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 article
stringlengths 0
2.3M
|
---|---|
丁肇中 | 丁肇中(,),男,祖籍中國山東日照,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臺裔實驗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美國科學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現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並把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 生平 ==
=== 入學之前 ===
1936年,丁肇中出生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出生在中國,不過當他父母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的時候,他提早出生了,因為這個小意外,丁肇中具有了美國公民的身分。在出生的兩個月後,丁肇中隨父母回國。由於中華民國正與日本交戰,丁肇中的童年直到他12歲之前都未接受傳統教育I was born on 27 January 1936 in Ann Arbor, Michigan, the first of three children of Kuan Hai Ting, a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and Tsun-Ying Wang,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My parents had hoped that I would be born in China, but as I was born prematurely while they were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 by accident of birth I became an American citizen. Two months after my birth we returned to China. Owing to wartime conditions I did not have a traditional education until I was twelve. (中譯文)我生於1936年1月27日在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是家中三個小孩中的長子,父親丁觀海是一位工程學教授,母親王雋英是一位心理學教授。我的父母希望我出生在中國,但當我父母正在訪問美國的時候我提早出世了,因為這個意外的出生我成為了美國公民。我出生的兩個月後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中國。由於戰時條件,我沒有接受過傳統的教育直到12歲。,而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裡教育他。
===求學階段===
1949年,因為國共內戰,丁肇中全家輾轉遷入臺灣,進入竹南國小就讀,小學畢業於臺中市大同國小。當年後來考入了臺北市立成功中學初中部。隔年轉入臺北市立建國中學初中部,1952至1954年就讀高中部。初中時,他在數理領域已有卓越表現。高中畢業徵試時,被保送進入臺灣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但丁肇中放棄保送,參加聯考。後來參加聯考失利,又考進臺灣省立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入學未久,於1956年9月,丁肇中旋以志趣不合為理由辦理休學迅速離開省工學院,隨後進入美國密西根大學,才算正式進入高等教育學府修習工程學、數學和物理學。來臺求學 丁肇中與成大結下不解緣 中國時報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博士學位。並在求學過程中,認識了凱伊·庫尼(Kay Kuhne)。丁肇中:“興趣使我不會疲倦” 人民網 環球人物
===畢業之後===
畢業後,他立志要從事研究工作,於是選擇了在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一份薪金較低的工作。一年後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擔任講師,1967年起轉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授。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 (quantum electrodynamics)、電弱統一理論 (Electroweak theory)、量子色動力學 (quantum chromodynamics) 的研究。
1966年開始,丁肇中領導的實驗小組進行了一連串關於量子電動力學和向量介子 (vector meson) 的實驗工作,不但加深了人類對向量介子的認識,還證實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1972-74年,小組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進行實驗,發現了第四種夸克 (quark)。1979年他與中科院高能所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發現用來傳播夸克之間的力的膠子 (gluon)。
1974年,丁肇中與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教授伯頓·里克特幾乎同時各自發現新的複合粒子-J/ψ介子。1976年,兩位教授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及美國政府的。他是首位用中文在頒獎典禮發表演講的科學家。他在演講中強調實驗和理論工作同樣重要。
阿爾法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又譯反物質太空磁譜儀,簡稱AMS)是一個安裝於國際空間站上的粒子物理試驗裝置,由丁肇中博士於1995年首次倡導開始。目前計畫由CERN等機構合作進行。
===職位與榮譽===
丁肇中為美國物理學會、義大利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會員,中央研究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以及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並且獲得密西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波隆那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校的名譽博士,並為上海交通大學的名譽教授。此外他也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資深校董以及榮譽教授,曲阜師範大學名譽校長以及山東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的名譽院長與山東省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名譽校長,以及前身為臺灣省立工學院的國立成功大學傑出校友。
==J粒子的命名==
曾經流傳一種說法,因為他自己中文姓氏“丁”和英文字母“J”類似,所以命名為J粒子,其實這是一個誤會。
真正的意思“J”在量子力學上代表電流、光,而J粒子和光、電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就命名為J粒子。傑出華人系列:丁肇中「成就篇」 香港電臺
== 家庭 ==
丁肇中的父親丁觀海早年求學於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和交通大學,因國共內戰,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入臺灣,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工程學教授。母親王雋英是心理學教授。
丁肇中是家中長子,有一弟一妹,分別取名為丁肇華及丁肇民,全家皆擁有中華民國國籍。丁肇中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曲向東採訪時,在被問到如果有第四個兄弟姊妹,是否取名為「丁肇族」時,他爽快說:「不,叫丁肇國,因為沒有這個國,所以就到臺灣去了!」取名「中華民國」是要紀念為中華民國起義而殉國的外祖父王以成。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凱伊·庫尼(Kay Kuhne)於1960年結婚,並有二個女兒:珍妮(Jeanne)和艾美(Amy)。1985年他與蘇珊·卡洛·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結婚,1986年生下兒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 祖居與舊居 ==
===山東===
丁肇中在山東日照的祖居“五宅”由曾祖父丁惟堦,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所建,分別由“種德堂”、“古梅軒”、“花山天井”……等五個庭院組成,有各種不同型別的功能房140間,建築面積,原為1,818平方米,總佔地約14,000多平方米,為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一組建築群落,2009年12月15日由日照市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並設有丁肇中科技展覽館。參觀丁肇中祖居 新華部落格
===臺灣===
丁肇中在臺灣的舊居(臺北市大安區泰順街33巷4號))已依《文化資產保護法》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名稱為「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丁觀海、丁肇中寓所」(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在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一帶設校,在溫州街臺大教職員宿舍群),為丁肇中青少年時期與其父臺大教授丁觀海在臺灣住處。
== 名言 ==
* “我不會反對和他們(理論物理學家)吃中國飯,但是沒有興趣跟隨他們的理論做實驗。”
==參見==
*美國國家科學院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
; 網頁
* 諾貝爾官方網站丁肇中自傳
== 外部連結 ==
*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介紹:丁肇中
*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丁觀海、丁肇中寓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Zhao
Zhao
Category:臺灣戰後山東移民
Category:國立成功大學校友
Category:臺北市立建國高階中學校友
Category:臺北市立成功高階中學校友
Category:密西根大學校友
Category:安娜堡人
Category:美國物理學家
Category:華人物理學家
Category:臺灣裔美國科學家
Category:哥倫比亞大學教師
Category:百人會會員
Category: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人物
Category: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Category: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院士
Catego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Category:世界科學院院士
Category: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
Category: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Category: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中華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北京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Category:華東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Category: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歐美同學會海外名譽會長
Category: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 |
司馬光 | 司馬光(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歲。),字君實,號迂叟,通稱司馬相公,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祖籍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出生於光州光山(今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裔。世稱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s:司馬溫公行狀。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 生平 ==
=== 簡介 ===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引發新舊黨爭。當時司馬光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在皇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後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專心編纂《通鑑》。
司馬光從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就立志編撰《通鑑》,作為統治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八捲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繼續編撰《通鑑》,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用功刻苦、勤奮,以他的話法是:“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神宗賜書名《資治通鑑》。
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 家世 ===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世居河內溫縣。至東晉時期晉室南遷,司馬孚孫徵東大將軍司馬陽之孫司馬小槐,始遷居山西夏縣。司馬光的曾祖司馬政因唐末五代內亂未有出仕。北宋初年,司馬光的祖父司馬炫考中進士,官至耀州富平縣令,死後贈太子太傅,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 出生及童年 ===
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 (1019年11月17日),司馬光出生於河南光州光山(今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宋史》:「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 仕途 ===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甲科,籤蘇州判官事,做了一年多由於父母相繼亡故而丁憂。降服後,籤武成軍判官(滑州),任職兩年。以裙帶關係連襟之父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在京城任官十年。至和元年(1054年),龐籍知幷州兼河東經略,司馬光改幷州通判。嘉佑二年(1057年)司馬光代龐籍巡視邊地,主張在麟州築堡失敗損兵折將,龐籍因事獲罪,司馬光引咎離開幷州,任職開封府推官。兩年後改修起居注、判禮部。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佑六年(1061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司馬光立志編撰《通鑑》,作為統治者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鑑》八捲上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以其書“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鑑》,並親為之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但司馬光堅辭不就。
熙寧三年(1070年),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的身分前往陝西永興軍擔任知軍一職,這是他在三十年仕途中第一次出任親民官主官,此前在地方僅任過佐貳官與幕職官。之後皇帝問司馬光陝西民間的狀況時,司馬光說道青苗法和助役法等這兩項新法的措施危害陝西(永興軍是陝西的一部份)地區,是當地的禍害,而對此皇帝回答道:「助役法只行於京東(不包括陝西)和兩浙一帶,而僱人充役的做法,則已經在越州推行。」也就是說在司馬光擔任陝西永興軍知軍時,助役法尚未實行於陝西一帶。《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十五,原文: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史館修撰司馬光為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集賢殿修撰、知永興軍。先是,上欲以河南授光,王陶既有永興之命,而薛向惡陶,乃薦光於上以代陶,陶為河南如故。及光辭,上諭光曰:光辭在十月十九日,今並書於此。「今委卿長安,邊鄙動靜皆以聞。」光曰:「臣守長安,安知邊鄙?」上曰:「先帝時,王陶在長安,夏人犯大順,賴陶得其實。」光曰:「陶耳目心力過人,臣不敢知職外事。」上曰:「本路民間利病當以聞。」光曰:「謹奉詔。」光言青苗、助役為陝西之患,上曰:「助役惟行京東、兩浙耳。僱人充役,越州已行矣。」次年司馬光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兼西京御史臺,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書成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割讓大量土地百姓給西夏,所謂“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1086年)六月,在司馬光力主下,宋將此前從西夏攻取之地盡數還於西夏。《宋史 卷486 夏國傳 下》:司馬光言:“此邊鄙安危之機,不可不察。靈夏之役,本由我起,新開數砦,皆是彼田,今既許其內附,豈宜靳而不與?彼必曰:‘新天子即位,我卑辭厚禮以事中國,庶幾歸我侵疆,今猶不許,則是恭順無益,不若以武力取之。’小則上書悖慢,大則攻陷新城。當此之時,不得已而與之,其為國家之恥,無乃甚於今日乎?群臣猶有見小忘大,守近遺遠,惜此無用之地,使兵連不解,為國家之憂。願決聖心,為兆民計。”時異議者眾,唯文彥博與光合,遂從之。
司馬光割地的理由是“如此則西人忽被德音,出於意外,雖禽獸木石,亦將感動,況其人類,豈得不鼓舞蹈,世世臣服者乎。”《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第八十六·取洮河蘭會下,南宋 楊仲良 著然事實上,西夏得地後並未停止攻擊北宋,甚至在抄掠後還羞辱性的遺書北宋稱“欲取延州,終以恭順,止取金明一砦,以示兵鋒,亦不失臣子之節也。”《宋史 卷486 夏國傳 下》
===逝世===
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1086年10月11日),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享壽六十六歲。“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象,飯食必祝”。高太皇太后命葬之於高陵。
=== 身後 ===
死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忠清粹德”。遺著有《潛虛》、《均韻指掌》、《類編》、《傳家集》、《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遊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通鑑目錄》、《通鑑考異》、《通鑑舉要歷》、《稽古錄》((包含《國朝百官公卿表》《通鑑舉要歷》《歷年圖》、《歷代君臣事蹟》)、《切韻指掌圖》、《司馬文正公集》等等37種。
宋徽宗在位時,當時的新黨掌權人蔡京把元祐年間反對將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等舊黨309人,列為「元祐奸黨」,下令在全國刻碑立石,以示後世,這些碑叫作元祐黨人碑。
== 政治主張 ==
司馬光在政治上被後人視作強硬的守舊派,他幾度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就竭誠為國來說,司馬光與王安石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透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透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而王安石變法過於躁進,用人不善,用之變法官吏素質不良,也是新法遭至反對之理由。雖然王安石新法初衷是為了切中時弊,但實際收效欠佳。反對新法的理由包括“新法擾民”、“祖宗之法不可廢”以及王安石作風霸道專斷。司馬光曾批評王安石變法的理由之一是地域出身,他上奏宋神宗聲稱:“閩人狹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援引鄉黨之士,充塞朝廷,風俗何以更得淳厚?”《續資治通鑑》卷67
== 資治通鑑 ==
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 軼聞 ==
=== 西漢之文 ===
熙寧四年(1071年),呂誨卒,司馬光為他寫墓誌銘。蔡天厚得其摹本獻王安石。王安石將之掛在牆上說:“君實之文,西漢之文也。”
=== 剝胡桃皮 ===
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邵博的《邵氏聞見後錄》提到說,作者曾見到司馬光親自寫一張字帖,上面提到說司馬光在年紀大約五六歲的時候,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將胡桃核去皮,他姐姐問他是誰做的,司馬光回答是自己剝皮的,父親責備他小孩子怎麼可以說謊,司馬光並宣稱自己從此不敢再說謊。邵博《邵氏聞見後錄》:「予見司馬文正公親書一帖:『光年五六歲,弄青胡桃,女兄欲為脫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湯脫之。女兄復來,問脫胡桃皮者。光曰:「自脫也。」先公適見,訶之曰:「小子何得謾語。」光自是不敢謾語。』」
=== 司馬光救友 ===
他小時候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時,其中一個不小心掉進裝了水的甕,其它小孩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情急生智,搬起一塊大石頭,砸破水甕,救了小孩。《宋史》曰:「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後世的「司馬光砸水缸」之說,乃是將「甕」誤為「缸」的結果。
=== 登州阿雲案 ===
登州的阿雲在為母親守孝時,被迫答應嫁給韋阿大。晚上,韋阿大在田舍睡覺時,雲在睡夢中砍向了韋阿大,砍傷了韋阿大的指頭。根據《宋律》,謀殺自己的丈夫是《宋律》十惡中的死刑,而阿雲是韋阿大的未過門的妻子,所以知縣判處阿雲死刑。
登州知府許遵在審查此案時,同情阿雲,建議只判有期徒刑,理由是在服喪期間,婚約無效,後果不嚴重。當時,許遵被提拔為大理寺卿,皇帝還下詔宣佈,如果兇手在行刑前如實供述,就按自首處理,可不判死。然後,許遵以皇帝的詔書為依據,將雲的刑罰減為有期徒刑。朝廷其他官員反對許遵的調任,並彈劾他徇私枉法。於是,許遵請神宗將此案交由兩制討論,司馬光和王安石分別為傳統派和改革派。神宗下詔解決此案,王安石的建議佔了上風,「謀殺傷首原法」被確定下來,劉恕等六人被貶,阿雲被免死。後來阿雲的下落,史料中沒有提及。
== 評價 ==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傳第九十五》:“熙寧新法病民,海內騷動,忠言讜論,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擯棄不用。聚斂之臣日進,民被其虐者將二十年。方是時,光退居於洛,若將終身焉。而世之賢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婦,日夕引領望其為相,至或號呼道路,願其毋去朝廷,是豈以區區材智所能得此於人人哉?德之盛而誠之著也。”“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馬相公者,海內稱其正直,今謂之奸邪,民不忍刻也。”
*趙頊:“司馬光方直。”“未論別者,即辭樞密一節,自朕即位以來,唯見此人。”(《宋元學案·卷八》)
*呂公著:“孔子上聖,子路猶謂之迂。孟軻大賢,時人亦謂之迂闊。況光豈免此名。大抵慮事深遠,則近於迂矣。”(《宋元學案·卷八》)
*文彥博:“君實作事,今人所不可及,須求之古人。”“彥博留守北京,遣人入大遼偵事,回雲:‘見遼主大宴群臣,伶人劇戲,作衣冠者見物必攫取懷之,有從其後後以鞭撲之者。曰:司馬端明邪!’君實清名,在夷狄如此。”(《宋元學案·卷八》)
*程頤:“閱人多矣!不雜者,司馬、邵(邵雍)、張(張載)三人耳。”(《宋元學案·卷七》)
*邵雍:“君實腳踏實地人也。”“君實九分人也。”(《宋元學案·卷八》)
*蘇軾:“公忠信孝友,恭儉正直,出於天性。自少及老,語未嘗妄,其好學如飢之嗜食,於財利紛華,如惡惡臭,誠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於洛,往來陝郊,陝洛間皆化其德,師其學,法其儉,有不善,曰:“君實得無知之平!”博學無所不通,音樂、律歷、天文、書數,皆極其妙。晚節尤好禮,為冠婚喪祭法,適古今之宜。不喜釋、老,……其文如金玉谷帛藥石也,必有適於用,無益之文,未嘗一語及之。”(《東坡全集·卷九十·司馬溫公行狀》)
*邵伯溫:“蓋帝知為治之要:任宰輔,用臺諫,畏天愛民,守祖宗法度。時宰輔曰富弼、韓琦、文彥博,臺諫曰唐介、包拯、司馬光、範鎮、呂誨雲。嗚呼,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
*趙逵:“司馬溫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財,吾雖不肖,庶幾慕之。”(《宋史·卷三百八十一·列傳第一百四十》)
*葉逋:“守資格以用人,無若李沆、王旦、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琦、司馬光、呂公著之為相,然考其功效,驗其人才,本朝以資格為用人之利也決矣。”(《歷代名臣奏議·卷五十五》)
*張栻:“司馬溫公改新法,或勸其防後患,公曰:‘天若祚宋,必無此事!’更不論一己利害。雖聖人,不過如此說。近於‘終條理者’矣。”(《宋元學案·卷八》)
*朱熹認為:“溫公忠直,而於事不甚通曉。如免役法,七八年間直是爭此一事。他只說不合令民出錢,其實不知民自便之。”(《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又將神宗朝時宋軍戰爭得之土地,無償送還給西夏。而日後新舊黨爭漸淪為意氣及權位之爭、不再著重於國政運轉。朱熹說司馬光“溫公之說,前後自不相照應,被他(章惇)一一捉住病痛,敲點出來”《朱子語類》卷一三○《自熙寧至靖康用人》。讚揚司馬光“溫公可謂智仁勇。他那治國救世處,是甚次第!其規模稍大,又有學問。其人嚴而正。”(《宋元學案·卷八》),但稱“元祐諸賢是關閉著門說道理底”。
*王稱:“君子之用世也,惟人心,豈可以強得哉,湛然無慾,而推之以至誠,斯天下歸仁矣,光以忠事仁宗,而大計以定,以義事英宗,而大倫以正,以道事神宗,而大名以立,以德事哲宗,而大器以安,方其退居於洛也,若與世相忘矣,及其一起,則澤被天下,此無他誠而已,誠之至也,可使動天地、感鬼神,而況於人乎?故其生也,中國四夷望其用,及其死也,罷市巷哭思其德,其能感人心也如此,是豈人力所致哉,自古未之有也。”(《東都事略·卷八十七》)
*呂中:“所貴乎大臣者,非以其有過天下之材智也,必其有服天下之德望也。王安石所以變舊法之易者,以其虛名實行,足以取信於人。司馬光所以改新法之易者,以其居洛十五年,天下皆期之為宰相也。然安石其權臣,溫公其重臣歟。”(《宋史全文·卷十二下》)“天將祿人之國,必先祚其君子。天將以元豐為元祐,則使司馬光獲相於初元。天將使元祐為紹聖,則不使司馬光憖遺於數歲。當是時,新法已多變夾,然君子未盡用也,小人未盡去也。公薨於今日,而黨議已兆於明日。使光尚在,則君子尚有所立,必無朋黨之禍,必無報復之事。一身之存亡,二百年治亂之所繫也。”(《宋史全文·卷十三上》)
*王應麟:“歐陽子(歐陽修)之論篤矣,而‘不以天參人’之說,或議其失。司馬公之學粹矣,而‘王霸無異道’之說,或指其疵。信乎立言之難!”(《宋元學案·卷八》)
*倪謙:“公之在宋朝正聲勁氣,天下共知。”(《倪文僖集·書司馬溫公告身後》)
*孫承恩:“熙寧諫諍,忠讜切深。元佑相業,旋乾轉坤。行成無偽,學幾不雜。一德醇儒,百年清節。”(《文簡集·卷四十一》)
*李廷機:“司馬光入相,新法悉皆休。”(《五字鑑》)
*張燧:“司馬溫公為相,每詢士大夫‘私計足否?’人怪而問之,公曰:‘倘衣食不足,安肯為朝廷而輕去就耶 ’袁石公有云:‘學問到透徹處,其言語都近情,不執定道理以律人。’若公者,庶可語此矣。”“溫公《資治通鑑》稿雖數百卷,顛倒塗抹,訖無一字作草,其行己之度蓋如此。”(《千百年眼·卷九》)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王曾)、李文正(李昉)、司馬溫公之相業,寇萊公(寇準)、趙忠定(趙汝愚)之應變,韓魏公(韓琦)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程顥)、朱晦庵(朱熹)之真儒,歐陽永叔(歐陽修)、蘇子瞻(蘇軾)之文章,洪忠宣(洪皓)、文信國(文天祥)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於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五雜俎·卷十三》)
*林時對:“國之任相,猶室之任棟;用匪其材,鮮不顛覆。雖雲大廈將傾,非一木能支;然轉亡為存、圖危於安,不乏斡旋補救之術。如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古來旁求爰立、或取諸夢卜、或起自屠釣,鹹能光復啟宇,祀夏配天。無論漢、唐、宋全盛,蕭(蕭何)、曹(曹參)、丙(丙吉)、魏(魏徵)、房(房玄齡)、杜(杜如晦)、姚(姚崇)、宋(宋璟),洎韓(韓琦)、富(富弼)、範(范仲淹)、歐(歐陽修)、司馬諸公,克奏戡定弭寧之略。……國以一人興,豈不誠然哉!”(《荷牐叢談·卷二》)
*陳汝錡:“靖康之禍,論者謂始於介甫(王安石),吾以為實始於君實(司馬光)。非君實能禍靖康,而激靖康之禍者君實也”。
*王夫之:“自開元以後,河北人材如李太初(李沆)、劉器之(劉安世)、司馬君實者,蓋晨星之一見爾。”(《讀通鑑論·卷二十六·穆宗》);“畢仲遊之告溫公曰:‘大舉天下之計,深明出入之數,以諸路所積錢粟,一歸地官,使天子知天下之餘於財,而虐民之政可得而蠲。’大哉言乎!通於古今之治體矣。溫公為之聳動而不能從。不能從者,為政之通病也,溫公不免焉。其病有三:一曰惜名而廢實,二曰防弊而啟愚,三曰術疏而不逮。”“馬、呂兩公非無憂國之誠也,而剛大之氣,一洩而無餘。一時蠖屈求伸之放臣,拂拭於蠻煙瘴雨之中,愔愔自得。上不知有志未定之沖人,內不知有不可恃之女主,朝不知有不修明之法守,野不知有難仰訴之疾苦,外不知有睥睨不逞之強敵,一舉而委之夢想不至之域。群起以奉二公為宗主,而日進改圖之說。二公且目眩耳熒,以為唯罷此政,黜此黨,召還此人,復行此法,則社稷生民鞏固無疆之術不越乎此。嗚呼!是豈足以酬天子心膂之託,對皇天,質先祖,慰四海之孤煢,折西北之狡寇,而允稱大臣之職者哉?”(《宋論·卷七·哲宗》)
*康熙帝:“司馬光立朝行已,正大和平,無幾微之可議。不祗冠有宋諸臣,求之歷代亦不可多得。”(《閱史緒論》)
*李光地:“武侯(諸葛亮)之外,如郭令公(郭子儀)、范文正公(范仲淹)、司馬溫公,皆實有孟子之意。”“武侯有手段,侈人以司馬溫公比之。溫公是個好人,才具焉能比武侯?”(《榕村語錄·卷二十二·歷代》)
*蔡世遠:“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諸葛武侯、陸宣公、範文正、司馬文正也。”(《二希堂文集》)
*顧棟高《司馬溫公年譜序》:“唯公忠厚質直,根於天性,學問所到,誠實金石。自少至老,沉密謹慎,因事合變,動無過差。故其文不事高奇,粥粥乎如菽粟之可以療飢,參苓之可以已病。”《司馬光年譜》卷首然而政治生涯並不突出,儘管他認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於舊者存之”《傳家集》卷四九〈請革弊札子〉,但實際卻因情感上不滿王安石而不擇優劣盡罷新法“公忠信孝友恭儉正直出於天性,其好學如飢渴之嗜飲食,於財利紛華如惡惡臭;誠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於洛,往來陝洛間,皆化其德,師其學,法其儉。有不善曰:君實得無知乎!博學無所不通。”(《三朝名臣言行錄》卷七)
*《歷代群英歌》:“司馬力攻新法,忠彥敢言正直。”“宋代稱六君子,濂溪明道伊川。康節橫渠同是,溫公君實為然。”(《提綱釋義》)
*石蘊玉:“熟誦公名,中華外域。籤判居蘇,乃為親屈。”
*陸以湉:“錢武肅王用警枕,司馬溫公亦用警枕,興王、賢相勤勞正相同也。”(《冷廬雜識·卷四》)
*蔡東藩:“到底安邦恃老成,甫經藉手即清平。如何天不延公壽?坐使良材一旦傾。”“本回敘高後垂簾,及溫公入相,才一改制,即見朝政清明,人民稱頌。……但司馬光為一代正人,猶失之於蔡京,小人獻諛,曲盡其巧。厥後力詆司馬光者,即京為之首,且熙豐邪黨,未聞誅殛,以致死灰復燃。人謂高後與溫公,嫉惡太嚴,吾謂其猶失之寬。後與公已年老矣,為善後計,寧尚可姑息為乎?”(《宋史演義》: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
*梁啟超在《王安石傳》批評司馬光不懂軍事:「保甲之法既廢,將兵之制復壞,宋欲不南,更可得耶?然則禍宋者,果荊公(王安石)乎哉,抑溫公乎哉?」梁啟超《王安石傳》第十一章第三【保甲】。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資治通鑑》
Guang光
Category:夏縣人
Category:寶元元年戊寅科進士
Category:宋朝宰相
Category:宋朝歷史學家
Category:中國散文家
Category:宋朝詞人
Category:宋朝詩人
Category:北宋儒學學者
Category:帝師
Category:北宋國公
Category:宋朝三師
Category:資治通鑑
Category:諡文正
Category:宋朝配享太廟
Category:孔廟先賢先儒
Category:11世紀歷史學家
Category:元祐黨人 |
