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44
208k
| name
stringlengths 2
75
| level
stringclasses 3
values | abandon_note
stringclasses 2
values | modified_date
stringlengths 8
8
| api_updated_date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中區都市基礎工程分署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各區都市基礎工程分署組織準則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中區都市基礎工程分署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南區都市基礎工程分署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各區都市基礎工程分署組織準則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南區都市基礎工程分署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下水道工程分署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下水道工程分署組織規程第 4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下水道工程分署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以下簡稱本署)為處理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特訂定本規程。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2 條 署長綜理署務,並指揮、監督所屬機關及人員;副署長襄助署長處理署務。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3 條 主任秘書權責如下: 一、文稿之綜核及代判。 二、機密及重要文件之處理。 三、各單位之協調及權責問題之核議。 四、重要會議之籌辦。 五、其他交辦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4 條 本署設下列組、室: 一、綜合計劃組,分三科辦事。 二、環境規劃組,分三科辦事。 三、遊憩管理組,分三科辦事。 四、保育解說組,分三科辦事。 五、秘書室。 六、人事室。 七、政風室。 八、主計室。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5 條 綜合計劃組掌理事項如下: 一、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之管理政策制度之規劃及推動。 二、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保育與海岸管理相關法規之研擬、修訂及解釋。 三、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之選定、劃定、變更與廢止之規劃、審議、推動及督導。 四、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計畫之擬訂、變更及審議。 五、濕地之評定、變更與廢止之規劃、審議、推動及督導。 六、濕地保育利用計畫之擬訂、變更及審議,濕地影響說明書申請許可之審議。 七、整體海岸管理計畫、海岸保護與海岸防護計畫之擬訂、變更及審議。 八、一級海岸保護區原合法使用不合海岸保護計畫之認定補償許可及廢止事項之審議。 九、近岸海域、公有自然沙灘獨占性使用與特定區位內申請許可、變更及廢止之審議。 十、其他有關綜合計劃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6 條 環境規劃組掌理事項如下: 一、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中程計畫、年度施政計畫、基金之規劃、協調及督導。 二、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事業計畫之擬訂、規劃、審議、推動及督導。 三、濕地經營管理、保育利用計畫之推動、協調及督導。 四、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之土地取得、撥用、處分之規劃、協調及督導。 五、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之公共安全與整體服務之推動、協調及督導。 六、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區域內棲地復育、景觀復舊、保育與遊憩設施、環境維護之推動、協調及督導。 七、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建築管理之推動及督導。 八、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空間、環境管理維護、防災資訊之建立、應用及其他有關資訊管理事項。 九、其他有關環境規劃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7 條 遊憩管理組掌理事項如下: 一、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遊憩服務、生態旅遊之協調、推動及督導。 二、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遊憩品質監測管理、服務資訊調查建立之協調、推動及督導。 三、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山域與水域遊憩服務系統之建置、推動及維護。 四、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山域及水域遊憩安全宣導工作。 五、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災害防救緊急應變處理之協調、推動及督導。 六、結合在地社區居民、原住民族、國內民間團體參與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永續共榮發展之規劃、協調及推動。 七、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海岸地區在地居民與原住民族傳統自然人文保育智慧活化應用之規劃及推動。 八、濕地標章之審核、管理、推動及督導。 九、其他有關遊憩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8 條 保育解說組掌理事項如下: 一、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自然、人文資源調查研究計畫之推動及督導。 二、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提供國內外生物科學研究基地之推動、協調及督導。 三、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立及應用。 四、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產學研鏈結、創研、應用推廣之規劃、協調、推動及督導。 五、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之解說教育政策制度之規劃、推動及督導。 六、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之環境倫理、全齡環境教育之規劃、推動及督導。 七、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地區志願服務政策制度之規劃、推動及督導。 八、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與海岸地區人才培訓之推動及督導。 九、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海岸地區參與國際保育、國內外多元合作組織相關活動與資訊交流之規劃、協調及推動。 十、其他有關保育解說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9 條 秘書室掌理事項如下: 一、會報及議事之處理。 二、國會聯絡及媒體公關事務。 三、文書、檔案、印信、出納、財物、營繕、採購及其他事務管理。 四、法令疑義之研究及諮詢。 五、訴訟、訴願及國家賠償案件之協辦。 六、不屬其他各組、室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10 條 人事室掌理本署人事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11 條 政風室掌理本署政風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12 條 主計室掌理本署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13 條 本署處理業務,實施分層負責制度,依分層負責明細表逐級授權決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第 14 條 本規程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處務規程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為處理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訂定本細則。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2 條 處長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處長襄助處長處理處務。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3 條 秘書權責如下: 一、工作計畫之擬編。 二、文稿之綜核及代判。 三、各單位業務之協調。 四、行政事務之管理。 五、會議之籌備、出席或主持。 六、其他交辦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4 條 本處設下列科、室、站: 一、企劃經理科。 二、環境維護科。 三、遊憩服務科。 四、保育研究科。 五、解說教育科。 六、行政室。 七、人事室。 八、主計室。 九、管理站。 前項第九款管理站,以四站為上限。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5 條 企劃經理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國家公園計畫之擬訂、規劃、執行、檢討及變更。 二、本國家公園區域(以下簡稱本區域)內土地分區使用申請案件之審核。 三、本區域內土地利用規劃及使用管制之研擬。 四、本區域內用地之取得。 五、本區域內國家公園事業之規劃。 六、國家公園法規之蒐集、研究、整理及編纂。 七、違反國家公園法事項之處理。 八、本區域內違章建築之查報認定。 九、本區域內公眾參與與住民夥伴關係建立之推動及執行。 十、其他有關企劃經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6 條 環境維護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各項設施及維護工程之規劃。 二、本區域內各項設施與維護工程之測量設計、發包、施工及監督。 三、本區域內經管土地之防災治理工程。 四、本區域內各項建築之管理及違章建築之拆除。 五、本區域內各項建築物建築執照之核發。 六、本區域內無障礙設施之建置及管理。 七、其他有關環境維護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7 條 遊憩服務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遊憩區之經營管理。 二、本區域內遊憩事業與生態旅遊之推動及督導。 三、本區域內遊憩設施之維護管理。 四、各遊客服務中心與遊憩據點之經營管理及督導。 五、本區域內遊憩品質及服務資訊之調查。 六、本區域內遊客安全維護工作之協助及執行。 七、本區域內門票與公園設施收費標準之研訂及收費之管理。 八、本區域內災害防救緊急應變之處理。 九、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十、其他有關遊憩服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8 條 保育研究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自然生態之保育研究及調查監測計畫之執行。 二、本區域內自然資源、地形、地質、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調查、研究及管理。 三、本區域內瀕臨滅絕、稀有野生物種棲地保育或復育計畫之執行。 四、本區域內學術研究採集申請之核發及管理。 五、本處保育研究圖書期刊資料之建立管理。 六、本區域內保育觀測研究站之管理與科研基地之建置及研究資料之科普化推廣。 七、研究採集計畫人員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八、本區域內生物性災害或違法盜採、盜獵、盜伐毀損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行為之處理復舊及監督。 九、參與國際保育組織與相關交流活動之規劃及推動。 十、其他有關保育研究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9 條 解說教育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解說系統之規劃、研究及推廣。 二、解說資訊、生態資源與環境教育專書之編印、視聽媒體之設計及製作。 三、本區域內自然資源、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資料之蒐集、編製、貯存及解說展示。 四、解說人員專業訓練課程之策劃、執行及合格證書之核發。 五、本區域內生態保育宣導之策劃及遊客解說之服務。 六、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計畫之擬訂及執行。 七、本區域內志願服務工作規劃、招募、人員訓練及運用。 八、其他有關解說教育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0 條 行政室掌理事項如下: 一、文書、總務、資訊、研考、公關及廳舍業務。 二、不屬其他各科、室、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1 條 人事室掌理本處人事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2 條 主計室掌理本處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3 條 管理站掌理轄區內事項如下: 一、自然資源之維護、保育及巡查。 二、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維護管理。 三、遊憩服務、宣導解說及安全維護。 四、遊客服務中心與各項公共設施之清潔及維護管理。 五、各項急難救助之協助。 六、違反國家公園法、建築法事項之巡查勸導、違規通報及相關會勘。 七、其他有關轄區內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4 條 本處處理業務,實施分層負責制度,依分層負責明細表逐級授權決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5 條 本細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為處理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訂定本細則。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2 條 處長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處長襄助處長處理處務。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3 條 秘書權責如下: 一、工作計畫之擬編。 二、文稿之綜核及代判。 三、各單位業務之協調。 四、行政事務之管理。 五、會議之籌備、出席或主持。 六、其他交辦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4 條 本處設下列科、室、站: 一、企劃經理科。 二、環境維護科。 三、遊憩服務科。 四、保育研究科。 五、解說教育科。 六、行政室。 七、人事室。 八、主計室。 九、管理站。 前項第九款管理站,以四站為上限。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5 條 企劃經理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國家公園計畫之擬訂、規劃、執行、檢討及變更。 二、本國家公園區域(以下簡稱本區域)內土地分區使用申請案件之審核。 三、本區域內土地利用規劃及使用管制之研擬。 四、本區域內用地之取得。 五、本區域內國家公園事業之規劃。 六、國家公園法規之蒐集、研究、整理及編纂。 七、違反國家公園法事項之處理。 八、本區域內違章建築之查報認定。 九、本區域內公眾參與與住民夥伴關係建立之推動及執行;資訊系統管理維護及管制考核事項。 十、其他有關企劃經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6 條 環境維護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各項設施及維護工程之規劃。 二、本區域內各項設施與維護工程之測量設計、發包、施工及監督。 三、本區域內經管土地之防災治理工程。 四、本區域內各項建築之管理及違章建築之拆除。 五、本區域內各項建築物建築執照之核發。 六、本區域內無障礙設施之建置及管理。 七、其他有關環境維護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7 條 遊憩服務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遊憩區之經營管理。 二、本區域內遊憩事業與生態旅遊之推動及督導。 三、本區域內遊憩設施之維護管理。 四、各遊客服務中心與遊憩據點之經營管理及督導。 五、本區域內遊憩品質及服務資訊之調查。 六、本區域內遊客安全維護工作之協助及執行。 七、本區域內門票與公園設施收費標準之研訂及收費之管理。 八、本區域內災害防救緊急應變之處理。 九、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十、其他有關遊憩服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8 條 保育研究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自然生態之保育研究及調查監測計畫之執行。 二、本區域內自然資源、地形、地質、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調查、研究及管理。 三、本區域內瀕臨滅絕、稀有野生物種棲地保育或復育計畫之執行。 四、本區域內學術研究採集申請之核發及管理。 五、本處保育研究圖書期刊資料之建立管理。 六、本區域內保育觀測研究站之管理與科研基地之建置及研究資料之科普化推廣。 七、研究採集計畫人員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八、本區域內生物性災害或違法盜採、盜獵、盜伐毀損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行為之處理復舊及監督。 九、參與國際保育組織與相關交流活動之規劃及推動。 十、其他有關保育研究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9 條 解說教育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解說系統之規劃、研究及推廣。 二、解說資訊、生態資源與環境教育專書之編印、視聽媒體之設計及製作。 三、本區域內自然資源、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資料之蒐集、編製、貯存及解說展示。 四、解說人員專業訓練課程之策劃、執行及合格證書之核發。 五、本區域內生態保育宣導之策劃及遊客解說之服務。 六、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計畫之擬訂及執行。 七、本區域內志願服務工作規劃、招募、人員訓練及運用。 八、其他有關解說教育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0 條 行政室掌理事項如下: 一、文書、總務、公關及廳舍業務。 二、不屬其他各科、室、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1 條 人事室掌理本處人事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2 條 主計室掌理本處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3 條 管理站掌理轄區內事項如下: 一、自然資源之維護、保育及巡查。 二、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維護管理。 三、遊憩服務、宣導解說及安全維護。 四、遊客服務中心與各項公共設施之清潔及維護管理。 五、各項急難救助之協助。 六、違反國家公園法、建築法事項之巡查勸導、違規通報及相關會勘。 七、其他有關轄區內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4 條 本處處理業務,實施分層負責制度,依分層負責明細表逐級授權決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5 條 本細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為處理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訂定本細則。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2 條 處長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處長襄助處長處理處務。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3 條 秘書權責如下: 一、工作計畫之擬編。 二、文稿之綜核及代判。 三、各單位業務之協調。 四、行政事務之管理。 五、會議之籌備、出席或主持。 六、其他交辦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4 條 本處設下列科、室、站: 一、企劃經理科。 二、環境維護科。 三、遊憩服務科。 四、保育研究科。 五、解說教育科。 六、行政室。 七、人事室。 八、主計室。 九、管理站。 前項第九款管理站,以四站為上限。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5 條 企劃經理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國家公園計畫之擬訂、規劃、執行、檢討及變更。 二、本國家公園區域(以下簡稱本區域)內土地分區使用申請案件之審核。 三、本區域內土地利用規劃及使用管制之研擬。 四、本區域內用地之取得。 五、本區域內國家公園事業之規劃。 六、國家公園法規之蒐集、研究、整理及編纂。 七、違反國家公園法事項之處理。 八、本區域內公眾參與與住民夥伴關係建立之推動及執行。 九、其他有關企劃經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6 條 環境維護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各項設施及維護工程之規劃。 二、本區域內各項設施與維護工程之測量設計、發包、施工及監督。 三、本區域內經管土地之防災治理工程。 四、本區域內各項建築之管理。 五、本區域內各項建築物建築執照之核發。 六、本區域內無障礙設施之建置及管理。 七、其他有關環境維護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7 條 遊憩服務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遊憩區之經營管理。 二、本區域內遊憩事業與生態旅遊之推動及督導。 三、本區域內遊憩設施之維護管理。 四、各遊客服務中心與遊憩據點之經營管理及督導。 五、本區域內遊憩品質及服務資訊之調查。 六、本區域內遊客安全維護工作之協助及執行。 七、本區域內門票與公園設施收費標準之研訂及收費之管理。 八、本區域內災害防救緊急應變之處理。 九、本區域內違章建築之查報、認定及拆除。 十、其他有關遊憩服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8 條 保育研究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自然生態之保育研究及調查監測計畫之執行。 二、本區域內自然資源、地形、地質、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調查、研究及管理。 三、本區域內瀕臨滅絕、稀有野生物種棲地保育或復育計畫之執行。 四、本區域內學術研究採集申請之核發及管理。 五、本處保育研究圖書期刊資料之建立管理。 六、本區域內保育觀測研究站之管理與科研基地之建置及研究資料之科普化推廣。 七、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八、本區域內生物性災害或違法盜採、盜獵、盜伐毀損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行為之處理復舊及監督。 九、參與國際保育組織與相關交流活動之規劃及推動。 十、其他有關保育研究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9 條 解說教育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解說系統之規劃、研究及推廣。 二、解說資訊、生態資源與環境教育專書之編印、視聽媒體之設計及製作。 三、本區域內自然資源、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資料之蒐集、編製、貯存及解說展示。 四、解說人員專業訓練課程之策劃、執行及合格證書之核發。 五、本區域內生態保育宣導之策劃及遊客解說之服務。 六、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計畫之擬訂及執行。 七、本區域內志願服務工作規劃、招募、人員訓練及運用。 八、其他有關解說教育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0 條 行政室掌理事項如下: 一、文書、總務、資訊、研考、公關及廳舍業務。 二、不屬其他各科、室、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1 條 人事室掌理本處人事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2 條 主計室掌理本處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3 條 管理站掌理轄區內事項如下: 一、自然資源之維護、保育及巡查。 二、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維護管理。 三、遊憩服務、宣導解說及安全維護。 四、遊客服務站與各項公共設施之清潔及維護管理。 五、各項急難救助之協助。 六、違反國家公園法、建築法事項之巡查勸導、違規通報及相關會勘。 七、其他有關轄區內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4 條 本處處理業務,實施分層負責制度,依分層負責明細表逐級授權決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5 條 本細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為處理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訂定本細則。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2 條 處長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處長襄助處長處理處務。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3 條 秘書權責如下: 一、工作計畫之擬編。 二、文稿之綜核及代判。 三、各單位業務之協調。 四、行政事務之管理。 五、會議之籌備、出席或主持。 六、其他交辦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4 條 本處設下列科、室、站: 一、企劃經理科。 二、環境維護科。 三、遊憩服務科。 四、保育研究科。 五、解說教育科。 六、行政室。 七、人事室八、主計室九、管理站。 前項第九款管理站,以四站為上限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5 條 企劃經理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國家公園計畫之擬訂、規劃、執行、檢討及變更。 二、本國家公園區域(以下簡稱本區域)內土地分區使用申請案件之審核。 三、本區域內土地利用規劃及使用管制之研擬。 四、本區域內用地之取得。 五、本區域內國家公園事業之規劃。 六、國家公園法規之蒐集、研究、整理及編纂。 七、違反國家公園法事項之處理。 八、本區域內公眾參與與住民夥伴關係建立之推動及執行;資訊系統管理維護及管制考核事項。 九、其他有關企劃經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6 條 環境維護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各項設施及維護工程之規劃。 二、本區域內各項設施與維護工程之測量設計、發包、施工及監督。 三、本區域內經管土地之防災治理工程。 四、本區域內各項建築之管理及違章建築之認定。 五、本區域內各項建築物建築執照之核發。 六、本區域內無障礙設施之建置及管理。 七、其他有關環境維護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7 條 遊憩服務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遊憩區之經營管理。 二、本區域內遊憩事業與生態旅遊之推動及督導。 三、本區域內遊憩設施之維護管理。 四、各遊客服務中心與遊憩據點之經營管理及督導。 五、本區域內遊憩品質及服務資訊之調查。 六、本區域內遊客安全維護工作之協助及執行;門票與公園設施收費標準之研訂及收費之管理。 七、本區域內違章建築之拆除。 八、本區域內災害防救緊急應變之處理。 九、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十、其他有關遊憩服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8 條 保育研究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自然生態之保育研究及調查監測計畫之執行。 二、本區域內自然資源、地形、地質、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調查、研究及管理。 三、本區域內瀕臨滅絕、稀有野生物種棲地保育或復育計畫之執行。 四、本區域內學術研究採集申請之核發及管理。 五、本區域內保育觀測研究站之管理與科研基地之建置及研究資料之科普化推廣。 六、研究採集計畫人員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七、本區域內生物性災害或違法盜採、盜獵、盜伐毀損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行為之處理復舊及監督。 八、參與國際保育組織與相關交流活動之規劃及推動。 九、其他有關保育研究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9 條 解說教育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解說系統之規劃、研究及推廣。 二、解說資訊、生態資源與環境教育專書之編印、視聽媒體之設計及製作。 三、本區域內自然資源、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資料之蒐集、編製、貯存及解說展示。 四、解說人員專業訓練課程之策劃、執行及合格證書之核發。 五、本區域內生態保育宣導之策劃及遊客解說之服務。 六、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計畫之擬訂及執行。 七、本處圖書期刊資料之建立管理。 八、本區域內志願服務工作規劃、招募、人員訓練及運用。 九、其他有關解說教育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0 條 行政室掌理事項如下: 一、文書、總務、公關及廳舍業務。 二、不屬其他各科、室、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1 條 人事室掌理本處人事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2 條 主計室掌理本處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3 條 管理站掌理轄區內事項如下: 一、自然資源之維護、保育及巡查。 二、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維護管理。 三、遊憩服務、宣導解說及安全維護。 四、遊客中心與各項公共設施之清潔及維護管理。 五、各項急難救助之協助。 六、違章建築之查報。 七、違反國家公園法、建築法事項之巡查勸導、違規通報及相關會勘。 八、其他有關轄區內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4 條 本處處理業務,實施分層負責制度,依分層負責明細表逐級授權決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5 條 本細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為處理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訂定本細則。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2 條 處長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處長襄助處長處理處務。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3 條 秘書權責如下: 一、工作計畫之擬編。 二、文稿之綜核及代判。 三、各單位業務之協調。 四、行政事務之管理。 五、會議之籌備、出席或主持。 六、其他交辦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4 條 本處設下列科、室、站: 一、企劃經理科。 二、環境維護科。 三、遊憩服務科。 四、保育研究科。 五、解說教育科。 六、行政室。 七、人事室。 八、主計室。 九、管理站。 前項第九款管理站,以三站為上限。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5 條 企劃經理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國家公園計畫之擬訂、規劃、執行、檢討及變更。 二、本國家公園區域(以下簡稱本區域)內土地分區使用申請案件之審核。 三、本區域內土地利用規劃及使用管制之研擬。 四、本區域內用地之取得。 五、本區域內國家公園事業之規劃。 六、國家公園法規之蒐集、研究、整理及編纂。 七、違反國家公園法事項之處理。 八、本區域內違章建築之查報認定。 九、本區域內公眾參與與住民夥伴關係建立之推動及執行;資訊系統管理維護及管制考核事項。 十、其他有關企劃經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6 條 環境維護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各項設施及維護工程之規劃。 二、本區域內各項設施與維護工程之測量設計、發包、施工及監督。 三、本區域內經管土地之防災治理工程。 四、本區域內各項建築之管理及違章建築之拆除。 五、本區域內各項建築物建築執照之核發。 六、本區域內無障礙設施之建置及管理。 七、其他有關環境維護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7 條 遊憩服務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遊憩區之經營管理。 二、本區域內遊憩事業與生態旅遊之推動及督導。 三、本區域內遊憩設施之維護管理。 四、各遊客服務中心與遊憩據點之經營管理及督導。 五、本區域內遊憩品質及服務資訊之調查。 六、本區域內遊客安全維護工作之協助及執行。 七、本區域內門票與公園設施收費標準之研訂及收費之管理。 八、本區域內災害防救緊急應變之處理。 九、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十、其他有關遊憩服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8 條 保育研究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自然生態之保育研究及調查監測計畫之執行。 二、本區域內自然資源、地形、地質、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調查、研究及管理。 三、本區域內瀕臨滅絕、稀有野生物種棲地保育或復育計畫之執行。 四、本區域內學術研究採集申請之核發及管理。 五、本處保育研究圖書期刊資料之建立管理。 六、本區域內保育觀測研究站之管理與科研基地之建置及研究資料之科普化推廣。 七、研究採集計畫人員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八、本區域內生物性災害或違法盜採、盜獵、盜伐毀損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行為之處理復舊及監督。 九、參與國際保育組織與相關交流活動之規劃及推動。 十、其他有關保育研究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9 條 解說教育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解說系統之規劃、研究及推廣。 二、解說資訊、生態資源與環境教育專書之編印、視聽媒體之設計及製作。 三、本區域內自然資源、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資料之蒐集、編製、貯存及解說展示。 四、解說人員專業訓練課程之策劃、執行及合格證書之核發。 五、本區域內生態保育宣導之策劃及遊客解說之服務。 六、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計畫之擬訂、執行及傳媒聯繫發布事項。 七、本區域內志願服務工作規劃、招募、人員訓練及運用。 八、其他有關解說教育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0 條 行政室掌理事項如下: 一、文書、總務及廳舍業務。 二、不屬其他各科、室、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1 條 人事室掌理本處人事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2 條 主計室掌理本處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3 條 管理站掌理轄區內事項如下: 一、自然資源之維護、保育及巡查。 二、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維護管理。 三、遊憩服務、宣導解說及安全維護。 四、遊客中心與各項公共設施之清潔及維護管理。 五、各項急難救助之協助。 六、違反國家公園法、建築法事項之巡查勸導、違規通報及相關會勘。 七、其他有關轄區內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4 條 本處處理業務,實施分層負責制度,依分層負責明細表逐級授權決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5 條 本細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為處理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訂定本細則。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2 條 處長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處長襄助處長處理處務。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3 條 秘書權責如下: 一、工作計畫之擬編。 二、文稿之綜核及代判。 三、各單位業務之協調。 四、行政事務之管理。 五、會議之籌備、出席或主持。 六、其他交辦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4 條 本處設下列科、室、站: 一、企劃經理科。 二、環境維護科。 三、遊憩服務科。 四、保育研究科。 五、解說教育科。 六、行政室。 七、人事室。 八、主計室。 九、管理站。 前項第九款管理站,以三站為上限。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5 條 企劃經理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國家公園計畫之擬訂、規劃、執行、檢討及變更。 二、本國家公園區域(以下簡稱本區域)內土地分區使用申請案件之審核。 三、本區域內土地利用規劃及使用管制之研擬。 四、本區域內用地之取得。 五、本區域內國家公園事業之規劃。 六、國家公園法規之蒐集、研究、整理及編纂。 七、違反國家公園法事項之處理。 八、本區域內違章建築之查報。 九、本區域內公眾參與與住民夥伴關係建立之推動、執行及管制考核事項。 十、其他有關企劃經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6 條 環境維護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各項設施及維護工程之規劃。 二、本區域內各項設施與維護工程之測量設計、發包、施工及監督。 三、本區域內經管土地之防災治理工程。 四、本區域內各項建築之管理及違章建築之認定。 五、本區域內各項建築物建築執照及舊屋證明之核發。 六、本區域內傳統聚落建築風貌及軍事史蹟設施之保存維護。 七、本區域內無障礙設施之建置及管理。 八、其他有關環境維護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7 條 遊憩服務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遊憩區之經營管理。 二、本區域內遊憩事業與生態旅遊之推動及督導。 三、本區域內遊憩設施之維護管理。 四、各遊客服務中心與遊憩據點之經營管理及督導。 五、本區域內遊憩品質及服務資訊之調查。 六、本區域內遊客安全維護工作之協助及執行。 七、本區域內門票與公園設施收費標準之研訂及收費之管理。 八、本區域內災害防救緊急應變之處理。 九、本區域內違章建築之拆除。 十、其他有關遊憩服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8 條 保育研究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自然生態之保育研究及調查監測計畫之執行。 二、本區域內自然資源、地形、地質、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調查、研究及管理。 三、本區域內瀕臨滅絕、稀有野生物種棲地保育或復育計畫之執行。 四、本區域內學術研究採集申請之核發及管理。 五、本處保育研究圖書期刊資料之建立管理。 六、本區域內環境監測、科研基地之建置及研究資料之科普化推廣。 七、本區域內生物性災害之處理復舊及監督。 八、參與國際保育組織與相關交流活動之規劃及推動。 九、其他有關保育研究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9 條 解說教育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解說系統之規劃、研究及推廣。 二、解說資訊、生態資源與環境教育專書之編印、視聽媒體之設計及製作。 