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349
39.3k
| meta
stringlengths 23
29
|
---|---|
江谦
江謙(1876年-1942年4月10日),字易園,號陽復,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教育家,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的先驅之一。
生平
江謙早年就讀於徽州紫陽書院、南京文正書院。1902年,張謇在南通創辦中國第一所私立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堂,江謙受邀前往,初任堂長,後任校長。1909年,任資政院議員,還曾被推為安徽省教育會會長。
辛亥革命後,江謙任民元國會議員。1914年任江蘇教育司司長。因精於文字音韻之學,由英文切音,此間發明陰陽聲母通轉規則,創設音標一案,為注音字母的先聲。1914年8月,江謙出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這所學校1921年改建為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其間倡導訓育、智育、體育「三育並舉」,以「誠」為校訓,形成「尊師愛生」風氣,將南京高師建成享有盛望的南方第一學府,貢獻甚巨。1919年,江謙因疾辭去校長一職。
此後,江謙潛心研究佛教,倡淨土宗,宣揚儒佛合一之論,在婺源創設佛光社。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四處遷居,初居通州海濱念佛講教,旋又隱居上海著書立說。
1942年4月10日,江謙逝世。
著作
畢生著作有十八種,涉及經學、佛學、詩學、文字學等多種領域。其遺著由游有維居士整理為《陽復齋叢刊》刊行於世。 | {'wikidata_id': b'Q6191554'} |
西東京市
地理
西東京市位處武藏野台地中央,東西長4.8公里,南北長5.6公里。市內有石神井川、白子川、新川(白子川支流)與玉川上水分流千川上水等,是多摩地方中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
交通上的主要動線為通往東京中心的東西向幹道青梅街道、五日市街道等,鐵路則有東西向的西武鐵道池袋線、西武鐵道新宿線。市內南北向動線有谷戶新道、境新道等。
市中心為西武新宿線西武柳澤站、田無站北側與西武池袋線雲雀丘站、保谷站南側。
依據平成22年國勢調査,往東京都特別區部通勤率達42.9%。
歷史
舊田無市自江戶時代起就是青梅街道的宿場町,為交通要地。之後甲武鐵道(現JR中央線)未通過市內,逐漸失去原有的交通優勢地位。
舊保谷市內有繩文時代的下野谷遺跡。江戶時代因開鑿玉川上水分流千川上水,南部開使開發新田,大正時代以前為農村地帶。戰時因市內有軍需工廠而遭受空襲。之後兩市在武藏野鐵道(現在的西武鐵道池袋線)、西武鐵道新宿線開通下,成為東京的臥城之一。
兩市合併
舊田無市被舊保谷市由北、東、南三方圍繞,兩市合併研究已久。另外也有兩市與東久留米市合併的構想存在。
名稱問題
新市名在經過公開徵選後,選出「西東京市」、「櫸野市」、「北多摩市」、「雲雀市」、「綠野市」5個候選市名。在進行市民意向調査後,決定選擇支持度最高的「西東京市」。
然而單以方位命名也招致「太過草率」的批判。「西東京」一般非指「舊東京市西」,而是指「東京都西部」。例如西東京巴士的營運路線為青梅、日野、八王子等地區。因此,位於東京都地理中心卻命名為西東京也受到民眾質疑。合併協議會也有意見指出東京「市」並不存在,位置表現上並不正確。
日夜間人口
2005年夜間人口(居住者)為189,386人,區外通勤者與通學生、居住者在內的區內日間人口為148,056人,是夜間的0.782倍。日夜間人口比在東京23區與東京都市部25市中次於狛江市、稻城市,是第三低的自治體,顯示西東京市是以住宅為主的城市。
警察
本市由警視廳田無警察署(東町4丁目15番一部分由石神井警察署管轄)管轄。 | {'wikidata_id': b'Q242882'} |
人工肾
人工腎(英語:artificial kidney)經常作為血液透析的同義詞,但更廣義而言,也可以指已經投入使用和/或正在研究中的腎臟替代療法(不包括腎移植)。本文涉及由腎細胞/腎組織培養的生物改造腎臟/生物人工腎臟。
腎衰竭
腎是位於人體腹腔後面的一對重要器官,大約位於胸腔底部,對應於脊椎T12-L3段。它們具有十多個生理功能,也較容易受損。這些功能包括:過濾和排出代謝廢物;調節人體必需的電解質和體液;刺激紅血球產生 。腎臟每天過濾120-150夸脫血液,約產生1-2夸脫尿液,尿液由廢物和其他液體組成。
腎衰竭導致體內慢慢累積氮廢物、鹽、水,破壞人體正常的酸鹼平衡。這個衰竭過程通常歷時較久,在這個過程中,當病人腎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通常就發展成末期腎臟病(ESRD,又稱為5級或6級腎病,級別劃分取決於是否使用透析治療或腎臟替代治療)。在腎臟開始罷工前檢測到腎病並不常見,血壓高和胃口減少是腎病的徵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腎衰竭普遍意味著死亡。在戰爭期間,有專家深入探究了腎功能和急性腎衰竭,其中最重要的是Bywaters和Beall在倫敦閃電戰期間從自己的臨床經歷中得到的關於色素誘導腎病的說明。
三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依靠血液透析來治療腎衰竭。超過二千六百萬的美國成年人患有腎臟疾病,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疾病的存在。但根據2005美國腎臟數據系統(USRDS)的數據顯示,452000美國人患上末期腎病(ESKD)。
對人工腎的需求
來自倫敦、安大略省和多倫多的研究團隊經過調查指出,將傳統每周三次的透析治療增加2-3倍可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但是,每周實施6次整晚透析會擊垮大多國家的現有資源。加上腎臟器官捐贈稀缺,促使學者開始研究其他的替代療法,包括研發佩戴式或植入式設備。
人工腎
血液透析是出現腎衰竭時,用來去除廢物的一種方法,廢物包括肌酸酐、尿液、以及血液中的游離水。用於清潔病人血液的機械裝置叫做滲透器,也是一種人工腎。人工腎又叫做洗腎機。現在的透析器一般由柱形鋼套管中空纖維構成或由聚合物或共聚物中突出,通常具有所有權。中空纖維的結合部分一般為1-2平方米。很多團隊做過大量研究,旨在優化透析器中的血液和滲透液流動,從而讓廢物有效地從血液轉向滲透液。
佩戴式人工腎
佩戴式人工腎是一種可佩帶的洗腎機,患有末期腎病的病人可以每日甚至連續使用。直到2008年11月,佩戴式人工腎還沒有廣泛普及,但很多研究團隊已經開始研發這種裝置。現在科學家已經研發了一種可以替代衰竭腎臟的人工設備。FDA已經批准由加州比佛利山莊的血液淨化技術有限公司設計的佩戴式人工腎可以在美國投入首次人體臨床試驗。它是一種管狀結構,可以讓不純的血液穿過該裝置,讓內置液體淨化不純的血液,同時讓副產品通過輸尿管排出體外。
可植入腎臟輔助裝置(IRAD)
現在還沒有可行的生物改造腎。雖然有很多研究正在進行,但真正實現還存在大量阻礙。
然而,製造一個像腎臟一樣可以在吸收水和鹽的同時過濾血液、排泄毒素的薄膜,為研發佩戴式和/或植入式人工腎提供了可能。利用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研發薄膜是製作植入性生物人工腎的關鍵步驟。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勒納研究所的生物微機電和腎奈米技術實驗室致力於不斷提高膜技術,旨在為末期腎病患者研發出植入性或佩戴式人工腎。現有的透析裝置體積太大,需要超大生理壓力才能促進血液循環,而且現有聚合物膜的孔徑分布太寬,形狀不規則。所以製作一種孔徑密集分布的奈米矽膜能夠提高膜區別過濾分子和保留分子的能力。此外,它的平均孔徑接近膜的理想截斷直徑,因此能夠增加透水性。批量製造流程可以嚴格控制孔徑分布和孔徑的幾何結構。
在最近的研究中,我們從不適合移植的捐贈腎臟上提取人類腎細胞,將它們置於這些細胞膜上生長。培植的細胞覆蓋細胞膜,似乎保留了成人腎細胞的特點。MEMS材料上的腎細胞呈現差異生長,表明研發一種適合移植的微型設備或許具有可行性。
舊金山加州大學帶頭開始一項研究,旨在為腎病患者製作可移植人工腎,這個項目是首批獲得FDA審批和合作的腎設備項目其中之一。
FDA於2012年4月9日宣布,它已經選出3個腎設備項目,開始試行一個新的獲批項目,這個項目叫做Innovation Pathway 2.0,旨在更快、更有效地為病人研發出突破性醫療設備。
人工腎項目的目標是2017年投入臨床試用,它被選中,是因為它在治療末期腎病方面具有革命性意義,而且它在審批環節可能得益於與FDA的早期互動。
在研發過程早期,FDA將密切聯繫聯邦政府機構和裝置研發商,以找出、解決潛在的科學和管理障礙,並為項目的審批指明方向。此舉旨在提高項目的整體成功率,減少FDA審查的時間和成本,並保持安全性。該機構指出,從中獲得的經驗教訓將給其他領域的審批工作帶來啟發。 | {'wikidata_id': b'Q654320'} |
鄠邑区
歷史沿革
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朝為「有扈氏」部落。這是鄠邑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鄠邑區」地名的由來,夏朝的重要事件甘之戰和甘誓都發生在鄠邑區附近。商時設「崇國」;周時,作「豐邑」;秦代改「扈」為「鄠」;西漢時設「鄠縣」。歷代延續。1964年9月10日,因鄠字生僻,經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更名為「戶縣」。原隸屬於咸陽地區行政公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同周至縣一起,劃歸西安市管轄。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戶縣撤縣改區,恢復鄠字,設立西安市鄠邑區,以原戶縣的行政區域為鄠邑區的行政區域,鄠邑區人民政府駐甘亭街道東街7號。2017年9月9日,鄠邑區舉行撤縣設區揭牌儀式。
氣候與資源
鄠邑區屬暖熱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冷暖乾濕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是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的好地區。縣境內有36條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嶺北麓,出山後匯成澇河、新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區,貫通南北,澇河北流入渭河,其餘三大水系匯入灃河。
肥沃的土地是鄠邑區的資源,耕地總面積55萬畝,林地面積52.4萬畝,木材蓄積量311萬立方米。鄠邑區已發現礦藏地及礦藏線索30餘處,以大理石儲量最大。鄠邑區水資源相對豐富,秦嶺山前地帶地下300—500米深處還有40度左右的熱水。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其中包括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羚牛,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長尾雉。藥材有340種,藥用價值和產量大的有菖蒲、烏藥、柴胡、天麻、金銀花、貝母、五味子等,鄠邑區是陝西省烏藥主產地之一。
行政區劃
鄠邑區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13個鎮:
甘亭街道、餘下鎮、祖庵鎮、秦渡鎮、大王鎮、草堂鎮、蔣村鎮、龐光鎮、澇店鎮、甘河鎮、石井鎮、五竹鎮和渭豐鎮。
人口
全區總人口近57萬,其中農業人口47萬人,占總人口的84%。民族,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等16個少數民族千餘。
文化
鄠邑區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郁。這裡有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宏大的漢代「國家鑄幣廠」——鍾官城遺址;世界最早的天文台金峰寺,埋藏唐玄奘法師遺骨的紫閣寺。還有草堂寺、重陽宮、公輸堂等古蹟。高冠瀑布、紫閣峪更是留下了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的名篇佳作。
自1970年代以來,鄠邑區以其秀美的山川景色和良好的人文環境,孕育出了名聞遐邇的「戶縣農民畫」。並湧現出了一大批諸如李鳳蘭、潘曉玲等著名農民畫家;而鄠邑區,也以農民畫鄉而飲譽海內外。
經濟發展
直到1950年代,鄠邑區才開展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1970年代中後期,在時任中共戶縣縣委書記蘇耀先的領導下,戶縣展開了大規模的「園田化」建設。新修並拓寬道路、綠化街道、打建飲水設施等。目前鄠邑區已經形成了以製藥、造紙、化工、電力、建材、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工藝鑄造等為基礎的較為完備的工業產業體系。
健康衛生
戶縣為流行性出血熱的傳統疫區,該區出血熱病例報告與其他地方相比較多。1956年出現首例病人後,疫區不斷擴大,涉及全縣所有鄉鎮。在1974年秋冬戶縣宋村等地就爆發過出血熱,短短几個月累計284人發病,僅宋村就死亡20個壯勞力。在1970~80年代,這裡的冬春季流行性出血熱發病率高,傷亡也重。2010年統計發病282例,死亡6例,發病率48.34/10萬,病死率2.13%。 | {'wikidata_id': b'Q1339891'} |
陳文媛
簡介
她最初是東方魅力旗下歌手,後來轉至環球唱片。而她亦是一位在歌、影、藝三方面發展的歌手,曾於2003年,與蕭正楠、鄧麗欣、唐寧等青春偶像,一同主演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時裝偶像電視劇《戀愛自由式》;2006年正式退出娛樂圈。
感情生活
她自出道以來一直與陳冠希傳出緋聞,直至2004年中,傳出兩人分手為止;後與富商金紫耀交往,惟同樣分手告終。至2015年,與一位教會內教友相戀;於2016年11月26日成婚。
裸照事件
2008年1月28日凌晨,網絡上出現一幅疑似陳冠希及陳文媛的性愛照片。當晚,陳冠希透過律師向傳媒發表聲明,稱發布裸照是「惡作劇」、不負責任的行為,對發布者加以強烈譴責,聲稱將向發布者追究責任。隨後幾天,多幅疑似藝人的床照被上傳,而香港警方亦正式進行調查。香港警方公布懷疑是陳冠希的電腦在送往維修期間被人非法提取裡面的照片;作為受害者的陳文媛,則以已退出娛樂圈為由,至今從未回應。 | {'wikidata_id': b'Q708851'} |
贾拓夫
早年經歷
賈拓夫14歲時,考入「綏德第四師範學校」學習;並於同年加入共青團,曾擔任學校團支部書記、團縣委書記等職。1928年,年滿18歲的賈拓夫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但還一直在共青團工作;歷任陝北團特委組織部長、代理書記,共青團陝西省委委員、組織部長兼共青團西安市委書記等職。1932年8月,時年20歲的賈拓夫出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並負責宣傳工作。1933年7月28日,中共陝西省委被國民黨軍警破壞,賈拓夫隨後輾轉前往「中央革命根據地」。
參加長征
1933年年底,賈拓夫到達江西瑞金向中共中央報告工作。在隨後舉行的「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蘇維埃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並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作。1934年10月,賈拓夫隨軍參加長征,任紅軍總政治部白軍工作部部長,負責籌運糧食;同時,他也是惟一原籍陝北參加長征全過程的人。
在長征途中,對於紅軍的落腳點和未來發展,中共的領導人都還不是很清楚,到底是一直向北,打通國際路線;還是到別的什麼地方落腳時,當時有很多主張。賈拓夫是作為長征中唯一來自陝北的幹部,他把劉志丹領導陝北紅軍開展活動的情況向毛澤東等作了匯報,並建議中共中央選擇到陝北立足。1935年9月20日,毛澤東根據報紙信息和賈拓夫提供的情況,下決心要到陝北去。七天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正式決定,改變原來在蘇聯邊界創建根據地的打算,決定落腳陝北。受中央委託,賈拓夫擔任與陝北黨組織以及陝北紅軍的聯絡工作。
到達陝北
在紅軍到達延安後,賈拓夫曾歷任陝甘蘇區中央局白區工作部部長、陝北省委宣傳部長,中央特派員、關中特委書記、三邊特委書記、少數民族委員會回民部部長等職。在西安事變後,賈拓夫出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恢復建立和發展在地方的中共的組織。1939年回到延安後,在張聞天、李維漢的領導下,賈拓夫開始主持西北工作委員會的工作。此後,他歷任陝甘寧邊區中央局統戰部部長、調查研究局局長,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秘書長、邊區參議員,西北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毛澤東曾稱讚賈拓夫是「黨內賈寶玉」、「陝北的才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5月20日,中共進駐西安;24日,「西安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賀龍任主任,賈拓夫為副主任;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賈拓夫又以中共西安市委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安市人民政府的第一任市長。
在整個西北解放後,賈拓夫開始主持西北財經委員會的工作。1952年8月,他奉調進京,協助陳雲、李富春參與全國經濟的管理工作,並歷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第四辦公室副主任、主任,輕工業部部長等職;曾是中央財經小組的成員,在對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的執行中,做出了貢獻。
政治迫害
在高崗倒台、自殺後,在中央工作的陝北籍幹部,如習仲勛、馬文瑞等人雖未受到牽連,但也逐漸受到打壓。主管經濟工作的賈拓夫遇到的第一次考驗,就是在「大躍進」,以及後來的「反右運動」。
1959年7月的廬山會議,賈拓夫和彭德懷、李銳等,同在西北小組中。在這次會議上,彭德懷言辭激烈的抨擊了大躍進的錯誤,並點名批評了毛澤東。賈拓夫也提出了一些看法,表示財經工作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反對高指標、瞎指揮和浮誇風。於是,他被劃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不久,就被調離了經濟計劃領導崗位。但在經歷了連年「大饑荒」之後,中共領導人開始反思;並於1962年召開「七千人大會」,糾正了前期經濟路線的錯誤。而賈拓夫「右傾」的「帽子」,也在這一年被摘除;不久,他被安排出任撫順發電廠廠長。
可是好景不長,康生為了打擊陝北籍幹部,一手製造了「《劉志丹》反黨小說」事件,並編造出「習、賈、劉反黨集團」。為了「改造」賈拓夫,1965年他被送到中共中央黨校;在彭真提議後,賈拓夫留在了北京,被安排到石景山鋼鐵廠工作。「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賈拓夫很快地就被揪斗,受到誣陷和迫害。1967年5月7日,賈拓夫的遺體被人在北京西郊八角村的一片小樹林裡發現,至今死因不詳。據賈拓夫女兒的回憶,她曾看到父親的遺體上有多處傷痕。
1979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做出決定,為賈拓夫平反,恢復了他的名譽;並於1980年3月20日,為他在北京舉行了追悼會。 | {'wikidata_id': b'Q8295257'} |
刘大钧 (院士)
劉大鈞(1926年7月2日-2016年8月22日),江蘇常州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平
劉大鈞生於常州武進縣廟西巷20號,家族為常州的世家大族。父親劉介堂是位工程師。劉大鈞自幼隨祖父學習,5歲進武進縣織機坊小學學習,四年級以後轉到武進縣立武陽小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9月,武陽小學遭日軍飛機轟炸,被迫關閉,劉大鈞輟學。為躲避戰火,劉大鈞全家離開常州,輾轉武漢、廣州、香港等地,其間家中還曾和父親劉介堂失聯,直至1938年春,全家才在上海法租界重聚。劉大鈞考進上海私立齊魯小學,畢業後考進上海曉光中學。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侵入上海租界,曉光中學解散,劉大鈞輟學。全家遷居南京。
1944年,在汪精衛政權的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藝術一年後,劉大鈞棄藝從農。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劉大鈞被分配至英士大學。不久,回南京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師從靳自重、王綬、章錫昌等教授。1949年,劉大鈞自金陵大學農藝系畢業,留校任農藝系主任靳自重的助教。1950年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1955年,經羅春梅、王泰倫兩位老師介紹,成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1955年9月,被選派留學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1956年轉為研究生,學習小麥遺傳育種,同時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959年獲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生物科技副博士。
1960年回國以後,劉大鈞一直在南京農學院(1984年改名南京農業大學)任職。1964年2月,經金善寶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學院共同領導的小麥品種研究室成立,主任為金善寶,遺傳組組長為劉大鈞。1964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組織高等學校文科師生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通知》,1965年2月又發出《關於組織高等學校理、工科師生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通知》,劉大鈞隨南京農學院幹部、教師到江蘇省鹽城地區大豐縣參加首批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對小麥輻射育種的研究中斷。1965年7月,劉大鈞剛剛自鹽城回到南京農學院,又下放到江浦農場勞動。當時小麥品種研究室也遷至江浦農場,劉大鈞等人繼續從事輻射育種研究。文革爆發後,1966年6月起,南京農學院停止教學。1966年8月,在江浦農場參加半農半讀的學生「殺回衛崗炮轟院黨委」,劉大鈞遂把小麥輻射育種研究改在衛崗校區進行。1966年10月後,中國掀起「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運動,南京農學院領導遭到迫害,劉大鈞也被一般性批判為「蘇聯修正主義者」。但劉大鈞一直堅持科研,研製出的高產小麥新種「寧麥3號」在1975年定名。
1981年5月到1991年11月,劉大鈞先後擔任南京農學院農學系主任,南京農學院副院長、院長,南京農業大學校長,1991年11月卸任校長職務。1999年,劉大鈞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還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副組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第一、二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遺傳學會和生物技術協會理事長等職務。
劉大鈞一生中有60多年研究小麥遺傳育種,主要學術成就在發掘外源優異基因及創新種質。小麥新種「寧麥3號」便是由劉大鈞用輻射育種選育。他還率先結合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創製出了小麥遠緣新種質,發現了白粉病的免疫基因Pm21。劉大鈞率領的團隊獲美國麥氏基金先後連續三期資助,其成果分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三等獎,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一、二等獎等等,2000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6年8月22日,劉大鈞在江蘇南京病逝,享年91歲。 | {'wikidata_id': b'Q27197208'} |
高一涵
高一涵(1885年2月-1968年4月)原名高永浩,別名涵廬、夢弼等等,安徽省六安州(今六安市金安區)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政治學者。
留學與歸國
高一涵1885年2月生在南官亭鄉一個半耕半讀家庭。自幼讀書,13歲能作詩文。1912年畢業於安徽高等學堂。同年自費留學日本,1913年入明治大學政治科。1916年春,高一涵結識了李大釗。當時李大釗正在和一些中國留日學生秘密組織「神州學會」,從事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活動。因為高一涵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不少反對袁世凱的文章,李大釗讀過這些文章,便來訪晤高一涵,約高一涵共同反袁。高一涵乃參加神州學會。高一涵被留日學生總會推為該會編輯委員會主任,當時李大釗也被推為該會文牘幹事,共同負責編輯該會的機關刊物《民彝》雜誌,二人過從甚多。
1916年(民國5年)7月,高一涵畢業歸國。李大釗已經在6月底回到上海。當時北洋政府要員湯化龍請李大釗赴北京創辦《晨鐘報》,李大釗遂邀請高一涵同赴北京辦報。1916年8月15日,《晨鐘報》在北京創刊,梁啓超、湯化龍、蒲殿俊等人主辦,李大釗任總編輯,高一涵參與編輯工作。《晨鐘報》主張發動民主,反對軍閥勢力,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受到湯化龍阻撓。不到兩個月,李大釗、高一涵被迫辭職,共同退出《晨鐘報》社。1917年(民國6年),高一涵應章士釗聘請,擔任《甲寅日報》撰稿人。
1918年,經陳獨秀介紹,高一涵受聘為北京大學編譯委員會編譯委員,併兼任中國大學、法政專門學校教授,研究政治理論,講授政治學、政治思想史課程。後來,李大釗發起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高一涵參加該會並常演講,宣傳並介紹馬克思主義。由於陳獨秀來北京大學任職,《新青年》編輯部自上海遷至北京,高一涵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成為主要撰稿人之一。從1915年《新青年》發行,到1921年《新青年》第9卷第1號,高一涵先後撰寫26篇文章,論述政治、法律、哲學等方面問題,「以政理啟政例」,號召打倒軍閥,改造國家,號召青年「練志、練膽、練識」。
1918年(民國7年)12月,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創辦《毎周評論》,高一涵任《毎周評論》撰稿人。《毎周評論》堅持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及文化思想宣傳。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高一涵精神振奮。1919年6月10日,高一涵與陳獨秀等人來到中央公園、城南遊藝園、新世界等處散發《北京市民宣言》傳單。
1920年9月,高一涵參加《新青年》社。1922年4月,高一涵與北京各界200多人發起非宗教運動。該運動的發起詞指出帝國主義利用宗教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揭露「耶穌教是帝國主義侵略落後國家和民族的工具,傳教士是侵略的先鋒隊」。非宗教運動獲得北京各界人士響應。1922年5月10日,在北京大學第三院成立非宗教運動大同盟,並且在中國不少大中城市設立分會。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直系獲勝,宣布恢復舊國會,準備制憲,以抵制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北京各界人士希望在憲法中爭取確立民權。高一涵乃同北京各界人士於1922年8月15日在湖南會館成立「民權運動大同盟」。作為該同盟的重大活動之一,高一涵撰文列舉《治安警察法》對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示威遊行等權利的限制違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民國」不該有的現象,要求廢止《治安警察法》。該同盟還參加勞動立法運動、聲援二七大罷工等。該同盟於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被迫停止活動。
大革命前後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李大釗在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歸來後,對高一涵說:「現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了,國民黨的綱領也改進了,我願國民黨中多一個朋友,不願國民黨中多一個敵人,因此,我勸你加入國民黨。」經李大釗勸說及介紹,高一涵於1925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民國14年),高一涵參加教育界公理維持會,並擔任《現代評論》撰稿人。1924年至1926年間,高一涵先後撰寫並通過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歐洲政治思想史》、《中國內閣制度的沿革》、《中國御史制度的沿革》等著作,其中《歐洲政治思想史》被北京大學列為第八套教學參考叢書之一。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占武漢以後,亟需建立各級黨政組織,需要大批人才。經李大釗推薦,高一涵自北京赴武漢投身革命工作。途中經過上海時,經高語罕介紹,高一涵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名譽」黨員。據說,陳獨秀曾稱,按照高一涵的氣質,當個名譽黨員較為合適。
1927年1月(民國16年),高一涵抵達武漢。經章伯鈞介紹,高一涵擔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政治學教授、政治系主任、法科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編譯委員會主任委員、宣傳科代科長、中國國民黨安徽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同年3月隨中國國民黨安徽省黨部遷至安慶。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武漢、長沙等地先後舉行數十萬人參加的反帝討蔣大會。高一涵接連在漢口《民國日報》及北伐軍總政治部的機關報上發表文章,聲討蔣介石。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事件,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高一涵赴上海避難,自此失去了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聯繫。1927年9月,高一涵出任上海法政大學教授、政治系主任。蔡元培任吳淞中國公學董事長後,高一涵應邀赴中國公學任教授兼大學部社會科學院院長。在此期間,高一涵專心研究政治學,所著的《政治學綱要》1930年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
內戰與抗日
1931年2月,經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提名,高一涵出任監察委員,並經于右任、王陸一介紹,集體加入中國國民黨。1935年(民國24年)4月,高一涵被調往兩湖地區,擔任監察院湘鄂區監察使。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6月底,湘鄂區監察使署從武昌撤至湘西的芷江。
1938年冬,日軍占領武漢,並且進入湖南北部。蔣介石下令火焚長沙,釀成長沙大火,居民損失慘重。當時日軍距離長沙尚遠。中國輿論為此次大火譁然。國民政府為推卸罪責,命高一涵調查起火原因及真相,並「追究起火責任」,「立即具報,聽候核辦」。高一涵於11月20日前後自芷江動身,趕赴長沙。沿途見「江村劫後無雞犬,野寺塵封見狉獌。宅第都隨烽火盡,只余斜月向人臠。」抵達長沙後,高一涵當即四處調查大火真相,但民眾說不出放火時的真實情況,知道內幕的高官則在遮掩,高一涵非常失望,感嘆「他們那時對蔣介石是何等忠誠」。後來,高一涵就該事件呈復監察院的調查報告也如同石沉大海,沒有回音。
1940年(民國29年)8月,高一涵調至甘寧青區監察署,擔任特派監察使。任內,他定期視察各地政治及其他事宜。1946年(民國35年)11月,高一涵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7年3月,經于右任安排,高一涵再度赴湘鄂區監察署任監察使。1947年4月,高一涵被派為糧食部湘鄂區征糧督導團主任委員。1948年7月,為生活計,經于右任安排,高一涵回到南京,任監察院專門委員,負責起草並審查有關法令草案。1949年4月,高一涵被任命為考試院考試委員,但未赴任。
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一涵留在大陸,應南京市軍委會文教委員會聘請,擔任南京大學教授、政治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法學院院長。1949年6月,高一涵經周新民、陳敏之介紹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6年當選為民盟中央委員、民盟江蘇省委副主委兼組織部長。1951年5月,經南京市人民政府提名,高一涵出任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同年7月,出任南京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55年出任江蘇省司法廳廳長。1956年,在江蘇省政協二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此後連任第三屆江蘇省政協副主席。1954年,當選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後來又當選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中,高一涵被指名批判。
1968年4月,高一涵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1978年,江蘇省政協、民盟江蘇省委聯合為高一涵舉辦骨灰安放儀式,恢復名譽。 | {'wikidata_id': b'Q5521652'} |
喬恩·傑
聖路易紅雀
2010年4月26日,喬恩登上大聯盟。該年他打擊率3成,上壘率3成59。
2011年7月27日,紅雀將Colby Rasmus交易至藍鳥隊,喬恩也成為隊上主要的中外野手。該年他打擊率2成97,擊出生涯新高的10轟。
2011年世界大賽第6場,喬恩在第10局敲出關鍵安打,隨後靠著Lance Berkman的安打回來得到追平分。
2012年5月15日,喬恩為了接一顆外野飛球撞上牆壁而進入15日傷兵名單。該年他打擊率3成05,4轟40分打點。19次盜壘也是個人單季最佳。
2011年8月24日至2013年7月30日,喬恩締造了連續245場守備無失誤的隊史紀錄。
2013年,喬恩的打席、二壘安打、得分、被保送數、打點都是生涯新高,但打擊率2成76卻是生涯新低。
2014年1月17日,喬恩與紅雀簽下了1年325萬美元的合約,避免薪資仲裁。2013年以前,喬恩的打擊率為3成,長打率4成。
2013年休賽季,紅雀從天使隊交易來了中外野手Peter Bourjos。喬恩的上場次數漸漸被壓縮。2014年球季,喬恩的打擊率為3成03,46分打點。20次觸身球為該年大聯盟最多。他在季後賽打擊率為4成78。
2015年球季開打前,喬恩就已經有傷在身,但他還沒痊癒就上場比賽。後來他在5月缺席了大部分的比賽。7月到9月間又缺席了57場比賽。該年他打擊率僅2成10,為生涯最低。
聖地牙哥教士
2015年12月8日,喬恩被交易至教士隊,紅雀換來Jedd Gyorko。 2016年球季,他因傷只出賽90場比賽,打擊率2成91。
芝加哥小熊
2016年球季結束後,喬恩成為自由球員。11月29日,他與衛冕軍小熊隊簽下1年800萬美元的合約。 2017年球季,他打擊率2成97。
堪薩斯市皇家
2018年3月6日,他與皇家隊簽下1年300萬美元的合約。
亞利桑那響尾蛇
2018年6月6日,皇家隊將喬恩交易至響尾蛇隊,換來Elvis Liciano與Gabe Speier。
芝加哥白襪
2019年1月10日,他與白襪隊簽下1年合約。 | {'wikidata_id': b'Q2618470'} |
摩洛迪戰役
摩洛迪戰役,是1572年伊凡四世時克里米亞汗國可汗德夫萊特·格萊企圖重新征服莫斯科大公國的戰役,也是伊凡四世在位時的關鍵戰役,地點是莫斯科以南40公里的小村摩洛迪。在1572年7-8月120000人隨克里米亞汗德夫萊特·格萊入侵莫斯科企圖永遠征服俄國,而俄國則只有60000人,由王子米哈伊爾·伏洛迪斯基防守。
當時俄國正在立窩尼亞進行戰爭,克里米亞汗希望從它南部邊境的弱點圖利,德夫萊特·格萊曾三次入侵俄國南方,甚至放火燒毀莫斯科。但是這次俄國已有準備,在奧卡河畔的謝爾普霍夫建立了防禦工事,配備了大砲。
俄羅斯軍隊估計有70000人,最高指揮是米哈伊爾·沃羅滕斯基王公,列普寧王公帶領左翼,右翼由奧德伊夫斯基王公指揮。7月30日兩軍於洛帕斯尼亞河畔發生衝突,因近距離作戰馬刀和長矛是主要武器,韃靼人的弓箭起不了作用,俄羅斯的砲兵也有很大幫助。
戰鬥結束後,只有10000個韃靼騎兵回到了克里米亞,德夫萊特·格萊的兒子和孫子也死在戰鬥中。 | {'wikidata_id': b'Q1760784'} |
2016年7月黃淮氣旋
氣象歷史
7月中旬,在中國淮河流域和長江之間的區域的鋒面形成了一股梅雨。同時,在西北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脊位於不同尋常的向南和向西,阻礙西南氣流的發展並讓它完全流入中國大陸。
此溫帶氣旋在7月19日下午8時於河南形成,日本氣象廳同時對其發布烈風警報,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對其發布暴雨橙色預警。
在此溫帶氣旋發展的同時,緩慢的往北北東移動,並在7月20日下午2時於河北達到巔峰,測得中心最低氣壓992百帕且表面持續風速仍低於8級風。當日下午,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對此發布了暴雨三級警告。
在達到巔峰過後,結構開始崩解且西南氣流也已經斷開造成強度無法順利維持,並且滯留在北京附近直到餘下淺薄的對流雲系消散。
影響
此氣旋在華北、東北部分地區帶來暴雨,造成嚴重的洪水,民政部統計是次淹水風雹災害造成161人死亡,123人失蹤,共計1436.6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為254.1億元。在此次的洪水,共緊急撤離了555萬人,其中有1萬5千人需要緊急救援,並且造成超過129,500棟房屋倒塌、農業損失面積超過12,049平方公里。
而河南省的降雨量更是打破了當地紀錄,此次降雨量最大地區是河南省北部的安陽市。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稱,安陽市林州東崗雨量站6小時降雨量423毫米;硯花水雨量站6小時降雨量372毫米;安陽縣新大堰雨量站6小時降雨量321毫米,均超過百年一遇。同樣遭到暴雨襲擊的湖北,據沙洋縣馬良站12小時降雨量測量,累積超過660毫米,創下當年氣象國家級自動站監測數據的最高紀錄。河北邯鄲市局地累積降雨量881毫米。
政府應急救災不力
七里河發生洪災後,當地村民對洪水進入村莊前官方的預警措施提出質疑。村民表示,除了在洪水進村前半小時左右的廣播預警外,他們沒收到其他任何預警。邢台經濟開發區水務局官員在接收媒體採訪時表示,7月19號晚上到20號凌晨開發區沒有接到上級防汛辦的群眾撤離通知;
邢台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一位官員則表示,市防汛辦當時確實向經濟開發區發布了群眾撤離通知,但記不清具體時間。7月23日,邢台市副市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市防汛辦在7月20日凌晨1點40分通知開發區組織轉移群眾,開發區相關部門隨即進入大賢村。
大賢村多位村民向媒體反應,從20日凌晨洪水進村直至當天中午約7個小時期間,救援力量遲遲未到,大部分的救援工作都是在洪水稍退之後村民們自發組織進行。對此,邢台市委外宣辦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洪水暴發後救援力量在第一時間就趕到了災區,「肯定是及時通知疏散了,但是救援的相關情況現在還不掌握」。
地方政府
7月23日晚間,邢台市市長董曉宇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承認政府對此次短時強降雨強度預判不足,對洪災的應急能力不足,災情統計、核實、上報不準確不及時,對此深刻反思並向遇難者親屬、受災群眾以及公眾道歉。
邢台市委、市紀委啟動責任追究程序,對此次抗洪中工作不力的責任人先停職後調查。邢台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段小勇,東汪鎮黨委書記張國偉,王快鎮黨委副書記郭同恆等人被停職調查。 | {'wikidata_id': b'Q25991759'} |
安妮·奧克利
早年
奧克利於1860年8月13日在美國俄亥俄州一間小木屋中出生,出生名為菲比·安·摩西(Phoebe Ann Mosey)。她的出身地點位於後來的達克郡。她的父母分別為雅各·摩西(Jacob Mosey)和蘇珊·懷斯·摩西(Susan Wise Mosey)。她八歲時便開始練習槍法,經常參加射擊比賽。
職業生涯
在和法蘭克·E·巴特勒結婚之後,兩人在辛辛那提住了一段時間。後來她開始在表演時使用「安妮·奧克利」這個藝名,這個藝名是法蘭克取的,一般認為是取自當時兩夫妻在辛辛那提時所居住的社區:奧克利。也有人認為奧克利這個名字是來自她小時候幫她付鐵路車票錢的一位善心人士。
兩夫妻在1885年成為「水牛比爾的狂野西部秀」的成員,之後更前往美國和歐洲各地表演槍法。先入團的前輩坐牛用拉科塔語為她取了個綽號「Watanya Cicilla」(意思為「小小必中射手」),這個綽號被使用在狂野西部秀的廣告文宣中。
另一位女性神射手莉莉安·史密斯於1886年加入了狂野西部秀的表演團隊。作為競爭對手,兩人間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表演團隊很早就為兩人負責的表演項目進行「分工」,史密斯負責的是步槍射擊,而奧克利則負責霰彈槍。但實際上奧克利能夠熟練使用任何一種槍械,她會透過限制自己的行動來提高賭注。史密斯整整年輕奧克利11歲,這點可能讓奧克利認為受到威脅,因為奧克利後來開始告訴別人她出生於1866年,整整讓自己年輕了六歲,好縮短她和史密斯之間的年齡差距。1888年,奧克利離開了表演團隊,隔年史密斯也退出了團隊,而奧克利則在史密斯離開後再度重回團隊,剛好趕上1889年世界博覽會的表演。這場為期三年的巡迴表演讓奧克利成為了當時美國第一位的女明星。她透過表演所獲得的收入只僅次於水牛比爾本人,勝過其他的所有表演者。奧克利還會在狂野西部秀以外的其他表演中兼差,以賺取額外的收入。
安妮能在三十步之外,射穿紙牌狹窄的邊緣,擊中拋在空中的一角銀幣。安妮的招牌表演之一是射擊他人口中所叼香菸,她常在表演中邀請一位志願者上台充當靶子,不過沒人敢冒這個生命危險,因此這個工作總是由擔任表演助手的她丈夫法蘭克負責。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皇太子時期就一直是安妮的忠實支持者,曾多次來觀賞表演,並對安妮射擊法蘭克嘴叼香菸的表演感到嘖嘖稱奇。在威廉加冕為帝後不久,有次觀賞表演時他志願要擔任這個危險表演的助手。安妮答應了,只不過她把威廉二世的雪茄放在他的手上而不是口中,並開槍射中了雪茄未燒完的灰燼。
安妮後來在一次火車意外中受傷,結束了演出生涯。
晚年
安妮於1926年病逝於俄亥俄州格林維爾,死因為惡性貧血。死亡證明書上所使用的名字是安妮·奧克利·巴特勒(Annie Oakley Butler)。 | {'wikidata_id': b'Q230935'} |
蘇珊·波伊爾
個人生活
波伊爾出生於蘇格蘭西洛錫安區的布萊克本,父親為二戰退伍軍人、礦工和主教的歌手,母親職業是速記打字員,其母在45歲時生下她,分娩時因為窘迫窒息導致波伊爾後來的學習障礙。波伊爾憶述小時候在學校受到同學欺凌和被起了「Susie Simple」(呆蛋蘇絲)的綽號,畢業後受僱於西洛錫安學院的一個廚師訓練課程,為期6個月,之後大部分的時間她都處於無業狀態。
波伊爾一直住在父母原本的一間四房公屋單位。她的父親大概90年代過世,之後她的兄姐相繼搬走。波伊爾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亦一直未婚,她的鄰居接受訪問時說波伊爾母於2007年91歲過世後她有3到4天沒踏出家門、應門或接電話。此後在家中陪伴她的是一隻11歲大的家貓。
波伊爾在1998年時以自己的儲蓄在Heartbeat Studio錄製翻唱曲「Cry Me A River」、「Killing Me Softy」和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都送至錄音公司、電台才藝比賽、國內和國營電台。
參加《英國達人》
在波伊爾參加《英國達人》前,波伊爾母親促使自己冒著風險站在還比教堂還要大的舞台唱歌以及參加《英國達人》,不過其前教練Fred O'Neil 說波依爾覺得自己的外在被看不起而取消參加《X音素》,也擔心自己的年齡太高而拒參《英國達人》,但O'Neil依然說服其參加比賽。
2008年8月波伊爾報名參加了第三季的《英國達人》試鏡並在格拉斯哥通過了預選,終於在克萊德音樂廳舉行的選拔賽上鏡。在她歌唱之前她土氣的打扮、笨拙的舉止,令觀眾與評審們對於她即將要表演的歌唱表現都持懷疑的態度。當她一展歌喉,其歌唱表演立即轟動現場。她的歌聲令觀眾與評審們相當感動,評審西蒙·高維爾不禁脫口說:「這女人太令我感到驚訝了!」觀眾們的熱烈掌聲,使得評審西門·考爾與亞曼達·霍登給她投下贊成票,第三位評審皮爾斯·摩根(Piers Morgan)也給她贊成票,還說了一句:「到目前為止我還未給過任何人這麼大的一個 YES。(biggest yes I have ever given anybody.)」
她的歌聲給予現場觀眾的第一印象,引發全世界人們的關注。網路的線上媒體都在轉播她的歌唱表演的同時,全球的報章雜誌也都在報導有關她的歌唱表演。達人系列的原創人西門·考爾以他旗下的Syco公司與蘇珊·波伊爾簽約,目前Syco公司是新力音樂底下的子公司。
她在5月24日的準決賽中演繹音樂劇《貓》的歌曲《回憶》獲得觀眾電話投票的第一位順利進入同月30日的決賽並再演唱《I Dreamed a Dream》,但最終以觀眾電話投票5%之差敗在跳舞組合「Diversity」,只獲得亞軍。
雖然她稱讚冠軍對手「實至名歸」,但她情緒受到打擊,回到後台中放聲大哭,令她「身心俱疲」導致入住專治精神病的診所。賽後有支持者指自己未踴躍投票及網民在YouTube錯貼投票電話,有報道指這可能是陰謀,數百名觀眾也抱怨,當天波伊爾的那組投票電話號碼一直佔線,無法打進去票,這可能亦導致波伊爾未能勝出比賽。
參加《全美一叮:冠軍們》
