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 article
stringlengths 0
2.3M
|
---|---|
1978年 | == 大事記 ==
* 1月24日——一顆蘇聯攜帶核能發電機的間諜衛星墜落於加拿大。
* 2月6日——中國和日本簽署中日長期貿易協議。
* 2月16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Dial-upBBS啟用。
* 2月18日至2月23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二中全會召開。
* 3月16日——油輪“阿摩柯·卡迪茲”阿爾多·莫羅被紅色旅綁架。
* 5月9日——香港長洲太平清醮舉行「搶包山」時,發生「包山」倒塌意外,共有24人受傷。其後香港政府禁止「搶包山」長達26年,直至2005年才復辦。
* 5月21日——法國和比利時傘兵部隊在扎伊爾著陸,從產銅中心科爾維茨撤退兩千五百名歐洲人。
* 6月1日至6月25日——1978年世界盃足球賽在阿根廷舉行。
* 6月19日——首部加菲貓漫畫推出。
* 6月26日——中國第一座抗高烈度地震公路橋,河北灤河新橋竣工通車。
* 6月29日——越南正式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
* 7月3日——巴西、秘魯等8國代表正式簽署《亞馬遜合作條約》,組成亞馬遜合作條約組織。
* 7月3日——中國停止對越南援助。
* 7月11日——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塔拉戈納省一運載工業用煤氣的卡車在阿爾卡納爾聖卡羅迪拉休閒露營區發生爆炸,引起地中海海岸一處遊覽營地起火,217人喪生。
* 7月13日——中國宣佈停止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一切技術和經濟援助。
* 7月30日——琉球群島道路交通在當地上午六時改為日本的靠左行駛,結束美國自1945年起實施的靠右行駛。
* 8月12日——中國和日本簽訂《和平友好條約》。
* 8月15日——臺灣鐵路管理局開行自強號列車。
* 8月17日——三名美國人駕駛氣球首次完成橫渡大西洋的飛行。
* 8月22日——香港佳藝電視因財務問題而停播、倒閉。
* 8月26日——若望·保祿一世獲冊封為教宗,但是在位僅僅三十三日去世。
* 9月6日——美國、埃及、以色列三方在大衛營舉行最高階會議。
* 9月8日——世界上第一隻人工授精繁殖的大熊貓在北京動物園誕生。
* 9月17日——埃及和以色列簽署大衛營協定。
* 10月7日——香港沙田馬場開幕。
* 10月22日——羅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正式被冊封。
* 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
* 10月31日——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
* 11月18日——人民聖殿教900多信徒集體自殺。
* 11月21日——中國北京的四五天安門事件獲得當局平反。
* 12月5日——臺灣發生中山堂事件。
* 12月6日——西班牙公民投票透過新憲法,佛朗哥軍事獨裁政權結束。
* 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發表中美建交公報,宣佈於1979年1月1日建交。
* 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 12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閉幕,從此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進行改革開放。
== 出生 ==
「:Category:1978年出生」
=== 1月 ===
* 1月8日——姚浩政,2006年香港先生,無綫藝員。
* 1月15日——楊蕙如,臺灣網路攻擊主使者。
* 1月18日——黃欽智,臺灣棒球選手。
* 1月28日——
**鄭昌明,臺灣棒球選手。
**詹路易吉·布馮,義大利足球員。
* 1月30日——江祖平,臺灣女演員。
===2月===
* 2月5日——曾漢州,臺灣棒球選手。
* 2月15日——沙溢,中國演員
* 2月20日——孫協志,5566團長,臺灣歌手。
* 2月24日 ——姜熙建,南韓歌手、主持人。
* 2月28日——菊川憐,日本女演員。
=== 3月 ===
* 3月1日——詹森·艾克爾斯,美國電視演員。
* 3月3日——徐懷鈺,臺灣女歌手。
* 3月11日——迪迪埃·德羅巴,象牙海岸足球員。
* 3月14日——湯駿業,香港男歌手。
* 3月16日——麻利亞,香港電臺主持人。
* 3月18日——馬伯強,臺灣男性配音員。
* 3月20日——奧華子,日本女歌手。
* 3月23日——
**朱鴻森,臺灣棒球選手。
**劉燁,中國演員。
**沃爾特·薩穆埃爾,阿根廷足球員。
* 3月31日——彭康育,臺灣藝人、藝人經紀。
=== 4月 ===
* 4月2日——尼克·貝爾格,美國商人(2004年逝世)。
* 4月3日——
**托米·哈斯,德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楊清順,花式撞球運動的職業選手。
* 4月4日——楊宗緯,臺灣歌手。
* 4月5日——弗蘭齊斯卡·範阿爾姆齊克,德國游泳運動員。
* 4月10日——MC HotDog(姚中仁),臺灣饒舌歌手。
* 4月15日——路易斯·馮西,波多黎各歌手。
* 4月19日——方傑,香港填詞人。
* 4月22日——戴佩妮,馬來西亞創作型華語女歌手。
* 4月23日——何展有,香港傳道人。
=== 5月 ===
* 5月3日——孫樂欣,臺灣製作人。
* 5月4日——
**陳鍵鋒,香港演員。
**小野大輔,日本聲優。
* 5月5日——林燕玲,香港女主播。
* 5月7日——肖恩·馬里昂,美國職業籃球員。
* 5月8日——張佑赫,韓國藝人。
* 5月9日——李富玉,中華人民共和國腳踏車運動員。
* 5月12日——
**石黑彩,日本歌手。
**莊景賀,臺灣棒球選手。
* 5月13日——邁克·畢比,美國職業籃球員。
* 5月14日——孫芸芸,臺灣時尚名媛。
* 5月19日——新井健二,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 5月20日——
**任啟邦,香港大埔區區議員
**永井大,日本演員。
* 5月22日——謝穎穎,中國主持人。
=== 6月 ===
* 6月6日——王子菘,臺灣棒球選手。
* 6月7日——林韋君,臺灣演員。
* 6月8日——殷志源,韓國歌手。
* 6月12日——謝炘昊,臺灣知名主持人,歌手,演員。
* 6月14日——徐熙娣,臺灣知名主持人,歌手,演員。
* 6月16日——梁靜茹,馬來西亞歌手。
* 6月17日——郭岱詠,臺灣棒球選手。
* 6月18日——王勵勤,中國乒乓球運動員。
* 6月19日——德克·諾維茨基,德國職業籃球員。
* 6月20日——弗蘭克·蘭帕德,英國足球運動員。
* 6月22日——戴愛玲,臺灣歌手。
* 6月24日——路易斯·加西亞,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 6月24日——中村俊輔,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 7月 ===
* 7月3日——璜·瑞維拉,美國棒球選手。
* 7月7日——米希亞,日本女歌手、作曲家。
* 7月10日——小泉孝太郎,日本演員。
* 7月12日——
**陳佳楓槭小楓,臺灣網路作家。
**劉濤,中國演員
* 7月16日——付天餘,中國女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 7月18日——梅麗莎·特里奧,法國記者,新聞主持人。
* 7月22日——
**長谷川京子,日本模特兒、演員。
**王楠,中國男子射擊運動員。
**蘇婉濃·孔迎,泰國女演員。
* 7月23日——孫燕姿,新加坡歌手。
* 7月25日——露薏絲·布朗,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
* 7月27日——潘蔚林,香港新聞主播
=== 8月 ===
* 8月1日——李菁,相聲演員。
* 8月3日——
**餘進德,臺灣棒球選手。
**蔡淳佳,新加坡歌手。
* 8月6日——彭政閔,臺灣棒球選手。
* 8月7日——
**楊思琦,香港無綫電視演員。
**吳建豪,臺灣演員、歌手。
* 8月9日——奧黛莉·朵杜,法國電影演員。
* 8月10日——姚嘉妮,香港女演員。
* 8月11日——
**李璧琦,香港演員。
**秦海璐,中國演員。
* 8月12日——曾翊誠,臺灣棒球選手。
* 8月16日——伏明霞,中國跳水選手。
* 8月17日——林嘉欣,臺灣演員,歌手。
* 8月23日——科比·布萊恩特,美國籃球運動員(2020年逝世)。
* 8月25日——九把刀,臺灣作家。
=== 9月 ===
* 9月9日——肖恩·巴蒂爾,美國籃球員。
* 9月11日——張詠妍,香港主持人。
* 9月14日——柳翰雅,臺灣女歌手。
* 9月18日——森薰,日本女性漫畫家。
* 9月19日——周群達,香港、臺灣演員。
* 9月20日——路芙,新城電臺主持人。
* 9月22日——黃長興,香港無綫電視演員。
* 9月25日——沈星,中國電視節目女主持人。
* 9月27日——有銘兼久,日本棒球選手。
=== 10月 ===
* 10月1日——烏青,中國先鋒詩人,小說家,影像作者。
* 10月2日——
**濱崎步,日本女歌手。
**王宗堯,香港男演員。
* 10月4日——吳佩慈,臺灣女藝人。
* 10月6日——
**王淏,藝名“月亮姐姐”,中國中央電視臺少兒節目主持人。
**劉洋,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高國慶,臺灣棒球選手。
* 10月7日——馮紹峰,中國大陸男演員。
* 10月9日——許琡婷,臺灣新聞主播、旅遊節目主持人。
* 10月13日——傑梅因·奧尼爾,美國職業籃球員。
* 10月16日——張達倫,香港男演員。
* 10月18日——白石稔,日本男性聲優。
* 10月21日——乙一,日本男性作家。
* 10月22日——張志強,臺灣棒球選手。
* 10月23日——
**約翰·雷基,美國棒球選手。
**王楠,中國乒乓球運動員。
* 10月25日——高樹瑪利亞,日本演員。
* 10月27日——
**林益如,臺灣新聞主播。
**小西真奈美,日本演員。
* 10月30日——徐潔兒,臺灣歌手、演員。
=== 11月 ===
* 11月3日——范逸臣,臺灣歌手、演員。
* 11月4日——李偉健,香港男演員、健身教練及漫畫家
* 11月13日——許瑋倫,臺灣演員(2007年逝世)。
* 11月14日——
**林聖凱,臺灣棒球選手。
**劉芙豪,臺灣棒球選手。
* 11月16日——陳詩欣,臺灣跆拳道選手。
* 11月21日——宋芝齡,韓裔香港電視節目主持、電視演員。
* 11月23日——趙駿亞,臺灣演員。
* 11月24日——李晨,中國演員。
* 11月26日——福山潤,日本配音員。
=== 12月 ===
* 12月5日——許文雄,臺灣棒球選手。
* 12月7日——蔡妍,韓國流行歌手。
* 12月11日——陳智弘,臺灣棒球選手。
* 12月14日——黃嘉樂,香港演員。
* 12月18日——余文彬,臺灣棒球選手。
* 12月20日——
**陽東益,臺灣棒球選手。
**侯佩岑,臺灣女藝人、前新聞主播。
* 12月23日——矢田亞希子,日本演員。
* 12月24日——楊儒門,臺灣的「白米炸彈犯」。
== 逝世 ==
== 諾貝爾獎 ==
* 物理:彼得·卡皮查(Pyotr Kapitsa),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oodrow Wilson)
* 化學:彼得·米切爾(Peter D. Mitchell)
* 生理和醫學:沃納·亞伯(Werner Arber),丹尼爾·那森斯(Daniel Nathans)和漢密爾頓·史密斯(Hamilton O. Smith)
* 文學: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 和平: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Anwar as-Sadat)和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
* 經濟: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51屆,1979年頒發)
*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獵鹿人》(The Deer Hunter)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邁克爾·西米諾(Michael Cimino)《獵鹿人》
*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喬恩·沃伊特(Jon Voight)《歸來》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簡·方達(Jane Fonda)《歸來》
*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克里斯托弗·沃肯(Christopher Walken)《獵鹿人》
*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瑪吉·史密斯(Maggie Smith)《加州套房》
(其他獎項參見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
8年
7 |
12月9日 | 12月9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43天(閏年第344天),離全年結束還有22天。
== 大事記 ==
=== 6世紀 ===
* 536年: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旗下將領貝利撒留率領軍隊奪回遭到東哥德人佔領的羅馬。
=== 15世紀 ===
* 1425年:教宗瑪爾定五世頒布諭令,於比利時建立天主教魯汶大學,為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學。
=== 16世紀 ===
* 1582年:儒略曆最後一個日期列表改為了12月20日新日曆格里曆。
=== 19世紀 ===
* 1824年:安東尼奧·何塞·蘇克雷領導的哥倫比亞和秘魯聯軍在阿亞庫喬戰役中戰勝西班牙保皇軍。
* 1851年:基督教青年會於北美洲首度設立於蒙特婁。
=== 20世紀 ===
* 1935年:在中共北平臨時市委的領導下,北平各界學生髮起了要求「停止攘外必先安內、一致對外抗日」的學生運動。
*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北非戰場展開羅盤行動。
*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正式對大日本帝國、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王國宣戰。
* 1946年:在紐倫堡審判結束後,美國軍事法院針對涉嫌參與納粹人體實驗的醫生展開審判。
* 1948年:聯合國大會透過《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
* 1961年:坦噶尼喀脫離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
* 1961年:國際乒乓球比賽試行“輪換發球法”。
* 1968年:美國發明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首次公開演示滑鼠、超文字、圖形使用者介面等設計。
* 1969年:第一屆香港節開幕。
* 1970年:世界球王比利隨巴西桑托斯足球俱樂部赴香港進行四場表演賽。
* 1977年:法國法蘭西島大區的區域快鐵A線和B線正式投入運營。
* 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聘僱的科學家宣佈各地已經解決天花感染的可能,並表示天花已經絕跡,為唯一一種人為撲滅的感染疾病。
* 1984年:聯合國宣佈,已有159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1990年:團結工聯創始人萊赫·華勒沙經由直接選舉當選波蘭總統,成為東歐民主化的效仿案例。
* 1991年:《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開始運作。
* 1995年:《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上映,平成哥吉拉完結。
=== 21世紀 ===
* 2002年:尖沙咀一間酒店發生嚴重塌棚架工業意外,多名工人跌落二樓平臺,一人死亡,十多人受傷。
* 2016年:南韓總統朴槿惠因崔順實事件而遭到南韓國會以234票贊成,56票反對透過彈劾案,成為南韓史上第一位任內被彈劾的總統,其總統職權立即停止,由總理黃教安暫代。
* 2016年: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在當日指稱有超過1,000名俄羅斯運動員因為在該國政府支援下而使用體育禁藥或從中受益。
* 2019年:紐西蘭懷特島火山爆發造成至少5人死亡、27人失蹤。
== 出生 ==
* 439年:宋明帝劉彧,南朝宋皇帝(472年逝世)
* 1447年:明憲宗朱見濡,明朝皇帝(1487年逝世)
* 1594年: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瑞典國王(1632年逝世)
* 1608年:約翰·彌爾頓,英國詩人、思想家(1674年逝世)
* 1709年:奧爾良的路易絲·伊麗莎白,西班牙王后(1742年逝世)
* 1717年: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德國藝術家、考古學家(1768年逝世)
* 1742年:卡爾·威廉·舍勒,瑞典化學家(1786年逝世)
* 1748年:克勞德·貝託萊,法國化學家(1822年逝世)
* 1768年:約瑟夫·德沙,美國政治人物,第9任肯塔基州州長(1842年逝世)
* 1813年:湯瑪士·安德魯斯,愛爾蘭化學家、物理學家(1885年逝世)
* 1837年:樺山資紀,日本軍事人物、政治人物,首任臺灣總督(1922年逝世)
* 1842年:彼得·克魯泡特金,俄國革命家、地理學家,「無政府共產主義」創始人(1921年逝世)
* 1847年:喬治·格羅史密斯,英國演員、作家、歌手(1912年逝世)
* 1868年:弗裡茨·哈伯,德國化學家,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34年逝世)
* 1873年:伊莉莎白·伯努利,瑞士社會運動家(1935年逝世)
* 1882年:華金·圖裡納,西班牙作曲家(1949年逝世)
* 1900年:李約瑟,英國生物化學家、科學史學家(1995年逝世)
* 1905年:-{zh-cn:達爾頓·特朗勃; zh-tw:道爾頓·莊柏}-,美國編劇、導演、小說家(1976年逝世)
* 1906年:葛麗絲·霍普,美國海軍準將、電腦科學家,COBOL之母(1992年逝世)
* 1907年:孟小冬,中國京劇藝術家(1977年逝世)
* 1911年:布羅德里克·克勞福德,美國演員(1986年逝世)
* 1915年:伊麗莎白·舒瓦茲科普夫,德國歌劇女高音(2006年逝世)
* 1916年:柯克·道格拉斯,美國演員(2020年逝世)
* 1917年:利奧·雷恩沃特,美國物理學家,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86年逝世)
* 1919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國無機化學家,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011年逝世)
* 1920年:卡洛·阿澤利奧·錢皮,義大利政治人物,第10任義大利總統(2016年逝世)
* 1926年:亨利·肯德爾,美國物理學家,199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99年逝世)
* 1929年:鮑勃·霍克,澳大利亞政治人物,第23任澳大利亞總理(2019年逝世)
* 1930年:巴克·亨利,美國作家、演員、電視導演(2020年逝世)
* 1934年:茱蒂·丹契,英國女演員
* 1941年:博·布里奇斯,美國男演員
* 1942年:比利·布藍拿,蘇格蘭足球員、主教練(1997年逝世)
* 1946年:索尼婭·甘地,印度政治人物,印度國大黨主席
* 1947年:安彥良和,日本漫畫家、人物設計師
* 1947年:湯姆·達施勒,美國南達科他州聯邦參議員
* 1953年:落合博滿,日本職棒球員、總教練
* 1953年:約翰·馬克維奇,美國男演員、監製、導演
* 1953年:凱斯琳·甘迺迪,美國電影監製、剪輯師
* 1954年:亨克·滕卡特,荷蘭足球教練
* 1954年:李秀明,中國女演員
* 1956年:巴魯赫·戈爾茨坦,以色列猶太恐怖分子(1994年逝世)
* 1956年:管碧玲,臺灣政治人物
* 1957年:廖偉雄,香港男演員、節目主持人
* 1958年:雷賈·高斯奈,美國電影導演、剪輯師
* 1960年:劉瑞琪,臺灣演員
* 1962年:費利西蒂·赫夫曼,美國女演員
* 1962年:吳剛,中國男演員
* 1963年:雅子,日本皇太子德仁妃,日本紅十字會名譽副總裁
* 1966年:陸天娜,美國紐約州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
* 1967年:積臣·杜薩爾,英格蘭足球員
* 1967年:約夏·貝爾,美國小提琴家
* 1968年:寇特·安格,美國職業摔角手、演員
* 1968年:布萊恩·貝爾,美國樂團音樂家
* 1969年:比森特·利扎拉祖,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70年:黃志強,香港足球運動員
* 1970年:凱拉·狄奧果笛,美國歌手、詞曲創作人、專輯製作人
* 1971年:謝佼娟,臺灣女性配音員
* 1972年:玲子·艾爾斯沃斯,美國女演員
* 1972年:特雷·庫爾,德國龐克搖滾團體年輕歲月鼓手
* 1972年:法布里斯·桑託羅,法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73年:林曉培,臺灣女歌手
* 1973年:莫哈末凱魯丁,馬來西亞原產業部長、登嘉樓瓜拉尼魯斯縣國會議員
* 1973年:史黛西·艾布拉姆斯,美國政治人物、律師、小說家、作家
* 1975年:張曉龍,中國男演員
* 1976年:裴秀彬,韓國男演員
* 1978年:傑西·麥特卡爾菲,美國演員
* 1978年:奇太映,韓國男演員
* 1978年:加斯頓·高迪奧,阿根廷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79年:羅美玲,臺灣女歌手
* 1979年:韓瑜,臺灣女演員
* 1979年:陳好,中國女演員、歌手
* 1979年:奧麗維亞,日本女歌手
* 1979年:友利花,日本創作歌手、聲優、寫真偶像、舞臺劇演員
* 1980年:高橋一生,日本男演員
* 1980年:西蒙·黑爾貝格,美國喜劇演員
* 1981年:迪雅·梅莎,印度女藝人
* 1981年:馬爾迪·菲什,美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81年:舒威特克·帕特爾,美國電腦科學家、企業家
* 1982年:劉庭羽,中國女演員
* 1983年:謝美伊·碧福特,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4年:胡盈禎,臺灣演員、主持人
* 1984年:李依瑾,臺灣演員
* 1984年:牧口真幸,日本女性聲優
* 1985年:李思雅,香港藝人
* 1987年:麥特·拉託斯,美國大聯盟投手
* 1987年:唐藝昕,中國女演員
* 1988年:卡瓦多·阿薩莫阿,迦納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89年:鄭熹哲,韓國男子偶像團體ZE:A成員
* 1990年:ProZD,韓裔美國YouTuber、配音員、演員
* 1991年:崔珉豪,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HINee成員
* 1995年:小凱利·烏佈雷,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95年:麥琪拉·瑪隆妮,美國女子體操運動員
* 1995年:金娜炫,韓國女子偶像團體SONAMOO成員
* 1996年:黃珈熙,韓國女子偶像團體本月少女成員
* 1997年:陳廷軒,臺灣男演員
* 2003年:申有娜,韓國女子偶像團體ITZY成員
* 2004年:張禮恩,韓國女子偶像團體STAYC成員
* 2004年:尼科·帕克,英國女演員
* 2005年:西村力,韓國男子偶像團體ENHYPEN成員
== 逝世 ==
* 1437年:西吉斯蒙德,神聖羅馬皇帝(1368年出生)
* 1669年:教宗克勉九世,羅馬主教(1600年出生)
* 1793年:勃利夫人,法國貴族(1749年出生)
* 1882年:李善蘭,中國數學家(1810年出生)
* 1916年:夏目漱石,日本作家(1867年出生)
* 1937年:辜顯榮,臺灣實業家,首位出任大日本帝國貴族院議員的臺灣人(1866年出生)
* 1937年:易安華,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將領(1900年出生)
* 1942年:柯棣華,印度醫生(1910年出生)
* 1956年:查爾斯·賈克林,英國麵包師,鐵達尼號首席麵包師(1878年出生)
* 1967年:潘光旦,社會學家(1899年出生)
* 1970年:阿爾喬姆·米高揚,蘇聯飛機設計師、米格飛機之父(1905年出生)
* 1993年:尹清楓,臺灣武獲室執行長(1946年出生)
* 1995年:凱薩琳·威,美國物理學家(1902年出生)
* 2003年:柯受良,臺灣演員、特技人(1953年出生)
* 2009年:林柏燕,臺灣教師、小說家、文史工作者(1936年出生)
* 2012年:鄧紹斌,香港要求安樂死人物(1969年出生)
* 2015年:野坂昭如,日本作家、歌手、作詞家、政治人物,代表作《螢火蟲之墓》(1930年出生)
* 2017年:井莉,臺灣女演員(1945年出生)
* 2018年:威廉·布魯姆,美國記者、作家(1933年出生)
* 2021年:洪流,臺灣男演員(1935年出生)
* 2022年:約瑟夫·基廷格,美國空軍退役上校(1928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際反腐敗日
* 世界足球日
* :軍人節
* :獨立日
==參考資料==
|
多爾袞 | 多爾袞(,),滿洲愛新覺羅氏,清朝初年宗室、皇父攝政王、權臣、軍事家、政治家、八旗領袖、清朝入關後奠基者之一,曾一度追尊為皇帝,廟號“成宗”,諡號「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順治帝的叔父,母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烏拉納喇氏),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同母弟豫親王多鐸。初稱臺吉。1626年封貝勒,後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
順治朝初年實際上最高領導人,多爾袞清軍入關,對鞏固清朝在中原統始、統一中原、滿人漢化起了關鍵作用,奠定滿清往後200多年在中原的統治基礎。今北京故宮東側南池子大街東側的普度寺,即原為多爾袞在京城的宅邸。
== 生平 ==
=== 少年 ===
明萬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多爾袞出生於赫圖阿拉城(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多爾袞”滿語意為獾。母親阿巴亥是父親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在諸位福晉中地位最高。
多爾袞15歲時,父親努爾哈赤病逝,生母阿巴亥為父親殉葬。父親生前沒有確立繼承人,八哥皇太極被擁立為新君。學界對皇太極為何能繼位有兩種說法,一是被八旗旗主及諸貝勒擁立,二是奪多爾袞之位,即朝鮮方面的記載所稱,努爾哈赤生前有意傳位於多爾袞,在努爾哈赤逝世後,因多爾袞年幼,大哥代善“以為嫌迫”而擁立皇太極繼位。後來,多爾袞攝政時稱,皇太極“即位原系奪立”。或指大福晉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一事,亦系諸貝勒為奪位所逼。之後他以軍功替自己爭取到權力。
=== 戰功 ===
# 後金天聰三年(1628年,明崇禎元年)二月,17歲的多爾袞和15歲的弟弟多鐸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初八日,多爾袞和多鐸奉皇太極之令,以偏師出擊,大獲全勝;殺古魯臺吉,獲人畜1200餘。因為軍功,三月初七多爾袞被賜號“墨爾根戴青”(, “聰明機警”之意)。
# 天聰九年(1635年,崇禎八年)二月至九月,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多爾袞在西拉朱爾格、托里圖,巧妙招降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蘇泰太后及其子額哲;並獲得元朝傳國玉璽。該玉璽成為皇太極稱帝依據之一,加速了清朝的建立。
# 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禎九年)十二月,清軍攻陷李氏朝鮮南漢山城。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王室,並限“戢其軍兵,無得殺戮”。朝鮮仁祖於正月三十投降。四月初五,多爾袞押送國王家屬等182口報捷。
# 崇德三年(1638年,崇禎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南征明朝,這次南征,兵分兩路,貝勒豪格在多爾袞親率的左翼軍中。左翼軍從牆子嶺、董家口入關,掠山西,破濟南,殺明朝總兵盧象升;然後北掠天津、遷安,出青山關返還,往返掃蕩數千裡,於崇德四年(1639年,崇禎十二年)三月回到遼東;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敵17陣,俘獲人畜26萬。
# 崇德六年(1641年,崇禎十四年)至崇德七年(1642年,崇禎十五年)松錦之戰。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會戰,清軍起先以多爾袞、濟爾哈朗等為首,後皇太極親自趕來增援。明軍經兩年激戰最終慘敗,洪承疇松山城破被俘投降,祖大壽舉錦州城投降。松錦之戰後,遼東全屬大清,大明勢力退入山海關。
=== 爭奪皇位 ===
及至皇太極去世時,多爾袞兄弟掌有正白旗與鑲白旗,共有65個牛彔(一牛彔為300人),佔八旗全部210個牛彔的31%,足夠和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豪格繼承了皇太極的正黃旗、鑲黃旗(共40個牛彔)並自掌有正藍旗(21個牛彔)。多爾袞利用豪格的軟弱使其不能繼位,又畏於兩紅旗的實力(代善一人獨掌兩紅旗,共計51個牛彔;濟爾哈朗領導的鑲藍旗33個牛彔),不敢自己繼位,轉而扶持皇太極九子福臨入承大統。當時福臨年僅六歲,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並實際掌權。
=== 攝政 ===
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滿清入主中原,對清朝開始近300年的統治起了關鍵作用。順治帝對他的稱呼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1645年)最後演變成“皇父攝政王”(1649年)。多爾袞愛好打獵,出狩場面壯大,光是獵鷹就有一千多隻。府第“翬飛鳥革,虎踞龍蟠,不惟凌空掛斗,與帝座相同,而金碧輝煌,雕鏤奇異,尤有過之者”,順治七年七月下令加派白銀二百五十萬兩,在喀喇河屯(今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灤河鎮)修建避暑山莊喀喇河屯行宮(為歷史上最早的避暑山莊,位置在今承德市雙灤區灤河鎮的灤河北岸,承鋼醫院一帶)。種種奢華措施使年幼的順治皇帝心生不滿。
===治國之策===
# 順治元年七月初八日,多爾袞宣佈取消“三餉”,即遼餉、剿餉和練餉,從而減輕了民眾的負擔《攝政王諭官吏軍民人等令旨》山西博物館藏: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之外一切加派,如遼餉、剿餉、練餉及召買米豆盡行蠲免。……如有官吏通同朦朧混徵暗派者,查實糾參,必殺無赦!”。
# 順治元年十月二十一日,規定了第一個告發官吏貪汙之人的獎勵,贓私將分作三分,一分賞給首告之人,其餘二分入庫《攝政叔父王令旨》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攝政叔父王令旨:“凡貪贓受賄官吏或傍人或所屬下人將事情首告審問的實,所犯官吏處以重法。其贓私分作三分,一分賞給首告之人,二分入庫。所告如系虛捏,將原告人以盜賊律論罪。。
# 順治元年八月,多爾袞諭令法司官會同廷臣詳繹明律。順治四年三月大學士剛林等人以明律為藍本修訂,滿漢雙語頒行《大清律集解附例》,有吏律、戶律、刑律、禮律等,共三十卷,乃為清朝第一部成文法典,《大清律例》的制定亦打下基礎。
=== 逝世 ===
多爾袞自稱在松錦之戰中勞累過度,元氣大傷《多爾袞攝政日記》,第10頁,得了三種病症:一是怔忡之症,二是中風,還患有咯血癥。入關後更是“機務日繁,疲於裁應,頭昏目脹,體中時復不快”《多爾袞攝政日記》。順治四年以後,風疾加重,跪拜不便《清世祖實錄》卷三十五,第20頁,隨著健康走下坡,因而身心煩燥,容易動怒《多爾袞攝政日記》第6頁。,“上上下下都怕他,據說就是達官顯貴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說話,要趁他外出過路時借便謁見。”《韃靼漂流記》,《清史研究集》第一輯,第378頁。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十三日,多爾袞有疾,居家煩悶,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額真、官兵等獵於邊外。《內國史院滿文件案》記載:順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攝政王身體欠安,居家煩悶,欲出口外野遊。”十二月九日,多爾袞因狩獵墜馬,膝蓋受傷,塗以涼膏,竟不治死於喀喇河屯行宮(今河北省灤平縣)。談遷《北遊錄·紀聞下·攝政王》:“庚寅冬,攝政王殂於□。初,攝政王膝創,塗以涼膏,太醫傅胤祖謂其非宜。”順治帝追尊多爾袞為皇帝,廟號“成宗”,全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簡稱“義皇帝”。但兩個月後,順治帝因多爾袞當年獨斷專行且迫害其兄豪格,於順治八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斬其頭骨,又接連處罰其黨羽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直到乾隆時才恢復多爾袞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並下令為他修復墳塋。
== 個人生活 ==
根據日本旅人的《韃靼漂流記》載,多爾袞「身材瘦長,留有美髯,是個皮膚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銳利的人。他是皇帝下面第一個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上上下下都怕他。有什麼事情都不能隨便參見。趁他上街的時候,我們這些人藉機會參見。街上的行人都得匍匐在地,不許抬頭仰視」。多爾袞雖然騎射了得,作戰英勇,但身體素質不佳,他是一個帶病之人,據傳患有怔忡之症(可能類似心律不整),在戰場上及狩獵時經常頭暈目眩。
=== 與孝莊文皇后的關係 ===
《清朝野史大觀》、古稀老人的《多爾袞軼事》、蔣良騏《東華錄》、《張蒼水全集》中張煌言的《建夷宮詞》都有“太后下嫁”一說,即多爾袞按照清兵入關(建州女真)前的妻寡嫂的風俗娶了皇太極永福宮莊妃,即順治帝生母孝莊文皇后,同時孝莊文皇后也為了穩住多爾袞,避免其權勢野心膨脹危及順治帝的皇位。此一觀點在近代史學界裡雖有人正面認同,也有學者如閻崇年等人認為此乃當時漢人為抹黑滿清皇室而造的謠言,至今她是否下嫁於多爾袞仍是個謎。
多爾袞一生則有妻妾十人。多部文藝作品如小說或電視劇,都把多爾袞正妻博爾濟吉特氏定位為孝莊文皇后之妹,但事實上兩人僅是同族並非親姊妹。
== 評價 ==
多爾袞是滿人征服漢人的主要功臣之一,但一般認為他有“六大弊政”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薙髮、易服、圈地、占房(侵佔房舍)、投充(搶掠漢人為奴隸)、逋逃(逃人法),延續時間最長的,是逃人法。順治七年六月,廣西巡撫郭肇基等人因為“擅帶逃人五十三名”,被處死《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九。順治十年豪雨成災,“直隸被水諸處,萬民流離,扶老攜幼,就食山東。但逃人法嚴,不敢收留,流民啼號轉徙”《清世祖實錄》卷七十七。多爾袞血洗江南,也落下屠夫的惡名中國史上十五位屠城“高手”排行:忽必烈創紀錄 四川廣播電視臺。
== 家族 ==
=== 妻妾 ===
多爾袞一生所娶妻妾中有明確記錄的共有十一人。後金時代,貴族奉行一夫多妻多妾制,可有多位福晉。所稱繼福晉者,並非喪妻再娶的繼室。最早的紀錄是多爾袞12歲時,於天命九年(1624年)五月所娶的吉桑阿爾寨之女。另外,改嫁給皇太極的林丹汗遺孀竇土門福晉所撫養的蒙古女子淑儕,被皇太極許給多爾袞《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康惠淑妃,博爾濟吉特氏,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爾女。崇德元年,封衍慶宮淑妃。撫蒙古女,上命睿親王多爾袞娶焉。”。兩人在崇德五年(1640年)成婚。其後關於淑儕的記載不詳,是否為其中某位妻妾已無法考證。
除此之外,《世祖章皇帝實錄》曾提及睿王毀壞太祖太宗定例,於八旗遴選美女,取入伊家,又遣使於新服喀爾喀處,求取有夫之婦,未知八旗美女和喀爾喀有夫之婦是哪位妻妾。
婚姻名分 姓名 備注
福晉 博爾濟吉特氏 蒙古科爾沁部出身,桑噶爾寨(一作吉桑阿爾寨)之女、明安貝勒孫女。天命九年五月成婚《大清太祖實錄·卷之九》○辛巳。科爾沁國臺吉桑阿爾寨、送女至。妻上子臺吉多爾袞。筵宴如禮《滿洲實錄·卷七》○二十八日科爾沁部桑噶爾寨臺吉送女來 帝設宴與皇子多爾袞臺吉為妃。
嫡福晉 博爾濟吉特氏,名字可能是“巴特瑪”,清代以來野史稱“小玉兒” 蒙古科爾沁部出身,索諾布臺吉和科爾沁大妃之女,皇太極皇后哲哲同母異父的妹妹。天聰九年成婚,死後原本被多爾袞下攝政王諭,諡為「敬孝忠恭元妃」,後因多爾袞被追尊為皇帝而得到成宗義皇后封號。
繼福晉 佟佳氏 尚書孟噶圖之女。
三娶福晉 扎爾莽博爾濟吉特氏 根杜爾臺吉之女,天聰六年二月所娶。
四娶福晉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 拉布希西臺吉之女,天聰七年六月所娶。
五娶福晉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 索諾布臺吉之女,嫡福晉之妹,生母不詳。原為豪格之妻,因其夫豪格與多爾袞政治鬥爭失敗後死亡而在順治七年正月被多爾袞所娶。
六娶福晉 李氏,名愛淑 朝鮮王朝宗室女,朝鮮成宗玄孫錦林君李愷胤(玉牒音譯為「金林郡公李開音」)之女;被國王朝鮮孝宗收為養女,封為義順公主。順治七年五月所娶,多爾袞初見李氏時頗歡喜,但後來就以李氏不美麗、陪嫁侍女醜陋為由,斥責朝鮮沒有誠意。多爾袞去世後,改嫁端重親王博洛。博洛去世後,李氏寡居。順治十二年冬,其父泣請要帶李氏回國,清廷容許此事。順治十三年,孝宗下令戶曹給予李氏祿米奉養終生。
側福晉(一作妾) 察哈爾公齊特氏 延布圖臺吉之女《玉牒》: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索諾穆臺吉之女。繼福晉佟佳氏,尚書孟噶圖之女。三娶福晉扎爾莽博爾濟吉特氏,根杜爾臺吉之女。四娶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拉布希西臺吉之女。五娶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索諾穆臺吉之女。六娶福晉朝鮮李氏,金林郡公李開音之女。妾察哈爾公齊特氏,延布圖臺吉之女。妾博爾濟吉特氏,杜思噶爾卓農臺吉之女。妾濟爾莫特氏,邦武圖之女。妾李氏,李什緒之女。。
側福晉(一作妾) 博爾濟吉特氏 阿巴噶部杜思噶爾卓農臺吉之女,順治三年十月所納
側福晉(一作妾) 濟爾莫特氏 邦武圖之女。
側福晉(一作妾) 李氏 朝鮮王朝李世緒之女,生一女東莪。
不詳 姓不詳,名吳爾庫尼 多爾袞去世後,他的寵妃(一作侍女)吳爾庫尼決定要從殉,從殉前她將八團龍補黃袍等衣交與羅什、博爾惠、詹代等近侍、密屬,要他們將衣物送至柩內《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九十》:但睿王專制帝服、隨身備用。及至死後、伊寵妃吳爾庫尼、將黃袍交與詹代、密屬送至柩內。《碑傳選集》:多爾袞薨時,其侍女烏爾庫尼將殉,呼近侍羅什、博爾惠等,告以多爾袞曾制八團龍補黃袍等衣,屬令潛置棺內,羅什等如言以殮。。
不詳 韓氏 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韓逸(亦作韓義、韓尼)之女,其父韓逸在天命十年正月與韓潤一起由朝鮮來降,後入滿洲正紅旗。順治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哨兵金汝輝拜謁麟朝鮮使臣坪大君時,曾言:「吾東叛逆明璉侄子韓逸女是絕色,曾在九王宮,今將召入九重」《燕途紀行》,可知容貌絕色的韓氏在多爾袞去世數年後被召入皇宮。
=== 兒女 ===
* 東莪:側福晉李氏所生,為多爾袞唯一的親生子女。
* 多爾博:多爾袞同父同母弟多鐸第五子,過繼給多爾袞為子,非多爾袞親生。
據正史記載,多爾袞只在松錦之戰前生得一女,沒有男系後代。2005年,廣州一名男子曾自稱是多爾袞的第十世孫,並聲稱多爾袞被摘廟號後,家族一直不敢張揚,但滿族專家及愛新覺羅族後人均公開質疑其真確性。
== 影視形象 ==
演員 作品
江島 《武俠董小宛》(1974年)
郎雄 《一代紅顏》(1975年)
靚次伯 《帝女花》(1976年)
金永基 《大命》(1981年)
王偉 《武俠帝女花》(1981年)
甘國衛 《碧血劍》(1985年)
羅樂林 《滿清十三皇朝》(1987年)
張林 《傳國密詔》(1988年)
樊志起 《莊妃軼事》(1989年)
龍天翔 《陳圓圓》(1989年)
孫 鵬(少年) 《一代皇后大玉兒》(1992年)
爾冬陞(成年) 《一代皇后大玉兒》(1992年)
江明 《亂世不了情》(1995年)
姬麒麟 《新龍門客棧》(1996年)
盧慶輝 《碧血劍》(2000年)
寇振海 《格格要出嫁》(2001年)
陳道明 《魂斷秦淮》(2002年)
王俊棠 《帝女花》(2003年)
馬景濤 《孝莊秘史》(2003年)
李志 《江山風雨情》(2003年)
高蘭村 《長河東流》(2004年) 《誰主沉浮》(2005年)
虞軍 《明末風雲》(2005年)
白永成 《誰主中原》(2006年)
張豐毅 《大清風雲》(2006年)
應昊茗 《太祖秘史》(2006年)
巴音 《碧血劍》(2007年)
樸基雄 《最終兵器:弓》(2011年)
韓棟 《山河戀·美人無淚》(2012年)
金赫 《宮中殘酷史:花兒的戰爭》(2013年)
耿樂 《大玉兒傳奇》(2015年)
嚴寬 《蘇茉兒傳奇》(2016年)
譚笑 《袁崇煥》(2016年)
屈楚蕭 《獨步天下》(2017年)
成毅 《長安諾》 (2020年)
== 註釋 ==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清代傳記叢刊》(017、018、048、089、096、106、195)
== 參見 ==
* 滿清大屠殺、清初六大弊政
* 睿親王
* 普度寺(北京多爾袞府邸舊址)
14
#1
Category:清朝追尊皇帝
D
Category:中國廢帝
Category:攝政王
D
碧
Category:清朝宗室
Category:墓穴遭搗毀者
Category:被戮屍者 |
西湖 | 西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舊城西側,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繞湖一週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zh:米;zh-hans:米;zh-hk:米;zh-tw:公尺;}-,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zh:米;zh-hans:米;zh-hk:米;zh-tw:公尺;}-。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後西湖”或“後湖”)、北里湖(又稱“裡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嶽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四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03年,西湖恢復了楊公堤景觀,但對於新形成的水面尚未正式命名。
西湖在歷史上曾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6年)。此外,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以及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第20頁上則使用了西湖遠景的圖案。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名稱 ==
西湖最早稱武林水。《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於是載土石者皆棄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錢塘焉。”“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水經注 卷四十、金牛湖《水經注》卷四十、石涵湖唐時,杭州刺史白居易築石涵以洩湖水。、上湖、瀲灩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武林舊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隻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新唐書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宋史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檔案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 沿革 ==
thumb|left|200px|西湖圖,出自《鹹淳臨安志》,清同治六年補刊
=== 秦漢-唐代 ===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遊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目前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即海河、淮河、黃河、長江和錢塘江。,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唐代,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現在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由於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氾濫,時而因久旱而乾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採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湧金門一帶開鑿六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擔任杭州刺史期間,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於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 五代-宋代 ===
left|thumb|蘇堤旁的蘇東坡雕像
吳越國和南宋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時期。西湖在此兩朝全面開發和基本定型。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易。同時,由於吳越國曆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建立昭慶寺、淨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遊覽勝地。由於西湖的地質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鏐於寶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佔據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於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詩人蘇軾在杭州留下了《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等眾多詩篇。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杭州的旅遊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當時,西湖泛舟遊覽極為興盛,據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隻不下數百舫”,“皆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
”南宋詩人林升在《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另外,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盛讚西湖美景。
=== 元代-清代 ===
元代,西湖依然是歌舞昇平的“銷金窟”。據《元史》卷23記,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餘斤。元史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遊覽的增多。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稱讚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元代後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遊覽範圍比宋代有所擴大。元世祖至元期間,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漸葑積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後期,西湖疏於治理,富豪貴族沿湖圍田,西湖日漸荒蕪,湖面大部分被淤為茭田荷蕩。
直到明代宣德、正統年間(1426年-1449年),杭州開始恢復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弘治十六年,知州楊孟瑛衝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車梁支援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遊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傭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蕩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裡湖西部堆築長堤,後人稱楊公堤。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在湖中的小瀛洲放生池外自南向西堆築環形長堤,形成了獨特景觀。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錢塘縣令楊萬里繼續堆築外堤,到四十八年基本完工,堤島之間用橋相連呈田字型,構成湖中湖、島中島的園林格局。池外造三座小石塔,謂之三潭。
清代,因康熙、乾隆兩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進西湖的整治和建設。康熙五次到杭州遊覽,併為南宋時形成的“西湖十景”題字,地方官為題字建亭立碑,使“雙峰插雲”、“平湖秋月”等未定點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觀賞位置。雍正年間,還推出“西湖十八景”。乾隆六次到杭州遊覽,又為“西湖十景”題詩勒石;又題書“龍井八景”。乾隆年間,杭州人翟灝、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覽》一書,記載西湖遊覽景點增加到1016處,為杭州最早的導遊書籍。乾隆年間興建的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昆明湖東西兩堤也是模仿西湖蘇堤六橋而建的。
明清兩代,西湖又經歷了幾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兩個島嶼。
雍正年間,西湖面積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灘20多公頃,經過大規模的疏浚後,面積廣及現在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築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洩沙水入湖。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顏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後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築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現代西湖的輪廓已經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創立西湖浚湖局,委錢塘丁丙主事。
=== 清末至1949年 ===
自清朝末期至中華民國遷臺前時期,滬杭、杭甬、浙贛等鐵路線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寧波等地的公路相繼建成,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杭州旅遊的發展。除傳統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遊客以及歐美、日本等國的遊客也日漸增多。《杭州市政府十週年紀念特刊》記載,民國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訪杭州累計為32,845人。
民國時期杭州旅遊資源日益豐富,西湖景點和文物古蹟不斷增多。政府將孤山的清代行宮中的御花園闢為公園,民國16年,改稱中山公園,公園左側闢為浙江忠烈祠,祀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還在西泠橋附近建徐錫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國6年,修建了靈隱寺的大悲閣,數次翻修嶽王廟、岳墳。民國12-20年間,修建黃龍洞。民國12-13年,修整傾廢的錢王祠,並構築園林。民國22年,修護已傾斜的保俶塔。
民國時期,杭州的公園建設始於湖濱公園。1912年浙江軍政府拆除錢塘門至湧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廣種花木,稱湖濱公園。長約一里的湖濱公園共分為一至五公園。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在西湖舉行特別會議,決定有條件地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史稱“西湖會議”。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餘,闢為六公園。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別在第三公園碼頭、第二公園碼頭和第五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像”、“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和“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1924年9月25日,有近千年歷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長期遭盜挖而倒塌,引發社會輿論。魯迅為此還特地兩度撰文參見《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評論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無實。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參觀人數總計達2千餘萬人次。博覽會會址設在斷橋、孤山、嶽王廟、北山等沿湖地區,旨在提倡國貨、獎勵實業,除全國一千多個代表團外,還有美國、日本、英國、印尼等國組團參觀,為民國時期杭州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盛會。1937年3月下旬,蔣介石與周恩來在西湖邊的煙霞洞舉行秘密會談,商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史稱“西湖會談”。
=== 1949年至20世紀末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杭州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杭州市人民政府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對西湖進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風景區,開闢植物園、花圃,興建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公園,改建玉泉觀魚、湧金公園,整修靈隱寺、淨慈寺、岳廟、三潭印月、湖心亭等風景點,修築環湖西路(西山路)、龍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國遊客1,400-{zh-hans:餘;zh-hant:餘}-人,港澳同胞2,300-{zh-hans:餘;zh-hant:餘}-人,國內遊客500-{zh-hans:餘;zh-hant:餘}-萬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麗風光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青睞。這其中尤以毛澤東經常下榻的劉莊(現為西湖國賓館)、汪莊(現為西子國賓館)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現為浙江賓館)最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澤東在杭州西湖邊的劉莊,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2年2月末,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在劉莊的八角亭內草簽了《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後,來西湖旅遊人數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賓、港澳同胞共計5.3萬人次,國內遊客約有600萬人次。1983年5月,國務院明確杭州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198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指出:“把杭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部的旅遊中心和國際上第一流的風景旅遊城市”。此後,杭州政府修復靈隱寺、天竺寺、淨慈寺、岳廟、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蹟,擴建虎跑等名勝,新建麯院風荷等公園,開闢“靈峰探梅”景點,在黃龍洞、阮公墩創辦仿古遊樂活動,還辦起夜花園、音樂夜市等夜遊活動。
1949年時,西湖汙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很難暢行。1951年,杭州市啟動疏浚西湖工程,全面疏浚治理西湖,至1954年,工程已全部實行機械化操作。1976年,國家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此外,杭州市政府還對西湖湖墈進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後總長度達29,800米,為西湖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駁墈。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岳墳、蘇堤兩側等供遊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餘處。1978年至1985年期間,西湖還進行了環湖汙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五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2000年,時隔71年後,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正式名稱為“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2億人民幣。此後,西湖博覽會被確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 21世紀 ===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項整治西湖環境的大型工程被啟動。首先是“西湖南線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對西湖南線的四大公園(柳浪聞鶯、老年公園、少年公園、長橋公園)進行整合。拆除了杭州少年兒童公園的全部遊樂設施,並拆除圍欄2.25公里,拆除建築6.57萬平方米,開挖水系2.60萬平方米,新種喬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萬平方米。四大公園均實現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杭州西湖是中國首家也是至今少有的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舊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從此,雷峰塔與保俶塔“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重現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湖西進工程”(即楊公堤景區)、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等三大綜合整治保護工程。在楊公堤景區建設中,主要恢復了茅家埠、烏龜潭等共計70公頃的水面面積,並與西里湖互相溝通,改善和復原了周邊的生態溼地。目前,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上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新湖濱景區包括從斷橋起,沿白沙路、聖塘閘、環城西路、湖濱路至二公園的沿湖地帶,工程將湖濱機動車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為綜合性休閒購物步行街。梅家塢地處西湖風景區腹地,為西湖龍井茶的重要產地,透過本次整治,景區恢復了茶文化和農家旅遊的風格。2003年起,靠近湖濱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樂噴泉系統,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賞。
2004年國慶節起,杭州花圃、麴院風荷、花港觀魚公園免費向遊客和市民開放。加上2002年開放的南線四大公園,西湖沿線成了開放式大公園。2009年3月20日,太子灣公園免費對遊客開放。2014年1月,杭州市政府開始對西湖景區在內的高檔會所等服務場所展開關停整改等專項行動。
===列入世界遺產===
1999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宣佈為西湖申遺,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向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杭州西湖”作為中國2011年申報專案。
201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目錄的景觀範圍共計3322.88公頃(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淨慈寺、靈隱寺、飛來峰造像、岳飛墓/廟、文瀾閣、抱朴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等其他文化史蹟均在這個景觀範圍之內),緩衝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標準包括(ii)(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iii)(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vi)(即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2020年6月,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將6月24日(西湖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日)定為“杭州西湖日”。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浙江省境內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繼江山江郎山(中國丹霞的一部分)後,省內的第二處世界遺產。
== 地質 ==
關於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代《西湖遊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民國9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面積要比現在大,後由於三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廢。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
但是,潟湖說受到現代科學考察的質疑。1950年以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鑽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岩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窪積水,即西湖雛型。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鑽孔採取的巖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現在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於天目山餘脈。根據巖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志留、泥盆紀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構成,巖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紀石灰岩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內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還有橫亙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 生態 ==
=== 植物 ===
西湖周邊的植物資源豐富多樣。一年四季,各類花卉不僅豐富了西湖的植物景觀,也大大改善了杭州的環境質量。
*桃花——西湖沿岸、蘇堤、白堤等處,遍植柳樹和桃樹,形成了“一株楊柳一株桃”的代表性景觀,另外夾種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多種觀賞性植物。杭州桃花的花期一般為2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
*荷花——杭州的傳統食品有荷花糕,蕭山跨湖橋遺址中曾出土蓮子化石,至少在唐代之前就有人工種植荷花,宋代楊萬里有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至2017年,西湖荷花種植區已有29個,栽植總面積有11萬餘平方米。根據常年統計,6月初西湖荷花開始綻放,6月底進入盛花期,一直綻放送香到8月底9月初。
*桂花——桂花是杭州市花。詩人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尋桂子”說明早在唐代,桂花就在杭州出現。桂樹被大量種植在西湖沿岸各大公園,尤其以新西湖十景的“滿隴桂雨”和杭州植物園最負盛名。桂花可分為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四種,以金桂、銀桂為佳。每年中秋前後,丹桂飄香。醃製過的桂花和白糖拌在一起,即成了杭州傳統食品之一的糖桂花。西湖桂花的花期一般從9月上旬開始,到11月初結束。
*梅花——宋代在孤山隱居的“梅妻鶴子”林逋,留下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名句。靈峰、孤山和西溪是古來杭州賞梅的三大勝地。每年1月底至2月中旬的春節期間為梅花的開花期。
西湖也引進種植了大量外來品種。杭州太子灣公園自1992年起引進了大量荷蘭鬱金香和日本櫻花,成為一大新景觀。上述兩種花的開放時間為3月至4月末,鬱金香主要在西湖南面的太子灣公園,櫻花則分佈在蘇堤、柳浪聞鶯等地點。此外,有花港觀魚的牡丹亭(牡丹花)、柳浪聞鶯的中日不再戰碑(櫻花)和杭州花圃(蘭花)等賞花景點。
File:白堤. 城隍閣 - panoramio.jpg|孤山北、斷橋西的北里湖荷花
File:Lotus spectacle.jpg|麴院風荷盛景
File:杭州. 靈峰探梅(品梅苑) - panoramio (1).jpg| 植物園靈峰探梅
File:杭州西湖.孤山公園(孤山探梅) - panoramio.jpg|孤山梅妻鶴子所在
File:杭州.蘇堤(背景:郭莊) - panoramio.jpg| 蘇堤春曉桃花盛開
File:白堤桃花和保俶塔.jpg|白堤桃花和保俶塔
File:西湖. 楊公堤 - panoramio.jpg|花港公園近楊公堤湖畔櫻花盛開
File:杭州. 太子灣公園(櫻花.鬱金香) - panoramio (1).jpg|太子灣公園內的櫻花和鬱金香
File: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西湖遊船. 阮公墩) - panoramio.jpg|平湖秋月的櫻花
=== 動物 ===
1997年起的杭州西湖水質 1997年起的杭州西湖水質
年度 水質評價
1997年 Ⅴ類
1998年 IV類
1999年 IV類(明顯富營養化,總氮、總磷指標偏高)
2000年 IV類(明顯富營養化)
2001年 Ⅳ類
2002年 劣Ⅴ類
2003年 Ⅳ類(中度富營養,主要汙染指標為總磷、總氮)
2004年 Ⅴ類
2005—2006年 劣Ⅴ類(輕度富營養,主要汙染指標為總氮)
2007年 劣Ⅴ類(輕度富營養,主要汙染指標為總氮、總磷)
2008—2009年 劣Ⅴ類(輕度富營養,主要汙染指標為總氮、石油類)
2010年 劣Ⅴ類(輕度富營養,主要汙染指標為總氮)
2011—2017年 Ⅲ類
西湖周邊有野鴨、翠鳥、錦鯉魚等動物出現。花港觀魚和玉泉等處可見識到多種名貴的觀賞魚類,而柳浪聞鶯的巨型網籠“百鳥天堂”中餵養著數十種飛禽,增添了西湖的生氣。沿岸樹木中有松鼠。2005年10月,隨著西湖綜合整治工程的完成,西湖第一次大規模人工引入水鳥群落,在北里湖水面放養了80只白天鵝。
=== 水質及人工治理 ===
1949年時,西湖汙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蓄水量僅300餘萬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只能循航道行駛。1950年,國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國家投資計劃。1951年,杭州市啟動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工程於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達到1.808米,最深處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萬立方米。挖出的淤泥填平昭慶寺、清波公園等環繞西湖的田蕩、窪地18處。
六十年代以後,由於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不定期排入湖中,西湖水體遭受嚴重汙染。此後,由於湖床泥土沖刷和沉積物的積累,湖水深度又降為1.47米。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後,湖水深度又上升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還對西湖湖墈進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後總長度達29,800米,為西湖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駁墈。
環湖汙水截流工程於1978年開始籌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線,埋設汙水管道17多公里,建汙水泵站10座。西湖引水工程於1985年2月1日正式動工,1986年建成。引水工程從錢塘江閘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為30萬立方米,相當於西湖總貯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後,西湖水體透明度提高5至7釐米。2003年,歷時四年的新一輪西湖疏浚工程完成,共疏浚346.9萬立方米,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27米,水體能見度明顯提高,並重新開挖了被湮沒的茅家埠水域,水體容量由934萬立方米增至1429萬立方米。
西湖水質汙染近年來不斷加劇,此前多次被評為劣V類。2003年7月,杭州市園林文物局西湖水域管理處辦公室主任王力稱,西湖水質汙染的主要問題是水體的富營養化。有觀點認為,農業面源汙染主要來自龍井茶區的化肥農藥汙染。
2003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全面開啟,玉皇預處理廠也在同年建成並投入使用,西湖水質開始改善。2009年至2015年,在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的努力下,西湖水專項工程先後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修復示範工程,水質逐漸恢復到飲用水III類標準。
== 山水 ==
=== 一山(孤山) ===
孤山位於北側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積約0.22平方公里,為棲霞嶺的支脈,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南宋鹹淳《臨安志》卷二十三:“一嶼聳立,旁無聯附,為湖山勝絕處。”今山上林木蔥蔚,多歷代人文古蹟留存。孤山東西分別以白堤和西泠橋與湖岸相連,且島上名勝古蹟甚多,因此杭州人將“孤山不孤”,與“斷橋不斷”、“長橋不長”並稱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觀包括中山公園、浙江省博物館、文瀾閣、西泠印社、放鶴亭、秋瑾墓、俞樓、慕才亭(蘇小小墓)等。
中山公園原為清代行宮御花園,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命名“中山公園”。公園進門迎面石級上書有“孤山”兩大字,其中孤字沒有一點,人們猜測其意為“孤山不孤”。放鶴亭在孤山東北角,為紀念宋代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館在孤山南麓,現有各類文物藏品10餘萬件,2004年1月1日起,開始對公眾免費開放。文瀾閣在浙江省博物館內西北角,清乾隆年間,為存放《四庫全書》,仿北京故宮文淵閣格式改建。西泠印社創辦於1904年,因地近西泠橋而命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金石書畫藝術團體。島內還有杭城老字號飯店“樓外樓”,以在西湖活養的草魚烹製“西湖醋魚”聞名。
=== 二塔(雷峰塔、保俶塔) ===
雷峰塔原名皇(黃)妃塔,又名西關磚塔,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頂上,為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層的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後遇火只留下了磚體塔身。原塔於1924年坍塌,僅存遺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陽西下時餘暉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觀,為西湖十景之一。
保俶塔位於西湖北側寶石山山頂,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毀壞六次重建。是西湖寶石流霞景觀所在,與雷峰塔隔西湖相對,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雙塔”之說。
=== 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
==== 小瀛洲(三潭印月) ====
三潭印月景區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側三座葫蘆狀石塔,以賞月和水上園林著稱。現在全島面積約7公頃,水面佔60%。
小瀛洲前身為水心保寧寺,也稱湖心寺,北宋時為湖上賞月佳處,其園林建築和景物佈局,在18世紀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覽》卷三:“萬曆三十五年,錢塘令聶心湯請於水利道王道顯,繞灘築埂,成湖中之湖,以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楊萬里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從空中俯瞰,全島如一個特大的田字,構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景。島上主要景點包括浙江先賢祠、九曲橋、九獅石、開網亭、亭亭亭、竹徑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浚湖期間,當時所在位置與現在不同。據清初文獻記載,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間所建。三石塔頂為葫蘆狀,塔身呈球狀,高出水面2米,中空,環塔身均勻分佈5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三塔呈等邊三角形分佈,每邊長62米。
==== 湖心亭 ====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舊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時,寺與塔俱毀。”聶心湯《縣誌》稱: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 塔並廢,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復於舊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據此,則舊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覽》 卷三:明“萬曆四年按察僉事徐廷裸重建,額曰‘太虛一點’,司禮監孫隆疊石四周,廣其址,建喜清閣,但統稱曰‘湖心亭’。國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闌,上 為層樓……。”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書“光澈中邊”額。抗日戰爭後,喜清閣舊址先後改建為財神殿和觀音大士殿。1980年在島上刻置“蟲(異體字,為繁體字“風”的中間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塊,意指“風月無邊”。因島嶼面積較小,目前只對手划船遊客開放。
==== 阮公墩 ====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於湖心亭西。清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以所挖葑泥堆疊成島,俗稱“阮灘”。島南北長34米,東西寬33米,面積0.57公頃,長期以來島上無建築,雜樹荒草叢生,成為候鳥棲息地。1952-1958年間疏浚西湖時,島四周加添亂石護岸,面積稍有拓寬。1977年,島四周駁墈,再次擴大面積並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島上添土1000餘噸,建“環碧小築”。島上有憶芸亭(阮元號“芸臺”)、雲水居等建築。1982年,島上開闢西湖第一處垂釣區,遊人可登島品茗、垂釣。1984年起,島上舉辦“環碧莊”仿古旅遊,在西湖夜遊活動中頗受歡迎。目前為生態島,不對遊客開放。
=== 三堤(白堤、蘇堤、楊公堤) ===
白堤東起斷橋,經錦帶橋向西,在“平湖秋月”與孤山相接,長約1公里。在唐即稱白沙堤、沙堤,其後在宋、明又稱孤山路、十錦塘。古時白堤以白沙鋪地,後改為柏油路面,兩側廣種碧桃翠柳,是欣賞西湖全景和周邊諸山的最佳觀賞點。
斷橋(詳見“斷橋殘雪”)位於白堤東首,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斷橋為白素貞與許仙邂逅之處,因而在西湖諸橋中最享盛名。錦帶橋位於斷橋西,又稱涵碧橋。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錦帶橋舊架木為梁,聖祖仁皇帝(指康熙帝)臨幸孤山,御舟由此轉入裡湖。”民國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與斷橋同時改築加設水泥混凝土拱券。為了保護斷橋和錦帶橋不受來往車輛重壓和撞擊,現自斷橋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機動車通行。所有來往孤山的車輛必須透過西泠橋出入。
蘇堤舊稱蘇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嶽王廟東,橫貫湖中,堤長2797米,寬30-40米。蘇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橋,從南往北分別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據考證,疑為“束浦”之訛)“蘇公所築之堤,堤亙十里,以防澗水,行者便之。上有六橋,下各通步。一曰映波;二曰鎖瀾,三曰望山;四曰壓堤;五曰束浦;六曰跨虹。”,根據其餘六橋名稱中各有一個動詞的規律來看,“束浦”比“東浦”更為合理。、 跨虹。南宋鹹淳《臨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東坡既奏開浚湖水,因以所積葑草築為長堤,起南訖北,橫跨湖面,綿亙數里,夾道雜植花柳,中為六橋,行者便 之……後十年郡守呂惠卿奏毀之。鹹淳五年,朝廷給錢命守臣說友增築。……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廣皆六十尺,堤舊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補植花木數百本。” 清《湖山便覽》卷三:“國朝雍正二年與白沙堤同時修築,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滿植桑株所謂蘇堤楊柳,斫伐都盡。”1950年,有關部 門加高加寬堤身,並修築沿湖遊步道,設定座椅。現蘇堤禁止機動車(電動旅遊車除外)通行。
楊公堤又稱“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於蘇堤,從棲霞嶺西側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楊公堤在西湖西進工程中,恢復了相對於蘇堤的“裡六橋”:環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和浚源。現楊公堤路面較寬,設有雙向單車道,中間加以綠化隔離帶,沿路主要為賓館及療養院等設施。主要景緻有蓋叫天墓、郭莊、劉莊、烏龜潭、茅家埠等。
=== 西湖十景 ===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麯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並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鍾”。但是“西照”與“曉鍾”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後當地官吏將康熙帝御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誌。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碑石陰面。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麯院風荷」、「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等。新十景的特點在於其地理範圍大於舊十景,其中大多數位於西湖周邊群山之中。與傳統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玉皇飛雲」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徵集,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西湖十景名稱之沿革
南宋時期 康熙題字 現代通用名 新西湖十景 三評西湖十景
平湖秋月 沿用 沿用 雲棲竹徑 靈隱禪蹤
蘇堤春曉 沿用 沿用 九溪煙樹 六和聽濤
斷橋殘雪 沿用 沿用 虎跑夢泉 嶽墓棲霞
雷峰夕照 雷峰西照 雷峰夕照 黃龍吐翠 湖濱晴雨
南屏晚鐘 南屏曉鐘 南屏晚鐘 滿隴桂雨 錢祠表忠
麴院風荷 沿用 沿用 玉皇飛雲 萬松書院
花港觀魚 沿用 沿用 龍井問茶 楊堤景行
柳浪聞鶯 沿用 沿用 寶石流霞 三臺雲水
三潭印月 沿用 沿用 吳山天風 梅塢春早
兩峰插雲 雙峰插雲 雙峰插雲 阮墩環碧 北街夢尋
=== 環湖街道 ===
西湖周邊的街道馬路是將西湖與杭州市區緊密連線的紐帶,街道兩側的建築物和名勝古蹟也極大地豐富了西湖景區的景色內涵。環湖一週,按順時針方向,道路分別為:北山街、湖濱路、南山路、楊公堤(又稱西山路)。
*北山街:東至昭慶寺少年宮和環城西路,西至靈隱路,因路沿西湖北山之麓得名,全長3098米,寬15米。舊名為嶽王路、北山路、白沙路、靜江路、環湖北路等。2011年起改為現名。北山街蜿蜒於葛嶺和棲霞嶺山麓,並在西湖沿岸種植大片綠地公園,是西湖周邊車輛密度最大的道路之一。北山街北側自古建有大批私人別墅和賓館,建築風格多樣,是杭州名人舊居建築較為集中的街區。自東向西,著名的建築有:望湖樓、蔣經國舊居、省廬(別名竹隱別墅)、靜逸別墅(張靜江建)、堅匏別墅、新新飯店、秋水山莊(史量才建)、春潤廬(宋春舫建)、抱青別墅、西湖博覽會博物館、杭州香格里拉酒店、趙無極祖居、黃賓虹故居、林風眠舊宅等。北山街也是著名的賞荷勝地,每逢夏季,斷橋附近和放鶴亭對面的水面荷香陣陣,吸引了大批遊人的到來。
*湖濱路:南起解放路西端,北至北山街。其址原為杭州西城牆,民國初城牆被拆,改為馬路。湖濱路沿湖一側為湖濱公園,從南至北分別為一公園到六公園。湖濱路東側為繁華的商業區,建有大量飯店酒肆,如知味觀、太子樓、杭州酒家等。每逢旅遊旺季,湖濱一帶遊人如織,摩肩接踵。2003年,在湖濱路和西湖湖底建成湖底隧道,直接連通環城西路和南山路、解放路,極大地緩解了湖濱地區的交通壓力。而湖濱路面也進行大規模改造,沿湖一帶變為步行街,附近建有高檔賓館和品牌服裝街等。
*南山路:北起解放路西端,在長橋公園南折,於楊公堤處西接虎跑路,約長2500米。舊名湧金路、膺白路、南屏路、環湖南路等。南山路路面寬闊,沿湖一側有湧金公園、柳浪聞鶯、長橋公園、雷峰塔、淨慈寺、錢王祠、花港觀魚、太子灣等景點。另外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故居、杭州碑林、浙江美術館、勾山樵舍(陳端生祖居)、茅以升舊居、澄廬、西湖天地等建築為南山路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氣息。街道兩側也集中了大量咖啡館、酒吧、茶屋。
*楊公堤:南起南山路西端,北至北山街西端。因位於西湖以西,又稱西山路。今存流金、臥龍諸橋。
== 人文 ==
=== 宗教藝術 ===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絡。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在吳越國時期達到鼎盛。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建立昭慶寺、淨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後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 文學作品 ===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於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蹟掌故。另外,近現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里、林逋、徐志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楹聯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黃文中《孤山西湖天下景亭》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徐氏女《嶽王廟》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鑄金。——陳曾洛《西泠橋畔慕才亭》我憶家風負梅鶴;天教處士領湖山。——林則徐《放鶴亭聯》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高高下下樹,叮叮咚咚泉。——俞樾《九溪十八澗》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董其昌《飛來峰下冷泉亭》
*詩詞(節選名句)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題臨安邸》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題湖上》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憶江南,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白居易《江南憶》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萬家掩映翠微間。處處水潺潺。——潘閬《憶餘杭》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柳永《望海潮》
*散文
“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白居易《冷泉亭記》“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其人,則可至於百傳。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餘烈,亦大見於斯泉也。”——蘇軾《六一泉銘》“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袁宏道《春遊西湖》“西湖尤有土產一樣,名曰刺菱兒,童子以划船採取,剝而賣之。形同菱角,大如蠶豆,其味鮮美,此亦世所僅有之物也。”——範祖述《西湖探梅》“那時我惟一的希望,就在這雷峰塔的倒掉。後來我長大了,到杭州,看見這破破爛爛的塔,心裡就不舒服。”——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西湖就像是一位“二八佳人體似酥”的狐狸精,所以杭州決出不出好子弟來。”——郁達夫《杭州》“論山水的秀麗,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別有一種醉人處,叫人不能不生愛。”——徐志摩《醜西湖》“西湖的盛大,歸攏來說,在於它是極複雜的中國文化人格的集合體。”——餘秋雨《西湖夢》
*小說
**《西湖二集》,(明·周楫編纂)
**《再生緣》,陳端生著
**《茶人三部曲》,王旭烽著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馮夢龍《警世通言》收錄
*戲劇
**《玉禪師》,徐渭著,取材於《西湖遊覽志》
**《雷峰塔傳奇》,蕉窗居士撰
**《義妖傳》(彈詞),著者不明
神話故事 《白娘子傳奇》
=== 藝術 ===
兩宋時期,皇家畫院的發展達到空前繁榮的程度。而作為南宋首都之杭州,也集中了一批優秀的山水畫家。這些畫家對於近在眼前的西湖也留下了眾多名作。以下列舉部分名畫家及其作品: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西湖山水畫卷;
*夏珪:《西湖柳艇圖》;
*李嵩:《西湖圖》;
*陳清波:《斷橋殘雪圖》、《雷峰夕照圖》等;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
*董浩:《西湖十景圖》。
由於吳越國及其他各代對佛教大力尊崇,西湖周邊群山中多有廟宇古剎和佛像石刻,例如飛來峰石刻群、煙霞洞造像、慈雲嶺造像和天龍寺造像等。
中國大陸唯一一個美術學國家重點學科所在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承認學歷的中國大陸美術院校中國美術學院誕生於西湖湖畔,而名畫家如豐子愷、潘天壽、黃賓虹、劉海粟、林風眠、方幹民、陸儼少、趙無極等都在西湖邊長期生活作畫。位於孤山一側的著名金石篆刻團體西泠印社也聚集了一大批兼通金石美術書法的大師級藝術家,如吳昌碩、沙孟海、王個簃、程十發、趙樸初等。
劉鉞在《左杭州、右巴黎—西湖畫派六人集論》一書中提出「西湖畫派」一說,其核心人物為林風眠、吳大羽、方幹民、趙無極、朱德群和吳冠中六人。他們都是民國時期以浙江美術學院為基地的藝術大師。
2007年起,印象·西湖開演,截至2018年累計演出3000場,接待觀眾290萬人次,還是2016年G20杭州峰會的專案之一。
=== 民間傳說 ===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絡。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 名人故居及墓葬 ===
自明清以來,西湖周邊就建有眾多名人富豪的別墅莊園,其中許多建築在建築學、園林學和歷史學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園林
**劉莊(現為西湖國賓館)、汪莊(現為西子國賓館)、郭莊(又名汾陽別墅)、堅匏別墅。
*別墅
**澄廬(蔣介石行轅)、膺白樓(黃郛舊居)、春潤廬(宋春舫別墅)、秋水山莊(史量才舊居)、孤雲草舍(朱家驊官邸)、靜逸別墅(張靜江舊居)、俞樓(俞樾故居)、寂庵(杜月笙別墅、現為印石博物館)、羅苑(原為猶太富商哈同別墅,現為平湖秋月)、蔣經國舊居、黃賓虹故居等。
*賓館
**新新飯店、大華飯店、杭州香格里拉酒店。
西湖周邊立有多位歷史人物的墓穴、衣冠冢或宗祠。墓葬主人包括:林和靖、蘇小小、武松、岳飛、牛皋、錢鏐、于謙、張蒼水、俞樾、蘇曼殊、章太炎、秋瑾、陳夔龍、史量才、陳布雷等。清代袁枚有詩云:“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體現了西湖與歷史英雄人物的特殊關係。岳飛、于謙、張蒼水被稱為西湖三傑。
=== 遊船 ===
西湖遊船有電動船、手划船、自划船、腳踏船等種類。大中型電動船由西湖遊船公司經營,一般包括遊小瀛洲、湖心亭兩島的門票。遊船公司擁有各類大小船隻370餘款,其中有宋代風格的豪華畫舫遊船和中型遊覽船等。手劃包租船是由船伕或船孃手劃的小船,一般限乘6人。船伕一人坐在船尾,手搖船櫓,向遊客介紹西湖的景色。
== 參見 ==
*頤和園
*昆明湖
*惠州西湖
*潁州西湖
*瘦西湖
== 腳註 ==
== 參考文獻 ==
*《漢書·地理志》,班固撰 ,中華書局2005年版,ISBN 978-7-101-04544-4
*《西湖夢尋》,張岱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ISBN 978-7-80643-408-6
*《西湖志》,李衛等修,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
*《夢粱錄》,吳自牧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ISBN 978-7-80628-820-7
*《武林舊事》,周密著,中華書局2007年版,ISBN 978-7-101-05850-5
*《方輿勝覽》,祝洙、祝穆著,中華書局2003年版,ISBN 978-7-101-02062-5
*《西湖遊覽志》,田汝成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ISBN 978-7-5325-2472-3
*《湖山便覽》,翟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ISBN 978-7-5325-2491-4
*《臨安志》,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中華書局1990年版,ISBN 9202374
*《西湖佳話》,(清)古吳墨浪子輯,邵大成校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
*《杭州市志》,杭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書局1995年-1999年版
*《西湖新志》,胡祥翰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ISBN 978-7-5325-2491-4
*《西湖文獻整合》叢書,王國平主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ISBN 978-7-80633-716-5
*《西湖全書》叢書,王國平主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起陸續出版
== 延伸閱讀 ==
== 註釋 ==
== 外部連結 ==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Category:杭州旅遊景點
H
Category:浙江世界遺產
Category: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
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以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獨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而要驗證事物對世界是否利大於弊,便需要實踐。馬克斯說過:「實踐才是唯一的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P.62, Marx's Theory of Change. ISBN 978-0-618-26181-9.。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由無產階級勞動操作的高效率機械化生產模式,在生產過程中替少數持有生產工具的資產階級產生了剩餘產品並成為剩餘價值,此種剝削關係進而轉化為根本性的矛盾,隨著矛盾的擴大,社會的革命必將發生。馬克思主義預言社會主義會從革命中產生,並將生產工具歸還到集體的手上,依據每個人的「實際勞動」分發利潤,並且依據「需求」而非利潤規劃生產。馬克思並且稱在社會主義之後,共產主義將會誕生,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為生產模式,成為一個無階級、無國界、無貨幣、無私人產權的社會。馬克思主義發展為眾多的分支和流派,不同的流派對於古典馬克思主義的論點往往有不同解讀和著重處,有時也會融合非馬克思主義的概念,由於這些理論方法上的差異,眾多馬克思主義流派除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批判態度一致以外,並沒有既定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因此,眾多從馬克思主義衍生的政治哲學,在追求社會主義上所採取的策略常大不相同。
==概念==
古典馬克思主義指的是由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的理論,亦即「馬克思相信什麼」,用以與之後學者或革命家提出的馬克思主義流派作為對照。即使在馬克思在世時,他便曾在1883年寫信給法國的工運人士朱爾斯·蓋德以及他自己的女婿保羅·拉法格,指控兩人歪曲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搭乘革命的順風車」,並且說「如果他們那一套是馬克思主義,我自己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又被愛德華·伯恩施坦稱為是「由經濟角度對歷史的解讀」以經濟為出發點檢視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賴以謀生的生產方式。歷史唯物主義主張一個社會的基本特色(社會階層、政治架構、意識形態)是根基於經濟的活動上,亦即一個社會的上層建築。公民社會組成了一個社會的底層架構,而政治和法律系統則構成上層建築,底層架構透過政治活動、宗教和哲學與上層建築做連結,並且調節上層建築的運作和社會整體的意識。物質生產模式的發展與既有的生產關係產生衝突,這種衝突於是促生社會革命,進而改變經濟根基和上層架構。
蘇聯編寫的《聯共(布)黨史》認為這些社會經濟的衝突在歷史上曾一再透過階段性的模式發生:
# 原始社會:集體狩獵採收的部落社會
# 奴隸社會:由部落發展至城邦,貴族階級產生
# 封建社會:貴族階級為統治階級,商人逐漸衍生為資產階級
# 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為統治階級,維持並僱用勞動階級
# 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產生階級意識,透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專政,以無產階級專政取而代之
# 共產主義社會:無階級,沒有貨幣,而且無國家的社會
===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家和革命家列寧說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骨架來自於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Lenin 1967 (1913). p. 07.,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下的資產階級和經濟學家吹捧著「資本家和勞工利益互相連結」的謊言,馬克思認為資本家透過以「製造工作機會」為藉口正當化資本主義下以資本成長效率為最高優先而獲利資本家的生產模式Marx 1849.。馬克思主張 , 當一個人勞動所得沒有獲得同比例的產品時 , 便構成了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於是成了剝削的來源。剝削是每個階級社會必有的經濟特徵,某些人對於生產工具的控制使得他們可以剝削其他人。在資本主義下,勞動價值理論說明瞭一個產品的價值等同於生產這個產品所需要的「社會勞動時間」,勞工生產而沒有獲得工資報酬的額外勞動價值於是成為剩餘價值。
依馬克思說法,在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對勞工的剝削是透過暴力維持的,而在資本主義下這種剝削則要透過更為微妙的方式進行。由於勞工沒有擁有生產工具,他們必然需要替資本家工作以換取生活所需。勞工可以自由選擇要替哪個資本家工作,在這個層面上僱傭關係是自願的,然而由於勞工若是不工作便會挨餓,也因此剝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下勞工的僱傭自由只是假象。
異化是人與他們自然本質產生隔閡時的現象,而異化又是資本主義下必然的產物。在資本主義下,勞工生產的成果被僱主侵佔,也因此在勞工和其生產產品之間形成異化"Alienation", A Dictionary of Sociology。馬克思認為異化代表了勞工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的處境,至於勞工是否自覺到自己的困境並不會改變現實。一個社會階級的地位取決於他們與生產工具的關係,依據馬克思說法,將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社會階級分為:
* 無產階級:販售自己勞動產力、並且在生產模式中沒有擁有生產工具的人。
* 資產階級:那些「擁有生產工具」的人,並且向無產階級購買勞動力。資產階級又分為一般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
** 小資產階級:那些「擁有生產工具」但又同時進行勞動工作的人,比如小商人、同時為地主的農民、技術人員等。馬克思預言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更新,小資產階級最後會被淘汰,使得他們從中產階級跌落到無產階級。
* 流氓無產階級:罪犯、無業遊民、乞丐等與在經濟體系裡沒有身分的人。
* 地主:在歷史上曾經相當重要的階級,現在只維持部分財富和權力。
* 農民:缺乏組織的一個階級,沒有能力影響社會經濟的改變,大部分人會轉換為無產階級,有些會成為地主。
階級意識主宰了一個階級對於自身和世界關係的認知意識,同時也決定了其理性追求自身利益的方向。也因此,在革命可以成功達成之前,階級意識的存在是必要的。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定義意識形態,他仍然批評這一詞所代表的許多被塑造出的社會假象,恩格斯說:「意識形態是那些號稱思想家的人在不自覺被假階級意識影響下所產生的。有意識形態的人對自己支援某目標的動機是不自覺的,否則我們便不會稱它是意識形態。也因此,有意識形態的人,支援的只是假的或不存的目標。」由於統治階級控制社會上的生產工具和上層建築,馬克思認為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都是在鼓吹對統治階級最有利的思想。政治經濟學一詞原先是描述對於資本主義下經濟生產模式的研究,馬克思主義者在19世紀廣泛使用這一詞來描述對於生產工具、資本、以及經濟活動的研究。
===革命、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型是人類社會所不可避免的一個章節,列寧說:「很明顯的,馬克思從研究當代社會經濟原理的基礎上,得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將邁向社會主義的結論。」Lenin 1967 (1913). p. 35.
馬克思主義者普遍認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比資本主義要能帶給更大部分人利益,比如列寧在1917年俄國革命前說:「生產模式的社會化必將導致生產工具回歸社會,這種轉變將可以帶來勞動產能的龐大提升、工時的減少,並且將落後、雜亂、規模又小的資本主義生產轉而集體而先進的生產。」Lenin 1967 (1913). p. 35-36.
==歷史==
===馬克思和恩格斯===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德國的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主義者,他以歷史唯物主義、異化、和剝削理論來解釋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並且透過階級鬥爭分析歷史。馬克思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概述了他的理論:「所有社會自古以來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他的思想在當時就已經有相當影響力,並且在他死去後,由1917年的俄國革命大幅度的擴張。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是與馬克思並肩發展出共產主義的德國政治思想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在1844年九月相遇,兩人很快發現他們對於哲學和社會主義都有相同的熱衷,他們一同發表了《神聖家族》一書。1845年1月當法國將馬克思驅逐出境後,馬克思和恩格斯搬到了比利時,因為那時比利時是歐洲各國裡較能容忍自由言論的。他們在1846年1月在布魯塞爾建立了共產主義人的聯絡會。
兩人在1847年開始以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一書為根基寫作《共產黨宣言》,最後在1848年2月出版了這本一萬兩千字的政治宣言。比利時在當年3月將兩人驅逐出境,兩人於是搬到科隆,在當地出版《新萊茵報》。接著在1849年兩人又被迫離開科隆前往倫敦,德意志政府要求英國政府將兩人驅逐出境,然而當時的英國首相約翰·羅素伯爵拒絕了此一請求。
在馬克思於1883年去世後,恩格斯成為了馬克思留下著作的翻譯者和編輯者。恩格斯自己也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分析一夫多妻制是男性支配女性的社會制度,就有如資本主義下資產階級剝削勞工一般。也因此,恩格斯對於女性主義和馬克思女性主義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初===
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第一起以馬克思主義的工人國家理念作為基礎的政治革命,新的共產政府上臺後馬上面臨反革命、內戰和國外介入,列寧解釋道「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課題就是,社會主義的成功必須取決於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勞工的聯合奮鬥。」Lenin, Sochineniya (Works), 5th ed Vol XLIV p418列寧認為社會主義必須靠著向國際擴散革命才能夠成功,而不能孤立在俄羅斯。
1917年俄國革命的確促發了之後的一連串革命潮,然而,那些共產主義政黨成功奪取政權的國家,卻都不是馬克思主義預言革命的第一波先發國家-亦即擁有高度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西歐國家。暴力的社會主義革命在德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徹底失敗,使得蘇聯必須獨自發展。在經過許多辯論和解釋辦法爭論後,列寧以新經濟政策替代了戰時共產主義,而他死去之後約瑟夫·史達林掌權,消滅了他的政敵並且鞏固權力,在混亂的1930年代中強硬推行共產工業化,雖然成功達成某些目標,也造成龐大的人民死傷受難,和長期的環境災害。列夫·托洛茨基的當代追隨者則認為如同列寧和托洛斯基在1920年代所預言的,史達林的「一國之內的社會主義」無法支撐自身。一些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並且稱蘇聯在垮臺前很久就已經失去了社會主義國家的面貌。由中國民族主義者所形成的國民黨也有一些反對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認為中國的革命與共產主義預言的革命不同,主張中國早已經過了封建時期,而是停留在一種呆滯的經濟模式下,也因此他們反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
===20世紀後半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蘇聯支援的許多共產主義政黨在全世界產動了一波社會主義革命浪潮,許多這些革命最後導致政權變動和共產主義國家的誕生。然而,不少這些新興社會主義國家並沒有與彼此維持友好的關係,比如蘇聯與中國之間的衝突,以及蘇聯與南斯拉夫在1948年的衝突,當時兩國領導人對於如何實踐馬克思主義都抱持著一些不同觀點。許多這些自稱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最終都成了極權主義國家,而經濟上也呆滯不前。此現象引起有關這些國家是否屬於「真正馬克思主義」之爭論,又或者馬克思主義是空想而不適用於現實世界。馬克思主義批評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尤其列寧主義是導致這些國家種種問題的來源,馬克思主義內的民主派則認為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反對斯大林主義的托洛斯基追隨者則主張這些國家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缺乏世界性的共產革命,他們認為共產主義若要成功,必須要奪取資本主義已經開發的各國之間的貿易關係。
在1959年,菲德爾·卡斯楚藉著七二六運動展開古巴革命,儘管革命最初並非完全是社會主義,卡斯楚在上臺後套用了列寧主義形式的社會主義政府,並且與蘇聯結盟Coltman 2003 and Bourne 1986.。由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1950年代至1976年間進行了一連串的社會主義實驗,試圖徹底消除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影響,起初兩個五年計劃很成功,之後自從1959年劉少奇當上中國國家主席,地位僅次於擔任共產黨主席和軍委主席的毛澤東,後來改革開始激進化,導致了上千萬人因飢荒死亡的大躍進。毛澤東在60年代中期,認為共產黨已經淪為官僚主義大本營,再加上自身在黨外的威望上升,於是發動文化大革命以非正常手段拉劉少奇下馬,文化大革命的動亂部分在1978年結束,七十年代末期鄧小平在毛澤東又一次支援下重新回到中共中央,進入國家級領導層。毛澤東去世後,改革派的鄧小平得以掌權,清除了藉著文革整人上臺的幹部,包括四人幫,展開了市場經濟改革,批判性地繼承了毛澤東既有的路線和政策。
到了1980年代,西方陣營在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和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的領導下對蘇聯和共產世界展開強硬的施壓,同時在蘇聯內改革派的政治人物以蘇共中央總書記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為首在1985年掌權,開始拋棄列寧式的經濟架構並企圖向社會民主主義發展。戈巴契夫的改革,加上蘇聯本身經濟的崩壞,使得蘇聯於1991年崩解,原本數十個在其聯邦下的民族國家則一一獨立,並且全都拋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制度,轉而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紛紛追隨此一趨勢,從此蘇式社會主義在全球政治上的影響力基本上被削除,有的話也是被更為溫和的派系例如民主社會主義所取代。馬克思主義也必須面臨環境保護主義運動崛起的挑戰,雖然有部分環保主義者也提出了綜合馬克思主義和環境保護的生態社會主義。
===21世紀初===
在21世紀初,許多拉丁美洲國家透過民選選出了標榜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左派政府,由委內瑞拉的烏戈·查維茲為首,還包括了玻利維亞的埃沃·莫拉萊斯、厄瓜多的拉斐爾·科雷亞、尼加拉瓜的丹尼爾·奧爾特加,這些國家透過美洲玻利瓦爾聯盟進行經濟和政治上的結盟,並且對仍然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古巴持友好態度。許多這些國家的領導人都自稱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儘管他們本身都沒有實行列寧主義的路線。
==政界的馬克思主義==
自從19世紀末以來,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社會主義政黨便有許多不同的分支,尤其是介於正統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之間,而兩派陣營內也有大量不同的子流派。革命主義的領導人列寧便說:「要以無產階級專政取代資產階級政體,是不可能不經過暴力革命的。」Robert Vincent Daniels.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Communism in Russia: From Lenin to Gorbachev. Lebanon, New Hampshire, USA: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Press, 1993. Pp. 48.而改革派的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家麥克爾·哈靈頓(Michael Harrington)則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晚年都接受了透過議會發展社會主義的方法Michael Harrington. Socialism: Past and Future. Reprint edition of original published in 1989. New York, New York, USA: Arcade Publishing, 2011. Pp. 42.。在馬克思於1883年去世後,眾多的政治團體和人物分別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他們政治和政策的依據,產生許多經常大不相同或互相矛盾地方。「改革派」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支配了第二國際,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支援他們各自的國家,這使得共產黨人因此與之分裂,成立了他們自己的第三國際。
以下的國家在20世紀的某段時間曾經正式的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北朝鮮、古巴、寮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包括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克羅埃西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蒙特內哥羅社會主義共和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主義共和國等。)、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南葉門、阿富汗、貝南、索馬利亞、衣索比亞、剛果人民共和國、蓋亞那、尼加拉瓜、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東德、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蒙古人民共和國、格瑞那達、圖瓦人民共和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民主柬埔寨、柬埔寨人民共和國、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希臘、德涅斯特河沿岸、阿布哈茲、桑給巴爾、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利比亞等。
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者並不會贊成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教合一”式的國家意識形態。除“黨內有派、黨外有黨”外,“政教分離”是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又一傳統。卡爾·馬克思在第一國際、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第二國際與德國社會民主黨中都處於思想領袖地位,但並沒有特殊的組織權力,更無權隨意排斥不同政見者。工人國際在思想理論上實行的是一元為主、多元共存的方針,即馬克思主義是主流的意識形態與指導思想,但是蒲魯東、布朗基以及各國社會黨領袖,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並不以馬恩馬首為瞻。即使是列寧,他也一直按“政教分離”的傳統扮演思想家角色,終其一生在黨內只是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儘管他控制黨務的能力已遠在馬、恩之上。秦暉《自由、烏托邦與強制》五:社會民主黨模式與民意黨模式
== 流派 ==
馬克思主義有許多流派。最著名的是列寧主義,此外還有學術界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等。
==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一些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還在發展中的不完整框架,或是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理論上有過時的地方,但他們仍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有其價值。他們往往會將馬克思理論套用到不同的領域或理論框架上,比如法蘭克福學派為首的新馬克思主義流派便是一例。馬克思本人沒有意識到他自己正是剩餘價值的載體,當恩格斯每月向他寄錢時,就已經完成了價值的精確轉換。如果由愛因斯坦或愛迪生完成轉換,那麼單位勞動的剩餘價值和勞動的實際成本不是減少而是增加。而馬克思所擔心產能過剩其實是多餘的。因為由於資訊的不對稱所產生的危機,才是馬克思所真正擔心的。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是科學發展的黃金期和嬰幼兒期,馬克思所預言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可以實現的但不是靠革命。
伴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和歐美國家債務危機的升級,以資本為核心的經濟模式逐漸顯露出了它的弊端。20世紀初至末期的社會主義浪潮,缺失了經濟技術基礎,資訊不透明造成了交流錯失和權利分級、使得階級制度可行。因此現代的多數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最終都成了極權主義國家,缺乏經濟基礎也成為了現代社會主義國家失敗與改革的主要原因。
馬克思主義闡述了由無產階級勞動操作的高效率機械化生產模式,在生產過程中替少數持有生產工具的資產階級產生了剩餘產品併成為剩餘價值,此種剝削關係進而轉化而根本性的矛盾,隨著矛盾的擴大,社會的革命必將發生。馬克思主義預言社會主義會從革命中產生,並將生產工具歸還到集體的手上,依據每個人的“實際勞動”分發利潤,並且依據“需求”而非利潤規劃生產。
當代的馬克思主義主張透過參與自由經濟競爭體現資產共有制的優勢從而實現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階段,而並非透過革命的手段。
具體的方針如下: 一、資訊平等公開,建立統一的生產計量單位,從而避免由於資訊不對等造成的集權腐敗現象。 二、在部分(國有)企業中試行以生產單位為基礎的分配模式,實現以實際勞動分發利潤。 三、在試點企業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工業水平,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以及宏觀規劃生產。四、參與自由競爭擴大企業規模,進而促進資本市場轉變。
==批評==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來自眾多的政治流派和意識形態,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並不一定需要透過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才能達成,無政府主義者則反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概念。而在經濟學上,自由市場經濟學家如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則批評馬克思主義忽略了市場在分配資源和協調生產上的角色。
卡爾·波普爾則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提出強烈批判,他主張以歷史主義方法論是缺乏可證偽性的,也因此根本無法判斷其真偽。馬克思主義自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預測資本主義的命運。卡爾·波普爾以「否証性原則」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分準則,根本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地位,批判馬克思主義只是一套意識形態,理論上既不能成立,經驗事實上亦遭否証,是一種「歷史定論主義」。從社會科學的觀點看,根本沒有馬克思所謂「歷史的鐵律」可言,其預言缺乏意義。陳曉林:《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韋伯、巴柏、哈伯瑪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頁169。
包括哈耶克在內的數個世代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不斷的解構和批判,而且不只包含經濟學,還包含其衍生的科學方法論、社會理論、以及政治理論。透過邊際主義的經濟學革命,卡爾·門格爾以主觀價值理論挑戰馬克思主義之勞動價值理論,並且結合眾多古典經濟學家如理查德·坎蒂隆、勞恩男爵、讓-巴蒂斯特·賽伊等人的理論,攻擊馬克思主義運用的歷史主義方法論。門格爾後的第二代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如歐根·博姆-巴維克並進一步批判勞動價值理論,指出馬克思對於價值和勞動的定義是自相矛盾的,並且批評馬克思忽略了供給和需求對於價格的影響,並質疑馬克思對這方面概念的解釋一向模稜兩可。包括博姆-巴維克在內和其他眾多新古典主義學者也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與他所提出利潤率趨向下降的理論互相矛盾,如果這種矛盾的確存在,那麼馬克思主義倚賴的剩餘價值和剝削理論也就不攻自破了。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家們十分重視博姆-巴維克的批評,認為博姆-巴維克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批判影響之大,即使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仍無法對他的批評提出結論性的反駁,Gottfried Haberler in Milorad M. Drachkovitch (ed.), Marxist Ideolog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ts Appeals and Paradoxes (New York: Praeger, 1966), p. 124。第三代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如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希·海耶克則發起了經濟核算問題的辯論,他們主張若是沒有調節市場機制的自由價格訊號,任何形式的市場經濟都會失去效率和意義,米塞斯並且主張「社會主義國家是不可能進行理性的經濟行為的」。
達隆·阿齊默魯和認為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從根本上是有缺陷的,因為它試圖將經濟簡化為忽略金融機構對經濟影響後的一般規律。
==參見==
* 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
* 歷史唯物主義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列寧主義
*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 國際關係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 馬克思主義文庫
* 馬克思的異化論
* 無條件基本收入
* 新馬克思主義
* 古典馬克思主義
* 後馬克思主義
* 修正主義 (馬克思主義)
* 西方馬克思主義
* 世俗宗教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
*
*
*
*
*
*
*
*
* Jon Elster, An Introduction to Karl Marx. Cambridge, England, 1986.
* Michael Evans, Karl Marx. London, 1975.
*
*
* Robinson, Cedric J.: Black Marxism: The Making of the Black Radical Tradition, 1983, Reissue: Univ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 魯道夫·拉梅爾 (1977) Conflict In Perspective Chap. 5 Marxism, Class Conflict, and the Conflict Helix
*
* Shenfield, Stephen D. Vladislav Bugera: Portrait of a Post-Marxist Thinker
*
== 外部連結 ==
; 一般資源和概論
* 馬克思主義文庫 (SSL連結: )
* Marxmail.org
* London Philosophy Study Guide on Marxism 倫敦大學學院哲學院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導引
; 馬克思主義網站
* MRZine
*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 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網站
* In Defence of Marxism 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網站
* International Socialism 國際社會主義趨勢網站
* 工人國際委員會臺灣網站
Category:主義
Category:卡爾·馬克思
M
Category:哲學傳統
Category:國家哲學 |
列寧主義 | 列寧主義(;)是俄羅斯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弗拉基米爾·列寧提出的一種政治思想,通常與馬克思主義一併提起,其認為應建立由革命先鋒隊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從而拉開建立共產主義的政治序幕。社會主義陣營內部認為列寧主義是在俄國實踐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修訂和補充。在俄羅斯帝國時期(1721-1917)The New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Third Edition (1999) pp. 476–477.,列寧主義先鋒黨的職能是向工人階級提供推翻資本主義所必需的政治觀念和革命領導。列寧主義的革命領導基於共產黨宣言(1848),確認共產黨是“每個國家工人階級政黨中最先進、最堅定的部分,也是推動所有其他前進的部分。”先鋒黨透過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框架看待歷史,這種理論框架准許了推翻資本主義,然後建立社會主義的政治承諾;並作為革命政府,以任何方法實現社會經濟轉型Leninism, The Encycopædia Brittanica, 15th Ed. Volume 7, p. 265.。
十月革命(1917)帶來的後果中,列寧主義在俄羅斯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主導版本,也是蘇維埃民主的基礎,即直接選舉制的蘇維埃統治。在蘇維埃俄國的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時(土地法令(1917),戰時共產主義(1918-1921),新經濟政策(1921-1928)),革命政權鎮壓大部分的政治反對派,其中包括反對列寧政策的馬克思主義者、安那其主義者、孟什維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派系之一)、社會革命黨以及左翼社會革命黨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Fifth Edition.(1994), p. 1,558.。俄國內戰(1917-1922)中,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1917-1925)和左翼反布林什維克起義(1918-1924)這些內外戰爭使蘇維埃俄國轉變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RSFSR),同時也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USSR)中的核心共和國Dictionary of Wars Third Edition (2007) George Childs Kohn, Editor, p. 459.。
列寧主義同馬克思主義的其它流派相比,最大的差別在於列寧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先鋒隊理論」和帝國主義論,羅莎·盧森堡認為列寧受到了布朗基主義的影響。除此之外,列寧認同“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唯一途徑。並且認為不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無產階級可以率先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如何取得政權”和“無產階級政權如何治理國家”兩個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分歧。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應當致力於走合法議會鬥爭路線,在取得政權之後可以保留原本的民主制度。而列寧為代表的另一派認為,無產階級政黨尋求合法鬥爭的努力必然使其修正主義化,且並不能真正觸及統治階級的根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只能透過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取得政權之後,不應當保留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而應實施無產階級專政,實行無產階級民主,在無產階級獲得政權之後,有必要採取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實行專政的方式保衛無產階級政權。
斯大林1928年繼承了蘇聯國家政權後,把列寧本人的思想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從而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民主集中體制。支援西方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及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一些人認為,列寧主義中體現了暴力、集權和不尊重人權,給人類帶來災難,值得人們進行深刻反省。但是,一些經典列寧主義者和托洛茨基主義者的人則認為,列寧本人的思想實際上更傾向於實行無產階級多黨制或一黨領導下的黨內民主以及工人民主,這與斯大林主義的一黨專政、黨內獨裁、個人崇拜和高度集權有本質區別。
==歷史==
作為革命實踐,列寧主義起初既不是正經的哲學也不是單獨的政治學說,列寧主義包括正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後繼發展和列寧本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解釋(在20世紀初期,充當一個對1861年俄國農奴制度改革後沙皇俄國的農業社會實際情況的實際應用的務實綜合體)The New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Third Edition (1999) pp. 476–477.。作為一個政治科學術語,列寧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進入日常使用是在第十五屆共產國際會議(1924)上。在1922年左右,當格里戈裡·季諾維也夫(Grigory·Zinoviev)使用“列寧主義”這一術語去表示“先鋒隊革命”時,“列寧主義”便正式被納入蘇聯共產黨的詞彙和學說中。1923年1月,儘管受到來自列寧本人的反對,“列寧主義”這一詞彙還是進入到了公共詞彙中。
== 原則 ==
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如下:
#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需要有一個過渡階段,這個過渡階段是隻能是無產階級專政。
# 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
#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民主只能是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人民群眾的民主,是對被剝削者的民主和對剝削者專政的統一。
斯大林對列寧主義下定義說:“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確切些說,列寧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策略”。1926年1月,他在《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中,又對以上定義作了解釋。
反對者認為,過去列寧主義的實踐已經證明它的不可行。奉行列寧主義的國家(共產主義國家)主張實行公有制,宣稱由工人階級作為統治階級並對資產階級進行專政。其後斯大林主義使官僚體制出現,導致社會體制和人群的不平等。比如在這些制度依然殘留的中國大陸,同樣為產業工人的人群,一群人有城市戶口,另一群人有農村戶口(也被稱為農民工),兩類人群的境遇,包括經濟、福利、社會地位截然不同,造成了極大的社會不公平。
而正統列寧主義者則認為,斯大林主義的官僚主義中央集權制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民主及無產階級專政是有嚴重區別的。斯大林主義的主體是官僚特權等級。而列寧主義的主體是無產階級,並且透過無產階級的民主,選舉出來的蘇維埃代表對資產階級進行專政。資本主義的民主,是建立在財產之上的私有制的民主。而無產階級是全社會最受壓迫最底下的等級,他們得到了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而無產階級專政與多黨制和工人普選權其實不矛盾。
此外,當代的民主國家,無產階級並不能真正地參與到民主中來,並不能有代表本階層的代表,就是因為資本主義把選舉的身份後面加入了身份和財產。而列寧主義者同時也認為,如果不透過暴力及專政,無產階級將更困苦。歷史上,巴黎公社失敗後,資產階級政府,槍殺三萬餘名公社社員。所以馬克思主義者們認為,革命在關鍵的時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將爭奪社會的領導權。
=== 無產階級專政 ===
列寧提出在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期間,無論形式如何不同,這些形式的本質必然是相同的——無產階級專政。
=== 不斷革命 ===
在落後的俄國無產階級可以早於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制度形式,但即使在一國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也不意味著目標已經實現,足以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在全世界實現社會主義社會乃至共產主義社會為目標的世界革命的基礎已經發展起來。一國無產階級建立政權對於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來說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不發達國家的情況下,生產力的落後不能長期維持無產階級專政這種制度,對其他國家的輸出革命,對於維持無產階級政權本身,和帶來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做到這一點,無產階級需要從一開始(即民主革命)就領導革命,在一個已經奪取政權的國家,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革,而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相互關係是不斷的。列寧最初堅持兩階段革命論,與堅持不斷革命論的托洛茨基發生衝突,但在沙俄政府垮臺後,列寧轉向不斷革命論的立場,與托洛茨基的觀點達成一致,並發表了《四月提綱》。主張“一國社會主義”的斯大林在制定“馬克思列寧主義”時否定了不斷革命論的理論,並進行歪曲。
=== 黨的一元化領導 ===
列寧提出建立職業革命家組織的思想。列寧認為,職業革命家組織是黨的骨幹隊伍,是黨的領導核心。他指出: “無產階級的自發鬥爭,如果沒有堅強的革命家組織的領導,便不能成為無產階級的真正「階級鬥爭」。”《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414頁。列寧還提出了黨是“無產者的階級聯合的最高形式”。《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06頁列寧強調,“只有工人階級的政黨,即共產黨,才能團結、教育和組織成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群眾的先鋒隊,也只有這個先鋒隊才能抵制這些群眾中不可避免的小資產階級動搖性,抵制無產階級中不可避免的種種行會狹隘性或行會偏見的傳統和惡習,並領導全體無產階級的一切聯合行動,也就是說在政治上領導無產階級,並且透過無產階級領導全體勞動群眾。”《列寧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85頁。
黨透過蘇維埃政權進行領導,這是列寧關於黨的“總的領導”或政治領導方式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思想和原則。列寧指出:國家政權的全部政治經濟工作都是由工人階級的覺悟的先鋒隊——共產黨領導的。《列寧全集》第33卷,第160頁列寧指出: "我們的黨是一個執政的黨,黨的代表大會所透過的決議,對於整個共和國都是必須遵守的"。列寧主持召開的俄共(布)八大決議指出:“共產黨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在勞動者的一切組織(工會、合作社、農業公社等)中起決定性的影響和掌握全部領導。共產黨特別要力爭在當前的國家組織蘇維埃中實現自己的綱領和自己的全部統治。”列寧在俄共(布)十大指出: “我們是執政黨,所以我們不能不把蘇維埃的'上層'和黨的'上層'融成一體,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列寧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頁列寧也明確地指出:無產階級“專政是由組織在蘇維埃中的無產階級實現的,而無產階級是由布林什維克共產黨領導的”,“黨的全部工作……都是透過不分職業而把勞動群眾團結在一起的蘇維埃來進行的。”俄共(布)八大和第八次代表會議都規定:在所有的蘇維埃組織和一切非黨組織中,都必須成立黨團,“黨團的任務是在各方面加強黨的影響,在非黨群眾中實現黨的政策,以及對上述一切機關和組織的工作實行黨的監督。”列寧認為“我們在組織方面的任務,就是要從人民群眾中選拔出領導者和組織者”。俄共(布)八大決議明確規定:“俄國共產黨應該在蘇維埃中進行實際的、日常的忘我工作,把自己最堅定忠實的黨員提拔到所有蘇維埃工作的崗位上來,透過這些工作在蘇維埃中取得政治上的絕對統治地位,並對蘇維埃的全部工作進行實際的監督。”
=== 階級意識的教育方法和傳播 ===
列寧提出了加強黨對文化和文學工作的領導權,強調文學和出版物的黨性原則和組織原則。列寧強調:「在政權轉到無產階級手裡以後,教育被剝削勞動群眾、吸引他們……參加國家管理和生產管理」,便成為黨“自己真正的事業。”列寧特別強調:“現在文學都可能成為、甚至可能‘合法地’成為百分之九十的黨的文學。文學應當成為黨的文學。與資產階級的習氣相反,與資產階級營利的商業性的出版業相反,與資產階級文學上的名位主義和個人主義,‘老爺式的無政府主義’和唯利是圖相反,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應當提出黨的文學的原則,發展這個原則,並且儘可能以完備和完整的形式實現這個原則。”“文學事業應當成為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統一的社會民主黨的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 “報紙應當成為各個黨組織的機關報。文學家一定要參加黨的組織。出版社和書庫、書店和閱覽室、圖書館和各種書報營業所,這一切都應當成為黨的機構,都應當彙報工作情況。”1924年5月,在俄共第13次代表大會上,透過了七個關於思想文化的決議案,加強對文化意識形態的領導。
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有關意識形態的思想主要來自列寧。毛澤東的意識形態理論、特別是他關於文化革命的思想,主要是對於列寧學說的繼承和發展,並且對新中國文藝政策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
=== 黨的文學 ===
列寧在《黨的組織與黨的文學概論》這篇文章中提出了關於文學的布林什維克政策之根本原則。即文學之黨性的原則,換言之,即文學與工人階級及一切勞動人民的利益必須互相結合起來。此即列寧所說“文學事業必須成為整個無產階級運動事業的一部分……”的意旨所在。列寧在這篇文章中揭露了資產階級藝術家的虛偽的“自由”,他寫道:“生活在社會之中而又超脫於社會之外,是不可能的。資產階級的作家、藝術家、劇人的自由,不過是對於錢囊、賄買、津貼之秘密的(或虛偽地裝飾的)依賴而已。”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文學,不能是非政治的,不能是“為藝術而藝術”的,而是要在公眾生活中起一種重要進步作用的。列寧指出:“藝術是屬於人民的。它必須深深植根於勞動群眾之中。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懂得,所愛好。它必須把這些群眾的情緒、思想與意志結合起來,並提高他們。”
列寧說,每個民族都有兩種文化:一種是統治階級的文化,一種是民主階層的文化,這種文化,在俄羅斯民族來說,就是由車爾尼雪夫斯基與普列漢諾夫的名字而著稱的文化。列寧強調指出無產階級是革命民主主義遺產的衛護者。列寧堅持要批判地吸收過去的文化遺產,提出了繼承舊文化之最優秀的傳統的問題,認為不是消極的繼承,而是創造的繼承,提出了要按照無產階級利益在一種新的基礎上去發展這種傳統的問題。列寧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只能在過去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他在“蘇維埃政權的成功與困難”一文中曾這樣寫道:“資本主義所留給我們的一切文化,都必須拿過來,社會主義就是要從這裡建設起來。一切科學、工程,一切知識和藝術,都必須拿過來。”列寧說:“除非我們清楚地瞭解,只有依靠由整個人類發展所創造的文化的確切知識,只有依靠把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有可能建設起無產階級的文化,除非懂得這一點,我們便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無產階級文化不是一種沒有人知道它自何而來的東西,不是一種為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們所發明的東西。那完全是一種胡說。無產階級文化必須是知識積累自然發展的結果,這些知識是由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封建社會,官僚社會的壓迫下所日積月累起來的。”列寧在其“我們拒絕什麼樣的遺產”一文中說,“儲存一種遺產,決不是說要把自己限制在那種遺產上”。在無產階級專政建立起來之後,把自己限制在精通舊文化遺產上,更是不容許的。列寧是把這種遺產看作創造社會主義文化的出發點,他認為:主要的任務,是在新的基礎上,按照無產階級利益,去發展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藝術與文學。在革命的最初那些日子,列寧即提出了“要建設一種新文化的任務,當無產階級形成其自己的生活的時候,以區別於它所沒有參與過的舊文化。”隨後在1919年,列寧又寫道:“實際上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把那些為資本主義所教育出來用以反對我們的人們爭取過來為我們服務。”
在提出文化革命的思想時,列寧還擬定了實行文化革命的實際方法與手段,即在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訓練文化大軍。列寧與斯大林制定了一系列的提高城鄉以及各邊疆民族勞動人民文化水準的方案。1920年末,俄共(布)中央委員會即根據列寧的建議透過並公佈了一封討論“無產階級文化”關於文化與文學問題的特別的信。此信確定了列寧的原則,即:從黨的觀點說,文學是構成無產階級與全體人民共同事業的一部分。這封信主張:“不是在口頭上,而是從行動上”,去創造“一種真正的無產階級文化”,那就是說,要創造一種充滿黨的精神與符合工人階級與勞動農民利益的文化與文學。蘇維埃政府在文學領域中所採取的政策,表現了為藝術的黨性、為藝術與共產黨政策之間的密切結合、藝術與工人階級及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的利益之間的密切結合而鬥爭的精神。列寧反對文學的“中立”,反對無黨無派。黨的中央委員會,在其論“無產階級文化”的信中著重指出:正是這種要求離開黨與蘇維埃政府而“獨立”的辯護,宗派主義的傳播,在人民當中的孤立,才不可避免地使“無產階級文化”成為資產階級影響工人階級的一種工具。這種“獨立”立場,只是有利於資產階級。列寧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之重要原則的輪廓,而後來又為斯大林所精細的規定之。列寧與斯大林都認為文化從來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無黨性的,如果常認為文學無黨性,那麼這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對於統治階級的奴性。
=== 軍隊教育 ===
列寧教導說:“……統治階級,無產者,假使它想要和將要實行統治,也應以自己的軍事組織來證明這一點……”列寧要求不惜採用嚴格而堅決的手段,來為建立前後方的紀律、制度和組織性而鬥爭。列寧要布林什維克灌輸每個蘇維埃軍人以這一意識:要迅速勝利的結束戰爭,就要靠他們的勇敢、堅定和忠誠。同時列寧要求無情的鎮壓膽怯分子,驚慌失措分子和臨陣脫逃分子。
=== 民族政策 ===
列寧主張根據自願原則,組成社會主義的自治共和國、自治州、自治區及各基層自治組織。
== 特點 ==
根據斯大林的總結,列寧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在這個條件下,社會主義可能在個別的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 無產階級專政是階級社會中民主的最高型別,是代表多數人利益的,和代表少數人利益的資產階級民主是完全相反的。
# 證明被帝國主義國家包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可能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改造小農經濟和農民群眾的最強有力的工具是合作社。
# 無產階級不僅在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中,而且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都必須要掌握領導權。
# 民族殖民地問題是推翻帝國主義和總的國際無產階級革命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
# 黨是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無產階級專政只能由一個有鐵的紀律的共產黨來領導,不應該和其他政黨分掌。斯大林《論列寧》p30人民出版社1971年9月書號1001.854
在現代社會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社會主義”(官僚化的斯大林主義)國家的實踐,列寧主義的這些理論在斯大林體制下有許多方面證明是不可行的;因此在蘇聯解體後,一些仍自稱是社會主義的官僚國家,包括中國,在正式場合經常只提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不再單獨提列寧主義。高放《重新認識列寧主義》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 參見 ==
* 馬克思列寧主義
* 不勞動者不得食
* 按勞分配
* 新經濟政策
* 民主集中制
== 參考文獻 ==
Category:共產主義
Category:列寧
L
Category:馬克思主義流派
Category:依政治人物劃分的政治哲學 |
百度 | 百度公司(簡稱百度,)是一家主要經營搜尋引擎服務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於2000年1月1日由李彥宏、徐勇兩人創立於北京中關村百度公司官方介紹 。“百度”這個名字源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詞:「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百度的企業標誌則是一個「熊掌」,有著“獵人以熊掌來尋跡”的意象。
中國網際網路過去曾有三大巨頭,被合稱為「BAT」,其中「A」與「T」分別指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當時百度不但曾是其中一員,而且還是居首的「B」,但百度的服務在谷歌退出中國後,趨於均質化佈局、閉環化變現的短視手段,隨後,還陷入了社會責任、道德爭議和發展停滯等問題,公司精神與價值觀並受到評議,首次突破千億美元時,已經被其他競爭同行大幅超越,隨著企業的檢討與整頓改革,目前百度投資的AI平臺和自駕車逐漸起步,回歸專注於做好新技術開發等創新工作。
截止至2022年4月,百度在Alexa的排名上位於全球第四位,中國第一位,佔全世界搜尋引擎市場份額12.53%(居於第三位,僅次於谷歌及Bing),目前百度在內容還有累積的優勢,雖然不再如當年獨霸,仍能保持相當比例市佔率,但是AI搜尋競爭與市場的變化持續壓縮,也已經開始轉向服務型雲端業務。
== 資本與架構 ==
2000年1月1日李彥宏在北京市中關村建立了百度線上網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Baidu Online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簡稱“百度線上”)。2000年1月18日,李彥宏在英屬開曼群島註冊了上市主體百度公司(Baidu.com,Inc),又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了第一個百度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百度控股有限公司(Baidu Holdings Limited )。
子公司或子公司化成立歷程
順序 公司 日期 註冊 父系
1 百度控股(Baidu Holdings Limited ) 2000年1月 英屬維爾京群島 百度公司
2 百度線上(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000年1月 北京 百度控股
3 百度中國(Baidu China) 2005年6月6日 上海 百度控股->百度香港
4 百度時代網路技術(北京)科技(Baidu.com Times Technology Beijing) 2006年4月19日 北京 百度控股->百度香港
5 百度(香港)(Baidu Hong Kong) 2007年11月27日 香港 百度控股
6 北京百付寶科技(Beijing BaiduPay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年2月27日 北京 百度網訊
7 愛奇藝 (iQIYI) 2010年1月6日 北京 百度控股
8 百度國際科技(深圳) 2010年11月23日 深圳 百度控股
9 去哪兒網 2011年6月24日 北京 百度控股
10 百度移信網路技術(北京) 2011年10月14日 北京 百度控股
11 百度雲端計算技術(北京) 2012年1月5日 北京 百度香港
12 百度雲端計算技術(山西) 2012年1月11日 陽泉 百度香港
13 91無線 2013年8月14日 香港 百度香港收購
14 糯米網 2013年5月6日 香港 百度香港收購
*2001年6月5日,李彥宏和徐勇在中國大陸註冊了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註冊本土的公司是為了規避中國政府的關於外資不能進入新聞廣告等領域的法規,而之前的百度線上也成為了百度控股的全資子公司。
*2007年12月,百度控股將百度時代轉讓給百度香港。2007年12月百度控股將百度中國轉讓給百度香港。
*2006年6月6日,百度元老王嘯在北京成立了北京鼎鹿中原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Perusal Technology Co., Ltd.)。
*2009年2月17日,百度從香港縱橫公司隆柏蘭手中得到Baidu.com.hk域名有跡象準備製作香港版網站,但至今未有實際舉動。
===百度戰略投資===
#攜程旅行網(持股21.6%)
#愛奇藝(持股6.6%)
#巴西Peixe Urbano
#百度糯米(持股100%)
#百度糯米影業(持股100%)
#91無線網路有限公司(持股100%)
#易車(持股3.2%)
#中信百信銀行(持股30%)
#齊家網(持股14.393%)及10.07%投票權
#果殼網(持股9.38%)
#威馬汽車4.91%
#集度(持股50%)
== 公司歷史 ==
1999年曾就讀於北京大學的李彥宏(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碩士)與徐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在美國矽谷的搜尋引擎公司工作,2000年8月攜創業投資風險投資資金的李彥宏和徐勇在美國創立百度。2001年10月22日正式釋出搜尋引擎,搜尋引擎蜘蛛代號為。
2009年以前服務上線歷程
順序 服務 日期 順序 服務 日期
1 Baidu搜尋引擎 2001年10月22日 8 百度知道 2005年6月
2 MP3搜尋 2002年11月 9 百度地圖 2005年9月22日
3 圖片和新聞搜尋 2003年7月 10 百度國學 2006年1月12日
4 百度貼吧 2003年11月 11 百度百科 2006年4月
5 百度下吧 2004年4月 12 百度空間 2006年7月13日
6 黃頁搜尋 2005年5月 13 百度Hi 2008年2月29日百度Hi進入掃尾階段員工稱“很好很強大”
7 影視搜尋 2005年5月 14 百度有啊 2008年10月28日
,
2005年6月,百度下吧下線刪除,2005年8月5日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為27.00美元。開盤價66.00美元,以122.54美元收盤,漲幅353.85%,創下了5年以來美國股市上市新股當日漲幅最高紀錄。
2006年1月12日,百度釋出百度國學,提供國學相關資訊的特色搜尋服務以及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線上搜尋及閱讀功能。2006年7月31日新版百度指數釋出。2007年3月百度從日本公司中得到域名,隨即發布百度日文搜尋引擎「百度檢索」Baidu(バイドゥ) ,正式進入日本市場。2007年3月,百度日本正式上線,2007年6月索尼前董事長出井伸之出任百度獨立董事。索尼前董事長出井伸之出任百度獨立董事 ,2007年6月26日
之後公司進入一段多事之秋時期2007年12月29日百度首席財務官王湛生在新年休假期去世。《王湛生新年假期意外逝世 百度CFO暫時空缺》 ,人民網引自《每日經濟新聞》,2008年1月2日2008年3月31日,新任財務總監李昕晢上任。百度新任首席財務官李昕晢 2008年11月15日中國中央電視臺曝光百度競價排名黑幕,百度股價受重挫。2009年5月4日,百度在中國華南的數百名員工因抗議公司降薪以及新的銷售佣金政策而開始大規模罷工。
2009年11月17日舉行百度大廈的喬遷儀式,百度大廈位於北京海淀區上地十街10號。但之後不久2010年1月12日發生2010年百度域名被劫持事件,遭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駭客攻擊,導致1月12日早7:25-14:50長達6小時的無法訪問,預估損失達700萬元人民幣。根據網頁截圖聲稱這次攻擊來自於伊朗網軍。這個組織曾經在2009年12月以相似的手段攻擊過推特網站但實際發動者未知。
2010年8月,百度在北京總部之外第一個區域性合作專案和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合作,百度和河南商報共同運營的河南沸點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2月河南一百度正式上線。
2011年3月31日,百度有啊釋出業務調整:“有啊”的商城業務將有計劃地轉移給樂酷天、耀點100等合作伙伴,私對私業務宣告失敗。2011年4月26日,百度獲得“年度十大慈善企業”稱號。2011年4月28日,百度旅遊正式上線,2019年6月19日百度旅遊釋出公告,宣佈將於2019年6月30日全面停止服務。2011年6月24日,百度以3.06億美元投資“去哪兒網”61.05%,成為去哪兒網第一大機構股東。
2013年5月6日,百度以3.7億美元現金(約合22.77億元人民幣),收購影片網站PPS影音,並擬於30日內完成PPS與百度旗下影片網站愛奇藝網站的整合工作。2013年7月16日,百度宣佈與網龍網路網龍網路有限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從網龍公司和其他股東處收購91無線網路有限公司100%股權。8月14日正式簽署收購協議10月1日百度順利完成對91無線的收購。2013年8月24日,百度以1.6億美元(12.4億港元)入股團購網站糯米網新發行的普通股,持股比例約59%,糯米網原本是人人網旗下全資子公司。
2014年7月31日,百度首頁改版,百度搜尋新版首頁經過6個月的測試後正式上線,取代了自2007年開始使用的舊版首頁。新版首頁採用了極簡風格和智慧化搜尋。同年,百度在中關村軟體園的新總部建成。之後百度公司進入電子商務領域,2014年8月29日萬達集團、百度、騰訊今天宣佈共同出資在香港註冊成立萬達電子商務公司,發展線上到線下電商商務模式。三家公司對萬達電商的首期投資額高達50億人民幣,其中萬達持股70%,騰訊和百度各持股15%。2014年10月9日百度收購巴西最大團購網站控股權,但未透露交易價格。
2015年4月21日,百度空間正式關閉。同年10月26日旗下的去哪兒網以換股方式與攜程網合併成為內地最大的線上旅遊平臺,根據換股協議,攜程將獲得去哪兒45%的投票權,持有去哪兒網45%股權的百度將獲得攜程25%的股權。
2021年1月11日,百度公告稱將組建智慧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
2021年2月9日美股盤初,百度高開高走,股價觸及歷史新高,總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截至北京時間23:14,該股漲超9%,報303美元。
2022年8月,百度搜尋引擎停用快照功能。百度使用者名稱支援修改。
==國際化發展==
===百度日本===
2006年,百度日本公司成立。
2011年12月13日,百度日本公司宣佈收購知名日文手機端輸入法“Simeji”,並宣佈繼續負責該款產品的規劃與開發。
2015年3月,由於未能在日本市場引起反響,百度日本正式停止在日本的搜尋業務。百度一名發言人表示:並不排除未來百度日本公司再次推出日本地區的搜尋服務或者透過日本其他平臺推出搜尋服務的可能性。
===百度埃及===
2011年,百度進入埃及市場,推出包括 Hao123、Baidu Browser、DU Speed Booster、DU Battery Saver、MoboMarket等產品,以及阿語開發者平臺。百度埃及獲得中共中央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好評。截止2016年1月,百度埃及使用者數達到3800萬。2017年退出埃及市場。
===百度巴西===
2014年7月17日,在中共中央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的見證下,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輸入關鍵字“中國巴西”宣告巴西葡語搜尋引擎正式上線。
2014年10月10日,百度公司成功收購巴西團購網站Peixeurbano(城市魚)的控股權,幫助巴西O2O產業發展。百度的收購促進了Peixe Urbano的市場佔有率從百度收購前的35%增至70%。
===百度泰國===
2016年4月15日,百度錢包登入泰國,進入曼谷、普吉、清邁、芭提雅四個城市。
===百度香港===
2021年3月,百度推出百度百科香港版baike.baidu.hk,此產品僅允許在中國大陸之外使用。
== 百度產品 ==
===搜尋與導航===
* 百度網頁搜尋
* 百搜影片(原百度影片)
* 好看影片 (短影片)
* 千千音樂
* 百度地圖
* 百度新聞
* 百度圖片
* 百度詞典
* Hao123
* 百度團購
* 百文件搜尋
* 百度遊戲
===搜尋社群===
* 百度貼吧
* 百度知道
* 百度百科
* 百度文庫
* 百度音樂掌門人
* 百度搜藏
* 百度經驗
* 百度學術(2014年6月上線)
* 百度旅遊
* 百度人才
* 百度身邊
* 百度新知
===移動網際網路與應用===
* 百度移動搜尋
* 手機百度
* 掌上百度
* 簡單搜尋
* 百家號
* 智慧小程式
* 百度手機輸入法
* 百度手機瀏覽器
* 百度手機地圖
* 百度快搜
* 百度通訊錄
* 百度魔圖
* 百度桌面
* 百度網盤
* 百度一鍵Root
* 百度語音助手
* 百度鎖屏
* 百度安全管家
* 作業幫
===人工智慧===
* 百度大腦
* 百度Apollo
* 小度
* 文心一言
* 文心一格
===汽車===
* 集度
* 蘿蔔快跑
===網站與企業服務===
* 百度搜尋開放平臺
* 百度站長平臺
* 百度統計
* 百度聯盟
* 百度推廣
* 百度廣告管家
* 百度資料研究中心
* 百度風雲榜
* 百度指數
* 百度分享
===購物和線上娛樂===
* 百度遊戲
* 百度娛樂
* 百度遊戲大廳
* 悠洋遊戲
* 度小滿支付
* 百度金融
* 百度理財
===軟體===
* 如流
* 百度工具欄
* 千千靜聽
* 百度軟體搜尋
* 百度輸入法
* 百度影音
* 百度瀏覽伴侶
* 百度閱讀器
* 百度防毒
* 百度衛士
* 百度瀏覽器 (百度手機瀏覽器)
* 百度網盤
===其他產品和服務===
* 百度公益
* 百度老年搜尋
* 百度盲道
* 百度大學搜尋
* 百度部落格搜尋
* 百度法律搜尋
* 百度圖書搜尋
* 百度專利搜尋
* 百度CSR
* 百度應用
* 百度尋人
* 百度基金會
* 百度任務平臺
* 百度眾測
*
* 好看影片
* 百度百發
* 百度飛槳,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
* 愛企查,一個企業查詢平臺,於2020年8月推出
* 百度量子計算研究所
===旗下網站===
* 愛奇藝
* 百度樂居
* 天空軟體
* 百伯
* 去哪兒網與攜程網合併
* YY直播
===已經停止服務的產品===
* 百度傳情
* 百度黃頁
* 百度少兒搜尋
* 百度下吧
* 百度有啊百度有啊(www.youa.com)是百度旗下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於2008年10月28日正式上線。與其他百度旗下產品不同,百度有啊擁有獨立的域名,但是目前訪問百度有啊,仍然跳轉到百度域名youa.baidu.com。
* 百度說吧
* 百度國學於2011年8月悄然關閉。
* 百度空間於2015年4月21日正式關閉。
===其它產品===
==== 框計算 ====
2009年8月18日,百度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在百度技術創新大會上提出“框計算”這一技術概念,其功能與Google搜尋的OneBox類似。框計算致力於提供一站式的服務,使用者在百度搜尋框內輸入服務需求後,由“框”在網際網路可選範圍內根據使用者需求自動匹配相應的應用和服務,並將該需求分配給最優的內容資源或應用提供商處理,最終返回給使用者相匹配的結果。
==== 鳳巢系統 ====
2008年11月,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欄目對百度競價排名黑幕進行了報道,並表示有消費者因為百度搜尋引擎競價排名提供的虛假網站或資訊,上當受騙。隨後,百度CEO李彥宏在2009年百度第三季度財報釋出會上表示,百度客戶將於2009年12月1日全面向鳳巢系統切換,後於2009年12月1日凌晨,百度官方宣佈即日起,百度搜尋推廣業務將全面轉向鳳巢系統,鳳巢與此前百度採用的競價排名的傳統系統區別在於將搜尋結果相關性的權重作為鳳巢搜尋排名的重要依據。但根據2011年8月中國中央電視臺的報道,鳳巢系統的搜尋結果,與競價排名相比,頁面並沒有太大區別,而斂財方面反而變本加厲,且虛假和詐騙網站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中國大陸雖有法律明文禁止侵犯版權,但很多時候政府打擊侵權的執法力度並不足夠,因此百度可以提供查詢可以進行免費下載的音樂檔案連結的服務。近年百度身陷諸多版關於mp3權糾紛事件,曾敗訴於上海步升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侵犯音樂著作權案件 。百度一直對外宣稱:百度並不在自己的伺服器上儲存MP3,只是提供連結;百度公司只是搜尋引擎服務提供商,按照技術規則為網路使用者提供有針對性的搜尋結果,其MP3搜尋與其他搜尋引擎服務沒有實質性的區別,百度只是技術服務的提供者。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百度的確提供了一個對免費下載mp3音樂者方便下載的平臺,百度事實上成為了下載免費音樂的基地。2009年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庹祖海在《文化部關於加強和改進網路音樂內容審查工作的通知》釋出會上表示百度MP3搜尋符合文化部的要求,具有合法主體資格。
== 相關訴訟列表 ==
判決時間 原告 被告 事由 判決
2013-11-29土豆訴百度著作權兩案,判決百度敗訴,共計賠償6萬” 土豆網 百度 土豆訴百度著作權兩案 土豆訴百度著作權兩案,判決百度敗訴,共計賠償6萬
2013-11-29優酷訴百度著作權18案” 優酷 百度 優酷訴百度著作權18案 優酷訴百度著作權18案,判決百度敗訴,共計賠償41萬元
一審:2013-9-25百度訴360搜尋抄襲百度站長平臺 一審敗訴 百度 奇虎360 百度訴360搜尋抄襲百度站長平臺 索賠50萬元 法院駁回了原告百度公司的訴訟請求 百度一審敗訴
2013年北京磨鐵訴百度著作權案,判決百度敗訴,賠償3.5萬元 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 百度 北京磨鐵訴百度著作權案 北京磨鐵訴百度著作權案,判決百度敗訴,賠償3.5萬元
2012-12央視網訴百度著作權案,判決百度敗訴,賠償6萬元 央視網 百度 央視網訴百度著作權案 央視網訴百度著作權案,判決百度敗訴,賠償6萬元
2012-9-18百度敗訴 韓寒 百度 韓寒起訴百度文庫侵權案 法院認定百度侵犯韓寒的三部作品的著作權,共賠償韓寒將近10萬元
2012-6樂視網訴百度著作權案,判決百度敗訴 樂視網 百度 樂視網訴百度著作權案 樂視網訴百度著作權案,判決百度敗訴
二審:2012-5浙江泛亞訴百度著作權案,最高院二審判決百度敗訴,賠償52.8萬元 浙江泛亞 百度 浙江泛亞訴百度著作權案 浙江泛亞訴百度著作權案,最高院二審判決百度敗訴,賠償52.8萬元
2011-5-11百度敗訴了 盛大文學 百度 盛大文學狀告百度公司侵權案 法院判決百度公司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盛大文學經濟損失
二審:2010-7-28音著協訴百度著作權案,二審維持原判,判決百度賠償5萬元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百度 音著協訴百度著作權案,二審維持原判 音著協訴百度著作權案,二審維持原判,判決百度賠償5萬元
一審:2010-7-1百度敗訴 向上海“海運女”賠償22000元 殷小姐 百度 “海運女”不雅照 百度傳播案 百度立即停止對殷小姐名譽權的侵害,斷開搜尋引擎中可辨認殷小姐相貌的涉案圖片連結;刪除網站上儲存殷小姐的個人資訊;連續3天在百度首頁醒目位置刊登向殷小姐道歉的宣告,消除影響為殷小姐恢復名譽;支付殷小姐經濟損失人民幣20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人民幣2萬元。
一審:2010-2-23音著協訴百度著作權案,判決百度賠償5萬元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百度 音著協訴百度著作權案 音著協訴百度著作權案判決百度賠償5萬元
2008-6-27“百度”敗訴:賠償5萬 登48小時宣告 大眾搬場 百度 “大眾搬場”狀告 “百度”侵犯商標權案 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在百度網站(www.baidu.com)“競價排名”欄目的首頁連續48小時刊登宣告,消除影響;同時,應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共同賠償原告大眾交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眾搬場物流有限公司經濟損失5萬元。
一審:2007-2-9百度再次敗訴 被判在全國性媒體向一律師致歉 張新維 百度 律師張新維起訴百度侵犯名譽權案 律師張新維起訴百度侵犯名譽權 判決百度敗訴
== 爭議與批評 ==
多年以來百度與許多大企業一樣在眾多事件上存有爭議性,甚至涉及全國範圍性的社會事件,例如百度競價排名事件和魏則西事件、血友病吧被賣事件等都曾沸騰一時,以及百度相關軟體如網盤和全家桶內含一些對使用者電腦的操作被部分人認為有灰色地帶,屢次捲入爭議事件也影響了百度的形象。自從2019年百度強行置頂有關意識形態宣傳內容引發爭議。
== 公司位置 ==
=== 百度大廈 ===
百度大廈是百度在北京市海淀區上地科技園區的百度的總部,暱稱“搜尋框”。2007年4月26日,百度大廈正式奠基。2008年4月30日,百度大廈結構封頂(當天也是北京奧運會倒計時100天),2009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百度大廈的照片 ,但啟用僅一年就不敷應用,百度只得先後租用鵬寰大廈、奎科大廈、首創空間大廈三座寫字樓進行辦公,其後決定在中關村軟體園二期(西擴)區域籌建新總部。
=== 百度科技園 ===
百度科技園二期位於中關村軟體園二期內,北臨後廠村路,西眺百望山,2014年啟用。
=== 百度上海研發中心 ===
百度上海研發中心成立於2008年12月,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科技園,是百度最重要的技術研發機構之一,承擔著包括搜尋技術國際化支援等百度若干重要專案的研發工作。
=== 百度國際大廈 ===
2015年8月底,百度國際大廈正式啟用,地點位於深圳市南山區高新技術產業園。
== 參看 ==
* 中華人民共和國軟體產業
* 對百度的爭議
* 2010年百度域名被劫持事件
== 參考資料和註釋 ==
== 外部連結 ==
*
**
**
**
**
**
**
*
Category:2000年建立的網站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站
Category:香港上市資訊科技公司
Category:網路搜尋引擎
Category:2000年成立的公司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網際網路公司
Category:中國科技公司
Category:香港交易所上市認股證
Category:總部在北京市的跨國公司
Category:2013年首次公開募股
Category:2021年首次公開募股
Category:財富500強公司
Category:中關村公司
Category:北京上市公司 |
倭 | 倭,《說文解字》釋為:順貌。從人委聲,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漢語用法中有“矮”,“小”的意思無字書根據,應是成為對日本貶稱後之衍生義,如倭河馬、倭黑猩猩等。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列島以及其近鄰的的通稱,居民稱為倭人,國家則稱為倭國。
有說法認為「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ware)。綜合而言,「倭」的來歷無通說,被認為「不明」。
日文漢字中,「」音讀為「」(wa),與「」字同;訓讀為「(Yamato)」與「」的熟字訓相同。但中國有學者認為「馬臺・耶馬臺」才是「(Yamato)」的音譯,倭是中國古代對倭奴的簡稱,但「倭奴」的漢語古音為「wana」、並不對應舊時日語詞彙中「女人」的音讀「womina」。
==倭人==
倭人習性與特徵如下:
*漁業文明兼種禾稻。
* 比較矮小。
* 與中國吳越地方的人來往較為密切,有披髮紋身,穿貫頭衣的風俗。
* 一夫多妻,婦人不嫉妒。
* 法俗嚴峻少爭訟。
*其人嗜酒,冬夏食生菜。
*其人壽考,多八九十歲。
==倭國==
戰國時,蓋國在鉅(大)燕南,倭北,倭屬燕。漢魏至晉時的日本正是女王當政,倭奴國即是倭國中的奴國,並不指女王國,而中國古代有以音譯稱呼和記載外國地理和人物名詞的慣例。有人說倭來自日語中的第一人稱「()」。
唐代以前中國和朝鮮所用於稱呼現今日本西南部份(主要是九州島)之地理名詞。此詞彙的涵義隨時間而有所不同,最早是朝鮮半島用於稱呼九州島彌生人所建立的邦國。兩漢經樂浪與朝鮮半島人接觸,進而得知倭人。後日本邪馬臺國興,遣使納貢魏國,魏明帝曹叡授邪馬臺國女主卑彌呼親魏倭王。六朝時,倭遣使納貢,中國各朝皆封其為倭王,然其國是倭()、邪馬臺抑或其它日本勢力則不得而知。
隋唐以後,倭人政權開始自稱「日本」,中國於武后時亦改稱其名為日本。其他亦有日本為唐朝賜給倭國的國名之說。
倭地位置由於《三國志》所記倭地位置為“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裡,始度一海,千餘裡至對馬國……又南渡一海千餘裡,名曰瀚海,至一大國,官亦曰卑狗……又渡一海,千餘裡至末盧國……東南陸行五百里,到伊都國……東南至奴國百里……東行至不彌國百里……南至投馬國,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馬臺國,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陸行一月…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方位混亂錯誤,使得中國後世將其地理位置視為揚州之東。
== 註釋 ==
* 《史記·夏本紀》引正義括地誌雲:“又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餘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
* 《三國志·東夷傳倭國條》曰:“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
* 《後漢書·東夷列傳倭國條》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中略…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其地大較在會稽東冶之東,與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 《晉書·四夷列傳倭人條》記:“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昔夏少康之子封於會稽,斷髮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中略)…計其道里,當會稽東冶之東。”
== 參見 ==
* 日本國名
* 大和
* 倭寇
Category:奈良縣歷史
Category:日本的名稱
Category:倭人傳 |
漢委奴國王印 | 漢倭奴國王印是東漢光武帝頒授給倭奴國的一枚金製王印。該印於日本天明四年(1784年)出土,現藏於福岡市博物館。這一重大歷史發現標誌著古代中日外交關係的正式建立,也為中日關係的歷史發展提供了研究,曾被廣泛引為中日交流的重要證據。
== 歷史 ==
漢代時,日本列島分為諸多小國。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建武中元二年(57年)正月,倭國眾多邦國當中的奴國遣使朝貢,光武帝劉秀賜金印。
日本江戶時代的天明四年二月二十三日(1784年4月12日),一來自葉崎的農夫甚兵衛在整修自家水田時掘獲此印。該印金質蛇紐,重約108克;印面2.34釐米見方,以陰刻篆體刻有「漢委奴國王」。
儒學者是第一個考證金印歷史由來的學者,並將其獻給了當時福岡藩的藩主黑田家。1931年(昭和6年),日本指定該印為國寶;二戰後再於1956年定為一級國寶。1978年,黑田家將金印捐給福岡市。1979年福岡市美術館收藏金印,1990年改由福岡市博物館收藏。
==眞偽 ==
在十八世紀以前,部份日本學者對《後漢書》中所載東漢光武帝賜以金印一事認為並無事實的根據。金印發現後,日本學術界對「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偽始終持有爭論,主要分為三種觀點。有人認為此印綬為東漢光武帝所賜主印,即真印說;有人認為是日本人自己所刻,即假印說;還有人認為是日本人仿刻,即偽印說。
經日本史學家、考古家的鑑定,該印尺寸及蛇紐均符合漢制。1956年,一枚形如盤蛇印紐的金印「滇王之印」於中國雲南石寨山西漢古墓群的6號墓滇王墓出土,經考證是漢武帝劉徹於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嘗羌臣服漢室後賜予的印綬。1981年2月21日,中國揚州地區邗江縣甘泉二號漢墓出土另一顆漢代金印「廣陵王璽」。這枚印章也是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龜紐,陰刻篆體字,規格、形制、篆刻技法與漢委奴國王印如出一轍,據專家考證很可能出自同一匠人之手。考古人員參照附近漢墓中刻於其它銅器上的年號推定,這枚金印就是東漢明帝劉莊於永平元年(58年)封劉荊為廣陵王時賜予他的,與授日本金印的時間(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僅隔一年,從而確定了「漢委奴國王」金印確為後漢光武帝所頒賜。
此外,近代以來福岡縣糸島郡前原町平原地方所發掘的青銅器等遺物亦可作為真印說之佐證。經九州大學考古學家鑑定,福岡古墳中發現的青銅鏡三十一面,鐵刀一柄,瑪瑙、玻璃,以及鹿角製的管玉各數個,玻璃裝飾小珠六百餘,大部分是中國東漢時代的產物。
據此,三宅米吉博士著有論文指出,在九州志賀島發現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確是光武帝所賜,絕非後人所偽撰;另有岡部長辛、松村勇造、關野雄、慄原朋信、森貞次郎、直木孝次郎等諸氏;;;,鹹認為此印乃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王的真印,而為學界大多數人所承認。
== 典故 ==
關於印紐:在中國古代,皇帝常以冊封官位或下賜印綬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最高統治地位,該印章制度也反映在漢朝的外交政策上。一般來說,印鈕的形狀根據民族、居住地區的不同而異。經專家考證,漢制賜給中原地方的太子及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龜紐,賜給臣服國國王的印紐則多用蛇、山羊、駱駝等造型,其中匈奴等北方民族侯王接受冊封的金印多為羊紐、駝紐。
關於印文:「漢委奴國王」,意為“漢朝的(倭人)屬國,奴國之王”。
印文以“漢”字開始。一般來說,若是漢朝皇帝直接管轄的國土前面一般都不加王朝的名稱。而倭奴印的印文是以“漢”字當頭的,也就是說倭在當時是漢朝的朝貢國,而不是漢朝的直轄領地。此外末尾的“國王”兩字,為當時漢朝皇帝冊封外臣之王時使用的等級稱呼;這類稱呼總共分為五等,「國王」為最高等級,這也就意味著漢朝皇帝承認倭國擁有自己的領土管轄權。
至於“委奴”兩字的解釋,學者之間也有不同的看法。天明年間日人學者認為委奴應讀為「怡土」,因福岡縣系郡前原町一帶,古代即為「怡土」國,亦即魏書伊都國原址;至今仍有怡土村存在。事實上,因“委奴”兩字同《後漢書》中的記載一致,可理解為“倭奴”的簡化寫法。一般來說,賜於外臣的金印,印文按王朝、民族、部族的順序排列,據此,印文應解釋為“倭(民)族的奴(部族)”,因而應讀作「漢的委的奴的國王」。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 大谷光男著『研究史金印 漢委奴國王印』 吉川弘文館、1974年、ISBN 4-642-07036-2
* 岡崎敬著・春成秀爾編『魏志倭人伝の考古學 九州編』 第一書房、2003年、ISBN 4-8042-0751-1
* 久米雅雄著『日本印章史の研究』 雄山閣、2004年、ISBN 4-639-01845-2
* 久米雅雄著『はんこ』法政大學出版局、2016年、ISBN 978-4-588-21781-4
== 參見 ==
* 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金質官印列表
== 外部連結 ==
*
*
Category:漢光武帝
Category:中國金器
Category:東漢文物
Category:中國印章
Category:中國—日本關係史
Category:中文碑文
Category:日本國寶 (考古歷史資料) |
邪馬臺國 | 馬臺國,亦稱邪摩堆、夜麻登及耶麻騰,是《三國志》的《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倭人〉條(通稱《魏志倭人傳》)記載之倭女王國名。《魏志》記載,公元2世紀末日本的小國林立,邪馬臺國是其中勢力最為龐大的國家。女王卑彌呼統率周圍的奴國和伊都國等許多部落,多次向魏國朝貢。女王死後,統治力量為之動搖,後立同族的臺與為王,力圖復興。當時的社會由王、大人、下戶、生口、奴婢等各種身分構成。王有主管祭祀的女王和負責政治、軍事的男王,共同進行統治,由大人協助。下戶受王和大人的支配。
關於邪馬臺國的所在地,傳統上有畿內與九州兩種說法,但因史料限制,尚無定論。2010年琉球大學名譽教授、海底遺跡研究會理事長木村政昭又提出琉球說『邪馬臺國は沖縄だった!』 海洋地質學者の目で解読 。
中國語言學家鄭張尚芳認為「邪馬臺」是日語「」()的音譯,按照這種說法,邪馬臺國很有可能就是後世大和王權的前身。
魏志記載中的邪馬臺國已經存在著較為成熟的政府體制,如掌管市場的官員名為大倭,掌管外交的官員名為大夫,並有著類似於中原刺史的一大率監督諸國。
《後漢書·倭傳》載“桓靈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彌呼……於是共立為王。後漢書/卷85”
== 位置及所轄區域 ==
帶方郡與伽耶在其西北,除了狗奴國外大多小國受其管理(對海國、一大國、末廬國、伊都國、奴國、不彌國、投馬國、斯馬國、百支國、伊邪國、都支國、彌奴國、好古都國、不呼國、姐奴國、對蘇國、蘇奴國、呼邑國、華奴蘇奴國、鬼國、為吾國、鬼奴國、邪馬國、躬臣國、巴利國、支惟國、烏奴國等)。
==行政==
「官有伊支馬,次曰彌馬昇,次曰彌馬獲支,次曰奴佳鞮」。
==外交==
由大夫負責,在景初三年,大使難升米,次使都市牛利至帶方郡,後至洛陽,魏明帝封她親魏倭王,得大量回賜。247年再出使,求魏幫助對抗狗奴國。
==風俗習慣==
《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種禾稻……”、“人性嗜酒”,他們與百越一樣穿貫頭衣、紋身、光腳。一夫多妻制,大人四五婦,下戶二三婦。全國有大人、下戶、生口、奴婢四等。他們出海時找一個人像辦喪事一樣齋戒祈禱名為持衰。如行程順利送他奴隸財物,不順則殺之。
==邪馬臺國相關爭論==
===“邪馬臺國”的讀音===
邪馬臺國(),與邪馬臺()的發音十分相近。邪馬臺,漢語拼音作“yémǎtái”,注音作“ㄧㄝˊㄇㄚˇㄊㄞˊ”,上古漢語擬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為[]。公元600年到759年之間的《萬葉集》把Yamato寫作“山”(yama)和“門”(tö)。Yamato的名稱起源可能和奈良的地形有關。
而倭()發音則接近和。
===“邪馬臺國”與“邪馬壹國”===
邪馬臺國在現存的《三國志》版本中被記作“-{邪馬壹國}-”。雖然《三國志》成書於晉代,但現存最古老的刊本是宋代的紹興本(紹興年間,即1131年-1162年刻版)和紹熙本(紹熙年間,即1190年-1194年刻版)。然而在《三國志》之後,成書於5世紀的《後漢書》記作“-{邪馬臺國}-”,成書於7世紀的《梁書》記作“-{祁馬臺國}-”,成書於7世紀的《隋書》記載倭國“-{都於邪靡堆 則魏志所謂邪馬臺者也}-”,成書於唐代的《北史》四夷傳記載“-{居於邪摩堆 則魏志所謂邪馬臺者也}-”。以上幾種史書都引用自比現存的《三國志》刊本更古老的寫本。因此現今學界多以“邪馬臺國”為正確寫法,並認為“邪馬壹國”的表記來自於傳抄過程中把“-{臺}-”誤寫作“-{壹}-”的失誤,或有避諱一說。
===位置===
目前,邪馬臺國的正確位置依然眾說紛紜,而較有力的說法是「九州」與「畿內」兩者。
====畿內說====
由於倭朝廷的主要據點為畿內,而邪馬臺國與倭朝廷的時代也不過相差一世紀左右。假設邪馬臺國位於畿內,那麼便可推斷倭朝廷是由邪馬臺國所直接發展而成。
====九州說====
據目前的日本考古結果顯示,九州鐵製品出土量壓倒性的為全國之冠,這顯示了位於九州的邪馬臺國擁有大量的鐵製武器,以強大的武力做為後盾,才得以統領諸國。但在卑彌呼死後,日本陷入了內亂,其中位於南方的狗奴國,是邪馬臺國最大的威脅,甚至逼得邪馬臺國派使節到中國希望魏國幫助其平亂。該說法認為,位於九州的邪馬臺國可能在四世紀滅亡,隨後由畿內的倭國統一了日本。
====邪馬臺國東遷說====
該學說綜合了“畿內說”和“九州說”。在卑彌呼死後一世紀的近畿四世紀奈良古蹟中,鐵製品大量的出土,鐵製品的中心從九州轉變成了近畿。三世紀時期的九州有銅鏡文化,而本州畿內則有銅鐸文化。至四世紀古墳文化興起,畿內銅鐸文化消亡。這表示了位於九州的邪馬臺國在內亂發生之後可能有將首都向東遷移的情況。而在日本的傳說中,也有神武天皇東徵神話的記載,這樣就得以解釋承接邪馬臺國而興起的倭政權位於奈良的原因。
====琉球說====
此說《魏志倭人傳》記載邪馬臺的位置、風土等與琉球相似,而沖繩本島各間切的名稱又與邪馬臺國地名發音相近,且在琉球出土的一些文物亦與《魏志倭人傳》相符,並推斷北谷海底遺跡為卑彌呼之城堡,與那國島海底地形則是補給地。
== 當代流行文化 ==
* 2013年遊戲《古墓奇兵》及2018年電影《古墓奇兵:源起之戰》中故事背景即設定在邪馬臺國。
* 遊戲《fate/grand order 》嘮嘮叨叨邪馬臺國2022
==註解==
==參考文獻==
*
Category:彌生時代
Category:日本歷史政權
Category:日本歷史上的王國 |
埴輪 | 埴輪是日本古墳頂部和墳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總稱。分為圓筒形埴輪和形象埴輪。在日本各地的古墳均有分佈。
== 概要 ==
埴輪大概在3世紀中後期到6世紀中後期被製造,和前方後圓墓同時消失。埴輪大部分均為中空。製作方法為先用粘土做成細泥條,盤起來後進行造型。部分埴輪為分別燒製的部件組合而成。也有部分埴輪是先做出框架後貼上粘土片而製成。沒有使用模具製成的埴輪。埴輪通常會塗以紅色塗料,在畿內幾乎完全沒有使用紅色以外的顏色的埴輪,但是在關東地區則出土了被塗以各種各樣顏色的造型埴輪。
埴輪可以大致上可以分為圓筒埴輪和造型埴輪兩類。而造型埴輪又可以大致分為屋型埴輪,器物埴輪,動物埴輪和人物埴輪四種。透過對造型埴輪的研究,可以復原古墳時期的衣服,髮型,武器,農具以及建築等的式樣。
== 起源 ==
埴輪由彌生時代末期吉備地區的酋長墓穴中出土的特殊形制的臺型陶器和壺型陶器發展而來。
大致在3世紀中葉到後葉時期的前方後圓墳中出土了最古老的圓筒埴輪,都月型圓筒埴輪。這種埴輪分佈於備中到近江一帶。都月型埴輪和在前方後圓墳中發現的最古老的陪葬品三角緣神獸鏡只在兵庫縣御津町的古墳權現山51號墳中同時出土過。
前方後圓墳的出現被認為是大和王權的建立的標誌,而在前方後圓墳中出現了宮山型的特殊形制的臺型器和壺型器,被認為是大和王權是由吉備地區酋長建立的證據,即吉備勢力東遷說。
《日本書紀》中垂仁紀記敘,野見宿彌提議在日葉酢媛命的陵墓中使用土製的人馬來代替殉葬者,由此產生了埴輪。然而經過現代考古學的研究,已經明確了埴輪的演變過程,故而推翻了《日本書紀》中的記載。
== 變遷 ==
在古墳時代前期剛開始時(3世紀中葉到後葉),發現了圓筒形以及壺型和稍後的如同在臺型器上放置壺一樣的桔梗型埴輪。這些筒形埴輪由單純的放置於地面上逐漸變為將根部埋於地下的形式。該類埴輪隨著前方後圓墳的流行而遍佈日本全國。
古墳時代前期前葉,與圓筒型埴輪相異的屋形埴輪,以華蓋形埴輪和盾形埴輪等為代表的器物埴輪,以雞形埴輪為代表的形象埴輪開始出現。關於剛出現時的形象埴輪組合形式以及製作地點等尚有許多問題未能解答。在此之後,在墓頂的屋型埴輪周圍放置器物埴輪,然後再圍以圓筒埴輪的豪華配置在四世紀後期較早階段成為固定形式。此時使用的圓筒埴輪會在身體兩邊貼上鰭狀物,也就是帶鰭圓筒埴輪。
從古墳時期中期中葉(5世紀中)開始,以巫女為代表的人形埴輪和馬,犬之類的動物埴輪開始出現。埴輪的擺列方式也開始出現變化,器物埴輪和屋形埴輪的外側被擺放成方形的配列,當然也仍然存在省略方形列的例子。而帶鰭圓筒型埴輪的鰭部開始被過度修飾,屋形埴輪的頂部變得不成比例的巨大。
自古墳時代後期(6世紀中期)開始,畿內的埴輪製造開始逐漸消失。但是在關東地區埴輪的生產仍然繼續著。位於埼玉縣鴻巢市的生出冢遺蹟被認為是當時東日本地區最大的埴輪生產遺址。
== 意義 ==
本來出現于吉備地區的特殊形制臺型陶器和壺型陶器是作為墳頂上進行葬禮儀式的器具來使用,而在古墳上使用的圓筒型埴輪則被認為同時具有標劃墳丘重要區域的作用。
屋形埴輪則被認為是死者靈魂生活的房屋,或是死者生前居住房屋的象徵。該類埴輪通常被擺放在埋葬區域的正上方或是墳丘上方。
器物埴輪中,華蓋形埴輪表達了高貴的身份,而武器與盾牌等武器形埴輪則從其現實中的攻擊與防禦職能裡引申出防止惡靈與災禍侵入的作用。
人形埴輪與動物形埴輪則因其常以起成行列的多個擺放模式推斷,可能是表現葬禮儀式,或者是其生前祭典的重現。這類埴輪表現了古墳時代的祭祀形式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死觀。
== 當代流行文化 ==
*東方project系列作品東方鬼形獸 ~ Wily Beast and Weakest Creature.中的人物“杖刀偶 磨弓”的原型即為埴輪偶。
*遊戲蔚藍檔案中有道具“水晶埴輪”,其材質為水晶。
*星之卡比中登場的雜魚敵人角色“蘑菇怪”的原型即為頭戴菌傘的埴輪。
File:Funagata-haniwa 01(trim).JPG|船型埴輪
File:HaniwaHorse.JPG|馬素陶器
File:姫路太陽公園の埴輪P7110363.jpg|位於太陽公園(姫路市)的埴輪
File:HaniwaChieftainIbaraki500CE.jpg|埴輪
File:KofunSoldier.jpg|戰士埴輪
Category:古墳時代
Category:喪葬
日
Category:玩偶
Category:陪葬品
Category:日本古墳 |
大和王權 | 大和王權(ヤマト王権)又記倭王權,是日本古墳時期,以大和地區(奈良縣)為中心君臨於西日本各地豪族聯合之上的聯合政權,在中國史書中被稱為倭國;其正式建國時期乃存在爭議。大化革新後大和王權從中國吸收律令制度蛻變成為中央集權國家,並在同時期確立國號為日本。
大和王權指的是從4世紀左右以奈良地區(大和國)為基盤逐漸擴張的政權,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日本作為國家的起源是4世紀。同世紀末建造的大仙陵古墳覆地面積和體積匹敵埃及古王國時期的胡夫金字塔,這意味著這個時期的日本近畿地區很可能已經存在著足以支撐強大生產力的廣域王權國家。但關於橫跨九州-東海的統一政權何時成型還有較大爭議。在大和王權興起的同時,日本列島還大概存在數個乃至十數個權力中心。這是日本學術界所重視的問題。
最新研究推測,在2世紀到3世紀之間,各地酋邦從分立狀態向統一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大和政權已經成為各酋邦的中心。王權為了確立聯合盟主的地位,重視對外關係,向東晉和南朝宋朝貢,並竭力與朝鮮半島上的國家(百濟、伽倻)壟斷渡來人傳入的各種技術。
== 歷史 ==
=== 王權的形成 ===
==== 諸小國的出現 ====
彌生時代根據中國史書記載日本列島出現許多小國,小國的特徵為考古發掘的,以及銅製器物,另外在中國東漢時期開始有日本列島上的小國,如:奴國,向中國朝貢,藉此壟斷與中國的往來,並尋求中國對此一地位的肯定。
==== 大和王權與邪馬臺國的關係 ====
在中國三國時代的同期,日本出現邪馬臺國,邪馬臺國為一個小國共主,並曾向魏朝貢。對於邪馬臺國的位置以及其與大和王權的關係,目前學界並沒有定論。一部份學者認為邪馬臺國位在近畿,並且逐步演化為大和王權;另一部分則認為邪馬臺國位在北九州,之後被近畿的大和王權擊敗。
==== 古墳出現 ====
從西元250年開始,日本列島上的統治者開始大量營建“古墳”。古墳的分佈遍及日本本州島的南部,以奈良、大阪為主,北海道則未發現。此一時期的墳墓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前方後圓”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墳的周遭圍繞著中空的黏土塑像,這些筒狀土製人偶有可能是殉葬用,稱之「埴輪」。
建築這些古墳須花費大量財力,只有少數的統治階級能夠負擔,也代表出現動員群眾修建大型建築的力量,因此古墳被視為大和王權出現的象徵。目前發現古墳有七十一座,以鑰匙孔形的古墳最常見,大阪堺市的大仙陵古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墳。古墳裡通常有許多銅鏡、珠寶等陪葬品,到了後期還有兵器和鎧甲。
=== 王權的發展 ===
大和王權形成初期,倭王名為大王,大王與各地豪族形成聯盟,大王對各地僅能間接統治,在各豪族之下人民被編為部民,稱為部民制,部民地位形同同一時期中國的部曲,隸屬於豪族大和王權無法直接統治。
==== 古墳時代前期 ====
266年邪馬臺國最後一次向中國遣使後,中國史書關於日本的紀錄消失約150年,期間的歷史只能依據考古資料得知。野呂肖生・笠原一男『史料による日本史』山川出版社、2007年1月1日、4-5頁。4世紀中期從東北地方南部到九州的古墳形制逐漸統一,這意味著日本多數地區被納入以大和王權為首領的政治聯盟。各地的首領承認大和王權的宗教權威,建造了與大和王權相同型別的鑰匙孔形墳墓。都出比呂志「日本古代國家形成論序説-前方後円墳體制論の提唱-」『日本史研究』第343巻、日本史研究會、1991年3月、5-39頁。白石太一郎、佐川正敏、泉拓良、設楽博己、岡村秀典、辻誠一郎、中橋孝博 著、白石太一郎 編『倭國誕生』 1巻、吉川弘文館〈日本の時代史〉、2002年6月。對外往來則由大和王權以「倭」的名稱獨佔對外貿易的權利,並以鐵礦原料等重要物資進口控制各地的首領。
==== 古墳時代中期 ====
古墳時代中期為4世紀末到5世紀之間,最顯著的趨勢之一是古墳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5世紀上半葉修建的大仙陵古墳。另外由於大陸地區動亂,渡來人增加,推動日本政治制度、器物、文化的發展,渡來人氏族組成陶作部、錦織部、鞍作部等技術性集團,漢字、佛教、儒家思想便在此時期傳入。
=== 王權的動搖和變質 ===
==== 古墳時代後期 ====
5世紀末到6世紀初古墳的建造進入衰退期,同一時期日本書紀也記載雄略天皇死後,短時間內接連經歷清寧、顯宗、仁賢、武烈四位天皇,史學界認為此時大和王權陷入內亂,原因與大和王權王權提升,導致地方反對有關。在內亂過程中,彥太尊於6世紀初取得大王地位,是為繼體天皇。
繼體天皇死後,日本再次陷入動亂,史稱,在克服了6世紀前半期的繼體、欽明朝內亂,以及平定了筑紫君磐井的叛亂 (磐井之亂)後,大和王權形成以倭王為首。與畿內豪族葛城臣、平群臣、蘇我臣、大伴連、物部連等豪族聯合組成的統治集團,豪族的同族集團叫做氏,臣、連、君、直、造、首等姓,則表明該氏的地位,該制度稱為氏姓制度。豪族分掌國家的祭祀、軍事、外交、財政等職權,在朝廷內有較大的權利。
在地方也有地方豪族存在,並擔任地方首長。大和王權的地方設國(以國造為長)、縣(以縣主為長)、村(以稻置和村主為長),地方豪族多為公、直、首等姓的豪族,地位比臣、連等中央豪族低下,然而地方豪族才是直接控制地方的掌權者,大和王權僅能透過豪族間接統治,直接統治權尚未確立。
==== 蘇我氏掌權 ====
隨著大陸文化傳入,渡來人氏姓與日本本土氏姓出現對立,其中最顯著的便是蘇我氏與物部氏針對佛教接受與否的政爭,最終蘇我馬子在587年丁未之亂擊敗物部守屋,隨後又在592年殺死崇峻天皇,擁立姪女為推古天皇,進入蘇我氏掌權的時代,另外該年也被視為飛鳥時代的開始。
==== 聖德太子改革 ====
6世紀後期隋統一中國,受到隋帝國強盛影響,大和王權開始效法隋朝進行改革,改革推動者為推古天皇姪子廄戶王 (聖德太子),廄戶王在600年遣使隋朝,使節回國後日本製定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打破首次打破氏姓制度,使官吏能憑藉才能在朝廷晉升,建立官僚體制,並按照儒家思想制定「憲法」,規範政治、社會秩序。
==== 大化革新 ====
聖德太子改革時期,大和王權由推古天皇、聖德太子、蘇我馬子三人掌權,620年代三人先後逝世,此後蘇我氏的蘇我蝦夷和蘇我入鹿父子掌權,然而蘇我氏的專橫愈演愈烈,還殺死了廄戶王之子山背大兄王與白髮部王兄弟,導致皇族和其他氏姓對蘇我氏的強烈反感。645年,中大兄皇子、神祗官中臣鎌足等人聯合反蘇我氏諸勢力發動乙巳之變,推翻蘇我氏。
中大兄皇子掌權後在646年頒布《改新之詔》,表示大化革新的開始,《改新之詔》宣示大和王權將仿效唐朝建設律令制 (日本律令制),但實際上《改新之詔》頒佈後改革沒有馬上進行,直到663年日本在白江口之戰戰敗,國家受到唐朝直接威脅,才加速大化革新的實施。668年中大兄皇子即位為天智天皇,670年制定日本首個戶籍即庚午年籍,671年頒佈日本第一個成文法令--近江令。
==== 國名改為日本 ====
671年天智天皇駕崩,其子即位為弘文天皇,但天智天皇弟弟大海人皇子發動壬申之亂奪權,大海人皇子即位為天武天皇,天武天皇繼續大化革新的改革,689年天武天皇頒佈《飛鳥淨御原令》將國名從倭國改成日本,君主稱號從大王改成天皇,學界一般認為國號「日本」至此誕生。熊谷公男 『大王から天皇へ 日本の歴史03』(講談社、2001年)、吉田孝 『日本誕生』(巖波新書、1997年)等。701年文武天皇頒佈第一部正式律法《大寶律令》正式將國名改成日本,日本此後進入中央集權的律令時代。神野志隆光『「日本」とは何か』(講談社現代新書、2005年)。
== 外交 ==
=== 中國 ===
==== 魏晉南北朝 ====
266年邪馬臺國最後一次向中國遣使後,中國關於日本的紀錄消失約150年。413年開始大和王權屢次向中國東晉和南朝派出使節,請求中國給與封號以增強對外影響力。中國史書記載,派出使節的倭王是贊、珍、濟、興、武,被稱為倭五王。有人將其比作仁德、反正、允恭、安康、雄略五代天皇。倭王武向宋帝上表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伽耶、秦韓、慕韓七國諸君事、安東大將軍、倭王。”宋順帝削去百濟,改為六國,其餘爵號照封。倭五王朝貢持續約100年,最後一次朝貢為502年,此後中 (南朝)、日雙方都陷入動亂,大和王權的朝貢因此中斷。
==== 隋唐 ====
6世紀後期隋統一中國,受到隋帝國強盛影響,大和王權開始效法隋朝進行改革,600年大和王權開始向隋唐派遣遣隋使、遣唐使,透過留學生、留學僧學習中國製度、文化,並大和王權推動大化革新貢獻極大。石井正敏他(編) 2011, p. 35、森公章「朝鮮三國の動亂と倭國」。600年大和王權首次派遣遣隋使,607、609年又派小野妹子出使,ベン・アミー・シロニー(著) Ben‐Ami Shillony(原著)『母なる天皇―女性的君主制の過去・現在・未來』大谷堅志郎 (翻訳)、79頁。 (第2章5『日本で最初の「天皇」』)。但因國書寫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導致隋的不滿,不過隋朝為了征伐高句麗,遣裴世清赴日,避免大和王權與高句麗結盟。
進入唐代後大和王權繼續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但是由於唐朝介入朝鮮三國爭鬥,唐朝支援新羅,導致與百濟結盟的大和王權與唐朝走向對立,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發動唐滅百濟之戰消滅百濟,為了協助百濟復國,大和王權於663年派軍前往朝鮮半島,但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擊敗,史稱白江口之戰。戰後大和王權於665~669年派遣唐使,試探唐朝、祝賀唐朝滅高句麗,669年之後大和王權停派遣唐使戮力改革,直到701年《大寶律令》頒布,才再次派出遣唐使,像唐朝宣告大和王權已完成改革成為日本。
=== 朝鮮半島 ===
==== 4-5世紀 ====
266年邪馬臺國最後一次向中國遣使後,中國史書關於日本的紀錄消失約150年,期間唯一關於日本的紀錄是高句麗留下的廣開土王碑。據碑文記載大和王權發動高句麗與倭的戰爭,被高句麗擊敗。井上秀雄『古代朝鮮』講談社〈講談社學術文庫1678〉、2004年10月、85頁。4世紀開始大和王權以「倭」的名稱獨佔對外貿易的權利,並以鐵礦原料等重要物資進口控制各地的首領。
百濟是大和王權在朝鮮半島南部最重要的盟友,從百濟於西元369年贈與的七支刀象徵兩國的結盟友好的開始。百濟與大和政權的同盟是互惠的,百濟希望從大和政權獲得軍事支援,大和政權則希望藉由百濟的實力,穩固在朝鮮半島南部的鐵礦原料穩定輸入利益。同一時期與百濟對立的則是高句麗,因此大和王權也與高句麗為敵,高句麗的南下威脅大和王權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利益,和其在朝鮮半島最重要的盟友――百濟。391年高句麗從海上入侵百濟。396年高句麗好太王吞併百濟眾多城池後,直逼百濟首都,百濟王投降並成為高句麗的藩屬,好太王隨後挾持百濟王子和貴族為人質返國。
隨後百濟向倭求援,並且聯合攻打當時高句麗的藩屬-新羅。新羅派特使到高句麗的平壤城請求援助。由於新羅是高句麗的藩屬,高句麗決定出兵援助。400年,高句麗發兵5萬援助新羅。高句麗的軍隊到達新羅首都之際,倭國即撤兵,404年,倭國再次攻打高句麗,最後被高句麗擊敗。該次戰役可能是日本首次見到騎兵作戰,開始日本引進、使用馬匹的歷史,引進馬匹的渡來人在日本有極高地位。
==== 6-7世紀 ====
新羅在六世紀國力增強後,盟友伽耶的逐步併吞,直接危及大和王權的核心利益,大和王權在600年征伐新羅,但沒能阻止新羅併吞伽耶。另一方面六世紀中葉,新羅聯合百濟擊敗高句麗,又背叛百濟奪取漢江流域之行為,使高句麗和百濟結盟對抗新羅,同時高句麗因為與隋帝國交惡,因此改善與大和王權的關係,新羅因此在東北亞被孤立,與唐帝國結盟成為新羅的選擇。
由於唐朝介入朝鮮三國爭鬥,唐朝支援新羅,導致與百濟結盟的大和王權與唐朝走向對立,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發動唐滅百濟之戰消滅百濟,為了協助百濟復國,大和王權於663年派軍前往朝鮮半島,但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擊敗,史稱白江口之戰。668年高句麗被唐朝消滅後,唐與新羅對朝鮮半島領土展開爭奪,即唐羅戰爭,擔心唐朝威脅的大和王權於是與新羅交好,兩國互派遣新羅使和新羅遣日使,大和王權繼續透過新羅獲得唐朝情報,學習唐朝制度、文化,直到701年再次派出遣唐使為止。
=== 同時期日本列島上的其他族群 ===
在大和王權興起的同時,日本列島還大概存在數個乃至十數個權力中心。大和王權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吞併周邊的其他權力中心,被吞併的族群逐漸被同化為大和民族。到大和王權後期日本列島被明確視為外族的族群有東北的蝦夷和九州南部的熊襲。
蝦夷在日本歷史上是一變動概念,泛指大和王朝控制以外的地區中,位於東北方面的部族,因此隨著大和王朝控制範圍的擴大,蝦夷所指範圍也逐漸向東北地方、北海道後退。古墳時代以古墳北界作為大和與蝦夷分界,該分界在新潟到巖手南部,他們與大和人進行貿易,獲得米、布匹、鐵器、工藝品等,出口海帶、馬匹、毛皮、羽毛等特產。大和王權從建立開始不斷向東北擴張,隨著大和王權擴張,蝦夷經常為防禦而戰,襲擊大和人修建的城柵;大和方面也透過在秋田等城柵舉行祭祀、提供物資等方式籠絡蝦夷臣服。但由於蝦夷地區沒有中央政府,很難徹底降伏所有蝦夷人。5世紀時中國史書記載大和王權向中國南朝宋介紹蝦夷,658年《日本書紀》記載大和王權發動蝦夷徵討,659年的遣唐使向唐高宗介紹蝦夷。
熊襲是古代日本南九州地區的原住民,多次出現在日本神話時代的記述中。目前較普遍的觀點認為,熊襲族即是日後的隼人。另外位於日本列島南部的琉球群島在日本史書中的首次記載出現於飛鳥時代,《日本書紀》在657年稱奄美群島為「海見嶋」。
== 參見 ==
* 彌生時代
* 古墳時代
* 倭國
== 參考資料 ==
Category:古墳時代
Category:天皇史
Category:奈良縣歷史 |
七支刀 | 七支刀是儲存在日本奈良縣天理市石上神宮的鐵劍。傳說這就是《日本書紀》神功皇后五十二年條所記載的七支刀。全長約75釐米。刀身兩側各交錯伸出三把雙刃枝刀,非實用品。刀身兩面有60多個字的金嵌銘文,敘述百濟王命人製造七支刀進貢與日本之經過,是探討東亞各國關係的寶貴史料。關於銘文的解釋尚無定論,有369年百濟王為倭王制造的百濟上獻品說、百濟王對倭王的下賜品說、東晉透過百濟王下賜倭王說以及5世紀後半葉的百濟刀之說等等。但都嚴厲地批判把《日本書紀》和《古事記》中關於上貢倭王的記載與銘文直接聯絡起來的傳統說法。七支刀是日本的國寶。
:銘文:
::(表)泰■四年五月十六日丙午正陽造百鍊磨七支刀出闢百兵宜供供侯王永年大吉祥
::(裡)先世以來末有此刀百濟王世(子)奇生聖音故為倭王旨造傳示後世。
Category:日本國寶 (考古歷史資料)
Category:刀具
Category:中文碑文 |
倭五王 | 倭五王是《晉書》、《宋書》等古代中國南朝史書中記載的倭國贊、珍、濟、興、武等五王。據記載,倭五王在413年至478年間,至少有九次遣使南朝,奉獻貢品。王名則按中國習慣稱呼,日本後來改用天皇稱呼後又有了對應的天皇年號。贊相當於應神或仁德、履中天皇,珍(也稱彌)相當於反正或仁德天皇,濟相當於允恭天皇,興相當於安康天皇,武相當於雄略天皇。他們朝貢的目的,是為了對抗當時正處在興盛時期的高句麗,擴大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同時從中國引進技術人材)。
==中國日本史料記載的倭五王==
西曆 (公元後) 中國朝代 夏曆 倭王 描述 出處
413 東晉 義熙九年 贊
* 倭國及西南夷銅頭大師並獻方物。
* 晉安帝時,有倭王贊。
* 晉書·安帝紀
* 梁書·諸夷傳
421 南朝宋 永初二年 贊 高祖永初二年,詔曰:「倭贊萬裡修貢,遠誠宜甄,可賜除授。」 宋書·倭國傳
425 南朝宋 元嘉二年 贊 太祖元嘉二年,贊又遣司馬曹達奉表獻方物。 宋書·倭國傳
430 南朝宋 元嘉七年 贊? 是月,倭國王遣使獻方物。 宋書·文帝紀
438 南朝宋 元嘉 十五年 珍
* 己巳,以倭國王珍為安東將軍。
* 贊死,弟珍立,遣使貢獻。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表求除正,詔除安東將軍、倭國王。珍又求除正倭隋等十三人平西、徵虜、冠軍、輔國將軍號,詔並聽。
* 宋書·文帝紀
* 宋書·倭國傳
443 南朝宋 元嘉二十年 濟 二十年,倭國王濟遣使奉獻,復以為安東將軍、倭國王。 宋書·倭國傳
451 南朝宋 元嘉二十八年 濟
* 秋七月甲辰,安東將軍倭王倭濟進號安東大將軍。
* 二十八年,加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將軍如故。並除所上二十三人軍、郡。濟死,世子興遣使貢獻。
* 宋書·文帝紀
* 宋書·倭國傳
460 南朝宋 大明四年 濟? 倭國遣使獻方物。 宋書·孝武帝紀
462 南朝宋 大明六年 興
* 壬寅,以倭國王世子興為安東將軍。
* 世祖大明六年,詔曰:「倭王世子興,奕世載忠,作籓外海,稟化寧境,恭修貢職。新嗣邊業,宜授爵號,可安東將軍、倭國王。」
*(雄略天皇六年)夏四月,吳國遣使貢獻。
* 宋書·孝武帝紀
* 宋書·倭國傳
* 日本書紀
468
*(雄略天皇)十二年夏四月丙子朔己卯,身狹村主青與檜隈民使博德,出使於吳。
* 興死,弟武立,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 日本書紀
* 宋書·倭國傳
470
(雄略天皇)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狹村主青等共吳國使,將吳所獻手末才伎,漢織、吳織及衣縫兄媛、弟媛等,泊於住吉津。 日本書紀
477 南朝宋 昇明元年 武? 冬十一月己酉,倭國遣使獻方物。 宋書·順帝紀
478 南朝宋 昇明二年 武 五月戊午,倭國王武遣使獻方物,以武為安東大將軍。詔除武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 宋書·順帝紀和倭國傳
479 南朝齊 建元元年 武 建元元年,進新除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武號為鎮東大將軍。 南齊書·倭國傳
502 南朝梁 天監元年 武 鎮東大將軍倭王武進號徵東大將軍。 梁書·武帝紀
《梁書·諸夷傳》雲:贊死,立弟彌;彌死,立子濟;濟死,立子興;興死,立弟武。
==與日本史書映照==
*贊乃仁德天皇或履中天皇
*珍乃反正天皇或仁德天皇
*濟乃允恭天皇
*興乃安康天皇
*武乃雄略天皇
Category:南北朝人
Category:古墳時代天皇
Category:倭人傳
Category:日本人物並稱
Category:日本名數5 |
安土桃山時代 | 安土桃山時代,又稱織豐時代,是1568年至1603年之間,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稱霸日本的時代。起於織田信長上洛並扶植最後一位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昭為其傀儡,終於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該時代以織田政權的安土城和豐臣政權的桃山城(又稱「伏見城」)為名。