三、本區域內自然資源、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資料之蒐集、編製、貯存及解說展示。 四、解說人員專業訓練課程之策劃、執行及合格證書之核發。 五、本區域內生態保育宣導之策劃及遊客解說之服務。 六、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計畫之擬訂、執行及傳媒聯繫發布事項。 七、本區域內志願服務工作規劃、招募、人員訓練及運用。 八、其他有關解說教育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0 條 行政室掌理事項如下: 一、文書、總務、資訊及廳舍業務。 二、不屬其他各科、室、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1 條 人事室掌理本處人事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2 條 主計室掌理本處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3 條 管理站掌理轄區內事項如下: 一、自然資源之維護、保育及巡查。 二、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維護管理。 三、遊憩服務、宣導解說及安全維護。 四、遊客服務中心與各項公共設施之清潔及維護管理。 五、各項急難救助之協助。 六、違反國家公園法、建築法事項之巡查勸導、違規通報及相關會勘。 七、其他有關轄區內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4 條 本處處理業務,實施分層負責制度,依分層負責明細表逐級授權決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5 條 本細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為處理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訂定本細則。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2 條 處長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處長襄助處長處理處務。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3 條 秘書權責如下: 一、工作計畫之擬編。 二、文稿之綜核及代判。 三、各單位業務之協調。 四、會議之籌備、出席或主持。 五、其他交辦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4 條 本處設下列科、室、站: 一、企劃經理科。 二、環境維護科。 三、保育研究科。 四、解說教育科。 五、行政室。 六、管理站。 前項第六款管理站,以三站為上限。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5 條 企劃經理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國家公園計畫之擬訂、規劃、執行、檢討及變更。 二、本處轄管各國家公園區域(以下簡稱本區域)內土地分區使用申請案件之審核。 三、本區域內土地利用規劃與使用管制之研擬及用地之取得。 四、本區域內國家公園事業之規劃。 五、國家公園法規之蒐集、研究、整理及編纂。 六、本區域內遊憩活動及事業相關違規事項之裁處。 七、違反國家公園法事項之處理。 八、本區域內違章建築之認定。 九、本區域內公眾參與與住民夥伴關係建立之推動及執行;資訊系統管理維護及管制考核事項。 十、其他有關企劃經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6 條 環境維護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各項設施及維護工程之規劃。 二、本區域內各項設施與維護工程之測量設計、發包、施工及監督。 三、本區域內各項建築之管理及違章建築之拆除。 四、本區域內復舊造林及海陸域景觀維護。 五、本區域內遊憩設施之設置。 六、本區域內無障礙設施之建置及管理。 七、本區域內災害防救緊急應變之處理。 八、其他有關環境維護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7 條 保育研究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自然生態之保育研究及調查監測計畫之執行。 二、本區域內自然資源、地形、地質、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調查、研究及管理。 三、本區域內瀕臨滅絕、稀有野生物種棲地保育或復育計畫之執行。 四、本區域內學術研究採集申請之核發及管理。 五、本處保育研究圖書期刊資料之建立管理。 六、本區域內保育觀測研究站之管理、科研基地之建置及研究資料之科普化推廣。 七、研究採集計畫人員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八、本區域內生物性災害或違法盜採、盜獵、盜伐毀損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行為之處理復舊及監督。 九、參與國際保育組織與相關交流活動之規劃及推動。 十、其他有關保育研究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8 條 解說教育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解說系統之規劃、研究及推廣。 二、解說資訊、生態資源與環境教育專書之編印、視聽媒體之設計及製作。 三、本區域內自然資源、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資料之蒐集、編製、貯存及解說展示。 四、解說人員專業訓練課程之策劃、執行及合格證書之核發。 五、本區域內生態保育宣導之策劃及遊客解說之服務。 六、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計畫之擬訂及執行。 七、本區域內遊憩區之經營管理、遊憩事業與生態旅遊之推動及督導。 八、本區域內遊憩品質及服務資訊之調查。 九、本區域內志願服務工作規劃、招募、人員訓練及運用。 十、其他有關遊憩服務及解說教育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9 條 行政室掌理事項如下: 一、文書、總務、公關及廳舍業務。 二、不屬其他各科、室、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0 條 本處置人事管理員,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1 條 本處置主計員,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2 條 管理站掌理轄區內事項如下: 一、自然資源之維護、保育及巡查。 二、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維護管理。 三、遊憩服務、宣導解說及安全維護。 四、本處轄管各項公共設施之清潔及維護管理。 五、各項急難救助之協助。 六、違章建築之查報。 七、遊憩區、遊客服務中心與遊憩據點之經營管理及督導。 八、遊客安全維護工作之協助及執行。 九、違反國家公園法、建築法事項之巡查勸導、違規通報及相關會勘。 十、其他有關轄區內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3 條 本處處理業務,實施分層負責制度,依分層負責明細表逐級授權決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4 條 本細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為處理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訂定本細則。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2 條 處長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處長襄助處長處理處務。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3 條 秘書權責如下: 一、工作計畫之擬編。 二、文稿之綜核及代判。 三、各單位業務之協調。 四、行政事務之管理。 五、會議之籌備、出席或主持。 六、其他交辦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4 條 本處設下列科、室、站: 一、企劃經理科。 二、環境維護科。 三、保育研究科。 四、解說教育科。 五、行政室。 六、管理站。 前項第六款管理站,以一站為上限。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5 條 企劃經理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國家公園計畫之擬訂、規劃、執行、檢討及變更。 二、本國家公園區域(以下簡稱本區域)內土地分區使用申請案件之審核。 三、本區域內土地利用規劃與使用管制之研擬及用地之取得。 四、本區域內國家公園事業之規劃。 五、國家公園法規之蒐集、研究、整理及編纂。 六、違反國家公園法事項之處理。 七、本區域內違章建築之查報。 八、本區域內公眾參與與住民夥伴關係建立之推動、執行及管制考核事項。 九、本區域內災害防救緊急應變之處理。 十、其他有關企劃經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6 條 環境維護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各項設施及維護工程之規劃。 二、本區域內各項設施與維護工程之測量設計、發包、施工及監督。 三、本區域內經管土地之防災治理工程。 四、本區域內各項建築之管理與違章建築之認定及拆除。 五、本區域內各項建築物建築執照之核發。 六、本區域內復舊造林及景觀維護。 七、本區域內遊憩設施之維護管理。 八、其他有關環境維護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7 條 保育研究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自然生態之保育研究及調查監測計畫之執行。 二、本區域內自然資源、地形、地質、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調查、研究及管理。 三、本區域內瀕臨滅絕、稀有野生物種棲地保育或復育計畫之執行。 四、本區域內學術研究採集申請之核發及管理。 五、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六、本處保育研究圖書期刊資料之建立管理。 七、本區域內生態環境之評估、檢覈與科研基地之建置及研究資料之科普化推廣。 八、本區域內生物性災害或違法盜採、盜獵、盜伐毀損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行為之處理復舊及監督。 九、參與國際保育組織與相關交流活動之規劃及推動。 十、其他有關保育研究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8 條 解說教育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解說系統之規劃、研究及推廣。 二、解說資訊、生態資源與環境教育專書之編印、視聽媒體之設計及製作。 三、本區域內自然資源、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資料之蒐集、編製、貯存及解說展示。 四、解說人員專業訓練課程之策劃、執行及合格證書之核發。 五、本區域內生態保育宣導之策劃、遊客解說服務與生態旅遊之推動及督導。 六、本區域內遊憩區之經營管理。 七、本區域內遊客安全維護工作之協助及執行。 八、本區域內遊憩事業之推動督導、門票與公園設施收費標準之研訂及收費之管理。 九、本區域內志願服務工作規劃、招募、人員訓練及運用。 十、其他有關遊憩服務及解說教育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9 條 行政室掌理事項如下: 一、文書、總務、資訊、公關及廳舍業務。 二、不屬其他各科、室、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0 條 本處置人事管理員,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1 條 本處置主計員,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2 條 管理站掌理轄區內事項如下: 一、自然資源之維護、研究、保育及巡查。 二、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維護管理。 三、遊憩服務、宣導解說及安全維護。 四、遊客服務中心與各項公共設施之清潔及維護管理。 五、各項急難救助之協助。 六、違反國家公園法、建築法事項之巡查勸導、違規通報及相關會勘。 七、其他有關轄區內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3 條 本處處理業務,實施分層負責制度,依分層負責明細表逐級授權決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4 條 本細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為辦理各國家公園業務,特設各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管理處)。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 第 2 條 管理處依其轄管區域掌理下列事項: 一、國家公園計畫之擬訂、檢討及變更。 二、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之保育、研究及人文史蹟之保存活化利用。 三、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及生態旅遊之推動。 四、國家公園土地利用之規劃及經營管理。 五、國家公園事業投資與經營之審核、管理及監督。 六、國家公園公共服務設施之興建、利用及環境維護。 七、其他有關管理業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 第 3 條 管理處置處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副處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 第 4 條 管理處置秘書,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 第 5 條 管理處各職稱之官等職等及員額,另以編制表定之。 各職稱之官等職等,依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 第 6 條 本準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組織規程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為辦理國家自然公園業務,特設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組織規程 第 2 條 本處掌理下列事項: 一、國家自然公園計畫之擬訂、檢討及變更。 二、國家自然公園生物多樣性之保育、研究及人文史蹟之保存活化利用。 三、國家自然公園環境教育及生態旅遊之推動。 四、國家自然公園土地利用之規劃及經營管理。 五、國家自然公園事業之投資、經營、監督及管理。 六、國家自然公園公共服務設施之興建、利用及環境維護。 七、淺山與其周邊生態系之規劃及經營。 八、其他有關國家自然公園之經營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組織規程 第 3 條 本處置處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副處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組織規程 第 4 條 本處置秘書,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組織規程 第 5 條 本處各職稱之官等職等及員額,另以編制表定之。 各職稱之官等職等,依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組織規程 第 6 條 本規程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組織規程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組織法第 6 條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組織準則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1 編 註:本編制表依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組織規程第 5 條第 1 項訂定,內容請參閱相關圖表附檔。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編制表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 條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為處理內部單位之分工職掌,訂定本細則。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2 條 處長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處長襄助處長處理處務。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3 條 秘書權責如下: 一、工作計畫之擬編。 二、文稿之綜核及代判。 三、各單位業務之協調。 四、行政事務之管理。 五、會議之籌備、出席或主持。 六、其他交辦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4 條 本處設下列科、室、站: 一、企劃經理科。 二、遊憩服務科。 三、保育解說科。 四、行政室。 五、管理站。 前項第五款管理站,以二站為上限。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5 條 企劃經理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國家自然公園計畫之擬訂、規劃、執行、檢討及變更。 二、國家自然公園區域(以下簡稱本區域)內土地分區使用申請案件之審核。 三、本區域內土地利用規劃及使用管制之研擬。 四、本區域內用地之取得。 五、本區域內國家自然公園事業之規劃。 六、國家公園法規之蒐集、研究、整理及編纂。 七、違反國家公園法事項之處理。 八、本區域內違章建築之查報認定。 九、本區域內公眾參與與住民夥伴關係建立之推動及執行;災害防救緊急應變之處理;資訊系統之管理維護及管制考核。 十、其他有關企劃經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6 條 遊憩服務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遊憩區之經營管理。 二、本區域內遊憩事業與生態旅遊之推動及督導。 三、本區域內遊憩品質及服務資訊之調查。 四、本區域內遊客安全維護工作之協助及執行。 五、本區域內門票與公園設施收費標準之研訂及收費之管理。 六、本區域內各項設施與維護工程之規劃、測量設計、發包、施工及監督。 七、本區域內經管土地之防災治理工程及遊憩設施之維護管理。 八、本區域內各項建築之管理及違章建築之拆除、建築物建築執照之核發。 九、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之許可及執行。 十、其他有關遊憩服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7 條 保育解說科掌理事項如下: 一、本區域內自然生態之保育研究、調查監測計畫之執行、生態保育宣導之策劃及遊客解說之服務。 二、本區域內自然資源、地形、地質、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蒐集、編製、調查、研究、貯存、管理及解說展示。 三、本區域內瀕臨滅絕、稀有野生物種棲地保育或復育計畫之執行。 四、本區域內學術研究採集申請之核發與管理及保育研究圖書期刊資料之建立管理。 五、本區域內環境監測、科研基地之建置及研究資料之科普化推廣。 六、本區域內生物性災害或違法盜採、盜獵、盜伐毀損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行為之處理復舊及監督。 七、參與國際保育組織與相關交流活動之規劃及推動。 八、本區域內解說系統、解說人員專業訓練與環境教育計畫之規劃、研究、執行、推廣及傳媒聯繫發布事項。 九、本處解說資訊、生態資源、環境教育專書之編印與視聽媒體之設計及製作;本區域內志願服務工作規劃、招募、人員訓練及運用。 十、其他有關保育解說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8 條 行政室掌理事項如下: 一、文書、總務及廳舍業務。 二、不屬其他各科、室、站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9 條 本處置人事管理員,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0 條 本處置主計員,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1 條 管理站掌理轄區內事項如下: 一、自然資源之維護、保育及巡查。 二、文化資產或其他人文史蹟之維護管理。 三、遊憩服務、宣導解說及安全維護。 四、遊客服務中心與各項公共設施之興建、整建、清潔及維護管理。 五、科研基地之建置、推廣與原生植栽種植及養護。 六、環境教育之規劃、執行、推廣、管理及與公私部門連結夥伴關係。 七、土地之取得、撥交、維護管理與場地借用及管理。 八、各項急難救助之協助、違反國家公園法、建築法事項之巡查勸導、違規通報及相關會勘。 九、其他有關轄區內之管理事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2 條 本處處理業務,實施分層負責制度,依分層負責明細表逐級授權決定。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第 13 條 本細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施行。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事細則 | 命令 | 20231116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經濟部受理戰略性高科技貨品鑑定收費標準 第 1 條 本標準依規費法第十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經濟部受理戰略性高科技貨品鑑定收費標準 第 2 條 經濟部受理輸出入貨品是否屬於戰略性高科技貨品之鑑定申請,應依本標準向申請人收費。
經濟部受理戰略性高科技貨品鑑定收費標準 第 3 條 申請一項貨品之鑑定,其費用以一件計之,每件收費新臺幣二千元整。 本標準所適用鑑定,以書面鑑定為原則,實物鑑定為例外。 須至現場進行實物鑑定者,應參照國內出差旅費報支要點規定,加收鑑定人員所需交通費、雜費及住宿費。
經濟部受理戰略性高科技貨品鑑定收費標準 第 4 條 本標準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
| 經濟部受理戰略性高科技貨品鑑定收費標準 | 命令 | 20231129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二十七條之一第五項規定訂定之。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2 條 本辦法之用詞,定義如下: 一、投資人:指以現金投資於經文化部(以下簡稱本部)核定之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之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不包括第三條第二項所定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或其他公司、有限合夥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 二、申請人:指依本辦法申請本部核定之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發起人。 三、專案發起人:指發起專案,與各共同投資人簽訂投資協議書,且為執行該專案之人,其資格限於依我國法令設立之公司、有限合夥事業、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 四、投資期間達二年:指投資人自繳納股款、出資額或投資額之日起算,連續持有新發行股份、出資額或投資額達二年。 五、有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年度:指投資人之所得稅結算申報有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申報無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但經稅捐稽徵機關核定有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之年度。 六、抵減各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指抵減稅捐稽徵機關核定投資人之各年度營利事業課稅所得額按所得稅法規定稅率計算之應納稅額,及稅捐稽徵機關核定投資人之上一年度未分配盈餘按所得稅法規定稅率計算之應加徵稅額。 七、創立:指依我國法令完成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設立登記。 八、增資擴充:指依我國法令完成增資變更登記。 九、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指由行政院核定後經本部公告之產業。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3 條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以現金投資於本部核定之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成為其投資人且投資期間達二年者,得以其投資金額百分之二十,自有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年度起,按投資年度順序,依序於五年內抵減各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前項投資人如為創業投資事業,其依規定原可抵減之金額,應由其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依持有該創業投資事業股份或出資額比例,計算該股東或合夥人可享投資抵減金額,自創業投資事業成為投資人第三年度起,按創業投資事業投資年度順序,依序於五年內抵減該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各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於同一年度適用前二項投資抵減及其他法令所定投資抵減時,其當年度合計得抵減總額以不超過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百分之五十為限。但依其他法律規定當年度為最後抵減年度且抵減金額不受限制者,不在此限。 開始抵減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不足抵減者,得在以後四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中抵減之。 投資人以現金投資資金適用第一項及第二項投資抵減規定者,應符合下列各款規定: 一、該投資人之同一投資資金,未經其本身、股東或合夥人適用本法或其他法律有關所得稅優惠規定。 二、申請人未以同一投資資金適用本法或其他法律有關所得稅優惠規定。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4 條 適用前條第一項之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指於本辦法施行後創立、增資擴充,或簽訂專案投資協議書,從事專屬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之我國原生文化內容智慧財產開發、產製或流通核心功能業務符合一定範圍(如附表)者。 前項創立或增資擴充日之認定,以設立或變更登記表所示核准日或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服務網站所登載日期為準。 適用前條第一項之投資,應提具符合第一項及下列規定之投資計畫: 一、應個別開立銀行帳戶,專供存管該計畫相關款項,包括申請人所募集之現金投資資金。 二、執行團隊應有具備我國原生文化影視音作品開發、產製或流通相關學歷或經歷之成員。 三、下列支出不得列為投資計畫支應範圍之項目: (一)已於其他投資計畫列報之支出或已取得政府補助款之支出。 (二)行政管理支出。 (三)涉及不合營業常規安排之關係人支出。 (四)股權投資支出。 (五)購置不動產支出。 前項第三款第三目所稱關係人,指投資計畫支出對象與該投資人、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申請人相互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公司法第三百六十九條之一規定之關係企業。 二、支出對象屬個人者,其與該投資人、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申請人之董事長或與董事長職位相當之人、總經理或與總經理相當或更高層級職位之人為同一人,或具有配偶或二親等以內親屬關係。 三、支出對象屬法人者,其與該投資人、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申請人,兩者之董事長或與董事長職位相當之人、總經理或與總經理相當或更高層級職位之人為同一人,或具有配偶或二親等以內親屬關係。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5 條 申請人應於中華民國一百二十二年六月一日以前,依下列規定期限,向本部申請核定為第三條第一項之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同時申請核定投資計畫;逾期申請者,不予受理: 一、申請人為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 (一)屬創立者,自其設立登記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 (二)屬增資擴充者,自其變更登記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 二、申請人為專案發起人,自投資協議書簽訂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 前項申請,應檢附下列資料: 一、申請人為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 (一)符合前條第一項規定相關證明資料。 (二)議決創立或增資擴充之會議紀錄、同意書影本或相關證明資料。 (三)創立或增資擴充前、後之登記資料、章程或有限合夥契約,及最近一次變更登記證明資料。 (四)完成募集現金投資資金之銀行專戶資料。 (五)符合前條第三項規定之投資計畫,內容應包括投資項目、執行團隊背景與職掌、預計辦理流程與時間表及預期成果與具體目標;格式由本部定之。 (六)其投資人名冊,內容應包括名稱、統一編(證)號及認股股數與金額或出資額。如屬創業投資事業,包括其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之該等資訊,並應檢附足資證明經營創業投資事業之證明資料。 (七)其他經本部指定之資料。 二、申請人為專案發起人: (一)專案符合前條第一項規定相關證明資料。 (二)發起專案之會議紀錄或相關證明資料。 (三)專案投資協議書影本。 (四)專案發起人設立登記資料。 (五)前款第四目、第五目及第七目資料。 (六)其投資人名冊,內容應包括名稱、統一編(證)號及投資金額。如屬創業投資事業,包括其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之該等資訊,並應檢附足資證明經營創業投資事業之證明資料。 申請人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六月二日至本辦法發布前,創立、增資擴充或簽訂專案投資協議書者,得自本辦法發布日起算六個月內,依前二項規定辦理。 第二項應檢具之各類證明資料為英文以外之外文者,應附中文譯本。 申請人之增資擴充,如係減資後所為之,除該減資係全數為彌補虧損外,其得申請之投資計畫金額以該增資金額減除減資金額之餘額為限,且當次增資應以執行一個投資計畫為限。 本部於核發第一項核定函時,應副知申請人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6 條 申請人依本部核定之投資計畫所募集之資金,應以於該計畫期間支應該計畫為限。 申請人執行核定之投資計畫,其計畫成果供他人使用者,應取得合理之報酬。 申請人執行核定之投資計畫,其支出應依稅捐稽徵機關管理營利事業會計帳簿憑證辦法,設置並保存與計畫相關之帳簿憑證及會計紀錄,並委託會計師查核簽證。 申請人自投資計畫核定日起算至完成證明核發日止,不得有彌補虧損以外之減資行為。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7 條 取得本部投資計畫核定函之申請人應於其投資人投資期間達二年之次年一月底前,檢具下列資料,向申請人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申請核發其營利事業股東(含合夥人)或專案投資人之投資抵減稅額證明書;如屬創業投資事業,為申請核發其營利事業股東(含合夥人)之投資抵減稅額證明書(以下合稱投資抵減稅額證明書);逾期申請者,不予受理: 一、申請人為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 (一)本部投資計畫核定函影本。 (二)議決創立或增資擴充之會議紀錄、同意書影本或相關證明資料。 (三)創立或增資擴充前、後之登記資料、章程或有限合夥契約,及最近一次變更登記證明資料。自投資計畫核定日以後,如有增、減資,併同檢附投資計畫核定日至最近一次增、減資之資本形成明細表。 (四)投資人投資期間達二年之證明資料: 1.投資人名冊,內容應包括名稱、統一編(證)號、連續持有達二年之股數與金額或出資額及其繳款日期。 2.投資人繳納股款或出資額之證明資料。 3.投資人持股或出資異動情形,內容應包括金額與期間。 (五)其他經稅捐稽徵機關指定之資料。 二、申請人為專案發起人: (一)前款第一目及第五目資料。 (二)發起專案之會議紀錄或相關證明資料。 (三)專案投資協議書影本。 (四)專案發起前、後之登記資料及最近一次變更登記證明資料。自投資計畫核定日以後,如有增、減資,併同檢附投資計畫核定日至最近一次增、減資之資本形成明細表。 (五)投資人投資期間達二年之證明資料: 1.投資人名冊,內容應包括名稱、統一編(證)號、連續投資達二年之投資金額及其繳款日期。 2.投資人繳納投資金額之證明資料。 3.投資人投資異動情形,內容應包括金額與期間。 前項投資人為創業投資事業者,應提供下列資料,由申請人向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提出申請: 一、自該創業投資事業入股、出資或投資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之日起,其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連續二年期間均為該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名冊,內容應包括名稱及統一編(證)號。 二、前款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於創業投資事業入股、出資或投資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時,其持有該創業投資事業之股份或出資額比例。 申請人依前二項規定應檢送之資料如有缺漏,經稅捐稽徵機關通知補正,屆期未補正或補正未完全者,不予受理。 稅捐稽徵機關應於第一項受理申請日或前項申請人檢齊資料之日起算二個月內,將申請結果函復申請人。其為核准者,應併同核發投資抵減稅額證明書。 申請人應於稅捐稽徵機關核發前項證明書送達之次日起算一個月內,發給投資人及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該證明書。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8 條 投資人及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依第三條申請投資抵減,應於辦理投資抵減年度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時,檢具前條第四項所定證明書,向管轄稅捐稽徵機關申報適用。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9 條 申請人應於投資計畫核定日之次日起算三年內完成投資計畫。未能依限完成或投資計畫支出項目變更者,應於期限屆滿前,向本部申請延長或變更,全程計畫完成期限不得超過四年,但遇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事由者,得敘明事由並檢附相關證明資料,向本部申請延長全程計畫完成期限為六年。 本部核准變更核定之投資計畫時,應副知申請人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 申請人未能依第一項規定期限完成投資計畫者,應於期限屆滿後六個月內,通知本部無法完成投資計畫,本部於核復時,應副知申請人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10 條 申請人應於投資計畫完成日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檢具下列資料,向本部申請核發投資計畫完成證明(以下簡稱完成證明);逾期申請者,不予受理: 一、足資證明完成投資計畫之資料。 二、投資計畫支應之各項支出明細表、支出證明及會計師查核簽證報告。 三、銀行專戶資料。 四、最近一次變更登記證明資料。自投資計畫核定日以後,如有增、減資,併同檢附投資計畫核定日至最近一次增、減資之資本形成明細表。 五、其他經本部指定之資料。 申請人依前項規定提出之申請經本部審核後,按投資計畫符合第四條第三項及第六條規定之實際支應金額核發完成證明或否准該申請,並副知其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 申請人於申請核發完成證明期間內,經本部查核認定投資計畫已屬完成,但於完成證明尚未核發前,遭受震災、風災、水災、旱災、寒害、火災、土石流、海嘯、瘟疫、蟲災、戰爭、核災、氣爆,或其他不可預見、不可避免且非屬人力所能抗拒之不可抗力災害或事件者,本部仍得依據原完成狀態,核發其完成證明。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11 條 本部得隨時查核核定之投資計畫執行進度,如發現申請時或執行投資計畫期間,有申請人資格或投資計畫執行未符第四條及第六條規定之情事,本部得撤銷、廢止或變更原投資計畫核定函或完成證明核發函,通知申請人並副知其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 前項查核,本部得委託專責法人辦理。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12 條 申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原依第七條規定取得之投資抵減稅額證明書失其效力,其應於下列各款所定期日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向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申請註銷: 一、依第九條第三項規定取具本部核復函者,為核復函送達之日。 二、未依第九條第三項規定通知本部者,為通知期限屆滿之日。 三、依第十條第一項規定申請核發完成證明經否准者,為否准函送達之日。 四、未依第十條第一項規定期限申請核發完成證明者,為申請期限屆滿之日。 五、經本部依前條規定撤銷或廢止原投資計畫核定函或完成證明核發函者,為撤銷或廢止函送達之日。 申請人經本部依第十條第二項規定核定投資計畫實際支應金額未達核定之投資計畫所募集資金者,投資人及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就前開差額不得適用投資抵減,原依第七條規定取得之投資抵減稅額證明書在該範圍內失其效力,其可適用投資抵減之稅額,應按實際支應金額占募集資金金額之比例計算。申請人應自完成證明核發日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向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申請更正投資抵減稅額證明書。 申請人自投資計畫核定日起算至完成證明核發日止,如有第六條第四項規定彌補虧損以外之減資行為,投資人及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就該減資部分不得適用投資抵減,原依第七條規定取得之投資抵減稅額證明書在該範圍內失其效力,其可適用投資抵減之稅額,應按募集資金金額扣除該減資部分金額之餘額占募集資金金額之比例計算。申請人應自減資變更登記日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向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申請更正或註銷投資抵減稅額證明書。 稅捐稽徵機關應於前三項受理申請日起算一個月內,將申請結果函復申請人。申請人並應於該函復日之次日起算一個月內,通知投資人及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該函復結果。 申請人有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之情事,其投資人及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已依第八條規定列報抵減稅額而有短繳稅額者,應於前項稅捐稽徵機關函復日之次日起算二個月內,向稅捐稽徵機關補繳前開短繳稅額,並自抵減各該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期間屆滿日之次日起算至繳納日止,依各年度一月一日郵政儲金一年期定期儲金固定利率,按日加計利息,一併繳納。 申請人未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申請註銷或更正投資抵減稅額證明書,或投資人及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未依前項規定補繳及加計利息者,應由稅捐稽徵機關追繳其短繳稅額並依前項規定加計利息。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13 條 申請人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查核核定之投資計畫資金支應情形,如發現申請時或執行投資計畫期間,有申請人資格或投資計畫執行未符第四條及第六條規定之情事,應通知本部撤銷、廢止或變更原投資計畫核定函或完成證明核發函。 經本部核定之文化創意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之股東、合夥人或專案投資人,及創業投資事業之營利事業股東或合夥人與申請人相互間,如有藉投資資金或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之情形,稅捐稽徵機關為正確計算該投資人之課稅所得額及應納稅額,得依查得資料,按實際交易事實依法予以調整。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14 條 本部為辦理第五條及第十條申請案件之審查,得遴聘相關專業人士為審核委員,組成審核小組為之。 審核委員因參與前項會議所知悉之資訊,應盡保密義務,並應秉持利益迴避原則,公正執行職務。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第 15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六月二日施行至一百二十二年六月一日止。