波伊爾參加2019年的《全美一叮:冠軍們(America's Got Talent: The Champions)》,於選拔賽上演出2009年個人專輯「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內的歌曲「野馬(Wild Horses)」(原唱:滾石樂團),並獲得媚兒碧的黃金一叮(Golden Buzzer),直接晉級決賽。節目於1月7日播出。波伊爾表示希望今次參賽能獲得第二次機會並且贏得冠軍。
網路商店
蘇珊·波伊爾在廣受歡迎之下,也在網路上開了家名為「Subostore」的網路商店,販售與她本身相關的商品。 | {'wikidata_id': b'Q83493'} |
春城号电力动车组
研製
1988年,長春客車廠成功研製了一列4節編組的KDZ1型動力分散式電聯車,採用交—直流電傳動,最高速度可達140公里/小時,但因運用條件不成熟等原因而未能投入運用。至1990年代末,隨著中國成功申辦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為滿足博覽會舉辦期間遊客往來昆明周邊旅遊城市的短途運輸需求,昆明鐵路局決定投資1680萬元人民幣引進一列短編組的電聯車,並於1998年8月7日與長春客車廠、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簽訂了新型電動車組的技術協議。新型電聯車定型為KDZ1A型,表示是在KDZ1型電聯車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改進產品,並被命名為「春城號」;列車由長春客車廠負責總體設計,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負責電力傳動系統設計。
1999年3月,春城號電聯車在長春出廠,完成調試後隨即赴北京環形鐵道試驗基地進行各項試驗,最高試驗速度達到132公里/小時;同年4月11日,春城號列車完成各種電氣和動力學性能試驗後,在北京環形鐵道宣布研製成功並舉行發布會,並配屬昆明鐵路局。
運用
1999年4月16日,春城號電聯車在博覽會開幕前夕,於昆明站舉行首發剪彩儀式,開行了昆明至石林的K439/440次旅客列車,因此又稱「石林號」列車,並成為中國大陸首列投入商業運行的電聯車,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列流線型電動車組,因此在當時吸引了眾多新聞媒體的爭相報導。由於春城號電聯車由開始設計到投入運行僅僅用了8個多月的時間,期間試驗時間較短,導致列車投入服務後初期尤其輔助電源系統、傳動系統、風源系統等方面發生了較多故障,經過一段時間進行改進之後狀態才漸趨穩定。
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期間,受惠於旅遊客流增長,「石林號」列車趟趟爆滿;但在博覽會結束之後,列車客流受到旅行社和公路客運競爭影響而每況愈下,每趟列車經常只有三四十名旅客乘坐。2003年5月6日,曾經在南昆鐵路上風光一時的「石林號」列車因客流不景氣被迫停運,此後春城號電聯車改為擔當昆明至宣威的旅客列車。2006年初,春城號又改為擔當昆明至楚雄的5651/2/3/4次普通旅客列車,經由成昆鐵路、廣大鐵路運行,由於廣大鐵路未電氣化,因此春城號列車在廣通至楚雄間由東風4B型柴油機車牽引運行。
2007年4月,滬昆鐵路沾昆複線建成通車,為了充分利用複線鐵路大通道功能,昆明鐵路局增加了管內滬昆線列車開行對數。2007年6月1日起,開通了昆明至曲靖間城際列車,由春城號電聯車擔當,每天開行T901/2次和T903/4次兩對城際列車,從昆明至曲靖需106分鐘;但由於受到滬昆鐵路的供電系統中性區設置的限制,春城號電聯車編組縮減至4節(2個動力單元、2個集電弓),列車載客量減少至372人。2007年8月,春城號列車的電路系統進行了改造後,恢復以6節編組運行。
2009年,春城號電聯車開始被封存於廣通機務段,而另一節備用頭車被封存於昆明機務段。
總體結構
春城號電聯車為6節編組,由2輛帶司機室的頭車、3輛中間動車、1輛中間拖車組成,其中包括4輛硬座車、2輛軟座車。列車由三個獨立動力單元組成,每一動一拖組成一個電氣獨立單元,司機可在任一司機室對全列車進行操縱,牽引總功率為2160千瓦。頭車和中間拖車的車頂裝有集電弓、主斷路器、避雷器等,車底裝有主變壓器、主整流器、輔助逆變器等設備;中間動車車底裝有平波電抗器櫃、輔助逆變器櫃等設備,每個車軸均為動軸及裝有牽引馬達,車頂並設有自通風電阻制軔櫃。而經過改造後,取消了第二動力單元的集電弓並增加了連接各車廂的25千伏高壓連接線,三個動力單元共用一個集電弓,使列車運行時僅需要一個集電弓即可滿足需要。
車廂採用無中粱輕型車體鋼結構,各車廂之間採用15號小間隙車鉤連接,車頭外觀採用流線型設計,車體下部兩側並設有裙板。列車總定員為600人,其中軟座車採用「2+2」座席布置,每輛定員為64人;硬座車採用「2+3」座席布置,每輛定員為116人。列車採用日本NABCO模擬軔機,實現空電聯合制軔;廁所採用真空集便器;車門採用氣動塞拉門。
春城號電聯車總重381噸,其中動車軸重小於等於18噸。
傳動系統
春城號電聯車採用交—直流電傳動,接觸網導線上的25千伏單相工頻交流電電流,經集電弓引入列車後經過主斷路器,經過高壓電纜進入車底的主變壓器,交流電經過主變壓器四個牽引線圈降壓後進入閘流體整流裝置,將交流電轉換成電壓可調的直流電,向同一單元內相鄰動車的四台牽引馬達供電。主變壓器為殼式鐵心全密封變壓器,採用強迫導向油循環吹風冷卻。整流裝置採用閘流體經濟四段橋整流電路,實現相控平滑調壓,冷卻方式為強迫風冷。牽引馬達為DS-112A型四極串勵脈流牽引馬達,持續功率為180千瓦,持續速度75km/h,磁場削弱係數為90%。
輔助系統電路採用分組整流、分散逆變的方式,全列車採用600伏直流電源集中供電,每節車廂底下裝有一台單—三相輔助逆變器,將600伏直流電逆變為兩路380伏交流電源,可為空調、電熱、電茶爐以及微波爐等電器設備提供電源。
控制系統
春城號電聯車所使用的微機控制系統是在韶山8型電力機車微機控制裝置基礎上研製的,每個動力單元設有一個微機控制櫃,在列車兩端司機操縱台上各裝有一個TFT彩色液晶顯示屏,微機系統用於對電傳動部分的控制,包括牽引和制軔特性控制、防空轉和防滑行保護、列車供電控制、自動過分相及故障診斷顯示等功能。由於當時中國國內尚未有成熟的列車控制網絡技術,因此仿效了雙節重聯的韶山4B型電力機車,採用RS-485標準形成列車匯流排,各單元互相連成通信網絡並交換信息。而控制命令不經網絡,網絡通信只傳送狀態數據,供顯示屏顯示。但由於韶山4B型機車的RS-485通信匯流排連接在兩節相鄰的機車間,而在春城號動車組上通信距離大幅延長,貫穿全列車,因而採取各種抗電磁干擾的措施。
轉向架
每節車廂裝用兩台二軸轉向架,採用長春客車廠研製的CW-200型無搖動台高速轉向架。CW-200型轉向架採用H型焊接構架、無磨耗轉臂式軸箱定位裝置;一系懸掛為軸箱螺旋彈簧加垂向油壓減震器,中央懸掛裝置採用空氣彈簧,車體與轉向架構架之間並設有橫向減震器、橫向緩衝器、抗側滾扭杆。動車轉向架採用單元式踏面制軔系統並設有停放制軔,拖車轉向架採用盤式制軔,兩者均設有電子防滑器。牽引馬達採用架承式全懸掛、單邊直齒傳動。
車輛保存
春城號電聯車的其中一輛頭車(RZ25DT 110875)和一輛中間車(YZ25DD 345767),於2014年5月進入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的雲南鐵路博物館保存展示。 | {'wikidata_id': b'Q11088756'} |
達美樂披薩
歷史
達美樂披薩於1960年成立,當時湯姆·莫納根與其弟詹姆士買下了密西根州伊普希蘭堤市的披薩店「Dominick's Pizza」,付了75美元的訂金並借了500元付餘款。八個月後,詹姆士退出經營,向湯姆要了一台二手福斯汽車作為退股金。在湯姆獨自的經營下,Dominick's Pizza變成現今的達美樂披薩(Domino's Pizza)。
1968年,一場大火燒掉了店鋪,雖然遭遇許多艱難,包括1975年與Domino食品公司的的商標訴訟,公司仍持續成長,在1978年開了第200家分店。莫納根覺得訴訟案有可能讓他失去達美樂品牌使用權,因而僱用了Group 243創造了另一個替代單位,後來成為公司的仲介,設計了店舖的內部裝潢、披薩盒、廣告,並掌控所有分店。1980年代,達美樂在加拿大溫尼伯市開設第一家國外分店,往後幾年也積極拓張,1985年起在香港開店(2003年專營權結束後以「Pizza Box」名義繼續營運)繼於1989年起在台灣拓點。。1997年5月,達美樂開設第一家中國分店,現在在北京、上海共開設了23家分店。
莫納根在1998年退休,以近10億元賣掉達美樂披薩,但仍持有27%的公司股份。至2006年9月,達美樂在全球的分店數達到8,238間,收入達14億美元。
產品
1980年代晚期之前,達美樂披薩的菜單都非常的簡單,大多店鋪販售手拍餅皮及滋心、薄脆、兩種尺寸(大、小)和一種飲料(可口可樂),之後,由於同業的競爭壓力之下,增加了Ultimate Deep Dish餅皮和薄脆餅皮,取消小號披薩(雖然小號已重回國際市場),增加中號和特大號的選擇,並販售多種飲料和副食(如巴掌麵包和雞翅)。(達美樂是全球第一家賣雞翅的披薩連鎖店。)
1990年代晚期,小凱薩披薩發表辣味特製披薩,使得達美樂外帶和外送的訂單減少,公司的準副總裁肯·卡爾維爾(Ken Calwell)發表「555」特餐並大力宣傳,點此套餐的顧客可以一個5美元的價格購買三個中披薩,所以稱為「555」,有些地區的價格為5.55,可多營收1.65元。
Oreo餅乾口味的披薩首先在安娜堡限期販售,其餅皮鋪有香草醬和Oreo碎餅乾,再撒上糖衣。
達美樂多次改進其公司產品,包含披薩外帶的瓦楞紙盒、輸送帶式的烤箱和攜帶式的電熱包(確保披薩遞送時的溫度)。
30分鐘送達保證
1973年起,達美樂披薩推出30分鐘內披薩送達的服務,若超過時間,顧客可免費享用,無須支付帳單,但在1980年代,為了防止遞送員闖紅燈違反交通規則,這樣的服務改成3美元的折扣優惠,員工也不需為延遲送達負責。1992年,一名遞送員撞死一名印第安納的女性,達美樂賠償280萬美元。1993年,又有一名遞送員闖紅燈撞傷一名女性,達美樂賠了800萬美元。同年,由於大眾對達美樂的粗心駕駛感到不佳,公司持有人湯姆·莫內根宣布取消3美元優惠的服務。
2013年,8月起。台灣達美樂推出巧巴達三明治售價49元起,搭配沙拉及可樂118元起。然而118元後的"起"字對比118元宣傳字型太小,因此造成數起消費糾紛。 | {'wikidata_id': b'Q839466'} |
中华艺术宫
歷史沿革
中華藝術宮的前身上海美術館創建於1956年,建成之初位於上海市南京西路456號。2000年3月18日遷至南京西路325號,舊上海十里洋場的跑馬場總會大廈原址。展廳面積5800平方米以上,藏品達1.4萬件。但因面積太小,發展受到限制。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又名「東方之冠」,始建於2007年12月18日,於2010年2月8日建成。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結束後被保留。
2011年8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決定,選址中國館改建為中華藝術宮。2011年11月1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在世博會中國館原址建設中華藝術宮,並將作為上海美術館的新址。一度引發部分上海文化界人士爭議,提出新館址缺乏歷史文化底蘊、不夠專業、遠離文化核心區,搬遷過程過於匆忙、缺乏詳細論證等質疑。
2012年10月1日,中華藝術宮與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原址改建而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同日開館。2012年12月31日,上海美術館原址正式閉館。
展覽
中華藝術宮展示面積達6.4萬平方米,展廳27個。現有四大基本陳列,以中國近現代藝術為主,此外還不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特展。
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代美術之源
「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代美術之源」自2012年10月1日開館起長期陳列,位於中華藝術宮49米層和41米層的7個展廳。主要展示自清末以來的上海近現代美術史上的作品,展品以原上海美術館的藏品為主,又從私人收藏機構借展了一定數量的展品。展覽按時間分成三段,共計十大單元,按照以「海上畫派」為核心的近現代美術發展歷程展開展現了1950年至2000年間上海美術的發展。
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成果展
「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成果展」自開館當日起長期陳列於博物館0米層的兩個展廳。該創作工程及展覽用美術的形式,以上海的人文歷史為主線,以人物、事件、風俗、建築等為切入點,藝術地展現上海包括文化名人、文化現象、文化景觀在內的歷史文化脈絡。
名家藝術陳列專館
「名家藝術陳列專館」長期陳列於博物館0米層的三個展廳。展品為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有重要藝術成就,為中國美術事業作出突出貢獻,且有作品完整捐獻給國家機構的全球華人藝術家的作品。開館之後第一期展出包括賀天健、林風眠、關良、滑田友、謝稚柳、吳冠中和程十髮在內的七名藝術家的超過300件作品。
錦繡中華——行進中的新世紀中國美術
「錦繡中華——行進中的新世紀中國美術」自開館日起在0米層兩個展廳展覽至2013年9月30日,展廳面積約2500平方米,展覽作品包括260餘位藝術家創作的200餘件架上作品,50餘件雕塑作品。所有展品均為2000年之後創作,通過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粉)及雕塑等多種美術門類展現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及中國的自然和人文風貌。
特別展覽
中華藝術宮還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特展,已舉辦的特展已有十餘場。
例如與法國奧賽博物館的「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巴黎奧賽博物館珍藏」特展,展出了奧賽博物館珍藏的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早期米勒、庫爾貝等藝術家的包括《拾穗》等在內的87件油畫精品。
以及第二屆上海影像展,展出了從100多位藝術家參選的4000幅作品中精選出的近300幅各種題材的攝影作品。 | {'wikidata_id': b'Q5099572'} |
肉粽角
肉粽角,台灣彰濱工業區內一處灘地,位於彰化縣線西鄉與鹿港鎮交界。
肉粽角是因海岸線漫布消波塊,其外形如肉粽而得名(台灣閩南語稱消波塊為「肉粽角」)。肉粽角的生成是因1996年海洋公園興建工程,用堤岸築起於彰濱崙尾區北岸,與彰濱線西區海岸成了夾角,1998年完成圍堤後,這地形使海流將泥砂淤積於此,是典型的「突堤效應」所產生出灘地。日久積多的淤砂,如今肉粽角已呈現沙漠化,原有的超過一千隻的大杓鷸會來此過冬,因此逐年減少,並受台電公司架起風扇機組,形成發電風場,影響大杓鷸棲息意願,曾在2001年減少至低於900隻。由於肉粽角的沙漠化,造成線西與鄰近地區受沙塵暴襲害,對漁民作業與陸上交通頗受干擾,因此當地人接受學者建議,利用已敲碎的牡蠣殼鋪在灘地上,以固沙來減小沙塵暴危害情況,但學者認為治本之道,將灘地可讓海水覆蓋,其做法是消除圍堤。 | {'wikidata_id': b'Q15913280'} |
水原市
歷史
水原在三韓時期是馬韓的牟水國。三國時期,水原被高句麗吞併。757年(景德王16年),統一新羅在水原設水原郡。940年(太祖23年),水原郡改名為水州,1271年(元宗12年)升格為水原都護府,後又於1301年(忠宣王2年),被降為水原府。1395年(太祖4年),水原從當時朝鮮王朝的兩廣道分離,併入京畿道,1413年(太宗13年)改為都護府。1895年(高宗32年)地方管制改革時期,水原改為水原郡。1914年,水原除島嶼外的南陽郡合併為水原面,1931年升格為水原邑。
1794年(正祖18年),正祖把亡父思悼世子的陵墓移葬至水原,開始了水原市的發展。兩年後的1796年,華城落成,成為水原市的象徵。由於當時正祖曾計劃遷都至水原,所以華城內亦設有行宮。日治時代,華城行宮解體,而華城在韓戰期間亦受到破壞。1997年,華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949年,水原升格為市,同時水原郡其它地區改為華城郡。1963年,華城郡的20個裡與水原市合併。1988年7月實行區制時,水原新設勸善區和長安區,1993年設八達區,2003年設靈通區。截止2003年,水原下設4個區、42個洞。
地理
水原市位於韓國京畿道中南部,東與龍仁市相連,西部和南部是華城市,北部與義王市相鄰,面積121平方公里,人口超103萬,是京畿道道廳所在地。
水原地處廣州山脈末端的丘陵地帶,光教山脈縱貫水原市,形成大體由東北向西南平緩的斜坡地勢。水原的北部分布著光教山(582米)、白雲山(567米)、兄弟峰(448米)等山峰,中部是低矮的丘陵,西南則是廣闊的平原。發源於光教山的長芝川、遠川川和水原川等河流向南在大皇橋洞匯合成黃口池川,然後繼續南流最終入黃海。
經濟
水原的農業呈不斷萎縮的狀態,農戶僅占全市總戶數的0.5%。主要的農業作物有大米、大麥、大豆、蔬菜、水果等。水原的高級園藝作物種植興旺,草莓遠近聞名。
水原的電子、化纖、造紙、金屬和機械工業很發達,製造業在全市企業總數的百分比為7%(2003年)。商業在水原非常發達,百貨公司、大型超市、小商店、固定市場等在水原數量很多。從事餐飲住宿的企業占到全市企業總數的21%。
水原是韓國著名企業三星電子創建地。三星電子在水原市留有相當規模的資產,是水原最大的僱主。
道路
水原市是京畿道的交通要地,通往韓國四面八方的國道穿越水原市中心,為其提供到達全國各地的交通便利。京釜高速公路、新葛-安山高速也穿過水原市,並在新葛與嶺東高速公路相連。
鐵路
京釜鐵路線由南向北穿過水原市中心。1975年,隨著水原與「首都圈」電車的相連,水原成為首爾「一日交通圈」的一部分。除此以外,盆唐線和新盆唐線亦途經水原市,而水仁線則正在興建中,預定將與盆唐線直通運行。
教育
成均館大學(自然科學校園)、京畿大學、亞洲大學、東南保健大學等多所韓國高校位於水原市。首爾大學的農學院原本也位於水原市,但後來遷址到首爾。水原大學雖然以水原為名,但並不位於水原市內,而是位於水原旁邊的華城市。 | {'wikidata_id': b'Q20714'} |
全民政治
來源
全員參與制(sociocracy) 一詞源自 拉丁文 socius ,意指同伴、同仁、夥伴;而 cratia 意指統治階級,此意涵可見於貴族制 (aristocracy)、財閥制 (plutocracy)、民主制 (democracy)、以及全員參與制 (sociocracy)。
此詞彙於1851年由法國哲學家 Auguste Comte 所創, 原意近似社會學 (sociology) 一詞,係指研究人類如何組織成社會體系的一門科學。Comte 相信由社會學家所領導的政府會透過科學方法滿足人民的需求,而不只是統治階層的需求。 美國社會學家 Lester Frank Ward 在 1881 年刊登於《賓州月刊》的一篇論文中,全力贊成以全員參與製取代多數投票決所造成的政治紛爭。
Ward 在《動力社會學》 (1883) 和《文明的心理因素》 (1892) 等著作中,擴展他對全員參與制的概念。Ward 相信要達成有效治理國家的目的,高度教育的群眾是不可或缺的。他也預言當代政治中過於感性以及太多政黨色彩等特質,將來都會屈居下風,改由一種針對議題與問題,更加有效率、更冷靜、也更科學的討論所取代。民主終將演化出一種更進階的治理形式,那就是全員參與制。
二十世紀期間的全員參與制
荷蘭和平主義者、教育家兼和平工作者 Kees Boeke 和他的妻子英國和平行動者 Beatrice Cadbury在 20 世紀中期更新並擴展了 Ward 的概念,他們在荷蘭 比爾特霍芬的一所學校中,首度實施了全員參與制的組織結構。這所學校至今仍然存在:兒童社群工作坊 (Werkplaats Kindergemeenschap)。Boeke 將全員參與制(荷文: Sociocratie) 視為一種治理或管理形式,推崇個體的平等,且以共識為根據。這裡的平等並非民主法律中的「一人一票」式平等,而是一群個體一同商議,直到達成每人都滿意的決策。
為了落實全員參與制的理想,Boeke 採用以貴格會教徒行為為基礎的共識決,他認為貴格會是第一個全員參與制的組織之一。另一個組織則是他任教的學校,由 400 位學生與教師組成,在學校中的決策都是由每個人在每周的「會談」中一起討論,試圖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各群體中的個體皆一致同意遵循這項決策。「只有在達成一致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採取行動。這樣的氛圍和多數決大不相同。」Boeke 定義了三項「基本規則」:(1) 必須考量全體成員的利益,且個體必須尊重全體的利益;(2) 沒有達成每個人都能接受的決策前,不可採取行動;(3) 達成一致決策後,全體成員都必須接受此決策。若群體無法達成決策,將由各群體中選出的「更高階」代表達成決策。決策群體的規模應在 40 人以下,其中由5-6位委員負責研擬「詳細決策」。對於較大的群體,由群體中選舉出來的代表組織來做成決策。
這個模式高度強調信賴。要達成有效的程序,群體的每位成員必須互相信賴,而在採行這種決策方式期間,都必須建立信賴關係。將此模式運用於公民治理時,人們「必須關心周遭的其他人。」只有在人們學會在鄰近區域使用這個方法時,才能建立更高階的全員參與制治理。最高階的在地代表將選舉出代表,以建立「世界會議來治理或指揮世界。」
「所有事物都仰賴一種產生於每人之間的新精神。如此一來,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恐懼、猜疑與怨恨之後,重整與互信的精神終將逐漸擴展。持續施行全員參與制以及必要的教育,似乎是深化這個精神的最佳方式。所有世界性的問題都有賴於這種精神來解決。」
當代實踐
在 1960 年代晚期與 1970 年代早期,電子工程師同時也曾是 Boeke 學生的 Gerard Endenburg,在他首度為父母管理並接手持有的電子工程公司,進一步發展應用 Boeke 的原則。Endenburg 企圖在商業環境中,建立他曾在 Boeke 學校體驗過的合作與和諧氛圍。他承認在人力多元變動的產業生產過程中,無法等員工都能彼此互信後才做出決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Endenburg 以類推方式整合他在物理學、模控學、以及系統思維的認知,進一步發展 Comte、Ward、Boeke 的社會、政治及教育理論。自從他了解機械與電子系統如何運作之後,他開始將這些原則應用到人類體系。
經過數年的實驗與應用,Endenburg 終於發展出一套正式的組織方法,名為「全員參與制圈圈組織方式」(Sociocratische Kringorganisatie Methode)。Endenburg 的方法基礎是一種迴圈式回饋流程,後來稱為「迴圈式因果回饋流程」,目前一般稱為迴圈流程及回饋循環。全員參與制圈圈組織方式採用圈圈的階層,對應組織中的單位或部門而建立不同階層的圈圈,但是這個階層是一個循環式的階層——各個圈圈之間的連結,會集合形成遍布組織的回饋循環。
所有與資源分配相關,或會影響到營運的決策,都需要圈圈中所有成員的同意。日常營運的決策,依據圈圈會議所建立的政策,由管理者決定。若決策結果會影響數個圈圈,則由各圈代表所組成的更高階層圈圈進行決策。這個連結圈圈的結構透過同意權進行決策,可維持階層的效率,同時保證各圈圈及其成員的平等性。
Endenburg 在1960年代中期開始測試與修改他對 Boeke 原則的應用。到了1970年代中期,Endenburg 開始尋求其他企業採用這種方法,最後開始應用在各類組織中。
在 1980 年代,Endenburg 和同事 Annewiek Reijmer 於鹿特丹建立了全員參與中心(Sociocratisch Centrum),並開始協助荷蘭的其他組織採用此方法。
基本原則
Endenburg 初步依據四個基本原則發表其決策方式,目的在強調,選舉人員來擔任角色並承擔責任的流程,也取決於認可流程。根據下方的解釋,目前一般認為 Endenburg 是依據下列三個原則發展這個方式:
決策採認可決(原則一)
直到沒有任何「重大反對意見」時才做出決策,也就是必須取得所有參與者的認可。反對意見必須經過理性的爭論,而且反對者曾有效達成組織目標。所有決策皆採認可制,但群體也可能透過認可的方式,決定採用其他決策方式。在這些政策中,日常營運的決策通常採傳統方式進行。一般而言,反對意見會受到高度重視,以聽取各參與者的論點。這個流程有時稱為「採集反對意見」。 論者強調重視反對意見可達成更有效的決策。
圈圈組織(原則二)
全員參與制組織由半自治圈圈的階層所組成。然而,這個階層並不會形成像獨裁階層那樣的權力結構,因為每個圈圈的領域都受制於嚴格的全體決策。每個圈圈都有責任執行、評估與控制其達成目標的流程。在大組織的政策中,每個圈圈都治理一個特定的責任領域。各圈圈也負責本身的發展以及各成員的發展。在通常稱為「整合教育」的概念中,圈圈和成員都被期待要能判斷他們必須知曉的事物,才能在其領域中維持競爭力並且達成圈圈的目標。
雙連結(原則三)
人員作為連結的角色,為本身圈圈以及高一階圈圈中決策過程的正式成員。圈圈中的管理領導人在定義上是高一階圈圈的成員,在他們所領導的圈圈決策過程中代表大組織。每個圈圈也會選舉出一個代表,在高一階圈圈中代表該圈的利益。這些連結會在圈圈之間形成回饋循環。
在組織的最高階層,有個「頂層圈」,概念近似董事會,差別在於該圈的運作是依據圈圈結構,而不是統治的概念。頂層圈的成員包含外部專家,可連接組織與其所處環境。這些成員通常具備法律、政府、金融、社群、與組織任務等專長。在企業中,該圈圈可能還包含股東選舉出來的代表。頂層圈也包含執行長以及至少一位管理圈的代表。每位圈圈成員都會完全參與頂層圈的決策過程。
認可選舉(原則四)
原則四是原則一的延伸。以公開討論的方式,選出誰來擔任什麼角色與承擔職責,使用的認可標準與其他決策標準相同。圈圈成員可提名自己或其他圈圈內的成員,並提出選擇的理由。在討論之後,成員可以 (且通常會)改變提名內容,主持人會針對最具爭議性的成員進行選舉,圈圈成員可提出反對並進一步討論。如果很多人都符合角色資格,討論可能會持續數回合。如果較少人符合資格,此流程會較快產生結論。該圈圈也能決定選擇目前不是圈內成員的人。
「三原則」
初步建構全員參與制圈圈組織方式時,Endenburg 構思出以上三項原則,而第四項「認可選舉」則是用在當選項很多時,以認可的方式做決策。他認為第四項乃是第一個原則「決策採認可決」的一部分,但是許多人誤解了選擇人員擔任角色和承擔責任是在分配資源,也就是做出決策。為了強調在圈圈會議中透過認可進行決策的重要性,Endenburg 將它隔離,列為第四項原則。
認可 vs. 共識
全員參與制區隔了「認可」和「共識」的概念,目的在強調圈圈決策的目的並非達成「共識」。它不代表同意或團結一致。在全員參與制中,認可的定義是「沒有反對意見」,而反對意見的基礎是個人致力達成組織目標的能力。基於治理而討論認可概念的成員通常會問自己,「夠好到可以進行?夠安全到可以嘗試?」。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會出現反對意見,原本的提案就需要研議出可接受的修改版本,以達成認可。
全員參與中心的共同創建人 Reijmer 簡述了下列差異: 關於共識,我必須說服你相信我是對的;關於認可,你應該問自己能不能接受這樣的決策。」
互相依賴與透明公開
這些原則相互依賴,且組織必須採取所有原則,才能運行全員參與制。每個原則是否能成功應用,也仰賴其它的原則。這些原則在組織內要透明公開,因為組織中到處都需要決策,所有組織成員都必須取得資訊。唯一的例外就是專業知識,以及可能危及組織或客戶權益的資訊。所有金融交易與決策都必須對組織成員與組織客戶透明公開。
除了這些原則外,全員參與制組織也採用指導-執行-評估的迴圈式回饋流程來設計工作流程。在商業組織中,薪酬算法為一份符合市場的薪資、再依據圈圈成功度,增添長期或短期的報酬。全員參與制組織的實踐,可融入進當代管理理論的最佳方法。
展望
「全民政治」乃超派超黨、無派無黨,或雖有黨派而黨派活動在整個政制中不占地之一種民主政治,亦即所謂「公忠不黨」。全部政府人員,皆當由考試制度選拔,獲得其從政之資格;皆當依銓敘制度任用,獲得其升擢之階履;雖事實不盡然,大體不能甚違此原則;故人民有志從政者,不需自結黨派以事鬥爭,而每以公忠不黨為尚。 | {'wikidata_id': b'Q672276'} |
宋怡明
宋怡明(英語:Michael A. Szonyi,1967年5月18日-)是一位加拿大漢學家,目前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所長。他專攻於明朝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歷史,中國宗教史,海外華人史以及明朝軍事社會史。他追溯明朝時期成立的一些地方邪教並發現其中部分仍在當世有留存。他希望他對這些傳統的研究可以幫助歷史學家更好地了解宗教在建立地方社會秩序中的作用。
背景
匈牙利裔加拿大人,其父因匈牙利十月事件而流亡到加拿大。1967年出生,就讀多倫多大學國際關係系時選修中文,畢業後對中國歷史很感興趣,曾至臺灣大學待了兩年。後被選為羅德學者,於牛津大學墨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任教。但很快回到故鄉結婚並於2002年在多倫多大學任教。2005年進入哈佛大學,2007年被任命為John L. Loeb助理教授,2009年被選為中國史教授。目前他往來於劍橋、倫敦和安大略省。2015年被任命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所長。
家庭
妻子是Francine McKenzie,在西安大略大學擔任國際關係系教授。 | {'wikidata_id': b'Q15435018'} |
西扎围城战
背景
在解決了巴爾幹半島等地的威脅後,拜占庭皇帝約翰二世決定放眼十字軍諸國,並以安條克公國為他的目標。早在1108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拜占庭帝國就和安條克公國簽訂了迪沃爾條約,然而在此後的三十年裡拜占庭帝國並沒有依靠武力迫使安條克公國履行條約。在1137年占據奇里乞亞後,約翰二世率軍攻克安條克公國,使得富爾克不得不尊其為宗主。後為了實施帝國的直接統治,約翰二世同意幫助攻打阿勒頗、西扎、霍姆斯和哈馬。
過程
1138年2月,在拜占庭帝國的命令之下,安條克公國國內所有來自阿勒頗及其他穆斯林地區的旅行者及商人被關押起來以免拜占庭聯軍的消息走漏。至3月底,拜占庭帝國軍隊抵達安條克,在那裡他們與一隊聖殿騎士及安條克和埃德薩的軍隊集合為聯軍。儘管拜占庭聯軍試圖對阿勒頗進行突襲,但他們在比扎城下拖延了五天之久,而這給了正在攻打哈馬的贊吉回援的機會。4月20日,拜占庭聯軍正式開始進行攻城,然而在贊吉的防禦下聯軍毫無進展。
於是約翰二世轉移了他的目標,開始計劃攻打適時獨立的酋長國曼契德希特。他將聯軍的進攻方向向南調轉,連接攻克阿斯里布、邁阿賴努阿曼、卡法塔布三座堡壘。贊吉知道約翰二世的行動後並沒有試圖去救援曼契德希特,哪怕雙方同為穆斯林王朝,顯然曼契德希特對於贊吉王朝而言並不重要。
在轉移目標後,雷蒙德等人認為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都希望保住屬於自己的領地,而不是占據以穆斯林人口為主的城市,更何況會暴露在贊吉王朝的威脅中。如此一來,在行軍多日後,聯軍的後勤幾乎都是由拜占庭帝國自己所支撐的。歷經幾次小的接觸戰後,約翰二世將自己的軍隊按照國籍分成多個軍團,為了震懾敵軍而讓他們在西扎城前依次遊行。約翰二世為了其信仰在敘利亞努力戰鬥的時候,安條克、埃德薩軍隊的指揮者卻經常呆在後軍,並沒有對圍攻西扎做出貢獻。哪怕約翰二世催促聯軍進攻,他的盟友們也僅僅是在敷衍了事。在穆斯林方面的記載中,約翰二世頭戴著顯眼的金頭盔,親自指揮攻城、慰問受傷的士兵,時時展現著他的人格魅力及充沛的精力。在攻城戰中,拜占庭方面的投石機對西扎的城牆造成的傷害使得城內百姓人心惶惶,曼契德希特蘇丹的侄子烏薩馬·伊本·曼契德描述了當拜占庭投石機一發可以摧毀一棟房子時所造成的絕望心理。
很快西扎城就被攻了下來,只有其酋長蘇丹伊本·曼契德所在的城堡依靠地利和守軍高昂的士氣多次打退拜占庭方面軍,而後贊吉組建的援軍才來到西扎。出於對盟友的不信任,約翰二世不得不把軍隊撤出城外和贊吉的軍隊對峙。曼契德即刻就向約翰二世投降了,他付出了一桌子的珍寶和一個用紅寶石雕琢的十字架,提出要成為拜占庭帝國的藩屬並每年上貢。儘管約翰二世非常不情願,由於盟友的行為令他厭惡,他最後接受了曼契德的歸屬。
結果
贊吉援軍在拜占庭方面軍撤退時多次騷擾,但始終沒有正面阻攔他們。回到安條克時,雷蒙德公爵並不願意將城市的統治權拱手讓人,他試圖在約翰二世治下的城市和當地的希臘人社區煽動不滿。然而當約翰二世聽到了安納托利亞的塞爾柱人入寇奇里乞亞的消息後,他放棄繼續和雷蒙德搶奪城市統治權,僅僅讓幾位城主再次宣誓對他的忠誠。最終他在1142年約翰二世回到了敘利亞,仍謀劃攻占安條克,將其納入帝國直接統治。但約翰二世在1143年因狩獵意外死亡,其子曼努埃爾一世率其部屬返回君士坦丁堡穩固統治,使得拜占庭失去了攻占安條克的機會。 | {'wikidata_id': b'Q7510395'} |
新加坡-美國關係
歷史
早在1836年4月7日,美國在當時隸屬於大英帝國海峽殖民地的新加坡建立了領事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因被迫脫離馬來西亞而宣告獨立。1965年8月11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承認新加坡共和國後,正式建立起外交關係,美國於1966年在新加坡建立領事館。
新加坡的首任總理李光耀曾多次訪美。1967年10月,李光耀首次訪美,在芝加哥一個午餐會上,他向商人與企業家講述了新加坡如何從一座小漁村發展成為擁有200萬人口的大都市的過程。2009年10月29日,李光耀在美國會見了美國總統歐巴馬。2011年,美國前總統喬治·沃克·布希訪問新加坡,出席2011巴克萊亞洲論壇。訪問期間會見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前內閣資政李光耀。2014年6月21日-26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問美國,期間會見美國總統歐巴馬、美國副總統喬·拜登等人。
新加坡是2018年朝美首腦會晤的舉辦場地。
經貿關係
自從1967年李光耀訪問美國後,美國開始對新加坡投資,惠普與通用電氣等美國大公司來新加坡投資設廠。1997年,新加坡有近200家美國製造公司。
新加坡與美國於2003年5月6日簽訂自由貿易協議,2003年7月25日及2003年8月1日分別在美國眾議院及美國參議院獲得通過,2004年1月1日正式生效。自貿協議生效後,新加坡與美國的經貿關係出現增長,雙邊貿易額增長50%。而美國是新加坡最大的投資國,2013年美國對新加坡投資額達到1540億美元。新加坡和美國還在2013年參加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另外,新加坡與美國還簽訂互免簽證協議。
軍事關係
新加坡與美國一直擁有廣泛的軍事關係。1990年11月,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與美國副總統丹·奎爾簽訂了備忘錄,規定了新加坡向美國提供海空軍基地,作為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部署。1991年12月,新加坡成為向美國海軍提供後勤補給的基地。美國自1990年代以來向新加坡出口武器,這些武器以海空武器為主。
根據美國與新加坡簽訂的戰略框架協議,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還在新加坡輪流部署。
從1981年開始,新加坡陸軍開始和美國太平洋陸軍舉行多次的軍事演習。
學術交流
2011年,新加坡赴美國的留學生高達4,300人,為10年來的最高值。新加坡留學生大多數在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習。為了讓更多的新加坡留學生進入美國學習,近年來新加坡留學生也開始選擇在美國高中學習。美國駐新加坡大使大衛·阿德爾曼說,不少新加坡人在美國留學,反映了新加坡與美國的關係「從來沒有這樣好過」。 | {'wikidata_id': b'Q7523326'} |
拜仁·奧斯甸
大學生涯
奧斯甸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於13歲開始接觸籃球,中學就同時參與田徑與籃球和美式足球及排球等運動,畢業後升讀印第安納理工學院,並主修法律,而他在籃球和法律兩者選擇下,他選擇了最喜歡的籃球。
籃球生涯
2012年11月2日,奧斯甸在NBA發展聯盟的新秀選被韋恩堡瘋蟻選下,可是他於在訓練營時弄斷右手,繼而被球隊放棄,然而他傷瘉後重新獲球隊選用,征戰發展聯盟,並有10場上陣機會,到2013年8月外流以色列超級聯賽球隊亞實基倫,至90日後離隊。
到2014年重返美國加盟總理籃球聯賽球隊利馬特快,並上陣17場錄得24分,6個助攻,9.6個籃板,使他於獲選聯賽年度最佳前鋒和最有價值球員,
到球季完結後,奧斯甸於2014年6月與同鄉列治莊遜一同來加盟,當時仍在乙組角逐和剛組成的東方,而二人不單協助東方奪得聯賽冠軍,更憑出色的球技吸引大批球迷到場支持和網上瘋傳,到球季完結後轉會TBL球隊,到2014年8月,他決定長期留港,並開設籃球學校,同時重返東方擔任球會訓練員,
到2017年8月,短暫加盟印尼球隊瑪娃飛鷹,並協助球隊奪得市長盃冠軍,直到2018年球季結束後,他以居港球員身份轉會升班馬球隊滿貫,首度征戰甲一組聯賽。
球場以外
奧斯甸在NBA球員中最喜歡高比拜仁,不過若果是歷年所有NBA球員,就是最喜歡魔術手莊遜,而如果是國際球員便是阿根廷球員真路比利,他從小就看魔術手莊遜打籃球,其身為洛杉磯湖人粉絲的爺爺給拜仁一些魔術手莊遜的錄影帶後,就令他見證洛杉磯湖人於80年代的Show Time王朝,從而使奧斯甸愛上洛杉磯湖人。
奧斯甸穿著23號球衣的原因,並非因為波神米高佐敦,而是因為他在家中3位孩子中排行第2。 | {'wikidata_id': b'Q37994881'} |
固特异
概述
固特異最為人熟知的形象便是固特異飛船(Goodyear blimp),該公司早在1925年便開始使用飛船升空做廣告,如今固特異飛船成為美國境內最常見的廣告。固特異輪胎也是一級方程式賽車裡最成功的輪胎贊助商,因為最多冠軍車隊採用其輪胎,不過自1998年後固特異便退出此賽事。
固特異曾經是道瓊工業指數的成份股之一,直到1999年11月被剔除。值得一提的是,1908年首輛量產的汽車福特T型車使用的乃是固特異輪胎,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時太空車裝配的也是固特異輪胎。
1898年至1926年
固特異於1898年在俄亥俄州阿克倫成立後,以13名工人製造自行車與四輪馬車輪胎、馬蹄鐵橡膠襯墊及紙牌籌碼。該公司隨著汽車的新發明而快速成長,1901年該公司開始供應賽車胎給福特汽車,1908年9月27日推出的福特T型車則裝配了固特異輪胎。甚至到了1912年,固特異製造的第一條飛機輪胎問世。
1911年該公司開始試著設計飛船,稍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負責供應飛船與偵察汽球給美國空軍。1926年固特異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輪胎製造商,只不過1922年時因市場競爭激烈,該公司暫停製造賽車輪胎。然而隨著賽車運動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車隊採用他們的賽車胎產品。
1926年至1990年
1926年後的60年間,固特異一躍成為跨國企業。1935年它併購了競爭對手凱利春田輪胎(Kelly-Springfield Tire),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替美軍生產F4U海盜式戰鬥機。1944年固特異在墨西哥成立了「固特異·歐蘇橡膠公司」(Compañía Hulera Goodyear-Oxo, S.A. de C.V.),這是一家與當地最大的輪胎製造商合資的公司。
1969年該公司的年營業額達到3億美元,五年後達到5億美元,並且在全球34個國家設立分公司或工廠。1978年位於阿克倫的第一家廠房轉型成技術研發中心,而1985年時其年營業額已達10億美元。
旗下1917年成立之固特異飛機公司(Goodyear Aircraft Company)後來改名成固特異航空航天公司(Goodyear Aerospace Corpo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替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設計製造了一部名為「固特異MPP」(Goodyear MPP)的超級電腦。不過1987年時因調整組織,此公司被賣給樓羅公司(Loral Corporation)
戈德史密斯(Goldsmith)事件
1986年固特異不幸成為「綠色郵件」(greenmail,意指某人大量買進某公司股票以促使股價暴漲,造成惡意購併的局面,然後再以上漲的股價將股票賣回擔心被購併的公司之惡劣手段)的受害者。英國籍金主詹姆斯·戈德史密斯(James Goldsmith)聯合漢生投資集團(Hanson plc)購入固特異大約11%的股票,然後以此要脅該公司以上漲之股價購回,否則將予以併購。
接下來幾年間,固特異以重新調整組織的策略回擊:拋售分公司與工廠,並自行讓公司財政陷入岌岌可危的情況,企圖使固特異成為一個不適合的收購目標。雖然這個策略最後奏效,但詹姆斯·戈德史密斯仍成功捲走9千萬美元的不當收入。
1990年迄今
最近一次大規模調整組織架構發生於1991年,固特異聘僱紐威爾·羅勃梅德公司(Newell Rubbermaid)前財務總監史丹利·勾爾特(Stanley C. Gault)主導該公司切入新市場,此舉導致全球裁員了1萬2千名員工。
2008年7月10日由總部位於紐約的研究機構「聲譽研究所」(Reputation Institute)與《富比世雜誌》合辦的美國最具聲譽之75家企業排行榜中,固特異名列第16名。此外,固特異在同年也被美國《企業責任雜誌》(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Magazine)獲選為2008年度最佳百大企業公民獎(100 Best Corporate Citizens 2008)。
競速賽事
固特異積極參與各種車輛競速賽事,既是贊助商,亦是輪胎供應商,其中包括IndyCar、NASCAR、SAE方程式賽車。 | {'wikidata_id': b'Q620875'} |
金融街购物中心
金融街購物中心,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金城坊街2號,是北京金融街的主要購物休閒場所。
簡介
2004年,金融街集團開始開發該購物中心,總體量約9萬平方米、總投資13億元人民幣。2006年,北京金融街四季置業有限公司更名北京金融街購物中心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是高靚。
2007年9月16日,金融街購物中心開業。金融街購物中心位於金融街中心廣場南側。開業時定位高端,引入了許多高端品牌,連卡佛百貨面積占據了金融街購物中心3層。但因地理位置欠佳,且定位過於高端,2011年金融街購物中心全年銷售額僅為11億元人民幣。自2013年起,受中央「八項規定」等反腐政策影響,消費零售市場中高端消費市場下滑,金融街購物中心銷售和租金收入減少。2013年9月,凱德商用董事總經理姚啟懷跳槽到金融街購物中心,操盤商業地產的開發運營。2014年6月,姚啟懷宣布進行業態布局調整,將餐飲比例從15%擴大一倍,餐飲品牌客單價定位在100至200元人民幣。同時還調整租戶,引進符合大眾消費水平的時尚及餐飲品牌。經過四年調整,2017年一季度金融街控股公司自持物業營業收入較2016年同期增加10%。
金融街購物中心四層的健身中心原名金融家俱樂部,採用會員制,健身年費高達近兩萬元人民幣。金融街控股公司2013年年報稱,當年俱樂部收入超過兩千萬元人民幣。但受反腐政策影響,金融家俱樂部於2014年更名為北京體育活動中心,年報也不再披露會費收入。
金融街購物中心因為靠近中國證監會,門前展台擺放的物品曾成為新聞焦點。2016年為迎接六一兒童節,金融街購物中心展出動畫片《熊出沒》的卡通人物熊大、熊二,正對著中國證監會、北京銀行、交通銀行方向擺放,被認為暗喻A股熊市及生意不景氣,最後金融街購物中心管理層決定將熊大和熊二連夜送入倉庫,原位置以兩隻猴子取代。2016年11月28日,金融街購物中心大廳展台展出一隻黑天鵝藝術品,被認為暗喻A股發生黑天鵝事件,擺放僅半日便由工作人員撤回。
2013年3月,金融街購物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000萬元。另外廣東惠州還有金融街巽寮灣天后宮商業街。 | {'wikidata_id': b'Q48936389'} |
李昂 (作家)
簡介
李昂是台灣文壇著名的「施家三姊妹」中的老么,父親是商人,十分喜歡中國古典文學,大姊施淑(本名施淑女)為著名文學評論家,二姊施叔青為著名作家,李昂在父親與兩位姊姊的影響下喜愛文學,並且有富裕的家境支持李昂的創作生涯。李昂從小學時期便著迷於童話故事,中學進入彰化女中(六年制)就讀,於初二開始她的創作生涯,然而首篇作品〈安可的第一封情書〉當時投稿未果。高一時以處女作〈花季〉發表報刊而登上文壇,獲得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並入選爾雅《五十七年短篇小說選》,引起文壇注目。大學就讀文化大學哲學系,之後到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就讀戲劇研究所,回國後任教於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同時從事創作。李昂曾經擔任專欄作家、電視評論家、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其創作文類有散文、小說、傳記、報導文學和兒童文學。
李昂是一位與時俱進的作家,不斷創新小說題材,她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批判意識,使她的文學和台灣社會有密切的互動,揭露並批判時代的黑暗面,是個以發掘議題見長的作家,並期許自己的創作「立足台灣,放眼世界」。李昂早期(1968–1972)作品受存在主義影響,吸收西方文學、和姐姐的分離造成的孤獨感和家鄉的「閉塞」是她接觸存在主義的關鍵;中期(1973~1985)的作品開始呈現女性意識,她稱對女性主義的觀念受到呂秀蓮和楊美惠的影響。1980年代後期,政經形勢的改革伴隨著民主思維的崛起,政治不再是與個人無關,性別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間的相互滲透,成了李昂1990年代寫作的重要面向。
李昂的小說關心議題廣泛,包括:家庭暴力下的婦女、資本主義下的社會道德問題、大學教育的弊端和現代人的情愛和性愛問題,尤其擅寫具有爭議性的政治及描繪女性情慾的心理小說,對於青年男女在社會轉型期所碰到的性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亦多所著墨。並善於運用尖銳敏感的筆觸,打破社會的制約和禁忌,以剖析人物心理來展現時代群象、探討社會問題。李昂的創作過程專注、緩慢,並維持規律的生活習慣。雖然作品充滿爭議,但她個人注重隱私,並不認同讀者將小說內容與作家之間連結、猜測。儘管長期以來被視為成人小說作家而招致抵毀,實際上,李昂小說中的性往往發生在故事人物的生存或精神處於極度壓抑時,以性作為切入點,進入社會與結合歷史,達到「以性言它」的目的,李昂筆下的「性反抗」常常是社會反抗的象徵,是揭露、批判社會黑暗面的手段。
李昂飽受爭議的作品包括《殺夫》和《北港香爐人人插》。1982年出版的代表作《殺夫》以鄉土背景書寫男性利用經濟優勢對女性的控制和虐待,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受到國際注目同時飽受爭議;李昂藉著替施明德寫傳記的機緣,得以深入了解施明德,1990至1993年兩人交往,代表作《北港香爐人人插》於1997年出版,並被指為暗諷陳文茜,引發爭議;2014年出版《路邊甘蔗眾人啃》,第一本送給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是對他的婉轉勸誡。2018年秋天,中興大學「異想世界:李昂文藏館」將正式開幕。
下一部作品預計以「漂女」為主題,古有浪子,女子只能在家守望,今日亦有「漂女」,女性不必再固守一處。
創作觀點
李昂最初的創作動機源於對創作的熱愛,認為創作是個永遠無法征服的愛人,不會褪色、不會疲倦,是個永恆的情人。
從年輕時就選擇以作家為一生志業,期許自己能寫出真正的好作品,也希望作品能有某些功用,立志寫出台灣的生命力,胸懷「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遠大抱負。
李昂認為文學應表現真實,因此致力於反映社會、政治、人性的真實(包括黑暗面),認為隱瞞和遮掩這些問題而視其不存在是一種虛偽與偽善,
想要寫出過去被埋藏在男性作家父權思想之下的東西,認為身為第三世界的女作家,在一個女人的池塘裡要撈到一條大魚的機會很大,她有機會挖掘出過去人類的創作裡找不到的文學成就。
其作品風格與題材不斷創新,力求超越現狀,李昂不願放棄選擇多元題材及多元寫作策略的權力,而去屈就於特定的領域,
寫出不被什麼主義、政黨、社會成規掌控的小說,一直是她寫作的目標,