蘇軾 | 蘇軾(),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蘇子瞻責黃州,居州之東坡,作雪堂,自號東坡居士,後人遂目子瞻為東坡。宋.朱彧《萍洲可談》127頁,中華書局。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復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晁說之《跋魯直嘗新柑帖》雲:“元祐末有‘蘇黃’之稱。”(《嵩山文集》卷十八),又與陸遊並稱「蘇陸」趙翼《甌北詩話》卷六稱:“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蘇、黃、米、蔡一說“蔡”本指蔡京,後來因為蔡京人品不佳,被換成蔡襄。”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元祐更化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毛晉《蘇米志林·是中何物》提到:“東坡一日退堂,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道我腹中何物?’一婢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機械。’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坡捧腹大笑。”此事又見曹臣編《舌華錄》。在元祐更化時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郟縣。
== 生平 ==
=== 家世 ===
祖父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父蘇洵,母程氏。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乙卯時,蘇軾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冷齋夜話》卷七“夢迎五祖戒禪師”引東坡語:“先妣方孕時夢一僧來託宿,記其頎然而眇一目。”張端義《貴耳集》捲上:“蜀有彭老山,東坡生則童,東坡死復青。”金人劉祁《歸潛志》卷九則雲:“昔東坡生,一夕眉山草木盡死。”。其父親將他命名“軾”,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洵《名二子》:“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也矣!”。蘇軾有一個弟弟蘇轍,小他兩歲(1039年出生),兩兄弟從小到大一起讀書遊玩,後來也同一年中進士。
蘇軾年幼時父親出遊在外,母親將其養大,並教他讀書,曾令其以範滂為榜樣《宋史·蘇軾傳》:“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程氏讀東漢《範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蘇軾生性放達,好交友《東坡事類》記載:“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子由晦默,少許可,嘗誡子瞻擇交,子瞻曰:‘吾眼前天下無一個不好的人。’”。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
蘇洵修編族譜,自稱是初唐相國蘇味道後裔。然而蘇洵自己也承認蘇味道的後人與自己的高祖之間世系不可考證,蘇洵的高祖才是信史的上限。蘇洵的尋根方法,在當時就有人不以為然。柳立言認為蘇洵修撰族譜編寫世系,將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宰相蘇味道當做自己家族的始遷祖,是看中蘇味道的知名度,蘇洵編訂族譜的目的是不問親疏,團結蘇姓人士,爭取共享政治和社會資源,以虛構始祖來聯宗。
=== 履歷 ===
慶曆二年(1042年),蘇軾入小學,拜道士張易簡為師,當時居住在眉州一處叫紗縠行的地方。三年,蘇軾入鄉校,以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為榜樣、楷模。
慶曆五年,父親蘇洵因公在外,他的教育都由母親程夫人負責。
至和元年(1056年),娶妻王氏,為青神人王方之女。二年,前往成都遊覽,拜訪了張方平。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才20歲,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參加會考,之後兩人皆中進士。當時蘇軾在禮部論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且將該文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而歐陽修亦十分讚賞,原本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而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之後在殿試中乙科。《宋史·列傳第九十七》(卷三百三十八):「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脩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同年四月,蘇軾母親程氏去世,他不得不按禮法丁憂回鄉。
嘉佑四年(1059年),服喪完後的蘇軾跟隨父親蘇洵與弟弟蘇轍一起沿著長江下溯,前往荊楚之地。有《南行集》。五年,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但蘇軾並未就任。
嘉佑六年(1061年),參加制科考試,位列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第三等。當時韓琦說:“今歲制科,唯蘇軾、蘇轍最有聲望。”授大理評事,除簽書鳳翔判官。十一月十九日,與蘇轍在鄭州西門外告別,當年十二月到任。當時鳳翔府主政者陳希亮,與蘇軾個人關係極差,兩人互相看不起,但卻與希亮四子陳慥相得甚歡。
治平二年(1065年),罷任鳳翔簽判,還朝直史館。
治平三年(1066年),父蘇洵過世,蘇軾回蜀守喪,英宗憐之,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
熙寧二年(1069年),服闋(守喪完畢)任判官誥院兼祠部員外郎,反對王安石變法中對科舉制度的改動,王安石於是屢次在神宗面前詆毀蘇軾,司馬光、范鎮舉薦蘇軾作諫官,王安石力反之,神宗想讓蘇軾寫起居注,王安石向神宗進言,說蘇軾在回家守喪時,乘機販運蘇木(一種染料),最後神宗放棄這個任命。
熙寧三年,因為蘇軾一直反對王安石,王安石門下的御史謝景溫又誣陷蘇軾販賣私鹽,范鎮極辯蘇軾販鹽之誣,並願意退休負責。
熙寧三年(1070年),蘇軾擔任當年度的科舉主考官,蘇軾本欲擬上官均為第一名(狀元),因發現上官均的策論有詆毀王安石變法的情況,便改上官均為第二名。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遷太常博士攝開封推官,因不堪新黨的迫害,求外職,神宗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願予之潁州通判,神宗最後折衷,讓蘇軾擔任相對較好的杭州通判。起先在熙寧三年,王安石的姻親謝景溫彈劾蘇軾居喪往返途中順道做買賣生意,但查無實證。滯留京城至熙寧四年夏末,神宗批示“改通判杭州”,遂經由陳州赴杭,十一月到任。神宗當時對司馬光說:“蘇軾非佳士,卿誤識之。”司馬光則不以為然,為蘇軾做了辯解,而蘇軾本人則迫於壓力,並沒有對此處置發表任何意見。初到杭州時,前任刺史沈立尚未卸任,於是蘇軾便受命監考,得閒二十餘日,其間亦多有唱酬。
熙寧五年,陳堯佐之子陳襄接任杭州刺史。蘇軾被派往湖州勘察堤壩情況,期間與湖州太守孫覺相遇並作詩。
熙寧六年(1073年)正月二十七日及八月,兩度遊覽雲泉山風水洞,作詩並留下題名,題名今存。冬,蘇軾沿運河往返於常州、潤州、蘇州、秀州之間,賑濟災民。官職不變。至熙寧七年夏回到杭州。過了幾個月接到詔命前往密州,九月二十日告別杭州道友,十月啟程。
熙寧八年除夕,蘇軾在潤州度過。
熙寧十年受命知河中府,後改知徐州。二月與其弟蘇轍會面,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黃河決口,水困徐州,蘇軾參加救災。
元豐元年,改築徐州外小城,立東門黃樓。蘇軾作《黃樓賦》。
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移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七月,監察御史何正臣、舒亶、諫議大夫李定、國子博士李宜之等上疏彈劾蘇軾,說他謗訕朝政、愚弄朝廷、妄尊自大云云。二十八日,朝廷派遣中使皇甫遵至湖州將蘇軾逮捕。八月十八日,下獄。十一月三十日結案。此次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幾死,並寫文章向朝廷訣別,蘇轍、張方平、章惇、吳充、王安石、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等人出面力挽,尤其太皇太后曹氏勸諫,神宗動心,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由御史臺專人押送前往。蘇轍也因為其兄求情而遭貶為監筠州鹽酒務。司馬光、黃庭堅、乃至王安石之弟王安上皆罰銅二十斤。蘇軾在黃州“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與張懷民交遊,也結交禪門人士,當時佛印擔任廬山歸宗寺住持,與蘇軾時有往來《東坡續集》卷六收錄有雙方的九封書信集。。有〈戲答佛印偈〉曰:“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恆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禪床。”
元豐四年,朋友馬正卿為蘇軾請到了黃州營地以東一塊地,蘇軾躬耕其中,命名為“東坡”,復於元豐五年營造雪堂,自號東坡居士。。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前赤壁賦》寫於首次遊覽黃州赤壁時。十月,作《後赤壁賦》。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遷汝州團練副使,四月六日離開黃州,將雪堂留給當地人潘邠老,赴任汝州團練。途經江州,遊廬山、石鐘山,作《題西林壁》、《石鐘山記》。經過筠州,留蘇轍處十日。七月過金陵訪王安石,與葉志遠唱和詩,八月上旬應真州知州袁陟之邀,住真州州學20多天,九月初離開孔凡禮《蘇軾年譜》:“八月十四日,離金陵,王益柔(勝之)同行,過長蘆,赴真州。至真州,州守袁陟(世弼)以學舍為蘇軾居。先是軾在金陵,陟多柬勞問,至是始見。”。蘇軾在楞伽庵寫經、品茶、題名“慧日泉”帥國華《真州史話》:《蘇東坡三到真州》。
蘇軾於泗州度過除夕,因沒有繼續旅行的盤纏而上書請求允許在常州宜興縣居住,獲得允許。八月十七日,得命知登州,到任才五天,蘇軾又被召為禮部郎官,上京後半月,除起居舍人,入侍延和殿。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知制誥。同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弔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豈可賀赦才了,即往弔喪?”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孔子言哭則不歌,即不言歌則不哭。”蘇軾則嘲笑程頤說:“此乃枉死市叔孫通所制禮也。”兩人因此結怨《皇宋治跡統類》:“明堂降赦,臣僚稱賀訖,兩省官欲往奠司馬光。程頤言:‘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豈可賀赦才了,即往弔喪?’坐客有難之曰:‘孔子言哭則不歌,即不言歌則不哭。’蘇軾遂戲程曰:‘此乃枉死市叔孫通所制禮也。’眾皆大笑。結怨之端,蓋自此始。”。
元祐二年,除翰林侍讀。蘇軾與程頤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兩人黨徒互相攻訐。十一月,拜戶部侍郎。三年,蘇軾以翰林學士知貢舉,負責取士。蘇軾改革了宋代取士的特奏名制度,當時但凡是禮部特別上奏的都濫賜出身,蘇軾和孔文仲以為不可,遂上《論特奏名人恩澤太濫劄子》。此後朝廷接納其建議,設定了特奏名進士、諸科取士的限額及品階。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出知杭州,與執政恩例(同副相待遇)。到杭州之日,上表雲:“江山故國,所至如歸,父老遺民,與臣相問。”
元祐五年(1090),蘇軾聽取錢塘縣尉許敦仁的建議開拓西湖,取淤泥作堤壩,在其上築橋,是為蘇堤。五月,拜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三月九日,罷杭州,召還朝,除翰林承旨,入侍邇英殿。八月,以龍圖閣學士知潁州。此次還朝後出知潁州,其實是由於賈易彈劾蘇軾,即蜀洛黨爭之事。蘇軾曾說:“賈易為程頤之死黨,怨臣兄弟最深,志在必報”。宰相呂大防、劉摯和高太后都覺得賈易言過其實,“排擊人太深,須與責降”。為了平息黨爭,高太后採用呂大防的建議,將蘇軾與賈易都外放為地方官。
元祐七年正月二十八日,移知揚州。九月召還朝,以兵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士,至十一月,又除端明殿學士兼侍讀。
元祐八年,言官黃慶基、董敦逸彈劾蘇軾。八九月間,蘇軾出知定州。
紹聖元年(1094年),章惇、安燾執政,蘇軾遭來之邵彈劾,遂被哲宗貶謫至惠州,十月三日,到貶所,住在僧舍中。
二年三月,遷居合江亭。
三年,惠州修新橋,蘇軾典賣了自己的腰帶以資助建設。
四年(1097年),二月十四日,營建白鶴峰新居。五月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至四月十七日,蘇軾接到命令,遂貶儋州。沿途路經梁金山南麓,在此宿一晚後上渡船。當時蘇轍也被貶謫至雷州,兩兄弟恰好相遇於藤州,便同行前往雷州半島。六月十一日,蘇軾告別弟弟,出航渡海。七月十三日,到儋州。初到時無地可住,蘇軾就在官舍暫住。不久,當地人為他建了三間房屋,蘇軾將其命名為桄榔庵。
元符元年,蘇軾在儋州,遊天慶觀。吳子野來訪。蔡京派遣呂升卿、董必等去嶺南謀害蘇軾兄弟,曾布向皇帝進言不可,救兩人免於大難。
二年,瓊州進士姜唐佐來到蘇軾處學習。
三年(1100年),徙貶所於廉州,隨即又任舒州節度副使、永州居住。過廣州、清遠,到英州時,賜提舉成都府玉局觀,任便居住在外軍州(即隨意選擇偏遠州郡居住)。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簾聽政,四月下詔讓蘇軾北還。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軾獲赦北歸行經南安軍。正月到虔州,五月,第三次到真州。夏天因冷飲過度,下痢不止,又誤服黃芪,結果病情惡化,“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由米芾安排住東園休養,又送麥門冬康熙儀徵縣誌。七月二十八日於常州孫氏館病卒陸以湉《冷廬醫話》:“建中靖國元年,公自海外歸,年六十六,渡江至儀真,艤舟東海亭下,登金山妙高臺時,公決意歸毗陵,復同米元章遊西山,逭暑南窗松竹下,時方酷暑,公久在海外,覺舟中熱不可堪,夜輒露坐,復飲冷過度,中夜暴下,至旦憊甚,食黃粥覺稍適。會元章約明日為筵,俄瘴毒大作,暴下不止,自是胸膈作脹,卻飲食,夜不能寐。……病暑飲冷暴下,不宜服黃芪,殆誤服之。胸脹熱雍,牙血氾濫,又不宜服人參、麥門冬。噫,此非為補藥所誤耶?”,享年六十四歲。由弟蘇轍歸葬於郟縣小峨眉山(汝州郟城縣釣臺鄉上瑞裡)。南宋孝宗追贈諡號“文忠”。
蘇軾疲於應付新舊黨爭,遇事“如食內有蠅,吐之乃已”《曲洧舊聞》,蘇軾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變法作為,也不同意舊黨司馬光盡廢新法的守舊之舉蘇軾曾說:“吾儕新法之初,輒守偏見,至有異同之論。雖此心耿耿,歸於憂國,而所言差謬,少有中理者。今聖德日新,眾化大成,回視向之所執,益覺疏矣。若變志易守,以求進取,固所不敢;若嘵嘵不已,則憂患愈深。”(《東坡續集》卷4《與滕達道》)舊黨專權後,蘇軾批評司馬光“專欲變熙寧之法,不復較量利害,參用所長。”(《東坡奏議集》卷3《辯試館職策問札子》)。儘管新黨一直稱蘇軾為舊黨而藉故追究,但實際上蘇軾亦和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時有衝突,導致他在新舊兩黨之間均受排斥,仕途坎坷,時常遠貶外方。不過他在各地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善,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實證。
==性格==
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蘇軾的作品充斥著對食材的見解。貶黃州時,有詩《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軾亦有詠荔枝詩,《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河南邵氏聞見後錄》記載蘇軾嗜吃河豚。蘇軾在儋州(海南島)寄給其弟子由詩中還提到老鼠肉、蝙蝠肉,以及癩蛤蟆的滋味,詩-{雲}-:“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燻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好品茗《觀林詩話》載,蘇軾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亦雅好遊山林《靈壁張氏園亭記》:“俯仰山林之下,予以養生冶性。”,黃庭堅稱他“真神仙中人”《題東坡字後》:“元祐中鎖試禮部,每來見過,案上紙不擇精粗,書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爛醉,不辭謝而就臥,鼻酣如雷。少焉甦醒,落筆如風雨,雖謔弄皆有義味,真神仙中人。此豈與今世翰墨之士爭衡哉!”(《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九)。
== 風格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答謝民師書》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節錄《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峰;《赤壁賦》是其高峰之巔。黃庭堅曾批評蘇軾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豫章黃先生文集》卷19《答洪駒父書》。陳巖肖說:“坡為人慷慨疾惡,亦時見於詩,有古人規諷體”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陳師道說:“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學不可不慎也”陳師道:《後山詩話》。
=== 詩風 ===
蘇軾工詩,與黃庭堅合稱“蘇黃”。現存約二千七百多首孔凡禮的《三蘇年譜》考察《蘇軾詩集》、《蘇軾文集》,確定蘇軾現存詩2700多首,文4300多篇。,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對後人影響最大的也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徵。〈飲湖上初晴後雨〉寫西湖之美:“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元豐四年暮春三月,東坡寫下〈黃州寒食詩帖〉。此帖為兩首五言古風,詩句沉鬱蒼勁,低迴長歎,極富感染力。其書法不拘小節,字形章法佈局俱佳,頗有右軍遺意,唯用筆失之草率,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二十世紀末更被譽為〈蘭亭序〉、〈祭姪帖〉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此帖後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朱弁《曲洧舊聞》:「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後,人莫能及,唯黃魯直詩時可以抗衡;晚年過海,則魯直亦瞠乎其後矣。」
白稱詩仙,古體絕倫;杜詩律聖,拓宇七言;東坡晚出,各體皆能,無題不作,比配詩神。
=== 詞風 ===
現存三百四十多首孔凡禮的《三蘇年譜》在薛瑞生等人著作的基礎上,考察《全宋詞》、《全宋詞補輯》,說明蘇軾現存詞320多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傳誦甚廣。
蘇軾擴大詞的內容,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等題材,無一不可入詞。蘇軾提高詞的意境,擴大和開拓詞境,提高格調,豪放詞以外,也有清曠飄逸、空靈雋永、以至纏綿嫵媚之作。
蘇軾詞風豪放(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將詞「詩化」,筆力雄健,個性鮮明,展現出作者曠達、爽朗的個性,多豪情壯語,意氣昂揚,感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特。
體裁和音律上,蘇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詞的文學生命重於音樂的生命。蘇詞作品往往有序,闡明詞的內容,或作詞的原委、時間、地點,事實分明。
相傳蘇軾官翰林學士時,曾問幕下士:“我詞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俞文豹《吹劍錄》
蘇軾的詞風被歸類在「豪放派」,所以與周邦彥的「格律派」大相逕庭。南宋時知名的詞人辛棄疾也是豪放派的詞人,後世將蘇東坡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 賦風 ===
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 書風 ===
蘇軾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不拘小節,率意為之,二十世紀末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詩帖〉、〈次韻秦太虛詩帖〉、〈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遊帖〉、〈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蘇軾的書法,後人讚譽頗高。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 畫風 ===
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存世畫跡有〈枯木怪石圖(木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 著作 ==
蘇軾現存於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刑賞忠厚之至論》,嘉祐二年(1057年),應試時所寫,最早的成名文章。
*《南行集》,嘉祐四年(1059年),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一批詩作。
*《蘇沈良方》,今傳是沈括在《良方》的基礎上,增益蘇軾的醫藥雜說而成。
最早的詞則寫於熙寧五年(1072年)。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第一版,ISBN 7-5325-0528-6。
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
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題畫作品有〈淨因院畫記〉、〈提憩寂圖詩〉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對其人其作的推崇,有宋一朝整理出版了《蘇文忠公詩合注》《蘇文忠公全集》等多部集作。《蘇文忠公全集》又稱《東坡全集》,傳世的,至今所見,可分兩大類。一類為分集編訂,號稱東坡七集本,亦標東坡全集,即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製集十卷,外製集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其出自蘇軾原本原目,後人稍加增益,為之善本,風行海內;一類為分類合編,號稱東坡大全集,《四庫提要辨證》雲:“分類合編者,疑即始於居世英本,宋時所謂大全集者類用此例,”又云:“宋時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書坊所刻。”
《艾子雜説》據傳為蘇軾所撰。
== 家庭 ==
祖父:
*蘇序
父親:
*蘇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作〈名二子說〉說明替兒子命名的來由。
母親:
*程夫人,眉山富豪程文應之女,程濬之妹,十八歲時嫁時年十九歲的蘇洵。婚後相夫教子、操持家務。蘇軾一生思想深受母親影響。
兄弟姐妹:
蘇洵與程氏共生有三男三女,然長子景先與三名女兒皆卒於程氏去世之前蘇洵《祭亡妻文》:“有子六人,今誰在堂?惟軾與轍,僅存不亡。”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軾,今為殿中臣直史館;轍,權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雖然傳說的「蘇小妹三難新郎」故事中,蘇東坡有個嫁與秦觀的妹妹,但根據考證,蘇東坡筆記著作中從未曾提到有妹妹,而且秦觀在二十九歲並且已經娶妻之後,才初遇蘇東坡,蘇小妹應為虛構人物。
*蘇景先,早卒
*蘇氏,蘇軾長姊,早卒
*蘇氏,蘇軾次姊,早卒
*蘇八娘(1035年—1052年),蘇軾三姊,十六歲嫁舅父程濬之子程之才,兩年後被夫家虐待至死蘇洵《自尤〈並敘〉》:“蓋壬辰之歲而喪幼女,始將以尤其夫家,而卒以自尤也。女幼而好學,慷慨有過人之節,為文亦往往有可喜。既適其母之兄程浚之子之才,年十有八而死。而浚本儒者,然內行有所不謹,而其妻子尤好為無法。吾女介乎其間,因為其家之所不悅。適會其病,其夫與其舅姑遂不之視而急棄之,使至於死。始其死時,餘怨之,雖尤吾之人亦不直浚。獨餘友發聞而深悲之,曰:‘夫彼何足尤者!子自知其賢,而不擇以予人,咎則在子,而尚誰怨?’予聞其言而深悲之。其後八年,而予乃作自尤詩。”蘇軾《乳母任氏墓誌銘》:“乳亡姊八娘及軾。”。清朝袁枚《隨園詩話》誤作蘇軾之妹袁枚《隨園詩話》:“東坡止有二妹;一適柳,一適程也。今俗傳為秦少游之妻,誤矣!”。
*蘇轍(1039年—1112年),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妻妾:
*王弗(1034年—1061年),蘇軾之妻,十六歲時與年方十九的蘇軾成婚,婚後二人恩愛甜蜜。結婚十一年(1050年—1061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蘇軾四十歲時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悼念亡妻。
*王閏之(1049年—1095年),蘇軾之妻,王弗的堂妹,比蘇軾小12歲,在堂姐王弗逝去三年後嫁給蘇軾,在蘇軾58歲時逝世,享年四十六。
*王朝雲(1063年—1097年),蘇軾之妾,原為歌妓。三十八歲時的蘇軾贖十二歲的朝雲,後收為侍妾。陪伴蘇軾度過仕途不順的歲月。後卒於紹聖三年,享年三十四。
子女:
*蘇邁,妻王弗所生。
*蘇迨,妻王閏之所生。
*蘇過,妻王閏之所生。
*蘇遁,妾王朝雲所生,未滿周歲而卒。
堂妹:
*蘇氏,蘇渙四女,嫁柳仲遠(字子文),封德化縣君,袁枚《隨園詩話》指蘇軾有一妹嫁柳氏是把她誤作蘇軾親妹。
後人:
*蘇局仙,蘇軾的第28代孫,清末秀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瑞。
*蘇炳添,蘇軾的第29代孫,著名田徑運動員。
== 評價 ==
===古代===
* 張戒:“自漢魏以來,詩妙於子建,成於李、杜,而壞於蘇、黃。”(《歲寒堂詩話》捲上)
*《宋史》:“蘇軾自為童子時,士有傳石介《慶曆聖德詩》至蜀中者,軾歷舉詩中所言韓、富、杜、範諸賢以問其師。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蓋已有頡頏當世賢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一日而聲名赫然,動於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相,又豈非幸歟?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傳第九十七》
*宋仁宗:“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劉安世說:“東坡立朝大節極可觀,才意高廣,惟己之是信。”見馬永卿輯《元城語錄》捲上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餘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跋東坡<醉翁操>》、給蘇軾的輓聯說:“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黃庭堅《跋東坡墨跡》、“真神仙中人。”
*蘇轍說蘇軾:“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在蘇軾行跡所到之處都被民眾紀念,如黃岡、杭州、海南島等地區,都有蘇軾的祠廟。
*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王直方:“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無咎、文潛,曰:‘何如少遊?’二人皆對曰:‘少遊詩似小詞,先生小詞似詩。’”《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詩話》蘇軾傳記與集評
*王灼:“東坡先生以文章餘事作詩,溢而作詞曲,高處出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不顧儕輩。或曰:‘長短句中詩也。’為此論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詩與樂府同出,豈當分異?若從柳氏家法,正自不分異耳。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謂東坡移詩律作長短句,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則學曹元寵,雖可笑,亦毋用笑也。”《碧雞漫志》卷二
*宋孝宗:“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宋高宗追贈其為太師,諡為“文忠”《宋史·列傳第九十七》(卷三百三十八):“高宗即位,贈資政殿學士,以其孫符為禮部尚書。又以其文寘左右,讀之終日忘倦,謂為文章之宗,親製集贊,賜其曾孫嶠。遂崇贈太師,諡文忠。軾三子:邁、迨、過,俱善為文。邁,駕部員外郎。迨,承務郎。”。
*陸游評蘇:“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陸游《老學庵筆記》、“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陳洵:“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徐度:“(柳永)詞雖極工緻,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後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
*胡寅:“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鮮不寄意於此者,隨亦自掃其跡,曰謔浪遊戲而已也。唐人為之最工者。柳耆卿後出,掩眾制而盡其妙。好之者以為不可復加。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而柳氏為輿臺矣。”汲古閣本向子諲《酒邊詞序》
*王若虛:“是直以公為不及於情也。嗚呼!風韻如東坡,而謂不及於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當如是。其溢為小詞,而閒及於脂粉之間,所謂滑稽玩戲,聊復爾爾者也。若乃纖豔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輩,豈公之雅趣也哉?公雄文大手,樂府乃其遊戲,顧豈於流俗爭勝哉?蓋其天資不凡,辭氣邁往,故落筆皆絕塵耳。”
*劉辰翁:“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元好問:“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雖時作宮體,亦豈可以宮體概之?人有言,樂府本不難作,從東坡放筆後便難作。此殆以工拙論,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詩三百所載小夫賤婦幽憂無聊賴之語,時猝為外物感觸,滿心而發,肆口而成者爾。其初果欲被管絃。諧金石,經聖人手,以與六經並傳乎?小夫賤婦且然,而謂東坡翰墨遊戲,乃求與前人角勝負,誤矣。自今觀之,東坡聖處,非有意於文字之為工,不得不然之為工也。坡以來,山谷、晁無咎、陳去非、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稱,吟詠性情,留連光景,清壯頓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語意拙直,不自緣飾,因病成妍者,皆自坡發之。”元好問《遺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軒樂府引》
*王士禎:“山谷-{雲}-:“東坡書挾海上風濤之氣。”讀坡詞,當作如是觀,瑣瑣與柳七較錙銖,無乃為髯公所笑?”王士禎《花草蒙拾》、“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 王夫之:“揚雄、關朗、王弼、何晏、韓愈、蘇軾之徒,日猖狂於天下,而張子韶、陸子靜、王伯安竊浮屠之邪見,以亂聖學。為其徒者,弗妨以其耽酒嗜色,漁利賴寵之身,蕩閒蔑恥,而自矜妙悟焉。嗚呼,求明之害,尤烈於不明,亦至此哉!”
*袁枚評蘇詩:“有才而無情,多趣而少韻:由於天分高,學力淺也。有起而無結,多剛而少柔:驗其知遇早晚景窮也。”
*賙濟:“人賞東坡粗豪,吾賞東坡韶秀。韶秀是東坡佳處,粗豪則病也。東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書、畫皆爾,詞亦爾。”《介存齋論詞雜著》
*劉熙載:“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則時與太白為近。太白《憶秦娥》,聲情悲壯。晚唐、五代,惟趨婉麗。至東坡始能復古。後世論詞者,或轉以東坡為變調,不知晚唐、五代乃變調也。東坡《定風波》雲:‘尚餘孤瘦雪霜姿。”《荷花媚》雲:‘天然地,別是風流標格。’、‘雪霜姿’、‘風流標格’,學坡詞者,便可從此領取。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諸家,惜未詣此。
===近代(中晚清、民初)===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嶽,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曾國藩文集
*蔡嵩雲:“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湯鵬:“是故燕惠王有樂毅而不能用,楚懷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漢文有賈誼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陸贄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蘇軾而不能用,此左右譖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王鵬運:“北宋人詞,如潘逍遙之超逸,宋子京之華貴,歐陽文忠之騷雅,柳屯田之廣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虛之婉約,張子野之流麗,黃文節之雋上,賀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擬得其彷彿。唯蘇文忠之清雄,夐乎軼塵絕世,令人無從步趨。蓋霄壤相懸,寧止才華而已?其性情,其學問,其襟抱,舉非恆流所能夢見。詞家蘇辛並稱,其實辛猶人境也,蘇其殆仙乎!”王鵬運《半塘遺稿》
*沈曾植:“東坡以詩為詞,如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後山談叢語也。然考蔡絛鐵圍山叢談,稱:‘上皇在位,時屬昇平。手藝之人有稱者,棋則有劉仲甫、晉士明,琴則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則有劉繼安,舞有雷中慶,世皆呼之為雷大使,笛則孟水清。此數人者,視前代之技皆過之。’然則雷大使乃教坊絕技,謂非本色,將外方樂乃為本色乎?”