| 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抵減辦法 | 命令 | 20231201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二十七條之二第四項規定訂定之。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2 條 本辦法之用詞,定義如下: 一、個人:指符合所得稅法第七條第二項規定之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 二、投資人:指以現金投資於經文化部(以下簡稱本部)核定之國內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之個人記名股東、合夥人或專案投資人。 三、申請人:指依本辦法申請本部核定之國內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發起人。 四、專案發起人:指發起專案,與各共同投資人簽訂投資協議書,且為執行該專案之人,其資格限於依我國法令設立之公司、有限合夥事業、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 五、投資期間達二年:指投資人自繳納股款、出資額或投資額之日起算,連續持有新發行股份、出資額或投資額達二年。 六、創立:指依我國法令完成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設立登記。 七、增資擴充:指依我國法令完成增資變更登記。 八、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指由行政院核定後經本部公告之產業。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3 條 個人以現金投資於本部核定之國內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成為其投資人,對同一公司、事業或專案當年度投資金額達新臺幣五十萬元,且投資期間達二年者,得以其投資金額百分之五十,自投資期間達二年之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個人於同一年度適用前項及其他法令所定投資金額自所得額減除優惠時,其當年度合計得減除總額以不超過新臺幣三百萬元為限。 投資人以現金投資資金適用第一項投資金額自所得額減除規定者,應符合下列各款規定: 一、該投資人未以同一投資資金適用本法或其他法律有關所得稅優惠規定。 二、申請人未以同一投資資金適用本法或其他法律有關所得稅優惠規定。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4 條 適用前條第一項之國內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指於本辦法施行後創立或增資擴充,且自創立日起算未滿二年,並符合下列各款條件者: 一、從事專屬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之我國原生文化內容智慧財產開發、產製或流通核心功能業務符合一定範圍(如附表)。 二、其創作、產品、服務、技術或其他有形或無形之成果具創新性、發展性、前瞻性、獨創性、藝術成就或文化特色,且具市場化之潛力,或有助於文化內容加值應用。 三、可為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解決或改善其存在之產製、營運、技術、服務或市場問題,或創造需求。 適用前條第一項之專案,指於本辦法施行後,專案發起人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或其授權之人及其他共同投資人簽訂投資協議書所為之投資項目,其投資項目並應符合前項各款條件。 第一項創立或增資擴充日之認定,以設立或變更登記表所示核准日或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服務網站所登載日期為準。 適用前條第一項之投資,應提具符合第一項、第二項及下列規定之投資計畫: 一、應個別開立銀行帳戶,專供存管該計畫相關款項,包括申請人所募集之現金投資資金。 二、執行團隊應有具備我國原生文化影視音作品開發、產製或流通相關學歷或經歷之成員。 三、下列支出不得認列為投資計畫支應範圍之項目: (一)已於其他投資計畫列報之支出或已取得政府補助款之支出。 (二)行政管理支出。 (三)涉及不合營業常規安排之關係人支出。 (四)股權投資支出。 (五)購置不動產支出。 前項第三款第三目所稱關係人,指投資計畫支出對象與該投資人或申請人相互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公司法第三百六十九條之一規定之關係企業。 二、支出對象屬個人者,其與下列規定之人為同一人,或具有配偶或二親等以內親屬關係: (一)該投資人。 (二)申請人屬法人者,其董事長或與董事長職位相當之人、總經理或與總經理職位相當或更高層級之人。 三、支出對象屬法人者,其董事長或與董事長職位相當之人、總經理或與總經理職位相當或更高層級之人,與前款各目規定之人為同一人,或具有配偶或二親等以內親屬關係。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5 條 申請人應於中華民國一百二十二年六月一日以前,依下列規定期限,向本部申請核定為第三條第一項之國內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同時申請核定投資計畫;逾期申請者,不予受理: 一、申請人為國內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 (一)屬創立者,自其設立登記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 (二)屬增資擴充者,自其變更登記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 二、申請人為專案發起人,自投資協議書簽訂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 前項申請,應檢附下列資料: 一、申請人為國內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 (一)符合前條第一項規定相關證明資料。 (二)議決創立或增資擴充之會議紀錄、同意書影本或相關證明資料。 (三)創立或增資擴充前、後之登記資料、章程或有限合夥契約,及最近一次變更登記證明資料。 (四)完成募集現金投資資金之銀行專戶資料。 (五)符合前條第四項規定之投資計畫,內容應包括投資項目、執行團隊背景與職掌、預計辦理流程與時間表及預期成果與具體目標;格式由本部定之。 (六)其投資人名冊,內容應包括名稱、統一編(證)號及認股股數與金額或出資額。 (七)其他經本部指定之資料。 二、申請人為專案發起人: (一)專案符合前條第二項規定相關證明資料。 (二)發起專案之會議紀錄或相關證明資料。 (三)專案投資協議書影本。 (四)專案發起人設立登記資料。 (五)前款第四目、第五目及第七目資料。 (六)其投資人名冊,內容應包括名稱、統一編(證)號及投資金額。 申請人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六月二日至本辦法發布前,創立、增資擴充或簽訂專案投資協議書者,得自本辦法發布日起算六個月內,依前二項規定辦理。 第二項應檢具之各類證明資料屬英文以外之外文者,應附中文譯本。 申請人之增資擴充,如係減資後所為之,除該減資係全數為彌補虧損外,其得申請之投資計畫金額以該增資金額減除減資金額之餘額為限,且當次增資應以執行一個投資計畫為限。 本部於核發第一項核定函時,應副知申請人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6 條 申請人依本部核定之投資計畫所募集之資金,應以於該計畫期間支應該計畫為限。 申請人執行核定之投資計畫,其計畫成果供他人使用者,應取得合理之報酬。 申請人執行核定之投資計畫,其支出應依稅捐稽徵機關管理營利事業會計帳簿憑證辦法,設置並保存與計畫相關之帳簿憑證及會計紀錄,並委託會計師查核簽證。 申請人自投資計畫核定日起算至完成證明核發日止,不得有彌補虧損以外之減資行為。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7 條 取得本部投資計畫核定函之申請人應於其投資人投資期間達二年之次年一月底前,檢具下列資料,向申請人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申請核發個人投資自綜合所得總額減除證明書(以下簡稱投資額減除證明書);逾期申請者,不予受理: 一、申請人為國內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或有限合夥事業: (一)本部投資計畫核定函影本。 (二)議決創立或增資擴充之會議紀錄、同意書影本或相關證明資料。 (三)創立或增資擴充前、後之登記資料、章程或有限合夥契約,及最近一次變更登記證明資料。自投資計畫核定日以後,如有增、減資,併同檢附投資計畫核定日至最近一次增、減資之資本形成明細表。 (四)投資人投資期間達二年之證明資料: 1.投資人名冊,內容應包括名稱、統一編(證)號、連續持有達二年之股數與金額或出資額及其繳款日期。 2.投資人繳納股款或出資額之證明資料。 3.投資人持股或出資異動情形,內容應包括金額與期間。 (五)其他經稅捐稽徵機關指定之資料。 二、申請人為專案發起人: (一)前款第一目及第五目資料。 (二)發起專案之會議紀錄或相關證明資料。 (三)專案投資協議書影本。 (四)專案發起前、後之登記資料及最近一次變更登記證明資料。自投資計畫核定日以後,如有增、減資,併同檢附投資計畫核定日至最近一次增、減資之資本形成明細表。 (五)投資人投資期間達二年之證明資料: 1.投資人名冊,內容應包括名稱、統一編(證)號、連續投資達二年之投資金額及其繳款日期。 2.投資人繳納投資金額之證明資料。 3.投資人投資異動情形,內容應包括金額與期間。 申請人依前項規定應檢送之資料如有缺漏,經稅捐稽徵機關通知補正,屆期未補正或補正未完全者,不予受理。 稅捐稽徵機關應於第一項受理申請日或前項申請人檢齊資料之日起算二個月內,將申請結果函復申請人。其為核准者,應併同核發投資額減除證明書。 申請人應於稅捐稽徵機關核發前項證明書送達之次日起算一個月內,發給投資人該證明書。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8 條 投資人依第三條規定申請投資金額自所得額減除,應於辦理投資期間達二年之當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檢具前條第三項證明書,向管轄稅捐稽徵機關申報投資金額自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9 條 申請人應於投資計畫核定日之次日起算三年內完成投資計畫。未能依限完成或投資計畫支出項目變更者,應於期限屆滿前,向本部申請延長或變更,全程計畫完成期限不得超過四年,但遇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事由者,得敘明事由並檢附相關證明資料,向本部申請延長全程計畫完成期限為六年。 本部核准變更核定之投資計畫時,應副知申請人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 申請人未能依第一項規定期限完成投資計畫者,應於期限屆滿後六個月內,通知本部無法完成投資計畫,本部於核復時,應副知申請人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10 條 申請人應於投資計畫完成日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檢具下列資料,向本部申請核發投資計畫完成證明(以下簡稱完成證明);逾期申請者,不予受理: 一、足資證明完成投資計畫之資料。 二、投資計畫支應之各項支出明細表、支出證明及會計師查核簽證報告。 三、銀行專戶資料。 四、最近一次變更登記證明資料。自投資計畫核定日以後,如有增、減資,併同檢附投資計畫核定日至最近一次增、減資之資本形成明細表。 五、其他經本部指定之資料。 申請人依前項規定提出之申請經本部審核後,按投資計畫符合第四條第四項及第六條規定之實際支應金額核發完成證明或否准該申請,並副知申請人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 申請人於申請核發完成證明期間內,經本部查核認定投資計畫已屬完成,但於完成證明尚未核發前,遭受震災、風災、水災、旱災、寒害、火災、土石流、海嘯、瘟疫、蟲災、戰爭、核災、氣爆,或其他不可預見、不可避免且非屬人力所能抗拒之不可抗力災害或事件者,本部仍得依據原完成狀態,核發其完成證明。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11 條 本部得隨時查核核定之投資計畫執行進度,如發現申請時或執行投資計畫期間,有申請人資格或投資計畫執行未符第四條或第六條規定之情事,本部得撤銷、廢止或變更原投資計畫核定函或完成證明核發函,通知申請人並副知其所在地之稅捐稽徵機關。 前項查核,本部得委託專責法人辦理。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12 條 申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原依第七條規定取得之投資額減除證明書失其效力,其應於下列各款所定期日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向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申請註銷: 一、依第九條第三項規定取具本部核復函者,為核復函送達之日。 二、未依第九條第三項規定通知本部者,為通知期限屆滿之日。 三、依第十條第一項規定申請核發完成證明經否准者,為否准函送達之日。 四、未依第十條第一項規定期限申請核發完成證明者,為申請期限屆滿之日。 五、經本部依前條規定撤銷或廢止原投資計畫核定函或完成證明核發函者,為撤銷或廢止函送達之日。 申請人經本部依第十條第二項規定核定投資計畫實際支應金額未達核定之投資計畫所募集資金者,投資人就前開差額不得適用投資金額自所得額減除規定,原依第七條規定取得之投資額減除證明書在該範圍內失其效力,其可適用投資金額自所得額減除之數額,應按實際支應金額占募集資金金額之比例計算。申請人應自完成證明核發日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向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申請更正投資額減除證明書。 申請人自投資計畫核定日起算至完成證明核發日止,如有第六條第四項規定彌補虧損以外之減資行為,投資人就該減資部分不得適用投資金額自所得額減除規定,原依第七條規定取得之投資額減除證明書在該範圍內失其效力,其可適用投資金額自所得額減除之數額,應按募集資金金額扣除該減資部分金額之餘額占募集資金金額之比例計算。申請人應自減資變更登記日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向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申請更正或註銷投資額減除證明書。 稅捐稽徵機關應於前三項受理申請日起算一個月內,將申請結果函復申請人。申請人並應於該函復日之次日起算一個月內,通知投資人該函復結果。 申請人有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之情事,其投資人已依第八條規定列報減除投資金額而有短繳稅額者,應於前項稅捐稽徵機關函復日之次日起算二個月內,向稅捐稽徵機關補繳前開短繳稅額,並自減除各該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期間屆滿日之次日起算至繳納日止,依各年度一月一日郵政儲金一年期定期儲金固定利率,按日加計利息,一併繳納。 申請人未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申請註銷或更正投資額減除證明書,或投資人未依前項規定補繳及加計利息者,應由稅捐稽徵機關追繳其已減除投資金額而短繳之稅額並依前項規定加計利息。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13 條 申請人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查核核定之投資計畫資金支應情形,如發現申請時或執行投資計畫期間,有申請人資格或投資計畫執行未符第四條及第六條規定之情事,應通知本部撤銷、廢止或變更原投資計畫核定函或完成證明核發函。 經本部核定之國內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有限合夥事業或專案之股東、合夥人或專案投資人,與申請人相互間,如有藉投資資金或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之情形,稅捐稽徵機關為正確計算該投資人之綜合所得總額及應納稅額,得依查得資料,按實際交易事實依法予以調整。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14 條 本部為辦理第五條及第十條申請案件之審查,得遴聘相關專業人士為審核委員,組成審核小組為之。 審核委員因參與前項會議所知悉之資訊,應盡保密義務,並應秉持利益迴避原則,公正執行職務。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第 15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六月二日施行至一百二十二年六月一日止。
| 個人投資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所得額減除辦法 | 命令 | 20231201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一 章 總則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 條 本標準依健康食品管理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 條 健康食品製造工廠之建築及設備之設置除應符合食品工廠建築及設備設廠標準外,並應符合本標準之規定。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 條 本標準用詞,定義如下: 一、廠房:指用於健康食品之製造、包裝、貯存或其他相關作業之全部或部分建築或設施。 二、批:指單一或系列製程產出具一致性之特定數量原料、包裝材料或健康食品。 三、批號:指鑑別特定批之數字、字母或符號組合,可據以追溯每批之經歷資料者。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二 章 品質管理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 條 健康食品製造業者(以下簡稱製造業者)應由負責人或其指派之高階主管,建立及維持符合本標準規定之品質管理系統。 前項品質管理系統,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品質目標及聲明。 二、資源提供及分配。 三、本標準所定程序、紀錄之文件、資料。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 條 製造業者執行品質管理系統,應採行下列措施,並製作紀錄妥善保存: 一、規劃品質管理系統之執行順序。 二、決定品質管理系統之流程及執行方法。 三、取得品質管理系統所需必要資源及資訊。 四、執行品質管理系統及定期分析其成效。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三 章 組織及人員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6 條 製造業者應建立並圖示其組織架構,並訂定各部門之工作內容。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7 條 製造業者之組織設計及職責規劃,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各部門置主管一人,並訂定各該主管之權責。 二、獨立設立品質管制部門,並置食品檢驗人員,負責一般品質及衛生之檢驗分析;必要時,其主管得暫時停止生產或出貨。 三、生產製造部門主管與品質管制部門主管,不得相互兼任。 四、由負責人指定之衛生管理人員及各部門主管組成衛生管理組織,負責規劃、審查、督導、考核有關衛生管理之事項。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8 條 前條人員之條件及資格,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部門主管: (一)具備適當之學識、經驗,並接受食品製造相關之訓練。 (二)生產製造、品質管制、衛生管理或安全管理部門主管,除前目規定外,並應具備大專校院相關科、系、所畢業,或高級中等以上學校畢業具備四年以上食品製造經驗。 二、食品檢驗人員,符合下列資格之一: (一)國內大專校院或符合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之國外大專校院食品、營養、醫藥、化學、生物或其他相關科、系、所或學位學程畢業。 (二)高級中等學校或大專校院前目以外科、系、所或學位學程畢業者,於執行檢驗業務前,接受相關設備操作、檢驗技術及實驗室生物安全方面之訓練,並取得相關證明文件。 (三)經依法檢定合格之食品檢驗分析技術士。 三、衛生管理人員:符合食品製造工廠衛生管理人員設置辦法所定資格。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9 條 食品從業人員,其工作內容與食品直接接觸,且有關健康食品衛生安全者,應接受製造業者自行或委託專業機構辦理之教育訓練;製造業者自行辦理者,其講師應由具食品安全衛生及品質管理相關學、經歷之人員擔任。 前項教育訓練,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新進人員,應接受食品安全衛生及品質管理之教育訓練;在職人員,應定期接受繼續教育訓練。 二、製造業者應評估接受教育訓練之有效性。 三、製造業者應就教育訓練之參與人員、時間、地點、課程師資、內容與時數,及有效性評估之方式與結果,作成紀錄。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四 章 廠房設施及設備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0 條 廠房之空間及配置,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應規劃適當之動線。 二、作業性質不同之場所,應個別設置或有效區隔,並採取避免交叉污染之措施。 三、應具有足夠空間,供作業設備與食品器具、容器、包裝之放置、衛生設施之設置及原材料之貯存。 四、食品作業場所之設備相互間或設備與牆壁間,應有適當之通道,避免衣物或身體接觸食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食品接觸面。 前項空間及配置,應製成平面圖。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1 條 食品作業場所,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牆壁及支柱:離地面一公尺以內部分之表面,應使用非吸收性、不透水、易清洗之材料舖設,並維持其平滑無裂縫。 二、地面:應使用非吸收性、不透水、易洗不納垢之材料舖設,不得有侵蝕、裂縫、積水。 三、樓板及天花板:應使用易清理及防止灰塵積蓄之材料與構造。 四、出入口、門窗、通風口及其他孔道:應採用非吸收性、易清洗、不透水之堅固材質,並設置防止病媒侵入設施。 五、排水系統:排水溝應有攔截固體廢棄物之設施,並設置防止病媒侵入設施。 六、照明設施:一般作業場所之光照度應達一百勒克斯(Lux)以上,工作或調理檯面之光照度達二百勒克斯以上;使用之光源,不得改變食品之顏色;食品上方之照明設備,應有防護設備。 七、通風:廠房建築物應維持良好通風,必要時裝設風扇、抽風機或其他換氣設備;密閉之加工室或包裝室,應設置空調設備。 八、廠房建築物:應易於維修及維持乾淨整潔,並設置防止病媒侵入設施。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2 條 倉庫及冷凍與冷藏之貯存、運輸設備,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倉庫,應採用不透水材料建造,並依其作業性質或清潔程度,分別設置或予以適當區隔,且有足夠供搬運之空間及良好通風。 二、應設置溫度計;必要時,設置濕度計。 三、應於明顯處,設置溫度數值顯示器,並備有溫度異常警報裝置。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3 條 更衣室之設置,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應與食品作業場所為有形之區隔。 二、應備有更衣鏡、潔塵設備及數量足夠之衣櫃與鞋櫃。 三、應備妥足供食品從業人員穿戴工作所需之衣服、帽或髮網、鞋、手套、口罩及相關物品。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4 條 檢驗場所之設置,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應具有足夠空間及檢驗設備,供進行品質管制及衛生管理相關之檢驗工作。 二、設有微生物檢驗場所者,應與其他場所為有形之區隔。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5 條 員工宿舍、餐廳及休息室,應與食品作業場所為有形之區隔。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6 條 廁所之設置,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設置地點應避免污染水源,並與食品作業場所為有形之區隔,且出入口不得面向食品作業場所。 二、應有良好之通風、採光,並備有洗手設施及垃圾桶。 三、應於明顯處標示「如廁後應洗手」或相類文義之用語。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7 條 供水設施之設置,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應有足夠之水量。 二、使用地下水源者,其水源與化糞池、廢棄物堆積場所或其他污染源,應至少保持十五公尺之距離。 三、非使用自來水者,其淨水或消毒設施經處理後之水質,應符合飲用水連續供水固定設備使用及維護管理辦法之規定。 四、蓄水池(塔、槽)應使用不污染水質之水密性材料及構造,並有防護污染之措施;設置地點應距離化糞池、廢棄物堆積場所或其他污染源三公尺以上。 五、飲用水及非飲用水之管路系統,應完全分離,並以不同顏色,明顯區分出水口。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8 條 洗手設施之設置,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洗手及乾手設備,應以易洗、不納垢、不透水材料構築;其使用方式之設計,應避免手部再度遭受污染,並適量設置於適當地點。 二、洗手設施之排水,應具有防止逆流、病媒侵入及臭味產生之裝置。 三、應設置流動水源、清潔劑,及擦手紙巾或其他乾手設備;必要時,設置消毒設備。 四、應於明顯之位置標示簡易洗手步驟及方法。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19 條 生產設備及器具之設置,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應依其設備或器具之性質,採用能防止潤滑劑、金屬碎屑、污水或其他污染物質危害食品之設計及構造,並易於清洗、消毒及檢查;與食品之接觸面,應保持平滑、無凹陷或裂縫,且易排水及保持乾燥。 二、處理食品及可能接觸食品者,應採用不會產生或溶出毒素、無臭味或異味、非吸收性、耐腐蝕且可重複清洗及消毒之材料製造。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五 章 衛生管理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0 條 製造業者應訂定衛生管理標準作業程序,並依該程序執行;執行後應作成紀錄。 前項標準作業程序之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廠區環境衛生管理。 二、廠房設施衛生管理。 三、設備及器具衛生管理。 四、食品從業人員衛生管理。 五、病媒防治、清潔及消毒或其他化學物質及用具之衛生管理。 六、廢棄物衛生管理。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1 條 廠區環境衛生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保持清潔及排水系統之通暢,避免有異味。 二、空地鋪設混凝土、柏油或予以綠化。 三、禁止堆積不必要之器材、物品,並定期修剪草木及實施病媒防治措施。 四、除警戒用犬外,禁止餵食、飼養禽、畜或其他動物。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2 條 廠房設施衛生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廠房內各項設施保持清潔,並適時維修、保養,且不得有長黴、剝落、積塵、納垢、結露、地面損壞、積水或其他不符合衛生安全之情形。 二、食品作業場所、倉庫、更衣室、檢驗場所、員工宿舍、餐廳、休息室及廁所,由專人負責管理,並保持清潔;必要時,應予消毒,避免有異味。 三、作業中產生之水蒸氣,排放於廠外。 四、燈具、配管保持清潔,並定期清掃或清洗。 五、冷凍與冷藏之貯存及運輸設備,定期除霜,並保持清潔。 六、蓄水池(塔、槽)保持清潔,每年至少清理一次。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3 條 設備及器具衛生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定期清洗及消毒;清洗消毒作業時,防止清潔劑或消毒劑污染食品接觸面、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包(盛)裝材料。 二、防止已清洗及消毒過之設備及器具再受污染,並保持適用狀態。 三、使用前,確認其清潔;使用後清洗乾淨,並避免再受污染。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4 條 食品從業人員之衛生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進用人員時,經醫療機構實施健康檢查後,始得聘僱;雇主每年主動辦理至少一次健康檢查。 二、罹患或感染A型肝炎、傷寒、出疹、膿瘡、外傷、手部皮膚病或其他可能造成食品污染之疾病者,其罹患或感染期間,主動告知現場主管,且不得從事與食品接觸之工作。 三、於食品作業場所內,穿戴整潔之工作衣帽(鞋)及戴口罩;其個人衣物,不得帶入食品作業場所。 四、於食品作業場所工作之人員,其手部應保持清潔,不得蓄留長指甲、塗抹指甲油及佩戴飾物,並不得使肌膚上之化粧品、藥品及其他物品污染健康食品;於進入食品作業場所、如廁、吐痰、擤鼻涕及其他可能污染手部之行為,應立即洗淨再工作。 五、工作時,不得有吸菸、嚼檳榔、嚼口香糖、飲食或其他可能污染食品之行為。 六、以雙手直接調理不經加熱即可食用之食品時,應將手部澈底洗淨及消毒,或穿戴已消毒清潔之不透水手套。 非食品從業人員,出入食品作業場所時,應予適當管制;進入時,應符合前項第三款至第六款有關食品從業人員之衛生要求。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5 條 病媒防治、清潔與消毒或其他化學物質及用具之衛生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使用環境保護主管機關許可之病媒防治用藥,明確標示及存放於固定場所,且不得污染食品或食品接觸面,並指定專人負責保管及記錄其用量。 二、清潔劑、消毒劑及有毒化學物質,明確標示及存放於固定場所,並指定專人負責保管及記錄其用量。 三、食品作業場所內,除食品製造或維護衛生必要使用之化學物質或藥劑外,不得存放其他化學物質或藥劑。 四、清潔、清洗及消毒用具或機具,置放於專用場所並妥善保管。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6 條 廢棄物衛生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食品作業場所內及其四周,不得任意堆置廢棄物及容器。 二、放置廢棄物場所,不得有異味或有害(毒)氣體溢出,並依廢棄物清理相關法規清除及處理廢棄物。 三、依廢棄物特性分類集存處理;易腐敗者,先裝入密蓋(封)容器內,並於清除廢棄物後,清潔容器。 四、反覆使用盛裝廢棄物之容器及處理廢棄物之機器設備,於使用後,應立即清洗消毒。 五、化學藥品、放射性物質、有害微生物、腐敗物、過期回收健康食品或其他足以危害人體健康及食品安全衛生之廢棄物,應分別設置專用貯存設備。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7 條 製造業者應指派專人,定期檢查第二十條所定衛生管理標準作業程序之執行情形,並作成紀錄。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六 章 研究開發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8 條 健康食品之研究開發,應訂定標準作業程序,並依該程序執行;執行後應作成紀錄。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29 條 健康食品之研究開發,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使用之原材料,具有可追溯來源之相關資料或紀錄。 二、配方具有安定性。 三、量產製程所製造之健康食品,符合設定之規格。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七 章 製程管制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0 條 製造業者應訂定製程管制標準作業程序,並依該程序執行;執行後應作成紀錄。 前項標準作業程序,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原材料管制。 二、生產管制。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1 條 原材料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使用之原材料,具有可追溯來源之相關資料或紀錄。 二、驗收不合格之原材料,明確標示並適當處理,避免誤用。 三、原材料之暫存,應避免製程中之半成品或成品遭受污染;溫度、溼度有管制必要者,應建立管制方法及基準。 四、原材料,依先進先出原則使用,並於外包裝或置放處,載明名稱、日期或其他可供辨識及追溯之資訊;於分裝或拆除外箱後,亦同。 五、生鮮或其他易變質腐敗之食品原料,依生產計畫所需予以採購、處理或加工。 六、食品添加物置於與其他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足資區別之專區,並指定專人負責管理,且應以紙本或電子方式,專冊或專檔登載食品添加物之品名、種類、許可證字號或產品登錄碼,及進貨、領用與庫存之數量、日期。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2 條 生產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依確保食品安全衛生之原理,規劃生產製程。 二、依確保食品安全衛生之原理,操作、使用、維護及檢查設備、器具及容器。 三、編制每批生產批號,並作成紀錄。 四、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於製程中不得與地面直接接觸。 五、製程中之用水、冰塊,及清洗健康食品製造設備與用具之用水,應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之規定。 六、用於乾燥製程中所使用設備之空氣,應經適當之清淨及過濾。 七、因機械故障或其他因素致延滯生產時,對已調理或調配完成之半成品,及時採取防止其劣化、變質之應變措施;於恢復生產時,對該時段完成之半成品及成品,應予評估或檢驗;經評估或檢驗後,發現已劣化或變質者,不得繼續製造或出貨。 八、對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予以檢驗;其檢驗結果,應予明顯標示及適當處理。 九、食品添加物之使用,應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定;具使用限量者,其秤量及投料,應重複檢核。 十、有防止金屬或其他異物混入食品及其他交叉污染之措施。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3 條 健康食品之包裝,應有避免健康食品於貯運及銷售過程中變質或污染之措施。 不得回收使用之器具、容器及包裝,應禁止再予使用;得回收使用者,應於清潔後,以適當方式消毒或殺菌。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八 章 倉儲及運輸管制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4 條 製造業者應訂定倉儲及運輸管制標準作業程序,並依該程序執行;執行後應作成紀錄。 前項標準作業程序之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倉儲管制。 二、運輸管制。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5 條 倉儲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物品應予分類,分別貯放於棧板、貨架或採取其他有效措施,使其距離牆壁、地面至少五公分。 二、倉儲作業,依先進先出原則辦理,並確實記錄。 三、倉儲作業,避免溫度劇烈變動;有管制溫度或濕度必要者,應訂定合理管制方法及基準,定期檢測及確實記錄,並定期維護相關設備及儀器,確認效能及校正其準確性。 四、冷凍及冷藏食品之貯存,不得逾貯存設備最大裝載線,並維持適當之冷空氣循環。 五、倉儲過程,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除有合理原因及依據,並作成紀錄者外,不得改變原設定之貯存條件。 六、定期檢查貯存物之性狀及有效日期,必要時得予檢驗,並確實記錄其檢查或檢驗結果;其有異狀者,立即為適當之處理,並作成紀錄。 七、有污染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之虞之物品或包裝材料,設置防止交叉污染之措施;其無從防止者,不得與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一起貯存。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6 條 運輸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健康食品堆疊時,保持穩固,並維持空氣流通。 二、儘速完成收貨、裝貨、理貨及卸貨,避免發生運輸設備廂體及容器或健康食品之溫度劇烈變動。 三、運輸過程,避免溫度劇烈變動;有管制溫度或濕度必要者,應訂定合理管制方法及基準,定期檢測及確實記錄,並定期維護相關設備及儀器,確認效能及校正其準確性。 四、冷凍及冷藏食品之貯存,不得逾運輸設備之最大裝載線,並維持適當之冷空氣循環。 五、裝載訂有保存溫度之食品原料、半成品或成品前,運輸設備之廂體或容器應確保維持有效保溫狀態;除有合理原因及依據,並作成紀錄者外,不得改變原設定之貯存條件。 六、以具冷凍及冷藏功能之運輸設備廂體,裝載訂有保存溫度之食品原料、半成品或成品,且於每日收貨、裝貨、理貨或卸貨時,抽測運輸設備廂體或容器內環境溫度,並作成紀錄。 七、運輸過程中,健康食品應設置遮蔽、覆蓋或其他適當之管理措施。 八、同時載運可能污染食品原料、半成品或成品之其他物品者,應設置防止交叉污染之措施;其未能防止交叉污染者,不得同時載運。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7 條 製造業者應訂定品質管制標準作業程序,並依該程序執行;執行後應作成紀錄。 前項標準作業程序之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原材料品質管制。 二、生產品質管制。 三、成品品質管制。 四、檢驗及量測品質管制。 五、不合格品之管制。 六、退貨品之管制。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8 條 原材料品質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依品質規格、檢驗項目、驗收標準、抽樣計畫、檢驗方法或其他管制規定,確實執行。 二、定期向供應商索取檢驗報告;更換供應商或改變規格者,亦同。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九 章 品質管制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39 條 生產品質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確定生產之品質管制點應;有管制溫度、溼度、酸鹼(pH)值、水活性、壓力、流速、時間或其他必要事項者,應建立管制方法及基準。 二、關鍵之設施、設備或製程,於維修或變更後,應確認其恢復或變更狀態及性能,或查證其有效性。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0 條 成品品質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依品質規格、檢驗項目、驗收標準、抽樣計畫、檢驗方法或其他管制規定,確實執行。 二、健康食品之營養素或具有保健功效之成分,應符合管制項目及基準。 三、依留樣保存計畫,保留每批成品至有效日期。 四、建立品質保證制度及訂定不符合品保要求健康食品之處理程序,並依該程序執行。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1 條 檢驗及量測品質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檢驗方法檢驗;未公告檢驗方法者,依國際間認可之方法檢驗。有必要採用簡便方法檢驗者,應定期與上開方法核對。 二、保健功效成分或品管指標成分之檢驗方法,其於執行檢驗前,應先經查證或確效程序,並確認其檢驗單位之檢驗能力。 三、檢驗中可能產生之生物性、物理性及化學性污染源,應建立有效管制措施。 四、定期校正檢驗儀器、測量器或記錄儀,維持其準確性。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2 條 不合格品之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明顯標示,並置於特定區域。 二、除經品質管制部門確認符合安全或衛生標準外,不得再行加工。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3 條 退貨品之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明顯標示,並置於特定區域。 二、除經品質管制部門確認符合安全或衛生標準外,不得再行加工、改標或販賣。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十 章 食品安全管制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4 條 製造業者應依健康食品特性之描述、預定用途及加工流程圖所定步驟,確認生產現場之操作與流程圖相符,運用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原理,從事生產製造,確保健康食品之安全性。 依前項原理所建構之食品安全管制系統,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執行危害分析。 二、決定重要管制點。 三、建立管制界限。 四、建立監測重要管制點之系統。 五、執行矯正措施。 六、確認危害分析管制點執行之有效性。 七、建立執行之文件及紀錄。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5 條 前條第二項第一款危害分析之執行,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列出有危害人體之虞之生物性、化學性及物理性物質。 二、鑑別足以影響食品安全之因子,及其發生頻率與嚴重性,據以訂定預防、去除或降低危害物質之措施。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6 條 製造業者應依前條執行所獲資料,決定重要管制點及建立管制界限,並執行驗證。 加工流程圖,應標記前項決定之重要管制點。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7 條 執行重要管制點之監測,應訂定監測項目與方法及監測頻率,並指派專人為之。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8 條 製造業者應對重要管制點,訂定發生系統性偏差時之矯正措施。 前項矯正措施之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引起偏差原因之去除或改正。 二、健康食品因偏差致違反相關法令或有危害健康之虞者,應執行之回收、處理及銷毀程序。 第一項系統性偏差,製造業者於必要時,應重新執行危害分析。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十一 章 健康食品安定性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49 條 安定性試驗,應訂定標準作業程序,並依該程序執行;執行後應作成紀錄。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0 條 健康食品上市前,應依其物理與化學特性、型態,及其保健功效成分或品管指標成分,執行安定性試驗,作為訂定有效日期之依據。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1 條 健康食品上市後,應抽樣持續進行安定性試驗,確保健康食品於有效日期內,符合其品質規格。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十二 章 委託製造或檢驗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2 條 製造業者委託他廠代工者,其代工廠應符合本法及本標準相關規定。 前項代工,製造業者與代工廠應訂定書面契約,明確規範委託事項及雙方之權利義務。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3 條 製造業者委託研究或檢驗機構代為檢驗者,應訂定書面契約,明確規範委託內容、檢驗品管與相關技術事項,及雙方之權利義務。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十三 章 流向之追蹤、申訴及收回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4 條 製造業者應訂定健康食品銷售至其他食品業者流向追蹤之標準作業程序,並依該程序執行;執行後應作成紀錄。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5 條 製造業者應訂定申訴標準作業程序,並依該程序執行;執行後應作成紀錄。 前項標準作業程序,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記錄或保存申訴事項。 二、設置受理申訴專責單位,並由專人調查及審查。 三、依調查結果對涉及之特定批次健康食品為適當處置;必要時,檢查其他批次健康食品,確認其影響情形。 四、法定通報之事項及方式。 五、記錄受影響健康食品之名稱、批號、數量、調查結果、處置方式與日期,及後續追蹤。 六、申訴內容非因製造業者所致者,應將調查結果告知其他利害關係人。 七、定期檢視申訴案件之內容、數量,確認其發生之趨勢,或特定申訴內容再發生之情形。 製造業者委託他廠生產者,應與代工廠訂定書面契約,規範代工廠之申訴受理及處理程序。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6 條 製造業者應訂定健康食品收回處理標準作業程序,並依該程序執行;執行後應作成紀錄。 前項標準作業程序有關健康食品之收回,除本法有規定者外,適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規定。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十四 章 稽核、矯正及預防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7 條 製造業者應建立內部稽核標準作業程序,每年至少執行一次內部稽核,並作成紀錄。 前項標準作業程序,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稽核對象、項目、內容及地點。 二、稽核基準、範圍、頻率及方法。 三、前次稽核結果之處理。 四、由具有稽核能力之人員定期或不定期獨立執行,作成稽核報告,陳報管理階層。 五、管理階層就稽核結果不符合規定者,應提出相關改善措施,矯正不符合規定事項及其發生原因。 六、稽核人員就受矯正者之執行內容及結果,提出查證報告。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8 條 製造業者應就本標準所定各項作業程序,建立異常矯正及再發防止措施。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十五 章 附則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59 條 本標準所定應製作之紀錄及訂定之標準作業程序,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以紙本或電子資料保存。 二、標準作業程序,應經負責人或其指定人員簽署及註記日期後發布,並適時修正、廢止、分行、歸檔及存檔;有修正者,予以編定版次,及留存修正理由與日期,並確保工作人員取得最新版本文件。 三、紀錄以手寫記載者,應使用易讀取之永久墨水記載,並經記載者簽名及標註記載日期;修正時,亦同。 四、前款紀錄之修正,應確保原始記載可辨讀,並於必要時記錄修正理由。 五、紙本歸檔及電子存檔: (一)原始文件應予歸檔及存檔。 (二)依本標準所作成之紀錄,應至少保存五年。 (三)確保可讀性。 (四)電子資料應定期備份,並異地儲存。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第 60 條 本標準自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一月一日施行。