因此警戒自己「戒之在得」,不進入體制內,便無需有過多「政治正確」的考量;不曾自命「大師」,便能揮灑於各式範疇不自我設限。
李昂藉由創作尋求自己或故事主角的女性自我、自愛,在這逐步書寫過程中,發現飲食與生存的結合,再進而有意識的創作關於飲食的小說,並結合飲食來豐富文學,從李昂的美食旅遊札記中,可以看見她對於生命的漫遊態度與樂活人生的喜悅。
創作風格
李昂的創作風格高中時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包含存在主義式的反叛與心理分析,大學時(1970年代)受到呂秀蓮影響而開始意識到自己女性的身分,接觸女性主義,這個時期筆調纖細,充滿濃郁的情感,小說多以描寫感情為主
,從「鹿港故事」系列到人間世系列,帶有成長小說的身影
。
1980年代,從美歸台的李昂成為台灣新女性主義的先鋒,批判男性沙文主義形成的社會樣貌,試圖顛覆傳統父權體制,《殺夫》為其代表。
此時期李昂的作品現代意識濃厚、批判性強烈,向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和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發起挑戰。
創作多觸及「性」與「政治」兩大禁忌,好友宋澤萊戲稱為「黑暗的李昂」,李昂稱其為「異色的黑暗」,它來自女性被宰制、被壓迫的集體潛意識。
而李昂的性描寫有一大特色──都是發生在極矛盾、苦悶的狀況下,與快樂、浪漫無關,並且具有心理學、社會學以及精神醫學上的知識作為基礎。不同於當時代其他的情慾書寫,李昂將性描寫融入社會生活的描寫,將性反抗作為一種社會反抗的象徵,是李昂性描寫的標誌。
1990年代,解嚴後,政治與家國的題材紛紛出現,李昂延續女性自我關懷外也加入了政治意涵
,使情慾書寫與政治認同互相滲透,寫作手法在寫實的基礎上融入後設、魔幻、象徵、意識流、時空交錯等手法,除了從《迷園》探討國族認同到《自傳の小說》挑戰「大敘述」的結構,還原女性被異化的面貌
,也在政治層面上形成龐大複雜的政治寓言。在不斷的抗爭中,李昂也試著在其他方面尋求新的出路,大約1997年起,開始大量的旅行,全世界尋訪美食,直至《鴛鴦春膳》甚至可以用食物為主題來寫小說。後來陸續接起一些臺灣地方鄉土的採訪工作,並擔任了好幾個學校的駐校作家。隨著步入中年,李昂的小說逐漸脫離「異色的黑暗」,開始有了比較多光明面
。
上述時期的劃分,僅就各時期重大的特徵而言,在李昂小說裡面一貫出現的大抵仍不脫現代主義的精神心理分析。
李昂的文風堅實、潑辣、強悍,善於強化情感,與她的性描寫題材一樣大膽叛逆,突破以往的閨秀文學。創作方法上融合東西方的藝術技巧與概念,開拓了寬闊的藝術視野,她採用中國古典文學的工筆、白描手法,創作寫實、注重細節,並吸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技巧,將象徵、意識流、魔幻、夢境、感覺的表現方法融入創作。其詭魅敘事的風格淵源於故鄉鹿港的神秘氛圍,其豐富的民間傳說與宗教活動成為源水,從「鹿港故事」系列到《迷園》等作品中仍占有重要分量
。
此外,「飲食」亦一直藏在其作品中,從《殺夫》透過性與食呈現主題,到《北港香爐人人插》、《自傳の小說》等以食物隱喻書寫性器官或對性別議題的表達,甚至《鴛鴦春膳》中以飲食的象徵地方區域的特色,喚醒讀者情感和認同。李昂用飲食和生存、尊嚴、經濟的關聯,緊扣經濟又與權力的消長,逐漸擴大到用飲食去思考文化與人我關係。
花季
1968年出版,源於李昂大專聯考壓力而產生的「受困意識」,可見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的濃重痕跡。
主題描述青少女對性的恐懼與幻想與存在主義式的自我追尋。故事內容為一位高中女孩因課業枯燥乏味而逃學、翹課去買花,在跟著一位花匠去挑選聖誕樹的路上,上演一場自導自演的性幻想。
殺夫
1983年出版,原名《婦人殺夫》,是作者以日據時期的台灣鹿港為背景,取材作家白先勇借給她的上海憶舊書籍《春申舊聞》中詹周氏殺夫的社會新聞而創作的小說,企圖探討台灣社會中的兩性角色。故事描述女主人公林市因喪父與母親流落街頭,不堪飢餓的母親受飯糰引誘遭一軍人強姦,而後遭家族處決,林市成為叔叔的家庭奴隸,出嫁後繼續作為丈夫陳江水的性奴隸,終於不堪壓迫而殺夫,接續了與母親相同──受父權禁錮的悲慘命運。故事中的殺夫事件不僅是故事主角的人生悲劇,更是父權體制下中國女性悲劇命運的縮影。
暗夜
1985年出版,內容主要描述現代都市的慾望氾濫,背景為台灣進入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中產階級的爾虞我詐以及在經濟驅力和性解放的表象下仍然嚴酷的性壓迫,女人的身體是交易的籌碼與報復洩恨的工具:
報社記者葉原在與女大生丁欣欣尋歡作樂的同時,又與企業家好友黃承德的妻子李琳紅杏出牆。黃承德為了與葉原的利益合作,知道真相卻不戳破,變相地利用妻子交易商業情報。年輕人陳天瑞跑到黃承德家中以道德之名告知真相,真實目的是想藉黃承德借刀殺人,報復佔有自己情人──丁欣欣的葉原。故事在四人之間以金錢與性作為網路的關係中展開。作者欲藉由故事中這些敗德的行為來檢視台灣資本主義工商社會下資產階級的墮落。
迷園
1991年出版,故事內容描述鹿城世家之女朱紅影的情慾糾葛,並藉由她的回憶呈現出父親朱祖彥遭受的政治迫害與私家花園「菡園」的歷史。從朱紅影的強弱浮沉、菡園的興廢、菡園中的植物與建築以及朱氏家族命運與台灣歷史的互相指涉等都有象徵意涵。而朱紅影成為了台灣的隱喻,她的成長帶有政治寓言的色彩,以女性同時具有多重面向,表示台灣及其歷史也同樣地包含多重面向。
北港香爐人人插
1997年出版,為《帶貞操帶的魔鬼系列》中四個短篇中的第三篇,四個作品間存在互文性,構成起承轉合的關係。
故事中透過主人公林麗姿的從政,揭示了父權社會的潛規則─以身體交換權力,以及透過台灣烈士之妻的立委們對林麗姿的嘲諷,呈現出「貞節」和「悲情」也是一種秀,女人很難擺脫「被看」的位置。最後林麗姿「看」著迎神賽會的隊伍,扛神的男人累了而放下男神像,陷入塵土中少了下半身的模樣,嘲諷與顛覆以男性為中心來運作的政治權力。
自傳の小說
2000年出版,
與這部小說是一部傳記,同時出版的還有李昂自己追隨謝雪紅足跡的遊記散文《漂流之旅》,兩者形成互文性。
作者將謝雪紅作為一個貫穿小說的人物,參考陳芳明的《謝雪紅評傳》、周明的《台中的風雷》,以及楊克煌筆錄謝雪紅的口述《我的半生記》為資料來源。
內容描述聰明美麗而反骨,並且一生顛沛的謝雪紅,從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封建政權,到反抗中共獨裁統治,數度遭通緝、入獄、被刑求,但她始終以女性革命者自許。文體複雜多變,在史料與幻像之中穿梭,映現出的不只是謝雪紅的生平或是女性政客對權力的操控,或許真正含藏的是百年來女人的一生。
作者欲藉由這部作品找尋一種有別於以往的政治小說,以編年史或事件為敘述方式的寫作方法,並試圖探討女性與權力、政治的書寫關係。
鴛鴦春膳
2007年出版,《鴛鴦春膳》表現了權力與顛覆抵抗的議題,飲食與情慾相互指涉的另類飲食書寫。內容有起、承、轉、合四個小標題,含〈牛肉麵〉、〈珍珠奶茶〉等八個短篇小說,描述主角王齊芳與父親共同經歷捕捉、宰殺、烹煮到品嘗奇珍異味的過程,並進一步將飲食與政治結合。
《鴛鴦春膳》創造了「食色宰制」的特殊飲食書寫,反映出「食者/被食者」的概念,在情慾、政治、飲食文化中誰是食者,誰是被食者。
睡美男
2017年出版,故事敘述年過半百的前外交官第二任夫人殷殷,在健身房中認識了年輕教練Pan,這場戀愛使得殷殷對於自己的年齡與外觀感到焦慮。透過描述姊弟戀,打破對於大齡女子情慾的汙名化,正面呈現熟女身體慾望的自主權。
爭議
寫實小說原本就容易遭到議論,如果在小說中運用超越寫實的技巧,或是挑戰傳統社會,便更容易引起既有勢力的嚴厲批判。李昂的代表作,多屬陰鬱、譎詭的領域,試圖打破社會的制約和禁忌。因此,李昂的小說,更容易遭受到既有勢力的評斷了。歸納過去對李昂評論者的批判言論,大約是來自三方面的:一是李昂小說描寫的技巧,二是李昂性描寫的尺度,三則是對李昂小說描述主題的非議。
作品主題
「殺夫」這篇小說非常複雜,寫人性的不可捉摸,人獸之間剃刀邊緣的情形,寫得相當大膽、相當的不留情。寫沒有開放的農業社會中,中國人的陰暗面,把故事架構在原始性的社會裡來研究人獸之間的一線之隔;這是突破的作品,打破中國小說的很多禁忌,不留情地把人性最深處挖掘出來。──短篇小說家白先勇評《殺夫》
我從沒有忘記寫小說的困難和痛苦,「殺夫」真是驚人之作,不管是在題材上,還是在表達方法上面,把早期低層社會一些老百姓的生活、黑暗角落的事物都掌握得非常好,的確是很嚇人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評《殺夫》
寫作技巧
男女主角陳江水及林市這兩個角色不免是扁平而單向,缺乏想像、反省的能力,以致行為及思考上甚至有點機械化,正因為這樣,他們之間並沒有溝通的可能;而事實上,他們也沒有努力嘗試過。所以,《殺夫》這小說對婦女問題,尤其是在傳統社會裏與男性相對待下的婦女問題,有「震撼性」的演出,但並沒有帶來什麼能使婦女問題與婦女運動向前推進的東西;我們甚至可以說,即使回到這故事的時空點來看,仍然看不出什麼進步的理念。──詩人、中西比較文學家古添洪評《殺夫》
在「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裡,我們看到了作者將旅遊團低俗的導遊的舉止,近乎耽溺的狀態,毫不節制地全盤照收;更看到了作者對戒嚴時期的氛圍,完全沒有駕馭能力,只是運用上一些陳腔濫調的象徵,如抓耙仔等等,就要帶過所謂「政治小說的寫作」。李昂的誘惑是成功還是自掘墳墓,目前尚無法定論。──作家兼精神部主治醫師王浩威》評《北港香爐人人插》
小說內容具有原始色彩經營的特色。小說中間處理女主角如何逐步非人化、被迫走上崩潰的過程,就小說「怪誕性」的處理而言,是一個突破。在呈現方面,(一)作者在描述上:角色生活中不同經驗不時互為呼應和互相修飾;(二)氣氛的經營:暗示性意象的運用、外在景物描寫與人物塑造、情節推展,互相配合;(三)文字感染力方面,表現突出。──香港作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鄭樹森評《殺夫》
作品尺度
在李昂小說的描寫中,性的問題,多半與畸情的、扭曲的男女關係有關。在李昂的世界裏,通姦偷情是尋常題材,我們看到一心要放棄貞操的女孩﹝〈莫春〉﹞、不知道怎麼守住貞操的學生﹝〈人間世〉﹞、與學生未婚妻有染的老師﹝〈轉折〉﹞、晚節不保、卻又強迫女兒與情人結婚的守舊母親﹝〈西蓮〉﹞、虐妻的丈夫、殺夫的妻子﹝《殺夫》﹞、當然還有表兄四五十的「北港香爐」﹝《北港香爐人人插》﹞。還有性被偷竊化﹝〈長跑者〉、〈回顧〉﹞、禁慾化﹝〈人間世〉﹞、妄想化﹝〈有曲線的娃娃〉﹞、淫蕩化﹝〈蘇菲亞小姐的故事〉﹞、春宮化﹝〈迷園〉﹞、自虐虐人化﹝《殺夫》、《暗夜》﹞、以及死亡化﹝〈婚禮〉、〈空白的靈堂〉﹞。甚至在描寫性行為上,也遍及在破祠堂裏、在屠宰場旁﹝《殺夫》﹞、在荒園中、在車上﹝《迷園》﹞、在辦公室裏﹝〈北港香爐人人插〉﹞、在小旅館破敗的彈簧床上﹝〈莫春〉﹞,在一切茍且不安的環境裏。」──比較文學及文學評論學者王德威評《北港香爐人人插》
我個人的道德感非常強,對殺夫這類的題材本來很有排斥性,但是這篇作品整體表現上實在很完整,很震撼我,是非常傑出的作品。我覺得作者是嚴肅而誠懇的面對人生,每一個場景都抓住不放,死命地朝裡面去寫,寫的細膩而深刻,即使是寫的「關了燈的文化」,作者卻有能力寫的一點都不輕浮,寫得很朦朧含蓄恰到好處,令人看了痛惜。──台灣作家、繪本作家司馬中原評《殺夫》
讀「殺夫」的時候覺得波濤洶湧,對作者構造的恐怖、陰慘的詭異世界充滿好奇與官能的刺激,被感染的程度十分強烈,是一篇好小說。──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評《殺夫》
新聞報導
李昂的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出版後,社會上對「北港香爐」四個字衍生出不同層面的意涵,2006年一男子咒罵前妻「北港香爐」,被台北地院認定是在貶損對方人格,依公然侮辱罪判處拘役30日。
然而,李昂的小說特別重視荒謬人生的表現,兩性問題的核心在「性」的問題,以及對傳統社會或反對運動的抗爭上。所以李昂小說的人物和情節,才會特別強調女性情慾的解放與對傳統社會抗爭的構思上;而不太會考慮到社會問題的複雜性、兩性關係的和諧面、甚至更少用到第三隻眼來觀察事物的發展。
換個角度思考,就如王德威的評論所言:「不論毀譽,她的小說畢竟提供了一個獨特角度,見證台灣的性、道德,與政治論述的消長。若沒有了《殺夫》、《暗夜》、《迷園》、〈香爐〉,台灣的文壇還真要嫌太清靜─與太清潔─了一些吧。」
貢獻
就文學成就而言:李昂這數十年的創作具體呈現了台灣社會發展的脈動,《殺夫》、《迷園》、《自傳の小說》是她的「台灣三部作」。日本的中國文學、台灣文學研究者藤井省三指出,「《自傳の小說》講的是日據時代謝雪紅的故事;《殺夫》是三○年代台灣的生活描述;《迷園》則是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台灣經濟發展期間的具體呈現。翻譯李昂的台灣三部作,可以呈現台灣的發展軌跡。」
李昂的文學貢獻在於:開發創新的議題、「展現時代群象,探討社會問題」,並獲得國際性的認同:任教於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Chinese department的美國學者 K. C. Leung 在世界文學重要期刊《World Literature Today》 裡介紹李昂,認為「李昂對於現代主義式書寫的實驗、對於社會與婦女問題的探討,以及對於女性心裡的深度描繪」
;在香港任教的Daisy S.Y. Ng也讚賞李昂「創作議題多樣、勇於實驗文學敘述聲音、挑戰文類傳統規範」,認為李昂「是當代中文文學領域裡最令人感興趣的作家之一」
;大陸《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與大陸女作家徐坤指出,李昂小說《殺夫》(1983)的問世帶給大陸文壇極大震撼,並影響80年代中國女性文學的書寫,隨著中國走向改革開放,激發出「殺夫」、「弒父」、「極端的女性個人化書寫」三種路線,在鐵凝、張潔、林白等女作家作品中,都可看到李昂的痕跡。
引發國際矚目:藤井教授提到,他在德國遇到著名的漢學家馬漢茂,得知他將《殺夫》譯成德文出版,在德國創下五萬本的銷售量;而《殺夫》在日本賣了四刷、六千本,僅次於黃春明的《莎喲娜拉再見》在日本創下超過一萬本的銷售紀錄,在台灣文學或中國文學類的書籍中算是很好的……《殺夫》對日本的女性主義影響相當大,有書評指出,它徹底的描寫男女關係的始源。
李昂的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各國語言,在不同國家出版。《殺夫》已有美、英、法、德、日、荷蘭、瑞典、義大利、韓國等國版本;《迷園》亦已譯成日、法文出版;《自傳の小說》在日本出版;《暗夜》在法國出版;《看得見的鬼》在德國出版。《鴛鴦春膳》在巴黎改編為舞台劇演出。《北港香爐人人插》由德國達姆(Darmstadt)國家劇院改編成舞劇演出。李昂在2004年獲得法國文化部頒授「藝術與文學勳章騎士勛位」。德國知名導演 Monika Treut 紀錄片《母老虎飛飛飛》(Tigerwomen Grow Wings)以李昂作為其影片的三個主角之一,2007年法國巴黎 le Théâtre de l'Opprimé 劇團將《鴛鴦春膳》裡的〈牛肉麵〉改編為舞台劇版本,2011年德國 Darmstadt 國家劇院將李昂小說〈彩妝血祭〉改編為芭蕾舞劇演出,該劇入圍德國浮士德獎。
這些來自國外官方與民間團體的肯定,具體展現了李昂的國際知名度與能見度,也開闢了台灣文學的世界文學格局。
外語譯本
《殺夫》有美、英、法、德、日、荷蘭、瑞典、義大利、韓國等版本;《迷園》有英、法、日文版本;《自伝の小説》有日文版;《暗夜》有法文版;《看得見的鬼》有德文版。 | {'wikidata_id': b'Q699704'} |
沙田馬場
歷史及發展
沙田馬場興建前,香港島的跑馬地馬場是香港唯一的馬場。隨著香港賽馬運動平民化,於賽馬日期間經常出現「紅旗」高掛(意指「滿座」)的情形。1964年,馬會開始考慮增建一個新馬場,以配合賽馬運動的發展。1971年10月,政府原則上批准馬會於沙田興建馬場。工程於1973年12月全面展開,由日本大成建設為首公司承建。
興建馬場時需要在沙田海進行填海,這是當年香港最龐大的單一填海工程。工程共採土1600萬噸,夷平沙田4個山頭(包括今穗禾苑、新舊九肚、亞公角療養院區域),填出共250英畝土地。填海工程在1974年3月開始,以極快速度進行。在工程高峰期,動用超過700多名工人,以400多輛貨車,不斷將泥頭運到海邊,每7.5至8秒鐘即有一車泥頭倒落沙田海。1976年6月,首座馬房的打樁工程展開。
最終,沙田馬場準時於1978年10月7日正式開幕,是由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揭幕及在草地跑道進行剪綵儀式,同日下午舉行首場賽事。馬場初落成時,看台可容納35,000人。隨著入場人數於1982年-1984年間繼續加長,馬會很快便進行擴建。1985年11月,第二座看台落成啟用,兩座看台共可容納85,000人觀賽。馬房容量亦隨著需求不斷增加,至2010年,共有20座馬房,為1260匹馬提供安身之所。馬會亦為提高賽事水平,加建一系列先進設施,包括檢疫馬房、馬醫院、賽事化驗所、河畔操練跑道、奧運馬房、策騎徑等。
近年馬會仍不斷改善沙田馬場的設施,2003年8月31日,世界最闊的高解像彩色大屏幕啟用,2004年11月14日,設有可開合上蓋的新馬匹亮相圈落成,為馬迷提供更方便舒適的環境。2008年北京奧運,香港協辦馬術項目,沙田馬場毗鄰的香港體育學院經改裝,成為主要比賽場地,彭福公園新建策騎徑,又在香港體育學院旁邊新建奧運馬房;奧運聖火亦途經沙田馬場進行傳遞。
2012年,賽馬會重新裝修了公眾投注大堂,加設了兩個巨型電視屏幕,其中一個號稱為全球馬場室內最大彩色屏幕之一;一個長25米、高1.3米,一個長15米、高1.3米,總面積如13張桌球桌,全部採用全高清信號,馬迷可以一次過觀看到4匹馬亮相的情況,同時亦提供6個角度予馬迷欣賞賽事。此外,公眾投注大堂後方新設了平板電腦系統等。
爭議
2011年中,香港賽馬會為避免投注注項流走至其他博彩機構/城市,開始在沙田馬場附近進行工程及改建,欲把沙田馬場打造成「新世代馬場」。其規劃顯示,除了改建及提升現有看台設施外,另會建一座全新、約9層高的辦公大樓於巴士站的上方。馬會此舉受到鄰近屋苑,包括銀禧花園、御龍山及駿景園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未有咨詢居民,另外擬建的辦公大樓對區內的環境、通風、採光、交通、嘈音及對屋苑部分單位的景觀都有負面影響。其中銀禧花園業主立案法團、御龍山業主委員會、時任立法會議員梁國雄、黃成智、時任區議員龐愛蘭、銀禧花園業主權益關注會及反對馬會興建屏風樓行動組等都對擬建大樓持反對意見,並且為此組織了遊行、示威及簽名等抗議去反映居民的訴求,要求當局擱置馬會申請。
沙田馬場的批地屬於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沙田沙田市地段第13號),政府只可以收取以象徵式地價(每年地租相等於應課差餉租值的3%)批出作康樂用途,但是普羅市民卻不得其門而入,引起了香港社會的關注。民政事務局表示已經與馬會商討,要求盡量向外界團體開放其設施。當中馬會在2012年擬開放沙田會所大部分體育設施。 | {'wikidata_id': b'Q3244588'} |
灑爾佛散
灑爾佛散(德語:Salvarsan),也稱作砷凡納明或胂凡納明(英語:Arsphenamine)或606,是第一種有效治療梅毒的有機砷化合物,又用於治療昏睡病,還是第一種現代化療藥物,1910年代初投入應用。
歷史
1907年,德國化學家保羅·埃爾利希領導的研究小組中的Alfred Bertheim首次合成灑爾佛散。1909年,同組的秦佐八郎在試驗幾百種剛剛合成的有機砷化合物時發現其具有抗梅毒活性。埃爾利希之前猜測通過篩選眾多化合物可以發現對人體沒有傷害的抗生素,於是他的研究小組著手從劇毒藥品對氨基苯胂酸的衍生物中尋找這樣的藥物。這一研究首次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系統性地修飾某種先導化合物來提高其生物活性,開創現代藥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灑爾佛散的作用靶標是梅毒螺旋體。
灑爾佛散發現時叫做606,因為它是當時第六組候選藥物中的第六個。後來Hoechst AG公司以商品名灑爾佛散將其推向市場。灑爾佛散是第一種有機抗梅毒藥,療效比之前的無機汞化合物大有提高。當時藥物劑型為黃色結晶狀易潮解粉末,在空氣中極不穩定。這使給藥方式變得極為複雜:藥品必須先在儘量隔絕空氣的環境下溶於數百毫升無菌蒸餾水,然後才能注射入體內。藥物的副作用有皮疹、肝臟損傷、生命危險和肢體損傷,灑爾佛散帶來的這些傷害歸咎於藥物的不當處理和使用。因此,埃爾利希致力於規範給藥流程,他評論道:「從實驗室到臨床是異常艱巨而又充滿危險的一步」。
埃爾利希的實驗室後來研發了一種溶解性更好,更容易製備,但療效稍遜的有機砷化合物914號,並在1912年以商品名新灑爾佛散推向市場。新灑爾佛散仍有噁心、嘔吐等輕微副作用,並且和灑爾佛散一樣需要密封貯藏在充滿氮氣的藥瓶里以防氧化。到了1940年代,青黴素取代這些有機砷化合物成為治療梅毒的新藥。
秦佐八郎離開埃爾利希的實驗室後繼續在日本從事新藥的研究。
結構
人們一直以為灑爾佛散的分子結構中有砷砷雙鍵,類似於偶氮苯中的氮氮雙鍵。但2005年全面質譜分析顯示灑爾佛散只有砷砷單鍵,並沒有砷砷雙鍵,而且該藥是環狀三聚體和五聚體的混合物。 | {'wikidata_id': b'Q410762'} |
艾瑪·湯普遜
家庭背景
1959年,艾瑪·湯普遜出生在倫敦帕丁頓地區,全家居住在倫敦北部的西漢普斯特德,中學時期就讀康登女子學校。父親艾瑞克·湯普遜亦是演員(曾是老維克劇場團員),喜歡寫作,最著名的作品是兒童電視劇《神奇的旋轉木馬》(The Magic Roundabout),它曾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之間於BBC播映。父親在艾瑪10幾歲時中風,在艾瑪23歲時因肺栓塞過世。母親費莉達·洛是蘇格蘭演員,全家包括妹妹蘇菲·湯普遜都是演員。湯普遜兒時家境清寒,靠父母接各式各樣的零星演出維持家計,在15歲前的大部分童年時間湯普遜多在蘇格蘭度過,曾表示「蘇格蘭是全世界最美的地方」。
1977年,進入劍橋大學英文系就讀,在求學時期,湯普遜對語文和文學特別感興趣,湯普遜表示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其後接觸到《閣樓上的瘋女人》等書籍,開始對女性主義議題產生濃厚興趣。原本湯普遜想成為作家,但後來因為欣賞能自編自演的喜劇演員莉莉·湯姆琳,加上自己天生性格活潑搞笑,因而將「喜劇演員」當做自己的目標,此時期對湯普遜亦極具啟發性,英國知名演員休·羅利在後來的訪問中表示,當時大家在學校對湯普遜的暱稱即是"Emma Talented"。湯普遜參加了學校的知名戲劇社團腳燈俱樂部,亦擔任副主席,現今的知名藝人史蒂芬·弗萊與休·羅利等人當時也參與了此社團,湯普遜首度登臺演出阿拉丁一角。湯普遜亦是第一個女子諷喻劇團WOMAN'S HOUR的發起人之一。她後來表示,當時每天被一群創意滿點的人所包圍,對於成為演員這件事感覺是個自然而然的發展。1980年2月,自製、自導、自演了劍橋大學的第一部專由女性演出的時事諷刺劇。
起步階段
1982年,湯普遜自劍橋大學畢業,開始在英國巡演舞台劇和音樂劇,並參與劇本編寫,在西區劇院的音樂劇《Me And My Girl》獲得了高評價,並巡迴愛丁堡和英國各地。湯普遜同時演出了幾部電視喜劇,如《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等,其喜劇表現受到注目。1987年,其參與的BBC電視劇《Fortunes of War》亦獲得好評。早期演出亦包括1983年及1984年播放的電視劇《Alfresco》等。她在演員生涯的首次突破表現是在1987年,當時參加電視劇《Tutti Frutti》,並在劇中扮演紅髮吉他手Suzi Kettles。湯普遜也因此劇和《Fortunes of War》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電視類最佳女主角獎。1988年,跨足主持電視喜劇節目《湯普遜》;翌年,湯普遜在莎翁舞臺劇《李爾王》的演出讓《芝加哥論壇報》評價為「表現過人、傑出」,此時期的湯普遜以劇場和小螢幕的雙棲發展為主。
奠定地位
湯普遜首次擔任主角是在1990年上映,由理查·柯蒂斯(Richard Curtis)執導的喜劇愛情電影《高個子》。1992年,在電影《此情可問天》當中的演出得到讚賞,讓其演員生涯產生重大的改變,也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肯定。在2013年11月英國電影學院獎為其舉辦的座談會(A Life In Pictures)中,湯普遜亦表示「我愛這人物,我想詮釋她」。在1993年上映的《以父之名》中則是飾演基爾福四人案的辯護律師蓋瑞絲·皮爾斯,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與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獎。湯普遜亦在該年上映的《長日將盡》中與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共演。也因這兩次演出,同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及最佳女配角獎。1995年,湯普遜在《玻璃情人》扮演英國畫家朵拉·卡靈頓,獲得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主角的肯定。
電影編劇
早在1989年,美國幻影製片公司即開始著手籌備將經典文學小說《理性與感性》改編成真人版同名電影《理性與感性》,其新任製片林賽·多蘭觀看了湯普遜所編寫的喜劇小品節目,認為湯普遜與自己所需要的筆觸口吻相符合,於是邀湯普遜撰寫劇本。但在1990年籌備初期,湯普遜仍是一位名氣不大且完全沒有編劇經驗的英國女演員,在尋找發行商及資金的階段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所幸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高階主管Amy Pascal在看過劇本後,答應擔任發行商。湯普遜前後花了五年時間籌備劇本,手寫的初稿即達300頁,其後也因拍攝預算等問題,又花了兩個月刪改橋段。1995年2月選角階段,原本此片導演李安和發行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希望由湯普遜親自擔任女主角,因湯普遜曾以《此情可問天》片中的表現獲奧斯卡影后,但當時已36歲的湯普遜因劇本年齡設定問題,希望由娜塔莎·李察遜擔任19歲的女主角愛蓮娜·達斯伍,於是李安以調整年齡設定(27歲)說服了湯普遜。1995年年底上映後,湯普遜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成為史上唯一一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的奧斯卡影后,並第三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湯普遜後來將兩座奧斯卡獎座放置在浴室,而且尷尬的表示應該要把它們放置在更突出的地方;並曾在電視節目《QI》中透露當時將劇本打入電腦後,因電腦故障,而遺失了《理性與感性》的劇本檔案,當時修理員沒辦法復原資料,所以她只好搭計程車將電腦拿到好友史蒂芬·弗萊的家中,並與休·羅利一起耗費七個小時才將劇本還原。
1998年,湯普遜表示感到「疲累」,除了先前已拍攝完成的電影上映之外,至少有兩年沒有拍攝電影,並在1999年誕下一女。2000年後,電視作品包括2001年剃光頭演出的HBO電視電影《心靈病房》(Wit),在劇中飾演垂死的卵巢癌末期病人,並身兼編劇,湯普遜亦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準備角色。知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對此角色評價道,「以一種保持住自尊的方式去對抗無情的現實。如果《心靈病房》是一部公映的電影,它絕對能讓艾瑪·湯普遜提名奧斯卡獎,此片是她職業生涯至今最令人感動的演出。」湯普遜以此片再度提名金球獎、艾美獎和美國演員工會獎的女主角和編劇獎。2003年,在同志題材電視劇《天使在美國》之中一人分飾多角,再度提名美國演員工會獎迷你影集或電視電影類的最佳女主角和艾美獎最佳女主角。在電視劇《艾倫》(Ellen)的演出(飾演自己)也讓湯普遜在1998年獲得艾美獎喜劇類劇集最佳女客串演員的肯定。
擔任綠葉
湯普遜在《心靈病房》後的作品多數為配角,表演領域包括配音和編劇等,重要計畫為自編自演的系列電影《魔法褓母麥克菲》。2004年後,《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包括《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等皆有湯普遜的身影,在片中飾演迷糊且老是狀況外的占卜學教授西碧·崔老妮。2006年,再度以電影《口白人生》片中悲觀神經質的作家一角入圍衛星獎最佳女配角獎。2012年,在系列電影之一《MIB星際戰警3》片中飾演「探員O」。
2013年,湯普遜以《大夢想家》片中的精湛演出提名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最佳女主角獎,並獲得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主角獎。而片中被評為年度最棒的演出之一卻未提名奧斯卡獎,則被媒體和圈內演員等人稱為遺珠。湯普遜花了超過六個月的時間準備P·L·崔佛斯此角色,並表示此人物與平常所飾演的人物不同,P·L·崔佛斯潛意識裡的情結與其表現出來的抗拒有著某種程度的突兀感,加上律己甚嚴的P·L·崔佛斯並無出格的行為可做為揣摩的線索,因此是自己詮釋過最有挑戰性的角色。
2013年後,湯普遜工作重心又回到音樂劇《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的巡演等。同年,獲聖塔芭芭拉影展授予「現代藝術大師獎」(Modern Master Award),以表揚其在戲劇領域的貢獻。
個人生活
艾瑪·湯普遜就讀劍橋大學期間,曾和同校同學休·勞瑞有過一段戀情。當時休·勞瑞就讀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系,距離紐納姆學院只有一條街。兩人也一起參加腳燈俱樂部。
湯普遜在1989年8月20日與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結婚,當時正在參與電影《戰爭的命運》的演出。他們後來也在幾部電影中共同演出,包括《亨利五世》、《再續前世情》及《都是男人惹的禍》等,在事業和感情的關係皆密不可分,成為當時英國知名媒體口中的「金童玉女」和狗仔小報的追逐焦點。其後雙方事業處於上升期而聚少離多,兩人在1995年9月聲明結束這段婚姻。
2003年,湯普遜與演員葛瑞格·懷斯在蘇格蘭的都倫結婚,她在這裡也擁有第二個家。他們的女兒Gaia Romilly則於1999年出生。夫婦倆人也在2003年非正式的收養一個16歲的盧安達難民。他們目前正在為了讓他回到盧安達而努力,而他的家人被認為在種族淨化行動中遭到屠殺。
湯普遜也是一位反對宗教的無神論者:「我是無神論者。我希望你稱我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libertarian anarchism)。我抱持恐懼及懷疑的眼光看待宗教信仰,不足以說我不相信神明。我真的認為宗教信仰令人煩惱。我曾被《聖經》或《古蘭經》當中所描述的事物所觸怒,所以我反對它們。」而她也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支持者和愛滋病基金會的定期資助者,曾前往烏干達、莫三比克、衣索比亞等地進行慈善計畫。
2010年8月6日,湯普遜受邀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下個人星形獎章和手印。
雖然拍攝了不少部好萊塢電影,也有不少同行建議湯普遜搬至洛杉磯就近發展,但湯普遜仍居住在家鄉倫敦。2013年,湯普遜亦曾在訪問中表示,「每次來洛杉磯,大家都對我很好。住的飯店裡都放滿了鮮花和水果,我都轉不過身了,就像電影《大夢想家》裡P·L·崔佛斯第一次來好萊塢一樣。但她的房間裡都是米老鼠和絨毛玩具。」 | {'wikidata_id': b'Q168724'} |
亞利桑那州
歷史
西班牙人首次在1539年到此勘探。18世紀時該地仍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紀初隨著墨西哥脫離西班牙獨立後,成為墨西哥的一部份。在1848年美墨戰爭中墨西哥戰敗後,通過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該地割讓給予美國。1912年2月14日列為美國的州。
地理
美國第六大州,面積有29萬5260平方公里。科羅拉多河是該州最長,也是最重要的河流,蜿蜒此州境內達1,107公里。
地理分區
亞利桑那州的地理基本上可區分為三部份:
沙漠地區
沙漠是亞利桑那州著名的景觀,平坦的地貌上生長很多如仙人掌的旱生植物,大部分屬於索諾蘭沙漠,西部一小部分屬於莫哈韋沙漠。夏季異常炎熱,但冬天溫度溫和舒適。
科羅拉多高原
此州中北部是松樹覆蓋的科羅拉多高原。最富盛名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就在這區,是由科羅拉多河經數百萬年切割科羅拉多高原而成。流量穩定的科羅拉多河也是讓本州在旱季得以免於缺水的關鍵之一。
過渡地帶
過渡地帶自東南延伸至西北的一個地帶,是由亞利桑那州東北部海拔高的科羅拉多高原過渡至亞利桑那州西南部海拔低的盆地和山脈地帶。
高山地區
高山地區位於亞利桑那州南部,被茂密的森林覆蓋。
行政區劃
亞利桑那州,下轄共有15個郡,請詳亞利桑那州行政區劃。 | {'wikidata_id': b'Q816'} |
大家樂 (賭博)
大家樂是1980年代盛行於臺灣的一種非法賭博方式。
玩法
大家樂投注的方法,類似歐美式的樂透、香港的六合彩、新加坡的TOTO。民眾至各地非法簽賭站投注,在00和99中間,視不同玩法,一注可選取5~10個不同的2位數字,投注若干金額,與開獎之號碼相符越多者彩金越高。
開獎的號碼,初依附於中華民國委託臺灣銀行發行之愛國獎券,愛國獎券停止發行後改依六合彩搖獎號碼。
盛行狀況
大家樂在臺灣最風行之時,為1980年代中期。當時無論士農工商、販夫走卒,甚至企業家、政治人物、公務人員皆投入簽賭。由於當時臺灣經濟蓬勃發展,民間游資泛濫,而正式投資股票、證券、期貨、基金之管道又尚未開放或普遍,一般民眾為求致富,便大力投入各種地下經濟之中。
民眾篤信大家樂中獎號碼會出現於各種超自然現象中,稱為「明牌」。一時間,「求明牌」之風吹遍全臺灣。民眾紛紛湧入大小廟宇、道觀、陰廟、墳墓,向神佛、鬼魂求明牌,甚至膜拜各種物體如樹木、石頭等,希望這些物體上的精怪可以有指示。
對臺灣社會造成的影響
賭博風氣橫行造成許多人傾家蕩產,最後鋌而走險犯罪。
台灣的報紙也為此影響,至今在部分報紙頭版(或台灣彩券開獎頁面)也有一欄「香港六合彩開獎號碼」
賭輸的賭徒會將神像丟棄,遂產生大量的廢棄神像,因此在福德坑垃圾衛生掩埋場建立了西寒寺來收容廢棄神像。
後續之演變
1987年12月27日,臺灣政府停辦愛國獎券,使大家樂標的漸漸演變為六合彩搖獎號碼。而各個原愛國獎券投注站後續有演變為簽賭職業運動之非法投注站,後來甚至造成中華職棒打假球事件。2002年,中華民國財政部開辦公益彩券,簽賭的風氣仍未消弭。 | {'wikidata_id': b'Q10934935'} |
聖誕教堂
歷史
原址的首座聖誕教堂於327年由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海倫娜修建,於333年完成。但於529年撒瑪利亞起義的暴動中被破壞。
現存的聖誕教堂於565年由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當波斯帝國於614年入侵時,教堂未受破壞,傳説是由於牆上的壁畫中,東方三博士穿著波斯人的服飾向嬰孩耶穌朝拜,當時的司令沙赫巴勒茲(Shahrbaraz)看過壁畫後,下令不破壞這座教堂。至耶路撒冷王國時代,在拜占庭皇帝協助下,十字軍對教堂進行了維修及加建。
現況
現在,聖誕教堂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及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共同管理。
教堂的入口於後期改建,變為十分狹窄,人要彎腰才能通過,因此有名為「謙卑之門」。傳說這是奧圖曼時代,基督徒為阻擋穆斯林騎馬進入,因此特意將門改小,以保護教堂。
教堂地底一個地下室,名為Grotto of the Nativity,相傳為耶穌基督誕生之確實位置,該處有一祭壇,並於雲石地台上鑲有一粒14角銀星為標記。石面上有拉丁文寫著:Hic De Virgine Maria Jesus Christus Natus Est(這是聖母瑪利亞誕下耶穌基督之地)。
教堂所在的伯利恆,於1995年12月起交由巴勒斯坦管治。
2012年6月29日,聖誕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巴勒斯坦的第一處世界遺產。 | {'wikidata_id': b'Q194504'} |
铅
歷史
鉛為人類第一種使用的金屬,早在7000年前,人類就已經認識鉛。鉛分布廣,容易提取,容易加工,即有很高的展性,又很柔軟,而且熔點低。在《聖經·出埃及記》中就已經提到了鉛。
古羅馬使用鉛非常多。有人甚至認為羅馬入侵不列顛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康沃爾地區擁有當時所知的最大的鉛礦。甚至在格陵蘭島上鑽出來的冰心中可以測量到從前5世紀到3世紀中地球大氣層裡的鉛的含量增高。人們認為這個增幅是羅馬人造成的。
鍊金術士以為鉛是最古老的金屬並將它與土星聯繫在一起。而人們在歷史上廣泛應用鉛。
從80年代中開始,鉛的使用量開始突然下降。主要因為鉛的致病性和它對環境的污染。今天汽油、染料、焊錫和水管一般都不含鉛。
中國大陸二里頭文化的青銅器即發現有加入鉛作為合金元素,並在整個青銅時代與錫一起,構成了中國古代青銅器最主要的合金元素。
在日本江戶時代,人們也用鉛來製造子彈、錢幣及屋瓦等。
提煉
自然界中純的鉛很少見。今天鉛主要與鋅、銀和銅等金屬一起提煉。鉛最主要的礦物是方鉛礦(PbS),其含鉛量達86.6%。其它常見的含鉛礦物有白鉛礦(PbCO₃)和鉛礬(PbSO₄)。鉛總年產量約800萬公噸,約一半是從廢料回收。直至2008年,世界上最大的產鉛區是澳大利亞、中國、美國、秘魯、加拿大、墨西哥、瑞典、摩洛哥、南非和朝鮮。
鉛礦一般以鑽或爆破來開採。鉛礦石在開採後磨碎,然後和水及其它化學劑(例如表面活性劑黃原酸鈉)混合。在這些混合液的容器中會有氣泡上升,含鉛的礦物會隨著氣泡上升到表面形成一層泡沫,這層泡沫可以收集。這個過程可以進行多次,最後得到50%含量的鉛。這些泡沫在收集及烤乾熔化後能得到97%含量的鉛。然後人們慢慢冷卻這個熔液,雜質比較輕而上升到表面可以移去。剩下的鉛再次熔化。人們把冷空氣送入熔液,雜質浮上再移除能後得到純度為99.9%的鉛。
將除去雜質的方鉛礦在空氣中燃燒為氧化鉛,再與碳一齊加熱還原為鉛。方程式為:
性質
沒有氧化層的鉛色澤光亮,密度高,硬度非常低,用刀即可切開,展性很強但延性弱。導電性相當低,抗腐蝕性很高,因此往往用來作為裝腐蝕力強的物質(比如硫酸)的容器。加入少量銻或少量的其他金屬,如鈣,可以更加提高它的抗腐蝕力。因鉛的熔點低且質地柔軟,因此具有容易加工的特點,鉛與錫可製成合金「焊錫」,此即發揮低熔點的特性,可用於焊接電子零件與電子迴路基板。
同位素
鉛有四種自然的、穩定的同位素:Pb-204(1.4%)、Pb-206(24.1%)、Pb-207(22.1%)和Pb-208(52.4%)。後三種是鈾-238、鈾-235和釷-232經過一系列裂變後的最終產物。這些反應的半衰期分別是4.47×10⁹年、7.04×10⁸年和1.4×10¹⁰年。只有²⁰⁴Pb是自然存在的、非衰變產物。
Pb-208在穩定的同位素中質量最大。
化合物
鉛在化合物中以+2和+4價存在,無機鉛化合物中最穩定的價態是+2價。常見的鉛化合物有氯化鉛、鹼式碳酸鉛、硝酸鉛、乙酸鉛等。Pb²⁺在溶液中是無色的。
致病性
鉛有毒,尤其破壞兒童的神經系統,可導致血液病和腦病,因此被利用鉛以外的金屬,如:銀、銅、鋅等與錫共同製成的「無鉛焊錫」所替代。長期接觸鉛和它的鹽(尤其是可溶的和強氧化性的PbO₂)可以導致腎病和類似絞痛的腹痛。有人認為許多古羅馬皇帝有老人痴呆症是由於當時使用鉛來造水管(但最大量的來源是鉛鹽用來作為酒及食物的甜味劑)造成的。而且,人體積蓄鉛後很難自行排出,只能通過藥物來清除。
由於人們懷疑鉛導致兒童智力衰退,兒童體內鉛過多會降低學習能力、記憶力、對神經傳導以及維生素的代謝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大眾減少使用它。有研究指出,兒童血液每增加10微毫克的鉛,小孩智商就會降低5.5%。美國有研究顯示城市禁用含鉛油漆後,暴力犯罪也減少,鉛的含量與犯罪呈現正相關。部份發達國家不再出售含鉛油漆(台灣仍廣泛使用含有高濃度鉛的紅丹漆),亦不再出售含鉛汽油,例如香港,因含鉛汽油經燃燒後能隨空氣周圍散播,嚴重影響健康,尤其是兒童,如不禁用普通人難以避免受害。接觸鉛後,例如鉛造的釣魚用具,應洗手,尤其是進食前。
體內鉛含量過多可能產生的症狀:慢性肌肉或關節疼痛、聽覺視覺功能變差、易有過敏性疾病、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精神障礙或退化
部份玻璃含有鉛(例如美國70年代製的玻璃窗,70年代後美國禁止使用鉛來製造玻璃窗),亦不應接觸,應找專業防污染人士拆除,兒童要避免使用使用鉛的玩具和顏料,例如使用鉛製油漆製造的玩具,亦要避免兒童誤食含鉛的細小玩具,因為鉛化學物有甜味,會令兒童不斷吃,同時鉛會欺騙身體令身體以為鉛是必須的元素,讓人繼續不斷吃進肚裡。電氣技術員亦應避免用口來咬開電線因電線的膠皮含鉛,長期接觸下已有人中鉛毒。微量的鉛能損害女性的生育能力。在對生育能力的影響方面,鉛對男性相較於女性的危害較小,不過暴露在高濃度的鉛下亦能減少男性的生育能力。接觸高濃度的鉛能令兒童及成人的腦和腎臟嚴重受損,最終導致死亡。國家亦應注意鉛的回收,例如每架汽車均使用的鉛電池,以免污染土地和地下水,目前美國的汽車鉛電池的回收率為99%,而且地球上的鉛快用完,要避免將來沒有鉛用。
鉛出現在空氣污染、染髮劑、油漆、飲水、一些肥料、工業污染物。
當鉛自廢棄的電子零件中釋放出來,污染地下水以及土壤,將對自然環鏡帶來不良影響;而人類又極容易食用受鉛污染的土壤所栽種的青菜,鉛即會累積在人體進行產生危害,因此目前在產品應用上盡量避免使用鉛(但是食物中自然含有的微量鉛,不會危害人體)。
台灣的醫學研究顯示,對體內鉛含量較高的腎臟病病人注射排鉛劑能減慢腎病惡化的速度,至少能延後洗腎四年,此研究很有機會能有效降低台灣的醫療支出。
使用含鉛的陶瓷製品有可能導致中毒,尤其在裝酸性溶液(例如果汁)時,這些溶液可以溶解陶瓷的鉛離子令人們把它喝到肚裡。
美國禁用鉛彈頭的請願
2010年8月3日,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聯同美國鳥類保護協會和其他環保組織提交了一份100頁的請願書,要求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禁止含鉛彈頭和漁具捕殺野生動物。請願書提到,鉛對人類和數百萬野生雀鳥造成健康風險。8月27日,請願書被駁回。
一般子彈在發射時也會釋放出鉛、造成慢性傷害;但無鉛子彈也會造成健康問題,因此換成無鉛子彈的計劃受阻。 | {'wikidata_id': b'Q708'} |
香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煙花匯演
2007年
2007年的國慶煙花匯演以「回歸十載賀國慶 香江幻彩迎奧運」為題,於2007年10月1日(星期一)香港時間晚上9時15分,於維多利亞港上空舉行。是次煙花匯演由香港潮州商會及達成集團贊助逾400萬港元,煙花匯演分成10幕,由3艘躉船發放超過23,000枚煙花彈,歷時23分26秒。
2013年(取消)
由於2012年10月1日香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煙花匯演當晚,在西博寮海峽發生南丫島撞船事故,造成39人死亡、92人受傷。香港行政長官宣布翌年的國慶煙花匯演取消,以悼念此次事故。
2014年(取消)
2014年的國慶煙花匯演名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五周年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六十五周年煙花匯演」,是次煙花匯演是繼2013年10月1日悼念南丫島海難事故一週年而取消後,再次於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復辦維港國慶煙花匯演,由香港友好協進會贊助,耗費600萬元,劃定全長23分半鐘,分9幕由3艘躉船發放23,888枚煙花,原定於2014年10月1日(星期三)香港時間晚上8時於維多利亞港上空舉行。不過鑑於雨傘運動發生,香港特區政府於9月29日宣布2014年的國慶煙花匯演取消。
2019年(取消)
2019年夏季,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升級,多處出現反政府衝突。9月6日,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提到未有打算取消10月1日國慶煙花匯演,又指匯演現階段仍在籌備當中,屆時會因應情況再公布。9月12日,《明報》引述消息透露,政府憂慮當天會有大批人潮聚集,擔心造成衝突事件,因此考慮取消十一國慶煙花匯演。
政界中人指,中國國慶70周年是大日子,故然需要慶祝,但示威者很大機會於10月1日上街示威,如果當日仍然放煙花,恐怕會造成很大反差,因此以現時香港政治氣氛,實在不宜大事舖張。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表示,目前社會氣氛不宜放煙花,因社會「很多傷痛未完」,放煙花與當下氣氛格格不入。又稱「10‧1」是敏感日子,相信屆時社會氣氛較緊張,有人聚集抗議放煙花風險亦不低。
行會成員兼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亦稱,現時香港撕裂,放煙花期間不同政見市民或有人出言不遜,導致對罵、碰撞,故在目前環境,聚集多人看煙花會有危險。她又稱,今年是國慶70周年,特區政府亦有大觀禮團上京,「在北京慶祝最隆重」。
另一方面,鄰近香港的深圳市於2019年10月1日舉行2019年深圳焰火晚會,據了解,中國內地基於環保和安全考慮,多個城市已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故深圳當局舉行焰火晚會乃為獲得特別批准,亦希望能吸引香港方面能隔海觀看。 | {'wikidata_id': b'Q15895769'} |
錢昌照
早年生涯
1899年11月2日,錢昌照生於常熟縣鹿苑鎮的一個官宦世家。父親錢荃琛經營墾殖及工業,中年時在一次意外的乘船事故中突然喪生。母親是清朝末年文學家、思想家、詩人龔自珍的孫女。錢昌照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念唐詩。五、六歲時,開始學習《三字經》、《幼學瓊林》等。到上小學時,已熟讀《論語》、《孟子》等書。家裡還為錢昌照分別聘有中文、法文、書法、武術等課的教習。
1912年,錢昌照考入上海浦東中學,校長朱書源是中國同盟會會員,曾留學日本,經常向學生講孫中山的革命故事。1918年6月,錢昌照自上海浦東中學畢業。1919年8月,錢昌照自上海搭乘留法勤工儉學船隻,赴英國留學。1919年10月,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1922年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22年下半年,入牛津大學從事經濟學研究,直至1923年底。在英國留學期間,錢昌照師從哈羅德·拉斯基、韋伯等學者,受費邊社思想及工業救國思想影響。
歸國服務
1923年,北洋政府派團赴英國、美國等國考察實業,實業家張謇之子張孝若為考察團負責人之一。錢家與張家乃世交,考察團便邀錢昌照同行。錢昌照隨團考察英國、美國、日本三國的工業後,認為英國工業已經陳舊,美國工業乃後起之秀,日本工業多仿效德國而缺乏獨創。錢昌照認為中國必須走工業化道路,並認為因美國工業較先進,故中國應取得美國的經濟及技術援助。
1924年,錢昌照回到中國。此後一年多,遍訪各地實力派如張作霖、閻錫山、吳佩孚、孫傳芳等,以求有人支持其實業救國的主張。但各地軍閥忙於混戰,無暇顧及振興實業。錢昌照也感到自己對中國歷史缺乏了解,故謝絕了孫傳芳等軍閥的聘請,到上海居住在江灣蔡家花園,用一年半時間研究中國歷史,閱讀了《史記》、《資治通鑑》、《漢書》、《九朝紀事本末》等史書。
1927年春,北伐軍即將抵達上海之際,錢昌照一日在一位美國傳教士家聚會,宋子文之母及宋美齡也在座。晚飯後,來了幾名美國兵,言語粗魯,並侮辱中國人。錢昌照十分氣憤,與這幾個美國人爭辯,幾乎打起來。錢昌照離開傳教士家之後,走出上海租界,進入華界,見高處懸掛著幾顆人頭,為孫傳芳部下任意施虐造成。錢昌照感到外國人欺辱中國人,中國軍閥則不敢同外國人鬥爭,只會壓迫同胞。
在上海期間,經人介紹,錢昌照與黃郛夫人的胞妹沈性元結婚。
從外交到教育
1928年,黃郛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1928年(民國17年)3月,銭昌照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數月後,錢昌照及黃郛均離開外交部。1929年,錢昌照任國民政府文官處簡任秘書,負責處理經濟、教育、外交方面文件。1931年(民國20年)6月,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常務次長。1931年,國立清華大學發生學生與教授抵制中國國民黨CC派吳南軒出任校長的風潮,蔣介石表示要嚴懲為首的學生,派錢昌照赴北平查辦。錢昌照經過調查,向蔣介石發出電報說明情況,並且主張吳南軒辭去清華大學校長職務,另尋新人選接替。蔣介石復電同意。錢昌照遂聘翁文灝任清華大學校長,受到清華大學教授與學生歡迎。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學生經常到國民政府大院示威及請願,錢昌照力主不要鎮壓學生,只能疏導。