這個時期有三位主要人物相繼成為主導者:織田信長(1568年至1582年)、豐臣秀吉(1582年至1598年)、德川家康(1598年至1603年),他們作為戰國時代強大的幾家大名,逐步擊敗了其他勢力,建立了強大的武家政權。後兩者最終統一了日本。
== 時間段 ==
安土桃山時代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都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起始時間有三種說法:1568年織田信長擁立將軍足利義昭上洛、1573年足利義昭被趕出京都,室町幕府滅亡或1576年安土城的建成。
結束時間也有三種說法:1598年豐臣秀吉逝世、1600年關原之戰德川家康勝利或1603年家康就任徵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本文將採取1568年至1603年的說法。
有說法認為該時代承接了日本戰國時代,也有說法將該時代部分或全部時間段納入日本戰國時代範圍之內。
== 歷史 ==
===織田信長時期===
永祿11年(1568年),當時實力雄厚的織田信長率大軍上洛京都,扶植長期流亡在外的足利義輝之弟足利義昭成為第十五代幕府將軍,挾其為傀儡以號令天下,自此開創了安土桃山時代。足利義昭並不甘心作織田信長手中的傀儡,後來暗中聯絡各地勢力大名,意圖挑戰織田信長的權威,導致他於天正元年(1573年)被後者流放趕出京都。室町幕府至此滅亡。信長在琵琶湖畔的安土建造了達七層高用石頭牆壁圍著的城堡,成為戰國時期的標誌。信長授予被征服大名封地,清除免稅商業的障礙,把受貶抑的宗教團體和商人拉攏到他自己的軍事體系中,因此增長了自己的實力。他透過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全日本大約三分之一的令制國(州),還設立並實施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例如系統的村莊組織,稅收和標準化的量度。同時,其他的大名——包括已經被信長征服的和他控制之外的——也建造了他們自己的極其堅固的城堡並使他們的駐軍現代化。1577年,信長派他的主要戰將羽柴秀吉去攻佔西本州中國地方的十二個國(州)。後來,他又讓長子織田信忠領兵,滅亡了在東邊威脅最大的武田家。1582年,當信長帶領少數隨從從安土前往京都並借宿於本能寺時,被信長派去支援秀吉的明智光秀突然叛變,突襲本能寺,信長被迫於本能寺自殺身亡,史稱本能寺之變。
===豐臣秀吉時期===
220px|縮圖|日本貿易的荷蘭人
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戰擊敗明智光秀後,成為信長未成年後嗣的保護者之一。1584年,秀吉消滅了其他三個保護者,完全控制了京都,成為信長無可爭議的繼承人。羽柴秀吉生出生是沒有姓氏的平民,在被信長賜姓之前原名為木下藤吉郎。在繼承信長之後,秀吉要求被藤原家收為養子,後來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得到了關白的職位,這意味著全日本的內政和軍事都為他所控制。之後的一年中,他維持了與上杉氏、宇喜多氏、毛利氏的同盟,並繼續在四國和北九州的統一戰爭。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使得控制東北地區的伊達氏主動請降,並戰勝了控制東本州關東地區的最後一個敵手北條氏,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就此結束,天下首度歸於一統。
豐臣秀吉獨裁控制了全日本,透過直接的手段或是盟誓的陪臣。新的中央政府體系開始運作。國家被一個大名聯盟統一了,但是還是分散化的。再一次的分配領土成為實力的標準。作為丈量和評價土地的新的單位——石——被設立。1石大約等價於180立升的大米。擁有能生產一萬石或更多大米的土地的那些人,被定義為大名。日本全國檢地有1850萬石(1598年資料),而秀吉一個人擁有其中的200萬石。德川家康——強大的東本州大名(並不完全受到秀吉的控制)——掌握著250萬石。儘管秀吉擁有強大的力量並擔心家康所擁有的實力,德川家康的位置還是絕對的安全。秀吉試圖削弱大名的利益,例如委派德川家管理關東地區,並用可信賴的陪臣包圍他的新領土。在大坂(今大阪)的城下町,他將諸大名的妻子和後嗣作為人質,並用姻盟加強封建約束。他利用石體系和檢地重新分配全國土地。1590年,秀吉宣佈結束更進一步的階級運動或社會地位的改變,這加大了農民階級和武士(只有後者才能佩帶武器)階級之間的差距。1591年,他有計劃的讓養子(秀吉姊姊的兒子)秀次當上關白及豐臣家家督,自己作為太閤攝政。秀吉被稱為「天下人」,從尾張中村的一介平民開始,達到權傾天下的高位,遺憾的是一直沒有親生的子嗣。五十七歲才由側室澱君生下第三個兒子豐臣秀賴(第一個兒子羽柴秀勝早夭,第二個兒子豐臣鶴松三歲時夭折)。老來得子的秀吉對此子非常的溺愛,此時秀吉所有的行動,都以將天下傳給秀賴為目的,而秀次也因為可能會成為妨礙秀賴的人,而在1595年遭到賜死。在他生命結束之前,秀吉為了平衡權力,試圖透過制度的設計,讓大名們宣誓效忠並輔佐秀賴直到其可以執政為止,這個制度包括:「五大老」(武將出身,以德川家康和加賀百萬石的前田利家為首,負責決定政策),向秀吉宣誓維護和平並支撐豐臣家;「五奉行」,以石田三成等事務官為首,制訂日常工作方針和行政上的事務;「三中老」,維護大老和奉行之間的和睦。臨死前已瀕臨瘋狂的秀吉,甚至要求大名們立下誓書。
1592年,豐臣秀吉率領了20萬的軍隊侵略了朝鮮,他的最終目的是要侵略明朝。他的軍隊在半島上迅速蔓延,直到在朝明聯軍面前慘敗(參見壬辰衛國戰爭)。在和平會談期間,秀吉要求分割朝鮮半島,自由貿易,並讓一個明朝公主成為日本皇后。但日本的要求被明朝給拒絕,於是和平的努力完結了。1597年開始了第二次入侵朝鮮,但是隨著1598年因秀吉的病逝,日本全軍撤退而結束。
=== 後期 ===
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病逝於伏見城,享年62歲。死前他亦已託付前田利家監視德川家康及輔佐豐臣秀賴。而入侵朝鮮半島的日軍在接獲德川家康為首的五大老及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之安排下,嚮明朝隱瞞了秀吉的死訊,隨後與明朝議和並逐漸從朝鮮撤軍。但這兩場戰爭使日軍損失巨大,元氣大傷,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後成為徵夷大將軍的一個重要伏因。而日本與朝鮮的關係,到1607年才恢復正常。
豐臣秀吉死後,由於繼位的是隻有六歲的豐臣秀賴,以德川家康為首的五大老及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隨即出現嚴重的權力矛盾,因而引發了關原之戰。交戰雙方為德川家康率領下的東軍以及石田三成等組成的西軍。最後,在西軍叛將小早川秀秋的叛變的情況下,這場戰爭在一天內就分出了勝負,德川家康取得了日本的統治權,三年後就任為徵夷大將軍,並成立了江戶幕府。
== 藝術文化與貿易 ==
桃山藝術(1573年至1615年)以秀吉在伏見(京都南方)修建的城堡小山為名,在這時期十分繁榮。這個時期由於對世界產生了興趣,以大都市為中心的經濟發展,商業手工業者地位上升使得此時的藝術顯得富麗而奢華。華麗的城堡建築和室內裝飾,用金葉子修飾的彩繪屏風,展現了大名的實力和財富。南蠻貿易有所發展,外來的「南蠻」(即歐洲人)產品的使用變得很普遍。
1587年,豐臣秀吉佔領了長崎,這是日本與外界接觸的主要地點。他控制各種貿易團體,並試圖管制全部的海外活動。儘管明朝拒絕了他擁有的貿易特許權的權利,但是秀吉還是成功的把商業使節送到了現在的馬來西亞,菲律賓群島和泰國。由於一些不良天主教信徒把日本人販售到歐洲的人口販賣行逕曝光,天主教被宣佈為邪教,傳教士在日本的傳教活動從此被禁止,這間接導致了發生在九州的切支丹一揆。
== 參見 ==
* 日本戰國時代
*
*
|
2月19日 | 2月19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50天,離全年結束還有315天(閏年則還有316天)。
== 大事記 ==
=== 19世紀前 ===
* 197年:羅馬皇帝塞提米烏斯·塞維魯斯的軍隊在盧格杜努姆擊敗克洛狄烏斯·阿爾比努斯的軍隊。
* 1594年:在約翰三世逝世後,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齊格蒙特三世加冕為瑞典國王。
* 1600年:位於秘魯莫克瓜大區的瓦伊納普蒂納火山大規模噴發,間接造成200萬人死亡。
=== 19世紀 ===
* 1819年:英國探險團隊在前往智利瓦爾帕萊索途中偏離航道,並發現南設得蘭群島北端利文斯頓島。
* 1861年:俄羅斯皇帝亞歷山大二世簽署《農奴解放宣言》,宣佈廢除莊園的農奴制度。
* 1878年:保加利亞王國獨立。
* 1878年:-{zh-hant:湯瑪斯·愛迪生; zh-hans:托馬斯·愛迪生;}-獲得留聲機的專利權。
* 1881年:堪薩斯州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販售酒精產品的州。
=== 20世紀 ===
* 1903年:因西普里亞諾·卡斯楚總統拒絕償還外債而導致的對委內瑞拉的封鎖解除。
* 1907年:黃岡起義失敗。
*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凡爾登戰役爆發。德軍向法國城市凡爾登發動猛烈攻擊。
* 1934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南昌行營發表演說,發起「新生活運動」。
* 1942年:日本海軍航空兵對澳洲達爾文發動空襲,為史上外國軍隊對澳洲發動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 1942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簽署行政命令,下令將超過11.2萬名日裔美國人送往拘留營。
* 1945年:美國海軍陸戰隊開始進攻日本守軍堅守的硫磺島,硫磺島戰役爆發。
* 1954年: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議將原隸屬於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州,改劃歸至烏克蘭。
* 1968年:。
* 1972年:日本淺間山莊事件:聯合赤軍進入輕井澤淺間山莊,並挾持人質。
* 1979年: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成立。
* 1980年:美國再次表示堅決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 1986年:蘇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個模組核心艙發射升空,為人類首個進行長期研究工作的太空站。
=== 21世紀 ===
* 2006年:墨西哥科阿韋拉州煤礦發生甲烷爆炸,65名礦工被困死亡。
* 2008年:日本東芝公司正式宣佈將終止HD DVD事業。
== 出生 ==
* 703年:安祿山,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人之一,並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757年逝世)
* 1473年:尼古拉·哥白尼,波蘭天文學家(1543年逝世)
* 1630年:希瓦吉,印度統治者,馬拉塔帝國創立者(1680年逝世)
* 1743年:路易吉·博凱里尼,義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1805年逝世)
* 1811年:威廉·漢密爾頓,英國貴族,第十一代漢密爾頓公爵(1863年逝世)
* 1859年:阿倫尼烏斯,瑞典物理學家,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27年逝世)
* 1865年:斯文·赫定,瑞典探險家,樓蘭古城發現者(1952年逝世)
* 1882年:海因裡希·馮亨德爾-馬志尼,奧地利植物學家(1940年逝世)
* 1884年:託比阿斯·丹齊格,俄裔美國數學家、科普作家(1956年逝世)
* 1888年:湯姆·菲利普斯,英國皇家海軍軍官(1941年逝世)
* 1899年:盧齊歐·封塔納,義大利畫家、雕塑家(1968年逝世)
* 1901年:穆罕默德·納吉布,埃及革命家,首任埃及總統(1984年逝世)
* 1901年:俞大紱,中國植物病理學家、微生物學家(1993年逝世)
* 1912年:谷口千吉,日本電影導演(2007年逝世)
* 1930年:謝爾·埃斯普馬克,瑞典作家、文學史家(2022年逝世)
* 1934年:杜漸,香港作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2022年逝世)
* 1940年:薩帕爾穆拉特·阿塔耶維奇·尼亞佐夫,土庫曼政治人物、獨裁者,首任土庫曼總統(2006年逝世)
* 1942年:霍華德·斯金格,英國企業家,前日本索尼董事長
* 1943年:侯默·海堪, 美國NASA工程師及作家
* 1947年:林懷民,臺灣舞蹈家,雲門舞集創辦人
* 1947年:丁佩,香港演員
* 1948年:東尼·艾歐密,英國吉他手、詞曲作家、唱片製作人,樂團黑色安息日吉他手
* 1952年:村上龍,日本小說家、電影導演
* 1953年: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阿根廷政治人物,第52任阿根廷總統
* 1957年:法爾可,奧地利饒舌歌手(1998年逝世)
* 1960年: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英國王室成員
* 1964年:珍妮弗·道德納,美國生物學家,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1967年:班尼西歐·岱·託羅,美國男演員、導演
* 1969年:蘇維思,華裔美國政治人物
* 1975年:朱學恆,臺灣作家、翻譯、電臺主持人、名嘴、時事觀察家、政治評論員及直播主
* 1976年:李維維,臺灣女演員
* 1977年:黃騰浩,臺灣男演員
* 1977年:藍鈞天,臺灣男演員
* 1979年:陳紹誠,臺灣企業家、模特兒
* 1979年:李天熙,韓國男演員
* 1979年:Vitas,俄羅斯男歌手
* 1979年:卡路士·伊度亞度·費拉利,巴西足球運動員
* 1980年:馬琳,中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
* 1983年:中島美嘉,日本女歌手
* 1984年:喬許·特蘭克,美國導演、編劇、剪輯師
* 1986年:郭採潔,臺灣女歌手、演員
* 1986年:姜妍,中國女演員
* 1986年:久紗野水萌,日本女演員、寫真集模特兒
* 1986年:奧菲利亞·拉維邦德,英國女演員
* 1987年:岑潔儀,又名岑詠辰,香港女演員
* 1987年:許怡才,韓國女演員
* 1988年:潘時七,中國女演員
* 1988年:入野自由,日本男演員、聲優
* 1991年:吳泱潾,臺灣女藝人
* 1991年:克里斯托夫·克拉默,德國國家足球隊球員
* 1993年:維多利亞·嘉絲蒂,美國女演員、創作行歌手、舞蹈家
* 1994年:降幡愛,日本女性聲優
* 1995年:尼古拉·約基奇,塞爾維亞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98年:金廷祐,韓國男子偶像團體NCT成員
* 1998年:黎展峰,香港男歌手
* 2000年:松本一香,日本AV女優
* 2002年:黃明昊,中國男子偶像團體NINE PERCENT、樂華七子NEXT成員
== 逝世 ==
* 1709年:德川綱吉,日本江戶幕府第5代徵夷大將軍(1646年出生)
* 1897年:卡爾·魏爾施特拉斯,德國數學家,被譽為「現代分析之父」(1815年出生)
* 1934年:迦勒·布拉德漢姆,美國藥劑師,百事可樂發明人(1867年出生)
* 1938年:愛德蒙·蘭道,德國數學家(1877年出生)
* 1938年:張廷玉,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將領(1902年出生)
* 1945年:尼古拉·波格丹諾夫-別爾斯基,俄羅斯畫家(1868年出生)
* 1951年:安德烈·紀德,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69年出生)
* 1973年:伊凡·桑德森,美國生物學家、神秘動物學家 (1911年出生)
* 1992年:呂安德,臺灣建築師、政治人物,曾任澎湖縣縣長(1915年出生)
* 1993年:莫哈末·韓查,馬來西亞國旗設計者 (1918年出生)
* 1997年:鄧小平,中國政治家、軍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1904年出生)
* 2007年:許財利,臺灣基隆市前市長(1947年出生)
* 2008年:沈殿霞,香港資深電視藝人(1945年出生)
* 2009年:吳木金,香港女工(1917年出生)
* 2010年:凌禮文,香港電視藝人(1941年出生)
* 2011年:袁雪芬,越劇表演藝術家(1922年出生)
* 2016年:哈波·李,美國作家,代表作《梅岡城故事》(1926年出生)
* 2016年:翁貝託·埃可,義大利小說家、文學評論者、哲學家、符號學家(1932年出生)
* 2019年:卡爾·拉格斐,人稱“老佛爺”,德國設計師,法國時尚品牌香奈兒領銜設計師兼創意總監(1933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炬光節、新生活運動紀念日
* :國旗日
* :軍人節
|
國際法 | 國際法(;,原稱萬國法)又稱國際公法,是各國認為在其彼此交往中具有法律約束力習慣、條約規則統稱。國際法不同於國家法律制度,因為它主要的適用物件為國家而非公民,是規範政府組織之間關係規則,有時也包括法人、自然人等。因為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制度,所以國際法較無法約束各個國家、無法保障其法律體系始終順利運作。早期西方世界並不承認國際法存在,19世紀英國法學家約翰·奧斯丁認為該法律僅其是一種實在道德,不具有法律強制力。目前各國對國際法法律地位承認、國際間所發生貿易摩擦也時常被援引國際法進行解決,因此國際法法律地位已獲得多數國家承認,但國際社會並沒有具備制裁違法國家實力。世界政府可以解釋、執行,因此常被解釋為國與國之間條約國際私法概念混淆以求維繫既成格局。
==詞源==
國際法一詞有時被用以代指“國際公法和國際私法的總稱”見“國際法”詞條:【國際法】國際公法和國際私法的總稱,但通常指國際公法。 ,但事實上這種用法並不常見,也不反應英語“International Law”一詞的本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某些教學輔導書將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統稱為“三國法”。此外,國際法是現代國際社會通用的一個名詞;在古代,調整國家之間關係的法律並沒有使用“國際法”一詞來表達。
古代羅馬,有市民法和萬民法之分。由於自身一般宗教法律不適用於外國人,故此羅馬人就把法律由宗教中抽離出來,稱之為“萬民法”。萬民法並不是國際法,而只是有涉外因素、即涉及外國人的羅馬私法。但是,至少從西塞羅以後,萬民法被理解為所有與羅馬有交往關係的國家所有一致同意的正義原則,而與以自然正義為依據的自然法()相區別。
中世紀時代,即約公元五世紀至十四世紀歐洲政局混亂,許多歐洲小國都必須接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教宗的律令,所以國際法法典難以產生。到了十六世紀,歐洲人把世界其他地方變成殖民地,並引入法律觀念,把很多歐洲以外的國家的慣例破壞,如中國是以皇帝為統治者,被征服或進貢的人便要加入中國的體系而成為附庸國。
格老秀斯是西方研究國際法的鼻祖,但他的著作是建基於前人所發展的自然法理論。他繼續維持萬民法和市民法的區別。而他所稱的萬民法是指其拘束效力來自所有國家或許多國家的意志的法律,因而他指的是萬國法,也就是。繼他之後,英國國際法學者採用的名稱。
自從1789年邊沁在其著名的《道德和立法原則》一書中首次使用“”(後被譯成漢語“國際法”)來稱呼調整國家之間關係的法律後,“國際法”這一名稱才為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但是各國學者對國際法的定義長期以來並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
在1842年後帝國體系瓦解;中國開始接受歐洲的國際法系統。1864年丁韙良翻譯美國國際法學者惠頓的國際法著作《萬國公法》(又稱《國際法原理》)。後來,萬國公法被簡稱為公法,例如,布倫奇理的《近代國際法》被譯為《公法千章》。到了清朝末年,日本使用的國際法的名稱傳到中國,國際法便成為普遍的中文名稱。1998年知名的國際公法學者丘宏達教授與丘宏義博士運用數位化高新科技,以光學掃描與古籍再生技術重印民初國際法學者丘漢平教授家傳的萬國公法古籍(同治三年京都崇賓館版本),出版當年適逢丘宏達時任會長的國際法學會世界總會〈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ILA〉在中華民國臺北市舉行年會。國際法在由一班學者研究制定的時候一般先考慮國際慣例,即根據先前國際間的做法、條約,在國際間互相簽訂了的條約作參考、法院或仲裁人的裁決、其他學者的學術著作、國際機構(如聯合國)的決定和有關國家的本土法律的一般原則。而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法院判決一般亦依據條約、慣例、一般性法律原則以及法庭裁決及學者著作。
== 國際法的歷史 ==
國際法的歷史是隨著國家和各種國際法的學說而不斷演變和發展的。從這個方面說,它是有別於國際私法和憲法的。雖然近代國際法發端於16世紀,但許多國際法學者仍然把古代具有一些國際法特徵的法律納入國際法的研究範圍。從這點上說,國際法還包括了希臘的城邦法律實踐和羅馬的萬民法。但這些法律規範並非具有普遍性。
=== 早期歷史 ===
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古希臘之前,古希臘形成了一個一個的城邦,他們之間相互影響,並形成了一系列的規則來處理各個城邦之間的矛盾衝突等。這已經具有了與近代意義國際法相似的特徵。與希臘不同的是羅馬帝國並未形成一個個獨立的政治體,萬民法也僅僅是處理非羅馬人與羅馬人之間、非羅馬人之間的法律規範。但萬民法中體現自然法思想的公平、正義、平等,卻是近代國際法的精髓。
=== 民族國家 ===
隨著羅馬帝國和之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獨立的城市、公國、聯合王國和國家誕生了。但缺乏強大的帝國和宗教上絕對權威來指導和規範日益興起的國際貿易,大部分的歐洲人為東羅馬帝國的羅馬法大全和天主教的教會法而歡欣鼓舞。國際間的貿易是促進歐洲形成客觀公正的洲際規則的內在動因。沒有統一的法典規範,跨國商人們的經濟利益是很難得到保證的。追求利潤的動機不斷推動著一般國際法的向前發展和海商法的形成。隨著國際貿易和開拓市場的需要以及戰爭變得越來越不可預見,對於國際習慣和國際慣例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強烈。德國的漢薩同盟極大的減輕了貿易的困難即是時代的見證。
=== 格老秀斯 ===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 國際聯盟 ===
===現代國際法===
現代國際法有兩個很重要的特徵。即尊重主權和主權平等和國際法內容的到了極大的豐富。二戰後,大批民族國家要求獨立,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新獨立的國家並不否定原有國際法原則,而是要求改革和創新。1954年在萬隆會議上由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1970年聯合國大會在新獨立的國家的推動下透過了《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和合作的國際法原則宣言》。這些原則的出現都極大地豐富了國際法的內容和含義。
== 國際司法機構 ==
=== 國際法院 ===
國際法院(法語:Cour internationale de justice,縮寫為CIJ;英語: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縮寫為ICJ),是聯合國六大主要機構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機關,是主權國家政府間的民事司法裁判機構,根據《國際法院規約》於1946年2月成立,位於荷蘭海牙。國際法院的主要功能是對各國所提交的案件做出有法律約束力的仲裁,並就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諮詢意見。國際法院是具有明確許可權的民事法院,沒有附屬機構,對其他國際法庭沒有管轄權。國際法院沒有刑事管轄權,因此無法審判個人,這種刑事審判由國內管轄或聯合國特設刑事法庭或國際刑事法院管轄。
國際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任期9年,可連選連任;設書記官處。工作語言為法語與英語。法院成員不得從事任何其他職業性工作。
===國際海洋法院===
國際海洋法法庭(英語: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縮寫為ITLOS),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建立的一個法律組織。始建於1996年,總部位於德國漢堡市,是專門審理海洋法案件的國際組織。現為聯合國大會觀察員組織。
=== 國際刑事法院 ===
國際刑事法院(,常縮寫作:或;)成立於2002年,位於荷蘭海牙,工作語言為英語和法語。其主要功能是對犯有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的個人進行起訴和審判。國際刑事法院成立的基礎是2002年7月1日開始生效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因此該法院僅對規約生效後的前述四種國際罪行有管轄權。但是實際上,國際刑事法院暫時還不能對侵略罪行使管轄權。
== 國際法之主體 ==
為達維持社會秩序的目的,社會中通常需要有規制社會構成員行為的規範存在。法律規範係屬於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規範,其目的在於規製法律主體的行為,此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吾人所熟知的國內社會中,國際社會亦復如此。因此,於法律制度下何種實體能夠成為法律主體,必須取決於該法律規範的界定,而此往往取決於法律所規制之社會的需要。國際法上的法律主體,係指得享受國際法所賦予之權利、承擔國際法課以之義務,並且具有維護其權利而提起國際訴訟能力的實體。
從實踐上觀察,於國際法制度中,法人格所賦予的物件除了國際法制度中最主要的實體-國家-以外,尚有國際組織、個人(包括自然人與法人)與其他特殊實體;同時,國際法所賦予各種實體得以享受之權利與承擔之義務則未必相同,凡此均須取決於國際法相關規範的界定。然無論如何,該等具有有限國際法人格的實體仍屬於國際法上的主體,換言之,在此並無需以國際法主體必須具有國家所擁有權利與義務的嚴格意義來認定其資格。此外,由於受到國際法逐步發展得影響,在國際法律體系中,各種法律主體所享有之權利與承擔之義務的範圍不盡相同,因此倘欲對特定種類的主體究具有何種具體權利或義務有明確的界定,實有所困難。因而,國際法主體在認定上並不以擁有國際法所規定全部的權利與義務為必要。
特別是個人,個人於國際法是否具有主體地位,在判斷上應以相關個人是否得利用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以向特定主體主張其相關權利,或在特定國際組織中是否存在有若干機制,使個人得向該國際組織主張國際法上的相關權利為標準。
==基本原則==
===實質原則===
====國家主權平等====
主權是國家最基本、最主要的屬性,國家對內對外的基本權利,對內最高管轄權,對外獨立權、自衛權。13-14世紀出現主權概念,想以此反對宗教色彩濃厚的神聖羅馬帝國,但沒有太大影響。1577年布丹提出主權概念。1614年黎塞留提出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主權停留在國王這個層次,叫君主主權。1625年格勞秀斯提出主權平等說,提出國際法意義上的主權。18世紀盧梭提出人民主權論。
二戰後主權進一步被強調,被認為是國家基本屬性,不可分割,不可轉讓的絕對權利。現在進入全球化,我們應該說主權是相對的。現在發達國家在弱化主權,提出主權過時論,新幹涉主義等。落後國家強調主權,不加任何限制的主權。
1992年聯合國安理會首腦會議,加利說:絕對的、排他的主權時代已經過去,它的理論從來就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安南:國家主權就其最基本的意義而言正在重新定位。現在國家普遍被認為服務於人民的工具,傳統主權的概念加入了人權的色彩。只要自主讓與的權利,就不是損害主權。
====時空性原則====
「時空性原則」主要是指「解決過去領土歸屬的問題,要適用當時的國際法原則加以解決,而非以現今的國際法原則解決。」例如,1842年至1898年大英帝國從清帝國手中取得香港是否符合國際法,就需要以1842年至1898年間適用的國際法原則去斷定,而非按現今的國際法原則。同樣道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上世紀80年代從大英帝國手中取得香港是否符合國際法,中英聯合宣告是否有效,就需要以上世紀80年代所適用的國際法原則去判斷,而不是1842年時的國際法原則。
====民族自決原則====
含義:各民族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處理自己的事情。
60年代,15屆聯合國大會《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70年代,《國際法原則宣言》規定:根據聯合國憲章所尊崇之各民族享有平等權利及自決權之原則,各民族一律有權自由決定其政治地位,不受外界之干涉,並追求其經濟、社會及文化之發展,且每一國均有義務遵照憲章規定尊重此種權利。
====禁止使用威脅或武力原則====
《聯合國憲章》第二條(4)
====強製法原則====
====國際合作原則====
各國不論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上有何差異,都有義務互相協助。一戰後,國際聯盟第一次建立了全球性政府間國際組織,提出了增進國際合作並保證其和平與安全。二戰後,國際合作成為普遍的國際法基本原則。聯合國憲章已經寫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也是國家的重要目的,和平時期國家更需要合作,成為所有國家參加包括所有領域固定、長期的合作,更重視經濟、文化的結盟。
憲章規定:各國應該與其它國家合作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各國應該合作,促進對於一切人民、人權以及基本自由的原則。各國應該依照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處理經濟、文化和貿易方面的關係。聯合國會員國均有義務依照憲章有關規定採取個別和共同行動與聯合國合作。
====審判權原則====
====國家豁免原則====
國家豁免權亦稱國家主權豁免,由於它往往是以國家財產的豁免問題被提出來,所以通常又稱之為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它是指在國際交往中,一個國家及其財產未經其明示同意免受其他國家的司法管轄和執行。
按照一般國際慣例,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權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司法管轄豁免:非經外國明示同意,不得在另一國法院對它提起訴訟,或將其財產作為訴訟標的;(2)訴訟程式豁免:即使一國放棄管轄豁免,外國法院亦不得強制它出庭作證或提供證據或為其他訴訟行為,也不得對其在該國境內的財產採取訴訟保全措施;(3)強制執行豁免:即使一國在外國法院參加民事訴訟,無論是主動作為原告還是自願作為被告,未經其明示同意,該國法院的判決仍不得對其財產實施強制執行。
====外交保護原則====
外交保護是指在某國的外國人應履行其對所在國和母國的雙重義務,同時他的有關權利也應得到居住國及國籍國的雙重保護。當在居住國其權益受到侵害時,國籍國在某些情況下有權採取某些措施提供幫助,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外交保護。
外交保護泛指一國透過外交途徑對在國外的本國國民的合法權益所進行的保護。國家有權對其在國外的本國國民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這是國家屬人優越權的重要內容之一,故「國籍」是外交保護的基本要件。實踐中,各國都是透過本國外交機關對在國外的本國國民提供各種保護。
外交保護是直接涉及所在國的權益的國家行為,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本國國民受到所在國之“國際不法行為”所侵害。(2)符合“國籍繼續規則”,因為外交保護權源於屬人管轄權。(3)符合“用盡當地救濟規則”,因為這是構成國家責任的前提。
====相互尊重原則====
====誠信原則====
====互不-{幹}-涉內政====
國家在相互關係中,不得以任何藉口和方式直接、間接干預並不承擔國際義務的他國內政。也不得以非法手段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意志、制度和意識形態。內政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劃分內政與非內政的界限在於有關國家是否在相關事項上承擔國際義務;與此對應,干涉包括三種形式,武裝干涉、經濟干涉和外交干涉三種。(1:該條原則和國家基本權利中的戰爭權相牴觸,2;如A國存在普遍侵犯人權行為,如種族滅絕或屠殺行為,在阻止這種行為的國際行動中,B基於此原則而不予干涉,而去放任和陌視這種侵犯行為,也是一種侵犯人權的行為,基於定義和國際法普遍觀點至少人權問題不是內政問題,B國因此需要承擔國際責任。)該條款沒有國際法淵源,不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各國應該以和平方法解決與他國之間的國際爭端。1920年國際常設法院開創了以司法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河,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規定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為一向普遍性國際義務。1970年《國際法原則宣言》,再次規定。
===形式原則===
====對國際社會的普遍義務原則====
====禁止反言原則====
====原告承擔舉證責任原則====
====情狀證據原則====
====耗盡當地救濟辦法原則====
「用盡當地法律救濟途徑」(Local Remedy),係指依照地主國的程式法和實體法,在地主國的司法機關或行政機構中解決爭議。外國人在地主國應當遵守地主國的法律,且外國人將受到地主國政府的管轄。這是國家屬地中的主權優越地位表現,因此,投資者在地主國投資的過程中因投資產生爭議時,首先應當向地主國尋求救濟。亦即,在爭議發生時,外國人必須盡一切可能利用地主國一切可利用的救濟手段,包括司法、行政、仲裁各方面的程式。只有在地主國拒絕司法、拖延訴訟、執法不公而使外國人得不到應有的救濟時,才能訴諸外交保護、外國法院訴訟,以及國際仲裁等。地主國當地救濟是一項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它的理論依據是屬地管轄權優先原則與國家主權平等原則。
====清白原則====
==國際法的淵源==
《 國際法庭條約》是聯合國憲章的一部分。根據《國際法庭條約》第三十八條的規定:
# 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 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 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 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 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 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據此,國際法的淵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條約;
#國際習慣法;
#一般法律原則;
#司法判例及學說。
==註釋==
== 參見 ==
* 國際私法
* 條約
* 國際法的淵源
* 海洋法
* 國際法院
* 國際刑事法院
* 國際貿易法委員會
* 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
==外部連結==
* 聯合國
* 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係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
* 丘宏達教授與丘宏義博士國際公法古籍再生記錄
* BiliBili國際法up主小Q不是導盲犬的個人主頁
Category:國際貿易法
International
Category:國際關係
Category:社會文化全球化 |
Windows Server 2003 | Windows Server 2003,開發代號"Whistler Server" ,是微軟開發的第二代Windows NT伺服器作業系統,基於客戶端的Windows XP系列。
該產品最初叫作“Windows .NET Server”,後改成“Windows .NET Server 2003”,最終被改成“Windows Server 2003”,於2003年3月28日釋出,並在同年4月24日上市。
相對於Windows 2000伺服器版,此版本做了很多改進,特別是:
*改進的活動目錄(Active -{}-Directory,如可以從schema中刪除類)
*改進的-{zh-hans:組策略; zh-hant:群組原則;}-(Group Policy)操作和管理
*改進的磁碟管理,如可以從卷影複製(Shadow Copy)備份檔案。
*改進的指令碼語言和命令列工具,這是微軟的革新——把一個完整的命令外殼帶入之後的Windows版本。
*支援基於硬體的“看門狗定時器”,如果作業系統在一定時間內沒有響應的話,它可以將伺服器重啟。
Windows Server 2003的原始碼也使用於Windows XP 64-bit Editon和Windows XP x64 Editon,下一代客戶端的Windows Vista與伺服器端的Windows Server 2008也是以此係統為起點進行開發。
Windows Server 2003是最後一版支援不帶ACPI的處理器的Windows Server。 其後續產品Windows Server 2008需要任何支援的體系結構(x86、x64 和 Itanium)中具有ACPI的處理器。
== 版本 ==
Windows Server 2003有多種版本,每種都適合不同的商業需求:
*Windows Server 2003 Web版
*Windows Server 2003 標準版
*Windows Server 2003 企業版
*Windows Server 2003 資料中心版
Windows Server 2003各版本硬體支援能力
標準 標準 Web版 標準版 企業版 資料中心版
物理CPU個數 物理CPU個數 2 1–4 1–8 8–64
最大支援RAM x86
最大支援RAM x64
最大支援RAM Itanium
=== Windows Server 2003 Web版 ===
用於構建和存放Web應用程式、網頁和XML Web Services。它主要使用IIS 6.0 Web伺服器並提供快速開發和部署使用ASP.NET技術的XML Web services和應用程式。支援雙處理器,最低支援256MB的記憶體。它最高支援2GB的記憶體。
Web版的Server不能用來作列印伺服器用。
沒有釋出web版的簡體中文版。
=== Windows Server 2003標準版 ===
標準的英文名稱:Windows Server 2003 Standard Edition銷售目標是中小型企業,支援檔案和印表機共享,提供安全的Internet連線,允許集中的應用程式部署。支援4個處理器;最低支援256MB的記憶體,最高支援4GB的記憶體。
=== Windows Server 2003企業版 ===
標準的英文名稱: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Windows Server 2003企業版與Windows Server 2003標準版的主要區別在於:Windows Server 2003企業版 支援高效能伺服器,並且可以建立計算機叢集,以便處理更大的負荷。透過這些功能實現了可靠性,有助於確保系統即使在出現問題時仍可用。在一個系統或分割槽中最多支援八個處理器,八節點群集,最高支援32GB的記憶體(安全模式下為4GB)。
=== Windows Server 2003資料中心版 ===
標準的英文名稱:Windows 2003 Server Datacenter Edition 針對要求最高階別的可伸縮性、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大型企業或國家機構等而設計的。它是最強大的伺服器作業系統。分為32位版與64位版:
* 基於x86(32位版):
**基於x86構架處理器,至多8個
**記憶體:最多64GB
**節點:支援1-8個節點計算機叢集。
* 基於x64(64位版):
**基於x64構架處理器,或IA-64(例如安騰),至少8個,至多64個
**記憶體:至多為512GB
**節點:支援1-8個節點計算機叢集
== 升級 ==
=== SP1 ===
微軟於2005年3月30日釋出Windows Server 2003的第一個服務包(Service Pack 1)。這個升級為Windows Server 2003使用者提供了很多相似於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
*安全設定嚮導:此工具讓管理員更方便的更改安全設定。
*即時更新(Hot Patching):此功能使Windows Server 2003在不用重新啟動的情況下安裝DLL,驅動程式,非核心更新。
* IIS 6.0資料庫檢查:允許跟蹤資料庫的修改。
* Windows 防火牆:將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裡的許多改進加入Windows Server 2003,還包括安全設定嚮導,它使管理員可以更容易地管理開放的輸入埠,它會自動檢測並選擇預設角色。
*其它網路方面的改進,包括支援無線供應服務,更好的IPv6支援,以及新的對TCP SYN攻擊的防護。
*安裝後安全升級:當Service Pack 1伺服器安裝完成後第一次重啟時,一個預設模式被開啟。它設定防火牆阻止所有接入請求,引導使用者去安裝升級軟體包。
* 資料執行保護(DEP):支援禁止執行位,有助於防止緩衝區溢位攻擊,它是Windows Server入侵中常用的攻擊手段之一。
* Windows Media Player 10。
* Internet Explorer 6 SV1(俗稱IE6 SP2)
Microsoft網站提供了完整的SP1更新專案。
=== SP2 ===
Windows Server 2003的Service Pack 2已於2007年上半年正式釋出。釋出日期最初定為2006年上半年。注:微軟未在Windows Service Pack Road Map網站中更新最後修改日期。2006年6月19日,微軟面向Microsoft Connect使用者提供了Service Pack 2的最初測試版,該版本的內部版本號為2721。而最新的內部版本是2725(Beta 1)。微軟將Service Pack 2描述為“標準”服務包而釋出,包含先前釋出的安全更新、修補程式、及可靠性和效能方面的改進。 除此之外,Service Pack 2包含Microsoft管理控制檯3.0、Windows開發服務(替代遠端安裝服務)、對WPA2的支援與針對IPSec與系統配置實用程式的改進。
==Windows Server 2003 R2==
是Windows Server 2003的改進版本,在2005年12月發售,但舊版的使用者不能免費更新到新版本,而需要付費更新。不過,後期發售的Windows Server 2003都搭配了R2。Windows Server 2003 R2零售版的內容除了包含Windows Server 2003以外,還有一張R2擴充套件包安裝CD,包含更多新的功能。
=== R2的新功能 ===
* 分支辦事處伺服器管理
**檔案和印表機集中管理工具
**增強的分散式檔案系統(DFS)名稱空間管理介面
**使用遠端差別壓縮的更有效的廣域網資料複製
*身份和許可權管理
**外網單點登入和身份聯合
**對外網應用訪問的集中式管理
**根據活動目錄帳戶資訊自動禁止外網訪問
**使用者訪問日誌
**跨平臺的網頁單點登入和密碼同步,採用網路資訊服務(NIS)
*儲存管理
**檔案伺服器資源管理器 (storage utilization reporting)
**增強的配額管理
*虛擬伺服器
**新的版權協議允許最多4個虛擬例項(在企業版及以上版本)
*基於UNIX的附加應用實用程式和開發工具,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Unix開發環境。
**基本實用程式
** SVR-5實用程式
**基本開發工具
** GNU開發工具
** GNU實用程式
** UNIX Perl
** Visual Studio Debugger附加程式
*綜合列印管理員:對於需要管理大量印表機的企業,新的外掛讓管理員可以在一個畫面上同時管理公司內的所有印表機、及各自的貯列印表工作。
== 參見 ==
* 作業系統
* 作業系統列表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Windows Server 2003英文主頁
* Windows Server 2003主頁
Category:Windows伺服器
Category:Windows NT
Category:2015年終止的產品與服務 |
國際和平日 | 每年的9月21日是國際和平日()。該紀念日由聯合國大會於1981年設立。
== 歷史 ==
1981年11月30日,聯合國大會透過36/67號決議,決定將九月份大會常會開幕的日子,即9月的第三個星期二“正式定為國際和平日,供所有各國和人民在自己內部以及在彼此之間,紀念和加強和平的理想”。
2001年9月7日,聯合國大會透過55/282號決議,決定自2002年起,國際和平日為9月21日。決議中提到:“宣佈此後,國際和平日應成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並邀請所有國家和人民在這一天停止敵對行動。”55/282號決議還邀請所有會員國、聯合國系統各組織、區域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以各種適當方式(包括教育和公眾宣傳)慶祝國際和平日並同聯合國合作實現全球停火。
=== 2001年 ===
2001年10月12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佈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由聯合國與現任秘書長科菲·安南共同獲得獎項,並於同年12月10日頒發。
=== 2002年 ===
2002年9月20日,秘書長安南敲響位於聯合國秘書處大樓前的和平鐘,正式宣佈國際和平日活動開始。
=== 2004年 ===
在一場國際獅子會所贊助的海報設計徵選比賽中,優勝作品之影象將被聯合國郵政管理局印製於當年年度紀念郵票上。一個來自臺灣學生的作品被宣佈獲選,但該公告隨後又被撤回;臺灣媒體報導國際獅子會與臺灣當局皆認為此一結果肇因於大陸當局所施加的壓力Taipei Times Row erupts over local boy's stamp design ,並認為該措施也無法確實反映出該節日所表揚之精神Taipei Times Chunghwa Post announces intent to use student art 。聯合國當局隨後澄清該結果為其內部作業疏失Taipei Times Row erupts over local boy's stamp design 。臺灣當局 (中華民國政府) 隨後發行一張印有該作品的郵票。Office of the President, Republic of China News Release: President Chen Receives the Painter of I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 Stamp Yang Chih-yuan
=== 2016年 ===
2016年9月16日,聯合國大會新主席敲響和平鐘。
2016年國際和平日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平的基本構件。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國際和平日 9月21日 (聯合國)
*國際和平日 - 2006年(聯合國)
*國際和平日(民間組織)
*Peace One Day
*
*International Peace Day |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
Category:聯合國紀念日
Category:9月節日
Category:和平 |
巴基斯坦 |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烏爾都語:;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稱巴基斯坦,位於南亞,實際控制面積881,913平方公里,東與印度比鄰,南面是印度洋,西與伊朗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連,東北面可通往中國新疆。除南部屬熱帶氣候外,其餘屬亞熱帶氣候。南部溼熱,受季風影響,雨季較長;北部地區乾燥寒冷,有的地方終年積雪。
“巴基斯坦”烏爾都語意思為“聖潔的土地”,不過這個名字是以全國不同地區的首字母拼成的。巴基斯坦原為英屬印度一部分,1858年隨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從巴基斯坦獨立。巴基斯坦從前的首都在卡拉奇,現在首都位於伊斯蘭堡。巴基斯坦是英聯邦和伊斯蘭合作組織成員國。
巴基斯坦人口2.077億(2017年普查),是僅次印尼世界第二多人口的伊斯蘭教國家,95%以上的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蘭教(國教),少數信奉基督宗教、印度教和錫克教等。巴基斯坦是公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並沒有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 名稱 ==
巴基斯坦(Pakistan)其實是英語名稱,以構成地名稱的不同部分組成。在1933年1月28日,巴基斯坦民族主義的靈魂人物喬杜裡·拉赫瑪特·阿里在英國劍橋的寫作“Now or Never; Are We to Live or Perish Forever?”(亦稱為“巴基斯坦宣言”)中提出“Pakstan”一詞,由旁遮普省(Punjab)、有“阿富汗省”(Afghan Province)之稱的西北邊境省、克什米爾(Kashmir)、信德省(Sindh)和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中的“P”、“A”、“K”、“S”、和“tan”併成。他在文中提及這些英屬印度以穆斯林為主的省份要爭取獨立,脫離印度成立一個伊斯蘭國家,亦即是“印巴分治”。後來該字加上了“i”以便頌讀,成為了今日所見的巴基斯坦“Pakistan”。
巧合的是,在波斯語和烏爾都語中,“巴基斯坦”的字面意思都是“聖潔的土地”。
== 歷史 ==
===古代===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哈拉帕文化產生於今巴基斯坦境內,興建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直至前2000年,生活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漸衰亡。此後的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開始向北轉移。前519年起,波斯統治巴基斯坦西部地區,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曾率軍攻佔過此地。大約公元前321年,被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所佔領。孔雀王朝衰落後被印度-希臘人統治,後被斯基泰人和帕提亞人統治,公元二世紀之後被貴霜帝國統治,國王迦膩色迦當政時期(129-152年),王朝疆域擴至克什米爾和喜馬拉雅山以北的莎車和和田。三世紀到四世紀今巴基斯坦南部被薩珊王朝控制,四世紀時起,這裡受到笈多王朝統治,五世紀末期來自於中亞的白匈奴逐步把疆域擴張到該地區。
8世紀初,阿拉伯擴張到印度河流域,並將伊斯蘭教傳入,使大批當地居民成為穆斯林。阿拉伯帝國退出該地區後,這裡被興起於恆河三角洲一帶的波羅王朝統治。11世紀初,巴基斯坦西北部處於阿富汗加茲尼王朝統治之下。12世紀初,古爾王朝又取代了加茲尼王朝。1206年,庫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巴基斯坦和印度開始處於同一政權統治之下。此後300年間歷經了6個王朝(德里蘇丹王朝),直至1526年被莫臥兒帝國取代。
===近代===
1858年巴基斯坦隨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但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衝突依然嚴重。賽義德·阿赫默德·汗領導阿利加爾運動,其繼承者於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聯盟”,曾一度與印度國大黨合作,共同爭取印度的民族獨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納領導下的穆斯林聯盟在拉合爾召開全國會議,透過了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1947年6月,英國公佈蒙巴頓方案,同意印巴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領為共和國,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巴基斯坦獨立後,與印度因領土糾紛(即克什米爾問題)於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三次印巴戰爭。第三次印巴戰爭直接造成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1972年7月,雙方簽署了《西姆拉協定》,實現停火。此後雙方多次會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989年起,雙方不斷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繼印度之後進行了6次地下核試驗,使緊張局勢加劇。2003年4月,印巴兩國先後表達了重新進行對話的意願,11月25日在實際控制線停火。
== 地理 ==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東與印度比鄰,南面是印度洋,西與伊朗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連,東北面可通往中國新疆。面積為79.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克什米爾),約等於法國和英國面積的總和,在全世界排第35位。國土南部沿阿拉伯海及阿曼灣有的海岸線,陸上邊界總長,分別為阿富汗、中國、印度及伊朗;與阿曼有海上邊界,與塔吉克隔著寒冷、狹窄的瓦罕走廊。
巴基斯坦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全境五分之三為山地和高原,北有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有興都庫什山脈,東部為印度河中下游沖積平原,東南為塔爾沙漠的一部分。
=== 氣候 ===
巴基斯坦屬亞熱帶乾燥和半乾燥氣候,氣候總的來說比較炎熱乾燥,每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50毫米,1/4的地區降雨量在120毫米以下。最炎熱的時節是6、7月份,大部分地區中午的氣溫超過40℃,而在信德和俾路支省的部分地區中午氣溫則可能高達50℃以上。海拔高度超過2千米以上的北部山區比較涼爽,且溫差大,晝夜平均溫差14℃左右。氣溫最低時節是12月至2月。
===自然資源===
巴基斯坦主要自然資源為耕地,以及分佈廣泛的天然氣、石油和煤炭資源。鉻鐵礦、鐵礦石、銅礦、金和銀等礦藏豐富,其他珍貴礦石資源有寶石和大理石,非金屬礦藏有石灰石、石膏、硫磺、耐火土和矽石等。旁遮普省的岩鹽礦帶(Salt Range)為世界著名的純鹽沉積礦。巴基斯坦有巨大的水力發電蘊藏量,但由於受到國際國內政治因素的制約致使能源開發速度緩慢,至今仍舊面臨能源短缺局面。
==區劃==
=== 行政區劃 ===
巴基斯坦全國共有旁遮普、開伯爾-普什圖、俾路支、信德4省。各省下設專區、縣、鄉、村聯會。巴基斯坦實際控制的克什米爾的西北部一部分,劃分為聯邦管轄的阿扎德克什米爾和“臨時省”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阿扎德克什米爾地區的人民持巴基斯坦護照,享有對該地政府的選舉權,不享有對中央政府的選舉權。克什米爾地區的中部和南部土地肥沃最大的克什米爾谷地由印度控制。此外,1963年根據邊境協定巴基斯坦將一部分巴控克什米爾(喀喇崑崙走廊)劃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另外印度聲稱擁有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屬新疆和闐縣)即克什米爾東北部主權。
巴基斯坦行政區劃 巴基斯坦行政區劃 巴基斯坦行政區劃 巴基斯坦行政區劃 巴基斯坦行政區劃 巴基斯坦行政區劃
編號 行政區 名稱 首府 面積 政區圖
1 省份 俾路支省 奎達
2 省份 開伯爾-普什圖省 白沙瓦
3 省份 旁遮普省 拉合爾
4 省份 信德省 卡拉奇
5 地區 伊斯蘭堡首都區 伊斯蘭堡
6 克什米爾爭議區 阿扎德克什米爾 穆扎法拉巴德
7 克什米爾爭議區 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臨時省 吉爾吉特
=== 主要城市 ===
* 卡拉奇-信德省的首府,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和港口及商業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 伊斯蘭堡-巴基斯坦首都。
* 拉合爾-旁遮普省的首府。
* 拉瓦爾品第
* 白沙瓦-開伯爾-普什圖省的首府。
* 費薩拉巴德
* 木爾丹
* 海德拉巴
* 蘇庫爾
* 吉爾吉特-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的首府。
* 奎達-俾路支省的首府。
* 瓜達爾位於俾路支省擁有深水港瓜達爾港。
== 政治 ==
=== 國家象徵 ===
巴基斯坦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左側是白色豎長方形,寬度佔整個旗面的1/4;右側為深綠色長方形,中央有一顆白色五角星和一彎白色新月。綠色象徵繁榮,代表伊斯蘭教;白色象徵和平,代表國內的少數民族和信奉其他宗教的居民。新月象徵進步,五角星象徵光明;新月和五角星還象徵對伊斯蘭教的信仰。
巴基斯坦國徽顏色同國旗;深綠色和白色。頂端是五角星和新月圖案;中間是盾徽,盾面分為四部分,分別繪有棉花、小麥、茶、黃麻四種農作物。盾徽兩側飾以鮮花、綠葉。下端的綠色飾帶上用烏爾都語書寫該國的國家格言——“虔誠、統一、戒律”。
===議會政府===
巴基斯坦實行兩院制,設參議院及國民議會。參議院有100名議員,國民議會有342名議員,其中272名由分割槽普選產生,60席為婦女保留席位,10席為非穆斯林保留席位,由各政黨按普選得票比例分配;國民議會設議長和副議長各1人,議員任期五年。參議院設100個議席,議員任期六年,每3年改選半數。設主席和副主席各1人,任期三年。
獨立後的巴基斯坦,軍方在政治一直擔當重要角色,巴基斯坦於1958-1971年,1977-1988年及1999-2008年長期實行軍政府統治。巴基斯坦建國後於1956年、1962年和1973年頒佈三部憲法。此外,文人政府的不穩定和貪腐問題一直是國內的政治焦點。
2008年巴基斯坦恢復民主制後,首個文人政府完成五年任期。標誌著巴基斯坦能夠透過公正、透明的選舉,由上一屆民選政府和平地把權力移交給下一屆民選政府。2013年6月,納瓦茲·謝里夫就任總理。2017年8月,謝里夫被議會罷免,沙希德·哈坎·阿巴西就任總理。
2018年7月,伊姆蘭·汗宣佈贏得巴基斯坦大選,7月27日,巴基斯坦前執政黨謝里夫派表示承認大選結果,接受伊姆蘭·汗成為下一任總理。
=== 軍事 ===
巴基斯坦武裝部隊是世界第七大現役武裝部隊,並擁有核武器。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巴基斯坦陸軍、巴基斯坦海軍(包括巴基斯坦海軍陸戰隊)和巴基斯坦空軍;此外還有一些準軍事部隊。1962年開始,巴基斯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關係緊密,包括研發合作,以增強軍事系統,如JF-17雷電,K-8喀喇崑崙,以及其他武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巴基斯坦首要的軍備供應者。雙方同時在核武器和太空計劃合作發展...。巴基斯坦空軍還與美國保持密切的軍事關係,是美國的一個非北約主要盟友。它主要進口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的軍事裝備。
巴基斯坦空軍建立於1947年8月14日,有65,000名全職人員,其中有3,000名飛行員,飛機共約700架,其中有470餘架戰鬥機。從1983年至1987年,巴基斯坦獲得了40架F-16A/B Block 15戰鬥機。隨著蘇聯-阿富汗戰爭結束,巴基斯坦對美國的戰略價值驟然消失,美國於1990年對28架F-16A/B戰鬥機凍結交付並凍結巴基斯坦的購機款拒絕歸還。2003年美國對阿富汗戰爭陷入膠著後,於2005年至2008年交付給巴基斯坦這批被扣留的戰機中的14架。2006年,美國軍援了12架F-16C與6架F-16D Block 52+並計劃提供另外的18架。
巴基斯坦海軍建立於1947年,現役25,000人,預備役5,000Pakistan Navy. Maritime Security Agency of Pakistan. Retrieved 8 April 2012.。海軍節設於每年的9月8日,以紀念1965年印巴戰爭。巴基斯坦海軍有8個戰地司令部,分別為卡拉奇司令部(COMKAR) 、巴基斯坦艦隊司令部(COMPAK)、北方司令部(COMNOR)、海岸司令部 (COMCOAST)、後勤司令部、海上訓練艦隊司令部(FOST)、西部司令部(COMWEST)、海軍航空兵司令部(COMNAV)。目前主力艦為四艘中製F-22P巡防艦和一艘美製F-260巡防艦、5艘法製潛艦,另有飛彈快艇10艘和30多艘砲艇。
=== 外交 ===
因為巴基斯坦與土耳其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係,巴基斯坦是現今所有聯合國會員國中唯一一個不承認亞美尼亞為國家的成員。
; 與印度的關係
巴印於1947年、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發戰爭。1971年巴印斷交,1976年復交。2004年以來,巴印啟動全面對話程序,雙邊關係持續緩和。2008年7月,兩國啟動第五輪全面對話,並首次開通跨克什米爾控制線貿易。11月,印度孟買發生重大恐怖襲擊事件,印指責巴境內組織有染,巴印關係驟然緊張。在國際社會斡旋下,兩國間緊張形勢有所緩和。
; 與中國的關係
thumb|漆有中、巴兩國國旗的戰機
1950年1月5日,巴基斯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51年5月21日兩國正式建交。建交以來,中巴兩國建立良好的友誼,展開全方位合作。201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訪問巴基斯坦時提出興建中巴經濟走廊專案,旨在建設連線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高速公路、鐵路運輸,以及石油和天然氣的管道。2014年11月8日,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的共同見證下,兩國官員簽署了《中巴經濟走廊能源專案合作的協議》。2015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對巴基斯坦進行正式訪問,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建立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聯合宣告》。
; 與阿富汗的關係
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在地理、歷史、文化、宗教、種族等方面關係密切。9·11事件後,巴基斯坦參與國際反恐戰爭,但是被指責暗中包庇塔利班和其它恐怖組織,阿富汗政府曾於2008年指責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介入針對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的未遂暗殺行動。
; 與美國的關係
冷戰期間,巴美關係密切。此後,巴基斯坦因核試驗和政變招致美國製裁。九一一襲擊事件後,美國政府經常指責巴基斯坦一方面參加國際反恐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包庇多個恐怖組織。2011年奧薩馬·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內被美軍擊斃。總計布什政府曾向巴基斯坦提供共124億美元援助。奧巴馬政府的援助則超過210億美元。
2015年美國不滿巴基斯坦在反恐戰爭中作戰不力,拒絕支付三億美元的軍援,作為對巴基斯坦的懲罰。2018年1月1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推特上寫道:「美國在過去15年愚蠢地給了巴基斯坦超過330億美元的援助,而他們除了謊言和欺騙什麼也沒有給我們,把我們的領導人們當傻子。他們向我們在阿富汗搜捕的恐怖分子提供庇護所,沒幫到什麼忙。不會再有了!」隨著美國撤出阿富汗,其過去對巴基斯坦的所有援助均已取消。
;與其他中東國家的關係
巴基斯坦與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等遜尼派中東穆斯林國家關係密切。巴基斯坦嚴重依賴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經濟支援。同時巴基斯坦軍方傳統上和土耳其保持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巴基斯坦支援巴勒斯坦人的權益,不承認以色列是一個國家。
== 經濟 ==
巴基斯坦擁有多元化的經濟體系,是世界第40大經濟體。作為一個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截止2007年,巴基斯坦的年平均經濟增長連續4年達到7%。儘管1947年獨立時很窮,巴基斯坦在隨後40年中取得了高於世界平均的經濟增長,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不明智的政策卻導致經濟減速。最近幾年來,大規模經濟改革改善了經濟前景,加快了增長,尤其是製造業和金融服務部門。近年來巴基斯坦在外匯兌換市場的地位和硬通貨的儲備都有顯著提高。2005年估計有400億美元外債。但是,由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和美國的鉅額債務減免,外債數額最近幾年顯著減少了。巴基斯坦的國內生產總值(由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估計有4754億美元,每人平均收入2542美元。貧困率據估算有23%到28%。巴基斯坦的經濟增長率過去5年間穩步增加。不過,通脹壓力和低儲蓄率可能使這種高增長率無法持續。以年增長率4.9%計算,巴基斯坦還需70年才能成為一個發達國家。
巴基斯坦的經濟結構由主要是農業為基礎轉變為服務業為基礎。如今農業只貢獻國內生產總值的20%;而服務業佔53%,批發和零售貿易佔這個產業的30%。過去幾年,卡拉奇證券交易所和世界其他新興市場的一樣增值。大筆外資被投入到電訊、房地產和能源等領域。其他主要產業包括軟體、機動車、紡織、水泥、化肥、鋼鐵、造船、航空航天和軍火生產。
貨幣採用巴基斯坦盧比,1盧比等於100派沙(Paisa)。硬幣計有:1盧比、2盧比、5盧比;紙幣有:5盧比,10盧比、20盧比、50盧比、100盧比、500盧比、1000盧比及5000盧比共7種。現時(2012年4月)巴基斯坦盧比兌美元的匯率約為1對0.0110;即一美元大約等於90盧比。
巴基斯坦煤炭資源豐富。根據巴基斯坦地質調查局(GSP)的估算,巴基斯坦的煤炭資源量在1850億噸左右,其中1840億噸在信德省,佔全國總量的99.5%。其他主要礦藏儲備有:天然氣4920億立方米、石油1.84億桶、鐵4.3億噸、鋁土7400萬噸,還有大量鉻礦、大理石和寶石。森林覆蓋率4.8%。巴基斯坦國家概況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018/
在2006年11月中國大陸與巴基斯坦簽定了自由貿易協定,希望把當時42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在五年之內增長到150億美元。巴基斯坦在2007年的出口額達到了205億8千萬美元。
== 人口和宗教 ==
;數量
巴基斯坦有2.077億人(2017年普查),為世界人口第五多的國家,位居印度尼西亞之後。巴基斯坦人口預估2020年達2.1013億人,並於2045年翻倍。於1947年時,巴基斯坦人口為3,250萬人;於1990至2009年間增長了57.2%。至2030年可望超越印度尼西亞成為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是個相當「年輕」的國家,於2010年統計年齡中位數為20歲,且30歲以下的人口有1.04億人。
;分佈
巴基斯坦南部大多數人口居於印度河周邊地區,卡拉奇為人口最多的城市;而北部人口則分佈於由拉合爾、費薩拉巴德、拉瓦爾品第、伊斯蘭堡、古吉蘭瓦拉、錫亞爾科特、古傑拉特、傑赫勒姆、薩戈達、謝胡布林、、馬爾丹、白沙瓦等城市所居的弧狀地帶。於1990年至2008年間,約有36%的居民居住於城市中,為南亞都市化比率最高的國家,且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於五千人以上的城鎮。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86人(2001年)。
=== 族群 ===
巴基斯坦國民中旁遮普人佔45%,普什圖人佔16%,信德人佔13%,俾路支人佔4%等,還有來自印度的穆斯林移民穆哈吉爾人和旁遮普支系沙拉基人。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
=== 宗教 ===
巴基斯坦是個宗教氣氛極為濃重的國家,根據憲法的規定,巴基斯坦的國教為伊斯蘭教,97%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多數為遜尼派(佔75%),少數為什葉派(佔20%),還有艾哈邁迪亞教派(法律上不被視為穆斯林)。另外1.5%信奉印度教,1.3%信奉基督宗教,0.2%信奉瑣羅亞斯德教等其他宗教。宗教少數派在巴基斯坦常常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巴基斯坦穆斯林的禮拜習俗特別濃厚,教徒每天要禮拜五次,禮拜前,必須沐浴淨身(分大淨和小淨)。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動有每年的齋戒月和朝覲、每天五次祈禱、年度《古蘭經》朗誦比賽等等。信奉伊斯蘭教的正統穆斯林嚴格禁酒,禁忌與豬有關的圖畫和食品,12歲以上的女性外出要穿戴蓋頭頭巾等。到巴基斯坦訪問、旅遊的人員要注意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不攜帶酒類和含酒精飲料,不攜帶豬肉食品,否則過海關時可能會遇到麻煩。
== 交通 ==
== 文化 ==
縮圖|參與A1GP汽車大獎賽的巴基斯坦隊
儘管巴基斯坦與印度關係緊張,但印度電影在巴基斯坦非常受歡迎。音樂在巴基斯坦也非常風靡,多樣的樂風從傳統音樂(如Qawwali)到與西方音樂融合的巴基斯坦音樂。
=== 教育 ===
巴基斯坦正規教育的學制為16年,包括5年小學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2年大學預科、3年大學本科,高中以下教育免費。巴基斯坦較為著名的大學有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卡拉奇大學、法蒂瑪·真納醫學院、愛德華國王醫學院、巴基斯坦紡織學院、國家藝術學院、白沙瓦大學、阿迦·罕醫科大學、拉合爾工程技術大學等。2018年3月23日,旁遮普天津技術大學在拉合爾市建校,是中巴經濟走廊的第一個教育合作專案。
正規教育的語言通常以烏爾都語為主,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家庭子女多接受英語教育。此外,巴基斯坦還有為數眾多的宗教學校,宗教學校以培養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和伊斯蘭學者為宗旨,教學內容主要是伊斯蘭教經典著作。
=== 運動 ===
在巴基斯坦最受歡迎的運動應該是板球運動。有大批巴基斯坦人透過電視觀看巴基斯坦隊參加的國際性比賽,尤其是與宿敵印度隊。巴基斯坦隊是國際板球運動勁旅之一,曾在1992年贏得過世界盃,並在奧運會上贏得過數次金牌。此外,卡巴迪也是非常受巴基斯坦人歡迎的民間運動。
巴基斯坦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夏季奧運:3金3銀4銅10枚(亞洲第11,世界前70)
亞運會:37金48銀76銅161枚(亞洲第14)
大運會:無獎牌
世界運動會:1銅1枚(亞洲第16,世界第76)
夏季青奧會:1銀1枚(亞洲第18,世界第74)
亞洲室內運動會:2銀1銅3枚獎牌(亞洲第28)
世界武搏運動會:1金1枚(亞洲第12,世界第37)
亞洲沙灘運動會:2金7銀6銅15枚(亞洲第16)
亞洲武藝運動會:3金2銀4銅9枚(亞洲第11)
亞洲青年運動會:4銅7枚(亞洲第21)
=== 紀念日及節日 ===
* 巴勝特節:巴基斯坦人的“春節”,一般在2月中上旬之交的星期五
* 共和國日:3月23日(1956年)
* 獨立日:8月14日(1947年)
* 真納誕辰紀念日:12月25日
* 阿舒拉節:伊斯蘭曆1月10日
* 聖紀節:伊斯蘭曆3月12日
* 開齋節:伊斯蘭曆10月1日
* 古爾邦節:伊斯蘭曆12月10日
== 照片集 ==
File:Islamabad_-_Pakistan_Monument_by_Night.JPG|巴基斯坦紀念碑
File:ZTBL_Headquarters.jpg|農業銀行
File:Jamal_Shah_Camel_Person.jpg|東部農村
File:Ise_building2.png|證交所
File:International_Islamic_University_in_Islamabad,_Pakistan.jpg|國際伊斯蘭大學
File:Ripples_video_store.jpg|影碟店販售有歐美和東亞戲劇
|人馬座大樓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巴基斯坦政府官方網站
* 巴基斯坦目錄
* Pakistan : its global role and role in South Asia - Consul-General-in-nce Lecture Series co-organized by Consul General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in Hong Kong and International Offic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巴基斯坦.pk
*
*
*
*
*
Category:英聯邦
Category:聯邦共和制國家
Category:南亞國家
Category:核武國家
Category: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
Category: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普通法系國家及地區 |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普遍稱為《核不擴散條約》或NPT,也稱作《防止核擴散條約》,是一項國際條約,目標是防止核武器和技術擴散,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並進一步實現核裁軍的目標。1965年至1968年間,該條約是由談判達成的,該委員會是一個由聯合國資助的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該條約於1968年開放簽署,1970年生效。根據文字要求,25年後,締約方於1995年5月舉行會議,並同意無限期延長該條約。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國家比其它裁軍協定都多,這證明了該條約的重要性。截至2016年8月,已有191個國家成為該條約的締約國,雖然朝鮮于1985年加入但從未遵守該條約,並在違反核心義務引爆核裝置後於2003年宣佈退出該條約。四個聯合國會員國從未接受《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其中三個國家擁有或被認為擁有核武器:印度、以色列和巴基斯坦,2011年新成立的南蘇丹也沒有加入。
該條約將公認擁有核武的國家定義為1967年1月1日之前建造並測試核裝置的國家;分別是美國(1945年)、俄羅斯(1949年)、英國(1952年)、法國(196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1964年)。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被視為基於一項核心協議:
該條約每五年在稱為審查會議的會議上進行審查。該條約最初的構想期限為25年,但締約國在1995年5月11日紐約審議大會上一致決定無條件無限期延長該條約,這是美國政府努力的結果。
在提出NPT時,有人預測20年內將出現25-30個核武國家。與之相反,四十多年後,有五個國家不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締約國,其中包括擁有核武器的僅有的四個國家。此外還採取了幾項額外措施來加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更廣泛的核不擴散制度,並使各國難以獲得生產核武器的能力,包括核供應國集團的出口管制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強化核查措施附加議定書。
批評者認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無法阻止核武擴散或獲取的動機。他們對核裁軍進展有限表示失望,五個公認擁有核武國家的總庫存仍為13,400枚。聯合國的幾位高階官員表示,他們對阻止各國使用核反應堆生產核武器無能為力。
==條約結構==
NPT由序言和十一條組成。雖然條約沒有任何地方表達主要概念,但該條約有時被解釋為三支柱體系,其中存在隱含的平衡:
1:核武器擴散,
2:核裁軍,
3:和平利用核技術的權利。
這些條款相互關聯,成員履行義務的有效為裁軍奠定了重要基礎,並使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加強合作成為可能。獲得和平核技術好處的權利隨之而來的是防擴散的責任。裁軍方面的進展加強了加強不擴散制度和強制遵守義務的努力,從而也促進了和平核合作。“支柱”概念受到一些人的質疑,他們認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正如其名稱所示,主要是關於防擴散,並擔心“三大支柱”語言誤導性地暗示這三個要素具有同等重要性。
===第一支柱:防擴散===
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一條,核武器國家承諾不向任何接受者轉讓核武器或其他核爆裝置,也不以任何方式協助、鼓勵或誘導任何無核武器國家制造或獲取核武器 。
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二條,無核武器國家承諾不獲取或控制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也不尋求或接受制造此類裝置的援助。
根據條約第三條,無核國家承諾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保障監督,以核實其核活動僅用於和平目的。
NPT承認五個國家為核武器國家:中國(1992年簽署)、法國(1992年)、蘇聯(1968年;義務和權利現由俄羅斯聯邦承擔)、英國(1968年)和 美國(1968年),它們也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
這五個國家同意不轉讓“核武器或其他核爆裝置”,並且“不以任何方式協助、鼓勵或誘導”無核武器國家 (NNWS) 獲取核武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無核武器國家締約方同意不“接收”、“製造”或“獲取”核武器,或“尋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任何援助”(第二條)。無核武器國家各方還同意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 的保障措施,以核實它們不會將核能從和平用途轉用於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第三條)。
五個核武器國家已承諾不會對非核武器國家使用核武器,除非是為了應對核攻擊或與核武器國家結盟的常規攻擊。然而,這些承諾尚未正式納入條約,具體細節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從1959年到1991年,美國也擁有針對非核武器國家的朝鮮的核彈頭。前英國國防部長傑夫·胡恩也明確援引了使用該國核武器的可能性作為回應。2006年1月,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剋表示,法國發生的一次國家支援的恐怖主義事件可能引發旨在摧毀“流氓國家”權力中心的小規模核報復。
===第二支柱:裁軍===
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六條,所有締約方承諾就停止核軍備競賽、核裁軍和全面徹底裁軍的有效措施進行真誠談判。
第六條是多邊條約中核武器國家對裁軍目標唯一具有約束力的承諾。序言中確認了條約簽署國緩解國際緊張局勢和加強國際信任的願望,便於為停止生產核武以及消除核武、特別是全面徹底裁軍條約創造條件。
第六條的措辭可以說只是對所有《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署國施加了一項模糊的義務,即朝著核裁軍和全面裁軍的總體方向前進,它說:“條約各締約國承諾真誠地就有關核裁軍和徹底裁軍的有效措施進行談判。早日停止核軍備競賽、核裁軍以及全面徹底裁軍條約。”根據這種解釋,第六條並不嚴格要求所有簽署國實際締結裁軍條約。 相反,它只要求他們“真誠地進行談判”。
另一方面,尤其是屬於不結盟運動的無核武國家,將第六條的措辭解釋為構成《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承認的核武器國家裁軍的正式和具體義務 ,並辯稱這些國家未能履行其義務。國際法院在其1996年7月8日釋出的關於威脅或使用核武器的合法性的諮詢意見中,一致解釋了第六條的暗示:
國際法院的意見指出,這項義務涉及所有《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而不僅僅是核武器國家),並且沒有提出核裁軍的具體時間框架。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承認的核武器國家(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英國)的批評者有時會認為,他們認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承認的核武器國家未能解除核武器武裝, 特別是在後冷戰時代,激怒了一些《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非核武器簽署國。這些批評者補充說,這種失敗為無核武器簽署國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發展自己的核武庫提供了理由。
其他觀察家認為,擴散與裁軍之間的聯絡也可能以相反的方式發揮作用,例如未能解決伊朗和朝鮮的擴散威脅將削弱裁軍的前景。目前沒有核武器 這種論點認為,武器國家會認真考慮消除其最後的核武器,但又不相信其他國家不會獲得這些武器。一些觀察家甚至認為,超級大國在裁軍方面取得的進展——導致銷燬了數以千計的武器和運載系統——最終可能透過提高核武器的戰略價值而使擁有核武器更具吸引力。正如一位美國官員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專家在2007年警告的那樣,“邏輯表明,隨著核武器數量的減少,核武器作為軍事力量工具的‘邊際效用’會增加。在極端情況下,這正是裁軍的希望 如果要製造的話,即使是一兩枚核武器的戰略效用也將是巨大的。”
===第三支柱:和平利用核能===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四條承認所有締約國均有權根據防擴散義務為和平目的發展核能並從該領域的國際合作中受益,第四條也鼓勵這種合作。所謂的第三支柱規定,為了和平目的,向《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方轉讓核技術和材料,以發展這些國家的民用核能計劃,但須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保障監督,以證明其核計劃沒有被用於發展核武計劃。
由於商業上流行的輕水反應堆核電站使用濃縮鈾,因此各國必須能夠濃縮鈾或在國際市場上購買鈾。時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稱濃縮和後處理能力的擴散是核不擴散制度的“阿喀琉斯之踵”。截至2007年,已有13個國家擁有濃縮鈾能力。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透過美國和平原子計劃和類似的蘇聯計劃,向許多國家(近 60個國家)提供了以武器級高濃縮鈾 (HEU) 為燃料的研究反應堆。80年代出於擴散擔憂,美國啟動了一項將高濃縮鈾研究堆改造為使用低濃縮燃料的計劃。然而,2015年有26個國家擁有超過1公斤的民用高濃鈾,截至2016年,用於民用研究的高濃鈾庫存為60噸,有74個研究堆仍在使用高濃鈾。
由於裂變材料的可用性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個國家核武器發展努力的主要障礙和“調速因素”,因此美國在2004年宣佈將其作為防止鈾濃縮和鈽進一步擴散的政策重點。人們擔心,擁有能力的國家實際上可以選擇利用這種能力按需生產用於武器的裂變材料,從而獲得所謂的“虛擬”核武器計劃。因此,儘管ENR技術具有潛在的嚴重擴散影響,但NPT成員國對ENR技術的“權利”程度處於圍繞第四條含義及其與第一條、第二條和第三條關係的政策和法律辯論的前沿。
作為無核武器國家成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方的國家有著不製造核武器的良好記錄,儘管有些國家曾嘗試過,其中一個國家最終退出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獲得了核武器。 國際原子能機構認定伊拉克違反了保障義務,並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懲罰性制裁。朝鮮從未遵守其《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保障協議,並多次因這些違反行為而被指控,後來退出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測試了多個核裝置。伊朗在一項不尋常的非協商一致決定中被發現未遵守其《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保障義務,因為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多次未能”報告其濃縮計劃的各個方面。1991年,羅馬尼亞報告了前政權此前未申報的核活動,國際原子能機構向安理會報告了這一違規行為。利比亞曾實施秘密核武器計劃,但於2003年12月放棄。國際原子能機構向聯合國安理會報告了敘利亞不遵守保障監督的情況,但安理會沒有採取行動。
在一些地區,所有鄰國都可證實沒有核武器,這一事實減少了個別國家可能感到自己製造這些武器的壓力,即使眾所周知鄰國擁有和平核能計劃,否則可能會引起懷疑。在這方面,該條約按設計發揮作用。
2004 年,穆罕默德·巴拉迪表示,據估計,有35到40個國家可能擁有開發核武器的能力。
==主要條款==
第一條:每個核武國家 (NWS) 承諾不向任何接受者轉讓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也不協助任何無核武器國家制造或獲取此類武器或裝置。
第二條:每個非核武器國家承諾不從任何來源接收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不製造或獲取此類武器或裝置;並且在製造過程中不接受任何幫助。
第三條:每個非核武器國家承諾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締結一項協議,將其保障措施適用於該國所有和平核活動中的所有核材料,並防止此類材料轉用於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
第四條:(1):本條約的任何規定均不得解釋為影響條約所有締約方不受歧視並按照本條約第一條和第二條的規定為和平目的開展研究、生產和使用核能的不可剝奪的權利 。
(2):所有條約締約方承諾促進並有權參與儘可能充分地交流和平利用核能的裝置、材料和科學技術資訊。有能力的條約締約方也應進行合作,單獨或與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共同促進進一步發展核能和平利用,特別是在無核武的條約締約國,適當考慮世界發展中地區的需要。
第六條:各方“承諾就早日停止核軍備競賽和核裁軍的有效措施以及嚴格有效國際監督下的全面徹底裁軍條約進行真誠談判”。
第九條:“就本條約而言,核武器國家是指在1967年1月1日之前製造並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
第十條:規定提前3個月通知退出條約的權利。它還確定了條約的期限(1995年延期倡議之前25年)。
== 歷史 ==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推動是對擁有核武器國家的擔憂。人們認識到,不僅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平衡關係是脆弱的,而且更多擁核國家更會將降低安全,增加誤判、事故、未經授權使用武器、緊張局勢升級和核衝突的風險。自1945年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以來,各國核能力的發展顯然可以將核技術與核材料轉化為核武器目的。因此,防止此類轉移的問題成為和平利用核能的中心問題。
1946年就開始嘗試建立一個使所有國家在適當保障監督下獲得核技術的國際體系,但初步努力因為大國之間嚴重的政治分歧而於1949年終止,最終未能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和蘇聯都已經試驗了核武器,並開始建立自己核武器庫存。
1953年12月,美國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在聯合國大會第八屆會議上提出的“原子促進和平”提案中,敦促建立一個國際組織,傳播和平核技術,同時防止核技術的發展以及其他國家的核武能力。他的提議導致1957年成立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擔負著推廣和控制核技術的雙重責任。原子能機構的技術活動始於1958年。1961年建立的小型核反應堆臨時保障制度但在1964年被範圍較大的新制度所取代,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擴大到更多的核設施。近年來,加強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制度有效性和效率的努力最終於1997年5月獲得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批准了附加議定書範本。
早在1957年,聯合國就開始有關核不擴散原則進行談判。《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程序由愛爾蘭外交部長弗蘭克·艾肯於1958年啟動。《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早期獲得了巨大的推動力。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維護核不擴散的國際行為規範條約結構已經變得清晰,到1968年,一項防止核武器擴散、促進核能合作的條約達成了最終協議。包括和平利用核能,進一步實現核裁軍目標。該協議於1968年開放供簽署,芬蘭是第一個簽署的國家。冷戰結束和南非種族隔離結束後,加入條約成為了普遍現象。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國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成為該條約承認的五個擁核國家中最後加入該條約的國家。
條約第十條規定,在其生效25年後召開一次會議,以決定該條約是否應無限期繼續有效,或再延長一個或多個固定期限。因此,在1995年5月舉行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和延期大會上,條約締約國未經表決即同意無限期延長該條約,並決定每五年舉行一次審議大會。巴西於1998年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後,唯一未簽署的無核武器國家是古巴,古巴於2002年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以及《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禁止核武器條約》)。
一些締約國已經放棄了核武器或核計劃。南非曾實施了一項核武器計劃,但在銷燬小型核武庫後放棄了核武計劃並於1991年加入了條約;此後,其餘非洲國家也陸續簽署條約。
擁有核武器的蘇聯加盟國,即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在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後,於1994年將核武器轉讓給俄羅斯銷燬並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南斯拉夫解體和捷克斯洛伐克解體的繼承國也在獨立後不久也加入了條約。黑山和東帝汶分別於2006年和2003年獨立成為最後加入條約的國家;與美國簽訂自由聯合協定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於1995年與萬那杜一起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南美洲主要國家阿根廷、智利和巴西於1995年和1998年加入。阿拉伯半島國家包括1988年沙烏地阿拉伯和巴林、1989年卡達和科威特、1995年阿聯酋和1997年阿曼。摩納哥和安道爾等歐洲國家分別於1995年和1996年加入。20世紀90年代加入的還有緬甸(1992年)和蓋亞那(1993年)。
===美國與北約共享核武器===
在條約談判期間,北約已經制定了秘密核武器共享協議,美國根據該協議提供核武器,供其他北約國家部署和儲存。一些人認為這是違反條約第一條和第二條的擴散行為。一種反駁觀點是,美國控制著北約成員國境內儲存的武器,並且無意轉讓這些武器或控制這些武器,“除非並且直到做出開戰決定,而在這種情況下,條約會再受到控制”,因此不存在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情況。這些協議已向包括蘇聯在內的少數幾個正在進行條約談判的國家披露,但大多數1968年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國家並不知道這些秘密協議。
距估計,截至2005年,美國仍根據核共享協議提供約180枚B-61戰術核子彈供比利時、德國、義大利、荷蘭和土耳其使用。許多國家和不結盟運動依然認為這違反了條約第一條和第二條,並正在施加外交壓力以終止這些協議。他們指出,北約“無核”國家的飛行員和其他工作人員練習處理和投送美國核彈,非美國戰機也被改裝來投送美國核彈,這肯定涉及到一些核技術的轉讓以及武器資訊。北約則認為“核力量繼續在預防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它們現在的作用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
美國的核共享政策最初目的是幫助防止核武器擴散,尤其向西德保證,在與華沙條約組織發生戰爭的情況下,說服西德不要發展獨立的核能力,而是使用美國的核武器進行自衛。然而直到戰爭爆發之前,這些武器仍將掌握在美國手中。它的重點是限制擁有自己核武器計劃的國家核擴散,幫助確保北約盟國不會選擇放棄核武器。多年來,美國情報評估中一直討論西德是一個有潛力發展自己的核武器能力的國家。See, e.g., U.S. Director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Likelihood and Consequences of a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Systems, declassified 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IE 4–63 (28 June 1963), at p.17, paragraph 40.See, e.g., U.S. Director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Annex to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o. 100-2-58: Development of Nuclear Capabilities by Fourth Countries: Likelihood and Consequences, declassified 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IE 100-2-58 (1 July 1958), at p.4, paragraphs 18–19; U.S. Director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Likelihood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Capabilities by Additional Countries, declassified 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IE 100-4-60 (20 September 1960), at p. 2, paragraph 4, & p.8, paragraphs 27–29.
===俄羅斯在白俄羅斯部署武器的準備工作===
2022年2月27日,即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不久,白俄羅斯舉行了全民公投,以取消憲法禁止在其領土上部署核武器的規定。2022年6月25日,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討論在白俄羅斯境內部署俄羅斯短程核導彈的問題。核彈頭的轉移可能需要幾年後才能做出進一步決定,並且可能與北約未來的決定掛鉤。
在白俄羅斯,俄羅斯計劃部署具有核能力的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該計劃將提供常規版本和核版本。此外普京表示,將促進白俄羅斯Su-25攻擊機攜帶核導彈所需的改裝。
2022年2月,白俄羅斯透過了全民公投,修改了憲法,廢除了禁止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器的規定。
2023年6月14日,盧卡申科表示,俄羅斯已開始將戰術核武器運入白俄羅斯境內。俄羅斯總統曾表示,這些武器的轉移是“作為一種威懾措施”,以應對針對俄羅斯國家地位的威脅,並且不會由白俄羅斯控制。北約沒有發現俄羅斯核武發生變化的證據,而烏克蘭情報部門表示尚未轉移任何彈頭。
==非締約國==
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和南蘇丹四個國家從未簽署過該條約。印度和巴基斯坦已公開披露核武計劃,而以色列長期以來對其核計劃採取故意模糊的政策。
===印度===
印度曾於1974年和1998年進行兩次核試驗。據估計,印度擁有足夠的裂變材料製造150多枚核彈頭,並且是少數幾個實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國家之一,該政策承諾除非先受到核武攻擊,否則不會使用核武器。2010年10月21日,希夫尚卡爾·梅農在新德里國防學院金禧慶典上發表講話,標誌著從“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到“不首先對非核武器國家使用核武器”的重大轉變。梅農說,這反映了印度的“戰略文化,強調最小威懾”。
印度辯稱,《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將核武器的合法擁有許可權制在1967年之前進行過核武器試驗的國家,從而建立了一個“有核國家”俱樂部和一個更大的“無核國家”群體,但該條約從未解釋其道德依據是什麼。時任外交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在2007年訪問日本時表示:“印度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不是因為它缺乏防擴散承諾,而是因為我們認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一個有缺陷的條約,它沒有認識到普遍、非歧視性核查和待遇的必要性。”儘管已經就建立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內的南亞無核區進行了非正式討論,但在可預見的時間內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2006年3月,印度和美國不顧國內批評,敲定了一項重啟民用核技術合作的協議。根據協議,印度承諾將其22座核電站中的14座列為民用核電站,並將其置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保障監督之下。時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對這項協議表示歡迎,稱印度是“防擴散制度的重要夥伴”。
2006年12月,美國國會批准了《》,認可了曼莫漢·辛格總理2005年7月訪問美國期間達成的一項協議,並在布什總統2006年初訪問印度期間鞏固了這一協議,該立法允許向印度轉讓民用核材料。 儘管其處於《核不擴散條約》之外,但由於印度良好的防核武器擴散記錄以及印度快速工業化和十億多人口所推動的能源需求,才允許與印度進行核合作。
2008年8月1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批准了《印度保障監督協定》,2008年9月6日,印度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核供應國集團(NSG)會議上獲得了豁免。該共識是在克服奧地利、愛爾蘭和紐西蘭疑慮後達成的,是尚未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國家邁出的史無前例的一步。而印度可以與其他願意的國家開展核貿易。美國國會批准了該協議,布什總統於2008年10月8日簽署。
當中國2010年宣佈擴大與巴基斯坦的核合作時,軍備控制的支持者譴責了這兩項協議,聲稱它們為非《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的核計劃提供了便利,從而削弱了條約。
截至2011年1月,澳大利亞作為三大鈾生產國和世界上已知儲量最大的國家,即使面臨印度的外交壓力,但依然拒絕向印度出口鈾。
2011年11月,澳大利亞總理朱莉婭·吉拉德宣佈希望允許向印度出口,這一政策變於12月獲得其政黨全國會議的批准。接下來的一個月,吉拉德推翻了澳大利亞長期以來禁止向印度出口鈾的禁令。她進一步表示,“我們應該做出符合國家利益的決定,即在亞洲世紀加強我們與印度的戰略伙伴關係的決定”,並表示任何向印度出售鈾的協議都將包括嚴格的保障措施,以確保它只會用於民用目的,並且不會成為核武器。
2014年9月5日,吉拉德的繼任者澳大利亞總理託尼·阿博特簽署了一項向印度出售鈾的民用核協議。
===巴基斯坦===
1998年5月,繼印度早些時候進行核試驗後,巴基斯坦進行了兩次核試驗:賈蓋一號和賈蓋二號。儘管公開資訊很少,但截至2015年,巴基斯坦估計擁有多達120枚彈頭。根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和史汀生中心的分析,巴基斯坦擁有足夠製造350枚彈頭的裂變材料。
有巴基斯坦官員認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具有歧視性。2015年的一次新聞釋出會上,當被問及如果美國要求的話,巴基斯坦是否會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時,外交部長阿薩茲·艾哈邁德·喬杜裡回答道:“這是一項歧視性條約。巴基斯坦有權自衛,因此巴基斯坦不會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巴基斯坦一直堅持如果印度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巴基斯坦也會簽署。直到2010年,巴基斯坦放棄了這一歷史性立場,但表示只能作為受承認的擁核國家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核供應國集團目前排除所有主要供應商向巴基斯坦出口核材料,只有極少數例外,因為巴基斯坦沒有全面的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措施(即對其所有核活動的保障措施)。巴基斯坦一直試圖與印度達成類似的協議,但這些努力遭到了美國和其他核供應國集團成員的拒絕,理由是巴基斯坦的核擴散記錄使其不可能與印度達成任何協議。
2010年,中國以“和平”協議為由與巴基斯坦簽署了民用核協議。英國對此提出批評,理由是“與巴基斯坦達成民用核協議的時機尚未成熟”。中國沒有尋求核供應國集團的正式批准,而是聲稱,當中國加入核供應國集團時,與巴基斯坦的合作是“祖父級”的,這一說法遭到其他核供應國集團成員的質疑。巴基斯坦於2016年5月19日申請加入,得到了土耳其和中國的支援。但是,許多NSG成員因過往記錄而反對巴基斯坦的加入申請,包括巴基斯坦科學家的非法採購網路。巴基斯坦曾援助了伊朗、利比亞和朝鮮的核計劃。巴基斯坦官員於2016年8月重申了這一要求。
===以色列===
以色列對核計劃長期採取模糊政策。自1958 年,以色列一直在內蓋夫的迪莫納基地開發核技術,一些防擴散分析人士估計,以色列可能已經儲存了100至200枚再處理鈽彈頭。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立場是用“以色列的特殊性”來解釋的,這是教授創造的一個術語,認為以色列面積小、整體脆弱、以及外部威脅,所以為了防止鄰國的大規模攻擊,需要核威懾能力。
以色列從未承認或否認擁有核武器,但在以色列核技術員莫迪凱·瓦努努(後來因叛國罪被以色列逮捕並判刑)向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有關該計劃的證據後,現在被視為公開的秘密。
2009年9月1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透過了一項關於“以色列核能力”的決議,呼籲以色列開放其核設施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並遵守《核不擴散條約》。49票同意,45票反對16票棄權。以色列首席代表表示,“以色列不會在任何事項上配合這項決議。”類似決議在2010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均被否決。與巴基斯坦一樣,核供應國集團目前排除所有主要供應商向以色列出口核產品。
==其他國家==
===朝鮮===
朝鮮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條約,以獲得蘇聯援助建造的四座輕水反應堆,但在1992年-1993年進行的一系列檢查後被裁定不遵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保障協定,並確定朝鮮尚未完全公佈其在寧邊核設施進行的乏燃料後處理。作為回應,朝鮮于1993年3月12日宣佈打算退出該條約,比爾·克林頓總統則宣佈制裁並考慮採取軍事行動。危機最後以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談判達成的框架協議結束,其中朝鮮同意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凍結鈽生產設施並建造新反應堆,以換取兩座輕水反應堆和透過美國運輸重燃料油,朝鮮也放棄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對該協議的批評者以及克林頓的繼任者喬治·W·布什都對朝鮮遵守該協議的情況表示懷疑。2002年談判期間,美國助理國務卿指責朝鮮實施秘密高濃縮鈾計劃;朝鮮外交部第一副部長姜錫柱和副部長金桂冠否認這些指控,但也堅稱朝鮮有權擁有核武器。美國隨後於2002年12月停止向朝鮮運送燃料油,朝鮮政府於2003年1月10日再次發出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通知,於2003年4月10日生效,朝鮮成為第一個退出該條約的國家。
2003年4月,朝鮮同意由中國主辦、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參加的六方會談,尋求外交解決方案。朝鮮最初要求恢復燃料運輸,而美國則要求“徹底、可核查和不可逆轉地廢除”朝鮮核計劃。2005年2月10日,朝鮮公開宣佈擁有核武器並退出六方會談。朝鮮外交部就該問題發表宣告:“我們已經採取了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堅決行動,並製造了用於自衛的核武器,以應對布什政府一貫毫不掩飾的孤立和扼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政策,”六方會談於2005年7月恢復。
2005年9月19日,朝鮮同意達成初步協議。根據協議,朝鮮將廢棄所有核武器和生產設施,重新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被重新接納國際原子能機構視察員。根據1994年框架協議,供應輕水反應堆以取代朝鮮本土核電站計劃的難題有待未來討論解決。第二天,朝鮮重申了觀點,即在獲得輕水反應堆之前,朝鮮不會拆除其核武庫或重新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美國國務院根據《美國愛國者法案》第311條制裁三角洲銀行涉及朝鮮賬戶的洗錢行為後,六方會談最終在達成最終協議之前破裂。
2006年10月2日,朝鮮外交部宣佈朝鮮計劃“在未來”進行核試驗,但沒有說明具體時間。2006年10月9日,美國地質調查局在朝鮮金策以北70公里處檢測到一次4.3級地震,表明正在進行核試驗。朝鮮不久後宣佈,他們已經成功完成了核裂變裝置的地下試驗。聯合國安理會第1718號決議對朝鮮實施制裁後,六方會談恢復。2007年2月,雙方同意了執行聯合宣告的初步行動,其中朝鮮將拆除其核武器計劃,包括寧邊反應堆,以換取滙業銀行歸還凍結的資金和外國能源援助。然而,該協議因核查問題而失敗,在譴責朝鮮、驅逐所有美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視察員後,朝鮮于2009年全面退出六方會談。作為回應,聯合國透過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874號決議,擴大了制裁制度。
2007年,來自美國的報告表明,2002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報告稱朝鮮正在開發濃縮鈾武器計劃,導致朝鮮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除了媒體指控,公共記錄中仍然有一些資訊表明存在鈾礦開採活動。除了朝鮮第一副相康石柱曾一度承認存在鈾濃縮計劃這一事實之外,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還透露其向朝鮮提供了許多為鈾濃縮而設計的氣體離心機。此外,媒體還援引美國官員的話說,在拆除利比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中獲得的證據表明,朝鮮是利比亞六氟化鈾的來源,如果屬實,這將意味著朝鮮擁有鈾轉化設施,用於生產利比亞的六氟化鈾。朝鮮于2009年9月正式宣佈存在鈾濃縮計劃。
2011年,在朝鮮核計劃緊張局勢升級、韓國天安號沉沒事件以及延坪島炮戰之後,朝鮮開始表示有興趣重返六方會談。金正日去世後,朝鮮和美國之間的雙邊談判達成了2012年2月29日的“閏日協議”,其中朝鮮同意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進行檢查並恢復六方會談。然而,外交成果很快就因Unha-3火箭的發射而被削弱,導致美國暫停糧食援助。朝鮮于2013年、2016年1月、2016年9月和2017年進行了進一步的核試驗,並宣佈正在開發小型彈頭和洲際彈道導彈。朝鮮還聲稱在2016年1月和2017年的試驗中成功研製出了熱核武器。朝鮮核武器的發展導致了2017—2018年朝鮮危機,幾乎導致戰爭,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和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都威脅採取軍事行動。金正恩、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和韓國總統文在寅舉行了一系列會晤,最終以特朗普和金正恩舉行的2018年朝美峰會為高潮,這場危機得到了避免。自2013年以來,國際原子能機構一直呼籲朝鮮重新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伊朗===
伊朗自1970年以來一直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締約國,但被發現不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保障協定,其核計劃的地位仍然存在爭議。2003年11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報告說,伊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多次未能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的以下方面的保障義務:
*報告進口到伊朗的核材料;
*報告進口核材料的後續加工和使用;
*申報儲存和加工核材料的設施和其他地點。
經過歐盟主導的外交努力以及伊朗暫時中止其鈾濃縮計劃後,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第XII.C條行事,在一項罕見的非協商一致決定中發現,12票棄權:這些失敗構成了對原子能機構保障協定的不遵守。2006年,這一情況被報告給聯合國安理會,隨後安理會透過了一項決議,要求伊朗暫停濃縮活動。但相反,伊朗恢復了其濃縮計劃。
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能夠核實伊朗已申報的核材料沒有被轉用,並正在繼續核實不存在未申報的活動。2008年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還報告說,它正在根據某些成員國提供的檔案,致力於解決“所謂的武器化研究”,這些國家聲稱這些研究源自伊朗。伊朗否認這些指控“毫無根據”,並將這些檔案視為“捏造”。2009年6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稱,伊朗“沒有就剩餘問題與原子能機構合作……需要澄清這些問題,以排除伊朗核計劃軍事層面的可能性。”
美國得出結論認為伊朗違反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三條保障義務,並根據間接證據進一步辯稱伊朗的濃縮計劃是用於武器目的,因此違反了伊朗第二條防擴散義務。2007年11月的美國國家情報總監 (NIE) 隨後得出結論稱,伊朗已於2003年秋季停止了一項正在進行的核武器計劃,並且截至2007年中期該計劃仍處於停止狀態。不過,NIE的“關鍵判斷”也明確表示,伊朗在2003年實際上停止的只是“核武器設計和武器化工作以及秘密鈾轉化相關和鈾濃縮相關工作”——即伊朗核計劃的那些方面。那時尚未向媒體洩露併成為國際原子能機構調查的物件。
由於伊朗在納坦茲的鈾濃縮計劃以及其在阿拉克的重水反應堆的持續工作,該反應堆將是鈽生產的理想選擇,幾年前就與國家執行局討論的武器化工作一起秘密開始,目的是發展核武器,許多觀察家發現伊朗裂變材料生產能力的持續發展明顯令人擔憂。特別是因為裂變材料的可用性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核武器發展的主要障礙和武器計劃的主要“節奏要素”,因此據報道伊朗暫停武器化工作的事實可能意義不大。正如布什政府國家情報總監 (DNI) 在2008年所說,伊朗據稱暫停的工作方面“可能是該計劃中最不重要的部分。”
伊朗表示,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它擁有為和平目的進行濃縮鈾的合法權利,並進一步表示,它“一直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規定的義務”。伊朗還表示,其濃縮計劃是其民用核能計劃的一部分,這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四條所允許的。不結盟運動歡迎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合作,並重申伊朗和平利用核技術的權利。
在2007年至2016年擔任聯合國秘書長期間,潘基文歡迎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之間繼續進行對話,他敦促和平解決這一問題。
2010年4月,在美俄簽署《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期間,奧巴馬錶示,美國、俄羅斯和其他國家要求伊朗承擔不履行《核不擴散條約》義務的後果。“我們不會容忍藐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重要地區冒軍備競賽風險、威脅國際社會信譽和我們集體安全的行為。”
2015年,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談判達成了一項核協議,P5+1是由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和德國組成的國家集團。2015年7月14日,P5+1與伊朗締結了《聯合全面行動計劃》,解除對伊朗的制裁,以換取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活動的限制和加強核查。2018年5月8日,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宣佈美國退出《聯合全面行動計劃》,並重新。
===南非===
南非是唯一一個自行研製核武並隨後拆除的國家,與前蘇聯國家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不同,這些國家繼承了前蘇聯的核武器,並以無核武器國家的身份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政府對黑人起義和共產主義的威脅產生了深深的恐懼。這導致了南非制定秘密核武計劃作為最終威懾力量。南非擁有大量鈾礦,這些鈾是在該國的金礦中開採的。政府在比勒陀利亞附近的佩林達巴建立了一座核研究設施。
1991年,迫於國際壓力且政府更換迫在眉睫,南非駐美國大使哈利·施瓦茨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1993年,時任總統弗雷德裡克·威廉·德克勒克公開承認該國已發展出有限的核武器能力。這些武器隨後在南非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之前被拆除。1994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完成工作並宣佈該國已完全廢除核武計劃。
===利比亞===
利比亞於1968年簽署並於1975年批准《核不擴散條約》,並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檢查,但違反其《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義務,阿卜杜勒·卡迪爾·汗利用利比亞提供的材料和技術進行秘密核武器開發計劃,其中包括據稱源自中國的核武器設計。2003年3月,利比亞開始與美國和英國就消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的可能性進行秘密談判。
2003年12月,利比亞宣佈同意消除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並允許美國和英國小組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視察員進入利比亞協助這一程序並核實完成情況。美國從利比亞運走了核武器設計材料、用於濃縮鈾的氣體離心機和其它裝置(包括改進型飛毛腿導彈原型)。隨著利比亞加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利比亞的化武庫存也在國際核查下被現場銷燬。利比亞不遵守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的情況已向聯合國安理會報告,但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因為利比亞恢復了遵守保障措施。
2011年,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973號決議的支援下,北約對利比亞內戰發動軍事幹預,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的利比亞政府在第一次利比亞內戰中被推翻。卡扎菲同意消除核武器計劃的內容被朝鮮多次引用,朝鮮將卡扎菲的命運視為一個“警示故事”,儘管朝鮮也面臨無核化壓力,但仍決定維持和加強其核武計劃。
===中華民國===
1968年簽署的原始締約國,1970年1月27日交存批准書,承諾不獲取與發展核武。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與美國和原能署簽署三邊協議,宣告繼續遵守本約及其附加,但於1972、1976與1988年多次發現違規取締而令停。(首圖黃色部分)
臺灣自1949年到20世紀80年代末,曾實施了多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最終的秘密核武計劃在完成了除最終組裝和測試之外的所有開發階段後,在美國的壓力下於80年代末被關閉;並且臺灣缺乏有效的投送機制,需要進一步小型化任何武器,然後才能有效地用於戰鬥。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臺灣擁有任何化學、生物或核武器。然而,冷戰時期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緊張局勢加劇期間,美國在臺灣部署了核武器。
===敘利亞===
敘利亞自1969年以來一直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締約國,並擁有有限的民用核計劃。據瞭解,在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前,敘利亞僅執行了一座由中國製造的小型核研究堆SRR-1。儘管敘利亞是中東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的支持者,但敘利亞仍被指控在代爾祖爾省的沙漠中利用核設施實施軍事核計劃。核反應堆的部件可能是在朝鮮設計和製造的,因為形狀和尺寸與朝鮮寧邊核科學研究中心驚人相似。這一資訊引起了以色列軍方和情報部門的警覺,以色列於2007年9月6日發動“”,多達八架以色列空軍飛機參與空襲。核反應堆在襲擊中被毀,大約十名朝鮮工人也因此喪生。這次襲擊並沒有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抗議,也沒有引起敘利亞任何嚴重的報復行動,因為雙方都試圖保守秘密。以色列不想公開違反停火行為,敘利亞也不願意承認其秘密核計劃。
===烏克蘭===
烏克蘭於1994年作為無核武器國家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承諾從領土上消除所有核武器。英國、美國和俄羅斯承認烏克蘭的決定,根據1994年布達佩斯備忘錄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證。
1993年,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預設為,美國應該鼓勵烏克蘭保留核威懾力量,以防止俄羅斯的潛在擴張,並減少戰爭的危險。2014 年俄羅斯入侵後,瑞典國際事務研究所的分析師安德烈亞斯·烏姆蘭認為,烏克蘭放棄核武庫是不明智的,因為俄羅斯違反條約只會產生有限後果,只有核武庫才能保證烏克蘭的安全以及面對有核國家侵略時的國家主權。然而,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貝爾弗中心的瑪麗安娜·布傑林認為,目前尚不清楚烏克蘭的核武庫是否能夠使其免受俄羅斯的侵略。建立操作控制和維護導彈對烏克蘭來說是一項挑戰,如果烏克蘭拒絕放棄核武,可能會面臨制裁。
==退出條約==
條約第十條允許締約國在“與本條約內容有關的異常事件危及其國家的最高利益”的情況下退出條約,並提前三個月發出通知。締約國必須在通知中給出退約理由。
北約稱,當出現“全面戰爭”的狀態時,該條約將不再適用,這實際上允許相關國家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退出該條約。也是支援北約核共享政策的必要論據。北約的論點是基於條約序言中“因此需要盡一切努力避免此類戰爭的危險”,這是應美國外交官的要求插入的,認為該條約屆時將無法履行其宗旨。
朝鮮也因為使用這一條款而引起軒然大波,它僅要求提前三個月通知,並沒有規定其它國家質疑退約國對“本國最高利益”的解釋。1993年,朝鮮發出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通知。89天后,朝鮮與美國達成朝美核框架協議,根據框架協議凍結核計劃,並“暫停”退出通知。2002年10月,美國指責朝鮮實施秘密鈾濃縮計劃,違反了框架協議,並根據該協議暫停了燃料油的運輸。作為回應,朝鮮驅逐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視察員,禁用了IAEA裝置,並於2003年1月10日宣佈將結束之前暫停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退出通知。朝鮮表示,只需再提前一天通知即可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拒絕了這一解釋。大多數國家認為需要重新發出三個月的退出通知,一些國家質疑朝鮮的通知是否符合條約的“特殊事件”和“最高利益”要求。2005年9月19日第四輪六方會談結束時發表的聯合宣告呼籲朝鮮“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含蓄地承認其已退出。
==即將發生的事件==
2000年會議的主要成果是以協商一致方式透過了一份全面的《最後檔案》,其中包括“系統和漸進努力的實際步驟”,以實施《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裁軍條款。
2005年7月18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會見了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並宣佈他將努力改變美國法律和國際規則,以允許美國民用核技術與印度進行貿易。英國專欄作家喬治·蒙比奧特認為,美印核協議,再加上美國試圖拒絕伊朗(《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署國)民用核燃料製造技術,可能會摧毀《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體系。
2010年,人們相信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了民用核協議,並聲稱該協議是“和平的”。
軍備控制倡導者批評報道的中巴協議,就像對的批評一樣,聲稱這兩項協議都違反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為非《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的核計劃提供便利。一些報道聲稱,該協議是中國平衡美國在南亞影響力的戰略舉措。
根據美國國防部2001年釋出的一份報告,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核材料,併為巴基斯坦核武器開發設施的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援助,這違反了《核不擴散條約》。
在2005年5月舉行的第七次審議大會上,美國希望會議重點關注防核擴散問題,特別是針對伊朗的指控,而大多國家則強調對核大國的核裁軍缺乏嚴肅認真的態度。不結盟運動重申了立場,強調核裁軍的必要性。
於2010年5月在紐約舉行,並透過了一份最終檔案,其中包括審查會議主席菲律賓大使的總結,以及一致透過的行動計劃。2010年的會議普遍被認為是成功的,因為它達成了共識,而2005年的審議大會則以混亂結束,許多人將這一事實歸因於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對核不擴散和核裁軍的承諾。一些人警告說,這一成功引發了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可能會導致2015年下一次審議大會的失敗。
“2010年核安全峰會”於2010年4月12日至13日舉行。峰會由奧巴馬總統在布拉格提議,旨在結合《防擴散安全倡議》和《全球打擊核倡議》加強《核不擴散條約》恐怖主義。四十七個國家和三個國際組織參加了峰會,峰會發表了公報和工作計劃。
2013年6月19日,奧巴馬在柏林勃蘭登堡門發表重要政策演講,概述了進一步削減美國核武庫彈頭數量的計劃。據《外交政策》報道,奧巴馬提議“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已經要求的削減基礎上,削減三分之一的戰略核彈頭,使部署的彈頭數量達到約1,000枚”。根據提供給《外交政策》的簡報檔案,奧巴馬正在尋求“與俄羅斯就削減進行談判,以繼續超越冷戰時期的核態勢”。在同一次演講中,奧巴馬強調了他的政府為隔離來自伊朗和朝鮮的任何核能力所做的努力。他還呼籲美國國會兩黨重新努力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並呼籲各國談判一項新條約,以停止生產用於核武器的裂變材料。
2014年4月24日,馬紹爾群島宣佈在海牙對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朝鮮和以色列提起訴訟,尋求執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裁軍條款。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2015年審議大會於2015年4月27日至5月22日在聯合國召開,由阿爾及利亞大使塔烏斯·費魯希主持。該條約,特別是第八條第3款,設想每五年審查一次該條約的實施情況,締約國在1995年《不擴散條約》審議和延期大會和2000年《不擴散條約》審議大會上重申了這一規定。在2015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上,締約國審查了2010年以來該條約條款的執行情況。雖然進行了深入磋商,但未能就最後檔案草案的實質性部分達成一致。
第十次審查會議因COVID-19大流行而推遲兩年,於2022年8月1日至26日召開,但未透過最終檔案。爭議的談判接近就文字達成共識,但最終俄羅斯阻止了就俄烏戰爭相關問題達成共識,包括在草案中提及扎波羅熱核電站的安全。
2023年6月23日,美國國務院發表宣告,美國在開羅主辦了五個核武器國家於6月13日至14日舉行的會議,並將其描述為“在核問題背景下正在進行的交流”。
==批評與回應==
多年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被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視為“有核‘富國’為保住核武器,針對‘無核國’的陰謀”。這一論點源於該條約第六條,“核武器國家有義務清理核庫存並追求徹底裁軍。無核國家沒有看到這種情況發生的跡象。”一些人認為,核武器國家沒有完全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六條規定的裁軍義務。印度等一些國家批評《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因為它“歧視1967年1月1日之後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而伊朗和許多阿拉伯國家則批評以色列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核裁軍進展有限令人失望,五個授權核武器國家仍擁有13,400枚彈頭(截至2021年2月)。
國際法院在關於以核武器進行威脅或使用核武器合法性的諮詢意見中指出,“所有國家都有義務真誠地進行並完成導致核裁軍的談判,其各個方面都受到嚴格和有效的國際控制”。一些批評者認為,它們沒有遵守第六條,沒有將核裁軍作為國家規劃和政策的驅動力,並且它們要求其它國家在無核武器的情況下制定安全計劃。
美國對裁軍記錄的批評回應為: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已銷燬了13000多枚核武器,並銷燬了80%以上已部署的戰略彈頭和90%以上已部署的非戰略彈頭,在此過程中消除所有類別的彈頭和運載系統並減少對核武器的依賴。美國官員還指出了美國正在進行的拆除核彈頭的工作。當布什總統下令加速拆除工作完成時,美國的核武庫規模還不到冷戰結束時的四分之一,而且比起草《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之前都少。
美國還購買了蘇聯核武器中價值數千件武器的鈾,用於轉化為反應堆燃料。由於後一項努力,據估計,美國每十個燈泡中就有一個是由冷戰期間針對美國及其盟國的彈頭中取出的核燃料提供動力的。
美國核不擴散問題特別代表同意,不擴散和裁軍是相互聯絡的,並指出它們可以相輔相成,但不斷增加的擴散風險也創造了一個使裁軍更加困難的環境。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同樣捍衛其核裁軍記錄,五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擁核國家於2008年發表聯合宣告,重申其第六條裁軍承諾。
托馬斯·裡德和丹尼·斯蒂爾曼認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有一個巨大的漏洞”:第四條賦予每個無核武器國家追求核能發電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許多高階官員,甚至在聯合國內部,都認為他們無能為力阻止國家使用核反應堆生產核武器”。2009年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指出:
批評者認為,那些擁有核武器但未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獲得授權的國家並沒有為追求核武器能力付出重大代價。此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已被簽署國(特別是美國)達成的一系列雙邊協議明顯削弱。
基於核裁軍的緩慢以及軍事和安全概念、理論政策中繼續依賴核武器的擔憂,《禁止核武器條約》於2017年7月獲得透過,於2017年9月20日開放供簽署,並於2021年1月22日生效,禁止各締約國開發、試驗、生產、儲存、部署、轉讓、使用和威脅使用核武器,以及為這些活動提供援助。它在序言中重申了全面、有效執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重要作用。
== 參見 ==
*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 禁止核武器條約
* 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條約
* 外層空間條約
* 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
* 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
* 李方偉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Category:國際公約
Category:核子武器政策
Category:裁軍條約
Category:20世紀條約 |
物理學定律列表 | 物理學定律列表列出了各個物理方向的所有定律。
==運動學==
*質心運動定律
*尤拉運動定律
==守恆律==
*能量守恆定律
**機械能守恆定律
*動量守恆定律
*角動量守恆定律
==力學==
*慣性原理
*牛頓運動定律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
*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
**開普勒第一定律
**開普勒第二定律
**開普勒第三定律
*尤拉運動定律
*胡克定律
*帕斯卡定律
*阿基米德定律
*伯努利定律
==熱力學==
*阿伏伽德羅定律
*理想氣體狀態方程
*玻意耳定律
*查理定律
*蓋-呂薩克定律
*道爾頓分壓定律
*杜隆-珀蒂定律
*格銳目定律
*亨利定律
*熱力學基本定律
**熱力學第零定律
**熱力學第一定律
**熱力學第二定律
**熱力學第三定律
*彭巴效應
==電磁學==
*庫侖定律
*電荷守恆定律
*楞次定律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畢奧-薩伐爾定律
*安培定律
*高斯定律
*洛倫茲力
*麥克斯韋方程
*歐姆定律
*焦耳定律
*基爾霍夫第一定律
*基爾霍夫第二定律
*邁斯納效應
==光學==
*光的折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
*斯涅爾定律
==量子力學==
*態疊加原理
*薛定諤方程
*狄拉克方程
*莫塞萊定律
==相對論==
*光速不變原理
*相對性原理
*洛倫茲變換
*等效原理
*愛因斯坦場方程
W
W |
12月10日 | 12月10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44天(閏年第345天),離全年結束還有21天。
== 大事記 ==
=== 16世紀 ===
* 1508年:教宗國、法國、神聖羅馬帝國、阿拉貢王國組成康佈雷同盟,共同對抗威尼斯共和國。
=== 18世紀 ===
* 1710年:法國-西班牙聯軍在比利亞維西奧薩戰役中擊敗奧格斯堡同盟,確立了費利佩五世的統治地位,西班牙正式進入波旁王朝。
=== 19世紀 ===
* 1817年:密西西比州成為美國第20個州。
* 1867年:日本明治維新志士坂本龍馬被暗殺,史稱「近江屋事件」。
* 1868年:英國西敏宮前街道交會處設定類似鐵路號誌機的煤氣燈,為世界第一盞交通號誌。
* 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籤署《巴黎條約》,美西戰爭正式結束。
=== 20世紀 ===
* 1901年: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在其逝世五週年紀念日設立第一屆諾貝爾獎。
*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份婦女刊物《婦女聲》創刊。
* 1922年: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設膠澳商埠督辦公署。
* 1936年: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為了迎娶美國失婚名流華裡絲·辛普森而簽署退位檔案,成為英國史上唯一自願退位的君主。
* 1937年:科學家發現爪哇人。
* 1941年:大日本帝國海軍在馬來亞海戰擊沉英國皇家海軍的威爾斯親王號戰艦與反擊號戰鬥巡洋艦。
* 1941年:太平洋戰爭日軍陸戰隊登陸攻佔第一塊美國領地關島。
* 1948年:聯合國大會透過並頒佈了《世界人權宣言》。
* 1949年:蔣中正與蔣經國從四川成都搭機飛往臺灣,至此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 1961年:香港警方偵破「三狼案」。
* 1965年:拉美議會成立。
* 1969年:馬來西亞居鑾市遭遇特大水災,此水災是居鑾經歷開埠後最大的一場洪水浩劫,造成慘重人命喪亡和難以估計的財物損失。
* 1977年:恢復後的第一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舉行。
* 1979年:臺灣黨外運動人士在高雄市發起遊行演講期間發生嚴重警民衝突,隨後中華民國政府對黨外運動人士展開大規模逮捕與審判。
* 1983年:勞爾·阿方辛就任阿根廷總統。
* 1984年:聯合國大會透過《禁止酷刑公約》。
* 1987年:上海黃浦江上的陸家嘴輪渡站,因大霧封江導致輪渡站滯留人員過多,開航後發生人流踩踏,造成66死22傷的重大安全事故。
* 1989年: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在蒙古親民主示威運動中成立蒙古民主聯盟。
* 1993年: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尹清楓被殺害,進而引發軍購醜聞。
* 1996年:聯合國對伊拉克實施石油換食品計劃。
* 1996年: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簽署新憲法。
* 1997年:哈薩克遷都,阿斯塔納取代阿拉木圖。
=== 21世紀 ===
* 2022年:摩洛哥創造非洲足球歷史,淘汰葡萄牙殺入世界盃半決賽。
== 出生 ==
* 553年:陳叔寶,陳宣帝陳頊長子,南朝陳第五任皇帝(604年逝世)
* 1394年:詹姆斯一世,蘇格蘭王國君主、詩人(1437年逝世)
* 1489年:加斯東·德·富瓦,法國軍事將領,訥穆爾公爵(1512年逝世)
* 1751年:喬治·肖,英國植物學家、動物學家(1813年逝世)
* 1804年:卡爾·雅可比,德國數學家(1851年逝世)
* 1815年:愛達·勒芙蕾絲,英國數學家、作家,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1852年逝世)
* 1821年: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涅克拉索夫,俄國詩人、作家、批評家、及出版商(1878年逝世)
* 1822年:塞扎爾·-{zh-hans:弗蘭克;zh-hk:法朗克;zh-tw:法朗克;}-,比利時裔法國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1890年逝世)
* 1830年:艾米莉·迪金森,美國詩人(1886年逝世)
* 1851年:麥爾威·杜威,美國圖書館管理學家(1931年逝世)
* 1870年:阿道夫·路斯,奧地利建築師(1933年逝世)
* 1878年: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印度律師、作家、降神師、總督(1972年逝世)
* 1882年:奧圖·紐拉特,奧地利科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學者、哲學家(1945年逝世)
* 1891年:哈羅德·亞歷山大,加拿大總督(1969年逝世)
* 1891年:內莉·薩克斯,德國詩人、劇作家,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70年逝世)
* 1903年:瑪麗·諾頓,英國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地板下的小矮人》 (1992年逝世)
* 1904年:安東寧·諾沃提尼,捷克斯洛伐克政治人物,第7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 (1975年逝世)
* 1907年:-{zh-hans:呂西安·洛朗; zh-hant:盧遜·羅倫;}-,法國足球運動員(2005年逝世)
* 1908年:奧利維埃·梅西安,法國作曲家、風琴家、鳥類學家(1992年逝世)
* 1916年:陳萬裕,臺灣醫師(2015年逝世)
* 1920年:克拉麗斯·利斯佩克託,巴西流亡作家(1977年逝世)
* 1922年:愛德華·H·辛普森,英國密碼破譯員、統計學家、公務員(2019年逝世)
* 1933年:巖松信,日裔美國男演員(2006年逝世)
* 1934年:霍華德·馬丁·特明,美國遺傳學家,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94年逝世)
* 1935年:楊炳林,中國電子遊戲主播
* 1941年:坂本九,日本歌手、演員(1985年逝世)
* 1943年:余子明,香港男演員(2022年逝世)
* 1949年:洪醒夫,臺灣文學作家(1982年逝世)
* 1951年:羅斯瑪·曼梳,馬來西亞第6任首相納吉·阿都拉薩的夫人
* 1956年:歐文龍,澳門政界人物
* 1956年:羅德·布拉戈耶維奇,美國政治人物,第40任伊利諾州州長
* 1957年:邁克爾·克拉克·鄧肯,美國演員(2012年逝世)
* 1958年:範明正,越南政治人物,現任越南總理
* 1958年:柯奈莉亞·馮克,德國作家
* 1960年:郎平,中國女子排球運動員、教練員
* 1960年:-{zh-hant:肯尼斯·布萊納;zh-tw:肯尼斯·布萊納;zh-hk:簡尼夫·班納;zh-cn:肯尼斯·布萊納;zh-hans:肯尼斯·布萊納;zh-mo:簡尼夫·班納;}-,北愛爾蘭電影導演、演員
* 1961年:歐瑞偉,香港演員
* 1962年:桂正和,日本漫畫家
* 1964年:劉美君,香港女歌手
* 1964年:施文彬,臺灣歌手
* 1964年:巴比·福雷,美國知名廚師
* 1966年:小慄左多里,日本女性漫畫家
* 1968年:荻野目洋子,日本女歌手、演員
* 1970年:佐藤裕美,日本女歌英國百憂解樂團主唱、吉他手、作曲者
* 1971年:林海,中國男主持人
* 1972年:布萊恩·莫爾可,英國樂團百憂解主唱、吉他手、作曲者
* 1975年:星卉,臺灣女演員
* 1975年:約斯普·斯科克,克羅埃西亞裔澳洲足球員
* 1977年:埃曼紐爾·施萊琪,猶太裔加拿大演員
* 1978年:蔡妍,韓國女歌手
* 1980年:張永宙,韓裔美籍小提琴演奏家
* 1981年:妮可·帕爾曼,美國編劇
* 1981年:法比奧·羅申巴克,巴西足球運動員
* 1984年:大滝若菜,日本歌手
* 1985年:查理·阿當,蘇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5年:新田惠海,日本女性聲優
* 1986年:蔡玓彤,臺灣主持人、女歌手
* 1986年:李宣榕,臺灣女歌手
* 1986年:馬修·貝茨,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7年:-{zh-hans:岡薩洛·伊瓜因;zh-hk:幹沙路·希古恩;zh-tw:岡薩洛·伊瓜因;}-,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 1988年:賴文飛,香港足球運動員
* 1990年:卡曾加·盧阿盧阿,剛果民主共和國足球運動員
* 1990年:松井咲子,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 1990年:洪佩瑜,臺灣女歌手
* 1990年:石知田,臺灣男演員
* 1991年:LE,韓國女子偶像團體EXID成員
* 1992年:蔣嘉琦,香港女騎師
* 1993年:凱蒂·金,韓國女歌手
* 1996年:李沐,臺灣女演員
* 1996年:姜丹尼爾,韓國男歌手、偶像團體Wanna One成員
* 1996年:喬納斯·溫格高,丹麥自由車手
== 逝世 ==
* 1573年:三好義繼,日本戰國武將(1551年出生)
* 1603年:威廉·吉爾伯特,英國物理學家(1540年出生)
* 1842年:羅蘭·希爾,英國陸軍軍官,第一代希爾子爵(1772年出生)
* 1867年:坂本龍馬,日本維新志士(1835年出生)
* 1868年:休·達爾林普爾·羅斯,英國陸軍軍官(1779年出生)
* 1884年:愛德華·呂佩爾,德國博物學家、探險家(1794年出生)
* 1896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化學家和發明家(1833年出生)
* 1906年:貝漢津,貝南民族英雄(約1845年出生)
* 1911年:約瑟夫·道爾頓·胡克,英國植物學家(1817年出生)
* 1928年:查爾斯·雷尼·麥金託什,蘇格蘭建築師(1868年出生)
* 1936年:皮蘭德婁,義大利戲劇家、小說家,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67年出生)
* 1937年:易安華,南京保衛戰中,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與日軍血戰殉國(1900年出生)
* 1941年:湯姆·菲利普斯,英國皇家海軍軍官(1888年出生)
* 1968年:田漢,中國戲劇活動家、劇作家、詩人(1898年出生)
* 1972年:鄧子恢,中國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前副總理、閩西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1896年出生)
* 1987年:雅沙·海飛茲,俄裔美籍小提琴家,小提琴之神(1901年出生)
* 1998年:王淦昌,華人物理學家(1907年出生)
* 2003年:張奧偉,香港政界人物(1922年出生)
* 2006年:奧古斯托·皮諾切特,智利軍事人物、獨裁者,第30任智利總統(1915年出生)
* 2009年:赫健士,香港法官(1921年出生)
* 2014年:趙舜,臺灣資深演員(1956年出生)
* 2018年:江丙坤,臺灣政治人物(1932年出生)
* 2018年:陳俊志,臺灣男同性戀紀錄片導演、作家、性別人權運動者(1967年出生)
* 2022年:華嚴,臺灣女性作家(1922年出生)
* 2023年:陳瑩霖,臺灣公共衛生學家(1934年出生)
* 2023年:橫宮七海,日本AV女優(2002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際人權日
* :憲法日
== 參考資料 ==
|
費馬大定理 | 費馬大定理(亦名費馬最後定理,,),其概要為:
以上陳述由17世紀法國數學家費馬提出,被稱為「費馬猜想」,直到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及其學生理查·泰勒於1995年將他們的證明出版後,才稱為「費馬最後定理」。這個猜想最初出現費馬的《頁邊筆記》中。儘管費馬表明他已找到一個精妙的證明而頁邊沒有足夠的空位寫下,但仍然經過數學家們三個多世紀的努力,猜想才變成定理。在衝擊這個數論世紀難題的過程中,無論是不完全的還是最後完整的證明,都給數學界帶來很大的影響;很多的數學結果、甚至數學分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包括代數幾何中的橢圓曲線和模形式,以及伽羅瓦理論和赫克代數等。這也令人懷疑當初費馬是否真的找到正確證明。而安德魯·懷爾斯由於成功證明此定理,獲得包括邵逸夫獎在內的數十個獎項。
==歷史==
1637年,費馬在閱讀丟番圖《算術》拉丁文譯本時,曾在第11卷第8命題旁寫道:畢竟費馬沒有寫下證明,而他的其它猜想對數學貢獻良多,由此激發許多數學家對這一猜想的興趣。數學家們的有關工作豐富數論的內容,推動數論的發展。
尤拉在1770年的時候,證明n=3時定理成立。
1825年,高斯和熱爾曼同時獨立證明費馬定理5次冪。
費馬大定理提出之後的二百年內,對很多不同的特定的n,費馬大定理被證明。但對於一般情況,人們仍一籌莫展。
1908年,德國人「」宣佈以10萬馬克作為獎金獎給在他逝世後一百年內,第一個證明該定理的人,吸引不少人嘗試並遞交他們的「證明」。在一戰之後,馬克大幅貶值,該獎金的吸引力也大幅下降。
1983年,格爾德·法爾廷斯證明莫德爾猜想。作為推論,對於給定的整數n>2,至多存在有限組互素的a,b,c使得a^n+b^n=c^n。
1986年,格哈德·弗賴(Gerhard Frey)提出“ε-猜想”:若存在a,b,c使得a^n+b^n=c^n,即如果費馬大定理是錯的,則橢圓曲線
:y^2=x\left(x-a^n\right)\left(x+b^n\right)
會是谷山-志村猜想的一個反例。格哈德·弗賴的猜想隨即被肯尼斯·阿蘭·黎貝證實。此猜想顯示費馬大定理與橢圓曲線及模形式的密切關係。
1995年,安德魯·懷爾斯和理查·泰勒在一特例範圍內證明谷山志村猜想,弗賴的橢圓曲線剛好在這一特例範圍內,從而證明費馬大定理。
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亦甚具戲劇性。他用七年時間,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得出證明的大部分;然後於1993年6月在一個學術會議上宣佈他的證明,並瞬即成為世界頭條。但在審查證明的過程中,專家發現一個極為嚴重的錯誤。懷爾斯和泰勒之後用近一年時間嘗試補救,終在1994年9月以一個之前懷爾斯拋棄過的方法得到成功,這部分的證明與巖澤理論有關。他們的證明刊在1995年的《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之上。
在懷爾斯證明之前,沃爾夫斯凱爾委員會(Wolfskehl committee)收到數千個不正確的證明,所有紙張疊加達到約10英尺(3米)的高度。僅在第一年(1907—1908年)就提出621個證明,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各家證明方法的提出已經降至每個月大約3-4個。根據沃爾夫斯凱爾委員會評論家施裡希廷(F. Schlichting)的說法,大多數證明都是基於學校教授的基本方法,並且提交證明的人大多“有技術教育但職業生涯失敗”。用數學歷史學家的話來說,“費馬大定理在數學裡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即在於它是錯誤證明數量最多的數學題。”
==參見==
*索菲熱爾曼素數
*維費裡希素數
*沃爾-孫-孫素數
*沃爾斯滕霍爾姆素數
*數學猜想列表
*費馬-卡塔蘭猜想
==註釋==
==參考資料==
===書籍===
*
*
===論文===
*
*
*
*
* The history of the problem.
* The 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problem.
==外部連結==
Category:1637年科學
Category:1637年面世
Category:勾股定理
Category:數論定理
Category:已證明猜想
Category:1995年數學 |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表明,物體所受到的外力等於動量對時間的一階導數(一次微分值)。當物體在運動中質量不變時,牛頓第二定律也可以用質量與加速度的乘積表示。
1687年,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提出了牛頓運動定律,其中有三條定律,分別為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與牛頓第三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又稱為「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被譽為經典力學的靈魂。在經典力學裡,它能夠主導千變萬化的物體運動與精彩有序的物理現象。牛頓第二定律的用途極為廣泛,它可以用來設計平穩地聳立於雲端的臺北101摩天大廈,也可以用來計算從地球發射火箭登陸月球的運動軌道。
牛頓第二定律是一個涉及到物體運動的理論,根據這定律,任意物體的運動所出現的改變,都是源自於外力的施加於這物體。這理論導致了經典力學的誕生,是科學史的一個里程碑,先前只是描述自然現象的理論不再被採納,取而代之的是這個創立了一種理性的因果關係架構的新理論。實際而言,經典力學的嚴格的因果屬性,對於西方思想與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概述==
牛頓第二定律表明,施加於物體的外力等於此物體動量的時變率:
:\mathbf{F} = \frac{\mathrm{d}\mathbf{p}}{\mathrm{d}t};
其中,\mathbf{p}是動量,t是時間。
由於動量等於質量乘以速度,所以,假若質量不變,則可得到加速度形式的牛頓第二定律,假若質量隨著時間流易而改變,則該系統為可變質量系統,必須將時變質量納入考量,更多內容,請參閱可變質量系統。
===加速度形式的牛頓第二定律===
當運動中的物體質量不變時,牛頓第二定律可以表述為:物體所受到的外力等於質量與加速度的乘積,而加速度與外力同方向。以方程式表達,
:\mathbf{F} = m\mathbf{a} ;
其中,\mathbf{F} 是外力,m 是質量,\mathbf{a} 是加速度。
按照第二定律,設定物體的質量不變,則物體的加速度與所受到的外力成正比,設定物體所受到的外力不變,則物體的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
假設施加外力於某物體,則由於該物體的加速度只與外力、質量有關,在任何狀況下,質量不變的物體都會表現出同樣的加速度:
::\mathbf{a}=\mathbf{F}/m。
*慣性參考系:若要知道物體在某一時刻的加速度,則必須從某個靜止物體(或呈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測量物體隨著時間的流易而改變的位移,而在外力為零的前提下,這個靜止物體(或呈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必須保持運動狀態不變,這意味著必須從慣性參考系來測量整個物理系統。因此,牛頓第二定律已事先假設,物體的加速度是從慣性參考系測量到的數值。
*質量守恆:經典力學有一個隱藏的假定,即質量守恆,這又被稱為「牛頓第零運動定律」。牛頓並沒有直接地提出這定律。第零運動定律表明,物體的質量守恆,與速度無關,與物體的受力無關.當幾個物體相互作用時,或許會有質量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但總質量不變。
*決定性:牛頓第二定律是一種決定性定律。假定物體的質量、初始位置與初始速度為已知量,則從施加於物體的外力,可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來計算出物體在其運動軌跡的任意時間的位置與速度。
==牛頓的論述==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第二定律的原文是:
原文中的“運動”(,)指的是動量。
牛頓對於動量與衝量彼此之間的關係的作解釋:「假設施加於物體的衝量造成了物體的動量改變,則雙倍的衝量會造成雙倍的動量改變,三倍的衝量會造成三倍的動量改變,不論衝量是全部同時施加,還是一部分一部分慢慢地施加,所造成的動量改變都一樣。
動量改變與原先動量之間的關係:這動量改變必定與施加的衝量同方向。假設在衝量施加之前,物體已具有某動量,則這動量改變會與原先動量相加或相減,依它們是同方向還是反方向而定,假設動量改變與原先動量呈某角度,則最終動量是兩者按著角度合成的結果。」
牛頓所使用的術語的涵意、他對於第二定律的認知、他想要第二定律如何被眾學者認知、以及牛頓表述與現代表述之間的關係,科學歷史學者對於這些論題都已經做過廣泛地研究與討論。
==進階論述==
任何物理定律都必須具有可證偽性,即必須能夠對於物理定律做實驗證實是否正確。為了要明確牛頓第二定律是否具有可證偽性,必須對於加速度、力與質量做測量。測量加速度很簡單,加速度是速度的時間變率,只要能測得速度改變與時間間隔,則可計算出加速度。然而,怎樣測量力與質量?力與質量的定義為何?怎樣在定義裡給出物理量的量度程式?
在對於質量與力給出定義後,按照這些定義裡的定量描述來測量物體的質量與物體的受力,再加上從觀測物體的運動得到的加速度,就可以很容易地檢試牛頓第二定律的正確性。
===力的定義===
很多常用教科書對於力的定義不盡人意。在大衛·哈勒代與著作的教科書《》裡,力被定義為造成物體加速的作用。類似地,在《》教科書裡,力也被定義為兩個物體之間或物體與環境之間的作用。但是,它們都沒有對於「作用」給出解釋。在《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物理》教科書裡,將力定義為造成物體改變速度的影響。那麼,「影響」又是甚麼呢?在撰寫的教科書裡,力的定義是可以直覺地被人們體驗為對於物體的「推」或「拉」。可是,作者並未進一步解釋推或拉怎樣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些都無法對於力這基礎術語用更為基礎的概念來表達。
古斯塔夫·基爾霍夫首先提議,將力定義為質量與加速度的乘積。按照這提議,第二定律只是一個數學定義式,而不是自然定律。假若第二定律只是一個數學定義式,則它在物理學裡毫無用處,因為無法從數學定義式對於大自然給出任何預測。整個經典力學會變成一種公理化理論,所有結論都是源自於這個定義,而不是源自於從做實驗推斷出的「自然定律」。實際而言,這提議沒有將在大自然裡各種各樣的力,像彈力、引力、電磁力等,納入考量,它忽略了每一種力的獨特性質,例如,每一種力都有它的物質源。假若要將實際物理引入這公理化理論,則必須檢試對於力的定義所推匯出的結果是否符合實際物理,只有符合實際物理的定義才可被採納,換句話說,從對於力的定義所推匯出的結果必須符合實驗的檢試,否則不能被採納。
有些學者主張使用操作定義的方法來對於力給出嚴格定義,假設兩條同樣的彈簧被延伸同樣的距離,其各自產生的「彈力」(一種物理現象)相等,則將這兩條彈簧並聯,可以製成兩倍的彈力,又將一物體的兩邊分別連線這兩條彈簧的末端,使彈力方向相反,則作用於物體的合力為零,物體的運動狀態不會改變。為了對於彈力給出定量描述,設定「標準單位力」為某特定彈簧延伸特定距離所產生的彈力。稱這特定彈簧為「標準彈簧」。任意整數倍的標準單位力都可以用幾條標準彈簧所組成的系統來實現,對於標準單位力的任意分數倍,可以應用阿基米德的槓桿原理來實現。彈簧系統可以用來做測量實驗,對於任意力做比較,給出它的測量值。例如,假設懸掛於兩條標準彈簧的一個物體,正好能夠將這兩條標準彈簧延伸特定距離,則這物體的重量等於兩個標準單位力。
===質量的定義===
雖然質量在物理學教育裡佔有中心地位,人們並不很清楚質量的概念,很多教科書對於質量的定義也不甚令人滿意,它們都有一些重大瑕疵。這些定義所涉及到的困難,大部分出現於將經典描述融入現代描述的後果之中,而且清楚地在相對論、量子色動力學、強相互作用理論等等現代理論裡顯現出來。
====物質數量====
有一種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定義將質量設定為物體內部所含有的物質數量。這也是牛頓在他的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對於質量給出的定義,按照這定義,質量可以從物體的密度與體積乘積求得。德國物理學者恩斯特·馬赫對這定義給出嚴厲批評,他認為這定義觸犯了迴圈推理,因為密度的定義是每單位體積的質量。
從測量的角度來看,牛頓並沒有給出任何測量密度的方法,所以,也沒有給出測量質量的方法。牛頓不能對於質量與密度同時給出定義,因此,質量並未被嚴格定義。但是,牛頓的想法並不是這樣,他把物體視為由很多微小的基本粒子均勻組成的聚集體,他認為這聚集體的結構是更為基礎的概念,在計算物體的質量時,他會數算物體的小粒子數量,這數量乘以每個基本粒子的質量就是物體的質量。因此,只要設定某參考物體S的質量為標準質量,這參考物體S可以是石頭、金塊或鐵塊.那麼,n個物體S的質量必定是這標準單位質量的n倍。
====慣性質量====
另一種定義是基於慣性的概念。在這定義裡,質量被用來量度物體對於改變它的運動狀態的抗拒能力。因此被稱為「慣性質量」。然而,不管這定義是如何真確,它並沒有給出量度質量的方法,人們無法直接估算物體的質量數值,因此,這定義似乎更像是一種形而上學定義。
回溯在經典力學裡,假設使用一條先前論述的標準彈簧,施加一個標準單位力\mathbf{F}_0於某物體,則可從測量這物體隨著時間流易而呈現出的速度,估算出這物體的加速度,標記其為\mathbf{a}_0。繼續做實驗,假設施加兩個標準單位力2\mathbf{F}_0於這物體,則可從測得這物體的加速度為2\mathbf{a}_0。類似地做實驗,施加彈力\mathbf{F}於這物體,然後測量這物體的加速度\mathbf{a},可以得到力與加速度彼此之間的關係式:
:\mathbf{F}=k\mathbf{a};
其中,k是比例常數。
辨識這比例常數為慣性質量,則可察覺這關係式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式。
====馬赫的質量定義====
由於上述兩種概念性定義的種種缺點,學者們常會使用操作性定義來給出定量描述,這種定義追溯至恩斯特·馬赫對於質量定義的原創研究。馬赫的定義只使用到運動學概念,完全不需涉及到力的概念。
假設在宇宙裡的兩個物體A、B離其它物體非常遙遠,因此這兩個物體可以被視為處於一個孤立系統。從某個慣性系統觀察,這兩個物體因相互影響而使得他們各自呈現的加速度分別為\mathbf{a}_{AB }、\mathbf{a}_{BA }。從所有完成的關於這類系統的實驗總結,它們的加速度的方向相反,而比率可以用「加速度比率公式」來表達為
:\frac{a_{AB}}{a_{BA}}=k_{BA};
其中,k_{BA}是標量常數。
標量常數k_{BA}的恆定不變可以被視為力學的一條基礎定律,其為從做實驗獲得的結果。馬赫特別為此提出「實驗命題」:在實驗物理學設定的狀況下,兩個物體引發對方沿著彼此連線各自呈現相反的加速度方向,而加速度的比率為常數,並且與物體的物理狀態無關。
設想另一個物體C,由於物體C與A、C與B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按照第一實驗命題,
:\frac{\mathbf{a}_{AC}}{-\mathbf{a}_{CA}}=k_{CA}、
:\frac{\mathbf{a}_{BC}}{-\mathbf{a}_{CB}}=k_{CB}。
從做多個實驗獲得的另一個重要結果可以用「標量常數公式」來表達為
:\frac{k_{CA}}{k_{BA}}=k_{CB}。
因此,可以得到關係式
:K_{BA}\mathbf{a}_{BC}=-K_{CA}\mathbf{a}_{CB}。
這關係式顯示出,選擇物體A為標準物體,那麼,每一個其它物體都會伴隨著一個常數,任何與該物體相互作用的物體都無法改變這常數。常數K_{BA}可以被稱為物體B的質量,相對於物體A。由於物體A是參考物體,常數K_{BA}可以被簡稱為物體B的質量m_{B}。這樣,關係式可以被改寫為「質量-加速度關係式」
:m_{B}\mathbf{a}_{BC}=-m_{C}\mathbf{a}_{CB}。
這質量定義的適用範圍很廣泛,例如,當兩個物體A、B被連結於一條理想彈簧的兩端時,它們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彈力,先將彈簧壓縮,然後放鬆,從測量它們因此動作而出現的加速度,可以按照加速度比率公式計算出標量常數k_{BA}。再舉一個例子,當兩個物體A、B在進行克卜勒二體運動時,它們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引力,從測量它們進行軌道運動時的加速度,可以計算出標量常數k_{BA}。對於這些案例,前面列出的加速度比率公式與標量常數公式都成立。這質量定義能夠給出一種用來比較質量的方法,其為這樣做質量定義的重要目的。
注意到質量-加速度關係式展示出,當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兩個粒子的質量與加速度大小的乘積相等,並且這乘積與兩個物體的相對位置、相對速度或時間有關。將力定義為質量與加速度大小的乘積:
:\mathbf{F}_{CB}\stackrel{def}{=}m_{C}\mathbf{a}_{CB}。
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
將力的定義式代入質量-加速度關係式,就可以得到牛頓第三定律:當兩個物體互動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mathbf{F}_{BC}=-\mathbf{F}_{CB}。
==實驗驗證==
1983年,莫德採·米爾格若姆提出的表明,由於星系自轉問題,即被觀測到的在星系裡恆星的速度大於牛頓力學的預測速度,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或牛頓第二定律可能需要修正。除了暗物質理論以外,修正牛頓動力學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星系自轉問題。 這理論的適用區域大約在加速度為a_0\approx 2\times 10^{-10}\;\mathrm{m /s^2}的數量級。為了符合天文物理學資料,這理論將牛頓第二定律修改為
:\mathbf{F}=m\mathbf{a}\ \mu(a/a_0);
其中,\mu(a/a_0)是個函式,其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當a\gg a_0時,\mu(a/a_0)\to 1。
*當a\ll a_0時,\mu(a/a_0)\to 0。
一般而言,在各種物理案例中,很少會遇到這麼微小的加速度,然而,假若修正牛頓動力學理論確實被證實,則整個經典力學與廣義相對論都需要被修改。因此,驗證修正牛頓動力學理論是很重要的實驗研究論題。
1986年,使用干涉儀測量擺質量的加速度對於時變電場的響應,物理學者證實,在加速度為3\times 10^{-11} \;\mathrm{m /s^2}的狀況下,牛頓第二定律仍舊有效。2007年,使用來表現對於時變電場的響應,實驗證實,在加速度為5\times 10^{-14} \;\mathrm{m /s^2}的狀況下,牛頓第二定律正確無誤。2011年,物理學者做實驗測量微波共振器對於引力作用的響應,但並未在加速度為10^{-10} \;\mathrm{m /s^2}的狀況下找到任何偏差。2014年,使用紐秤來量度引力引起的加速度,物理學者在加速度為10^{-12} \;\mathrm{m /s^2}的狀況下仍未發現任何偏差。
==衝量==
假設施加外力 \mathbf{F} 於某物體的時間有 \Delta t 那麼久,則這等於施加衝量 \mathbf{J} 於此物體:
: \mathbf{J} = \int_{\Delta t} \mathbf F \,\mathrm{d}t 。
根據現代的第二定律,
:\mathbf{F} =m\mathbf{a} 。
經過 \Delta t ,假定質量不變,動量 \mathbf{p} 的改變為
: \Delta \mathbf{p} = m\Delta\mathbf{v}=m\int_{\Delta t} \mathbf{a} \,\mathrm{d}t= \int_{\Delta t} \mathbf F \,\mathrm{d}t 。
所以,衝量與動量之間的關係式為
:\mathbf{J} = \Delta\mathbf{p} 。
這就是原版第二定律。
衝量的概念時常被用來分析碰撞與撞擊問題。
==可變質量系統==
火箭的燃料經過燃燒以後,會產生高溫高壓氣體,經過加速排氣到外界,就可以推動火箭前進。第二定律不能直接應用於這種可變質量系統。基本而言,第二定律只能應用於單獨粒子(或理想化為粒子的物體),其質量守恆。對於多粒子系統案例,必需將第二定律加以延伸為
:\mathbf{F}_{\mathrm{ext}} = \frac{\mathrm{d}\mathbf{p}}{\mathrm{d}t} = \frac{\mathrm{d}}{\mathrm{d}t}(M\mathbf{v}_\mathrm{cm}) ;
其中,\mathbf{F}_{\mathrm{ext}} 是施加於系統的淨外力,\mathbf{p} 是系統的動量,M 是系統的總質量,\mathbf{v}_\mathrm{cm} 是系統質心的速度。
假設淨外力\mathbf{F}_{\mathrm{ext}}為零,則動量守恆,即最初動量\mathbf{p}_i等於最終動量\mathbf{p}_f:
:\mathbf{p}_i=\mathbf{p}_f。
假設在時間在時間t與t+\mathrm{d}t之間,火箭的質量從m變為m+\mathrm{d}m,即質量為-\mathrm{d}m的燃料被燃燒與排出,燃料排出時的速度為\mathbf{U},火箭的速度從\mathbf{v}變為\mathbf{v}+\mathrm{d}\mathbf{v},那麼,動量守恆方程可以寫為
:m\mathbf{v}=(m+\mathrm{d}m)(\mathbf{v}+\mathrm{d}\mathbf{v})-\mathbf{U}\mathrm{d}m 。
注意到火箭速度\mathbf{v}與燃料速度\mathbf{U}都是從發射臺參考系觀測到的速度。那麼,相對於火箭參考系.燃料排出的相對速度\mathbf{v}_{rel}為
:\mathbf{v}_{rel}=\mathbf{U}-\mathbf{v}-\mathrm{d}\mathbf{v}。
經過一番運算,可以得到
:\mathbf{v}_{rel}\frac{\mathrm{d} m}{\mathrm{d}t}=m{\mathrm{d}\mathbf{v}\over \mathrm{d}t}。
對於像火箭一類的可變質量系統,必需將第二定律的方程式新增一個專案,這專案專門計算進入或離開火箭的質量所帶有的動量:
:\mathbf{F}_{ext}+ \mathbf{v}_{rel} \frac{\mathrm{d} m}{\mathrm{d}t} = m {\mathrm{d}\mathbf{v}\over \mathrm{d}t};
其中,\mathbf{F}_{ext} 是施加於火箭的外力,例如地球施加於火箭的重力。
火箭的推力定義為
:\mathbf{F}_t\ \stackrel{def}{=}\ \mathbf{v}_{rel} \frac{\mathrm{d}m}{\mathrm{d}t} 。
將這定義式代入,可以得到
:\mathbf{F} = m \mathbf{a}
其中,\mathbf{F}=\mathbf{F}_{ext}+\mathbf{F}_t 是外力與推力的向量和。
==參閱==
*伊薩克·牛頓
*牛頓運動定律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物理學定律列表
== 註釋 ==
==參考文獻==
*
*
*
*
*
*
*
*
*
*(請上網閱讀作者Andrew Motte的英文翻譯。)
*</ref>
*
*
Category:艾薩克·牛頓
Category:物理定律
Category:經典力學 |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 在經典力學裡,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表明,當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必會成雙結對地出現:其中一道力稱為「作用力」;而另一道力則稱為「反作用力」(拉丁語 actio 與 reactio 的翻譯),又稱「抗力」;兩道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們之間的分辨,是純然任意的;任何一道力都可以被認為是作用力,而其對應的力自然地成為伴隨的反作用力。這成對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稱為「配對力」。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最初描述的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即:作用等於反作用。
1687年,英國物理泰斗艾薩克·牛頓在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提出了牛頓運動定律,其中有三條定律,分別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與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由於專門表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又稱為「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在本文內簡稱為「第三定律」。
第三定律以方程式表達為
:\sum \mathbf{F}_{A,B} = - \sum \mathbf{F}_{B,A} ;
其中,\mathbf{F}_{A,B} 是物體B施加於物體A的力,\mathbf{F}_{B,A} 是物體A施加於物體B的力。
==兩種版本==
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又分為兩種版本:強版本和弱版本。在本條目裡研討的第三定律是「弱版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強版作用與反作用定律」,除了弱版作用與反作用定律所要求的以外,還要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萬有引力與靜電力都遵守強版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可是,在某些狀況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並不同線(兩作用點的連線)。例如,假設兩個呈平移運動的電荷,平移速度相同,但並不垂直於兩電荷的連線,則由必歐-沙伐點電荷定律與洛倫茲力定律所計算出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並不同線,這對力只遵守弱版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又例如,假設兩個呈平移運動的電荷,平移速度相互垂直,則它們各自感受到的電磁力不遵守弱版作用與反作用定律。
第三定律並不是一種一般自然定律,它只適用於某些力,例如連心力。靜電力、引力都是連心力,因此可以使用第三定律來做力學分析。任何涉及到物體速度的力都不是連心力,不能使用第三定律來做力學分析,例如,兩個移動中的電荷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的力不是連心力,兩個移動中的物體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的引力也不是連心力,第三定律不適用於這些力。
== 牛頓的論述 ==
拉丁文原版第三定律的英文與中文翻譯分別為
牛頓用馬拉石頭的例子來解釋。假設一匹馬拖拉著石頭,則馬同樣地也被石頭拖拉,因為分別在兩端繫住了馬和石頭的繩索,其施加於馬的張力 \mathbf{T}_{\mathrm{h,s}} 是源自於石頭的拖拉,其試圖朝著石頭的方向(稱為後方)拖拉馬,類似地,繩索施加於石頭的張力 \mathbf{T}_{\mathrm{s,h}} 是源自於馬的拖拉,其試圖朝著馬的方向(稱為前方)拖拉石頭,這力 \mathbf{T}_{\mathrm{h,s}} 會阻礙馬向前方移動,而力 \mathbf{T}_{\mathrm{s,h}} 則會促使石頭朝著前方移動。
既然馬與石頭都同樣拖拉對方,為什麼馬與石頭會朝著前方移動,而不是朝著後方移動?這是因為馬與石頭已經朝著前方呈勻速運動前進,石頭感受到來自於馬的張力 \mathbf{T}_{\mathrm{s,h}} 恰巧抵銷了石頭遭遇的摩擦力 \mathbf{f}_{\mathrm{s,g}} (朝著後方),即 \mathbf{T}_{\mathrm{s,h}}=-\mathbf{f}_{\mathrm{s,g}} ,沒有淨力促使其加速或減速,馬感受到來自於石頭的張力 \mathbf{T}_{\mathrm{h,s}} 又恰巧抵銷了地面施加於馬的摩擦力 \mathbf{f}_{\mathrm{h,g}} (朝著前方), \mathbf{T}_{\mathrm{h,s}}=-\mathbf{f}_{\mathrm{h,g}} ,淨力也等於零,所以馬與石頭仍舊會朝著馬的方向呈勻速運動。注意到 \mathbf{f}_{\mathrm{h,g}} 與 \mathbf{T}_{\mathrm{h,s}} 不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mathbf{f}_{\mathrm{h,g}} 與馬施加於地面的摩擦力 \mathbf{f}_{\mathrm{g,h}} 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樣地,\mathbf{f}_{\mathrm{s,g}} 與 \mathbf{T}_{\mathrm{s,h}} 不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mathbf{f}_{\mathrm{s,g}} 與馬施加於地面的摩擦力 \mathbf{f}_{\mathrm{g,s}} 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假設最初馬與石頭都處於靜止狀態,而石頭感受到來自於馬的張力 \mathbf{T}_{\mathrm{s,h}} 大於石頭遭遇的摩擦力 \mathbf{f}_{\mathrm{s,g}} ,即 |\mathbf{T}_{\mathrm{s,h}}|>|\mathbf{f}_{\mathrm{s,g}}| ,則石頭感受到的淨力 \mathbf{T}_{\mathrm{s,h}}+\mathbf{f}_{\mathrm{s,g}} 會促使石頭呈加速度運動。由這加速度運動所生成的慣性力,其與淨力之間的關係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頓然後論述到碰撞問題。假設物體A碰撞到物體B,改變了物體B的運動,則物體A也會改變自己的運動。由於這碰撞而造成的兩個物體各自對應的運動改變,假若沒有其它外力介入,則兩個物體動量的改變相等,而不是速度的改變相等。由於兩個物體各自的動量改變,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每個物體的速度改變與質量成反比。
牛頓用第三定律來推匯出動量守恆。但是,根據高等物理理論,動量守恆比第三定律更為基礎。適用於更廣泛領域的動量守恆不需基於牛頓定律。
為了要證實第三定律的正確性,牛頓提到了克里斯多佛·雷恩、約翰·沃利斯、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與埃德姆·馬略特使用單擺來對於硬物的碰撞規則所進行的一些調研。他還描述了一些自己使用鐵球、木塞與玻璃等物體來完成的實驗。從這些實驗獲得的資料,他總結,對於物體碰撞問題,實驗結果與第三定律全吻合。
牛頓又想出一個實驗。假設在兩個互相吸引的物體A、B之間,置入一個隔離體C,防止兩個物體A、B聚集在一起。假若物體A或物體B之中有任何一個物體感受到更大的吸引力,例如,假若物體A感受到的吸引力大於物體B感受到的吸引力,則與物體B施加於隔離體C的壓力相比較,物體A會施加更大的壓力於隔離體C。因此,隔離體C不會處於平衡狀態,它會與兩個物體A、B所組成的系統共同朝著物體B的方向移動,而且永遠呈加速度運動。這樣的結果違背了第一定律。根據第一定律,假若無外力施加,則整個系統的運動速度不會改變。所以,物體A、B分別施加於隔離體C的壓力,應該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體A、B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吸引力,也應該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完成這實驗並不困難。牛頓將磁石與鐵塊分別置入兩隻浮於水上的小船。由於磁石與鐵塊之間的吸引力,兩隻小船互相吸引,碰撞在一起,達成平衡靜止狀態。這樣,牛頓證實了第三定律正確無誤。
== 成雙結對的配對力 ==
根據第三定律,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必會成雙結對地出現:其中一道力稱為「作用力」,而另一道力則稱為「反作用力」(拉丁語 actio 與 reactio 的翻譯),又稱「抗力」;兩道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們之間的分辨,是純然任意的;任何一道力都可以被認為是作用力,而其對應的力自然地成為伴隨的反作用力。這成對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稱為「配對力」或「第三定律配對力」。第三定律又稱為「作用與反作用定律」。
假設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只有一個物體A,則這物體A絕不會感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必須存在有另外一個物體B施加力於這物體A,這物體A也絕不能施加任何力,必須存在有另外一個物體B感受這力的作用。
假設在一個孤立系統裡有兩個物體A與B,則在任意時刻,物體A施加於物體B的力與物體B施加於物體A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不會出現其中一道力先於另一道力的狀況。
==錯誤和正確的基本物理概念==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基本物理概念,時常會被許多人一知半解地應用。第三定律的現代表述為
在這裡,必須清楚明瞭一個重點:這反作用力是施加於另外一個物體,而不是施加於感受到作用力的物體。舉例而言,假設物體A、B彼此施加萬有引力於對方,當物體A施加萬有引力於物體B時(作用力),物體B也同時施加萬有引力於物體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另外,在分析配對力時,有一點必須銘記在心:反作用力與作用力的物理本質是完全相同的。假若作用力的本質是萬有引力,那麼,反作用力的本質也是萬有引力。倘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物理本質不相同,則分析必不正確。
===正確分析例項===
*因為地球感受到太陽的萬有引力,所以地球環繞著太陽進行軌道運動,同時,太陽也會感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設定地球感受到的萬有引力為作用力,則太陽感受到的萬有引力是對應的反作用力,其與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為太陽的質量超大於地球,所以地球的吸引似乎對於太陽並沒有造成甚麼影響,然而,太陽的確有被地球影響。對於這兩個天體的共同運動可以正確描述為,它們都環繞著整個太陽-地球系統的質心進行軌道運動。
*假設在一條不能延伸的鋼纜的一端懸掛著一個鉛球,鋼纜的另一端緊繫於實驗室的天花板。那麼,鉛球會被地球用萬有引力所吸引,因此傾向於朝著實驗室地板墜落。設定鉛球感受到的萬有引力為作用力,則鉛球吸引地球的萬有引力是對應的反作用力,這一對力的存在與鋼纜完全無關,實際而言,假若沒有鋼纜,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依舊存在。從另一方面看,鋼纜施加於鉛球的力的方向朝上,阻止鉛球墜落,鉛球也同時施加力於鋼纜。設定鋼纜施加於鉛球的力為作用力,則鉛球同時施加於鋼纜的力是對應的反作用力,這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相對於天花板,這簡單的系統是靜止不動的,則根據牛頓第一定律,鉛球感受到的淨外力等於零,這淨外力是地球施加於鉛球的-{地心引力}-與鋼纜施加於鉛球的力這兩種不同力的向量和。這兩種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就是說,它們互補。但是,這並不表示它們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可以從它們都作用於同一個物體(鉛球)的事實推斷出來,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不遵循牛頓第三定律。
*為了要檢查這些概念的解釋是否正確,可以將鋼纜改換為彈簧。如果相對於實驗室參考系 ,這新系統最初是靜止的,則前面的分析也適合。但是,如果這系統現在遭到微擾(例如,鉛球被輕輕的推一下或拉一下),鉛球開始上下震動,則由於鉛球呈加速度運動,按照牛頓第一定律,淨外力不等於零,可是,鉛球與地球的質量都沒有改變,鉛球與地球質心之間的距離也幾乎一樣,所以,本質為萬有引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仍舊不變,不同的是現在這系統已變為動力系統,鉛球感受到的萬有引力暫時地與彈力失去平衡。彈力的大小與方向都隨時間而改變(震動頻律跟彈簧的彈簧常數有關)。彈力和彈簧的長度變化量成線性關係。
===錯誤分析例項===
*第三定律時常會以一種簡單,但不完全或不正確的句子陳述: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對於每一道作用力,都有一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這些句子並沒有清楚地陳述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施加於不同的物體,並不是因為兩道力恰巧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們就能夠自動地配對形成符合第三定律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問題時常會跟靜態平衡混淆;換句話說,假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則物體怎樣移動?例如,思考以下句子:
::如右圖所示,一本書穩定地置放在桌子上,書的重量 m\mathbf{g} 是一道將它往下拉的力,設定這道力為作用力,則其對應的反作用力是桌子施加於書本的力 \mathbf{N} ,這是一道將書本往上推的力,這兩道力互相平衡。
:上述句子並不符合第三定律的正確含意。這兩道力的本質不同,這兩道力都施加於同一個物體,它們不可能成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力對。設定書本施加於桌子的接觸力 \mathbf{F}_C 是作用力,則其反作用力是桌子施加於書本的接觸力 \mathbf{N} ,而且接觸力 \mathbf{F}_C 等於書的重量 m\mathbf{g} 。無論如何,靜止的概念與第三定律毫不相關。事實上,書本重量是由於地球的萬有引力所致,所以反作用力是書本作用於地球的萬有引力,也就是說地球被向上吸引。
*另外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
::離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
:假設一個物體同時受到一道離心力與一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向心力,則可很確切地推斷施加於這物體的淨力等於零,這物體不會呈圓周運動,而會靜止不動或呈勻速直線運動。離心力是一種偽力:只有從非慣性參考系,才會測量出離心力的存在。
==歷史==
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就已提出關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亞里斯多德在著作《物理學》裡表明,物體A作用於物體B,這是透過物體A接觸到物體B,可是,接觸是一種「相應關係」(reciprocal relation),當物體A接觸到物體B時,物體B也接觸到物體A。他在著作《論產生和毀滅》裡更詳細的表明,物體可以分為數天物體與屬地物體兩種,屬天物體與屬地物體不同,屬天物體是由更為優級的物質組成,因此當屬天物體作用於屬地物體之時,屬地物體不會作用於屬天物體。他又補充宣告,所有屬地的物體都會相應地作用於對方,然而,假若兩個物體的強弱相差太大,則弱者將沒有足夠能力來作用於強者,例如,假若一小滴酒掉入一大桶水,則這一小滴酒將會變為水,而不會改變在大桶裡的水的性質。他在著作《》裡對於走步的機械原理指出,為了實現走步,動物的足部必須壓踩於固定物體,一般而言,當足部壓踩於固定物體時,足部施加於物體的作用力會與物體施加於足部的反作用力完全平衡,只有當足部的作用力大於物體的反作用力時,動物才能實現走步。注意到亞里斯多德從來沒有以詞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是以詞語「相應作用」來表達他的論述,他認為,重點並不是當物體A作用於物體B時,物體A激發物體B反作用,而是當兩個物體相互接觸時,每一個物體會自己自主地作用於對方,這是一種對稱性事件。
後來的希臘亞里斯多德學評論者,例如狄米斯提厄斯、約翰·菲勒龐厄斯與,對於亞里斯多德的觀點都深信不疑,他們特別強調屬天物體與屬地球物體彼此之間的單向關係,屬天物體與屬地球物體之間絕對不會出現相應作用。
十三世紀,隨著亞里斯多德的論述逐漸在西歐傳開,西歐學者也開始接觸到相應作用這論題,但是,在那時期,這論題並沒有引起甚麼關注,直到十四世紀中期,在牛津的、與、在巴黎的阿爾伯特與因根的馬西利烏斯,在帕多瓦的 ,才開始熱烈辯論這論題。從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在北義大利大學的一些學者,例如加埃塔諾·蒂內、等等,也都持續地關注這論題。通常而言,中世紀學者覺得,相互作用這點子非常艱澀;由於他們青睞研究天體行為,他們傾向於主張所有因果關係都具有非對稱性,假若兩個物體發生因果關係,強者會作用於弱者,並且改變弱者,而弱者不能作用於強者。一個物體是「施予者」,另一個是「承受者」,他們不能同時成為施予者與承受者。由於遇到種種困難,亞里斯多德的相應作用概念逐漸地被默默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當較為強勁與主動的物體A作用於較為微弱與被動的物體B時,物體B會被激發而反作用於物體A,雙方之中必定有一方邏輯優先於另一方。中世紀辯論隨著皮特盧·龐珀拿濟發表的著作《論反作用力》達到高潮,龐珀拿濟在他的著作裡詳細研討中世紀的各種論述,他總結,反作用力無疑會發生,然而並沒有任何理論能夠對之給出滿意解釋。
在十六世紀後期與十七世紀早期,力學開始發展成為一門新科學。最早的力學專家,例如義大利的喬萬尼·貝內戴蒂與伽利略·伽利萊、荷蘭的西蒙·斯蒂文,都沒有特別關注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論題,他們主要是在研究靜力學與與動理學。直到1630年代,學者們才開始聚焦於研究屬地物體的撞擊問題,越來越被懷疑的老舊的亞里斯多德學漸漸地被力學哲學取代,根據那時期的力學哲學,任何關於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問題都可以在原則上被約化為粒子的運動問題,碰撞問題是最典範的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問題之一,而這問題的唯一作用模式為接觸碰撞。在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為動理分析與動力分析。動理分析專注於研究,在碰撞前後,物體的速度與動量的改變,通常會透過某種守恆原理來描述碰撞事件的物理行為。動力分析主要研究在碰撞物體的接觸介面所產生的作用力,嘗試以作用力的角度來明白碰撞現象。
在動理分析方面,法國學者勒內·笛卡爾的論述是基於運動守恆原理與一些應用於各種物體碰撞案例的定律。在他的運動守恆原理裡,守恆量被取名為「動量」,是重量與速率的乘積,是個標量,不是向量。例如, 假設物體A撞擊到物體B,促使物體B改變它先前的運動狀態。對於這案例,按照笛卡爾的運動守恆原理,物體A所失掉的動量就是物體B所獲得的動量,而總動量維持不變。在笛卡爾的論述裡,沒有動力學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但會有類似的動理學變化,即任何物體A的運動狀態變化會跟物體B的運動狀態變化相互匹配。再舉一個碰撞案例, 假設物體A撞擊到物體B,並且兩個物體都沒有出現任何動量的獲得或失掉,雖然一個或兩個物體的運動方向有所逆反,特別而言,物體A碰撞到無法移動的物體B,物體A因此以相同速率反向移動。對於這案例,笛卡爾認為,這不應該被視為物體A與物體B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應該被視為物體B的存在造成了物體A的方向被逆反。
捷克醫生是動力分析的開拓者,他用衝量來量度物體的碰撞。在這裡,衝量是個向量,定義為物體的重量與速度的乘積,是物體內秉的性質,物體按照自己所擁有的衝量來移動自己或改變其它物體的運動。 假設兩個碰撞物體的衝量的大小相等,或者一個物體與固定牆壁發生彈性碰撞,對於這兩個案例,馬希認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對於某些其它案例,馬希的分析似乎意味著衝量較小的物體會施加較小的反作用力。
十七世紀中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論題在英國受到日增月益的關注,在1644年發表的著作《兩篇論文》(Two treatises)已賣到第三版,他在著作裡主張,任何作用力都會涉及到反作用力,但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並不一定會相等。建立機械哲學的英國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在1656年著作《哲學基礎》(Elements of philosophy)裡明確指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迪格比與霍布斯是良朋益友,他們常常在科研方面相互切磋琢磨。他們還有一個好朋友,他在1657年發表了著作《歐幾裡得科學家》(Euclides physicus),其終結了在亞里斯多德學裡關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論述。在這本書裡,懷特明確地斷言,任何作用力都會引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然而,對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之所以會相等,他並沒有給出正確解釋。懷特的理論是亞里斯多德學與力學的各種元素混合在一起的產物。如同亞里斯多德與笛卡爾,他認為不存在真空,整個空間都瀰漫著某種介質。但他不贊同笛卡爾所鼓吹的慣性原理,他覺得,只當受到外在影響時,物體才會移動,假若失去外在影響,則物體最終將會停止移動。懷特主張,假設物體A撞擊到物體B,則物體A會在接觸點壓迫物體B,促使物體產生抵抗力,假若物體A的作用力足以克服物體B的抵抗力,使得物體B移動穿過環繞在四周的介質,則由於介質會抵抗被穿過,會產生反作用力於物體B,因此,物體A的作用力會被物體B的抵抗力與介質的反作用力抵銷。
牛頓是否知悉這些前人的研究?他應該不曾閱讀過《歐幾裡得科學家》,因為在那時期並沒有甚麼科學文獻以這本書為參考來源,儘管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曾經仔細閱讀過這本書,並且在私人手稿裡對於這本書詳細做摘要。在1660年代,牛頓曾經閱讀了迪格比的著作《兩篇論文》和霍布斯 的著作《哲學基礎》。他很可能也曾經閱讀過收藏在劍橋大學伊薩克·巴羅的圖書館的著作《時間展望》。在這本發表於1648年的著作裡,作者法國物理學者提出幾個引理。第一個引理是以萬有原理的方式闡明,任何作用力都會產生反作用力。第三個引理闡明,對於圓球墜落於平面的特別案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所以,牛頓並不是憑空原創出第三定律,這定律的雛形老早就出現在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裡,後來又出現在許多在牛頓以前地物理學者的著作裡。
大約在1664年到1668年間,年齡才二十出頭的牛頓開始研精覃思關於力學方面的論題。在被他稱為「廢書」(Waste Book)的筆記裡,在一個名為「公理與命題」的列表裡有幾條命題是第三定律的早期版本,例如,
命題7:假設兩個物體a與b朝著同樣方向往點O移動,而且物體a趕上了物體b,則它們將不會失去任何運動,因為物體a對於物體b的壓擠相等於物體b對於物體a的壓擠,因此物體a的運動減少多少,物體的b的運動也會增加多少。
命題8:假設兩個物體a與b朝著對方移動,並且在點O相遇,則它們將不會失去運動的差別與方向。對於這碰撞事件,它們同樣地壓擠於對方,因此,其中任何物體都不會比對方失去更多運動,它們的運動差別不會被摧毀。
在命題9裡,牛頓聲稱,假設兩個同樣的物體以大小相同的運動速率對撞在一起,然後以同樣速率反彈回去,在碰撞過程中,由於兩個物體會相互壓擠對方,兩個物體之間的彈力會促使運動停止,然後,隨著物體形狀的恢復,物體的速率也會增加,最終兩個物體的運動速率會等同先前,但方向會被逆反。
從1669年到1684年,在這15年間,牛頓都沒有踏足於力學領域,但是之後,他又再度開始研究力學,他起草了6條運動定律,其中,第三條定律讀為,
==參閱==
*伊薩克·牛頓
*
*牛頓運動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三定律
*物理學定律列表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
*
*
*
*
*
*
*
*
*
*
Category:艾薩克·牛頓
Category:基本物理概念
Category:物理定律
Category:經典力學 |
張獻忠 | 張獻忠(),字秉吾《小腆紀年·卷二》:考曰:本顧景星「白茅堂集」。又云:『獻忠大書驛壁:「山前山後皆出松,地平平地柳成陰;桃李笑柳柳笑松,千秋萬古還是松」。關西張秉吾題吊李新』云云。是獻忠既字敬軒,又字秉吾也,號敬軒吳偉業《綏寇紀略·卷十》:遙呼曰張敬軒將軍救我,敬軒者獻忠招安時所以自號也。彭遵泗《蜀碧·卷三》:獻忠有號曰「敬軒」,在房、穀受招時自取也。,亦有號八大王《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七 張獻忠之亂》:崇禎元年,延安饑,府谷民王嘉胤作亂,延安人張獻忠從之。獻忠陰謀多智,賊中號八大王。其部最強,旁掠延安諸郡邑。,陝西延安衛柳樹澗(今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郝灘鎮劉渠村)人,明末民變首領之一,大西皇帝,主要割據於四川。
== 生平 ==
===明末起事===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十八日出生於陝西延安衛柳樹澗(今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郝灘鎮劉渠村)《綏寇紀略》卷九-{雲}-,“李自成生於萬曆三十四年”,又說與獻忠同歲。餘瑞紫:《流賊陷廬州府紀》說,九月十八日為獻忠生日。《明季北略》卷十六,《張獻忠圍桐城》條雲:“九月初十為獻忠生日”。,出身貧苦,初從軍籍,擔任過捕快、下級軍吏,後因犯法被判死刑,雖然被陳洪範請求特赦,但也被免職處分《平寇志》卷三記載:“獻忠少從軍,隸總兵王威麾下,犯法當刑。陳洪範以別將謁威。獻忠等十八人己解衣就刑,見陳,仰而乞命,洪範為之請,威不肯赦。獻忠縛最後,年少,貌奇偉。洪範目而異之曰:‘若必不可原,請特貰此兒。’威笑而允之,曰:‘諾。’十七人伏法,獻忠鞭一百獨免。”。
明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米脂追隨府-{谷}-人王嘉胤起事康熙十二年《延綏鎮志》卷五之四,《紀事志》中說:“張獻忠者,延安衛柳樹澗人也。為府中快手,不得志,去而從神一魁,領紅旗為先鋒,有力多詭,同夥鹹尊事之。”,自號“八大王”,以驍勇多力著稱,又因體貌魁奇、面色微黃,得綽號「黃虎」。初屬王自用,後自成一軍,王死後改投高迎祥。高迎祥稱闖王,張獻忠、李自成號闖將。崇禎四年(1631年)六月,王嘉胤兵敗被殺,張獻忠受洪承疇招安,但翌年(1632年)又叛查良佐:《罪惟錄》,〈列傳〉卷三十一。
1635年張獻忠參與滎陽之會,議決進取,與高迎祥等共攻略東方,攻破鳳陽,焚明皇陵,並自稱“古元真龍皇帝”。不久張獻忠與李自成因故分裂,張獻忠率部攻長江流域,李自成攻黃河流域。崇禎十年(1637年)秋天,張獻忠從河南進入湖廣,向襄陽進攻。總兵秦翼明兵寡不敵,一路退敗,湖廣震動《明史》卷三0九,〈張獻忠傳〉。明廷急調左良玉、馬爌、劉良佐等合兵阻截,張獻忠遭明軍總兵官左良玉部的擊敗,部隊嚴重受損,張獻忠本人也受傷。退守湖北房、竹一帶。
===立足襄蜀===
崇禎十一年(1638年),張獻忠又在湖北穀城受兵部尚書熊文燦招安,被授予副將一職。駐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鎮,以示休兵。崇禎十二年(1639年),楊嗣昌與五省軍務總理熊文燦密謀,“出師關洛,趨會鄖襄”,打算夾擊張獻忠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卷三十二,張獻忠“殺知縣阮之鈿,隳穀城”,重舉反明的大旗。轉戰四川境,巡撫邵捷春、參軍廖大亨、閣部楊嗣昌等部隊都拿他沒奈何,獻忠戲稱:「前有邵巡撫,常來團轉舞。後有廖參軍,不戰隨我行。好個楊閣部,離我三天路。」崇禎十四年(1641年),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發銀五十萬以賑飢民”《明季北略》卷十七,監軍兵備副使張克儉、推官鄺曰廣、知縣李大覺、遊擊黎安民等也被殺死《明史·張克儉傳》記載:“十二年擢湖廣僉事,監鄖、襄諸軍。楊嗣昌鎮襄陽,深倚仗之。張獻忠、羅汝才之敗也,小秦王、渾世王、過天星等皆降,嗣昌處之房、竹山中,命克儉安輯。十四年二月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未聞命,獻忠令人假督府軍符誑入襄陽城。克儉不能辨,夜分,賊從中起,焚襄王府。克儉倉皇奔救,為賊所執,大罵死。推官鄺曰廣、攝縣事李大覺、遊擊黎民安死焉。”。崇禎十五年(1642年)3月,張獻忠攻克舒城,將舒城改名“得勝州”,在此初設政權,以醫士胡立浦為丞相,設吏、刑二部和各種官職。5月,襲取廬州。8月,攻克六安州,再建農民政權,並建號“天命”。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在黃州稱“西王”;五月,據武昌,稱“大西王”,將楚定王朱華奎溺死。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封張獻忠為秦王。春,大西軍“陷夔州,至萬縣,水漲,留屯三月,已,破涪州”。六月,佔領重慶,明瑞王朱常浩、四川巡撫陳士奇、重慶知府王行儉等被處死。八月(8月9日)攻破成都,巡撫龍文光、總兵劉佳胤、蜀王朱至澍及其嬪妃全部自殺身亡。張獻忠號稱60萬大軍,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縣,並自稱“大西國王”。十一月庚寅(12月4日)登基成為大西皇帝,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兵敗被殺===
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南下,清軍到達川北之際,張獻忠亦從成都出兵對抗清軍,行前將自己的妻妾幼子全部殺光,避免自己戰敗後其親屬被清軍俘獲。留守漢中的劉進忠投降清軍。十一月己巳(1647年1月2日)張獻忠於鳳凰山(西充縣和鹽亭縣交界處,西充縣城東南15公里的多扶場西)多寶寺前太陽河畔偵察時被清肅親王豪格的前鋒劉進忠部射殺身亡。張獻忠死後,他的四個義子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率大西政權歸順南明抗清,轉戰貴州、雲南。
據傳張獻忠起事途徑梓潼時曾被同為張姓的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託夢勿殺邑民,使張獻忠將梓潼視作同宗兄弟,由此梓潼居民沒有被全面屠殺,日後裴、賈族人更為張立廟塑像拜祭,清朝時被朝廷搗毀,復建至今仍在。
== 濫殺及屠蜀 ==
=== 屠殺記載 ===
依據谷應泰著《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張獻忠曾有如下屠殺行為:
*崇禎十四年四月,張獻忠、羅汝才合兵攻陷隨州,知州徐世淳敗死,全家被殺,官吏與百姓全部屠殺而不遺留,血流成溝渠。
*崇禎十五年八月,張獻忠再度攻陷六安,將州民全數砍斷一臂,男左女右。
*崇禎十五年十二月,張獻忠再度東進,攻下桐城後屠城。
*崇禎十六年五月,張獻忠沿江而上,破漢陽後率軍渡河,兵臨武昌城下。楚王府新募兵為內應,開門迎接。楚王朱華奎被囚於籠中,沉江而死。屠殺士民數萬人,投屍江中。尚餘數萬人,驅趕出城,以鐵騎圍而逼入江中。剩餘民眾數百人,多砍斷手足,鑿毀目鼻,無一全形者。
*崇禎十六年八月,獻忠在湘潭徵集船隻數千艘欲北渡,忽然起大風,吹翻船隻百餘艘,溺死數千人。因而再回嶽州,盡殺所掠奪的婦女,投屍於江中。焚燒船隻,火勢延伸四十里,江水夜明如白晝。
*崇禎十七年六月,張獻忠攻陷涪州、瀘州,蜀王朱至澍告急,請求救兵師於南都。左良玉兵屯德安。張獻忠順流而下攻陷佛圖關,遂圍重慶。官兵盡力守城,四日被攻陷,瑞王朱常浩全家受難,舊撫陳士奇也被殺。賊兵在重慶屠殺,抓取萬餘壯丁,割去耳鼻,砍斷一手,驅趕至各州縣,告之若兵至不降,以此為鑑。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進陷成都,蜀王全家受難,巡撫龍文光暨道府各級官吏皆被殺。張獻忠要求全蜀紳士至成都,全部殺害。隨後公告科舉取士,遠近諸生爭相前往。張獻忠派兵包圍,擊殺數千人,蜀中文士皆亡。其後又大殺蜀中百姓。
=== 屠蜀爭議 ===
四川盛傳張獻忠屠城無數,尤其屠蜀,立下七殺碑,兩側碑文分別為:「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 ,中間有七字「殺殺殺殺殺殺殺」,不分男女老幼,逢人便是帶到此碑之下斬殺。目前發現的張獻忠屠蜀史料有:《張獻忠陷廬州紀》、《流賊張獻忠禍蜀記》、《孤兒籲天錄》、《大西通紀》、《破山集》、《蜀難敘略》、《歐陽氏遺書》、《張獻忠屠蜀記》、《客滇述》、《雅州受難記》、《漢嘉受害記》、《蜀記》、《紀事略》、《五馬先生紀年》、《蜀破鏡》、《荒書》、《聖教入川記》、《山城紀事》、《流離傳》、《劫後錄》、《綏寇紀略》、《續綏寇紀略》、《滇蜀紀聞》、《灩澦囊》、《老神仙傳》、《廣陽雜記》、《明季南略》、《井蛙雜記》、《罪惟錄》、《蜀龜鑑》、《蜀碧》、各地方誌、四川民間家譜等450餘種。
魯迅在《晨涼漫記》中說:“他(張獻忠)開初並不很殺人,他何嘗不想做皇帝,後來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接著是清兵入關,自己只剩沒落這一條路,於是就開手殺,殺......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己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這和有些末代的風雅皇帝,在死前燒掉了祖宗或自己所蒐集的書籍古董寶貝之類的心情,完全一樣。他還有兵,而沒有古董之類,所以就殺,殺,殺人,殺......李自成已經入北京做皇帝了,做皇帝是要有百姓的,他要殺之他的百姓,使他無皇帝可做。”
南明和清朝人記載張獻忠戰死時川人已幾乎被其屠盡,但此後清軍仍然在四川和南明軍隊作戰多年,張獻忠於鹽亭縣鳳凰山被流矢射殺身亡。張獻忠死後,餘部繼續轉戰四川各地。直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攻陷南明渝城(重慶)後,才算佔領四川。
胡昭曦認為這些自相矛盾的記載證明屠蜀的真正主謀是南明地主階級武裝對四川勞動人民的反攻倒算,而非在公元1647年已死的農民革命領袖張獻忠。明史專家陳學霖教授批評相關學者基於政治需要及在階級鬥爭意識型態的影響下,美化張獻忠等人「農民起義」,但亦肯定相關史學家對糾正舊史記載的一些重疊錯誤,如釐清張獻忠殺人的數字,及四川多少人及哪一類人如何被殺等爭議性問題的貢獻。
相關文獻如《明季南略》和《客滇述》、明朝遺民顧山貞以及西方傳教士等人的記述皆指出張獻忠是屠川元兇:
* 計六奇《明季南略》記載:「獻忠遂屠重慶,砍手三十餘萬人,流血有聲。」
* 《客滇述》:“獻忠既陷成都,盡伐梨樹,做宮室馳道,練兵於此。賊兵之樵採者,盡入城中,拆毀房屋以為薪。又發兵四出,搜各州縣山野,不論男女老幼,逢人便殺;如是半載。八月,獻忠毀成都城,焚蜀王宮殿,並焚未盡之民房。凡石柱亭欄,皆毀之;大不能毀者,更聚薪燒裂之。成都有大城小城,本張儀所築,漢昭烈帝修之。以大石,貫以鐵絙,壯麗甲天下。宮殿之盛,亦不減京師。至是,盡為瓦礫矣。獻忠又令其大家遍收川兵殺之,及其妻子男異性,惟十時以下者僅留一、二。”
* 西方傳教士利類思和安文思被張獻忠封為“天學國師”,目擊張獻忠屠殺,1918年古洛東根據他們的原始記錄寫成的《聖教入川記》說:“殘殺之後,成都為之一空。除少數官員外,別無居民。荒涼慘象,不忍矚目。獻忠剿滅成都後,命令各鄉鎮村民移居成都。”
在張獻忠死後出現了清軍跟南明軍對峙的局面,清軍的勢力於川北保寧一帶,而南明軍隊佔據著四川境內大部分州縣。根據《蜀龜鑑》的記載,經過張獻忠軍隊的屠殺,川南的人口損失約50%,而川北的人口幾乎損失殆盡。儘管川南和川北都遭到了張獻忠的軍隊的屠殺,可是到了張獻忠死後,南明與清朝對峙的時期,南明控制的川南,人口明顯多於清朝控制的川北。川北遭受的破壞,比川南嚴重得多,由於各軍事力量基本上都要經過川北入川,可見川北為主戰場。因此,綜上所述,清朝軍隊以十三年的時間才平定四川,並不是表示清軍一直在屠殺四川人《蜀龜鑑》:“川南死於獻(張獻忠)者十(之)三四,死於瘟、虎者十(之)二三,而遺民百不存一矣。川北死於獻者十(之)三四,死於搖黃者十(之)四五,死於瘟、虎者十(之)一二,而遺民千不存一矣。”《客滇述》:「丙戌唐王隆武二年(魯監國元年、清順治三年),清使肅王擊獻忠。獻忠聞之,自引兵至平陽關,遇清兵與戰,大敗而還。時川西、川北州縣皆為賊所屠,成都百姓亦不自安;會獻忠敗還,益懷異志。獻忠覺之,恐人圖己,一晝夜,易其處十二、三,或潛伏寺院佛像後、或扮兵卒遍遊酒肆妓院,聽人私語。於是盡屠其民。一日,獻忠獨坐食饅頭,忽空中下數萬手來奪饅頭。一日,獨坐院中,忽聞琴瑟簫管之聲。獻忠怒,拔刀斬之;見無頭女子數十人,各弄樂器。獻忠大駭,昏撲於地。又成都城中,至黃昏後,輒聞人偶語。往視之,則皆空屋也。賊兵夜出,則鬼擊之。獻忠惡其不祥,遂出城,居東門外中園。中園者,蜀王之外囿也,中有梨花數千本:成都俗,嘗以三月三日於此走馬為樂。獻忠既陷成都,盡伐梨樹,作宮室馳道,練兵於此,號為御營;至是居焉。賊兵之樵採者,盡入城中,拆毀房屋以為薪。又發兵四出,搜各州縣山野,不論老幼男女,逢人便殺;如是半載。八月,獻忠毀成都城,焚蜀王宮殿,並焚未盡之民房。凡石柱亭欄,皆毀之;大不能毀者,更聚薪燒裂之。成都有大城小城,本張儀所築,漢昭烈帝修之。甃以巨石,貫以鐵絙,壯麗甲天下。宮殿之盛,亦不減京師。至是,盡為瓦礫矣。獻忠又令其眾遍收川兵殺之,及其妻子男女,惟十歲以下者僅留一、二。四川之禍,屠城、屠堡、屠山、屠野、屠全省,甚至千里無人,空如沙漠;自亙古以來,未嘗有也!」。
此外,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銳減,是多股勢力混戰的最終惡果,張獻忠雖然不是主兇,但仍然是屠川元兇其中一原因。張琅《燼餘錄》:“今統以十分而論之,其死於獻賊(張獻忠)之屠戮者三,其死於搖黃之擄掠者二,因亂而相殘殺者又二,飢而死者及二,其一則死於病也。”。 順治六年(1649年),刑科給事中陳調元揭匯報入川清軍將領亂殺無辜的情況:「不得已而動大兵剿之,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全城俱殲,或殺男留婦。」 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中華書局,1986年,第79頁
===毀滅古物===
大西軍在成都「入城樵採,凡先聖賢祠廟,民居屋宇,悉毀為薪,於是自東漢以來古跡,明太祖所頒圖書彝器,至是皆盡」。明末的成都有寺廟94所,包括武侯祠在內,無一存者。川中各州縣的情況「園亭寺廟無不焚毀」楊培德《關於梓潼神廟內的張獻忠塑像》,弘道2011年第4期/總第49期。
== 相關 ==
===個人思想===
對天文及地理有興趣的張獻忠因懷疑兩名傳教士藏有天文著作不肯獻出,不時大發雷霆之怒,欲置其於死地。實則司鐸所藏之書為艾馬祿爾(P. Emmanuelis)司鐸所著之超性學書,講明天主教誡律,與天文學無關。及二司鐸解釋全書「皆論管理人良心之事,教人知道當避罪惡,雖在罪惡危險之中,當獨向正道,方得永福」。獻忠聞之稱讚,因此息怒:
張獻忠在聽到司鐸天主教誡的解說之後,大為奇異,稱讚其法律如此精詳,管理人良心,誠為不二法門,認為歐洲各國風俗純美,實由此聖律而來。不過他續言:「然此等法律為川人無益,伊等固執於惡,不從此聖教聖令,寧願從我刀劍之下,不服聖律。故吾奉天地大主之命,殄滅此種僧黨及世上惡人。凡仇爾等者,吾亦仇之」云云,故意將司鐸的解說扭曲,作為殄滅僧黨及世間定性為「惡人」的藉口及理據。
===千船沉銀===
清順治三年,張獻忠在兵敗時率軍撤離成都,帶寶物載船沿岷江南下,行至彭山雙江河遭南明軍官楊展伏擊,所載之金銀珠寶亦隨船沉入江中。即歷史上傳說的「江口沉銀」。2010年,眉山市人民政府將彭山區江口鎮的江口沉銀遺址,列為眉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直到2015年,專家找出當年的沉船遺址,並順利在2017年大規模封江開挖後,出土許多珍貴的文物,包含張獻忠分封嬪妃的金冊、銀冊,以及金銀幣、銀錠、金戒指等,還有鐵刀劍等兵器。
==流行文化==
2021年以來,在中國大陸發生個別隨機傷人事件後,其名號也被用來代指無差別殺人與“加速主義”,成為一個網路梗,但此迷因曾一度被中共政權全網封殺。
同時,張獻忠的梗的傳播和網路意見領袖劉仲敬的聯絡很大。然此梗在微博上仍然可以使用,並沒有被完全封殺。
== 影視形象 ==
===電影===
年份 地區 作品 演員
1984年 中國 《雙雄會》 楊在葆
== 註釋 ==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馮思剛、錢安靖、吳嘉陵:《成都大詞典》.
== 外部連結 ==
* 陳學霖:〈傳教士對張獻忠據蜀稱王的記載 〉.
* Pre-20th Century Genocide .