*夏敬觀:“東坡詞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陳無己所謂:‘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後之學蘇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達上乘者,即稼軒亦然。東坡《永遇樂》詞雲:‘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此數語,可作東坡自道聖處。”吷庵《手批東坡詞》
*章太炎:“軾也使人跌逷而無主,設兩可之辯,仗無窮之辭,遁情以笑,謂道可見端,而不睹其尾,謂求學皆若解閉者,以不解解之也。”“淫文破典,軵靡者眾”。《訄書·學蠱》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子之流。”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現代===
*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並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後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他們(蘇氏兄弟)的學術因罩上一層極厚的釋老的色採,所以他們對於世務,認為並沒有一種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標準。他們一面對世務卻相當練達,憑他們活的聰明來隨機應付。他們亦並不信有某一種制度,定比別一種制度好些。但他們的另一面,又愛好文章辭藻,所以他們持論,往往渲染過分,一說便說到盡量處。近於古代縱橫的策士。”錢穆《國史大綱》
*方東樹《昭昧詹言》雲:“東坡……自以真骨面目與天下相見,隨意吐屬,自然高妙。”
*1930年代,當林語堂尚在海外飄零之時,身邊卻時時攜帶笨重的蘇軾文集,後來寫下文詞優美、膾炙人口的《蘇東坡傳》。當他在《蘇東坡傳》中提到為其作傳的理由時,說:“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現在我能專心致力寫他這本傳記,自然是一大樂事,此外還需要什麼別的理由嗎?”《蘇東坡傳·原序》,林語堂著,張振玉譯這正切中林語堂自己的讚歎:“蘇東坡自有其迷人魔力。”、“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王水照認為蘇軾文學作品的數量之巨為北宋著名作家之冠,質量之優則為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傑出代表”。
*2000年,法國《世界報》認為蘇東坡的從政生涯與他的琴棋書畫一樣,都是人類的文化瑰寶,並且在專欄“千年人物”中,評選蘇軾為唯一一位入選的中國人(共12位)。
*2017/08/13,法國《世界報》副主編Jean-Pierre Langellier在第八屆蘇東坡文化節的演講時,盛讚蘇東坡的天才與人道精神。
== 注本 ==
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例如:
*詩注
**查慎行的《補註東坡編年詩》。
**馮應榴的《蘇文忠詩合注》。
**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整合》。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
*文注
**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詞注
**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
**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 軼聞 ==
*關於〈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內容:“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歐陽脩問蘇軾出於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脩翻查後仍找不到,蘇軾答:“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雲}-:‘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脩聽畢恍然大悟。龔頤正《芥隱筆記·殺之三宥之三》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在被貶往惠州途中經過東莞,夜宿資福寺(今莞城中心小學),方丈僧祖堂和莞人夏侯生陪同他在當地出遊,結下緣分。蘇軾在惠州的四年間曾經乘船來往資福寺和覺華寺之間,聽說靖康海市蜃樓奇絕,往觀卻不得見。祖堂說:“此靈變也,公善文,祭之當見。”蘇軾於是作長短詩焚之,歌詠間即成樓臺人馬之形,絡繹不絕,於是又作詩記念,贈予夏侯生。蘇軾還用自己至愛的犀帶換取佛腦舍利,供奉在資福寺內。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寫下《羅漢閣記》、《舍利銘》、《老柏再生贊》等文記念此事。崇禎東莞縣誌,591頁。蘇軾捐贈的舍利在1277年元將張弘範攻陷東莞後被奪走,送至大都。後在明代重修資福寺時送回原址,至今依然儲存在清代原址重建的金剛經雲石塔內。
*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大相國寺禱佛,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說:“正叔(程頤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甚麼要吃素食?”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吃肉;忌日,是喪事的延續。”蘇軾唱反調:“支援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援他。)範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吃肉。《程子微言》:“他日國忌,禱於相國寺,伊川令供素饌,子瞻詰之曰:‘正叔不好佛,胡為食素?’正叔曰:‘禮,居喪不飲酒食肉,忌日,喪之餘也。’子瞻令具肉食,曰:‘為劉氏者左袒。’於是範淳夫輩食素,秦、黃輩食肉。”
*蘇軾很早接觸佛教《欒城後集》卷二一《書白樂天集後二首》說他“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一生與禪師交遊頗廣,在黃州時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來往,一日蘇軾做一首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呈給佛印。禪師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東坡見後大怒,立即過江責問禪師,禪師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怎又一‘屁’就打過了江?”宣化:《一屁蹦過江——蘇東坡》,《宣化上人講述》;臺灣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啟方指出“故事雖流傳甚廣,實乃子虛烏有”(《東坡和佛印》,載2010年4月21日《聯合報》副刊)。
*蘇軾無論詩、詞、文、賦、字、畫,樣樣精到,常被認為乃是先人託化所致。廣州西郊石門靈隱山上有寶陀院、妙高臺,院住持德雲和尚臨終時,留信說三十年後他的忌日,當有貴人來訪,可將遺書遞上。到了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德雲和尚三十週年忌日,蘇軾正好遊覽來到寶陀院,覺得一切都很熟悉,閱畢住持遺書,有感而發題詩「寶陀山上寶陀院,白髮東坡喜再來。前世德雲今是我,依稀尤見妙高臺。」於妙高臺壁上翁方綱,《粵東金石略》。學者衣若芬認為此「德雲和尚」說是清代研究者的誤解。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性喜酒肉,肉中尤以豬肉為最愛,按周紫芝《竹坡詩話》:“東坡性喜食豬”。還有傳說東坡肉和東坡酒相傳均為蘇軾發明。《曲洧舊聞》又記: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雲:“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鱠;既飽,以廬山玉簾泉,烹曾坑鬥品茶。少焉解衣仰臥,使人誦東坡先生〈赤壁前後賦〉,亦足以一笑也。”
*蘇軾在〈與鞠持正書〉中寫下:「文登雖稍遠,百事可樂。島中出一藥,名曰:『石芝』者,香味初嚼茶,久之甚美,聞甚益人!」。文中百事可樂意指凡事皆有樂趣,成為英語pepsi cola的中文音譯。
*蘇軾年少時,本已登進士,卻貪心不滿足止於此,於是又去應考制科試,科號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成績甚優,以為就此真的可以對官家直言極諫,殊不知差點把自己給諫沒了。便在與李之儀的回信中,自嘲自己是靠著一張嘴當官的劉敬北宋·蘇軾,《東坡全集》(卷73):“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譊譊至,坐此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
*蘇軾對十二星座很有研究。蘇軾讀韓愈《三星行》詩「我生之辰,月宿南鬥」,表示自己和唐朝的韓愈都是摩羯座(當時稱「磨蠍」),一生多遭口舌誹謗,簡直同病相憐,命途多舛韓愈《三星行》詩:「我生之辰,月宿南鬥。牛奮其角,箕張其口。牛不見服箱,鬥不挹酒漿。箕獨有神靈,無時停簸揚。」蘇軾《東坡志林·命分》:「退之(即韓愈)詩云:我生之辰,月宿直鬥。乃知退之磨蠍為身宮,而僕乃以磨蠍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他認為自己命中的好好壞壞,和身為摩羯座是有關係的。
:按唐宋時的占星學,二十八宿的鬥宿正好對應黃道十二宮的摩羯宮,月亮所在的星宮為身宮(相當於月亮星座),可知韓愈的身宮正是摩羯。而蘇軾則是以摩羯為命宮,「僕乃以磨蠍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黃道12宮,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當時的摩羯座稱作「磨蠍」,源於梵語「摩伽羅」,為鯨魚、大魚的意思。。
:蘇軾對星座的感嘆,讓後世掀起一股「摩羯情節」。南宋方大琮寫信給朋友說:「惟磨蠍所蒞之宮,有子卯相刑之說,昌黎值之而掇謗,坡老遇此以招讒。而況晩生,敢攀前哲?」南宋理宗時期的牟巘致友人的書信:「生磨蠍之宮,人皆憐於奇分。」於石寫詩:「顧予命亦坐磨蠍,碌碌浪隨二公後」元代尹廷高〈挽尹曉山〉「清苦一生磨蠍命,淒涼千古耒陽墳。」趙汸「謾灼膏肓驅二豎,懶從磨蠍問三星。」明代張萱「磨蠍誰憐留瘴海,痴仙只合在人間。」清代趙翼「書生不過稻粱謀,磨蠍身偏願莫酬。」黃均「漸知世運多摩羯,頗覺胸懷貯古春。」袁枚:「莫嘆遭逢磨蠍重,世間風浪幾曾平。」曾國藩:「諸君運命頗磨蠍,可憐顛頓愁眉腮。」
== 相關美食菜餚 ==
*東坡肉
*東坡肘子
*東坡腿
*東坡魚
*東坡豆腐
*東坡餅
*東坡羹
*東坡狗肉
*東坡羊骨湯
*東坡河豚
*東坡蝦
*東坡蟹
*東坡筍
*東坡田藕
== 參見 ==
*文人三才
*小行星145588,由葉泉志發現的小行星,以「蘇東坡」命名。
=== 影視形象 ===
演員 作品 年份 型別
唐國強 水滸傳 1998 電視劇
魏駿傑 刁蠻嬌妻蘇小妹 2010 電視劇
陸毅 蘇東坡 2012 電視劇
歐陽震華 東坡家事 2015 電視劇
鄭則仕 風流才子蘇東坡 2001 電視劇
=== 紀錄片 ===
《蘇東坡》,該片為中國央視所拍攝紀錄片,2017入選中國優秀國產紀錄片。
== 註釋 ==
== 參考書目 ==
*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
*
==研究書目==
*林語堂著,宋碧雲譯:《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
*李一冰著:《蘇東坡新傳》 (增修校訂全新版)(臺北:聯經:2019)。
*保苅佳昭:《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柳立言:〈蘇軾乳母任採蓮墓誌銘所反映的歷史變化 〉。
*葉嘉瑩:〈論蘇軾詞 〉。
*淺見洋二:〈言論統制下的文學文字——以蘇軾詩歌創作為中心 〉。
*淺見洋二:〈蘇軾及楊萬裡詩中山水的擬人化 〉。
*內山精也:〈蘇軾次韻詞考——以詩詞間所呈現的次韻之異同為中心 〉。
* 東坡詞酒意象探析,作者:許育喬,2008-02-2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構典藏
* 東坡詞夢意象的研究,作者:黃惠芳,2008-07-1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外部連結 ==
*蘇軾特展
*蘇軾
*蘇軾 @ 網路展書讀
*
Category:嘉祐二年丁酉科進士
Category:北宋官員
Category:北宋詞人
Category:宋朝散文家
Category:北宋書法家
Category:宋朝佛教居士
Category:中國人物神
Category:中國茶人
Category:蜀學
Category:美食評論家
Category:中國旅遊作家
Category:眉山人
S
Category:諡文忠
Category:元祐黨人
Category:北宋戶部侍郎
Category:北宋通判
Category:宋朝古琴演奏家
Category:11世紀中國詩人 |
上古時代 | 一般上古時代是指文字記載(信史)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世界各地對上古時代的定義也因此不同。在中國歷史,上古時代一般指夏朝(即距今約4000年前)以前的時代。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因為上古時代沒有當時直接的文字記載,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或人物通常無法直接考證,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帶有神話色彩。
根據上述定義,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帝王有: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堯和舜。
近代以來,中國史學界常統稱先秦史為上古史,而將夏代以前的傳疑時代概稱為「遠古」,因此目前一般提到中國上古時代,多指整個先秦時期。如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等書均斷代於戰國與秦之交;上古漢語學也以詩經、左傳為主要物件,研究自商迄漢的古漢語。
==註釋==
Category:各時期歷史 |
公曆 | 公曆是當前國際通用的曆法公曆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75222 ,也叫格里曆(,)格里曆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68135 ,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使用 是陽曆的一種。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28至31日不等。1582年10月,教宗格勒哥里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引入該曆法,作為對儒略曆(Julian calendar)的修改和替代。主要的變化是對閏年的加入進行了不同的劃分,使平均行事曆年長365.2425天,更接近由地球繞太陽公轉決定的365.2422天的回歸或太陽年。
閏年的規則是:
建立格里曆取代儒略曆有兩個原因。首先,儒略曆錯誤地假設平均太陽年正好是365.25天,進而令每四年皆設定一個閏年。這種曆法每世紀與太陽年的偏差達到將近一天。格里曆的改革將平均(行事曆)年縮短了0.0075天,以消彌行事曆相對於春分的漂移See Wikisourc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Latin) 1582 papal bull Inter gravissimas.。其次,自西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以來,儒略曆演演算法引入的多餘閏日導致行事曆漂移,使得春分早於3月21日發生。春分的日期對基督教會很重要,因為它是計算復活節日期的基礎。為了恢復聯絡,改革還將日期提前了10天: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之後即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此外,因為朔(天文新月)發生在計算日期的四天前,還改變了教會用於計算復活節日期的農曆週期。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改革帶來了微小的變化,但行事曆基本上仍然基於與其前身相同的地心理論。
這項改革最初是由歐洲的天主教會國家及其海外屬地採取的。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裡,新教和東正教國家也轉向了他們所稱的“改良行事曆”。在1923年,希臘是最後一個採用格里曆(僅供民用)的歐洲國家。為了明確指出過渡時期的日期(在當代檔案或歷史文字中),兩種日期都會記載,酌情標示為舊式與新式日期。在20世紀,大多數非西方國家也採用了格里曆作為。
== 描述 ==
與儒略曆一樣,格里曆是一種太陽曆,每年12個月,每個月28至31天。這兩種曆法中的年都由365天組成,在閏年的2月份加上一個閏日;格里曆的月份和月長也都與儒略曆相同。唯一的不同是格里曆每400年比儒略曆少三個閏日,即逢世紀年時需要是400的倍數才置閏。
閏年通常每四年發生一次,歷史上閏日曾經以2月24日置閏,即閏年有兩天2月24日。然而,現在習慣於按順序對2月的日期進行編號,沒有間隔與重複,以增加2月29日做為閏日。在羅馬天主教聖人曆的之前,天主教會在閏年將23日之後的二月的節慶推遲了一天;根據舊的聖人曆舉行的彌撒仍然反映了這種以24日置閏的延遲。
公曆月份
中文名稱 拉丁文名稱 英文名稱 日數
一月 Januarius January 31
二月 Februarius February 28(閏年為29)
三月 Martius March 31
四月 Aprilis April 30
五月 Maius May 31
六月 Junius June 30
七月 Julius July 31
八月 Augustus August 31
九月 September September 30
十月 October October 31
十一月 November November 30
十二月 December December 31
格里曆的年份由連續的年份數字標示Clause 3.2.1 ISO 8601。 曆日的日期完全由年份(根據日曆紀元進行編號,在本例中為基督紀年或公曆紀元)、月份(由名稱或數位標識)和月份中的某一天(從1開始依次編號)完全指定。雖然日曆年目前從1月1日到12月31日,但在以前,年份數字基於日曆中的不同起點(參見年始“部分如下)。
曆法週期每400年重複一次,相當於146,097天。在這400年中,303年是365天的正常年份,97年是366天的閏年。平均日曆年為天 = 365.2425 天,或 365 天 5 小時 49 分鐘 12 秒。在不包含任何世紀平年的間隔期間(例如1900年),日曆每28年重複一次,在此期間,2月29日將在一週的七天中的每一天出現一次,並且僅出現一次。在不包含任何世紀平年(例如 1900 年)的間隔期間,日曆每 28 年重複一次,在此期間2月29日將落在一週七天中的每一天,而且只有一次。一年中的所有其它日期每天正好落四次,一週中的每一天的間隔依次為6年、5年、6年和11年。
== 中文稱謂的演變 ==
清朝時,多用西曆稱呼公曆,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對外條約中普遍使用“公曆”一詞,在聯合國公約與宣言中,也使用公曆。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採納了高魯的建議,當日釋出《改用陽曆令》,將公曆推為“國曆”。1月13日,釋出《臨時大總統關於頒佈曆書令》,“新舊兩曆並存”。
1919年11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卷6第6號發表了《論中國當用世界公曆紀年》,把「約定俗成」的世界通用的紀年,稱為「世界公曆」。
1930年7月31日國民政府公佈《革命紀念日史略及宣傳要點》,其中的民國紀年都給出了對應的公曆。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紀年採用公元(公曆紀元)。
== 格里曆 ==
格里曆又譯格里高利曆、格列高利曆、格列高曆、國瑞曆、額我略曆、葛瑞格里曆,也稱基督紀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頒行,故稱格里曆。
格里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裡利烏斯及耶穌會神父兼天文學家克里斯托佛·克拉烏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是一個被當今世界最廣泛地使用的歷法。格里曆是陽曆的一種,於1912年在中國引進採用,因農曆這一中國傳統曆法是陰陽曆,故格里曆在中文又稱陽曆或新曆。
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迴歸年的365.242199074日,即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令到所算出的復活節日期與實際的春分的間隔逐漸增大,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當年定曆以耶穌誕生年開始起算(但考證耶穌大約是公元前4年出生,但曆法沿用至今),稱為「公元」。
==月名由來==
*一月(Januar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門神雅努斯。
*二月(Februar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的牧神節。
*三月(Mart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
*四月(Aprilis):名字來自拉丁語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五月(Ma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土地女神邁亞,或來自拉丁語詞 maiores(意為「較年長者」)。
*六月(Jun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女神朱諾,或來自拉丁語詞 iuniores(意為「較年輕者」)。
*七月(Julius,原名Quintilis):古羅馬曆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凱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透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
*八月(Augustus,原名Sextili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屋大維是死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
*九月(September):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十月(October):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十一月(November):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十二月(December):拉丁語“第十”的意思。
==調整==
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週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9074天)即一迴歸年,格里曆沿用儒略曆主體做法把一年定為365天,多出時間每四年於二月裡閏一天,平年每年365天、二月28日天;閏年366天、二月29天,同時亦沿用伊希格斯提案的紀元點,即以耶穌誕生年為公元,但有以下微調以減去多出時間: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為閏年;世紀數被100整除為平年,被400整除的才為閏年。例如1600年是閏年,而1900年不是,故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
#格里曆每月有月大、月小和月平的說法,月大為31天,月小為30天,月平只有2月,為28天(閏年29天)。
參考:朔望月的長度大約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著,長期的平均長度是29.530588天=29天12小時44分2.8秒。
==應用歷史==
===歐美===
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合儒略曆1582年10月5日,只有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開始用格里曆,日期跳過10日。由於格里曆是教宗頒佈的,新教國家予以抵制。直到1752年,大英帝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以及現在美國的一部份才採納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752年9月2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752年9月14日星期四,日期跳過11日。
值得注意的是,1582年,羅馬教廷減去的是10天,而到1752年修改曆法的時候卻減去了11天的原因是1582年到1752年之間的1700年,格里曆不閏而儒略曆閏,二曆相差了1天。
瑞典在1699年計劃從儒略曆改成格里曆,預定的辦法是取消自1700年至1740年原有的11閏日,以期求漸進在最後將日期與格里曆接軌。在此四十年間,瑞典曆與儒略曆以及格里曆日期將完全不同(此制度明顯足以使得此期間的瑞典事件發生在何日記錄不易的困擾)。更糟糕的是,受大北方戰爭的影響,此制度施行不佳,1704年及1708年應已排除的閏日仍被使用。此時瑞典曆日期應比格里曆慢8日,但事實上慢了10日。卡爾十二世國王承認漸進改曆沒有見效而拋棄之,但不是直接改用格里曆,而是決定改回儒略曆,方法是1712年2月29日的次日加上2月30日,日期再度比格里曆慢11日。瑞典最後在1753年採用格里曆,就是說,當年儒略曆 2月17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3月1日星期四。
在阿拉斯加,儒略曆1867年10月6日星期五的次日是格里曆10月18日星期五。之所以連續二日星期五是因為美國從沙俄買入阿拉斯加,“阿拉斯加時刻”須從“莫斯科時刻”改成“北美時刻”,使得國際換日線從阿拉斯加之東移往其西。
俄羅斯在1917年發生的十月革命(開始於儒略曆10月25日,合格裡曆11月7日)後,以1918年1月24日的命令接受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918年1月31日 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918年2月14日星期四。
最後採用格里曆的國家是土耳其,在1926年。
====各地啟用公曆之日期對照====
# 括弧內數字表示與格里曆相差天數。另,為了方便顯示與比較差距:
#* 黃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0天(無差異)
#* 綠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0天
#* 紫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1天
#* 紅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2天
#* 藍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3天
# 紅色字型日期表示「使得差距較先前增加1天」的日期(例如原本僅相差11天,則過了此日期後,差距增加到12天)。
#* 注意除了瑞典的2月30日以外,所有紅色字型日期都是「『100的倍數年份』的2月29日」。
# 當一個地方由「非黃色背景色」轉為黃色背景色,表示該地方啟用格里曆的日期。
#* 例如,英格蘭及其殖民地在1752年9月14日啟用格里曆(即1752年9月2日的下一天是1752年9月14日)。
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 法國 比利時 丹麥、挪威、德國部份 瑞典 英格蘭、蘇格蘭、美國部份 阿拉斯加 俄羅斯 希臘
: : : : : : : : :
1582-10-04
(10) 1582-10-04 (10) 1582-10-04 (10) 1582-10-04 (10) 1582-10-04 (10) 1582-10-04 (10) 1582-10-04 (10) 1582-10-04 (10) 1582-10-04 (10)
1582-10-15 1582-10-05 (10) 1582-10-05 (10) 1582-10-05 (10) 1582-10-05 (10) 1582-10-05 (10) 1582-10-05 (10) 1582-10-05 (10) 1582-10-05 (10)
: : : : : : : : :
1582-12-19 1582-12-09 (10) 1582-12-09 (10) 1582-12-09 (10) 1582-12-09 (10) 1582-12-09 (10) 1582-12-09 (10) 1582-12-09 (10) 1582-12-09 (10)
1582-12-20 1582-12-20 (0) 1582-12-10 (10) 1582-12-10 (10) 1582-12-10 (10) 1582-12-10 (10) 1582-12-10 (10) 1582-12-10 (10) 1582-12-10 (10)
: : : : : : : : :
1583-01-11 1583-01-11 (0) 1583-01-01 (10) 1583-01-01 (10) 1583-01-01 (10) 1583-01-01 (10) 1583-01-01 (10) 1583-01-01 (10) 1583-01-01 (10)
1583-01-12 1583-01-12 (0) 1583-01-12 (0) 1583-01-02 (10) 1583-01-02 (10) 1583-01-02 (10) 1583-01-02 (10) 1583-01-02 (10) 1583-01-02 (10)
: : : : : : : : :
1700-02-28 1700-02-28 (0) 1700-02-28 (0) 1700-02-18 (10) 1700-02-18 (10) 1700-02-18 (10) 1700-02-18 (10) 1700-02-18 (10) 1700-02-18 (10)
1700-03-01 1700-03-01 (0) 1700-03-01 (0) 1700-03-01 (0) 1700-02-19 (10) 1700-02-19 (10) 1700-02-19 (10) 1700-02-19 (10) 1700-02-19 (10)
: : : : : : : : :
1700-03-10 1700-03-10 (0) 1700-03-10 (0) 1700-03-10 (0) 1700-02-28 (10) 1700-02-28 (10) 1700-02-28 (10) 1700-02-28 (10) 1700-02-28 (10)
1700-03-11 1700-03-11 (0) 1700-03-11 (0) 1700-03-11 (0) 1700-03-01 (10) 1700-02-29 (11) 1700-02-29 (11) 1700-02-29 (11) 1700-02-29 (11)
1700-03-12 1700-03-12 (0) 1700-03-12 (0) 1700-03-12 (0) 1700-03-02 (10) 1700-03-01 (11) 1700-03-01 (11) 1700-03-01 (11) 1700-03-01 (11)
:re'f : : : : : : : :
1712-03-10 1712-03-10 (0) 1712-03-10 (0) 1712-03-10 (0) 1712-02-29 (10) 1712-02-28 (11) 1712-02-28 (11) 1712-02-28 (11) 1712-02-28 (11)