資源委員會
1931年冬,日本加緊侵略中國。錢昌照遂向蔣介石提出創辦一國防設計機構,以富國強兵、抵制外侮,同時還可延攬人才。該建議獲蔣介石同意。1932年11月1日,國防設計委員會成立,蔣介石任委員長,翁文灝任秘書長,錢昌照任副秘書長。國防設計委員會成立後,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1933年初,該委員會創辦其第一家企業「陝北油礦鑽探處」,孫越崎負責主持。
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更名為資源委員會,隸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介石任委員長,翁文灝任秘書長,錢昌照任副秘書長。經蔣介石批准,錢昌照開展了幣制改革、統制鎢銻等工作,並同德國簽訂易貨合同。資源委員會以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為基地,擬定「重工業建設五年計劃」。後因抗日戰爭,許多建設項目被迫停頓。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錢昌照建議蔣介石搬遷上海及其附近的主要工業到內地。經蔣介石同意後,錢昌照隨即召集資源委員會、軍政部、實業部、財政部、交通部、鐵道部、經濟委員會等單位舉行聯席會議,確定內遷方案,並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內遷。後來工業內遷由工礦調整委員會主要負責。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到1941年,資源委員會在雲南、四川、廣東、廣西、陝西、甘肅、青海等地新辦了70多家工礦企業;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形勢不利,1942年至1945年,資源委員會新辦企業僅十多家。
1940年(民國29年)5月,錢昌照升任資源委員會(當時移交國民政府經濟部管理)副主任委員。1941年(民國30年)9月,任行政院全國水利委員會委員。1945年(民國34年)5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1946年(民國35年)5月,銭昌照升任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6月,兼任國民政府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同年10月,資源委員會改為直屬行政院,銭昌照由主任委員改為委員長。1947年(民國36年)4月23日,國民政府准免資源委員會委員長錢昌照本職。銭昌照辭去資源委員會委員長職務,調任國防部科學委員會委員。離開資源委員會後,銭昌照在北平籌辦「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還辦過《新路》雜誌,欲走中間路線,但因社論中多次批評蔣介石獨裁,而被勒令停刊。1948年夏,銭昌照托邵力子聯繫赴延安,但未成功,又同張瑞芳商議從另一條路赴延安,但也未實現。1948年秋,銭昌照出國赴西歐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地考察。
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3月底,錢昌照回到香港。當時資源委員會正在上海辦公,錢昌照於同年4月中旬飛抵上海,會見資源委員會委員長孫越崎、副委員長吳兆洪。此時,國共談判業已破裂,中國人民解放軍正準備渡江戰役,孫越崎、吳兆洪表示資源委員會決定留在中國大陸,拒絕執行蔣介石下達的拆遷南京五個工廠的命令,資源委員會所屬的中國各地的廠礦均留大陸。錢昌照對此表示支持。當晚,孫越崎和吳兆洪請錢昌照吃飯,資源委員會20餘位高級職員作陪,錢昌照在席間講話稱:「你們決定留在大陸,很好,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光明就在前面。」4月21日,錢昌照飛回香港,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回到香港後,錢昌照很快同香港的中國共產黨組織取得聯繫,見到喬冠華及夏衍。錢昌照向他們介紹了資源委員會情況。喬冠華告訴錢昌照,中共方面希望錢昌照赴北平。錢昌照遂乘船至天津,再乘火車於6月1日抵達北平,住在翠明莊。數日後,錢昌照與周恩來會晤。7月某晚,毛澤東會見錢昌照,雙方談及許多問題。此後,錢昌照先後見到劉少奇、朱德、董必武、林伯渠、陳雲、吳玉章、聶榮臻、葉劍英等領導。
錢昌照到北平後,其妻沈性元及兒子錢士湘尚留台灣。後來,錢昌照托人秘密將母子二人接到香港。為確保安全,北平方面決定在他們抵達香港前,不發表錢昌照已到北平的消息。1949年10月,沈性元等來到北平,錢昌照一家住在北池子67號。1949年10月6日,中國國民黨宣布將宋慶齡、張治中、邵力子、張難先、傅作義、錢昌照、竺可楨、許德珩、曾昭掄、吳有訓、譚惕吾、錢端升等人「永遠開除黨籍」。
1949年9月,錢昌照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並當選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至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案委員會委員,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兼中央財經計劃局副局長,分管工業與交通。1955年,錢昌照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歷任民革第三屆中央委員、第四屆中央常委,1956年起兼任民革社會聯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對台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後來擔任民革第五、六屆中央副主席。1978年至1988年,以民革中央副主席的身份連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五、六、七屆副主席。此外還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委員會委員。1987年,獲推為第一任中華詩詞學會會長。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錢昌照支持改革開放,多次赴沿海各地調查。1987年,已患重病的錢昌照仍赴海南島調查,提出開發海南島的有關建議,獲中共中央及國務院的重視及採納。錢昌照重視教育,認為「四化建設應該抓兩頭,一頭抓經濟,一頭抓教育,而教育是根本。」
1988年10月14日,在北京市病逝,享年89歲。 | {'wikidata_id': b'Q11650275'} |
软件许可内部码
軟體許可內部碼(Software Licensing Internal Code),是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作業系統中一項關於產品激活(Product activation)的技術。
概述
微軟公司用SLIC來控制用戶對OEM版本的非法使用。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的基本含義是定牌生產合作,俗稱「代工」。微軟為特定的合作夥伴發放作業系統的OEM版本,以滿足合作雙贏的需求。這些OEM版本的作業系統隨機器預安裝,並採用批量許可的授權模式。這樣的批量許可難以有效識別合法用戶和非法用戶,可能被濫用而導致版權問題。為了控制這個問題,微軟規定在安裝每一個作業系統時將其激活。OEM可在安裝過程中根據OEM和批量許可的媒體安裝映像。OEM銷售的大部分系統包括由製造商預激活的Windows Vista標準版。
一般認為主板是硬體升級中最不可能更換的部件,甚至有觀點認為,主板的更換約等於整台機器的更換。要有效識別一台機器是否為OEM合法用戶,可以在每台預裝作業系統的機器主板上,在BIOS裡面寫入特定的信息,來標示這是一台OEM合法用戶的機器。這樣的信息就是SLIC。不同的OEM廠商的SLIC不同,所以他們的OEM作業系統不能混用。在沒有預裝系統的機器,即便是品牌機,也不會含有SLIC信息。這樣,OEM版的作業系統就可以限定在OEM機器上使用。
SLIC一般是寫在SLDT(Software Licensing Description Table,軟體許可描述表)中的,SLDT長374位元組。而SLDT寫在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Management Interface,高級配置和電源管理接口)。 | {'wikidata_id': b'Q15911709'} |
太湖
介紹
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位於江蘇省南部,鄰接浙江省,行政上大部分隸屬於蘇州市。湖面海拔3.33公尺,最深達4.8公尺,周近400公里,面積2338平方公里(三萬六千頃)。湖中有大小島嶼48個,連同沿湖半島山峰,共有72峰。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山、西山、馬跡山為最著,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山巒連綿,層次重疊的壯麗天然圖畫。沿湖有著名的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古吳名跡、宜興洞天世界,形成了聞名中外的太湖風景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太湖流域面積36500平方千公尺。太湖周邊的水系最後注入長江,京杭大運河亦通過太湖。
太湖在常水位吳淞高程3.00公尺時,平均水深1.9m,最大水深2.6m,容積44.3億m³.年均入湖水量57.2億m³,平均317天換水一次。
歷史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稱笠澤、五湖。
古代時太湖為東海海灣一部分,由於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堰塞,逐漸形成封閉的內陸潟湖,在當地充足的雨量及江河不斷的注入大量淡水下,太湖漸漸形成一淡水湖。
水生資源
太湖水產豐富,歷來即為重要的水產產地。全太湖共有魚類106種,蝦8種,蟹3種,貝類甲殼類等其他水生動物60餘種。其中魚類包括太湖內自行繁殖的鯉魚、鯽魚、鯿魚、銀魚等;半洄游性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等;以及江海洄游性的鰻鱺、河豚等。
太湖水質優良,所產水產均品質上乘。其中太湖三白為太湖最為著名的特產。太湖大閘蟹、太湖野鴨等也都享有盛名。
太湖風景名勝區
《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於1983年,1986年經國務院同意批准。經國務院同意批准的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為3091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888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2203平方公里。太湖風景名勝區由13個景區、2個獨立景點組成。蘇州市有8個景區,分別是市區的木瀆、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景區,吳江市的同里景區,常熟市的虞山景區;無錫市有5個景區,分別是市區的梅粱湖、蠡湖、錫惠、馬山景區,宜興市的陽羨景區;無錫市還有2個獨立景點,分別是泰伯廟、泰伯墓。
湖州太湖風景區
太湖樂園
太湖樂園位於太湖南岸,緊鄰湖州市區。主要遊樂項目有極限運動場、生肖園、卡丁車賽場、水上世界、垂釣園等
無錫太湖風景區
黿頭渚
黿頭渚是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的一個旅遊景區,介於太湖與蠡湖之間的充山西端,因有石渚形如黿頭伸入湖中而得名。號稱 「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
蠡園
因范蠡而得名的湖、園——蠡園在蠡湖畔。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又名五里湖。蠡園的布局一部分以太湖石堆放的假山為主;另一部分以湖邊的千步長廊、沿湖長堤為主。千部長廊一邊緊靠碧波蕩漾的蠡湖,一邊是砌有不同團案的89扇花窗的長牆,牆壁上還嵌著一些珍貴的石刻。蠡湖、蠡園皆因著名歷史人物范蠡而得名。傳說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後曾與西施泛舟在五里湖上。後人為紀念此事,把五里湖改名為蠡湖。
無錫太湖名勝還有三山公園、梅園、錫惠公園、天下第二泉、寄暢園等。
蘇州西山風景區
西山是洞庭西山的簡稱,南北寬11公里,東西長15公里,面積79.8平方公里,為太湖第一大島。西山景區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精華。它是以群島風光、花果叢林、吳越以來的古蹟見長,以瀏覽、度假為主的湖島區。它擁有湖中群島、湖灣山水、山中塢谷、山頂峰巒四個風景層次。全區規劃建設縹緲雲場、水月問茶、林屋晚煙、消夏漁歌、甪里犁雲、玄陽稻浪、肖山遺蹤、毛公積雪、西湖夕照、石公秋月,鳳凰煙雨、金鐸松篁、文化巽峰、大沙觀帆、羅漢古剎、雞籠梅雪、明灣古村、甪角風濤、天王魚國、橫山旭日等二十個景點。景點的規劃面積共計609.3公頃。
「美麗的太湖,迷人的西山」這是上海社科院教授登上西山島的第一句讚美詞。太湖72峰,其中西山有山峰,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最高峰-----縹緲峰也只有300多公尺,但其中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卻賦予了她無窮無盡的魅力。
林屋山,位於西山鎮東北部,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大禹治水期間,大禹就在此留下過足跡,《吳地記》載「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遠世莫能測。吳王使靈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盡,因得禹水」。石公山,位於西山東南角,因山前原有巨型太湖石,狀若老翁,故名「石公」。「石有族聚,太湖為甲」,唐代就已聞名天下的「花石綱」就采於此地,並留下了「聯雲障」等遺蹟。山腰南部,四角翹飛的御墨亭,因中置清世祖順治御書「敬佛」石碑而得名,作為鎮山之寶。「御墨亭」三字由溥傑所書。「歸雲洞」三字為明代嚴瀓草書,徐綱才楷書「讀聖賢書,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等摩崖石刻。
蘇州東山風景區
東山是洞庭東山的簡稱,是延伸於太湖中的一個半島,西、南、東三面環水。在太湖洞山與庭山以東而得名洞庭東山,也稱為東洞庭山,古稱莫厘山、胥母山。主峰莫厘峰是太湖72峰中第二大峰,海拔293.5公尺,東山景區包括三山、澤山、厥山、連柱山、南劍壺、北劍壺、余山、小浮子山、孤亭、余洲、小雷山等大小島嶼11個。東山鎮上有保存完好的仿古雕花樓,席家花園,明代住宅建築楠木廳等。市鎮四周,處處有觀光遊覽景點,如紫金庵的彩塑羅漢、古村陸巷的明清古建築、碧螺峰下的靈源寺等。
太湖國家濕地公園
太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鎮湖街道,規劃總面積4.6平方公里,一期對外開放2.3平方公里。該濕地公園以太湖邊原有的濕地為基礎,進行環境整治,打造成為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的個性獨具的原始時尚休閒景區。景區內共有了濕地漁業體驗區、濕地展示區、濕地生態棲息地、濕地生態培育區、水鄉游賞休閒區、濕地生態科教基地、原生濕地保護區等七大功能區。除此以外,五十餘座橋樑貫穿整個濕地公園。公園於2010年2月對外開放。
太湖的形成
2009年南京大學的王鶴年、謝志東以及錢漢東教授找到隕石所撞擊而形成之證據,經過分析確證在太湖沉積淤泥中發現的各種奇石與石棍,保留了明顯的衝擊濺射特徵,顯示其形成經歷了衝擊震碎、熔融、挖掘拋射、空中飛行等階段,最終濺落在衝擊坑及其周圍。同時,濺射物表層結構保留了氣流刻蝕紋,並有熔珠和鐵質熔殼;濺射物鐵質熔殼內包裹有石英、長英質等衝擊形成的粉塵。 | {'wikidata_id': b'Q140712'} |
杨洵
生平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洵出生。十二歲就喪父,有兄弟九人,楊洵是家中少子。讀書刻苦,萬曆四年(1576年)中舉,當時只有十幾歲,萬曆二十年(1592年)中進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後升為揚州知府。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升為揚州海防兵備副使,後來又調往蘇州、松江一帶,防區內有一夥強盜為惡,頭目是原任內閣首輔王錫爵的親戚,楊洵將其黨羽薛三法辦,王錫爵的親戚也嚇得收斂了一些。後居鄉十多年,晚年曾短暫地出任過河南布政司參政,徐淮兵備道,天啟七年(1627年)與繼妻聶氏同年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著作
楊洵喜好研究理學,著有《述言》、《適堂稿》、《適園草》等書,現都不存;在揚州知府任上時,曾主持修撰了《萬曆揚州府志》,因此而入祀揚州名宦祠。
家庭
祖父楊震,父親楊思仁。正室周氏,繼室聶氏。有子楊士聰,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先降闖,後投清,官至詹事府左諭德。 | {'wikidata_id': b'Q48908845'} |
公安检查站 (中国大陆)
公安檢查站,是一類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機關攔截在交通要道的單一警種或多警種聯合運作,對過往車輛、船舶和行人等進行有針對性檢查的綜合性警務實體。中國大陸的公安學者認為公安檢查站的查控具有法定性、臨時性、非常態性和高危險性等特徵。這種檢查站的設立必須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而且只能由公安機關設立或進行執法。這類檢查站通常設置在境內,但較之深圳特區的二線關檢查站具有的類似邊境管制的強力權限為弱且基本上設置在內地,其管區局限於公路上。
歷史
對日作戰期間,安徽省抗日民主政府在其皖中的根據地的交通要衝或重要集鎮,部署檢查站,為稽查檢問間諜而設立,如在湖東縣(今安徽省巢湖市域)就有槐林嘴、魏家壩、沐家集、關河四個檢查站。
作為一種警務實體的公安檢查站,其創建歷史最早在國共內戰時期,1946年1月,旅大公安總局成立水上公安局,對進出大連港小型船舶進行檢查、並維護治安、查緝走私。1949年4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決定,在郊五分局轄區成立3個檢查站,即香山檢查站、青龍橋檢查站和八大處檢查站。檢查站的工作任務規定為指揮交通、檢查來往可疑車輛及行人、調查戶口、負責管轄路段內道路兩側的警戒。
1959——1961年的大饑荒期間,為防止饑民逃荒,進出成都的道路也設置了檢查站。
爾後,在1964年中印戰爭期間,接近邊境的各縣也設立了檢查站,並派民警駐守檢查,後來這些檢查站改名為「民政檢查站」。
1971年4月,經北京市革命委員會批准,北京市公安局軍事管制委員會交通管理支隊恢復和新建了6處交通安全檢查站:朝陽區雙橋路口、孫河路口、海淀區玉泉路南口、新都路口(即西三旗)、豐臺區團河路北口、杜家坎。1989年檢查站調整到23處,其中近郊10處,遠郊13處。其具體分布是:朝陽區管莊南、北站、北皋、小關;海淀區溫泉、西三旗;豐臺區團河、三營門、新發地;石景山區麻峪;門頭溝區芹峪口;房山區紅煤廠、琉璃河、長溝、長陽;通縣白廟、覓子店;大興縣榆垡、鳳河營;平谷縣韓莊;懷柔縣湯河口;密雲縣松樹峪;延慶縣張山營。
現行的公安檢查站隸屬於巡警系統,巡警系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人員、物資流動加劇的社會背景下出現,即現行的公安檢查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
設施規格
檢查站的土建部分由檢查站大棚、場站和公安等機構的辦公設施組成,攔截在進京高速公路上的京津、京冀界檢查站多借匝道和主路連接,並借新澤西護欄封死主路,其餘省市的高速公路多和省際收費站合建。白廟檢查站等較低級別公路的檢查站直接攔截在主路上。在場站外,車道間借新澤西護欄或普通的交通護欄隔開,場站內大棚下方的車道借安全島隔開,安全島上可能有公安的裝備。
便民服務
在1964年,西藏地區的民政檢查站為應對經水傳染的痢疾爆發,在檢查站設置提供熱水的茶水站,茶水站還招貼政治宣傳的海報和提供西藏日報進行借閱。檢查站所設的廁所也可供被檢查者使用,有逃犯因此而被人臉識別設備認出。
繞過檢查站
繞過檢查站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如字面意義上的駕車離開檢查站攔住的道路。另一種是下車步行通過檢查站。
下車步行通過檢查站最早的記載,見於1999年4月25日中南海上訪的法輪功學員的口述經歷:有來自鞍山的法輪功學員在瀋陽打的前往北京途中,被檢查站攔在通縣,學員隨後下車步行繞開檢查站,轉乘北京的計程車趕往西城區的國務院信訪局。2008年婁煩尖山鐵礦排土場垮塌事故中,中國青年報的調查記者孫春龍也利用類似的方法繞開了山西省地方政府設置的檢查站。這種方法在不晚於2010年效果降低,因為隨後的檢查站也開始檢查行人的身份證。在大規模監控和AI結合後,離檢查站有一定距離的地方也可被監視起來。 | {'wikidata_id': b'Q65037143'} |
中國-烏克蘭關係
蘇聯成立前
根據歷史記載,首名來華的烏克蘭人伊拉里昂·特魯斯為一名東正教傳教士,在1715年到達清朝,此後陸續有烏克蘭裔修士和神甫赴華傳道;他們把漢字書籍帶到烏克蘭的院校,又與烏克蘭學者分享在華的見聞,促進了烏克蘭人對中國的了解。首群踏足烏克蘭、而又有據可查的華人是晚清重臣李鴻章所率領的使團,他們經烏克蘭到達俄羅斯聖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有一批華人到烏克蘭的城鎮定居,他們大多是商人、工匠或裁縫。
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量烏克蘭人被強徵充軍;不少人為逃避戰火而離開烏克蘭,令烏克蘭勞動力短缺,沙俄政府唯有招募華人到當地就業。雖然華工在烏克蘭得到的待遇比在中國得到的待遇佳,但他們備受歧視,社會地位只是略高於戰俘,工資更是微薄;因此,不少烏克蘭華工組織工會,以保障自身的利益,又參與十月革命,在蘇聯紅軍成立華工支隊。
蘇聯時期
烏克蘭在1920至1991年的國號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屬於蘇聯領土的一部分,故當時的中烏關係隸屬中蘇關係。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向歐洲採購的部分軍備是從烏克蘭敖德薩運到中國。1946年,在華烏克蘭人向上海政府當局申請成立僑民協會;由於當時的中華民國沒有與蘇聯建交,而且國民政府擔心僑民協會將從事間諜行為,因此打算拒絕該申請,但申請的最後結果則無從稽考。1966年,聯合國召開全體會議,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烏克蘭代表率先發言,主張立刻排除中華民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權利。
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烏克蘭保持科技合作,如四川省科技情報局曾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相關部門進行科技合作和交流,在基輔及頓涅茨克等城市舉行學術研討會,而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的烏克蘭專家亦曾到陝西省交流;兩國之間也有經貿往來,例如中國藍星集團就曾經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簽訂協議,在基輔設立合資公司。
烏克蘭獨立後
烏克蘭在1991年8月24日成為獨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數月後的1992年1月4日與烏克蘭建交,是最早承認烏克蘭獨立、並與其建交的國家之一。1992年5月,克里米亞半島自行宣布脫離烏克蘭並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於1994年中發聲明,指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一部分,又表示支持烏克蘭領土完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94年12月聲明承諾不對烏克蘭使用核武器、並在烏克蘭受核威脅時向該國提供安全保證。2013年12月5日,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友好合作條約》。
2014年,克里米亞半島通過歸屬公投,宣布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聯邦,而烏克蘭亦爆發親歐及親俄衝突。聯合國安理會在同年3月就克里米亞公投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中方代表投下棄權票,並指當地局勢複雜,安理會表決草案會造成對立,不符國際社會利益;中方又譴責烏克蘭武裝衝突中針對平民的暴力,認為需正視各地區人民的利益,以「政治解決」的方式處理烏克蘭問題。
經貿關係
截至2013年,中國是烏克蘭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烏兩國在2013年的雙邊貿易總額約為110億美元,其中烏克蘭到中國的出口額為32.7億美元,中國到烏克蘭的出口額剛為78.4億美元;烏克蘭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包括礦石、礦砂和動植物油脂,而中國出口到烏克蘭的商品主要為電氣設備和機械器具。
中烏兩國的貿易關係在2008年得到深化。不少中國企業都想在環基輔的外環路以及一批跨第聶伯河的橋樑的建設項目上投資,故兩國的經貿關係得到持續發展。中國還打算向烏克蘭提供2500萬人民幣的貸款。在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中國政府曾撥出350萬人民幣來為烏克蘭提供診斷設備、口罩、眼鏡、手套等用於抵禦流感的物資。除貿易外,中烏兩國亦有合作發展能源和農業。
文化關係
蘇聯時期,很多翻譯後的蘇聯書籍被介紹到中國;蘇聯傳記體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其中一例,此書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被多家出版社翻譯為漢語。
烏克蘭曾分別在2002和2004年兩度舉辦「中國文化日」,而中國亦分別在2010和2011年舉行了「烏克蘭文化日」;烏克蘭駐華大使館持續在館內舉行藝術展覽和音樂會等文化活動,並接受中國的旅遊組織來訪。中國作家茅盾曾在小說《虹》烏克蘭語譯本的序言中指出,中國讀者非常喜愛烏克蘭的文學作品。
隨著中烏兩國之間的交流愈趨密切,烏克蘭開始重視漢語教學;基輔有語言學校早於1956年已提供漢語課程,而烏克蘭近年來出現了一股學習漢語和認識中華文化的熱潮,不少烏克蘭學者開始編寫本地的漢語教材。中國在烏克蘭的基輔大學、哈爾科夫大學、盧甘斯克大學、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和烏克蘭南方師範大學分別設有5所孔子學院,其中成立於2007年的盧甘斯克大學孔子學院是烏克蘭首家孔子學院。
軍事關係
截至2014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烏克蘭國防工業的最大消費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多次從烏克蘭的馬達西奇公司購入250個引擎,用於裝置教練機;中國也曾向烏克蘭採購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和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蘇聯解體後的一段時間,包括烏克蘭在內的獨立國協各國經濟動盪,許多軍工專家和工程師失業;因此,中國和新加坡、以色列等國的科研機構派專家前往烏克蘭招攬人才,並向他們提供優厚的待遇。 | {'wikidata_id': b'Q5100284'} |
近地小行星追踪
近地小行星追蹤英文全稱Near Earth Asteroid Tracking(簡稱NEAT),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及噴氣推進實驗室搜索近地小行星的計劃。該計劃於1995年12月正式啟動。首位首席研究員為Eleanor F. Helin,副研究員為Steven H. Pravdo及David L. Rabinowitz。
NEAT獲美國空軍准許使用於夏威夷海勒卡拉火山的GEODSS(Ground-based Electro-Optical Deep Space Surveillance地面光電深空監測)望遠鏡,此闊視場望遠鏡是空軍用來觀測人造衛星的。NEAT小組為它設計了一台電荷耦合器件照相機和電腦系統,該照相機像素為4096×4096,視場達1.2°×1.6°。
由2001年4月開始,帕洛馬山天文台1.2米口徑的塞繆爾·奧斯欽(Samuel Oschin)望遠鏡亦投入了服務,此望遠鏡配備了112顆2400×600像素的CCD。小行星夸歐爾、塞德娜及矮行星厄里斯,皆是由這台望遠鏡發現的。
除了發現數以千計的小行星外,NEAT亦發現很多彗星(因此現時有很多叫「尼特」的彗星),甚至高自行速度的蒂加登星。
為表揚這計劃的貢獻,小行星64070便是以NEAT來命名的。
影像資料庫
NEAT計劃把巡天的影像在網絡上公開,不少天文愛好者翻查該資料庫,發現數以千計未有記錄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多數屬於小行星帶,並不屬於NEAT原來的調查對象。2003年起,發現這類「NEAT資料庫小行星」的人士不會再獲得該小行星的命名權。此外,對於新發現的天體,亦可查找是否存在於NEAT影像資料庫內,以便改善軌道數據。 | {'wikidata_id': b'Q1140499'} |
神秘符號
劇情
該集以一名叫姚素琳的女子在博物館為遊客示範茶藝開場,但不久後,姚素琳像是發現了什麼事情,此後便再也沒有去上班。同時,一貧如洗的華生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以維持生計。一天,福爾摩斯帶華生到夏德山德森銀行(Shad Shanderson)。該銀行的高級職員賽布·威爾克斯(Sebastian Wilkes)是福爾摩斯在大學時的相識,威爾克斯告訴兩人他的辦公室曾被人闖入,卻沒有任何財物損失,只是辦公室出現了多個塗鴉。故此,他希望查出是誰所為及有何用意,並表示如兩人能查明真相便可得到厚酬。福爾摩斯認為這些塗鴉其實是有意義的圖案,並相信這些圖案並非給威爾克斯看,而是給負責香港業務的艾迪·范孔恩(Eddie Van Coon)看,因為只有從他的坐位才能看到這些圖案。
為深入了解此事,福爾摩斯和華生闖入范孔恩緊鎖的家中,卻發現他已死亡。兩人隨後報警,警方認為范孔恩是死於自殺,但福爾摩斯根據環境證據指稱是他殺。不久後,記者布萊恩·路奇斯(Brian Lukis)也在其緊鎖的家中被殺。福爾摩斯對這兩起兇殺案很有興趣,並決定插手此事。同時,繼續找工作的華生則被一家診所聘請為家庭醫生,並認識了同事莎拉·索耶(Sarah Sawyer),對她頗有好感。
找到工作後,華生早上上班,下班後則與福爾摩斯徹查這兩起兇殺案。他們隨後發現,兩名死者都曾到過中國,並時常出入英國一家位於唐人街的古玩店。接著,華生發現這些奇怪的圖形其實是蘇州碼子。福爾摩斯闖進姚素琳的家中,卻發現她已離開了數天。同時,他又發現姚素琳的家中躲藏著一個人。這時,此人攻擊了福爾摩斯,並迅速逃離現場。
福爾摩斯在與華生會合後前去尋找塗鴉藝術家拉茲(Raz)的幫助。在拉茲的協助下,兩人發現某鐵路軌道旁的一面牆上有大量蘇州碼子圖案。深夜,兩人回到博物館,卻發現姚素琳躲在一角。她解釋道,這些蘇州碼子是中國幫會黑蓮會的暗號,她與其兄曾在年少時因貧窮而加入這幫會,後來她脫離幫會,並來到英國,但其兄還是幫會成員。福爾摩斯相信范孔恩和路奇斯也是黑蓮會的成員,他們負責為組織走私文物,但因偷了某物而被殺。
福爾摩斯繼續分析,他指出這些蘇州碼子是要給范孔恩和路奇斯看的,其暗指某本書中的某一字詞。於是,福爾摩斯和華生試圖找出「一本於倫敦人人都會讀到的書」。首日,兩人一無所獲。華生決定和索耶一同去欣賞中國馬戲,福爾摩斯緊隨其後。歸家途中,華生和索耶被黑蓮會成員綁架。因一連串的巧合,幫會成員誤以為華生是福爾摩斯,並認為福爾摩斯從姚素琳手中接過一樣寶物。華生當然否認自己是福爾摩斯,又說沒有什麼寶物在手。
此時,真正的福爾摩斯來到,他終於得悉這部人人都會讀到的書其實是指一部名為《倫敦街道地圖A-Z》的指南,而范孔恩和路奇斯讀到的字是「死」。因此,這兩人死前才會躲在家中,足不出戶。與此同時,福爾摩斯帶來的警隊救了華生和索耶,並逮捕了一些幫會成員。最後,成功逃脫的黑蓮會領袖單女士透過電腦與一名為M的男子對話,不停承諾不會泄露對方的身份。M表示「我可以肯定」,隨後單女士就遭到狙擊手射殺。至於那件寶物——明朝的髮簪,范孔恩在偷偷帶回國後就送給了他的秘書女友。
製作
《不識貨的行員》由尤若斯·林恩執導,史蒂芬·湯普森編劇。劇中摩登的夏德山德森銀行與中國幫會元素形成強烈的對比,湯普森表示「馬克·加蒂斯建議我加入這些情節,讓這集的視覺韻味更加濃烈」。此外,湯普森還特別前往英國劍橋的菲茨威廉博物館研究古代的中國藝品、語言及數字系統。在研究完後,湯普森開始撰寫劇本。在原先的劇本當中,有一段華生將賽布·威爾克斯給的報酬以姚素琳的名義捐給國家古物博物館,而福爾摩斯則將玉髮簪交給博物館的橋段,但後來被刪去。
2010年1月,包含《不識貨的行員》在內的3部《新世紀福爾摩斯》分集開拍。該集由史蒂夫·勞斯(Steve Lawes)掌鏡。夏德山德森銀行的橋段於倫敦的42大廈取景。製作人蘇·維特指出,該地很靠近另一電視劇《血洗白教堂》的拍攝地點,車水馬龍,得不斷隱藏及偽裝。湯普森稱讚了在42大廈取景的效果,「42大廈本身的宏偉規模就充滿戲劇性,(……)他們選的取景地點相當完美」。此外,該集亦有在亨格福德橋、唐人街、特拉法加廣場、沙夫茨伯里大街及斯溫西的中央圖書館拍攝。姚素琳與安迪·蓋爾布雷思任職的國家古物博物館於卡地夫的國家博物館取景。
劇中有一段福爾摩斯未看著華生就接過華生拋來的筆的橋段。在拍攝這個場景時,飾演福爾摩斯的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透過鏡子來得知筆的位置。康柏拜區與飾演華生的馬丁·費里曼失敗了多次後才成功。《不識貨的行員》的美術部門繪製了威廉·夏德爵士的肖像(在劇中被噴上塗鴉),夏德山德森銀行的支票也由他們設計。該集的剪輯工作由瑪莉·伊凡斯(Mali Evans)負責。
出典
《不識貨的行員》取材於《恐怖谷》(1914年)和《小舞人探案》(1903年)這兩部福爾摩斯原著小說,前者是以書作為索引,而後者是以奇怪的圖形為主題。編劇史蒂芬·湯普森表示,他之所以會想以《小舞人探案》當藍本改編,是「因為其內容與密碼有關,而我對解碼很有興趣。我學數學出身,(……)在劇作中沒什麼機會寫到與數學相關的情節。《不識貨的行員》的主題在於解碼,所以我能在劇本中加入數字、資料以及解碼的模式」。劇中也有部分劇情取材自《五枚橘籽》(1892年)。
播出與家庭媒體
《不識貨的行員》於2010年8月1日在BBC One和BBC HD首播。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BBFC)把該集分為12級,理由為劇中含有「中度的暴力和少許的性暗示」。播出當晚共有640萬人透過這兩種管道觀看該集,收視率佔25.6%。最終,該集的收視人次達到了807萬。《不識貨的行員》收錄在於2010年8月30日推出的《新世紀福爾摩斯》第1季DVD中。
反響
該集在播出後獲得影評人的普遍好評。《衛報》的評論家山姆·沃拉斯頓(Sam Wollaston)認為此集比《粉紅色研究》更引人入勝、更仔細且更完整,並稱讚了劇中的恐怖氛圍。《Den of Geek》的賽門·布魯(Simon Brew)認為《不識貨的行員》很「新鮮、有趣且刺激」。《廣播時報》的大衛·波切爾(David Butcher)認為,該集中發揮得最出色的是飾演莎拉·索耶的演員柔伊·泰佛,並期待她會有更多的演出機會。IGN的克里斯·提利(Chris Tilly)給予該集7分(滿分10分)的評價,並稱讚了導演尤若斯·林恩對劇中人物的描繪及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的表現,但他認為,該集的劇情不足以支撐90分鐘,使該集有些冗長。
《影音俱樂部》的約翰·特提(John Teti)給了該集「B+」的評分,並批評了《不識貨的行員》的開場,認為這段場景是整集中最糟糕的部分。特提亦表示,雖然該集沒有上一集那般好看,但其配樂卻是極為出眾。TVOvermind的評論家克雷托·巴拉(Crit Obara)給《不識貨的行員》的評分為「B-」,認為該集比不上上一集《粉紅色研究》,且有些混亂。儘管如此,巴拉還是稱讚了康柏拜區與馬丁·費里曼兩位主演的演出。《偏鋒雜誌》的彼得·史旺森(Peter Swanson)認為該集「一團糟」。 | {'wikidata_id': b'Q1632666'} |
土佐電交通
背景
早於1990年代,高知縣政府已經有意將高知縣交通與土佐電氣鐵路的公車事業進行整合,但因為財務安排上出現問題,三年後合併計劃被迫停止。
2013年3月,原土佐電氣鐵道社長竹本昭和被揭發與暴力團前組長有交情;隨後原董事長兼高知縣議員西岡寅八郎也被揭發有相同的情況,兩人因此宣布辭職;不料,西岡寅八郎再被揭發以利用土佐電氣鐵道的單據去申領政務調査費,被指有違議員道德,在多方面的壓力下,同年11月11日亦宣布辭任當了11屆吾川郡代表的縣議員職務,15日正式以書面向高知縣議會議長及自民黨呈交請辭書並獲接納。這次事件,使高知縣政府藉重新整治土佐電氣鐵道的財政和行政架構同時,重新考慮合併事宜。2014年4月,在債務問題及注資上都得到了解決後,正式宣布10月組成新的公司。
公車路線
原有三間公司的公車路線,超過一半的路線獲得保留,部份重複路線則進行了合併和重組,同時也增加了高知市北部的路線以應付需求。重整後縣內的公車編號採用土佐電氣鐵道時代的編排模式,凡途經堺町和播磨屋橋的路線,全以英文字母加數字組成,不途經的以平假名加數字組成,並配以相關的路線顏色標示。另外也增設了轉車站,在指定公車站可免費轉乘其他路線公車或路面電車。機場公車、觀光公車及高速公車則維持原狀。
租賃巴士
主要保留及採用原土佐電夢幻服務的旅遊巴士服務,提供不同類型的巴士供顧客租訂。 | {'wikidata_id': b'Q3537118'} |
刚果共和国历史
班圖人和俾格米人
構成現今剛果共和國的最早居民是俾格米人。
葡萄牙人的探險
自從第一批歐洲探險者的到來,給了處於鐵器時代的非洲極大的壓力。在葡萄牙王國,約翰二世為了打破威尼斯人和土耳其人的貿易控制,組織了一系列的非洲大陸沿岸的探險。1482–1483年,迪奧戈沿著剛果河向南航行,發現了剛果河河口。結果他成為第一個遇見剛果王國的歐洲探險者。
奴隸貿易
15世紀晚期,歐洲人來到這裡開始奴隸貿易。
1510年,剛果王國和葡萄牙人的關係迅速惡化。
反葡萄牙起義
奴隸貿易的結果導致了一系列反對葡萄牙人的起義。金帕·維塔領導的漠柏威拉戰鬥是其中最為著名的。金帕·維塔起義曾經企圖推翻葡萄牙人統治。
剛果王國解體
由於所有這些戰爭的結果,在北盧安果王國從剛果王國獲得了獨立。一大片班圖族的王國獲取了獨立,這些新獨立的王國中,特科王國是最為著名的。它極盛時期統治了包括今布拉柴維爾和金夏沙的一大片區域。
到19世紀早期奴隸貿易結束的時候,這些班圖王國都衰落了。
法國統治
在柏林會議期間,歐洲列強急於增加對非洲大陸的控制。西歐的工業化崛起導致了對於非洲的原材料,諸如橡膠、棕櫚油和棉花的需求。對於擁有這些原材料的國家則變得更為強大。沒有擁有的國家則出局。這個導致了新的對於歐洲大陸的爭奪。
剛果河成為歐洲列強新的爭奪的主要目標。在這裡,法國、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以及與英國密切合作的葡萄牙,為了控制這片地區而作戰。
1880年,法國正式開始對剛果的殖民統治。1884年的柏林會議確定法國殖民地與比屬剛果以剛果河為界。1910年法國設立法屬赤道非洲,包括現在的加彭、查德和中非共和國,布拉柴維爾被定為首府。
194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屬赤道非洲當局支持戴高樂將軍,1940年-1943年布拉柴維爾更是被選作自由法國的象徵性首都。
獨立之路
1958年9月經過法國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法屬赤道非洲解體,11月28日,4個成員國各自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國家。1960年8月15日,剛果正式獨立,這一天成為剛果國慶至今。獨立後一度政權更迭頻繁:1961年,菲勒貝爾·尤盧(Fulbert Youlou)當選為第一任總統,旋即在1963年的「八月革命」中被推翻,由阿爾方斯·馬桑巴-代巴(Alphose Massamba-Débat)接任,而他又在1968年7月31日被馬里安·恩古瓦比(Marien Ngouabi)等聯合發動的「七·三一運動」推翻。次年12月國名改為剛果人民共和國。
刺殺恩古瓦比和薩蘇-恩格索選舉
1977年,恩古瓦比遇刺身亡,若阿基姆·雍比-奧龐戈(Joachim Youmby-Opango)出任總統,兩年後被執政黨剛果勞動黨罷免,不久德尼·薩蘇-恩格索成為黨主席,同時當選總統。 | {'wikidata_id': b'Q1417200'} |
鄔勵德
早年生涯
鄔勵德在1912年9月19日生於香港,父母分別是亞瑟·埃德加·萊特(Arthur Edgar Wright,1880年-1949年)和瑪潔莉·赫普沃斯·查普曼(Margery Hepworth Chapman,1888年-1973年)。鄔勵德父祖兩代均在香港政府任職,他的祖父在1889年來港,任職於差餉部門,父親則在1903年加入港府工務司署,1911年出任技術工程師、1915年出任特補署理物業估價官、1917年出任一級執行工程師、1918年至1920年間借調到英屬威海衛工作,回港後於1923年出任署理助理工務司,至1929年因病提早退休。鄔勵德另有三名兄弟姊妹,兄長丹尼士·萊特爵士(Sir Denis Wright,1911年-2005年)是職業外交官,曾任英國駐伊朗大使,1979年曾奉首相柴契爾夫人之命,到巴哈馬向流亡的伊朗阿沙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表達英政府不會收容和庇護他的立場。
鄔勵德幼年就讀於奇力山歌賦山里的山頂學校,八歲時負笈英國,跟隨兄長入讀雅息士郡的布倫特伍德學校(Brentwood School)。受父親的影響,他對建築工程產生興趣,求學期間除了在一所建築師行當實習生外,畢業後又先後在1934年和1937年考取資格成為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會員(ARICS)和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ARIBA)。日後,他還取得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院士(FRICS)和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特許會員(RIBA)的榮銜。
工務司署生涯
擁有特許建築師和特許測量師資格的鄔勵德曾於倫敦私人執業,從事建築工程。在1938年12月2日,他跟隨父祖加入香港政府,獲父親曾任職的工務司署聘用為建築師,由此展開他在工務司署逾30年的工作生涯。可是不久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鄔勵德在1941年被編到香港義勇防衛軍服役。同年12月,日軍揮軍香港,香港保衛戰爆發,鄔勵德參與戰事抵抗日軍,但隨著香港在12月25日淪陷後,鄔勵德淪為戰俘,遭日軍拘禁於九龍的亞皆老街集中營。
一直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香港重光,鄔勵德才得以獲釋。重光後,鄔勵德在臨時軍政府民事小組的工務科任職技術秘書。1946年殖民地重新設立文治政府後,他重新加入工務司署,並在1950年初出任署理總建築師,同年再正式成為工務司署總建築師。鄔勵德在1952年曾署任助理工務司,1956年初復署任助理工務司(工務),同年10月再獲正式擢升為助理工務司。
鄔勵德在戰後參與不少公務員宿舍和公共房屋的興建計劃,並由1953年起擔任非牟利組織香港房屋協會的執行委員會委員。在鄔勵德的建議下,房協在1952年興建的上李屋邨A至D座時,就特別為每個單位設立獨立廚房和廁所,一反過往共用廚房和廁所的設計。港府後來在1954年起興建徙置屋邨,但早期的徙置屋邨也只設有共用廁所和廚房,因此由鄔勵德參與設計的房協屋邨,質素都要比這些徙置屋邨好。鄔勵德提出每個屋邨都應該設有獨立廁所和廚房的原則,在當時被歸納為「鄔勵德原則」(Wright Principle),並為房協所大致採納。
在1956年至1957年間,鄔勵德與助理建築師陳洪業負責設計俗稱為中環天星碼頭的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以取代因為中環填海而需要關閉清拆的舊中環天星碼頭。由鄔勵德和陳洪業設計的中環天星碼頭以簡約實用為設計原則,外牆顏色則配上代表天星小輪的白色和綠色。碼頭主體部份的設計工作由陳洪業負責,並在鄔勵德構思下為碼頭加上鐘樓,使鐘樓成為整座碼頭的焦點之餘,也為碼頭整體塑造對稱和高雅的感覺。這座碼頭曾經是中環的地標性建築,一直到2006年才因為中環再進行填海而被港府清卸,由於碼頭極具特色,引發當時輿論激烈爭論碼頭的去留問題。
鄔勵德在1950年代另一項重要工作,是負責統籌興建位於中環的中區政府合署。中區政府合署前身是始建於1847年的舊輔政司署,舊輔政司署於1848年落成,使用超過百年,至二戰以後,由於大樓破舊不堪,加上面積細小,無法容納分散於市區內不同商業樓宇的各個政府部門,因此港府在1951年決定把舊輔政司署拆卸重建。在鄔勵德的監督下,中區政府合署東座、中座和西座分別在1954年、1956年和1959年落成。此後,輔政司署與各個主要政府部門均集中遷入中區政府合署,比以往更為便利,而中區政府合署至港督府的各座建築,則成為政府山上的一組特別的政府建築群。
除了港府的工作外,鄔勵德也積極參與本地建築界的活動。在1956年9月3日,包括鄔勵德在內的27位本地建築師正式成立香港建築師公會(1972年改名為香港建築師學會),鄔勵德遂成為公會的創會會員之一。在1958年,鄔勵德復接替徐敬直成為公會的第二任會長,在任一年,至1959年卸任。另外,在鄔勵德的策劃下,他的母校山頂學校在1954年獲港府安排遷往賓吉道新址。
工務司生涯
鄔勵德在1959年出任副工務司,1963年3月正式接替英格理(Allan Inglis)出任工務司,同時出任立法局官守委任議員和市政局當然官守議員。在1968年9月至11月間,鄔勵德也曾短暫出任行政局臨時官守議員。
在工務司任內,鄔勵德繼續關注公共房屋的發展,並大量興建徙置屋邨和較優質的政府廉租屋,以配合港府安置寮屋居民的政策。由1963年至1968年間,港府每年用於興建徙置屋邨和政府廉租屋的支出平均高達1.19億港元。此外,他又應港府屋宇政策研討委員會(Housing Board)提出的建議,訂下六年計劃,目標在1967年4月至1973年3月間,興建徙置屋邨和政府廉租屋以容納99萬人口。在計劃首年,工務司署成功為約16.5萬人提供公營居所,而另外建造中的公共房屋也預計可安置超過30萬人口。雖然如此,鄔勵德任內興建公共房屋的規模也不及後來港督麥理浩爵士在1970年代推出的十年建屋計劃宏大。該計劃目標在10年內興建公共房屋以容納180萬人口,而計劃所興建的公共屋邨,規格和質素也要比原來的徙置屋邨好。而終鄔勵德一任,工務司署落成的政府廉租屋計有山谷道邨、牛頭角上邨和黃竹坑邨等,徙置屋邨則包括慈雲山邨、石籬邨和石排灣邨等。
鄔勵德也曾參與屋宇建設委員會、城市規劃委員會、以及立法局財務委員會和工務小組委員會的工作,在1964年,他還獲港府委任為清除貧民區工作小組(Slum Clearance Working Party)主席,研究對舊區不符合安全標準的樓宇進行重建。工作小組初期把香港島西營盤等地劃作市區重建先導計劃(Urban Renewal Pilot Scheme)的目標地區,可是工作小組的進展緩慢,在舊區重建方面的成果始終有限。