Xian獻忠
Category:定邊人
Category:明末民變政權皇帝
Category:南明戰爭身亡者
Category:中國非正常死亡皇帝
Category:網路迷因
Category:中國人物神
Category:戰死的君主
Category:政治屠殺參與者 |
李長春 | 李長春(),漢族,遼寧大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原正國級領導人。16屆至17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02年至2013年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主管意識形態工作。
== 生平 ==
李長春於1961年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工業企業自動化專業學習。196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6年畢業。同年9月參加工作。1966-1968年,留校待分配。
===遼寧省===
1968年至1975年任遼寧省瀋陽市開關廠技術員。1975年至1980年任遼寧省瀋陽市電器工業公司革委會副主任、黨委常委,瀋陽市電器控制裝置工業公司副經理、經理、黨委副書記。1980年任遼寧省瀋陽市機電工業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
1981年任遼寧省瀋陽市委副秘書長。1982年任遼寧省瀋陽市副市長兼市經委主任。1983年4月出任中共瀋陽市委書記,瀋陽市人民政府市長。1985年6月任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兼瀋陽市委書記。1986年7月出任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遼寧省人民政府代省長。1987年3月任省長。
===河南省===
1990年7月起任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河南省人民政府代省長、省長。
1992年1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1993年4月兼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進入政治局、調任廣東省委書記===
在1997年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後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進入黨和國家領導人行列。
1998年3月從河南調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成為自1985年以來首位非廣東籍的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任內參與應對了亞洲金融風暴,並在時任廣東省常務副省長王岐山的協助下處理了廣信、粵海等國有企業資不抵債的事件。同時李長春在廣東執政期間壓制和清洗了在改革開放之後長期掌控廣東政壇的葉劍英家族的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廣東省的控制。由於李長春在廣東出色的政績,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一度考慮將李長春選為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接班人,但朱鎔基並不希望李長春作為其接班人,並藉由2000年汕頭地區的走私案件來阻止李長春接任總理,最終朱鎔基更加青睞的接班人溫家寶在這場競爭中勝出,於2003年3月成功接任國務院總理。
===進入中央===
2002年11月15日,58歲的李長春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八),進入最高領導層,並接替丁關根出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主管意識形態和文宣工作。
2007年10月22日,李長春在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上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文明委主任,黨內排名由第八上升為第五。
===退休===
2012年11月15日,68歲的李長春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後卸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在2013年1月18日卸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後退休,其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職務由新當選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接任。
== 爭議 ==
=== 谷歌退出事件 ===
維基解密網站引述美國外交密電指,搜尋引擎谷歌搜尋遭駭客入侵而退出中國的事件,是由李長春和周永康一手主導的。密電說(沒有根據)李本人在Google輸入自己的名字進行搜尋時,發現一些「批評他的搜尋連結」以及其子女的資料,令他非常震驚,也鑑於當時Google國際版網站(Google.com)不受審查,還同時支援中文搜尋,遂決意加強打壓其中國業務,包括下令國營電信公司(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停止與Google的業務往來,希望制止Google讓過濾版網站Google.cn連結到其“非法的”國際版網站。密電也引述一名政治局官員的親戚,聲稱李長春曾“命令”攻擊Google在美國的伺服器。不過當《紐約時報》對此進行查證時發現,當時向美國披露訊息的“官員親戚”指,中宣部部長劉雲山才是負責協調向Google施壓的人。李長春與周永康曾在數次事件中,下達過批准指示,但沒有直接資料顯示兩人是否涉及駭客入侵Gmail的案件。
根據維基解密2011年8月30日公佈一份美國駐北京大使館2009年5月18日發往華府電報,谷歌中國總裁李開復在電話中討論了中國政府施加的壓力,要求審查谷歌中文網。李開復斷言,問題的根源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谷歌領導層明確拒絕並「禮貌」告訴中國政府,李開復說,和他們對話的中方人員當時明顯不高興,說他們會把此訊息報告給李長春。
=== 導致艾滋病疫情爆發 ===
孔慶仁認為李主政河南期間發生艾滋病疫情氾濫的情況,是李長春主政河南時期號召賣血漿造成的,當時政府的口號是:“要想奔小康,趕緊賣血漿”,這一政策被認為李長春應與當時的衛生廳長劉全喜一同擔當主要責任。原衛生部所長、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陳秉中教授亦為此發表公開信(導致刊登公開信的網站被北京當局關閉)。河南省的血漿經濟黑幕正陸續揭開。《多維月刊》稱,一直以來,李長春一直被河南省紀委四名委員控告。但一直不被司法追究。 多維獨家報導:紀委官員控告李長春瀆職導致河南艾滋病擴散
== 負面評價 ==
楊家岱認為李長春思想僵化,不夠開明開放。導致媒體報導上政治意識的收緊。
== 家庭==
=== 妻子 ===
* 張淑榮,高階工程師。
=== 子女 ===
* 李慧鏑,長子,2012年任中國移動副總裁。李慧鏑1990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無線電系電子工程專業學士學位;1996年獲美國紐約理工大學(現紐約大學理工學院)電氣工程碩士學位;2008年獲得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李慧鏑曾擔任聯想手機的副總裁、UT斯達康副總裁。2008年7月,調中國移動集團公司任總裁助理。
* 李彤,長女,中銀國際執行總裁。
* 李素敏,次女。
== 著作 ==
卸任後的首部著作《文化強國之路——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於2013年12月9日在北京由人民出版社首發,選編了李長春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間關於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講話、談話、文章、批示共91篇,照片69幅。
2014年12月,人民出版社印行了李長春著的《遼沈大地改革潮》一書(兩卷本),具體記述在遼寧省任省委書記時的一系列決策與黨政工作。
筆名永春,曾在大河報發表《觀猴有感》一文。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李長春官方簡歷
* 新華網:李長春活動報道集
|-
|-
Changchun
Category:大連人
Category: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友
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65年入黨)
Category:瀋陽市人民政府市長
Category: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
Category:遼寧省人民政府省長
Category: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
Category:中共河南省委書記
Category: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Category:中共廣東省委書記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
萬曆朝鮮之役 | 萬曆朝鮮之役是1592年至1598年(大明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三年)間,大明、朝鮮國與日本(豐臣政權)之間爆發的兩次戰爭,也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之一。明朝為抗倭援朝,先後兩次派遣軍隊進入朝鮮半島,與日軍作戰。朝鮮王朝方面稱壬辰倭亂()以及(),日本方面稱文祿慶長之役()。
1591年(壬辰年),日本太閤(卸任關白)豐臣秀吉以「假道入唐」(唐,代指中國)為名義,致函朝鮮國王宣祖李昖,表示欲於次年春借道朝鮮轉進攻明朝之託詞,要求請予協助。在久未獲答覆,豐臣秀吉於1592年突然派兵入侵,致朝鮮節節敗退,並促其轉向宗主國明朝求援。明朝隨後派兵入朝支援。此場戰役禍及朝鮮半島全境,其間曾於1593年議和並休戰,但1597年(丁酉年)再度爆發戰事。後期戰役雙方陷入膠著,最後由於豐臣秀吉的病逝,日軍於1598年從朝鮮全面撤退,這場日本佔領朝鮮並以之為跳板進攻明朝的行動最終失敗。
==名稱==
這場為時超過六年,牽動東亞三國的戰爭,名稱繁多:
戰爭發生於中國明朝萬曆年間,雖然有前後兩次軍事衝突,但明朝並未因此而分別命名,而是統稱「朝鮮之役」。是役明軍動員規模可觀,與寧夏、播州二役合稱萬曆三大徵。現代中國學者對這場戰爭的稱謂不統一,多使用“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朝鮮戰爭”、“抗倭援朝戰爭”等稱呼,或是沿襲朝鮮方面(包括大韓民國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稱謂,稱之為“壬辰倭亂”或“壬辰之亂”豐臣秀吉之死與壬辰倭亂的結局 ,《史學月刊》,1956年 第9期,陸成侯壬辰倭亂時期的朝鮮《朝天錄》研究 ,《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 第2期,劉寶全、“壬辰之役”。
朝鮮王朝時稱第一次衝突為壬辰倭亂,第二次衝突為丁酉再亂;現朝鮮大多合稱壬辰祖國戰爭或壬辰衛國戰爭。
日本桃山時代稱(即「入唐/進出中國」之意)、唐御陣、高麗陣、朝鮮陣;江戶幕府、明治時稱朝鮮征伐、徵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用日本天皇的年號,將兩次出兵合稱文祿・慶長之役;當代也有部分歷史研究者稱之為朝鮮征伐、朝鮮出兵、朝鮮用兵、日明戰爭、太閤西征等。
地域以外的國家地區則稱為「壬辰戰爭」,比如英語的Imjin War,Imjin即朝鮮語的壬辰。
== 第一次衝突 ==
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後半葉期間,日本處於各地大名割據的狀態中,史稱戰國時代。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位大名的努力下,日本趨於統一。逐漸平定各地大名、併成為“天下人”的豐臣秀吉,表現欲入侵明朝之意。1587年6月,秀吉結束九州之役後,將入侵明朝的構想具體化:先派兵佔領朝鮮;自己渡海至明朝,居留寧波;隨後佔領天竺;再派豐臣秀次佔領明朝的首都北京。他計劃在這一目標制定之後的第七年(1594年)奉正親町天皇遷都北京。《日本歷史》,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16頁
豐臣秀吉於天正十八年(1590年)統一日本後,決定著手實施這一計劃。朝鮮在宣祖二十三年(1590),以黃允吉為通訊正使、金誠一為副使、為書狀官,派遣使團攜帶國書交聘日本。豐臣秀吉之後於1591年6月命對馬大名宗義智通告朝鮮國王宣祖李昖,回覆國書表示將於次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請予協助。秀吉致書朝鮮國王如下:
朝鮮收到國書疑懼不已,正使黃允吉認為日本會侵略,副使金誠一認為不會,朝鮮廷議之後,決定從輕通報宗主國明朝,宣祖派遣金應南為使,前去向明朝禮部通報。但是朝鮮並沒有很認真的加強國防。
日方終在未獲朝鮮答覆下出兵。加上當時朝鮮太平日久,加之國王重文輕武、朝廷黨爭激烈,以致八道武備廢弛,全國三百餘郡縣多未設防。
統一日本之後的豐臣秀吉野心極大,意圖征服全世界(當時的亞洲全境)。他遣使往琉球國、呂宋(今菲律賓,時為西班牙-葡萄牙聯邦殖民地)、高砂國(臺灣)、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瀾滄王國(南掌,即寮國)、大越、廣南、占城、莫臥兒帝國(天竺,即印度)、葡屬印度(今印度果阿)及葡屬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要求他們俯首稱臣及幫助日本而嚮明朝宣戰。琉球國王尚寧拒絕豐臣秀吉的要求,並且通報明朝關於日本豐臣秀吉的野心。統治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的納黎萱大帝接到日本傲慢的國書之後大怒,嚮明朝派遣使團,表示計劃派出大象軍團協助大明和朝鮮以抗擊日本;但是適逢鄰國緬甸東籲王朝入侵,加上兩廣總督蕭彥反對。所以並沒有派兵協助明朝、朝鮮聯軍。明實錄:神宗實錄 ,233卷 ,4316《明史》(卷227):(蕭彥)尋以副都御史撫治鄖陽。進兵部右侍郎,總制兩廣軍務。日本躪朝鮮。會暹羅入貢, 其使請勤王,尚書石星因令發兵搗日本。彥言暹羅處極西,去日本萬裡,安能發越大海,請 罷其議,星執不從。既而暹羅兵卒不出。而日本在西屬菲律賓遇到困難,因為殖民者為西班牙帝國,所以不了了之。
=== 日方戰略及軍團編組 ===
==== 名護屋城築造 ====
天正19年8月23日(1591年)、秀吉稱為「」(入唐)的徵明遠徵心意已決、向諸大名發表。宇喜多秀家首先贊成、五大老當中,較具影響力的徳川家康人在關東沒參加開會,其他大老、奉行因怕秀吉生氣,不得虛與委蛇不情願的表示贊成,事情就這樣定了。之後秀家作為秀吉的代理人擔任總大將。12月27日秀吉把關白職位讓給外甥內大臣豐臣秀次,自稱太閤專心準備外徵。
秀吉指示築造遠徵軍的集結點宿營地名護屋城,命令黑田孝高擔任測量與設計(繩張)、淺野長政擔任工程總負責人(総奉行)、九州的諸大名分擔施工的工作(普請)。命令壹岐領主松浦隆信修築前哨基地風本城。
名護屋城的建設預定地是波多氏的領土、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記錄說是個人手欠缺的荒地(「」)。名護屋城完成後,全日本大名的軍隊集結、不管是平野還是山坡都沒有空地了。戰爭期間成為日本政治經濟的中心。
==== 動員 ====
為了攻打朝鮮,豐臣秀吉早在天正19年(1591年/明萬曆19年)開始進行準備,正月時就已經對各大名下達水軍部隊兵員的徵召動員令:
* 東起常陸,經南海至四國、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國地方,臨海各國諸大名領地,每十萬石準備大船兩艘。
* 各海港每百戶出水手十人,乘各國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餘,則集中至大坂。
* 秀吉本軍所用船隻,各國大名每十萬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費用,由秀吉撥給;各國大名將所需建造費用,以預算表呈報,先撥給一半,迨船建造完畢後,再行付清。
* 水手每人給予兩人俸米,其妻子食糧另外給付。
* 軍陣中所僱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給予食糧。
* 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須於天正20年(1592年/明萬曆20年)春季時,集中至攝津、播磨、和泉三國各港口。
到了同年3月時,亦決定了陸軍部隊兵員的徵召動員令;各國諸大名每萬石應徵召人數各地不同:
* 四國、九州600人。
* 中國、紀州500人。
* 畿內五國400人。
* 駿河、遠江、三河、伊豆四國300人,由此以東,200人。
* 尾張、美濃、伊勢、近江四國350人。
* 若狹、越前、加賀、能登四國300人。
* 越後、出羽200人
==== 軍團編制 ====
天正20年,後改元為文祿元年(1592年/萬曆20年)3月,秀吉自全國動員了三十餘萬兵力,以其中西國部隊為主的15萬8700人編成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宇喜多秀家為總大將,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谷吉繼等為總奉行。軍團編制如下表所示:
軍團 規畫佔領區 總兵力 將領 官位或稱謂 在日本的領地 所部兵力
第一軍團 平安道 18,700人 小西行長 攝津守 肥後宇土 7,000人
第一軍團 平安道 18,700人 宗義智 羽柴對馬侍從 對馬府中 5,000人
第一軍團 平安道 18,700人 松浦鎮信 肥前守 肥前平戶 3,000人
第一軍團 平安道 18,700人 有馬晴信 修理大夫 肥前有馬 2,000人
第一軍團 平安道 18,700人 大村喜前 丹後守 肥前大村 1,000人
第一軍團 平安道 18,700人 宇久純玄 大和守 肥前福江 700人
第二軍團 鹹鏡道 22,800人 加藤清正 主計頭 肥後熊本 10,000人
第二軍團 鹹鏡道 22,800人 鍋島直茂 加賀守 肥前佐賀 12,000人
第二軍團 鹹鏡道 22,800人 相良長每 左衛門佐 肥後人吉 800人
第三軍團 黃海道 11,000人 黑田長政 甲斐守 豐前中津 5,000人
第三軍團 黃海道 11,000人 大友義統 羽柴豐後侍從 豐後府內 6,000人
第四軍團 江原道 14,000人 森吉成 壹岐守 豐前小倉 2,000人
第四軍團 江原道 14,000人 島津義弘 羽柴薩摩侍從 大隅慄野 10,000人
第四軍團 江原道 14,000人 高橋元種 日向宮崎 2,000人
第四軍團 江原道 14,000人 秋月種長 長門守 日向財部
第四軍團 江原道 14,000人 伊東祐兵 民部大輔 日向飫肥
第四軍團 江原道 14,000人 島津忠豐 日向佐土原
第五軍團 忠清道 25,000人 福島正則 左衛門大夫 伊予今治 4,800人
第五軍團 忠清道 25,000人 戶田勝隆 民部少輔 伊予大洲 3,900人
第五軍團 忠清道 25,000人 長宗我部元親 羽柴土佐侍從 土佐高知 3,000人
第五軍團 忠清道 25,000人 蜂須賀家政 阿波守 阿波德島 7,200人
第五軍團 忠清道 25,000人 生駒親正 雅樂頭 讚岐高松 5,500人
第五軍團 忠清道 25,000人 來島通之 伊予來島 700人
第五軍團 忠清道 25,000人 來島通總 出雲守
第六軍團 全羅道 15,700人 小早川隆景 羽柴筑前侍從 筑前名島 10,000人
第六軍團 全羅道 15,700人 小早川秀包 羽柴久留米侍從 筑後久留米 1,500人
第六軍團 全羅道 15,700人 立花宗茂 羽柴柳川侍從 筑後柳川 2,500人
第六軍團 全羅道 15,700人 高橋統增 主膳正 筑後三池 800人
第六軍團 全羅道 15,700人 筑紫廣門 上野介 900人
第七軍團 慶尚道 30,000人 毛利輝元(因病由養子毛利秀元代理) 權中納言 安藝廣島 30,000人
第八軍團(預備隊) 京畿道 10,000人 宇喜多秀家 參議兼左近衛權中將 備前岡山 10,000人
第九軍團(預備隊) -- 11,500人 豐臣秀勝 岐阜宰相 美濃岐阜 8,000人
第九軍團(預備隊) -- 11,500人 細川忠興 左少將 丹後宮津 3,500人
註:表中各軍團長均列該軍團將領第一位;第八軍團駐紮於對馬群島,第九軍團駐紮於壹岐島。
輔以水軍九千二百人、船隻七百艘,如下表所示:
將領 官位 所部兵力
九鬼嘉隆 大隅守 1,500人
藤堂高虎 佐渡守 2,000人
脇坂安治 中務少輔 1,500人
加藤嘉明 左馬介 750人
來島康親 700人
菅野正影 250人
另命東日本大名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政宗等將其旗下部隊集結在肥前國名護屋城(位於今佐賀縣唐津市)作為預備隊,兵力計約10萬5千人。
==== 日方戰略與開戰 ====
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4月12日其第一軍團由小西行長率領18,700人先渡海至對馬島待命。4月13日九軍出發之命到達,4月14日侵朝的日軍首先於釜山登陸,爆發釜山鎮戰役,朝鮮守將鄭撥戰死,釜山被日軍攻佔。之後陸續發生東萊城之戰,守將宋象賢戰死,尚州之戰後守將李鎰敗走。朝鮮國王宣祖李昖急命左議政金命元為都元帥, 坐鎮王京漢城之內,節制全國兵馬。又增設三道巡邊使,由曾經大破女真人的名將北道兵馬節度使申砬擔任,負責慶尚、全羅和忠清三道防務。申砬會合李鎰於彈琴臺。4月28日小西行長率18,700人向忠州和彈琴臺進軍。小西行長派大村喜前監防忠州城動態,再與松浦鎮信、宗義智、有馬晴信和五島純玄圍攻申砬與李鎰,發生彈琴臺之戰,朝鮮軍全軍覆沒,義州牧使金汝岉、忠州牧使李宗張與申砬戰死。忠州被日軍攻陷,李鎰逃往王京漢城報敗訊,然而日軍攻入稷山後,王京漢城已難以固守,朝鮮國王李昖在柳成龍等朝臣的建議下,放棄都城、出奔平壤。5月2日日軍攻克朝鮮王京漢城,俘虜朝鮮王子。在戰略上,日本軍採用了德川家康的提案,確定了“陸海並進”、“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略物資供應,陸軍分三路齊頭並進,計畫一舉佔領朝鮮,然後將朝鮮八道分別交給各軍團長統治。(參見前揭「日本軍軍團編制」表「規畫佔領區」欄)
=== 初期戰況及明援朝經緯 ===
面對日軍的大舉侵略,朝鮮各地的有力鄉士自立組織義軍,如慶尚道星州的郭再祐於4月21日組織義兵,屢次令安國寺惠瓊敗戰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道,甚至在10月10日的第一次晉州城之戰中擊退細川忠興和長谷川秀一的大軍,人稱「天降紅衣將軍」,還有鄭仁弘、孫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輝元無法順利佔領慶尚道。全羅道光州的金千鎰、全州高敬命、李基魯、洪彥秀父子也於6月1日組織義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趙憲、僧人靈圭則於7月3日整頓兵力,聯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軍第六軍團,其中經歷清洲城之戰、梁丹山之戰、兩次錦山之戰。另外還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馣對抗黑田長政,以上戰事皆阻礙了日軍的進軍。
5月27日,日軍第一、第二、第三軍團追擊而至,突破臨津守備攻陷開城,李昖不得不在6月11日離開平壤,繼續流亡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並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當時朝鮮全國八道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的義州一帶尚未為日軍攻佔,李昖認為如果要收復國土,必須要仰賴明朝的支援,因此便派幾批使者去向明朝求救。朝鮮使臣們除向萬曆皇帝遞交正式國書外,又分別遊說了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等,甚至表示願內附明朝,力圖促使明朝儘快出兵援朝。6月15日日軍陷平壤。7月,加藤清正率鍋島直茂、相良頼房在海汀倉打敗韓克誠,俘虜了朝鮮王子臨海君與順和君。
====兀良哈之戰====
加藤清正於7月27日越過豆滿江(中國稱圖們江),進攻滿洲東部發生了兀良哈之戰。侵攻臣屬於明朝的建州女真的和海西女真各部落,加藤清正攻拔女真五營,女真餘營皆遁去。8月,加藤清正再大破女眞酋長蔔佔臺,斬敵900人,攻破其部(今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附近)。「清正公記」記載:「陷其都城,斬首九百餘。是月還鹹鏡道,居安邊營,鎮撫一道,令收稅。」 然而在局子街遭到海西女真聯軍包圍追擊讓加藤清正軍隊死傷不少,而加藤清正的軍隊無法抵禦進攻只能突圍。豐臣秀吉得知加藤清正戰果後,寫書狀給加藤清正指示:「今略明地」。然而加藤清正經過局子街之役深知明地難略,於8月22日回信豐臣秀吉以小西行長攻略平安道戰果未定,加上自己孤軍難以深入。於是放棄豐臣秀吉假道建州入侵中國之戰略。令鍋島直茂前往支援小西行長。加藤清正自己率遠徵軍返回朝鮮鹹鏡道,後來參與1593年6月的第二次晉州城之戰。
====明朝獲悉日本侵朝====
此時,對於明朝而言,朝鮮告急實出乎意料;明朝曾經遣使問說,貴國向為東國之強者,為何突然失陷於倭寇。同時也有使節表示,貴國既然求援怎麼不曾提及幾月幾日那道淪陷、發生甚麼戰役、損失多少兵馬、將領有誰戰死、臣子有誰死節等等……讓朝鮮國王與諸臣一時驚懼,擔心明朝懷疑他們與日本同謀,旨在假借嚮明朝求援引誘明軍進入朝鮮殲滅之。根據朝鮮王朝《宣祖實錄》。當時也有福建海商,以到朝鮮經商時聽聞的訊息,回報朝廷說,朝鮮與日本同謀。國王在得知此訊息後,為了讓明朝釋疑,除了反覆派出使臣外,也將日本威脅朝鮮的書信轉呈明廷,以示絕無二心。與此同時,明兵部尚書石星也召見曾出訪朝鮮,見過國王樣貌之人,來辨別朝鮮國王的真假;遼東方面則有畫師秘密畫下國王的相貌以資辨別。
最終,明廷認定:「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而答應讓李昖渡過鴨綠江尋求庇護,居住在明境遼東半島的寬奠堡,同時出兵援助朝鮮。在明朝中央反覆蒐集情資與討論之際,遼東已經在6月己亥日先派遣出寬奠堡副總兵都指揮佟養正率領8名飛騎傳信先渡江到義州附近準備,分為5撥,每撥須賓士百里,遇到緊急軍情,迅速傳遞。恰有日本軍部隊屯住在江沙,發數百名騎兵舉行操演,朝鮮大臣特地請明將前往偵查;明將觀察後認為:「若只如此,天兵一來,可以剿滅。」
===明軍援朝===
6月癸卯,隨著明軍的即將到來,明朝與朝鮮反覆磋商的事宜開始集中在基本的事務上,首要需要解決的就是軍糧問題,因為朝鮮無餉,所以明朝朝廷已經決定由中央直接撥餉給明軍,同時也先賞賜朝鮮國王2萬兩銀兩。只是糧食轉運不便,所以在明軍的立場是希望朝鮮能夠提供。《宣祖實錄》裡在此段時間充滿了國王與大臣之間關於軍糧的討論,本來預估在平壤有4萬餘石,在安州有20餘石,可以供5000人15日食用,不過其後平壤淪陷,糧食盡歸日軍。後說嘉山有5-6百石的糧食,可以供2000士兵使用,卻有說安州連1石糧食都沒有。出現反覆甚至矛盾的記載,可能來自於朝鮮中央當時仍然無法確定各地方的狀況。地方官員很多因為避難都逃亡無蹤,致使中央也無法知道地方的詳情。
====第一次平壤城之戰====
6月15日參將戴朝弁與遊擊史儒開始率軍渡江,根據《宣祖實錄》紀載一共是有1,029名士兵、馬1,093匹。在之前因為朝鮮使臣已經回報說明軍分為兩梯,首梯由初七日由史儒率領發兵,次梯則是初十日由王守官領兵發兵。明軍將領認為必須等待全軍到達後方可出兵;朝鮮方則基於救國心切的心理,在明軍第一梯一渡江後朝鮮方面隨即催促出兵南下,同時也在軍隊管轄的問題上和明軍將領發生爭議。在丁末日原任參將郭夢徵與遊擊王守官率領500軍馬渡江回遼東,隔日17日,兩人又再度率軍渡河回朝鮮,共率領506名士兵與馬匹779匹,副總兵祖承訓也同時率軍到來,有軍隊1,319名馬匹1,529匹。相加之後就可以得知,遼東第一次發兵時共出兵2,348人、馬匹2,622匹,指揮官為副總兵祖承訓,後勤排程則是由駐防在九連城的遼東總兵楊紹勳總理其事。
6月間朝鮮使節李德馨屢次上書明朝遼東巡撫郝傑,並在巡撫帳下日夜痛哭不走,遼東巡撫受其感動,遣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5,000人渡鴨綠江救援朝鮮,與日軍戰於平壤城。但因天雨馬蹄紛紛潰爛,加上祖承訓不知善用騎兵之利,於7月17日黎明,以遊擊史儒、王守官等為先鋒統軍進迫平壤砲城,史儒率領千總馬世龍、張國忠兩官先入城,手斬敵首10級,遭到鳥銃命中而亡。且黑田長政、大友義統、立花宗茂等陸續北上進軍來援小西行長,史儒、祖承訓等軍隊被擊敗而潰散,一日之內敗退過大定江,朝鮮急派兵曹參知沈喜壽往九連城,希望楊紹勳總兵能命令祖承訓暫時留守在朝鮮境內,但其撤退過速,已經渡過鴨綠江。
祖承訓副總兵在其後上呈給楊紹勳總兵的報告裡面,提及了數個問題:
*糧草不繼,朝鮮無法提供足夠的糧草夠軍隊食用。
*軍情不實,朝鮮情報指出平壤只有1,000多名日軍,實際交戰後估計日軍有上萬人。(日軍參戰有,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大友義統、立花宗茂的部隊。)
*指揮權不專,朝鮮群臣一直希望明軍能由朝鮮將領指揮,並且壓迫明軍在天時不利的情況下出兵。
*明軍對朝鮮軍缺乏信賴,祖承訓副總兵指出同時去平壤的也有500名的朝鮮軍,結果臨交戰時,400名朝鮮軍先潰逃,剩下的100名則是與對方有所交談。同時,明軍多有遭弓箭射傷與射死,根據朝鮮的情報,日軍只有鐵砲與長劍,所以懷疑射箭的是朝鮮人。
經過朝鮮使臣的反覆申辯,楊紹勳總兵後來接受了朝鮮的解釋,也就是軍情是由朝鮮的節度使提供的,可能偵查有誤,關於射箭一事可能是因為朝鮮兵器落入倭軍手中,或者是因為有朝鮮人遭到俘虜,才受到倭軍指使。
不過朝鮮弓(角弓、複合反曲弓)和日本弓(竹製長弓,跟人差不多高)樣子差異很大,箭術也有分別。應該是有朝鮮人被俘虜之後受日本軍指使。
====明朝增兵====
自從平壤兵敗後,遼東軍就等同是移交了此戰爭的主導權到中央兵部手裡。在其後朝鮮使臣雖然數度拜見楊紹勳,或是其他遊擊、參將等等,請求再派兵進入朝鮮以壯士氣,甚至說出派幾百人聲援都可以;不過,明朝已經另有戰略規劃。根據朝鮮《宣祖實錄》的記載,雙方官員有如下對話:“……此賊非南方砲手不可制,欲調砲手及各樣器械先到於此矣,待南兵一時前進……”,“……今則霖雨頻數,道路泥濘…秋涼後方可發大軍前進剿滅…偌大軍留義州及你國…則你國糧料不敷,你國今且省了糧料,留備大軍之用…發兵救援已有明旨,我天朝無有內外之別,寧有終始之異乎…”。此時明廷和遼東軍已知日軍並非僅朝鮮提供的情報中所稱的數千兵馬,便放棄短期內解決朝鮮動亂的目標,尋求長期作戰的可能。
另一方面,明廷自7月起多次派遣遊擊沈惟敬到朝鮮,甚至遠赴平壤與日軍談判,其目的即在於拖延時日以待大軍集結;然而由於情報缺乏、補給不繼,只能梯次陸續增兵。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並詔天下督撫舉將材;又於10月16日,命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並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一同開赴朝鮮。明朝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將士。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精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及名將沈有容;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鋌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朝鮮進發。在1592年12月25日, 總兵官李如松從寧夏勝利歸遼後,尚不及休息即率軍43,000餘人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9月甲子,朝鮮宣祖召見尹根壽與韓應寅討論,沈惟敬只看到平壤的敵軍人少,鹹鏡道的敵軍更數倍於平壤,尹根壽轉述說沈遊擊表示平壤光是看到的敵軍就有1,000人,其他分駐的人應當更多,尹根壽說偵探回報平壤軍隊只有900人,沈惟敬則說,此偵探所言不實應該斬首,預估需要7萬人才可以攻陷平壤。至於朝鮮全境的日軍人數討論,可見《宣祖實錄》載10月庚寅,宣祖召見多位備邊司官員討論,其中有問說“…賊數幾何?尹鬥壽曰:“…賊自言32萬雲矣…”,這時尹根壽接著說,賊自己這樣說,如果有8萬人就可以迅速攻陷朝鮮,因為只有5萬人,所以無法迅速戰勝。李恆福回答,“我軍殺死倭軍幾乎有1萬人矣,如果倭軍只剩下4萬人,為何到處都有倭軍呢?…”當時朝鮮並不能確定日軍登陸的數量,這也造成明軍估算出徵兵力的困擾。
9月辛未,建州衛的女真人部族首領努爾哈赤在嚮明朝朝貢馬匹的貿易後,聽說日本軍入侵朝鮮之事,並且得知日軍加藤清正已率軍渡過豆滿江(今稱圖們江)正入侵兀良哈的建州女真與海西女真,於派使臣馬三非來朝鮮說:稱建州衛部下有馬軍三、四萬,步軍四、五萬人,皆精勇慣戰,聽說倭軍入侵朝鮮,因為跟朝鮮唇齒相依,願意出兵「徵殺倭奴,報效皇朝」。經過朝鮮國王宣祖與大臣討論後,認為努爾哈赤可能是想趁機聯日本消滅海西女真,因此加以拒絕。
10月庚辰,朝鮮禮曹判書尹根壽等見明朝葛總兵,葛總兵私底下告訴他們說:“這次動員有關內薊州、宣府、大同等處鎮兵及南兵1萬人共7萬人,廣寧、遼東等地鎮兵6萬人共13萬人,……聖旨以為直殺到王京,如果讓倭軍今年逃走,則明年必當再次入侵,當使倭軍片甲不還。”這就是明軍一開始的用兵規劃,希望能集結大軍一次殲滅入侵的日本軍,只是事後才發現計畫與實際有所出入。朝鮮大臣又問糧餉,葛總兵說:“鴨綠江以西車運,以東馬運,並不需要使用貴國的錢糧。使臣又問說,那麼沈遊擊的和談之說,如何?如果真的和談,小邦的痛就沒有辦法申張了。葛總兵回答:我不知道朝廷的意思,不過楊總兵說大軍到了平壤,如果倭軍束手哀求請降,那我們也只能接受。如果頑強抵抗,就將倭軍一次殺光,哪裡有不讓你們滿足心願的道理!葛總兵的話就是倭軍不投降的話,一定會讓朝鮮人復仇的意思。”
明軍首波渡江入援人數的朝鮮官方記載,10月壬子,朝鮮的備邊司啟曰:“天兵共計4萬8,005人,將領中軍千把總還沒有算在裡面,一日糧每一名是1升5合,馬匹2萬6,700匹,將領等官之馬不在數內,每一匹日給料豆3升。以此計算,則4萬8,585人的糧食一天是720石,2個月則需要米4萬3,730石;馬一日用豆801石,2個月需要豆4萬860餘石。……目前估計自義州至平壤,留穀之數大約有5萬1,488石,豆3萬3,127石……,抽西補東軍糧可以支應50餘日,馬豆則似乎不足……。”
考量到朝鮮軍糧缺乏,明軍先鋒暫時駐兵在遼東境內;根據《宣祖實錄》紀載,先鋒部隊人數為6,000人,其中有副總兵祖承訓的薊州鎮兵2,400人,和本來要派往建州衛的南軍砲手600人,遊擊張奇功麾下3,000人。至於總兵力則是號稱10萬人,實際派發在7萬人。9月己未,敕使薛潘渡江到朝鮮晉見朝鮮國王做最後的協調,“…曰:天兵十許萬方到,且千里饋運,事所未易,預以銀來此換米,何如?…”,這段是說千里運糧不是很簡單,天朝想要帶銀兩來此,然後現地買軍糧,可以嗎?國王是這樣回答的:“…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貧瘠,且國俗不識貨銀之利,雖有銀兩,不得換米為軍糧矣…”,一段話就等於告訴明朝大軍必須要自帶糧食,朝鮮的農業基本上是已經破產了。在同月的辛酉日也有如下紀載,遼東巡按命令林世祿詢問朝鮮司諫院司諫李幼澄:「你國糧料可支幾月?」答曰:「可支萬兵一月。」又問:「一月之外做何計較?」答曰:「若除平壤之賊,則忠清、全羅亦可取用。」由此可知為了支應大軍,平壤是首要戰略目標。
====第二次平壤城之戰====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五日,明軍進抵平壤城下,八日,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15,000人戰於平壤城;平壤城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臺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薊鎮遊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後,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遊擊駱尚志與朝鮮將領兵使李隘、防禦使金應瑞與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痺日軍,力攻城南蘆門;主帥李如松督陣。明軍主力將進攻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東面給日軍留出退軍路線。在12月底沈惟敬聲稱小西願以大同江為界受封,於是明軍定下計策宣稱前來加封,小西直到明軍開到城下才醒悟對方是來攻城的。七日攻城開始,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接著含談門、普通門、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佔,日軍黑田長政曾派黑田二十四將之一的久野重勝(久野四兵衛)前往偵查,也被明軍毒刀砍傷於翌日毒發身亡。小西行長一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退守城北一隅風月樓,此時李如松軍共斬首1,200人。入夜,日軍自東南方向突破,渡過大同江向漢城退卻。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寧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陣掩殺,擊斃日軍360人。當時明軍配有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等火炮數百門,日軍火繩槍雖然略優於明軍火銃,但日軍卻沒有明軍威力強大的火炮。朝鮮紀錄「在距城5裡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此戰共殲滅日軍1萬餘人,燒殺溺斃無數,逃散者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明朝的《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記載:「我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受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日本的《日本戰史》則稱,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減員近三分之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一萬八千七百人,視訊記憶體六千五百二十人。李如松憑此一戰,威名遠播明日朝三國。在收復平壤、開城之後,他開始進攻漢城)。
==== 碧蹄館之戰====
由李如松率領的明軍在攻下平壤後,欲乘勝追擊日軍,先遣副總兵查大受與朝鮮將領高彥伯領騎兵數百偵查開城至王京之間的道路,正月廿五日(1593年2月26日)偵查先鋒在碧蹄館(位於首爾西北部的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的碧蹄洞)南方礪石嶺遭遇日軍前野長康、加藤光泰率領偵察隊百餘人,雙方交戰互有傷亡。日方在損失約60騎後敗退,查大受則退往碧蹄館。
正月廿五日(2月26日),提督李如松得報後,以為日軍如當地土民所說棄京城撤退,遂率領本部兵馬騎兵3,000餘人(一說2,000人,亦有僅帶親兵1,000人之說法)從開城疾馳引援。
廿六日(2月27日)醜時,日軍先鋒隊的立花宗茂,領3,200名軍兵率先佔領礪石嶺,派出森下釣雲、十時惟由於礪石嶺附近偵查到明軍查大受所部,小放數發鐵砲後回報本隊。清晨7時許,立花軍於樹林中隱藏部隊,僅立出少數軍旗,以此「示弱」戰術引誘查大受來攻,立花軍先鋒隊的十時連久領500兵力,率內田統續、安田國繼(討取森蘭丸之「明智三羽烏」之一)等將投槍、拔刀奮勇突擊至北邊的望客硯,卻遭查大受麾下約3,000兵力的包圍,中箭後(可能為李如梅所射之箭)的十時苦力支撐,由擔任旗奉行的副將池邊永晟代領部隊,直到小野鎮幸、米多比鎮久所率領的第二陣800人前來接應後身亡,此時第二陣的戶次統直騎馬射箭連續射殺數十名明軍。隨後,立花宗茂與其弟高橋統增率本隊2,000從左方奇襲明軍右翼,查大受退往北邊的碧蹄館。宗茂率親兵800追擊,此時池邊永晟奮戰戰死。查大受則接應了馳援而來的李如松。此前哨戰歷經5小時,立花軍轉往碧蹄館西南邊的小丸山佈陣休息,於望客硯接應小早川隆景等日軍大部隊。
據史記載,體察使右議政兪泓馳啟曰:「本月二十七日,李提督領兵發行,聞査副揔ㆍ高彥伯,同往體探,適逢賊六七百名,斬獲四百餘級。」
李如松得知先鋒已經交戰,迅速轉為鶴翼之陣,在望客硯迎接查大受軍勢後於碧蹄館重整軍陣。此時已近中午時分,由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廣家等率領的20,000名日軍先鋒突然出現,並佔領望客硯,後面還有由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率領的日軍本隊20,000兵正在進軍。
由於碧蹄館地形狹隘,又多泥濘水田,不利騎兵行動。於是李如松且戰且退,退往北方高陽市的出口惠陰嶺,並急忙傳令中軍主力急速進兵。雖然明軍先鋒在開戰初期成功擊退了小早川隆景的左翼粟屋景雄所率3,000人,但隆景右翼先鋒井上景貞3,000兵卻反包夾了明軍先鋒。不過總體戰況仍是明軍佔優。於此同時,立花宗茂領3,000兵從日軍左翼移動至明軍右側山上隱兵埋伏伺機出戰,先命部將立花成家率鐵砲隊速射三回後,以「示強之計」突然立出多數軍旗並擊鳴戰鼓,全軍舉起長槍拔刀反射日光令敵兵敝目,一舉斬入突擊進至明軍本陣處。立花軍中其中一位金甲武將(安東常久)與李如松單挑時,被李如梅射殺(根據部分史料,當時金甲武將可能被誤認為井上景貞,但他在此役後仍生還。並於之後小早川秀秋為家督時代時回仕毛利家,後出奔。),同時明軍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筑紫廣門的突擊,正面則被小早川隆景壓制,明軍頓時陷入了被圍之勢。李如柏、李寧、查大受、張世爵、方時輝、王問等明將皆親自提刀奮戰。其中,明將李有聲為護衛李如松而遭到隆景部將井上景貞擊殺,如松的親衛隊也戰死80餘人。而立花軍中也有小野久八郎、小串成重、小野成幸戰死,小早川秀包麾下也有8名家臣先後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派出吉川廣家、宇喜多秀家(實則為其重臣戶川達安所率)、黑田長政率部對明軍進行包圍。兩軍從午後開戰已逾6個小時。至黃昏時分,明軍終於等到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率援軍到來(這支部隊的規模應當為數不少可能在五千人因為還出現了「中軍旗鼓官王希魯」這樣的職位)。楊元奮勇衝破日軍包圍,搶佔李如松右方陣地,並和李寧的砲營共同發砲轟擊日軍,援護明軍撤退。立花宗茂、宇喜多秀家派出部隊猛烈追擊至惠陰嶺,立花一族之戶次鎮林在追擊時奮勇戰死。而小早川隆景則擔憂明軍撤退會設伏,勸追擊的日軍開始退兵。(以上過程為參考、融合《明史‧李如松傳》 、《日本戰史‧朝鮮役》 的說法。)
兩軍從午後交戰6個小時至黃昏,明朝紀載日軍死亡超過8,000人,朝鮮史則載兩軍各死傷5、6百人,部分日史記載明軍參戰人數為20,000人,倭軍斬首明軍6,000人。滿清編寫者則說“諸營上軍籍,死亡殆二萬”云云,佔了當時明軍入援朝鮮參戰兵力的一半。都遠遠高於朝鮮史的記載,根據朝鮮宣祖實錄所記,明軍投入戰役人數當不超過5,000人,當日軍望見明軍步兵抵達後隨即撤退,可見明軍投入戰場兵力並不多。而朝鮮《宣祖實錄》記載,此役之後,明軍大勢依然,應可確信二萬之死亡云云系虛說。而且《神宗實錄》中還記有“夫是役也大將僅以身免,倭何懼之有”,認為明軍勝利。另外,日軍陣亡了很多有名有姓的“武將”,但是日本戰國史的武將比率很高,即使在川中島陣亡八千人中也有四十多個“武將”。資料 川中島的兩雄
戰後日軍並未追擊,反而退返王京,顯示日軍並未完全控制戰場,此役應該並非大勝。但是李如松經此役後,因親兵死傷甚重,加上明軍北兵與南兵之爭日烈,李如松以後就無意進取,先退開城,後又退往平壤。
====後續====
之後日軍於2月約2萬兵力轉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朝鮮城將權慄以少數兵力大敗日軍,日將石田三成、吉川廣家等負傷。2月,李如松改變策略,於3月初焚燒日軍於龍山的糧倉粟數十萬,逼使其撤退。4月19日,日軍因為缺糧,被逼由漢城(今首爾)撤退。5月四川參將劉綎率軍五千趕赴援朝,並被任命為副總兵。日軍撤退至釜山,此後陸戰皆集中在朝鮮南部四道,並以朝鮮勤王軍與倭軍的戰鬥為主。日軍於6月中旬又攻打朝鮮南部的晉州城,為第二次晉州城攻略戰,日軍加藤清正、黑田長政以部下飯田直景、莊林一心、後藤基次以龜甲車破壞城壁,大部日軍湧入晉州城而攻陷,城將金千鎰戰死。
=== 明、朝聯軍內部矛盾 ===
==== 明、朝官員齟齬 ====
明派遣大軍援朝後,兩國在進軍速度、戰力補充、情報、戰功等問題上多所爭執:朝鮮官員復土心切,一再催促明軍進兵,明軍將領多半言明糧食欠缺,天候不佳,同時因為戰亂情報不明,進兵有所疑慮。同時明軍因為將南兵留在平壤,在前線的反而多是北兵,北兵以騎兵為多,根據當時將領所言,明軍損失戰馬多達12000匹,造成騎兵戰力的嚴重匱乏。此外明軍也碰到逃兵問題,尤其以遼東兵最為嚴重,而南兵因為家鄉遙遠,反而不會脫逃,為了填補空缺,明將多向朝鮮要求勾軍來填補缺額。此外,明將也多次反映朝鮮提供的敵情不明,無法知道要用多少兵力才可以消滅入侵的日軍。宋應昌則是完全不相信朝鮮的官員,認為他們很容易洩漏軍機,往往軍情只要移諮朝鮮官員,他們一下朝後就會轉告親友,當時朝鮮的風俗也不以洩漏朝政為可恥,反而認為如果不說就是瞧不起親友,兩國官員為此多所齟齬。
==== 明軍內部矛盾 ====
平壤之役南兵先登城牆,但北兵多斬首級;李如松上報明廷時多表北兵殺敵之功,而少論南兵先登之功,造成南兵將領與北兵將領之間的隔閡。另一方面,明廷因有北兵斬殺朝鮮人冒功的傳言,特派欽差大臣來朝鮮查證。而碧蹄館戰後,留守平壤的明朝南兵間又傳出北兵作戰不力的風聲,並有人以此上報經略宋應昌。明朝南、北兵之間的矛盾乃越演越烈。
經略以文人而節制軍事,提督要求增兵増餉都需經過經略上呈;前此,提督李如松總以為經略宋應昌受南兵影響,故意壓文不發。另一方面,宋卻以為武人愛說大話,往往上呈不實,例如說在戰功上以少報多;又受朝廷和戰議論的影響,認為進軍應審慎籌畫。兩人公文往來莫衷一是,結果造成明軍高層在戰略意見上不統一,影響戰爭指揮:一開始是提督主戰而經略不許;後來,當碧蹄館戰後日軍後撤時,又變成經略主張急追,提督主張緩進。
=== 朝鮮水軍的作戰 ===
依朝鮮史書宣祖實錄的紀載,自從日軍登陸以後,朝鮮水軍隨即在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率領下展開一連串的反擊:
*5月初6日:閑山島,慶尚道右水使元均與全羅左水使會師有戰艦80艘,進到玉浦,遇敵船30餘艘,擊破26艘
*5月初7日:再度會師,聽到國王西幸的訊息,諸將放聲痛哭。
*5月初9日:艦隊解散,各回本鎮。
*5月29日:露梁會師,遇敵1艘,擊毀。又遇敵戰船12艘,悉數擊毀。
*6月初2日:唐浦,遇敵艦20艘,中衛將權俊撞破敵指揮艦,並射死敵將。
*6月初4日:唐浦,全羅道右水使李億祺領戰艦25艘會師。
*6月初5日:出外洋,後移泊固城唐項浦中洋,派三艘船偵查,一出海口即遇敵艦26艘,會戰,焚敵艦100餘艘,斬首210餘級,溺水無算。
*6月初6日:追敵外洋,焚一船。
*6月初9日:罷兵歸鎮。
*7月初6日:舜臣與億祺會師露梁,元均修理破船7艘先來,敵艦70餘艘自永登浦移泊見乃梁。
*7月初8日:舟船至中洋,敵退我追,敵艦70餘艘列陣內洋不出,以佯退引出至閑山洋前,以鶴翼陣,先破3艘,焚63艘,400餘日軍棄舟上陸潛逃。
*7月初10日:安骨浦,敵40艘,列泊洋中,鱗次列陣不出,我艦反覆衝殺,盡毀敵艦,三陣斬首250餘級,溺死無算。
==== 玉浦海戰 ====
在明軍馳援的同時,朝鮮水師在海戰則佔據了主動權。1592年5月4日,當時的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統率75艘艦船駛出全羅南道麗水港,準備對日軍發動進攻。日軍藤堂高虎部率領50艘木製戰船。5月7日,朝鮮水師偷襲正登岸的日軍艦隊,日軍被殺個措手不及。一輪激戰過後,日軍損失慘重,被朝鮮水師消滅了十幾艘戰船,有數只艦船試圖逃跑也被殲滅。李舜臣繼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殲滅餘下的日軍。5月9日,這場海戰最終結束。從此朝鮮水師掌握了制海權。全場海戰朝鮮水師共殲滅日艦26艘,日軍傷亡甚眾,相對而言,朝鮮水師只是傷亡了很少的兵力,艦船更是絲毫無損。
玉浦海戰是壬辰戰爭爆發以來,朝鮮軍隊的首場大捷,大大振奮了朝鮮軍民抗敵的決心,並使得日軍輸送兵力和糧食輜重至朝鮮半島從此變得困難,因為日軍在此戰後已喪失大半制海權。
==== 泗川海戰 ====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師不甘失敗,轉而向慶尚道的泗川進攻。李舜臣得知訊息後,立即於5月29日率船隊23艘出發,迅速駛至泗川海灣外面。當時海灣內共有12艘日本樓船,但日軍對上次海戰失利猶有餘悸,因此當他們見到朝鮮水師馳援,便迅速逃至陸上,在山上佈防。李舜臣於是命朝鮮水師假裝撤退,以引誘日軍登船追擊,結果日軍中計。這時正好潮漲,大大有利於朝鮮水師的船和板屋船這類大型艦船活動,因此當日艦出動時,李舜臣即下令眾艦船迎擊。很快地,日艦便被打敗。而李舜臣雖然在戰鬥中負傷,但仍繼續指揮官兵殺敵,結果12艘日艦全部被擊沉。經此戰役,日本水師再不主動進攻,而改為防禦和偷襲朝鮮水師。
==== 唐浦、固城、慄浦等海戰 ====
6月2日,李舜臣統領的朝鮮水師船隊主動出擊,進攻在唐浦港內停泊的21艘日艦,日艦被朝鮮水師兩-{麵包}-抄,最後被全殲。唐浦海戰獲勝後,李舜臣稍事休整。6月4日,與全羅右水使李億祺會師,並於6月5日清晨齊其一起率領51艘戰船,向固城唐項浦的海灣內的26艘日艦進攻,並從兩面對其包抄圍攻。結果日艦除了一艘被故意放走外,其餘全部被殲滅。當晚,該艘故意放走的日艦將岸上日軍接載上船,並欲於6月6日凌晨逃走,但這正中了李舜臣的計謀,結果朝鮮水師殲滅了該艘日艦,固城唐項浦海灣的全部日艦均被殲滅。6月7日,朝鮮水師再度出擊,向慄浦的7艘日艦進攻,日軍不敢迎戰,掉頭便跑,但結果仍被李舜臣全殲。
這三場海戰後,日本水師大受打擊,但日軍主帥仍未心息,決定集結兵力,與朝鮮水師進行決戰,是為閒山島海戰。
==== 閒山島海戰 ====
為了與朝鮮水師進行決戰,日本水師在巨濟島一帶集結,準備兵分三路向朝鮮水師發動進攻。而李舜臣則將其全羅道的艦隊和慶尚道的部分艦隊組成聯合艦隊,準備迎戰。7月6日,李舜臣進兵出唐浦附近水域,並於7月7日清晨,將集結於巨濟島的日本水師引至閒山島附近水域決戰。李舜臣選擇在此地決戰是因為這裡有著較為寬闊的深水環境,易於設定埋伏,可以向日本艦隊進行包圍殲滅。
在決戰開始不久後,朝鮮水師的戰船即將日軍包抄起來,而朝鮮水師的船則向日軍艦隊直撞過去,很快便撞翻了日軍艦隊前列的幾艘大船,而其餘朝鮮戰船也奮勇殺敵,與敵作殊死戰,結果日軍的61艘戰艦被全殲。
經此一役,日本水師完全喪失制海權,無法運送軍糧,日本陸軍因此無法再行侵略,結果豐臣秀吉只有與明朝講和,改令日軍於朝鮮南端建築倭城以作防備和儲糧之用。而李舜臣則被封為二品正憲大夫、三道水師統制使。
====釜山浦海戰====
1592年10月4日李舜臣與李億祺、元均等欲率水師奇襲釜山城,切斷日軍聯結對馬及九州的補給線。然而日本軍早已得知訊息做好準備,閉門不出 ,從城中槍擊重創朝鮮軍。朝鮮將領鄭運中彈身亡,險些被俘虜的李舜臣逃向加徳島。連勝皆捷的朝鮮水師損失慘重,此役戰果僅止於燒掉釜山城下400餘艘空船。李舜臣不再輕易言戰,轉為攻擊沒有戰船護衛的運輸船,降低日軍補給能力。
== 明、日議和 ==
1593年(文祿二年)六月,日本因海戰失利補給無法送至,加上朝鮮破壞過度,造成瘟疫流行,當地徵發糧食不易,以及急於保全佔據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議和。7月,明廷宣詔退兵以進行日本封貢事宜,於是李如松大軍撤退,只留劉綎及遊擊吳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別扼守要口。但兵部尚書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吳惟忠部,結果只留劉綎部防守。9月,朝鮮國王李昖雖上表答謝朝廷援救及助其復國,但是暗中對明、日議和卻排除朝鮮有所不滿——此時日軍仍然佔據朝鮮南部四道,並控制釜山城。12月,明廷命薊遼總督顧養謙兼責打理朝鮮事宜,並召回宋應昌、李如松;明帝雖下旨撤軍,但認為“倭情狡詐,未可遽稱事完”。
1593年(文祿二年)5月8日,豐臣秀吉在名護屋會見了到達日本的明朝使團。由於語言不通,雙方的會談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間進行。豐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條件”七條如下:
# 迎明帝公主為日本皇后;
# 發展勘合貿易;
# 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
# 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於日本;
# 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
# 交還所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
# 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竟擅自答應了這七條,並對同行的謝用鋅、徐一貫等人詐稱豐臣秀吉已同意嚮明朝稱臣,請求封貢,並撤回侵朝日軍。另一方面,小西行長則對豐臣秀吉報告說,明使已同意他的條件,只需遣使與明使一道前往北京請明帝批准條款。就這樣,在兩邊談判者各自對上隱瞞實情的狀況下,中、日雙方幾乎就要達成“協議”。1594年10月,日本派出議和使者小西飛驒守如安(小西如安本氏「內藤」,號「如安」;「飛驒守」是他的官位,但明、朝兩國當時的紀錄卻將其人名誤為「小西飛」)與明朝使團一道去北京。
小西如安在北京與明兵部尚書石星談判,兵部官員還與小西進行了詳細的對談;但小西如安欺對方不懂日語,信口答應了石星提出的三項條款:
# 日軍在受封后迅速撤離朝鮮和對馬;
# 只冊封而不準求貢;
# 與朝鮮修好不得侵犯。
同時,沈惟敬也對明廷遞交了偽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為滿意,萬曆帝立即決定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並按小西提供的名單冊封了日本國大臣。其後於1595年1月,明廷正式派出使者,令沈惟敬陪同前往日本冊封豐臣秀吉;冊封詔書內容如下:
這封詔書現存於大阪博物館,為慣用的御筆文體寫就,使用一貫的中央大國皇帝對蕞爾小邦降恩封賞的口氣;據《日本外史》記載豐臣秀吉對此勃然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哉!如天朝何。”將詔書撕碎於地,並怒逐明使臣,不久後再次遣兵入侵朝鮮。
當時奉旨與日本談判的石星、沈惟敬等人一心欺瞞矇混,竭力對萬曆皇帝掩蓋豐臣秀吉的真實意圖,妄圖僥倖無事;然而後來豐臣秀吉將負責議和的小西行長治罪,並驅逐明、朝使團出境,使得歷時兩年的「和局」徹底破裂,沈惟敬乃滯留朝鮮,不敢回國。他假造了一道豐臣秀吉的謝恩表,交由另一使臣遞交明廷,但這道假冒檔案被明廷識破,再加上朝鮮方面傳來日本再度備戰的訊息,明萬曆帝方知上當,大怒,即令邢玠將石星下獄問罪,並命駐朝明軍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
有人對《日本外史》的歷史真實性存在質疑,其一根據《日本外史》原文“取冊書扯裂之”,如果撕裂了詔書那今天也就不會出現在大阪博物館。
其二是根據當時隨行的官員以及在日本傳教的外國傳教士的描述。根據冊封副使的說法當時的冊封是這樣的:
根據冊封正使楊方亨的說法:
當時在日本傳教的外國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在『十六・七世紀イエズス會日本報告集(十六・七世紀耶穌教會日本報告集)』中也描寫了相似的場景。所以豐臣秀吉當下是答應了明朝封賞,但後來態度才有了變化。
== 第二次衝突 ==
在第一次衝突平息了兩年多後,1596年4月,明朝的使者李宗城因為犯了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還漢城,朝鮮方面隨即下詔逮捕其入獄,但已惹來豐臣秀吉的不滿。5月,明朝再次提議賜封豐臣秀吉,命都督僉事楊方亨、遊擊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明朝賜封的使者楊方亨抵達日本,但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偕同前來以答謝而發怒。結果豐臣秀吉不肯受封,並決心再次發兵侵略朝鮮。在1597年1月,日軍拒不退出釜山,朝鮮得知日軍再次入侵,於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這次再侵朝鮮,豐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戰失利使得不能大量運兵和運輸補給的教訓,使用反間計誣陷李舜臣陰謀篡權,使得李昖將李舜臣下獄,其後將其貶為士兵,只能白衣從軍。
1597年2月(明萬曆二十五年正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二次對朝戰爭。這次來勢更加洶洶,準備更加充足。神宗得訊後,知道使臣和兵部沒有把日本方面的真實意圖動向報告朝廷,一心求和,竭力欺瞞。當即大怒,馬上下令革去兵部尚書石星等人的職務,令邢玠以兵部尚書出任總督,都御史楊鎬經略朝鮮軍務,再次出兵援朝。同時下諭旨宣告石星罪狀“倭奴狂逞,掠佔屬國,窺犯內地,皆前兵部尚書石星諂賊釀患,欺君誤國,……著錦衣衛拿去法司,從重議罪來說”。
=== 明軍再援朝鮮 ===
1597年初,日本出動陸軍141,490人,水軍22,100人,水陸並進再度入侵朝鮮。
2月,明朝再次議定援朝徵日,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率南北諸軍。在3月,明朝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並以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5月,邢玠趕至遼東。
開赴至朝鮮的第一批明軍共約3萬餘人。
* 總兵麻貴率1萬7千人駐守漢城
* 楊元率遼東騎兵3千人,駐守南原
* 陳愚忠率騎兵3千人,屯兵全州
* 吳惟忠率4千人進至忠州,與南原軍互相呼應
* 茅國器率兵3千人屯星州,控制島嶺、秋風嶺
明軍的戰略部署是,上述各軍據守本部要塞,待總督邢玠率領的4萬大軍一到,明軍和朝鮮軍即轉入戰略反攻,由南原、忠州發動鉗形攻勢,直搗釜山之敵。
=== 前期戰況 ===
6月,日本小型兵船數千艘停舶於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泗川、南海、光州,最後進攻南原(為全羅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萊皆可揚帆而至)。
==== 南原之戰 ====
在八月十三日,由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長和島津義弘等所率領的五萬大軍來到南原城外,因為朝鮮水軍的覆沒導致南朝鮮的防線開始崩潰,而南原周圍的朝鮮守軍也陸續逃離崗位。南原頓時成為孤城,內中的守軍以楊元所率領的3000明軍為主,李福男等韓將亦率領一千多朝鮮軍駐守在此。
在三天圍城後南原守軍不支而被攻破,楊元率領少數隨從成功突圍,而諸位韓將則全數陣亡,其中楊元曾邀李福男與其一起突圍然而被嚴正拒絕。楊元雖然成功突圍回到漢城,然而事後因全軍覆沒之罪被明朝下令處決。
==== 稷山之戰 ====
攻破南原後,付出很大傷亡代價的日軍屠城一日。這時駐全州的明將陳愚忠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這樣加藤清正的右路軍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之後日軍又分別攻陷黃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漢城的屏障盡失,再一次瀕臨險境,朝鮮局勢再度危若累卵。9月6日,麻貴命副總兵解生等率軍2千,奔赴稷山北部,鞏固漢城的前沿陣地。7日,於稷山附近與日本黑田長政率領的日軍第三軍團發生遭遇戰,根據中興誌以及宣祖實錄的敘述明軍以騎兵戰術大破日軍,明軍的後續部隊楊登山率軍趕到,大敗黑田長政,明軍傷亡200餘人,日軍死亡500-600餘人,後因毛利秀元大軍趕到而撤退。
9月,明軍逮捕前兵部尚書石星下獄,並與在明軍和日軍之間兩邊獲取利益的沈惟敬一同俱論罪處死,結果石星於1599年死於獄中,沈惟敬則於市集斬首。
10月麻貴以李如梅率數千攻向星州谷城,城將小早川秀包、筑紫廣門起先死守,之後迎接小早川秀秋派出的援軍山口正弘、南部無右衛門後轉守為攻,如梅遂退去。同10月攻打青山的日軍毛利秀元等則被參將彭友德率領的明丶朝聯軍重兵包圍,死傷慘重,幸蔚山城將淺野幸長、宍戶元續、太田一吉的接應援護才撤退。12月,援朝明軍與日軍大戰於蔚山。
==== 蔚山之戰 ====
根據《晚明史》一書的記述,當時在朝兵力,明軍遠低於日軍,豐臣秀吉調動的侵朝兵力,這時候已達十二萬之多,而明朝方面的援軍根據朝鮮王朝《宣祖實錄》的記載,明軍達十一萬人。不過這些數字都是萬曆二十六年的事,萬曆二十五年戰爭初期兵力沒有達到這一水準, 日軍明顯佔據優勢地位。
所以一開始明軍在朝鮮的形勢相當困難,據守的城市接連淪陷,進攻也遭失敗。在第一次蔚山之戰中,經略楊鎬被日將小早川秀秋擊敗,陣亡二萬。《明史・朝鮮傳》:“鎬不及下令,策馬西奔,諸軍皆潰。遂撤兵還王京,士卒物故者二萬。”大河內秀元『朝鮮日記』明軍戰死的軍官有遊擊楊萬金、千總麻來、李洞賓、周道繼、王子和、張應元、陳觀策、錢應太,把總郭安民,哨總湯文瓚等。此外遊擊陳寅與陳愚沖兩人負傷。但在萬曆帝堅定不移的支援之下,形勢開始逆轉,日軍逐漸抵擋不住明軍的攻勢,據朝鮮人趙慶男《亂中雜錄》記載:“丁酉九月六日,天將副總兵解生等,大敗賊眾於稷山金島坪,加藤清正等退遁,流下嶺南……麻貴領大軍啟行,至水原下寨,遣 兵埋伏於芥川上下,以為後援……七日黎明,天兵左協出柳浦,右協發令通,大軍直從坦途,鑼響三成,喊聲四合,連放大炮,萬旗齊顫,鐵馬雲騰,槍劍奮飛,馳突亂砍,賊屍遍野,一日六合,賊逝披麾……翌日平明,賊兵齊放連炮,張鶴翼以進,白刃交揮,殺氣連天,奇形異狀,驚惑人眼。天兵應炮突起,鐵鞭之下,賊不措手,合戰未幾,賊兵敗遁,向木川清州而走”。
日軍遭此慘敗之後,明軍乘勝追擊,接連獲勝,二十三日又攻取蔚山,最後把日軍將領加藤清正率領的1萬6千人圍困在島山,雖讓日軍餓死達上萬人,僅餘千人,但這時候日本大批援軍到來前後包夾明軍,這時候明軍的經略楊鎬懼敵又臨陣脫逃,倉促撤軍,反而使明朝聯軍被斬殺數千人。
而明軍於攻打蔚山期間,明將高策趁日軍大部趕往蔚山援救之時率軍偷襲日軍大本營釜山,也被日將立花宗茂以8百人用夜襲和火計擊退,是為般丹之戰,同時更有另一支明朝聯軍偷襲梁山,但被黑田孝高擊退。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軍隊因為日本的毛利秀元、黑田長政等日軍的援兵突然趕至,大為震驚。楊鎬趕不及下令,便策馬率先趕奔漢城,麻貴亦繼而趕之,一時間所有軍隊皆潰敗。只有副將吳惟忠、遊擊茅國器斷後,日軍在得勝後暫退以保住勝果,明軍的輜重大多喪失。楊鎬與邢玠卻嚮明朝朝廷謊報前線大捷。但當時各營欲嚮明朝朝廷回報,士卒死傷二萬,這使楊鎬大怒,按而不報,只稱死傷百餘人。贊畫主事丁應泰得知戰敗,至楊鎬處商議應對計略,但楊鎬竟出示張位、沈一貫的手書,揚揚自得。這令丁應泰憤而向朝廷回報戰敗事實,明朝首輔趙志皋欲保楊鎬,決定暫時不逮捕他,但亦遣官查察。
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軍,並欲以海路運兵以作持久之計,5月明朝廷叫回攻略蔚山城失敗的楊鎬,新增兵力給於劉綎、邢玠並調派水陸約15萬軍力進朝鮮,於是都督陳璘以兩廣之兵,劉綎以四川之兵,鄧子龍以浙江、南京之兵趕至增援,明將張榜、藍芳威等於此時參陣。6月,楊鎬罷職候查。
====鳴梁海戰====
戰事再起之初,朝鮮水師由元均率領。然而,元均於1597年8月27日(萬曆二十五年七月十五)在漆川梁遭日將藤堂高虎的伏擊而陣亡,朝鮮水師幾乎全軍覆滅,朝鮮更是喪失了制海權。無奈之下,朝鮮政府再次起用本來已遭罷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時,原來苦心經營的水師,只剩下數艘艦隻。但他因為身繫救國重任,惟有在這個逆境裡盡其全力,在全羅道右水營著手重建海軍。8月28日,李舜臣指揮著這支剛重建的水師,再度與日本水師決戰,而決戰地就是在鳴梁海峽。
李舜臣守在鳴梁海峽,但因兵力薄弱,所以決定設陷阱,派人乘退潮時在岸邊設定了鐵索與木樁。9月16日,日軍統帥藤堂高虎率領330餘艘戰船和2萬陸軍出發,欲趁漲潮時攻進鳴梁海峽,全殲朝鮮水師。李舜臣首先將海峽內的民用船隻僑裝成戰艦,以擾亂日軍,使其以為朝鮮水師已恢復過來。他自己則親率12艘戰船引敵深入鳴梁海峽。在成功引誘日軍進攻後,隱蔽在山腳的朝鮮海軍突然對日軍發起集中的攻擊,炮轟日艦。日軍欲發起反擊,由於朝鮮海軍佔據地利優勢,無法打中目標。朝鮮海軍趁機對準日軍指揮艦發起攻擊,殲滅日軍指揮艦和其他戰船2艘,當場擊斃日軍主帥來島通總。就在這時,潮水開始退卻,日艦相互撞擊,陣勢大亂,大量日艦擠在狹窄的海峽內,成了極其被動的攻擊目標。朝鮮艦船趁勢進攻,日艦因失去主帥,軍心散渙,只得順潮向東撤退,但卻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鐵索和木樁,無法退卻。朝鮮海軍發起總攻,憑藉著13艘軍艦成功擊沉日艦36艘,擊毀92艘,並擊斃日軍8000餘人,大獲全勝,而朝鮮只陣亡14人。朝鮮再度重創了日本水師,成功切斷稷山之戰以來受日軍控制的黃海補給線,重新掌握了制海權。
=== 三路之戰 ===
同年,日軍小早川秀秋等部七萬多人以修整名義休整回國,以包含加藤清正、島津義弘等所部在內的64,000兵力防守佔領區。
邢玠將明軍兵力分為水陸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將,中路李如梅(後替換為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鋌,水路陳璘,各自負責握守要地,相機而動,進攻之時,各率約五萬分三路,以麻貴攻蔚山、董一元、劉鋌進攻泗川、順天。
====第二次蔚山之戰====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日本慶長三年)8月,明將麻貴率領24000人、朝鮮將金應瑞率領5514人,攻打由加藤清正把守的蔚山倭城。明、朝聯軍在蔚山一帶斬獲日軍甚眾。加藤清正將明軍誘入空城之內,伏兵突起,聯軍被打敗。《明史》:“麻貴至蔚山,頗有斬獲,倭偽退誘之。貴入空壘,伏兵起,遂敗。”。
====第一次泗川之戰====
萬曆二十六年,邢玠將援朝軍分為三路,東路麻貴,進剿加藤清正;中路董一元,進剿島津義弘;西路劉綎,進剿小西行長;陳璘的水軍在海上策應。泗川之戰便是中路董一元軍進行的攻打泗川島津義弘的戰役。
此戰明軍26000餘人,朝軍2200餘人,日軍一萬餘人;初期聯軍進展順利,收復晉州等地,將日軍逼入倭城(城堡);在後續的攻城中,聯軍甚至一度打破城門攻入,但在這個重要關頭明軍後方的彈藥竟然發生了劇烈爆炸,聯軍前鋒頓成驚弓之鳥,以為背後遭到伏擊,競相奔潰;而城外的部隊在如此危急的時刻既沒有組織反擊也沒有接應前軍,竟然也加入逃跑的隊伍,一時間聯軍大潰;日軍乘機發起反擊。
泗川之戰聯軍損失極其慘重,陣亡者屍體枕藉慘不忍睹,倖存的敗退者互相攙扶嚎啕大哭,在明朝與朝鮮的記載中,聯軍陣亡人數有七千一說,有一萬一說,日方甚至記載斬敵軍三萬八千餘,被認為是萬曆援朝戰爭中聯軍損失最為慘重的戰役。
戰役暴露了明軍諸多問題,最大的有兩點:其一是丁酉之戰明軍兵員素質較壬辰之戰時大幅度下降,戰況利則一擁而上,不利則一鬨而散,反映了明軍精兵較少,冗兵較多的現實問題;其二是各部缺乏配合,如果此戰中後軍堅守陣線不退,則可以穩住前軍軍心以圖再戰或者至少將損失降到最低而不至全軍潰敗淪為魚肉。
在明軍內部,明將董一元本來是做為參軍赴朝的,後來臨時接替李如梅的職位,對手下的部隊並不是很熟悉,將不知兵,無法做到人盡其才,兵不知將,這是帶兵的大忌。
====第二次泗川之戰====
第二次泗川戰役,由明軍近2萬人來對抗日軍的第5軍團1萬4千餘人,戰役結果明軍勝利,共斃傷日軍6千餘人,明軍傷亡3千餘
日軍當時已經知道豐臣秀吉已死,軍心渙散,無心戀戰。
==== 露梁海戰 ====
駐朝鮮西部日軍接到撤退命令後,擬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開始撤退。駐順天之第二軍先撤,接著,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十一日晨,第二軍部隊登船待發。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中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為了突破重圍,第二軍編組了一支衝鋒船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援。
此時,駐泗川、新城之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已經登船,只待漲潮出發,駛往巨濟島。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信後,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船隊,於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小西行長之圍。中途與從南海開來之宗義智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萬餘人,艦船500餘艘,於午夜開始透過露梁海峽。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其作戰部署是:
一、以副將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埋伏於露梁海北側,待日船隊透過海峽後,迂迴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
二、以陳璘率明朝水師主力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正面阻擊,待機出擊;
三、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4]
朝鮮首相柳成龍親筆書寫的戰史
朝鮮首相柳成龍親筆書寫的戰史
十九日醜時,石曼子(即島津義弘)率軍萬餘、戰船500只西上,進入露梁海明軍預伏地,遭陳璘部阻擊,調頭南下。天亮,日軍發現前有伏兵,又向北迴師,遭到北岸鄧子龍部截擊。聯軍三面合圍,在露梁海與日軍展開激戰。
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砲,吶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於水中者如雨。”(《柳成龍懲毖錄》卷二第六十八頁)
聯軍駕船逼近日艦,躍上敵船,短兵肉搏。北岸鄧子龍率士卒300登上朝鮮船,奮勇衝殺,由於眾寡懸殊,鄧子龍部旋即被日船包圍。 “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明史·鄧子龍傳》) [5]
戰至中午,陳璘派水師副將陳蠶、遊擊季金率部來援。與此同時,中朝聯軍水師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面之日船隊主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朝鮮李忠武公行述》對這場戰鬥作了生動的描述:“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
陳璘率主力與李舜臣夾擊日艦,施放噴火筒,焚毀日軍大部分戰船。日軍跳水登岸,又遭陸上明軍截殺,死傷大半。石曼子(島津義弘)不支,僅率數百隻戰船潰逃。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與日軍血戰。陳璘也率中國水師趕來支援,用虎蹲砲連續轟擊,日船紛紛起火。在一片混亂之中,日軍仍垂死掙扎,拼命反擊。
李舜臣趁勢追擊, 但被日本人的火繩槍射中胸口, 不幸陣亡。 [6] 臨終前李舜臣命令麾下將士秘不發喪, 繼續追擊日軍, 燒毀倭船200餘艘。島津義弘率領殘餘倭船百餘艘遁入外海, 經過中朝聯軍一天的追擊, 只剩下百餘艘船狼狽逃走, 其餘倭船均被聯軍燒毀,二百艘戰船沉入海底。小西行長趁海戰之際, 率軍成功逃脫。至此, 露梁海戰結束, 中朝聯軍獲得大勝。
==== 最後的衝突 ====
12月,仍然留在朝鮮的日本殘兵再次由乙山偷渡,但因為崖深而道淺,將士不敢進。結果陳璘在夜裡潛入,向其連珠炮發,日軍只得逃去,陳璘更領明軍追擊將其全滅。
==== 明軍班師 ====
1599年5月(明萬曆二十七年四月),明軍班師回朝,萬曆皇帝升座午門,接受都督邢玠等獻上的日本俘虜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砍下來的敵人的頭顱傳送天下。同日,萬曆皇帝接受百官朝賀,祭告郊廟,把獻祭祖先的果酒都分賜給了內閣官員們。次月,頒平倭詔詔告天下。
== 影響 ==
=== 明朝 ===
根據1569年明兵部侍郎譚綸的記載,明朝軍戶籍總數3,138,300人,實際兵員為845,000人。在帝國北邊服役的軍士推測有50萬人,馬匹10萬匹這些資料是根據黃仁宇所著《16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中引述《大明會典》與《皇明經世文篇》所推估的。。若萬曆時期軍隊數目不變的話,援朝兵力按本條目所載資料前後合計約12萬人次(非同時派遣),等於明朝北疆約4.17%的兵力,這個數字不算大,但塞外遠徵對於一個農業國家而言仍是不小的負擔。
此戰軍費對明朝形成沉重的財政支出;明稅率極低,只在5.5%-12%之間,故一般官府稅收難以支應大規模突發狀況,援朝軍費實質上是由太倉庫支應。太倉庫在1592年時有白銀7,000,000兩,每年流入約當2,092,000兩;此戰軍費支出,平均一年即達2,400,000兩左右,造成了太倉庫的赤字。加之萬曆三大徵接連發生,導致終萬曆一朝,太倉庫財力匱乏,造成明末財政的紊亂。
除了長期征伐帶給國力日衰的明朝額外負擔外,建州衛首領努爾哈赤也透過此戰觀察了明軍的作戰方式,使他在日後的對明戰役中佔得了情報上的優勢。
=== 朝鮮 ===
朝鮮受到大規模入侵,全部國土幾淪為戰場,人民流離失所,戰後百業蕭條、農產大減,經濟秩序多年後仍不能恢復。
戰前朝鮮與宋朝一樣重文輕武,家中如有兩個小孩,唸書者坐於堂上,習武者即在堂下供其使喚,如同奴僕。據《宣祖實錄》記載,朝鮮兵如同羊群,聞砲聲即潰;加之器械不修、城池不固,只能倚賴明軍做為抗擊日軍的主力。經此教訓,朝鮮轉而重視火器的發展,在炮手的訓練上成效尤著;後來滿清-{徵}-兵朝鮮,朝鮮砲手即曾在松錦之戰重創明軍李光濤,《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明朝兩次大軍馳援使朝鮮免於亡國,朝鮮對此心存感念。後來雖被滿清征服,但在明清戰爭中一直暗地支援明朝。
戰後朝鮮人民對日感情一時惡化,1607年通訊使遣日以後,緩化徵兆。
===日本===
豐臣秀吉動用西國大名為主力,打算以朝鮮出征為名以發洩文治派不滿的勢力(以石田三成等奉行為代表)與武功派(包括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武將)的鬥爭。由於此種矛盾,秀吉死後,日本再度陷入各諸侯國戰亂,豐臣政權「大老」德川家康得以聯合福島、加藤諸將,在1600年的關原之戰中擊敗由石田三成號召、另一「大老」毛利輝元領銜的反德川勢力,奪得最高權力;最後取豐臣家而代之,開創了由德川氏世襲的江戶幕府政權。
由於此役緣故,大批朝鮮人僱工及平民戰俘被帶往日本,其中的陶藝工匠將大陸式瓷器及瓦片製作技術引入日本,一般俘虜(有的被賣為奴隸)則多少填補了日本勞動力的損失;此外,其時方興未艾的日本儒學,也因朝鮮學者及書本的挹注而蓬勃發展,終於催生了江戶時代的朱子學與水戶學。
在京都市豐國神社附近建有埋藏朝鮮與明朝將士耳鼻的耳冢。當時統計戰死者數量以所割鼻為準。原名鼻冢,後林羅山因不雅而改名耳冢。其中共有朝鮮人鼻185,738,明人鼻29,014。朝鮮人至今仍常常到此拜祭 。
== 主要戰役 ==
* 1592年
** 4月27日 忠州之戰 - 小西行長對陣申砬
** 5月18日 臨津江之戰 - 加藤清正對陣李陽元
** 6月5日 龍仁之戰 - 脇坂安治對陣李洸
** 7月7日 閑山島海戰 - 脇坂安治對陣李舜臣
** 7月8日 梨峙之戰 - 小早川隆景對陣權慄
** 7月9日 第一次錦山之戰 - 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對陣高敬命
** 7月16日 第一次平壤城之戰 - 小西行長、大友義統、黑田長政、立花宗茂對陣祖承訓
** 7月17日 海汀倉之戰 - 加藤清正對韓克諴
** 8月17日 第二次錦山之戰 - 立花宗茂、安國寺惠瓊對陣趙憲、靈圭
** 8月29日 釜山浦海戰 - 對陣李舜臣
** 10月4日 第一次晉州城之戰 - 細川忠興、長谷川秀一對陣金時敏、郭再祐
* 1593年
** 1月7日 (第2次)平壤城之戰 - 小西行長對陣李如松
** 1月26日 碧蹄館之戰 - 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對陣李如松、查大受、高彥伯
** 2月12日 幸州山城之戰 - 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對陣權慄
** 6月21日 第二次晉州城之戰 - 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加藤清正對陣崔慶會、金千鎰、徐禮元
* 1597年
** 7月15日 漆川梁海戰 - 藤堂高虎對陣元均
** 8月13日(至15日) 南原城之戰 - 宇喜多秀家對陣楊元
** 8月14、15日頃(至16日) 黃石山城之戰 - 毛利秀元對陣郭遵
** 9月7日 稷山之戰 - 黑田長政對陣解生
** 9月16日 鳴梁海戰 - 藤堂高虎對陣李舜臣
** 12月22日(至翌年1月4日) 蔚山城戰役 - 加藤清正、毛利秀元、黒田長政、小早川秀秋對陣楊鎬、麻貴、權慄
* 1598年
** 9月19日(至10月9日) 順天城之戰 - 小西行長對陣劉綎、陳璘
** 9月20日(至10月6日) 第二次蔚山城之戰 - 加藤清正對陣麻貴
** 10月1日 泗川城之戰 - 島津義弘對陣董一元
** 11月18日 露梁海戰 - 島津義弘、立花宗茂、宗義智對陣陳璘、李舜臣
== 參戰人物 ==
;明朝方面
*皇帝 : 明神宗朱翊鈞
*首輔 : 趙志皋、王錫爵、沈一貫
*第一次衝突參戰將領
: 祖承訓、宋應昌、李如松、楊紹勳、千萬裡、李如柏、李如梅、李寧、査大受、楊元、張世爵、劉綎、沈惟敬 、戴朝弁、史儒、王守官、郭夢徵、馬世龍、張國忠、張奇功、駱尚志、方時輝、王問、李有昇、楊萬金
*未參戰將領
: 沈有容
*第二次衝突參戰將領
: 麻貴、楊鎬、邢玠、劉綎、董一元、楊元、陳璘、鄧子龍、李如梅、高策、李芳春、解生、陳愚忠、吳惟忠、高策、麻來、李洞賓、周道繼、王子和、張應元、陳觀策、錢應太、郭安民、湯文瓉、陳寅、茅國器、張榜、藍芳威
;朝鮮王朝方面
*國王:朝鮮宣祖
*王族:光海君、臨海君、順和君
*主要武將與官僚
**柳成龍、權慄、申砬、李舜臣、元均、李億祺、崔湖、金時敏、郭再祐、姜沆、宋象賢、金誠一
*其他
: 鄭希得、鄭文孚、大添・小添、沙也可(金忠善)、鄭撥、金命元、惟政、休靜、金應瑞、李桓福、李陽元、李英男、桂月香、許浚、論介、李參平、鄭起龍、高敬命、趙憲、崔慶會、尹鬥壽、尹根壽、李恆福、李德馨、陳武晟、韓濩、黃慎
;日本豐臣政權方面
*天皇 : 後陽成天皇
*太政大臣 :豐臣秀吉
*關白 : 豐臣秀次
*參戰將領
: 大谷吉繼、增田長盛、長谷川秀一、木村重茲、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細川忠興、黑田長政、前野長康、淺野幸長、吉川廣家、片桐且元、糟屋武則、貴田孫兵衛(毛谷村六助)、大石智久、熊谷直盛、小早川隆景、安國寺惠瓊、立花宗茂、鍋島直茂、島津義弘、宇喜多秀家、宗義智、 竹中重門、 寺澤廣高、織田秀信、 稻葉貞通。
*未參戰將領
: 伊達政宗、上杉景勝、德川家康
*其他
: 、慶念
== 史料 ==
===中國方面資料===
*《明實錄·神宗皇帝實錄》
*《明史》
===朝鮮方面資料===
*柳成龍《懲毖錄》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大王實錄》
*李舜臣《亂中日記》
===日本方面資料===
*小瀨甫庵《太閤記》(吉田豐譯《太閤記》1-4,教育社新書)
*《西征日記》(小西行長的從軍僧人天荊著,收錄於《續續群書類從》)
*路易斯·弗洛伊斯『完訳フロイス日本史5 豊臣秀吉篇2』
*「 普聞集]」(鍋島直茂從軍僧人是琢著,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藏)
*《松浦法印徵韓日記抄》
*《松浦古事記 》
*《宗氏家譜》
*《宇都宮高麗歸陣物語》
*《朝鮮記》(太田一吉的家臣大河內秀元著)
*《朝鮮日日記》(太田一吉的家臣、安養寺醫僧慶念著。)
*《清正高麗陣覺書 》
*《朝鮮南大門合戰記 》
*《朝鮮征伐記 》
*《徵韓偉勳錄 》
*《元親記》、《土佐物語》(長宗我部元親的相關記錄)
*《立花朝鮮記》(安田國繼著)
== 遊戲 ==
《壬辰之戰 》桌上遊戲,2016年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漢文史料
*《殺倭記要》
*《朝鮮宣祖實錄》
*柳成龍,《懲毖錄》
*張廷玉 等,《明史》日本傳
*川口長孺,《徵韓偉略》
*李光濤 編,《朝鮮壬辰倭禍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光濤,《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聯經出版
*汪公紀,《日本外史——中古篇》 臺北:聯經出版
; 非中文史料
*北島萬次《》,歷史學研究,歷史學研究會,1982年。
* 內藤焦輔
*笠谷和比古、黑田慶一《》文英堂,2000年
*龜田尻二熊等《日明の較量》,歷史研究,1993
*中野等《》,,吉川弘文館,2008年2月。
* 鄭杜熙、李ギョンスン、金文子、小幡倫裕 編《壬辰戰爭》,明石書店,2008年
*Rockstein, Edward D., Ph.D.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Aspects of Japan's Invasions of Korea 1592-1598, 1993-6-18. Naval War College, Newport, R.I.
*Swope, Kenneth M. "Crouching Tigers, Secret Weapons: Military Technology Employed During the Sino-Japanese-Korean War, 1592-1598",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pp. 69 (January 2005): pp. 11–42. (C) 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
*Turnbull, Stephen. Samurai Invasion: Japan's Korean War 1592–98. London: Cassell & Co, 2002, ISBN 0-304-35948-3.
* Eikenberry, Karl W. "The Imjin War." Military Review 68:2 (February 1988), pp. 74–82.
* Ha, Tae-hung, tr., and Sohn Pow-key, ed. Nanjung Ilgi: War Diary of Admiral Yi Sun-sin. Seoul: Yonsei University Press, 1977, ISBN 89-7141-018-3.
* Hawley, Samuel, The Imjin War,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Korea Branch/UC Berkeley Press, 2005, ISBN 89-954424-2-5.
* Kim, Kichung. "Resistance, Abduction, and Survival: The Documentary Literature of the Imjin War (1592–8)." Korean Culture 20:3 (Fall 1999), pp. 20–29.
* [Kuwata, Tadachika], ed., , [Kyu Sanbo Honbu], [Chousen no Eki] ( [Nihon no Senshi] Vol. 5), 1965.
* [Lee, Min-Woong], [Imjin Wae-ran Haejeonsa: The Naval Battles of the Imjin War], [Chongoram Media], 2004, ISBN 89-89722-49-7.
* Neves, Jaime Ramalhete. "The Portuguese in the Im-Jim War?" Review of Culture 18 (1994), pp. 20–24.
* Niderost, Eric. “Turtleboat Destiny: The Imjin War and Yi Sun Shin.” Military Heritage 2:6 (June 2001), pp. 50–59, 89.
* Niderost, Eric. "The Miracle at Myongnyang, 1597." Osprey Military Journal 4:1 (January 2002), pp. 44–50.
* Park, Yune-hee. Admiral Yi Sun-shin and His Turtleboat Armada: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Resistance of Korea to the 16th Century Japanese Invasion. Seoul: Shinsaeng Press, 1973.
* Sadler, A.L. "The Naval Campaign in the Korean War of Hideyoshi (1592-1598)."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Second Series, 14 (June 1937), pp. 179–208.
* Stramigioli, Giuliana. "Hideyoshi's Expansionist Policy on the Asiatic Mainland."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Third Series, 3 (December 1954), pp. 74–116.
* Turnbull, Stephen. Samurai Invasion: Japan’s Korean War 1592–98. London: Cassell & Co, 2002, ISBN 0-304-35948-3.
== 外部連結 ==
* - 多數のレポートあり。
**
**
**
**
* - 韓國・慶尚南道が作成した李舜臣のサイトの日本語版。
* - 文祿・慶長の役(壬辰倭亂)を専門にした韓國の歴史博物館のサイトの日本語版.
*
*卜永堅:〈萬曆朝鮮鮮戰爭第一階段(1592-1593)的明軍 〉.
== 參見 ==
*世界戰爭列表
*中日關係
*明朝
*朝鮮王朝
*豐臣政權
*倭城
*耳塚
Category:朝鮮王朝戰爭
Category:滿洲歷史
Category:16世紀亞洲戰爭
Category:1590年代亞洲
Category:以干支命名的事件 |
李舜臣 | thumb|210px|李舜臣100韓元硬幣
李舜臣(,),字汝諧,本貫德水,朝鮮京畿開豐(今開城)人,朝鮮王朝名將,諡號忠武。1604年,朝鮮宣祖(李昖)追封其為孝忠仗義迪毅協力宣武功臣,同列者有權慄和元均,加贈德豐府院君。1793年,朝廷追贈其正一品領議政宰相官職。
日本入侵朝鮮時,李舜臣數次在海上戰術性擊敗日本人。他改進了龜船,在近海騷擾日本朝鮮征伐軍的海上供給,於朝鮮近乎亡國的時刻,讓日本知道朝鮮尚有一支抵抗力量的存在,其中閒山島大捷和鳴梁大捷是李舜臣最負盛名的兩場海戰。1598年,李舜臣在露梁大捷中配合明軍水師作戰時,與明軍鄧子龍老將軍一起擔任伏兵角色。日軍失敗後向外突圍時在觀音浦遭遇前來封堵的李舜臣和鄧子龍,兩位將軍不幸雙雙遇難,死後被朝鮮民族尊為民族英雄。
== 生平 ==
1576年,李舜臣武科及第,授權知訓練院奉事。1579年調往鹹鏡道參與防禦女真。1586年擔任造山萬戶兼鹿屯島屯田事宜,在此期間與上司李鎰不和,後因女真入侵鹿屯島造成人員傷亡,隨即以延誤戰機過失罪革職,以白衣從軍。不久,受全羅道觀察使李洸舉薦,備邊司任命李為全羅道助防將。1589年,金海都護府使李慶祿向時任左議政李山海推薦李舜臣,後者調任井邑縣監。1591年升任珍島郡守,未赴任就升任加里浦僉節制使。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前夕,時任右議政柳成龍舉薦李舜臣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加封折衝將軍。他改制的龜甲船能攻能防,在近海抵禦日本海軍的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592年,時任日本關白的豐臣秀吉征伐朝鮮,李舜臣帶領朝鮮龜船艦隊在玉浦、唐項浦、泗川、閒山島、釜山等地抵抗日軍。後因讒言一度下獄。1597年,日本出動14萬兵力,水陸並進入侵朝鮮。李舜臣被再次起用,出任。在鳴梁海峽雙方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取得勝利。他率朝鮮官兵禦敵,反抗日軍。
1598年,他和明朝水師提督陳璘和副總兵鄧子龍共同指揮12艘聯合艦隊,迎擊300艘日本戰船,取得露梁大捷。隨著日軍撤退,李舜臣下令全面追擊。此時來自島津義弘艦隊鉤銃的一顆流彈擊中了他的左腋。他感覺這是致命傷,對在身旁的長子和姪兒說:「戰爭正處於高潮 - 穿上我的盔甲,擊戰鼓。不要宣佈我死了。」片刻之後去世。其姪穿上他的盔甲,繼續擊戰鼓以鼓勵追擊。此戰朝明聯合水師幾乎全殲日船,日軍死亡以萬計。
==軼事==
* 李舜臣的刀鞘上刻有:「一揮掃盪血染山河」。
==詩歌==
== 紀念 ==
1908年5月2日至8月8日,《大韓每日申報》主筆申採浩以“錦頰山人”的筆名連載《水軍第一偉人李舜臣》,對李舜臣進行神話,稱東鄉平八郎崇拜李舜臣。日本海軍中將認為,李舜臣與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都是戰術天才,而李的人格在納爾遜之上。英國海軍上將兼歷史學家認為,海軍史上唯有李舜臣可以與英國名將納爾遜相提並論。
1950年7月,朝鮮設立李舜臣勳章和李舜臣獎章,用以授予作戰中榮立戰功的朝鮮人民軍海軍將士。
在首爾光化門廣場和釜山的龍頭山公園,建有李舜臣將軍銅像。另外,他的頭像也出現在該國的上。
大韓民國海軍開發的KDX-II驅逐艦被稱為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
首爾的忠武路和全羅南道光陽海域的“李舜臣大橋”也是為紀念李舜臣的歷史功績所命名。。
==影視形象==
年分 作品 演員
2004 不滅的李舜臣 金明民
2014 鳴梁:怒海交鋒 崔岷植
2022 韓山島海戰 樸海日
2023 露梁:死亡之海 金倫奭
==家族==
*祖父:李百祿
*外祖:卞守琳
**父:李貞,秉節校尉贈純忠積德秉義補祚功臣議政府左議政德淵府院君。
**母:草溪卞氏,贈貞敬夫人。
**岳父:方震
**兄:李羲臣、李堯臣。弟:李禹臣
***妻:尙州方氏,封貞敬夫人。
****長子:李薈
****次子:李䓲
****三子:李葂
****女,適洪棐。
****庶子:李薰
****庶子:李藎
==參考資料==
==參閲==
* 亂中日記
* 龜船
* 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
* 閒山島大捷
* 鳴梁大捷
*韓山島海戰
== 外部連結 ==
* 《》平凡社[東洋文庫]。全3卷。 ISBN 4-582-80678-3 , ISBN 4-582-80682-1 , ISBN 4-582-80685-6
* The Influence of the Sea o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Japan (1921) ISBN 0-8371-5435-9
* War Diary (Nan Jung Il Gi), the autobiographical diary of Admiral Yi Sun-Sin
* Choson Joong-Gi, Noon-Eu-Ro Bo-Nen Han-Gook-Yuk-Sa #7. Joong-Ang-Gyo-Yook-Yun-Goo-Won, Ltd. Copyright 1998.
*澤堂先生別集·統制使贈左議政李公諡狀
*潛谷先生遺稿·李統制忠武公神道碑銘
Category:朝鮮王朝軍事人物
Category:海軍將領
Category:朝鮮王朝武官
Category:朝鮮王朝贈府院君
Category:水軍節度使
Category:萬曆朝鮮之役人物
Category:朝鮮王朝戰爭身亡者
Category:宣武功臣
Category:諡忠武
Category:贈左議政
Category:贈領議政
Category:韓國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亞洲硬幣上的人物 |
柯受良 | 柯受良(,),臺灣男演員、歌手、動作替身、導演、賽車手,綽號小黑,以挑戰極限之飛車特技表演著稱。
他曾經駕駛摩托車飛越萬裡長城及西藏布達拉宮,1997年6月1日駕駛三菱Lancer Evolution IV RS (CN9A)飛越黃河壺口瀑布以慶祝香港回歸,有「亞洲第一飛人」的稱號。生前曾計劃飛越長江三峽,但未能如願。
== 生平 ==
===早年生活===
柯受良1953年出生於浙江省臨海縣漁山列島,家鄉是象山石浦鎮。當時正值國共內戰末期,在美軍第七艦隊與國軍的協助下,1955年2月大陳島撤退事件發生時,他隨父親柯位林追隨國軍到臺灣彭副縣長率團參與大陸象山開漁節活動收穫豐 並希加強雙方農漁業等交流,移居臺東縣。柯受良的胞兄柯受球是富岡海神廟主委,胞弟柯受雄則是寧波臺協會常務理事、寧波象山名暢貿易總經理。
柯家在浙江沿海一帶有200年的捕魚歷史,屬於閩南民系閩南人,使用的浙江閩南語與臺語系出同源。1956年剛滿3歲的柯受良隨著一家人和整個家族及村子共20戶的人搬遷到臺東縣卑南鄉富岡(今臺東市)大陳新村,即富岡新村(又名漁山新村,柯的居住地位於1970年因應政府修建空軍志航基地時尚未遷村的地區,即志航基地現址一帶),父執輩的人則是在臺灣持續了捕魚的生活。其臺語講得比國語流利,與本省閩南人沒有文化的隔閡,這也是他奠定在臺灣演藝圈親和力及地位的基礎。
柯受良就讀臺東縣富岡國民學校(現名臺東縣富岡國民小學)。14歲時,柯受良曾在臺東縣立卑南初級中學(現名臺東縣立卑南國民中學)就讀初中,卻因家境貧困而中斷了學業,並開始幫家人打理漁業工作,天光未亮就跟著父親出海。16歲時,獨自一人上了臺北工作,隔年考進了電影明星學校,並擔任場記、武師的工作多年,專長是特技表演。
===從影之路===
1970年,柯受良到臺北報考電影明星學校被錄取,充任臨記、武師工作,首次參加特技表演。1971年,在電影《》裡,一路由月世界山頂滾到山下的灰頭土臉替身。他其後在1975年參加臺灣摩托車障礙賽,奪得冠軍。1977年進入香港影視圈,擔任武術指導驚險片演員和導演。直至1980年,《血濺冷鷹堡》騰空攀越香港太平山纜車的高難度動作令柯受良成為臺灣知名的特技演員。而他在香港的成名作是1982年電影《最佳拍檔》。當時一幕機車以時速200公里從大廈二樓破窗而出,還要停留三秒再落海的驚險鏡頭,所有香港的特技演員都視之為「不可能的任務」。但其自告奮勇,親自上陣。結果這一躍成為柯受良奠立香江影壇地位的經典畫面,被稱“柯大膽”。自此,柯受良為不少香港電影擔任特技指導。
1984年,他任成龍電影《快餐車》特技指導,並親自參加飛車特技演出(飾演騎摩托車搗亂的壞小子一角)。1985年參與拍攝其首部個人電影連續劇《飛越萬縷情》在華視上映。1986年為成龍電影《龍兄虎弟》作特技指導,在南斯拉夫親自駕駛跑車飛越長度達75米、共六條行車道的高速公路。柯受良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陸續挑戰高難度的飛車專案;1987年7月26日,他駕駛汽車飛越了80米寬素有“死亡谷”之稱的臺灣桃園海湖峽谷。1988年初執導筒,應藝能影業公司邀請執導《壯志豪情》。及後於1992年11月15日,柯受良為中國體育基金會籌款,飛越萬裡長城,在北京金山嶺長城完成摩托車特技凌空飛越38米,有關專案被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
從1993年起,柯受良作更多方面發展,包括於同年成立柯受良電影創作公司,創業作品《芝士火腿》;發行第一張閩南語唱片《正港男兒》;又參加韓國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擔任飛車表演特邀嘉賓。1994年,他參加臺灣區越野汽車長途對抗賽,獲得第三名。為慶祝香港回歸,他於1997年6月1日駕駛三菱Lancer Evolution IV RS成功飛越黃河天塹 - 壺口瀑布(長度55米),全程由中國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中文臺現場直播,為他帶來“亞洲第一飛人”的稱號。翌年,即1998年,柯受良與劉德華、吳宗憲合唱國語歌曲〈笨小孩〉,成為一時金曲。
柯受良於1999年為新加坡仁善醫院籌款義演,在新加坡體育館成功飛越42米。同年6月發行個人國語大碟《再次征服》;11月廣告:臺灣康利諾洗髮精12月廣告、三洋維士比。2000年代初參與廣告拍攝如2000年2月的光陽工業「光陽三冠王」機車廣告。2000年3月,他嘗試主持節目,擔綱主持AXN《飛越生死線》 ;4月與吳宗憲聯合主持中視《週日八點黨》。2002年,他創下個人生前最後一個飛車紀錄─駕駛汽車成功飛越長達28米的布達拉宮廣場。
2003年12月9日,因飲酒過量引發氣喘,他被送往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搶救無效身亡,終年50歲,2004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董事局頒發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由兒子柯有倫代為領獎。可是有傳聞指出,柯受良並非死於酗酒,而是拍攝汽車廣告時發生意外,傷重不治。
==家庭生活==
柯受良生前已婚,妻子為宋麗華。二人的兒子是藝人柯有倫及柯有謙。而女兒柯立珍於2006年5月14日嫁給了前東華三院主席周振基兒子周博軒。
== 評價 ==
柯受良連續以凌空飛車特技讓人津津樂道,他先後飛越萬裡長城、黃河壺口瀑布、布達拉宮等知名標的的狀舉,讓他在中國大陸贏得「中國特技之王」、「亞洲飛人」的封號,聲名更享譽全球華人社群。
除了醉心演藝事業以外,亦對社會事務十分關心。1990年代初期,香港尖沙咀海旁出現俗稱“老泥妹”的離家出走少女,他當時拍了一部電影《老泥妹》反映她們的生活,引起社會關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意另起爐灶成立香港臨時立法會,他與柯俊雄是報名參加選舉的唯二中國國民黨籍人士,結果雙雙落敗。
柯受良在圈內人的眼中口碑亦很好,他的好友包括成龍、劉德華、周星馳、張學友、梁朝偉、曾志偉、吳宗憲、王傑、韓紅、孫楠等人。
2014年1月12日,時隔14年,被稱為柯受良關門弟子的中國大陸籍特技車手謝雨均選擇在黑龍江一段冰封的江面上飛車距離超過40米,向師傅當年飛越壺口瀑布的壯舉致敬。
== 唱片 ==
專輯資料 唱片公司 發行日期 語言 曲目
《正港男兒》 名冠唱片 1993年12月 臺語
#正港的男兒
#妳不是我妳未知影
#思念
#黃昏的故鄉
#心事誰人知
#我不是放蕩的人
#我不瞭解[我]
#何必相送
#暗淡的月
#心所愛的人
《再次征服》 BMG 1999年6月 國語
#大哥
#錢不夠用
#征服
#我要拼
#男人眼淚
#溫柔壞男人
#粗線條
#天和地
#笨小孩
#憨人情歌
== 電影 ==
*以下列表只記錄柯受良演出過的電影作品,若有遺漏,請協助補充相關資料。
== 電視劇 ==
*2017年 《反黑》 柯有倫 飾 黑哥(此角色是致敬已故藝人柯受良,劇中於陳鳳翔的回憶有出現柯受良生前與陳小春的合照)
== 註釋 ==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B柯
S受良
B柯
B柯
Category:象山縣人 |
國學 | 國學,是西學東漸時期針對西學出現的一個概念單曉娜,塗耀威.“國性之自覺”:錢基博國學觀念的內涵與特點[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8(03):63-67.。1904年,鄧實等成立“國學儲存會”,指國學為先秦時期未被後世改造的“上古之學”。1990年代中國“國學熱”興起之後,其含義不斷拓寬,漸漸包含一切領域、時代的中國傳統文化及學術李玉磊.國學概念的流變與國學熱[J].文化研究,2016(01):265-279.。
== 歷史 ==
“國學”本指國家創辦的學校遲成勇.國學概念之辨析[J].學術探索,2010,No.128(02):111-115.。指代某種學術的“國學”一詞究竟具體何時產生,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它是由晚晴的國粹派發揚光大的。1904年,鄧實、黃節、劉師培成立“國學儲存會”,“以研究國學,儲存國粹”為宗旨。鄧實認為國學不是“君學”,是先秦的“上古之學”,黃節則指出國學也是救國的學說:“國學存則愛國之心有以依屬”。但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國粹派便不再活躍。。
1990年代,中國大陸興起“國學熱”,“國學”成為一般民眾中常用的詞語,袁行霈在《國學研究·發刊詞》中說:“國學作為固有文化傳統深層的部分,已經滲進民眾的心靈,直接間接地參與現代生活。”
== 批評 ==
“國學”一詞是否合適,自近代以來便很有爭議林藺.“國學”概念的歷史梳理及當代定位[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0(02):49-55.。錢穆在《國學概論·弁言》中說:“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名詞。”馬一浮說:
“國學熱”之後,這個詞更遭濫用。陳來說:“從90年代前期的所謂國學熱,到今天的真正國學熱,事實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推動都不大。”舒蕪也指出: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 國學不是學——西方學術分類與民初國學定位的困惑
* 國學網--國學入門
* 也說“國學”
* 20世紀上半世紀關於國學定義的爭論
* 中國國學網
* 韓國漢學
* 中國儒學網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ategory:漢學
Category:中國傳統 |
蛋白質複合體 | 蛋白質複合體()是有兩個以上功能相關的多肽鏈透過二硫鍵或其它蛋白質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複合物。蛋白質複合體的種類繁多,許多種的性質與功能都還不為人所知,而成為蛋白質組研究的重要的研究物件。一般蛋白質複合體可區分為結構型的蛋白質複合體和功能型蛋白質複合體兩大類。
== 參閱 ==
* 蛋白質亞基
* 生物分子複合體
== 參考文獻 ==
|
災難應對 | 災難應對(搶險)是指在災難意外發生時,第一時間的有效自救和逃生的方法。包括了急救與防護的方法。
== 意外 ==
* 火災
* 觸電
* 搶劫
* 盜竊
* 交通意外和事故
* 迷路
* 性侵犯
== 護理 ==
* 食物中毒
* 藥物中毒
* 中暑
* 凍傷
* 傳染病
== 自然災害防範 ==
* 地震
* 海嘯
* 火山爆發
* 洪水
* 泥石流
== 參見 ==
* 災難
* SOS
* 人工呼吸
* 家政學
Category:災難
Category:急救 |
災害 | 災害,又稱為災難、災禍、災厄、災患、禍患、浩劫,是對能夠給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事物總稱。災害不表示程存在,當蝗蟲大量繁殖、大面積傳播並毀損農作物造成饑荒的時候,即成為蝗災;傳染病的大面積傳播和流行即可釀成災難;而計算機病毒的大面積傳播則稱為人造災難。
災害的分類,按照起因有人為災害或自然災害;根據原因、發生部位和發生機理劃分有地質災害、天氣災害和環境災害、生化災害和海洋災害等。
,因自然因素導致的災禍稱為自然災害,因人為因素導致的災禍稱為人為災害,如戰爭、恐怖事件、核事故、工業災難等。
== 災害事件 ==
; 天災
*地震
*火山
*海嘯
*風災
*暴雨
*海難
*火災
*瘟疫
*隕石
; 人禍
*礦難
*空難
*鐵路事故
*規模戰爭
*大屠殺
*恐怖活動
*校園槍擊事件
*電腦病毒
==各國發生災害時的緊急動員能力==
緊急動員能力即國家強制性動員力,指一國中央政府在面對突發災害(包括地震、颶風等自然災害和毒氣洩漏、核事故等人為災害)時,最大限度整合資源、動員國民、保證資本流通與社會穩定、維持國民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
以下資料根據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蘭德歐洲(RAND Europe)部門2013年釋出的相關統計資料整理而成。
括號內,為一國緊急動員能力系數,數值越大,動員能力越高:
* 極強動員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94)、美國(92)
* 超強動員能力:以色列(86)
* 強動員能力:瑞典(76)、俄羅斯(75)、伊朗(73)、英國(71)、古巴(70)
注:
# 本資料僅比較災害發生後的緊急動員能力而未比較防患於未然的災害防禦能力,因而本資料不能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抗災能力的唯一標準。
# 俄羅斯——1990年代後,世界上,緊急動員能力降幅最大的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全世界僅有的兩個可實施“全天候總動員”的國家。
=== 最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國家 ===
據菲律賓《商業鏡報》2011年9月8日報道,根據德國聯合國大學釋出的《2011全球風險報告》,在全球173個被評估國家中,菲律賓是第三個最易受自然災害及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報告認為,菲律賓對災害的應對能力缺乏加劇了災害風險的潛在影響。大洋洲的萬那杜和湯加是最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兩個國家。
==參看==
*災難應對
*自然災害
*災害列表
*災難片
*災難遇害者辨認
*災難遇害者辨認組
*按死亡人數排列的自然災害列表
*全球災難危機
Category:安全 |
河海大學 | 河海大學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和常州市。是一所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實施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河海大學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5年建立於南京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是中國第一所培養水利人才的高等學府。1924年與國立東南大學工科合併成立河海工科大學,1927年併入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1952年南京大學水利系、交通大學水利系、同濟大學土木系水利組、浙江大學土木系水利組以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合併成立“華東水利學院”。1960年被中共中央認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恢復傳統校名“河海大學”。
河海大學現有教職工3500名,具有高階職稱的教師1486名,博士生導師530名;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雙聘院士16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名,“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7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入選者23名,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2名,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0名,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等省級人才計劃培養物件逾300人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江蘇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6個、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2個,江蘇省“雙創計劃”團隊3個,“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8個、優秀教學團隊2個,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計劃”創新人才團隊1個。
河海大學有水平較高的足球隊,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冠軍。
==概況==
河海大學現任校長為楊桂山,黨委書記為唐洪武教授。現共有國家重點學科八個,本部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並設有江寧校區和常州校區,總佔地面積2,580餘畝。
==傳統與文化==
===校訓===
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於探索。
===校歌===
河海歷史上有校歌,改名河海大學後,正式確認該校歌
歷史上的河海校歌,由著名文學家柳詒徵作詞,河海教師劉文海作曲。
==歷史沿革==
=== 建校:1915年 ===
1915年,在救國思潮的影響下,張謇和一批水利專家創立了專門治水的高等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成為第一所專門培養水利科技人才的高等學府,也是河海大學的前身。由黃炎培任河海專門學校籌備主任,許肇南任第一任校長,由被中國水利界公認是理論和實踐上貢獻最大的近代水利專家李儀祉任學校教務主任。
=== 中華民國時期:1915年-1949年 ===
1924年,東南大學工科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合併,成立河海工科大學,茅以升任首屆校長。
1927年6月併入第四中山大學。
1928年2月成為江蘇大學工學院土木系。
1928年5月成為中央大學土木系水利組。
1937年6月成為中央大學水利系。
1949年5月成為南京大學水利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 ===
1952年由南京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以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的水利系科合併成立“華東水利學院”。
1953年吸收廈門大學土木系水利技術建築專修科,山東農學院農田水利系和淮河水利學校水利工程轉科班。
1955年吸收武漢大學水利學院水道海港系。
1985年建校70週年時恢復傳統校名“河海大學”,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親筆題寫了校名。
1995年建校80週年校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學校題詞:“面向未來,開拓進取,進一步發展水利教育事業”,李鵬、李嵐清、錢正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分別為學校題詞,對學校的事業發展予以肯定、寄予厚望。
2005年10月23日,學校90週年校慶,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河海大學發表講話並提出“獻身,求實,負責”六字要求。
2009年11月24日,成為江蘇省第四所教育部、江蘇省共建高校。
2010年,成為教育部和國家海洋局合作共建的教育部直屬高校。
2014年5月22日,獲得“人才理論研究基地”稱號。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11月,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
==院系設定==
*水文水資源學院
*水利水電學院
*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
*海洋學院
*土木與交通學院
*環境學院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能源與電氣學院
*力學與材料學院
*資訊學部計算機及資訊學院
*商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
*法學院
*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
*體育系
*機電工程學院
*資訊學部物聯網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農業科學與工程學院
*河海里爾學院
==國家級研究機構==
===國家重點實驗室===
*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
==省部級研究機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淺水湖泊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海岸災害及防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岩土力學與堤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南方地區高效灌排與農業水土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城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中心(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研究分中心)
*水利水電工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疏浚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輸配電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特種機器人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
*東部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江蘇省迴圈經濟工程中心
*江蘇省水災害監控與決策支援系統工程中心
*江蘇省交通基礎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岩土工程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環境友好型水泥基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江蘇省大型工程地基基礎穩定性與安全監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建築物裂縫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滬寧)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配用電與能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非常規水源開發及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其他省部級研究機構===
*水利部水利政策研究與培訓中心
*水利部人力資源研究院
*水利部水庫移民經濟研究中心
*水利部水工金屬結構安全檢測中心
*水利部節水園區
*水利經濟研究所
*南京土工合成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歷任校長==
含1952年前負責人
*許肇南 1915.1.~1921.9.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校長(主任)
*嚴善坊 1921.12.~1922.3.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代校長
*沈祖偉 1922.2~1924.7.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副校長、校長
*茅以升 1924.7.~1925.8. 河海工科大學 校長
*楊孝述 1925.8.~1927.6. 河海工科大學 校長
*劉寵光 1952.8.~1952.12. 華東水利學院 籌委會主任(兼)
*錢正英 1952.12.~1955.3. 華東水利學院 院長(兼)
*馮仲雲 1955.3.~1958.3. 華東水利學院 院長(兼)
*嚴愷 1958.3.~“文革” 華東水利學院 院長
*梅冰 1969.10.~1972. 華東水利學院 革委會主任(軍宣隊)
*胡畏 1972.5.~1973.11. 華東水利學院 革委會主任
*嚴愷 1973.11.~1979.7. 華東水利學院 革委會主任
*嚴愷 1979.7.~1983.12. 華東水利學院 院長
*嚴愷 1983.12.~1985.9. 華東水利學院 名譽院長
*左東啟 1983.12.~1985.9. 華東水利學院 院長
*嚴愷 1985.9.~2006.5 河海大學 名譽校長
*左東啟 1985.9.~1986.12. 河海大學 校長
*梁瑞駒 1986.12.~1993.8. 河海大學 校長
*姜弘道 1993.8.~2003.4. 河海大學 校長
*張長寬 2003.4.~2009.2 河海大學 校長
*王乘 2009.2~2013.9 河海大學 校長
*徐輝 2013.9~2023.4 河海大學 校長
*楊桂山 2023.4~ 河海大學 校長
==知名校友==
===教育界===
姓名 簡述 河海淵源
茅以升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河海工科大學校長、教授
汪胡楨 建國後任華東水利部副部長、水利部顧問,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 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3年獲美國碩士學位後回“河海”任教
徐芝綸 中國科學院院士 華東水利學院副院長,河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嚴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墨西哥科學院外籍院士 華東水利學院院長,河海大學名譽校長、博士生導師
黃文熙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1924-1929學生,1952-1956教授
汪聞韶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水利水電科學院高工 1938-1943學生
文伏波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技術委員會主任 1944-1949年學生
茆智 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雙聘院士,博士生導師 1950年考入南京大學水利系(1952年併入華東水利學院,現為河海大學),1953年7月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
沈珠江 中國科學院院士、河海大學兼職博導 1951-1953年學生
陸佑楣 曾任國家水電部副部長、能源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8-1956年學生
洪廣文 河海大學海岸及海岸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獲英國“國際傳記中心”收入1996年“世界傑出成就名人錄” 1956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水道及港口水工建築專業
梁瑞駒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顧問 1950-1993年,學生、教授、博導、副校長、校長
吳中如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導 1979年至今教授、博導
鄭守仁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 1958-1963年學生
周本寬 1997年12月任西南交通大學校長、校黨委副書記,2007年1月卸任 1970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水港系
周創兵 現任南昌大學校長,曾任武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0年9月至1987年6月在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學習
張建雲 現任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82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本科、1987年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專業研究生畢業
鈕新強 現任長江委設計院院長,國家大壩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於1983年畢業於原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農田水利工程專業,1989年7月河海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
王超 現任河海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先後於1984年,1990年,1995年分獲河海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學位
===政治界===
姓名 公職成就 河海淵源
沈澤民 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13名成員之一 1916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張聞天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17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馮仲雲 1958年後任水利部部長、水利電力部部長 1955年至1958年兼任華東水利學院院長
王鶴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193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土木系水利組
錢正英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院士 1952-1955華東水利學院首任校長
馮友松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194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土木水利系
婁溥禮 水利部原副部長 1955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
何璟 水利部原副部長 1956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河川系水工專業
朱爾明 原水利部總工程師、俄羅斯科學工程院外籍院士 1958年-1963年學生
朱熹能 原海軍後勤部副部長、少將 1957-1962年學生
黎安田 水利部原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副部長級) 1958-1963年學生
李京武 海軍少將 1961-1966年學生
張曄 南京市政協原主席 1959-1964年水資源水文系學生
王守強 水利部原副部長 1962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河川系水工專業
汪峽 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 1964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河川樞紐及水電站水工建築專業
楊進國 原武警水電指揮部副政治委員;武警少將 1963年考入華東水利學院(河川系)
索麗生 水利部原副部長、部科技委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1961-1966年,1978-1981年學生;歷任院長、副校長
周保志 水利部原黨組成員、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黨組書記(副部長級) 華東水利學院水利工程專業畢業
張基堯 原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水利部副部長 1962-1967年學生
金忠青 江蘇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 1962-1967年學生,1978-1997年研究生、教授、博導、副校長
梅錦煜 2002年8月1日被授予少將警銜 1968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水工專業
翟浩輝 水利部原副部長 1965-1970年學生 華東水利學院水道及港口水工建築專業畢業
嚴以新 2007年12月至今為致公黨中央副主席 1974-1981年學生;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
張世英 原北海艦隊副司令員,海軍後勤部副部長,少將 1975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軍港建築專業
張春發 原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少將 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
張立強 海軍某部司令員,少將 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
方義 原海軍後勤部總工,少將 華東水利學院77級畢業生
盧學東 海軍某部,少將 河海大學畢業生
胡四一 原水利部副部長 1974-1978年學生
陸桂華 現任水利部副部長 1978年9月於華東水利學院學習,1978-2003年於河海大學學習,任教
周學文 現任水利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1980年9月-1987年7月於河海大學完成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學習
劉永忠 原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1981年-1984年就讀於華東水利學院農田水利專業
吳存榮 現任中共重慶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1981-1985年農田水利工程專業學生
曹廣晶 現任湖北省副省長,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1985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港口及航道工程專業
莊榮文 現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1989年畢業於河海大學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專業,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王宏江 中共天津市委原常委,統戰部部長 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專業研究生畢業
周 英 環境保護部原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環境保護部紀檢組原組長 1998年起攻讀河海大學水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
===企業界===
姓名 公職成就 河海淵源
周大兵 2002年12月出任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等職務,2008年4月離任 1968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河川系水電站動力裝置專業
施洪祥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副總裁、黨組成員 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
王野平 大唐集團總經理、副董事長、黨組副書記;原電監會副主席、黨組成員 1990年畢業於河海大學管理工程專業。
李新宇 湖南拓維資訊集團總裁 1988年畢業於河海大學應用計算機專業
段紅飈 南京新華海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 1986-1990年就讀於河海大學計算機系
===文化界===
姓名 公職成就 河海淵源
==參看==
*河海工科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南京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列表
*211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列表
*河海大學校友
==外部連結==
*河海大學官方網站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官方網站
* 李寧大學生聯賽總決賽閉幕 河海大學奪冠
*
Category:南京高等院校
Category:211工程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大學
Category:1915年建立的教育機構
Category:國立中央大學衍生高校
Category: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Category: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獎單位
Category: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單位
Category:中俄交通大學聯盟
Category: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專案 |
陶弘景 | 陶弘景(;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賜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博學多才,善於描寫自然風景,精通醫藥與天文知識,兼修佛、道二教,特別尊崇東晉時出世的上清經,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南齊時,他擔任親王的侍讀多年,有感官職低微,索性辭官隱居不仕,率弟子棲隱茅山,專心修道,卻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諮詢國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譽。陶弘景長期煉製丹藥,鑄煉寶刀,撰有《真誥》、《登真隱訣》、《本草經集註》等道教與醫學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其淵博知識廣受現代史家所推崇。
==生平==
===在世===
陶弘景為江東名門,按其侄陶翊的《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弘景為陶濬的七世孫。祖陶隆,南朝宋隨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官至江夏孝昌相。弘景自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易經》《論語》等儒家經典。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他擅長寫作,十五歲作〈尋山志〉,表達傾慕隱逸生活。20餘歲時,陶弘景投靠當權的蕭道成,479年蕭道成篡位後,獲授豫章王侍郎,謝絕受職。481年父親陶貞寶被妾侍所殺,此事使陶弘景決意終身不婚。482年,陶弘景出任齊高帝第16子蕭鏗的侍讀,獲授振武將軍。他受到權貴的排擠,鬱鬱不得志,491年,獲授奉朝請,陶弘景自覺官職卑微,仕途失意,便決意辭官歸隱。492年,上「解官表」辭職,隱居句容縣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官員士人為他送別,盛況空前。
===隱居===
陶弘景與弟子在茅山興建華陽上下二館,草創時期,情況相當艱難。493年齊明帝要求陶弘景去參拜各名嶽大山,祈求天下太平,前後3年。其後明帝常派使者來找陶弘景,其聲名愈來愈大。好友沈約出任東陽太守時,多次邀請陶弘景出山,陶弘景都謝絕。他回到茅山後建造一幢三層樓房,自己住在最上層,弟子住中層,下層則用以接待來客,在山中專心整理道教典籍,寫成《本草經集註》等著作。501年蕭衍起兵時,陶弘景上表慶賀歡迎,並援引圖讖,獻上國號「梁」,當時蕭衍極信任陶弘景,就國家大事一月數次遣使入山向陶弘景諮詢,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蕭衍曾邀請陶弘景出山參政,陶弘景畫了兩頭牛,其一在草叢間散步,另一則頭戴金籠,被人用繩子牽著,用棍驅趕,表明不願下山。
505年,梁武帝請求陶弘景為他煉製金丹,陶弘景在中茅山覓地煉丹,翌年初開鼎,未成。508年,陶弘景改名王整,悄悄離開茅山,輾轉去到永嘉青嶂山繼續煉丹,在當地收了周子良為弟子,並於511年經海路到達霍山。霍山在今福建寧德縣霍童山,相傳是仙人大茅君與魏夫人所在之處。次年陶弘景離開霍山回到浙東海島木溜嶼,梁武帝遣使召回陶弘景。515年,移居梁武帝為他修建位於茅山的朱陽館。515年其弟子周子良自殺,留下大量通靈記錄,陶弘景整理成《周氏冥通記》,加上注釋。520年,陶弘景受蕭綱邀請到京口,談論數天;527年,獻上善勝、威勝二刀給梁武帝;536年過世,年八十一。朝廷追贈予中散大夫之職,賜號貞白先生。
==宗教信仰==
===道教===
陶弘景10歲時讀葛洪的《神仙傳》,憧憬神仙的世界,12歲時看見郗愔親筆書寫的《太清諸丹法》,便欣然有志煉丹,20餘歲時開始服食仙藥,後來拜孫遊嶽為師,接受道教的符圖經法。484年,陶弘景忽然得病,7日不省人事,不飲不食,期間夢中有神秘體驗,目睹神界仙境的景物,促使他日後決心修道,由此確立道教信仰,尊崇東晉時楊羲、許謐、許翽三君遺下的經文。自此他一意尋求楊、許三君的上清經真跡,遊歷浙、越各地,從其他道士及士大夫處蒐集楊、許的手跡,編成《真誥》和《登真隱訣》二書,整理上清派的經典,以及上清經所奉諸神的名號。他高度崇拜上清經,甚至相信誦經萬遍,毋須服藥就能昇仙。
上清經外,陶弘景也傳授《老君六甲符》、《西嶽公禁山符》、《五嶽真形圖》、《三皇文》及《靈寶五符》這5種道教經書符圖。他蒐集各種服食仙方,編成《太清草木集要》2卷、《太清諸丹集要》3卷、《合丹節度》4卷、《服餌方》3卷,又編成《養生延命錄》2卷,主要取材自張湛等人編輯的《養生要集》,徵引書籍30多種,採摭前人各家的養生言論。養生思想方面,陶弘景主張形神雙修,養神和煉形並重,保持形神統一,以致長壽長生。修道者應服食藥石以煉形,吸收天地精氣以養神,以和氣洗滌氣質,以德行止息爭辯。為了儲存形神,人應清心寡慾,減少思慮,保持內心和諧,控制七情六慾,並保持恰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煉丹方面,陶弘景採用「九轉丹」方,從505年至525年,7次起爐煉丹,據說最後終於成功了,但他對煉丹一事沒有十足信心,當初受梁武帝所託也感為難,始終沒有試食。他認為在茅山煉丹,過於接近民居,以致無成,因此他離開茅山再找遠離人煙的地方煉丹。陶弘景相信自己會升為仙官,其弟子周子良能夠通神,曾獲神靈告知陶弘景數年後將仙遊,並得到蓬萊都水監一職,陶弘景對此深信不疑,預早營造自己的墓室。
===佛教===
陶弘景兼修佛道二教,調和三教。南遊霍山回到茅山後,他對佛教更為信奉,513年,夢見佛祖授予他勝力菩薩之名,於是到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他在茅山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拜,並在茅山建造菩提白塔。他自稱「勝力菩薩捨身」、「釋迦佛陀弟子」。晚年時,北方淨土宗始祖曇鸞慕名南來就學,陶弘景授予本草書和仙術,又向曇鸞學習《觀無量壽經》。遺囑並用佛道二教的衣飾安葬。
==學問==
===文藝===
陶弘景博學多才,「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琴棋書畫都擅長,他所作的〈水仙賦〉,沈約認為深不可測。他能寫出山川之美,其遊記〈尋山志〉敘述脫離世俗,遊覽山水,尋訪仙藥的快樂,詳細描寫深山幽谷的景色;他曾作詩給齊帝回答「山中何所有」: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經學方面,陶弘景保持東漢經學家的風格,曾註解《毛詩序》、鄭玄《三禮序》、《孝經》和《論語》;其註解屬於訓詁章句的範圍,不同於當時南朝講究義理的學風。史學方面,陶弘景撰有《帝王年曆》5卷,以《竹書紀年》為年代依據;地理方面,撰有《古今州郡記》,兵書方面,撰有《真人水鏡》10卷及《握鏡》1卷,古籍研究方面,他撰有《老子》注4卷、《鬼谷子》注3卷。陶弘景也是個書法家,工於隸書,其書法有王羲之的風格,列入庾肩吾《書品》中共九品的第六品;唐代書法家評論他的書法有骨氣而銳利。他特別擅長於鑑別王羲之作品的真偽,曾替梁武帝鑑定王羲之的書蹟,認為古今書法中,鍾繇第一,王羲之第二,王獻之第三。
===科學===
醫學方面,陶弘景精通藥性,常救人濟世,他繼承祖父陶隆和父親陶貞寶的本草學知識,校訂《神農本草經》,附加《名醫別錄》中的新藥,撰有《本草經集註》7卷、《效驗方》5卷及《補闕肘後百一方》3卷。《補闕肘後百一方》補充葛洪的《肘後救卒方》而成,有藥方101首。當時《神農本草經》頗有錯亂,陶弘景釐定當中藥物365種,並增加《名醫別錄》的365種,合計730種藥物,形成有條理有系統的《本草經集註》,書中以紅黑二色墨點註明藥物的熱性或寒性,總結前人的用藥經驗;《神農本草經》的正文用紅字書寫,來自《名醫別錄》及陶弘景自己增加的內容則用黑字。他放棄將藥物按療效分為三品的分類方法,首創把藥物按「自然範疇」分為玉石、草、穀、蔬、木、果、蟲獸7類。
陶弘景亦精通天文,製作渾天儀,高3尺許,能自動運轉,著有《天文星經》5卷、《天儀說要》1卷。他又撰有《古今刀劍錄》1卷,親自鑄煉刀劍,曾呈獻兩把寶刀給梁武帝,梁元帝蕭繹打算以陶弘景所鑄寶劍陪葬。
==地位==
道教史上,陶弘景整理經典,首創編製道教的神譜,集上清派之大成,功績巨大,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被視為茅山派的創始人。學術史上,陶弘景被視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的求學態度,特別受到清代考據學家的推許。科技史上,陶弘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博物學家和煉丹術士之一,他也是出色的植物學家,能正確描述植物的外表特點,其《本草經集註》的植物分類系統,比羅馬帝國時代迪奧科里斯的經典著作《藥物論》更合乎邏輯,後來唐代《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分類法,都建基於《本草經集註》發展而來。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
*
Category:道派創始人
Category:南朝道士
Category:南齊侍郎
Category:南齊將軍
Category:南齊追贈官員
Category:南北朝醫學家
Category:南朝書法家
Category:南朝作家
Category:南京人
H弘景
Category:諡貞白
Category:丹陽陶氏 |
張仲景 | 張仲景(),名機(《歷代神仙通鑒》作璣 ),字仲景,以字行,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東漢末年醫學家。漢靈帝時曾任長沙太守。
== 生平 ==
據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所寫的自序,東漢末年動亂頻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張仲景自幼目睹的家族中過半人口過早地死於疾病。“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傷寒雜病論序》”。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除此之外,人們對他所知不多。張仲景在《後漢書》中無傳,最初提及此人的是西晉皇甫謐的著作《晉書》卷51:謐為《釋勸論》以通志焉。其辭曰:......若黃帝創制於九經,岐伯剖腹以蠲腸,扁鵲造虢而屍起,文摯徇命於齊王,醫和顯術於秦、晉,倉公發秘於漢皇,華佗存精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定方.......,張仲景事蹟又見於《宋校傷寒論序》。《宋校傷寒論序》引唐代甘伯宗《名醫錄》,但《名醫錄》此書在宋代之後就已失傳《名醫錄》:「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據此,他為南陽人,師事張伯祖,曾經出任過長沙太守,因此被後世稱為張長沙。但關於仲景任長沙太守之事是否屬實,後世尚有爭議,因為《名醫錄》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諸史書上也沒有相關的記載。清孫鼎宜認為,張機應為張羨《後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圍,破羨,平之。”之誤,章太炎反對此說詳見郭象聲《張仲景姓名事蹟考》一文。
=== 逸聞 ===
相傳東漢末年,張仲景告老還鄉後,在家鄉白河岸邊見百姓捱饑受寒,耳朵凍爛,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煮熬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兩耳很快就痊癒了。張仲景派藥持續到年三十。年初一時,人們開始仿嬌耳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稱之為「餃子」。
在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雖然事近傳奇,但也可以顯示當時人對張仲景醫術的敬服。
== 醫學成就 ==
張仲景與譙郡華佗、侯官董奉齊名,並稱“建安三醫”,元、明朝以後被奉為“醫聖”,並在其墓地修建醫聖祠。而且他醫德高尚,曾棄官歸鄉行醫,為廣大百姓治病。
其親著《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在中國醫學史上首次提出辨證論治法,形成獨特的思想體系。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被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效法
《漢書藝文志》中,將漢之前的醫學典籍總結為為重視經絡針灸的醫經派,與重視本草湯液的經方派二者;這兩大傳統的發展,形構了漢之前的中醫體系。醫經派的主要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傳統上認為,是傷寒論成書的主要依據,後世醫者也多援引內經以發明傷寒論微旨。如清朝《醫宗金鑑》〈傷寒論註序〉:「《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該,法無不備,蓋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但根據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以及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 [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範將軍等,皆當代名賢,鹹師式此《湯液經法》,湣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 ,療治明悉,後學鹹尊奉之。」《湯液經法》一書,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中,屬於經方一派。這證明傳統上認為傷寒論「不引古經一語」的看法是錯誤的,傷寒論中所使用的方劑,主要援引自已失傳的《湯液經法》,這也是張仲景著作的主要依據。
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劑很多是來自經方派;而六經辨證的手法,則是來自《黃帝內經》;此外,更加上他個人的心得與經驗。將傷寒與雜病共論, 湯液與針灸並用,打破了《素問熱論》中六經只辨傷寒的侷限性,因此, 無論傷寒、 雜病和它們互相挾雜的複雜問題, 都能用六經辨證方法概括而無遺。稱仲景為醫中之聖,傷寒論為中醫之魂,實不為過。
張仲景的著作在中醫領域內影響深遠,遠自晉朝王叔和,唐朝孫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葉天士、吳鞠通,無不是由鑽研仲景學之後,才能卓然成家。歷代註解傷寒論者,不下數十家,各有見解,這也推動了中醫思想的不斷進步。至明清時,傷寒論中的方劑,被尊為「經方」,影響遠至朝鮮、日本。
==著作==
《傷寒雜病論》於公元210年撰寫完成,共十六卷。陳, 百川. -{醫聖張仲景}-. 決策與資訊 (決策與資訊). 2012-09-01, (09).該書面世不久即散失,經後人多次收集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分論外感寒熱與內科雜病。
== 紀念 ==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與河南中醫學院校園內有張機全身石像。仲景文化是河南省南陽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醫藥文化。
=== 命名 ===
* 張仲景國醫學院
* 仲景宛西製藥
== 參見 ==
* 傷寒雜病論
** 金匱要略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 外部連結 ==
*
* 傷寒論 中藥方劑影象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金匱要略 中藥方劑影象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Z
Category:南陽人
Z
Category:漢朝醫學家
Category:傷寒雜病論
Category:中國人物神
Category:醫藥之神
Category:中國民間信仰 |
朱震亨 | 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因世居丹溪,故人稱朱丹溪,或尊稱為丹溪翁。元代義烏(今浙江省義烏市)人。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杲等人並稱金元四大醫學家,為“滋陰派”的創始人。
==生平==
朱丹溪生活在元末的南方,當時因連年戰爭,苟捐雜稅極重,增加了人民群眾的負擔,營養條件很差,身體柔弱,加之江南地土卑弱,氣候炎熱,濕熱相火為病甚多,病家多易傷陰。但是,當時醫界盛行用辛燥藥較多的《局方》治病,非但治不好病,反而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死亡。為了糾正這一偏向,朱氏用清滋之品,頗能見效,因而自然就提倡養陰之法,即所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點。他所創立的養陰派學說及其著作,大大豐富了中國醫學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及處方用藥的內容和範圍,對中國醫學的發展有較大的貢獻,受到後世醫家很高評價,亦為國外醫家所重視。
== 著作 ==
《格致餘論》、《丹溪心法》、《金匱鉤玄》、《醫學發明》、《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素問糾略》。
==參考文獻==
*黃崇修:〈由「欲」至「鬱」的內在結構:儒醫朱丹溪《格致餘論》之言說為核心 〉。
==外部連結==
* 丹溪心法 中藥方劑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醫學發明 中藥方劑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Z朱
Z朱 |
12月11日 | 12月11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45天(閏年第346天),離全年結束還有20天。
== 大事記 ==
=== 3世紀 ===
* 220年:魏王曹丕要求漢獻帝禪讓帝位並建立曹魏,至此東漢正式滅亡而進入三國時期。
=== 4世紀 ===
* 316年:匈奴前趙將領劉曜率軍攻陷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滅亡。
=== 10世紀 ===
* 92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登基稱帝。
=== 18世紀 ===
* 1789年:美國歷史悠久的公立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在北卡羅萊納州教堂山宣告成立。
=== 19世紀 ===
* 1862年:弗吉尼亞波多馬克河附近爆發了為期5日的弗雷德裡克斯堡之役。
* 1886年:阿森納足球俱樂部的前身戴爾廣場隊在英國倫敦道格斯島進行第一場比賽。
=== 20世紀 ===
* 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國民革命軍左派成員和工人組織在廣州市發起暴動,其後以失敗告終。
* 1929年:鄧小平、張雲逸等發動百色起義。
* 1931年:英國國會透過威斯敏斯特法案,確立加拿大、紐芬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愛爾蘭自由邦等自治領享有獨立的立法權。
*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國宣戰。美國亦在同日回宣兩國。
*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共同達成協議:三國其中一國不能和英國、美國等同盟國單獨簽訂和平條約。
* 194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美國紐約成立。
*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四川地方派系的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三人在彭縣起義。
* 1967年:南非開普敦進行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 1972年:阿波羅計劃最後一次任務阿波羅17號成功登陸月球表面,並執行艙外任務。
* 1973年:第三十一屆香港工展會開幕。
* 1981年:中國首次舉辦托福考試。
* 1993年: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安邦的淡江發生土崩,造成淡江高峰塔倒塌,48人死亡,僅3人被救出,為發生在東南亞地區死亡人數最多的民用住宅自行倒塌事故。
* 1994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命令軍隊向已宣佈獨立的車臣發動進攻,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
* 1994年:菲律賓航空434號班機爆炸事件。
* 1996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推選董建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
*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上透過了《京都議定書》。
* 1998年:泰國國際航空261號班機在素叻他尼墜毀,導致101人遇難。
* 2000年:法國華裔作家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21世紀 ===
*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15年的談判,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是關貿總協定/世貿歷史上談判時間最長的一次。
* 2002年:聯合國大會57/129號決議通國每年5月29日為聯合國維持和平人員國際日。
* 2006年:墨西哥總統費利佩·卡德隆下令軍隊及聯邦警察進駐米卻肯州,墨西哥毒品戰爭爆發。
* 2008年:美國證券經紀人伯納德·馬多夫以證券詐欺的罪名遭到逮捕,並且以讓投資者損失500億美元以上的紀錄成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龐氏騙局案例。
* 2022年:將軍澳-藍田隧道及將軍澳跨灣連線路正式通車。
== 出生 ==
* 1465年:足利義尚,日本室町幕府第9代徵夷大將軍(1489年逝世)
* 1475年:教宗良十世,羅馬主教(1521年逝世)
* 1725年:喬治·梅森,美國政治人物(1792年逝世)
* 1750年:艾薩克·謝爾比,美國政治人物,第1、5任肯塔基州州長(1826年逝世)
* 1781年:大衛·布儒斯特,蘇格蘭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作家(1868年逝世)
* 1792年:約瑟夫·莫爾,奧地利天主教神父、作家,《平安夜》作詞者(1848年逝世)
* 1803年:-{zh-hans:埃克托·柏遼茲; zh-hant:埃克托·白遼士;}-,法國浪漫派作曲家(1869年逝世)
* 1810年:阿爾弗雷德·德·繆塞,法國貴族、劇作家、詩人、小說作家(1857年逝世)
* 1830年:卡美哈梅哈五世,夏威夷王國第五代國王(1872年逝世)
* 1840年:卡爾·約翰尼斯·託馬,德國數學家(1921年逝世)
* 1843年:-{zh-hans:羅伯特·科赫; zh-hant:羅伯·柯霍;}-,德國醫生、微生物學家,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1910年逝世)
* 1856年:格奧爾基·瓦連京諾維奇·普列漢諾夫,俄國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918年逝世)
* 1863年:安妮·坎農,美國天文學家,恆星光譜先驅者之一(1941年逝世)
* 1864年:莫理斯·盧布朗,法國小說家,怪盜「亞森·羅蘋」的創作者(1941年逝世)
* 1882年:菲奧雷洛·亨利·拉瓜迪亞,義大利裔美國政治家,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總幹事(1947年逝世)
* 1882年:馬克斯·玻恩,德國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0年逝世)
* 1886年:維多·麥克勞倫,英國演員、拳擊手(1959年逝世)
* 1890年:卡洛斯·葛戴爾,阿根廷探戈之王(1939年逝世)
* 1908年:艾略特·卡特,美國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2012年逝世)
* 1911年:海因裡希·萊曼-維倫布羅克,納粹德國海軍潛艦王牌艇長(1986年逝世)
* 1911年:納吉布·馬哈福茲,埃及小說家,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06年逝世)
* 1911年:錢學森,中國空氣動力學家,被譽為「中國太空之父」、「火箭之王」(2009年逝世)
* 1917年:張希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將領(2008年逝世)
* 1918年:-{zh-cn:索爾仁尼琴;zh-hk:索贊尼辛;zh-tw:索忍尼辛}-,俄羅斯作家,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08年逝世)
* 1922年:迪利普·庫馬,印度男演員(2021年逝世)
* 1924年:林亨泰,臺灣詩人、評論家(2023年逝世)
* 1925年:保羅·格林加德,美國生物醫學家,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2019年逝世)
* 1930年:尚-路易·特罕狄釀,法國男演員、編劇、導演(2022年逝世)
* 1931年:奧修,印度神秘學家(1990年逝世)
* 1931年:羅納德·德沃金,美國法理學家,當代新自然法學派代表人物(2013年逝世)
* 1931年:麗塔·莫瑞諾,波多黎各女演員、舞者、歌手
* 1933年:黃崑巖,臺灣幹擾素與感染免疫研究者,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創院院長(2012年逝世)
* 1935年:普拉納布·慕克吉,印度政治人物,第13任印度總統(2020年逝世)
* 1936年:山崎拓,日本政治人物,日本眾議院議員
* 1938年:赫什馬提·穆哈傑拉尼,伊朗足球運動員、教練
* 1939年:湯姆·海登,美國社會運動家、政治人物(2016年逝世)
* 1941年:麥克斯·鮑克斯,美國政治人物,曾任蒙大拿州聯邦參議員
* 1943年:黃宏發,香港政界人物
* 1943年:約翰·福布斯·克里,美國政治人物,第68任美國國務卿
* 1948年:谷村新司,日本音樂家、歌手(2023年逝世)
* 1951年:凱瑟琳·阿爾特韋格,瑞士天體物理學家
* 1952年:秋本治,日本漫畫家
* 1953年:克勞斯·施密特,德國考古學家、史前學家(2014年逝世)
* 1954年:傑曼·傑克森,美國搖滾音樂歌手
* 1954年:普什帕·卡邁勒·達哈爾,尼泊爾政治人物,現任尼泊爾總理
* 1956年:原由子,日本女歌手,團體Southern All Stars成員
* 1958年:孔鏘,臺灣樂隊老師
* 1961年:麥基·薩勒,塞內加爾政治人物,第4任塞內加爾總統
* 1962年:亞歷山大·蒙塔古,英國貴族,第十三代曼徹斯特公爵
* 1963年:田村直美,日本女性創作歌手
* 1965年:黃承國,臺灣政治人物
* 1966年:黎明,香港演員、歌手
* 1966年:劉玉翠,香港演員
* 1966年:蓋瑞·杜爾登,美國演員
* 1968年:-{zh-hans:法布里齊奧·拉瓦內利; zh-hk:拉雲拿利;}-,義大利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69年:史迪·英格·邦尼拜,挪威足球主教練、足球員
* 1969年:維斯瓦納坦·阿南德,印度西洋棋特級大師
* 1972年:王思懿,臺灣演員
* 1974年:雷·密斯特里歐,美國職業摔角手
* 1975年:石錦航,臺灣樂團五月天吉他手
* 1975年:黑谷友香,日本女演員
* 1975年:弗朗西斯科·盧比奧,美國太空人
* 1976年:高鑫,中國演員
* 1978年:陳智弘,臺灣棒球選手
* 1979年:周國賢,香港歌手
* 1981年:-{zh-hans:哈維爾·薩維奧拉;zh-hk:查維亞·沙維奧拿;zh-tw:哈維爾·薩維奧拉;}-,阿根廷足球員
* 1981年:妮琪·班茲,加拿大成人女星
* 1984年:萊頓·拜恩斯,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4年:歐嘉·斯卡貝耶娃,俄羅斯電視評論家
* 1985年:嘉陽愛子,日本女歌手
* 1985年:鈴木杏裡,日本AV女優
* 1986年:末吉秀太,日本男歌手、舞者
* 1990年:周藝軒,中國男子偶像團體UNIQ成員
* 1990年:孝琳,韓國女子偶像團體SISTAR成員
* 1991年:銀臨,中國女歌手
* 1991年:麥明詩,香港女演員
* 1992年:蒂芬妮·阿爾沃德,美國女歌手
* 1993年:文慧如,新加坡女歌手
* 1995年:石川祐希,日本男子排球運動員
* 1995年:高信源,韓國男子偶像團體PENTAGON成員
* 1996年:田中真美子,日本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96年:孔熙容,韓國女子羽球運動員
* 1996年:海莉·史坦菲德,美國女演員
* 1997年:井上苑子,日本女性創作歌手、演員
* 1997年:詹姆斯·布里,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逝世 ==
* 1241年:窩闊臺,成吉思汗第三子,第2代蒙古大汗,追尊元太宗(1186年出生)
* 1282年:米海爾八世,拜占庭帝國皇帝(1282年出生)
* 1909年:紅雲,美國印地安酋長(1822年出生)
* 1909年:路德維希·蒙德,英國化學家、工業家(1839年出生)
* 1947年:李鼎銘,開明紳士,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1881年出生)
* 1964年:山姆·庫克,美國男歌手(1931年出生)
* 1968年:蕭光琰,中國石油化學家(1920年出生)
* 1971年:莫里斯·麥當勞,美國企業家,世界首家及最大連鎖速食企業麥當勞創辦人之一(1902年出生)
* 1980年:普魯士維多利亞·路易絲公主,不倫瑞克女公爵(1892年出生)
* 1995年:楊沫,中國女作家(1914年出生)
* 1997年:白景瑞,臺灣電影導演(1931年出生)
* 1999年:平凡,原名平永壽,香港演員(1920年出生)
* 2002年:袁世海,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1916年出生)
* 2006年:伊莉莎白·博登,美國超級人瑞(1890年出生)
* 2006年:羅德丞,前香港行政立法兩局議員(1935年出生)
* 2008年:葉石濤,臺灣作家(1925年出生)
* 2014年:鄭兒玉,臺灣長老教會牧師,《臺灣翠青》歌詞作者(1922年出生)
* 2020年:金基德,韓國電影導演及編劇(1960年出生)
* 2021年:安妮·萊斯,美國女性作家(1941年出生)
* 2022年:林秋離,臺灣作詞家、唱片製作人(1960年出生)
* 2023年:安德魯·布瑞格,美國男演員(1962年出生)
* 2023年:周海媚,香港女演員及主持(1966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 :共和國日
|
麥克斯韋妖 | 麥克斯韋妖(),是在物理學中假想的妖,能探測並控制單個分子的運動,於1871年由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馬克士威為了說明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設想的。
當時麥克斯韋意識到自然界存在著與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機制。但他無法清晰地說明這種機制。他只能詼諧地假定一種“妖”,能夠按照某種秩序和規則把作隨機熱運動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裡。麥克斯韋妖是耗散結構的一個雛形。
可以簡單地這樣描述,一個絕熱容器被分成相等的兩格,中間是由“妖”控制的一扇小“門”,容器中的空氣分子作無規則熱運動時會向門上撞擊,“門”可以選擇性地將速度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較慢的分子放入另一格,這樣,其中的一格就會比另外一格溫度高,可以利用此溫差,驅動熱機做功。
這是第二類永動機的一個範例。
在1981年,的論文表明PDF , Bennett, Charles H. "The thermodynamics of computation—a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21.12 (1982): 905-940.,麥克斯韋妖控制“門”使分子從一格進入另一格中的耗散過程,並不是發生在衡量過程中,而是發生在妖的對上個分子判斷“記憶”的去除過程,且這個過程是邏輯不可逆的。
==參考條目==
* 熵 (資訊理論)
* 拉普拉斯妖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物理雙月刊的記載
Category:統計力學
Category:思想實驗
Category: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 |
乙醯水楊酸 | 阿司匹林或譯作-{zh-hans:阿司匹靈;zh-hant:阿士匹靈}-、-{zh-hans:阿斯匹靈;zh-tw:阿司匹林;zh-hk:阿斯匹靈}-、-{zh-hans:阿士匹靈;zh-hk:阿司匹林;zh-tw:阿士匹靈;}-(),也稱-{zh-hans:乙醯水楊酸;zh-tw:乙醯柳酸、乙醯水楊酸}-(,簡稱:ASA),是一種水楊酸類藥物,通常用作止痛劑、退燒藥和消炎藥,亦能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的發炎性疾病,例如川崎氏病、心包炎,以及風溼熱等等。心肌梗塞後馬上給藥能降低死亡的風險。本品也能防止血小板在血管破損處凝集,有抗凝作用。高心血管風險患者長期低劑量服用可預防心臟病、中風與血栓。該藥還可有效預防特定幾種癌症,特別是直腸癌。對於止痛及發燒而言,口服後藥效一般會於30分鐘內發揮。阿司匹林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藥(NSAID),在抗發炎的角色上與其他NSAID類似,但阿斯匹靈還具有抗血小板凝集(antiplatelet)的效果。
阿司匹林的其中一個常見的副作用是會引起胃部不適。更嚴重的副作用則包含胃潰瘍、胃出血等等,也可能會使氣喘惡化。其中年長者、酗酒者,以及還有服用其他非甾體抗炎藥或抗凝劑者,出血風險更高,妊娠後期也不建議用藥。有感染的孩童不建議用藥,因為這會增加患瑞氏綜合徵的風險。高劑量者可能會引起耳鳴。
雖然它們都有名為水楊酸的類似結構,作用相似(解熱、消炎、鎮痛),抑制的環氧化酶(COX)也相同,但阿司匹林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抑制作用不可逆,而且對環氧化酶-1(COX-1)的抑制作用比對環氧化酶-2的(COX-2)更強。
阿司匹林衍生自柳樹皮中發現的化學物質。早在2400年前柳樹皮就用來治病,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就用它來治頭痛。1763年,在牛津大學的沃德姆學院,首次從柳樹皮中發現了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水楊酸。1853年,法國化學家將水楊酸鈉以乙醯氯處理,首次合成出乙醯水楊酸。此後五十年,化學家們逐步提升生產的效率。1897年,德國拜耳開始研究乙醯水楊酸的醫療用途,以代替高刺激性的水楊酸類藥物。到1899年,拜耳以阿司匹林(Aspirin)為商標,將本品銷售至全球。此後五十年,阿斯匹靈躍升成為使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目前,拜耳公司在很多國家對於「阿司匹林」一名的專利權已經過期,或是已經賣給其他公司。
本品是當今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每年的消費量約40,000公噸(約500至1200億錠)。本品列名於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之中,為基礎公衛體系必備藥物之一。本品屬於學名藥,,每劑在發展中國家的批發價約介於0.002至0.025美元之間。,每月劑量在美國的價格低於25.00美金。
== 醫療用途 ==
阿司匹林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包括髮燒、疼痛、風溼熱,也可治療一些炎症,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心包炎和川崎病。低劑量服用還可減少心肌梗塞發作的死亡風險,某些情況下也可減少發生中風的風險。部分證據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預防直腸癌,但是其原理尚不明晰。在美國,50歲至70歲的人且心血管疾病風險大於10%的族群可給予低劑量阿斯匹靈,且不會增加出血風險。
===疼痛===
對急性疼痛而言,阿司匹林是一種高效的鎮痛藥,但是通常認為其對疼痛的緩解效果不如布洛芬,因為阿司匹林更容易引發胃腸道出血。一般情況下,阿司匹林對肌肉抽搐、腹脹、和急性皮膚刺激引起的疼痛無明顯效果。像其他非甾體抗炎藥一樣,阿司匹林與檸檬酸咖啡因一起使用的止痛效果比單獨使用阿司匹林要好。阿司匹林泡騰片,如白加黑或拜阿司匹林,比藥片起效更快,可以有效治療偏頭痛。可以有效地治療某些形式的神經性疼痛。
====頭痛====
阿司匹林及其複方製劑都能有效治療某幾種頭痛,但對另外幾種則效果不明。因其他疾病或創傷導致的繼發性頭痛需要及時在醫療機構接受治療。
(ICHD)把原發性頭痛分為、偏頭痛和叢集性頭痛等類別。普遍認為包括阿司匹林在內的非處方止痛藥可以有效治療緊張性頭痛。
阿司匹林,特別是和對乙醯氨基酚、咖啡因組成複方藥物(如阿咖酚散),被認為是治療偏頭痛的首選,在疼痛剛發作時最有效,藥效相當於服用低劑量的舒馬曲坦。
===炎症與發熱===
阿司匹林可以不可逆地抑制環氧化酶(COX)來調節前列腺素系統,進而達到疼痛控制及退燒的效果。也可以治療某些急性或慢性的發炎性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阿司匹林是一種公認的成人用退燒藥,但許多醫學協會(包含、美國兒科學會,以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監管機構強烈反對用它治療兒童發熱,因為兒童在有病毒或細菌感染時使用水楊酸類藥物可能會患上雷氏綜合徵,患病機率雖小,但致死率很高。鑑於這一風險,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從1986年開始要求所有含阿司匹林的藥物都需註明兒童和青少年不宜服用。
===心臟病和中風===
1970年初,牛津大學心血管內科的名譽教授研究了阿司匹林對心臟功能的影響和預防中風的效果。斯萊特和他的團隊為研究該藥用於防治其他疾病打下基礎。一份2015的報告指出,50歲的心臟病高危人群每日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獲益最大。
阿斯匹靈在心肌梗死的治療上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一項臨床研究發現在懷疑有ST段上升心肌梗塞(STEMI)的患者,阿斯匹靈能夠將30日死亡率從11.8%降低至9.4%。在這些患者中,大出血的風險不會因為服藥增加,但小出血的風險會上升。
阿司匹林能夠預防高心血管風險的人群發生心臟病和中風的機會,低劑量服用時能延緩心血管疾病的程序,降低有病史的人群的複發率(即“次級預防”)。目前研究顯示在高心血管風險的族群,合併使用利伐沙班可以提升預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但同時出血風險也會增加。不過預防性服用阿司匹林對低風險人群(如沒有心臟病和中風病史,沒有基礎性疾病的人)並沒有益處,研究還顯示可能增加重大出血和癌症死亡的風險。
預防性服用阿司匹林的另一問題是會產生耐藥現象。如果患者有耐藥性,藥物的效力就會下降,這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有醫學家建議對治療方案進行測試,以確定哪些患者對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栓藥(如氯吡格雷)有耐藥性。
也有醫學家建議含阿司匹林的複方製劑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術後===
美國(AHRQ)在一份指南中建議,完成冠狀動脈再成形術(PCI),例如安裝冠狀動脈支架後,應終身服用阿司匹林。該藥常與(如奧格列汀、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聯用以預防血栓,這種療法叫做“雙重抗血栓療法”(DAPT)。美國和歐盟對術後採用療法有不同的方針。美國建議DAPT治療至少持續12個月,而歐盟則建議根據不同情況持續治療1至12個月不等。
===預防癌症===
阿司匹林能降低癌症,特別是大腸癌(CRC)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但效果需要服藥至少10至20年才能見到效果。此外,本品也能減少陰道癌、乳癌,以及前列腺癌的風險。
有些醫學家認為,對患癌風險一般的人而言,若把阿司匹林的防癌作用和引起出血的風險相比,利大於弊,但還有些醫學家不太確定是否如此。由於這種不確定性,美國(USPSTF)在有關這個問題的指南中不建議患癌風險一般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預防大腸癌。
=== 其他 ===
阿司匹林是治療急性風溼熱所引起的發熱和關節痛的一線藥物。這種療法的療程通常為一兩星期,一般不會更長。發熱和疼痛緩解後就不用再服藥了,因為它不能減少心臟併發症和風溼性心臟瓣膜病後遺症的發生率。萘普生的藥效和阿司匹林相當,毒性更小,但由於臨床使用經驗有限,建議該藥僅用作二線治療。
除了風溼熱外,川崎病是少數幾種可以讓兒童服用阿司匹林的病症,不過沒有使用高劑量阿斯匹靈的證據證實它的效果。
低劑量(每日100毫克)的阿司匹林可以早期妊娠毒血症的發生,但針對晚期患者效果並不顯著。且此效果必須在妊娠16周以前開始用藥,否則無顯著療效。
==不良反應==
===禁忌===
布洛芬或萘普生過敏的人群、對水楊酸(或一般非甾體抗炎藥)不耐受的人群禁用,患有哮喘的人群或會因非甾體抗炎藥導致支氣管痙攣的人群慎用。因為阿司匹林會對胃壁產生影響,生產廠商建議患有消化性潰瘍、輕症糖尿病或胃炎的人群在服用前先諮詢醫師。即使沒有上述情況,當阿司匹林與酒精或華法林同時服用時也有導致胃出血的風險。患有血友病或其它出血性疾病的人群也不應服用該藥及其它水楊酸類藥物。患有遺傳性疾病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會導致,這取決於用量的多少和病情的嚴重性。不建議登革熱患者服用該藥,因為這會提高出血傾向。患有腎病、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的人群不宜服用,因為阿司匹林會抑制腎臟排出尿酸的功能,從而加重病情。另外不應使用該藥治療兒童或青少年的發熱或流感,因為這與患上瑞氏綜合徵有關。
===胃腸道反應===
阿司匹林會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儘管有些在廣告中宣稱“不傷胃”,但研究表明腸溶片並未降低出血風險。若該藥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聯用,出血風險還會增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華法林聯用也會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
阿司匹林對COX-1的抑制似乎啟動了胃的防禦機制,使COX-2活性增強,若同時服用COX-2抑制劑,則會增加對胃黏膜的侵蝕。因此,當阿司匹林與任何“天然”的會抑制COX-2的補充劑(如大蒜提取物、薑黃素、越桔、松樹皮、銀杏、魚油、白藜蘆醇、染料木黃酮、槲皮素、間苯二酚等)聯用時,必須特別小心。
除了腸溶片外,製藥公司還會利用“緩衝劑”來緩解消化道出血的問題。緩衝劑旨在防止阿司匹林集結在胃壁上,不過它的效用存在爭議。幾乎所有抗酸藥裡的緩衝劑都能使用,如Bufferin使用氧化鎂,還有製劑使用碳酸鈣的。
最近有對阿司匹林與維生素C聯用以保護胃黏膜的研究。服用相同劑量的維生素C和阿司匹林與單獨服用阿司匹林相比,能減少對胃的傷害。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大鼠實驗表明,阿司匹林的代謝物水楊酸在大劑量時能引起暫時性耳鳴,這是由於花生四烯酸的作用和谷丙轉氨酶級聯反應。
===瑞氏綜合徵===
瑞氏綜合徵是一種罕見的嚴重疾病,特徵是急性腦病和脂肪肝,發生在少年兒童服用阿司匹林治療發熱或其他感染時。從1981年到1997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接到1207宗未滿18歲的瑞氏綜合徵病患報告。其中93%在綜合徵出現三週之前就已患病,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水痘和腹瀉。81.9%的受檢兒童都檢出了水楊酸。出現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綜合徵的報告後,美國就採取了預防性的安全措施(如發出警告,更改含阿司匹林藥品的標識),美國兒童的阿司匹林用量明顯下降,瑞氏綜合徵的病例報告也明顯減少。同樣,英國發齣兒童不宜服用阿司匹林的警告後,藥物用量和病例報告也有減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在建議12歲以下兒童發熱都不能服用阿司匹林或含有阿司匹林的藥物。英國也建議16歲以下兒童不應服用阿司匹林,除非另有醫囑。
===其他不良反應===
小部分人服用阿司匹林後會產生類似於過敏的反應,如蕁麻疹、水腫和頭痛。這種反應是由於,並不是真正的過敏,而是連一點點水楊酸都無法代謝所導致的藥物過量。
有些人服用阿司匹林會產生皮膚組織水腫,有研究發現有些病患服藥1到6小時後就會發生。不過,阿司匹林單獨服用並不會導致水腫,和非甾體抗炎藥聯用時才會發生。
阿司匹林會增加腦部微出血的風險,磁共振成像(MRI)可見5至10毫米的斑塊,或者是更小的低訊號斑塊。
一項研究估計每天平均服用270毫克的阿司匹林後,腦出血(ICH)的機率絕對值增加了萬分之12,與此相比,心肌梗死的機率絕對值下降了萬分之137,缺血性中風的機率絕對值則下降了萬分之39。如果已經發生腦出血,阿司匹林會提高死亡率,每天大約250毫克的劑量導致發病後三個月內死亡的機率是原來的2.5倍(95%置信區間是1.3倍到4.6倍) 。
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引起低腎素性低醛固酮症,可能引發高血鉀症。不過,當腎功能和血容量都正常時,這些藥物並不會導致高血鉀症。
阿司匹林在術後十天內都能引起長時間出血。一項研究選擇了6499名手術病人進行觀察,發現其中有30人需要再次進行手術以控制出血。這30人中有20人是瀰漫性出血,另外10人只有一個部位出血。瀰漫性出血是由術前單獨使用阿司匹林或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聯用引起的,而離散的出血則不是。
2015年7月9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升了對非甾體抗炎藥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風險的警告。阿司匹林雖然也是非甾體抗炎藥,但並不在警告的範圍內。
===過量服用===
阿司匹林過量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過量是指一次性服用大劑量的藥物,而慢性過量則是指一段時間內服用超過正常劑量的藥物。急性過量的死亡率是2%。慢性過量的死亡率更高達25%,慢性過量的死亡率之所以高於急性過量除了因為沒有明確的過量攝入史,再加上其典型症狀和體徵往往輕微或不存在,儘管發現臨床症狀重疊,在慢性過量的病例中初步診斷仍可能歸因於其他疾病。且對兒童影響尤為嚴重。 (primary source)中毒的治療方法有使用活性炭、靜脈注射葡萄糖和生理鹽水,使用碳酸氫鈉,還有透析。通常用自動分光光度法測量血漿中阿司匹林的活性代謝產物,即水楊酸來診斷中毒。一般來說,正常服藥治療後血漿中水楊酸含量為30-100毫克每升,高劑量服用的患者血漿中的含量為50-300毫克每升,急性中毒患者血漿中的含量為700-1400毫克每升。服用次水楊酸鉍、水楊酸甲酯和水楊酸鈉後也會產生水楊酸。
===互相作用===
阿司匹林和其他藥物會發生互相作用,如乙醯唑胺和氯化銨會增加水楊酸的毒性,酒精則會增加該藥導致胃腸道出血的風險血液中阿司匹林還會影響部分藥物與蛋白質結合,包括抗糖尿病藥(和)、華法林、氨甲蝶呤、苯妥英、、丙戊酸(會影響該藥代謝中的重要一環β-氧化)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另外皮質類固醇能降低阿司匹林的濃度,布洛芬會抵消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影響其保護心血管和預防中風的功能。阿司匹林會降低安體舒通的藥理活性,經由腎小管分泌時還會與青黴素G競爭。阿司匹林也會抑制維生素C的吸收。
===耐藥性===
在有些人身上,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不如別的人明顯,這種現象稱為阿司匹林耐藥性或是對阿司匹林不敏感。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產生耐藥性,另一項研究總共調查了2930人,發現有28%的人有耐藥性。不過還有一項針對100名義大利人的研究表明,雖然看上去有31%的人耐藥,不過只有5%的人是真正耐藥的,其他人只是沒按要求服藥而已。另一項研究在400名健康志願者中沒有發現真正對阿司匹林有抗藥性的人,但有服用腸溶阿司匹林的人出現“偽耐藥性,體現為藥物吸收的延遲和減少”。
==性質==
阿司匹林是一種白色晶體,熔點,在時分解。
阿司匹林是水楊酸的乙醯衍生物,呈弱酸性,在下酸度係數為3.5。阿司匹林可以在醋酸銨或鹼金屬的醋酸鹽、碳酸鹽、檸檬酸鹽和氫氧化物溶液中迅速分解。阿司匹林在乾燥空氣中性質穩定,但在潮溼的環境中會逐漸水解成乙酸和水楊酸。在鹼性溶液中,阿司匹林迅速水解,生成只含有水楊酸鹽與乙酸鹽的澄清溶液。
如同麵粉廠一樣,生產阿司匹林的工廠也需要留意空氣中阿司匹林的含量,因為過量的粉末會導致粉塵爆炸。在美國,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將定為5毫克每立方米(時間加權平均)。1989年,美國(OSHA)將定為5毫克每立方米,但這項規定在1993年OSHA和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AFL–CIO)的訴訟中被廢除。
===多晶型性===
多晶型性是同一種物質形成多種晶體結構的能力,它對藥物成分的開發至關重要。很多藥物只有一種晶體結構經過監管部門批准。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只知道阿司匹林的一種晶體結構,從1960年起開始懷疑它還有一種晶體結構,2005年才發現了這種神秘的結構。邦德等人測定了這種結構的細節。這種新的晶體結構是在熱乙腈中使阿司匹林和共同結晶時發現的。
==製法==
製取阿司匹林的反應通常歸為酯化反應。水楊酸和乙酸酐(一種乙酸的衍生物)發生反應,水楊酸中的羥基替換為酯基(R-OH → R-OCOCH3),生成阿司匹林和副產物乙酸。通常用少量硫酸作催化劑(有時用磷酸)。
:
;反應機理
:
含高濃度阿司匹林的製劑常有醋味,這是因為阿司匹林會在潮溼的環境下發生水解,分子分解成水楊酸和乙酸。
==作用機理==
1971年,的藥理學家約翰·範恩證實了阿司匹林會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生成他因這項發現和蘇恩·伯格斯特龍、本格特·薩米爾松共同獲得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4年獲授下級勳位爵士。
===對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抑制===
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是因為該藥能不可逆地使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所需的環氧合酶(COX,學名叫前列腺素氧化環化酶,PTGS)失活。阿司匹林能使PTGS活性位點中的一個絲氨酸殘基乙醯化,這是它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如雙氯芬酸鈉和布洛芬)的不同之處,因為其他的藥抑制作用都是可逆的。
阿司匹林低劑量服用時能阻止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合成,這會在受影響的血小板的生命週期(約8–9天)內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的這種抗血栓作用可用於降低心臟病發生率。每天服用40 mg的阿司匹林能顯著抑制血栓素A2的最大急性合成量,但不影響前列腺素I2的合成,不過服用劑量更高時就會抑制前列腺素I2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身體區域性產生的一種激素,它有多種作用,包括在下丘腦中調節體溫
,將痛覺傳遞到大腦,還會引起炎症。血栓素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心肌梗死主要是由血栓導致的,因此低劑量服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防止心肌梗死。
===對COX-1和COX-2的抑制===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環氧化酶-1(COX-1)和環氧化酶-2(COX-2)。它能不可逆地抑制COX-1並且改變COX-2的酶活性。COX-2通常產生的大多是會促進發炎的,但受阿司匹林作用後則產生能抗炎的。新一代非甾體抗炎藥——昔布類——可以單獨抑制COX-2,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副作用。
然而許多新一代的COX-2抑制劑如羅非昔布在過去十年內都遭到了撤回,因為有證據表明它們會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人體的血管內皮細胞原本會合成COX-2。選擇性抑制COX-2後,因為血小板裡的COX-1未受影響,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環素PGI2)的合成相比血栓素會有所降低。這樣PGI2抗凝血的保護作用就消失了,這會增加血栓、心肌梗死和其他相關的迴圈系統疾病的風險。因為血小板沒有DNA,它的COX-1若被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就無法再生,這是和昔布類可逆抑制劑的不同之處。
此外,阿斯匹靈除了有抑制COX-2的環氧化能力之外,還能將其轉化為類似脂加氧酶的酵素。被阿斯匹靈處理過後的COX-2可以將多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轉為過氧化物,這些過氧化物又會被代謝為具有抗發炎活性的,如、、等等。
===其他機理===
阿司匹林還有三種作用方式。一是使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聯。阿司匹林會攜帶質子從線粒體膜間隙擴散進入線粒體基質,然後再次電離釋放質子。簡而言之,阿司匹林作為緩衝劑運輸質子,因此高劑量服用時會因電子傳遞鏈釋放的熱量而造成發熱,這和低劑量服用的退燒作用相反。二是阿司匹林會促進一氧化氮自由基的生成。一氧化氮自由基本身在小鼠體內也有抗炎的作用,它能減少白細胞粘附,後者是免疫系統應對感染的重要一步。不過,沒有足夠證據表明阿司匹林能抗感染。第三,更新的研究表明水楊酸及其衍生物能透過NF-κB調節細胞訊號。NF-κB是一種轉錄因子複合體,在許多生物過程(包括髮炎)中起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在體內分解為水楊酸,而水楊酸本身則有抗炎、退燒、鎮痛等作用。2012年發現水楊酸還能啟用,這是水楊酸和阿司匹林藥效的一種可能的解釋。阿司匹林分子中的乙醯基也並非沒有作用。細胞蛋白的乙醯化是其轉譯後修飾中被廣泛研究的現象。阿司匹林能使包括COX同工酶在內的幾種蛋白質乙醯化。這些乙醯化反應可能可以闡釋一些阿司匹林尚未得到解釋的效應。
==藥劑學==
一般來說,成人用於治療發燒或關節炎時每天服用四次,這和以前治療風溼熱時所用的劑量接近。有或懷疑有冠狀動脈病史的人要預防心肌梗塞(MI),每天低劑量服用一次即可。
USPSTF在2009年3月向45-79歲的男性和55-79歲的女性建議,如果阿司匹林降低男性心肌梗死和女性中風的風險所帶來的潛在效益要大於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潛在危害,那麼就提倡服用該藥以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疾病。WHI的研究表明女性如果堅持低劑量(75毫克或81毫克)服用,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降低25%,總死亡率降低14%。低劑量服用阿司匹林(每天75毫克或81毫克)也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降低有關,長期服用以預防疾病的患者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兼顧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兒童服用阿司匹林治療川崎病時,服用劑量和體重相關,頭兩週每天服用四次,接下來六至八週降低劑量,每天服用一次。
==藥代動力學==
乙醯水楊酸是一種弱酸,口服後在胃的酸性環境中幾乎不電離,而是迅速經細胞膜吸收。小腸中較高的pH促進了藥物的電離,從而減緩了藥物在小腸中的吸收。過量服用時藥物會凝結,所以吸收更慢,血漿濃度在服用後24小時內都會上升。
血液中的水楊酸有50–80%與白蛋白結合,其餘是具有活性的電離態。藥物和蛋白質的結合和濃度有關。結合位點飽和以後遊離態的水楊酸就會增加,其毒性也會增強。藥物的分佈體積是0.1–0.2升每千克。酸中毒會增強水楊酸向組織中的滲透,從而增加藥物的分佈體積。
若按治療劑量服用,則有多達80%的水楊酸在肝臟中代謝。它和甘氨酸反應生成,但這種代謝途徑容量有限。少量水楊酸也會羥基化形成龍膽酸。大劑量服用時,藥物代謝從一級反應變為零級反應,因為代謝途徑已飽和,腎臟的排出變得更加重要。
水楊酸主要透過腎臟作為水楊醯胺乙酸(75%)、遊離水楊酸(10%)、水楊酸苯酚(10%)、醯基葡萄糖醛酸苷(5%)、龍膽酸(< 1%)、2,3-二羥基苯甲酸排洩。2,3-Dihydroxybenzoic acid is a product of human aspirin metabolism. Martin Grootveld and Barry Halliwell,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Volume 37, Issue 2, 15 January 1988, pages 271–280, 當攝入低劑量時(小於250mg,成人),所有途徑都透過一級動力學,消除半衰期約為2.0至4.5小時。當攝入高劑量水楊酸時(大於4000mg),半衰期會延長至15-30小時,因為水楊醯胺乙酸和水楊酚醛葡糖苷酸的生物轉化途徑已飽和。代謝途徑的飽和使得腎臟對水楊酸的排洩更加重要,而尿液酸鹼度對其影響也更為敏感。當尿液的pH值從5升至8時,腎臟對水楊酸的清除能力會提升10-20倍。透過鹼化尿液來增加水楊酸的清除率便是利用了這一點。
==歷史==
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含有活性成分水楊酸的植物提取物(如柳樹皮和繡線菊屬植物)能夠鎮痛、退燒。希波克拉底(約前460年–前377年)留下的歷史記錄就描述了柳樹的樹皮和樹葉磨成的粉能夠緩解以上症狀。
1763年英國牧師在牛津發現阿司匹林的活性成分水楊酸。法國化學家首先於1853年合成了乙醯水楊酸。他在製取和研究各種酸酐的性質時,把乙醯氯和水楊酸鈉混合,二者發生劇烈反應,熔化後又很快凝固了。因為當時還沒有,格哈特把所得的化合物稱為“水楊酸乙酸酐”(wasserfreie Salicylsäure-Essigsäure)。他為撰寫關於酸酐的論文進行了很多反應,這個製備阿司匹林的反應只是其中之一,後來他也沒有進一步研究。 特別是162–163頁.六年之後的1859年,馮·基爾姆讓水楊酸和乙醯氯反應,製得了分析純的乙醯水楊酸,他稱之為“乙醯化水楊酸”(acetylierte Salicylsäure)1869年,施羅德、普林茲霍恩和克勞特重複了格哈特(利用水楊酸鈉)的和基爾姆(利用水楊酸)的合成方式,結果證實兩個反應產物相同——乙醯水楊酸。他們第一次確定了產物的正確結構——乙醯基和酚基上的氧相連。特別是9–13頁,乙醯水楊酸的結構在12頁上。1897年拜耳公司的化學家把旋果蚊子草(Filipendula ulmaria)合成的水楊苷經過修飾後合成了一種藥物,它比純淨的水楊酸對消化道刺激更小。這個專案由哪個化學家領銜存在爭議。拜耳說合成是由費利克斯·霍夫曼完成的,但後來猶太化學家聲稱他才是首席研究員,而他的貢獻記錄被納粹政權抹去了。這種藥學名叫乙醯水楊酸,拜耳公司把它稱為阿司匹林(Aspirin),這來自於旋果蚊子草的植物名()。到了1899年,拜耳已在全球市場銷售此藥。
二十世紀上半葉,阿司匹林越來越受歡迎,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它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中發揮了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卻顯示,它也是流感致死率高的部分原因,不過這種說法頗受爭議,未被廣泛認可。阿司匹林帶來的豐厚利潤使藥廠激烈競爭,該藥的各種品牌和產品像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在1917年拜耳公司的美國專利過期了以後更是如此。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於1956年和1959年相繼問世以後,阿司匹林的使用率開始下降。60和70年代,約翰·範恩等人發現了阿司匹林的作用機理,60至80年代的其他研究和臨床試驗證明該藥有抗凝血的藥效,可降低血栓疾病的發病率。由於廣泛用於預防心臟病和中風,阿司匹林的銷量從20世紀末開始復甦,21世紀以來持續向好。
=== 商標 ===
德國在一戰中投降後,1919年各國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戰後賠償的部分規定阿司匹林(Aspirin)連同海洛因在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不再是註冊商標,而成為了通用名稱。現在aspirin(a小寫)在澳大利亞、法國、印度、愛爾蘭、紐西蘭、巴基斯坦、牙買加、哥倫比亞、菲律賓、南非、英國和美國是通用名稱,而Aspirin(a大寫)在德國、加拿大、墨西哥等80多個國家還是拜耳公司的註冊商標。公司在所有市場上出售的藥物成分都是乙醯水楊酸,但包裝和物理性質則在各個市場都不相同。
==獸用==
獸醫有時用阿司匹林來鎮痛或抗血栓,主要給狗用,有時給馬用,不過現在一般會用副作用較少的新療法。
狗和馬都會出現水楊酸產生的胃腸道副作用,不過阿司匹林可以用來治療老年狗的關節炎,也有治療馬的的可能。不過現在該藥已很少用於治療蹄葉炎,因為可能適得其反。阿司匹林應該只在獸醫的直接指導下使用,特別是貓,因其缺乏有助於藥物排出的葡萄糖醛酸,用藥比較危險。連續4周每48小時給貓服用25毫克/千克體重的阿司匹林並不產生臨床中毒症狀。推薦用於貓的解熱鎮痛劑量是每48小時10毫克/千克體重。
== 參見 ==
* 通用名藥物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外部連結==
* NextBio中Aspirin的條目
* 阿司匹林降低癌症發病率
* Aspirin 元素週期表影片(諾丁漢大學)
* 阿司匹林背後的科學
*
*
*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藥品資訊門戶 – 阿司匹林
* CDC –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危險化學品袖珍指南 – 乙醯水楊酸
* 阿司匹林的十大妙用
* 電影《阿司匹林》 (2006)
* 乙醯水楊酸 (ASA)
* 乙醯水楊酸藥品(acetylsalicylic acid)警語及注意事項應依規定標示,食品藥物管理局將請衛生局進行查核,如標示不符合規定者依法處辦- 衛生福利部
* 該將阿斯匹靈當維他命? - 康健雜誌
* 【書評介紹】阿司匹林傳奇—千年靈藥的偵探故事 | CASE報科學
Category:1897年德國
Category:1897年科學
Category:乙酸酯
Category:苯甲酸衍生物
Category:抗血小板藥
Category:拜耳品牌
Category:應急醫學用化學物質
Category:馬用藥
Category:德國發明
Category:肝毒素
Category:非甾體抗炎藥
Category:水楊酸
Category: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 |
劉完素 | 劉完素(),字守真,自號通元處士,河間(今河北河間市)人士,世稱劉河間。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研究五運六氣,為“寒涼派”的創始人。
發揮《內經》理論,提倡火熱論,並重視針灸治法,臨床施治重視井穴、原穴。並喜用五腧穴,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為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後的醫家影響很大。因創制不少治療傷寒熱病的方劑,故後世稱他為“寒涼派”。
劉完素的著作有:《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內方》、《內經運氣要旨論》、《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素問藥注》、《醫方精要》。
==影視作品==
*電影:
2018年中國電影《河間聖手》,北京鴻博先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導演:孫愛國,劉完素一角由劉子驊飾演。
== 外部連結 ==
*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中藥方劑影象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傷寒直格 中藥方劑影象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中藥方劑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L
L
W |
胤祥 | 怡賢親王胤祥(;,號青山,室名安樂堂、與善堂、文輝園,生於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卒於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清聖祖康熙帝十三子,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同胞妹為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和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是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胤祥於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時曾改名「允祥」,待其逝世後,朝廷頒布御旨,特-{準}-胤祥以原名賜葬,為康熙帝諸皇子中唯一獲-{準}-改回本名者。雍正皇帝常賜恩於怡親王,並於其死後多次下詔強調,胤祥在世時所受之皇恩,對其後代子孫不得減免,可見兄弟感情深厚。入祀賢良祠。
==生平==
===早年===
胤祥生於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1686年11月16日),為康熙帝第十三子,母親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其母章佳氏與皇八子允禩之母衛氏一同晉為嬪級 鄭小悠; 橘玄雅; 夏天. 九王奪嫡.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04.引用內務府《口奏綠頭牌白頭本檔案》,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條。
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其母章佳氏去世,被追封為敏妃,遺體被安放在景陵的琉璃花門之內 鄭小悠; 橘玄雅; 夏天. 九王奪嫡.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04.引用《綠頭牌白本檔案》,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務府奏銷檔縮微膠卷。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痛斥太子的滿文上諭中,同時提到對其黨羽的處置方法,稱「十三阿哥,朕另有處置」,與被正法的索額圖之子格爾芬、阿爾吉善等,以及被拴九條鐵索,於家中圈禁的馬齊之子富爾敦並列在一起 鄭小悠; 橘玄雅; 夏天. 九王奪嫡.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04.引用雅爾江阿等滿文奏摺,康熙朝(無具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同年九月十八日,內務府向康熙帝詢問要如何處置皇太子處包衣大、飯茶上人,以及十三阿哥處飯茶上人時,得旨:「將包衣大、飯茶上人均行退去,交給他們各自的佐領、管領當差行走」 鄭小悠; 橘玄雅; 夏天. 九王奪嫡.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04.引用內務府《奏銷檔》,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十八日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康熙四十九年六月,胤祥與胤祉、胤禵一同呈上滿文請安奏摺時,康熙帝硃批:「胤祥非系甚勤習忠孝之人,爾等若將其放縱,必在一處踉蹌,不可不防」鄭小悠; 橘玄雅; 夏天. 九王奪嫡.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04.引用胤祉等滿文奏摺,康熙四十九年六月初十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胤祥後來跟隨胤禛(日後雍正帝),曾出任軍職,掌管駐京禁軍,為他其後的政績打下好基礎。
在雍正於1722年繼位之前,雍正與胤祥關係融洽,二人經常有詩歌相往來,雍正即位前胤祥給他的贈詩有三十二首之多。雍正在懷念自己弟弟的《和碩怡賢親王祭文》中寫道:“賢弟克盡恭兄之道,朕兄深篤友弟之情。天倫至樂,宛如昨日事也。”
===雍正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親王胤禛登基,以次年為雍正元年。因此避帝諱改名允祥,而在康熙帝駕崩的第二天,雍正帝任命允祥為總理事務大臣,並於同日恩封為和碩怡親王,尋命總理戶部三庫。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十一月,雍正諭,曰:「怡親王於皇考康熙時,敬謹廉潔,家計空乏,舉國皆知」。《清史稿》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又任第一任首席軍機大臣,籌備西北用兵事宜,兼管漢軍侍衛,負責圓明園八旗禁衛,負責造辦處,為雍正帝勘陵(清西陵,在今河北易縣),接見傳教士,處理河患和水利。
雍正元年(1723)分封允祥為怡親王(隸屬正藍旗)時,根據雍正旨意,原來允祥兼管的(內務府)佐領人丁全部劃歸怡親王府屬下,又於親王定額之外增加一、二、三等護衞共20員,每佐領下添給親軍二名(據《清實錄雍正朝實錄》)。
雍正三年(1725年),三年服滿,以允祥總理事務謹慎忠誠,從優議敘復加封郡王,任允祥於他的所有兒子中指定一位加封為郡王,允祥固辭不敢承。授命總理畿輔水利營田。同年八月,加俸銀萬。京畿被水,命往勘。當允祥得知江南水道,每到雨季,河水氾濫成災,他奏請修復江南水利,指導規劃。又奏請,酌減蘇鬆浮糧。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雍正帝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匾賜予怡親王允祥。
雍正七年(1729年)六月,命允祥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同年十月,雍正命增加儀仗一倍。十一月,允祥有疾。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允祥疾篤,雍正帝親臨視,及至,允祥已薨,享年四十四歲。雍正悲慟,為此輟朝三日。並到翌日,雍正親臨奠,諭曰:「允祥薨逝,中心悲慟,飲食無味,寢臥不安。允祥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朕待允祥亦(破例)宜在常例之外,今朕為允祥素服一月」。雍正帝御製《和碩怡賢親王碑文》(載《欽定八旗通志》卷首,翰林陳萬策 (康熙進士)恭撰)。雍正八年,入祀賢良祠前室第一位(載《欽定八旗通志:八旗祀典二》卷82)。
雍正帝褒獎允祥曾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很大,因此雍正帝賜予世襲罔替的恩典,成為大清建國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允祥薨後,雍正帝親賜諡號為賢,並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他的諡號上,全稱為“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和碩怡賢親王”,以表彰允祥在雍正朝的貢獻。並配享太廟,並下旨將原需避雍正名諱而改名“允祥”()中的“允”字變回“胤”字,成為雍正朝唯一的一位最終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雍正還特意強調:“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佐領屬下等項,亦不可挪移更改”。海淀白家疃等十三村民請為怡賢親王建祠,朝廷答允,撥官地三十餘頃為祭田,免租賦。
乾隆年間,祀盛京賢王祠,下命王爵世襲。胤祥的怡親王府舊府位於北京王府井大街路東(東至校尉衚衕,北到金魚衚衕,南至帥府園衚衕),胤祥去世後,尊其遺願,將該府改為賢良寺,寺名由雍正帝欽賜。有賜園交輝園,後納入御園綺春園。
怡賢親王胤祥墓地(怡賢親王墓),坐落於今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水東村。胤祥去世後,根據其生前功德,經雍正特准,各地建有幾處怡賢親王祠,分別位於今北京海淀區溫泉鎮白家疃、北京房山縣(由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建)、蘇州山塘街的普濟橋畔、杭州金沙港(雍正八年由浙江總督李衛建)、盛京(瀋陽外攘門(小西門)外街北)。
== 家庭 ==
*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 妻妾 ===
*嫡福晉兆佳氏,吏部尚書恭勤公瑪爾漢之女。世宗曾在奏摺中告訴直隸總督有關怡王不喜歡兆佳氏之二弟關柱之事。兆佳氏所出之女因聰慧而被世宗撫養在宮中,後被封為和碩和惠公主。和惠公主去世後,兆佳氏於北京撫養公主之子桑齋多爾濟。桑齋多爾濟因與俄國人通商而被高宗削爵勒令在家閉門思過時,他專門奏請給外祖母兆佳氏穿孝服喪。
*側福晉富察氏,佐領僧格之女。
*側福晉烏蘇氏,怡賢親王府正藍旗包衣佐領、頭等護衛金保之女。[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37,烏蘇氏始祖“僧住塔禮,正藍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尼隆阿、瑚西里、布思泰俱原任佐領;曾孫沙拜原任光祿寺卿兼佐領,邦紐由佐領過北京徵山東……授騎都尉。……四世孫金保現任頭等䕶衞兼佐領”;又據《欽定八旗通志》,家族(記為海蘭地方)世襲正藍旗滿洲第五㕘領第十一佐領,金保先任第一任正藍旗包衣第四參領第二佐領(此佐領系雍正元年(1723)分封怡賢親王胤祥時設立),後調任正藍旗滿洲第五㕘領第十一佐領,卒於任上;胞姊烏蘇氏,漢姓吳氏,嫁內務府正白旗滿洲、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舉人索綽絡氏富寧(胞侄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進士德保)]。
*側福晉瓜爾佳氏,郎中阿哈佔之女。最晚在康熙四十二年入府,根據康熙四十五年《玉牒》的記載,第十三子胤祥位下有已生育侍妾黃雅寨氏,應為後來的側福晉瓜爾佳氏。
*庶福晉石佳氏,領催莊格之女。
*庶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吳爾敦之女。雍正二年,在外八旗選秀中被指婚予怡親王為庶福晉,蓋因當時怡親王位下的側福晉已超額一人。
===子===
*生子9人,成年4人。
*第一子:已革貝勒弘昌(五子)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日子時生,乾隆三十六年薨,年六十六歲。母側福晉瓜爾佳氏。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月初一日丑時生,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二十日亥時卒,年一歲。母庶福晉石佳氏。
*第三子:追封貝勒弘暾(無嗣,過繼三子)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二月二十日丑時生,雍正六年戊申七月二十日辰時卒,年十八歲。母嫡福晉兆佳氏,嫡夫人富察氏。(弘暾未與富察氏完婚便卒,後允祥去世時,雍正表彰富察氏守節,封弘暾為貝勒,封其為貝勒夫人,命兆佳氏收其為媳。《宗譜》記弘暾有三子,分別是從弘昌、弘晈、弘曉處承繼來的,然而過繼來的長子,次子皆早夭,就收養了弘曉的兒子。)
*第四子:寧良郡王弘晈(二子)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時生,乾隆二十九年薨,年五十二歲。母嫡福晉兆佳氏。
*第五子:弘㫛(無嗣)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初七日寅時生,康熙六十一年卒,年七歲。母嫡福晉兆佳氏。
*第六子:追封貝勒弘昑(無嗣)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日卯時生,雍正七年卒,年十四歲。母側福晉烏蘇氏。
*第七子:怡僖親王弘曉(九子)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丑時生,乾隆四十三年薨,年五十五歲。母嫡福晉兆佳氏,襲封親王爵,諡曰僖。
*第八子:綬恩(無嗣)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初七日丑時生,雍正五年卒,年三歲。母嫡福晉兆佳氏。
*第九子:阿穆瑚琅(無嗣)雍正四年丙午四月初五日生,雍正五年丁未閏三月十五日午時卒,年二歲。母庶福晉納喇氏。
====孫====
*愛新覺羅永喜
*愛新覺羅永琅
*愛新覺羅永杭
*愛新覺羅永福
====曾孫====
*愛新覺羅綿譽
====玄孫====
*愛新覺羅奕蘧
===女兒===
*生女4人,成年3人。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七月初十日生,母側福晉瓜爾佳氏。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嫁津濟里氏薩克信。乾隆四十一年卒,年七十四歲。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三月十八日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康熙六十一年被康熙是指婚嫁大學士伊桑阿之孫福增額。四年後(雍正四年)卒,年二十歲。
*第三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月二十四日生,母側福晉富察氏。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卒,年二歲。
*第四女和碩和惠公主,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月初十日生,母嫡福晉兆佳氏。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七年十二月,下嫁喀爾喀博爾濟錦氏多爾濟塞布騰(先祖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袞布),生有一子桑齋多爾濟。雍正九年卒,年十八歲。系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進士、鑲白旗宗室盛昱之五世外祖母。
== 影視形象 ==
年份 電視劇 飾演的演員
1980年 《大內群英》 賴水清
1988年 《滿清十三皇朝Ⅱ》 鄧德光
1995年 《九王奪位》 羅頌華
1997年 《雍正王朝》 王輝
2002年 《李衛當官》 王輝
2004年 《李衛當官2》 王輝
1997年 《江湖奇俠傳》 周浩東
2003年 《九五至尊》 艾威
2012年 《後宮甄嬛傳》 只有在劇中提及,未現身。
2012年 《宮鎖心玉》 田振崴
2012年 《步步驚心》 袁弘
2013年 《宮鎖沉香》 陳曉
2013年 《我為宮狂》 吳雨樺
2019年 《夢迴》 王安宇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傳七》
* 張捷夫主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九卷,中華書局,1995年
* 馮爾康:《雍正傳》,人民出版社,1985年
* 楊珍:《康熙皇帝一家》,學苑出版社,1994年
13
Category:領侍衛內大臣
#01
Y
Category:葬於保定
Category:愛新覺羅氏
Category:正藍旗滿洲人 |
張廷玉 | 張廷玉(),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出身桐城張氏家族,清朝政治人物,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總纂官,死後配享太廟。張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完善軍機處制度。乾隆年間,加封太保,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仍依雍正帝遺命配享太廟,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諡文和。
== 生平 ==
=== 康熙朝 ===
康熙十一年九月初九日(1672年10月29日),張廷玉出生於京師。是康熙朝大學士張英之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入值南書房,因父母喪事回家。丁憂完畢,改任司經局洗馬。歷任庶子、侍講學士、內閣學士《清史稿》(卷288):“張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學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直南書房,以憂歸。服除,遷洗馬,歷庶子、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授刑部左侍郎。山東鹽販王美公等糾集眾人傳教,巡撫李樹德命令逮捕懲治,抓住一百五十餘人。清聖祖命張廷玉與都統託賴、學士登德一同審理,以殺七人、流放三十五人戍邊定案。次年授吏部左侍郎《清史稿》(卷288):“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山東鹽販王美公等糾眾倡邪教,巡撫李樹德令捕治,得百五十餘人。上命廷玉與都統託賴、學士登德會勘,戮七人、戍三十五人而讞定。旋調吏部。”。
=== 雍正朝 ===
清世宗即位後,張廷玉受命協同掌院學士阿克敦、勵廷儀辦理翰林院文章之事,不久即提升禮部尚書。雍正元年(1723年),張廷玉復值南書房,與朱軾等人同為諸皇子師傅。四月,任順天鄉試主考官。世宗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清史稿》(卷288):“世宗即位,命與翰林院學士阿克敦、勵廷儀應奉幾筵祭告文字,賜廕生視一品,擢禮部尚書。雍正元年,復命直南書房。偕左都御史朱軾充順天鄉試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九月,調任戶部尚書,上書說:“浙江的衢州,江西的廣信、贛州,臨近閩、粵等地,那些流離失業沒有戶籍的人,進入這四地交界的山裡種植大麻,搭建草棚居住,稱作‘棚民’。時間一久,繁衍的人口會一天天地多起來,那些體格強健剽悍的人就會四處搶劫。請下詔命令督撫謹慎選擇廉潔能幹的州縣長官,對棚民嚴加約束。那些願意讀書學習的,或力氣大武藝高強的,考察清楚,檢驗錄用,希望能聚集物力,教育訓練,不要歧視他們。”朝廷下詔讓督撫議定施行《清史稿》(卷288):“尋兼翰林院掌院學士,調戶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廣信、贛州,毗連閩、粵,無藉之徒流徙失業,入山種麻,結棚以居,號曰'棚民'。歲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強悍者,輒出剽掠。請敕督撫慎選廉能州縣,嚴加約束。其有讀書向學,膂力技勇,察明考驗錄用,庶生聚教訓,初無歧視。」下督撫議行。”。
此後,世宗命張廷玉署大學士事。雍正四年(1726年),授文淵閣大學士,仍兼任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雍正五年(1727年),進文華殿大學士。雍正六年(1728年),進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雍正七年(1729年),加少保《清史稿》(卷288):“命署大學士事。四年,授文淵閣大學士,仍兼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五年,進文華殿大學士。六年,進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七年,加少保。”。雍正八年(1730年),世宗因為對西北用兵,詔令在隆宗門內設立軍機房,令怡親王允祥、張廷玉和大學士蔣廷錫兼管軍機房事務。隨後軍機房改稱為辦理軍機處。由張廷玉擬定各項規章制度:諸大臣陳奏,平常事務使用奏疏,經由通政司遞上,交給內閣擬旨處理;重要事情使用奏摺,經由奏事處遞上,交給軍機處擬旨,皇帝親自閱覽,硃筆批示處理。從此以後內閣權力向軍機處轉移,大學士一定充任軍機大臣,才可以參與處理國家政務,每天一定被召入內廷以備應對,秉承聖旨,評議奏章政務,參與國家機密的商討《清史稿》(卷288):“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設軍機房隆宗門內,以怡親王允祥、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嗣改稱辦理軍機處。廷玉定規制: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摺,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親御朱筆批發。自是內閣權移於軍機處,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日必召入對,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
張廷玉做事周密敏捷勤奮謹慎,尤為世宗倚仗。世宗曾經生病,獎勵張廷玉等輔佐的功勞,各授予一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爵位,世襲。張廷玉請求讓兒子編修張若靄承襲。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廷玉上書說:“按照各行省的慣例,凡是那些犯罪的人,犯了重罪的要收押,犯了輕罪的只要取保候審即可。唯有刑部不論所犯罪行大小、主犯從犯,一律收押,且要牽連到無辜的人。請求按照各行省的慣例,根據情況分別罪行輕重取保候審。刑部引用律例,往往有刪擷取捨,僅僅採用其中的數語,就用它來審案量刑定罪;甚至有的只求其相似,比照已有的定議:玩弄手法,串通作弊,一般因此而出現。請求命令都察院、大理寺改正駁回;連同草率審理者,同時給予處分。”世宗命六部九卿議定施行《清史稿》(卷288):“廷玉周敏勤慎,尤為上所倚。上偶有疾,獎廷玉等翊贊功,各予一等阿達哈哈番,世襲。廷玉請以子編修若靄承襲。十一年,疏言:「諸行省例,凡罪人重者收禁,輕者取保。獨刑部不論事大小、人首從,皆收禁,累無辜。請如諸行省例,得分別取保。刑部引律例,往往刪截,但用數語,即承以所斷罪;甚有求其仿彿,比照定議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請敕都察院、大理寺駁正;扶同草率,並予處分。」命九卿議行。”。
張廷玉父親張英入祀京師賢良祠,世宗又派人到本籍祭奠,命張廷玉回籍行禮,並令兒子張若靄隨從;弟弟張廷璐當時督江蘇學政,也命令來會面。世宗發帑金萬兩為張英建祠,並賜予冠帶、衣裘及貂皮、人參、內府書籍五十二種。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二月,張廷玉上奏:“我經過直隸時,遭遇洪災的諸縣已予以賑濟,尚有積水不能種植小麥,請敕令再增加一個月的賑濟。”並討論以工代賑。世宗批准《清史稿》(卷288):“大學士英祀京師賢良祠,復即本籍諭祭,命廷玉歸行禮,並令子若靄從;弟廷璐督江蘇學政,亦命來會。發帑金萬為英建祠,並賜冠帶、衣裘及貂皮、人參、內府書籍五十二種。十二月,廷玉疏言:「行經直隸,被水諸縣已予賑,尚有積潦不能種麥,請敕加賑一月。」並議以工代賑。得旨允行。”。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張廷玉返回京師,世宗派內大臣、侍郎海望到盧溝橋迎接,賜予酒膳。雍正十三年(1735年),世宗病危,張廷玉與大學士鄂爾泰等一同接受顧命。遺詔說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令以後配享太廟《清史稿》(卷288):“十二年二月,還京師,上遣內大臣、侍郎海望迎勞盧溝橋,賜酒膳。十三年,世宗疾大漸,與大學士鄂爾泰等同被顧命。遺詔以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他日配享太廟。”。
=== 乾隆朝 ===
清高宗即位後,命張廷玉總理事務,又賜予世襲一等阿達哈哈番,摺合三等子爵,仍讓張若靄襲爵《清史稿》(卷288):“高宗即位,命總理事務,予世職一等阿達哈哈番,合為三等子,仍以若靄襲。”。
乾隆元年(1736年),《明史》完成,高宗命張廷玉仍兼管翰林院事。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張廷玉辭去總理事務,乾隆帝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爵,特命與鄂爾泰一同進封三等伯爵,賜號「勤宣」,仍讓張若靄襲爵。乾隆四年(1739年),加太保銜。
乾隆三年(1738年),高宗打算親臨國子監舉行奠祭,仿古制行三老五更之禮,為此向鄂爾泰及張廷玉諮詢。張廷玉說沒有人能夠弄明白這些古禮,撰寫奏議認為此不可施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撰寫《三老五更說》,駁斥古說舛謬雜亂,命令將此說刻碑立於國子監。乾隆五十年(1785年),再次看到張廷玉以前的奏議,認為他所發表的評論與自己相同,便命令將其刻碑立於國子監,同時在碑文後題記,說:“張廷玉有如此的遠見卓識,朕竟然未能及時看到。朕一定遵奉父皇遺旨,讓他配享太廟。古人說年老時要警戒貪求無厭,朕要把張廷玉的樣板作為警戒,併為張廷玉晚節未全惋惜。”《清史稿》(卷288):“乾隆三年,上將臨雍視學,舉古禮三老五更,諮鄂爾泰及廷玉。廷玉謂無足當此者,撰議以為不可行。四十三年,上撰三老五更說,闢古說踳駁,命勒碑辟雍。五十年,復見廷玉議,以所論與上同,命勒碑其次,併題其後,謂「廷玉有此卓識,乃未見及。朕必遵皇考遺旨,令其配享。古所謂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為戒,且為廷玉惜之。」”
乾隆四年(1739年),加太保。高宗旋即下諭:“本朝文臣沒有封爵到侯、伯的人,張廷玉是例外,命令他自己擔任,不必令張若靄襲爵。”又下諭:“張廷玉已經年過七十,不必凌晨入朝,酷暑和風雪時不必強行入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張若靄逝世。高宗因為張廷玉入內廷必須扶掖,命張廷玉次子庶吉士張若澄入直南書房《清史稿》(卷288):“尋諭:「本朝文臣無爵至侯伯者,廷玉為例外,命自兼,不必令若靄襲。」又諭:「廷玉年已過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風雪無強入。」十一年,若靄卒。上以廷玉入內廷須扶掖,命次子庶吉士若澄直南書房。”。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老病乞休,高宗執意堅留《清史稿》(卷288):“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諭曰:「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諸臣亦有乞休得請者。且七十懸車,古今通義。」上曰:「不然。易稱見幾而作,非所論於國家關休慼、視君臣為一體者。使七十必令懸車,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盡瘁,又何為耶?」廷玉又言:「亮受任軍旅,臣幸得優遊太平,未可同日而語。」上曰:「是又不然。皋、夔、龍、比易地皆然。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則不以艱鉅自諉,亦豈得以承平自逸?朕為卿思之,不獨受皇祖、皇考優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餘年眷待,亦不當言去。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顧能辭朕去耶?朕謂致仕之義,必古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為人臣者,設預存此心,必將漠視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則奉身以退,誰復出力為國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因命舉所諭宣告朝列,並允廷玉解兼管吏部,廷玉自是不敢言去。”。乾隆十四年(1749年),張廷玉再次請求退休,摺子內說“以世宗遺詔許配享太廟,乞上一言為券”之語,高宗感到不快,但仍頒佈手詔賜之。次日有風雪,廷玉不親至宮門謝恩,僅交待次子張若澄代他前去謝恩,皇帝大怒,降旨切責。協辦大學士汪由敦為之乞恩,汪由敦提前給張廷玉通風報信,次日張廷玉立即入朝謝恩,忘了當時尚未下旨。高宗怒責汪由敦洩密,下令革去張廷玉爵位,並立罷到任不足一月的汪由敦協辦大學士之官職。張廷玉疏請罷配享治罪,自言“年衰識瞀,衍咎自滋,伏乞罷臣配享,並治臣罪。”《清史稿》(卷288):“然廷玉實老病,十四年正月,命如宋文彥博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是冬,廷玉乞休沐養痾,上命解所兼領監修、總裁諸職,且令軍機大臣往省。廷玉言:「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暫歸。後年,上南巡,當於江寧迎駕。」上乃許廷玉致仕,命待來春冰泮,舟行歸裡。親制詩三章以賜,廷玉入謝,奏言:「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上意不懌,然猶為頒手詔,申世宗成命,並製詩示意,以明劉基乞休後仍配享為例。次日,遣子若澄入謝。上以廷玉不親至,遂發怒,命降旨詰責。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承旨,由敦為乞恩,旨未下。又次日,廷玉入謝,上責由敦漏言,降旨切責。廷臣請奪廷玉官爵,罷配享。上命削伯爵,以大學士原銜休致,仍許配享。”
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皇長子永璜逝世,祭祀剛開始,張廷玉即請求南歸。高宗更加憤怒,命令書寫配享太廟諸臣之名給張廷玉看,命他思考是否應該配享。張廷玉惶恐,上書請求罷免配享並治罪。高宗聽從大學士和九卿之議,罷免其配享,不予治罪。七月,張若澄妻父朱荃在四川學政任內,因隱瞞母喪訊息,“匿喪趕考”,此案牽連張廷玉。高宗決定收回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賞賜,以示懲罰。
乾隆二十年四月初八日(1755年5月19日)張廷玉在家中去世,享壽八十二歲。乾隆帝仍遵照其父世宗皇帝的遺詔,讓他配享太廟、賜祭葬、諡文和,靈柩安葬於龍眠山文和園《清史稿》(卷288):“十五年二月,皇長子定安親王薨,方初祭,廷玉即請南還,上愈怒,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廷玉,命自審應否配享。廷玉惶懼,疏請罷配享治罪。上用大學士九卿議,罷廷玉配享,仍免治罪。又以四川學政編修朱荃坐罪,荃為廷玉姻家,嘗薦舉,上以責廷玉,命盡繳歷年頒賜諸物。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遺詔,配享太廟,賜祭葬,諡文和。”。
== 評價 ==
張廷玉在任期間的主要工作在於擔任皇帝的秘書,對清廷政治制度的貢獻是完善了奏摺制度與軍機處的運作規則。與其他直接處理政務的大臣不同,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關於張廷玉的具體事績。張廷玉的辦事能力強,應是事實,清史說:“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西北用兵時,“遵奉密諭,籌畫經理,羽書四出,刻不容緩”,傍晚回家,仍然“燃雙燭以完本日未竟之事,並辦次日應辦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寢,或從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親自改正,於黎明時付書記繕錄以進”。雍正帝曾稱讚:“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清]張廷玉:《澄懷園語》卷一汪由敦稱“雍正以來數十年間,吏治肅清,人民安樂……張氏從容坐而論道,享極盛之世……那麼張氏的慎密周詳,略可想見也。”[清]汪由敦:《張廷玉墓誌銘》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廷玉回鄉祭祖,雍正贈玉如意,祝他“往來事事如意。”又贈《古今圖書整合》2部,當時只印64部。又著“所過地方派撥兵弁護送,並文武官員迎接”《澄懷園主人自訂年譜》。
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一《察下情》:“王制府士俊出都,張文和公薦一健僕,供役甚謹。后王將陛見,其僕預辭去。王問何故,僕曰:‘汝數年無大咎,吾亦入京面聖,以為汝先容地。’始知為侍衛某,上遣以偵王劣跡也。故人懷畏懼,罔敢肆意為也。”,謹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北宋]黃山谷:《贈送張叔和》:“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黙。無可簡擇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山谷集》卷三。雍正亦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皇帝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張廷玉年譜》雍正帝臨終,命其與鄂爾泰併為顧命大臣。乾隆朝,以兩朝元老為朝廷所重,乾隆說他:“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大臣惟張廷玉一人《清史稿》(卷288):“終清世,漢大臣配享太廟,惟廷玉一人而已。”。
== 著作 ==
主修《明史》、《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大清會典》等。
曾充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及《明史》、國史館、《清會典》等總裁官汪由敦《桐城張公墓誌銘》:“公典領機要,朝廷大製作,多出公手。修三朝實錄、玉牒、會典、《明史》諸書,皆為總裁。”當時汪由敦有《史局口號》一詩:“不須潦倒問青衫,玉局陳編待發凡。農部按期支月俸,諸生一例署頭銜。敢從班馬論家法,且續《金》、《元》整舊函。怪底塵封浣花紙,年來綺語儘教芟。”(汪由敦《松泉集》卷五)。
== 影視形象 ==
; 電視劇
* 《雍正王朝》:杜雨露 飾 張廷玉
* 《宮鎖珠簾》:沈保平 飾 張廷玉
* 《才子佳人乾隆皇》:張振寰 飾 張廷玉
* 《滿清十三皇朝》:關偉倫 飾 張廷玉
* 《九王奪位》:司馬華龍 飾 張廷玉
* 《食為奴》:-{於}-洋 飾 張廷玉
* 《後宮甄嬛傳》:王彪 飾 張廷玉
* 《延禧攻略》: 李躍民 飾 張廷玉
* 《如懿傳》:秦焰 飾 張廷玉
== 參考文獻 ==
廷
Category:桐城人
T
Category:清朝太保
Category:清朝三等伯
Category:清朝協辦大學士
Category:清朝文淵閣大學士
Category:清朝文華殿大學士
Category:清朝保和殿大學士
Category:軍機大臣
Category:南書房行走
Category:清朝吏部尚書
Category:清朝戶部尚書
Category:清朝禮部尚書
Category:清朝刑部左侍郎
Category:清朝翰林院掌院學士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清朝翰林院庶吉士
Category:清朝歷史學家
Category:清朝訓詁學家
Category:諡文和
Category: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舉人 |
滑鼠 | 滑鼠(),是一種電腦使用的定點輸入裝置,可以對螢幕上的遊標進行定位,並透過按鍵和滾輪裝置對遊標所經過位置的螢幕元素進行操作。滑鼠的鼻祖於1968年出現。美國科學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在加利福尼亞製作了第一個滑鼠。
== 發展歷史 ==
* 1967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 1968年12月9日,世界上的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博士。這個滑鼠的設計目的,是為了用滑鼠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從而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這個滑鼠的外形是一個小木頭盒子,其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繼而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訊號,並將訊號傳至主機。
* 1973年,第一臺帶有滑鼠的電腦Xerox Alto釋出。
* 19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的光電滑鼠,這類光電滑鼠具有比機械滑鼠更高的精確度。但是它必須工作在特殊的印有細微格柵的光電滑鼠墊上。這種滑鼠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範圍。
* 1981年,第一個商業化滑鼠誕生。
*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個光學機械式滑鼠,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機械滑鼠。這種滑鼠結構成為了事實上的行業標準。
* 1999年,安捷倫公司(Agilent,後改組為安華高, Avago)釋出了IntelliEye光學引擎,繼而市場上出現了不需要專用滑鼠墊的光電滑鼠,光電滑鼠的普及由此開始。
* 2003年,羅技與微軟分別推出以藍芽為通訊協定的藍芽滑鼠。
* 2005年,羅技與安華高合作推出第一款雷射滑鼠(無線,可充電, Logitech MX1000)。
* 2006年,第一隻克服玻璃障礙在此之前的滑鼠無法在光滑的玻璃板上正常工作。的有線雷射滑鼠問世(DEXIN, ML45)。
* 2006年,藍芽雷射滑鼠問世(Acrox)。
* 2008年,微軟推出採用Blue Track技術的藍光滑鼠,幾乎相容所有介面(Microsoft SideWinder X8)。
* 2009年,羅技推出DarkField雷射追蹤技術。此技術基本上仍是採用雷射辨識,結合運用在實驗室的「暗視野(Darkfield)」顯微鏡技術,讓滑鼠也能看到透明材質中的小瑕疵、灰塵、微粒等微小物質,並藉此提供辨識定位資訊。(Logitech M905、M950)
* 2009年,蘋果公司推出Magic Mouse,採用承襲自iPhone、iPod Touch、MacBook的多點觸控技術,把所有滑鼠按鍵、滾輪都拿掉,只以一整片多點觸控板,就能提供等同一般滑鼠的左、右鍵,以及360度滾輪功能,並能以兩指操作更多手勢功能。
== 技術 ==
滑鼠的光學感測器靈敏度使用DPI(Dots Per Inch,點每英寸)或CPI(Counts Per Inch,每英寸測量數)量度,測量頻率使用FPS(Flashes Per Second,每秒重新整理次數)量度。
=== 分類 ===
依據移動感應技術的分類如下:
* 機械滑鼠
* 早期光學滑鼠(需要印有特定條紋的滑鼠墊)
* 光學機械滑鼠(滑鼠內有一顆滾球, 現今已少見)
* 光學滑鼠(現代的主流,無需特定條紋的滑鼠墊)
* 雷射滑鼠
* 藍光滑鼠
* 藍影滑鼠
=== 按鍵數量 ===
*單鍵滑鼠:單一按鍵,蘋果公司從早期的Mac系統使用至今,僅加入觸控來代替多按鍵,其目的是單一按鍵不會按錯,與當時一般PC上的雙鍵或三鍵滑鼠有別。
*雙鍵滑鼠:雙按鍵,早年PC上曾廣泛使用,現已極少出現;早期的Mac系統目前有部分使用。
*三鍵滑鼠:左右鍵加中鍵,早年PC上曾廣泛使用,現已甚少出現。
*三鍵滾輪滑鼠:左右鍵加上下滾動的滾輪,含整合中鍵功能的後期滾輪,Windows 95出現以後的主流滑鼠。
*五鍵滾輪滑鼠:新增第四鍵及第五鍵——主要功能為左/右方向滾動,多在生產力職業上工作。Windows作業系統稱之為XBUTTON1與XBUTTON2。
*多鍵滾輪滑鼠:五鍵以上滑鼠,為某些特定功能、遊戲比賽或環境設計,可以用驅動程式進行功能編輯。
=== 有線傳送方式滑鼠 ===
*USB
*PS/2介面
*RS232
=== 無線傳送方式滑鼠 ===
*紅外線
**27MHz射頻(無線電頻率)
**40/49MHz射頻(無線電頻率)
**315/433MHz射頻(無線電頻率)
**2.4GHz射頻(無線電頻率)
*藍芽
=== 功能區分 ===
* 標準滑鼠(Standard Mouse):一般標準3/ 5鍵滾輪滑鼠。
* 辦公滑鼠(Office Mouse):軟、硬體上增加Office/ Web相關功能或是快速鍵的滑鼠。
* 簡報滑鼠(Presentation Mouse):為增強簡報功能開發的特殊用途滑鼠,例如鐳射點指示、幻燈片翻頁等功能。
* 遊戲/電競滑鼠(Gaming Mouse):專為遊戲玩家設計,能承受較強烈的操作,解析度範圍較大,特殊遊戲需求軟硬體設計,還有配重塊放置其中。
== 質感和操作性 ==
操作滑鼠時遊標的準確性,還取決於感應器(滾輪或光學感應)與握持部位之間的關係,通常是感應器稍後於握持部位為佳。設計不良的滑鼠,無法引導使用者以較舒適的方式使用滑鼠,或指標的準確性不佳,容易點錯。滑鼠表面常有一層烤漆或其它物質,大多隻是為了美觀,有時是為了止滑。滑鼠表面上的這些物質,很容易因操作滑鼠時的頻繁摩擦而脫落;因此滑鼠一開始很美觀,但脫落以後就非常醜。按鍵方面,有的滑鼠會發出很大的喀咑聲,按鍵較硬,不易按下;有的聲音較小,按鍵較軟。滾輪和按鍵類似,較鬆的滾輪在滾動時,會感到不靈敏。此外,有些滑鼠會加上金屬塊,增加滑鼠的重量,以模仿逐漸淘汰的機械滑鼠。但這卻會增加了原本就可以減去的負擔。滑鼠各個按鍵通常使用相同的元件,但各個按鍵的使用頻率卻可以有極大的差異,結果時常因為某一顆按鍵壞了(通常是滑鼠左鍵或滾輪),就要換掉整個滑鼠。滑鼠的操作性大多和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有關,滑鼠的使用本身就需要某種程度的適應;外觀和質感等,也取決於使用者的偏好傾向。
平整、光滑、整潔的工作表面最適於滑鼠的操作,如以下所述的工作面可支援機械滑鼠的操作:
* 光滑的木板表面
* 玻璃表面
* 搪瓷表面
* 塑膠製品表面
* 硬紙面
* 金屬製品表面
粗糙的表面會佔附一些汙染物如:灰塵、石蠟、碎屑等,這些東西會影響機械滑鼠內部圓球在平面上的定位,如桌面的水滴或其他汙染物、灰塵等。一個較深的凹槽會導致滑鼠發生一些奇怪的操作。
== 主要品牌 ==
*DragonWar
*羅技
*微軟
*Razer
*技嘉科技
*曜越科技
*蘋果公司
*Saitek
*Cherry
*SteelSeries
*昆盈(Genius,並已購併滑鼠的先驅之一Mouse Systems Corporation)
*新貴實業
*雙飛燕
*佳士奇(JASCHY)
*雷柏科技
*惠普
*戴爾
== 注 ==
== 參考資料 ==
Category:電腦輸入裝置
Category:計算機定點裝置
Category:1964年面世的產品 |
豐臣秀吉 | 豐臣秀吉(;)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公卿、天正末年至慶長初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豐臣秀吉原為賤民出身,然後因侍奉尾張國(今日本愛知縣)的大名織田信長,富有才幹而逐漸發跡。原本無姓,成為武士之後改姓「木下」,後將同僚丹羽長秀的羽字和柴田勝家的柴字各取一字改姓「羽柴」。1582年,主君織田信長於本能寺之變中意外殞命,秀吉其後即於山崎之戰中擊敗叛臣明智光秀,以擁立織田信長嫡長孫三法師織田秀信為口號,而在清洲會議取得織田家主導地位,並於賤嶽之戰中擊敗競爭對手柴田勝家和織田信孝,篡奪織田家原先勢力據為己有,並與織田信雄和德川家康爆發小牧長久手之戰,進而成為織田信長的實質繼承者。
1585年(天正十三年),羽柴秀吉獲日本朝廷封為內大臣兼任關白(攝政),1587年(天正十四年)再兼任朝廷最高官位太政大臣的職位,獲賜氏姓「豐臣」,成為日本公卿,並透過不斷征伐與收編各方勢力,實現日本自15世紀中葉後首次形式上的統一,是為豐臣政權,為當時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在他掌權期間,透過太閣檢地、刀狩令等一系列政策強化武士階層,穩固其統治基礎;並建立起大阪城、在日後取代京都成為日本西部最大的城市,並奠定了今日大阪市的基礎。晚年他在庶子豐臣秀賴出生後,誅殺了原來欽定的繼任人豐臣秀次,引起了政權內部動蕩;並發動了朝鮮之役,在戰事末期逝世,被日本朝廷賜封「豐國大明神」。
縱觀日本歷史上,從一介賤民成為公卿太政大臣的武將僅豐臣秀吉一人,亦使其與同時代的主君織田信長、及創立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並稱為「戰國三傑」。
== 經歷 ==
=== 青年時期 ===
天文六年二月初六日(1537年3月17日) 豐臣秀吉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父為貧困農戶木下彌右衛門,母親是仲()。幼年時期取名為日吉丸(),仕於織田信長成為武士之後改名木下藤吉郎()。
由於秀吉的出身並非顯貴,有關於他早期的文獻記載十分有限,僅大概知道他少年時曾在尾張、三河、駿河等地方活動,父親曾在尾張地方國人眾蜂須賀氏(蜂須賀正利)麾下當僱傭性質的雜兵,修理、鍛造兵器。秀吉七歲父親死亡,八歲母親改嫁,只好出家,入光明寺當小沙彌,曾經在遠江國引馬城支城頭陀寺城成為松下之綱的部下,《太閤記》記載秀吉元服時由松下之綱為烏帽子親並命名中村(的)秀吉,但離開原因不明。後從遠房姨媽伊都父親清兵衛的鍛冶屋拿針販賣。
=== 信長家臣時期 ===
1554年(天文二十三年)以小者的身分成為了織田信長的家僕,,被信長喚為猿或禿鼠(),地位在足輕與「中間」之下,作為小者中的「草履取」的等級,若隨信長上陣,「中間」可以持脅差或木刀,小者只能幫主公提武具或充當「人夫」。後來因幫信長拿草鞋時將草鞋放進懷裡暖鞋獲得信長的歡心。1555年(弘治元年)陪同信長側室生駒吉乃回孃家小折城的生駒屋敷,經吉乃介紹認識生駒氏親戚蜂須賀正勝與川並眾。1561年(永祿四年)與淺野長勝的養女(淺野長政的義妹)寧寧結婚,更名為木下秀吉。
1568年信長擁立足利義昭上洛。
1570年信長準備進攻朝倉義景的中途,在金崎遭到盟友淺井長政攻擊從後包抄,此戰秀吉為殿後軍一員,保護信長安全撤離(金崎之戰)。
元龜元年(1570年)在姉川之戰後,秀吉擔任此役奪取的近江國橫山城城代,並以此領地可動員的兵力一千人及在地情報,陸續在箕浦之戰、橫山城之戰跟虎御前山之戰中擊敗淺井軍,天正元年(1573年)在小谷城之戰從防禦土壘最矮(約一米五)的中段京極丸,切斷淺井父子倆的防守區域,因此信長擊敗了淺井長政,長政自盡,淺井的舊屬歸織田家所有,以此功秀吉支配(領有一小部分600貫約2400石~3000石)北近江三郡十二萬石成為城主,將根據地移至近江國今濱城,利用小谷城的土石建材增建今濱城後易名為長濱城。後賜苗字「羽柴」()成為羽柴秀吉。他同時也招募家臣,在封為城主前他底下的家臣就是蜂須賀正勝(與力)、竹中重治、前野長康(小六若黨),尚未元服的福島正則、加藤清正,一門眾的淺野長政、羽柴秀長。而大谷吉繼、石田三成等家臣,皆是出身於近江地侍小姓,增田長盛則出身尾張國中島郡増田村,原為信長家臣後改寄騎羽柴秀吉。
1577年(天正五年)支援北陸柴田勝家對抗上杉軍,但秀吉因為和勝家戰略上意見不一而擅自撤離,致使勝家在手取川之戰中大敗,使勝家和信長有所不滿。在織田信忠的指揮下,秀吉與佐久間信盛、明智光秀、丹羽長秀共同參與攻擊松永久秀的戰鬥。
赤松則房、別所長治、小寺政職臣從信長之下,秀吉受命攻略中國地方,任播磨國國主,並從播磨國進攻但馬國,在巖洲城攻略時,成功降伏於竹田城籠城據守的太田垣輝延,此時根據地為小寺孝高(黑田孝高)讓出的姬路城(中國征伐),受命後不久別所長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織田信長,秀吉前往討伐,致使中國征伐暫時停頓。1579年使備前國及美作國的大名宇喜多直家完全臣服於織田氏,同年迎立信長的四男於次丸(羽柴秀勝)為養子。1580年別所長治和荒木村重戰敗,別所長治切腹自盡(三木合戰);荒木逃離,全家被信長誅殺,但這期間,包括竹中重治及古田重則等家臣陣亡。
秀吉開始與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戰,攻陷山名祐豐籠城據守的有子山城,嫡男山名氏政於落城前歸降羽柴家,秀吉自此專致於播磨的經營,任命弟弟羽柴秀長擔任有子山城主,負責統治但馬國。此外,收購鳥取周邊的兵糧,用斷糧戰術攻下了鳥取城(鳥取城之戰),毛利一族的吉川經家戰敗自殺,隨後進軍備中國,用水攻戰術逼迫高松城開城(備中高松城之戰),城主清水宗治自殺。
=== 本能寺之變 ===
1582年明智光秀於支援秀吉出兵毛利氏途中,發動背叛兵變,攻佔京都並夜襲投宿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是為本能寺之變,信長於本能寺焚死,屍骨無獲,其長子織田信忠於二條御所戰敗後切腹自盡。當時羽柴秀吉正親自率兵包圍備中國的高松城。由於黑田官兵衛用計水攻高松城,而使光秀向毛利氏報信的信使隔天在被水包圍的城下被羽柴軍所抓,所以秀吉在事變隔天便得知訊息。秀吉向毛利氏隱瞞信長身亡的訊息,透過毛利家外交僧安國寺惠瓊與城主清水宗治斡旋。之後,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導下,他迅速與毛利氏議和,並率兵在五日內「強行軍」約200公里返京,並隨即與明智軍展開決戰,這次行軍史稱“中國大返還()”,行動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都的明智軍。回師之時,秀吉以「為信長公報仇」之名為號召,成功收攏各地的信長舊屬,包括光秀的寄騎中川清秀及高山右近,於山崎之戰擊敗準備不及、兵力處於劣勢的明智光秀,最終明智光秀逃走時被獵殺落難武士的村民殺死,秀吉乘機控制京都一帶,不過無法阻止織田氏內部出現派系分裂。主要分裂為柴田勝家、織田信雄、織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
=== 信長後繼者 ===
thumb|清州城復原品
6月27日,織田舊臣在清洲城召開會議,討論信長的後繼者及遺領分配的會議(清洲會議)。織田家重臣柴田勝家擁戴信長的三男織田信孝(神戶信孝,庶子),然而秀吉推舉織田信忠僅三歲的嫡長子三法師(即織田秀信)。勝家雖然表示反對,但池田恆興及丹羽長秀都支援秀吉,最後雙方以信孝擔任年幼的三法師的後見人等折衷方案,才獲得勝家的首肯,但也因此得罪了柴田勝家,導致其擁立信長三子織田信孝對抗秀吉。
領地分配方面,織田信雄獲得尾張國、織田信孝獲得美濃國、織田信包獲得北伊勢及伊賀國、光秀的寄騎細川藤孝獲得丹後國、筒井順慶獲得大和國、高山右近及中川清秀的本領獲得安堵、丹羽長秀獲得近江國滋賀郡、高島郡15萬石、池田恆興獲得攝津國尼崎及大坂15萬石、堀秀政獲得近江國佐和山。勝家獲得原為秀吉領地的長濱12萬石。秀吉自身則獲得明智光秀的舊領丹波國及山城國、河內國28萬石。
秀吉於山崎建築寶寺城,並在山崎及丹波國實施檢地,私底下也與織田家的諸大名締結聯誼、盟友,引起柴田勝家的不滿,致使雙方愈顯對立。
天正10年(1582年)10月,勝家與瀧川一益、織田信孝共同向諸大名發出彈劾秀吉的書狀,指責秀吉違反清洲會議並私自建築寶寺城。秀吉則在10月15日以養子羽柴秀勝(信長的四男)為喪主,在京都舉辦大規模的信長葬儀,由於未通知勝家,更引起勝家不滿。柴田勝家派出的佐佐成政壓制越中,上杉家魚津城守將只好與成政議和,退出魚津城和小出城後,經海路退回越後,此外,勝家也與中國的毛利輝元聯絡,打算夾擊秀吉;秀吉眼見與柴田勝家一戰勢所難免,於是聯絡越後的上杉景勝與美濃的稻葉一鐵,並在中國地區的山陰配置宮部繼潤、山陽配置蜂須賀正勝,以防範毛利氏攻擊。
12月,秀吉趁越前國勝家受阻於風雪無法動兵,以信孝挾持三法師不讓其返回安土為藉口,舉兵進攻信孝。12月9日,秀吉向池田恆興等諸大名發出動員令,自己也集結5萬大軍自寶寺城出陣,12月11日抵達堀秀政的佐和山城,進而包圍柴田勝家養子柴田勝豐的長濱城,後來秀吉透過調略使其降伏,因而獲得長濱城。12月16日進攻美濃國,降服稻葉一鐵,並與織田信雄軍合流,乘勢進攻信孝的家老防守的加治木城並順利攻陷。於岐阜城孤立的信孝,不得已將三法師交給秀吉,並由生母坂氏及女兒擔任人質,雙方議和。
天正11年(1583年)1月,反秀吉派的瀧川一益,擊敗秀吉方伊勢國的、關城及的關盛信。秀吉於是在2月10日進攻北伊勢,2月12日攻擊瀧川的居城桑名城,但由於桑名城十分堅固且瀧川英勇抵抗,秀吉軍撤退三里駐紮。之後,秀吉組織別働隊進攻長島城及中井城,但仍由於瀧川的抵抗而敗退。但伊勢龜山城在蒲生氏鄉、細川忠興及山內一豐的攻擊下,於3月3日降伏,此後,伊勢戰線秀吉方居於優勢。
2月28日,勝家待融雪後,派前田利長擔任先鋒出陣,自己於3月9日率3萬大軍。秀吉則將北伊勢交給蒲生氏鄉後返回近江國,3月11日與柴田勢對峙。但對峙期間,4月13日秀吉成功策反柴田勝豐的家臣山路正國,掌握了柴田軍的布陣情形。織田信孝眼見機不可失,再度於岐阜舉兵進攻稻葉一鐵,此時勝家方取得優勢。秀吉再度轉向進攻信孝。
4月20日早上,勝家的重臣佐久間盛政趁著秀吉進攻織田信孝(美濃國)時發動奇襲,進攻大巖山砦的中川清秀,中川清秀敗死,巖崎山砦的高山重友則大敗而走。但之後盛政違抗勝家不得久留的命令,持續在城砦與秀吉軍對峙,秀吉於4月21日回軍進攻柴田方,柴田軍由於前田利家的背叛而大敗,柴田勝家撤回越前。
賤嶽之戰最終由秀吉取得勝利,勝家與妻子阿市於4月24日自殺,秀吉順勢平定加賀國、能登國,瀧川一益也降伏而蟄居,織田信孝不久被迫自殺,留下詛咒秀吉之辭世句。自此秀吉徹底掌握舊主信長的江山。
=== 晉升公卿、惣無事令 ===
天正11年,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坂城,當時到訪的大友宗麟將它稱為「戰國無雙的城」,但城堡在防禦上亦有缺點,在大坂冬之陣中,真田信繁進行了修築加強防禦。
12年(1584年)原先與秀吉合作的信長次男織田信雄聯合信長的盟友德川家康反對秀吉,羽柴軍便與兩人展開史稱小牧·長久手之戰的戰事。此戰之初擁有兵力優勢的羽柴軍直撲德川領地,但途中卻遭到德川軍伏擊,有“鬼武藏”之稱的大將森長可與池田恆興二人,被德川四天王的井伊直政所率領的重灌精銳赤備騎馬隊所討殺,秀吉其後撤兵,改為攻擊美濃的織田信雄,信雄投降,迫使雙方談和,德川軍與羽柴軍達成和戰協議。
與此同時,秀吉開始親近朝廷。天正12年十月二日首度敘位,由筑前守(推估為天正2年取得)升到從五位下・左近衛権少將,但詔書日期刻意寫成兩年前(天正10年十月三日)。其後又升為從四位下‧參議,詔書日期同樣改為一年前(天正11年5月5日),兩個改期都是為了合理化十一月十二日的正式敘任,成為従三位・権大納言。
13年(1585年),秀吉派遣其弟秀長、與毛利元就三男小早川隆景等將領攻打剛統一四國的長宗我部氏,落後的四國與羽柴軍實力差距過大慘敗歸降並減封至只剩土佐一國。此外秀吉派遣藤堂高虎為首的部隊,平定了雜賀眾,首領鈴木重意被斬首處死。此外,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中國佐佐成政,大軍包圍下,成政不戰而降。
同年二月,二條昭實當上關白,三月辭去左大臣之位,由內大臣近衛信尹遞補,因此三月十日秀吉升任了正二位‧內大臣宣下。五月發生關白相論事件,近衛信尹提出想兼任關白,遭到二條昭實拒絕,於是找秀吉調停。秀吉原本覬覦徵夷大將軍一職,但沒有源氏籍就無法成為將軍,而流浪的幕府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昭拒絕收養秀吉為猶子,於是秀吉藉此機會將目標轉向公家。他提出由自己出任關白,而因為關白需為攝家,秀吉讓近衛信尹之父,前關白近衛前久認自己為猶子(以本家藤原氏為姓),於七月時成功迫使二條昭實讓出關白之位,由秀吉敘位從一位・關白兼內大臣。
同年,九州的大名大友宗麟受島津義久壓迫而向秀吉請求支援,秀吉以朝廷名義於十月二日向島津家與大友家發布九州停戦令,禁止九州私闘,明定若有國界糾紛由天皇(或說實質的掌權者關白秀吉)裁決。後世學者將此文書列為第一份惣無事令。
十一月,德川家重臣石川數正投奔秀吉,德川家震驚。
=== 受封相國、統一日本 ===
天正14年(1586年)三月,島津義久接受停戰令,由鎌田政近出使解釋出兵是為了防範大友家,秀吉則提出分國方式,要求將肥後半國、豊前半國、筑後還給大友,肥前給予毛利家,筑前則歸於秀吉。島津義久無法接受,於六月再次出兵入侵筑後與筑前。七月,秀吉以違反九州停戦令為由對島津發出征討令。十二月派遣仙石秀久為軍監,率四國兵力前往討伐島津義久但慘敗(戶次川之戰)。
同年五月。為了攏絡德川家康使其成為自己的助力,秀吉將其妹旭姬(四十二歲)嫁與德川家康(四十三歲)為正室,九月甚至將自己母親大政所送至家康身邊成為人質。德川家康終於在十月臣服秀吉。
同年九月,秀吉受天皇賜姓豐臣併兼任太政大臣(平民出身者第一人),確立了天下人地位。
天正15年(1587年),秀吉親自率領大軍攻擊島津氏的支城,於四月平定九州,島津家投降。但因義久先前已有表示歸順之意,島津家得以儲存。六月進行九州分國,島津氏仍被分配到薩摩、大隅、日向三國。
六月十八至十九,發布伴天連追放令禁止基督教。
九月遷入聚樂第,十月於北野天滿宮舉辦北野大茶會,邀請農民與公卿貴族,據說兒時玩伴石川五右衛門也有參加。
16年(1588年),秀吉開始實行刀狩令與海賊停止令,加強了兵農分離的政策。
17年(1589年),北條氏的家臣豬俁邦憲奪取了真田昌幸管轄下名胡桃城,導致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討伐北條氏,不服從者將會受到沒收領地的處分。次年3月1日秀吉率大軍向北條氏攻擊,攻陷北條各個支城下逐漸向小田原城包圍,7月後北條氏第四代家督北條氏政、第五代家督氏直父子開城投降。氏政、氏照兩兄弟切腹自盡,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至此由初代家督北條早雲所建立起來的百年榮華北條家宣佈滅亡,戰後秀吉為各大名分封新的領土。
19年(1591年),奧州大名「獨眼龍」伊達政宗自動來請降,日本三島(本州、四國、九州)短暫統一。
文祿元年(1592年),將關白及豐臣家家督之位讓給外甥豐臣秀次,以太閤自居。1592年秀吉進行他人生中最後一場日本國內戰爭,派遣了蒲生氏鄉、淺野長政及石田三成聯同東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戶政實之亂。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盡,詳細原因不明。一說是利休於寺廟擺設自己的雕像激怒到秀吉;另有一說是由於利休過於向秀吉進諫(例如反對秀吉意欲嚮明朝出兵)以致,但是迫名聲很高的千利休自盡,讓秀吉威望大為下降。
=== 侵略朝鮮、鎩羽而歸 ===
豐臣秀吉有稱霸亞洲的野心。早在九州之役結束以後,他便定下入侵大明國的計劃:先派兵佔領朝鮮;自己渡海去明國,居留寧波市;隨後佔領天竺;再派豐臣秀次佔領大明的首都北京,並奉正親町天皇遷都北京。《日本歷史》,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16頁
在統一日本之後,豐臣秀吉開始著手實現稱霸亞洲的事業。他先後派遣使者前往朝鮮王朝、琉球、呂宋(今菲律賓,時為伊比利亞聯邦殖民地)、高山國(臺灣大肚王國)、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瀾滄王國、大越、廣南、占城、莫臥兒帝國、葡屬印度(時為伊比利亞聯邦殖民地,今印度果阿)及葡屬澳門 (時為伊比利亞聯邦殖民地)等國家和地區,要求他們向日本稱臣並協助日本攻打大明。
不過,沒有一個國家理會他,日本更因為在四國發生的聖費利佩事件、和西班牙菲律賓都督府談判破裂,害怕招惹到西班牙武裝干涉。琉球王尚寧派人向大明報告了此事,建議明朝提前防備。暹羅王納黎萱則計劃派兵幫助大明,不過最終沒有實行。明實錄:神宗實錄 ,233卷 ,4316《明史》(卷227):日本躪朝鮮。會暹羅入貢, 其使請勤王,尚書石星因令發兵搗日本。〔蕭〕彥言暹羅處極西,去日本萬裡,安能發越大海,請 罷其議,星執不從。既而暹羅兵卒不出。
日本和當時的航海帝國伊比利亞聯邦(西班牙-葡萄牙聯邦)發生一段軼事,即。一艘西班牙船隻在四國附近失事,事後該船船長及船員上岸後被以為西班牙人是海盜的增田長盛要求交出所有財產、貨品。此時船長拿出了世界地圖,指出了西班牙帝國的廣闊、而日本不及西班牙大。增田問該名西班牙船長「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是什麼關係?」船長答他我們是兩個帝國但由同一名國王統治(共主邦聯)(即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增田其後又問:「為什麼西班牙能控制那麼多地方?」船長回答:「西班牙國王會派出傳教士去令當地改信基督教然後將他們征服」。此話一出豐臣秀吉立刻下令迫害日本境內的基督徒和傳教士(日本二十六聖人),以為外國傳教士要顛覆他的政權。豐臣秀吉在聖費利佩事件(San Felipe incident)後仍然害怕西班牙會出兵入侵日本,因為始終以日本當時的力量不足以對抗西班牙帝國。
1592年(文祿元年),豐臣秀吉決定實施其稱霸亞洲計劃的第一步,派兵20萬侵略朝鮮,史稱文祿之役(朝鮮方面稱為壬辰倭亂,明朝方面稱為萬曆朝鮮之役)。兵員以西日本諸大名為主。戰爭初期,久經沙場的日軍攻勢猛烈、勢如破竹,以極快的速度先後攻佔朝鮮王京漢城與陪都平壤,並迅速攻佔朝鮮境內大量主要城市,直驅明朝邊境。朝鮮宣祖嚮明朝求救。豐臣秀吉於5月攻佔漢城後便研議要遷都北京,將北京周圍10「國」之地獻為御用,賜公卿以俸祿,賜其部下以10倍於原有的領地,甚至命豐臣秀次為大唐(中國)關白,日本關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擔任,朝鮮則交給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家統治。明神宗派遣遼東總兵李如松率兵入援朝鮮。在明軍(約5萬)和朝鮮三道水師提督李舜臣等的反擊下,日軍攻勢遇阻。終於在1593年(文祿二年)日軍因遭逢損失,豐臣秀吉遂被迫與明朝和談。
其實日方代表小西行長出身商人家庭,精於商業開發,偽造秀吉降表與明朝議和,而明方使者沈惟敬本是市井無賴,就稱秀吉的目的是要求恢復雙邊貿易。雙方於是締結和約,日軍就此暫退釜山。
1595年(文祿四年),秀吉打算以年幼的親子豐臣秀賴作為家中的繼承人,只是養子的豐臣秀次馬上被疏遠並流放到高野山,迫令剃髮出家,不到七日,又將秀次賜死,其過程嚴酷出乎人們意料,秀次一家連同婢女和孩子39人都被砍頭,曝屍幾小時之後,屍首被丟到一個洞裡,掩埋後用秀次的頭在上面做成首塚。『太閤秀吉と豊臣一族』p.1此外下令支援秀次者切腹,包括木村重茲、前野長康等人,而平安無事的最上義光、伊達政宗等人,平時與秀次交好,如今秀次被殺而憤恨豐臣政權。
文祿五年(1596年)九月,秀吉歡喜地迎接明朝使者,明議和使來日,秀吉宴饗之。然宣讀國書,始知議和實為冊封,大明欲封秀吉為日本國王。秀吉方覺受騙,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且吾而為王。如天朝何。」並欲殺明朝使節,為旁人勸止,於是下令驅逐明朝使節。日本史話——近古篇,p108慶長二年(1597年)正月,秀吉再次派兵入侵朝鮮,史稱「慶長之役」(朝鮮稱為「丁酉再亂」)。日軍盤據釜山,再進逼漢陽。然而明朝援軍(約8萬)加入戰鬥行列後,日軍攻勢再度受阻,被迫死守於海岸各倭城。
=== 逝世 ===
慶長三年八月十八日(1598年9月18日),豐臣秀吉病逝於京都伏見城內,享壽六十一歲。隔年,慶長四年(1599年),遵照遺囑將靈柩安葬於京都方廣寺阿彌陀峰山頂上,並在山上建造神社(今豐國神社)供奉豐臣秀吉的牌位。追贈正一位,並由後陽成天皇賜予神號豐國大明神(後來遭到禠奪)。死前他託付以德川家康及前田利家為首的五大老輔佐豐臣秀賴。而入侵朝鮮半島的豐臣軍在接獲五大老命令及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嚮明朝隱瞞了秀吉的死訊,隨後逐漸從朝鮮撤軍。可是這場戰役豐臣氏為首的軍隊損失巨大,大名元氣大傷;秀吉生前做出許多傷天害理的政治手段也大失人心(處死茶人千利休及養子秀次無辜的家眷等),成為德川家康有機會問鼎稱霸天下的重要伏因。而日本與朝鮮的關係,到1607年才恢復正常。
豐臣秀吉法名為國泰祐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自他死後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豐國神社,包括在滋賀縣長濱市、大阪府大阪市、愛知縣名古屋市等。在德川家康於1614年發動大坂冬之陣與1615年發動大坂夏之陣後,為了以求斬草除根逼迫其子豐臣秀賴切腹自盡,並將其孫豐臣國松斬首,豐臣秀吉的男性子孫斷絕。
=== 政績 ===
豐臣秀吉的經貿政策多承傳自織田信長,發展南蠻貿易,以樂市和朱印船貿易等振興商業;並利用控制都市及鑄造貨幣等辦法規範經濟;以太閤檢地、刀狩、人掃令(身份統制令)等政策來確立稅制,徹底執行兵農分離;並要求各地大名的妻子到大坂城、聚楽第、伏見城的屋敷來集中居住,是為江戶時代參勤交代的雛形,也為其後的幕藩體制打下了穩定的基礎。但另一方面他亦對日本國內的基督教傳教士進行迫害,以聖費利佩事件為契機豐臣秀吉大規模殺害了日本境內的基督徒和傳教士(參見日本二十六聖人)。
== 人物特色及軼事 ==
*相傳豐臣秀吉曾被人稱作“猿面冠者”,也就是形容他像穿載衣冠的猿猴。傳教士弗洛伊斯記載秀吉“身材矮小,容貌醜陋,右手有六隻手指”。《》第16章朝鮮通訊使黃允吉形容秀吉“容貌矮陋,面色皺黑,如猱玃狀;深目星眸,閃閃射人”。《朝鮮王朝實錄·宣祖修正實錄·卷二十五 》二十四年三月一日條秀吉也承認自己“相貌醜陋、五體貧弱”。《》第14章
*在前田利家前田利家回憶錄《國祖遺言》。及弗洛伊斯的記載相關書籍,秀吉的右手有六隻手指,拇指有多一隻手指,但後來秀吉不欲醜聞發生,故意隱藏六隻手指的事情。
*晚年不復年輕時的出色判斷力,也是豐臣氏沒落的原因,將知名茶人千利休及養子家督豐臣秀次一族賜死,以及發動侵略朝鮮半島的文祿·慶長之役是他最大的爭議。有人認為他晚年做出許多荒謬暴戾的事情,且西方人也有此評價,許多來日基督教傳教士們在記載中不斷讚揚家督秀次而貶低太閤秀吉,在這些外國人眼中太閤秀吉是一個只顧滿足個人私慾的貪暴之君。
*根據傳教士佛洛伊斯於1593年的報告書中介紹秀吉的夜生活如下:「太閤(秀吉)極為好色而不知廉恥,經常沉迷於動物性的肉慾中,在他的宮廷內,擁有二百名以上的女人。這不幸的暴君年齡已經超過六十歲(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老),但是他還派人出外搜尋美女,不管是商人或是工人的女兒,也不管是未婚或是寡婦,只要是容貌美麗,都被他召進城內。而且他都只留一二天,就讓那些婦女回家,只有讓他滿意的,才長久留在城內。」
*秀吉的死因至今仍是個謎,官方對其死因保密。《》26頁此外亦有不同說法,比如腦梅毒、痢病(赤痢、疫痢之類)、《日本西教史》尿毒症、腳氣 腦神經外科醫生若林利光《壽命戦爭 - 武將列伝》 (かりばね書房、2009年)等。秀吉在晚年因為衰老,曾出現無意識的狀況。《駒井日記》此外,也有秀吉被明朝使者沈惟敬謀害的傳聞,不過現已被駁斥。
*有不少日本學者認為秀吉本人無法生育,乃因秀吉個性好色是出了名的,自年輕到老寵幸過的女子非常多,但是全都沒有生育,而且豐臣家滅亡後秀吉的妻妾們改嫁他人後還紛紛懷孕生子,因此秀賴跟3歲早夭的鶴松是茶茶外遇偷生的說法不絕於耳。
*茶聖千利休被秀吉下令切腹的真實原因不明,但轉折點是從金毛閣建成之後, 國師春屋宗園應利休之請所寫的山門供養中,千門萬戶一時開此句激怒了秀吉,進而因為作為資助大德寺三門重造的千利休在山門金毛閣上放置自己的木雕像,秀吉與天皇都曾在其下方透過。二年後被石田三成等人彈劾,千利休曾找細川忠興、古田織部、德川家康與前田利家向秀吉說情,但沒有結果,被秀吉敕令回堺閉門思過(蟄居,自我幽禁),尚未返回堺市,即被豐臣秀吉召回京都,木像被處以腰斬,利休居士被則被命令切腹。
*秀吉對明韓使者發怒的詳細記載,見於江戶時期末年賴山陽所著的日本外史。首次交戰後兩年即1595年(文祿四年),明國與朝鮮使者(黃慎、樸弘長)造訪伏見,欲拜見豐臣秀吉,秀吉拒見,並使斥責朝鮮使者:「我已收兵,而朝鮮未有獻上三道,如今又不使王子前來謝再造之恩,只差遣些低微之人來羞辱我,我不許你入來見面!」及後,豐臣秀吉使毛利氏列兵仗,邀明國使者(正使、副使沈惟敬)入城,各將帥坐下。秀吉掀開帳而出,侍衛呼叱,兩名使者畏服,不敢抬頭看,捧著金印冕服跪地用膝蓋向前移動,在小西行長幫助下完成禮儀及儀式。待款待使者結束後,秀吉戴上冠冕,被上裶色官服,使德川家康以下七人被上其各自章服,並召僧侶讀明國的冊書。小西行長私下囑咐承兌,如果冊文內容與沈惟敬所說的有不合之處,應該要有所避諱,但承兌不敢聽。於是,承兌入見,於秀吉身旁讀冊,稱明國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秀吉聽後臉色轉變,立刻脫下冕服拋到地上,並取下冊書將其扯裂,痛罵:「我掌握日本,想當王就當王,何需待髯虜冊封!而且我要當王的話,就當你們天朝的王如何!」於是召小西行長,譴責:「你竟敢欺罔我,把此事成為我邦之辱?我將把你與明國使者全部一併誅殺!」行長恐懼發抖,諉罪於三奉行,承兌亦嘗試解救,事情才得以停止。秀吉憤怒未能平息,於是命人驅逐明韓使者,命其傳達:「我將再遣兵屠而國也!」《日本外史/卷之十六 德川氏前記 豐臣氏中》:八月。明韓使者共至界浦。二十九日。造伏見。秀吉使柳川調信責韓使者曰。吾收兵。而汝國未獻三道。今又不使王子來謝再造之恩。乃遣微者辱我。我不許汝入見。二使因行長謝。弗聽。九月。二日。使毛利氏列兵仗。延明使者入城。諸將帥皆坐。頃之。秀吉開幄而出。侍衛呼叱。二使慴伏。莫敢仰視。捧金印冕服。膝行而進。行長助之畢禮。三日。饗使者。旣罷。秀吉戴冕。被裶衣。使德川公以下七人各被其章服。召僧承兌讀冊書。行長私囑之曰。冊文。與惟敬所說。或有齟齬者。子且諱之。承兌不敢聽。乃入。讀冊於秀吉之傍。至曰封爾為日本國王。秀吉變色。立脫冕服拋之地。取冊書扯裂之。罵曰。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哉。且吾而為王。如天朝何。乃召行長。誚讓曰。汝敢欺罔我。以為我邦之辱。吾將併汝與明使者皆誅殺之。行長股慄。諉罪於三奉行。出書牘數通為證。承兌亦救解之。事才得止。而秀吉怒未釋。卽夜。命加藤清正大谷吉隆石田三成增田長盛。逐明韓使者。賜資糧遣歸。使謂之曰。若亟去。告而君。我將再遣兵屠而國也。
== 墳墓、靈廟、神社 ==
死後葬在京都東山區阿彌陀峰山山頂(現在的豐國廟),被賜予神號豐國大明神後,修建豐國神社予以祭祀。豐臣家滅亡後,德川家康剝奪了大明神封號,但是並沒有拆毀神社。在秀吉正室高臺院的懇求下,外苑部分被拆毀,然而保留內苑和本殿。部分建築物被片桐且元等人移往寶嚴寺和都久夫須麻神社。德川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時候沒收了神社,神社本殿完全被毀壞,豐國神社成了荒地。明治時,在德川家康的日光東照宮相殿祭祀秀吉,豐國神社被重新建造。祭祀秀吉的神社除京都豐國神社以外還有大阪豐國神社、長濱豐國神社、名古屋豐國神社等。大阪和長濱是秀吉的領地,名古屋是秀吉的故鄉。
*戒名:國泰裕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
== 辭世之句 ==
== 系譜 ==
實線:親子關係;點線:婚姻關係。
;父母
*父親:木下彌右衛門
*母親:大政所
;妻妾
*正室:高臺院(有一段期間稱北政所,本名則有彌寧()、寧寧()、彌()、寧、寧子等寫法)
*側室:南殿
*側室:-{澱殿}-(茶茶,淺井長政長女)
*側室:德子(川副正俊女)
*側室:南之局(山名豐國女)
*側室:松之丸殿(龍子,京極高吉女)
*側室:加賀殿(摩阿,前田利家三女)
*側室:甲斐姬(成田氏長女)
*側室:三之丸殿(織田信長女)
*側室:三條殿(虎,蒲生賢秀女)
*側室:姬路殿(織田信包女)
*側室:廣澤局(名護屋經勝女)
*側室:月桂院(嶋子,足利賴純女)
*側室:安樂院(阿種之方,香之前,地侍女)
;兄弟姊妹
*姐:瑞龍院(三好吉房室)
*妹:旭姬
*弟:豐臣秀長
*義弟:淺野長政
;兒子
*長子:羽柴秀勝(石松丸)(母為側室南殿,早夭)
*次子:豐臣鶴松(母為澱殿,早夭)
*三子:豐臣秀賴(母為澱殿)
;養子
*羽柴秀勝(織田信長四子)
*豐臣秀次(秀吉之姊瑞龍院與三好吉房之長子)
*豐臣秀勝(秀吉之姊瑞龍院與三好吉房之子,豐臣秀次之親弟;女兒豐臣完子的第九世孫女九條節子是昭和天皇—裕仁的生母)
*結城秀康(德川家康次子)
*小早川秀秋(秀吉正室高臺院之甥)
;養女
*豪姫(前田利家女,宇喜多秀家正室)
*加賀殿(前田利家三女,豐臣秀吉側室)
*菊姫(前田利家庶女,早逝)
*小姫(織田信雄女,徳川秀忠正室,早逝)
*大善院(豐臣秀長女,毛利秀元室)
*澱殿(淺井長政長女,豐臣秀吉側室)
*常高院(淺井長政次女,京極高次正室)
*督姬(於江與,淺井長政三女,徳川秀忠正室)
*宇喜多直家女(吉川廣家正室)
*蜂須賀正勝女(黑田長政正室)
;猶子
*池田長吉(池田恆興第三子)
*宇喜多秀家(宇喜多直家嫡子)
*智仁親王(誠仁親王第六皇子)
*伊達秀宗(伊達政宗庶長子)
*近衛前子(近衛前久女,後陽成天皇女御)
;甥侄
*甥:豐臣秀次
*甥:豐臣秀勝
;兒孫
*嫡孫:豐臣國松
*孫:奈阿姬
== 家臣 ==
=== 早期家臣 ===
蜂須賀正勝(小六)、竹中重治(半兵衛)、山內一豐、福島正則、加藤清正、堀尾吉晴(茂助)、增田長盛、仙石秀久、小西行長、中村一氏、前野長康、黑田孝高(官兵衛)
===秀吉四天王===
宮田光次、神子田正治、戶田勝隆、尾藤知宣
=== 賤嶽七本槍 ===
福島正則、加藤清正、加藤嘉明、脇坂安治、平野長泰、糟屋武則、片桐且元
=== 五奉行 ===
石田三成、淺野長政、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
=== 三中老 ===
中村一氏、生駒親正、堀尾吉晴
=== 五大老 ===
一開始是六大老,小早川隆景 死後退席,小早川家督由小早川秀秋接任。秀吉生前並無五大老之名,秀吉死後五大老之名才固定下來: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後其子前田利長接任)、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上杉景勝。
=== 十人眾 ===
富田一白、寺西正勝、毛利吉成、堀田一繼、佐佐行政、石田正澄、片桐貞隆、石川光元、山中長俊、木下延重
=== 信長舊臣 ===
前田利家、堀秀政、丹羽長秀、森長可、細川藤孝、細川忠興、蜂屋賴隆、京極高次、長谷川秀一、長谷川與次、日根野弘就、日根野盛就、長谷川宗仁、矢部家定、建部壽德、稻葉一鐵、市橋長利、伊東長久、九鬼嘉隆、古田重然、堀內氏善、丸毛兼利、毛利秀賴、豬子一時、蒲生氏鄉
=== 黃母衣眾 ===
青木一重、伊木遠雄、石尾治一、伊東長実、井上道勝、井上賴次、小野木公鄉、郡宗保、津田信任、友松盛保、中島氏種、中西守之、長原雲沢軒、野野村雅春、戶田勝隆、蜂須賀家政、服部一忠、速水守久、神子田正治、箕浦元正、三好房一、毛利吉成、森可政、一柳直末、分部光嘉
===七手組===
速水守久、青木一重、伊東長実、堀田盛重(盛高)、中島氏種、真野助宗、野野村雅春、真野頼包(助宗死後)、郡宗保
===與力眾===
宮部繼潤、一柳直末、田中吉政、木村定重、小出吉政、龜井茲矩、谷衛友、寺澤廣高、新莊直賴、齋村政廣、別所重宗
=== 接受秀吉偏諱的人物 ===
在古代日本,主君往往將自己名字中的一字授予家臣或從屬的大名,以示恩惠。這個字被稱為偏諱。
* 「秀」字
** 宇喜多秀家
** 織田秀信
** 織田秀雄
** 蒲生秀行
** 小早川秀秋
** 小早川秀包
** 伊達秀宗
** 德川秀忠
** 羽柴秀勝
** 堀秀治
** 毛利秀元
** 毛利秀就
** 結城秀康
* 「吉」字
** 大谷吉繼
** 大友吉統
== 登場作品 ==
;史料
*太閤記(著)
;小說
*新史太閤記(新潮社、司馬遼太郎著)
*豐臣一族(中央公論新社、司馬遼太郎著)
*新太閤記(角川書店、海音寺潮五郎著)
*新書太閤記(新潮社、吉川英治著)
*秀吉:超越夢想的男人(文藝春秋、堺屋太一著)
*異本太閤記(講談社、山岡莊八著)
*妖說太閤記(講談社、山田風太郎著)
*夢中夢(文藝春秋、著)
*秀吉與利休(新潮社、野上彌生子著)
*秀吉之枷(文藝春秋、著)
;影視劇
*出世太閤記(1938年、日活、演:)
*(1953年、大映、演:)
*太閤記(1957年、NTV、演:大川太郎)
*太閤記(1958年、松竹、演:)
*(1959年、大映、演:月田昌也)
*(1959年、東映、演:)
*(1959年、MBS、演:東宮秀樹)
*獨眼龍政宗(1959年、東映、演:)
*(1960年、松竹、演:河津清三郎)
*(1961年、東映、演:)
*(1962年、ABC、演:藤間勘二郎)
*忍者(1962年、大映、演:)
*梟之城(1963年、東映、演:)
*(1964年、東寶、演:)
*德川家康(1964年、NET、演:)
*(1965年、NHK大河劇、演:緒形拳)
*(1965年、東映、演:山本圭)
*功名十字路(1966年、NET、演:)
*戰國太平記 真田幸村(1966年、TBS、演:)
*(1969年、ABC、演:)
*(1969年、ABC、演:三國連太郎)
*天與地(1969年、NHK大河劇、演:)
*(1970年、NTV、演:)
*(1970年、KTV、演:)
*(1971年、NHK大河劇、演:)
*(1971年、KTV、演:)
*(1973年、NHK大河劇、演:火野正平)
*出雲的阿國(1973年、NET、演:)
*(1973年、NET、演:)
*阿吟樣(1978年、東寶、演:三船敏郎)
*(1978年、NHK大河劇、演:緒形拳)
*(1980年、東映、演:)
*女太閤記(1981年、NHK大河劇、演:西田敏行)
*(1981年、TBS、演:)
*(1983年、YTV、演:三國連太郎)
*德川家康(1983年、NHK大河劇、演:武田鐵矢)
*(1985年、NHK、演:長門裕之)
*(1987年、TBS、演:)
*獨眼龍政宗(1987年、NHK大河劇、演:勝新太郎)
*阿市御寮人(1989年、NTV、演:佈施明)
*春日局(1989年、NHK大河劇、演:)
*(1989年、TBS、演:)
*(1989年、東寶、演:)
*(1989年、松竹、演:山崎努)
*(1990年、MBS、演:江守徹)
*(1991年、TBS、演:柳澤慎吾)
*(1992年、松竹、演:)
*信長KING OF ZIPANGU(1992年、NHK大河劇、演:仲村亨)
*德川家康 戰國最後的勝利者(1992年、ANB、演:風間杜夫)
*(1993年、TVA、演:)
*(1993年、TBS、演:柳葉敏郎)
*獨眼龍的野望 伊達政宗(1993年、ANB、演:津川雅彥)
*琉球之風(1993年、NHK大河劇、演:仲村亨)
*(1994年、TX、演:)
*愛與野望的獨眼龍 伊達政宗(1995年、TBS、演:)
*(1995年、TX、演:中村勘九郎)
*影武者織田信長(1996年、ANB、演:片岡鶴太郎)
*秀吉(1996年、NHK大河劇、演:竹中直人)
*(1998年、TX、演:)
*(1999年、KTV、演:)
*(1999年、NHK、演:)
*梟之城(1999年、東寶、演:巖松信)
*利家與松(2002年、NHK大河劇、演:香川照之)
*(2003年、CX、演:草彅剛)
*(2004年、NHK、演:片岡鶴太郎)
*(2005年、TX、演:岡田義德)
*戰國自衛隊1549(2005年、東寶、演:)
*(2006年、EX、演:)
*功名十字路(2006年、NHK大河劇、演:柄本明)
*(2006年、EX、演:中村梅雀)
*茶茶 天涯的貴妃(2007年、東映、演:渡部篤郎)
*(2007年、CX、演:柳葉敏郎)
*(2007年、EX、演:竹中直人)
*大盜石川五右衛門(2009年、松竹、演:奧田瑛二)
*(2009年、東映、演:)
*寧寧:女太閤記(2009年、TX、演:)
*天地人(2009年、NHK大河劇、演:)
*(2011年、TX、演:西田敏行)
*江~公主們的戰國~(2011年、NHK大河劇、演:岸谷五朗)
*(2012年、東寶、演:市村正親)
*信長的主廚(2013年、EX、演:)
*女信長(2013年、CX、演:伊勢谷友介)
*(2013年、EX、演:)
*(2013年、東寶、演:大泉洋)
*(2013年、東映、演:大森南朋)
*火之女神井兒(2013年、MBC月火劇、演:安奭奐)
*軍師官兵衛 (2014年、NHK大河劇、演:竹中直人)
*信長協奏曲(2014年、CX、演:山田孝之)
*懲毖錄(2015年、KBS 大河劇、演:金圭哲)
*(2016年、TX、演:)
*真田丸(2016年、NHK大河劇、演:小日向文世)
*石川五右衛門(2016年、TX、演:國村隼)
*本能寺酒店(2017年、東寶、演:)
*(2017年、東寶、演:瀧藤賢一)
*處世質實剛健(2017年、Mable、演:)
*電影刀劍亂舞(2019年、東寶、演:)
*MAGI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2019年、Prime Video、演:緒形直人)
*麒麟來了(2020年、NHK大河劇、演:佐佐木藏之介)
*(2021年、CX、演:中尾明慶)
*怎麼辦家康(2023年、NHK大河劇、演:室剛)
*THE LEGEND & BUTTERFLY(2023年、東映、演:)
;廣告
*豐田汽車ReBORN系列廣告(演:北野武)
;遊戲
*仁王2(2020年、光榮、演:竹中直人)
*太閤立志傳系列(光榮)
*信長之野望系列(光榮)
*戰國無雙系列*無雙大蛇系列(光榮、配音:石川英郎)
*戰國BASARA系列(Capcom、配音:置鯰龍太郎)
*鬼武者系列(Capcom)
*戰國蘭斯
*世紀帝國2
*美男戰國:穿越時空之戀(配音:鳥海浩輔)
*神魔之塔
*閃電十一人GO
*戰刻夜想曲
;模型玩具
*真空路守 NO.8 秀吉張斬
*Doyusha童友社1/3名刀二刀豐臣秀吉
*Doyusha童友社 1/360 和歌山城
*Doyusha童友社 samurai armet 豐臣秀吉
*bb戰士 NO.354 SD戰國傳 武神降臨篇 豐臣秀吉頑駄無
== 參見 ==
*豐臣政權
*豐臣家
== 註釋 ==
== 徵引 ==
==參考文獻==
*《萬曆三大徵考》
*《朝鮮王朝實錄》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FFE4E1;"
|align="center" colspan="3"|豐臣秀吉
|-
|-
|-
|-
|-
|-
|-
|-
Hideyoshi
Category:攝關
Category:戰國大名
Category:織豐政權大名
Category:日本茶人
Category:日本書法家
Category:尾張國出身人物
Category:日本人物神
Category:豐臣氏
Category:萬曆朝鮮之役人物
Category:正一位受位者
Category:多指症患者
Category:日本賤民 |
合理使用 | 合理使用(),是著作權法的一個概念,允許人們於某些情況下,無需徵求著作權所有者的同意,就可以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內容。“合理使用”這個概念在美國等許多國家的著作權法中都存在。合理使用試圖在著作權所有人的利益和公眾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在兼顧原創者利益的同時又鼓勵新的創造。
合理使用是一種製作未經授權的複製品,以用作一定的保護性的目的的權利。主要包括學術上的使用、教育、寫報道、或者寫評論。但是這也有一些限定條件,就是所使用的部分相對於該作品的總篇幅來說較短,而且不會有損於該作品的擁有人的經濟利益。
國際上對合理使用的判定大體上依據的是“三步檢驗標準”:
# 必須限於某種特殊情況
# 不得與受保護的作品或者版權持有人的正常利用相牴觸
# 不得損害作者的合法利益
== 各國家或地區的具體法律規定(部分) ==
=== 美國法律中的合理使用 ===
合理使用的概念起源於1790年制定的第一部美國版權法。Folsom v. Marsh , 9 F. Cas. 342, No. 4,901 (C.C.D. Mass. 1841)現行美國版權法(17 USC)中有關合理使用的部分摘錄如下(§ 107):
:在第106條和106A之規定外,對一受著作權保護作品的合理使用,無論是透過複製、錄音或其他任何上述規定中所提到的手段,以用作批評、評論、新聞報道、教學(包括在課堂上分發多份複製)、學術交流或研究之目的,不屬於侵權。在確定任何一特定案例是否屬於合理使用時,必須考慮到下列因素:
::# 使用的目的和性質,包括這種使用是具有商業性質或者是為了非營利的教育目的;
::# 有版權作品的性質;
::# 同整個有版權作品相比所使用的內容和數量;以及
::# 這種使用對有版權作品的潛在市場或價值所產生的影響。
=== 中華民國法律中的合理使用 ===
民國十七年(1928年)首次制定。現行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五條規定了著作財產權的限制,除了第六十五條規定合理使用的判斷標準外,第六十五條前各條規定需在合理範圍內得使用,而著作財產權人之權利受限制的各種狀況,是屬於廣義範圍中的合理使用概念。
中華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對於著作權合理使用之說明如下:
# 身心障礙族群適用著作權法合理使用情形之說明
# 選舉活動利用他人著作之說明
# 非營利性活動中如何合理使用他人著作
;第48-1條
中央或地方機關、依法設立之教育機構或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得重製下列已公開發表之著作所附之摘要:
:# 依學位授予法撰寫之碩士、博士論文,著作人已取得學位者。
:# 刊載於期刊中之學術論文。
:# 已公開發表之研討會論文集或研究報告。
;第49條
以廣播、攝影、錄影、新聞紙、網路或其他方法為時事報導者,在報導之必要範圍內,得利用其報導過程中所接觸之著作。
;第50條
以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公法人之名義公開發表之著作,在合理範圍內,得重製、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第52條
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第53條
已公開發表之著作,得為視覺障礙者、聽覺機能障礙者以點字、附加手語翻譯或文字重製之。以增進視覺障礙者、聽覺機能障礙者福利為目的,經依法立案之非營利機構或團體,得以錄音、電腦、口述影像、附加手語翻譯或其他方式利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專供視覺障礙者、聽覺機能障礙者使用。
;第55條
非以營利為目的,未對觀眾或聽眾直接或間接收取任何費用,且未對表演人支付報酬者,得於活動中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或公開演出他人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第61條
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
;第62條
政治或宗教上之公開演說、裁判程式及中央或地方機關之公開陳述,任何人得利用之。但專就特定人之演說或陳述,編輯成編輯著作者,應經著作財產權人之同意。
;第64條
依第四十四條至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之一至第五十條、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第五十五條、第五十七條、第五十八條、第六十條至第六十三條規定利用他人著作者,應明示其出處。
前項明示出處,就著作人之姓名或名稱,除不具名著作或著作人不明者外,應以合理之方式為之。
;第65條
著作之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
著作之利用是否合於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三條規定或其他合理使用之情形,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以為判斷之基準:
:# 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
:# 著作之性質。
:# 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佔之比例。
:# 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
著作權人團體與利用人團體就著作之合理使用範圍達成協議者,得為前項判斷之參考。
前項協議過程中,得諮詢著作權專責機關之意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中的合理使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界定了合理使用,摘錄如下:
第二十四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或者名稱、作品名稱,並且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著作權人宣告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宣告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改編、彙編、播放或者少量複製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範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為陳列或者儲存版本的需要,複製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且不以營利為目的;
::#(十)對設定或者陳列在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影;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已經發表的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以閱讀障礙者能夠感知的無障礙方式向其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
::#(十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 前款規定適用於對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限制。
== 大眾對於合理使用的認知錯誤 ==
在 YouTube 上,最常見的錯誤是在自己影片中使用他人內容,然後在影片註釋中打上「我並沒有擁有該內容的版權,內容版權屬於該內容的擁有者」來以防版權糾紛。許多人以為這樣做,就可以達到所謂的合理使用,但事實並不盡然。為此,YouTube也提醒了此種行為也是違反合理使用原則。
== 參考資料 ==
== 延伸閱讀 ==
*
*
*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14). The Scope of Fair Use: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Cou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Interne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e Hundred Thirteen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January 28, 2014.
