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157
| input
stringlengths 0
297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 太阳病,表证未解,反而屡次攻下,致脾气损伤,出现腹泻不止,胃脘部痞结胀硬,而发热畏寒等表证仍在的,用桂枝人参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桂枝人参汤方 | 桂枝人参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桂枝四两,另外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后四味药煎煮至五升,再加入桂枝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二次,晚上服一次。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 伤寒表证,用峻泻药攻下后,再发其汗,导致心下痞塞,如果有发热畏寒等见证的,是表证还未解除,不能先泄热消痞,而应先解表,表证解除以后才能泄热消痞。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解表适宜用桂枝汤,泄热消痞适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 外感病,发热,汗出而热不退,上腹部痞结胀硬,呕吐而又腹泻的,用大柴胡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 病的表现象桂枝汤证,但头不痛,项部不拘急,寸部脉微浮,胸脘痞胀硬结,气上冲咽喉,呼吸不畅,这是胸中有痰实之邪停滞,应当采用吐法,可用瓜蒂散。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瓜蒂散方 | 瓜蒂散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 | 瓜蒂一分,炒黄赤小豆一分以上二味药,分别捣碎过筛作散,然后混合在一起研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 | 另用香豉一合,热开水七合,共煮成稀粥,去掉药渣,再取上药末一钱匕,与稀粥混合,一次温服。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 服药后不呕吐的,稍稍增加药量继续服用;服药后很快出现呕吐的,应停止服药。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 各种失血、虚弱的病人,不能用瓜蒂散。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 病人胁下宿有痞块,连及到脐旁,疼痛牵引少腹,甚至痛彻阴茎,这就叫脏结,属于死候。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伤寒表证,误用涌吐或泻下法后,病经七八天仍不解除,邪热内入,结聚在里,热邪充斥内外,表现为时有畏风,口渴很甚,想喝水数升,舌干燥,心烦不安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外感病,表无大热而里热炽盛,出现口干燥而渴,心中烦躁不安,背部微感畏冷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外感病,脉象浮,发热无汗,是表证还未解除,不能用白虎汤,如果里热盛,津气伤,出现口渴想喝水,而没有表证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 太阳病未解,又并发少阳病,出现胃脘部痞结胀硬,颈项拘急不舒,头目昏眩等证的,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诸穴,千万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太阳与少阳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邪热下迫肠胃,而出现自下痢的,用黄芩汤,如果呕吐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 黄芩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外感病,胸脘部有热,腹中有寒,腹中疼痛,想呕吐的,用黄连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连汤方 | 黄连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连甘草干姜桂枝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煎煮成六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二次。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 怀疑不是张仲景的方。外感病八九天,风湿相互搏结,出现身体疼痛剧烈,不能自行转侧,不作呕,口不渴,脉象浮虚而涩的,用桂枝附子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 如果病人大便硬结、小便通畅的,用去桂加白术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桂枝附子汤方 | 桂枝附子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开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甘草二两,炙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 风湿相互搏结,全身关节剧烈疼痛,牵引拘急不能屈伸,触按则疼痛更甚,汗出,短气,小便不通畅,畏风不愿减衣,或者身体轻度浮肿的,用甘草附子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甘草附子汤方 | 甘草附子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甘草二两附子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开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初服得微汗则解。 | 服第一次药,如果能得汗出的,就会痊愈。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 如果汗出停止,而又出现疼痛的,可再给病人服五合,或服六七合也可,服一升恐怕量过大。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 外感病,脉象浮滑的,这是表有热,里也有热,用白虎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白虎汤方 | 白虎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以上四味药,用水一斗煎煮,待米熟汤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 外感病,脉象结代,心中悸动不宁的,用炙甘草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炙甘草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甘草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二枚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剖开以上九味药,用陈米酒七升,水八升,混匀,先加入阿胶外的八味药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阿胶烊化溶解尽,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本方又叫复脉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 脉象按之见缓,时而一止而又继续跳动的,就叫结脉。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 | 又有脉象跳动中一止,能够自还,脉搏停止间歇时间短,复跳的脉稍快的,名叫结,属于阴脉。脉象跳动中一止,不能自还,良久方再搏动的,名叫代,属于阴脉。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得此脉者,必难治。 | 出现这种脉象的,多难于治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
大法,秋宜下。 |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 凡是可以攻下的病症,使用汤剂比丸剂、散剂的疗效好,但要注意邪去病愈即应停止服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完。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阳明府实证,发热出汗多的,应急以攻下,可以用大柴胡汤。腹泻,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平实有力,脘腹部按之坚硬的,是阳明燥屎内结、热结旁流之证,应当急下,可用大承气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 腹泻、脉象迟而滑的,是里有实邪、热结旁流之证,实邪不去,则腹泻不会停止,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 | 问:病人有宿食内停,怎样来判断?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 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浮大,按之反现涩象的,尺部脉也微微见涩的,这是宿食内停之象,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 腹泻,不想饮食的,这是内有宿食的表现,应当攻下,可以用大承气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 腹泻愈后,到了次年的同一时间又复发的这是病邪没有除尽的缘故,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 腹泻,脉反见滑的,是内有宿食之象,攻下宿食就可痊愈,可用大承气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 腹部胀满持续不减轻,即使减轻也微不足道的,这是内有实邪,应当攻下,可用大柴胡汤、大承气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 伤寒病后,脉象沉实有力,是内有实邪的表现,攻下则实邪可除,可以用大柴胡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 | 脉象左右都弦而迟的,是寒饮内停之象,病人多有心下痞胀硬结。