靈童。13歲時,在第六世帕確活佛前受沙彌戒。同年,入類烏齊寺佛學院,學習6年,因成績優異而當選為類烏齊寺佛學院的金剛上師。16歲時,在類烏齊寺附近的珠姆寺坐床,正式繼任為第六世活佛。
1959年,丁增江措被勞教,直到1979年才恢復自由。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2年,經國家批准,類烏齊寺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丁增江措率信眾重建了類烏齊寺的查傑瑪大殿及其他建築。1983年,類烏齊寺恢復之時,在類烏齊寺的老上師和老喇嘛的祈禱之下,丁增江措在以老上師伍金旺秋為主的五位比丘跟前受比丘戒。此後,類烏齊寺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當時,十世班禪在拉薩哲蚌寺開辦了西藏藏傳佛教尼丘佛學院,延請了一批西藏各寺的大堪布、大學者為老師,丁增江措也成為其中的一員。在佛學院,丁增江措當了很多藏區各大寺院大喇嘛的老師,同時也刻苦自學。
大昭寺恢復舉辦第一次祈願大法會時,在十世班禪和甘丹赤巴等學者面前,丁增江措考上了拉讓巴格西。此後,丁增江措也有了「康卓格西」的稱呼。1985年,類烏齊寺民主管理委員會成立,丁增江措當選為類烏齊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當時,有關部門及類烏齊寺希望他回寺主持並管理寺廟。但丁增江措稱自己尚未將所有課程教完,自己也沒有完全學習完,所以暫不能回來。1987年,十世班禪要求丁增江措做其秘書,類烏齊寺上下及類烏齊縣的信教群眾聞訊後,直接請求十世班禪讓丁增江措回類烏齊寺主持並管理寺廟。十世班禪得知後,最終將丁增江措送回了類烏齊寺。
1988年,丁增江措回到類烏齊寺,並將已經設立的學前班改為佛學院,從而使類烏齊寺的佛學院得以恢復。1992年,查傑瑪大殿重建完工,丁增江措和加納法王共同出席了開光典禮。同年,丁增江措和加納法王在昌都地區藏醫院首次擔任修持珍珠丸的主法上師。1993年,丁增江措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昌都地區佛教協會副會長。
1995年,丁增江措邀請達隆法王(即達隆寺的法台)到類烏齊寺為眾弟子傳法。1998年,丁增江措當選為昌都地區政協副主席、類烏齊縣政協副主席,並先後獲得了國家和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先進獎。
從1985年到2005年,丁增江措擔任類烏齊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其間,歷任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理事、昌都地區政協副主席、昌都地區佛教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丁增江措重建了類烏齊寺佛學院及康區15座閉關所。在丁增江措教導下,先後有500多人受沙彌戒和比丘戒。他在西藏、四川、雲南等地的信眾中威望極高。他將自己的學識全部傳給了第七世帕確活佛(也是丁增江措的外甥)等弟子。2001年起,在丁增江措的安排之下,圓覺宗的兩位上師智敏金剛與慧華金剛和其他人士共同幫類烏齊寺修建第六世帕確活佛的吉祥靈塔,以及釋迦牟尼腳印殿,圓覺宗的兩位上師還建了貝亞達賴上師的見解脫塔、時輪金剛吉祥寶塔、諾拉寺醫院、喇嘛住房等等。2002年,丁增江措個人出資9萬元,在類烏齊鎮創立了卓瑪扶貧醫院,免費為周邊群眾診治,每年該醫院的開支均在10萬元以上。2008年起,在圓覺宗弟子的發心下,丁增江措還經常帶大家放生,並且類烏齊寺同周邊寺廟協商禁止了僧人食肉,要求改吃素。
晚年,丁增江措居住在類烏齊寺查傑瑪大殿附近的一座二層小樓內,其臥式僅有20平方米,家具、擺設也很樸素。
2012年4月2日(藏曆二月初十日),正值蓮花生大師的吉祥日子,丁增江措圓寂。 | {'wikidata_id': b'Q10864196'} |
亚历克斯·奥克斯雷德-张伯伦
早期生涯
張伯倫在英格蘭罕布夏郡樸茨茅斯出生,就讀於南海城的聖約翰學院(樸茨茅斯)。此外,他為一名兵工廠球迷。
南安普頓
張伯倫於7歲時加入南安普頓的青訓學院。2010年3月2日,張伯倫以16歲零199日之齡代表一隊上場,他在對主場對陣哈德斯菲爾德的比賽中後備替補,最終球隊以5比0大勝,令他超越沃爾科特,成為最年輕為南安普頓上場的球員。2010年5月8日,於賽季最後一場比賽對陣紹森德時,他在第82分鐘後備替補賓卓安。2010年8月10日,張伯倫在2010-11年賽季季初英格蘭聯賽盃第一輪對陣伯恩茅斯時,攻入1球,為球隊鎖定2比0勝局。
2010年8月20日,張伯倫於17歲生日後數天簽下首份職業合同,為期3年。9月4日,他在主負羅奇代爾0比2的比賽中首次在聯賽上場。10月23日,他在對陣奧爾德姆時攻入致勝的進球,亦是職業生涯首球,協助球隊以2比1勝出。11月2日,張伯倫在對陣杜根咸時梅開二度,並交出1次助攻,最終球隊以4比0大勝,而他亦首次獲選為全場最佳球員。全季,南安普頓能夠升級至英格蘭足球冠軍聯賽,張伯倫亦攻入9球,入選了英格蘭足球甲級聯賽的PFA年度最佳陣容。
2011-12賽季
2011年8月8日,兵工廠官方宣布簽入張伯倫,雖然雙方俱樂部沒有宣布實際的轉會費,但媒體宣布的轉會費為約1200萬英鎊,加上各種附加條款後費用可達1500萬英鎊。
8月28日,張伯倫在客負曼聯8比2的比賽中首次為球隊上場,他於第62分鐘後備替補科克林,成為第150位代表兵工廠於聯賽上場的球員。9月20日,他在英格蘭聯賽盃對陣梳士貝利的比賽中在25碼外遠射,攻入轉會後首球,最終球隊以3比1勝出。9月28日,張伯倫在歐洲冠軍聯賽對陣奧林匹亞科斯的比賽,首次於歐洲賽事上場。在比賽中,他接應亞歷山大·宋的傳球後,扭過數名後衛,再射入死角破網。此進球令他打破沃爾科特的紀錄,成為最年輕於歐洲冠軍聯賽進球的英格蘭球員。
2012年1月22日,張伯倫在主負曼聯2比1的比賽中首次為球隊於聯賽先發上場,在比賽中,他交出1次助攻予羅賓·范佩西。可是,總教練阿森尼·溫格於第78分鐘把他換下,由安德烈·阿爾沙文替補。酋長球場內的球迷以噓聲反對換下張伯倫的決定,范佩西亦對決定表示反對。2月4日,張伯倫在聯賽對陣布萊克本流浪者時梅開二度,協助球隊在主場大勝7比1。賽後,溫格對張伯倫的成長進度表示讚賞。
於歐洲冠軍聯賽十六強賽次回合對陣AC米蘭的表現,張伯倫的狀態和表現獲得廣泛讚揚。馬可·范巴斯滕讚賞他為「一塊寶石」,隊長雲偑斯則表示他是兵工廠和英格蘭國家足球隊的未來。
於英超的首個賽季完結後,張伯倫獲提名為PFA年度最佳青年球員,成為名單上最年輕的被提名球員。可是,他最終不敵熱刺的凱爾·沃克。
2012-13賽季
張伯在英格蘭聯賽盃對陣科芬特里時於25碼外攻入本賽季首球,協助球隊在主場以6比1大勝晉級。
2012年12月19日,張伯倫和隊友拉姆齊、威爾希爾、吉布斯、詹金森一同續約與兵工廠續約。張伯倫在主場對陣紐卡索聯時,攻入全季唯一一個聯賽進球,協助球隊以7比3大勝。
2013-14賽季
本賽季首場聯賽對陣阿斯頓維拉的比賽中,張伯倫交出1次助攻予吉魯,但球隊仍在主場以1比3落敗,張伯倫亦在比賽中受傷,需缺陣6星期至3個月,缺陣英格蘭隊對陣波蘭國家足球隊和蒙特內哥羅國家足球隊的比賽。
雖因傷缺陣,張伯倫仍因於俱樂部和國家隊有好表現而獲提名歐洲金童獎。
2014年2月2日,張伯倫在對陣水晶宮時梅開二度,帶領球隊主場以2比0勝出。於季尾,張伯倫受到腹股溝的傷患困擾,無法於賽季的最後數星期上場,亦缺陣2014年英格蘭足總盃決賽。
2014-15賽季
張伯倫跟隨球隊於溫布利球場舉行的2014年英格蘭社區盾中,以3比0撀敗曼城奪標。9月27日,他於北倫敦德比對陣熱刺的比賽中攻入1球,協助球隊迫和對手1比1。11月4日,張伯倫在歐洲聯賽盃軍盃對陣安德萊赫特的比賽中攻入1球,一度令球隊領先3比0,但最終被對手迫和3比3。十六強賽首回合對陣摩納哥的比賽中,他於禁區外施射破網,但球隊最終以1比3落敗。於英格蘭足總盃第6圈客勝曼聯2比1的比賽中,他於下半場因傷退下火線,其後確認拉傷腿後腱,需缺陣3至4星期。2015年5月30日,張伯倫於2015年英格蘭足總盃決賽中後備替補,並交出1次助攻,協助球隊大勝4比0奪冠。
2015-16賽季
2015年8月2日,張伯倫在2015年英格蘭社區盾對陣切爾西中,射入全場唯一一個進球,協助球隊以1比0小勝捧走英格蘭社區盾。而他全季唯一一個聯賽進球是在對陣伯恩茅斯時攻入,亦是加盟兵工廠以來首個作客進球。
2016年2月23日,張伯倫在歐洲冠軍聯賽十六強賽對陣巴塞隆納時膝蓋受傷,預計缺陣8星期。5月時,他在訓練時再次受傷,令他無法在賽季剩下的賽事中上場,亦令他缺陣2016年歐洲國家盃。
2016-17賽季
張伯倫在聯賽首戰對陣利物浦的比賽中先列後備,其後他替補受傷的伊沃比,射入1球,但球隊在主場仍以3比4落敗。作客對陣曼聯時,他在第89分鐘交出助攻予吉魯,協助球隊迫和對手1比1。在作客西漢姆的比賽中,他射入1球並交出1次助攻予桑切斯,協助球隊以5比1大勝。張伯倫在本賽季聯賽盃的比賽中射入3球,助球隊打進賽事的八強。
4月23日,張伯倫在2016/17球季英格蘭足總盃四強對陣曼城時,於本賽季第2次擔任翼衛的位置,並交出1次助攻予蒙雷亞爾追平,最終球隊以2比1反勝對手晉身決賽,他亦成為全場最佳球員。5月7日,他在主場對陣曼聯的比賽中交出2次助攻,協助球隊以2比0勝出。
利物浦
2017年8月31日,張伯倫轉會至英超球隊利物浦,轉會費為3,500萬英鎊。
2018年4月26日,利物浦俱樂部官方宣布張伯倫膝蓋韌帶受傷,2017-18球季提前結束,且無法參加夏天的世界盃比賽。
2012年歐洲國家盃
2012年5月16日,張伯倫入選了英格蘭隊參加2012年歐洲國家盃決賽圈最終23人名單。5月26日,他在對陣挪威國家足球隊的友誼賽中首次代表英格蘭隊上場。比賽中,他於下半場替補艾許利·楊,最終球隊以1比0勝出。6月2日,張伯倫在對陣比利時國家足球隊的友誼賽中,首次代表英格蘭隊先發上場,於第66分鐘時被沃爾科特替補,英格蘭隊在最終以1比0勝出。6月11日,他先發上場首場對陣法國國家足球隊的分組賽賽事,首次於歐洲國家盃上場。
2014年世界盃
2012年10月12日,張伯倫在對陣聖馬利諾國家足球隊時,攻入首個國家隊進球,協助球隊在主場大勝5比0。2013年3月22日,他同樣在對陣聖馬利諾隊時攻入1球,協助球隊客勝8比0。
2013年6月2日,張伯倫在完成重修工程的馬拉卡納體育場對陣巴西國家足球隊時,以半窩利攻入1球,最終球隊與對手以2比2打平。
私人生活
張伯倫是前樸茨茅斯及英格蘭國腳馬克·張伯倫(Mark Chamberlain)的長子;而比他年輕五歲的弟弟凯斯甸·奧克斯雷德-張伯倫(Christian Oxlade-Chamberlain)與父親同樣出道自樸茨茅斯,現效力諾士郡,司職中場。
他的伯父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亦是一名職業足球員,曾效力斯托克城及唐卡斯特,司職前鋒。
另外,張伯倫現正與英國著名流行女子組合混合甜心(Little Mix)成員珮莉·愛得華斯(Perrie Edwards)穩定交往。 | {'wikidata_id': b'Q194149'} |
小舌菌屬
分類
1879年,英國真菌學家摩迪凱·邱比特·庫克將地舌菌屬下孢子為透明的物種歸入一個稱為Leptoglossum的亞屬,其下又細分為兩個節,一個包含子實體為深色的類群,另一個則包含子實體為淺色的類群,同年,法國真菌學家克勞德·卡西米爾·吉萊首度定義了本屬,將子實體為淺色的類群歸入本屬中,包含棕綠小舌菌與綠小舌菌。1884年,義大利真菌學家皮爾·安德烈·薩卡度在不知五年前吉萊已發表本屬的情況下,使用與本屬相同的學名,重複定義了Microglossum,將Leptoglossum中子實體為深色的另一個節歸入其中,並以Microglossum hookeri(現名Thuemenidium hookeri)為模式物種,1891年,德國植物學家奧托·科擇將薩卡度定義的Microglossum屬改名為Thuemenidium。
吉萊發表本屬時沒有指定本屬的模式物種,1908年埃利亞斯·茱達·杜蘭將綠小舌菌作為本屬的選模標本(lectotype)。近年來,分子種系發生學的結果顯示小舌菌屬與錘舌菌綱的錘舌菌屬親緣關係較為接近,應從地舌菌綱中移出,改歸入錘舌菌綱的柔膜菌目中。Thuemenidium傳統上亦被認為屬於地舌菌綱,但近年的分子證據顯示其與小舌菌屬關係接近,共同組成一個演化支,兩者均應歸屬於錘舌菌綱。
形態
小舌菌屬約有36種物種,其子實體呈舌狀或棒狀,顏色較鮮豔,呈綠色、紅棕色、橄欖色、黃色或土黃色,但不為黑色或深褐色。生長於草地上。有別於地舌菌屬與毛舌菌屬子實體中子實層與下方柄的分界不明顯,小舌菌屬子實層與下方柄有清楚的分界,顯示其子實體發育的過程中,可能有子實層被包覆的階段。子囊呈棒狀至圓柱狀,有孔,內含八枚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顏色為透明,呈橢球狀、圓柱狀或紡錘狀,可能具有隔膜,也可能不具隔膜,側絲可為直、稍有彎曲、或頂端呈漩渦狀。下方的柄可能平滑,亦可能具有小鱗而粗糙。 | {'wikidata_id': b'Q10584361'} |
中華民國與蒙特內哥羅關係
簽證
持有載明身份證字號的中華民國護照之中華民國公民可以免簽證的方式入境蒙特內哥羅,停留最多90天。
持有蒙特內哥羅護照的蒙特內哥羅公民則可以電子簽證入境中華民國,停留最多30天並不得延期。
中華民國外交部的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將蒙特內哥羅歸類為灰色警示:提醒注意(2017年4月17日)。
貿易
2017年,蒙特內哥羅是中華民國第170大貿易夥伴、第215大進口夥伴、第152大出口夥伴,在歐洲國家排名倒數第5、2、7;在世界經濟體倒數第69、22、79。出口至蒙特內哥羅的金額為340萬4,765美元,年減35.868%;自蒙特內哥羅進口的金額為1萬1,157美元,年減99.536%。貿易呈現出超(盈餘)339萬3,608美元,年增16.763%。※2016年,蒙特內哥羅是中華民國第151大貿易夥伴、第139大進口夥伴、第141大出口夥伴。
駕車
持有中華民國國際駕駛執照、中華民國汽車駕駛執照、中華民國護照,可在蒙特內哥羅駕車。 | {'wikidata_id': b'Q22078831'} |
廖昌永
生平
他的歌唱技巧豐富扎實,情感真摯,曾獲法國「第四十一屆圖魯茲國際聲樂大賽」、「多明戈世界歌劇大賽」、「宋雅王后國際聲樂大賽」第一大獎。
加入九三學社,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上海音樂學院院長。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代表教育界,分入第四十二組。十二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
現為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
事件
2015年12月16日,有網友以「實名舉報」方式舉報廖昌永受賄。當晚廖昌永回應表示舉報嚴重失實。
軼事
2011年在上海舉行的第十四屆世界游泳錦標賽開幕式上,廖昌永演唱主題曲《泳動》。在演唱的前半段中,廖昌永著西裝,之後廖昌永脫下西裝換泳衣並跳入水中奮力游泳,並在上岸後繼續演唱主題曲。該段視頻在2018年底再次流傳,引發網友討論。而《新京報》記者在2018年底就此事採訪廖昌永,稱當時他在西裝裡面穿了泳衣,而西裝是魔術服,裡面有線將兩件衣服串聯起來,演唱完畢並將線抽出後,西裝就會直接掉下地上。 | {'wikidata_id': b'Q8981661'} |
辛巴达航行七海
製作
電影據稱是根據愛倫·坡的故事"The Thousand and Second Tale of Scheherazade"改編而來的,雖然兩者在情節和故事上毫無相似點。電影從The Thief of Bagdad中借鑑了一些元素。影片有著龐大的義大利製作團隊。像多數義大利電影一樣,影片在現場拍攝時並不使用音效設備,所有的對話和音效都是在後期通過配音加入的。Luigi Cozzi本來是打算去執導這部影片的,但在緊要關頭(at the last minute),Enzo G. Castellari和製片人們又臨時找人替帶了他的工作。Castellari大大地變更了Cozzi的劇本,並調整了數百萬的預算經費,同時遊說製作人,希望拍攝一部3小時時長的非發售影片。但這個主意被製作人無視掉了。1989年,Cozzi又被重新僱傭以修繕影片,製作人也花費了額外的50萬美元經費使影片最終完成。
Legacy
部分觀眾批評其低成本製作、過分地做作、情節不夠合理、特效很爛以及笑點太低,遂將其歸類為受眾面過小的爛片。情節不嚴謹是同時代許多奇幻電影的通病,而特效爛則與低製作成本有關係。Lou Ferrigno則在一次採訪中說本片是由自己製作的最喜愛的電影之一。
本片曾列入史上百大最值得一看的爛片被金酸梅獎建立者John Wilson收入其著作"The Official Razzie Movie Guide"中。 | {'wikidata_id': b'Q1961904'} |
陈伯村
陳伯村(1909年4月-1992年6月7日),四川省岳池縣人。原名石柱國,曾用名胡阿榮。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民國時期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至1931年,任共青團江蘇省委發行員、組織部秘書,上海滬西豐田紗廠團支部書記。1932年至1933年,任共青團上海法南區委宣傳部部長,共青團上海浦東、江灣、閘北區委書記,共青團江蘇省委巡視員。1933年被捕入獄,改名陳伯村。1937年9月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到央黨校學習。1938年至1945年,任陝北公學黨總支組織委員兼政治部組織科科長,關中陝北公學分校黨總支組織委員、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中共中央黨務委員會秘書,中央組織部幹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秘書,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幹部科副科長。
1945年9月至1946年7月,任中共中央北滿分局組織部幹部科科長、中共中央東北局組織部幹部科科長。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任東北局土改工作團團長兼東安地委副書記。1947年3月10日,省委作出《關於成立一分區地委、名單的決定》,決定成立中共合江省一分區地委(亦稱勃利地委),地委機關駐勃利,管轄勃利、依蘭、樺南、依東、刁翎、雙河、林口7個縣委。一地委成立後,隸屬於省委領導,陳伯村任中共勃利地委(合江省一分區)副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同年8年,根據東北局「合江省取消3個地委一級組織」的指示精神,省委決定撤銷了一分區地委。地委原屬各縣委由省委直接領導,1947年8月至1948年7月,他改任任中共合江省委常委、省委民運部部長。1948年7月任中共合江省委組織部部長。1948年10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合江省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婦女部部長。
共和國時期
1949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組織部副部長、東北局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51年2月-1952年6月,擔任東北人民政府人事部部長。1952年6月至1954年6月,任中共旅大市委第二書記、市委工業部部長兼市政府財經黨組書記(1954年3月至6月),中蘇造船公司理事會主席。1955年起,擔任哈爾濱水泥廠副廠長。1958年起,任哈爾濱濱熱電廠廠長。1979年起,任電力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是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委。1992年6月7日逝世。 | {'wikidata_id': b'Q51097438'} |
司马元兴
司馬元興(?-493年8月1日),名紹,字元興,以字行,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裔,東晉右衛將軍、散騎常侍、中護軍、使持節、侍中、太尉公、河間武王司馬欽的玄孫,東晉侍中、左衛將軍、河間景王司馬曇之的曾孫,北魏安遠將軍、丹陽簡侯司馬叔璠的孫子,北魏寧朔將軍、驃騎府從事中郎、鎮西將軍、略陽王府長史、宜陽子司馬道壽的長子,司馬仲明的兄弟。
司馬元興在北魏官至寧朔將軍、固州鎮將、鎮東將軍、漁陽太守,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宜陽子。北魏太和十七年歲次戊申七月庚辰朔十二日壬子(493年8月1日),司馬元興在家中去世,永平四年歲次辛卯十月癸亥朔十一日癸酉(511年11月16日),遷葬於溫城西北二十里。其墓誌首踢《魏故寧朔將軍固州鎮將鎮東將軍漁陽太守宜陽子司馬元興墓志銘》,於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河南孟縣出土,與同時出土的三方墓誌並稱「四司馬墓誌」,是魏碑中的名品。 | {'wikidata_id': b'Q15926435'} |
人工耳蜗
歷史
早在1790年,伏打率先發現了電刺激聽覺系統產生聲音感覺的現象。他將兩個金屬杆置於自己的雙耳中,加以50伏特的電壓,產生了「搖晃的感覺以及聽到了像煮沸的濃湯一樣的聲音」。此後,類似的實驗時有發生。直到20世紀初,電子音響放大式助聽器出現。
用電極對聽神經施加電刺激的最早案例由法國和阿爾及利亞籍外科醫師André Djourno和Charles Eyriès完成。在一個外科手術進行的過程中,他們將電線與神經連通,通以電流後病人報告聽到了「像賭博輪盤」或者「像蟋蟀鳴叫」一樣的聲音。
1961年,美國醫生威廉·豪斯將上述Djourno的論文翻譯成了英文,研製了類似的設備並將其植入了三個病人體內。1969年,House與Jack Urban協力開發出了第一款可穿戴式的人工耳蝸。House的這款人工耳蝸僅有一個電極,只為輔助讀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學者Graeme Clark教授研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Erwin Hochmair教授分別研發出了可在電刺激耳蝸的多個部位的設備。1977年,世界上第一台多通道人工耳蝸在奧地利維也納進行了植入。順帶一提,曾參與水星計畫的太空人艾倫·雪帕德與豪斯醫生出生日期其實只差了兩個禮拜。當艾倫·雪帕德因美尼爾氏綜合症導致無法繼續太空人的生涯時,正是豪斯醫師替艾倫·雪帕德施行手術,讓後者得以繼續太空人的生涯。當艾倫·雪帕德於完成阿波羅十四號任務後接受眾人的歡呼時,艾倫·雪帕德卻是將這榮耀獻給當嘉賓的豪斯醫師夫婦。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於1984年批准了人工耳蝸在美國在臨床中用於成人,並分別先後於1990年、1998年和2002年將病人年齡下限降低到了2歲,18個月和12個月。目前人工耳蝸植入病人的年齡下限,在特殊情況下可達4個月(國際範圍內)或6個月(美國境內)。截止2006年,在中國北京上海最好的醫院中,目前可以對年齡為8個月的嬰兒進行手術【截止到2010年】,全世界最年幼的人工耳蝸使用者僅5個月(163周日),位於德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進步,人工耳蝸原先臃腫的體外部分變得越來越小。時至今日(2006年),大多數學齡聾兒所佩戴的人工耳蝸的體外部分都和電子助聽器差不多大,基本可以隱藏在耳後。不過由於幼齡兒童的耳朵較小,而且可能玩弄壞體外部分,所以專門用於幼兒的語音處理器通常放在背部的小包裡面(體配機佩戴方式)或者衣服領子裡面(衣領式佩戴方式),並且通過電線與位於頭部的麥克風和信號發射器相連。
目前雙耳式人工耳蝸已經實現,醫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分別對兩隻耳朵分別進行人工耳蝸手術,這種人工耳蝸的優點是可以恢復或改善被植入者的聲音定位能力。研究表明,人工耳蝸使用者的聽力較單耳式的為佳,而且其聲音定位能力也確實比較強。目前全世界有約3000名雙耳式人工耳蝸使用者,其中包括1600名兒童。普遍認為雙側耳蝸的效果優於單側耳蝸,但是在中國大陸,單側耳蝸的價格已經非常昂貴,雙側耳蝸絕非一般家庭承受的,因此國內95%以上都是單側耳蝸,根據家長的反饋,單側耳蝸的兒童依然可以獲得良好的聽力效果,與雙側耳蝸相比差距並不是非常顯著。
對於某些聽力損失情況為「低頻損失小,高頻損失大」(即高頻陡降型)的人來說,佩戴聲電聯合技術的產品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其聽到聲音,這項技術完美的將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結合在一起,當聲音處於低頻段時,助聽器發揮作用,而聲音處於高頻段時,人工耳蝸發揮作用,這樣可以利用患者所殘留的良好聽力,但是在價格方面這種技術的產品也是最貴的,因為它基本上是一個人工耳蝸+一個高檔助聽器的價格。
目前,各家耳蝸公司都在積極研製全植入方式的耳蝸,將人工耳蝸的全部組件都植入皮下組織,從而在外觀上與正常人沒有任何差別,但根據澳大利亞的三名測試者反饋,在植入該產品後,能聽到一些來自身體內部的聲音,例如血液的流動,皮膚頭髮的摩擦聲等等,讓人無法忍受,只好重新手術將該產品取出。
耳聾(失聰)的類型
耳聾可分為感音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輕度或中度感覺神經性耳聾患者一般只需要佩戴助聽器即可,不需要使用人工耳蝸。原因在於,人工耳蝸是一種手術,當人工耳蝸植入完畢後,聲音信息不再通過外耳道和中耳,而是被人工耳蝸的麥克風拾取,並且通過處理後被傳送到植入部分的刺激電極上。
需要指出,人工耳蝸使用者的聽神經一般須完好且功能正常。如果聽神經病變或損傷程度過於嚴重,人工耳蝸將無濟於事。然而不排除一小部分患有嚴重的聽神經病變的病人能夠從人工耳蝸受益。
使用者的年齡問題
人工耳蝸的使用者可以分為語後成年人和語前兒童兩大類。這兩類使用者在需求和治療效果上有較大差別。歷史上,人工耳蝸最早成功應用於在學會說話後失聰的成年人,可以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對語言和一些其他類型聲音的理解能力。但是,如果失聰時間過長,病人的腦掌管聽覺的部分可能已經變作掌管其它功能。這類病人如果使用人工耳蝸,他們起先所聽見的聲音將會與正常聽覺差別很大,腦經常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新適應聽覺信息。
在老年人植入人工耳蝸前,必須認真掂量外科手術的副作用和人工耳蝸的益處。隨著人工耳蝸設備的不斷改良(尤其是語音處理器軟硬體的改良),現在人工耳蝸的益處常常被認為超過外科手術的副作用,尤其是對於失聰時間不長的老年人。
語前嬰幼兒是人工耳蝸的一個重要用戶群體,他們的家長希望孩子長大以後可以具備較好的口頭語言交流能力。研究表明,較早(幼於2周歲)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案例成功的機率較之較晚植入的案例要高。不過,語言能力形成的過程在青春期之前都未完全中止,所以在青春期之前植入人工耳蝸,都可能對語言能力的改善產生一定的益處。
在中國大陸的聾兒康復界,一直提倡「三早」,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從年齡上來講,普遍認為,如果極重度耳聾的孩子能在一歲時植入人工耳蝸,無須進入語訓機構,只需要家長進行科學有效的家庭訓練即可,這樣的孩子三歲左右即可以進入的正常幼兒園上學。超過三歲以後植入人工耳蝸,如果術前通過配帶助聽器有良好的聽力和語言基礎,術後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三歲以上也沒有戴過助聽器的兒童做人工耳蝸後,必須在專業的語訓機構經過老師和家長的艱苦努力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康復過程會比較艱難。
外科手術、術後治療和長期影響
人工耳蝸的植入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一般需要1.5到5小時,一般屬於急診手術。手術完成後,病人一般要繼續住院四到五天。
該手術的風險和可能的副作用包括:
1)皮膚感染;
2)造成耳鳴;
3)損壞前庭系統;
4)損壞面神經,導致面部肌肉無力。
過去曾經有人認為人工耳蝸會摧毀病人的殘存聽覺,但是新近的研究表明並非完全如此。有經驗的手術專家可以做到保留殘存聽力,雖然日後可能會出現能夠治癒耳聾的生物學療法,但是這些療法尚無法預期,而聾兒正處在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因而,雙耳式人工耳蝸正在日益受到推崇,尤其是對於兒童而言。
人工耳蝸不能起到立杆見影的效果。術後治療、以及腦對新的聲音信息的適應,都需要一段時間。對於先天性耳聾的兒童來說,手術後的聽覺訓練和語言治療可能將持續數年之久。不過對於在嬰兒期植入人工耳蝸的兒童來說,在他們達到學齡時一般就已經形成了滿意的口頭語言交流能力。很多醫生學者認為,家人的支持和參與,以及幫助兒童養成語言能力的努力,甚至比醫學治療本身更為重要。
2003年,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發布了關於使用人工耳蝸的兒童更易患細菌性腦膜炎(Reefhuis 2003)。許多其他的人工耳蝸用戶、聽覺專家以及外科醫師也曾報告,當中耳感染導致中耳液體駐留時,人工耳蝸會受到影響,導致使用者暫時失去聽覺。
人工耳蝸還有一些與聽覺無關的影響。例如,佩戴人工耳蝸者往往迴避有身體接觸的體育運動,原因是猛烈碰撞可能損壞植入部分,造成麻煩。人工耳蝸的生產者也警告使用者迴避水肺潛水(SCUBA diving),原因是水下的壓力可能損壞設備。不過,娛樂性潛水通常抵達的深度的壓力一般不足以產生此類損壞。在潛水、游泳或淋浴之前,體外部分應該事先關閉。一些品牌的人工耳蝸不能耐受較強的磁場環境,所以其使用者不能接受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不過FDA新近批准的一些人工耳蝸品牌中,有一些可與一定磁場強度的磁共振成像設備。另外,人工耳蝸的電極所施加的電流刺激可能對其周邊的神經組織有良好的作用。
價格
在美國,人工耳蝸的醫療開銷在15000至40000美元之間。該價格包括術前評估、外科手術、設備(硬體)價格、以及術後康復。在美國,該開銷的一部分可以由健康保險承擔。在一些有全額健康保險(Universal health care)的已開發國家,人工耳蝸的使用率比美國要高。例如在澳大利亞、丹麥和挪威,約80%到90%的聾兒使用人工耳蝸。
在中國大陸,國家已經開展了針對聾兒的人工耳蝸救助項目,免費給聾兒實施人工耳蝸手術,幫助上千名兒童重新返回有聲世界,但是對於每年四萬名新生聾兒的中國,數量還遠遠不夠。很多家庭自費給孩子佩戴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本身費用在17-27萬元人民幣之間不等,手術費大約1萬元人民幣,術後的康復費用與當地康復機構的收費水平有關。
有效性
人工耳蝸只是一種聽覺假體,並不能「治癒」耳聾或其他聽覺障礙。今天的人工耳蝸可以相當滿意地模擬真實所聞的聲音,以至於許多佩戴人工耳蝸的兒童或者失聰歷史不長的成年人和輕度聽覺障礙的情況差不多。兒童在接受人工耳蝸植入,並經過電刺激強度調整之後,一般可以聽見15分貝聲強級(dB SPL)的聲音(輕聲耳語的聲響)。
一些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病人認為人工耳蝸非常有用,但是也有極小一部分病人覺得使用人工耳蝸的效果還不如不用。對於具備語言能力後失聰的成年人來說,人工耳蝸往往能非常有效地恢復理解語音的能力。失聰歷史越短,效果就越好。
英國國會成員Jack Ashley於1994年在70歲時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當時他已經失聰25年。植入後,他能夠和他所認識的人毫無困難地一對一對話,甚至打電話也沒有問題。不過他在接觸新的語音或者急促地交談的時候可能會有困難,仍然需要藉助讀唇。據他描述,人工耳蝸產生的語音聽上去像「得了咽喉炎的機器人」。這種語音聽上去很像機器人的原因是電極數量的限制。當前的人工耳蝸最多只有22個電極,而人的正常耳蝸卻有約16000個精巧的毛細胞。
儘管如此,很多人工耳蝸使用者發現聲音質量是如此之好,以至於他們不再需要藉助讀唇。美國的一位脫口秀主持人Rush Limbaugh也是人工耳蝸的使用者,他說他的聽覺沒有任何問題,除了不能聽懂新的音樂旋律。
不過一些自幼失聰的成年人工耳蝸用戶常常對人工耳蝸的有效性感到不滿。不過對於那些自幼失聰,但是接受口語教育和助聽器聲音放大(主要是為了保存其聽神經的功能)的成年用戶,效果往往不錯。
對於幼齡兒童,效果參差不齊。大多數使用人工耳蝸的兒童的聽覺都尚可,但是有極小一部分的聽神經無法被有效地刺激。一般來說,聽神經不良可以在術前檢查中被發現,但是仍然有1%的漏查機會。這些聽神經無法被電刺激的用戶今天可以考慮腦幹聽覺假體(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
一些學者也發現使用人工耳蝸的兒童多數接受口語教育(Oralism),而不是手語教育(Manualism)。根據Johnston(2004),人工耳蝸是造成手語在已開發國家日漸式微的諸多社會和科技因素之一。
倫理問題
對人工耳蝸的反對聲音大多來自聾人社群。這一社群主要由自幼失聰,並且接受手語教育的聾人組成。他們並不認為耳聾是一種需要治癒的疾病,而且為他們從小薰陶其中的視覺文化感到自豪(見聾人文化)。此類意見對立其實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直到最近人工耳蝸這一能夠將聾兒轉變成具有一定程度的聽覺的兒童的技術的出現,這一爭論被再次點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聾人社群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法國、芬蘭等許多國家進行了針對人工耳蝸的抗議活動。
由於人工耳蝸在嬰幼兒的應用,須及早植入,以趕上腦的聽覺發育和語言發育的關鍵期,所以很多人工耳蝸植入都是在嬰幼兒本人具備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之前進行的。這種做法遭到了來自聾人社群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是在扼殺聾人文化,不顧正常嬰幼兒的健康強行實施外科手術,是一些人工耳蝸的生產者和醫師在故意誇大人工耳蝸的有效性、低估外科手術的風險。不過,大多數聾兒的家長和醫師卻不這麼認為。
隨著人工耳蝸的改良和使用的日益廣泛,來自聾人社群的反對聲音正在減弱。現在他們認為使用人工耳蝸的兒童應該有機會學習手語。確實已經有一些特殊教育學校成功地集成了口語教育和手語教育。但是很多人認為,使用人工耳蝸的聾兒只有完全融入口語世界,才能在日後的生活內取得成功。
此外,也有一些批評者認為,人工耳蝸改變了聾兒的生活軌跡。他們原先可以享受作為一個聾人的自豪感,以及使用手語這一對於他們來說較為容易的交流方式。但有了人工耳蝸之後,他們卻要和其他正常兒童一樣在語言交流能力方面受到評價。由於人工耳蝸並不能帶來正常的聽覺,所以這些兒童可能由於語言交流能力差而產生心理陰影。而人工耳蝸的支持者認為,使用人工耳蝸的兒童在設備調校完畢之後,就可以進入正常人的生活圈子。而且這種調校往往只需要幾年,很多兒童在學齡前就可以完成這一過程。
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
人工耳蝸的工作是基於耳蝸的頻率拓撲(Tonotopy)性質。所謂頻率拓撲,就是耳蝸的不同部分與不同聲音頻率的一種規則的對應關係。在正常的聽覺系統中,聲音的機械震動通過外耳和中耳之後,在耳蝸內部的液體管道內形成一個行波。行波在耳蝸的各處與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發生共振。根據頻率的不同,此共振的最大幅度產生在基底膜的不同部位。高頻的聲音在基底膜靠近底端(即靠近圓窗)的部位產生最大共振幅度,低頻的聲音的最大共振幅度則產生在基底膜靠近頂端(即遠離圓窗)的部位。基底膜的振動帶動毛細胞纖毛的振動,產生毛細胞的感受器電位,進而產生聽神經的動作電位發放。所以聽神經繼承了耳蝸的頻率拓撲性質。頻率拓撲是聽覺系統將聲音分解成為不同頻率成分的一種手段。腦的中樞聽覺系統能夠根據聽神經中不同神經纖維的發放情況判斷基底膜的振動情況,進而推斷聲音的頻率成分。
在一些患有感覺神經性耳聾的病人內,毛細胞遭到損傷或者數量減少。這種病變的原因可能是遺傳因素、耳毒性藥物的作用、一些諸如腦膜炎的疾病的作用、以及遭到過響噪聲的破壞。殘存毛細胞無法正常地驅動聽神經。而人工耳蝸就是繞過毛細胞這一環節,直接對聽神經進行電刺激。對於腦來說,這種電刺激的效果就好像是聽神經被聲音通過正常的基底膜和毛細胞驅動一樣。這就是人工耳蝸的基本工作原理。
音頻處理
人工耳蝸必須對聲音進行處理之後,才能產生驅動電極的指令。最簡單的處理方法就是按照電極的數目將聲音按照頻率分塊。但是由於多個電極同時通電會造成電極間電流的電荷不平衡,進而造成組織、電極損傷等一些不良影響,所以常常需要使用更加複雜的處理方法。
傅立葉頻率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將聲音通過若干個中心頻率不同的濾波器,並選取這些濾波器的輸出峰值來作為驅動電極的指令。這一處理方法的優點是突出語音的時間結構。
特徵提取方法旨在突出元音的頻譜特徵。元音是語音的重要組成部分。元音的頻譜由一個基頻和一系列共振峰(Formant)組成。不同元音的共振峰頻率不同,並遵照一定的規則。特徵提取算法就是試圖識別語音中的元音,並且通過某些手段在人工耳蝸中突出這些元音的頻譜特徵。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特徵提取方法的應用正在逐漸減少。
信號發射器
信號發射器通過無線電波與植入部分通信,因而不需要物理連接,降低了發生感染的機會。
信號接收器和電刺激器
信號接收器和電刺激器埋藏在顱骨耳後的部位。信號接收器接收來自信號發射器的無線電波,並將其解碼為經過處理的聲音信息。該信息經過電刺激器的進一步處理成為驅動電極的指令。
電極陣列
人工耳蝸的電極陣列基於一種矽膠,其電極是由高導電性的金屬,例如鉑(白金)製成。電極陣列通過電線與植入部分的其他組建相連,並通過外科手術被塞入到耳蝸深處。耳蝸是一個環繞聽神經的螺旋結構。聽神經和耳蝸中的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一樣,具有頻率拓撲性質(tonotopy),即空間位置和特徵病頻率的對應關係。當電流通過耳蝸內的電極時,就在聽神經處產生一個電場,使聽神經得以興奮。電極陣列中不同位置的電極通電使病人感覺到不同頻率的聲音。
編程及語音處理器
人工耳蝸必須能夠根據個體用戶的特性而編程。編程工作須由經過人工耳蝸相關訓練的聽力學專家(Audiologist)來進行。編程者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用戶所感覺到的響度來設定最低和最高的刺激電流強度,並且選擇對用戶合適的語音處理算法和參數。
生產廠商
截止2005年,世界三大人工耳蝸設備製造廠商是澳大利亞的Cochlear Corporation(科利耳公司),美國的Advanced Bionics(高級仿生學公司),和奧地利的MED-EL公司。這三個廠商所生產的人工耳蝸設備非常類似,並沒有公認認為哪個廠商的產品更優。這三個廠商的產品的植入後效果的波動範圍都很大。
正因為這三個品牌的性能類似,所以在選用人工耳蝸時經常要考慮其他的一些因素,例如植入體特色、體內體外相容永續性、體外部分的性能、美觀性因素、電池壽命、可靠性、廠商的客戶服務、解剖學因素以及外科醫師對某一品牌的熟悉程度等。
大眾文化中的人工耳蝸
2000年學院獎提名影片聲音與憤怒(Sound and Fury)描寫的就是與人工耳蝸有關的文化隔閡。故事的主人公Artinian一家就是聾人文化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兩個孩子11歲的Peter和7歲的Heather處在爭論的中心。後來,這個家庭中許多原先抵制人工耳蝸的成員都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或者允許他們的孩子使用人工耳蝸,最後甚至成為了人工耳蝸的堅定支持者。
在西方,使用人工耳蝸的著名人物包括英國國會議員Jack Ashley,美國一個保守派脫口秀主持人Rush Limbaugh,英國設計師和印刷商Tony Malone和Heather Whitestone,以及1995年美國小姐。
在電視連續劇「ER」中,Peter Benton之子Reese Benton天生耳聾,並使用人工耳蝸。 | {'wikidata_id': b'Q724965'} |
Melonbooks
概要
Melonbooks定位是販賣動畫、電腦遊戲、各種漫畫及關於以上題材的同人誌及音樂CD、關連角色商品的專門店。與積極接受十八禁同人誌販售委託的虎之穴相比,Melonsbooks取向側重於一般向同人誌。
Melonbooks店鋪經常與動畫商店中最大規模的Animate與中古同人商店指南針(Lashinbang)相鄰。另外,Melonbooks亦特化其業務,開設以女性向商品為主的姊妹店鋪「livret(リブレット)」。2005年開設Melonbooks.com(メロンブックス.com),提供下載販賣(數碼同人)同人作品。
再者,Melonbooks看板娘「小蜜瓜」(めろんちゃん)以Evo VII・GA2 City(所謂的痛車)等車輛參加了全日本拉力錦標賽(全日本ラリー選手権)及其同類型比賽,並在近年在本業以外的活動中相當活躍(後述)。
會社沿革
1998年於北海道札幌市創業。同年7月11日為其1號店的札幌店於Animate札幌店的一個角落開幕,其後將其轉移並擴大營業。店名的來由為夕張蜜瓜,它是其中一種北海道名產品之一。同年11月以在仙台市開設仙台店為契機,後來在其他的地方都市積極廣設店舗網。2019年現在共開設了21間店舖﹐在同人商店中其直屬店舖為最多。
其本部於2000年間位於東京都池袋,後於2002年12月轉移到神奈川縣橫濱市。之後再將事務所搬遷到秋葉原並且將本社所在地設置於此。2010年4月,其事務所及本社所在地已移往台東區御徒町。
現在的標識為第3代(2003年9月 - ),初代為在創業時到2001年9月,2代為2001年10月間到2003年8月中使用。
積分卡
積分卡在當初是使用紙制的蓋章帳本,於2009年2月為了強化年齡確認及使其更順暢,將紙制的積分卡改為樹脂制的膠卡並使用聯網方式(條碼讀取式)存取。而設計上「Melonbooks」是以綠色為底色加上標識,而「livret」與前者幾乎一樣,只是底色為紫色及換上自己標識。這兩張卡可以在申請發卡時自由選擇。
吉祥物角色
Melonbooks主要的吉祥物角色為小蜜瓜。 | {'wikidata_id': b'Q10851653'} |
王善荃
王善荃(1869年-1923年),安徽廬江縣人,清朝及中華民國官員。
生平
王善荃是清朝拔貢。他曾參與設立茶磁賽會公司以參加1904年世界博覽會。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1902年),候補知府王善荃等人向清朝外務部呈遞《創辦茶磁公司屆期運赴美國賽會懇批准發給文憑並請咨南洋大臣保護附呈專辦出洋茶磁賽會章程由》。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茶磁賽會公司準備運貨赴美國參加賽會(1904年世界博覽會),王善荃遂向清朝外務部申請發給護照並照章保護。
光緖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到光緖三十一年十二月(1906年),王善荃任內城工巡總局總監督。光緒三十三年九月(1907年)至宣統三年六月(1911年),他任外城巡警總廳廳丞。宣統三年六月(1911年)至宣統三年十二月,他任內城巡警總廳廳丞。中華民國成立後,他繼續任內城巡警總廳廳丞,任至1912年4月13日辭任。
1908年,國會請願運動高漲,7月3日,梁啓超的政聞社致電軍機處憲政編查館,請求限期三年召開國會。並鼓動王善荃奏請「頒發明詔,定期三年,召集國會。」7月10日,巡警廳丞王善荃上疏請求三年內召開國會。後來清政府於1908年8月下令查禁政聞社,一時大有株連之勢。善耆接受了其幕僚王善荃等人所說的「朝廷以立憲號召天下」,所以不能「以聞政為罪」的主張,決定採取不株連的態度。善耆還致電各省總督和巡撫,囑咐他們不要大肆鎮壓,此事遂獲得緩和。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他參加了國民共進會,後來該會於8月同其他黨派組成國民黨,他任國民黨參議。
1915年4月27日,他任福建閩海道尹。其間,1917年7月31日,他署理福建省政務廳長。1920年他去職。此後,他轉赴安徽省工作。1921年11月8日,他任安徽省會警察廳長,兼任全省警務處長,任職至1923年3月6日。1921年9月許世英任安徽省省長後,於同年12月26日在安慶組建安徽省道局,任命警務處處長王善荃兼任局長。1923年2月2日,黎元洪免去許世英安徽省長的職務,改任許世英為航空署督辦。許世英卸任後寓居天津,委託警務處長王善荃代拆代引。
1923年,王善荃因意外爆炸而殉職。享年54歲。 | {'wikidata_id': b'Q15912983'} |
周玉山
周玉山(1950年12月22日-),現任考試委員,國家文藝獎得主,筆名茶陵,生於台灣台北市,籍貫湖南茶陵。
生平
曾任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副教授,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社會系學士。
其父周世輔為前政大教授,其弟周陽山為前監察委員,其兄周南山為前中興顧問工程公司總經理。
社會活動
潘公展獎學金基金會董事長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筆會理事
中國文藝協會監事
中央日報主筆
中國時報主筆
著作
兄弟行:三民書局,民107年
大陸文學與歷史:東大圖書公司,民92年
無聲的台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5年
蔣公哲學思想與中西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民84年
文學徘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0年
大陸文藝論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9年
五四運動與中共:博士論文,民77年
大陸文藝新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3年
文學邊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2年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研究:碩士論文,民64年
得獎記錄
國家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理論獎、中國青年寫作協會青年文學獎、中華文化總會中正學術獎、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著作獎、教育部青年學術獎等。 | {'wikidata_id': b'Q8279183'}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軍工」,俗稱「哈軍工」)。軍事工程學院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確定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從1953年到1966年,軍事工程學院僅招生13屆,但校友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達40餘人,超過200人被授予將官軍銜。「兩彈一星」、超級計算機、隱形戰鬥機、飛彈驅逐艦、核動力潛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尖端國防工程的大批骨幹均來自軍事工程學院。另外,許多軍事工程學院的校友也活躍於政商界。
1952年3月18日,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副總參謀長粟裕向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朱德、林彪呈送《關於成立軍事工程學院的報告》。經周恩來、朱德、林彪審閱後,1952年3月26日毛澤東批示「同意」。由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獲得批准創辦。
1952年6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致函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布爾加寧,請蘇聯按5個系的規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派遣專家和顧問。1952年7月11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陳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1952年,中央軍委決定,以西南軍區第二高級步兵學校、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的部分幹部為基礎,籌建軍事工程學院。中央軍委還決定,建成後的軍事工程學院應當為全軍各軍兵種培養軍事科學技術人才,校址設在哈爾濱市,並且要求軍事工程學院於1953年9月1日開學。
1952年8月22日,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了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1952年9月1日在北京市恭儉胡同59號開始辦公。籌備委員會由陳賡、徐立行、李懋之、張衍、黃景文、胡翔九、張述祖、任新民、沈正功、趙子立10人組成,主任委員陳賡,副主任委員徐立行。1952年9月16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了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臨時黨委。陳賡、徐立行、李懋之、張衍、胡翔九、黃景文任臨時黨委委員,陳賡任臨時黨委書記。該院成立之後, 先後有三百多位各個專業的蘇聯專家參與了學院的建設, 至到60年代中蘇關係完全破裂。
1952年11月24日,中央軍委批准了軍事工程學院請調教授的報告。中央軍委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下達「為軍事工程學院抽調300名助教及1000名學員的指示」。1952年11月26日,軍事工程學院向中央軍委呈報了校舍建築初步計劃。1952年12月15日,中央軍委批准軍事工程學院成立建築委員會。1953年1月30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軍事工程學院委員會。1953年2月21日,中央軍委命令:軍事工程學院隸屬中央軍委各總部直接領導。軍事工程學院下設6個部,5個系,22個專科,24個本科生專業。5個系是:一系空軍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軍工程系,四系裝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1953年4月25日,基建工程動工。1953年5月13日,蘇聯顧問團抵達軍事工程學院。1953年5月15日,毛澤東批示,軍事工程學院每年畢業學員以800人為限。1953年8月26日,毛澤東為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學員開學頒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訓詞》,為軍事工程學院題寫了《工學》報名。
1953年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大會舉行,副總參謀長張宗遜代表中央軍委參加。周恩來、朱德、賀龍、劉伯承、羅榮桓等為學院題詞。1953年9月1日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建校日。
1955年9月1日,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改為五年。1955年9月,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科學教育部制定了《研究生班暫行條例(草案)》。1958年7月,軍械部軍械科學研究所遷來,轄屬於炮兵工程系。1958年8月1日,學院首批科研成果在北京展出。
1958年12月,學院成立飛彈工程系。1959年9月,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延長為五年半,少數專業延長為六年;取消一年的預科教育。1959年11月19日,院長陳賡向中央軍委提出將學院分建、改建的建議。1959年12月23日,周恩來視察學院。1959年12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別組建各兵種的工程學院。1960年6月,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後為南京理工大學)。1960年6月,學院成立原子化學防護系。1960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學院成立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1960年8月15日,蘇聯政府撤走在學院工作的全部蘇聯專家。