1712-03-11 1712-03-11 (0) 1712-03-11 (0) 1712-03-11 (0) 1712-02-30 (11) 1712-02-29 (11) 1712-02-29 (11) 1712-02-29 (11) 1712-02-29 (11)
1712-03-12 1712-03-12 (0) 1712-03-12 (0) 1712-03-12 (0) 1712-03-01 (11) 1712-03-01 (11) 1712-03-01 (11) 1712-03-01 (11) 1712-03-01 (11)
: : : : : : : : :
1752-09-13 1752-09-13 (0) 1752-09-13 (0) 1752-09-13 (0) 1752-09-02 (11) 1752-09-02 (11) 1752-09-02 (11) 1752-09-02 (11) 1752-09-02 (11)
1752-09-14 1752-09-14 (0) 1752-09-14 (0) 1752-09-14 (0) 1752-09-03 (11) 1752-09-14 (0) 1752-09-03 (11) 1752-09-03 (11) 1752-09-03 (11)
: : : : : : : : :
1753-02-28 1753-02-28 (0) 1753-02-28 (0) 1753-02-28 (0) 1753-02-17 (11) 1753-02-28 (0) 1753-02-17 (11) 1753-02-17 (11) 1753-02-17 (11)
1753-03-01 1753-03-01 (0) 1753-03-01 (0) 1753-03-01 (0) 1753-03-01 (0) 1753-03-01 (0) 1753-02-18 (11) 1753-02-18 (11) 1753-02-18 (11)
: : : : : : : : :
1800-03-11 1800-03-11 (0) 1800-03-11 (0) 1800-03-11 (0) 1800-03-11 (0) 1800-03-11 (0) 1800-02-28 (11) 1800-02-28 (11) 1800-02-28 (11)
1800-03-12 1800-03-12 (0) 1800-03-12 (0) 1800-03-12 (0) 1800-03-12 (0) 1800-03-12 (0) 1800-02-29 (12) 1800-02-29 (12) 1800-02-29 (12)
1800-03-13 1800-03-13 (0) 1800-03-13 (0) 1800-03-13 (0) 1800-03-13 (0) 1800-03-13 (0) 1800-03-01 (12) 1800-03-01 (12) 1800-03-01 (12)
: : : : : : : : :
1867-10-17 1867-10-17 (0) 1867-10-17 (0) 1867-10-17 (0) 1867-10-17 (0) 1867-10-17 (0) 1867-10-05 (12) 1867-10-05 (12) 1867-10-05 (12)
1867-10-18 1867-10-18 (0) 1867-10-18 (0) 1867-10-18 (0) 1867-10-18 (0) 1867-10-18 (0) 1867-10-18 (0) 1867-10-06 (12) 1867-10-06 (12)
: : : : : : : : :
1900-03-12 1900-03-12 (0) 1900-03-12 (0) 1900-03-12 (0) 1900-03-12 (0) 1900-03-12 (0) 1900-03-12 (0) 1900-02-28 (12) 1900-02-28 (12)
1900-03-13 1900-03-13 (0) 1900-03-13 (0) 1900-03-13 (0) 1900-03-13 (0) 1900-03-13 (0) 1900-03-13 (0) 1900-02-29 (13) 1900-02-29 (13)
1900-03-14 1900-03-14 (0) 1900-03-14 (0) 1900-03-14 (0) 1900-03-14 (0) 1900-03-14 (0) 1900-03-14 (0) 1900-03-01 (13) 1900-03-01 (13)
: : : : : : : : :
1918-02-13 1918-02-13 (0) 1918-02-13 (0) 1918-02-13 (0) 1918-02-13 (0) 1918-02-13 (0) 1918-02-13 (0) 1918-01-31 (13) 1918-01-31 (13)
1918-02-14 1918-02-14 (0) 1918-02-14 (0) 1918-02-14 (0) 1918-02-14 (0) 1918-02-14 (0) 1918-02-14 (0) 1918-02-14 (0) 1918-02-01 (13)
: : : : : : : : :
1923-02-28 1923-02-28 (0) 1923-02-28 (0) 1923-02-28 (0) 1923-02-28 (0) 1923-02-28 (0) 1923-02-28 (0) 1923-02-28 (0) 1923-02-15 (13)
1923-03-01 1923-03-01 (0) 1923-03-01 (0) 1923-03-01 (0) 1923-03-01 (0) 1923-03-01 (0) 1923-03-01 (0) 1923-03-01 (0) 1923-03-01 (0)
: : : : : : : : :
伊斯蘭教國家仍然使用伊斯蘭曆;佛教國家採納佛教曆,紀元使用佛教紀元,即公元年為佛教紀元釋迦牟尼涅槃年(南傳)或年(北傳)。
=== 東亞 ===
日本在1873年(明治6年)1月1日,以公曆取代傳統天保曆,但年份不使用公元紀年,而使用日本天皇年號紀年:明治元年等於1868年,大正元年等於1912年,昭和元年等於1926年,平成元年等於1989年,令和元年等於2019年,一直至今。日本民間常使用公元紀年,政府單位則遲至近年才開始廣泛使用,如2019年日本駕照開始使用公元紀年。
臺灣於1895年(明治28年)進入日本時代,官方採用格里曆。1919年改行公曆新年,但實際上日本人使用格里曆,臺灣人仍慣用農曆。直到皇民化運動期間的1940年2月8日,臺灣總督府公告廢止農曆新年,訂農曆新年起連續五日為「勞動服務週」。1945年後繼續使用格里曆,但年份改用民國紀年。1955年,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恢復農曆新年休假。在臺灣,官話慣稱格里曆為國曆,臺灣話則稱為新曆(sin-li̍k)抑或陽曆(iông-li̍k),農曆為舊曆(kū-li̍k)、陰曆(im-li̍k)、咱人(lán-lâng)的對比。
朝鮮半島受到日本影響,在1896年1月1日採用公曆。
中國大陸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時,以格里曆取代傳統的農曆,定格里曆為國曆,年份同時採用公元紀年以及民國紀年。民國紀年以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為首年,即民國元年等於1912年、民國二年等於1913年等(公元紀年減1911,即等如民國紀年),「中華民國×年」一般簡稱為「民國×年」、「民×」。但中國不久後進入不同軍閥使用不同曆法的軍閥割據時期。1928年10月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格里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取代中華民國統治中國大陸,繼續使用格里曆,但僅使用公元紀年。而中華民國退守臺灣後,仍在臺灣地區同時使用公元以及民國紀年。
== 外推格里曆 ==
為了某些目的,格里曆能向啟用前的日期延伸而製作外推格里曆(),但應謹慎使用。
為了一般目的,1582年10月15日之前發生的事件日期仍應以當時採用的儒略曆日期表示,而不應“溯及既往”轉換成外推格里曆。
然而,在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以後才啟用格里曆的國家的事件較有爭議。因為改變啟用格里曆前的歷史紀錄將會荒謬,所以為避免爭議,應註明是哪一種曆法的日期。例如,喬治·華盛頓出生於儒略曆1732年2月11日,合格裡曆1732年2月22日,而當時大英帝國用儒略曆。
微軟公司的程式設計基礎庫ATL的類COleDateTime,能處理日期從公元100年1月1日到公元9999年12月31日,但不支援儒略曆,而是使用外推格里曆代替。
== 格里曆日期與儒略曆日期的差距 ==
* 1582年:
** 格里曆10月15日,合儒略曆10月3日以及5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0至12日不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12月20日,合儒略曆12月7日以及9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至13日不等於儒略曆日期。
* 1583年-1699年: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7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8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9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701年-1799年: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8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8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801年-1899年: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9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6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901年-2099年: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21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5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6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4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一年每月天數 ==
格里曆每月天數為人為規定,不像中國農曆是根據月球的運動確定的。
最早,格里曆的前身——儒略曆規定1、3、5、7、9、11月為大月,31日,2、4、6、8、10、12月為小月,30日,這樣每年有366日,由於2月是當時羅馬帝國處決犯人的月份,於是,在平年中2月減少1日,為29日。使得平年為365日,閏年為366日。
凱撒時,將其出生的七月改用其名字命名。此後,奧古斯都當政後,將八月改用其名字命名,並將八月改為大月,此後的9、11月改為小月,10、12月改為大月,這樣一年平年就有366日,閏年有367日,為了扣掉一日,與天象相符,再從2月中扣去1日。月份設定遂與今日相同。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天數 31 平年28天閏年29天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 格里曆閏年計算方法 ===
年份 4的倍數但非整百數 整百數但非400的倍數 400的倍數
結果 閏年 平年 閏年
== 數值 ==
當格里曆考慮到平年和閏年時,總共有14種可能的組合。
如果再將復活節的日期變動加入,格里曆總共有70種的組合變化。
一年的平均長度是365.2425天= 52.1775 星期,8,765.82 時 = 525,949.2 分 = 31,556,952 秒(平太陽,不是公制)。除了閏秒之外,這些數值都是準確的。
平年是365天 = 8,760時 = 525,600分 = 31,536,000秒。
閏年是366天 = 8,784 時 = 527,040分 = 31,622,400秒。
從1971年開始,有些年份會因為地球自轉不規則的增長,進行一次或多次的閏秒調整,到目前為止這些都是正閏秒的調整,平均是每18個月一次。
由於閏日是在一年之中多插入的一天,所以某一天是一年中的第幾天不是很容易計算的。但日曆在3月到7月和8月到12月是重複的模式,日數分別是31、30、31、30、31,各別的總天數都是153天。事實上,不包含2月在內,連續5個月的日數和都是153天。
相關條目有以星期天開始的平年和主日字母。
格里曆在400年的週期中有146,097天,恰好是20,871 星期。所以,例如,格里曆七年、407年、807年、1207年、1607年、2007年的日期與星期是完全相同的。
這也造成以星期天開始的月份(會有13日星期五)較其他的週日多,最常見的是每4800個月會有688個月的第一天是星期日(或是172/1200),而只有684個月(或是171/1200)是從星期六開始,後面對此會有詳細的說明。
在中間沒有遇到世紀數而減除閏年的情況下,較小的迴圈週期是28年(1,461星期)。星期與日期重現的關係是6、11、12、28、或40年,6與11年的間隔只可能出現在平年,28年則只出現在閏年,而12與40年的間隔則出現在含有刪除閏年的世紀年的時段。容易記住的概略秒數是一年有\begin{matrix}\pi\end{matrix}×107秒。
主日字母可以幫你分辨在格里高利改革以後,14種不同的形式應該用在哪一年中,他所依據的是2月最後一天是星期幾。
格里高利的日期序列,也稱為,是開始於西元元年1月1日的日期序列,今天(世界時年日)的格里曆日期序列是,比簡化儒略日多678576日,比儒略日少1721425天,而儒略日是。
== 準確性 ==
格里曆比儒略曆每400年少3次閏日,平均太陽日是365.2425日,比起平均回歸年的365.2422日,每3300年誤差1日。比起儒略曆平均一年365.25日的128年誤差1日而言,格里曆更精確。不過相比起伊朗曆每141,000年內背離太陽迴圈一天仍有所誤差。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陽曆
** 儒略曆
* 中國傳統曆法
* 公元紀年
* 1582年
* 1752年
公曆 |
陰陽曆 | 陰陽合曆,又稱太陰太陽曆,是許多文化採用的曆法,其日期採朔望月以指示月球的相位,年則與太陽相關,利用天文學觀察兼顧月相週期和太陽週期運動所安排,且一年的月數必須是整數。
採用陰陽合曆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季節,因此需要安排閏月來調整,大多數年份有12個朔望月,閏年就會有13個月。連續十九年為一章,其中安置七個閏月置閏,使曆年的平均值大約與「地球公轉一年」相當(大多採用回歸年定義,也有採用恆星年定義者)。構成陰陽合曆的曆年連續19年一套可名為陰陽章曆,四章連續一套為一蔀(詳見史記曆書),可名為陰陽蔀曆。俗稱農民曆的夏曆就是陰陽合曆之一種。陰陽合曆制中單一一曆年,其月數、日數不定。
== 含義 ==
純「陽曆」是指曆法中只保證一年的時間與地球繞日執行週期基本一致,不考慮月份,例如華夏24節氣;純「陰曆」是指曆法中只保證一個月的時間與月亮執行週期基本一致,不考慮年長;而陰陽曆則既保證“多年的平均值”與地球繞日週期的一致,又保證“月”與月亮週期的一致。以華夏曆法為例,大小月分別為30日和29日,平均每月為29.53日,與月亮執行週期一致(參見朔望月);平年約354日,閏年約384日,每十九年平均為365.247日,與地球繞日執行週期一致(參見回歸年)。
== 例子 ==
希伯來曆、佛曆、印度曆(不是印度國定曆)、庫德曆、孟加拉曆、藏曆,還有傳統的中國農曆、日本和曆、越南曆、蒙古曆,再加上古代希臘(參見默冬章)、科利尼、和巴比倫曆都是陰陽曆。也有些在南阿拉伯的古老前伊斯蘭曆是陰陽曆的系統F.C. De Blois, "TAʾRĪKH": I.1.iv. "Pre-Islamic and agricultural calendars of the Arabian peninsula",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2nd edition, X:260.。中國、科利尼和希伯來The modern Hebrew calendar, since it is based on rules rather than observations, does not exactly track the tropical year, and in fact the average Hebrew year of ~365.2468 days i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tropical year (~365.2422 days) and the sidereal year (~365.2564 days)
的陰陽曆或多或少的是追隨著回歸年;而佛曆和印度曆追隨的是恆星年。因此,前三種曆法有季節的想法在內,而後二者則以某個滿月所在的星座來定年,藏曆則受到中國和印度曆的影響。現代學者發現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日耳曼民族也使用陰陽合曆。
==全陽曆與陰曆==
伊斯蘭曆的日期與太陽無關,所以是陰曆,而不是陰陽曆。民用版的儒略曆和格里曆都是陽曆,因為它們的日期與月相無關。
== 閏月的推定 ==
當要確認是否要插入閏月時,一些曆法依賴直接的觀察,一些則比較太陽和月球的黃經度數。夏威夷人則是觀察特定的幾顆恆星和月球的關係。
另一方面,計算的陰陽曆,要累積幾個月才需要插入閏月是有一個固定規則。要建構如此一個曆法原則,回歸年的長度除以朔望月的平均長度是:
:12.368266……
轉此個十進位值為連分數的最佳近似值為([12; 2, 1, 2, 1, 1, 17, ...]),所以在下面的清單中列出了朔望月在分子,回歸年在分母的整數的比值:
12 ÷ 1 = 12 = [12] (誤差 = −0.368266… 朔望月/年)
25 ÷ 2 = 12.5 = [12; 2] (誤差 = 0.131734… 朔望月/年)
37 ÷ 3 = 12.333333… = [12; 2, 1] (誤差 = −0.034933… 朔望月/年)
99 ÷ 8 = 12.375 = [12; 2, 1, 2] (誤差 = 0.006734… 朔望月/年)
136 ÷ 11 = 12.363636… = [12; 2, 1, 2, 1] (誤差 = −0.004630… 朔望月/年)
235 ÷ 19 = 12.368421… = [12; 2, 1, 2, 1, 1] (誤差 = 0.000155… 朔望月/年)
4131 ÷ 334 = 12.368263… = [12; 2, 1, 2, 1, 1, 17] (誤差 = −0.000003… 朔望月/年)
注意:沒有計算的曆法的年平均長度正好等於真實回歸年的長度。使用不同的曆法有不同的年平均長度和平均的每月長度,所以曆法的月和月球朔望月之間的差距並不等於上面給出的值。
8年的迴圈(99個朔望月,包括99 - 8 × 12 = 3個閏月)是古雅典曆法使用的八年法()。8年的週期也曾在第三世紀初在羅馬用來計算復活節(或舊的計演算法)。
19年的迴圈(235過朔望月,包括235 - 19 × 12 = 7個閏月)是算數的陰陽曆,也是經典的默冬章。它結合了8年和11年的週期,使誤差逼近於,這個迴圈可以截斷為11年(跳過包括3個閏月的8年),之後又可以恢復為19年的巡環。默冬章的週期是整數的日數,然而實際的陰曆月並不是整數的日數。它可以適用於一年365.25日,採用4 × 19年的卡利巴斯週期()的年平均值。
羅馬從第三世紀至457年,採用84年的週期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島嶼基督教一直沿用至768年,當時的Bangor主教Bishop Elfodd說服他們採用St Augustine's mission改良的曆法。84年的週期相當4 × 19年的卡利巴斯週期(包括 4 × 7個閏月)加上8年的週期(包括3個閏月),總共1039個月(包括31個閏月)。這給出的年平均為12.3690476…個月,一個週期為30,681日。但比1,039個朔望月短少1.28日,比84個回歸年超出0.66日,比84個恆星年短少0.55日。
繼默冬章之後的下一個近似值(連分數所產生)所採用的是非常敏感的太陰週期(朔望月)與年,特別是年的數值(例如334年的週期)。其他幾種為特定的目的而定義的一年,其近似值可能更精確:例如,353年的週期,包括130個閏月,總月數為4,366個朔望月(12.36827195…),對北半球的春分年會更準確;611年的週期,包括225個閏月,總數7557個朔望月(12.36824877…)對北半球的夏至年有常好的近似;160年的週期,包括59個閏月,總數1,979個朔望月(12.36875)對恆星年(12.3687462856朔望月)有非常好的近似。
== 計算閏月 ==
在所有的陰陽曆,都可以透過以下的計算方法,用近似長度的月和年的日數,獲得插入閏月的粗略頻率:
*年:365.25日,月:29.53日
*365.25 ÷ (12 × 29.53) = 1.0307
*1 ÷ 0.0307 = 32.57 :在兩個閏月之間的正常月數
*32.57 ÷ 12 = 2.7 在閏年之間的年數
一個代表平常月分和閏月的序列是ccLccLcLccLccLccLcL,這就是經典的默冬章(19年7閏)。佛曆和希伯來曆限制閏年只能插入一個閏月;因此在兩個閏月之間的正常月數通常是36個月,偶爾也會只有24個月。由於中國和印度的陰陽曆依據太陽的真實運動,可以插在任何一個月的前面或後面,但通常不會在太陽移動最快的那幾個月(透過近日點的前後,現在大約是1月3日)。這使得兩個閏月之間的正常月數通常大於34個月,而同時較少的月數大約是29個月。
== 與時間無關的陰陽曆 ==
太陽年不能包含整數月數的另一種處理方法是在一年當中透過若干不屬於任何月份的日子。一些海岸薩利希人就是用這樣的曆法。例如,奇黑利斯(Chehalis)以奇努克鮭魚到來產卵的陰曆月(在格里曆的10月)開始計算10個月,然後留下不定的日數,直到下一次奇努克鮭魚的返回Suttles, Wayne P. Musqueam Reference Grammar, UBC Press, 2004, p. 517.。
== 各種陰陽曆 ==
=== 格里曆的陰陽曆 ===
格里曆中的陰陽曆適用於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它的規則參見條目:復活節計算表冊。
=== 中國陰陽曆 ===
中國歷代之曆法,隨朝代而有不同。見歷代之曆法。
=== 日本陰陽曆 ===
在中國南北朝,中國及日本都曾使用元嘉曆。後來日本有自己的曆法。
* 元嘉曆
* 儀鳳曆(麟德曆)
* 大衍曆
* 五紀曆
* 宣明曆
* 貞享曆
* 寶曆曆
* 寛政曆
* 天保曆
=== 朝鮮陰陽曆 ===
* 麟德曆
* 大衍曆
* 元嘉曆
* 宣明曆
* 見行曆
* 授時曆
* 大統曆
* 時憲曆
=== 以色列陰陽曆 ===
* 希伯來曆(又稱猶太曆)
=== 其他民族的陰陽曆 ===
* 藏族藏曆
* 傣族傣曆(又稱小曆或祖臘曆)
== 相關條目 ==
*希伯來曆
*印度曆
*復活節計算表冊:儒略曆和格里曆計算復活節的規則。
*曆法改革
*
*伊斯蘭曆
== 參考資料 ==
*Introduction to Calendars , US Naval Observatory, Astronomical Applications Department.
== 外部連結 ==
* Lunisolar calendar year 2014 (by Serge Bièvre )
*Lunisolar Calendar
*Calendar studies
*Acano by Professor Jose Barrios Garcia
*Acano: a lunar calendar from the Canary Islands
*Model of lunisolar calendar based on observation of the sun and moon position
Category:曆法
* |
陰曆 | 陰曆()又稱太陰曆,最早是由西亞人(及兩河流域的人)發明,在天文學中與陽曆對應,指主要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曆法;不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位置。它的一年有12個朔望月,約354或355日。主要根據月亮繞地球執行一週時間為一個月,稱為朔望月,大約29.530588日,分為大月30日、小月29日。
純粹的陰曆有伊斯蘭曆,這種曆法與季節無關。而大部分通常說的陰曆實際上根據現代學者來說都是陰陽曆,例如大中華地區和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半島、越南及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均有使用的農曆。
在農業氣象學中,陰曆略微不同於農曆、殷曆、古曆、舊曆,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農曆。而在天文學中認為農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在古代農業經濟中,春天播種、秋天收耕,本來陽曆應更能反映農業週期,但不少古代曆法都是由月亮算起,一個推測是黑夜中的月亮特別容易觀察,月亮盈虧一目瞭然,直至天文技術成熟後,他們才能觀察到太陽在曆法中的作用 。
== 參見 ==
* 陰陽曆
* 陽曆
* 陰曆新年
== 參考 ==
== 外部連結 ==
* 陰曆超過1300年世界各地數千年來(英文)
* 中國日曆
*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國曆/農曆對照表
* 農曆月曆 (附黃曆)
L
L
Category:陰曆 |
紀元 (消歧義) | 紀元可以指:
* 紀元,曆法中的起算之年。
* 紀元 (天文學),天文學上的紀元。
* 紀年,記錄年的方法
* 紀元系列(Anno),即時戰略電子遊戲,又譯“大航海世紀”。
|
紀年 | 紀年法,也稱為紀元法、計年法,是指曆法中的年份命名體系,例如儒略曆與格里曆使用的基督紀年(公元),中國農曆使用的干支紀年等。世界各地曾存在過各種不同的紀年方法,其中一些至今仍在使用。
== 停用紀年 ==
=== 奧林匹克紀年 ===
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和學者常使用參照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屆次來紀年,如公元70年可以記作“”。這項始於公元前776年的泛希臘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為各個獨立城邦提供了可以相互識別的紀年體系。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並不使用奧林匹克紀年。Blackburn, B & Holford-Strevens, L. (1999, 2003).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Year: an exploration of calendar customs and time-reckoning (corrected print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214231-3.尤西比烏的《編年史》從亞伯拉罕第1241年(公元前776年)開始兼用奧林匹克紀年直至該書所記載的最後一年(公元325年,)。公元394年(),古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廢止了這項運動,奧林匹克紀年不再適用。
=== 塞琉古紀年 ===
塞琉古紀年是塞琉古帝國以及受其影響的國家所採用的一種紀年方式,很多中東國家公元在前4世紀到公元6世紀間都曾使用該紀年,而東方基督徒直到10世紀仍有使用。該紀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2年:當年8月,塞琉古一世重返巴比倫,在亞歷山大帝國的亞洲疆土上建立了塞琉古帝國。Babylonian Diadochi Chronicle (BCHP) 3 ; obverse, line 4.但根據所用曆法歲首的不同,塞琉古紀年元年開始於公元前312年或313年:猶太國曆歲首為提斯利月,塞琉古紀年元年相當於公元前313年10月到前312年9月;和猶太教歷歲首為尼散月,塞琉古紀年元年相當於公元前312年4月到前311年3月。
=== 執政官紀年 ===
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都曾使用執政官的名字來紀年。在雅典有九名執政官(Archon),其中統領一般行政事物的執政官任期為一年,被稱為名年執政官(Archon Eponymous),各類文書透過標記名年執政官的名字來紀年。在斯巴達,每年選舉監察官,故可以用他的名字紀年。古希臘史學家往往會同時使用多種方式來紀年,如底比斯軍隊入侵普拉提亞的公元前431年,在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筆下記作:征服優波亞後締結“三十年和約”的第15年,即阿爾哥斯的克里西斯擔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達的埃尼希亞斯擔任監察官之年,雅典執政官皮託多魯斯執政之年。古羅馬時期,有兩名執政官,任期也是一年,羅馬官方用兩人的名字來紀年,如公元前59年的執政官是尤利烏斯·愷撒和,這一年就被羅馬人記作“愷撒與畢佈道斯執政年”(the consulship of Caesar and Bibulus)。Suetonius' Lives of the Caesars: Julius Caesar Chapter XX.這種紀年方法一直沿用到公元541年,執政官職務被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撤銷。
=== 羅馬建城紀年 ===
羅馬建城紀年(anno urbis conditae,簡作AUC、a.u.c.,也作anno urbis,簡作a.u.Cassius Dio uses "a.u." in his Roman History),也稱羅馬紀年,是古羅馬時期歷史學家所用的紀年方法之一,“anno urbis conditae”在拉丁文中意為“從建城起”。該紀年的元年,也就是羅馬建城年(ab urbe condita)傳統上採用羅馬史學家蒂託·李維所著《羅馬史》中的說法,定在公元前753年。該紀年方法最早由馬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在公元前1世紀開始使用的,歲首定於建城日(4月21日),不過近現代史學家一般假定其歲首與現在的相同。在羅馬歷和早期的儒略曆中都不使用這種紀年,常用的是執政官紀年。文藝復興時代的編著者常會為他們出版的羅馬手稿新增羅馬紀年,造成了一種羅馬人常用羅馬紀年的錯誤印象。公元年大致等同於羅馬建城年(+753-1)。
=== 羅馬佔領紀年 ===
羅馬佔領紀年是羅馬佔領的一些地區作用的紀年方法,既用該地區已經被羅馬佔領了多少年或羅馬在該地區建立統治多少年來紀年。就是其中的一種,西班牙紀年的元年為公元前38年,這一年羅馬開始對伊比利亞半島上被征服的人們徵收新的稅賦,這標誌著羅馬統治在西班牙的建立。葡萄牙、阿拉貢、瓦倫西亞和卡斯蒂利亞的官方檔案中都曾使用這一紀年,直至公元1381年被公元紀年取代。Gedaliah ibn Jechia the Spaniard, Shalshelet Ha-Kabbalah, Jerusalem 1962, p. 271 (Hebrew)在整個羅馬和拜占庭時期,德卡波利斯等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希臘化城市都使用,其元年是羅馬將軍龐培佔領該地區的公元前63年。
=== 小紀紀年 ===
(indiction cycle)是古羅馬的一種紀年方式,每十五年一次迴圈,具體的年份被稱為“第1小紀”、“第2小紀”等,但迴圈是不計數的,需要根據其他資訊來確定具體年份。這種十五年週期最初是羅馬埃及釐定財產以供徵繳農業稅和土地稅的週期,4世紀開始有文件和事件使用小紀紀年,而且在原先的稅政制度改變後很多年仍有使用。埃及、高盧和希臘大部分地區都曾使用這種紀年,其中埃及用至7世紀被穆斯林征服,拜占庭帝國用到1453年覆滅。公元紀年的發明者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曾記載小紀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為:公元紀年加3除以15,所得餘數為小紀紀年,其中0視為15。6世紀初,馬爾塞裡努(Marcellinus)在其編年史中同時採用了小紀和執政官紀年。馬裡烏主教(Marius of Aventicensis)也在其編年史中採用了小紀紀年。公元年大致等同於第小紀。
=== 已廢止的基督教紀年 ===
凱撒利亞的尤西比烏所著的《編年史》中,使用亞伯拉罕紀年貫穿整書,亞伯拉罕紀年即亞伯拉罕出生以來多少年,根據尤西比烏的說法亞伯拉罕紀年元年為公元前2017年,如公元70年被他記作“,亞伯拉罕第2086年”。普洛斯佩魯發明了耶穌受難紀年,其元年是耶穌受難的公元33年。他在其著述中同時採用耶穌受難紀年和執政官紀年,如將公元455年記作“受難第428年,瓦倫提尼第八次和安提米翁第一次任執政官”。創世紀年是一種根據舊約聖經對於世界創造觀點的紀年方式。在希伯來曆與中都使用這個紀年法。拜占庭歷中創世元年為公元前5509年,歲首在公曆九月。拜占庭歷已知最早記錄是公元7世紀的,而其雛形早在公元400年左右就已形成。
=== 大韓民國紀年 ===