== 外部連結 ==
* U.S. Copyright Office Fair Use Index, a searchable database of notable fair use cases in U.S. federal courts
* The Fair Use/Fair Dealing Handbook, a compilation of national statutes that explicitly refer to fair use or fair dealing
* CHEER, a repository of copyright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higher education
* 關於合理使用的常見問題解答YouTube關於合理使用的常見問題解答
Category:版權
Category:衡平法辯護
Category:合理使用 |
拜裡米蘇拉 | 拜裡米蘇拉或拜裡迷蘇剌(馬來語:Parameswara,1344年─1414年),滿剌加國(馬六甲王朝)開國君主。馬來紀年記載,其原為室利佛逝(三佛齊)巨港城的王子,傳統信奉印度教混合佛教。拜裡迷蘇拉取名來自梵文परमेश्वर,意為“至高無上的君主”。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幹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麻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拜裡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裡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麻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 肇建馬六甲 ==
拜裡迷蘇拉出生於渤淋邦,十分英勇,其父是渤淋邦王桑阿吉(Sam Agi Palimbao)。渤淋邦王桑阿吉去世後,拜裡迷蘇拉即位,迎娶爪哇國王巴塔拉塔馬里爾之女。渤淋邦與爪哇聯姻後,日漸強大,拜裡迷蘇拉遂起兵反叛爪哇。
14世紀中期,位於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三佛齊)勢力日漸式微。周邊國家,尤其是爪哇的滿者伯夷帝國,無不對物產豐隆的蘇門答臘島產生覬覦。滿者伯夷遂攻佔皇城巨港和首都佔碑,室利佛逝王國宣告滅亡。
根據馬來紀年,室利佛逝王族流亡至廖內群島的民丹島。廖內群島的馬來人和海人(Orang Laut)依然對室利佛逝王國忠心耿耿,無不想復興帝國。拜裡米蘇拉的曾祖父桑尼拉·烏他馬為了復興霸業,在1324年帶領親信前往淡馬錫(今日之新加坡),殺害了暹羅素可泰王國(泰國)委任當地的酋長,自立為王。1401年,拜裡米蘇拉登基後不久,滿者伯夷進犯。新加坡政權不敵強大的滿者伯夷帝國,拜裡米蘇拉逃往馬來半島。
拜裡米蘇拉在麻坡做短暫停留。在發現麻坡無天險可守後,他北上前往今日馬六甲河一帶。傳說他親眼目睹鼠鹿在馬六甲樹下將兇猛的野狗踢入河流,隨後於1402年在此建城。
== 滿剌加的外交關係 ==
明史載明史·卷325,明朝使者尹慶於永樂元年(1403年)來到當地宣揚國威時,滿剌加尚未稱國,臣屬於暹羅阿瑜陀耶王國(泰國),每年向暹羅進貢四十兩銀。酋長“拜裡迷蘇剌”得知使者來意時大喜,即遣使隨尹慶回明朝進貢,使者於永樂三年抵達南京,明成祖封拜裡米蘇拉為“滿剌加國王”,賜誥印、彩幣、襲衣、黃蓋。從此,滿剌加得以和暹羅同列,不再臣屬於暹羅。滿剌加開始從漁村成長為該地區最重要的港口,吸引來自爪哇、印度、阿拉伯和中國的商人,作為兩次季風之間中印貿易的停泊點。
拜裡米蘇拉於永樂九年(1412年)率領妻子陪臣五百餘人隨鄭和前往中國覲見天子,明成祖親自設宴款待,賞賜豐厚。
傳說拜裡迷蘇拉在1414年皈依伊斯蘭教,改名「蘇丹依斯甘達沙」(Sultan Iskandar Shah);然而明史記載,拜裡迷蘇拉約於1414年逝世,其子“母幹撒”()的使者於永年十二年(1415年)抵達中國嚮明朝告僕,明成祖令其襲封,“蘇丹依斯甘達沙”實為拜裡迷蘇拉之子。1414年拜裡米蘇拉逝世,享年70歲。他死後葬於今波德申附近的,一說於新加坡禁山(Bukit Larangan, 今福康寧山)上,並由長子蘇丹依斯甘達沙繼任馬六甲蘇丹。
==註釋==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 明史
J
J
Category:馬六甲蘇丹 |
次經 | thumb|150px|中華聖公會書籍委員會發行之1933年《次經全書》
次經(又稱為次正經,,區別於「」,;原文有隱藏、隱密的意思,引申為「神秘經典」之意),或稱為旁經、副經、後典或外典,是指幾部存在於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但不存在於希伯來聖經的著作。一般認為,這些著作由猶太教的抄經士在後期加入,或在翻譯的過程裡納入正典。但是也有幾卷的亞蘭文和希伯來文的抄本在死海古卷中被發現。次經不同於偽經,偽經的內容被正統神學認為是否定基督的救恩,冒用他人之名寫作,並且與聖經的主要內容相違背或衝突;而次經只是未被納為新教認可為舊約正典的猶太教著作。
對於次經的權威地位,教會中存在兩種意見。其一以希波的奧古斯丁為代表,認為次經乃是聖經的一部分;而另一種觀點則更嚴格認為次經在權威上不及希伯來文聖經,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或研究教義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教義信仰的依據。耶柔米在他所翻譯的聖經拉丁文武加大譯本的譯序中闡述了後一種觀點。後世亦有一些教父和經院學者也都持這兩種觀點。但天主教與東正教一直以來,皆視次經為聖經的一部份,理由是世紀初已是如此天主教聖經注腳。
馬丁·路德整理翻譯聖經時,追隨耶柔米的意見,只把次經放在後頁作為附件,但未有刪除。現代主流新教只使用了傳統的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公元90年所制定的希伯來文字作為聖經的舊約部分,認為次經沒有希伯來文原始經文作為依據,而是以希臘文或亞蘭文寫作、紀錄或整理而成,故欠缺權威性。目前天主教、東正教的《舊約聖經》版本包含次經的內容,而新教的聖公宗、循道宗、信義宗將次經放於舊約和新約之間,新教的歸正宗和浸信宗等則無次經。
==次經列表==
===舊約次經===
《舊約聖經》當中次經有十六卷,他們在基督教新教及天主教聖經裡的漢語譯名及英語譯名茲詳列如下:
新教中文譯名 天主教中文譯名 英文譯名
以斯拉續篇上卷 厄斯德拉前書 ; 1 Esdras
以斯拉續篇下卷 厄斯德拉後書 ; 2 Esdras
多比傳 多俾亞傳
猶滴傳 友弟德傳
馬加比一書 瑪加伯上 ; 1 Maccabees
馬加比二書 瑪加伯下 ; 2 Maccabees
馬加比三書 瑪加伯三 ; 3 Maccabees
所羅門智訓 智慧篇
便西拉智訓 德訓篇
巴錄書 巴路克書
三童歌,又名亞薩利亞之禱言與我祖之歌頌 達尼爾書三章24-90節
蘇撒拿傳 達尼爾書第十三章(附錄:蘇撒納)
比勒與大龍 達尼爾書第十四章(附錄:貝耳與大龍)
耶利米書信 收錄在巴路克書中
以斯帖記補編 收錄在艾斯德爾傳中
瑪拿西禱言 默拿舍禱言
===新約次經===
新約次經:
#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原名《十二使徒對外邦人所論主的教訓》。約公元80-120年間,用問答式,記述學道者、受浸與擘餅等問題。
#革利免前書(Clement of Rome):他是保羅的同伴。當哥林多信徒起紛爭之後,革利免寫信勸勉他們。大約是寫於公元95年的。
#革利免後書:又名《古代訓誡》(Ancient Homily),書名是偽託的,原來是120-140年間的一篇講詞。
#巴拿巴書:約寫於公元90-120年間,見於西乃抄本中。
#依格那丟七書(Ignatius):他是約翰的門生,在第2世紀初他任安提阿主教。他在他雅努皇時被誣控解往羅馬,沿途得蒙教會的熱切款待和慰問。因此,他在途中寫了7封信,勸勉各教會要堅持正道、嚴斥異端。他約是在公元110年(117年)殉道的。
#波利甲書(Polycarp):他是士每拿教會的主教。他於108年寫了腓立比書信。最後在公元156年殉道。
#波利甲殉道記:大半寫於公元156年。
#黑馬牧人書:115-140年,是一本鉅著的啟示錄,等於教父們著作的總和,是早期基督教天路歷程(羅16:14)。其中記有8個異像、12條命令、9個比喻、一章自修規則,被列入西乃古卷之後。何馬是筆名。這本次經很受古教會的重視。
#帕皮亞殘篇(Fragments of Papias):有關耶穌言訓的口頭傳統。
新約作者有時對次經有所影射,但新約不把次經放入裡面,也沒有把它們當作正典來引用。俄利根、耶柔米等教父都否認次經為正典。奧古斯丁的後期著作也拒絕了次經作為正典。沒有一卷次經自稱是上帝的啟示。
== 參見 ==
* 正典
* 偽典
==註釋==
== 參考文獻 ==
=== 書籍 ===
* 林鴻信 著:《認識基督宗教》 校園書房出版社 臺灣 2006年2月初版
* 宗教教育中心 《次經全書》 文林出版有限公司 註:American Bible Society for Chung Hua SKH 香港 1997年4月( 初版 )
* 鹿嶋春平太 著,趙佳誼、張明敏 譯:《圖解聖經》 商周出版 臺灣 2003年12月
* 馬有藻 著:《次經概論》 基道書樓 香港 1988年5月再版
* 張久宣譯,(1999),《宗教文化叢書—聖經後典》,商務印書館,北京。
* 宗教教育中心 《次經全書》 香港 2016年( 修訂版 )
==延伸閱讀==
* Harrington, Daniel J. Invitation to the Apocrypha. Grand Rapids, Mich.: W.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9. ISBN 978-0-8028-4633-4
* Roach, Corwin C. The Apocrypha: the Hidden Books of the Bible. Cincinnati, Oh.: Forward Forward Movement Publications, 1966. N.B.: Concerns the Deuterocanonical writings (Apocrypha), according to Anglican usage.
==外部連結==
* Prophecies in the Deuterocanonical books
* Protestants defending the Deuterocanonical books
* Defending the Deuterocanonicals by Jimmy Akin
* Five common arguments Protestants give for rejecting the Deuterocanonicals
* Deuterocanon Use in New Testament
* Deuterocanonical books – Full text from Saint Takla Haymanot Church Website (also available the full text in Arabic)
* The Apocrypha: Inspired of God?
Category:聖經論
Category:聖經相關爭議
Category:基督教神學爭議 |
偽典 | 偽經(Pseudepigraphos),意為「託名假造之作品」,亦作秘經()。在基督宗教,因教父時期為了系統化神學內容以回應異端的挑戰,乃將整個基督宗教(包含它前身猶太教時期)的經典分為正典、次經與偽經三個層級。正典是完全可靠的經典,現在通用的拉丁版聖經便是在這一次的集結中定本。「次經」是一些作者還不能完全確定的作品,次經的內容通常無損於正統神學的內涵,因此仍有參考的價值。最後一個級等的「偽經」便是指那些「次經以外的著名」,內容是一些未能確定真偽的著作。
個別宗派會將不合己意或者是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難以相容的經典斥為「偽經」,故「偽經」的判別並沒有完全一致的結論,也沒有完全排除「偽經」的時間點可做為正典時期的起點。一個例子是:《以諾書》本來是正典之一,但後期被列作偽經。不過,由於基督宗教傳入衣索比亞時,《以諾書》仍然是正典的一部份,當地部份教會到現在還把《以諾書》列為正典的一部份。
基督宗教的《偽經》是一些從西元前200年到西元後200年猶太著作的通稱。其中一些著作可能是冒亞當、以諾、摩西和以斯拉等人寫的,故稱之為《偽經》。《偽經》以傳統故事、啟示性的異象、異夢等形式出現,其目的是要幫助正經歷異常困苦的猶太人堅守信仰。由於其所記載的事有的怪誕離奇,有的含錯誤的教義,所以猶太人拒絕將它們收入舊約正典之中。除《偽經》外,當時流傳的還有十四、五卷《旁經》或《次經》,寫於西元前200年到西元後100年,大體上準確地反映了兩約之間的宗教、政治和社會情況。由於其中詮釋有異,所以猶太教和基督新教不接受旁經為正典。
== 一些認為是基督宗教偽經的著作 ==
=== 舊約時代偽經書目 ===
* 以諾一書(I Enoch,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 禧年書(Book of Jubilees,約公元前135至105年)
* 西卜神諭篇卷三(Sibylline Oracles,約公元前二世紀或以後)
* 所羅門詩篇(Psalms of Solomon,約公元前50年)
* 摩西遺訓(Testament of Moses,或稱《摩西昇天記》(Assumption of Moses),公元一世紀,可能基於公元前二世紀的文字編寫)
* 以賽亞殉道記(Martyrdom of Isaiah,公元一世紀)
* 死海古卷部分書卷(Dead Sea Scrolls,約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例如《戰卷》(The War Scroll))
* 亞當和夏娃的生平(Life of Adam and Eve,或稱《摩西啟示錄》(Apocalypse of Moses),約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 亞伯拉罕遺訓(Testament of Abraham,公元一世紀)
* 以諾二書(II Enoch,公元一世紀)
=== 新約時代偽經書目 ===
* 多馬福音
* 腓力福音
* 猶大福音
* 彼得福音
* 埃及人福音
* 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
* 黑馬福音
* 水徒行紀
=== 中世紀偽經書目 ===
* 巴拿巴福音
== 參見 ==
* 偽教父書信
* 丟失的書信
* 拿戈瑪第經集
* 假資訊來源
== 參考文獻 ==
* Kiley, Mark. Colossians as Pseudepigraphy (Bible Seminar, 4 Sheffield: JSOT Press) 1986. Colossians as a non-deceptive school product.
* Metzger, B.M. "Literary forgeries and canonical pseudepigrapha",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1 (1972).
* von Fritz, Kurt, ed. Pseudepigraphica. 1 (Geneva:Foundation Hardt). Contributions on pseudopythagorica (the literature ascribed to Pythagoras), the Platonic Epistles, Jewish-Hellenistic liter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 to religious forgeries.
== 外部連結==
* Online Critical Pseudepigrapha Online texts of the Pseudepigrapha in their original or extant ancient languages
* Smith, Mahlon H. Pseudepigrapha entry in Into His Own: Perspective on the World of Jesus online historical source book, at VirtualReligion.net
*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Pseudepigrapha official website
+
Category:經外書 |
1689年 | == 大事記 ==
* 1月11日——英格蘭國會罷黜詹姆斯二世,立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同為國王。
* 1月20日——由於1688年秋季直隸大旱,顆粒未收,清康熙帝取消除夕的國宴。
* 3月2日——法國軍隊摧毀海德堡。
*4月18日——波士頓事件。
* 5月12日——荷蘭(1678年在法荷戰爭敗給法國)與哈布斯堡王朝聯盟,共同對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 8月——彼得一世平定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發動的宮廷政變,開始親政。
* 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定。
* 秋天——英格蘭國會透過權利法案。
* 江戶幕府為有效管理華人的貿易活動,在長崎為華人設立唐人屋敷為居住與貿易場所。
*的軍隊在中,擊敗西班牙守軍,佔領拉臘什。
* 馬拉地帝國桑巴吉計畫向莫臥兒帝國發動最後的進攻,但是在莫臥兒帝國的埋伏中被俘,並在遭到嚴刑拷打後被處決。
== 出生 ==
* 1月18日——孟德斯鳩,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 龍為霖,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己丑科殿試金榜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的上榜者。
* 張泰開,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科殿試金榜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2名。
== 逝世 ==
* 3月11日——桑巴吉,馬拉地帝國第2任。
* 4月14日——克里斯蒂娜女王,瑞典國王
* 8月24日——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第三任皇后
* 佟國瑤
*
9年
8 |
12月12日 | 12月12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46天(閏年第347天),離全年結束還有19天。
== 大事記 ==
=== 7世紀 ===
* 617年:李淵的軍隊攻破隋朝的都城大興城。
=== 9世紀 ===
* 884年:西法蘭克王國國王卡洛曼二世去世,查理三世即位,法蘭克王國短暫統一。
=== 16世紀 ===
* 1574年:奧斯曼帝國穆拉德三世在塞利姆二世死後繼位為蘇丹。
=== 17世紀 ===
* 1642年:荷蘭航海家亞伯·塔斯曼發現紐西蘭。
=== 18世紀 ===
* 1787年:賓夕法尼亞州批准美國憲法,是第二個批准美國憲法的州。
=== 19世紀 ===
* 1804年:拿破崙戰爭:西班牙對英國宣戰。
* 1887年:土耳其向西方國家呼籲,要求調解同俄國的戰爭。
* 1897年:巴西第一個經規劃建設的城市美景市落成,取代歐魯普雷圖成為米納斯吉拉斯州首府。
=== 20世紀 ===
* 1901年:義大利發明家古列爾莫·馬可尼的研究小組,在加拿大接收到從英國傳送出來的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訊號。
* 1911年:德里取代加爾各答成為印度的首都。
* 1915年: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宣佈更改國號而將隔年訂為洪憲元年,準備就任中華帝國皇帝。
* 1925年:伊朗巴列維王朝建立。
* 1936年:國民革命軍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於西安挾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要求其停止剿匪,立即抗日。
*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珍珠港事件: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和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對美國宣戰。
*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軍隊發起冬季風暴作戰,嘗試救出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遭包圍的軸心國軍隊。
* 1946年:中華民國派兵進駐西沙和南沙群島。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宣佈對南沙群島的主權。
* 1963年:肯亞脫離英國統治,宣佈獨立,喬莫·肯雅塔就任第一任總統。
* 1973年:文化大革命:《北京日報》發表了《一個小學生的來信和日記摘抄》,並加長篇編者按語,掀起“破師道尊嚴”浪潮,是為黃帥事件。
* 1979年:韓國陸軍少將全鬥煥發動軍事政變,逮捕與其不和的陸軍參謀總長鄭昇和,實質掌握韓國軍政權力。
* 1984年:美國天文學家觀測到太陽系外第一顆行星。
* 1985年:美國101空降師士兵搭乘的艾羅航空1285號班機在加拿大紐芬蘭島起飛時墜毀,造成248人死亡。
* 1989年:香港政府首次執行當然遣返,將51名非自願返回越南的船民送返。
* 1994年:上海地鐵一號線開通。
=== 21世紀 ===
* 2004年:索尼電腦娛樂的最新家用攜帶型遊戲機PlayStation Portable問世。
* 2006年:日本線上影片分享網站《NICONICO動畫(暫定版)》開放測試瀏覽。
* 2009年:香港奧運足球代表隊於2009年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決賽於互射十二碼階段擊敗日本國家足球隊,歷史性首次贏得國際性綜合體育專案冠軍。
* 2010年:中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投入使用。
* 2010年:由包括復旦大學學生在內的18人組成的登山隊在黃山迷路,黃山民警張寧海在搜救時殉職,而登山隊員獲救後態度冷漠,是為復旦黃山門事件或復旦十八驢事件。
* 2012年:北朝鮮成功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
*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巴黎協定》正式生效。
* 2020年:被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裁定不獲換照的中天新聞臺正式停播,結束26年的電視廣播歷史。
== 出生 ==
* 1298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奧地利及施蒂裡亞公爵(1358年逝世)
* 1731年:伊拉斯謨斯·達爾文,英國醫學家、詩人、發明家、植物學家與生理學家(1802年逝世)
* 1745年:約翰·傑伊,美國政治家、革命家、外交家、法學家(1829年逝世)
* 1766年:尼古拉·卡拉姆津,俄國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和文學評論家(1826年逝世)
* 1786年:威廉·L·馬西,美國戰爭部長、國務卿(1857年逝世)
* 1791年:瑪麗·路易莎,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第二任皇后(1847年逝世)
* 1801年:約翰一世,薩克森國王(1873年逝世)
* 1821年:福樓拜,法國現實主義作家(1880年逝世)
* 1832年:彼得·盧德維格·梅德爾·西羅,挪威數學家(1918年逝世)
* 1862年:約瑟夫·布魯斯·伊斯梅,英國航運業商人,白星航運董事長兼總經理,鐵達尼號生還者(1937年逝世)
* 1863年:愛德華·孟克,挪威表現主義晝家,代表作〈吶喊〉(1944年逝世)
* 1864年:柳生一義,日本銀行家,首任臺灣銀行副總裁(1920年逝世)
* 1866年:阿爾弗雷德·維爾納,德國化學家,19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19年逝世)
* 1875年:格特·馮·倫德施泰特,納粹德國元帥(1953年逝世)
* 1887年:庫特·阿特伯格,瑞典作曲家(1974年逝世)
* 1893年:愛德華·羅賓遜,美國演員(1973年逝世)
* 1897年:多蘿西·麥基賓,美國簿記員,曼哈頓計劃後勤人員(1985年逝世)
* 1903年:小津安二郎,日本電影導演(1963年逝世)
* 1914年:-{zh-cn:帕特里克; zh-tw:派屈克;}-·奧布萊恩,英國作家、翻譯家(2000年逝世)
* 1915年:法蘭克·辛納屈,美國演員、歌手(1998年逝世)
* 1918年:哈利·伊戈爾·安索夫,俄裔美國應用數學家(2002年逝世)
* 1922年:克利斯汀·多託蒙,比利時畫家、詩人,眼鏡蛇畫派(COBRA)發起人之一(1979年逝世)
* 1924年:郭利民,香港唱片騎師(2023年逝世)
* 1926年:陸增祺,香港紡織實業家
* 1927年:羅伯特·諾伊斯,美國快捷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共同創辦人(1990年逝世)
* 1928年:欽吉斯·艾特瑪托夫,吉爾吉斯作家(2008年逝世)
* 1932年:鮑勃·佩蒂特,美國NBA籃球運動員
* 1934年:米格爾·德拉馬德里,墨西哥政治人物,前任墨西哥總統(2012年逝世)
* 1948年:馬塞洛·雷貝洛·德索薩,葡萄牙政治人物,現任葡萄牙總統
* 1949年:比·乃爾,英國男演員
* 1949年:羅思德,美國外交官
* 1949年:馬克·拉瓦盧馬納納,馬達加斯加政治人物,第9任馬達加斯加總統
* 1950年:朱延平,臺灣電影導演
* 1951年:格雷格·李,美國NBA職業籃球運動員(2022年逝世)
* 1955年:揚娜·安耶洛普洛斯-扎斯卡拉基,希臘無任所大使
* 1960年:吳廷燁,香港男演員
* 1960年:李璟榮,韓國男演員
* 1962年:崔西·奧斯丁,美國女子網球運動員
* 1962年:鄭敬基,香港男演員、歌手及網路評論員
* 1963年:折笠愛,日本女性聲優
* 1963年:胡安·卡洛斯·瓦雷拉,巴拿馬政治人物,第50任巴拿馬總統
* 1969年:蘇菲·金索拉,英國作家
* 1970年:唐從聖,臺灣演員
* 1970年:-{zh-hans:詹妮弗·康納利;zh-hk:珍妮花·康納莉;zh-tw:珍妮佛·康納莉;}-,美國女演員
* 1970年:-{zh-cn:雷吉娜·霍爾; zh-tw:瑞吉娜·霍爾}-,美國女演員
* 1972年:威爾遜·基普凱特,丹麥田徑運動員
* 1973年:謝家華,臺灣裔美國網路企業家與創業投資家
* 1973年:黃徵,中國歌手
* 1974年:鄭雪兒,香港演員
* 1975年:桑島法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75年:馬伊姆·拜力克,猶太裔美國電視演員、神經科學家、親密育兒法支持者
* 1976年:瀨戶朝香,日本女演員
* 1977年:楊謹華,臺灣演員
* 1977年:陳智燊,香港演員、主持人
* 1977年:奧蘭多·哈德森,美國職棒大聯盟聖地牙哥教士二壘手
* 1981年:史提芬·禾洛克,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2年:加藤愛,日本女演員、模特兒
* 1982年:德米特里·圖爾蘇諾夫,俄羅斯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84年:戴夢夢,香港女歌手
* 1984年:丹尼爾·阿格,丹麥足球員
* 1984年:袁婭維,中國女歌手
* 1985年:貫地谷栞,日本女演員
* 1986年:日高光啟,日本藝人
* 1986年:胡曉芳,臺灣演員
* 1986年:末吉秀太,日本歌手、舞蹈員、偶像團體AAA成員
* 1986年:李居麗,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ara成員
* 1988年:鹹恩靜,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ara成員
* 1988年:穎兒,中國演員
* 1990年:勝利,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IGBANG成員
* 1990年:維克託·莫塞斯,奈及利亞足球運動員
* 1992年:陳若琳,中國女子跳水運動員
* 1992年:吳瑤,中國女藝人
* 1992年:代蓮曦丹美,香港女演員、模特兒
* 1994年:林羿禎,臺灣模特兒、藝人、網路紅人
* 1997年:劉雋,馬來西亞歌手、編舞師,中國男子偶像團體IXFORM成員
* 2001年:李受珍,韓國女子偶像團體Weeekly成員
* 2001年:-{zh-hk:米高·奧利斯;zh-hans:邁克爾·奧利塞;zh-tw:麥可·奧利塞;}-,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2002年:馬嘉祺,中國男子偶像團體時代少年團隊長
== 逝世 ==
* 839年:查理三世,綽號胖子查理,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國王,西法蘭克國王和法蘭克皇帝。(約839年出生)
* 882年:卡洛曼二世,加洛林王朝的西法蘭克國王,與兄路易三世一同成為西法蘭克的國王,二王共治。(約866年或867年出生)
* 1481年:一休宗純,日本僧人、詩人、書法家、畫家(1394年出生)
* 1586年:巴托里·斯特凡,波蘭國王(1533年出生)
* 1867年:中岡慎太郎,日本幕末維新志士(1838年出生)
* 1905年:任結·卡珞利谷,斯卡羅君主(1854年出生)
* 1921年:亨麗愛塔·勒維特,美國天文學家(1868年出生)
* 1927年:張太雷,中國共產黨黨員,廣州暴動指揮者之一(1898年出生)
* 1939年: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好萊塢電影明星
* 1963年:小津安二郎,日本電影導演(1903年出生)
* 1966年:吳玉章,中國教育家(1878年出生)
* 1980年:花鬱悠紀子,日本漫畫家,後24年組之一(1954年出生)
* 1989年:王粵生,香港粵樂作曲家(1919年出生)
* 1997年:葉夫根尼·蘭迪斯,蘇聯數學家(1921年出生)
* 1999年:威爾特·張伯倫,美國NBA籃球員(1936年出生)
* 2003年:蓋達爾·阿利耶夫,亞塞拜然前總理(1923年出生)
* 2013年:張成澤,曾任朝鮮黨政軍多項要職,現任領導人金正恩的姑丈,遭處決(1946年出生)
* 2020年:傑克·施泰因貝格爾,德國裔美國物理學家,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21年出生)
* 2021年:保萊阿斯·馬塔內,巴布亞紐幾內亞政治家,第8任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督(1931年出生)
* 2022年:鄭鴻標,馬來西亞企業家,大眾銀行創始人(1930年出生)
* 2022年:米羅斯瓦夫·赫爾曼謝夫斯基,波蘭太空人(1941年出生)
* 2023年:巽房,日本超級人瑞(1907年出生)
* 2023年:林超榮,香港傳媒人、電影編劇(1961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瓜達露佩聖母瞻禮
* :漢字日
* :憲法日
* :
* :中立日/青年大學生日
==參考資料==
|
喬治·夏帕克 | 喬治·夏帕克(,),法國物理學家,199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喬治·夏帕克逝世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2010年9月30日
== 生平 ==
喬治·夏帕克出生在波蘭東部的一個猶太人隔離區,7歲隨父母移居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因參加抗擊納粹的抵抗運動被捕,流放到德國達豪集中營,戰後回到法國。
夏帕克於1946年成為法國公民,最初他以研究核物理學為職,後來轉向高能粒子物理學領域。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對法國科學家喬治-夏帕克逝世深表悲痛,聯合國電臺,2010年9月30日1968年,夏帕克發明粒子探測器和多線路正比探測器(又稱多絲正比室),這兩項發明使他於199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夏帕克發現僅有3%的法國小學為學生開設科學實驗課程,乃於1996年發起“動手做”行動計劃,與自願參與的小學教師合作,在學校當中普及推廣科學實踐活動。這一行動傳播到墨西哥、巴西、中國、塞內加爾、阿富汗、斯洛伐克等國家。
2010年9月29日,夏帕克在法國巴黎逝世,享年86歲。
== 各方反應 ==
*法國總統薩科齊在9月30日的公報中表示,法國“向這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致敬,他一生的努力都是這個國家和青年人的榜樣”。法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夏帕克逝世(圖) ,網易新聞中心,2010-09-3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9月30日在宣告中表示,“喬治-夏帕克的去世,使教科文組織失去了一位有遠見的朋友,他在國際科學合作領域的貢獻至今還對本組織的諸多工作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諾貝爾官方網站喬治·夏帕克簡歷
*“動手做”網站中文映象
*“動手做”官方網頁
Category: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Category:法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波蘭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猶太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Catego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Category: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Category:法國物理學家
Category:波蘭物理學家
Category:猶太科學家
Category:波蘭猶太裔法國人
Category:移民法國的波蘭人
Category:粒子物理學家
Category:加速器物理學家
Category:達豪集中營倖存者
Category: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人物
Category:羅夫諾州人
Category:烏克蘭諾貝爾獎獲得者 |
軍事著作 | 軍事著作的用意是系統的記錄作戰的理論和方法。中國古代稱為兵書。
== 東方古代軍事著作 ==
*軍志,(周)
*六韜(《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姜尚
*孫子兵法,(周)孫武
*吳子,舊題:(周)吳起
*司馬法,(周)田和
*尉繚子,(周)尉繚
*三略,舊題:(秦)黃石公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唐)李靖
以上各書收於在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頒佈武經七書中。
*握奇經,舊題:上古風后
*孫臏兵法,(周)孫臏
*將苑,舊題:(蜀漢)諸葛亮
*三十六計,(清)張聯甲
*武經總要,(宋)會公亮
*何博士備論,(宋)何去非
*百戰奇略,(明)劉基
*火龍神器陣法,(明)焦玉
*武備志,(明)茅元儀
*甲陽軍鑑,(日本)
*五輪書,(日本)宮本武藏
*萬川集海,(日本)
*鬥戰經,(日本)反駁《孫子兵法》的書
==西方古代軍事著作==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修昔底德
*亞歷山大遠征記
*高盧戰記,愷撒
==現代軍事著作==
*《軍事戰略》,索科洛夫斯基
*《曾胡治兵語錄》,蔡鍔
*《論持久戰》,1938年,毛澤東
*《超限戰》(1999年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作者:喬良、王湘穗)
*《戰爭論》,克勞塞維茲,1780年-1831年
*《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馬漢
*《制空權》,杜黑,義大利
*《步兵攻擊》,隆美爾
Category:戰爭
Category:軍事列表
Category:書籍列表
軍事書籍 |
武器 | thumb|雙節棍,來自亞洲地區的格鬥型武器
武器又稱兵器,是在暴力衝突中用來增加攻擊效果的工具。大量使用武器的暴力衝突也通常被稱為武裝衝突。武器一般會用來防衛被傷害或攻擊其他人或設施,當被有效利用時一般會遵循「期望效果最大化、附帶傷害最小化」的原則,也因此被用來自衛、威懾和防禦。武器一般是在像狩獵、犯罪、執法、自衛及戰爭下使用,其目的是為了增加上述活動的效率及效能。
主要用於有正規組織的軍事衝突的武器又稱兵器和軍火,但定義範圍略有不同:兵器主要指基層軍事人員所使用的武器,是出於自衛用非核常規手段殺傷敵方有生力量、破壞作戰設施、保護己方人員及設施的器械,是進行正當防衛、常規戰爭、應付突發事件、保家衛國的武器,也有些定義會將無火藥的冷兵器視為兵器,例如中國的十八般兵器;而軍火是泛指現代戰爭中批次使用的各類硬體裝備,其中包括制式兵器、彈藥、軍用載具以及戰略武器。
任何可造成傷害的事物(甚至可造成心理傷害的)都可稱為武器。只要具有可傷害性、用於攻擊,武器可以是一杯熱水,也可是一枚氫彈。日常可見的石頭、磚塊甚至一根掃帚或一支鉛筆,都可以作為武器,但許多武器是特別為攻擊的目的而設計,從簡單的棍棒、劍及槍到複雜的洲際彈道飛彈、生物武器及等。許多先進的武器也有對應的導航系統及通訊系統,後來也衍生出偵測武器用的偵查系統,如雷達。
武器一辭並非全然為軍事領域所用,也可以用於日常生活中,作為競爭工具的代名詞。比如說法庭上之攻防依據、商業競爭之手段,人與人間之較量標的等等。
完整的武器學說列表參看軍事技術與裝備。
==分類==
===冷兵器和熱兵器===
武器型別可以依照火藥的使用與否而區分為冷兵器和熱兵器。
冷兵器是隻利用物理手段、不使用化學反應和原子能產生攻擊力的武器,例如:刀、劍、斧、矛等,一般是傳統格鬥武器,在近代戰爭中因火器的普及及使用技術的進步而不再是軍隊中的主力,但並非就此消失。冷兵器中也包括一些用物理方式、不使用燃料推進的遠射武器(比如弓、弩、彈弓、吹箭、氣槍、投石機等)、質量投射器(例如磁軌砲等)和能量武器(比如聲波武器等)。
熱兵器也稱火器,是指利用推進藥(比如火藥)以及爆炸物發生氧化反應釋放化學能產生打擊力的武器,包括:手榴彈、槍械、火砲、飛彈及地雷等。
熱兵器依然有著各種技術上難以克服的缺點,例如:使用熱兵器時因為火藥的化學作用所產生的巨大聲音(聲爆)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現代化軍隊中仍然不乏冷兵器的身影以及運用。因時代的演進而結合了高科技的材質與鍛造技術,現代冷兵器的威力與強度已非中古世紀時所能比擬的。
===依使用者===
:武器可以依使用的人或是單位來分類。
*或是輕兵器:設計給個人使用。
* 輕型武器:個人可攜型武器,但需要幾個人才能操作。1997年由聯合國政府專家小組最早的定義是:「重機槍、手持的下掛式或固定式榴彈發射器、可攜型高射砲、可攜型反坦克砲、無後坐力炮、反坦克導彈的行動式發射器和火箭系統、行動式防空導彈(肩射飛彈,MANPADS)及口徑少於100毫米的迫擊砲」。
* 重武器:一般是指比輕型武器要大,固定的或是自推進的爆炸性武器。
*步兵支援武器:比個人武器大,需二三個人才能正常運作。
*設防武器(Fortification weapons):裝設在固定設施內,或是主要為設防使用,多半是大口徑的。
*山區武器:主要用在山區或是一個惡劣的環境,包括為傘兵修改的現有武器。
*車輛武器:任何可以裝在戰鬥車輛上的武器。
*列車炮:裝置裝置在軌道車輛上,包括裝甲列車。
*:裝設在飛機、直昇機或是其它飛行器上的武器。
*海軍武器:裝在船或潛水艇上的武器。
*太空武器:設計在太空中使用,或是從太空中發射。
*軍用機器人:可以在少數人為介入(甚至沒有人為介入)的情形下達成軍事任務。
===依機能===
:武器可以依其架構及運作原理來分類。
*反物質武器是理論上存在的武器,利用物質和反物質的結合來製造爆炸。
*弓箭類武器利用弦及彎曲的固體來發射拋射物。
*暗器
*砲是將拋射物長距離發射的火器。
*生化武器會散播生物製劑,造成疾病或是傳染病。
*化學武器是以化學的方式,使人員中毒、死亡或是影響其戰鬥力。
*利用集中某種能量(如雷射或是音速)來攻擊。
*利用物理性的爆炸來產生震盪爆炸或擴散彈片。
*槍械利用化學能來發射彈藥。
*是用作武器的日常物品,例如撬棍和菜刀。
*燃燒彈利用火來造成破壞。
*非致命性武器設計目的只造成人員受傷,不以致命為目的。
*用磁場來推進彈丸或是使粒子束聚焦。
*是近距離攻擊用的武器
*導彈是發射後可以導引到目標的火箭。
*核武器利用放射性物質來產生核分裂及/或核融合爆炸。
*原始武器是沒有(或是很少)用到技術或是工業零件的武器。
*遠端武器和近戰武器不同,可以攻擊遠距離的目標。
*火箭是用化學方式發射拋射物的武器。
*特攻兵器配合作戰人員願意同歸於盡的意願來進行攻擊。
*氣候武器是未來式武器,操控氣候以達到攻擊。
===依目標===
:武器可以依其攻擊的目標來分類
*針對飛行的導彈和飛行器。
*反設防武器是針對敵方的設施。
*目的是要攻擊個人或一群人。
*反輻射飛彈瞄準電磁輻射源,尤其是雷達發射器。
*反衛星武器攻擊人造衛星。
*反艦武器攻擊水上的船艦。
*攻擊潛水艇等水中目標。
*反坦克戰是以坦克及裝甲車為目標。
*是以地區為目標,使地區不安全,不適合敵方使用或旅行。
*步兵支援武器用來攻擊各種對步兵的威脅。
== 歷史 ==
武器是人類技術發展的量化方式之一。原始人類的武器主要來源於自然界,即樹枝、石頭、獸牙等較為鋒利的東西,而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利用冶金術製作出更堅硬更高殺傷力的金屬兵器。
科學家曾觀察到黑猩猩將物體作為武器的應用,猜測早在五百萬年前,人類就開始使用武器。然而,這無法用實物證實,因為木製武器和未成形的石頭都不會留下明確的遺物。
已發現最早可明確定義的武器是Schöninger矛,一共發現八根,並用木製的甩桿製成,年齡超過30萬年。在肯亞圖爾卡納的納塔魯克發現,此地點在大約10,000年前許多人類的骨骼可能會出現頭、頸、肋骨,膝蓋和手有重大創傷性損傷的證據,包括埋在骨頭中的黑曜石射彈,可能在兩個群體之間發生衝突的情況下,由箭頭和其他武器造成,但是也對納塔魯克戰爭的這種解釋受到挑戰。
古代武器最早是用於對動物的狩獵活動中,連同人類與人類彼此之間的衝突中。從人類的最早痕跡決定於現代的文明,武器已經是一個人類發展的方面。在現代,武器發展大致上已經與科技的發展同步。
在遠古的時代,從人性的破曉,透過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明,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火藥武器之廣大發展,武器主要是使用者個體力量上的延長,本質上武器彌補人類身體的缺乏與弱點。雖然在遠古的時代中被做出來的許多武器是鋼,但是,木製的也非常普遍。
歐洲自文藝復興時期起開始在戰爭中使用槍支,槍支也是16世紀到19世紀期間日益重要和有效的武器,在美國南北戰爭時開始使用機槍和鐵甲艦,這也是現在常用的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因為線膛火砲的出現,榴彈砲能夠摧毀要塞磚石和其他防禦工事,這也造成當時的軍事事務變革。軍用飛機及坦克車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明的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工業化戰爭的開始,而像化學武器及生物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開始出現。軍用技術繼續的進步,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原子彈結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冷戰時代,美國及蘇聯二國的核武競賽及相互保證毀滅,若全面展開核戰爭,不會有人存活,因此每個國家及其盟友不斷企圖在核軍備領域上發展,但核武的目的只是為了嚇阻對方,實際的戰爭仍然是利用非核子的傳統武器,進行區域性的有限度戰爭 Report on congressional refusal to fund additional nuclear weapons research.There was a guy named Henry Bond he was around 74 years old
。
==法令管制==
許多武器的製造、擁有、交易及使用都是受管制的,可能是受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甚至是國際條約的管制。
這類的管制有:
* 正當防衛
*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
*
* 法律
* 軍備控制條約
* 外層空間條約
* 核不擴散條約
*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
* 生物武器公約
==生命期問題==
不同文化對於武器的生命期定義有很大的差異,在歷史上也是如此。而不再使用的武器如何處理也有許多的不同。
美軍對於不再使用的武器及炸彈(包括一般炸彈、未爆炸彈藥、地雷及化學武器),在1919年起到1970年之間是用海洋傾倒的方式處理。倒到墨西哥灣的武器曾被沖到佛羅裡達海岸。德州-路易士安州離岸的石油平臺更增加發現這些武器的機率。漁夫也將棄置在馬薩諸塞灣處的武器帶到馬薩諸塞州的各城鎮。
==武器貿易條約==
《武器貿易條約》於2013年4月2日在聯合國大會上獲得透過,並於2014年12月24日正式生效。截止到12月24日,共有超過130個國家簽署該條約,其中包括世界最大軍火輸出國美國(但美國尚未批准該條約)。作為一個規範國際間武器貿易的多邊協定,該條約限制了八類常規武器(作戰坦克、裝甲戰車、大口徑火炮系統、戰鬥機、攻擊直升機、軍艦、導彈和導彈發射器、小武器和輕武器)的運輸,針對其國際貿易制定了共同標準,“以防止和消除常規武器非法貿易並防止其轉作他用”。
根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2014年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武器貿易條約》的關鍵與核心在於其體現了國際人道法精神,即“承認各國有義務尊重並確保尊重國際人道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認為,《條約》的透過為全球武器轉讓奠定了一個框架,有利於遏制武器濫用或非法利用。“《武器貿易條約》要求出口國確保他們的武器將不能被用來違反武器禁運,助長衝突,推動恐怖主義或捲入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或人權法的行動”。安理會公開辯論:潘基文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小武器、輕武器及彈藥管理
目前中國還未成為該條約的締約國。軍事專家尹卓指出,中國的擔憂主要在於害怕美國等軍事大國在履行條約過程中“搞特殊化”。“《武器貿易條約》限制武器流入戰亂地區的關鍵在於,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是否按條約規範他們的武器貿易行為。”因此,中國將根據條約是否有利於國家安全考慮是否加入。
==傳說或虛構武器==
*軒轅劍
*雷公鞭
*幹將莫邪
*芭蕉扇
*風火輪
*乾坤圈
*混天綾
*火尖槍
*方天畫戟
*青龍偃月刀
*丈八蛇矛
*三尖兩刃刀
*如意金箍棒(天河定底神珍鐵)
*九龍神火罩
*九齒釘耙(上寶沁金鈀)
*降妖寶杖
*血滴子
*埃癸斯(神盾)
*永恆之槍
*勝利之劍
*雷神之鎚
*格拉墨
*提爾鋒
*米斯特汀
*繁弱
*石中劍
*王者之劍
*十握劍
*三叉戟
*光劍
*命運之矛
*迦耶伯格
*汎合金盾牌
==當代武器==
*手槍
*步槍
*機槍
*彈藥
*炸彈
*火炮
*坦克
**同軸武器
*戰鬥機
*戰艦
*核武器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 Higgins Armory Museum
* Modern Firearms Encyclopedia
* Society of the Military Horse
* Pentagon plans cyber-insect army
* Weapon Systems
* Antique firearms
* Gladius Scholarly journal on Ancient and Medieval Weapons
* Modern Military Weapons
* Arms Weapons
Category:軍事裝備型別
|
多元智慧理論 | 多元智慧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霍華德·加德納() 於1983年所提出的教育理論。出自其著作《心智的架構》(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內。多元智慧理論是現代教育界中最常採用的理論之一,其應用層面及範圍亦非常廣泛。
==概要==
按照加德納的理論,「多元智慧」應包含以下八個情態範疇(modality)
香港資優教育 識懮·惜優(第一輯) ,香港:香港教育局資優教育組,第6-7頁。Slavin, Rober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9) p. 117, :
# 語言智慧(Verbal/Linguistic)
# 空間智慧(Visual/Spatial)
# 邏輯數理智慧(Logical/Mathematical)
# 肢體動覺智慧(Bodily/Kinesthetic)
# 音樂智慧(Musical/Rhythmic)
# 人際關係智慧(Inter-personal/Social)
# 自省智慧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 自然辨識智慧(Naturalist,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
加德納認為,每一個人都賦有這八種智慧,分別在於每個人在各種智慧範疇中都有其強項及弱項,而他相信每種智慧,都可以透過持續的學習或訓練,從而到達一定的水平。當一個人在某一個範疇有超越一般人的表現,廣義上可介定為「資優」;反之,若在某一個範疇的表現被一般人為落後,廣義上亦可介定為「稍遜」,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去強化基本能力,或者引導學習者以其強項去補缺本身的弱項部份。加德納還特別強調,強化學習者較弱的範疇,是透過正面的方式去處理,而非傳統上採用責罰的方式去為難學習者。
==各種智慧簡述==
=== 語言智慧 ===
包括口頭語言運用及文字書寫的能力,把句法、音韻學、語義學、語言實用學結合並運用自如。這類人在學習時是用語言及文字來思考,喜歡文字遊戲、閱讀、討論和寫作。
=== 空間智慧 ===
空間智慧強的人對於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敏感性很高,能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這類人在學習時是用意象及影象來思考的。
空間智慧可以劃分為形象的空間智慧和抽象的空間智慧兩種能力。形象的空間智慧為畫家的特長。抽象的空間智慧為幾何學家特長。建築學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間智慧都擅長。
=== 邏輯數理智慧 ===
從事與數字有關工作的人特別需要這種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智慧。他們學習時靠推理來進行思考,喜歡提出問題並執行實驗以尋求答案,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即使他人的言談及行為也成了他們尋找邏輯缺陷的好地方,對可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
=== 肢體動覺智慧 ===
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這類人很難長時間坐著不動,喜歡動手建造東西,喜歡戶外活動,與人談話時常用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他們學習時是透過身體感覺來思考。
=== 音樂智慧 ===
音樂智慧強的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較具敏感性。在學習時是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
=== 人際關係智慧 ===
這類人對人的臉部表情、聲音和動作較具敏感性,能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他們比較喜歡參與團體性質的活動,較願意找別人幫忙或教人如何做事,在人群中才感到舒服自在。他們通常是團體中的領導者,靠他人的回饋來思考。例如:卡內基、黑幼龍、羅斯福。
=== 自省智慧 ===
內省智慧強的人能自我瞭解,意識到自己內在情緒、意向、動機、脾氣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他們會從各種回饋管道中瞭解自己的優劣,常靜思以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愛獨處,以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
內省智慧可以劃分兩個長層次:事件層次和價值層次。事件層次的內省,指向對於事件成敗的總結。價值層次的內省,將事件的成敗和價值觀聯絡起來自審。
=== 自然智慧 ===
能認識植物、動物和其他自然環境(如雲和石頭)的能力。自然智慧強的人,在打獵、耕作、生物科學上的表現較為突出。
自然智慧應當進一步歸結為探索智慧。包括對於社會的探索和對於自然的探索兩個方面。
== 實踐方式 ==
過去的多元智慧發展主要集中在幼兒園,因為教育專家及官員認為,培養學生的多元智慧發展應該由小做起,並慢慢推廣至其他層面。然而,廣義來說,多元智慧理論的框架不單能在小學及幼稚園的層面推廣,在中學、大學、甚至研究院或在職培訓也是合適。在華人地區已有教育組織陸續將多元智慧理論推廣及實踐於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所、企業等層面。近年不少國際MBA的課程都加入了創意思維的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新時代的適應力和創意方面的開發。這正正就是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慧的其中一個範疇。
由於多元智慧理論有助老師從學生的智慧分佈去更瞭解學生,中小學通常將理論用於兩方面:
# 可以利用多元智慧理論來發掘資優學生,並進而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使他們茁壯成長;
# 可以利用多元智慧理論來扶助有問題的學生,並採取對他們更合適的方法去學習。香港現時有幾家中學,容許部份語文能力較低的學生利用錄影來交功課。
然而,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每一位學生都需要伯樂。於華人地區之教育組織及教育工作者應用多元智慧理論,應擴及各層面的學校老師和教授及學生家長,運用實務且生活化的多元智慧觀念來瞭解每一位學生,透過陪伴、觀察、多元智慧測驗評量及經設計的智慧課程活動等方式,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智慧和天賦,繼而運用多元智慧教學法因材施教,鍛鍊並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多元智慧表現,輔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智慧有效學習、探索生涯發展方向(例如科系及職業),據以實踐西方之多元智慧理論及東方因材施教之教育理念。
== 參考文獻 ==
=== 注釋 ===
=== 文獻 ===
* 張湘君、葛琦霞 編著,(2001),“多元智慧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天衛文化,臺北市,臺灣。
* Burke, Kay. (1999), "The Mindful School: How to Assess Authentic Learning", (3rd ed.), 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USA. ISBN 1-57517-151-1
== 參見 ==
* 情緒智商
* 有關腦部創傷病人的智慧研究成果,請參見奧利佛·薩克斯。
== 外部連結 ==
* Multiple Intelligences: Gardner's Theory. - ERIC Digest.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Project SUMIT
*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e-learning - MIapp project
* 吉思維GeniusWay華人地區推廣多元智慧教育組織
* 科技與多元智慧,及課室內的應用
* 多元智慧訓練協會
* 【多元智慧教育】教學大綱 -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師資培訓中心
* 多元智力理論:背景、意義、問題
* 南方網教育頻道:多元智慧的奇跡
* 論多元智慧觀的評價理論及其啟示
* 真實評價的興起及其內涵
* De Howard Gardner à Yves Richez: Une évolution des Intelligences Multiples . En Terre d"Enfance.
* Yves Richez (2017). Détection et développement des talents en entreprise .ISTE.
* Yves Richez (2018). Corporate Talent Detection and Development , Wiley Publishing.
Category:心理學
Category:智力
Category:教育心理學
Category:教育理論
Category:教育改革
Category:心理學理論
Category:課程
Category:生活技能 |
發展心理學 | 發展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之一。主要是研究人類不同年齡時的心理轉變,意指從胎兒階段到年老死亡所發生的有系統性之持續變化。這當中包括了兒童的心理與成人的差異、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以及當兒童有心理障礙時應當如何處理。
過去的學者把兒童心理學等同於發展心理學,根據約翰·桑託洛克(Santrock, 2004)的理論,在當時的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一般人的心理發展在成年以後就不再改變,所以,當時的發展心理學只著重兒童的心理發展;不過後來心理學家開始發現人類在成年以後,心理狀況亦會繼續發展,所以,有關成年人及老年人心理發展的研究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的發表。之後,不少人開始以整全的角度來觀看人生的心理發展,成為了今日的畢生發展心理學。
“發展”是指個體自受胎至死亡的一生期間,其行為產生連續性與擴充套件性改變的歷程,在此之中,個體行為不斷充實,由簡單至複雜,由粗略至精細,由分立至調和,由分化至統整。
一般學界的共識認為,先天與後天的因素,都對心理發展有影響,有時甚至也難以區分;且在後天因素中,父母教養的影響是不容否認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將來,無庸置疑地有重要的影響,研究支援教養會對子女的未來,造成強烈的影響,尤其負面的經驗更會對子女的發展造成影響。Schechter, D.S., & Willheim, E. (2009). Disturbances of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psychopathology in early childhood. Infant and 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Issue.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8(3), 665-87.Grienenberger, J., Kelly, K. & Slade, A. (2005). Matern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Mother-Infant A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Infant Attachment: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Mental States and Observed Caregiving. 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7, 299-311.研究一般認為,不論其他先天與後天的因素,教養本身對子女將來的成就有20%至50%的影響;另外,所有的家長都有自己的教養方式,根據金貝立·科普科(Kimberly Kopko)的定義,教養方式可以「由兩個層面來定義:控制與溫暖。控制指的是家長對子女行為的管理程度;而溫暖指的是家長對子女行為的接受和回應程度。」
== 分類 ==
發展心理學成型於以下各個範疇的集合:
* 教育心理學
* 兒童心理病理學(child psychopathology)
* 法證發展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亦補充了下列各項心理學的基本研究範疇:
* 社會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環境心理學
* 比較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可以依據發展的階段再細分如下:
* 幼兒心理學
* 兒童心理學
* 青年心理學
* 老年心理學
其中,兒童心理學是發展心理學最主要的內容,因此狹義的發展心理學為兒童心理學;
而廣義而言,發展心理學包含了動物心理學、民族心理學等等。
近年,由於對胎兒期及壯年期的研究增加,開始有這兩個類別的專門研究出現。
== 歷史 ==
在兒童心理學還沒有正式獨立出來之前,盧梭所寫的《愛彌兒》是公認第一本有關研究兒童心理較詳盡的著作,這是一本兒童教育著作。
許多理論觀點都試圖解釋「發展」是什麼。而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有讓·皮亞傑的發展階段論、利維·維谷斯基的社會關係論、以及資訊處理架構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amework)。
==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列表 ==
* 智力理論
** 讓·皮亞傑
** 哈沃德·加德納
** 奧利佛·薩克斯
* 情緒智商
**
** 約翰·梅爾
** 丹尼爾·高爾曼
* 最近發展區
** 利維·維谷斯基
* 資訊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 西摩爾·派普特(亦參考Logo程式設計語言)
== 理論 ==
* 讓·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 勞倫斯·柯爾伯格: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
* 傑羅姆·布魯納:認知學習理論(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 利維·維谷斯基:社會文化歷史理論(Social Contextualism)/ 近側發展區間
* 尤里·布朗芬布倫納:生態系統理論
* 約翰·鮑比、哈利·哈洛、瑪麗·愛因斯沃斯:依附理論
* 愛利克·埃裡克森:埃裡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心理發展
* 伊萬·巴甫洛夫:古典制約
* 史金納:操作制約
== 愛利克·埃裡克森 社會心理發展 各個階段 ==
=== 嬰兒期 ===
0-1歲
信任對不信任。
此時的重要他人為照顧者,最主要為母親,若是發展順利,將會產生「對人信任、有安全感」的特徵。
=== 幼兒期 ===
1-3歲
自主行動對羞怯懷疑,此階段的發展將決定人的個性是活潑、大方、自信,抑或是對自己感到羞怯懷疑。
此時的重要他人為父母,若是發展順利,即能依社會的要求表現出具有目的性的行為。
=== 童年早期 ===
3-6歲
自發自動對退縮愧疚。此時的重要他人擴大為家人,若是發展順利,將能使人具備責任感、能主動且有方向的做事。
=== 童年晚期 ===
6-12歲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在學齡前,兒童的接觸範圍到達學校老師及同學,也包含了住家附近的鄰居,這些皆屬於童年晚期的重要他人。而若是發展順利,將能使兒童在未來有正確的待人處事之觀念及能力。
=== 青春期 ===
12-20歲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青春期是人類發展中最重要的時期之一,此時的重要他人更擴大包含了同儕及崇拜物件,如偶像等等。若是發展順利,將能避免角色混淆的情形發生,能有較完整的自我認同觀念。
=== 成年早期 ===
20-35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影響成年早期的重要他人多了親密好友及伴侶,若是發展順利,將能較為輕鬆地與他人產生親密感,否則可能會對他人產生疏離感,並有孤獨的感受。
=== 成年中期 ===
35-60
生產對停滯。在成年中期,重要他人涵蓋了新組成的家庭之成員,以及工作場閤中的同事。若是發展順利,將對生活及工作有熱忱,不會產生頹廢感,也可能會延伸至社會層面,喜愛關懷社會、為他人付出。
=== 成年後期 ===
60歲以後
完美無缺對悲觀沮喪。在最後一個階段,影響的人包含了所有出現在生命中的人,而若是發展順利,將會認為此生無憾,能夠安心的享受餘生,但若未發展順利,即可能對生命感到悲觀及沮喪。
== 參見 ==
* 發展理論
* 發展階段
* 發展障礙
* 發展課題
* 發展檢查
* 匈牙利學派
* 教育心理學
* 畢生發展心理學
* 生涯規劃
== 參考資料 ==
=== 書目 ===
* 《心理學與生活》美-理查德 格里格、菲利普 津巴多
* Santrock, John W., (2004),“Life-Span Development” (9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Category:心理學分支
Category:行為科學 |
自由軟體 | 自由軟體(),根據自由軟體基金會對其的定義,是一類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複製、研究、修改和分發的,尊重使用者自由的軟體。這方面的不受限制正是自由軟體最重要的本質,與自由軟體相對的是專有軟體(,一些人也會將其翻譯為私有軟體、封閉軟體),後者的定義與是否收取費用無關,事實上,自由軟體不一定是免費軟體,同時自由軟體本身也並不抵制商業化。自由軟體受到選定的「自由軟體授權協議」保護而釋出(或是放置在公有領域),其發布以原始碼為主,二進位制檔案可有可無。
== 使用者 ==
自由軟體對全世界的商業發展特別是硬體有巨大的貢獻,多數嵌入式裝置系統廠商鑑於自身無需支付授權費用和實用性方面的原因考慮也會在自由軟體的基礎上開發作業系統。世界上絕大多數作業系統多少都會包含有自由軟體元件(例如BSD的TCP/IP協議棧廣泛被包括MacOS,Windows在內的專有商業作業系統使用)。隨著越來越多的自由軟體支援 Microsoft Windows 平臺,還有得益於 Android 平臺的普及,目前有上億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使用自由軟體。
自由軟體直接使用者往往是計算機方面的專業人士,或者有能力理解和改變原始碼的人。隨著Ubuntu,Manjaro 等對普通使用者更友好的 GNU/Linux 作業系統的普及,普通使用者也能在缺少相關知識的情況下開箱即用。
== 自由軟體許可證 ==
大多數自由軟體都使用類似的自由軟體許可證,使用最多的自由軟體許可如下
* The MIT License
*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v2
* The Apache License
*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v3
* The BSD License
* The 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LGPL)
* The Mozilla Public License (MPL)
* The Eclipse Public License
== 意義與歷史 ==
自由軟體的英文為「」。在英文裡「」一詞有「自由」、「免費」的雙重含意,對於如何區分自由軟體()和免費軟體(),自由軟體運動社群的創始人——-{zh-hans:理查德·斯托曼; zh-hant:裡查·史託曼;}-做出了以下的定義:“自由軟體的重點在於自由權,而非價格。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概念,你應該將「free」想成是「言論自由」()一詞中的含義,而不是「免費啤酒」()一詞中的含義。”原文如下:Free software is a matter of liberty, not price.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you should think of 'free' as in "free speech", not as in "free beer"自由軟體代表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執行、複製、分發、學習、修改並改進該軟體。自由軟體的定義可以追溯至GNU宣言。
大部分自由軟體都在網際網路上自由釋出,往往不收取任何費用。一些或是以離線實體的方式發行,有時會酌情收取的費用(例如:工本費和運輸費),而人們可用任何價格來販售這些軟體。所以,自由軟體也可以是商業軟體:因為自由軟體許可證並不限制販賣軟體或者提供商業服務,這些並沒有違反例如GPL等自由軟體許可證。因此,“自由軟體”是關乎自由的問題,與價格無關,軟體如何定價並不影響它是否被歸類為自由軟體。
== 自由軟體的定義 ==
自由軟體基金會(FSF)對自由軟體的定義首次於1989年發表。這份定義後來被布魯斯·裴倫斯(Bruce Perens)改寫為《Debian自由軟體指導方針》。
根據斯托曼和自由軟體基金會(FSF)的定義,自由軟體賦予使用者四種自由:
* 自由之零:不論目的為何,有使用該軟體的自由。
* 自由之一:有研究該軟體如何運作的自由,並且得以修改該軟體來符合使用者自身的需求。取得該軟體之原始碼為達成此目的之前提。
* 自由之二:有重新散佈該軟體的自由,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藉由散佈自由軟體來敦親睦鄰。
* 自由之三:有改善再利用該軟體的自由,並且可以發表修訂後的版本供公眾使用,如此一來,整個社群都可以受惠。如前項,取得該軟體之原始碼為達成此目的之前提。
如果一軟體的使用者具有上述四種權利,則該軟體得以被稱之為「自由軟體」。也就是說,使用者必須能夠自由地、以不收費或是收取合理的散佈費用的方式、在任何時間再散佈該軟體的原版或是改寫版,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使用。如果使用者不必問任何人或是支付任何的許可費用從事這些行為,就表示其擁有自由軟體所賦予的自由權利。
=== 自由軟體不是沒有版權 ===
大部分的自由軟體可以無需費用自由獲取,並且它的原始碼可以自由修改並散佈,但它並不是沒有版權。版權是當某項作品完成時就自然產生了,不需申請或註冊,而其內涵通常包括署名、發表(公開)、授予他人使用等權利。如合法享有著作權者無條件放棄所有著作權,則該作品就被“釋入公有領域”。需要注意的是,被釋入公有領域後,原著作權持有者就無法再對其他人如何使用該作品施加任何法律上的限制。因此科技巨頭可以合法地使用該等作品進行二次創作(例如製作新軟體),而該等二次創作品則在法律上享有完整的著作權,不受原著作權持有者的支配。
這並不符合自由軟體的定義。自由軟體必須能將“自由”無限傳承下去。因此自由軟體並未“釋入公有領域”,而是將“傳承自由屬性”作為一項允許他人使用自由軟體的條件。如任何人使用了自由軟體二次開發的軟體未向他人開放原始碼,則其對該自由軟體的二次開發,即屬違反著作權法。因此,自由軟體在法律上並未放棄著作權,而是訂明瞭若干“自由”的定義,並要求使用者如欲行使這些自由,必須對衍生作品維持相同授權。
相反的例子是非自由軟體(封閉軟體)。如果,當使用者付費購買或者免費獲得某套軟體時,所得到的只是“使用權”,使用者必須接受該軟體的軟體許可證才能使用這個軟體;而許可證列明軟體的原作者則仍然保有修改權,未經原作者同意進行修改屬違反許可證之行為,則該等軟體屬於封閉軟體。請注意,自由軟體也有許可證,常見的如GNU通用公共許可證,但這些許可證不會限制你獲取原始碼或者限制你修改軟體,唯一的要求是你對修改後的軟體必須應用同樣的或更寬鬆的許可證。即你修改後形成的新軟體,其他人也可以獲取其原始碼並修改,你不得限制他們這樣做,否則你當初的修改行為就因不符合GNU通用公共許可證而構成侵犯(之前參與編寫這個軟體的人所享有的)著作權。
=== 自由軟體不使用封閉格式 ===
封閉軟體通常會使用專屬的封閉格式,並且不允許使用者分發,這極大地限制了使用者的自由。而自由軟體則完全不同,由於自由軟體的原始碼是公開的,所以它所使用的任何格式都是透明的。自由軟體永遠不會只發布專屬的封閉格式軟體來限制使用者修改的自由。
== 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 ==
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是理查德·馬修·斯托曼。他被人稱為「最後的真正駭客」,他認為一個好的軟體,應該自由自在地讓人取用。軟體不應該拿來做為相互傾軋、剝削的工具。所以他起草GNU通用公共許可證來保障自由軟體的自由,並創辦了自由軟體基金會來貫徹他的理念。領袖們有時被稱作終身仁慈獨裁者。
== 自由軟體與開源軟體 ==
最早的開放原始碼定義是在1998年建立,來自Debian自由軟體指導方針。雖然大多數的開放原始碼軟體同時也是自由軟體,但是,GNU專案認為“開源”這個詞並沒有抓住自由軟體的真正涵義,容易讓人過於著重軟體的質量、流行與成功而忽視或拋棄自由軟體精神的道德觀和社會價值,力主自由軟體是一個道德底線。
FreeBSD、OpenBSD以及NetBSD的社群人員往往認為「Copyleft」是一種對自由的過度限制,是一種自由的侵害,因此他們傾向於使用較為寬鬆的BSD、MIT類似的協議,然而這類協議因為缺少相關的說明並不能避免其成果被專利流氓利用。一些公司/群體為了避免專利流氓的侵害而且也不想使用例如GPLv3、MPL2.0等Copyleft協議的情況下會選擇使用Apache2.0協議。
對於BSD、MIT這類較為寬鬆的自由軟體協議,GNU專案認為這是對專有軟體的鬆懈()和寬容式(),因為這些協議不能避免其衍生作品成為限制使用者自由的專有軟體,一旦你允許他們這麼做,那麼你就無法捍衛其他人的自由了。,例如FreeBSD在PlayStation 4系統軟體的使用以及BSD的TCP/IP協議棧在專有軟體的使用等。
=== 形式上的差異 ===
開源軟體與自由軟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要符合開源軟體定義的軟體就能被稱為開源軟體。而自由軟體有比開源軟體更嚴格的概念,因此所有自由軟體都是開放原始碼的,但不是所有的開源軟體都能被稱為「自由」。但一般,絕大多數開源軟體也都符合自由軟體的定義。
=== 兩者內涵的差異 ===
# 開放原始碼作用是,使用開放的開發方式,儘可能的使軟體最佳化,而自由軟體則將尊重使用者自由作為道德標準。
# 如果說「自由軟體」會引起誤解,(因為英文「」一詞有「自由」、「免費」的雙重含意),那麼「開放原始碼」的名字則會引起的誤解則更多。“開源”很容易讓人認為是-{只}-要把原始碼「公開」出來就算是開源了,即“你可以看到原始碼”。但是如果使用者的自由仍然得不到尊重,那麼即使公開原始碼也沒有意義。有的軟體公司只是為了想找使用者幫它除錯、吸收社群貢獻的功能,這樣子會破壞了自由軟體的原意。一個例子是Tivo公司生產的機頂盒。雖然它基於GNU/Linux,TiVo公司也按照許可證釋出了原始碼,但是卻禁止使用者在機頂盒上執行自己的程式,或重新安裝系統。
# 自由軟體的原意就是要給予使用者運用軟體的自由,這個『自由』就是自由軟體的精神所在。但是一些商業化開放的原始碼卻故意忽略了這個最重要的精神,反而無法讓使用者體認到『自由』的真意,那麼開源這一個替代自由軟體的辭句反而把自由的原意除去了。
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理查德·馬修·斯托曼很反對人們把開放原始碼和自由軟體混為一談。《Why“Open Source”misses the point of Free Software 》。
== 自由軟體與免費軟體 ==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列表
免費軟體()是一種不須付費就可取得的軟體,但是通常有其他的限制,使用者並沒有使用、複製、研究、修改和分發的自由。該軟體的原始碼不一定會公開,有些免費軟體即使所謂開源但是因為有會限制使用者軟體自由如限制使用者修改重分發或者限定/限制特定人群使用等行為的限制性條款存在並不是自由軟體。
== Tivo化 ==
是一種限制軟體自由的行為,即透過檢測可執行檔案簽名,禁止使用者安裝或執行修改後的可執行檔案,這種行為被 Richard Stallman 稱為“專制暴君”()。這個名字源自於Tivo公司在其數字影片錄影機的產品中使用了GNU和Linux核心的原始碼但是其從設計上限制了使用者的軟體自由,使用者不能在其產品上自由執行和使用修改後的系統。因此自由軟體基金會出版了GPLv3,GNU專案軟體的授權協議也隨之升級,然而因為各種因素很多Linux核心開發者對升級表示反對。
== 數字限制管理 ==
數字限制管理()或數字限制機制()是自由軟體社群對數字版權管理的一種諷刺性說法,因為這種行為限制了使用者的軟體自由權利。自由軟體基金會針對此種從設計上就限制使用者軟體自由的行為發起了Defective By Design目前暫無官方中文譯名,維基使用者翻譯為設計式缺陷,可見Talk:設計式缺陷運動。
== JavaScript陷阱 ==
JavaScript陷阱()指使用者在瀏覽器中使用專有軟體卻毫不知情的現象,RMS在GNU專案網站上給出了具體的定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GNU專案創造了提供探測並攔截使用者訪問的網頁上非自由、非平凡的JavaScript功能的給重視軟體自由的使用者使用。一些自由軟體社群,為了解決此類問題也作出了一些努力,例如由自由軟體基金會支援的為此專門成立了行動小組。
== 參見 ==
* :理查德·斯托曼選集
* Copyleft
* GNU
* GNU寬通用公共許可證
* 理查德·馬修·斯托曼
* GNU/Linux
* 開放原始碼
* Linux的採用
* 自由開源軟體列表
*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許可證比較
* 海盜黨
* 分享主義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自由軟體,自由社會(第三版)》中文版線上自由閱讀 ,北京GNU/Linux使用者組翻譯。
* 自由軟體目錄 - 自由軟體基金會
* 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
|
霍華德·加德納 | 霍華德·厄爾·加德納(,),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他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論。
==參考==
== 外部連結 ==
*他的部落格
*他的主頁
Category: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Category:美國發展心理學家
Category:美國管理學家
Category:智力研究者
Category:創造力研究者
Category: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獲得者
Category:麥克阿瑟學者
Category:香港教育學院榮譽博士
Category:美國哲學會會士
Category:紐約大學教師
Category:哈佛學院校友
Category:21世紀美國心理學家
Category: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
Category:賓夕法尼亞州人 |
1961年 | == 大事記 ==
* 發現第一個類星體。
* 中國自己設計並定型生產的312-1V型明線12路載波機投產使用。擴大了長途電話的使用容量,大大提高了中國長途電話水平。
=== 1月 ===
* 1月3日——緬甸宣佈與中共合作,清除中華民國在緬遊擊隊。美國和古巴斷交。
* 1月6日——泰國在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替泰國駐韓大使館舉辦開館儀式,此前兩國已在建交當日發表互設使館的共同宣告。
* 1月20日——約翰·肯尼迪上任美國總統。
=== 2月 ===
* 2月14日——第一個合成製造的化學元素:鐒。
=== 3月 ===
* 3月9日——載著的假人,一條名叫Chernushka的狗,一些老鼠和一隻豚鼠,這是的一次試飛。
* 3月15日——南非退出英聯邦。
* 3月25日——載著Ivan Ivanovich的假人,一條名叫Zvyozdochka的狗。這是在首次機組飛行Vostok 1之前,Vostok航天器設計的最後一次試飛。
=== 4月 ===
* 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座東方一號上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太空人。
*4月21日——法國一些退役軍官,試圖維持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地位,但是在幾天後失敗。
* 4月17日——豬灣事件。
* 4月18日——《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簽署。
* 4月25日——羅伯特·諾伊斯獲得積體電路的專利。
* 4月27日——獅子山獨立。
=== 5月 ===
* 5月14日——美國100名特種作戰部隊隊員進入南越。
* 5月16日——朴正熙發動五一六軍事政變上臺,展開其對韓國長達十八年的獨裁統治。
* 5月19日——金星1號飛船飛過金星。這是人類第一個飛過一個行星的飛船。
* 5月22日——亞洲生產力組織成立大會,中國、日本、印度等八國代表參加。
* 5月25日——約翰·肯尼迪總統宣佈要完成阿波羅工程。
* 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聯邦王國”,成立南非共和國。
=== 6月 ===
* 6月3日——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在維也納聚會。
=== 7月 ===
=== 8月 ===
*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首次演出《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它被視為著名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雛形。
* 8月8日——日本“松川事件”的全體被告在重審時宣告無罪。
* 8月13日——柏林牆開建。
* 8月15日——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寶雞至鳳州段正式通車運營。
=== 9月 ===
* 9月1日——貝爾格萊德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首腦會議,正式宣告了不結盟運動的誕生。
* 9月18日——聯合國DC-6號班機在北羅得西亞墜毀,聯合國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等15人遇難
* 9月19日——臺灣發生主張臺灣獨立的蘇東啟案。
* 9月27日——獅子山加入聯合國
=== 10月 ===
* 10月23日——臺灣證券交易所成立,並於1962年2月9日正式開業。
* 10月27日——蒙古人民共和國、茅利塔尼亞加入聯合國。
* 10月30日——蘇聯製造的氫彈沙皇炸彈在北冰洋新地島試爆,成為人類史上威力最大的一顆炸彈。
* 10月31日——斯大林的屍體被移出列寧墓;國軍歷史文物館揭幕。
=== 11月 ===
=== 12月 ===
*12月1日——臺灣第一座核子反應爐建成。
== 出生 ==
* 1月16日——馬榮成,香港漫畫家
* 2月27日——德永英明,日本音樂人
* 3月21日——洛塔爾·馬特烏斯,德國足球運動員
* 3月27日——松本孝弘,日本音樂人
* 4月2日——姜永勳,韓國外交官
* 4月3日——艾迪·墨菲,美國電影演員
* 5月6日——喬治·克魯尼,美國電影演員
* 5月10日——李力持,香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
* 5月29日——吳百納,英國外交官及「中國通」
* 6月7日——朱立倫,曾任新北市市長,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
* 6月9日——邁克爾·J·福克斯,美國電影演員
* 6月18日—— 趙傳,臺灣歌手
* 6月21日——佐科·維多多,現任印尼總統
* 7月1日——戴安娜,威爾斯王妃(1997年逝世)
* 7月2日——蔣志光,香港男藝人及前歌手
* 7月10日——張學友,香港歌手、演員
* 7月14日——畢華流,香港作家,遊藝專家
* 7月23日——張瓊瑤,香港政治人物
* 7月28日——庾澄慶,臺灣歌手
* 8月4日——巴拉克·奧巴馬,美國總統
* 8月31日——盧秀燕,現任臺中市市長
* 9月1日——江蕙,臺灣歌手
* 9月2日——黃秋生,香港演員
* 9月4日——黃日華,香港演員
* 9月19日——安德尊,香港演員
* 9月25日——劉錫賢,香港演員
* 9月27日——
**劉德華,香港歌手、演員
**林迪安,香港武術指導、武打演員
* 10月2日——王如玄,曾任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
* 10月15日——牛佬(文啟明),香港著名漫畫家
* 11月1日——王瑞傑,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政治人物
* 11月19日——梅格·瑞安,美國電影演員
* 11月24日——達基尤丁·哈山,馬來西亞政治人物、馬來西亞首相署部長,伊斯蘭黨黨員
* 12月3日——李開復,電腦科學研究者
* 12月7日——林夕,香港填詞人
* 12月10日——歐瑞偉,香港男演員及武術指導
* 12月14日——林超榮,香港演員、編劇、傳媒、創作人
* 12月21日——吳鎮宇,香港男演員
== 逝世 ==
== 諾貝爾獎 ==
* 物理:羅伯特·霍夫史達特(Robert Hofstadter)和魯道夫·穆斯堡爾(Rudolf Mössbauer)
* 化學:梅爾文·卡爾文(Melvin Calvin)
* 生理和醫學:喬治·馮·貝凱希(Georg von Békésy)
* 文學: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
* 和平:達格·哈馬舍爾德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34屆,1962年頒發)
*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傑洛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西城故事》
*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麥克西米倫·謝爾(Maximilian Schell)《紐倫堡審判》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索菲婭·羅蘭(Sophia Loren)《兩個女人》
*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喬治·蔡克利斯(George Chakiris)《西城故事》
*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麗塔·莫蕾諾(Rita Moreno)《西城故事》
(其他獎項參見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 一等(特種大綬)景星勳章 ==
* 一等(特種大綬)景星勳章——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鄧傳楷(Jack C.K. Teng)1961年獲總統親授(1968年9月再次獲頒)
== 參考文獻 ==
*
1年
6 |
人機互動 | 人機互動(,縮寫:HCI)是⼀⻔交叉學科,顧名思義就是⼈和機器的互動。在早期,⼈們提出⼈機互動的理念,是針對⼈與機器之間。⽽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 ⼈們發明了更新的機器,也就是我們現在⼤家都在使⽤的計算機,⼈機互動也就從Human-Machine Interaction(HMI)更多地向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發展。
人機互動(HCI)學科是一個關注人和機器之間互動模式的多學科研究領域,其關注有關人和計算機之間的介面設計和實現的所有問題。由於其性質和目標,人機互動自然而然地會涉及到電腦科學的多個學科方向(影象處理,計算機視覺,程式語言等)以及人文學科的多個方向(人體工程學,人因,認知心理學等)。人機互動研究首先關心能夠改善人機互動的新型介面的設計、實現和評估。這裡的改善涉及多個方面,包括使用直觀性和與介面穩健性。
一個直觀、自然、高效、健壯且可定製的介面可以明顯縮小人類心智模型與計算機、機器或機器人完成既定任務之間的隔閡。雖然有關人機互動的研究可追溯到1975年,但近年來消費電子技術的進步更是開啟了令人興奮的新局面:在設計經濟實惠的自然使用者介面(NUI,Natural User Interface) 過程中,手勢、手和身體姿態、言語、目光不過是多種自然互動模式中的幾個例子。
人機互動介面的設計要包含使用者對系統的理解(即心智模型),那是為了系統的可用性或者使用者友好性。
== 人性化介面裝置==
人機介面 MMI: man–machine interface或人機互動介面(或)大量運用在工業與商業上,簡單的區分為「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兩種。輸入指的是由人來進行機械或裝置的操作:如把手、開關、門、指令 (命令)的下達或保養維護等;而輸出指的是由機械或裝置發出來的通知:如故障、警告、操作說明提示等。好的人機介面會幫助使用者更簡單、更正確、更迅速的操作機械,也能使機械發揮最大的效能並延長使用壽命。而目前市面上所指的人性化介面則多是狹義的指在軟體人性化的操作介面上。
== 互動模式 ==
互動(Interaction)至少包括兩個要素,一個是使用者(User),一個是系統。
=== Norman的互動模式 ===
在人機互動的領域裡,Norman的互動模式或許是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模式了,Norman的互動模式被區分成兩個主要的階段:「執行」(Execution)和「評估」(Evaluation),還可以進一步被區分成七個部份Dix et al. (1998)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h3 : The interaction :
# 訂立目標
# 組成意圖
# 標明行動順序
# 執行
# 觀察系統
# 詮釋系統狀態
# 評估
其實以電腦而言,電腦互動主要意義是以使用者為考量,而不是從設計者的概念模型去切入,如何讓使用者能控制系統的順序、速度,怎麼注意資訊,都是人機互動中所關心的。人機互動的關鍵在於使用者瞭解了電腦能替我們做些什麼,及如何處理資訊,我們就可將大部份時間放在「人」的身上,而不是技術領域,所以一個成功的互動系統指人們告訴電腦如何去工作,而不是在技術上打轉。
電腦介面的設計不光是單向的,而是設計者必須重視使用者的回饋,並且進行調整,運用適當的設計,比如美工圖案選單或是簡易的操作,讓使用者可以輕鬆的滿足自己的需求,有效率的執行工作,才能讓機器發揮最大的功能。
== 概念模型 ==
設計者或其他相關工程人員,所共同設計的操作介面稱為概念模型。使用者並無法直接與設計者進行對話,也鮮少透過說明書準確而有效地瞭解設計者的概念;透過與介面的互動,進而對該設計產品的功能及操作所形成的瞭解,則稱為使用者對於該產品所形成的心智模型。一般而言,使用者的心智模型是在使用中自然逐步形成的,同時,藉由與系統不斷地互動,使用者會不斷修正其心智模型。如果到了最後,使用者的心智模型與設計師的概念模型能一致或相當接近,那麼,介面設計就算是相當成功了。《科學發展》雜誌2003年8月,368期,18至23頁(pdf檔)
概念模型可分為依據活動所設計或物件所設計的兩種導向。想要設計出具有使用性的介面,必須要了解活動的型別,以及人們在目前的工具中發生了什麼問題。Preece(2002)Interaction design: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Ch2: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ualizing interaction
=== 活動型概念模型 ===
根據活動所設計的概念模型可分為四類:
;指令型(Instructing): 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簡單有效率,例如DOS作業系統及word。
;對話型(Conversing): 系統與使用者進行對話,雙向互動,但容易發生系統誤解使用者的狀況,或是造成電話語音系統單向互動的問題。
;操作導航型(Manipulating & Navigating): 讓使用者用最自然的直覺去操作介面,如蘋果開創的圖形化作業系統,還有電腦輔助設計系統都屬此型別的設計。
;搜尋瀏覽型(Exploring & Browsing): 使用者依此係統搜尋資訊,如google等搜尋引擎及入口網站。
=== 物件型概念模型 ===
物件導向的概念模型將重點放在處於某些特定背景情境下使用的特定物件,它往往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極為類似。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Human-Centered Computing Education Digital Library
* 人機介面互動設計趨勢
* 人機介面-電子工程專輯
== 參見 ==
* 人機工程學
* 使用者介面
* 互動設計
* 遊戲
* 遊戲設計
* 互動模式
* 概念模型
|
12月13日 | 12月13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47天(閏年第348天),離全年結束還有18天。
== 大事記 ==
12月13日 12月13日
歐盟27個成員國的領導人正式簽署了《里斯本條約》以取代舊有的《歐盟憲法》。 歐盟27個成員國的領導人正式簽署了《里斯本條約》以取代舊有的《歐盟憲法》。
教宗保羅三世召開特蘭託會議,以應對馬丁·路德所倡議的宗教改革。 美軍發動紅色黎明行動將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俘虜。
宣佈改國號為馬耳他共和國,不再奉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 聯邦軍於維吉尼亞弗雷德裡克堡發動的弗雷德裡克堡戰役中,遭遇邦聯軍強烈反擊。
=== 13世紀 ===
* 1294年:教宗塞萊斯廷五世宣佈退位。
=== 16世紀 ===
* 1545年:教宗保羅三世召開特蘭託會議,以應對馬丁·路德倡議的宗教改革。
* 1577年:英格蘭海盜弗朗西斯·德雷克開始其環球航行。
=== 18世紀 ===
* 1769年:達特茅斯學院建校。
=== 19世紀 ===
* 1862年:美國聯邦軍波多馬克軍團在弗雷德裡克斯堡戰役中遭遇邦聯軍北維吉尼亞軍團強烈反擊。
=== 20世紀 ===
* 1937年:日本軍隊成功攻佔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並在未來數星期內展開各式反人類戰爭罪行。
*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海軍施佩伯爵將軍號裝甲艦與英國皇家海軍於拉布拉他河河口爆發激烈海戰,該艦退回蒙得維的亞港補給後自行鑿沉。
* 1949年:以色列議會決定將首都遷往耶路撒冷,但未得到大多數國家公認。
* 1959年:馬卡里奧斯大主教當選為塞普勒斯總統。
* 1964年:劉少奇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特赦令,對於確實改惡從善的滿洲國和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爭罪犯實行特赦。同時對所謂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實行特赦。
* 1974年:宣佈改國號為馬耳他共和國,不再奉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
* 1981年:波蘭總理沃依切赫·雅魯澤爾斯基頒佈戒嚴令,宣佈取締團結工會,並逮捕其領導人。
* 1996年:科菲·安南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
* 2000年:阿爾·戈爾最終宣佈競選失敗,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束。
=== 21世紀 ===
* 2003年:美軍尋獲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在提克里特的藏身處,並發起行動將其俘虜。
* 2004年:智利前獨裁者奧古斯托·皮諾切特遭到軟禁。
* 2004年:法國最高行政法院以煽動種族仇恨和反猶太主義為由,封禁真主黨所屬之。
* 2005年: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開幕。
* 2006年:經過長期的淡水豚類考察行動後,中國宣佈長江流域的白鱀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 2006年:比利時法語社群廣播電視播放虛假報導《再見比利時》,偽造比利時王國解體及法蘭德斯獨立。
* 2007年:歐盟27個成員國的領導人正式簽署了《里斯本條約》以取代舊有的《歐盟憲法》。
* 2007年:前美國參議員喬治·約翰·米切爾釋出《》,舉發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使用之現象。
* 2007年:美國參議院透過《》,成為近30年首次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標準。
* 2009年:巴基斯坦卡拉奇聯合銀行發生搶劫案。
* 2014年: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透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2017年:伊斯蘭合作組織宣佈承認東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 2018年:土耳其一列高速火車出軌,導致9死47傷。
== 出生 ==
* 1520年:教宗-{zh-hans:西克斯圖斯五世;zh-hk:思道五世;zh-tw:思道五世;}-,羅馬主教(1590年逝世)
* 1533年:埃裡克十四世,瓦薩王朝第二位瑞典國王(1577年逝世)
* 1553年:亨利四世,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建立者(1610年逝世)
* 1678年:愛新覺羅胤禛,清朝雍正皇帝(1735年逝世)
* 1720年:卡洛·戈齊,義大利劇作家(1806年逝世)
* 1780年:約翰·沃爾夫岡·德貝萊納,德國化學家(1849年逝世)
* 1797年:海因裡希·海涅,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記者(1856年逝世)
* 1816年:維爾納·馮·西門子,德國發明家,西門子公司創始人(1892年逝世)
* 1818年:瑪麗·託德,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夫人(1882年逝世)
* 1867年:克里斯蒂安·伯克蘭,挪威科學家(1917年逝世)
* 1887年:艾文·約克,美國一次大戰戰爭英雄(1964年逝世)
* 1887年:喬治·波利亞,匈牙利裔美國數學家、數學教育家(1985年逝世)
* 1902年:塔爾科特·帕森斯,美國社會學家(1979年逝世)
* 1906年:馬裡納郡主,希臘公主,英國王室成員(1968年逝世)
* 1911年:特里夫·哈維默,挪威經濟學家,198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99年逝世)
* 1913年:阿諾·布朗,加拿大救世軍大將(2002年逝世)
* 1915年:羅斯·麥唐諾,美國冷硬派犯罪小說作家(1983年逝世)
* 1919年:漢斯-約阿希·馬西里,二次大戰德國空軍王牌飛行員(1942年逝世)
* 1920年:喬治·普拉特·舒爾茨,美國國務卿(2021年逝世)
* 1923年:菲利普·安德森,美國物理學家,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20年逝世)
* 1926年:卡爾·厄爾斯金,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2024年逝世)
* 1929年: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加拿大演員(2021年逝世)
* 1934年:理查·賽納克,美國電影監製,1989年以《溫馨接送情》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2012年逝世)
* 1936年:阿迦汗四世,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的最高精神領袖
* 1945年:赫爾曼·凱恩,美國作家、電臺主持、茶黨運動者,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主席(2020年逝世)
* 1948年:林霨,華裔美國歷史學家
* 1950年:湯姆·維爾薩克,第30任美國農業部長
* 1953年:-{zh-cn:本·伯南克; zh-hk:本·伯南克; zh-tw:班·柏南奇;}-,美國經濟學家,第14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1957年:許純美,臺灣媒體名人
* 1957年:史蒂夫·布希密,美國男演員、導演、編劇、監製
* 1959年:莊靜而,香港女演員
* 1961年:王維基,香港城市電訊有限公司、香港寬頻聯合創辦人兼董事局主席
* 1961年:哈利·葛瑞森-威廉斯,英國作曲家
* 1963年:尤勇智,中國男演員
* 1964年:hide,日本吉他手、視覺系先驅者(1998年逝世)
* 1967年:織田裕二,日本演員、歌手
* 1967年:傑米·福克斯,美國演員、歌手、鋼琴家
* 1968年:楊麗菁,臺灣演員
* 1969年:木拉提·納斯洛夫,俄羅斯維吾爾族流行歌手(2007年逝世)
* 1969年:石川英郎,日本男性聲優
* 1969年:託尼·庫蘭,蘇格蘭演員
* 1970年:於正昇,臺灣配音員
* 1970年:武文賞,越南政治人物,第9任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
* 1970年:格琳德·卡爾滕布魯納,奧地利登山家
* 1971年:樸軫永,韓國男歌手、音樂製作人、經紀公司創立者
* 1973年:邱彥翔,臺灣藝人
* 1976年:利昂涅爾·白耶,瑞士電影導演
* 1980年:蘇麗文,臺灣跆拳道選手
* 1980年:黃宗澤,香港演員、歌手
* 1980年:妻夫木聰,日本男演員
* 1981年:楚宣,臺灣女演員
* 1981年:張勝祖,韓國男演員
* 1981年:-{zh-hans:艾米·李;zh-hk:艾米·李;zh-tw:艾米·李;}-,美國歌手、鋼琴家、詞曲創作人、搖滾樂團伊凡塞斯主唱
* 1981年:利亞姆·勞倫斯,愛爾蘭足球運動員
* 1982年:瑛太,日本演員
* 1982年:木下亞由美,日本演員
* 1982年:安東尼·凱利,澳洲歌手
* 1984年:桑蒂·卡索拉,西班牙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86年:五十嵐裕美,日本女性聲優
* 1989年:陳翔,中國創作歌手、演員
* 1989年:古川愛李,日本女子偶像團體SKE48成員
* 1989年:凱薩琳·史瓦辛格,美國作家
* 1989年:-{zh-cn:泰勒·斯威夫特; zh-tw:泰勒絲; zh-hk:泰勒·斯威夫特;}-,美國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慈善家、導演、演員
* 1993年:瑞安·伍茲,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94年:羅雪妍,香港女演員
* 1994年:家入裡歐,日本歌手
* 1995年:託盧洛普·阿羅提莉,奈及利亞空軍飛官(2020年逝世)
* 1995年:林鬱婷,臺灣女子拳擊運動員
* 1995年:艾瑪·科林,英國女演員
* 1996年:岡山智樹,日本男演員
* 1998年:陳同佳,潘曉穎命案疑犯,該案間接觸發2019年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 1998年:七澤米亞,日本AV女優
* 1998年:李東烈,韓國男子偶像團體UP10TION成員
== 逝世 ==
* 784年:尚可孤,唐朝將領(生年不詳)
* 1250年:腓特烈二世,神聖羅馬皇帝(1194年出生)
* 1521年:曼努埃爾一世,葡萄牙國王(1469年出生)
* 1557年:尼科洛·塔爾塔利亞,義大利數學家、工程師(1499年/1500年出生)
* 1632年:岡部長盛,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前期武將、大名(1568年出生)
* 1784年:塞繆爾·約翰遜,英國文學家,第一部正式英文辭典的作者(1709年出生)
* 1867年:藤堂平助,日本幕末武士,新選組第八隊隊長(1844年出生)
* 1937年:司徒非,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六O師少將參謀長(1893年出生)
* 1937年:劉國用,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五十八師一七四旅少將副旅長(1898年出生)
* 1937年:蔡如柏,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六O師九五六團上校團長(1898年出生)
* 1944年:康丁斯基,俄羅斯抽象派畫家和美術理論家(1866年出生)
* 1950年:沃德·亞伯拉罕,匈牙利數學家、統計學家(1902年出生)
* 1996年:曹禺,中國現代劇作家及戲劇教育家(1910年出生)
* 2016年: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美國經濟學家,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21年出生)
* 2016年:艾倫·錫克,美國演員(1947年出生)
* 2019年:吳祖南,香港大學教授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小提琴日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執法警示日
* :戒嚴時期受難者紀念日
* :國慶日
* :共和國日
* 斯堪地那維亞:聖露西亞節
==參考資料==
|
古斯塔夫·福樓拜 | 古斯塔夫·福樓拜(,;),生於法國魯昂,法國文學家,《包法利夫人》的作者。
== 生平 ==
福樓拜出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的魯昂,父親是當地市立醫院的院長,頗有名望,深受當地居民的愛戴。
小時候的福樓拜常和妹妹一起爬到窗簾上偷看停放在醫院裡的屍體,使得幼年的福樓拜對許多事都看得很淡。
中學期間他認識了美麗的少婦愛麗莎,這份近乎離譜的暗戀註定單相思,福樓拜這份情感轉移至他的小說《情感教育》。
後來他認識了女作家路易絲·柯蕾,兩人很有默契的維持著男女關係,1852年12月給路易絲·柯蕾的信中提到:“作者在其作品中,應該猶如宇宙間的上帝,他無所不在,但又無跡可尋。”
== 作品創作 ==
1856年他的大作《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誌》上連載,因內容太過敏感而被指控為淫穢之作,詩人拉馬丁告訴他,“在法國沒有一個法庭能定你的罪”。果然後來經法院審判無罪,開始聲名大噪。
《包法利夫人》被視為是“新藝術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說”,書中主角愛瑪是一位農莊的女孩,美麗但不文靜,在成為包法利夫人後,沉浸在追求炙熱愛情的美夢中,忽略了丈夫和新生的孩子,最後被社會所欺騙,被情人所拋棄。福樓拜透過無數的繁瑣細節描寫包法利夫人的心理狀態,他對作品完美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1800頁正反兩面寫滿的《包法利夫人》草稿刪節到最後只剩下不到500頁,他視文字、文學創作為生命,作品中的每一章、每一節,甚至是每一句、每一字,極盡可能的反覆修改,優美的文字呈現出嘔心嚦血的結果,他認為“一句好的散文應該同一句好詩一樣,是不可改動的,是同樣有節奏,同樣響亮的。”福樓拜描寫女主角愛瑪服毒自殺,為具體瞭解砷中毒的症狀,竟認真去研究醫學專著,他感到自己好像也中了毒。他認為,寫文章要盡量做到像科學那樣客觀嚴謹,描寫人物要像定義標本一樣。在法國文學史上他上承寫實主義,其創作理念極大的影響了左拉以後的自然主義作家。
1867年寫出歷史小說《薩朗波》,以古代非洲奴隸國家僱傭軍隊起義為背景,描寫起義軍首領馬多和迦太基姑娘薩朗波的戀愛。
== 去世 ==
福樓拜終身未婚,但感情方面行徑極端荒唐,常流連風月場所。
1880年5月8日福樓拜準備巴黎之行,他突覺得暈眩,醫生到達前已死於中風(一說是梅毒併發症),埃德蒙·勒杜(Edmond Ledoux)說福樓拜是在浴室上吊自殺。一説長時期追求靈感喝咖啡,致咖啡因中毒引起併發症亡
福樓拜長眠於魯昂,有300人參加福樓拜的葬禮,由於墓地太小,一時竟無法將棺材放進去,此事見諸於《龔古爾日記》。
== 作品 ==
* 《包法利夫人》(1857年)
* 《薩朗波》(1867年)
* 《情感教育》(1869年)
* 《聖安東尼的誘惑》(1874)
* 《三故事》(1877年)
* 《布瓦爾和佩庫歇》(1881年)(未完成)
* 《庸見詞典》(1913年)(未完成)
== 參考 ==
* 《天才、狂人與死亡之謎》,黛博拉·海頓著,李振昌譯
* 《福樓拜的鸚鵡》,朱利安·巴恩斯,湯永寬譯
== 外部連結 ==
=== Online Texts ===
* French Audiobook (mp3): La femme du monde (taken from Flaubert's early works)
*
* Flaubert's works : text, concordances and frequency list
=== 更多連結 ===
* Overview
* site of the Centre Flaubert at Rouen
* Multilingual research links
* Flaubert entry at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site
* Bibliomania page
* Long page about Flaubert
* A comprehensive site in French
* Flaubert 'Bookweb' on literary website The Ledge, with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Category:法國奇幻小說家
Category:法國歷史小說家
Category:法國短篇小說家
Category:法國LGBT作家
Category:法國小說家
Category:19世紀小說家
Category:魯昂人 |
演化 | -{zh-hans:進化,又稱演化;zh-cn:進化,又稱演化;zh-hant:進化,又稱演化;zh-hk:進化,又稱演化;zh-tw:演化,又譯進化;zh-sg:進化,又稱演化;zh-mo:進化,又稱演化;}-,舊譯天演(),指的是生物的可遺傳性狀在世代間的改變,操作定義是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在繁殖過程中,會經複製並傳遞到子代。而基因的突變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新性狀又會因為物種遷徙或是物種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而隨著基因在族群中傳遞。當這些遺傳變異受到非隨機的自然選擇或隨機的遺傳漂變影響,而在族群中變得較為普遍或稀有時,就是演化。演化會引起生物各個層次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生物個體和分子。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起源,約35-38億年前出現,稱為最後共同祖先。之後新物種(物種形成)、種內的變化()和物種的消失(絕種)在整個地球的生命史不斷發生。據估計,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99%以上已經滅絕。地球目前的物種估計有1000萬至1400萬。其中約120萬已被記錄。
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演化理論,最早是由查爾斯·達爾文與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所提出,詳細闡述出現在達爾文出版於1859年的《物種起源》. Related earlier ideas were acknowledged in 。1930年代,達爾文自然選擇與孟德爾遺傳合而為一,形成了現代綜合理論。連結了演化的「單位」(基因)與演化的「機制」(自然選擇)。這種有力的解釋以及具預測性的理論成為現代生物學的中心原則,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得以作統一的解釋*。
自然選擇能使有利於生存與繁殖的遺傳性狀變得更為普遍,並使有害的性狀變得更稀有。這是因為帶有較有利性狀的個體,能將相同的性狀轉移到更多的後代。經過了許多世代之後,性狀產生了連續、微小且隨機的變化,自然選擇則挑出了最適合所處環境的變異,使適應得以發生。相對而言,遺傳漂變會使性狀在族群中的所佔比例產生一些隨機的變化,來自一些使個體能夠成功繁殖的偶然因素。此外,定向演化、、與生俱來的「進步」傾向中沒有等關於演化原有的概念,已經變得。科學家們繼續提出和測試假說,以研究演化生物學的不同範疇,建構數學及理論生物學和生物學理論,使用觀測得來的資料,並在生境和實驗室進行實驗。
在實際應用方面,演化論已經應用到眾多科學和工業領域,包括農業、人類、獸醫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NAS 2008, pp. R11–R12 NAS 2008, p. 17 。進化生物學的發現不只是影響生物學,而且對其他學科有不少影響,包括生物人類學、演化心理學。一個人工智慧的分支,進化計算,是以達爾文的概念應用於電腦科學的結果。
生物學家保羅·扎卡里·邁爾斯強調,現今我們已經擁有大量書籍和研究,例如PubMed資料庫中大約有150,000篇關放進演化論的初級研究文章,說明絕大多數生物學家支援進化;他還利用NCSE發表了反對支援科學神創論的宣告,反駁安·庫爾特認為進化論沒有任何證據支援的言論。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the world's largest general scientific society: 2006 Statemen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PDF file), AAAS Denounces Anti-Evolution Laws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認為進化是一個主要的統一科學概念。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s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一項在1991年所作的蓋洛普民調顯示,有大約55%的科學家(包括生物學領域以外的其他科學家)相信自然進化,認為上帝並沒有參與其中,調查結果亦顯示至少有40%的科學家相信神導演化論
。美國臨床研究學會出版的《JCI:臨床研究雜誌》中的《捍衛科學教育對抗智慧設計:行動號召》指出,在美國的學校裡政治凌駕了科學教育,必須讓科學教育回到科學即進化論的本身,並認為神創論是偽科學且與進化論是對立的。
== 名詞起源 ==
===英語===
英文中的“”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原本的意思是將一個卷在一起的東西開啟,當今的解釋是在地球歷史上,不同種類的生物怎樣從早期的形式發展出來的一個過程。當代英語字典也有「發展」、「從經歷中獲取」之義。
在《物種起源》最初的版本中沒有出現「Evolution」這個詞,達爾文用「經過改變的繼承」()、「改變過程」()或是「物種改變的原理」()等。他曾在《物種起源》第7章中說,天擇的最後結果,包括了生物體的進步()及退步()兩種現象」,而總括來說,從地球有生物開始,是進步或退步的問題放在第10章討論,結論是現有的生物都是經過長時間的進步,到某程度而沒有違反天擇的,發展便停留下來。只有在全書的最後一句以「evolved」這個字結尾:
: 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with its several powers, having been originally breathed into a few forms or into one; and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
但至第六版本中達爾文用了“Evolution”這個字多次,還很直接明顯地稱他的理論為“Theory of evolution”。
=== 不同的翻譯 ===
物種起源的第一本中文版由馬君武翻譯,與較早期的日語版本同用現在通行的“進-{}-化”一詞,有學者認為來源是和製漢語。早於達爾文逝世不久,中文上用「進-{}-化論」是一致的,例如孫中山曾在著作中盛讚該論。除了臺灣之外,「進-{}-化」一詞沿用至今。臺灣的學者
、政府機構
、教科書等
也仍有沿用「進-{}-化論」。
近年臺灣教育部更改課本,以「演-{}-化論」代替。根據臺灣教育部所編輯的辭典,「進-{}-化」定義為生物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並將「退化」定義為進-{}-化的反義詞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進-{}-化 。而「演-{}-化」則定義為生物物種為了因應時空的嬗變,而在形態和與行為上與遠祖有所差異的現象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演-{}-化 。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昀贊同“evolution一詞出現在生物學中時譯為進-{}-化,在其他學科中時譯為演-{}-化”的觀點(這也是被中國學術界基本公認並採納的),他在《生物進化》一書中寫道:
== 歷史 ==
早在古希臘時代,類似演化的思想已經出現,例如前蘇格拉底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及恩培多克勒認為一種生物可以源於另一種生物。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羅馬時代,繼恩培多克勒之後,盧克萊修在他的作品《物性論》中也提及類似演化的思想。相對於這些唯物主義的思想,亞裡士多德瞭解不僅是活的東西,對一切自然的東西而言,演化是對不同的自然可能性的一種不完美實現,如理型、理念、物種。這是他理解大自然目的論的一部分:一切事物都在宇宙秩序中發揮預期作用。在中世紀,這種思想的變體成為標準理解和被納入基督教的知識,但亞裡士多德沒有要求生物體總是對應形而上一對一的形式和沒有就新生物的産生給出具體例子
。
除了古代哲學家的思想外,一些古代神話中,也有人起源於動物的說法,像是西藏一些地區的神話傳說中,就有獼猴逐漸變成人類、人類起源自獼猴的說法
在17世紀,現代科學的新方法反對亞裡士多德的說法,它要求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在對所有看得見的事物上,其遵從的物理定律要相同,但這並沒有要求任何固定的自然屬類或神聖的宇宙秩序需要存在。然而,這種新方法是在生物科學上緩慢紮根。約翰·雷,首次把更概括的術語「種」(species)應用於植物和動物種類上,但他嚴格地標識每類活著的東西為一種物種,建議每一個物種可以由一代延續一代的自身特點來定義
* 。他認為這些物種是上帝設計的,但表現出區域性條件的差異。在卡爾·林奈於1735年引入的生物分類中,其明確承認種關係的分層特性,但根據「上帝的計劃」物種仍被視為不變。
同期的其他博物學家根據自然規律,推斷出物種會隨時間演變。1751年,皮埃爾·莫佩爾蒂寫道透過繁殖和多代累積的自然變更,會產生新的物種。喬治-路易·勒克萊爾,布豐伯爵認為物種可以蛻化成不同的生物,伊拉斯謨斯·達爾文則提出所有恆溫動物可能是單一微生物的後裔。1809年,拉馬克提出第一個全面的進化機制,其猜想自然發生在具有固定的漸進趨勢的平行世系中不斷地把簡單的生命變為更複雜的生命,並推測在區域性的層面,下一代會透過遺傳他們父母用進廢退的器官以適應環境。(後一方法後來被稱為拉馬克主義。)這些想法受博物學家譴責,因為這些推測缺乏實證支援。尤其喬治·居維葉堅持認為種是不相關的並不變,它們的相似只是反映了上帝為了其功能需求的設計。英國牧師威廉·佩利把林奈的思想在《》中進一步發展,其中提出複雜的適應度是上帝所設計,這亦是查爾斯·達爾文推崇的證據
* Letter 2532, November 22, 1859.。
自然選擇理論是一個關鍵理念把不變型別學或生物型別的概念打破,這是達爾文部分受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影響而建立的理論,達爾文指出,人口增長會導致「生存鬥爭」,有利的變化佔了上風,其他的則死去。每代中,很多子女因有限的資源而在達至生殖年齡前無法生存,這可以解釋共同祖先透過自然法則以同樣方式對待所有有機體演化而來的植物和動物的多樣性。從1838年起,達爾文逐步建立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在1858年,當華萊士給他發了一封理論幾乎相同的信時,他正在編寫關於這個議題的「著作」。他們倆的共同論文「」在1858年的倫敦林奈學會上發表。在1859年年底,達爾文關於其「理論」的出版物《物種起源》詳細解釋自然選擇及其機制,造成日後漸為人接受的進化概念。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把達爾文的思想應用至人類,並利用古生物學和比較解剖學,去證明人類和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有些人對這種思想感到不安,因為它暗示人類在宇宙中並沒有特殊的地位。
生殖遺傳和新性狀起源的確切機制仍然是個謎,為此達爾文曾提出他的臨時學說泛生論。1865年,孟德爾遺傳性狀是在可預測的方式,透過元素的自由組合(孟德爾第二法則)和分離遺傳(該元素後來被稱為基因),孟德爾遺傳定律最終取代大部分達爾文的泛生學說。奧古斯特·魏斯曼提出產生可產生配子的生殖細胞(如精子和卵子細胞)和身體的體細胞之間的重要區別,這表明遺傳只經生殖細胞系發生。許霍·德弗里斯把達爾文的泛生論連線至魏斯曼的發現並提出達爾文的泛生論應集中於細胞核,他表示細胞核可以移動到細胞質去改變細胞結構。德弗里斯也是令孟德爾的研究知名的研究人員之一,認為孟德爾性狀對應於沿種系的遺傳變異傳遞。為瞭解釋新變種如何起源,德弗里斯制定了一個突變理論,導致與德弗里斯同陣的生物統計學派(Biometricians)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出現暫時性裂痕</ref>。20世紀30年代,群體遺傳學領域的先驅如羅納德·費雪、生物學家休厄爾·賴特與約翰·伯頓·桑德森·霍爾丹把演化建基於健全的統計學理念上,因此,達爾文的學說、基因突變和孟德爾定律之間的偽矛盾被調和。
進化論是近代西方思想較早引介到中國,發生絕大影響;中國人逐漸相信,進化是宇宙之鐵則;社會達爾文主義伴隨而來,人們對進化論瞭解片面,辯證法思想豐富人們觀念內容和符合實際發展。
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現代演化綜論把自然選擇、基因突變理論、孟德爾遺傳定律連結起來,形成普遍適用於生物學任何分支的統一理論。現代演化綜論能夠透過古生物的過渡化石,以至在發育生物學中的複雜細胞機制,解釋在種群的不同物種所觀察到的模式。由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53年公佈的脫氧核糖核酸結構展示了遺傳的物理機制。分子生物學提高了我們對基因型和表現型之間的關係的理解。進展也在譜繫系統分類學中體現,在對比中繪製過渡的性狀、經釋出的可測試框架、和使用演化樹。1973年,演化生物學家費奧多西·多布然斯基在一篇文章寫下「生物學的一切都沒有道理,除非放在演化的光芒之下」,因為它令起初似乎不連貫的自然歷史聯絡起來,轉化成連貫的知識體系,形容並預測許多關於在這個星球上的生命所觀察到的事實。
此後,現代演化綜論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套件,至解釋完整橫跨生物層級及綜合範圍的:從基因至物種。此擴充套件,如演化發育生物學,或簡稱為演化發生學,強調世代之間的變化(進化)是如何影響生物個體的模式。
== 原理 ==
當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以遺傳,而且有些機制在改變這些差異在族群中的頻率,那麼族群就會演化。
=== 差異 ===
個體間的差異最終都是來自突變。重組和遷徙也是帶來差異的重要機制。
==== 突變 ====
突變是指遺傳的物質發生改變。廣義的突變包括染色體變異(分為染色體數目和結構變異)和基因突變。不過一般所說的突變,是核酸序列的改變,也就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產生遺傳變異的最根本原因,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通常是脫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能夠經由許多方式改變,例如細胞分裂時的複製錯誤、放射線的照射、化學物質的影響或是病毒感染。多細胞生物的基因突變,可依照發生的細胞種類分為兩種。生殖細胞突變能夠遺傳到下一代;體細胞突變則通常限制在個體中。
基因突變可能對個體有害,也可能對個體有益,或是兩者兼具。有害的隱性基因因為不會出現症狀而被保留,當這些隱性基因配成對時,就可能使個體得到病變或是死亡。有一些基因雖然可能會造成病變,但是也可以使個體具有某些優勢,例如帶有一個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基因的人,對瘧疾更有抵抗力Drannis Dreyna。從突變造血緣。塗可欣,譯。《科學人》繁體中文版。遠流出版社。2005年11月。第45期,92-7。ISSN 1682-2811
。
對生物個體無益也無害的突變稱為中性突變,在族群中的出現頻率主要受到突變機率影響。由於這些突變不影響個體的生存機會,因此大多數物種的基因組在沒有天擇的狀況下,依然會有穩定數量的中性突變不斷發生。單一鹼基對的變換稱為點突變,當一個或多個鹼基對插入或是刪除時,通常會使基因失去作用Snustad P & Simmons A. Principles of Genetics. 2nd edi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0. ISBN 978-0-471-44180-9。
轉座子()是生物的基因組片段,並且在基因組的演化上扮演重要角色。它們能夠移動並插入基因組中,或是取代原有的基因,產生演化上的變異和多樣性。DNA複製也被認為每百萬年間,會在動物的基因組中產生數十到數百的新基因,第2版,,2005年,ISBN 978-1-4051-1950-4。
==== 重組 ====
在無性生殖的過程中,染色體上的任何一對等位基因都會一起遺傳到下一代。但是對於行有性生殖的物種而言,親代同源染色體中的等位基因,在製造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過程中,會發生基因重組。這是一種不同的脫氧核糖核酸段落斷裂並重新組合的過程。
原核生物之間能夠透過接合等方式,直接交換彼此的基因,因此重組在原核生物中也比較常見。而較複雜的動物與植物,則通常是在製造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時期,因為染色體的互換()而發生重組。減數分裂重組的發生頻率較低,而且排列位置較接近的等位基因,也較不易交換。因此可以由等位基因的重組率計算出基因的相對位置。
此外有性生殖中的孟德爾遺傳規則,能夠使有害的突變被清除,有益的突變被保留。且因為具有這種清除有害突變效果,因此當一個等位基因無法進行基因重組的時候(例如孤立的Y染色體),便因為有害突變逐漸累積,而使族群的有效種群大小縮減,這種現象稱為)。若是染色體逐漸退化,則稱為Felsenstein J. The Evolutionary Advantage of Recombination. Genetics. 1974 Oct;78(2):737-56. PMID 4448362,這種現象比較容易出現在無性生殖的生物中。
==== 差異的維持 ====
如果一個族群中的每個個體都一模一樣,演化就無法發生。如何維持差異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果突變率夠高,差異自然可以維持,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因為遺傳的信度不高,造成族群無法無法適應,而且實際上大多數基因的突變率都很低。
維持這些變異的一個重要機制是孟德爾的研究確立的顆粒遺傳,也就是說一個有紅花和白花的族群不會因為長時間的繁殖全部變成一樣色調的粉紅花。
另一個困難是如何避免天擇太有效率而把所有稍微不適應的生物都消除。目前已知能維持差異存在的機制包括和頻率呈負相關的適應度(negative frequency-dependent fitness)、因時間或空間不同而改變方向的天擇、透過性狀可塑性而隱藏起來的變異(cryptic variation)等等。
=== 遺傳 ===
生物的性狀可以透過基因或其他機制遺傳。以人類為例,眼睛色彩是一個是一項特徵,可遺傳自父母的其中一個。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所控制,而在生物個體基因組中完整的一套基因,則成為基因型。
完整的一套可觀察性狀,可形成生物的構造或是行為,稱為表現型。這些性狀來自基因型與環境的互動作用。因此生物體的表現型並非完全來自遺傳,例如皮膚的曬黑情況,是決定於個人的基因型與陽光的照射。每個人之所以對陽光有不同的反應,是因為基因型的差異,較顯著的例子是擁有白化性狀的個體,這類個體不會曬黑,且相當容易曬傷。
基因是DNA分子中一些含有遺傳訊息的區域,DNA則是含有四種鹼基的長鏈分子。不同的基因具有不同的鹼基序列,這些序列以編碼形式形成遺傳訊息。細胞裡的DNA長鏈會與蛋白質聚集形成一種生為染色體的構造,染色體上的特定位置,則稱作基因座(locus)。有時基因座上的序列在不同個體之間有所差異,這些各式各樣變化型態稱為等位基因(allele)。突變可使基因序列改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當突變發生虞基因時,新形成的等位基因可能會影響此基因所控制的性狀,使表現型改變。不過單一等位基因對應單一性狀的情形較少,多數的性狀更為複雜,而且是由許多進行互動作用的基因來控制。
最近的研究結果證實,遺傳變化的重要例子不能被DNA的核苷酸序列改變來解釋。此類現象被分類為表觀遺傳系統。DNA甲基化産生染色質,自我持續的代謝迴圈,透過RNA幹擾導致基因表達沉默,蛋白質的三維構象(如朊毒體)的一些區域在部分個體中曾發現表觀遺傳系統 。
遺傳變異一方面經由生殖而傳遞到下一個世代(被稱為垂直基因轉移),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水平基因轉移(英語:,簡寫:),在物種之內或是物種之間傳遞。尤其是細菌經常使用這種方式交換基因,最近的研究更發現可能有跨物種的水平基因轉移存在新聞報導 - 生物:發現甲蟲與細菌水平基因轉移的證據? 。基因流()則是指基因在生物個體之間轉移。
基因型(遺傳因子)是產生表現型(外在表現)的根本。而表現型本身也擁有表型可塑性(),能夠在基因型未改變的狀況下有所變化,並且能夠遺傳到下一世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2001年,ISBN 978-0-8018-6788-0。除了基因本身的改變,染色體的重新排列雖然不能改變基因,但是能夠產生生殖隔離,並使新物種形成。
==== 水平基因轉移 ====
水平基因轉移(英語:,簡寫:),是個體將遺傳物質傳遞到其他非本身後代個體的過程。這種機制使遺傳物質得以在無直系關係的個體之間產生基因流。
水平基因轉移也可以經由抗原轉移()、基因重配()與雜交反應()等現象觀察。病毒能夠透過轉導作用()在物種間傳遞基因enmicro.pdf。細菌則能夠與死亡的細菌合體、經由轉化(),以及與活細菌進行接合(),而獲得新的基因。而新的基因則能夠以質體的形式,加入宿主細菌的基因組中Pennisi_2003.pdf 。雜交的現象在植物中最顯著Rieseberg LH, et al. Major ecological transitions in wild sunflowers facilitated by hybridization. 2003 Aug;29;301(5637):1211-6. PMID 12907807,此外目前已知還有10種以上的鳥類物種能夠雜交Grant PR & Grant BR. Hybridization in bird species. Science. 1992 256;193-7。另外在哺乳動物與昆蟲中,也有雜交的例子Gompert Z, et al. 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in an extreme habitat. Science. 2006 Dec;22;314(5807):1923-5. PMID 17138866,只是通常雜交後代不具有生殖能力。也是細菌傳遞抗藥性的方式之一Dzidic S & Bedekovic V.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emerging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hospital bacteria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03 Jun;24(6):519-26. PMID 12791177,而且有些發現表明是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演化重要機制Andersson JO. Lateral gene transfer in eukaryote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2005 62:1182-97.Katz LA, Lateral gene transfers and the evolution of eukaryotes: theories and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2 52:1893-900.。
由於的存在,使種系發生學更加複雜,也使早期物種的演化過程出現一種隱藏關係()。遺傳資訊在生殖作用之外,也能在物種之間傳遞。這使科學家必須在解釋演化關係的時候,表達出物種的隱藏關係,並且將不同的演化歷程組合Peter Gogarten - Evolutionary Theory 。
=== 改變頻率 ===
有五種機制可以改變族群中各種性狀的頻率:天擇、性擇、漂變、突變、遷徙。如果沒有這些機制,則族群處在哈溫平衡,不會演化。
==== 選擇 ====
「選擇」指所有會讓性狀影響子代數量的機制,包括影響存活率、求偶成功率、或生育力的機制。包括了“天擇”(自然選擇)與“性擇”(性選擇)。選擇可以再細分出天擇、性擇、人擇、族群選擇、親緣選擇等等,然而這些區分都只是人為的,其定義並不絕對,例如有些人將性擇和人擇視為天擇的特例,有些人則視它們為不同的機制。
由於各種基因的變異,使同一個族群中,不同個體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有所不同,當環境發生改變,便會產生天擇作用。之所以稱為天擇,是因為這種選擇並非如基因漂變或基因突變一樣隨機,當環境改變發生時,將只有某些帶有特定特徵的群體能夠透過這些考驗。
性擇指某個個體因為比起其他個體擁有較高的繁殖機會,因此牠們的基因會被保留,使後代繼續保有相同的優勢。人擇指人類為了本身的生存或是喜好而對不同的基因變異進行篩選,通常發生在農業、畜牧業或是寵物的育種上。此外,優生學則是人類對人類所進行的篩選行為。不過人類事實上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擇與天擇並沒有明確的分別。
==== 基因流 ====
基因流也稱為遷移(),當族群之間並未受到地理或是文化上的阻礙時,基因變異會經由一些個體的遷移,使基因在不同族群間擴散,這樣的情形稱為基因流。恩斯特·麥爾認為基因流類似一種均質化()的過程,因此能夠抵銷選擇適應的作用。當基因流受到某種阻礙,例如染色體的數目或是地理的隔閡,便會產生生殖隔離,這是物種形成的條件之一。
族群中等位基因的自由移動,也受到族群結構的阻礙,例如族群的大小或是地理分佈。雖然理想狀態中族群的生殖物件完全自由且完全隨機,但是現實世界中並非如此,因此地理上的親近程度會對這些基因的移動造成龐大的影響。而且當遷移數量較少的時候,基因流對演化的影響也較低曲若竹等。群體遺傳結構中的基因流。《遺傳》(中國)。2004。第26卷3期,377-382。。
==== 遺傳漂變 ====
基因漂變指的是在因為每個個體的子代數量有隨機差異,而造成族群中等位基因頻率在每一個世代之間有所變化。當族群規模較大,基因漂變的程度會較低;當族群規模較小的時候,基因漂變的現象較為明顯。這種變化能夠以賴特-費舍爾模型(Wright Fisher)或其他數學公式表達。
當一個少數族群從原先族群之中分離而出,且兩者的基因頻率有所不同,若是分離而出的少數族群與原先族群的基因無法繼續交流,則兩者的基因頻率將漸行漸遠。這種現象稱為創始者效應。例如從德國遷移到美國的阿米什人,起源大約僅有200人,且習慣族內通婚。這個族群的埃利偉氏症候群出現頻率較其他族群高遺傳疾病諮詢服務視窗 - 何謂「奠基者效應」? 。
== 影響 ==
=== 適應 ===
在天擇的作用影響之後,生物能夠更加適應它們所處的環境。只要是能夠使個體擁有更大生存優勢的過程,都可以稱為適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適應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在一個環境中擁有優勢的特徵,可能會在另一個環境中成為缺陷,這種現象也能解釋為何演化並沒有任何預設方向和目的,只有適應或是不適應。
即使“進步”在演化過程中並非必要,但是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仍能使物種在最基本的環境適應之外,進行更進一步的變化。這些競爭類似人類的軍備競賽,且能夠依照物種的關係而分成兩類。一種是不對稱競爭,指物種受到不同條件的選擇,如掠食者與獵物的關係;另一種是對稱競爭,指物種受到相同的條件選擇,如森林中樹木對陽光的爭取道金斯。《盲眼鐘錶匠》。王道還,譯。天下文化出版社。2002。ISBN 978-986-417-012-8。此外性擇也具有競爭的特性,有些物種在繁殖機會的競爭壓力之下,會逐漸發展出相當奇特的外觀或行為,例如鮮豔羽毛與吞食異性Olivia Judson。《Dr. Tatiana給全球生物的性忠告》。潘勛,譯。麥田出版。2003。ISBN 978-986-7691-08-8。
=== 物種形成 ===
物種是指一群可以互相進行繁殖行為的個體。當一個物種分離成各個交配行為受到阻礙的不同族群時,再加上突變、遺傳漂變,與不同環境對於不同性狀的青睞,會使變異逐代累積,進而產生新的物種。生物之間的相似性顯示所有已知物種皆是從共同祖先或是祖先基因池逐漸分化產生。
物種形成受到許多型別的機制影響,主要可以分成2種型別。一種是異域性物種形成(),發生在族群受到地理隔離,而形成新物種的情況。例如大峽谷兩側的松鼠,由於峽谷地形的阻隔,形成兩個物種Campbell NA & Reece JB. BIOLOGY 6th edition. Benjamin Cummimgs. 2002;469. ISBN 978-0-8053-6624-2。不過地理隔離並不一定會使物種分化,當兩個物種再度接近,有可能會產生雜交。例如臺灣的白頭翁與烏頭翁,原本受到山脈阻隔而發展出不同型態,近年來純種烏頭翁卻逐漸與白頭翁交配而減少數量自由時報 - 白頭翁亂搞 烏頭翁變種? 。同域性物種形成(),是指新物種與固有物種在相同地區生存,卻因為繁殖或溝通等行為的差異而產生生殖隔離。例如,印尼一種蝙蝠由於聲音不同,而產生三個從未雜交的族群Sciscape新聞報導 - 生物:蝙蝠叫聲的種化契機 。
另外還有兩種較特殊的物種形成方式。近域性物種形成()介於異域性與同域性之間,指物種原先受地理隔離,之後因族群擴大而與固有物種接觸,卻已經形成兩個物種。邊域性物種形成是由恩斯特·麥爾所提出,這種理論同時支援了疾變平衡理論,且與創始者效應有關,是小族群作為演化關鍵的例子。鄰域性物種形成()指物種雖然生存在相連的區域,但是因為交流的困難而產生新物種。最著名的現象是環狀物種(),例如北極圈周圍的黑脊鷗()Carl Zimmer。《演化-一個觀唸的勝利》。唐嘉慧,譯。時報文化。2005。ISBN 978-957-13-4241-2。
=== 滅絕 ===
滅絕指物種或是某個分類上的族群消失,並減少生物多樣性。某一物種的最後個體死亡,就是物種滅絕的時刻,即使滅絕前就已經失去了任何繁殖的可能。由於物種的潛在範圍可能相當大,因此確定物種滅絕時刻相當困難。
演化並非一定幫助生物存活,有時也可能造成生物的適應度下降,最後造成滅絕。例如因為創始者效應或瓶頸效應。另一個例子是茄科植物的自交授粉造成繁殖率提高而演化出來,但是自交又造成不良突變累積,無法透過重組去除,而產生較高的滅絕率。
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大規模的滅絕,其原因大多是因為環境,尤其是氣候的大幅改變。其中最嚴重的5次Gaston KJ & Spicer IJ. Biodiversity. 2nd edition. Blackwell Pulishing. 2004;39. ISBN 978-1-4051-1857-6,分別是奧陶紀後期(4億4千萬年前)、泥盆紀後期(3億6千萬年前)、二疊紀後期(2億5千萬年前)、三疊紀後期(2億0千萬年前)與白堊紀末期(6千6百萬年前)。其中二疊紀後期的二疊紀滅絕事件,大約95%的海洋生物與70%的陸地動物消失。白堊紀末期的白堊紀滅絕事件,則因為恐龍的滅絕而著名。
== 演化的證據 ==
演化的證據可以在系統分類學、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比較胚胎學、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找到。另外演化也可以用來解釋抗藥性、反祖現象、癌症、馬島長喙天蛾等等。
===生物相似性和多元性===
生物的多樣性和一致性是可以用演化論解釋,而智慧創造或直接神創則難以解釋這些現象。生物之間的同源特徵是演化的證據。因為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所以即使是外觀差異非常大的生物,仍然可以在分子生物學、比較胚胎學和比較解剖學上找到相似性。演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上會有這麼多種生物:適應不同棲位。在生物地理學上,相近區域的生物往往在分類學上非常相近,顯示出單一物種的輻射演化,而不同地點的生物也可能在類似的環境帶有類似的構造,顯示出趨同演化。源於最近的共同祖先的共同性狀在物種之間更相似,包括共同的DNA序列,可以作為進化關係的依據,建立生命之樹(系統發生學)。; reprinted in
===演化歷史的證據===
雖然演化有很大部份發生在久遠的過去,但是經由痕跡器官、過渡化石、反祖現象和種系發生學重建一個種系或生物器官的演化歷史,可以證明過去的生物和現在的生物都經歷漸變的演化。
===演化論的預測和應用===
演化論是可以用來預測或實際應用的,例如細菌的抗藥性演化、馬島長喙天蛾的發現都是演化論預測到的;癌症治療和基於流行病學的公共衛生政策也常用上演化論。這些預測和應用顯示演化論是正確的。
== 生命起源與演化歷程 ==
對於最初始的生命起源,目前尚未明瞭。因為這段過程牽涉到太陽系與地球的形成過程,所以對於生命起源的研究,許多是來自物理學與化學。例如1952年的米勒-尤里實驗中,史丹利·米勒與哈羅德·尤里以氨、甲烷、氫氣、氰酸與水等分子,模擬地球的原始狀態,並首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生物的最基本物質倪簡白。生命的起源 。《物理雙月刊》。2001年12月。第23卷6期,683-685。。而近年的研究發現,作為氨基酸原料的有機分子,有可能是來自太空中甘魯生。生命起源的化學 。《科學月刊》。1986年3月。第195期。,或是海底火山。
而關於包括遺傳物質在內的有機分子演化過程,現在科學家一般認為核糖核酸比蛋白質與脫氧核糖核酸更早出現,之後出現類似反轉錄酶的蛋白質,最後才有脫氧核糖核酸,不過這些理論的證據並不多Sciscape新聞報導 - 生物:先有脫氧核糖核酸或先有蛋白質? 。脂肪酸的出現則構成了原始的細胞膜,之後經由內共生等過程,形成最早的單細胞生物。
在演化過程中,有許多關鍵性的生物分化,配合地質年代與演化歷程,能夠歸納出演化時間表。2015年一項在西澳的古老岩石進行的研究中發現41億年前「的行跡」。原核單細胞生物則出現在33億年前。到了18.5億年前,才出現最早的真核單細胞生物。16億年前真核藻類出現。6.65億年前動物出現。再此之前的年代稱為前寒武紀Campbell NA & Reece JB. BIOLOGY 6th edition. Benjamin Cummimgs. 2002;487. ISBN 978-0-8053-6624-2。
古生代是由5億4千1百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所發生的寒武紀大爆發開始,此時大多數現代動物在分類上的門已經出現。之後海中藻類大量爆發,而且植物與節肢動物開始登上陸地。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在4億3千9百萬到4億9百萬年前出現。接著是有頜類與昆蟲的出現。3億5千9百萬年前到3億年前,維管束植物開始發展成大型森林,同時最早的種子植物與羊膜動物出現,並由兩棲類支配地球。最後羊膜動物開始發展,並分化出一支類似哺乳類的合弓綱支配地球,隨後發生二疊紀滅絕事件,古生代結束Campbell NA & Reece JB. BIOLOGY 6th edition. Benjamin Cummimgs. 2002;487. ISBN 978-0-8053-6624-2。
中生代開始於2億5千百萬年前,這時羊膜動物的另一支蜥形綱以及裸子植物逐漸支配地球。1億4千5百萬年前到6千6百萬年前,開花植物出現,最後中生代結束於白堊紀滅絕事件。
6千6百萬年前之後則稱為新生代,哺乳類、鳥類與能夠為開花植物授粉的昆蟲開始發展。開花植物與哺乳動物在這段時間取代了裸子植物與爬蟲類,成為支配地球的生物。可能是人類祖先的類人猿出現在360萬年前,直到10萬年前,現代人(學名:)才誕生延陵科學綜合室 - 人類志 。
== 現今的研究與應用 ==
演化生物學是研究演化的主要學門,探討物種的起源和改變,以及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這些研究影響了傳統的分類學,並導致系統分類學的出現。演化發育生物學()比較不同動物在發育過程中的變化,由此探討它們之間的關係與演化過程。體質人類學專注於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並探討人種的差異,又稱為生物人類學。
為了更深入研究演化過程與機制的細節,許多相關的分支學門產生。例如生態遺傳、人類演化、分子演化與種系發生。由於生物學是奠基在其他更基礎的自然科學之上,因此數學、統計學、物理學與化學對於瞭解演化機制也相當重要。例如為基因流、基因漂變等現象提供數學模式的群體遺傳學,研究在演化動力影響下,等位基因的分佈和改變。
遺傳演演算法則是應用演化與遺傳的各種機制,並結合電腦的運算能力來解決許多問題。應用的層面-{}-包含工程、設計與通訊科技等。
=== 微觀演化與宏-{}-觀演化 ===
演化生物學者有時會依據時間長短與差異程度,區分「微觀演化」(微演化)與「宏-{}-觀演化」(廣演化)。微觀演化指幾個世代中,基因頻率小範圍的變化,例如現今世界各地人類的差異。宏-{}-觀演化指長時間的演化過程,例如人類與滅絕祖先或各種現存靈長類間的親緣關係。不過這只是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人為區分,並非生物演化在本質上存在的差異,像物種形成該放在哪一邊就沒有固定的分法。
=== 演化速率 ===
關於宏觀演化的過程,有許多不同的理論,主要是用來解釋化石紀錄中難以解釋的現象。傳統的觀念認為,許多微觀演化的累積,經歷足夠時間之後便形成新物種,這樣的理論稱為漸變論。而漸變論又有許多形式,例如由史蒂芬·古爾德與尼爾斯·艾崔奇在1972年提出的疾變平衡論Eldredge N & Gould SJ. Punctuated equilibria:an alternative to phyletic gradualism. Models in paleobiology. Thomas J. M. Schopf. 1972. ISBN 978-0-87735-325-6。這種理論認為生物的演化歷史是許多走走停停的過程,在大多數時間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某些個體中存在關鍵基因(如同源異形盒),可能導致新物種迅速形成並大量繁殖,之後再恢復平衡。如此便能夠合理的解釋化石紀錄不平均的問題。其實古爾德經常以批判漸變論的姿態出現在大眾媒體,但是道金斯認為,疾變平衡論只是漸變論的一種形式道金斯。《盲眼鐘錶匠》。王道還,譯。天下文化出版社。2002。ISBN 978-986-417-012-8。而極端的漸變論,認為演化過程是以等速進行,對於化石數量的不平均,則以「化石紀錄本身並不完整」來解釋。極端的漸變論,仍然經常使用在分子層次,並發展出分子時鐘的觀念。但是近年的研究發現,分子時鐘也並非等速進行,而是在不同物種或是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演化速度Ho SY et al. Time Dependency of Molecular Rate Estimates and Systematic Overestimation of Recent Divergence Times. Mol Biol Evol. 2005 Jul;22(7):1561-8. PMID 15814826。且不同的研究中,對分子演化速率的推算差異相當大Botter DJ。小春蟲背後的演化秘密。姚若潔,譯。《科學人》繁體中文版。遠流出版社。2005年9月。第43期,34-7。ISSN 1682-2811。
另外曾有一種源自託馬斯·亨特·摩爾根果蠅研究的突變論,認為物種只需要一個世代就能經由突變形成。在現代演化綜論後,演化生物學已經放棄此理論,只有少數特例符合此情況,例如蝸牛的左右旋、蟬的羽化時間、以及植物的多倍體可以在一兩個世代內因突變而造成生殖隔離,成為新物種。
另一個造成快速演化的是災變,例如火山爆發、隕石撞擊造成的大滅絕Douglas Palmer。《史前地球圖解百科》。侯維之等,譯。協和國際多媒體出版。。
=== 數學模式 ===
生物的變異可以量化為數字,因此也能夠建立出數學模型。較早的數值分類學(numerical taxonomy)將生物的特徵量化為數字,並且依照這些數字進行分類,藉此找出牠們的親緣關係。
許多現在的科學家認為生物型體的演化,是源自於基因的變異(基因中心演化觀點)。而且由於基因突變具有一些規律性,因此複雜的演化過程,可以簡化成數學模型。早期的族群遺傳學家使用線性的模型,例如將為每一個對偶基因定下一個「天擇係數」,藉此估計此對偶基因在每一世代中的基因頻率。現今則多用非線性的方式分析,例如一種稱為適應度地形/適應度景觀(fitness landscape )的曲面圖形,可以用來表達生物個體在繁殖上的能力,與其特徵之間的相關性。由圖形可以看出具有不同特徵的生物可能同時皆有較高的生殖成就。
由於這些生物的變異可以化成許多種不同的變數,因此數學上用來處理多維空間的技巧,便可應用在生物關係的分析。此外這些數學方法的優點是計算過程上相當精確,缺點是其正確性取決於人為的判斷與假設Ian Stewart。《生物世界的數學遊戲》(Life's Other Secret: The New Mathematics of the Living World)。蔡信行譯。ISBN 978-957-621-785-2。
=== 演化在社會行為研究領域的發展 ===
有些演化研究專注在社會性生物上,稱為社會演化。例如漢彌爾頓提出親屬選擇,解釋利他行為與邪惡的存在。不久之後,艾德華·威爾森出版的《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解釋了社會性生物的各種行為,並在最後討論套用在人類行為的可能性。
1976年,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認為人類的文化也能以演化解釋。他根據基因()這個詞,將文化的演化單位稱為迷因(、在中文也被音譯為迷米)。類似作為遺傳因子的基因,迷因為文化的遺傳因子,也經由複製(模仿)、變異與選擇的過程而演化Susan Blackmore。迷因:文化基因?。王道環,譯。《科學人》繁體中文版。遠流出版社。2005年11月。第45期,78-87。ISSN 1682-2811。
社會生物學與迷因學的差異在於,社會演化仍然是一種基因中心觀點,以遺傳物質分子為天擇單位;而迷因學則是以非基因的文化為天擇單位。文化演化是目前最新的一波試圖重新用演化論的模型來研究人類文化的試驗。
==社會觀點及影響==
達爾文指出,人類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偶然產物,是大自然的產物。今天的一切生物都是人類的親屬,人類與其他生物特別是與類人猿並無本質的區別,我們認為人類特有的屬性——例如智力、道德等精神因素——都可在其他動物中找到雛形,也必定有其自然的起源。演化論推翻了人類自以為與眾不同的地位。人類和猿猴分享同一個祖先,這在當時的時空背景是很多人難以接受的。對於信奉基督教的人士而言,這一點更與聖經的創世故事有衝突。
演化論與字面解讀的《聖經.創世記》相衝突。演化論也導致一些以宗教觀點解讀演化論的理論出現。例如天主教,將其信仰與演化論調和為神導演化論。而除了傳統的創造論之外,也有一種稱為智慧設計的理論出現,是認為生物的出現必定受到某種智慧體的安排。
19世記的社會學和人類學者由演化論進一步發展出社會進化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並在20世記初被優生學和法西斯主義利用,衍生出種族主義、優生學與生育控制等。這類思想主要是起源於哲學家與政治人物對達爾文主義的借用,例如最早提出類似理論的赫伯特·史賓賽。而早期的演化學者中也有一些本身具有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等思想,例如提出胚胎重演論的海克爾。雖然這些理論已被放棄,類似的論述至今仍出現在如達爾文獎等地方。
===評論===
英國生物化學家尼克·連恩在其獲得2010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的著作《生命的躍升》中說:「懷疑生物演化,就算本書某些細節也許未來被證明是錯的,就是……懷疑現實」。
===誤解===
演化論有時被誤解為主張有些物種(如人類)比其他的物種更高階,甚至是演化的方向與目的所在。且認為演化的過程必定會使生物愈來愈複雜,或是進行與演化相反的退化。而現在的生物學家認為演化是沒有方向的過程,也沒有任何預先計畫的目標。雖然在已知的演化過程中,確實具有逐漸複雜的現象,但是依然有許多物種保持在較簡單的狀態,如細菌。因此複雜性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或是維持不變,結果取決於天擇的機制Scientific American - 。
有些人以為演化論在學界無共識、創造論和演化論一樣有效。如前總統-{zh-hans:里根;zh-hk:列根;zh-tw:雷根;}-曾在1980年的一場競選活動中表示:“演化是一個理論,只是一個科學理論,直到現在依然在科學界中受到挑戰,並且尚未被科學界認為絕對正確。”這類說法強調演化只是一個理論,所以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事物。然而對科學家而言,理論並非與事實對立。事實是指經驗上所得的資料或資料,理論則是對事實的解釋與想法。里根更說,如果學校要教進化論,也要教聖經上對人類來源的解釋,「而近年來的發現,指出了進化論重大的破綻」。這正與事實相反。2005年美國總統布希公開贊成學校同時教授智慧設計論與演化論。批評者說:「喬治·布什可以證明,受過哈佛和耶魯教育,也影響不了一個人的頑固。」粟德金。美國政教分離,分而不離 。《華盛頓觀察》週刊。2005年10月。第36期。。
2005年的美國賓州多佛學區案中,法官判決學校在2004年開始教授的智慧設計論違反法律,其它學區因為避免官司而從此放棄教授此論。新聞報導 - 生物:演化大勝利——智慧設計論被判為偽科學 。2010年,美國宗教學院定下指導方針,智慧設計論不應在科學課中教授,只可作為文學或社會科學的課程。
物種形成有時候被認為是無法直接觀察的現象,並得出演化是不科學的結論。但是科學的發現不僅是經由可重複的實驗,均變說()使科學家得以用經驗來推論事物的原因野外地質觀察 - 野外地質調查的理論與實務。此外物種形成的例子也出現在植物,2006年8月18日,313(5789):924-5. PMID 16917048。還有刺魚()的外胚葉發育不全()等位基因,被用來當作研究基因轉變與物種形成的模型,2005年3月25日,307(5717):1890-1. PMID 15790836。有一種類似的觀點,認為微觀演化是可以觀察,而宏觀演化則無法觀察。但是由於宏觀演化的機制與微觀演化相同,所以宏觀演化事實上已經在微觀演化中被觀察。而且物種之間基因序列的比較,也顯示少量的遺傳變異,就可以導致外表相當大的變化。
有些人誤以為演化增加複雜性的情形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即在一個孤立系統中,熵只會增加或是維持不變,可以使用的自由能應逐漸減少,最終反應逐漸趨於動態平衡。事實上生態系並非閉合系統,所有生態系中生物所獲得的自由能,都是來自太空中,尤其是太陽。太陽、地球與太空的系統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太陽與地球輻射所產生的自由能,遠超過生物演化所需, 。三思科學 - 對於進化的五個主要誤解(翻譯自TalkOrigins) 。
== 參見 ==
* 生命起源
* 生命史
* 史前生物
* 古生物學
* 化石
* 演化生物學
* 演化心理學
* 進化演演算法
* 數理生物學
* 創造論
== 參考文獻 ==
*
Category:生物學理論
Category:生物學進化 |
演員 | 演員是藝人的一種,指專職演出或在表演藝術作品扮演某個角色的人演員 .漢典,廣義上分為演技、雜技、特技、歌唱、舞蹈、戲曲、曲藝、樂器、配音等表演工作。狹義上在電影、電視、劇場、廣播等大眾媒體當中專指演技演員。有時也用在街頭藝人的身上。通常演員可藉由所有才藝表現方式塑造角色,令其生動,或只是在廣播中做聲音演出戲劇角色。
==稱呼==
在中國,女演員的傳統稱呼有女優、女伶、坤伶、坤角等,現代女伶、坤伶、坤角等則多指戲曲女演員,或引申至其他國家傳統戲劇的女演員。現在日本仍然把女演員通稱為女優女優 コトバンク 2020年2月17日閲覧。
中國早期多稱演員為優伶,後又有「戲子」的稱呼,這些稱呼多帶有貶義,表現了傳統中國演員地位的低下。到了晚清、民國以來,一些名演員的社會地位逐漸提昇,且經常成為一個戲班的實際經營者,因此他們常被尊稱為「先生」,如知名的京劇演員程硯秋,就常被稱為「程先生」。
== 電影演員 ==
電影演員是指從事電影表演工作的人。而「影星」通常是指因演出電影而成名的電影明星,早期傑出電影演員並沒有太大的知名度,也很少使用真名,於是電影片商使用了明星這個詞來捧紅他們,創造與其他普通的電影演員不同的地位。
電影演員通常都會加入經紀人公司旗下,依制定的合約工作,以獲得保護和好的生涯規劃。好的電影演員往往必須擅長挑選片子,以及包裝自己的形象以獲得廣告商的青睞。電影演員間也因此產生了競爭,各大電影獎,以及片酬的多寡,是電影演員所競爭的主要標準。
== 特技演員 ==
演員中有一個特殊類別為特技演員(stunt man),知名影視明星在遇到高難度及危險的場景時,往往會僱用替身演員幫助他們演出特技動作。
==全方位演員==
到了現代,由於演員或歌手等從事娛樂事業的人士需要更高知名度,以獲取更多報酬和機遇,演員不再只在自己善長的領域發展,而是向多方面發展。演員除了從事舞臺劇、電影及電視等的演出工作外,更有加入樂壇,成為歌手;歌手不一定只唱歌,有時也會跳舞,並可能演戲或做一些投資商業的型別,或者是做導演跟製作人。於是,藝人便用作統稱這些娛樂工作者。
== 參看 ==
*戲曲演員
*藝人
== 參考文獻 ==
Category:戲劇相關職業
Category:娛樂職業
Category:電視術語
Category:演出 |
軍事技術與裝備 | 軍事技術與裝備,簡稱軍備,為軍事學中重要的一環。軍事技術是指應用於軍事領域的科學技術和應用技術,而且以武器裝備為核心。其中就包括武器裝備研製、生產、使用、維修過程中所涉及的基礎理論、基礎技術、應用技術。路建功編著,以科技視角審視未來戰爭形態,中國宇航出版有限責任公司,2022.05,10頁下面羅列了古今各式各樣的武器、技術,甚至理論。
== 武術 ==
== 冷兵器 ==
=== 棍棒類 ===
* 警棍
* 權杖
* 雙節棍
* 鐵頭木棒(Quarterstaff ) and bojitsu(Bōjutsu )
* 戰錘
=== 軟兵器類 ===
* 扇
* 雙節棍
* 三節棍
* 鐮刀
* 流星鎚
* 九節鞭
=== 長柄類 ===
* 斧頭
* 矛
* 長矛
* 戈
=== 弓和箭術 ===
* 複合弓
* 弩
* 長弓
=== 刀劍類 ===
* 刀
* 匕首
* 刺刀
* 彎刀
* 劍
* 長劍
* 軍刀
* 大刀
* 繡春刀
* 達西安鐮刀
* 武士刀,脇差,太刀,打刀
=== 其他類 ===
* 彈弓
* 鐵尺
== 攻城武器 ==
* 攻城槌
* 攻城塔
* 刀車
* 投石機
* 床弩
* 衝車
* 雲梯
* 井闌
* 摺梯
== 個人防護裝備 ==
* 防彈衣
* 鋼盔
* 護膝
* 鎖子甲
* 板甲
* 防毒面具
* 盾牌
* 盔甲
== 輕兵器 ==
=== 槍械 ===
==== 手槍 ====
===== 左輪手槍 =====
* 柯爾特蟒蛇左輪手槍
* 史密斯威森M27左輪手槍
* 史密斯威森M29左輪手槍
* 史密斯威森M500左輪手槍
===== 半自動手槍 =====
* SIG P226半自動手槍
* SIG P229半自動手槍
* SIG P239手槍
* 貝瑞塔92
* 貝瑞塔90two
* 貝瑞塔8000
* 貝瑞塔9000
* 貝瑞塔Px4 Storm
* CZ 75
* CZ 82
* CZ 100
* CZ 110
* T-75
* QSZ-92
* QSW-06
* M1911
* Five-seveN
* FN FNP
* HK USP
* HK Mk 23 Mod 0
* HK P2000
* HK P30
* HK45
* HK VP9
* HS2000
===== 衝鋒手槍 =====
* 毛瑟C96手槍
* 格洛克18型全自動手槍
* 斯捷奇金APS手槍
==== 衝鋒槍 ====
* FN P90衝鋒槍
* HK MP7衝鋒槍
* HK UMP衝鋒槍
* HK MP5衝鋒槍
* MP40衝鋒槍
* MAC-10衝鋒槍
* 斯登衝鋒槍
* PPSh-41衝鋒槍
* M3衝鋒槍
* 湯普森衝鋒槍
* 烏茲衝鋒槍
* T77衝鋒槍
* 卡利科960衝鋒槍
* 05式微聲衝鋒槍
* 長風衝鋒槍
* B&T MP9戰術衝鋒槍
* 貝瑞塔Mx4 Storm衝鋒槍
* CZ蠍式EVO 3 A1衝鋒槍
* 紳寶波佛斯動力CBJ-MS衝鋒槍
==== 步槍 ====
===== 手動步槍 =====
* Gewehr 98步槍
* 李-恩菲爾德步槍
* 毛瑟Kar98k步槍
* 漢陽八八式步槍
* 三八式步槍
* 莫辛-納甘步槍
* M1903春田步槍
===== 半自動步槍 =====
* 卡爾比勒43步槍
* M1加蘭德步槍
* SVT-40半自動步槍
* SKS半自動步槍
* HK SL8半自動步槍
* 貝瑞塔Rx4 Storm半自動步槍
===== 自動步槍 =====
* 白朗寧自動步槍
===== 卡賓槍 =====
* FG42傘兵步槍
* M1卡賓槍
* M4卡賓槍
* CAR-15卡賓槍
* M231射孔槍
* CQBR近戰步槍
* C8卡賓槍
* SIG SG 553卡賓槍
* T-91步槍
* T-86步槍
* AKS-74U卡賓槍
** AK-102突擊步槍
** AK-104突擊步槍
** AK-105突擊步槍
** AK-9突擊步槍
** 9A-91突擊步槍
===== 突擊步槍 =====
* AK-47突擊步槍
* AKM突擊步槍
* AK-74突擊步槍
* M16突擊步槍
* MP44(StG44)突擊步槍
* AN-94突擊步槍
* AEK-971/AEK-972/AEK-973突擊步槍
* FAL自動步槍
* F2000突擊步槍
* SCAR突擊步槍
* T65步槍
* M14自動步槍
* HK G3自動步槍
* HK G36突擊步槍
* IMI Galil突擊步槍
* IMI TAR-21突擊步槍
* 貝瑞塔ARX-160突擊步槍
* 95式自動步槍
* 03式自動步槍
* VHS突擊步槍
===== 狙擊槍 =====
* SIG SG 550 Sniper突擊步槍
* HK PSG1狙擊步槍
* HK MSG90狙擊步槍
* HK G3SG/1狙擊步槍
* SVD狙擊步槍
* SVDK狙擊步槍
* VSS狙擊步槍
* 斯泰爾SSG 69狙擊步槍
* 斯泰爾SSG 04狙擊步槍
* 斯泰爾SSG 08狙擊步槍
* 薩科TRG狙擊步槍
* T93狙擊步槍
* M110狙擊步槍
* 巴雷特M82狙擊步槍
* 精密國際AW50F狙擊步槍
==== 霰彈槍 ====
* Winchester Model 1887
* Winchester Model 1200
* 雷明登870
* SPAS-12
* SPAS-15
* Browning Auto-5
* 伯奈利M3 Super 90
* 伯奈利XM1014
* 北方工業97式霰彈槍
* Masterkey槍管下掛式霰彈槍
* M26模組式霰彈槍系統
* NS2000
* Saiga-12
==== 機槍 ====
* M249
* RPK
* RPK-74
* M2白朗寧機槍
* MG42通用機槍
* MG13通用機槍
* MG3通用機槍
* M60通用機槍
* M134迷你砲機槍
* T-74排用機槍
* T-75班用機槍
* 加特林機槍
*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
* 布倫輕機槍
* 馬克沁機槍
* HK MG4輕機槍
* PK通用機槍
* DShK重機槍
==== 榴彈發射器 ====
* M79榴彈發射器
* M203榴彈發射器
* M320榴彈發射器
* HK79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 HK AG36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 FN EGLM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 CIS 40 GL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 Mk 47自動榴彈發射器
* XM25反防禦目標應對系統
== 槍械零件 ==
* 抑制器
* 腳架
** 兩腳架
** M2三腳架
** M3三腳架
* 彈鏈
** M13彈鏈
** M27彈鏈
* 彈匣
** STANAG彈匣
* 彈鼓
** C-Mag彈鼓
* 雷射指示器
** AN/PEQ-2雷射瞄準器
** AN/PEQ-5雷射瞄準器
** AN/PEQ-6戰術燈及雷射模組
** AN/PEQ-15雷射瞄準器
** AN/PEQ-16A戰術燈及雷射模組
* 反射式瞄準鏡
** ITL MARS一體化紅點鏡
** 先進戰鬥光學瞄準鏡(ACOG)
* 刺刀
** M7刺刀
** M9刺刀
=== 手榴彈 ===
* M67手榴彈
* F-1手榴彈
* M24型柄式手榴彈
* V40迷你手榴彈
=== 火箭筒 ===
* 火箭推進榴彈(RPG)
** RPG-7
** 69式火箭筒
** RPG-16
** RPG-18
** RPG-22
** RPG-29
** RPG-32
** 30式反戰車榴彈發射器(鐵拳)
** 巴祖卡火箭筒
** 坦克殺手
* M72 LAW
* AT4
* MATADOR
* PF-98
* FGM-148標槍飛彈
== 火炮 ==
=== 空用槍械 ===
* M230鏈炮
* M61火神式機關炮
* M39機炮
=== 迫擊炮 ===
100px|right
* 31式60毫米迫擊砲
* 41式81毫米迫擊砲
* 62式4.2英吋迫擊砲
* 63式120毫米迫擊砲
* T-75 60毫米迫擊砲
* T-75 81毫米迫擊砲
* XT-81 60毫米迫擊砲
* XT-86 120毫米迫擊砲
* 小大衛
=== 加榴炮 ===
QF 20磅砲
=== 加農炮 ===
* M59加農砲
* ZiS-3加農炮
* M65原子炮
=== 榴彈炮 ===
* 63甲式105毫米榴彈砲
* T-65 155毫米榴彈砲
* XT-69 155毫米增程榴彈砲
* XT-86 155毫米榴彈砲
* M101榴彈砲
=== 自行式火炮 ===
* M107自走炮
* M108自走砲
* M109自走炮
* M110自走炮
=== 火箭炮 ===
* 卡秋莎火箭炮
* M270式火箭炮
=== 無後坐力炮 ===
* 43式75毫米無後座力炮
* 51式106毫米無後座力砲
=== 高射炮 ===
* 88毫米高射炮
* 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 坦克炮 ===
* 三式75毫米戰車炮
* L7線膛炮
* D-10戰車砲
=== 反坦克炮 ===
* M3反坦克炮
* QF 6磅砲
* M-43 57mm反坦克炮 (ZiS-2)
=== 艦炮 ===
* Mk 45
* Otobreda 76/Mk 75
* AK-230
* AK-630
=== 海岸炮 ===
=== 機炮 ===
* T-75 20毫米機砲
* 厄利孔20毫米機炮
===列車砲===
*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
== 子彈 ==
=== 彈頭 ===
===底火===
=== 彈殼 ===
===推進藥===
=== 手槍子彈列表 ===
* .22 LR
* .25 ACP
* .32 ACP
*
* .357麥格農
* .357 SIG
* .40 S&W
* .45 ACP
* .50 AE
=== 步槍子彈列表 ===
* .22 LR
* 7.62×51mm NATO
* 7.62×39mm M43
* 5.45×39mm 7N6
== 爆裂物 ==
=== 炮彈 ===
* 炮彈破片
==== 穿甲彈 ====
* 動能穿甲彈
* 脫殼穿甲彈
* 翼穩脫殼穿甲彈
* 成型裝藥穿甲彈(空心裝藥)(聚能裝藥)
* 黏著榴彈(粘著碎甲彈)
==== 高爆彈 ====
==== 子母彈 ====
* MK20石眼式集束炸彈
==== 火箭增程彈 ====
* 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 煙霧彈 ====
=== 航空炸彈 ===
* 氣球炸彈
==== 高爆炸彈 ====
* 炸彈之父
==== 油氣彈 ====
* 炸彈之母
==== 凝固汽油彈 ====
* 炸彈之祖
==== 燃燒彈 ====
==== 導引炸彈 ====
* 聯合直接攻擊彈藥
=== 水雷 ===
* 班加羅爾水雷
* MK60水雷
=== 地雷 ===
* M14地雷
* M18A1 闊刀地雷
=== 核子武器 ===
* 原子彈
* 氫彈
* 中子彈
=== 鐳射武器 ===
=== 毒氣 ===
* 神經系統毒氣
* CN催淚性毒氣
* CS催淚性毒氣
* CR催淚性毒氣
* 胡椒噴霧(OC)
=== 魚雷 ===
* E12魚雷
* L3魚雷
* Mk 46型魚雷
* Mk 48型魚雷
=== 導彈 ===
==== 空對空導彈 ====
* AA-2飛彈
* R-60
* R-27
* R-73
* R-77
* AIM-120
* AIM-54
* AIM-7
* AIM-9
* Python 巨蟒(毒蛇)系列
* 天劍一型飛彈
* 天劍二型飛彈
* 天閃空對空飛彈
* 魔術空對空飛彈
==== 空對地導彈 ====
* AGM-114地獄火飛彈
* Skybolt ALBM
==== 地對空導彈 ====
* Rapier missile
* FIM-92刺針行動式防空飛彈
* SA-1
* SA-2
* SA-3
* SA-4
* SA-5
* SA-6
* SA-7
* SA-8
* SA-9
* SA-10
* 愛國者飛彈
* 紅旗一號
* 紅旗三號
* 紅旗二號
* 紅旗四號
* 鐵穹
==== 地對地導彈 ====
===== 彈道導彈 =====
* 洲際彈道飛彈
* 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MRV)
* 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
===== 各國彈道飛彈系統 =====
* V2火箭
* 東風-1短程彈道飛彈
* 東風-2中程彈道導彈
* 大浦洞-1飛彈
* 大浦洞-2飛彈
* 流星3型飛彈
* 流星4型飛彈
* 飛毛腿飛彈
===== 巡航導彈 =====
* 戰斧巡弋飛彈
* V-1飛彈
==== 反艦飛彈 ====
==== 反坦克飛彈 ====
* 陶式導彈
* Spike
* FGM-148“標槍”
* 龍式
* 米蘭
* HOT
* 紅箭-8
=== 火箭 ===
==== 多管火箭 ====
==== 空用火箭 ====
==== 反潛火箭 ====
* ASROC
=== 深水炸彈 ===
=== 其他 ===
* 希臘火
== 軍事單位 ==
* 集團軍
* 軍團
* 軍
* 師
* 旅
* 團
* 營
* 連
* 排
* 班
* 伍
== 軍種 ==
* 陸軍
* 海軍
* 空軍
* 憲兵
* 海軍陸戰隊
* 火箭軍
* 武裝警察
* 海岸警衛隊
* 空降軍
* 太空軍
== 兵種 ==
* 騎兵
* 步兵
*傘兵
* -{zh-hans:炮兵;zh-tw:砲兵;zh-hk:炮兵;}-
* 裝甲兵
* 救護兵
* 運輸兵
* 通訊兵
* 戰鬥工兵
* 蛙人
* 化學兵
* 航空兵
* 空降兵
* 工程兵
== 軍階 ==
=== 將官 ===
* 元帥
* 上將
* 中將
* 少將
* 準將
=== 校官 ===
* 上校
* 中校
* 少校
=== 尉官 ===
* 上尉
* 中尉
* 少尉
* 准尉
=== 士官 ===
* 一等士官長
* 二等士官長
* 三等士官長
* 上士
* 中士
* 下士
=== 兵 ===
* 上等兵
* 一等兵
* 二等兵
== 通訊 ==
* 電報
* 電臺廣播
* 飛鴿傳書
* 無線電
;甚高頻
:*
:**
:** GRC-160
;甚高頻、超高頻
:*
*,JTIDS
:*,JDN
:**,JDN
:*
:**,
:*Link 22
* 密碼學
* 全球定位系統
:*,
== 軍用車 ==
=== 坦克 ===
* 主戰坦克
=== 裝甲車 ===
* 裝甲輸送車
* 步兵坦克
* 裝甲偵察車
* 裝甲情報處理車
* 裝甲掃雷車
* 裝甲指揮車
* 裝甲救護車
* 裝甲補給車
* 裝甲通訊車
* 裝甲架橋車
* 裝步戰車
=== 自行式火炮 ===
* 自行榴彈炮(自行加榴炮)
* 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加農炮,突擊炮和驅逐戰車的統稱)
* 自行火箭炮
* 自行迫擊炮
=== 戰鬥工兵載具 ===
* IDF Armoured Caterpillar D9 Bulldozer
*-{zh-hant:M9裝甲戰鬥推土機;zh-hans:M9裝甲戰鬥推土機;}-,
=== 卡車 ===
* ,
* -{zh-hant:重型增程機動戰術卡車;zh-hans:重型增程機動戰術卡車;}-,
=== 其他技術與裝備 ===
* 反應裝甲
== 軍用艦船 ==
** 航空母艦
*** Soviet aircraft carrier Kuznetsov
** 戰艦
** 巡洋艦
** 護衛艦
** 巡防艦
*** Oliver Hazard Perry-class frigate
** 驅逐艦
** 兩棲戰艦
** 巡邏艦
** 戰鬥巡洋艦
** 飛彈快艇
** 魚雷快艇
** 巡邏艇
** 登陸艇
** 兩棲艦艇
* 潛水艇
** 攻擊潛艇
** 導彈潛艇
* 補給艦
* 掃雷艦
== 軍用飛機 ==
* 戰鬥機
* 偵察機
* 攻擊機
* 轟炸機
* 電子作戰飛機
* 反潛機
* 預警機
** 空中預警管制機
* 直升機
* 空中加油機
* 靶機
* 試驗機
* 運輸機
* 無人飛機
== 雷達 ==
* 電子掃瞄陣列雷達
* 合成孔徑雷達
* 海基X波段雷達
== 防禦工事 ==
* 防核庇護所
* 民防系統
* 中世紀要塞
== 理論 ==
* 軍事史
* 戰爭
** 冷戰
* 軍事組織
* 常規戰爭
* 大艦巨砲主義
* 制空權
* 核戰爭
** 相互保證毀滅
** 核冬天
* 民防
* 軍事戰術
** 民兵
** 埋伏
** 攻城戰
* 電子戰
* 資訊戰
* 間諜
* 低可偵測性,又稱匿蹤或者是隱身
==參考文獻==
Category:軍事學
|
長沙學院 | 長沙學院是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瀏陽河畔的一所普通本科高等學校。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在長沙大學(專科)基礎上改建升格的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校實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長沙市為主管理的體制。
==學校概況==
長沙學院位於中部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長沙市瀏陽河畔,眺巍巍嶽麓,依洪山古寺。
校區佔地197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約4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裝置總值約2.56億元,藏書157.9萬冊。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5700餘人。
學校現有教職工1190餘人,其中具有正高階專業技術職務110餘人,具有副高階專業技術職務3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00餘人。
學校先後獲得長沙市文明單位、湖南省文明高等學校、湖南省黨建工作先進高校、湖南省文明單位、湖南省園林式單位稱號。
==歷史沿革==
thumb|156x156畫素|right|學校建築
長沙學院建立於1970年,源頭可追溯至1970年11月的長沙市革委會師訓班、1978年7月的長沙基礎大學、1983年5月的長沙大學。2004年由原長沙大學(專科)升格為全日制公辦本科院校。
=== 湘江師範 ===
1970年11月,長沙市教育局為解決普及中小學教育所急需的師資,從市屬十所中學選拔高中畢業學生進行短期培訓,最初定名為長沙市革命委員會教師培訓班(簡稱師訓班)。第一期師訓班設在長沙縣長橋即長沙市一中分校(現為長沙縣一中),共選拔530名學生,分為政治、數學、軍體、音樂、外語六個專業,進行了近三個月培訓,於1971年2月結業分配到全市中小學各校,補充教師隊伍。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校址設在長沙清水塘長沙市一中原初中部(現為長沙市一中教工生活小區)。
1972年9月,長沙市革委會決定將師訓班遷到本市南門外省糧食幹校(現為湖南經濟貿易職業學院),同時,正式定名為長沙市師範學校。1974年1月,由於省糧幹校急需用房,市革委會決定將市郊雨花亭銀行幹校(現為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雨花校區)部分校舍撥給長沙市師範學校,與市委黨校一同搬出省糧幹校舊址。
1974年8月3日,市革委會《關於更改長沙市師範學校校名和增辦市二十五中的批覆》決定,因省教育廳決定恢復長沙師範學校,長沙市舉辦的長沙市師範學校改名為長沙市湘江師範學校,校址定在南郊雨花亭原銀行幹校校址。
1975年2月7日,市革委會決定長沙市湘江師範學校由雨花亭遷往長沙縣高塘嶺市二十五中校址,即原長沙市四中分校校址(現屬望城縣)。
1978年,中央批准恢復望城縣,因湘師遷高塘嶺所住的校舍,原是望城縣縣委所在地,湘師面臨再次搬遷。1978年3月,湘江師範臨時搬到坪塘市十五中學分校(現為長沙市嶽麓實驗中學)過渡。1981年4月25日,省教育廳同意確定湘江師範學校於市北郊洪山廟辦學。
1981年11月,湘江師範學校搬到長沙市北郊洪山廟新校址,至此,結束了學校歷時十年搬遷七次的歷史。1988年11月3日,長沙市編制委員會同意湘江師範下設特殊教育師範部,面向省內各地區招收應屆初中畢業生,作為特殊教育教師培養。
1994年8月,省人民政府決定將長沙市湘江師範學校併入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湘江師範併入職業技術師專後,特殊教育師範部轉至瀏陽師範舉辦。
=== 長沙職業技術師專===
1978年7月,長沙市決定開辦湘江師範大專班,首批面向長沙地區招收物理、化學、英語師範生,學校借用長沙市少年之家(現為長沙市少年宮)作為臨時校址。
1979年1月11日,根據長沙市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長沙基礎大學籌建處。籌建辦設在湘江師範大專班的臨時校址內。1979年2月7日,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建立湖南省長沙基礎大學,由長沙市領導。學校首批招收電子、機械類專業學生。
1980年4月1日,經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長沙基礎大學新校址建於長沙市北郊洪山廟,徵用土地78畝。1981年底,長沙基礎大學新校舍建成。學校地址定為長沙市洪山廟21號。
湘江師範大專班與長沙基礎大學辦學初期系兩塊校名,一套班子管理學校。主要招收走讀學生,學生在租用的長沙市內幾所小學教室上課。1980年開始增設工業與民用建築、企業管理專業,1983年增設中文教育和數學教育等專業。
1982年初,湘江師範大專班與長沙基礎大學職工和學生遷入洪山廟新校址,3月1日學生開始在新校址上課。1983年,學校首建學生宿舍,從此結束了長沙基礎大學學生走讀的狀況。
1986年8月,為適應湖南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協商確定並報請國家教委批准,將長沙基礎大學更名為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學校更名後仍屬專科層次,實行省、市共管,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學制三年。普通師範專業與工科專業並存,以普通師範專業為主,主要面向長沙地區招生分配。辦學經費是湖南省按學生人數撥給,長沙市負責基本建設費、設施配套費和通用設施費。
1987年3月,長沙基礎大學經國家教委更名為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1994年8月,長沙市湘江師範併入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1996年4月,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與長沙大學合併。
=== 長沙大學 ===
1983年5月4日,長沙大學創辦。長沙大學為湖南省第一所職業大學,是由教育部接受世界銀行貸款,在全國首批建立的17所短期職業大學之一。學校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委備案,依靠地方投資,由長沙市人民政府舉辦。定址北區熙寧街39號(原長沙市第九中學校址)。
學校設有人文、外語、財經、藝術設計工程,機電工程等5個系,中文秘書、工業與民用建築、紡織、計算機應用等15個專業。學校在省內高等院校、科研單位聘請教授、講師、工程師等兼職教師授課。各專業面向長沙市、郊招生並實行走讀。主要從參加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達到大專錄取分數的考生中擇優錄取,學制3年。學生每期交納少量學費,書籍、伙食、醫療、住宿、交通等費用自理。品學兼優的學生可享受學校獎學金。學生畢業後國家承認其大專學歷,學校向用人單位推薦,經用人單位同意接收,由省教委統一派遣,享受大專畢業生待遇。
1983年9月18日,長沙大學正式開學。1993年5月4日,長沙大學舉行建校十週年慶典。1995年6月13日,長沙市人民政府呈請湖南省人民政府要求將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成建制併入長沙大學。
=== 三校合併 ===
1996年4月23日國家教委在全國高等教育學校設定評議委員會評議的基礎上,將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併入長沙大學,組成新的長沙大學。學校實行長沙市人民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委員會雙重領導,以長沙市人民政府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新長沙大學本部校址定洪山廟21號,原長沙大學熙寧街校址為南院。
1996年9月25日,合併後的長沙大學舉行掛牌慶典。2000年4月10日,省教育委員會批覆同意長沙大學當年與湖南師範大學合作舉辦“專本溝通”教育,首批共有數學與應用數學、電腦科學與技術2個專業。至2007年最後一屆專本溝通學生畢業,共培養四屆專本溝通學生1500餘名。
2002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致函國家教育部要求將長沙大學改版升格為本科學校。2002年和2003年,市政府先後兩次劃撥學校用地1624畝,學校佔地面積達到2130畝。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同意在長沙大學(專科)基礎上建立長沙學院。學校實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長沙市為主管理的體制。2004年9月,首批8個本科專業本科生1008人入校。2005年,學校開始面向全國招生。
=== 更名事宜 ===
2022年,長沙市教育局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強省會戰略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其中提到推動長沙學院重新更名為長沙大學,提升高等教育辦學層次和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
==院系設定==
學校現有16個教學系(院、部),35個本科專業,基本形成了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工學為主體,文學、管理學為兩翼,理、工、文、管、法、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佈局。
* 土木工程學院
* 機電工程學院
* 電腦科學與工程學院
* 數學學院
* 電子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
* 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
* 材料與環境工程學院
* 法學院
* 馬欄山新媒體學院
* 外國語學院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藝術設計學院
* 音樂學院
* 研究生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體育學院
另有繼續教育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環境與能源光催化協同創新中心、圖書館、網路與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長沙大學學報》編輯部、附屬中學等。
==校區分佈==
學校現有洪山校區(校本部)和南校區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二千多畝,其中校本部佔地約1998畝。洪山校區(校本部)主要負責普通高等教育學生教學和生活,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洪山路98號。南校區為繼續教育學院所在,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湘雅路熙寧街69號。
== 對外合作 ==
學校先後與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等34所國外大學和教育機構簽訂合作交流協議,實施學生互派等形式的合作教育。學校與湖南大學開展全面戰略合作,與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瀏陽生物產業基地等國家級園區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與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企業開展專業共建、合作辦班。
== 高校排名 ==
校友會2023中國大學排名中,長沙學院位列全國第317名,全國綜合類大學排名第92名,湖南省大學排名第14名。 2023年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長沙大學位列全國第328名,湖南省大學第15名。
== 爭議事件 ==
2005年5月,時任長沙大學政法系副教授夏湘遠《“自然之德”抑或“人為之德”——休謨正義論的德性解讀》發表在《長沙大學學報》上,涉嫌抄襲武漢大學哲學學院2004屆碩士畢業生楊偉清的碩士畢業論文《休謨正義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長沙學院主頁 Homepage of CCSU
Category:長沙教育
Category:湖南高等院校
Category:1970年建立的教育機構
|
圖書館 | thumb|香港石塘咀公共圖書館內的書架一角,圖中書籍的書脊均貼上索書號標籤,方便讀者檢索
thumb|查寧閣圖書館 (Charing Cross Library)
圖書館指蒐集、整理及儲存圖書資訊,以服務公眾或特定物件之設施,旨在建立及維護館藏,以滿足其資訊、研究、教育、文化或休閒的需求。圖書館是個收藏資訊、原始資料、資料庫並提供相關服務的地方,可以由公共團體、政府機構或者私人組織開辦。圖書館在人類文明發展及歷史存留具顯著作用,是人類智慧的寶庫。
在傳統意義上,圖書館是收藏書和蒐集各種出版物的地方。然而,現在資料儲存已經不止是儲存圖書,許多圖書館把地圖、印刷品,或者其他檔案和藝術作品儲存在各種載體上,比如微縮膠片、磁帶、CD、LP、盒式磁帶、錄影帶和DVD。圖書館透過訪問CD-ROM、訂購資料庫和網際網路提供服務。因此,人們漸漸把現代圖書館重新定義為能夠無限制得獲取多種來源、多種格式的資訊。除了提供資源,圖書館還有專家和圖書館員來提供服務,他們善於尋找和組織資訊,並解釋資訊需求。近些年,人們對圖書館的理解已經超越了建築的圍牆,讀者可以用電子工具例如電子書獲得資源,圖書館員用各種-{zh-cn:數字工具;zh-tw:數位工具}-來引導讀者和分析海量知識。圖書館的另一作用是收藏人們不願意購買(或者無力購買)的資源,作為館藏提供大眾使用或查閱。
== 寫法 ==
圖書館又稱圖書-{舘}-,在中國大陸-{舘}-被當做館的異體字,已極少使用。
圖書館亦稱圕,即囗裡面一個書,一個字讀三個音:「圖書館」,屬於合字。近代圖書館學家杜定友(1898年-1967年)曾於1924年創「圕」字來代替「圖書館」一詞,於當時中日學術文化界也曾流行一時。至今中華民國教育部仍有「金圕獎」,以表揚優良圖書館。1926年,日本雜誌《圕》以「圕」字命名,杜定友對《圕》第一期所有文章中「圕」字的使用情況加以統計,統計結果是──該刊用「圕」字436次,如用舊例「圖書館」則須用1308字。圕在中國大陸貴州財經大學圖書館內仍被使用。
== 歷史 ==
第一座圖書館用來存放未出版的記錄,這種特殊的圖書館現在稱為檔案館。考古學家從蘇美爾人的古代城邦發現了一座神廟,有一個房間放滿了寫著楔形文字的泥板。這些檔案几乎都是商業事務記錄或者詳細目錄,僅有很少的記錄了神的事情、歷史記錄和傳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用莎草紙記錄的古埃及神廟中。
最早的私人檔案儲存在烏加里特,除了通訊和財產目錄,神話課本可能是用來培訓新書記員的。收集非檔案類的文藝作品的私有或私人的圖書館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第一個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2世紀晚期,古希臘的著名圖書收藏家獲列在智者之宴(Deipnosophistae)內。所有這些圖書館的書籍都是用希臘語寫成,在智者之宴(Deipnosophistae)裡浸淫於海倫文化的收藏家忽略了那些在羅馬默默無聲的圖書館。
在古代中國,圖書館被叫做藏書閣,又被叫做藏經閣《圖解中國佛教建築》,P.80、P.81 ,張馭寰著,三聯書店,2014年05月31日初版,ISBN 978-96-2043-339-9。
== 概況 ==
收藏、利用和提供書和其他出版物如雜誌、影像資料、微縮膠片和電子出版物等等。圖書館向使用者或部門提供其所收藏的資料,文獻和資訊的服務。圖書館也有教育場所或改善讀者閱讀習慣的任務。現代圖書館的發展方向是向讀者提供一個資訊彙集,便於查詢和使用資訊及方便讀者學習的地方。像美國的一些大學圖書館為了最大程度的滿足讀者,圖書館24小時開放。
在華語國家,圖書館可能會依不同出版物,分有中文圖書區、外文圖書區、視聽中心、兒童圖書室,另外還有自修室、閱報室、雜誌區,較大型的圖書館設有放映室,不定期舉行電影欣賞,並在影片過後進行有主題式的討論或講習。由於電腦網路資訊發展,許多圖書館也設定了上網區,供民眾上網查詢資料。
在圖書館中工作的人稱為圖書館員,有關圖書館以及其它資訊管理部門的管理、組織和功能的科學稱圖書館學。有一些大學專門設立圖書館學系、圖書資訊學系,為服務大眾,圖書館也是一個專門的領域,尋求專業的知識。
== 裝置 ==
=== 圖書館空調裝置 ===
圖書館空調裝置因為必須顧慮到儲存藏書的品質,所以必須兼顧空氣中的溼度與溫度。一般而言,高溫高濕時會加速纖維氧化分解,也會增加黴菌等微生物的活性而危害紙張,因此溫度20℃、濕度50﹪為書籍理想儲存條件。有些圖書館,還設立專門保藏書籍的櫃子,或是一個圖書空間,長年累月控制溫度和濕度,以便儲存書籍,通常是專門圖書館設有這樣的圖書空間來收藏專業書籍。
== 在圖書館內找到需要的文獻 ==
圖書館的文獻一般都按一定的系統分類收藏。讀者可先根據書籍分類找到其所在的類別來查詢。讀者還可以按作者;書名;書號(ISBN);匯出詞等其他專案來找到他所需要的具體文獻。在現今圖書館中這些專案都編輯在電子資料庫中,也就是OPAC(網上書目),以便於讀者的查詢。
== 圖書館的類別 ==
圖書館的大小,功用及所有者有所不同。
=== 以機構來分類 ===
==== 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
指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以政府機關(構)、法人、團體及研究人士為主要服務物件,徵集、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儲存文化、弘揚學術,研究、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發展之圖書館。
==== 公共圖書館(Public library) ====
指由各級主管機關、鄉(鎮、市)公所、個人、法人或團體設立,以社會大眾為主要服務物件,提供圖書資訊服務,推廣社會教育及辦理文化活動之圖書館。
*公立公共圖書館:係指由各級政府所設立,依政府組織層級區分為國立圖書館、直轄市立圖書館、縣(市)立圖書館及縣(市)文化局(中心)圖書館(簡稱縣市圖書館)、鄉(鎮、市)立圖書館(簡稱鄉鎮圖書館)。
*私立公共圖書館:係指由個人、法人或團體成立,以社會大眾為主要服務物件,提供圖書資訊服務,推廣社會教育及辦理文化活動之圖書館。
==== 學術圖書館 ====
===== 大學圖書館 =====
===== 學校圖書館 =====
學校圖書館主要是指高中職、國民中小學裡的圖書館或圖書室,主要任務為支援老師教學和協助學生學習,服務物件為全校學生和教職員。
因此,學校圖書館典藏具有輔助教學與學習的資料為主,並依照學校課程教材及師生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援,有時亦稱為教學媒體中心。
在現今注重自我學習的教學趨勢之下,學校圖書館角色日顯重要,而學生的多元化學習、拓展學習領域,進而養成閱讀與自學的習慣,亦由此開始。
==== 專門圖書館 ====
如法律圖書館、電影圖書館、醫學圖書館、盲人圖書館、藝術圖書館、金融圖書館、宗教圖書館等均是專門圖書館。
=== 以媒體來分類 ===
==== 數點陣圖書館====
==== 資料圖書館 ====
====圖片圖書館====
==== 幻燈片圖書館 ====
====工具圖書館====
=== 以內容主題來分類 ===
通常來說,主題圖書館有法律圖書館、建築圖書館、美術圖書館、醫學圖書館、軍事圖書館、神學圖書館等。
=== 以使用者來分類 ===
==== 軍人圖書館 ====
軍人用的圖書館。
==== 盲人圖書館 ====
為盲人開設的圖書館,提供盲文書籍與有聲讀物。
==== 兒童圖書館 ====
提供兒童良好的閱讀環境,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進去。裡面有漫畫、小說、和一些文學史的書。
==== 無障礙圖書館 ====
==== 金融圖書館 ====
銀行或金融書籍方面的圖書館。
=== 服務物件 ===
圖書館必須改善環境,以提供服務的讀者可以分為下列六大類David R. Conn and Barry McCallum, "Design for Accessibility ",Canadian Library Journal(1982):120:
*無法移動之殘障人士(Non ambulatory disabled):永久性或暫時性的某種程度的四肢無法活動,而必須乘坐輪椅者。輪椅限制讀者的視線範圍和雙手的伸展範圍,也改變讀者的移動方式。設計時應該考慮設定坡道,避免設定臺階和門檻,並提供足夠的空間,以利輪椅行走或迴轉。傢具裝置亦應略加調整以配合乘坐輪椅的讀者使用。
*半移動之殘障人士(Semi-ambulatorydisabled):有行走困難者,必須使用輔助器材,包括:使用柺杖、手杖、支架、平衡器,以及曾接受截肢手術者,和罹患有肺病、心臟病、或關節炎者。設計時應該考慮地板要防滑,每層樓梯不宜過長且應裝設扶手,並於適當高度設定平臺以供休息 或辨識方位。
*視覺障礙者(Sight disabilities):包括全盲和任何程度視覺障礙,足以讓一個人感到不安或暴露於危險者,均應加以考慮。現今圖書館錄音資料的收藏愈來愈豐富,對視障讀者而言是一大福音,應該讓視障讀者也能利用公共圖書館,若如傳統觀念所倡導興建盲人圖書館來服務盲障讀者,反而造成其可用性的限制,畢竟不是每個地區均能廣設盲人圖書館,但是公共圖書館卻已是處處林立,何不將環境稍加改善,以使盲障讀者可就近利用,即時獲取新知。在設計時要考慮完整貫徹的點字和顯目的標示,同時配置相關設施,如提供放大裝置供視弱者利用等。
*聽覺障礙者(Hearing disabilities):聽覺的障礙也會讓一個人感到不安,甚至陷於危險。設計時應考慮公用電話加裝擴音功能,提供視覺警告訊號,如緊急出口裝置閃游標示等。
*平衡機能障礙者(Neuromuscular im-pairments):包括任何肢體控制困難或動作協調失衡者。設計時應該考慮公共設施,如門把的可用性,飲水機之操作採槓桿式而非按鈕式等。
*老年人(the disabilities of aging):因為年齡因素而造成的體力、聽力、視覺、平衡、中樞神經等機能之衰退所產生的障礙,可能包括上述各項,以及巧緻動作的障礙,如行動遲緩、反應較慢、抓握和彎腰屈背的能力降低、平衡感較差等。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全球圖書館目錄
=== 全球重要圖書館 ===
*Library of Congress (美國國會圖書館)
*British Library (大英圖書館)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法國國家圖書館)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 (柏林國家圖書館)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中國國家圖書館)
*Bodleian Library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劍橋大學圖書館
*悉尼大學的Fisher Library圖書館 - 南半球最大的圖書館,藏有大量具有歷史價值的書籍
*Bibliotheca Corviniana (布達佩斯)
*Bibliothek von Alexandria (埃及)
*Vatikanische Bibliothek (羅馬)
*University of Auckland Library (奧克蘭大學圖書館)
*Biblioteca Joanina (若昂尼娜圖書館葡萄牙)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國家圖書館)
== 參見 ==
*圖書館選址、圖書館採光
*圖書館學、圖書管理員(北京大學圖書館毛澤東教員)
*圖書掃描、Google圖書、網路圖書館、數字圖書館、電子圖書館、電子出版
*法定送存、版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檔案
*打書釘、書店、租書店
Category:社會組織型別
Category:各類建築物
Category:圖書資訊科學
Category:日語借詞 |
漢武帝 |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中國漢朝(西漢)第七位皇帝,為中國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皇帝之一。於7歲時被冊立為儲君,16歲登基,在位達53年345天。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其為清聖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第三長的皇帝,也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武帝即位初期,適逢國家休生養息了70年,商業貿易達臻鼎盛,接著因對外徵戰,疆域大幅增加,但也導致民生凋零、經濟衰敗。晚年武帝改變政策決定再次休養生息,故而使漢朝國力獲得保留,後世尊稱他為漢武大帝,併成為中國歷代統治者的楷模之一。
然而長年累月的窮兵黷武,對人民造成了浩大的負擔,中年以後的漢武帝性情也變得迷信多疑,最後致使巫蠱之禍發生,動搖了朝廷的統治根基。他也對臣下擅用權力,司馬遷和李陵家族都在他的盛怒下遭難。而且漢武帝設立“內朝”埋下戚宦干政之禍,令兩漢往後三百年飽受戚宦之苦,為日後皇權旁落埋下禍患,然武帝駕崩前兩年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國策調整,並下《輪臺詔》罪己反省過失,重拾文景之治時期與民生息的政策,以示悔過之意。方使後來的昭帝、宣帝得以韜光養晦,以維持漢朝盛世,西漢之盛至元帝才逐漸終止。武帝死前令其寵愛的幼子劉弗陵繼位,並賜死其母親,命霍光攝政,匡扶幼主。霍光因此權傾天下,操控朝政,開啟外戚干政之先例,使其統治不能謂之全美,仍為後世留下隱憂。
== 早年經歷 ==
據《史記》、《漢書》的武帝本紀以及《漢武故事》,劉徹生於漢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母王氏;漢景帝中子《漢書 武帝記》注引《索隱》曰:“景十三王傳廣川王以上皆武帝兄”。而《漢書 諸侯王表》中,武帝排行第九,但武帝長兄廢太子劉榮排在了武帝之後。楊生民, 2001, p9,具體排序不詳。其母王氏在懷孕時,漢景帝尚為太子。王氏夢見太陽進入她的懷中,告訴景帝后,景帝說:“此貴徵也。”劉徹還未出生,他的祖父漢文帝就逝世了。漢景帝即位後,劉徹出生《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王太后……太子幸愛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時,王美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兒子。一說劉徹的乳名為劉彘,根據《漢武故事》記載劉徹被立太子時方才改名,但此說與史書說法有出入。《漢武故事》 漢景皇帝王皇后內太子宮,得幸,有娠,夢日入其懷。帝又夢高祖謂己曰:「王夫人生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膠東王為皇太子時,年七歲,上曰:「彘者徹也。」因改曰徹。
前元四年(前153年),劉徹以皇子的身份被封為膠東王。同年,景帝的長子、他的異母長兄劉榮獲封為太子。前元六年(前151年)秋九月,無子無寵的薄皇后被廢。第二年(前150年)春正月,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夏四月乙巳,其母王氏被立為皇后,丁巳,劉徹被立為太子。他成為太子與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館陶公主劉嫖有很大關係。劉嫖許諾將她的女兒陳氏嫁給當時四歲(古代按虛歲計算)的膠東王劉徹。《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長公主嫖有女,欲與太子為妃,慄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得貴幸,慄姬日怨怒,謝長主,不許。長主欲與王夫人,王夫人許之。”劉徹後娶陳氏為妃,兩人成婚的時間無考。
後元三年正月甲子(前141年3月9日),景帝逝世,太子劉徹即位,尊皇太后竇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 《漢書》武帝紀第六。太子妃陳氏後獲封為皇后(具體時間不詳)。
== 君臨天下 ==
=== 政治 ===
===== 設立內朝 =====
漢武帝建立了內朝削弱相權,鞏固皇權。“內朝”又稱“中朝”,由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任職“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組成宮中的決策中樞;相對的丞相以下至六百石則為“外朝”《漢書·劉輔傳》”。中、外是相對皇帝居住的宮禁而言,中朝(內朝)官員享有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可隨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宮中辦公,外朝官員則無此特權。藉由此來培植一批立足於宮中、與以丞相為首的原有朝臣有所分別的內廷官員。重要政事,在“中朝”宮室之內就先作出了決策,再交由“外朝”的丞相來執行。尚書,本來是皇帝身邊的秘書,掌管文書員。“中朝”形成之後,尚書的地位日益重要。尚書和一般只參與朝廷議政的官員不同,由於既有官署、官屬,又有具體的職司,在“中朝”逐漸居於核心地位王子今. 第八章第二節〈削藩的成功與“中朝”的出現〉.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119-121.。
===== 監察制度 =====
漢武帝在地方設十三州部,即冀、兗、豫、青、徐、幽、並、涼、荊、揚、益、朔方、交趾共13州,置刺史,京師七郡則設立司隸校尉;每年8月巡行所部,用以加強治理地方、打擊地方豪強。歲終至京師向御史中丞稟報。此時的刺史為監察官,秩六百石,較郡守的秩比二千石為低。
===== 行推恩令 =====
西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的,其他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雖然文景兩代採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漢武帝初年,“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嚴重威脅著漢朝的中央集權。因此元朔二年正月,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這使得諸侯王國名義上沒有任何的削藩,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
===== 創察舉制 =====
察舉制為中國古代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極大。主要用於選拔官吏。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察舉制不同於以前先秦時期的世襲制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制此後成為漢代聘用官吏的制度,有的學者曾經指出,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是“中國學術史和中國政治史的最可紀念的一年。”王子今. 第八章第六節〈察舉制度〉.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135-137.