在供水事務方面,鄔勵德任內見證中港兩地推動東深供水工程,另又負責督建在新界大埔修築的船灣淡水湖。船灣淡水湖在1968年落成啟用,是當時全港平面面積和儲水量最大的水塘(儲水量後來被萬宜水庫超越)。船灣淡水湖透過興建堤壩圍堵海灣而改造得來,也是全球首座在海中建造的水塘。可是,香港當時仍不時受到旱災的威脅,在1963年,香港久旱不雨,港府被迫宣布制水,而鄔勵德更在同年6月起實施「四天供水四小時」的政策,使得大批市民要在街頭輪候食水,而制水政策一直維持到1964年才完全撤銷。
儘管面對旱災的威脅,但鑑於當時中國大陸局勢不穩,而且又在1966年爆發文化大革命,因此鄔勵德並不主張過份依賴由中國大陸供水。在他的主持下,港府在西貢三處海域選址,構思研究建造更多類似船灣淡水湖的水塘,該研究隨後在1969年建議在糧船灣洲和西貢半島東部之間興建全新的水塘。這個水塘的建造工程在鄔勵德卸任工務司後的1971年才正式展開,到1978年落成,是為萬宜水庫。在1967年,社會上還有聲音建議在興建水塘的同時,港府可以引入海水化淡作食水的技術,不過鄔勵德指出,興建海水化淡廠需動輒花費上億港元,而產出的淡水不多,直指建議等如把金錢「投入溝渠」。一直到多年以後,港府終在1972年決定興建海水化淡廠,並且在1975年啟用。但一如鄔勵德所料,由於海水化淡的成本高昂,化淡廠投產僅三年,便在1978年宣告停產,最終更在1982年正式關閉。
除了房屋和供水事務,鄔勵德也積極擴展交通網絡以應付不繼上升的交通流量。在他任內完成的交通工程計有在1966年開通的龍翔道和呈祥道,以及在1967年開通、連接新界沙田和九龍市區的獅子山隧道第一管道等。鄔勵德還對於在維多利亞港興建連接九龍和香港島的首條海底隧道進行可行性研究,促成港府在1969年委託私人公司興建紅磡海底隧道,海底隧道後來在1972年通車。
此外,港府在1963年邀請英國的倫敦運輸委員會(London Transport Board)及道路研究實驗所(Road Research Laboratory)就香港的未來交通發展進行研究,促成港府在1964年成立公共運輸調查小組(Passenger Transport Survey Unit,PTSU)。調查小組在1967年發表報告,指出香港長遠有必要興建新的集體運輸系統,以應付未來人口增長所潛在的交通問題。在調查進行期間,港府還在1966年2月委託英國的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Freeman, Fox, Wilbur Smith & Associates)就發展集體運輸系統進行研究,顧問公司復於1967年9月發表《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報告書》,草擬了地下鐵路的興建藍圖。
研究報告書最初建議港府興建荃灣綫和觀塘綫兩條連接港九的過海地下鐵路,另又建造港島綫和沙田綫兩條分別貫通香港島北岸和連接九龍和新界的地下鐵路,當時估計作價約34億港元。工務司署後來根據政府統計處發表的196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據,審議研究報告書的建議。在1968年3月,鄔勵德提出修訂方案,重點包括建議港島綫推遲至有需要的時候才動工、只保留荃灣綫和觀塘綫其中一條鐵路延伸至香港島、以及反對在1986年以前興建沙田綫,但認為可改為在九龍塘興建地下鐵路與九廣鐵路英段的轉乘站。
鄔勵德曾表示希望可以在1968年底為香港地鐵的興建作最後決定,惟建造方案一再修訂,使工程多次延遲。鄔勵德離任後,顧問公司在1970年發表《集體運輸進一步研究報告書》,對地鐵計劃提交新的修訂方案。而一直到1972年,港府才在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下成立地下鐵路臨時管理局,而首條地下鐵路要到1975年11月才正式動工興建。由研究到動工興建地下鐵路,港府前後共使用了12年的時間。
在1963年至1968年間,港府用於工務工程的開支為24億港元,每年平均開支為5億港元。然而,鄔勵德雖然與時任財政司郭伯偉爵士有「良好的工作關係」,但由於在經濟上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郭伯偉主張反對「任何可能導致長期財務承擔的前瞻性規劃」,並對公共開支作出嚴格的監控,使工務司署不少大型基礎建設項目受到相當的掣肘。不少長期項目,例如在沙田和青山(即屯門)興建新市鎮、修建屯門公路、興建萬宜水庫、發展地下鐵路和重建前金鐘海軍船塢等等,均因為財政司方面持保留意見而一再修訂和延遲,據說使到工務司署內不少官員感到失望和氣餒。即使是紅磡海底隧道的興建得到郭伯偉支持,但郭伯偉卻反對港府向工程作任何形式的補貼,因此紅磡海底隧道最終是交由私人公司以「建造、營運、移轉」(BOT)的模式興建。
鄔勵德在1969年3月卸任工務司一職,結束六年任期,由副工務司盧秉信(J. J. Robson)接任。在卸任前夕,鄔勵德在同年2月7日主持中環花園道的美利大廈紀念牌匾揭幕儀式。美利大廈由工務司署主持修建,樓高21層,採用嶄新而簡約的設計風格,1970年落成後成為工務司署的總部。為表揚鄔勵德多年來在工務司署作出的貢獻,他早在1967年的元旦授勳名單中,已獲英廷授予CMG勳銜。
駐英專員
鄔勵德在港府任職31年後,本應在1969年卸任工務司後退休,但在港府特別安排下,他得以押後退休,並在同年9月接替石智益在英國倫敦出任香港政府駐英專員。據鄔勵德憶述,由於自己並非外交官出身,因此最初出任駐英專員的時候,難以融入英國的外交官圈子。幸得到保守黨籍外務次官羅義爾(Anthony Royle)的主動協助,他才逐漸得到外交圈子的接納。在羅義爾的指示下,鄔勵德每次到外交部與他會面時,均獲安排在大使接待室等候,羅義爾也曾邀請鄔勵德出席退休大使的午餐會,讓他取得機會結交不同的外交界人物。
在駐英專員任內,鄔勵德最主要的貢獻是在1972年10月把港府駐英辦事處由原來位於聖詹姆士宮附近的槌球道53至54號(53-54 Pall Mall),遷往鄰近伯克萊廣場的格拉夫頓街6號(6 Grafton Street)。這座辦事處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仍繼續使用,並成為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的辦工地點。鄔勵德還積極照顧旅英港人和旅英新界原居民在英國的需要,並在1970年起提供靈格風英語課程,讓他們學好英語。鄔勵德一任四年,到1973年9月由首席助理輔政司祁德(Samuel Kidd)接任,正式從港府退休。
晚年生涯
為紀念鄔勵德在任香港房屋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期間的貢獻,房協特地把在1975年至1976年間落成,位於香港島大坑的屋邨名命為勵德邨(Lai Tak Tsuen)。勵德邨中文名字取自鄔勵德的中文名稱,而屋邨的英文名稱則由中文名稱直接音譯而成。在1976年3月18日,在鄔勵德夫人、房協主席祁德尊爵士、房屋司黎保德和房屋署長廖本懷等人見證下,鄔勵德親身在勵德邨主持開邨揭幕典禮,以作紀念。
鄔勵德退休後繼續定居倫敦騎士橋,曾任香港嘉富國際有限公司顧問和任職於香港地鐵的倫敦招聘辦事處。鄔勵德晚年熱心關注自己的社區事務,並自1980年起參與騎士橋居民協會(Knightsbridge Association)的工作,促進社區發展。鄔勵德歷任協會副主席和規劃及保育委員會主席等職,直到2009年初才以96歲的高齡卸下協會的全職工作。
在2011年8月,香港特區政府位於金鐘添馬艦的新政府總部落成啟用,而各個政府決策部門則陸續由中區政府合署等地遷到新政府總部。對於在1950年代落成的中區政府合署不再成為政府總部,港府只同意保留中座和東座,但認為西座較遲落成,與中座和東座關聯性較低,因此提出建議拆卸西座,以便騰出空地,讓私人地產發展商興建最高可達32層的甲級商業樓宇。港府有關決定引起社會上不少保育團體反對,這些團體認為包括西座在內的政府山極具歷史價值,應該加以保育,不應把西座重建成商業樓宇。
本身有份參與興建中區政府合署的鄔勵德雖然已近百歲,但仍關注事件發展,並在倫敦家中接受保育團體「政府山關注組」訪問。在訪問當中,他強調西座是中區政府合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份,與東座和中座三為一體,反駁港府提出西座與東座和中座沒有關聯的說法。鄔勵德又批評港府捨棄自然得體的西座,取而代之興建「醜陋」的32層商業大廈,再配以細小的公園用地,是「不合邏輯」的設計。他認為,該處附近已經有香港公園、遮打花園和動植物公園等大片公園用地,對於擬建的商業大樓附設一個非常人工化的小型公園,他對有關設計感到詫異。
鄔勵德2018年1月26日於英國倫敦逝世,享嵩壽105歲。
個人生活
鄔勵德於1948年在香港迎娶艾瑟爾·索迪斯(Ethel Surtees)為妻,夫婦倆育有的一名在香港出生的女兒。鄔勵德也是香港會的會員。 | {'wikidata_id': b'Q9061016'} |
阮福曦
順安公阮福曦(越南語:Thuận An công Nguyễn Phúc Hy/順安公阮福曦;1782年-1801年5月21日),阮朝嘉隆帝次子,明命帝異母兄長。
阮福曦生母無考,授欽差該隊,史載其人「為人英毅,眾畏之」。他有一個銅斧,每次出行一定攜帶它,人稱「斧公」。景興五十九年(1798年),因掌前軍尊室會逝世需選擇繼任人選,各將領都推舉他,但嘉隆帝以他年少不懂軍事而拒絕。次年(1799年)嘉隆帝親征歸仁,阮福曦留守嘉定;景興六十一年(1800年)才跟隨征討。
到達虬勳海口,嘉隆帝叫他留在延慶鎮守,後與部隊屯鎮會安堡,第二年(1801年)在軍中去世,虛齡十九,贈封特進、輔國將軍、少尉、郡公,諡敦敏。嘉隆三年(1804年),嘉隆帝將阮福曦與其異母兄長英睿皇太子阮福景附祀太廟左廡;到十三年(1814年)加贈懷公,入祀展親祠。
明命十三年(1831年),再追贈阮福曦宗人府左宗正、順安公,仍諡敦敏。紹治三年(1843年),改祀親勳祠。 | {'wikidata_id': b'Q24832422'} |
德意志1848年革命
德意志1848-1849年革命(德語:Deutsche Revolution 1848/1849),其最初階段亦被稱作三月革命(德語:Märzrevolution),原本是在1848年於諸多歐洲國家爆發的大規模革命的一部分。它們是一系列在德意志邦聯及整個奧地利帝國境內爆發的鬆散抗議;其所展現的泛德意志主義,更是普遍對繼承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領土的德意志邦聯內39個獨立邦國分裂且專制的傳統政治結構表達了不滿。革命者中,中產階級大多支持自由主義;而工人則為改善工作及生活條件尋求激進的改革。當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出現分裂時,支持保守派的貴族便將其鎮壓。為了逃避政治迫害的自由主義者被迫逃亡,並在之後被稱為「48年的人」;其中大量逃亡者選擇移居美國,遍布威斯康星州至德克薩斯州。
起因
1848年革命的基礎早在1832年哈姆巴赫慶典時就已奠定;面對嚴苛的稅收與政治審查制度,公眾騷亂開始大幅增長。對於共和主義者來說,在當日採用作為今日德國國旗使用的黑紅金三色作為共和運動以及德語人口的團結之象徵,也是哈姆巴赫慶典值得注意的。
為了促進民主改革的行動迅速在德意志諸邦國內傳播並爆發了不同的革命。在法國巴黎,由工人及手工業者領導,並於1848年2月22日至2月24日爆發,導致路易·菲利普國王被驅逐並流亡英國的革命亦激發了德意志諸邦國的革命。在法國,1848年革命被稱作「二月革命」。革命從法國燃遍歐洲大陸,不久即由1848年3月13日在維也納的大規模示威為起點於德意志全境爆發,致使奧皇斐迪南一世的首相梅特涅親王辭職並流亡英國。此示威的時間也是「三月革命」之名稱的由來。人人自危的德意志諸邦國君主害怕受到與法王一樣的遭遇而選擇至少暫時接受革命者的要求。在德意志南部與西部均發生了大規模集會與示威;人民要求集會自由,結社自由,人民武裝自由,出版自由,成文憲法與議會。
奧地利帝國內的革命
奧地利帝國在1848年是最具有話語權的德意志邦聯成員。她被認為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儘管其早已於1806年被拿破崙勒令解散且未能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起死回生。奧國的政治在1815至1848年一直被梅特涅首相主宰。1848年3月,一場在維也納由大學生主導的大型街頭示威被德意志諸邦國的報刊競相報導。早在1848年2月9日於巴伐利亞境內也發生了一次重要的示威活動,但相對此次示威則較小。於維也納示威的大學生是受自由主義牧師安東·費斯特在大學內的講道鼓舞。示威學生要求成文憲法及由男性普選的制憲議會。作為回應,奧皇和梅特涅首相命令軍隊粉碎示威。軍隊當示威者靠近皇宮附近的街道時開火併造成數人死亡,工人階級亦隨後加入學生示威者並引起了武裝叛亂。下奧地利議會要求梅特涅首相辭職,儘管皇帝不情願,梅特涅首相還是因無人支持而被迫辭職並流亡英國。
斐迪南指派的新首相是名義上的自由主義者,奧地利政府也於4月底起草了憲法;但人民對此表達不滿,因為大多數人仍沒有投票權。1848年5月26日至5月27日,維也納的市民回到街頭並設立路障,為可能到來的軍隊鎮壓做準備。奧皇已攜家眷逃至因斯布魯克,並在那裡被忠於他的蒂羅爾農民保護著度過了未來數月;他也分別在5月16日與6月3日發表了兩條宣言,向人民做出讓步。他把帝國議會改為由人民選舉的立憲會議,但其餘的讓步則是不切實際的,並被普遍認為在日後造成了德意志邦聯的重組與德國統一。
皇帝於8月12日重返維也納,但工人階級也在不久後的8月21日再次上街抗議高失業率與政府降低工資的法令;軍隊亦在8月23日向手無寸鐵的示威者開火數次。9月下旬,兼任匈牙利國王的奧皇斐迪南一世派遣奧地利和克羅埃西亞軍隊前往匈牙利鎮壓當地的民主革命。然而奧軍在9月29日被起義軍擊敗,維也納的市民也在10月6日至7日抗議皇帝在匈牙利的行動。奧皇在10月7日再次逃離維也納,居住在帝國東部摩拉維亞的奧洛穆茨鎮;他也於1848年12月2日退位並贊成由其侄子弗朗茨·約瑟夫繼承皇位。
巴登大公國內的革命
巴登的憲法自由早在1811年就已實現,但其憲法卻於1825年被貴族統治者撤銷。1830年,巴登的利奧波德公爵成為大公國的統治者後,即在憲法上,教育上,民事和刑事法律上帶來了民主改革;巴登大公國更於1832年加入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1848年二月巴黎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出後,歐洲各地,包括奧地利帝國和德意志各地區都發生了革命。儘管進行了各種改革並被認為是德意志境內最自由的國家,巴登大公國卻在德意志境內最先發生民眾騷亂。巴黎在二月的消息傳到巴登後,當地幾位無組織的農民燒毀了本地貴族的豪宅並威脅他們。1848年2月27日,一個來自巴登的議會在曼海姆通過了一項要求提出權利法案的決議。符騰堡王國,黑森-達姆施塔特公國,拿騷公國和一些其他德意志邦國也通過了類似的決議。這些運動出人意料地獲得了強大的支持,並迫使大量邦國君主無條件接受「三月的要求」(德語:Märzforderungen)。
維也納的三月革命是德意志各邦革命的催化劑。民眾要求選舉出代議政府和一個統一的德意志,而德意志各邦國的統治者則由於恐懼而不得不承認改革的要求。他們批准了1848年3月31日至1848年4月4日在法蘭克福自由市聖保羅教堂舉行,負責起草被稱為「德國人民的基本權利與要求」的新憲法的議會,且大多數出席議會的代表都是立憲君主。巴登方面派出弗雷德里希·黑克和古斯塔夫·斯特魯維兩位民主人士前往議會。由於他們站在少數人一方且缺乏相關進展,感到沮喪的二人於1848年4月2日出面抗議。德國持續的罷工與革命高潮促使議會通過了要求組建國民議會的決議。1848年4月8日,議會通過了普選和間接(兩輪)表決制度的選舉法。新國民議會被確定,1848年5月18日,809位代表中的585人在法蘭克福的聖保羅教堂就座,召集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政治立場中間偏右的記者卡爾·麥凱當選為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副主席。
巴登持續著由自由主義者煽動的混亂;出於對事態擴大的恐懼,巴登政府開始擴軍並向鄰邦尋求援助。巴登政府試圖通過逮捕巴登民主黨領袖兼新聞記者約瑟夫·費克勒以鎮壓起義,但卻適得其反地引起了民眾的憤怒和抗議活動的增加,並導致1848年4月12日爆發了全面的起義。巴伐利亞王國政府在普魯士軍隊的幫助下於坎德爾恩市鎮壓了弗雷德里希·黑克領導的起義軍,結束了這場被稱為「黑克起義」的暴動。然而好景不長,巴登於1849年5月再度爆發革命,而這次起義則與普法爾茨的起義緊密相關。
普法爾茨地區的革命
1849年春,當革命高潮再起時,起義於1849年5月6日在萊茵蘭的埃爾伯費爾德開始。然而,當卡爾斯魯厄爆發騷亂時,起義便很快再次蔓延至巴登地區。由於巴登和普法爾茨(當時屬於巴伐利亞王國的一部分)僅由萊茵河隔開,起義也主要發生在萊茵河沿岸的邊界,所以它們被視為同一個起義的兩個部分。1849年5月,巴登大公被迫離開卡爾斯魯厄並尋求普魯士的幫助,普法爾茨和巴登也同時成立了臨時政府。臨時政府在巴登的條件較為理想,因為公眾和軍隊都強烈支持政府的憲政與民主改革。軍隊強烈要求起草憲法並大力支持革命,國家政府也能夠充分提供軍火和財政資助,但普法爾茨地區的條件卻與此不同。普法爾茨歷來擁有比德國其他地區更多的保守派中產階級,他們普遍反對革命;普法爾茨的軍隊亦不支持革命且缺乏供給。當起義政府接手普法爾茨時,整個地區既沒有團結一致,亦沒有充足的國庫。人們的武器僅限於私人持有的火槍,步槍以及體育用槍;臨時政府派人到法國和比利時購買武器,但均未成功。法國政府更是禁止向巴登和普法爾茨出口武器。
臨時政府首先任命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律師,民主人士和代表約瑟夫·馬丁·雷夏德為普法爾茨軍事負責人。普法爾茨第一任軍事總指揮丹尼爾·芬納·馮·芬內伯格是前奧地利軍官,他曾在1848年起義期間指揮維也納的國民警衛隊;但他很快被在1830至1831年波蘭起義軍內任職參謀官的菲利克斯·拉奎爾所取代。最後,路德維克·米羅斯拉夫斯基被賦予普法爾茨武裝部隊的最高指揮權,而弗蘭茲·斯奈德則被賦予戰場指揮權。另一位值得注意的效力於臨時政府的軍官是赫爾曼·馮·納茲梅爾。赫爾曼·馮·納茲梅爾曾是負責管理柏林軍火庫的前普魯士軍官。1848年6月14日,他因拒絕向起義者開槍而被視為英雄;儘管他為此被判15年有期徒刑,但他卻於1849年逃走並隨後加入了普法爾茨的起義軍。
普法爾茨和德國各地的民主黨人認為巴登和普法爾茨起義是德意志人民爭取憲法權利的一部分。巴登軍隊中的一名少尉弗朗茨·西格爾是一位民主人士,也是臨時政府的支持者,他制定了一項保護卡爾斯魯厄和普法爾茨改革運動的計劃:他建議動用一支巴登的軍隊前往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並宣布霍亨索倫共和國的成立,然後向斯圖加特進軍;在成功煽動斯圖加特和整個符騰堡王國支持革命後,軍隊將前往紐倫堡並在弗蘭肯紮營。然而,西格爾未能說明將如何對待國民議會所在的法蘭克福自由市,而這對為立憲而戰的革命樹立泛德意志性質必不可少。
儘管西格爾提出了建設性的計劃,革命政府並沒有發起行動;卡爾斯魯厄和巴登的起義也一度被巴伐利亞軍隊鎮壓。隨後,來自巴登的律師和民主人士勞倫斯·彼得·布倫塔諾領導了臨時政府並掌控絕對權力。他任命路德維克·米羅斯拉夫斯基負責普法爾茨的軍事行動。布倫塔諾負責巴登革命政府的日常事務,米羅斯拉夫斯基則在普法爾茨一邊負責調動軍隊;然而他們並未很好地合作,例如米羅斯拉夫斯基決定廢除萊茵河上一條大橋的收費項目,因為該項目僅由巴登方面進行。也正因為他們的不協調,米氏的起義軍在巴登的烏布斯塔特-魏黑爾戰敗。他被迫率軍越過巴登南部山區撤退,並在巴登和瑞士之間邊界的穆爾格鎮與普魯士軍隊進行了最後的戰鬥。米氏和其他倖存者越過邊境逃到瑞士,而起義軍的總指揮官隨後流亡巴黎。
值得注意的是弗雷德里克·恩格斯參加了兩地的起義。 1848年5月10日,他和卡爾·馬克思從科隆啟程並目睹了起義。 從1848年6月1日起,恩格斯和馬克思成為《新萊茵報》的編輯。 不到一年之後,普魯士政府因支持憲法改革於1849年5月19日停辦該報。1848年底,馬克思和恩格斯打算會見後來擔任巴登和普法爾茨臨時政府成員的卡爾·路德維希·約翰·德斯特。他是一位醫師,民主人士與社會主義者,也曾擔任共產主義聯盟科隆社區的醫生。二人與其會面後,馬克思身負任務前往巴黎,恩格斯則留在普法爾茨。
1849年,恩格斯在埃爾伯費爾德與起義民眾一起安放路障,準備與試圖鎮壓起義的普魯士軍隊作戰。在前往埃爾伯費爾德的途中,恩格斯收集了索林根市的工人在格拉夫拉斯市的軍火庫繳獲的兩箱步槍彈。恩格斯等人一度逃至凱撒斯勞滕市,並於6月13日在那裡加入了由800名工人組成,由前普魯士軍官奧古斯特·威利希所組建的軍隊。工人團與其他革命團體合併為一支三萬餘人的反抗隊伍,並有效抵禦了強悍的普魯士軍。身為共產黨聯盟的成員,恩格斯堅決支持德意志的革命;他也隨後與所在的軍團參與了整個普法爾茨的革命。然而起義軍仍在8月份普魯士軍抵達後被擊敗;工人團的倖存者穿越了邊界前往安全的瑞士,而恩格斯本人直到1849年7月25日才抵達瑞士。向身在倫敦的馬克思和眾同志表示他於革命倖存後,恩格斯以一位難民的身份開始撰寫他的革命經歷。他發表了「為德意志帝國憲法而戰」一文。
此外,由於普魯士軍輕鬆鎮壓了起義,許多南德人開始認為普魯士王國將取代奧地利帝國成為南德的主導力量。對兩地起義的鎮壓與起義的失敗結束了德國在1848年春爆發的革命。
普魯士本土的革命
1848年3月,人民聚集在柏林,要求「向國王致辭」。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出人意料地口頭接受了示威者的所有要求,包括議會選舉,憲法和新聞自由。他承諾「普魯士將立即併入德國」。然而,在3月13日,當警方對公眾示威的警告被忽視之後,軍方攻擊了一眾在蒂爾加滕區舉行會議後返回的人群,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傷;於是一次大規模的示威在3月18日爆發。當示威過程中兩槍被打響後,民眾擔心首都內能夠調遣的2萬名士兵中的一部分將會被被用來對付他們,隨即開始豎立路障。一場持續了13小時並造成了數百人死亡的戰鬥接踵而至,直至部隊接到命令撤退為止。在這之後,腓特烈·威廉四世試圖向公眾再次保證他將重組政府,並批准了公民的武裝權利。3月21日,國王通過柏林的街道,並在城內的腓特烈斯海因公墓出席了不幸遇難的平民起義者的集體葬禮。國王本人,部長們與將軍們身著象徵著革命的黑紅金三色服裝。同時,計劃在被普魯士統治的前波蘭王國領土起義的波蘭囚犯也被釋放,在全城遊行並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示威期間遇難的254人被列在御林廣場的靈柩台上。大約4萬人陪同這些倒下示威者的靈魂到達腓特烈斯海因公墓。
1848年5月18日,被選舉的的立憲國民議會聚集在法蘭克福的聖保羅教堂。議會的官方名稱為「全德意志國民議會」,亦稱作「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議會的代表均由184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由德意志各地民主選舉產生。議會代表包括122名政府官員,95名法官,81名律師,103名教師,17名製造商和批發商,15名醫師和40名土地所有者。 議會由自由派主導,並被稱作「教授議會」,因為大多數代表具有學者背景。一位波蘭出身的工人階級代表與他的蒂羅爾同事一樣,沒有受到任何重視。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自1848年5月18日起便努力設法團結德意志諸邦,並制定憲法。然而大會無法通過任何決議,並墜入了無休止的辯論。1848年5月22日,另一個民選議會聚集在了柏林市,他們由1848年4月份的一部允許兩階段表態的普選的法律選出。大多數被選入柏林議會(另稱普魯士國民議會)的代表都是資產階級自由民或自由主義派官僚。他們著手「與國王達成協議」來撰寫憲法,然而腓特烈·威廉四世單方面強制執行君主憲法以削弱民主力量。此憲法仍於1848年12月5日生效。柏林議會亦在同日解散,由「君主憲法」控制下的兩院立法機構取而代之。這個立法機構由普魯士上議院和一個地方議會組成。日後的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在此時被選進由君主憲法選出的第一個地方議會。
薩克森王國內的革命
在薩克森王國首都德勒斯登,民眾上街要求國王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二世參與選舉的改革,社會公正的建立和成文憲法的撰寫。起義的人群中不乏有聲望者。德國作曲家理察·華格納熱衷於參與德勒斯登革命,支持民主共和運動;他亦在1849年5月3日至9日的德勒斯登起義中支持臨時政府。1849年5月9日,華格納與起義領導人一起離開德勒斯登前往瑞士以免被捕。 他在瑞士,義大利和法國巴黎流亡多年,並最終在政府取消對他的禁令後回到德國。參加起義的還有俄羅斯革命家米哈伊爾·巴枯寧和德國工人階級領袖史蒂芬·波恩。在五月起義期間大約有2500名戰鬥人員於街道設置路障。
自1830年的革命事件發生以來,薩克森王國即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其擁有兩院立法機構和一個有效的立法部門,其憲法作為政府基礎一直延續到1918年德意志帝國解體。1848年的革命也為薩克森帶來了普遍且更得民心的改革。然而,在1849年大量薩克森居民選擇移居美國。他們在德克薩斯州登陸並創建了德裔德克薩斯人社區,一些人居住在城市,但更多人在西德克薩斯成為了富裕的農場主。
萊茵蘭及普魯士萊茵省的革命
萊茵蘭、黑森-萊茵、盧森堡和普法爾茨共同有著1795年後被拿破崙統治的歷史。拿破崙的軍隊摧毀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在他統治下建立的社會,行政和立法措施更擊垮了從前神職人員與貴族在此地的封建統治。儘管萊茵蘭的土地並非最優良的耕地,但林業卻是一個傳統的強大產業。農業的相對匱乏,18世紀後期封建結構的消除,以及強大的伐木業對萊茵蘭的工業化直接作出了貢獻。受益於馬克伯爵領地附近的煤炭資源和通向北海的萊茵河河道,萊茵河左岸的土地在19世紀成為了德國最主要的工業區。至1848年,亞琛,科隆和杜塞道夫已高度工業化,擁有數種不同類型的工業。19世紀初,萊茵蘭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包括伐木業),但至1933年只有12%仍從事農業生產。至1848年,萊茵蘭湧現了大量的工人與無產階級,且相較於同時期的法國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與活躍的從政傾向。儘管其他德意志邦國在1848年的起義由資產階級自由派領導,萊茵蘭的無產階級早在1840年就已公開反對資產階級。
普魯士在1848年已牢固控制作為王國西部領土的萊茵蘭,其在此地的統治歷史最早更可以追溯到布蘭登堡時期的1614年通過繼承獲得的第一片領土。如上所述,在拿破崙時代,萊茵河左岸被納入法蘭西帝國,其封建政治結構解體;但1814年拿破崙戰敗後,作為戰勝國的普魯士接管了整個萊茵河西岸。普魯士政府把萊茵人當作臣屬和外地人,並試圖重建被當地人摒棄的封建體制;於是1848年在萊茵蘭的大部分起義都有著強烈的反普魯士色彩。然而,萊茵人注意到了1848年5月18日普王在柏林宣布將成立一個可能進行民主改革的聯合議會。儘管聯合議會的選舉是間接性且建立在擁有選舉議員權利的男性普選之基礎上的,萊茵人仍對這一進展抱有希望,並未參加在德意志其他地區早期發生的起義。
然而,普魯士政府錯誤地認為這是此地人民對其專制政府的忠誠,便開始向其他在城市與領地內發生叛亂的邦國提供軍事援助以鎮壓叛亂:例如鎮壓了在德勒斯登,普法爾茨,巴登,符騰堡,與弗蘭肯等地的叛亂;但普魯士人很快意識到他們需要更多的兵力以支持軍事行動。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萊茵人的忠誠,普魯士政府與1849年春在威斯伐倫省和萊茵省召集了大量預備役人員作為國家憲兵。這一行動旋即遭到了反對:召集國家憲兵的命令影響到了所有40歲以下成年男性,因為這樣的命令只能在戰爭期間進行,所以它即是非法動員軍隊。普王在這之後解散了聯合議會的第二議院,因為其在1849年3月27日通過了一個不受歡迎的憲法;這使得包括大小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在內的所有萊茵人站起來保護他們認為正在悄然消失的政治改革。
1849年5月9日,起義在萊茵蘭的埃爾伯費爾德,杜塞道夫,伊瑟隆和索林根相繼爆發。杜塞道夫的起義在第二天即被鎮壓;而埃爾伯費爾德的起義者展現了強大的毅力。起義者中15000名工人上街豎立路障,勇敢地抵抗前來鎮壓並徵集國家憲兵的普魯士軍。普軍最後僅在埃爾伯費爾德徵集了40名人員。城市裡組建了公共安全委員會以組織公民反抗;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本地的民主人士和律師,一位律師兼民主人士恩斯特·赫爾曼·赫克斯特更當選為委員會主席。 許多普法爾茨臨時革命政府成員也在埃爾伯費爾德起義的領導人之內。
公共安全委員會成員無法就一個共同的計劃達成一致,更不要說團結參與起義的各個群體。覺醒的工人階級只想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目標;公民與準軍事組織也組織起來支持起義,他們由奧古斯特·維利希等人領導。1849年5月17日至18日,一批來自特里爾市和鄰近鄉鎮的工人與民主人士沖入普魯姆的軍械庫為革命者取得武器。上層資產階級被無產階級的行動震驚,他們開始從憲法改革運動中分離出去,並把其領導人描繪成嗜血的恐怖分子。大多由小資產階級組成的委員會領導層亦開始動搖;他們寧可放棄革命並破壞公共財產也不願再組織各種抗議活動。公共安全委員會也在此時開始嘗試平息改革與示威運動。
巴伐利亞的革命
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失去了威信,因為他與最寵愛的情婦洛拉·蒙泰茲,一位無法被貴族與教會所接受的舞者與女演員具有開放關係。她試圖在一位信奉新教的總理幫助下進行改革,但反而激怒了當地的天主教保守派。2月9日,保守派走上街頭抗議,而這次示威開啟了1848年革命的先河。這是在自由主義抗議浪潮中的一個例外,因為保守派只想要擺脫洛拉·蒙泰茲,而沒有任何其他政治訴求;而支持自由主義的學生則利用這次機會加強他們對政治改革的訴求。學生們在巴伐利亞王國各地為了憲法改革而示威,就像德意志其他地區的學生們一樣。作為回應,國王試圖進行一些較小的改革,但這些都不足以平息抗議的浪潮。國王於1848年3月16日遜位於其長子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並抱怨道:
「儘管我不想放棄權力,但我不想再統治了。我是為了不成為奴隸而成為主人。」
路德維希是1848年德意志革命中除奧皇外唯一退位的統治者。儘管他推行了一些改革,但中央政府仍在之後掌控著權利。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1848年3月6日,在巴登大公國的海德堡,一群自由主義人士計劃選舉德意志國民議會。這個議會的雛形在3月31日於法蘭克福自由市的聖保羅教堂內確定,議會的成員要求自由選舉出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並得到了德意志各邦的一致同意。最終議會在5月18日在聖保羅教堂內開幕。在第一屆自由選舉產生的國民議會的585名代表中,很多是教授(94人),教師(30人),或受大學教育者(233人),而政治家出身者則很少。約400名代表可以就其政治派系確定,而派系則通常以他們的會議地點命名:
Café Milani – 右翼/保守主義(40人)
Casino – 中間偏右/保守自由主義(120人)
Landsberg – 中間/自由主義 (40人)
Württemberger Hof – 中間偏左 (100人)
Deutscher Hof – 左派/自由民主主義 (60人)
Donnersberg – 極左/民主主義 (40人)
在自由派政治家海因里希·馮·加恩的主持下,議會開始實施其雄心勃勃的計劃,即以現代憲法為基礎建立統一的德國。然而,問題從一開始就離不開地方主義,對地方主義的支持甚至大過泛德意志主義;除此之外普奧矛盾也是一個巨大的絆腳石。
值得一提的是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在1848年6月14日決定成立德國海軍,此決定對德意志在未來的力量和國際影響力很重要。
奧地利大公約翰被選為臨時帝國領導人,這是對建立臨時行政權力的一個嘗試;然而,由於大多數邦國都未能充分認識到統一的新政府的必要性,這個方案未能實行。當普魯士對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問題上未經議會事先同意而擅自表達政治意圖時,國民議會更在公眾眼裡失去了聲望。類似的問題也在奧地利擅自動用武力鎮壓維也納起義時出現。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無力感由1848年丹麥衝突的辯論反映了出來。和1848年許多其他事件一樣,此衝突亦由街頭示威引起。3月21日,哥本哈根的民眾上街要求民主憲法。然而荷爾施泰因和南什勒斯維希絕大多數人口使用德語,所以基爾市和整個荷爾施泰因的公民根本無從得知哥本哈根的動亂。荷爾施泰因的民眾發動起義,獲得了自治權,同時建立了與德意志邦國更為密切的外交關係。1848年3月24日,人們在荷爾施泰因建立了一個新的臨時自治政府,並建立了擁有7000名士兵的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軍隊。針對此事件,德意志各邦統一支持兼併什勒斯維希與荷爾施泰因兩地。普魯士王國更派出軍隊支持這一獨立運動,但卻在英俄兩國試圖以國際壓力結束戰爭時,果斷地忽略了國民議會的要求。普魯士人在瑞典王國的馬爾默簽署了和平協議,同意撤走在石、荷兩地的軍隊並同意丹麥的其它要求。馬爾默條約在德意志邦聯內引起極大的驚愕,並引起了辯論,但它無力控制普魯士。 1848年9月16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以多數票承認了馬爾默條約。此次投票後,國民議會的公眾支持大幅下降,激進共和黨人公開表示反對議會。
即使如此,關於在未來實施的憲法的討論已經開始。以下均為主要問題:
1.統一的德國領土是否應該包含奧地利在德意志邦聯內的領土?如果這麼做,會在憲法上讓奧地利帝國在邦聯之外的領土分離出去。
包含奧地利的方案被稱為「大德意志方案」;另一個方案則是排除奧地利,讓普魯士王國獲取帝國領導權的「小德意志方案」。
最終,當奧地利帝國總理決定為帝國實行中央集權的憲法時,代表們不得不放棄「大德意志方案」的構想。
2.統一的德國政治體制應該是世襲君主制,還是選舉君主制,甚至是共和國?
3.統一的德國應該是由相對獨立的各邦組成的聯邦,或者是由強大的中央政府所掌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儘管3月革命的成果促使諸多德意志邦國做出了妥協,法蘭克福議會的討論一直持續至了1849年3月28日保羅教堂憲法通過。憲法規定統一的德國將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具有聲望的普魯士國王將擔任世襲制的國家君主。然而後一項提案只獲得了290張贊成票,另有248票棄權。有29個小邦國承認此憲法,但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薩克森王國,巴伐利亞王國和漢諾瓦王國等較大的邦國均不承認此憲法。
普魯士對革命態度的轉變
1848年底,包括奧托·馮·俾斯麥在內的普魯士貴族和將領們重新掌控了權力。他們並未被3月的革命擊垮,而是選擇暫避風頭。保守派將軍弗里德里希·格拉夫·馮·弗蘭格爾率領軍隊進入了柏林,並促使普王立即重返貴族勢力一方。普王於11月解散了新的普魯士議會,並提出了他自己的憲法。此憲法以議會為基礎,但仍維護國王的至上權威;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憲法制訂了由三級投票制的普選選舉的上議院和下議院。此投票法與納稅數量有關,因此超過80%的選民只控制了1/3的席位。1849年2月,國民議會代表團在柏林會見了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並根據此憲法授予其德意志的皇冠。普王向代表團表示,他對此感到榮幸,但他只可在貴族,其他邦國的君主與各個自由市的同意下接受此皇冠。但後來他在寫給在英國的親戚的一封信中直言不諱地說道,他為被授予一個被革命的惡臭與污垢糟蹋的「溝渠上的皇冠」而感到了巨大的侮辱。
不久後,奧地利與普魯士分別撤出了他們在議會內的代表,使得議會成為了一個辯論會。激進的代表們被迫前往斯圖加特,並在那裡召開了一個殘缺的議會直至其被符騰堡軍隊驅散。在薩克森,普法爾茨與巴登,支持立憲的武裝起義只持續了短暫的時間,因為當地軍隊在普魯士軍隊的援助下迅速擊垮了起義者。領導者與參與者一旦被逮捕將面臨長期徒刑。
革命的失敗
1848年試圖統一德意志邦聯的革命因為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所反映的德國統治階級的不同利益而遭到失敗;議會的成員更無法組成一個促進具體目標的政治聯盟。議會內的第一次衝突即在代表們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內發生:溫和的自由派想起草憲法,而小部分激進派則希望議會宣稱自己為立法機構。代表們根本無法克服分歧,也從未嘗試採取明確的行動以促進目標的統一或引入民主規則。當法國革命是在一個已成形的民族國家內發生時,德意志邦聯內的民主派與自由派則必須面對建立民族國家與法治社會的雙重問題,使得他們無法承受。
當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在5月18日開幕時,代表們選舉海因里希·馮·加恩為大會的第一任主席。他受到了政治立場中間偏右的聯盟黨的支持與一部分溫和左派的影響,因此他能夠控制250位代表。他強烈支持德國統一,但他堅持認為國民議會需要得到高度反動的君主支持。此外,在有能力實現德國統一的國家中,普魯士王國是唯一的候選者,儘管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大多數代表均不信任普魯士專制政府的意圖。
國民大會無權提高稅率,只有依賴善意君主們的意願;且由於許多代表在各邦國政府內兼職,他們不願意提出激進的改革方案以免激怒邦國君主;除此之外他們即既不能為起義者籌集資金也無權強制執行他們可能考慮通過的法律。百餘名激進分子認為武裝起義是必要手段,對國民議會的爭論失去了興趣,選擇離開議會並組織地方武裝以促成「真正的革命」。然而沒有官僚的支持,他們籌集不到資金。溫和派自由主義者害怕失去為君主服務的機會,很快斷定只有通過協商引領政治上的進步;但普魯士軍隊無視一切改革要求,並在1849年將所有激進派驅趕出了國民議會。
議會代表仍然積極計劃改革,但代表之中的幾個主要分歧漸漸顯現出來並阻礙了改革的推動。幾個典型的例子有「大德意志」與「小德意志」的倡導者,天主教徒與新教徒,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支持者。然而造成議會瓦解的主要衝突則是溫和派與自由主義者的目標。溫和派倡導撰寫民主憲法,而自由主義者爭取與反動君主進行協商以促進改革。不同的利益集團開始暗地裡聚集以決定他們的策略。與此同時,德意志諸邦國的統治者逐漸意識到他們不再受到壓力。儘管巴伐利亞國王因革命下台,但那僅僅是來自廣大群眾壓力的結果的一部分。當武裝起義的威脅消退後,各邦國君主意識到德意志統一將無法實現,因為沒有君主願意放棄對權力的追求。當各邦國的統治者平息了起義後,他們遵循普魯士的方法,逐一召回了在議會內的代表。儘管只有普魯士能夠憑藉其壓倒性的軍力阻止各邦君主攻擊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但它也有著自己的政治利益。
奧地利帝國在鎮壓了倫巴底-威尼西亞王國內的起義後,哈布斯堡皇室已準備好對付德意志各邦。由於無法召集軍隊且缺乏人民的支持,議會對奧地利的權力束手無策。1849年5月31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解散。至此,從1848年3月起革命者的成就在所有德意志邦國內被逆轉。到1851年,革命時所確立的公民基本權利幾乎在所有邦國內遭廢除。最後,由於國民議會內各派之間的分歧,自由主義者謹慎的態度,左派試圖鼓動大規模支持的失敗以及君主派勢力的壓倒性優勢下,革命走向失敗。 | {'wikidata_id': b'Q3699'} |
V-3炮
歷史
在法國米摩耶克斯堡(Mimoyecques)建造及測試,在1944年於一次盟軍的英國617連隊轟炸中連同米摩耶克斯堡被破壞。被破壞之前,只有發射過測試炮彈而沒有實際投入作戰。就如同V-1和V-2在二戰末期一樣,在盟軍的大型轟炸機攻勢之下,並不能發揮其功效。
解說
V-3炮是一枝五段加速的大炮,原理是利用多段炮管中引爆火藥來達到多次加速來使火藥能有更高的效率,炮彈有更高的初速。設計全長為120公尺的大炮,是超越800公厘口徑的「史威爾·古斯塔夫炮」列車炮的史上最大火炮(注意這裏並非指口徑最大而是指炮身整體最大)。由五枝連結起來的榴彈炮組成,設計初期會在炮彈經過時引爆內藏火藥達到加速效果。後來因為火箭引擎更為有效益,所以改以使用每節一對的火箭引擎作為爆發能源而非一般大炮式的引爆火藥。這些火箭引擎被固定在炮管裏面,和炮身大約成30度。炮管長度使得此大炮難以改變角度來瞄準其他方向,但是因為此大炮本來設計就是長距離炮擊英國倫敦,所以亦不需要改變射擊角度。
性能
設計上,V-3炮口徑150mm,能夠每小時發射300發炮彈,炮彈初速每秒1100公尺,射擊距離為90公里。 | {'wikidata_id': b'Q640665'} |
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
設計
德勒斯登級的兩艘艦是根據1905-06年度的預算案進行開發。其設計代表了對前身柯尼斯堡級的改進。它們搭載有相同的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但排水量稍大。與柯尼斯堡級一樣,德勒斯登級也有一個成員,即德勒斯登號安裝了蒸汽輪機,以便與傳統的三脹式蒸汽機進行比較,以評估它們的性能。德國巡洋艦的所有後續設計均採用渦輪推進系統。
整體特徵
德勒斯登級艦隻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117.90公尺(386英尺10英寸)和118.30公尺(388英尺1英寸),有13.50公尺(44英尺3英寸)的舷寬和5.53公尺(18英尺2英寸)的前吃水。它們的設計排水量為3,664公噸(3,606長噸),滿載排水量為4,268公噸(4,201長噸)。船體採用縱橫鋼框架構造,並分為十三個水密艙室,其中包含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47%的雙層船底。
這些艦隻均為良好的遠洋船具,但有嚴重的易傾性和高達20°的搖擺幅度。它們在高速航行時會被打濕,並會略微受到上風舵的影響。儘管如此,這些艦隻的轉向緊湊且極易操縱。在急轉舵的情況下,它們會有35%的速度損失,而艦隻的橫向穩心高度為0.59公尺(1英尺11英寸)。標準船員編制為18名軍官和343名水兵。此外,它們還配備了一些小型艦載艇,其中包括1艘哨艇、1艘駁船、1艘獨桅縱帆船、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
機械裝置
德勒斯登號的推進系統由兩台帕森斯蒸汽輪機組成,設計可輸出15,000匹軸馬力(11,185千瓦特)的功率。相反,埃姆登號則配備了兩台三脹式蒸汽機,額定功率為13,500匹指示馬力(10,067千瓦特)。兩艘同級艦的最高速度均為24節(44公里每小時)。它們都由十二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兩艘艦的設計貯煤量為860公噸(850長噸),但由於推進系統不同,其巡航範圍亦略有差異。德勒斯登號能夠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600海里(6,700公里);而埃姆登號則可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3,760海里(6,960公里)。每艘艦的電力是由三台渦輪發電機提供,它們在110伏特電壓下的總輸出功率為125千瓦特(168匹馬力)。
武器及裝甲
德勒斯登級艦隻配備有十門單裝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2,700公尺(13,900碼)開外的目標。它們共提供1500發彈藥,其中每炮150發。艦隻也裝備有八門52毫米55倍徑速射炮和4000發彈藥。此外,全部兩艘艦還各標配有兩具450公釐(17.7英寸)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
德勒斯登級艦隻的裝甲由兩個普通鋼層和一個克虜伯鋼層組成。其甲板厚度在艦艏達80公釐(3.1英寸),至艉部則弱化為20公釐(0.79英寸)。兩側50公釐(2.0英寸)厚的斜面裝甲也具有一定的垂直防護能力,它與貯煤艙相連。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頂面為20公釐(0.79英寸)厚。炮支則受到厚度為50公釐(2.0英寸)的炮擋保護。
德勒斯登號
德勒斯登號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海外基地值勤。入役後,它於1909年作為德國代表團的一份子出訪美國參加哈德遜-富爾頓慶典。1913年末,艦隻又重返北美海域,當時她於墨西哥革命期間駐紮在墨西哥沿岸,以保護當地的德國國民。隨著叛軍於翌年取得勝利,德勒斯登號負責接送前獨裁者維克托里亞諾·韋爾塔撤退至牙買加,由英國人在那裡給予他庇護。因需要進行定期維修,德勒斯登號原計劃於1914年7月返回德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該計劃告吹。相反,艦隻於戰爭初期受命在大西洋的南美海域執行通商破壞任務,然後於9月轉移至太平洋,繼而加入由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領的東亞分艦隊。
德勒斯登號隨東亞分艦隊參加了兩場重大戰役。第一次是11月爆發的科羅內爾海戰,期間德勒斯登號曾與英國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交火。第二次則是隨後於12月爆發的福克蘭群島海戰,英國人在那裡幾乎全殲德國分艦隊;德勒斯登號成為唯一逃脫的艦隻。它躲避了英國追擊者達數月之久,直至1915年3月駛入馬斯地島。當時艦隻的發動機磨損嚴重,鍋爐內的煤炭也幾乎消耗殆盡;艦長與當地的智利政府取得聯繫,以期在衝突期間獲得收留。然而,它在那裡遭到英國巡洋艦圍困,其中包括老對手格拉斯哥號;英國人無視智利的中立政策而向德艦開火。德國人遂鑿沉了德勒斯登號,其出逃的大部分船員在戰爭期間都被拘禁在智利。艦隻殘骸則仍然留在港灣,直至2002年才接受了首次考察。
埃姆登號
埃姆登號在入役後即被分配至東亞分艦隊。海軍少校卡爾·馮·穆勒則於1913年就任該艦艦長。在戰爭爆發時,埃姆登號是唯一留在青島的德國主要軍艦,這是德國設於亞洲的海軍基地。穆勒立即開始執行通商襲擊任務,並捕獲了俄國商船梁贊號。隨後,埃姆登號受命與斯比麾下的其餘巡洋艦會合。但它僅在東亞分艦隊停留了數日,穆勒便說服斯比將埃姆登號作為獨立的襲擊者前往印度洋進行破交戰。
9月抵達印度洋後,埃姆登號從印度至亞丁的航線中俘獲了幾艘英籍商船。9月22日,艦隻炮擊了馬德拉斯,繼而又恢復追獵商船。它再搶占多幾艘船,然後對檳榔嶼的港口發動襲擊。在那裡,埃姆登號截獲了港灣內的俄國防護巡洋艦珍珠號並迅速將其摧毀。而在行將離開之際,埃姆登號又遇到並擊沉了法國驅逐艦滑膛槍號。隨後,隨後,埃姆登號開往科科斯群島,穆勒打算摧毀當地的一個無線電台。澳洲輕巡洋艦雪梨號對由英國人發出、警告德國人出沒的無線信號作出了反應。經過激烈的炮斗,雪梨號對埃姆登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迫使後者在北基林島上擱灘。其倖存的大部分船員,包括穆勒都在隨後遭到囚禁。艦隻殘骸最終由一家日本打撈公司於1950年代初期就地拆解,但部分殘骸仍然散落在該海域附近。 | {'wikidata_id': b'Q571372'} |
月球軌道計畫
月球軌道計畫是美國在1966至1967年間,為了提供阿波羅登月所需要的地圖,進行的一系列五艘無人月球軌道任務。這五次任務都獲得成功,並且繪製了99%的表面,解析度達到60米或更高的月面地圖。前面的三次任務,以地基觀測為基礎,和低傾斜軌道飛越,選擇了20處有潛力的登陸地點。第四次及第五次任務為了更廣泛的科學任務,以高度飛越極區。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了整個月球正面與95%的背面;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了整個的月球背面,並獲得36處預先選定的中等(20米)和高解析(2米)的影像。所有的月球軌道器太空船都是以擎天神-愛琴娜D發射的。
月球軌道器有一個精巧的影像系統,包含一個雙鏡頭攝影機、底片處理單位、讀出掃描器、和一個底片處理機。兩個鏡頭的焦距一個是660毫米,窄視野高解析(HR)鏡頭,和焦距80毫米,廣角中解析度(MR)鏡頭,安裝在70毫米底片的框架上。兩部攝影機的軸線是一致的,因此中解析影像的中心區域就是高解晰影像的區域是一致的。底片在曝光時的移動,以光電感測器來估計,正好足以補償太空船的速度。底片隨即進行處理與掃描,將影像傳送回地球。
在月球軌道計畫任務期間,第一次拍攝了完整的地球影像,月球軌道器1號拍攝了地球在月球表面升起的地昇景象,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了整體的地球圖片。
太空船和子系統