大韓民國紀年並是從1919年開始。所以,建國的時候已經是大韓民國30年。這個年號於1948年9月25日被檀君紀元取代。1962年新憲法修改(第三共和制)時候,檀紀被公元取代。
== 現存紀年 ==
===基督紀年/公元紀年 ===
=== 戴克裡先紀年 ===
為紀念戴克裡先迫害,在基督教紀年中還有一種名為“”的紀年方法,其元年為戴克裡先執政的第一年284年。但這並不是羅馬的帝王紀年,而是埃及所用的一種紀年方法,最初它的歲首按照埃及當地曆法確定的。戴克裡先取消埃及的特殊地位之後,之後就遵循執政官紀年的歲首1月1日。雖然戴克裡先以迫害基督徒而著名於世,但亞歷山大編制的復活節表中曾長期使用這一紀年。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所用的科普特曆仍使用戴克裡先紀年,不過已經在643年改稱“殉道紀年”(Era of Martyrs)。
=== 帝王紀年/年號紀年 ===
帝王紀年,或稱王位紀年、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是根據君主即位年次來表示年份的紀年方法,曾被廣泛應用於歐洲和亞洲的多個地區。蘇美爾王表、等使用的都是這種紀年方式。
羅馬帝國時期,也曾使用羅馬皇帝的帝王紀年,但起初他的遠不及執政官紀年常用。最初奧古斯都用他已經當執政官多少年和羅馬元老院已經任命他為護民官第多少年來記述他在位時的年份。奧古斯都的繼任者們延續了他的做法,直到公元20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的記憶已經所剩無幾了,他們才公開的使用帝王紀年。
在東亞,除有多數國家直到20世紀仍使用由帝王紀年發展而來的年號紀年,但多已廢止。唯日本現在仍在使用年號紀年(現時為令和),今年是西元年,即令和年。
=== 干支紀年 ===
干支紀年認為興自東漢。東漢四分曆以前,用歲星紀年和太歲紀年。到現在來用干支紀年。
=== 民國紀年 ===
中華民國官方的紀年,以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今年為民國年。
=== 主體紀年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紀年,以1912年為主體元年,今年為主體年。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Category:紀元
Category:年代學 |
矩陣 | 數學上,一個m \times n的矩陣是一個有m-{zh-cn:行; zh-tw:列;}-(row)n-{zh-cn:列; zh-tw:行;}-(column)元素的矩形陣列。矩陣的元素可以是數字或符號甚至是函式。
:\begin{bmatrix} a_{1 1} & a_{1 2} & a_{1 3} & \dots & a_{1 j} & \dots & a_{1 n} \\ a_{2 1} & a_{2 2} & a_{2 3} & \dots & a_{2 j} & \dots & a_{2 n} \\ a_{3 1} & a_{3 2} & a_{3 3} & \dots & a_{3 j} & \dots & a_{3 n}\\ \vdots & \v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 a_{i 1} & a_{i 2} & a_{i 3} & \dots & a_{i j} & \dots & a_{i n}\\ \vdots & \v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a_{m 1} & a_{m 2} & a_{m 3} & \dots & a_{m j} & \dots & a_{m n}\end{bmatrix}
大小相同(行數列數都相同)的矩陣之間可以相互加減,具體是對每個位置上的元素做加減法。矩陣的乘法則較為複雜。兩個矩陣可以相乘,當且僅當第一個矩陣的-{zh-cn:列; zh-tw:行;}-數等於第二個矩陣的-{zh-cn:行; zh-tw:列;}-數。矩陣的乘法滿足結合律和分配律,但不滿足交換律。
矩陣的一個重要用途是解線性方程組。線性方程組中未知量的係數可以排成一個矩陣,加上常數項,則稱為增廣矩陣。另一個重要用途是表示線性變換,即是諸如f(x)=4x之類的線性函式的推廣。設定基底後,某個向量\mathrm{v}可以表示為m \times 1的矩陣,而線性變換f可以表示為-{zh-cn:列; zh-tw:行;}-數為m的矩陣A,使得經過變換後得到的向量f(\mathrm{v})可以表示成A\mathrm{v}的形式。矩陣的特徵值和特徵向量可以揭示線性變換的深層特性。
矩陣是高等代數學中的常見工具,也常見於統計分析等應用數學學科中。在物理學中,矩陣在力學、電路學、光學和量子物理等領域中都有應用;電腦科學中,三維動畫製作也需要用到矩陣。矩陣的運算是數值分析領域的重要問題。將矩陣分解為簡單矩陣的組合可以在理論和實際應用上簡化矩陣的運算。對一些應用廣泛而形式特殊的矩陣,例如稀疏矩陣和準對角矩陣,有特定的快速運算演算法。關於矩陣相關理論的發展和應用,請參考矩陣理論。在天體物理、量子力學等領域,也會出現無窮維的矩陣,是矩陣的一種推廣。
==詞源==
中文中矩陣的概念最早見於1922年。1922年,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數學老師程廷熙在一篇介紹文章中將矩陣譯為“縱橫陣”。1925年,在科學名詞審查會算學名詞審查組刊登於《科學》第十卷第四期的審定名詞表中,矩陣被翻譯為“矩陣式”,方塊矩陣翻譯為“方陣式”,而各類矩陣如“正交矩陣”、“伴隨矩陣”中的“矩陣”則被翻譯為“方陣”。1935年,中國數學會審查後,中華民國教育部審定的《數學名詞》(並“通令全國各院校一律遵用,以昭劃一”)中,“矩陣”作為譯名首次出現。1938年,曹惠群在接受科學名詞審查會委託就數學名詞加以校訂的《算學名詞彙編》中,認為應當的譯名是“長方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訂的《數學名詞》中,則將譯名定為“(矩)陣”。1993年,中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佈的《數學名詞》中,“矩陣”被定為正式譯名,並沿用至今。
==發展==
作為解決線性方程的工具,矩陣也有不短的歷史。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的《九章算術》中,已經出現過以矩陣形式表示線性方程組係數以解方程的圖例,可視為矩陣的雛形。矩陣正式作為數學中的研究物件出現,則是在行列式的研究發展起來後。邏輯上,矩陣的概念先於行列式,但在歷史上則恰好相反。日本數學家關孝和(1683年)與微積分的發現者之一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1693年)近乎同時獨立建立了行列式論。其後行列式作為解線性方程組的工具逐步發展。1750年,加布里爾·克拉默發現了克萊姆法則。
進入十九世紀後,行列式的研究進一步發展,矩陣的概念也應運而生。奧古斯丁·路易·柯西是最早將行列式排成方陣並將其元素用雙重下標表示的數學家。他還在1829年就在行列式的框架中證明了實對稱矩陣特徵根為實數的結論。其後,詹姆斯·約瑟夫·西爾維斯特注意到,在作為行列式的計算形式以外,將數以行和列的形式作出的矩形排列本身也是值得研究的。在他希望引用數的矩形陣列而又不能用行列式來形容的時候,就用“matrix”一詞來形容。而在此之前,數學家已經開始將增廣矩陣作為獨立的物件引用了。西爾維斯特使用“matrix”一詞是因為他希望討論行列式的子式,即將矩陣的某幾行和某幾列的共同元素取出來排成的矩陣的行列式,所以實際上“matrix”被他看做是生成各種子式的“母-{}-體”:
阿瑟·凱萊被公認為矩陣論的奠基人。他開始將矩陣作為獨立的數學物件研究時,許多與矩陣有關的性質已經在行列式的研究中被發現,這也使得凱萊認為矩陣的引進是十分自然的。他說:“我決然不是透過四元數而獲得矩陣概念的;它或是直接從行列式的概念而來,或是作為一個表達線性方程組的方便方法而來的。”他從1858年開始,發表了《矩陣論的研究報告》等一系列關於矩陣的專門論文,研究了矩陣的運算律、矩陣的逆以及轉置和特徵多項式方程。凱萊還提出了凱萊-哈密爾頓定理,並驗證了3×3矩陣的情況,又說進一步的證明是不必要的。哈密爾頓證明了4×4矩陣的情況,而一般情況下的證明是弗羅貝尼烏斯於1898年給出的。
此後更多數學家開始對矩陣進行研究。埃爾米特證明了如果矩陣等於其複共軛轉置,則特徵根為實數。這種矩陣後來被稱為埃爾米特矩陣。弗羅貝尼烏斯對矩陣的特徵方程、特徵根、矩陣的秩、正交矩陣、矩陣方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878年,在引進了不變因子、初等因子等概念的同時,弗羅貝尼烏斯給出了正交矩陣、相似矩陣和合同矩陣的概念。同年,他探討了矩陣的最小多項式(最小方程)問題。1894年的論文中,他討論了矩陣理論和四元數理論的關係。1896年,他給出了凱萊-哈密爾頓定理的完整證明。矩陣理論在19世紀沿著兩個方向發展,分別是作為抽象代數結構和作為代數工具描述幾何空間的線性變換。矩陣理論為群論和不變數理論的發展。
無限維矩陣的研究始於1884年。龐加萊在兩篇不嚴謹地使用了無限維矩陣和行列式理論的文章後開始了對這一方面的專門研究。1906年,希爾伯特引入無限二次型(相當於無限維矩陣)對積分方程進行研究,極大地促進了無限維矩陣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施密茨、赫林格和特普利茨發展出運算元理論,而無限維矩陣成為了研究函式空間運算元的有力工具。
==正式定義==
直觀上就是用兩個數碼去標記一堆數學實體(如數字、函式),實際上是有限序列的一種推廣。
\mathbf{A}(i,\,j) 被暱稱為矩陣 \mathbf{A} 裡的元素,通常簡記為\mathbf{A}_{i,j}、\mathbf{A}_{i j}或\mathbf{A}_{[i,j]}。除此之外也會用小寫字母 \mathrm{a}_{i j} 表示元素,來跟矩陣 \mathbf{A} 本身做區別。但不知 \mathbf{A} 的具體形式卻想強調 \mathrm{a}_{i j} 為 \mathbf{A} 的元素的話,可以 \mathbf{A} = [\mathrm{a}_{ij}]_{m \times n} 或 \mathbf{A} = [\mathrm{a}_{i,\,j}]_{m \times n} 表示。
如果表示式 f(i,\,j) = T(i,j)(嚴格來說是合式公式,其中 T 為一個包含變數 T(i,\,j) 的項)可以唯一決定一個矩陣 \mathbf{A} ,那會將它記成 \mathbf{A} = [T(i,\,j)]_{m \times n} 。如:
:\mathbf{A}:\{1,\,2,\,\ldots,\,m\} \times \{1,\,2,\,\ldots,\,n\} \to \N 且 \mathbf{A}(i,\,j) = i + j
就可以表達為 \mathbf{A} = [i + j]_{m \times n} 。
根據公理化集合論,可以定義一個函式的集合 S^{m \times n} ,它囊括所有定義在 S 上的 m \times n 矩陣,也就是說:
:S^{m\times n} :=
\left\{
f \,|\,
f:\{1,\,2,\,\ldots,\,m\} \times \{1,\,2,\,\ldots,\,n\} \to S
\right\}
=== 行與列 ===
以下的 3 \times 2 矩陣:
::\left\{
\left((1,\,1),\,a \right),\,
\left((1,\,2),\,b \right),\,
\left((2,\,1),\,c \right),\,
\left((2,\,2),\,d \right),\,
\left((2,\,2),\,e \right),\,
\left((2,\,2),\,f \right)
\right\}
一般會如下排列成為矩形來表示:
::\begin{bmatrix}
a & b \\
c & d \\
e & f
\end{bmatrix}
英文將橫向的元素組統稱為「row」,縱向統稱為「column」;但兩岸對此卻以不同的稱呼;在中國大陸,橫向的元素組稱為「-{行}-」,縱向稱為「-{列}-」,而在臺灣則相反,橫向稱為「-{列}-」,縱向稱為「-{行}-」。
行數是1或列數是1的矩陣又可分別稱為行向量和列向量,在有限維的情況下,向量可用其分量表示成行數或列數是1的矩陣。
===範例===
\mathbf{B} = \left[ i+2j \right]_{2 \times 3}是矩陣
::\mathbf{B} = \begin{bmatrix}
3 & 5 & 7 \\
4 & 6 & 8 \end{bmatrix}
的簡寫。要注意的是,計算機程式設計中,由於陣列的首項是第0項,故程式設計者可能會將第1行/列稱為第0行/列,從而對矩陣的寫法產生影響,比如矩陣\mathbf{B}就要改寫成\mathbf{B} = \left[ i+2j+3 \right]_{2 \times 3}。
矩陣的元素可以是數字、符號或數學表示式。一般為了支援矩陣的運算,矩陣的元素之間應當能做加減法和乘法,所以是某個環的元素。最常見的是元素屬於實數域或複數域的矩陣,簡稱為實矩陣和復矩陣。更一般的情況下,矩陣的元素可以是由一個環中的元素排成。給定一個環\mathbf{R},所有由\mathbf{R}中元素排成的m \times n矩陣的集合寫作\mathcal{M}(m,n,\mathbf{R})或\mathcal{M}_{m \times n}(\mathbf{R})。若m=n,則通常記以\mathcal{M}(m,\mathbf{R})或\mathcal{M}_m (\mathbf{R}),稱其為n維矩陣或方陣。
== 矩陣的基本運算 ==
矩陣的最基本運算包括矩陣加(減)法,數乘和轉置運算。被稱為“矩陣加法”、“數乘”和“轉置”的運算不止一種,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定義如下:
運算 定義 例子
加(減)法 m \times n矩陣\mathbf{A}和\mathbf{B}的和(差):\mathbf{A}\pm\mathbf{B}為一個m \times n矩陣,其中每個元素是\mathbf{A}和\mathbf{B}相應元素的和(差),
:(\mathbf{A}\pm\mathbf{B})_{i,j}=\mathbf{A}_{i,j}\pm\mathbf{B}_{i,j},
:其中1\leq i \leq m, 1\leq j \leq n
\begin{bmatrix}
1 & 3 & 1 \\
1 & 0 & 0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0 & 0 & 5 \\
7 & 5 & 0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1+0 & 3+0 & 1+5 \\
1+7 & 0+5 & 0+0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1 & 3 & 6 \\
8 & 5 & 0
\end{bmatrix}
數乘 標量c與矩陣\mathbf{A}的數乘:c \mathbf{A}的每個元素是\mathbf{A}的相應元素與c的乘積,
:(c \mathbf{A})_{i,j}=c\cdot\mathbf{A}_{i,j} 2 \cdot
\begin{bmatrix}
1 & 8 & -3 \\
4 & -2 & 5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2 \cdot 1 & 2\cdot 8 & 2\cdot (-3) \\
2\cdot 4 & 2\cdot (-2) & 2\cdot 5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2 & 16 & -6 \\
8 & -4 & 10
\end{bmatrix}
轉置 m \times n矩陣\mathbf{A}的轉置是一個n \times m的矩陣,記為\mathbf{A}^\mathrm{T}(有些書中也記為\mathbf{A}^\mathrm{tr}或^\mathrm{t}\mathbf{A}、\mathbf{A}'),其中的第i個-{zh-cn:行; zh-tw:列;}-向量是原矩陣\mathbf{A}的第i個-{zh-cn:列; zh-tw:行;}-向量;或者說,轉置矩陣\mathbf{A}^\mathrm{T}第i-{zh-cn:行; zh-tw:列;}-第j-{zh-cn:列; zh-tw:行;}-的元素是原矩陣\mathbf{A}第j-{zh-cn:行; zh-tw:列;}-第i-{zh-cn:列; zh-tw:行;}-的元素,
:(\mathbf{A}^\mathrm{T})_{i,j}= \mathbf{A}_{j,i}
\begin{bmatrix}
1 & 2 & 3 \\
0 & -6 & 7
\end{bmatrix}^T =
\begin{bmatrix}
1 & 0 \\
2 & -6 \\
3 & 7
\end{bmatrix}
矩陣的加法運算滿足交換律:\mathbf{A}+\mathbf{B}=\mathbf{B}+\mathbf{A}
。矩陣的轉置和數乘運算對加法滿足分配律:
:(\mathbf{A}+\mathbf{B})^\mathrm{T}=\mathbf{A}^\mathrm{T}+\mathbf{B}^\mathrm{T}
:c(\mathbf{A}+\mathbf{B})=c\mathbf{A}+c\mathbf{B}
矩陣加法和數乘兩種運算使得\mathcal{M}(m,n,\mathbb{R})成為一個m n維的實數線性空間。而轉置和數乘運算滿足類似於結合律的規律:
:c(\mathbf{A}^\mathrm{T})=c(\mathbf{A})^\mathrm{T}
矩陣也有類似行列式的初等變換,即對矩陣的某些行和某些列進行三類操作:交換兩行/列,將一行/列的每個元素都乘以一個固定的量,以及將一行/列的每個元素乘以一個固定的量之後加到另一行/列的相應元素上。這些操作在求其逆矩陣時有用。
==矩陣乘法==
兩個矩陣的乘法僅當第一個矩陣\mathbf{A}的-{zh-cn:列; zh-tw:行;}-數(column)和另一個矩陣\mathbf{B}的-{zh-cn:行; zh-tw:列;}-數(row)相等時才能定義。如\mathbf{A}是m \times n矩陣和\mathbf{B}是n \times p矩陣,它們的乘積\mathbf{AB}是一個m \times p矩陣,它的一個元素
: [\mathbf{AB}]_{i,j} = A_{i,1}B_{1,j} + A_{i,2}B_{2,j} + \cdots + A_{i,n}B_{n,j} = \sum_{r=1}^n A_{i,r}B_{r,j}
其中1\leq i\leq m,\ 1\leq j\leq p''。
例如
: \begin{bmatrix}
1 & 0 & 2 \\
-1 & 3 & 1 \\
\end{bmatrix}
\times
\begin{bmatrix}
3 & 1 \\
2 & 1 \\
1 & 0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1 \times 3 + 0 \times 2 + 2 \times 1) & (1 \times 1 + 0 \times 1 + 2 \times 0) \\
(-1 \times 3 + 3 \times 2 + 1 \times 1) & (-1 \times 1 + 3 \times 1 + 1 \times 0) \\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5 & 1 \\
4 & 2 \\
\end{bmatrix}
矩陣的乘法滿足結合律和對矩陣加法的分配律(左分配律和右分配律):
* 結合律:(\mathbf{AB})\mathbf{C}=\mathbf{A}(\mathbf{BC})
* 左分配律:(\mathbf{A}+\mathbf{B})\mathbf{C}=\mathbf{AC}+\mathbf{BC}
* 右分配律:\mathbf{C}(\mathbf{A}+\mathbf{B})=\mathbf{CA}+\mathbf{CB}
矩陣的乘法與數乘運算之間也滿足類似結合律的規律;與轉置之間則滿足倒置的分配律。
:c(\mathbf{AB})=(c\mathbf{A})\mathbf{B}=\mathbf{A}(c\mathbf{B})
:(\mathbf{AB})^\mathrm{T}=\mathbf{B}^\mathrm{T}\mathbf{A}^\mathrm{T}
矩陣乘法不滿足交換律。一般來說,矩陣\mathbf{A}及\mathbf{B}的乘積\mathbf{AB}存在,但\mathbf{BA}不一定存在,即使存在,大多數時候\mathbf{AB}\neq\mathbf{BA}。比如下面的例子:
\begin{bmatrix}
1 & 2\\
3 & 4\\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0 & 1\\
0 & 0\\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0 & 1\\
0 & 3\\
\end{bmatrix},
\qquad \quad \begin{bmatrix}
0 & 1\\
0 & 0\\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1 & 2\\
3 & 4\\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3 & 4\\
0 & 0\\
\end{bmatrix}
。
這一特性使得矩陣代數與常見的一些數域(有理數、實數、複數)以及環(多項式環、整數環)都不同。給定一個n維的方塊矩陣\mathbf{A},與\mathbf{A}交換的所有方塊矩陣構成一個環,稱為\mathbf{A}的交換子環。這些矩陣也構成\mathcal{M}(n,\mathbb{R})的一個子空間,稱為\mathbf{A}的可交換空間 。與\mathcal{M}(n,\mathbb{R})中所有矩陣交換的矩陣只有形如\lambda \mathbf{I}_n , \, \lambda \in \mathbb{R}的矩陣(稱為數乘矩陣)。其中的 \mathbf{I}_n 是單位矩陣,也就是主對角線上的元素為1,其它元素為0的矩陣。任意矩陣\mathbf{M}乘以單位矩陣都得到自身: \mathbf{M} \mathbf{I}_n = \mathbf{M} = \mathbf{I}_n \mathbf{M}。
除了最常見的矩陣乘法定義以外,也有一些較不常見的矩陣乘法,比如阿達馬乘積和克羅內克乘積。
===線性方程組===
矩陣乘法的一個基本應用是線上性方程組上。線性方程組是方程組的一種,它符合以下的形式:
: \begin{cases}a_{1,1}x_{1} + a_{1,2}x_{2} + \cdots + a_{1,n}x_{n}= b_{1} \\
a_{2,1}x_{1} + a_{2,2}x_{2} + \cdots + a_{2,n}x_{n}= b_{2} \\
\vdots \quad \quad \quad \vdots \\
a_{m,1}x_{1} + a_{m,2}x_{2} + \cdots + a_{m,n}x_{n}= b_{m} \end{cases}
其中的a_{1,1}, \, a_{1,2}以及b_{1}, \, b_{2}等等是已知的常數,而x_{1}, \, x_{2}等等則是要求的未知數。運用矩陣的方式,可以將線性方程組寫成一個向量方程:
:\mathbf{A} \mathbf{x} = \mathbf{b}
其中,\mathbf{A}是由方程組裡未知量的係數排成的m \times n矩陣,\mathbf{x}是含有n個元素的-{zh-cn:行; zh-tw:列;}-向量,\mathbf{b}是含有m個元素的-{zh-cn:行; zh-tw:列;}-向量。
:
\mathbf{A} =
\begin{bmatrix}
a_{1,1} & a_{1,2} & \cdots & a_{1,n} \\
a_{2,1} & a_{2,2} & \cdots & a_{2,n} \\
\v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
a_{m,1} & a_{m,2} & \cdots & a_{m,n}
\end{bmatrix},\quad
\mathbf{x} =
\begin{bmatrix}
x_1 \\
x_2 \\
\vdots \\
x_n
\end{bmatrix},\quad
\mathbf{b} =
\begin{bmatrix}
b_1 \\
b_2 \\
\vdots \\
b_m
\end{bmatrix}
這個寫法下,將原來的多個方程轉化成一個向量方程,在已知矩陣\mathbf{A}和向量\mathbf{b}的情況下,求未知向量\mathbf{x}。
=== 線性變換===
矩陣是線性變換的便利表達法。矩陣乘法的本質在聯絡到線性變換的時候最能體現,因為矩陣乘法和線性變換的合成有以下的聯絡:
以 \mathbb{R}^n表示所有長度為n的-{zh-cn:行; zh-tw:列;}-向量的集合。每個m \times n的矩陣\mathbf{A}都代表了一個從 \mathbb{R}^n射到 \mathbb{R}^m的線性變換。反過來,對每個線性變換f : \mathbb{R}^n \rightarrow \mathbb{R}^m,都存在唯一矩陣\mathbf{A}_f使得對所有 \mathbb{R}^n中的元素x,f(x) = A_f x。這個矩陣\mathbf{A}_f第i-{zh-cn:行; zh-tw:列;}-第j-{zh-cn:列; zh-tw:行;}-上的元素是正則基向量\mathbf{e}_j = (0, \cdots ,0, 1,0, \cdots 0)^T(第個元素是1,其餘元素是0的向量)在f對映後的向量f(\mathbf{e}_j)的第i個元素。
也就是說,從 \mathbb{R}^n射到\mathbb{R}^m的線性變換構成的向量空間\mathcal{L} \left( \mathbb{R}^n , \mathbb{R}^m \right)上存在一個到\mathcal{M}(m,n,\mathbb{R})的一一對映:f \mapsto A_f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2維實平面上的線性變換對平面向量(圖形)造成的效果,以及它們對應的2維矩陣。其中每個線性變換將藍色圖形對映成綠色圖形;平面的原點(0, 0)用黑點表示。
推移,幅度m=1.25. 水平鏡射變換 “擠壓”變換,壓縮程度r=3/2 伸縮,3/2倍 旋轉,左轉30°
\begin{bmatrix}
1 & 1.25 \\
0 & 1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frac{3}{2} & 0 \\
0 &\frac{2}{3}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frac{3}{2} & 0 \\
0 & \frac{3}{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cos(\frac{\pi}{6}) & -\sin(\frac{\pi}{6})\\ \sin(\frac{\pi}{6}) & \cos(\frac{\pi}{6})\end{bmatrix}
設有k \times m的矩陣\mathbf{B}代表線性變換g:\mathbf{R}^m\rightarrow\mathbf{R}^k,則矩陣積\mathbf{BA}代表了綫性變換的複合g\circ f,因為
:(g\circ f)(x)=g(f(x))=g(\mathbf{Ax})=\mathbf{B}(\mathbf{Ax})=(\mathbf{BA})\mathbf{x}
矩陣的秩是指矩陣中線性無關的行/列向量的最大個數,同時也是矩陣對應的線性變換的像空間的維度。秩-零化度定理說明矩陣的-{zh-cn:列; zh-tw:行;}-數量等於矩陣的秩與零空間維度之和。
==方塊矩陣==
行數與列數相同的矩陣稱為方塊矩陣,簡稱方陣。所有n維的方塊矩陣構成一個線性空間,這個空間對矩陣乘法也是封閉的,因此也是一個代數。方陣\mathbf{A}稱為可逆或非奇異的,如果存在另一個方陣\mathbf{B},使得
:\mathbf{AB}=\mathbf{I}_n
成立。這時候可以證明也有\mathbf{BA}=\mathbf{I}_n成立,可將矩陣\mathbf{B}稱為\mathbf{A}的逆矩陣。一個矩陣\mathbf{A}的逆矩陣如果存在的話,就是唯一的,通常記作\mathbf{A}^{-1}。
矩陣\mathbf{A}的元素A_{i,i}稱為其主對角線上的元素。方塊矩陣\mathbf{A}的所有主對角線元素之和稱為它的跡,寫作\mathrm{tr}(\mathbf{A})。儘管矩陣的乘法不滿足交換律,方陣相乘時交換順序會導致乘積變化,但它們的跡不會變,即\mathrm{tr}(\mathbf{AB})=\mathrm{tr}(\mathbf{BA})這個結論容易從矩陣乘法的定義獲得:
:\scriptstyle\operatorname{tr}(\mathsf{AB}) = \sum_{i=1}^m \sum_{j=1}^n A_{ij} B_{ji} = \operatorname{tr}(\mathsf{BA})。。除此以外,矩陣轉置的跡等於其自身的跡,\mathrm{tr}(\mathbf{A})=\mathrm{tr}(\mathbf{A}^\mathrm{T})。
如果一個方陣只有主對角線上的元素不是0,其它都是0,那麼稱其為對角矩陣。如果主對角線上方的元素都是0,那麼稱為下三角矩陣;反之如果主對角線下方的元素都是0,那麼稱為上三角矩陣。例如n=3的時候,這些矩陣分別寫作:
::
\begin{bmatrix}
d_{11} & 0 & 0 \\
0 & d_{22} & 0 \\
0 & 0 & d_{33} \\
\end{bmatrix}
(對角矩陣),
\begin{bmatrix}
l_{11} & 0 & 0 \\
l_{21} & l_{22} & 0 \\
l_{31} & l_{32} & l_{33} \\
\end{bmatrix}
(下三角矩陣)和
\begin{bmatrix}
u_{11} & u_{12} & u_{13} \\
0 & u_{22} & u_{23} \\
0 & 0 & u_{33} \\
\end{bmatrix}(上三角矩陣)。
===行列式===
方塊矩陣\mathbf{A}的行列式是一個將其對映到標量的函式,記作\det(\mathbf{A})或\mathbf{|A|},反映了矩陣自身的一定特性。一個方陣的行列式等於0當且僅當該方陣不可逆。係數是實數的時候,二維(三維)方陣\mathbf{A}的行列式的絕對值表示單位面積(體積)的圖形經過\mathbf{A}對應的線性變換後得到的圖形的面積(體積),而它的正負則代表了對應的線性變換是否改變空間的定向:行列式為正說明它保持空間定向,行列式為負則說明它逆轉空間定向。
2×2矩陣的行列式是
:\begin{vmatrix}a&b\\c&d\end{vmatrix} = ad-bc 。
3×3矩陣的行列式由6項組成。更高維矩陣的行列式則可以使用萊布尼茲公式寫出,或使用拉普拉斯展開由低一維的矩陣行列式遞推得出。
兩個矩陣相乘,乘積的行列式等於它們的行列式的乘積:\det (\mathbf{AB})=\det(\mathbf{A})\cdot\det(\mathbf{B})。將矩陣的一行/列乘以某個係數加到另一行/列上不改變矩陣的行列式,將矩陣的兩行/列互換則使得其行列式變號。用這兩種操作可以將矩陣變成一個上三角矩陣或下三角矩陣,而後兩種矩陣的行列式就是主對角線上元素的乘積,因此能方便地計算。運用行列式可以計算線性方程組的解(見克萊姆法則)。
===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n \times n的方塊矩陣\mathbf{A}的一個特徵值和對應特徵向量是滿足
:\mathbf{Av}=\lambda\mathbf{v}的標量\lambda以及非零向量\mathbf{v}。特徵值和特徵向量的概念對研究線性變換很有幫助。一個線性變換可以透過它對應的矩陣在向量上的作用來視覺化。一般來說,一個向量在經過對映之後可以變為任何可能的向量,而特徵向量具有更好的性質 。假設在給定的基底下,一個線性變換對應著某個矩陣\mathbf{A},如果一個向量\mathbf{x}可以寫成矩陣的幾個特徵向量的線性組合:
: \mathbf{x} = c_1 \mathbf{x}_{\lambda_1} + c_2 \mathbf{x}_{\lambda_2} + \cdots + c_k \mathbf{x}_{\lambda_k}
其中的 \mathbf{x}_{\lambda_i} 表示此向量對應的特徵值是\lambda_i,那麼向量\mathbf{x}經過線性變換後會變成:
: \mathbf{Ax} = c_1 \lambda_1 \mathbf{x}_{\lambda_1} + c_2 \lambda_2 \mathbf{x}_{\lambda_2} + \cdots + c_k \lambda_k \mathbf{x}_{\lambda_k}
可以清楚地知道變換後向量的結構。
另一個等價的特徵值定義是:標量\lambda為特徵值,如果矩陣\mathbf{A} - \lambda \mathbf{I}_n是不可逆矩陣。根據不可逆矩陣的性質,這個定義也可以用行列式方程描述:\lambda為特徵值,如果
:\det(\lambda \mathbf{I}_n - \mathbf{A}) = 0.\ 這個定義中的行列式可以展開成一個關於\lambda的n階多項式,叫做矩陣的特徵多項式,記為p_{\mathbf{A}}。特徵多項式是一個首一多項式(最高次項係數是1的多項式)。它的根就是矩陣\mathbf{A}特徵值。哈密爾頓-凱萊定理說明,如果用矩陣\mathbf{A}本身代替多項式中的不定元\lambda,那麼多項式的值是零矩陣:
p_{\mathbf{A}}(\mathbf{A}) = 0。
===對稱===