徵闢制是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就是徵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主要有皇帝徵聘和府、州郡闢請兩方面,皇帝徵召稱“徵”,官府徵召稱“闢”。用以作為察舉制的補充朝廷特徵士人,為“徵召”。例如《漢書》卷六《武帝紀》,漢武帝特徵《詩經》專家魯申公,是“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長官自行闢除士人,為“闢除”。如《漢書》卷七七《孫寶傳》:“孫寶字子嚴,潁川鄢陵人也。以明經為郡吏。御史大夫張忠闢寶為屬。”。
==== 創立年號 ====
在中國歷史上,年號由漢武帝發明及首先使用,首個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據滿清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廿二史札記》卷2:是帝至元狩始建年號。從前之建元、元光等號,乃元狩後重制嘉號,追紀其歲年也。不然,則武帝六年,即應雲建元六年,其下所云明年又明年,皆可書元光幾年、元朔幾年,豈不簡易明白?而乃雲明年後年耶!,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元狩」,並追認元狩前的年號建元、元光和元朔《漢書·郊祀志》:「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二元以長星曰『光』,三元以日月復始曰『朔』,四元以郊得一角獸曰『狩』雲」。《漢書》上記載說,前122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 名臣良將 ====
* 衛青
* 霍去病
* 霍光
* 董仲舒
* 張騫
* 桑弘羊
* 司馬遷、司馬談
* 李廣、李陵、李敢
* 主父偃
* 張湯
* 蘇武
* 司馬相如
* 東方朔
* 汲黯
* 竇嬰
* 韓安國
* 田千秋
* 公孫弘
* 金日磾
==== 漢武盛世 ====
漢武盛世為西漢的全盛打下基礎。
=== 軍事 ===
==== 漢匈戰爭 ====
匈奴自秦末以來一直威脅中國北邊,使農耕生產的受到嚴重影響。武帝即位之後,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漢朝初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決心設法解決匈奴的外患問題。從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對匈奴作戰。經過衛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反擊後,西漢西北邊境上的威脅暫時解除。中原北邊農耕經濟從匈奴造成嚴重破壞的局面中得以恢復。匈奴在軍隊主力以及人畜資產受到嚴重損失的情況下,繼續向北遠遁,並有七年時間即從公元前119年至前112年漠南無王庭,不過其後匈奴又南下與羌人組織聯盟攻擊漢朝(前112年)西羌眾十萬人反,與匈奴通使,攻故安,圍枹罕。匈奴入五原,殺太守。《漢書·卷6》。而西漢軍隊佔領從朔方至張掖、居延和廷間的大片土地,設定酒泉、武威、張掖及敦煌四郡,並且命令關東地區人民移民這一地區,此舉不但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部地區的得到開發,更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
==== 開疆拓土 ====
漢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開擴領土,在西南,漢朝消滅夜郎及南越國,先後建立七個郡,使到今日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第二次歸納中國版圖。而海南島在歷史上,也首次納入中國的版圖。在東方,他於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滅衛氏朝鮮,並且將衛氏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及玄菟郡。
=== 外交 ===
漢武帝派遣了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的兩次出使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有的學者指出,這一措施,“不僅對於中國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即對於整個東方的歷史,亦具有重大意義。。即絲綢之路,極大促進了中國同西方經濟及文化的交流。
=== 文化 ===
==== 罷黜百家,表彰六經 ====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資治通鑑卷第十七 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對者百餘人。。廣川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資治通鑑卷第十七 廣川董仲舒對曰:“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僕滅也。夫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治亂廢興在於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統也。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癢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示敗也。秦滅先聖之道,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習俗薄惡,人民囂頑,抵冒殊扞,熟爛如此之甚者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於禮誼而恥犯其上。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於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餘年。此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內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趨利無恥,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今陛下並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於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於它,在乎加之意而已。’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於內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於下,或不承用王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於此也!夫長吏多出於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於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臣聞眾少成多,積小致巨,故聖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舜興虖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敝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故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餘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然夏上忠,殷上敬,週上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於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安所繆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於古之道與,有所詭於天之理與?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者,不食於力,不動於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虖!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窮。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民不樂生,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勝者也。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內望也。近者視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財利,常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負且乘,致寇至。’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患禍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無可為者矣。“《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武帝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建議沒有表態《資治通鑑》卷十七 天子善其對,以仲舒為江都相。,「罷黜百家是後漢班固的總結,漢武帝也沒有“獨尊儒術”,無論陰陽或者道儒,只要是賢能的人漢武帝都重用。而今天一些學者認為漢武帝是獨尊儒術,結束了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於是“令後學者有所統一”王子今. 第八章第四節〈號令文章,煥焉可述〉.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128-130.。為儒學在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鋪路,亦使到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基礎思想。對中國後代的政治、社會及文化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亦有人認為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及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謂儒表法骨或儒表法裡。
==== 建立太學 ====
漢武帝元朔五年,建立太學,是接受當時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建議。董仲舒指出,太學可以作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議,“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這樣可以使國家得到未來的人才。所謂“養天下之士”,體現出太學在當時有為國家培育人才和儲備人才的作用。漢武帝時期的太學,雖然規模很有限,只有幾位經學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子,但是這一文化雛形,代表著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方向。太學的成立,助長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於文化的傳播,成為重要的推手,同時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壟斷官位的情形有所轉變,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機會,一些出身社會下層的人才,也有機會到朝廷做官王子今. 第八章第五節〈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131-135.。
==== 建立樂府 ====
樂府一名本指管理音樂的官府。漢武帝在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創立樂府官署,掌管俗樂,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採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漢書·禮樂志》。。後人把樂府機關配樂演唱的詩歌,也稱樂府。
==== 頒太初曆 ====
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曆法,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而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歷法。在天文學發展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鄧平、唐都、落下閎等根據對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紀錄所制訂。《太初曆》的制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曆法大改革。《太初曆》的科學成就,首先在於曆法計算上的精密準確。中國漢初以前,主要採用“古六歷”(黃帝、顓頊、夏、殷、周、魯)中的《顓頊歷》。這個古歷,計算一年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一月是二十九天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由於歲差的原因,顓頊歷到漢代時的計算已經不夠精密,常出現月初是無月光的朔日,但實際天空中卻有圓滿的月光;月中是有月光的望滿之日,夜晚卻並沒有月亮。為了改變這種不對照的現象,制訂《太初曆》時,重新進行了反覆地周密地運算和實踐驗證《漢書·律曆志》在這方面作了細緻的描寫:“閎運算轉歷,其法以律起歷,日律容一龠,積八十一寸,則一日三分也,與長相終,律長九寸,百七十一分而終復,三複而得甲子。夫律陰陽九六爻象所從出也,故黃鐘紀元氣之謂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與鄧平所治同。於是皆觀新星度日月行,更以推算如閎、平法。法一月之日二十九,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太初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還在於第一次計算了日月蝕發生的週期和精確計算了行星會合的週期《史記·天官書》:“日月薄蝕,行南北有時,此其大度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慧^ 《史記·天官書》:“日月薄蝕,行南北有時,此其大度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慧星三見,宋襄公時星隕如雨。”。
=== 經濟 ===
==== 改革幣制 ====
指中國西漢武帝統治時期進行的幣制改革。西漢自建立以來,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又是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漢武帝統治時期,由於對外征伐不斷,中央財政從此前“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的豐盈一變而為入不敷出的困局。“而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榖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富商大賈富可敵國,恰與窘困的中央財政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財政收入外,“冶鑄煑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併兼之徒。”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此即漢武帝幣制改革的初衷。故漢武帝即位後,為了中央政府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視解決幣制問題,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一方面穩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六次改革後三官五銖的發行一舉解決了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漢武帝的幣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較大成功。
==== 鹽鐵國營 ====
中央政府在鹽、鐵產地分別設定鹽官和鐵官,實行統一生產和統一銷售,利潤為國家所有。這項制度實施,使國家獨佔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可以供給皇室消費以及鉅額軍事支出。當時,人民的賦稅的負擔沒有增加,國家的收入大增,不但彌補財政上的赤字,並且還有盈餘。不過官營鹽鐵卻給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官鹽價高而味苦,鐵製農具粗劣不合用等王子今. 第八章第八節〈鹽鐵官營與均輸平準政策〉.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138-141.。
漢武帝元封元年,桑弘羊針對「諸官各自市(購買),相與爭,物以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漢書·食貨志》的情況,在全國推行均輸法,下令各郡設均輸鹽鐵官,將上貢物品運往缺乏該類貨物的地區出售,然後在適當地區購入京師需求的物資。此法既能解決運費高昂的問題,又可調節物價。更重要的是均輸法舒緩漢武帝晚年的財政危機,桑弘羊對此曾有所讚揚:「山東被災,齊趙大饑,賴均輸之蓄,倉稟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鹽鐵論·力辯篇》。然而,均輸法卻被批評未能解決物價問題,「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鹽鐵論·本議篇》。
====重視農業====
在經濟方面,漢武帝為推動農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國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例如:龍首渠,六輔渠等等,以便農田灌溉,所以漢代田畝和農業產量,都超越前代。命趙過出任搜粟都尉,並推廣代田法,改良農具,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 其他功績 ====
== 晚年 ==
=== 危機突顯 ===
漢武帝到處巡行、封禪。如元封元年(前110年),他親率十八萬騎兵,旌旗千里,封泰山,東巡海上,再至碣石山。用帛百餘萬匹,錢幾萬萬。漢武帝對漢初建造的長樂宮、未央宮,猶感不足,而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擴建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造首山宮、明光宮、建章宮等宮殿。太初元年(前104年)建造建章宮,規模超過了未央宮。它的正門高25丈。玉堂殿有12門。建章宮的神明臺上有高達70餘米的仙人承露臺。宮內的奇華殿,專門陳列外國貢獻的奇珍異物。宮內鑿有太液池,池中有蓬菜、方丈、瀛洲等神山。長安城內外和遠郊的離宮內中,有宮人、女子七八千人。漢武帝追慕黃帝,期待遇到神仙,重用方士,賜予大量錢財。曾被兩方士欺騙,而他仍然相信黃帝成仙,求道之心不滅。。
元鼎二年(前115年)三月,關東大雨雪;夏天又發大水。當地百姓有幾千人餓死。元鼎三年(前114年)四月,許多地方發生大雹災,關東十幾個郡發生大災荒,田間顆粒無收,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武帝下詔令,叫饑民到江淮一帶自己謀生,又調集有限的巴蜀粟米救濟災民。元封四年(前107年)夏天,又發生大旱災,土地龜裂,河水枯竭,百姓大批渴死。關東出現200萬流民,其中沒有戶籍可查的農民達40萬。元封六年(前105年)春,漢武帝下詔興建首山宮。秋,再次發生大旱災和蝗災,莊稼被蝗蟲吃盡。太初、天漢年間,漢武帝又徵用全國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李廣利遠征大宛和匈奴。
天漢二年(前99年),泰山、瑯琊一帶的徐勃發動民變。他們佔山結寨,攻打城邑,搶武器,釋囚犯,活捉郡守、都尉,殺掠二千石一級大官。此外南陽的梅免、百政,楚的段中、杜少,燕、趙的堅盧、範主等人也紛紛發動民變。漢武帝先派小股部隊鎮壓,再派大軍追剿,前後殺死了幾萬人。
=== 巫蠱之禍 ===
徵和元年(西元前92年)十一月,巫蠱之禍興起。丞相公孫賀之妻使用巫術詛咒及在馳道埋木偶人的事件被告發,公孫賀一家被斬殺,同時還牽連到陽石公主和皇后衛子夫所生的女兒諸邑公主。其後漢武帝又發動了三輔騎士在皇家園林進行搜查,並且在長安城中到處尋找,過了11日才收兵。徵和二年七月,與太子劉據結怨的武帝寵臣江充指使胡巫,說宮中有蠱氣。武帝命令江充與按道侯韓說等入宮追查,江充誣告太子宮中埋的木人最多,又有帛書,所言不守道法。太子得知後非常恐懼,聽從少傅石德的計策,派人詐稱武帝使者捕殺江充等人。漢武帝命令丞相劉屈氂派兵擊潰太子,太子舉兵對抗。激戰五日,太子兵敗逃亡,被漢武帝所廢,被圍捕,乃自殺,滅族,唯漢武帝曾孫劉病已就是後來的宣帝得親信保全。徵和三年,此謀反案的根源巫蠱案真相漸明,田千秋上書直言進諫,武帝感悟,下令族滅貳師將軍李廣利、丞相劉屈氂、太監蘇文、江充家族。
=== 發輪臺詔 ===
漢武帝將鹽鐵酒國營專賣,實行平準均輸政策,防止商人從中漁利,從而增加政府收入,達到了調節物價及防止市場壟斷的功效,但是亦造成了政府與民爭利的局面。商人遂將注意力轉移至土地買賣,導致土地兼併嚴重。雖然漢武帝武功極盛,但是到處征伐也造成了國庫空虛,大量人民被徵召從軍,死傷甚重,也影響了經濟發展。由於民生困苦、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及民怨沸騰,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相繼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徵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頒下了《輪臺詔》,辛德勇認為,輪臺詔不是罪己詔,關於漢武帝罪己是資治通鑑的虛構,漢武帝死後並未改變西漢對外戰爭的基本國策。而田餘慶認為漢武帝晚期改弦易轍。
=== 臨終託孤 ===
230px|縮圖|茂陵
漢武帝晚年得子劉弗陵,甚愛之。劉據於巫蠱之亂死後,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資治通鑑卷二十二》上病篤,霍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輕漢矣!”乙丑,詔立弗陵為皇太子,時年八歲。丙寅,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受遺詔輔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內床下。光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為人沈靜詳審,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日磾在上左右,目不忤視者數十年;賜出宮女,不敢近;上欲內其女後宮,不肯;其篤慎如此,上尤奇異之。日磾長子為帝弄兒,帝甚愛之,其後弄兒壯大,不謹,自殿下與宮人戲;日磾適見之,惡其淫亂,遂殺弄兒。上聞之,大怒,日磾頓首謝,具言所以殺弄兒狀。上甚哀,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上官桀始以材力得幸,為未央廄令;上嘗體不安,及愈,見馬,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欲下吏。桀頓首曰:“臣聞聖體不安,日夜憂懼,意誠不在馬。”言未卒,泣數行下。上以為愛己,由是親近,為侍中,稍遷至太僕。三人皆上素所愛信者,故特舉之,授以後事。丁卯,帝崩於五柞宮;入殯未央宮前殿。太子即位前不久,其生母鉤弋夫人被處死,避免未來再有太后涉政的現象《資治通鑑卷二十二》鉤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數歲,形體壯大,多知,上奇愛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猶與久之。欲以大臣輔之,察群臣,唯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黃門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後數日,帝譴責釒句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賜死。頃之,帝閒居,問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前88年,漢武帝命令畫工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予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劉弗陵作為未來皇帝。對此,中國史學家呂思勉對《漢書·霍光傳》的此記載頗有異議,認為漢武帝於臨終前殺掉劉弗陵生母是為了避免母后干政、託孤說的“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和畫周公輔政圖完全屬於捏造《中國通史·前漢的衰亡》:“武帝生平 溺於女色;他大約是個多血質的人,一生行事,全憑一時感情衝動;安能有 深謀遠慮,豫割嬖愛?霍光乃左右近習之流,僅可以供驅使。上官桀是養馬 的。金日磾系匈奴休屠王之子,休屠王與渾邪王同守西邊,因不肯降漢,為渾邪王所殺,乃系一個外國人,與中國又有殺父之仇。朝臣中即使無人,安 得託孤於這幾個人?”。
前87年3月29日(二月丁卯),漢武帝駕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4月15日(三月甲申),葬於茂陵,諡號為孝武皇帝。本始二年(前72年),漢宣帝為曾祖父漢武帝上廟號為世宗。
== 文學造詣 ==
瓠子決兮將柰何 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
殫為河兮地不得寧 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鉅野溢 魚沸鬱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離常流 蛟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 不封禪兮安知外
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 泛濫不止兮愁吾人
齧桑浮兮淮 泗滿 久不反兮水維緩
漢武帝愛好文學,為提倡辭賦的詩人。他個人的文學造詣甚高,在南北朝以前的皇帝中屬於文采一流的人物,顏之推把他歸類為曹操、曹丕一級文才的君主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文章第九〉中說:“自昔天子而有才華者,唯漢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負世議,非懿德之君也。”。明朝王世貞以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雲上”(《藝苑卮鹽》)其他存留的詩作,《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都“壯麗鴻奇”(徐禎卿《談藝錄》),為詩詞評論家所推崇。
==後世評價==
*夏侯勝: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裡,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漢書》卷75。
*桓譚:漢武帝才質高妙,有崇先廣統之規,故即位而開發大志,考合古今模範,獲前聖代故事,建正朔,定製度,招選俊傑,奮揚威怒,武義四加,所徵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闢以來,惟漢家最為盛圖,故顯為世宗,可謂卓爾絕世之主矣桓譚《桓子新論》。
*崔駰:昔孝武皇帝始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聖道,師則先王,五六年間,號勝文、景。及後恣己,忘其前之為善《後漢書》卷79。
* 劉歆: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乃遣大將伏波、樓船之屬,滅百越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之眾,置五屬國,起朔方,以奪其肥饒之地。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並三十六國,結烏孫,起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以隔氐羌,裂匈奴之右肩。單于孤將遠遁漠北,四垂無事,斥地遠境,起十餘郡。功業既定,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以安天下,富實百姓,其規模可見。又招集天下賢俊,與協心同謀,興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祀。建封禪,殊官號,存周後,定諸侯之制,永無逆爭之心,至今累世賴之。單于守蕃,百蠻服從,萬世之基也。中興之功,未有高焉者也劉歆《宗廟議》。
* 班固: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 武帝紀!
* 荀悅: 孝武皇帝,規矩萬世之業,固後世之基地。內修文學,外耀武威,以延天下之士,先王之風粲然可考者矣。然猶好其文,未盡其實;發其始,不克其終。奢侈而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當此之時,天下騷然,海內無聊,而孝文之業衰焉。
* 曹丕:孝武帝承累世之遺業,遇中國之殷阜,府庫餘金錢,倉廩畜腐粟,因此有意乎滅匈奴而廓清邊境矣。故即位之初,從王恢之畫,設馬邑之謀,自元光以迄徵和四五十載之間,徵匈奴四十餘:舉盛餘,逾廣漢,絕梓嶺,封狼居胥,禪姑幕,梁北河,觀兵瀚海,刈單于之旗,剿閼氏之首,探符離之窟,掃五王之庭。納休屠昆邪之附,獲祭天金人之寶。斬名王以千數,馘酋虜以萬計。既窮追其散亡,又摧破其積聚,虜不暇於救死扶傷,疲睏於孕重墮殞。元封初,躬秉武節,告以天子自將,懼以兩越之誅,彼時號為威震匈奴矣《藝文類聚》十二,《御覽》八十八。
* 曹植: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歷,辨修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全三國文 卷十七
* 劉淵︰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過唐日。
* 虞世南:漢武承六世之業,海內殷富,又有高人之資,故能總攬英雄,駕御豪傑,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制度憲章,煥然可述。方於始皇,則為優矣。至於驕奢暴虐,可以相亞,並功有餘而德不足。 《唐文拾遺》卷十三
* 唐太宗:「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貞觀政要 貢賦第三十三
* 李渤︰景、武、昭、宣,亦各有美,皆以樂賢從諫,風流無窮。
* 司馬貞:「孝武纂極,四海承平。志尚奢麗,尤敬神明。壇開八道,接通五城。朝親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傳聲。迎年祀日,改歷定正。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
* 何去非︰孝武帝以雄才大略,承三世涵育之澤,知夫天下之勢將就強而不振,所當濟之以威強而抗武節之時也。方是時也,內無奸變之臣,外無強逼之國,而世為漢患者獨匈奴耳。夫匈奴自楚、漢之起,乘秦之亂,復踐河南之地,而其勢始強。高帝曾以三十萬之眾困於白登之圍,蓋士不食者七日,已解而歸,不思有以復之,而和親始議矣。高後被其書之辱,臨朝而震怒矣,終之以婉辭順禮慰適其桀驁之情。凡此者,皆欲與民息肩,姑置外之而不校也。孝文之立,其所以順悅輸遺者甚,至飾遣宗女以固其歡。蓋送車未返,而彼已大舉深入,候騎達於甘泉、雍梁矣。其後乍親乍絕,蓋為寇患至於近,嚴霸上、棘門、細柳之屯以衛京都。以孝文之寬仁鎮靜,攝衣發奮,親駕而驅之者再,乃至乎輟飯搏髀而思頗、牧之良能也。孝景之世,其所以悅奉之情與夫遺給之數又加至矣。然其寇侵之暴,紛然其不止也。由是觀之,漢之於匈奴,非深懲而大治之,則其為後患也,可勝備哉?是以孝武抗其英特之氣,選待習騎,擇命將帥,先發而昌誅之。蓋師行十年,斬刈殆盡,名王貴人俘獲百數,單于捧首窮遁漠北,遂收兩河之地而郡屬之。刷四世之侵辱,遺後嗣之安強。至於宣、元、成、哀之世,單于頓顙臣順,謁期聽令以朝,位次比內諸侯。雖曰勞師匱財,而功烈之被遠矣。使微孝武,則漢之所以世被邊患,其戍役轉餉以憂累縣官者,可得而預計哉?甚矣!味者之議,不知求夫天下之勢、強弱之任所當然者,而猥曰:“文、景為是慈儉愛民,而武帝黷於兵師祈祀。”至與秦皇同日而非詆之,豈不痛哉!使孝武不溺於文成、五利之奸以重耗天下,攘敵之役止於衛、霍之既死,而不窮貳師之兵,則其功烈與周宣比隆矣。
* 司馬光:“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罰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 李綱:“茂陵仙客,算真是,天與雄才宏略。獵取天驕馳衛霍,如使鷹鸇驅雀。戰皋蘭,犁庭龍磧,飲至行勳爵。中華疆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當日巡行,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親總貔貅談笑看,黠虜心驚膽落。寄語單于,兩君相見,何苦逃沙漠。英風如在,卓然千古高著。”
* 洪邁:“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
* 朱熹:“武帝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末年海內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輪臺之悔,亦是天資高,方能如此。”
* 朱元璋︰三王、五帝之書不盡傳於世,故後世鮮知其行事。漢武帝購求遺書,《六經》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可得而見。武帝雄才大略,後世罕及,至表章《六經》,闡明聖賢之學,尤有功於後世。
* 王夫之:「武帝之勞民甚矣,而其救饑民也為得。虛倉廥以振之,寵富民之假貸者以救之,不給,則通其變而徙荒民於朔方、新秦者七十餘萬口,仰給縣官,給予產業,民喜於得生,而輕去其鄉以安新邑,邊因以實。」讀通鑑論卷三
* 王夫之:「武帝之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則欲吏之弗匿盜不上聞、而以禁其竊發也,必不可得矣。……漢武有喪邦之道焉,此其一矣。」
* 趙翼:「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廿二史札記》
* 王仕雲︰「世宗孝武,雄才大略。初向儒術,董生對策。協律定呂,祀郊興學。繼志神仙,復窮武功。才臣競起,馳騖奮庸。湯禹定令,相如賦雄。武騫奉使,汲鄭質直。衛青去病,揚名戎狄。至於受遺,霍光日磾。晚節知悔,得人最盛。輪臺一詔,國本用滋。」
* 吳裕垂:「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捨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遁,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于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 鮑東裡︰ 「武帝慕古,廟號世宗,內實多欲,好大喜功。勸學興禮,表章六經,初立年號,行夏建寅。仲舒之賢,汲黯之直,未能大用,是為可惜。內侈宮室,外事甲兵,好仙嗜利,重斂繁刑。巫蠱事起,禍及太子,為因少主,鉤弋賜死。輪臺一詔,悔心之萌,顧命霍光,實為得人。」
* 夏曾佑:“有為漢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漢武是也。”
* 白壽彝:“促進了經濟繁榮與國家統一。”《中國通史》作者:白壽彝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翦伯贊:“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
* 黃仁宇:“有專制魔王的毛病。”《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作者:黃仁宇 出版社:三聯書店
* 錢穆:“‘王莽代漢’源自漢武帝種下的惡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出版社:三聯書店
* 孫中山:““秦皇漢武、元世祖、拿破崙,或數百年,數十年而斬,亦可謂有志之士矣。拿破崙興法典,漢武帝紀贊,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孫中山言萃之五 來源:中山文化資訊網
* 毛澤東:“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大地》2002年第19期 作者:成林
* 傅樂成:「武帝的一生行事,真是多采多姿,但也充滿矛盾。他尊重儒家,但他的好大喜功以及迷信神仙又無不與儒家思想相背馳。...他有時表現的異常果敢,如痛懲匈奴及遊俠;一方面卻又非常怕死,時時提防別人的暗算。他有過人的聰明,但有時又被人愚弄如孩提....他一生興高采烈的致力於開邊事業,最後又在痛悔中結束。總之,在中國歷代的帝王中,很難再找到像武帝這樣一位矛盾人物。」傅樂成著,《中國通史》上冊,大中國圖書公司。頁141。
== 家庭成員 ==
=== 后妃 ===
漢帝自劉邦以降,皇帝擇夫人,多由美色而定,如高祖擇薄姬《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武帝幸衛子夫《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上望見,獨說衛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等;迥異於先秦之際,周代天子、諸侯間后妃婚配,女子多來自異姓諸侯間宗室,皆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故較無「外戚亂政」之問題。西漢開國後,漢高祖曾立誓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於是漢代天子既無諸侯王女婚配,立后妃標準但憑帝王喜惡,外戚格局自西漢產生質變,其中以漢武帝立寒門出身的衛子夫為皇后為誌,在此之前,西漢諸帝固然寵愛寒門,卻不致封后。
==== 皇后 ====
*-{zh-hant:陳皇后;zh-hans:陳皇后;}-,一說名阿嬌,母館陶長公主劉嫖,武帝姑表姐。武帝元配,太子妃,後為皇后。後因無子失寵加上涉嫌巫蠱被廢居於長門宮。死後以館陶公主之女的身份葬在漢文帝霸陵的郎官亭東。
*思-{後}-衛子夫(?-前91),弟衛青、姨甥霍去病、霍光。為平陽公主府歌姬,入宮有孕封夫人,生衛長公主、諸邑公主、石邑公主。元朔元年生戾太子劉據,立為皇后。在皇后位38年,是中國在位第二長的皇后。 巫蠱之禍中支援劉據起兵,被武帝繳其印璽後自殺。蘇文以小棺葬於長安城南桐柏。曾孫漢宣帝即位後改葬曾祖母,上謚號,並設定思-{後}-園。
*孝武皇后李氏,野史記載名「妍」,兄李延年、李廣利。生昌邑王劉髆。武帝逝世後被霍光追封為孝武皇后,配饗漢武帝,葬於茂陵。其孫海昏侯劉賀曾短暫即帝位。
*皇太后趙氏(前113年-前88年),姿色美豔,稱拳夫人,又稱鉤弋夫人,封婕妤。生漢昭帝劉弗陵。以子幼母壯,被武帝賜死,葬於雲陵,昭帝即位後被追封為皇太后。
==== 妃嬪 ====
*王夫人,生齊懷王劉閎。去世後武帝哀痛,追贈齊王太后,方士少翁曾詐用皮影為漢武帝召喚王夫人的鬼魂。
*李姬,生鄂邑公主、燕刺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無寵,以憂死。
*尹婕妤,漢武帝寵妃。
*邢娙娥,漢武帝寵妃,氣質出塵,令尹婕妤自愧不如。
*宮人麗娟《漢武洞冥記》:帝所幸宮人,名麗娟,年十四,玉膚柔軟,吹氣勝蘭
據《史記·外戚傳》,漢武帝即位後數年沒有生育:“武帝初即位,數歲無子。”漢武帝的有生育的后妃皆出身低微:“及李夫人卒,則有尹婕妤之屬,更有寵。然皆以倡見,非王侯有土之士女,不可以配人主也。”“故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可見《史記》這裡寫的“生子”“無子”,是生兒生女都算上。
=== 子女 ===
==== 兒子 ====
# 戾太子劉據,母衛子夫。巫蠱之禍時被迫起兵誅江充,兵敗後逃亡至湖縣自縊。其全家被殺,唯有尚未滿月的孫子劉病已得以倖存,後改名劉詢,即漢宣帝。
# 齊懷王劉閎,母王夫人。早薨,無子,國除《漢書·武五子傳》齊懷王閎與燕王旦、廣陵王胥同日立,皆賜策,各以國土風俗申戒焉,曰:“惟元狩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閎為齊王,曰:‘烏呼!小子閎,受茲青社。朕承天序,惟稽古,建爾國家,封於東土,世為漢籓輔。烏呼!念哉,共朕之詔。惟命於不常,人之好德,克明顯光;義之不圖,俾君子怠。悉爾心,允執其中,天祿永終;厥有愆不臧,乃兇於乃國,而害於爾躬。嗚呼!保國乂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閎母王夫人有寵,閎尤愛幸,立八年,薨,無子,國除。。
# 燕剌王劉旦,母李姬。漢昭帝即位,他與宗室劉長、劉澤及大臣上官桀、桑弘羊等謀反誅霍光奪取帝位,失敗自殺,國除。《漢書·武五子傳》
#廣陵厲王劉胥,母李姬。昭帝時,覬覦帝位,使女巫祝詛。宣帝即位,復與楚王延壽私通書信,後謀叛事發覺,又藥殺當事人二十餘人以滅口,為漢中央追窮治罪,自殺,國除。
#昌邑哀王劉髆,母李夫人。其子為漢廢帝劉賀《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賀者,武帝孫,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亂。,在漢昭帝死後當過27天皇帝,後被霍光所廢改封海昏侯。
#漢昭帝劉弗陵,母趙婕妤。在位13年,無後。
==== 女兒 ====
(由於歷史記載不詳,漢武帝之女未有明確排序,而且很可能部分女兒未曾在史書留名。)
* 衛長公主,又稱當利公主,母衛子夫。先嫁與表哥曹襄,曹襄早死,後嫁與欒大,欒大被漢武帝腰斬。
* 諸邑公主,母衛子夫。死於巫蠱之禍。
* 石邑公主,母衛子夫。
* 鄂邑蓋長公主,又稱蓋主,生母無明確記載,可能是蓋姓妃嬪或李姬。曾撫養昭帝。後與燕王劉旦、上官桀、上官安及桑弘羊等合謀誅除霍光,事發後自殺。
* 陽石公主,生母不詳《史記集解》引用徐廣的註釋:陽石又稱德邑公主。唐代顏師古稱與諸邑公主皆為衛子夫女,司馬貞則稱衛子夫三女為衛長公主、石邑公主、諸邑公主。,死於巫蠱之禍。
* 夷安公主,生母不詳。下嫁隆慮公主之子昭平君。
* 羅婷公主,生母不詳,死於斬首。
== 逸事典故 ==
=== 雙性戀 ===
根據《史記》和《漢書》的描述,漢武帝為雙性戀。記載於史書上有韓嫣、李延年和韓說。《佞幸列傳》紀錄李延年“與上臥起,甚貴幸。”大臣金日磾之子亦曾經為弄兒(孌童)《史記.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傳》《漢書.卷六十八.金日磾傳》。
=== 代漢者當塗高 ===
漢武帝巡遊汾河,在船上和群臣飲宴,漢武帝突然對群臣說:“漢朝有六七之厄,六七四十二,漢朝傳到第42代皇帝,會有當塗高取代漢朝。”群臣說:“漢朝應天受命,王朝長過商周,永世不絕,陛下為何說這種亡國之言?”漢武帝表示「只是醉言,但是自古以來沒有一姓可以一直擁有天下,不過即使漢朝滅亡,不要滅亡在我父子手上就行。」《太平御覽》卷88引《漢武故事》:行幸河汾,中流與群臣飲宴乃自作《秋風》辭,顧謂群臣曰:「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群臣進曰:「漢應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孫孫,萬世不絕,陛下安得此亡國之言,過聽於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來,不聞一姓遂長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當塗高的意思是路上有很高的東西,後來的公孫述《後漢書·公孫述傳》:(光武)帝患之,乃與述書曰:“圖讖言‘公孫’,即宣帝也。代漢者當塗高,君豈高之身邪?乃復以掌文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賊臣亂子,倉卒時人皆欲為君事耳,何足數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當早為定計,可以無憂。天下神器,不可力爭,宜留三思。”署曰“公孫皇帝”。述不答。、袁術《三國志》卷6引《典略》:(袁)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見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和曹丕《三國志》卷2注引《獻帝傳》:故白馬令李雲上事曰:‘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等都用「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讖言為自己稱帝造勢。
=== 微服外出 ===
漢武帝建元年間,漢武帝和隨從微服外出打獵,麻煩事不斷。一天夜晚漢武帝和隨從投宿旅社,旅社主人覺得一行人來者不善,對漢武帝等人非常傲慢。旅社主人準備和門客一同殺死漢武帝等人,但是主人妻子覺得漢武帝等人氣勢非凡,不像強盜,於是將她丈夫灌醉,偷偷放走漢武帝等人。《太平御覽》卷195引《漢武故事》:上嘗至柏谷,夜投亭宿,亭長不內,乃宿於逆旅。逆旅翁謂上曰:"汝長大多力,當勤稼穡,何忽帶劍群聚,夜行動眾?此不欲為盜,則淫耳。"上默然不應,因乞漿飲,翁曰:"吾正有溺,無漿也。"有頃,還內,上使人覘之,見翁方要少年十餘人皆持弓矢刀劍,令主人嫗出安過客。嫗歸,謂其翁曰:"吾觀此丈夫,乃非常人也,且亦有備,不可圖也。不如因禮之。"其夫曰:"此易與耳,鳴鼓會眾,討此群盜,何憂不克?"嫗曰:"且安之,令其眠,乃可圖也。"翁從之。時上從者十餘人,既聞其謀,皆懼,勸上夜去。上曰:"必致禍,不如且止以安之。"有頃,嫗出,謂上曰:"諸翁子不聞主人翁言乎!此翁好飲酒,狂悖,不足計也。今日具令公子安眠,無他。"嫗因還內。時天寒,嫗酌酒,多與其夫,諸少年皆醉。嫗出謝客,殺雞作食。平明,上去。是日還宮,乃召逆旅夫妻見之,賜嫗金十斤,其夫為羽林郎。自是懲戒,希復微行。後來又不慎踩傷農民莊稼,引發糾紛,農民叫來縣令。漢武帝自稱平陽侯,縣令本想拜謁,漢武帝隨從卻想鞭打縣令。縣令大怒,扣押漢武帝隨從,拒絕他們離開。漢武帝不得已,向縣令展示皇家身份,縣令才予以放行。後來漢武帝微服外出的舉動被眾人得知,地方政府紛紛建立行宮招待漢武帝。漢武帝認為微服外出會擾民,乾脆建立上林苑,專供皇家打獵。《漢書》卷65: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遊宜春。微行常用飲酎已。八九月中,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常稱平陽侯。旦明,入山下馳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羆,馳騖禾稼稻秔之地。民皆號呼罵詈,相聚會,自言鄠杜令。令往,欲謁平陽侯,諸騎欲擊鞭之。令大怒,使吏呵止,獵者數騎見留,乃示以乘輿物,久之乃得去。時夜出夕還,後齎五日糧,會朝長信宮,上大驩樂之。是後,南山下乃知微行數出也,然尚迫於太后,未敢遠出。丞相御史知指,乃使右輔都尉徼循長楊以東,右內史發小民共待會所。後乃私置更衣,從宣曲以南十二所,中休更衣,投宿諸宮,長楊、五柞、倍陽、宣曲尤幸。於是上以為道遠勞苦,又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壽王與待詔能用算者二人,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及其賈直,欲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又詔中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欲以償鄠杜之民。吾丘壽王奏事,上大說稱善。
== 爭議 ==
=== 名稱 ===
漢武帝曾經以彘為名的說法出自於志怪小說《漢武故事》《漢武故事》:“膠東王為皇太子時,年七歲,上曰:“彘者徹也。”因改曰徹。”。《史記》《史記 孝景本紀》“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徹為膠東王。六月甲戌,赦天下。”和《漢書》《漢書 孝景紀第五》:“夏四月己巳,立皇子榮為皇太子,徹為膠東王。催六月,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則明確紀錄劉徹於被封為膠東王前,名字為徹,無彘字。即使是後世由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資治通鑒 卷第十六 漢紀八》夏,四月,己巳,立子榮為皇太子,徹為膠東王。,亦無採信《漢武故事》的說法。
=== 出生日期爭議 ===
《史記》王太后傳雲“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而索隱《漢武故事》雲“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漢書》王太后傳雲“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史記》與《漢書》皆以武帝生於景帝即位後而孕於文帝去世前,漢文帝崩於後七年六月己亥(前157年7月6日)時武帝在孕期內,六月丁未(前157年7月14日)景帝即位。若據《漢武故事》雲“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則武帝生於景帝元年乙酉年七月七日(前156年7月31日),與《史記》、《漢書》所記“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相差一年,且孕期超過十三個月(前157年7月6日文帝去世之前懷孕至前156年7月31日武帝出生)非一般正常孕期。《史記》漢武帝本紀雲“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孝景七年,慄太子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漢書》漢武帝紀雲“年四歲立為膠東王。七歲為皇太子,母為皇后。十六歲,後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以《史記》和《漢書》所記武帝當生於景帝元年(前156年)而為週歲,至孝景四年四歲立為膠東王,至孝景七年七歲立為皇太子,孝景十六年十六歲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武帝當生於漢景帝元年(前156年)而當在三月份或三月前應不出十個月的孕期,《漢武故事》所記日期“乙酉年七月七日”當不可信。
== 藝術形象 ==
*《漢武帝夢會衛夫人》 吳楚帆 飾 (1954年)
*《漢武帝夢會衛夫人》 任劍輝 飾 (1959年)
*《漢武之戀》 趙秀治 飾 (1988年)
*《大漢春秋》 黃香蓮 飾 (1990年)
*《漢武帝》 周裡京 飾 (1996年)
*《司馬遷》 許還山 飾 (1997年)
*《鳳求凰》 楊佩衡 飾 (1997年)
*《烏龍闖情關》 柯受良 飾 (2001年)
*《大漢天子》系列 黃曉明 飾 (2002~2006年)
*《奔月》 劉威 飾 (2001年)
*《鳳求凰》 劉小峰 飾 (2004年)
*《漢武大帝》 杜淳(青年)、陳寶國 飾 (2005年)
*《劍行天下》 鄭國霖 飾 (2007年)
*《東方朔》 靳東 飾 (2008年)
*《夜郎王》 呂士剛 飾 (2008年)
*《美人心計》 茅子俊 飾 (2010年)
*《仙女湖之墨仙》 陳顥文 飾 (2012年)
*《衛子夫》 林峰 飾 (2014年)
*《大漢情緣之雲中歌》 胡兵 飾 (2015年)
*《滄海絲路》 張豐毅 飾 (2018年)
*《中國》(第一季) 於朦朧 飾 (2020年)
*《霍去病傳奇》 黃維德 飾 (待播)
== 引用 ==
==註釋==
== 參見 ==
*漢武帝幣制改革
*漢武盛世
== 外部連結 ==
*衛青、霍去病的成功和李廣的失敗
*殘暴無能漢武帝
*【千古英雄人物】漢武帝
=== 歷史書籍 ===
*
*
*《漢武帝傳》,楊生民,人民出版社,ISBN:7-01-003271-8/K·652
*《資治通鑑》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
*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王子今,三民書局,ISBN 978-957-14-5120-6
* 《中國通史—秦漢史》,鄒紀萬,眾文圖書公司,ISBN 957032532X
* 《中國通史》,傅樂成,弘揚圖書有限公司,ISBN 986-7153-02-2
=== 研究書籍 ===
* 福島吉彥 著,韓昇 譯:《漢武帝》(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康達維:〈漢武帝與漢賦及漢代文學的勃興 〉。
*邢義田:〈漢武帝生命中的幾個女人(上) 〉。
*邢義田:〈漢武帝生命中的幾個女人(中) 〉。
*邢義田:〈漢武帝生命中的幾個女人(下)〉 。
== 延伸閱讀 ==
|-
|-
Category:古代中國雙性戀者
Category:前157年出生
Category:前87年逝世
Category:雙性戀王族
Category:中國改革家
Category:漢景帝皇子
Category:LGBT國家元首 |
陳文茜 | 陳文茜(),臺灣作家、專欄作家、政治評論人、電視與電臺節目主持人,及前政治人物。她現今主持《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TVBS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茜問》等節目。
==早年==
陳文茜生於宜蘭縣羅東鎮。曾祖父陳純精為當地望族;外祖父何集璧出身臺中望族,祖母是日本人;出身羅東望族的父親陳紹顏,和母親何欣欣,育有二女一子,陳文茜為長女。幼年時父母離婚後,陳文茜移居臺中市,由外祖母養育長大,並先後就讀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小學、臺中市立第四初級中學、臺灣省立臺中女子高階中學。17歲,外祖母過世後,陳文茜搬至臺北母親家。
1976至1980年,陳文茜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法學組。大學期間,她開始活躍於黨外運動。
== 早年工作 ==
陳文茜1980年幫助美麗島事件受難者家屬周清玉、許榮淑輔選為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之後,她陸續擔任林義雄夫人立法委員方素敏(1983年)、臺北縣長尤清(1984年)選舉文宣負責人,以及《黨外文選》(1984年)、《新潮流》月刊主編(1985~1986年)。1982至1983年間,她亦擔任《中國時報》美洲版副刊主編。
1987至1994年,她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歷史社會學進修博士,但沒有獲得學位。
1999年她擔任《商業週刊》首席顧問兼專欄作家。2000年,她出任中天電視董事長。2006年起擔任《蘋果日報》專欄作家。「夢想家中文網」董事長,「夢想家」曾在中國大陸舉辦72小時網路生存測試,後在臺灣亦有舉辦類似活動。
== 政治事業 ==
1995年陳文茜從美國求學回臺灣後,出任民主進步黨文宣部主任、民進黨發言人,直到1998年。後因理念不合及反臺獨主張,於1999年退出民進黨。2000年,國民黨聘請她為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資深顧問。
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前後執政時期,以無黨籍身分發表許多相關政府施政的批評。
陳文茜2001年以無黨籍身份當選第5屆立法委員。她任內事蹟以2004年公投與蔡英文辯論,以及「奇美小護士」事件最為著名。
2004年3月19日晚間,超過法定選舉時間之後,於連宋競選總部開記者會質疑陳水扁遭槍擊事件,隨後馬英九開記者會否定陳文茜發言與連宋競選總部相關。陳文茜自稱握有「奇美醫院小護士」證據,宣稱陳水扁遭槍擊事件是自導自演,她稱保密的「小護士」曾直接向臺南的連宋競選總部投訴,也有姓名,但至今從無任何人證、物證、事證等可旁證「奇美小護士」曾經存在。
2005年卸任立法委員後,她接受《南方人物週刊》的訪問。訪問中,她坦承指控319槍擊案造假是「演戲」,並透露《公投法》大部分由她草擬,其高門檻之意圖在於阻卻。
== 媒體事業 ==
* 《文茜小妹大》節目主持人
* 《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2005年-2020年)
*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主持人(2008年-2020年)
* 鳳凰衛視資訊臺《解碼陳文茜》節目主持人
* 年代財經臺《財富新聞》節目主持人
* 中廣流行網《文茜的異想世界》節目主持人
* 東森財經新聞臺《文茜的 與我們的人生故事》節目主持人
* Yahoo TV《茜問》主持人(2019年至今)
* 《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2020年-現在)
* 《TVBS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主持人(2020年-現在)
* 觀點《文茜Open Chat》主持人(2023年-現在)
2014年在學生發動佔領立院行政院活動時,陳文茜以2011年以來各國青年抗爭舉例:「學運未必無知也未必神聖:特色是憤怒成人遊戲規則。」她指出,最成功的是佔領華爾街,讓社會深思結構不公,但若像英國學潮失敗,將城市當遊戲軟體燒殺刧掠,將留下評價「沒教養的孩子」。
== 其他工作 ==
2010年,陳文茜受邀至天津南開大學擔任客座教授。2015年起,她應聘亞洲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講座教授,每學期進行《文茜講堂》專題演講。林福吉.陳文茜 亞大開講 旅行,是一首詩、一種哲學… .中時電子報.2016-01-09
2016年,樂陞科技炒股收購案,她在風暴中辭去獨立董事。
== 個人生活 ==
===感情與婚姻===
臺大法律系畢業後,陳文茜在為周清玉輔選期間認識大他11歲的林濁水。她在自傳《文茜半生緣》中僅提及這段苦澀的戀情。前往美國讀書期間,她與新潮流系創始人賀端蕃相戀並迅速結婚,但他們短暫的婚姻因想法差異而告終。
陳文茜1995年返臺後,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期間,和前後任黨主席許信良、施明德有密切關係。她被懷疑和他們之間關係曖昧,但否認。〈名家專欄《姚人多專欄》總評陳文茜現象 .南方快報.2004-03-12施明德前女友李昂其1997年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中描述之透過肉體獲得政治權力的女子,被認為是影射陳文茜。兩人因此一度關係緊張。
2006年,陳文茜與減肥醫生宋正宇交往,直到2011年分手。陳文茜後指責宋正宇教養與人格有問題,曾對她母親咆哮,企圖利用她的政治特權,診所使用低價藥品以及利用她作診所廣告等,宋正宇本人否認。2012年宋與張淑貞再婚。
=== 健康 ===
2019年2月,陳文茜確診罹患肺腺癌;3月18日在施明德一家的陪同下接受手術,切除左肺一期壞細胞。21日她說她右肺也有一顆0.6公分的腫瘤。
== 公眾形象 ==
《亞洲週刊》評價:「曾被該刊評為全亞洲25位創造趨勢人物之一,陳是唯一上榜的臺灣人,對民主進步黨政治文化的瞭解之深入,在媒體圈中很少有人超越。」專欄作家管仁健認為:「她雖與泛綠陣營想法不同,但大致能客觀分析。」作家及前無黨籍立法委員李敖評她為:「臺灣最聰明的女人」。前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羅智強曾將她與總統蔡英文比較:「民進黨執政了,陳文茜沒有被體制收編,和民進黨漸行漸遠,而像陳文茜這樣的理念堅持者,一個一個和黨漸行漸遠,反倒是深受國民黨黨國體制栽培重用的蔡英文,成了民進黨共主。」
陳文茜1998年在兩部電視劇中客串自己:《徵婚啟事》、《為人民服務》。
== 主持節目 ==
===電視節目===
年份 頻道 節目 備註
1996-1998 TVBS 《女人開講》
1998 TVBS 《年少當家》
1999-2000 年代產經臺 《財富新聞》
2001 ET Jacky 《全民立法院》 吳宗憲共同主持
2001年-2009年12月28日 中視、中天電視 《文茜小妹大》
2006-? 中視 《文茜二重奏》
2004年-2013年12月31日 鳳凰衛視 《解碼陳文茜》
2005年9月迄今 中天新聞臺
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 中天新聞臺2020年12月6日停播後,2021年1月起改於TVBS播出,並在節目名稱前加入「TVBS」。
2008年迄今 中天新聞臺
TVBS 《文茜的世界財經週報》 中天新聞臺2020年12月6日停播後,2021年1月起改於TVBS播出,並在節目名稱前加入「TVBS」。
2010年-? 東森電視 《文茜的與我們的人生故事》
2011年1月8日-2012年3月9日 壹電視新聞臺 《文茜的虛擬秀》
2012年3月-? 壹電視新聞臺 《文茜大講堂》
2012年7月7日-2017年10月7日 中天新聞臺 《中天的夢想驛站》
2014年2月-2014年8月26日 緯來綜合臺、臺視 《文茜的音樂故事》
=== 紀錄片 ===
* 《±2℃》(2010;製作人)
* 《驚濤.太平輪》(2012;長天傳播)
===網路節目===
年份 頻道 節目 備註
2019年2月20日-迄今 Yahoo TV 《茜問》
=== 廣播節目 ===
年份 頻道 節目 備註
飛碟電臺 《飛碟晚餐》、《飛碟午餐》
2007年-2020年 中廣流行網 《文茜的異想世界》
2012年4月-2016年 中廣流行網 《文茜的Sofa Music》
== 著作 ==
=== 專著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輯 ===
年份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1990年代 《天地人神鬼》
=== 相關書籍 ===
序號 年份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備註
1 1996年9月 《媒體造英雌:陳文茜黎明柔李艷秋竄紅術》 莊旻琪 福爾摩沙出版社
2 1996年12月 《非常女人陳文茜》 陳品 大村出版社 (再版為:陳文茜的真情世界),見序號6
3 1997年10月 《心情好創意:世紀新生活主義》 陳文茜等 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4 1997年12月 《造反的演員: 10位顛覆傳統角色的女人》 楊語芸 臺視文化
5 1998年7月 《臺灣群英錄 : 一位外籍記者的訪談》 馬一龍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6 2001年11月 《陳文茜的真情世界》 陳品 沛來出版社
7 2001年11月 《從陳文茜的乳房談起》 許文德 前衞出版社
8 2004年3月 《真相陳文茜》 魚夫 水永國際
9 2006年10月 《吃出風格》 錢欽青 聯合文學出版社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立法院 陳文茜委員簡介
*
*
*茜問 - Yahoo TV
*茜問 - Apple Podcasts
* 文茜部落格
* 時報出版--陳文茜作者專區
* 中天電視文茜部落格
* 臺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陳文茜
Category:臺灣女性政治人物
Category:立法院第五屆立法委員
Category:臺灣新聞節目主持人
Category:臺灣女性作家
Category:臺灣廣播主持人
Category:臺灣時事評論員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校友
Category: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友
Category:前民主進步黨黨員
Category:鳳凰衛視主持人
Category:國立臺中女子高階中學校友
Category:臺中市人
文W
Category:太陽花學運反對者
Category:羅東鎮人 (臺灣)
Category:亞洲大學教授 (臺灣)
Category:日本裔臺灣政治人物
Category:無黨籍立法委員
Category:臺中市立崇倫國民中學校友
Category:臺灣戰後時期留美學生 |
12月14日 | 12月14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48天 ( 閏年第349天 ),離全年結束還有17天。
== 大事記 ==
=== 9世紀 ===
* 835年:不滿宦官專權的唐文宗聯合李訓和鄭注欲加以剷除,但反而造成數百名官員遭到殺害。
=== 12世紀 ===
* 1120年:北宋方臘起義。
=== 13世紀 ===
* 1287年:尼德蘭與日耳曼北部沿岸發生嚴重風暴潮,造成約5萬至8萬人死亡,並形成今日的須德海。
=== 15世紀 ===
* 1408年:中國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歷時5年編纂完成。
=== 16世紀 ===
* 1542年:在詹姆斯五世逝世後,才剛出生6天的女兒瑪麗一世繼任成為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女王。
=== 18世紀 ===
* 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了統一法國的行政劃分而建立省、區和市鎮。
=== 19世紀 ===
* 1819年:亞拉巴馬州成為美國第22州。
* 1825年:俄國發生十二月黨人起義。
* 1896年:蘇格蘭格拉斯哥地鐵正式啟用,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啟用的地鐵系統。
*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認為能量將以量子散發電磁輻射。
=== 20世紀 ===
* 1902年:海底電纜第一次鋪過太平洋,從舊金山鋪到檀香山。
* 1905年:伊朗爆發革命,巴列維王朝上臺。
* 1911年:挪威探險家羅爾德·亞孟森所率領的南極探險隊成為第一批到達南極點的人類。
*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準允男子自由納妾。
* 1918年:芬蘭議會推選的國王韋伊諾一世由於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放棄王位。
* 1920年:愛爾蘭被一分為二,北愛爾蘭留在英國。
* 1927年:英國承認伊拉克獨立。
* 1927年:廣州暴動: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斷交。
* 1939年:冬季戰爭:蘇聯被驅逐出國際聯盟。
* 1941年:二戰:珍珠港事件:大日本帝國和泰國締結軍事同盟,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對美國宣戰。
* 1946年:聯合國大會決定設立聯合國總部於紐約市。
* 1947年:納斯卡賽車(NASCAR)開始。
* 1949年:保加利亞叛國案首犯科斯托夫處死刑。
* 1958年:在第三次蘇聯南極遠征,蘇聯探險隊在人類歷史中首次到達南極洲難抵極。
* 1960年:聯合國大會透過關於給殖民地獨立的宣言《給殖民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簡稱《反殖民宣言》。
* 1962年:水手2號抵達金星。
* 1984年:中國足球隊首次進入亞洲盃足球賽決賽。
* 199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在湖北宜昌長江三峽建設工地宣佈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
* 1995年: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三方於巴黎簽署和平協定,從而結束波士尼亞戰爭。
=== 21世紀 ===
* 2012年:康涅狄格州紐敦鎮一所小學發生嚴重槍擊事件。據當地警方宣佈,目前至少造成28人死亡,其中20名是兒童。
* 2013年:蘇丹人民解放軍一支部隊發動政變,引發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
* 2018年:葡萄牙里斯本一架電車出軌翻側,造成至少28人受傷。
* 2020年:韓國國會透過《韓朝關係發展法》修正案,將向朝鮮放飛氣球的活動定為刑事罪行,違反者將被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萬韓元以下罰款。
== 出生 ==
* 1009年:後朱雀天皇,日本第69代天皇(1045年逝世)
* 1503年:諾斯特拉達姆士,法國預言家(1566年逝世)
* 1546年:第谷·布拉赫,丹麥天文學家兼占星術士、鍊金術士(1601年逝世)
* 1689年:純懿皇貴妃,清世宗妃嬪,和親王弘晝之母(1785年逝世)
* 1824年:皮埃爾·夏凡納,法國畫家,國家美術協會共同創辦人、主席(1898年逝世)
* 1854年:張勳,中國清朝至中華民國時期軍閥(1923年逝世)
* 1883年:馬諾利斯·卡洛米里斯,希臘作曲家,創辦國家音樂學院,希臘民族樂派創始人之一(1962年逝世)
* 1883年:植芝盛平,日本武術家,合氣道創始人(1969年逝世)
* 1895年:喬治六世,英國國王(1952年逝世)
* 1895年:保爾·艾呂雅,法國詩人,超現實主義運動發起人之一(1952年逝世)
* 1896年:竹鶴麗塔,蘇格蘭裔日本企業家(1961年逝世)
* 1896年:詹姆斯·杜立德,美國空軍將領、特技飛行員和航空工程師(1993年逝世)
* 1897年:庫爾特·許士尼格,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時期總理(1977年逝世)
* 1901年:保羅一世,希臘國王(1964年逝世)
* 1909年:愛德華·勞裡·塔特姆,美國遺傳學家,195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75年逝世)
* 1911年:漢斯·馮·奧海恩,德國物理學家,渦輪噴射發動機發明人(1998年逝世)
* 1914年:卡爾·卡斯滕斯,第五任德國聯邦總統(1992年逝世)
* 1918年:B·K·S·艾揚格,艾掦格瑜伽的創始人(2014年逝世)
* 1920年:李東英,中國稀有金屬材料專家(2020年逝世)
* 1922年:尼古拉·巴索夫,蘇聯物理學家、教育家,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1年逝世)
* 1924年:拉吉·卡浦爾,印度寶萊塢電影導演(1988年逝世)
* 1934年:林尚義,香港足球運動員、評述員(2009年逝世)
* 1939年:史蒂芬·庫克,美國電腦科學家
* 1946年:卡立依布拉欣,馬來西亞政治人物,第14任雪蘭莪州務大臣(2022年逝世)
* 1946年:珍·柏金,英國女藝人、歌手、電影導演(2023年逝世)
* 1946年:斯坦·史密斯,美國男子網球運動員
* 1947年:約翰·米爾斯海默,美國政治學家
* 1947年:迪爾瑪·羅賽芙,巴西政治人物,第36任巴西總統,首位遭彈劾下臺的女性國家元首
* 1948年:金·比茲利,澳大利亞工黨領袖
* 1952年:約翰·盧瑞爾,美國演員、樂手、畫家、製片
* 1953年:伊萬傑洛斯·梅伊馬拉基斯,希臘國防部長
* 1956年:漢妮·文策爾,列支敦斯登高山滑雪運動員
* 1960年:克里斯·沃德爾,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60年:易卜拉欣·萊希,伊朗政治人物,第8任伊朗總統
* 1961年:林超榮,香港傳媒人、電影編劇(2023年逝世)
* 1962年:翁家明,臺灣演員
* 1962年:金格·林恩·愛倫,美國模特兒、演員
* 1965年:克雷格·比吉歐,退役美國職棒球員
* 1966年:陳國強,香港沙田區議員
* 1970年:安娜·瑪莉亞·約佩克,波蘭女音樂家、歌手
* 1972年:米蘭達·哈特,英格蘭演員、作家、單口喜劇演員
* 1973年:帕特·伯克,愛爾蘭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73年:託馬斯·拉津斯基,波蘭裔加拿大足球運動員
* 1973年:阿拉伊克·阿魯秋尼揚,阿爾察赫共和國政治人物、經濟學家,現任阿爾札赫總統
* 1975年:卡迪·斯特瑞蘭德,美國女演員
* 1976年:彼得·蓋德,丹麥男子羽球運動員
* 1976年:高度,持澳門執照的葡萄牙賽車手
* 1977年:桃井晴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78年:黃嘉樂,香港男藝人
* 1978年:-{zh-hans:茲德涅克·波斯皮耶赫; zh-hk:施丹尼克·普斯比治;}-,捷克足球運動員
* 1978年:帕蒂·施尼德,瑞士職業網球女運動員
* 1979年:後弦,中國歌手
* 1979年:莫愛芳,印尼華裔臺灣女演員
* 1979年:中野美奈子,日本播報員
* 1979年:邁克爾·歐文,英格蘭職業足球員
* 1979年:讓-阿蘭·布姆松,喀麥隆裔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80年:塔塔楊,泰國女歌手、演員
* 1980年:戈登·格里爾,蘇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80年:迪迪埃·索高拿,象牙海岸足球員
* 1982年:史提夫·薛維爾,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3年:馮曦妤,香港女歌手
* 1983年:朱曉輝,中國男模特兒、演員
* 1983年:克里斯·布朗特,北愛爾蘭足球運動員
* 1984年:傑克遜·拉斯波恩,美國男演員、歌手
* 1984年:拉納·達古巴提,印度男演員
* 1985年:李冠潔,臺灣女性配音員
* 1985年:林惟毅,臺灣節目主持人
* 1985年:雅庫布·布瓦什奇科夫斯基,波蘭足球運動員
* 1986年:張宰怙,韓國電競選手
* 1987年:馬克爾·蘇塞塔,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 1988年:黃昕瑜,香港女性配音員
* 1988年:村瀨步,日本男性聲優
* 1988年:坂本勇人,日本職棒選手
* 1988年:尼古拉·巴通姆,法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88年:凡妮莎·安·哈金斯,美國女歌手、演員
* 1989年:溫流,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HINee隊長
* 1990年:B-Bomb,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lock B成員
* 1991年:高畑充希,日本女歌手、演員
* 1992年:宮市亮,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92年:託蕾·凱莉,美國女歌手、演員
* 1992年:胤祖,韓國女子偶像團體UNI+ G成員
* 1993年:保住有哉,日本男性聲優
* 1994年:井上小百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 1995年:許燦,韓國男子偶像團體VICTON成員
* 1996年:李子君,中國花樣滑冰運動員
* 1998年:盧卡斯·恩梅沙,奈及利亞裔德國職業足球員
* 1998年:金地雄,韓國男子團體ZB1成員
* 2000年:崔元洪,韓國男演員
* 2000年:苗雅寧,中國男演員
== 逝世 ==
* 1332年:元寧宗懿璘質班,元朝皇帝(1326年出生)
* 1786年:羅伯特·豪,美國大陸軍將領(1732年出生)
* 1788年:卡爾·菲利普·埃曼努埃爾·巴赫,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次子,古典樂派開創者之一(1714年出生)
* 1799年:喬治·華盛頓,美國大陸軍軍官、政治人物、開國元勳,首任美國總統(1732年出生)
* 1861年:阿爾伯特親王,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表弟和丈夫(1819年出生)
* 1872年:約翰·弗雷德裡克·肯塞特,美國風景畫家、雕刻家(1816年出生)
* 1873年:路易·阿加西,瑞士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地質學家(1807年出生)
* 1878年:黑森和萊茵大公夫人愛麗絲公主,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次女、俄羅斯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的母親,亦是英國菲利浦親王的外曾祖母(1843年出生)
* 1918年:路易·愛德華·比羅,法國植物學家、醫生(1830年出生)
* 1938年:莫里斯·埃馬努埃爾,法國作曲家、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1862年出生)
* 1939年:海倫·克勒勒-米勒,德國藝術收藏家(1869年出生)
* 1947年:斯坦利·鮑德溫,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首相(1867年出生)
* 1984年:張瑛,香港男演員(1919年出生)
* 1989年:-{zh-cn: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 zh-tw:安德烈·迪米崔維奇·沙卡洛夫}-,蘇聯原子物理學家,197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21年出生)
* 1997年:-{zh-hans:歐文·巴菲爾德;zh-hant:歐文·巴菲德;}-,英國作家,跡象文學社成員(1898年出生)
* 2002年:熊秉明,華裔法國哲學家、詩人、雕塑家(1922年出生)
* 2013年:彼得·奧圖,英國男演員(1932年出生)
* 2016年:保羅·埃瓦里斯託·阿恩斯,巴西樞機(1921年出生)
* 2017年:余光中,臺灣詩人、文學家(1928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天主教:聖十字若望瞻禮
* :擁抱情人節
* :
== 參考資料 ==
|
12月15日 | 12月15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49天 ( 閏年第350天 )﹐離全年結束還有16天 。
== 大事記 ==
=== 12世紀 ===
* 1161年(陰曆金海陵王正隆六年十一月乙未日):金海陵王完顏亮為其部將浙西兵馬都統制完顏元宜所弒,金軍南侵完全失敗。
=== 18世紀 ===
* 1711年:哥本哈根發生鼠疫。
* 1791年:《美國憲法》第一條至第十條修正案獲得批准,後來統稱為「美國權利法案」。
=== 19世紀 ===
* 1891年:美國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提出籃球運動的相關規則。
=== 20世紀 ===
* 1914年:日本福岡縣方城煤礦發生,造成687人死亡。
* 1939年:根據美國作家米切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在亞特蘭大首演。
* 1941年: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大日本帝國代表於柏林舉行第一次會面討論戰後勝利如何將世界瓜分為三方勢力範圍之事。
* 1944年:美國建立五星上將軍銜。
* 1945年: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發布《神道指令》,廢除日本國家神道體制。
* 1961年:納粹德國高階官員阿道夫·艾希曼因戰爭罪與危害人類罪等15項罪名而遭判處死刑。
* 1970年:蘇聯太空探測器金星7號成功於金星著陸,成為史上第一個成功登陸其他行星的太空探測器。
* 1974年:越戰轉捩點:北越軍隊攻佔福平省。
* 1975年:香港錄得自1884年有氣象紀錄以來最低溫紀錄的12月,市區氣溫4.3度,大帽山氣溫-4度。
* 1978年:《天安門詩抄》出版。
* 1980年: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正式成立,其後逐漸發展為全球主要高科技產品代工重鎮。
* 1982年:首屆茅盾文學獎授獎儀式舉行。
* 1990年:中國農業大學成立中國第一支橄欖球隊。
* 1991年: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併網發電。
* 1994年:美國網景公司開發的網路瀏覽器網景導航者1.0版本釋出。
* 1995年:歐洲法院提出波士文裁決,認為歐洲聯盟地區所有歐洲足球協會聯盟球員在合約期滿之後可在歐盟成員國內自由轉到其他足球團隊。
* 1998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專題報告會舉行。
* 2000年: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三號反應爐正式停止運作。
=== 21世紀 ===
* 2001年:歐盟首腦會議閉幕,15國首腦一致透過《》。
* 2008年:中國大陸和臺灣大三通開始。
* 2009年:波音787夢幻客機首飛。
* 2014年:中國大陸長達18年的冤案呼格吉勒圖案被平反。
== 出生 ==
* 37年:尼祿,羅馬帝國皇帝(68年逝世)
* 130年:盧基烏斯·維魯斯,羅馬帝國皇帝(169年逝世)
* 1657年:米歇爾·理查德·德拉蘭德,法國大經文歌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1726年逝世)
* 1832年:居斯塔夫·埃菲爾,法國建築師,艾菲爾鐵塔設計人(1923年逝世)
* 1852年:-{zh-tw:亨利·貝克勒;zh-hk:亨利·貝可勒爾;zh-cn:亨利·貝可勒爾}-,法國物理學家,天然放射性發現者,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08年逝世)
* 1859年:柴門霍夫,波蘭醫生、語言學家、世界語創始人(1917年逝世)
* 1860年:尼爾斯·呂貝裡·芬森,丹麥法羅群島醫師、科學家,1903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得主(1904年逝世)
* 1871年:鈴木重臣,日本實業家(1930年逝世)
* 1878年:漢斯·卡羅薩,德國小說家、詩人(1956年逝世)
* 1887年:徐永昌,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1959年逝世)
* 1899年:葛布列·艾爾瑞傑斯坦,蘇聯亞美尼亞記者、戰地記者、作家、詩人、編劇,蘇聯國歌作詞者(1945年逝世)
* 1907年:奧斯卡·尼邁耶,巴西建築師(2012年逝世)
* 1915年:鍾理和,臺灣鄉土文學作家(1960年逝世)
* 1916年:莫里斯·威爾金斯,英國分子生物學家,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2004年逝世)
* 1923年:弗里曼·戴森,英裔美國數學物理學家(2020年逝世)
* 1925年:陳善謙,越南政治人物、將領、外交官(2021年逝世)
* 1928年:佛登斯列·漢德瓦薩,奧地利雕塑家、畫家(2000年逝世)
* 1928年:駒形和男,日本微生物學家(2022年逝世)
* 1930年:曼弗雷德·拉明格,德國建築師、工程師、賽車手、蘇聯間諜(1997年逝世)
* 1934年: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維奇,白俄羅斯政治家、科學家(2022年逝世)
* 1936年:喬·達馬託,義大利電影導演、製片、攝影師(1999年逝世)
* 1942年:凱瑟琳·布蘭科,美國路易西安納州州長(2019年逝世)
* 1949年:-{zh-hans:唐·約翰遜;zh-hk:唐強生;zh-tw:唐·強生;}-,美國演員
* 1951年:阿爾卡季·羅滕貝格,俄羅斯商人、億萬富翁
* 1954年:馬克·沃納,第69任維吉尼亞州州長,現任該州聯邦參議員
* 1957年:長,日本男性聲優
* 1958年:櫻井弘明,日本動畫導演
* 1959年:張洪量,臺灣男歌手
* 1961年:於魁智,中國京劇演員
* 1968年:向山裕,日本AV男優
* 1968年:王以瞻,華裔美國演員
* 1968年:董勇,中國男演員
* 1970年:戴圖理,義大利騎師
* 1970年:邁克爾·山克斯,加拿大演員
* 1972年:李政宰,韓國男演員
* 1975年:池澤春菜,日本女性聲優
* 1976年:般迪亞,印度足球運動員
* 1977年:龔智超,中國女子羽毛球運動員
* 1978年:馬可·傑生,荷蘭重金屬音樂作詞、作曲、吉他手、樂團主唱
* 1979年:亞當·布羅迪,美國男演員
* 1980年:安娜琳娜·貝伯克,德國政治人物,現任德國外交部長
* 1981年:李立,中國男演員
* 1981年:米雪·道克利,英國女演員
* 1981年:羅曼·帕夫柳琴科,俄羅斯足球運動員
* 1982年:查理·考克斯,英國男演員
* 1983年:王皓,中國男子桌球運動員
* 1984年:-{zh-hans:馬丁·斯科特爾;zh-hk:馬田·史基泰爾;zh-tw:馬丁·斯科特爾;}-,斯洛伐克足球運動員
* 1984年:李載允,韓國男演員
* 1985年:宮島禮吏,日本漫畫家,代表作《出租女友》
* 1986年:金俊秀,韓國男歌手
* 1986年:金武映,韓國男歌手、演員
* 1986年:基羅·拿華斯,哥斯大黎加足球運動員
* 1986年:斯妮佳娜·奧諾普卡,烏克蘭模特兒
* 1987年:譚湜琛,香港殘奧輪椅擊劍運動員
* 1988年:竇驍,中國男演員
* 1988年:艾米莉·海德,英國女演員
* 1992年:達莉婭·杜金娜,俄羅斯歐亞主義政治活動家、右翼政治學家、記者(2022年逝世)
* 1992年:傑西·林加德,英國足球員
* 1993年:新木優子,日本女演員
* 1994年:高橋麻裡,日本女性聲優
* 1995年:延俊錫,韓國男演員
* 1996年:乃萬,中國女歌手
* 1996年:徐歌陽,中國女歌手
* 1996年:新有菜,日本AV女優
* 1996年:奧歷山大·辛真高,烏克蘭足球運動員
* 1997年:高亭宇,中國男子競速滑冰運動員
* 1999年:戴恩·桑德森,英格蘭男子足球運動員
* 生年不詳:三上由理惠,日本女性聲優
== 逝世 ==
* 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五代之一的後唐皇帝(867年出生)
* 1025年:巴西爾二世,東羅馬帝國皇帝(958年出生)
* 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金朝第四位皇帝(1122年出生)
* 1621年:呂伊內公爵,法國朝臣,法王路易十三親政後提拔的首席大臣(1578年出生)
* 1625年:弗朗西斯科·德·皮納,葡萄牙耶穌會翻譯者、傳教士、神父(1585年出生)
* 1675年:揚·弗美爾,荷蘭畫家(1632年出生)
* 1796年:安東尼·韋恩,美國大陸軍指揮官(1745年出生)
* 1890年:坐牛,美國印第安人拉科塔族領袖(1831年出生)
* 1906年:琅威理,英國皇家海軍軍官(1843年出生)
* 1907年:瓦薩的卡羅拉,薩克森王后(1833年出生)
* 1907年:盧華紹,亦稱盧九,澳門富商(1848年出生)
* 1950年: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印度政治人物、社會活動家,首任印度副總理及內政部長(1875年出生)
* 1958年:沃爾夫岡·泡利,奧地利物理學家
* 1966年:華特·迪士尼,美國卡通畫家、電影製片人(1901年出生)
* 1970年:D·F·蘭杜,英國商人、怡和洋行大班、香港兩局議員(1905年出生)
* 1971年:保羅·萊維,法國數學家(1886年出生)
* 1975年:井上成美,日本海軍大將(1889年出生)
* 1985年:西沃薩古爾·拉姆古蘭,模里西斯開國元勳,首任模里西斯總理(1900年出生)
* 1985年:蔡旭,中國農學家(1911年出生)
* 1991年:瓦西里·扎伊採夫,蘇聯陸軍著名狙擊手(1915年出生)
* 1993年:佩納亞·加尼勞,斐濟政治人物,首任斐濟總統(1918年出生)
* 2000年:江鵬堅,臺灣政治人物,民主進步黨創始人之一(1940年出生)
* 2004年:蔣方良,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的夫人(1916年出生)
* 2008年:周堯,中國昆蟲學家(1912年出生)
* 2010年:布萊克·愛德華茲,美國導演(1922年出生)
* 2012年:屠守鍔,中國導彈技術學家(1917年出生)
* 2013年:瓊·芳登,英國及美國女演員(1917年出生)
* 2013年:哈羅德·康平,美國牧師、基督教廣播電臺播音員兼Family Stations有限公司負責人(1921年出生)
* 2017年:安娜·瑪麗亞·薇菈·魯比歐,西班牙超級人瑞(1901年出生)
* 2017年:島田滿,日本動畫編劇(1959年出生)
* 2018年:二月河,中國著名作家(1945年出生)
* 2019年:田波,中國病毒學家(1931年出生)
* 2019年:陸建藝,中國演員(1957年出生)
* 2021年:貝爾·胡克斯,美國作家、教授、女權主義者、活動家(1952年出生)
* 2022年:張振鵾,中國史學家(1926年出生)
* 2022年:趙梓森,中國工程師,光纖通訊專家(1932年出生)
* 2022年:柳鳴九,中國法語翻譯家(1934年出生)
* 2023年:湯曉鷗,中國電腦科學家,前商湯科技執行長(1968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柴門霍夫日
* 世界貓奴日
* 世界強化免疫日
* :王國日
==參考資料==
|
12月16日 | 12月16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50天(閏年第351天),離全年結束還有15天。
== 大事記 ==
=== 8世紀 ===
* 755年:唐朝藩鎮安祿山與其部將史思明以清君側之名發動叛亂,長達8年的內戰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 16世紀 ===
* 1598年:萬曆朝鮮之役-陳璘指揮的中國明朝海軍和朝鮮王朝海軍在露梁海戰中聯合擊敗了試圖攻打朝鮮的日本豐臣政權軍隊。
=== 17世紀 ===
* 1653年:克倫威爾成為英吉利共和國的護國公,英國進入護國公時期。
* 1689年:英國國會透過《權利法案》,確立了人民擁有不可剝奪的民事和政治權利。
=== 18世紀 ===
* 1707年:日本富士山發生至今最後一次大噴發,估計降下近8億立方公尺的火山灰。
* 1773年:十三殖民地居民不滿英國政府允許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茶葉貿易,將該公司運來的茶葉傾倒入海。
=== 19世紀 ===
* 1838年:祖魯王國與爆發“”。
* 1899年:義大利AC米蘭足球俱樂部的前身米蘭板球與足球俱樂部在米蘭成立。
=== 20世紀 ===
* 1919年:香港華仁書院由耶穌會創立。
* 1920年:中國甘肅省發生地震矩規模8.5的強烈地震,造成273,400人死亡。
* 1937年12月16-17日,被侵華日軍第13師團押送至南京市幕府山草鞋峽附近後,數萬名中國軍隊戰俘發起暴動,打死打傷第13師團官兵10多人。
* 1941年:大日本帝國軍隊從的軍事港口——金蘭灣登陸汶萊,隨後短短不到7日便攻佔了英屬汶萊。這一天也是第一次婆羅洲戰役的開端。
*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展開西方戰線上發起的最後一次攻勢,突出部之役爆發。
* 1964年:哈羅德·威爾遜提出英國的“大西洋核力量”方案。
* 1966年:聯合國大會採納“國際人權公約”。
* 1970年:《西班牙公約》簽署。
* 1971年:巴基斯坦武裝部隊向東巴基斯坦政府投降,結束了孟加拉國解放戰爭與印巴戰爭。
* 1975年:日本航空422號班機在泰德·史蒂文斯安克雷奇國際機場因滑行道結冰而打滑,造成11人受傷。
* 1986年: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發生傑勒托克桑事件釀成流血衝突。
* 1987年:盧泰愚當選韓國總統。
* 1989年:美國入侵巴拿馬。
* 1989年:中國民航一架由北京飛往紐約的客機被騎劫迫降日本福岡。
* 1989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試圖驅逐異見者托克斯·拉茲羅離境的訊息曝光後,蒂米什瓦拉發生一系列大規模抗議活動,演變成後來的羅馬尼亞革命。
* 1991年:臺灣鐵路管理局南迴線全線通車,臺灣環島鐵路網正式完成。
* 1997年:日本電視節目《神奇寶貝》中的節目畫面造成了685名兒童出現類似癲癇發作的症狀,此為3D龍事件。
* 1998年:美國和英國軍隊向伊拉克發動“沙漠之狐行動”,對伊拉克進行大規模的空襲。
=== 21世紀 ===
* 2012年:印度一名女性醫學生於德里乘坐公車時遭到毆打與輪姦,並於13日後死亡,導致印度各地陸續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
* 2017年:臺灣自從2008年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後,第二次區域立委罷免案登場。時代力量籍的新北市第十二選舉區立委黃國昌遭安定力量聯盟發起罷免,並進入最後投票階段。最終結果為總投票人數7萬0924人,同意票為4萬8693人,不同意票2萬1748人,無效票483人,投票率為27.75%,依法罷免案遭否決。
== 出生 ==
* 1485年:阿拉貢的凱瑟琳,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第一任王后。(1536年逝世)
* 1742年: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普魯士元帥。(1818年逝世)
* 1770年: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古典音樂作曲家。(1827年逝世)
* 1775年:-{zh-hans:簡·奧斯丁; zh-hant:珍·奧斯汀;}-,英國小說家。(1817年逝世)
* 1775年: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爾迪厄,法國作曲家。(1834年逝世)
* 1790年:利奧波德一世,比利時國王。(1865年逝世)
* 1831年:託馬斯·瓜迪亞·古鐵雷斯,哥斯大黎加政治人物,第8、11任哥斯大黎加總統。(1882年逝世)
* 1834年:里昂·瓦爾拉斯,法國經濟學家。(1910年逝世)
* 1863年:喬治·桑塔亞那,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散文家、詩人、小說家。(1952年逝世)
* 1866年:-{zh-cn:瓦西里·康定斯基; zh-tw:瓦西里·康丁斯基; zh-hk:瓦西里·康丁斯基}-,俄羅斯抽象派畫家、美術理論家。(1944年逝世)
* 1872年:安東·伊萬諾維奇·鄧尼金,俄國將領。(1947年逝世)
* 1882年:-{zh-hans:柯達伊·佐爾坦; zh-hant:高大宜·佐爾坦;}-,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樂收集家、語言學家、音樂教育家、哲學家。(1967年逝世)
* 1882年:瓦爾特·邁斯納,德國工程物理學家。(1974年逝世)
* 1888年:亞歷山大一世,南斯拉夫王國首任國王。(1934年逝世)
* 1888年:阿爾方斯·朱安,法國遠徵軍總司令、法軍總參謀長。(1967年逝世)
* 1896年:安娜·安德森,最為知名羅曼諾夫王朝成員假冒者。(1984年逝世)
* 1899年:諾埃爾·科沃德,英國演員、劇作家、流行音樂作曲家。(1973年逝世)
* 1901年:瑪格麗特·米德,美國人類學家。(1978年逝世)
* 1902年:柳寬順,韓國獨立運動家,被譽為大韓民國的聖女貞德。(1920年逝世)
* 1902年:拉斐爾·阿爾韋蒂,西班牙詩人。(1999年逝世)
* 1905年:皮亞特·海恩,丹麥科學家、數學家、發明家、詩人、作家。(1996年逝世)
* 1917年:亞瑟·查理斯·克拉克,英國發明家、科幻小說家。(2008年逝世)
* 1920年:霍華德·哈里·羅森布羅克,英國控制理論家。(2010年逝世)
* 1927年:平田昭彥,日本演員。(1984年逝世)
* 1928年:菲利普·狄克,美國科幻小說家。(1982年逝世)
* 1928年:郭祖榮,中國作曲家。
* 1932年:林昭,中國右派分子,民主人士。(1968年逝世)
* 1932年:羅季翁·康斯坦丁諾維奇·謝德林,蘇聯、俄羅斯作曲家。
* 1932年:昆丁·布雷克,英國插畫家、卡通畫家、兒童繪本作者。
* 1937年:伊藤嘉彥,日本化學家。(2006年逝世)
* 1938年:麗芙·烏曼,挪威電影演員、作家、導演。
* 1944年:歷蘇,奈米比亞荒野農夫,參演1980年電影《上帝也瘋狂》走紅。(2003年逝世)
* 1946年:湯·史頓,美國電影攝影師。
* 1947年:吳乃仁,臺灣政治人物。
* 1948年:向華強,香港演員。
* 1955年:山德·貝克利,美國男演員。
* 1958年:聶秉賢,臺灣演員。
* 1961年:中山七里,日本小說家、推理作家。
* 1961年:沙恩·布萊克,美國電影演員、導演、編劇。
* 1962年:羅嘉良,香港男歌手、演員。
* 1963年:本傑明·布拉特,美國男演員。
* 1966年:克利福德·羅賓遜,美國NBA籃球運動員。
* 1966年:丹尼斯·韋斯,英格蘭足球領隊、足球員。
* 1967年:多諾萬·貝利,加拿大田徑運動員。
* 1967年:米蘭達·奧圖,澳大利亞女演員。
* 1969年:雷軍,中國企業家,小米科技、金山軟體董事長。
* 1969年:亞當·里斯,美國天體物理學家。
* 1969年:李姃垠,韓國女演員。
* 1970年:周嘉玲,香港女藝人。
* 1971年:小鐘,臺灣男藝人。
* 1971年:保羅·凡戴克,德國電子舞曲DJ、音樂家和唱片製作人。
* 1972年:澤利科·卡拉奇,克羅埃西亞裔澳大利亞足球運動員。
* 1976年:艾瑞克·桑默斯,美國電視製片人、編劇。
* 1978年:約瑟夫·拉達波,美國醫生。
* 1977年:賀宇傑,臺灣男性配音員。
* 1977年:西爾萬·迪斯丁,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79年:歐倩怡,香港女歌手、演員。
* 1979年:特雷弗·伊梅爾曼,南非職業高爾夫球選手。
* 1980年:龔鈺祺,臺灣樂團蘇打綠鍵盤兼中提琴手。
* 1981年:朱俐靜,臺灣歌手。(2022年逝世)
* 1981年:克萊斯汀·瑞特,美國女演員、模特兒。
* 1982年:全世賢,韓國女演員。
* 1983年:菊地美香,日本女性聲優、舞臺演員。
* 1983年:凱蘭納·阿祖布克,美國職業籃足球運動員。
* 1983年:達尼埃爾·勞埃德,英格蘭女演員、美容師。
* 1984年:席歐·詹姆斯,英國男演員。
* 1985年:橘慶太,日本男子偶像團體w-inds.成員。
* 1986年:DECO*27,日本詞曲作家、編曲家、吉他手。
* 1987年:金元壽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87年:馬默·比萊姆·迪烏夫,塞內加爾足球運動員。
* 1988年:林晨樺,臺灣職業棒球選手。
* 1988年:樸敘俊,韓國男演員、模特兒。
* 1988年:安娜·帕波維爾,英國演員。
* 1988年:馬特斯·胡梅爾斯,德國足球運動員。
* 1989年:譚杏藍,香港女歌手。
* 1989年:大塚琴美,日本女性聲優。
* 1989年:桐谷美玲,日本女演員、模特兒。
* 1990年:趙櫻子,中國女演員。
* 1991年:林哲熹,臺灣男演員。
* 1993年:成珈瑩,香港女藝人。
* 1993年:小島藤子,日本女演員、模特兒、主持人。
* 1996年:塞爾希奧·雷吉隆,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 1996年:松島正平(Shohei),SM ROOKIES已公開練習生。
* 1998年:周潔瓊,韓國女子偶像團體I.O.I、PRISTIN成員。
* 1999年:坂本舞白,韓國女子偶像團體Kep1er成員。
* 1999年:等什麼君,中國女歌手。
* 生年不詳:武梨繪裡,日本女性漫畫家
== 逝世 ==
* 604年:陳叔寶,陳宣帝陳頊長子,南朝陳第五任皇帝(553年出生)
* 705年: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24年出生)
* 835年:李訓,唐朝官員。(789年出生)
* 1515年: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葡萄牙將軍、海軍上將、政治家。(1453年出生)
* 1598年:鄧子龍,明朝水師將領。(1531年出生)
* 1598年:李舜臣,朝鮮水軍將領。(1545年出生)
* 1884年:路易·亞歷山大·奧古斯特·謝夫羅拉特,第十四代德比伯爵,法國昆蟲學家。(1799年出生)
* 1916年:雨果·明斯特伯格,德裔美國心理學家。(1863年出生)
* 1922年:艾利澤·本-耶胡達,希伯來語辭書學家、新聞編輯人員。(1858年出生)
* 1939年:章用,中國數學史家,章士釗二子。(1911年出生)
* 1945年:近衛文麿,日本政治家。(1891年出生)
* 1945年:恭廷惲,越南阮朝官員。(1897年出生)
* 1963年:羅榮桓,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之一。(1902年出生)
* 1965年:威廉·索默賽特·毛姆,英國作家。(1874年出生)
* 1966年:馬連良,京劇表演藝術家。(1901年出生)
* 1975年:康生,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四人幫」追隨者。(1898年出生)
* 1980年:哈蘭德·桑德斯,美國企業家,肯德基創辦人。(1890年出生)
* 1993年:田中角榮,日本政治人物,第64、65任內閣總理大臣。(1918年出生)
* 2010年:陳文饒,越南革命活動家、教師、科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1911年出生)
* 2010年:賈施雅,香港法官、政治人物。(1924年出生)
* 2015年:加布雷·加布裡奇,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義大利田徑運動員。(1914年出生)
* 2022年:斯尼薩·米哈伊洛維奇,前南斯拉夫足球員。(1969年出生)
* 2022年:湯鴻霄,中國環境工程師。(1931年出生)
* 2022年:何塞·馬利亞·西松,菲律賓作家、活動家,菲律賓共產黨建黨主席,人民鬥爭國際聯盟創始人。(1939年出生)
* 2022年:斯尼薩·米哈伊洛維奇,南斯拉夫前足球運動員。(1969年出生)
* 2023年:納瓦夫·艾哈邁德·賈比爾·薩巴赫,科威特科威特埃米爾。(1937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解放日
* :國慶日
* :獨立日
* :和解日
== 參考資料 ==
|
12月17日 | 12月17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51天(閏年第352天),離全年結束還有14天。
== 大事記 ==
=== 14世紀 ===
* 1398年:帖木兒攻佔德里。
=== 16世紀 ===
* 1538年:教宗保祿三世宣佈對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處以絕罰。
=== 19世紀 ===
* 1819年:拉丁美洲革命家西蒙·玻利瓦爾在安格斯圖拉宣佈自西班牙獨立,建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 1874年:日本號沉沒。廣東省汕頭對開64公里失火沉沒。391名中國人死亡,4名外國人死亡。此船由加州三藩市開往英屬香港,經日本橫濱,乘客大多為賺滿錢回鄉的美國和日本華工,來自廣東台山尤多。後來英屬香港派出John Roberts船長打撈沉船財物。
* 1888年:北洋水師在威海劉公島成立。
=== 20世紀 ===
* 1903年:美國航空工程師萊特兄弟的固定翼飛機萊特飛行器在北卡羅萊納州完成人類首次有動力飛行器飛行。
* 1931年:中國南京市3萬餘名學生發起遊行,與軍警發生嚴重衝突,造成數名學生死亡,次日軍警即包圍中央大學並強制遣送學生返鄉。
* 1932年:宋慶齡發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 1935年:瓦窯堡會議召開。
* 1937年12月16-17日,被侵華日軍第13師團押送至南京市幕府山草鞋峽附近後,數萬名中國軍隊戰俘發起暴動,打死打傷第13師團官兵10多人。
* 1944年:馬爾梅第屠殺:在亞爾丁之役中,約亨·派佩爾率領的納粹德國軍隊在比利時馬爾梅第以機槍掃射了約90名解除武裝的美國戰俘。
* 1947年:波音B-47轟炸機首次飛行。
* 1962年:美國當局宣告美國共產黨“有罪”。
* 1983年:英國倫敦哈洛德百貨公司受汽車炸彈,6死90傷。
* 1987年:洛克人元祖版發售。
* 1989年:美國漫畫家馬特·格朗寧創作的成人動畫《-{zh-cn:辛普森一家; zh-tw:辛普森家庭; zh-hk:阿森一族;}-》在福斯廣播公司首次播出。
* 1990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重組,在英國成立控股公司。
* 1991年:渤海油田打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深水平井。
* 1992年:墨西哥、美國、加拿大簽署北美貿易協議。
* 1993年:李會昌接任南韓總理。
* 1993年:中國大陸海協會代表訪問臺灣。
* 1996年:科菲·安南出任第七任聯合國秘書長。
* 1996年:日本駐秘魯大使官邸遭襲擊。
* 1997年:Jorn Barger創造了術語網路日誌(Weblog)。
* 1998年:美國、英國針對伊拉克開始發動沙漠之狐行動。
=== 21世紀 ===
* 2005年:香港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場外爆發2005年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
* 2010年:突尼西亞街頭攤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及不滿警方騷擾而自焚抗議,進而引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最終迫使總統班·阿里下臺。
* 2014年:美國和古巴恢復中斷近40年的外交關係。
*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號服役。
== 出生 ==
* 1239年:藤原賴嗣,日本鎌倉幕府第5代徵夷大將軍(1256年逝世)
* 1267年:後宇多天皇,日本第91代天皇(1324年逝世)
* 1619年:魯普雷希特,英國海軍大臣,哈德遜灣公司第1任總督(1682年逝世)
* 1630年:貝原益軒,日本儒學家(1714年逝世)
* 1706年:沙特萊侯爵夫人,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1749年逝世)
* 1734年:瑪麗亞一世,葡萄牙布拉幹薩王朝女王(1816年逝世)
* 1749年:多米尼科·奇馬羅薩,義大利歌劇作曲家(1801年逝世)
* 1778年:漢弗裡·戴維,英國化學家,被稱為「無機化學之父」(1829年逝世)
* 1797年:約瑟·亨利,美國科學家,發明電子門鈴、電子繼電器(1878年逝世)
* 1807年:約翰·格林裡夫·惠蒂埃,美國詩人、廢奴主義者(1892年逝世)
* 1830年:朱爾·德·龔固爾,法國小說家(1870年逝世)
* 1841年:野津道貫,日本元帥陸軍大將(1908年逝世)
* 1842年:索菲斯·李,挪威數學家(1899年逝世)
* 1847年:愛彌爾·法蓋,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1916年逝世)
* 1873年:徐錫麟,清朝革命家,光復會成員(1907年逝世)
* 1873年:福特·馬多克斯·福特,英國小說家、詩人(1939年逝世)
* 1874年:威廉·萊昂·麥肯齊·金,加拿大政治人物,第11、13和15任加拿大總理(1950年逝世)
* 1888年:亞歷山大一世,南斯拉夫王國國王(1934年逝世)
* 1890年:約阿希姆·弗朗茨·赫伯特,德意志帝國王子(1920年逝世)
* 1891年:胡適,中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1962年逝世)
* 1894年:威廉·舍默爾霍恩,荷蘭政治家(1977年逝世)
* 1900年:卡汀娜·帕辛歐,希臘女演員(1973年逝世)
* 1905年:穆罕默德·希達亞烏拉,印度政治人物(1992年逝世)
* 1905年:-{zh-cn:西莫·海於海;zh-hk:西莫·海於海;zh-tw:席摩·海赫;}-,芬蘭陸軍狙擊手(2002年逝世)
* 1908年:威拉得·利比,美國化學家,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發明放射性碳定年法(1980年逝世)
* 1912年:愛德華·肖特,英國政治家(2012年逝世)
* 1913年:袁則留,臺灣會計師,臺灣證券交易所第1任總經理(1969年逝世)
* 1915年:-{zh-cn:羅伯特·達爾;zh-hk:羅拔·達爾;zh-tw:勞勃·道爾}-,美國政治學家(2014年逝世)
* 1916年:佩內洛普·菲茲傑拉德,英國小說家、詩人、傳記作家(2000年逝世)
* 1917年:安克志,美國外交官,最後一任派駐臺灣的美國駐華大使(2010年逝世)
* 1920年:肯尼斯·艾佛森,加拿大電腦科學家(2004年逝世)
* 1922年:小鶴誠,日本棒球運動員(2003年逝世)
* 1923年:雅羅斯拉夫·帕利坎,美國基督教學者(2006年逝世)
* 1927年:米川泰夫,日本棒球運動員(2007年逝世)
* 1927年:連日清,臺灣昆蟲學、生物學家、公衛學學者,受尊稱為「臺灣抗瘧之父」(2022年逝世)
* 1927年:梁晉才,中國工程師(2023年逝世)
* 1928年:瑪麗蓮·貝克,美國作家(2014年逝世)
* 1930年:鮑伯·古喬內,美國成人雜誌閣樓創辦人(2010年逝世)
* 1930年:阿明·穆勒-施塔爾,德國男演員
* 1936年:教宗方濟各,羅馬主教
* 1937年:-{zh-cn:約翰·甘迺迪·塗爾; zh-tw:約翰·甘迺迪·塗爾;}-,美國小說家(1969年逝世)
* 1937年:凱利·帕加,澳洲企業家(2005年逝世)
* 1938年:彼得·斯內爾,紐西蘭中跑運動員(2019年逝世)
* 1939年:吳耀漢,香港男演員(2023年逝世)
* 1940年:史蒂芬·寇瓦謝維契,美國鋼琴家
* 1942年:保羅·巴特菲爾德,美國男歌手、口琴手(1987年逝世)
* 1942年:穆罕默杜·布哈里,奈及利亞政治人物,第15任奈及利亞總統
* 1944年:伯納·希爾,英國男演員
* 1945年:厄尼·哈德森,美國男演員
* 1945年:-{zh-cn:傑奎琳·威爾遜; zh-tw:賈桂琳·威爾森; zh-hk:積琪蓮·韋遜;}-,英國兒童文學作家
* 1946年:有藤通世,日本棒球運動員
* 1946年:尤金·列維,加拿大男演員
* 1947年:韋斯·斯塔蒂,美國切羅基男演員
* 1948年:-{zh-cn:凱末爾·奎裡達歐魯; zh-tw:凱末爾·基裡達歐魯;}-,土耳其政治人物
* 1953年:比爾·普曼,美國男演員
* 1954年:吉用祐,韓國男演員
* 1955年:布拉德·戴維斯,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56年:彼得·法拉利,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法拉利兄弟的哥哥
* 1957年:夏目雅子,日本女演員(1985年逝世)
* 1960年:TARAKO,日本女性聲優(2024年逝世)
* 1962年:恩田尚之,日本動畫師、作畫監督
* 1966年:有森裕子,日本馬拉松女運動員
* 1966年:克里斯托弗·A·雷,美國律師,現任聯邦調查局長
* 1967年:馬渡松子,日本女歌手
* 1968年:何欣穗,臺灣女歌手、DJ
* 1968年:克勞迪奧·蘇亞雷斯·桑切斯,墨西哥足球運動員
* 1969年:郭濤,中國男演員
* 1969年:蘿莉·荷登,美國女演員、人權運動者
* 1970年:西村知美,日本女演員
* 1971年:尼基·麥克雷,美國女子籃球運動員(2023年逝世)
* 1971年:君塚葵,日本插畫家、漫畫家
* 1971年:東尼大木,日本AV男優、歌手、前職業拳擊手
* 1971年:安託萬·裡戈多,法國籃球運動員
* 1972年:約翰·亞伯拉罕,印度男演員
* 1973年:雷恩·強生,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
* 1974年:莎拉·保羅森,美國女演員
* 1974年:喬瓦尼·瑞比西,美國男演員
* 1975年:青木麻由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75年:-{zh-cn:米拉·喬沃維奇; zh-tw:蜜拉·喬娃薇琪; zh-hk:米娜·祖華域芝;}-,美國女演員、模特兒
* 1975年:尼古拉·莫羅佐夫,俄羅斯花式滑冰教練、冰舞運動員
* 1976年:安德魯·辛普森,英國帆船運動員(2013年逝世)
* 1976年:帕特里克·穆勒,瑞士足球運動員
* 1977年:-{zh-cn:阿諾·克萊門特;zh-hk:阿諾·克萊芒;zh-tw:阿諾·克萊門特}-,法國網球運動員
* 1978年:周韻,中國女演員
* 1978年:蔡斯·阿特利,美國棒球運動員
* 1978年:-{zh-cn:曼尼·帕奎奧; zh-tw:曼尼·巴喬; zh-hk:文尼·柏基奧;}-,菲律賓拳擊運動員、政治家
* 1979年:黃承恩,香港女歌手、DJ
* 1979年:KEN,日本男子偶像團體DA PUMP成員
* 1980年:黃湘怡,新加坡女歌手、商人
* 1981年:川久保拓司,日本男演員
* 1981年:竹下玲奈,日本女演員、模特兒
* 1981年:尼克·鮑姆加特納,美國男子單板滑雪運動員
* 1981年:-{zh-cn:蒂姆·維澤; zh-tw:提姆·維澤; zh-hk:添·韋斯;}-,德國足球、摔角運動員
* 1982年:李婭莎,中國女歌手
* 1982年:水野良樹,日本流行樂團生物股長團長、吉他手
* 1982年:洛倫佐·西塔迪尼,義大利橄欖球運動員
* 1982年:斯特凡納·拉斯米,加彭籃球運動員
* 1983年:塞巴斯蒂安·奧吉爾,法國拉力賽車運動員
* 1984年:福田明日香,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早安少女組成員
* 1984年:福井舞,日本女歌手
* 1984年:里美尤利婭,日本AV女優
* 1984年:崔容俊,韓國男舞者
* 1984年:安德魯·戴維斯,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5年:緒方龍一,日本男子偶像團體w-inds.成員
* 1985年:盧卡什·布羅茲,波蘭足球運動員
* 1986年:杜忻恬,臺灣女歌手
* 1987年:薄瓜瓜,中國政治人物薄熙來兒子
* 1987年:範萱蔚,香港歌手
* 1987年:瑪麗娜·阿扎馬薩瓦,白俄羅斯中跑女運動員
* 1987年:布拉德利·曼寧,美國陸軍,曾涉嫌外洩機密給維基解密
* 1988年:吳嘉熙,香港女子偶像團體Super Girls成員
* 1988年:高梨臨,日本女演員
* 1988年:陳善有,韓國短道競速滑冰女運動員
* 1988年:Jessi,韓裔美國女歌手、饒舌歌手
* 1988年:大衛·魯迪沙,肯亞中跑運動員
* 1988年:揚·索默,瑞士足球運動員
* 1989年:龍洋,中國新聞從業員、主持人
* 1989年:安德烈·阿尤,迦納足球運動員
* 1990年:陳彥佐,臺灣男演員
* 1990年:則本昂大,日本棒球運動員
* 1991年:李在真,韓國男子偶像樂團FTIsland成員
* 1991年:納得克·釘宮,泰國男演員
* 1992年:清水藍裡,日本寫真偶像
* 1992年:張軒睿,臺灣男演員、主持人
* 1993年:衣川裡佳,日本女性聲優
* 1993年:朝日奈丸佳,日本女性聲優
* 1993年:巴迪·希爾德,巴哈馬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94年:納特·沃爾夫,美國男演員、歌手
* 1996年:巖橋玄樹,日本男子偶像團體King & Prince成員
* 1996年:伊莉莎維塔·圖克塔米謝娃,俄羅斯花式滑冰女運動員
* 1997年:宇野昌磨,日本花式滑冰運動員
* 1998年:川上千尋,日本女子偶像團體NMB48成員
* 1998年:馬丁·厄德高,挪威足球運動員
* 1999年:佐佐木美玲,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日向坂46成員
* 1999年:任敏,中國女演員
* 2007年:塞文子爵詹姆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孫子、愛德華王子兒子
== 逝世 ==
* 1210年:斯渥克爾二世,瑞典國王(1167年出生)
* 1594年:赤井輝子,日本戰國時代後期的女武者(1514年出生)
* 1655年:宇喜多秀家,日本戰國時代武將(1572年出生)
* 1663年:恩津加,馬塔姆巴女王(1583年出生)
* 1830年:西蒙·玻利瓦爾,南美獨立戰爭領袖(1783年出生)
* 1881年:路易斯·亨利·摩爾根,美國民族學家、歷史學家(1818年出生)
* 1886年:道格拉斯·福賽思,英屬印度行政官、外交官(1827年出生)
* 1897年:阿爾封斯·都德,法國小說家(1840年出生)
* 1903年:約翰·威爾海姆·範·蘭斯貝格,荷蘭外交官、昆蟲學家,曾任荷屬東印度總督(1830年出生)
* 1907年:威廉·湯姆森,英國物理學家,第一代克耳文男爵(1824年出生)
* 1909年:利奧波德二世,比利時國王(1835年出生)
* 1933年:土登嘉措,第十三世達賴喇嘛(1876年出生)
* 1940年:沈西苓,中國電影藝術家(1904年出生)
* 1965年:黑斯廷斯·伊斯梅,英國陸軍上將、外交官,首任北約秘書長(1887年出生)
* 1980年:姜貴,臺灣小說作家(1908年出生)
* 1985年:多蘿西·麥基賓,美國簿記員,曼哈頓計劃後勤人員(1897年出生)
* 1987年:瑪格麗特·尤瑟納爾,法國作家(1903年出生)
* 1992年:達納·安德魯斯,美國男演員(1909年出生)
* 1996年:李翰祥,香港電影導演(1926年出生)
* 2008年:飯島愛,日本女藝人(1972年出生)
* 2009年:吳鶯音,香港女藝人(1922年出生)
* 2011年:切薩里亞·埃沃拉,西非女歌手(1941年出生)
* 2011年:金正日,北韓領導人(1942年出生)
* 2012年:狄娜·曼佛瑞迪尼,義大利裔美國超級人瑞(1897年出生)
* 2014年:竹鶴威,日本企業家、威士忌釀酒師(1924年出生)
* 2021年:陳松勇,臺灣男演員(1941年出生)
* 2022年:德魯·格里芬,美國新聞記者(1962年出生)
* 2023年:詹姆斯·麥卡菲,美國男演員(1958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慶日
== 參考資料 ==
|
12月18日 | 12月18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52天(閏年第353天),離全年結束還有13天。
== 大事記 ==
=== 7世紀 ===
* 617年:楊侑為隋朝皇帝,是為隋恭帝。
=== 13世紀 ===
* 1271年:蒙古帝國可汗忽必烈下詔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疆域橫跨蒙古與中國的元朝。
=== 15世紀 ===
* 1402年: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 18世紀 ===
* 1777年:美國慶祝第一個感恩節。
=== 19世紀 ===
* 1865年:美國廢除奴隸制。
* 1892年: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作曲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首次公演。
=== 20世紀 ===
*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軍隊在東北部城鎮凡爾登附近成功擊敗德國軍隊,雙方至少30.6萬人死亡、40.3萬人受傷。
* 1939年:中國抗日戰爭:杜聿明率領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反攻日本軍隊佔領的廣西崑崙關,崑崙關戰役爆發。
* 1941年:香港保衛戰:日軍在完全佔領九龍半島和新界後,開始向香港島發動進攻。
* 1950年:埃特納火山爆發。
* 1953年:一支國際考古隊在尼羅河畔挖掘出凱爾奈克神廟的遺蹟。
* 1956年:日本加入聯合國。
* 1959年:世界上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IBM7090由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製造成功。
* 1965年:九個非洲國家因羅得西亞問題同英國斷交。
* 1966年:英國天文學家理查‧沃克發現土衛十一。
* 1968年:中國歷史學家翦伯贊因不堪忍受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所受的迫害,和妻子一起服安眠藥自殺身亡。
* 1969年:英國廢除死刑。
* 1971年: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貶值。
* 1972年:美國空軍對越南首都河內及其周邊地區展開大規模轟炸,以爭取在巴黎和平談判的主動權。
*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會議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階級鬥爭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1979年:聯合國大會在紐約透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1985年:美國一位女性接受人工心臟的手術成功,是歷史上第一宗成功的人工心臟手術。
* 1987年:程式設計師拉里·沃爾宣佈其設計出程式語言Perl,並且把第一個版本發行到了comp.sources.misc新聞組之中。
* 1987年:代表電玩公司史克威爾(現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的招牌作——Final Fantasy系列之第一作以紅白機身分正式上市。
=== 21世紀 ===
* 2002年:香港輕便鐵路發生自1988年通車以來首宗出軌事故。
* 2007年:澳門美高梅開幕。
* 2010年:茉莉花革命:原本一系列的抗議活動發展成為突尼西亞全國性的示威遊行,最終迫使統治23年的宰因·阿比丁·班·阿里政權倒臺。
* 2019年:香港一輛雙層九巴在上水粉嶺公路發生嚴重車禍,造成6死39人受傷。
* 2022年:202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在卡達閉幕,阿根廷在決賽正規時間踢至加時賽以3比3賽和後,於-{zh-cn:點球大戰; zh-tw:PK大戰; zh-hk:互射十二碼}-以4比2擊敗法國贏得冠軍,是阿根廷繼1986年後第三度於世界盃奪冠。
== 出生 ==
* 890年: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科爾多瓦酋長國第8任埃米爾及首任哈里發(961年逝世)
* 1021年: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1086年逝世)
* 1507年:大內義隆,日本戰國大名(1551年逝世)
* 1567年:立花宗茂,日本戰國武將(1643年逝世)
* 1707年:查理·衛斯理,英國循道運動領袖之一,聖詩創作者(1788年逝世)
* 1856年:-{zh-hans:約瑟夫·湯姆孫; zh-hant:約瑟夫·湯姆森;}-,英國物理學家,電子發現者,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40年逝世)
* 1860年:愛德華·麥克道威爾,美國作曲家(1908年逝世)
* 1863年:-{zh-hans: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zh-tw:法蘭茲·斐迪南大公; }-,奧匈帝國王儲(1914年逝世)
* 1870年:薩基,英國小說家(1916年逝世)
* 1878年:-{zh-hans:斯大林; zh-tw:史達林; zh-hk:史太林;}-,蘇聯執政時間最長的最高領導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1953年逝世)
* 1879年:保羅·克利,瑞士裔德國畫家(1940年逝世)
* 1882年:蔡鍔,中國軍事家(1916年逝世)
* 1886年:泰·柯布,美國棒球球員,9項美國職棒紀錄保持者(1961年逝世)
* 1888年:羅伯·摩斯,美國都市計畫師(1981年逝世)
* 1890年:埃德溫·霍華德·阿姆斯特朗,美國無線電工程師,調頻廣播技術發明者(1954年逝世)
* 1900年:顏成坤,香港中華巴士創辦人、主席、監理(2001年逝世)
* 1911年:朱爾斯·達辛,美國電影導演(2008年逝世)
* 1913年:-{zh-hans:維利·勃蘭特; zh-tw:威利·布蘭特;}-,德國政治人物,第30任德國總理,197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92年逝世)
* 1916年:蓓蒂·葛萊寶,美國電影演員、歌手、舞者(1973年逝世)
* 1921年:孫道臨,中國電影演員、導演(2007年逝世)
* 1927年:拉姆齊·克拉克,第66任美國司法部長(2021年逝世)
* 1935年:雅克·貝潘,法裔美國法式料理名廚
* 1939年:哈羅德·瓦慕斯,美國科學家,198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1940年:雷鋒,中國共產黨黨員(1962年逝世)
* 1944年: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暨智榮基金會董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 1946年:-{zh-cn:斯蒂芬·斯皮爾伯格;zh-hk:史提芬·阿倫·史匹堡;zh-tw:史蒂芬·史匹柏;}-,美國電影導演
* 1946年:史蒂夫·比科,南非反種族隔離制度運動家,創立黑人覺醒運動(1977年逝世)
* 1947年:池田理代子,日本漫畫家,代表作《凡爾賽玫瑰》
* 1949年:大衛·A·約翰斯頓,美國地質調查局火山學家(1980年逝世)
* 1950年:鄧英敏,香港藝人
* 1954年:雷·利奧塔,美國男演員(2022年逝世)
* 1954年:姜黎黎,中國女演員
* 1956年:夏宇,臺灣作家、詩人
* 1959年:王中皇,臺灣男演員
* 1960年:植草一秀,日本經濟學家、痴漢行為慣犯
* 1960年:尹錫悅,韓國政治人物,第20任韓國總統
* 1961年:大月俊倫,日本動畫製作人
* 1962年:崔秀宗,韓國男演員
* 1963年:小山力也,日本男性聲優、演員
* 1963年:-{zh-hans:布拉德·皮特;zh-hk:畢·彼特;zh-tw:布萊德·彼特;}-,美國電影演員、製片人
* 1963年:皮埃爾·恩庫倫齊扎,蒲隆地政治人物,第11任蒲隆地總統(2020年逝世)
* 1964年:真鍋讓治,日本漫畫家
* 1964年:冷石·史蒂夫·奧斯汀,美國摔角手、演員
* 1965年:佐藤敬一,日本動畫導演、動畫師、機械設計師
* 1966年:洪耀福,臺灣政治人物
* 1966年:江角真紀子,日本模特兒、演員、散文家、作詞人
* 1966年:詹盧卡·帕柳卡,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 1968年:麥長青,香港演員
* 1968年:斯琴格日樂,中國女歌手
* 1968年:亞雷漢德羅·桑斯,西班牙歌手、作曲家
* 1969年:聖地亞哥·卡尼薩雷斯,西班牙足球員
* 1970年:DMX,美國說唱歌手
* 1971年: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西班牙退役女子網球運動員
* 1972年:楊坤,中國男歌手
* 1975年:希雅,澳大利亞創作歌手
* 1975年:瑪拉·卡爾法尼亞,義大利前主持人、模特,現眾議院議員。
* 1976年:王少偉,臺灣演員、主持人
* 1976年:邱凱偉,臺灣演員、歌手
* 1976年:小雪,日本女演員
* 1977年:穆塔西姆·卡扎菲,利比亞軍官,穆阿邁爾·格達費五子(2011年逝世)
* 1978年:姬蒂·荷姆絲,美國女演員
* 1980年:克莉絲汀·阿奎萊拉,美國女歌手、作曲人、作詞人、演員、舞者
* 1984年:楊潮凱,香港男演員
* 1985年:娜塔莎·加爾金娜,俄羅斯裔美國模特兒
* 1986年:弗朗索瓦·阿默蘭,加拿大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 1986年:莉查·查達,印度女演員
* 1987年:張容軒,臺灣籃球運動員
* 1987年:絢香,日本女歌手
* 1987年:古川雄輝,日本男演員
* 1987年:狩野翔,日本男性聲優
* 1987年:大龜明日香,日本女性聲優
* 1987年:安藤美姬,日本花式溜冰運動員
* 1989年:艾米麗·阿塔克,英國演員
* 1989年:凱特琳·法林頓,美國女子單板滑雪運動員
* 1991年:陳希郡,中國男演員
* 1992年:陸婷,中國女子偶像團體SNH48成員
* 1992年:坂泰斗,日本男性聲優
* 1994年:莊嶽,臺灣男演員
* 1994年:旼宰,韓國女子偶像團體SONAMOO成員
* 1995年:虞書欣,中國女子偶像團體THE9成員
* 1995年:林娜榮,韓國女子偶像團體I.O.I、PRISTIN成員
* 1999年:劉彰,中國男子偶像團體INTO1成員
* 2000年:格拉帕·格潘,泰國男演員、歌手
* 2000年:鄭偉,中國男演員
* 2000年:佳原萌枝,日本女性聲優
* 2001年:怪奇比莉,美國歌手、詞曲作家
* 2001年:小畑優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SKE48成員
== 逝世 ==
* 919年:莊穆夫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王后(858年出生)
* 933年:蕭巖母斤,遼朝皇太后(出生年份不詳)
* 1290年:馬格努斯·拉杜洛斯,瑞典國王(1240年出生)
* 1442年:皮埃爾·科雄,法國宗教及政治人物(1371年出生)
* 1495年:阿方索二世,那不勒斯國王(1448年出生)
* 1737年:安東尼奧·史特拉第瓦里,義大利弦樂器製作師(1644年出生)
* 1829年:讓-巴蒂斯特·拉馬克,法國博物學家(1744年出生)
* 1839年:威廉·麥克雪利,美國天主教神父、耶穌會領袖(1799年出生)
* 1848年:伯恩哈德·波爾查諾,波希米亞數學家(1781年出生)
* 1917年:亞瑟·馬修·韋爾德·唐寧,愛爾蘭數學家、天文學家(1850年出生)
* 1943年:路德維希·馮·羅伊特,德國海軍上將(1869年出生)
* 1968年:翦伯贊,中國歷史學家(1898年出生)
* 1977年:馬裡納·埃克爾斯,美國銀行家、經濟學家,曾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1890年出生)
* 1977年:邵均,中國政治人物(1903年出生)
* 1980年:阿列克謝·柯西金,蘇聯總理(1904年出生)
* 1982年:漢斯-烏爾裡希·魯德爾,德國空軍飛行員,外號「東線之鷹」(1916年出生)
* 1988年:王個簃,中國書畫家及藝術教育家(1897年出生)
* 2006年:約瑟夫·巴伯拉,美國動畫製作人,《湯姆貓與傑利鼠》創始人(1936年出生)
* 2011年:瓦茨拉夫·哈維爾,首任捷克總統(1911年出生)
* 2012年:穆斯塔法·烏爾德·薩萊克,茅利塔尼亞軍人,於1978年發動軍事政變(1936年出生)
* 2014年:羅伯特·辛普森,美國氣象學家(1912年出生)
* 2014年:薇娜·莉絲,義大利演員(1936年出生)
* 2016年:莎莎·嘉寶,匈牙利裔美國女演員(1917年出生)
* 2017年:金鐘鉉,南韓男子團體SHINee成員(1990年出生)
* 2018年:吳三大,中國書法家(1933年出生)
* 2019年:石立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1973年出生)
* 2022年:西西,香港作家、編輯(1937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 :國慶日
== 參考文獻 ==
|
12月19日 | 12月19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53天(閏年第354天),離全年結束還有12天。
== 大事記 ==
=== 12世紀 ===
* 1154年:亨利二世在倫敦西敏寺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開創中世紀實力最強大的金雀花王朝。
=== 13世紀 ===
* 1280年:元朝頒行天文學家郭守敬的《授時曆》。
=== 16世紀 ===
* 1562年:法國第一次宗教戰爭中,天主教軍隊於德勒戰役擊敗胡格諾派部隊。
=== 18世紀 ===
* 1793年:法國陸軍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圍城,成功攻陷土倫港,拿破崙·波拿巴在此戰後升為准將。
=== 19世紀 ===
* 1843年: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創作的中篇小說《-{zh-hans:聖誕頌歌;zh-hk:聖誕頌歌;zh-tw:小氣財神;}-》首次出版,並隨即引起轟動。
=== 20世紀 ===
* 1912年:榮氏兄弟創立福新麵粉公司。
* 1920年:希臘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去世之後,其父康斯坦丁一世透過公民投票再次復位為希臘國王。
* 1932年: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成立。
* 1941年:希特勒解除布勞希奇元帥軍銜,由自己擔任陸軍總司令部。
* 1941年:自16日日軍登入英屬汶萊的3天後,日本海軍於本日宣佈對砂拉越王國的首都與軍事重鎮——古晉與詩巫展開轟炸行動。本日也是“英屬南砂拉越轟炸”的開端。
* 1946年:法國向越南民主共和國宣戰,法越戰爭爆發。
* 195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成立。
* 1961年:葡屬印度領地達曼-第烏併入印度。
* 1961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成立。
* 1966年:《外層空間條約》在聯合國透過。
* 1972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阿波羅17號指揮艙成功返回地球,阿波羅計劃宣告結束。
* 1984年:中國和英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中英聯合宣告》,確定英國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主權歸還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84年:美國正式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1984年:中國首次中子彈原理實驗獲得成功。
* 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建立。
* 1986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取消針對安德烈·薩哈羅夫與其妻子的流放令。
* 1988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問中國。
* 1990年: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 1991年:中國第一條跨海大橋廈門大橋正式通車。
* 1997年:新加坡勝安航空185號班機在印尼墜毀,全機104人罹難。
* 1997年:加拿大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執導的《鐵達尼號》首映,最終全球總票房收入達18億美元。
* 1998年:美國眾議院以涉嫌於陸文斯基醜聞中妨礙司法公正及偽證為由,透過彈劾總統比爾·柯林頓。
* 1999年:香港天文臺首次發出寒冷天氣警告。
=== 21世紀 ===
* 2006年:香港樹仁學院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升格為大學,更名為「香港樹仁大學」,成為香港首間私立大學。
* 2007年:2007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李明博當選韓國第十七屆總統。
* 2011年:大邱中學生自殺事件發生。
* 2013年:歐洲空間局發射蓋亞任務。
* 2016年: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根納季耶維奇·卡爾洛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演講時遭到暗殺,享年62歲。
* 2019年:委內瑞拉一架小型民用飛機在加拉加斯的米蘭達州墜毀,造成9人死亡。
== 出生 ==
* 1683年:-{zh-cn:費利佩五世; zh-tw:菲利普五世}-,西班牙波旁王朝第一位國王(1746年逝世)
* 1778年:瑪麗-泰瑞絲,法國公主(1851年逝世)
* 1817年:詹姆斯·J·阿徹,美國陸軍準將(1864年逝世)
* 1817年:夏爾·當克拉,法國小提琴家、作曲家、教師(1907年逝世)
* 1852年:阿爾伯特·邁克耳孫,波蘭裔美國物理學家,19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31年逝世)
* 1861年:伊塔洛·斯韋沃,義大利猶太商人兼小說家(1928年逝世)
* 1888年:弗里茲·萊納,美國籍匈牙利指揮家(1963年逝世)
* 1889年:速水和彥,日本鐵道工程師(1949年逝世)
* 1898年:鄭振鐸,中國作家、文學史家(1958年逝世)
* 1899年:安·畢肖普,英國生物學家(1990年逝世)
* 1903年:喬治·斯內爾,美國遺傳學家,免疫遺傳學奠基人,198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96年逝世)
* 1906年: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蘇聯政治人物,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82年逝世)
* 1910年:-{zh-hans:讓·熱內; zh-hant:尚·惹內;}-,法國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86年逝世)
* 1915年:艾迪特·皮雅芙,法國歌手、作曲家、演員(1963年逝世)
* 1916年:伊麗莎白·諾艾爾-諾依曼,德國政治學家,學說沉默的螺旋學說(2010年逝世)
* 1916年:彭福,英國陸軍少將,香港賽馬會首任總經理(2015年逝世)
* 1926年:王文娟,中國越劇演員(2021年逝世)
* 1930年:彼得·巴克,美國物理學家、餐飲家、慈善家,連鎖快餐品牌SUBWAY的聯合創始人(2021年逝世)
* 1934年:普拉蒂巴·帕蒂爾,印度律師、政治人物,第12任印度總統
* 1936年:亞伯拉罕·B·約書亞,以色列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2022年逝世)
* 1941年:李明博,韓國政治人物,第17任韓國總統
* 1942年:米蘭·米盧蒂諾維奇,塞爾維亞政治人物,前任塞爾維亞總統(2023年逝世)
* 1944年:米切爾·費根鮑姆,美國數學物理學家,混沌理論先驅(2019年逝世)
* 1944年:-{zh-cn:理查德·李奇; zh-tw:理察·李奇}-,肯亞古人類學家、保育運動政治家(2022年逝世)
* 1954年:麥潔文,香港女歌手、演員
* 1955年:黃大城,臺灣歌手(2008年逝世)
* 1955年:羅伯·波特曼,美國律師、政治人物,現任參議院議員
* 1957年:小杉十郎太,日本男性聲優
* 1957年:結城正美,日本漫畫家
* 1957年:凱文·麥克海爾,美國NBA前職業籃球運動員、教練
* 1958年:孫翠鳳,臺灣藝人
* 1959年:李子雄,香港男演員
* 1960年:孫家裕,臺灣漫畫家
* 1960年:梅津泰臣,日本動畫導演
* 1961年:埃裡克·康奈爾,美國物理學家,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1963年:薛其坤,中國材料物理學家
* 1963年:洪松蔭,香港首席單車運動員
* 1963年:窪岡俊之,日本動畫師、動畫演出家、人物設計師
* 1963年:珍妮佛·貝爾,美國演員
* 1963年:蒂爾·施威格,德國演員、導演、製片人
* 1964年:阿維達斯·薩博尼斯,退役立陶宛籃球員
* 1964年:張涵予,中國演員
* 1965年:孫鵬,臺灣演員
* 1967年:林文龍,香港演員
* 1967年:克里斯·安吉爾,美國幻術師、音樂家、催眠師、特技演員
* 1967年:李羅,臺灣演員
* 1969年:理查德·哈蒙德,英國主持人、作家和記者
* 1970年:谷川流,日本輕小說家
* 1971年:江俊翰,臺灣演員
* 1972年:艾莉莎·米蘭諾,美國演員、歌手和製作人
* 1973年:反町隆史,日本藝人
* 1974年:亞斯米拉·日巴尼奇,波黑電影女導演
* 1975年:布蘭登·山德森,美國小說家
* 1976年:紀茹璟,又名紀焱焱,中國、香港女歌手與作曲家
* 1977年:喬治·賈巴尤薩,西班牙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80年:-{zh-hans:傑克·吉林哈爾;zh-hk:積·佳蘭賀;zh-tw:傑克·葛倫霍;}-,美國電影演員
* 1981年:李珞晴,臺灣女演員
* 1982年:莊冬昕,香港男歌手、作曲、編曲、監製
* 1982年:莫里斯·威廉姆斯,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83年:姬蓮·朗德,美國模特兒
* 1984年:陳一冰,中國體操奧運金牌運動員
* 1984年:裴蓓,中國模特兒
* 1984年:姬蒂·懷特,美國模特兒
* 1984年:伊恩·甘迺迪,美國職棒投手
* 1985年:女暴君,英國饒舌歌手、作曲家、作詞人
* 1985年:加利·卡希爾,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85年:尼爾·基爾堅尼,澳洲足球運動員
* 1986年:瑞恩·巴貝爾,荷蘭足球運動員
* 1987年:卡里姆·本澤馬,阿爾及利亞裔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88年:阿萊克西斯·桑切斯,智利足球運動員
* 1989年:邁克·D·安吉洛,泰國男演員
* 1989年:龍俊亨,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EAST成員
* 1991年:馮提莫,中國女歌手
* 1991年:上坂堇,日本女性聲優、藝人、歌手
* 1991年:迪克蘭·加爾佈雷思,英國男歌手
* 1992年:伊克爾·穆尼亞因,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 1993年:董子健,中國演員
* 1993年:張寶欣,香港女演員
* 1993年:阿里·阿德南,埃及足球運動員
* 1993年:姜永晛,韓國男子偶像樂團DAY6成員
* 1997年:李艾薇,馬來西亞女歌手
* 1997年:菲卡約·託莫里,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97年:加布裡埃爾·馬加良斯,巴西足球運動員
* 2002年:王家晴,香港女藝人
* 2004年:方晙赫,韓國男子偶像團體MCND成員
== 逝世 ==
* 1741年:維他斯·白令,丹麥-俄羅斯探險家(1681年出生)
* 1848年:艾米莉·勃朗特,英國小說家(1818年出生)
* 1851年:約瑟夫·瑪羅德·威廉·特納,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1775年出生)
* 1895年:任伯年,中國近代畫家(1840年出生)
* 1915年:愛羅斯·阿茲海默,德國精神病學家,首先發表了老年痴呆症的病例(1864年出生)
* 1932年:尹奉吉,韓國獨立運動家(1908年出生)
* 1941年:羅遜,加拿大軍官,於香港保衛戰戰死(1887年出生)
* 1941年:約翰·羅伯特·奧士本,加拿大軍人,於香港保衛戰戰死(1899年出生)
* 1946年:保羅·朗之萬,法國科學家(1872年出生)
* 1948年:阿米爾·謝裡夫丁,印尼政治人物,第2任印尼總理(1907年出生)
* 1953年:羅伯特·密立根,美國物理學家,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868年出生)
* 1959年:夏慤,英國皇家海軍將領,香港軍政府首長(1892年出生)
* 1988年:高士其,中國生物學家、化學家、科普作家、詩人、教育家(1905年出生)
* 1993年:華萊士·班奈特,美國商人、政治人物,曾任猶他州聯邦參議員(1898年出生)
* 1997年:井深大,日本企業家、教育家,索尼公司共同創辦人(1908年出生)
* 1998年:錢鍾書,中國學者、作家(1910年出生)
* 2001年:黎雄才,中國嶺南國畫大師(1910年出生)
* 2016年:安德烈·根納季耶維奇·卡爾洛夫,俄羅斯外交官(1954年出生)
* 2017年:姚志麗,越南裔美國演員(1971年出生)
* 2021年:羅伯特·格拉布,美國化學家,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42年出生)
* 2021年:強尼·艾薩克森,美國政治人物,曾任喬治亞州聯邦參議員、喬治亞州聯邦眾議員(1944年出生)
* 2021年:卡洛斯·馬林,西班牙男中音歌手(1968年出生)
* 2023年:江平,中國民法學者(1930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際南南合作日(2004年-2012年)
* 東方基督教:聖尼古拉節
* 果阿邦:解放日
== 參考 ==
|
裡海 | 裡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閉內陸水體,或被歸類為最大的,或是歸類為條件完整的海。它是一個內流盆地,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處高加索以東、中亞廣闊乾草原以西、東歐俄羅斯南部肥沃平原以南、西亞多山伊朗高原以北。佔地371,000平方公里(143,000平方英里,不包括高鹽度潟湖卡拉博加茲戈爾灣),蓄水量有和78,200立方公里(19,000立方英里)。裡海鹽度約為1.2%(12公克/公升),約為普通海水的三分之一。哈薩克在它的中央北至中央東方向、俄羅斯在它的中央北至中央西方向、亞塞拜然在它的西南方向、伊朗在它南方及鄰近的角落、土庫曼在它東海岸南部。
裡海從北到南綿延近1,200公里(750英里),平均寬度為320公里(200英里)。總覆蓋面積為386,400平方公里(149,200平方英里),水面高度低於海平面約27公尺(89英尺)。它的主要淡水來源是歐洲最長的河流-窩瓦河(也稱伏爾加河),從淺水的北端流入。裡海中部和南部有兩個深盆地。這些地形導致裡海有溫度、鹽度、和生態的橫向差異。南部的海床低於海平面1,023公尺(3,356英尺),是地球上僅次於貝加爾湖(-1,180公尺,或-3,870英尺)的第二低自然窪地。根據居住在裡海海岸的古代居民的書面記錄,他們可能是依據裡海水中的鹽分以及其廣大面積,而將之視為海洋。
裡海有相當多種魚類,以魚子醬和石油工業富有盛名。石油工業所產生的汙染,以及流入裡海河流上游所建的水壩,對湖內的生態造成負面的影響。
==名稱來源==
===卡斯皮(Caspi)同源字===
裡海的名稱很有可能源自(Caspi)的名字,這是一個古老民族,住在裡海西南方的南高加索。Caspian Sea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古希臘歷史/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寫道:“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的人所住之地因曾有過卡斯皮部族,被稱為卡斯皮恩(Caspiane),那座海洋也被如此稱呼,但現在部落已經消失。”此外,伊朗德黑蘭省有個山谷名為,可能表明後來這個部族遷移到裡海之南。伊朗的城市加茲溫的名稱也與裡海有關,傳統上裡海的阿拉伯名稱是Baḥr Qazwin(加茲溫海)。Iran (5th ed., 2008), by Andrew Burke and Mark Elliott, p. 28 , 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
===使用希爾卡尼亞的稱法===
在希臘和波斯的古典時代,這座海被稱為希爾卡尼亞海。Hyrcania . www.livius.org. Retrieved 2012-05-20.
===可薩同源字===
一些突厥人稱裡海為可薩海。
*土庫曼語稱其為Hazar deňizi
*亞塞拜然語稱其為Xəzər dənizi,
*現代土耳其語稱其為Hazar denizi。
上述三個例子,第二個字僅表示“海洋”,第一個子指的是歷史悠久的可薩人(也稱為卡扎人),他們在7世紀至10世紀之間在裡海以北建有龐大的帝國(西突厥汗國)。
古老俄羅斯資料以花剌子模(Khwarezmia)的名字稱裡海為Khvalyn海或Khvalis海()。Max Vasmer, Etimologicheskii slovar' russkogo yazyka, Vol. IV (Moscow: Progress, 1973), p. 229.在現代俄語中,它被稱為,Kaspiyskoye more。
===歐洲文藝復興地圖繪製===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地圖將其標記為Abbacuch Sea(的1531年世界地圖)、Mar de Bachu(亞伯拉罕·奧特柳斯的1570年地圖)或Mar de Sala(傑拉杜斯·麥卡託的1569年地圖)。
==裡海盆地國家==
===臨海國家===
*
*
*
*
*
===非臨海國家===
* (全國)
* (東部)
* (遠端東北部)
* (遠端西部)
==實體特性==
===形成===
裡海與黑海一樣,是古代副特提斯海的殘餘。因此,它的海底是標準的海洋玄武岩,而不是大陸性的花崗巖體。由於地殼構造隆升和海平面下降,它在約550萬年前就被鎖在內陸。在溫暖和乾燥的氣候時期,這個內陸海幾乎乾涸,沉積有石鹽之類的蒸發性沉積物,這些沉積物被隨風而來的沙塵堆積物覆蓋,當涼爽潮濕的氣候讓盆地重新積水時,這些沉積物被封閉,形成個蒸發性沉積物大型。可與有蒸發性沉積物海床的地中海相比擬。
由於裡海北部有窩瓦河注入,它北部的水幾乎是淡水,越往南行,鹽分越重。到伊朗海岸,海水內的鹽分最多,伊朗這邊河流注入裡海的流量很小。裡海目前的平均鹽度是地球海洋的三分之一。而裡海東邊的卡拉博加茲戈爾灣在1980年至1992年間由於人為與裡海完全分隔,更曾於1983年完全乾涸,但此後通道恢復,裡海海水重新流入,這裡的鹽分通常比一般海洋鹽度高10倍。
=== 地理 ===
裡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水域,佔世界湖泊儲水總量的40%至44%。裡海海岸線由亞塞拜然、伊朗、哈薩克、俄羅斯、和土庫曼共享。裡海本身分為三個不同的物理性區域:北裡海、中裡海、和南裡海。北-中邊界以曼格斯拉克半島為分界線,這條分界線貫穿車臣島和Tiub-Karagan角。中-南部邊界以阿普歇倫海脊為分界線,這海脊是歐亞大陸和一個殘留海洋之間,源自地質構造的基石隆起,這條分界線貫穿Zhiloi島和Kuuli角。
卡拉博加茲戈爾灣是裡海東部的鹹水海灣,屬於土庫曼的領土,由於裡海和海灣兩者之間有地峽,有時會切斷它與裡海的聯絡,此時海灣就自成一湖。
裡海三個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頗為巨大。北裡海僅包括裡海陸棚,非常淺,它佔裡海總水量不到1%,平均深度僅為5-6公尺(16-20英尺)。海水明顯朝中裡海方向流去,那裡的平均深度為190公尺(620英尺)。
裡海南部最深,深度超過1,000公尺(3,300英尺),大幅超過其他區域性海洋深度(例如波斯灣)。中裡海和南裡海的水量分別佔總水量的33%和66%。裡海北部通常會在冬天結冰,而在最寒冷的冬天,南部也會結冰。
流入裡海的河流超過130條,其中窩瓦河是最大的一條。第二大的烏拉河從北部流入,庫拉河從西部流入。過去,中亞東部的阿姆河(Amu Darya,也稱Oxus)經常改道,透過現已乾涸的烏茲伯伊水道流入裡海,更北邊的錫爾河(Syr Darya)也是如此,不再流入。裡海上也有島嶼,它們主要位於北部,總土地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770平方英里)。與北裡海緊鄰的是裡海盆地,這是一個位於海平面以下27公尺(89英尺)的低窪地區。中亞乾草原橫跨東北海岸,而高加索山脈則環抱西海岸。裡海北部和東部的生物群系以寒冷的大陸性沙漠為特徵。相對的,由於高地和山脈的混合,海拔高度不均勻,裡海西南和南部的氣候普遍溫暖。環繞裡海的氣候急劇變化,導致這個地區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裡海裡面有不少小島嶼,都接近海岸,沒有深海區島嶼。面積最大是,島長37公里(23英里),瞪羚可在那兒漫遊。在北裡海地區,大多數島嶼都是小,以及無人居住,例如,是個重要鳥區(IBA),但其中也有些島嶼有人居住。
===水文===
裡海同時具有海洋和湖泊的特徵。雖說它不是淡水湖,但經常被列為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按體積計算,它的水量比北美五大湖總量多出3.5倍。裡海與黑海和地中海都曾經是古代特提斯洋(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但裡海由於板塊構造變動而於550萬年前被分割,獨立成為內陸湖泊。
窩瓦河(約佔流入量的80%)和烏拉爾河流入裡海,但除蒸發作用外,裡海並無自然流出。因此,裡海生態系統是一個封閉的內流盆地,它的海平面歷史獨立發展,和世界海洋的長存水平(eustatic sea level)無關。
裡海的水位曾在多個世紀中下降和上升,通常變化迅速。一些俄國歷史學家聲稱,中世紀時期的裡海水位上升,可能是由於阿姆河從13世紀到16世紀改變河道,流入裡海,導致一些沿海的可薩人城鎮,例如阿的爾,被淹沒。2004年,裡海的水位比海平面低28公尺(92英尺)。
多個世紀以來,裡海海平面與窩瓦河的估計河水排放量同步變化,而這條河的排放量又取決於其廣大流域盆地的降雨量。降雨量與到達歐亞大陸內部的北大西洋低氣壓的變化有關,而這又受週期的影響。因此,裡海的水位與北大西洋(遠在裡海西北方數千公里之外)的大氣條件有關。
上次短期海平面週期變化始於1929年至1977年,海平面下降3公尺(10英尺),隨後從1977年至1995年上升3公尺(10英尺)。此後發生了較小的震盪。亞塞拜然科學院的一項研究估計,由於氣候變化引起的溫度升高,蒸發量增加,每年海平面下降超過六公釐。
===環境惡化===
窩瓦河是歐洲最大的河流,流域佔歐洲陸地面積的20%,佔裡海流入量的80%。它的下游河段區域經過充分的開發,化學和生物汙染物的排放並未受到控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警告說,裡海“遭受巨大的汙染,來源是石油開採和提煉,海上油田,核電廠產生的放射性廢棄物,以及主要是由窩瓦河河水引入大量未經處理過的汙水,還有工業廢棄物”。
裡海地區大規模的化石燃料開採和運輸活動也對環境構成威脅。例如,巴庫附近的,由於石化工業的開發而遭受生態破壞;該地區海洋鳥類的數量因此大幅減少。海底現有,和計劃新建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更進一步增加對環境的潛在威脅。
==自然==
===水生類===
====植物====
1994年至1996年,裡海海平面上升,減少稀有水生植物棲息地的面積。原因是新形成的沿海潟湖和水體中普遍缺乏播種材料。
====動物====
雖然在鄰近地區發現有(Mauremys caspica),但這品種是純粹淡水物種。斑馬貽貝原產於裡海和黑海盆地,但目前因為意外引到別處,而成為一種入侵物種。該地區有幾種物種已被以裡海之名命名,包括裡海銀鷗和裡海燕鷗。裡海海豹(Pusa caspica)是這裡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是當地特有,生活在內陸水域中極少數海豹物種之一,但由於裡海的海洋水文環境,裡海海豹和居住在淡水中的海豹品種不同。一個世紀以前,裡海中有超過一百萬隻海豹。如今,只剩不到原來的10%。
針對的考古研究發現,有海豚和鼠海豚或某些喙鯨,或許這是種捕鯨場景,表明鬚鯨可能是至少到裡海不再是海洋系統的一部分,或直到第四紀或更晚近的時期(例如直到末次冰期或上古時期),還存在裡海之中。
在戈布斯坦岩石藝術地區裡的基奇阿德山(Kichikdash Mountain)上的岩石藝術被假定為海豚或鼠海豚,由於其大小(長430公釐),它也可能是著名的歐洲鰉,但化石記錄顯示它們是現代海豚和鯨的祖先,例如甁鼻海豚(Macrokentriodon morani)和藍鯨(Balaenoptera sibbaldina),它們可能比現在的後代的體型大。從同樣的岩石藝術中,也可看到在裡海有像海鴉(Brunnich's Guillemot)的海雀(Brunnich),這些巖畫表明目前的裡海曾與北冰洋或北海,或黑海之間有洋流相通。
當前存在的地方性海洋物種,如潟湖鳥蛤,已被確定它們的基因是起源於裡海/黑海地區。
裡海的流域(包括河流等相關水域)有60多個屬的160種本地種和亞種魚類。Naseka, A.M. and Bogutskaya, N.G. (2009). "Fishes of the Caspian Sea: zoogeography and updated check-list". Zoosystematica Rossica 18(2): 295–317.大約62%的物種和亞種是地方性的,以及4-6屬(取決於分類學處理)。該湖有115種本地種,其中包括73種特有物種(63.5%)。在湖泊中的50多個屬中,有3–4種是地方性的:Anarosrostrum(魚),Caspiomyzon(七鰓鰻),Chasar(魚,通常包括在Ponticola中)和Hyrcanogobius(蝦虎魚)。到目前為止,該湖中最多的科目是蝦虎魚(35個物種和亞種)、鯉科(32個)、和鯡科(22個)。兩個特別豐富的屬是具有18種特有物種/亞種的西鯡屬和具有16種特有物種的 蝌蚪虎蝦魚(Benthophilus)屬。大多數非地方特有的當地物種,或者與黑海盆地相似,或者就是廣大的古北界中的物種。根據報導,裡海已經有近30種非本地,引進的魚類,但只有少數已經確定在裡海裡面成功繁殖。
裡海裡有6種鱘科魚類,分別是俄羅斯鱘、裸腹鱘、、小體鱘、閃光鱘、和歐洲鰉,都是裡海當地的品種。歐洲鰉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這些魚類生產魚卵,被加工成魚子醬。由於過度捕撈,使一些歷史悠久的漁種發生枯竭的情況。C. Michael Hogan. "Overfishing". Encyclopedia of Earth. eds. Sidney Draggan and Cutler Cleveland.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近年來,過度捕撈已威脅到這些鱘魚種群的生存,以至於環保主義人士提倡完全禁止鱘魚捕撈,直到種群恢復為止。鱘魚魚子醬價格高昂,每公斤超過1,500亞塞拜然馬納特(在2019年4約值880美元),使漁民能夠提供賄賂,讓政府當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許多地方的法規無法有效執行。因為漁民以有繁殖能力的雌性為捕撈的物件,魚子醬產業進一步威脅到魚類種群的生存。
===陸地類===
====植物====
俄羅斯的許多珍稀特有植物物種與窩瓦河三角洲的潮汐地區,和薩穆爾河三角洲的有關。海岸線也是適應鬆散沙地植物的獨特避難所。讓這些植物物種無法成功繁殖及生存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周圍三角洲的水文失衡,包括水汙染和各種填海造陸活動。裡海的水位的變化是植物無法繁殖及生存的間接因素。
在窩瓦河三角洲受到影響的水生植物,例如有囊泡貉藻,和原生的蓮花。在薩穆爾河三角洲受到影響的,約有11種植物,其中包括可以追溯到第三紀的獨特藤本植物森林。
====動物====
這地區原生的爬行動物有希臘陸龜和四爪陸龜。
*跨高加索地區和中亞曾經有亞洲獵豹存在,但如今僅限伊朗還有。Humphreys, P., Kahrom, E. (1999). Lion and Gazelle: The Mammals and Birds of Iran . Images Publishing, Avon.