1961年5月,裝甲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1961年6月,工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後遷南京,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1961年7月5日,中央軍委第94次辦公會議作出了將軍事工程學院教學業務工作劃歸國防科委領導等決定。1961年7月26日,周恩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關於幹部子弟在軍事工程學院學習的表現匯報材料上作了批示。1961年8月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林彪視察學院。1961年8月,原子化學防護系遷往長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工程學院(後遷北京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學校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技術學校,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院)。1961年8月,學院成立原子工程系、電子工程系。1961年9月,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一律改成五年。
1962年1月10日,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劉居英、政委謝有法命令,公布《關於保證學員學習時間的規定》和《關於保證教師業務時間的規定》。1962年1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同意將軍事工程學院教師(不含政治、軍事教員)職務名稱改成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不再稱主任教員、教員。1962年2月19日,學院頒布《軍事工程學院教學工作條例(草案)》。1962年5月18日至23日,學院召開招生工作會議,根據周恩來批示,學院招生不再由組織保送,一律參加全國統考。1962年6月18日,周恩來第二次視察學院。1962年6月,學院專業從64個調整為45個,同時修訂了教學大綱,學制分為五年、六年兩種。1962年12月,羅瑞卿在中央軍委辦公會議上向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劉居英傳達了葉劍英、陳毅、羅榮桓、劉伯承四位元帥對學院的指示。1963年9月1日,軍事工程學院慶祝建院十周年,三總部領導張愛萍、李聚奎、徐立清來院參加慶祝活動。
1964年2月21日,軍事工程學院黨委下達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指示,並且樹立了軍事工程學院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先進典型張金槐。1964年7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來學院視察。
1965年5月5日,中央軍委決定,軍事工程學院劃歸國防科委建制領導。1965年5月15日,學院撤銷了保證學員學習時間和保證教師業務時間的「兩道命令」。1965年8月17日,毛澤東批轉《關於軍事工程學院第一批參加農村社教運動的報告》。1965年9月21日,學院黨委制定了「三段教學,四至五年」教改方案,專業從45個調整為33個。
哈爾濱工程學院
196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關於軍事工程學院等三所院校改變管理體制的報告》,決定自1966年1月1日起,三所院校改成地方體制,仍歸國防科委領導。其中,軍事工程學院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1965年12月19日,中央軍委通知,經周恩來同意,軍事工程學院改制可以推遲至1966年4月1日起執行。
1966年4月,被指責為全軍四個「不突出政治」的落後單位之一的軍事工程學院,被集體轉業,退出軍隊序列,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仍隸屬國防科委。
1966年4月,成立電子計算機系。1966年5月11日,根據中共黑龍江省委部署,哈爾濱工程學院召開「文化大革命」誓師動員大會,成立「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1966年7月22日,任允中率領中共黑龍江省委工作隊進駐學院。
1967年1月31日,「軍工紅色造反者聯合接管委員會」奪取院、系兩級黨政大權。2月18日,「軍工紅色造反者革命委員會」成立。6月1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軍工紅色造反者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革命委員會」。
1968年3月,哈爾濱工程學院開始「清理階級隊伍」。1968年8月29日,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派出「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哈爾濱工程學院。1968年11月15日,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相關文件規定,對畢業生進行了分配。
1969年8月,根據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通知,學院736名幹部參加了「赴邊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1969年12月4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傳達中央軍委指示:決定學院內遷至三線辦學,偏重軍工遷至長沙。1969年12月20日,國防科委傳達中央軍委指示:學院主體(院直領導機關、4個系以及基層單位)內遷長沙;航空工程系遷西安,併入西北工業大學;原子工程系遷四川省重慶市北碚,組建重慶工業大學(後該系調出併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艦船工程系留在哈爾濱,更名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後為哈爾濱工程大學);風洞實驗室更名風洞研究所(後為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
長沙工學院
1970年1月29日,國防科委傳達國務院、中央軍委通知:自2月15日起,哈爾濱工程學院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1970年5月2日,中央軍委批覆,長沙工程兵學院營房移交國防科委。1970年5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批覆國防科委的報告,同意哈爾濱工程學院營房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1970年6月1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哈爾濱工程學院內遷長沙,更名「長沙工學院」,歸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領導。1970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長沙工學院由湖南省革命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南省軍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實行雙重領導。1970年10月,學院教職工開始分成4批遷往長沙。1970年11月8日廣州軍區批覆,舟橋八十四團營房移交長沙工學院使用。1970年11月14日,廣州軍區派出工作組全面領導學院工作,工作組組長韓凱亞,副組長丁原昌。1970年12月3日,經廣州軍區批准,學院啟用「長沙工學院」公章。1970年12月,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指示,原哈爾濱工程學院64萬多平方米校舍、近10萬件營具全部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黑龍江省軍區。
1971年12月3日,國務院業務組和軍委辦公會議批准,長沙工學院的任務主要是為第七機械工業部培養技術人員,兼顧國防科委直屬研究院、基地和第二炮兵、湖南地區的需要。1972年4月8日,「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學院招收的第一期短學制大學生開學。1972年4月11日,經中共湖南省委批准,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成立。1972年11月13日,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向毛澤東、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呈送關於請求恢復或重建軍事工程學院的報告。並且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還通過廣州軍區的領導,要求將長沙工學院重歸部隊序列。但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的請求沒有獲得回復。
1973年7月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重慶工業大學,原哈工大的相關專業遷回哈爾濱工業大學;原軍工二系調歸長沙工學院建制。1973年8月9日,廣州軍區工作組奉命撤出長沙工學院,長沙工學院工作由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副書記張文峰主持。1974年4月25日,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派工宣隊進駐長沙工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2017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信息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為基礎重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校本部設在長沙,內設學院位於長沙、南京、武漢、合肥等地。學校是直屬中央軍委領導的軍隊綜合性大學。
2017年7月19日,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大會暨軍隊院校、科研機構、訓練機構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授軍旗、致訓詞,出席座談會並發表講話。習近平在訓詞中說,「國防科技大學是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和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要緊跟世界軍事科技發展潮流,適應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要求,抓好通用專業人才和聯合作戰保障人才培養,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努力建設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 | {'wikidata_id': b'Q831227'} |
變臉 (異世奇人)
劇情
博士本想帶泰勒去1950年代的紐約,卻意外地去了同一時代的倫敦。泰勒發現這兒的不少居所也裝有電視天線,這讓她感到不可思議,因當時擁有一台電視機是甚為奢侈的事。為此,他們到一家電器店查問。電器店的主人馬珀承認他以低價出售電視,為的是使更多的人能看到即將舉行的伊莉莎伯二世登基大典。其間,二人又目睹一些人被警察神秘地帶走。於是,二人又拜訪一戶名為幹路士的家庭。湯米·幹路士告訴博士他的祖母在某天晚上突然失去了臉部。此時,警察破門而入,把湯米的祖母帶走。博士與泰勒決定兵分兩路﹕前者蹤跡警察﹔後者則再次到訪電器店。在電器店,泰勒發現一個名為「電線人」的外星生物躲藏在電視為內,「電線人」直言是她威迫馬珀以廉價出售電視,以讓更多的人能夠觀看伊莉莎伯二世的登基大典。介時,她會通過電視吸食觀眾的靈魂,以取得足夠的能量逃離地球,而早前一些失去了臉部的人正是被她吸走靈魂的。語畢,「電線人」也一併吸走泰勒的靈魂。
另一邊廂,博士追蹤成功,探長保素坦言他對社區的居民忽然變成無臉人一事毫無頭緒,唯一可做的就是把他們關起來,以安定群眾的情緒。此時,警察又帶來一批失去了臉部的人,其中包括泰勒在內。因此,博士帶同保素等人來到電器店。「電線人」試圖吸取博士的靈魂,但在博士的極力反抗下而未能得逞。「電線人」於是展開下一步的計劃﹕她移動至一台可攜電視,並要脅馬珀把這台電視掛在亞歷山德拉宮發射站,這麼一來,她的能量就足以在登基大典之時吸食所有觀眾的靈魂。為阻止「電線人」的陰謀,博士追從到發射站,並製作了一卡式錄影帶,把「電線人」埋藏在裡面。
製作
《變臉》一集的劇本由馬克·加蒂斯編寫。此前,他曾為第九任博士的《借屍還魂》當編劇,也曾編寫過數部《異世奇人》廣播劇的劇本和衍生小說。這集的英文標題為「傻瓜的燈籠」是由作家加雷思·羅拔士提出的,蓋因其父常用這詞來形容電視機。本集主要在倫敦的麥斯威山和亞歷山德拉宮取景,而電器店的外部則拍攝於卡迪夫的布倫海姆街。
發行和反響
《變臉》於2006年5月27日晚上在BBC One首播。收視報告指,當晚共有632萬人通過電視收看這集,最高峰時觀看人數為778萬人,收視率達32.2%。在最後的收視報告則指,當晚的收看人數是676萬人,為當天的收視之冠.。欣賞指數的得分是84。
這集取得混合的評價。《SFX》在5星為滿分下給這集4星,並指這集「不實際」,「對於事事都要解釋的觀眾來說,他們是不能接受的」。不過,該雜誌同時指看這集是「一件樂事」,又讚揚尤若斯·林恩的執導。《IGN》在10分為滿分下只給了這集6.8分,發現這集有不少邏輯上的錯誤,而且「不甚有趣」。《Digital Spy》對劇本感到失望,認為故事過於簡單,並指飾演「電線人」的莫林·莉普曼「不可怕」,而湯米的父親則「令人討厭」。《衛報》也不喜歡這集,覺得這集「太說教」。 | {'wikidata_id': b'Q2070373'} |
楊彥迪
楊彥迪(越南語:Dương Ngạn Địch/楊彥迪,?-1688年)是一位明末清初反清復明的農民軍首領,以及明鄭王朝的軍事人物。
楊彥迪原為鄭成功的部將。根據《防城縣志》的記載,1661年,楊彥迪率部佔據廣東省欽州的龍門島,活躍於欽州、防城港一帶,成為海盜,並自稱楊王,被鄭經封為禮武鎮總兵。1663年,清朝派遣尚可喜前往征討,楊彥迪在乾體港戰敗。1669年再次戰敗,退至大風江海面。
三藩之亂爆發後, 1677年,楊彥迪奉明鄭王朝首領鄭經之命,再次出兵攻佔龍門島。1679年,清軍攻佔龍門島。根據《嘉定城通志》記載,楊彥迪見恢復明朝無望,遂在1679年正月同副將黃進率部三千人逃往廣南國,請求阮福瀕給予庇護。陳荊和教授根據英國東印度公司東京商館日誌和日本資料,認為楊彥迪在1679年時仍在廣東省龍門停留,直至1683年清軍渡海攻臺前後才前往廣南國。
面對楊彥迪庇護的請求,阮福瀕將他們安置到了尚未納入廣南國直接統治的水真臘東浦之地(今同奈省、胡志明市和隆安省一帶)。楊彥迪率部在邊和、定祥等地建立村莊和城市,使當地成為了貿易繁華之地,也為廣南國日後接管東浦,建立政權打下了基礎。
1688年,黃進殺楊彥迪,反抗柬埔寨國王。柬埔寨王吉·哲塔四世(匿螉秋)也築城防備,拒絕向廣南臣服。阮福溙派兵討伐,設計殺死黃進,吞併了該地區。 | {'wikidata_id': b'Q6772049'} |
刁文龙
刁文龍(越南語:Đèo Văn Long/刁文龍;1887年3月15日-1975年11月20日),部分文獻又作「刁文隆」,是越南萊州地區白泰土酋,曾擔任法屬印度支那的泰族十二州世襲領袖。
刁文龍是刁文持的兒子,有泰族貴族血統。1927年,他繼承兄長刁文抗之位,成為泰族十二州世襲領袖。他先後擔任奠邊州、芒齊州、封土州和萊州知州。保大十九年(1944年),刁文龍升任一項知府,仍領萊州知州一職。
刁文龍在泰族十二州與法國殖民者的鴉片貿易中扮演中介角色,獲取了大量利潤。他迫使當地的赫蒙族將鴉片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賣給他,然後將鴉片轉賣給法國人,從而取得暴利。這也使赫蒙族人對他不滿,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赫蒙族人支持越盟。他用武力鎮壓赫蒙族的抵抗,也使他的歡迎度下降。
奠邊府戰役結束之前,他乘坐直升機從萊州省逃往河內。他先逃到了寮國,後逃往法國尋求政治避難,後死於法國土魯斯。他的兒子們在戰役中率領白泰民兵抵抗越盟,悉數陣亡,領導人之位由女兒刁娘思繼承。 | {'wikidata_id': b'Q3023449'} |
於越人
於越,又稱于越、越,古代部落,原居於今天中國浙江一帶,是百越的一支,為吳越族之下的部落,使用古越語。在夏代時曾建立越國。漢朝時屬於會稽郡,後演變為今日吳越地區的漢族。
概論
何休《公羊傳》註疏記載,越國當地人自稱於越,但中原華夏諸國稱其為越。他們被視為是與中原華夏部落習俗不同的蠻夷。
於越,傅說在夏朝時由少康的庶子無餘所建立所建立的諸侯國,而相鄰的吳國,其底層人民也是於越人。
歷史
傅說於越是在夏朝時由少康的庶子無餘所建立,《竹書紀年》記載,周成王24年時,於越人曾經朝貢西周王室。春秋時,越王勾踐時代,其領土大致是在浙江杭州、嘉興、紹興、寧波地區一帶,以紹興為中心。
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越國,越國成為吳國臣屬。前473年,越王勾踐擊敗吳王夫差的軍隊,吳國滅王,越國的領土擴大,取得原來吳國領地,擴大到江淮一帶。
前306年,楚國擊敗越王無疆,越國亡國,成為楚國的領土。在越國滅亡後,於越人形成一些地方的小型聚落。為了方便控制,楚國及後繼的秦朝都曾經將一些於越人遷移到其他地方。
吳芮作為越人部落領袖,曾參與陳勝的大澤起義與之後的楚漢爭霸,在漢朝時代受封長沙王。
在漢朝時,於越逐漸演化成漢族。
語言
於越的語言被現代學者稱為古越語,因為文獻記載很少,難以確認全貌。根據對於《越人歌》、《維甲令》的研究,語言學者鄭張尚芳等人,認為這種語言具備了壯侗語系的某些特徵。 | {'wikidata_id': b'Q28410875'} |
郭亮 (工人运动领袖)
郭亮(1901年12月3日-1928年3月29日),又名郭靖嘉,湖南省長沙縣銅官區文家壩人(今長沙市望城區茶亭鎮郭亮村文家壩),中國工人運動領袖、中共早期活動家。毛澤東在延安談起郭亮時,稱他是「有名的工人運動的組織者」。
簡歷
郭亮父親郭弼林是一名鄉村塾師,母親鄒氏。1912年他在西湖寺高小讀預科的時候,自作主張,改名郭亮,他希望自己長大後,像三國時的諸葛亮一樣足智多謀。 於1915年入長沙市長郡聯立中學,1920年秋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五四運動前後結識毛澤東和蔡和森,參加了新民學會、湖南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1年10月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冬毛澤東作為介紹人加入中共。先後任中共湖南省工團聯合會副總幹事(總幹事為毛澤東),湖南省總工會委員長,中共湖南區委委員兼工農部部長。郭亮為湖南工人運動組織者。1922年9月,為增加薪資組織和參與了粵漢鐵路北段的工人罷工並被捕入獄。1925年領導和組織湖南全省的工人罷工和學生罷課,並組織工人糾察隊支持北伐。1927年4月17日長沙槍斃葉德輝的公審大會擔任主審。
1927年5月中共五大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隨後任中共湖南省委代理書記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周恩來派郭亮到賀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做政治工作。起義部隊在潮汕地區失利後,郭亮經香港到上海找到黨中央。1927年1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1928年1月任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書記,化名李材,在岳州以「李記煤棧」老闆身份開展工作。由於叛徒出賣,1928年3月27日在岳陽被捕,3月29日押回長沙後在「鏟共法院」被審,郭亮在法庭上說:「我承認我是郭亮,你們就可以殺了,不必多問。」當天下午遭害。臨刑前,郭亮寫了一封留給妻子李燦英的遺書:「燦英吾愛 亮東奔西走 無家無國 我事畢矣 望善撫吾兒 以繼余志 此囑 臨死日 郭亮」 郭亮死後其頭顱先後懸於長沙司門口示眾三天,隨後掛在銅官東山寺(今郭亮寺)戲台楹柱上,被家屬及支持者搶下後請皮匠縫合在遺體上,並在頸項上裹上紅綢,秘密葬於郭亮早逝的大哥郭硯章的墓穴中。
1964年7月18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澤東在視察湖南返回北京途中,專列停靠岳陽站。毛澤東追思良久,並對陪同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稱:「岳陽,我在大革命時來過兩次,那時郭亮在這裡組織鐵路工人大罷工。」
身後影響
郭亮頭顱被示眾的八天之後,在上海的魯迅在《申報》看到一則《長沙通信》上說:「共魁郭亮之首級,又懸之司門口示眾」。魯迅在報紙上公開發表《頭》與《鏟共大觀》,用譏諷筆調稱《申報》記者的文章「其中有幾處文筆做得極好」,並將那些反映「看客」的文字抄錄下來:
「……是日執行之後,因馬(淑純,十六歲;志純,十四歲)傅(鳳君,二十四歲)三犯,系屬女性,全城男女往觀者,終日人山人海,擁擠不通。加以共魁郭亮之首級,又懸之司門口示眾,往觀者更眾。司門口八角亭一帶,交通為之斷絕。計南門一帶民眾,則看郭亮首級後,又赴教育會看女屍。北門一帶民眾,則在教育會看女屍後,又往司門口看郭首級。全城擾攘,鏟共空氣,為之驟張;直至晚間,觀者始不似日間之擁擠。」
「你看這不過一百五六十字的文章,就多麼有力。我一讀,便仿佛看見司門口掛著一顆頭,教育會前列著三具不連頭的女屍……但是,革命被頭掛退的事是很少有的」。
1950年5月8日,毛澤東親筆回信給郭亮夫人李燦英:
燦英同志:
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來信收到,極為欣慰。在莫斯科時曾看見志成,情形是好的,大約不要很久可以畢業回國。你在湖南工作很好,如工作需要,不必來北京。
此復 順祝
健康
毛澤東 五月八日
郭亮李燦英夫妻合葬墓於1957年3月竣工,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4年7月18日,毛澤東視察湖南後返京途中,專列停靠岳陽車站。對陪同的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深情地說:「岳陽,我在大革命時來過兩次,那時郭亮在這裡組織(粵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 {'wikidata_id': b'Q8293089'} |
西環 (選區)
範圍
現時範圍包含堅尼地城部分地方,即西祥街、卑路乍街及山市街以西至士美菲路以東的地區,接近港鐵堅尼地城站,以單幢私人樓宇為主。選區名稱源於原有西環地名,與其相鄰的選區有堅摩、觀龍及寶翠選區。投票站設於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2樓綜合用途室。
沿革
1993年港督彭定康推行政改方案,取消區議會委任議席及雙議席選區制度,全面實行單議席單票制,並改由選區分界及選舉事務委員會制定,區議會選區數目大幅增加,當中西環選區由堅尼地城西及摩星嶺、堅尼地城東兩個選區分拆而成。1994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原堅尼地城西及摩星嶺區議員陳特楚代表自由黨出選,對手是得到港同盟匯點共同推薦陳國樑,最終陳特楚以1,681票擊敗對手1406票。
1999年、2003年及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陳特楚連續三次自動當選,反映傳統建制派及民主派都對有關議席未有太大興趣,而陳於2000年獲選為中西區區議會副主席,更於2004-2011年度獲選為中西區區議會主席,期間曾退出及重回自由黨,但最終在2008年之後以無黨派身份參選,不過得到港島各界聯合會支持,選舉時亦未有申報為該會顧問。
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陳特楚表示不再尋求連任,並交棒予民建聯張國鈞,其後民主黨派出於區內服務多年的莊榮輝爭奪此區議席。最終張以1655票,廿四票之微擊敗取得1631票的莊榮輝,成功替民建聯奪得議席,事後民主黨發現多名選民登記住址竟是區內已清拆的重建地盤,認為這是「種票」行為。
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張莊再次對壘,選舉氣氛熾熱,二人得票上升(2011對1898),張國鈞成功連任保住議席。隨後更於2016年立法會選舉張更取代鍾樹根,成為民建聯港島區立法會議員,更於2017年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委任為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短短兩年成為三料議員。 | {'wikidata_id': b'Q7399827'} |
反政教分离运动
運動本身
反政教分離論者未能阻止英格蘭國教會在威爾斯和崇信天主教的愛爾蘭的國教地位被廢除。愛爾蘭國教會在1781年被剝奪了國教地位,而在擁有四個主教區的威爾斯,政教分離原則於1920年確立。威爾斯國教會也隨之改名為英格蘭國教會威爾斯分會。然而,英格蘭國教會在英格蘭的國教地位則保持至今。
在蘇格蘭,蘇格蘭自由教會的反政教分離者和蘇格蘭聯合長老會的成員在蘇格蘭國教會的地位問題上爭執不下,並一直延續至今。相關問題,請參閱Act of Settlement 1701。
對應詞的使用
該運動在英語中有一個對應的專有名詞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是英語中除了學術術語外的最長的單詞之一。該詞現已少有人用。但在英語國家,人們常把這個有著28個字母和12個音節的超長單詞作為笑料使用。在80年代的處境喜劇黑爵士第三季第一集,這字就讓擾政王舌頭打結;不久前,冰雪皇后(Dairy Queen)在其電視廣告中使用了這個單詞。
在2007版的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中,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的最長英文單詞地位被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超微粒矽酸鹽塵埃沉著症)所取代。 | {'wikidata_id': b'Q2053619'} |
T-37A 水陸兩棲輕型戰車
早期的歷史
由維克斯-阿姆斯壯公司買下的公司-卡登-洛伊德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英國參謀部的要求開發出輕、可漂浮的坦克(A4E11等),其中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吸引了英國參謀部的目光。在1931年四月,維克斯-阿姆斯壯公司在對媒體的展示中以該戰車進行了幾次成功的測試。 媒體針對該戰車設計和測試的出版物引起了紅軍農工機動與機械化部門(UMMRKKA)的關注,因其較小的油箱非常適合紅軍的新軍備政策,且可能能夠取代從未參與任何戰鬥的T-27小戰車。在列寧格勒的布爾什維克機械化設計與試驗部門(OKMO)工廠,取得由全俄羅斯合作社(ARCOS)上交的報紙,紀載了英國小戰車相關的照片和技術規格。利用可得的資訊,蘇聯的工程師發現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的動力設備是來自卡登-洛伊德公司生產的輕型拖拉機,推斷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整體的布局也許與卡登-洛伊德公司出產的輕型拖拉機相似。據此,鴨(俄語:Селезень)計畫出現,目標是建造一個以英國原型布局為基礎的水陸兩棲戰車。首個鴨計畫原型車-T-33,於1932年三月被製造出來,並在測試期間表現出良好的漂浮能力,但是T-33在其他測試中的表現並不令人滿意,且對於蘇聯當時現有的軍事工業來說太過複雜。因此,它並沒有被大量生產或裝備。
T-41和T-37
在製造T-33之前,蘇聯決定擴大製造水陸兩棲坦克的規模。除了列寧格勒的OKMO和為紅軍生產裝甲載具的全蘇聯汽車聯盟(VATO),都被轉移去發展和生產水陸兩棲裝甲載具。結果,由N.N. Kozyrev監督的VATO第2工廠,生產出以T-27動力設備為基礎的T-41水陸兩棲戰車,重3.5公噸並使用GAZ-AA引擎。T-41的傳動系統與T-27幾乎完全相同,他們亦在T-41的動力輸出裝置加上採用剛性齒輪的離合器,用來停下傳動機制,用以停下戰車和關閉引擎。T-41的底盤部分借鑑了T-33,而履帶則完全自T-27移植而來。此時,位於列寧格勒的OKMO的工人們,開發出一個比T-41更符合蘇聯軍方要求的水陸兩棲坦克,並命名為"T-37"。T-37與T-41使用同樣的 GAZ AA引擎、同樣的傳動系統和克魯伯製的的底盤(其為蘇聯首次與威瑪德國科技合作的其中一個結果),並在T-37上廣泛使用汽車的零部件。雖然T-41是實際為軍方所生產的,然而數量卻很少,而經過試驗和戰場考驗的的T-37由於各種細微的錯誤和不完善的設計過程而在未來遭到停產。
與維克斯的交易
之後,充分分析的英國原型的機會出現了。由於英國軍隊拒絕使用維克斯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儘管他們被用作試驗用車輛),因此該公司決定尋找國外買家。而蘇聯在西元1932年四月就表明對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感興趣,因此在西元1932二月五日經由全俄羅斯合作協會的Y. Skvirskiy代表下,向維克斯下訂購買了八輛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在交貨方面,可說是相當順利,西元1932年六月,維克斯已經將首批完成生產的兩輛戰車,以船運的方式送抵蘇聯。
蘇聯在這些審視這些英國貨戰車後認為,T-37是維克斯-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的複製品。然而,如果更仔細地去比較兩者,其實會發現T-37A與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兩者其實具有很大的差異,但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設計的確影響了蘇聯T-37原型。
批量生產
西元1932年結束前,紅軍的高級指揮部計畫下訂30輛T-37A。為了加速T-37A的生產,第37號工廠(即被重新命名的VATO二號工廠)接收了OKMO有關生產T-37的資訊,以及一輛英國Vickers坦克。1933年,第37號工廠正式接收到1200輛T-37A的訂單。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件顯現了領導階層對該工廠設備的過度樂觀、相信該工廠設備能支撐此戰車生產。第37號工廠之前為了配合蘇聯早期軍事生產設備的量產擴增計畫,而在國內各地的工廠花了大把精力發展和安裝新型的裝甲載具生產設備,並在其後的考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從西元1933年開始生產T-37A坦克後,第37號工廠"老古董"設備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根據M.N.Svirin的評估,其成為純粹有組織卻無行為能力的組織。
2011年的閱兵
一輛由三輛T-37A零件重組的T-37A在西元2011年的勝利日閱兵中亮相,用以紀念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 | {'wikidata_id': b'Q939242'} |
伊斯坦堡機場
新機場啟用狀況
斤資116億美金興建的新機場,原計劃在2018年10月29日第一期竣工啟用,但由於工程嚴重延誤,新機場只能在2018年10月29日局部啟用,而第一期全面竣工日期延誤至2019年4月6日,而4月6日起,所有原伊斯坦堡阿塔圖克機場國際及國內所有航班轉移至此機場作業,而當第四期工程在2028年全面竣工後,每年可處理1.5億旅客,4座航廈,還有6條跑道(第一期只有4條跑道),以及500個停機坪(其中143個停機位附有登機橋),每小時可處理19架次升降,第四期竣工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場。
土耳其新機場的屋頂造型及航廈特色
土耳其新機埸的屋頂採用凸孤度設計,由一枝枝小型的支柱支撐著屋頂,可以從外面引入一些自然光線,而航廈上方的屋頂形成了一個個彎曲的三角形,而玻璃最上方形成了彎曲,而屋頂也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新機場的位置
新機場位於伊斯坦堡市區往北約35公里的阿爾納武特柯伊市,若從伊斯坦堡市區出發乘搭巴士前往新機場約需40分鐘。 | {'wikidata_id': b'Q3661908'} |
水怪
有關水怪的記載
在許多與海或其他較大水域有接觸的國家中都能找到有關水怪的紀載。加拿大歐肯納根湖中有著名的水怪奧古布古。俄羅斯的貝加爾湖、美國的尚普蘭湖也存在有水怪。僅就中國而言,新疆的喀納斯湖、吉林省的長白山天池、青海省的青海湖、河南省駐馬店市的銅山湖也都有水怪的傳聞。譬如,1985年《新疆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出一則消息:「喀納斯湖發現巨型大紅魚」,長約10-15米,新疆大學生物系師生在湖邊親眼所見,後懷疑是一隻哲羅鮭。
最早關於水怪的記載可追溯到565年。當時,愛爾蘭傳教士聖哥倫伯和友人在英國的尼斯湖游泳,水怪突然他的朋友襲來,幸好教士情急之下厲聲喝罵:「不要前進,也不要傷人。從速離去。」湖怪掉頭潛入水底,友人幸運地游回岸上。
1734年7月6日,丹麥傳教士漢斯·艾吉提在航向格陵蘭西海岸的努克市的途中突遇一隻形似海蛇的怪物,他對此記載道:
「那邊出現了一個非常可怕的海洋生物。它高高伸出海面,頭比船的大桅樓還高,鼻子長而尖,可以像鯨一樣噴射,鰭寬而大,身上長著褶皺不平的堅硬表皮。而且,它身體的下部分和蛇很像,當它再次潛入水中時,會向後仰,同時尾部露出水面,身軀和整條船一樣長。當晚,天氣十分惡劣。」
漢斯·艾吉提還收集十八世紀以來有關目擊水怪的報告,集結成專書。
1861年11月30日,法國軍艦阿力頓號的船員在西班牙開往騰納立夫島途中,遇上一隻巨大的海怪,長得很像巨型章魚。有船員用魚叉把怪物叉中,但怪物掙扎後逃去,魚叉上留有碎肉。
根據1909年3月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當時一艘英國汽船「蘇丹號」在台灣近海目擊到一隻背上有一排棘刺的巨大海獸。後來,該海怪被命名為「海棘獸」,名列台灣妖怪之一。
1934年4月,倫敦醫生威爾遜途經尼斯湖,發現水怪,連忙用相機拍下了水怪的照片。有科學家認為是七千多萬年前滅絕的蛇頸龍。
1977年4月,一艘日本籍遠洋漁船瑞洋丸號(ずいようまる),在紐西蘭外海捕獲一具身份不名的生物骸骨,長度約有10公尺。由於該屍體發出惡臭,船長田中昭不願意將牠帶回日本,只在照了幾張照片後,便丟回海中。經過分析之後,科學家認為此動物只是一隻姥鯊的屍體,只是屍體腐爛的程度相當嚴重,因此無法認出這隻姥鯊生前的樣貌。
這些「怪物」究竟是什麼還存有爭議。它們可能是皺鰓鯊、姥鯊、槳魚、大王烏賊、烏賊或鯨。還有假說認為人們所見到的怪物可能是巨大海生爬行動物的存活個體,如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魚龍或蛇頸龍,或已滅絕的鯨類的存活個體,如龍王鯨。
還有可能的情況是,許多的報告把鯊魚或鯨的屍體,大型海藻,木頭或包括遺棄的木筏、獨木舟和漁網等在內的其他漂浮物誤當成了海怪。
巨龜
巨龜是比較少見的例子,不過確實有這個案例,比如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巴斯科怪獸。
巨蛇
如北歐神話裡的耶夢加得和希臘神話裡的九頭蛇。
巨型海怪
巨型海怪事實上就是一種未被發現的巨大海洋生物,在未來被發現且命名的可能性極高,越深海怪的體型越大,甚至有體型由30到100米以上的海怪,1000米以下的深度是十分有可能會發現巨型海怪的地方,巨型海怪可能是巨大海生爬行動物的存活個體,食量非常大,或其他已滅絕的巨大海洋生物的存活個體,還有可能的情況是,巨型海怪是個全新品種的巨大海洋生物。
其實海怪還有第二小名~在北馬海域裡,海怪被稱之為「祖豪」英文稱「Africa ostrich 」......
蟹
在中國唐代戴孚《廣異記》中記載了一則海中大蟹與一隻名為「山神」的巨蛇搏鬥的事件,該蟹被形容的異常巨大,牠的兩隻螯高幾百丈,從遠處看來就像是兩座高山一樣。此外在清末的台灣近海處,亦有「闊如桌面,兩螯如巨剪」的大蟹出沒的記錄。
古地圖上的水怪
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歐洲古地圖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水怪。據地圖史學家切特·凡·杜澤分析:地圖上的水怪有著兩大功能,一是為船員指引可能的危險,二是成為地圖的裝飾性元素。手繪地圖上的水怪通常是製圖師根據客戶要求而畫上的,而印刷地圖上的水怪則主要是作為增加銷量的元素。 | {'wikidata_id': b'Q920028'} |
依斯干达公主城市政厅
歷史
新山中區縣議會(Majlis Daerah Johor Bahru Tengah,MDJBT)於1978年在1976年地方政府法令下由8個鎮議會組成,總轄區達104.7平方公里,人口約有15萬。到了1995年,新山中區縣議會的轄區面積達303.48平方公里,共98,515個資產單位和超過50萬的居住人口。
2001年,新山中區縣議會升格為新山中區市議會(Majlis Perbandaran Johor Bahru Tengah,MPJBT)。
2017年11月22日,新山中區市議會於正式升格為「依斯干達公主城市政廳」,成為柔佛州第二個市政廳規格的地方政府。當天也是柔佛蘇丹依布拉欣·依斯邁之誕辰。
依斯干達公主城市政廳也推出由紅、黃、橙、藍、白、金、深藍和灰色8種顏色組成的新官方標誌。標誌內的元素包含老虎、月亮、州旗、象牙、盾牌、胡椒、道路及橋樑,各具不同意義。
組織圖表
依斯干達公主城市政廳由一名市長、一名秘書和24名市議員組成。市長由柔佛州政府委任,任期為兩年,24名市議員的任期則為一至二年。
目前市長為自2017年1月7日擔任至今的阿迪阿茲哈里,而秘書一職則為莫哈末拉菲。 | {'wikidata_id': b'Q6737957'} |
火山爆发 (南方公园)
劇情
屎蛋的叔叔金波(Jimbo)和越戰戰友內德(Ned)帶著屎蛋、阿尼、凱子和阿ㄆㄧㄚˇ一起到山區打獵。金波首先教孩子們如何打獵,即每當看到有什麼動物的時候先開槍,然後大喊「那東西正朝我們衝過來!」這樣就能辯稱自己只是出於自衛而打死動物。屎蛋的個性不適合打獵,一直沒能打到一頭活的動物。而阿尼則連連告捷,令金波非常滿意。與此同時,南方公園地質學家蘭迪(Randy)發現,孩子們打獵所在的那座山其實是活火山,並且即將噴發。他馬上通知市長,後者指示助手針對危機做適當安排。
金波對阿尼的表現很滿意,稱他是自己的名譽侄子,屎蛋對此有些不滿。夜幕降臨,阿ㄆㄧㄚˇ講了個有關「Scuzzlebutt」(字面意為「噁心的屁股」)的恐怖故事,這種怪物的一隻手是芹菜,還有一條腿是派屈克·杜菲(Patrick Duffy)。另外幾個孩子並不相信阿ㄆㄧㄚˇ的故事,所以他決定第2天早上扮成Scuzzlebutt的模樣嚇唬眾人。其他人早上醒來後發現阿ㄆㄧㄚˇ不在,於是一起去找他。他們看到阿ㄆㄧㄚˇ扮成的「Scuzzlebutt」後向其開槍,阿ㄆㄧㄚˇ於是拼命逃跑,但在山腳下被眾人追上。屎蛋希望能打中「怪物」,改變自己在叔叔眼中的形象,但他實在下不了手,阿ㄆㄧㄚˇ於是趨此機會脫掉身上的偽裝。另一邊,蘭迪命令鎮上居民在低海拔位置挖出一條大溝,希望能將火山噴發流出的熔岩引離南方公園。
火山突然爆發了,孩子們和兩個成人試圖逃離,但卻被鎮民挖出的大溝擋住去路,真正的Scuzzlebutt也在這時出現。金波向孩子們道歉,後悔將他們帶入這樣的絕境,眾人都沒想到的是,Scuzzlebutt編了個柳條筐,把他們裝進去帶到安全地帶。噴湧而出的熔岩正如蘭迪計劃的那樣流入大溝,但由於他在計算上出現失誤,熔岩順著大溝流向丹佛並摧毀了這座大城市。這個時候,屎蛋為了向叔叔證明自己而開槍打死了Scuzzlebutt。金波看到這一幕後告訴屎蛋,他永遠都會是自己的侄兒,但「有些東西你能殺,有些不能。」屎蛋對此迷惑不解,因為就在不久前,金波還試圖殺死Scuzzlebutt保護大家。內德這時說,他現在明白了槍是件多麼愚蠢的東西,然後把手中的步槍扔在地上,但步槍卻突然開火把阿尼打死了。最後,剩下的3個孩子覺得打獵是件很愚蠢的事,決定回家看動畫片。
製作
《火山爆發》由《南方四賤客》主創特雷·帕克和馬特·斯通共同編劇並執導。劇本創作期間,好萊塢火山題材災難片《天崩地裂》(Dante's Peak)和《活火熔城》先後上映,帕克和斯通都覺得這是歷史上最爛的兩部電影,《火山爆發》的創作也受其影響。斯通表示:「如果你先看這一集再去看《活火熔城》,你會覺得這集更有意義。」本集播出時正擔任《南方四賤客》製作人的黛比·萊布林(Debbie Liebling)表示,劇中的火山爆發同樣是為了讓觀眾明白,南方公園就是個「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地方。斯通和帕克都承認,地處科羅拉多州的小鎮南方公園不可能真的有火山爆發,但是《活火熔城》的劇情發生在洛杉磯,「要是他們能這麼幹,那我們也能。」同樣,兩人承認劇中鎮民挖出的隧道不可能真的令熔岩改道,但帕克指出,幾乎任何電影都會這麼演,「可以說他們就是這麼蠢。」
帕克和斯通在科羅拉多州成長期間見證過很多狩獵活動,這些經歷也是本集劇情的重要靈感來源。兩人都不喜歡打獵,據帕克表示,他和父親都很討厭這種殺害動物的運動,只是爺爺很喜歡,就像劇中的金波一樣,屎蛋對狩獵猶豫不決的矛盾心理很大程度上就是帕克和父親的真實經歷。帕克還稱,第1季中許多劇集的內容在1997年尚屬禁忌,雖然這種情況通常在5年後就會有所改觀,但《火山爆發》卻是個例外。劇中的孩子們不但有喝啤酒,還在狩獵期間以槍口指住對方,帕克覺得,隨著1999年科倫拜校園事件的發生,喜劇中心頻道應該不可能再重播這集:「那個時候,孩子們用槍指著對方從一定程度上還是件有趣的事,但(現在)已經不再讓人覺得好笑了。」
《南方四賤客》動畫師在製作前4集期間一直致力於完善各個角色的動畫製作。《火山爆發》是在《增肥4000》之後製作,帕克和斯通覺得到這集時,畫面紋理已有改善,孩子們眼睛周圍的線條這類小細節也趨於完善。雖然試播集《阿ㄆㄧㄚˇ的肛門探針》的動畫是用彩色美術紙繪製而成,但其後的劇集都是採用計算機動畫製作。不過,帕克和斯通都希望劇集保留原本粗糙的視覺風格,例如他們都特別要求本集中的夜空看起來要像是在黑色紙張上剪出小孔來模擬星星的效果,就像《阿ㄆㄧㄚˇ的肛門探針》那樣。兩人對這集裡熔岩的動畫感到特別自豪,稱這些鏡頭都花了好幾個小時來完善,不過最後的效果只是類似於橙色美術紙。從火山中射出,差點炸死阿尼的熔岩彈直接源自電影《活火熔城》。帕克和斯通在同喜劇中心頻道高管黛比·萊布林閒聊期間想到創作「Scuzzlebutt」的思路,兩人當時就開始繪出角色,在其身上畫出芹菜手和派屈克·達菲形象的腿都沒有什麼特別原因。此後Scuzzlebutt還曾在第2季第7集《永遠的邊境小鎮》(City on the Edge of Forever)中再度亮相。Scuzzlebutt還是阿ㄆㄧㄚˇ一角荒謬預言成真的第一個實例,之後的劇集裡,阿ㄆㄧㄚˇ還會多次給出同樣荒唐而不切實際的預言,再由劇情證明這些預言居然都是真的。斯通對此稱:「他(說)對的情況比(說)錯的要多。」
《火山爆發》於1997年8月13日開始製作,正好是《阿ㄆㄧㄚˇ的肛門探針》首播當天。喜劇中心高管對這集的大部分內容都沒有意見,但他們覺得凱子在和屎蛋說話時放屁這一鏡頭應該刪除,因為這個屁對劇情發展沒有任何作用,他們覺得這也沒有什麼有趣的地方。但帕斯和斯通堅持認為這一鏡頭應當保留,稱這個屁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沒有任何作用。劇中阿ㄆㄧㄚˇ在篝火旁向眾人講述Scuzzlebutt的故事時出現他面部的特寫鏡頭,但這時篝火竟然停止了跳動。兩位主創在劇集製作完成後發現這處失誤,但已經沒有足夠時間在播出前修正,所以這一錯誤也就出現在播出的節目中。劇中一個戶外鏡頭出現的貓看起來和帕克的貓傑克(Jake)一模一樣。在科羅拉多州生活期間,帕克曾在一次野營時試圖向他人表演「印第安火焰把戲」,把汽油倒到火堆上想令火燒得更旺,這段經歷就是本集中奈德身上著火情節的靈感來源。據帕克所說,當時並沒有誰身上真的被火點著,但火勢一度失控,差點就把整片樹林都燒沒了。《火山爆發》拍完後,帕克和斯通發現節目長度比所需還短了兩分鐘,於是又新增了奈德圍著火堆演唱《Kumbaya》(意為「從此經過」)的鏡頭,以及老爹和市長看到火山即將爆發的新聞時感到震驚的長時間定格鏡頭。
除Scuzzlebutt以外,《南方四賤客》常見角色奈德·古布倫斯基和蘭迪·馬什都是在《火山爆發》中首度露面。蘭迪在這集中的身份不過是鎮上的地質學家,到了本季第5集《象豬交合》(An Elephant Makes Love to a Pig)時觀眾才知道原來他還是屎蛋的父親。據為蘭迪一角配音的帕克稱,這個人物的形象、嗓音和個性都是根據自己的父親設計,而且他正是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學家。帕克還稱,父親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淡定,蘭迪在本集中發現火山即將爆發時還是很淡定地在喝咖啡,帕克稱這正是「我爸對任何事情的反應」。奈德的外貌是根據帕克念高中時的畫作設計,不過劇集中為他加上了輔助發音的發聲盒。帕克和斯通就讀科羅拉多大學期間曾在波德一家肯德基餐館就餐,奈德的嗓音就是受餐館中一位女招待的影響。據兩人表示,他們有時前去這家餐館就是為了聽她的聲音,但由於她的嗓音非常低沉,以至兩人在向她點菜時就會沒了胃口。兩位主創在製作奈德的嗓音時遇到困難,他們試圖直接把話筒貼著喉頭說話,也試過使用真正的輔助發聲盒,但最終決定還是用自然語音仿真效果最為理想。
1998年5月5日,《火山爆發》和另外5集節目的VHS錄影帶套裝發布,這也是《南方四賤客》首度發行家用媒體。全套共有3卷,本集和《阿ㄆㄧㄚˇ的肛門探針》一起收錄在第1卷,一起發布的另外4集分別是《象豬交合》、《死亡》(Death)、《增肥4000》和《基哥哥愛之船》(Big Gay Al's Big Gay Boat Ride)。2002年11月12日,《南方四賤客:第一季完整版》(South Park: The Complete First Season)的DVD發布,其中收錄了第1季包括《火山爆發》在內的13集節目。帕克和斯通為每集都錄製了評論音軌,但由於其中某些語句涉及的「標準」問題而未納入DVD,兩人都不接受DVD收錄這些音軌所需要的剪輯和審查,最終所有評論音軌都是經CD單獨發行。從2008年開始,觀眾還可以透過官方網站免費在線觀看包括《增肥4000》在內的每一集《南方四賤客》。
文化參照和影響
本集中出現了一段名為《熔岩和你》(Lava and You)的虛構教育片,其中稱,人在遭遇熔岩時只要蹲下並抱住頭即可,熔岩會安全地從他們身上流過,不會造成傷害。這部教育片是戲仿20世紀50至60年代的教育短片《臥倒並掩護》(Duck and Cover),根據該短片的建議,一旦發生核打擊,孩子們只需躲到桌子底下或是靠在牆上就是安全的。帕特與斯通和許多對短片持批評態度的人一樣,覺得這些「辦法」讓人完全聽不下去,根本不相信真正發生核打擊之時,這些方法能發揮任何作用。根據劇中的描述,金波和奈德都是越戰老兵,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共和國之間的這場軍事衝突發生在1959至1975年,年幼的阿ㄆㄧㄚˇ根本就不可能參與,但他在劇中卻聲稱自己有經歷過這場戰爭的回憶。派屈克·杜菲是美國電視演員,以出演《朱門恩怨》(Dallas)和《一步一步來》(Step by Step)聞名,他在《火山爆發》中作為Scuzzlebutt的一條活生生的腿出現。馬特·斯通聲稱,選擇杜菲來當這條活腿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他就是個毫不起眼的演員:「他就是這樣超級平淡。感覺就像:怎麼可能會有人是派屈克·杜菲的影迷呢?」
Scuzzlebutt將一顆星星放到樹頂上的鏡頭意指1964年動畫片《紅鼻子馴鹿魯道夫》(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的類似鏡頭,該片中有一隻雪怪將聖誕節的星星掛到大樹頂上。《火山爆發》中眾人前去打獵的虛構山峰叫埃文斯通山(Mount Evanston),這一名稱源於落基山脈在科羅拉多州克利爾克里克縣境內的弗蘭特山脈(Front Range)最高峰埃文斯山(Mount Evans);另一個地點尼科爾斯峽谷(Nichols Canyon)則是以帕克的朋友科特·尼科爾斯(Kirt Nichols)命名。金波在劇中指責民主黨制訂法律,對獵人和槍擊所有者實施過於嚴格的限制。得知幾個孩子因火山爆發身處險境時,市長麥克丹尼爾斯想到的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主動聯繫《今夜娛樂》(Entertainment Tonight)和《內幕報導》(Inside Edition)在內的多個電視新聞欄目。
《火山爆發》中的多句台詞在《南方四賤客》劇迷中有很高的人氣,如金波所說的「那東西正朝我們衝過來!」(It's coming right for us!),阿ㄆㄧㄚˇ的「民主黨真氣死我了!」(Democrats piss me off!)和「動畫片最棒了!」(Cartoons Kick Ass!),其中最後一句還曾印在T恤上。雖然Scuzzlebutt在本集中所起的作用毫不起眼,但它卻成為《南方四賤客》中的高人氣小角色,之後還收錄在《南方四賤客10》(South Park 10: The Game)和《南方四賤客拉力賽》(South Park Rally)兩款遊戲中。老爹在這集中演唱的歌曲《火熱熔岩》(Hot Lava)之後還收錄在1998年的原聲帶唱片《老爹援助:南方四賤客唱片》(Chef Aid: The South Park Album)中。
反響
《火山爆發》於1997年8月20日透過喜劇中心頻道在美國首播,電視分級為TV-MA級。根據尼爾森收視率的統計數據,本集的首播觀眾人數同之前的《南方四賤客》劇集接近,均略超過100萬,對於當時的美國有線電視節目來說成績斐然。環境媒體協會(Environmental Media Association)提名本集「電視情景喜劇」類環境媒體獎。但最終獲獎的是《辛普森家庭》第8季第21集《老人與莉薩》(The Old Man and the Lisa)。
節目播出後獲得評論界的普遍好評。《今日美國》的馬特·勞什(Matt Roush)稱讚劇集表現,特別是其中對《臥倒並掩護》的嘲諷。澳大利亞的《廣告商報》(The Advertiser)覺得這集「淫蕩得簡直不像話」,而且「搞笑得歇斯底里」。《華盛頓郵報》評論家湯姆·夏爾斯(Tom Shales)覺得本集比前作《增肥4000》更有趣。紐西蘭奧克蘭《周日之星時報》(The Sunday Star-Times)的彼得·霍伊斯(Peter Hawes)認為,《火山爆發》既有趣又機智:「一部粗糙的動畫片再度將美國人的民族心理表現得恰如其分」。他很欣賞節目中這種成人比孩子更不懂事的描繪手法,並且特別喜歡劇中嘲諷《臥倒並掩護》的內容:「這簡直可笑到令人恐懼,其中一字一句地再現了美國政府1952年製作並發布的那部簡直瘋狂的原子彈安全(教育)影片,裡面介紹的方法根本沒有任何作用」。蘇格蘭格拉斯哥的《每日紀事報》(Daily Record)稱讚劇集表現,覺得其中有著實打實的幽默:「無論喜歡還是討厭,你都無法忽視這部成人動畫電視劇集,讓它咬上一口可比讓它狂吠要嚴重得多」。 | {'wikidata_id': b'Q478060'} |
蘇菲·陶柏·阿爾普
生活
蘇菲·陶柏·阿爾普是普魯士藥劑師埃米·陶柏和他的妻子來自蓋斯阿彭策爾的蘇菲·陶柏-庫瑞絲的第五個孩子,作為德國人出生於達沃斯廣場。父親早逝後(他在蘇菲兩歲時死於肺癆),母親帶著女兒於1891年接受了瑞士國籍,搬到了特羅根,靠著母親創辦營運的「托爾博養老金」長大。
1906年到1910年蘇菲·陶柏就讀位於瑞士聖加侖的美術學院,之後從1910年到1914年在德國慕尼黑和德國漢堡的德布希茨學校學習藝術與設計。
1915年搬到了瑞士蘇黎世並結識了讓·阿爾普。於此同年,她與讓·阿爾普一起投身於達達主義運動。她驚人的舞蹈天分讓伏爾泰酒館(達達主義發祥地)很快地向她敞開了大門。但由於她於在1921至1929年執教的蘇黎世裝飾藝術學校不滿意她任意、古怪的舞蹈,她在跳舞時必須使用假名以及戴面具。
1922年,蘇菲·陶柏和讓·阿爾普在特契諾的一個小村莊帕拉結婚。第二年夏天他們和庫特斯維特和漢娜霍克在呂根島上度假。
1926年,蘇菲·陶柏·阿爾普完成了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的舞蹈工作室(與讓·阿爾普以及特奧·凡·杜斯伯格合作)的幾何抽象裝飾工作。同時特奧·凡·杜斯伯格也重新設計了舞動工作室所在的這棟大樓的右面部分,使其成為餐館以及休閒娛樂的場所。
1927年至1928年期間,阿爾普夫婦在法國巴黎郊區克拉馬建造了自己的房子和藝術工作室。
1931年,蘇菲投身於法國抽象創造的運動中並創辦了只在1937年到1939年出現且僅有五期的《Plastique》雜誌。
1940年,受二戰影響,阿爾普夫婦先後逃難至法國西南部的多爾多涅省以及法國地中海沿岸的蔚藍海岸。
1941年,蘇菲和索尼亞·德勞內一起創立了一直活躍到1943年的一個藝術群體。這個藝術群體常常在阿爾普夫婦位於法國普羅旺斯省的房子裡活動。索尼亞·德勞內在她的傳記里寫道 : " ... 和蘇菲·陶柏,蘇茜·馬涅利,阿爾貝托·馬涅利一起,我們這個小群體創造了一個和平與友愛的小島,它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十分有利的工作氛圍"。
1943年,蘇菲在瑞士蘇黎世死於一氧化碳中毒。她的死亡極大的打擊了她的丈夫使其三年之內無法工作。
軼事
1995年於瑞士通行的50瑞士法郎鈔票使用了蘇菲·陶柏·阿爾普的頭像向其致敬。 | {'wikidata_id': b'Q254395'} |
榕屬
特徵
本屬是在生態圈中包含喬木、灌木和藤本,型態變化大的一屬。大部分為常綠,但有些落葉品種會攀附在喬木到高處以得到陽光。本屬植物因其特殊的隱頭花序和與榕果小蜂型成的特殊授粉系統而容易辨認。
要在眾多在本屬植物分辨出是哪種是很困難,但分辨本屬植物與其他植物卻是相當容易。有些具有氣根和獨特的型態和習性,它們的果實和其他植物比起來就像是消失了。本屬植物的果實其實是一種閉鎖的花序,也被稱為隱頭花序,甕狀結構中布滿了本屬植物真正的小花。其特別的授粉系統是藉由一種微小且高度特化的蜂,即榕果小蜂進入這些半封閉的花序產卵時同時也完成授粉程序,此舉也令生物學家驚異,認為是自然界中的奇蹟。最後,它們都各自擁有一些共同植物特徵。所有榕屬植物皆有白色且乾燥後會呈黃色的汁液(乳膠),有些含量甚至更豐富。嫩枝皆有一對托葉或是形成托葉鞘保護嫩枝直到脫落。而且在葉片基部的側邊葉脈呈現斜狀,且和其他側邊葉脈不同的是與中央葉脈呈現銳角,此特徵也被稱為"三脈葉"(tri-veined)。