轉置等於自己的矩陣,即滿足\mathbf{A}=\mathbf{A}^\mathrm{T}的方塊矩陣\mathbf{A}叫做對稱矩陣。滿足\mathbf{A}=-\mathbf{A}^\mathrm{T}的矩陣稱為反對稱矩陣。在復係數矩陣中,則有埃爾米特矩陣的概念:滿足\mathbf{A}=\mathbf{A}^*的方塊矩陣稱為埃爾米特矩陣,其中的\mathbf{A}^*表示\mathbf{A}的共軛轉置矩陣。
根據譜定理,實對稱矩陣和復埃爾米特矩陣擁有特徵基,即由矩陣的特徵向量組成的基底。因此任何向量都能表示成矩陣特徵向量的線性組合。此外,這兩類矩陣的特徵值都是實數。
===正定性===
矩陣表示式 \begin{bmatrix}
\frac{1}{4} & 0\\
0 & -\frac{1}{4}\end{bmatrix} \begin{bmatrix}
\frac{1}{4} & 0\\
0 & \frac{1}{4}\end{bmatrix}
正定性 不定矩陣 正定矩陣
對應二次型 Q(x, y) = \frac14 (x^2 - y^2) Q(x, y) = \frac14 (x^2 + y^2)
取值影象
說明 正定矩陣對應的二次型的取值範圍永遠是正的,不定矩陣對應的二次型取值則可正可負 正定矩陣對應的二次型的取值範圍永遠是正的,不定矩陣對應的二次型取值則可正可負
n \times n的實對稱矩陣\mathbf{A}如果滿足對所有非零向量\mathbf{x}\in \mathbf{R}^n,對應的二次型
:Q(\mathbf{x})=\mathbf{x}^\mathrm{T}\mathbf{Ax}
函式值都是正數,就稱\mathbf{A}為正定矩陣。類似地還有半正定矩陣、負定矩陣、不定矩陣等概念。對稱矩陣的正定性與其特徵值密切相關。矩陣是正定的當且僅當其特徵值都是正數。
==矩陣的計算==
矩陣在許多學科領域中都有應用,在很多時候,除了需要知道矩陣的理論性質以外,還需要計算矩陣的數值。為了矩陣的計算能夠足夠精確與快捷,數值線性代數中專門有研究矩陣的數值計算方法。與其它的數值計算一樣,矩陣的數值計算注重的主要也是演算法的複雜度和數值穩定性。矩陣的數值計算可以使用直接計算,也可以用迭代演算法,例如在計算方塊矩陣的特徵值時,可以從一個非零向量x_0開始,透過特定迭代方法得到一個逼近某個特徵向量的向量序列。
測量一個演算法的複雜度是指估計此演算法需要的基本運算如數字的加法和乘法的次數,或者找出它的一個上界。例如按照定義計算的話,兩個n階方陣的乘法需要n^3次數字乘法計算,因為其乘積是一個n階方陣,有n^2個元素,計算每個元素需要n次數字乘法。如果使用施特拉森演算法的話,可以將數字乘法的次數減低到大約n^{2.8}次。此外,程式語言或環境本身對演算法的複雜度也會有影響。
某些特殊型別的矩陣攜帶的資料量比一般矩陣要少,同時帶來的資訊量比一般矩陣多。一個重要的例子是稀疏矩陣,這類矩陣中絕大部分的元素是零。有關稀疏矩陣的計算,如計算稀疏矩陣\mathbf{A}的線性方程組\mathbf{Ax}=\mathbf{b}時,可以使用一些專用於稀疏矩陣的特殊演算法(比如共軛梯度法),減低計算複雜度。
演算法的數值穩定性是指輸入值的小變化不會讓計算結果產生很大偏差。例如計算矩陣的逆時,可以用以下的演算法(其中\mathrm{adj}(\mathbf{A})表示\mathbf{A}的伴隨矩陣,\mathrm{det}(\mathbf{A})表示\mathbf{A}的行列式)
:\mathbf{A}^{-1}=\frac{\operatorname{adj}(\mathbf{A})}{\det(\mathbf{A})}
這個演算法在\mathbf{A}的行列式接近0的時候會引起很大的舍入誤差。而如果使用全選主元的高斯消去法求逆,則在複雜度降低的同時能夠避免舍入誤差,保證數值穩定性。
===矩陣分解===
矩陣研究的一大方向是將一般的矩陣用一些比較“簡單”的矩陣來表示。這種表示方式稱為矩陣的變換與分解。矩陣變換與分解的方法有很多,它們的目的都是希望化簡後的矩陣保持原矩陣的某些性質,比如行列式、秩或逆矩陣,而形式相對簡單,因而能用容易地進行討論和計算,或者能使得某些演算法更易執行。
LU分解將矩陣分解為一個下三角矩陣\mathbf{L}和一個上三角矩陣\mathbf{U}的乘積 。分解後的矩陣可以方便某些問題的解決。例如解線性方程組時,如果將係數矩陣\mathbf{A}分解成\mathbf{A}=\mathbf{LU}的形式,那麼方程的求解可以分解為求解\mathbf{Ly}=\mathbf{b}和\mathbf{Ux}=\mathbf{y}兩步,而後兩個方程可以十分簡潔地求解(詳見三角矩陣中“向前與向後替換”一節)。又例如在求矩陣的行列式時,如果直接計算一個矩陣\mathbf{A}的行列式,需要計算大約(n+1)!次加法和乘法;而如果先對矩陣做\mathbf{LU}分解,再求行列式,就只需要大約n^3次加法和乘法,大大降低了計算次數。這是因為做\mathbf{LU}分解的複雜度大約是n^3次,而後注意到\mathbf{L}和\mathbf{U}是三角矩陣,所以求它們的行列式只需要將主對角線上元素相乘即可。
高斯消去法也是一種矩陣分解方法。透過初等變換操作,可以將任何矩陣變為階梯形矩陣,而每個操作可以看做是將矩陣乘上一個特定的初等矩陣。奇異值分解則是另一種分解方法,將一個矩陣表示成3個矩陣的乘積:\mathbf{A}=\mathbf{UDV}。其中\mathbf{U}和\mathbf{V}是酉矩陣,\mathbf{D}是對角矩陣。
特徵分解是將一個矩陣\mathbf{A}寫成\mathbf{PDP}^{-1}的形式,其中\mathbf{P}是一個可逆矩陣,\mathbf{D}是對角矩陣。如果\mathbf{A}的特徵分解存在,就稱它是可對角化的矩陣。不能對角化的矩陣,也有類似的分解方式。任意的矩陣\mathbf{A}都可以寫成\mathbf{PJP}^{-1}的形式,其中的矩陣\mathbf{J}是若爾當標準型。若爾當標準型是矩陣的一種,它與對角矩陣類似,只不過主對角線上的元素不是數值,而是若爾當塊:主對角線上為同一元素\lambda_i,主對角線右上一行的次對角線上都是1,其它元素都是0的矩陣(見右圖)。特徵分解可以方便計算矩陣的冪次和多項式,如要計算\mathbf{A}^n:
:\mathbf{A}^n=(\mathbf{PDP}^{-1})^n=\mathbf{PDP}^{-1}\mathbf{PDP}^{-1}\ldots\mathbf{PDP}^{-1}=\mathbf{PD}^n\mathbf{P}^{-1}
而其中對角矩陣的冪次\mathbf{D}^n要比\mathbf{A}^n容易計算得多。同理還可計算矩陣指數:e^\mathbf{A}(線上性微分方程中有應用)、矩陣對數和矩陣的平方根。為了提高演算法的數值穩定性,還有舒爾分解等矩陣分解方法。
==矩陣的推廣==
矩陣的元素除了可以是實數和複數以外,也可以任意環或域中元素。線上性代數中,矩陣的性質可以經由有限維的線性空間中的線性變換定義。更廣泛的,無限維空間中的線性運算元,則可以定義更廣泛的無窮維矩陣。矩陣的另一種推廣是張量。標量可以看成零維方式排列的資料(只有一個“點”),向量可以看成是一維方式排列的資料(若干個“點”排成的“線段”),矩陣可以看成是二維方式排列的資料(若干個“線段”排成的“矩形”),而張量的概念則包括了這幾種排列方式。在張量的概念中,標量是零維張量,向量是一維張量,矩陣是二維張量,而更高維方式排列的資料方式就是高維張量。
===一般域和環上的矩陣===
矩陣的元素除了可以是實數和複數以外,還可以是任何能夠使得矩陣的運算律成立的元素。首先,矩陣的元素可以是任意一個域(即能夠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的集合)中元素。例如編碼理論中會出現係數為有限域中元素的矩陣,以及有理數係數的矩陣。如果矩陣的係數所在域\mathbf{K}不是代數閉域,那麼在求矩陣的特徵值時,由於特徵值是相應的特徵多項式的根,可能不在係數域\mathbf{K}中,而是在係數域的某個擴域L中。反過來,如果考慮擴域\mathbf{L/K},以及\mathbf{L}中的一個元素\alpha,以及\mathbf{L}中線性變換m_{\alpha} : \, x \mapsto \alpha x,那麼由於m_{\alpha}也是一個\mathbf{K}-線性變換,它可以表示成一個n \times n的\mathbf{K}係數矩陣X_{\alpha},其中的n是擴域\mathbf{L/K}的階數。\alpha是這個矩陣的特徵值,這個矩陣的特徵多項式 p_{X_{\alpha} }是\alpha在\mathbf{K}中的最小多項式 \operatorname{min}_{\mathbf{K}} (\alpha) 的冪次:
: p_{X_{\alpha} } = \left( \operatorname{min}_{\mathbf{K}} (\alpha) \right)^r \,。其中的r是擴域\mathbf{L/K} (\alpha)的階數。
更一般的情況是矩陣的元素屬於某個環\mathbf{R}。環是比域更廣泛的概念,只要求其中元素能夠進行加減法和乘法運算(不一定能定義除法)。給定一個環\mathbf{R},\mathcal{M}(m,n,\mathbf{R})中的矩陣之間可以相互加減以及相乘,所以\mathcal{M}(m,n,\mathbf{R})關於矩陣的加法和乘法也構成一個環,稱為矩陣環。n維方陣的環\mathcal{M}(n,\mathbf{R})與左\mathbf{R}-模\mathbf{R}^n的自同態環同構。
若\mathbf{R}是交換環,則\mathcal{M}(m,\mathbf{R})是一個帶單位元的\mathbf{R}-代數,滿足結合律,但不滿足交換律。其中的矩陣仍然可以用萊布尼茲公式定義行列式。一個矩陣可逆當且僅當其行列式為環\mathbf{R}中的可逆元(域上的矩陣可逆只需行列式不等於0)。
===矩陣與線性變換===
前面已經提到,所有\mathbf{R}^n\rightarrow \mathbf{R}^m的線性變換都對應著一個\mathcal{M}(m,n,\mathbf{R})中的矩陣。更一般地,給定了基底後,任意兩個有限維線性空間之間的線性對映f:\mathbf{V}\rightarrow\mathbf{W}也對應著一個矩陣\mathbf{A}_f=(a_{ij})。設空間\mathbf{V}和\mathbf{W}的基底分別是\mathbf{v}_1,\ldots,\mathbf{v}_n和\mathbf{w}_1,\ldots,\mathbf{w}_m,那麼
:對任意 j=1,\ldots,n ,f(\mathbf{v}_j) = \sum_{i=1}^m a_{i,j} \mathbf{w}_i
矩陣\mathbf{A}_f實際上“記錄”了\mathbf{V}中每個基底向量經過變換後得到的\mathbf{W}中的像在基底(\mathbf{w}_1,\ldots,\mathbf{w}_m)下的形式。要注意矩陣的內容取決於基底的選擇。可以說,矩陣是線性變換f在特定“角度”(基底)下的“素描”。不同的“角度”下,描述f的矩陣是不同的,但這些矩陣都是相似矩陣。與矩陣有關的基本概念都可以用線性變換的層面來解釋,比如一個矩陣的轉置可以用f的對偶變換f^*:\mathbf{W}^*\rightarrow\mathbf{V}^*來表示。
當矩陣的元素是帶單位元的環\mathbf{R}中的元素時,m \times n的\mathbf{R}-矩陣對應的則是\mathbf{R}-自由模\mathbf{R}^m和\mathbf{R}^n之間的\mathbf{R}-線性變換。n=m的時候,這些\mathbf{R}-線性變換可以相互複合,因此n維的\mathbf{R}-矩陣環能夠與\mathbf{R}-自同態環\mathbf{R}^n同構。
===矩陣群===
群是比環更寬泛的代數結構,只需要集合配備一個滿足結合律的二元運算,即將兩個群內元素對映到群內一元素的運算。矩陣群是指矩陣關於矩陣乘法組成的群。顯然,只有方塊矩陣才能構成乘法群。所有n維的可逆方陣構成一個群,稱為n階一般線性群。由於群內每個元素都必須是可逆的,任意的矩陣群都必然是一般線性群的子群。
能夠在矩陣乘法和求逆矩陣運算下保持的性質都可以用來刻畫一定的矩陣群。例如所有行列式為1的矩陣可以構成一個群,稱為n階特殊線性群。所有n維的正交矩陣,即滿足:
:\mathbf{M}^\mathrm{T}\mathbf{M}=\mathbf{I}
的矩陣\mathbf{M}也構成一個群,稱為n階正交群。正交矩陣得名於它在\mathbf{R}^n中對應的線性變換具有保角性,也就是說對基本的點積,滿足
:(\mathbf{Mv})\cdot(\mathbf{Mw})=\mathbf{v}\cdot\mathbf{w}
每個有限群都同構於一個矩陣群。實際上,每個有限群都同構於某個置換群的子群,而每個置換群都同構於一個矩陣群(見置換群的正則群表示)鑑於矩陣群的性質可以透過與矩陣相關的更多手段更好地理解,常常透過研究矩陣群來研究一個有限群。相關的理論稱為群表示論。
===無限維矩陣===
無窮維矩陣可以指行數或列數無窮大,或兩者都是無窮大的矩陣。儘管這樣的矩陣無法完整寫出,但只要知道每行每列的元素的值,仍然可以對它進行矩陣操作和運算。這裡矩陣的行數和列數甚至不一定需要是可數集。需要注意的是,無窮維矩陣的乘法涉及到無窮級數求和,因此只有在相關的無窮級數收斂的時候,才能定義矩陣的乘積。無限維矩陣也可以是方塊矩陣,定義為行標記集合與列標記集合相同的矩陣(如\mathbb{N} \times \mathbb{N})。
無限矩陣無法定義通常意義上的行列式,因此可逆矩陣不一定是方塊矩陣,同理,酉矩陣也不一定要是方塊矩陣。
===空矩陣===
空矩陣是指行數或列數為零的矩陣。空矩陣的定義可以完善一些關於零維空間的約定。包括約定一個矩陣與空矩陣相乘得到的也是空矩陣,兩個n \times 0和0 \times p的空矩陣相乘是一個n \times p的零矩陣(所有元素都是零的矩陣)。0×0的空矩陣的行列式約定為1,所以它也可以有逆矩陣,約定為它自己。
=== 分塊矩陣 ===
分塊矩陣是指一個大矩陣分割成“矩陣的矩陣”。舉例,以下的矩陣
:P = \begin{bmatrix}
1 & 2 & 3 & 2\\
1 & 2 & 7 & 5\\
4 & 9 & 2 & 6\\
6 & 1 & 5 & 8\end{bmatrix}
可分割成4個2×2的矩陣
:P_{11} = \begin{bmatrix}
1 & 2 \\
1 & 2 \end{bmatrix} , P_{12} = \begin{bmatrix}
3 & 2\\
7 & 5\end{bmatrix} , P_{21} = \begin{bmatrix}
4 & 9 \\
6 & 1 \end{bmatrix} , P_{22} = \begin{bmatrix}
2 & 6\\
5 & 8\end{bmatrix}
:P = \begin{bmatrix}
P_{11} & P_{12}\\
P_{21} & P_{22}\end{bmatrix}。將矩陣分塊可以使得矩陣結構清晰,在某些時候可以方便運算、證明。兩個大小相同、分塊方式也相同的矩陣可以相加。行和列的塊數符合矩陣乘法要求時,分塊矩陣也可以相乘。將矩陣分塊相乘的結果與直接相乘是一樣的。用分塊矩陣求逆,可以將高階矩陣的求逆轉化為多次低階矩陣的求逆。
==應用==
矩陣在許多領域都應用廣泛。有些時候用到矩陣是因為其表達方式緊湊,例如在博弈論和經濟學中,會用收益矩陣來表示兩個博弈物件在各種決策方式下的收益。文字挖掘和索引典彙編的時候,比如在TF-IDF方法中,也會用到檔案項矩陣來追蹤特定詞彙在多個檔案中的出現頻率。
複數可以用實係數的2×2矩陣表示:
:a + ib \leftrightarrow \begin{bmatrix}
a & -b \\
b & a \end{bmatrix},
這種表示法與複數的加減法、乘法都相相容。比如,2×2的旋轉矩陣可以用來表示模長為1的複數,一個向量乘以此旋轉矩陣可以視作一個複數乘以該模長為1的複數。對四元數也有類似的矩陣表達。
早期的密碼技術如希爾密碼也用到矩陣。然而,矩陣的線性性質使這類密碼相對容易破解。計算機影象處理也會用到矩陣來表示處理物件,並且用放射旋轉矩陣來計算物件的變換,實現三維物件在特定二維螢幕上的投影。多項式環上的矩陣在控制論中有重要作用。
化學中也有矩陣的應用,特別在使用量子理論討論分子鍵和光譜的時候。具體例子有解羅特漢方程時用重疊矩陣和福柯矩陣來得到哈特里-福克方法中的分子軌道。
===圖論===
圖論中可以用矩陣描述一個有限圖。這個矩陣叫做相關矩陣的鄰接矩陣,記錄了圖的每兩個頂點之間是否有邊連線。對簡單圖來說,鄰接矩陣的元素只取兩個值:0和1,第i-{zh-cn:行; zh-tw:列;}-第j-{zh-cn:列; zh-tw:行;}-上取值為0,表示沒有從第i個頂點連到第j個頂點的邊,取值為1則說明有。如果是一般情況的話,第i-{zh-cn:行; zh-tw:列;}-第j -{zh-cn:列; zh-tw:行;}-上的取值是從第i個頂點連到第j個頂點的邊的數目。距離矩陣則是表示圖中各頂點之間距離的矩陣。在研究網際網路等複雜網路的時候,鄰接矩陣常常會是稀疏矩陣。因此網路理論中有專門研究稀疏矩陣的方面。
===數學分析===
在多元函式微積分學中,對二階偏導數存在的函式f:\mathbf{R}^n\rightarrow\mathbf{R},可以定義其海森矩陣:
:H(f)(x) = \left[ \frac {\partial^2 f}{\partial x_i \, \partial x_j}(x) \right ]。
嚴格來說,僅當函式在某一點上的二階偏導數存在,才能定義這一點上的海森矩陣。海森矩陣給出了函式在這一點的變化率方面的資訊。當給定的點\mathbf{x}=(x_1,\ldots,x_n)是函式平穩點(即函式f在這一點上的一階偏導數\frac{\partial f }{ \partial x_i}都是0)時,就需要利用海森矩陣來檢視函式在這一點周圍的增長特性。多元函式在點\mathbf{x}的泰勒展開是:
:f(x+h) = f(x) + \nabla f (x) \cdot h + \frac12 h^T H(f)(x) h + \circ \left( \| x \|^3\right)
如果函式在點x的一階偏導數都是0,那麼 \nabla f = 0,所以函式在x附近的變化率取決於海森矩陣H(f)(x)的性質。如果H(f)(x)是正定矩陣,那麼函式在點x取得區域性最小值,如果是負定矩陣,則函式在x取得區域性最大值。在這類情況下,關於函式f的條件最最佳化問題可以轉變為關於海森矩陣的二次規劃問題。
矩陣在多元函式微積分中的另一個應用是雅可比矩陣。函式f:\mathbf{R}^n\rightarrow\mathbf{R}^m在某一點x上的一階偏導數存在時,可以定義它在這點上的雅可比矩陣:
:J_f(x) = \left [\frac {\partial f_i}{\partial x_j}(x) \right ]_{1 \leq i \leq m, 1 \leq j \leq n}。如果n>m,而J_f(x)又是滿秩矩陣(秩等於m)的話,根據反函式定理,可以找到函式f在x附近的一個區域性的反函式 。
偏微分方程理論中,二階擬線性偏微分方程可以根據最高次偏導項係數構成的矩陣的正定性分類。假設有一個二階擬線性偏微分方程:
:(\mathbf{E}) \qquad \qquad \sum_{1\leqslant i, j \leqslant n} a_{ij} \frac {\partial^2 f}{\partial x_i \, \partial x_j} + \sum_{i=1}^n b_i \frac {\partial f}{\partial x_i} + cf = g \qquad 並假設 a_{ij} =a_{ji}
記矩陣 \mathbf{A}=\left[ a_{ij} \right]_{1 \leqslant i , j \leqslant n} 。如果矩陣\mathbf{A}是正定或負定矩陣,那麼就稱方程(\mathbf{E})為橢圓形偏微分方程;如果\mathbf{A}不可逆,就稱(\mathbf{E})為拋物形偏微分方程,如果\mathbf{A}可逆而且恰有n-1個特徵值同號,就稱(\mathbf{E})為雙曲型偏微分方程。其它情況下也稱(\mathbf{E})為超雙曲形偏微分方程。不同型別的方程解的形式也不一樣。
用數值方法解偏微分方程時更需要用到矩陣。一個重要的方法是有限元方法,在求解各種物理中遇到的偏微分方程時廣泛使用。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系列“簡單”函式的線性組合來“逼近”偏微分方程的精確解。這些“簡單”函式通常是指將求解區域分割成一定數量的“小塊”後,僅在某一“小塊”上非零的分段線性函式。選定了網格和“簡單”函式後,可以求解關於剛度矩陣的方程得到近似解。有限元理論中證明了在滿足一定的條件下,近似解將隨著網格趨於精細而弱收斂到精確解 。
===機率論與統計===
機率論中常用到隨機矩陣,即-{zh-cn:行; zh-tw:列;}-向量是機率向量(即所有的元素都在0和1之間,並且加起來等於1的向量)的矩陣。隨機矩陣可用來定義有限機率空間中的馬爾可夫鏈。設隨機變數X_n是某個馬爾可夫鏈在t=n時刻的狀態,所有可能的狀態S =\left\{s_1, s_2, \cdots , s_m\right\}稱為狀態空間,那麼隨機矩陣M_{n}^{n+1}則記錄了假設已知X_n的可能情況下X_{n+1}做各種取值的可能性。M_{n}^{n+1}的第i-{zh-cn:行; zh-tw:列;}-第j-{zh-cn:列; zh-tw:行;}-上的元素表示當X_n = s_j的時候,X_{n+1} = s_i的可能性。M_{n}^{n+1}的第j-{zh-cn:行; zh-tw:列;}-記錄了從X_n = s_j轉移到X_{n+1} 各種狀態的可能性。所以M_{n}^{n+1}叫做t=n時刻的轉移矩陣。如果馬爾可夫鏈的轉移矩陣不隨時刻變化,則稱為齊次馬爾可夫鏈。這時馬爾可夫鏈的吸引態可以透過計算轉移矩陣的特徵向量得到。
統計學中也會用到各種不同的矩陣。描述統計學中常常需要用矩陣的形式來描述資料樣本,顯得更為緊湊。幾個隨機變數的協方差矩陣表示它們之間的協方差關係,在某種程度上表示了它們相互間的關聯程度(但不絕對)。
統計學中用到矩陣的另一個地方是線性迴歸中的最小二乘法分析。當觀測到隨機樣本 (Y_i, X_{i1}, \ldots, X_{ip}), \, i = 1, \ldots, n 時,線性迴歸法的目標是希望找到以下的線性關係:
: Y_i = \beta_0 + \beta_1 X_{i1} + \beta_2 X_{i2} + \ldots + \beta_p X_{ip} + \varepsilon_i, \qquad i = 1, \ldots, n
即將變數\mathbf{Y}表示成\mathbf{X}的分量的線性組合與一個已知的隨機誤差的和。這個表示可以寫成矩陣的形式,並利用矩陣的奇異值分解來分析。
另一種隨機矩陣()是指每個元素都是隨機變數的矩陣,這些隨機變數可以都遵循同一個分佈,或各自遵循不同的分佈。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全部元素都是相互獨立的標準正態分佈隨機變數的隨機矩陣。這種隨機矩陣在數論和物理中也有應用。
===物理學上的對稱性及線性變換===
線性變換及其所對應的對稱,在現代物理學中有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量子場論中,基本粒子是由狹義相對論的洛倫茲群所表示,具體來說,即它們在旋量群下的表現。內含泡利矩陣及更通用的狄拉克矩陣的具體表示,在費米子的物理描述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而費米子的表現可以用旋量來表述
。描述最輕的三種夸克時,需要用到一種內含特殊酉群SU(3)的群論表示;物理學家在計算時會用一種更簡便的矩陣表示,叫蓋爾曼矩陣,這種矩陣也被用作SU(3)規範群,而強核力的現代描述──量子色動力學的基礎正是SU(3)。還有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陣(CKM矩陣):在弱相互作用中重要的基本夸克態,與指定粒子間不同質量的夸克態不一樣,但兩者卻是成線性關係,而CKM矩陣所表達的就是這一點
見。
===量子態的線性組合===
1925年海森堡提出第一個量子力學模型時,使用了無限維矩陣來表示理論中作用在量子態上的運算元。這種做法在矩陣力學中也能見到。例如密度矩陣就是用來刻畫量子系統中“純”量子態的線性組合表示的“混合”量子態。
另一種矩陣是用來描述構成實驗粒子物理基石的散射實驗的重要工具。當粒子在加速器中發生碰撞,原本沒有相互作用的粒子在高速運動中進入其它粒子的作用區,動量改變,形成一系列新的粒子。這種碰撞可以解釋為結果粒子狀態和入射粒子狀態線性組合的標量積。其中的線性組合可以表達為一個矩陣,稱為S矩陣,其中記錄了所有可能的粒子間相互作用。
=== 簡正模式 ===
矩陣在物理學中的另一類泛應用是描述線性耦合調和系統。這類系統的運動方程可以用矩陣的形式來表示,即用一個質量矩陣乘以一個廣義速度來給出運動項,用力矩陣乘以位移向量來刻畫相互作用。求系統的解的最優方法是將矩陣的特徵向量求出(透過對角化等方式),稱為系統的簡正模式。這種求解方式在研究分子內部動力學模式時十分重要:系統內部由化學鍵結合的原子的振動可以表示成簡正振動模式的疊加。描述力學振動或電路振盪時,也需要使用簡正模式求解。
===幾何光學===
在幾何光學裡,可以找到很多需要用到矩陣的地方。幾何光學是一種忽略了光波波動性的近似理論,這理論的模型將光線視為幾何射線。採用近軸近似,假若光線與光軸之間的夾角很小,則透鏡或反射元件對於光線的作用,可以表達為2×2矩陣與向量的乘積。這向量的兩個分量是光線的幾何性質(光線的斜率、光線跟光軸之間在的垂直距離)。這矩陣稱為光線傳輸矩陣,內中元素編碼了光學元件的性質。對於折射,這矩陣又細分為兩種:「折射矩陣」與「平移矩陣」。折射矩陣描述光線遇到透鏡的折射行為。平移矩陣描述光線從一個主平面傳播到另一個主平面的平移行為。
由一系列透鏡或反射元件組成的光學系統,可以很簡單地以對應的矩陣組合來描述其光線傳播路徑。
===電子學===
在電子學裡,傳統的或節點分析會獲得一個線性方程組,這可以以矩陣來表示與計算。
很多種電子元件的電路行為可以用矩陣來描述。設定A為輸入向量,其兩個分量為輸入電壓v_1與輸入電流i_1。設定B為輸出向量,其兩個分量為輸出電壓v_2與輸出電流i_2。這電子元件的電路行為可以描述為B=H\cdot A;其中,H是2×2矩陣,內有一個阻抗元素h_{12}、一個導納元素h_{21}、兩個無量綱元素h_{11}與h_{22}。這樣,電路的計算可以約化為矩陣計算。
== 參見 ==
* 矩陣論專有名詞表:有關矩陣論所用到的名詞的定義
* 方塊矩陣
* 矩陣範數
* 雅可比矩陣
== 註釋與參考 ==
===腳註===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百科全書
*
; 歷史
* MacTutor: Matrices and determinants
* Matrices and Linear Algebra on the Earliest Uses Pages
* Earliest Uses of Symbols for Matrices and Vectors
; 線上書籍
*
*
*
; 線上矩陣計算器
*
*
*
*
* , a freeware package for matrix algebra and statistics
*
*Operation with matrices in R (determinant, track, inverse, adjoint, transpose)
J
J |
公元 | 公曆紀元(,縮寫為),又稱作公元、西曆紀元、西元,是當今國際社會最為廣泛使用紀年標準,源於西方國家使用的基督紀年,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年為紀年的開始。第1年被稱作公元元年。
==歷史==
公元紀年起源於基督教的影響。公元525年,基督教神學家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建議將耶穌生年定為紀元元年,以取代當時羅馬教廷所採用的「戴克裡先紀年」(以迫害基督徒著稱的羅馬皇帝戴克裡先登基之年,即公元284年,為元年,又稱「殉道者紀年」)。伊希格斯並推算耶穌是生於古羅馬建國後754年,但後來的歷史學家發現他的計算有誤,因耶穌出生時大希律王仍在位,但大希律王於公元前4年已駕崩。故此推定並非出生於公元1年,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約公元前7年至前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靠。
== 英語用法 ==
在英語裡,傳統上「紀元前」是用「BC」來代表,「紀元後」是用「AD」代表;「BC」是「Before Christ」(基督前)的首字母縮寫,基督徒常譯為「主前」;而「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在主之年)的縮寫,基督徒常譯為「主後」。現代由於西曆紀元的通用和標準化,為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以及文化、意識形態上的爭議,也為了分清基督正確出生年份的訛誤(耶穌並非出生於公元1年),英語中越來越常用「BCE」和「CE」來分別代表「紀元前」和「紀元後」;「CE」是「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公元」,而「BCE」是「Before the 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公元前」,但許多人基於各種因素仍然使用「BC」Irvin, Dale T.; Sunquist, Scott (2001). History of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p. xi. ISBN 0-567-08866-9. Retrieved 2011-05-18.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scholarship upo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turn led to this system of dating becoming the most widely used one across the globe today. Many scholars in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in the West in recent years have sought to lessen the explicitly Christian meaning of this system without abandoning the usefulness of a single, common, global form of dating. For this reason the terms common era and before the common era, abbreviated as CE and BCE, have grown in popularity as designations. The terms are meant, in deference to non-Christians, to soften the explicit theological claims made by the older Latin terminolog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continuity with earlier generations of mostly western Christian historical research.,「AD」則略去不寫。而「CE」也被一些人認為是「Christian Era」(基督紀年)的縮寫。
== 採用 ==
聯合國採用公元(BCE 和 CE)而非基督紀元(BC 和 AD)。本身信仰基督新教的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也支援使用公元做為紀年,他也指基督教人士可以將 CE 理解為「Christian Era」。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決定採用國際通用的公元曆法做為國曆,但紀元部分沿用中國獨自的紀年傳統,稱民國紀年。
清朝時,多用西曆稱呼公曆,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對外條約中普遍使用「公曆」一詞。現今臺灣官方及民間仍普遍沿用「西曆」或「西元」作為習慣翻譯。在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使用民國紀年,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制度;中國大陸改稱「公元」,以昭明其是「國際共同」,避免「西方獨用」之義。
== 參見 ==
* 0年
* 閏年、置閏
* 農曆、生肖
* 天干、地支、干支
* 節氣、年號、中國歷史年表
* 公曆、紀元、紀年
* 陽曆、陰曆、陰陽曆、曆法
* 全新世紀年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Category:紀元
Category:年代學
Category:語言爭議
Category:世俗主義 |
年代 | 年代,也稱為十年紀(,來源於古希臘語δεκάς,意為十個的),中國古代亦稱「秩」,1個年代一般為連續的10年,通常適用於用公元紀年。由於公元紀年中缺少0年,因此,有且僅有的兩個只有9年的年代為前0年代和0年代。
年代的劃分為依照公元紀年,如果某一年能被10整除,那麼當年及此後9年(若公元前則為之前9年)共10年稱為1個年代,即XXX0年到XXX9年為一個年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951頁。
==表達法==
===0至9法===
最廣泛使用的年代命名方法是根據年份的共同十位數字分組,從以0結尾的年份到以9結尾的年分為一組。例如,從1960年到1969年的時期是1960年代,而時期從1970年到1979年是1970年代。有時會只提到十位數部分( 六十年代、60s或sixties,以及七十年代、70s或seventies),一般這種提法均指20世紀的年代。但是,這種對十年進行分組的方法不能應用於西元前後的兩個年代,按照這種定義,0年代和前0年代均只有9年,10年離前10年只差18年而非20年。
以這種方式將十年稱為年代的方法實際上直到19世紀後期才變得普遍。"Now We're Past the, Uh, First Decade, What Do We Call the Next One". Learning English. 20 January 2010.