*跨高加索地區、伊朗、以及土耳其南部曾有過亞洲獅。
*伊朗北部、高加索、和中亞曾有過裡海虎。
*在伊朗、高加索、和中亞發現過波斯豹。
==歷史==
===地質===
thumb|upright|215px|10世紀學者筆下的裡海(阿拉伯人稱為“(Bahr ul-Khazar)加茲溫海”)。
裡海的歷史分為兩個部分:中新世階段(地質構造變動與特提斯洋關閉相關的影響),和更新世階段,包括冰期和窩瓦河的形成。在第一階段,特提斯洋已演化成薩爾馬提亞海(或可稱Sarmatian Lake,或是Sarmatian Sea-Lake)-這個大澤包括現代的黑海和裡海南部,當時阿拉伯半島與西亞碰撞,把克佩特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推高,確立裡海盆地南部和西部的邊界。
這種造山運動多年來一直持續進行,而裡海則經常與黑海分離。在Pontian時期(與墨西拿期重疊,是中新世的第六個階段)後期,一座山拱在整個盆地南部上升,並在哈奇馬斯區和連科蘭湖(或早期的之間將其隔開。在阿克恰吉利安(Akchagylian)時期(介於上新世與更新式之間),對南部盆地的分隔被逆轉,當時該湖的面積擴大到目前面積的三倍以上,並建立與黑海和鹹海的一系列反復連線中的第一次。當Akchagyl湖衰退,第一階段結束。
===附近早期人類定居===
在裡海附近發現最早的人科遺骸的地方是在德馬尼西,歷史可追溯至1.8百萬年前左右,並發現一些直立人或匠人的骨骼遺骸。後來此地區更多人類居住的證據是在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一些洞穴中發現,例如庫達羅(Kudaro)和。有證據顯示,在厄爾布林士山脈西部及裡海南部有舊石器時代初期人類的存在,這兩個點-和考古遺址都在伊朗的吉蘭省。
在喬治亞的一個洞穴中還發現有尼安德特人的遺骸。在伊朗裡海以南馬贊德蘭省的貝赫沙赫爾鎮附近的中的發現,表明人類早在11,000年前就已在這個區域居住。"Major Monuments" . Iranair.com. Retrieved 2012-05-20.. iran-daily.com (2006-11-26)
希臘人也稱這裡為希爾卡尼亞海(Hyrcanian/Hyrkanian sea)(古希臘語:().)。
===化石燃料===
裡海地區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早在公元10世紀,此地區就開始鑽挖油井,以達到“用於日常生活,包括用於醫療,以及用於家庭取暖和照明目的”的石油。"The Development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Azerbaijan ". SOCAR到16世紀,歐洲人已經察覺到到這個地區周遭豐富的油氣蘊藏。英國商人託馬斯·班尼斯特(Thomas Bannister)和傑弗裡·達基特(Jeffrey Duckett)在公元1568年對巴庫周圍地區描述“有件奇異的現象,因為從地下冒出數量驚人的油,這些油供全國各地的人們在自家中燃用。它是黑色的,稱為nefte(石腦油)。巴庫也有另一種白色並且非常珍貴的油料(即石油)。”"Back to the Future: Britain, Baku Oil and the Cycle of History ". SOCAR
如今,鑽油平臺和和鑽天然氣平臺在裡海邊緣比比皆是。
===地理、地質、以及導航研究===
在18世紀彼得大帝統治期間,俄國水文地理學家和開拓者首度對當時還鮮為人知的裡海水域繪製地圖。索莫諾夫繪製四幅地圖,並撰寫《裡海導航(pilot of the Pilot of the Caspian Sea)》,這是第一份針對裡海的報告,加上裡海的現代地圖,由俄羅斯科學院於1720年出版。
=== 沿岸城市 ===
==== 古代 ====
*希爾卡尼亞,伊朗古代行省
*薩裡,伊朗馬贊達蘭省古城
*安扎利,伊朗吉蘭省古城
*阿斯塔拉,伊朗吉蘭省,古城
*戈爾甘,伊朗戈勒斯坦省,古城
*阿的爾,古代可薩王國都城
*,可薩王國都旁城市
*巴庫,亞塞拜然城市
*傑爾賓特,在俄羅斯內的達吉斯坦共和國
*哈吉塔爾漢,即現代阿斯特拉罕
==== 現代 ====
* 伊朗:
**
** 阿斯塔內耶阿什拉菲耶
** 阿斯塔拉
** 巴博勒薩爾
** 安扎利港
**
** 託爾卡曼港
** 貝赫沙赫爾
** 恰盧斯
**
**
** 貢巴德卡武斯
** 戈爾甘
** Juybar
** 科爾德庫伊
** 拉希詹
** 蘭加魯德
** 馬赫穆達巴德
** 內卡
** 瑙沙赫爾
**
** 拉姆薩
** 拉什特
** 魯德巴爾
** 魯德薩爾
** 薩裡市
** 通卡邦
* 亞塞拜然:
** 阿斯塔拉
** 巴庫
** 戈布斯坦區
**
** 哈奇馬斯
** 連科蘭
** 馬薩雷
**
** 涅夫捷恰拉
** 迪維奇
** 錫阿贊區
** (又稱Oil Rocks)
** 蘇姆蓋特
* 哈薩克:
** 阿特勞
** 阿克套
* 俄羅斯:
** 阿斯特拉罕
** 達吉斯坦奧格尼
** 傑爾賓特
** 伊茲別爾巴什
** 卡斯皮斯克
** 馬哈奇卡拉
* 土庫曼:
** 土庫曼巴希
** 哈扎爾
**
** 貝克達什
==經濟==
裡海地區的國家,例如亞塞拜然、哈薩克、和土庫曼,都以天然資源為經濟基礎。根據定義,如果一個國家的天然資源、石油和天然氣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以上,及佔出口的40%以上,則屬依賴天然資源為基礎的國家。所有裡海地區的經濟都高度依賴礦物資源。世界能源市場受到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的影響,因為這兩國在能源領域具有戰略重要性,因此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最大比率。
伊朗基於幾個特定因素,具有巨大的能源潛力。它的蘊藏量有1,375億桶原油,是世界第二大國,日產量約為400萬桶。此外,伊朗估計有988.4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蘊藏量,約佔世界總量的16%,讓伊朗在全球能源安全公式中具有關鍵作用。
2015年,按GDP排名,俄羅斯經濟排名全球第12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俄羅斯排名第6。俄羅斯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蘊藏量為世界上第一,俄羅斯是全球第2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
裡海沿岸國家共同努力發展地區性基礎設施、旅遊業、和貿易。第一屆裡海經濟論壇於2019年8月12日在土庫曼召開,哈薩克、俄羅斯、亞塞拜然、伊朗和土庫曼的代表齊聚一堂。這論壇中也舉行幾次裡海沿岸國家的經濟和運輸部長會議。
===石油和天然氣===
alt=Oil production using drilling platform, on the offshore of Turkmenistan|thumb|在土庫曼哈扎爾油田的鑽井平臺。
根據BP(BP公眾有限公司)和美國能源部美國能源情報署估計,裡海地區目前是世界市場上重要的原油供應區,但並非主要的。裡海地區在2001年估計每天生產140-150萬桶,包括液態天然氣,佔世界總產量的1.9%。10多個非裡海國家,每國的產量都超過150萬桶/天。裡海地區的產量之前較高,但在蘇聯解體及隨後的幾年中,產能有減少。哈薩克佔當前區域石油產量的55%,亞塞拜然約佔20%。
世界上第一座海上鑽井和機器鑽井是裝置在亞塞拜然巴庫附近的Bibi-Heybat灣。1873年,在Balakhanli、、Ramana、和Bibi Heybat等村莊附近的阿普歇倫半島開始進行石油勘探和開發,那兒鑽掘的油井在當時是世界上已知最大者。可採的蘊藏量總計超過5億噸。到1900年,巴庫擁有超過3,000口油井,其中2,000口是在工業水平產能。到19世紀末,巴庫被稱為“黑金之都”,許多熟練的工人和專家蜂擁而至。
到20世紀初,巴庫已成為國際石油工業中心。1920年,布林什維克佔領亞塞拜然,沒收所有私有財產,包括油井和工廠。之後,亞塞拜然整個石油工業受到蘇聯控制。到1941年,亞塞拜然創下一年生產2,350萬噸石油的紀錄,巴庫地區的產量佔當年整個蘇聯石油產量的72%。
被稱為《世紀合同》(請參考#"Contract of the Century" and following years部分)在1994年簽署,標誌著巴庫油田開始啟動國際性重大發展。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一條讓亞塞拜然的石油直接流向土耳其在地中海傑伊漢港口的主要管線)於2006年開通使用。
2005年,石油蘊藏豐富的在俄羅斯的裡海水域被發現。據報導,這是25年來最大的石油發現。根據2016年10月報導,盧克石油公司將在這個地區開始生產。
====交通運輸====
巴庫是亞塞拜然所有海上航線的起點,是裡海最大的港口。亞塞拜然可進入裡海-窩瓦河-伏爾加-頓河運河(然後透過伏爾加─波羅的海水路和白海-波羅的海運河進入世界海洋),以及進入頓河-亞速海(可進入黑海)。此外,油輪也在裡海上運輸。和(CJSC)在亞塞拜然的海上運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亞塞拜然裡海航運公司有運輸船隊、專業化船隊和造船廠。運輸船隊有51艘船,包括20艘油輪、13艘渡輪、15艘通用乾貨船、2艘滾裝船、1艘技術船,和1艘浮動工廠。專業化船隊有210艘船,其中包括20艘起重船、25艘牽引和補給船、26艘客輪、2艘舖管船、6艘消防船、7艘工程地質船、2艘潛水船和88艘輔助船。
亞塞拜然裡海航運公司是歐洲-高加索-亞洲運輸走廊(Transport Corridor Europe-Caucasus-Asia,簡稱TRACECA)的重要一環,同時在跨裡海方面運輸貨物和乘客,也從事工程,以充分確保裡海海上油氣的生產。航運公司的活動歷史悠久。亞塞拜然的航運業的發展,與石油業的形成和進步緊密相關。在19世紀,巴庫的石油產量急劇增加,裡海航運的發展受到積極推動,因此,建立全新的浮動設施來運輸石油和石油產品是有其必要。
===政治問題===
由於亞塞拜然沿海許多島嶼附近有潛在的石油蘊藏,這些島嶼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和經濟重要性,包括、、和博由庫·瑞拉島(也稱 Nargin),博由庫·瑞拉島是巴庫灣裡最大的島嶼。
蘇聯解體後這個地區開放,導致國際石油公司進行激烈的投資和發展競爭。1998年,當時美國副總統迪克·錢尼評論說:“我想不起來我們哪時會碰到這麼一個時期,有個像裡海一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地區的突然冒出。”"The Great Gas Game ",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01-10-25)
這地區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是裡海的地位以及五個沿海國家之間水域疆界的確立。亞塞拜然與土庫曼和伊朗兩國的當前海上邊界爭端,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發展計劃。
目前,擬議中的及天然氣管道仍存在許多爭議。這些專案將使西方市場更容易獲得哈薩克的石油,以及潛在的,獲得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的天然氣。俄羅斯用環境的理由正式反對這個專案。Sergei Blagov, "Russia Tries to Scuttle Proposed Trans-Caspian Pipeline ", Eurasianet (2006-03-27)分析家指出,這些管道將完全繞過俄羅斯,而剝奪俄國寶貴的透過費,並破壞其目前對該地區向西方出口碳氫化合物的壟斷。最近,哈薩克和土庫曼都表示支援跨裡海管道的興建。"Russia Seeking To Keep Kazakhstan Happy ", Eurasianet (2007-12-10)
維基解密透露的資料顯示,BP公眾有限公司掩蓋2008年9月在亞塞拜然裡海地區一個作業氣田中發生的天然氣洩漏和井噴事件。
==海上領土形勢==
===海岸線分佈===
沿裡海五國的海岸線長度約為4,800公里,分佈如下:
# - 1,422公里
# - 1,035公里
# - 813公里
# - 747公里
# - 728公里
===事實與資料===
表面積:143,244平方英里(371,000平方公里)
最大深度:1,025公尺(3,363英尺)
平均深度:211公尺(692英尺)
長度:1,030公里(640英里)
最大寬度:435公里(270英里)
最小寬度:200公里(124英里)
水量:78,200立方公里(18,761立方英里)
海拔高度:海平面以下22公尺(海平面以下72英尺)。裡海窪地是一個平坦的低地,包括裡海北部地區,是地球上最低地點之一。
===國際談判===
在裡海周圍的俄羅斯、亞塞拜然、伊朗、土庫曼及哈薩克已為劃界,談判將近十年之久。裡海的主權是主要議題。礦產的開採(原油及天然氣)、捕魚權以及(藉由窩瓦河及連線黑海及波羅的海的運河)進入公海的權利都和劃界談判的結果有關。運用窩瓦河的權利對亞塞拜然、土庫曼及哈薩克等內陸國家格外重要,這也會影響到俄羅斯,因為這會使用其境內水道。若一個水體標示為海,有國際判例及協議支援外國船隻有權使用此水域,但若水體只標示為湖,就沒有這樣的強制規定。一些生態環境的議題也和邊界問題有關。
裡海周圍五國都在裡海配置有海軍。
根據伊朗和當年蘇聯的條約,裡海在技術上可視為一個湖,伊朗和蘇聯各有一部分割槽域的主權,而其資源(主要指魚)則是共享。裡海屬伊朗及屬蘇聯區域之間的邊界視為國界,像非洲的艾伯特湖一樣。裡海屬蘇聯的區域再區分為四塊,分別對應當時蘇聯所屬靠裡海的四個共和國。
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根據中間線彼此達成雙邊協議。由於這三個國家使用中間線,因此中間線似乎是在未來協議中劃定領土的最可能方法。但是,伊朗堅持要求五個國家之間達成一項單一的多邊協議(因為這是實現五分之一海洋比率的唯一途徑)。亞塞拜然與伊朗在兩國聲稱的某些油田上存在分歧。有時,伊朗巡邏艇向亞塞拜然派遣去探索有爭議地區的船隻開火。亞塞拜然與土庫曼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緊張關係(後者聲稱前者泵出的石油量超過雙方原先同意的數量,雙方均認為資源為平均共享)。
沿岸國家在2007年的裡海會議上簽署一項協議,禁止任何未懸掛沿岸國國旗的船舶進入裡海。截至2015年的過去20年中,沿岸五國之間的談判一直在進行中,起起伏伏,2014年在阿斯特拉罕舉行的第四屆裡海峰會,達成某種程度上的進展。
===裡海峰會===
裡海峰會是由五個沿海國的國家級領導人參加的會議。第五屆裡海首腦會議於2018年8月12日在哈薩克港口城市阿克套舉行。五位領導人簽署《》。
裡海沿岸國家代表於2018年9月28日在哈薩克首都舉行會議,作為阿克套峰會的後續行動。這次會議由哈薩克投資與發展部主持,與會者同意每兩年主辦一次裡海地區投資論壇。
===裡海法律地位公約===
在裡海峰會之前,五個裡海沿岸國透過《裡海法律地位公約》的特別工作小組於2018年5月在哈薩克的阿斯塔納開會,就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裡海治理:包含交通合作協議、經貿合作、防止海上事故、打擊恐怖主義、打擊黑社會、和邊境安全合作而達成共識。
公約授予每個臨海國對24公里(15英里)領海的管轄權,以及額外16公里(10英里)的水面專屬捕魚權,其餘為國際水域。另一方面,仍未對海床下定義,由各國間雙邊協議決定。因此,裡海在法律上既不完全算是海,也不完全算是湖。
公約雖然涉及魚子醬生產、石油和天然氣開採、以及軍事用途,但並未涉及環境問題。
===跨境流入===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認識到有幾條跨越國際邊界的河流流入裡海。它們是:
河流 國家
伊朗, 土庫曼
庫拉河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伊朗、土耳其
烏拉河 哈薩克, 俄羅斯
薩穆爾河 亞塞拜然, 俄羅斯
蘇拉克河 喬治亞, 俄羅斯
捷列克河 喬治亞, 俄羅斯
==運輸==
雖然裡海是內流盆地,其主要河流窩瓦河藉由伏爾加-頓河運河連線黑海,藉由伏爾加─波羅的海水路連線波羅的海,藉由運河分支及白海-波羅的海運河連線到白海。
另一條流入裡海的庫拉河藉由連到頓河盆地。
裡海有許多定期的渡船,包括火車渡輪:
*航行於土庫-{}-曼巴希(土庫曼)和巴庫(亞塞拜然)之間的渡船。
*航行於巴庫和阿克套(哈薩克)之間的渡船。
*伊朗及俄羅斯之間有許多渡船航班。
伊朗與和俄羅斯之間的渡輪以載貨為主。
===運河===
裡海是一個內流盆地,與海洋沒有天然聯絡。自中世紀以來,商人就透過連線窩瓦河及其支流以及頓河(流入亞速海)和流入波羅的海的多條河流的到達裡海。連線窩瓦河盆地和波羅的海的伏爾加─波羅的海水路早在18世紀初期就建成。之後有許多運河專案陸續完成。
伏爾加─波羅的海水路和伏爾加-頓河運河可串聯窩瓦河盆地,再連線裡海,這兩個現代運河系統讓裡海往外延伸,連線世界海洋。
擬議中的的是一個在1930年代至1980年代之間廣泛討論的專案。運輸是次要的考慮因素,它的主要目標是將伯朝拉河(流入北冰洋)的部分河水經過卡馬河,改流向窩瓦河。目標既是灌溉,又是穩定裡海的水位,當時裡海水位降低過快,到了危險的程度。1971年,蘇聯在該地區進行幾次。
2007年6月,為增加自己國家豐富油源的市場准入,哈薩克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建議在裡海和黑海之間建立700公里(435英里)的運河做連線。人們希望這條“歐亞運河”(也稱Manych Ship Canal)將內陸的哈薩克和其他中亞國家轉變為海洋國家,使它們能夠大幅增加貿易量。雖然建議中的運河將穿越俄羅斯領土,但它將透過裡海的港口使哈薩克受益。哈薩克農業部水資源委員會的官員說,最可能的運河路線將是庫馬─馬內奇盆地,該地區目前已經透過灌溉運河將一系列河流和湖泊連線(庫馬-馬尼奇運河)。把伏爾加-頓河運河升級將是另一種選擇。Caspian Canal Could Boost Kazakh Trade Business Week (2007-07-09)
== 參見 ==
*
*
*
* 裡海怪物,即翼地效應機
* 裡海盆地
* 歐亞運河
*
*
* 伏爾加-頓河運河
*
* 沙赫德尼茲氣田
*
*
* 田吉茲油田
*
*
*
*
*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Names of the Caspian Sea
* Caspian Sea Region
* Dating Caspian sea level changes
* 裡海地區
* 裡海環境保護計劃
* 中國科普-湖泊
分類:亞塞拜然-伊朗邊界
分類:亞洲內流湖
分類:中亞地理
分類:東歐地理
分類:西亞地理
分類:伊朗-土庫曼邊界
分類:伊朗湖泊
分類:卡爾梅克共和國湖泊
分類:最低點
分類:歐洲鹹水湖
分類:伊朗海域
*
Category:亞洲內流湖
Category:歐洲跨國湖泊
Category:亞洲跨國湖泊
Каспийское
Category:伊朗鹹水湖
Category:哈薩克湖泊
Category:土庫曼湖泊
Category:亞塞拜然湖泊
Category:伊朗-土庫曼邊界
Category:哈俄邊界
Category:伊朗-蘇聯邊界
Category:亞洲爭議地區 |
突擊步槍 | 突擊步槍(,)是主要為中近距離輕步兵戰術進攻著想而設計的、使用可拆卸彈匣供彈、發射中間型威力槍彈的選射步槍。突擊步槍已經是現代軍隊的標準制式武器,取代了早期的戰鬥步槍以及衝鋒槍的地位。
== 定義 ==
首次嘗試研製類似設計理念的槍械,乃是法國在一次大戰末期時的Mle 1918 全自動卡賓槍,當時是意圖作為一款班用輕機槍使用。
“突擊步槍”的名字來自於德語單詞Sturmgewehr(字面直意是“突擊步槍”——德語中“sturm”本意為“風暴”,作為動詞時與“突擊”、“衝鋒”同意;“gewehr”直譯“步槍”),盟軍因其發音與暴風雨類似又稱之為“風暴步槍”(storm rifle)。這個名字源於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1944年視察東線戰場時為了鼓舞德軍士氣,出於政治宣傳而將新投入戰場的MP43(Maschinenpistole 43,即“43式機關手槍”或“43式衝鋒槍”)重新命名為Sturmgewehr 44(StG44,即“44式突擊步槍”)。StG44在戰場上展現出了強大的戰術適應力和打擊效果,一般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突擊步槍。
嚴格而言,突擊步槍必須有以下所有特點:
* 能夠切換射擊模式(全自動速射火力壓制射擊和半自動精確射擊都能勝任);
* 發射中間型威力槍彈(短步槍彈及小口徑步槍彈的總稱,打擊力遜於傳統的“全威力”步槍彈但強於手槍彈,比如7.92×33mm Kurz、7.62×39mm和5.56×45mm NATO);
* 供彈具為可拆卸的盒式彈匣(便於作戰時迅速裝彈);
* 有效射程至少。
有些滿足上述多數、但不是全部標準的步槍雖然常被稱作突擊步槍,但是從技術層面上並不算是突擊步槍。例如民用的半自動AR-15(M16步槍的原型)實際上不能切換射擊模式,但常被反槍人士叫做突擊步槍。基於商業或政治原因,「突擊步槍」的名稱是有時被寬鬆使用,某些分類法中亦把一些使用大威力槍彈的槍型視作突擊步槍。
=== “突擊性武器”與自動武器 ===
在美國,反槍團體常濫用“突擊性武器”()的名稱描述一些外形與突擊步槍相同的半自動槍支。在美國1994年制定的十年期《聯邦突擊武器禁令》(Federal Assault Weapons Ban)中,突擊性武器定義為有可拆卸彈匣的半自動槍支,並有兩個或以上的下列特性:
* 折疊式或伸縮槍託(folding/collapsible buttstock);
* 顯著的手槍握把(pistol grip);
* 刺刀介面(bayonet lug);
* 槍口消焰器(Flash Suppressor)或相似的裝置;
* 榴彈發射器;
* 槍管罩筒(Barrel Shroud)。
此禁令並沒有限制全自動武器,如突擊步槍和機槍,因為全自動武器是受到1934年獲得透過的《全國槍支法》的監管。其後的法案,如1968年的《槍支管制法》和1986年的《槍支擁有者保護法》也限制全自動武器的進口和平民所有權,後者完全禁止經銷商向非執法者或特別職業納稅人銷售新生產的機槍。
== 設計 ==
突擊步槍是指各種型別的能全自動及半自動方式射擊,具有合乎人體工學的現代化外形(裝有手槍式握把和槍託在槍管中線),發射中間型威力槍彈或小口徑步槍彈,有效射程300至500米,具有衝鋒槍的猛烈火力和接近普通步槍射擊威力的自動步槍。其特點是射速較高、射擊時較穩定、後座力比較低,以及槍身較短小輕便。
突擊步槍是現在主要的單兵武器,而且服役數量極大,因此它需要可靠的效能,如前蘇聯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AK,它的結構簡單、分解容易、槍機動作可靠,而且操作簡易,在越戰中一直是最有效的突擊武器,並一直使用至今。突擊步槍亦是各種槍械中最多創新設計的一種,如為了更輕便而縮短整體長度,但槍管長度相同以保持有效射程的犢牛式設計;為了降低單兵重量而出現的下掛式榴彈發射器;而近年由於作戰用途及戰術需要,突擊步槍出現了模組化設計,並加入了戰術導軌以安裝前握把、雷射指示器、夜視鏡、瞄準鏡、戰術燈甚至火控系統等;亦可透過轉換槍管及機匣部件變成輕機槍、精確射手步槍、狙擊步槍及卡賓槍,甚至變換口徑以提高通用性。
== 參見 ==
* 自動步槍
* 半自動步槍
== 外部連結 ==
* 突擊步槍歷史發展
Category:德國發明 |
M16突擊步槍 | M16槍系是一系列突擊步槍(),發射北約標準的5.56毫米口徑彈藥。M16是1967年以來美國陸軍使用的步兵輕兵器主力,亦被至少15個北約國家所採用,更是同口徑槍械中產量最多的一個型號。M16是美國軍方給由阿瑪萊特AR-15發展而來的軍械之編號。
==發展沿革==
thumb|300px|M16A2 覘孔(小覘孔孔徑1.8公釐,大覘孔5公釐,可翻轉
thumb|300px|M16A1和 PVS-2夜視鏡
[[File:M16A1 brimob.jpg|thumb|300px|1964年由美國空軍率先使用M16A1,隨後陸軍才跟進使用此槍。M16A1配有30發彈匣,上面有背帶]以供攜行。隨著M16A1大量於美國軍方服役,5.56×45 NATO也漸漸成為使用彈藥主流]]
===「齊射計畫」(Project SALVO)===
美國5.56公釐口徑M16槍系的研製是始於美國陸軍的作戰研究辦公室(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簡稱ORO)一項研究,ORO於1948年9月在約翰斯·霍浦金斯大學成立,是陸軍資助的一個民間研究機構,其目的是進行提高軍事作戰能力的相關研究,當時在英國也有類似的作戰研究組織。ORO的第一個研究專案是「怎樣設計出防護效能更好的戰鬥防彈衣」,簡稱ALCLAD計畫。為此ORO調查超過300萬個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報告,又向參加過朝鮮戰爭計程車兵進行訪問。在調查中他們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神槍手經常在1200米距離上射擊,但大多數被射殺的人都在100公尺範圍內中彈的;而參加過朝鮮戰爭,第602步兵團接受訪問計程車兵中有大約87%計程車兵表示:受地形及其他環境因素的制約,他們的射擊目標距離有95%是在270公尺以內,許多士兵更說他們所射殺的敵人都在100公尺以內。
在往後幾年裡他們發表一系列關於他們調查結果的報告,他們的基本結論是戰鬥絕大多數在近距離發生。在高機動性的戰爭中,作戰分隊的戰鬥形式以遭遇戰為主,而有較強火力的作戰分隊容易贏得戰鬥。他們也發現在戰鬥中被命中的機會是隨機的,也就是說,因為「目標」不是坐著不動讓你打,不經過瞄準的反應式射擊和經過正確瞄準的射擊同樣可以將敵人擊傷或殺死,命中率沒有太大的差別,而要造成一個人員的傷亡需要發射大量的子彈。這些結論實際上是暗示步兵們應該裝備一種全自動步槍,以增加射速。然而它也清楚表明必須增加彈藥的消耗,一個步槍手必須為一次戰鬥而攜帶大量的彈藥,因此他們必須攜帶的裝備應當減輕重量。ORO認為.22口徑步槍發射能控制散佈形式的成群射彈在300公尺射程內有相當理想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是在美國陸軍軍械署人員和英國軍械人員為.28和.30口徑子彈的優劣吵得不可開交時秘密進行的,ORO的研究結果實際上跟德國人10年前研製7.92mm×33短彈(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原理相同。
當時研製的T44步槍(M14前身)能夠全自動射擊,一定程度上符合ORO的研究結論,但它的彈藥太重導致單兵攜行量不能提高,槍的長度和重量也使它不適合近距離戰鬥。負責輕武器研究和發展的美國陸軍軍械署長官瑞納·斯塔德勒(René Studler)注意到ORO的報告,於是他向亞伯丁試驗場要求提供一份關於小口徑武器的研究報告。
唐納德·霍爾(Donald Hall)在這個研究計畫中發現一種.22英吋(5.59mm)槍彈在大多數戰鬥情形中與較大的彈頭有相同的表現。而且由於後座力較低可以提供較高的射速,這樣的武器可能會使敵人有較多的傷亡。在他的研究小組成員中的小威廉·C·戴維斯(William C. Davis Jr.)和G.A.格斯塔森(G.A. Gustafson)開始研製.224英吋(5.69mm)槍彈並進行一系列的實驗,但當他們要求提供資金作進一步的研製時,這個請求在1955年被否決。
同時,美國陸軍軍械署於1953年至1957年之間實施一項名為「齊射計畫」()。「齊射」計畫共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的「齊射」中最後建議武器連發射擊時4發子彈散佈在20英吋(0.5m)範圍內將比現存的半自動武器成倍地增加命中率。而在第二階段的「齊射2」中試驗一些概念性的武器,如AAI的艾爾文·巴爾(Irwin R. Barr)推出的一系列飛鏢彈(箭彈),開始時是在霰彈槍的彈殼內包含32枚飛鏢彈(箭彈),最後改為單發飛鏢彈(箭彈)的步槍彈。溫徹斯特公司和春田兵工廠則提供多種武器,而ORO自己設計兩種新槍彈,一種是把.22彈頭裝入一個.308溫徹斯特彈殼內,另一種是把.25或.27彈頭裝入一個.30-06彈殼內。還有其他一些創新的設計,例如同時射出兩個彈頭的雙頭彈,春田兵工廠的埃利·哈維(Earle Harvey)所設計的透過改變彈頭形狀而使彈道發生變化的設計等等。在這同時,T44的測試仍在繼續,而FN公司也經由美國的哈林頓-理查森武器公司(Harrington & Richardson)代理他們的FAL,提供T48樣槍參與T44的競爭。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美國人選擇T44作為新的制式步槍M14,而在這之前,尤金·斯通納帶著他的步槍半路中途殺入這個新步槍選型的競爭計畫。
===尤金·斯通納與AR-10的故事===
尤金·斯通納(Eugene Stoner,1922-1997),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從海軍陸戰隊退役便開始設計步槍。1955年(另一些資料是1954年,可能是開始研製的時間),在阿瑪萊特(Armalite)(母公司是費爾柴德發動機和飛機製造公司(Fairchild Engine and Airplane Corporation)工作的斯通納研製AR-10自動步槍,AR-10採用瑞典AG42楊曼(Ljungman)步槍的氣體直接傳動系統(Direct impingement,也稱為氣吹式或-{zh:直接導氣式;zh-hans:直噴式瓦斯操作式;zh-hant:直接導氣式;}-),發射與春田T44步槍相同的T65步槍彈(7.62×51mm北約標準彈)。AR-10的設計無論是材料、內部結構還是外形設計在當時看來是相當前衛的,相比之下,T44無論在結構上外形上還是材料上都顯得比較傳統。AR-10的槍管是複合材料,裡面是拉有膛線的不鏽鋼內襯管,外面是鋁合金套管。機匣由鋁合金而不是鋼鑄造而成。槍託和握把是纖維玻璃增強塑膠,甚至消焰器(防火帽)是用鈦製造的,只有槍機總成(bolt assembly )是採用鍍鉻鋼製件。射擊時,火藥燃氣透過槍管上方的導氣管直接進入槍機總成中,槍機總成本身就相當於導氣活塞。在當時的傳統設計中,通常是讓瞄準具貼近槍管,為此而採用下彎造型的槍託,由於抵肩點低於槍膛軸線,因此射擊時容易導致槍口上跳。而AR-10借用德國FG42傘兵步槍和美國M1941約翰遜輕機槍的直槍託設計,使抵肩點處在槍膛軸線上,準星用一個三角形結構抬高,而照門則安裝在一個提把上,因此使瞄準基線升高在一個合理的位置,抵肩瞄準時非常舒適。同時槍機拉柄(Charging Handle,亦稱拉機柄)也設計在提把內,左右手均能操作。
AR-10空槍重僅3.4公斤,比它的競爭者輕超過2磅(約900g),此外它在後座控制方面也比其他兩個競爭者要好。然而,它出場得太晚,在1956年才加入美國陸軍的選型試驗,當時T44E4和T48步槍已經進入最後的測試階段。而且前衛並不一定總是好的,在1957年,AR-10在試驗中因槍管過熱導致槍口裝置鬆動,連續撞擊鋼襯管而嚴重開裂,於是被取消資格。而且這種複合管也被認為是製造復雜、成本高而不被看好。斯通納的設計在當時來說是太急進,然而AR-10的出現為後來小口徑步槍的高速發展提供基礎。AR-10引起美國陸軍威萊德·維曼(Willard G. Wyman)將軍的注意,他要求斯通納和阿瑪萊特公司設計高初速的.22口徑步槍。
=== 美國大陸軍司令部和阿瑪萊特公司AR-15的故事 ===
當「齊射」計畫在1957年作出總結,一個仿照G.A.格斯塔森(G.A. Gustafson)在1955年因沒有資金籌備而中止的研究被重新提出來,於是美國大陸軍司令部(U.S. Continental Army Command,簡稱CONARC,現美國陸軍部隊司令部)的司令官威萊德·維曼(Willard G. Wyman)將軍立刻要求生產廠商組織研究小組來試制.22口徑(5.6mm)步槍。設計要求符合下列各項,不過最後一項要求說明美國陸軍對ORO的研究結果並沒有充分的理解:
* 有20發容量彈匣
* 裝彈後新槍重量少於6磅(約2.7公斤)
* 能選擇射擊方式
* 子彈殺傷力能在500碼(約460公尺)射程上能穿透一頂標準美國鋼盔、防彈衣或0.135英吋(3.4mm)厚的鋼板,其「傷害」能力極大地超過 .30口徑M1卡賓槍。
當看到AR-10時,威萊德·維曼親自暗示阿瑪萊特應該嘗試設計這樣的武器。根據這些要求,阿瑪萊特公司由尤金·斯通納(主設計師)、羅勃特·佛利蒙(Robert Fremont,監督原型槍的生產)和L·詹姆士·沙利文(L. James Sullivan,監督方案起草工作)領導的設計小組開始研製新的.22口徑步槍。他們的第一個設計卻是使用傳統佈局和木製槍身(也許是AR-10在試驗中的失敗使他們對這種新穎設計心有顧慮),但試驗中發現太輕,而且傳統的槍託設計也導致連發時後座力不易控制,甚至用較輕的槍彈也是一樣。於是他們的第二個設計決定把AR-10按比例縮小成口徑為.222的自動步槍,試驗馬上就成功,新槍被命名為AR-15,設計組只用6個月時間就提交6支樣槍由阿伯丁試驗場評審。
同時溫徹斯特(Winchester Repeating Arms)也加入.22口徑步槍的競爭計畫,他們採用基於M1卡賓槍的設計,提供一種.224口徑的輕型軍用步槍樣槍(Light Weight Military Rifle,簡稱LMR)。而春田兵工廠的埃利·哈維也基於T44步槍研製另一種.224口徑(兩種.224口徑完全不通用)的輕型步槍樣槍,但春田兵工廠管理高層拒絕從T44計畫中分一些資源出來參與這項「前途不明朗」的競爭計畫,所以春田兵工廠並沒有在小口徑步槍上投入資源。
在試驗中,為符合最後一項500公尺穿透力的要求,斯通納又要求雷明頓公司(Remington Arms Company)改進他們的55格令.222雷明登步槍彈(初速3300英尺/秒,約1006公尺/秒),而研製出來的新型彈藥就是著名的.223雷明頓步槍彈。除口徑外,AR-15的槍管改為全鋼製簡單結構槍管,並採用短棒狀防火帽,原本位於提把內的鈎型拉機柄改成提把後方的T型拉機柄,其他方面則與AR-10基本一樣。斯通納的新步槍AR-15其實是把許多其他步槍的設計思想和特點集合起來,包括:
*M1941約翰遜步槍的閉鎖裝置
*FN FAL的機匣蓋和槍尾
*T-25的槍管同軸式直槍託
*英國EM-2的帶有照門的提把
*德國StG44的拋殼口防塵蓋
*瑞典楊曼步槍的氣體直接傳動系統,不過斯通納設計的氣體直接傳動系統減少幾個活動零件,使步槍操作更簡單,生產成本更低。
另外由於較輕的新型彈藥允許步槍採用鋁合金和塑膠等輕型材料,尺寸更小,即使換成全鋼槍管後仍然是比溫徹斯特LMR輕了1磅(約450公克),AR-15空槍重只有6.35磅(2.89公斤),滿載後重約3.5公斤。到最後,阿瑪萊特的AR-15沒有真正的競爭者。但是斯通納也犯了一些錯誤,他認為沒有必要給槍膛鍍鉻,而且當時阿瑪萊特公司也沒有給槍膛鍍鉻的工藝能力,但軍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研究表明,槍膛鍍鉻對自動武器來說是大有好處,因此軍隊宣佈從M14步槍開始,以後生產的步槍都應鍍鉻(chrome plated)。
另一個問題是,研製時間太短。也許是迫於M14自動步槍成功的壓力,小口徑步槍計畫的推動者希望早上播種晚上就能收割。所以當AR-15推出的9個月後即1958年3月31日開始進行軍方試驗時,其實AR-15的完整的研製過程還沒有完成,而且由始至終軍方的軍械工程人員和阿瑪萊特公司設計師沒有面對面工作、溝通交流。
從1958到1959年,陸軍在本寧堡、奧德堡和阿伯汀試驗場等地將AR-15與M14進行對比試驗。透過這些試驗,表明AR-15重量輕、易操控、易於分解結合,而且步兵部門報告說AR-15會是M14步槍的一個合適替代品。但在稍後的測試中暴露一些問題,如槍口焰大、精度不好、穿透力(penetrating power ,亦稱貫穿力、侵徹力,彈頭鑽入或穿透物體的能力)差、使用30發彈匣時故障率高,而且當雨水進入AR-15的槍管中時發射會導致膛炸。雨水導致膛炸的問題也發生在溫徹斯特的樣槍上,所以雖然斯通納重新設計並加強槍管,陸軍軍械工程人員說問題仍然存在,這是.22口徑槍管可以預期的問題,因此陸軍再次要求發射較大的彈藥,這次提出的是.258(6.55mm),不過他們又暗示將在阿拉斯加州繼續進行極地環境可靠性試驗。然後斯通納又聽說AR-15在極地試驗測試中發生大問題,當斯通納帶上一些替換部件飛到阿拉斯加時,發現問題出在陸軍測試人員身上,他們把步槍分解後沒有正確地重新組裝,斯通納認為這是操作不當所致,要求重新測試。此後,軍方就開始阻礙斯通納對AR-15的改進,藉詞用軍火部門說如果AR-15改造來發射新的.258口徑彈藥可能更合適,認為這是最佳的彈藥選擇。總之,美國陸軍對AR-15失去興趣,而且AR-15還需要繼續研製工作。在閱讀這些報告後,參謀長麥克斯韋·泰勒(Maxwell Taylor)將軍也不支援AR-15而建議繼續生產M14。
但不是所有的報告都是持否定態度的。正在試驗的AR-15、M14和AK-47的一系列模擬實戰情形中,軍方發現AR-15尺寸小和重量輕,使用起來更靈活,反應更快,他們的結論是裝備AR-15的8人小隊的火力等同於現在裝備M14的11人小隊。此外他們也發現AR-15比M14更可靠,在數千發子彈的射擊試驗中有較少的停射和卡殼現象。
但是,到此時阿瑪萊特已經在AR-15上投資約1.45百萬美元的研發費用,而且似乎還看不到盡頭。於是,阿瑪萊特決定停止對AR-15的研究,而阿瑪萊特為償還債務也在1959年12月把AR-15的設計、生產與銷售權以現金75,000美元和日後4.5%的銷售提成賣給柯特製造公司(Colt's Patent Firearms Manufacturing Company)。1960年,阿瑪萊特公司進行改組,斯通納在這次改組期間離開阿瑪萊特。
===柯爾特公司和美國空軍XM16(Colt Model 604 )===
柯爾特製造公司|進一步完善AR-15的設計,作為柯爾特最初的AR-15的型號分別是601型和602型(),這兩個型號基本上只是最初阿瑪萊特步槍的複製品(事實上這些早期的型號經常被發現印著柯爾特/阿瑪萊特AR-15)。這兩個型號的機匣右側彈匣座位置還是「平面」造型,還沒有603型開始出現的凸起「圍欄」。而601型和602型在外觀上主要的區別是消焰器(防火帽)不一樣,601型是三分叉式消焰器,俗稱「鴨嘴式」(Duckbill),602型的三分叉式消焰器,外廓是錐臺形,與601型不同。至於還有一處在外觀上看不出的主要的區別,就是601型的膛線纏距(travel length) 為1:14英吋,而602型改為1:12英吋。這兩個型號中的大多數都是用綠色或棕色槍身。
當時已經有一些外國軍隊看中這種革命性的新步槍。AR-15最早的買家之一是英國陸軍,他們採構一批供SAS在婆羅洲使用,諷刺的是,SAS的對手印尼軍隊也是AR-15最早的使用者之一。
柯爾特把公司未來命運的賭注押在AR-15身上,這光靠小批次的出口是絕對不夠的,因此柯爾特決定向軍方高層發起一次大膽的攻勢。首先,柯爾特開始攻擊M14步槍,然後柯爾特試圖影響國防部的其他高層官員。第一個被說服的高官就是當時的空軍副參謀長 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將軍。在1960年6月4日,美國空軍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空軍基地試驗AR-15,事後李梅將軍立即決定採購8,500支AR-15步槍(以601型為主,602型也有被少量購買)以代替戰略空軍司令部的崗哨所裝備的M2卡賓槍,此舉令AR-15避免夭折。柯爾特用同樣的方法去影響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畫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ARPA)。ARPA也認為AR-15很適合實戰使用,於是在1961年8月,越南軍援諮詢小組要求購買1,000支AR-15讓南越軍隊進行全面的實戰測試,被當時的國防部長所批准。在1962年初夏這項採構計畫得已實施,在實戰測試期間,為南越軍擔任顧問的美國軍事顧問提交有關AR-15在實戰中表現報告:
這些報告顯示AR-15更適合身材矮小的南越政府軍士兵使用,而正在協助南越軍隊的美國特種部隊也立即採用AR-15。不久,國防部正式指示在實戰條件下試驗AR-15,試驗表明AR-15在效能上優於其他武器。而美國陸軍在1962年、1963年兩次復試AR-15,兩次否定AR-15,理由是遠距離上精度差、易損壞。但在空軍與越南軍援諮詢小組的努力下,國防部決定對AR-15和現役的M14進行一次成本效益比評估(,亦稱效費比、費效比)。ARPA的報告指出:透過對AR-15和M14的效費比評估表明,如果裝備一定數量的AR-15會使美國步兵擁有裝備AK-47的蘇聯步兵所相抗衡的火力,而且價格更低廉。
現在擺在國防部長勞勃·麥納馬拉(Robert McNamara)面前有兩個矛盾的觀點:ARPA的報告和空軍方面支援AR-15,而五角大樓的立場和陸軍方面的觀點卻支援M14。最後連約翰·甘迺迪總統也表示關注,因此勞勃·麥納馬拉命令陸軍部長賽勒斯·萬斯(Cyrus Vance)對M14、AR-15和AK-47進行對比試驗。陸軍的試驗報告再次確定只有M14才適合軍隊的需要,但萬斯懷疑這些測試方式有欠公正,於是命令陸軍監察長調查這些測試所用的方法。監察長的綜合報告指出陸軍的測試人員明顯地偏坦M14。柯爾特公司開始利用這個有利事件,他們利用民間媒體譴責軍方測試人員過分地誇大M14的優點,柯爾特指出與同類步槍相比AR-15並不需要太多的維護,事實上當後來國防部開始採構M16的時候也的確沒有得到相應的維護工具。
總之,試驗記錄證明AR-15的確勝過M14,柯爾特也在政治上獲得強勢支援,美軍駐越南總司令威廉·魏摩蘭也多次提出裝備的請求,勞勃·麥納馬拉在1963年1月23日命令停產M14。此時,空軍已經將在越南使用經過改進的AR-15(柯爾特公司稱為)命名為XM16。在1963年11月4日,柯爾特公司獲得一份生產104,000支XM16的合約,其中85,000支提供陸軍特種部隊與空中機動戰術部隊試用,另外19,000支供空軍空降特種部隊使用。
同時,陸軍高層及研究部門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另外一項計畫「特種用途單兵武器(SPIW)」(Special Purpose Individual Weapon),作為未來的通用步兵武器。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變著法子抵制AR-15。他們高度推薦立即採用這種武器,並表示這種武器就像M16一樣也是採用小口徑高速彈的原理。因此,陸軍的裝備部門根本沒有精力對AR-15進行試驗和評估。1963年未,空軍正式地接受他們的第一批XM16,當時已經有人非正式地稱呼這種槍為M16。
在過去,美軍裝備新型步槍總是要經過反復多次、極為慎重的試驗與評估,而M16在試驗與評估都不夠充分的情況下便裝備部隊,這就使它先天不足,以致以後屢遭彈劾。對於M1加蘭德步槍來說,M14確是一個好的替代品,但對M1卡賓槍來說,M14卻不是一個合適的替代品。在裝備M14的時候,美軍想方設法地要加強他們的火力以應對越共使用的AK47,他們使用可以找得到的任何武器,包括大量二戰時的湯普森衝鋒槍、M3衝鋒槍等。因此,在越南戰場上的美軍迫切地需要一種新步槍取代M14步槍。現在一件小巧輕便的全自動步槍就擺在眼前,於是立即像救命稻草一樣被參戰美軍抓住,大批M16就在未完成充分試驗的情況下急匆匆地趕赴越南戰場救火。
==設計==
M16的上下機匣都是由鋁合金製成,槍管、「槍機總成」(bolt assembly)是鋼製,護木、手槍式握把以及槍託則為塑膠製品。早期的型號特別輕巧,只有2.9公斤(6.4磅)。由此可見,它比起1950~60年代的7.62毫米戰鬥步槍都要輕。即使與裝滿彈藥後重約5公斤的AK相比之下也還是很佔優勢。M16A2和之後的改良型重量有所增加(裝滿彈藥時重8.5磅或3.9公斤),因為它們採用加厚的槍管。對於因操作不當引起的損害,厚槍管更加耐用,而且它也減緩連續射擊時的過熱,適合持續射擊。有別於從頭到尾都很厚的傳統精確射擊用槍管,M16A2的槍管只有護木之前的部分比較厚。護木下的槍管部分和M16A1相同,以相容M203榴彈發射器。M16全槍長40英吋(1.02公尺),當中其標準槍管長20英吋(508毫米)。彈匣卡榫在步槍的右側,位於扳機護環的前方。
M16是一款輕巧的5.56毫米口徑突擊步槍,它採用氣體直接傳動系統,由高壓氣體透過導氣管(Gas tube)直接推動槍機進行上膛退殼動作,以彈匣供彈,全槍由槍管用鋼材,鋁合金以及複合塑膠製成。M16是可選射擊模式槍械 ,射擊模式可透過位於下機匣左側的射擊選擇桿(Selector,俗稱「快慢機」)切換。
==主要部件與功能==
===上機匣(Upper Receiver)===
掌管擊發與槍機執行的上機匣是槍身上半段,主要部件是槍機(Bolt)、槍機座(Bolt Carrier)、拋殼口(Extraction Port)與槍機拉柄(Charging Handle),功用是掌管槍枝的擊發與槍機行進閉鎖,槍機後退時抓入新的子彈送入槍膛,槍機閉鎖後再由撞針點燃底火,完成擊發的動作。擊發後槍機再次後退,抽出彈殼,由拋殼口彈出。要讓第一發子彈上膛,拉動槍機拉柄手動使槍機後退,擊發之後傳動系統便會接手,直到更換彈匣或者卡彈才需要再自己操作槍機。拋殼口的位置上有防塵蓋(Dust Cover),用來阻擋灰塵進入,槍機後退時就會開啟。M16A1,用的是直接氣體傳動系統(Direct Impingment),配合槍管上方的導氣管(Gas Tube)連線到槍機座氣室來推動槍機。槍機復進助推器用於將未到定位的槍機強制上膛。
*槍管(Barrel):
槍管末後端接上機匣(也稱做槍機容納部,槍機框)內的部分,稱之為槍膛(Chamber)也叫做藥室或後膛(Breech),是容納上膛子彈與加速子彈的地方。槍機勾出待發的彈藥後,就會被推入槍膛,槍機勾彈與撞針進行擊發,藉由槍管內側的膛線(Rifling)和子彈咬合,被火藥氣體推動的子彈就會因此順著膛線旋轉,離開槍口後繼續自行旋轉,能將動能保留更久,穿透力也會提高。此外自旋也讓子彈的行進路線可以預測。
*槍機總成(Bolt assembly):
M16槍機總成(Bolt assembly )由槍機凸耳(Bolt Lug)、槍機(Bolt)、凸輪銷(Cam Pin)、撞針(Firing Pin)、插銷(PIN ,用於固定Bolt)、槍機座(Bolt Carrier)六個可活動部件組成。
M16 槍機總成(Bolt assembly 或稱Bolt Carrier 槍機座),上方長管狀是槍機氣室(作用類似容納活塞運動的氣體缸管),槍機氣室底下有塊方頭插銷叫「Cam Pin」(凸輪銷),凸輪銷有孔讓撞針透過,另在槍機管圓孔中插銷是固定撞針用,槍機頭(Bolt head)周圍類似齒輪物是「Bolt lug 」(槍機凸耳,可譯成槍機頭鎖耳),有8個,其中一個兼具退殼勾(extractor)作用,內凹中心是撞針孔,下方圓柱是退殼挺(ejector)。 膛室閉鎖靠「槍機凸耳」旋轉完成密封,是AR槍系獨有特徵, 過程中槍機座(Bolt Carrier)本體不「滾轉」,只有槍機凸耳(Bolt lug)旋轉,槍機不旋轉,不能稱為旋轉式槍機(Rotating bolt)。毛瑟步槍、M14步槍、AK系步槍是旋轉式槍機(Rotating bolt),英語相關著作多認為運作方式類似Rotating bolt 。可參考HK MR762A1 LRP的使用者手冊23頁到25頁內容有槍機分解圖,該型槍使用和AR相同「Bolt Carrier」(槍機座)。
*護木(Handguard、Forend):
護木(護手)會覆蓋上機匣前面、準星後面這一段槍管。護手顧名思義,就是包住槍管讓手能夠握持的部件,槍管溫度很快就會隨著射擊活動飆高,所以需要一個隔熱墊才能讓手握持,裡面還會有另一層隔熱墊,用來進一步阻絕槍管散發的熱氣傳到射手手上。護手除隔熱以外還有一個功用就是散熱,過熱的槍管會使槍膛內的子彈熾發也就是彈藥被過熱的槍膛給提前引爆。M16槍系步槍護木可以輕易拆除,M16A4護木邊緣有鋸齒狀物體叫做戰術滑軌(Rails),正式名稱是M1913(Picatiny)皮卡汀尼導軌(Picatiny是一種軍事標準)。戰術滑軌的用途是安裝配件,有對應安裝座的配件如瞄準鏡或前握把,只要使用螺絲固定就可以鎖在滑軌上使用,側邊滑軌還裝保護軌道本體的軌道護片(Rail Panel)。
*機械瞄準具和攜行提把:
機械瞄準具包含準星(Iron Sight)照門/覘孔(Rear Sight),機械瞄具有型式之分,最主要的差異便在於「Rear Sight」,在中文裡依外型的不同分為覘孔(Aperture)與照門(Notch)。一般而言,覘孔是現今多數步槍的設計主流,歐美步槍一直都是用覘孔。覘孔所想定的射程會反映在它的孔洞大小上,近戰用的覘孔直徑會較大(M16A2是翻轉式覘孔 ,直徑改為5公釐,標示0-2),而遠距離射擊的覘孔直徑就會較小(M16A2 為1.8公釐),因為孔越小越能精確瞄準,但卻有讓瞄準速度變慢、視野太小的問題。攜行提把除機械瞄具,還有圓孔供固定瞄準鏡。
*槍口裝置(Muzzle Device):
消音器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槍口裝置。由於一般槍械(手槍、毛瑟手動槍機步槍)無槍口裝置射擊時,槍口(Muzzle)會噴出較大的火燄,會暴露射手位置也會影響瞄準。步槍用的槍口裝置基本上有兩種:防火帽、制退器(Flash Hider、Muzzle Brake)與消音器(Sound Suppressor、Silencer)。防火帽是最常被使用的槍口裝置,防火帽顧名思義,就是藉由將槍口火燄分流的方式,來降低槍口燄的亮度與大小也被稱為「消焰器」。柯爾特突擊型,M16槍系列很多都採用鳥籠式防火帽。而另一種類似的東西就是制退器,制退器設計的重點便是後座力的應對,藉由氣體排出方向的控制,產生與後座力方向相反的力道來互相抵消。防火與制退這兩個功能常是合併在一起的,另外防火帽或制退器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降低槍聲,但是降低音量的效果仍然遠不及消音器(使用消音器後就能不戴耳塞或抗噪耳機直接射擊)。XM-177E1的大型防火帽有減音與消燄的雙重功能,但不到消音器的水準,有人稱之為調節器(Moderator)。
===下機匣(Lower Receiver)===
上、下機匣前後各用一根插銷(pin)結合,就是一把步槍。下機匣掌管彈藥供應、射擊模式與操作,藉由調整其中的射擊選擇桿(Selector,俗稱「快慢機」),就能決定武器要以半自動(SEMI)或是全自動(AUTO)模式射擊,而扳機組(Trigger Group)也能鎖住扳機,做為步槍的保險。另外還有彈匣(Magazine)與彈匣插口(Magazine Well),與釋放彈匣的彈匣卡榫(Magazine Release)。M16槍系扳機前方上面的按鈕就是彈匣卡榫,前面是彈匣插口,而以M-16為首的美系槍械,多具備能在彈盡時固定槍機的(無彈後定)功能,上彈匣後輕輕一拍即可上膛的槍機卡榫(Bolt Catch),因其外形而被人暱稱為小球拍。
下機匣還有個緩衝器功能,M16槍系的復進簧管在槍機總成後面,為的是加長緩衝的距離,因此需要佔用槍託的空間才能容納後退的槍機總成與復進簧管。也因此沒有經過特殊改造的M16槍系無法使用折疊槍託只能用伸縮槍託。
===M16三款主要型號差異處===
*第一代是1960年代配備的M16和M16A1,使用舊式M193/M196子彈,能以半自動或全自動模式射擊。
*第二代是1980年代開始配發到軍中的M16A2,發射SS109子彈(北約5.56毫米口徑標準彈藥,美軍制式M855/M856子彈)。M16A2取消全自動射擊功能,只能半自動射擊或三發點放射擊,M16A3是M16A2具備全自動射擊模式的版本,它只被美國海軍採購配發於艦艇、基地等作為警衛人員武器。
*第三代是模組化設計的M16A4,特點是在平頂式上機匣頂部和護木上新增皮卡汀尼導軌以供使用者安裝各種瞄準鏡及配件。M16A4僅能半自動射擊或三發點放射擊,它在21世紀初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制式步槍,逐步取代之前的M16A2。美軍曾把M16A4與M4卡賓槍混合編制使用,旨在逐步取代原有的M16A2。但後來美軍透過在阿富汗戰爭的經驗瞭解到小口徑武器有著射程不足的缺點,即使M16具備較長的槍管,有效射程比M4卡賓槍長,但仍不足以應付遠距離交戰,其笨拙的槍身反而令其在近身距離作戰中不如M4般靈活。故於2017年,M16撤出前線美軍部隊的制式武器行列,當中海軍陸戰隊全面以HK M27步兵自動步槍取代M16和M4,而陸軍則決定以槍身較短的M4全面取代在遠或近距離均不具備優勢的M16。不過,M16A2和A4至今仍然是美國國民警衛隊及部份後備部隊的制式步槍。
當前的制式軍用彈匣子彈容量為30發,而越戰的時候只有20發(30發的彈匣直到戰爭後期才開始研製和生產)。AR-15及M16的彈匣後來成為北約STANAG彈匣制式彈匣,這種規格彈匣也是多款突擊步槍及民用半自動步槍彈匣。另外,配件市場上推出雙彈匣並聯器,但是美國軍方不鼓勵使用,因為有可能增加彈匣頂部受損或者弄髒的機會。
M16利用-{zh:直接導氣式;zh-hans:直噴式瓦斯操作式;zh-hant:直接導氣式;}-原理,從導氣孔進入的高壓氣體透過導氣管進入槍機氣室,直接推動槍機進行自由行程,這種結構使射擊精度較高,而且減少獨立的活塞和活塞筒,缺點是槍機容易變得骯髒。因此,M16相比起採用導氣活塞原理的槍械更需要經常清潔和潤滑來保障操作的可靠性。
M16一個明顯具備人體工程學的特徵是在下機匣後方以塑膠製成的槍託,槍託內有一個鋁製管狀緩衝器(復進簧管,通常稱叫緩衝管,M16槍系只使用伸縮式槍託不能用折疊式槍託原因在此),它同時起到容納復進彈簧(recoil spring)和後座力緩衝的作用。槍管與槍託成一直線,使抵肩點處在槍膛軸線上能夠減少槍口上跳,特別是在全自動射擊模式的時候。由於後座力不會使準星發生明顯的偏移,使用者的疲乏程度會減輕。另一個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是位於消焰器上方,以及攜行提把之上的機械瞄準具。M16A4則具有一個「平頂式」的機匣,以及皮卡汀尼導軌。使用者可以在導軌上安裝傳統的攜行提把,瞄準系統,或者各種光學裝置,例如夜視儀。
=== 使用操作 ===
;清槍動作(無彈匣的時候):當將槍支從其他人手中拿過來,或者任何不確定槍支狀態的時候,都應該執行清槍動作。為了安全,永遠要假設槍膛裡有子彈且能夠發射。把槍口指向安全的方向,用右手食指按下彈匣釋放鈕,左手取下彈匣,以左手食指按壓彈匣託彈板檢查彈匣簧力是否正常,將檢查完的彈匣放置口袋或彈匣回收袋,然後將槍斜舉胸前,以右手食拇指將T形槍機拉柄向後拉到底(或許會退出1發子彈),以左手拇指按壓槍機卡榫將槍機固定在後,由拋殼窗檢查槍膛以保證它是淨空的,如果有鄰兵可以相互檢視槍膛確保安全,從而使接下來的操作可以在掌握中。槍口朝前、按下槍機卡榫釋放槍機往前、扣下扳機,然後蓋上拋殼蓋、裝上彈匣。
; 清槍動作(有彈匣的時候):先退下彈匣。如果在裝有彈匣的情況下進行清槍動作,將會有一發子彈留在膛室內。
;裝彈:將一個裝滿子彈的彈匣插入機匣內。當彈匣準確地插入時會有一聲輕響。測試其是否穩固時可以向外輕拉彈匣,看是否會被抽出。用中等力量從底部敲擊它來確認已經被鎖定。
;預備射擊:將拉機柄向後拉到底然後鬆手,槍機推彈上膛,若槍機不能復進閉鎖,按下復進助推器迫使槍機向前推到定位。如果槍械不需要立即開火,將射擊選擇桿調到「SAFE」檔確保扳機已被鎖定,以防止意外走火。最後把拋殼窗的防塵蓋蓋上。
; 開火:開火的一般步驟是將槍託底板靠在肩膀上,將眼睛、覘孔、準星,以及目標放在同一條瞄準線上,調整呼吸,將射擊選擇桿調到「SEMI」或者「BURST」(某些型號是「AUTO」),然後扣下扳機。
;退彈:一隻手按住彈匣釋放按鈕,另一隻手握住彈匣,將彈匣拆下。將槍械向右翻轉然後拉動拉機柄,此時將會排出一顆子彈。將槍械向左翻轉,以確保膛室是空的,把槍口指向安全位置扣下扳機擊發。,若槍機復進不到位,按下復進助推器讓槍機向前移動。最後將射擊選擇桿調到「SAFE」檔,以鎖住扳機。最後把拋殼口的防塵蓋蓋上然後處理掉退出來的子彈。
==服役紀錄==
=== 美國空軍的M16的和美國陸軍的XM16E1 ===
在1964年2月8日,美國空軍把XM16正式命名為「美國5.56mm口徑M16步槍」(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5.56mm, M16)。由於AR-15的拉機柄只有拉動槍機功能,不能助推,而槍機比較輕,慣性小,一旦因為某種原因使槍機不能復進到位,槍機就無法閉鎖,出於對這個問題的擔憂,陸軍採用的試驗型就在M16上增加槍機輔助閉鎖裝置(槍機復進助推器,或稱呼為「輔助推機柄」),並命名為XM16E1。所以XM16E1與M16的最大區別在於其上機匣右側有沒有一個活塞狀的槍機復進助推器,而且M16的槍機表面光滑,而XM16E1的槍機右側表面加工有多道凹齒,以便與槍機復進助推器作用,萬一槍機沒有復進到位,可用手按壓這個槍機復進助推器把槍機向前推到定位。
其實在當時,柯爾特、空軍、海軍陸戰隊和尤金·斯通納認為沒必要為步槍增加這個使採構單價增加4.5美元的複雜裝置,而且也認為這個裝置沒有實際好處。無論這個受到爭議的「槍機復進助推器」裝置是否有效?三年後陸軍還是在1967年2月28日訂購有這個裝置的840,000支XM16E1(另一些資料指柯爾特在1966年6月16日獲得這份價值約91,700,000美元的合約),並正式命名為「美國5.56mm口徑M16A1步槍(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5.56mm, M16A1)」(另一些資料說M16A1是在1967年2月23日正式命名)。但是在1965年至1967年期間,XM16E1在越南的戰鬥中暴露出許多問題來。
對於AR-15能成為M16,以前在越南初期的問題頻生,M14和SPIW都可謂「功不可沒」。事情還要從1950年代說起。在北約進行「彈藥通用化」即要在北約內統一槍彈口徑時,美國認為T65式7.62×51mm槍彈射程遠、穿透力強,堅決反對任何降低威力的小口徑彈藥,美國憑盟主地位施加強硬影響,使北約在1953年正式決定T65彈為北約制式彈,美軍的制式步槍也選定春田T44,並定型為M14。
M14剛剛裝備部隊便立即在越南戰場投入使用,在越南的叢林山區中,M14的缺點暴露無遺。M14全長1120mm,帶裝滿子彈彈匣時全重4.54kg,由於7.62mm槍彈威力大,在全自動射擊時後座力非常大,射手不容易控制,造成射擊精度很差。最不能忍受的是在越南戰場上配發的M14都安裝快慢機鎖(參見M14/M14A1中的具體說明),士兵只能半自動射擊,在AK47強大火力的壓制下,使用M14的美軍士兵苦不堪言。此外由於步槍和彈藥都太重,通常在巡邏任務中的單兵攜帶的彈藥量不超過100發子彈。此外M14槍身用太多的木製件,結果在越南潮溼的叢林中很快就會因為吸收太多水份而導致變形、鬆動、甚至還會腐爛,從而嚴重影響射擊精度。
美國陸軍高層在落後的思維下導致M14這種落後於時代的武器誕生。而痛定思痛的陸軍高層卻把希望寄託在另一件領先於時代的武器——SPIW(甚至在2020年看來,某些紙面資料也是太科幻了)。陸軍高層是把M16當成是M14和SPIW之間的過渡武器,所以根本不重視M16的研發和試驗。結果,由於SPIW的失敗,才導致M16能正式上位;但也正是由於SPIW失敗得太快,導致M16在列裝前沒機會進行更充分的試驗和改進,且由於陸軍高層對待M16的心態不正,而導致早期M16的可靠性面臨質疑。
XM16E1全面配發到部隊後首次在戰鬥中登場是在1965年11月越南德浪河谷戰役(Ia Drang)的戰鬥,而且表現得相當好。哈爾·穆爾(Harold G. Moore)中校(後升為中將)在報告中寫道:這次勝利是由「勇敢計程車兵和M16帶來的」。(哈爾·穆爾與當時的隨軍記者合寫關於德浪河谷戰役回憶錄,書名為《越戰忠魂》(),該書在2002年被拍攝成電影《勇士們》,由梅爾·吉勃遜主演。)
===M16/M16A1的實戰反饋和改良===
但當XM16E1配發的數量在逐漸增加的時候,其名聲都也在逐漸變得更壞,從1966年秋天開始,越南戰場上頻頻傳出M16出現故障的訊息,許多關於戰鬥失利的報告都提到該槍的問題。在1967年5月,一名海軍陸戰隊員所寫的家信中就有這樣的內容:
柯爾特公司立即派出幾個專家小組奔赴現場,美國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美國全國步槍協會旗下的《美國步槍手》(英語:American Rifleman)雜誌等也派人前往調查、採訪,此時,由凱薩琳·利萊(Catherine Leroy)拍攝照片在巴黎《競賽》雜誌上公開,訊息傳到國內,一片嘩然,批評M16的浪潮此起彼伏,尤其是反對採用小口徑的人推波助瀾、添油加醋。當時M16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彈膛汙垢嚴重
;卡殼、拉斷彈殼
;彈匣損壞
;槍管與槍膛鏽蝕、缺少擦拭工具,尤其在惡劣條件下,情況更為嚴重。
這些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越南氣候潮溼,溫度高,若不注意擦拭維護,很容易使槍生鏽,但改用步槍彈發射藥是主要原因。M16原本所用的M193槍彈原來填裝杜邦公司的IMR4475單基管狀藥,這種藥燃速快、壓力曲線升得快、殘渣少。不久,杜邦公司通知陸軍說他們無法大量生產IMR4475。1964年1月,陸軍決定採用奧林公司的WC846雙基球形藥,他們認為這種發射藥易於生產,成本低,而且燃速慢,降低峰壓,有利於提高槍管壽命,而且原本T65槍彈(7.62×51mm北約標準彈)也是使用這種發射藥的。但事與願違,M193彈採用WC846藥後便出現很多問題:球型發射藥燃燒後會在M16的槍管和導氣管中留下一些粘粘的殘渣,由於槍管沒有鍍鉻,而導氣系統又沒有相應的維護裝備和適合的潤滑物,因此很難迅速使步槍恢復正常使用狀態;由於球型發射藥的彈道特性導致導氣孔的壓力,加上緩衝裝置重量很輕,M16的全自動射速從正常狀態下的每分鐘750-850發提高到每分鐘850-1000發;另外由於槍機開鎖時剩餘膛壓高,殘渣也增加槍膛壁與彈殼之間的磨擦力,因此經常出現卡殼和斷殼現象;此外,對M16的生產全過程缺乏一個有效的管理體制導致的品管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斯通納本人對於改用發射藥一直存有遺憾,據說他曾與眾議員弗郎克維有過一段對話。當時斯通納正在翻看改變發射藥後的M16步槍技術資料:
除上述原因外,裝備M16的部隊缺乏必要的訓練和指導以及缺少維護工具也導致M16在戰鬥中出現了很多戲劇性的故障。斯通納系統的優點是槍機在上機匣內形成如「活塞」般在槍管軸線上運動,這樣槍機組在運動過程中質心變化小,不會對精度造成不利的影響,而且沒有獨立的活塞也使得結構簡單和減少活動部件。但該系統的缺點是火藥氣體直接進入槍機總成,很容易在槍機總城內積碳,因此,M16需要經常清潔和潤滑以確保其可靠運作。使事情變得更糟的是,部隊使用單位被告知這種太空時代的武器不必清潔和潤滑,因此沒有配備相應的維護工具。如果仍然用最初的IMR發射藥這倒可能是真的,但偏偏現在使用比較「髒」的球形藥。結果,M16經常在戰場上卡殼。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現在對於M16的爭辯再一次風起雲湧,斯通納的最新設計斯通納63武器系統被送去越南試驗,而SPIW的試驗武器計畫被重啟。幸運的是,這一次對待M16的問題卻表現得比對待M14要冷靜得多。 針對M16在戰鬥中表現出來的問題,由國會組成的委員會於1967年5月15日開始著手調查,首席代表是密蘇裡洲的民主黨員理查德·伊薩霍特(Richard Ichord)。他在本寧堡和彭德爾頓營進行測試觀察M16的故障案例,並直接專程前往越南評估問題,調查委員會在1967年6月下旬提交報告,陳述「看上去所謂問題重重的M16其實是一支非常優秀的步槍,其在應用中發現的種種問題均由部隊內部管理不善所致。」。
但抽殼困難和射速的問題是由於設計缺陷引起。為解決設計中的一些問題,M193彈中容易產生殘留物的含鈣元素碳酸鹽含量由原來的1%減少到0.25%,這樣就使M16導氣管的堵塞現象減少一半,抽殼困難的現象也得到解決。柯爾特公司也對M16本身進行改進,例如重新設計緩衝器(即復進簧和配重的復進簧管),使射速降低到正常狀態;設計一種維護工具以及新的槍託,使維護工具能貯存於步槍內;膛線纏距由1:14英吋改為1:12英吋;嚴格控制生產工藝,提高產品品質。最後,還制訂一項「應該如何正確地維護M16」的龐大訓練計畫,並印製一份連環漫畫式的步槍維護手冊發給士兵,這項措施是關於操作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法。
也許對M16A1的最重要的變化是槍膛鍍鉻,後來乾脆槍管內膛完全鍍鉻。這項改進其實早在最初的「齊射」計畫時已經提出過,但由於不划算而被放棄。當時還沒有可靠的方法去給直徑小的.224槍管內膛鍍鉻。鍍鉻的真正價值在於防止槍膛腐蝕,當槍膛內由於鏽斑、沙、汙垢、或機械加工痕跡會增加摩擦系數,粗糙的槍膛加上斯通納式槍機缺少預抽彈殼動作、以及5.56mm槍彈的彈殼錐度過小,許多士兵發現經常在打第一發彈後就會粘膛。而槍膛鍍鉻後則不容易生鏽,而且也減少摩擦,槍膛內殘留的汙垢很容易隨著擠壓動作與彈殼一起丟擲。
在操作效能和生產問題上所作的努力,使得M16/M16A1的可靠性問題迅速減少,雖然名聲還是很差。但M16開始在實戰中證明它的可靠效能夠達到使用要求。在1967年8-9月期間,有關調查人員再次在越南戰場上調查士兵對M16的意見,調查小組會見超過2,100名士兵,只有38人表示想換掉他們的M16步槍,但其中的35人表示想要的只是XM177型——這是M16的縮短型。
在解決故障頻頻的問題後,下一個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更多的步槍交到正需要它們的部隊手上。直到1966年,柯爾特公司都是M16/M16A1的唯一生產商,月產25,000支。1967年6月30日,美國政府購買M16槍系專利、特許生產權和TDP(Technical Data Packages,包括生產圖紙、工藝檔案在內的詳細技術資料),美國政府就可以指定其他承包商來生產更多步槍,使部隊能更快地獲得大量新武器。由於擔心飯碗被搶走,柯爾特公司員工馬上展開持續兩個月的罷工來反對這項決定,不過美國陸軍最終還是增加兩個生產M16的承包商。在1968年4月,通用汽車公司的Hydramatic分部(Hydramatic Division of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和哈靈頓·理查森公司(Harrington & Richardson)開始生產M16/M16A1,月產分別為25,000支。1969年柯爾特公司擴建,M16的月產量達到50,000支。1970年5月,三家公司的最高月產量達到89,000支。到1971年,通用公司和哈靈頓公司相繼停產M16/M16A1,而柯爾特則仍在為美軍提供M16/M16A1步槍,直到1988年。(為防止M16A1的訂單被取消,柯爾特公司在1969年還製造兩支氣體活塞長行程傳動系統,類似AK槍系槍機傳動原理的Colt Model 703 型。)
M16與AK47的首次較量是在越南戰場上,在很多對比兩支槍效能的報道中都會提到當時很多美軍士兵在繳獲AK47後,寧願扔掉M16而使用AK47,這種情況常常被誇大地描寫,使人感覺到M16系列十分不可靠。然而事實上美國士兵扔掉M16步槍雖然確是存在的事實,但卻遠不如人們所想像的普遍。在哈爾·穆爾的書名為《越戰忠魂》中多次提到戰鬥中M16出現故障時的解決方法往往是一些人使用傷員或陣亡人員的步槍繼續戰鬥,而另一些人則蹲在散兵坑底排除故障。因為在戰鬥,除非自己的武器確實無法使用又沒有後備武器,否則一般人都不會冒險在火線下撿敵人的武器使用,那通常是在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時才悠哉遊哉地幹的事情,此外使用不同型武器還涉及到訓練水準的有效發揮和配用彈藥供應等問題。使用繳獲武器情況的確存在,但反過來,同樣有不少越共、北越軍使用繳獲的M16系列。一方面他們懼怕M16的殺傷力,他們經常談論「小黑槍與小彈能打大孔」,另一方面,他們使用任何能找到的任何武器,包括M16。
經過改進的M16A1不但提高可靠性,也在生產品質管理上嚴格把關。例如每一批M16A1在配發到部隊前,都會進行可靠性抽試,抽試的結果中表明M16A1平均故障率為0.033%,低於指標要求的0.15%,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為3000發。透過嚴格控制生產工藝,M16A1還是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盡管M16最初在越南戰場上表現得故障頻頻,但問題在6個月內就解決,M16/M16A1在戰鬥表現中證明尤金·斯通納的設計優秀。
雖然美軍在越南戰場失利,但M16卻從越南戰場起步,僅柯爾特公司在這段時間內就生產350萬支M16。1974財政年度,美國陸軍採構270萬支。M16開始走向世界,並在世界各國軍隊掀起一股小口徑步槍熱潮。有意思的是,北越軍隊徹底擊敗南越軍隊後,從南越軍隊手上繳獲約一百萬支M16A1。越南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間把這些繳獲的M16A1銷售到其他地方,大部分是賣到中美洲,比如薩爾瓦多的左派遊擊隊馬蒂民族解放陣線黨(FMLN)。
==北約標準化彈藥==
1970年3月,五角大樓發表震驚其他北約國家的言論:「所有隸屬北約的美軍部隊必須裝備M16A1」。英軍對於美國軍械部人員20年前強制要求北約使用7.62毫米口徑彈作為標準彈藥往事表示不滿,因為美國曾認為英國的0.280口徑(7.1毫米)彈藥威力不足,而現在卻告知他們說美國終於認識到這種小口徑槍械的必要性,也開始準備進行一種更輕的北約標準化彈藥。
但是在1970年代中期,其他國家的軍隊也在尋找一種類似M16的武器。一項北約標準化的計畫很快啟動,並在1977年開始進行針對各種不同彈藥的測試。美國直接提交他們最原始的設計,M193槍彈,而且沒有進行任何改良。然而隨著防彈衣的普及,部份國家認為其裝備的子彈應該具備更高的貫穿力。英國推出一種改進自5.56毫米彈藥,使用更長和更細的4.85毫米子彈,裝在現有的美國彈殼內。這種彈藥具有更好的彈道效能,也具備更強的穿透力,有效射程為600公尺,符合他們對於班用自動武器(輕機槍)的要求。西德開發一種新的4.7毫米無殼彈藥,與美國原本的設計具備相似的彈道效能,但是卻輕巧得多。然而對於這種無殼彈藥還是有很多不信任,因為它有可能自燃。最終的設計由比利時提交,也就是SS109彈,一種同樣基於美國子彈,口徑同樣是5.56毫米口徑的新彈藥,它具備較重和更尖銳的鋼彈頭以增加貫穿力,有效射程比M193彈更遠。
測試很快就發現比利時和英國的設計大體上差不多,但是都比原始的美國設計要好。然而為發揮SS109的全部效能,槍管需要使用的最佳膛線纏距是1:9英吋,但是為發射較長的L110曳光彈時可更加穩定需要1:7英吋膛線纏距,這種曳光彈在改進彈道效能的同時更增加射程,L110的有效射程則是800公尺,M196曳光彈(使用M193球狀裝藥配套)的有效射程為450公尺,而現有的1:12英吋膛線纏距槍管由於不穩定性而只有90公尺的有效距離。但是最終美國陸軍選定比利時SS109彈作為新的制式步槍子彈,為此他們需要全新步槍。在1982年面世的M16A2從那以後成美國的制式軍用步槍。為美國生產的北約標準彈藥稱為M855彈,使用來自SS109彈的設計。M856彈則為L110曳光彈的美國版本。
== 美軍制式型號 ==
=== 柯爾特的型號:601和602型 ===
柯爾特在獲取阿瑪萊特AR-15步槍的生產權後生產的首兩個型號為601和602型(Colt Model 601 and 602 )。這兩種型號實際上只是對原來阿瑪萊特步槍的複製版本。601型和602型的彈匣座側面呈平板狀,它們沒有在彈匣釋放鈕外面設定防止誤操作的「圍欄」,同時部份版本的槍身被噴上綠色或棕色油漆。601型是美國空軍採用的第一種步槍,但是後來很快就被改良版XM16/M16(柯爾特604型)所取代。他們也購買一定數量的602型。大量的601和602型曾被許多特種部隊所採用,當中最有名的就是英國陸軍特種空勤團(SAS),他們早在派到馬來亞作戰時便已裝備這些武器。601型和602型的唯一區別就是後者從原本1:14英吋的膛線纏距改為更常見的1:12英吋的纏距。
=== M16 ===
「XM16」為美國空軍正式採用後的版本,其正式命名為「5.56mm口徑M16步槍」。這是美國軍方第一種正式採用的M16,具有三角形的護木及三瓣式消焰器,但並沒有復進助推器。槍機本來採用鍍鉻式設計,槍機側面則被磨光,也沒有裝配槍機復進助推器的槽口。後來,鍍鉻槍機被放棄,因為陸軍配發裝配復進助推器(槍機輔助閉鎖裝置)以及燐化處理過的機匣的試驗型。美國空軍至21世紀仍繼續使用這些武器,並會在槍械磨損時進行翻新和更換新的部件。
=== XM16E1和M16A1 ===
陸軍的原型版本XM16E1和M16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除了前者增加槍機復進助推器。M16A1是第一種最終化生產型。為解決在XM16E1測試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生產商以一種「鳥籠」式消焰器取代XM16E1原本採用的三分叉式消焰器。後者太容易讓外來的物體進入,例如被樹葉和細樹枝卡住。當在戰場上發現許多問題之後,生產商都針對這些問題作相應的改動。此外也研製維護工具,以向士兵配發。由於採用槍膛內室鍍鉻以及後來的全鍍鉻槍管內膛,原本因汙染物和鏽跡所導致的故障已逐漸減少。問題最終在6個月內就解決,以至於後來的部隊已經熟悉如何處理這些早期故障。
=== M16A2 ===
M16A2所作的改動比先前型號更多。除採用新的膛線纏距外,護木前的槍管進行加厚處理,以增加槍管的抗彎曲效能,同時減緩連續射擊時的過熱,也有助提高單發精度。覘孔直徑改為5毫米,並加上一個新的可調節照門,它可從300到800公尺進行調節,還可以調整風偏,以充分利用SS109彈藥的彈道特性。消焰器被再次修改,這次是將消焰器底部兩個向下的開孔封閉,使其在俯臥射擊時不會揚起灰塵或者雪花。護木截面從原本的三角形形狀改成有散熱肋條可以起防滑作用的圓形,使其更適合手掌小的使用者握持,也由原來的左右兩半式改為上下兩半對稱式,從而使得庫存的備件不必單獨區分左護木和右護木。其槍託設計得更長和更結實,由於採用改進的塑膠材料和設計,A2型的護木據說比原先的設計要結實10倍。SS109彈由於採用更重的彈頭,初速也因而有所減少,從早期型號的3,200碼/秒(975公尺/秒)下降至A2的大概2,900碼/秒(875公尺/秒)。另在上機匣朝向拋殼口的後方設有一個特別的彈殼拋殼偏向裝置來防止退出的彈殼打到左撇子的使用者。
槍機也重新經過設計,將原本的全自動模式改成三發點放模式。訓練不足的部隊在使用全自動武器的時候,由於掌握不到控制連發射擊的技巧,經常扣著扳機不放,從而造成散射。因此,美國陸軍得出結論:三發點放能夠在節省彈藥,準確度和火力密度之間提供一個最好的平衡。但是,M16A2的點射機構帶有設計缺陷:扳機元件在扳機釋放之後不會自動復位。舉例來說,當一名士兵在點射時第二發和第三發之間就已經鬆開扳機,那麼下一次他再扣動扳機的時候只能打出一發子彈。即使在半自動模式中,扳機元件的機制也會影響武器的使用。每射出1發子彈後,扳機元件都會在點射模式的3級之間位置不同。在這些級數之間每一次扣動扳機力度都不太一樣,會影響精確度,雖然對於大多數射手來說都不明顯。
總括而言,M16A2的新特性為原本的M16增加重量和復雜度,而且取消全自動模式。在新型號被認為更精確的同時,更重的子彈也帶來更彎曲的彈道曲線,從而使得距離估量的準確性要求更加高。輿論也指出覘孔的設計不理想,小覘孔不容易找準星,而大覘孔又降低瞄準的準確性。更糟糕的是,照門的形狀並非造在同一平面上。或者說,當照門因應不同的射程需要進行調整的時候,彈著點將會發生改變。照門的距離調整功能在戰鬥中很少使用,因為士兵通常都會將它調到最低距離,也就是300公尺。但不管這些輿論的批評,不論是為滿足北約標準化的SS109(M855)還是為替換軍械庫中的越戰時代武器,這種新的武器還是需要裝備的。
=== M16A3 ===
M16A3是M16A2的可全自動射擊特殊型號,為M16A2剛問世時美國海軍所採購,數量不多,主要用於艦艇、基地警衛保安工作。它具有Safe-Semi-Auto(S-1-F)快慢機,就像M16A1一樣。關於M16A3的特性至今仍有一些混淆的地方。它經常被描述成M16A4的可全自動射擊版本,但正式版本的M16A3配備M16A2的上機匣而不是M16A4型的平頂型上機匣。而所謂的「平頂型M16A3」很可能只是部份使用者把M16A4的平頂型上機匣安裝在M16A3下機匣的改裝武器。這種誤解也有可能來自於民用槍械製造商給予的A2和A3代號,用來區分具有固定攜行提把的A2和具有皮卡汀尼導軌的版本。
=== M16A4 ===
M16A4曾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前線制式裝備,美國陸軍未有正式採用但有將其列入美國陸軍野戰手冊(U.S. Army Field Manuals)中,它是將槍械與火控系統分別進行模組化來設計的。M16A4取消舊型號的固定式攜行提把以及金屬照門的組合,而是以MIL-STD-1913皮卡汀尼導軌及可拆式提把取代之。這令槍械可以裝備可拆卸攜行提把或大部分MIL-STD-1913規格的軍用和民用照準器。所有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16A4都裝配的M5 RAS戰術導軌護木,可以附加前握把、雷射瞄準具、通用戰術燈或者多種其他附件。在美國陸軍野戰手冊裡,配備RAS的M16A4通常稱為M16A4 MWS或模組化武器系統。這個型號仍然沿用M16A2的三發點射模式(部分美軍士兵也會使用M16A4的上機匣和M4A1的下機匣進行結合改造,不過這種改造一般是不被允許的)。
美國海軍陸戰隊已於2015年10月以M4卡賓槍取代前線部隊的M16A4,這些步槍被轉交給非前線部隊和支援崗位使用。而在2017年,海軍陸戰隊的M16A4和M4已全面被HK M27步兵自動步槍所取代。目前在美軍內部只有少數的非前線部隊仍有裝備M16。
== 特殊型號==
=== 柯爾特655和656「狙擊手」改良型 ===
隨著在東南亞的武裝沖突不斷升級,柯爾特研製兩種M16的改型,以擔任狙擊步槍或精確射手步槍的角色。柯爾特655(colt model 655)本質上是標準的M16A1步槍,但是配備較短的重型槍管以及可拆卸攜行提把上安裝的瞄準鏡。柯爾特656配備長型重槍管,它具有一個特別的上機匣,沒有可拆卸攜行提把。但是它有一個可調風偏的機械瞄準具以及韋佛式瞄準具基座。後者是柯爾特和皮卡汀尼導軌導軌的先驅。除重槍管之外,它還具有一個有護圈的金屬準星。兩種步槍都以萊瑟伍德或Realist 3—9倍可調距離望遠鏡式(ART)瞄準鏡為主要瞄具。部份版本還裝上Sionics消音器。不過這兩種步槍都沒有成為美軍制式裝備。
這些武器都可以被看成美國陸軍的美國陸軍班用精確射手步槍(SDM-R)及海軍陸戰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班用先進射手步槍(SAM-R)的始祖。
=== XM177、M4卡賓槍、以及柯爾特733===
在越南戰爭期間,部份美軍士兵配備M16的卡賓槍版本,稱為XM177。XM177配備較短的槍管約10英吋(約260公釐)以及伸縮式槍託,使得它能更加緊湊。它還具有火藥燃氣透過幾級膨脹室減緩膨脹速度從而降低槍口震波的減音/消焰器組合功能的消音器,可減少槍口火焰及噪聲帶來的問題。美國空軍的GAU-5/A(XM177)改良型以及美國陸軍的XM177E1改良型區別在於之後的槍機復進助推器。最終的空軍GAU-5A/A和陸軍XM177E2具有長290毫米的槍管,以及更長的減音/消焰器。增長槍管是為能夠安裝柯爾特的XM148 40毫米榴彈發射器元件,同時也可以改善彈道效能。這些版本也叫做柯爾特突擊型(Commando),它們以CAR-15的名義作稱呼及採構。這些改型只少量配發給特種作戰部隊、直升機機組人員、空軍飛行員、士官、無線電操縱員,以及炮兵等單位使用,而非常規的前線士兵。由於槍管較短,沒有充分燃燒的火藥顆粒很快就會堵塞消聲/消焰器,從而降低消聲效果;另外消聲/消焰器也會影響射擊精度;最令人困擾的是原本在M16步槍上由發射藥所引起的射速過高問題在XM177E2上變得更嚴重。故美軍最後停止對XM177E2的進一步改進,同時把已經簽定的生產合約全部作廢。而正式採用過XM177的亦只有美國空軍。
美軍現時使用的M4卡賓槍就是從這些設計衍生研究出來的,包括部分14.5英吋槍管的M16A1型卡賓槍(柯爾特653型)。在1980年代開始採用M16A2和新的M855/M856彈時,採用新膛線的卡賓槍開始取代這些M16A1型卡賓槍。XM4(柯爾特720型)在80年代中期開始測試,採用14.5英吋(368毫米)槍管。該槍在1994年正式服役,並被正式命名為M4,以取代M3沖鋒槍(以及M9手槍和某些部隊的M16A2)。在巴爾幹半島、2000年代反恐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等多場武裝衝突中,它獲得讚譽,現時已取代M16系列成為大部份美軍前線部隊的主力步槍。
柯爾特曾在1980年代重啟它原先的「Commando」構思,推出M733。M733本質上是結合許多M16A2特點的現代化XM177E2。它採用290毫米短槍管,由於槍管極短,又採用標準的M16A2的消焰器,因此膛口噪音和槍口焰的問題非常嚴重,這也是柯爾特突擊型屢遭批評的地方。
同樣在1980年代,射孔武器(FPW)也研製完成,與M2佈雷德利步兵戰車搭配使用,為乘搭這些車輛的步兵提供一種能夠在車內透過射孔向外開火的武器,它的代號為M231。
=== Mk 4 Mod 0 ===
Mk 4 Mod 0是在越戰期間為海軍三棲特戰隊生產的M16A1改型,於1970年4月服役。它和基本的M16A1主要的區別在於Mk 4 Mod 0是為海軍陸戰隊使用而最佳化的,它裝有Mk 2 Mod 0消音器。該槍的大部分部件都新增Kal-Guard潤滑油,槍託和復進簧緩衝管上設有一個1/4英吋的開孔作排水用途,以及在復進簧緩衝管元件末端有一個O形環。這款武器能夠放在水下200碼(60公尺)而不會造成任何損傷。最初的Mk 2 Mod 0消音器(Blast Suppresso)是以美國陸軍人體工程學實驗室(Human Engineering Lab,簡稱HEL)的MHEL 4消音器為藍本。HEL M4消音器將氣體從槍機直接排出,但需要一個改進的機匣方可完成。另在拉機柄上面加裝一個氣體偏轉器,以防止氣體接觸到使用者。如使用者移除HEL M4消噪器,他可能需要在每次單發射擊後手動上膛及退膛。另一方面,Mk 2 Mod 0消音器也被認為是Mk 4 Mod 0步槍整體的一部分,但是它卻可以在HEL M4移除後繼續發揮作用。Mk 2 Mod 0消音器也具備快速排水功能,使用者並不需要對拉機柄或機匣進行任何修改。在1970年代後期,Mk 2 Mod 0消音器被KAC的Mk 2消音器所取代。KAC消音器能夠完全浸入水中,並在拿出水面的8秒鐘內完全排幹水分。即使安裝在M16A1上射擊的時候,它也不會降低工作效能。美國陸軍後來將HEL M4換成經簡化的SIONICS的MAW-A1消音滅焰器。
=== 仿製及授權生產型 ===
但由於「AR-15」的版權和商標早已過期,故現在大量廠商都推出以AR-15為原型改良,甚至直接仿製原槍的版本,從而成為美國流行的民用槍械之一。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自1980年代開始生產M16突擊步槍的未授權版本,是為CQ突擊步槍(包括CQ5.56及M311/M311-1),這些武器曾大量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及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假想敵部隊。最新改進型為對M4卡賓槍的未授權仿製版本CQ-A卡賓槍(又名CQ5.56A)。
* 菲律賓的海軍陸戰隊偵察狙擊步槍(MSSR)是以M16A1改裝而成。
* 新加坡的新加坡科技動力(ST Kinectics)對M16A2取得授權生產,是為M16S1突擊步槍,該槍曾裝備新加坡武裝部隊,現已被SAR 21突擊步槍所取代。
* 中華民國聯勤兵工廠的T65突擊步槍、T86戰鬥步槍及T91戰鬥步槍也有參考M16的部份設計。
* 伊朗國營兵工廠未獲授權仿製中國CQ突擊步槍,名為「S-5.56」。該槍目前是伊朗軍隊的制式步槍之一diomil.ir 。
== 總結 ==
柯爾特型號 軍方代號 槍管長度 槍管 護木型別 槍託型別 手槍式握把型別 下機匣型別 上機匣型別 照門型別 準星型別 槍口裝置 槍機復進助推器 拋殼偏轉器 刺刀座 扳機元件
601 AR-15 20英吋(508毫米) A1標準(1:14纏距) 綠或棕色全長度三角形 綠或棕色固定A1 A1 A1 A1 A1 A1 「鴨嘴」防火帽 無 無 有 Safe-Semi-Auto
602 AR-15或XM16 20英吋(508毫米) A1標準(1:12纏距) 全長度三角形 固定的A1 A1 A1 A1 A1 A1 鴨嘴或三分叉防火帽 無 無 有 Safe-Semi-Auto
603 XM16E1 20英吋(508毫米) A1標準(1:12纏距) 全長度三角形 固定的A1 A1 A1 A1 A1 A1 三分叉或M16A1的鳥籠式防火帽 有 無 有 Safe-Semi-Auto
603 M16A1 20英吋(508毫米) A1標準(1:12纏距) 全長度三角形 固定的A1 A1 A1 A1 A1 A1 M16A1鳥籠式防火帽 有 無 有 Safe-Semi-Auto
604 M16 20英吋(508毫米) A1標準(1:12纏距) 全長度三角形 固定的A1 A1 A1 A1 A1 A1 三分叉或M16A1鳥籠式防火帽 無 無 有 Safe-Semi-Auto
645 M16A1E1/PIP 20英吋(508毫米) A2標準(1:7纏距) 全長度稜紋 固定的A2 A1 A1或2 A1或A2 A1或A2 A2 M16A1或M16A2鳥籠式防火帽 有 有or無 有 Safe-Semi-Auto或Safe-Semi-Burst
645 M16A2 20英吋(508毫米) A2標準(1:7纏距) 全長稜紋 固定的A2 A2 A2 A2 A2 A2 M16A2鳥籠式防火帽 有 有 有 Safe-Semi-Burst
645E M16A2E1 20英吋(508毫米) A2標準(1:7纏距) 全長度稜紋 固定的A2 A2 A2 平頂柯爾特導軌 翻轉 折疊式 M16A2鳥籠式防火帽 有 有 有 Safe-Semi-Burst
N/A M16A2E2 20英吋(508毫米) A2標準(1:7纏距) 全長度半獺尾式/HEL導槽 可拆卸的ACR ACR A2 平頂柯爾特導軌 無 A2 ACR減退器 有 有 有 Safe-Semi-Burst
646 M16A2E3/M16A3 20英吋(508毫米) A2標準(1:7纏距) 全長度稜紋 固定的A2 A2 A2 A2 A2 A2 M16A2鳥籠式防火帽 有 有 有 Safe-Semi-Auto
655 M16A1特種高輪廓型 20英吋(508毫米) HBAR標準(1:12纏距) 全長度三角形 固定的A1 A1 A1 A1 A1 A1 鳥籠式防火帽 有 無 有 Safe-Semi-Auto
656 M16A1特種低輪廓型 20英吋(508毫米) HBAR標準(1:12纏距) 全長度三角形 固定的A1 A1 A1 A1以及改進的韋佛基座 低輪廓A1 有護圈的A1 M16A1鳥籠式防火帽 有 無 有 Safe-Semi-Auto
945 M16A2E4/M16A4 20英吋(508毫米) A2(1:7纏距) 全長度稜紋或KAC M5 RAS 固定的A2 A2 A2 平頂及MIL-STD-1913導軌 無 A4 M16A2鳥籠式防火帽 有 有 有 Safe-Semi-Burst
== 使用國家==
M16是世界上最普遍生產的5.56×45毫米步槍。當前,M16/M4系列武器在至少15個北約國家和全世界超過80多個國家使用,被譽為當今世界六大名槍之一。美國和加拿大(迪瑪科C7)總共生產8,000,000把步槍。
使用M16步槍家族系列的國家和地區包括:
*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 伊斯蘭酋長國軍(A2、A4)
*
*
*
*
** 阿根廷武裝部隊(A1、A2)
*
*
*
*
*
*
*
*
*
*
** 波黑軍隊(A1、A2、A4)
*
*
*
** 柬埔寨皇家武裝部隊(A1)
*
*
*
*
*
** 哥倫比亞武裝部隊(A2)
*
*
*
*
*
*
*
*
*
*
*
*
** 法國陸軍特種部隊(A2、A4)
** 法國外籍兵團(A2、A4)
*
*
*
**希臘陸軍(A2、A4)
**希臘海軍(A2)
*
*
*
*
*
*
** 香港警務處
*** 水警總區(A2)
*
*
*
*
** 伊拉克陸軍(A2、A4)
*
** 自由鬥士(A2、A4)
*
*
*
** 科索沃安全部隊(A4)
*
*
*
*
*
*
*
**馬來西亞武裝部隊
**馬來西亞皇家警察
*
** 墨西哥海軍陸戰隊(A2)
*
** (A2)
*
*
*
*
*
*
** 朝鮮人民軍特種部隊(A1仿製型)
*
*
*
*
*
* :M16A1在本土授權生產。
** 菲律賓武裝部隊
** 菲律賓國家警察
*
** 葡萄牙武裝部隊特種部隊單位
*
*
*
*
*
* :本土授權生產並命名為M16S1,現在仍裝備新加坡武裝部隊的預備役部隊。
*
*
** 南非國防軍特種部隊單位
* :在越戰期間,美國向大韓民國國軍提供27,000把M16。另外,約600,000把M16A1亦由大宇精密工業授權生產。交付從1974年開始直至1985年結束。
** 大韓民國國軍(仍有限裝備二線部隊及用於訓練)
*
*
** 瑞典國防軍(A2;用於武器識別訓練)
*
** 中華民國國軍(A1、A2):裝備於陸軍居多,用以汰換T57步槍與M14自動步槍,主要來源於向美軍購買,有極少部分來自越戰美軍汰換裝備,自T65K2於1987年投入產線後逐步汰換,目前僅剩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5廠留存作為研究之用。
** 內政部警政署:(A2)與T65K1、T65K2混邊作為分局、派出所武裝
**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
*
** 泰國皇家陸軍(A1、A2、A4)
*
*
*
** 土耳其陸軍(A1、A2、A4)
*
** 烏克蘭武裝部隊(A4):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由美國軍援。
*
*
** 美國武裝部隊:前線部隊的M16目前已被M4卡賓槍/M4A1卡賓槍(陸軍)以及HK M27步兵自動步槍(海軍陸戰隊)所取代,但仍然裝備二線部隊、美國國民警衛隊及用於訓練。
*** 美國陸軍(A2、A4)
*** 美國海軍陸戰隊(A2、A4)
*** 美國海軍(A3)
** 部份地方執法機構(M16、A1、A2)
*
*
* :大量從前南越政權繼承的XM16E1和M16A1曾裝備越南人民軍,現在仍有庫存及裝備民兵部隊。部份更被改裝成M18卡賓槍裝備特種部隊。
** 越南人民軍
*
=== 前使用國家 ===
*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 阿富汗國民軍(A2、A4)
*
** 澳洲國防軍(A1;於1988年被Steyr AUG所取代)
*
** 愛沙尼亞國防軍(使用從美軍退役的M16A1)
*
** 皇家香港軍團(A2)
** 皇家香港警察
*** 水警總區(A2)
*
** 以色列國防軍(A1、A2;目前已普遍被M4卡賓槍及塔沃爾步槍所取代)
*
* :使用從美軍退役的M16A1。
** 拉脫維亞國家武裝部隊
* :使用從美軍退役的M16A1。
** 立陶宛武裝部隊
*
** 紐西蘭國防軍(A1;於1988年被Steyr AUG所取代)
*
* :越戰期間從美國進口6,000把M16和938,000把M16A1,交付從1966年開始直至1975年結束。
* :從秘密渠道獲得及使用繳獲品。
** 國家安全委員會阿爾法小組
*
** 西班牙海軍(A1)
*
** 英國特種部隊(M16、A1、A2)
*
** 美國武裝部隊(M16、A1)
*
=== 非國家團體 ===
*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戰期間大量繳獲自美軍。
*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 敘利亞自由軍
* 伊斯蘭國:從伊拉克政府軍手上繳獲大量M16A2和M16A4。
== M16A4與現代世界相若的突擊步槍比較 ==
AK-12 M16A4 FN SCAR L-STD HK416 A5-16.5" HK G36 斯泰爾AUG A3 貝瑞塔ARX-160 SIG SG 550 T91步槍
外觀 100px
採用年份 2018年 2002年 2007年 2005年 1997年 2005年 2009年 1990年 2002年
重量(不含彈匣),公斤 3.3 3.4 3.545 3.56 3.63 3.9 3.1 4.1 3.17
槍託伸展全長,毫米 945 1,033 900 951 999 745 920 998 880
槍管長度,毫米 415 508 368 419 480 455 406 528 406
子彈 5.45×39毫米蘇聯口徑5.56×45毫米北約口徑 5.56×45毫米北約口徑 5.56×45毫米北約口徑 5.56×45毫米北約口徑 5.56×45毫米北約口徑 5.56×45毫米北約口徑 5.56×45毫米北約口徑 5.56×45毫米北約口徑 5.56×45毫米北約口徑
發射模式 半自動兩發點放全自動 半自動三發點放 半自動全自動 半自動全自動 半自動全自動 半自動全自動 半自動全自動 半自動三發點放全自動 半自動三發點放全自動
發射速率,發/分鐘 600—700 700—950 550—650 700—900 750 680—750 700 700 800-850
槍口初速,米/秒 900 948 800 N/A 920 N/A N/A 980 840
有效射程,米 625—800 600 500 500 500 450 400—600 650 400—600
彈匣容量,發 30(60/95) 30(20/100) 30(20/100) 30(20/100) 30(100) 30(42/100) 30(20/100) 20(5/10/30) 30(42/100)
標準瞄準具型式 機械瞄具 機械瞄具 機械瞄具 機械瞄具 3倍光學瞄準鏡準直式瞄準鏡 1.5 倍光學瞄準鏡 開放式瞄具 機械瞄具 機械瞄具
步槍瞄準鏡安裝型式 皮卡汀尼導軌 皮卡汀尼導軌 皮卡汀尼導軌 皮卡汀尼導軌 皮卡汀尼導軌 皮卡汀尼導軌 皮卡汀尼導軌 皮卡汀尼導軌 皮卡汀尼導軌
榴彈發射器 GP-25/GP-30/GP-34 M203M320 FN40GL HK AG-C/EGLM HK AG36 M203HK AG-C/EGLM 貝瑞塔GLX-160 SIG GL 5040 T85
== 流行文化 ==
M16自動步槍以及它的改型在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電影,電視和電子游戲中幾乎無處不在。出現M16步槍的電影及電子游戲包括:
=== 電影 ===
* 1976年—《獵鹿人》: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美軍士兵和南越軍士兵所使用。
* 1979年—《現代啟示錄》: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美軍士兵所使用。
* 1982年—《第一滴血》: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國民警衛隊和-{zh-hans:約翰·蘭博; zh-hant:約翰·藍波; zh-hk:尊·蘭保;}-(John Rambo,-{zh-cn:西爾維斯特·史泰龍;zh-hans:席維斯·史泰龍; zh-hant:席維斯·史特龍;zh-hk:史泰龍;}-飾演)所使用。
* 1984年—《-{zh-cn:終結者; zh-tw:魔鬼終結者; zh-hk:未來戰士;}-》: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警局內的警察所使用。
* 1985年—《第一滴血續集》:型號為M16A1,由越南海盜所使用。
* 1986年—《-{zh-cn:野戰排; zh-tw:殺戮戰場; zh-hk:殺戮戰場;}-》: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美軍士兵所使用。
* 1987年—《-{zh-cn:全金屬外殼; zh-tw:金甲部隊; zh-hk:烈血焚城;}-》:型號為M16(柯爾特604型)及XM16E1,以20發彈匣供彈,由派往越南作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所使用。
* 1989年—《英雄本色III夕陽之歌》:型號為M16A1,由越南共和國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所使用,也曾多次在火拼中被張志強(周潤發飾演)、張志民(梁家輝飾演)和周英傑(梅豔芳飾演)所搶奪使用,更會雙持。
* 1990年—《終極警探2》:型號為M16A1,由華盛頓州巡警SWAT和美軍士兵使用。
*
*1992年—《-{zh-tw:鎗神; zh-hk:辣手神探;}-》:型號為M16A1,由Johnny Wong的手下、皇家香港警察所使用。另一把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的M16A1由“獨眼龍”(郭追飾演)於終盤的槍戰中所使用。
* 1995年—《-{zh-hans:盜火線; zh-hk:盜火線; zh-hant:烈火悍將;}-》:型號為M16A1(換上A2護木),由洛杉磯警察局警員與劫匪槍戰期間所使用,其特種武器和戰術部隊也配備同款槍械。
* 1996年—《-{zh-hans:勇闖奪命島; zh-hant:絕地任務; zh-hk:石破天驚;}-》: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所使用。
* 1999年—《-{zh-hk:廿二世紀殺人網路;zh-cn:駭客帝國;zh-tw:駭客任務;}-》: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由母體世界內計程車兵所使用,亦曾兩度由主角湯瑪斯·“尼奧”·安德森(基努李維飾演)所繳獲。
* 2002年—《-{zh-hans:黑鷹墜落; zh-hant:黑鷹計劃; zh-hk:黑鷹十五小時;}-》:型號為M16A1及M16A2,M16A1出現在索馬利亞的槍店,而M16A2則由美國陸軍第10山地師與第75遊騎兵團所使用。
* 2002年—《-{zh-hans:我們曾是戰士; zh-hant:勇士們; zh-hk:軍天壯志;}-》:型號為XM16E1。
* 2005年—《-{zh-hans:戰爭之王; zh-hant:軍火之王; zh-hk:軍火之王;}-》:型號為M16A1(配備M16A2的護木)和M16A2,為尤里·奧洛夫在黎巴嫩所出售的軍火之一。
* 2008年—《-{zh-hans:蘭博4; zh-hant:第一滴血4; zh-hk:熱血回歸;}-》:型號為M16A1,以30發彈匣供彈,由卡倫反政府軍所使用。
* 2008年—《-{zh-hans:蝙蝠俠:黑暗騎士; zh-hant:黑暗騎士; zh-hk:蝙蝠俠—黑夜之神;}-》:型號為M16A2,由國民兵與高譚市警所使用。
* 2012年—《-{zh-hans:逃離德黑蘭; zh-hant:亞果出任務; zh-hk:ARGO–救參任務;}-》:型號為M16A1,由駐守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使館警衛隊所使用。
* 2012年—《-{zh-hans:獵殺本·拉登; zh-hant:00:30凌晨密令; zh-hk:追擊拉登行動;}-》:型號為M16A2,由駐守美國駐伊斯蘭堡大使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所使用。
* 2014年—《美國狙擊手》:型號為M16A4,裝有各種戰術配件,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所使用。
* 2016年—《湄公河行動》:型號為M16A1,由泰國軍隊、警察和金三角地區的毒販所使用。
* 2019年—《藍波:最後一滴血》:型號為M16A1,以20發彈匣供彈,於地下隧道槍戰期間由-{zh-hans:約翰·蘭博; zh-hant:約翰·藍波; zh-hk:尊·蘭保;}-(John Rambo,-{zh-cn:西爾維斯特·史泰龍;zh-hans:席維斯·史泰龍; zh-hant:席維斯·史特龍;zh-hk:史泰龍;}-飾演)短暫地使用。
=== 電視劇 ===
* 《極限權利系列》
* 2008年—《殺戮一代》:型號為M16A2,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所使用。
* 《-{zh-hans:行屍走肉; zh-hk:行屍; zh-hant:陰屍路;}-系列》
=== 電子遊戲 ===
* 1998年—《-{zh-hans:三角洲特種部隊; zh-hant:三角洲部隊;}-》:可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
* 1998年—《-{zh-hans:彩虹六號; zh-hant:虹彩六號;}-》:型號為M16A2,奇怪地能夠全自動射擊。
* 1998年—《-{zh-hans:半條命; zh-hant:戰憟時空;}-》及其資料片《-{zh-hans:針鋒相對; zh-hant:正面交鋒;}-》與《-{zh-hans:藍色行動; zh-hant:關鍵時刻;}-》:型號為M16A1,命名為“9毫米突擊步槍”,在STEAM版本中用於替換原有的9毫米沖鋒槍,下掛M203榴彈發射器並最多可攜帶10發榴彈。使用30發彈匣供彈但奇怪的裝填50發彈藥,奇怪的使用9毫米彈藥並與9毫米手槍共用彈藥,且打空彈藥裝填時不需要上膛。
* 2000年—《-{zh-hans:秘密潛入; zh-hant:核武浩劫;}-》:型號為M16A2,掛有M203榴彈發射器。
* 2002年—《-{zh-hans:秘密潛入2:隱秘行動; zh-hant:核武浩劫2;}-》:型號為M16A2,同樣掛有M203榴彈發射器。
* 2005年—《-{zh-hans:戰地2; zh-hant:戰地風雲2;}-》:型號為M16A2,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突擊兵和醫護兵單位所使用。
* 2005年—《-{zh-hans:三角洲特種部隊:終極目標; zh-hant:究極三角洲部隊;}-》:可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
* 2005年—《真實計劃》:M16A1由哈馬斯陣營所使用,並命名為「M16A2」,可選擇使用A1型或A2型的護木及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M16A4由美國海軍陸戰隊作為制式武器所使用,可選擇使用機械瞄具、M68紅點鏡、ACOG光學瞄準鏡、EOTECH全息瞄準鏡、OKC-3S刺刀、RIS護木、前握把和M203榴彈發射器。
* 《-{zh:決勝時刻; zh-hans:使命召喚; zh-hant:決勝時刻;}-》系列的《現代戰爭》系列三部曲:
** 2007年—《-{zh: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 zh-hans:使命召喚4:現代戰爭; zh-hant: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及重製版:型號為M16A4,奇怪地裝上瞄準鏡後會移除前照準器,且在戰役模式中被設定為全自動射擊,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武裝偵察部隊所使用。聯機模式時於等級1解鎖,並可使用M203榴彈發射器、紅點鏡、消音器及ACOG光學瞄準鏡。
** 2009年—《-{zh: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 zh-hans: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 zh-hant: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及重製版:型號為M16A4,奇怪地裝上瞄準鏡後會移除前照準器,戰役模式中由第75遊騎兵團、阿富汗國民軍及141特遣隊所使用。重製版中把玩家角色的第一人稱重新裝填動作更改為前作的樣式。聯機模式時於等級40解鎖,並可使用M203榴彈發射器、下掛式霰彈槍、紅點鏡、EOTECH全息瞄準鏡、消音器、心跳探測器、ACOG光學瞄準鏡、熱能探測式瞄準鏡、及延長彈匣(增至45發)。
** 2011年—《-{zh:決勝時刻:現代戰爭3; zh-hans:使命召喚:現代戰爭3; zh-hant:決勝時刻:現代戰爭3;}-》:型號為M16A4,奇怪地射擊選擇桿並非指向三個模式中的任何一個。戰役模式中由三角洲特種部隊合金分隊所使用。聯機模式時於等級4解鎖,而在生存模式則在等級1解鎖,並可使用紅點鏡、消音器、M203榴彈發射器、ACOG光學瞄準鏡、射速增加、心跳探測器、EOTECH全息瞄準鏡、下掛式霰彈槍、混合式瞄準鏡(HAMR瞄準鏡和全息瞄準鏡+G23.FTS)、延長彈匣(增至45發)及熱能探測式瞄準鏡。
* 2007年—《-{zh-hans:美伊戰爭-現代步兵戰; zh-hant:美伊戰爭-現代步兵戰;}-》:型號為M16A4,由步槍兵和擲彈兵所使用,使用金屬瞄具。
* 2007年—《穿越火線》:型號為M16A1、M16A3以及M16A4:
** M16A1命名為“M16”,作為遊戲初始武器登場,無法被玩家主動銷毀,以30發彈匣供彈,同時亦可在商城內以9000GP購買並永久使用。
** M16A3被奇怪的命名為“M16A2”,換裝RAS導軌護木,以35發彈匣供彈,在商城內以CF點販賣。
** M16A4命名為“M16A4”,使用折疊槍託並加裝消音器,奇怪的可以進行全自動射擊,以35發彈匣供彈,在商城內以CF點販賣。
* 2007年—《-{zh-hans:反恐精英Online; zh-hant:絕對武力Online;}-》:型號為M16A4和M16A1:
** M16A4最早於韓國版於2010年12月2日時推出,使用迷彩色槍身可以在樹林、廢棄工廠等地方作偽裝,並且透過M5 RAS護木上的MIL-STD-1913戰術導軌安裝了前握把,奇怪地在每次射擊後防塵蓋會自動閉上,而且在第一人稱視角的武器模組採用映象佈局(右手持槍時拋殼口及復進助推器在左邊)。港臺地區於2010年4月6日推出,並命名為「黑天使M16A4」;中國大陸版於2010年3月24日時推出,並命名為「M16A4」;在各地版本均已開放使用。
** M16A1最早於韓國版於2011年10月10日時推出,使用黑色槍身、全長度三角形護木和固定型提把式瞄準具,可以在全自動和半自動模式之間切換。奇怪的是上膛時是拉動復進助推器而非拉機柄、在每次射擊後防塵蓋會自動閉上,而且除衍生型外其第一人稱視角的武器模組採用映象佈局(右手持槍時拋殼口及復進助推器在左邊)。港臺地區和中國大陸版於2012年10月24日推出,前者命名為「墮天使M16A1」,後者命名為「M16A1」。
* 2007年—《戰地之王》:早期推出的是M16A2,以後推出其一系列變種。2013年推出M16的早期版本,越戰時期的M16A1,命名為M16 VN(VN指的是越南英文的簡寫),紅票購買。2014年又推出M16A4。這些槍又相繼推出其皮膚版本或特殊塗色版本。
* 2008年—《-{zh-hans:戰地:叛逆連隊; zh-hant:戰地風雲:惡名昭彰;}-》:型號為M16A3,並且下掛著M203榴彈發射器,合稱為「M16」,以50發彈匣供彈。奇怪地在每次射擊後防塵蓋會自動閉上,而且第一人稱視角的武器模組採用映象佈局(拋殼口在左邊)。多人遊戲時能夠由突擊兵所使用。
* 2008年—《-{zh-hans:求生之路; zh-hant:惡靈勢力;}-》:型號為M16A2,奇怪地能夠全自動射擊,命名為「突擊步槍」,以50發彈匣供彈,附有手電筒。
* 2009年—《-{zh-hans:求生之路2; zh-hant:惡靈勢力2;}-》:型號為M16A2,奇怪地能夠全自動射擊,命名為「M16突擊步槍」,以50發彈匣供彈,附有手電筒。
* 2010年—《-{zh-hans:戰地:叛逆連隊2; zh-hant:戰地風雲:惡名昭彰2;}-》:型號為M16A4,命名為「M16A2」,以30發彈匣供彈,只能三發點放。奇怪地在每次射擊後防塵蓋會自動閉上,而且第一人稱視角的武器模組採用映象佈局(拋殼口在左邊)。多人遊戲時能夠由突擊兵所使用,並可使用M203榴彈發射器、GP-25附加型榴彈發射器、ACOG光學瞄準鏡、PSO-1光學瞄準鏡。
** M16A1亦在DLC《再戰越南》中登場,命名為「M16A1」,全自動射擊。
* 2010年—《榮譽勳章》:型號為M16A4,僅在聯機模式中出現,由聯軍步槍兵所使用,可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及各種瞄準鏡。奇怪地在空倉重新裝填後玩家角色不會為槍械上膛。
* 2010年—《-{zh-hans:輻射:新維加斯; zh-hant:異塵餘生:新維加斯;}-》:命名為“軍用步槍”(Service Rifle),主要為新加州共和國軍(New California Republic Army)所使用。型號為M16配上AR-10的槍託和提把並去除可調節照門,槍託和護木改為木質(輻射世界中塑膠極為稀缺),只可半自動射擊。可裝上升級復進簧(Upgraded Spring,加快射速)和鍛造機匣(Forged Receiver,增加耐久)。DLC“Honest Hearts”中有一特殊版本“Survivalist's Rifle”(殘存者步槍),發射12.7mm口徑手槍彈,射速減慢,彈匣容量減至10發。
* 2010年—《-{zh-hans: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zh-hant:決勝時刻:黑色行動;}-》:型號為柯爾特604型,命名為「M16」,戰役模式中為全自動射擊,在聯機模式被改為三發點放。戰役模式當中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美軍援越司令部研究觀察團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別活動部所使用。造型上使用20發彈匣供彈卻奇怪地裝填30發子彈,而且裝上瞄準鏡後會移除提把。聯機模式及殭屍模式時於等級1解鎖,並可使用M203榴彈發射器、延長彈匣(增至45發)、雙彈匣、火焰噴射器、紅點鏡、下掛式霰彈槍、ACOG光學瞄準鏡、紅外線探測式瞄具、消音器、反射式瞄準鏡。殭屍模式有一種特殊型號"頭骨破碎機"。
* 2011年—《-{zh-cn:國土防線;zh-tw:烽火家園;zh-hk:家園戰線}-》:型號為M16A4,裝上“Mk 1 ACOG瞄準鏡”,以30發彈匣供彈但只裝填20發,並由美國抵抗戰士、美國海軍陸戰隊及朝鮮人民軍所使用。
* 2011年—《-{zh-hans:戰地3; zh-hant:戰地風雲3;}-》:型號為M16A3和M16A4,卡其色塗裝,裝有M5 RAS戰術導軌護木。奇怪地射擊選擇桿長期地處於半自動模式。單人模式中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偵察營「盲流1-3」使用。聯機模式中為美軍突擊兵專用武器,並可使用M320榴彈發射器、下掛式霰彈槍、紅點鏡、ACOG光學瞄準鏡及消音器等改裝。
* 2012年—《-{zh-hans: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zh-hant: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型號為柯爾特604型,錯誤地命名為「M16A1」,造型上使用20發彈匣供彈卻可裝彈30發,而且裝上瞄準鏡後會移除提把。只在戰役模式和殭屍模式中登場,在戰役模式時可全自動射擊,而在殭屍模式則被改為三發點放,戰役模式中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別活動部特工亞歷克斯·梅森、弗蘭克·伍茲和美軍士兵所使用,於玩家完成“因果”關卡以後解鎖。能夠使用:反射式瞄準鏡、ACOG光學瞄準鏡、抑制器、長槍管、延長彈匣(增至45發)、快速重灌彈匣、榴彈發射器以及擊發調變式。
* 2012年—《突擊風暴》:實際型號為M16A1。在遊戲裡稱為“M16”,為新手用槍。
* 2012年—《戰爭前線》:型號為M16A4與柯爾特950輕機槍版,均為步槍手專用武器。
** M16A4命名為“M16A4”,奇怪的為全自動射擊,使用30發STANAG彈匣供彈,並可以改裝槍口配件(通用消音器、突擊消音器、突擊制退器、突擊刺刀)、戰術導軌配件(通用握把、突擊握把、突擊握把架、槍掛型榴彈發射器)以及瞄準鏡(EoTech 553全息瞄準鏡、綠點全息瞄準鏡、ELCAN SpecterDS瞄準鏡、紅點瞄準鏡、步槍高階瞄準鏡、Trijicon ACOG瞄準鏡),奇怪地裝上瞄準鏡後會移除前照準器。擁有黃金版本,強化威力,射程與載彈。
*** 歐美伺服器原為專家解鎖武器,在某此更新後下架,重新上架後為抽獎武器;俄羅斯伺服器為抽獎武器;中國大陸伺服器尚未實裝
** 柯爾特950輕機槍版被命名為“M16A2 LMG”,定義為機槍,使用100發C-Mag彈鼓供彈,並可以改裝槍口配件(通用消音器、突擊消音器、突擊制退器)、戰術導軌配件(通用握把、突擊握把、機槍兩腳架)以及瞄準鏡(EoTech 553全息瞄準鏡、綠點全息瞄準鏡、ELCAN SpecterDS瞄準鏡、紅點瞄準鏡、步槍高階瞄準鏡)。奇怪地裝上瞄準鏡後會移除前照準器。
*** 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伺服器無需解鎖即可購買,歐美服原為專家解鎖武器,但某次更新後下架,重新上架後無需解鎖即可購買。
* 2013年—《-{zh-hans:反恐精英;zh-hant:絕對武力}-Online 2》:型號為M16A2,命名為“M16A2”。
* 2013年—《-{zh-hans:戰地4; zh-hant:戰地風雲4;}-》:型號為M16A4,載彈量30+1發,奇怪地射擊選擇桿長期地處於半自動模式。單機模式中能夠在解鎖後由主角丹尼爾·雷克所使用。聯機模式中為突擊兵的解鎖武器。
* 2013年—《-{zh-hans:收獲日; zh-hant:劫薪日;}-2》:型號為M16A4(預設),命名為「AMR-16」,能夠全自動射擊。可在黑市購買後並另外花費自行組裝。
* 2014年—《》:型號為M16A4,安全部隊專用武器。
* 2014年—《-{zh-hans:使命召喚:高階戰爭; zh-hant:決勝時刻:先進戰爭;}-》:型號為M16A4,只在聯機模式登場。
* 2015年—《-{zh-hans: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zh-hant: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I》:於2017年2月7日一次更新中新增到遊戲內,型號為柯爾特604型,命名為「M16」,只於聯機模式登場。奇怪地被設定為三發點放模式、使用20發彈匣供彈卻可裝填30發子彈,而且裝上瞄準鏡後會移除提把。
* 2015年—《-{zh-cn:戰地:硬仗; zh-tw:戰地風雲:Hardline;}-》:型號為M16A3,歸類為突擊步槍、以黑色馬格普P-MAG彈匣供彈,載彈量30+1發。奇怪地射擊選擇桿長期地處於“半自動模式”。能夠由執法機關操作者所使用(罪犯解鎖條件為:以任何陣營進行遊戲使用該槍擊殺1250名敵人後購買武器執照),價格為$37,500。可加裝各種瞄準鏡(反射、眼鏡蛇、全息瞄準鏡(放大1倍)、PKA-S(放大1倍)、Micro T1、SRS 02、Comp M4S、M145(放大3.4倍)、PO(放大3.5倍) 、ACOG(放大4倍)、PSO-1(放大4倍)、IRNV(放大1倍)、FLIR(放大2倍))、附加配件(傾斜式機械瞄具、傾斜式紅點鏡、延長彈匣(增至35+1發)、電筒、戰術燈、鐳射瞄準器、穿甲曳光彈)、槍口零件(槍口制退器、補償器、重槍管、抑制器、消焰器)及握把(垂直握把、粗短握把、直角握把)。單人模式之中能夠由主角尼古拉斯·門多薩所使用,也普遍由罪犯和「理想結果」的承包人員所使用。
** 該武器具有特殊換彈動作。
* 2015年—《戰術小隊》:有M16A4和M16A2兩種型號,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和車臣叛軍所使用。
* 2016年—《殺戮空間2》:型號為M16A4,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並透過戰術導軌裝上售後市場後照準器。
* 2016年—《-{zh-cn:國土防線:革命; zh-tw:烽火家園:革命再起; zh-hk:家園戰線:革命;}-》:型號為M16A3,外觀上帶有嚴重鏽跡並在護木與槍託上纏繞多根扎帶,命名為“突擊步槍”,可以透過更換機匣變更為LMG和榴彈發射器。
* 2016年—《少女前線》:型號為M16A1,為劇情贈送4星AR戰術人形,不可建造,遊戲設定中,為AR小隊中的成員。
* 2017年—《絕地求生》:型號為M16A4,可裝備配件包括:紅點瞄準器、全息瞄準器、2倍瞄準鏡、3倍瞄準鏡、4倍瞄準鏡、6倍瞄準鏡、消焰器、槍口補償器、消音器、擴容彈匣、快速彈匣、快速擴容彈匣。可使用單發或三發點放。
* 2017年—《》:型號為M16A1,由美軍和南越軍陣營所使用。
* 2018年—《叛亂:沙漠風暴》:登場型號為M16A2和M16A4,分別為叛軍和安全部隊專屬武器。
* 2018年—《地面部隊》(Ground Branch):型號為M16A4,配備M5 RAS戰術導軌護木。
* 2018年—《-{zh-hans:孤島驚魂; zh-hant:極地戰嚎;}-5》:為DLC追加的武器,型號為M16A1,命名為“M-16”,奇怪的具備三發點放模式,而且沒有空倉掛機。
* 2019年—《-{zh-hans:孤島驚魂:新曙光; zh-hant:極地戰嚎:破曉;}-》:型號為M16A1,裝上自製的倍率瞄準鏡,奇怪的具備三發點放模式。
* 2020年—《決勝時刻:黑色行動冷戰》:型號為M16A1及M16A2,前者命名為“M16A1”,只在戰役模式登場,由美軍援越司令部研究觀察團、美國陸軍和中央情報局特別活動部所使用。後者命名為“M16”,歸類為“戰術步槍”。奇怪地外觀上配備20發彈匣,但實際裝填了30發子彈。
* 2021年—《戰地風雲2042》:型號為M16A2及M16A3,作為戰地風雲入口的武器登場。
* 2021年—《極地戰嚎6》: 型號為M16A1,命名為“M16 A1”,奇怪的具備三發點放模式,可加裝槍口抑制器、瞄具、外紅點
* 2022年—《決勝時刻:現代戰爭II 2022》:型號為M16A3(射擊選擇桿刻文為“Auto”),奇怪地具三發點放模式而非全自動模式,命名為“M16”。
=== 動畫 ===
* 2002年—《全金屬狂潮》
* 2006年—《-{zh-hans:黑礁; zh-hant:企業傭兵;}-》:型號為M16A1,由片中多個派別的黑幫所使用。也在OVA中於回憶情節中由參與越戰的美軍士兵所使用。
* 2008年—《骷髏13》:一把裝上光學瞄準鏡的M16A2為男主角迪克·東鄉/骷髏13所使用的愛槍。
* 2012年—《槍械少女》:M16A4以萌擬人化女高中生形象登場。
* 2018年—《刀劍神域外傳Gun Gale Online》:型號為M16A1,由部份GGO玩家所使用。
* 2022年—《少女前線》:型號為M16A1,槍械擬人化。
=== 小說 ===
* 2014年—《刀劍神域外傳Gun Gale Online》:型號包括:M16早期型、M16A2及M16A3:
** M16早期型於第一卷中由“Pitohui”所使用。
** M16A2及A3由個別GGO玩家所使用。
== 犯罪 ==
2010年8月23日上午9時左右,一名被革職的菲律賓高階警務督察以坐便車為名,手持M16突擊步槍登上香港康泰旅行社在菲律賓的旅遊巴士,脅持車上25名人質並要求菲律賓政府讓他復職,犯人最終在同日被菲律賓警察擊斃,另有8名人質死亡、7名人質受傷。
== 參見 ==
* 手槍子彈列表
* 步槍子彈列表
* 中間型威力槍彈
* STANAG彈匣
* M9刺刀
* OKC-3S刺刀
* AR-15、XM-177、CAR-15、M4卡賓槍
* 柯爾特自動步槍—M16的班用機槍版本(或稱柯爾特M16 LMG、M16A2 LMG)
* M203榴彈發射器
* XM231/M231射孔槍
* M234防暴彈發射器
* XM26
* XM8、XM25、XM29 OICW
* M320榴彈發射器
* 迪瑪科C7、C8、SFW
* AK、AK-74
* M14自動步槍
* 尤金·斯通納
* FN FNC突擊步槍
* CETME L型突擊步槍
* 柯爾特CM901步槍
* M90A3
* 各國軍隊制式步槍列表
==註解==
==參考來源==
==參考文獻==
* Stevens, R. Blake and Edward C. Ezell. (1994). The Black Rifle: M16 Retrospective, Ontario: Collector Grade Publications.
* Hughes, David R. (1990).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16 Rifle and its Cartridge, Oceanside, CA: Armory Publications.
* Ezell, Edward Clinton. (1984). The Great Rifle Controversy, Harrisburg: Halsted Press.
== 外部連結 ==
* — Colt's Manufacturing: The M16A4 Rifle
* —D boy Gun World(AR-15/M16專輯)
* —柯爾特:M16A4步槍
* —M16全自動步槍
* —現代槍械
* —槍械園地:5.56毫米彈藥發展歷程
* —M16戰鬥訓練手冊 (PDF)
* —步槍射擊術M16A1, M16A2/3, M16A4和M4卡賓槍(戰地手冊)
* — 適用於M16A2、M16A3、M16A4 5.56毫米步槍。M4、M4A1 5.56毫米卡賓槍操作手冊
* —1965年的早期XM16E1改型的訓練影片,可以從www.archive.org免費下載
* —M16 and AR-15 - How firearms work! (Animation)
* —AR-15 Bolt Carrier and Rifle Cut Away Demonstration AR-15 槍機總成剖面檢視及上下機匣剖面檢視說明影片
Category:自動步槍
Category:突擊步槍
Category:導氣式槍械
Category:5.56×45毫米槍械
Category:美國步槍
Category:越戰武器
Category: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 |
12月20日 | 12月20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54天(閏年第355天),離全年結束還有11天。
== 大事記 ==
=== 8世紀 ===
* 753年:鑒真抵達日本。
=== 18世紀 ===
* 1722年:康熙帝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19世紀 ===
* 1803年:作為路易斯安那購地案的一部分,法國正式將新奧爾良移交給美國。
* 1860年: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率先宣佈退出聯邦,促成往後7個蓄奴州另外成立美利堅邦聯。
=== 20世紀 ===
* 1917年:蘇聯克格勃的前身全俄肅反委員會成立,費利克斯·埃德蒙多維奇·捷爾任斯基出任委員會主席。
* 1940年: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大日本帝國成立三國同盟條約聯合科技委員會。
* 1941年:由陳納德率領的美國飛虎隊成員成功攔截試圖空襲中國昆明市的日本轟炸機機隊。
* 1945年: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來華調停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爭端。
* 1946年:胡志明發表《民抗戰號召書》,反對法國在越南的統治。
* 1951年:美國愛達荷州阿科的EBR-I核子反應爐開始運轉,是人類第一次利用核能發電。
* 1957年: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波音707首次飛行,為第一款獲得成功的噴氣民航客機。
* 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共)成立。
* 1963年:「奧斯威辛集中營案」開審。
* 1968年:美國知名連環殺手「黃道十二宮殺手」犯下第一起謀殺案,其身分至今不明。
* 1970年:美國統治下的琉球發生了5千人示威的大規模暴騷亂事件,是為「胡差暴動」。
* 1971年:兩組法國人道援助團隊共同組成無國界醫生,並在隔年投入尼加拉瓜馬拿瓜的醫治工作。
* 1973年:埃塔組織暗殺西班牙首相路易斯·卡雷羅·布蘭科。
* 1977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在《人民日報》等報章上公佈試用。
* 1987年:菲律賓籍渡輪多納·帕茲號於塔布拉斯海峽與同屬菲律賓籍的小型油輪維克託號相撞後引發大火而沉沒,造成至少4,386人罹難,為非戰爭時期死傷最嚴重的海難。
* 1989年:美國發起軍事行動入侵巴拿馬,推翻其最高領導人曼紐·諾瑞嘉。
* 1989年:居英權計劃公佈。
* 1995年:北約維和軍進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1995年:從美國邁亞密飛往哥倫比亞卡利的美國航空965號班機在哥倫比亞布加附近撞山墜毀,共造成159人遇難。
* 1999年:葡萄牙政府基於《中葡聯合宣告》協定,將經長期殖民統治的澳門主權移交給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
* 1999年:美國佛蒙特州最高法院決定同性戀伴侶應與婚後的異性戀伴侶享受同等民事權利。
=== 21世紀 ===
* 2003年:香港九廣鐵路公司旗下之九廣西鐵通車(現時為港鐵屯馬綫)。
* 2005年:位於香港國際機場北面的亞洲國際博覽館正式開幕。
* 2009年:香港昂船洲大橋正式通車。
* 2009年:澳門大學新校區在橫琴島開工建設,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奠基儀式。
* 2021年:受冬季季候風及熱帶氣旋雷伊共同影響,香港及澳門當天需要發出一號戒備訊號、一號風球,打破港澳歷來最遲發出熱帶氣旋警告紀錄。同時打破最低氣溫熱帶氣旋訊號紀錄,一號風球生效期間,港澳地區只得13-16度 。
== 出生 ==
* 1537年:約翰三世,瑞典國王(1592年逝世)
* 1579年:約翰·弗萊切,英國劇作家(1625年逝世)
* 1717年:夏爾·格拉維耶,法國政治家、外交家(1787年逝世)
* 1841年:費迪南·比松,法國教育官員、新教牧師、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政治家,192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32年逝世)
* 1876年:沃爾特·亞當斯,美國天文學家(1956年逝世)
* 1890年:雅羅斯拉夫·海羅夫斯基,捷克化學家,195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67年逝世)
* 1894年:羅伯特·孟席斯,澳洲政治家,第12任澳大利亞總理(1978年逝世)
* 1898年:艾琳·鄧恩,美國電影演員、歌手(1990年逝世)
* 1902年:喬治王子,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王后第四子,首位擔任公務員的英國王室成員(1942年逝世)
* 1901年:羅伯特·傑米森·范德格拉夫,荷蘭裔美國物理學家,發明范德格拉夫起電機(1967年逝世)
* 1909年:文繡,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妾室,冊封淑妃(1953年逝世)
* 1917年:戴維·玻姆,英籍美國物理學家(1992年逝世)
* 1921年:蘇遙,臺灣小學校長、一貫道點傳師(1980年逝世)
* 1926年:賀維,英國副首相(2015年逝世)
* 1927年:金泳三,韓國政治人物,第14任韓國總統(2015年逝世)
* 1938年:約翰·哈比森,美國當代作曲家
* 1942年:-{zh-cn:讓-克洛德;zh-hk:尚-克勞德;zh-tw:尚-克勞德;}-,法國銀行家,第二任歐洲中央銀行行長
* 1946年:尤里·蓋勒,以色列魔術師
* 1946年:羅伯特·塞奇威克,美國電腦科學家
* 1948年:黃元申,香港演員
* 1948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坦尚尼亞裔英國小說家,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1950年:洪瑞珍,臺灣唸歌藝術工作者(2008年逝世)
* 1952年:珍妮·艾格特,英國性感偶像、影壇豔星
* 1955年:比納利·耶伊爾德勒姆,土耳其政治人物,第27任土耳其總理
* 1956年:穆罕默德·烏爾德·阿卜杜勒-阿齊茲,茅利塔尼亞政治人物,前任茅利塔尼亞總統
* 1957年:安娜·維西,賽普勒斯希臘族女歌手、演員
* 1958年:陳志雲,香港主持人,曾任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高層
* 1959年:卡齊米日·馬爾欽凱維奇,波蘭政治人物,第12任波蘭總理
* 1960年:金基德,韓國電影導演、編劇(2020年逝世)
* 1963年:艾蓮娜,西班牙公主
* 1965年:-{於}-小慧,中國女演員
* 1965年:張錦程,香港演員
* 1966年:冬馬由美,日本女性聲優
* 1967年:陳文山,臺灣男演員
* 1967年:伊克巴爾·席巴,巴基斯坦裔美國男演員
* 1969年:橫山智佐,日本女性聲優
* 1969年:池森秀一,日本樂團DEEN主唱
* 1969年:艾倫·狄波頓,英國作家
* 1970年:陶德·菲利普斯,美國男導演、編劇、監製、演員
* 1972年:虛淵玄,日本編劇、小說家
* 1975年:巴爾託什·博薩茨基,波蘭足球運動員
* 1976年:李鈺,中國女演員(2009年逝世)
* 1976年:張赫,韓國男演員
* 1977年:侯佩岑,臺灣女主持人
* 1978年:尹啟相,韓國男歌手、演員
* 1978年:格雷米·恩吉塔普,喀麥隆足球運動員
* 1979年:楊嘉雯,香港演員
* 1979年:邁克爾·羅傑斯,澳洲職業公路腳踏車手
* 1980年:楊魏玲花,中國女歌手,組合鳳凰傳奇成員
* 1980年:-{zh-hans:阿什利·科爾;zh-hk:艾殊利·高爾;zh-tw:阿什利·科爾;}-,英格蘭職業足球員
* 1980年:伊斯雷爾·卡斯特羅,墨西哥足球運動員
* 1980年:馬丁·德米凱利斯,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 1981年:Lia,日本女歌手
* 1981年:詹姆斯·席爾斯,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
* 1982年:張傑,中國歌手
* 1982年:大衛·庫克,美國歌手
* 1982年:大衛·賴特,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
* 1983年:黃尹宣,臺灣藝人
* 1983年:金信英,韓國女演員
* 1983年:寺島拓篤,日本男性聲優
* 1983年:喬納·希爾,美國演員、製片、編劇
* 1983年:勞拉·斯通,荷蘭名模
* 1984年:林冠吟,臺灣女歌手
* 1984年:徐佳瑩,臺灣女歌手
* 1986年:亞努皮·迪賽,美國偶像第八季參賽者
* 1987年:澤城千春,日本男性聲優
* 1988年:山下翔央,日本男藝人
* 1989年:曾智希,臺灣女藝人
* 1990年:水田航生,日本男演員
* 1990年:高橋未奈美,日本女性聲優
* 1990年:JoJo,美國歌手、唱片製作人、演員
* 1992年:黃仁德,臺灣男演員
* 1992年:李世榮,韓國女演員
* 1993年:木下有希子,日本女子偶像團體SKE48成員
* 1995年:菲利克斯·曾姆丹格斯 ,澳大利亞魔術方塊玩家,曾為三階魔術方塊單次世界紀錄保持者
* 1996年:市之瀨加那,日本女性聲優
* 1997年:中元鈴香,日本金屬團體BABYMETAL成員
* 1998年:王鶴棣,中國演員
* 1998年:楊嘉欣,香港女演員
* 1998年:-{zh-hans:基利安·姆巴佩;zh-hk:基利安·麥巴比;zh-tw:基利安·姆巴佩;}-,法國職業足球運動
* 2011年:鄧品硯,臺灣男歌手
== 逝世 ==
* 69年:維特里烏斯,羅馬皇帝(15年出生)
* 1394年:傅友德,明朝大將,被皇帝朱元璋害死(1327年出生)
* 1552年:卡塔琳娜·馮·博拉,德國人,宗教改革領導人馬丁·路德的妻子(1499年出生)
* 1722年:康熙帝,清朝君主(1654年出生)
* 1837年:-{zh-cn:弗朗西斯; zh-tw:法蘭西斯}-·尼爾,美國天主教會神父兼耶穌會士(1756年出生)
* 1873年:阮知方,越南阮朝大臣(1800年出生)
* 1911年:威廉·麥格雷戈,英國足球管理者,英格蘭足球聯賽的創辦者(1846年出生)
* 1934年:尼古拉·馬爾,喬治亞歷史學家、語言學家(1865年出生)
* 1937年:埃裡希·魯登道夫,德國軍事家(1865年出生)
* 1950年:傅斯年,前臺灣大學校長,歷史學家(1896年出生)
* 1968年:約翰·史坦貝克,美國作家,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02年出生)
* 1971年:洛伊·O·迪士尼,美國商人,華特迪士尼公司共同創辦人兼首任執行長(1893年出生)
* 1973年:路易斯·卡雷羅·布蘭科,西班牙首相(1904年出生)
* 1982年:阿圖爾·魯賓斯坦,猶太裔波蘭出生美國籍鋼琴大師、音樂家(1887年出生)
* 1984年:-{zh-cn:斯坦利·米爾格拉姆;zh-tw:史丹利·米爾格蘭}-,美國社會心理學家(1933年出生)
* 1986年:宗白華,美學家(1897年出生)
* 1996年:卡爾·薩根,美國天文學家(1934年出生)
* 1997年:伊丹十三,日本電影導演、演員(1933年出生)
* 2001年:利奧波德·塞達爾·桑戈爾,塞內加爾詩人、政治家、文化理論家,首任塞內加爾總統(1906年出生)
* 2006年:青島幸男,日本政治人物、作家、節目主持人(1932年出生)
* 2006年:馬季,中國相聲演員(1934年出生)
* 2008年:奧爾加·列佩申斯卡婭,蘇聯芭蕾舞者(1916年出生)
* 2013年:華樂庭,前香港民政署署長、前立法局官守議員(1925年出生)
* 2013年:大浦正文,日本男子排球運動員(1969年出生)
* 2015年:鄺佐輝,香港男演員(1956年出生)
* 2021年:陳漢元,中國紀錄片製片人、作詞人(1936年出生)
* 2021年:朱塞佩·加蘭特,義大利男子賽艇運動員(1937年出生)
* 2022年:張富清,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英雄(1925年出生)
* 2022年:吳冠英,中國藝術家(1955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 :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 參考文獻 ==
|
12月21日 | 12月21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55天(閏年第356天),離全年結束還有10天。
== 大事記 ==
=== 1世紀 ===
* 69年:羅馬元老院推舉-{zh-cn:韋斯巴薌; zh-tw:維斯帕先}-為羅馬皇帝,終結尼祿自殺後的內亂。
=== 12世紀 ===
* 1124年:霍諾留斯二世當選為教宗。
=== 17世紀 ===
* 1620年:英國五月花號成員抵達今日美國麻薩諸塞州普利茅斯地區,並在此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
=== 20世紀 ===
* 1919年:鼓吹抵制徵兵制度的無政府主義支持者艾瑪·高德曼在服刑2年後,被美國政府驅逐出境而前往俄羅斯。
* 1937年: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改編格林兄弟童話的首部動畫長片《-{zh-cn: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zh-tw:白雪公主;zh-hk:雪姑七友;zh-mo:雪姑七友;}-》在洛杉磯首映。
*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日本帝國和泰國締結日泰攻守同盟條約,泰國非官方式加入軸心國。
* 1962年:挪威首個國家公園龍達訥國家公園正式成立。
* 1965年:在經由68個聯合國成員國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後該公約正式獲得透過。
* 1968年:美國阿波羅8號在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執行首次繞月球航行的任務。
* 1988年:從西德法蘭克福飛往美國底特律的泛美航空103航班在蘇格蘭洛克比上空因恐怖分子預先放置的炸彈爆炸而墜毀,導致270人罹難,史稱「洛克比空難」。
* 1988年:世界機身最長、承載重量最重的飛機安託諾夫安-225運輸機進行首次試飛。
* 1991年:中華民國舉辦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為中華民國「國會全面改選」踏出第一步。
* 1991年: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哈薩克阿拉木圖簽署《阿拉木圖宣言》,成立獨聯體,宣佈蘇聯停止存在。
* 1992年: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負責發射的澳大利亞澳普圖斯B2衛星在升空約48秒後爆炸。
* 1995年:以色列軍隊從約旦河西岸地區城市伯利恆撤軍,並改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全面管理。
=== 21世紀 ===
* 2004年:香港九廣鐵路馬鞍山鐵路通車(現時為港鐵屯馬綫)。
* 2008年:臺灣臺北ING臺北馬拉松最後一次在臺北市政府前廣場比賽之後,正式走入歷史。
* 2009年:第四次江陳會在臺中市舉行。
* 2012年:古馬雅文化曆法的最後一天。壬辰年冬至。因電影2012的影響,訛傳2012年預言的日期。
* 2012年:中華民國法務部長曾勇夫簽署死刑執行令,於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刑場槍決:曾思儒和洪明聰二名死刑犯。於法務部矯正署臺中監獄刑場槍決:陳金火和廣德強二名死刑犯。於法務部矯正署臺南監獄刑場槍決:黃賢正一名死刑犯。於法務部矯正署高雄第二監獄刑場槍決:戴德穎一名死刑犯。一共於四處刑場槍決六名死刑犯。
* 2019年: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一幢樓宇發生大火,導致6人死亡,13人受傷。
* 2023年:捷克共和國布拉格查理大學文學院發生大規模槍擊事件,造成包括槍手在內的15人死亡,另有25人受傷。
== 出生 ==
* 968年:源賴信,日本武將(1048年逝世)
* 1401年:馬薩喬,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第一位使用滅點透視法的畫家(1428年逝世)
* 1773年:羅伯特·布朗,英國植物學家(1858年逝世)
* 1795年:利奧波德·馮·蘭克,德國歷史學家,被譽為「近代史學之父」(1886年逝世)
* 1804年:本傑明·迪斯雷利,英國政治人物、作家、貴族,第39、41任英國首相(1881年逝世)
* 1805年:託馬斯·格雷姆,蘇格蘭化學家(1869年逝世)
* 1815年:託馬·庫蒂爾,法國歷史畫家、教師(1879年逝世)
* 1818年:阿瑪麗亞,希臘王國首任王后(1875年逝世)
* 1850年:茲德涅克·菲比赫,捷克作曲家(1900年逝世)
* 1861年:日置益,日本外交官(1926年逝世)
* 1866年:昴德·岡昂,英國出生的愛爾蘭革命家、女權主義者和演員(1953年逝世)
* 1878年:揚·盧卡西維茨,波蘭邏輯學家、哲學家(1956年逝世)
* 1890年:赫爾曼·馬勒,美國遺傳學家、教育家,194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67年逝世)
* 1897年:羅家倫,中國教育家、歷史學家(1969年逝世)
* 1903年:甘泗淇,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64年逝世)
* 1909年:松本清張,日本推理小說作家,被譽為「世界推理小說三巨匠」之一(1992年逝世)
* 1914年:林百欣,香港企業家(2005年逝世)
* 1917年:海因裡希·伯爾,德國作家,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85年逝世)
* 1918年:庫爾特·瓦爾德海姆,奧地利政治人物,第9任奧地利總統,第4任聯合國秘書長(2007年逝世)
* 1923年:三阪亙,日裔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2019年逝世)
* 1927年:李默然,中國表演藝術家(2012年逝世)
* 1928年:王方定,中國核化學家
* 1935年:約翰·艾維森,美國電影導演,1976年以《洛基》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2017年逝世)
* 1935年:菲爾·唐納修,美國作家、製片人,第一個脫口秀節目《菲爾·唐納修秀》原創者、主持人
* 1937年:珍·芳達,美國女演員,1972年以《柳巷芳草》獲奧斯卡影后
* 1940年:弗蘭克·扎帕,美國作曲家、創作歌手、電吉他手、唱片製作人、電影導演(1993年逝世)
* 1941年:盧海鵬,香港男演員
* 1942年:胡錦濤,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 1944年:邁可·湯瑪斯,美國指揮家、鋼琴家及作曲家
* 1947年:帕科·德盧西亞,西班牙弗拉明戈吉他手,被稱為弗拉明戈之神(2014年逝世)
* 1948年:森姆·L·積遜,美國演員及監製
* 1949年:託馬·桑卡拉,上沃爾特第五任總統、布吉納法索第一任總統(1987年逝世)
* 1950年:徐立之,前香港大學校長
* 1950年:傑佛瑞·卡森伯格,美國商人、電影公司執行官、電影製片
* 1953年:許秀年,臺灣歌仔戲女演員
* 1954年:-{zh-hans:克里斯·埃弗特;zh-hant:姬絲·艾華特;zh-tw:克里斯·艾芙特;}-,美國女子網球運動員
* 1959年:弗洛倫斯·格里菲斯-喬伊娜,美國田徑運動員
* 1959年:黃和聯,馬來西亞政治人物(2014年逝世)
* 1960年:雪莉·雷曼,巴基斯坦政治人物
* 1961年:中嶋敦子,日本動畫人物設計師
* 1961年:吳鎮宇,香港男演員
* 1962年:堀內博之,日本動畫人物設計師
* 1962年:史蒂芬·梅努欽,美國銀行家,前任美國財政部長
* 1963年:德米特里·羅戈津,俄羅斯政治人物,現任俄羅斯航太總裁
* 1965年:本木雅弘,日本男演員
* 1966年:-{zh-hans:基弗·薩瑟蘭;;zh-cn:基弗·薩瑟蘭;zh-tw:基佛·蘇德蘭;zh-hk:基夫·修打蘭;zh-hant:基佛·蘇德蘭;zh-mo:基夫·修打蘭;}-,蘇格蘭裔加拿大美劇演員
* 1966年:威廉·魯託,肯亞政治人物,現任肯亞總統
* 1967年:加文·皮爾斯,澳大利亞政治人物
* 1967年: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喬治亞政治人物,第3任喬治亞總統
* 1969年:茱莉·蝶兒,法裔美籍女演員、編劇、導演、歌手
* 1972年:克勞迪婭·波爾,哥斯大黎加游泳運動員
* 1973年:馬迪亞斯·艾美達,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 1975年:夏爾·米歇爾,比利時律師、政治人物,前任比利時總理
* 1977年:三重野瞳,日本女歌手、作詞家、廣播節目主持人、節目作家、編劇
* 1977年:-{zh-hans:埃馬紐埃爾·馬克龍; zh-hant:伊曼努爾·馬克龍;}-,法國政治人物,現任法國總統
* 1978年:孫寧,中國演員
* 1979年:艾莉絲,臺灣主持人
* 1979年:周瑛鋒,中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 1981年:克里斯蒂安·扎卡爾多,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 1982年:黃智雯,香港女藝人
* 1982年:瑪希拉·罕,巴基斯坦女演員
* 1983年:史蒂芬·連,韓裔美國男演員
* 1984年:傑克遜·拉斯波恩,美國男演員
* 1985年:柳浩太郎,日本男演員
* 1986年:佩爾·弗雷德裡克·奧斯利,挪威搖滾歌手
* 1988年:狄以達,香港男歌手
* 1989年:顏毓麟,臺灣男演員
* 1989年:塔曼娜·巴提亞,印度女演員
* 1991年:裡卡爾多·薩波納拉,義大利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93年:劉展霆,香港男藝人
* 1993年:盧婷,日本女性聲優
* 1995年:Bobby,韓國男子偶像團體iKON成員
* 1996年:馬嘉伶,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 1998年:劉柏辛,中國歌手
* 1998年:米卡,中國男子偶像團體INTO1成員
* 2004年:安哲奴·加比爾,巴西職業足球運動員
* 2006年:鍾柔美,香港女歌手、演員
* 生年不詳:寺依沙織,日本女性聲優
== 逝世 ==
* 683年:唐高宗李治,唐朝皇帝(628年出生)
* 1375年:喬凡尼·薄伽丘,義大利文學家(1313年出生)
* 1807年:約翰·牛頓,英國牧師(1725年出生)
* 1912年:保羅·哥爾丹,德國數學家(1837年出生)
* 1937年:弗蘭克·B·凱洛格,美國國務卿,192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856年出生)
* 1940年:法蘭西斯·史考特·費茲傑羅,美國近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大亨小傳》(1896年出生)
* 1945年:喬治·巴頓,美國陸軍四星上將(1885年出生)
* 1985年:鄧禹平,臺灣作詞家、詩人、電影導演、畫家(1925年出生)
* 2006年:薩帕爾穆拉特·阿塔耶維奇·尼亞佐夫,土庫曼政治人物、獨裁者,首任土庫曼總統(1940年出生)
* 2017年:布魯斯·麥克坎德雷斯,美國太空人(1937年出生)
* 2021年:卡萊爾·格林,格瑞那達政治人物,曾任格瑞那達總督(1932年出生)
* 2022年:趙伊君,中國工程師(1930年出生)
* 2022年:張國成,中國工程師(1931年出生)
* 2023年:羅伯特·索洛,美國經濟學家,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24年出生)
* 2023年:劉西拉,中國土木工程專家(1940年出生)
* 2023年:阿列克謝·斯塔羅賓斯基,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1948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際籃球日
* :軍人節
== 參考資料 ==
|
12月22日 | 12月22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356天(閏年第357天),離全年結束還有9天。
== 大事記 ==
=== 9世紀 ===
* 880年:黃巢叛軍佔領唐朝東都洛陽。
=== 17世紀 ===
* 1622年:哥倫比亞重要的商業都市布卡拉曼加建城。
=== 18世紀 ===
* 1769年:清朝軍隊和緬甸貢榜王朝軍隊因為戰況拖延而同意簽署臨時和約,結束清緬戰爭。
* 1788年:阮惠宣佈自己為光中皇帝,實際上廢除後黎朝。
* 1790年:土耳其要塞伊茲梅爾被亞歷山大·蘇沃洛夫和俄羅斯軍隊襲擊佔領。
=== 19世紀 ===
* 1808年: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創作的《第五號交響曲》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次演出。
* 1885年:日本正式建立內閣制度,由伊藤博文出任首任內閣總理大臣,組成第一次伊藤內閣。
* 1888年:在托爾斯港的Loktin(議會)舉行的1888年聖誕節集會,被認為是法羅群島獨立運動的正式開始,直至1946年9月14日舉行獨立公投成功之後宣佈獨立。
* 1891年:小行星323成為第一顆透過攝影發現的小行星。
* 1894年:屈裡弗斯事件在法國爆發,猶太裔法國軍官阿弗列·屈裡弗斯被錯誤定為叛國罪。被控出賣法國陸軍情報給德國,宣告自己無罪但是無效,三份專家鑑定認為屈裡弗斯的手跡與那張告密紙上的手跡不同,8名法官審判軍法官沒有任何一人具有炮兵專業的知識,因此也無法斷定該信件與屈裡弗斯之間的罪證因果關係,證據不足,但因他的兄弟仍保有德國國籍有「通德賣國」嫌疑,法院一致判處他有罪並判處他終身流放到魔鬼島。終於1906年7月12日獲得平反。
* 1900年: 八國聯軍:英、俄、德、美、法、日、義、奧以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等十一國公使聯合向奕劻、李鴻章遞交《議和大綱》十二條。主要內容有殺害日本書記生杉山彬之事,中國須用優榮之典以謝日本政府;中國須在各國人民墳墓遭瀆發掘之處建立碣碑;軍火及製造軍火的器材不準運往中國;賠補外國人身家財產損失;並劃定使館區各國駐兵護衞使館;從北京到海邊酌定數處由各國留兵駐守,大沽炮臺一律削平;永遠禁止張貼中國軍民仇視各國的外交諭旨;修改通商行船各條約;改革總理衙門和各國公使覲見禮節。
=== 20世紀 ===
* 1905年:中國和日本簽署《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日本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慶親王奕劻、外務部尚書瞿鴻禨、直隸總督袁世凱交涉「東三省善後事宜」簽訂條約。
* 1906年:中國新疆發生里氏7.9級地震,造成至少280人死亡。
* 1910年:欽差大臣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伍連德急赴東北控制流行性鼠疫,東三省總督錫良的配合下自如地調動當地的人力物力,並嚴格地控制交通、隔離病人,甚至破除沿襲數千年的土葬舊習,請下聖旨火葬病死者以阻止疫情傳播。鼠疫襲擊了東北三省共69個縣市,超過60,000餘人死亡。
* 1911年:因保路運動四川局勢動盪,四川總督趙爾豐在辛亥革命時被革命黨尹昌衡率兵進攻總督府押至貢院明遠樓斬首。
* 1914年:開始薩利卡米什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之間的交戰。其間奧斯曼士兵在戰鬥開始前被大約 25,000 人凍死。
* 1936年:西安事變:在西安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宋美齡,並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會談。兩日後蔣中正被迫接受六項協議,再兩日後蔣中正抵達南京,張學良被扣留。
* 1937年: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人民委員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葉若夫釋出《內務人民委員部第693號命令》「所有中國人,不論國籍,凡有挑釁行為或恐怖意向者,立即逮捕,不得有誤」,開始在遠東地區清洗大量華人。然而,蘇聯多次不合理指控華人例如蘇聯當局指控一名聾啞的華人礦工為間諜。若成為一類犯人即死刑犯,二類犯人被處以處以十年以上集中營勞役,強制遷移送上火車,不上火車被槍斃,老弱病殘則大多在旅途中餓死凍死病死,估計清洗超過200,000華人。
* 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自當日至1938年10月30日在城內收埋1,793具,城外收埋41,330具,其中女屍75具、孩屍20具。南京大屠殺持續了7週合共300,000人以上遇難。
*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希馬拉被希臘軍隊佔領。
* 1941年:日本入侵香港,英軍開始失守,在香港淺水灣餘園屠殺英軍戰俘,日軍在跑馬地藍塘道進行屠殺超30人。
*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越南人民軍成立,以抵抗日本對印度支那的佔領。
* 1963年:遊輪Lakonia在葡萄牙馬德拉以北290公里處燃燒,造成128人喪生。
* 1968年:《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開始。
* 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建立。
* 1971年:國際援助組織無國界醫生由貝爾納·庫希內和一群記者在法國巴黎創立。
* 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紐西蘭建交。
* 1973年:一架皇家航空摩洛哥南方飛機卡拉維爾客機在摩洛哥丹吉爾布哈勒夫機場(現為丹吉爾伊本巴特圖塔機場)附近墜毀,造成106人死亡。
* 1974年:大葛摩島、昂儒昂島與莫愛利島在經過公民投票後,決定共同組成獨立國家葛摩。
* 1974年: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的住宅遭到臨時愛爾蘭共和軍成員的襲擊。
*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等主要領導人主導下,決定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 1981年:英國外交部宣佈尤德爵士獲英女王委任為香港總督,接替於1982年任滿的麥理浩爵士。
* 1983年: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億次以上的銀河計算機在長沙研製成功。
* 1983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成立。
* 1984年::電氣工程和核工程學士伯恩哈德·戈茨(Bernhard Goetz)在紐約地鐵列車上射殺4名年輕黑人以圖搶劫,事後逃走。其中一人達雷爾·卡貝(Darrell Cabey)受傷癱瘓並遭受腦損傷。戈茨九天後自首被指控謀殺未遂、襲擊、魯莽危害他人以及多項槍支犯罪。陪審團隨後裁定戈茨犯有一項攜帶無證槍支罪,並宣判他無罪釋放。
* 1984年:的蘇聯軍隊在蘇阿戰爭期間在昆都士省哈吉·拉赫馬圖拉村犯下的戰爭罪行,被稱為蘇聯對反共抵抗成員及其針對紅軍的軍事行動的平民的報復。事後發現屍體被燒毀,一些婦女被發現躺著並抱著死去的嬰兒,大約250名平民被殺。
* 1984年:冷戰:美國總統羅納德·裡根、副總統喬治·布什和英國撒切爾夫人在戴維營會面談及保守主義、國防、外交政策、工黨與社會主義、恐怖主義等議題。
* 1985年:美國搖滾音樂家在亞利桑那州沙漠10號州際公路上,因無帶安全帶從貨車後門扔出,脖子折斷當場死亡。當年27歲去世導致樂隊立即解散。
*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爆發,經過數天的血腥對抗,羅馬尼亞共產黨總統尼古拉·齊奧塞斯庫被揚·伊利埃斯庫推翻。其中162人於1989年12月16日至22日期間發生的反西奧塞古的抗議活動中死亡,942人於救國陣線奪取羅馬尼亞政權後發生的戰鬥中死亡。合共造成1,104人死亡。
* 1989年:柏林勃蘭登堡門重新開放,民主德國總理漢斯·莫德羅迎接從另一端穿過的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時隔近30年後重新開放,有效結束了東德和西德的分裂。
* 1992年:英屬香港銅鑼灣崇光百貨特賣部發生火警,一批電器用品焚毀,無人受傷。
* 1992年:在接近的黎波里國際機場時,一架利比亞阿拉伯航空公司1103號航班運營的波音727在半空中與利比亞空軍一架米格-23戰鬥機相撞,造成157人死亡。
* 1994年:申根公約生效。是一項申根區包含27個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條約協定,其簽約目的是取消相互之間的邊境檢查點,並協調對申根區之外的邊境控制。
* 1996年:在弗吉尼亞州納羅斯附近墜毀,機上6人全部遇難。
* 1997年:在墨西哥恰帕斯州阿克泰爾小村莊舉行的羅馬天主教積極分子為土著祈禱會的與會者遭到準軍事部隊的屠殺,其中包括許多兒童和孕婦,造成45人死亡。
* 1997年:索馬利亞內戰: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在埃及開羅簽署《開羅宣言》,放棄了有爭議的索馬利亞總統頭銜。是自1991年以來索馬利亞邁向和解的第一個重大步驟。
* 1999年:香港錄得氣象史上最嚴寒的冬至,市區當天氣溫只有6至10攝氏度。
* 1999年:大韓航空貨運8509號班機在倫敦墜毀,導致機上4人死亡。
=== 21世紀 ===
* 2001年:在美國航空63號航班上試圖透過點燃藏在鞋子裡的炸藥來摧毀一架客機。
* 2001年:阿富汗臨時政府成立,哈米德·卡爾扎伊宣誓就任臨時政府主席。
* 2001年:日本海上保安廳與-{zh-cn:朝鮮;zh-tw:北韓}-工作船在奄美大島附近海域爆發軍事衝突。
* 2007年:中國宋朝海上絲綢之路古沉船南海一號在廣東省陽江市附近海域整體打撈出水。
* 2008年:美國田納西州羅恩縣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燃煤發電廠的固體廢物控制區的灰堤破裂,釋放出420萬立方米的煤粉煤灰漿,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洩漏事故。
* 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簽署一項美國國會在1993年透過「禁止公開性傾向的同性戀者在軍中服役」的法令,廢除持續了17年的禁止同性戀人士公開服役的“不問,不說”法令。
* 2012年:美國人民民族黨的巴希爾·艾哈邁德·比洛爾和其他八人在基薩卡瓦尼集市附近的達基納爾班迪地區的巴基斯坦塔利班炸彈襲擊者自殺式襲擊中喪生。
* 2016年:一項研究發現rVSV-ZEBOV疫苗針對埃博拉病毒的有效率為70%至100%,從而使其成為第一種經過驗證的針對該疾病的疫苗。
* 2017年:聯合國安理會針對朝鮮的第2397號決議獲得一致透過。
* 2017年:美國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簽署2017年減稅和就業法案。
* 2018年: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引發的海嘯造成至少430人死亡、近千人受傷。
* 2020年:在衣索比亞發生,報告有100人死亡。
* 2022年:烏克蘭遊戲開發商在巴赫姆特戰役時被殺。俄國富豪弗拉基米爾·布丹諾夫(Vladimir Budanov)被人發現在印度拉雅加達酒店房內猝逝,兩日後則是同家酒店3樓墜落身亡,聖彼得堡海軍部造船廠總經理亞歷山大·布扎科夫(Alexander Buzakov)突然死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俄國富豪陸續出現離奇死亡事件。
== 出生 ==
* 250年:戴克裡先,羅馬帝國皇帝(312年逝世)
* 1178年:安德天皇,日本第81代天皇(1185年逝世)
* 1300年:元明宗和世琜,元朝皇帝(1329年逝世)
* 1546年:黑田孝高,日本戰國安土桃山時代武將(1604年逝世)
* 1639年:讓·拉辛,法國劇作家(1699年逝世)
* 1696年:詹姆士·奧格爾索普,英國陸軍上將(1785年逝世)
* 1723年:卡爾·弗里德里希·阿貝爾,德國作曲家、維奧爾琴演奏家(1787年逝世)
* 1823年:-{zh-hk:尚-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zh-cn:讓-亨利·法布林;zh-tw:尚-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法國昆蟲學家(1915年逝世)
* 1856年:弗蘭克·B·凱洛格,美國第45任美國國務卿,192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37年逝世)
* 1858年:賈科莫·普契尼,義大利歌劇作曲家(1924年逝世)
* 1859年:奧託·赫爾德,德國數學家(1937年逝世)
* 1862年:何東,香港企業家、慈善家(1956年逝世)
* 1867年:菲利波·託馬索·馬裡內蒂,義大利詩人、作家,未來主義運動推手(1944年逝世)
* 1869年:班布里奇·科爾比,美國律師、政治人物,曾任美國國務卿(1950年逝世)
* 1872年:卡米爾·介蘭,法國獸醫、細菌學家、免疫學家,卡介苗發明者(1961年逝世)
* 1874年:弗朗茲·施密特,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大提琴家(1939年逝世)
* 1883年:埃德加·瓦雷茲,法裔美國作曲家(1965年逝世)
* 1887年: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印度數學家(1920年逝世)
* 1891年:安倍明義,日本教育家(1982年逝世)
* 1899年:紀育灃,中國化學家(1982年逝世)
* 1903年:霍爾登·凱弗·哈特蘭,美國生理學家,196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83年逝世)
* 1905年:肯尼斯·雷克斯雷斯,美國詩人、翻譯、評論家(1982年逝世)
* 1910年:夏承楹,臺灣作家(2002年逝世)
* 1912年:小瓢蟲·約翰遜,美國第36任總統林登·詹森夫人(2007年逝世)
* 1914年:房道龍,成龍的父親(2008年逝世)
* 1915年:芭芭拉·比林斯利,美國女演員(2010年逝世)
* 1920年:羅賓·道爾頓,澳大利亞文學經紀人、電影製片人、回憶錄作家(2022年逝世)
* 1941年:斯坦利·惠廷厄姆,英國化學家,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1943年:保羅·沃爾福威茨,前世界銀行行長、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
* 1944年:史提夫·卡爾頓,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
* 1945年:黛安·索耶,美國電視新聞記者
* 1948年:甄文達,美國華裔廚師、烹飪電視節目主持人
* 1949年:莫里斯·吉布,英國樂團比吉斯合唱團成員(2003年逝世)
* 1949年:羅賓·吉布,英國樂團比吉斯合唱團成員(2012年逝世)
* 1951年:傑拉爾德·格羅夫納,英國貴族,第六代西敏公爵,英國最富有的地產商、全國最大地主之一(2016年逝世)
* 1955年:託馬斯·聚德霍夫,德國生物化學家
* 1956年:呂良偉,香港男演員
* 1957年:蔡琴,臺灣女歌手
* 1959年:蘇斯達,德國足球領隊
* 1959年:伯恩德·舒斯特爾,德國前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
* 1960年:尚·米榭·巴斯奇亞,美國塗鴉、表現主義藝術家(1988年逝世)
* 1960年:周華健,臺灣創作歌手、製作人
* 1960年:大衛·帕斯奎西,美國男演員、喜劇演員
* 1961年:矢吹俊郎,日本動畫作曲家、音樂製作人
* 1962年:雷夫·範恩斯,英國男演員
* 1963年:林珊珊,香港主持人
* 1963年:朱塞佩·貝爾戈米,義大利前足球員
* 1963年:卡琳·凱勒-祖特爾,瑞士政治人物,現任瑞士聯邦委員會委員
* 1964年:董至成,臺灣藝人
* 1964年:李在明,韓國政治人物、律師,曾任京畿道知事
* 1965年:佐藤文也,日本女性漫畫家
* 1965年:大衛·S·高耶,美國編劇、導演
* 1965年:文熙景,韓國女演員
* 1965年:維多利亞·阿隆索,阿根廷製片人
* 1966年:莊棣華,香港魚類學家、博物學家
* 1966年:淺美裕子,日本漫畫家
* 1966年:國生小百合,日本女歌手
* 1967年:理查德·詹姆斯·愛德華茲,威爾斯音樂創作人,樂隊狂街傳教士成員(1995年失蹤)
* 1967年:中村豐,日本動畫師、動畫演出家
* 1967年:江珊,中國女演員
* 1968年:路易斯·埃爾南德斯,墨西哥前足球員
* 1969年:孟庭葦,臺灣女歌手
* 1970年:泰德·克魯茲,美國政治人物,現任德州聯邦參議員
* 1971年:李惠英,韓國女演員
* 1972年:凡妮莎·帕拉迪絲,法國歌手、演員
* 1975年:謝爾蓋·阿什萬登,瑞士柔道運動員
* 1976年:靳東,中國男演員
* 1977年:吉傑,中國男歌手、主持人
* 1978年:安信源,韓國饒舌男歌手、演員
* 1978年:埃曼努埃爾·奧利薩德貝,奈及利亞裔波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79年:紫凝,中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 1980年:李恩宙,韓國女演員(2005年逝世)
* 1982年:尚雯婕,中國女歌手
* 1983年:鹿野優以,日本女性聲優
* 1983年:珍妮弗·霍金斯,2004年澳洲環球小姐、世界環球小姐冠軍
* 1984年:低頻獵人,瑞典男歌手、DJ
* 1986年:溫家偉,香港男藝人
* 1986年:卡拉·西蒙,加泰隆尼亞電影導演
* 1988年:亞歷珊安德拉·艾弗特,美國模特兒
* 1989年:陳穎欣,香港女子偶像團體Super Girls成員
* 1989年:喬丁·斯帕克斯,美國歌手
* 1990年:安濟知佳,日本女性聲優
* 1990年:讓-巴普提斯特·莫尼耶,法國兒童合唱團歌手
* 1994年:楊廷東,中國男演員
* 1994年:吳柳芳,中國女子體操運動員
* 1992年:忽那汐裡,日本女演員
* 1992年:文星伊,韓國女子偶像團體MAMAMOO成員
* 1992年:曹惠晶,韓國女演員
* 1993年:梅根·崔娜,美國女歌手、詞曲作家
* 1993年:李萌萌,中國女演員
* 1996年:於適,中國男演員
* 1997年:嶺內智美,日本女性聲優
* 1997年:-{zh-hans:凱爾·斯科特;zh-hk:卡爾·史葛;zh-tw:凱爾·斯科特;}-,英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98年:黃霄雲,中國女歌手
* 1998年:鈴木崚汰,日本男性聲優
* 1999年:楠木燈,日本女性聲優、歌手
* 2000年:孫英宰,韓國男子偶像團體THE BOYZ成員
* 2002年:-{zh-hans:達維德·達特羅·福法納;zh-hk:大衛·達曹·科芬拿;zh-tw:大衛·達特羅·福法納;}-,象牙海岸職業足球運動員
* 生年不詳:望月淳,日本漫畫家
== 逝世 ==
* 1419年:對立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羅馬主教(約1370年出生)
* 1822年:查爾斯·摩爾,愛爾蘭貴族,英國陸軍元帥,第一代德羅赫達侯爵(1730年出生)
* 1835年:弗蘭茨·馮·保拉·施蘭克,德國牧師、植物學家、昆蟲學家(1747年出生)
* 1867年:泰奧多爾·盧梭,法國風景畫家(1812年出生)
* 1880年:喬治·艾略特,英國小說家(1819年出生)
* 1899年:休·格羅夫納,英國貴族,第一代西敏公爵(1825年出生)
* 1901年:塔瑪蘭·索雷爾,瑞典蛛形動物學家(1830年出生)
* 1936年: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蘇聯作家(1904年出生)
* 1971年:C·C·利特爾,美國遺傳學家(1888年出生)
* 1974年:蔣法賢,香港醫生、教育家、慈善家(1903年出生)
* 1984年:,美國爵士樂、藍調和福音歌手(1902年出生)
* 1985年:,美國搖滾樂歌手(1958年出生)
* 1987年:謝俠遜,中國象棋、西洋棋棋手(1888年出生)
* 1996年:蔣孝勇,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之子(1948年出生)
* 1999年:陳景崧,臺灣醫師(1903年出生)
* 2014年:喬·科克爾,英國搖滾樂及爵士樂歌手(1944年出生)
* 2017年:利昂·卡敏,美國心理學家(1927年出生)
* 2020年:愛德蒙·克拉克,美國電腦科學家(1945年出生)
* 2022年:龍馭球,中國工程師(1926年出生)
* 2022年:顧真安,中國工程師(1936年出生)
* 2022年:汪同三,中國經濟學家(1948年出生)
* 2022年:安東·特卡奇,斯洛伐克男子腳踏車運動員(1951年出生)
* 2023年:多默·威廉姆斯,紐西蘭司鐸級樞機(1930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在大多數年份,這一天是冬至。
* :母親節
* :軍人節
* :
* :教師節
== 參考資料 ==
|
1896年 | == 大事記 ==
*1月1日——韓國開始使用公曆。
*1月4日——猶他州成為美國第45個州。
*2月1日——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作曲的歌劇《波希米亞人》在義大利都靈首演。
*4月——馬達加斯加成為法國殖民地。
*4月6日——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奧運會的故鄉—希臘雅典舉行,來自13個國家的311名運動員參加了這次奧運會。(當時清廷曾接到國際奧運會的邀請,但並未參加)
*6月2日——人類無線電的創始人馬可尼向英國政府提出了編號為12039的電報專利申請書。
*6月3日——清朝政府同俄國簽訂《中俄密約》。
*8月28日——任大清帝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乘“聖路易斯”號油輪抵達紐約,開始對美國進行訪問。
*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蒙難,被中國駐英大使館人員拘捕。
*亨利·福特製造出第一輛汽油機車:福特一號車。
*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在意外發現了放射現象,即原子自然衰變的現象。
*陸潤庠在蘇州創辦蘇綸紗廠。
*中國交通大學創辦。
*嚴復在天津譯著了《天演論》。
*美國開始有排球比賽。第一部規則發表在1896年7月的美國《體育》雜誌上。
*首屆“卡耐基國際展”由當時最著名的工業家─安德魯·卡耐基於創辦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
== 出生 ==
* 1月6日——範壽康,中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1983年逝世)
* 1月21日——賓臣,有利銀行香港經理、英皇御準香港賽馬會主席(1972年逝世)
* 2月16日——歐仁妮·布朗夏爾,法國人、前世界最年長者(2010年逝世)
* 3月7日——華裡士,英國軍官(1982年逝世)
* 3月26日——傅斯年,中國歷史學家、學術領導人 ( 1950年逝世 )
* 5月30日——霍華·霍克斯,美國電影導演(1977年12月26日逝世)
* 6月6日——亨利·艾林罕,英國一戰老兵和世界最年長男性(2009年逝世)
* 7月9日——瑪利亞·高梅斯·瓦琳廷,巴西超級人瑞(2011年逝世)
* 7月9日——李濟,人類學家(1979年逝世)
* 7月25日——約瑟芬·鐵伊,英國著名推理小說家(1952年逝世)
* 8月1日——弗雷德裡克·布拉開,美國物理學家(1972年逝世)
* 8月9日——讓·皮亞傑,著名兒童心理發展學家(1980年9月16日逝世)
* 8月26日——貝斯·庫珀,美國超級人瑞(2012年12月4日逝世)
* 9月10日——葉挺,北伐名將(逝世1946年)
* 9月21日——沃爾特·布魯寧,美國超級人瑞,前世界最年長男子(2011年逝世)
* 9月24日——史考特·費茲傑羅,美國近代著名小說家(1940年逝世)
* 9月25日——亞歷山德羅·佩爾蒂尼,前義大利總統(1990年逝世)
* 11月17日——利維·維谷斯基,蘇聯著名心理學家(1934年逝世)
* 11月23日——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捷克斯洛伐克政治家(1953年逝世)
* 12月1日(公曆,當年合儒略曆11月19日)——朱可夫,蘇聯將領(1974年逝世)
* 12月7日——郁達夫,中國作家(1945年逝世)
== 逝世 ==
*
6年
9 |
營養 | 營養素()又稱營養成分、養分、營養,指食物中包含的熱量及其他有利健康的成分。營養學是解釋食物中營養素和其他物質與生物體的維持,生長,繁殖,健康和疾病相互作用的科學。人以及多數動物攝入食物以獲得足夠的營養素;攝取食物後,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利用食物中身體需要物質(養分或養料)以維持生命活動。透過適當的攝入營養可以免去很多疾病。"Nutrition (Meaning Of)." Nutrition (Meaning Of). N.p., n.d. Web. 13 Dec. 2013. <http://www.encyclo.co.uk/define/Nutrition >.
營養素可分為需求量較大的宏量營養素和需求量較小的微量營養素。其中宏量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質、纖維素、蛋白質以及水;微量營養素包括礦物質和維生素,而維生素又可細分為脂溶性維生素與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有: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則包括有:維生素B1、B2、B6、B12以及菸鹼酸、葉酸、維生素C。
宏量營養素,除纖維素和水之外,主要為人體提供能量,以焦耳或者卡路里來衡量。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提供4千卡能量,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能量。其他營養素,包括纖維素、水、礦物質和維生素,不提供能量,但在機體的生理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六大營養素 ==
=== 碳水化合物 ===
碳水化合物,又稱醣類,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及其縮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總稱,一般由碳、氫與氧三種元素所組成,廣佈於自然界。醣類的另一個名稱為“碳水化合物”,其由來是根據生物化學家先前發現一類物質可寫成經驗分子式:Cn(H2O)n,其氫與氧元素的比例始終為2:1,故以為醣類是碳和水的化合物;但後來的發現證明了許多糖類並不符合上述分子式,如:鼠李醣(C6H12O5);而有些物質符合上述分子式卻不是糖類,如甲醛(CH2O)等。醣類為人體之重要的營養素,主要分成三大類:單醣、雙醣和多醣。單醣和雙醣是分子量較小的碳水化合物,因具甜味常簡稱為“糖”;例如葡萄糖和果糖是單醣,蔗糖、麥芽糖和乳糖是雙醣,五者均可作甜味劑。單醣是人體吸收的主要醣類單位;此外,還有寡糖為三碳醣~十碳醣,超過十碳醣稱為多醣。
糖類在生物體上扮演著眾多的角色,像多醣可作為儲存養分的物質,如澱粉和糖原;或作為動物外骨骼和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如:甲殼素和纖維素;另如五碳醛醣的核糖是構成各種輔因子的不可或缺失之物質,如ATP、FAD和NAD)也是一些遺傳物質分子的骨幹(如 DNA和 RNA)。醣類的眾多衍生物同時也與免疫系統、受精、預防疾病、血液凝固和生長等有極大的關聯。在食品科學和其他非正式的場閤中,碳水化合物通常是指:富有澱粉(如五殼類、麵包或麵食)或簡單的醣類的食物(如食糖)。
=== 蛋白質 ===
蛋白質是一種由氨基酸分子組成的有機化合物。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是根據對應基因進行編碼的。除了遺傳密碼中20種標準氨基酸。多個蛋白質可以形成穩定的蛋白質複合物併發揮某一特定的功能。酶是最常見的蛋白質,對於生物體的代謝非常重要。
=== 脂質 ===
一個典型的食用脂質分子由數個脂肪酸(包含長碳氫鏈)組成,與甘油結合。代表性的為三酸甘油脂(三個脂肪酸附到甘油上),脂肪酸可依所包含不同細微構造而被分成飽和與不飽和。飽和脂肪酸碳鏈上所有的碳都和氫原子結合,而不飽和脂肪酸有一些碳原子之間的連線是雙鍵。所以他們分子中,相對於同樣長度的飽和脂肪酸含較少氫原子。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再進一步被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有一個雙鍵)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個雙鏈)。
=== 礦物質 ===
礦物質,又稱為無機鹽及膳食礦物質,除了碳、氫、氮和氧之外,也是生物必需的化學元素之一,也是構成人體組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謝等生命活動的主要元素,約佔人體體重的4.4%。它們可以是巨量礦物質(需求相對比較大)或微量礦物質(需求較小)。他們可以自然地存在於食物中,或是以元素或礦物形式地被新增入食物,例如碳酸鈣或氯化鈉;有部分新增物為自然來源,例如牡蠣殼。有時礦物質會被加入食物以外的飲食裡,因為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和在食土病裡,稱為「異食癖」或「食土症」。
適當地吸取一定程度的每種食用礦物質是有必要持續去維持身體的健康。而過量吸取食用礦物質可能會導致直接或間接的病症,歸咎於身體裡礦物質程度之間的競爭特性。例如,大量的鋅並不有害於它自己,但卻會導致銅的不足(除非補償,按照老年眼疾研究計劃裡指出)。有媒體報導稱,物體接觸礦物質含量過高的井水後,會在物體表面形成薄膜,經長時間暴曬,薄膜會變成堅硬的外殼,即「石化」。
不同地理學地區的土壤含有不同數量的礦物質。
=== 維生素 ===
維生素是生物體所需要的微量營養成分,而一般又無法由生物體自己生產,需要透過飲食等手段獲得。
維生素不能像醣類、蛋白質及脂肪那樣可以產生能量,組成細胞,但是它們對生物體的新陳代謝起調節作用。缺乏維生素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適量攝取維生素可以保持身體強壯健康;過量攝取維生素卻會導致中毒。
維生素分為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貯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出,且容易在烹調中遇熱破壞;「脂溶性維生素」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可隨脂肪為人體吸收並在體內儲積,排洩率不高。每一種維生素通常會產生多種反應,因此大多數維生素都有多種功能。
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其中包括4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和9種水溶性維生素(8種維生素B,維生素C)。
=== 水 ===
水有利於部分生物化學反應的進行,如動物的消化作用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及溶解物質的作用,如血液中的血漿絕大部分都是水,有助於體內傳輸營養及氧。由於水可以透過蒸發而降低溫度,因此水對於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如動物的汗液及植物的蒸騰作用。
== 常見營養指標 ==
當前常見的營養指標包括美國國家醫藥局()制訂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這套指標包括以下數項:
* 每日營養建議攝入量();
* 平均需要量();
* 適宜攝入量();
*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
== 參考資料 ==
== 參考書籍 ==
* 《公共營養師(基礎知識)》
== 參見 ==
*自由基
*抗氧化劑
*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
*臨床營養學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Category:化學海洋學
Category:生態學
Category:營養物質
Category:農業土壤學
Category:生命化學元素 |
綏靖主義 | 綏靖主義(),又稱為姑息主義、綏靖政策,是指對獨裁專制的國家和侵略勢力作出政治或物質讓步的短視現實主義、孤立主義及和平主義政策來暫時避免軍事衝突的外交政策,姑息主義被認為是失敗的,因為它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二戰之後至今的的各種戰爭與衝突,姑息主義的知名案例是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斯坦利·鮑德溫和內維爾·張伯倫在1935年至1939年間對德國和義大利實施的外交政策。
1930年代初,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及《凡爾賽條約》的德國待遇等問題,這種讓步被一些人認為是正確的。在1938年9月30日達成《慕尼黑協定》時,這一政策已經遭到工黨與保守黨持不同政見者 如後來的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安東尼·艾登(後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等人的反對。
隨著人們對歐洲局勢越來越警覺,張伯倫訴諸新聞審查制度來控制公眾輿論。在慕尼黑之後,他滿懷信心地宣佈自己已經確保「我們時代的和平」得以持續下去Hunt, The Makings of the West p. 861。但是,特別是《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禍水東引的計劃破盤,二戰最終爆發,七十多年來,這些政策一直是學者,政界和外交官間激烈辯論的主題。
==詞源==
「綏靖」一詞來源不詳,但早見於左傳成公十三年: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
三國志之吳書·陸遜傳
==集體安全失敗==
綏靖主義是在1937年至1938年間,透過持續讓步對德國元首希特勒和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實施的政策,旨在使獨裁者願意加入國際合作。希特勒無視他在慕尼黑所作的承諾,於1939年3月15日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而此前擁護綏靖的首相張伯倫決定採取抵抗德國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企鵝政治詞典》,1939年
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源於國際聯盟的失敗和集體安全的失敗。國際聯盟於一戰後成立,希望以當時的國際合作和對侵略擴張的集體抵抗可以防止另一場戰爭。聯盟成員如果受到攻擊,有權獲得其他成員的協助。集體安全政策與實現國際裁軍的措施同時進行,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以對侵略者的經濟制裁為基礎。當面對獨裁者的侵略時,它似乎是無效的,特別是德國對萊茵蘭地區重新駐兵的軍事化,以及義大利對衣索比亞帝國的軍事行動。
===英德海軍協定===
儘管希特勒已經違反了《凡爾賽條約》,但在1935年的這一公約中,英國允許德國開始重建其海軍,包括U型潛艇。
===萊茵蘭復軍事化===
凡爾賽條約後,萊茵蘭進行了非軍事化。德國接受了1925年的《洛迦諾公約》所規定的這一安排。希特勒聲稱它威脅到德國,並於1936年3月7日將德軍派往萊茵蘭。他賭英國不介入,但不確定法國會如何反應。希特勒的許多顧問都反對這一行動。如果希特勒的部隊遭到法國抵抗,德軍將撤離。法國向聯盟提出抗議,但未採取任何行動。法國諮詢了英國,工黨議員休·道爾頓主張堅決抵抗。但英國首相斯坦利·鮑德溫說:英國無法保證支援法國,因為輿論不可能支援,英國人認為德軍只是走進他自己的後院。希特勒應邀進行談判,他提出了與西方的友好條約,但對於細節不發一語。希特勒對萊茵蘭的佔領,使他相信國際對德國無可奈何。
===1937–1939年的綏靖===
1937年,斯坦利·鮑德溫辭去首相,內維爾·張伯倫接任。張伯倫奉行綏靖和重新武裝政策。張伯倫的綏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在1938年與希特勒就捷克斯洛伐克問題進行的談判。
====德奧合併====
儘管一戰的戰勝國禁止了德國和奧地利合併,但現在,對德奧合併的反應是溫和的。國際社會對1938年3月12日事件的反應使希特勒得出結論,認為他可以在擴張計劃中使用更具侵略性的策略。德奧合併為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協定鋪平了道路,
==二戰前的綏靖==
===原因===
對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採取綏靖政策原因,現在有多種解讀:
# 對於世界大戰的恐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給各國的經濟和情感創傷還沒有癒合;
# 由於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極端壓迫,使得各國相信德國只是為了要回自己應得利益;
# 英法兩國以為希特勒區域性收回德意志帝國的故土便會滿足;
# 張伯倫認為可以信賴希特勒作出的承諾;
# 來自西方盟國的背叛;
# 經歷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缺乏經濟實力與同期崛起的納粹德國對抗。
===經過===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雖然國際聯盟不承認日本扶植的滿洲國,但多國卻認為中國和日本都是《非戰公約》締約國,主張中國和日本透過談判處理爭端,歐美多國沒有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軍事行動作出經濟制裁及軍事幹預。
1935年3月,德國退出裁軍會議,由原先的秘密擴軍轉變成公開且大規模地擴軍備戰。英國與德國締結《英德海軍協定》,雖然協定的條文限制德國海軍的規模,但這做法等同放寬在一戰後對德國擴充軍備的嚴格限制。
1935年1月,法國與義大利簽定,令義大利放心從利比亞調動部隊到東非侵略衣索比亞戰爭。1935年10月,義大利經意屬索馬利亞及意屬厄利垂亞入侵衣索比亞,並在隔年佔領了衣索比亞全境,建立意屬東非。
1935年8月透過的美國中立法,要求美國維持軍事中立,雖然規定美國公民及公司不得向入侵衣索比亞的義大利出售武器,但沒有禁止出售石油及礦產。
1936年3月,德軍進入萊茵非武裝區,英法按兵不動。8月德意兩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支援佛朗哥的國民軍,英法則推行不干涉政策,沒有軍事援助西班牙第二共和國,佛朗哥推翻第二共和國後,佛朗哥政權成為德國的盟友,德國還借西班牙戰場完成了軍事實驗,提升德軍的組織和戰力。
1938年10月,希特勒的野心日益膨脹,開始染指捷克斯洛伐克Corvaja, Santi and Miller, Robert L. (2008) Hitler & Mussolini: The Secret Meetings. New York: Enigma Books. . p.73,但是法國、英國、德國及義大利簽署慕尼黑協定,不幹預德國進軍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德國和義大利之後勒令捷克斯洛伐克將斯洛伐克南部割給其盟友匈牙利王國,史稱第一次維也納仲裁裁決。
英法認為希特勒會在得到蘇臺德地區後便會滿足,相繼和德國發表了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以為可避免歐洲爆發大戰,但在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並建立了傀儡政權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及斯洛伐克共和國,匈牙利則佔領了喀爾巴阡魯塞尼亞。波蘭佔領了扎奧爾傑。1939年4月,義大利入侵並佔領了阿爾巴尼亞,國聯只譴責了義大利的行為。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兩國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但法國僅在9月7日對德國發動小規模的薩爾攻勢,9月17日被擊退後,雙方一直在邊境對峙,處於假戰狀態,蘇聯和德國在之前已締結《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且瓜分波蘭,德國和蘇聯吞併波蘭後,德國趁西線處於假戰狀態,出兵入侵丹麥及挪威。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綏靖==
===政府意見===
大多數保守黨議員表示支援綏靖政策,儘管丘吉爾說他們意見分歧。1936年,丘吉爾與保守黨政治家代表團表達了對德國重新武裝的速度的警惕。在保守黨中,丘吉爾與眾不同的是,他認為德國威脅自由和民主,認為英國的重新武裝應該更加迅速地進行。
丘吉爾在慕尼黑的前一週警告說:在英國和法國的壓力下,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等於完全是把西方民主國家投降到德國的武力威脅之下。他和其他一些拒絕對慕尼黑事件投票的保守黨人遭到當地選區政黨的不歡迎。
===軍事意見===
英國皇家海軍被部分人認為傾向綏靖主義。1937年的阿比西尼亞危機中,英國皇家海軍表示有信心在公開戰爭中輕鬆擊敗義大利皇家海軍。但是,皇家海軍贊成綏靖政策,因為它不想將其大部分海軍力量用於地中海,從而削弱其對德國和日本的立場。1938年,皇家海軍允許了對慕尼黑的綏靖行動,因為它計算得出當時英國不幹預仍將保持英國在防禦能力上的政治和軍事資源。
1930年代的英國媒體強調了直接對抗的危險,他們的普遍共識是對一支納粹部隊防禦是不可能的。皇家空軍在1938年10月向戰鬥機部門發出警告,稱德國轟炸機可能造成的情況……在接下來的十二個月中肯定不會令人滿意。
在法國,空軍情報部門仔細檢查了德國空軍的實力。德國每月生產1000架戰機,當時的法國空軍認為德國具有決定性的空中優勢,因此對1938年保衛捷克斯洛伐克的能力感到悲觀。法國航空部長樂觀地告訴政府,空軍有能力制止一支德國空軍。但是,空軍參謀長約·維耶明將軍作出警告,他一貫反對與德國交戰。
===反對黨===
英國的工黨原則上反對德國,但主張和平主義。當時工黨的領導人克萊曼·艾德禮最初認為和平不能靠國防,而是靠世界的法治與經濟力量,主張在國際聯盟的指導下廢除國家軍備,甚至是裁軍和建立世界維和部隊。在德國開始增加軍力時,英國官方反應竟是向法國政府施壓,要求法國讓步以安撫德國。然而,由於德國的威脅越來越大,國際聯盟的效率低下,這項政策最終不得人心。克萊曼·艾德禮到1930年代末期,轉而支援邱吉爾的觀點,強烈反對張伯倫的綏靖政策。
===輿論===
英國的輿論在1930年代初一直強烈反對戰爭和重新武裝,儘管這種情況在十年中開始有所改變。在1933年牛津大學的一次辯論中,一群大學生透過了一項動議,說他們不會參戰,這使德國的一些人說英國永遠不會參戰。鮑德溫告訴下議院,由於該國強烈的和平主義情緒,他在1933年無法實行重整政策。1935年,有一千一百萬人對國際聯盟的和平投票作出反應,承諾透過國際協定支援削減軍備。另一方面,同一項調查還發現,有58.7%的英國選民贊成針對侵略者的集體軍事制裁。隨著1936年西班牙內戰的爆發,即使是和平運動的左翼也開始迅速轉向,許多和平選民開始贊同抵抗希特勒。1937年,大多數年輕的和平主義者已經改變了看法,認為對於德國的正當回應可能是戰爭。
1937年倫敦時報()表示:每天晚上我都竭盡所能,避免寫出任何可能傷害英國與德國脆弱關係的報導。
1938年9月30日,張伯倫回到英國後,向人群發表了他著名的「我們時代的和平」演說。該協議得到了大多數媒體的支援,只有雷諾新聞和一家傾向於工黨的報紙表示反對。工黨在議會中反對該協定。一些保守黨人投了棄權票。但是,唯一提倡戰爭的國會議員是保守黨達夫·庫珀,他為表示抗議該協議而辭職。
===媒體的作用===
綏靖主義的正面觀點部分是由媒體塑造的。倫敦時報的德國通訊員諾曼·埃布特(Norman Ebbutt)指控,他關於納粹軍國主義的持續報導遭到編輯的壓制。理查德·科克特(Richard Cockett),威廉·希爾(William Shirer)和弗蘭克·麥克唐納(Frank McDonough)等歷史學家都證實了這一主張。 1938年10月的蓋洛普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86%的公眾認為希特勒對自己未來的領土野心撒謊,但是被立場偏袒張伯倫的出版商在最後一刻從《新聞紀事》中刪掉了。
張伯倫對BBC的直接操縱是持續和令人震驚的。例如,哈利法克斯勳爵告訴廣播製作人不要冒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他們透過審查工黨的反德國和義大利評論來遵守。張伯倫展示了當時的民主政體在試圖操控新聞界時的影響。對於張伯倫而言,這樣做的危險在於,他寧願忘記自己發揮瞭如此的影響力,而越來越多地將當時的新聞界誤認為是真正的公眾輿論。
張伯倫從慕尼黑回來的那天,記者希拉·格蘭特·達夫(Shiela Grant Duff)的《企鵝特別版》,由捷克人與歐洲人出版並分發給每位議員。她的書是對捷克民族的熱情捍衛,對英國政策進行了詳盡的批評。它具有影響力並被廣泛閱讀。
===二戰開端===
德國入侵波蘭,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一致認為綏靖主義是負有責任的。工黨國會議員休·道爾頓等人與保守黨人和對希特勒持反對態度的貴族王室確定了新政策。三名英國記者邁克爾·富特,弗蘭克·歐文和彼得·霍華德出書並以「加圖」的名義寫作,呼籲將15位公眾人物免職,其中包括張伯倫和鮑德溫。據說,綏靖政策促成了保守黨在1945年大選中的失敗。歷史學家戴維·戴克斯(David Dilks)認為,綏靖主義的目的是以他人的代價購買暫時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在事後以各種方式解釋了張伯倫的政策。可以說,張伯倫真誠地相信,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野心是有限的,解決他們的不滿將保護世界免受戰爭的侵害;為了安全,應該加強軍事和空中力量。許多人認為這種信念是謬誤的,因為獨裁者的要求不受限制,綏靖使他們有時間獲得更大的力量。
A·J·P·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中的論點(有時被稱為修正觀點)在當時遭到許多歷史學家的拒絕,在英國和美國對他的著作的評論普遍風評不佳。然而,他的一些見解受到關注。他被認為試圖證明綏靖是一項受歡迎的政策,並且英國外交在1933年以後具有連續性,打破了普遍觀點:一個小型的墮落集團,面對公眾的強烈反對,在1930年代的某個時候神秘地劫持了英國政府。他試圖將1930年代的領導人描繪成嘗試解決問題者。
在1990年代初期,由於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綏靖可能是1930年代英國政府的唯一選擇,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綏靖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家===
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借用綏靖主義,解釋了他決定參加1950年的韓戰。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邁克爾·約翰斯(Michael Johns)在1987年寫道:“羅納德·雷根抵達華盛頓後七年,美國政府及其盟國仍然以綏靖文化為主導。
== 蘇聯的反應 ==
1938年8月,慕尼黑陰謀發生之後,蘇聯對英法更加不信任,加上史達林也有領土擴張的野心,蘇聯也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1939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史達林又與希特勒合謀侵略波蘭,德國之後可以集中兵力入侵西歐。1939年9月,德軍對波蘭發動突襲,波蘭國土大片淪陷,蘇聯也配合夾攻波蘭東部,之後以保衛「西部邊界安全」為藉口與目的陸續侵佔波羅的海三國及發動冬季戰爭入侵芬蘭,其宣稱為建立戰爭防備緩衝帶。1941年6月22日,德國在不列顛空戰失利後,擱置入侵英國,反而對蘇聯發動突襲,蘇聯的綏靖政策也最終破滅。
== 參見 ==
* 和平主義
* 德國重整軍備
* 英德海軍協定
*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 蘇日中立條約
* 西方盟國的背叛
* 假戰
== 參考文獻 ==
Category:外交政策
Category:政治術語
Category:現代歐洲
Category:外交形式 |
布林什維克 | 布林什維克(),舊譯布林塞維克,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一個派別。布林什維克派的領袖人物列寧認為,社會民主工黨應該建立一個以少數“職業革命家”為核心、多數黨員對其絕對服從的組織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這遭到了黨內另一派的質疑和反對。
1903年在布魯塞爾和倫敦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布林什維克派與黨內的另一派孟什維克因意見不合最終分道揚鑣。在《火星報》編輯部領導層選舉時,由於布林什維克人數多於對方,因此以俄語“多數派”得名。1917年,布林什維克透過十月革命以革命奪取了俄國政權,最終在日後成為蘇聯共產黨。
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布林什維克在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實際上是少數。布林什維克在俄語中的字面含義“多數派”指的是這一派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佔多數。
== 名字起源 ==
布林什維克在俄語中意為“多數派”,孟什維克在俄語中意為“少數派”。實際上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大部分時間裡,以列寧為首的派別都處於少數的地位,反對派馬爾托夫的條文則以28票贊成、22票反對和1票棄權最終獲勝透過。而在大會閉幕不久後的第27次會議中,由於“崩得”與經濟派代表的退出,列寧派以24:20居微弱多數,故從此被稱為“多數派”(布林什維克)。金雁:“孟什維克”的新話題
== 兩派分裂 ==
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中,列寧提出效仿民意黨,建立一套圍繞少數“職業革命家”為核心、黨員對核心高度服從的集權化的組織模式,即民主集中制。並認為黨員應嚴密組織化,人數應受到限制,“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支援黨並親自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人,才可以作為黨員”。認為普通的支持者必須排除於黨外。而列寧的老友兼同學馬爾托夫反對列寧的觀點,堅持以第二國際為建黨模式,主張把一切願意入黨的人全部吸收進來,並認為黨員並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組織化,只需“經常親自協助黨”就行了。列寧的民主集中制也同樣受到羅莎·盧森堡和托洛斯基等人的質疑。普列漢諾夫嚴厲地批評列寧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而是“雅各賓俱樂部分子”,是“新的羅伯斯庇爾”。起初兩派的爭執尚未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但在《火星報》編委會選舉中,列寧要求裁減編委的人數以削減馬爾托夫支持者比例,引起後者的不滿和退出編輯社,最終使兩派逐漸走向分裂。See Israel Getzler. Martov: 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a Russian Social Democra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first edition 1967), ISBN 0-521-52602-7 p.78
== 歷史 ==
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提出實行民主集中制,導致黨分裂出了兩個派別——孟什維克和布林什維克。兩派的人員組成處於不穩定狀態,經常有重要的成員轉換派別。原本支援布林什維克的“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普列漢諾夫,在1904年後轉而支援孟什維克的觀點。而早先擁護孟什維克的托洛斯基,則在1904年9月共同反對自由派時,與列寧和布林什維克派達成和解並結盟。托洛斯基個人在這階段以“中立的社會民主黨人”自稱。
1905年4月,布林什維克在倫敦召開了只有布林什維克派參加的會議,布黨稱之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而孟什維克也獨立召開了自己的會議,名義上從屬於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兩派走向實質分裂;直到1912年,布林什維克在布拉格黨會議上把孟什維克驅逐出黨,兩個派別才正式斷絕關係,成為互相獨立的政黨。
1905年俄國革命中,布林什維克在當時由托洛茨基剛接手的聖彼得堡蘇維埃中佔少數,在莫斯科蘇維埃中佔多數。
1917年科爾尼洛夫事件後,布林什維克開始在彼得格勒蘇維埃中佔多數。同年6月至7月,托洛茨基加入布林什維克後,率領區聯派併入布林什維克,壯大了布林什維克的力量,這一舉動促成了十月革命的爆發。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共同領導了十月革命,併成立了蘇維埃俄國。十月革命後,布林什維克開始在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佔多數。
1918年,改稱俄國共產黨(布林什維克),簡稱俄共(布);1925年,改稱全聯盟共產黨(布林什維克),簡稱聯共(布)。
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1924年,布林什維克領導人列寧去世。同年,左翼反對派(托洛茨基主義派)開始活動,對抗“三駕馬車”為首的斯大林主義勢力。1927年,左翼反對派(托洛茨基主義派)的鬥爭在斯大林主義勢力的圍堵下失敗。
1928年,聯共(布)十五大結束後,托洛茨基被斯大林流放至哈薩克,1929年將其驅逐出境。
1936年,大清洗開始,許多的老布林什維克和前沙俄軍官被清洗,並造成近100餘萬人非正常死亡。1938年,託派主導的第四國際成立。
1952年,改稱蘇聯共產黨,簡稱蘇共。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後,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辭職,蘇共在1991年11月6日被葉利欽宣佈為非法組織而解散,由各加盟共和國境內的共產黨繼承政治遺產。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孟什維克
*區聯派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孟什維克)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布林什維克)
* 十月革命
* 蘇聯共產黨
* 二十八個半布林什維克
Category:俄羅斯歷史
Category:蘇聯共產黨
Category:蘇聯歷史
0
Category:俄語詞彙
Category:蘇聯共產黨派系
Category:1917年俄國革命時期政黨
cs:Komunistická strana Sovětského svazu#Vznik strany bolševiků |
冷戰 |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zh-hans:資本主義陣營; zh-hant:傳統西方列強;}-及其盟國(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zh-hans:社會主義陣營; zh-hant:共產主義國家;}-及其盟國(東歐集團)間長達近半世紀的政治和區域軍事對抗。一般來說,冷戰開始於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提出,結束於1991年的蘇聯解體。在二戰結束後,原先對抗由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領導的軸心國的美國和蘇聯隨即成為兩個爭奪世界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體制霸權的超級大國。因美蘇所持的大量核武器可以為對方帶來相互保證毀滅的能力,雙方未正式開戰,因此這段歷史時期被稱為冷戰時期。
在此期間,美蘇關係的緊張程度和對抗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斷變化。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包括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鮮戰爭(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雙方也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間接對抗。此外,美蘇也在第三世界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再加上社會主義陣營本身內部矛盾(中蘇交惡),以及計劃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12月25日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核戰爭、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題材。
==詞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國作家和小說家喬治·歐威爾在一篇於1945年10月19日Tribune報紙上發表的專欄文章裡,使用「冷戰」一詞來描繪活在核戰爭陰影下的世界,並且警告這樣的世界將會是「沒有和平的和平」。奧威爾說,他所謂的冷戰,是指蘇聯和西方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他在1946年3月10日的觀察家報上寫道:「在去年12月的莫斯科會議後,俄國已經開始準備向不列顛和大英帝國發起一場『冷戰』」Orwell, George, The Observer, 1946-03-10 , https://theguardian.newspapers.com/image/257765290/?terms=George%20Orwell&match=1 。
而最先使用這一個詞來形容二戰後,美國與蘇聯與其各自盟國之間的地緣政治衝突的,則是美國的投資家兼政治顧問伯納德·巴魯克,他在1947年4月16日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場演講裡提到:「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我們今天就活在一場冷戰之下」'Bernard Baruch coins the term "Cold War" ', history.com, 1947-04-16. Retrieved on 2008-07-02.。報紙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曾廣泛使用這一個詞,他自稱該詞的靈感是來自於1930年代法語的“la guerre froide”(冷戰)一詞Strobe Talbott: The Great Experiment: The Story of Ancient Empires, Modern States, and the Quest for a Global Nation (2009) p.441 n.3.。
==背景==
歷史學家對冷戰的根源和起始點持有不同看法。儘管俄羅斯帝國在19世紀時,便已經與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存在一些緊張的關係,可是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冷戰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也有人則主張它是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17年俄國革命。
在1917年的布林什維克革命以及俄國從一戰退出後,蘇俄作為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在國際上發覺自身為國際間所孤立,其領導人列寧說蘇聯被「敵對的資本主義者包圍」,並且認為外交是一種可以用來分化蘇聯敵人的武器,進而建立了共產國際,企圖以此出口共產革命到世界各地。在其之後的史達林則視蘇聯為一個「社會主義島嶼」,認為蘇聯應該將當前「資本主義的包圍圈,轉換為社會主義的包圍圈」。早在1925年,史達林便稱他對國際政治的認知是一個二元的世界,之中蘇聯扮演的角色是要吸引其他國家邁向社會主義,而資本主義國家也在同時吸引他國邁向資本主義,這種過程中的世界就有如一個「短暫穩定的資本主義體制」邁向其最終毀滅。
二戰前的許多事件就已經顯露出西方國家與蘇聯之間的彼此不信任和猜忌,以及布林什維克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衝突。在俄國內戰中西方國家支援了反布林什維克的白軍,而在1926年蘇聯所資助的一場英國罷工活動則導致英國與蘇聯宣佈斷交。史達林在1927年聲稱會與資本主義和平共存的言論也沒有實現,早在1928年史達林便在迫害政敵的作秀公審裡宣稱英國和法國企圖在蘇聯推動政變,美國在1933年前也一直拒絕承認蘇聯,同時大整肅裡的莫斯科審判則有大量史達林政敵被指稱與英國、法國、日本、或納粹德國勢力勾結或進行間諜活動。儘管如此,蘇聯和美國在戰間期整體上是保持孤立主義的態度Heller, 2006, p. 19.。
蘇聯最初與納粹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不久後的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而日本則在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於是蘇聯與盟國結成了權宜的同盟,英國與之簽下正式的外交協定,而美國則是非正式的約定。在二戰中,美國透過租借法案給英國和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和軍工生產George C. Herring Jr., Aid to Russia, 1941–1946: Strategy, Diplomacy,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3).,對蘇聯的最後獲勝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Weeks 2004, p. 107.。然而史達林仍然對西方國家持強烈的懷疑態度,並且一直認為西方盟國有意讓蘇聯與納粹德國自相殘殺,延後諾曼地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時間,藉此削弱戰後蘇聯的地位,蘇聯對西方的態度也因此一直保持著強烈的猜忌和敵意。事實上,相對於英法等,蘇維埃的勢力於二戰後顯得過於龐大,也將招致列強對國際關係再平衡的阻撓。
==二戰結束(1945-1947)==
===戰時對於戰後歐洲的佈局的討論===
盟國之間對於戰後歐洲的去從、國界的變更等等抱持著不同看法,雙方各自持有他們認為應該用來確保戰後權力分配的計畫。西方盟國認為一個穩定的國際體制應該是由許多議會民主的國家所組成,透過國際組織來協調各國之間的紛爭,而蘇聯則主張因為其在戰時受到龐大的死傷(估計為2700萬人)和經常受到侵略的可能性,自認其有權支配鄰近的國家來確保自身安全。在戰爭還在進行的同時,史達林便已經開始有系統的訓練各國的共產主義份子,希望在紅軍攻抵歐洲各國後可以馬上樹立一系列忠於莫斯科的共產政權。在紅軍抵達這些國家後,蘇聯的人員便立刻控制媒體,尤其是無線電臺,並且迫害獨立的公民組織,從青年團體、學校、教堂、其他政黨等等都被禁止Max Frankel, "Stalin's Shadow," New York Times 2012-11-21 reviewing Anne Applebaum, Iron Curtain: The Crushing of Eastern Europe, 1944–1956 (2012), p. 7-9.,同時社會主義統一指揮的體制,對於戰後重建階段與新興獨立國家來說有很大幫助,政績亦使共產政權坐大。為了從二戰中復原,史達林計畫在戰後先與英國和美國保持和平,以求蘇聯國內的重建和經濟成長Heller, 2006, p. 27.。
西方盟國對於戰後的佈局也有不同意見,羅斯福的目標是在歐洲和亞洲取得軍事勝利、建立一個世界和平組織,而邱吉爾與蘇俄類似,注重於地緣關係、大英帝國的生存和對地中海地區的控制、以及確保東歐國家扮演英國與蘇聯之間的緩衝國,羅斯福的目標相較更為全球化。
從當時美國決策者的觀點來看,蘇聯是一個可以結盟的物件,而英國的角度則將蘇聯視為是他們安全的重大威脅。隨著蘇聯佔領東歐各國,史達林在談判桌上要挾英美兩國的籌碼也越來越多。羅斯福與邱吉爾兩人的不同使他們各自與蘇聯進行了獨自的協定,在1944年10月邱吉爾到莫斯科協商,他答應將巴爾幹半島切為數個不同的勢力區塊,而羅斯福則在雅爾達會議上與史達林就亞洲的部分達成協定,但拒絕支援邱吉爾對於波蘭和歐洲劃分的看法。
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對戰後在亞洲等地的權力佈置達成一定共識,但對歐洲的劃分仍然無法達成協議。羅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去世後,接替他的哈瑞·杜魯門對史達林抱持懷疑態度,並開始倚重一群外交政策上的菁英作為顧問。蘇聯不顧邱吉爾和杜魯門兩人的反對,在波蘭扶植了共產黨的親蘇政權,這一舉動也導致反對蘇聯的波蘭流亡政府無法回國重組政府。
隨著盟國在1945年5月成功擊敗德國,德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蘇聯佔領了東歐等前納粹德國盟國如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而美國和西方盟國則控制西歐。在盟軍佔領下的德國,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各自設定了佔領區塊,成為四國共治的局面。
隨著聯合國憲章在1945年6月的簽訂,多國組成的聯合國由此誕生,然而其安全理事會的執行權力被其成員國所持有的否決權所限制。聯合國之後也在實際上淪為一個各國用以發表各自言論的場合,而蘇聯則僅將其視為是一種宣傳的管道。
===波茨坦會議和日本投降===
在德國投降後不久的波茨坦會議上,盟國對於德國和東歐未來的佈局產生重大分歧,參與討論的各國之間對彼此的不信任和爭論言語也證實了他們對彼此一直以來的猜忌Alan Wood, p. 62,在會議上杜魯門向史達林透漏美國已經擁有了一種強大的新武器。
史達林早已得知美國在研發原子彈,並且早已在暗中推動蘇聯本身的原子彈發展,也因此對此訊息沒有很驚訝,他在會議中稱他很高興美國發展出了可以用來對抗日本的新武器。一個星期之後,美國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在原爆之後,史達林向美國抗議杜魯門沒有提供蘇聯在佔領日本上的地位。
===東方集團的開始===
早在二戰開始的時候,蘇聯便在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吞併了許多國家為其加盟共和國,包括了波蘭東部、拉脫維亞(拉脫維亞SSR)Senn, Alfred Erich, Lithuania 1940 : revolution from above, Amsterdam, New York, Rodopi, 2007 ISBN 978-90-420-2225-6、愛沙尼亞(愛沙尼亞SSR)、立陶宛(立陶宛SSR)、芬蘭的一部分(卡累利阿-芬蘭SSR)以及羅馬尼亞的東部(摩爾達維亞SSR)。
而從納粹德國手中由蘇聯紅軍佔領的東歐國家被蘇聯一一變成東方集團的衛星國,包括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van Dijk, Ruud, Encyclopedia of the Cold War, Volume 1, p. 200. Taylor & Francis, 2008. ISBN 978-0-415-97515-5、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波羅的海各國到中歐,西方盟國儘管對於蘇聯藉由豎立共產政權的擴張表示憂心和質疑,但卻沒有即時採取實際行動支援那些國家反共的人民和波蘭流亡政府等組織進行民族自決的權利,這在後來被波蘭和東中歐國家人民稱為是西方盟國的背叛。後來英美兩國向蘇聯讓步,承認了這些共產國家的合法性,使得雅爾達會議裡原先約定的戰後權力分配正式破產。
蘇聯式的政權在東歐的擴散不但在那些國家施加了蘇聯式的計畫經濟,同時史達林也對他們進行了殘暴的統治,以蘇聯的秘密警察來打壓和迫害存在的和潛在的反對者。隨著史達林統治而來的,是由拉夫連季·貝利亞率領的NKVD在東歐各國進行的共產權力鞏固,鎮壓各國反共的勢力。只要被蘇聯扶植的傀儡政權有任何的反抗意識出現,史達林便重複其戰前的策略,將反抗者除權,並且進行作秀的審判,然後監禁或處決。
在亞洲,紅軍於戰爭結束前的最後階段進攻並佔領了滿洲國,並且佔領了朝鮮半島38度線以北的大片土地。隨著蘇聯的坐大,溫斯頓·邱吉爾便已開始憂心蘇聯對東歐的龐大控制,加上史達林的不可靠特質,會使得蘇聯成為西歐的最大威脅Fenton, Ben. "The secret strategy to launch attack on Red Army", telegraph.co.uk, 1998-10-01. Retrieved 2008-07-23.。很快的,英法等國決定欲與美國交好以反制蘇俄,而美國的介入更加劇了歐洲的東西對立。
===準備新的戰爭===
在1946年2月,喬治·凱南從莫斯科向美國發回了一則「長電報」,電報中闡述他對於蘇聯內部社會和對外政策的深入分析,認為美國與蘇聯的長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並且主張以圍堵政策對付蘇聯。這則電報對美國政府決策者的影響巨大,並且成為之後美國數十年用以對付蘇聯的策略基礎。而同一時期蘇聯的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也主筆了一篇傳回莫斯科的電報,主張美國是一個獨斷的資本主義勢力,並宣稱美國正在「準備贏得一場新的世界大戰的有利條件」。
在1946年9月6日,美國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在德國發表了一場演講,重申美國對於西德人民的重視,批評小亨利·摩根索所提出的要在戰後德國去除工業化的計畫,並且向蘇聯警告美國將會在歐洲維持無限期的軍事部署。如同伯恩斯在一個月後所說的「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贏得德國人民的支援…這是一場我們與俄國之間贏得民心的鬥爭…」
在「長電報」發表後不久,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密蘇裡州富爾頓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鐵幕一演講,呼籲英美聯盟對抗蘇聯,並指控蘇聯在「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裡亞海的第裡雅斯特」之間建立起了「一道鐵幕」。
==冷戰的開始(1947-1953)==
===共產黨情報局與蘇聯-鐵托分裂===
在1947年9月蘇聯建立了共產黨情報局,用以確保國際間共產主義運動的正統性,以及藉此來保持蘇聯對其東歐衛星國和各地共產政黨的嚴密政治控制,然而共產黨情報局在隔年便踢到鐵板,南斯拉夫的約瑟普·布羅茲·狄託決定與蘇聯分裂,也因此被逐出共產國際,並且一直保持不結盟的態勢。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繼任的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採取和解政策,蘇南兩國關係才正常化。
===圍堵政策與杜魯門主義===
在1947年,美國總統哈瑞·杜魯門的顧問勸他採取行動以遏制蘇聯的擴張,指出史達林的許多趁著戰後混亂和權力重組而進行的權力擴張,已經導致另一場戰爭爆發的可能。在1947年2月,英國政府宣佈他們無法繼續在希臘內戰中支援君主政權抵擋共產黨的遊擊隊。
美國對於蘇聯的擴張採取了圍堵政策,其目標為停止共產主義的繼續擴張。杜魯門在一則演講中主張分配4億美元資金以介入希臘的內戰,並且提出了杜魯門主義,將這場內戰定義為自由人民與極權主義政權之間的對抗。儘管希臘共產遊擊隊是由與蘇聯分裂的南斯拉夫的狄託提供主要支援,美國仍指控蘇聯暗中企圖顛覆希臘的君主政權以圖擴充套件蘇聯的影響。
杜魯門主義的出現也代表了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間持續了數十年的對於圍堵政策的支援共識形成,儘管這種共識在越戰後會開始弱化。西歐各地的溫和派和保守派政黨乃至於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都對西方國家的結盟給予支援,而由KGB資助扶植的美國和歐洲共產黨組織則一貫遵從莫斯科的指令和宣傳路線,並且暗中協助蘇聯的間諜情報活動,雖然仍有少數異議份子存在。除此之外,在西方國家反對圍堵政策的還包括反越戰運動、核裁軍運動、以及其他主張美國單邊裁武的「和平主義」組織和行動份子,儘管這些團體大多都由蘇聯所暗中資助和控制。
===馬歇爾計劃與捷克斯洛伐克政變===
在1947年初,英國、法國和美國與蘇聯進行有關德國未來的會談以失敗告終,此會談本來希望建立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由蘇聯移除主要工業產能和基礎設施的德國。在1947年6月,依據杜魯門主義,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畫,承諾向所有歐洲國家提供經濟上的協助,包括蘇聯在內。
馬歇爾計畫的目標是為了要重建歐洲的民主和經濟體制,以控制在歐洲開始出現的共產坐大和權力失衡,避免從戰爭重建中的各國被共產政黨奪取政權,馬歇爾計畫同時主張歐洲的繁榮必須依靠德國經濟的復甦。一個月之後杜魯門簽下了1947年的國家安全法,宣佈建立統一的國防部、中情局(CIA)、國家安全委員會(NSC),這幾個機構會成為未來美國用以進行冷戰政策執行的主要政府體系。
史達林認為若是容許東方集團與西歐進行經濟上的整合,會導致他們脫離蘇聯控制,同時認為美國是試著要透過金錢收買歐洲,也因此他拒絕讓蘇聯接受馬歇爾計畫的支援,並且阻止旗下的鐵幕各國接受美國的資助。同時蘇聯則提出莫洛托夫計劃作為與馬歇爾計劃抗衡的方案,在1949年1月由共產黨情報局體制化。史達林同時恐懼一個重建的德國,他認為戰後的德國不該擁有任何重新武裝的能力,如此一來才不會對蘇聯造成未來的威脅。
在1948年初,原先是東方集團國家裡唯一還保持著民主體制的捷克斯洛伐克內部不遵從蘇聯領導的「反動勢力」開始增長,蘇聯於是發動了二月政變,推翻了受民意支援的貝奈斯政府,改以忠於莫斯科的共產黨政權哥特瓦爾德政府替代。這場政變突出的殘暴性震驚了西方各國,最後使得美國國會裡原本對馬歇爾計畫還抱持反對態度的少數人也改變立場。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畫的雙管齊下替西歐、希臘、土耳其等國帶來數十億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在美國的支援下,希臘的政府最後戰勝了共產黨的遊擊隊。義大利的天主教民主黨則在1948年選舉中擊敗了有相當聲勢的共產黨和社會黨聯盟。在此同時,鐵幕的迅速鞏固和控制加壓也引發了大量雙方互相進行的情報和間諜活動、外交上的斷絕、以及越來越多東方集團逃往西方的叛逃者。
===鑾披汶·頌堪再度上臺後的泰國===
鑾披汶·頌堪在1948年4月8日帶領政變集團發動政變,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和鐵幕的拉開,還有一系列反殖民鬥爭的勝利,使得美國和英國樂意在四月份認可披汶政府。披汶和他第一次上臺時所做的一樣,他發動了一次新的排華運動,採取一系列措施來限制華人的經濟主導地位以及促進泰人商業發展。對於南方的伊斯蘭叛亂,披汶上臺後逮捕和囚禁了四個省的馬來領袖,宣佈伊斯蘭教和馬來組織非法。在這個時代,泰國的經濟發展很快,局勢很穩定,而且泰銖也很穩定,圍繞在20泰銖兌換1美元上。
美國在亞洲把泰國看作一個對抗共產主義的獨立國家和一個地區強國,其使命是遏制該地區的共產主義。泰國是第一個派遣軍隊參與聯合國朝鮮戰爭作戰的亞洲國家,1954年泰國成為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地區基石。與當時的鄰國相比,泰國是強大和穩定的,尤其在披汶執政之後。隨著一個接一個共產主義的挑戰,美國增加了對泰國的依靠和援助。1951-1957年間,泰國是1.49億美元經濟援助和2.22億美元軍事援助的受益者。經濟援助還包括擴充套件曼谷港口的工作以及改進高速公路和鐵路交通。
===柏林封鎖和空運===
美國與英國在1947年1月1日將他們各自控制的西德區域合併為一區塊,接著法國也在1949年4月加入。為了重建德國的經濟體,西歐各國和美國的代表在1948年初協商宣佈將建立一個統一的西德聯邦政府。除此之外,隨著馬歇爾計劃的推行,他們決定將讓德國重新工業化並且重建經濟,包括了以德國馬克取代已被蘇聯所貶值的國家馬克。
不久之後,史達林便展開了柏林封鎖(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成為冷戰中第一個主要的危機。在封鎖期間,蘇聯以其控制的東德地區圍堵西柏林,阻止食物、物資、和其他補給品進入城市。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紐澳等國於是展開了龐大的「柏林空運」,透過貨機空運來提供西柏林居民食物和其他物資。
蘇聯對西方國家的政策展開了一系列的輿論攻勢,來自東柏林的共產黨人再一次的企圖於當年的柏林地方選舉中操弄結果(如同他們在1946年選舉中的舉動一樣),然而西柏林民眾則以86.3%的投票率大幅支援了非共產黨的政黨Turner, Henry Ashby, The Two Germanies Since 1945: East and Wes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978-0-300-03865-1, page 29,300,000的柏林市民上街遊行,要求國際間的空運繼續進行Fritsch-Bournazel, Renata, Confronting the German Question: Germans on the East-West Divide, Berg Publishers, 1990, ISBN 978-0-85496-684-4, page 143,同時盟國空軍對柏林的物資提供則越來越多,甚至開始空運給小孩子的糖果。到了1949年5月史達林終於停止了封鎖。史達林後來在1952年提出一個要統一東西德的計畫,前提是西方盟國要從德國先行撤軍,然而西方國家斷然拒絕了此一提案,許多人並且質疑史達林的真實動機Van Dijk, Rudd. The 1952 Stalin Note Debate: Myth or Missed Opportunity for German Reunification?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 14, May 1996.。
===北約與自由歐洲電臺===
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及其他八個西歐國家在1949年4月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同年的八月蘇聯在哈薩克SSR的塞米伊引爆了第一枚蘇聯的原子彈。隨著蘇聯再次於1948年拒絕參加德國重建的計畫,美國、英國、和法國在1949年4月決定從他們控制的德國區塊中正式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則在當年10月宣佈從其控制的德國區域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同一時期,蘇聯旗下的東方集團各國則透過由政府控制的媒體對其人民進行資訊的控制和宣傳,廣播、電視由政府所有,報紙則多為地方的共產黨所掌控。在這樣的宣傳體制下,蘇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攻擊資本主義,宣稱對勞工的剝削和對外的好戰是其本質James Wood, p. 111。
而同時美國則在1949年創立自由歐洲電臺,與BBC和美國之音一起,構成了西方國家對東歐和蘇聯人民的宣傳管道,以推動共產主義的和平解體為其目標。自由歐洲電臺藉由對鐵幕內人民的廣播,提供除了共產官方宣傳以外的資訊途徑。自由歐洲電臺代表了美國在冷戰早期的戰略,在當時喬治·凱南等人還認為冷戰最終會是透過政治途徑而非軍事手段來決定勝負。
美國的決策者,包括了凱南和約翰·福斯特·杜勒斯都承認冷戰在本質上是一場不同思想的戰爭。美國的情報單位CIA則透過一系列的情報和間諜活動,企圖在歐洲和發展中國家阻擋共產主義的支援和崛起。同時CIA也在國內發起了募款活動,藉由替自由歐洲電臺募款來集結美國民眾對反共政策的支援。
在1950年代初,美國開始讓西德重新軍事化,並且在1955年讓西德加入了北約。在1953年5月拉夫連季·貝利亞曾經試著提議讓東西德統一成為中立國,試圖以此阻止西德加入北約,但並沒有成功。
===第二次國共內戰與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成立===
在1940年代末的國共內戰中,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了由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國軍,蘇聯迅速承認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與之結盟(長春圍困造成大饑荒,其愈西柏林同時封鎖),蔣中正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地區。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結果,加上美國在1949年失去了對原子彈的獨壟地位,迫使杜魯門重新思考其策略,並且加速圍堵政策的佈署。在1950年的一份秘密檔案中,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建議增強對西方盟國的支援,並且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亦導致亞洲多國陷入軍事分裂局面。
美國也因此開始擴充套件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圍堵政策,以防止由蘇聯支援的革命勢力再次令當地政府變為共產政權。在1950年代初期,美國正式與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和菲律賓(尤其是1951年的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和1954年的東南亞條約組織)簽訂安全保障協定,並且在那些國家建立起長期的美軍基地。
===朝鮮戰爭===
韓戰的爆發成為了影響早期圍堵政策的重要事件,1950年6月,金日成的朝鮮人民軍入侵韓國,在入侵前史達林還親自替他「計畫、準備、展開」了整場侵略David Dallin, Soviet Foreign Policy After Stalin (J. B. Lippincott, 1961), p60.,提供朝鮮詳細的作戰計畫Douglas J. Macdonald, "Communist Bloc Expansion in the Early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Winter 1995-6, p180.John Lewis Gaddis, We Know Now: 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71.Sergei N. Goncharov, John W. Lewis and Xue Litai, Uncertain Partners: Stalin, Mao and the Korean Wa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13William Stueck, The Korean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69.。然而,出乎史達林意料的是,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防衛韓國,由於當時蘇聯正在「抵制」聯合國承認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常任理事國的位置,因而無權投票否決聯合國出兵。組成聯合國軍的部隊除了韓國國軍、美軍、(含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外,尚有土耳其、法國、菲律賓、荷蘭、比利時、泰國等國家的部隊Fehrenbach, T. R., This Kind of War: The Classic Korean War History, Brasseys, 2001, ISBN 978-1-57488-334-3, page 305。
韓戰對冷戰的發展和參與各國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促成了北約的軍事指揮結構產生。許多國家的人民對參戰的看法不一,例如在英國,反對和支援參戰的民眾呈現兩極化。許多人恐懼這場戰爭會演變為與共產中國的大規模戰爭,甚至爆發核戰。這場戰爭對英美關係造成了相當的壓力,英國政府試圖提早結束這場戰爭,希望讓聯合國託管統一的韓半島,並且迅速撤離所有外國軍隊。
1953年停戰後,由金日成統治的朝鮮成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社會主義國家,並且到處豎立起對其自身的個人崇拜Oberdorfer, Don, The Two Koreas: A Contemporary History, Basic Books, 2001, ISBN 978-0-465-05162-5, page 10–11No, Kum-Sok and J. Roger Osterholm, A MiG-15 to Freedom: Memoir of the Wartime North Korean Defector who First Delivered the Secret Fighter Jet to the Americans in 1953, McFarland, 1996, ISBN 978-0-7864-0210-6。而在韓國,美國支援的李承晚強人政府則僅依賴威權統治和貪汙維持其政權。李承晚於1960年被學生運動推翻後,韓國又再進入朴正熙、全鬥煥等武將的軍事統治,多黨民主體制要到1987年冷戰接近尾聲時才重新出現。
==危機和衝突升級(1953-1962)==
===赫魯曉夫、艾森豪威爾與去斯大林化===
在1953年,政治領導人的改變也轉換了冷戰的動向Karabell, p. 916,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於當年1月20日就職為美國總統。在那之前,於杜魯門任內最後18個月之間,美國的國防預算整整增加了四倍。艾森豪威爾上臺後稍微減緩了三分之一的國防預算,希望以更有效的方式來準備冷戰。
在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死後,其忠實追隨者貝利亞遭處決,尼基塔·赫魯曉夫成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排除了格奧爾基·馬林科夫和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政敵。在1956年2月25日,赫魯曉夫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公然譴責史達林的罪行,震驚了整個東方集團。他並且展開了一系列的去斯大林化政策,主張要改革去除斯大林政策的唯一方式是公開承認之前蘇共所犯下的錯誤。
儘管如此,赫魯曉夫並沒有放棄對於共產主義理念形式上的支援。他在1956年11月18日與一群西方大使會面時,著名的說出了:「不管你喜不喜歡,歷史是在我們這一邊的。我們總有一天會把你們給埋葬。」震驚在場的人"We Will Bury You! ", Time magazine, 1956-11-26. Retrieved 2008-06-26.。不過赫魯曉夫後來稱他指的並不是透過核戰贏得冷戰,而是主張歷史潮流必然會讓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在1961年赫魯曉夫宣稱雖然當時蘇聯在經濟上落在西方之後,但在十年之內蘇聯便會解決國內的住房短缺,同時生活物品也會變得豐裕,並且稱在二十年內蘇聯便會完成「一個共產主義的主要建設」。
艾森豪威爾的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則替圍堵政策提出了“”,主張更大程度的倚賴核武器來對抗美國的敵人。杜勒斯同時闡述了「大規模報復」的原則,警告將會以全面的報復來應對任何蘇聯的入侵。在冷戰的這個階段,美國仍然持有核武器上的數量和技術優勢,這也使得艾森豪威爾可以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不顧蘇聯的反對介入。
===華沙條約與匈牙利十月事件===
史達林的去世和赫魯曉夫的上臺在1950年代初期稍微緩和了冷戰的緊張局勢,然而歐洲仍然處在緊繃的軍事對峙中。蘇聯在1949年便在東方集團建立了一個安全互助的防衛約定Feldbrugge, p. 818,接著在1955年將旗下各國正式透過華沙條約組織結成軍事同盟。
赫魯曉夫在1956年移除了匈牙利的斯大林主義的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總書記拉科西·馬加什,不久之後便爆發了匈牙利十月事件。在匈牙利人民的推動下,新的政府解散了秘密警察、宣佈將從華沙公約中脫離、並且承諾將舉辦自由的選舉。對此,蘇聯紅軍迅速的入侵UN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Committee on the Problem of Hungary (1957) ,數千名匈牙利人被逮捕、監禁、或流放到蘇聯境內,同時大約200,000名匈牙利人在混亂中逃離匈牙利。改革派的匈牙利部長會議主席納吉·伊姆雷和其他人則在秘密審判後遭處決"On This Day 1989-06-16: Hungary reburies fallen hero Imre Nagy"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reports on Nagy reburial with full honors. Retrieved 2006-10-13.。
從1957年到1961年間,赫魯曉夫多次的威脅西方將進行核武的毀滅戰爭,他宣稱蘇聯的飛彈技術已經遠超過美國,還可以毀滅任何美國或歐洲的都市。不過,赫魯曉夫仍然拒絕相信史達林所稱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理論,並且主張它的目的是為了要與西方「和平共存」。這個立場也改變了史達林時代的蘇聯態勢,拋棄了原先認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間的階級鬥爭必將導致國際戰爭的衝突理論,改而認為和平的時期將可以促成資本主義的垮臺,並且在同時間讓蘇聯有時間準備自身的軍事實力。這種想法要直到後來戈巴契夫時代將和平視為是目的而非手段時才會改變Breslauer, p. 72。
蘇聯對於匈牙利十月事件的武力鎮壓使得世界各地的共產主義政黨產生了內部衝突,尤其在西歐國家,許多西歐的共產主義政黨都因為見證了蘇聯對匈牙利的武力鎮壓而產生大量的退黨潮。西方世界的共產主義政黨在接下來幾十年都因而一蹶不起,無法脫離匈牙利十月事件的陰影如同南斯拉夫政治家密洛凡·德熱拉斯在革命被鎮壓後不久所說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對共產主義帶來的創傷是永遠都不會復原的」。
===柏林最後通牒與歐洲整合===
在1958年11月,赫魯曉夫發給了西方一則「最後通牒」,要求美英法三國在六個月內將他們各自掌管的柏林區塊結合為一個獨立的、非軍事化的「自由城」,否則他將會把控制進出柏林的權力轉移到東德的手上。赫魯曉夫稍早曾經跟毛澤東這樣說:「柏林市就猶如西方的睪丸一般,每次我想讓他們尖叫,我就捏柏林一下。」然而北約在12月拒絕了赫魯曉夫的通牒,對此赫魯曉夫則做出了讓步,以換取透過日內瓦會談來決定柏林的問題Glees, pp. 126–27。
在同一時期,1950年代的重要事件之一便是歐盟的整合開始。歐盟的出現是冷戰的附帶產品之一,杜魯門和艾森豪都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支援歐洲的整合,儘管後來的幾任總統的政府也開始對歐盟的推動抱持保留態度,擔心獨立的歐洲將會與蘇聯另外進行威嚇對立,如此一來會分裂西方國家的統一性Cameron, p. 156。
===第三世界的角力===
一些國家例如瓜地馬拉、印度支那、和印尼等地的民族主義運動被認為是與共產主義有所連結。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和蘇聯在1950年和1960年初不斷地在第三世界去殖民化過程中的許多國家進行散播影響力的競爭,蘇聯並認為殖民勢力的退去象徵了他們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最終勝利即將到來Edelheit, p. 382。雙方都向他們各自支援的團體販售或提供武器,這些國家亦在聯合國的投票上鼎力支援美蘇雙方。
美國利用中央情報局來影響對他們不友善的第三世界政府,並且支援親美的國家。例如在1953年策畫了伊朗政變以推翻穆罕默德·摩薩臺,摩薩臺當時國有化了英國持有的英伊石油公司,同時邱吉爾還指稱他有邁向共產主義的傾向Mark J. Gasiorowski and Malcolm Byrne Mohammad Mosaddegh and the 1953 Coup in Iran,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May 2004. ISBN 978-0-8156-3018-0, p. 125. Statement of policy proposed by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取而代之的則是親西方的沙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成為了獨裁的君主政權,儘管巴勒維統治下的伊朗在冷戰中並不會扮演直接的角色。
中情局也主導了1954年的政變推翻瓜地馬拉的左派總統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Stone, The Atlantic and Its Enemies (2010) pp 199, 256,並且在那之後豎立反共的軍政府。而選擇不結盟的印尼總統、民族主義領袖蘇卡諾則在1956年面臨印尼國內各方企圖脫離雅加達控制的反對勢力,其中一些反抗軍因為反共主義的言語而受到中情局的支援,但最後蘇卡諾仍在軍事上平息了這些叛亂。
在法越戰爭中,法國在越盟共產主義遊擊隊的不斷攻勢,加上奠邊府戰役的挫敗下,決定放棄他們在越南的殖民統治。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中法國簽下停戰條約,使得越南被劃分為支援蘇聯的北越以及支援西方的南越,沿著一七線劃分。在1954年至1961年之間,艾森豪政府會持續地向南越提供經濟和軍事顧問上的支援,以抵抗共產北越的侵擾。
許多其他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則拒絕在東西方的衝突之間選邊站。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數十個第三世界國家選擇不介入冷戰。在萬隆會議達成的協議會成為後來1961年在貝爾格勒結成的不結盟運動的根據。而在同時,赫魯曉夫則宣佈將與印度和其他中立國家進行更深層次的外交交流。在第三世界的獨立運動使得戰後的非洲、中東、亞洲、拉丁美洲等地變成較為多元的國際秩序。
===中蘇交惡、太空競賽與洲際彈道導彈===
1956年後蘇聯經歷了一連串的挫敗,尤其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交惡最為嚴重,令到蘇聯原先精心設計的共產盟國保護網出現大漏洞,此次外交挫敗亦改變歷史。儘管毛澤東在史達林死後仍然替他辯護,並且批評赫魯曉夫走的是修正主義路線而放棄了革命的理念。另一方面,赫魯曉夫則認為毛澤東對於核子戰爭的後果並不瞭解,並且稱他是「坐在王位上的瘋子」。
赫魯曉夫多次試著挽救中蘇間的聯盟,但毛澤東認為與蘇聯繼續交往是沒有意義的,也因此拒絕與蘇聯復合。中蘇間的分裂還引發了兩個共產國家間的互相宣傳論戰Lüthi, pp. 273–276。由於兩國的分裂,在那之後蘇聯會和共產中國在國際上互相爭奪作為領導共產主義運動的老大哥角色。雙方曾接近戰爭狀態,最終導致1970年代美國趁機提出善意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成為盟友的事件。
在核子武器上,美國和蘇聯各自擴增其戰略核子武器庫存,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可以長距離攻擊對方的武器。在1957年8月蘇聯成功試射了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ICBM)Lackey, p. 49,接著同年10月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史普尼克的發射成為了太空競賽的開端。這直接導致美國在同年十二月發射,以及後來成功登月的阿波羅計畫,太空人弗蘭克·博爾曼還形容阿波羅「只是冷戰的一場戰役。」
===古巴革命===
在古巴,菲德爾·卡斯楚藉由七二六運動在1959年1月成功奪取政權,推翻總統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及原古巴共和國,即使在革命之前,失盡民心的巴蒂斯塔政權便已經被艾森豪政府拒絕軍援。
新的古巴政權與美國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外交關係,然而,當菲德爾·卡斯楚在4月前往華盛頓特區拜訪時,艾森豪卻不願親自會見他,而是由副總統理查·尼克森代替。古巴在不久後的1960年3月開始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商討購買軍火事宜。
在1961年1月,美國正式與古巴斷交。在1961年4月新任總統約翰·甘迺迪透過中情局在聖克拉拉省的豬玀灣發起了一次入侵,計畫由美國支援流亡美國的古巴人組成部隊攻回古巴,然而入侵卻因為種種因素而失敗,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形象。卡斯楚於是公開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而蘇聯也承諾向古巴提供援助。美古兩國直到2015年貝拉克·奧巴馬執政期間才再次建交。
===柏林危機===
1961年的柏林危機是冷戰裡最後一次關於柏林地位和戰後德國處置爭議的主要事件。在1950年代初,東方集團各國開始仿效蘇聯,限制其人民自由遷徙和移民的權利。然而在那幾年間,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民透過東西柏林之間的一個「漏洞」移民到西德,以逃離共產主義統治。
往西德的移民導致東德產生了嚴重的人才外流,尤其是那些年輕而受過教育的人。到1961年為止已經有20%的東德人口移民到西德。在那年的6月,蘇聯向西方盟國發布最後通牒,要求他們從西柏林撤出軍隊。然而西方國家並沒有讓步,東德接著在8月13日開始在與西柏林的邊界設立鐵絲網障礙,最後會擴建成柏林圍牆,以此阻止東德人民逃到西柏林。
===古巴導彈危機與赫魯曉夫的失勢===
在豬灣事件之後,甘迺迪政府仍然繼續尋找推翻卡斯楚的辦法,並且由中情局以「古巴計畫」為代號進行了一連串的計畫構思和準備。在1962年2月,赫魯曉夫得知了美國的「古巴計畫」的存在,並且據情報認為美國將會在當年10月採取動作推翻卡斯楚,可能透過另一次軍事入侵、或是刺殺卡斯楚Zubok, Vladislav M. (1994). "Unwrapping the Enigma: What Was Behind the Soviet Challenge in the 1960s?". In Diane B. Kunz (Ed.), The Diplomacy of the Crucial Decade: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During the 1960s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 158–159. ISBN 978-0-231-08177-1.。赫魯曉夫因此決定在古巴建設蘇聯的核導彈基地。
甘迺迪在得知此訊息後,評估他的各種應對方案,最後決定以海軍封鎖和對蘇聯發出最後通牒的方式來阻止古巴飛彈基地的建成。最後的結果,赫魯曉夫在衝突中做出讓步,將飛彈從古巴移除,而美國則承諾不會再入侵古巴。卡斯楚後來對此承認:「我當時已經準備好同意使用核子武器…我們都認為核子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們遲早都會被消滅的。」James G. Blight (2002), Cuba on the Brink: Castro, the Missile Crisis, and the Soviet Collapse, Rowman & Littlefield, p. 252.