| 健康食品製造良好作業規範標準 | 命令 | 20231204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一百條之一第三項及第一百條之二規定訂定之。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2 條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應備置錄音、錄影之設備及儲存錄音、錄影內容之裝置。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3 條 訊問被告或詢問犯罪嫌疑人時,應全程連續錄音;必要時,並應全程連續錄影。但有急迫情況且經記明筆錄者,不在此限。 訊問或詢問證人,應依前項規定辦理。 前二項以外為訊問或詢問之情形,於必要時,應依第一項規定辦理。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4 條 錄音、錄影應自開始訊問或詢問時起錄,迄訊問或詢問完畢時停止,其間應連續為之。每次訊問或詢問前,宜宣讀訊問或詢問之日、時及處所;如檢察機關已分案者,宜一併宣讀案號及案由。 訊問或詢問中,如遇有設備無法正常錄音、錄影或遇有偶發之事由致訊問或詢問事實上無法繼續進行時,宜於恢復訊問或詢問並繼續錄音、錄影時,先以口頭敘明中斷之事由及時間。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5 條 筆錄經向受訊問人或受詢問人朗讀或交其閱覽而無異議者,無庸播放錄音、錄影之內容。其有異議者,如認異議為有理由,書記官或製作筆錄之公務人員,應即更正或補充筆錄之記載;如認異議為無理由,必要時,應當場播放錄音、錄影之內容予以核對,並依據核對之內容,更正或補充筆錄之記載,或僅於筆錄內附記其異議之事由。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6 條 錄音、錄影製作完成後,應妥適採取防護消音、消影之措施。 錄音帶、錄影帶外部應載明受訊問人或受詢問人之姓名或代號、訊問或詢問之時間,如檢察機關已分案者,應將案由、案號一併載明;於不予續錄時,應加以封緘後由錄製者簽名。 數位磁碟或其他以數位方式儲存之裝置外部應記載足以識別該案之相關資訊。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7 條 訊問或詢問時實施錄音、錄影,應遵守偵查不公開之規定,慎防錄音、錄影內容之不當外洩。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8 條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對於儲存第三條錄音、錄影內容之錄音帶、錄影帶、數位磁碟或其他儲存裝置,應妥為保管,為防範遭受損毀或內容遭到消磁,應以適當防止壓損之儲存卷袋置放,併同案卷妥適保管,必要時應另行備份。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9 條 司法警察機關將案件移送或報告檢察機關時,應將該案件相關錄音帶、錄影帶、數位磁碟或其他儲存裝置隨同卷宗證物一併送交。 檢察機關收受司法警察機關隨案送交之錄音帶、錄影帶、數位磁碟或其他儲存裝置時,應清點數量與移送書或報告書所載之數量是否相符,並檢查封緘是否完整及錄製者有無簽名;如發現有數量不符、未封緘或封緘不完整、錄製者未簽名之情形,應命更正或補正,如不能更正或補正者,應記明其事由。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10 條 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案件經提起公訴或聲請簡易判決處刑者,檢察機關應將該案件必要之錄音帶、錄影帶、數位磁碟或其他儲存裝置連同相關卷證一併移送該管法院。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11 條 案件經裁判確定、不起訴處分確定或緩起訴處分確定且期間屆滿者,檢察機關應將該案件之錄音帶、錄影帶、數位磁碟或其他儲存裝置與原偵查卷宗併同保存,保存年限與該案卷之保存年限相同。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12 條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對於錄音、錄影設備,應指定專人保管維護,以維持錄音、錄影設備之使用功能正常。 書記官或製作筆錄之公務人員於實施錄音、錄影前,應先行檢視設備功能是否正常;於訊問或詢問時,應隨時注意錄音、錄影之起錄及停止,並確保所錄內容之完整清晰。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13 條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人員因故意或過失未錄音、錄影,或錄音、錄影之內容有空白、不完整之情形,該管監督長官應查明原因,並對失職人員按其情節予以議處。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14 條 各級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首長應監督所屬及下級機關對於訊問或詢問時之錄音、錄影事務妥適正確辦理,除得隨時抽查辦理情形外,並應列為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之業務檢查項目。業務檢查於必要時,得調取錄音帶、錄影帶、數位磁碟或其他儲存裝置播放。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15 條 本辦法於軍事檢察機關及軍法警察機關辦理刑事案件使用錄音、錄影時,準用之。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檢察機關及司法警察機關錄音錄影資料保管辦法 | 命令 | 20231205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一 章 總則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社會工作師法(以下稱本法)第十七條之三第六項規定訂定之。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2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設置之。 社會工作師懲戒覆審委員會,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置之。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3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社會工作師懲戒覆審委員會,各置委員七人至十一人,其中一人為主任委員,由各該設置機關遴聘之。 前項委員,任一性別人數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4 條 前條第一項委員之任期為二年,期滿得連任。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委員,不得同時擔任社會工作師懲戒覆審委員會委員。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5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社會工作師懲戒覆審委員會開會時,以主任委員為主席;主任委員未能出席時,由委員互推一人為主席。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6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社會工作師懲戒覆審委員會,各置執行秘書及幹事各一人,由各該設置機關就其所屬人員派兼之。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7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社會工作師懲戒覆審委員會之主任委員及委員,均為無給職。但得支給審查費、出席費及交通費。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8 條 懲戒處理程序及懲戒覆審處理程序關於代理人、輔佐人及迴避之事項,依行政程序法之規定。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二 章 懲戒處理程序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9 條 社會工作師公會或主管機關將社會工作師移付懲戒時,應以書面敘明事實及移付懲戒之理由;社會工作師公會移付懲戒前,已依章程或相關規定處分者,應一併載明處分情形。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0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受理懲戒事件,應由委員二人先行審查,作成審查意見後,提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審議。 前項懲戒事件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經通知補正,屆期不補正者,應不予受理。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1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審議懲戒事件時,得邀請相關專家學者或人員列席諮詢。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2 條 被付懲戒人於指定期日到會陳述意見者,應於陳述後先行退席。 前項陳述意見,應列入會議紀錄。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3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應有二分之一以上委員親自出席,始得開會;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始得決議。但廢止執業執照或社會工作師證書之決議,應有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懲戒委員會之決議,以無記名方式為之。 第一項委員有應迴避之事由時,不得參與討論及表決。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4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會議於決議書發送前,對外不公開;與會人員對於討論事項、會議內容及決議,均應予保密。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5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審議懲戒事件,得衡酌社會工作師公會之處分情形,為適當之懲戒決議。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6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之懲戒決議,應作成決議書。 前項決議書,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被付懲戒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 二、執業處所名稱、地址及執業執照字號。 三、懲戒之案由。 四、決議主文。 五、事實、懲戒理由及法律依據。 六、出席委員及迴避之情形。 七、決議之年、月、日。 八、不服決議之救濟方法、請求期限及受理機關。 前項決議書之作成,自懲戒事件移付懲戒委員會之日起,不得逾三個月;必要時,得予延長,延長以一次為限,並不得逾三個月。 前項期間,移付懲戒事件有再請原移付懲戒之社會工作師公會或主管機關查明者,自查明並送達懲戒委員會之次日起算。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7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之決議書正本,應送達被付懲戒人與其所屬之社會工作師公會及執業登記主管機關。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三 章 懲戒覆審處理程序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8 條 被付懲戒人請求覆審,應附具覆審理由書向原懲戒之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提出;本法第十七條之三第三項所定期間屆滿未請求覆審者,即為確定。 覆審理由書已逾前項法定期間送達者,應不予受理。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19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應將覆審理由書影本,送達原移付懲戒之社會工作師公會或主管機關;受送達人就被付懲戒人請求事項,應於送達日起二十日內提出意見書。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20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於接受前條意見書,或於前條所定期間屆滿後未收受意見書者,應將覆審理由書及懲戒書卷送社會工作師懲戒覆審委員會。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21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覆審委員會之覆審處理程序,準用第十條至第十六條規定。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22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覆審委員會之決議書正本,應送達原懲戒之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被付懲戒人與其所屬之社會工作師公會及執業登記主管機關。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四 章 執行程序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23 條 社會工作師懲戒委員會、社會工作師懲戒覆審委員會之懲戒決議,其廢止社會工作師證書者,由中央主管機關為之;其他懲戒,由各該執業登記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之。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24 條 主管機關應將懲戒決議及執行情形刊登政府公報,並副知被付懲戒人所屬之社會工作師公會及執業處所。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五 章 附則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第 25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社會工作師懲戒及懲戒覆審委員會設置審議辦法 | 命令 | 2023120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國民教育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2 條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以下簡稱公立學校)現職教師之介聘,依本辦法辦理。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3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辦理教師介聘作業,應組成小組辦理之,並應邀請校長代表及教師會代表擔任成員。 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為辦理教師介聘作業,應組成小組辦理之。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4 條 公立學校有教師缺額時,除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相關法令分發或公開甄選者外,得採介聘方式進用;現職教師有介聘之需求者,得向學校提出申請。 前項申請介聘作業,應經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決議通過後,由學校向各該主管機關申請介聘。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5 條 公立學校現職教師,除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離島建設條例、原住民族教育法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另有規定外,應在現職學校實際服務滿六學期以上者,始得申請介聘。 前項所稱實際服務滿六學期以上,指實際服務現職學校期間扣除各項留職停薪期間所計算之實際年資。但育嬰或應徵服兵役而留職停薪期間之年資,得合併採計至多二學期。 教師因非自願超額調校或裁併校之情事,致未能符合第一項規定在現職學校實際服務滿六學期以上者,其於原校與現職學校之實際服務年資應予併計。 公立學校現職教師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申請介聘至其他直轄市、縣(市),不受第一項實際服務滿六學期規定之限制: 一、於現職學校實際服務期間,因重大傷病有醫療需要。 二、於現職學校實際服務滿四學期以上,因結婚或生活不便有具體事實。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6 條 公立學校現職教師,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申請介聘: 一、教師法第十六條不續聘之情形。 二、教師法第三十條各款情形之一。 三、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一日師資培育公費助學金及分發服務辦法修正施行後入學之公費學生,於義務服務期間。 現職學校相關人員辦理教師介聘審查及申請時,對於申請介聘之教師有前項情事者,不得隱瞞;違反者,應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7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辦理介聘現職教師至其他直轄市、縣(市)服務,應共同組織聯合介聘小組(以下簡稱聯合小組),並輪流由其中一機關主辦;主辦機關應召集聯合小組會議,訂修聯合介聘作業相關規定,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前項聯合小組,應邀請校長代表及全國教師會代表擔任成員。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8 條 現職教師申請介聘,以其已登記或檢定之下列科、類別為限: 一、國民中學:各科別或專任輔導教師。 二、國民小學:普通班、特殊教育班、專任輔導教師或加註英語專長教師四類。 三、幼兒園:普通班、特殊教育班二類。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下列規定優先辦理介聘作業: 一、依原住民族教育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原住民重點學校應聘任一定比率之原住民身分教師,優先辦理原住民身分教師之介聘。 二、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客語師資培育資格及聘用辦法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原住民族語師資培育及聘用辦法有關優先介聘之規定,優先辦理具客語或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教師之介聘。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9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第四條第二項申請案,應依教師登記或檢定之科、類別、積分高低及志願介聘學校缺額辦理。 前項所定積分,其採計項目包括申請介聘原因、服務年資、服務地點、成績考核、獎懲、進修研習及其他事項。 前項積分之計算基準,應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其屬第七條第一項聯合介聘者,由聯合小組訂定後,應經主辦機關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10 條 達成介聘之教師,應依通知期限至介聘學校報到,除經學校審查發現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外,學校應依教師法及相關規定辦理聘任,不得拒絕: 一、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致使各該主管機關依該資料或陳述而作成介聘處分。 二、有第六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 有前項各款情形之一者,教師申請介聘,應不予介聘;已介聘者,主管機關得撤銷其介聘,涉及刑事責任者,並移送檢察機關依法辦理。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11 條 達成介聘之教師,未依前條第一項規定至介聘學校報到或放棄介聘者,十年內不得再申請介聘;無故未報到或放棄介聘者,並應依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相關規定議處。 因前項教師未報到、放棄介聘或有前條第一項拒絕聘任情事,致影響他校教師介聘者,各該介聘均失其效力,各教師仍留原學校服務,原學校不得拒絕。但未報到、放棄介聘或經拒絕聘任教師之原學校可增開缺額者,不在此限。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12 條 學校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教師法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輔導教師介聘時,應以達成學校教師符合專長授課為原則,就各領域、科目專長教師人數逾實際需求人數者,優先為之。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13 條 教師依偏遠或特殊地區學校校長暨教師資格標準規定,持偏遠或特殊地區教師證書經公開甄選進用者,其申請介聘至一般地區學校,仍應具一般地區教師資格。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14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本辦法規定之介聘,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應予更正;無法更正者,應重行辦理。 有前項情形者,應以書面通知相對人及已知之利害關係人。 有第一項情形者,應查明相關人員責任。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15 條 公立幼兒園教師之介聘,準用本辦法相關規定辦理。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 | 命令 | 2023121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國民教育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三十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2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依本法第三十條第二項規定,延攬國外人才及境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以下簡稱國外專業人才),應協商國外專業人才聚集區域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遴選其所屬公立國民小學、國民中學(以下簡稱公立學校),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於各該公立學校設立海外攬才子女專班(以下簡稱攬才專班)。 前項國外專業人才,指下列人才: 一、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所稱外國專業人才、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及外國高級專業人才。 二、境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子女來臺就學辦法第二條所稱境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3 條 前條第一項設立攬才專班學校,應擬訂攬才專班設立計畫,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轉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審核期程原則如下: 一、設立攬才專班學校於辦理學年度前一年之七月三十一日前,將設立計畫報各該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 二、各該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通過後,於辦理學年度前一年之九月三十日前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三、中央主管機關於辦理學年度前一年之十一月三十日前核定學校名單。 四、前款學校於辦理學年度當年之三月三十一日前公告招生簡章。 前項設立計畫,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就學需求。 二、學校基本資料: (一)學校位置。 (二)學校規模及員額編制。 (三)學校行政運作。 (四)設備設施。 三、招生簡章,包括招生方式、名額與班級數、就學資格、申請文件、資料、審查程序、學費、雜費與代收代辦費之數額及課程架構。 四、課程計畫、教學、教材、學習評量、畢(結)業資格及輔導之規劃。 五、師資來源及安排,包括校內可支援教學教師及需增聘教師之專長與人數。 六、學生生活適應、課業學習及未來銜接或升學之輔導規劃,包括輔導或特殊教育人力規劃。 七、行政支援規劃。 八、教室空間及相關設施、設備。 九、經費需求,包括行政運作、課程發展與實施、新增設備設施、教師增聘與專業發展等經費需求。 十、其他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文件、資料。 前項第三款所定學費及雜費之收費數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代收代辦費,除書籍費用由學校依實際需要收取外,其餘收費項目及數額,參照攬才專班學校所在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有關公立學校代收代辦費自治法規之規定辦理。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4 條 攬才專班每班學生,以十五人為原則。 攬才專班申請通過人數超過原核定招生名額者,設立攬才專班學校應報各該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轉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始得增加名額,或報各該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協調至其他設立攬才專班學校就讀。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5 條 攬才專班課程應適度納入我國語言、社會、文化、性別平等教育及生命教育之課程,由設立攬才專班學校規劃及實施,並選用或發展教材。 設立攬才專班學校,應對攬才專班學生提供適切之輔導,以利其學業學習、生活適應及銜接其他學習階段之教育。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6 條 攬才專班每班置本國教師三人,並視設立攬才專班學校課程需求及課程節數,安排外加增置外國教師。 已核定設立之攬才專班未有學生就讀時,其已核定教師員額,由設立攬才專班學校或各該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調配運用,且該教師應優先研發攬才專班課程。 攬才專班之本國教師,應具備國際觀及教授國際課程之能力,並符合下列條件: 一、持有我國各該教育階段別合格教師證書。 二、具備符合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B2級(高階級)以上之英語文能力。 攬才專班外國教師,應符合各級學校申請外國教師聘僱許可及管理辦法所定資格。 攬才專班之本國及外國教師,應參加中央主管機關辦理或指定之專案增能研習。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7 條 前條本國教師之聘任,依教師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及其相關法規之規定辦理。 前條外國教師之聘僱,依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各級學校申請外國教師聘僱許可及管理辦法及其相關法規之規定辦理。 前二項教師,有教師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或其相關法規所定解聘、不續聘、停聘、資遣、終止聘僱契約之情事者,依其身分適用之法規辦理。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8 條 攬才專班本國教師授課節數,依中央主管機關所定教師每週授課節數基準及各該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所定補充規定辦理;攬才專班外國教師授課節數,依其聘僱契約之規定。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9 條 國外專業人才為其在臺子女申請就讀攬才專班者,應填具申請表,並檢附下列文件、資料,向學校提出: 一、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為境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之證明文件,或工作許可證明文件。但符合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七條規定情形者,免附。 二、申請人服務機關(構)、學校、團體(以下簡稱服務單位)之聘函或在職證明書之影本。 三、申請人合法居(停)留證件影本。 四、申請人子女最高學歷證明文件及成績單,其為中、英文以外之語文者,應附中文或英文譯本。但申請入學國民小學一年級者,免附。 五、申請人及其子女之親屬關係證明文件。 六、其他招生簡章或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其他文件、資料。 前項申請,由設立攬才專班學校審查後,通知申請人審查結果;並將招生入學情形,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查。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10 條 攬才專班學生申請轉學至其他公立學校攬才專班就讀時,其入學資格,應經申請轉入學校依本辦法規定重新審查。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11 條 攬才專班就讀申請文件、資料有虛偽不實之情事或不備者,不同意其入學;已入學者,撤銷其就讀資格。 前項文件、資料得補正者,學校應通知申請人限期補正;屆期未補正者,依前項規定辦理。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第 12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海外攬才子女專班設立辦法 | 命令 | 2023121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國民教育法第三十九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2 條 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規模較小學校(以下簡稱學校),指下列學校: (一)國民小學:全校學生人數未滿五十人。 (二)國民中學:全校學生人數未滿二十五人。 二、混齡教學:指於同一節課在同一教學場域中,將不同年級之學生合班,進行跨年級教學。 三、混齡編班:指將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以下簡稱課綱)所定各教育階段內,其同一學習階段或相鄰之二個年級,為進行混齡教學而編制為一個跨年級之班級。 前項第一款學校設有分校、學部或分班者,其學生人數應單獨計算。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3 條 學校實施混齡教學,應按照課綱所定學習領域之核心素養、學習重點及實施要點,並兼顧課程中學生年級別及人數,設計教學及評量方式。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4 條 實施混齡教學或混齡編班之合班人數,以不超過十六人為原則。 學生數為零人之年級,學校得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以下簡稱地方主管機關)申請,將該年級與同一學習階段或相鄰一個年級編制為一個跨年級之班級。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5 條 學校實施混齡教學,應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並依地方主管機關規劃之期程提出混齡教學實施計畫,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課發會)議決後,併課程計畫,報地方主管機關備查。 混齡教學實施計畫,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實施之學習領域。 二、學生之年級及人數。 三、教師具備之相關專業知能。 四、教學方式、教材及評量。 五、課表之彈性調整。 六、教師授課節數或減授基本教學節數之計算方式。 七、協同教學之必要性及實施方式。 八、協助推動混齡教學之人力配置及工作。 九、其他地方主管機關規定應載明之事項。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6 條 學校實施混齡編班,應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並依地方主管機關規劃之期程提出混齡編班實施計畫,經課發會議決後,報地方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 混齡編班實施計畫除載明前條第二項各款事項外,應另載明教師員額、師資配置、班級人數及課程教學相關規劃。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7 條 教師實施混齡教學者,其授課節數計算方式如下: 一、由教師一人實施者,每節混齡教學節數至少以一點五倍計算實際授課節數;其合計不足一節者,以一節計算。 二、由教師二人以上實施協同教學者,各該教師混齡教學節數,均以實際授課節數計算。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8 條 教師協助辦理混齡教學、混齡編班之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發、教材編製或其他相關事項者,得經課發會議決後,減授節數。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9 條 各該主管機關應辦理下列有關混齡教學、混齡編班之事項: 一、研發相關輔助參考資料。 二、研發教材與辦理教師專業發展知能研習。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10 條 各該主管機關及學校辦理或實施混齡教學、混齡編班,績效卓著者,得對相關人員予以行政獎勵。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11 條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第四條第一項所稱偏遠地區學校,實施混齡教學或混齡編班,不受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全校學生人數、第三款同一學習階段或相鄰之二個年級編班,及第四條第一項合班人數之限制。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第 12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及混齡編班實施辦法 | 命令 | 2023121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國民教育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訂定之。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2 條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以下簡稱學校)因校際合作、課程需要或其他特殊情形者,得與他校合聘教師,並於一校專任。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3 條 合聘教師專任之學校,為主聘學校,其他合聘學校為從聘學校;合聘學校,以不超過三校為原則。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4 條 主聘學校與從聘學校,以在各該直轄市、縣(市)之同一或鄰近鄉(鎮、市、區)為限。但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協商同意者,不在此限。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5 條 合聘教師之員額,應由主聘學校列入該校專任教師編制員額。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6 條 合聘教師於各主聘及從聘學校之授課節數,應合併計算。 合聘教師之授課節數或得減授課節數,依主聘學校專任教師授課節數之法令規定辦理。 前項合聘教師之減授課節數,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視其交通、課程、法令所定任務及其他相關事項定之。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7 條 主聘學校合聘教師之員額,以不超過該校全校教師員額編制數百分之八為限,全校教師員額編制十二人以下者,不足一人以一人計。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8 條 合聘教師實際服務滿六學期以上,並符合下列規定者,得申請改聘為主聘學校之一般專任教師: 一、主聘學校已無合聘需求,或於領域、科目學習節數之授課需求,足以聘任教師一人。 二、經主聘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並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同意。 合聘教師介聘事宜,依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師介聘辦法辦理。原主聘學校辦理合聘教師缺額介聘作業,應明確載明該介聘缺額性質為合聘教師。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9 條 主聘學校每學年為因應課程調整,得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之同意,更換從聘學校。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10 條 合聘教師之聘任、解聘、停聘與不續聘程序,及其聘期、教學活動事項、待遇、保險、福利、退休、撫卹、資遣、進修、請假、考核、申訴、從聘學校之更換及其他權利義務事項,由主聘學校依一般專任教師之規定及前條規定辦理。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主聘學校與從聘學校之實際需要,支給合聘教師交通費。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11 條 主聘學校與從聘學校,應就合聘教師跨校相關行政管理及教學支持事項,訂定協議書。 主聘學校應分別將協議書內容及本法、本辦法之規定,以書面方式通知合聘教師。 主聘、從聘學校應依前項協議書內容及前條規定,與合聘教師共同簽訂聘約,並明定合聘教師於主聘、從聘學校之服務義務及其他權利義務事項。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12 條 主聘學校或其主管機關於辦理合聘教師之甄選時,應將合聘教師之權利義務、工作性質及其他相關資訊,載明於甄選簡章。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13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本辦法規定,訂定補充規定。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14 條 本辦法發布施行前,已簽訂之合聘教師聘約,主聘、從聘學校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八月一日前,依本辦法規定重新與合聘教師簽訂聘約。但原聘約內容更有利於合聘教師者,得從其原約定。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第 15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聘教師辦法 | 命令 | 2023121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無國籍學生就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國民教育法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無國籍學生就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辦法 第 2 條 本辦法所稱無國籍學生,指依國籍法施行細則第三條所定無國籍人,未滿十八歲需就讀我國國民小學、國民中學(以下簡稱學校)者。