===1至0法===
一種更罕見的方法是將公元曆紀元開始的年份分組,以產生從以1結尾的年份到以0結尾的年份的連續年代,其中1-10年被描述為“第一個年代”,11-20年為“第二個年代”,以此類推,保證了每個年代均為10年。
1-0法還是支援2001年為千禧年的群體所使用的方法,這種分組法將2000年視為20世紀的最後一年,並且2000年雖然屬於2000年代但不屬於21世紀。
===民調===
YouGov於2019年12月2日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向美國13,582名成年人提問,“您認為下一個十年何時開始和結束?” 結果顯示,64%的人回答“下一個十年”將從2020年1月1日開始,到2029年12月31日結束(0至9法);17%回答“下一個十年”將從2021年1月1日開始,到2030年12月31日結束(1至0法);19% 的人回答說他們不知道。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debate around when a decade begins and ends. When do you think the next decade will begin and end?". YouGov. Retrieved 21 December 2019.
==問題點==
漢語中XXX0年代指XXX0年-XXX9年的連續10年,如1760年代指1760年至1769年這連續10年,這種表達方式與英語1760s類似。XX世紀X0年代:指XX世紀X0-X9的連續10年,如18世紀60年代,等同於1760年代,即1760年至1769年這連續10年。中國大陸《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規定要用這種表達方式。但是這種表達方式有缺陷:XX00年代和XX10年代無法用該方式表達,必須說成“XX世紀第一個十年/XX世紀頭十年”、“XX世紀第二個十年”。也可以用“XX世紀初”表達“XX世紀第一個十年”,如:18世紀初,指1700年至1709年這段時間的連續10年。此外,該方式的缺陷還有年代的起止年份與世紀的起止年份有矛盾,以及年代的名稱與它是一個世紀的第幾個10年不一致。雖然中國大陸有如上規定,但在中國大陸,這兩種表達方式實際上無論是民間還是學術界都有使用,甚至還一度引起爭議金易生,推廣“1950年代”表時法,咬文嚼字1999年12期陳浩元,“1990年代”表示20世紀90年代錯了嗎? 《編輯學報》2019年02期。目前日常所說“50年代”、“60年代”……一般都指20世紀的50年代、60年代……,這是因為20世紀剛過,而21世紀50年代……還沒到來,所以目前習慣上用這種簡稱。
此外,公元紀年中,1至0法分組的年代由於與世紀存在錯位,並不能完全歸入某個世紀,例如2000年代並不完全屬於21世紀,因為1至0法將2000年歸入20世紀。
然而0至9法分組則不存在任何歸類錯位問題,除了特殊的±1世紀和±0年代以外,每個世紀均有10個年代,每個年代均有10個年份。
== 參考文獻 ==
N
N |
基督紀年 | 基督紀年(,縮寫為 C.E),又稱為主曆,是源自於基督教的紀年方法,以耶穌誕生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曆與格里曆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紀年,稱為主的年份(,縮寫為A.D.;又譯為主後),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的紀年稱為主前(,縮寫為B.C.)。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加上耶穌生於公元1年實乃計算錯誤,多半改採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B.C.E.)的說法。該紀年方法是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於525年發明,但是直到800年左右才開始廣泛使用。
==概論==
是中世紀拉丁語,意思是「主的年份」,基督徒用以來標誌耶穌誕生的年份(主後XXXX年)。
=== 其他語言縮寫 ===
西班牙語:紀元後,d.C/D.C.,「Despues de Cristo」(基督後);紀元前,a.C/A.C,「Antes de Cristo」(基督前)。
法語:紀元後,ap.J-C,「Après Jésus-Christ」(基督後);紀元前,av.J-C,「Avant Jésus-Christ」(基督前)。
德語:紀元後,n. Chr.,「nach Christus」(基督後);紀元前,v. Chr.,「vor Christus」(基督前)。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公曆
* 公元紀年
Category:紀元
Category:年代學
Category:基督教術語
Category:6世紀基督教 |
中文譯名 | 中文譯名,是指將某個外文名詞(如人名、地名、專業術語)翻譯成對應中文的名稱。由於中文的文字使用漢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對於使用拼音文字進行拼寫的人名、地名來說,需要將有關的拼音文字的發音漢字化,才能變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採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寫)。例外的是漢字文化圈的日語、韓語及越南語,其譯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漢字(或改寫)。將拼音文字的發音漢字化,中國一般採用現代標準漢語,香港、澳門等地則採用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及澳門政府粵語拼音,而南洋華人採用閩南語。
對於一些特殊領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標準。另外,有外國官方機構為方便世界華文傳媒採訪,亦會為當地官員編寫一份官方譯名列表。
== 譯音歷史 ==
為瞭解決譯名混亂,於中華民國時已有人編製譯音表,作為譯名標準,例如何崧齡等人編纂,民國十三年(1924年)初版的《標準漢譯外國人名地名錶》。何崧齡在序文中說道:「外國人名地名,向無一定譯法,淆亂之弊,與日俱深,學者苦之。本書目的,在補救斯弊;換言之,即謀譯名之統一,使學者稍節時力而已。……吾人先議定《西文譯音凡例》,次照《凡例》,編製《西文譯音總表》。——即西文每一音素,均擇一發音相當之漢字,作為標準譯字;無相當譯字者,用『借譯』;發音近似者,用『準譯』。——以此《總表》為標準,製造新譯名。」
== 漢化譯名 ==
漢化譯名,即漢字文化圈以外的人名譯成類似漢式姓名。先取外文姓氏的最顯著發音,再後接名字部分的顯著發音,組成傳統中式人名。
== 譯名標準差異 ==
=== 中國大陸 ===
中國大陸組織專家學者,為世界50多種語言制定漢字譯音表。
*外國地名、人名、企業機構名等,均可在提供的歷史資料庫中所包含的文獻資料資料庫的“國際譯名”欄目中查詢。
*對於外國地名,可以參照2017年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編《世界地名譯名詞典》和1998年中國地名委員會編《外國地名譯名手冊》。並可參照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編輯出版的《世界地名錄》和知識出版社1988年編輯出版的《世界地名譯名手冊》。無現成譯名可循的地名,根據地名委員會的《外國地名漢字譯寫通則》及國家標準GB/T 17693《外語地名漢字譯寫導則》音譯。
*外國民族名、語言名可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和商務印書館的《世界民族譯名手冊》。
*外國人名,優先參照新華社譯名室編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各卷所附的“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其次可參照新華社編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針對各個語種的姓名譯名手冊,如《英語姓名譯名手冊》、《法語姓名譯名手冊》、《德語姓名譯名手冊》、《西班牙語姓名譯名手冊》、《葡萄牙語姓名譯名手冊》、《羅馬尼亞語姓名譯名手冊》、《義大利語姓名譯名手冊》等。以上均未收錄的人名,可根據新華社編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譯音表》中相應語言的譯音表音譯。
*月球與行星地名參照月球與行星資料釋出系統。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負責科學技術名詞的翻譯和規範。可透過其主辦的“術語線上”網站進行規範術語的查詢。
=== 臺灣 ===
臺灣對外國地名的翻譯參照國家教育研究院(前國立編譯館)出版的《外國地名譯名》(最新版為2014年第四版)。臺灣對於外國人名的譯法並無統一標準。雖然官方通訊社中央通訊社編有《標準譯名錄》,但並無規範統一使用。一些臺灣媒體會採用中央通訊社的譯法,但也有媒體自行另起譯名。
=== 香港 ===
香港關於英國政治人物為了顯得親民,會由相關部門將譯名譯成中式名字,如「彭定康」、「麥理浩」、「葛量洪」、「司徒拔」等。
香港足球評述界其實意識到用英語拼讀非英語名字譯名,這種做法並不妥當。2013年,香港足球評述員協會舉辦「你知道我在講『佢』嗎?」球員譯名研討會,與會者基本上贊成「以人名原語言發音為準」的原則,但是認為實行這項原則非常困難。
=== 新加坡 ===
1968年,新加坡文化部開始成立華文譯名統一委員會等機構,負責規範街名、政府部門、職銜名稱等本地專有名詞的華文翻譯,但直至1980年代末期,華文媒體仍然缺乏協調,選用的譯名也不一致。有見及此,新加坡政府、新加坡報業控股和新加坡廣播局等機構的代表於1990年成立新加坡華文媒介統一譯名委員會(Translation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負責華文媒介譯名的標準化。該委員會的主要工作包括逐步統一既有的華文譯名,審定新人物、事物的華文譯名,編制譯名錶、術語表,協助政府部門(含法院)審定譯名手冊,收集著名人物、公司、機構和建築物的華文譯名,再轉發給參與機構,以及在《聯合早報》網推出統一譯名網站,供公眾查閱。2014年,通訊及新聞部成立全國翻譯委員會,取代華文媒介統一譯名委員會,並接管其原有職能。
對於外國人名、地名(馬來西亞、印尼除外),新加坡媒體一般採用新華社的譯名。對於存在地區詞差異的詞語,新加坡媒體可採用東南亞國家的特有或常用譯名。新加坡特有的華語用詞(含當地英語名詞、馬來語名詞的華文翻譯)可參照推廣華語理事會於2019年建立的電子版新加坡華語資料庫。政府、商業、議會和法律術語的華文翻譯可參照新加坡政府的政府詞彙譯名網站、新加坡國會網站和新加坡法院網站。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對於非華族或非華語名詞的譯名由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負責。
=== 菲律賓 ===
菲律賓華人目前尚未有統一華文譯名的組織,因此各華報用的譯名可能不同。
=== 美國 ===
美國地名、人名官方譯名,一般以美語發音音譯,可參考美國政府網站, 如。
== 特別準則 ==
=== 佛教 ===
=== 英國地名、政治人物官方譯名 ===
英國早期的華裔移民都是來自香港圍村的移民。在戰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國的居留權。不少圍村居民為改善生計,都移民到英國謀生。為服務這群不太會英語的香港移民,以及為香港當地的傳媒服務,英國1966年前存在的殖民地部曾經會為全國所有議員和官員編寫一份官方譯名錶,方便殖民地範圍內的中文使用者。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又譯「-{查理三世}-」。《BBC》繁體中文網、英國在臺辦事處使用「-{查爾斯三世}-」。英國駐華大使館使用「-{查爾斯三世}-」。英國駐港總領事館使用「-{查理斯三世}-」。
=== 葡萄牙地名、議員官方譯名 ===
葡萄牙的官方譯名,主要是方便澳門的傳媒報道葡國政府的新聞。葡萄牙本來不太理會澳門的中文媒體,過去當地傳媒都是自行把官員和議員名字的葡語發音用近似的廣東話拼寫。隨著迴歸臨近,有關部門才開始統一譯名。
=== 天主教聖人、人物、地名譯名 ===
原則上,若有關人物或地方在信仰天主教的地區,則應採用天主教聖經譯本的譯名。
=== 韓國地名、人名譯名 ===
韓國雖然自1970年代開始已經逐漸減少使用漢字,但70年代以前,韓語以漢字為主。所以,絕大多數的地名和人名都有其正確對應的漢字。
尊重韓國官方的要求,韓國首都的中文譯名現改為「首爾」。韓國官方的意見是,除了講述過去的歷史以外,建議提到該國首都時,漢字不應再用「漢城」二字稱之。但目前使用漢語的地區對此意見不一,做法也有很大差別。假設已改成“首爾”,為讓人明瞭易懂,可以再括弧註明“漢城”,或註釋“大韓民國首都”。
有關韓國政要、議員的名稱,可以參考韓國的報社網站。《中央日報》、《朝鮮日報》等大型報社都建有政要及議員的漢字名稱對照表,並設有收費的查詢服務。不過,如果有新聞發生的日期作參考,可以翻查網上過去新聞的PDF版本,來找尋有關人士名稱的漢字寫法。
=== 越南地名、人名譯名 ===
越南語既有自己本族語言的固有詞又有在中國漢字影響下自己創造出新的語音發音來讀漢字,即“漢越詞”。純越詞與漢越詞千年來都一直得到越南人的共用,漢越詞佔越南語總詞彙中70%以上,說明漢越詞在越語當中的使用率極高。
=== 俄羅斯地名、人名譯名 ===
Moscow以英語發音譯為“莫斯科”,不符俄語發音,但據約定俗成原則使用“莫斯科”。
Putin在中國大陸譯為“普京”;臺灣譯作“普丁”或“蒲亭”。
=== 柬埔寨 ===
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傳媒發新聞稿指出,他姓名的漢字寫法應該是“雲升”。
== 註釋 ==
== 參見 ==
* 漢名
* 洋名
* 官方譯名
== 參考文獻 ==
== 擴充套件閱讀 ==
*(收錄《外國地名譯名》的資料)
*
*
*
Category:漢語外來語
Category:漢語
Category:轉錄 (語言學) |
彭定康 | 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出任香港總督前音譯為柏藤,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早年出任和保守黨主席,於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於1997年見證香港主權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2011年獲委英國廣播公司信託基金主席(2014年因心臟健康問題提早卸任),他與衛奕信亦是僅兩位在世的前港督之一。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 生平 ==
=== 早年生涯 ===
彭定康生於蘭開郡博爾頓,父親早年是爵士樂鼓手,後來成為音樂書籍出版商。彭定康年少時就讀區內小學。隨後獲得獎學金,入讀位於倫敦西部伊令的天主教聖本篤學校。完成中學課程後,獲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取錄,主修現代歷史,於1965年取得柯立芝旅遊獎學金,赴美國升學。
1966年,彭定康加入保守黨研究部工作,1970年加入內閣辦公室,1972年至1974年,分別成為卡靈頓勳爵和威廉·懷特勞(兩人先後出任保守黨主席)的私人助理兼政治秘書。1974年,他以30歲之齡,破天荒地被委任為保守黨研究部的主管,1979年大選的不少競選宣言,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 下議院生涯 ===
在1979年5月,彭定康當選為巴斯選區的下議院議員。在1983年大選後,他獲聘任為北愛爾蘭政務次官,並在1985年9月改任教育及科學部長,到了1986年9月又被調到外交部出任海外發展部長。在1989年7月,彭定康首次晉身內閣,出任環境大臣,任內負責推行廣受批評的人頭稅,而他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表兄弟與陌生人:新世紀的美國、英國與歐洲》則指出,推行人頭稅是戴卓爾夫人的失誤。
在1990年11月,保守黨黨魁馬卓安接替戴卓爾夫人出任首相一職,馬卓安與彭定康交情甚好,因此他上任後隨即聘任彭定康為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兼保守黨主席(繼黨魁、副黨魁後的第三號人物)。在彭定康的籌劃下,保守黨在1992年大選中意外地勝出,但諷刺的是,他本人卻被自由民主黨候選人唐·福斯特擊敗,喪失他在巴斯選區的下議院議席。據馬卓安的自傳所講,若果當年彭定康能保住議席的話,將有機會出任財政大臣或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彭定康是一國保守主義者,對戴卓爾主義並不贊同,他曾經在1979年致函戴卓爾夫人,指出她的貨幣主義主張有不妥之處。另外,彭定康也是在1990年敦促戴卓爾夫人辭職的三位閣僚之一。
在馬卓安的安排下,彭定康接替任港督期屆滿的衛奕信,成為第28任香港總督,他於1992年7月9日正式上任,一直至1997年6月30日聯合王國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最後一日為止。與以往港督不同的是,彭定康是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港督,也是唯一不是出身自軍方、殖民地部或外交部,而是政治家出身的港督。彭定康上任前未有接受任何貴族或爵士勳銜,就職時亦沒有穿上傳統的殖民地官服。由於他的身形略胖,中文譯名又十分中國化,故上任後坊間以至傳媒都暱稱他為「肥彭」。
===末任港督===
==== 1995年政改 ====
彭定康上任後不久便與中共陷入惡劣的關係。在1992年10月,彭定康發表了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報告提及政制改革方案,將會改革立法局的選舉制度,除了要「兩局分家」,取消所有委任議席,並新增九個功能組別議席(新九組),使所有在職人士都有資格投票(變相使這九個議席成為直選議席),以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雖然政改方案能提升香港議會組成的民主成分,更能反映民意,但實施一黨專政的中國政府隨即大表不滿,指出改革未曾諮詢中央意見,並聲言將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取消有關改革。其時北京不少官員指斥彭定康是「毒蛇」、「小偷」、「娼妓」以及為民主派跳「最後探戈」,時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的魯平更斥責彭定康是「千古罪人」。時隔多年之後,魯平在回憶當時斥責彭定康的話時,仍然表示,「現在我都不反悔,他的確是千古罪人。整個平穩過渡被他破壞了。給我們製造了很大的困難。如果不是彭定康的話,香港過渡的情況更平穩。影響香港的不止是政治體制,還有整個香港人的信心和經濟。」
儘管受到北京方面的強烈反對,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仍然成功在1994年6月30日獲民主派佔優的立法局透過,並在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落實。北京終止「直通車」,不讓1995年當選的立法局議員過渡到特區立法會,另組「臨時立法會」。彭定康自宣佈政改方案以後,任內再沒有被邀請與中共領導人會面。
1996年10月2日,彭定康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他在施政報告的最後一章提到對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的憂慮,彭定康說:「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裡。」這番話被認為道出了很多香港人最深層的焦慮,港人不僅要面對外部的壓力,還有來自香港內部的背叛。一位常駐香港的美國記者Hugo Restall在2012年直言香港正被一個日漸腐敗與缺乏責任心的地方精英統治,而他們背後則是一個威權體制,彭定康的這番話因此越來越多被引用。香港特區政府在2019年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引發過百萬人上街抗議,但特區政府聯合親政府派系繼續在立法會推動二讀草案,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楊健興在報章撰文指「港人要求撤回條例聲音嚮亮及清晰,林鄭政府和親中建制派選擇站在中央,有權力的一方,與中央合力斷送享有的自主權」,他認為彭定康對香港前景感到憂慮的預言已經應驗。
==== 其他革新 ====
彭定康在1993年廢除了立法局副主席一職,並終止了由總督出任立法局主席和當然議員的做法,改由立法局議員互選產生主席。結果原副主席施偉賢當選,成為首位由議員互選產生的立法局主席。
另外,彭定康任內積極起用香港華人出任要職,以便為香港主權移交作銜接準備。在1993年11月,他以公務員事務司陳方安生接替霍德,成為首位華人布政司。其後又在1995年9月以庫務司曾蔭權接替麥高樂,成為首位華人財政司。香港主權移交前主要官員除了律政司一職仍然由英國人馬富善擔任外,其餘全部已經全數改為香港華人出任。
==== 策略性排汙計劃 ====
除了改革立法局選舉,彭定康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提議推行富爭議的策略性排汙計劃,即淨化海港計劃的前身。
策略性排汙計劃原本打算收集本港汙水到昂船洲作中央處理,然後再以深海管道排放出大海。工程原定在1997年4月完成,但因為技術問題和承建商爛尾而一再拖延,遲至1997年方才展開第一期工程,第一期工程在2001年完成,政府耗費高達83億。由於工程被批評為浪費金錢和非必要,第二期工程在1999年10月被董建華宣佈暫緩執行。
為落實策略性排汙計劃,立法局曾在1994年透過在財政儲備中撥出68億,成立汙水處理營運基金,並計劃向工商業收取排汙費以支付第二期工程。但實行兩年後,營運基金已虧損達50億元,政府迫於無奈下在1998年3月31日結束基金,並改由政府補貼。
==== 經濟繁榮 ====
彭定康任內雖然出現了移民潮,傳統英資又有撤離的跡象,但香港經濟仍然發展蓬勃,其中以樓市和股市最為顯著。在1993年12月10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0,000點並以10,228點收市。而在同年4月1日,彭定康又成立了香港金融管理局,以確保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定。雖然主權即將移交導致香港前景不明朗,中國政府又企圖藉阻礙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以圖阻攔香港政制改革方案,使新機場動工延遲及造價上漲,但新機場等多項基建在動工後的工程進展大致順利,成功拉動香港經濟在前景不明朗下保持成長,工資亦穩步上升。此外,香港在彭定康任內成為全球第八大貿易地區。
==== 船民問題 ====
香港政府早在1991年開始推行「有秩序遣返計劃」,遣返越南船民,計劃最初為自願性質,但是因為效果不彰而轉為分批實施強逼遣返。基於不滿遣返等問題,船民曾在難民營爆發多次暴動。當中在1994年4月,白石難民營爆發暴動,滋事船民更在難民營內放火,結果警方與懲教署動員1,000多人清場南北大戰(船民營暴動) 難民潮下的香港。
彭定康曾表示希望在1995年能遣返所有越南船民,但未能達到。其後,他又表示希望在主權移交前完成遣返。彭定康又指出,即使港府未能如期在主權移交前完成遣返,船民亦不會因此取得英國、英聯邦國家或美國的居留權。越南船民問題要遲至2000年才圓滿結束。
==== 新機場餘波 ====
前任港督衛奕信提議的新機場工程於1992年正式動工,最初計劃原定於1997年中完成,後來工程延至1995年5月動工,38個月後才完成,彭定康更曾表示希望在主權交接後能夠從新機場離開香港,但事與願違,新機場未能如期在主權移交前竣工,而要與新界西另一工程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一併在1998年竣工,彭定康遂在主權移交前夕指出新機場可以媲美「埃及艷後的嫁妝」,留給特區政府,他的這番言論曾引起不少反響〈昔日"千古罪人",今日貴為太學祭酒 〉,《縱橫天下》,2003年3月18日。。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政府擔心「玫瑰園計畫」會花光香港的儲備,因此中國政府曾與英國政府在1991年達成協議,表示港府須留下不少於250億元儲備予特區政府,而彭定康離開香港時,一共留下了逾3,000億元財政儲備。英國國家檔案館在2017年解密的檔案顯示,在1992年的機場融資安排談判之中,中方將香港建設新機場與彭定康提出增加立法局直選議席聯絡起來,中方企圖透過妨礙機場核心工程的融資阻攔增加議會民主成分的改革。
==== 親民作風 ====
彭定康雖然日常溝通都使用英語,理應與一般香港市民有語言上的隔膜,但彭定康到社群巡視時卻能與市民打成一片,主動走入民眾之中,和街坊熱情握手,令一般市民都不會覺得他高高在上或是遙不可及。彭定康在任港督期間,他的親民作風大受市民歡迎,例如他在落區視察民情期間,曾經到涼茶鋪飲用涼茶。在巡視中環時,曾走入泰昌餅家品嚐蛋撻,而他在往後的日子,仍有與餅家的店東維持書信來往。彭定康在1995年巡視長沙灣期間,遇到住在長沙灣幸福街臨時房屋區的居民抗議,有居民更送上有老鼠的老鼠籠投訴臨屋區的環境衛生惡劣,但彭定康仍親自到臨時房屋區與居民對話,之後彭定康決定於1997年前清拆大部分臨時房屋區,將居民遷至中轉房屋。
彭定康每次發表施政報告後,都會親自出席電臺節目,接聽聽眾透過電話發表的提問,又公開出席答問大會,親自面對市民質詢。彭定康落區面對民眾及親自回應市民質詢,籍此建立開放和向公眾負責的親民形象,他的親民作風,後來亦為不少政界人士所模仿。