月球軌道器的主體像是一個截短的錐體,高1.65米,底部直徑1.5米。太空船是由由桁架和拱條支撐的三個面板,在底部的裝備甲板上安裝有電池、轉換器、程式設計員、慣性參考單位(IRU)、老人星追蹤器、指令解碼器、多重編碼器、行波管放大器(TWTA)和攝影系統。四個太陽能板被安裝延伸到甲板之外,使總跨度達到3.72米。同樣也從太空船的基礎上向外延展的還有在1.32米臂長上的高增益天線,和2.08米臂長上的低增益天線。在裝備甲板上,安置在中層的是速度控制引擎、推進劑、氧化劑和加壓艙、太陽感測器和微隕石探測器。第三層甲板包含一個熱防護盾,保護太空船免於受到速度控制引擎的烘烤。引擎的噴嘴通過防護盾的中心伸出。安裝在頂層甲板的是四個姿態控制推進器。
四個太陽能電池板每個有10,856個太陽能電池,提供375瓦的能量直接供給太空船,也為12AH的鎳鎘電池充電。電池是在被掩蔽的短時間內,沒有太陽能可利用時為太空船提供電力。速度控制引擎是馬夸特的推力為100磅(445牛頓)的可自燃火箭引擎,由平衡環支撐著提供主要的推進力。三軸穩定和姿態控制是的四個噴射氮氣,推力為1磅(4牛頓)的推進器。導航所需要的資訊由五個碳陽感測器、老人星感測器和內部配置的陀螺儀共同分攤和提供。通訊是透過10瓦的發射機以定向的直徑一米的高增益天線傳送圖像,0.5瓦的發射器以無定向的低增益天線傳送其他的訊息。兩個天線都使用S-頻道的2295MHz。熱控制是由多層的鍍鋁邁拉和達克倫(兩者都是聚酯類高分子物)隔熱毯包覆在主要的主體、專用塗料、絕緣體和小加熱器來維護。
資料的效益
月球軌道器一系列的原始影像在太空船上經過掃描後,以類比資料傳送回地球,仍然以影片的形態被記錄在磁帶上。這些影片資料依照月球軌道器的架構以手工拼接合成。月球軌道器每次曝光的結果都有兩張影像:以焦長80毫米的鏡頭拍攝的中解析度影像,和以焦長660毫米拍攝的高解析度影像。由於是大尺寸的,高解析度的影片被分成3段,或是次結構。從創造的拼接圖片列印出大畫面(16 X 20英吋),並且製做了十餘份的副本橫越美國運送至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成立的影像和資料圖書館:區域性行星資料機構。這些輸出的影像都有很高的解析度,並且涵蓋了大部分的月球表面,但是有一些地區因為欠缺資料或是重疊到,或是受到過飽和的影響,而形成百葉窗般的條紋,因而妨礙到正常的使用。但無論如何,在許多年中這些圖像是研究月球科學的基礎。因為它能獲得低到中等的太陽高度角,因此月球軌道器的拼接影像在研究月球地型和型態上特別有用。
有些圖集和書籍已經刊登出了一些月球軌道器拍攝的影像,最完備的或許是 Bowker and Hughes(1971);它包含了675張圖片,幾乎涵蓋了全部的月球表面。部分出自這些的資料仍有高度價值,部分是因為這些圖集已經絕版,所以正在進行重製的任務,月球和行星研究所 要掃描月球軌道器資料列印出的大幅面影像。這些 數位化的月球軌道器月面圖影像 資料將可在線上查閱。 | {'wikidata_id': b'Q583625'} |
孔炯
體制傳奇
1996年7月,孔炯從東南大學畢業,進入貴州電視台。1998年10月,孔炯成為貴州省信息化專家委員會領導小組成員之一,可以說是當時最年輕的「貴州省信息化專家」。
1998-2004年,孔炯相繼擔任貴州天馬廣告公司任副總經理、總經理。貴州天馬廣告公司是貴州電視台下屬廣告公司。
2004年,孔炯擔任貴州電視台廣告部副主任,是當時省級台最年輕的廣告部主任。2007年,孔炯獲任命為貴州電視台台長助理,同時兼任貴州電視台廣告部主任。
2007年,貴州電視台與甘肅電視台跨省合作,成立合資公司——蘭州智誠同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孔炯主導開拓了這項合作。這項合作開創了全國省級電視台跨區合作的先河。
2008年,貴州電視台開辦家有購物頻道,孔炯擔任家有購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2009年,孔炯被提拔為貴州電視台副台長,成為全國最年輕的省級電視台副台長。
2010年,孔炯出版了個人專著——《傳媒贏利模式》。這本書建立了傳媒產業競爭的模式理論,在總結當今傳媒主流商業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渠道產品模式」,這本書被認為首次揭示了媒體經營成敗的關鍵。
辭職下海
2012年,孔炯辭去貴州電視台副台長及其相關一切職務,放棄國家幹部身份,擔任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 | {'wikidata_id': b'Q56283182'} |
臺南鹽場
臺南鹽場是臺灣在二次大戰後由臺灣製鹽總廠所設的六大鹽場之一,位在臺南市的安南區及南區內,其內包括了歷史可追溯至清朝的「鹽埕鹽田」(第二代瀨北場),後稱)與日治時期開闢的「灣裡鹽田」、「安順鹽田」與「四草鹽田」(安順鹼場鹽田)。臺南地區是臺灣曬鹽產業的發源地,日治時期的製鹽會社多半聚集在此,而民國時期的鹽務總局及臺灣製鹽總廠也設在此地。該鹽場直到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才停止曬鹽。
沿革
臺南鹽場裡的鹽埕鹽田為清朝時的第二代瀨北場,是臺灣鹽業史上使用最久的鹽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第一代位於今臺南市喜樹地區的瀨北場(明鄭時的瀨口鹽田)遭洪水沖毀後,鹽民們便在今臺南市南區光明里與白雪里一帶重建瀨北場,當時的面積約有96甲,是淋鹵式瓦盤鹽田,後來到了嘉慶三年(1798年)時改成了曬鹵式鹽田。鹽田內部分割成許多大小不一的部分,由鹽民們自行產曬。之後該鹽田一直到臺灣割讓給日本時仍在原處繼續生產。
進入日治時期之後,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今臺南市灣裡、喜樹與鹽埕的居民在今天的省躬里萬年公園海濱公地申請開墾新式瓦盤鹽田,並成立「臺南製鹽公司」管理。而臺南地區在大正十年(1921年)又增加了由臺灣製鹽株式會社開闢的安順鹽田,是一個「半採鹽,半採鹵」的鹽田。至於原本的瀨北場鹽田,在日本策畫下其業主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成立「鹽埕製鹽公司」來管理之。然而後來因為臺灣總督府的鹽業一元化政策,臺南製鹽公司與鹽埕製鹽公司都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時被臺灣製鹽株式會社給合併。隔年(1942年)鐘淵曹達工業株式會社闢建四草鹽田,至此後來臺南鹽場的四塊鹽田都已開闢。
二次大戰結束後,除了四草鹽田是被臺灣鹼業公司(臺鹼)所接收外,其他三處鹽田都被臺灣製鹽總廠所接收。但由於產能低下的關係,民國六十年(1971年)鹽埕鹽灘廢曬,隔年(1972年)灣裡鹽灘亦廢曬。之後到了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安順鹼場鹽灘被製鹽總局接收,至此臺南鹽場只剩下位於安南區的兩處鹽田。後來為了提高產能,民國七十五到七十七年(1986年-1988年)兩處鹽田進行了機械化,但最後兩處鹽田還是在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停止曬鹽,而臺南鹽場也到此結束。 | {'wikidata_id': b'Q15905701'} |
巴尔尼姆县
地理情況
巴爾尼姆縣的北面是烏克馬克縣,西面與上哈弗爾縣為鄰,南面是柏林州和梅爾基施-奧得蘭縣,東面與波蘭的西波美拉尼亞省相毗鄰。
該縣的南部是巴爾尼姆高原(Barnim),縣城及其周邊地區是埃伯斯瓦爾德冰河谷(Eberswalder Urstromtal)。烏克馬克(Uckermark)的丘陵景觀位於該縣北部,紹夫海德(Schorfheide)森林景觀在西北部。 在最東端的一小部分地區屬於下奧得河谷。
森林占該縣總面積的46.3%,水域占5%左右。
歷史
巴爾尼姆縣形成於1993年12月5日,在1993年布蘭登堡州縣級區劃調整(Kreisreform Brandenburg 1993)中由當時的埃伯斯瓦爾德縣(Kreis Eberswalde)(不包括博爾肯多夫鎮(Bölkendorf))和貝爾瑙縣(Kreis Bernau)以及以前巴特弗賴恩瓦爾德縣(Kreis Bad Freienwalde)下轄的霍恩薩滕區(Hohensaaten)和蒂芬塞鎮(Tiefensee (Werneuchen))組成。
2009年1月1日,霍恩薩滕區被劃歸為梅爾基施-奧得蘭縣巴特弗賴恩瓦爾德市的一部分。
縣徽
巴爾尼姆縣的徽章於1995年10月17日獲得批准。
紋章描述(Blasonierung):「盾徽分為四塊,對角為銀色和紅色;上面是一隻正在成長的、金色的老鷹,顏色與所在方塊的顏色相反,翅膀上有金色的粘莖。
該縣機關、城市和鄉鎮的徽章,參見巴爾尼姆縣徽章名單(Liste der Wappen im Landkreis Barnim)。
經濟
巴爾尼姆縣的經濟由農業,工業與手工業,旅遊與服務業,能源產業與醫療保健等幾大支柱組成。 在農業方面,截止2005年底共有6668家各種規模的企業。 首府埃貝爾斯瓦爾德是布蘭登堡州15個地區經濟增長中心之一。 這將吸引面向未來的一些新興產業選擇在該縣發展。 | {'wikidata_id': b'Q6115'} |
太子 (選區)
範圍
現時選區範圍由何文田北部及九龍塘南部,屬傳統豪宅區,北至舒梨道、雅息士道、蘭開夏道、衙前圍道、延文禮士道、東寶庭道,東至聯合道,南至亞皆老街,西至窩打老道、界限街、東鐵綫包圍,包括碧華花園、博文閣、福怡花園、恆信大樓、恆信園、根德閣、太子閣、勝豐園、怡德花園等豪宅屋苑,投票站設於賽馬會官立中學。
沿革
1994年區議會選舉,本區由一二三民主聯盟任善寧勝出,其後任9經由民選區議員組成的選舉委員會互選下進入港英時代最後一屆立法局。1999年區議會選舉至2011年區議會選舉,由黃以謙擔任本區的區議員。
2015年區議會選舉,當時人口估算約16,110人,其中有6,619是選民,黃以謙宣布不競逐連任,改由九龍社團聯會及西九新動力成員丁健華首次出選,而民主派並沒有正式派人出戰,對手是「傘兵」修復香港成員李智輝,但其後卻退選,最終丁健華自動當選。 | {'wikidata_id': b'Q16923748'} |
全通濾波器
全通濾波器(英語:All-pass filter)是一種信號處理濾波器,其通過之信號增益響應在各頻率下皆相同,而相位響應則隨不同頻率有異。大多數的濾波器會使通過的信號之振幅在某些特定的頻帶減弱,而全通濾波器則使全頻域的信號在振幅不變的情況下通過。
應用
在電子音樂中,「相位效果器」即是將數個全通濾波器連接在一起,並把通過濾波器的音樂信號和原始信號混合輸出的一種特效生成工具。其實際作法是將相位偏移設為頻率之函數,而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全通濾波器的特性可由其相位差響應跨越90°的頻率值描述之(亦即當輸入與輸出信號間恰好存在四分之一倍波長之延遲的頻率)。
一般而言,全通濾波器可用於補償系統中出現非預期的相位偏移,或是與未經偏移的原始信號混合以實作一個凹口梳狀濾波器。
它們也可用於將混合相位濾波器轉換為最小相位濾波器,或是將不穩定濾波器轉換為穩定濾波器,且轉換前後之增益響應相同。
可控電壓實作
以上實作方法中的電阻皆可替換為歐姆模式(亦稱線性模式)下的場效電晶體,如此一來便成為可由電壓調控的相位偏移器,其中電晶體閘極處的電壓高低將可控制相位偏移的大小。在電子音樂中,相位效果器一般由二、四或六個由此法實作之可控電壓相位偏移器串聯而成,並與原始訊號加總後輸出。此外,低頻振盪器則常用於控制此類相位效果器的電壓值,以產生特殊音效。
類比被動元件法
使用前述如運算放大器之主動元件法實作全通濾波器的好處之一乃是不須用到在積體電路設計中成本較高且體積龐大的電感器。在電感器較易取得且無體積限制考量的應用情況下,吾人也可在完全不使用到主動元件的情況下實作全通濾波器。目前已有數個電路布局可實作全通濾波器,其中較常見者舉例如下。
格狀濾波器
格狀相位等化器,又稱為格狀濾波器,是由類似晶格狀或橋形電路所組成的濾波器。此種實作方法可以單元件分支電路產生最多180°的相位偏移、或以共振分支產生最多360°的相位偏移。此種濾波器即是定電阻電路的一種(即其影像阻抗在各頻率下皆為定值)。
T-節濾波器
以T-節形電路實作的相位等化器即是前述格狀濾波器的非平衡版本,兩者之相位響應完全相同。它的電路與一般的低通濾波器外觀相似,差別在於其中的兩個電容器分支彼此間有耦合;這使得兩個電容器起到變壓器效應,且即使在高頻率下也能夠得到全通的響應。
橋接T形濾波器
橋接T形電路常應用於延遲等化,特別是用於處理兩條固網之間的差分延遲以提供立體聲的廣播訊號。此應用要求濾波器在較廣的頻率範圍下須有線性相位響應(即群延遲為定值),也因此橋接T形電路較常被選用。 | {'wikidata_id': b'Q1431902'} |
九龍佑寧堂
九龍佑寧堂(英語:Kowloon Union Church)成立於1927年,是香港一座英語傳道跨宗派基督新教教堂,位於九龍官涌佐敦道4號,現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建築屬屬簡約垂直哥德式建築,建有中式金字瓦頂,屋頂採用香港較罕有的全木樑結構,歷史建築學者陳天權相信它可能是全港最後一座哥德復興式教堂。
九龍佑寧堂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教會會員。九龍佑寧堂亦會借出場地及設施供其他基督教團體使用,其中包括採用粵語傳道的合一堂及普通話傳道的信義會,也包括眾樂教會及基督路小教會。
歷史
英國雖然早於1860年已佔領九龍,但直到20世紀初才吸引較多歐籍居民,1902年克寧牧師(英語:Rev. C.H. Hickling)在九龍英童學校(英語:Kowloon British School)開始宗教聚會,但在短時間內停辦,到1905年聖安德烈堂建成後,教友轉到該處舉行主日崇拜。
1922年約200名居住在九龍的教友簽署一封請願信,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一所類似香港佑寧堂跨宗派的教堂,曾捐款興建聖安德烈堂的保羅·遮打爵士承諾如獲政府撥地,將會支付建築費用。
1923年莊士敦牧師(英語:Rev. J. Horace Johnston)抵港著手在九龍成立聚會,首個聚會於1924年1月第一個星期日在中央英童學校(英語:Central British School)舉行。同年9月19日教堂首座建築物(現今教堂的禮堂)開放給公眾崇拜。九龍佑寧堂於1927年正式成立,神學上教堂隸屬基督新教,其任命的主任牧師亦是由主流基督新教教會全體牧師中選出,但教堂的會籍則開放給所有事奉基督為主的教友。
政府原本答應在油麻地九龍醫院後面預留一幅龐大土地供九龍佑寧堂建立永久會址,但最終以官涌現址作交換,於1930年5月28日舉行奠基,教堂及牧師住宅於1931年4月10日落成啟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治時期教堂暫停活動,教堂建築物受到嚴重破壞,所有家具及設備被搜劫一空,學校禮堂的屋頂被拆除,而教堂禮堂被改為馬槽。戰後教堂重修,在購置家具時於一間二手店找回兩張靠背長椅,教堂於1947年10月19日重開。教堂逐漸擴建,1955年兩層的主日學院落成,地下為小禮堂,而樓上為課室。
2017年6月8日,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將九龍佑寧堂列為法定古蹟。 | {'wikidata_id': b'Q10879085'} |
蔡懋
蔡懋(11世紀-1134年),北宋泉州晉江縣(今福建省晉江市)人。原名蔡渭。蔡確之子,馮京女婿。
紹聖元年(1094年),蔡渭趁宋哲宗臨奠馮京之機,在喪禮上向哲宗訴冤。得敘蔭補官,歷任少府監主簿,蔡渭改名為蔡懋,諂事蔡京兄弟父子。蔡京和太宰鄭居中不合,鄭居中居喪,蔡京怕他被重新起用,蔡京讓蔡懋來阻止鄭居中,於是追封蔡確為清源郡王。試開封府尹,再交結梁師成。宣和六年(1124年),開封府尹蔡懋被升為同知樞密院事。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進為尚書左丞,當時金兵圍京師開封府,二月,宋欽宗罷免尚書右丞李綱,任命蔡懋為親征行營使。蔡懋心存依違,陳東上書請求罷免蔡懋和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李梲。隨後,宋欽宗罷免蔡懋。宋高宗即位後,追貶蔡確為武泰軍節度副使,把蔡懋流放到英州,把給蔡確的一切恩惠全部削奪。紹興四年(1134年)蔡懋去世。 | {'wikidata_id': b'Q45366568'} |
厚德崗坑
厚德崗坑,是新北市坪林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中部偏東北,範圍大致為水德里東半部。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厚德崗坑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厚德崗坑庄」,隸屬於文山堡。該庄北及東與大粗坑庄為鄰,南邊為九芎林庄,西邊為水聳淒坑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深坑廳,編入第十一區。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4月,第十一區的全部街庄及第十二區的九芎林庄部分合併為「坪林區」。1920年(大正九年),該庄改制為「厚德崗坑」大字,隸屬於臺北州文山郡坪林庄,大字下有「厚德岡坑」、「大湖尾坑」、「藤寮坑」、「東坑」小字名。
戰後坪林庄改制為坪林鄉,隸屬於臺北縣,大字亦改制為村。2010年(民國99年)12月,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坪林鄉改制為坪林區,村改制為里。
交通
國道5號又稱「北宜高速公路」,大致以西北—東南走向經過厚德崗坑地區西南端邊界地帶,屬雪山隧道範圍內,未設交流道。
水德產業道路是本地區主要聯外道路,可通往市道106乙線。水德路、東坑路是本地區內的主要連絡道路。 | {'wikidata_id': b'Q28410917'} |
赤松晴政
生平
在永正10年(1513年)或明應4年(1495年)出生。幼名才松丸。永正17年(1520年),在父親義村與守護代浦上氏對立並失敗而被迫隱居後,以年僅8歲之齡繼承家督。不久後,義村再次反攻備前守護代浦上村宗失敗,並在大永元年(1521年)9月被殺。為了對抗山名氏侵攻而一時間與村宗聯手,不過在去除山名氏威脅後,雙方再次相爭,一時間從居城置鹽城被流放,並被迫前往美作新莊山城避難。
享祿4年(1531年),在擁立與細川晴元對立的管領細川高國的村宗侵攻攝津國時,以村宗的後陣參戰,不過秘密向堺公方足利義維送出人質並約定倒戈。6月4日,在神呪寺布陣,並成為晴元方的內應,攻撃高國、村宗軍的背後。受到兩面挾擊的高國、村宗軍潰敗,村宗戰死,高國亦被迫自殺(大物崩)。
由此回復一定程度的實權,不過在此後,繼續與村宗的兒子政宗和宗景對立。天文7年(1538年),開始受出雲國的尼子詮久(後來的晴久)侵攻,在西播磨的龍野城被攻奪後,領國陷入混亂,一時間逃到三木城投靠別所氏。不久後,因為別所氏亦與尼子氏連結,於是逃亡至堺。
天文9年(1540年)至天文10年(1541年),尼子氏遠征安藝國失敗(吉田郡山城之戰),尼子氏從播磨撤退。雖然解除領國的危機,赤松氏的權威亦不斷下降。在這段時期,受將軍足利義晴下賜偏諱(「晴」字),改名為晴政。
天文21年(1552年),在尼子晴久被任命為備前、美作守護職後,失去作為守護而對備前、美作2國的權限。而剩下的播磨的權勢亦被政宗奪去,永祿元年(1558年),被迫與受政宗擁立的嫡子義祐對抗,並逃到女婿赤松政秀的居城龍野城。在政秀的庇護下,與義祐、政宗爭鬥,不過在永祿8年(1565年)1月16日死去。墓所在兵庫縣姬路市的松安寺跡。 | {'wikidata_id': b'Q11635697'} |
光明食品
建設
光明食品集團前身為上海市農場管理局。1954年,松江專區出資在奉賢、南匯兩縣南部圍墾,建成了奉賢農場(後改名五四農場)。1959年,上海市黨政部門決定在崇明圍墾了新海農場、東平農場,又在奉賢縣南部圍墾了海濱農場(後更名為星火農場)。到1960年,上海市各區各局在崇明縣、寶山縣長興島、奉賢縣圍灘建成了16個畜牧場。1963年,上海市農墾管理局成立,管理市屬農場、牧場。1965年,農墾局接辦黃山茶林場;1966年,農墾局在安徽歙縣建立練江牧場。1970年,上海市農墾管理局更名上海市農場管理局。1973年,大豐農場正式建立。1980年,上海市決定設立上海市農墾農工商聯合企業總公司,與農場管理局一個機構、兩塊牌子。1994年,上海市農場管理局轉制為上海市農工商(集團)總公司,農場管理局牌子對外保留以過渡。2004年,經上海市國資委批准,上海市農工商(集團)總公司改名為上海農工商(集團)有限公司。
重組
2006年8月8日,上海益民食品一廠、上海農工商(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糖業菸酒集團、錦江國際的相關資產組建成為光明食品集團。
2012年5月3日,光明食品以1.8億英鎊現金收購維他麥60%的股權,並置換其9億英鎊的債務,包括6.7億的商業貸款和2.3億的股東貸款。光明食品將繼續與波斯特在內地市場合作營銷維多麥品牌。
2012年7月6日,光明食品集團旗下上海糖酒集團完成對法國波爾多地區最大葡萄酒經銷商DIVA公司70%股權的收購。
2014年10月7日,集團旗下子公司益民食品一廠(集團)有限公司與方達納(Fontana)家族達成協議,收購義大利知名橄欖油生產公司Salov集團多數股權。
2015年5月7日,光明食品和良友集團正式合併,良友集團成為光明食品的旗下企業,仍然隸屬於上海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重組後的光明集團將成為上海版的中糧集團。
2015年9月14日,光明食品旗下上海梅林正廣和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下屬全資子公司上海梅林(香港)有限公司作為收購主體,對擬購買資產銀蕨牧場(Silver Fern Farms;標的公司)進行增資,增資後與其原股東銀蕨牧場將各持50%股份
2015年9月30日,光明食品集團在巴塞隆納宣布收購西班牙米蓋爾公司正式完成交割。這是今年以來中國食品行業在西班牙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購,也是中國大型食品企業首次進入西班牙食品分銷流通領域。
2017年5月18日,光明食品集團與上海水產集團宣布聯合重組。由此,上海水產集團成為光明食品集團的子公司。 | {'wikidata_id': b'Q2925357'} |
方志学
方志學是專門研究地方志的產生和發展規律的學科。「方志學」這一名詞,最先由梁啓超於1924年提出。
萌芽期
中國宋代之前關於修志的論述很少,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自序中提到書志有「收地保勢勝之利」,以「佐明王扼天下」的功能。宋、元、明代有關修志的論述的內容增多,如南宋景定年間的《建康志》序對志書提出較全面的要求。到明代的《句容縣誌》序、《泉州府志》序、《猗氏縣誌》序等一反過去的方志屬於地理書的傳統,提出志書屬於史的見解。
形成期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所撰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和顧祖禹所撰的《讀史方輿紀要》,開創了綜合利用和研究地方志的先河。同時顧炎武在《營平二州史事序》中對編修地方志提出了系統的見解,為以後修志指明了方向。
清朝中葉,修志成風,名家輩出,產生了探討方志學方面的專論,形成了以戴震為代表的纂輯派(又稱地學派),和以章學誠為代表的撰著派(又稱史學派)。兩派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和自身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展開廣泛討論,爭論的焦點是地理沿革和地方文獻孰重孰輕的問題。
清朝末期,孫詒讓總結出修志總例6條:纂輯、測繪、校讎、採訪、檢查案牘和繕寫。
發展期
民國以後,對地方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出版了大量關於方志研究方面的專著。
1981年,中國地方史志協會(1985年改名中國地方志協會)成立。
1983年,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立。 | {'wikidata_id': b'Q10308243'} |
天河公园
天河公園(俗稱東郊公園)位於中國廣州市天河區員村中山大道與黃埔大道之間,是一個以山丘樹林為主的公園。公園面積78.8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10萬平方米,分為五個功能區:百花園景區、文體娛樂區、老人活動區、森林休憩區、後勤管理區。種有喬木、灌木、花草、棕櫚、竹子等100餘種植物,還有20多株百年以上老樹和上萬平方米的水中森林。主要景點有粵暉園、鄧世昌衣冠冢、東湖涼亭、粵秀園等。
公園始建於1928年為廣州政府林場又名石牌林場,1933年為紀念孫中山易名中山公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0年8月至1953年底,廣州市政府對公園進行了綠化造林,將公園劃分為中山林場、中山農場、中山果園等,1957年改為森林公園,1962年易名為東郊公園,1997年改為現名。1994年為紀念鄧世昌殉國90周年,廣州市政府將其衣冠冢遷到天河公園氣鯢崗。 | {'wikidata_id': b'Q10939900'} |
膨松剂
膨鬆劑(英語:Leavening agent),俗稱為臭粉,是加入生麵團或麵糊中,使最終產品蓬鬆軟化的物質。其方法即是將氣體充入麵團中,當然,理論上也可以通過機械手段實現,但實際上更多的是通過生物活性劑,或者是利用化學因子並以熱量、濕氣或酸性等觸發反應來產生二氧化碳。當麵團或麵糊和好後,麵粉與水充分混合形成母體,接著澱粉開始凝膠化,面中保留下來的氣泡就形成了空洞。
生物膨鬆劑
酵母是最常見的,除此之外,實際上啤酒、酸奶等也可以應用。
化學膨鬆劑
泡打粉、碳酸氫鈉、碳酸氫銨等。
食品安全的顧慮
麵包、蛋糕、甜甜圈、油條、饅頭、海帶、粉絲為消費者經常食用的食品,但製作的過程若添加含鋁的膨鬆劑,若經常食用,長久下來則有攝入多量鋁的風險,尤其是發育中的兒童。人體的鋁含量過高,可能會造成種種傷害,尤其是對腦部組織和智力的損害,而主要的表現是神經系統特有的神經纖維病變,引起精神與神經功能混亂,記憶力減退與智力退化。且鋁攝取過多會降低飲食中磷的吸收,造成骨骼含鈣量減少,嚴重時可能容易發生骨折。因此建議業者使用不含鋁的配方製作,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 | {'wikidata_id': b'Q908833'} |
城市軌道交通
類型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對此一系統的現象進行描述的命名方法,「城市」指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軌道交通」是指以軌道形式為主的交通模式,其中又包括了通勤鐵路、地鐵、輕軌、單軌鐵路、有軌電車、導向公車、纜索鐵路及索道(可能亦包括無軌電車)等多種類型。
城市軌道交通在中國大陸的定義是:「採用專用軌道導向運行的城市公共客運交通系統,包括地鐵系統、輕軌系統、單軌系統、有軌電車、磁浮系統、自動導向軌道系統、市域快速軌道系統。」
通勤鐵路
通勤鐵路一般是指利用現有的城際鐵路改建升級,使之能提供短距離運輸服務之路線,但沒有十分明確之定義,在部分鐵路發達的國家與地鐵之界線十分模糊。
例如香港的東鐵綫是重型鐵路系統,服務對像同時包括短距離通勤乘客和中長距離的跨境乘客。日本各都會區鐵路線,如東海道線,服務對象也同時包括短距離通勤乘客和中長距離的跨縣的城際乘客,更甚者會與地下鐵路作直通運行,但也有專門用於通勤的線路,比如山手線。2000年後的台灣鐵路,亦開始推行「捷運化」,逐漸納入城市軌道交通的一環,不再僅以服務中長程運輸為主。
輕軌(輕鐵)
在專業領域,「輕軌」與「地鐵」的區分方式在於線路適應能力的不同,「輕軌」指具備和機動車混行能力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而「地鐵」指不具備和機動車混行能力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輕軌電車由於可以與其他交通工具共同使用道路路面,因此有時習慣上可能不被算在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範圍之內。但是隨著現代公共運輸技術的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採用有軌電車和輕軌混合的方式,在腹地寬廣的地方單獨架軌,在腹地狹窄的地方則採公用道路路面,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設站,兩者的分界也越來越模糊。港鐵便包括一個擁有十二條路綫的輕鐵系統。
然而在中國大陸地區,修建於地上或高架橋上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及國鐵通常可能被錯誤地稱為「輕軌」,比如廣珠城際鐵路、武漢地鐵1號線。
有軌電車
在汽車技術成熟、普及之前的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有軌電車曾經是城市內部公共運輸的主力,基本上是輕軌運輸系統分類下面的一種。在中國,有軌電車曾經相當普及,大中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廣州、哈爾濱、瀋陽、長春、大連、鞍山等均有建設。1949年後,大量有軌電車系統被拆除,僅有長春、大連和香港的有軌電車還保留或改建,作為普通(非觀光)市內公交工具。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又重新開展了新一輪的有軌電車建設,包括南京、珠海、瀋陽、淮安、蘇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小城市均開始了有軌電車建設。一些規模中等的首府城市,例如海口、拉薩,也將有軌電車作為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的首要選項。
單軌鐵路
單軌鐵路是一種新型的運輸工具。其適應性高: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視覺衝擊低,但運能則相對較差。故此常用於人口非常密集的都市核心區或地理限制較大的近郊地區作擴大鐵路服務範圍之用,規模中等的城市也可作為鐵路網的骨幹。例如日本的東京單軌電車、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單軌列車、新加坡的聖淘沙捷運及中國大陸重慶市重慶軌道交通二號線和三號線。
歷史
世界上首條地下鐵路系統是在1863年開通的英國倫敦大都會鐵路,是為了解決當時倫敦的交通堵塞問題而建。當時電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鐵路也只能用蒸汽機車。由於車輛釋放出的廢氣對人體有害,所以當時的隧道每隔一段距離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風槽。
客運
絕大多數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都是用來運載市內通勤的乘客,而在很多場合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都會被當成城市交通的骨幹。通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許多都市用以解決交通堵塞問題的方法。
貨運
美國的芝加哥曾有用來運載貨物的地下鐵路;英國倫敦亦有專門運載郵件的地下鐵路。但兩條鐵路已先後在1959年及2003年停用。
人防
在戰爭(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地下鐵路亦會被用作工廠或防空洞。不少國家(如韓國)的地鐵系統,在設計時都有把戰爭可能計算在設計內,所以無論是鐵路的深度、人群控制方面,都同時兼顧日常交通及國防的需要。
避開惡劣天氣
有些地方的地下鐵路建築在地底下為的不單是避開地面的繁忙交通及房屋,還有為避免鐵路系統受到戶外的惡劣天氣的破壞,負面教材有莫斯科地鐵地面線:4號及12號線,受到極端寒冷天氣的肆虐導致維修費用已經遠遠高過地下線的建造及維修費用。
國力象徵
另外,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亦被用作展示國家在經濟、社會以及技術上高人一等的指標。例如前蘇聯的地下鐵路系統便以車站裝飾華麗出名,而朝鮮首都平壤的地下鐵路系統亦有堂皇的裝飾。
觀光
部分軌道交通兼有觀光用途,如東京百合海鷗號、上海外灘觀光隧道等。
車輛
最初的城市軌道系統車廂是木製的,後來改為鋼製以減少火災發生造成的危險。自1953年開通的多倫多的地下鐵路,車廂開始再改良為鋁製,有效減少維修成本和重量。
隧道
很多地下鐵路行走的隧道,都比在國鐵上的更小;所以一般而言地下鐵路的列車體積一般比較小。有時隧道甚至能影響列車的形狀設計,例如倫敦地鐵的部份列車便是。
動力
大部份的城市軌道系統都是使用動力分散式(即使用動車車廂,每一節車廂都擁有自己的動力),而不使用動力集中式。若果使用動力集中式,經常出現推拉運作。
駕駛
大多數均需要司機駕駛,但近年部份較為先進的國家開始引入列車自動操作系統。倫敦、巴黎、台北、高雄、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司機僅負責啟動、開關門等的簡單操作而毋需控制列車。現在部分路線更能做到全自動駕駛,車上無須司機操作列車,由控制中心的電腦集中控制,以節省人力成本,例如溫哥華Skytrain、新加坡地鐵等。
軌道和車輪
一般的城市軌道系統使用鐵軌和金屬車輪。但近年來亦有系統使用混凝土路軌或橡膠車輪(和一般機動車相近),或兩者兼用。
資金來源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運營方式可大致分為兩種。一是由政府或自治團體來興建、營運,被稱為公營。另一個則是由民營企業興建、營運,是為民營。同時還存在著第三種營運方式,經營者雖然是民營企業,但出資者則是公營團體,即PPP模式這在歐洲和日本較常見。
由於興建城市軌道交通需要大量資金,主要資金來源為政府提供,或向銀行借貸。自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以地產(主要為車站/車廠上蓋發展為地產項目)補助鐵路營運模式獲得成功後,各地已有不少城市軌道交通公司仿效(如深圳地鐵集團)。這種模式以政府提供車站及/或車廠地皮,作交通系統的興建資金來源,由城市軌道交通公司尋找地產開發公司合作開發上蓋項目。
收費方式
目前大多數國家的軌道交通票價是按照乘坐距離(或依里程劃分不同區間)來決定的,搭乘愈遠需付的票價愈高。在一些歐洲國家如英國、德國等,軌道交通的票價採取地域制,以某地方為中心,向外輻射來劃定收費區,按收費區計價。對於路線長度較短的系統和社會主義國家,如莫斯科地鐵和以前的北京地鐵軌道交通系統的票價無論時間還是乘車長度的長短都是定額的。很多國家組織了交通營運聯合體,軌道交通系統與其他大眾運輸工具進行票證整合,軌道交通系統的車票在其他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車或地區鐵路)上也能使用。
很多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導入了自動收費系統,這樣可節省大量人工,節省運營成本。只要插入專用車票或IC卡,自動收費系統的驗票閘門就可自動放行。在日本,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自動收費裝置還有諸如自動判定票的餘額是否不足與判定使用次數等智慧功能。
另外在德國和奧地利等國,軌道交通系統營運採用實行「自助餐制」。全面廢止在車站內驗票,而是在車內進行突擊驗票。在這個情況,若是逃票要繳交正常票價8倍以上的高額罰款(這些國家內的其他市內交通機關也施行同樣的制度)。若境外遊客逃票超過一定次數,甚至會影響該遊客的誠信檔案以至於無法成功辦理第二次簽證。
運行間隔
由於都市內交通運輸擁塞,大眾普遍要求「不需要太長等候時間就能搭乘」。為此列車的運行間隔通常被設定10分鐘以下,莫斯科在交通尖峰時段更是一分鐘就有一班次。但在一些較長或客流量少的線路班距可在10分鐘以上,如北京地鐵15號線、大連快軌3號線低峰時段、台北捷運小碧潭支線全日。
運行模式
絕大多數的路線均是各站皆停。但通勤鐵路或部分路線長度較長的地鐵,會有開行快車。快車會不停一些較小型的車站。
運行時間
世界的大部分的軌道交通線路,從早晨6點營運到凌晨12點。通常於早晨4點至7點發首班車,晚上10點至凌晨1點發末班車。芝加哥和紐約是少數的例外,24小時通宵營運。 | {'wikidata_id': b'Q3491904'} |
中国邮政西长安街邮局
中國郵政西長安街郵局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的中國郵政郵局。
簡介
《北京志·市政卷·郵政志》載,1897年,清朝光緒帝批准開辦大清郵政,北京海關郵局改稱「北京郵政總局」,隨後先後設立十多個郵政支局。其中,「本部支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是大清郵政設立的第六個郵政網點。本部支局的局址設在西長安街郵傳部的西隔壁。此後,該郵局一直在此地址,直到2009年被拆除。
1920年,本部支局更名為「西長安街支局」,門牌號為西長安街14號。郵局編號為6支局。1947年,北平郵政管理局開展了「營業窗口加強服務周」活動,分別在西長安街支局、東四牌樓支局設立兩處「示範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16日,應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要求,北京郵局在日壇路世界工聯亞奧聯絡局會址首次開設了臨時郵局,並啟用特製紀念郵戳四枚,分發給了包括西長安街郵局在內的四個郵局使用。1957年,西長安街郵局成立中心報刊門市部,三年困難時期中心報刊門市部暫停業務,1963年1月1日恢復中心報刊門市部。1958年9月,北京電報大樓建成之後,西長安街郵局暫時遷入北京電報大樓一層營業,原址則接受改建。1969年,西長安街郵局遷回改建好的原址。
1979年9月,郵政部門恢復集郵業務之後,北京郵局成立了北京郵票分公司,設在西長安街14號,西長安街郵局東側的兩間屋子裡。1980年8月30日,西長安街郵局新增過期報刊業務,這是唯一一家出售過期報刊的郵政門市部。1981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郵政編碼,北京郵局將郵政編碼與支局序號統一,西長安街郵局變更為31支局,此代號延用至今。從1981年秋開始,西長安街郵局原址再次翻建,西長安街郵局乃在西長安街路北搭建了三間簡易板房對外營業,位置在府右街路口以西的便道北側的綠地處。1982年中共十二大之後,人民大會堂郵電所劃歸西長安街郵局管理。
1984年,原址處的新局房建成後,西長安街郵局遷回原址。此後20多年間,西長安街郵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局房改造,及多次小規模裝修,成為地標性建築。1986年,郵政恢復郵政儲蓄業務的辦理,北京郵局最早試行恢復辦理的支局包括東單支局、西長安街支局、和平門支局、海淀路支局,以及燕山區局。1986年7月1日,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四個城市開辦了活期郵政儲蓄異地存取業務,北京有西長安街支局、東單支局、三里河支局作為試點。
2009年4月1日,為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道路拓寬工程,西長安街郵局被拆除。同時遭到拆除的還有旁邊的「攝貿金廣角」攝影器材中心、柳泉居分店等單位。2009年6月6日,西長安街郵局在西單路口南的宣武門內大街6號重新開業。 | {'wikidata_id': b'Q15914727'} |
坪林虎字碑
歷史
受閩浙總督左宗棠舉奏調任臺灣鎮總兵的劉明燈於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七年(1868年)先後在貢寮草嶺古道、坪林跑馬古道各立了一座虎字碑。其中坪林的虎字碑,原本立於北宜公路56K、近宜蘭石牌之處,高133公分、寬71公分,雲紋為框,直幅行書,中央陰刻「虎」字,右款「同治七年九月」,左下款「劉明燈書」,下有「提督軍門」、「斐凌阿巴圖魯」二印。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在坪林興建管訓機構並開墾山路,虎字碑遂被移至臺北市博愛路警備總部。吳基瑞推測是1961年左右移入,而退伍軍官李之澄回憶在民國四十年代就在防空洞見到此碑。臺北縣政府1975年舉辦文物展覽會時,該年社會局官員簡火塗提出坪林虎字碑不知去向。
2001年,臺北市文化局接獲民眾通報指稱軍管區司令部內有虎字碑,就在10月4日由時任文化局長的龍應台前往會勘。該處今為國防部後備司令部中庭公園。龍應台見到此碑與草嶺虎字碑材質相同,僅左上角一小部分筆法稍有差異,草領古道的虎字較圓順,軍官區司令部的虎字尖而突出,就開玩笑說有部分性的象徵意涵、軍方這座屬公虎。坪林人梁金生等得知後,即透過縣政府文化局爭取返回坪林。國防部同意歸還,放置坪林茶博館展示保存,還另外複製兩座,一座放在後備司令部,另一座放置在建碑原址,並設立解說牌。2005年11月19日,坪林茶博館舉行揭碑儀式。茶業博物館地址為新北市坪林區水德里水聳淒坑19-1號。
2008年初,臺北縣文化局向各鄉鎮公所、民間團體徵求提報古物,但四個月以來,僅坪林鄉公所提報虎字碑,其餘都無回應。臺北縣文化局在2009年6月4日公告此碑在北台灣開發史中具有歷史意義,以「坪林虎字碑」之名登錄為台北縣一般古物,並繼續由茶博館保存展示,也在北縣導覽資訊中介紹虎字碑。 | {'wikidata_id': b'Q48901908'} |
步高里
建築特色
步高里建築面積10004平方米,共有78幢兩層磚木結構房屋,外牆用紅磚鋪設。內有一條寬約2.5米的總弄、多條支弄。從總弄走進後,一開始為坐北朝南的房屋4排,但到了第四條支弄時,朝向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坐西朝東的兩排建築。支弄弄堂口均有半圓拱形頂。步高里南面與西面均有過街樓。
石庫門特徵
步高里是十分典型的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其空間構成上中心軸的設計與中國傳統住宅相吻合,但把西洋元素應用在了局部處理上。故而步高里是中西折衷的石庫門裡弄。但是步高里的屋頂與其它石庫門並不相同。其內位於西面與南面的屋頂就風格各異。西面屋頂以水泥封頂,呈「人」字形,並連著小「八」字,正中設有一扇半圓形水泥封邊小窗。南面屋頂用傾斜等寬九級階梯支撐小「八」字處,斜向看類似「搓衣板」,正中設有一扇正八邊形小窗。
牌樓
步高里在西面與南面各有一個牌樓,風格各不相同,尤以西面牌樓最為壯觀。西面牌樓中間有一大型拱門,兩旁各輔以一個小型拱門。中國式的屋頂朝外一面向上翹起。屋頂下方的水泥仿石圓圈內有「1930」的字樣,圓圈的下方是步高里的法語以及中文名稱。「步高里」三字橫書,並配以白色菱形花紋背景。
南面的牌坊左右都為店鋪。其屋頂鋪清水紅色竹筒磚瓦,結構呈「品」字形,最上一層長約3米,下方兩層約1.5米。屋頂下方有階梯支撐,最後還有磚色浪線的裝飾。用隸書書寫的「步高里」3個黑字位於最高層屋頂的下方,「1930」與法語名稱位於中文的下面,皆以水泥仿石作為背景。 | {'wikidata_id': b'Q11123748'} |
宋世榮
生平
宋世榮出生鐘錶世家,自小承繼了家族的鐘錶手藝,宋世榮喜好圍棋、好崑曲,尤其喜歡武術,自少便學習家傳少林拳和潭腿。十七歲便與弟宋世德隨父親宋永祿遷居太谷,不久兄弟二人同拜形意拳師李洛能門下,得到李洛能厚愛。宋父為栽培二人,把宋家的修鐘錶技術與李家換藝。故二人能夠全面繼承形意拳技藝。
李洛能的弟子以宋氏兄弟文化較高,宋世榮內功高,精通儒釋道、陰陽八卦等傳統學說,後來又得到了友人劉曉棠相贈《內功四經》。把個人武學體會,結合《內功四經》並反覆實踐。成為個人的武學風格。宋世榮在繼承形意拳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創編了陰陽把、盤根、麟角刀、十六把等套路,逐漸發展成形意拳的流派,後世人稱宋氏所傳的形意拳為宋氏形意拳。
弟子
宋世榮授徒嚴格,弟子不多,但常指導後學。武術家孫祿堂、郭雲深弟子劉緯祥也曾經得宋的指導。一生收弟子約二十餘人,著名的有賈蘊高、任爾祺、王嗣昌、趙守鈺、子宋虎臣、宋青山,侄宋晏彪、宋鐵麟等人。 | {'wikidata_id': b'Q10947357'} |
阿夷里
阿夷里為台灣彰化市的一個行政區。
歷史與文化
阿夷里所在地理空間於清領時期位於彰化縣線東堡阿夷莊與牛稠仔莊。日治時代,位於臺中廳彰化支廳線東堡阿夷莊與牛稠仔庄內;大正9年改隸「臺中州彰化郡大竹莊」。昭和7年地方改制,隸屬於臺中州彰化郡彰化街的阿夷字及牛稠子字。昭和8年以後,全區則分屬臺中州彰化市的阿夷字與牛稠子字。
主祀五府千歲的福成宮為阿夷里信仰中心。
人口
目前里內共有9,888名在藉人口,為彰化市第二大里,也是彰化縣人口快速成長的區域之一。主要原因之一是此地新成屋推出量較大,且距離台中較近,吸引一些通勤人口定居。從2006年至2013年10月截止,里民人口數增加了8.95%,同期間彰化市只成長了0.39%。由於阿夷里的土地利用逐漸飽和,也帶動鄰近古夷里的發展。
文教
里內有彰化縣立彰泰國中、彰化縣立泰和國小等公立學校。並規劃有里民活動中心與公園綠地。是彰化市內少數有較大綠地面積的行政區。
由教育部體育署補助建設的彰北國民運動中心於2013年於本地建國東路基地開始興建,預計2015年完工。此為彰化縣第一個由中央出資、大型現代化的國民運動休閒場所。彰北國民運動中心主體結構設計為地下1層、地上4層之室內運動場館,興建工程總經費為3億1,000萬元,而為了全面性符合國人運動喜好,內部空間設施,特別規劃興建25*17公尺溫水游泳池(含SPA區)、體適能中心、韻律教室、羽球場、桌球館及綜合(籃)球館等6項核心運動設施。 | {'wikidata_id': b'Q18384227'} |
南京东路 (上海)
闢築
1845年,上海英租界確定西界,即今天的河南中路。1848年,英租界再次延伸至今西藏中路。1851年,麟瑞洋行大班霍格、韋伯等五人共同組織上海跑馬總會,在今南京東路以北河南中路以西處永租土地80畝新建花園,即上海第一跑馬場也被稱為老花園跑馬場。花園的南側設有拋球場,沿花園內側則築成一條跑馬道,以供賽馬。不久以後,因為場地狹小,跑馬總會在花園南側外增築馬道一條。因為這條道路是專供賽馬使用而築,所以就被上海居民稱之為「馬路」。城市道路稱為馬路即源於此。同時為方便會員前往賽馬場,上海租界當局修築一條與南側馬道平行的道路,從外灘直抵跑馬場。此後租界興建數條與這條馬路平行的道路,所以這條馬路被命名為大馬路。(爲與現為金陵東路的法租界道路區分,今南京東路也稱爲「英大馬路」,而金陵東路稱爲「法大馬路」。)因為當時居民並不知道這是跑馬場,而誤以為是一花園,因此通往跑馬場的這條馬路也被稱為花園弄,或音譯成派克弄(Park Lane)。
擴建
1855年,上海跑馬總會拋售第一跑馬場,並在今西藏中路以東,湖北路以西的位置修建第二跑馬場,當時稱之為新花園。大馬路也因此延伸至第二跑馬場。1862年,跑馬總會再度出售跑馬場,併購入今人民廣場、人民公園一帶的土地,興建第三代上海跑馬廳,並一直使用到1951年,並最終被上海市軍管會徵用。大馬路自此延伸至新跑馬廳,同時與新築的西藏中路至靜安寺的道路--靜安寺路相接。
1865年,英國駐滬領事麥華陀提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要求為租界內的道路重新命名。為了紀念促使上海開埠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及租界東西向道路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原則,大馬路被命名為南京路。
發展
自1844年,大致在該路的最東段,英商福利洋行設立。在南京路闢築後,河南中路以東的馬路沿街聚集了大批綜合性商行,跑馬廳的設立也促進了南京路上的商業發展。第三代跑馬廳建成後,南京路西部聚集起以茶館業為主的餐飲服務業,南京路東部則以綜合性百貨為主,形成以福利公司、惠羅公司、泰興公司(今連卡佛)和匯司公司的四大公司,自永安等華商百貨公司成立後,被稱為前四大公司。
1901年以後,哈同成為南京路兩側地產的主要持有者。1906年起,哈同出資60萬銀元,從印度採購400萬塊鐵藜木,鋪設於南京路中段。採購的鐵藜木,每塊兩寸見方,碼成馬路後,再噴塗一層柏油。哈同這一舉動使得南京路成為上海最昂貴的馬路,並且轟動一時,時人稱為「北京的蓬塵、倫敦的霧,南京路上的紅木鋪馬路」。但有記者考證並非哈同出資,鋪設的是南京路的部分路段,費用也在6萬兩左右。
1908年,南京路上鋪設起供有軌電車線路開行的鐵軌,並且成為上海最先開通公共運輸線路的馬路之一。1910年代末,華商的環球百貨公司開始在南京路兩側興建。到1937年,南京路形成以永安、先施、新新、大新等四大公司(新四大公司)為主的現代化商業。這四家公司都是由澳洲歸僑開辦,將由澳洲英地海登百貨(Anthony Hordern & Sons)首創的為所有顧客平等的提供專業服務的現代百貨公司概念帶到中國。
此四大公司「使上海一下子從小雜貨鋪跨入了與國際大都會地位相稱的環球百貨商業業態」。
1945年,南京路和相接的靜安寺路分別命名為南京東路和南京西路。1953年,鋪設了將近50年的鐵藜木路面,因拆除有軌電車鐵軌而一併剷除,並敷設水泥路面。1995年7月15日起,南京東路實行周末步行街。1997年至1999年,南京東路所在的黃浦區政府拓寬與南京東路平行的相關道路。同時,1999年,南京東路大規模改造完成,改造後河南中路至西藏中路路段成為全天候步行街。