無國籍學生就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辦法 第 3 條 無國籍學生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就其年齡、學習能力及其他因素評估後,分發學校並編入適當年級、班級就讀。
無國籍學生就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辦法 第 4 條 無國籍學生具特殊教育需求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特殊教育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定評估、鑑定及實施特殊教育。
無國籍學生就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辦法 第 5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及學校,就學習或生活適應有困難之無國籍學生,應提供資源及適切輔導;必要時,應定期查詢或訪視無國籍學生之就學情形。
無國籍學生就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辦法 第 6 條 在臺出生未辦理戶籍登記或未取得居留、定居許可之非本國籍兒童、少年,已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由衛生福利主管機關會同相關機關協助辦理有關戶籍登記、歸化、居留或定居等相關事項者,於戶籍登記完成前或取得居留、定居許可前,其就學權益事項,準用第三條至前條規定。
無國籍學生就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辦法 第 7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及學校辦理無國籍學生就學,績效卓著者,得對相關人員予以行政獎勵。
無國籍學生就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辦法 第 8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無國籍學生就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辦法 | 命令 | 2023121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獎章條例第九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2 條 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頒給勞動專業獎章(以下簡稱本獎章): 一、對勞動政策、制度、法規之規劃或推動,有重大具體貢獻事蹟。 二、對勞動事務或政策提供興革意見、研究發明或著作,經審定或採行,有重大具體貢獻事蹟。 三、對突發之重大工安事故,處置得宜,有效維護勞工及公眾生命財產安全,有重大具體貢獻事蹟。 四、對促進國際勞動事務合作及交流,具特殊價值或重大成就。 五、其他對勞動事務或政策具有重大貢獻,足資表揚。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3 條 本獎章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均用襟綬,除事蹟特著或情形特殊者外,初次頒給三等,並得因積功晉等。同一事蹟不得頒給二個等次以上之獎章。 本獎章及附發小型獎章之式樣及圖說如附表一。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4 條 本獎章除由勞動部(以下簡稱本部)主動頒給外,並得接受推薦,其推薦程序如下: 一、本部及所屬機關(構)人員請頒本獎章:應由其服務機關(構)或單位主管推薦。 二、非本部及所屬機關(構)之人員或外國人請頒本獎章:應由與請獎事實有關之機關(構)、事業機構、依法設立且運作達五年以上之勞工團體或雇主團體(以下簡稱團體)推薦。 請頒本獎章應填具事實表,其格式如附表二,並應檢附相關事蹟證明文件。 推薦之機關(構)、單位、事業機構或團體對於請頒事實,應予切實審核,嚴格認定,明確加註考評後,再將事實表函送本部。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5 條 本獎章之請頒,由本部組成審查小組審查,經審查通過後,報請部長核定,以公開儀式頒給之。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6 條 本獎章之頒給,應附發證書,其格式如附表三;頒給外國人者,得附譯文。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7 條 獲頒本獎章者,由本部通知其服務機關(構)、推薦之機關(構)、事業機構或團體。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8 條 符合請頒本獎章之人員,得於身故後追頒之,由其配偶或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順序之親屬代領之。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9 條 請頒本獎章案件核定前,推薦之機關(構)、單位、事業機構或團體,發現有足以影響本獎章請頒資格之情事者,應即通知本部,必要時得撤回推薦。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10 條 請頒本獎章之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頒給本獎章;已頒給者,追還其獎章及證書: 一、最近五年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判決確定,未受緩刑之宣告或未准易科罰金。 二、最近五年曾依公務員懲戒法規定受懲戒處分。 三、請頒本獎章之事實有虛偽或造假之情事。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第 11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勞動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 | 命令 | 20231220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 條 本規則依消防設備人員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三十五條第五項規定訂定之。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2 條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以下簡稱懲戒委員會)置委員九人至十五人,其中一人為主任委員,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派主管人員兼任;其餘委員,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就下列各款人員派兼或聘兼之: 一、直轄市、縣(市)消防機關代表二人。 二、消防設備師公會代表一人至三人。 三、消防設備士公會代表一人至三人。 四、學者專家或社會公正人士四人至六人,其中至少二人為法學專家。 前項委員之任期為二年,期滿得連任,連任以二次為限;任一性別委員不得少於委員總人數三分之一。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3 條 懲戒委員會置執行秘書一人與幹事若干人,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就其所屬人員派兼之,辦理懲戒案件登記、統計及其他日常會務。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4 條 懲戒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懲戒委員會應不予受理。但其情形可以補正,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屆期未補正或補正不完全者,應不予受理: 一、非屬懲戒委員會之權限。 二、非由本法第三十四條所列主管機關、各級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報請處理,或利害關係人報請核轉處理。 三、未列舉被付懲戒人違失事實。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5 條 懲戒委員會收受懲戒案件並依本法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規定辦理通知提出答辯或到會陳述後,應依下列程序處理之: 一、送被付懲戒人所屬之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提供意見。 二、由主任委員指定委員三人為預審委員,進行實體審查;預審委員至少應有一人為第二條第一項第二款或第三款所定公會代表。 三、預審委員就懲戒案件作成預審意見,檢具相關卷證文件,提付懲戒委員會審議。 四、製作決議書。 前項第一款被付懲戒人未加入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時,送執行業務所在地之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提供意見;執行業務所在地未有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者,送消防設備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意見。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6 條 懲戒委員會開會時,以主任委員為主席,主任委員因故不能出席時,得指定委員一人為主席。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7 條 懲戒委員會應有二分之一以上委員出席,其中法學專家應至少一人出席,始得開會;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始得決議;可否同數時,取決於主席。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8 條 懲戒委員會委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自行迴避,不得參與相關案件之審查、討論及決議: 一、被付懲戒人為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四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關係。 二、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就該案件與被付懲戒人有共同權利人或共同義務人之關係。 三、現為或曾為被付懲戒人之代理人或輔佐人。 四、現為或曾為被付懲戒人訴訟案件之自訴人、告訴人、告發人、證人、辯護人或鑑定人。 五、現與被付懲戒人任職同一機構或最近三年內曾任職同一機構。 懲戒委員會委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經懲戒委員會決議命其迴避: 一、有前項情形而不自行迴避。 二、有前項以外情形,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9 條 懲戒委員會審議時,應通知被付懲戒人到場陳述意見;必要時,被付懲戒人得會同代理人一人至三人共同到場。被付懲戒人未依通知所定期日到場陳述意見者,審議程序不受影響。 前項人員到會陳述之意見應列入會議紀錄,並於陳述後先行退席。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0 條 懲戒委員會會議對外不公開,與會人員對於討論事項、會議內容及決議,均應嚴守秘密。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1 條 同一事件,在刑事偵查或審判中者,不停止懲戒程序。但懲戒處分應以犯罪是否成立為斷者,懲戒委員會認有必要時,得決議於刑事裁判確定前,停止懲戒程序;刑事偵查或審判程序於懲戒程序中開始者,亦同。 前項決議,應通知被付懲戒人、其所屬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及報請懲戒單位。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2 條 被付懲戒人同一行為已為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免訴或無罪之宣告者,仍得為懲戒處分;其受免刑之宣告者,亦同。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3 條 懲戒委員會應自受理懲戒案件之日起三個月內作成決議;必要時,得予延長,延長以一次為限,並不得逾三個月。但依第四條規定命補正期間,不予計入。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4 條 懲戒委員會作成決議後,應於一個月內製作決議書,其應記載事項如下: 一、被付懲戒人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消防設備師或消防設備士證書字號與所屬之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 二、案由。 三、執業機構名稱、地址及執業執照字號。 四、決議主文、事實理由及法律依據。 五、出席委員姓名。 六、決議之年、月、日。 七、不服決議之救濟方式、期間及其受理機關。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5 條 懲戒委員會決議書應於作成後十日內,分別發送被付懲戒人、其所屬消防設備師或消防設備士公會及報請懲戒單位。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6 條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覆審委員會(以下簡稱覆審委員會)置委員十三人至十九人,其中一人為主任委員,由中央主管機關指派主管人員兼任;其餘委員,由中央主管機關就下列各款人員派兼或聘兼之: 一、中央消防機關代表三人。 二、消防設備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代表二人至四人。 三、消防設備士公會全國聯合會代表二人至四人。 四、學者專家或社會公正人士五人至七人,其中至少二人為法學專家。 前項委員之任期為二年,期滿得連任,連任以二次為限;任一性別委員不得少於委員總人數三分之一。 懲戒委員會與覆審委員會之委員,不得相互兼任,或就同一案件,先後任二會之委員。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7 條 覆審委員會置執行秘書一人與幹事若干人,由中央主管機關就其所屬人員派兼之,辦理覆審案件登記、統計及其他日常會務。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8 條 被懲戒人請求覆審之案件,覆審委員會應依下列程序處理: 一、向原懲戒委員會調取有關案卷,並通知被懲戒人陳述意見。 二、送執行業務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與被懲戒人所屬之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提供意見。 三、由主任委員指定委員三人為預審委員,進行實體審查;預審委員至少應有一人為第十六條第一項第二款或第三款所定公會代表。 四、預審委員就覆審案件作成預審意見,檢具相關卷證文件,提付覆審委員會審議。 五、製作覆審決議書。 前項第二款被懲戒人未加入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時,送執行業務所在地之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提供意見;執行業務所在地未有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者,送消防設備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意見。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19 條 覆審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覆審委員會應為不受理之決議: 一、提起覆審逾法定期間。 二、覆審申請不合法定程式,經通知限期補正,屆期未補正。 三、申請覆審人非被懲戒人。 四、被懲戒人喪失行為能力而未由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覆審,經通知限期補正,屆期未補正。 五、對已決議之覆審案件重行提起覆審。 六、對於非懲戒決議或其他依法不屬覆審救濟範圍內之事項提起覆審。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20 條 第六條至第十五條規定,於覆審程序準用之。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21 條 本規則所定委員及指派之兼任人員均為無給職。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第 22 條 本規則自發布日施行。
| 消防設備人員懲戒委員會與懲戒覆審委員會組織及審議規則 | 命令 | 20231220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補助及獎勵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特殊教育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四十三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補助及獎勵辦法 第 2 條 本辦法所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其範圍如下: 一、國立高級中等學校及其附設之國民中學部、國民小學部、進修部。 二、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主管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及私立大學附屬高級中等學校,及其附設之進修部。 三、國立大專校院之下列學校或部: (一)附設高級中等學校部、國民中學部、國民小學部。 (二)附屬高級中等學校及其附設之國民中學部、國民小學部、進修部。 (三)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四)附設進修學校。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補助及獎勵辦法 第 3 條 本辦法之適用對象,為前條學校符合本法第四條之資賦優異學生。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補助及獎勵辦法 第 4 條 學校得規劃多元資優教育方案,提供資賦優異學生多元展能之加深加廣課程或活動,並得採下列方式辦理: 一、個別輔導:依學生個別需求,由教師或專家學者,提供個別學生學習輔導。 二、專題研究:指導學生進行個別或小組專題研究。 三、充實課程:設計各種充實課程,發展多元智能。 四、參訪活動:辦理校外參觀、訪問教學活動。 五、服務學習:指導學生參與校內外、社區或國際性之服務學習活動。 六、其他相關之課程或活動。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補助及獎勵辦法 第 5 條 學校辦理前條課程或活動,得擬具計畫及經費需求,於每學期開學一個月前,報本部申請補助經費,計畫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實施對象。 二、辦理方式。 三、師資及人力資源。 四、辦理期程。 五、經費需求。 六、預期效益。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補助及獎勵辦法 第 6 條 本部受理申請後,應辦理審查,並於審查後將審核結果,以書面通知學校;學校應依本部核定之內容執行。 本部得視需要派員到校了解執行情形,並給予輔導及協助。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補助及獎勵辦法 第 7 條 學校依計畫執行後,應檢討其實施成效,並依本部結報作業相關規定辦理。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補助及獎勵辦法 第 8 條 學校辦理成效優良者,本部應予以敘獎,並鼓勵發表成果供其他學校觀摩學習。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補助及獎勵辦法 第 9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補助及獎勵辦法 | 命令 | 20231220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1 條 本細則依消防設備人員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四十九條規定訂定之。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2 條 依本法第四條規定申請消防設備人員證書者,應依其考試及格之消防設備人員類別,檢具下列文件,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消防設備師或消防設備士證書: 一、申請書。 二、考試院核發之消防設備師或消防設備士考試及格證書正本及影本。 三、身分證明文件影本。 四、最近半年內二吋正面脫帽半身照片一式二張。 五、依消防設備人員證書及執業執照收費標準(以下簡稱收費標準)繳納證書費之證明文件。 前項申請經審查合格者,應發給消防設備師或消防設備士證書;經審查不合規定且不能補正者,中央主管機關應駁回其申請,並退還所繳納之證書費;依其情形得補正者,應以書面通知申請人限期補正,屆期未補正或補正不完全者,駁回其申請,並退還所繳納之證書費。 第一項第二款之考試及格證書正本,中央主管機關應於審查完畢後發還申請人。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3 條 消防設備師或消防設備士證書滅失或遺失者,應填具申請書,並依收費標準繳納證書費,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補發。 消防設備師或消防設備士證書毀損或登記事項變更者,應填具申請書,登記事項變更者,另檢附變更事項證明文件,並依收費標準繳納證書費,連同原證書,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換發。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4 條 本法第十二條第二項所定消防設備人員執業圖記應記載姓名、消防設備人員類別、執業執照字號及執業機構名稱。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5 條 本法第十二條第三項所定消防設備人員應備之業務登記簿,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執業機構基本資料:執業機構負責人、地址、聯絡電話、服務項目、執業圖記異動紀錄、執業執照請領及異動紀錄。 二、執業紀錄:服務案件名稱、內容與地址、辦理起訖日期、委託者姓名或名稱、聯絡電話與地址、服務契約金額、服務內容摘要及辦理情形。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6 條 本法第十九條第一項所稱該管直轄市、縣(市)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指消防設備師或消防設備士辦理執業登記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7 條 各級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之會員,以領有執業執照之消防設備師或消防設備士為限。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8 條 依本法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加入鄰近直轄市、縣(市)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之消防設備人員,於其辦理執業登記之直轄市、縣(市)組織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後,應加入該直轄市、縣(市)公會,並自其原加入之鄰近直轄市或縣(市)公會辦理出會。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9 條 消防設備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監事之被選舉人,不限於直轄市、縣(市)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選派參加之會員代表。 直轄市、縣(市)消防設備師公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選派參加消防設備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或消防設備士公會全國聯合會之會員代表,不限於各該公會之理事、監事。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10 條 消防設備人員違反本法規定者,應由執行業務場所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將相關事證移由消防設備人員執業登記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予以處分。 前項情形,執業登記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知悉處分送達或懲戒處分確定之次日起五日內,於依本法第十條規定建置之消防設備人員資料庫登錄之。 消防設備人員違反本法規定,受撤銷、廢止執業執照或停止執行業務處分者,執業登記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副知中央主管機關、其所屬之執業機構、其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與該管直轄市、縣(市)消防設備師或消防設備士公會及全國聯合會。 消防設備人員受撤銷、廢止執業執照或停止執行業務之處分者,應於處分送達之次日起七日內,將執業執照繳回執業登記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註銷或收存。未依限繳回者,由執業登記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公告註銷之。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11 條 消防設備人員依本法執行業務之相關書表,應使用中文。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第 12 條 本細則自發布日施行。
| 消防設備人員法施行細則 | 命令 | 20231220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消防法第二十六條之一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2 條 本辦法所定火災受害人及火災利害關係人,其資格如下: 一、火災受害人:因當次火災造成財物或權利直接或間接損失之所有權人或使用人。 二、火災利害關係人:因當次火災造成財物或權利直接或間接損失之抵押權人、合夥人、繼承人或其他權利關係人。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3 條 火災受害人或火災利害關係人(以下簡稱申請人)得自火災發生之日起十年內,向火災發生地之主管機關申請火災證明或火災調查資料。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4 條 火災案件涉及人命死亡、起火原因為縱火或疑似縱火者,於刑事偵查期間,火災調查資料之起火原因應不予提供。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5 條 申請人因救災人員進行滅火、救助等搶救作為而造成燒損、煙損以外之損害者,以申請火災證明為限。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6 條 申請人依第三條規定提出申請者,應檢具下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符合第二條第一款或第二款資格之證明文件影本。 三、身分證明文件影本。 申請人委任代理人提出申請者,除應具備前項所定文件外,並應檢具下列文件: 一、委任書:應載明申請人與受委任人之姓名、身分證明文件字號、地址及聯絡電話。 二、受委任人之身分證明文件影本。 申請人為未成年人或受監護宣告者,應由其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代為申請。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7 條 主管機關應於受理第三條申請之次日起七日內,審核申請所附文件,並為准駁之處分;必要時,得延長之,延長期間不得逾十日。但火災原因調查鑑定書尚未完成者,得延長至完成後十日內。 申請人不符合第二條所定資格或申請文件不符合前條規定,依其情形能補正者,主管機關應通知限期補正;不能補正、屆期未補正或補正不完全者,應駁回其申請。 主管機關受理第三條之申請,經審查符合規定者,核發火災證明或火災調查資料。 第一項所定之七日審核期間,如申請人有補正者,自補正之日起算。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8 條 火災證明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發文機關、日期及字號。 二、申請人為自然人者,其姓名、出生年月日、地址及身分證明文件字號;申請人為法人或團體者,其名稱、事務所或營業所與管理人或代表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地址及身分證明文件字號。 三、火災報案時間:受理火災案件通報之時間。 四、火災發生地點:發生火災之地點,如延燒多戶,僅一戶申請,應僅填寫該戶地址;如無地址,得以地號、附近地標等方式表示;車輛、船舶火災,應記載車牌號碼或船舶編號。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9 條 火災調查資料應記載事項除前條第一款及第三款外,並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為自然人者,其姓名及地址;申請人為法人或團體者,其名稱、事務所或營業所與管理人或代表人之姓名及地址。 二、起火戶:最先發生火災之地點。建築物火災應記載地址,如無地址,得以地號、附近地標等方式表示;車輛、船舶火災,應記載車牌號碼或船舶編號。 三、起火處:起火戶中之具體起火位置,如廚房、浴室、駕駛座或引擎等。 四、起火原因:歸類於消防機關公務統計編報表之火災原因。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10 條 主管機關受理火災證明與火災調查資料之申請及核發等事項,得委任所屬機關辦理。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第 11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火災證明及火災調查資料申請辦法 | 命令 | 20231220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現職人員轉任經濟部比照改任官職等級及退撫事項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經濟部組織法第九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現職人員轉任經濟部比照改任官職等級及退撫事項辦法 第 2 條 原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原國營會)現職人員,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轉任經濟部,具有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以下簡稱現職人員),依本辦法辦理比照改任官職等級及退撫事項。 現職人員具有行政、教育、公營事業人員相互轉任採計年資提敘官職等級辦法所定之轉任資格者,得選擇依該辦法轉任,不受機關組織法規所定同官等職務十分之一員額及非現任或曾任主管職務不得轉任主管職務之限制。 現職人員得以所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選擇依公務人員任用法及公務人員俸給法相關規定,辦理銓敘審定。 現職人員選擇依第一項或前項規定方式轉任者,得比照現職公務人員調任辦法規定,認定職系專長。但依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轉任公務人員條例轉任者,不適用之。 現職人員依本辦法轉任後,如調任經濟部以外行政機關時,除依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辦理銓敘審定之人員外,應依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及公務人員俸給法規之規定,重新審查其任用資格及俸級。
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現職人員轉任經濟部比照改任官職等級及退撫事項辦法 第 3 條 現職人員辦理比照改任官職等級者,應就其經原國營會核定職等薪級,依所附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現職人員轉任經濟部比照改任官等職等對照表對照公務人員官等職等,並依派任職務按下列規定比照改任官等職等: 一、對照之官等職等資格,在所派任職務列等範圍內,以該職等改任,並予合格實授。 二、對照之官等職等資格,未達所派任職務列等最低職等者,以其對照之官等職等資格改任,並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九條第三項規定准予權理。 三、對照之官等職等資格,高於所派任職務列等最高職等者,依所派任職務之最高職等改任,並予合格實授;其超過之對照資格並予保留,俟將來調整相當職等職務時,再予回復。 前項人員比照改任官等職等後,自改任職等最低俸級起敘,其轉任前曾任與改任職務職等相當、性質相近且服務成績優良之年資,得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十七條規定,按年核計加級。
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現職人員轉任經濟部比照改任官職等級及退撫事項辦法 第 4 條 現職人員於轉任時,其於轉任前之任職年資,得比照經濟部所屬事業人員退休撫卹及資遣辦法規定,先行辦理年資結算給與;其所需經費,依該辦法相關規定支給。 未依前項規定辦理年資結算給與者,其轉任前年資應領之退休金,得選擇依下列各款規定之一辦理: 一、依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以下簡稱退撫法)第二十八條規定標準辦理。 二、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六月三十日以前之任職年資,依前款規定辦理;八十四年七月一日至轉任前之任職年資,依退撫法第十二條第六款規定,由現職人員一次全額補繳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以下簡稱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後,依同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標準辦理。 依第一項規定辦理年資結算者,其已核定給與之年資,不得再行併計公務人員退休、資遣及撫卹年資;未來重行退休、資遣時,該項年資與轉任後之任職年資合併計算,須受退撫法規定最高年資採計上限之限制,並依該法規定計算給與。 現職人員轉任後,應參加退撫基金。有關其退休、資遣或撫卹事項,前三項未規定者,適用退撫法之規定。
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現職人員轉任經濟部比照改任官職等級及退撫事項辦法 第 5 條 現職人員由原國營會造具名冊,經經濟部核定後,一次函送銓敘部備查;其人員之派任案件,應於銓敘部規定之期限內,由經濟部依送審程序送銓敘部審查,經銓敘審定後,自本辦法施行之日起生效。 前項名冊之格式,由銓敘部定之。
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現職人員轉任經濟部比照改任官職等級及退撫事項辦法 第 6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施行。