本屬植物並沒有很明確的化石留存。但是,目前的分子時鐘估計說明本屬是至少存在6千~8千萬年,相當古老的一屬。現存的主要物種的輻射適應也許已經發生在最近的2千到4千萬年。
一些在本屬較為人熟悉的物種,像是無花果,是一種小型溫帶落葉樹。其葉是在藝術雕刻和圖樣上廣為人知的重點部位遮蔽物。垂榕 (F. benjamina)是種附生植物,在其葉片上具有長而下垂的葉尖以適應熱帶雨林的環境。許多葉面粗糙的糙葉榕來自澳大利亞。薜荔 (F. pumila)是一種具有小且硬質葉片的藤本植物, 可攀爬於石頭或花園圍牆上形成綠色的毯子美化環境。此外,具有許多特徵的榕屬植物在生物地理學中不同區域上經歷了輻射適應造就了相當高程度的初級多樣性。在此,在某些森林中,榕屬植物的廣泛分布是相當平常的。在亞洲能夠發現70種甚至更多的本屬植物。
生態和運用
榕屬植物是許多 雨林 生物圈的關鍵物種。它的果實是食果動物的關鍵糧食。包含了果蝠、捲尾猴、長尾葉猴和白眉猴。甚至對某些鳥類更為重要,像是亞洲擬啄木、鴿子、犀鳥、無花果鸚鵡和夜鶯為代表類群,經常棲息於布滿果實的榕屬植物樹上。也是許多鱗翅目 毛毛蟲的食草,例如紫斑蝶、金斑蝶 (Danaus chrysippus)、Papilio cresphontes、尖翅弄蝶 (Badamia exclamationis)、南方錁夜蛾、偽捲蛾和曲鬚蛾。星天牛 (Anoplophora chinensis)的幼蟲取食於木頭,也包含了榕屬植物。成為榕屬植物的頭號害蟲。相似的,甘薯粉虱 (Bemisia tabaci)也容易在盆栽中的榕屬植物被發現,在輸出這些植物至其他區域時而廣泛分布。
榕屬植物的木頭質地是軟的且去除乳膠之後有許多用途。在古埃及就被用來製作木乃伊棺木。某些榕屬植物(主要是F. cotinifolia、 F. insipida和F. padifolia) 在中美洲被傳統的使用在製造"墨西哥樹皮紙"上(納瓦特爾語: āmatl)。"納塔爾榕" (Ficus natalensis)也在烏干達被製成樹皮衣使用。菩提樹 (F. religiosa)的葉型也在柬埔寨影響形成當地建築上獨有的元素 ─ Kbach浮雕。垂葉榕 (F. benjamina)和印度橡膠樹 (F. elastica)被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清淨空氣研究中認為是相當強力的空氣清潔植物。孟加拉榕 (F. bengalensis)和印度橡膠樹等其他物種也被當成草藥使用。
榕屬植物在一些人類文明上有突出的象徵。這些物種即是證據,尤其是無花果 (F. carica)和西克莫無花果 (F. sycomorus)可能在中東第一種被刻意種植的果樹,已有11,000年之久。9樣在吉甲 I (位於下約旦河谷,耶利哥北方13公里處)村莊挖掘到的早新石器時代無花果半化石距離現今大約有9400–9200年之久。因此以前的農民已經發現這些植物是單性結實的類型。這次發現比在幾百年前中東穀物的種植更早。
文化和宗教象徵性
本屬植物於宗教傳統有深深的文化影響。其中最著名的即是菩提樹(Ficus religiosa)和孟加拉榕(Ficus benghalensis)。目前已知存活最老的樹為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市的聖菩提樹,由帝沙王(Tissa)在西元前288年種植。無花果是伊斯蘭教兩種聖樹之一,在古蘭經其中一篇蘇拉即命名為"At-Tin"(سوره تین,無花果之意),在東亞,榕屬植物在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皆有一定地位。佛祖一向被認為是在菩提樹(F. religiosa)下悟道。菩提樹同樣被印度教認為是Ashvastha,即世界樹。Plaksa Pra-sravana 是指菩提樹布滿於傳說中的薩拉斯瓦蒂河上游,雖然被聲稱是菩提樹但更有可能是波葉榕 (Ficus infectoria)。無花果樹被記載於聖經創世紀 3:7,亞當和夏娃以無花果樹葉覆蓋身體。無花果也是被列為樂土(迦南)上的食物之一,根據摩西律法 (申命記 8 章). 耶穌斥責不生果實的無花果樹。(Mark 11:12-14)無花果也在古老的賽普勒斯被認為是豐收的象徵。 | {'wikidata_id': b'Q59798'} |
面亮度
面亮度亦稱表面亮度(Surface brightness),是指擴展的物體表面一塊標準尺寸的亮度。這是一個相關的概念,一個擴展開的天體,像是星系、星團或星雲,可以通過測量其總星等、集成星等、集成視星等的整體亮度來導出面亮度。
綜合描述
總星等是測量擴展的天體,像是星雲、星團或星系的亮度。它可以通過測量該天體的一個區域總結其亮度。或者,可以通過應用不同大小的孔徑或縫隙的光度計來測量,然後減除背景光,獲得測量的總量度。所得到的量值與發出同等能量的點光源天體相同。
一個天體的視星等通常都是給定的綜合值,如果一個星系的星等是12.5等,它意味著與我們從一顆12.5等的恆星看到的光,其總值與星系是相等的。然而,在多數的觀測中,恆星是一個非常小的等效點光源(劍魚座R是角直徑最大的恆星,也只有0.057 ± 0.005角秒),星系可能擴展至幾個角秒或角分。因此,很難從氣輝背景光的對比中看見星系。引用天體的面光度可以說明觀測的難易度。
計算面亮度
面亮度的單位通常是每平方角秒的星等。因為星等是對數刻度,所以不能通過簡單的除以面積大小來計算面亮度。取而代之的是,對一個總集成光度是m,擴展的視面積是A平方角秒的天體,面亮度'S'由下式給出:
對一個天體,面亮度與光度計的亮度類似,因此距離是一個常數:當物件因距離增加而變得黯淡時,它在視覺領域上也相對應的變小。在幾何條件上,附近天體發射出一定量的光,但在物理上對應區域的立體角或可視區域(平方角秒)給定的輻射通量,以相同的比例增減,結果是有著相同的面亮度。對於像星雲或星系等擴展天體,這將允許通過距離模數的面亮度估計空間距離或光度距離。
與物理單位的關係
面亮度的單位大小與太陽每平方角秒的面亮度有著物理上的關聯性:
此處的和是相對於太陽在選定的色帶亮度的絕對星等。 | {'wikidata_id': b'Q1048103'} |
最遙遠的距離
劇情大綱
錄音師小湯(莫子儀飾)和女朋友雅築五年的感情似乎走到盡頭。他獨自來到遙遠的台東,錄下了自然界最美的聲音和真摰的告白,一捲捲寄給台北的雅築,希望可以觸動她的心,挽回這段感情,卻不知道她早已搬離原來的住處。
剛搬新家的小雲(桂綸鎂飾)陷落在窒悶的上班族生活,以及一段毫無出路的三角戀情中。一封封來自遠方的信件,其實是一捲捲錄音帶,寄給她所不認識的前房客。錄音帶裡豐富的聲音和情感,召喚著她啟程前往台東,一步一步地尋找聲音和錄音的陌生男子。
精神科醫師阿才(賈孝國飾)以犀利的言語道出病患外遇的傷痛畫面,卻發現最需要被治療的,其實是困在不幸婚姻裡的自己。於是,他拋下一切,出發到台東尋找多年前失去聯繫的情人。
三個生命都不知何以為繼的人,因著各自的幽微心情,分別來到海天一色的東海岸,仰望蔚藍的天空,呼吸海洋的味道,為自己的生命和愛情尋找轉折的契機。
這是最遙遠的旅程,也是最接近自己和愛情的地方。 | {'wikidata_id': b'Q5937065'} |
汪精卫
早年經歷
汪兆銘是汪琡的填房吳氏所生,是汪琡的第4個男孩,也是第10個孩子,那年汪琡已經62歲了。汪琡是個落第秀才。汪從3歲起,隨父來往於曲江、英德縣署,在英德居住了4年。後來汪琡棄文從商,他見這個小兒子異常聰明,就特別重視教汪兆銘讀書,5歲時就開始教他認字。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汪兆銘8、9歲時,就基本可以讀書了。汪琡晚年由於年老眼花,無法看清書上的小字,就讓汪兆銘每天為他朗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背誦默寫陶淵明和陸游的詩,無形中培養出汪兆銘演講口才。1895-1896年,汪兆銘先後喪母喪父。此時他不足14歲,只得隨兄長汪兆鏞客居粵北的樂昌縣,由於父親去世沒有留下遺產,衣食住完全依靠長兄,為了減輕長兄的負擔,17歲的汪兆銘在縣城的一個私塾里當老師教書,後戲稱自己曾是「子曰先生」。1899年,汪兆銘師從三哥汪兆鈞的外舅章梅軒學習文史經世之學。
1901年返回廣州與兄汪兆鏞一同參加番禺縣試,原本汪兆鏞第三,汪兆銘第一,但縣令錢璞知道二者為兄弟關係後將汪兆銘改為第三。在府試時,汪兆銘考得第一。二哥死後,廣東水師提督李准聘請汪兆銘擔任家庭教師,汪兆銘以此收入養家餬口。
留學
1904年,遵照清廷旨意,兩廣總督岑春煊下令選考留日官費生。家道清貧的汪兆銘得知消息非常高興,於是約請朱執信、古應芬、胡展堂、李文范、陳融、葉夏聲、孔昭焱等一批廣州秀才前去報名,參加官費留日考試,結果他們都被取錄。同年9月,他與胡展堂、朱執信等前往日本成為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的公費留學生。學習之外,汪兆銘還從事譯書工作,包括日本的《法規大全》等書,每月收入60元。期間,汪兆銘對君主立憲的改良運動還存有好感,曾前往橫濱拜訪梁啓超,希望中國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富強起來,並因此十分崇拜西鄉隆盛和勝海舟。他曾說「我每一次到神田一帶的書店裡去的時候,總不忘記搜集與這兩位偉大人物有關係的著作。星期日到上野公園去,總儘量眺望著西鄉的銅像」,認為如果沒有這兩個人「明治維新不會有那樣好的成就」。
1905年7月,通過胡漢民的堂弟胡毅生與興中會會員發生聯繫。當月下旬,汪兆銘與朱執信在東京神田錦輝館進謁孫中山,孫中山的演講給他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汪兆銘於是加入中國同盟會。7月30日,汪兆銘在赤坂區檜町黑龍會會所參加同盟會籌備會,與黃興、陳天華、馬君武起草會章。8月20日,在日本眾議員坂本金彌家召開的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汪兆銘被選為評議部部長,成為孫文助手。曾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編輯,開始使用《山海經》中的「精衛」為筆名,曾發表《民族的國民》、《論革命之趨勢》、《革命的決心》、《革命決不致招瓜分說》、《再論革命決不致招瓜分之禍》。對此,兩廣總督岑春煊非常不滿,派人前往日本要求汪兆銘停止革命活動被拒。岑春煊於是要求在其幕府工作的汪兆鏞為汪兆銘定親,返粵和劉氏女結婚。汪兆銘接到來信後,以「家庭罪人」名義覆信稱:「事已發覺,謹自絕於家庭,以免相累」,「俾為國流血,以竟其志,死且不朽」。汪兆鏞接到信後宣布「驅逐逆弟永離家門」,送狀子至番禺縣報告存案,解除了與劉氏女的婚約。革命黨人因此對汪兆銘表示讚賞。
1906年,汪兆銘以兩百多學生中第二名成績從法政大學畢業,開始隨孫文遊走越南、馬來亞等南洋各地以設立同盟會分會,策劃在中國廣西雲南邊境地區發動武裝起義。同年7月,汪兆銘與張永福、陳楚楠等在新加坡吉寧街十三號出版《中興日報》,與保皇派的《南洋總匯報》論戰。汪兆銘側重從革命理論方面回擊康梁。當年,汪兆銘返回香港。1907年3月,清政府施壓使日本驅逐孫中山。孫中山率汪兆銘與胡漢民離開日本,前往南洋籌款。從1907年至1909年,汪兆銘奔走南洋各地,足跡遍布河內、海防、西貢、新加坡、暹羅、仰光,組織分會一百多處。汪兆銘擅長演說,有很強的煽動性,往往未登台前會場已座無虛席,汪登上講台後全場鴉雀無聲,講至精彩處掌聲如雷。胡漢民後來評論到「餘20年來未見有工於演說過於精衛者。」馬來亞檳城華僑富商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因其演說成為汪兆銘的崇拜者,為此還認購了《中興日報》的股票。1908年,二人在同盟會會員吳世榮家中結識。陳璧君因富贍文采,成為孫文秘書,亦是其文告捉刀人與革命事業得力助手。 1909年,汪兆銘與陳璧君一同轉赴日本。
歸國行刺
當時,革命黨人在中國多次發動起義,屢次失敗。1909年3月,清廷宣布預備君主立憲,東京同盟會會員沮喪情緒增加,意志消沉。5月,同盟會內的原光復會領導人陶成章、章太炎等在同盟會搞分裂活動,攻擊孫中山將捐款中飽私囊,發表《孫文罪狀》,要求「開除孫文總理之名」,並刊印傳單攻擊「今之《民報》為孫文、汪兆銘所私有」。藉此機會,保皇黨大做文章。11月,《南洋總匯新報》發表該傳單並攻擊革命黨。梁啓超等保皇改良派譏諷同盟會領袖是「『遠距離革命家』……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汪兆銘為此大受刺激,灰心喪氣。
為了回擊保皇派,挽回民眾對革命黨的信心,汪兆銘約請在日本的喻培倫、黃復生、黎仲實、陳璧君、羅世勛等由香港潛入北京,謀刺清攝政王載灃。孫中山、黃興、胡漢民等人多次勸阻,汪仍自行其是,並為此反覆與之辯論。9月,黃復生與但懋辛赴北京,經營暗殺機關。行前《致南洋同志書》中說:「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12月,汪兆銘和陳璧君、黎仲實等由香港前往北京,在琉璃廠火神廟夾道組織秘密機關,開設照相館為掩護,又在東北園租賃一屋作為活動場所。最初選擇的暗殺對象是慶親王奕劻,但因其戒備森嚴,未能得手。後試圖刺殺從歐洲考察海軍歸國的載洵、載濤。二人攜帶盛炸藥的鐵壺在東站等待,因戴紅頂花翎的人太多,汪兆銘等人無法認出而未下手。最後決定謀刺清朝攝政王載灃。
2月21日,汪兆銘在北京後海北岸的銀錠橋埋設炸彈,再敷設電線。電線太短不夠。第二天添購電線,晚12時下橋。喻培倫發現有人蹲在橋上觀察,告訴汪兆銘躲避。黃復生見三人持燈籠下橋尋覓,「良久乃出」,認為秘密暴露,匆匆趕回東北園,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決議喻培倫赴東京購買炸藥,黎仲實、陳璧君赴南洋籌款,汪兆銘和黃復生留守北京,等炸藥到後再謀進行。
當時清廷因為此案滿城風雨,傳出各種流言,普遍認為是公族之間傾軋鬥爭所致,有說溥倫想篡位,有說是慶親王奕劻與肅親王善耆有矛盾,想中傷善耆,因為炸藥的紙上寫有「倫敦」字樣,也有說是載洵、載濤從英國帶回的。清廷如臨大敵,出動了所有密探,密布於客棧、餐廳、酒樓、茶館、妓院、劇場等,力求儘快破案。4月16日,汪兆銘與黃復生在東北園談話後,二人與羅世勛分別被捕。孫中山在紐約聞訊後極為關心和痛心,對身邊人表示「昨汪兆銘先生在北京謀炸載灃失手,不幸被捕,已被監禁,將來必無倖免,此即無異斷吾臂也。」
汪兆銘獄中寫了長達數千言的供詞,他引用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立憲的歷史,指責清廷立憲「適為君主權力之保障」,無法根本解決中國的問題,為了不牽連黃復生,否認黃復生知道自己的意圖。他還為此賦詩,慷慨激昂,一時為人傳誦。在審理汪兆銘等政治犯的過程中,清廷舉棋不定。包括攝政王載灃、法部尚書廷傑、大學士那桐、學部侍郎寶熙在內的官僚主張判處死刑。期間,同盟會領導人千方百計設法營救汪兆銘。當時同盟會會員程家檉在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家任教師,對善耆做工作說:「國家如枉殺汪、黃,則此後黨禍日夕相尋,非朝廷之福。」在審理中,善耆也對汪兆銘之人品才學產生敬重,外加清廷擔心如殺汪,可能會導致革命黨更加暴力,經過善耆對攝政王的斡旋下,載灃同意其意見,改判終身監禁。汪兆銘一案,清政府沒有株連他人,審訊時不用下跪,飲食得體,可以將日常衣物送入獄中穿戴,並一人一室,行動自由。汪兆銘「終日披卷吟誦,頗覺安逸」。善耆經常到獄中向汪兆銘噓寒問暖軟硬兼施,並贈以圖史百餘帙,試圖使汪變更革命決心,曾為此將他帶到法場對他進行逼迫。善耆常在獄中與汪談論天下大事,討論詩歌。貝子溥倫也曾到監獄探望,改善了他在獄中的生活條件。汪兆銘在監獄中得知黃花崗起義後亦曾寫詩祭奠。
自此之後,汪兆銘對善耆十分感激,而其精神狀態也發生重大改變,詩詞風格由高亢激昂逐漸趨於低沉消極,有「豆萁何苦更相煎」的詩句,視革命黨人與清廷的鬥爭為「煮豆燃萁」(兄弟鬩牆)。肅親王在大連病逝後,汪精衛曾前往慰弔,並對張學良說:「我當年被捕,是肅親王審的。要殺我,肅親王可以殺,肅親王沒殺我。但肅親王就跟我講啊,說:『你們這革命呀,當然啦,你們是有原因的,看我們清朝太壞了。唉!假如你們成功啊,我看你們也不能強過我們什麼的。』他這句話所說的應驗了,我們今天成功了,真是還不如人家前清,弄得這麼糟糕!」
武昌起義之後,1911年10月30日,清宣統帝「下詔罪己」後,政治犯得到赦免,11月6日,清廷大赦政治犯,汪、黃被釋放。
辛亥革命
汪兆銘獲釋後,與袁克定結識,後與之結拜為異姓兄弟。在袁克定的引薦下,汪兆銘於錫拉胡同袁世凱住宅與之會面,每天晚上飯後7點或8點會見袁世凱,11點或12點離開,為其講解民主立憲的本質,汪兆銘還推薦同盟會會員魏宸組為袁世凱深入講解,「袁漸漸不堅持君主,最後不言君主,但言中國辦到共和不易」,汪、魏說「中國非辦共和不可,共和非公促不可,且非公擔任不可」。11月15日,汪兆銘與日本法大速成班時期的同學和好友楊度宣布成立「國事共濟會」,總部設於天津,11月18日於天津《民興報》發表《國事共濟會宣言》,稱「中國自有立憲問題發生,國中遂分為君主立憲、民主立憲兩黨」,於是主張成立國民大會,將兩黨不同政見,訴諸民意,「不以兵力解決,而以和平解決」。革命黨喉舌對此發表了題為《無聊之共濟會》,逐點批評了國事共濟會的宣言和章程,「即如汪兆銘,亦鼓吹革命有年,乃黨人之有學識者....竟感虜廷不殺之恩,而為彼滿皇說法乎?」11月27日汪兆銘赴天津,籌組京津同盟會分會,直接管轄暗殺部,後受袁世凱示意組織黃復生暗殺了良弼。12月5日,該會宣布解散。載灃下台,清廷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後,委託唐紹儀為總代表,汪兆銘等人為參贊,參加南北議和。期間,汪兆銘與南方黃興保持書信聯繫,溝通南北。
南北和談開始後,汪兆銘前往武昌與黎元洪會面,後來到上海。作為南方總代表伍廷芳手下的四名參議之一,他在上海伍廷芳的寓所——一觀渡廬與唐紹儀研究對策,而且「差不多每天都有密電向袁世凱報告南方的一切動態」,因此有人稱汪兆銘為「政治兩棲動物」。
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歸來。26日,汪兆銘出席了孫中山召開了同盟會領導人會議,主要討論臨時政府的組織形式。宋教仁主張內閣制,孫中山反對稱:「內閣制乃平時不使元首當政治之沖,故以總理對國會負責,斷非此非常時代所宜。吾人不能對於唯一置信推舉之人,而復設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諸人之意見,自居於神聖贅疣,以誤革命之大計。」汪兆銘與黃興、胡漢民、陳其美、張靜江、馬君武等認同孫中山意見,遂決定採用總統制。12月29日,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汪兆銘等人還根據孫中山指示的精神,起草《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孫中山起初反對議和,認為「革命之目的不達到,無和議之可言也。」1月11日自任北伐總指揮,以黃興為陸軍參謀長,舉行北伐。汪兆銘對此表示極力反對,認為「權力為天下之罪惡,為政權而延長戰爭更無可以自恕」,並指責孫中山說「你不贊成和議,難道是捨不得總統嗎?」孫中山在各方面輿論包圍和革命黨人的催促下不再堅持己見。胡漢民後來回憶他與汪兆銘二人勸阻孫中山,「可云功之首,而又罪之魁!」
1911年底到1912年初,中國北方的革命黨多次在通州、灤州、任丘發動武裝起義,汪兆銘以同盟會北方領導人的身份,派人四處勸阻,強調「吾黨京、津、保一帶同志,自應遵守諾言,不可有所行動」。北方革命黨人則指出停戰範圍不包括京、津、保地區,且「我雖停止活動,彼(袁世凱)仍逮捕槍殺,奈何?」汪兆銘回復「項城期望於和議者甚殷,且治軍嚴,當無如此軌外行動」。袁世凱以黨人起事責問汪兆銘時,他則說「當為匪類之結合,請依法辦理。」
1912年宣統退位、袁世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汪兆銘曾發誓不當北洋政府的官員、議員。孫中山成立南京臨時政府時,汪兆銘曾力辭廣東都督一職,表示「革命成功了,應該讓有學問的人去擔任國家重任,我過去為革命沒有讀書,現在應該讓我出國求學。」2月,汪兆銘與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等在上海組織「進德會」,力圖改變社會風氣,提倡「八不主義」,「六不主義」,倡導「不做官」,「不當議員」,「不吸菸」, 「不納妾」。2月21日,汪兆銘與蔡元培、魏宸組、劉冠雄、鈕永建、宋教仁、曾昭文、黃愷元、王正廷、唐紹儀受南京臨時政府特派,一同乘船北上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凱南下。4月,汪兆銘還與蔡元培、李石曾發起成立「留法儉學會」,認為:「今共和立,欲造成新社會新國民」應「首重教育」,「欲輸世界文明於國內,必以留學泰西為要圖」。但是留學費用昂貴,「其事甚難普及」,為了推廣留學的方法,向歐洲「民主民智先進國」學習,「節儉費用」,養成「勞動樸素、勤潔苦學之風」,所以成立該會。同年4月,在北京成立留法預備學校。
當年春,汪兆銘和陳璧君在上海結婚,並前往廣州省視兄嫂。8月辭去一切政務,經南洋赴法國學社會學與文學。汪兆銘途中瀏覽了馬來半島的太平山、印度洋,創作不少詩歌譯作,他在詩歌中表達了不過問政治的傾向,對鬥爭表示厭倦 。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醞釀中。汪兆銘得知後於6月2日和蔡元培回到上海,後與張謇、趙鳳昌商談停戰條件,主張袁世凱當正式大總統,暫不撤換四省都督,宋案以法律形式解決,追究應止於洪、應二人。張謇認為汪兆銘「可親可愛」,6月13日給袁世凱寫信誇汪兆銘「明達事理,能顧全大局」,建議袁世凱:「即電請汪、蔡人都,俾指導其黨之暴亂分子,使選舉時穩靜一致。」袁世凱於6月16日復電曰:「倘偉大(指孫中山)果有意休兵,我又何求不得。如佯謀下台,實則猛進,人非至愚,誰肯受此?精衛達者,已托燕孫轉約北上。」不久,袁世凱給汪兆銘寫親筆信請他北上,稱「如惠然肯來,以罄心曲,必於國事有所裨益。」
6月10日汪兆銘前往廣州呼籲革命黨人放下武器。7月中,二次革命正式爆發,汪兆銘返回上海,心情極為沮喪,聲稱「餘生可厭,死所未獲」,由於戰爭已成事實,汪兆銘發表電文,聲討袁世凱,支持討袁戰爭。7月19日,他與唐紹儀、蔡元培聯名致電袁世凱,促其辭職。同日,他又與蔡元培、吳稚暉、張繼等創辦《公論晚報》,刊登討袁文章。
革命失敗後,亡命法國與蔡元培比鄰而居,入法國里昂大學攻讀社會學。當時中國留法學生多集中在蒙達爾紀城,汪兆銘與蔡元培、李石曾熱心於留法勤工儉學活動,每星期前往講述中西學術。其間袁世凱、袁克定父子通過朱芾煌匯來三千元給汪兆銘和蔡元培,後邀請他們回國任高級顧問被拒絕。汪兆銘與吳稚暉在巴黎時,曾經有一次,吳氏手裡捧著一頂軍帽,很嚴肅地獻給汪氏,他說:「你戴上吧!今後要革命,要救國,要實現主張,要貫徹主義,一定要依靠武力,我希望你成為一個軍事家,來領導同志。你如能挺身以當大任,我第一個就願意向你磕頭。」當時汪氏表示他對軍事沒有興趣。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後,汪兆銘與陳璧君回國參加「護法運動」,將子女寄託給在波多的蔡元培照看。
1917年7月,孫中山離開上海開赴廣州組織護法運動,命汪兆銘回國,汪兆銘由法國經英國、芬蘭和西伯利亞返國。此時,俄羅斯帝國處於革命前夕。汪兆銘親身感受到俄羅斯人民反戰情緒。1919年,廣州軍政府任汪兆銘為巴黎和會南方代表,汪兆銘對軍政府不感興趣,沒有接收,並再度赴法。
汪兆銘年少時期相貌英俊,被普遍公認為是美男子。1918年徐志摩在日記中寫道:「前天乘著湖專車到斜橋,同行者有叔永、莎菲、經農、莎菲的先生(老師)Ellery,叔永介紹了汪兆銘。1918年在南京船裡曾經見過他一面,他真是個美男子,可愛!適之(胡適)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他是男子……他也愛他」。
任職廣州
1920年10月,汪兆銘奉孫中山之命第四次回國。1921年,孫文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汪出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此為汪兆銘首次出任政府官員。他對廣東政局頗為不滿。1922年5月,孫中山派汪兆銘前往惠州勸陳炯明回廣州擔任陸軍總長協助北伐被拒。後汪兆銘多次前往勸說無效。後來,陳炯明反叛。同年,孫中山的北伐對象直系吳佩孚、曹錕製造輿論,主張「孫吳合作」,派人前往上海迎孫北上,遭孫中山斷然拒絕。孫中山派汪兆銘前往奉天,與張作霖聯繫企圖利用奉系勢力打擊直系。同年,陳獨秀、李大釗多次與孫中山會晤,處境艱難的孫中山開始考慮與蘇聯合作。9月、11月、12月,孫中山在上海三次召開幹部會議,研究國民黨改組問題。汪兆銘贊成改組,但對共產黨人士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持有異議,認為這樣做,就好比《西遊記》上的孫行者鑽進熊精的肚子裏翻觔斗、使金箍棒,熊精如何消受得了?但孫中山的態度堅決,甚至宣稱要組織新黨,或孫中山本人自己加入共產黨。汪兆銘於是不再堅持己見並積極辦事。在第二次會議上,汪兆銘與胡漢民成為國民黨改組宣言的起草人。10月19日,孫中山任命汪兆銘為國民黨改組委員,以參與改組國民黨本部的事宜。在國民黨召開的特別會議上,汪被指派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推行國民黨的改組工作並籌備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汪兆銘以章程審查委員會主席身份作審查報,廣東代表方瑞麟發言反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李大釗登台駁斥。汪兆銘態度鮮明地支持了李大釗,並說過去吳稚暉、李石曾、張繼都是無政府黨人,「我們已承認他們為國民黨員,如何對於共產黨員又不允許他,這是什麼道理?」廖仲愷也發言表示「共產黨的加入「是本黨的一個新生命」,「是與我們同做國民革命工夫的」。方瑞麟的提案於是被否決。汪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兼任上海執行部常務委員、中央宣傳部部長。7月成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汪兆銘為委員之一,進入國民黨中央核心。此時,汪兆銘在解釋三民主義時說「三民主義的性質,是反帝國主義的,是非資本主義的;而蘇俄是反對帝國主義非資本主義最堅決最有力的國家,所以中國革命應該聯合蘇俄,這是聯俄的真意義。……所以如果有人問我們拿什麼去聯俄,我們可以答道:三民主義的中華民國,與共產主義的蘇俄,都是反帝國主義的,都是非資本主義的,所以有聯合的必要與可能。」在農工政策方面,汪兆銘認為要點是黨與政府應該喚起民眾,為民眾的利益奮鬥,民眾應該服從黨與政府的指導,結合成國民革命的基本勢力。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邀孫中山北上。孫中山商議,令胡漢民留守廣東,汪兆銘以孫中山的中文秘書名義隨行,同行的還有宋慶齡、戴季陶、孫科、李烈鈞。11月17日一行人先到上海,孫中山命汪兆銘先前往北京,做好事前布置,自己前往日本後再赴北京。21日,汪兆銘抵達天津,並向報界發表談話。12月5日下午,孫中山在汪兆銘、李烈鈞、邵元沖、孫科等陪同下前往曹家花園與張作霖會面對其表示答謝。31日,一行人抵達北京。孫中山病重後,指定汪兆銘、李石曾、吳稚暉、陳友仁、李大釗等人組成臨時中央政治會議,汪兆銘為首席發言人,在許多場合代表孫中山講話。汪兆銘講話指責段祺瑞執政府善後會議有欺騙性。3月1日,汪兆銘出席國共兩黨召開的國民會議促成會代表大會。
1925年2月,孫文臨終前預立三份遺囑,分別是《孫文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書》。孫中山去世前,汪兆銘陪伴左右,曾表示害怕在自己死後他們要不因害怕危險被「敵人軟化」要不則遭敵人「加害」閉眼不再說話。汪兆銘於是表示不怕危險,不會被敵人軟化請求孫中山為其指明「怎樣向前去奮鬥」,並表示自己預備好了幾句話,可讀給孫中山聽,如表贊成便簽字畫押。孫中山表示同意。汪隨即取出一張紙,低聲慢讀「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張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時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當天,孫中山沒有簽字。3月11日,孫中山意識到了自己不久於人世,在遺囑上簽字。3月12日,孫中山去世。由於奉行「天下為公」,主張召開國民大會,實現民主,孫中山並沒有在遺囑中提及接班人,也沒有口頭交代。此時,廖仲愷、胡漢民、汪兆銘三人為國民黨元老,很有資格接班。但廖仲愷由於左傾,且比較激進,遭到右派反對。胡漢民代行過大元帥一職,接班條件明顯,但由於立場右傾,又遭到左派反對,且人緣不好,威信不高。汪兆銘一方面得到了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支持,另一方面由於處世表現得調和折中,右派較為接受。孫中山垂危之際,汪兆銘在北京主持臨時政治會議,討論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和政府的領導體制問題,決議將廣州大元帥府改為合議制,胡漢民接到電報後主張組織一個委員制的國民政府,廖仲愷、汪兆銘表示同意。5月,汪兆銘離京南下。8月到達汕頭。
國府主席
1925年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成立,汪兆銘在加拉罕、鮑羅廷的支持下,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繼續執行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8月20日,廖仲愷遇刺,胡漢民嫌疑重大,許崇智和蔣介石主張殺之,汪兆銘由於和胡私交很深,認為胡「只負政治上的責任,不負法律上的責任」,允許其離開廣州,以赴莫斯科考察的名義將其驅逐出國。接著,在蔣介石的要求下,汪兆銘以軍委主席身份發布命令,讓蔣以廣州衛戍司令的身份「全權處理粵局」,合法地解除了許崇智的武裝,合法將其驅逐,蔣介石於是趁機一躍而上,開始對汪兆銘構成威脅。汪兆銘於是撤換了蔣介石的親信陳肇英,處分了蔣介石的拜把兄弟歐陽格。11月23日中國國民黨右派戴季陶、林森、鄒魯、謝持等在北京碧雲寺以「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 召開「西山會議」,反對汪兆銘左傾,決議「撤除汪精衛中央執行委員的職務,並開除汪精衛黨籍6個月,不准其在國民政府中任職」。
1926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內地和海外代表共256名,汪精衛在開幕式上演說。1月4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午10時開會,汪精衛臨時主席,林祖涵報告大會籌備經過,譚平山報告代表資格審查經過,吳玉章報告大會秘書處組織經過,通過會議規則,汪精衛、譚延闓、鄧澤如、丁惟汾、譚平山、恩克巴圖、經亨頤7人為主席團,下午繼續開會,丁惟汾主席,汪精衛報告接受總理遺囑經過,決定在廣州粵秀山(即觀音山,今稱越秀山)建接受總理遺囑紀念碑。1月6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繼續舉行,上午汪精衛報告《兩年來政治經過狀況》,汪並報告鮑羅廷在政治委員會工作之情況,大會決定向鮑羅廷贈一銀鼎以志感謝,下午蔣介石報告軍事狀況,于樹德報告北方政治狀況,議決組織宣言起草委員會,汪精衛、邵力子、高語罕3人為起草員。1月9日,孫科、吳鐵城由上海返廣州,汪精衛、蔣介石同意孫、吳之三條要求。1月11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繼續舉行,上午郭春濤、於樹德報告北京黨務,下午汪精衛報告宣言大綱,馮品毅、張晉、董用威(董必武)分別報告河南、東三省、湖北黨務。1月16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繼續舉行,選出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36人:汪精衛、譚延闓、胡漢民、蔣介石、譚平山、宋慶齡、陳公博、恩克巴圖、于右任、程潛、朱培德、徐謙、顧孟餘、經亨頤、宋子文、柏文蔚、伍朝樞、何香凝、丁惟汾、林祖涵、戴季陶、李濟深、李大釗、於樹德、甘乃光、吳玉章、李烈鈞、陳友仁、王法勤、楊匏安、惲代英、彭澤民、朱季恂、劉守中、蕭佛成、孫科。1月19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下午閉幕,發表《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汪精衛致閉幕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議任命蔣介石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汪精衛為黨代表。1月4日至19日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議決繼續執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離開中國
1926年3月20日中山艦事件後,由於蔣介石成功迫使國際共產黨讓步,替換了與汪精衛親密、反對北伐的蘇聯駐廣州軍事顧問團團長季山嘉等人的職務。事件當天,身為國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汪兆銘因病在家休息,陳公博前來通報才知道廣州戒嚴。汪的威信備受打擊,因此十分氣憤。3月22日,在汪公館開政治會議,汪精衛等面對的是蘇聯人已經決定讓步的現實。決議「汪主席患病,應予暫時休假。」,汪兆銘以治療糖尿病,5月11日離開廣州赴香港,6月中旬經法國馬賽抵達巴黎鄉間,於此隱居直至1927年3月。1926年7月9日,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蔣中正擔任總司令,開始國民革命軍北伐。因蔣逐漸與國民黨左派與中國共產黨分歧,力邀汪精衛歸國主持武漢國民政府,11月下旬,汪兆銘雖然因盲腸炎剛剛開刀,身體未痊癒,但是依然決定帶著陳璧君和曾仲鳴匆忙啟程回國。經過柏林時臥床不起,高燒40℃,又不得以返回巴黎。
1927年2月下旬,汪兆銘經德國、波蘭至莫斯科,住了5天,會見了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然後乘火車至海參崴,再乘蘇聯郵輪回國。3月11日,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舉行第二次會議,出席委員28人,孫科任主席,根據「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議決下列各項:一、改選常務委員,汪精衛、譚延闓、蔣介石、顧孟餘、孫科、譚平山、陳公博、徐謙、吳玉章九人當選,二、改選中央黨部各部部長,組織汪精衛(吳玉章代)、宣傳顧孟餘、農民鄧演達、工人陳公博、商民陳其瑗(旋改王法勤,由經亨頤代)、婦女何香凝、海外彭澤民、青年孫科,三、改選中央政治委員,除中央常務委員九人兼政治委員外,宋子文、陳友仁、鄧演達、林祖涵、王法勤、宋慶齡六人當選,四、選蔣介石等15人為軍事委員會委員,汪精衛、唐生智、程潛、譚延闓、鄧演達、蔣介石、徐謙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團,五、選汪精衛等28人為國民政府委員,孫科、徐謙、汪精衛、譚延闓、宋子文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3月20日,武漢國民政府通電公布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選出國民政府委員25人名單,計:汪精衛、孫科、宋子文、于右任、徐謙、馮玉祥、程潛、譚延闓、陳友仁、李宗仁、譚平山、鈕永建、蔣介石、柏文蔚、王法勤、吳玉章、何應欽、孫庚、彭澤民、經亨頤、黃紹竑、楊樹莊、陳調元、朱培德、唐生智、李濟深、宋慶齡、顧孟餘,國府常務委員五人:孫科、徐謙、汪精衛、譚延闓、宋子文。
返回中國
1927年4月1日,汪精衛自歐洲回國,經莫斯科於是日抵達上海。宋子文前往吳淞口迎接。期間,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李石曾等提出「共產黨已預備提出打倒國民黨、打倒三民主義的口號,並圖指使工人在租界發起暴動,以引起國民黨的外交糾紛」。4月3日,汪精衛是日至4月5日與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吳敬恆、李石曾、蔡元培等10餘人,在上海舉行秘密會議,討論蔣介石提議:趕走國民政府顧問鮑羅廷、分共,汪不贊成立即分共,經反覆策劃後決定:一、定4月15日召集中國國民黨四中全會解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問題,在開會之前各地中國共產黨員暫時停止一切活動,聽候開會解決,二、武漢中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所發命令可以拒不接受,三、由各軍隊、黨部、團體、機關之最高長官和主要負責人對「在內陰謀搗亂」者,予以制裁,四、凡工會、糾察隊等武裝團體,應歸總司令部指揮,否則認其為對政府之「陰謀」團體,不准存在;蔣介石發表支持汪精衛復職通電,內稱:「自汪歸來,所有軍政、民政、財政、外交皆在汪指揮下統一於中央,本人獨司軍令,俾專責成。」。汪兆銘表示同意分共,但是在分共的時間和方式上有不同主張,強調黨紀法統,因此被他人稱之為「始終袒共」。會上與會人士與汪兆銘辯論十分激烈,吳稚暉甚至向汪兆銘下跪求其改變態度。4月5日,汪精衛與陳獨秀在上海發表《聯合宣言》(即《告兩黨同志書》),稱:「中國共產黨堅決的承認中國國民黨及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在中國革命中毫無疑義的需要」,「國民黨最高黨部最近全體會議之議決,已示全世界,決無有驅逐友黨、摧殘工會之事。」,表示國共兩黨「萬希各自省察,勿致為親者所悲,仇者所快」,當晚汪秘密乘船赴漢口。同日,國民黨領導在上海再次開會,汪兆銘遭到吳稚暉的臭罵,稱他「狗不如」,要他「滾蛋」,為此汪痛哭流涕,表示自己也反共,只是方法不同。李宗仁主張將其軟禁,不能放虎歸山。宋子文得知後,當天夜裡將汪兆銘偷偷送到「江丸號」輪」上,4月6日凌晨汪兆銘不辭而別悄然趕赴武漢。
1927年4月9日汪兆銘到達武漢,得到武漢各界人士的歡迎。4月11日,汪兆銘在武漢歡迎大會上發表演說,他還在《中央副刊》上題詞:「中國國民革命到了一個嚴重的時期了。革命的往左邊來,不革命的快走開去!」同日,汪兆銘就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反對蔣中正的清共建議,堅持容共。4月12日,南京的蔣中正與西山會議派的反共國民黨元老,由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下令清除共產黨。汪兆銘發表講話,痛斥蔣中正的武力清黨行為,也認為兩黨之間在長時間中,目標一致,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4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胡漢民、吳敬恆、蔡元培、李石曾、張靜江、鄧澤如、蕭佛成、柏文蔚、陳果夫、甘乃光、黃紹竑等在南京舉行四中全會預備會議,胡漢民主席,決定全體委員會於4月13日上午10時舉行,並電催汪精衛等來南京。4月16日,汪精衛在武漢致電各級黨部、各地方政府,斥責蔣介石違背中央命令,圍繳工人糾察隊槍械,謀開西山會議式之會議,反抗中央;汪精衛在武漢以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主席團名義,召開「國共兩黨聯席談話會」,討論應付時局辦法,4月18日決定先行北伐。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上午9時政府委員蔣介石、吳敬恆、張靜江、胡漢民、柏文蔚、蔣作賓、蔡元培、鄧澤如、李石曾、陳銘樞、甘乃光、陳果夫、葉楚傖等舉行就職典禮,由蔡元培授印,胡漢民代表受印,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發表《建都南京宣言》,同日各團體在公共體育場舉行「慶祝建都南京與恢復國民黨黨權大會」,蔣介石、吳敬恆、胡漢民等蒞會並發表演說,通過「請中央執監聯席會議嚴厲取締跨黨分子」、「請中央執監聯席會議訓令各級黨部從事清黨運動」等案,會後舉行遊行和閱兵式;南京國民政府發出秘字第一號令,通緝中國共產黨首要和中國國民黨「附共分子」197人,通緝令稱:「查此次逆謀,實以鮑羅廷、陳獨秀、徐謙、鄧演達、吳玉章、林祖涵等為罪魁,以及各地共產黨首要、次要危險分子,均應從嚴拿辦。」;武漢國民政府下令免蔣介石本兼各職,令稱:「蔣中正屠殺民眾,摧殘黨部,甘心反動,罪惡昭彰,已經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開除黨籍,免去本兼各職。著全體將士及革命民眾團體拿解中央,按反革命罪條例懲治。」,同日又令:「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所統率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各方面軍及總預備隊,著均歸軍事委員會直轄。」。是為寧漢分裂。雖然汪兆銘到武漢後言辭激烈,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革命的往左邊來,不革命的快走開」,但卻對興起的工農運動感到恐懼,「當4月中旬,兄弟到武漢,看見那邊情形,不但不像十三四年間的廣東,也不像十五年間的廣東了。其時武漢已成為共產黨把持的局面了。只看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其理論與方法已完全是共產黨的,而不是國民黨的了。」他認為中國經濟落後,算不得有大資產階級,共產黨所謂大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大地主、小地主……在實際上界線難定,只是共產黨欲利用這個名詞搗鬼,將其所欲打倒的,加上一個「大」或「中」字。汪兆銘以鞏固聯合戰線、維護工商利益為名,將工農運動稱為「幼稚」、「過火」、「越軌」,要加以嚴厲制裁。4月21日,武漢軍事委員會通電全國,號召一致努力完成北伐及肅清蔣介石等叛黨分子;蔣介石通電宣布軍事委員會由廣州遷移南京,於本日開始辦公。4月汪兆銘決定製裁黨內違反本黨主義的言論和行動,5月,武漢政府分別頒布法令,保護地主、工商業者,制止工人及店員過度要求,禁止其干預廠店管理。6月,發布通令保護軍人家屬財產土地。武漢國民黨中央還制定了《禁止民眾團體及民眾自由執行死刑條例》。
寧漢之爭
1927年6月1日,共產國際給鮑羅廷、羅易之5月「緊急指示」傳到中國,要求實行土地革命,吸收工農領袖充實中國國民黨中央,動員2萬名左右共產黨員,加上5萬名工農革命軍組成一支可靠軍隊,組織革命法庭懲辦反動軍官等,中共中央立即舉行政治局會議進行討論,決定回電莫斯科:「命令收到,一旦可行,立即照辦。」,6月5日羅易將國際指示泄露給汪精衛,並要他「接受電報的要旨」,「否則就將國民黨一刀兩斷」,汪拒絕接受,並指責說:「你們破壞了協議。」羅易本來想拉攏汪,然則引起汪的嚴重不滿,逐開始提防中共。6月12日,汪精衛、譚延闓、孫科、顧孟餘、徐謙於鄭州會議結束後,是日返武漢,于右任附車同行。
192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對政局宣言》,指斥武漢國民政府「公開的準備政變,以反對中國人民極大多數的利益及孫中山先生之根本主義與政策」,聲明中國共產黨「永遠為工農兵學小資產階級廣大的民眾利益而奮鬥,決不能對於國民黨中央現時這種政策負責」,決定撤回參加國民政府之共產黨員,但共產黨員不退出國民黨,不拋棄與中國國民黨合作之政策,宣布中國共產黨將繼續絕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反對一切封建餘孽,繼續增進工人利益和解放農民之鬥爭;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因汪精衛集團背叛,革命形勢逆轉,無力挽回,於上月末化裝成檢查電線之工人離開漢口北上鄭州,轉西安赴蘇聯,是日發表《辭職宣言》。7月14日晚,武漢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團秘密召開「分共會議」,兼有中國國民黨籍之中國共產黨員都被排斥而不得參加,汪精衛在會議上極力主張「分共」,陳友仁代宋慶齡發言極力反對,稱:「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總理手定的,有了三大政策,革命才能夠發展成今天的局面,拋棄三大政策就必然要向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屈服。」,會議決定派重要人員赴莫斯科說明聯俄政策乃是三民主義聯合共產主義,三民主義之中國聯合共產主義之俄國,並討論「切實聯合」辧法,對於「違反主義政策」之言論行動之中國共產黨員予以制裁;宋慶齡因汪精衛集團排斥中共,寫成《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7月18日在漢口《人民政壇報》公開發表;共產國際在蘇聯《真理報》上發表《關於中國革命當前形勢的決議》;馮玉祥、徐謙、孔祥熙自洛陽致電南京、武漢政府,力陳內訌妨害對外,主張召開開封會議,專議黨內問題,雙方停止向安徽、江西徵調軍隊,共圖和平,凡會議公認負咎之人,均當服從眾議下野,7月18日胡漢民、鈕永建、吳敬恆自南京覆電贊成攜手反共,惟對汪精衛等上月覆馮禡(6月22日)電中所稱「南京決難寬恕」之言及武漢倒蔣之行動表示不滿,7月22日馮玉祥再電漢口汪精衛勸和,並提開封會議辦法,7月24日汪等覆電贊同,聲明反共,願遷都南京實行寧漢合一,如寧方贊同,可在開封開預備會議,不必拘會議形式,汪並另電致馮,稱對蔣只有公憤,別無私仇,但「政府法統必以死爭」。
1927年7月15日,武漢中國國民黨汪精衛集團發動「七一五分共」,召開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分共」,汪以政治委員會主席團名義報告《容共政策之最近經過》,悍然稱中共中央7月13日《對政局宣言》是「破壞本黨容共政策之最大表示」,中國共產黨既然退出國民政府,「則在國民革命軍中、各級政府機關中,亦無須存在」,會議通過《取締共產黨》案,正式和中國共產黨決裂,隨即在武漢大捕中國共產黨人,在育才學校、文化書社等處一日即捕20餘人,中共中央從武漢開始轉移和疏散人員,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解散。7月26日,汪精衛準備在廬山開反共會議,通知賀龍、葉挺到廬山參加,並令所部集中德安,賀龍、葉挺、葉劍英、高語罕、廖乾吾在鄱陽湖小船上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決定不去廬山,部隊亦不去德安,而按第二十四師、第二十軍順序速向南昌開進,是日賀龍第二十軍到達塗家埠。7月27日,鮑羅廷離開漢口乘京漢鐵路車北上鄭州,轉道陝、蒙回蘇聯,汪精衛、譚延闓、孫科等到車站送行。7月28日夜,汪精衛偕孫科、張發奎等離開漢口赴九江,次日到廬山,密商加緊「清共」,唐生智、朱培德、黃琪翔、金漢鼎均與會,會議決議:一、嚴令賀龍、葉挺限期將軍隊撤回九江,二、封閉九江市黨部、九江書店、九江《國民新聞報》館,並逮捕其負責人,三、第二方面軍實行「清共」,通緝惲代英、廖乾吾、高語𥤱等人。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率領北伐軍2萬餘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8月2日,胡漢民、鈕永建、吳稚暉、李烈鈞覆馮玉祥轉漢敬(7月24日)電,謂「汪精衛前存意氣,故未能開誠相商,只須實踐四月開執監大會之宿諾,則其重要分子來柄大權,亦所希望」,次日汪精衛、譚延闓、孫科、唐生智、程潛等聯名電馮表白徹底反共,謂已通告於一個月內開執監會議,「俾進行討共及對北戰事」,8月8日李宗仁、蔣介石、胡漢民等11人電謝馮玉祥,寧漢妥協成立。8月3日,汪精衛等電馮玉祥,表示願與寧方一致努力,消滅共產黨,汪稱:如寧方「果能尊重中央,南討共賊,北伐奉魯」,他個人之進退,無關輕重。8月4日,汪精衛致書西山會議派許崇智,對容共表示認錯,並對許頗多推多推崇,要其「出而負責,置黨於最安全之地」。8月7日,汪精衛在中國國民黨湖北特委會臨時宣傳大會上作反共演說,稱:「我們今日已經到了決鬥時期,要和共產黨,和一切假革命派決一死戰。」。8月8日,武漢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第四十四次會議議決,開除跨黨中國共產黨員之中國國民黨黨籍:一、由中央黨部下令,凡列名南昌革命委員會之跨黨黨員譚平山、林祖涵、吳玉章、惲代英、高語罕,開除黨籍,並免職通緝拿辦,二、列名中國國民黨執監及候補執監委員之跨黨黨員楊匏安、毛澤東、董用威、鄧穎超、許甦魂、韓麟符、於樹德、江浩、夏曦等,一律開除黨籍並免職;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蔣介石、胡漢民、李烈鈞等電武漢汪精衛、譚延闓等,謂「伏讀江(8月3日)電,喜極而涕」,「前電明令,共黨全退出黨部,則黨只有整個善後,並無兩派爭執,開一中央全會,以促大會之進行,早望徹底整理,自亦宜之。然南京集會,漢上同志早有決議,翹請漢同志,及早蒞臨,以踐夙諾」。汪的武漢政府開始逮捕處死中國共產黨人,實行武力分共。8月9日,武漢汪精衛等通電全體中國國民黨員,首述反共經過,繼謂中國國民黨之危機,因反共已去其一,惟分裂不可不及時解決,決於一個月內召開四中全會,解決黨內糾紛,8月11日武漢中國國民黨中央執委會通告各執行委員,預定本月15日召集之四中全會,延期至9月15日在南京舉行。8月12日,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會議,蔣介石以北伐受挫,寧漢謀和之壓力,提出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軍事方面交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三總指揮負責,晚11時30分偕白崇禧、黃郛暨隨員、衛隊離開南京赴上海;李宗仁、白崇禧自南京聯名通電汪精衛、譚延闓、唐生智、程潛、朱培德、張發奎、陳公博等創議寧漢聯合,內稱:諸公毅然清黨「討共」,「已與寧方一致,其他黨內問題自可迎刃而解,而介公蔣介石以其所抱清黨去鮑羅廷目的已達,對於總攬戎機之權,急須卸脫仔肩,離寧休養,所有總司令之職權,交軍事委員會接收」,「黨內政治問題,亟須推誠計議,迅謀解決,請速電示進行方針,以便合寧漢全力一致北伐」。8月13日,蔣介石在上海通電宣布下野,蔣氏辭職宣言,申述反共經過,並期望同志實行三事:寧漢合作,併力北伐,徹底清黨,並謂:「即應自劾而歸去,解除職權,以謝天下。」,同日下午乘輪赴寧波轉奉化原籍。8月14日,白崇禧、夏威、胡宗鐸電汪精衛、譚延闓、唐生智等商寧漢合作,內稱蔣已離寧赴滬,總司令職權交軍委會接收,現雙方所爭持者皆不成問題,至因爭持期間所發生之諸問題而必須先解決者,仍由代表赴潯面商。8月15日,武漢汪精衛、譚延闓迭接南京要求合作電報,是日覆電請李宗仁等赴九江協議;汪精衛在武漢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總理紀念周作報告,稱「中央黨部與國民政府,都只有一個,誰亦不能任意把持……我們堅持我們主張,務必達到提高黨權的威權」,武漢政府早已決定要遷往南京。8月19日,武漢政府依據中國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擴大會議決議,通電宣布遷都南京,並以中央執委會名義發表《遷都南京宣言》,稱:「今者蔣中正既解除兵權,以聽命於黨,李宗仁等復環請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即由武漢遷都南京,以實行四月初旬之決議,而亟謀全黨之統一」,經中央執委會擴大會議決議,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克日遷都南京,並以黨員應服從黨紀,抵抗帝國主義侵略,肅清軍閥,合力鏟除共產黨,以黨治軍等四端相勉勵;武漢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擴大會議通過汪精衛提議,將中央前次對於胡漢民、蔡元培、吳敬恆、李濟深、張靜江、蔣介石、古應芬、蕭佛成、陳果夫等開除黨籍之處分撤銷,俟四中全會解決;汪精衛、譚延闓電南京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促寧方一意渡江作戰,聲明東下諸軍「只有急難之誼,並無他圖」。8月20日晚,汪精衛、譚延闓、孫科、唐生智、于右任、顧孟餘等乘輪東下,次晨抵九江,下午至廬山舉行軍事會議,與前方軍事領袖程潛等會商軍事及政府遷南京等問題。8月21日,西山會議派張繼就寧漢合作問題致電南京李烈鈞、何應欽、李宗仁等,略謂:「值此危疑震撼之際,團結內部,實為唯一要圖,其辦法似宜統一漢、寧、滬三黨部合組,南京、武漢兩政府同屬一家,無正統與非正統之可爭,先後反共,更無誰勝誰負之可夸」,「精衛對內外皆失信仰,暫避要路,東南大局更有賴焉。」8月22日,南京代表李宗仁抵達九江,旋赴廬山與汪精衛會談寧漢合作,譚延闓、孫科、陳公博、唐生智、朱培德等均參加,會議決定:譚、孫8月23日先偕李宗仁赴南京詳商一切,武漢東征軍暫行停止前進,武漢中央黨部、政府、軍委會一星期內遷南京,南京拱衛暫令第七軍負責,前方軍隊限即日肅清津浦鐵路南段。