一般認為1962年10月-11月的這場古巴飛彈危機,是世界上最接近核戰爭的時刻。這場危機也展現了相互保證毀滅的概念,在衝突中持有大量核子武器的雙方都不能先行使用這類武器,以避免造成衝突的升溫和大規模的毀滅。古巴飛彈危機使得雙方開始檢討核軍備競賽,並且試圖推動核裁軍來緩和兩方的關係,雙方稍早前已經在南極條約體系中首次對核武控制做出了一定共識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mmittee on Antarctic Policy and Science, p. 33。
在1964年,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的克里姆林宮數名高層同僚一同奪取了他的權力,但仍允許他和平的「退休」。赫魯曉夫被他的政敵指控他舉止粗魯和政策上的無能,同時也責怪他毀了蘇聯的農業發展,並且差點在古巴危機中導致核戰爭的爆發。除此之外,赫魯曉夫允許東德建立柏林圍牆的決定也讓蘇聯和東方集團在世界輿論上顏面盡失。後當時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魯曉夫成為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緩和政策下的對抗(1962-1979)==
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間,冷戰的各方都在不斷適應和調整以應付新的國際局勢和環境,因為國際關係已經有越來越多國家和動向不屬於美蘇兩大集團的對抗裡了。從戰後開始,西歐各國和日本迅速的從二戰的廢墟中重建起來,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之間呈現驚人的經濟成長率,到了1970年代他們的人均生產總額已經開始近逼美國,而同時東歐集團的計畫經濟則陷入停滯。
由於1973年石油危機的出現,加上第三世界的組織例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不結盟運動的影響力成長,許多之前並不強大的國家開始在國際舞臺上擁有更多發揮影響力的空間,並且有能力抵擋來自美蘇兩邊的壓力。而在此同時,莫斯科則被迫將注意力轉到自己國內嚴重的經濟問題上。在這個時期,蘇聯的領導人如蘇共中央總書記列昂尼德·布里茲涅夫和部長會議主席阿列克謝·柯西金都接受了緩和政策的概念。
===法國脫離北約軍事架構===
北約的團結性在很早的時候便受到挑戰,尤其是從夏爾·戴高樂在1958年擔任法國總統開始。戴高樂反對美國在北約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同時也對英美兩國的「特殊關係」表示不信任。他在1958年9月17日一篇寫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和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的備忘錄中,宣稱希望英美兩國考慮讓法國加入成為主要決策的第三國,並且增加北約的涵蓋範圍到關及法國利益的地理區域,例如當時法國正在忙著打反遊擊戰的阿爾及利亞。
然而,戴高樂從英美兩國獲得的回應並沒有讓他感到滿意,他因此開始發展法國自身的核武嚇阻能力,並且在1966年從北約脫離,並且趕出了北約駐守在法國的軍隊Crawley p.431。也由於戴高樂對英國的不信任,法國政府在1963年和1967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兩次否決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英國在戴高樂去世後的1973年才成功加入歐共體。而直到2009年法國才再次加入北約軍事架構。
=== 六八運動 ===
六八運動是指在1960年代中後期,1968年達到高峰,在歐洲及美洲主要由左翼學生和民權運動分子共同發起的一個反戰、反資本主義、反官僚精英等抗議活動所使用的一個活動口號,在法國、義大利等地皆出現學生示威的情況。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出現了一段時期的政治民主化和自由化運動,被稱為布拉格之春。在改革派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亞歷山大·杜布切克的帶頭下,運動訴諸要求增加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等等,同時還重視計畫經濟造成的生活用品短缺,要求回歸多黨政府並限制秘密警察的力量Ello (ed.), Paul (April 1968). Contro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zechoslovakia, "Action Pl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zechoslovakia (Prague, April 1968)" in Dubcek's Blueprint for Freedom: His original documents leading to the invasion of Czechoslovakia. William Kimber & Co. 1968, pp 32, 54,並且考慮退出華沙公約。
而蘇聯對布拉格之春的回應則是派遣紅軍連同其他華沙公約軍隊,在當年8-9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在蘇聯入侵後,大量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人開始逃離國家,首先是70,000人,最後總數達到300,000人。蘇聯的入侵引發了南斯拉夫、中國、以及西方國家的共產政黨的一片討伐。
美國和北約則對這場入侵則採低調處理,儘管蘇聯曾擔心失去捷克斯洛伐克會使西方趁機弱化東方集團,然而當時的美國決策者卻完全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當時身陷越戰的林登·詹森無暇在歐洲開闢第二個可能的衝突點,同時他也不希望得罪莫斯科而影響了戰略武器限制談判的簽訂,也因此美國坐視了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而沒有介入Karen Dawisha,“The 1968 Invasion of Czechoslovakia: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Lessons for the Future”in Soviet-East European Dilemmas: Coercion, Competition, and Consent ed. Karen Dawisha and Philip Hanson (New York, NY: Homs and Meier Publishers Inc, 1981), p 10.。
===勃列日涅夫主義、蘇聯經濟停滯===
為了避免鐵幕下的國家再次試著脫離蘇聯的掌控,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不久的1968年9月一場對波蘭統一工人黨的演講上,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義,主張蘇聯有權侵略任何試圖拋棄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擁抱資本主義的國家,在演講中他說:「當與社會主義敵對的勢力試圖將某些發展社會主義中的國家轉向資本主義時,不但是對那個國家造成了問題,而且還是對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造成了問題。」
事實上,在勃列日涅夫主義出現的這個時期,鐵幕下的國家包括蘇聯在內都已經陷入嚴重的經濟停滯,如波蘭、匈牙利、東德等國家在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上都已經開始明顯落後於西德和其他西歐國家。在這個階段開始明顯浮現的經濟停滯,也使得勃列日涅夫時代被稱為「停滯時代」。隨著經濟體的擴張和變動,莫斯科的經濟計畫官僚開始被排山倒海而來的經濟計算、決策問題所壓倒。共產國家的官僚體制使得進行決策必需的重要經濟資訊不能有效地傳遞,連帶使得企業層次的勞動力和資源分配、創新、消費者服務和供給無法有效進行。
在鐵幕下生活的人民則經歷越來越嚴重的消費者用品短缺,一般人民平日花費大量時間在公營的福利社前排隊等待購買所需食品和產品,包括基本的生活用品例如衛生紙都會短缺Kozinski, A. (1991). The Dark Lessons of Utopi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575-594.。身為石油和各種資源輸出國的蘇聯儘管在1973年的石油危機中獲得大量硬通貨的收入,然而在危機之後蘇聯卻出現了比日本、西歐和美國更為明顯的經濟衰退。在實際上,導致蘇聯經濟停滯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其內部體制的問題而非外部影響。
===第三世界衝突===
儘管對鐵幕內的國家影響有限,美國繼續支援與其友好的第三世界政權作為防止蘇聯影響力擴張的途徑,並且對那些他們認為有可能受到共產主義奪權的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或軍事上的幹預。在1965年林登·詹森派遣22000人的軍隊佔領多明尼加共和國一年,以避免類似古巴的革命出現,在之後1966年的選舉中,保守派的華金·巴拉格爾當選總統,杜絕了共產黨人上臺的機會。而在印尼,蘇哈託藉由930事件從蘇卡諾手中奪權,過程中殺害了大約五十萬名的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份子和其他親共人士。儘管美國在政變中拒絕支援蘇哈圖軍火H. W. Brands, "The Limits of Manipulation: How the United States Didn’t Topple Sukarno,"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December 1989, p. 803.,在他執政後仍因為他的反共立場而對他表示支援,不過蘇哈託在正式上仍會一直維持蘇卡諾的不結盟運動立場。
南越的吳廷琰政府與北越、越共遊擊隊之間的衝突也越演越烈,最後成為了越戰的開端。詹森總統派遣美軍進駐南越、支援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最後達到了575,000人。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從蘇聯和中國取得各種戰爭的物資和技術援助,蘇聯派遣15,000名軍事顧問前往北越,並且向其提供了價值4.5億美元的軍火,而中國則派遣了320,000人和價值1.8億美元的軍火Qiang Zhai, 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 1950–1975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p135; Gen. Oleg Sarin and Col. Lev Dvoretsky, Alien Wars: The Soviet Union's Aggressions Against the World, 1919 to 1989 (Presidio Press, 1996), pp 93–4.。
儘管美軍在軍事上持續對北越佔有壓倒性優勢,並且也不斷獲得戰術上的勝利,然而由於詹森的政策失誤和美國國內反戰情緒的增長,加上美軍受到不能對北越領土做直接進攻的限制而無法取得關鍵性勝利,使得美國民眾對於越戰的信心逐年遽減,最後導致美國決策者決定從南越撤兵。美軍撤軍後不久,北越發動了1975年春季攻勢,全面攻下了南越,最後於4月30日佔領其首都西貢,也使得美國曾在此地投入的軍力和犧牲以失敗告終。越戰的失敗成為美國在冷戰中的最低點之一,蘇聯的KGB也運用世界各地的宣傳網路和特務藉著越戰而生的反戰及和平運動對美國在國際上的聲譽進行了全面的攻勢。
在越戰中,北越軍入侵了柬埔寨以建立通往南越的兵力和物資運輸網(胡志明小徑),在其後的柬埔寨內戰中,柬埔寨共產黨總書記波布率領的赤柬共產黨推翻了龍諾,建立了紅色高棉。冷戰後解密的蘇聯檔案顯示,北越在1970年入侵柬埔寨的舉動,是為了響應赤柬的發起內戰的攻勢Dmitry Mosyakov, "The Khmer Rouge and the Vietnamese Communists: A History of Their Relations as Told in the Soviet Archives," in Susan E. Cook, ed., Genocide in Cambodia and Rwanda (Yale Genocide Studies Program Monograph Series No. 1, 2004), p 54.。美軍和南越軍因此進行了對柬埔寨的轟炸和地面攻勢Chandler, David 2000, Brother Number One: 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Pol Pot, Revised Edition, Chiang Mai, Thailand: Silkworm Books, pp. 96–7.,但並沒有成功阻止赤柬於1975年奪取政權。紅色高棉統治下的民主柬埔寨造成了估計約1-3百萬的人民死於其暴政和大屠殺Heuveline, Patrick (2001). "The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Mortality in Cambodia." In Forced Migration and Mortality, eds. Holly E. Reed and Charles B. Keel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Marek Sliwinski, Le Génocide Khmer Rouge: Une Analyse Démographique (L'Harmattan, 1995).Banister, Judith, and Paige Johnson (1993). "After the Nightmare: The Population of Cambodia." In Genocide and Democracy in Cambodia: The Khmer Rouge,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d. Ben Kierna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Studies.,被稱為是冷戰時期最冷血的一場種族滅絕Theory of the Global State: Globality as Unfinished Revolution by Martin Sh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141, ISBN 978-0-521-59730-2。
在智利,社會主義的薩爾瓦多·阿連德贏得了1970年的總統選舉,成為美洲第一位透過民選而非革命當上總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在美國中情局的支援下,奧古斯圖·皮諾契特將軍在1973年9月11日發動了智利政變,取代阿連德並建立了軍政府,同時監禁、處決了支援阿連德的大量共產黨人。皮諾契特不但撤銷了阿連德的共產主義經濟政策,同時採取了自由市場的路線,形成了後來被稱為智利奇蹟的經濟成長。
中東也持續是冷戰雙方爭議的焦點之一。埃及從蘇聯那裡獲得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但兩方的合作關係卻相當的不平和,蘇聯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和埃以消耗戰爭中都以軍事顧問、飛機、飛行員支援埃及,以對抗美國支援的以色列Stone, p. 230。儘管埃及的新總統穆罕默德·艾爾·沙達特在1972年開始由親蘇轉向親美Grenville, J.A.S. & Bernard Wasserstein (1987). Trea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History and Guide with Texts , Volume 2.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ISBN 978-0-416-38080-4.,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當美國得知蘇聯可能會介入以幫助埃及的傳聞時,便毫不猶豫的大規模投入支援以色列Kumaraswamy, p. 127。除了埃及以外,蘇聯也與共產主義的南葉門保持密切關係,還有親蘇的阿爾及利亞和伊朗等國。另外在數十年的以巴衝突中,蘇聯也不斷地透過間接管道向亞西爾·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提供金援Friedman, p. 330。
在非洲,索馬利亞軍官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在1969年發動了政變,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並且獲得蘇聯的支援。在四年之後,親美的伊索匹亞國王海爾·塞拉西一世也被親蘇聯的海爾·馬裡亞姆·門格斯圖等軍官推翻,並且建立與古巴和蘇聯的密切關係。然而後來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兩國間在1977-1978年爆發歐加登戰爭,卡特政府則對此衝突持中立態度Ioannis Mantzikos, "U. S. foreign policymaking toward Ethiopia and Somalia (1974–1980) ", Af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4(6), June 2010.。而經過了長期獨立戰爭脫離葡萄牙殖民統治的安哥拉,則在1975年爆發安哥拉內戰,由蘇聯和古巴支援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人運)對抗美國和南非支援的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安盟)。由於古巴和蘇聯的軍事支援,安人運最後贏得了內戰。
===中美和解===
由於中蘇分裂的影響,中蘇邊界衝突在1969年達到最緊張的階段,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決定利用此時機來改變冷戰中的平衡Dallek, Robert (2007), p. 144.,而中國也在同時希望從美國那裡得到制衡蘇聯的優勢。
在1972年2月,尼克森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展開邦交,並且前往北京拜訪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和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同一時間,蘇聯已經在核武器威嚇實力上追上了美國,而同時越戰的挫折則大幅打擊了美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和在西歐的聲望Buchanan, pp. 168–169。儘管美蘇之間非直接的衝突在這段時期仍然存在,兩國間的直接衝突態勢已經開始有減緩跡象。但由於尼克松任內發生了水門事件導致了尼克松下臺,之後的福特總統一直在忙於處理內部事務,所以兩國遲遲未建交,直到吉米·卡特當選總統後中美兩國才於1979年建交並且與中華民國斷交,終止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裁撤了美軍協防颱灣司令部(USTDC)及駐臺美軍顧問團(MAAG),駐臺美軍也隨之撤離臺灣,美國中情局也在1972年停止援助四水六崗衛教軍,而中國方面也在1979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到期後未再續簽,並在1980年停止了對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各國共產黨的援助。中美兩國關係緩和導致冷戰局勢開始發生變化,中蘇兩國關係全面凍結,而中美兩國關係則持續升溫,並且兩國在越南和阿富汗分別出手打擊親蘇勢力。
===尼克森、布里茲涅夫、緩和政策===
在尼克森造訪中國以後,他也和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布里茲涅夫在莫斯科會談。兩人協議達成的戰略武器限制談判包含了兩個主要的核武限制條約:第一個是限制兩國核武器數量的SALT I、第二個是禁止兩方進一步發展可以攔截對方彈道飛彈技術的反彈道飛彈條約。此談判的目的是為了要減少兩國在發展核武和反彈道飛彈技術上所耗費的龐大成本。
尼克森和布里茲涅夫兩人宣佈兩國進入了一個「和平共處」的新時代,並且以「緩和政策」來描述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緩和局勢。在當時,大量軍備開銷對於蘇聯經濟造成龐大的負擔,也成為蘇聯經濟停滯的原因之一。在1972年至1974年之間,兩國決議增加互相的經濟往來和貿易量。尼克森認為緩和政策取代了之前冷戰中兩方的敵對態勢,讓兩國可以和平共處。
而在同時,西德總理威利·布蘭特則提出了東方政策,希望以此平和與東德之間的關係。其他類似的和平條約也在這個時段簽訂,包括了赫爾辛基協議和1975年的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1975年7月,美國和蘇聯透過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將雙方的宇宙航天器在外太空對接,象徵著雙方結束太空競賽。
===1970年代末的關係惡化===
在1970年代,由尤里·安德羅波夫領導的KGB持續的迫害知名的蘇聯政治異議人士,包括了當時大力批評蘇聯領導人的亞歷山大·索忍尼辛和安德烈·薩哈羅夫等。非直接的衝突在這個時期繼續的在第三世界進行,尤其是在中東、智利、衣索比亞、和安哥拉等地。
吉米·卡特試圖在1979年第二波的戰略武器限制談判中進一步的限制核武數量,然而這次限武會因為當年的其他大事而遭到阻撓,包括了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及KGB支援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在尼加拉瓜成功發動革命推翻了美國支援的政權。同時,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導致了美蘇關係的立即惡化,使得進一步的核武限制談判全部停滯。
==新冷戰(1979-1985)==
「新冷戰」一詞指的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開始冷戰的劇烈升溫,在這個時期,美蘇集團雙方的軍事對峙變得更加的明顯。在這個時期,美國政府的冷戰政策由於雷根的上臺而大為轉變,從原本的圍堵、緩和轉變為明確的對抗,雷根的目標不只是要美國在冷戰中持平,而是要取得勝利。不過,此階段衝突的劇烈,在短短幾年內便造成了整個冷戰局勢的大幅轉變。
===蘇聯入侵阿富汗===
在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在幾個月內,反對其統治的眾多勢力在阿富汗東邊區域發起了反抗活動,衝突很快便升級為內戰,由聖戰者形成的遊擊隊對抗政府的軍隊。巴基斯坦政府私下提供遊擊隊眾多的訓練場所,而蘇聯則派遣數千名軍事顧問支援人民民主黨政府。到了1979年中,美國已經開始隱密的支援聖戰部隊。
在1979年9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在黨內政變中遭到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暗殺和奪權,然而蘇聯對阿明並不信任,於是在1979年12月以特種部隊暗殺了他。由蘇聯主導的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則在空檔時期擔任總書記,同時蘇聯軍隊開始大量湧入阿富汗以穩定局勢,儘管他們一開始沒有打算要進行長期的戰爭。然而阿富汗的內戰卻沒有因為蘇聯的介入而停止,聖戰者在接下來幾年內繼續與阿富汗政府軍和蘇聯進行遊擊戰爭。
卡特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回應則是立刻停止了戰略武器限制談判,並且對蘇聯施加穀物和科技產品的禁運,同時大幅增加美國的軍事支出,還聯合其他西方國家抵制了1980年的奧運。他宣稱蘇聯是「二戰以來對和平最嚴重的威脅」。
===雷根、柴契爾、推回===
早在他成為美國總統前四年的1977年1月,隆納·雷根便在一次私人對話中透漏他對冷戰的看法:「或許有人會說這過於簡化問題,但在我心目中美國對蘇聯的政策很簡單,那就是,我們要贏得勝利,讓他們失敗。你覺得這樣如何?」。在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雷根擊敗了卡特,承諾將大筆增加軍事預算,並且以強硬態度在全世界對蘇聯發起攻勢。雷根和同時期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都高調批判蘇聯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雷根還稱蘇聯為「邪惡帝國」,並且預言共產主義將會很快被「丟進歷史的塵埃之中」。
當時西方對蘇聯的主流看法是,蘇聯新的一批世代即將來臨,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們合作。但雷根則主張蘇聯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打算藉由切斷蘇聯與西方的貿易和科技交流來使這種危機加大。到了1985年,雷根的反共主義態勢形成了所謂的「雷根主義」,不同於之前的圍堵政策只注重於防堵其他國家轉變為共產主義,雷根的策略是要積極的推翻現有的共產主義政府Graebner Norman A., Richard Dean Burns & Joseph M. Siracusa (2008). Reagan, Bush, Gorbachev: Revisiting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p. 76. ISBN 978-0-313-35241-6.。除了延續卡特執政最後一兩年的政策,繼續支援反蘇聯的阿富汗聖戰士以外,雷根政府也透過中情局,在蘇聯控制下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多數國家支援反蘇聯的伊斯蘭政治團體Singh, Bilveer (1995). "Jemaah Islamiyah". In Wilson John & Swati Parashar (Eds.)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South Asia . Singapore and Delhi: ORF-Pearson-Longman. p. 130. ISBN 978-81-297-0998-1.,除此之外,中情局還支援反共的巴基斯坦情報單位訓練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對蘇聯發動一場聖戰。
雷根主義的積極反共也將冷戰中很早便被提出但卻沒有任何前任總統徹底實行的「推回」戰略重新擺上檯面,推回指的是透過強硬的態勢和政策達成政權更替。推回戰略在韓戰和1961年的古巴入侵中被區域性的嘗試但以失敗告終,在雷根之前,1953年的東德起義和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曾經使美國政府考慮推回,但最後都因為擔心引發核戰而作罷Stöver, Bernd. "Rollback: an offensive strategy for the Cold War," in Detlef Junker, ed.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in the era of the Cold War, 1945 to 1990, A handbook: volume 1: 1945--1968 (2004) pp. 97–102.。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將馬克思主義政變形成的政權推翻,成為推回戰略最著名的例子,同時也讓莫斯科擔憂美國下一步會針對哪個國家進行推回Vladislav Martinovich Zubok. A failed empire: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 (2007) p. 275.。
===波蘭團結工聯===
若望·保祿二世成為了反共主義的象徵人物,他在1979年拜訪了他的老家波蘭,引發了波蘭人民在宗教上和民族主義上的覺醒浪潮,他對波蘭的影響很可能是後來1981年他遭到刺殺未遂的原因之一Henze, p. 171。
在波蘭統一工人黨統治下,計劃經濟造成的經濟匱乏、以及長期以來蘇聯式的高壓統治,種種背景造就了團結工聯運動在1980年8月31日的誕生。由萊赫·華勒沙領導的工人自行組成了第一個華沙公約國家中非共產黨控制的工會組織,將國內的各種反共勢力聯合起來,以抗議統一工人黨的專政Aleksander Smolar, '"Self-limiting Revolution": Poland 1970-89', in Adam Roberts and Timothy Garton Ash (eds.), Civil Resistance and Power Politics: The Experience of Non-violent Action from Gandhi to the Present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19-955201-6, pp. 127-43.。在過程中,美國也透過私下管道提供了相當數量的金錢和其他援助給團結工聯。
團結工聯對於波蘭統一工人黨和蘇聯影響下的共產專政形成空前挑戰,到1981年9月已經有了一千萬會員,等同波蘭工作人口的三分之一30 lat po Sierpniu'80: "Solidarność zakładnikiem własnej historii" Retrieved on 7 June 2011。對此沃依切赫·雅魯澤爾斯基在12月13日宣佈全國戒嚴,並大幅逮捕團結工聯的支持者和領導人。在鐵幕以外的國際社會則譴責波蘭政府的行徑並聲援團結工聯,雷根並且對波蘭實施了經濟禁運。在此同時,克里姆林宮的理論家米哈伊爾·安德列耶維奇·蘇斯洛夫則建議蘇聯領導人若是波蘭落入團結工聯手中也不要進行幹預,他擔心當時已經病入膏肓的蘇聯經濟會經不起美國報復性的經濟制裁。
===新一波的軍備競賽===
在冷戰的這個階段,莫斯科已經花費25%的蘇聯全國生產總額在軍事用途上,而其消費者產品和民間的產業則停滯不前。蘇聯花在軍備競賽和其他冷戰的活動如太空競賽上的開支對於已經問題重重的蘇聯經濟體製造成嚴重的負擔,在布里茲涅夫統治的最後十年蘇聯經濟都處於停滯的狀態。
蘇聯在國防上的大量開支並不是全部花在軍事上的用途,很大一部分的資金其實是花在僱養蘇聯體制內龐大的名錄職官官僚,這些蘇共官僚在其各自的領域享受龐大的權力和特權生活。蘇聯武裝力量在持有武器數量和種類上都成為世界第一,無論現役還是後備軍人的數量也都是世界第一,而其背後則有更為龐大的軍事工業複合體支援整支武裝力量。
到了1980年代初,蘇聯已經建立了一個在數量上大幅超過美國的常備軍。然而,蘇聯和華沙軍隊在數量上的優勢卻無法呈現其質量上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問題。相較之下,越戰後的美國則吸收了之前的教訓,對美軍進行了各種大幅度的改革,到了1980年代已經轉變為全志願役的專業軍隊,同時額外注重部隊的訓練和科技水準,這些改變帶來的驚人成效在後來波斯灣戰爭裡對抗華沙裝備和戰術思想的伊拉克軍隊中完全展現出來King, D. C., & Karabell, Z. (2003). The generation of trust: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US military since Vietnam. Aei Press.。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卡特會開始大幅增加美國的軍事預算,而後繼的雷根更是將擴軍作為主要的政策目標之一,將國防預算從1981年佔國民生產總值的5.3%增加到1986年的6.5%,成為美國歷史上和平時代國防預算最高的時刻。
雙方的軍備競賽在1980年代初期迅速的白熱化,雷根重新啟動了之前被卡特取消的B-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計畫,同時開始生產LGM-118A和平守護者飛彈以抗衡蘇聯生產的SS-18等擁有大量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的洲際彈道飛彈。同時美國也在歐洲開始部屬巡弋飛彈,並且開始了被媒體稱為「星際大戰」的戰略防禦計畫,宣稱將研發可以從太空擊落對方彈道飛彈的技術Lakoff, p. 263。隨著美蘇兩方的緊張局勢升溫,以及蘇聯在東歐部屬瞄準西歐的RSD-10中程彈道飛彈,北約決定開始在西德等地部屬MGM-31潘興飛彈。潘興飛彈的部屬,使得北約擁有可以在10分鐘就將核彈頭投射到莫斯科的能力Garthoff, p. 88。
然而儘管雷根的軍備擴張,蘇聯並沒有因此而進一步擴軍,由於其本身已經龐大無比的軍事開銷,加上因為中央計畫而效率低落的製造產業和農業,蘇聯本身的經濟情況早已自岌岌可危。而在此同時,沙烏地阿拉伯決定增加石油生產,而其他非OPEC成員國也增加了石油產量"Official Energy Statistics of the US Government ", EIA —International Energy Data and Analysis. Retrieved on 2008-07-04.,這些因素導致了石油價格在1980年代跌落谷底,以石油輸出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蘇聯也因此大受影響。計畫經濟的失敗、石油價格跌落、龐大的軍事開銷種種因素加起來,使得蘇聯經濟在1980年代形成了嚴重的停滯Gaidar 2007 pp. 190–205
在1983年9月1日,蘇聯空軍擊落了在庫頁島西海岸的大韓航空007號班機,導致機上269人全部罹難,乘客還包括美國眾議員拉里·麥唐諾,蘇聯因此遭到西方國家的一致譴責,並且雷根稱此事件為一場「大屠殺」。雷根也因此大幅度增加軍事佈署,直到後來他與戈巴契夫達成和解共識為止。北約在1983年11月為了模擬核子武器釋放的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則引發了蘇聯的空前反應,使得華約國家部隊的警戒程度大幅提升,蘇聯領導人還認為這可能是美國要發起第一擊核戰的前兆。
在越戰之後,美國民眾對於軍事介入他國紛爭的策略有相當顧忌,雷根政府也因此強調以快速、低成本的反叛亂戰術來介入他國的衝突。在1983年美國介入了黎巴嫩內戰、入侵格瑞那達、轟炸利比亞、支援尼加拉瓜的反共遊擊隊。雖然雷根入侵格瑞那達和轟炸利比亞的舉動受到美國輿論支援,不過雷根政府對於尼加拉瓜遊擊隊的資金援助後來爆發成為了伊朗門事件。
在此同時蘇聯則忙於應付自身的軍事行動,儘管布里茲涅夫入侵阿富汗時以為衝突會很快結束,然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支援下阿富汗聖戰者猛烈的抵抗蘇聯的佔領。蘇聯總共會投入將近100,000人的軍隊以防衛阿富汗的傀儡政權,使得許多觀察者稱阿富汗戰爭為「蘇聯的越戰」,然而,阿富汗戰爭對蘇聯造成的打擊之大卻遠不是越戰可以比較的,因為當時整個蘇聯內部早已陷入經濟停滯和體制的衰敗問題。
雷根是第一位曾公開主張共產主義將會垮臺的美國總統,而早在1980年便有一名資深的美國國務院官員預言蘇聯體制的崩解,他認為蘇聯的對外侵略只不過是「反映出蘇聯體制的種種國內危機…就有如熵的減滅原理一般…蘇聯體制只不過是在燃燒自身而非維持其平衡。我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在其內部敗壞的同時對外部進行的動作。」
==尾聲(1985-1991)==
在多年的經濟停滯後,蘇聯黨內新一代的領導人開始浮現,這些年輕的黨員在相對開放的赫魯曉夫時期長大,許多人心中對於體制的改革都暗中抱著期望Skinner, K. K. (2008). Turning points in ending the Cold War (Vol. 538).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儘管歷史學家對其決定性仍抱持著不同的意見,一般都認為雷根在1980年代初採取的強硬派策略和對蘇聯的各種攻勢大幅加快了蘇聯體制的崩壞,並且迫使蘇聯共產黨高層在經歷尤里·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的短暫任期後,選擇年輕的改革派來領導蘇聯,而非延續布里茲涅夫的路線Pipes, Richard. (1995). Misinterpreting the Cold War: The Hard-Liners Had it Right. Foreign Affairs, 154-160.。
===戈巴契夫改革===
在1985年,於蘇聯共產黨內相對年輕的戈巴契夫成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的經濟已經陷入停滯,同時因為石油價格的跌落而導致貨幣收入的大減,這些因素逼使戈巴契夫尋求改革的方式來挽救蘇聯。
改革剛開始階段的毫無成效使得戈巴契夫決定擴大體制性的變動,他在1987年6月宣佈開始進行經濟改革,放鬆對於生產配額的限制,並且允許私人擁有商業,同時開始開放外國的投資。戈巴契夫希望以這些改革來將國內的資源從原本花在冷戰上的軍事開支轉移到民間產業上。
儘管西方對他改革的誠意一剛開始抱持懷疑態度,戈巴契夫不久便證明他是真心要改變蘇聯的路線以拯救惡化的經濟條件,而非要繼續與西方的軍備競賽。戈巴契夫同時實行了開放政策,允許部分新聞自由、減少對異議人士的迫害、同時增加政府機構的透明性。開放政策的目標是為了改善共產黨高層的腐敗現象、同時減少中央委員會濫用權力。開放政策同時也增加了蘇聯人民與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的接觸,加速了兩國之間的緩和政策。
===關係解凍===
雷根對戈巴契夫釋放出的軍事和經濟讓步也以善意回應,答應將重新啟動經濟上的合作討論,並且減少軍備競賽的規模。兩人首先在1985年11月於瑞士日內瓦見面,在僅有一名口譯員參與的私人會談中,兩人一致同意將兩國的核武庫存遽減50%1985: "Superpowers aim for 'safer world'" , BBC News, 1985-11-21. Retrieved on 2008-07-04.。兩人第二次的會談在冰島的雷克雅維克舉行,會中兩人在大多數議題上都達成共識,直到戈巴契夫談到希望美國終止戰略防禦計畫時,雷根對此拒絕。接著在1987年的第三次會談中,兩人達成協議,簽下了中程飛彈條約,將所有帶有核武彈頭、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之間的中程地基彈道飛彈都給淘汰。
東西方的衝突在1985年之後迅速的降溫,並且在1989年莫斯科的一場會議中,由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和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簽下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到了1990年,蘇聯發現自身對於其他東方集團國家在石油和天然氣的補給加上駐軍的耗費形成了龐大的經濟負擔,除此之外,由於與西方世界的關係改善,也不需要再以這些國家作為緩衝區,也因此蘇聯宣佈了辛納屈主義,承諾他們將不會再以武力幹預東歐各盟國的內政。
在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全面撤軍。而在見識到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後果後,戈巴契夫於1990年同意了讓德國統一。在1989年12月3日,由於冷戰的緩和,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在馬爾他的一場會談上宣稱冷戰已經結束了Malta summit ends Cold War , BBC News, 1989-12-03. Retrieved 2008-06-11.,在隔年蘇聯還在波斯灣戰爭中小規模協助美國對抗伊拉克Goodby, p. 26。
===東歐劇變===
thumb|right|柏林圍牆的倒塌,1989年
到了1989年,蘇聯的聯盟體系已經到達崩潰的邊緣,由於蘇聯本身改革,而又撤去了原本對其衛星國的軍事支援,華沙公約的共產黨領導人開始面臨政治正當性的危機,團結工聯等反抗運動迅速的在東歐國家中獲得廣泛人民支援而形成大趨勢。在1989年,波蘭和匈牙利的共產黨政府首先被迫開放民主的選舉。而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東歐,大型的示威抗議則淹沒了共產黨領導人的鎮壓部隊。在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共產黨政權也相繼垮臺,其中羅馬尼亞革命則是除南斯拉夫以外唯一以流血形式完成的政權更替。東歐的改變是如此的劇烈,美國政府甚至開始擔心區域的穩定性,例如國務卿詹姆斯·貝克便說美國政府不會阻擋蘇聯在幫助民主派的前提下介入羅馬尼亞以減少流血Garthoof, Raymond L. "The Great Transition: 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4).。1989年11月柏林圍牆的倒塌成了東歐民主浪潮的最高點,象徵了共產主義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全面瓦解,同時也結束了鐵幕對歐洲的分化。1989年的民主浪潮席捲整個歐洲大陸,推翻了所有蘇聯式的共產主義政府,(包括波蘭、匈牙利、東德、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1990年兩德統一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陷入癱瘓,一年後華約組織宣告解散,而以蘇聯為首的經互會也在1991年6月宣告解散。
而在蘇聯內部,改革開放則弱化了蘇聯本身與其邦聯國的連結,在1990年2月,隨著蘇聯本身的解體,蘇聯共產黨被迫交出獨佔了73年的國家權力。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新聞和言論自由,加上原本就已經醞釀多年的民族自決意識,也使得蘇聯其下的眾多加盟國一一脫離莫斯科而去,波羅的海三國則完全脫離了蘇聯,最終蘇聯政府於1991年9月6日正式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
===蘇聯解體===
剛開始戈巴契夫對待東歐的鬆軟態度並沒有延伸到蘇聯本身,同時蘇聯駐軍也在追求革命的波羅的海三國產生了零星的暴力衝突事件Goldgeier, p. 27。然而,政治局勢的變動之快,使得蘇聯共產黨和軍隊內部的保守派對戈巴契夫的不滿不斷增加,最後在1991年8月發動了八月政變,企圖推翻戈巴契夫並重新建立威權的中央政府。
八月政變並沒有達成政變者預期的目標,反而引起莫斯科人民的集體反抗,並且在鮑里斯·葉利欽領導下迅速的被擊敗O'Clery, Conor. (2011) Moscow 1991-12-25: The Last Day of the Soviet Union. Transworld Ireland. ISBN 978-1-84827-112-8, p 14.。政變的結果也畫下了蘇聯的終止符,連俄羅斯都威脅要從已經是空架子的蘇聯邦聯裡脫離。1991年11月6日,葉利欽簽署總統令,停止蘇聯共產黨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標誌著蘇共失去執政黨地位。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以及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在白俄羅斯境內的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內簽署別洛韋日協議,宣佈三國退出蘇聯,併成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組織取代蘇聯。最後在1991年12月21日,剩下的邦聯國一起成立了獨立國家國協,與蘇聯不同的是,俄羅斯領導人稱新的國協的目的只是為了要讓蘇聯加盟共和國可以進行一次「文明的離婚」,同時新的架構也只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成員國擁有各自的主權Soviet Leaders Recall 'Inevitable' Breakup Of Soviet Union ,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06-12-08. Retrieved 2008-05-20.。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聯總統一職,蘇聯最高蘇維埃亦在第二天宣佈蘇聯停止存在,世界自此進入後冷戰時代。
== 影響 ==
=== 軍事支出 ===
冷戰後,俄羅斯大幅度的減少了其軍事開支,同時前蘇聯下的眾多國家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中也造成了不少挫折和數百萬人的失業Åslund, p. 49,資本主義改革過程中引發的經濟衰退甚至還比美國在經濟大恐慌中的衰退還要嚴重Nolan, pp. 17–18。俄羅斯經濟在1990年代經歷了一波衰退,直接導致俄羅斯政府於1998年宣佈無法按時償還國債外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引發了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而俄羅斯經濟直到2000年後國際油價上漲才得以恢復增長,但俄羅斯政府一直到2017年才償還了所有蘇聯時期的遺留外債。由於俄羅斯軍隊在1994年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糟糕的表現以及橫跨整個1990年代的經濟衰退,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葉利欽在1999年底辭職時僅剩2%的支援率。冷戰後由於西方各國未有在政治及經濟協助蘇聯的繼承國俄羅斯轉型,北約在這段時間裡大力東擴,將眾多前東方集團國家收納進北約,導致美俄關係及俄歐關係無法改善,且北約意圖納入獨聯體國家,間接導致了2008年的俄格戰爭、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以及2022年的俄烏戰爭。
冷戰所留下的影響在現代國際局勢上持續存在。蘇聯解體後,世界成為由美國擔任超級大國領導者的一元世界Country profil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BBC News. Retrieved 2007-03-11Nye, p. 157。冷戰也定義了美國在二戰後的政治角色,到1989年時美國已經與50個國家結盟,並且在世界各地有526,000人規模的海外駐兵,其中326,000人在歐洲,而130,000人在亞洲(大多為駐日美軍和駐韓美軍)。
冷戰同時也是和平時期軍事工業複合體發展的高峰期,同時冷戰中的軍事預算也有大規模的投注在科學的發展上。這種軍工複合體雖然早在19世紀時便已經存在,但在冷戰時成長得最為明顯,並且在20世紀對參與各國的社會、政策、和外交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國在冷戰年代總共花費了約8兆美元的資金在軍事開支上,總共有將近100,000美國人在韓戰和越戰中喪失生命。而在冷戰中喪失生命的蘇聯人總數較難估計,在開支上蘇聯的國防預算對比其國民生產總值則比美國要高出很多。除了兩方在戰場上的軍事傷亡外,在冷戰過程中數百萬人在世界各地「代理國」的戰爭中陸續喪失性命,尤其是在東南亞。
歐洲大部分國家在冷戰結束後陸續廢除徵兵制,改為募兵制。曾經僅有芬蘭、瑞士、塞普勒斯等少數歐洲國家還在沿用徵兵制,但是在俄羅斯於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後,立陶宛和瑞典先後恢復徵兵制。
=== 政治影響 ===
冷戰後續的影響至今仍沒有辦法輕易消除,在第三世界,許多在冷戰中被激起的經濟和社會上的爭議至今仍沒有平息。而在共產黨政府垮臺後,有些地區則因為中央權威消失而出現了新的種族和政治衝突,尤其是前南斯拉夫。在東歐,冷戰的結束使得大量國家開始了一段長時間的繁榮經濟成長,尤其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波羅的海國家,在十幾年內便從前鐵幕經濟進入了已開發國家行列。蘇聯解體造就了大量新的自由民主制國家,使得數千萬的人民重享政治自由、宗教自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權利。另一方面,索馬利亞、阿富汗等國家則在脫離強權獨立之後成為了失敗國家。冷戰在東亞造成的臺海問題和朝鮮半島分裂問題至今仍然存在,且後者2003年朝鮮核試驗後不斷在升溫,蘇聯解體後的美俄關係也因美國容許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和北約成為西方陣營一員,被認為不斷對俄羅斯的打壓而無法改善。加入了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國家裡僅有少數位於東歐和高加索地區的國家成為民主國家,而大多數前蘇聯國家如白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亞塞拜然等國至今依舊處於威權甚至是極權統治之下。不過這些國家採取平衡的獨立外交,一方面希望擺脫俄羅斯的控制,另一方面在地緣政治上維持美中俄的勢力平衡。
另外,冷戰後期的緩和也影響部份採取高壓統治和以軍人主政的美國盟友,使這些國家或地區也開始先後出現民主化的現象,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中華民國、大韓民國、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等國。但相關國家在美國容許的高壓統治下,陸續出現轉型正義的訴求,而民主化的政府一方面與美國保持密切關係,但亦開始轉為更獨立的外交政策。
=== 國家分裂 ===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冷戰結束,數個單一國家因為冷戰期間的東西方意識形態衝突而發生分裂,其中大部分國家在冷戰中或結束後實現統一,但仍有少部分國家處於分裂狀態。
分裂前統一政權 分裂後採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權 分裂後採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權 分裂原因 分裂期間所爆發的衝突 現今狀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意圖和平解決兩黨在第一次國共內戰與抗日戰爭期間所產生的實質分裂狀態,進行政治協商會議並簽訂雙十協定,然最終談判破裂,雙方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最終以中國共產黨實際控制中國大陸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階段性告終,中國國民黨及執政的南京國民政府遷至臺灣地區。 第二次國共內戰 臺灣海峽危機 (詳見海峽兩岸關係、臺灣獨立運動與臺灣問題)
朝鮮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名義上)盟軍託管朝鮮半島(實際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與美國以北緯38°線為界分別佔領日佔朝鮮半島。美佔區在聯合國韓國問題臨時委員會的監督下選舉出了第一屆韓國政府,蘇佔區隨後也成立政府;南北雙方均自認為是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對整個朝鮮半島聲稱擁有主權,拒絕承認以北緯38度線劃分的蘇美對日受降分界線為兩國邊界;在1949年,蘇、美佔領軍先後撤軍,分別將各自佔領區移交給北、南政府。 朝鮮戰爭 韓國方面觀點:朝鮮方面觀點(2024年):(詳見朝韓關係)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與西方三國佔領區合併的 西柏林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向盟軍宣告無條件投降後,被盟軍分別軍事佔領的德國。盟軍將德國分為四個佔領區,分別歸美、蘇、英、法四國管制,並實施民主化、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最初盟軍曾計劃透過盟國管制理事會統一對德國進行管理,但1946到1947年間美英法和蘇聯關係發生了破裂。1949年5月23日由美、英、法佔領區合併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至此,盟軍對德國的軍事佔領宣告結束,而德國則分裂成兩個國家, 柏林危機 現今政權:(詳見兩德統一)
( 越南國) 因法屬印度支那解體,日內瓦會議決定以一七線劃分南北越南。 法越戰爭越南戰爭 現今政權:(詳見越南戰爭)
( 寮國王國) 巴特寮 寮國王國 法越戰爭 現今政權:(詳見寮國內戰)
柬埔寨王國 紅色高棉 高棉共和國 柬埔寨內戰 現今政權:(詳見柬埔寨內戰)
南阿拉伯聯邦 南阿拉伯保護國 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阿拉伯葉門共和國 現今政權:(詳見葉門統一)
==史學==
在「冷戰」一詞因蘇聯和美國的戰後對立出現之後,對冷戰的研究包括了其根源、發展、和衝突細節等等,都成為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及記者之間爭論的主題。歷史學家對於是哪方應該對戰後的美蘇關係惡化負起責任仍然有主要爭議,同時兩大強權的衝突是否可以在某年或某處避免也是討論的焦點。
儘管在學界對於冷戰起源地討論相當複雜而多元,主要的歷史觀可以被分為三個主要的學派,這三個用以研究冷戰的歷史學觀點分別為:正統理論(orthodox)、修正主義理論(revisionism)、以及後修正主義(post-revisionism)。
正統理論將發動冷戰的責任歸咎於蘇聯,認為蘇聯在二戰結束時於東歐的擴張是導致冷戰的主因。修正主義則強調美國也應該對戰後衝突的爆發負起責任,認為美國在二戰結束前便已開始主動的孤立和對立蘇聯。後修正主義則認為冷戰的起因更為複雜,並且強調以更平衡的角度分析冷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大多數與冷戰有關的歷史學著作都是以三個學派中的其中兩個或全部三個學派作為解釋的框架,儘管純粹修正主義的解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拋棄。
==流行文化==
冷戰對期間數十年的大眾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核子戰爭和間諜戰等題材,都一直在音樂、電影、小說、電視劇和其他媒體中出現。由於蘇聯體制在文化上的審查,官方的宣傳和文化機構往往以誇大現況的穩定與和平作為一貫題材Brooks, Jeffrey. (2000). Thank you, comrade Stalin!: Soviet public culture from revolution to Cold War. Princeton Book Company Publishers. p, 246.,也因此蘇聯文化對冷戰的描寫並沒有如美國一般注重核戰的危險和兩大勢力的對立。而另一方面,美國大眾文化則對於冷戰中的眾多事件,包括紅色恐慌、美蘇的間諜活動、越戰、和核戰爭等題材上產生大量的文化產品。許多作品是以冷戰直接作為背景,其他人則以冷戰中的人事物作為架空的靈感來源。
除此之外,冷戰中的雙方也利用各種媒體作為宣傳媒介。1951年美國政府製作的知名影片《臥倒並掩護》便企圖宣導民防的概念,教導民眾如何應對原子彈的攻擊。美國國務院還試著以自由奔放而隨興的爵士樂作為展現美國民主文化的方式,在1956年開始定期到蘇聯巡迴表演直到1970年代。除此之外,搖滾樂也對成為美國對蘇聯心戰的途徑之一,從自由歐洲電臺、美國之音等電臺向東歐播放的搖滾樂成為鐵幕下年輕世代嚮往西方文化和自由的抒發媒介Troiëtìskiæi, A. (1988). Back in the USSR: the true story of rock in Russia. Faber and Faber (Boston), p 54.。
芭蕾舞也成為美蘇兩國在藝術舞臺上競爭的主要場合之一,兩方都對彼此的國家芭蕾舞團提供了大量的資源,企圖以芭蕾舞來「贏得民心」。除了芭蕾以外,兩國還在各種棋藝、數學比賽以及逐屆的奧運上不斷較量Caute,David. The Dancer Defects: The Strugg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 During the Cold War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pg.611-613,也加深了國際上兩國競爭的表象。此外,冷戰也被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緊張與對峙的關係。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是2010年由Treyarch製作並由美國動視發售的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劇情設定為冷戰時期,拍攝地點有越南、香港、古巴、蘇聯、美國和烏拉山脈。
== 參見 ==
* 蘇維埃帝國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蘇聯歷史
* 俄羅斯歷史
* 美國歷史
* 麥卡錫主義
* 核軍備競賽
* 國際關係
* 第二次冷戰
* 美蘇關係
* 美俄關係
* 美中關係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
* Bronson, Rachel. Thicker than Oil: Oil:America's Uneasy Partnership with Saudi Arab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516743-6
* Davis, Simon, and Joseph Smith. The A to Z of the Cold War (Scarecrow, 2005), encyclopedia focused on military aspects
*
*
*
*
*
*
*
* Halliday, Fred. The Making of the Second Cold War (1983, Verso, London).
* Haslam, Jonathan. Russia's Cold War: From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o the Fall of the Wall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512 pages
* Heller, Henry (2006). The Cold War and the New Imperialism: A Global History, 1945–2005.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ISBN 978-1-58367-139-9
* Hoffman, David E. The Dead H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Cold War Arms Race and Its Dangerous Legacy(2010)
*
* Judge, Edward H. The Cold War: A Global History With Documents(2012)
*
*
*
* Leffler, Melvyn P. and Odd Arne Westa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3 vol, 2010) 2000pp; new essays by leading scholars
*
*
*
*
*
*
*
* Mastny, Vojtech. The Cold War and Soviet insecurity: the Stalin years (1996) online edition
* Miglietta, John P. American Alliance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1945–1992: Iran, Israel, and Saudi Arabia.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2. ISBN 978-0-7391-0304-3
*
*
* Palmowski, Jan. "Cold War" A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World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
*
*
*
*
* ; Pulitzer Prize
* Tucker, Spencer, ed. Encyclopedia of the Cold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5 vol. 2008), world coverage
* Walker, Martin. The Cold War: A History (1995), British perspective
* Weeks, Albert L. Russia's Life-Saver: Lend-Lease Aid to the U.S.S.R. in World War II.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04. ISBN 978-0-7391-0736-2.
*
*
* Zubok, Vladislav M. A Failed Empire: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2008)
; 歷史學和回憶錄
* Hopkins, Michael F. "Continuing Debate and New Approaches in Cold War History," Historical Journal, Dec 2007, Vol. 50 Issue 4, pp. 913–934,
* Isaac, Joel, and Duncan Bell, eds. Uncertain Empire: American History and the Idea of the Cold War (2012)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Johnston, Gordon. "Revisiting the cultural Cold War," Social History, Aug 2010, Vol. 35 Issue 3, pp 290–307
* Nuti, Leopoldo, et al., eds. Europe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 Reappraisal (2012)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Wiener, Jon. How We Forgot the Cold War: A Historical Journey across America (2012)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第一手文獻
*
*
* Hanhimaki, Jussi and Odd Arne Westad, eds. The Cold War: A History in Documents and Eyewitness Accou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0-19-927280-8.
*
* "核子時代下的總統" 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的討論會,2009年12月10日。("The Cold War and the Nuclear Arms Race"原稿)
== 外部連結 ==
; 檔案庫
* Cold War 喬治城大學的冷戰多媒體檔案
*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CWIHP) 威爾遜中心的冷戰專題
* The Cold War Files 冷戰人事物檔案
* Aerial Intelligence during the Cold War 艾森豪威爾總統圖書館的檔案
*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 里根總統圖書館
; 新聞檔案
* 冷戰時期的多媒體新聞檔案 BBC提供的收藏
Category:國際關係史
Category:國際政治
Category:美國戰爭
Category:蘇聯戰爭
Category:蘇聯—美國關係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影響
Category:北約戰爭
Category:核戰爭
Category:意識形態競爭
Category:歷史時代 |
大蕭條 | 大蕭條(),又稱經濟大危機、經濟大恐慌,是指1929年—1933年之間全球經濟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大蕭條是二十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Charles Duhigg, "Depression, You Say? Check Those Safety Nets", New York Times, March 23, 2008
大蕭條的開始時間,依各國而異,但絕大多數在1930年起,持續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John A. Garraty, The Great Depression(1986)大蕭條從美國開始,1929年10月24日股市下跌,到10月29日成為1929年華爾街股災,席捲全世界。大蕭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帶來毀滅打擊,人均收入、稅收、盈利、價格全面下挫,國際貿易銳減50%,美國失業率飆升到25%,有些國家甚至達到33%。
全球各大主要城市都遭到重創,特別是依賴重工業的地區,許多國家無法進行建築工程,農產品價格亦急跌約60%。由於沒有可替代的工種,第一產業中的經濟作物、採礦、伐木等部門受到最為沉重的打擊。Mitchell, Depression Decade
部分經濟體在30年代中期開始恢復,但大多數國家要等到二戰結束後,經濟才得以復甦。Garraty, Great Depression(1986)ch1與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一樣,不同經濟學派對大蕭條的原因解釋迥然不同。整體而言,「市場派」學者認為,政府的錯誤管制將正常的經濟衰退,擴大為大蕭條,「政府派」學者認為大蕭條顯示資本主義市場的缺陷,呼籲更多政府管制和干預。
== 背景 ==
經濟歷史學家常將「大蕭條」的開始,定在1929年10月29日,這天美國股市大幅下跌,史稱黑色星期二;Great Depression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不過亦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股市下跌只是一個現象,並非單純的導火線。Economics focus: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Economist
1929年華爾街股災後,一些樂觀人士依然堅持己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笑道:“這些日子裡人們垂頭喪氣。在我有生的93年中,衰退來來去去。好日子最終總是會到來。”的確,在1930年早期,股市曾經小幅上揚,到4月時已經回到1929年的水平,但仍比1929年9月最高點低了約30%。
1930年,政府和商業組織都增加支出,不過受到打擊的消費者就勒緊口袋,減少10%的消費。與此同時,一場兇狠的乾旱席捲美國中部的農業心臟地帶。
到了1930年中期,利率已經降至新低,但預期通貨緊縮和不願借貸情緒的持續,令消費者開支和投資依然低迷。1930年5月,汽車銷量下降到1928年水平之下。
到了1931年,緊縮週期開始,農業地區情況更加糟糕,商品價格一落千丈;在礦業和伐木地區,失業率居高不下,人們找不到工作。法國銀行家收回提供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德國銀行家們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危及在德國有大規模投資的英國銀行家們。
美國經濟的衰退減緩其他國家的發展,各國因自身經濟強弱衰退情況有所不同。貿易保護主義者抬頭《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瘋狂尋求自保,導致其他國家以報復性關稅作為回應,加劇全球貿易崩潰。到1930年底,全球經濟衰退全面蔓延,並於1933年達到底谷。
大蕭條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痛苦而自殺;治安惡化。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美國曾有1370萬人失業,1929-1933年間的失業率高居25%,即使是羅斯福新政時期也從未低於15%。在美國各城市,排隊領救濟食物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更曾有則有500-700萬人失業,市民在勞務市場內需要排很長的隊伍。
== 原因 ==
衰退和商業週期被認為是供需不對稱所導致的正常週期性規律。正常衰退或“普通”商業週期究竟如何演變成為危機則被廣泛討論。學者們莫衷一是,而對問題研究的初衷則集中在如何避免未來的經濟危機。
另一個相關議題是大蕭條到底是源自自由市場缺陷,還是政府監管不力。對此,目前主要有兩大觀點。
其一是供需驅動理論,即凱恩斯主義,認為大蕭條源自國際貿易崩潰、消費不足、投資過度,銀行和工業家的不作為以及政府監管的不力。供需驅動理論一致認為信心的大幅度降低,導致了消費和投資的急劇下降,而市場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當恐慌和通貨緊縮出現時,許多人認為迴避市場是安全之舉。而持有貨幣、等候物價下跌,然後大賺一把的想法,進一步惡化了需求。供需驅動理論因而提出由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略以刺激需求,從而帶動經濟的主張。這一觀點成為了50-70年代時人們普遍的看法。
另一派貨幣主義認為,大蕭條之初不過是簡單的經濟衰退,但貨幣政策制定機構,特別是美聯儲,做出了錯誤決定:緊縮貨幣供給,惡化了經濟環境,從而將衰退推向了大蕭條。與解釋相關的是消費借貸所致。持續性借款最終使美國個人債務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費熱潮也在大蕭條時結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則認為是美國政府在大蕭條前對經濟做了過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對銀行的管制,使銀行無法對貨幣需求做出反應,在通貨緊縮下導致經濟大恐慌。債務緊縮導致人們借的越多、欠的越多。
但上述兩大派別都沒有考慮工資(購買力)的重要影響。
===需求驅動理論===
240px|thumb|農圖
====凱恩斯主義====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認為經濟總支出的下跌導致收入、就業大規模降低,從而跌至平均值以下。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活動達到相對較低的平衡點,而失業率則升至相對較高的平衡點。
凱恩斯的辦法很簡單:既然私營部門不能提供足夠的投資以將生產維持在正常水平,從而讓人們都得到工作,則此時政府必須舉債以維持經濟執行。凱恩斯主義者呼籲政府在危機時刻必須增加支出,或大幅減稅。
大蕭條期間,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支援了公共事業,進行農業補貼,並嘗試了多重方法以重振美國經濟。與此同時,不放棄消滅財政赤字。根據凱恩斯主義,這些措施都對經濟大有裨益。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斯福才將美國經濟拉出泥潭。;
====國際貿易坍塌====
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國際貿易在1930年後的下降加劇了衰退,特別是那些過分依賴外貿的國家受到的打擊尤甚。許多歷史和經濟學家認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打壓了國際貿易,導致了其他國家的報復性關稅,從而導致形勢惡化。雖然美國經濟對外貿易依賴不多,只是集中在農業等領域,但這對其它國家來說則另當別論。從價稅的平均稅率在1921–1925年間是25.9%,但新法則將其飆升至1931–1935年的50%。
美國出口額由1929年的52億美元下降至1933年的17億美元,考慮到隨之下跌的價格,實際出口量只下降了一半。遭受打擊最嚴重的是農產品,例如穀物、棉花、菸草和木材。根據該理論,農產品出口的銳減導致許多美國農民拖欠貸款,從而導致小農業銀行出現擠兌,成為大蕭條早期的特徵。
====債務緊縮====
歐文·費雪認為導致大蕭條的主要因素是過度負債和通貨緊縮。費雪將信貸寬鬆與過度負債聯絡了起來,認為信貸寬鬆鼓勵炒作,吹起了資產泡沫。並就負債與通貨緊縮所導致的經濟繁榮與衰落提出了9條相互影響的事件如下:
# 債務清算和廉價拋售。
# 貨幣供給收縮,銀行貸款清付。
# 資產價格下降。
# 商務資本淨值下跌,導致破產。
# 利潤下滑。
# 生產、貿易、就業率下跌。
# 悲觀、失去信心。
# 囤積貨幣。
# 名義利率下跌,通縮調整利率攀升。
在大蕭條前夕的股市崩盤時,法定保證金僅要求10%。換句話來說,投資人每存$10,經紀公司就會借出$9。當行情下跌時,經紀人要求徵收保證金,但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債務方拖欠債務,存款人集體取款,使得擠兌現象頻發,導致銀行倒閉。政府擔保和美聯儲的監管則要麼無力,要麼乾脆沒有被啟用。銀行倒閉導致了數億美元的資產損失。
未償還的債務越來越多,這是由於價格和收入下降了20–50%,但債務卻依然保持不變。在1929年恐慌後,在1930年的前10個月,美國有744家銀行倒閉(30年代總計有約9,000家銀行倒閉)。到了1933年4月,倒閉的、吊銷營業許可的銀行產生了約70億美元的呆死壞賬。"Friedman and Schwartz,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352
銀行倒閉滾了雪球,絕望的銀行家們試圖收回債款,但借款人無以還債。未來的盈利看起來十分渺茫,投資和工程要麼減緩進度,要麼乾脆完全停工。在呆死壞賬和黯淡的前景面前,苟延殘喘的銀行們在貸款上個個謹慎到家。銀行堆積了準備金,結果卻加劇了通貨緊縮的壓力。惡性迴圈開始了,螺旋式下降加速了。
債務清算跟不上物價低落。相對於資產控股價值的下降而言,大量清算導致所欠美元的價值提升。人們試圖還債,卻適得其反。這是自相矛盾的,債務方越是還債,他們所欠的就越多。這種自我惡化的過程將1930年的衰退演化成為1933年的大蕭條。
===貨幣主義===
包括米爾頓·佛利民在內的貨幣主義者認為導致大蕭條的主要原因是貨幣緊縮,是美國聯邦貯備系統的失策和銀行業的持續危機所導致的。根據這一理論,美聯儲的不作為導致貨幣供給的M2政策在1929-1933年間縮減了1/3,將普通的衰退推入大蕭條。
美聯儲允許一些大型對公銀行倒閉——特別是美國紐約銀行(New York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的倒閉——導致恐慌和地方銀行的大規模擠兌。而在此期間,美聯儲竟然呆坐在一旁隔岸觀火。他認為,如果美聯儲提供應急借貸,或是簡單地在自由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以提供流動資產,在主要銀行倒臺後增加貨幣供給,那麼其它銀行就不會跟著大型銀行一同倒閉,這樣貨幣供給就不會緊張到如此的地步。由於貨幣極端稀缺,商人拿不到新貸款,也不能為舊貸款延期,導致許多投資停滯。這樣的解釋將責任歸咎於美聯儲的不作為,特別是在紐約分行問題上。
美聯儲不作為的一個原因是監管。在此期間,美聯儲提供的信用額度被《聯邦儲備條例》(Federal Reserve Act)制約,要求聯邦儲備券背後應有40%的黃金支援。在二十世紀20年代末,美聯儲幾乎在信用額度上達到了持有黃金的許可上限。這個信用額度是美聯儲即期票據的一種形式。Freidel, Franklin D. Roosevelt: Launching the New Deal(1973)ch 19; text
“黃金的承諾”不如“到手的黃金”好,特別是聯邦儲備券在未償還貸款上只有40%的黃金可用。在恐慌期間,即期票據的一部分是由聯邦儲蓄黃金來償還的。由於美聯儲已經在許可信用上達到了上限,所有庫內黃金的減少都會伴隨著信用的大幅降低。在1933年4月5日,羅斯福總統釋出《6102號行政命令》,取消了金券、金幣、金錠私有制的合法性,減少了美聯儲黃金儲備的壓力。
===新古典理論===
新古典學派的最近研究著重於生產力的衰退所導致的出產下滑,以及政策對勞動力市場所帶來的持久影響。吉歐(Timothy J. Kehoe)和普萊斯考特(Prescott)在研究中將經濟衰退分解為勞動力、股本的衰退,以及使用前者的生產力的下滑。這項研究認為大蕭條的理論必須解釋生產力在最初急劇的衰退和之後的迅速恢復,前者與股本之間微弱的關聯,以及勞動力市場長時間的低迷。這項分析否定了存貸的作用,提出了股本衰退的假設。
===奧地利學派===
另一種解釋來自奧地利經濟學派。它對大蕭條的經濟理論包括奧地利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美國經濟學家穆瑞·羅斯巴德,後者於1963年著書《美國大蕭條》(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他們的觀點與貨幣主義者類似,認為誕生於1913年的美聯儲應承擔主要責任;但是,與貨幣主義不同,他稱大蕭條的主要原因在於二十世紀20年代貨幣供給的大量擴充,導致信用驅動膨脹的不穩定。Murray Rothbard, 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0), pp. 159–163.這和貨幣主義者的觀點完全相反。
奧地利學派的觀點認為貨幣供給的膨脹導致資產價格(如股票和債券)和資本財的不穩定。美聯儲在1928年過遲地緊縮了通貨,以奧地利學派的觀點來看太遲了,經濟大幅度緊縮變得不可避免。他們認為,在大蕭條之前對經濟的干預是個災難,在1929年之後的干預則是火上添油。
羅斯巴德認為,政府幹預延緩了市場調節,導致復甦之路變得更加艱難。Rothbard, 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 pp. 19–21.然而,不同於羅斯巴德,奧地利學派的哈耶克關於緊縮政策則支援貨幣主義者,相信美聯儲在大蕭條早期允許貨幣供給緊縮使得問題更加惡化。For Hayek's view, see Diego Pizano, Conversations with Great Economists: Friedrich A. Hayek, John Hicks, Nicholas Kaldor, Leonid V. Kantorovich, Joan Robinson, Paul A.Samuelson, Jan Tinbergen(Jorge Pinto Books, 2009). For Rothbard's view, see Murray Rothbard, A History of Money and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pp. 293–294.
===馬克思主義===
卡爾·馬克思認為衰退和蕭條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所無法避免的,因為除了市場以外,沒有對資本積累的相關干預。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會導致資本積累的不平衡,進而引發不可避免的經濟危機。繁榮與蕭條是一個常態,用馬克思術語就是資本主義“混亂”的發展。許多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這種危機是因為透過歷史剖釋,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經存在著當時被人忽視或漠視的若干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趨向。而農業一直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此外,所謂工業部門工資水平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這十年內,新機器的應用把大批工人排擠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業工人人數卻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在工資水平很低的服務行業,工人增加最多,所以大多數工人的工資只增長了2%。其中毫無疑問也包括了許多因技術進步而失業的技術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資略有提高的統計數字,看來沒有把真實情況反映出來。由於工農群眾是基本消費者,這兩類人遇到經濟困難對消費品市場一定會有影響。
===不均衡理論===
二十年代的兩位經濟學家瓦蒂爾·卡欽斯(Waddill Catchings)和威廉·福斯特(William Trufant Foster)將一理論通俗化,影響了許多政策制定者,包括赫伯特·胡佛、亨利·阿加德·華萊士、保羅·道格拉斯(Paul Douglas)、馬里納·斯托達德·埃克爾斯。該理論認為經濟體生產了過多的產品、以至於消費不完,這是因為消費者收入太少的緣故。他們認為,二十年代財富分配不均是導致大蕭條的緣故。Dorfman 1959
根據這一理論,大蕭條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範圍內對重工業投資過剩,而獨立經濟,如農業等,在工資和收入上普遍落後。解決方案是政府必須給消費者發錢。換句話說,必須重新分配消費力,維護工業基礎,但再膨脹的價格和工資迫使更多的通脹將購買力轉化為消費支出。經濟的建設過多,新工廠是不需要的。福斯特和卡欽斯建議The Road to Plenty(1928)聯邦和州政府主持大型工程,這一政策被胡佛和羅斯福採納。
== 轉折點與恢復 ==
全世界的大多數國家於1933年開始從大蕭條中復甦。美國的復甦開始於1933年初,但到了1940年,美國仍沒有在十多年間迴歸到1929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水平,且仍然面臨著約15%的失業率——儘管與1933年的25%高失業率相比已有下降。在這段時期的失業率的計算較為簡單,並受到大規模就業不足的影響,而就業不足則涉及到僱主和工人的工作配給。
美國經濟擴張幾乎在絕大部分的羅斯福執政期得以持續(以及迫使其中斷的1937年經濟衰退),而經濟學界對於其驅動力還未能達成共識。大多數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羅斯福的“新政”儘管不夠積極強硬,不能帶領經濟完全走出衰退,但亦功不可沒得加速甚至是引起了復甦。一些經濟學家也呼籲人們關注羅斯福的言行預示的通貨再膨脹和名義利率的上升,這些都帶來了積極的效果。Gauti B. Eggertsson, "Great Expect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Depre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 No. 4(Sep 2008): 1476–1516;"Was the New Deal Contractionar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 264, Oct 2006, Gauti B. Eggertsson 正是中止這些通貨再膨脹政策導致了1937年的經濟中斷衰退"The Mistake of 1937: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24, No. S-1(Dec 2006), Boj.or.jp Gauti B. Eggertsson, "A Reply to Steven Horwitz's Commentary on 'Great Expect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Econ Journal Watch 7(3), 197–204, September 2010 1935年銀行法,可以算作是一個促進了通貨再膨脹的有效政策,它大幅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導致了能阻撓經濟復甦的貨幣緊縮。Steven Horwitz, "Unfortunately Unfamiliar with Robert Higgs and Others: A Rejoinder to Gauti Eggertsson on the 1930s," Econ Journal Watch 8(1), 2, January 2011. 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於1938年重回上升趨勢。
克里斯蒂娜·羅預設為,源源不斷的國際黃金流入促進了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成為美國經濟復甦的重要源頭,而經濟幾乎未出現自我糾正的跡象。黃金的流入一部分是由於美元貶值,一部分則是由於歐洲政治局勢的惡化。Romer, Christina D., "What Ended the Great Depres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December 1992, vol. 52, no. 4, pp. 757–784 "monetary development were crucial to the recovery implies that self-correction played little role in the growth of real output"在《美國貨幣史》中,作者米爾頓·弗裡德曼和安娜J·施瓦茨也將復甦歸功於貨幣性因素,並認為,不善的聯邦儲備系統拖緩了經濟復甦。現任聯邦儲備局主席本·伯南克也對貨幣性因素在全球經濟衰退和最終復甦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持認同態度。Ben Bernanke. 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01698-6. p. 7他還認識到了制度性因素發揮強而有力的作用,特別是金融體系的重建和重組,Ben S. Bernanke, "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 No. 3(Jun 1983): 257–76, available from the St. Louis Federal Reserve Bank collection at Stlouisfed.org 並指出需以國際視角來審視大蕭條。
=== 金本位 ===
一些經濟研究表明,正如經濟衰退是由於金本位制的僵化而蔓延全球,正是暫停黃金兌換(或是對黃金形式的貨幣的貶值)使得經濟復甦成為可能。Eggertson, Gauti. "A Reply to Steven Horwitz's Commentary on "Great Expect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Depression". Econ Journal Watch 7(3): pp 197–204.
大蕭條時期,所有主要幣種均放棄了金本位制。英國是其中的先驅。面對英鎊的投機性衝擊和黃金儲備的枯竭,1931年9月,英國央行停止將英鎊紙幣兌換黃金,讓英鎊在外匯市場浮動。
英國、日本和斯堪的納維亞均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其他國家,如義大利和美國,直到1932或1933年時才放棄了金本位制。而另一些國家,即以法國為首的“金本位集團(Gold Bloc)”成員,包括波蘭、比利時、瑞士,則一直維持著該制度直至1935—1936年。
根據後來的分析,越早放棄金本位制,越能可靠得預測經濟復甦。例如,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於1931年不再實行金本位制,其復甦就比沿用該制度更久的法國和比利時更早。拋棄金本位制是一個國家經濟蕭條的嚴重程度和復甦的時間長短的一個強有力的預測因子,這種關聯在許多國家得以證實,也包括發展中國家。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何大蕭條在各國經濟間的表現和長短存在差異。
===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經濟恢復 ===
經濟史學家的普遍看法是,大蕭條以二戰的爆發而終結。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政府的戰爭支出加速乃至導致了經濟從大蕭條中復甦,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戰爭沒有對恢復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戰爭的確降低了失業的發生。Referring to the effect of World War II spending on the economy, economist John Kenneth Galbraith said, "One could not have had a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the Keynesian ideas."
導致二戰爆發的重整軍備政策,卻在1937至1939年間幫助刺激了歐洲經濟。到1937年,英國的失業人口已經下降至150萬。1939年戰爭爆發後的軍隊兵力動員很好的解決了失業問題。Great Depression and World War II .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美國在1941年加入二戰後,終於得以從大蕭條的殘餘影響中解脫,美國失業率也下降到10%以下。Depression & WWII . Americaslibrary.gov.美國龐大的戰爭開支增加了一倍的經濟增長率,對大蕭條而言,也許是在表面上對經濟的廢墟的掩蓋,也許是在實質上徹底畫上了句號。商人們忽略掉堆積的國債和沉重的新稅,重振旗鼓,充分利用豐厚的政府訂單,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
== 影響 ==
大蕭條的普遍影響導致了:
# 提高政府對經濟的政策參與性,如羅斯福新政時期實行的一些經濟政策及建立的一些監管機構。
# 以關稅的形式強化了經濟的民族主義。
# 激起了作為共產主義替代物的極權主義(如德國納粹)。大蕭條相對於其他單一原因來說是最能夠解釋為什麼在1932年到1938年之間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各國政治逐漸右翼化。
# 獨裁者的崛起(例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極權統治的盛行,間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國===
威瑪共和國受到了大蕭條極大的重擊,其中美國對德國的援助貸款因衰退而停止供給。About the Great Depression , University of Illinois海因裡希·布呂寧以長期視角施行緊縮政策,但在短期內失業率飆升,極端主義抬頭。1932年,失業率逼近了30%,兩黨在當年7月的選舉中首次共同佔據了國會的多數席位。Germany – Economic ,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PBS).1932年的洛桑會議上,德國的戰爭賠款一案被擱置。此時,德國支付了賠款中的1/8。1933年1月,希特拉的納粹黨上臺執政,建立了新政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鋪墊了道路,該衝突被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
===日本===
大蕭條嚴重影響日本經濟。在1929-1931年間,日本經濟衰退了8%。大藏大臣高橋是清是第一個採納凱恩斯主義的官員:第一,透過大量財政政策,包括赤字支出來刺激經濟;第二,將日元貶值。高橋是清透過日本央行進行赤字開支,並將隨之而來的通脹壓力最小化。計量經濟學研究顯示這些財政刺激十分有效。Myung Soo Cha, "Did Takahashi Korekiyo Rescue Japan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63, No. 1(Mar 2003): 127–44.
貨幣的貶值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例如:日本紡織品在出口市場上取代了英國紡織品成為了第一。而赤字開支的影響也極其深遠,這些支出被用來購買武器軍備。在1933年,日本已經擺脫了蕭條。到1934年,高橋是清意識到經濟可能出現過熱的危險。為了避免通貨膨脹,他削減了武器軍備上的赤字開支。
這個做法導致了民族主義者的強烈負面反應,特別是軍隊的意見強烈,並導致了二二六事件的爆發,高橋是清的遇刺。這引發了日本文職官僚中的寒蟬效應。自1934年起,軍隊對政府的控制持續加強。政府非但沒有削減赤字開支,反而進行了物價控制和配給方案,沒有對通貨膨脹進行控制。這一問題一直遺留到二戰結束以後。
赤字開支對日本產生了改革效果:日本工業產值在30年代翻倍。不僅如此,在1929年,日本的上榜企業中,輕工業,特別是紡織業佔據了主流(豐田公司是以紡織起家的)。到1940年輕工業取代了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規模最大。(For more on the Japanese economy in the 1930s see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by Chalmers Johnson)
===澳洲===
在19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澳洲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大蕭條始於1929年的華爾街股災,並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與其他國家一樣,澳洲遭受了多年的高失業率,貧窮,低利潤,通貨緊縮,收入暴跌以及失去經濟增長和個人晉升的機會。
澳洲的經濟和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令其成為大英帝國的主要生產國之一,澳洲的重要出口產品,尤其是羊毛和小麥,受到國際需求急劇萎縮的衝擊。1932年,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30%左右,而國內生產總值在1929年至1931年之間下降了10%。
===加拿大===
大蕭條使數百萬加拿大人失業,飢餓和無家可歸。在被稱為“骯髒的三十年代”期間,很少有國家像加拿大那樣受到了如此嚴重的影響,這是由於加拿大嚴重依賴原材料和農產品出口,加上草原三省遭遇了嚴重的乾旱問題,也稱為黑色風暴事件。高失業率和儲蓄流失最終觸發社會福利的誕生,各種民粹主義的政治運動以及加拿大政府在經濟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最終使加拿大獲得了非常大的改變。
受全球經濟衰退和黑色風暴事件的影響,加拿大的工業生產指數在1932年下降到1929年的58%,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等國家,跌至1929年水平的83%。國民總收入下降到1929年的56%,再次比除美國以外的任何國家都還要差。在1933年大蕭條最嚴重的時期,失業率達到27%。
== 政治影響 ==
危機帶來了許多政治影響,其中一個是結束了經濟自由主義,羅斯福新政用凱恩斯主義將其取而代之。新政擴大了聯邦政府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在1933年到1939年間,聯邦開銷翻了三倍,而羅斯福的批評家則攻擊他將美國轉變成了社會主義國家。Schlesinger, Jr., Arthur M. The Coming of the New Deal: 1933–1935. Paperback e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2003.(First published in 1958)ISBN 978-0-618-34086-6; Schlesinger, Jr., Arthur M. The Politics of Upheaval: 1935–1936. Paperback e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2003.(First published in 1960)ISBN 978-0-618-34087-3
大蕭條則導致了二戰後歐洲列國普遍實施了社會民主主義和計劃經濟(參見馬歇爾計劃)。雖然奧地利學派在20年代就開始挑戰凱恩斯主義,但直到70年代,在米爾頓·佛利民的影響之下,凱恩斯主義才被政治所質疑。Lanny Ebenstein, Milton Friedman: A Biography(2007)
== 社會影響 ==
二十世紀20年代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了自己吝嗇的大門。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胡佛總統也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1929年10月29日的美國股災在黑色星期二開始。這一天,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在大蕭條中,當時的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汽笛,胡佛敲大鐘。華爾街發出訊號,美國往地獄裡衝。」(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等等。
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但美國經濟不景氣最大且最恐怖的影響,是1933年德國納粹的勝選。
== 參見 ==
* 經濟危機
* 赫伯特·胡佛
* 羅斯福新政
* 阿道夫·希特勒
* 貝尼託·墨索里尼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石油危機
* 亞洲金融危機
* 次級房貸風暴
* 2007年-2011年環球金融危機
==參考==
==延伸閱讀==
*Ambrosius, G. and W. Hibbard, 二十世紀的歐洲社會和經濟的歷史(1989)
*
*Brown, Ian. 在非洲和亞洲的經濟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凹陷(1989)
*Davis, Joseph S., 世界之間的戰爭,1919年至1939年: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1974)
*Eichengreen, Barry. 黃金腳鐐:金本位和大蕭條,1919年至1939年。1992.
*Eichengreen, Barry, and Marc Flandreau; 理論和歷史的黃金標準1997 online version
*Feinstein. Charles H. 歐洲經濟之間的戰爭(1997)
*Friedman, Milton and Anna Jacobson Schwartz. 美國貨幣史,1867年至1960年(1963), monetarist interpretation (heavily statistical)
*Galbraith, John Kenneth, 大崩盤,1929年(1954)
*Garraty, John A., 經濟大蕭條:探究的原因,當然,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全球蕭條的後果,看同時代的歷史之光(1986)
*Garraty John A. 歷史上的失業(1978)
*Garside, William R. 資本主義危機:國際經濟大蕭條的反應(1993)
*Goldston, Robert, 經濟大蕭條:美國在三十年代(1968)
*Haberler, Gottfried. 世界經濟,金錢,和1919年至1939年大蕭條(1976)
*Hall Thomas E. and J. David Ferguson. 經濟大蕭條:不正當經濟政策的國際災害(1998)
*Kaiser, David E. 經濟外交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德國,英國,法國和東歐,1930-1939(1980)
*Keynes, John Maynard. "世界經濟展望", 大西洋(May 1932), online edition
*Kindleberger, Charles P. 世界在大蕭條,1929-1939(1983)
*Gernot Kohler and Emilio José Chaves (Editors) "全球化:批判的觀點" Hauppauge,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SBN 978-1-59033-346-4. With contributions by Samir Amin, Christopher Chase Dunn, Andre Gunder Frank, Immanuel Wallerstein
*League of Nations, 1932-33世界經濟調查(1934)
*Madsen, Jakob B. "在大蕭條期間的貿易壁壘和世界貿易的崩潰", 南方經濟日報,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1, 67 (4), 848–868 online at JSTOR.
*Donald Markwell,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與國際關係:“戰爭與和平”的經濟路徑,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Mitchell, Broadus. 經濟大蕭條時期:從新紀元的新政(1929-1941)(1947), 462pp; thorough coverage of the U.S.. economy
*Mundell, R. A. "二十世紀的再思考", 美國經濟評論Vol. 90, No. 3(Jun., 2000), pp. 327–340 online version
*Rothermund, Dietmar. 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影響(1996)
*Tausch, Arno, with Christian Ghymers. "從“華盛頓”向“維也納共識"?全球化,發展和全球治理的定量分析". Hauppauge, N.Y.: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7.
*Tausch, Arno and Almas Heshmati(Eds.)"班加羅爾的路線圖?全球化,歐盟的里斯本程序和全球不平等的結構" Hauppauge, N.Y.: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8, with contributions by Franco Modigliani et al..
*Taylor, David A. 靈魂的人物:WPA作家的專案揭示美國大蕭條. Hoboken, N.J.: Wiley & Sons, 2009.
*Tipton, F. and R. Aldrich, 歐洲的經濟和社會史,1890-1939(1987)
*
==外部連結==
* Rare Color Photos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 slideshow by The Huffington Post
* EH.net, "An Overview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by Randall Parker.
* America in the 1930s. Extensive library of projects on America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from Americ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 The 1930s Timeline, year by year timeline of ev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tics and society,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events with embedded audio and video. AS@UVA
* Great Myth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by Lawrence Reed
* Franklin D. Roosevelt Library & Museum for copyright-free photos of the period
* An Age of Lost Innocence: Childhood Realities and Adult Fears in the Depression. Americ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Deep South
* Soul of a People documentaryon Smithsonian Networks
* The Great Depression at the History Channel
* "Chairman Ben Bernanke Lecture Series Part 1".Recorded live on March 20, 2012 10:35am MST at a class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Category:金融危機
Category:1920年代經濟
Category:1930年代經濟
Category:1920年代美國
Category:1930年代美國 |
愛因斯坦 (姓氏) | 愛因斯坦 或 愛恩斯坦(Einstein)可以指:
==人名==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英語:Albert Einstein),出生於德國,擁有瑞士和美國國籍的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
*漢斯·愛因斯坦(英語:Hans Albert Einstein),美國生物化學家和遺傳學家。
*鮑勃·愛因斯坦(英語:Stewart Robert "Bob" Einstein),美國演員、編劇、製片人。
Category:德語姓氏
Category:猶太姓氏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出生於德國、擁有瑞士和美國國籍的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他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的相對論及量子力學,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22年頒發)。這一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根據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這讓他給出了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他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裡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援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變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一生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有“現代物理學之父”之譽。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 生平 ==
=== 早年生活與教育 ===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在德意志帝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的一個世俗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家庭。。父親當過銷售員和工程師;母親從小受到良好教育,鋼琴造詣深厚。1880年,舉家遷往慕尼黑,愛因斯坦的父親與叔叔在那裡經營一間電氣公司,專門設計與製造直流電器。
愛因斯坦一家是不遵循猶太教規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愛因斯坦學習說話的速度比較緩慢,父母因此很擔心,甚至曾經找過醫生看診。他2歲後才學會使用字詞,並且養成一種奇怪習慣,就是每當他想要說話之前,他都會先小聲的對自己說幾遍,直到覺得滿意,才會大聲說出來。家人都很擔心,怕他以後會有學習障礙。愛因斯坦的童年沒有什麼朋友,因此與小一歲的妹妹瑪雅感情非常融洽,瑪雅甚至可以說是他一輩子的摯友。1939年愛因斯坦邀請瑪雅移民美國,住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默瑟縣的住所。瑪雅在那裡與愛因斯坦共度了愉快的時光,直到1946年中風臥床為止。1951年因動脈硬化在普林斯頓去世,比愛因斯坦早了四年。
在4歲或5歲時的某天,父親送了一隻指南針給臥病在床的愛因斯坦,他深深地被磁針展現出的奇異行為所迷住,這成為他以後對物理學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之一。大約在那時期,他開始學習拉小提琴。愛因斯坦5歲時進入一所天主教小學就讀。8歲時,他轉學到,(後來改名為),這學校很注重數學、科學、拉丁文與希臘文。在這裡,他獲得7年良好的教育。
愛因斯坦的父親所經營的電器公司,因無法與大公司競爭而被迫於1894年關閉,全家隨後搬至義大利帕維亞,只有愛因斯坦繼續留在慕尼黑完成學業。雖然他住在遠房親戚家裡,但他心裡仍有被丟棄的感覺。嚴格專制的校風與機械式的學習方式令他難以忍受。那年年底,他藉口身體不適,毅然決然地離開學校,搬去帕維亞與家人會合。這樣,他也可以避免從軍。後來,他決然放棄德國國籍,成為無國籍人。在義大利的時期,年僅16歲的他撰寫了有生以來第一篇理論物理論文,標題為《論在磁場裡乙太狀態的研究》。
年僅16歲的愛因斯坦參加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1895年入學考試,這時的他比大多數考生至少要小兩歲。雖然他在數理科部分得到高分,但沒有透過考試的文科部分。理工學院院長建議他先完成高中學業,因此他進入瑞士阿勞的讀書,住在教授的家裡。幾個月後,他愛上了溫特勒的女兒瑪莉。隔年9月,他成功透過瑞士,大部分學科都獲得優良成績,特別是在物理與數學兩個學科,都得到了最高分6分。
愛因斯坦的父親很希望愛因斯坦能夠繼承他的電機工程事業,但愛因斯坦對這不感興趣,他認為對他而言這是大材小用。1896年,年僅17歲的愛因斯坦獲準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範系數理科學習物理。他在那裡遇到未來妻子米列娃·馬利奇。同班六名學生中,米列娃是唯一女性,她比愛因斯坦大三歲。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在物理方面有共同的興趣與目標,久而久之漸漸擦出愛情火花。1900年,愛因斯坦獲得教學文憑,平均分數為4.9,是全班五名學生中第四名;米列娃的平均分數為4.0,是最後一名,校方不准她畢業,必須留級一年。有些人認為,米列娃與愛因斯坦合作寫出著名的1905年論文,但物理歷史學者經過仔細研究後,找不到任何證明她做出實質貢獻的依據。
=== 婚姻與家庭 ===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一封早期往來信件於1987年被發現與發表,信中透露他們在婚前曾有一名稱為麗瑟爾的女兒。。1902年初,麗瑟爾誕生在塞爾維亞諾威薩米列娃的孃家。米列娃並沒有帶著麗瑟爾回瑞士,麗瑟爾的命運至今仍舊未知。愛因斯坦可能從未見過麗瑟爾。在1903年9月一封寫給米列娃的信裡,愛因斯坦最後一次提到她,內容暗示女嬰可能被收養或死於猩紅熱。
愛因斯坦和米列娃在1903年1月結婚。婚後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漢斯·愛因斯坦於1904年5月在瑞士伯爾尼出生。二兒子於1910年7月在瑞士蘇黎世出生。4年後,愛因斯坦任聘為德國柏林大學教授,一家人又再搬回德國柏林。由於夫妻感情不好,米列娃帶著兩個兒子到蘇黎世居住,愛因斯坦仍舊留在柏林。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他倆已分居5年,但婚姻終舊無法挽回,他們正式於1919年2月14日離婚。儘管有報道指出,他為了離婚把光電效應的諾貝爾獎金全部給了米列娃,但是愛因斯坦與妻子和孩子間的信件表明大部分獎金被他用來在美國投資了,其中很多都在大蕭條中成為了泡沫。,二兒子愛德華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興趣,20歲時精神崩潰,醫生診斷為思覺失調,母親長期照顧他。母親百年後,他被送進精神病院生活,直到1965年過世。
愛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婚姻並不快樂。愛因斯坦曾經在1910年寫信給他讀中學時的女友瑪莉·溫特勒,在這封於2015年被公開的信裡,愛因斯坦寫到他的婚姻狀況:「每一分鐘空閒時間,我都以誠摯的愛想到你;我現在感受到只有男人能夠感受到的不快樂。」那時,米列娃正懷有二兒子愛德華。
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愛爾莎·愛因斯坦是他的表姐,在父系方面,他們都是同一位曾祖父的後代,在母系方面,他們都是同一位外祖父的後代。他們在1919年6月2日結婚。1933年,為了逃避納粹德國,他們移民到美國,居住在普林斯頓。兩年後,愛爾莎被診斷出患有心臟與腎臟疾病,必須臥床休息。她的病情迅速惡化,並於1936年過世。1935年,他的繼女瑪歌(Margot)將他介紹給瑪格麗塔(Margarita Konenkova),之後兩人墜入戀愛。一位俄國間諜專家指認瑪格麗塔是俄國間諜,但這說法尚未被歷史學者證實。
=== 瑞士專利局 ===
愛因斯坦在1900年畢業,沒能留校擔任助教,接下來兩年時間都沒能找到教職。1901年獲得瑞士國籍,由於健康因素,他沒有被徵召入伍當兵。1902年在大學同學馬塞爾·格羅斯曼的父親協助下,成為伯爾尼的助理鑑定員,從事電磁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鑑定工作。1903年成為正式職員。
愛因斯坦在專利局的工作很多都是與電訊號傳遞、機電時間的同步化這類技術問題有關,這兩類技術問題也時常會明顯地出現在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裡,而這些思想實驗最終導致愛因斯坦作出關於光的性質與時空之間的基礎關聯的大膽結論。
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並且和在伯爾尼遇到的幾位朋友組成討論小組,自嘲地取名為“”。他們時常定期聚集在一起討論科學和哲學,共同閱讀昂利·龐加萊、恩斯特·馬赫和大衛·休謨的著作,他的科學哲學的發展因此深受影響。
=== 學術生涯 ===
愛因斯坦最早於1900年已在極具權威性的德國《物理年鑑》發表論文《毛細現象的結論》,由於這篇論文的基本猜測並不正確,其對於日後物理學的發展並沒有給出任何實質貢獻。那年,他決定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由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並不提供物理博士學位,他必須透過特別安排從蘇黎世大學得到博士學位。隔年,他成為蘇黎世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阿爾弗雷德·克萊納的博士學生。那年11月,他寫完了初版的博士論文,但克萊納並不滿意這論文,特別是愛因斯坦在論文裡對於其它科學權威的攻擊。經過努力改善,1905年,他的博士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終獲接受,他可以得到博士學位。同年,他發表了關於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關係的四篇論文,在物理學的四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該年被後人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
到了1908年,愛因斯坦已被公認為物理學領域的頂尖學者,伯爾尼大學聘請他為講師,但由於薪俸微薄,他仍需繼續在專利局工作。隔年,蘇黎世大學新設立了一個理論物理學副教授席位,克萊納很想讓愛因斯坦專任這份工作,可是克萊納很不欣賞愛因斯坦的教學風格,他講課時會長時間獨白,並且缺乏條理,愛因斯坦只好提議,在蘇黎世的物理學會開一場講課,請克萊納再評估一次。經過精心準備,愛因斯坦的講課獲得好評,克萊納於是向蘇黎世大學推薦愛因斯坦,「自從他在相對論的成就之後,他已是最重要的理論物理學者之一……愛因斯坦博士會證實他也是一位教師,因為他的才智與良心會在必要時間促使他接受建議」。愛因斯坦成為蘇黎世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副教授,他辭去了專利局工作。
那時期,布拉格查理大學正在努力招募年輕物理人才,在名望與薪資的雙重吸引下,愛因斯坦1911年轉任這所大學的教授,同時獲準成為奧匈帝國的公民。任職期間,他共撰寫了11篇科學論文,其中5篇論述輻射數學與固體量子理論。1912年7月,他又回到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是教導分析力學與熱力學,在學術研究方面,他專注於引力問題,與數學家朋友馬塞爾·格羅斯曼共同嘗試找到解答,突破似乎在望,但真正嚴格表述還要等待幾年。
應馬克斯·普朗克和瓦爾特·能斯特的邀請,愛因斯坦於1914年回到德國擔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1914-1932)兼柏林大學教授,而且不需要在課堂擔任教職。很快地,他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16年,又獲選為德國物理學會的會長(1916-1918)。
愛因斯坦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根據這理論,他預言,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時會被彎曲。1919年,這預言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觀測1919年5月29日日食的結果所證實。全世界的很多新聞媒體都以頭版報導這驚人的觀測結果,愛因斯坦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物理學者,同年11月7日,英國泰晤士報的頭條新聞標題宣告,「科學革命,宇宙新理論已將牛頓繪景推翻」。
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開創了鐳射學術領域。
由於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成果,愛因斯坦獲授予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延後頒發一年,1922年才獲獎)。在瑞典科學院的公告中並未提及相對論,原因是相對論被認為仍舊存在爭議。
===普林斯頓歲月 ===
thumb|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的居所
1933年1月,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那時,愛因斯坦正在美國,由於納粹黨鼓吹反猶太主義,愛因斯坦知道他無法返回德國。3月,愛因斯坦與妻子愛爾莎坐船來到比利時。途中,愛因斯坦獲知,納粹藉口闖入了他的暑假小屋,又沒收了他的心愛小船。抵達安特衛普後,他立刻到德國大使館繳回護照,並且宣佈再度放棄德國國籍,他又向普魯士科學院提出辭呈,他在辭呈裡表示,「就目前情勢來看,他覺得無法忍受倚賴普魯士政府。」
回到美國後,10月,愛因斯坦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常駐教授,他此後有生之年,幾乎都在這裡度過,他再也沒有踏上歐洲一步。除了愛因斯坦以外,奧斯瓦爾德·維布倫、約翰·馮·諾伊曼、庫爾特·哥德爾與赫爾曼·外爾等等世界級學者也都獲聘來到這裡做研究。愛因斯坦與哥德爾成為忘年之交,他們每天都會一起走路到研究室工作,途中順便討論一些科學問題。愛因斯坦本性幽默,很喜歡開玩笑,而嚴肅的哥德爾則疑心很重,時常憂慮、鬱悶;愛因斯坦極力主張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則是現代邏輯學的重要里程碑Halmos, P.R. "The Legend of von Neumann",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Vol. 80, No. 4. (April 1973), pp. 382–394。在某些方面,他們很像對方,他們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性,想要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這段時期,愛因斯坦嘗試發展出統一場理論,駁斥量子物理的哥本哈根詮釋,但都沒有獲得重大突破,他逐漸地與物理研究的主流趨勢脫節。
=== 二戰和曼哈頓工程 ===
在1939年,包括利奧·西拉德、愛德華·泰勒、尤金·維格納在內的一群流亡物理學者試圖警告美國政府,揭露納粹德國正在進行的原子彈研究;他們把警告美國人民視為己任:德國科學家也許會贏得製造原子彈競賽的勝利;希特勒會毫不猶豫地使用這種武器。為了要讓美國警覺到原子彈的巨大威脅,他們曾拜訪愛因斯坦,告訴他殺傷力超強的原子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製成。愛因斯坦支援和平主義,他正在專心研究統一場理論,並不清楚核子研究的最新發展,他從未想到這項技術的進展會如此快速。愛因斯坦被説服藉助其崇高聲望和西拉德寫信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他們還建議美國政府注重並直接介入核武器研究。這封信被認為是,美國在參與二戰前夕,展開大規模核武器研究的關鍵激勵因素。羅斯福不能冒險讓希特勒搶先掌握原子彈技術。由於愛因斯坦的信件,美國加入研製原子彈競賽,依託其巨大的材料、金融、科學資源展開曼哈頓計劃,成為在二戰中唯一成功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
對愛因斯坦而言,“戰爭是一種疾病……他呼籲抵抗戰爭”。寫給羅斯福的那封信違反了愛因斯坦所支援的和平主義。在過世之前一年,愛因斯坦對老朋友萊納斯·鮑林說:“我一生之中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我簽署了那封要求羅斯福總統製造核武器的信。但是犯這錯誤是有原因的:德國人製造核武器的危險是存在的。”
===離世===
愛因斯坦69歲時被診斷出患有腹主動脈瘤,著名腸胃科權威醫生是他的開刀醫生,他用玻璃紙緊緊包住葡萄柚尺寸的瘤,試圖促使血管纖維化,降低破裂的風險。愛因斯坦可能因此手術多活了幾年。
1955年4月13日,愛因斯坦的腹主動脈瘤破裂,引起內出血。他正在撰寫的一篇慶祝以色列建國7週年的電視講稿,還沒有寫完,就於18日過世,享壽76歲。在那時代,動手術治療在技術上成功率很高,的醫生法蘭克·格倫(Frank Glenn)建議立刻動手術治療,但愛因斯坦堅決拒絕,他表示:「當我想要離去的時候請讓我離去,一味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
然而,病理學家托馬斯·哈維醫生在驗屍過程中未經愛因斯坦的家人允許就私自取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並自行儲存,他希望未來神經科學研究能夠發現愛因斯坦那麼聰明的原因。至於身體的其它部分遵照愛因斯坦的遺囑在他過世當天就火化,只有包括他兒子漢斯在內的12人在場參與簡單的儀式。在遺體火化後,將其骨灰全都撒在附近的特拉華河裡。
== 主要科學成就 ==
愛因斯坦一生發表了很多書籍與論文。除此以外,他還與很多科學家合作貢獻出許多重要結果。
=== 奇蹟年論文 ===
愛因斯坦於1905年在《物理年鑑》發表了四篇劃時代的論文。從來沒有人能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內對於現代物理給出這麼多重大貢獻。這一年因此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這四篇論文分別為:
標題 重要性
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 提出光量子假說,即光是由離散的能量粒子(光量子)所組成。這假說關鍵性地促成了量子力學的早期發展,首先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基本特徵:波粒二象性。
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止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 布朗運動 論述怎樣證實原子的物理實在,建立漲落現象研究領域,對於在那時尚具爭議性的統計物理學給予強力支援、為隨機過程理論的未來發展鋪路。
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 改變舊有的時間與空間的觀念,化解馬克士威方程組與經典力學定律之間的矛盾,說明乙太的概念是多餘無用的。
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 質能等價 表述物質與能量等價(這意味著引力可以彎曲光束)、粒子的靜止能量、核能的理論根據。
=== 相對論和愛因斯坦質能方程 ===
愛因斯坦在論文《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公設:「光速不變」,以及「相對性原理」,按照這兩個基本公設對於經典力學在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做出一些重要修正,從而化解了馬克士威方程組與經典力學定律之間的矛盾。經過整理之後,這些創舉成為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
承認時空的相對性與光速的不變性導致了幾個必然的推論。一是運動物體在其運動方向會表現出長度收縮。二是運動物體會經歷時間膨脹。也就是說,一個運動中的鐘錶要比靜止的同樣鐘錶走得慢。三是以太的概念其實是多餘無用的。
愛因斯坦在表述質能等價的論文裡,從狹義相對論的方程式裡推匯出質能方程式。這意味著能量和質量其實是一回事,可以相互轉換。對於任何物體來説,其質量會隨著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曾經有很多年備受爭議,他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不是因為表揚他在相對論做出重大貢獻。普朗克是最熱烈支援相對論的物理學者之一。
=== 光子與能量量子 ===
在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裡,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說,即光是由離散的能量量子組成,這能量量子稱為光量子,後來被簡稱為光子。最初,光量子假說遭到物理學者強烈質疑,其中包括馬克斯·普朗克以及尼爾斯·玻爾。後來,羅伯特·密立根做實驗證實了光電效應的方程式,阿瑟·康普頓做康普頓散射實驗展示在某種情況下光會表現出粒子性。直到1919年,光量子假說才被廣為接受。
愛因斯坦得到了一個結論,頻率為f的光束是由能量為hf的光量子所組成;其中,h為普朗克常數。愛因斯坦並沒有對這結論給出很多解釋,實際而言,他並不確定光量子與光波之間的關係。但是,他的確建議這點子能夠解釋某些實驗結果,尤其是光電效應。
===量子化原子振動===
在1906年論文《普朗克的輻射理論和比熱容理論》裡,愛因斯坦提出一種新的描述物質的物理模型,稱為愛因斯坦模型。在這模型裡,位於晶格結構裡的每一個原子都被視為一個獨立的量子諧振子,它們各自以相同頻率像彈簧一樣做簡諧振動,因此具有離散的能級。杜隆-泊替定律預言比熱容為常數,在高溫極限時,這模型給出相同的理論結果;而當溫度趨於零時,這模型預言比熱容也趨於零,與實驗結果相符合。這是20世紀初期第三個被發現的重要量子理論。
愛因斯坦模型預言比熱容以溫度的指數函式趨於零,這是因為它假設所有諧振子的振動頻率相同。彼得·德拜對於這假設給予修正,在他研究出的德拜模型裡,振動頻率不一樣,因此比熱容以溫度的立方函式趨於零。
=== 波粒二象性 ===
在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中,光量子只是表現出能量的不連續性,它尚未被賦予粒子應具有的性質,所以不能被嚴格視為粒子。1909年,在愛因斯坦發表的兩篇論文《論輻射問題的現狀》與《論我們關於輻射的本性和組成的觀點的發展》裡,愛因斯坦闡明,光量子具有良好定義的動量,並且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類點粒子的物理行為。這兩篇論文引入了光子的概念(吉爾伯特·路易斯於1926年給出術語光子的命名),啟發了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觀念。他又表示,理論物理下一個階段將會發展出一種能夠將光的波動論與光的粒子論融合在一起的理論。在這裡,「融合」意味著波粒二象性,或更加延伸,尼爾斯·玻爾後來提出的互補原理。
=== 臨界乳光理論 ===
在臨界點附近,照射於介質的光束會被介質強烈散射,這現象稱為臨界乳光。波蘭物理學者於1908年首先表明,臨界乳光的機制為介質密度漲落,他並沒有給出相關的方程式。兩年後,愛因斯坦應用統計力學嚴格論述介質的分子結構所形成的密度漲落,從而推匯出相關的方程式,並且用這方程式給出另一種計算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方法,更有意思的是,這臨界乳光的機制可以解釋天空呈藍色的現象。
按照瑞利散射理論,瑞利散射光的輻照度和入射光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應用瑞利散射來解釋天空的藍色現象,波長較短的藍光比波長較長的紅光更易產生瑞利散射。因此,天空的顏色是藍色的。瑞利散射方程式能夠準確地描述光束對於氣體的瑞利散射行為,但對於液體並不適用。愛因斯坦的臨界乳光理論更一般地適用於液體與氣體;瑞利散射只是臨界乳光問題的一個特別案例。後來,分析粒子在氣體與液體裡的隨機性,將瑞利散射理論加以延伸來描述光在液體裡的散射行為。
=== 零點能 ===
零點能指的是量子系統處於基態時所擁有的能量,量子系統所擁有能量不能低於零點能。普朗克於1911年至1913年之間重新表述他的1900年量子理論時提出了零點能的概念,他指出,在絕對溫度(或溫度趨於絕對溫度),振動頻率為\nu的諧振子,其平均能量不是零,而是零點能h\nu/2。
愛因斯坦和助手奧托·施特恩對於這點子極感興趣。他們研究出一種方法,能夠證實零點能的存在。他們假設雙原子分子的旋轉能含有零點能,並且所有雙原子分子以同樣角速度旋轉,然後計算出雙原子分子氣體的比熱容。他們在1913年論文《對於分子在絕對零度下的擾動假設的某些論證》裡,將氫氣的理論比熱容與實驗資料相互比較,他們總結,零點能h\nu/2可能存在。
雖然這計算結果很漂亮地符合實驗資料,不久之後,他們又撤回了這篇論文,主要原因是保羅·埃倫費斯特給出更具一般性的計算,從假設雙原子分子以某種統計分佈的角速度進行旋轉,並且遵守普朗克的量子理論,他計算出與實驗資料相符合的理論結果,因此他總結,零點能不存在。一直到1925年,零點能的存在才被維爾納·海森堡在他的著名論文《運動與機械關係的量子理論重新詮釋》裡理論證實。
=== 廣義相對論 ===
愛因斯坦在1907-1915年間建立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引力理論。根據廣義相對論,在質量與質量之間觀測到的引力是源自於這些質量所造成的時空彎曲。在現代天文物理學裡,廣義相對論是重要工具。
在接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演講時,愛因斯坦表示狹義相對論對於慣性運動的偏好並不令人滿意,而從最開始就不偏好任何運動狀態(不論是勻速運動或加速度運動)的理論,應該會顯得更令人滿意,因此他才會嘗試發展廣義相對論。他在1907年論文《關於相對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結論》裡指出,自由下落實際是一種慣性運動,對於自由下落的觀察者而言,狹義相對論的規則應該適用。愛因斯坦並沒有對這後來被稱為等效原理的論題給出詳盡分析。另外,他還初步預言重力紅移,即射入引力勢阱中的光會發生藍移,而相反從引力勢阱中射出的光會發生紅移;又粗略預言光線在重力場中的偏折,即光子的路徑在引力場中會發生偏折。這些預言後來紛紛得到了實驗驗證。
愛因斯坦將1907年論文加以擴充,於1911年寫成論文《論重力對光的傳播的影響》;在這篇論文裡,他對光線在重力場中的偏折重新加以詳細分析,得到可以嚴格測試的結果,即光線經過太陽產生的引力場時被偏折的角度。這預言可以做實驗嚴格檢試,因此他呼籲實驗者的關注,儘快完成這實驗。
經過多年思考引力的內秉性質,愛因斯坦領悟到引力可以定義為時空的彎曲,對於引力的詳細描述必須用到幾何,更甚言之,幾何是發現引力定律的重要工具,因此,他找到大學同學馬塞爾·格羅斯曼來幫助他解決數學方面的問題。格羅斯曼建議他使用黎曼幾何,因為黎曼張量與從其衍伸的裡奇張量都具有廣義協變性。1913年他與格羅斯曼共同發表了論文《廣義相對論和引力理論綱要》。在這篇論文裡,他們給出的場方程式很像後來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式,但具有非常有限的協變性,這場方程式後來被稱為「草稿場方程式」。1915年11月,愛因斯坦一連串發表了四篇關於廣義相對論的論文。第三篇論文《用廣義相對論解釋水星近日點運動》詳細分析水星的反常進動現象,所得到的理論數值與實驗資料完全符合,並且還修改先前對於光子路徑在引力場中發生的偏折所做的估算,這修正後來也成功透過實驗檢試。第四篇論文《引力場方程》終於給出具有廣義協變性的場方程式,後來稱為愛因斯坦場方程,這方程式能夠描述引力場和物質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如同約翰·惠勒所說,物質告訴時空怎樣彎曲,空間告訴物質怎樣移動。在弱引力場的狀況下,愛因斯坦場方程式必須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相互嚙合,而在零引力場的狀況下,愛因斯坦場方程式又必須與狹義相對論相互嚙合。這兩個條件幾乎決定了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形式,也是愛因斯坦給出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關鍵概念。
==== 引力波 ====
引力波是時空曲率的漣漪以波動的形式從波源向外傳播,同時會有能量向外傳輸。1916年,愛因斯坦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根據廣義相對論,勞侖茲不變性使得引力波的存在成為可能,由於引力相互作用必須以有限速度傳播於空間。但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無法得到這種結果,因其假定引力相互作用是以無窮高速度傳播於空間。
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於1974年發現首個脈衝雙星系統PSR B1913+16,透過對其深入研究,首次發現引力波存在的間接定量證據。2016年2月11日,正好在愛因斯坦預言發表100年之後,LIGO團隊宣佈,已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其源頭來自於雙黑洞融合機制。
=== 宇宙學 ===
全新裝備了功能超強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已準備好在夢寐以求的宇宙學領域大展身手。1917年,他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模整個宇宙結構。從那時的實驗觀測推論,他認為宇宙的範圍是有限,並且不具有任何邊界,因為宇宙質量會使時空彎曲回自己,就如同圓球的表面,具有有限的面積,不具有任何邊界。這種宇宙稱為靜態宇宙。但是,根據愛因斯坦場方程式,靜態宇宙不可能存在,宇宙只能擴張或收縮。為了使宇宙保持靜態,愛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加入了一個宇宙常數項,然後讓宇宙常數項與宇宙質量項相互抵銷,這樣,宇宙常數可以抗拒引力的效應,從而實現靜態宇宙。然而,愛德文·哈勃於1929年確定宇宙呈膨脹狀態。愛因斯坦只好放棄宇宙常數,他認為在引力方程式中引入該常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後來,人們發現宇宙加速膨脹,這現象的最簡單說法是宇宙常數不為零,而是一個很小的數值10−52 m−2。愛因斯坦的直覺最終可能還是正確的。
=== 玻色-愛因斯坦統計 ===
印度物理學者薩特延德拉·玻色在1923年完成論文《普朗克定律與光量子假說》,並且將這篇論文寄給英國《》,但是遭到拒絕發表。玻色絲毫不因此氣餒,隔年他又將該論文轉寄給愛因斯坦,尋求愛因斯坦的意見。在這篇論文裡,玻色提出一種新的統計模型,按照這模型,光束可以被視為由一群無法分辨的粒子所組成氣體,因此在做統計運算時,所有相同能量的光子應該合併處理。愛因斯坦注意到玻色的統計模型不僅適用於光子,還適用於很多其它種粒子,這些粒子後來被稱為玻色子。愛因斯坦把玻色的論文翻譯成德文後發表於德國的《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
愛因斯坦將玻色的理論推廣至帶質量的粒子,於1924年發表論文《單原子理想氣體的量子理論》,隔年,又發表論文預言,玻色子冷卻至非常低溫時,會凝聚到其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因此會出現一種新的物態,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1995年,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埃裡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使用銣原子氣體在170 nK(1.7×10−7 K)的低溫下首次觀測到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四個月後,麻省理工學院的沃爾夫岡·克特勒使用鈉原子氣體獨立實現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 與其他科學家的合作關係 ==
除了長久合作者利奧波德·英費爾德、納森·羅森與以外,愛因斯坦還曾經與很多物理學者合作。
===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 ===
愛因斯坦和亨德里克·勞侖茲的女婿萬德爾·德哈斯於1915年證實,鐵磁性物質的磁化會誘匯出某種旋轉運動,這效應稱為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他們認為這效應顯示出「安培分子電流」的存在。安德烈-馬裡·安培猜測,電流環繞著分子的流動造成了磁性,這種電流後來被稱為「安培分子電流」。在那時,他們並不知道電子擁有自旋性質。後來,物理學者確定,自旋造成了鐵磁性物質的磁性,安培分子電流並沒有貢獻出磁性。
在愛因斯坦和德哈斯完成的實驗裡,他們把靜止懸掛在一端的鐵圓柱體置放在螺線管裡,然後給螺線管施加電流脈衝,這會使得鐵圓柱體發生偏轉,因此鐵圓柱體的角動量會從零變為某特定數量,根據角動量守恆定律,在鐵圓柱體內部必定也產生了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角動量,這個角動量正是由鐵圓柱體中電子自旋所產生。
這實驗需要很高的靈敏度,因為產生效應相當為小,但在那時,他們確實觀測到,突然磁化會促使某種力矩作用於鐵圓柱體,因此使得鐵圓柱體被偏轉。他們的論文聲稱,實驗誤差只有10%。由於愛因斯坦和德哈斯並沒有將電子自旋納入理論計算,他們的理論預言缺少了朗德g因子。為甚麼實驗結果沒有反應出這問題?這可能因為是他們忽略了一些實驗誤差。
=== 薛定諤氣體模型 ===
從1924年至192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三篇關於理想氣體的論文,他應用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來計算理想氣體的熱力學性質。埃爾溫·薛定諤閲讀了愛因斯坦的文章後,對其方法不解,甚至一度認為愛因斯坦錯了。愛因斯坦與薛定諤通訊交換意見,愛因斯坦又給出一些量子統計學的點子,按照這些點子,薛定諤計算出半經典理想氣體的與與熱力學性質,並寫成論文《單原子理想氣體模型的能級》。薛定諤邀請愛因斯坦為論文署名,但是愛因斯坦婉拒了。
=== 愛因斯坦冰箱 ===
愛因斯坦和他的學生列奧·西拉德在1926年共同發明瞭一種,既不用電,也沒有活動零件,後來被稱為。他們在很多國家申請到專利在1930年申請獲得美國專利。一家瑞典製冷裝置公司伊萊克斯為了防止這種新技術帶來的競爭,買斷了他們的專利。另外,德國的AEG也和他們簽約,並且發展出與愛因斯坦冰箱原型,但由於不具毒性的製冷劑氟利昂於1930年開始大量生產,發展愛因斯坦冰箱的需要不再成立。愛因斯坦-西拉德電磁汞後來被用在核子增殖反應堆的製冷系統。
據說,愛因斯坦在看報紙時,讀到一則新聞,關於一家人死於從冰箱中洩露出的製冷劑,在那時使用的製冷劑,例如氨氣、二氧化硫等,毒性都很強,愛因斯坦大為震驚,因此開始在這方面的研究。
=== 玻爾-愛因斯坦論戰 ===
愛因斯坦和尼爾斯·玻爾都是舊量子論的奠基人。他們之間關於量子力學發生了一系列著名的爭論。愛因斯坦不贊同量子力學的統計性質,他表示,「我仍舊相信我們能夠給出一個實在模型來直接描述事件本身,而不是它們發生的機率。」玻爾宣告,「沒有量子世界,只有抽象量子力學描述。我們不應該以為物理學的工作是發現大自然的本質。物理只涉及我們怎樣描述大自然。」他們之間的辯論在科學哲學裡意義非凡,因此被載入史冊。
=== 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佯謬 ===
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佯謬是由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在1935年發表於美國《物理評論》的思想實驗,又稱為「EPR佯謬」。這思想實驗檢驗兩個量子糾纏粒子所展現出的關聯性物理行為。給定兩個相互糾纏並且在空間相隔一段距離的粒子A、B,假若對於其中一個粒子A測量位置或動量,則可得知另一個粒子B的位置或動量。根據定域性原理,這測量絲毫不會以超過光速的傳遞方式攪擾到這粒子B。按照實在論,做實驗所測量到的結果是出自於某種物理實在,而這物理實在與測量的動作無關。因此,在這思想實驗裡,粒子B的位置與動量都是物理實在。可是,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不允許粒子的位置與動量同時被確定;也就是說,假若粒子位置越明確,則粒子動量越不明確;反之亦然。由於量子力學對於位置與動量這兩個物理實在都沒有相關描述,因此,愛因斯坦等總結,量子力學不完備。
定域實在論表明,微觀粒子具有可測量、良好定義的物理實在,不會被在遙遠區域發生的事件以超光速速度影響。定域實在論是EPR佯謬用來反對量子力學的利器。1982年完成的證實了貝爾定理,而貝爾定理強調,定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的預測不相符,因此,定域實在論不成立。Bell, John. On the Einstein Podolsky Rosen Paradox, Physics 1 3, 195-200, Nov. 1964
== 社會活動 ==
=== 反對納粹主義 ===
愛因斯坦是率直的和平主義者與國際主義者。在威瑪共和國期間,他成為反猶太團體的眼中釘,時常受到惡毒毀謗。後來,納粹黨更認為愛因斯坦的言論與舉動嚴重威脅到納粹運動的發展。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時,愛因斯坦恰巧不在德國,由於情勢轉趨惡劣,他再也不願意回到德國。“”激進分子出版了抹黑愛因斯坦的小冊子和教科書。諾貝爾獎得主菲利普·萊納德和約翰尼斯·斯塔克把愛因斯坦的成就稱為“”,並發起政治運動把它們從德語詞彙排除出去。傳授愛因斯坦理論的學者都被列入黑名單,比如維爾納·海森堡。萊納德宣稱,愛因斯坦質能方程不是愛因斯坦的發明,而是德國學者的雅利安傑作。
從1930年代直至二戰,愛因斯坦一直建議美國政府向想逃離歐洲的猶太人頒發簽證,他還對美國政治人士進行遊說,希望促使透過更為寬鬆的移民法。他曾為錫安主義組織募款,還在1933年參與發起了國際救援委員會。
=== 協助錫安運動 ===
left|thumb|1921年,愛因斯坦和妻子愛爾莎在紐約迎接錫安主義的領袖們,包括以色列未來的總統哈伊姆·魏茨曼和妻子、以及
thumb|left|位於以色列科學與人文學院的愛因斯坦雕像,是位於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的複製品
愛因斯坦強烈支援社會錫安主義,努力促進以色列-阿拉伯合作。他支援在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建立猶太人家園,但是,他最初時極力反對建立一個有邊界、軍隊和世俗權力的猶太國家;他青睞,主張以一國兩族的形式建立以色列-阿拉伯二族混居的國家。
在1931年著作《關於錫安主義的演講與信件》裡,收集了愛因斯坦很多在這方面發表的資訊。其中11篇被匯整合著作《我眼中的世界》;愛因斯坦在前言中將該書“獻給德國的猶太人”。面對德國日益高漲的軍國主義,愛因斯坦在著述和演講中呼籲和平。
對於分割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為獨立阿拉伯國與猶太國的提議,愛因斯坦公開表示持保留態度。然而,事與願違,聯合國最後決定以巴分治,劃分了新以色列國的邊界,緊接著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愛因斯坦等人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公開信,就屠殺阿拉伯村民的代爾亞辛村大屠殺事件強烈抨擊梅納赫姆·貝京的政黨,稱呼該黨為“納粹和法西斯黨”。同年5月,以色列國正式宣佈成立。愛因斯坦表示,“這完成了一個古老的夢想……建立了猶太社會的精神與文化生活可以自由表達的環境”。
愛因斯坦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監事會的最早幾位監事之一。在他1950年遺囑中,愛因斯坦將其作品的著作權贈予希伯來大學。許多愛因斯坦著作的原件都存放在希伯來大學的愛因斯坦檔案館裡。
以色列第一任總統哈伊姆·魏茨曼去世後,總理戴維·本-古裡安邀請愛因斯坦出任總統在以色列,總統是個禮儀性職務。。愛因斯坦婉拒說,同人打交道,他“既無能力又無經驗”。他後來寫到:“我為以色列政府的邀請深深感動,但憂愁與慚愧衝擊著我的內心,因我不能接受這份要職。”
== 個性和思想 ==
愛因斯坦為人和藹友善,同時謙虛卻又特立獨行,受到大眾廣泛尊敬。他有時會講講笑話,並愛好帆船運動和拉小提琴。他還是個心不在焉的教授,經常丟三落四,專心於思考物理問題而忽視周圍世界。晚年,因為身體欠安,醫生要求他停止抽煙,飲食必須無脂、無鹽。
=== 宗教觀 ===
愛因斯坦形容自己為不可知論者,但並不具有像專業無神論者般的十字軍精神;更仔細解釋,由於人類對於大自然與自己本身的瞭解可能有缺失,因此應該採取謹慎謙卑的態度。美國猶太領袖拉比曾經問他是否相信神?他回答說:“我相信斯賓諾莎的神,一個透過存在事物的和諧有序體現自己的神,而不是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神。”換句話說,愛因斯坦認為,從宇宙世界的存在,可以感覺到神的偉大工作,但神並不會幹預人們的日常生活,神是非人格化的神。愛因斯坦曾經在書信裡表示:"我不相信人格化的神,我從未否認這一點,而且表達得很清楚。如果在我的內心裡有什麼能被稱之為宗教,那就是,對於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世界結構,對於這世界結構的無垠的敬仰。"
在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逼問他的宗教信仰之下,他大聲嚷道:“我們物理學家所努力的僅僅是跟隨祂畫祂的線。”多年後,愛因斯坦在他的柏林辦公室與一位物理學者談到同樣論題時,他表明,“我想要知道神如何創造這世界。對於發現這個或那個現象,對於研究這個或那個元素的光譜,我絲毫不感興趣。我想要知道祂的思維,其它的只是細節。”
=== 政治觀 ===
愛因斯坦的政治觀傾向於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持批判態度,這些在他撰寫的文章《為甚麼選擇社會主義?》裡有詳細陳述。簡略言之,根據愛因斯坦,資本主義社會追求利潤的動機,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這些因素導致不必要的經濟迴圈,從繁榮到蕭條,又從蕭條到繁榮,這迴圈鼓勵的是自私行為,而不是合作互助。愛因斯坦指出,資本主義的惡魔源自於這種無秩序的經濟。他深信,只有一種方法能夠解決這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系統與教育系統。也因為其與和平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聯絡,美國聯邦調查局檔案中有著1427頁關於他的資料備案。
二戰末期投擲在廣島市與長崎市的兩顆原子彈,所展示出的恐怖毀滅,帶給愛因斯坦極大的腦力衝擊,他因此更加增強支援世界聯盟的念頭,只有世界聯盟才能實際地拯救人類的生命與文明。愛因斯坦強烈地主張成立民主的世界政府,以世界聯盟的框架抑制民族國家力量。他認為,建基於的世界聯盟能夠克服不受約束的民族主義所造成的混亂失序;就如同在物理學裡,浩瀚宇宙必定存在一種統一理論(愛因斯坦晚年將精力投注在統一場論,一種大一統理論的形式),就能夠合理解釋宇宙的奧秘。假若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擁有自己的軍隊,那麼,不同的思想體系與分歧的國家利益會不可避免地造成難以化解的衝突與戰爭,所以,必須存在一個具有健全統治功能的世界聯盟,總體管理與調和主權國家之間的事情與問題。自此以後,他竭力提倡建立世界聯盟,他的熱情在這方面不亞於主導大自然所有作用力的統一理論研究。
=== 熱愛音樂 ===
愛因斯坦從小就培養出欣賞音樂的美德。他的母親很會彈鋼琴,她希望愛因斯坦學習拉小提琴,不僅是要培養他對音樂的熱愛,而且還要幫助他融入德國文化。根據指揮家,愛因斯坦在五歲時已經開始學習小提琴,但他那時並不喜歡練琴。
當他13歲時,他接觸到莫扎特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從此就喜愛上了莫扎特的音樂。根據他的自述,他並沒有經過“系統性”的練習,就學會演奏這音樂,他的心得是“與責任感相比,喜愛是更好的老師。”17歲時,
瑞士阿勞的一位學校督察聽到他表演貝多芬的之後表示,他的演奏“很傑出,並揭示了卓越的洞察力”。
從那時起,在愛因斯坦的生活中,音樂扮演了重要與永久的角色。雖然他從未想過成為職業音樂家,他曾和一些專業音樂家一起在私人場合演奏過室內樂。他在伯爾尼、蘇黎世和柏林時,室內樂成為他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同他一起演奏的人包括普朗克父子。
1931年,當他在加州理工學院做研究時,曾去洛杉磯拜訪,並和的成員一起演奏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愛因斯坦晚年時,剛成立不久的茱莉亞弦樂四重奏去普林斯頓拜訪了他,並且與他合奏。為了配合愛因斯坦,樂團成員故意放緩節奏。愛因斯坦的演奏技巧和給茱莉亞四重奏留下了深刻印象。
=== 私人書信 ===
從1912年到1955年之間,愛因斯坦至少寫了大約3,500頁私人信件,這包括了他寫給米列娃、愛爾莎與兒女們的信。愛因斯坦與愛爾莎結婚後,愛因斯坦出外旅行,幾乎每天都要寫信給妻子艾爾莎和繼女瑪格特。這些信件透露出愛因斯坦私生活的點點滴滴。它們後來全部被捐贈給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瑪格特在遺囑中表示,在她去世20年之後才可公開這些信件,她是於1986年去世,所以,這些信件直到2006年才被公諸於世。
2018年6月,有媒體披露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的英譯版本,使公眾有機會瞭解到愛因斯坦的私人日記內容。其中一段他在1920年代的東方旅行中,涉及了對亞洲人以及中國人的種族偏見內容
愛因斯坦是種族主義者?他的日記充滿對中國人偏見 .新浪網.。其中形容中國人「勤勞、骯髒、遲鈍」、「特別沒有數學天賦」,甚至稱「(中國的)男人和女人幾乎沒什麼差別()」。加州理工學院中負責出版愛因斯坦日記的助理主任澤埃夫·羅森克蘭茨(Ze'ev Rosenkranz)稱,愛因斯坦日記中的內容「將他人描繪為生理劣等人,這顯然是歧視的一種特徵」。他的日記遊覽不只中國一處,其中也包含不少中國以外亞洲人,例如印度與中東人的負面評論,然而,這跟他後來走向反種族主義的傾向反差不小,後來他留在美國不敢返回德國,因為他擔心受到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政策而被迫背井離鄉,從愛因斯坦為美國民權運動服務的舉動,可以反映出他晚年時期價值觀的變化以及對於改變自己的偏見所做出的努力,例如,1946年,在一場畢業典禮的演講中,愛因斯坦鄭重表示,「在美國,有色人種和白人是隔離的。這是白人的一種病。我不打算對此保持沉默。」
== 參見 ==
* 愛因斯坦科學出版物列表
* 愛因斯坦論文專案
*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 玻爾-愛因斯坦論戰
* 愛因斯坦—西拉德信
* 愛因斯坦的獎章與榮譽
* 愛因斯坦與中國
*
* 《世紀天才》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Albert Einstein Archives 所有關於愛因斯坦的線上文件的列表
* Einstein Archives Online加州理工學院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合作的網站,載有愛因斯坦的作品
* 介紹愛因斯坦的一個英文站點 ,站點首頁提供整個站點的PDF版本(3.5MB)
*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關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生平介紹
* 愛因斯坦年表
Category: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Category: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猶太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猶太物理學家
Category:瑞士物理學家
Category:美國物理學家
Category:德國物理學家
Category:猶太工程師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教師
Category: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師
Category:蘇黎世大學教師
Category: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職員
Category: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校友
Category:蘇黎世大學校友
Category: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獲得者
Category: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
Category:20世紀物理學家
Category:相對論研究者
Category:統一場論
Category:馬克斯·普朗克獎章獲得者
Category:馬泰烏奇獎章獲得者
Category:科普利獎章獲得者
Category: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
Category:社會民主主義者
Category:決定論者
Category:德國社會主義者
Category:巴伐利亞科學與人文學院成員
Category:德國猶太裔美國人
Category:美國錫安主義者
Category:烏爾姆人
Category:德國裔瑞士人
|
法西斯主義 | 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威權的極端民族主義形式Turner, Henry Ashby, Reappraisals of Fascism. New Viewpoints, 1975. p. 162. States fascism's "goals of radical and authoritarian nationalism".Paxton (2004), pp. 32, 45, 173; Nolte (1965) p. 300.。其特點是對國家領導的個人崇拜、重視國家意識形態的宣傳,公共機構擁有過度的公權力,強大的社會和經濟統一執行力,以及強制鎮壓反對意見。法西斯主義在20世紀初的歐洲政治中有著顯著的地位。第一次法西斯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義大利王國出現,由貝尼託·墨索里尼建立,也是(他日後執政的國家法西斯黨的前身)的創始人,然後傳播到其他歐洲國家 。法西斯主義在摸索階段時與社會主義的發展關係十分緊密,不過法西斯主義反對馬克思共產主義,尤其反對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以及民主主義,因此被放置在傳統左右翼政治光譜中的極右翼。
法西斯主義者視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一場革命,它為戰爭、社會、國家和技術的性質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全面戰爭的出現和社會的全面動員,打破了平民與戰鬥人員之間的區別。“軍事公民身分”出現了,即所有公民都在戰爭期間以某種方式參與軍事。這場戰爭導致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的崛起,這個國家能夠動員數百萬人在前線服務,提供經濟生產和後勤支援他們,並擁有前所未有的權力幹預公民的生活。
法西斯主義者認為,自由民主已經過時,並認為在一個極權主義的一黨制國家中完全動員社會是必要的,以使國家為武裝衝突做好準備,並可有效應對經濟困難。這樣一個國家由一個強大的領導者——如獨裁者和由執政的法西斯黨成員組成的軍事政府——來領導,以建立民族團結、維護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法西斯主義拒絕斷言暴力本質上是消極的,並將政治暴力、戰爭和擴張主義視為可以實現民族「復興」的手段。法西斯主義者一般主張反共,但也認為要推動計畫,採取混合經濟,其主要目標是透過保護主義和干涉主義的經濟政策實現內部經濟自給自足。極端形式的法西斯主義者則通常持有“血緣純淨”或“優等民族”的信仰史觀,通常與種族主義或偏見的某種形式相呼應。這種“純淨”的文化思想會驅動強硬對外與歧視,法西斯政府可能將視為不受歡迎的群體種族滅絕,強制絕育或是驅逐出境,甚至屠殺Lancaster, Guy (September 26, 2011) "Genocide and Fascism: The Eliminationist Drive in Fascist Europe" (review) Journal of Genocide ResearchPaxton, Robert O. (1998) "The Five Stages of Fascism".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70(1), 1-23. doi:10.1086/235001。
自義大利和德國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被同盟國擊敗以來,很少有政黨公開稱自己為法西斯主義者,而現在這個詞通常被政治對手貶抑。對此,通常新法西斯主義或後法西斯主義的描述有時更正式地用於描述極右翼的政黨,其意識形態類似於或植根於20世紀的法西斯運動。
== 辭源 ==
法西斯主義()的辭源為束棒(義大利語:fasces ),一種古羅馬時代的權力象徵物。王志希, 非戰的耶穌? 唯愛主義、民國基督徒知識分子的福音書詮釋與耶穌形象的公共性, Sino-Christian Studies . Jun2019, Issue 27, p93-139. 47p.也是在歷史上的一種酷刑。
== 定義 ==
歷史上,史學家,政治學家及其他學者曾長期爭論法西斯主義一詞的確切定義。不同的學術團體對法西斯的定義也有不同,許多定義被批評是描述過度寬泛或者過度狹隘。
目前的學術共識是,法西斯主義,尤其是掌權的法西斯主義,從歷史上就一直攻擊共產主義,保守主義和議會自由主義,並主要是從極右翼那裡獲得支援Laqueuer, 1996 p. 223; Eatwell, Fascism: A History. 1996, p. 39; Griffin, 1991, 2000, pp. 185–201; Weber, [1964] 1982, p. 8; Payne (1995), Fritzsche (1990), Laclau (1977), and Reich (1970).。
史學家給出了法西斯主義的一種普遍定義,這套定義也被許多著作認為是評斷法西斯主義的標準,主要包括這些方面:
# “法西斯式的否定論”:反自由主義、反共主義及反保守主義;
# “法西斯式的目標”:建立民族主義專政以調節經濟結構,並在現代、自決的文化中轉變社會關係,最終將國家擴充套件為帝國;
# “法西斯式的作風”: 浪漫象徵主義的政治美學,大規模動員,對暴力的積極看法以及對男性氣概,青年和超凡魅力獨裁統治的提倡。Griffin, Roger and Matthew Feldman Fasc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pp. 420–21, 2004 Taylor and Francis.Kallis, Aristotle, ed. (2003). The Fascism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pp. 84–85.Renton, David. Fascism: Theory and Practice, p. 21, London: Pluto Press, 1999.
《世界法西斯:一歷史百科全書》定義法西斯主義為:
根據法西斯的跨國比較及世界史研究總結出的定義,通用、泛型的法西斯主義有三項核心要素:極致民族主義、革命、及復興。
===極致民族主義===
極致民族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絕對根本,因此極致民族主義和傳統民族主義的概念完全不同。以極致民族主義來說,移民拿到護照,或習得了國家語言,以這樣的方式取得國藉是不夠的。
法西斯主義的極致民族主義核心概念則提倡一種“有機”、“種族”或“整合”的國籍性概念,強調國族認同的首要地位,對同質性文化、共享歷史、或民族的歸屬感。極致民族主義認為這種歸屬感遭到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大規模移民、寰宇主義(世界主義)、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多方破壞。
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建立此民族概念之上:民族是一種超越個人之上的、有活生生歷史及天命:作為一活生生的有機體,民族能茁壯成長、死亡、或復興再生。
===革命===
法西斯主義者宣稱為扭轉民族衰敗並開創民族復興,是革命鬥爭事業來建立後封建、後自由主義及後蘇維埃的秩序。根據此定義,歷史上在世界各地雖有程度不一的法西斯主義組織及活動,在政府政權上僅有兩個國家可以無誤的定義為法西斯政權:法西斯義大利和納粹德國。在法西斯主義革命內容及政策立場上差異頗大,因此需要建立法西斯國際來誘發不僅僅是個別國家的再生及復興,也包括歐洲的再生及復興 。
===復興===
法西斯主義的目標在於將社會轉變為民族共同體再生及復興的基礎,創造新民族性格及新國民。法西斯主義復興民族的作法包括破壞現有的民主政治系統、廣泛部署高度入侵性的社會工程、政治儀式的精心展示、領導者迷眾、等等,都為法西斯義大利和第三帝國共享的特點 。民族復興神話的含糊不清本身,是法西斯主義運動能廣招各種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所支援的要點 。復興神話,營造宗教情感和預感現實以注入超脫意涵,法西斯主義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賦予了靈性,因此在法西斯主義取得權力後運動,將傾向建立一「政治宗教」將民族和國家神聖化,以此建立新秩序。這種透過魅力領袖、壯觀展示、政治儀式等等的政策,使得自由民主社會有的「公民宗教儀式方面的作法,相形之下顯得蒼白無力 。
===其他定義===
貝尼託·墨索里尼定義法西斯主義為右翼的集體主義意識形態,反對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民主和個人主義。他宣稱:
對於法西斯主義的定義在近年來獲得比較多的支援:
法西斯的主張既是政治性的也是經濟性的,學者們研究這些成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漢娜·阿倫特的研究主要是專注於政治上的,認為那些通常視同法西斯主義的政權(如納粹主義),是屬於更大層面的極權主義。聖何塞州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塞耶·沃特金斯(Thayer Watkins)則認為法西斯主義是與社團主義相連結的,社團主義強調國家對於經濟的壓抑,沃特金斯認為全世界大多數的政府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社團主義的成分,他認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只不過是大蕭條時期普遍出現的社團主義國家之一,他認為當時其他不同的政治系統如西班牙、阿根廷和美國也都是社團主義國家。
梅里厄姆·韋伯斯特詞典定義法西斯主義為「一種政治哲學、運動、或政權(如同黑衫黨),將國家和種族的地位置於個人之上,並主張一個中央集權化的專制政府,由獨裁領導者所率領,嚴格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化,並強力鎮壓反對勢力」。
《大英百科》對法西斯主義一詞的定義則是:「個人的地位受制於集體——例如某個國家、民族、種族或社會階級之下的社會組織。」法西斯主義通常結合了社團主義、工團主義、獨裁主義、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反無政府主義、反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反共產主義、和反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法西斯主義可以視為是極端形式的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歷史==
===背景和19世紀的根源===
,第一個非義大利法西斯政黨的創始人,聲稱法西斯主義的根源源於18世紀晚期的運動,在其極權主義性質中看到了法西斯國家的預兆。歷史學家格爾奧格·摩瑟同樣將法西斯主義分析為法國大革命和公民宗教的繼承者,以及1914-1918年社會殘酷化的結果。
和霍華德·C·佩恩等歷史學家將管理“警察國家”並壓制媒體的拿破崙三世視為法西斯主義的先驅。根據的說法,1871年的義大利復興運動導致了“法西斯主義的剋星”。威廉·L·夏伊勒看到了從費希特和黑格爾的觀點到俾斯麥和希特勒的連續性;羅伯·葛沃斯談到了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的“直線”。朱利安·迪爾克斯將法西斯主義視為“特別暴力的帝國主義形式”。
===世紀末時代和莫拉斯主義與索雷爾主義的融合===
歷史學家澤夫·斯特恩海爾將法西斯主義的意識形態根源追溯到1880年代,特別是那個時代的世紀末主題。主題基於對唯物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資產階級社會和民主的反抗。世紀末一代支援情緒主義、、主觀主義和生機論。他們認為文明正處於危機之中,需要大規模和全面的解決方案。他們的學派認為個人只是更大集體的一部分,不應將其視為原子化個體的數字總和。他們譴責社會的理性主義、個人主義和資產階級社會中社會聯絡的瓦解。
世紀末的觀點受到各種智力發展的影響,包括達爾文主義、整體藝術、阿蒂爾·德·戈比諾的種族主義、古斯塔夫·勒龐的心理學,以及弗里德里希·尼采、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亨利·柏格森的哲學。得到廣泛接受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不區分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並將人類狀況視為實現適者生存的不斷鬥爭。它挑戰了實證主義關於刻意和理性選擇是人類決定性行為的主張,而社會達爾文主義則關注遺傳、種族和環境。它對生物群體身份和社會內部有機關係的作用的強調促進了民族主義的合法性和吸引力。社會和政治心理學的新理論也拒絕了人類行為受理性選擇支配的概念,而是聲稱情感在政治問題上比理性更有影響力。尼采“上帝已死”的論點與他對基督教、民主和現代集體主義的“從眾心理”的攻擊不謀而合,他的超人說,以及他將權力意志作為一種原始本能的主張,對許多世紀末的一代人產生了重大影響。柏格森聲稱存在一種生命活力或生命本能,以自由選擇為中心,拒絕了唯物主義和決定論的過程;這挑戰了馬克思主義。
在他的著作《統治階級》中,加塔諾·莫斯卡提出了一種理論,聲稱在所有社會中,“有組織的少數人”將統治和統治“無組織的多數人”,指出社會中只有兩個階級,“統治者”(有組織的少數人)和“被統治者”(無組織的多數人)。他聲稱,有組織的少數群體的有組織性使其對無組織的多數群體中的任何個人都無法抗拒。
者和反動君主主義者夏爾·莫拉斯影響了法西斯主義。莫拉斯提倡他所謂的,它呼籲一個民族的有機統一,並堅持認為一個強大的君主是一個民族的理想領袖。莫拉斯不信任他認為的大眾意志的民主神秘化,這種神秘化創造了一個非個人的集體主體。他聲稱一個強大的君主是一個人格化的主權者,他可以行使權力來團結一個國家的人民。莫拉斯的整體民族主義被法西斯理想化,但被修改為一種沒有莫拉斯君主制的現代化革命形式。
====法西斯工團主義====
法國革命工團主義者喬治·索雷爾在他的著作《》和其他作品中提倡政治暴力的合法性,在這些著作中,他主張激進的工團主義行動,以透過總罷工來實現推翻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革命。在對暴力的反思中,索雷爾強調了對革命政治宗教的需要。同樣在他的著作《進步的幻覺》中,索雷爾譴責民主是反動的,稱“沒有什麼比民主更貴族化了”。到1909年,在法國工團主義總罷工失敗後,索雷爾和他的支持者離開了激進的左翼,轉向了激進的右翼,他們試圖將激進的天主教和法國愛國主義與他們的觀點結合起來——提倡反共和的基督教法國愛國者作為理想的革命者。最初,索雷爾正式是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者,但到1910年宣佈放棄社會主義文學,並在1914年聲稱,使用貝內德託·克羅齊的格言“社會主義已死”,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分解”。索雷爾從1909年開始支援反動的莫拉斯民族主義,這影響了他的作品。莫拉斯有興趣將他的民族主義理想與工團主義結合起來,作為對抗民主的一種手段。莫拉斯說:“從民主和世界主義因素中解放出來的社會主義適合民族主義,就像製作精良的手套適合美麗的手一樣。”
莫拉斯民族主義和索雷爾工團主義的融合影響了激進的義大利民族主義者。科拉迪尼談到了民族主義工團主義運動的必要性,該運動由精英貴族和反民主人士領導,他們共同致力於直接行動和戰鬥的革命工團主義承諾。科拉迪尼稱義大利是一個“無產階級國家”,需要追求帝國主義以挑戰“金權政治”法國和英國。科拉迪尼的觀點是右翼義大利民族主義協會內部更廣泛看法的一部分,該協會聲稱義大利的經濟落後是由其政治階層的腐敗、自由主義和“卑鄙的社會主義”造成的分裂造成的。
右翼義大利民族主義協會在保守主義者、天主教徒和商界之間保持著聯絡和影響力。義大利國家工團主義者持有一套共同的原則:拒絕資產階級價值觀、民主、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和和平主義,提倡英雄主義、活力主義和暴力。聲稱自由民主不再與現代世界相容,並主張強國和帝國主義。他們認為,人類天生具有掠奪性,各國都在不斷的鬥爭中,只有最強者才能生存。
未來主義既是一場藝術文化運動,也是義大利的一場政治運動,由創立《未來主義宣言》的菲利波·託馬索·馬裡內蒂領導,它支援現代主義、行動和政治暴力的原因作為政治的必要元素,同時譴責自由主義和議會政治。馬裡內蒂拒絕基於多數統治和平等主義的傳統民主,尋求一種新的民主形式,推廣他在其著作《未來主義的民主觀》中所描述的內容如下:“因此,我們能夠給把創造和拆除的指令交給數字、數量、質量,因為對我們來說數量、數量和質量永遠不會——像在德國和俄羅斯那樣——是平庸無能的數字、數量、質量,沒有能力,沒有決斷力。”
未來主義影響了法西斯主義,強調承認暴力行動和戰爭的陽剛本質是現代文明的必需品。馬裡內蒂提倡對年輕男子進行體育鍛煉,他說,在男性教育中,體操應該優先於書本。他提倡性別隔離,因為女性的感性不能進入男性的教育,他聲稱男性的教育必須是“活潑、好鬥、肌肉發達和充滿活力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果===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義大利政治左翼在其對戰爭的立場上出現了嚴重分歧。義大利社會黨反對戰爭,但一些義大利革命工團主義者支援對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戰爭,理由是必須擊敗他們的反動政權才能確保社會主義的成功。安傑洛·奧利維耶羅·奧利維蒂於1914年10月成立了一個支援干預主義的團體,名為“”。貝尼託·墨索里尼被開除擔任義大利社會黨報紙《》的主編後,由於他的反德立場,加入了干預主義事業。“法西斯主義”一詞於1915年首次由墨索里尼的革命運動成員使用。
國際行動的革命力量的第一次會議於1915年1月24日舉行,當時墨索里尼宣佈歐洲有必要解決其國家問題——包括國界——義大利和其他地方“為了正義和自由的理想,被壓迫的人民必須獲得屬於他們所來自的民族共同體的權利。”舉行群眾集會的嘗試無效,該組織經常受到政府當局和社會主義者的騷擾。
戰爭爆發後,德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政治思想。德國社會學家談到了德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他稱之為“1914年的思想”,這是對“1789年的思想”的宣戰。根據普倫格的說法,“1789年的思想”,如人的權利、民主、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正在被拒絕,取而代之的是“1914年的思想”,其中包括義務、紀律、法律和秩序等 “德國價值觀”。普倫格認為種族團結將取代階級劃分,“種族同志”將在“無產階級”德國反對“資本主義”英國的鬥爭中團結起來創造一個社會主義社會。他認為,1914年精神體現在民族社會主義人民同盟的概念中。這種國家社會主義是國家社會主義的一種形式,它拒絕“無限自由的理念”,提倡在國家領導下為整個德國服務的經濟。這個國家社會主義是反對資本主義的,因為它有違背德國“國家利益”的成分。但堅持認為國家社會主義將努力提高經濟效率。普倫格提倡專制理性的統治精英透過等級化的專家統治國家發展國家社會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法西斯主義者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戰爭、社會、國家和技術的性質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因為總體戰和群眾動員的出現打破了平民和戰鬥人員之間的區別,因為平民已成為經濟中的關鍵部分為戰爭努力生產,因此產生了一種“軍事公民身份”,在這種公民身份中,所有公民在戰爭期間都以某種方式參與了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一個強大的國家崛起,能夠動員數百萬人在前線服務或提供經濟生產和後勤支援前線人員,並擁有前所未有的幹預權力公民的生活。法西斯主義者將武器技術的發展和國家在戰爭中全面動員其人民視為像徵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將國家權力與、技術,特別是他們認為的動員神話戰勝了進步神話和自由主義時代。
====布林什維克革命的影響====
1917年十月革命,由弗拉基米爾·列寧領導的布林什維克共產主義者在俄羅斯奪取政權,極大地影響了法西斯主義的發展。1917年,墨索里尼作為的領袖,讚揚了十月革命,但後來他對列寧不以為然,認為他只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新版本。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西斯主義者通常以反馬克思主義的議程進行競選。
法西斯主義和布林什維克的自由派反對者都認為,兩者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包括他們相信先鋒領導的必要性,蔑視資產階級價值觀,並認為他們有極權主義的野心。在實踐中,兩者都普遍強調革命行動、無產階級民族理論、一黨制國家和黨軍;然而,兩者在目標和策略上都有明顯的區別,布林什維克強調需要有組織的參與式民主()和基於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平等主義、國際主義社會願景,而法西斯主義者則強調超民族主義和對民主的公開敵意,並設想等級社會結構對其目標至關重要。隨著不幹預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親幹預主義的法西斯主義者之間的對立在戰爭結束時完成,雙方變得不可調和。法西斯主義者自稱是反共主義者,尤其是反對馬克思主義者。1919年,墨索里尼鞏固了對法西斯運動的控制,被稱為聖墓廣場運動,成立了義大利戰鬥者法西斯。
===法西斯義大利===
====墨索里尼當權====
被義大利國王維多·伊曼紐三世任命為首相後,因為法西斯分子無法控制義大利議會,墨索里尼不得不組建聯合政府。墨索里尼的聯合政府最初在中間黨成員、自由派財政部長阿爾貝託·德斯特凡尼的指導下推行經濟自由主義政策,包括透過大幅削減公務員制度來平衡預算。最初,政府政策幾乎沒有發生重大變化,警察的鎮壓行動也很有限。
法西斯主義者開始試圖透過阿塞博法,在義大利鞏固法西斯主義,該法保證獲得25%或更多選票的選舉中,任何政黨或聯盟名單在議會中擁有多數席位。透過許多的法西斯暴力和恐嚇贏得了多數選票,使許多席位落入法西斯手中。選舉結束後,社會黨代表吉亞科莫·馬泰奧蒂被法西斯分子綁架並殺害,引發了一場危機和政治醜聞。議會中的自由主義者和左翼少數派罷工抗議。1925年1月3日,墨索里尼在法西斯控制的義大利議會發表講話,宣佈他對所發生的事情負有個人責任,但堅稱他沒有做錯任何事。墨索里尼宣佈自己是義大利的獨裁者,對政府承擔全部責任,並宣佈解散議會。從1925年到1929年,法西斯主義穩步鞏固權力:反對派代表被拒絕進入議會,並實行審查制度,1925年12月的一項法令規定墨索里尼只對國王負責。
====天主教會====
1929年,法西斯政權短暫地獲得實際上是天主教會的祝福,該政權與教會簽署了拉特朗條約,該條約賦予教皇國家主權和財政補償以奪取教會土地19 世紀的自由國家,但在兩年內,教會在通諭“”中宣佈放棄法西斯主義,稱其為“異教徒的國家偶像崇拜”,教導“仇恨、暴力和不敬”。簽署協議後不久,根據墨索里尼自己的供述,教會曾威脅要將他“逐出教會”,部分原因是他頑固的性格,但也因為他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沒收了比過去七年更多的天主教報紙。到1930年代後期,墨索里尼對他的反教權言論中更加直言不諱,一再譴責天主教會並討論罷免教皇的方法。他的立場是,“教皇是義大利身體裡的一顆毒瘤,必須‘一勞永逸地根除’,因為在羅馬,教皇和他自己都沒有立足之地”。墨索里尼的遺孀雷切爾在她1974年的書中說,她的丈夫一直是無神論者,直到他生命的盡頭,寫道她的丈夫“在他生命晚年之前基本上沒宗教信仰”。
德國的納粹分子採用了類似的反教權政策。蓋世太保沒收了奧地利和德國的數百座修道院,驅逐了神職人員和外行,並經常用萬字元代替十字架。將萬字元稱為“魔鬼的十字架”,教會領袖發現他們的青年組織被取締,並且他們的會議受到限制,各種天主教期刊被審查或取締。政府官員最終發現有必要讓“納粹分子擔任天主教媒體的編輯職位”。多達2,720名神職人員,其中大部分是天主教徒,被蓋世太保逮捕並關押在德國達豪集中營內,導致1,000多人死亡。
====社團經濟體制====
法西斯政權於1925年建立了社團主義經濟體系,並製定了,其中僱主協會和法西斯工會同意承認彼此為義大利僱主和僱員的唯一代表,不包括非法西斯貿易工會。法西斯政權建立了公司部,將義大利經濟組織成22個部門公司,禁止工人罷工和停工,並於1927年制定了《》,確立了工人的權利和義務,並設立了勞工法庭仲裁僱主與僱員的糾紛。在實踐中,行業公司幾乎沒有獨立性,主要由政權控制,員工組織很少由員工自己領導,而是由任命的法西斯黨員領導。
====激進的外交政策====
在1920年代,法西斯義大利奉行侵略性外交政策,包括攻擊希臘克基拉島、擴大義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計劃對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王國發動戰爭、試圖透過支援克羅埃西亞將南斯拉夫拉入內戰,讓馬其頓分離主義者使義大利的幹預合法化,並使阿爾巴尼亞成為義大利事實上的保護國,透過外交手段在1927年實現。以回應義大利殖民地利比亞的叛亂,法西斯義大利放棄以前自由時代與地方領導人合作的殖民政策。相反,它聲稱義大利人比非洲人種優越,因此有權殖民“劣等”非洲人,它試圖在利比亞安置10至1500萬義大利人。導致了針對利比亞當地人的侵略性軍事行動,稱為“”,包括大規模屠殺、使用集中營和強迫數千人挨餓。義大利當局強行驅逐100,000名居蘭尼加貝都因人進行種族清洗,佔利比亞居蘭尼加人口的一半,這些定居點原定將提供給義大利定居者。
====希特勒採用義大利模式====
向羅馬進軍引起了法西斯主義者的國際關注。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位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早期崇拜者,在三月之後不到一個月,他和納粹黨開始以墨索里尼和法西斯主義者為榜樣。由希特勒和德國戰爭英雄埃裡希·魯登道夫領導的納粹分子試圖以羅馬進軍為藍本進行“柏林進軍”,結果導致1923年11月慕尼黑啤酒館政變失敗。
===大蕭條的影響===
在討論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以外的傳播時,歷史學家菲利普·摩根指出。“由於大蕭條是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及其政治對應物——議會民主制的危機,法西斯主義可以作為資本主義和布林什維克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替代品,成為新的歐洲‘文明’模式。正如墨索里尼在1934年初的典型說法,‘從1929年開始……法西斯主義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19世紀的主導力量,民主、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已經用盡……20世紀的新政治和經濟形式是法西斯主義’。”法西斯宣傳將1930年代長期蕭條的問題歸咎於少數民族和替罪羊:“猶太教-共濟會-布林什維克”陰謀、
左翼國際主義和移民的存在。
在德國,促成了納粹黨的崛起,導致魏瑪共和國滅亡,阿道夫·希特勒領導下的法西斯政權納粹德國建立。隨著希特勒和納粹在1933年上臺執政,自由民主制在德國解體,納粹動員國家發動戰爭,對鄰國實施擴張主義領土。1930年代,納粹實施種族法,蓄意歧視、褫奪公權和迫害猶太人和其他種族和少數群體。
法西斯運動在歐洲其他地方愈演愈烈。1932年,匈牙利法西斯主義者根伯什·久洛上臺,擔任匈牙利總理,並試圖在全國鞏固統一黨的地位。他在工業界創造了每天八小時工作制和每週工作四十八小時的制度;試圖鞏固社團主義經濟;並對匈牙利的鄰國提出了領土收復主義主張。1933年之後,羅馬尼亞的法西斯鐵衛團運動獲得了政治支援,在羅馬尼亞政府中獲得了代表權,鐵衛團的一名成員暗殺了羅馬尼亞總理。鐵衛團是德國和義大利以外唯一在沒有外國援助的情況下上臺的法西斯運動。在1934年巴黎騷亂期間,法國面臨自德雷福斯事件以來最大的國內政治動盪,當時法西斯主義和多個極右翼運動在巴黎集體騷亂反對法國政府,導致重大政治暴力。在大蕭條期間形成了各種借鑒法西斯主義元素的準法西斯政府,包括希臘、立陶宛、波蘭和南斯拉夫的政府。
在美洲,由普林尼奧·薩爾加多領導的聲稱擁有多達200,000名成員,儘管在1937年政變後,面臨來自的鎮壓。在秘魯,秘魯革命聯盟是一個1931年至1933年執政的法西斯政黨。在1930年代,在智利議會中獲得席位,並企圖發動政變,導致1938年的。
在大蕭條時期,墨索里尼提倡國家積極幹預經濟。他譴責他聲稱始於1914年當代的“”是失敗的,因為它所謂的頹廢、無限對消費主義的支援以及創造“人類標準化”的意圖。法西斯義大利建立了(IRI),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和控股公司,為倒閉的私營企業提供國家資金。IRI於1937年成為法西斯義大利的永久機構,奉行法西斯政策以建立國家封閉經濟並有權接管私營公司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戰爭生產。雖然希特勒政權在1940年代初期僅將關鍵行業的500家公司收歸國有,墨索里尼在1934年宣佈“義大利四分之三的工業和農業經濟掌握在國家手中”。由於全球經濟蕭條,墨索里尼政府得以接管義大利大部分倒閉的最大銀行,這些銀行在許多義大利企業中擁有控制權。負責破產銀行和公司的國營控股公司工業重建研究所在1934年初報告說,他們持有“義大利股本的48.5%”資產,政治歷史學家馬丁·布林克霍恩估計義大利的國家幹預和所有權範圍“大大超過了納粹德國,使義大利的公共部門僅次於斯大林的俄羅斯”。在1930年代後期,義大利頒布了製造業獨佔聯盟、關稅壁壘、貨幣限制和大規模經濟監管,試圖平衡國際收支。義大利的自給自足政策未能實現有效的經濟自主。納粹德國同樣推行以自給自足和重新武裝為目標的經濟議程,並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包括迫使德國鋼鐵工業使用質量較低的德國鐵礦石,而不是優質的進口鐵。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
在法西斯義大利和納粹德國,從1930年代到1940年代,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都奉行領土擴張主義和幹預主義的外交政策,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達到頂峰。墨索里尼呼籲收回義大利的領土收復主義主張,確立義大利對地中海的統治地位,確保義大利進入大西洋,並在地中海和紅海地區創造義大利的。希特勒呼籲收回民族復興主義的德國主張,同時建立德國生存空間在東歐,包括蘇聯控制的領土,將被德國人殖民。
從1935年到1939年,德國和義大利不斷升級其領土要求和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影響力的要求。義大利於1935年入侵衣索比亞,導致其受到國際聯盟的譴責和廣泛的外交孤立。1936 年,德國將萊茵蘭再軍事化,該地區已根據《凡爾賽條約》下令非軍事化。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義大利協助德國解決德國與英國和法國之間因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主權要求而發生的外交危機,安排了賦予德國蘇臺德地區的《慕尼黑協定》並在當時被認為避免了一場歐洲戰爭。當捷克斯洛伐克因德國附庸國斯洛伐克的宣佈而解散時,這些希望破滅了,隨後第二天佔領了剩餘的捷克土地,並宣佈德國保護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與此同時,從1938年到1939年,義大利要求法國和英國做出領土和殖民讓步。1939年,德國準備與波蘭開戰,但試圖透過外交手段從波蘭獲得領土讓步。波蘭政府不相信希特勒的承諾,拒絕接受德國的要求。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法西斯主義 ,由Sheldon Richman
* 法西斯主義和錫安主義 - 世界錫安主義者組織
* 法西斯主義Part I - 瞭解法西斯主義和反猶太主義
* 法西斯主義的運作
* 法西斯主義:它是什麼?又該如何與之奮鬥?由托洛斯基著
* 法西斯主義的信條
;反法西斯主義網站
* 探照燈雜誌
* 法西斯主義政治經濟學-戴夫·倫頓的反法西斯網站
== 參見 ==
* 納粹主義
* 社團主義
* 獨裁主義
* 民族主義
* 軍國主義
* 第三位置
* 反法西斯主義
* 納粹德國
* 納粹黨
* 法西斯義大利
* 國家法西斯黨
* 伊斯蘭法西斯主義
* 基督教法西斯主義
* 軍事獨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白色恐怖
Category:第三位置
Category:極權主義
Category:權威主義
Category:社會運動
Category:文化研究
Category:人類學
Category:社會學理論
Category:心理學
Category:思想史
Category:國家理論
Category:政治學
Category:極右派政治 |
麥家碧 | 麥家碧是香港著名兒童漫畫《麥嘜》系列的共同作者之一:麥家碧負責插圖,而其夫婿謝立文負責故事創作。曾就讀於聖嘉勒女書院以及嘉諾撒聖心書院,1988年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1990年在《小明周》連載「麥嘜故事」專欄。
== 創作角色 ==
* 麥嘜
* 麥兜
* 屎撈人
* 樣衰阿闊
== 印刷媒體 ==
# 漫畫故事書 《麥嘜成年人童話》
# 漫畫故事書 《麥嘜天空飛豬》
# 漫畫故事書 《麥嘜恐龍戀曲》
# 漫畫故事書 《麥嘜三隻小豬》
# 漫畫故事書 《麥嘜絨裡手套》
# 漫畫故事書 《麥嘜青春舞曲》
# 漫畫故事書 《麥嘜舊歡如夢》
# 漫畫故事書 《麥嘜詩畫選》
# 漫畫故事書 《麥嘜感人至深小故事》
# 漫畫故事書 《麥嘜算憂鬱亞熱帶》
# 漫畫故事書 《麥嘜微小小說》
# 漫畫故事書 《春天花花幼稚園》
# 漫畫故事書 《麥嘜春田花花》
# 漫畫故事書 《麥嘜格格漫畫 (1)》
# 漫畫故事書 《麥嘜漫畫 - Sampler》
# 漫畫故事書 《麥嘜無聊才玩遊戲集》
# 兒童刊物 《黃巴士》
# 兒童刊物 《黃布丁》
== 政府宣傳片 ==
因為麥嘜廣受小朋友歡迎且形象健康,香港不同政府部門皆喜歡以麥嘜製作政府宣傳片。
* 智慧財產權署 - 春風吻我像蛋撻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麥兜保持泳池清潔 (2006)
*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 注意個人衞生 返學冇有怕 (2009)
* 機電工程署 - 小心升降機門夾手篇 (2008)
* 機電工程署 - 如遇困Lift 最緊要定 (2009)
* 民政事務總署 - 雜物阻街 請勿亂擺 (2010)
* 香港吸菸與健康委員會 - 煙、槍一樣,可以殺人。小心! (2014)
== 電視廣告 ==
* 恆生銀行 - 麥兜轆轆卡篇
* One2Free - 麥兜豬腩肉篇
* One2Free - 麥兜菠蘿油王子篇
* One2Free - 麥兜腳瓜大顫篇
* 麥當勞 (中國大陸) (2007)
* 麥當勞 (香港) (2001)
== 電影作品 ==
# 《麥兜故事》2001年
# 《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年
# 《春田花花同學會》 2006年
# 《麥兜響噹噹》 2009年
# 《麥兜噹噹伴我心》 2012年
# 《麥兜我和我媽媽》2014年
== 近作 ==
* 《春田花花中華博物館》香港電臺電視部 電視節目
* 《曾蔭權 - 回家真好》拜年短片 (2010)
== 外部連結 ==
* 麥家碧pinkwork訪問 sound 聲音
* 麥家碧訪問 video影片
* 麥家碧辦公室 video
Category:香港兒童文學作家
M麥
M
M麥
K
Category:聖嘉勒女書院校友 |
丘成桐 | 丘成桐(,),廣東汕頭人,祖籍廣東蕉嶺,美籍華人數學家,曾獲菲爾茲獎及沃爾夫數學獎。自小在香港成長直至大學畢業,後赴美國深造並且入籍美國。曾擔任哈佛大學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丘成桐出生在中國汕頭,不滿一歲時移居香港,1969年移居美國。他於1982年被授予菲爾茲獎,以表彰他在偏微分方程、卡拉比猜想、正能量定理和蒙格-安佩爾方程方面的貢獻。2022年4月20日,丘成桐離開哈佛大學前往清華大學任職。2023年獲邵逸夫數學科學獎。
== 生平 ==
1949年4月4日,丘成桐生於中國廣東汕頭,父親丘鎮英為哲學教授、知名教育家,家有兄弟姐妹2人,弟丘成棟日後也成為數學家。丘成桐只有幾個月大時,全家移居香港,在元朗生活。丘成桐14歲時在大學教授哲學的父親丘鎮英過世,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於元朗永安學校就讀一年級,二年級起入讀沙田公立學校,至1960年畢業。中學時就讀香港培正中學。其後,於1966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大學三年級時,獲 Stephen Salaff 教授推薦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師從陳省身,並提前畢業(丘成桐於1969以三年時修畢四年課程,崇基學院准予畢業,但因未符合當時香港中文大學的年制規定,未能取得學位。)兩年後(1971年)即獲得博士學位,其後在高等數學研究所作了一年博士後研究,然後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當了兩年助理教授。1974年,成為-{zh-cn:斯坦福大學;zh-tw:史丹佛大學;zh-hk:史丹福大學;}-副教授。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普林斯頓高等數學研究所。1984年至1987年擔任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1987年至2022年,任教於哈佛大學。
丘成桐熱心於推動中國的數學發展,在中國建立並領導多個數學研究中心,致力於培養年輕數學家。他還多次對中國的科學發展諫言獻策,毫不留情批評中國學術界的腐敗現象。受父親影響,丘成桐自幼便對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歷史有濃厚興趣,造詣頗深,曾作一文以述數學與中國文學之結構關係,舉《紅樓夢》及各代詩詞為例,並聯絡王國維《人間詞話》,以釋證其觀點。丘成桐於1990年加入美國籍,原因可能是有一次出了車禍,很可能被逐離美國,所以決定加入美國籍。
2022年4月20日,丘成桐離開哈佛大學前往北京清華大學任全職講席教授。不少人猜測丘成桐的決定是受美國國內日益增加的反華情緒及獵巫行為影響。中國推出千人計劃,被指有針對性地竊取其他國家的科技。冷戰期間,蘇聯也曾有針對性地竊取美國的科技。2018年美國推出了「中國行動計劃」,稱中國正透過間諜行為盜竊美國科技。計劃不成比例地針對華裔人口,而且成效低落,超過一半案件因證據不足被撤銷,被調查的多數案件只是未有披露與中國大學的關係而起,並沒有任何人被發現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有一些案件成功被定罪,比如成正東(音)案。可是,針對他的九項欺騙政府和作出虛假陳述的指控全部被推翻,只有一項未披露利益關係的罪名成功定罪。儘管丘成桐沒有說明這是否令到他離開的原因,但他2021年9月在對哈佛新生的演講中,把美國現時的學術環境與蘇聯進行了比較,說「當年美國政府批評蘇聯的學術環境,想不到在這裡復活」。
== 成就 ==
丘成桐是公認的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工作深刻變革並極大擴充套件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幾何中的作用,影響遍及拓撲學、代數幾何、表示論、廣義相對論等眾多數學和物理領域。
=== 卡拉比猜想 ===
1976年,丘成桐解決關於凱勒-愛因斯坦度量存在性的卡拉比猜想,其結果被應用在超弦理論中,對統一場論有重要影響。第一陳類為零的緊緻凱勒流形稱為卡拉比-丘流形,在數學與弦論中都很重要。作為應用,丘成桐還證明塞梵利猜想,發現宮岡-丘不等式。丘成桐對 c1 > 0 情形的凱勒-愛因斯坦度量存在性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猜想了它與代數幾何中幾何不變數理論意義下的穩定性的關係。這激發了 Donaldson 關於數量曲率與穩定性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
=== 閔科夫斯基問題 ===
丘成桐與鄭紹遠合作證明實與複的 Monge-Ampère 方程解的存在性,並證明高維閔科夫斯基問題,擬凸域的凱勒-愛因斯坦度量存在性問題。
=== 正能量定理 ===
丘成桐開創了將極小曲面方法應用於幾何與拓撲研究的先河。經過對極小曲面在時空中行為的深刻分析,1978年他與理查德·舍恩(Richard Schoen)合作證明廣義相對論中的正能量定理,因此表明愛因斯坦的理論具有一致性與穩定性。
=== 埃爾米特-愛因斯坦度量 ===
丘成桐與凱倫·烏倫貝克(Karen Uhlenbeck)合作證明任意緊緻凱勒流形上穩定叢的埃爾米特-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推廣唐納森關於射影代數曲面,以及 Narasimhan 和 Seshadri 關於代數曲線的結果。
=== 弗蘭克爾猜想 ===
丘成桐與蕭蔭堂合作解決弗蘭克爾猜想,即緊緻正曲率凱勒流形與複射影空間雙全純同構。
=== 史密斯猜想 ===
丘成桐與米克斯( William H. Meeks) 合作解決三維流形極小曲面一個著名的問題,即一條極值約當曲線的極小圓盤的 Plateau 問題的 Douglas 解,當邊界曲線是一個凸邊界的子集,那麼它在三維空間中是嵌入的。他們接著證明這些嵌入極小曲面在有限群作用下是等變的。他們的工作與威廉·瑟斯頓結合可以推出史密斯猜想。
=== 鏡對稱猜想 ===
丘成桐與連文豪、劉克峰合作證明弦論學家提出的映象對稱猜想,這些公式給出了用對應的映象流形上的 Picard-Fuchs 方程表示的一大類卡拉比-丘流形上有理曲線數目的顯式表達。
=== 劉孫丘度量 ===
丘成桐與劉克峰、孫曉峰合作證明曲線模空間上各種幾何度量的等價性,被命名為劉孫丘度量。
== 推動華人世界數學發展 ==
丘成桐出生於中國大陸,在香港長大,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並堅信幫助華人世界推動數學發展是自己的責任。為了幫助發展華人世界數學,丘成桐想盡了各種辦法,與他鑽研數學問題頗為相似。他培養華人留學生,建立數學研究所與研究中心,組織各種層次的會議,發起各種人才培養計劃,並募集大量資金。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對外開放後,丘成桐受到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邀請,於1979年訪問中國大陸。丘成桐建立的第一個數學研究所是1993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研究所。第二個是1996年建立的北京晨興數學中心。中心建立與運作的大部分經費都是丘成桐從香港晨興基金會籌得的。第三個是建立於2002年的浙江大學數學科學中心。第四個是建立於2009年的清華大學數學研究中心。丘成桐是這四大研究機構的主任,經常例行工作視察,作報告,指導學生,組織學術會議與暑期學校等。除了這三個研究中心,丘對於臺灣國家理論科學中心的建立以及臺灣數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97年,他受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邀請,作為講席教授訪問一年。若干年後,他建議已是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席的劉炯朗,建立理論科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是在1998年。他擔任理論科學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主任直到2005年。2020年6月,丘成桐又在北京市懷柔區懷柔科學城建立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為了增進華人數學家的交流與合作,丘成桐發起組織國際華人數學家大會。會議每三年一屆。除了邀請報告外,還邀請幾位非華裔數學家作晨興講座。每次大會的焦點是頒發晨興數學獎,陳省身獎。第一屆大會於1998年12月12-18日在北京晨興數學中心召開。來自世界各地華人數學家的反響與支援非常熱烈,有400多人與會。這是第一次在中國舉行的重要數學國際會議。第二屆大會於2001年在臺灣召開,第三屆大會2004年在香港舉行,第四屆大會2007年在浙江大學舉行,第五屆大會於2010年在清華大學舉行,第六屆大會於2013年在國立臺灣大學舉行。從第四屆大會開始正式設立面向大學生,碩士與博士生的新世界數學獎。
為了激發中學生對於數學研究的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和發現年輕的數學天才,2004年,丘成桐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面向香港中學生的兩年一屆的“恆隆數學獎”。2008年,在泰康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陳東昇先生和美國坦普頓基金會的支援下,於中國大陸成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現名:丘成桐中學科學獎)。自2013年起,增設丘成桐中學物理獎。2010年開始,於兩岸三地舉辦“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該比賽在同年年底首次舉行。除在中國大陸培育年輕學子外,丘成桐也不忘臺灣地區之數學發展,於2009年起也與國立臺灣大學合作設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以積極發掘並培養青少年數學人才。
== 文化思想 ==
丘成桐的文化思想深受其父的影響。他十歲時他父親丘鎮英要求他和他的大哥練習柳公權,王羲之的書法,念唐詩、宋詞,背誦古文。這些文章到現在他還可以背下來,做學問和做人的態度,在文章中都體現出來。
他還曾表示:我們愛看武俠小說,父親覺得這些小說素質不高,便買了很多章回小說,還要求孩子們背誦裡面的詩詞,比如《紅樓夢》裡的詩詞。後來,父親還讓我讀魯迅、王國維、馮友蘭等的著作,唐君毅和熊十力的哲學書,以及西方的書籍如歌德的《浮士德》等。這些書看起來與我後來研究的數學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些著作中所蘊含的思想對我後來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注重藝術與體育教育 ===
丘表示,音樂、美術與體育學生的教育和人格的訓練具有重要的影響,包括體育訓練人的集中力、音樂和美術則能陶冶性情。
=== 群育 ===
群育中小學要特別重視獨立人格培養:假如學生在學校裡不能學習與人相處,並享受到它的好處,就不如在家裡請一位家庭教師來教導。但現代社會乃是一個合群的社會,學生必須學習與同學相處,並尊重有能力有學問的老師和同學。學生必須懂得如何尊重同學的長處,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學生要培養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對周圍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感,等等,並在這種環境中去訓練自己。
美國的教學體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雖然這也不見得是一個理想的體系。比如美國的高中和大學對成績就不給出分數,只給出A、B、C、D。這不是件壞事情,可以削弱學生之間不必要的競爭。為分數而斤斤計較以及爭奪班裡的第一名,會破壞學生之間的合作,集體的力量得不到尊重。中小學教育裡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獨立人格和品性的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個人特點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 相關事件 ==
* 流形的命運
* 田剛丘成桐事件
* 中國是否建設對撞機
== 個人生活 ==
=== 家庭 ===
他和太太郭友雲育有2子,長子丘明誠為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次子丘正熙曾奪美國英特爾高中天才科學獎第60屆決賽獎。
== 書籍 ==
* 真與美:丘成桐的數學觀(2023年)
* 大宇之形(2018 年,中譯: The Shape of Inner Space)
* 我的幾何人生:丘成桐自傳(2021 年,The Shape of a Life: One Mathematician's Search for the Universe's Hidden Geometry)
* 微分幾何講義(2004 年)
== 榮譽 ==
=== 獲獎 ===
* 2023年:邵逸夫獎
* 2018年,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 2010年,以色列沃爾夫數學獎
*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1997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 199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克拉福德獎
* 1991年,德國
* 1985年,麥克阿瑟獎
* 1984年,《科學文摘》評選的美國100位4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
* 1983年,國際數學家大會菲爾茲獎
* 1981年,美國科學院 約翰·卡迪數學獎
* 1981年,美國數學會韋布倫獎
* 1980年,約翰·西蒙·古根漢獎
* 1979年,美國加州年度傑出科學家
* 1975-1976年,斯隆研究獎
=== 院士 ===
* 2008年,印度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05年,義大利Lincei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05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華人事務辦公室顧問組的海外專家
* 2003年,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95年,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93年,美國科學院院士
* 1993年,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會員
* 1990-1992年,美國數學理事會成員
* 1989年,美國伯克利數學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
* 1989年,美國科學院數學科學委員會成員
* 1985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員
* 1985年,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成員
* 1984年,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83年,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 1982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1980年,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名譽委員
* 1971年,美國數學學會會員
=== 榮譽博士 ===
* 2014年5月11日,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
* 2011年6月17日,滑鐵盧大學
* 2010年6月5日,國立成功大學
* 2009年5月18日,理海大學
* 2005年11月15日,國立臺灣大學
* 2005年5月22日,紐約大學理工學院
* 2004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學
* 2004年7月,國立中央大學
* 2003年3月,浙江大學
* 2002年6月16日,澳門大學
* 2000年6月24日,國立清華大學
* 1997年6月21日,國立交通大學
* 1987年9月,哈佛大學
* 1980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
=== 名譽教授 ===
* 2009年-,湖南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 2009年-,中國西北大學名譽教授
* 2009年-,中北大學名譽教授
* 2006年-,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名譽教授
* 2004年-,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 2002年-,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 199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
* 1998年-,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 1993年-,南開大學名譽教授
* 1987年-,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 1987年-,杭州大學名譽教授
* 1983年-,復旦大學名譽教授
* 1983年-,中國科學院名譽教授
=== 受邀講座 ===
* 2012年,美國匹茲堡大學“Edmund R. Michalik”傑出學者講座
* 2012年,美國邁阿密大學“McKnight-Zame”傑出學者講座
* 2010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數學系
* 2007年,傑出系列講座,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2005年,華羅庚數學講座,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 2005年,國際弦理論大會,加拿大多倫多 Fields 數學研究所
* 2005年,Andrewesky 講座,德國哥廷根
* 2004年9-12月,Eilenberg 講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
* 2004年5月,Bloomberg 講座,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丁大學
* 2003年,傑出學者講座,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
* 2003年,Andre Aisenstadt Chair 系列講座,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數學系
* 1999年,Hans Rademacher 講座,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學系
* 1999年,Stefan Bergman 講座,美國斯坦福大學數學系
* 1998年,邵逸夫傑出學者講座,香港中文大學
* 1997年,Rufus Bowen 講座,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
* 1988年,美國數學會研討會
* 1983年,James K. Whittemore 講座,美國耶魯大學數學系
* 1982年,Alexander Ziwet 講座,美國密歇根大學數學系
* 1982年,國際數學家聯合會特邀講座,瑞士蘇黎士
* 1981年,第33屆英國數學研討會,倫敦數學會
* 1979年,Milton Brockett Porter 講座,美國萊斯大學數學系
* 197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一小時報告,芬蘭赫爾辛基
== 參見 ==
* 田剛丘成桐事件
* 流形的命運
== 參考資源 ==
=== 文內引用 ===
=== 補充來源 ===
*
== 外部連結 ==
*
*
* (有其專訪和演講等)
*
*
*
*
*
*
*
Cheng成
Category:潮汕人
Category:蕉嶺人
Category:華裔美國人
Category:歸化美國公民
Category: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友
Category:香港培正中學校友
Category:沙田公立學校校友
Category:香港中文大學校友
Category:21世紀數學家
Category:20世紀數學家
Category:微分幾何學家
Category:美國數學家
Category:華人數學家
Category:古根海姆學者
Category:百人會會員
Category: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職員
Category: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師
Category:石溪大學教師
Category:哈佛大學教授
Category:麥克阿瑟學者
Category:菲爾茲獎獲得者
Category:沃爾夫數學獎得主
Category:美國國家科學獎獲獎者
Category:克拉福德獎獲得者
Category:奧斯瓦爾德·維布倫幾何學獎獲得者
Category: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Category: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院士
Catego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Category: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Category:浙江大學名譽博士
Category: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名譽博士
Category:澳門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華東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Category:中華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
Category:杭州市榮譽市民
Category:清華大學教授 |
1956年匈牙利革命 | 1956年-{}-匈牙利革命(),亦稱匈牙利十-{}-月事件,蘇聯及東方陣營又稱1956年匈牙利反革命叛亂(),冷戰後的俄羅斯又稱1956年匈牙利起義(),中國大陸又稱1956年匈牙利事件,發生於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是匈牙利許多民眾反抗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和蘇聯所強加制度的革命,也是歐洲二戰結束蘇聯紅軍擊敗納粹德國後,蘇聯統治面臨的首次重大挑戰。
匈牙利革命始於10月23日的學生抗議事件。隨後抗議事件開始擴散,數千人向布達佩斯市中心議會大廈遊行。同時,一些學生進入廣播電臺,要求電臺播放其時遭到逮捕。電臺外的示威群眾於是要求釋放學生,遭樓內國家保安局人員(秘密警察)開火襲擊,造成多人死傷。此次事件成為了革命的導火線,隨著訊息的傳播,革命快速展開,布達佩斯陷入混亂和暴力之中,原匈牙利政府倒臺,政治犯紛紛獲釋。為了反抗蘇聯的鎮壓,數萬匈牙利民眾武裝起來,與秘密警察和蘇軍交火,一些共產黨黨員和秘密警察被私刑處死。同時,匈牙利民眾組建“工人委員會”奪取匈牙利勞動人民黨政權,並提出了政治變革的要求。為了穩定局勢,納吉·伊姆雷成立了新政府,解散原勞動人民黨和秘密警察,後宣佈退出《華沙條約》,預備舉辦自由選舉。10月底,蘇軍行動受挫,一度從布達佩斯撤離。隨之衝突緩和,匈牙利短暫恢復平靜。
儘管蘇聯政府曾表示願意就撤軍與匈牙利展開談判,但隨後蘇聯領導人改變主意、決定鎮壓革命。11月4日,蘇聯軍隊再度入侵布達佩斯和匈牙利其他地區。一些匈牙利人堅持抵抗至11月10日。衝突中,約有2500名匈牙利人和700名蘇軍士兵死亡。革命結束前後,20萬匈牙利人逃亡國外成為難民,大規模逮捕和審判接踵而至。截至1957年1月,蘇聯扶植的新政府將民眾的大部分反對活動壓制下去。透過此次行動,雖然蘇聯維持了對東歐集團的控制,卻導致西方許多馬克思主義者與蘇聯疏遠,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出現分裂、黨員嚴重流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因此遭到重大打擊。
在此後30年中,有關此次革命的討論在匈牙利受到壓制。1980年代起,這一事件開始得到細緻研究和積極討論。1989年東歐劇變,匈牙利第三共和國成立,革命參與者得以平反,10月23日被定為匈牙利的全國性節日。
== 背景 ==
19世紀上半葉,匈牙利是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皇室的皇冠領地。作為歐洲範圍1848年革命的一部分,匈牙利也同時爆發了由科蘇特·拉約什等人領導,爭取民族獨立和憲政的1848年匈牙利革命,革命一度成功。當時,俄羅斯帝國與奧地利帝國同屬「神聖同盟」,在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請求下,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一世於1849年5月出兵20餘萬,與奧地利軍隊一同鎮壓了此次革命。
=== 共產政權成立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匈牙利賴以存在的二元制奧匈帝國解體。1918年匈牙利成立第一共和國,同年爆發1918年匈牙利革命,次年成立了由匈牙利共產黨主導的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經過與周邊羅馬尼亞王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戰爭,其中羅馬尼亞攻佔了布達佩斯,蘇維埃共和國倒臺。根據戰後1920年的《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喪失了戰前三分之二的領土,是歐洲損失最大的國家。羅馬尼亞在撤出布達佩斯後,前奧匈帝國海軍將領霍爾蒂·米克洛什率軍進入真空的首都獲得了匈牙利政權並隨羅馬尼亞軍隊撤離逐漸控制全國。並在1920年3月1日被選為匈牙利攝政王,並開始以威權手段統治匈牙利,打壓國內的共產主義者和極右組織,並為撕毀特里阿農條約(匈牙利的凡爾賽條約)和重新建立大匈牙利作出努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匈牙利於1940年11月20日加入軸心國,與德國、義大利、日本結盟,亦和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是同盟關係。1938年及1940年匈牙利從捷克斯洛伐克及羅馬尼亞獲得了領土(維也納仲裁裁決)。1941年,匈牙利參與了南斯拉夫戰役和入侵蘇聯的軍事行動。1944年起,沒了德國地理上保護的匈牙利開始被蘇聯進攻。蘇軍開始開進匈牙利的北特蘭西瓦尼亞。
出於對蘇聯侵略的恐懼,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開始和同盟國政府展開停戰談判。結果1944年3月19日,德國出兵,但霍爾蒂政權仍然運作。1944年10月霍爾蒂在布達佩斯皇宮被德軍士兵逮捕,建立了由極右政黨箭十字黨領導的親德民族團結政府,匈牙利由盟友變成傀儡。1944年12月末,在蘇聯軍隊佔領匈牙利後,匈牙利成立的接受了共產黨人提出的政府成員名單和施政方針。最初,匈牙利共產黨行事比較謹慎,他們宣佈新成立的匈牙利會依靠“所有民主人士”,該政府中僅有兩人是共產黨人,其他成員是四個非共產主義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黨、、)的代表,政府中還有攝政王霍爾蒂政權相關人士和兩位前往莫斯科參與停火談判的將軍。而施政方針包括沒收大片私有土地、對銀行和重工業實行國有化,同時方針也承諾給予民眾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尊重私有財產,在貿易和輕工業方面鼓勵私人投資。1945年3月17日,臨時政府頒佈了土地改革法令,前政權全部“法西斯分子”、面積超過100霍爾特(1=4316平方米)的地主以及面積超過200霍爾特的農民以及任何土地超過1000霍爾特的個人,其土地全部被國家徵用。約佔戰前全國35%,共9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重新分配,其中的58%分給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其他被收為國有或留作公用用地。不過,雖然富有者損失了大量土地,但是小農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他們當中不少人的土地只增長到11000平方米,很難維持生計。
1945年10月,首都布達佩斯舉行首屆市議會選舉,小農黨以29萬張的結果獲勝,超過共產黨和社民黨聯合競選的25萬票。11月,匈牙利以秘密投票的形式召開首屆,小農黨獲勝,得票率為57%,獲得絕對多數,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各得票17%,三黨成立聯合政府,小農黨領袖蒂爾迪·佐爾坦出任首相。雖然匈牙利共產黨事實上只獲得了17%的選票,14個部長席位中只佔三席。不過一方面由於共產黨採用了“薩拉米香腸戰術”,還從小農黨手中獲得了控制國家保安局的內政部長這一重要職位,透過國家保安局,共產黨政府採用威脅、虛假指控、監禁、酷刑的方式打擊反對者,匈牙利共產黨迫使聯合政府不斷讓步,逐步削弱了民選政府的影響力。 Retrieved 2006-10-081947年8月31日,舉行。此前,內政部透過逮捕、流放、驅逐出境和脅迫等形式,取消了許多知名反共候選人的競選資格,再加上5萬至20萬的假票,共產黨在此次選舉中取得領先地位,但只獲得了22%的投票。最終,共產黨和社民黨於1948年7月合併為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短暫的多黨制民主走到盡頭。在中,勞動人民黨作為唯一參選政黨以97%的得票率順利獲得勝利。8月20日,匈牙利傳統節日伊什特萬瞻禮日當天,匈牙利議會透過了以《1936年蘇聯憲法》為藍本的《》,宣佈匈牙利為“工人農民的國家”,同日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
===政治鎮壓與經濟衰退===
在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總書記拉科西·馬加什的領導下,匈牙利轉變為共產主義國家。他夥同格羅·埃諾、雷瓦伊·約瑟夫、法爾卡什·米哈伊組成四人集團,決定著黨內外一切事物。與此同時,國家保安局開展了一系列針對黨內的“清洗”運動,先清除了黨內反對拉科西的勢力。這些受害者因西班牙內戰時期曾經前往西方國家等一些無關緊要的罪名被打成“鐵托分子”、“西方間諜”和“託派”。總共有約一半的中下層共產黨官員共7000人被“清洗”。1950年至1952年,為了給勞動人民黨成員提供財產和住所,消除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所構成的威脅,安全警察將數千人強制搬遷,另外還逮捕了數千人,並對他們進行虐待和審判。有些人被關入集中營中或流放至東部,以至於處決,被處決者中就包括了國家保安局創始人拉依克·拉斯洛。 Gati describes "the most gruesome form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torture ... The reign of terror (by the Rákosi government) turned out to be harsher and more extensive than it was in any of the other Soviet satellit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He further references a report prepared after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the Fact Finding Commission Törvénytelen szocializmus (Lawless Socialism): "Between 1950 and early 1953, the courts dealt with 650,000 cases (of political crimes), of whom 387,000 or 4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were found guilty." (Budapest, Zrínyi Kiadó/Új Magyarország, 1991, 154).一年內,有26000人被強制搬離布達佩斯,導致他們面臨就業困難和住房緊張的問題。被流放者的居住環境通常十分惡劣,他們被囚禁在集體農場,遭受著如奴隸一般的剝削。
拉科西政府還使匈牙利的教育體制實現了徹底的政治化,用“勞苦知識分子”取代受教育階層。俄語學習和共產主義政治課成為全國的大學和普通學校的必修課。宗教學校收歸國家,教會領導人被替換為親政府人士。, Chapter 2 (The Society and Its Environment) "Religion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1949年,匈牙利天主教會樞機明曾蒂·約熱夫被捕,後以叛國罪判處終身監禁。在拉科西的統治下,匈牙利成為歐洲各國中政府最為專制的國家之一。
戰後匈牙利經濟困難重重:其中,向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支付的戰爭賠款和蘇聯駐軍的費用,總額達3億美元左右。1946年,匈牙利國家銀行估計賠款佔“全國年收入的19%到22%”。為此,匈牙利貨幣嚴重貶值,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然而,由於加入了蘇聯支援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匈牙利無法和西方進行貿易或加入馬歇爾計劃以獲得援助。
基於蘇聯模式,勞動人民黨總書記拉科西於1950年啟動了,目的是使工業產量在短時間內實現大幅增長。由於需要向蘇聯出口原材料和技術以及拉科西全面“清洗”原政權技術人才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與蘇聯一樣,匈牙利也未能實現五年計劃的預定目標。不但如此,五年計劃事實上還破壞了匈牙利現存的產業結構,使得1949至1952年的實際工資水平下降了18%。儘管50年代初,匈牙利人均國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出現下降。國民收入被大量投入到工業的發展,從而使得實際可支配收入出現下降。管理不善還引起了長期的食品短缺,麵包、糖、麵粉、肉類不得不定量供應。 pp. 214, 217自1951年起,居民的日常用品需要憑票據才能購買。除此之外,強制認購國債更進一步降低了個人收入。結果,1952年工人和其他職員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只達到1938年的三分之二。而與之相比,1949年卻是1938年的90%。"Transformation of the Hungarian economy ". 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the 1956 Hungarian Revolution (2003). Retrieved 2006-08-27.伴隨著攀升的外債和持續的食品短缺,這些政策的消極影響日漸積累,民眾的不滿也與日俱增。
===國際形勢與“新路線”===
1953年3月5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去世,蘇聯及東歐集團進入了一段較為緩和的自由化時期。期間,歐洲大多數共產黨在內部形成了一些支援改革的勢力。6月,蘇聯領導人、部長會議主席馬林科夫和第一副主席貝利亞召集拉科西等匈牙利領導人在莫斯科舉行了為期三天的秘密會談,馬林科夫等人對拉科西“導致無數錯誤和罪行”的“粗暴的統治方式”“深表震驚”,要求拉科西將當時有更多實權的部長會議主席(相當於總理)一職讓與納吉·伊姆雷。7月3日,納吉代替此前被稱為“斯大林最好的學生”的拉科西,出任部長會議主席。他在國會發表施政綱領,提出“六月政策”(6月匈中央全會透過決議),其中涉及減少重工業投資、放慢發展速度;停止強制農民入社,減輕農民負擔;降低物價、提高工資;限制強力部門的權力,消除社會恐怖氛圍,審理冤假錯案,釋放無辜者,解散拘留營,停止流放,取消強制搬遷;廢止一黨專權,實行黨政分離。不過,拉科西仍然保留總書記一職並暗中破壞了納吉的大部分改革措施。
1955年初,蘇聯政治局勢發生變化。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權勢逐漸超過擔任部長會議主席的馬林科夫,蘇聯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在蘇聯國內重新確立。3月,蘇共中央主席團再次召集匈牙利領導人納吉和拉科西在莫斯科舉行秘密會談,派遣高階官員前往匈牙利,結束了納吉的“新路線”。蘇共中央決定讓拉科西的心腹赫格居什·安德拉什出任部長會議主席。4月,拉科西批判納吉並將他免職。5月14日,蘇聯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將匈牙利和其他中東歐的蘇聯衛星國束縛在一起,該聯盟條約聲稱“尊重各國獨立和主權”,“不干預他國內政”。同年,相關國家簽署《奧地利國家條約》,並確立了奧地利的中立國及非軍事化地位。這使匈牙利人點燃了使匈牙利成為中立國的希望,納吉也曾考慮“按照奧地利模式讓匈牙利成為中立國的可能性”。因此,納吉十分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底至1956年初撰寫長篇文章為新路線辯護,作為黨內改革派的宣言向黨上書。在外交政策一章以“國際關係的五項基本原則和我國外交政策的問題”為標題,認為該原則“必須被擴充套件到民主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之間”。
在冷戰的背景下,到1956年美國針對匈牙利及東歐集團的政策普遍趨於緊張。1953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提出了重點發展空軍與核武器,削減陸軍和海軍開支,以戰略轟炸作為非對稱威脅,以對蘇聯的挑釁做出大規模反擊的“”作為國防戰略。根據這一政策,美國一方面希望透過鼓勵歐洲國家憑藉自身力量脫離該集團,另一方面卻不願和蘇聯發生軍事衝突,從而使衝突升級為核大戰。因此,美國決策者只能考慮除“推回”以外的其他方式來削減蘇聯在東歐的影響。遏制政策應運而生,其主要方式包括經濟和心理戰,秘密行動以及與蘇聯就東歐國家地位的問題展開談判。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松曾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稱,如果蘇聯一方再發生一次像波蘭那樣的起義,美國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反共宣傳的材料,從而實現美國的利益。不過,中央情報局領導人艾倫·杜勒斯稱雖然他正在匈牙利構建廣泛的網路,但是當時中情局在匈牙利沒有駐在機構,會說匈牙利語的情報人員和當地支持者尤為稀缺。中情局內部記錄提及“我們當時(在匈牙利)完全沒有任何的情報行動,連哪怕是可以被誤認為是的行動都沒有”。1956年夏,為了應對國內嚴峻的經濟形勢,匈牙利提議擴大與美國的雙邊經貿活動,美國對此作出積極反應,兩國關係出現緩和。不過,由於擔心與西方改善關係會削弱匈牙利共產黨的統治,出面干預,雙方談判陷於停滯狀態,未能取得任何成果。
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關於“雙百方針”的文章,在東歐各國知識分子間引發強烈興趣。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東歐各國共產黨都派代表團出席,中共領導人藉此機會和東歐各國發展關係,推廣“中國模式”。中共八大由卡達爾·亞諾什擔任匈牙利代表團團長,他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進行長時間會談。10月1日,卡達爾再次率代表團訪問中國,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週年的紀念活動。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郝德青利用這一機會向匈牙利各界人士散發中共八大材料,藉助廣播和報刊介紹中共方針,使得匈牙利知識分子認為中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推行雙百方針是真心實意,中國模式與蘇聯的斯大林模式不同。
===裴多菲俱樂部成立===
1955年秋季,在匈牙利國家博物館,一些成員組建了一個社團,藉此討論文學和政治。社團成員請詩人負責領導。拉卡託斯發起了首次討論,內容涉及匈牙利的啟蒙運動。他還朗讀匈牙利啟蒙運動時期知名詩人的作品。討論結束時,拉卡託斯號召大家認同啟蒙運動的價值觀,並決定社團名稱為“拜塞涅伊俱樂部”。
拜塞涅伊俱樂部規模很小,面向精英人士,行為與眾不同。但這仍引起了勞動青年聯盟的關注。幾年前,類似團體會立即遭到取締。但是自從斯大林死後,匈牙利社會中有關納吉“新路線”的辯論還在激烈地持續。因此,勞動青年聯盟決定替換該團體的領導人,並希望將該團體引到更符合當時政治觀念的話題上來。最後,他們決定以1848年革命詩人裴多菲·山多爾的名字把這個團體命名為“裴多菲俱樂部”。勞動青年聯盟認為,在進步的社會的背景下,裴多菲比“資產階級”的拜塞涅伊更合適。裴多菲俱樂部誕生後,原先的學術討論很快開始涉及對審查制度、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計劃經濟的討論。此外,討論還涉及1514年農民起義(討論農業政策的)、分析匈牙利歷史學(討論共產黨課本對歷史的篡改)。參加者包括全國知名的經濟學家、作家、歷史學家、教育工作者、科學家、哲學家等學者和社會知名人士,年輕的知識分子以至於人民軍軍官。甚至45年前參加過地下鬥爭和抵抗運動的老兵也參與其中。很快,選擇裴多菲作為社團的名字產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裴多菲是一個為匈牙利獨立而戰的革命者,因此他的名字喚醒了不少社團成員的革命意識。
===共產黨機構===
與此同時,共產黨政權的其他機構也在發生改變。匈牙利勞動人民黨機關報《》的記者也開始出現不安。1954年10月,在報道工廠情況時,該報的幾位記者提到了生產資料造假,生活水平下降,工人被迫購買“和平債券”的問題。在出版的文章中,他們稱“雖然工人們的生活在過去十年間有很大改觀,但是他們許多人還面臨著嚴重的問題。許多人還生活在擁擠而簡陋的公寓裡。許多人在給孩子買新鞋或偶爾看電影時都不得不思考再三!”文章發表後,有關記者接到了政治局委員的電話,這個人質問他們“這篇文章是什麼意思?你覺得我們會容忍你們這麼煽動嗎?”不過,記者們並沒有退讓,而是召開了一次為期三天的會議,主張誠實報道、支援納吉改革,批判高層官員和一些編輯。一些記者因此丟失了工作,弗洛伊德學派心理學家之子吉姆斯·米克洛斯就是其中一位。
此外,負責審查文章和詩歌的也開始反思和檢討。協會討論了一些禁忌話題併為此前被開除的成員平反。1955年秋,這個之前還曾堅持強硬路線的組織甚至發表宣告,反對開除支援納吉的編者,要求獲得協會“自治”,反對“制約我們文化生活的反民主方式”。已覺醒的青年共產黨員和前共產黨員主導了這些新興團體、俱樂部和辯論社。他們經歷過戰爭的創傷,也在共產黨的組織中接受過教育,其中不少人獲益於共產黨的社會扶持政策,社會地位快速提升。同時,這一代人對公民社會的毀滅、恐怖的社會氛圍和數年前剛結束的清洗運動也記憶猶新。
===知識分子與工人===
這些青年知識分子對此前同事們所遭受的不公正對待,如逮捕、監禁和虐待深感不安。1954年,納吉開始為政治犯平反,許多人先後從監獄、的勞改營和流放地回到布達佩斯。1955年,黨首和他的幾位同僚從蘇聯回國。羅馬天主教主教明曾蒂·約熱夫也得以獲釋,但仍被軟禁在布達佩斯郊外的一棟城堡中。
面對這些剛剛獲釋、備嘗艱辛的眾多親友,不少匈牙利作家情緒十分激動:在朋友們遭受苦難時,自己卻在創作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並因之獲獎。這些作家為此感到非常羞愧,對自己所寫的和沒有寫的感到恥辱,甚至對自己所寫的作品感到噁心,恨不得讓這些作品消失。他們試圖為之前的行為作出補救。許多人試圖從馬克思主義原始文獻中尋找靈感和指導,意識到當政治體制糟糕的時候,應該發動革命,而之前所受的教育讓他們明白,知識分子應幫助工人階級形成革命意識,共同致力於革命。於是,許多知識分子前往工廠發動工人,希望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構建一個更平等的經濟制度。在共產主義制度下,工人和知識分子的境遇都十分糟糕,因此雙方之間的聯絡得以加強。在過去的十年中,這兩個群體是共產黨宣傳的主要物件,備受共產黨擺佈,因此不滿與孤立感最為強烈。匈牙利工人階級甚至比學生和知識分子更為憤怒:作家與記者們感到的是負罪感,而工人們則感覺自己遭到出賣。共產黨上臺前曾承諾工人階級在“工人的國家中”將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實際上他們得到的卻是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微薄的收入。戰後,他們不滿的直接物件是國有工廠的廠長,現在他們則開始傾向於指責國家本身。50年代的礦工群體“譴責體制並對繁重的工作和微薄的薪水十分不滿”,產業工人則普遍認為他們遭到了“吸血政府”的剝削。
於是,裴多菲俱樂部成為了經歷變革的知識分子和激進工人間理想的交流平臺,1955年冬季開始,布達佩斯各個工廠開始向會議定期派遣代表,對參會門票的需求很快超過了供給,使得俱樂部不得不在更大的地方聚會。這些聚會形式開放但並不正式,有時還非常喧囂吵鬧。所涉及的話題是許多人都感興趣的產業與經濟改革。
===蘇共二十大與秘密報告===
1956年2月24日,蘇共二十大結束後,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突然發表了“秘密報告”,即《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在秘密報告中赫魯曉夫讚揚列寧,揭露了前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的罪行,對其全面否定。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博萊斯瓦夫·貝魯特甚至因為遭受強烈刺激突發心肌梗塞而死。
會後,秘密報告在波蘭官員、以色列情報機構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傳遞下,由《紐約時報》於6月在西方國家發表。而在東歐各國,“秘密報告”透過內部渠道為東歐共產黨國家下層民眾所知。許多此前忠誠的黨員也無比震驚,不少人無法相信這樣的事實。5月底,裴多菲俱樂部組織了題為“蘇聯黨第二十次大會與匈牙利政治經濟問題”的公開討論會。很快,討論會演變成了“對拉科西自大、無意義的工業建設政策、強制集體化、新的五年計劃和不現實的農業政策的全面聲討”。參會者還嚴厲批判政府編寫歷史時的教條主義,譴責斯大林主義對歷史的篡改,認為政府沒有把歷史當作一門科學對待,而是將其變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及“實現政治目標的辯護詞”,他們對匈牙利知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盧卡奇·格奧爾格於1928年起草的《勃魯姆提綱》表示認可,盧卡奇當時認為開展社會主義革命並不是迫切任務,匈牙利應該實行的是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他的觀點與當時匈牙利共產黨的正統思想背道而馳。6月初,盧卡奇對“獨立思考”表示讚賞,他號召神學家和馬克思主義者展開“對話”。
6月14日晚,裴多菲俱樂部舉辦以《蘇共二十大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為題的研討會,1200多人參加,舉辦方因參加者過多而不得不更換場地。長期被視為“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的老牌修正主義分子”的盧卡奇也露面參與,引發轟動,不少與會者要求為盧卡奇“徹底平反”。
===拉依克葬禮===
6月27日是納吉推出“六月政策”以進行改革3週年的日子,裴多菲俱樂部在布達佩斯市中心的大型會議室即人民軍官俱樂部舉行研討會,討論題目為《新聞和報紙問題》。聽眾下午便開始在會場外聚集,會議從下午6點半持續到第二天凌晨4點,共6000人參加。剛剛出獄6個月,時年44歲的拉依克·茱莉亞在會上發表演說,對在場的數百位裴多菲俱樂部成員首次披露了自己一家在過去幾年中的遭遇。
拉依克·茱莉亞的演講在聽眾中引發強烈反響,甚至有人吹口哨,跺腳。《》主編、國際法學家洛松齊·蓋佐最後發言,他一方面請公眾原諒他過去犯的過錯,接著講述了“納吉事件”的真實經過:“就在我們大談黨的民主、言論自由和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時候,納吉·伊姆雷卻根本無權為對他的指控進行辯護。”聽眾們一方面要求納吉復職拉科西下臺,另一方面把所得到的訊息與各地的親朋好友分享,影響不斷擴大,甚至連被派去監視演講的幾個秘密警察都因為贊成演講者的觀點而向上級請辭。布達佩斯以外的其他城市也開始效仿裴多菲俱樂部,成立了眾多類似的論壇。勞動青年聯盟中央委員會也號召年輕人參與進來。幾天後,裴多菲俱樂部人數增加至6000人,另有些人在街頭聚集討論新聞自由,聚會結束時高喊“伊姆雷,伊姆雷,伊姆雷,伊姆雷”,要求拉科西下臺,納吉迴歸。6月30日,拉科西召透過中央委員會會議譴責裴多菲俱樂部“反黨、反人民民主制度”,並稱“主要由納吉·伊姆雷周圍所形成的集團所指揮的”。7月1日,匈牙利內務部下令禁止裴多菲俱樂部繼續活動。直到9月,裴多菲俱樂部才再次恢復活動。
7月中旬,蘇聯共產黨中央主席團(即政治局)接到時任蘇聯駐匈牙利大使安德羅波夫的報告,稱匈牙利出現敵對活動、自發討論和革命青年,蘇聯領導人將“裴多菲俱樂部(6月27日)的討論”視為“意識形態上沒有槍聲的波茲南事件”,赫魯曉夫認為波蘭和匈牙利近期發生的混亂是帝國主義為了“煽動社會主陣營的分裂”,“逐個摧毀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完全是“帝國主義者的顛覆活動”所致。隨後,蘇聯領導人派遣米高揚緊急訪問布達佩斯試圖化解問題。7月16日,在離開機場的途中,米高揚在車上就向拉科西直言他必須以身體欠佳為由辭職。拉科西隨即辭職,前往莫斯科“接受治療”。此後,他再未回到匈牙利,餘生大部分時間在吉爾吉斯斯坦度過。不過,米高揚沒有以納吉替換拉科西,而是選了拉科西的忠實下屬,保守且能力十分有限的格羅·埃諾。當月,蘇軍副總參謀長米哈伊爾·馬利寧、華約部隊參謀長阿列克謝·安東諾夫前往布達佩斯對部隊情況進行檢查。在國防部長朱可夫的指示和幫助下,匈牙利駐軍司令彼得·拉先科透過參謀部制訂了一份代號為“波浪”即“特別軍參加在匈牙利領土內恢復秩序”的絕密計劃,其中包括了在必要時蘇軍必須佔領和守衛的目標、蘇軍與匈牙利國家保安局和人民軍合作方案和可用武器裝備數等內容。
7月至10月間,格羅·埃諾竭盡全力試圖安撫國人,他為遭囚禁的社民黨領導人平反,還開展了裁軍。在反覆猶豫後,格羅同意拉依克·茱莉亞為她丈夫舉辦葬禮。10月6日是1848年匈牙利革命中13位將軍被處決的紀念日。這一天,茱莉亞和他的兒子身著黑衣站在丈夫棺槨旁等待下葬。此次葬禮有數萬人前來默哀。當天天氣寒冷,風雨交加,墳墓前的花圈堆成了山。雖然茱莉亞的丈夫拉依克·拉斯洛作為秘密警察的頭目,實際上逮捕並殺害過數以千計的無辜者,打壓或摧毀過天主教的慈善組織、青年團體和所剩無幾公民社會組織,但是出席葬禮的人還是稱讚了他,並以最嚴厲的語言譴責了殺死拉依克的人:“他是被從‘個人崇拜’的淵藪中混跡到陽光下,以施虐為樂的罪犯所害。”
===波蘭十月與局勢升級===
葬禮當晚,匈牙利爆發了一些零星的示威活動。約500位學生聚集在1849年被奧地利人處決的匈牙利首位憲政總理的雕像周圍。雖然聚會以和平的方式解散,不過,這些活動還是提醒了人們,從根本上說匈牙利的狀況沒有發生改變。拉依克葬禮的重要性在當時並不為布達佩斯所知,而莫斯科對此更無從瞭解。為了平息拉依克葬禮後產生的民憤,政治局於第二天開會,建議追究法爾卡什·米哈伊的刑事責任,並於10月13日將他正式逮捕。
10月的前幾周,克里姆林宮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波蘭。6月,波蘭城市波茲南10萬工人上街遊行示威,要求提升薪水減輕勞動負擔,並號召“結束獨裁”,“俄國人滾蛋!”。波蘭軍隊開槍鎮壓,數十人死亡。不過,波蘭人並沒有將責任歸結在本國人身上。因為,波茲南行動是由時任國防部長羅科索夫斯基元帥主持,而他是波蘭裔蘇聯人,而同時波蘭軍隊的總參謀長等76名高階軍官也是蘇聯人。在波蘭統一工人黨內部,也有人開始主張將蘇聯軍官完全撤職。10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單方面決定為哥穆爾卡全面平反,並任命他擔任第一書記。10月19日,赫魯曉夫與科涅夫等蘇聯黨政軍領導人突訪波蘭首都華沙,與波蘭統工黨領導人會談,試圖阻止哥穆爾卡掌權,並命令駐波蘇軍向華沙集結。與之相對,哥穆爾卡調集內務部隊和其他忠於自己的軍隊部署在華沙各地,以保衛他本人和政府,雙方之間的軍事衝突一觸即發。在得到哥穆爾卡波蘭會留在華約集團的保證後,赫魯曉夫作出讓步,接受哥穆爾卡的要求並召回了羅科索夫斯基及其他蘇聯軍官。
哥穆爾卡復出的訊息極大地鼓舞了匈牙利人民,他們希望納吉可以同樣復出。拉依克的葬禮讓人民變得無所畏懼。整個10月,裴多菲俱樂部在匈牙利各地紛紛成立,所有大學和高中都成立了自己的民主管理機構和辯論社。媒體也非常熱烈地報道了這些活動。一個電臺採訪了一些高中的“議員”,這些“議員”表示“想前往西方學習當代文學”。他們還認為大學入學不應該看和黨的關係,而應依照考試來決定。波蘭的事情也得到了積極報道。當數十萬波蘭人在華沙為哥穆爾卡歡呼時,有匈牙利記者稱“民主化的潮流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援,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工人階級。”10月16日,塞格德大學學生會宣佈退出官方的勞動青年聯盟,在不准許任何獨立於共產黨組織存在的國家,另行建立了自治的大專院校學生聯合會。20日至23日間,全國各地相繼有多所大學的學生加入了該組織。10月19日,匈牙利新聞工作者協會代表大會透過決議,要求重新制定出版法,保證批評自由並給予記者以豁免權,大會還特別讚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許多人認為中國和蘇聯完全不同,是匈牙利的榜樣。
面對日趨緊張的局勢,匈牙利勞動人民黨領導層表現糟糕。在擔任第一書記的三個月裡,格羅只在國內待了一個月,其中9月曾前往蘇聯克里米亞休假。同時,格羅還派卡達爾前往中國參加中共八大。等到10月7日二人在莫斯科會合後一起回到布達佩斯時,局面已越發不可收拾。但是,格羅仍決定按照原計劃訪問南斯拉夫與鐵托和解。10月15日,格羅和赫格居什率代表團正式訪問南斯拉夫,時間長達7天,卡達爾、奧普羅·安托爾等高層也一同前往。期間,主持國內工作的人不斷向代表團發電報,表示局勢不斷惡化,催促黨政領導人立即回國。但代表團認為提前回國結束訪問“不禮貌”,堅持會談和參觀活動結束後才回國。
== 經過 ==
===第一槍===
10月22日,受到之前新聞的啟發,5000名學生擠進了布達佩斯科技大學的禮堂,要求投票退出並建立自己的組織。從下午3點直到午夜,他們起草了一份宣言,這份激進的宣言後來被稱為“”(也有稱為“十四點”)。“十六點”要求:蘇聯軍隊撤出匈牙利、自由選舉、由納吉領導改組政府、結社自由、經濟改革、釋放政治犯、思想言論和新聞自由、恢復1848年3月15日為全國節日、修改國徽和軍隊制服、支援波蘭的獨立運動等。學生們約定第二天在約瑟夫·貝姆將軍的雕像下集合,以表示對“十六點”以及波蘭工人的支援。
10月23日,至少有25000人來到貝姆廣場,另外有數以千計的人聚集在通向廣場的路上。他們從全市各地湧向波蘭將軍雕像,一些人在路上吟誦起當時被禁的裴多菲的《民族之歌》。這首詩據說引發了1848年匈牙利革命。
人群中有人將匈牙利國旗中的國徽剪下,在旗幟上留下了明顯的圓洞,於是其他人紛紛效仿。與波茲南一樣,許多人還高呼“俄國人滾蛋!”的口號,並在沿途抄了一家俄語書店,將書店中的一切付之一炬。另一群人脫離大部隊前往並將電臺大樓包圍並表示:“我們要電臺歸於人民!”廣播電臺當時由國家保安局(秘密警察)守衛,革命群眾派代表與電臺方面交涉,要求電臺播放革命者的要求,不久代表被監禁,有謠言說代表被殺,大樓外的人於是變得不安起來。
當天上午,匈牙利黨政代表團乘火車返回布達佩斯,格羅在火車站就訪南之行發表講話。當得知學生的遊行計劃時,格羅被激怒。隨後,格羅、雷瓦伊與《自由人民報》的代表會面,他們指責來訪者喪失理智,低估了無產階級政權的力量,表示黨和政府有辦法對付製造混亂者,遊行將被堅決制止。當代表團中有人問及如果青年們不顧禁令堅持遊行時該怎麼辦,格羅和雷瓦伊毫不猶豫地表示“那就開槍”,雷瓦伊還一再重複這句話。中午12時53分,電臺播放了內務部長禁止遊行的通令。為此,匈牙利作家協會、裴多菲俱樂部和大學生代表多次前往黨中央要求解除禁令,他們認為禁令會進一步加劇局勢緊張。據當時參會代表回憶,匈牙利黨的領導人慌作一團,心急如焚,但又一籌莫展,“格羅是從辦公室衝出來的,其他人面色蒼白,束手無策。奧普羅·安托爾高舉雙臂帶著哭聲向裴多菲俱樂部負責人說:‘...請你們挽回局面吧!’”下午2時23分,內務部長比洛什又透過廣播解除了此前的禁令。
晚上8時,格羅做廣播演說,譴責作家和學生們所提出的要求,稱“人民公敵今天的主要目的是要埋葬工人階級的政權,鬆懈我黨和光榮的蘇聯黨之間的關係。我們譴責那些濫用國家給予工人階級的民主權利來製造民族主義示威的人們……”。格羅的廣播演說將民眾激怒,一位身在黨中央大樓的高階軍官聽完格羅的講話後暴跳如雷,拔槍揚言要槍斃格羅,被眾人急忙阻止。同一時間,另一群人決定自行拆除斯大林銅像。人群移動至英雄廣場,這裡矗立著四年前修建的斯大林巨型銅像,在數次用繩索將其拉倒的嘗試失敗後,一群工人帶著從市公共交通部借來的起重機和金屬切割機等重型裝置趕到,在人群的歡呼聲中,銅像開始搖晃。晚9:37分整,斯大林銅像終於倒下。
在廣播電臺大樓前的民眾聽到格羅講話後也怒不可遏,紛紛向電臺投擲瓦塊、磚頭,一些人試圖透過底層窗戶爬入大樓。為阻止民眾的行動,守衛電臺的部隊使用催淚彈和消防水龍頭。最後,士兵端著帶刺刀的步槍,呼喊著逼進群眾,才暫時驅散了民眾,士兵在樓前按射擊位置展開。晚上9時左右,廣播臺響起槍聲,槍聲持續不斷,造成許多人死傷。從此開始,布達佩斯民眾由和平示威轉為武裝起義。受驚的群眾憤怒地高呼:“保安局是劊子手!”“殺死保安部隊!”當時,有人目擊在國家博物館和鄰近廣場的保安部隊向附近街區掃射,試圖阻止更多群眾湧向廣播臺。青年學生從譁變計程車兵和警察手裡得到武器,不久,切佩爾和新佩斯兵工廠的工人們用卡車從倉庫和民兵武器庫運來了大量步槍、機槍和子彈,起義的學生、工人實力大增。
電臺守衛部隊通常只有16人和一個排的後備隊。後來,保安局派來了300人和軍事學院部分學員進行支援,守衛總兵力達到500人。戰鬥越來越激烈,起義者佔領了廣播臺附近的許多制高點,電臺守衛的抵抗逐漸變弱。晚上11點左右,來自的坦克部隊奉命趕到廣播臺,負責增援大樓的守衛,但被起義人群包圍。在人們的勸說下,部隊指揮官拒絕讓士兵幫助守衛部隊作戰,自己前往國防部報告情況。一位少校軍官站在坦克上準備向群眾講話,這時從廣播臺射來一梭機槍子彈將他擊斃。隨後,一輛救護車趕到,司機稱奉命前往救助大樓內的傷者。起疑的民眾將救護車開啟,發現裡面裝有武器和彈藥,隨即將司機處決。在目睹了長官被殺後,前來支援計程車兵於是撕掉了軍帽上的紅星,紛紛倒戈。凌晨時分,起義者陸續攻入大樓,第二天上午9點,電臺大樓全部被佔領。匈牙利青年接管了國家電臺,將其重新命名為“自由”,這和二戰時共產黨宣傳用的“科蘇特電臺”相呼應。他們稱:“許多年來,我們的電臺一直充當著謊言的工具...它沒日沒夜地說謊,在所有波段上說謊。現在,讓我們在麥克風前重新開始”。當晚,群眾還相繼佔領了黨報《自由人民報》編輯部和國際電話局,他們利用編輯部印刷學生的宣言以及各種傳單到街上散發。當保安局開槍的訊息傳出後,人們將編輯部各房間的書籍傢俱搬到街上點燃。當時還在樓內雷瓦伊·約瑟夫在記者的幫助下從後門逃走。
===政府改組===
蘇聯領導人對布達佩斯發生的事情感到無比詫異和困惑,而勞動人民黨領導人格羅·埃諾更是驚恐萬分。為了平息眾怒,10月23日10點半左右,格羅召開政治局中央委員會會議,當時沒有任何領導職務,黨籍剛剛恢復幾天的納吉也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各方展開激烈爭論,但一致認為為恢復秩序必須立即宣佈戒嚴令。臨近午夜時分,赫格居什·安德拉什表示如果不能穩定局勢,將求助於蘇聯軍隊。會議還決定對政治局進行重大改組,具有強烈改革意識的與洛松齊·蓋佐進入政治局,政治局還同意由納吉組建新政府,出任部長會議主席(總理)。格羅還向蘇聯大使安德羅波夫和領導人赫魯曉夫通電話,請求蘇聯出動坦克進行支援。
10月24日8點13分,電臺播放訊息,納吉正式擔任部長會議主席,赫格居什擔任第一副主席。當日凌晨,赫格居什和國防部長揹著納吉以納吉的名義擬定了法令,宣佈對一切旨在“推翻人民共和國”的行動實行即決審判,可以當場處以死刑,該法令與戒嚴令一起於8點45分播出。這些法令使外界對納吉留下了十分糟糕的印象。納吉發現後進行抗議,但為時已晚,革命向全國蔓延。中午12點10分,納吉透過廣播發表《告匈牙利人民書》,試圖安撫大眾。他呼籲大眾停止暴力,恢復工作,承諾推進三年前擱置下來的政治改革。他請求群眾回家,把此事交給黨內老一輩人來處理。但是,各地群眾仍在繼續武裝自己,零星的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蘇聯首次出兵===
10月23日23時,根據蘇聯政府的決定,蘇聯國防部已經向駐匈特別軍、喀爾巴阡軍區步兵軍、駐羅馬尼亞獨立機械化集團軍發出出動命令。這些部隊包括5個師31550人,裝備有113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615門火炮和迫擊炮,185門高射炮,380輛裝甲運兵車,3930輛汽車。同時還有4個空軍師,共計殲擊機159架,轟炸機122架,負責空中支援。事發前幾個月,蘇聯領導人已經制定了臨時干預方案。當月19日至21日,駐匈牙利蘇軍在蘇軍總參謀部的命令下已進入戰鬥警戒。10月24日凌晨2點,在蘇聯國防部長朱可夫元帥的命令和副總參謀長米哈伊爾·馬利寧大將的指揮下,蘇軍坦克進入布達佩斯。
====布達佩斯巷戰====
蘇軍進入布達佩斯十分匆忙,對當地街道很不熟悉,不得不向行人打聽方向,憤怒的市民往往故意指錯路,延緩了蘇軍的行進。進入首都的蘇軍,部分奉命加強對重要目標的保衛,如議會大廈、黨中央、國防部、郵電局、重要橋樑和十字路口等,另一部分在市內街道巡邏。
除了坦克部隊外,蘇軍有許多步兵乘坐在坦克上,由於沒有裝甲保護,他們在狹窄的街道受到了兩邊高樓發射出的子彈的襲擊,許多士兵被擊中。襲擊他們的除了前一天晚上自發組織起來的武裝小分隊和分散的攜帶武器者,也有匈牙利士兵。面對蘇聯的入侵,一些本來舉棋不定的匈牙利軍人開始轉向,出現整營軍人集體投向起義者的情況。其中,大部分軍事院校的學員都同起義者站在了一起。的全體學生在院長的率領下集體倒戈。起義者在首都展開巷戰。他們在交通要道設定路障,在市內各個廣場和工人聚居的第七、八、九區狹窄的街道上,用電車鐵軌、石塊、鐵棍、水泥板等壘起層層障礙物,手工製造燃燒瓶(莫洛托夫雞尾酒),燒燬了不少蘇軍坦克,逃出的坦克兵在街道中被擊斃。在過去10年中,匈牙利青年在學校和工廠接受過與外國侵略軍開展游擊戰、巷戰技巧的訓練。他們很多人熟讀過《》等蘇聯文學著作,於是效仿當年蘇聯游擊隊戰士的榜樣抵抗蘇軍。在戴阿克·費倫茨廣場,他們用繩索迫使坦克停下,將開啟炮塔蓋出來整理拉繩計程車兵擊斃,從路邊把汽油瓶扔進坦克炮塔蓋,坦克乘員有的斃命,有的身子著著火逃出,沒跑多遠也被擊斃,此外還有些人還繳獲了幾輛蘇軍坦克。面對抵抗,蘇軍接到可以開火的命令後,大肆開火報復,導致不少無辜平民死亡。中午,蘇軍坦克駐紮到了議會大廈外。
在蘇軍進入布達佩斯後,雖然到處都在發生激烈的抵抗戰鬥,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特別的情況發生。在一些地方,蘇軍坦克被手無寸鐵的匈牙利居民包圍,青年學生中有人用俄語與士兵交談,蘇軍下級軍官則向群眾表示,上級告訴他們反革命分子和法西斯匪徒在布達佩斯作亂,但他們現在已經明白這是謊言,自己不會向匈牙利人民開槍。這些話贏得了陣陣歡呼,有群眾與蘇軍士兵熱烈擁抱。匈牙利士兵還和他們交換軍帽。一些人還把匈牙利國旗掛在了蘇軍坦克上。還有些蘇軍士兵用武器彈藥與匈牙利人換取食品飲料,一些蘇聯少數民族,如亞美尼亞人甚至加入起義者,幫助印刷和散發俄語傳單並一起戰鬥。有抵抗者回憶說:“我發現自己正在射殺的是那些驚恐萬分的烏克蘭農村青年,他們也有同樣的理由憎恨我們所憎恨的一切...我的感情陷入尖銳的矛盾之中。”
====科蘇特廣場屠殺事件====
10月25日上午,在市中心,一些會俄語的青年與在街上巡邏的蘇聯坦克手交談,他們向蘇聯士兵解釋匈牙利人鬥爭的目的,要他們不要開槍和干涉匈牙利事務,匈牙利發生的不是反革命,沒有人想回到戰前的制度,人民只是在為民主權利而鬥爭。與之前一樣,人們質問蘇聯人為什麼來到這裡,蘇聯人則回答是上級命令他們來此將城市從法西斯匪徒手中解救出來。他們四處張望回答說沒有看到任何法西斯,只看到了人民、工人、婦女和青年,匈牙利人有權決定自己如何生活。於是,一些匈牙利人跳上坦克,同蘇聯士兵擁抱,還在蘇聯坦克上插上了鮮花和匈牙利國旗。許多人高呼“俄國人同我們站到一起了”“我們不是法西斯,我們是工人!”,人們開始向議會大廈前的科蘇特廣場進發,蘇聯坦克則跟隨隊伍前進。
這支隊伍會聚了男女老少,人們喊著“打倒格羅”等口號,到達了戴阿克廣場。此時,同樣的情形再次上演。三輛約瑟夫斯大林重型坦克開了過來,幾位男女學生將俄文傳單塞入坦克瞭望口,向他們申明匈牙利民族的要求,揭露蘇聯政府利用軍隊鎮壓別國解放鬥爭的事實,傳單還引用馬克思語錄“壓迫其他民族是不能獲得解放的”。經過幾分鐘沉默後,指揮車上炮塔慢慢開啟,有蘇聯軍官害怕地露出頭看,一位青年跳上坦克向他伸手,周圍群眾爆發出歡呼聲和喝彩聲。另外兩輛坦克也開啟了炮塔,匈牙利姑娘跳上坦克與蘇聯士兵擁抱親吻。人群與蘇聯士兵互相拋送軍帽,人們紛紛向蘇聯人招手,高唱國歌和科蘇特歌曲。雙方沉浸在友好的氛圍中。一位美國記者目睹了這一場景後寫道:“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人民與外國軍隊之間最愉快的交往。”
科蘇特廣場距黨中央大樓數百米,當時政治局正在召開會議。隨著蘇聯士兵轉向的訊息傳開,很快數萬人聚集到了科蘇特廣場,人們高呼“打倒格羅!”“蘇軍萬歲!”此時,議會大廈對面的大樓房頂上忽然有密集的輕重機槍子彈向廣場上的人群掃射。廣場上立即有人死傷,人們紛紛四處尋找藏身之處,有的人臥倒,有的人從視窗跳入農業部,還有人逃入了議會大廈。一些爬在地上和逃入周邊衚衕的人仍遭射殺,這一狀況持續了十多分鐘。廣場上的死傷者包括了婦女和兒童,20多輛坦克載有的蘇軍士兵也有中彈,看到此景,蘇聯坦克向樓頂回擊開炮才制止了屠殺的持續。在得到了從秘密警察處繳獲或人民軍士兵提供的武器後,有群眾進行了回擊。此次事件中,有近百人被打死,數百人受傷。開始,人們用救護車運送死傷人員,後來救護車不夠用便使用公共汽車和卡車運輸,車輛在經過的路面留下長長的血跡。納吉透過電話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十分激動,一小時後解除了內務部長比洛什的職務。此次事件後,原本趨向緩和的局勢再次緊張起來。
====小分隊各自為戰====
thumb|250px|位於布達的是起義者最早建立的武裝據點
此時,匈牙利軍隊的中央指揮體系已經隨著抗議者對政府的施壓而瓦解,軍隊面臨分裂。布達佩斯和鄉下的大部分軍隊並未參與抗議,而當地軍官通常也會避免對抗議者與革命者使用武力。從10月24日至10月29日,在50個地區仍然發生了71起軍隊和民眾的武裝衝突,另一方面據後來的國民衛隊全國司令部統計,到10月底共有2000名軍人與起義者並肩戰鬥。起義者最早建立的武裝據點位於布達的。10月24日早晨,人們聚集在那裡一個尚在建設中的地鐵站,從附近車庫找來許多大汽油桶建起路障,透過一個下午的戰鬥,成功阻止了蘇聯坦克的透過。第二天,這個武裝據點在前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和59歲公共汽車司機的主持下改組。在薩波的指揮下,青年工人和學生,甚至十幾歲的小夥子和姑娘都加入進來。27日,這支隊伍接受了一批從礦山強制勞改營獲釋的犯人,人數進一步增加。10月底,塞納廣場小隊被編入國民衛隊,指揮部遷入警察局,薩波也成為全國革命委員會委員,他曾極力阻止部下采取殘暴行為,1957年1月被卡達爾政府處死。革命期間,戰略、戰術都是透過公開的民主會議來決定,所有成員均可發表意見並參加討論。
起義者多為青年,相當數量為大學生和中學生,期間人員不斷變化,有人回家後就一去不復返,也一直有新成員加入。由於人員構成雜亂,人們互相併不認識,也從不詢問他人姓名和住址。在24日蘇軍進入市區干涉時,許多小分隊都是倉促組建,臨時完成任務。雖然沒有任何組織和紀律,但是成員間的協作卻十分默契。布達佩斯最大的武裝據點指揮者彭格拉茨·蓋爾蓋伊表示:“參加革命的人都是自願的。留在那裡的人都是根據個人意願自動參加的。我們不問任何人從哪裡來和他是誰。我們也不在乎來者是否作為政治犯或刑事犯曾坐過牢。我們既不詢問他們是什麼民族,也不問他們是什麼宗教。只要他手中握有武器併為實現大學生們的十四點宣告而戰,他就是戰友。”除了固定參加戰鬥者外,也有一些散兵遊勇,他們憑興趣隨時參加隨時退出,不受任何約束。一位理髮師表示,那個時候,店裡沒有生意時他就去參戰。也有人利用早餐外出購物的閒餘時間打一到兩個小時的仗,然後帶著食品回家,吃過早餐再去上班。
10月24日凌晨,在布達佩斯東站前的,參加過攻打廣播電臺和附近武器庫的武裝小分隊未能阻止蘇軍坦克的前進,退入附近衚衕分散行動。26日,在儀表工人、共產黨員的召集下,小分隊重新集合起來建立了統一的武裝小分隊。後來卡達爾政府公佈的材料稱,參加尼茨蓋爾什堡武裝組織的人中有許多黑社會分子、小偷、妓女及其他各類犯罪者。1961年,尼茨蓋爾什堡和一些其他成員被處決。革命者還攻擊蘇軍和秘密警察餘部。基拉伊·貝拉帶領的部隊襲擊了勞動人民黨中央委員會大樓並處決了數十位可疑的勞動人民黨黨員、國家安全人員和軍人。照片顯示受害者曾遭到拷打。Олег Филимонов: Мифы о восстании – ПОЛИТ.РУ . Polit.ru (2006-10-23). Retrieved 2016-10-28.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政治家在他所出版的受政府贊助的白皮書中稱叛亂者拘留了幾千人,還有另外幾千人上了叛亂者的死刑名單。這本書說,10月31日在考波什堡,64人遭到監禁,其中13人是軍官。
====科爾文大街與基利安兵營====
作為革命期間布達佩斯的主要戰場之一,位於布達佩斯第八區的(或科爾文夾道)是起義者佔據的一個較大且有著廣泛影響的據點。大街地勢特殊,進可攻退可守。中央是橢圓形“科爾文電影院”,影院周圍有一條十米寬的窄道,四周是五層高樓,將電影院和小廣場環繞其中。進攻的裝甲車即使接近也無法進入大街的出口,起義者卻可以在建築群各個朝街視窗的火力掩護下出入。電影院帶有兩個工人集體宿舍,附近有學校和大食堂,利於屯兵儲糧。電影院後面有加油站,為製造燃燒瓶提供了材料。大街側面隔著有,它是布達佩斯另一個主要武裝據點。
10月24日早晨,一些起義者聚集在科爾文大街並佔領了電影院和四周的居民房。最初,一個小分隊在此利用步槍、手榴彈和“莫洛托夫雞尾酒”燃燒瓶襲擊蘇軍坦克,並利用繳獲的幾輛裝甲車擊毀了許多坦克。隨後此地人數快速增加,31日已達3000人。開始時由26歲的年輕人領導,30日經過選舉由彭格拉茨取代。基利安兵營內原有1000多名工兵輔助部隊,23日晚廣播電臺衝突發生後曾有群眾進入搶奪了少量槍支彈藥。兵營最初保持中立,但當士兵看到科爾文大街的起義者擊毀的坦克燃燒起來後,一些士兵加入了起義陣營,訓練其使用機槍和手榴彈,並提供飲食。24日,在軍營內的一位政工軍官的帶領下,一些士兵襲擊了起義者,俘虜了10多個人,雙方於是爆發衝突。第二天早晨,起義者包圍並開始攻打兵營。
在此情況下,國防部派遣曾擔任工兵輔助部隊司令的馬萊特·巴爾上校指揮5輛坦克前往支援基利安兵營,在與圍攻軍營的起義者接觸後,馬萊特建議雙方停火-{}-並釋放了俘虜,基利安兵營上掛起了科蘇特標記。根據31日西方記者採訪報道,馬萊特表示“上星期三凌晨,我接到當時國防部長的命令,要我率5輛坦克去鎮壓第八區的自由戰士以解除基利安兵營的危險。我到現場後發現,那些為自由而戰的人不是匪徒,而是匈牙利忠誠的兒子。於是我通知國防部長,說我投奔到起義者一方了。從此,我們一直在並肩戰鬥。”不過,馬萊特在軍服上仍佩戴著紅星,以示仍然忠於共產主義。在10月26日晚些時候及後來兩天,蘇軍不斷向科爾文大街和基利安兵營發起進攻。在馬萊特的指揮下,起義者及兵營的1200位士兵頑強抵抗,直到28日政府宣佈停火後才停止戰鬥。由於兵營牆壁厚實,除了重炮外任何蘇聯武器都無法打垮。雖然蘇聯坦克摧毀了許多房屋,但始終無法靠近兵營一步。而兵營周圍被擊毀的蘇軍坦克殘骸達幾十輛之多。由於在此抵抗的有匈牙利正規軍且戰績輝煌,全城其他武裝小分隊受到了極大鼓舞。馬萊特表示除了匈牙利部隊外,不會向任何人繳械。他也成為了匈牙利武裝抵抗的象徵和最受擁護的英雄,他和基利安兵營的名字迅速馳名全國。
====各地情況與實現初步停火====
全國各地紛紛成立革命會議,接管當地政府並號召發起總罷工。共產主義的標誌和蘇聯戰爭紀念碑被移除,共產主義書籍被焚燒。革命民兵組織自發成立,其中包括由零星組織起來的約400人的隊伍,他們襲擊並殺死了一些蘇聯的同情者和秘密警察。"KGB Chief Serov, Report ," October 29, 1956, History and Public Policy Program Digital Archive, TsKhSD, F. 89, Per. 45, Dok. 11; translated by Johanna Granville. Published in CWIHP Bulletin 5, pp. 31-32. Retrieved 2006-10-08臨近奧地利的西部城市傑爾在革命之初成立了以農民黨國會代表為首的國民議會。這個反對派政府奉行徹底的反共主義,曾透過無線電臺不斷向首都廣播傳送多個最後通牒,甚至威脅要向布達佩斯進軍。東部的米什科爾茨、南部的塞格德和佩奇、北部的紹爾戈陶爾揚等大城市和各州也對中央政府的命令有所違背,沃什州的國民委員會向納吉政府提要求時則只稱其為“布達佩斯政府”。包爾紹德州的工人和學生委員會還宣佈同“依靠外國勢力的”納吉政府決裂。一些地方的礦工和冶金工人不僅要求趕走蘇聯軍隊,還直接指責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表示早已對這種把工人當做假定主人翁的制度厭煩透頂。松博特海伊汽車修配廠的工人宣佈只要匈牙利土地上還有一個蘇聯士兵,就不停止罷工。其他州、市也大量向布達佩斯發來最後通牒。激進分子得出結論:“黨是官僚階層暴政的化身”、“社會主義只有在直接民主的基礎上才可以發展”,對他們而言,匈牙利工人的鬥爭是一場“為直接民主原則”而展開的鬥爭,並且“一切權力應歸於匈牙利工人委員會”。
根據拜賴茨和其他卡達爾時代的資料,在布達佩斯和其他地區,勞動人民黨黨委組織了一定程度的防禦活動。10月26日至27日,勞動人民黨和蘇軍的協作得到改善。10月27日至28日,抵抗者遭到嚴重打擊。一夜之間,新佩斯的武裝小分隊被打散。在切佩爾,250名勞動人民黨黨員守住了當地的鋼鐵廠。10月27日,軍隊派兵到切佩爾恢復秩序,29日軍隊撤回,起義者隨後控制了該地區。在布達佩斯第十三區,當地勞動人民黨黨員指揮了350名武裝工人和380名服役人員。曾參與過二戰的反法西斯抵抗組織的老兵則參與了重奪勞動人民黨機關報《自由人民報》大樓的戰鬥。在貝凱什州和索爾沃什周邊,勞動人民黨的武裝分子控制了該地區。10月28日黎明前,除一些孤立據點仍在堅持抵抗外,蘇軍已消滅了布達佩斯全市數個抵抗據點,雙方進入僵持狀態,戰鬥開始逐漸平息。
10月28日黎明前,匈牙利國防部的一些軍官制定了一項計劃,準備當天由蘇、匈部隊徹底摧毀科爾文大街和基利安兵營。從28日凌晨開始,一些匈牙利軍隊配合蘇聯坦克和大炮,對這一地區發動進攻。兩個據點的抵抗者從街道兩邊的高層建築物的視窗使用機關槍和衝鋒槍還擊,封鎖了進攻者的道路。衝在前面的坦克被擊毀,失去掩護計程車兵不得不停止進攻。蘇軍指揮部在5點半決定暫停進攻。為了攻佔此地,蘇軍指揮部要求派遣空軍用轟飛機轟炸該地區。當納吉獲知這一訊息後,立即打電話通知國防部領導人斷然表示拒絕,如果蘇軍一意孤行,他將立刻辭職。28日上午,布達佩斯街頭蘇軍和抵抗者的戰鬥仍在持續。勞動人民黨中央委員會最後一次會議決議,改變此前對10月23日以來事件的定性,認為雖然有“反革命分子混入”,但此次事件本質上不是反革命運動,是一場席捲全國和廣泛人民性的民主運動,授權納吉穩定局勢。由於受到空襲計劃的觸動,納吉決定爭取主動,前往與安德羅波夫會談。會談期間,安德羅波夫多次離開會議室與莫斯科通電話。最後,赫魯曉夫同意了納吉要求格羅、赫格居什、比洛什和鮑陶流亡莫斯科的計劃,雙方初步實現停火。
===間歇===
在10月28日至11月4日期間,軍事衝突暫時停止。許多匈牙利人認為蘇聯軍隊正在撤出匈牙利。
====停火令下達與新政府成立====
在布達佩斯街頭,起義迅速擴散,格羅-赫格居什政府突然倒臺使新上任的領導人十分意外,組織一度混亂。雖然納吉是一位忠實的黨內改革派人士,但政治手腕有限。他先呼籲大眾保持冷靜並試圖恢復原先的秩序。當時,作為唯一一個在公眾和蘇聯人眼中都值得信任的領導人,納吉過了很長時間才終於意識到所發生的並不是反革命事件,而是場全民起義。10月28日13:20及17:25,納吉代表新政府透過廣播宣佈立即實行全面停火。這時,政府已不再要求武裝抵抗者放下武器投降,並命令政府所屬武裝力量在不遭到攻擊時不得開槍。納吉在宣言中稱:
* 政府譴責認為此次起義是反革命的看法,認同這是一場“偉大的民族和民主事業”;
* 贊同工廠建立工人委員會,以擴大民主並加強自治;
* 無條件停火-{}-並赦免起義參與者,與起義者談判;
* 解散匈牙利保安警察;
* 成立統一警察、軍隊和革命武裝的以恢復秩序;
* 立即撤離布達佩斯的蘇聯軍隊並就蘇軍從匈牙利全境撤離展開談判;
* 任何人不得對參加過武裝戰鬥的人進行任何迫害;
* 政府向國會建議使用科蘇特徽記作為國徽,以1848年革命紀念日3月15日為國慶日。
停火令下達後,局勢顯著改善。28日晚,科蘇特電臺廣播公佈稱布達佩斯尚存的大部分武裝據點已停止射擊。有些如塞納廣場,起義者聽到納吉廣播講話後召開會議,表示擁護政府宣告,然後收藏起武器並迅速離開了廣場。接著,電臺宣佈布達佩斯警察局開始組織國民衛隊的訊息,號召警察、軍隊和武裝工人、學生共同維護首都治安。10月29日,當天出版的匈牙利勞動人民黨中央機關報《自由人民報》印上了科蘇特徽記,並罕見地與蘇聯《真理報》展開辯論,反擊《真理報》此前稱匈牙利事件為“反人民的冒險”,駁斥蘇聯人稱其為“英美帝國主義者進行破壞”的說法,認為《真理報》傷害了布達佩斯150萬居民。基拉伊·貝拉接受了納吉的任命,負責組建國民衛隊。10月30日下午,國防部、人民軍總參謀部、國家警察總局和工人、青年及各武裝小分隊代表在戴阿克廣場市警察局開會,由基拉伊主持。會議成立了統一領導機構納入政府的指揮體系,決定建立革命治安委員會,選舉了委員會成員。
30日下午,納吉宣佈經勞動人民黨中央透過,匈牙利結束一黨制,恢復戰後曾一度實行的多黨制,建立多黨合作的聯合政府,公佈包括卡達爾在內的內閣名單,任命馬萊特·巴爾為國防部副部長(次日升任為國防部部長)。這一訊息轟動了匈牙利全國乃至全世界。此前曾遭取締的政黨,如、(現改名“裴多菲黨”)Vincent E McHale (1983) Political parties of Europe, Greenwood Press, p. 508 及社會民主黨則加入了聯合政府,這些黨派同意保留土地改革和國有化成果,維護工人權利。此外,一些未曾加入過1945年聯合政府的較小黨派也紛紛成立,他們背景複雜,有些要求恢復私有制。其中有類似西方保守黨的、和等,也有宗教性強的基督教民主人民黨和天主教人民黨等。這一時期,恢復活動的政黨約為50個左右,分為兩大陣營,一個是以小農黨為核心,包括社民黨等政黨,另一個是以天主教勢力為基礎的保守黨派,兩者中前者勢力較強。作為執政共產黨的勞動人民黨除了中央領導機構仍然存在外,實際已處於癱瘓和分裂的狀態。黨的一些辦公機構被砸,黨員人數銳減90%、有人把黨證燒掉或撕毀,一位老黨員把黨證貼在牆上,在旁邊寫道“這是我愚蠢的證明。願你們從這裡取得教訓。”由於執政時間非常短暫,新政府沒有機會詳細闡述其施政方針。不過,當時的報紙社論強調匈牙利應該成為中立的多黨制社會民主國家。此外,匈牙利政府還釋放了大約8000名的政治犯,其中最知名的是被軟禁的天主教艾斯特根總教區總主教明曾蒂·約熱夫。Video: Revolt in Hungary Narrator: Walter Cronkite, producer: CBS (1956) – Fonds 306, Audiovisual Materials Relating to the 1956 Hungarian Revolution, OSA Archivum, Budapest, Hungary ID number: HU OSA 306–0–1:40
在這段時間內,匈牙利全國1170個城鎮發生了348起革命委員會解散當地的行政機構的事件、312起解僱負責人的事件和215起焚燒當地政府檔案的行為。另外,還有681起破壞蘇聯標誌如斯大林和列寧雕像的事件、393起破壞蘇軍紀念碑的事件和122起焚書事件。全國各地,激進的工人借用南斯拉夫的創意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工人蘇維埃), Fonds 306, Audiovisual Materials Relating to the 1956 Hungarian Revolution, OSA Archivum, Budapest, Hungary ID number: HU OSA 306–0–1:1Hungary: workers' councils against Russian tanks in International Socialism (magazine) Issue: 112 (Posted: 12 October 6)''Hungary '56: "the proletariat storming heaven" – Mouvement Communiste'' . Libcom.org (19 July 2011). Retrieved on 2016-10-28.Andy Anderson 1956: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 15. The Workers' Councils 開始接管工廠並驅逐工廠管理者。他們一般未受到新政府的干預,還承擔了已經廢除的共產黨的行政責任。10月30日,勞動人民黨正式承認了這些委員會,納吉請求他們作為“革命期間成立的民主自治機關”支援自己。與此類似,工人委員會也在工廠和礦區成立,不少諸如生產規範之類的規定被廢除。工人委員會努力嘗試在維護工人權益的前提下管理企業,從而建立起可以擺脫共產黨僵化控制的社會主義經濟。有時,委員會施加控制卻帶來了流血事件,在德布勒森、傑爾、肖普朗、莫雄馬扎爾古堡等其他城市,秘密警察向示威群眾開火,許多人喪生。在當地警察的協助下,秘密警察有時會被繳械。總共,大約有2100個工人委員會成立,擁有成員21000人。這些委員會在布達佩斯聯合召開會議,決定結束全國罷工並於11月5日恢復工作。一些較為重要的委員會還向議會派遣代表,對納吉政府表示支援。
====共和國廣場事件====
布達佩斯市委大樓位於火車東站附近(今約翰保羅二世廣場)南面。23日後,在原有3名警察的基礎上,又調來了48人兩個排的保安部隊。24日蘇軍開入布達佩斯時,曾派來三輛坦克前來守衛,後奉命撤離。事件發生前,有傳言稱此地關押了之前被捕者,有人甚至傳說聽到了拷打犯人的聲音。另外,不久前莫雄馬扎爾古堡發生了秘密警察向示威群眾開火的事件,也刺激了示威者。Mark Kramer, "New Evidence on Soviet Decision-making and the 1956 Polish and Hungarian Crises" (PDF) ,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p. 368.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the 1956 Hungarian Revolution: Part 3. Days of Freedom 從30日凌晨開始,眾多武裝人員開始嚴密監視共和國廣場,10點左右完成對市委大樓的包圍。在一些人試圖闖入大樓的過程中,雙方開始交火,戰鬥十分激烈。在被圍的3個小時內,市委不斷向政府、國防部、警察局和各處兵營求援,但援軍遲遲未到。而進攻一方在大樓守衛者的猛烈火力下傷亡慘重,搶救傷員的人也紛紛中彈,進攻者愈為憤怒。
在得知市委大樓被圍後,納吉立即指示國防部派坦克前往支援,茲里尼軍事學院的一名黨員學員擔任連長,率6輛坦克前往。到達後,坦克恐嚇性地朝天開火以驅散人群。在人群的勸說下,一輛坦克違背命令朝市委大樓開火,其他坦克也紛紛效仿,無視連長停火的命令開始攻擊市委大樓。廣場上爆發起一片歡呼。在坦克的支援下,武裝人員衝入大樓。面對絕境,布達佩斯市黨委書記決定投降並堅持親自前往談判。邁澤帶著其他兩人打著白旗走出,剛走上馬路就被衝鋒槍子彈擊倒。邁澤胸部中彈,後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另外一位軍官遭到毆打後被人用鐵絲捆著腿倒掛在了樹上,胸部遭到多次刀扎,心臟被挖走。有受傷的守衛士兵被綁在卡車後在廣場上拖來拖去,還有被俘士兵被刺殺、踢死或用槍托打死。臨時組成的行刑隊槍斃了兩批俘虜。有兩人在試圖逃入圍觀人群時被人從背後擊斃。此次事件中,有20名人被殺,一些人死於私刑。數小時後,共和國廣場的場景出現在了蘇聯的新聞紀錄片和共產黨機構的宣傳裡。事件發生後,匈牙利革命的領導人對此表示譴責並呼籲各方保持冷靜並停止暴力,局勢開始趨向平靜。此前不久,蘇斯洛夫和米高揚從匈牙利向蘇聯發回的報告態度已開始發生明顯變化,態度較之前大為悲觀。他們認為匈牙利革命最後只能依靠武力來終結,而匈牙利軍隊無法勝任這一任務,如果出動匈牙利軍隊,他們很有可能倒戈,投入革命者的陣營。因此,蘇聯軍隊有必要重啟軍事行動。
====蘇聯反應及決策====
10月23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最高主席團(即政治局)在討論匈牙利局勢就是否應該出兵這一問題時,十分罕見地未能取得一致意見。儘管包括赫魯曉夫在內的其他政治局委員同意出兵,政治局重量人物、赫魯曉夫親信米高揚卻主張政治解決,堅決反對軍事幹預。會議決定派米高揚、蘇斯洛夫與克格勃主席謝羅夫前往布達佩斯實地彙報情況,代表團於24日乘飛機在塞克什白堡降落,在蘇軍坦克的護送下乘裝甲車達到布達佩斯,他們起初向莫斯科報告稱局勢比之前預計的樂觀。25日上午,米高揚和蘇斯洛夫來到黨中央大樓,勞動人民黨立即舉行中央政治會議。米高揚在會前訓斥了格羅,稱事情發展到現在的地步完全是格羅的責任。會上,兩位蘇聯人仔細聽取了格羅和納吉的不同主張,格羅堅決主張暴力鎮壓,而納吉反對繼續流血,主張非暴力地平息群眾不滿。米高揚和蘇斯洛夫接受了納吉的主張。會上,蘇聯方面建議撤銷格羅第一書記的職務,由時年44歲的卡達爾·亞諾什接替。格羅當場發言表示不滿,強調稱他的離去會使黨解體,米高揚用手勢將他打斷,稱“黨早就解體了”。會議進行期間,一梭子彈從街頭飛來打在會議室的牆壁上,但米高揚仍保持鎮定,幾分鐘後與其他人轉移到大樓後的安全房間繼續開會。
至30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先後召開多次會議,黨內強硬派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和卡岡諾維奇對米高揚展開批判,指責米高揚和蘇斯洛夫“不瞭解情況”,雖然提供訊息“說局勢穩定”,但實際上“局勢卻在惡化”,兩人“逐漸走向投降”,並藉此攻擊赫魯曉夫。伏羅希洛夫甚至說“美國特工人員在匈牙利都比蘇斯洛夫和米高揚同志活躍。我們派他們去毫無意義。”赫魯曉夫和朱可夫做出了回擊,併為米高揚做出辯解,他們表示格羅10月23日請求出兵干涉說明匈牙利黨還是受匈牙利大眾信任的。而且,他不認為這些抗議活動涉及意識形態之爭,而只涉及到民眾對未解決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的不滿。現在蘇共黨內應關注如何應對局勢的發展,而不是互相指責。馬林科夫和布林加寧支援赫魯曉夫一方的觀點。在此關鍵時刻,蘇共領導層出現裂痕使蘇聯態度反覆,無法做出明確回應。
經過討論,"When the Soviet Union nearly blinked" , BBC News, 23 October 2006蘇共中央最高主席團在30日取得一致意見,推翻了此前支援出兵的決定,出人意外地決定放棄對匈牙利展開大規模的軍事幹預。朱可夫說:“我們應該從布達佩斯撤軍,如果有必要還應該從匈牙利全國撤軍。這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教訓。”他們透過了《蘇聯政府就發展與深化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友好與合作的原則宣言》並於次日發表。該檔案稱:“蘇聯政府準備同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和其他華沙條約成員國就匈牙利領土上的蘇軍地位展開談判”。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SSR on the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Strengthening of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other Socialist States 30 October 1956, Prin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XXXV, No. 907 (12 November 1956), pp. 745–747. Retrieved 2006-10-19.當時,蘇伊士運河危機也使得蘇方傾向於不干涉。赫魯曉夫在10月28日說,學法國人和英國人搞的“一團糟”是錯誤的。雖然蘇聯人的讓步已無法滿足匈牙利人當時日漸迫切的要求,但是局勢一時仍出現了和平解決的跡象。
10月31日共和國廣場事件發生後,蘇聯領導人作出決定,再次推翻了前日所做決定。歷史學家在此後匈牙利宣佈退出《華沙條約》是否導致了蘇聯再次干預這一問題上存在爭議。31日最高主席團的會議記錄顯示做出武力干預的決定發生在匈牙利宣佈退出華約前的一天。一些歷史學家否認匈牙利維持中立、西方國家不作為或西方國家在蘇伊士危機期間展現出的軟弱導致了蘇聯干涉決定,稱蘇聯的決定完全是取決於匈牙利共產黨迅速失去對局勢的把控這一因素。不過,一些非共產黨時期的俄羅斯歷史學家則堅持認為匈牙利退出華約導致了蘇聯再次干涉。
兩天前的30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和蘇斯洛夫前往布達佩斯時,納吉暗示中立國地位是匈牙利的長期目標,他希望和克里姆林宮的領導人就此進行會談。該資訊則透過米高揚和蘇斯洛夫傳遞給了莫斯科。Mark Kramer, "New Evidence on Soviet Decision-making and the 1956 Polish and Hungarian Crises" (PDF) ,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p. 369.當時,赫魯曉夫正在原斯大林的別墅思考如何應對匈牙利的局勢。據一位為赫魯曉夫撰寫演講稿的工作人員說,中立宣告是赫魯曉夫後來做出干涉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一些匈牙利革命領導人和學生此前早就表明想讓匈牙利退出華約,這也可能影響了蘇聯的決定。Johanna Granville, "New Insights on the 1956 Crisis" , 2000–200110月31日晚間,米高揚和蘇斯洛夫在軍事幹預的決定已經做出後回到莫斯科。當得知這一決定後,蘇斯洛夫表示支援。不過,米高揚依然表示反對,他要求赫魯曉夫再次開會討論,遭到拒絕後一度以自殺相威脅。
其他幾個重要事件也使得蘇共中央政治局下決心幹預: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Notes from the Session of the CPSU CC Presidium on 1 November 1956 . Retrieved 2008-12-06.