| 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現職人員轉任經濟部比照改任官職等級及退撫事項辦法 | 命令 | 20231221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消防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十五條之二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第 2 條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以下簡稱零售業者)依本法第十五條之二第一項規定備置之資料,其製作內容,應依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備置總表、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容器管理資料備置表、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用戶資料及用戶安全檢查資料備置表及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用戶安全檢查表填具。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第 3 條 前條所定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備置總表,格式如附表一,其應記載事項如下: 一、容器儲存場所管理資料:名稱、地址、核准字號。 二、液化石油氣分裝場業者灌裝證明資料:名稱、地址。 三、安全技術人員管理資料:證書字號。 四、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之證明文件:保險公司名稱、保險單號碼。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第 4 條 第二條所定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容器管理資料備置表,格式如附表二,其應記載事項為合格標示號碼及容器號碼。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第 5 條 第二條所定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用戶資料及用戶安全檢查資料備置表,格式如附表三,其應記載事項為用戶編號、姓名或名稱、直轄市或縣市別、地址、最近一次檢查日期、檢查結果、串接使用量。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第 6 條 第二條所定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用戶安全檢查表,格式如附表四,其應記載事項如下: 一、零售業者名稱、聯絡電話、安全技術人員簽名。 二、用戶編號、姓名或名稱、聯絡電話、地址、用戶簽名。 三、檢查事項、檢查結果、檢查日期。 四、其他告知事項。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第 7 條 零售業者應於營業所在地以書面、網路系統、電子資料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方式備置及保存附表一至附表四各項資料,並至少保存二年,以備查核。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第 8 條 零售業者應於每年四月及十月填具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表(如附表五),並檢附附表一至附表三資料,以書面、網路系統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方式向營業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報。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第 9 條 零售業者無正當理由,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之查核。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第 10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經營家用液化石油氣零售事業者資料申報作業辦法 | 命令 | 20231221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消防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十一條之一第四項規定訂定之。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2 條 本法第十一條第一項所稱地毯、窗簾、布幕、展示用廣告板及其他指定之防焰物品,指下列物品: 一、地毯: (一)滿鋪地毯及方塊地毯。 (二)人工草皮。 (三)面積二平方公尺以上門墊及地墊之地坪鋪設物。 二、窗簾:布質製窗簾,包括一般窗簾、直葉式與橫葉式百葉窗簾、捲簾(含折屏)、隔簾及線簾。 三、布幕:供舞臺或攝影棚使用之布幕。 四、展示用廣告板(以下簡稱合板):室內展示用廣告合板及舞臺道具用合板。 五、其他指定之防焰物品:指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防焰物品。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3 條 申請防焰性能認證之業別,其定義如下: 一、製造業:指製造合板以外之防焰物品或其材料者。 二、防焰處理業:指對大型布幕、窗簾或布幕洗濯後防焰物品施予處理,並賦予其防焰性能者。 三、合板製造或防焰處理業:指製造具防焰性能合板或對合板施予處理,並賦予其防焰性能者。 四、進口販賣業:指進口防焰物品或其材料,確認其防焰性能,進而販售者。 五、裁剪、縫製、安裝業:指從事防焰物品或其材料之裁剪、縫製、安裝者。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4 條 前條第一款所定製造業者,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設置下列防焰處理設備或器具。但其製造之產品材質,不須再經防焰處理即已具防焰性能者,不在此限: (一)鑑別欲施以防焰處理之布料及其他材料之器具。 (二)調配防焰藥劑之器具。 (三)均勻浸泡、脫水、烘乾之設備。製造地毯,應另設有能使防焰性能均一之設備。 二、設置下列品質管理用機器: (一)測試防焰性能用機器。 (二)測試耐洗性能用水洗機或乾洗機。但製造或進口地毯者,不在此限。 三、品質管理方法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設有適當之品質管理組織。 (二)訂有物料、產品之檢查基準及其檢查結果之記錄方法。 四、品質管理部門至少應置一名以上防焰處理技術人員。 前項第四款之防焰處理技術人員應具備下列資格之一: 一、專科以上學校化學、化工、紡織、材料、林業、消防或其他相關科系畢業,並有半年以上防焰處理或研究經驗。 二、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學、化工、紡織、材料、林業等相關科組畢業,並有一年以上防焰處理或研究經驗。 三、領有中央主管機關核發之防焰處理技術人員講習班結業證書。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5 條 第三條第二款所定防焰處理業者,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設置下列防焰處理設備或器具: (一)鑑別欲施以防焰處理之布料及其他材料之器具。 (二)調配防焰藥劑之器具。 (三)均勻浸泡、脫水、烘乾之設備;其浸泡之器具,應為長一百公分以上寬五十公分以上高五十公分以上之水槽。 (四)大型布幕無法以浸泡方式進行防焰處理者,得以噴霧塗布之方式,其噴霧器之噴嘴放射壓力不得小於每平方公分五公斤或零點五百萬帕斯卡(以下簡稱 MPa)。 二、品質管理用機器、品質管理方法及防焰處理技術人員之設置,準用前條第一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二項規定。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6 條 第三條第三款所定合板製造或防焰處理業者,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設置下列防焰處理設備或器具: (一)鑑別欲施以防焰處理之合板之器具。 (二)調配防焰藥劑之器具。 (三)寬九十公分以上,能均勻浸泡、烘乾之設備。 (四)可供減壓至每平方公分零點四公斤或零點零四 MPa 以下之減壓設備及以每平方公分七公斤或零點七 MPa 之壓力注入防焰藥劑之加壓設備。 (五)使防焰藥劑均勻摻入黏著劑中,再將黏著劑均勻塗布於合板上之設備及將防焰藥劑均勻塗抹於合板表面之設備。 (六)使合板與表面材緊密貼合之設備。 二、品質管理用機器、品質管理方法及防焰處理技術人員之設置,準用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二項規定。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7 條 第三條第四款所定進口販賣業者,其應具備之品質管理用機器及管理方法,準用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及第三款規定。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8 條 第三條第五款所定裁剪、縫製、安裝業者,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訂有進出貨程序及安裝施作方法,並設置施工用工具。 二、品質管理方法,準用第四條第一項第三款第二目規定。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9 條 前五條所定業者(以下簡稱申請業者)應檢具下列文件,向中央主管機關登錄之防焰性能認證專業機構(以下簡稱專業機構)申請防焰性能認證: 一、申請書。 二、營業概要說明書。 三、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證明文件影本;設有工廠者,應附工廠登記證影本;委由其他公司或工廠製造或處理者,應附委託同意書及該受託公司或工廠之登記證明文件影本。 四、該產品之主要生產設備及流程說明書。 五、防焰處理設備或器具清冊。 六、防焰性能品質管理用機器清冊。 七、防焰處理技術人員資料說明書。 八、防焰物品或其材料品質管理方法說明書。 九、防焰標示管理說明書。 十、防焰性能試驗機構出具之防焰性能試驗合格報告書。 進口販賣業者申請防焰性能認證,得免附前項第三款規定之工廠登記證明文件,另應檢附進口證明文件。 裁剪、縫製、安裝業者申請防焰性能認證,得免附第一項第四款至第七款及第十款規定之文件。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0 條 專業機構受理前條第一項之申請,經書面審查符合規定者,應依下列規定辦理實地調查: 一、第四條至第六條所定業者申請防焰性能認證,由專業機構實地調查下列事項: (一)防焰處理設備或器具是否符合依前條第一項第五款規定檢具之清冊。 (二)防焰性能品質管理用機器是否符合依前條第一項第六款規定檢具之清冊。 (三)防焰處理技術人員是否符合依前條第一項第七款規定檢具之說明書,並查核品質管理執行作業。 (四)防焰物品或其材料品質管理方法是否符合依前條第一項第八款規定檢具之說明書。 二、進口販賣業者申請防焰性能認證,專業機構之實地調查準用前款第二目及第四目規定。 三、裁剪、縫製、安裝業者申請防焰性能認證,專業機構得免實地調查。但經書面審查認有必要者,不在此限。 申請業者之辦公處所及工廠非設於同處者,以至工廠所在地實地調查為原則;必要時,得至申請業者辦公處所實地調查。 專業機構應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個月內,將防焰性能認證之審查結果以書面通知申請業者。合格者,由專業機構發給防焰性能認證證書(以下簡稱認證證書)。 取得認證證書之申請業者(以下簡稱防焰業者),始得向專業機構申領防焰標示。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1 條 認證證書有效期間為五年,其應記載事項如下: 一、認證年月日、字號及有效期間。 二、防焰業者名稱、統一編號及地址。 三、負責人姓名。 四、登錄號碼。 五、業別及項目。 六、專業機構名稱。 七、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 前項第四款登錄號碼,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業別代號、地區別及序號編號編列。 認證證書遺失或毀損者,得向原專業機構申請補發或換發;換發或補發之認證證書有效期間,與原證書相同。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2 條 防焰業者原申請內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自事實發生次日起三十日內,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向原專業機構申請變更第九條第一項各款資料: 一、防焰業者名稱、地址或負責人變更。 二、防焰處理技術人員變更。 三、工廠或轉包工廠變更或追加。 四、防焰處理設備、器具或品質管理用機器變更。 五、品質管理組織或檢查基準等品質管理方法有重大變更。 專業機構受理前項申請,應依第十條規定審查。但前項第一款之變更事項,得免實地調查。 第一項第一款之變更事項經審查符合規定者,由專業機構換發認證證書,其有效期間,與原證書相同。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3 條 防焰業者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專業機構應註銷其認證證書,並登載於所設之資訊網站(以下簡稱資訊網站)及函知中央主管機關: 一、申請文件不實或以詐欺、脅迫或賄賂方法取得防焰性能認證。 二、解散或歇業。 三、經主管機關註銷、撤銷或廢止其公司登記、商業登記或工廠登記。 四、工廠抽樣或市場購樣檢驗,其產品未符防焰性能,經依第十八條第二項規定通知限期改善或繳回防焰標示,屆滿六個月仍未完成改善或繳回。 五、其他重大違規事項。 經專業機構依前項註銷認證證書之防焰業者,五年內不得重新申請認證。但依前項第二款及第三款規定註銷認證證書者,不在此限。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4 條 防焰業者於認證證書有效期間屆滿二個月前,得檢具第九條規定文件及原認證證書正本,向原專業機構申請延展,每次延展有效期間為五年;逾期申請延展者,應重新申請防焰性能認證。 前項延展,經依第十條規定書面審查符合規定者,由原專業機構換發認證證書。但防焰業者於原認證證書有效期間曾有第十八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者,專業機構應實施實地調查。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5 條 防焰業者應檢附下列文件向原專業機構申請防焰標示: 一、申請書。 二、認證證書影本。 三、生產、進口數量或其他證明文件。 專業機構核發防焰標示之方式、種類及數量規定如下: 一、材料防焰標示:防焰業者應於防焰性能試驗合格後,依生產或進口數量申請發給;方塊地毯每次不得超過四百張,滿鋪地毯每次不得超過二百張,其他防焰物品每次不得超過一百張;數量超過者,應檢附相關訂單證明。 二、物品防焰標示:防焰業者應檢附材料防焰標示申請發給,每月申領數量及庫存數量合計窗簾類不得超過二千張、地毯不得超過一千張;數量超過者,應檢附防焰標示領用及使用紀錄、工程契約書或合約書等證明。 三、一張材料防焰標示得申請之物品防焰標示數量如下表: ┌──────┬──────┬────┬────┬────┐ │ 種類 │ 窗簾 │ 隔簾 │ 布幕 │滿鋪地毯│ │(單位:捲)│(隔簾除外)│ │ │ │ ├──────┼──────┼────┼────┼────┤ │ 張數 │ 五十 │ 二十 │ 五 │ 十 │ └──────┴──────┴────┴────┴────┘ 四、一箱方塊地毯應附加一張材料防焰標示;五張方塊地毯材料防焰標示得申請一張物品防焰標示。 五、防焰業者未附材料防焰標示者,依各該類試驗合格號碼每週得申請窗簾類物品防焰標示二十張、地毯類物品防焰標示五張,每月申領數量及庫存數量合計窗簾類不得超過四十張、地毯類不得超過十張;數量超過者,應檢附防焰標示領用及使用紀錄、工程契約書或合約書等證明。 六、再加工防焰處理業者應於經再加工防焰處理產品之物品防焰標示上註明該產品之試驗合格號碼,並依實際處理產品數量申請物品防焰標示。 七、有下列情形之一,且防焰業者檢附相關足資證明資料者,專業機構得核實發給: (一)作窗簾使用之布幕類產品。 (二)窗簾尺寸特殊,窗數多且尺寸小。 (三)地毯鋪設坪數小且隔間多之場所。 (四)地毯鋪設於坪數小且使用多款產品之場所,而未能檢附材料防焰標示者。 (五)依實際數量使用之合板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防焰物品。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6 條 防焰標示之樣式如附表一,其規格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 防焰標示應依防焰物品或其材料之種類及洗濯處理種類,採張貼、縫製、鑲釘、崁釘或懸掛等附加方式,標示於各防焰物品或其材料本體顯著處;其附加方式應符合附表二規定。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7 條 附加防焰標示之防焰物品使用於本法第十一條第一項之建築物或場所後,有部分毀損、遺失、脫落者,應由原防焰業者檢具申請書向專業機構申請補發防焰標示。 前項原防焰業者之認證證書經註銷者,得由前項建築物或場所管理權人委託其他防焰業者檢具申請書向專業機構申請,專業機構應會同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至該場所抽樣,並經防焰性能試驗合格後,補發防焰標示。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8 條 防焰業者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專業機構應停止核發防焰標示: 一、防焰物品或其材料未依第十六條第二項規定附加防焰標示,經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 二、無正當理由拒絕工廠抽樣或市場購樣檢驗。 三、經工廠抽樣或市場購樣檢驗,其產品未符防焰性能。 四、以不正當方法取得防焰標示或將防焰標示轉讓他人。 五、未依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申請變更資料。 六、經公司登記、商業登記或工廠登記主管機關核准停業,尚未復業。 七、未依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按時提報其品質管理紀錄或未依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記載其防焰標示之使用情形,經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 八、認證證書經註銷或有效期間屆滿未申請延展。 九、申請註銷防焰標示。 防焰業者有前項第二款至第四款情形之一者,專業機構得通知限期改善,並繳回已核發尚未使用之防焰標示;有前項第八款或第九款情形之一者,專業機構應限期防焰業者繳回已核發尚未使用之防焰標示。防焰業者屆期仍不繳回防焰標示,專業機構應予註銷之。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19 條 專業機構應依防焰業者及防焰性能認證試驗合格產品種類予以編號登錄,並將該業者及其防焰產品等資訊,登載於資訊網站,隨時更新。其經停止核發防焰標示者,亦同。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20 條 第四條至第七條之防焰業者,應於其產品製造、防焰處理出廠或進口販賣前,依實際生產製造或進口批次數量,逐批進行品質管理之防焰性能試驗,並將實施情形製成紀錄,於每月十日前提送專業機構備查,並至資訊網站登錄。 前項防焰性能試驗及紀錄,防焰業者得委託專業機構辦理。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21 條 防焰業者應置專人管理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進出貨情形及領用之防焰標示,防焰標示每月之使用情形紀錄至少保存十年,並於每月十日前至資訊網站登錄。 前項防焰標示之管理、使用情形及防焰相關書表,專業機構得實施查核或調閱。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22 條 中央主管機關得委由專業機構會同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就取得防焰標示之物品或其材料進行工廠抽樣或於市場購樣檢驗,業者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前項工廠抽樣或市場購樣檢驗之試驗結果,應與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之防焰性能試驗紀錄比對查核。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第 23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防焰性能認證實施辦法 | 命令 | 20231221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1 條 本標準依消防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十一條之一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2 條 本標準適用對象為未取得防焰標示之地毯、窗簾、布幕、展示用廣告板及其他指定之防焰物品或其材料。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3 條 本標準用詞,定義如下: 一、點火時間:指自火源點火接觸試體時起,至停止接觸之時間。 二、餘焰時間:指自點火時間終了時起,試體之火焰繼續燃燒之時間。 三、餘燃時間:指自點火時間終了時起,至試體停止燃燒之時間。 四、碳化面積:指試體經加熱燃燒後碳化部分之面積。 五、碳化距離:指試體經加熱燃燒後碳化部分之最大長度。 六、接焰次數:指試體經接觸火源至完全熔融燃燒時之所需接觸火源次數。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4 條 進行防焰物品或其材料燃燒試驗之試驗設備及燃料,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燃燒試驗裝置:燃燒試驗箱(如附圖一)、窗簾及布幕(以下統稱纖維製品)用試體固定框(如附圖二)、地毯用試體固定框及耐火板材(如附圖三)、展示用廣告板用試體固定框(如附圖四)、電氣火花發生裝置(如附圖五)、小焰燃燒器(如附圖六)、試體支撐線圈(如附圖七)、空氣混合燃燒器(如附圖八)及大焰燃燒器(如附圖九)。 二、試體支撐線圈應為直徑零點五公釐之硬質不銹鋼線製成,內徑十公釐,螺旋線間距二公釐,長度十五公分。 三、燃料:應使用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以下簡稱CNS)一二九五一:一九九二規定之第二種四號液化石油氣。 具耐水洗性能或耐乾洗性能之纖維製品,洗濯設備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水洗機器設備:包括水洗機、脫水機及乾燥(烘乾)機等,其構造及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但具同等性能以上者,不在此限: (一)水洗機:具有附圖十所示構造之洗衣槽,內部深度五十公分至六十公分,內徑四十五公分至六十一公分之多孔圓筒,筒內有三片高七點五公分,彼此相隔一百二十度裝置之葉片,且能保持攝氏六十度正負二度水溫,洗衣槽之運轉以內筒每分鐘三十七轉之速度,按順轉十五秒後,暫停三秒,再反轉十五秒,暫停三秒之方式反覆進行。 (二)脫水機:可達每分鐘一千二百轉之離心脫水機。 (三)乾燥機:可保持攝氏六十度正負二度恆溫構造者。 二、乾洗機器設備:包括乾洗機、脫水機及乾燥(烘乾)機等,其構造及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但具同等性能以上者,不在此限: (一)乾洗機:具有附圖十一所示構造之圓筒型洗濯機,圓筒容量為十一點三四公升,旋轉軸角度為五十度,旋轉速度每分鐘四十五轉至五十轉。 (二)脫水機:可達每分鐘一千二百轉之離心脫水機。 (三)乾燥機:可保持攝氏六十度正負二度恆溫構造者。 各類防焰物品進行試驗所需設備及試驗方法如附表。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5 條 地毯之燃燒試驗應依下列程序進行: 一、取樣:自一平方公尺以上之地毯表面裁取長四十公分寬二十二公分之試體六片,其中經向數量及燃燒接觸面正面三片,緯向數量及燃燒接觸面正面三片。 二、前處理:將試體置於攝氏五十度正負二度之恆溫乾燥箱內二十四小時後,再將試體置於裝有矽膠乾燥劑之乾燥器中二小時以上;試體組成毛簇之纖維為毛百分之百,且不受熱影響者,得置於攝氏一百零五度正負二度之恆溫乾燥箱內一小時後,再將試體置於裝有矽膠乾燥劑之乾燥器中二小時以上。 三、試驗: (一)以四十五度空氣混合焰法進行試驗。 (二)將試體置於厚度八公釐之耐火板材上,再以試體固定框壓住固定。 (三)空氣混合燃燒器之火焰長度為二十四公釐。 (四)空氣混合燃燒器置於水平後,應調整火焰前端至距離試體表面一公釐,燃燒氣體之氣壓應為每平方公分零點零四公斤(四百毫米水柱)。 (五)試體之點火時間為三十秒。 (六)測定餘焰時間及碳化距離。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6 條 纖維製品之燃燒試驗應依下列程序進行: 一、取樣:自二平方公尺以上之纖維製品裁取長三十五公分寬二十五公分之試體三片,其中經向數量與燃燒接觸面正面及反面各一片,緯向數量及燃燒接觸面正面一片。 二、前處理: (一)試體應置於攝氏五十度正負二度之恆溫乾燥箱內二十四小時後,再將試體置於裝有矽膠乾燥劑之乾燥器中二小時以上;試體不受熱影響者,得置於攝氏一百零五度正負二度之恆溫乾燥箱內一小時。 (二)屋外使用之纖維製品,於放入恆溫乾燥箱乾燥前,應先於攝氏五十度正負二度之溫水中浸泡三十分鐘。 三、試驗: (一)每平方公尺質量四百五十公克以下之纖維製品(以下簡稱薄纖維製品)以四十五度小焰燃燒器法,每平方公尺質量超過四百五十公克之纖維製品(以下簡稱厚纖維製品)以四十五度大焰燃燒器法進行試驗。 (二)試體應平整緊密夾於試體固定框。 (三)小焰燃燒器之火焰長度為四十五公釐,大焰燃燒器之火焰長度為六十五公釐。 (四)燃燒器之火焰頂端應與試體之中央下方部位接觸。 (五)試體之點火時間,薄纖維製品為一分鐘,厚纖維製品為二分鐘。 (六)測定餘焰時間、餘燃時間及碳化面積。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7 條 纖維製品依前條規定進行燃燒試驗後,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另取試體進行燃燒試驗: 一、試體為於點火時間內著火之纖維製品: (一)取樣:自二平方公尺以上之纖維製品裁取長三十五公分寬二十五公分之試體二片,其中經向數量及燃燒接觸面正面一片,緯向數量及燃燒接觸面反面一片。 (二)前處理:依前條第二款規定辦理。 (三)試驗:依前條第三款第二目至第四目規定辦理,試體之點火時間,薄纖維製品為著火後三秒,厚纖維製品為著火後六秒,即移除火源,並測定餘焰時間、餘燃時間及碳化面積。 二、試體為經接觸火源產生收縮之纖維製品: (一)取樣:自二平方公尺以上之纖維製品裁取長三十五公分寬二十五公分之試體三片,其中經向數量與燃燒接觸面正面一片及反面一片,緯向數量及燃燒接觸面正面一片。 (二)前處理:依前條第二款規定辦理。 (三)試驗:以四十五度鬆弛法進行,於試體固定框內側長二百五十公釐寬一百五十公釐之範圍內,置放長二百六十三公釐寬一百五十八公釐之試體,使各邊鬆垂百分之五,並依前條第三款第三目至第五目規定辦理,測定碳化距離。 三、試體為經接觸火源產生熔融之纖維製品: (一)取樣:自二平方公尺以上之纖維製品裁取寬十公分重一公克之試體五片,為長二十公分寬十公分而重量仍未滿一公克時,則不計其重量,以長二十公分為準,其中經向數量與燃燒接觸面正面二片及反面一片,緯向數量與燃燒接觸面正面一片及反面一片。 (二)前處理:依前條第二款規定辦理。 (三)試驗: 1.以四十五度線圈法進行試驗。 2.將試體捲曲後,插入支撐線圈。 3.小焰燃燒器之火焰長度為四十五公釐。 4.燃燒器之火焰前端應接觸試體下端,試體經引燃至停止熔融且停止燃燒為止。 5.調整試體位置,使殘餘試體之最下端與火焰接觸,重複施作本目之四之程序試驗,直至試體之下端起至九公分處均燃燒熔融為止。 6.測定接焰次數。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8 條 具耐水洗性能之纖維製品除依前二條規定進行燃燒試驗外,須另取試體依下列規定進行洗濯處理後,再依前二條規定進行燃燒試驗: 一、取樣:自二平方公尺以上之纖維製品裁取長四十五公分寬三十五公分之試體五片;材質為經接觸火源產生收縮之纖維製品,應取八片;材質為經接觸火源產生熔融之纖維製品,應取六片。試體之布邊如有纖維解開或鬆脫之虞者,應於洗濯前施以拷克等適當措施。 二、洗濯: (一)洗衣槽內之水位應淹至十四公分深度,並於攝氏六十度正負二度之溫水中,以百分之零點一比例加入無添加劑之粉狀洗滌用肥皂。 (二)試體應共重一點三六公斤,重量不足時,需以一般未具防焰性能之聚酯纖維白布補足。 (三)洗濯時,以保持攝氏六十度正負二度之水溫,運轉十五分鐘。 (四)以攝氏四十度正負二度之清水,連續清洗三次,每次五分鐘,每次清洗所需水量與第一目規定相同。 (五)施以脫水二分鐘。 (六)乾燥烘乾時,應於攝氏六十度正負二度狀態下進行。 (七)應依前六目規定連續進行五次水洗。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9 條 具耐乾洗性能之纖維製品除依第六條及第七條規定進行燃燒試驗外,須另取試體依下列規定進行洗濯處理後,再依第六條及第七條規定進行燃燒試驗: 一、取樣:依前條第一款規定辦理。 二、洗濯: (一)處理液:四氯乙烯或符合CNS一四七九七礦物型溶劑規定之一般型甲類,每一百毫升對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一克,其磺基琥珀酸二辛酯,純度百分之六十以上,酒精不溶分百分之三點五以下;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一公克,其含八莫耳數之氧化乙烯,水分百分之一以下,曇點百分之一水溶液,攝氏二十五度至三十五度及水零點一毫升之混合液。 (二)將處理液四公升及試體三百公克,放入圓筒內洗濯十五分鐘;質量不足三百公克者,以一般未具防焰性能之聚酯纖維布片補足。 (三)施以脫液二分鐘,脫液後,自然乾燥或於攝氏六十度正負二度狀態下乾燥烘乾。 (四)應依前三目規定連續進行五次乾洗。 (五)第五次洗濯後應施以潔淨之四氯乙烯充分洗清二次,每次五分鐘,再依第三目規定進行乾燥烘乾處理。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10 條 展示用廣告板之燃燒試驗應依下列程序進行: 一、取樣:自一點六平方公尺以上之展示用廣告板裁取長二十九公分寬十九公分之試體三片,其中經向數量與燃燒接觸面正面及反面各一片,緯向數量及燃燒接觸面正面一片。 二、前處理:將試體置於攝氏四十度正負五度之恆溫乾燥箱內二十四小時後,再將試體置於裝有矽膠乾燥劑之乾燥器中二小時以上。 三、試驗: (一)以四十五度大焰燃燒器法進行試驗。 (二)將試體固定於試體固定框。 (三)大焰燃燒器之火焰長度為六十五公釐。 (四)燃燒器之火焰前端應與試體之中央下方部位接觸。 (五)試體之點火時間為二分鐘。 (六)測定餘焰時間、餘燃時間及碳化面積。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11 條 各類防焰物品或其材料之防焰性能試驗結果符合下列條件者,具有防焰性能: 一、地毯:餘焰時間在二十秒以下;碳化距離在十公分以下。 二、纖維製品: (一)餘焰時間:薄纖維製品在三秒以下,厚纖維製品在五秒以下。 (二)餘燃時間:薄纖維製品在五秒以下,厚纖維製品在二十秒以下。 (三)碳化面積:薄纖維製品在三十平方公分以下,厚纖維製品在四十平方公分以下。 三、試體為於點火時間內著火之纖維製品:餘焰時間、餘燃時間及碳化面積同第二款規定。 四、試體為經接觸火源產生收縮之纖維製品:碳化距離在二十公分以下。 五、試體為經接觸火源產生熔融之纖維製品:接焰次數應達三次以上。 六、展示用廣告板:餘焰時間在十秒以下;餘燃時間在三十秒以下;碳化面積在五十平方公分以下。 試驗數值之計量單位,時間以秒計,長度以公分計,面積以平方公分計,以四捨五入取至整數位。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第 12 條 本標準自發布日施行。
| 防焰物品或其材料防焰性能試驗標準 | 命令 | 20231221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1 條 本規則依公務人員考試法第七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2 條 本規則所稱離島地區,指澎湖縣、金門縣及連江縣。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3 條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以下簡稱本考試)分三等考試及四等考試。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4 條 本考試採集中報名、分區錄取、分區分發方式辦理。 本考試分澎湖縣、金門縣及連江縣三個錄取分發區。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5 條 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十八歲,具有附表一、附表二所列各等別類科應考資格之一,且無依法不得應國家考試之情事者,得應本考試。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6 條 本考試分二試舉行,第一試為筆試,第二試為個別口試。第一試錄取者,始得應第二試。第一試錄取資格不予保留。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7 條 本考試各等別類科第一試應試科目,分別依附表三、附表四之規定。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8 條 本考試各等別類科依各錄取分發區年度任用需求擇優錄取,並得視考試成績與需求增額錄取,列入候用名冊。 本考試以第一試筆試成績占百分之六十,第二試口試成績占百分之四十,合併計算為考試總成績。 第一試筆試成績之計算,除三等考試公職社會工作師、公職獸醫師類科以專業科目成績平均計算外,其餘各等別類科以普通科目成績乘以百分之二十五,專業科目平均成績乘以百分之七十五,合併計算之。 缺考之科目,以零分計算。 應考人成績達各試錄取標準者,應予錄取。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錄取: 一、第一試筆試科目有一科為零分。 二、三等考試建築工程類科之建築設計科目、景觀類科之景觀與都市設計科目成績未滿五十分。 三、第二試口試成績未滿六十分。 四、總成績未滿五十分。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9 條 本考試錄取人員應經訓練。錄取人員按錄取分發區,依其考試成績,並參考其志願,分配訓練。訓練期滿成績及格,經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核定,本考試及格,由考試院發給考試及格證書,並依相關規定分發任用。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10 條 本考試及格人員自取得考試及格資格之日起,實際任職三年內不得轉調原分發占缺任用以外之機關,須經原錄取分發區所屬機關再服務三年,始得轉調上述機關以外機關任職。 前項及格人員於分發占缺之機關(構)或學校,如因業務調整而精簡、整併、改隸、改制或裁撤,須移撥安置至其他機關(構)或學校時,繼續在原錄取分發區同職組各職系機關任職合併年資期滿,視同在原分發占缺任用機關服務期滿。 第一項轉調之限制,應於考試及格證書註明,並函請銓敘部查照。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第 11 條 本規則自發布日施行。
| 特種考試離島地區公務人員考試規則 | 命令 | 20231221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消防設備人員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2 條 消防設備人員執行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業務,應先向本法第七條第一項規定之事務所、公司、有限合夥、商業、其他專業機構、工程技術顧問公司或場所(以下簡稱執業機構)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簽名及執業圖記樣式之登記;其有變更者,應自事實發生之次日起十五日內,向執業機構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變更登記。但本法第十二條第四項規定之人員,不在此限。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3 條 同一案件消防安全設備之監造及測試,不得由同一執業機構或同一消防設備人員為之。 消防安全設備為滅火器、標示設備或緊急照明燈等非系統式設備者,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4 條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人員受委託設計之消防安全設備圖說(以下簡稱圖說),應合於消防法、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及其他有關法令之規定;其設計內容,應使消防安全設備合於功能,並使消防安全設備施工廠商可按圖施工。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5 條 消防安全設備施工前,消防安全設備監造人員應訂定監造計畫,送交委託人審閱,並依監造計畫執行消防安全設備監造及填寫紀錄。但消防安全設備為滅火器、標示設備或緊急照明燈等非系統式設備者,得免訂定監造計畫。 前項監造計畫,其製作綱要應包含監造範圍、監造組織與權責分工、品質計畫審查作業程序、施工計畫審查作業程序、材料設備抽驗程序與標準、設備功能運轉測試抽驗程序與標準、施工抽查程序與標準、品質稽核及文件紀錄管理系統。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6 條 消防安全設備檢修人員,應依消防法第九條第二項授權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基準執行檢修業務,並填寫檢查表;消防安全設備測試人員,應依消防安全設備測試報告書測試方法及判定要領執行測試業務,並填寫測試報告書。 經中央主管機關依消防法第六條第三項或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第三條規定核准或認可之消防安全設備,尚未公告該項消防安全設備之測試方法、判定要領及檢修基準者,消防設備人員應依申請核准或認可時提具之測試、檢修方法與表格執行測試及檢修。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7 條 消防設備人員執行消防安全設備之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業務,其圖說、紀錄、測試報告書及檢修報告書之製作,規定如下: 一、圖說:由消防安全設備設計人員依滅火設備、警報設備、避難逃生設備、消防搶救上之必要設備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消防安全設備等依序繪製;圖說標示記號,應依消防或建築等圖示範例註記。 二、紀錄:消防安全設備監造人員應依監造計畫執行監造事宜,依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規定設置之耐燃保護、耐熱保護措施、系統式設備等之配管,於實施施工、加壓試驗及配合建築物樓地板、樑、柱、牆施工須預埋消防管線時,應製作紀錄,並一併拍照建檔存證。 三、測試報告書:由消防安全設備測試人員依滅火設備、警報設備、避難逃生設備、消防搶救上之必要設備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消防安全設備等依序製表,並確認各項消防安全設備之外觀、性能及綜合試驗符合規定。 四、檢修報告書:消防安全設備檢修人員依各種設備檢查表填具檢查結果;有消防安全設備不符規定者,應清楚載明其不良狀況情形、位置及處置措施。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8 條 消防設備人員應就本人或於本人監督下完成之工作,簽署圖說、紀錄、測試報告書或檢修報告書;涉及現場作業者,消防設備人員應親自赴現場實地查核、測試及檢修。 消防設備人員簽署圖說、紀錄、測試報告書或檢修報告書,應依本法、消防法及建築法等相關規定,接受主管機關查核及配合親自出席說明報告。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9 條 消防設備人員簽署圖說、紀錄、測試報告書或檢修報告書,除應依前條第一項規定由本人簽署外,並應加蓋執業圖記,其簽署及加蓋執業圖記方式如下: 一、圖說:於消防安全設備圖說審查申請書、圖說首頁簽署及加蓋執業圖記,圖說每頁設計圖加蓋執業圖記。 二、紀錄:於監造計畫中之紀錄、表單文件簽署及加蓋執業圖記。 三、測試報告書:於消防安全設備查驗申請書、各種消防安全設備測試報告書首頁簽署及加蓋執業圖記。 四、檢修報告書:於消防安全設備檢修報告書、各種消防安全設備檢查表首頁簽署及加蓋執業圖記。 由二名以上之消防設備人員執行業務者,其共同製作之圖說、紀錄、測試報告書或檢修報告書,由該等消防設備人員共同簽署並加蓋執業圖記外,應分別註明各自負責之範圍。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10 條 消防設備人員對於所製作完成之圖說、紀錄、測試報告書及檢修報告書,應盡保密及妥善保管之責任,並應自提出之日起,至少保存六年;其依本法第七條第一項第三款至第五款規定受聘執行業務者,由執業機構負責保管。 依前條第二項共同製作者,應各自保存完整資料。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11 條 消防設備人員受託辦理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及測試業務,應檢附相關圖說、紀錄、測試報告書、安裝施工測試佐證資料及執業證明等文件,供起造人申請辦理圖說審查、竣工查驗作業。 消防設備人員受託辦理消防安全設備檢修業務,應檢附檢修報告書、各該消防安全設備之種類與數量表、配置平面圖及執業證明等文件,供管理權人申請辦理檢修申報作業。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12 條 消防設備人員應依法令執行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業務,如執行案件數量異常,有降低品質之虞時,主管機關得隨時查核其業務執行情形。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13 條 依消防法第七條第二項規定由現有相關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或技術士暫行從事消防安全設備之設計、監造、測試、檢修者,準用本辦法規定辦理。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第 14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消防安全設備設計監造測試及檢修作業辦法 | 命令 | 20231222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檔案管理人員專業認證考試收費標準 第 1 條 本標準依規費法第十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檔案管理人員專業認證考試收費標準 第 2 條 參加檔案管理人員專業認證考試者,應繳納報名費新臺幣五百元。
檔案管理人員專業認證考試收費標準 第 3 條 前條報名費收費數額,應依辦理費用、成本變動及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動情形等影響因素,每三年至少檢討一次。
檔案管理人員專業認證考試收費標準 第 4 條 本標準自發布日施行。
| 檔案管理人員專業認證考試收費標準 | 命令 | 20231227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無不良素行認定標準 第 1 條 本標準依入出國及移民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二十五條第十二項規定訂定之。
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無不良素行認定標準 第 2 條 本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第二款所稱不良素行,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因犯罪受緩起訴處分或拘役、罰金、緩刑判決確定。但因過失犯罪者,不在此限。 二、違反下列社會秩序維護法行為之一,經裁處拘留或罰鍰確定尚未執行或繳納完畢: (一)無正當理由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化學製劑或其他危險物品。 (二)放置、投擲或發射有殺傷力之物品而有危害他人身體或財物之虞。 (三)主持、操縱或參加不良組織有危害社會秩序。 (四)吸食或施打煙毒或麻醉藥品以外之迷幻物品。 (五)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意圖與人性交易或媒合性交易而拉客。 (六)非依自治條例規定,媒合或從事性交易。 (七)意圖鬥毆而聚眾。 三、對其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之配偶或未成年子女未盡法定扶養義務,經法院判決確定;或有事實足認無正當理由未盡該法定扶養義務。 四、對其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之親屬有習慣性家庭暴力行為,經法院判決確定。 五、有事實足認對其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之親屬有習慣性家庭暴力行為。但其情可憫、係出於自我防衛或不可歸責於申請人者,不在此限。 六、在我國居留期間曾對兒童及少年有性侵害、性剝削、性霸凌、性騷擾或跟蹤騷擾等行為,或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無不良素行認定標準 第 3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認定無不良素行: 一、緩起訴處分或緩刑期滿未經撤銷。 二、罰金執行完畢。 三、拘役執行完畢逾三年。 四、犯最重本刑為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罪,其行刑權時效完成逾三年。 五、依前條第二款處罰經執行或繳納完畢或執行時效屆滿;或有前條第二款第五目或第六目行為,其情可憫或不可歸責於申請人。 六、前條第三款至第五款之行為終了或完成後三年內,未再有前條所列行為。 七、前條第六款違法情事,罰鍰經繳納完畢、執行時效屆滿或依法免予處罰逾三年。 前條第六款行為構成犯罪,或故意對兒童及少年犯刑法傷害罪章之罪,受緩起訴處分、緩刑或罰金判決確定者,於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情形發生後逾三年,始得認定無不良素行。
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無不良素行認定標準 第 4 條 內政部移民署就第二條第三款後段、第五款但書及前條第一項第五款後段所定有事實足認無正當理由、其情可憫、出於自我防衛或不可歸責於申請人之情形,應邀請專家學者及社會公正人士認定之。
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無不良素行認定標準 第 5 條 第三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定三年期間,於政府機關(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積極從事公益義務勞務二百四十小時以上,獲有證明者,得減為二年。
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無不良素行認定標準 第 6 條 偵查或審判中之案件,應俟不起訴、緩起訴處分或判決確定後,再行認定有無不良素行。
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無不良素行認定標準 第 7 條 本標準施行日期,由內政部定之。