1927年9月5日,寧漢合作大致商妥,是日汪精衛偕顧孟餘、徐謙、陳公博、何香凝、朱培德等自九江抵達南京,惟南京遍貼反汪標語,同日武漢代表譚延闓、孫科自南京赴上海,與胡漢民等協商合作辦法。9月8日晚,南京政府軍事委員會李宗仁等設宴歡迎武漢抵寧中委,汪精衛演說,稱寧漢分裂是由於「工作上之注意點有所分岐」,「一方注意於清黨,一方注意於提高黨權」,並稱今日必須團結,「要以十二分的誠意和十二分的勇氣,來糾正既往,補救現在,開濟將來」。9月9日,汪精衛、譚延闓、李宗仁、白崇禧、孫科、朱培德、李烈鈞、陳公博、甘乃光等為挽五中委回任,並與在上海執監委交換團結意見,是日自南京到上海,汪在北站接見記者,稱漢寧兩派在軍事方面現已一致,政治方面亦非一致不可,兩派合作已不成問題。9月10日,汪精衛在上海對《申報》記者發表談話,稱頌蔣反共「有先見之明」,並稱自己「自從五月間奮鬥起,一直到現在為止,都是主張分共的」,又稱彼此「反共之方法與政策不同,以致把黨分裂」,「關於政治問題,在軍事時期,不得不題高黨權,實行以黨治軍,以黨治國」;汪精衛等電奉化蔣介石到上海「會商黨國大計」。9月11日,中國國民黨漢、寧、滬(西山會議派)三方中央要員在上海戈登路開談話會,商統一黨務及寧、漢政府合併改組辦法,汪精衛、譚延闓、孫科、伍朝樞、李烈鈞、褚民誼、李宗仁、程潛、張靜江、蔡元培、楊樹莊、李石曾、于右任、葉楚傖、鄒魯、張繼、謝持、覃振、許崇智、王作群、居正21人出席,推譚延闓為主席,胡漢民、吳敬恆、蔣介石、陳公博、顧孟餘拒不出席,會議連開三日,辯論甚烈,寧派力主非汪下野無以平黨員之憤,汪決暫退,會議決定:一、由寧、滬、漢三方面各推委員6人(另候補委員各3人)及共推委員14人合組中央特別委員會,為行使黨務政治之最高機關,二、中央政治委員會及中央政治會議暫撤銷,三、寧、漢兩政府合併改組,由特別委員會另選國民政府委員,並委派軍事委員會委員暨各部部長,四、特別委員會除行使中央執行委員會職權外,應負責統一各地方之中國國民黨黨部,並於3個月內籌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解決黨內糾紛,五、推汪精衛、譚延闓、蔡元培、謝持起草統一宣言,六、推張繼、于右任、何香凝、李石曾、蔡元培5人代行監察委員職權,因寧、滬兩方否認三月間武漢召開之第三次全體會議為合法,遂改四中全會為中央執監委員臨時會議。9月13日,汪精衛偕顧孟餘秘密離開上海赴牯嶺,行前顧致書南京中央黨部稱:「此次東下,係專為出席第四次中央執監會議而來,現聞在滬同志多主張暫時不開此次會議,此外其他會議,孟餘已無參加之必要。」,汪電中執委會並通電全黨,自認對共產黨「防制過遲」,自動下野,並聽候處分;武漢政府停止辦公,結束一切,遷寧第一批人員已於昨日出發。9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在南京舉行,寧、漢、滬(西山會議派)三方代表20人出席,譚延闓主席,恢復王寵惠黨籍,設「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推定委員32人,以張繼、于右任等五人代行監察委員職權,對汪精衛自請處分案,決定應無庸議,並決定勸汪、蔣及胡漢民等速出任事。9月16日,寧、漢、滬三方合組之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成立,即開第一次大會,決議要案多件。汪發表《中國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宣言》,宣告國民黨「統一」完成。寧漢正式復合,中國共產黨則將國民黨的團結稱為「寧漢合流」。9月爆發寧漢戰爭,桂系軍人和西山會議派掌握寧方取勝,汪兆銘下野。
1927年9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開第二次會議,討論改組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案,議決推丁惟汾、于右任等47人為國民政府委員,以汪精衛、胡漢民、李烈鈞、蔡元培、譚延闓5人為常務委員,于右任等67人為軍事委員會委員,以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闓、何應欽、汪精衛、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閻錫山、朱培德、程潛、唐生智、李濟深、楊樹莊14人為主席團,通過大學院院長、各部部長名單。9月1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開第三次大會,張繼主席,決定:一、推汪精衛、蔡元培、謝持為常務委員,葉楚傖為秘書長,推定中央黨部各部委員:組織汪精衛、陳樹人、謝持等8人,宣傳戴季陶、顧孟餘、胡漢民等8人,工人陳公博、居正等4人,農民甘乃光、陳果夫等5人,商民褚民誼等5人,青年傅汝霖、鄒魯等4人,婦女何香凝、陳璧君等6人,海外鄧澤如、林森等4人,二、中央政治委員會(或稱政治會議)及各地政治分會一律取消,其職權分別由中央黨部、省黨部、國民政府、省政府執行,各地政治分會限10月1日前取消,三、以前各級黨部及國民政府(指寧、漢、滬三中央黨部及寧、漢兩政府)立即合併於新組織之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所屬機關立即移交。9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產生之國民政府委員及軍事委員會委員同時在南京舉行就職禮,張繼代表中央特別委員會致訓詞後授印,蔡元培代表國民政府委員接印,並致答詞,接著蔡元培代表中央特別委員會向軍委會訓詞,伍朝樞代表國民政府向軍事委員會授印,程潛接印並致答詞,至此,滬、漢、寧三方合流之國民政府產生,武漢政府正式結束。9月21日,汪精衛、顧孟餘、唐生智等返漢,依據上月22日中國國民黨武漢中央政治委員會之議決案,於是日成立中央政治委員會武漢分會,與南京對峙,指定委員23人,以唐生智、顧孟餘、陳公博、孔庚、鄧壽荃5人為常務委員。9月25日,汪精衛通電中國國民黨各級黨部、各報館,稱「政府職務雖已解除,黨員責任未敢放棄」,表示仍願「以黨員資格,奔走各方」,同日汪電黃琪翔,稱當回廣東候命,「為指臂之助」。
1927年10月2日,孫科、伍朝樞由南京前往牯嶺勸汪精衛復職,同日汪電南京譚延闓、蔡元培、李宗仁等稱:「政府職務,雖已辭謝,黨員責任,未敢放棄,擬以黨員資格奔走各方。」。10月10日,汪精衛偕寧方代表孫科、伍朝樞等自九江抵達漢口,次日寧方代表與汪精衛、唐生智及李濟深之代表等在漢口會談,漢方代表唐生智、顧孟餘等提出解決「黨的糾紛」主張如下:一、在寧召開第四次中央執監會議,二、恢復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三、追認中央特別委員會,四、規定中央常務、特別兩委員會之職權,五、恢復中央監察委員會,10月13日寧方代表孫科等攜此提案返寧。10月13日,南京譚延闓、程潛、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孫科、伍朝樞聯名致電汪精衛,贊同在武漢所議各項辦法,並定11月1日在南京召開第四次中央全體會議,請汪邀同武漢、廣東、九江各中委赴南京集會,10月17日汪電廣州陳樹人等,謂寧方已贊成開第四次中央全體會議恢復中央執委會,武漢委員將東下,請陳等到上海會齊,或到武漢同行,10月18日汪致電各地中委,提出兩項意見:一、如四次中央全體會議不得已延期,似宜再行通告,二、黨務重要議案似宜留待全會公決。10月28日,汪精衛偕甘乃光等10餘人自上海抵達香港。10月29日,汪精衛抵達廣州,政治分會、省政府、省黨部及各界均派代表到西堤歡迎,同日汪與何香凝、甘乃光電邀南寧黃紹竑到廣東商量政務,11月3日黃覆電稱將廣西省政務略為處置,即行下廣東。10月30日,中國國民黨在粵中執監委汪精衛、李濟深、何香凝、李福林、陳樹人、陳公博、甘乃光在廣州開聯席會議,決定聯名通電主張克日在廣州開第四次中央全體執監委員會議,解決黨務、政治、軍事,並令中執委會之常務會議及秘書處恢復辦公,成立中央執監委員通訊處,同日汪等7人聯名電促各中委齊集廣州開四中全會;李宗仁、白崇禧等電催汪精衛、陳公博等入南京,並解釋特委會之產生,係各方在上海所共同議定。10月31日,譚延闓電促汪精衛、李濟深刻日到南京開第四次中央全體會議,李宗仁、白崇禧再電汪等勸駕。
1927年11月,汪兆銘在廣東成立政府。11月4日,汪精衛、李濟深、宋子文、陳公博、李福林、甘乃光、何香凝、陳樹人電南京、上海、武漢各中委譚延闓、孫科、胡漢民、顧孟餘等,稱若譚等堅持在南京開第四次中央全體會議,則中央特別委員會應即取消,最低限度亦應明白宣布停止其職權,並宜於正式會議以前,在廣州或上海先開預備會議。11月5日,汪精衛在廣州中山大學演講《武漢分共之經過》,稱:「聯俄與容共政策,爲應付時代和環境所取的一種政策,不能與三民主義同樣有長久的時間性。時代與環境變了,政策也即隨之而變化的。」、「容共之後,必定分共,是不可免的。不過容共時候,不能說出來,猶之明知到上海後,必然分路,不過從香港到上海的路上,大家都不說出來便了。」11月7日,宋子文奔走蔣汪合作,汪已允諾,是日宋自廣東啟程返上海,稱粵寧提攜已經成立,擬更為之斡旋,以謀切實之辦法。11月10日,蔣介石自日本乘「長崎丸」返抵上海,即電促汪精衛赴上海晤商黨務,並謂欲使黨從破裂復歸完整,非互相諒解,從速舉行四中全會恢復中央黨部不可,汪接蔣電,即在葵園會議席間傳閱,各委以蔣對開四中全會既表贊同,此後一切糾紛不難解決,似可不必堅持在廣東舉行,遂表示同意,即席公推汪精衛、李濟深二人為代表,赴上海與寧、滬各中委磋商;汪精衛在廣州黃埔軍事政治學校演說聯蔣,稱當時蔣介石「分共」,並非操之過急,自悔當日之過,以後當與蔣益加團結。11月16日,蔣介石在上海中國國民黨員歡迎會上演說,稱因汪精衛力促,由日本返上海,與汪合作不成問題,必須汪、胡等共同聯合,始是真合作,但不贊成排斥西山會議派。11月17日,張發奎、黃琪翔發動驅遂李濟深勢力之廣州事變。11月18日,汪精衛、李濟深乘「亞洲皇后號」輪抵上海;上午,汪精衛與蔣介石在上海環龍路宋子文宅會見,交換黨務、政務意見,蔣對開四中全會表示贊成。11月19日,汪精衛、李濟深與蔣介石、譚延闓在上海晤談,汪提出粵方中委關於「寧漢滬合作」之提案。11月20日,粵變發生後,汪精衛頗受各方指責,是日汪在上海往訪胡漢民,胡稱病拒見。11月24日,譚延闓、蔣介石、汪精衛、李濟深聯名在上海召集中國國民黨第四次中央執行委員全體會議談話會,到會中央委員23人,胡漢民、李烈鈞未出席。11月25日,汪精衛在上海招待記者,稱廣州事變之起因,並非由於對中國共產黨問題,乃是由於對特委會之態度不同。
1927年12月1日,馮玉祥電上海勸蔣介石「東山再起,主持一切」,同日又電汪精衛,盼「出山主持,團結內部」。12月,國民政府發出討伐廣東令。12月2日,國民政府下令討伐張發奎、黃琪翔;中國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通過討伐陳濟棠令。12月3日,寧、粵兩方中國國民黨中執監委在上海開談話會,到蔣介石、汪精衛、譚延闓、蔡元培、李濟深、何香凝、李宗仁、張靜江等29人,以已足法定人數,臨時改開四中全會第一次預備會議,蔡元培主席,會議對特別委員會之存廢及處置粵變方針均有辯論,討論良久,一致主張在四中全會解決。12月4日,中國國民黨四全會預備會開第二次會議,汪精衛主席。12月初,在中國國民黨四中全會預備會議請蔣復職,各方紛電促蔣再起。12月9日,汪精衛電張發奎解除教導團武裝,驅逐赤衛隊,搜查職工會,12月10日廣州宣布特別戒嚴,日夜搜查戶口,張令離廣州部隊向市區移動;汪精衛密電廣州陳公博、張發奎、朱暉日,稱黃琪翔之容共,已為不可諱之事實,要求黃暫時退休,認真「肅清」共黨;四中全會預備會議因汪精衛要求而延會,汪派與李濟深派各開小組會議,互謀對付之策;馮玉祥、閻錫山先後電促蔣介石復任總司令,何應欽、賀耀組等亦聯名通電擁蔣出山,主持軍事,12月11日馮、閻聯名電請中國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起用蔣介石主持軍政,並電促蔣復職,次日馮又另致電,謂此時軍事非有統一樞紐,決難完成革命,非蔣出山,不能當此重任。12月10日,四中全會預備會開第四次會議,于右任主席,有力之反粵派李濟深、李宗仁、吳敬恆等未出席,汪精衛等11名粵委突提議請蔣介石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案,即通過,汪並聲明,如對其不能諒解,個人「盡可引退」,隨即議決十七年(1928年)1月1日至1月15日在南京召開四中全會,由蔣負責籌備,關於軍事、黨務各案,分別並案交付審查,至是預備會議結束。汪受到新桂系攻擊。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人張太雷、黃平、葉挺、周文雍等在廣州領導工人、士兵和農民2萬餘人舉行武裝起義。12月13日,汪精衛因廣州起義陷入窘境,反汪派藉以對汪及張發奎竭力攻擊,指其為共產黨,汪為剖白其確非共產黨,特於是日在上海報紙公布其致陳公博等反共密電數件:一、請黃琪翔暫時退休認真清共之青(9日)電,二、致李福林請驅逐俄領之佳(9日)電,三、致陳公博等請派兵會剿海陸豐等處共產黨之青(9日)電,四、致陳公博令圍捕蘇俄領署內之共產黨員之蒸(10日)電;李濟深對東方社記者談稱:廣州事變不可輕視,汪精衛等與此事有關,李宗仁亦稱汪等與此次事件有關,故中央全體大會應拒絕汪等出席;粵方中央執監委員汪精衛、甘乃光、顧孟餘、何香凝、陳璧君、陳樹人、王法勤、潘雲超、王樂平聯名發表宣言,望蔣介石悉心籌劃廣東各軍力量,合力消滅共產黨;張發奎、李福林、黃琪翔、陳公博急電汪精衛、蔣介石等,報告廣州事件經過,並稱是日拂曉已將廣州共產黨肅清,「仍望本黨各同志益加奮勉,務將共產黨徒一網殺絕,並與蘇俄斷絕邦交,此後我國只有惟一三民主義的中國國民黨」,次日汪精衛覆電張發奎等,囑將共黨「去之務盡」。
前赴法國及再返回中國
1927年12月16日,國民政府下令查辦與廣州事變有關之汪精衛、顧孟餘、陳公博、甘乃光、王法勤、王樂平、潘雲超、陳樹人、何香凝,略謂:汪等於事變後,或列席會議參與逆謀,或發表言論公然袒護,輿論嘩然,嫌疑難釋,特派鄧澤如、古應芬迅往查辦呈覆;汪精衛因受南京制裁,在國內無法立足,被迫於是日深夜登輪離開上海,出國去馬賽,瀕行前向中央執監各委員發出引退通電,稱其以參加反特委運動之故,備受特委方面之仇視,願個人引去以息糾紛,並為張發奎等無共黨嫌疑力辯,通電仍主張「第四次中央全體會議不可不開,中央執行、監察兩委員會不可不恢復,特別委員會不可不取消」,12月20日汪過香港未登陸,召黃琪翔隨同赴法國。
1929年到1930年間,蔣取得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亦稱蔣馮戰爭)勝利。
1929年9月17日,張發奎在湖北宜昌解除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個師武裝,並發表反蔣通電,要求汪兆銘回國主政。11月汪兆銘回國,聯合桂系共同抗蔣。
1930年1月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以汪精衛「勾結陳公博、顧孟餘等設立小組織」,並「應各叛將之請,回香港主持逆謀……以圖壞破中央,顛覆黨國」,議決永遠開除其黨籍,1月13日汪發表《怎樣樹立民主勢力書》,指責南京「不但不能掃蕩反革命,反與反革命勢力結合一致」,「有黨治之名而實與之反」,稱「要為樹立民主勢力而努力」。1月22日,汪精衛應閻錫山之邀商談聯合反蔣,特派王法勤、陳公博北上聯絡,是日陳離開香港繞道日本北上,於3月間抵天津。3月13日,汪精衛致函覃振,主張以黨馭軍,謂「此後新舊忠實同志之合作,應以如何始能以黨馭軍為懸前待決之根本問題」。4月2日,陳公博等抵太原,稱擁閻錫山主持政治,汪精衛主持黨務,馮玉祥、李宗仁主持軍事。4月12日,汪精衛就北方黨務爭執問題電平各省區黨部聯合處,稱「亡黨之痛,甚於個人失位」,主張犧牲成見,西山會議派鄒魯、謝持應閻錫山邀是日抵達太原,與閻錫山、陳公博等會商黨務,陳有讓步表示。4月21日,閻錫山、馮玉祥聯銜電汪精衛,稱討蔣軍事布置就緒,大戰即在目前,望北上領導一切,是日汪電覆閻、馮,允即就道,並稱「一切大計,悉賴我公主持,請勿待,免誤事機」,4月30日汪覆電北平中國國民黨各省市臨時聯合辦事處,允「摒擋就道,共策進行」。7月15日,汪精衛由香港搭「加賀號」赴長崎,陳璧君、顧孟餘、曾仲鳴同行,7月19日抵達長崎,7月20日到門司。7月23日,汪精衛、顧孟餘等改易姓名自日本門司搭「長城丸」抵達塘沽,閻錫山之代表賈景德、馮玉祥之代表薛篤弼及陳公博、鄒魯等往迎,旋即赴北平,汪在天津各界歡迎宴會上演說,要求蔣介石覺悟自己的責任,自動下野,聲明與閻在與黨務方面的主張已趨一致,希望閻任國民政府主席,自己「對於政府則擬處於贊助之地位,而專心於黨務方面」,重申以黨治國的原則,反對蔣以黨代政,以黨代民意機關,獨攬一切的做法,呼籲加強「中日兩國的親切關係」。8月3日,閻錫山8月2日派冀貢泉專車到北平迎汪精衛,是日汪乘專車赴石家莊,陳公博、鄒魯、覃振、薛篤弼、趙丕廉等同行,次日抵石家莊,汪、閻晤談,交換關於黨務等意見。8月7日,中原大戰期間,汪在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9月1日,北平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通電公布《國民政府組織大綱》,並推定閻錫山、唐紹儀、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謝持七人為國民政府委員,閻錫山為主席。9月2日,閻錫山電擴大會議表示接受政府委員主席職,擴大會議推汪精衛、張知本、茅祖權、冀貢泉、陳公博、鄒魯、顧孟餘為約法起草委員。9月3日,馮玉祥電擴大會議,表示接受政府委員職,並電促汪精衛速組政府,同日顧維鈞應陳公博等催促,自北戴河抵北平,與汪精衛晤談組織政府事,顧表示不願參加新府活動。9月9日上午9時,閻錫山在北平懷仁堂就「國民政府」委員及主席職,汪精衛居右,謝持居左,同就委員職,王法勤監誓,就職典禮完成後,即將汪起草之通電簽署拍發,並分請唐紹儀、馮玉祥、張學良、李宗仁各於所在地先行就職。9月17日,閻、馮代表賈景德、薛篤弼自瀋陽急電到北平,謂張學良將於9月18日夜發和平通電,並有軍事行動,汪精衛等接得此報,驚愕不知所措,9月18日晨汪精衛等開緊急會議,聚商時局,同日北方代表以東北當局對時局已有鮮明表示,留瀋陽亦無作用,孔繁霨即於早9時返回北平轉石家莊,賈景德、薛篤弼亦於9月19日上午離開瀋陽返回北平。9月19日,汪精衛電張學良,謂「今日最急之務在於除去內戰之原因」,提出即開國民會議,召集合法之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由黨員選舉代表,制定約法,「防剿」湘、鄂、贛共產黨等四點主張,詢張如何實現,同日謝持、鄒魯、覃振亦電張學良,提出開國民會議解決國是等四項意見;下午北平擴大會議要員在懷仁堂會商應付時局方針,會後汪精衛接見記者,謂「如張願意和平,而能將余所舉四項謀其實現,一切自無問題;如張決進余而情勢惡化,則無論太原、西安,吾人均可作為根據地」。9月20日,趙戴文到北平,傳達閻意決守山西,邀擴大會議中委赴晉,汪精衛、陳公博、王法勤、白雲梯、陳樹人、陳嘉祐、經亨頤、茅祖權、覃振、鄒魯、謝持、潘雲超、傅汝霖、趙丕廉、冀貢泉因東北軍已入關,即隨趙戴文赴石家莊,曾仲鳴、何其鞏等同行,車至琉璃河,為馮玉祥所派之鄧哲熙、王化初所阻,要求諸委留北平鎮懾,趙戴文等10餘人隨即偕鄧、王折回北平,汪精衛、謝持等六人繼續南行,同日汪抵石家莊,即晤閻錫山,嗣往鄭州晤馮玉祥。9月25日,北平擴大會議中央委員覃振、趙丕廉、陳嘉祐、經亨頤、劉守中及職員40餘人,9月24日晚由石家莊抵達太原,是日午後擴大會在太原舉行會議,討論今後工作,同日汪精衛、陳公博由鄭州晤馮後返石家莊。10月1日,汪精衛、陳公博抵太原,擴大會議連日在太原開會,繼續研究起草約法工作。10月4日,汪精衛、閻錫山密赴鄭州,促馮玉祥共同發錶停戰通電,當日汪、閻離鄭北返。10月11日,汪精衛與閻錫山在石家莊會議,馮玉祥派劉驥、張允榮兩人出席,結果決定閻、馮、汪均下野,10月13日晨汪精衛離開石家莊赴太原,準備出國,10月16日閻錫山返太原。10月16日,閻錫山由石家莊返回太原,晚8時許,召馮玉祥、汪精衛、陳公博、鄒魯、謝持等各要員會議,決定根據微(10月5日)電主張,採取和平辦法,希望東北將和平解決之具體辦法早日實現,如果和平解決一切,閻、馮將同時自動下野,軍政大權將交給才力優裕之大員接任。11月23日,汪精衛偕夫人陳璧君由天津秘密乘近海郵船亡命日本。
下野
由於奉系首領張學良發表《巧電》,宣布東北軍挺蔣中正,造成反蔣陣營失敗,1931年1月1日,汪兆銘在天津宣布下野。2月28日,蔣介石與胡漢民因「約法」問矛盾激化,蔣極力堅持在召開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制定「訓政時期之約法」,胡則堅決反對國民會議議及「約法」,是日蔣以胡操縱黨務、把㡴法院、阻止外交、包庇反動(指許崇智)、破壞約法等罪,在南京將其拘禁,寧粵分裂自此開始。5月1日,汪精衛通電中國國民黨海內外各黨部,略謂蔣介石禍黨禍國,「暴橫日甚,言之痛心」,現廣東方面奮起討蔣,「事變至此,宜即依據總章,召集臨時全國代表大會,解決一切」。5月,國民會議在南京集會,通過訓政時期約法。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5月27日,胡漢民派在粵成立「軍政府」。5月28日,汪精衛、唐紹儀、陳濟棠等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並發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宣言》,稱南京政府已成為蔣介石獨裁之工具,廣州「國民政府,自今日始,事事當反蔣中正之私,而向於總理之公」,對於軍人,「信賞必罰」,對於財政,「收入支出,一切公開」。胡又和汪精衛派、孫科派、西山會議派和兩廣軍人陳濟棠、李宗仁等在廣州成立中央執監委員會非常會議,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形成寧粵分裂。5月29日,廣州「國民政府」第一次會議決議:推孫科、汪精衛、古應芬、唐紹儀、許崇智為常務委員,以陳融為秘書長,陳友仁為外交部長,鄧召蔭為財政部長。粵、桂、胡、汪聯合反叛。9月初,廣州政府開始北伐,然而幾天後九一八事變爆發。11月29日,蔣介石致電汪精衛,請促粵方早息糾紛,從速入京,俾中央全會得以定期舉行,「中正以一人之身,急圖北上,立待全會開成,俾奉命遄征,得有遵循」。粵、寧合流,合組以孫科為首的政府,蔣中正下野,汪兆銘在野。12月28日,中國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第四次會議決議:一、推舉胡漢民、汪精衛、蔣中正、于右任、葉楚傖、顧孟餘、居正、孫科、陳果夫9人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葉楚傖為秘書長;二、選任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汪精衛、胡漢民、唐紹儀、張靜江、蔡元培、蕭佛成、鄧澤如、謝持、許崇智、王法勤、李烈鈞、鄒魯、邵元沖、陳果夫、葉楚傖、宋子文、王伯群、方振武、熊克武、閻錫山、馮玉祥、趙戴文、王樹翰、薛篤弼、劉尚清、柏文蔚、程潛、經亨頤、孔祥熙、恩克巴圖、楊庶堪、馬福祥33人為國民政府委員;孫科為行政院長、陳銘樞為副院長,張繼為立法院院長、覃振為副院長,伍朝樞為司法院院長、居正為副院長,戴季陶為考試院院長、劉蘆隱為副院長,于右任為監察院院長、丁惟汾為副院長;三、通過中央政治會議組織原則,推選蔣中正、汪精衛、胡漢民三人為中央政治會議常委,輪流充當會議主席等。
1932年1月7日,汪精衛電南京中央黨部、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請辭兩常務委員職。1月9日,新政府成立一旬,行政院長孫科表示獨力難支,是晨自南京到上海,籲請汪精衛、蔣中正、胡漢民入京主持一切。1月13日,張學良電促蔣中正、汪精衛、胡漢民入南京,略謂:「人望不可以屢辜,時會不可以再逸」,「宜及此政本未搖,余勢猶在之際,集全黨領袖於一堂,奮其智勇,以定安攘之策,則桑榆之效,或尚可收,淪胥之禍,其猶得免。若更分崩離析,或貌合神乖,信用一失,斷難再復。」;蔣介石由奉化抵達杭州,1月14日在杭州對記者發表談話,稱「汪、胡如能推誠入京,余雖身在詬誶之中,為黨為國,也無不樂從其後」,「惟熟審政治之環境,以及最近之事實,實鮮余個人負責之餘地,故不得不仍以在野之身,盡個人職責」。1月16日,陳銘樞自杭州返上海,攜蔣中正致汪精衛親筆函晤汪,轉達蔣促汪赴杭州意,下午汪去杭州晤蔣,商談入南京事,1月17日蔣、汪聯電促胡漢民入北,一同入南京,共支危局,並電孫科稱:「俟展兄(胡漢民字展堂)駕至,即聯袂入京」,「關於一切大計,亦俟商得展兄同意始決定」。1月17日,胡漢民復電汪精衛,稱血壓未退,非長期休養不可,並稱:「只須中央行責任內閣之職權,貫徹吾黨數月來共同確定之政策,而吾輩在野之身,竭誠為政府之助,則對內對外,自能發展,開一新局勢,以副國人之期望。」;張繼、張靜江赴杭州迎蔣中正、汪精衛往南京。1月18日,孫科、何應欽等應蔣介石之召飛杭州,蔣介石、汪精衛、孫科、張靜江、張繼等在西湖煙霞洞密商外交、財政、軍事要政,並決定共同入南京;胡漢民電蔣中正、汪精衛,聲明暫不北入南京,稱:「望各矢忠誠,俾哲生兄等得行使責任內閣之職權,貫徹其政策。」。1月19日,汪精衛、蔣中正再電促胡漢民入南京,稱:「此值國難嚴重時期,吾輩三人,與其天各一方,遇事不能即時商榷,誠不如同聚首都,隨時獻替,較於黨國有裨。」。1月21日,蔣中正離開杭州赴南京,臨行對記者談稱:「余此行完全以私人資格入京贊助政府當局,絕不擔任何職務。」,晚宿湯山,汪精衛晚10時亦自上海到南京。1月22日,蔣中正、汪精衛、孫科、張繼、李宗仁、馮玉祥等在南京勵志社開談話會,共商對日外交及財政等問題。1月23日下午,蔣中正、汪精衛、孫科在南京開緊急會議,討論對日方案,至7時始散,晚上孫科及何應欽、朱培德等復在勵志社商談應付目前外交問題,政府要員連日交換意見,均趨慎重,汪、蔣咸主「先行安內,方可攘外」,蔣對陳友仁等之對日絕交主張,認為「只憑一時之快意,不顧國家永久利害」,力持不可。1月24日,蔣中正、汪精衛等在南京勵志社開中政會特委會,討論對日外交問題,主張仍採妥協政策,會議認為陳友仁外交政策,基於隔閡國情,徒為孤注之一擲,決不可行,故毅然不採用,對陳之辭職,經討論決定不予挽留。1月25日,行政院長孫科在上海分電林森及蔣中正、汪精衛辭職,中國國民黨中央臨時常會決議慰留,居正、張繼、張靜江等晚乘車赴上海挽留孫科。1月27日,居正、張繼、張靜江等自上海回南京,向汪、蔣報告在上海因孫科拒見,致無結果等情形,中政會決議一致慰留孫科,在孫離職期內,院務暫由副院長陳銘樞代理。
復任行政院長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滬抗戰開始,蔣介石主持中國國民黨臨時中政會,決議:外交部部長陳友仁辭職照准,特任羅文幹為外交部部長,接開中常會臨時會議,決議選任汪精衛為行政院院長,任孫科為立法院院長,孫未到任以前由副院長覃振代理;汪精衛、蔣介石、馮玉祥聯名電張學良、閻錫山入南京。1月29日,中國國民黨中政會決定抵抗日本,先遷政府於洛陽,免受敵艦威脅。汪在中國抗日戰爭初期抗日態度堅決,積極備戰。然而由於指揮不動蔣中正人馬,遂委請蔣中正出山指揮軍隊,自己主政。2月24日,蔣介石、汪精衛、陳銘樞、羅文幹等在南京開會,討論上海局問題。4月7日,國難會議在洛陽開幕,到命會員144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12人,各機關團體代表700餘人,汪精衛致開幕詞,略稱:「國難會議應討論禦侮、救災、綏靖各事宜。」。4月8日,國難會議開第一次大會,由汪精衛代表國民政府作關禦侮、救災、 綏靖問題之報告。4月17日晨,蔣介石據顏惠慶電陳國際聯盟特委會形勢,與汪精衛在南京湯山俱樂部召羅文幹、陳銘樞、何應欽等商議對策,包括中國最低限度之讓步,「滿洲國」拒顧維鈞出關對付辦法等事項。4月20日,廣東空軍總司令張惠長抵南京,謁汪精衛、蔣介石,請示擴充空軍。4月25日,羅文幹、郭泰祺偕英使藍普森晤蔣介石、汪精衛談上海事。5月26日,郭泰祺昨晚到南京,是日分謁見蔣介石、汪精衛、羅文幹,報告上海停戰協定簽字。5月28日,蔣介石、汪精衛聯名發表通電,稱「救國必先剿共」,對於共產黨「必須以有效的方法抵制它們,必須不顧一切代價去應付它們」。5月29日,汪精衛召羅文幹、蔣作賓及外交委員會委員商外交問題,決定外長仍由羅繼任,郭泰祺擔任駐英公使,日內赴英履任,駐日公使仍由蔣作賓回任。6月4日,財政部長宋子文電汪精衛、蔣介石辭財政部長職,6月5日汪覆電慰留。6月6日,蔣介石、汪精衛及其他政府要員在南京會商,決議分別覆電慰留宋子文、陳銘樞,勸「以國家大局為重,繼續負責維持」。6月9日,汪精衛返回南京,6月10日在行政院會議上報告前赴上海挽留宋子文、陳銘樞經過,稱宋允打消辭意,陳須請假略事休養。6月12日,顧維鈞到南京,6月13日汪精衛在南京召集各部長及顧維鈞開談話會,先由顧報告出關調查經過,然後討論外交問題及國內財政問題。6月14日,汪精衛、羅文幹、顧維鈞等飛廬山晤蔣介石,商外交、財政及「剿共」事宜。6月18日,汪精衛、宋子文、羅文幹、顧維鈞、王樹翰、曾仲嗚、劉宗傑等自南京同飛北平,往訪國際聯盟調查團,並與張學良協議對日交涉方針。6月19日,汪精衛、宋子文、羅文幹、顧維鈞等在北平會見國際聯盟調查團交換意見,6月20日繼續會晤,調查團對東北義勇軍及抑制日貨問頗注意,6月22日汪、羅離開北平返南京。6月2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開會,汪精衛詳細報告東北情形,對日人在東省練兵窺伺關內及在東省之種侵略措置,陳述頗多,會議通過追認國民政府特派蔣光鼐為駐閩綏靖公署主任等多案。7月8日,汪精衛邀請各地學術專家胡適、陶孟和、丁文江、蔣夢麟等32人在南京集會,討論外交、內政、建設、教育等問題,外交側重對日方針,建設側重財政,教育側重製度經費,7月13日閉會。7月17日,日軍進攻熱河,汪對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一再命張學良出兵抵抗。8月6日,汪公開致電張,宣稱「毋使熱河平津為東北錦州之續」,願辭去行政院長職務來勸告張同時下野。8月6日,汪精衛以「外交、財政問題諸感棘手」,分別致電中執委會、林森、蔣介石、各院、部長,請辭行政院長職;汪精衛致電張學良,望其辭職以謝國人,並稱:「惟兄擁兵最多,軍容最盛,而敵兵所憂,正在兄防以內,故以實力言之,以職責言之,以地理上之便利言之,抵抗敵人,兄在職一日,斷非他人所能越俎。」、「令兄未聞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斂,自一紙宣言捍禦外侮以來,所責於財政部者,即籌五百萬……昨日則又以每月籌助熱河三百萬責之行政院……以此相要挾,誠不解是何居心。」;蔣介石接汪精辭職電,急電懇切勸挽,內稱:「吾二人既均以共赴國難而來,現在無論有何困難,必須共負仔肩,勉度難關,決不可於國難益加嚴重之際遽萌退志,務望即日返京,照常主持院務。」;蔣介石電請林森慰留汪精衛,並電何應欽、宋子文、朱培德、吳鐵城共同挽勸,蔣表示與汪共進退。8月7日,中國國民黨中執會召開臨時常務會議,討論汪精衛辭職事,一致議決由中執會急電慰留,並派何應欽即日赴上海會同居正代表中央挽留;蔣介石再電何應欽、朱培德促赴上海懇切挽汪回南京,何夜車赴上海,朱8月8日晨赴上海;北平政委會開會,張學良決定辭職,張覆電汪精衛,勸汪「以國事為重,勿輕言辭」,「本人軍、政權將分交平軍分會、政委會」,同日張並電蔣介石請北來主持;羅文幹呈行政院請辭司法、外交兩部長職,表示與汪精同進退。8月8日,汪精衛在上海對記者發表談話,促張學良下野,略謂:行政院院長人選,「于右任、戴傳賢均可,蔡元培來更好」,繼張者「以何應欽、朱培德為宜」,有詢以馮玉、閻錫山如何,汪謂不可,「將予人以口實,增加糾紛」;汪精衛再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堅辭行政院長職,指責張學良治下省份,國家稅收悉截留,兵額中央無權過問;張學良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行政院辭北平綏靖公署主任職;張學良覆電汪精衛電請中央罷免本職;蔣介石召見武漢大學校長王世傑,囑轉電蔡元培挽勸汪精衛回南京復職,並派武漢大學教授周鯁生代表赴上海面勸。8月17日,汪精衛回南京,出席中國國民黨中執委會臨時常務會議,報告辭職經過。8月21日,汪精衛、宋子文等一行由廬山返抵南京。8月22日,中國國民黨中委談話會決定,汪精衛暫不卸職,俟三中全會再討論,汪在南京主持中政會,由宋子文暫代行政院長。8月25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開會,汪精衛主席,決議行政院長由宋子文代理。9月10日,林森由南京到上海,勸汪精衛返回南京,9月11日蔣介石又派張群自漢口兼程赴上海,促汪入南京主持政務。9月12日,中國國民黨中委談話會討論中政會常委代理問題,決定不另推人,在汪精衛未康復前,中政會改開談話會,重要議案電汪請示辦理,次要者待汪病癒返回南京補行簽署。9月18日,曾仲嗚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託,自南京赴上海轉莫干山謁見汪精精衛,商中國國民黨中政會主席問題,並促汪早日返回南京,主持中政會事宜。9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准汪精衛請假二星期,在請假期中,中政會主席由中常委輪流擔任。9月28日,內政部長黃紹竑奉蔣介石命赴莫干山探視汪精衛疾,並商要政。10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加推朱家驊、居正、陳果夫、葉楚傖、何應欽、賀耀組、黃慕松、朱培德為外交委員會委員,推定汪精衛、宋子文、羅文幹、朱培德、顧孟餘等為常委。10月7日,宋子文偕諸民誼乘機飛上海徵求汪精衛對《國際聯盟調查團報告書》意見,並促汪入南京主持中樞。10月12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汪精衛患肝硬化症,准續假三個月。汪、張互訐,結果汪宣布辭職,10月前往歐洲。
再度下野
1932年10月21日,汪精衛決定赴德國就醫,行政院各部、會長集上海與汪話別,10月22日汪及家屬、秘書等7人離開上海赴歐洲。12月24日,宋子文電促在德之汪精衛回國,稱:「現在救亡圖存,刻不容緩,吾兄假期屆滿,各方咸渴望吾兄早日回國,領導一切。」
1933年1月9日,汪精衛在德國柏林杜平根療養院對記者發表談話稱:「中國目前不思與日本正式宣戰」,「中國今日之地位,不足向日本宣戰。」。1月12日,汪精衛在日內瓦發表宣言,略稱:「中國對於暴日侵略,確立交涉及抵抗並行之方針」,「中國始終信任國聯,聽候解決,此為交涉之本旨也。惟在此期間,日本侵略不已,中國為領土主權人民生命財產計,斷難坐受其侵凌,不能不奮起而為正當防衛,此為抵抗之本旨也。」。由於民眾的呼聲,蔣中正請汪回國主持抗日戰爭。汪要求張學良先辭職,蔣中正說服張學良去歐洲考察。3月17日,汪精衛由德國返國抵達上海,宋子文等百餘人往迎,褚民誼持林森促汪返京復職親函迎汪,同日宋電中央及各部、會停止代理行政院院長職。3月22日,中國國民黨中政會通過設立救國飛機捐款籌辦委員會,朱培德、朱家驊等20餘人為委員,汪精衛任主席。3月25日,孫科、顧孟餘到上海敦勸汪精衛復行政院長職,汪允入南京商量,當晚汪偕孫赴南京。3月26日,蔣介石上午返抵南京,下午與汪精衛商談今後內政、對日方針,並敦勸汪復職。3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行重要會議,蔣介石、汪精衛、林森、居正、于右任、宋子文、戴季陶、孫科、陳果夫、葉楚傖、李烈鈞等30餘人出席,蔣介石報告華北軍事情況,于右任、孫科提統一全國軍事案,李烈鈞提建設國防與改革內政案,因李案著重於開放政權與集中全國力量禦侮,以事關重大,決定交中常會「從長縝密討論」。
再復任行政院長
1933年3月29日,蔣介石返回南京後與汪精衛密商對日方針與「剿匪」問題,確定汪復職主持對日交涉,蔣負責全力「剿匪」,是日召開中國民黨中政會議,蔣介石、汪精衛、林森、于右任、戴季陶、孫科等50餘人出席,汪精衛表示復行政院長職,翌日汪向中常會銷假到院視事。此後汪兆銘主張對日和平交涉,得到蔣中正的支持。5月23日,何應欽、黃郛、黃紹竑聯電蔣介石、汪精衛報告與日方商談停戰情況及其條件,認為:「熟權利害輕重,與其放棄平、津,使傀儡資以組織偽政府,陷華北於萬劫不復,何若協商停戰,保全華北,徐圖休養生息,以固黨國之根基,較為利多害少。」,汪即覆電表示支持。5月24日,國民政再次召開國防會議討論停戰談判問題,決議要點為:「與對方商洽停戰,以不用文字規定為原則,如萬不得已,只可作為軍事協定,不涉政治,其條件需經中央核准。」,汪精衛將此內容電告何應欽、黃郛,並說明:「此為中央自負責任。」。5月29日晚,黃紹竑抵廬山,即向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詳細報告華北軍事情況及北平軍分會與日方交涉停戰所作處置,蔣、汪贊同華北當局所作決定。5月31日,中日簽訂《塘沽協定》,11時10分中國代表在一字不改下正式簽署。何應欽與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天津塘沽舉行會談,共同簽訂《塘沽協定》,引發當世對汪兆銘與何應欽所簽訂的是「賣國協定」的譴責。8月1日,汪精衛、孫科、顧孟餘、陳紹寬、朱家驊、曾仲鳴等自廬山返抵南京,汪在中國國民黨臨時中政會報告廬山會議經過。8月7日,蔣介石、汪精衛聯名電馮玉祥,促其離開察哈爾入南京,以便宋哲元「得以自由接收察省一切軍政」,8月9日馮覆電拒絕。8月11日,汪精衛偕鐵道部長曾仲鳴到廬山,與蔣介石、黃郛等商談華北戰區善後、軍隊整編及結束察事等問題,8月14日返南京。10月1日,汪精衛在上海晤黃郛,促其北返,黃允即日程,並電告蔣介石,當晚汪、黃離開上海往南京。10月4日,全國經濟委員會通告成立,汪精衛、孫科、宋子文就常委職。10月14日,汪精衛偕曾仲鳴、唐有壬赴廬山與蔣介石商宋子文辭職及「剿匪」軍費、福建政局等問題,翌日離開廬山回南京。
1934年4月11日,蔣介石、汪精衛和黃郛等在南昌商議華北問題及對日外交方針。
1935年1月21日,黃郛向林森報告華北政務,汪精衛偕同黃郛到軍校見蔣介石,1月24日汪、黃復同赴軍校見,晤談甚久。1月22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表示對中國「不威脅、不侵略」的政策,汪兆銘認為有談判的空間。7月2日,汪精衛因肝病在上海入諾爾醫院治療,行政院務由副院長孔祥熙暫代。但由於國民黨主戰派的反對,汪兆銘於8月8日表示辭職。8月14日,蔣介石由成都飛抵廬山,電汪精衛往晤,汪遲遲未應。8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議決慰留汪精衛,通過「嚴懲共黨反復」案,凡共黨「自首」或「自新」而復參加共產黨者,一律槍決,或酌處無期徒刑。8月17日,蔣介石派張群攜親筆函飛青島,促請汪精衛早日返南京,主持政務,汪允即返。8月19日,蔣介石自廬山飛往南京,張群往見,報告赴青島挽汪經過;汪精衛自青島飛上海。8月21日,汪精衛自上海到南京,與蔣介石、黃郛會晤,蔣力勸復職,汪表同意。8月22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在南京開會,汪精衛、蔣介石均出席,討論汪辭職行政院長及兼外交部長案,決議慰留,下午1時許行政院秘書長褚民誼以汪允復任事通知各部、會。8月23日,汪精衛通電復職:臥病月餘,一再具呈中央,懇請辭職,未蒙允准,茲遵照中常會決議,於本日銷假回院視事;蔣介石以汪已復職,離開南京飛成都。10月15日,蔣介石與汪精衛在南京晤談中央最近政情。10月16日,日本貴族院議員坂西中將至南京訪汪精衛。11月1日上午,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南京開幕,汪精衛主席致開幕詞後,在會場外攝影時遇刺,槍傷左頰、左臂及背肋三處,刺客晨光通訊社記者孫鳯鳴亦被衛士擊中,當場被捕,次晨孫傷重在南京中央醫院斃命。11月6日,行政院決議,以汪精衛因傷不能執行職務,由副院長孔祥熙依法代理行政院院長,外交部部務由政務次長徐謨代拆代行。
辭職療養後回國
1935年12月1日,汪精衛電國民政府辭行政院長及外交部長兼職。汪被救後前往歐洲療養。後來執行對日妥協政策的外交部常務次長唐有壬又遭暗殺。
蔣在西安事變之後加強抗日而減緩內戰,聲望大增,並受到蘇共及中共支持。1937年1月12日,中國國民黨中政會主席汪精衛回國,抵香港發表談話稱:「西安事變善後,楊虎城自應聽命中央。」1月14日,汪精衛乘德輪抵上海。1月18日,汪精衛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紀念周演說稱,對外願本兩利原則與任何國家攜手,對內不得有兩種政府與軍隊。1月22日,汪精廣播講演《怎樣救亡圖存》,謂「不特中國目前實行共產可以亡國,即使接近共匪,受其操縱,也足以引起大亂,而至於亡」。1月24日,汪精衛與蔣在溪口商談外交與內政方針,議定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於2月15日如期舉行。2月15日,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首次訪問中國國民黨中政會主席汪精衛,談三中全會情形。
病逝
1943年汪兆銘曾經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名義,參與由日本主導的大東亞會議。年底,汪兆銘的健康惡化,1944年3月赴日治療。11月10日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今名古屋大學)醫院去世。11月23日遵其遺願,歸葬國民黨總理孫文之側,南京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
死因
汪兆銘雖為病死,但死因有不同的說法:一說10年前汪兆銘被鐵血鋤奸團成員刺殺受傷,子彈深陷體內,無法取出,鉛毒逐漸擴散,終至藥石罔效;不過張學良之調查則指出,當時所使用之子彈為鋼彈而非鉛彈。日本作家上坂冬子訪問汪氏子女後寫的書支持病死之說。一說是其妻陳璧君誤信西醫才造成汪兆銘病死。另一說則是汪兆銘遭日本軍下毒謀殺,但被汪兆銘長女汪文惺、女婿何文傑斷然否認;何文傑表示汪精衛患的是「多發性脊骨瘤腫」。
身後墓地
日本投降後,1946年1月21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奉命將汪墳炸毀;打開棺木時,見汪精衛的遺體上覆蓋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身穿南京政府的文官禮服,頭戴禮帽。由於使用過防腐劑,遺體尚未腐爛。汪精衛遺體被送往清涼山火葬場火化,骨灰被拋到長江里。1994年,原汪墓所在的梅花山頂放置一座汪精衛跪像,因被遊客吐痰便溺污穢不堪,於1997年被移走。另外2004年11月8日上午在紹興市市區挖出一個汪精衛跪像,上刻有「汪逆精衛」四字。
正面評價
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教授、中日戰爭史專家約翰·亨特·博伊爾(John Hunter Boyle)在《中日戰爭時期通敵內幕》一書中稱:汪精衛國民政府和維希法國相似,「當他們認為德意日軸心國會取得勝利時,他們設法為自己的國家在「新秩序」中取得一席較為有利的地位。當戰爭勝利誰屬已經沒有把握的時候,他採取哄騙、拖延的辦法來避開日本的勒索,並且多少為自己的管轄區保持一些自治的模樣。」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走投無路的日本人不得不對汪政權的勢力重視起來,「汪就越來越有可能為同胞爭取到生存保障,拖延敵軍進攻。在享有中國物產和資源方面同日本人競爭。在汪看來,簽訂一些協定和條約,都是一種競爭的方法。一旦戰爭結束,假如同盟國獲勝,反正這些條約也不過是一堆廢紙而已。」「汪出走時留函給蔣說:從此以後他要挑起較重的擔子,讓蔣挑較輕的。究竟這封信有沒有感動過蔣則很難說,但是汪在此後六年的餘生裏,的確是挑起了很重的擔子,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
抗日名將李宗仁在《李宗仁回憶錄》一書中稱:「但是我們也應該說一句公道話,便是汪兆銘當了漢奸,卻沒有做積極破壞抗戰的勾當。例如汪氏投敵後,以前與汪氏淵源最深的國軍將領,如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和第五戰區內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黃琪翔,都是抗戰陣營中的柱石。然終汪之世,未嘗作片紙隻字向張、黃等招降。足見大義所在,縱是賣國賊也頗覺不為已甚,而自我抑制。」。
抗日名將張發奎曾經負責接收廣東地區,他說:我沒有聽到廣州民眾對汪偽政府的抱怨或抨擊,也沒有廣州民眾對偽政府懷抱惡感的印象。……無論廣州抑或上海,這些偽府政要都是汪精衛的追隨者,他們鼓吹所謂的「和平」,其叛國理由就是「中國打不過日本」,汪精衛組織就是基於這一理念。事實上,日本人並不是平等對待他們,他們充當了傀儡。然而他們宣稱,即使他們僅僅是傀儡,也要為老百姓爭回一點權益。我沒有見到偽府在廣東壓迫民眾的任何證據。
近年伴隨兩岸政治情況的逐步緩和,若干史學家即進入對汪精衛的研究領域當中,並將其著述付梓,例如:王克文的《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許育銘的《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年至1936年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李志毓的《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於文學研究中,知名漢學家葉嘉瑩則是講有影音記錄──「汪精衛詩詞之中的『精衛情結』」。另外,中國大陸之業餘歷史愛好者林思雲,亦以《真實的汪精衛》一書,發表若干翻案論述。
負面評價
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第56章時,評論道:「他的投降,即使無礙於抗戰,也足以教全世界懷疑中國人,輕看中國人。……(他)比敵人還更可恨」。重慶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曾於1946年炸毀位於南京梅花山的汪墓,取出汪精衛遺體重新火化並使用鼓風機吹散其骨灰。。
毛澤東:1940年2月1日,毛澤東出席延安民眾聲討汪精衛大會,並發表題為《相持階段中的形勢與任務》的演說。這篇演說在建國後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時,改題為《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汪精衛集團於1939年12月30日於日本秘密簽訂了旨在出賣民族利益的《日支新關係調整綱要》。1940年1月,這件事被揭露後,中共中央於1月28日發出由毛澤東起草的《克服投降危險,力爭時局好轉》的黨內指示,指示各地應普遍舉行民眾大會,掀起全國反投降、反漢奸、反磨擦的熱潮。於是,延安民眾聲討汪精衛大會於2月1日召開。
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教授、中日戰爭史專家約翰·亨特·博伊爾在《中日戰爭時期通敵內幕》一書中又稱:「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汪實際上用他自己巨大的名望和威信(以及他的改組國民政府並不怎麼高的威信)去幫助日本最堅決的大陸擴張主義者的「分治合作」計劃。這個計劃同有些人所說的話完全是兩回事。他們硬說:日本由於中國的孱弱和不團結而苦惱,她希望有一個強大、統一的中國,能夠抵抗外國的侵略,特別是抵抗蘇聯和英國的侵略。這個計劃是如此藐視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以致只要汪默認了它,他的政權就註定了非失敗不可。這個計劃使汪所許下的「復興中國」的諾言成為荒誕不經的假話。為汪辯護的人聲稱:汪和他的同事們並沒有真正替日本計劃賣力氣,他們只不過是騙騙日本人,使日本人相信他們是在賣力干而已。他們可能沒有說錯,事實也許真是那樣。但這絲毫也不能夠削弱對方反駁他們的理由,那就是說:憑汪在中國的顯赫地位,哪怕他只是暖昧地支持了日本,就一定會使他本國人民陷於不和與混亂。」
抗日名將李宗仁在《李宗仁回憶錄》一書中又稱:「汪兆銘的為人,堂堂一表,滿腹詩書。言談舉止,風度翩翩,使人相對,如坐春風之中。初與接觸,多為折服,故頗能號召一部分青年。然汪氏黔驢之技,亦止此而已。其真正的個性,則是熱衷名利,領袖慾極強,遇事又躁急衝動。欲達目的,既不擇手段,也不顧信義。每臨大事,復舉棋不穩,心志不定。此種心神,常在會議席上充分表現。汪氏每次主持重要會議時,神志多不安定,周身擺動,兩手搓個不停,一反其平時雍容和穆的風度。再者,汪的處人,亦極虛偽。凡汪氏所不喜的人赴其寓所訪問,汪氏亦均屈尊接見,娓娓傾談,狀至親晤。然客甫出門,汪便立現不愉之色,頓足唾棄。轉瞬之間,態度判若兩人,凡此均足以表示汪的為人」。「所以吳敬恆曾罵汪是」偽君子「和」花瓶「,足見許多老同志也認為他不能負實際責任。總理在世時,汪總是受命出使四方,從未負過黨政專責。但是汪氏卻是個心比天高、熱衷權利的人,中山逝世後,汪氏一意左傾,與蔣中正互為表里,不擇手段地攬權奪位。誰知他的合作者蔣氏,也是個熱衷權力不擇手段的人。他二人各取得黨權、軍權之後,竟又短兵相接,火併起來,經歷多次,汪氏自知非蔣的敵手。故此次我們誠心誠意地請他留在南京主持黨政,他總以為滬、寧一帶是蔣的老巢,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斷非彼久戀之鄉。他如要掌握黨政,必須回廣東另起爐灶。這便是汪氏的基本觀念,也是嗣後寧、漢不能合流的基本原因」。
抗日名將張發奎在《張發奎口述自傳》一書中又說:「對於那些為他犧牲與戰鬥的軍人的態度,顯露了汪精衛的軟弱無能。我常常對他說,第四軍是為他打仗的,他應該照顧第四軍。『可是,作為行政院長,他不敢對蔣先生進言。每逢出現議題,他總是要看蔣先生的臉色,他本身沒有主意。他一闊就變臉,變得官氣十足,忘了他從前的理想。』」「置個人仇恨於國家利益之上是錯誤的。很明顯,汪精衛對蔣的仇恨,甚至更重要的——他妻子對蔣先生的仇恨(陳璧君始終懷疑蔣介石是1935年刺汪案的主謀),已經放在民族大義之上了。」
1939年10月1日,蔣介石接見中外記者,在回答記者問題時明確指出,「汪逆賣身降敵,罪惡昭著,根本上已自絕於中華民國全國國民,對此漢奸罪犯,人人得起而誅之,汪逆所召集之會議,國民皆知為漢奸賣國之會議,其參加之每一份子,國人盡知為賣國之漢奸,問題已遠超過於黨的紀律規章之外,故中國國民黨不必再有如何聲明」,並表示「在敵軍壓境戰鬥劇烈時,公然響應敵人所謂建立東亞新秩序,意圖併吞中國之聲明,此為何種之行為?奔走敵京,勾結敵軍,唆使敵人加緊侵略,屠殺同胞,此為何種之行為?在敵軍司令部內廣播演講,污辱我國軍,誣衊我同胞,對於我正在戰鬥之將士,勸誘其局部停戰,此又為何種之行為?君等試思,任何國家政府,對此等奸逆,應作如何處置,中國國民黨負有革命救國之責任,對於如此罪惡昭著之漢奸國賊,如予以寬縱,則將何以對總理,何以對先烈,何以對主義,何以對國民,更何以盡領導革命之天職?如此在本黨豈不蒙熏蕕同器之譏,而綱紀蕩然,廉恥道喪,又將何以立國乎?一言以蔽之,海可枯,石可爛,而對於引狼入室為虎作倀之漢奸汪逆,則永無寬恕赦免之理」。
1940年1月,陶希聖與高宗武脫離汪精衛政權,高宗武托杜月笙將「汪日密約」呈送蔣介石。蔣介石於1月13日寫道:「吾不知汪逆賣國之實情,竟至如此也!彼對國土與主權之喪失,毫不關心,而惟以關稅存款與組織偽政府之預付金四千萬元是爭,是誠狗彘不如矣。」蔣介石看到杜月笙送來的密約文件後,立即指示中央通訊社社長蕭同茲專程由重慶飛往香港,親自指揮發稿事宜。1月22日,《日支新關係調整要綱》,即「汪日密約」,在香港、重慶、昆明、上海及國內外各地同時見報,是為「高陶事件」。香港《大公報》1月22日的頭條為:「高宗武陶希聖攜港發表汪兆銘賣國條件全文。集日閥多年夢想之大成!極中外歷史賣國之罪惡!從現在賣到將來從物資賣到思想」。 2月24日,蔣介石發表關於日汪協議之告全國軍民書及告友邦人士書。在告全國軍民書中,蔣介石指出:「近日中外各報所披露的汪逆賣國文件,有「日汪」在上海簽定,而由犬養健攜回東京的「日支新關係調整要綱」,以及汪逆向敵方提出成立偽政府的必具條件,和敵方的答覆。這幾個文件全國同胞批閱之後,對敵閥與汪逆的陰謀詭計,必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我們可以察知敵國在一月初所謂「興亞院」開會討論的內幕,我們更可以由此認識汪逆是不惜將整個國家和世代子孫的生命奉送給敵國。…所謂「善鄰友好」就是「日支合併」,所謂「共同防共」就是「永遠駐防」,所謂「經濟提攜」就是「經濟獨霸」…。這個敵偽協議,比之二十一條兇惡十倍,比之亡韓手段更加毒辣。我敢相信稍有血氣稍有靈性的黃帝子孫中華國民,讀了這一文件,一定發指眥裂。…」
妻子辯護
在汪兆銘死後,其妻陳璧君在法庭上為汪的責任與行為辯護:「日寇侵略,中央政府領導無力護民,國土淪喪,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於鐵蹄下,這是蔣中正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有那一吋國土是汪先生賣去日寇的?反而重慶統治下的地區,汪先生從未向一將一兵招降。南京統治下的地區,是日本人的佔領區,並無寸土是汪先生斷送的,相反汪先生以身犯險,忍辱負重,在敵前為國民生存謀福祉,每天生活在敵人槍口下,這有什麼國可賣?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與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汪兆銘與蔣中正
部份史料與說法指出,汪兆銘出走河內,與日本人和談,此事是由蔣中正策劃(戴笠與汪兆銘政權之間的緊密連繫,也被當成這個說法的重要旁證之一)。這個說法,主要來自汪兆銘的幕僚胡蘭成,以及馮玉祥。 | {'wikidata_id': b'Q22303'} |
巴中恩陽機場
建設歷程
2012年10月,巴中正式啟動機場前期工作。
2014年7月3日,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覆同意興建。
2015年2月5日,巴中恩陽機場試驗段開工。
2017年10月,建築面積為13000平方米的機場航站樓開始施工。
2017年10月31日,機場跑道開始實施水穩層鋪築。
2018年9月21日至25日,巴中機場順利完成校飛工作。
2019年2月3日,機場正式通航。
機場信息
巴中恩陽機場飛行區等級按4C標準設計,擁有一條長2600米、寬45米的跑道和一條長183米、寬18米的垂直聯絡道,跑道主降方向設1套I類精密進近儀表著陸系統和燈光系統,次降方向設B類簡易進近燈光系統,在跑道東北端外側設有1座全向信標/測距儀台;擁有一座13000平方米的航站樓(初步設計時為5000平方米)、4個C類機位站坪,5000平方米的停車場,300平方米的貨運庫,1700平方米的機場業務綜合樓,1280平方米的職工生活用房;建有1座塔台和650平方米的航管樓及配套通信、導航、氣象、供電等輔助設施。2025年預計旅客吞吐量9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3000噸/年、飛機起降10714架次/年。 | {'wikidata_id': b'Q17498850'} |
莊梁奕
莊梁奕(?年-?年),字甸山,號如川,法名超盛,別稱如川盛,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佛教僧人,敕封無閡永覺禪師。
生平
少年時因事故垂危,後剃髮出家常州西山寺。師從茆溪行森禪師,任海會寺方丈。天資明敏、戒律精深,凡於釋典無不洞澈。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召見,命超盛入居圓明園,賜紫衣。
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召天下博通學行僧人開法會,充任藏經館總率。
十二年(1734年),召對稱旨,駐賢良寺為住持。
十三年(1735年)二月初六日,敕封無閡永覺禪師,賜銀印,並恩賜生父莊源潔貂緞人蔘。
無閡永覺禪師敕諭曰:超盛,爾生長宦族,幼讀儒書,秉性樸誠,賦資穎慧,偶因墮車危殆,遇救獲蘇,頓悟生死夢幻之理,皈依梵教,其夙根有自來矣。經朕召見,略加提持,遂能直踏三關,洞明妙義,近代禪師中之所罕遇,目今宗徒內無有出其右者。朕心嘉悅,特封爾為無閡永覺禪師,以表真僧,宣揚法器。爾其益懋進修,仔肩大道,式宏慈化,丕振宗風,以副朕接引褒獎之意。欽哉。故敕。
雍正十三年二月初六日
因父年高,雍正帝特命回鄉省親並在途中宣揚佛事,,二月二十四日出京南下,受直隸總督李衛迎接並停留。三月,到達揚州高旻寺。六月,到達蘇州,患病,留在蘇州織造署中調治,雍正帝特賜金雞納霜命織造海保協助醫治。期間有多次上摺請安、抄呈寺院進院法語、上堂法語。八月,病癒,雍正帝賜御書坐名手卷。入怡賢院,與年希堯講論佛經。雍正帝則認為地方官接待超盛太過鋪張。
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駕崩。二十七日,乾隆帝命超盛回京瞻仰梓宮。
乾隆十四年(1749年)四月,乾隆帝命於將來待超盛死後將銀印繳回禮部銷毀。 | {'wikidata_id': b'Q15908351'} |
亨廷頓伯爵夫人
早期生活
塞琳娜·黑斯廷斯本名塞琳娜·夏利小姐,出生在萊斯特郡靠近阿什比-德-拉-祖什鎮的史湯頓·哈羅德公館裡。她是費勒斯伯爵二世華盛頓·夏利和瑪麗·萊文奇(Mary Levinge)的二女兒。