* 自發的多黨制議會民主運動和民主的全國工人委員會可能“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的復辟”。這兩種運動可能對蘇聯在東歐的地位或者蘇聯霸權本身構成挑戰。漢娜·阿倫特則認為這些委員會是“全世界唯一自由且正常運作的蘇維埃(會議)”。
* 赫魯曉夫稱蘇共黨內有許多人要求對匈牙利做出武力回應。此前的去斯大林化運動疏遠了不少黨內保守派人士,他們對蘇聯在東歐受到的威脅倍感擔憂。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爆發工人起義,要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辭職。最終,此起義在蘇聯軍隊的幫助下以暴力的方式遭迅速鎮壓,84人被殺700人被捕。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CWIHP), Report from A. Grechko and Tarasov in Berlin to N. A. Bulganin , (by permission of 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Retrieved 2006-10-101956年,波蘭波茲南發生反政府工人抗議活動,遭波蘭安全部隊鎮壓57至78人死亡,Andrzej Paczkowski, Pół wieku dziejów Polski, Wydawnictwo Naukowe PWN, Warszawa 2005, , p. 203Ł. Jastrząb, "Rozstrzelano moje serce w Poznaniu. Poznański Czerwiec 1956 r. – straty osobowe i ich analiza", Wydawnictwo Comandor, Warszawa 2006事件後成立親蘇聯政權。此外,10月底蘇聯部分地方也發生騷動,儘管規模很小,(對蘇聯政府而言)仍無法容忍。
* 匈牙利成為中立國從華沙條約中退出會使蘇聯衛星國構成的緩衝區上出現缺口。出於對西方國家入侵的恐懼,蘇聯把保障東歐盟國作為防禦緩衝視為至關重要的安全目標。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有證據表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促使赫魯曉夫下定決心鎮壓匈牙利起義上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10月24日至31日,毛澤東接連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波蘭和匈牙利事件,與劉少奇保持直接的電話聯絡。中共還派遣了以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等人組成代表團於23日下午到達莫斯科,與赫魯曉夫、莫洛托夫和布林加寧討論波蘭和匈牙利局勢的問題。雖然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近年有所惡化,毛的話在克里姆林宮仍有一定分量,雙方在危機期間也頻繁保持聯絡。剛開始,毛反對再次干預,中共主張透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解決爭端。10月30日召開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並決定不干預之前,這一資訊傳遞到了莫斯科。30日晚,劉少奇打電話向毛澤東請示,毛澤東表示可以向蘇方同時提出撤軍和鎮壓兩種辦法,他本人則傾向鎮壓。中共代表團立即要求舉行中蘇領導人緊急會議以傳達毛澤東的意見。會上,劉少奇和鄧小平都有發言,他們勸蘇聯軍隊回到布達佩斯,堅決維護“人民政權”。蘇聯領導人表示剛剛簽署了宣言,宣佈蘇聯不干涉別國內政,現在再決定要出兵鎮壓,令人十分為難。赫魯曉夫連夜請劉少奇參加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說明中共立場。31日,蘇共中央主席團再次討論,討論持續了一整天,最後決定出兵鎮壓。當日,劉少奇乘飛機回國,赫魯曉夫前往伏努科沃機場向劉傳遞主席團的決定,劉表示支援蘇聯武力鎮壓,但提醒赫魯曉夫出兵前提是有匈牙利政府的請求並得到匈牙利群眾的支援。
====東歐國家的反應====
thumb|180x180px|位於波蘭華沙克拉科夫郊區街5號紀念1956年匈牙利革命期間波蘭和匈牙利的團結的匾額
匈牙利革命得到了許多波蘭人的積極響應,許多波蘭城鎮和鄉村都懸掛上匈牙利國旗。蘇聯入侵發生後,普通很大的幫助。波蘭各地成立了公民組織向匈牙利人民提供幫助。至11月12日,波蘭有超過11000人登記獻血。的資料表明僅僅透過空運,就有44噸的藥物、血液等醫療物資送往匈牙利。而透過公路和鐵路運送的援助還要多很多。波蘭援助的物資金額在1956年達200萬美元。
匈牙利革命期間,不少匈牙利人向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邊境地區的居民求援。同時,革命也對周邊其他的東歐國家產生影響。羅馬尼亞有超過200萬的匈牙利族人口,在首都布加勒斯特、特蘭西瓦尼亞城市克盧日、特爾古穆列什、蒂米什瓦拉、巴亞馬雷、奧拉迪亞等城市,大量學生舉行示威活動聲援匈牙利革命,且示威活動還在進一步蔓延至羅馬尼亞其他地方。為防止匈牙利革命蔓延至國內,10月24日,羅馬尼亞工人黨政治局決定在與匈牙利接壤的邊境地區實施緊急安全措施和簽證檢查,封閉匈牙利邊境。此外,羅馬尼亞政府還對來自匈牙利的信件和出版物實施嚴格而全面的審查。作為進一步的防範措施,羅馬尼亞政府還命令秘密警察部隊加強對關鍵地點、車站、通訊設施、大學校園和黨政辦公地的保衛工作,拓寬道路以便於取道羅馬尼亞的蘇軍通行,取消士兵和國家安全部隊人員的假期。接下來的幾天裡,羅馬尼亞領導人還採取措施緩解本國經濟狀況,提高最低工資水平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開展大規模抓捕行動,數千人被捕。儘管如此,羅馬尼亞多地仍然發生了“大規模混亂”。10月25日,博雅依大學興起了學生運動,吸引了數百名大學生和多數教職員的參與和支援,其中包括許多共產黨黨員。尤其是當地的匈牙利族學生參與者眾多。巴亞馬雷和卡雷的年輕人甚至想要加入匈牙利軍隊,連駐紮在當地的羅馬尼亞軍隊和安全部隊都受到了示威者宣傳的影響。10月30日,羅馬尼亞工人黨政治局成立了由四位政治局委員埃米爾·波德納拉希、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等人組成的“總司令部”。該司令部擁有特別權力,可下令開槍射擊並宣佈實行緊急狀態。革命發生兩個月後,鐵托也曾向蘇聯駐南斯拉夫大使透露,“反動派尤其在克羅埃西亞有所抬頭,那裡的反動分子公然煽動南斯拉夫安全機關的工作人員使用暴力。”
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和其他城市,“針對蘇聯的敵視和不信任”也在增加。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否認了相關報道,但承認匈牙利事件對增援與匈牙利長達560公里邊境地區的軍隊產生了“不良的心理影響”和“敵視社會主義和反對社會主義的情緒”。捷克斯洛伐克軍隊高層人士發出警告,稱混亂局勢會“誘使(匈牙利)反革命軍隊進入我國,煽動斯洛伐克地區叛亂”,而斯洛伐克南部地區主要由定居;“如果蘇聯和匈牙利軍隊(從匈牙利北部)撤離,(捷克斯洛伐克)現有的軍事力量不足以組織反革命集團的入侵。”同時,匈牙利局勢對東德和蘇聯本國也產生了衝擊。匈牙利革命爆發後,東柏林的緊張形勢迅速升溫,東德高官奧托·格羅提渥稱“波匈事件表明敵人在尋找社會主義陣營的薄弱環節,並企圖以此將其擊垮”,他十分清楚東德就是這“薄弱環節”。根據最新解密檔案,早在1954年春夏之交,蘇聯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學生就發起過抗議活動,爭取政治討論和持不同意見的自由。1955年下半年,一些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學生開始出版報紙,積極討論有爭議的政治話題。大學管理者曾試圖對此進行壓制,但學生們透過其他方法繼續出版報紙。隨著1956年去斯大林化的展開,蘇聯多地都發生了混亂和示威活動,引發蘇聯領導人的擔憂。11月4日前後,包括莫斯科國立大學、列寧格勒國立大學、莫斯科航空學院、等在內的蘇聯多所大學和學校爆發了反戰的抗議示威活動,參與者中不乏共青團團員。首都以外的騷亂,其規模和頻繁程度對蘇聯領導人衝擊很大。於是,蘇聯政府命令克格勃安全部隊開展全面鎮壓。在雅羅斯拉夫爾等邊遠城市,特種防爆部隊強行驅散了學生組織的要求蘇聯撤軍的示威活動。在莫斯科,一些學生和教師發起集會,“譴責蘇聯武裝干預”。克格勃部隊於是被派往莫斯科國立大學將他們逮捕。此後,蘇聯政府透過校方將相關參與者開除並加強了共青團在意識形態領域對學生的影響活動。
====國際反應====
西方國家此時同樣不知所措,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的自由歐洲電臺匈牙利語頻道吸納有很多憤怒的匈牙利移民,他們不斷對革命者進行鼓動。時任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在10月24日曾建議召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討論匈牙利問題,不過安理會未能採取行動來解決問題。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當時世界上發生的另一件事情:當雙方停火後,引發了蘇伊士運河危機。這一事件雖然沒有轉移美國的注意力,但使得美國譴責蘇聯的行動的難度大大增加。正如時任美國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所說:“我們無法一邊抗議蘇聯的所作所為,另一邊又允許英國人和法國人藉機向納賽爾出手”。儘管杜勒斯此前還曾號召將共產主義“推回”,“解放”東歐,但是杜勒斯於10月27日和28日兩次表示表示:“我們不把這些國家(波蘭和匈牙利)視為潛在的軍事盟友”。此時此刻,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匈牙利只駐有一位工作人員,而與他的聯絡也隨著蘇聯軍隊的入侵而中斷。10月31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電視講話中再次強調了杜勒斯的說法。
當時,美國試圖透過中央情報局秘密特工和自由歐洲電臺以秘密行動的方式來影響局勢,不過相關行動很快失敗。中情局人員既無法找到隱藏在歐洲各地的武器庫,也不能確定應該為誰提供武器。中情局的資訊主要來自當地報刊和美國國務院駐布達佩斯的僱員蓋佐·考託瑙(Geza Katona)。10月28日,納吉新政府上臺的同一天,自由歐洲電臺進一步加強廣播力度,鼓勵人們開展武裝鬥爭,並傳授了反坦克作戰的方法。最後,在中情局計劃處處長的命令下,電臺以“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結束廣播。當納吉上臺時,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向白宮建議讓明曾蒂神父做領導人更好(因為納吉有共產黨的背景),並讓中情局的廣播播放了反對納吉的宣傳內容,稱他是引來蘇軍的叛徒。廣播繼續報道了起義活動,而中情局錯誤地認為匈牙利軍隊已經全部倒戈,反抗者正在獲得武器。(威廉·科爾比記敘稱當起義被鎮壓後,威斯納“精神崩潰”。)革命遭鎮壓後,有人曾批評自由歐洲電臺對匈牙利民眾造成誤導,讓他們誤以為如果繼續堅持抵抗,美國和北約就會插手。此外,艾倫·杜勒斯還向艾森豪威爾撒謊稱自由歐洲電臺沒有向匈牙利民眾承諾援助,艾森豪威爾則相信了杜勒斯,廣播稿在當時作為機密保留下來。
當11月4日蘇聯入侵匈牙利,納吉發出呼籲時,安理會提出的批評蘇聯的決議遭蘇聯否決。結果,安理會透過了將此事提交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大會以50票贊成8票反對15票棄權的表決結果要求蘇聯結束對匈牙利的干預,但是新成立的卡達爾政府拒絕接納聯合國觀察員。Hungarian Revolt, 23 October – 4 November 1956 (Richard Lettis and William I. Morris, editors): Appendices The Hungary Question in the United Nations . Retrieved 2006-09-03.此外,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基於對匈牙利抵抗運動的詳細研究,十分清楚美國很難進行軍事幹預,並且此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內部的政策討論只關注了以經濟政策和政治言論在蘇聯的衛星國引發不滿,並未對其他方式展開討論。在1998年的一次採訪中,匈牙利駐美國大使批評了1956年西方世界的不作為,他提及了當時聯合國的影響力並以1950年至1953年的韓戰舉例。CNN: Géza Jeszenszky, Hungarian Ambassador, Cold War Chat (transcript). Retrieved 1998-11-08 . 不過,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近期解密了美國國防部所做的研究,表明美國沒有干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當時美國認為存在觸發與蘇聯爆發核大戰的風險。這些考量迫使艾森豪威爾政府面對局勢時採取了更為謹慎的態度。
===蘇聯再次出兵===
====蘇軍折返====
10月30日下午晚些時候,包爾紹德州工人委員會透過電臺廣播稱有些蘇聯部隊已透過邊境城市扎霍尼撤回國內。第二天,該電臺又廣播稱“...出於我們和全國人民均不理解的原因,有大量蘇軍,其他包括防空部隊和裝甲部隊,已經改變了行軍方向!它們又從扎霍尼和尼賴吉哈佐方向湧進我國領土!...”此後,納吉不斷接到報告,大量蘇軍乘著卡車和坦克,滿載槍支彈藥返回匈牙利。起初,納吉並未重視這些訊息,認為這是蘇聯撤軍行動的一部分。但是,後來相關情報越來越多,說蘇軍已渡過蒂薩河並正在佔領一些重要城市。蘇軍折回匈牙利的訊息在全國散佈開來,各種革命委員會和工人委員會代表紛紛向政府強烈要求匈牙利立即退出《華沙條約》並仿照奧地利宣佈中立。他們認為退出華約是防止災難最有效的辦法,這樣做可以從根本上使蘇聯人失去動武的資格。退出華約的呼聲越來越高,甚至連外交部革命委員會都派人送來宣言,代表外交部包括兩位副部長在內所有高階官員,要求退出華約和宣佈中立。
為此,納吉多次召見蘇聯駐匈牙利大使安德羅波夫,起初安德羅波夫拒絕直接回答。11月1日11:40,安德羅波夫來到議會大廈,向納吉表示蘇聯政府仍會尊重10月30日宣言,將會把蘇軍撤出匈牙利,要求匈牙利派軍事代表團討論撤離的軍事和技術細節問題。納吉質問安德羅波夫,要求他解釋7.5萬人左右的蘇聯軍隊和2500輛坦克為什麼會開進匈牙利,為什麼這些軍隊宣稱受到匈牙利政府的邀請前來鎮壓法西斯和反革命,安德羅波夫則表示這一切“完全正常”。納吉認為安德羅波夫在當面說謊。
====匈牙利退出華約====
當天下午,蘇軍開始包圍民用機場和多瑙河以西地區的訊息不斷傳來,納吉召開社會主義工人黨執行委員會會議,通報了相關情況,稱蘇聯已撕毀《華沙條約》,匈牙利應退出該軍事同盟。在卡達爾和明尼赫等人的同意下,納吉內閣隨後正式宣佈匈牙利中立,退出《華沙條約》。傍晚內閣舉行會議,集體召見蘇聯大使通知相關決定。面對安德羅波夫不斷重複蘇軍是在正常換防,要匈牙利政府放心的說法,卡達爾一反溫和剋制的常態,站著走到安德羅波夫面前憤怒大吼,稱如果蘇軍坦克進入布達佩斯,他“將走上街頭,赤手空拳和你們搏鬥!”令在場人士十分吃驚和擔心。
納吉政府隨後向各國駐布達佩斯外交使節和聯合國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通報情況並向四大國求援,要求聯合國大會緊急討論匈牙利局勢,以維護匈牙利的中立國地位,並於晚19:50將此決定以廣播的形式向全國和全世界公佈。納吉政府的決定被普遍認為符合當時大多數匈牙利居民的願望。由於結盟,匈牙利在20世紀兩次捲入世界大戰且均以失敗告終,國家飽受戰亂之苦,多數人渴望國家中立,不歸屬東方和西方。透過此決定,納吉與民眾間的隔閡和疑慮驟然減少。一小時後,卡達爾也透過廣播電臺發表演說,讚揚人民“光榮起義”,宣佈解散匈牙利勞動人民黨,建立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公佈新黨綱領,表示新黨將“永遠同過去的罪行決裂。它將保衛我國的榮譽和獨立不受任何人侵犯...我們號召一切忠誠的愛國者:團結起來,爭取實現匈牙利獨立和取得匈牙利自由。”在電臺宣讀完中立宣言後,政府同工會及各地工人委員會代表討論停止罷工而進展艱難的談判重新恢復,雙方開始建立起互信。原本態度激進的代表投票一致決定支援納吉政府,決定結束自10月23日開始的總罷工,從11月5日起全面復工。布達佩斯18家大企業代表立即呼籲,要求勞動者“無條件信任我們的政府”並立即回到工作崗位。此後,全國輿論趨於一致,傾向於建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國會,曾不受控制的外多瑙河地區國民議會也宣佈“信任納吉總理”。北部和東部的國民議會則呼籲在蘇軍撤離前黨派間停止鬥爭,甚至連作家協會、宗教界信義宗主教、歸正宗主教都出面號召教徒參與重建國家的工作。不過,明曾蒂則暫未表態
當晚10點,納吉為了像波蘭一樣爭取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援而做出最後的努力,在議會大廈與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郝德青進行了兩個小時的會談,卡達爾與國務部長蒂爾迪一同出席。納吉表示匈牙利退出華約宣佈中立是因為蘇聯違約在先,他請求郝德青向毛澤東、周恩來和中共中央轉告,新政權堅持社會主義,政府成員多數也是共產黨員。蘇聯派遣軍隊插手匈牙利事務是一個無法挽回的錯誤,希望中國可以勸阻蘇聯。郝德青表示將會轉告匈牙利政府的請求。不過,在此之前郝德青已將此事件定為“反革命暴亂”並建議中共領導人向蘇聯施壓,對匈牙利進行軍事幹預。中共報刊很快發表文章譴責這一事件,令納吉極為失望。在會見羅馬尼亞大使時,納吉表示對中國將他的政府稱作“賣國政府”尤其感到傷心。在與中國大使會談期間,卡達爾提前離場,和納吉等人不辭而別,一同突然消失的還有內務部長明尼赫。卡達爾具體是出於何種原因而突然消失至今仍眾說紛紜。據1989年卡達爾逝世後留下的遺言等資料,當晚,二人乘坐明尼赫的汽車前往蘇聯大使館,在蘇聯人陪同下換乘汽車從特科爾蘇軍軍用機場乘機經烏克蘭烏日霍羅德,在勃列日涅夫的陪同下飛往莫斯科。
====撤軍談判====
月初,國防部長馬萊特·巴爾開始全力準備應對蘇聯可能發動的進攻。但是由於沒有任何勝算且擔心發生大規模流血事件,面對各地匈牙利軍隊開火還擊的請求,納吉反覆下令嚴格禁止他們採取行動,並派人制止電臺和報紙傳播反蘇文章,以防給蘇軍開火的藉口。面對從四面八方而來的蘇聯軍隊,納吉只是反覆向蘇聯大使提出抗議。此外,納吉十分清楚從40年代末期開始,蘇聯已經成體系地滲透進匈牙利軍隊的各個部分,因此匈牙利政府屆時可能無法指揮軍隊進行戰鬥。因此,當後來戰鬥發生的時候,大部分匈牙利軍隊都留在了軍營內被蘇軍繳械。2日下午,蘇聯大使以口頭照會的方式通知匈牙利政府第二天蘇聯將派馬利寧將軍率代表團在議會大廈就撤軍問題舉行談判。
3日,蘇聯軍事部署完畢後,匈牙利政府不再收到蘇軍在匈牙利調動的訊息,給其造成了局勢好轉的印象。全國各地,許多人開始復工,商店和餐館恢復營業,街道恢復了電車和公共汽車,公共治安也穩步好轉。納吉還因奧地利政府阻止攜帶武器的匈牙利流亡者回國而特意召見奧地利公使表示感謝。國防部長馬萊特·巴爾在基利安兵營召開會議時認為蘇軍部署的軍事力量遠超過鎮壓所需,因此調動軍隊是針對西方國家的,目的是炫耀武力。因此,匈牙利不應打破停火的現狀,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而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小亨利·卡伯特·洛奇透過廣播表示“聯合國不能對匈牙利事件袖手旁觀”,更增加了匈牙利人的信心。中午11點,馬利寧率蘇軍代表團與匈牙利代表團會談,談判氛圍緊張但進展順利。蘇軍同意1957年1月15日前全部撤離匈牙利,但更熱衷於討論撤離條件。他們要求匈牙利政府必須修復損壞的蘇軍紀念碑,並保證這些紀念碑受到保護和尊重。他們還要求匈牙利提供運輸和物資上的支援並在最後一批蘇軍撤出前舉行歡送儀式,但匈方經過計算發現蘇軍要求遠超過實際所需,引起了他們的警覺。最終,匈方同意了蘇方的意見。雙方暫時休會,到晚10點繼續舉行。
會談順利展開使納吉和馬萊特十分高興,認為蘇聯撤軍大有希望。晚間,馬萊特率領代表團前往布達佩斯附近切佩爾島特科爾蘇軍基地討論蘇聯撤軍問題。在馬利寧與代表團打完招呼短暫進行會談後,克格勃主席謝羅夫將軍便率8名便衣男子持衝鋒槍闖入會議室,強行將匈方代表團成員繳械並逮捕。馬萊特代表團隨即與納吉失去聯絡。時隔不久,蘇軍全面開始了對布達佩斯的軍事行動。
====蘇聯決策及準備====
10月31日,蘇共中央主席團已決定將打破事實上的停火,粉碎匈牙利革命。蘇聯方面的計劃是宣佈在卡達爾的領導下成立“臨時革命政府”,而該政府會請求蘇聯協助恢復秩序。卡達爾在納吉政府任職期間一直和蘇聯大使館保持著聯絡。當到達莫斯科後,卡達爾和明尼赫與一同參與了當時蘇共中央主席團討論。會議記錄表明,卡達爾並不傾向於蘇聯展開大規模軍事幹預。11月2日,卡達爾警告說“使用軍事力量是具有毀滅性的,這會導致大量的流血事件。發生這一結果會侵蝕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威,並使(匈牙利)共產黨人計程車氣土崩瓦解。”此後,雖然卡達爾的語氣有所改變,但仍暗示蘇聯出兵只會使事態更糟。與1956年12月以後將事件定性為“反革命事件”形成鮮明對比,卡達爾此時仍提醒蘇聯領導人需要意識到這次事件是真實民意的反映,勞動人民黨的形象已在廣大群眾眼中大為受損。在2日和3日的會議上,卡達爾嚴厲批評了蘇聯過去所犯的“錯誤”,對拉科西的評價比納吉還要低。他對事件的評論得到了明尼赫的呼應,明尼赫稱“‘反蘇情緒’的根本來源”是匈牙利人民“確信(共產黨)政權完全是透過蘇聯人的支援才得以繼續存在”。不過明尼赫和鮑陶的主張與卡達爾截然相反,明尼赫強調了蘇軍撤軍的危險,認為不能過度指望政治鬥爭,鮑陶則直接主張蘇軍進行武裝干涉並在匈牙利實行軍事專政。為了避免衝突並在蘇聯再次干預時統一宣傳口徑,蘇聯決定派遣代表團前往其他東歐國家和中國與各國共產黨政府進行溝通。同時,為了掩蓋再次出兵的意圖,蘇聯派外交官前往匈牙利和納吉政府接觸,佯裝商討蘇聯撤軍的問題。
11月1日至3日,赫魯曉夫離開莫斯科與華約盟國會面,告知他們干涉的決定。第一面是在蘇波邊境城市佈列斯特會見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哥穆爾卡、總理約瑟夫·西倫凱維茲和政治局委員愛德華·奧哈布,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陪同。由於當時波蘭局勢也非常動盪,此次會談尤其敏感。蘇聯與會者希望波蘭不要反對蘇聯對匈牙利進行軍事幹預,但沒有取得成功。雖然波蘭領導人同意鎮壓匈牙利的“反革命”,但他們強烈反對蘇聯使用武力。赫魯曉夫甚至無法確定波蘭方面之後不會公開批判蘇聯。會後,波蘭統工黨政治局召開了緊急會議,“對蘇聯武裝干預匈牙利表示反對”併發布宣告稱此次危機應該由“匈牙利人民而不是外國勢力”解決。宣告於次日在《》上刊登。不過,為了避免和蘇聯發生衝突,哥穆爾卡最終決定不公開表示反對。
隨後,赫魯曉夫前往布加勒斯特與羅馬尼亞領導人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捷克斯洛伐克領導人安東寧·諾沃提尼和保加利亞領導人託多爾·日夫科夫會面,三國領導人對蘇聯的軍事幹預表示強烈支援,並願意派遣本國軍隊參與。但是在科涅夫的建議下,赫魯曉夫最終決定軍事行動由蘇軍單獨負責。11月2日,赫魯曉夫與馬林科夫一同飛往非華沙條約成員國但同屬共產黨政權的南斯拉夫與南共領導人鐵托、卡德爾、蘭科維奇與南駐蘇大使米丘諾維奇在鐵托的度假島布里俄尼秘密會面。鐵托收回了此前對納吉的支援,表示同意蘇聯的行動。他還說服了赫魯曉夫選擇卡達爾擔任匈牙利的新領導人。此外,鐵托還要求蘇聯批判拉科西,採取改革措施以獲得民眾的支援。作為交換,鐵托承諾將會利用和洛松齊·蓋佐的聯絡說服納吉在蘇軍到來前立即下臺,以避免給外界造成蘇聯的軍事行動是針對某一領導人的印象。不過此後,鐵托並未兌現這一承諾並因此引發蘇聯方面的不快。Slobodan Stankovic, "Yugoslav Diplomat who Defied Soviet Leaders Dies" , Radio Free Europe Research, 5 August 1982.
====“旋風行動”====
蘇軍第二次干預行動代號“旋風行動”,由伊萬·科涅夫元帥在索爾諾克指揮發起。10月23日前,蘇軍駐匈牙利的5個師被擴編為17個師並得到了來自駐羅馬尼亞蘇軍和喀爾巴阡軍區數萬人的支援,這些部隊開始時在匈牙利東部和南部邊界集結。巴巴賈尼揚中將指揮的以及來自附近由中將指揮的第38軍被派遣至匈牙利執行此次行動。彼得·拉先科負責指揮布達佩斯地區的行動,米哈伊爾·卡扎科夫和米哈伊爾·馬利寧指揮其他地區的行動。卡扎科夫首先接到的命令是前往匈牙利和奧地利的邊境,以防止任何西方干預的可能並阻斷匈牙利從西方獲得援助的渠道。3日晚21:30,蘇聯軍隊完全包圍布達佩斯。天亮前,基拉伊·貝拉向納吉報告基什孔豪洛什的匈牙利駐軍遭到了蘇軍的攻擊,並以國民衛隊司令的名義請求允許開火遭納吉拒絕。在納吉的命令下,基拉伊立即下達部長會議主席的指示:“匈牙利軍隊不得以武力回應蘇軍的進攻。”隨後,米什科爾茨也傳來緊急報告稱被大量蘇軍裝甲車包圍。4:30,前一天剛被解職的原國防部長將軍報告蘇軍坦克從各個方向向布達佩斯撲來,納吉才最後放棄全部希望。
凌晨3:00,蘇聯坦克沿著多瑙河佩斯一側分兩隊直插布達佩斯,一隊從南順索洛克薩里路(Soroksári út)北進,另一隊由北順南進。因此,在槍聲打響前,蘇聯人實際上已將布達佩斯一分為二並控制了所有橋頭堡,並以背後寬廣的多瑙河掩護後方。裝甲部隊穿越了布達並於4:25首先向的匈牙利軍營開火。隨後不久,蘇聯炮兵和坦克的炮火聲在布達佩斯各區都能聽到。旋風行動結合空襲、炮擊以及17個師的步兵裝甲兵協同作戰。,部署了T-34-85中型坦克,新型的T-54、IS-3重型坦克、ISU-152式重型突擊炮和敞篷。與首次出兵相比,蘇軍再次出兵時手段更為殘酷,即使是在平民區,只要有任何房屋的視窗射出一槍,蘇軍坦克就會把整幢房屋轟為平地,哪條街道遇到抵抗,整條街的居民都會受連累。蘇軍坦克通常沿著道路緩慢前進,同時不加區分向建築物開火。在街上被槍彈擊斃或被炮彈炸死的平民數以千計。由於蘇軍封鎖了道路,傷員無法送入醫院。和于勒伊大街等主要街道被炸為廢墟。儘管如此,布達佩斯的幾個火車站附近、塞納廣場、莫里茲·日格蒙德廣場、古布達的、蓋勒特山和等處,蘇軍仍遭到頑強抵抗,幾天內有近百輛坦克被炸燬。戰鬥最為激烈的地方是基利安兵營和科爾文夾道。在此,蘇聯坦克排列在附近以猛烈的炮火轟擊兵營圍牆,數百位抵抗者誓死不降,經過3天戰鬥後除少數重傷員外全部陣亡。
5:20,納吉以廣播的形式向全國和全世界宣佈蘇聯正在進攻布達佩斯,表示政府在堅守崗位。隨後,廣播臺以英語廣播了納吉講話,並每隔兩分鐘以英語、法語、德語、匈牙利語和各種斯拉夫語重複講話,並試圖呼叫失蹤的軍事代表團。7:57,匈牙利作家與妻子代表匈牙利作家協會透過廣播向全世界求援。同時,在少將的指揮下,蘇軍包圍議會大廈,議會衛隊被繳械。8:07(一說8:35),蘇軍進入議會大廈,中心電纜被切斷,在此的自由最終停止了廣播。蘇軍釋放了關在議會大廈的拉科西-赫格居什政府部長,包括後來政府成員道比·伊什特萬和。內閣緊急會議於議會召開,但只有三位部長出席。隨著蘇聯軍隊的到達大樓被佔領,協商疏散隨即展開。國務部長畢波·伊斯特萬決定作為國民政府最後的代表留守崗位。他寫下了《》,作為提醒國家和世界的宣言,他呼籲人們抵制蘇聯的入侵,號召人民不要支援佔領軍或他們扶植的“傀儡政府”,呼籲世界各國和聯合國拯救匈牙利。
截止4日早8:00左右電臺被奪取後,有組織的守城行動已經停止,但仍有不少守城者退入堡壘工事中繼續抵抗。4日至9日,部分匈牙利人民軍陸軍,包括預備役部隊做出了零星但混亂的抵抗。在此之中,朱可夫宣稱將12個師、2個裝甲師和整個匈牙利空軍繳械。匈牙利人民軍繼續在布達佩斯各區、的佩奇市周邊、多瑙新城(當時稱斯大林城)的工業中心展開頑強抵抗。布達佩斯市區的戰鬥有1萬到1萬5千人的抵抗軍戰士參與。市中心工人和其他底層群眾聚居的第八區(約瑟夫城)和第九區(費倫茨城)等地,蘇軍遭到了格外猛烈的抵抗,雙方傷亡慘重。在克巴尼奧、新佩斯及多瑙河岸有“工人階級堡壘”之稱的切佩爾等工人群眾聚居的邊緣地區,戰鬥的激烈程度也毫不遜色,且持續時間更為長久。切佩爾的抵抗者在人民軍炮火的支援下甚至擊落了四架蘇軍噴氣式戰鬥機。為了鎮壓切佩爾的抵抗,蘇軍不得不在市區抵抗結束後調集最精銳的兵力和武器展開進攻。
最後,多瑙新城和切佩爾的抵抗一直堅持到了11月11日。而佩奇有200位戰士一直抵抗至11月14日。儘管匈牙利人民軍發生了個別軍官公開倒向蘇聯的事件,但是絕大多數普通士兵仍堅持忠於革命。他們最後不是選擇與侵略者作戰,就是選擇逃離軍隊。聯合國的報告也宣稱沒有記錄顯示有匈牙利軍隊倒向蘇軍的情況。事後發現,參與此次鎮壓行動的相當一部分蘇軍士兵是從蘇聯亞洲地區調集而來,他們從來沒有到過歐洲,不少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和什麼人作戰。有人甚至向匈牙利人詢問市中心流過的河流是否是蘇伊士運河。也有人稱他們是被派往柏林與德國法西斯作戰的。此外,大批1949年後移居匈牙利的希臘共產黨人和約兩百位朝鮮留學生也積極投入戰鬥。多數朝鮮留學生曾參加過朝鮮戰爭,他們利用自己的作戰經驗,幫助訓練了不少無作戰經驗的匈牙利年輕人使用機槍和迫擊炮並與之並肩作戰。一些布達佩斯醫科大學的朝鮮留學生加入了搶救匈牙利和蘇軍傷員的行動。革命後,大部分朝鮮留學生被蘇軍送回朝鮮,少數逃往南斯拉夫和西方國家。
4日凌晨,明尼赫·費倫茨透過索爾諾克廣播電臺(Szolnok)宣佈成立“”。6:00,卡達爾在索爾諾克宣佈成立“匈牙利工農革命政府”,在宣言中他稱“我們必須制止反革命分子的過激行為。行動的時刻已到,我們會保衛工農的利益和人民民主的成就。”當天晚些時候,卡達爾號召“社會主義事業忠誠的戰士們”停止躲藏,拿起武器。不過,這並沒有得到匈牙利人的支援。聯合國報告認為所發生的戰鬥,其性質並不是內部分裂所導致的內戰,而“是一支裝備精良的外國軍隊以強力對一場民族運動的鎮壓和對其政府的消滅行為”。
戰鬥結束時,匈牙利人有超過2500人死亡,20000人受傷。死傷主要發生在布達佩斯,有1569人死亡。死者約56%是工人,且傷亡一半都是30歲以下。蘇聯方面有699人死亡,1450人受傷,51人失蹤。據估計,其80%發生在布達佩斯第8、第9區的戰鬥之中。Péter Gosztonyi, "Az 1956-os forradalom számokban", Népszabadság (Budapest),1990-11-03
在短暫的十二天之中,匈牙利民眾經歷了狂喜和混亂,幾乎每一個共產黨政權的標誌都遭到攻擊,雕像被推倒,紅星從建築上移除。受到脅迫而不得不改名的斯大林城市民自發決定把市名改回原來的名字。的許多戰士並沒有與革命者戰鬥,而是大批倒戈投入革命者陣營,他們還向其他匈牙利人分發武器。布達佩斯市警察局局長也倒戈加入了革命者行列。在匈牙利全國,有暴民將秘密警察私刑處死並攻佔檔案館。大批民眾還衝進拉科西的別墅,看到別墅中奢侈的傢俱和地毯,這些民眾憤怒不已。
====蘇方觀點====
匈牙利革命發生前後,蘇聯對事件的報道在敘述上一直保持連貫。在蘇聯第二次干預發生後,蘇方立場得到了世界各國共產黨的支援。此時,蘇聯的報道仍堅持了此前的觀點。在暴力事件發生36小時後,《真理報》報道了事件經過,為後來蘇聯對事件的報道以及國內歷史學定下了基調:
#10月23日,有一些真誠支援社會主義的匈牙利人舉行示威活動,對拉科西和格羅政府所犯的錯誤表示不滿。
#法西斯主義者、希特勒分子、反動派和反革命暴徒,在西方帝國主義的資助下利用動亂髮動了一場反革命行動。
#一些在納吉領導下的真誠的匈牙利人請求駐紮在匈牙利的蘇聯(華沙條約)軍隊協助恢復秩序。
#納吉政府癱瘓致使被反革命勢力滲透,從而遭到削弱以致解體。這可以從納吉最後宣佈退出華約這一行為中看出。
#卡達爾領導下的匈牙利愛國者與納吉政府決裂,匈牙利真誠的革命工人和農民於是組建政府;這個真正受到民眾支援的政府請求蘇軍司令部制止此次反革命事件。
#在蘇聯的幫助下,匈牙利的愛國者粉碎了此次反革命事件。
蘇聯第一則報道比西方提早了24小時,而當時這些報道並未提到納吉向聯合國發出了呼籲。後來也沒有提及納吉在南斯拉夫大使館外被捕這一事件。此外,蘇聯對事件的描述也未解釋納吉是如何從愛國者變轉變為叛徒。一方面,蘇聯媒體報道稱當時匈牙利局勢平靜,而西方媒體則報道當地爆發了革命危機。據蘇方報道,匈牙利人從來沒有任何革命的想法。1957年1月,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代表在布達佩斯會面,審視評估蘇聯所扶植的政府建立以來匈牙利國內形勢的發展。此次會議釋出宣告“一致作出結論”,匈牙利的工人們在卡達爾政府的領導和蘇聯軍隊的支援下,挫敗了“消滅匈牙利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所取得成就”的企圖。
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其他華約成員國政府竭力主張卡達爾應繼續審判前納吉政府的部長官員,對“反革命分子”採取懲罰措施。事後,卡達爾政府還出版了一系列“白皮書”(《匈牙利十月-{}-事件中的反革命勢力》),記述了一些針對共產黨和秘密警察的真實暴力事件和納吉支持者的供述。這些白皮書後來以多種語言的形式在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廣泛傳播。雖然白皮書是以事實為基礎的,但是它為呈現事實證據所採用的渲染及敘事方式並未得到蘇聯以外其他國家歷史學家的廣泛接納。
==後續事件及影響==
===匈牙利及東歐集團===
革命被鎮壓後,蘇聯對匈牙利全境實施了軍事管制,蘇共中央主席團派馬林科夫和蘇斯洛夫作為代表現場坐鎮監督,政權主要由蘇軍領導人、謝羅夫等克格勃人員構成,卡達爾的辦公室也處於蘇聯人的嚴密監視之下。蘇聯將匈牙利劃分成許多軍區,從國內派來一批政工幹部擔任各軍區副司令,他們配合克格勃在匈牙利展開肅清起義者和“恢復秩序”的任務。12月中旬前,大部分抓捕活動由蘇聯人展開,甚至審訊記錄都是用俄文書寫。按照科涅夫的命令,各軍區開展的任務包括:“肅清反革命分子”、“搜查和搜繳武器”、“保障蘇聯公民和當地居民的安全”、“不準任何居民結社、示威和召開群眾大會”、“關閉可用作集會的場所,如影劇院和俱樂部等”、“保護國有財產和國有企業、廣播電臺、電話局、電報局及印刷廠”、“未經許可禁止印刷傳單”、“修復-{}-蘇軍紀念碑及墓地”、“瞭解各階層居民思想動態並展開宣傳工作”、“恢復當地行政機關和黨組織權力”。期間,數千名匈牙利人被逮捕,26000人被審判,22000人被判處徒刑送進監獄,13000人被軟禁,229人被處決。而原匈牙利外交部長耶森斯基·蓋佐估計有350人被處決。大約20萬難民逃亡國外成為難民。Casardi, A. (17 April 1957) Report on Hungarian Refugees . NATO為了應對嚴重的匈牙利難民問題,紅十字會和奧地利聯邦軍在特賴斯基興和格拉茨建立了難民營。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CRC action in Hungary in 1956 . Retrieved 2008-12-07.
匈牙利難民分佈 匈牙利難民分佈 匈牙利難民分佈 匈牙利難民分佈 匈牙利難民分佈
西歐 85 000
英國 22 000
斯堪的納維亞 7 500
美國 35 000
加拿大 25 000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12 000
南美洲 3 800
非洲 1 400
中美洲 620
11月8日,布達佩斯大部分地區被蘇聯控制,擔任“工農革命政府”部長會議主席和匈牙利共產黨總書記的卡達爾一方面配合蘇軍行動,另一方面,面對匈牙利各個階層對新政權的刻骨仇視,也開始爭取以和平的方式逐步實現社會和解。他並未試圖在匈牙利恢復原有的斯大林體制。由於工人委員會掌握了匈牙利全國許多地方的政權,其組織的零星抵抗和大規模的罷工活動一直持續到了1957年中旬,對匈牙利經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為了應對此局面,卡達爾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協,承諾於1957年1月1日起提高工資8%至15%,取消無子女稅,恢復國徽上的科蘇特標記並停止俄語作為學校的必修課。新政府還表示擁護革命期間提出、備受歡迎的匈牙利民族自決原則,但事實上,蘇聯軍隊卻一直未曾撤軍。此外,加入重組後共產黨的人數十分有限,到1956年12月,黨員人數從80萬人下降到了10萬人。儘管如此,卡達爾還是穩步加強了他對匈牙利的掌控並壓制住了異議人士。從當年起,蘇聯還對匈牙利軍隊展開了大規模“清洗”,重新引入了對所剩部隊的政治教育制度。1957年5月,蘇聯在匈牙利進一步增兵。而匈牙利則透過簽訂條約的形式接受了蘇聯永久駐軍的現實。
自60年代起,卡達爾開始在匈牙利國內推動對共產主義制度的改革,他提出口號,主張“誰不反對我們,就同我們在一起”,宣佈大赦,到1963年底,匈牙利革命期間被捕的政治犯大部分已得到釋放。卡達爾還逐漸控制住秘密警察,防止其作出過火行為,推動相對寬鬆的文化和經濟政策,並於1966年引入了稱為“”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將匈牙利嚴格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給予基層企業管理者更多決定權,以營利作為企業的主要目的並解除了對外貿易的限制。這些政策的運用使匈牙利與其他東歐集團國家相比人民生活水平相對更高,因此使匈牙利獲得了“最快樂的兵營”這一稱號。
蘇聯軍隊攻佔布達佩斯時,納吉·伊姆雷、盧卡奇·格奧爾格、洛松齊·蓋佐和拉依克·拉斯洛的遺孀茱莉亞在南斯拉夫政府的邀請下躲進了。在得到蘇聯人和卡達爾政府保證他們可以安全離開匈牙利後,納吉和其他人於11月22日離開大使館,隨即被捕並押往羅馬尼亞斯納戈夫軟禁,由蘇聯克格勃“反革命事務”顧問鮑里斯·舒米林主持審問。軟禁期間,各方曾多次要求納吉認錯並表示支援卡達爾政府,以換取寬大處理,遭納吉拒絕。卡洛伊·久洛在勸說納吉失敗後向卡達爾政府提議對納吉進行審判。次年4月14日,納吉被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安全機關正式逮捕,與其他人一同運回布達佩斯。洛松齊在監獄中等待審判期間發起絕食抗議,由於獄卒“無意中將餵食管插入氣管”而死。Fryer, Peter (1997). Hungarian Tragedy, p. 10. Index Books: London. .1958年6月15日,經過秘密審判,納吉、馬萊特、吉姆斯等人被以“組織推翻匈牙利人民民主制度罪”、“叛國罪”和“組織軍事暴動罪”等罪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遺體被秘密下葬於布達佩斯郊外的。"On This Day 16 June 1989: Hungary reburies fallen hero Imre Nagy"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reports on Nagy reburial with full honors. Retrieved 2006-10-13.此外,明曾蒂主教於11月在美國大使館尋求政治避難,因匈牙利政府沒有取消在1949年對他的叛國罪判決,在此後15年裡一直住在美國大使館。由於身體健康惡化和梵蒂岡的請求,他於1971年9月離開大使館前往奧地利。
曾擔任匈牙利國務部長、政治理論家畢波·伊斯特萬在逃亡被捕入獄前撰寫了一部政治回憶錄。入獄期間,他的回憶錄手稿被帶到西方。其中,他寫道匈牙利的局面“使西方世界出盡了醜”,10月前西方國家一直鼓動東歐國家人民起義,但是當匈牙利人真的這樣做時,西方又拋棄了他們。他認為西方的做法不僅削弱了其政策的效率,而且讓人懷疑他們的誠實性。他指出“匈牙利的局勢若能自由發展,很快就可以表明其前景不僅不危險,而且對社會主義事業能提供極大的教訓...這是本世紀一次最有益的社會主義試驗的開端,但是卻被蘇聯坦克粉碎。”
匈牙利革命的領導人之一、《新左翼評論》編輯委員會成員在逝世前不久,接受的採訪。他以自己在1952年蘇共十九大期間對斯大林短篇講話的回憶,總結了匈牙利這次革命的意義:“斯大林在大會期間始終默不作聲。最後,他發表了一篇簡短的講話,大概一頁半的長度。他說有兩面旗幟進步資產階級丟下了,而這兩面旗幟工人階級應該將其拾起。它們分別是民主和民族獨立。確信無疑的是,1956年的時候,匈牙利的工人們確實高舉了這些旗幟!”
===羅馬尼亞===
隨著匈牙利革命的爆發,羅馬尼亞的“匈牙利問題”日益凸顯,並始終困擾著羅馬尼亞共產黨政府。1956年11月21日,羅馬尼亞領導人波德納拉希、喬治烏-德治以提供匈牙利急需的食品和醫療物資的名義訪問布達佩斯。而實際上羅馬尼亞則幫助匈牙利重組了革命中遭到重大打擊的安全機構。數百位有特蘭西瓦尼亞匈牙利裔的羅馬尼亞秘密警察在布達佩斯參與了相關行動。作為交換條件,卡達爾則訪問了布加勒斯特,譴責當地特蘭西瓦尼亞匈牙利人對匈牙利革命的支援中夾雜著民族主義和領土收復主義的訴求。
此後,出於對國內匈牙利族的擔心,喬治烏-德治在羅馬尼亞開展了廣泛的融合匈牙利族的政策,如減少學校中的匈牙利語課程,增加大學階段接受匈牙利語教育的難度、將克盧日匈牙利語教學的博雅依大學與羅馬尼亞語教學的巴比什大學合併,成立巴比什-博雅依大學並削弱了其他匈牙利語大學的地位,使這些大學開始向雙語大學轉變。博雅依大學教授、詩人以自殺對合並兩大學表達抗議。此外,1960年起羅馬尼亞政府還分割後廢除了原馬扎爾自治區,以進一步削弱了匈牙利族人口比例,將原自治區的兩個區劃歸羅馬尼亞族佔主導的布拉索夫縣,使當地匈牙利族人口比例從77%降至62%,羅馬尼亞族從20%上升至35%,最終引發了鄰國匈牙利政府的關注,從而引發了羅馬尼亞與匈牙利以至於蘇聯政府關係的惡化。齊奧塞斯庫上臺後,羅馬尼亞匈牙利族的處境期初有所改善。但是不久,齊奧塞斯庫開始了進一步同化匈牙利族的政策。隨著羅馬尼亞生活水平與匈牙利逐漸了拉開差距,當地匈牙利族的不滿日益增加。
===南斯拉夫===
雖然南斯拉夫此前已經與蘇方就軍事幹涉達成共識,但南斯拉夫未經蘇聯同意允許納吉等人在大使館避難引發了蘇聯方面的強烈不滿。11月4日,停在大使館對面英雄廣場上的蘇軍坦克突然用機槍向大使館底層窗戶掃射,南斯拉夫大使館三等秘書米倫科·米洛萬諾夫(Milenko Milovanov)被擊斃,引發雙方外交衝突。納吉進入大使館後第二天就正式請求南斯拉夫政府將他和朋友送往南斯拉夫,鐵托立即寫信給赫魯曉夫希望蘇聯提供方便。7日,赫魯曉夫明確拒絕了這一要求,還要求南斯拉夫交出納吉等人。8日,蘇聯外交部長謝皮洛夫緊急約見南斯拉夫駐蘇聯大使米丘諾維奇時,米丘諾維奇為蘇軍對南斯拉夫大使館的暴力行為提出強烈抗議。謝皮洛夫不僅拒絕接受抗議,且未表示任何遺憾。
南斯拉夫方面在匈牙利革命期間的態度前後矛盾,不少行為令人費解。11月11日,鐵托在普拉發表演講,認為蘇聯的問題不是“個人迷信”造成的,而是蘇聯制度本來就如此,根本原因在於斯大林主義,克里姆林宮中現在還有斯大林分子。在談及匈牙利問題時,鐵托對蘇聯提出了批評。同時,鐵托表示支援卡達爾政府,則刺激了身在大使館的納吉。有分析認為鐵托原本希望透過收留納吉,使之與外界斷絕聯絡,並迫使納吉辭去部長會議主席職位,從而幫助卡達爾政府立足。而蘇聯方面則認為南斯拉夫在“為拯救反革命而努力”。納吉在南斯拉夫大使館避難18天期間,使館生活條件日趨艱難,最終在得到卡達爾政府向南斯拉夫政府的保證後離開大使館。隨即蘇聯人違背承諾將其逮捕。剛剛短暫緩和的蘇南關係立即急轉直下。1957年11月,蘇聯為了彰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的團結壯大,慶祝十月革命四十週年,在莫斯科召開了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皆派領導人參加。南斯拉夫方面鐵托沒有出席,且代表未在大會的聯合公報上簽字,觸怒蘇聯。蘇聯方面認為重判納吉可以起到懲罰南斯拉夫的作用,於次年1月開始起訴納吉。1958年3月,赫魯曉夫為表示緩和姿態,派卡達爾赴南斯拉夫與鐵托接觸。期間,鐵托勸說他不要對蘇聯唯命是從,應像波蘭一樣保持獨立。卡達爾後將此內容告訴了赫魯曉夫,從而再次激怒赫魯曉夫,使赫魯曉夫下定決心在納吉案件上“立即採取某種行動”。
===蘇聯===
1956年10月30日,蘇聯政府召見奧地利駐莫斯科大使,指責此次事件是由位於奧地利和西德的匈牙利流亡者在美國的支援下發動的。11月1日,在納吉宣佈匈牙利中立、蘇聯第二次出兵開始後,蘇聯駐聯合國代表團開始反覆提出這一指責,並透過《真理報》、《訊息報》和等眾多其他蘇聯媒體,援引奧地利共產黨機關報《》自27日以來的報道,猛烈攻擊奧地利政府違背中立身份,支援“反革命”和叛亂分子,併為他們提供軍事基地。蘇聯稱美國在奧地利進行秘密活動,從這裡向匈牙利輸送武器彈藥和特工,試圖將匈牙利的反共革命說成是受到由美國人支援的奧地利“反動”“法西斯”團體策劃組織的結果,以實現使蘇聯的干預行為正當化的目的。對此,奧地利政府否認了全部指控,稱蘇聯的說法是“徹頭徹尾”的編造,並於11月4日查封了《人民之聲》。奧政府還邀請了四大國駐奧武官考察奧匈邊境。奧外交部稱蘇聯的行為是為了“透過不間斷重複,製造出一個神話,以使人們相信匈牙利發生的事件是由外部策劃所致。”據稱,捷克斯洛伐克、東德領導人和蘇聯國防部長朱可夫曾要求蘇聯出兵重新佔領奧地利東部地區。期間,曾出現蘇聯侵犯奧地利邊界的事件。有兩名蘇軍士兵在追逐匈牙利難民時越境進入奧地利境內,一人被捕,另一人在逃跑時被擊斃。
12月,蘇聯知名學府莫斯科鐵道工程學院的100多名學生舉行集會,強烈批判蘇聯的侵略行為,他們稱“卡達爾和他的工農革命政府之所以掌權,依靠的完全是蘇聯軍隊的刺刀。”據時任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二書記報告,集會的演講者譴責蘇聯的波蘭和匈牙利政策,“(演講者)說蘇聯國內的媒體正在向人民傳播著假訊息,錯誤描述著匈牙利的實際情況,‘說謊稱匈牙利正在發生白色恐怖’...他還表示反對蘇聯在波蘭駐紮軍隊,稱駐軍沒有必要,波蘭沒有這些軍隊也沒有問題。”在全聯盟國立電影學院,數十位學生被指責就波蘭和匈牙利問題“傳播有偏見的資訊”,據報道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透過收聽美國之音來了解此次事件。12月12日,克格勃逮捕了電影學院中進行“有害的政治討論”的學生,這次逮捕行為激發了超過350名學生新一輪的抗議,抗議者中還包括著不少共青團員。他們稱“克格勃的行為錯誤且粗暴,讓人回想起了過去內務人民委員部的所作所為。”學生們要求當局告知他們逮捕的法律依據是什麼,之後審判是否公開。集會的組織者威脅將召開更大規模的示威活動。在經過莫斯科市黨委官員的勸說後,他們放棄了之後的示威活動。此次事件過後,集會的組織者大部分都被逮捕並開除。
為了應對一連串的抗議活動,蘇共中央決定加緊實施11月4日“清理高等教育機構中的不良分子”的決定。1956年底,各大重點院校的人事變動基本完成。此外,蘇共領導人還派蘇共中央相關部門派出指導人員前往全國各個城市“改進高等教育機構意識形態方面的培訓工作”,提高共青團對學生活動的影響。當年年底至1957年年初,蘇聯領導人還下令逮捕了繼續違反校方規定的異議人士和學生。不過,以彼得·波斯別洛夫為首的蘇聯高層官員仍然認為這些措施並不充分,需要採取更為嚴厲的措施。儘管後來,蘇聯領導人沒有進一步加大力度,但匈牙利革命還是對蘇聯國內產生巨大沖擊,也因此左右了蘇聯領導人的決定。
等歷史學家稱,後來先後擔任克格勃主席和蘇聯領導人、時任蘇聯駐匈牙利大使的安德羅波夫經過此次事件形成了“匈牙利情結”:“透過大使館的窗戶,他十分驚恐地目睹了那些遭人憎恨的匈牙利秘密警察是如何被吊在電線杆上,一個看上去強大無比的共產黨政權是如何迅速垮臺的。這些問題在安德羅波夫的餘生裡始終讓他揮之不去。以後每當其他共產黨政權面臨威脅時,如1968年在布拉格、1979年在喀布林以及1981年在華沙,他都非常肯定,就像1956年匈牙利那樣,只有武力才能保證這些政權繼續存在。”
=== 國際社會===
儘管西方國家揚言要對蘇聯主導的東歐實行推回政策,而蘇聯又許諾要馬上實現社會主義,這一時期的各國領導人和後來的歷史學家將匈牙利起義失敗視為冷戰在歐洲進入僵持階段的標誌。由於美國未能有效威懾住蘇聯對匈牙利革命的鎮壓,艾森豪威爾“”的有效性備受質疑。隨著約翰·肯尼迪總統上臺,美國以“”代替了新展望政策。1957年接受一家報紙採訪時,赫魯曉夫評價道“美國所提供的支援...在本質上與繩索給受絞刑者提供的支援一樣”。
西德外交部長曾建議東歐人民不要“採取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性後果的極端措施”。北約秘書長保羅-亨利·斯巴克則稱此次革命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自殺”。時任瑞典首相塔格·埃蘭德稱這次革命證明了“獨裁製度,無論它表現得多麼強大,可以多麼有效地組織對其公民進行監控和鎮壓,在它的內部還是蘊藏著自我毀滅的種子。”
1957年1月,聯合國大會決議對蘇佔匈牙利展開調查和觀察行動,聯合國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對此做出回應,成立了匈牙利問題特別委員會。委員會的代表來自澳大利亞、錫蘭(斯里蘭卡)、丹麥、突尼西亞和烏拉圭,主席是丹麥政治家、社民黨領導人阿爾辛·安德生。他們分別在紐約、日內瓦、羅馬、維也納和倫敦召開聽證會,5個月的時間裡採訪了110位難民,其他包括政府部長、軍官和納吉政府的其他官員,此外還包括工人、工人委員會成員、工廠管理者、技術人員、共產黨人和非共產黨人士、學生、老師、作家、醫護人員和匈牙利士兵。委員會還審查了來自匈牙利的檔案、報紙、廣播稿、相片和影片及其他記錄,採訪了其他200多位匈牙利人作證。
匈牙利政府和羅馬尼亞拒絕讓聯合國特別委員會官員入境,蘇聯政府則未對提供資訊的要求作出回應。1957年6月,268頁的委員會報告提交聯合國大會,這份報告記錄了起義和蘇聯干預的過程,並作出結論“卡達爾政府和蘇聯的佔領違反匈牙利人民的人權”。一項聯合國大會決議得到透過,譴責“對匈牙利人民的鎮壓和蘇聯的佔領”,不過沒有采取其他行動。這份報告和作者的動機受到了蘇聯和卡達爾政府駐聯合國代表團的批評。匈牙利代表不承認報告所作結論,稱這份報告偽造事實,所成立的委員會為非法。他們還稱這個委員會敵視匈牙利和她的社會制度。一份蘇聯外交部出版的俄語刊物在1957年發表文章,譴責此報告是“虛假與歪曲事實的集合”。
美國《時代週刊》將匈牙利自由鬥士選為1956年的時代年度風雲人物。時代週刊的文章稱這一決定直到革命的爆炸性事件發生後才做出,封面圖片和所配文字是一位藝術家對匈牙利自由鬥士的描繪,這篇文章在講述三位人物的故事時使用了假名。2006年,在紀念1956年匈牙利革命五十週年的紀念活動上,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費倫茨發表講話時稱時代週刊封面上年度風雲人物是“自由匈牙利的面孔”。
久爾恰尼在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見面時,再次特意提到這幅圖片“它是一幅理想化的照片,但人物的臉確實與革命者的臉一樣”。
195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蘇聯對匈牙利的所作所為導致西班牙、荷蘭、瑞士抵制了此次奧運會。Melbourne/Stockholm 1956 (All facts) Olympic.org Retrieved 2010-08-29.在奧運村,匈牙利代表團將帶有國徽的匈牙利國旗撕下,升起了自由匈牙利的國旗。12月6日水球半決賽時,蘇聯隊和匈牙利隊發生衝突。比賽過程極其暴力,比賽結束前為制止觀眾間的搏鬥還一度中斷比賽。當今,這次比賽被稱為“水中血戰”,還拍成幾部電影。最終,匈牙利隊以4比0的成績取勝,後取得奧運會金牌。
1956年10月28日,約5千5百萬美國人觀看了埃德·沙利文主持的綜藝節目,時年21歲的埃爾維斯·普雷斯利(貓王)第二次擔任主角,沙利文呼籲觀眾向從蘇聯侵略中逃離出來的匈牙利難民提供幫助,普雷斯利在1957年1月6日沙利文的另一場節目中露面,再次呼籲大家進行捐助。普雷斯利還在節目結束時獻唱福音歌曲《》,他覺得這首歌很貼合當時的氛圍。至1957年底,這些捐贈由總部在日內瓦的國際紅十字會分配,包含食品、衣物和其他必需品,總價值達2600萬瑞士法郎(1957年摺合60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5460萬美元。2011年3月1日,布達佩斯市長在普雷斯利死後授予他榮譽市民的稱號,作為感謝的象徵將位於布達佩斯市中心最重要的兩條街道交叉處的廣場以普雷斯利命名。
====歐美國家共產黨====
隨著50年代即將結束,匈牙利革命使西歐國家的共產主義政黨發生分裂。義大利共產黨首先分裂,據意共機關報《團結報》,包括帕爾米羅·陶里亞蒂和喬治·納波利塔諾在內的意共領導人和大部分普通黨員支援蘇聯鎮壓起義的行為。The following are references in English on the conflicting positions of l'Unità , Antonio Giolitti and party boss Palmiro Togliatti , Giuseppe Di Vittorio and Pietro Nenni .然而,共產主義工會組織總書記吉賽普·蒂·維多里奧公開宣告反對意共領導人的觀點,其他著名黨員如、和其他黨內有影響力的人士也表示了反對。而意共的密切盟友義大利社會黨領袖彼得羅·南尼也反對蘇聯干預。2006年,納波利塔諾當選了義大利總統,在2005年所寫的自傳中,他表示他為當年自己為蘇聯在匈牙利的所作所為辯解感到後悔。他說當時他認為黨的團結和蘇聯對共產主義的領導更為重要。
匈牙利革命發生後,大不列顛共產黨遭受重創,數千名黨員退黨,如多麗絲·萊辛(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即在此時退出大不列顛共產黨。英共報紙《工人日報》記者對暴力鎮壓起義做出報道,他發回的稿件卻遭到英共領導人刪改。從匈牙利一回到英國,弗萊爾就從報社辭職,隨即被英共開除。在法國,如歷史學家埃馬紐埃爾·勒魯瓦·拉迪裡等溫和的共產黨人紛紛辭職,對法國共產黨支援蘇聯行動的政策表示質疑。法國哲學家兼作家阿爾貝·加繆在他的公開信《匈牙利人之血》中批評了西方世界的無所作為。甚至連法國共產主義者、哲學家讓-保羅·薩特也在他的文章《處境5:斯大林的幽靈》中批評了蘇聯。而在奧地利,奧地利共產黨多處辦公室被憤怒的示威人群搗毀。此次事件與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一起對此前以斯大林主義傾向佔主導的美國共產黨造成災難性影響,黨員人數直線下降,所屬報紙《》因發行量下降於1958年停刊。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6年10月,中共中央表示,反對蘇聯武裝干涉波蘭內政,主張協商解決問題;10月23日,劉少奇、鄧小平一行抵達莫斯科,11月1日回到北京。10月3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表示“堅決要求蘇軍開進匈牙利穩定局勢”。11月3日下午,在布達佩斯的50多名中國留學生接到通知到使館避難。期間,很多匈牙利知識分子由於對中共有較好的印象,前往中國大使館請求避難,但遭到大使館方面的拒絕。11月1日,中國政府發表宣告:中國政府從波匈事件中注意到,「加強民主、獨立和平等以及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人民物質福利的要求」,「不但有利於這些國家人民民主制度的鞏固,而且有利於社會主義各國相互之間的團結」。1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支援在社會主義國家間適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維護匈牙利主權獨立。11月3日,再次發表社論,改變態度,表示支援蘇聯出兵匈牙利進行鎮壓。《人民日報》成為發表支援鎮壓最早的黨報之一。事態平息後,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於1957年1月16至17日率領的中國黨政代表團在蘇軍坦克的護送下到達布達佩斯,給新的匈牙利政權以極大支援,他將匈牙利事件定性為:“帝國主義者和他們指使下的匈牙利國內外反革命分子發動的武裝暴亂,其目的是摧毀匈牙利人民的社會主義制度,復辟資本主義。”匈牙利革命後,中共領導人毛澤東表示支援赫魯曉夫和卡達爾,他認為“匈牙利有那麼多反革命,這一下暴露出來了”,匈牙利事件“出了反而好,有膿包總要出膿”,東歐一些國家的反革命殺得太少了。
當年,11月10至15日,中共中央召開八屆二中全會,討論了匈牙利局勢。劉少奇分析了事件原因,並做出一定程度的反思,認為應“要加強人民群眾對領導機關的監督”、“國家領導人員的權力應該有一定的限制”、“國家領導人員的生活水平應該接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要懸殊”,“瑞典...內閣首相是手上拿一個皮包,搭公共汽車到首相辦公室去辦公的”、“華盛頓在革命之後,做了八年總統,又退為平民。...這樣的辦法,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參考一下,也可以退為平民?資本主義國家中有些人當過部長,當過總理,結果又去當教員,當教授,當律師,當經理,當校長。”毛澤東則認為:“東歐一些國家的基本問題就是階級鬥爭沒有搞好。……不依靠群眾進行階級鬥爭,不分清敵我,這是很危險的。”會議根據毛澤東提議,決定於1957年展開整風運動。
蘇共二十大及匈牙利革命發生前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也隨之發生了一些不穩定事件,如農民要求退社,成批的城市手工業者退社單幹,工人罷工和學生罷課,中共黨內思想動向出現波動。1957年1月,面對相關事件,毛澤東表示“蘇共二十大的颱風一刮,中國也有那麼一些螞蟻出洞。這是黨內的動搖分子,一有機會他們就要動搖。”“匈牙利事件的一個好處,就是把我們中國的這些螞蟻引出了洞”。“在匈牙利,大民主一來,把黨政軍都搞垮了。在中國,這一條是不會發生的。”“如果有人用什麼大民主來反對社會主義制度,推翻共產黨的領導,我們就對他們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後來,在反右運動期間,毛澤東發表《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的猖狂進攻的指示》,提到“這是一場大戰(戰場既在黨內,又在黨外),不打勝這一仗,社會主義是建不成的,並且有出匈牙利事件的某些危險。”期間,大批持反蘇言論者因評論匈牙利事件遭中國政府逮捕。1959年5月5日,匈牙利代表團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毛澤東向明尼赫強調,匈牙利共產黨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貢獻巨大,中國從中學習到了許多經驗。毛指著身後的駐匈牙利大使郝德青說,他提供的報告和建議幫助他評價和處理了匈牙利局勢。毛回憶說中國使館報告提到匈牙利的反革命勢力正取得越來越多的支援,警告如果蘇聯不除掉納吉政府,資本主義會在匈牙利復辟。但此後,卻從支援到強力反對,特別是中蘇論戰期間等其他場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關係惡化,畫風突變,也曾多次以“匈牙利事件”對蘇聯進行批評。
====越南民主共和國====
匈牙利革命前夕,即1956年8月到11月,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受到蘇聯去斯大林化和中國雙百方針的影響,正在開展人文佳品運動,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知識分子言論的控制,不少北越的知識分子開始向共產黨發起挑戰,批評北越照搬中共經驗,土改期間濫用暴力。9月,越共被迫承認土改中的“錯誤”,開始“糾錯”,“平反”並釋放被捕者。由於越共的土改在農村地區積怨已久,當越共認錯的訊息於10月底傳到農村後,北越義安省農民於11月5日舉行瓊瑠起義,約2萬人參加。越共不得不調動越南人民軍第325師展開鎮壓,約6000人死亡或被迫遷移。11月18日到21日,周恩來訪問河內,與越共領導人就越南和國際局勢進行會談。11月初,隨著蘇軍開始鎮壓匈牙利革命,越共開始發表文章對知識分子進行反擊。匈牙利革命鎮壓後五天,越共機關報《人民報》發表社論“我們不應允許任何人利用民主的自由和表達的自由離間黨和人民,誹謗我們的制度,在人民之間製造混亂,或者散佈有害的、反動的思想。”不過,受到當時中共的影響,越共對知識分子的反擊程度有限,一些表達異議的文章仍不時發表,直到中共次年全面展開反右運動後,越共才開始大規模對知識分子展開鎮壓。
==== 印度 ====
由於沒有歷史包袱並承認蘇聯對東歐的控制,印度與蘇聯維持著較好的外經關係。1955年,尼赫魯與赫魯曉夫、布林加寧互訪,受到對方的熱烈歡迎。訪問印度期間,蘇聯表示會恪守和平共處原則,向印度投資建設鋼鐵廠並支援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不過,直到1956年10月,印度才開始在匈牙利常駐外交官,對當時的局勢瞭解有限。因此,在事件初期,出於對局勢升級美蘇對立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擔憂以及埃及局勢,印度對譴責蘇聯有所保留,在聯合國涉及譴責性詞句的對蘇決議上投棄權票,但支援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和聯合國觀察員前往匈牙利。儘管印度屢次試圖緩和聯合國及其他國家的對蘇態度,但是並沒有獲得蘇聯的積極回應,印度的相關提議仍遭蘇聯否決。
== 平反與紀念 ==
隨著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放鬆對東歐各國的控制,1988年,納吉女兒等遇難者家屬成立了“歷史公正委員會”,要求為當年所有受害者平反、恢復名譽。6月16日納吉遇害30週年,數百人舉行示威遊行,要求為匈牙利革命平反,立刻得到廣泛支援和響應。1989年1月28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政治局委員波日高伊·伊姆雷根據調查結論宣佈:“1956年發生的事件是一場反對當時正在使國家蒙受恥辱的寡頭統治的人民起義。”3月15日匈牙利青年節,民間在裴多菲雕像前舉辦聲勢浩大的活動,呼籲為匈牙利革命平反,要求蘇聯撤軍,反對一黨制,實行言論、新聞、宗教自由的發言接連不斷,人們決定把1956年革命高潮開始的10月23日定為全國節日。6月16日,匈牙利政府為納吉等人重新舉行了隆重的國葬,30萬人參加弔唁安葬活動。東歐劇變與匈牙利實現民主化後,1989年10月16日革命33週年的紀念日,匈牙利共和國宣佈成立,將每年的10月23日確立為全國紀念日。2014年,匈牙利政府以戰爭罪和否認共產黨罪行的罪名判處原卡達爾政府二號人物,曾參與鎮壓匈牙利革命的匈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比斯庫·貝洛5年6個月徒刑,他是匈牙利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受審的原共產黨政權高官。
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前夕,在匈牙利和蘇聯簽署的雙邊關係條約前言中,戈爾巴喬夫代表蘇聯,葉利欽代表俄羅斯正式為蘇聯1956年在匈牙利的行為道歉,兩位領導人在莫斯科同時再次以口頭的形式向匈牙利外交部長表示歉意。1992年11月,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訪問匈牙利在匈牙利議會演講時再次道歉,並將俄羅斯檔案館中1956年4月到1957年7月的115件相關文獻轉交匈牙利政府。2006年3月,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訪問匈牙利時表示雖然現在的俄羅斯已不是蘇聯,但仍“為這些事情負有某種道義責任”,他在自由廣場進獻花圈並向匈牙利歸還了二戰期間被蘇聯軍隊掠走的一些珍貴古籍。
美國全國各地建有多個紀念匈牙利革命的紀念碑。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麥克阿瑟公園西北角,匈牙利裔美國人於20世紀60年代修建了一個紀念匈牙利自由戰士的方尖碑,頂部有一只可以俯瞰整個洛杉磯的美國鷹。其他還包括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敏真諦廣場,1968年科羅拉多州丹佛的匈牙利自由公園。
2006年2月13日,美國國務院紀念了匈牙利革命發生五十週年。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在與美籍匈牙利人協會舉辦的紀念活動上發表了演講,為當年匈牙利人民在追求自由和民主時做出的犧牲,匈牙利難民為美國和所在國做出的貢獻,1989年為對抗共產黨統治的東德難民提供避難所表示感激,並講到:
==相關作品==
*1957年,蘇聯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創作了《第11號交響曲》,副標題為“1905年”,以紀念在1905年血腥星期日中被沙皇俄國鎮壓的工人運動。而該作品實際上反映了匈牙利革命,肖斯塔科維奇曾說“不要忘記我是在匈牙利起義後寫下這支交響曲的。”
*2003年,匈牙利小說家、散文家,國際筆會主席康拉德·哲爾吉出版自傳《客居己鄉:一段匈牙利生活》,敘述了匈牙利革命期間的相關經歷,該書獲得2008年。
*2004年,匈牙利導演與斯洛伐克、波蘭合拍了反映納吉·伊姆雷生平的電影《》。
*2006年,美籍匈牙利電影製片人安德魯·瓦伊納和拍攝了反映匈牙利革命和水中血戰的電影《》。
*2006年,美國電影製片人劉玉玲與昆汀·塔倫蒂諾拍攝了由馬克·斯皮茨主演的紀錄片電影《自由的怒吼》,反映匈牙利革命和水中血戰。
== 參見 ==
* 恐怖之屋
* 東德六一七事件
* 波茲南事件
* 195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水中血戰
* 布拉格之春
*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 匈牙利民主化運動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書目 ===
*
*
*
*
*
* Granville, Johanna (1999) In the Line of Fire: New Archival Evidence on the Soviet Intervention in Hungary, 1956, Carl Beck Paper, no. 1307 (1999).
*
* Kertesz, Stephen D. Diplomacy in a Whirlpool: Hungary between Nazi Germany and Soviet Russi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Notre Dame, Indiana. 1953. ISBN 0-8371-7540-2.
* Michael Korda. Journey to a Revolution: A Personal Memoir and History of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of 1956. Harper Perennial (2006).
*
*
*
*
* Schmidl, Erwin A. & Ritter, László. (2006)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1956; Osprey Elite series #148.
*
*
* United Nations: Report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 on the Problem of Hungary, General Assembly, Official Records, Eleventh Session, Supplement No. 18 (A/3592), New York, 1957
* Ürményházi, Attila J.(2006)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Uprising, Budapest 1956",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 Record Id: 40312920
*
*
*
* Cox, Terry. Hungary 1956 – forty Years on. London: F. Cass, 1997. Print.
* Matthews, John P. C. Explosion: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of 1956. New York, NY: Hippocrene, 2007. Print.
* Watry, David M. Diplomacy at the Brink: Eisenhower, Churchill, and Eden in the Cold War.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4.
==外部連結==
Category:1956年匈牙利
Category:1956年蘇聯
Category:冷戰衝突
Category:匈牙利—蘇聯關係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蘇聯戰爭
Category:匈牙利戰爭
Category:共產主義政權鎮壓
Category:布達佩斯歷史
Category:匈牙利—美國關係
Category:聯合國歷史
Category:城鎮戰
Category:20世紀革命
Category:1956年衝突
Category:匈牙利革命
Category:去斯大林化
Category:歐洲起義
Category:匈朝關係
Category:匈牙利—羅馬尼亞關係
Category:意識形態競爭
Category:反蘇抵抗運動
Category:中國—匈牙利關係 |
聖雄甘地 |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尊稱聖雄甘地(),是英屬印度政治人物、印度國父、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帶領印度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他的非暴力(अहिंसा,ahimsā)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成功的印度獨立運動亦激發起其他殖民地人民為國家獨立而奮鬥,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甘地的主要信念是「真理堅固」,此鼓舞了其他民主運動人士,例如馬丁·路德·金、翁山蘇姬和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真理(सत्य,satya)及非暴力。
== 人生 ==
=== 早年 ===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在英屬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爾本德爾(當時是印度的土邦,今屬古吉拉特邦管轄)的一個印度教家庭中。他的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1822年-1885年)是當時的土邦首相。他的母親普特利巴伊·甘地(Putlibai Gandhi,?-1891年),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他們是商人的後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在1883年5月,13歲的他與14歲的卡司杜巴·甘地(1869年4月11日-1944年2月22日)成婚。他們有4個孩子,全是男孩。哈里勞·甘地(Harilal Gandhi,1888年8月23日-1948年6月18日);馬尼拉勒·甘地(Manilal Gandhi,1892年10月28日-1956年4月5日);拉姆達斯·甘地(Ramdas Gandhi,1897年1月2日-1969年4月14日);最小的德阜達·甘地(Devdas Gandhi,1900年5月22日-1957年8月3日),甘地4個兒子都有生育,他有15名孫輩。
在1888年9月4日,19歲的他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在倫敦期間,他恪守著離開印度時母親對他的教誨,不吃葷和不酗酒。儘管他試圖英國化,例如上舞蹈課程,但他卻不吃房東太太給他的羊肉與捲心菜。她給他介紹一家倫敦的素食餐館,在那裡,甘地瞭解並且成為素食主義者。他參加素食社團,並且當選執行委員會委員,他還成立了一個地方分會。據他說,這給了他組織與執行社團的寶貴經驗。他遇到的素食主義者,有些是神智學社團的成員。神智學社團由海倫娜·布拉瓦茨基於1875年成立,作為大學兄弟會的一個延伸,他們致力於研習印度印度教與佛教的經典。他們鼓勵甘地閱讀《薄伽梵歌》。此時,甘地還沒有皈依宗教,但是開始閱讀印度教、基督教與其它宗教的著作。
回國後,他取得大英帝國的律師資格。他試圖在孟買做律師。但當地的法律與英國本土的法律不太相同,因此工作有點辛苦。
=== 南非的公民權利運動 ===
thumb|《薄伽梵歌》阿周那與黑天
1893年4月,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的現狀,很是灰心。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於是他開始抗議和遊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抗議的物件擴充套件到針對全體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裡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The Black Act),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1913年9月,他參加一場抗議不按照基督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
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在南非的這些年裡,甘地從《薄伽梵歌》和列夫·託爾斯泰的作品中汲取靈感。託爾斯泰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轉變成一個個人形式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甘地翻譯託爾斯泰的《給一個印度人的信》見維基文庫s:en:A Letter to a Hindu。這封信是託爾斯泰在1908年寫給一個激進的印度民族主義者的。他們一直通訊到1910年託爾斯泰去世為止。託爾斯泰的信引用《吠陀經》的印度哲學和印度教大神毗濕奴此神的中文譯名很不統一,另有:維濕奴、維脩努等的名言來表達他對逐漸高漲的印度民族主義的看法。除此之外,甘地還受到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作品《論公民的不服從》的啟發。總之,在南非的歲月是甘地作為一個社會政治活動家的形成時期。此時公民不服從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術開始形成。
他1915年回印度,並很快地成為正在從事獨立運動的國民大會(國大黨)的領袖。透過聯合抵制英貨,甘地促進印度農村工業的發展,同時,透過宣傳非暴力抵抗,來抑制恐怖活動的暴虐,雖然他不能阻止這些恐怖活動。
雖然他經常攻擊英國政府,但是他一直宣告他尊重英國人。因此大多英國人也佩服他,雖然他們並不明白甘地行為的內部因素。
甘地開始穿一道纏腰布在印度鄉下四處演講,鼓勵使用手紡車來解除印度對蘭開夏紡織廠的依賴。他發動運動,號召印度人參加英印陸軍積極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戰。他認為這樣表現對英國的忠誠就會使英國同意印度作為大英帝國的一個自治政體而達到印度自治。但是,戰後英國拒絕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甘地號召的印度人參加一戰做出重大人員犧牲的政策沒成功。
=== 印度獨立運動 ===
一戰後,他參與國大黨的獨立運動。他以他的公民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的政治主張,獲得世界範圍的關注。他被英國當局多次逮捕。
甘地別的成功的獨立運動的戰略還有“”,即抵制外國產的商品,特別是英國產品。與此相關的還有他的關於所有印度人應該穿土布的宣傳。反對用英國的織布。甘地宣傳說印度婦女,不論貧富,應該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織布,來支援獨立運動。那時很多人認為獨立運動這些事,不適合婦女參加。甘地的這個策略把婦女加入到獨立運動中來。
1919年的阿姆利則慘案後,他支援獨立的立場更加堅決。當時英國政府和廓爾喀僱傭兵向和平政治集會的人群開槍,數以百計的錫克教徒,印度教徒,還有穆斯林被殺。除了抵制英國產品外,甘地還極力鼓勵人們抵制英國學校,法律機構,辭退政府工作,拒絕繳稅,拋棄英國給的稱號和榮譽。
1920年4月,他當選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1921年12月,他又被授予國大黨在同盟內的執行代表。在他的領導下,國大黨重組,制定新的章程。新黨章規定他的目標是爭取獨立。任何人只要交納一定的象徵性費用就可以入黨。用來規矩和管理混亂無序的運動的委員會的層次結構也被建立。國大黨由一個精英組織轉變成一個大眾化政黨。
1922年,在北方邦的Chauri Chaura爆發暴力事件後,甘地第一次宣佈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他轉向社會活動。在艾哈邁達巴德建立Sabarmati Ashram(高僧修行所),還有報紙「年輕的印度」(Young India)。他為歷史上被踐踏的種姓爭取平等的權利,尤其是為被冠「賤民」者(他稱之為「神的孩子」)爭取權利。
1922年3月18日,他被英印當局判刑6年,但是隻服了2年刑。
1929年,甘地復出,再次開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再次參加獨立運動是在1931年。國大黨當時拜訪他,希望他領導另一場大規模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他於是在1930年3月21日到4月6日領導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運動─為抗議殖民政府的食鹽公賣制,甘地從德里到艾哈邁達巴德遊行達400公里,被稱之為德里遊行(或稱「鹽隊」)。數以千計的人們徒步到海邊自己取鹽而不是給政府交稅。在全國性的抗議進行時,甘地與英國駐印總督舉行圓桌會議談判,英印當局同時重手出擊把抗議運動鎮壓下去,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告終。甘地也於1930年第二次被逮捕入獄。
1933年甘地發起第三次“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在雜誌上宣傳反暴力、反法西斯、要求獨立的願景,結果該週刊被英印當局查封,30000人被逮捕。1933年5月8日,甘地開始為期21天的絕食抗議英國政府對印度的壓迫。1933年甘地第三次被逮捕入獄。1934年夏天,他又進行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絕食。
甘地選擇在國大黨內的繼任者是尼赫魯,就是後來的總理。尼赫魯和他的政治對手Sardar Patel對於獨立的印度該走哪條路公開承認有不同意見。但是甘地更相信尼赫魯能建立保障印度人民自由的政府。1934年10月,尼赫魯主張該猛擊敵人時,不可拘泥於道德,違反甘地的純消極抵抗,甘地退出國大黨。吳俊才,〈印度史〉(修訂二版) P318
1939年3月3日他又在孟買絕食抗議印度的獨裁統治。
他曾先後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獄,在獄中透過絕食展開他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31年赴倫敦參加有關印度將來的一次圓桌會議,但並沒有結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二戰爆發。雖然甘地對法西斯侵略的受害者深表同情,但是他經與國大黨的同志們深思熟慮後,宣佈印度不會支援表面上為自由而戰的戰爭,儘管印度當時也還沒有自由。他聲稱,如果戰後印度可以獨立的話,他會與英國並肩戰鬥。
英國政府的反應是完全負面的,他們還試圖在印度的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穆斯林之間製造分裂。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發動南方作戰入侵東南亞。1942年2月,日軍全面侵佔了英屬馬來亞和英屬緬甸,重挫南亞的英軍,日本在緬甸仰光成立傀儡政權印度獨立臨時政府,即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甘地相信這時獨立是印度唯一可能的出路,他起草了一個讓英國從印度退出的草案。即第四次的(英國殖民者)“退出印度”運動,1942年8月8日草案剛剛宣佈開始,8月9日國大黨領導層和甘地在孟買就全部被英印當局逮捕入獄,一直持續到1944年。這個草案立刻引發印度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獨立運動。這個運動導致很多人的被捕和史無前例的暴力。這一時期印度各地展開大量暴力反英爭取獨立的罷工和暴動,僅1942年就有250個火車站被破壞,500個郵局受到襲擊,150個警察局被攻擊。甘地和他的支持者們清楚地說,如果印度不能獨立,就不支援戰爭。這時他甚至暗示他曾經想結束他對非暴力的支援。他說,他身邊的這個「有序的混亂狀態比真正的混亂狀態還壞」。
1944年3月,日軍入侵英屬印度,英帕爾戰役開始,為了應付日本,英國殖民當局認識到國大黨對穩定印度局勢的正面作用。以生病名義釋放甘地。甘地出獄後宣佈(英國殖民者)“退出印度”的決議作廢。
=== 印巴分治與遇刺 ===
甘地對印度的印度教信徒和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響。據說一次他一-{出}-現就使得雙方的衝突平息。他強烈反對任何把印度分成兩個國家的提議。他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合作,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
1946年印度皇家海軍和英屬印度陸軍發生全面兵變。1947年到任的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說:“猶如坐在一艘著了大火,並且裝滿火藥的大船中,一旦火藥爆炸,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
二戰之後,甘地希望印度能夠獨立並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但為了印度獨立,甘地還是與英國駐印度最後兩任總督(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和路易斯·蒙巴頓)合作制定印度獨立和分治方案。
1947年8月15日公佈,印度正式獨立。此時,甘地的許多追隨者開始尊稱他為「聖雄」。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慶祝印度的獨立,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甘地的接班人——尼赫魯成為獨立後的首位印度總理。
一些人不滿他接受印巴分治法案,也拒絕他的非暴力哲學。當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又開始暴亂衝突,甘地開始他的第15次絕食,告示大家直到停戰之後他才會進食。他成功使局勢一度穩定。但是在1948年1月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新德里前往一個祈禱會途中,遭到一名印度教狂熱分子南度藍姆·高德西槍擊死亡。中彈的瞬間,甘地還以手勢表示寬容兇手並說著:「啊…神啊…為他祝福。」在後來的審判中,高德西自稱:「在我開槍前,我真心祝福他(甘地)並當面恭敬地向他鞠躬。」隨後印度總理尼赫魯透過電臺廣播向全國發表談話時說道:「光芒已經走出我們的生命,現在遍地一片漆黑。」
== 人生信條 ==
甘地奉行的個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獨身、默想、禁慾,一週有一天不說話,放棄西方式衣服而穿印度土布做的印度傳統服裝,用紡車紡紗,參與勞動(這些信條後來被稱為甘地主義)。
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為主的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非暴力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像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對此都有所著墨。甘地在他的自傳「我的對於真理的實踐經歷」揭示他的哲學和生活方式。
thumb|200px|甘地的胸像《新貝爾格萊德》
儘管他去倫敦時曾嘗試吃肉,但後來他變成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在倫敦求學時對此寫過幾本書。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義是根深蒂固的,在他的家鄉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他嘗試不同的飲食,最終相信素食足以滿足人體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長時間禁食,並以此作為政治武器。
36歲時,他決定禁慾,變成一個徹底的禁慾主義者,禁慾是受到印度教的影響。但是他沒有離婚,據說他的這個決定沒有同他的妻子討論,而是直接向她宣佈的。
甘地每週守默一天,他相信沉默帶給他內心的平靜,這來自於印度教中的力量「沉默」和「平靜」。他在沉默時靠在紙上寫字來交流。從他37歲開始的3年半裡,甘地拒絕讀報紙,他認為塵世的喧囂比他內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從南非成功的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後,他放棄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夠被印度最貧窮的人接受,他宣揚使用家庭紡織的土布,甘地和他的跟從者使用紡車自己紡的布做衣服。這對英國的權力集團是一個威脅,因為印度人在沒有工作而空閒時,他們會從英國那裡買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國的工業就空閒了。因此國大黨早年的黨旗中就有紡車的圖案。
甘地崇尚各個宗教彼此尊重,因而沒有宣稱自己有特定的信仰,這種超越宗教的情操,源於他所著眼的並非個別宗教的名聲,而是重新著重以人為中心的向度,而非以宗教為中心的工具化思維;他不歧視、不排斥任何與自己民族不同的信仰。因此,甘地曾宣稱:「我是伊斯蘭,是印度教徒,是基督徒,也是猶太人。」這表明他的個人信念實在超越世俗的文化框架,並能實踐此精神於行動之中。然而在甘地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他反對不同種姓之間通婚,亦在一定程度上支援維持印度教中賤民階層的傳統,被後世認為是在其思想中較為爭議的部份。
此外,甘地在19世紀後期對於南非方面的政治生涯中,曾多次用極具種族主義色彩蔑稱非洲的黑人。甘地也曾在代表雅利安人的行動主義試圖證明雅利安人作為一個種族應該得到更好的待遇,而不是代表印度的所有黑人,使他在後世被部分人士批評他是種族主義者。
== 個人榮譽 ==
他的頭銜聖雄(Mahatma)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ātman,原意「偉大的靈魂」,卻常被誤以為是他的名字。這在他授予泰戈爾「Gurudeva」的稱號,意即「偉大的導師」後,1915年印度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贈予他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集於一身。
這個頭銜的使用在印度以外也被廣泛地接受,可能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時代印度和英國的複雜關係。無論如何,這個頭銜的廣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對甘地這樣一個對於非暴力和自己的信念的極其執著的人的廣泛接受相一致的。
甘地以實踐非暴力的和平方式,使印度獲得獨立,同時鼓舞世界許多國家人民勇於挺身爭取自身的公民權利,這股自由運動浪潮影響深遠。世界和平獎評審委員會於2003年,追授甘地「人類文化資產國際獎」World Peace Prize Top Honer Prize-Mahatma Gandhi WPPAC.NET. 。
== 藝術作品中的甘地 ==
關於甘地最出名的藝術作品應該是電影《甘地》。該片的導演是理查德·阿滕伯勒。主演是本·金斯利,他的一半血統也是來自古吉拉特邦。電影「The Making of the Mahatma」展示的是他在南非的21年。主演是Rajat Kapur。
在英國,有數座甘地的塑像,最著名的是在他學習法律的倫敦大學學院的附近的Tavistock Gardens。
在美國,三藩市的輪渡大樓停車場旁、休斯敦的赫爾曼公園(Herman)、紐約的聯合廣場、亞特蘭大的馬丁·路德·金紀念處、華盛頓Dupont Circle的印度使館附近等多個地方,都可以看到甘地的塑像。
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隆那和里斯本,也有甘地的雕塑。印度政府贈予加拿大的溫尼伯市一座雕塑,表達他們對將來安家於此的加拿大人權博物館的支援。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也有甘地的雕像。
== 評論及其他 ==
儘管甘地在1937年到1948年之間獲得過五次提名,但他始終沒有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多年以後,諾貝爾委員會對此公開表達過他們的遺憾。1948年甘地去世那年,諾貝爾和平獎並未頒發,原因是沒有適合的、活著的候選人;在1989年當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委員會主席說「這個獎的一部分是紀念聖雄甘地」(in part a tribute to the memory of Mahatma Gandhi)。
甘地死後,他的事蹟一直受到廣泛的評論。例如以大英帝國為例,邱吉爾首相曾對甘地有下述評價:「瞧那倫敦大學法學院出身的,長於煽動的甘地律師,現在裝成東方人所習見的苦行僧模樣,半裸著身子,居然大步走進總督府,在那兒和我們的皇帝代表進行杯葛,而他還是繼續在煽動著所謂民事的反抗。印度史,吳俊材著,三民書局(2010年),第304頁。」與此相反,愛因斯坦這樣評論甘地:「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歷史上竟走過這樣一副血肉之軀。」(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scarcely believe that such a one as this walked the earth in flesh and blood.)他又說:「我認為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們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透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1999年《時代》雜誌將其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第一名是愛因斯坦,第二位世紀風雲人物是羅斯福總統,印度的甘地列第三位,他是以個人之力抗拒專制、拯救民權和個人自由的象徵。
甘地的貢獻不會被人們遺忘。他的孫子Arun Gandhi和Rajmohan Gandhi,甚至他的重孫Tushar Gandhi也是社會政治活動家,為世界上的非暴力而努力。
甘地與印度的政治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無關,該家族是在尼赫魯女兒英迪拉和費羅茲·甘地結婚後,這個政治家族才採用甘地這個姓氏,而且費羅茲·甘地和聖雄甘地並沒有血緣關係,只是在參與印度獨立運動後將自己原先的姓氏拼寫“Ghandy”改為與聖雄甘地相同的“Gandhi”。
===國際非暴力日===
2007年聯合國大會透過決議,以聖雄甘地的生日10月2日訂立為國際非暴力日。目的是希望各國反對任何的暴力行為。
===對東亞各地區的影響===
====對20世紀初的亞洲====
=====臺灣=====
臺灣日治時代詩人王白淵留學日本期間,他不僅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文學及哲學思想產生興趣,對於甘地的印度獨立運動、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運動、社會主義運動也興致盎然,並且寄予高度的期望。他分別在1927年撰寫《詩聖泰戈爾》該文的原名應該是「魂的故鄉」,原作於1963年8月29日,後來發表在《女子師範校友會誌》第6號(1928年12月5日),日人學者板谷榮城考證,訊息來源: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頁68,底下的註93。,1930年撰寫〈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兩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藝復興與獨立運動,視為亞洲從帝國主義解放的先聲。王白淵/著,〈我的回憶錄〉,《王白淵‧荊棘的道路》(下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6月出版),頁265。
== 著作 ==
* 《甘地自傳 我體驗真理的故事》,中文版1959商務印書館
== 參見 ==
* 巴韋
* 曹晚植
* 世界的七大錯
* 蔣介石訪問印度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 Chernus, Ira. American Nonviolence: The History of an Idea, chapter 7. ISBN 978-1-57075-547-7
* Chadha, Yogesh. Gandhi: A Life. ISBN 978-0-471-35062-0
* Elst, Koenraad. Gandhi and Godse - A review and a critique. Voice of India. 2001. ISBN 978-81-85990-71-2
*
* Fischer, Louis. The Essential Gandhi: An Anthology of His Writings on His Life, Work, and Ideas. ISBN 978-1-4000-3050-7
* Gandhi, M.K. "Zionism and Antisemitism." The Gandhi Reader: A Sourcebook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Homer Jack (ed.) Grove Press, New York: 1956:317-322.
* ---"Questions on the Jews." The Gandhi Reader: A Sourcebook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Homer Jack (ed.) Grove Press, New York: 1956:322-3.
* --- "Reply to Jewish Friends." The Gandhi Reader: A Sourcebook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Homer Jack (ed.) Grove Press, New York: 1956:323-4.
* --- "Jews and Palestine." The Gandhi Reader: A Sourcebook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Homer Jack (ed.) Grove Press, New York: 1956:324-6.
* Gandhi, M.K. 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 (available at wikisource) (1929) ISBN 978-0-8070-5909-8
*
* Rune, Peter. Gandhi: A Photo biography. ISBN 978-0-7148-9279-5
* Sharp, Gene. Gandhi as a Political Strategist, with Essays on Ethics and Politics. Boston: Extending Horizon Books, 1979.
* Sofri, Gianni. Gandhi and India: A Century in Focus. (1995) ISBN 978-1-900624-12-1
== 外部連結 ==
* GandhiServe Foundation Mahatma Gandhi Research and Media Service
* MAHATMA GANDHI MEDIA AND RESEARCH SERVICE
*
* 甘地:論非暴力
* Mahatma Gandhi, the Missing Laureate諾貝爾電子博物館
Category:印度政治領袖
Category:印度哲學家
Category:英屬印度時期人物
Category:印度獨立運動人物
Category:曾入獄的領袖
Category:印度人權運動者
Category:印度素食主義者
Category:和平主義
Category:倫敦大學學院校友
Category:印度遇刺身亡者
Category:在印度被謀殺身亡者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絕食抗議者
Category:托爾斯泰主義者
Category:亞洲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古吉拉特人
Category:印度印度教徒
Category:世界和平獎獲得者
Category:遇刺身亡的政治人物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大英帝國
Category:內殿成員
Category:印度種姓制度 |
提克里特 | 提克里特( 、)位於伊拉克境內的底格里斯河河畔,在首都巴格達西北方140公里。2002年估計人口約260,000,迄2012年降至約160,000人,是撒拉丁省的首府。
== 起源 ==
“提克里特”這個名字源自底格里斯河。
== 知名人物 ==
提克里特是薩達姆·侯賽因的出生地。在薩達姆執政期間,他從家鄉起用大批鄉裡出任政府要員,以及成為他的共和國衛隊成員。2003年12月13日伊拉克時間晚上八時,薩達姆在家鄉提克里特附近的一個農場被美軍抓獲。
提克里特也是庫爾德人英雄撒拉丁的出生地。撒拉丁在公元1187年領導埃及軍隊對抗十字軍,並重新奪得耶路撒冷的控制權。
== 伊拉克內戰 ==
2014年6月11日,提克里特被ISIS攻下。
6月28日,政府軍向提克里特的遜尼派武裝分子發動了一次反擊。雙方爆發激戰。政府軍直升機對提克里特展開輪番空襲。當日,政府軍遭到頑強抵抗,被迫撤到附近一座小鎮。第二天,政府軍的地面部隊再一次向提克里特推進。
2015年3月2日,伊拉克政府軍和伊朗支援的什葉派民兵向薩拉丁省發動反攻。在伊拉克空軍支援之下,2萬至3萬名伊拉克士兵從薩邁拉向北前進,往提克里特挺進。誓言奪回「伊斯蘭國」武裝控制之下的地區。這次進攻是全省自去年六月以來最大的軍事行動。
3月8日,伊拉克政府軍逼近提克里特,並攻下提克里特市南部郊區一個名為al-Dour的小鎮,並向提克里特北面AL-Alam鎮進攻以實現對提克里特市進行南北夾擊。
3月11日,AL-Alam落入政府軍控制,並且攻入提克里特北區。
為了阻礙伊拉克部隊的推進,伊斯蘭國武裝份子將整個提克里特地區唯一橫跨底格里斯河的橋梁炸毀。該橋梁是由東方通住提克里特的唯一通道。武裝份子在市內部處狙擊手和IED炸彈,使政府軍攻勢停滯不前。
3月25日,由於戰局進入膠著狀態,美國戰機開始對提克里特的伊斯蘭國陣地發起空襲。伊拉克官員對空襲表示歡迎。但此舉卻引起由伊朗人領導的什葉派民兵的抵制,有三個民兵團體撤出提克里特的戰場以示不滿。
3月31日,原本退出戰鬥的什葉派民兵在在總理阿巴迪的請求下又重回戰場。同時,伊拉克政府軍攻入提克里特市中心,並宣佈成功解放提克里特。薩拉赫丁省政府總部和提克里特醫院都回到政府軍手中。
== 參考資料==
Category:伊拉克城市
Category:薩拉赫丁省聚居地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縮寫:),是香港職業訓練局成員院校,自創辦起一直受政府資助,前身是工業學院(,TI)及科技學院(,)。
1999年3月,兩間科技學院和七間工業學院合併成為一所協同運作的學院,並定名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現有九間分校分佈於港九新界,分別是:摩理臣山、觀塘、葵涌、黃克競、李惠利、屯門、沙田、柴灣、青衣。
== 歷史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969年成立的摩理臣山工業學院「六七十後」專業教育大本營 ,大公報,2013-02-26,至1970年代末期先後再有四間(觀塘、葵涌、黃克競、李惠利)工業學院成立,當時的工業學院都由教育司署負責管理,直到1982年移交新成立的職業訓練局營辦,並繼續接受政府的公帑資助;其時頒發的學歷主要是證書(供中三畢業學生修讀)和文憑(供中五畢業學生修讀)。1993年,由於香港理工學院(今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理工學院(今香港城市大學)準備在次年升格大學,政府於是安排職業訓練局成立兩間科技學院(柴灣、青衣)接辦兩間理工學院的高階證書及高階文憑(供中七畢業學生修讀)課程香港職業教育發展的回顧 ,香港立法會。1999年,職業訓練局旗下的7間工業學院(摩理臣山、觀塘、葵涌、黃克競、李惠利、屯門及沙田)及2間科技學院(柴灣、青衣)合併成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 運作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九間分校曾以校組(Nexus)制度管理,由三間規模較大的分校為核心,分成三個校組:柴灣校組(包括柴灣、黃克競及李惠利分校)、青衣校組(包括青衣、摩理臣山及屯門分校)和沙田校組(包括沙田、觀塘及葵涌分校),校組制度沿用至2008/09學年取消。自2009/10年度起,改行學科主導管理制度(Discipline Matrix Management System)。
== 課程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具有學科範圍評審資格,可頒授上至高階文憑的副學位。
在1970至1990年代,香港工業學院主要為中五會考生及中七預科畢業生提供全日制的文憑及證書課程,並為在職學生提供夜間制及給假調訓制的證書課程。為配合香港理工學院及城市理工學院於1993年升格大學,香港政府安排職業訓練局設立香港科技學院接辦兩間理工學院的高階證書及高階文憑課程,兩間科技學院分別位於柴灣及青衣。香港工業學院及香港科技學院於1999年改制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高階文憑的課程比例逐漸增加,並取代原先的文憑課程,而原本集中在柴灣及青衣兩間分校開辦的高階文憑及高階證書,也開始擴充套件至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各分校。學院同時為未達高階文憑入學水平的中五學生開辦基礎文憑課程(後改為基礎課程文憑),完成基礎文憑後可申請報讀高階文憑課程。
2007年,沙田分校設計系、觀塘分校印刷及數-{碼}-媒體系和葵涌分校時裝及紡織系合併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並加入青衣分校開設的相關課程。
香港於2012年推行新高中學制後,學院主要為中六完成香港中學文憑的學生,提供一年制基礎課程文憑及兩年制高階文憑課程,並為中三程度的離校生提供中專程度的職業教育課程。學院同時繼續為在職人士提供夜間的證書至高階文憑課程。學院的學術範疇包括健康及生命科學舊稱應用科學系(AS),2020年11月更名、商業、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酒店及旅遊、工程、設計、資訊科技等類別。學院除聘用全職導師外,也會邀請業內人士為部分課程提供指導。
2024年9月,本學院的資訊科技學科將會分拆為香港資訊科技學院。
== 分校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位於港九新界的九間分校:
#摩理臣山,前身為摩理臣山工業學院
#觀塘,前身為觀塘工業學院
#葵涌,前身為葵涌工業學院
#黃克競,前身為黃克競工業學院
#李惠利,前身為李惠利工業學院
#屯門,前身為屯門工業學院
#沙田,前身為沙田工業學院
#柴灣,前身為柴灣工業學院、香港科技學院(柴灣)
#青衣,前身為香港科技學院(青衣)
File:HK_IVE_MorrisonHill.JPG|摩理臣山
File:Hong Ko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Kwun Tong.jpg|觀塘
File:HK_IVE_KwaiChung.JPG|葵涌
File:IVE (HW).jpg|[[File:HK_IVE_KwaiChung.JPG|黃克競
File:Hong Ko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e Wai Lee).jpg|李惠利(調景嶺校舍)
File:Hong Ko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uen Mun).jpg|屯門
File:IVE Shatin School.jpg|沙田
File:Hong Ko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i Wan (brighter).jpg|柴灣
File:Hong_Kong_Institute_of_Vocational_Education.jpg|青衣
==「2+1國際化升學階梯」==
由2016/17學年起,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酒店、服務及旅遊學和工商管理學科新入學高階文憑學員成功完成其高階文憑課程後,均可獲指定英國大學直接取錄在香港入讀與才晉高等教育學院(SHAPE)協辦之經本地學術評審的相關學士學位銜接課程,資歷與本地大學學位等同。
== 學術表現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在研發及學術表現優秀,在國際太陽能及機械人的大學競技賽更曾代表香港的高等教育界出戰並奪得佳績。由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課程既實用又廣受專業認可,有中學畢業生為將來前途決定捨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提供的資助學位,申請入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高階文憑課程。
2017年10月,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研發的太陽能車SOPHIE VI在澳洲舉行的「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2017」,擊敗來自包括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在內多間知名大學的團隊奪得第四名。SOPHIE VI使用碳纖維製造,配備程式收集陽光、風阻、路面斜度等資料並以影象顯示,協助駕駛者以最佳速度行車,最高時速達110公里,SOPHIE VI在澳洲的競賽於5日半內成功跑完3000公里。2018年3月更獲運輸署批准可在公共路面行駛,開往香港科學館展出及與市民交流。
== 名稱 ==
由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名稱與升格為香港教育大學前的香港教育學院只是多了「專業」兩字,英文簡稱也是(HKIVE)及(HKIEd)的一個英文字母分別,加上香港社會普遍認為名稱有「大學」兩字才是大學,所以營辦學位課程的香港教育學院一直希望升格為大學,教院校長張仁良在專訪中提出「有人將教院(IEd),誤會成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教院「正名」後發展藍圖推「兩條腿」走路 ,新浪香港,2016-09-28,又承認香港教育學院的「學院」使香港教育學院的學生有自卑感教院校長張仁良專訪 ,星島日報,2016-09-28,期望教院於2016年升格為香港教育大學後可解決名稱引起的問題。
==著名校友==
===政治界===
* 鍾翰林
=== 酒店及旅遊業界 ===
* 蔡丞峰:香港葡萄酒評審協會主席
=== 工程、建築及科技界 ===
* 鄭文輝:創龍企業解決方案有限公司創辦人、人稱「香港智慧眼鏡之父」和「資訊產業新星」
* 馮威棠:端其科案有限公司董事長
* 鄧熾承:Petostar行政總裁
* 黃振球:香港警務處前總電訊工程師,國際工程技術學會香港分會前主席
=== 新聞界 ===
* 黃凱欣:香港有線電視新聞臺新聞主播
=== 設計及創意產業界 ===
* 龍慧祺:香港室內設計師
=== 演藝界 ===
* 朱健鈞:香港演員及模特兒
* 容祖兒:香港著名歌手及演員
* 鄺月恆:香港商業電臺前唱片騎師
* 陳廣仁:香港跨媒體創作人
* 鄧麗欣:香港歌手及演員,女子組合Cookies成員
* 關宛珊:香港模特兒及演員
* 劉欣宜:香港歌手及模特兒
* 關智斌:香港歌手及演員,男子組合Boy'z成員
* 林欣彤:香港歌手
* 徐菁遙:香港藝人
* 盧巧音:香港歌手 及演員
* 鄭詩君:香港歌手及演員,男子組合農夫成員
* 張彥博:香港歌手及演員
* 葉曉影:BIGO Live 合約主播/藝人、香港電影美術學會會員
* 王頌茵:香港藝人
* 陳瑞輝:香港藝人及歌手,男子組合MIRROR成員
* 蘇小小:香港藝人
=== 漁農界 ===
* 王顯中:首屆園藝及園境管理學士畢業生、註冊樹藝師校友創不同 - 王顯中: 樹木.樹人 ,VTC,2019-02-19熱愛大自然 文科生矢志成為「樹木醫生」 ,HK01,2018-12-20棄BBA入IVE 男生讀園藝追夢 ,大公網,2018-04-27自資課程資助 調高至3.08萬 ,ON.CC,2018-04-27職業專才教育 電競都有得讀 ,ON.CC,2018-04-26
== 參見 ==
*青年學院
*香港教育
*香港專上教育
==參考資料==
Category:1969年建立的教育機構
Category:香港職業學校 |
C·S·路易斯 | 克利夫·斯特普爾斯·路易斯(,),通稱C·S·路易斯()或-{zh:魯益師;zh-hans:魯益師;zh-hant:魯益師}-,其朋友及家人暱稱他為傑克(Jack),出生於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但長年居住於英格蘭,是威爾斯裔英國知名作家、詩人及護教家。他以兒童文學作品《納尼亞傳奇》而聞名於世,此外還有神學論文、中世紀文學研究等諸多著作。
路易斯是英國另一知名作家J·R·R·託爾金的好友,他們曾同在牛津大學任教。
== 簡歷 ==
路易斯於1898年出生於貝爾法斯特的一個新教徒家庭中。小時候因為討厭學校,只接受家庭教師的授課。1916年他取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就讀,期間曾被徵召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自1925年起,他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擔任研究員,任教期間,他參加名為「跡象文學社」的讀書會,並結識N·柯格希爾(牛津大學英國文學教授),以及著名的J·R·R·託爾金,這場相遇改變了他整個人生。
在這兩位朋友的影響下,1929年復活節,路易斯“痛改前非,承認上帝是上帝。我跪下,我禱告,那晚,我很可能是全英國最喪氣也最不情願但卻回頭了的浪子。”
之後在劍橋大學擔任中世紀與文藝復興英語學的教授。並成為二十世紀中葉英語世界中捍衛基督信仰最有力也最受歡迎的人。1954年,獲選為劍橋大學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期英國文學講座教授,所寫文學批評論文已成傳世之作。他是一位甚受學生愛戴的老師。而他寫的神學和具神學深度的文學作品早已膾炙人口。因而有“向懷疑者傳福音的使徒”之稱,獲到全球教會的稱讚。
== 著作 ==
=== 小說 ===
*《太空三部曲》
*#《來自寂靜的星球》(Out of the Silent Planet,1938年)
*#《漫遊金星》(Perelandra,1943年)
*#《那股邪惡的力量》(That Hideous Strength,1946年)
*《地獄來鴻》(又譯作:《大榔頭寫給蠹木的煽情書》,《魔鬼家書》)(The Screwtape Letters,1942年)
*《夢幻巴士》(The Great Divorce,1945年)
*《納尼亞傳奇》
*#《獅子·女巫·魔衣櫥》(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1950年)
*#《凱斯賓王子》(Prince Caspian: The Return to Narnia,1951年)
*#《黎明行者號》(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1952年)
*#《銀椅》(The Silver Chair,1953年)
*#《奇幻馬和傳說》(The Horse and His Boy,1954年)
*#《魔法師的外甥》(The Magician's Nephew,1955年)
*#《最終一戰》(The Last Battle,1956年)
*《裸顏》(Till We Have Faces,1956年)
*《致馬爾科姆》(Letters to Malcolm,1963年)
=== 非虛構作品 ===
*《痛苦的奧秘》(The Problem of Pain,1940年)
*《反璞歸真》(又譯作:《如此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1952年,是1941年至1944年的廣播談話內容)
*《詩篇擷思》(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1958年)
*《四種愛》(The Four Loves,1960年)
*《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1960年)
*《魯益師:寄小讀者》(又譯作:《給孩子們的信》)(C. S. Lewis: Letters to Children,1999年輯錄)
== 相關影視作品 ==
* 1993年上映的電影《》(Shadowlands),描寫路易斯晚年的愛情故事。由李察·艾登保羅導演,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路易斯,黛博拉·溫姬飾演他的妻子-美國猶太裔女詩人海倫·喬依·戴維德曼。
==身後影響==
後世的許多文學作品皆受到了C·S·路易斯作品的啟發,其中包括J·K·羅琳的《哈利波特》,羅琳曾說路易斯是她最喜歡的文學作家之一,並且表示自己從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閱讀《納尼亞傳奇》系列。
在2008年英國《泰晤士報》「1945年以來英國最偉大的50位作家」名單中,路易斯排在第十三名。
於1988年發現的小行星7644被命名為「Cslewis」,以此紀念路易斯。
在路易斯百年誕辰的1998年11月,於東貝爾法斯特豎立了一尊路易斯開啟「魔衣櫥」的雕像,是由藝術家按照路易斯青年時的樣子塑造的。
==神學思想==
===永生觀===
====人世是對天堂的提示====
魯益師認為人世間所能夠體會的「美」,乃是源自於人原始渴慾的一種迴響;而「渴慾的本身」不斷的對人們訴說在世間的美麗之外,還有著最完善、最圓滿的美。當人不斷的在周遭人事物中,體驗到一種「美」時,在人類經驗裡發現,人並無法在任何一種美的體驗當中得到最完滿的體驗,那些美只是暫時停留在當下的時光,隨後便成了記憶。魯益師(Lewis, C. S.)。《極重無比的榮耀》。鄧軍海譯。新北市:校園書房,2019
而最完的美唯有在天堂之中才能找到,一切的美就像是天堂的提示。在《夢幻巴士》一則小故事,有一個人間過世的成功畫家,來到天國的山下,他不斷執著於想要畫出驚世的畫作而不願放下自己走上天堂,過程中天堂的信使給予他如此的勸告:「你的畫作會成功,也是因為它也能讓別人從中窺見天堂。可是在這裡,你已然擁有天堂。天堂的訊息全來自於這裡,所以不用再告訴我們這裡有什麼。」路易斯(Lewis, C. S.)。《夢幻巴士》。高子梅譯。臺中市:好讀,2015。
====永生意涵====
〈生命的轉換〉:
魯益師以「造」與「生」的概念來表達永生與現世的不同。在世的人是被神所「造」,而造的意思則是由A變為B,好像是一個雕塑家造了一個人形塑像,而人形塑像可能長得很像人,但它並沒人的那種生命,會呼吸、思考。
而「生」的意思,則像是魚生魚、人生人,有著類別上的相同;所以當上帝說,人籍著耶穌基督而受生的時候,這就好像說人將要從一個塑像轉變成一個有生命氣息真實的人,如此的轉變是由Bios的自然生命轉為Zoe的靈性生命過程。路易士(Lewis, C. S.)。《反璞歸真》。汪詠梅譯。臺北市:五南,2016。
〈天堂與地獄觀〉:
魯益師認為地獄不是因為判決而進入,地獄是因著人不接受勸告而最終導致的結果。魯式以約翰福音三章十九節與十二章四十節經文指出,人會活在地獄是因為人行為之後的結果;魯益師(Lewis, C. S.)。《禱告的奧秘》。黃元哥、龐自堅、魯瑞娟譯。新北市:校園書房,2018。就好像人告訴你若是不洗澡,過幾天身體將會很臭,而造成人身體臭的原因並不是警告他的人;人的身體變臭,乃是因為人不聽勸,而一意孤行的果。
所以,地獄的意思,就是人不願活在美善之中,而是隻活在自我需求之內,魯式如此說:「地獄怎麼說都不是和天堂平行的地方;地獄是人世邊緣『外面的黑暗』,在這邊緣,存有消褪成不存在。」
天堂則是人對「美」的追求,與內心深處的渴慾有關。魯氏認為雖然人無法全然的訴說,但對於天堂的一些提示,是在我們周遭與經驗中被預嚐過的;人能夠全然體會,關鍵在於順服在上帝的意旨;當人能夠在正確的渴慾中去追求,並在追求渴慾中放棄某些來自召喚者所要人捨棄的,人反而在捨棄經驗裡經驗了天堂。如此天堂確實是地獄的對立面,因為唯有在人世邊緣內者人才能經驗祂。林鴻信。《納尼亞神學-路易斯的心靈與悸動》。新北市:校園書房,2011。
==參見==
* J·R·R·託爾金
* 跡象文學社
* 波琳·拜恩斯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返璞歸真》一書譯序
; C·S·路易斯相關傳記
* 《走進魔衣櫥:路易斯與納尼亞的閱讀地圖》,幸佳慧 著,臺灣2006年,時報出版。
* 《魯益師——魔幻王國的創造者》,梁志華 著,臺灣2006年,突破出版社。
*《聖經、魔戒與奇幻宗師》,柯林·杜瑞茲 著,臺灣2004年,啟示出版。
* 《納尼亞人:C·S·路易斯的生活與想像》,艾倫·雅各布斯 著,上海2014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外部連結==
*
*
*
*
* 魯益師 Lewis, C. S (Clive Staples):《三一教義初階 = Beyond Personality》.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56.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儲存計劃.
* 魯益師 Lewis, C. S (Clive Staples):《基督徒的信仰 = Broadcast Talks (Mere Christianity Talks Books I & II)》.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56.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儲存計劃.
* 魯益師 Lewis, C. S (Clive Staples):《基督徒的行為 = Christian Behaviour》.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62.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儲存計劃.
* 魯益師 Lewis, C. S (Clive Staples):《痛苦的奧秘 = The Problem of Pain》.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56.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儲存計劃.
* 魯益師 Lewis, C. S (Clive Staples):《地獄來鴻 = The Screwtape Letters》. 香港 : 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1958.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儲存計劃.
Category:黑丁頓人
Category:牛津作家
Category:英國兒童文學作家
Category:英國基督教神學家
Category:基督教護教士
Category:牛津大學大學學院校友
Category:愛爾蘭聖公宗教徒
Category: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陸軍人士
Category:貝爾法斯特人
Category:英國奇幻小說家
Category:20世紀英國小說家
Category:跡象文學社
Category:威爾斯裔北愛爾蘭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縮寫:),通稱國防科技大學,簡稱國防科大,正軍級,本部位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直屬的綜合性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頂尖高校之一,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 沿革 ==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前身是1953年建立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軍工”,俗稱“哈軍工”)。軍事工程學院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確定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從1953年到1966年,軍事工程學院僅招生13屆,但校友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達40餘人,超過200人被授予將官軍銜林上揚,高山仰止哈軍工,求學2015(33)。“兩彈一星”、超級計算機、隱形戰鬥機、導彈驅逐艦、核動力潛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尖端國防工程的大批骨幹均來自軍事工程學院。另外,許多軍事工程學院的校友也活躍於政商界。
1952年3月18日,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副總參謀長粟裕向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朱德、林彪呈送《關於成立軍事工程學院的報告》。經周恩來、朱德、林彪審閱後,1952年3月26日毛澤東批示“同意”。由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獲得批准創辦。
1952年6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致函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布林加寧,請蘇聯按5個系的規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派遣專家和顧問。1952年7月11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陳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1952年,中央軍委決定,以西南軍區第二高階步兵學校、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的部分幹部為基礎,籌建軍事工程學院。中央軍委還決定,建成後的軍事工程學院應當為全軍各軍兵種培養軍事科學技術人才,校址設在哈爾濱市,並且要求軍事工程學院於1953年9月1日開學。
1952年8月22日,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了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1952年9月1日在北京市恭儉衚衕59號開始辦公。籌備委員會由陳賡、徐立行、李懋之、張衍、黃景文、胡翔九、張述祖、任新民、沈正功、趙子立10人組成,主任委員陳賡,副主任委員徐立行。1952年9月16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了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臨時黨委。陳賡、徐立行、李懋之、張衍、胡翔九、黃景文任臨時黨委委員,陳賡任臨時黨委書記。該院成立之後, 先後有三百多位各個專業的蘇聯專家參與了學院的建設, 至到60年代中蘇關係完全破裂。
1952年11月24日,中央軍委批准了軍事工程學院請調教授的報告。中央軍委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下達“為軍事工程學院抽調300名助教及1000名學員的指示”。1952年11月26日,軍事工程學院向中央軍委呈報了校舍建築初步計劃。1952年12月15日,中央軍委批准軍事工程學院成立建築委員會。1953年1月30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軍事工程學院委員會。1953年2月21日,中央軍委命令:軍事工程學院隸屬中央軍委各總部直接領導。軍事工程學院下設6個部,5個系,22個專科,24個本科生專業。5個系是:一系空軍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軍工程系,四系裝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1953年4月25日,基建工程動工。1953年5月13日,蘇聯顧問團抵達軍事工程學院。1953年5月15日,毛澤東批示,軍事工程學院每年畢業學員以800人為限。1953年8月26日,毛澤東為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學員開學頒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訓詞》,為軍事工程學院題寫了《工學》報名。
1953年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大會舉行,副總參謀長張宗遜代表中央軍委參加。周恩來、朱德、賀龍、劉伯承、羅榮桓等為學院題詞。1953年9月1日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建校日。
1955年9月1日,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改為五年。1955年9月,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科學教育部制定了《研究生班暫行條例(草案)》。1958年7月,軍械部軍械科學研究所遷來,轄屬於炮兵工程系。1958年8月1日,學院首批科研成果在北京展出。
1958年12月,學院成立導彈工程系。1959年9月,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延長為五年半,少數專業延長為六年;取消一年的預科教育。1959年11月19日,院長陳賡向中央軍委提出將學院分建、改建的建議。1959年12月23日,周恩來視察學院。1959年12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別組建各兵種的工程學院。1960年6月,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階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後為南京理工大學)。1960年6月,學院成立原子化學防護系。1960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學院成立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1960年8月15日,蘇聯政府撤走在學院工作的全部蘇聯專家。
1961年5月,裝甲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1961年6月,工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後遷南京,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1961年7月5日,中央軍委第94次辦公會議作出了將軍事工程學院教學業務工作劃歸國防科委領導等決定。1961年7月26日,周恩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關於幹部子弟在軍事工程學院學習的表現彙報材料上作了批示。1961年8月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林彪視察學院。1961年8月,原子化學防護系遷往長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工程學院(後遷北京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學校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技術學校,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院)。1961年8月,學院成立原子工程系、電子工程系。1961年9月,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一律改成五年。
1962年1月10日,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劉居英、政委謝有法命令,公佈《關於保證學員學習時間的規定》和《關於保證教師業務時間的規定》。1962年1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同意將軍事工程學院教師(不含政治、軍事教員)職務名稱改成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不再稱主任教員、教員。1962年2月19日,學院頒佈《軍事工程學院教學工作條例(草案)》。1962年5月18日至23日,學院召開招生工作會議,根據周恩來批示,學院招生不再由組織保送,一律參加全國統考。1962年6月18日,周恩來第二次視察學院。1962年6月,學院專業從64個調整為45個,同時修訂了教學大綱,學制分為五年、六年兩種。1962年12月,羅瑞卿在中央軍委辦公會議上向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劉居英傳達了葉劍英、陳毅、羅榮桓、劉伯承四位元帥對學院的指示。1963年9月1日,軍事工程學院慶祝建院十週年,三總部領導張愛萍、李聚奎、徐立清來院參加慶祝活動。
1964年2月21日,軍事工程學院黨委下達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指示,並且樹立了軍事工程學院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先進典型張金槐。1964年7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來學院視察。
1965年5月5日,中央軍委決定,軍事工程學院劃歸國防科委建制領導。1965年5月15日,學院撤銷了保證學員學習時間和保證教師業務時間的“兩道命令”。1965年8月17日,毛澤東批轉《關於軍事工程學院第一批參加農村社教運動的報告》。1965年9月21日,學院黨委制定了“三段教學,四至五年”教改方案,專業從45個調整為33個。
===哈爾濱工程學院===
196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關於軍事工程學院等三所院校改變管理體制的報告》,決定自1966年1月1日起,三所院校改成地方體制,仍歸國防科委領導。其中,軍事工程學院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1965年12月19日,中央軍委通知,經周恩來同意,軍事工程學院改制可以推遲至1966年4月1日起執行。
1966年4月,被指責為全軍四個“不突出政治”的落後單位之一的軍事工程學院,被集體轉業,退出軍隊序列,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仍隸屬國防科委。
1966年4月,成立電子計算機系。1966年5月11日,根據中共黑龍江省委部署,哈爾濱工程學院召開“文化大革命”誓師動員大會,成立“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1966年7月22日,任允中率領中共黑龍江省委工作隊進駐學院。
1967年1月31日,“軍工紅色造反者聯合接管委員會”奪取院、系兩級黨政大權。2月18日,“軍工紅色造反者革命委員會”成立。6月1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軍工紅色造反者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革命委員會”。
1968年3月,哈爾濱工程學院開始“清理階級隊伍”。1968年8月29日,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派出“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哈爾濱工程學院。1968年11月15日,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相關檔案規定,對畢業生進行了分配。
1969年8月,根據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通知,學院736名幹部參加了“赴邊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1969年12月4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傳達中央軍委指示:決定學院內遷至三線辦學,偏重軍工遷至長沙。1969年12月20日,國防科委傳達中央軍委指示:學院主體(院直領導機關、4個系以及基層單位)內遷長沙;航空工程系遷西安,併入西北工業大學;原子工程系遷四川省重慶市北碚,組建重慶工業大學(後該系調出併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艦船工程系留在哈爾濱,更名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後為哈爾濱工程大學);風洞實驗室更名風洞研究所(後為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
===長沙工學院===
1970年1月29日,國防科委傳達國務院、中央軍委通知:自2月15日起,哈爾濱工程學院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1970年5月2日,中央軍委批覆,長沙工程兵學院營房移交國防科委。1970年5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批覆國防科委的報告,同意哈爾濱工程學院營房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1970年6月1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哈爾濱工程學院內遷長沙,更名“長沙工學院”,歸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領導。1970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長沙工學院由湖南省革命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南省軍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實行雙重領導。1970年10月,學院教職工開始分成4批遷往長沙。1970年11月8日廣州軍區批覆,舟橋八十四團營房移交長沙工學院使用。1970年11月14日,廣州軍區派出工作組全面領導學院工作,工作組組長韓凱亞,副組長丁原昌。1970年12月3日,經廣州軍區批准,學院啟用“長沙工學院”公章。1970年12月,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指示,原哈爾濱工程學院64萬多平方米校舍、近10萬件營具全部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黑龍江省軍區。
1971年12月3日,國務院業務組和軍委辦公會議批准,長沙工學院的任務主要是為第七機械工業部培養技術人員,兼顧國防科委直屬研究院、基地和第二炮兵、湖南地區的需要。1972年4月8日,“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學院招收的第一期短學制大學生開學。1972年4月11日,經中共湖南省委批准,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成立。1972年11月13日,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向毛澤東、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呈送關於請求恢復或重建軍事工程學院的報告。並且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還透過廣州軍區的領導,要求將長沙工學院重歸部隊序列。但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的請求沒有獲得回覆。
1973年7月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重慶工業大學,原哈工大的相關專業遷回哈爾濱工業大學;原軍工二系調歸長沙工學院建制。1973年8月9日,廣州軍區工作組奉命撤出長沙工學院,長沙工學院工作由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副書記張文峰主持。1974年4月25日,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派工宣隊進駐長沙工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thumb|250px|right|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大門
1972年8月6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得知哈爾濱工程學院已經分建和內遷,十分惋惜,並提出是否能恢復軍事工程學院。1973年,周恩來在中央軍委召開的一次專委會上再次提到該問題。1973年,葉劍英在見到劉居英時,也詢問為何將哈爾濱工程學院拆散。
1975年,鄧小平復出主持中央和中央軍委工作後,很快指示國防科委拿出“以長沙工學院為基礎,籌辦國防科技大學”的具體方案。但不久,鄧小平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下臺,上述方案被擱置。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1977年3月20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專業、體制再次調整。院機關設四部一辦,下設4個系(不含核武器系)、22個專業、1個研究所、1個工廠。1977年春,長沙工學院領導以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的名義,向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葉劍英呈交報告,請求恢復軍事工程學院或成立國防科技大學。同時,他們還到北京向副總參謀長李達、楊成武彙報。同年7月,長沙工學院副院長張文峰到北京,準備向國防科委領導彙報學院情況。
1977年7月23日,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在自己家中接見了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負責人張文峰以及主管教學工作的高勇,鄧小平說自己在1975年便想在軍隊搞一所國防科技大學,自高中直接招生(這是針對“文革”期間廢除高考、招收僅有初中文化的工農兵學員而言),同意他們上報以長沙工學院為基礎、組建國防科技大學的方案。
1977年8月25日,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國防科委呈送《關於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的意見的報告》,經國防科委上報中央軍委。1977年9月1日,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審閱該報告,批示“同意。由張愛萍同志負責落實”,並將該報告批送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羅瑞卿、張愛萍。隨後,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等領導在報告上批示“同意”。1977年9月1日,長沙工學院在高考中錄取的582名本科生開學(此處似有誤,1977年8月4日早晨,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親自主持召開了由33位全國各地的著名科學家、教授以及科學和教育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鄧小平決定恢復中斷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1977年高考由各省分別命題和組織考試,在12月舉辦,例如北京市高考是1977年12月7-9日,共3天。1978年高考,全國首次實施統一命題,分省錄取。自此,分省錄取的制度基本沿用到現在。當(1977)年高考錄取者是1978年春季入學)。
1977年9月26日至30日,國防科委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國防科技大學籌備工作會議。會議由國防科委副主任李光軍主持,國防科委、二機部、七機部、第二炮兵及長沙工學院的代表與會。10月3日晚和10月4日下午,國防科委黨委常委會討論了國防科技大學籌建方案,決定體制要上報軍委,列入軍隊序列,名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10月6日,國防科委錢學森接見長沙工學院代表,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專業設定問題和大家座談。10月8日,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接見長沙工學院代表。1977年10月中旬,國防科委向國務院、中央軍委呈報了《關於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請示報告》。
1978年6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關於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通知》(國發〔1978〕110號檔案),決定將長沙工學院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自1978年10月1日起歸屬國防科委建制領導,列入軍隊序列,執行兵團級職權,1978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教職工為現役軍人,學生不穿軍裝不入伍。
1979年1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臨時委員會成立。1979年4月21日,國防科委頒發國防科技大學體制編制表,下設3個部、9個系、23個專業、39個教研室、13個研究室。1980年9月25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召開。1984年9月25日,國務院批准14所大學為重點建設院校,國防科技大學為其中之一。1984年12月,經中央軍委批准,學校本科生專業調整為25個;應用力學系更名為航天技術系。1984年12月,經國家科委批准,學校設電腦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86年12月,經中央軍委批准,學校材料燃料系改稱材料科學與應用化學系,精密機械系改稱精密機械與儀器系,航天技術系兼研究所,應用物理系兼研究所,電子技術系兼研究所。
學校是國務院首批批准有權授予碩士、博士學位的院校。1985年1月30日成立研究生院,是全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1989年6月30日,中央軍委決定將國防科技大學列入軍隊院校編制序列,任務由主要為國防工業部門培訓人才改成為全軍培養高階專業工程技術人才。學校仍舊隸屬於教育部和國防科工委管理。老生仍不入伍。1992年8月28日,根據《全軍軍官院校任務規劃表》、《全軍院校編制系統表》,國防科技大學執行正軍級職權,學校機關設師級部、處、辦8個,下設9個系、1個基礎部,同時學校調整領導班子。1995年從教育部和國防科工委劃歸到總參謀部管理,畢業生文憑從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校文憑改為總參軍事院校文憑。
1999年6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炮兵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工程兵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政治學院併入,組建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成為全軍5所綜合大學之一,直屬中央軍委,執行副大軍區級職權。該校受國防部和教育部雙重領導。併入的三校沿革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炮兵學院:1978年6月在長沙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地面炮兵學校,1986年6月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炮兵學院。1999年井入國防科技大學,成為國防科技大學炮兵學院(2004年撤銷)。
*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工程兵學院:1950年12月在南京成立華東軍區工兵指揮部兼工兵學校,後相繼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工程兵學校,1969年8月撤銷。1978年7月在長沙恢復重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學校。1986年6月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工程兵學院。1999年併入國防科技大學,成為國防科技大學工程兵學院國防科技大學工程兵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1(3):2。2004年6月,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原工程兵學院、原學員旅、原人文與管理學院軍事教育系合併組建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政治學院:1949年8月在長沙成立成立華中軍政大學湖南分校,後相繼改為中南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政治幹部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政治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軍政幹部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文化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政治軍官進修學院。1993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政治學院。1999年併入國防科技大學,成為國防科技大學政治學院(2004年撤銷)。2004年6月,以原四所院校擔任政治理論教學的教員為基礎,組建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1996年,學校是第一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計劃的院校。2004年,學校成為軍隊唯一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計劃的院校。學校也是軍隊唯一納入國家“雙一流”建設支援的院校。1991年3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視察學校。2003年,江澤民為學校題寫“厚德博學、強軍興國”校訓。2007年,胡錦濤勉勵學校為推進科技強軍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2013年11月5日,習近平視察學校並發表講話,號召“加快建設具有我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努力把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辦成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
2017年改革前,學校分為四個校區,均在長沙市。一號院位於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109號,是學校本部。二號院位於長沙市天心區新開鋪路1186號,是原長沙炮兵學院的校址。三號院位於長沙市開福區福元路1號,是原長沙工程兵學院的校址。四號院位於長沙市天心區芙蓉中路869號,是原長沙政治學院的校址。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2017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資訊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訊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為基礎重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校本部設在長沙,內設學院位於長沙、南京、武漢、合肥等地。學校是直屬中央軍委領導的軍隊綜合性大學。
2017年7月19日,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大會暨軍隊院校、科研機構、訓練機構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授軍旗、致訓詞,出席座談會並發表講話。習近平在訓詞中說,“國防科技大學是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和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要緊跟世界軍事科技發展潮流,適應打贏資訊化區域性戰爭要求,抓好通用專業人才和聯合作戰保障人才培養,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努力建設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
2023年8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資訊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整體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對外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洛陽校區。。
== 機構設定 ==
;院所設定
*理學院
*計算機學院
*電子科學學院
*前沿交叉學科學院
*智慧科學學院
*系統工程學院
*空天科學學院
*外國語學院
*資訊通訊學院
*電子對抗學院
*氣象海洋學院
*軍政基礎教育學院
*研究生院
*第六十三研究所
;管理機構
==歷任領導==
;校長
# 陳賡 大將(1952年7月11日—1961年3月16日逝世,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 劉居英 少將(1961年7月24日—1966年3月,軍事工程學院院長;1966年3月—8月撤職,哈爾濱工程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 張衍(1978年9月13日—1983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張良起 少將(1983年12月21日—1990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陳啟智 中將(1990年6月30日—1994年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郭桂蓉 少將(1994年2月—1996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溫熙森 中將(1996年7月—2008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張育林 中將(2008年7月—2011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楊學軍 中將(2011年6月—2017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王溪,領銜世界運算速度的總設計師——記201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得者、國防科技大學校長楊學軍,中國科技產業2011(11):73-73
# 鄧小剛 少將(2017年7月—2019年12月)
# 黎湘 少將(2019年12月—)
;副校長
* 劉居英(1954年2月28日—1961年7月,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
* 李懋之(1961年12月24日—1966年3月,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
* 張文峰(1966年3月—1979年1月,哈爾濱工程學院、長沙工學院副院長;1979年1月22日—1983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曹鶴蓀(1966年3月—1979年1月,哈爾濱工程學院、長沙工學院副院長;1979年1月22日—1983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周明鸂(1979年1月22日—1983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孫本旺(1979年7月24日—1985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慈雲桂(1979年7月24日—1985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張志勇(1980年5月5日—1985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陳啟智 少將(1983年12月21日—1990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夏銘智 少將(1986年9月2日—1992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郭桂蓉 少將(1990年6月30日—1994年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朱宗德 少將(1992年3月17日—1999年4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溫熙森 少將(1994年2月—1996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曹秉晉 少將(1999年7月—2003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齊治昌 少將(1999年7月—2001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張惠鈞 少將(1997年7月—2003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盧錫誠 少將(2000年12月—2006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許楚鑫 少將(2001年12月—2006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張銀福 少將(2002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沈永平 少將(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匡興華 少將(?—?,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莊釗文 少將(2006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周良柱 少將(2006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楊學軍 少將(2009年—2011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王廣臣 少將(2010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鄧小剛 少將(2011年6月—2017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沈志宇 少將(2013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 劉澤金 少將(2017年7月—)
* 王懷民 少將(2017年7月—2020年7月)
* 吳建軍少將(2020年7月—)
* 凌仕明 少將(2017年7月—)
;政治委員
# 陳賡 大將(1953年9月—1958年5月,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
# 謝有法 中將(1958年5月1日—1966年4月,軍事工程學院政治委員)
# 李東野(1979年2月10日—1983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委員)
# 汪浩 少將(1983年12月21日—1990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委員)
# 劉中山 中將(1990年6月30日—1994年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委員)
# 趙吉祥 少將(1994年2月—1999年4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委員)
# 遲萬春 中將(1999年4月—2002年11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委員)
# 黃獻中 中將(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委員)
# 徐一天 海軍中將(2005年12月—2010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委員)
# 王建偉 中將(2010年7月—2017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委員)
# 劉念光 中將(2017年7月—2020年12月)
# 傅愛國 空軍少將(2020年12月—)
;副政治委員
* 劉有光(1954年12月13日—1957年11月,軍事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
* 張子明(1961年12月24日—1966年3月,軍事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
* 李開湘(1962年5月26日—1966年3月,軍事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
* 董啟強(1979年1月20日—1985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
* 姚書梅(1979年4月29日—1985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
* 王永德 少將(1992年8月28日—1995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
* 趙吉祥 少將(1993年2月6日—1994年2月;1999年4月—2003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
* 吳昌孝 少將(1994年2月—1998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
* 張鵬飛 少將(1995年7月—1999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
* 歐陽學德 少將(2000年8月—2008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
* 於起龍 少將(2003年7月—2010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
* 李寧 少將(2010年—2016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
* 史衍良 少將(2016年9月—2017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2017年7月—,國防科技大學副政治委員)
* 劉文軍 少將(2017年7月—)
;顧問
*張文峰(1983年12月21日—?,副兵團職顧問)
; 訓練部教育長
(原稱訓練部部長,後改稱教育長)
* 陳啟智(1981年7月—1985年3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訓練部部長)
* 吳國平 少將(1985年3月—1991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訓練部部長)
* 溫熙森 少將(1991年8月—1992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訓練部部長;1992年8月—1994年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育長)
* 齊治昌 少將(1994年2月—1996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育長)
* 沈永平 少將(1996年12月—2004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育長)
* 周良柱 少將(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育長)
* 楊學軍 少將(2007年—2009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育長)
* 曾淳 少將(2009年—2017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育長)
* 王懷民 少將(2017年7月—2020年7月,副校長兼)
* 吳建軍少將(2020年7月—,副校長兼)
;政治部主任
(政治部後對外稱人力資源部)
* 張峰 少將(1985年6月—1990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部主任)
* 吳昌孝 少將(1990年6月—1994年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部主任)
* 張鵬飛 少將(1994年2月—1999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部主任)
* 歐陽學德 少將(1999年6月—2000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部主任)
* 黃獻忠 少將(2000年8月—2003年1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部主任)
* 王慶錄 少將(2003年1月—2006年11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部主任)
* 張繼溫 少將(2006年11月—2011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部主任)
* 周建設 少將(2011年—2015年5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部主任)
* 劉文軍 少將(2015年5月—2017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政治部主任)
;科研部部長
*張銀福 少將(1999年6月—2002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科研部部長)
*沈志宇 少將(2002年6月—2013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科研部部長)
*劉澤金 少將(2013年—2017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科研部部長)
;校務部部長
*徐行 少將(1985年7月—1992年9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務部部長)
*段才正 少將(1992年9月—1996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務部部長)
*肖兵 少將(1996年12月—2003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務部部長)
*王廣臣 少將(2003年12月—2010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務部部長)
*黃華田 少將(2010年—2017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務部部長)
;研究生院院長
*陳啟智 少將(1985年3月—1990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郭桂蓉 少將(1990年6月—1994年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溫熙森 少將(1994年2月—1999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張育林 少將(2001年7月—2002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曾淳 少將(2002年7月—2008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王振國 少將(2008年—2017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歐陽學德 少將(2000年8月—2008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兼)
*於起龍 少將(2008年—2010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兼)
*李寧 少將(2010年—2016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政治委員兼)
== 院士 ==
|-
| valign="top" |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0年 數理學部 莊逢甘
1980年 技術科學部 任新民、梁守槃、慈雲桂
1993年 基礎科學部 周興銘
1993年 地學部 文聖常
1995年 化學學部 朱起鶴
2001年 技術科學部 莊逢辰、高玉臣
2003年 技術科學部 邢球痕、盧柯
2003年 數學物理學部 陸埮
2009年 技術科學部 於起峰
2011年 資訊科學部 楊學軍
|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4年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李鴻志
1995年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懋祥、楊士莪、王興治、徐濱士、李明
1995年 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 郭桂蓉
1997年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高伯龍
1997年 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 趙伊君、陳火旺
1999年 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 鐘山、盧錫城
1999年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李釗
1999年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王澤山
1999年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彭先覺
2001年 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 宮先儀
2001年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王哲榮
2001年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鄭穎人
2001年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顧金才
2001年 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 潘德爐
2003年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劉怡昕、宋文驄、黃瑞松、徐玉如
2003年 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 馬遠良
2003年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王景全
2017年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王振國
2017年 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 劉澤金
== 排名聲譽 ==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龔盛輝,國防之光: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紀實,人民出版社,2009年
*國防科技大學校史編審委員會 編,國防科技大學校史,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年
*滕敘兗,哈軍工傳,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
== 外部連結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 參見 ==
*國防科技大學站
* 中央軍委直屬: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導彈工程系
*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資訊化部各直屬高校
* 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制裁
Category:中央軍委直屬院校
Category:中央軍委正軍級單位
Category:長沙高等院校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科技研究機構
Category: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獎單位
Category:被美國政府制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