| 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無不良素行認定標準 | 命令 | 20231227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性別平等工作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三十二條之二第四項規定訂定之。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2 條 受僱者或求職者遭受工作場所性騷擾,有下列情形之一,地方主管機關應依本辦法受理其申訴: 一、被申訴人屬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 二、經向雇主申訴,雇主未為處理。 三、不服被申訴人之雇主所為調查或懲戒結果。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3 條 受僱者或求職者依前條第一款規定逕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地方主管機關應通知申訴人之雇主依本法第十三條第二項第二款及第三十二條之二第五項規定辦理。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4 條 地方主管機關接獲非屬第二條所定性騷擾事件之申訴,應列管並通知申訴人之雇主,依本法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被害人及行為人分屬不同事業單位,具共同作業或業務往來關係者,應併通知行為人之雇主處理。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5 條 受僱者或求職者依第二條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之期限,依本法第三十二條之一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辦理。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6 條 受僱者或求職者依第二條規定提起申訴,應以書面為之。 前項申訴書應載明下列事項,並由申訴人或代理人簽名或蓋章: 一、申訴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服務之單位與職稱、住所或居所及聯絡電話。 二、有法定代理人者,其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職業、住所或居所及聯絡電話。 三、有委任代理人者,其姓名、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或居所及聯絡電話,並應檢附委任書。 四、申訴之事實內容及相關證據。 五、申訴之年月日。 申訴書有不符前項規定之情形時,地方主管機關應通知申訴人於文到十五日內補正。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7 條 申訴人依第二條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性騷擾事件申訴後,得於處分作成前,撤回申訴。撤回申訴後,不得就同一案件再提起申訴。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8 條 性騷擾事件之申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地方主管機關應不予受理: 一、申訴逾本法第三十二條之一第二項或第三項規定期限。 二、申訴書未於第六條第三項規定期限內補正。 三、同一性騷擾事件已調查完成或已作成處分。 四、同一性騷擾事件於處分作成前,已撤回申訴,重行再提起申訴。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9 條 地方主管機關應自收到申訴書後,二個月內調查完成;必要時,得延長一個月,並應通知申訴人。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0 條 地方主管機關為調查性騷擾申訴案件,除自行調查外,得洽請具備勞工事務、性別問題之相關學識經驗或法律之專業人士或團體協助;必要時,得請求警察機關協助。調查完成後,作成調查報告。 前項調查成員有二人以上者,其成員之女性代表比例不得少於二分之一。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1 條 地方主管機關進行性騷擾事件調查時,被申訴人、申訴人及受邀協助調查之個人或單位,應配合依地方主管機關指定之時間、處所接受調查,並提供相關資料,且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地方主管機關以書面通知被申訴人、申訴人及受邀協助調查之個人或單位調查及提供資料時,應告知調查目的、時間、地點及不到場所生之效果。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2 條 調查人員於調查過程中之迴避,依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二條及第三十三條規定辦理。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3 條 性騷擾事件之調查應秉持客觀、公正、專業原則,給予當事人充分陳述意見及答辯機會,除有詢問當事人之必要時,應避免重複詢問。 性騷擾事件之調查過程,應以不公開方式為之,並保護當事人之隱私及其他人格法益。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4 條 性騷擾事件之當事人或證人有權力不對等之情形時,應避免其對質。調查人員因調查之必要,得於不違反保密義務範圍內另作成書面資料,交由申訴人、被申訴人或受邀協助調查之人閱覽或告以要旨。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5 條 參與處理性騷擾事件之人員,對於當事人之姓名或其他足以辨識身分之資料,除有調查之必要或基於公共安全之考量者外,應予保密。 依前項規定負有保密義務者洩密時,依刑法、性騷擾防治法及其他相關法規處罰。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6 條 性騷擾事件已進入偵查或審判程序者,地方主管機關認有必要時,得於該程序終結前,暫停處理。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7 條 地方主管機關依第二條規定受理之申訴,於調查完成後,除情節重大或經媒體報導揭露之特殊案件,應提送性別平等工作會審議外,得逕為處分。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8 條 依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受理申訴,地方主管機關應將處理結果以書面通知申訴人及被申訴人。經認定性騷擾行為成立者,應依法裁處。 依第二條第二款或第三款規定受理申訴,地方主管機關應將處理結果以書面通知申訴人及行為人之雇主。經認定性騷擾行為成立或原懲戒結果不當者,得令行為人之雇主於一定期限內採取下列處置,報地方主管機關備查,未依限處理者應依法裁處: 一、對行為人另為適當之處理。 二、依被害人之意願,減低被害人及行為人雙方互動之機會。 三、採取追蹤、考核及監督,確保懲戒或處理措施有效執行,並避免相同事件或報復情事發生。 四、舉辦防治性騷擾相關教育訓練。 五、其他經地方主管機關認為必要之處置。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19 條 地方主管機關於性騷擾事件調查過程中,應視申訴人之情形,依本法第三十七條第一項規定,提供必要之法律諮詢或扶助;其諮詢或扶助業務,得委託民間團體辦理。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第 20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三月八日施行。
|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 | 命令 | 2023122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醫療爭議調解案件通報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以下稱本法)第三十二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
醫療爭議調解案件通報辦法 第 2 條 醫療爭議調解成立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自收受法院依本法第二十七條第二項核定調解書之日起十四日內,向中央主管機關建置之通報系統通報。 醫療爭議調解不成立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自調解不成立之日起十四日內,向中央主管機關建置之通報系統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收受法院依本法第二十七條第四項未予核定之通知者,亦同。
醫療爭議調解案件通報辦法 第 3 條 前條應通報之資料如下: 一、當事人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或居所;為醫療機構者,其名稱、負責人及機構所在地。 二、有法定代理人或代理人者,其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或居所。 三、有輔助人者,其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或居所。 四、有利害關係之第三人參加者,其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或居所。 五、醫療爭議事件之內容。 六、調解事由。 七、調解結果:調解成立內容;調解不成立之理由或法院依本法第二十七條第四項未予核定之理由。
醫療爭議調解案件通報辦法 第 4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醫療爭議調解案件,經法院宣告調解無效或撤銷之訴判決確定後,應於收受法院通知十四日內,向中央主管機關建置之通報系統通報。
醫療爭議調解案件通報辦法 第 5 條 因辦理相關通報業務,而獲悉醫療爭議調解案件之通報內容者,應嚴守秘密,不得洩漏。
醫療爭議調解案件通報辦法 第 6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
| 醫療爭議調解案件通報辦法 | 命令 | 2023122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以下稱本法)第四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2 條 本法第四條第一項政府捐助設立之財團法人(以下稱受託法人),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設立宗旨與醫事專業相關。 二、訂有專業客觀之諮詢實施計畫,其內容包括下列事項: (一)聘有醫事專業領域之專家學者。 (二)諮詢委員遴選、培訓及人才庫設置制度。 (三)諮詢實施方法及步驟。 (四)人力配置及分工。 三、充足之專(兼)任行政人員。 四、健全之組織及會計制度。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3 條 受託法人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醫事專業諮詢申請案件受理及審查作業。 二、人才庫之建置及培訓。 三、醫事專業諮詢案件資料庫之建置及分析。 四、其他與醫事專業諮詢業務有關事項。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4 條 受託法人為辦理醫事專業諮詢,應聘任醫事專家,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前項醫事專家之資格如下: 一、醫師: (一)領有專科醫師證書。 (二)曾任或現任教學醫院主治醫師三年以上,或取得專科醫師證書後於醫療機構執業五年以上,且經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各縣市醫師公會、教學醫院或部定專科醫學會推薦。 二、中醫師:具備下列資格之一: (一)曾任或現任教學醫院主治醫師三年以上。 (二)於醫療機構執業五年以上,且經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各縣市中醫師公會或教學醫院推薦。 三、牙醫師:具備下列資格之一: (一)曾任或現任教學醫院主治醫師三年以上。 (二)於醫療機構執業五年以上,且經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各縣市牙醫師公會或教學醫院推薦。 四、其他醫事人員:領有中央主管機關核發醫事人員證書且執業滿五年以上。 第一項醫事專家之聘任,應考慮區域、城鄉、醫事機構層級人才之平衡,並經諮詢相關教育訓練。 醫事專家提供諮詢之費用,由受託法人給付之。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5 條 當事人申請醫事專業諮詢時,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病歷複製本、相關文件及資料,向受託法人提出;受託法人應予輔導並協助當事人申請。 前項病歷複製本、相關文件及資料經形式審查發現有缺漏並得補正者,受託法人應通知當事人三十日內補正,但經當事人請求,得予展延。 病歷複製本、相關文件及資料無缺漏,或已依前項規定於期限內補正,並向受託法人繳納費用新臺幣六千元者,受託法人應予受理;當事人已繳納之費用,不得申請退還。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6 條 前條第一項申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受託法人不予受理: 一、申請人未依前條第二項或第三項規定,於期限內補正文件、資料或未繳費。 二、非發生於我國境內之事件。 三、申請人非當事人。 四、經提起民事訴訟或提出刑事告訴、自訴,且繫屬於法院或檢察署已經開始偵查,或經民事、刑事法院判決確定,或經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確定。 五、事件經調處、調解、仲裁成立,或當事人已和解。 六、同一事件已經醫療爭議調解會申請評析。 七、已逾醫療機構依法規規定保存病歷之期限,而無病歷可供辦理專業諮詢。 八、同一方當事人就同一事件重複申請。 九、其他違反本法規定不得受理之情形。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7 條 受託法人受理第五條之申請後,應依下列程序辦理諮詢,並提出諮詢意見書: 一、受理後發現病歷複製本、相關文件及資料不齊致難以提供諮詢意見者,受託法人得通知當事人限期補正;屆期未補正者,受託法人得依現有病歷複製本、相關文件及資料提出諮詢意見書。 二、依案件所涉科別及專業別,依下列原則選用醫事專家一人撰寫初步諮詢意見: (一)分案時應考慮案件所涉醫事人員別、專科別、醫療機構層級、醫療體系、所在地區。 (二)以同等醫療水準、醫療設施及工作條件之醫事專家為原則。 (三)應避免同體系或同地區之醫事專家。 醫事專家依當事人提供之病歷複製本、相關文件及資料審查之,不負證據調查或蒐集之責。 醫事專業諮詢,以書面審查為之。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8 條 當事人符合下列資格之一者,得檢具證明文件,免納第五條第三項規定之費用: 一、社會救助法規定之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 二、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四條第一項各款之特殊境遇家庭。 三、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發給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四款之身心障礙者。 前項當事人免納之費用,由中央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支應。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9 條 第七條第一項之諮詢意見書,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或居所。 二、諮詢之問題。 三、醫事專業意見。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10 條 醫事專家辦理醫事專業諮詢時,應秉持公正、客觀、中立之立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即迴避: 一、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四親等內之血親、三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關係者為爭議案件之當事人。 二、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就爭議案件與當事人有共同權利人或共同義務人之關係。 三、曾任或現任爭議案件當事人之代理人、輔佐人。 四、曾為或現為爭議案件之證人。 五、本人與爭議案件之當事人現有或於三年內曾有聘僱、委任、合夥或其他可能影響職務行使之關係。 六、其他有具體事實,自認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11 條 受託法人辦理醫事專業諮詢時,其參與人員對爭議事件內容及相關資料,應予保密並應填具保密同意書,不得私自蒐集、洩漏、複製、轉讓、再使用或交付第三人。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12 條 受託法人辦理醫事專業諮詢,應於受理後四十五個工作日內完成。 前項專業諮詢有補正情形者,受託法人得通知當事人限期補正;其補正期間,不計入前項工作日。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13 條 受託法人提供之醫事專業諮詢意見書正本,以一份為限;當事人申請二份以上者,第二份起,每份應繳納新臺幣一百元工本費。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第 14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
| 醫事專業諮詢作業辦法 | 命令 | 2023122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以下稱本法)第四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2 條 本法第四條第一項政府捐助設立之財團法人(以下稱受託法人),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設立宗旨與醫事專業相關。 二、訂有專業客觀之評析實施計畫,其內容包括下列事項: (一)聘有醫事專業領域之專家學者。 (二)評析委員遴選、培訓及人才庫設置制度。 (三)評析實施方法及步驟。 (四)人力配置及分工。 三、充足之專(兼)任行政人員。 四、健全之組織及會計制度。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3 條 受託法人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醫療爭議評析申請案件受理及審查作業。 二、人才庫之建置及培訓。 三、醫療爭議評析案件資料庫之建置及分析。 四、其他與醫療爭議評析業務有關事項。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4 條 受託法人為辦理醫療爭議之評析,應聘任醫事專家、法學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前項人員之資格如下: 一、醫師: (一)領有專科醫師證書。 (二)曾任或現任教學醫院主治醫師三年以上,或取得專科醫師證書後於醫療機構執業五年以上,且經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各縣市醫師公會、教學醫院或部定專科醫學會推薦。 二、中醫師:具備下列資格之一: (一)曾任或現任教學醫院主治醫師三年以上。 (二)於醫療機構執業五年以上,且經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各縣市中醫師公會或教學醫院推薦。 三、牙醫師:具備下列資格之一: (一)曾任或現任教學醫院主治醫師三年以上。 (二)於醫療機構執業五年以上,且經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各縣市牙醫師公會或教學醫院推薦。 四、其他醫事人員:領有中央主管機關核發醫事人員證書且執業滿五年以上。 五、法律專家: (一)曾任或現任大學法律相關系、所、院助理教授以上職務。 (二)曾任法官或檢察官三年以上。 (三)曾任或現任律師執業五年以上。 (四)具機關法制專長人員工作年資滿十年以上。 六、社會公正人士:具備法律、心理、社會工作、社會福利、病人權益保護相關領域學識及經驗之人員。 第一項醫事專家之聘任,應考慮區域、城鄉、醫事機構層級人才之平衡,並經評析相關教育訓練。 醫事專家、法學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評析之費用,由受託法人給付之。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5 條 醫療爭議調解會(以下稱調解會)申請醫療爭議評析時,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病歷複製本、相關文件及資料,向受託法人提出。 前項病歷複製本、相關文件及資料有缺漏時,受託法人應通知調解會於三十日內補正;屆期未補正者,受託法人得不予受理。 第一項申請案件當事人,對於評析案件另有意見、新證據或文件、資料時,應由調解會提供受託法人。 受託法人辦理醫療爭議評析時,因病歷複製本、相關文件及資料不齊致部分爭點難以提出評析意見時,得暫停審查,並通知調解會限期補正;屆期未補正者,受託法人得依現有病歷複製本、文件及資料評析。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6 條 前條第一項申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受託法人不予受理: 一、案件經調處、調解、仲裁成立,或當事人已和解。 二、就同一案件重複申請。 三、其他違反本法規定不得受理之情形。 調解會提出申請時,應整理爭點,一併提出,無正當理由時不得分次提出。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7 條 受託法人受理申請後,應依下列程序辦理評析,並提出醫療爭議評析意見書: 一、依案件所涉科別擇定醫事專家委員,先行審查並撰寫分析意見。 二、遴聘專家三人以上組成評析小組召開會議,由醫事專家擔任召集人,其中非醫事專家委員不得少於三分之一;醫事專家應包括前款撰寫分析意見者。 三、依前款會議決議內容,作成評析意見書。 受託法人辦理醫療爭議評析案件,應依調解會提供之相關文件、資料為之,不負證據調查或蒐集之責。 醫療爭議評析,以書面審查為之。 評析小組會議以委員達成一致共識為評析意見,不另作會議紀錄。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8 條 前條第一項第三款評析意見書,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案例編號。 二、調解會。 三、醫療爭議之爭點。 四、醫療爭議評析意見。 前項第四款醫療爭議評析意見,應依病歷資料就醫療爭議之爭點,作成醫學專業性意見。 受託法人應將評析意見書逕送調解會,不另提供案件當事人,亦不對外提供。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9 條 專家委員及評析小組辦理醫療爭議個案評析審查時,應秉持公正、客觀、中立之立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即迴避: 一、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四親等內之血親、三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關係者為爭議案件之當事人。 二、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就爭議案件與當事人有共同權利人或共同義務人之關係。 三、曾任或現任爭議案件當事人之代理人、輔佐人。 四、曾為或現為爭議案件之證人。 五、本人與爭議案件之當事人現有或於三年內曾有聘僱、委任、合夥或其他可能影響職務行使之關係。 六、曾任該案專業諮詢者。 七、其他有具體事實,自認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10 條 受託法人辦理醫療爭議評析時,其參與人員對爭議事件內容及相關文件、資料應予保密,並應填具保密同意書,不得私自蒐集、洩漏、複製、轉讓、再使用或交付第三人。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11 條 受託法人辦理醫療爭議評析,應於受理後四十五個工作日內完成。 前項評析有補正情形者,受託法人得通知當事人限期補正;其補正期間,不計入前項工作日。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12 條 受託法人受理醫療爭議評析後,當事人向調解會撤回調解、調解成立或調解不成立者,調解會應通知受託法人終止評析審查。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第 13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
| 醫療爭議評析作業辦法 | 命令 | 2023122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一 章 總則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以下稱本法)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二 章 調解委員之資格條件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2 條 本法第十二條第二項所定醫療爭議調解會(以下稱調解會),應由具有醫學、法律或其他具專業知識及信望素孚之公正人士組成;其委員資格如下: 一、醫師。 二、曾任法官或檢察官者。 三、律師。 四、護理師。 五、具有法律、醫療、心理、社會工作、教育或其他進行醫療爭議調解所需相關專業知識之學、經歷者。 六、其他社會公正人士。 前項委員,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或洽請相關機關、團體推薦後遴聘(派)之。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3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聘任為調解委員;其已聘任者,應即予解任: 一、醫事人員受廢止執業執照或醫事人員證書處分。 二、法官、檢察官曾受法官法懲戒。 三、律師受除名處分。 四、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但過失犯罪、受緩刑宣告期滿而未經撤銷或易科罰金者,不在此限。 五、曾受保安處分之裁判確定。 六、受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尚未撤銷。 七、褫奪公權尚未復權。 八、曾任公務員而受免除職務之處分;受撤職之處分,其停止任用期間尚未屆滿。 九、現任中央或地方民意代表。 十、有違反調解委員職務或其他不適於擔任調解委員之情事。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4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備置調解委員名冊,並記載下列事項: 一、姓名、年齡及性別。 二、學、經歷。 三、現職。 四、專長。 五、遴聘日期及期間。 調解委員之名冊,應不予公開。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5 條 中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自行或委託相關機構、團體辦理調解委員講習會或座談會。 符合第二條之資格條件者或已受聘任之調解委員,參加前項研習或座談之時數,得作為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聘任、續聘或分案之參考。 其他政府機關、司法機關、國內外仲裁機構、公私立學術或研究機構所舉辦之調解相關訓練課程、研討會或座談會,其課程時數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視需要採計之。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三 章 調解之申請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6 條 醫療爭議調解申請書,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醫事機構者,其名稱、負責人及機構地址;當事人非病人本人者,其姓名、名稱、住所或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及與病人之關係。 二、有法定代理人或代理人者,其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或居所。 三、有輔助人者,其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或居所。 四、有利害關係之第三人參加者,其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所或居所。 五、請求調解事項。 六、醫療爭議事實。 前項第六款醫療爭議事實,有相關文件、資料者,得一併提供。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7 條 申請調解得委任代理人為之。代理人應提出委任書,載明申請人及代理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職業、電話、住所或居所及委任期間。 申請人在我國無住所、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者,應委任在我國有住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之代理人為之。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8 條 代理人就其受委任之調解事件,有為一切調解行為之權。但非受特別委任,不得撤回。 對前項之代理權有限制者,應於委任書表明之。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9 條 代理人變更或解任時,委任人應即時以書面將變更或解任之事實,通知調解會。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0 條 調解程序中,一方當事人向調解會提出之文書,應同時將繕本或副本通知他方當事人。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1 條 醫療爭議調解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調解會得不予受理。但其情形得補正者,應酌定相當期間命其補正: 一、當事人不適格。 二、當事人就同一事實之爭議案件已申請調解或調解程序已終結。 三、當事人死亡而無承受調解程序者。 四、申請人為未成年人或受監護宣告者,未由法定代理人合法代理。 五、申請人為受輔助宣告者,未經輔助人之同意。 六、由代理人申請調解者,其代理權有欠缺。 七、經法院判決確定。 八、非屬本法之醫療爭議事件。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四 章 調解會之運作及調解程序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2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就前條規定先為形式審查,並指派一人,執行調解會之行政工作。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3 條 調解會辦理醫療爭議之調解,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視情形分組為之。 前項分組,應同時兼有醫事專業領域及法學專業背景之調解委員。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4 條 調解會收受調解申請書、檢察官或法院移付調解事件後,得視案件情形,指定具該醫療爭議專業領域或法學專業背景之調解委員先行釐清醫療爭議之所在。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5 條 調解委員於調解時,應向雙方當事人解說醫事專業諮詢意見書、醫療爭議評析意見書之內容,並以之為調解之參考。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6 條 醫療爭議調解事件,應作成調解紀錄,並記載下列事項: 一、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所定事項。 二、調解之申請日期。 三、舉行調解之日期及起迄時間;有數次者應分別記載。 前項紀錄,應附具下列文件、資料: 一、雙方當事人之主張。 二、調解方案之內容。 三、調解不成立證明書。 四、雙方當事人出席之情形。 五、出席調解委員姓名及簽名。 六、其他相關補充資料或聲明書。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7 條 醫療爭議調解事件之調解程序終結前,當事人得撤回其調解申請。 前項撤回,調解會應通知他方當事人。 調解申請經撤回者,不得復就同一事件申請調解。 調解期日未能成立調解,於作成調解不成立證明書前,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後,調解會得續行調解。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五 章 附則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8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
| 醫療爭議調解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 命令 | 2023122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以下稱本法)第三十四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2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重大醫療事故通報系統(以下稱通報系統),供醫療機構進行通報。 前項通報,包括事故發生通報及根本原因與改善方案通報。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3 條 醫療機構依本法第三十四條第一項應通報之重大醫療事故事件,指有下列異常情形之一: 一、實施手術或侵入性檢查、治療,而有下列情形之一: (一)病人錯誤。 (二)部位錯誤。 (三)術式錯誤。 (四)人工植入物錯置。 (五)誤遺留異物於體內。 二、以不相容血型之血液輸血。 三、藥品處方、調劑或給藥錯誤。 四、醫療設備使用錯誤。 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者。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4 條 醫療機構應於知悉重大醫療事故事件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至通報系統進行事故發生通報。 前項通報之內容如下: 一、醫療機構名稱及地址。 二、病人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 三、前條各款之事件異常情形。 四、涉及之科別或部門。 五、發生時間。 六、發生之經過及處理方式。 七、死亡或傷害情形。 八、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事項。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5 條 醫療機構應於前條通報完成後四十五日內,完成根本原因分析及改善方案,並至通報系統完成通報。 前項通報之內容如下: 一、事故發生經過及處理方式。 二、與本次事故相關之軟體系統及硬體設備。 三、時間序列及差異分析。 四、原因分析。 五、改善方案及學習重點。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6 條 主管機關接獲前二條通報後,認其通報內容不妥或不足者,得通知醫療機構改善後重新通報。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7 條 醫療機構應設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小組,負責通報與分析事故發生之根本原因及提出改善方案。但九十九床以下醫院及診所,得指定專業人員或委由專業機構、團體為之。 前項小組,醫療機構應據事件需求,選派適當人員組成;並指定專人,負責處理通報作業。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8 條 前條第一項但書之專業人員、專業機構或團體,辦理本法所定事項而知悉之內容,應予保密,不得無故洩漏。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9 條 中央主管機關依本辦法受理根本原因分析及改善方案之資料,得製成教育材料,並建立共同學習資料庫。 前項教育材料,應經去識別化處理,無從識別特定當事人及醫療機構。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10 條 本辦法所定主管機關應辦理之事項,必要時,得委託政府捐助設立之財團法人為之。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第 11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
| 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 | 命令 | 2023122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施行細則 第 1 條 本細則依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以下稱本法)第四十四條規定訂定之。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施行細則 第 2 條 本法第三條第一款所稱重大傷害,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符合刑法第十條第四項重傷之定義。 二、身心障礙程度屬中度以上。 三、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施行細則 第 3 條 本法第三條第一款但書所稱因疾病本身或醫療處置不能避免之結果,指因下列情形之一,致臨床上無法或難以避免之疾病或治療之併發症及副作用: 一、疾病本身病程之自然發展,所生加重之病況或結果。 二、醫療處置時或依醫學實證,可預見而難以事先預防或避免所併發之症狀或結果。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施行細則 第 4 條 本法第六條第一項但書所定九十九床,包括經許可設置之急性一般病床及精神急性一般病床。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施行細則 第 5 條 本細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
|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施行細則 | 命令 | 2023122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醫療事故民眾自主通報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以下稱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醫療事故民眾自主通報辦法 第 2 條 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政府捐助設立之財團法人(以下稱受託法人),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設立宗旨與醫事專業相關。 二、訂有專業客觀之受理通報事件實施計畫。 三、充足之專(兼)任行政人員。 四、健全之組織及會計制度。
醫療事故民眾自主通報辦法 第 3 條 民眾依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規定,向醫療事故自主通報系統(以下稱通報系統)通報之醫療事故事件,指有下列異常情形之一: 一、實施手術或侵入性檢查、治療,而有下列情形之一: (一)病人錯誤。 (二)部位錯誤。 (三)術式錯誤。 (四)人工植入物錯置。 (五)誤遺留異物於體內。 二、以不相容血型之血液輸血。 三、藥品處方、調劑或給藥錯誤。 四、醫療設備使用錯誤。 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者。 前項通報,民眾應自前項各款異常情形發生之日起六個月內為之。
醫療事故民眾自主通報辦法 第 4 條 民眾依前條規定進行通報時,通報之內容如下: 一、通報人姓名、通訊地址、聯絡電話及與病人之關係。 二、病人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字號。 三、前條第一項各款規定之事件異常情形。 四、發生時間。 五、醫事機構名稱及地址。 六、發生之經過。 七、重大傷害或死亡情形。 八、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事項。
醫療事故民眾自主通報辦法 第 5 條 主管機關或受託法人接獲民眾通報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受理,並通知民眾: 一、事件已進入調解程序。 二、事件經提起民事訴訟或提出刑事告訴、自訴。 三、非屬第三條第一項所定通報事項。
醫療事故民眾自主通報辦法 第 6 條 主管機關或受託法人接獲民眾通報後,經查證屬第三條異常情形,未由醫療機構依本法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通報者,應通知醫療機構依重大醫療事故通報及處理辦法進行通報。
醫療事故民眾自主通報辦法 第 7 條 民眾通報之醫療事故事件,經醫療機構依本法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完成通報者,醫療機構應另向主管機關或受託法人說明其處理方式,供主管機關或受託法人作為回復民眾之參考。
醫療事故民眾自主通報辦法 第 8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