轉變以及先生的阻力
根據文獻,塞琳娜伯爵夫人,她的轉變經歷是在一次個人的一個嚴重疾病的發作後,變得厭煩她的生活之後發生的。塞琳娜夫人被她的小姑瑪格麗特夫人(Lady Margaret)和伊莉莎白夫人(Lady Elizabeth)影響而歸信的。瑪格麗特夫人和伊莉莎白夫人是牛津聖潔會(Oxford Holy Club)的成員,那是由約翰·衛斯理、查理·衛斯理和喬治·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開創的福音運動。
在她信仰歷程的早期,亨廷頓伯爵夫人塞琳娜的先生曾派人去叫英國聖公會的主教幫她恢復一個「清醒的頭腦」。有經驗的主教試著透過衛理公會領袖討好她,但卻徹底的失敗了。其中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是,主教對於任命喬治·懷特腓德為牧師表達了他的遺憾。以亨廷頓夫人典型的風格,她給了聖公會主教以下的回覆:「閣下記住我的話,當你在你臨終的床上時,那將是你感到喜悅的按手禮之一」。
宗教復興
1739年,亨廷頓夫人加入了在倫敦的費特巷的第一個衛理公會。在他先生於1746年過世後一段時間,她和約翰·衛斯理以及喬治·懷特腓德非常投入在大復興的工作中。懷特腓德成為她的私人牧師,並且在他的協助下,雖有從聖公會教士而來的麻煩,但她寧願不分裂,而創辦了「亨廷頓伯爵夫人會」——在衛理公會裡的一個加爾文主義運動。
過世後的安排
在她於倫敦過世前,亨廷頓伯爵夫人積極地,甚至可說是專制地監督她的教堂和牧師們。她成功地向喬治三世請願康沃利斯大主教的任職,並大力對抗1770年衛斯理會議的反加爾文會議記錄,並反對放寬1772年的捐獻條款。
1791年伯爵夫人逝世,共計六十四間教堂和學院遺贈給四位受託人。受託人當中,福特博士和受託移居亨廷頓伯爵夫人居所(鄰近斯帕費爾得教堂)的安女爵,繼承所有大量的重要信函。安女爵盡責地直到1804年逝世為止,並埋葬在邦希爾墓園。
主要受託人為湯馬士·霍伊斯牧師,他是120間教堂聯合會的主席,即使他持續作為英國教會牧師,也是教區牧師。從1764年直至1820年逝世為止,他致力於確保讓聯合會與英國教會維持盡可能緊密的關係。許多教會在1863年成為英格蘭自由教會的一份子。
在這些新的受託人中,其中一個最早的改變是完成搬遷學院的計畫。1792年移校至赫特福德郡的切森特,稱為切森特學院,直到1905年將它交給劍橋大學為止。這間學院以送出眾多宣教士至海外而聞名。 | {'wikidata_id': b'Q2619915'} |
江油市
地理
江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涪江上游,龍門山脈東南。距離綿陽市35公里,成都160公里。面積2719平方千米,總人口約88萬,其中城區人口35萬。2006年,全市轄4街道、21鎮和19鄉。市政府駐中壩街道。
地貌
江油境內地勢以丘陵為主,西北高、東南低。江油西北部地區屬於龍門山-大巴山褶皺台緣帶,海拔800-1500米;東南部屬於四川台坳,海拔500米左右。
江油境內主要分為三個地貌區,分別是中部涪江沿岸平壩台地區、中南部丘陵寬谷區和西北部中低山區。中部涪江沿岸平壩區占江油市總面積的8.6%,地貌類型以第四紀新沖積平壩為主,邊緣有少量台地和丘陵。平壩平均海拔480-600米,是江彰平原的主體;周圍台地和丘陵海拔500-800米。中南部丘陵寬谷區位於江油市中南部,占江油市總面積49%,地貌以低中丘寬谷和丘間平壩、台地為主,海拔500-800米。西部中低山區位於西北方向龍門山一帶,占江油市總面積的42.4%,地貌以低、中山和低山為主,山高谷深,侵蝕強烈,平均海拔800-1500米,間有少數山峰超過2000米。
江油境內主要山峰有轎子頂(最高峰,海拔2356米)、大龍池山(2117米)、雲羅山(1982.7米)、藏王寨(2345.7米)、觀霧山(2117.7米)、吳家後山(2175米)、紫山(1099.6米)。
地質與土壤
江油位於揚子准地台西北部邊緣四川台坳和龍門山-大巴山台緣褶斷帶接合部位。東南部平壩、丘陵屬於四川台坳川北台陷梓潼台凹,西北部山地屬於龍門山-大巴山台緣褶斷帶龍門山褶斷束雁門凹褶束。境內出露地層包括古生界的寒武系(T)、奧陶系(O)、志留系(S0)、泥盆系(D)、石炭系(C)、二疊系(P),中生界的三疊系(P)、侏羅系(J)、白堊系(K),新生界的第四系(Q)、下更新統(Qal)、中更新統(Q2)、上更新統(Q3)和全新統(Q4)。
江油市處龍門山褶斷帶與綿陽帚狀構造交接處,龍門山褶斷帶褶皺和斷裂十分發育,尤其北東向最為發育。市境內較大的褶皺有雁門壩倒轉背斜、藏王寨向斜(又稱藏王寨—仰天窩向斜)、永平背斜等;較大的斷裂有馬角壩—羅家壩北東向斷裂(即江油沖斷裂)、苦竹溝沖斷裂、望鄉台沖斷裂、毛埡樞紐斷裂、岩梯子沖斷裂等。
境內土壤中水稻土類面積最大,占耕地總面積70.2%,其次為紫色土類,占17.1%,黃壤類和黃棕壤類土較少,沖積土類面積最小。土壤理化性質以黏土類為主,pH值在6.5-7.5之間的最多,其次是7.5-8.5之間。大多數土壤不會發生土壤碳酸鹽反應。境內土壤總體來看有機質含量低,氮、磷、鉀不足。
水文
江油市水文條件較好,境內降水豐沛,地表江河密布,地下水廣泛富集。
江油市境內大小河流一百五十餘條,分屬嘉陵江支流涪江水系、嘉陵江支流西河以及嘉陵江支流白龍江水系;其中,流域超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十二條。江油大部分河流屬於涪江水系。除涪江外,江油較大河流還有通口河(盤江)、平通河、潼江、芙蓉溪、方水河與青江。
涪江是途徑江油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阿壩松潘雪寶頂(5558米),在重慶合川匯入嘉陵江,是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長江二級支流,全長670千米。涪江在江油市境內長62.3千米,流域面積860.4平方千米。涪江從平武縣南側流入江油市武都鎮,從龍鳳鎮南郊進入綿陽市區境內。其中,武都鎮燈籠橋以上河段屬於涪江上游,蜿蜒曲折、河床狹窄、灘多流急,平均河道寬約150-200米。武都以南河段屬於涪江中游,地形上流經盆中丘陵區,並匯入平通河(河西鄉)、通口河(青蓮鎮),水勢平緩、迂迴曲折,形成眾多河漫灘。涪江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和降水補給,並輔有地下水,年均流量155立方米每秒,最大洪峰流量8680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徑流總量49.4億立方米。
通口河是江油境內匯入涪江的最大河流,起源於北川羌族自治縣,在青蓮鎮注入涪江,江油境內河段長33.2千米,寬150-300米,其很長一段河段作為江油市與北川羌族自治縣的界河。通口河徑流補充以降水為主,季節變化大,平均流量102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7920立方米每秒。在2013年,正是因為通口河突發洪水導致江油盤江大橋垮塌。
氣候
江油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市年平均氣溫16.2℃,一月平均氣溫4.9℃,七月平均氣溫25.7℃,年均降水量1148毫米,蒸發量926.7毫米,相對濕度81%,年均氣壓95.35千帕,風向多東北風,年均風速0.9m/s。
自然資源
境內主要礦產資源有砂金、天然氣、石油、煤炭、黃鐵礦、大理石、石灰石、硫鐵礦等。
歷史沿革
三國置江由戌,北魏正始二年(505年)於今平武南壩置江油縣。江油,取涪江水清澈如油之意。一說系油溪而來。東晉寧康時於今青蓮置漢昌縣。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更名昌隆縣。唐先天元年(712年)更名昌明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改名彰明縣。1958年江油、彰明兩縣合併為江彰縣。1959年復改江油縣。1988年撤縣設市。
民族
江油市人口以漢族為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少數民族人口開始增多。至2000年,江油共有23個少數民族。按照人口多少排序,依次為:羌族、回族、滿族、藏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侗族、壯族、朝鮮族、白族、傣族、哈尼族、納西族、高山族、土族、錫伯族、撒拉族、仡佬族、維吾爾族、水族。
佛教
1985年,綿陽地區批准觀霧山極樂堂作為全地區佛教活動場所。1992年11月,江油市佛教協會成立。1993年,東禪寺、法華寺開放;1995年,羅漢寺開放;2002年,普照寺、回龍寺開放。
道教
江油秦朝出現道士,境內含增乾元山金光洞相傳為太乙真人修煉、哪吒學道之處;三合翠屏山道觀相傳為哪吒顯化之地。1993年,江油市批准金光洞、翠屏山為道教活動場所。2005年,江油市道教協會成立。江油道教信眾有農曆三月十三日的翠屏山哪吒顯化日,六月初六日和冬月十一日為的金光洞哪吒再生日和太乙真人聖誕日三個主要活動日。
伊斯蘭教
明末清初,伊斯蘭教隨回商傳入江油。清咸豐年間,江油中壩清真寺建立,後又在1987年、1988年、1994年、1996年和2003年多次對外圍設施進行調整改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江油設置了清真寺管理委員會。至2005年底,江油市有伊斯蘭教徒1500餘人。
天主教
天主教於清朝康熙三年傳入江油,1912年建起西屏天主堂、1919年建立中壩天主教堂。1985年,兩座教堂恢復活動,同年成立江油縣中壩天主教愛國會。1994年,中壩天主堂搬遷。
基督教
基督教在清朝末年傳入江油。1989年,江油市批准恢復中壩福音堂的宗教活動。1995年,成立江油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1999年,江油福音堂改造。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壩福音堂遭到嚴重破壞,後於生產街、詩仙路交叉口處重建。
方言
江油市方言為現代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四川方言區的一支。江油方言在語法上與普通話並無大的差別,區別主要體現在語音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普通話教學的普及、三線建設導致大批東部技術人員遷入以及成都話的影響,目前江油人實際運用的方言已經與周邊鄉鎮方言、民國時期江油方言產生了較大差異。
飲食
江油市飲食屬於川菜菜系,口味重麻辣。在江油,有不少當地特色的街頭小吃,包括被視為江油最具特色美食的江油肥腸 、生食的「蘸蘸」、鍋魁夾涼麵、米粉等。但在三線建設期間,大量遷入的東部城市居民給江油市帶來了許多不同地域的食物,例如上海生煎和小籠包、山東大蔥等。
高速公路
京昆高速(綿廣高速段)
G5京昆高速在江油市境內設置了六個出入口,一個開放式服務區。
公路
省道205線、省道302線、省道105線
四川省省道205線途經江油城區西部,城區段稱「李白大道」,江油至綿陽段稱「綿江快速通道」。江油亦是公路前往九寨溝、平武等地的重要交通節點。
鐵路
寶成鐵路、成綿樂客運專線、西成客運專線
由於江油的狹長地形,貫穿全境的寶成鐵路設有大小14個車站,在升級成為江油市以前,是全國火車站最多的縣。境內的雁門大橋是寶成線上最高的大橋。江油站在汶川大地震中嚴重受損,重建後的江油站於2010年12月18日竣工投入使用。江油站也是成綿樂客運專線北端始發站和寶成鐵路沿線站點。另外,在西成高鐵沿線,亦設有青蓮站與江油北站。
橋樑
因涪江貫穿江油市區,故而江油市建設有涪江二橋、涪江一橋、涪江三橋、涪江五橋四座城區跨江大橋;此外,武都鎮也建設有武都鎮涪江大橋。
市內交通
市內主幹道多為4-6車道的瀝青道路。在江油市內有較為完善的公交體系,計程車、網約車也數量眾多。但是,江油公共運輸系統對郊區鄉鎮覆蓋率低下,招致了很多批評。
此外,規劃建設中的綿九高速,也會途徑江油。
經濟
江油是中國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也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素有「小成都」之稱。2017年,江油市地區生產總值384.60億元人民幣,增速9.2%,其中第一產業占比11.9%,第二產業占比38.7%,第三產業占比4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9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2元。工業主導產業有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水泥等,長城特殊鋼公司、江油發電廠、雙馬水泥公司都具有較強的實力。擁有航空燃氣渦輪研究院、四川材料與工藝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農業盛產玉米、小麥、稻穀、油菜等。
農業
江油大部分地區作物熟制為一年兩熟,西北部少數區域為一年一熟。江油盛產玉米、小麥、稻米與油菜。另外,江油也有發達的新型農業產業,是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辛夷花栽培體系被評為中國重要農業遺產。養殖業方面,江油是重要的獺兔養殖基地,被稱為「中國獺兔之鄉」。休閒農業方面,江油每年會舉辦鄉村旅遊節,新安鎮建設有農業公園,亦規劃有文農林旅融合示範區與休閒農業發展圈。
工業
江油市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特殊鋼生產基地、重工業基地。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三線建設中,江油建立了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長鋼、四川礦山機械廠、四川材料與工藝研究所、江油電站等一批重工業企業與研究所。在資源開採方面,江油是四川重要的天然氣產地,是中國石油川西北公司駐地。改革開放後,江油在國企改革中工業經濟發展緩慢。在汶川地震後,江油市設立了江油工業園區,後被四川省評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特產
當地著名土特產品有附子(彰明附片)、太白花茶、方水生薑、中壩口磨醬油和木製仿古家具。2015年漸興江油八寶:中壩醬油,詩仙閣酒,中壩附子,太白花茶,詩鄉兔,黑溜寶臘肉,澳中辣木茶,松花嶺百合。
民生
江油市擁有完善的市政服務體系、教育體系、公共安全服務體系、公園體系與醫療體系。
教育
江油擁有悠久的教育歷史。1914年,川北省立第二中學便在江油開始辦學。現在江油擁有四川幼兒師範專科學校、江油市工業技校兩所高等院校,四川省江油中學、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學、江油市太白中學以及江油職業中學校四所中等學校。基礎教育方面,江油市擁有華豐初中、長城實驗初中、花園路初中、彰明初中等眾多公立初中學校以及江油實驗學校、江油外國語學校兩所民辦性質初中;小學則有勝利街小學、花園路小學、文化街小學、詩城小學等一大批公立小學和江油外國語學校一所民辦性質小學。另外,江油還有擁有米其林捐贈的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醫療
江油有完善的醫療體系,擁有4所三級乙等醫療機構和3所二級甲等醫療機構。亦建設有養老院和老年醫院。
生態環境
江油全市綠化覆蓋率為48.4%,人均綠地面積11.7平方米。江油現有太白公園、西山公園、體育公園、三岔河濕地公園、明月島公園共五座公園;沿昌明河、涪江、明月堰建設了沿河綠地。以青蓮鎮為起點,江油還建設了太白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同時,江油還規劃有體育中心六合花園廣場、三合鎮六合堰公園綠地、東山森林郊野公園等一系列公園。
旅遊
江油是四川省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歷史的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故鄉(註:李白的出生之地有爭議,一種說法稱為原彰明縣(今江油市)青蓮鄉)。江油旅遊主打「李白文化」、「火藥文化」、「紅色文化」、「三國文化」與「道教文化」。江油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主要旅遊景點有:竇圌山、觀霧山極樂寺、大匡山、青蓮李白故居隴西院、太白祠、太白碑林、李白紀念館、太白公園、海燈法師武館、白龍宮、佛爺洞、乾元山風景區、金光洞、翠屏山哪吒祖庭、西山公園、西山羅漢寺、青蓮法華寺以及新建成的青蓮國際小鎮,大康百合花基地,新安水果基地,武都荷花基地。
人口情況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江油市常住總人口為762,140人。
損失與傷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龍門山斷層東側江油市被劃定為重災區,地震烈度8-9度,死亡394人,失蹤88人,受傷19278人(重傷5810人),直接經濟損失592億元人民幣,間接經濟損失140億元人民幣。全市住房垮塌或拉裂3971萬平方米,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用房垮塌或拉裂120萬平方米,學校損毀120所,共82萬平方米,衛生機構400餘個、共28.8萬平方米用房損毀。另外有700多千米道路、225座橋樑、1430千米城市輸水管道、595千米城市燃氣管道、16座電站、15千米輸電線路、187座水庫損毀。全市530座工礦企業受災,全部工礦企業停產,農村耕地受災0.85萬公頃。其中,攀長鋼損失達3.5億元人民幣。電力、通信中斷。除了10個極重災區外,江油屬於重災區各縣市中受災第二嚴重。
在地震中,江油21處文物受損,受災文物建築面積19960平方千米,直接經濟損失1.42億元人民幣。江油城市標誌雕塑「舉杯邀明月」倒塌。太白故居中清朝留存的照壁、粉竹樓、隴西院完全倒塌,李白樓受損嚴重。宋代留存的國家文保單位雲岩寺嚴重損毀,天王殿倒塌,70%建築嚴重損壞,另外30%整體倒塌,竇圌山岩體多處崩塌與裂縫,登寺道路阻塞。
災後恢復重建
汶川地震後,江油市接受了河南省的對口援建。2008年5月14日,江油市發改局著手編寫江油市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總體規劃,6月10日編制完成並於6月25日上報綿陽市人民政府。2008年6月28日,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到江油視察災情,7月2日,河南省成立對口支援江油市恢復重建工作領導小組。河南援建江油項目共300個,投資30.02億元人民幣。
對口援建項目分三批進行,範圍涵蓋住房、道路、水利、公共基礎設施、文化設施和工業園區。援建項目集中於涪江兩岸,包括江油市第三涪江大橋、江彰大道、豫江大堤、中原愛心學校、中原愛心小區、江油河南工業園等項目。在援建初期,因雙方在合作共建程序中的分歧導致進度緩慢;後改用河南省負責建造施工,驗收後整體移交江油市的方式進行恢復重建工作。至2011年,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共投資408.4億元人民幣,重建項目1355個。
另外,紅十字會共援建項目165個,資金1.26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援建項目75個,資金3106萬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援建項目27個,資金1673萬元;香港紅十字會援建項目46個,資金6353.9萬元;自貢紅十字會援建項目1個,資金100萬元;河南省紅十字會援建項目11個,資金1009萬元;北京仲裁委員會援建項目1個,資金94.4萬元;東鵬陶瓷有限公司援建項目1個,資金100萬元;北京緯創軟體公司援建項目1個,總援建資金13萬元;貴州省紅十字會援建項目2個,資金196萬元。上海慈善基金會捐款6232萬元人民幣重建江油市精神病院。江油市婦聯捐款520萬元。中興、索尼投入資金150萬元人民幣在八一學校與江油工業技校建立春蕾抗震學校。國際佛光會捐款1300萬元重建彰明中學。湖北荊州市天然氣公司捐款900萬元人民幣重建江油市第一中學主教學樓荊州樓。新加坡堅永集團捐款1000萬元重建堅勇512實驗小學(原建南學校),並於2008年12月3日完工,成為四川省第一座整體重建完工的永久性學校。
此外,江油市政府大樓、江油站、江油大劇院、江油市圖書館、江油體育中心、江油市人民醫院等基礎設施均為災後重建項目;紅軍勝利紀念碑、王右木紀念館、青林口紅軍橋得到維修,太白故居、雲岩寺與李白紀念館在2009-2011年間依恢復原樣的原則進行了重建。
大型活動
1.2015年中央電視台中秋晚會在江油舉辦 | {'wikidata_id': b'Q1359300'} |
花月痕
《花月痕》是一部由清朝魏子安所創作的小說。全書共有五十二回。主要講述韓荷生和韋疾珠與青樓女子杜采秋和劉秋痕的愛情故事。
小說梗概
《花月痕》講述兩對戀人的故事,專「敘男女雜沓之狹邪」,韓荷生在沙場上屢建奇功,封侯拜官,其妻杜采秋受一品夫人封典;至於韋疾珠則懷才不遇,窮困潦倒,最後重病身亡,其妻劉秋痕亦自縊死。
小說評價
魏子安所作的《花月痕》,自序稱「初不以自明,益與為惝恍詼譎,而人終莫之測」,其好友謝章鋌指出「創為小說以自寫照」,「其書中所稱韋瑩字痴珠者,即子安也」。
《花月痕》深受《紅樓夢》的影響,《花月痕》第二十五回就寫道……采秋道:「……妙玉稱個『檻外人』,寶玉稱個『檻內人』;妙玉住的是櫳翠庵,寶玉住的是怡紅院。……書中先說妙玉怎樣清潔,寶玉常常自認濁物。不見將來清者轉濁,濁者極清?」
《花月痕》一文則還考證出韓荷生即何夢廬的原型,小說中的名妓杜采秋 、娟娘則分別是水芙蓉、沙阿嫩。
《花月痕》一書是「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鼻祖,小說中提到「鴛鴦蝴蝶」不下幾十處。張春帆在創作《九尾龜》時,引入《花月痕》之中一文,贊揚韋癡珠的氣派,並且引用了其中「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的語句。
鄭逸梅宣稱「我對於小説,喜歡三部,一《花月痕》,二《紅樓夢》,三《三國演義》」。郭沫若提到《花月痕》對他有著「挑撥性」,「秋痕的幻影弄得人如醉如癡了」。
《花月痕》後段夾雜不少妖異故事而遭到詬病。蔣瑞藻評:「《花月痕》小說, 筆墨哀艷淒婉,為近代說部之上乘禪,惜後半所述妖亂事近於蛇足,不免白璧微瑕。」魯迅亦批評說:「至結末敘韓荷生戰績,忽雜妖異之事,早如情話未央,突來鬼語,尤為通篇蕪累矣」。 | {'wikidata_id': b'Q15927333'} |
飛車載卿情
故事梗概
RV(Rajveer的簡稱)是一個瘋狂追求自己夢想的年輕的士司機兼賽車手,有一次他在開的士當中不小心弄壞了富家小姐拉荻卡(Radhika)的I-Pod,他答應如果禮拜五賽車得獎就還她錢。結果他真的如願取勝了,不但還了錢,還得到拉荻卡的芳心。
拉荻卡剛開始和RV談婚嫁論,此時他們遇到了第一個障礙,她的富豪爸爸說她有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學歷,而RV卻沒有上過學,可能僅僅會一個外語字:法拉利,總之她們倆根本就不般配,但是拉荻卡卻堅決地結了婚,兩年後兩個孩子Princess和Champ相繼來到世上,
此時RV在一次賽車中出了事故受傷,一年後傷是好了,但是他卻不能放開當時翻車時的心理陰影,重返賽場後比賽成績直線下降,很快,他們的車隊僱了新車手,RV被辭退了。沒有了收入來源,全家只好搬到紐約的布朗科斯(Bronx)貧民區去,全家開始體驗到了以前僅在電視上看到過的生活艱辛,RV被迫重新開的士掙錢養家,但是拉荻卡依然愛他,全家對生活充滿了樂觀,她也絕口不對富豪父親提及現今生活的雋困。
眼看這種生活將不斷持續下去,又發生了一次意外,兒子Champ無意吞食了一塊玻璃昏迷、生命垂危,而醫院要預收六萬美金的手術費用才進行手術,RV終於認識到只有他自己振作起來才能拯救全家於困境,他讓妻子在醫院守護兒子,自己重返賽車場,女兒Princess代媽媽為爸爸打氣,他不但取得了最後的冠軍,還把強敵摔出了賽車道。
當他再次出現在車場上時,全場觀眾頓時歡聲雷動,慶祝冠軍RV終於又回來了。。。 | {'wikidata_id': b'Q93670'} |
艾莲娜·乔治
早年生活和事業起步
艾蓮娜·喬治於1985年7月30日出生於Clinceni地區靠近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個村落。父親是羅馬尼亞正教會的牧師,而且她的祖輩有許多人都是羅馬尼亞正教會的牧師。艾蓮娜有個當記者的姐妹,還有個在Sportul Studenţesc踢足球的兄弟Costin Gheorghe。而她母親Mărioara Gheorghe則是一位民間藝人。艾蓮娜在3歲時就首次與母親一起登台演唱民間歌曲"Sus în Deal în Poieniţă"。
11歲時,她進入青少年宮(Children's National Palace)學習歌唱課程。2000年,她在巴亞馬雷地區憑藉翻唱惠特妮·休斯頓的歌曲"One Moment In Time"贏得了金色獎品"小熊(Little Bear)"。2001年,她參加了Mamaia音樂節。
艾蓮娜·喬治同時有羅馬尼亞裔和馬其頓共和國阿羅蒙裔的背景。
2002–05:以曼丁嘎樂隊的一份子作為職業
艾蓮娜從2003年初開始是與曼丁嘎樂隊一起演出,這是一個成功的拉美風樂隊。那年6月,曼丁嘎發售了他們的首張專輯"...De Corazón"。在2005年5月的羅馬尼亞歐視大賽藝人選拔中,曼丁嘎以歌曲《我的太陽》("My Sun")排名國內第四,這首歌曲一年後也被授予了金唱片認證。
2006年1月,她開辦了自己的舞蹈學校,取名為"Passitos"。一個月之後,她結束了與曼丁嘎的合作,並憑藉音樂製作人Laurenţiu Duţă的協助,開始了自己的單飛生涯。
2006–08:單飛生涯開始
2006年,艾蓮娜發售了她的首支單曲,名叫《你的聲音》("Your Voice")。2007年3月,艾蓮娜因2006年的出色表現獲得了Radio România Actualitaţi大獎,並因歌曲《你的聲音》獲得了年度最佳歌曲的提名(Best Song of 2006)。在2007年8月的羅馬尼亞熱門音樂頒獎典禮(Romanian Top Hit Music Awards)上,艾蓮娜憑藉歌曲《你的棕色眼睛》("Your Brown Eyes")獲得了2007年度最佳歌曲獎(Best Song of 2007)。她的部分歌曲是用羅馬尼亞語演唱的,包括"Ma ţi s-adar", "Lilicea Vreariei"等。
2009:歐洲歌唱大賽
2008年後期,歌曲作家Laurentiu Duta給了艾蓮娜一首歌曲以參加歐洲歌唱大賽羅馬尼亞地區的預選。就在2009年跨年夜後不久,艾蓮娜已入圍國內24強半決賽的消息就公布了。2009年1月31日,她在半決賽中參與角逐,並晉級決賽。她在電視投票環節中位列第二(當時電視得票數最多的是由布萊克希女子組合表演的《親愛的媽媽》"Dear Mama"),但評委們的選票幫助她得到了冠軍。她也由此得以憑藉歌曲《巴爾幹女孩》代表羅馬尼亞衝擊2009年歐洲歌唱大賽。從2月到5月,她在全歐洲進行了巡迴宣傳。與此同時,這首歌也創造了一個記錄,因為這是首個名列羅馬尼亞百強榜第一位的歐視參賽歌曲,同時也是艾蓮娜的首個排行榜冠軍歌曲。
歌曲於5月12日在於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的第一場半決賽的後半場中表演,且以67分排名第9位。5月16日,她出現在總決賽的舞台上。在決賽中,她第22個出場,以一種名叫"Iele"的羅馬尼亞樹精(wooden fairies)為主題,呈現了一場概念秀(concept show)。她當晚的成績最終名列第19位,其中從摩爾多瓦得到12分,從西班牙得到7分,從土耳其和馬其頓共和國分別得到5分,其它的得分就不在此提及了.
2010–現今:獲得全歐洲的認可並成為一名母親
參加過歐視大賽後,她在全歐洲的人氣得到了提高,並發售了的簽名單曲《迪斯科浪漫》("Disco Romancing")。這首歌曲在羅馬尼亞國內造成了轟動,在匈牙利打入了前10,在捷克、荷蘭、波蘭、斯洛伐克等國也算小有成就(mild success)。之後發售的一首名為《午夜陽光》("Midnight Sun")的單曲也擠進了荷蘭40強榜和羅馬尼亞百強榜的前10名。2011年,她與Dony合作,並發行了一首叫做《辣妹》("Hot Girls")的單曲。這首歌曲也再次登上歐洲各大榜單。同年她開展了她的首次歐洲巡演,前往德國,西班牙或(or)希臘。她與自己的製作人在夏日訂婚,且在聖誕節之前生下一名名叫尼古拉斯("Nicolas",這個名字衍生自勝利女神尼克)的男孩。
她的最新單曲是與說唱藝人Glance合作的"Ecou"。這首"Ecou"曾位列羅馬尼亞音樂榜榜首。先前與艾蓮娜合作過的曼丁嘎樂隊後來加入了新演唱者Elena Ionescu,並也曾代表羅馬尼亞參加了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2012年歐洲歌唱大賽。 | {'wikidata_id': b'Q236044'} |
巴什基尔国立医科大学
歷史
1932年3月25日,根據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第289號決議,巴什基爾國立醫學研究所成立。起初,該醫學研究所只有普通醫學院一個院系,後來創建了兒科系、預防醫學學院(後更名為預防醫學和微生物學系)、口腔醫學系、藥學院等院系。1995年6月23日,根據俄羅斯聯邦委員會第953號和俄羅斯聯邦衛生部第209號的命令,巴什基爾國立醫學研究所更名為巴什基爾國立醫科大學。2010年10月12日,烏法醫學院合併入巴什基爾州立醫科大學。2017年,巴什基爾州立醫科大學迎來了85周年校慶。
校園環境
大學建築的總面積超過15.2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區、實驗室空間約7萬平方米;設有69個臨床中心,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擁有自己的診所,每年有超過22000名患者接受治療;並設有療養院、運動場、宿舍等。該大學通過各種融資,購買了價值超過1億盧布的設備,並於2012年設立模擬中心。當地的學生、居民、醫生等都可以到模擬中心接受培訓。
對外交流
截至2018年,前往巴什基爾國立醫科大學學習的留學生來自26個國家,共有230多人。另外,該大學還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多所大學開展了學術合作,並與德國、哈薩克斯坦、土耳其和美國的多所醫學院和醫療中心簽訂了合同。
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的46所醫科大學共同成立中俄醫科大學聯盟,巴什基爾國立醫科大學為創始成員之一。每年有超過150名學生和教師到其他地方進行長時間的學術交流。2015年,巴什基爾國立醫科大學與哈爾濱醫科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前者的部分博士生可以到後者繼續學習,並有機會學習漢語,就讀聯合博士(3年)和碩士+博士(4年)課程。2018年11月,該校有17名學生正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學習,還有一些學生則被派往四川大學學習。
2017年到2018年,巴什基爾國立醫科大學先後派出訪問團,到吉林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地進行了交流。巴什基爾國立醫科大學學術委員會還授予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名譽教授」稱號。2018年11月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也授予巴什基爾國立醫科大學校長瓦連京·巴甫洛夫(俄語:Валентин Павлов)「名譽教授」稱號。 | {'wikidata_id': b'Q4080165'} |
虞啸父
虞嘯父,東晉大臣。
家庭
出生江南門閥士族,是虞潭的孫子,虞仡之子。會稽餘姚(今寧波餘姚)人。
生平
年紀輕輕便身居朝中顯耀位置,後官至侍中,被晉孝武帝看中並喜愛。曾與孝武帝飲宴,帝從容問他:「卿在門下,初不聞有所獻替邪?」虞嘯父想到自己家就在海邊,以為孝武帝有所求,便回答說:「天時尚溫,鯯魚蝦鮓(魚差)未可致,尋當有所上獻」。孝武帝聽後大笑。結果虞嘯父先醉,孝武帝酒後讓侍衛攙扶,虞嘯父才恍然大悟,說:「臣位未及扶,醉不及亂,非分之賜,所不敢當」。
隆安初年,虞嘯父為吳國內史。征補尚書,未發。王廞舉兵叛亂,強行讓虞嘯父擔任吳興太守一職。虞嘯父就入吳興,答應了王廞。王廞兵敗後,有司奏虞嘯父與王廞同謀造反,罪當斬首。孝武皇帝下頒詔書,認為虞嘯父祖父虞潭有舊功勳,准許以託病贖為庶人。
隆安四年,重新被啟用,再次拜為尚書。晉安帝禪位於桓玄(實為宮廷政變),虞嘯父被委任為太尉左司馬。不久升遷為護軍將軍,出為會稽內史。即元興二年12月(公元404年1月),虞嘯父被任命為會稽太守。義熙初年(405年),虞嘯父去職,不久就在家中逝世。 | {'wikidata_id': b'Q10514365'} |
战狼
劇情
在一次與公安部聯合搗毀製毒窩點的行動中,冷鋒違反命令將國際犯罪組織的骨幹武吉狙殺,導致被關禁閉,後得到戰狼中隊指揮官龍小雲賞識,保釋他並讓他加入戰狼中隊參與軍事演習。
在冷鋒狙殺武吉時,武吉的哥哥、國際犯罪組織的首領敏登正在與武吉通話並親眼目睹了武吉被冷鋒所殺害。其後敏登被國際刑警逮捕但被一股僱傭兵救走,後敏登向僱傭兵首領「老貓」下達命令讓其殺死冷鋒為弟報仇。
演習中,冷鋒帶領一支小分隊出其不意地使紅軍指揮官石青松退場,但在返程路上小分隊遭到狼群襲擊,眾人艱難擊退狼群。殊不知突然出現的狼群是僱傭兵組織的圈套,其後分隊長俞飛遭到僱傭兵襲擊陣亡,僱傭兵入侵中國領土。演習變為實戰,所有解放軍人員均整裝待發準備驅逐僱傭兵為戰友報仇,殊不知僱傭兵早有準備,解放軍傷亡慘重,後冷鋒眾人施計脫困後將僱傭兵逐一擊殺,最後在國境線上冷鋒與「老貓」對峙並將其刺死。與此同時,敏登等人也化裝為解放軍軍醫,試圖以新研發的針對中國人的基因武器暗殺冷鋒,但事情敗露,反被冷鋒逮捕在國境線內。
製作
《戰狼》涉及特種部隊題材,為在中國電影中比較少見。吳京為此籌備歷時7年,期間出演了電視劇《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預熱,並且利用三維技術呈現戰爭場面,亦開展了中國大陸電影的先河。關於劇本設定,吳京坦言劇本審查非常嚴格:「因為拍現代戰爭片會涉及到軍事機密,而且在外交層面上也十分敏感,所以審查會很嚴格,《戰狼》最初版本的劇本就曾被斃過,我把片中外國軍人角色更改為僱傭兵,這才避免了不少麻煩。」
本片拍攝得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的大力支持,動員了多款新式武器裝備,採用近萬發子彈,上百輛坦克以及武直-10直升機進行實戰拍攝。吳京還經過特批在特種部隊體驗生活18個月。
《戰狼》於2013年6月15日在南京開機,9月5日殺青。
其他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南京軍區的陸軍偵察兵特種部隊「飛龍」當中的一支精銳特種部隊名為「戰狼之神」。
宣傳
本片於2014年12月和2015年3月舉行兩次看片場,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在影片宣傳期間,吳京親自與影城、院線方面溝通,尤其在一些二三線城市如淄博等地的路演,營造了影片的聲勢。從2015年3月16日至4月4日,為宣傳本片,吳京已在中國內地跑了18個城市,100多家影院。
評價
《海南日報》評論稱:「國產電影裡似乎很少這種類型的影片,描寫的是特種兵題材,全片一個勁兒地「打」,包括武器戰和肉搏戰,而且節奏緊湊到一氣呵成,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堪稱最能讓人看嗨的一部電影了。」
專業影評人對影片有不同聲音,支持者認為本片作為國產當代軍事題材在多個方面都有突破,武戲場面和文戲劇情上能看到美式(或好萊塢)戰爭片的影子。批評者認為劇情簡單不足,人物塑造臉譜化,一些動作簡單粗暴。
續作
《戰狼2》於2017年7月27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其票房刷新華語電影紀錄。 | {'wikidata_id': b'Q19776287'} |
库热西·买合苏提
庫熱西·買合蘇提(1960年3月-),男,維吾爾族,新疆皮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畢業,中共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1977年1月參加工作,198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從政經歷
庫熱西·買合蘇提早年一直在軍隊測繪系統工作,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鄭州的測繪學院(今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航測系。1986年7月,庫熱西離開烏魯木齊軍區第二測繪大隊,調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黨校任職。1988年5月,進入自治區監察廳,開啟十年紀檢工作經歷,曾先後擔任監察廳副處長,自治區紀委檢察室副主任,紀委常委等職務。
1998年10月,38歲的庫熱西出任哈密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2000年4月,晉升哈密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2003年1月,升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2007年12月,任自治區黨委常委,繼續擔任自治區政府副主席。
2014年3月,庫熱西·買合蘇調到中央,出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兼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2018年4月,任改組後的自然資源部副部長。2018年11月,兼任國家自然資源副總督察。 | {'wikidata_id': b'Q16904982'} |
陳忠經
陳忠經(1915年12月-2014年7月13日),原籍江蘇儀征,生於江蘇揚州。中共情報「後三傑」,潛伏於胡宗南身邊,使胡宗南屢戰屢敗。
生平
1934年入北京大學經濟系。1936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後在昆明西南聯大畢業。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49年6月回國。1950年11月出席聯合國特別會議。1960年率領百人藝術團前往多個國家訪問演出。曾任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局副局長、代局長,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副處長,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秘書長、副主任,對外文化友好協會秘書長、副會長,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中共中央調查部顧問、副部長、中共中央對外宣傳小組成員等。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04年離休。2014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 | {'wikidata_id': b'Q8291030'} |
加利山
地形
加利山是大霸群峰三千公尺稜脈上最西側的峰巒,全山除東北方向接連耶巴奧山(3192公尺)的稜脊為寬平的嶺線外,其他四面都是陡落的急傾斜地形,龐大的山體座落於雪山溪及馬達拉溪深邃的河谷之上。從不同的角度看山,山的形勢自然不同,由於加利山的登山途徑是從高嶺循稜跑步就可登頂,便成為一座低緩不足奇的山峰,因有人提議,要把加利山從「百岳」剔除!加利山的泰雅原名Babo Maibarben(麥巴拉邊山),位處大霸山稜的最西端,在馬達拉溪登山口步道尚未開闢以前,因偏離山徑甚遠,無人造訪。民國67年7月18日,蔡景漳、邢天正、林文安、丁同三、簡進清、吳澄寬、張勝雄等人,即利用新闢建的步道,輕鬆地完成加利山光復後首登記錄。在台灣百岳中,只比六順山早了三個月而已,是倒數第二座被岳人登臨的「百岳」山峰。加利山這座被邢天正形容為,「幾乎像臺地一樣平緩」的山峰,山頂視域遼闊,尤其日落西斜時刻,向東可望大霸尖山到雪山北峰的聖稜線,劇烈參差變化的山稜與裸露的岩肌,在霞光的暉映下,展現山嶽的神秘悠遠與莊嚴肅穆;向西則可見萬頃雲海,波濤跳躍。」 | {'wikidata_id': b'Q10900728'} |
絕地任務
劇情
在1963年以前,位於舊金山外海的惡魔島以嚴密的警衛措施,成為全美犯人聞之喪膽的魔鬼監獄,固若金湯的天牢設計,讓重刑犯如同囚禁在銅牆鐵壁之中。監獄廢棄後,惡魔島成了觀光勝地,每日都有遊客湧進其中,嘗試坐牢的滋味。然而此時惡魔島卻落在一群軍人的手裡,成為他們臨時的基地。
任職海軍陸戰隊的漢默將軍因不滿他的部下為國家執行秘密行動而犧牲,卻得不到美國政府任何的肯定與對家屬的補助,而策動叛變,先是帶領部下劫走了15枚VX毒氣M55火箭彈,之後佔領惡魔島,挾持81名觀光客,要求美國政府給予部下家屬金錢賠償,否則將發射飛彈到舊金山灣區。為了反制這次叛變,無計可施的美國政府除了派出海豹突擊隊及一名生化武器專家史丹利之外,只能再求助於已被監禁30多年,且是史上唯一成功逃出惡魔島的前英國情報員梅森。為了說服梅森,聯邦調查局(FBI)局長沃麥克對他做了虛假承諾,告訴他將得到特赦,重獲自由。但沃麥克卻偷偷地把合約撕了,打算利用完梅森之後,將他送回監獄。
梅森與史丹利會同執行這次突襲任務的海豹突擊隊成員成功地從地下隧道進入了惡魔島,不料他們被發現並遭到包圍。混戰中,安德森中校與海豹突擊隊的成員幾乎全部被殺,只有梅森和史丹利僥倖逃生。史丹利告訴了梅森事情的真相,並請求他協助去拆除飛彈,梅森終於答應了。
在拆除飛彈的過程中,梅森告訴史丹利當年他的被捕是因為他掌握著一個關於美國政府機密的膠卷,時至今日,它仍未失效。被捕之後,梅森成了英美兩國都不承認的人。之後漢默因一直等不到美國政府的答覆而發射一枚飛彈,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身為一個軍人的責任,所以在最後一刻他選擇將飛彈射入海中並未傷及無辜。另一方面,漢默的部下發現美國政府根本在欺騙他們,也對漢默改變飛彈路徑的作法感到不滿,意見產生分歧的雙方因此發生混戰。漢默在混戰中受了傷,史丹利和梅森躲在一旁目睹了這一切,了解漢默挾持人質的目的只是想幫助自己為國犧牲的部下討回尊嚴,並不是真的想傷害人質,於是兩人擊退和漢默交手的漢默部下並救出漢默,然而漢默已是性命垂危,他將最後一枚飛彈的位置告訴了史丹利後就死去了。於此同時,美國政府因等不到史丹利等人的消息,便派出了F/A-18E/F戰機來炸毀惡魔島。經過激烈緊張的鬥爭,梅森和史丹利終於拆除了所有的飛彈,成功完成了任務。正在史丹利點燃綠色的信號彈時,戰機投擲鋁熱劑炸彈,所幸點燃信號彈的史丹利被及時發現,並未傷及監獄,島上的人質無任何傷亡,而史丹利因爆炸波及墜海昏迷,梅森跳入海裡將其拉上岸。
史丹利同情梅森的處境,便利用戰機誤炸惡魔島的機會向沃麥克報告說梅森已死,暗地將他放走,而梅森臨走前將膠卷的藏匿處「教堂」告訴了史丹利。最後,史丹利與妻子開車到教堂拿到膠卷,並得知了當年甘迺迪遇刺的真兇。
評價
《絕地任務》獲得普遍好評。根據爛蕃茄收集的64篇專業影評文章,其中42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66%,平均得分6.6分(滿分10分),而基於另一影評網站Metacritic上的24篇評論文章,其中14篇予以好評,8篇差評,2篇褒貶不一,平均分為58(滿分100)。
票房
電影在美國的收入總額為134,069,511美元,其他地區200,993,110美元,全球票房總計335,062,621美元,遠高於7500萬美元的製片成本。《絕地任務》成為1996年,全球票房第四高的美國電影。
榮譽
2014年,《Time Out》訪問了幾位影評人、導演及演員,選出來他們認為的最佳動作片。《絕地任務》排於該榜單的第74位。 | {'wikidata_id': b'Q216720'} |
帕特诺斯特 (电梯)
帕特諾斯特(英語:Paternoster)或帕特諾斯特電梯(英語:Paternoster lift)是一種乘客電梯,電梯由一連串開放的隔間所組成(通常每隔間僅供兩人使用)並於建築物的梯井裡緩慢地不停上下移動。乘客可以隨心在任何樓層走上或走下該電梯。一些用於儲存大量的文件(紙質文檔)或小零件的檔案櫃也有使用相同的技術。此外,有另一種相對比較小的帶式升降平台,有時候被稱為「帕特諾斯特」,它由設有台階和梯級的環形帶所組成,但並不包括隔間。
「帕特諾斯特」在拉丁文中解作「我們的天父」,是拉丁語版主禱文開篇的兩個詞。最初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該電梯是以一個循環的形式出現,這種形式就如同使用玫瑰經念珠背誦祈禱時一樣。
由於安全原因,帕特諾斯特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被暫停繼續建造。但是,許多已建成的帕特諾斯特在廣大群眾的呼聲下仍然得以保留。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僅存的帕特諾斯特均位於歐洲範圍內:德國有230部、捷克共和國有68部。只有兩部是位於歐洲以外的地區:一部在馬來西亞,另一部在秘魯。
歷史
1868年,彼得·艾利斯在利物浦的奧利爾錢伯斯大樓建造了第一部可被稱為帕特諾斯特的電梯。1877年,英國工程師彼得·哈特為第一部帕特諾斯特獲得了一項專利。1884年,英國達特福德的工程公司J&E Hall利用哈特的專利,在倫敦一幢辦公大樓裡安裝了第一部「循環電梯」。
因為相比起普通電梯,帕特諾斯特可以承載更多乘客,所以在20世紀上半葉,帕特諾斯特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相比英國,它們在歐洲大陸地區較為普遍,特別是在公共建築中。帕特諾斯特運行速度較慢,通常為每秒30公分(約1英呎/秒),以便乘客出入電梯。
安全性
許多國家已經不再允許建設新的帕特諾斯特,因為使用不當時,它會為乘客帶來很高的事故風險。2012年,荷蘭海牙一名81歲的老人因失足掉進帕特諾斯特的豎井而喪生。老年人、殘疾人和兒童是最容易受壓傷或失去肢體的高危人群。
1975年9月,紐卡斯爾大學克萊蒙特大樓裡的帕特諾斯特因一名乘客意外喪生後而終止運作。當時,一個隔間到達環狀帶的頂端時意外離開了導軌,導致緊跟其後的兩個隔間進入了線組房。現在這部帕特諾斯特由一部傳統電梯所代替。在西德,新的帕特諾斯特於1974年被禁止安裝,並在1994年試圖關閉所有現有的裝置。然而,民眾對於當時的禁令,以及2015年的另一項禁令進行了大量的抗爭。因此,截至2015年,德國仍留有231部帕特諾斯特。
2006年4月,日立公司宣布,計劃推出一種帶有電腦控制車廂和標準電梯門的現代帕特諾斯特式電梯,以緩解安全隱患。2013年2月14日,該原型正式曝光。
現存的帕特諾斯特
許多帕特諾斯特電梯已經關閉,但在全世界範圍內,有一些還保留下來。
在德國基爾的施勒斯威格-霍爾斯坦州議會大廈,有一部自1950年以來一直運作的帕特諾斯特。
在柏林,保守黨小報《圖片報》的辦公室有一部19層高的帕特諾斯特,在報紙社論的強力捍衛下,它才得以持續運作。謝菲爾德大學的藝術塔有一部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帕特諾斯特。
20世紀90年代末,在英國曼徹斯特國王街的國民威斯敏斯特銀行分行大樓裡,仍有一部帕特諾斯特繼續運作。而埃塞克斯大學科爾切斯特校區的圖書館有一部帕特諾斯特仍在運作中。
2017年12月8日,萊斯特大學宣布位於該校愛登堡塔裡大樓的帕特諾斯特將終止運作。
英國雪菲爾大學藝術大樓裡面的仍然在運作。 | {'wikidata_id': b'Q836968'} |
罗杰·沃特斯
早年
沃特斯1943年9月6日生於英國薩里郡大布克姆,是瑪麗(née Whyte;1913–2009)和埃里克·弗萊徹·沃特斯(1914–1944)的第二個兒子。他的父親是煤礦工人和工黨活動家的兒子,是一名教師,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和一名共產黨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早期,他的父親是一名在閃電戰期間駕駛救護車的良心拒服兵役者。
沃特斯的父親後來改變了他的和平主義立場,參加了英國陸軍預備役部隊並被委任到第8營,1943年9月11日在皇家燧發槍團擔任一名少尉。他於5個月後的1944年1月18日在鵝卵石行動期間於阿普里利亞被殺,羅格斯此時五個月大。他安葬在卡西諾戰爭公墓,作為紀念。2014年2月18日,沃特斯公布了他父親和阿普利亞里的其他戰爭傷亡者的紀念碑,並成為安濟奧的榮譽公民。
在丈夫去世後,亦是一位老師的瑪麗·沃特斯帶著兩個兒子前往劍橋,並將他們撫養在那裡。羅傑·沃特斯最早的記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沃特斯參加了莫利紀念小學並在之後和西德·巴雷特在劍橋男子高中學習,而他未來的音樂搭檔大衛·吉爾摩住在該市的米爾路附近,並且在佩斯學校就讀。在15歲時,沃特斯擔任劍橋核裁軍青年運動(YCND)的主席,設計了其宣傳海報並參與了其組織。
雖然他是一個熱衷運動的人,也是高中板球和橄欖球隊的一個備受推崇的隊員,但他不喜歡他的教育經歷; 根據沃特斯的說法,「除了遊戲之外,我討厭在其中每一秒鐘。學校的政權是一個壓迫人的政權。那些容易受到其他孩子欺負的的孩子同樣也容易受到老師的欺凌。」沃特斯在童年時在劍橋認識巴雷特和吉爾莫,在倫敦攝政理工學院(之後的威斯敏斯特大學)建築系遇見了未來平克·弗洛伊德創團成員尼克·梅森和理察·賴特。沃特斯於1962年就讀於此,經過一系列適應性測試表明他非常適合該領域。他最初考慮過機械工程的職業。
組建和巴雷特領導時期
到1963年9月,沃特斯和梅森對他們的學習失去了興趣並搬到了攝政街理工學院兼職導師邁克·倫納德擁有的斯坦霍普花園的低層公寓。沃特斯、梅森和賴特於1963年底首次在主唱基斯諾布爾和貝司手克萊夫·梅特卡夫組成的樂隊中一起演奏音樂。
他們通常稱自己為Sigma 6,但也使用過the Meggadeaths這個名字。沃特斯和梅森分別演奏節奏吉他和鼓,賴特在他可以安排使用的任何鍵盤上演奏,而諾布爾的姐姐希拉格偶爾提供聲樂伴奏。早年,樂隊在私人演出時表演,並在攝政街理工學院地下室的一個茶室里排練。
在1963年9月,當梅特卡夫和諾布爾離開自建組合時,剩餘的樂隊成員要求巴雷特和吉他手鮑勃·克羅斯加入。沃特斯轉為演奏貝斯並且在1964年1月,樂隊開始被稱為the Abdabs(或者叫the Screaming Abdabs)。在1964年後期樂隊還使用了Leonard's Lodgers、Spectrum Five、and eventually、the Tea Set四個名稱。在1965年末的某個時候,the Tea Set開始自稱為平克·弗洛伊德的聲音(Pink Floyd Sound),後來改稱為平克·弗洛伊德的藍調(Pink Floyd Blues),直到1966年初稱為平克·弗洛伊德。
到1966年初,巴雷特成為平克弗洛伊德的領頭人、吉他手和詞曲作者。他寫了或合作寫了除了一首曲目以外的他們的第一張LP唱片《黎明門前的風笛手》,專輯在1967年8月發行。沃特斯為這張專輯貢獻了歌曲《Take Up Thy Stethoscope and Walk》。到1967年末,巴雷特心理健康狀況日益惡化,行為越來越不穩定,使他「無法或不願意」繼續擔任平克·弗洛伊德的主創歌手和主音吉他手的身份。在1968年3月,
平克·弗洛伊德會見了經理人皮特·詹那和布萊克希爾企業的安德魯·金洽談樂隊的未來。巴雷特同意離開平克·弗洛伊德,並且樂隊「同意布萊克希爾的永久授權」對「過去活動」。樂隊的新經理人Steve O'Rourke製作了一份關於巴雷特離隊和1968年4月大衛·吉爾摩的入隊的正式聲明。
沃特斯領導時期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部分,歡迎參與翻譯。
Filling the void left by Barrett's departure in March 1968, Waters began to chart Pink Floyd's artistic direction. He became the principal songwriter, lyricist and co-lead vocalist (along with Gilmour, and at times, Wright), and would remain the band's dominant creative figure until his departure in 1985. He wrote the lyrics to the five Pink Floyd albums preceding his own departure, starting with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73) and ending with The Final Cut (1983), while exerting progressively more creative control over the band and its music. Every Waters studio album since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has been a concept album. With lyrics written entirely by Waters,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was one of the most commercially successful rock albums ever. It spent 736 straight weeks on the Billboard 200 chart—until July 1988—and sold over 40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It was continuing to sell over 8,000 units every week as of 2005. According to Pink Floyd biographer Glen Povey, Dark Side of the Moon is the world's second best-selling album, and the United States' 21st best-selling album of all time.