南京路步行街
1999年,南京路東起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路段,改建成為全天候步行街,禁止機動車東西向行駛。改建後的步行街,路面最寬處達28米,總長1200多米。步行街路面鋪設彩色磚石,並以4.2米寬的金帶為主線,金帶所使用的材料是義大利進口的印度紅花崗岩,金帶上另有37個雨水窨井蓋,蓋面刻有上海不同時期的建築。路面還設有無障礙盲道。
道路兩旁設有座椅、花壇、電話亭等公共設施。在河南中路、浙江中路和西藏中路口分別擺有3座雕塑,主題分別為:「三口之家」、「少婦」、「母與女」。在河南中路入口及西藏中路出口另樹立有「南京路步行街」街碑。步行街的中部是一座世紀廣場,廣場為演出需要設立了一個舞台,廣場內還有重4.5噸的「東方寶鼎」和景觀鍾。
重要歷史事件
南京東路,作為上海的一條重要馬路,發生過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其中一些甚至成為影響中國歷史。
日軍空襲南京路
1937年8月23日13時,日軍出動飛機數架,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上投入炸彈數枚,對先施公司和美軍堆疊轟炸,當場炸死炸傷來往的行人、顧客、職員近千餘人。永安公司等沿街商店和百貨公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隨後先施、永安等四大百貨公司成立南京路商界聯合會戰時服務團以營救傷員,救濟難民。
南京路千人維權
中國政府因為擔心房地產泡沫化而影響到經濟,因此經常出台政策來防止房市過熱。2018年5月17日,上海政府出台整改商住兩用房(酒店式公寓)的新政策,除了停止審批同類型項目外,更要求完工的單位按照商業辦公房屋的功能整改,拆除廚房、衛生間和夾層等居住功能。不符合商辦要求的物業不得辦理過戶。在新規定下,已交屋的單位將被清查,列入違規建築督促整改,未整改的不能進行二手交易。已出售而未交屋的單位,拆除居住功能。未銷售的單位停止網簽、全面整改。有業主們認為,當初在購房時,發展商聲稱可以商住兩用,沒有提到會被要求整改的風險,因此政策改變不應該由業主承擔。現在的政策使得商住兩用房不能做住宅用途,影響到業主住房或放租權利。2017年6月10日,近千人在南京路步行街聚集,有人拿著標語,喊著「商住兩用,網簽為界」,抗議政府的修改商住兩用房政策。現場大約十名示威者被警方帶走。至少兩名示威者被警方粗暴拖行。抗議活動發生後,上海市住建委和相關部門表示,清理整頓商住兩用房工作的對象,是違法違規的商業辦公項目和相關開發企業。部分開發企業曲解政策、拖延整改,對購房人要求退房等維權行為設置障礙。因此對已實際成交並完成銷售合同網上備案的商住兩用房,購房人要求退房的,支持購房人依法維權,開發企業必須積極配合。
招牌脫落致人死亡
2018年8月12日晚,受颱風「摩羯」影響,上海累積雨量達大雨到暴雨,陸地最大風力7-8級。大雨中,南京東路132號商鋪的廣告牌突然掉落,砸中行人,有人員被砸到後倒地,附近人群緊急往外躲避。隨後,一群穿著交警制服的人員衝過來救人,數十人合力將招牌抬起。最終造成3人死亡,6人受傷。次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於全面開展空中墜物安全隱患專項檢查的通知》,要求各區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及各有關單位加強針對空中墜物安全隱患的專項檢查,著力消除隱患,不斷強化城市精細化管理,確保城市運行安全。 | {'wikidata_id': b'Q10906635'} |
摩尼七经
摩尼七經,是由摩尼教創始人摩尼親自撰寫的七部經書,為摩尼教所奉行的根本經典。換言之,意即摩尼教正典。
經文內容
摩尼認識到在他之前的宗教存在種種弊端,因而決心要創造一個世界性的、統一性的宗教。在摩尼看來,過去的宗教只有在其創始人在世時,宗教思想才能實現統一。然而,這些創始人自身並不著書立說,當他們去世時,其弟子便各執一詞,導致自己的宗教陷入分裂和混亂。「我已選擇的宗教超出於以往的任何宗教十倍。第一,以往的宗教局限於一個國家和一種語言,而我的宗教則不同,它將會流行於每個國家,採用所有的語言,傳遍天涯海角。第二,以往的宗教只有當其有純潔的領袖時才得以存在,而一旦領袖們去世,他們的宗教立刻陷入混亂中,其戒律和著作也遭到忽視。但我的宗教卻由於有活的經典,有傳教士、主教、修士和平信徒,由於有智慧和著作,將會永存到底。」因而,摩尼決定親自撰寫自己的宗教著作,以使自己的宗教永遠存在。《福音書》讚頌三位一體的至高神;《生命寶藏》闡述摩尼教對於人和宇宙的觀點;《書信集》收錄了摩尼及其弟子的書信,闡釋教義;《秘密經》從各個角度論述摩尼教思想的正確性;《傳奇》記述人類的歷史;《巨人書》講述創世之初守望者與巨人的故事;《聖詠集》收錄摩尼及其弟子撰述的讚美詩。《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中把這七部經書比作船隻:「感四聖以爲威力,騰七部以作舟航」。
由於各種原因,摩尼教在今日已經不復存在,七部經書亦未曾發現任何一部的全本。現存有科普特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亞文、粟特文、回鶻文等語言的經書殘片發現,但其具體歸屬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大二宗圖
《大二宗圖》在《儀略》中音譯為「大門荷翼圖」,來源於帕提亞文bungāhīg,意為「基本原理」。這是一種說明摩尼教明暗二元論的圖集,由摩尼繪製,用來向不識字的文盲闡述教義。摩尼在這一點上認為自己的宗教比之前的更具有優越性:「確實,所有的使徒們,在我之前降臨的我的兄弟們,都沒有著書立說。他們的智慧,就如我所作的那樣。他們也沒有像我一樣,在圖畫裡畫出他們的智慧。」大二宗圖的重要性僅次於七部大經。在帕提亞文中,這部圖集又被稱為「Ādrhang」。 | {'wikidata_id': b'Q30945666'} |
蔡亞佳度
出身及婚姻
據《蔡氏家譜(儀間家)》載,蔡氏為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的第三代,父親為通事蔡讓,母親姓氏不詳、童名武美度,有四名兄弟蔡瑆、蔡璋、蔡璇、蔡珦。而《琉球國志略》則記載其父名蔡禧。各部《蔡氏家譜》均記載蔡氏於明朝正統八年出生,童名亞佳度,除上原家無記載婚齡之外,其餘數部均說她及笄而嫁。亞佳度對翁姑十分孝順,也很順從丈夫。幾部蔡氏家譜皆指她十七歲時喪夫;《琉球國志略》則說她是十八歲成為寡婦。琉球幾部《蔡氏家譜》都沒記載亞佳度夫家之姓氏,《琉球國志略》就記載她丈夫姓陳。
寡居後之事
亞佳度在夫死後一直沒打算再嫁,而夫家已經衰微,又後繼無人,於是回娘家居住。父母見她年輕又沒子女,就想安排她改嫁,但她堅決不從,每日紡織,歷年蓄積了不少製成品。幾部《蔡氏家譜》和《琉球國志略》都有記載她出資為蔡家創建祠堂之事,然而兩者所記之事有出入。儀間家、具志家、上原家、具志頭家的《蔡氏家譜》均記載亞佳度在成化八年占卜得出唐榮(即久米村)之東北為吉地,就出售自己紡織品,把賺到的錢捐出,為蔡家創建祠堂,供奉蔡家歷代神主。又由於蔡氏族人相信宋朝時蔡氏先祖、忠惠公蔡襄建萬安橋,是因為觀音顯靈才建成;萬安橋建成以後,人們往來免於風濤險阻之苦,也是蔡襄的功德和觀音顯靈所致。亞佳度受到此事影響,就在祠堂供奉觀音之像,並題「清泰」二字,是取造橋以來永瞻海清國泰之意。至弘治六年去世,享年五十一歲。《琉球國志略》卻說亞佳度在六十八歲逝世,臨終前為了感謝族人在她孀居父家時善養,就捐出賣紡織品所賺的錢,囑咐族人建祠,讓子孫可以在祠堂裡讀書,後來族人購買清泰寺廢地建祠。前者指蔡氏祠堂有「清泰寺」一名,是由於族人常到外地出仕當官,於是託友僧參雪打理祠堂而得名;後者則指「清泰寺」是祠堂所在地從前的寺院。
由於她拒改嫁,符合當時社會稱頌之「貞烈」美德,又出資興建祠堂供奉蔡氏祖先,深得後人尊敬。為了表揚她貞烈之德和對家族的貢獻,蔡氏族人就把她的事蹟記載於族譜裡,清朝方面也把她的事蹟記載於史書。 | {'wikidata_id': b'Q15901405'} |
夜明
台前幕後
《夜明》的演員與幕後人員來自馬來西亞(馬)、中國大陸(中)、香港(港)、台灣(台),陣容鼎盛。
故事大綱
1910年,孫中山(趙文瑄演)被日本政府驅逐出境,與好友梅屋莊吉分別,遠渡南洋庇能(現馬來西亞檳城州)。反清革命連翻失敗,同盟會會員意志消沉;流言四起,謠傳孫中山吞併革命資金,孫中山籌款異常艱難。孫中山寄住於檳城華裔富商徐氏(王建成演),徐氏不認同革命理念,指革命為孫中山的個人理想,與中國人無關、非中國人所願。
清朝懸紅70萬襾白銀,並派人到檳城刺殺孫中山。徐氏的得力助手、華文學校教師羅肇麟(趙琤演),竟然是清朝殺手。徐氏的娘惹女兒徐丹蓉(李心潔)與羅肇麟青梅竹馬,本來只是個不懂世事的千金小姐,得見孫中山先生言行,深受感動,同情革命,卻也因而與男友羅肇麟意見分歧,日漸生疏。徐氏為家族生意要逼徐丹蓉盲婚啞嫁與英國鴉片商人結婚。羅肇麟不敢違抗,徐丹蓉傷心欲絕。
孫中山革命事業低沉之際,二妻陳粹芬(吳越演)來到檳城照顧孫中山。兩人聚少離多,難得見面,本應很甜蜜恩愛。但孫中山事事以革命為先,陳粹芬卻最想與丈夫像正常家庭朝夕相對、甚至希望孫中山放棄革命。陳粹芬心知丈夫以國家安危犧牲一切,始終願意默默負出,忍受痛苦。
孫中山體恤檳城的華人苦力,幫他們談判爭取合理薪酬。華工自言學識低,不懂革命為何物,但信任與認同孫中山,決意捐出僅有的薪金。孫中山贏得信任,大為振奮。由始至終,孫中山堅信共和革命必會成功,只擔心自己無法堅持到底。孫中山仍然想辦法向檳城富商籌款,徐丹蓉以徐氏千金身份幫忙孫中山到富商酒會,富商皆反應冷淡。當晚,清廷殺手尾隨行刺孫中山,徐丹蓉掩護孫中山中槍受傷。羅肇麟眼見女友受傷,內心一直掙扎要不要殺孫中山。清晨到臨,羅肇麟協助孫中山逃離殺手包圍。
孫中山再次拜託徐氏出面邀請紳商讓孫中山發言慕捐。徐氏嚴詞拒絕,徐丹蓉竟以死相逼父親答應。孫中山遏止徐丹蓉,以道理說服徐氏。清廷殺手決意趁集會槍殺孫中山。孫中山不畏死亡恐嚇站上講台,慷慨陳詞。正當殺手要開槍之際,羅肇麟背叛並擊倒殺手。孫中山感動了在場所有人,終於籌得經費。
孫中山上船離開檳城,羅肇麟尾隨,決意追隨孫中山的革命理想。陳粹芬與徐丹蓉在碼頭目送二人離去,百般滋味在心頭。
從歷史到電影
1906至1911年間,孫中山先生到了檳城5次,為革命籌款、策劃起事。1910年,孫中山在檳城籌畫了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革命志士轟轟烈烈,卻喚醒了同年10月的辛亥革命、終於推翻滿清皇帝政府。
這部電影敍述孫中山先生在1910年7月到12月之間在檳城發生之事。正史,這段時間孫中山先生的元配夫人盧慕貞、二夫人陳粹芬偕兩名女兒和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先後來到檳城。孫中山先生與陳粹芬夫人在檳城的事跡鮮為人知,電影《夜·明》正是專注於此。電影依據一些史實及當時的情況編寫,加入一些虛構人物。
自電影開拍以來,越來越多馬來西亞人有意深入了解孫中山先生在檳城的事跡,識認馬來西亞華人支持及參與中國1911年辛亥革命。
「我們希望這部電影會吸引許多人到檳城,追隨孫中山先生足跡 ...」
獎項
趙文瑄、吳越,憑《夜明》分別奪得第十屆(200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最受關注男演員獎」和「最具潛力新人獎」。
梅梓,憑《夜明》奪得第十二屆(2007年)中國電影華表獎「最優秀編劇新人獎」。 | {'wikidata_id': b'Q3472772'} |
本多忠刻
生平
在慶長元年4月14日(1596年5月11日)出生,家中長男。在祖父本多忠勝於慶長6年(1601年)移封桑名藩時,與父親忠政一同移至桑名。在慶長16年(1611年)12月敘任從五位下中務大輔。在大坂夏之陣中與忠政一同出陣,參與慶長19年5月7日(1615年6月3日)的道明寺之戰並獲得敵人的首級而立下戰功。在戰後的元和2年9月29日(1616年11月8日)與德川家康的孫女‧豐臣秀賴的正室千姬結婚。關於這次婚姻,有千姬在大坂落城後的7月返回江戶途中於桑名的七里渡的船中偶然遇見忠刻的故事。還有家康在臨終之際考慮到因為政治婚姻而犧牲的千姬而被生母命令與忠刻結婚的故事。
元和3年(1617年),千姬的化妝費而被賜予個別10萬石的新地並移至姬路藩。
與千姬之間在元和4年(1618年)誕下長女勝姬(池田光政室),在元和5年(1619年)誕下長男幸千代,但是幸千代在元和7年(1621年)以3歳之齡死去,忠刻亦在寬永3年5月7日(1626年6月30日)因為結核病而死去。享年31歲。
忠刻是忠政的長子卻很早就死去,因此弟弟政朝就成為姬路藩第2代藩主。
系圖
┏信長━━━━━德姬
織田信秀━━┫ ┣━━熊姬━忠刻
┃ ┏信康
┃ 德川家康━┫
┃ ┗秀忠
┃ ┣━千姬
┗市━━━━━━━江 | {'wikidata_id': b'Q5892750'} |
李昞 (北魏)
李昞(491年-528年5月17日),字仁曜,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北魏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高平宣景男李虔第二子,北魏官員。
生平
李昞以高陽王元雍常侍為起家官,官至員外散騎侍郎、太尉錄事參軍。建義元年四月庚子(528年5月17日),李昞在河陰之變中與兩位兄弟李㬇和李晧同時遇害,虛歲三十八,朝廷贈予散騎常侍、左將軍、兗州刺史。
魏孝莊帝元子攸殺死爾朱榮後,河陰之變死難者的家屬互相憑弔和慶賀,李昞的岳父魏子建對自己的姨表弟盧道虔說:「朝廷剪除倚仗權勢逞強作惡的人,凶暴的歹徒還很兇猛,沒聽到有奇妙的計策超常的謀略,恐怕光殺爾朱榮於事無補。這是隴西李氏家門禍亂的開始,憑弔和慶賀不是太匆忙了吧!」永安之後,隴西李氏宗族流轉離散,李昞的堂弟李彧遭到誅殺,就和魏子建所擔憂的一樣。 | {'wikidata_id': b'Q15921480'} |
李映霞
學習生涯
李映霞1991年畢業吉隆坡南開華小,並隨後在1997年吉隆坡循人中學完成中學學業。接著分別在1998年加影新紀元學院及2000年英迪學院考取大專文憑。
2002年赴澳洲科庭大學主修經濟,又進入澳洲雪梨大學主修經濟、政治及國際關係,並在2004年取代經濟學士學位。
政治生涯
2000年,加入民主行動黨,獲選為富都汶萊支部秘書。2004年,擔任武吉免登區國會議員方貴倫政治秘書。2006年,年杪被委為行動黨蓮花苑社區服務中心主任。
州議員
2008年3月9日,當選為蓮花苑州議員,受委雪州青年與體育行政議員助理。
2009年,當選行動黨社青團全國署理團長,成為行動黨第一位女性署理團長。2010年,最高票當選行動黨雪州委員,並受委為雪州宣傳秘書。
離開行動黨
2013年第13屆馬來西亞選舉前夕,被黨內人士指責,政務活動公開招標時讓自己丈夫名下的公司得標,有濫權之虞,李在黨內聽證會上辯白有關招標實際上是倒貼,她本人並未獲利,唯最終黨紀委裁定其違反黨紀,不讓其在接下來的選舉中上陣,李最終以獨立人士身份上陣蓮花苑州議席尋求連任,被行動黨開除。雖然敗選,但李坦言自己是為求清白所以站出來面對選民。
2018年1月宣布加入人民黨並被委任為雪州人民黨秘書,並再次在第14屆大選競選蓮花苑州議席及班登國會議席但未成功。
榮譽
2011年12月,榮獲英迪教育集團《10大傑出校友》獎項。 | {'wikidata_id': b'Q16221021'} |
翠雀属
名稱
迪奧斯科里德斯的《藥材志》記載了一種因為花似海豚而得名δελφίνιον(delphínion,意思是「海豚」)的翠雀屬植物。翠雀屬的屬名Delphinium即來源於此。
翠雀屬的中文名來自中國分布最廣的種——翠雀。「翠雀」一名最早見於《植物名實圖考》,也是以花形命名,《廣群芳譜》作「藍雀花」。
色素
翠雀屬大多數種都開藍紫色花,之所以呈現藍紫色是因為含有翠雀花素。
觀賞
翠雀屬包含許多種觀賞植物。品種最多的是歐洲人在19世紀雜交培育的園藝翠雀花,俗稱大花飛燕草或大飛燕草,但其實園藝翠雀花的主要親本是高翠雀花,與飛燕草並無關係。
真正的飛燕草在歐洲的栽培歷史更加悠久,1601年就有描繪飛燕草重瓣品種的插圖。
翠雀在清代的北京花圃十分常見,傳入歐洲後也十分流行,並與高翠雀花雜交產生了美女翠雀花。
其他偶有栽培的種包括囊距翠雀花、紅翠雀花、大紅翠雀花、黃翠雀花、染絲翠雀花等。
藥用
在中國,還亮草、翠雀、滇川翠雀花、峨眉翠雀花、河南翠雀花、囊距翠雀花等十幾個種在民間供藥用,治跌打損傷、風濕、牙痛等症。由於翠雀屬植物毒性較高,一些地區用翠雀、東北高翠雀花等製作土農藥,殺滅皮膚寄生蟲、蚊蠅幼蟲。
歐洲也曾用野飛燕草治療一些疾病。
在印度,禿淨翠雀花(D. denudatum)的根部可以入藥,在尤那尼醫學中是一種重要的草藥。
染料
中亞及西亞的一些民族用從染絲翠雀花中提取的黃色染料給絲織品染色。
歐洲的野飛燕草的花汁與礬混合後可做藍色墨汁。 | {'wikidata_id': b'Q160107'} |
南部發電廠高雄分廠
日治時期
1920年代,當時高雄地區的發電系統仰賴高雄預備火力發電所,以及位於荖濃溪流域上的竹仔門發電所(今高屏發電廠竹門機組)與土壟灣發電所(今高屏發電廠六龜機組)進行供電。雖平時供電狀況無虞甚至過剩,然而當荖濃溪遭遇枯水期時,兩座水力發電廠無法正常發電,僅能依靠高雄預備火力發電所進行發電,加上當時南部地區的電力系統負荷增加,因此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有興建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的計畫。
1922年3月,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興建計畫正式提出,預計將在發電廠內裝設一部裝置容量達2,000KW的燃煤發電機組,預估興建費用為日圓50萬元。同月27日,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向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提交興建案申請,11月29日獲得同意。
然而,因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其實早在遞信部回函認可書之前,便已先行動工,導致後來發電廠工程停工,直到同年12月7日才又重新動工。
1923年4月3日,發電廠舉行點火式。同年4月28日,正式完工,開始試營運。同年5月20日,因發電廠試營運期間機組運轉狀況良好,因此獲得營運許可後正式啟用發電,總興建費用共耗資日圓45萬元。
然而,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完工商轉後,南部地區的用電負荷仍持續增加,因此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擬定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的增建計畫,擴充內容包括再新增一部裝置容量2,000KW的火力發電機組。擴建工程於1927年4月26日動工,同年12月12日完工,開始進行試運轉。1928年1月13日,試運轉結果良好後,獲得營運許可,擴充機組開始投入發電,總擴建費用為32.5萬元。
1923年12月1日,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暫停施作,為了彌補電力供給空缺,因此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決定將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進行大規模擴建工程,1930年2月15日,增建計畫提出,計畫內容包括將新增一部裝置容量達10,000KW的火力發電機組,總興建費用預估將耗資116萬元,增建工程在同年5月30日動工,1931年1月31日完工,總實際興建費用為98.2萬元。
1933年,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在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旁增設一座變電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方面因戰爭後期情勢日漸不利,物資缺乏,導致臺灣各地的發電所在受到災害損壞或機械老化導致運轉效率降低後,無力修復與更新,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也因機械老化影響,在日治末期,總裝置容量13,000KW中,僅能發出8,000KW的電力。
戰後時期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同年10月,國民政府接管臺灣,並成立臺灣電力監理委員會進行臺灣各地在日治時期所遺留之發電設備的修復與接收作業。後再成立台灣電力公司進行臺灣地區的發電與供變電業務。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作為續存發電廠由台灣電力公司接手修復機組並繼續營運。並改名為「高雄發電廠」。
1955年,台灣電力公司為配合臺灣省政府早期的經濟建設開發電源計劃,因此開始建設南部發電廠,高雄發電廠被歸入到南部發電廠旗下,並在1966年改名為「南部發電廠高雄分廠」,但當時高雄地區的主力發電廠仍為高雄分廠。
直到1976年時,南部發電廠逐漸取代高雄分廠之發電功能,因此將南部發電廠高雄分廠正式停機除役,原廠區改建為三民一次配電變電所以及電力修護處南部分處。 | {'wikidata_id': b'Q24841015'} |
黄志明 (新加坡)
生平
黃志明早年在美國空軍學院研究電機工程學,1991年畢業並獲得理學學士學位。他於1999年從新加坡指揮與參謀學院畢業。他也曾在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外交學院就讀國際關係學,2002年畢業並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黃志明於1986年12月加入新加坡武裝部隊,在初期時當過空軍戰鬥機飛行員,隨後連續擔任過以下職務:空軍144中隊指揮官、樟宜空軍基地司令、三軍通訊與資訊系統處處長、空軍策劃處處長、三軍行動處處長及副空軍總長。他也在1995年12月至1996年7月之間當過國防部長的私人秘書。2009年12月10日,黃志明接替他哥哥黃志勤當空軍總長。2013年3月25日,他把空軍總長一職交給符策謀,兩日後接替梁建鴻當三軍總長。2013年6月27日,他的軍階從少將升至中將。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於2015年3月23日逝世時,黃志明擔任主辦李光耀的國葬儀式的組委會主席。李光耀的靈柩於3月25日至28日停放在新加坡國會大廈供民眾瞻仰時,黃志明和三軍各軍的總長以及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共同組成第一輪的五人守靈隊在靈柩旁站崗。
黃志明於2015年8月18日退伍,由林清耀接替他擔任三軍總長。黃志明在退伍後確認他會從政。
2015年8月22日,人民行動黨(PAP)宣布黃志明已加入PAP,並將和五名PAP候選人參與2015年新加坡大選,在白沙-榜鵝集選區參選。黃志明當選後,在2015年10月1日開始出任教育部代部長(學校)。
黃志明已婚,有兩個女兒。他的哥哥黃志勤在2006年至2009年之間擔任過空軍總長,現任國防部常任秘書(國防發展)兼衛生部副常任秘書。他的弟弟黃志平在2011年至2014年之間擔任海軍總長,現任公積金局總裁。
黃志明在2011年榮獲行政功績獎章 (金,武裝部隊)。 | {'wikidata_id': b'Q15410291'} |
唱支山歌给党听
唱支山歌給黨聽,1963年學雷鋒活動中產生的紅色歌曲,是曲作者朱踐耳將雷鋒抄錄在日記中的一首詩譜曲而成的。
原詩為陝西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技術員姚筱舟創作,1958年6月26日在陝西的一份小報上發表,署名為姚的筆名「蕉萍」,1962年被春風文藝出版社編入詩集《新民歌三百首》一書。後來雷鋒從報上看到該詩並摘記到了自己的日記中,但他並非完全按照原文抄錄,而是僅抄錄了前兩段,且對一些詞句進行了改動。曲作者在《雷鋒日記》中讀到雷鋒摘抄的詩句後,為其譜曲形成了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由藏族歌手才旦卓瑪演唱後該曲一舉成名。
創作
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誕生於1963年的學雷鋒活動之中,而其歌詞卻可以追溯到更早的1958年。
生於1933年的姚筱舟是一名江西人,1954年從朝鮮戰場復員後進入陝西銅川礦務局工作,1956年成為焦坪煤礦的一名技術員。他在1958年創作了三首詩,其中一首就是《唱支山歌給黨聽》,該詩共有四段十八行。當時他的署名為「蕉萍」,這個筆名源自礦區名「焦平」。詩中「我把黨來比母親」一句的靈感來自曠工的順口溜「黨是咱的媽,礦是咱的家,咱聽媽的話,建設好咱的家」。該詩最早於1958年6月26日發表在陝西省民歌整理小組編印的小報《總路線詩傳單》第八期之上,春風文藝出版社於1962年將其編入詩集《新民歌三百首》。
雷鋒於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次年3月5日毛澤東為其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中國全國掀起了學習雷鋒的熱潮。由於這首詩的前兩段被雷鋒抄錄到了日記中,因而隨《雷鋒日記》而廣泛傳播。雷鋒抄錄時對詩句進行了修改,將「母親只能生我身」改為「母親只生我的身」,將「黨號召我們鬧革命」改為「共產黨號召我鬧革命」。 | {'wikidata_id': b'Q10923097'}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學院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彰師大工教系成立於1971年,當初成立之目的為培育工業類技職體系之教師人才,彰師大工教系與臺師大工教系為當時臺灣省培育工業類技職體系教師僅有的兩個科系。
彰師大工教系於1994年教育改革後,就配合學校轉型綜合、研究型大學的政策,積極與國立中山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等校促成學術交流,並與許多大型企業簽訂產學合作,同時大幅刪減系上師培生名額約50%,於2004年系所名稱從工業教育學系改為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現授課內容已大多配合產業界需求來設計。
近來彰師大工教系校友大多轉向業界發展,其中系上畢業校友亦不乏台積電等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
彰師大工教系於統測機械群、電子與電機群皆有招生,但因系所名稱依舊含有「教育」兩字而讓考生誤認為彰師大工教系依舊沒有轉型成功,所以長久以來分數一直難有起色。 | {'wikidata_id': b'Q48896709'} |
皇家加拿大騎警
起源
加拿大在殖民初期並沒有較強大的警察隊伍。即使在1867年加拿大建國時,蒙特婁和多倫多這些最大的城市中的專職警察也很少。當時只有一支規模很小的國家警察隊伍來負責貫徹實施聯邦法律。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都沒有警察,執法的任務由法庭任命的臨時警察或士兵來承擔。
1870年,加拿大從哈德遜灣公司手中買下了美國邊界以北從五大湖到洛磯山脈之間的一大片土地,加拿大政府覺得在這人口稀少的廣大地區,需要有一支有效的執法隊伍,以防止大批白人拓荒者突然湧入,與傳統印第安人之間造成之衝突,特別是處理土地問題。為保證白人拓荒者,與及印第安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政府決定組建一支警備隊來維持秩序,直至西部土地由加拿大政府正式和平接管為止。這支「警備隊」成立於1873年,稱為西北騎警。原來計劃土地問題和平解決後就解散該警備隊。
最初,西北騎警只招募了150人,但是,很快就增加到300人。當時的西北騎警騎馬巡邏西北地區,穿的就是現在著名的紅色緊身短上衣。
發展
西北騎警開始時只有300名騎警,他們要保衛與美國北部邊界接壤的廣闊地帶人民的安全。那時加拿大西部地區比美國西部還大。在美國,印第安人與白人拓荒者之間,經常發生很多武力衝突,以至戰爭。加拿大政府有見及此,加強了對印第安原居民的保護,並建立了這支西北騎警來處理這地區的土地問題,保證印第安人與白人均得到公正的待遇。因此得到印第安人的信賴,稱他們為白人兄弟。這對印第安人面對條約談判,並調解與白人拓荒者之間的衝突,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1883年,西北騎警擴充到了500人,並負有若干新的職責,其中包括在興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期間,維持治安的責任。1885年由路易.雷爾領導的梅迪人暴動(西北叛亂)以後,這支警力再一次增加,達到1000人。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加拿大西北的育空地區掀起了大規模的淘金熱,世界各地眾多的採金者都匯集到這裡,也同時帶來了發生暴亂的可能。西北騎警的存在保證了這場淘金熱井然有序,使暴亂衝突儘量減少。淘金熱以後,西北騎警把注意力轉到北極地區,並在那裡設置分局以制止欺壓原住民的事件,同時避免了歐洲國家對加拿大領土的威脅。
20世紀初,加拿大人已公認西北騎警是一個永久性的機構。1904年,英王愛德華七世在這支隊伍的名稱上,賜封「皇家」稱號,以表彰其事蹟。1920年,「皇家西北騎警」成為「皇家加拿大騎警」,正式擴大成為國家的武裝警察。同年,其總部從薩斯克奇溫省(Saskatchewan)的首府里賈納市遷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市。
1928年,「加拿大皇家騎警」根據與各個不同省市簽定的合同,開始在聯邦政府轄區以外的各個地區執行警務。加拿大憲法規定執法任務是各省的職責,但大多數省份都認為只有通過加拿大皇家騎警才能最有效地履行這一職責。加拿大皇家騎警的任務基本上是「維護治安」,但它也對加拿大在大戰時的努力,作出很大的貢獻。加拿大皇家騎警在海外也有過貢獻,參與了第二次布爾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
組織
皇家加拿大騎警是在《皇家加拿大騎警法》(Royal Canadian Mounted Police Act)的授權下設立並組織,指揮官為皇家騎警警監(Commissioner),由加拿大總督任命、對公共安全部(Public Safety Canada)負責。截至2005年4月,皇家加拿大騎警有警監一人、副警監七人(分管:聯邦服務及中央區,大西洋區,國民警察,企業化管理暨主計處,戰略指揮,運營,西北區,太平洋區)、共有職員22,561名。加拿大皇家騎警總部設於渥太華。 | {'wikidata_id': b'Q335175'} |
上海海关
沿革
該海關前身為江海關。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江海關由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其中大部分洋員未予留用,其餘洋員和華員待遇一致。當年9月,9名洋員退職歸國;10月25日,海關總署成立,總稅務司署正式撤銷。1950年2月16日,江海關奉海關總署之命令,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
1950年3月,江海關內部編制調整結束,由七個課改編為八個科、一個室,人員編制由3100餘人縮為1250人。當年12月,上海海關將海務、港務工作移交給交通部門。1953年1月,上海海關合併上海市對外貿易局,建制直屬海關總署,行政上則由對外貿易部華東特派員辦事處領導。1955年9月,根據國務院《關於調整各地海關任務和領導關係的通知》,上海市對外貿易局恢復建制,上海海關改為對外貿易部直屬單位,並同時受上海市人民委員會領導和上海市對外貿易局的指導。1961年11月,依據國務院規定,上海海關劃轉地方,改隸上海市外貿局。1964年4月,上海海關在虹橋機場設立行李檢查處和機場辦事處。
進入文化大革命後,上海海關被「造反縱隊」、「造反兵團」奪權。造反派成立「聯合總部」、「上海海關革命委員會」,控制了上海海關,審查、批鬥數十名老海關人員,並解除了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監管職責。1968年12月,經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同意,海關改由上海市革委會財貿組(財貿辦公室)歸口管理。
1980年2月9日,依據國務院決定,海關建制收歸中央,海關總署統一管理、所在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監督指導,恢復垂直管理體制,上海海關改由上海市進出口辦公室管理。1983年5月25日,上海市進出口辦公室改為上海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繼續管理海關。1987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上海海關依法由海關總署垂直管理。 | {'wikidata_id': b'Q65052110'} |
睫毛膏
睫毛膏為塗抹於睫毛的化妝品,目的在於使睫毛濃密,纖長,捲翹,以及加深睫毛的顏色。睫毛膏通常包含刷子以及內含塗抹用印色且可收納刷子的管子兩大部分所組合,刷子本身有彎曲型也有直立型,另外在質地方面,略可分為霜狀、液狀與膏狀。由於成份的改進與價格上的普及,以往重要場合才需要的刷睫毛步驟,現今漸次成為化妝必要的程序。
簡介
1913年美國化學家威廉士(Thomas.L.Williams)為了他妹妹,Mabel所發明。將凡士林與碳粉混合製成的濃稠液體,塗抹於女性睫毛,使其眼睛於錯覺中變大。經過改良後,他於1917年以Maybelline品牌(混合他妹妹與凡士林之名)公開銷售此種睫毛膏。
雖然早期睫毛膏的材質與現今不同,但功能卻相同都是利用染髮的原理,讓睫毛伸展,上色,進而突顯眼睛的美麗。而睫毛膏附的刷子,除了負責將睫毛膏塗上睫毛之外,也兼具將睫毛刷整齊的功能。
沿革
1950年以前,睫毛膏其實是種呈現濃稠液體的睫毛液,不僅難以塗抹均勻且容易掉色。1950年代之後,較高的化學科技,讓睫毛膏越來越容易塗抹,且較能保持一定時間效能。1970年代,油性睫毛膏出現,克服了掉色的困擾。
真正讓睫毛膏成為全世界通用的化妝品,應該是1990年之後。不但體積,品質,效能,顏色,亮度有長足進步,在材質上也強調植物性。2000年之後,因為在防水與卸妝兩大技術獲得突破,睫毛膏亦發成為全球女性常用的化妝品。
現況
今一般的睫毛膏總長約10公分,通常含有一支帶有柄與刷毛的刷子與可收納刷毛的管子。管子內則內含睫毛膏。另外在成分上,各家廠商都強調刷子材質為天然植物所製。
而另外,新式睫毛膏漸往塑膠刷頭發展,強調自然性,較方便使用、亦不會結塊。 | {'wikidata_id': b'Q324120'} |
劉文淇
劉文淇(1789年-1854年),字孟瞻,揚州儀徵人。清代著名經學家。
生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91年),父親劉錫瑜是位醫生。其舅凌曙(凌曉樓)愛其穎悟,親自教之。與薛傳均友好,一同在梅花書院就學。精研古籍,致力於左氏學的研究,「得《十三經註疏》,依次校勘,朝夕研究,竊見上下割裂,前後矛盾」,與劉寶楠並稱「揚州二劉」,道光八年(1828年),與劉寶楠、陳立同赴鄉試,相約「各治一經」,劉文淇注《左傳》,劉寶楠注《論語》,陳立注《公羊傳》。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與其子劉毓崧纂輯《輿地紀勝校勘記》,成書五十二卷。注有《左傳舊疏考正》及《左傳舊註疏證》,收集孔奇、孔嘉與鄭玄之註解來證明杜預疏注《左傳》多有錯誤。
文淇家境清貧,常外出為人校書,校《春秋左氏傳》前後長達四十年,至咸豐四年(1854年)未成而卒,僅寫到襄公五年。今人吳靜安有《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續》。
另著有《楚漢諸侯疆域記》3卷、《揚州水道記》4卷、《讀書隨筆》20卷、《青溪舊屋文集》l0卷、《詩集》1卷等書。
文淇有子劉毓崧、毓崧有子劉壽曾,一門三世傳《春秋左氏傳》,撰《春秋左氏傳舊疏考證》,傳為美談。 | {'wikidata_id': b'Q10899879'} |
味精
麩胺酸鈉(MSG)又稱味精、味素,是麩胺酸的鈉鹽,屬於天然的最豐富的非必需胺基酸之一。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其歸於「公認安全」(GRAS) ,而歐盟則視其為食品添加劑。MSG有HS代碼29224220以及E編碼E621。MSG的麩胺酸鹽與其他食品來源的麩胺酸鹽均具有相同鮮味。它們在化學上是相同的。食品工業生產廠商視MSG為一種增味劑進行銷售和使用,因為它可以平衡、融合和使其他味覺的整體感受變得豐富。日本、 韓國和中國菜普遍使用麩胺酸鈉。鰹魚(柴魚片)、雞肉、豬肉、牛肉等蛋白質或乾香菇、松茸等菇菌類經過熬煮,也可以獲取相同物質。
發現
1908年,池田菊苗教授採用水提取和結晶的方法,從海帶中分離出麩胺酸,一種新型的調味品,並將其味道命名為「鮮味」(umami)。他注意到柴魚片和海帶的魚湯均具有一種特別的滋味,而當時他並未對這種味道進行過任何科學描述,而且這種味道與甜味、鹹味、酸味和苦味截然不同。為了證實是因電離化麩胺酸鹽而產生了這種鮮味,池田教授研究了許多關於麩胺酸鹽的味覺特性,當中包括鈣、鉀、銨和鎂的麩胺酸鹽。除了其他礦物質所產生的某種金屬味道外,所有的鹽均會形成這種鮮味。在這些鹽中,麩胺酸鈉可溶性最好,味道最佳,兼且易於結晶。池田教授將這種產物命名為麩胺酸鈉,並為生產MSG申請專利。1909年,鈴木兄弟開始了商業化生產MSG,名稱為味之素(日語:味の素),意即日文的「風味之精華」,這也是世界上首次製成麩胺酸鈉。
1913年,池田教授的弟子小玉新太郎發現柴魚片中含有另一種鮮味物質「核苷酸IMP」。1957年,國中明發現香菇中所含有的「核苷酸GMP」亦會產生鮮味的味道。
生產和化學特性
自從MSG在市場上出現後,其生產方法有以下三種:(1)採用鹽酸水解植物蛋白,使肽鍵斷開(1909年-1962年),(2)採用丙烯腈進行直接化學合成(1962年– 1973年),(3)細菌發酵;目前的方法。剛開始時採用小麥麵筋蛋白進行水解,由於100克蛋白中含有30多克的麩胺酸鹽和穀氨醯氨。為了令生產滿足對MSG不斷增長的需求,研發了一種新的生產工藝:化學合成和發酵法。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作為原料的乙烯腈被用在MSG合成中。當時,細菌發酵法來生產MSG,其工藝與酒、醋、酸乳,甚至巧克力類似。鈉通過中和步驟則在後期添加。在發酵過程中所選用的細菌(棒形菌)採用了從甜菜、甘蔗、木薯或糖蜜中所取得的氨和碳水化合物進行培養,把胺基酸分泌到發酵液中,從此處分離出L-麩胺酸鹽。Kyowa Hakko Kogyo Co Ltd研製出第一種生產L-麩胺酸鹽的工業發酵方法。如今,在MSG工業生產領域中,從糖到麩胺酸鹽的轉化率和生產率持續得到提高,從而能追上人類的需求。經過過濾、濃縮、酸化和結晶這些過程,最終得出的產品便是純水合麩胺酸鈉。其外觀為白色無味晶狀粉末,在溶液中會將其分解為麩胺酸根離子和鈉離子。該物溶於水的,但在常見的有機溶劑(如醚)中不易吸濕,基本上也不可溶解。在一般情況下,MSG在常規的食品加工中都會保持穩定。在烹調過程中,MSG是不會分解的,但與其他胺基酸相似,如溫度非常高且存在糖的情況下,它有可能會發生褐變或美拉德反應。
使用
與其他調和香味結合前,純淨的MSG本身不含令人愉快的味道。作為調味品兼且在用量適當的情況下,MSG是可以增強其他風味活性物質,平衡並豐滿某些菜餚的整體口味。MSG能與肉、魚、禽肉、許多蔬菜、調味料、湯和滷汁融合得洽到好處,從而增加某些食物(如牛.羊.豬等.....清湯)的整體口味之偏好。不過,除蔗糖外,MSG和其他基本味道一樣,只能在正確的濃度下才可提高愉悅感。過量的MSG會迅速破壞菜餚的味道。雖然這種濃度隨著食物類型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在清湯中,當每100ml中添加的MSG若超過1克,愉悅感得分則會迅速下降。此外,MSG與鹽(氯化鈉)和其他鮮味物質(如核苷酸)之間也會發生相互作用。最適宜的濃度才能發揮出最美的味道。由於具有這些特性,MSG可用於減少鹽(鈉)的攝取量,食用鹽可能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即使用鹽量減少30%,使用MSG仍可改善低鹽食物的口味。與氯化鈉相比(69%),MSG的鈉含量(單位質量百分比)大約高1.3倍(72%)。其他麩胺酸鹽已經用於低鹽湯中,但其味道則遜於MSG。
安全性
MSG在調味食品中的安全使用時間已經超過了109年。在這段期間曾進行大量研究,旨在澄清MSG的作用、益處及安全性。在這方面,有關食品添加劑安全的國際和國家機構認為,作為一種增味劑,MSG是安全的。
中菜館綜合症
「MSG綜合症狀」起初稱為「中菜館綜合症」,最初來自1968年在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封署名 Robert Ho Man Kwok 的讀者來信,其自稱來到美國幾年了,常去中餐館吃飯,發現中餐館大量使用味精造成多種症狀。因為其名字很像來自香港的華裔移民,一些媒體稱之為「華裔醫生郭浩民」。郭氏認為這種症狀背後隱藏著許多原因,其中包括用酒烹調時所殘留的酒精、鈉成分或MSG調味品等。但經過那次後,MSG就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兼且與那些症狀再也脫不掉關係。然而,從未研究過酒或鹽成分所帶來的影響。多年來,特異性症狀的清單就建立在這些逸事趣聞的基礎上。
然而據麥可·布蘭丁的報導,「華裔醫生郭浩民」子虛烏有,那封造成之後連鎖反應的信其實來自兩個美國年輕醫生打賭能否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這樣的嚴肅刊物上發表明顯胡扯的文章。他們杜撰的醫生自稱所在的醫學機構 the National Bio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of Silver Spring 根本不存在。其中一人在來信發表後多次聯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告訴他們實情,但被拒絕接受。
安全性研究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是有能力代謝谷胺酸鹽的,且谷胺酸鹽僅具含量非常低的急性毒性。對於大老鼠和小老鼠來說,50%受試驗的動物(LD50)的口服致死劑量在每千克體重15至18g之間,比鹽的LD50(大老鼠為3 g/kg)多5倍。因此,作為食品添加劑食用的MSG以及食物中具有天然水準的谷胺酸不會對人類構成毒物學方面的問題。1995年,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FASEB)代表美國食物和藥品管理局(FDA)編撰了一份報告,報告作出了這樣的結論,即在「以慣常水準食用」時,MSG並不會構成危險,雖然在一個子組別中,明顯處於健康狀態的個人在未經食物攝入3克MSG時會出現MSG綜合症狀的反應,但由於MSG綜合症狀清單僅基於鑒定報告,因此現時尚無法確定與MSG是否存在其他因果關係。同時,該報告亦表明尚無證據支持的谷胺酸鹽在慢性和衰弱性疾病中發揮了作用。在一次對照雙盲多中心臨床試驗中說明,對於據認為會對MSG產生不良反應的個人,並不能證明MSG綜合症狀和食用MSG之間存在任何關聯。目前暫無法證明統計學上的關聯性,反應事例也很少,而且也不一定具有一致性。跟食物一起給予MSG時,試驗中未曾觀察到這些症狀。
實驗偏差的適當控制方法包括雙盲安慰劑對照實驗設計(DBPC),因為谷胺酸鹽存有強烈而獨特的餘味,還包括置於膠囊中的應用。在Tarasoff和Kelly(1993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71名空腹參與者給予服用5g MSG,然後再給予進食標準早餐。在自認為存在MSG敏感的個體中,只出現一例反應,且於安慰劑組內出現。而在Geha等人(2000年)進行的另一項不同研究中,他們一共測試了130名據報告對MSG敏感的受檢者。共計進行了多次DBPC試驗,當中只有一名受檢者呈現至少兩種症狀。在整個研究中,也只有兩人出現所有四種激發現象。由於發生率很低,研究人員一致認為對MSG的反應並不具備可再現性。
其他觀察有關MSG是否會致肥的研究所得出的結果各不相同。幾項研究調查了MSG和哮喘之間的聯繫不可靠;而目前的證據均不足以支持任何因果聯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WHO)這兩個單位曾對味精進行評估,他們表示,味精的毒性低,也不會有嚴重、長期的健康危害,只要是合法、合理使用,並不需要限定用量。
由於谷胺酸鹽是人腦中較為重要的神經傳送素,在學習和記憶中一直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神經病學家對於此類食物中的MSG可能會產生的副作用所實施的研究仍在進行中,但仍未有決定性的研究勾勒出其中的任何聯繫。
澳洲和紐西蘭
在澳洲和紐西蘭的食品標準(FSANZ)中引用了「大量科學研究壓倒性的證據」,明確地否認MSG和「嚴重不良反應」或「長期後果」之間所存在的任何聯繫,堅稱MSG「對於普通人群是安全的」。不過,在標準中確實也描述了不足1%的敏感人群在一餐中所攝取大量的MSG時,有可能會遇到「短暫」副作用,例如「頭痛、麻木/刺痛、面色潮紅、肌肉緊張及全身乏力」等。如果對MSG有敏感,則會鼓勵其通過相應的臨床評估中進行確認。
在澳洲和紐西蘭食品法規標準1.2.4中曾提出這樣的要求,即作為食品添加劑所使用的MSG應標示於包裝食品上。標示應該註明食品添加劑的類名(例如,增味劑),隨之附註食品添加劑的名稱MSG或其國際編碼系統(INS)的編碼621。
美國
谷胺酸鈉(MSG)是食品中發現的數種谷胺酸形態之一,大部分原因是谷胺酸作為一種胺基酸在自然中廣泛存在。谷胺酸及其鹽也同樣出現在相當多的其他添加劑中,包括水解植物蛋白、自溶酵母、水解酵母、酵母提取物、大豆提取物及蛋白分離物,必須在標籤中標明其常用名和通用名。自1998年以來,MSG已不能包含在「香料和調味品」的術語中。食品添加劑肌酸二鈉和鳥苷酸二鈉均屬於核苷酸,通常用於和含谷胺酸鈉成分的協同作用。不過,食品工業使用谷胺酸(不含鈉鹽)時,現在一般都使用術語「天然調味品」。由於缺少FDA的管理條例,因此無法確定有多少比例的「天然調味品」實際上就是谷胺酸。
如果食品中含有產生游離谷胺酸鹽的成分,例如水解蛋白,FDA則認為「不含MSG」或「未添加MSG」之類的標籤可能會引起誤解。1995年,對於含有大量谷胺酸鹽的某些蛋白質水解產物,FDA提出了在這些蛋白質的常用名或通用名中增加短語(「含有谷胺酸鹽」)。
美食家和作家Harold McGee在其書籍《食物和烹飪》2004年版中指出「經過大量的研究,毒理學家認為MSG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一種無害的成分,即使大量使用時也是如此。」
無法以人體長期實驗多少量是否有不良影響。 | {'wikidata_id': b'Q179678'} |
袴 (和服)
袴(日語:袴,假名:はかま),是日本和服的一種下裳。袴(褲)本來指褲子,但現代日本此字包括褲和部份款式的裙子在內的下裳,因此在中文裏也稱為褶裙。袴實取自漢服中南北朝至隋唐流行的軍服、軍袴的大口袴,因兩褲腿寬大外加褶皺因而外觀看形似下裳。
武家服飾的袴正面左腿三褶,右腿兩褶,共折疊出五個褶,再加上褲腿後面各一個褶,合計七褶,突出所謂武士道的義勇仁禮誠名忠克。袴的樣式在平安時代成形,最初是使用在武士階級,在日本武士道上,袴的穿法逐漸的講究化、多樣化。後來逐漸成為男性傳統禮服的下裳。
明治時代教育家下田歌子發明供女性用的行燈袴,結構與一般的袴不同,實際上是前後兩片式的打褶裙子(裳),現代女性弓道服、昭和初期女學生服及現代女大學生畢業服所穿的都是這種行燈袴。神道教的巫女服則是裙子,只是行燈袴出現後,人們也把這種裙子稱為袴。 | {'wikidata_id': b'Q164668'} |
朝鮮宣祖
生平
宣祖本為中宗的孫子,明宗的侄子,德興君的兒子,被封為河城君。明宗二十年(1565年),明宗病重,當時世子李暊已過世,儲君未定,領議政李浚慶請明宗在所有侄子裡面選一位立儲,明宗命河城君入宮服侍,明宗二十二年(1567年),明宗駕崩,首相奉遺教迎河城君即位,是為宣祖,是朝鮮王朝第一位以旁系子孫入主的國王。
他在位期間,朝鮮終於完成了長達二百年的宗系辯誣,使得明朝將正確的朝鮮宗系寫進了《明會典》。(此前,明朝一直有說法認為朝鮮太祖大王李成桂是高麗權臣李仁任的兒子,這一錯誤說法被寫進了《皇明祖訓》與《明會典》。至此,宣祖趁明朝改修《明會典》的時機,改正了這一錯誤,朝鮮史稱「宗系辯誣」。)
宣祖一朝,功臣同士大夫間的「士禍」已經消弭,但是士大夫間的黨爭正式爆發,東人黨和西人黨在士大夫角逐名利的朝廷內形成,之後西人失勢,東人又分裂為南人黨與北人黨;宣祖朝後期,擊敗了南人的北人又因為內部鬥爭分為大北派與小北派。朋黨們不斷攫取利益,導致朝廷風氣敗壞,而且朝政紊亂。例如黨人在丁酉再亂前夕施加壓力迫他罷黜抗倭名將李舜臣,只因為李舜臣與南人領袖柳成龍相善,導致朝鮮水軍幾乎全軍覆沒。
宣祖二十五年(1592),日本豐臣秀吉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史稱萬曆朝鮮之役。此戰中朝鮮軍隊一觸即潰,宣祖逃往義州,甚至說出「與其死於賊手, 無寧死於父母之國」。最後依靠明軍的援助才最終擊退日軍,朝鮮長期感念在心,稱之為「再造」。朝鮮損失慘重,軍隊陣亡7萬人以上;人口減少約200萬,大多死於戰火;戰後的土地數量從戰前的1708000結銳減到541000結。戰爭導致朝鮮朝廷的壓力越來越大。