| 醫療事故民眾自主通報辦法 | 命令 | 2023122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以下稱本法)第三十五條第四項規定訂定之。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2 條 本法第三十五條第一項政府捐助設立之財團法人(以下稱受託法人),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設立宗旨與醫事專業相關。 二、訂有專業客觀之醫療事故專案調查實施計畫;其內容包括下列事項: (一)組成專案小組,辦理醫療事故專案調查。 (二)醫療事故專案調查委員遴選、培訓及人才庫設置制度。 (三)調查實施方法及步驟。 三、充足之專(兼)任行政人員。 四、健全之組織及會計制度。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3 條 前條第二款第一目專案小組,置委員七人至十五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另一人為副召集人,均由中央主管機關或受託法人就醫事、法律、醫務管理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聘(派)兼之。涉及未成年人之醫療事故調查,應增聘(派)心理、社工之專家。 前項委員,其中法律、醫務管理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代表合計,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任一性別委員,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 第一項委員,其中法律、醫務管理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代表,不得同時兼具醫事人員之身分。 第一項委員任期三年,期滿得續聘之;因故出缺時,得予補聘,其任期至原委員任期屆滿之日止。 第一項委員因故解聘,不得再行聘(派)之。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4 條 專案小組會議由召集人擔任主席;召集人不克出席時,由副召集人代理之;副召集人亦不克出席時,由召集人指定委員一人為主席。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5 條 專案小組開會時,應有全體委員過半數之出席,並由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作成決議。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6 條 專案小組進行醫療事故專案調查時,召集人得聘請專家三人以上成立調查小組進行調查,並提出初步調查意見,送專案小組會議審議後作成調查報告。 前項調查,得視需要至實地調查,並通知醫療事故有關人員到場說明及提供相關文件、資料。 第一項調查報告,應包括事實、分析、結論及改善建議。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7 條 中央主管機關或受託法人於知悉有本法第三十五條第一項各款情事時,應通知醫事機構於七個工作日內,提報事件發生經過、已採取之處理措施及相關佐證文件、資料。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8 條 專案小組委員及依第六條第一項所聘請之專家辦理醫療事故專案調查時,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即迴避: 一、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四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關係者為本法所稱之當事人。 二、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就該事故與本法當事人有共同權利人或共同義務人之關係。 三、曾任或現任本法當事人之代理人、輔佐人。 四、曾為或現為該醫療事故案件之證人、鑑定人。 五、本人與醫療事故案件之當事人現有或於三年內曾有聘僱、委任、合夥或其他可能影響職務行使之關係。 六、其他有具體事實,自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9 條 受託法人應於醫療事故專案調查結束,向中央主管機關報告調查結果,並公布調查報告;中央主管機關自行調查者,亦同。 中央主管機關或受託法人公布前項調查報告時,不得包括下列事項: 一、調查過程中取得之證據、錄音檔案及其他相關資料。 二、與醫療事故有關人員間之通訊紀錄。 三、與醫療事故有關人員之體檢紀錄。 四、涉及該事故相關人員之個人資料或醫療紀錄。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0 條 醫療事故調查報告公布後,有新事實、新證據資料,經專案小組委員會議認有足以影響醫療事故調查報告之重要內容時,應重新調查。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1 條 中央主管機關或受託法人辦理醫療事故專案調查,其參與人員對醫療事故事件內容及相關資料,應予保密。 參與調查之人員,違反保密切結事項者,中央主管機關或受託法人應停止其參與專案小組調查作業,並解除其職務。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2 條 中央主管機關依本辦法蒐集、處理及製作調查報告之資料,經去識別化處理後,得製成教育材料。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第 13 條 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
| 醫療事故專案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 | 命令 | 2023122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人口販運防制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十五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2 條 本辦法適用對象為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以下簡稱疑似被害人)及經司法警察機關(單位)依本法鑑別為人口販運被害人(以下簡稱被害人)。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3 條 司法警察機關(單位)應依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身分,分別轉介下列機關依本法第十五條規定提供協助: 一、居住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二、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外國人、無國籍人民、大陸地區人民、香港或澳門居民: (一)持有事由為來臺工作之停留或居留簽證(以下簡稱工作簽證)者:中央勞動主管機關。 (二)非持有工作簽證者:中央主管機關。 前項機關對於被害人或疑似被害人提供協助,得委任或委託其他機關或民間團體辦理。 司法警察機關(單位)依第一項規定轉介時,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相關書表資料應同時送交前二項之機關及民間團體。 前項相關書表資料,包括權益關懷告知書、人口販運被害人鑑別通知書、被害人安置通報表及其他相關資料。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4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人身安全保護,其提供之條件及方式如下: 一、首次進入機構式安置服務處所之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由司法警察機關(單位)護送之。 二、首次進入社區式安置服務處所之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由司法警察機關(單位)提供適當之安全指導或措施。 為陪同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接受詢(訊)問之需要,機構式安置服務處所或受託之民間團體得請求司法警察機關(單位)派員執行護送事宜;受請求之司法警察機關(單位)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5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二款所定必要之醫療協助,其提供之條件及方式如下: 一、接受安置服務之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得向各級主管機關、勞動主管機關或受託之民間團體檢據申請醫療費用及身體健康檢查費用補助。但情況特殊,經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專案核准者,不受第二款及第三款所定費用額度上限之限制;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評估後,並得先行墊付。 二、前款所定醫療項目及費用額度如下: (一)醫療項目包含掛號費、醫療費用自付額、開立診斷證明書費用及其他必要之醫療費用。 (二)具有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對象身分者,其醫療費用額度每人每年度最高新臺幣三千元;全民健康保險給付之部分,不得申請醫療費用。 (三)未具有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對象身分者,其醫療費用額度每人每年度最高新臺幣一萬元。 三、第一款所定身體健康檢查項目及費用額度如下: (一)身體健康檢查項目包含胸部X光檢查、血清檢查(梅毒、HIV、B型及C型肝炎檢查)、血液常規檢查、糞便常規檢查及尿液常規檢查。但經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專案核准者,不在此限。 (二)身體健康檢查費用每人以申請一次為限,額度最高新臺幣三千元。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6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三款所定通譯服務,其提供之條件及方式如下: 一、接受安置服務之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於配合本法所定相關行政及司法程序或接受本法所定相關協助時,需通譯人員協助者,各級主管機關、勞動主管機關或受託之民間團體得優先遴選當地通譯人員提供通譯服務,並由通譯人員檢據申請通譯費用及交通費用。 二、前款所定通譯人員之通譯費用額度如下: (一)日間通譯費用:每案次前二小時內新臺幣六百元,第三小時起,每一小時新臺幣三百元。 (二)夜間通譯費用:執行通譯時間為夜間時段者,每案次前二小時內新臺幣一千二百元,第三小時起,每一小時新臺幣六百元。 (三)以通譯人員到場之約定時間或實際開始通譯時間起算通譯費用;逾時未滿三十分鐘者,以一小時通譯費用折半計算,逾時三十分鐘未滿一小時者,以一小時計算。 (四)通譯費每案次前二小時跨日間及夜間時段者,採夜間通譯費用計算;第三小時起跨日間及夜間時段者,跨越時段之費用以夜間通譯費用計算,其餘依各時段通譯費用計算。 三、第一款所定通譯人員之交通費用項目及額度如下: (一)同一直轄市、縣(市)內以搭乘公共汽車或捷運、跨縣市以搭乘公民營客運汽車、火車或高鐵為原則。 (二)因時間急迫、夜間時段、地點偏遠或其他特殊情事,經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同意者,得搭乘計程車。 (三)以通譯人員係駕駛自用汽、機車者,交通費用支給依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各自之規定辦理。 前項及第九條第二款第一目之1所定夜間時段,係指當日二十二時起至翌日六時止。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7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四款所定法律協助,其提供之條件及方式如下: 一、各級主管機關、勞動主管機關或受託之民間團體應先協助接受安置服務之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或其他定有法律扶助項目之機構申請法律協助。 二、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依前款申請後,未獲法律協助者,經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評估,覈實支給民事案件或刑事案件之律師費用,每案每審級最高新臺幣三萬元,並以第一審及第二審為限。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8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五款所定心理輔導及諮詢服務,其提供之條件及方式如下: 一、接受安置服務之被害人經各級主管機關、勞動主管機關或受託之民間團體評估確有接受心理輔導及諮詢之必要後,轉介至合適之醫療機構、心理諮商輔導機構或人員提供服務。 二、心理諮商輔導費用,由被害人依實際支出檢據申請,每人每次最高補助新臺幣二千元,每人最高補助十次。但情況特殊,經醫療機構、心理諮商輔導機構或人員評估確有特殊需要,並經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專案核准者,不受所定補助次數上限之限制。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9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六款所定於案件偵查或審理中陪同接受詢(訊)問,其提供之條件及方式如下: 一、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於案件偵查或審理中,如需陪同接受詢(訊)問時,各級主管機關、勞動主管機關或受託之民間團體應指派人員陪同。 二、前款陪同接受詢(訊)問人員為受託之民間團體工作人員者,得檢據申請下列費用: (一)陪同接受詢(訊)問人員之出勤費用: 1.於日間出勤者,每次新臺幣一千六百元;於夜間時段出勤者,每次新臺幣二千五百元。 2.陪同接受詢(訊)問人員自抵達時起算出勤時間,逾二小時者,自第二小時屆滿時起為超勤時間,並以每小時新臺幣七百元計算;逾時未滿三十分鐘者,以半小時新臺幣三百五十元計算,逾時三十分鐘未滿一小時者,以一小時計算。 (二)陪同接受詢(訊)問人員之交通費用:準用第六條第一項第三款通譯服務通譯人員交通費用之規定。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10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七款所定在外居住房屋租金補貼,其提供之條件及方式如下: 一、接受安置服務之被害人,經司法警察機關(單位)、各級主管機關、勞動主管機關或受託之民間團體評估在外居住安全無虞,且有租金補貼之需求者,得檢據申請支給租金補貼及墊付押金。 二、前款租金補貼,每人每月最高補貼新臺幣五千元,並以補貼三個月為限,必要時,經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評估,得延長補貼一個月。 三、第一款墊付押金,每人最高新臺幣一萬元;租賃關係終止時,應予返還。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11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七款所定其他必要之經濟補助,其提供之條件及方式如下: 一、接受安置服務之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經各級主管機關、勞動主管機關或受託之民間團體評估有經濟補助之必要者,得檢據申請支給經濟補助。 二、前款經濟補助每人最高補助新臺幣一萬五千元。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12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八款福利服務資源之諮詢及轉介,由各級主管機關、勞動主管機關或受託之民間團體定期聯繫被害人,評估其需要之福利服務資源,並轉介適當之機構提供協助。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13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九款所定就業技能及教育訓練,由各級主管機關、勞動主管機關或受託之民間團體定期聯繫被害人,並依相關之規定安排或轉介適當之就業技能及教育訓練機構提供協助。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14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十款所定安置服務,其提供之條件及方式如下: 一、由各級主管機關、勞動主管機關依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安置服務管理規則之規定,提供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安置服務。 二、機關以委託民間團體方式設置機構式安置服務處所時,覈實支給民間團體安置費用,每人每日最高以新臺幣七百元為限;半日者最高以新臺幣三百五十元為限。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15 條 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十一款所定其他必要之協助如下: 一、協助接受安置服務之被害人申請居留、工作許可及補助金。 二、被害人無力支付居留許可規費或返回原籍國(地)機票費用者,由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補助之。 三、被害人因特殊情形有臨時住宿需要者,支付臨時住宿費,每人每日最高新臺幣二千元,至多補助二日;經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評估,每日費用得提高至新臺幣二千五百元。 對於接受安置服務之疑似被害人,依前項第二款及第三款規定提供協助。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16 條 被害人及疑似被害人於接受協助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得終止提供全部或一部之協助: 一、無正當理由,離開機構式安置服務處所、行蹤不明或失去聯繫,超過七十二小時。 二、涉嫌犯罪情節重大。 三、違反安置服務處所生活公約。 四、妨害善良風俗,依社會秩序維護法裁處在案。 五、未取得工作許可而非法工作,或從事許可範圍外之工作。 六、每月薪資及加班費等實際收入為中央勞動主管機關公告每月基本工資二倍以上。 七、曾經司法機關或司法警察機關(單位)合法通知到場詢(訊)問,無正當理由超過三次未到場。 八、疑似被害人經司法警察機關(單位)鑑別為非被害人。 九、有其他不法行為,經各級主管機關或勞動主管機關認定情節重大。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17 條 疑似被害人經司法警察機關(單位)鑑別為非被害人,依本法第十一條第五項規定提出異議於鑑別異議結果決定前,或未提出異議於法定異議期間屆滿前,適用本辦法有關疑似被害人之協助。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第 18 條 本辦法施行日期,由內政部定之。
| 人口販運被害人及疑似人口販運被害人協助辦法 | 命令 | 20231228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礦業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五十五條第四項規定訂定之。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2 條 礦業權者依本法第五十五條第二項規定向主管機關申請准予使用土地,應以書面敘明申請事由、申請土地使用期間、範圍、願支付之對價,並檢具下列書圖文件: 一、因應國家緊急危難或其他影響重大公益之說明文件。 二、土地登記謄本、地籍圖、建物登記謄本、使用權人、公有土地他項權利人等依法登記或證明文件。 三、雙方不接受調處之證明文件。 四、範圍位置圖等相關文件。 五、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之文件。 前項應檢具之書圖文件不齊全或內容不完備者,主管機關應通知礦業權者限期補正。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3 條 主管機關為審議依前條規定申請准予使用土地有無因應國家緊急危難或其他影響重大公益之情事,與支付對價之數額及其他相關事項,應組成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以下簡稱審議會)。 前項審議會置委員五人至十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由主管機關首長或其指定之人兼任;其餘委員由主管機關與相關機關代表及學者專家擔任。 前項學者專家應具備礦業經濟、資源開發、不動產估價及應用地質等相關學術領域專長,其人數不得少於二人。 審議會任一性別委員,比例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審議會委員名單應公開於主管機關指定之網站;委員名單有變更或補充者,亦同。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4 條 審議會委員任期一年,期滿得予續聘。 委員出缺時,應予補聘;補聘委員之任期至原委員任期屆滿之日為止。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5 條 審議會置執行秘書一人,由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業務主管兼任,承召集人之命辦理審議會業務。 審議會幕僚作業由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人員兼辦。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6 條 審議會由召集人召開會議,並擔任主席。召集人無法親自主持會議時,得由召集人指定委員一人代理;召集人未指定代理人者,由出席委員互推一人代理。 專家學者委員應親自出席會議;其餘委員得指定代理人出席。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7 條 審議會決議應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出席,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行之;可否同數時,由主席裁決之。 審議會委員對於審議事件有自身利害關係者,應自行迴避,不得參與審議。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8 條 審議會審議申請准予使用土地時,得指定期日勘查申請准予使用之土地,並通知礦業權者、土地與建築物所有人及使用權人、公有土地管理機關及公有土地之他項權利人或其他相關機關或人員。 礦業權者應於主管機關指定之期日到場協助導往勘查,並為相關之說明及答詢。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9 條 審議會召開時得通知礦業權者、土地與建築物所有人及使用權人、公有土地管理機關及公有土地之他項權利人或其他相關機關或人員陳述意見。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10 條 審議會為審議准予使用土地之對價,應囑託不動產估價師定之。 礦業權者應負擔前項不動產估價師之估價費,並應提供估價所需之協助。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11 條 依第二條規定申請准予使用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並經審議會決議者,主管機關應駁回其申請: 一、礦業權者違反第二條規定,應檢具之書圖文件不齊全或內容不完備,經主管機關限期補正,屆期未補正或補正不完備。 二、礦業權者違反第八條第二項規定,未依主管機關指定日期導往勘查,或未為合理說明及答詢。 三、礦業權者違反第十條第二項規定,致無法核定准予使用土地之對價。 四、依本法、本辦法或其他法規應駁回或不應准予核定之事項。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12 條 審議會決議准予使用土地時,應於決議中記載准予使用土地之期間、範圍、礦業權者應給付之對價等相關事項後,由主管機關通知礦業權者、土地與建築物所有人及使用權人、公有土地管理機關及公有土地之他項權利人或其他相關機關或人員。 前項決議事項,應於決議後三十日內公開於主管機關指定之網站。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13 條 主管機關為因應國家緊急危難或其他影響重大公益之情事,得依本法第五十五條第二項規定,依職權將土地爭議案件提請審議會決議。 第三條至前條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第 14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礦業權者使用土地爭議審議會組成及決議辦法 | 命令 | 20240111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 條 本辦法依軍事教育條例第二十一條之一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 條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以下簡稱本基金)屬預算法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所定之特種基金,編製附屬單位預算,以國防部為主管機關,國防部軍醫局為管理機關,國防醫學院(以下簡稱學校)為執行機關。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 條 學校不得申請籌設財團法人,並應將一切收支納入本基金。 學校應就本基金運用及執行訂定內部控制相關規章,建立及維持有效之內部控制制度,並由院長督促內部各單位執行。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4 條 本基金來源如下: 一、政府循預算程序之撥款。但不包括第二款第四目之補助或收入。 二、自籌收入,其項目及範圍如下: (一)學雜費收入:學校向學生收取與教學活動直接或間接相關費用之收入。 (二)推廣教育收入:學校依專科以上學校推廣教育實施辦法之規定辦理推廣教育及研習、訓練等班次所收取之收入。 (三)產學合作收入:學校依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辦理相關事項所獲得之收入。 (四)政府科研補助或委託辦理之收入:學校獲得政府依科學技術基本法等相關規定所為之補助或委託辦理之收入。 (五)場地設備管理收入:學校提供場所及設施等,所收取之收入。 (六)受贈收入:學校無償收受動產、不動產及其他一切有財產價值之權利或債務之減少。 (七)投資取得之收益:學校依第十五條第一項規定所投資取得之有關收益。 (八)其他收入:非屬前七目之自籌收入。 前項第二款第二目、第三目及第五目至第七目之自籌收入(以下合稱五項自籌收入),依軍事教育條例第二十一條之一第二款但書規定,不受預算法、會計法、決算法、審計法及相關法令規定之限制。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5 條 本基金用途如下: 一、教學及研究支出。 二、人事費用支出。 三、學生獎助金支出。 四、推廣教育支出。 五、產學合作支出。 六、增置、擴充、改良資產支出。 七、其他與校務發展有關之支出。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6 條 學校應設本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理委員會),置委員九人至十五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由院長擔任,主管機關及管理機關各指派二人;其餘委員由院長遴選提經校務會議同意後聘任之,並應有學生代表至少一人。 前項委員任一性別比例,不得少於委員總人數三分之一。 第一項委員任期為二年,期滿得連任一次。但由機關指派者,應隨本職進退。 第一項委員中未兼行政職務之教師代表不得少於三分之一,必要時得聘請校外專業人士擔任。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7 條 管理委員會任務如下: 一、本基金年度概算擬編之審議。 二、本基金經費收支及運用之績效考核。 三、年度財務規劃及年度投資規劃之審議。 四、依第十九條所定五項自籌收入收支管理規定之審議。 五、其他關於本基金預決算、收支、保管及運用事項之審議。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8 條 管理委員會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會議,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開會時,得請相關單位人員列席。 管理委員會會議,應有全體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始得開會。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9 條 管理委員會所需工作人員,由學校現有人員派兼為原則,必要時,得進用專業人員若干人,並得視任務之需要,分組辦事。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0 條 五項自籌收入得支應下列事項: 一、學校人員人事費: (一)編制內人員本薪(年功薪)與加給以外之給與。 (二)編制內行政人員辦理自籌收入業務有績效之工作酬勞。 (三)編制外人員之人事費。 二、講座經費。 三、教學及學術研究獎勵。 四、出國旅費。 五、公務車輛之增購、汰換、保養、維修及租賃。 六、新興工程。 七、其他與校務推動有關之費用。 前項第一款第一目所稱編制內人員,指教師、研究人員、專任教官及比照教師之專業技術人員。 第一項第一款第三目所稱編制外人員,指契約進用之各類人員,其權利、義務、待遇、福利及績效之工作酬勞,由學校定之,並經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執行。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1 條 學校以五項自籌收入支應前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人事費,其合計總數應以最近年度決算五項自籌收入百分之五十為限;編制內行政人員辦理自籌收入業務有績效之工作酬勞,每月給與總額以不超過其專業加給或學術研究費百分之六十為限,並不限於現金支給。 前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人事費之支給額度、條件、方式及考核基準,由學校定之,並經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執行。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2 條 學校以各項自籌收入規劃辦理第十條第一項第六款之新興工程,應就工程興建期間及營運後成本之可用資金變化情形進行預測,不得影響學校正常運作。 前項所稱可用資金,指現金加上短期可變現資產及扣除短期須償還負債之合計數。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3 條 學校辦理受贈收入業務,應開立受贈收據或證明,並完成下列程序: 一、受贈收入為現金者,應確實收受或存入帳戶。 二、受贈收入為現金以外之動產或不動產者,應確實點交或辦妥所有權移轉登記。 前項第二款受贈收入,應依財物登錄作業程序處理,並由學校管理及使用單位每年實施定期盤點及不定期抽查。 學校應至少每六個月將捐贈者名稱或姓名、內容物、時間及用途於學校網站公告。但捐贈者不願學校公布名稱或姓名者,得僅就其他部分公告之。 受贈收入有指定用途者,其用途應與學校校務有關。 學校辦理受贈收入業務,不得與捐贈者有不當利益之聯結;對熱心捐贈者,得自定獎勵規定。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4 條 各項自籌收入應由學校統籌運用。但涉及政府與民間補助或委託辦理之事項,應依其補助計畫或契約辦理。 學校辦理各項自籌收入業務,應合理控制成本,並得衡量使用學校資源情形,就所提列之行政管理費或計畫節餘款訂定一定分配比率,分配至負責辦理該項業務之行政或學術單位運用,並應經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執行。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5 條 為確保本基金永續經營,並提升其對校務發展之效益,學校於提出年度投資規劃並經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得投資下列項目: 一、存放公民營金融機構。 二、購買公債、國庫券、金融債券或其他短期票券。 三、投資於與校務發展或研究相關之公司及企業,除以研究成果或技術作價無償取得股權者外,得以自籌收入作為投資資金來源。 四、其他具有收益性及安全性,並有助於增進效益之投資。 學雜費收入及其他自籌收入具有特定用途者,不得作為前項第三款投資資金來源。 第一項第二款投資項目購買之金融債券及其他短期票券,或其發行、承兌或保證金融機構,應經金融主管機關核准經營信用評等事業之機構評定為一定等級以上;所稱一定等級,由主管機關定之。 學校持有第一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公司或企業股權,不得超過該各別公司或企業股份或資本總額百分之五十。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6 條 本基金之資金,得與國軍生產及服務作業基金、國軍老舊眷村改建基金或國軍營舍及設施改建基金以計息方式互相融通。 本基金依前項規定提供融通之資金,以未指定用途之受贈收入及其他自籌收入為限。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7 條 學校為辦理第十五條第一項投資事宜,應組成投資管理小組,擬訂年度投資規劃與執行各項投資評量及決策,並定期將投資效益報告管理委員會。 前項投資管理小組應隨時注意投資效益,必要時,得修正投資規劃內容,並經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執行。 第一項投資規劃及效益,應納入第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三十三條第一項所定財務規劃報告書及本基金績效報告書。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8 條 學校投資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項目,經費來源除留本性質之受贈收入外,其合計投資額度不得超過學校可用資金及長期投資合計數之百分之五十。 前項所稱留本性質之受贈收入,指學校與捐贈者間以契約或協議約定,學校將受贈收入透過投資方式產生收益,並僅以該收益支用於契約規範之用途,不動支原受贈收入款項。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19 條 學校應審酌本基金自籌能力及校務發展需求,建立有效之管控機制,並訂定五項自籌收入收支管理規定,提報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報管理機關備查。 前項收支管理規定,應至少包括收入來源、支給項目、本基金控管機制及發生缺失或異常之處理方式。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0 條 學校為強化內部控制及確保其內部控制制度持續有效運作,設經費稽核委員會,置委員三人至五人,由院長遴選具稽核工作經驗及相關專業背景人員,提經校務會議同意後聘任之;其中一人為召集人,由委員互選之。 委員任期為二年,期滿得連任一次。 學校得視需要聘僱校內、外具稽核工作經驗及相關專業背景之人員,擔任經費稽核委員會之工作人員。 管理委員會之委員、工作人員、學校總務、主計及行政主管相關人員,不得兼任經費稽核委員會之委員或工作人員。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1 條 經費稽核委員會之任務如下: 一、人事、財務、營運及關係人交易事項,涉及本基金交易循環之事後查核。 二、現金出納及呆帳處理之事後查核。 三、現金、銀行存款、證券、股票、債券與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等之稽核及盤點。 四、本基金各項業務績效目標達成度之定期評估、稽催及彙整報告。 五、本基金運用效率與各項支出效益之查核及評估。 六、其他專案稽核事項。 前項第一款所定交易循環,包括收入循環、採購與支付循環、薪資循環、財產管理循環、投資循環、融資循環及研發循環等。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2 條 經費稽核委員會應每年至少召開二次會議。 經費稽核委員會應有全體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始得開會。 經費稽核委員會應擬訂年度稽核計畫,並作成年度稽核報告,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報管理機關備查。 前項年度稽核計畫,得納入風險評估結果、開源節流計畫執行情形及其他相關事項。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3 條 經費稽核委員會委員、工作人員得視任務需求,請校內相關單位提供必要之資料以供查閱。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4 條 學校應依下列期程辦理第二十二條第三項所定事項: 一、年度稽核計畫:前一年度終了前。 二、前一年度稽核報告:每年二月底前。 前項第二款年度稽核報告,應檢附工作底稿及相關資料,完整記錄稽核情形,並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稽核項目、稽核內容及說明。 二、稽核方式。 三、稽核發現及稽核結論。 四、改善措施或具體興革建議。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5 條 經費稽核委員會委員、工作人員執行任務,應獨立超然。 經費稽核委員會委員、工作人員執行任務時,除依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二條及第三十三條規定外,對於以前曾服務之單位或執行之業務,於三年內進行稽核作業者,亦應自行迴避。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6 條 經費稽核委員會委員、工作人員執行任務,應本誠實信用原則,不得有下列情事: 一、明知本基金之執行有缺失或異常事項,故意隱匿或作不實、不當之揭露。 二、怠於行使職權,致稽核效能不彰。 三、其他違反法令之行為。 經費稽核委員會委員、工作人員違反前項規定者,院長應令其限期改善,必要時,得懲處、解聘或調整職務。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7 條 前條第一項第一款所稱缺失或異常事項,指下列情事: 一、本基金之執行不符合相關法令或學校規章。 二、本基金之執行未達績效目標。 三、本基金之相關作業程序未能發揮其內部控制制度之有效性。 四、年度決算實質短絀。 五、賸餘或可用資金有異常減少。 六、開源節流計畫之執行未具成效。 七、其他缺失或異常事項。 前項第四款所稱年度決算實質短絀,指學校年度收支餘絀排除國庫撥款購置資產所提列之折舊、折耗及攤銷費用後,仍為短絀之情形。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8 條 經費稽核委員會委員、工作人員發現本基金之執行有缺失或異常事項,應據實揭露及提供意見,作成年度稽核報告,並檢附工作底稿及相關資料。 經費稽核委員會委員、工作人員應定期追蹤前項缺失或異常事項至改善為止。 第一項年度稽核報告、工作底稿及相關資料,應於向校務會議報告後,至少保存五年。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29 條 受稽核單位未於期限內完成改善事項或未執行改善追蹤事項者,應列入下次稽核重點,違失人員並得由學校依相關獎懲規定辦理獎懲。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0 條 本基金及各項自籌收入之執行,應以有賸餘或維持收支平衡為原則;實際執行有短絀者,學校應擬訂開源節流計畫,經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執行。 前項開源節流計畫,應包括提升學校各項自籌收入之具體措施與資本支出及人事費等各項支出之必要性檢討。 經費稽核委員會應將第一項開源節流計畫之執行情形,納入年度稽核計畫,定期追蹤其改善成效,並作成年度稽核報告。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1 條 管理機關應將院長上任後本基金執行情形、可用資金變化情形及開源節流計畫執行成效,納入其當年度考核評鑑,作為年度考評參考依據。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2 條 學校應以中長程發展計畫為基礎,擬訂年度財務規劃報告書,並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教育績效目標。 二、年度工作重點。 三、財務預測。 四、風險評估。 五、預期效益。 六、其他。 前項年度財務規劃報告書應提報管理委員會審議,經校務會議通過後,於前一年度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報管理機關備查。 第一項第三款所稱財務預測,指學校預測未來三年資金來源、用途及可用資金變化情形。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3 條 學校應就年度財務規劃報告書之教育績效目標達成情形,作成本基金績效報告書,並載明下列事項: 一、績效目標達成情形(包括投資效益)。 二、財務變化情形。 三、檢討及改進。 四、其他事項。 本基金績效報告書應提報管理委員會審議,經校務會議通過後,於每年六月三十日前,將前一年度之本基金績效報告書報管理機關備查。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4 條 學校年度財務規劃報告書及本基金績效報告書,應於管理機關備查後一個月內公告,並登載於學校網頁建置之本基金公開專區。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5 條 本基金執行情形應公開透明,並依下列規定,公告於前條所定本基金公開專區: 一、前三季:每季終了後一個月內公開。 二、第四季: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公開。 前項應公開透明之資訊,包括截至當季為止之可用資金變化情形及支出用途。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6 條 管理機關為瞭解本基金執行之情形,得組成專案小組至學校訪視或委請會計師查核,並作成專案報告。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7 條 學校執行本基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管理機關得令學校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視其情節輕重,調降學校依第十一條第一項所定比率上限或限制不得支給: 一、年度決算實質短絀。 二、第十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人事費支出超過最近年度決算五項自籌收入百分之五十。 三、可用資金過低,致影響本基金健全。 四、依前條之專案報告,有涉及本基金執行之缺失或異常情形。 五、其他缺失或異常事項。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8 條 管理委員會及經費稽核委員會之運作、績效考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定,由學校定之,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報管理機關備查。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39 條 學校附設醫院之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不適用本辦法。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第 40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 國防醫學院軍事教育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 | 命令 | 20240111 | 2024/1/12 上午 12:00:00 |
|
礦業法第三十條第二項規定礦業經營受有損失之範圍及認定標準 第 1 條 本標準依礦業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三十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礦業法第三十條第二項規定礦業經營受有損失之範圍及認定標準 第 2 條 本法第三十條第二項所稱已發生之損失,指下列費用: 一、探礦構想書圖、開採構想書圖、礦區圖、礦牀說明書圖、礦場環境維護計畫、礦場關閉計畫、開採及施工計畫書圖、當年度施工計畫書圖等經主管機關核准、核定或備查之相關書圖文件製作費用。 二、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土地使用及經其他主管機關核准、核定或備查之相關書圖文件製作費用。 三、探、採礦場、坑道、捨石場、儲礦場、油氣井、海域平台等探、採礦設施、礦業廠庫、機械設備、電力設備、選煉及輸送設備等交通及對外運輸設備設置或拆遷費用。 四、其他礦業上已發生之損失費用。
礦業法第三十條第二項規定礦業經營受有損失之範圍及認定標準 第 3 條 礦業權者依本法第三十條第二項規定請求相當之補償時,應以書面並檢附相關損失佐證文件向申請劃定禁採區者、限制探採礦者或其他應負補償責任者提出申請。
礦業法第三十條第二項規定礦業經營受有損失之範圍及認定標準 第 4 條 第二條第一款及第二款所列之書圖文件製作費用,應依所列書圖核准、核定或備查之年限及規劃作業期程等,就已發生之損失,按比例予以補償。 依第二條規定申請之損失補償項目為固定資產者,應依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之耐用年數規定計算折舊後予以補償。
礦業法第三十條第二項規定礦業經營受有損失之範圍及認定標準 第 5 條 本標準自發布日施行。
| 礦業法第三十條第二項規定礦業經營受有損失之範圍及認定標準 | 命令 | 20240112 | 2024/1/12 上午 12: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