Waters produced thematic ideas that became the impetus for the Pink Floyd concept albums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73), Wish You Were Here (1975), Animals (1977) and The Wall (1979)—written largely by Waters—and The Final Cut (1983)—written entirely by Waters. He referred or alluded to the cost of war and the loss of his father throughout his work, from "Corporal Clegg" (A Saucerful of Secrets, 1968) and "Free Four" (Obscured by Clouds, 1972) to "Us and Them" from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 first used in the feature film, The Wall (1982), later included with "The Fletcher Memorial Home" on The Final Cut, an album dedicated to his father. The them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Wall was influenced by his upbringing in an English society depleted of me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double album The Wall was written almost entirely by Waters and is largely based on his life story. Having sold over 23 million RIAA certified units in the US as of 2013, is one of the top three best-selling albums of all time in America, according to RIAA. Pink Floyd hired Bob Ezrin to co-produce the album and cartoonist Gerald Scarfe to illustrate the sleeve art. The band embarked on The Wall Tour of Los Angeles, New York, London, and Dortmund. The last band performance of The Wall was on 16 June 1981, at Earls Court London, and this was Pink Floyd's last appearance with Waters until the band's brief reunion at 2 July 2005 Live 8 concert in London's Hyde Park, 24 years later.
In March 1983, the last Waters–Gilmour–Mason collaboration, The Final Cut, was released. The album was subtitled: "A requiem for the post-war dream by Roger Waters, performed by Pink Floyd". Waters wrote all the album's lyrics as well as the music. His lyrics were critical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government of the day and mention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by name. At the time Gilmour did not have any new material, so he asked Waters to delay the recording until he could write some songs, but Waters refused. According to Mason, after power struggles within the band and creative arguments about the album, Gilmour's name "disappeared" from the production credits, though he retained his pay. Rolling Stone magazine gave the album five stars, with Kurt Loder describing it as "a superlative achievement" and "art rock's crowning masterpiece". Loder viewed the work as "essentially a Roger Waters solo album".
離開和對吉爾摩和梅森的訴訟
Amidst creative differences, Waters left Pink Floyd in 1985 and began a legal battle with the band regarding their continued use of the name and material. In December 1985, Waters issued a statement to EMI and CBS invoking the "Leaving Member" clause in his contract. In October 1986, he initiated High Court proceedings to formally dissolve the Pink Floyd partnership. In his submission to the High Court he called Pink Floyd a "spent force creatively". Gilmour and Mason opposed the application and announced their intention to continue as Pink Floyd. Waters claims to have been forced to resign much like Wright some years earlier, and decided to leave Pink Floyd based on legal considerations, stating: "if I hadn't, the financial repercussions would have wiped me out completely." In December 1987, Waters and Pink Floyd reached an agreement. According to Mason:
We eventually formalised a settlement with Roger. On Christmas Eve, 1987 ... David and Roger convened for a summit meeting on the houseboat [the Astoria] with Jerome Walton, David's accountant. Jerome painstakingly typed out the bones of a settlement. Essentially—although there was far more complex detail—the arrangement allowed Roger to be freed from his arrangement with Steve [O'Rourke], and David and me to continue working under the name Pink Floyd. In the end the court accepted Jerome's version as the final and binding document and duly stamped it.
Waters was released from his contractual obligation with O'Rourke, and he retained the copyrights to the Wall concept and the inflatable Animals pig. Pink Floyd released three studio albums without him: 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 (1987), The Division Bell (1994) and The Endless River (2014). In 2005, Waters said of their almost twenty years of animosity: "I don't think any of us came out of the years from 1985 with any credit ... It was a bad, negative time, and I regret my part in that negativity." In 2013, he said he regretted the lawsuit, saying:
I was wrong. Of course I was ... It's one of the few times that the legal profession has taught me something. Because when I went to these chaps and said, "Listen, we're broke, this isn't Pink Floyd anymore," they went, "What do you mean? That's irrelevant, it is a label and it has commercial value. You can't say it's going to cease to exist... you obviously don't understand English jurisprudence."
1984 – 1989:《The Pros and Cons of Hitch Hiking》和《Radio K.A.O.S.》
Following the release of The Final Cut, Waters embarked on a solo career. In 1984, he released his first solo album, The Pros and Cons of Hitch Hiking, a project about a man's dreams across one night that dealt with Waters' feelings about monogamy and family life versus "the call of the wild". In the end the character, Reg, chooses love and matrimony over promiscuity. The album featured guitarist Eric Clapton, jazz saxophonist David Sanborn, and artwork by Gerald Scarfe. Kurt Loder described The Pros And Cons of Hitch Hiking as a "strangely static, faintly hideous record". Rolling Stone rated the album a "rock bottom one star." Years later, Mike DeGagne of AllMusic praised the album for its, "ingenious symbolism" and "brilliant us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ithin a subconscious realm", rating it four out of five stars.
Waters began touring in support of the album, aided by Clapton, a new band, new material, and a selection of Pink Floyd favourites. Waters débuted his tour in Stockholm on 16 June 1984. Poor ticket sales plagued the tour, and some of the larger venues had to be cancelled. By his own estimate, he lost £400,000 on the tour. In March 1985, Waters went to North America to play smaller venues with the Pros and Cons Plus Some Old Pink Floyd Stuff—North America Tour 1985. The Pros and Cons of Hitch Hiking has been certified Gold by the RIAA.
In 1986, Waters contributed songs and a score to the soundtrack of the animated movie When the Wind Blows, based on the Raymond Briggs book of the same name. His backing band featuring Paul Carrack was credited as The Bleeding Heart Band. In 1987, Waters released Radio K.A.O.S., a concept album based on a mute man named Billy from an impoverished Welsh mining town who has the ability to physically tune into radio waves in his head. Billy first learns to communicate with a radio DJ, and eventually to control the world's computers. Angry at the state of the world in which he lives, he simulates a nuclear attack. Waters followed the release with a supporting tour also in 1987.
1989 – 1999:《迷牆 - 柏林現場》和《歡愉至死》
In November 1989, the Berlin Wall fell, and in July 1990 Waters staged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elaborate rock concerts in history, The Wall – Live in Berlin, on the vacant terrain between Potsdamer Platz and the Brandenburg Gate. The show reported an official attendance of 200,000, though some estimates are as much as twice that, with approximately one billion television viewers. Leonard Cheshire asked him to do the concert to raise funds for charity. Waters' group of musicians included Joni Mitchell, Van Morrison, Cyndi Lauper, Bryan Adams, Scorpions, and Sinéad O'Connor. Waters also used an East Germa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choir, a Soviet marching band, and a pair of helicopters from the U.S. 7th Airborne Command and Control Squadron. Designed by Mark Fisher, the Wall was 25 metres tall and 170 metres long and was built across the set. Scarfe's inflatable puppets were recreated on an enlarged scale, and although many rock icons received invitations to the show, Gilmour, Mason, and Wright, did not. Waters released a live double-album of the performance, which has been certified platinum by the RIAA.
In 1990, Waters hired manager Mark Fenwick and left EMI for a worldwide deal with Columbia. He released his third studio album, Amused to Death, in 1992. The record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events of the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of 1989 and the Gulf War, and a critique of the notion of war becoming the subject of entertainment, particularly on television. The title was derived from the book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by Neil Postman. Patrick Leonard, who worked on 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 co-produced the album. Jeff Beck played lead guitar on many of the album's tracks, which were recorded with a cast of musicians at ten different recording studios. It is Waters' most critically acclaimed solo recording, garnering comparison to his work with Pink Floyd. Waters described the record as, a "stunning piece of work", ranking the album with Dark Side of the Moon and The Wall as one of the best of his career. The album had one hit, the song "What God Wants, Pt. 1", which reached number 35 in the UK in September 1992 and number 5 on Billboard's Mainstream Rock Tracks chart in the US. Amused to Death was certified Silver by the British Phonographic Industry. Sales of Amused to Death topped out at around one million and there was no tour in support of the album. Waters would first perform material from it seven years later during his In the Flesh tour. In 1996, Waters was inducted into the US and UK Rock and Roll Halls of Fame as a member of Pink Floyd.
1999 – 2004:In the Flesh巡演和《迷牆》的百老匯製作
In 1999, after a 12-year hiatus from touring and a seven-year absence from the music industry, Waters embarked on the In the Flesh tour, performing both solo and Pink Floyd material. The tour was a financial success in the US and though Waters had booked mostly smaller venues, tickets sold so well that many of the concerts were upgraded to larger ones. The tour eventually stretched across the world and would span three years. A concert film was released on CD and DVD, named In the Flesh – Live. During the tour, he played two new songs "Flickering Flame" and "Each Small Candle" as the final encore to many of the shows. In June 2002, he completed the tour with a performance in front of 70,000 people at the Glastonbury Festival of Performing Arts, playing 15 Pink Floyd songs and five songs from his solo catalogue.
Miramax announced in mid-2004 that a production of The Wall was to appear on Broadway with Waters playing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creative direction. Reports stated that the musical contained not only the original tracks from The Wall, but also songs from Dark Side of the Moon, Wish You Were Here and other Pink Floyd albums, as well as new material. On the night of 1 May 2004, recorded extracts from the opera, including its overture, were played on the occasion of the Welcome Europe celebrations in the accession country of Malta. Gert Hof mixed recorded excerpts from the opera into a continuous piece of music which was played as an accompaniment to a large light and fireworks display over Grand Harbour in Valletta. In July 2004, Waters released two new tracks on the Internet: "To Kill the Child", inspired by the 2003 invasion of Iraq, and "Leaving Beirut", an anti-war song "inspired by his travels in the Middle East as a teenager".
2005 – 2015:現場八方重聚、《Ça Ira》和進一步的巡演
In July 2005, Waters reunited with Mason, Wright, and Gilmour for their final performance together at the 2005 Live 8 concert in London's Hyde Park, Pink Floyd's only appearance with Waters since their final performance of The Wall at Earls Court London 24 years earlier. They played a 23-minute set consisting of "Speak to Me/Breathe"/"Breathe (Reprise)", "Money", "Wish You Were Here", and "Comfortably Numb". Waters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that while the experience of playing with Pink Floyd again was positive, the chances of a bona fide reunion would be "slight" considering his and Gilmour's continuing musical and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Though Waters had differing ideas about which songs they should play, he "agreed to roll over for one night only". In November 2005, Pink Floyd were inducted into the UK Music Hall of Fame by Pete Townshend of the Who.
In September 2005, Waters released Ça Ira (pronounced [sa iˈʁa], French for "it will be fine"; Waters added the subtitle, "There is Hope"), an opera in three acts translated from the late Étienne Roda-Gil's French libretto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ubject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Ça Ira was released as a double CD album, featuring baritone Bryn Terfel, soprano Ying Huang and tenor Paul Groves. Set during the early French Revolution, the original libretto was co-written in French by Roda-Gil and his wife Nadine Delahaye. Waters had begun rewriting the libretto in English in 1989, and said about the composition: "I've always been a big fan of Beethoven's choral music, Berlioz and Borodin ... This is unashamedly romantic and resides in that early 19th-century tradition, because that's where my tastes lie in classical and choral music." Waters appeared on television to discuss the opera, but the interviews often focused instead on his relationship with Pink Floyd, something Waters would "take in stride", a sign Pink Floyd biographer Mark Blake believes is "a testament to his mellower old age or twenty years of dedicated psychotherapy". Ça Ira reached number 5 on the Billboard Classical Music Char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June 2006, Waters commenced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Live tour, a two-year, world-spanning effort that began in Europe in June and North America in September. The first half of the show featured both Pink Floyd songs and Waters' solo material, while the second half included a complete live performance of the 1973 Pink Floyd album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the first time in over three decades that Waters had performed the album. The shows ended with an encore from the third side of The Wall. He used elaborate staging by concert lighting designer Marc Brickman complete with laser lights, fog machines, pyrotechnics, psychedelic projections, and inflatable floating puppets (Spaceman and Pig) controlled by a "handler" dressed as a butcher, and a full 360-degree quadraphonic sound system was used. Nick Mason joined Waters for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set and the encores on select 2006 tour dates. Waters continued touring in January 2007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n Asia,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back to North America in June.
In March 2007, the Waters song, "Hello (I Love You)" was featured in the science fiction film The Last Mimzy. The song plays over the film's end credits. He released it as a single, on CD and via download, and described it as, "a song that captures the themes of the movie, the clash between humanity's best and worst instincts, and how a child's innocence can win the day". He performed at California's Coachella Festival in April 2008 and was to be among the headlining artists performing at Live Earth 2008 in Mumbai, India in December 2008, but that concert was cancelled in light of the 26 November terrorist attacks in Mumbai.
In April 2008, Waters confirmed the possibility of an upcoming solo album which "might be called" Heartland, and has said he has numerous songs written (some already recorded) that he intends to release when they are a complete album. In June 2010, Waters released a cover of "We Shall Overcome", a protest song rewritten and arranged by Guy Carawan and Pete Seeger. He performed with David Gilmour at the Hoping Foundation Benefit Evening in July 2010. The four-song set included: "To Know Him Is to Love Him", which was played in early Pink Floyd sound checks, followed by "Wish You Were Here", "Comfortably Numb", and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Two)".
In September 2010, Waters commenced the Wall Live tour, an updated version of the original Pink Floyd shows, featuring a complete performance of The Wall. Waters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that The Wall Tour will likely be his last, stating: "I'm not as young as I used to be. I'm not like B.B. King, or Muddy Waters. I'm not a great vocalist or a great instrumentalist or whatever, but I still have the fire in my belly, and I have something to say. I have a swan song in me and I think this will probably be it." At The O2 Arena in London on 12 May 2011, Gilmour and Mason once again appeared with Waters and Gilmour performing "Comfortably Numb", and Gilmour and Mason joining Waters for "Outside the Wall". For the first half of 2012, Waters' tour topped worldwide concert ticket sales having sold more than 1.4 million tickets globally. As of 2013, The Wall Live is the highest-grossing tour of all time by a solo artist. Waters performed at the Concert for Sandy Relief at Madison Square Garden on 12 December 2012. On 24 July 2015, Waters headlined the Newport Folk Festival in Newport, Rhode Island. Waters was accompanied by the band My Morning Jacket and two singers from the group Lucius.
2016 – 至今:《這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嗎?》
On 3 May 2016, Waters was announced as one of the headline performers at the Desert Trip music festival and performed twice on 9 and 16 October 2016. In October 2016, Waters announced that he would return to North America in 2017 with a new tour, "Us + Them", a mixture of his Pink Floyd and solo material. The tour title is derived from the track "Us and Them," from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On 16 February 2017, Waters announced his fourth solo album, Is This the Life We Really Want?. It was released on 2 June 2017, his first solo album since Amused to Death almost 25 years earlier. The album was produced by Radiohead producer Nigel Godrich; Godrich was critical of Waters' earlier solo work, and encouraged him to make a concise album showcasing his lyrics.
個人生活
1969年,沃特斯與他的童年情人Judy Trim結婚,她一位成功的陶藝家;她最初在原始版的專輯《Ummagumma》插頁上出現,但在隨後補發的CD中被刪除。他們沒有生孩子並且在1975年離婚。Trim在2001年去世。
1976年,沃特斯與第三屆澤特蘭侯爵的侄女卡洛麗娜·克里斯蒂結婚。他與克里斯蒂的生下了一個兒子哈里·沃特斯,是一個音樂家,他從2002年起就和父親的巡迴樂隊一起彈奏鍵盤,還有一個女兒印第安·沃特斯作為模特兒。克里斯蒂和沃特斯於1992年離婚。
1993年,沃特斯與普里西拉·菲利普斯結婚; 他們有一個兒子傑克·弗萊徹。他們的婚姻在2001年結束。 2004年,沃特斯和女演員兼電影製片人勞瑞·德寧(生於1963年); 兩人於2012年1月14日結婚並於2015年9月提出離婚。
沃特斯是無神論者。
行動主義
在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隨後的海嘯災難之後,沃特斯在美國NBC網絡的一場音樂會上與埃里克·克萊普頓一起表演了《願你在此》 。他直言不諱地反對英國2004年的《狩獵法案》,並為鄉村聯盟(Countryside Alliance)舉辦了一場音樂會並參加了遊行。沃特斯解釋說,無論他是否支持狩獵,重要的是保護它作為一種權利。他很快就離開了英國。他在2005年10月澄清說,他並沒有放棄抗議該國狩獵立法,而是出於家庭原因,他經常返回英國。
在離開英國後,他和他未婚妻勞瑞·德寧搬到紐約的長島。在2007年6月,沃特斯成為一個幫助消除極端貧困和瘧疾的非營利組織Millennium Promise的發言人。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部分,歡迎參與翻譯。
After leaving Britain, he moved to Long Island in New York with his fiancé Laurie Durning. In June 2007, Waters became a spokesman for Millennium Promise, a non-profit organisation that helps fight extreme poverty and malaria. He wrote an opinion piece for CNN in support of the topic. In July, he participated in the American leg of the Live Earth concert, an international multi-venue concert aimed at raising awareness about global climate change, featuring the Trenton Youth Choir and his trademarked inflatable pig. Waters told David Fricke why he thinks The Wall is still relevant today:
The loss of a father is the central prop on which [The Wall] stands. As the years go by, children lose their fathers again and again, for nothing. You see it now with all these fathers, good men and true, who lost their lives and limbs in Iraq for no reason at all. I've done "Bring The Boys Back Home" in my encore on recent tours. It feels more relevant and poignant to be singing that song now than it did in 1979.
In 2012, Waters led a benefit for United States military veterans called Stand Up for Heroes. He invited a music group of combat wounded veterans called MusiCorps to perform with him. In June 2013, Waters and numerous other celebrities appeared in a video showing support for Chelsea Manning.
In June 2009 he spoke against the Israeli West Bank barrier and later that year, pledged his support to the Gaza Freedom March. In 2011 he announced that he had joined the 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BDS) movement against Israel. He has said he is disillusioned with UK foreign policy towards Israel. In October 2016 Waters lost four million dollars in sponsorship after American Express refused to fund his North America tour due to his anti-Israel rhetoric at a previous festival sponsored by the financial company.
In November 2016 Citibank joined American Express in cutting ties to Waters. "Citi is not a sponsor of Roger Waters' upcoming tour," a Citibank official said, noting that the company had "offered a limited time pre-sale of tickets for cardmembers for select shows. ... The pre-sale has ended and we have no plans to work with [Waters] in the future."
The Anti-Defamation League's National Director Abraham H. Foxman has accused him of anti-Semitism as has Rabbi Abraham Cooper, associate dean of the Simon Wiesenthal Center. Waters stated that Cooper's accusation was bigoted. On 2 October 2015, Waters published an open letter in Salon criticising the band Bon Jovi for performing in Tel Aviv, which led Howard Stern to criticise Waters on his radio show. In June 2017 an organization known as We Don't Need No Roger Waters started to boycott Waters for his support of the BDS.
儀器設備
Waters' primary instrument in Pink Floyd was the electric bass guitar. He briefly played a Höfner bass but replaced it with a Rickenbacker RM-1999/4001S, until 1970 when it was stolen along with the rest of the band's equipment in New Orleans. He began using Fender Precision Basses in 1968, originally alongside the Rickenbacker 4001, and then exclusively after the Rickenbacker was lost in 1970. First seen at a concert in Hyde Park, London in July 1970, the black P-Bass was rarely used until April 1972 when it became his main stage guitar and as of 2 October 2010, the basis for a Fender Artist Signature model. Waters endorses RotoSound Jazz Bass 77 flat-wound strings. Throughout his career he has used Selmer, WEM, Hiwatt and Ashdown amplifiers but has used Ampeg for the last few tours, also employing delay, tremolo, chorus, stereo panning and phaser effects in his bass playing.
Waters experimented with the EMS Synthi A and VCS 3 synthesisers on Pink Floyd pieces such as "On the Run", "Welcome to the Machine", and "In the Flesh?" He played electric and acoustic guitar on Pink Floyd tracks using Fender, Martin, Ovation and Washburn guitars. He played electric guitar on the Pink Floyd song "Sheep", from Animals, and acoustic guitar on several Pink Floyd recordings, such as "Pigs on the Wing 1 & 2", also from Animals, "Southampton Dock" from The Final Cut, and on "Mother" from The Wall. A Binson Echorec 2 echo effect was used on his bass-guitar lead track "One of These Days". Waters plays trumpet during concert performances of "Outside the Wall".
According to vintagevinylnews.com, Waters had the 9th widest vocal range on a list of over 150 singers. | {'wikidata_id': b'Q180861'} |
夏瀚宇
經歷
夏瀚宇出生於湖南津市,從六歲起開始學習鋼琴,讀高中時看過偶像男團唱跳視頻。2016年10月,加入武漢音樂學院造音社。同年11月,參加武漢音樂學院第十七屆校園歌手大賽,最終獲得通俗B組三等獎。
2019年1月,參加愛奇藝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真人秀節目《青春有你》。夏瀚宇具有出色的vocal能力,準備表演《隔壁泰山》時,他被李汶翰選為搭檔。之後,他憑藉《你是愛我的》的「神仙高音」斬獲vocal組總排名第一,還在競演曲目《I'm Sorry》中以高音、鋼琴、舞蹈獲得評委的讚賞。4月6日,於《青春有你》總決賽中以第七名的最終成績正式出道,成為男子演唱組合UNINE的成員。5月,隨著組合發行首張EP團體《UNLOCK》並舉辦"RUN TO U"全國巡演。6月11日,在北京舉辦自己出道後的首場生日會,與陳思鍵、UNINE其餘成員同台亮相。8月26日,夏瀚宇和陳雪凝共同演唱的電影《攀登者》宣傳曲《如虹》在音樂平台上線。 | {'wikidata_id': b'Q65052920'} |
白杨 (演员)
生平
白楊於1931年11歲時入聯華影業公司北平五廠演員養成所學習表演。1934年白楊參加了中國旅行劇團,開始了職業演員的生涯。1936年與明星影片公司簽約,與趙丹主演《十字街頭》,一舉成名。作為那個年代最受歡迎的中國女演員,白楊也得到了國際傳媒的矚目,英國《泰晤士報》稱其是中國的「葛麗泰·嘉寶」。
抗戰期間在重慶中央電影攝影場參加了《中華兒女》、《長空萬里》、《青年中國》等影片拍攝,主演《日出》、《屈原》、《法西斯細菌》等話劇,1946年在上海崑崙影業公司拍攝的影片《八千里路雲和月》和《一江春水向東流》擔任主演。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塑造了具有東方女性獨特性格的形象,使得該片成為中國藝術的珍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楊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導演、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影協副主席。1960年代初期,先後主演《團結起來到明天》、《為了和平》、《祝福》、《冬梅》、《金玉姬》和《春滿人間》等影片。在《祝福》中扮演祥林嫂,獲第十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獎。著作有《電影表演技藝漫筆》、《電影表演探索》、《落入滿天霞》與《我的影劇生涯》等。1962年被選為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數度被紅衛兵毆打得體無完膚。期間由於離開牛棚去探望突發高血壓的丈夫,白楊被扣上了「畏罪潛逃」的罪名,更被列為上海市革委會的十大要案之一。直到1971年年底她才擺脫了五年生不如死的黑牢生涯。不久後她又被下放到五七幹校進行「再教育」。直到1977年年中,這個終於被平反的傳奇女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生命權利鬥爭》一文。以自己九死一生的經歷,控訴四人幫的罪惡,呼籲人們要為捍衛民主和法制而奮鬥。
白楊的一生,從坎坷中走向光輝,這與她從艱苦的逆境中生存,在成功後保持平凡的心態是分不開的。曾因《冬梅》一片的拍攝,同周恩來總理、陳毅同志促膝交談。她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代表了自我,在《祝福》中走向新的高度,在《冬梅》贏得真誠,無論戲中戲外,她都如此「優美」、「自然」、「含蓄」的將東方女性特有的美感,徹底地展示在舞台與銀幕上。她還著有表演藝術專著《電影表演技藝漫筆》、《電影表演探索》及詩文集《落入滿天霞》。1980年代還在電視劇《灑向人間都是愛》中塑造了宋慶齡的形象。成為中國影壇上負有盛名,卓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1996年去世,享年76歲。
家庭
白楊是作家楊沫之妹。丈夫蔣君超(1912—1991)也是電影導演。兒子蔣曉松是香港博鰲投資有限公司會長。 | {'wikidata_id': b'Q545613'} |
拜博·巴尔德斯
成名
巴爾德斯在1940年代從哈瓦那的一家夜總會開始了他的音樂職業生涯,1948年至1957年,巴爾德斯在著名的熱帶(Tropicana)夜總會擔任流行歌手麗塔·蒙塔內爾(Rita Montaner)的鋼琴伴奏和編曲,其間也和著名非洲裔美國音樂人納·京·科爾和莎拉·沃恩多次合作演出,1950年代,巴爾德斯創新出曼波音樂(Mambo)一種新的音樂形式Batanga,為曼波音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他也對拉丁爵士音樂和古巴爵士音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流亡
1960年,受古巴革命及菲德爾·卡斯楚政權的影響,巴爾德斯留下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和兒女,隻身離開古巴開始流亡生涯,先後輾轉墨西哥、美國和西班牙等地,並最終在瑞典結識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從此定居在斯德哥爾摩,其間巴爾德斯默默無名,常年以在餐廳和酒吧等地演奏鋼琴為生,並致力於傳播古巴音樂和拉丁爵士音樂。
復出
1994年,在淡出樂壇30餘年以後,受古巴音樂家帕基托·多德里韋拉(Paquito D'Rivera)的邀請,76歲高齡的巴爾德斯再次復出,錄製發行專輯《Bebo Rides Again》。2000年,由西班牙導演費爾南多·特魯埃瓦(Fernando Trueba)執導的一部講述拉丁爵士音樂的紀錄片《Calle 54》將巴爾德斯的鋼琴曲收錄其中。2002年,巴爾德斯與西班牙弗拉明戈音樂家迭戈·埃爾·西加拉(Diego El Cigala)合錄專輯《Lagrimas Negras》,將古巴音樂與弗拉明戈演唱完美融合。
巴爾德斯在古巴有過第一次婚姻,並育有五個孩子,其中一個兒子丘喬·巴爾德斯也是當今世界知名鋼琴家,另一個女兒邁拉·卡里達·巴爾德斯(Mayra Caridad Valdés)是一名靈魂樂歌手。1963年,巴爾德斯與瑞典人Rose Marie Pehrson結婚。
巴爾德斯在晚年患有阿茲海默症,2007年,巴爾德斯離開斯德哥爾摩,定居在西班牙貝納爾馬德納。2013年3月22日,巴爾德斯於瑞典斯德哥爾摩逝世。
評價
巴爾德斯逝世後,美國音樂類權威雜誌《公告牌》對其評價為,「拉丁爵士音樂創始人之一,將非洲-古巴音樂的神聖旋律帶入舞曲的先驅」。 | {'wikidata_id': b'Q813553'} |
王天林
生平
1927年生於上海,1935年到香港居住,經叔父王鵬翼引薦下,在1947年開始參與電影工作,曾擔任電影場記、錄音、助導等等崗位。他第一套執導的電影是1950年的《峨嵋飛劍俠》上、下集,時王天林僅廿二歲。此後其執導名作包括了經典歌舞片《野玫瑰之戀》及《教我如何不想她》、歌唱片《桃花江》及多齣以六十年代初港滬文化衝突為題材的南北喜劇系列。王天林更憑電影《家有喜事》(1959年)獲得第7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此外,他亦曾執導不少廈語片和潮語片。
1970年代粵語片時代沒落,王天林曾有十七個月時間沒工作。至1973年,在鍾景輝推薦下,王天林加入無綫電視任監製,製作了多部民初劇和古裝劇。其監製名作包括經典劇集《啼笑因緣》、《書劍恩仇錄》、《京華春夢》、《射鵰英雄傳系列》、《萬水千山總是情》等。
1991年,將1949年所製作的《孔雀聽令》,1957年所製作的《孔雀聽令2》,再度製作為暌違34年的《孔雀聽令3》。
自1992年起王天林已開始淡出導演行列,只是間中於電影中客串演出。
2006年,憑《黑社會》首度提名第二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最終黃秋生奪得。
2010年11月16日晚上8時30分,於香港浸會醫院去世,享年83歲。
家庭
其太太是演員梁淑文,長子則是著名導演王晶,孫女則是演員王子涵。 | {'wikidata_id': b'Q716013'} |
美國隊長 (電影)
劇情
科學家在北極冰層上找到一架墜毀沉冰數十年的大型飛機,來到內部探查時發現一個被冰封住的藍紅星條「盾牌」。回到1942年3月,二次大戰期間,挪威滕斯貝格遭納粹秘密科學組織「九頭蛇」大舉進攻,九頭蛇首領約拿·施密特闖入一座教堂,尋獲一個封存多年的外星文物宇宙魔方,走前槍殺試圖警告他的修士後,摧毀整座村莊以實施滅口。
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平凡男子史蒂芬·羅傑斯,看不慣納粹黨在歐洲的暴行而決心參軍成爲英勇的戰士,但因身軀矮小、體弱多病而五次被拒絕。史蒂芬陪他的摯友、身為職業軍人的巴奇·巴恩斯到皇后區「未來世界博覽會」慶祝他在前往歐洲參戰前的最後一晚,他決定再次到募兵站靠造假資料來碰運氣。軍方科學家亞拉伯罕·艾斯金賞識史蒂芬對從軍的熱情,於是輕易讓他通過體檢,並將他列為一個軍方秘密科學計畫的候選人。史蒂芬入伍後開始嚴格訓練,儘管體能不好、排名最後但依然永不放棄,並在一位協助兵營的英國女特務佩姬·卡特面前展現出非凡的勇氣。與此同時,施密特命令組織科學家阿尼姆·索拉提煉出裏面的能量,成功將能量與九頭蛇研發的高科技武器融合。他認為這個成果足以改變世界,居然決定將德國本土也作為襲擊目標。
實驗當天,艾斯金將他研發的「超級戰士血清」注入史蒂芬的體內後,隨著能量值達到百分之百,史蒂芬從一名柔弱男子轉變成一個高大威猛的超級戰士。實驗成功後,一名隱藏在內部的九頭蛇間諜趁機拿走最後一瓶血清,還槍殺試圖阻止他的艾斯金。為此憤怒的史蒂芬全力追逐間諜,在他企圖通過一架小型潛水艇逃亡前將他抓回來,但間諜喊著「砍掉一個頭,兩個就會再長出來。九頭蛇萬歲!」後便咬毒自盡。首次見識到九頭蛇的龐大勢力,軍官上校菲利普斯決定和佩姬跟霍華·史塔克一同前往歐洲參戰,國防參議員讓史蒂芬成爲軍方代言人來募集戰爭債券,爲其定下「美國隊長」名號。史蒂芬雖然成爲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但他到歐洲前線後才發覺自己只是政府用來募款的「小丑」。他從一群107營的傷兵中得知好友巴奇被敵軍俘虜後,只好自告奮勇去營救他。
靠佩姬和霍華的幫助,史蒂芬闖進九頭蛇的武器製造廠,釋出巴奇和所有俘兵。施密特於樓頂上首次和史蒂芬對峙時,撕下其臉龐後展示他在相同實驗後所留下的「紅色面孔」,聲言他們兩個已遠遠超越人類。在基地行動獲勝後,史蒂芬帶領所有俘兵返回營區,獲得所有人的鼓掌和歡呼。史蒂芬此後便到前線作戰。與巴奇和幾名救出的俘兵精英提摩西·杜根、蓋比·瓊斯和吉米·森田等人組成「咆哮突擊隊」,聯合摧毀大部分九頭蛇的基地和設備。但在一場抓獲索拉的任務中,巴奇於戰鬥時不幸墜下山崖而被認定陣亡。
因為摯友喪生,悲憤的史蒂芬通過索拉所供述的九頭蛇位於阿爾布雷茲山的總部,故意獨自上陣攻入基地作為聲東擊西,讓佩姬等人接到信號後對基地展開全面進攻。九頭蛇全軍覆沒後,施密特坐上他準備摧毀各地主要城市用的飛機起飛離開基地,史蒂芬坐著菲利普斯和佩姬所開的施密特專用跑車成功登上飛機。史蒂芬和施密特在駕駛艙展開最終對決,對決同時不慎將能量機器撞壞,當施密特空手與魔方接觸後,魔方突然釋出能量,施密特消失於能量形成的蟲洞之中,而魔方最後直接熔通飛機掉入大海裏。史蒂芬發現飛機由於受損嚴重,加上即將襲擊紐約,因此決定將飛機迫降在附近冰川上。在對講機另一頭的佩姬捨不得他走,史蒂芬只能爭取時間和她談心。信號隨著墜機斷線後,留下佩姬一人傷心痛哭,美國隊長也認定陣亡。
不久,世界歡慶歐洲解放,所有突擊隊員舉杯紀念他,霍華在北極冰河中無法尋獲史蒂芬時,找到掉入海底的魔方而將其保存。不知過去多久,史蒂芬突然從一間1940年代病房裡醒來,一名女子進來向他打招呼。但史蒂芬卻因收音機播放過時的美國職棒比賽而發覺時代錯誤,衝出去時發現該病房只是布景,逃出大樓後奔跑至現代的紐約市時代廣場。神盾局局長尼克·福瑞現身,稱他已經沉睡七十年,史蒂芬仍然在思念著他與佩姬的約會。後來,剛迎接現代的史蒂芬在一個拳擊場安頓下來後,福瑞前來拜訪史蒂芬,聲言世界現在需要他來拯救。
發行
《美國隊長》的全球首映禮定在2011年7月19日於好萊塢加利福尼亞的埃爾卡皮坦劇院舉行。該片也於同年7月21日在聖地牙哥國際漫畫展上放映。7月22日開始在美國和加拿大發行。
評價
該片獲得多數影評人的好評。爛蕃茄上收集的265篇專業影評文章中,有212篇給予該片「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80%,平均得分6.96分(滿分10分),而基於另一影評匯總網站Metacritic上的43篇評論文章,其中30篇予以好評,1篇差評,12篇褒貶不一,平均分為66(滿分100)。據CinemaScore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A-」。
票房
電影在北美的總票房為1.767億美元,其他地區1.939億美元,全球共計3.706億美元。
《美國隊長》於2011年7月22日在美國開始發行,並在午夜場中進帳400萬美元,較同年早些時候上映的超級英雄電影《雷神索爾》、《綠光戰警》及《X戰警:第一戰》來得高,而這三部的午夜場收入皆落在325萬至350萬美元之間。星期五,電影於美國及加拿大收穫2,570萬美元,位居票房冠軍。《美國隊長》在其首映週共收益6,510萬美元,其成績為2011年超級英雄電影中的第二高,僅次於《雷神索爾》(6,570萬美元)。該片也是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電影之中,票房排名第三高的一部,列於《搶救雷恩大兵》及《琴珠港》之後。
台灣方面,最終全台票房為新台幣1.22億元。
《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
續集《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改由安東尼及約瑟夫·羅素執導,於2014年4月4日在美國上映。伊凡、史坦、艾特沃、瓊斯與傑克遜皆會回歸在續集中飾演美國隊長、酷寒戰士、佩姬·卡特、阿尼姆·索拉及尼克·福瑞。史嘉蕾·喬韓森、安東尼·麥基和勞勃·瑞福則分別以娜塔莎·羅曼諾夫 / 黑寡婦、山姆·威爾遜 / 獵鷹與亞歷山大·皮爾斯加盟續集。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於2016年5月6日在美國上映,仍由羅素兄弟擔任導演。伊凡、喬韓森、史坦和麥基皆回歸詮釋於《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中的角色,而小勞勃·道尼則在該片裡飾演東尼·史塔克 / 鋼鐵人,保羅·貝特尼、傑瑞米·雷納、唐·奇鐸、伊莉莎白·歐森、保羅·路德與威廉·赫特分別擔任幻視、克林特·巴頓 / 鷹眼、詹姆士·「羅德」·羅德斯 / 戰爭機器、汪達·馬克希莫夫 / 緋紅女巫、史考特·朗恩 / 蟻人及撒迪厄斯·「雷霆」·羅斯,且這些演員都曾在先前的漫威宇宙電影(MCU)中以其角色出演。 | {'wikidata_id': b'Q275120'} |
平托班代拉
歷史
平托班代拉的第一批移民於1876年到達。直到1902年5月5日,該鎮被稱為席爾瓦平托(Silva Pinto)。1922年有牧師倡議創建蓬佩亞聖母教區(Paróquia de Nossa Senhora da Pompeia),使此處名稱隨之改為新蓬佩亞(Nova Pompeia)。1938年,名稱又改為今日的平托班代拉。
平托班代拉在行政區劃上原是本圖貢薩爾維斯的一部分。支持平托班代拉成為獨立市鎮的運動從1994年4月18日開始。1996年4月16日,當時的州長安東尼奧·布里托(Antonio Britto)通過第10749號法令,平托班代拉升格為市鎮。第一次市政選舉於2000年10月1日舉行,並於2001年1月1日上任。
平托班代拉在2001年至2003年享有市鎮的地位。由於巴西進步黨於2001年提出了第2381-1/RS號違憲案,聯邦最高法院於2003年判定廢除此市鎮,所有市鎮的行政回到2001年前的分配情況。
在2010年7月10日宣布的聯邦最高法院新決定中,部長卡爾門·露西亞通過了2008年第57號憲法修正案,該修正案確認了在2006年12月31日之前公布法律的市鎮。由於此決定,平托班代拉又再次成為南大河州下的市鎮,但直到2012年10月選舉完成後,2013年1月1日市政廳和立法機關才重新開始運作。
人口
根據巴西地理統計局於2018年的估計,平托班代拉共有2,968人,面積104.85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15.28人/km²。 | {'wikidata_id': b'Q10349880'} |
滿洲映畫協會
滿映存續的八年
滿映成立之初,總部設在新京的日毛大樓二樓,暫時借用二道溝寬城子火車站的一座倉庫作為臨時攝影棚。滿映新駐所由日本東京照像化學研究所建築師增谷麟仿照德國烏法電影製片廠的建築形式及布局進行設計,日本清水組施工,工程造價250萬元,於1937年10月動工,1939年11月在洪熙街602號(今長春市紅旗街1118號長春電影製片廠址)落成。新址占地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294平方米,包括一座辦公樓,六座攝影棚,一座錄音室,一座洗印間及大道具廠等附屬建築。滿映擁有寬大的拍攝場地及精良的設備,其攝影效果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準,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電影企業。現僅存的滿映主樓和小白樓兩座建築,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9年,曾任滿洲國民政部警務司長的甘粕正彥被任命為滿映的理事長。滿映當時生產的影片分為「娛民」、「啟民」和「時事」三種影片。李香蘭亦是當時滿映的大紅明星。
滿洲映畫協會共攝制200多部「啟民電影」,如《北方國境線》、《伸展的國都》等;120多部所謂「啟民電影」,如《哈爾濱歌女》、《東游記》、《地平線上》等;300多部「新聞電影」,如《新聞周報》、《大東亞戰爭特報》等。在滿映存續的八年間,共拍攝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及紀錄片189部。編輯發行《滿映通訊》(日語版)307號,《滿映時報》(漢語版)313號,《滿洲兒童》55號。期間,做了大量的「日滿協和」的宣傳,並美化日本的形象,以利於滿洲國的統治及日本在滿洲國的特殊地位。
東北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滿洲國滅亡。時任滿映理事長的甘粕正彥於8月20日服毒自殺,滿映解體。在同一天下午5點在電影棚出殯,葬禮出席包括有華人、韓國人等,多達3000人,送別隊伍據稱有1公里長。
在中國共產黨東北局的主導下,1945年8月下旬,成立了東北電影技術者聯盟和東北電影演員聯盟。9月上旬,兩「聯盟」合併,稱東北電影工作者聯盟。在接收滿映時,共產黨與國民政府爭奪接收滿映,最終共產黨搶先。1945年9月中旬,滿映看守理事和田日出吉向聯盟移交權力和資產。10月1日,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它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建立的一座正規電影製片廠。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占領長春,4月18日,舒群持東北民主聯軍周保中將軍簽署的命令,正式接管了原滿映的設備器材,中共中央東北局任命舒群為東北電影公司總經理。後共產黨暫時撤出長春,1945年5月,東北電影公司將大部分的器材搬遷至現在的黑龍江省鶴崗。1946年10月1日,東北電影公司改名東北電影製片廠,是為現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不久,袁牧之替換舒群任廠長。
1946年5月26日,國民政府派金山(實為中共間諜)接收滿映。7月7日正式成立長春電影製片廠,現在一般簡稱其為「長制」,與現今的簡稱為「長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區別。金山任廠長。解放軍開始進攻長春後,金山接到中共的指示,於是長春電影製片廠人員從1947年12月起至1948年4月間分四批離開長春,解放軍奪取長春前夕僅剩下10餘人。1948年10月20日,田方代表共產黨接收國民政府長春電影製片廠留下的設備。1949年4月初,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長春。1955年2月改名長春電影製片廠(即「長影」)。2013年,遺留建築以長春電影製片廠早期建築之名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日本
戰後在日本的東橫映畫,成為安置從滿映撤出的電影人的「托盤」公司,後與大泉映畫、東京映畫配給合組為東映,成為其主要支柱。
現今的滿映影片
滿映一部分資料膠片後來流失到前蘇聯。日本人發現後出高價買回膠片,編成了30集的錄影帶,在日本發售,當時售價三十萬日圓。在日本的友好人士發現後向日本方面交涉,1995年5月,日本同意向中國政府贈送部分資料,一共帶來了兩套錄影帶資料,其中包括三部故事片,如《晚香玉》、《皆大歡喜》等;還有一些紀錄片。現在這兩套錄影帶資料一套保存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另一套保存在長春電影製片廠。 | {'wikidata_id': b'Q698060'} |
诺基亚Lumia 920
強大的Here地圖
用 Here地圖探索城市四周,離線時亦可使用。
PureView
Lumia 920搭載第二代PureView技術,第二代PureView並不像一代PureView,擁有超採樣技術,反倒是新增了光學防手震(OIS),使Lumia 920可以在弱光環境下拍攝出效果良好的照片,支援1080p Full HD錄影,搭配光學防手震,拍攝影片時能更加穩定。
Puremotion HD+
最光、最快及最敏銳觸控的 PureMotion HD+ 螢幕,Lumia 920 不僅採用 1280 x 768 解析度的 4.5 吋 IPS 螢幕,更搭載了一項革命性的「PureMotion HD+」技術,除了具有像素密度高、螢幕亮度高、刷新速度快等特點,同時在觸控感應方面也有革命性的創新,比起對手iPhone 5的326ppi還要更清晰,除此之外,Lumia 920 採用的螢幕比例為 15:9 ,將更提供使用者比 16:9 螢幕比例更好的觸控感受,而在觸控技術上,Lumia 920 更領先群雄,讓你可以帶著手套,甚至使用指夾、筆尖、手套、使用鑰匙、湯匙、叉子等物品,不需要皮膚接觸,就能完成螢幕觸控的動作,在天冷的時候,就不用為了拆掉手套而一陣慌亂。
無線充電
Lumia 920加入了基於Qi標準的無線充電技術,Nokia官方已經為該設備研發數種無線充電器,如音響,充電枕等,英特爾也宣稱在未來超極本都可以充當無線充電的電源,這更使Lumia 920增色幾分。
軟體
Lumia 920採用微軟新一代手機作業系統Windows Phone 8,最大的改變是將原本的Windows CE核心更換成Windows NT核心,藉此改變也能增加程式的相容性,不像舊版Windows Phone(CE核心),僅支援VB、C#所寫出來的應用程式,並且增加了大量特性和後端服務,並可以與XBox,Windows 8等設備交互使用,配合新的Modern UI互動設計,擁有非常完美的用戶體驗。承襲Windows Phone 7.5,擁有強大的社群整合功能,可以將Twitter、Facebook聊天、LinkedIn、Windows Live Messenger等即時訊息整合在一起,電子郵件設定中可以增加常見的Windows Live Mail、Hotmail、Outlook.com、Gmail、Mail for Exchange、Nokia 郵件,將信箱統一整合在一起,並支援以聊天檢視的方式檢視電子郵件。內建Office 365、Internet Explorer 10、OneNote、HERE 導航(Nokia Drive+,可以透過網路來下載全球各國家地區的地圖資料及各國家地區的語音導航)、HERE 地圖(Nokia Maps)、HERE 城市特搜(Nokia City Lens)、HERE 公共運輸(Nokia Transport)、Xbox Live Hub。網際網路共用最大支援分享無線網路給八名不同的使用者。Skype整合需先在市集中下載Skype,安裝後才會完整整合於Windows Phone 8中。
4G LTE
由於配置MSM8960處理器有LTE支援的功能,但是某些未配置4G網路的國家無法使用。台灣發售的Lumia 920版本,相對於對手的HTC 8X來說,CPU並沒有降階使用成本較低的MSM8260A,而是直接使用國際標準版的MSM8960(可以透過系統、關於中的SOC版本確認),雖然硬體上有支援LTE,但是台灣本身尚未布置4G網路,因此台灣諾基亞以韌體方式關閉功能,暫時性關閉LTE支援,不過已經於2014年1月21日的Windows Phone GDR3正式更新中重新加入了4G LTE的功能。
後續軟體更新
Lumia系列的Windows Phone8的更新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微軟推送(但時間由運營商和生產商掌握)的所有OEM手機都能享受到的,2013年內應有三次,分別為GDR1,GDR2,GDR3,其中GDR1已經推送,而包括FM收音機,流量管理等功能在內的GDR2因HTC 8X推送GDR2後引起的部分用戶手機無法使用而推遲至今年秋天才向Lumia 920用戶推送,但今年夏天發售的諾基亞 Lumia925已經搭載GDR2更新.另一種由諾基亞推送的更新,一般稱之為Amber,次數以及時間均不定.