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 脉象大而紧的的,是阳盛邪实之象,可以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 | 问:什么叫霍乱?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 答: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倾刻间有挥霍撩乱之势的,这就叫霍乱。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 | 问:症候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畏寒、呕吐腹泻并作,这是什么病?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答曰:此名霍乱。 | 答:这叫霍乱。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 霍乱的呕吐腹泻是自内而发,故初起与表证同时出现,并且在呕吐腹泻停止后还有头痛、畏寒、发热等表证存在。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 |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腹泻后津伤肠燥,大便应当变硬。如果病人能够饮食的,为胃气恢复,则病即可痊愈。现在病人反而不能饮食,为胃气未复。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 | 经过六天,邪气行至下一经,此时病人稍能进食,为胃气稍复。再过六天,邪气又经过一经,此时病人已能够进食,示邪气行经尽、邪气衰尽、胃气恢复,那么再过一天,即十三天,疾病就会痊愈。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 如果到时不痊愈的,就不是阳明病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 畏寒、脉微而又腹泻,因泻利过度、津液内竭而腹泻停止的,用四逆加人参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 霍乱病,吐泻,头痛发热,身疼痛,为霍乱表里同病,如果表热较甚而想喝水的,用五苓散主治;如果中焦寒湿偏盛而不想喝水的,用理中丸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理中丸方 | 理中丸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以上各三两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 |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三两以上四味药,捣细筛末,用蜜混合作成鸡蛋黄大小的药丸,然后用开水数合,与一粒药丸混合研碎,趁热服用,白天服三四次,夜晚服二次。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 服药后,腹中未感觉热的,可加至三四药丸。然而,丸药的效果不如汤剂。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的制作方法是:将以上四味药稍切细,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 如果出现脐上筑筑然悸动的,是肾气上逆,去白术,加桂枝四两;如果呕吐甚的,去白术,加生姜三两;如果腹泻严重的,仍用白术;如果心悸不宁的,加茯苓二两;口渴要喝水的,加白术,补足上用量到四两半;腹中疼痛的,加人参,补足上药量到四两半;腹部胀满的,去白术,加附子一枚。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 服药后约一顿饭的时间,吃热稀一升左右,以助药力;并取暖保温,不要脱衣揭被。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 呕吐腹泻停止,而身体疼痛仍不解除的,是里和表未解,应当斟酌使用解表的方法,可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微微和解表邪。呕吐腹泻,汗出,发热畏寒,四肢拘挛紧急,手足厥冷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 呕吐腹泻交作,而又小便通畅,大汗淋漓,所泻之物完谷不化,体表发热,脉微弱至极、似有似无,这是内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证,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 呕吐腹泻已经停止,却见汗出而手足厥冷,四肢挛急不解,脉象微弱、似有似无的,是阴竭阳亡的危候,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 呕吐、腹泻、汗出以后,脉搏呈平和之象,还感觉微烦不适的,是病后新虚,脾胃之气尚弱,不能消化食物所致。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
大法,春夏宜发汗。 | 在春夏季节,适宜发汗,这是汗法使用的一般原则。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 | 大凡发汗,最好须让病人手足及全身都有汗,并当微微汗出,维持个小时左右。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可令如水流漓。 | 不能让病人像流水一样大汗淋漓。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若病不解,当重发汗。 | 如果服药后病不解除的,应当再发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 如果汗出太多,势必伤阳,阳虚病人虽有表邪,也不能再发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 大凡服汤药发汗,汗出病愈就应停止服药,不需要服完一剂药。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 凡是论中说可以发汗的,如果没有汤剂的,丸散剂也可以使用。无论汤剂或丸散剂,总以汗出病解为目的,但是丸散剂不如汤剂随证加减效果好。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 | 症见脉浮大,询问病人,回答说只有大便硬结。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设利者,为大逆。 | 如果使用泻下法,就是严重的治疗错误。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 | 这是因为脉浮主表,大便硬为实,证属表里同病,应当用发汗解表,汗出邪散则里自和。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脉浮当以汗解。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 脉象浮而紧,脉浮为外感风邪,脉紧为外感寒邪,感受风邪则损伤卫气,感受寒邪则损伤营阴。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蜜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之微微汗出。调养护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汤,其它汤剂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呕吐而不腹泻,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葛根加半夏汤方 | 葛根加半夏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 太阳病,证属桂枝汤证,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而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证尚未解除的表现,如果出现气喘、汗出等内热证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黄芩二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关节疼痛,怕风,无汗而气喘,脉浮紧的,属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主治。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麻黄汤方 | 麻黄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掉皮尖以上四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 药后不须喝热稀粥,其它调养护理方法均同桂枝汤。太阳与阳明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气喘而胸部胀闷的,表明表邪郁闭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 太阳表证,已经过了十天,如果脉象由浮紧转浮细,总想睡眠的,是表证已经解除的征象;如果出现胸胁满闷疼痛的,是病转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仅见脉浮等表证的,是病仍在太阳,可用麻黄汤治疗。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小柴胡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