野史傳說宣祖的過世是被光海君與金尚宮所毒殺,李朝實錄對這一點也是有些含混不清,但是並無實際的證據可以證明,或許是仁祖登上王位後為了貶低光海君而加的罪名。
宣祖曾經提出「孝子說」,將朝鮮比作中國的孝子,將日本比作賊子。 | {'wikidata_id': b'Q484359'} |
圣安德鲁斯
歷史
在蘇格蘭王國建立前,皮克特人就已經在聖安德魯斯聚居。908年後,蘇格蘭王國的宗教與周圍皮克特人的宗教正式融合,聖安德魯斯成為主教所在地,稱蘇格蘭高主教(High Bishop)。
1124年,聖安德魯斯成為皇家自治鎮(Royal Burgh)。
15世紀中葉,聖安德魯斯主教正式成為蘇格蘭國教的兩個大主教之一,也出任主教長(Primate),另外一個在首都愛丁堡。
16世紀,聖安德魯斯發展到了頂峰,人口估計有14000人,已與今日齊平。
但是,1560年起的蘇格蘭宗教改革對於宗教中心聖安德魯斯造成了很大的衝擊。17世紀又迎來英國內戰,更加導致了城鎮的衰退。
名勝
皇家古老高爾夫俱樂部(Royal and Ancient Golf Club),2004年前高爾夫運動在全世界(除美國與墨西哥)的主管機構。高爾夫運動今天的18洞賽程,就是起源於聖安德魯斯。
聖安德魯斯城堡,建於12世紀末,之後幾百年間曾多次被毀和重建,多次戰役與它有關。如今只有遺蹟,仍然是著名旅遊點。
西沙海灘(West Sands Beach)是1981年電影《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片中跑者在海灘練跑的取景地。
教育
聖安德魯斯大學建校於1410年至1413年間,其校齡蘇格蘭第一、英國第三,僅次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世界現存大學中,其年歲也能排進前四十位。
十九世紀後期,聖安德魯斯城鎮衰退到低谷時,學校曾經考慮搬遷到珀斯或者丹弗里斯。但是1960年大學教育復興,而高爾夫運動也在全球範圍內流行,城鎮也由此重新煥發活力。 | {'wikidata_id': b'Q207736'} |
友谊县
歷史
1946年前,為富錦縣轄區。至1950年代初,為集賢縣地。1954年,中國政府在此建設、蘇聯援建的大型穀物農場。1958年,國營友誼農場與集賢縣四個建制鄉合併,建立縣級人民公社。1960年,設立友誼縣。1963年,改為友誼特區,屬合江地區。1964年,恢復友誼縣。1969年,廢除友誼縣,友誼農場改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八團。1984年,恢復友誼縣,屬合江地區,後歸佳木斯市。1988年,歸屬雙鴨山市。
行政區劃
友誼縣下轄4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另有兩個類似鄉級單位:友誼鎮、興隆鎮、龍山鎮、鳳崗鎮、興盛鄉、東建鄉、慶豐鄉、建設鄉、友鄰鄉、新鎮鄉、成富朝鮮族滿族鄉、紅興隆分局局直和友誼農場。除友誼鎮為友誼縣人民政府駐地外,其餘鄉鎮,是農墾友誼農場各分場所在。
教育
高職(專科)院校(全國共1105所):
黑龍江農墾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wikidata_id': b'Q1124262'} |
张濬
張濬(9世紀-904年1月20日),字禹川,中國唐朝官員,唐僖宗、唐昭宗年間宰相。唐昭宗初年,他是朝廷發起從地方軍閥手中重奪權力的討伐戰的主倡者,但在指揮討伐李克用之戰損失慘重後被罷免並被迫致仕。昭宗末年,昭宗被原為張濬盟友、意欲篡位稱帝(後來成功並建立後梁)的另一軍閥朱全忠人身控制,朱全忠擔心張濬鼓動其他軍閥聯合討伐自己阻止自己改朝換代,命部下張全義屠滅張濬全家。
背景
張濬生年不詳。河間人。祖父張仲素,中書舍人。父張鐸,未擔任朝官,可能僅任很小的官職。至少有兩弟張泳、張沆。
張濬倜儻不羈,涉獵文史,喜歡說大話。因此士人朋友們不喜歡他。因聲譽不佳,他起初仕途不順,隱居金鳳山,學鬼谷子縱橫之術,希望在亂世用上這些。
早期仕途
張濬隱居期間遇到宦官樞密使楊復恭的使者,被楊復恭推薦為太常博士,累轉度支員外郎。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大規模農民軍進逼京城長安,張濬稱病,帶著母親和家族去商州避亂。隨後黃巢攻長安,當權宦官田令孜帶著唐僖宗逃到其兄陳敬瑄擔任節度使的西川軍的軍部成都。僖宗逃經興元,斷糧,漢陰令李康用數百騾子背負乾糧獻上,僖宗問李康:「卿為縣令,怎麼想到這個的?」李康答是張濬所教。僖宗召張濬到行在,拜兵部郎中。張濬又討好田令孜。一次田令孜召宰相及朝廷顯貴飲酒,張濬恥於當眾向他下拜,就事先謁見田令孜拜謝。賓客都到後,田令孜說:「令孜與張郎中清濁異流,既然怕被玷辱,可以不來,今日何苦在眾人未到時向我拜謝。」張濬慚懼無地自容。張濬此舉也冒犯了與田令孜為敵的楊復恭,尤其因為張濬討好田令孜後,不再搭理楊復恭。不久,拜諫議大夫。
中和二年(882年),宰相王鐸被任為諸道行營都都統即討伐黃巢的總帥,權知義成節度使。張濬被其奏為都統判官。當時黃巢已稱大齊皇帝,平盧軍留後王敬武已受黃巢官爵,王鐸派張濬去說服王敬武反正助朝廷討黃巢,王敬武起初不出迎張濬,張濬斥責他身為天子藩臣,侮慢詔使,不能事上,如何馭下,王敬武愕然謝罪。張濬宣詔,平盧軍將士都不回答,張濬召集平盧軍將佐到鞠場,慢慢告諭他們逆順、利害,拋棄數百年的唐朝天子而稱臣於昔日賣私鹽的白丁黃巢無利可圖,如今只有平盧軍沒有奉詔勤王,一旦黃巢被平定,平盧軍無顏見天下人,應該趁機取功名富貴才是。將士們都改容自咎,看著王敬武說:「諫議的話對啊。」王敬武就派部將曹存實、小校朱瑄等率軍隨張濬西向勤王討黃巢、攻長安。張濬被提升為會軍使。黃巢被擊敗、僖宗重返長安後,張濬累遷戶部侍郎、判度支。光啟年間,任涪州刺史。三年(887年)九月,被任為兵部侍郎,加宰相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不喜歡張濬為人,聞訊,私下對詔使說:「張公好虛談但沒有實際本領,是傾覆社稷之士。主上因其名而用他,他日亂天下的必是此人。」張濬得知,恨他。
拜相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崩,弟唐昭宗在楊復恭支持下繼位,張濬繼續為相。二月,兼兵部尚書,進階開府儀同三司。當時因兩京樂器毀於戰火,他受任為修奉樂縣(懸掛的鐘磬類樂器)使,集合太常、樂胥詳細商議重造樂縣,但未能得到製造方法,在太常博士殷盈孫研究下,編鐘鑄成,張濬請懂聲樂的處士蕭承訓、梨園樂工陳敬言與太樂令李從周先校定石磬,音樂和諧,張濬進呈,昭宗陳列於殿庭以試效果。當時宗廟焚毀不及修奉,暫時以少府監廳為太廟,主廳狹窄,議者認為縣樂的架構也應該不同。張濬奏議以往太廟禮用三十六架樂縣非古禮,且少府監廳狹窄放不下,請求按前朝古禮用二十架,獲准。
張濬拜相時母親尚健在,接受賜宴時在朝上率百官拜謝皇恩後就回到隊列中伺候母親。張濬拜相期間厚待進士盧光啟,提拔到兵部侍郎。
龍紀元年(889年)三月,以中書侍郎、戶部尚書、同平章事被任為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事。楊復恭擔任神策軍中尉以來,多次離間張濬,就在張濬判度支期間,還以軍資缺乏為由奏請借鹽、酒一年收入,沒有還錢。昭宗登基後,張濬和同僚宰相孔緯、韋昭度、杜讓能都倡議打壓宦官權力,上奏時總陳說唐宣宗大中年間抑制宦官的事。昭宗同意,又因知道楊復恭恨張濬,且當時人多言張濬有方略,善謀大計,於是特別親近倚重張濬。張濬常自比謝安、裴度。昭宗與張濬談論古今之亂,張濬說:「以漢、晉之年代久遠,沒有可說的,陛下英睿如此,卻在內在外都受制於強臣(內外分別指宦官和藩鎮),這是臣日夜所痛心疾首泣血的。」昭宗問張濬治世之要、當今最急的是什麼,張濬答:「莫如強兵以服天下。」昭宗於是在長安募兵,達到十萬人。
李克用攻雲州防禦使赫連鐸兵敗後,大順元年(890年)四月,赫連鐸與李克用的主要敵人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盧龍節度使李匡威都上表昭宗,請求宣布李克用為叛逆並討伐,朱全忠更請求與河北三鎮同討之。昭宗徵求四品以上文武朝臣意見時,宰相杜讓能、劉崇望等朝臣大多反對,但張濬、孔緯想趁機重樹皇權,強烈倡議討伐李克用及成功後用皇權壓制宦官。張濬私通朱全忠,指出之前李克用曾迫使僖宗出奔,這都是李克用、朱全忠爭雄的結果,如今正是趁李克用衰微討滅之,結束兩人爭雄的局面的機會。昭宗認為李克用滅黃巢有功不可乘其危,孔緯說:「陛下所言,一時之體也;張濬所言,萬世之利也。」楊復恭反對,昭宗原本認同楊復恭,朱全忠秘密遣張濬親黨賄賂張濬,張濬仗著朱全忠撐腰不停論奏,昭宗雖然擔心,但還是同意了。五月,詔削奪李克用官爵、屬籍,以當時為特進、中書侍郎、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上柱國、河間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的張濬為河東太原四面行營都招討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孫揆為副。張濬奏給事中牛徽為行營判官、檢校左散騎常侍,牛徽說:「國家在喪亂之餘剛剛興復,府庫衰竭就想做英武之舉,挑戰強寇,使諸侯離心,我預見到它要顛沛了!」稱病堅辭。張濬、孫揆率諸神策軍三千到行營,率諸軍五十二都及邠寧、鄜坊、夏綏聯軍五萬人從長安出發,昭宗御安喜樓餞行,告誡誓師。張濬屏退左右哭著對昭宗說:「陛下為賊所逼,等臣先除外憂,然後以死為陛下除內患。」被楊復恭偷偷聽到。兩神策軍中尉在長樂坂為張濬餞行,楊復恭敬酒,張濬以醉了為由推辭,楊復恭戲言說:「相公杖鉞主征伐,為何作態不給復恭面子?」張濬笑道:「等平賊回來,才能見到面子。」這愈發激怒了楊復恭,楊復恭因而試圖阻礙這場討伐戰。
起初朝廷軍隊似乎占上風,張濬的朝廷軍隊得到鎮國軍、靜難軍、鳳翔軍、保大軍、定難軍的響應,鎮國軍節度使韓建本人也作為北面行營馬步招討都虞候、供軍糧料使參戰。朱全忠為太原東南面招討使,攻李克用東南,李匡威和赫連鐸為太原北面正副招討使攻李克用東北。張濬才發兵,李克用弟昭義節度使李克恭又被牙將安居受所殺,安居受出走被殺,之前作亂的昭義軍小校馮霸自稱留後,以軍部潞州投降朱全忠,朱全忠遣部下河陽留後朱崇節權知昭義軍留後。昭宗和張濬聞訊,不希望昭義軍落入朱全忠之手,六月,任孫揆為昭義節度使,命他分兵一萬人立即去昭義軍就職。成德軍節度使王鎔、魏博軍節度使羅弘信趁張濬用兵上奏請任德州刺史、權知滄州兵馬留後盧彥威為節度使,當月盧彥威被任為節度使。
但八月孫揆向潞州進發時,對突襲幾無預防,遭李克用養子李存孝突襲俘虜。孫揆拒絕歸順李克用,被其所殺。這使得朝廷軍隊士氣受損。九月,李存孝圍潞州,宣武軍撤出昭義軍。李克用的其他養子李存信和李嗣源擊敗李匡威和赫連鐸,迫使他們也撤軍,只剩張濬軍獨自面對李克用。
十月,張濬率朝廷軍隊到晉州會合朱全忠所派三千宣武軍為牙隊及各藩鎮軍隊,到陰地關,游軍到汾州、隰州,靜難、鳳翔、鎮國軍屯平陽,在汾州迎戰李克用。李存信、薛阿檀迎戰張濬,李存孝屯趙城。韓建意圖趁夜突襲李存孝搶得先機,但李存孝有所準備,韓建夜襲的軍隊被全殲。鳳翔軍屯於霍邑,被河東軍洺州刺史李承嗣率軍攻打戰敗。靜難軍和鳳翔軍不戰自散。朝廷軍士氣受損而崩潰,丟盔棄甲。河東軍乘勝追殺,在晉州西門追上張濬。張濬出戰河東軍,又敗,死近三千人。此敗後,保大軍和定難軍也逃離,只剩張濬本部朝廷軍隊、韓建的鎮國軍和朱全忠所派的一些宣武軍一共一萬人。張濬守晉州不敢出,十一月,李存孝圍攻之。三天後,李存孝考慮到俘虜宰相、加害朝廷軍隊沒有好處,解圍退兵五十里讓張濬和韓建逃跑。十二月,晉州刺史張行恭棄城出奔,張濬和韓建趁夜從含山口逃走。當月,張濬遷右僕射判度支,仍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二年(891年)二月,張濬與韓建翻越王屋山到河陽,出河清,拆百姓房屋為筏渡河。擔任行營都監的樞密使駱全諲服毒自殺。晉州、絳州等為河東軍所得,河東軍一路劫掠到河中,赤地千里。此後,朝廷軍隊瓦解。此戰朝廷本來倚仗朱全忠和河朔三鎮,但朱全忠正在用兵武寧軍、天平軍,雖然遣將攻澤州,但沒有親臨此戰;成德軍、魏博軍受命提供軍隊和糧食,但兩鎮因正倚仗李克用庇護,都不出兵;還未交戰,孫揆被擒,盧龍軍、雲州軍都敗了,楊復恭又從中作梗,於是張濬軍望風而潰。
此前,二年正月,李克用已遣中使韓歸范上表昭宗,言辭激烈,表面上稱願待罪聽憑發落,但顯然是指責張濬不該攻打自己。昭宗貶時為光祿大夫、門下侍郎(《舊唐書·昭宗紀》《資治通鑑》作被貶前為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清河郡開國伯、食邑一千二百戶、充河東行營諸道兵馬招討制置等使的張濬為檢校戶部(《舊唐書·昭宗紀》作兵部)尚書、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軍節度觀察等使,孔緯為荊南節度使,復李克用官爵屬籍,以為安撫,見未能安撫,再貶張濬、孔緯,貶張濬為連州刺史,二月再貶繡州司戶。張濬兵敗被貶後,牛徽被召為給事中,御史中丞徐彥若拜相,李克用攻取雲州。李存孝以功遷汾州刺史。
第一次致仕
張濬奉命騎馬經驛站前往貶所,但才離開長安到藍田驛就逃奔韓建軍部華州,與孔緯秘密寫信給朱全忠求救。朱全忠上表為二人申冤,昭宗不得已取消對二人的貶令,張濬和孔緯都住在華州依附韓建。
重返政府
大約乾寧元年(894年),有廬山書生張璟去桂州謁見桂管經略使「張相」。當時在世且曾拜相的張姓人僅有張濬,可能他就是這位擔任桂管經略使的「張相」。不遲於元年三月卸任。
二年(895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靜難節度使王行瑜和韓建在宰相崔昭緯煽動下進軍長安要求處死前宰相李磎和韋昭度,昭宗拒絕,他們就自行殺死了李、韋。此後,昭宗想尋找願意對抗軍閥的宰相。六月,當時張濬已不在華州,正在長水縣居住,昭宗召他和孔緯回京,先都任為太子李裕賓客,再復拜孔緯為宰相,復以張濬為光祿大夫、行兵部尚書、上柱國、河間郡開國侯、食邑二千戶、天下諸道租庸使。當時張濬沒前往京師。李克用來救昭宗,攻殺王行瑜,還想攻打李茂貞和韓建,被昭宗下令制止。三年(896年)二月,朱全忠上表推薦張濬,昭宗想再拜張濬為宰相;李克用說這是朱全忠之謀,上表請求發兵攻打朱全忠,且說「張濬早上為相,臣晚上就帶兵來朝廷!」京師震驚,昭宗下詔和解,於是沒有拜張濬為宰相。張濬用柳遜為租庸判官。
六月,昭宗討伐李茂貞戰敗,七月,李茂貞再進逼長安,昭宗出奔華州,被韓建控制。張濬隨駕,被罷免租庸使,守尚書右僕射。朱全忠派判官高劭為朱全忠請求蔭一子出身官,省寺皆稱無先例駁回,張濬堅持要准,指揮甚急,吏徒惶恐。吏部員外郎蕭頃判道:「僕射未聚集郎官,就親自赴省上指揮公事,非南宮(官員辦公場所)舊儀。」張濬聞之,慚悚道歉,蕭頃因此知名,朱全忠也被打動。張濬上疏請求致仕,被授左僕射致仕,回到長水縣。
第二次致仕
張濬雖致仕,但朝廷如有得失,他都上表陳說。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因昭宗醉後手殺宦官、侍女數人,左神策軍中尉劉季述、右神策軍中尉王仲先、樞密使王彥范、薛齊偓迫使昭宗禪位給李裕。張濬徒步去見佑國軍節度使張全義,勸他起兵復辟昭宗,並寫信勸說各位節度使。朱全忠當時在定州行營,在張濬與宰相崔胤勸說下回到軍部汴州。但次年正月,左神策指揮使孫德昭、右神策軍清遠都將董彥弼、周承誨在崔胤勸說下突然發動反政變,殺死廢黜昭宗的宦官們,復辟昭宗,節度使們並未起兵。六月,朱全忠兼領河中節度使,念故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舊恩,辟其子王瓚為節度判官,請張濬為王重榮撰寫碑文。
復位後,昭宗短暫和李茂貞和解,甚至封李茂貞為岐王。但李茂貞和宦官左右神策軍中尉韓全誨、張彥弘合謀意圖控制昭宗,與希望昭宗屠戮宦官的崔胤衝突。崔胤擔心遭宦官毒手,寫信給朱全忠請他帶兵支持自己殺戮宦官。朱全忠發兵後,天復元年(901年)十一月,韓全誨、張彥弘劫持昭宗去鳳翔。朱全忠圍攻鳳翔,直至三年(903年)鳳翔軍糧盡,人口受飢。天復元年十一月朱全忠前去圍攻鳳翔途中,因張濬指出韓建為李茂貞黨羽,遂在張濬建議下奪取韓建的鎮國軍,遷韓建為忠武軍節度使。
朱全忠圍攻鳳翔期間,韓全誨派使者去很多藩鎮稱朱全忠意圖劫駕,令藩鎮們來救駕。張濬子張播也被賜姓名李儼為江、淮宣諭使去勸說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發兵,儘管楊行密此後只作了微小的攻打朱全忠側翼的動作。王敬武的兒子和繼承人王師範長期依附朱全忠,也被張濬勸說起事,決定從其言。他派很多人去朱全忠治下多城,計劃製造動亂,自己也在平盧軍起兵反朱。但王師範的行動雖得到李克用和楊行密的微小支持,卻最終失敗,被迫再投降朱全忠,當時朱全忠也已迫李茂貞將昭宗交給他帶回長安,將昭宗牢固掌控。
張濬參與王師範起事,王師範起兵時想讓張濬來為謀主,未遂,此事被朱全忠得知,正圖謀篡唐自建新朝的朱全忠開始恨張濬。朱全忠準備脅迫昭宗遷都洛陽,張濬知道他要篡位,說:「乘輿到了洛陽,大事去了。」朱全忠擔心一旦篡位,張濬會再勸說各藩鎮起兵反對自己,又不想公然誅殺張濬,就命張全義對付張濬。三年十二月,張全義遣牙將楊麟率健卒五十人去長水縣扮作盜賊,圍張濬家殺其全家。永寧縣吏葉彥素日得張濬厚待,聞訊跑去告訴張濬子張格:「相公不可免禍,郎君應該自己做打算。」張格與張濬相擁抱而哭泣,張濬說:「你留下則和我們一起死,你離開則我家還有後裔,你不要被我連累。」張格哭拜而去,由葉彥率義士三十人護送渡漢江逃到西川軍。同時,楊麟圍張濬家,殺其全家百餘人。當時張濬爵封河間郡公。張格後為在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後建立前蜀的王建及其子繼承人王宗衍的宰相。楊行密死、唐亡後,李儼留在淮南,想雪家門之冤不果,天祐十五年(918年)為徐溫所殺。張格的母親免於被害,躲在民間,落髮為尼,流浪於函、洛一帶,後來王建秘密派人迎她入蜀,賜紫衣,加號慈福大師。
後唐同光年間,楊復恭從孫幸臣宦官楊希朗向宰相趙光胤陳說楊復恭被張濬陷害,請求昭雪,聲色俱厲,趙光胤被折倒不樂,又擔心楊希朗報復,病死。 | {'wikidata_id': b'Q8070245'} |
哆啦A夢超棒球外傳
先發陣容
1棒 魯 三壘手
2棒 山姆 中外野手
3棒 哆啦恩普 投手
4棒 藍迪 捕手
5棒 漢克 二壘手
6棒 雷西 一壘手
7棒 馬克 右外野手(隊醫)
8棒 彼得 左外野手
9棒 賴安 游擊手
先發陣容
1棒 野吾 右外野手
2棒 系 二壘手
3棒 艾莫魯 投手
4棒 銀次郎 一壘手
5棒 鬼山 捕手
6棒 鹽辛 三壘手
7棒 羽黑 中外野手
8棒 團扇 左外野手
9棒 八丁 游擊手
先發陣容
1棒 博士A夢 捕手
2棒 旭川 二壘手
3棒 苫小牧 三壘手
4棒 釧路 一壘手
5棒 小樽 左外野手
6棒 岩見澤 遊擊手
7棒 稚內 中外野手
8棒 網走 右外野手
9棒 富良野 投手
先發陣容
1棒 赤星 右外野手
2棒 青田 遊擊手
3棒 波洛助/白山 投手
4棒 烈治 捕手
5棒 黑木 一壘手
6棒 紺野 二壘手
7棒 綠川 三壘手
8棒 灰山 中外野手
9棒 黃島 左外野手
先發陣容
1棒 哆啦一朗 右外野手
2棒 勝浦 三壘手
3棒 御宿 投手
4棒 鴨川 一壘手
5棒 大原 遊擊手
6棒 木更津 捕手
7棒 白濱 中堅手
8棒 君津 二壘手
9棒 行川 右外野手
先發陣容
1棒 世山 捕手
2棒 尾鍋 遊擊手
3棒 門賀 投手
4棒 剛之助 三壘手
5棒 歌利達魯文 左場手
6棒 綴 二壘手
7棒 宇木喜 一壘手
8棒 流菜 中間手
9棒 溫立達 右場手
先發陣容
1棒 噗噗太 投手
2棒 貝貝太 捕手
3棒 波波太 一壘手
4棒 漆黑A夢 三壘手
5棒 拉太 二壘手
6棒 波奇A夢 遊擊手
7棒 剛里武 左外野手
8棒 骨山 中堅手
9棒 三原 右外野手
WABC
世界業餘棒球經典賽。於棒球的發源地—美國舉行。
晉級國家
16強:日本、美國、古巴、英國、澳洲、多米尼加、南非、義大利、波多黎各、阿根廷、韓國、墨西哥、荷蘭、法國、加拿大、印度
8強:日本、美國、古巴、澳洲、多米尼加、南非、波多黎各、墨西哥
4強:日本、美國、古巴、多米尼加
亞軍:日本 冠軍:美國
日本明星隊
由京選出在WABC中出賽的日本明星隊。
王者.貞治
監督 背番號89
前日本代表隊,必殺打法為「金雞獨立打法」,現因年老而退役。
哆啦一郎
右外野手 1棒 背番號51
房總達多魯隊的隊長,擊球率為80%。(房總達多魯隊)
小松川
二壘手 2棒 背番號4
荒川賀威達隊的成員,是白A夢的得力隊員。
阿烈
捕手 3棒 背番號22
江戶川破爛隊的隊長。(詳見江戶川破爛隊)
平井
捕手 3棒 背番號2
荒川賀威達隊的成員,能接住白A夢的各種魔球。
奧利A夢
游擊手 4棒 背番號6
秋田獵戶座隊的隊長,因腳傷而被迫讓位給膽小A夢,在與美國隊一戰再度出埸,成功把哆啦恩普的「皇家直球閃光彈」擊破。
據說在狀態好的時候,球棒擊倒球必定飛到觀眾席。
松井
左外野手 4/6棒 背番號55
石川洋基隊的成員。
黑A夢
三壘手 5棒 背番號5
江戶川哆啦隊的隊長,詳情請參考(哆啦棒球隊一軍)
基魯A夢
中外野手 7/6棒 背番號3
鐵人軍團的成員,據多啦一郎說是可寄望的擊球手。
高個A夢
一壘手 8/7棒 背番號33
江戶川多啦隊的成員,詳情請參考(哆啦棒球隊一軍)
膽小A夢
游擊手 8棒 背番號66
江戶川哆啦隊的成員,因奧利A夢腳傷替補的球員。詳情請參考(哆啦棒球隊一軍)
艾摩爾
投手 9棒 背番號18
茜鉗子隊的隊長,詳情請參考(茜鉗子隊)
波古A夢
投手 9棒 背番號00
山寺巨熊隊的隊長,能用眼睛迷惑他人,但當別人不看他的眼睛便失效,在憤怒時會變成巨熊,投出能令球棒截斷的剛速球,但消耗體力方面也因而提高。
變身時可以投出W魔球。
白A夢
投手 3/9棒 背番號1
荒川賀威達隊的隊長,有著W魔球.WW魔球.World魔球還有剛速球,詳情請參考(荒川賀威達隊)
小廣
投手 9棒 背番號11
江戶川哆啦隊的成員,因受傷,所以沒有辦法為日本隊效力,詳情請參考(哆啦棒球隊一軍)
監督.希路
監督
美國的監督。
哆啦恩普
投手/右場手 3棒 背番號13
熱衷於打敗黑A夢的超級投手。詳情請參考(章魚王隊)
A夢特
左外野手 4棒 背番號7
藉著火焰擊打成為全壘打王。詳情請參考(江戶川哆啦隊)
蘭迪
捕手 4棒 背番號2
章魚王隊的捕手。詳情請參考(章魚王隊)
賴安
二壘手 2棒 背番號4
章魚王隊的成員,投球較強。
魯
三壘手 1棒 背番號6
章魚王隊的成員。
斯派依達爾
投手/右場手 9棒 背番號1
也叫「蒙面投手·蜘蛛人」。以身高投出的直球作武器,沒有人看過他面具下的臉孔,是個神秘的投手。
必殺技
輕功:爬過圍牆接住全壘打球。
杭特
中外野手 7棒 背番號8
傑森
一壘手 8棒 背番號25
羅德里奎茲
游擊手 6棒 背番號3
澳洲明星隊
以投手烏魯魯為中心。
烏魯魯
投手 9棒 背番號1
與樹熊多亞蘭並肩作戰的2人投手組合,籍與多亞蘭的特殊聯繫性而投出適當的球路,最擅長投的球路是直球。
多亞蘭
投手 8棒 背番號11
一隻無尾熊,與主人烏魯汝並肩作戰的2人投手組合,鼻子能嗅出對方想打的球路。
朗高
右場手 6棒 背番號9
腳速很快,外野有他和貝達拉就足夠了。
貝達拉
左場手 2棒 背番號7
腳速很快,外野有他和朗高就足夠了。
費查
三壘手 1棒 背番號5
登古
捕手 4棒 背番號2
漢密爾頓
二壘手 3棒 背番號4
博文
一壘手 5棒 背番號3
莫頓
游擊手 7棒 背番號6
遊戲
2007年12月20日,南夢宮萬代遊戲發售任天堂DS用遊戲軟體「Dorabase Dramatic Stadium」(「ドラベース ドラマチック・スタジアム」)。
2009年11月19日,南夢宮萬代遊戲發售任天堂DS用遊戲軟體「Dorabase 2 熱鬥Ultra Stadium」(「ドラベース2 熱闘ウルトラスタジアム」)。
2010年3月25日,在南夢宮萬代遊戲發售的任天堂DS用遊戲軟體「職棒家庭棒球場DS 2010」中,憑特典密碼解鎖會出現江戶川多啦隊人物。 | {'wikidata_id': b'Q1193452'} |
傅菁
早期
1995年6月29日生於中國湖南省邵陽市,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18歲時便出來打工,從事過舞蹈老師、瑜伽教練等工作,工作之餘還自考了大學,在湘南學院完成了學業。2016年,傅菁參加了上海香蕉計畫演出經紀有限公司舉辦的Trainee18練習生全球招募活動。之後,她還到處走場,不僅出現在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的廣告畫面中,而且還作為特工團成員參加了優酷視頻脫口秀節目《火星情報局》。
火箭少女101時期
2018年6月23日,做為火箭少女101的一員正式出道並發行單曲《Rocket Girls》;隔日,參加湖南衛視《快樂中國畢業歌會》,完成成團首秀。8月18日,團體首張迷你專輯《撞》同名主打歌「撞」發布,並於同日舉行新歌發布會。9月14日,專輯《撞》第二首歌《Light》發布。9月28日,專輯《撞》第三首歌《月亮警察》發布。10月12日,專輯《撞》第四首歌《生而為贏》發布。12月31日,以火箭少女101組合出席湖南衛視「快樂中國2018-2019跨年演唱會」表演。
2019年1月12日,在中國上海市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舉辦第一場團體演唱會。5月,參與錄製騰訊視頻綜藝節目《我們長大了》。 | {'wikidata_id': b'Q55375497'} |
蘭陽號巡防艦
艦史
1994年6月30日美國將約瑟夫·赫韋斯號移交中華民國海軍,1995年8月4日蘭陽軍艦正式服役。
2006年蘭陽軍艦完成「武三化」工程改裝。
在2017年尼莎颱風侵台期間,停泊於基隆港的淮陽號、蘭陽號在中華民國海軍和海巡官兵的協助下,使其不至因風浪受損。但沒想到停泊在兩艦後方的民間渡輪「麗娜輪」因風浪過大造成捆繩斷裂,漂至前方撞擊到淮陽號和蘭陽號,兩艦舷尾受損,直升機坪的欄杆斷裂、舷尾雷達偵測線斷裂,由中華民國海軍和台船檢視評估後,至少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修復,修理費約在新台幣百萬元,中華民國海軍決定依國防部指示,向渡輪公司索償。
2019年3月1日約16時時於蘇澳船廠乾塢實施大修外包工程時發生火警,宜蘭縣政府消防局隨後獲報,派遣馬賽及蘇澳分隊6車42人前往灌救,抵達時火勢已撲滅只剩陣陣白煙,經處理後無礙,火勢於18時5分撲滅。;中華民國海軍當晚發布新聞稿表示:蘭陽艦在下午4時25分因外包廠商執行船底燒焊工程時溫度過高,造成爐艙控制室大量冒煙;艦上安全值更人員發現後立即回報,艦上隨即展開消防與損害管制,至下午4時50分已完全控制,經檢查人員及主要裝備都正常,部分輔助裝備大修期間即可修復。 | {'wikidata_id': b'Q67935937'} |
朗芒芽地
杜馬蓋地(菲律賓語: Dumaguete,咱人話: 浪漫藝地),官方名稱杜馬蓋地市,是一個菲律賓城市。它是內格羅斯省的首府。根據2015年人口普查結果,杜馬蓋地市擁有131,377名居民,是該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綽號是「溫和人民之都」。
杜馬蓋地被稱為大學城,擁有4所大學及數量眾多的學院。省內的學生大多在此地接受高等教育,另有學生來自米沙鄢群島和棉蘭老島等臨近省份和城市。 Silliman大學是當地最為著名的大學,它是菲律賓國內的第一所新教大學,也是亞洲的第一所美式大學。此外,杜馬蓋地還有18間公立小學和8間公立高中。據估計學生總數約有30,000名。
杜馬蓋地可以自米沙鄢群島中部的宿務市搭乘快船抵達,當地擁有大量的沙灘度假中心和潛點,臨近的拜斯市(Bais)還可以觀賞海豚和鯨魚。因此,杜馬蓋地吸引了數量眾多的外國遊客,尤其是歐洲遊客。在福布斯雜誌「全球最佳的7個退休地點」中,杜馬蓋地名列第五。
杜馬蓋地的能源由位於瓦倫西亞(Valencia)的地熱發電廠提供。市內有大量的光纖線路,同時是電訊中心。連接首都馬尼拉,整個米沙鄢群島和呂宋南部城市,以及棉蘭老島北部城市的海底光纜在杜馬蓋地登陸。
語源
杜馬蓋地(Dumaguete)一名來源於宿務語單詞dagit,意為「搶奪」。Dumaguete這一單詞意為「攫取」,既得名於摩洛族(Moro)海盜對於沿海地區的頻繁襲擊,也暗示了該地吸引並挽留國內外遊客的魅力。1572年,Diego López Povedano稱該地為Dananguet,但1734年時,製圖師Pedro Murillo Velarde已開始使用現名Dumaguete。
地形和氣候
杜馬蓋地占地面積約3,362公頃(8,310英畝),坐落於Banica河口附近內格羅斯島東南部沿海平原。在全省的19個自治市/城鎮和6個城市中,杜馬蓋地的面積是最小的。它的北部邊界是錫布蘭市(Sibulan),南至巴孔(Bacong),西至瓦倫西亞(Valencia)。
作為一個沿海城市,杜馬蓋地的東部是保和海和塔尼翁海峽,這兩者是內格羅斯省與鄰近地區宿務,保和和錫基霍爾的天然邊界。城市的地勢在距海岸線2至6公里的範圍內基本平坦,在靠近瓦倫西亞自治市的方向坡度有所上升。海拔最高點位於與瓦倫西亞自治市之間的邊界,約為海拔一百米。杜馬蓋地約93%的地區坡度不足3%,餘下地區的坡度在3%至5%之間。
Barangays
杜馬蓋地地區在行政上劃分為30個Barangay,全部屬於城市地區。市區的八個Barangay最初以數字命名。最小的Barangay是4號Barangay,面積僅有 5.11公頃;而最大的Barangay是Barangay Banilad,面積為362.71公頃。
氣候
杜馬蓋地分為乾濕兩季。濕季為每年的六月至十一月,乾季則由十二月持續至次年的五月。每年的四五月份最為炎熱。往年的平均最高氣溫為34.3 °C,平均最低氣溫為22.9 °C,而相對濕度為78¾%,在十二月達到最高。
人口
據2015年人口普查,共有131,377 人和21,582 個家庭定居於杜馬蓋地(截止2010年)。依照菲律賓國家統計協調委(National Statistical Coordination Board,NSCB)所進行的2009年小型地區貧困統計(2009 Small Area Estimates (SAE) of Poverty),杜馬蓋地的市中心貧困率為米沙鄢最低。城市的平均人流量為每日400,000人。杜馬蓋地是內格羅斯省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占該省總人口的9.05%。2010年投票總人口達到68,648人。
教育
杜馬蓋地的幾所大學在國內外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杜馬蓋地獲得了「南部學術中心」的殊榮,也被稱為大學城。城市內匯集了來自國內各地和國際的學生,教授,藝術家,學者以及作家。
Silliman大學是杜馬蓋地占據主導地位的高等學府,給整個城市帶來了獨特的學術小鎮氣息。它是菲律賓國內第一所新教大學,也是亞洲第一所美式大學。占地610,000平方米的校園交錯分布於市中心及周邊地區,其中的一些建築同時是城市地標,包括Silliman Hall,Hibbard Hall,Katipunan Hall,魯斯會堂(Luce Auditorium)以及 Silliman圖書館(Silliman Main Library,被認為是菲律賓最大的圖書館之一)。
其它位於杜馬蓋地的大學包括:
基礎大學(Foundation University),是一家創立於1949年的私立非宗教大學。主校區位於麥卡諾路(Meciano Road),同時是著名的索菲亞索列爾辛科禮堂(Sofia Soller Sinco Hall)的所在地,該禮堂被稱為杜馬蓋地的白宮。主校區提供高等教育項目,而位於Locsin Street的北校區則是基礎預備學院(Foundation Preparatory Academy)的所在地,提供基本的教育項目。
內格羅省立大學(Negros Oriental State University),成立於1907年,有兩個主要的校區。1號主校區在省政府大樓( Provincial Capitol building)旁邊,而2號主校區在Barangay Bajumpandan。它是內格羅斯省唯一的省立大學,在省內不同城市和菲律賓國內其它地區的學生中均深受歡迎。
杜馬蓋地聖保羅大學(St. Paul University Dumaguete),成立於1904年,是法國沙特爾聖保羅姐妹會(Sisters of Saint Paul of Chartres,SPC)在菲律賓創建的第一所聖保羅教育機構,被認為是杜馬蓋地市最為重要的天主教大學。
經濟
旅遊,學術,零售業,商務流程外包(BPO)及科技相關產業是杜馬蓋地的主要收入來源。商務流程外包和IT公司,以及零售業,是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
酒店和旅遊業
來自菲律賓旅遊部的數據顯示,杜馬蓋地和內格羅斯均屬國內十大最多遊客到訪的目的地。遊客觀光的主要地點有:
具有悠久歷史的杜馬蓋地海濱大道(Rizal Boulevard),以及周邊酒店、咖啡店、餐廳和酒吧,包括最新的餐飲商業中心。Paseo Perdices,Max's Restaurant,Yellow Cab Pizza等均是熱門就餐地點。
Silliman Hall,Silliman大學的人類學博物館
亞歷山大的聖凱薩琳大教堂(S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 Cathedral),內格羅斯島最古老的石頭教堂,同時是羅馬天主教杜馬蓋地教區的主教所在地。
Campanario de Dumaguete,被認為是內格羅斯島地區最為古老的歷史遺蹟和地標之一。
杜馬蓋地是進出內格羅斯的主要通道。
商務流程外包(BPO)
作為Tholons的100個外包地點之一,杜馬蓋地擁有廣泛而多樣的外包產業,包括客戶服務中心,出版印刷,醫療記錄,動畫,編輯以及建築製圖。杜馬蓋地市有超過20家IT公司和外包地點,目前已成為菲律賓最受歡迎的商務流程外包和信息技術中心。外包產業甚至帶動了夜間經濟活動,包括24小時營業的連鎖餐廳,如祖樂比,麥當勞, 唐恩都樂, 超群(Chowking)等,以及大量眾所周知的快捷便利店,如7-Eleven和迷你島。
零售業
杜馬蓋地的商場和購物中心包括位於Brgy. Daro的Cang's Inc. Shopping Complex,Lee Super Plaza以及位於市中心的Robinsons Townville Perdices。Robinsons Place Dumaguete是市內的第一家全方位服務商場,位於市中心南部1.2公里。
就業
發展迅速的商務流程外包產業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杜馬蓋地市以及周邊地區的許多居民因此得以獲得僱傭。Dumjobs是一個免費的就業網站,發布杜馬蓋地市和內格羅斯的招聘信息。
醫療保障和服務
杜馬蓋地擁有三家主要高等醫院,分別是聖嬰醫院( Holy Child Hospital),內格羅斯省立醫院(Negros Oriental Provincial Hospital)和Silliman醫療中心(Silliman Medical Center)。Silliman醫療中心目前與首都馬尼拉的聖路加醫療中心(St. Luke's Medical Center)合作,被認為是馬尼拉大都會和宿務市以外最好的醫院之一。另有一家療養院尚處於商討階段,配有可提供100個床位的高等醫院,主要接待來自北美、歐洲和東亞的退休客人。此外,ACE杜馬蓋地醫院(ACE Dumaguete Doctors Hospital)正在建設中,共有八層,落成之後可以在市中心地區提供約200個床位。杜馬蓋地是獲得菲律賓政府認證的五個退休中心之一。
空中交通
錫布蘭機場(Sibulan Airport)(IATA: DGT, ICAO: RPVD),也稱為杜馬蓋地機場或杜馬蓋地-錫布蘭機場,是位於北部鄰市錫布蘭的國內機場。宿務航空、宿翱航空和菲航快運每日提供往返於馬尼拉、宿務和菲律賓其它城市的航班。此外,位於杜馬蓋地南部邊界的Bacong市將會興建新的機場。目前提升該機場至國際標準的提案已獲得批准,預計在2025年之前完工,五百萬菲律賓比索的前期投資已被用於空白土地的調研和採購。
海上交通
作為一個重要的港口,杜馬蓋地是旅客前往米沙鄢和棉蘭老島地區的中轉站。菲律賓群島輪渡公司(Archipelago Philippine Ferries Corporation)(Fast Cat),Montenegro Lines,Ocean Jet Shipping,Cokaliong Shipping Lines以及其它公司提供每日往返於宿務、保和、錫基霍爾和棉蘭老島等島嶼的輪渡。經由杜馬蓋地可以前往有米沙鄢經濟中心之稱的宿務。城市北部另有小型碼頭,提供頻繁的短途航線來往各個島嶼。對於搭乘2GO Travel公司輪渡前往馬尼拉和三寶顏的旅客而言,杜馬蓋地是經常停靠的港口。
陸地交通
杜馬蓋地的公共運輸以機動三輪車為主,每輛當地三輪車可以搭載6-8名乘客。前往市區以外的地點可以搭乘固定線路的吉普尼和公交車。同時, 一家運營巴士的公司Vallacar運輸公司最近在剛剛落成的商業中心the Marketplace旁邊新建了一座兩層的候車樓。
姐妹城市
以下為杜馬蓋地市的姐妹城市: | {'wikidata_id': b'Q873377'} |
何添
生平
何添籍貫中國廣東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岳溪鄉應唐坊,1909年出生,
是香港恒生銀行創辦人之一,三十年代與林炳炎、何善衡、梁植偉、盛春霖一同開辦恒生銀號;亦為澳門華人領袖何賢之兄長。
1930年,何賢輾轉與同鄉何善衡等,於廣州上九路開設匯隆銀號,何賢是銀號的司理,何添亦成為練習生,三年後,何添隨何善衡到香港。
1933年成立恒生銀號,一直以來,銀號以何善衡主管銀行內之經營及運作,而何添則為其副手,主力協助銀行之推廣及維繫與客戶之關係,1941年,香港淪陷,何添與何善衡等人到澳門避難,先後創立永華銀號和大豐銀號,後者聘任其弟何賢為司理,香港重光時,何添等人返港,銀號轉售予何賢,後來發展成為今日的大豐銀行。1952年,恒生註冊為有限公司,何添擔任首任總經理。1965年遇上銀行擠提風潮,最後以5100萬出售51%股權予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是何添和何善衡等一眾恒生銀行元老遺憾一生的事情。何添於1967年至1979年擔任恒生銀行副董事長。2004年4月,何添退任恒生銀行董事局,並獲委任為該行名譽資深顧問。
1941年香港淪陷,何添與何善衡往澳門避難,至1945年後才返港復業。 1946年,何添與何善衡、梁銶琚等成立恆昌公司(大昌貿易行前身),代理糧油雜貨。1992年,何添將手上大昌行股份,售予中信泰富為首之財團。
榮譽學位
香港中文大學於1982年向他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1997年香港城市大學頒授名譽工商管理學博士學位,以及1999年,何添獲香港大學頒發名譽法學博士。
為表揚他對內地的重大貢獻,何添於1988年獲廣州市授予榮譽市民的稱號。及後,他於1990年及1995年獲番禺市及順德市授予榮譽市民的稱號。
離世
2004年11月6日在養和醫院逝世,年九十五歲。2004年11月21日在香港殯儀館舉殯。大殮之後,遺體於二時四十五分運往歌連臣角火化。
家庭
何添於1909年生於英屬香港,其後隨父返廣州謀生,與弟同在當地的私塾學習。父親何澄溪是一個經營糧油雜貨生意的小商人。1909年,何澄溪的妾侍梁秋嫻
何添的元配是陳淑芳女士,於1988年去世,陳淑芳女士為何添誕下一子四女。長子何厚煌曾任美國水利工程教授及北京理工大學名譽教授。二女何妙妙曾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生物系導師。三女何妙兒在加州柏克萊大學做建築系高級講師,曾為美國首富比爾·蓋茨的度假屋,及為新世界發展持有的香港君悅酒店大堂做設計。四女何妙馨曾任聯交所理事,她的丈夫是前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朱幼麟。 | {'wikidata_id': b'Q10886308'} |
菟絲子屬
形態
草本寄生植物,全株無毛。植株通常呈黃色或紅色。
葉
退化成極小鱗片或消失。
花
無花柄或花柄極短,為穗狀、總狀或聚繖狀叢生。四數或五數。苞片極小或闕如。花萼合生,但通常深裂,亦有萼片分離者。
花冠白色、粉紅色或帶有乳色,壺形、管狀、球狀、鈴形,花管基部具毛狀、細齒狀、或膜狀的鱗片。雄蕊數目與花瓣相同,著生在鱗片上方的花冠上,與花瓣互生。
子房2室,每室有2枚胚珠。花柱1或2,具2個柱頭,球形或長形,有時融合一起。
果實
蒴果,但有時為肉質,周裂或為不規則狀的開裂。
習性
菟絲子屬植物是專門寄生在宿主的莖上之全寄生植物,但它選擇宿主通常不具專一性,即可能同種的菟絲子會有不同的宿主。各種不同菟絲子的宿主請參見後文分類段落。
菟絲子不像大部份的寄生於宿主根部的種類之胚乳具有足夠的資源(營養)可提供發芽之用。菟絲子的種子,雖然可以在掉落土表後維持長達5年的休眠期,但其種子胚乳裡的養份僅可提供它在萌發後,有6天的時間讓它與宿主建立起連結(生成吸器進入宿主)。
菟絲子於土表上萌發後,其幼莖在找到宿主前可成長至68厘米長。它有二種方法可以找到宿主:菟絲子的莖可以"感知"到宿主的"氣味",並朝向宿主生長。科學家取 (α-pinene, β-myrcene, and β-phellandrene)等採自蕃茄植株的化合物,試驗C. pentagona的幼莖,發現,它會朝著這些化合物的方向生長。另外的研究則指出,經由植株附近植物反射的光 (光質與光量),菟絲子可以選擇具有高醣產量的植物,因為這些植物葉片反射的光會顯示出其中的葉綠素含量。一旦菟絲子發現了宿主,便會纏繞上宿主的莖。此時其不定根會穿入宿主的莖,發育成特化的吸器與宿主的維管束組織產生連結;在其生長過程中,它會產生多個吸器與宿主連結。
中醫
可治各種瘡毒、腫毒,又能滋養強壯治黃膽,效用真是不勝枚舉。性味:種子:辛、甘、平。效用:種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泄。治腰膝酸痛,遺精,陽痿,早泄,不育,消渴,林濁,遺尿,目昏耳鳴,胎動不安,流產,泄瀉。
危害
菟絲子屬植物會寄生在數種作物上,造成經濟上的損害;對宿主的選擇非專一性,經常為豆科植物、菊科植物。 | {'wikidata_id': b'Q190505'}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
國道客運
可搭乘長途或國道客運至朝馬站下車後,沿著黎明路二段往南走至大業路口,即可到達。亦可至統聯轉運站搭乘統聯市公車81路,搭乘和欣、阿羅哈、國光等客運至朝馬下車,可搭乘統聯市公車75路至「黎明新村站」下車。
※各大客運公司網站連結:
※統聯客運 http://www.ubus.com.tw/
※國光客運 http://www.kingbus.com.tw/
※阿羅哈客運 http://www.aloha168.com.tw/
※尊龍客運 http://www.dragonbus.com.tw/
※飛狗巴士 http://www.freego.com.tw/
※城市快捷 http://www.city-express.com.tw/,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06063833/
※和欣客運 http://www.ebus.com.tw/
臺中市公車
黎明新村站:75路、81路(統聯客運)
干城街口站:29路(仁有客運)
環保處站:107路(臺中客運)
臺灣鐵路
搭乘至臺鐵臺中車站轉乘市區公車:
29路公車至干城街口站下車(搭乘地點:仁有客運,綠川東街-建國路至成功路段)
75路公車、81路公車至黎明新村站下車(搭乘地點:統聯客運臺中車站,臺中總站左側)
107路公車至環保處站下車(搭乘地點:臺中客運,建國路127-1號)
台灣高鐵
搭乘至高鐵台中站,從6號出口搭乘160路公車(高鐵台中站-僑光技術學院)至「黎明新村站」下車。
開車
(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
(北上)下南屯交流道(181.4KM)右轉連接五權西路直走遇黎明路左轉,即可到達(請循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方向)。
(南下)下臺中交流道(178.6KM)連接臺中港路(台12線)往市區方向直走(遇高架橋,請靠右側行駛高架橋下方)遇黎明路右轉至黎明路二段直行,即可到達(請循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方向)。
(國道3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北上)下快官交流道(202.1KM)連接中彰快速公路(台74線)下南屯二交流道(7KM)右轉接五權西路直走遇黎明路左轉,即可到達(請循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方向)。
(南下)下龍井交流道(182.8KM)連接臺中港路(台12線)往市區方向直走(遇高架橋,請靠右側行駛高架橋下方)遇黎明路右轉至黎明路二段直行,即可到達(請循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方向)。 | {'wikidata_id': b'Q16078313'} |
西山碉堡群
西山碉堡群,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邵家山南路,2017年1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玄武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現存碉堡7座,其中6座是大型連體碉堡,1座是觀察所。
歷史
1935年至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城塞組在紫金山上分批構築了碉堡。南京保衛戰期間,這些碉堡用於抵禦侵華日軍。其中西山碉堡群的觀察所位於西山最高處,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步軍第1旅第1團第2營的指揮所。
2016年12月,呂曉其等文物保護志願者和抗戰史學者向文物部門提交文物認定申請。2017年11月,西山碉堡群被公布為第二批玄武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拍攝二戰日本軍服照事件
2018年2月19日上午,唐某、宗某兩人在西山碉堡群的一處碉堡處,換上仿製的二戰時期不同款式日本軍服,拍攝照片後上傳至QQ群中,被多人轉發。2月23日下午,兩人因構成尋釁滋事被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依法分別予以行政拘留15日。3月1日,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依法對威脅該事件舉報者的網民處以行政拘留7日。 | {'wikidata_id': b'Q56271852'} |
鄧光榮
早年生活
鄧光榮在家中排行第四,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他在旺角長大,畢業於新法書院,在校時與藝人Joe Junior為同學。
在成為演員之前,鄧光榮曾在電台從事英文翻譯粵語的工作,同時也擔任過模特兒。原本想做一名單純的公務員,1963年,嶺光公司為新片《學生王子》招考演員,鄧光榮在同學集體簽名推薦下報名參選,結果從上千名應試者中脫穎而出,因而參加演出,並且表現不俗。
1963年,當時17歲的他首次主演《學生王子》,自此開始他的演藝生涯。由於這部電影,使他獲得「學生王子」的綽號。
60年代於香港電台擔演一套廣播劇,名為《龍約翰》。故事講述私家偵探龍約翰,擁有超凡的身手,喜歡以硬幣當作暗器;而且還有特殊裝備,他的腋下藏有超迷你手鎗,他的鱷魚皮皮鞋底,也是藏了迷你手鎗,可以不動聲息地,任意射殺前面、或是後面的敵人。
2011年3月29日晚上9時許,鄧於家中睡眠時因心臟病突發,家人發現其毫無反應,召救護員到場後證實死亡,享年64歲。
電影事業
中學畢業後,鄧光榮與蕭芳芳、甄珍及陳寶珠等於60年代合作,拍攝不少以青春為題材的電影。鄧光榮經常被電影雜誌選為「最佳男演員」。
1972年應中影之邀,往台灣參加改編自女作家玄小佛小說、由白景瑞導演的《白屋之戀》。也從《白屋之戀》開始,陸續在台灣拍了30多部電影,除了李行導演的《吾土吾民》是抗日電影外,清一色幾乎是愛情文藝片,與他搭檔的女主角有甄珍、林青霞、林鳳嬌、張艾嘉、恬妞、胡燕妮、甄妮、余安安、王祖賢等等。
有報道指由於其受歡迎程度,鄧光榮每部電影的片酬為港幣$150,000。在一篇1974年的文章中,他曾說同時參與六部電影,不過,他僅每天為一部電影拍攝,令導演覺得困難。1974年,鄧光榮不單與甄珍拍攝《冬戀》,更擔任該電影的製片。1970年代後期,持續在港台拍攝多部作品,奠定其華人影壇巨星的地位。1977年與甫出道的余安安合作,演出羅馬導演的《今生今世》,於澳門取景,開創往後事業進軍澳門的先機。當年年僅十七歲的余安安,亦成為鄧光榮愛情戲中最年輕的女主角。
1977年返回香港後,與胞兄鄧光宙合組大榮電影公司,拍攝題材多以黑道居多,像《無毒不丈夫》、《血洗唐人街》、《怒拔太陽旗》、《義蓋雲天》、《江湖龍虎鬥》。
1987年,推出的《江湖龍虎鬥》,編劇為王家衛,此片讓鄧光榮發現王家衛的才華。鄧光榮於是資助王家衛開拍《旺角卡門》與《阿飛正傳》。1990年上映的《阿飛正傳》,拍片耗費4000萬港幣,但票房只有900萬港幣,讓鄧光榮嚴重虧損。但是此片拿下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三個大獎。之後又來獲金紫荊「十年內最佳香港電影獎」,奠定了王家衛日後在國際電影界的聲譽。
軼事
1989年六四事件後,即黃雀行動之初,岑建勳找曾是聯公樂龍頭的鄧光榮幫忙聯絡陳達鉦,以打通「運輸」網絡,營救民運人士;而已故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司徒華在回憶錄中指,鄧光榮在行動中甚為低調,從未邀功,是極具義氣的人。
2008年3月2日,在契妹沈殿霞的追思會上,鄧光榮公開要求沈的前夫鄭少秋上台交代,多年來有沒有理會沈殿霞和照顧女兒鄭欣宜。當時台下有觀眾拍掌支持,網民則對其言論褒貶不一。
鄧光榮的契女為前香港著名電影演員羅美薇,而他又曾監製電影《旺角卡門》和《阿飛正傳》,與主角張學友(羅夫)交情非淺,兩家來往頻繁。2011年4月,張學友在演唱會中亦以名曲《愛是永恆》獻給剛剛離世的鄧光榮。
性醜聞
2018年1月10日,娛樂記者卓偉在新浪微博公布了一個訪問視頻,內容為藍潔瑛親述自己早年遭到曾志偉和鄧光榮性侵的經歷。 | {'wikidata_id': b'Q4707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