GDR2的軟體更新已在2013年8月23日搭載Nokia獨家更新-Lumia Amber-在世界各地進行推送,而最新的GDR3,已在10/22日釋出Devenloper Preview,這個GDR3的預覽版具有部分GDR3的更新內容,提供APP開發者更改程式設計。正式版GDR3預計將會搭載Nokia獨家的Lumia Black在2014年春季推送。 | {'wikidata_id': b'Q235642'} |
馬錦明
馬錦明,MBE(1917年-2003年3月25日)是一位香港企業家,出身於廣東潮陽望族,少時天資聰敏,稍長移居香港,參與創辦大生銀行,其後出任主席,繼而進軍地產、企業、貿易等業務。他於2003年在香港去世,享年86歲。
馬錦明歷年來熱心公益,先後擔任保良局主席兼顧問、東華三院總理兼顧問。1960年,馬錦明出任保良局主席,倡議局外辦學,第一間局外學校是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此後亦捐款開辦更多學校,包括東涌「保良局馬錦明夫人章馥仙中學」、屯門「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1997年捐款500萬元資助創校)、粉嶺「保良局馬錦明中學」,以及將軍澳「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等。
近年馬錦明亦有捐贈鉅款資助中國內地福利事業。醫療方面,曾捐款予北京市順義縣重建順義醫院,設辦「馬錦明眼科中心」、「馬錦明婦科中心」及「馬錦明產科中心」。復捐助北京同仁醫院購置防盲流動手術醫療車。教育方面,馬錦明曾捐款予北京之農業大學,設立「建設發展基金」,又捐款予上海之復旦大學,成立「馬錦明國際管理中心」。
1996年馬錦明捐出1億港元成立「馬錦明慈善基金」。 | {'wikidata_id': b'Q15933672'} |
奥格尼扬·科罗曼
俱樂部
科羅曼能夠出任左右兩翼,他的足球生涯在克拉古耶瓦茨展開。其後,他先後效力過克蘇博蒂察斯巴達克和OFK貝爾格勒。2002年,他加盟莫斯科發電機,並輾轉加盟薩馬拉蘇維埃之翼和捷列克。
2006年1月,科羅曼被外借至英格蘭俱樂部樸次茅斯,並在球季煞科戰對利物浦的賽事中取得進球。
2006年8月,科羅曼原本已經同意外借至樸次茅斯為期一整季,然而當雙方鬧翻後,他的上場次數變得寥寥可數。2007年2月6日,他加盟貝爾格勒紅星。8月,他與俱樂部簽訂了三年合約。他在塞超首場對斯坦科姆的賽事中取代過去18個月擔任隊長的德揚·米洛瓦諾維奇而以隊長身份處子上場。2009年6月,他轉投由伊利亞·佩特科維奇執教的球隊仁川聯直至2010年。2010/11球季,他重返貝爾格勒紅星。
國際賽
科羅曼曾經代表塞蒙出戰對荷蘭的世界盃賽事,並表現不俗。然而,他又因為兩度模仿裁判給牌的動作和敦促裁判給予對手黃牌而被處以黃牌警告,他亦因此而受到批評。 | {'wikidata_id': b'Q345308'} |
鏡音鈴·連
軟體簡介
軟體使用了Yamaha的VOCALOID 2語音合成引擎。一般認為鏡音鈴、連的調整遠比初音未來困難。
2010年12月27日發售鏡音鈴、連 Append,追加6個不同音質(感情)的聲音資料庫,鏡音鈴、連各3個,分別為鏡音鈴的power、warm、sweet,以及鏡音連的power、cold、serious。需要有鏡音鈴、連主程式才能運作。
製作過程、命名、反應等
鏡音鈴、連和初音未來一樣由KEI設計人物及繪畫,由在NICONICO動畫亦受歡迎的新人聲優下田麻美提供原聲,和初音未來同一時期錄音。下田以有活力的印象錄音,錄音時配合當時播放的音樂唱出一些無特別意義的片假名,過程分兩天進行,共花費八小時。但最初只錄下女聲,男聲在當時還在構想階段,2007年9月中旬才正式決定,並於同年9月28日錄音。女聲於2007年11月1日公開名字「リン」,名字的漢字「鈴」有吸引別人注意的意思,姓氏「鏡音」則是「從鏡反射的聲音」和「自己在鏡中反映出來的異性」。主題上是「鏡中的世界」、「錯覺與現實交錯的世界交差點」。於11月7日,因含CV02介紹的《DTM MAGAZINE》2007年12月號提早發售而比官方更早公開姓氏和聲優。設定上和初音未來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鈴有時被人稱為「姐姐」。在同年12月3日,發表男聲「鏡音連(鏡音レン)」,運用了男聲女配。名字的「連」是「連接著的存在」之意,「鈴」(Rin)和「連」(Len)的英文寫法亦有「RL」(左右)的意思。雖然鏡音鈴和連的姓氏一樣,但不是兄妹或姊弟,也沒有朋友的設定,只是「自己在鏡中反映出來的異性」,這是因為CRYPTON想用戶有更大的創作空間;然而有不少人仍稱鈴和連為「雙子」、「姊弟」,官方的公認漫畫《廠商非正式 初音Mix》(事實上CRYPTON方面表示「這不會是官方的正式作品」,但版權屬於CRYPTON。)內的連也稱鈴為「姐姐」。鈴和連的歌聲資料庫分開,製作經費比初音未來高,但鈴和連作為一套軟體發售,價格和初音未來差不多;這是因為初音未來的熱潮令電子音樂製作的初學者突然增多,而以15,750円的價格對一般人來說較難購買(但在同類軟體中,這個價錢較低),所以CRYPTON決定軟體在和初音未來相同的價錢下,加入更多內容。軟體最後於12月11日製作完成,12月27日發售。適合演唱搖滾、電聲音樂、舞蹈、歌謠曲、演歌系的流行曲,在性別參數(GEN、Gender Factor)的調整性能比初音未來更高;倍音的成分亦比較複雜,但因此低音時有變成trance聲線的副作用。另外,在官方試聽曲公開前已在其他地方公開鈴和連的軟體效果。
2007年12月20日左右,鏡音鈴、連在音樂軟體的市場佔有率開始急速上升,最高升至62.2%並超過當時第一位的初音未來,在爆發冷靜下來後仍然有23.6%,至2008年7月23日共售出約20000套,至2009年10月27日共售出約25000套。而在NICONICO動畫上的影片,發售前已有約500段,截至2008年2月6日則超過4000段。另外,雖然創作熱潮於初音未來時開始,但亦有不少用戶由鏡音鈴、連時才開始使用,如在NICONICO動畫中被稱作「シグナルP」的音樂製作者荒井洋明。
2008年5月26日,官方網站鏡音鈴、連的圖片開始「剝落」起來,兩日後,CRYPTON在第75回音樂資訊科學研究會中發表鏡音鈴、連的新版本「act2」。於6月12日正式在自己網站發表,新版本會改善音與音之間的順滑感和減少雜音,7月上旬發售,已購買舊版本的用戶則會免費收到更新資料片,預定發布至9月20日。6月18日開始發表試聽曲。7月9日發表新圖片,在手部的機械處等有細微的改變。於7月11日決定於7月18日發售。
鏡音的代表物
自鏡音鈴的形像發表後,因前作初音未來在改編作品Ievan Polkka中「拿著蔥」的知名,而產生「鈴應該配合甚麼物品」的議論。最初比較多人提倡「黃、橙色的蔬果」如香蕉、橘子、洋蔥等,但當時沒有一個物品有決定性的流行(後來兩人都有了各自的象徵物:鏡音鈴是橘子,而鏡音連是香蕉)。2007年12月1日,NICONICO動畫用戶loadorigin上載一段影片,內容大約說鈴和黃色的壓路機相襯,而且壓路機的擬聲「WRYYYYYYYN!!!」(取自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人物DIO的口頭蟬「URYYYYYYY!!!」)和鈴的名稱「リン(RIN)」相似。其後在CRYPTON為創作者開設的網站PIAPRO中出現大量以壓路機為題的圖片,NICONICO動畫也開始出現相關影片並流行起來,最後成為鈴(和連)的代表物品。其後在公認漫畫《廠商非正式 初音Mix》的第三話中出現鏡音鈴坐著壓路機的情節。
多媒體的展開
前作初音未來在網路上產生熱潮,當時有不少用戶希望CD化、動畫化、遊戲化,在2007年10月開始有一些企業向CRYPTON提議各種以角色為中心的企畫,包括電子遊戲、漫畫、人物模型。當鏡音鈴、連正式發表後,開始出現各種包含鈴和(或)連的企劃。
2007年10月25日,日本漫畫雜誌COMIC RUSH宣布:初音未來的原始設定者KEI將以其為主題開始連載漫畫《初音Mix!》(初音みっくす!),鈴和連在第2話開始登場。CRYPTON方面表示「這不會是官方的正式作品,並希望以儘量不波及或干涉到其他的世界觀為目標來製作。現階段也沒有依此動畫化的打算」。在正式開始連載時則把標題改成「廠商非正式 初音Mix(メーカー非公式 初音みっくす)」,但版權屬於CRYPTON。
Frontier Works於C73發售Fanbook「『初音未來』『鏡音鈴』CV系列 公認Fanbook 2007winter」。AXIA(Almighty X Item Amusement)和COSPA亦會發售關聯商品。在2008年的C74亦繼續發售精品。
網路遊戲《釣魚天堂!》(釣りパラダイス!)於2007年12月21日至翌年1月25日舉行以初音未來為中心的活動,於2008年1月再加入鏡音鈴,同樣是歌唱遊戲的主題曲《水滴》(しずく)。
同年12月28日,NICONICO動畫舉行抽獎活動,抽選使用了初音未來的其中100個原創作品,中獎者會獲得鏡音鈴、連的軟體,2008年1月7日截止,1月10日公布結果。
2008年2月25日,GOOD SMILE COMPANY的NENDOROID(ねんどろいど)發表預定發售全高10cm的鏡音鈴人物模型。模型的面孔部分從PIAPRO用戶募集。
同年6月5日,網路遊戲《魔法飛球》繼5月22日加入初音未來後,再加入鏡音鈴於遊戲中,活動期間的背景音樂也會改變。6月12日,則再加入鏡音連。
同年7月25日,VOLKS開始接受預訂鏡音鈴、連的人物模型,23cm高,母模設計製造為ミルヒ・シュトラーセ,PVC人物模型於2008年11月8日發售,一對10290日圓,已經售罄;樹脂人物模型於2009年5月23日發售,一對21000日圓。同日又發表於C74發售混合吧☆天然聲音feat.初音未來 1st Anniversary♪(まぜてよ★生ボイスfeat.初音ミク 1st Anniversary♪),收錄初音未來、鏡音鈴、連、MEIKO、KAITO的五首原創曲。
同年8月1日發表NENDOROID(ねんどろいど)造形的初音未來、鏡音鈴、連預定會出現於世嘉的遊戲Virtua Fighter 5R。
同年8月下旬發表製作音樂遊戲《初音未來 -Project DIVA-》(初音ミク -Project DIVA-),鏡音鈴、連將會在遊戲中登場,遊戲製作公司會在PIAPRO中徵募歌曲、插畫和服裝設計。2009年7月2日發售,平台是PSP。
同年9月3日預定發售CD《squarewave surfers~memory of 8bit》,其中會收錄一首以act2製作的歌曲《Summertime Blues -『さまたいぶー』》。
同年10月MAX FACTORY預定發售figma系列的鈴、連人物模型,鈴高約14cm,連高約15cm。
同年10月SEGA推出鏡音鈴的人物模型,這是選物販賣機(夾娃娃機)的獎品,鏡音連的人物模型(同樣是選物販賣機的獎品)於2010年11月推出。
同年11月5日MOLA Leopalace Z隊伍以鏡音鈴、連痛車(ACG系汽車塗彩)參加SUPER GT11月8日和9日於富士Speedway參與SUPER GT該屆的最終賽事,在全26隊中排名第6,並獲得隊伍、車手、監督等六項獎狀。另外,GOODSMILE RACING亦在2009年1月18日的「FSW新春7時間耐久賽」中使用鏡音鈴、連痛車為出戰賽車之一。
同年11月21日於PIAPRO發表募集迷你四驅車的設計,預定會將獲選作品製成迷你四驅車,另又募集迷你四驅車的歌曲。
同年12月27日,乘著鏡音鈴、連發售一週年,發表在PIAPRO徵集歌曲,獲選的作品將會由下田麻美翻唱,選拔結果已經公布,CD《Prism》已於2009年6月10日發行。
2009年1月28日,初音未來、鏡音鈴、連與網站製作軟體「IBM Homepage Builder」合作,在合作活動中的購入者可下載專用插畫等。
同年6月29日,GOOD SMILE COMPANY發售1/8比例的人物模型,鈴高約17cm,連高約16cm,母模設計製造為遠那かんし(りゅんりゅん亭)。
2013年6月,GOOD SMILE COMPANY發售鏡音鈴、連append的NENDOROID。 | {'wikidata_id': b'Q909655'} |
深圳光啟集團
概觀
2011年,光啟獲得第一筆產業化訂單,深圳市市長許勤、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視察光啟。下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延東、中宣部部長劉雲山視察光啟。
2012年12月,成為習近平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視察的第一家企業。全球第一條超材料中試線——光啟超材料中試線在深圳投產運營。
2014年12月20日,光啟科學和太陽方舟(加拿大)簽署投資意向書,2015年4月3日正式訂立投資協議和期權協議。2014年11月21 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紐西蘭總理約翰·基 的到場見證下簽署備忘錄放飛旅行者號邊緣太空飛行器。
2015年2月,旅行者號首飛成功。2015年下半年光啟入股海容通信集團,光啟副總裁李濤先生兼任光啟海容國際通信集團董事,並出任CEO。
2016年,光啟全球創新共同體孵化器簡稱光啟GCI孵化器,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正式成立。下半年宣布旅行者2號載人版研發成功。 | {'wikidata_id': b'Q39052898'} |
让·卡巴纳
簡歷
讓·卡巴納1885年8月12日生於法國馬賽。從1910年到1914年他在馬賽夏爾·法布里實驗室研究十九世紀末瑞利勳爵提出的有關氣體分子如何導致光線散射的課題。1914年,他發現了純氣體會使光線散射,這一結果發表在1915年的《科學院學報》(法語:"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上。一戰爆發後,他的研究活動被迫中斷了五年。
1919年卡巴納重新回到法布里實驗室繼續他的研究課題,在此之後他搬到了蒙彼利埃,接著又到了巴黎。1925年,他與讓·杜菲合作計算出了臭氧層的高度。1928年,讓·卡巴納、皮埃爾·道爾(Pierre Daure)和伊夫·羅卡德(Yves Rocard) 三位科學家發現在氣體中散射的單色光也可能改變波長(卡巴納-道爾效應)。
該理論分別獨立地由錢德拉塞卡拉·拉曼和"卡里亞馬里肯·斯里尼瓦薩·克里什南爵士"(Sir Kariamanickam Srinivasa Krishnan)在液體中、格里高利·蘭茨伯格(Grigory Landsberg)和列昂尼德·曼德爾施塔姆(Leonid Mandelstam)在晶體中進行了驗證。1929年卡巴納被列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人之一(由夏爾·法布里提名),但當年該獎項授予給了發現電子波動性以及對量子理論研究的法國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
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拉曼,他使用量子力學對以他名字命名的拉曼效應作了完整的解釋。
月球上的卡巴納環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49年,他入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824年獲得費利克斯·羅賓獎(Prix Félix Robin),1951年獲獎了法蘭西基金會首次頒發的物理學家獎(Prix des Trois Physiciens),1952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1951年-1953年卡巴納曾出任法國天文學會(Société astronomique de France)會長。
他娶了夏爾·法布里的兄弟,歐仁·法布里的女兒為妻,共生育了4個孩子,其中一位就是數學家亨利·卡巴納(Henri Cabannes)。1959年10月31日在瓦爾省濱海聖西去世,享年74歲。 | {'wikidata_id': b'Q1070973'} |
唐武宗
生平
唐武宗本來是唐敬宗、唐文宗的弟弟,被封為潁王。在宦官仇士良的操縱下,趁文宗病,矯詔立他為皇太弟,廢原來的太子敬宗子李成美為陳王,武宗由此得以登基,並賜死李成美、文宗楊賢妃和皇兄安王李溶。
唐武宗登基後,召李黨人物李德裕回朝,任為宰相,李德裕提倡「政歸中書」等政策。在李德裕執政下,國家漸漸回復元氣,被稱為會昌中興。而仇士良的權勢亦被壓抑,仇士良不得不退下政治舞台。
唐武宗外攘回紇,內平澤潞,威震中外;更嚴肅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制馭宦官,使朝政為之一新。
唐武宗信奉道教,從845年開始他大規模下令打擊佛教,史稱會昌滅法。除少數在長安的寺院外,全國所有寺院被拆毀,僧尼被迫還俗,寺院所有的田地被沒收為國有。
這是中國歷史上佛教受打擊很激烈的一次。在唐朝歷史上對於佛教勢力不滿的現象始終存在,武宗滅佛可能有多種原因。第一可能因為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擊佛教。此外當時佛教的勢力非常強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說,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寺院不納稅,對國家財務稅收是一個重大損失。
最後有傳說認為唐武宗繼位後怕有人會另立他的叔叔光王李忱(即後來的唐宣宗)來威脅他的地位,李忱則逃入佛門,因此唐武宗滅佛是為了讓李忱無處可藏。但這個說法可能只是傳說,因為歷史學家對於李忱是否真的做過和尚仍有爭議。
唐武宗吃道士給他的長壽丹後中毒而死。死後葬於端陵,諡號為至道昭肅孝皇帝。
唐武宗雖有五子皆封王,但生前未確立繼承人,宦官馬元贄等遂矯詔立光王李忱為皇太叔並最終繼位,即唐宣宗。武宗五子後事無載,一說皆被宣宗所害。 | {'wikidata_id': b'Q9801'} |
馬頭涌
馬頭涌(英語:Ma Tau Chung)是屬於九龍城區的區域地區,宋皇臺道(傲雲峰至漁護署)及宋皇臺道以東區域屬於啟德發展區內地區,而馬頭涌是現今九龍城道以西、世運道及馬頭涌道以東,即宋皇臺及舊啟德機場西邊停機坪一帶。
地名由來
九龍寨城興建完成後,外面全是農地,其水源主要來自現時採石山位置流下來的涌水。該涌貫通馬頭圍和馬頭角,徑流過馬頭圍村後,經聖山流向九龍灣出海,因而稱為馬頭涌,涌口有一馬頭涌村。後來,啟德機場落實興建後,水源被截,馬頭涌村亦填成馬路,名為馬頭涌道。
歷史
宋朝末年,蒙古人入侵中原,趙昰、趙昺二帝南逃至官富場。後人念其到臨,稱石山爲宋王臺。趙昰母楊太后,宋度宗的楊淑妃,愛女晉國公主都有同行,後墮海溺斃,屍身不能尋獲,於是鑄金身,葬於附近的譚公爺山中,人稱金夫人墓,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有載。
1890年,顧啓德及其妻建聖三一堂,屬香港聖公會,以家庭式傳敎。1905年,鄺日修牧師在宋王臺山腳立敎堂。1905年,為要建做宋王臺公園,搬到聖山北面,域多利孤兒院側。原是金夫人墓,墓因而毀。1936年,因啟德機場工程,搬到馬頭涌道一百三十五號。
馬頭涌在日佔時期,有馬頭涌戰俘營,起初作馬頭圍,1938年起成難民營,亦收留國軍。日佔香港後主要囚困英屬印度兵。當時地方惡劣,死者就在附近亞皆老街軍營花園埋葬。 | {'wikidata_id': b'Q6720829'} |
上官仪
生平
《舊唐書·上官儀傳》載:「上官儀,本陝州陝人(今三門峽市陝縣)也。父弘,隋江都宮副監,因家於江都(今天長市東南25公里秦欄鎮官橋街道)。」
祖父上官賢曾任北周幽州太守,隋末其父上官宏為將軍陳棱所殺,上官儀遠逃他鄉,曾為和尚,精研佛典,兼涉經史,善寫文章。貞觀年間進士。唐太宗時入仕,曾參預《晉書》的編撰工作。以文章事太宗,經常跟隨太宗參加游宴。唐高宗時供職門下省,頗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賞識。龍朔二年(662年),加銀青光祿大夫、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兼弘文館學士,成為宰相。後來高宗不滿武后跋扈,上官儀向高宗建議廢后,高宗亦以為然,由上官儀草詔。武后涕泣陳請,事遂中綴,自此武后深惡上官儀。
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儀被許敬宗告發與廢太子梁王李忠謀反,以「離間二聖、無人臣禮」獲罪被誅,家產和人口被抄沒,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時被誅殺。簡州刺史薛元超及其姑河東郡夫人唐高祖薛婕妤因與上官儀有書信往來也被牽連,薛元超長流巂州,薛婕妤削邑號幽禁於唐高祖別廟靜安宮。中宗即位後,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兒為昭容,對上官儀父子有所追贈,繡像凌煙閣,追封楚國公。 | {'wikidata_id': b'Q836750'} |
倭姬命
倭姬命(やまとひめのみこと。生薨年不明)是記紀中傳說的古墳時代以前的皇女。第11代垂仁天皇之第4皇女。母是皇后日葉酢媛命。被視為將天照大神在磯城的嚴橿之本(笠縫神社、檜原神社比定)立神籬,(垂仁天皇25年3月丙申)在伊勢之地祭祀(現伊勢神宮)的皇女,傳說此為齋宮的直接起源。
經歷
繼承第10代崇神天皇的皇女豐鍬入姬命之跡,據傳作為天照大神的御杖代,從大和國經伊賀、近江、美濃、尾張之諸國,進入伊勢之國,根據神託創建皇大神宮(伊勢神宮內宮)。附帶一提,倭姬命創建伊勢神宮前,順次奉齋天照大神的神體八咫鏡的場所稱作「元伊勢」。之後,授與前往討伐東夷的日本武尊(尊是倭姬命的甥王)草薙劍。據傳在伊勢之地薨去,葬在尾上御陵。最早在伊勢之地祭祀天照大神的皇女,制度化後,成為齋宮的起源。
給倭姫命的神託
以下是《日本書紀》記載天照大神給倭姫命創祀伊勢神宮的神託。
是神風伊勢國 則常世之浪重浪歸國也 傍國可憐國也 欲居是國
— 垂仁天皇25年3月丙申(10日)條
邪馬台國之卑彌呼
有將倭姬命比定為『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的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的說法,由「邪馬台國畿內說」論者提倡,認為是倭姬命身負祭祀神的任務的由來。
尾上御陵
據說在伊勢神宮內宮和豐受大神宮(外宮)的中間位置,伊勢市倭町的間之山有埋葬倭姬命的古墳(尾上御陵)。大正11年(1922年),在御陵隣接的倉田山創建作為內宮別宮的倭姬宮,祭祀倭姬命。昭和3年(1928年)10月,宮內省指定為倭姬命的陵墓參考地,現在宮內廳作為「宇治山田陵墓參考地」整備、管理。 | {'wikidata_id': b'Q4388732'} |
MVVM
MVVM(Model–view–viewmodel)是一種軟體架構模式。
MVVM有助於將圖形化使用者介面的開發與業務邏輯或後端邏輯(資料模型)的開發分離開來,這是通過標示語言或GUI程式碼實現的。MVVM的視圖模型是一個值轉換器, 這意味著視圖模型負責從模型中暴露(轉換)資料物件,以便輕鬆管理和呈現物件。在這方面,視圖模型比視圖做得更多,並且處理大部分視圖的顯示邏輯。 視圖模型可以實現中介者模式,組織對視圖所支援的用例集的後端邏輯的存取。
MVVM是馬丁·福勒的PM(Presentation Model)設計模式的變體。 MVVM以相同的方式抽象出視圖的狀態和行為, 但PM以不依賴於特定使用者介面平台的方式抽象出視圖(建立了視圖模型)。
MVVM和PM都來自MVC模式。
MVVM由微軟架構師Ken Cooper和Ted Peters開發,通過利用WPF(微軟.NET圖形系統)和Silverlight(WPF的網際網路應用衍生品)的特性來簡化使用者介面的事件驅動程式設計。 微軟的WPF和Silverlight架構師之一John Gossman於2005年在他的部落格上發表了MVVM。
MVVM也被稱為model-view-binder,特別是在不涉及.NET平台的實現中。ZK(Java寫的一個Web應用框架)和KnockoutJS(一個JavaScript庫)使用model-view-binder。
理論基礎
MVVM旨在利用WPF中的資料繫結函式,通過從視圖層中幾乎刪除所有GUI程式碼(程式碼隱藏),更好地促進視圖層開發與模式其餘部分的分離。 不需要用戶體驗(UX)開發人員編寫GUI程式碼,他們可以使用框架標記式語言(如XAML),並建立到應用程式開發人員編寫和維護的視圖模型的資料繫結。角色的分離使得互動設計師可以專注於用戶體驗需求,而不是對業務邏輯進行編程。這樣,應用程式的層次可以在多個工作流中進行開發以提高生產力。即使一個開發人員在整個程式碼庫上工作,視圖與模型的適當分離也會更加高效,因為基於終端使用者回饋,使用者介面通常在開發周期中經常發生變化,而且處於開發周期後期。
MVVM模式試圖獲得MVC提供的功能性開發分離的兩個優點,同時利用資料繫結的優勢和通過繫結資料的框架儘可能接近純應用程式模型。 它使用繫結器、視圖模型和任何業務層的資料檢查功能來驗證傳入的資料。結果是模型和框架驅動儘可能多的操作,消除或最小化直接操縱視圖的應用程式邏輯(如程式碼隱藏)。
批評
對這種模式的批評來自MVVM的創造者John Gossman本人,他指出,實現MVVM的開銷對於簡單的UI操作是「過度的」。他說,對於更大的應用來說,推廣ViewModel變得更加困難。而且,他說明了非常大的應用程式中的資料繫結會導致相當大的記憶體消耗。 | {'wikidata_id': b'Q1247905'} |
八德鄉滅門血案
八德鄉滅門血案,發生於1956年12月12日,桃園縣八德鄉(今桃園市八德區)興豐路六號的葉姓一家五人葉陳綺鳳、謝如姬、葉亞麗、葉益群、邱玉全(女傭)遭殺害,苦主葉震因公外出而逃過一劫,歹徒作案手法高明,家中財物未遭洗劫,事後葉震還在沙發下取出一袋珠寶。警方逮捕嫌犯穆萬森、秦同餘等人,初審穆萬森等被判處死刑,不久秦同餘竟因過度刑求,死於刑警總隊。1959年富伯平、梁肅戎、李公權(富伯平為國大代表,梁肅戎及李公權為立法委員)三位律師為被告義務辯護(該律師團規模當時算是相當龐大),穆萬森獲得平反。但穆萬森後來因殺死歌女呂翠華(藝名依明)被判處死刑,遭到槍決命運。
八德鄉滅門血案發生於毛人鳳將軍去世隔天,而苦主葉震正是當年戴笠的軍統局會計組組長,據說戴笠死後,葉震私吞「戴笠寄放的款項」,使戴家生計陷入困窘,一些忠於戴笠的特務人員看不過去,一心要報復,又因葉震有靠山毛人鳳,無法下手,直到毛人鳳心臟病猝亡的隔天,迅速進行殺戮,唯葉震外出逃過一劫。八德鄉滅門血案是軍統執行家法的一次過程,「甲級流氓」穆萬森等人只是警方迫於破案壓力下的代罪羔羊。由於此血案牽涉到特務人員,故至今仍為懸案。葉震後來隱姓埋名,前往香港定居。
該案件曾被類戲劇《台灣變色龍》單獨以一集報導,華視《台灣靈異事件》的『惡靈入侵』亦有闡述該案。 | {'wikidata_id': b'Q10892179'} |
盖德·穆勒
拜仁慕尼黑
穆勒生於德國東南部巴伐利亞的諾德林根(Nördlingen)。在諾德林根1961(TSV 1961 Nördlingen)展開其球員生涯,1964年加盟尚在南部地區聯賽(Regionalliga Süd)比賽的拜仁慕尼黑,同隊的還有貝肯鮑爾和邁爾。一年後拜仁升上全國聯賽(Bundesliga)及開始其雄霸德國球壇的歲月。穆勒與拜仁在60及70年代奪標如拾草芥,四次全國聯賽冠軍、四奪德國盃、三獲歐洲冠軍聯賽、洲際盃及歐洲盃賽冠軍盃各一次。他善於把握機會,最後一腳終結力奇高,穆勒獲得七屆德國神射手及兩屆歐洲金靴獎。在1972至73年賽季,穆勒在該季各項賽事攻入67球,創出世界足球歷史上單季最多進球紀錄,這個紀錄直至2012年由阿根廷球員梅西以72球打破。而穆勒在74場歐洲賽事中射入66球,多年來一直成為歐洲賽事最多進球保持者,直至由阿根廷球員梅西打破,但按照每場進球率來說,至今仍然沒人能超過穆勒的紀錄。
羅德岱堡
在球員生涯晚期穆勒一如其他球星轉戰當時積極推動美國的足球運動,於1979年加入北美足球聯盟(North American Soccer League)的羅德岱堡(Fort Lauderdale Strikers),效力三個球季,射入38球。
國家隊
穆勒由1966年開始代表西德隊出賽,在國家隊最後一場比賽是1974年7月7日西德世界盃,在慕尼黑奧運球場決賽穆勒射入致勝球以2:1撃敗荷蘭,協助西德第二次奪得世界盃冠軍,從人生最高點退下,當屆穆勒射入4球,連同墨西哥世界盃的10球,其世界盃決賽周14個進球作為最高紀錄保持了32年,在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德國世界盃才被羅納度打破。穆勒亦參加1972年比利時歐洲足球錦標賽,以4球榮獲神射手及協助西德首次奪冠。
退休後生活
穆勒在1982年退休,失去目標而染上酒癮,但穆勒的前拜仁隊友協助他進行戒酒療程。當穆勒康復後,拜仁授予他拜仁二隊(FC Bayern II)的助理教練職務,近年來另一位同姓且同樣長期效力拜仁慕尼黑的知名德國前鋒托馬斯.穆勒(兩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曾在拜仁二隊接受他數年的指導。運動用品巨人愛迪達亦曾推出以穆勒為名的運動服裝系列。
2015年10月,穆勒被證實患上了阿茲海默症。
技術特點
他並非良好的組織者,也幾乎不參與防守,但他在禁區內射門的終結力卻是史上罕見的高。從身材來看,他近乎可以說是典型中鋒的相反:矮胖、短腿、以及並不怎麼快的速度。然而有趣的是,這個身材給了他非常低且穩固的重心,因此他在跑步、轉身、跳躍等行進間停球的速度遠超他人,配上極快的反應速度以及一流的射門嗅覺和防守閱讀能力,讓他可以做出許多常人無法想像的射門。長年的老隊友貝肯鮑爾曾表示,他常在隊內練習時和穆勒演練攻防單挑,而他從來沒能跟上穆勒爆發力極高的第一步。 | {'wikidata_id': b'Q43744'} |
金文泰
早年生涯
金文泰1875年9月1日生於英屬印度北方邦坎普爾一個英國殖民地官僚家庭,是家中長子,其父親孟塔古·克萊門蒂上校(Colonel Montagu Clementi,1839年-1919年)在當地任職軍法署署長,而母親為伊莎貝拉·科拉特(Isabel Collard,1850年-1930年);金文泰的舅父兼教父史密士爵士是殖民地官員,曾於1887年至1893年擔任海峽殖民地總督。雖然金文泰生於印度,但他自幼在英國長大,早年受教於倫敦聖保羅公學,後升讀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
在大學期間,金文泰修讀西洋古典學與梵文,學業十分出眾。他在1895年入圍赫福獎學金,翌年在第一次的西洋古典學考試中取得一級榮譽,並分別榮獲愛爾蘭獎學金與克雷文獎學金。1897年,他進而取得博登梵文獎學金,而且還差一點獲得蓋斯福德希臘散文獎;1898年,他又在人文學科中取得了二級榮譽,同時取得文學士學位(B.A.)畢業。金文泰也曾在1899年參與校監拉丁文散文比賽,惟未能取得第一名。在1901年,他進一步獲得文學碩士學位(M.A.),也曾獲選為莫德林學院獨有的半院士(demyship)。1938年,他再當選為莫德林學院榮譽院士。
金文泰在學業上極有成就,本應從事學術研究,可是他沒有選擇在大學過學者生活。1899年取得文學士學位畢業後,他隨即投考公務員,並且在招聘試中名列第四。當時的社會主流意見認為遠東官職地位較為次級,但他卻以到香港政府供職為首選。
殖民地生涯
金文泰在1899年獲香港政府聘任為官學生(政務官前身)後,旋即獲安排到廣州學習廣東話,但鑑於當時庚子事變爆發,他未幾在1900年7月被迫返港。雖然如此,他以極速學好廣東話,且在1900年12月通過最後一份廣東話考試,創下一眾官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通過考試的記錄。他後來於1902年還擔任廣東話考官,而憑藉他的語言天份,更於1906年進一步通過了官話考試。
返回香港後,金文泰最初自1900年12月署任助理輔政司兼行政立法兩局秘書,復於1901年8月獲委任為助理總登記官,協助時任輔政司駱克爵士對在1899年接管的新界地區展開人口登記,期間曾署任土地法庭法官。然而,他在1902年被借調到英屬印度政府參與一項特別工作,並在同年獲奉委香港官守太平紳士。翌年,他還獲短暫調往廣西,參與當地的飢荒救濟工作。
金文泰返回香港後,於1904年5月出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兼巡理府,主事新界土地丈量、土地登記和一般案件審理等事宜;後來於1907年10月出任助理輔政司兼兩局秘書,任內曾於1909年以英帝國代表團香港代表身份出席以禁菸為主題的上海國際鴉片會議,以及在1910年兼任時任護督梅含理爵士的私人秘書。金文泰也參與了九廣鐵路開通的籌備工作,並在1911年3月24日以助理輔政司身份隨同香港總督盧吉爵士到廣州拜會兩廣總督張鳴岐,順道考察即將開通的九廣鐵路華段。1911年2月至6月、1911年11月至翌年2月、以及1912年3月至7月,金文泰曾三度署任輔政司兼兩局當然官守議員,期間曾與護督施勳爵士等在1912年5月於港督府內接見中華民國前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於港府供職期間,金文泰的才華和辦事能力備受上司賞識。港督卜力爵士曾形容他是殖民地部「東方司最有才幹的人,作為一位思想家和學者,他日必有所成」。另一位港督盧吉爵士也認為金文泰才華洋溢,富有同情心,更一度打算在香港大學成立時提名他出任創校校長,可是最後因故才沒有成事。事實上,金文泰曾大力支持設立香港大學,他本人也在1911年4月奉委署任香港大學創校官守校董。當大學在1912年正式成立時,他更親身為大學撰寫拉丁文校歌、捐贈大批重要中國典籍、和著力為大學的中英文化關係研究進行籌款。大學校方為表答謝,曾在1916年建議向金文泰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可是由於當時他正身在外地,結果要遲至1926年,即他返港出任港督以後,港大才得以向他頒授榮譽學位。
1913年,金文泰獲改派到英屬蓋亞那升任政府秘書兼當地的行政局、政策院及合議院當然官守議員,任內曾三度署任總督,其政府秘書的職稱復於1921年改名為輔政司。在當地任職期間,他特別關注華僑事務,並有深入的研究,曾著有《英屬圭亞那華人》(The Chinese in British Guiana)一書。在1922年,金文泰改調到錫蘭出任輔政司,同時兼任當地兩局當然官守議員,任內曾於1922年至1923年、以及在1925年兩度署任錫蘭總督。在錫蘭供職期間,他積極倡議設立錫蘭大學,但有關構思遲至1942年才得以實現。
1925年,香港及廣州出現大規模的省港大罷工,由於時任港督司徒拔爵士在事件中採取強硬態度,對工人拒不讓步,結果遭到英國政府撤換。英政府有見金文泰熟知中國文化,而且對華態度友善,結果委任他為第17任香港總督,以設法緩和省港局勢。1925年11月1日,金文泰正式抵港履新,是為香港歷史上第二位本地官學生出身的港督。此外,他也是首位從皇后碼頭登岸的港督,自他以後,從該處登岸履新,成為了歷任港督的傳統。
金文泰出任港督的消息,曾使當時的署理港督施勳爵士感到不滿,施勳認為金文泰固然有才華,但他自己也出任了香港輔政司之職達15年之久,極有理由出任港督,因此他曾對有關任命「感到十分驚訝」,而且在金文泰上任後不久就從港府退休。在殖民地供職多年的金文泰,早在英屬蓋亞那輔政司任內於1916年獲英廷頒授CMG勳銜;上任港督後不久,復於1926年的新年授勳名單獲授KCMG勳銜,成為爵士;同年,他又獲得KStJ勳銜。
緩解工潮
金文泰上任之時,省港大罷工的高潮其實已經過去,而隨著孫中山在1925年3月逝世以後,蔣介石則逐步成為了國民黨的實際掌權者。蔣介石一方面反對「聯俄容共」,對共產黨有份參與的大罷工不再支持外,另一方面他又籌謀統一中國,計劃展開國民政府北伐,並積極尋求外國支持,這遂使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出現轉機。
金文泰一直認為「要維繫香港的安寧,就有必要和國民政府保持良好關係」,這促使他甫上任就設法修補兩地關係。在得到羅旭龢和周壽臣爵士等本地華人社會領袖的支持下,他努力使政府取得輿論認同。其中,他更讓政府向羅旭龢發放津貼,在香港發行反共報紙,好讓香港政府與國民黨的右翼份子站在同一陣線。
另一方面,金文泰又積極地與國民政府展開對話。上任後不久,他先後派出香港華人西醫杜應坤醫生、律政司金培源和署理輔政司夏理德等前往廣州商討解決罷工。未幾,他進而邀請國民黨要員宋子文訪問香港。在這連串訪問中,儘管金文泰與港府從沒有作出讓步,但卻對國民政府採取開放的態度,使兩者的關係得到逐步的修補。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發生後,蔣介石解除了罷工工人的武裝力量,至同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更正式解除對香港的封鎖,並且解散罷工委員會,結束了持續多時的省港大罷工。1928年3月,金文泰復代表英國政府,到廣州展開官式訪問,期間正式承認了國民政府政權,使兩地外交關係完全修復過來。
大罷工結束以後,金文泰對勞工與工廠法例作出相當程度的改善,而且還限制了童工的聘用。此外,他主持重新規劃市區的貧民區,尋求改善貧民的生活水平。雖然省港大罷工曾使香港經濟大受打擊,但畢竟影響是短暫的。隨著轉口貿易的恢復,香港1927年出口船隻之總噸位數,已直逼1924年罷工發生前的水平,而且還不斷上升,至於政府的年收入也屢創新高,每年收益大約維持在2,000萬港元以上。
妹仔問題
除了大罷工的亂局外,前任總督司徒拔爵士還留下妹仔問題,尚待金文泰解決。在金文泰任內,曾得到短暫平息的妹仔問題再次受到英國關注。當時,英國工黨的下議院議員愛倫·威爾金森(Ellen Wilkinson)向保守黨殖民地大臣里奧·艾默里提出要求重新審視港府對妹仔的政策,金文泰因此被著令對妹仔問題提出建議。
與他的前任一樣,金文泰認為妹仔是中國自古已有的一項傳統,他也不同意妹仔往往會淪為妓女的說法。有見及此,他曾向英政府建議把妹仔改稱「養女」了事。惟建議送出後不久,英國工黨卻在1929年勝出大選,上台掌政,而新任殖民地大臣帕斯菲爾德勳爵(Lord Passfield)更是費邊社成員,結果金文泰的建議不單不獲帕斯菲爾德勳爵接納,而且還被要求儘早直接廢除妹仔制度。
受到英政府施壓下,金文泰促成立法局在1929年通過《女性家居服務(修訂)條例》,勒令所有妹仔必須在1930年5月31日前接受登記,並由當日起停止接受登記,以及嚴禁再販賣妹仔。與此同時,港府又派出專責人員探訪妹仔,確保她們得到適當待遇,以及定期獲發薪金。雖然金文泰的措施成功平息有關妹仔存廢的爭議,但妹仔制度始終未能直接廢除。事實上,自條例生效後,坊間仍有私下秘密販賣妹仔的情況,一些買賣更以「養女」為名販賣妹仔,試圖借法例的灰色地帶販賣妹仔。一直到金文泰卸任多年以後,香港才在1938年再次通過一條修訂條例,規定所有領養女兒也必須接受登記,以進一步打擊妹仔的秘密販賣,但妹仔要到二戰過後才真正式微。
社會發展
金文泰任內十分積極於社會基建的發展,其中,在醫療衛生方面,如前所述,他除了主持了重建貧民區之工作,改善衛生情況外,還於1929年建成九龍醫院和計劃在薄扶林興建規模浩大的瑪麗醫院,應付和滿足需求日增的醫療服務。為配合醫務工作的發展,他於1929年成立醫務衛生局(1938年改稱醫務衛生署),著手消除區內的風土傳染病,最終鼠疫得以在他任內絕跡香港,而瘧疾一類常見的熱帶傳染病也得到有效的控制。
在食水方面,儘管金文泰任內著手擴建城門水塘,但香港在1929年的時候仍然遇上了大旱。在當年4月開始,由於久旱無雨的關係,金文泰實施了七級制水,並且每日供水兩小時。天旱的情況更一直持續至同年9月才告舒緩,期間,港府曾成立食水供應委員會,設法節制用水,並從內地調來食水以濟水荒。惟當時食水仍然嚴重短缺,更觸發上20萬名居民前往中國大陸逃避旱災。事後,金文泰提出以海底水管輸水的建議,並於1930年建成全港第一條海底水管,試圖解決食水供應緊張的問題。
金文泰一直也很重視航空交通的發展潛能,因此他在1928年決定讓政府接辦位於九龍的一個民用機場,並以該處的原地主何啟爵士和區德的名字,將之命名作啟德機場。同時,他熱心支持駐紮於啟德機場的皇家空軍,促使立法局通過向空軍所屬的飛行會每年發放定額津貼。金文泰還讓船政司兼領民航處處長之職銜,使港府對航空交通的管理更具規模化。
金文泰任內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相信是他對中文教育之貢獻。金文泰雅好中文,熱愛中國文化,在他的提倡下,香港大學於1927年增設中文系,並以前清遺老賴際熙與區大典等翰林教授經典。然而,由於當時新文化運動乃中國大陸的主流思想,結果港大設立中文系一事遭到了魯迅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文人學者大力抨擊。
此外,金文泰任內又響應周壽臣爵士、羅旭龢、曹善允、李右泉和馮平山等知名華人紳商的倡議,在1926年3月1日成立香港首間中文官立學校,名為官立漢文中學,由教育司署的漢文視學官兼任該校校長。至1928年,金文泰進一步頒布《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規定香港的中文學校與國民政府採用相同的「六三三」學制,讓中文學校學生能夠銜接到內地的學校課程。
除了中文教育以外,金文泰在1927年批准在赤柱撥地讓聖士提反男校(今聖士提反書院)作為新校址。聖士提反男校原設於西營盤,於1903年創校,該校當時是全港唯一一所直接向英倫註冊的學校,且不受香港教育司署管轄,學校的辦學模式仿照英式公學,專門招攬本地華人子弟,以便他們畢業後可銜接升讀英國的大學。新校址的動土儀式復由金文泰於1928年4月27日主持,主校舍後於1930年初步建成。
新界事務
由於金文泰早年曾長期在新界工作,所以與新界居民的關係比歷任港督也要好。上任港督一個月後,金文泰就立即巡視新界,並獲得當地居民熱烈歡迎。其後在1926年,他又同意廢除被新界鄉民批評為不合理的新界補地價政策,同時改組由新界鄉紳發起的「新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為鄉議局,以賦予鄉紳更多管理地方事務的權力。金文泰的親善作風和深受鄉民歡迎,結果在當年9月1日,新界鄉紳罕有地為港督祝壽。他們除了在大埔舉行盛大壽宴外,鄉議局又特意呈上《金文泰制軍五一賀壽序文》,以為紀念。
另一方面,考慮到新界地區只是在1899年透過與當時的清廷訂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99年而得來,金文泰任內致力希望新界能夠像香港島和九龍一樣永久割讓予英國。早在1926年1月,即省港大罷工仍在進行的時候,他就曾向殖民地部提出要盡可能保住新界。其後在1927年,他又進而表示希望借國民政府北伐時,將新界的租地「永久化」,惟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藍浦生爵士擔心此舉會激化中國的反殖民主義情緒而加以反對。及至1930年,英國將威海衛租借地交還中國時,金文泰再次向倫敦方面建議,英方應借機會爭取延長新界租約至1997年6月30日以後,但建議始終不被接納。對於新界租約在任內無法延長,金文泰曾感到十分失望。
政治革新
在政治改革上,金文泰也對行政立法兩局進行過一定的革新。在1926年,他委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周壽臣爵士兼任行政局非官守議員之職,以填補遮打爵士逝世後遺下的議席,周壽臣遂成為香港歷史上首位華人行政局議員。但實際上,周壽臣入局的建議最初被金文泰提出的時候,英方是表示反對的。其中,時任外務大臣奧斯汀·張伯倫爵士與殖民地大臣里奧·艾默里皆憂慮,周壽臣以其華人身份,一旦入局,日後大有泄密之虞。惟金文泰對論點加以反駁,指出歐籍議員也有泄密的機會,而事實上行政局會議也甚少討論機密事務。英政府最終接受了金文泰的建議,惟在周壽臣入局的時候,英政府又同時規定,行政局議員自此不可接觸機密文件。
在立法局方面,金文泰逐步加強其代表性,在1929年委任布力架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使葡籍人士首度在立法局有代表議席;另外,他又委任華人律師曹善允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使局內首次有九龍居民。綜合而言,在1929年的時候,立法局的官守議員人數增加了兩名,而非官守議員人數則由六名增至八名。八席非官守議席當中,華人議員佔其中三席,分別是周壽臣爵士、羅旭龢與曹善允。儘管局內非官守議員的人數有所增加,惟總督仍然握有絕對的決定權。
在1929年,時任海峽殖民地總督休·克利福爵士突然因病提早退休,金文泰遂於同年11月20日獲英廷委派以接替克利福,香港多位華人代表曾上書英廷要求挽留金文泰,惟未獲接納。1930年2月1日,金文泰不情願地離開香港,結束其只有四年多但頗受好評的任期,並旋於2月5日抵達新加坡履新。與他的舅父史密士爵士不同,自1896年7月馬來聯邦成立後,海峽殖民地總督均兼任新設的馬來亞高級專員一職,因此金文泰就任總督和英軍總司令的時候,也同時兼任高級專員一職。
經濟大蕭條
金文泰上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和馬來亞高級專員的時候,正值全球經濟大蕭條,期間馬來亞半島也不能倖免,經濟受到一定的衝擊。有見及此,他在任內厲行節約,以量入為出為方針,大幅削減政府公共開支。雖然公共服務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卻成功使馬來亞渡過經濟難關,再加上馬來亞本身擁有豐厚的財政儲備,所以整個馬來亞地區受大蕭條的影響程度較歐美為低。在金文泰主導下,海峽殖民地政府得以在1933年和1934年重新實現平衡預算,而馬來聯邦轄下四個邦也在1934年貼近落實平衡預算的目標。
在環球經濟大簫條期間,代表馬來亞經濟命脈的錫礦業和橡膠業更是首當其衝。為了扶助錫礦業,金文泰在1931年跟隨英政府的決定引入國際限制計劃,透過與其他產錫國合作限制錫礦產出量,從而穩住國際錫礦價格,防止錫礦價格因出現暴跌而損害自身的經濟利益。事實上,類似的計劃也曾經應用於橡膠業,早在金文泰上任以前,馬來聯邦早於1922年立法加入英政府制定的史蒂文森計劃(Stevenson Scheme),限制橡膠產量以控制市場價格;可是,由於計劃導致橡膠價格回升,結果引起美國輪胎業界等需要入口橡膠原材料的生產商強烈不滿;此外,史蒂文森計劃只適用於大英帝國,其他好像是荷蘭的國家未有加入,這使到馬來亞橡膠價格高於其他國家,變相損失國際市場佔有率,最終計劃在1928年被英政府廢止。
然而,像錫礦一樣,受到大簫條拖累,環球橡膠價格步入1930年代因需求驟降而再度急跌,引入限制計劃又一次成為應對方法。在1934年,英國、美國、法國、荷蘭、印度和泰國等國達成新一份《國際橡膠規管協議》,同意各國合作限制橡膠產量以穩住橡膠價格。金文泰隨後也準備為馬來亞引入有關國際協議,並專程前往印尼爪哇拜會荷屬印尼總督,考察當地的情況,但協議要到他在1934年卸任後方告正式生效。雖然如此,他認為有關協議仍存有漏洞,擔心協議主要規範企業式大農場,變相鼓勵本地馬來人的家庭式橡膠種植,造成另一種的單方面規管,對大農場並不公平。
背景與反應
地方分權是金文泰任內另一項相當關注的事務,雖然政策某程度上是因為大蕭條而催生,但實際上金文泰以前的殖民地政府也曾有類似的構思,只是未曾實現。在當時,英國治下的馬來亞半島大概可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由新加坡、檳城和馬六甲等埠組成的海峽殖民地,屬於英國的皇家殖民地,由海峽殖民地總督直接管轄,治理模式與其它英國殖民地大同小異;第二部份是由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和彭亨四個蘇丹國在1896年組成的馬來聯邦;而第三部份是餘下未有加入馬來聯邦、統稱為馬來屬邦的五個蘇丹國,分別為柔佛、吉打、吉蘭丹、玻璃市和登嘉樓。馬來聯邦和屬邦均奉英國為宗主國,受英國保護,但兩者的主要分別在於,前者由英方派駐於各邦的駐紮官作出實際管治,蘇丹並無實權;但後者只由英方在各邦安插顧問,透過向蘇丹提供意見施加影響,因此蘇丹仍握有一定實權。聯邦和屬邦雖然由身兼海峽殖民地總督的駐馬來土邦高級專員統轄,但高級專員遠在新加坡辦公,所以聯邦和屬邦的日常政務,實際上是由位於吉隆坡辦公的馬來聯邦布政司和各聯邦部門主要官員掌控。
在金文泰眼中,英屬馬來亞的面積和人口與英格蘭相若,但卻分成不同部份、政出多門,造成架構重疊和行政低下等流弊,情況並不理想。為了加強對整個馬來亞半島的管理,他在任內提出地方分權的構思,由馬來聯邦下放權力,長遠使海峽殖民地、聯邦和屬邦結合成為一個單一的馬來亞聯邦。透過地方分權,他希望可以簡化行政、節省開支、提高效率和結合力量,使馬來亞更加強大,達致消除地方分野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他同時強調,會以各地合作為重心,確保地方分權以保留各地歷史獨特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進行。另外,金文泰的地方分權方案還提議長遠廢除馬來聯邦布政司一職,削奪聯邦部門權力;相反,聯邦政府總部屆時將由吉隆坡遷往新加坡,由一名高級專員秘書協助下由高級專員掌握大權,直接對各邦作出管治。
儘管金文泰的方案起初原則上得到殖民地部、海峽殖民地華人領袖、殖民地官僚、以至是馬來聯邦部份商界的支持,但方案實際上對各界引起的憂慮卻顯得更為明顯。特別是當金文泰在1931年8月和1932年4月的杜爾巴向各邦蘇丹公布方案細節後,更使大馬政界引起對地方分權的恐懼。事實上,除了得到馬來聯邦各邦蘇丹和馬來人精英支持以外,金文泰的方案幾乎遭到各界反對。其中,馬來屬邦的蘇丹視計劃為一項削奪權力的陰謀,擔心日後會像馬來聯邦的蘇丹一樣淪為傀儡,因此反抗聲音也是最大,而吉打和柔佛兩個屬邦更結合起來,反對落實方案。
此外,不少蘇丹、馬來聯邦主流商界和馬來人精英均反對把海峽殖民地納入分權方案,擔心日後經濟重心傾向新加坡等港口城市,將有損既得利益;而殖民地部對此也有保留,但理由是擔心會影響新加坡和檳城本身享有的自由港地位,而且也可能涉及土地割讓,必須從長計議。不少殖民地官僚同樣對金文泰的方案持反對態度,批評分權不單會破壞馬來聯邦既有的管治制度,把權力由殖民地官僚下放到本土馬來人之手,更有削奪權力的意味。至於廢布政司、放權到邦務會議、馬來精英和蘇丹等建議,在殖民地部和馬來聯邦商界看來,也有可能變相拖低聯邦行政效率之虞。《海峽時報》甚至曾經形容分權方案無異於「時光倒流」,並不可取。
對於普遍大馬華人和印裔人士而言,他們憂慮地方分權會使施政向馬來人傾斜,而方案集中強化馬來人的政治參與,將等同削弱華人等小數群體的影響力。在當時,儘管殖民地當局多次否認,惟不少大馬華人始終認為政府施政側重馬來人,這些例子包括金文泰在任內對公務員開始實施本土化,又計劃對馬來文化和馬來語加以推廣,並將之編入當地的教育課程等,種種事例使華人社群對分權計劃更感憂慮。
威爾遜報告書
面對各界對地方分權的種種憂慮,金文泰依舊按計劃部署,並在1932年初相繼改組馬來聯邦轄下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和彭亨四地的邦務會議,為邦務會議日後擁有更大自主權制定預算、以及由聯邦政府下放更多不屬於聯邦範疇的事務到地方層面鋪路。然而,除了多方的阻力,再加上英政府的不明取態,卻使地方分權的進程加添變數,特別是當金文泰正著手準備展開地方分權的時候,時任殖民地大臣菲力浦·坎利夫-李斯德爵士(Sir Philip Cunliffe-Lister)卻多次在下議院質詢環節和公開回覆當中,強調殖民地部仍在審視有關計劃,也未有批准任何地方分權方案,並表示只有當馬來聯邦民意支持下,才會考慮進一步的地方分權措施。
金文泰與坎利夫-李斯德對地方分權的口徑不一和迥異取態,使整件事更顯得撲朔迷離。幾經各方熱議,英政府在1932年10月終決定派出殖民地部常務次官陸軍准將塞繆爾·威爾遜爵士(Brigadier general Sir Samuel Wilson)前往馬來亞實地考察,收集各方對地方分權的意見。隨後在1933年發表的《威爾遜報告書》當中,金文泰構思的地方分權規模遭到大幅削減。該報告書反對廢除馬來聯邦布政司一職,僅建議削弱其職能和把職稱改為聯邦司;此外,報告書除了同意增強邦務會議的財政和立法權力、以及同意聯邦部門進一步受到邦務會議監察以外,再沒有提出其他地方分權的建議。
《威爾遜報告書》標誌著金文泰的地方分權計劃以失敗告終,而金文泰在1934年卸任後,繼任的珊頓·托馬斯爵士對地方分權並不熱衷,殖民地當局也就再沒有舊事重提。雖然如此,邦務會議的改組,以至是《威爾遜報告書》的發表,再加上金文泰在任內為馬來亞組建郵政聯盟和研究引入海關聯盟等,均為馬來亞地區消除地域分野和為建立更融合的聯盟奠定基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年,類似於金文泰構思的馬來亞聯邦才告成立。不過,儘管這個聯邦結合了原來的馬來聯邦、馬來屬邦、以及原屬於海峽殖民地的檳城和馬六甲兩地,但鑑於新加坡被分立為一個皇家殖民地,因此新的聯邦始終把新加坡排除在外。兩年後,馬來亞聯邦復於1948年改組為馬來亞聯合邦。
基礎建設
金文泰在海峽殖民地總督任內主持新加坡不少重要的基建建設,較突出的要算位於新加坡島北部三巴旺的皇家海軍基地。在新加坡興建海軍基地的構思最初由自由黨籍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在1919年提出,目的是要在遠東太平洋建立海軍要塞,維護英方利益,以制衡日益強大的日本海軍。在1923年,英政府首先撥款建造一個浮動船塢,該船塢在英國建造,隨後於1928年運抵新加坡,而海軍基地的建造工程也原訂在同年正式展開。
可是,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本身已需要向英廷連年上繳軍費,數額可多至政府每年收入兩成、或等同實際的駐軍開支,以較少者為準;輿論對於殖民地要額外上繳軍費支援海軍基地的建築開支,普遍持反對意見;再加上1929年後的環球大蕭條、以及裁軍運動的興起等原因,使到基地的工程一再押後。
一直到中華民國在1931年和1932年相繼發生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日本對外侵略的野心顯露無遺後,普遍輿論才意識到英軍在新加坡興建海軍基地的迫切性。在這個背景下,海峽殖民地立法局在1933年10月25日通過決議,由1933年4月1日起連續四個財政年度,把每年撥出的軍費由原來的360萬叻幣上調至400萬叻幣;到翌年2月12日,立法局更通過額外向英廷上貢100萬叻幣,以支援基地的建設。雖然如此,新加坡海軍基地要遲至1938年2月才初步建成;數年以後,新加坡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久於1942年2月15日陷落,基地即落入日方手中,惟當時基地仍未完全竣工。
除海軍基地之外,有鑑於新加坡本身的實里達機場已經不敷應用,曾在香港支持興建啟德機場的金文泰遂於1931年宣布選址加冷以興建一座全新的機場,並表示新機場將會是一座「世界最大、最好、和最重要的機場」。新機場的興建歷時多年,到金文泰卸任後的1937年才告落成。新機場被命名為加冷機場,是新加坡首座正式的民用機場,在當時更被譽為「大英帝國最好的機場」。在1955年被巴耶利峇機場取代以前,加冷機場一直是區內最重要的機場。
金文泰任內還見證丹戎巴葛火車總站和克利福碼頭(Clifford Pier)在1932年和1933年相繼落成啟用。當中,金文泰在1933年6月主持位於新加坡中區的克利福碼頭落成啟用儀式,可是由於新碼頭選擇以前任總督休·克利福爵士命名,棄用以新加坡開埠初年一位著名紳商命名的舊名「約翰斯頓碼頭」(Johnston Pier),結果儀式遭到部份不滿的商人杯葛。克利福碼頭往後一度成為新加坡的主要碼頭之一,到2006年才告關閉,並獲保育作旅遊和零售用途。
內政事務
在其他對內事務方面,金文泰出仕英屬馬來亞期間還採取不少涉及當地華人的舉措,較矚目的包括在上任後不久宣布取締中國國民黨大馬分部、以及在1932年限制移民入境等。在1930年2月5日,即金文泰就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和馬來亞高級專員同日,國民黨大馬分部在新加坡召開大會,並在場外懸掛國民黨黨旗,逾40人出席。會議歷時兩天,至2月7日結束,引起輿論關注。未幾,金文泰在同月20日召見有關負責人問話,隨後更以國民黨大馬分部招攬大馬華人入黨、考察大馬華商實力、滲入華文學校和控制校政、植入反英教材、操控華文報章和鼓吹甘地的不合作運動等理由,宣布取締國民黨大馬分部,並禁止國民黨在大馬舉行集會、出版宣傳物和徵收會費。
事件發生後,金文泰又與時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王正廷和英國駐華大使藍浦生爵士多番交涉,取得成果,促成海峽殖民地立法局在1931年10月立法通過修訂《社團條例》,收緊對社團的管制,但仍准許大馬華人擁有中國國民黨黨籍。馬來聯邦和屬邦隨後跟隨了海峽殖民地的做法,相繼立法作出同樣的規限。金文泰取締國民黨大馬分部一事性質敏感,但確保了當地的內部安全,因此做法得到了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陳禎祿等海峽華人領袖支持。1932年,金文泰又仿傚他在港督任內的做法,決定恆常任命華人到海峽殖民地行政局,任職執業大律師的立法局華人非官守議員黃瑞朝遂成為多年來首位獲得委任的行政局華人非官守議員。
至於金文泰收緊移民的決定,則與經濟不景有關。在大蕭條以前,由於經濟暢旺,勞動市場需求殷切,曾經有不少華人前來定居,尋找工作機會。可是到後來經濟不景下,剩餘勞動力繼續移入,卻進一步拖累經濟復甦。結果,金文泰在1932年為海峽殖民地引入《外國人條例》(Aliens Ordinance),賦予政府更大的權力,從質和量著手限制和甄別移民入境。有關條例在1933年1月1日起生效後,同類的措施隨後更進一步推至馬來亞全境,使當地入境政策比起二十年代大幅收緊。儘管新例並不針對個別種族,但華人過往在移民人口中佔大多數,結果華人所受的影響也就最大,當地華人社群有不少聲音更認為條例背後以針對華人為實,對華人不公。
除了華民事務,金文泰也曾經介入馬來聯邦雪蘭莪蘇丹的王位繼承問題。當時的在位蘇丹蘇萊曼已達暮年,其繼位人選的問題日漸引起英廷關注。然而,時任拉惹慕達(相等於王儲)、即蘇萊曼的正室長子東姑慕沙爾丁(Tengku Musa-eddin)卻被指生活糜爛,且欠下多筆私人債務。有見及此,英方曾先後在1928年和1931年對東姑慕沙爾丁作出嚴正警告,但情況始終沒有改善。步入1933年,蘇萊曼步入70歲高齡,金文泰認為有必要加以插手,於是在當年向拉惹慕達鄭重警告,如果生活再不檢點,將考慮廢除其拉惹慕達的身份,另立他人。
慕沙爾丁雖然是蘇萊曼的正室長子,但事實上,雪蘭莪蘇丹王位從來沒有規定必須由正室長子繼承。金文泰的行動最終促使慕沙爾丁在1934年遭正式謫除拉惹慕達身份,但當時金文泰已經卸任。相反,在英方心目中最具才華和最具管治才能的蘇丹二妾次子東姑叻沙馬納(Tengku Laksamana)獲改立為拉惹慕達,但蘇萊曼未曾參與有關人選的討論,而且到冊立前不久才獲告知消息,全程被蒙在鼓裡,因此對英方做法顯得相當不滿。1937年,蘇萊曼駕崩,叻沙馬納終於在英方支持下順利繼位為蘇丹希山穆丁。到1942年大馬遭日本攻陷後,日方一度篡位,擁立慕沙爾丁為蘇丹慕沙基亞督丁利亞沙,但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希山穆丁即順利復位。
晚年生涯
金文泰在馬來亞供職期間的表現獲得英廷肯定,使他在1931年獲勳GCMG勳銜。可是,他在任內嘗試推動不少有遠見的政策,卻因為遇上多方阻力而被迫妥協,結果未能一展抱負;再加上他一人身兼兩職,公務十分繁重,又要經常走訪馬來亞各地,使他在任內患上糖尿病。1934年2月16日,金文泰返英休假,但到6月傳出以健康理由辭職及提早退休,結束只有大約四年的任期,年齡也只有59歲。他的遺缺一度由海峽殖民地輔政司郝德傑爵士署任,到同年11月由西非黃金海岸總督珊頓·托馬士爵士接替。
退休後的金文泰定居英國,閒時主要把時間花到寫作和學術研究上,另外在1940年至1941年間獲邀出任倫敦的綢布商人同業公會主席(Master of Mercers' Company)。金文泰晚年居於白金漢郡海威科姆附近的霍爾默閣(Holmer Court),1947年4月5日因心臟衰竭在府上逝世,終年71歲。他的遺體經火化後獲安葬於白金漢郡的潘街教堂(Penn Street Church)。同年9月9日,他的遺產經估值後總值3,983英鎊19仙令2便士。
個人生活
金文泰在1912年4月16日在香港娶佩內洛普·露絲·科博德·艾爾斯,MBE(Penelope Rose Cobbold Eyres,1889年-1970年)為妻。金夫人的父親是海軍上將C·J·艾爾斯,DSO,OBE(Admiral C. J. Eyres),曾經派駐香港,金夫人也是隨父親居港期間結識了金文泰。
金文泰夫婦的關係十分要好,金夫人也一直對丈夫的工作給予全力支持。金文泰夫婦共育有一子三女,其子克雷斯韋爾·克萊門蒂(Cresswell Clementi,1918年-1981年)曾在皇家空軍任少將。克雷斯韋爾的兒子大衛·克萊門蒂爵士(Sir David Clementi,1949年2月25日-),即金文泰爵士的孫兒,曾在2002年至2008年任英國保誠保險主席。另外,金文泰生前是皇家帝國學會會員。
學術成就
金文泰爵士熱愛漢學,是皇家亞洲學會院員,除了熟習廣東話和官話外,還擅寫書法和通曉中國詩詞,是一位典型的漢學家和「中國通」。他曾將清代文學家招子庸所著的《解心粵謳》翻譯成英文Cantonese Love Songs(《廣東話情歌》),並出版成書,首次把《粵謳》介紹到英語世界。此外,位於香港屯門通往青山禪院的路上,自1929年豎立了一道香海名山牌樓,牌樓上「香海名山」四個大字即為金文泰兩訪禪院後親筆題寫。該座牌樓在1985年連同青山禪院獲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隨後又於2010年獨立地獲同一評級。
金文泰是少有的學者總督,曾著有The Chinese in British Guiana(《英屬圭亞那華人》)及A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British Guiana(《英屬圭亞那憲制史》)等多本著作,備受稱許;當中,著名印度詩人泰戈爾在1928年訪問香港的時候,更曾評價金文泰是「我在東方遇過最有修養的歐洲人」。
除文藝以外,金文泰也十分熱愛四處遊歷。早年在香港任職的時候,他每當休假的時候都會深入中國各省遊歷,並著有多份考察紀事。皇家地理學會不單向他授予院士資格,並在1912年向他頒贈卡思伯特·皮克獎(Cuthbert Peek Award),作為肯定。金文泰結識妻子後,夫婦倆也常常遊歷,曾經遊遍中國各地,又深入印度等地。在香港生活和任職期間,金文泰夫婦也遊歷各處郊野,新界地區不少山徑都是最先由他們開辟而來。金文泰夫婦還時常在郊野騎馬,兩條他們在香港島經常策騎的山徑,更分別獲後人命名為金督馳馬徑和金夫人馳馬徑。 | {'wikidata_id': b'Q839225'} |
刘恒 (作家)
生平
1954年,劉恆出生在北京,老家北京門頭溝,曾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小學和中學讀書。1966年,毛澤東發起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劉恆和父親母親回到鄉下干農活。後來又複課,劉恆讀完初中二年級,參軍入伍,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部。1975年,劉恆服役完成回到北京,上級給他安排了2份工作任他選擇:北京市歷史博物館、北京市農機研究所,結果,劉恆和一名復員軍人交換,去北京汽車製造廠當了一名裝配工,每天在流水線工作。
1977年,劉恆寫了處女作短篇小說《小石磨》,在《北京文學》發表,劉恆因此被選中去《北京文學》編輯部實習,後來正式成為一名編輯,在楊沫手下工作,劉恆曾編輯過王安憶、陳建功、蘇童等的小說。
1985年到1987年,劉恆感覺自己知識和文化水平不夠,又在北京師範大學幹部專修班學習了3年。1986年,劉恆發表短篇小說《狗日的糧食》、《狼窩》、《力氣》,《狗日的糧食》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9年,劉恆離開《北京文學》雜誌社,加入北京市作家協會,成為一名合同制寫作人,他寫了《黑的雪》、《逍遙頌》、《滄河白日夢》3部長篇小說,《伏羲伏羲》等20部中篇小說,《拳聖》等多篇短篇小說。同年,劉恆和導演謝飛合作,把長篇小說《黑的雪》改寫成劇本《本命年》,由姜文、岳紅等出演,榮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1990年,劉恆和導演張藝謀合作,把中篇小說《伏羲伏羲》改寫成劇本《菊豆》,由鞏俐、李保田出演,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路易斯·布努力埃爾特別獎」。
1992年,劉恆把陳源斌的小說《萬家訴訟》改寫成故事片《秋菊打官司》,拍成影視。
1993年,劉恆榮獲「莊重文文學獎」。
1997年,劉恆的中篇小說《天知地知》榮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
2000年,劉恆榮獲「第18屆中國電視劇金鷹獎最佳編劇獎」、「第10屆北京影視春燕獎優秀電視劇編劇獎」、中篇小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榮獲第1屆老舍文學獎之優秀中篇小說獎。
2004年,劉恆擔任《北京文學》雜誌的主編,他被授予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北京市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
劉恆把小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改寫成劇本,拍成電視劇。
21世紀以來,劉恆陸續把楊金遠小說《官司》改寫成劇本《集結號》,把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改寫成劇本《金陵十三釵》,同時擔任《張思德》、《鐵人》、《雲水謠》等中宣部主旋律影片的編劇。 | {'wikidata_id': b'Q6653537'} |
马洪
馬洪(1920年5月13日-2007年10月28日),原名牛仁權,曾用名牛黃、牛中黃等,山西定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學家。
生平
1936年,馬洪來到太原同蒲鐵路管理局,後來參加犧盟會。1937年參與籌建同蒲鐵路總工會,並被推舉為同蒲鐵路總工會負責人之一。193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年3月,馬洪到延安報告工作,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聽完他的匯報後,讓他先在延安學習,為今後從事秘密工作計,陳雲讓他將名字從牛黃(此前他參加革命時改名牛黃)改成馬洪。1938年4月,馬洪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12月,進入延安馬列學院二班學習。1939年自延安馬列學院(後改為中央研究院)畢業。1940年冬,任《共產黨人》雜誌編輯。1941年起,歷任延安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室研究員、學術秘書、平泉縣縣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被派往中國東北,歷任中共寧城縣委書記、中共中央冀察熱遼分局秘書處處長。1947年冬,高崗代表中共中央東北局來到冀察熱遼視察工作時,發現了馬洪的才幹。
1948年6月起,馬洪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和副秘書長。1952年,調任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1954年,因受「高饒反黨集團」問題牽連,馬洪被誣為「五虎上將」中的一員,撤銷黨內職務。
1954年10月,馬洪被下放到北京市第三建築工程公司任副經理,主管財務及材料工作。1955年1月,調任北京市第一建築工程公司副經理。馬洪下到建築工地上努力學習,迅速成為建築行業管理專家。他還針對當時建築設計中的復古主義傾向,寫出題為《反對華而不實》的批評文章。
1956年6月,馬洪被調到剛組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以該室負責人的名義從事調查研究並起草政策文件。馬洪在國家經濟委員會工作十年,參加了《工業七十條》等文件的研究起草,並出版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問題》等學術專著,發表了一系列論文。
1965年,馬洪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第一設計院副院長。1970年夏,任北京石油化工區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這是中國首個大型化工項目——30萬噸乙烯工程)。
1978年,馬洪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197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82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基本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副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顧問。1985年到1993年,歷任國務院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總幹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參與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若干重大政策研究。1993年4月起,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94年5月起,任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會長。他還兼任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長。2005年3月,首屆中國經濟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馬洪、薛暮橋、劉國光、吳敬璉成為獲獎人,但馬洪因健康原因未出席頒獎典禮。
馬洪是中共十二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還曾兼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學校的客座教授。2007年10月28日,馬洪在北京因帕金森症逝世,享年87歲。
學術貢獻
1948年6月調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後,馬洪研究了蘇聯經濟理論,並結合中國東北的經濟情況(當時中國東北的工業經濟占全中國企業比重的90%),研究出一套全國經濟改革方式。馬洪將該調研成果向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部長、財經委副主任張聞天匯報,張聞天要求馬洪撰寫了《東北經濟的構成和方針》。在該報告中,馬洪首次將中國東北經濟劃分成五種經濟成分: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秋林經濟。毛澤東閱讀該報告後,近乎完全採納了馬洪的觀點。1949年3月在西柏坡舉行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全部採用了馬洪歸納的五種經濟成分,僅將「秋林經濟」改為其本意「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1949年10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寫入了這五種經濟成分。直到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報告中,還提到了同這五種經濟成分有關的類似概念。
1961年7月,馬洪作為主要執筆人之一參與起草了《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
1978年,經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胡喬木要求,馬洪被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創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當時馬洪提出「改革經濟管理體制要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入手」。該觀點隨後反映到同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
1979年6月下旬,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中共中央辦公廳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4個調研組,馬洪負責經濟結構組。經濟結構組400多人的隊伍,200多人搞理論,100多人做調研,歷時十個月,進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全國經濟調研活動。馬洪與孫尚清主編的《中國經濟結構問題研究》一書,對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有重大貢獻。書籍上市後即脫銷,並且有英文版和俄文版,有評論稱它是中國第一部用數字說話的經濟類著作。
1984年9月,馬洪上書中共中央,建議將「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提法寫進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馬洪主持的《二〇〇〇年的中國》是制定七五計劃和長遠規劃的主要參考文件。
馬洪是較早提出並支持「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點的學者,還是中國市場取向改革的倡導和推動者。1988年3月,馬洪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為市場經濟正名」,「過去許多同志曾經把商品經濟混同於資本主義經濟。現在許多同志雖然承認了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商品經濟,即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卻並不願意承認它還是一種市場經濟。」
1991年前後,中國理論界對社會主義經濟中計劃與市場問題的討論再起。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前,馬洪的文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公開出版,反映了馬洪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的思路。1993年10月,應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指示,馬洪主持撰寫《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書。
2001年,馬洪提出了發展新經濟應謹防泡沫的觀點,認為「新經濟」這一提法需進一步討論。 | {'wikidata_id': b'Q996882'} |
一邊一國連線
成立
2010年,陳水扁因國務機要費案、龍潭購地案、陳水扁家庭密帳案等貪瀆案件身陷囹圄,其子陳致中投入高雄市議員選舉,並號召挺扁候選人組聯合競選團隊,希望能結合挺扁的政治力量。2010年3月17日,《蓬萊島雜誌.net週報》發行第28期,正式宣布成立「蓬萊島聯合輔選平台」,是一邊一國連線的前身,成員為《蓬萊島雜誌.net週報》社務委員有意參選2010年五都市議員選舉者,最初成員總數為12人:台北市江志銘、許家蓓、蔡易餘、柯景昇、童仲彥,新北市王淑慧、林秀惠、周雅玲,台中市陳福文,台南市王定宇,高雄市鄭新助、陳政聞。
2010年7月14日,民進黨中常會決議,禁止黨籍市議員參選人參加或籌組跨黨選舉連線,違者視同違紀;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中常會最後裁示,這屬於黨紀適用範圍,要求權責單位發文給市議員提名人注意此事,避免誤觸黨紀。同日,陳水扁透過前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任委員黃慶林表示「如果民進黨執意禁止,不排除要籌組第三政黨、與民進黨對抗」,民進黨發言人蔡其昌低調回應「沒有回應」;陳致中則說,尊重民進黨行之有年的內部規範,但一邊一國連線是一個理念的結合、談不上聯合競選。由於此決議,一邊一國連線成員分成民進黨籍與無黨籍分別成立。
2010年9月2日,陳致中競選總部發言人陳嘉爵說,一邊一國連線不會組黨,純粹是理念的結合,全台灣認同這個理念的人有民進黨籍30人及無黨籍4人要參選市議員。2010年9月8日,陳嘉爵爆料,之前他與陳致中去探望陳水扁,三人談到沒有立委加入一邊一國連線,陳水扁立即對他說「那我們來成立反新潮流連線好了,你第一個報名」,他認為陳水扁的語氣應該是開玩笑的口吻,顯示陳水扁對民進黨新潮流系日益壯大深感戒心。
2010年9月27日,民進黨籍一邊一國連線及助選團於陳水扁辦公室正式成立,助選團由陳唐山、李鴻禧擔任榮譽團長,黃越綏擔任總團長,台灣北社社長陳昭姿、台灣南社前社長鄭正煜、台灣客社社長張葉森、公投護台灣聯盟召集人蔡丁貴、前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任委員黃慶林擔任副總團長。
發展
2010年11月27日,五都市議員選舉結果揭曉,一邊一國連線大獲全勝,提名41席當選36席,當選率為87.8%,當選席次遠超過親民黨4席、新黨3席與台灣團結聯盟(台聯)2席。但2010年11月30日,《自由時報》記者曾韋禎說:「一邊一國確實是41席就上了34席,但是這裡面有36人是民進黨提名的耶!……那36個民進黨提名的一邊一國連線成員,如果要他們不參與民進黨初選,直接以無黨籍參選,有幾個能選上?更別說有些人根本就是一邊一國連線去拜託他們掛名,營造出多人響應的假象。」
2010年12月1日,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鄭新助召開記者會宣布退黨,擔任一邊一國連線高雄市第九選舉區立委參選人陳致中競選總部總幹事,但仍將留在民進黨高雄市議會黨團;鄭新助另轉述陳水扁談話說,希望一邊一國連線支持蔡英文續任民進黨主席,也希望蔡英文與民進黨正視連線所具備的政治實力。同月4日,一邊一國連線台北市議員當選人江志銘(前陳水扁辦公室秘書)說,陳水扁已指示一邊一國連線朝民進黨內派系化發展,進而在2012年立委選舉推舉候選人;江志銘並認為,由於一邊一國連線與台聯的路線高度重疊,「預計台聯將泡沫化」。同月21日,一邊一國連線開會決定陳唐山擔任榮譽總召集人,黃越綏擔任總召集人,鄭新助擔任市議員連線總召集人,蔡丁貴擔任連線本土社團總召集人,逐步形成較具體的組織。同月24日,即五都市議員正式宣誓就職的前一日,一邊一國連線所屬市議員當選人即已聚集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監獄外象徵性宣誓就職。同月27日,《蓬萊島雜誌.net週報》發表社論,明確宣示一邊一國連線成立的兩大宗旨是「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與「陳水扁前總統無罪釋放」。
2011年3月2日,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嘉爵表示,一邊一國連線第一波立委推薦名單已達12人,包括新北市板橋東區立委參選人羅致政、台南市中區立委參選人黃偉哲、台南市北區立委參選人陳亭妃以及不分區立委推薦人選陳唐山等人。2011年3月15日,陳致中奉陳水扁之命到台南市恭賀民進黨立委參選人許添財當選立委,並成功邀得許添財加入一邊一國連線;許添財提醒一邊一國連線要「慎始」、不要流於幫派,同時期盼民進黨正義連線的兄弟姐妹們跟上他的腳步、快點與一邊一國連線合作。2011年5月3日,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洪平朗宣示加入一邊一國連線。
2012年2月14日,陳水扁聲言,陳致中參選立委的結果證實:「所謂支持一邊一國理念的『阿扁們』絕非只是一小撮人,至少在前鎮、小港選區仍佔綠營選票的四成五;綠營選票亦非民進黨的禁臠,永不可取代!……蔡英文期許再陪她走最後一哩路;沒有『阿扁們』,沒有一邊一國連線支持者的跟隨擁護,民進黨接下來的路不會更好走。馬英九敢用『楊秋興』,蔡英文卻要趕走『陳水扁』,難怪小英(蔡英文)會輸!」同日,陳致中說,他在基層跑,有許多支持者、還有部分親泛綠的電台主持人在節目中認為蔡英文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敗選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蔡英文與陳水扁切割,而他認為「蔡英文沒有為陳水扁執政8年的政績辯護」;台聯在2012年立委選舉政黨票得票率為8.956%,如果跟台聯一樣深綠的一邊一國連線組黨,一邊一國連線應該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政黨票得票率,但這只是支持者的看法,一邊一國連線還沒討論到這個問題。
2012年2月19日,陳致中說,他呼籲支持者加入一邊一國連線,這是為了「組織化」以方便聯繫,現在談組黨「言之過早」,等支持者累積到某一程度才可能談組黨。
2012年2月21日,陳水扁辦公室聲明:「本辦公室重申:陳前總統對於由一邊一國基層公職、本土社團支持者以及基層鄉親主動發起並自發性串連的加入一邊一國活動,抱持肯定鼓勵的態度。該活動的宗旨係認同『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理念,堅定捍衛國家主權,聲援阿扁總統無罪,誓作台灣永遠的志工,願作一邊一國未來組黨的先鋒部隊。陳前總統一貫的想法是,他個人不預設立場,本土陣營一定要堅持原則,力量才不會潰散,一定要尊重民意、順應人民的聲音;只要是有助於保台灣、顧人民、拚公道的『代誌』(事情),他都樂觀其成。」
2012年3月13日,台灣社、台灣北社、台灣客社、台灣南社、台灣東社(台東)、台灣教授協會、新台灣國策智庫與台灣之友會聯合舉辦「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起跑!?——民進黨黨主席應具備的條件」記者會,台灣北社社員之一的康太軍用電腦董事長陳清祥於記者會結束時突然預告,一邊一國連線將要組黨;陳清祥說,現在已經有20萬至30萬人參與一邊一國連線組黨連署,真正會參與組黨的人數約5萬至6萬人。同月15日,鄭新助表示,已在籌備一邊一國連線組黨事宜,將延攬德高望重者出任黨主席,一旦組黨就能凝聚本土勢力、區隔民進黨;不過,一邊一國連線高雄市議員陳政聞表示,不曾聽聞一邊一國連線組黨的事,也不認同一邊一國連線組黨。
2012年6月4日,陳水扁告訴江志銘及鄭新助等人,一邊一國連線要在2014年七合一選舉達成「成員倍增」目標;至於有支持者倡議一邊一國連線現在組黨,陳水扁回應,組黨是重大的政治工程,必須考量「民意能不能高度支持」、「連線成員是否形成共識」、「本土派的力量能否整合一致」及「是否有符合天時地利成熟的時間點」,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2013年5月27日,鄭新助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說,一邊一國連線曾經支持蔡英文,如今當然也希望蔡英文、蘇貞昌與民進黨正視一邊一國連線所具備的政治實力;如果沒有「阿扁們」,民進黨絕對沒有人能當選台北市長,更別說當選總統。
2013年7月16日晚間,鄭新助在他主持的快樂廣播網節目抨擊民進黨立委薛凌、民進黨中評會主委陳勝宏(薛凌之夫)、民進黨中常委兼台北市議員何志偉(薛凌之子)與民進黨發言人鄭文燦,他說,他當然不反對薛凌家族的陽信商業銀行去大陸做生意,但薛凌家族應該退出民進黨,不能再利用民進黨資源大玩兩面手法;而鄭文燦以「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一碼歸一碼」為薛凌家族辯護,簡直就是「天下大亂」。鄭新助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說,人各有志,但不應該利用民進黨政治資源玩兩面手法;台灣人民被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私下卻盡做齷齪事的政客賣了,「台灣人民都被這些人操弄在股掌之間」。
2013年7月23日,台灣社副社長張葉森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說,該月19日他與陳唐山去法務部矯正署臺中監獄附設培德醫院探視陳水扁,依當時陳水扁的說法,如果民進黨把陳水扁再入黨案拖到2013年8月15日(陳水扁宣布退黨滿5年)以後再審議,這是對陳水扁的侮辱,陳水扁要因此另行組黨;張葉森也說,陳水扁引用德川家康的話「杜鵑何時啼,待之可也」勸扁友們再忍耐一下、暫時不要組黨。但同日上午,陳致中說,他沒聽陳水扁說過要組黨。
2013年7月25日,《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吳子嘉說:「不過是今年4月,整個綠營在陳水扁移監台中培德醫院時,『保外就醫』、『在家看護』喊得震天響,彷彿是『今天不放扁,明天拆政府』。所謂的『救扁』,現在已經被證明,不過是應付一邊一國(連線)的台詞;因為,如果民進黨真有心救扁,又怎會無限期擱置扁的再入黨申請案!……無論一邊一國(連線)是否逐漸式微,他們終究是把持了綠營內部特定理念的空間,力量雖小,也或許成就不了偉大事業;但只要存在一天,就永遠有辦法讓(民進黨)整個黨不得不受之牽制。」
2013年7月26日,黃越綏說,陳水扁在2008年8月被民進黨政客逼迫公開道歉並宣布退出民進黨,民進黨不支持陳致中參選立委,陳水扁尋求返回民進黨是「自取其辱」;她說,如果陳水扁真要給自己覆蓋民進黨黨旗,「我組黨,給他蓋一面台獨黨黨旗!」
2013年8月14日,民進黨入黨複審小組以多數決通過陳水扁再入黨申請案。2013年8月15日,鄭新助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說,一邊一國連線將全力以陳水扁的意思為主,或許未來在民進黨黨內初選中可以召集更多同志加入,一切將尊重陳水扁與陳致中的意思;鄭新助也說,陳水扁極力反對一邊一國連線組黨,陳致中目前也沒有組黨的意思。
2013年11月10日,一邊一國連線、凱達格蘭基金會與陳水扁辦公室於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音樂台共同主辦「守護台灣公義之夜:黑牢五年·釋放阿扁」晚會,908台灣國運動加入。
2014年2月26日,一邊一國連線會議確認通過民進黨籍台南市議會副議長郭信良成為一邊一國連線成員。
2014年5月28日下午,陳水扁民間醫療小組成員陳昭姿、郭正典率領20多位民眾到民進黨中央黨部,要求回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拿出具體救援陳水扁的行動;陳昭姿透露,他們正在籌組一邊一國行動聯盟,該聯盟第一個任務是輔選一邊一國連線成員,目前包括陳亭妃、高志鵬、陳歐珀、鄭新助、江志銘、陳水扁民間醫療小組成員都是該聯盟發起人。
2014年7月1日,陳致中、陳昭姿、高志鵬、洪智坤等人召開一邊一國行動聯盟第一次會員大會。
2014年8月18日,一邊一國連線舉行記者會,宣布2014年七合一選舉第一波推薦縣市議員參選人65人,同時宣布一邊一國行動聯盟成立;縣市議員參選人以「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與「扁案是政治迫害,應予平反」為共同政見,其中除了同屬無黨籍的郭秀珠、施重男、鄭新助與林一方以外都是民進黨籍參選人,曾以髒話辱罵警察而被民進黨中評會決議開除黨籍的桃園縣議員羅文欽也在列。一邊一國行動聯盟理事長陳昭姿說,她不清楚羅文欽被民進黨開除黨籍的細節,但是只要認同一邊一國連線的理念,不論民進黨籍或無黨籍,都歡迎加入一邊一國連線;陳唐山說,一邊一國連線的聲勢起來以後,如果沒有一邊一國連線的支持,各縣市長候選人「怎麼可能當選」。陳昭姿還說,一邊一國連線縣市議員參選人共同造勢活動,在北部地區由她負責,在中部地區由908台灣國運動負責,在南部地區由陳唐山與陳致中負責,在台北市舉辦時會邀請台北市長在野參選人柯文哲參加。
2014年12月25日,台南市議會議長選舉,民進黨籍議長賴美惠連任失敗、敗給國民黨籍議員李全教;同日晚間,民進黨台南市議會黨團與民進黨台南市黨部召開檢討會議,經驗票加上錄影帶交叉比對,認定5位議員陳朝來、蔡秋蘭、曾王雅雲、梁順發與莊玉珠跑票,其中陳朝來、曾王雅雲與梁順發是一邊一國連線成員。2014年12月26日,一邊一國連線辦公室發布新聞稿,承認一邊一國連線台南市議員涉及跑票或不亮票,向支持者道歉。2014年12月29日,陳朝來及其多位支持者在台南市議會宣布集體退出民進黨,陳朝來說,他已於本月27日辭去一邊一國連線台南市召集人及退出一邊一國連線,他在台南市議會議長選舉仍是投給民進黨推舉的候選人,但民進黨正副議長候選人均由市長賴清德提名(議長候選人賴美惠,副議長候選人郭信良)是不依民主程序。
2014年12月30日,民進黨籍一邊一國連線台南市議員邱莉莉宣布退出一邊一國連線,批評一邊一國連線在少數政客把持下淪為擴張個人政治勢力的工具;她同時批評,這數年來,一邊一國連線除了若干關心陳水扁司法人權的活動偶有聲援以外,有關台灣獨立建國活動的實踐並不多見。2014年12月31日,民進黨中評會宣布,陳朝來、蔡秋蘭、曾王雅雲、梁順發與莊玉珠開除黨籍。
2015年3月9日,不滿民進黨發言人徐佳青在美國指控陳水扁收受建商新台幣數十億元捐款,一邊一國連線在facebook發文批評蔡英文與新潮流系:「國民黨要倒,小英黨要先倒;小英黨要倒,新潮流要先清掃」。
2017年2月13日,一邊一國連線台北市議員童仲彥因被揭發長期對其妻李秀環家暴,被民進黨開除黨籍。 | {'wikidata_id': b'Q10864094'} |
伦敦帝国学院
歷史
帝國理工於1907年由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在1845年建立的皇家科學院(Royal College of Science)、帝國研究院(The Imperial Institute)、皇家礦業學院(Royal school of mines)和倫敦城市與行會學院(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合併組成,儘管這三所學院仍然在憲制上保留著自己的實體,帝國學院在1907年七月獲得了皇家特許狀,成為一個實際上統一的實體。
隨後,聖瑪麗醫院醫學院(1988),國家心臟和肺學會(1995),查令十字和西敏寺學校(Charing Cross and Westminster schools,1997)先後併入帝國理工,組成醫學院,作為帝國學院的第四個憲制學院。1997年,帝國理工醫學院兼併了皇家研究生醫學院,皇家婦產科學會,2000年又兼併了甘迺迪風濕病學學會。
同樣是2000年,帝國理工又兼併了並不是十分知名的崴學院(Wye College)作為它的一個分校區,主要研究環境科學。人們認為帝國學院的目的主要是獲得崴學院所擁有的大量土地,帝國學院於2005年12月6日宣布崴校區吸引了10億英鎊的投資,將被建成一個世界級能容納12500人的生物燃料研究中心。
2002年,維持了幾十年的憲制學院系統被廢除,而採用了新的院系制度。
2002年,帝國理工和倫敦大學學院商討合併,但在倫敦大學學院員工及學生反對下,計劃於一個月後中止了。
2005年底,學院宣布將合併物理科學院(Faculty of Physical Sciences)和生命科學院(Faculty of Life Sciences)組成新的自然科學院(Faculty of Natural Sciences)。
2005年12月9日,學院宣布計劃退出聯邦制的倫敦大學,並正式開始與倫敦大學磋商相關事宜。2007年,學院成立100周年之際,正式脫離倫敦大學,成為一所獨立的大學。
校園和校區
帝國理工是一個開放式的大學,由眾多分散的校區組成,但大部分院系還是在南肯辛頓校區,位於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南邊和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旁,在倫敦的西敏市和皇家肯星頓和切爾西區交界處,一個學術機構密集的區域。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皇家藝術學院,皇家音樂學院以及皇家地理協會都在附近。還有兩個較大的校區並不在倫敦,伯克郡的絲木園校區在和在倫敦東部60英里的崴校區(Wye Campus)。
南肯辛頓校區中央的女王塔,是校園裡的標誌性建築。塔高287英尺(85米),是從前帝國研究院(Imperial Institute)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物。它原來是一座大樓的一部分,塔內還有以前設置水缸的大堂。在1960年代,帝國研究院拆卸,帝國學院在研究院的原址擴建。1966至1968年,塔進行改建,成為一座獨立的建築物。塔裡面懸掛著10口大鐘,是1982年來自澳洲的禮物,以王室成員的名字命名。每有重要的王室成員生日或其他王室紀念日,大鐘都會在下午打響。
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圖書館,學院在南肯辛頓校區還有一個中心圖書館,其中包含了科學博物館的圖書館,面向登記的公眾開放。中心圖書館,平日每天24小時開放。
2000年校友加里·田中捐贈兩千七百萬英鎊幫助建立了一幢新的商學院大樓,被命名為田中商學院(Tanaka Business School)。此後於2008年田中商學院(Tanaka Business School)又更名為帝國理工商學院(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2004年命名商學院的正門為帝國學院的「正門」。
學院每年花費巨額資金在不斷翻新學院的設施,最近的工程包括翻新南肯辛頓區的大樓,重建學生宿舍和一個於2006年初建成的新體育中心。
教育
提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共有四個學院,工程學院,醫學院,自然科學院和商學院。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文系,提供選修的政治,經濟,歷史,藝術和語言課程。
通常被認為是英國最嚴格的大學,它授予一等學位的比例和每年的淘汰率都十分引人矚目,儘管它是英國入學標準最高的大學之一。
教學和研究職員將近3000人,其中53名皇家協會會員,57名皇家工程研究院會員和一名費爾茲獎得主。過去的成員中還有15名諾貝爾獎得主,2名費爾茲獎得主。
帝國理工一貫在英國各種大學排名中名列三甲。綜合近來各種大學排名數據,儘管帝國理工是專攻科學的大學,它仍然能夠占據綜合排名第三的位置,同時排在許多工程和醫學院排名的榜首。
從世界上來說,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的2007全球大學排名表顯示,帝國理工世界總體排名第五,在工程和信息技術世界排名第六位(歐洲第二),醫學世界排名第七,科學世界排名第十三。2012年,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名,帝國理工總評分略低於美國麻省理工,排名第八。
2010年大學排名 :TIMES排名:3
據2014-15年QS世界大學排名,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並列第二。
研究
帝國理工是英國研究收入最高的大學之一,在2009-2010年度,研究收入為299,200,000英鎊。這些收入包括政府,慈善機構和商業機構的資助。
2001年12月的研究評估中,75%的教員達到5*級,是英國最高的。學院評分為6.68(7分滿分),排名第二。
學院在生命和自然科學方面的高級研究有著世界級的聲譽。 | {'wikidata_id': b'Q189022'} |
状元
中國的狀元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狀元劉春霖,1300年來共計狀元504人(若包括遼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國(張獻忠)1人、太平天國14人,共計552人)。中國現存最早的狀元卷真跡《明朝趙秉忠殿試狀元卷》。已知較早的狀元答題為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壬申科狀元賈稜的詩賦,該科試題為一賦(《明水賦——以「玄化無宰,至精感通」為韻》)一詩(《御溝新柳詩》),賈稜的詩、賦各見《全唐詩》和《全唐文》。
中國史上很多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很多都是進士出身,卻多半不是狀元。在理論上,狀元應是在殿試中考對策表現最出色的,但很多時候並非如此。宋代以後,定殿試名次的權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誰是狀元,卻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內容作準則。歷史上經常有因為考生的外貌、本名、籍貫等等因素改變金榜的排名。清朝皇帝更習慣以試卷的書法優劣定出高下,對策的內容反而成為了其次。(參看以名取人)
受到傳奇與小說的影響,民間通常認為只要考上了狀元,就會迎娶公主成為駙馬,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既是狀元又是駙馬的只有一人,就是唐朝會昌二年的狀元鄭顥。
狀元駙馬
中國唯一的狀元駙馬是唐武宗會昌三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唐宣宗為萬壽公主招婿,宰相白敏中薦舉狀元鄭顥,使他成為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駙馬。雖然成為中國歷史的唯一,鄭顥卻以此深恨白敏中,欲除之而後快。
九度狀元公
朝鮮王朝儒學家李珥曾於九次科舉考試中成為狀元,被稱為「九度狀元公」。
現代用法
如今,中國大陸會稱在高等學校招考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學生為高考狀元。香港亦有稱中學會考九科優等或十科優等者為「九優狀元」或「十優狀元」。在台灣也會稱公務員高等考試、普通考試或是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學科能力測驗、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國中基測等測驗之榜首為狀元。
現今媒體,亦將職業運動聯盟選手選秀會第一輪第一順位被挑中的球員稱之為「選秀狀元」,如中華職棒新人選秀狀元。 | {'wikidata_id': b'Q836272'} |
梁家騮
簡介
梁早年就讀皇仁書院,198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系,成為首屆畢業生,2005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銜頭。
他曾自費跟醫院管理局打官司,成功為公共醫生爭取假日工作補償,為年輕醫生爭取改善待遇。
在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擊敗角逐連任、泛民主派的郭家麒,當選立法會議員。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成功連任,是香港回歸後首位成功連任的醫學界立法會議員。
2011年9月,和任職公關顧問的關天燕(Cannas)結婚。
現任香港京劇院名譽院長。
政治立場
梁家騮在2015年投票反對政改方案前,一直被歸類為建制派一員。因他並非泛民主派成員,故過去習慣上他仍被視為建制派的一員。
雖然未就其對普選的立場作出明確表態,但是梁家騮亦於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的商業電台選舉論壇中表示有五成以上醫學界選民支持取消功能界別,並且表示取消程序應為一次過取消,即是不應只取消部分功能界別,個人亦贊成。
梁家騮在2008年12月17日動議回購領匯股份議案,但結果被否決。
六四事件立場方面,他於2009年5月27日,泛民主派提出平反六四動議,梁支持李卓人首先提出的動議,但於泛民其他人提出修正案的時候則離場。2010和2013年,他繼續投票支持平反六四。
2010年1月16日,在669億元廣深港高速鐵路撥款爭議中,梁在沒有了解業界意見的情況下,支持高鐵工程,令部分醫學界選民對其十分不滿和失望。其後梁在其個人網頁上貼出一份《明報》報導,標題為「騮哥為高鐵投票做poll」,聲稱有為高鐵撥款爭議進行過民意調查了解民意。然而其民調只是一個在撥款通過前一天才開始的網上投票,而且梁未有正式公布或通知過醫學界選民有此民調。最終梁根據該進行了一天之民調結果,對高鐵撥款議案投下支持一票。
2010年6月23日,在表決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方案當中,他投下贊成票。
2013年11月,表決引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調查香港免費電視發牌事件議案,他投下贊成票。
2014年,雨傘革命期間,他並無參與其他41名建制派議員反對佔領行動及支持香港警察的聯署。
投票否決政改方案
2015年6月18日,立法會表決2017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的政改方案,他稱跟隨業界意願,投下反對票,包括26名泛民主派議員,連同本土派的黃毓民及他自己,政改方案最終被否決。其後他接受訪問時,表明從未自視為建制派,認為自己立場中立、獨立,不會分門分派。他說不論泛民、建制,如果邀請他討論政事,他向來也會出席。
就《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進行拉布抗爭
2016年6月及7月,因為醫學界就《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有爭議,醫學界強烈反對增加業外成員加入醫務委員會,因為這會導致政府加強操控醫委會,並且不會加快個案進度。所以梁家騮代表業界利益,就此條例草案進行拉布抗爭。當中6月29日的會議更因為梁家騮多次提出點算法定人數而流會收場。其後,梁家騮先後提出中止待續、交予專責委員會和休會辯論,結果在7月15日(第五屆立法會最後一天)均未能就條例三讀表決,在休會辯論階段中止會議。
立法會表現
由2008年10月15日起,截至2009年7月9日為止,立法會一共舉行了39次周三例會。梁家騮缺席了5次,不投票率為51.5%,排名僅次於李國寶和謝偉俊。不投票率即議員無缺席會議,但投票時不在場的次數。梁發言次數為10次,提出質詢次數為3次。以30位功能界別議員平均來計算,發言和提出質詢次數分別為21.1和8.3次。
2009年7月10日,《東方日報》引述了梁家騮對以上統計數字之回應。梁議員說,他仍要半職工作,每周在醫院上班兩天,因此,當某些委員會要在他的上班日開會,若議程重要,他會請假出席,若議程不重要,他就不會出席了。遇上大會投票,他也是看議題的性質,若對他的界別不重要,他會寧願留在議員辦公室處理其他事務,看電視直播,而不介意在他的投票紀錄上出現「不在現場」的紀錄。 | {'wikidata_id': b'Q6534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