彭定康任內亦積極提高香港的福利,但國務院港澳辦常務副主任陳佐洱卻在1995年抨擊他這樣做會使福利開支過高,最終使香港「車毀人亡」〈中國港澳事務高官陳佐洱退休 〉,《BBC中文網》,2008年4月8日。。無論如何,香港浸會大學在1997年3月13日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62%的受訪者贊同彭定康的表現,民望比他在1992年剛剛上任時高,彭定康在5年間的民望走勢屬難得的「低開高收」,而候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同期的支援率有53%,但到董建華在2005年離任時的民望已下跌至47.9%,而其後上任的多位特首,包括曾蔭權、梁振英及林鄭月娥,雖然各特首在上任時的民望不俗,但其後卻每況愈下,香港大學民意調查顯示歷任特首在任期後期的民望都不如彭定康在離任之時。
==== 香港主權移交 ====
1997年6月30日,彭定康在香港總督府門前接過總督旗。傳統上香港總督卸任時,會乘坐坐駕在香港總督府前的行車路繞圈三週,表示將來重臨舊地,但是彭定康的坐駕只繞圈兩周就離開。7月1日香港時間凌晨零時零分,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彭定康向倫敦政府發出最後電報:「我已交出政府的管治權。天佑女皇。彭定康」他出席完香港主權交接儀式後,與家人陪同皇儲查理斯乘坐皇家遊艇HMY不列顛尼亞號,由HMS漆鹹號護送離開香港。
=== 卸任香港總督以後 ===
離開香港後,彭定康-{}-和家人到了法國南部休息,並且出版了《東方與西方》(East and West)一書,記述他五年香港總督任期內,對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價值觀的分歧和衝突上的個人觀點。
卸任香港總督後,彭定康在1998年獲女皇伊利莎伯二世頒贈名譽勳位,成為英國上議院議員。自1998年至1999年出任根據《貝爾法斯特協定》而設立的北愛爾蘭治安獨立委員會(通稱彭定康委員會)主席。1999年9月9日,委員會提交一份名為《新開始:北愛爾蘭的治安》(通稱彭定康報告)的報告,提出了175項象徵性和實質的建議,包括將皇家阿爾斯太警察更名為北愛爾蘭警察局。
1999年,彭定康獲得委任為歐盟委員會的兩名英國代表之一,專門負責外交關係。自2000年1月23日至2004年11月22日在普羅迪委員會中任職,彭定康以歐盟外交專員的身份在2002年4月訪問中國,除了訪問上海和北京等地,又到過北京的中共中央黨校發表演說,而且獲得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和中國公安部長賈春旺等人的熱情款待,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亦專門在中南海與他會談。雖然彭定康在2004年獲得提名角逐下屆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職,但是由於得不到法國和德國的支援而以失敗告終。另外,彭定康是網站中外對話的編輯委員會成員,該網站主要關注中國的環境議題。
彭定康在1999年獲得聘任為紐卡素大學校監,在2003年獲得選任為牛津大學校監。2005年,彭定康獲得冊封為終身貴族,晉身上議院,其封號為倫敦里奇蒙自治市巴斯,巴斯的彭定康男爵。2005年9月,彭定康獲得多倫多大學梅西學院頒贈卓越榮譽學位,而這個學位只會向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校監頒授。另外,多倫多三一學院大學向彭定康頒授了榮譽博士學位。2005年9月29日,彭定康發行了回憶錄,名為《彭定康:非一般外交家》。
2012年,英國廣播公司接連地受到已故主持人吉米·薩維爾涉嫌戀童及錯誤報道保守黨前司庫麥卡爾平為戀童犯的醜聞所影響,彭定康於11月26日接受訪問時承認,英國廣播公司,充斥著一群支取高薪及辦事效率低的官僚,令到高層人員對節目質素的注意力不足。與此同時,資深員工權責界線不清,出現了「過度管理」的問題,員工需要自我批判。然而,他同時暗示將會爭取連任英國廣播公司信託基金主席,備受英國傳媒批評彭定康認BBC管理差 《東方日報》 2012年11月28日。
2014年4月27日,彭定康因感到胸部疼痛,在醫院接受「微創外科搭橋手術」及植入支架。因此,彭定康以健康理由,辭去BBC信託基金會主席職位,即時生效。醫生籲減少工作 彭定康接受搭橋 星島日報 2014-05-08
2024年2月5日,彭定康宣佈將於2023—24學年完結後卸任牛津大學校監一職。
== 對主權移交後香港的評論 ==
2013年11月,彭定康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指出,港府無可避免在政策上要給予市民更大的話語權。「你不能只給市民經濟和社會政策的決定權,但另一方面就不容許他們決定誰去清理垃圾、子女如何受教育和醫療政策怎樣實行。」他又用「風中吐痰」的英文諺語作比喻,「任何人嘗試阻擋民主發展,只會白費氣力(spitting in the wind)」。他又說,香港經濟的自主性如被削弱,不但會影響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信北京會明白,香港失去這些自由會對香港和內地也會做成損害。他在訪問中又說,香港目前存在一些擔憂的聲音,認為內地政府和機構削弱了香港的一些自主性(There have been worries expressed in Hong Kong that there has been some erosion of Hong Kong’s independence by mainland agencies and organizations)。他稱不知道這是否屬實,如果屬實,則肯定是令人關切的。彭定康回顧五年港督生涯時,指自己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英國沒有早點執行《中英聯合宣告》中的部分內容,特別是有關選舉的部分」,他說當年花費了太多時間,就一些中方無可能認同的範疇與之談判,而不是直接就那些範疇採取行動。他重申,《中英聯合宣告》列明香港和英國需要保持經濟和文化聯絡,強調「英國有這個利益和責任,我們絕不應忘記」。彭定康:阻民主選舉白費氣力 明報,2013年11月12日末代港督:阻港普選徒勞無功 香港南華早報,2013年11月12日
2014年3月20日,彭定康出席一個牛津大學與香港海事博物館合辦的活動,表示不希望外界將他當成香港事務的「球證」,他對《基本法》、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自由民主的看法過往如此,今日如是,將來亦不會改變。彭定康:港大應繼續做特首民調 信報財經新聞 2014-03-20彭定康指港大應繼續特首民意調查 商業電臺 2014-03-20另外,彭定康訪港期間,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踏進中英聯合宣告簽署30週年,他指香港情況頗佳但並非完美,過去數年民主發展甚至受到壓迫,認為英國人離開香港前可以為政改做得更多。彭定康強調,政治與經濟自由緊扣,當其中一種自由受蠶食,另一種必受影響。彭定康在訪問提到曾有英國國會議員向他引述港商的意見,指香港一直很好,直至彭定康把政治帶進香港。彭定康說罷即拍了拍額頭,一臉無奈,說「這些人究竟從哪裡來?政治可是所有受過教育的群體的一部分」。彭定康籲港人:不衞自由必現危機 蘋果日報 2014-03-23
2014年7月,彭定康批評《一國兩制白皮書》幹預香港司法獨立。他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說:「在法治制度下,法官是獨立的,不應被質疑受到指示或因某些政治考量而被逼放棄對程式公義和何謂合法的看法。」彭定康又稱,當年簽署《中英聯合宣告》是中國和英國的國際協議,保障香港50年不變,包括香港人所享的自由。他稱,若香港人認為《中英聯合宣告》受到質疑或破壞,向中英兩國表達關注是完全合理,亦有權提出抗議。
2014年9月,即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香港2017年普選辦法後不久,彭定康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英國有道德及政治道義責任為香港普選問題發聲,確保中國履行《中英聯合宣告》承諾,保證香港五十年不變。他又認為,英國政府評論香港事務,並非挑釁,而是責任,不應該因為擔心有經濟上的後果而封口,並促請英國政府發聲,支援香港人追求民主。彭定康指出,當中國官員批評英方評論香港事務,他們忽略了英國亦對條約背負五十年義務,兌現不了這承諾,顯然是不光彩的。彭定康相信英國政府遲早會就北京的決定表態,這樣並非挑釁、而是責任,他不相信這真的會引致商業上報復,這些考慮也不應凌駕英國的聲譽。他最後提到1997年離港前,曾探訪一間精神病院,一名病人問他為何一個號稱是世上最古老民主的國家,沒有徵詢市民意見,就將香港交給另一個政治體制的國家?當時他的助手說很奇怪,一條最清醒的問題,竟然來自一位精神病人,彭定康指當時的確承諾過他會有民主,英國應該繼續履行這承諾彭定康稱英國應就港政改發聲 有線新聞 2014-09-03。對此,中國政府以嚴厲措詞批評英方干涉中國內部事務及香港政改。
2014年10月,彭定康在佔領中環啟動後,呼籲特區政府就政改問題展開真正的諮詢,又批評北京政府在容許香港自治的問題上食言。彭定康說,香港當局應該與示威者對話代替催淚彈和胡椒噴霧,應該展開新一輪政改諮詢,而且是真正的諮詢。彭定康又說,香港回歸前,中英政府有協議,香港民主化步伐是香港自治範圍的事,但現在北京違反承諾。他說香港整個局面處理得十分差,令人質疑北京政府和特區政府是否認真落實《中英聯合宣告》。對於外國勢力煽動的說法,他認為這是侮辱港人,參與示威的很多是年輕人,他們是在捍衞獲得承諾的事。彭定康相信,六四鎮壓不會在香港重演,因為中國政府關注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以及國際形象,不會瘋狂到派出軍隊鎮壓。
2014年11月,彭定康出席英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就《中英聯合宣告》在香港的實施情況聽證會,彭定康表示香港警隊被譽為世界頂尖的警隊之一,但他們被用作政策的替代品。彭定康認為香港的問題是嚴重缺乏領導才能,因為很多事情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有能力去做,例如說服示威者展開談判,暫時結束佔領,重返校園或工作。彭定康認為年輕人害怕被人偷去未來,提及黃之鋒曾說過爭取民主,三十年後黃之鋒兒子不需要爭取民主。
2015年6月,彭定康接受《蘋果日報》訪問。彭定康相信,政改方案被否決,香港民主也不會走入死結,他有信心香港終有一天有民主。彭定康表示要在法治下維持開放經濟,是不可能沒有政治後果的。香港作為一個自由城市,具備多元化的軟體硬體,卻只欠選舉自己政府的能力,這個情況不會長此下去。彭定康對當前因政改造成的兩極分化局面,不認為是英國人的責任,認為北京要負責;或者,香港有些政治領袖要負責,而非如他們經常堅稱英國要負責。【英國專訪】彭定康:政改否決港民主也不會走入死結 ,蘋果日報,2015年6月18日
2016年2月,彭定康於專欄網站Project Syndicate撰文,以「The Closing of the Academic Mind」為題,指自己可能是世上擔任大學校監最多的人,他舉例指任港督時,已是本港各大學校監。他透露當年曾不滿兼任校監安排,認為應由大學自行選出校監,但各校不容許。他續稱大學是自由的堡壘,教學不應受政府幹預,指這是世界級學府條件。他指大學應推廣思想衝擊,但這令大學對專制政府造成危險,現時本港及內地大學的自由正受專制政府威脅。彭定康指中共在內地六四事件後最大規模的學術自由打壓,封殺大學教導西方價值,只教馬克思主義,但揶揄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不瞭解馬克思,對列寧卻很清楚。他呼籲西方國家多關注中國及香港大學情況。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中英聯合宣告》,彭定康指其保障的言論自由、大學自主受極大威脅。他估計不少學生參與佔領運動爭取民主,令港府要大學就範,更指背後涉及北京旨意。他稱近來銅鑼灣書店五人被帶走,已可見中方對聯合宣告的態度。
2016年11月,彭定康訪港6天。他在第二天出席外國記者協會午宴,指香港民主在主權移交後的20年內的發展步伐比想像中慢。彭亦主動提到港獨及香港立法會宣誓風波問題,指港獨在現有憲制下不可能發生,提倡港獨的人士不應與爭取香港民主混為一談,因為港獨思想會沖淡市民對民主的支援。對於立法會宣誓風波,他認為宣誓為一項重要、莊嚴的程式,又引用英國議會有議員拒絕效忠英女皇的例子,顯示沒有宣誓的議員都無法順利進入議會,擔當議員職務。翌日彭定康在酒店與餘若薇、馬世民、馬斐森共同出席由公民實踐培育基金主辦的「香港管治 禮崩樂壞」論壇,談及香港管治,認為更換政府是民主社會的一個重要原素。他強調香港的成功基石在於法治,並受到中英聯合宣告保障。對於銅鑼灣書店事件,他表示無法想像此事會在香港發生,更不解為何國際社會的關注度甚低。在離港前,彭定康在香港大學出席學生論壇討論2047年香港問題,他相信香港會在未來數十年內得到普選,更多次強調此次訪港之行是不想讓香港走向港獨的錯誤道路,相信民主理念比坦克更為重要,並勉勵香港學生應放棄港獨想法,繼續為香港爭取民主。他沒有直接評論行政長官梁振英的表現,僅指一個不聆聽民意的政府,讓民眾感到憤怒是可以理解的。行政長官應代表香港人面對北京,而不是代表北京面對香港人。
2017年1月,彭定康在節目《Newsnight》中表示,英國與中國簽署《中英聯合宣告》並已向聯合國備案,承諾會維護香港權益至2047年。可是,不少港人並未感到英國有曾真正的為了承諾和責任站起來,令他感到遺憾的。他又批評,英國為了對華貿易而在政治上「向中國叩頭」的說法是一派胡言,只是擔心未來,有人為了從未實現的貿易協議而放棄國格,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令英國在國際上顏面盡失。他指出,英國管治香港的最後10、15年時間,應推行更多民主,如香港有多5至10年的民主經驗,中國政府將更難令香港民主程序倒退,「我強烈認為我們已令這一代爭取民主人士的父母失望,如再令這些孩子失望,將會是個悲劇。」6月時,彭定康指出香港三權分立中「立法」一環出現倒退,港人沒有得到1990年代獲允許的民主。
2019年6月,彭定康拍片主動提及逃犯條例修訂事宜,質疑香港特區政府將管治權交予中聯辦。
2019年10月,彭定康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訪問,批評特首林鄭月娥訂立《禁止蒙面規例》是「瘋狂」的做法。林鄭隨後被問及此事時,反問彭定康如果類似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國家,他會如何處理。而事實上,彭定康在卸任港督後,曾經處理纏繞北愛爾蘭的警政問題,他領導的獨立委員會深入研究當地警民關係破裂的底因,在平衡各持份者要求之後,建議重組北愛警隊、成立獨立具實權的監警機構等,最後這次改革被國際上視為重建警隊信譽的典範之一。而林鄭月娥明顯不知道彭定康有這方面的經驗,更被笑稱是「找對了人」。
2020年5月20日,彭定康接受香港外國記者會視像訪問時說,港人並非反對中國、並非不接受香港是中國一部分,認為部分港人希望繼續實行原本承諾的「一國兩制」,他不希望年輕人因為警察的暴力,而衍生更多暴力,又指現時香港所有事,看似由中央決定,他感到極度擔憂。
2020年5月21日,彭定康對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港區國安法》發表看法,認為如果香港實施國安法,是“令人髮指的行為”,是對香港自治的全面攻擊。
2020年6月,彭定康加入英國非政府組織香港監察成為贊助人。
2020年7月,彭定康接受CNBC訪問時,指林鄭月娥是香港歷史上「一個十分令人失望的內奸式人物(Quisling,二戰時挪威公認的賣國賊)」。
2022年2月,彭定康狠批歷任香港特首,包括當時在任的特首林鄭月娥,自己或家人都持有英國護照,而被迫害的年輕人卻沒有。繼任的每一位香港特首,不是自己有外國護照,就是家人有外國護照,每一位都是。這些人都是叛徒,包括警隊裡面的人也是,執行迫害任務的人有英國護照,但被迫害或關押的人卻沒有。
2023年3月,彭定康接受網上媒體綠豆訪問時表示為香港現狀感到憤怒和傷心,指「香港本應是一個非同凡響的地方,看到它被一種殘暴的意識形態和一群叛徒所摧毀,讓人感到非常沮喪。」他又讚揚移民英國的香港人為英國作出貢獻,自己樂於與他們同行。
== 個人生活 ==
彭定康平時的嗜好包括網球和園藝。另外彭定康曾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吉百利(卡夫食品旗下公司,已經私有化)出任獨立非執董。
=== 家庭 ===
彭定康與太太彭林穎彤(Lavender Thornton Patten)在1971年結婚及育有3女:
*長女彭潔思(Kate Patten,1973年—)
*次女彭麗思(Laura Patten,1974年—)
*三女彭雅思(Alice Patten,1980年—),職業為演員,曾經在印度寶萊塢發展,2006年參演倫敦西區劇院的《哈姆雷特》,同年在印度電影《芭薩提的顏色》中擔任女主角。
此外,彭定康擁有兩隻諾福克㹴犬,分別名喚威士忌和蘇打。
== 榮譽 ==
*樞密院顧問官 (1989年)
*名譽勳位 (1998年)
*聖約翰勳章
*嘉德勳章 (2023年)
== 語錄 ==
* Facebook reformhk 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裡"My anxiety is this: not that this community's autonomy would be usurped by Peking, but that it could be given away bit by bit by some people in Hong Kong."
**翻譯:「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裡。」
**出自:彭定康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1996年10月2日)
*"Now, Hong Kong people are to run Hong Kong. That is the promise. And that is the unshakeable destiny."
**翻譯:「現在香港人將治理香港,這是個承諾,也是個不容動搖的命運。」
**日期:1997年6月30日
* 蘋果日報網站 彭定康斥港府分裂社會 美德齊轟中國政治幹預"At a time most people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the aim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should to be bring the whole community together, but it seems appallingly divisive to use anachronistic common law charges in a vengeful pursuit of political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2014.
**翻譯:「當絕大部分人都認為香港政府應該團結社會時,港府卻使用過時的普通法控罪,報復性地起訴發生在2014年的政治事件,令到社會嚴重分裂。」
**日期:2019年4月9日
== 部份著作 ==
*
* (中文譯作《東方與西方:彭定康治港經驗》,內容關於管治香港殖民地最後五年)
* (中文譯作《非一般外交家》)
*
* (中文譯作《香港日記》)
== 大眾文化 ==
* 《港督最後一個保鑣》:1996年電影,由Noel Lester Rands飾演彭先生,影射彭定康。
* 《香港亂噏》:2009年政治戲仿節目,由劉錫賢扮演肥棚,模仿彭定康。
== 參考資料 ==
== 延伸閱讀 ==
* (中文譯作《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由時報文化出版)
*英國廣播公司提供的簡歷
*牛津大學提供的簡歷
*紐卡素大學提供的簡歷
*楊瀾專訪彭定康(註:文中有部份筆誤)
*香港電臺簡歷
* 香港的二十八總督,張連興著,ISBN 978-962-04-3249-1
== 外部連結 ==
* 彭定康資料庫,內含彭定康的文章、演辭和訪問等
* 當年舊事:昔日「千古罪人」,今日貴為太學祭酒
* 卡內基協會討論彭定康的《Cousins and Strangers: America, Britain, and Europe in a New Century》 [Audio] [Video]
* 《衛報》2004年專訪
* CSA網有關彭定康的簡歷
* 中外對話
*BBC在1998年的專訪
* BBC在2004年的簡歷
* BBC有關彭定康和金諾克成為終身貴族的報導
* BBC:彭定康寬宏對待中國罵名
|-
|-
Category:大曼徹斯特郡人
Category:桑頓克利夫利斯人
Category:英國內閣大臣
Category:香港總督
Category:英國上議院議員
Category: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階代表
Category:英國樞密院顧問官
Category:英國保守黨主席
Category: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校友
Category:獲授終身貴族者
Category:名譽勳位成員
Category:英國天主教徒
Category:牛津大學校監
Category:第48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49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第50屆英國下議院議員
Category:紐卡索大學相關人物
Category:嘉德騎士 |
元好問 | 元好問()在郝經撰寫的《遺山先生墓銘》開頭提到「歲丁巳秋九月四日,遺山先生卒於獲鹿寓舍。」由這可知元好問的去世時間為丁巳年舊曆九月初四。另外,根據丁巳條目中所換算的公元年份,只有1197年和1257年比較靠近其生存時代。依替劉景玄撰其墓誌銘此事,發生於元光二年(1223年),故可確認其卒年於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稱遺山先生。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著作有《中州集》《南冠錄》《壬辰雜編》《續夷堅志》等等。
==生平==
===家世背景===
元好問自稱是唐朝詩人元結的後裔高橋幸吉 《元好問和元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年02期,父親元德明隱居不仕,以詩文著稱於世,著有《東巖集》三卷。
===少年聰慧===
元好問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初八日(1190年8月10日)。出生七個月後,就被過繼給叔父元格。四歲隨從母張氏學習,受到完善的教育。五歲時跟隨叔父住掖縣(今屬山東)。元好問七歲能詩,被稱為神童(元)脫脫,《金史·藝文下》元德明子好問。十一歲時,元格移官冀州,元好問隨叔父移居。元格延聘學士路澤教導元好問。十四歲時,元格再次移官陵川,元好問師事陵川著名學者郝天挺王士禎《池北偶談》曰:“金、元間有兩郝天挺,一為元遺山之師,一為遺山弟子。”。
元好問十六歲時往幷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的人對他說,今天捕到一隻大雁,另一隻脫網。但脫網之雁悲鳴不去,最終撞地而死。元好問聽後買下這兩隻雁,將其葬於江邊,並有感寫下《雁丘詞》元好問,《遺山新樂府》卷一《摸魚兒題序》:“乙丑歲,赴試幷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餘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同行者多為賦詩,餘亦有《雁邱詞》。”。其中首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至今仍膾炙人口。
十八歲時,元好問返鄉完婚,後又回到陵川。
===科舉長路===
元好問在追隨郝天挺學習六年以後,從二十歲起,“下太行、渡大河”,開始了各處遊歷的“覓官”生涯。他從十六歲開始赴試起,應舉做官的思想一直不斷。二十一歲時,他的叔父元格病逝於隴城任所,元好問自此結束了遊居的生活,扶柩回到忻州原籍。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軍陷秀容城,元好問的長兄元好古慘遭殺害,時年二十五歲的元好問避兵鄰縣陽曲北山。貞祐四年(1216年),元好問風聞蒙古軍又將南下,舉家至河南避亂。這個時期的元好問目睹戰亂四起,寫下了不少悲憤之作,其中《箕山》《琴臺》等詩。元好問自二十歲始赴長安應試,直到二十八歲已經參加過數次科舉,但並沒有得到好的成績。二十八歲時赴汴京以詩文謁見當時的禮部尚書趙秉文。後者對《箕山》《琴臺》等大為賞識,“以為近代無此作也”。元好問遂名震京師。《金史·元好問傳》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漢京文化,1992年6月。頁714然而這時候的元好問由於仕途不順,已經流露出對科舉做官的懊惱和灰心。在此之前,他的詩作儘管反映了遊歷所見的苦難情形,但仍然朝氣蓬勃,透露出宏大的抱負。二十八歲後,仕途不順的他如同從做官的迷夢中清醒過來,此時的詩作中如“一寸名揚心已灰,十年長路夢初回”(《示崔雷社諸人》)元好問,《示崔雷社諸人》、“無端學術與時背,如瞽失相徒悵悵”(《雪後招鄰舍王贊子相飲》)元好問,《雪後招鄰舍王贊子相飲》已經表露了這樣的情懷。
1218年春,二十九歲時的元好問移居嵩山。這時元好問感到理想難以實現,在思想上處於低潮,但這也為他提供了一個開闊視野的契機。他將注意力集中到更為現實的事情中去,開始經營生計,關注農民生活,寫出了一系列貼近農民,反映農民情感的作品。同時,他的作品中開始出現對時政的影射。元好問一生的作品中較少這種題材的詩歌,它們也比較集中出現在這個時期。王玉聲,《略論元好問的生平思想》,收錄於《元好問研究論略》
===仕隱十年===
三十二歲至四十二歲的十年是元好問人生的第二階段。艱難的時勢使得充滿愛國情懷的元好問無法徹底放棄做官的理想元好問,《與定庚辰太原貢士南京狀元樓宴集題名引》:“抑將為奇士,為名臣,慨然自拔於流俗,以千載自任也。”。在這種矛盾的困擾下,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但當時主考官趙秉文因濫放及第被貶官,元好問憤而不就選。三年後,元好問在趙秉文及楊雲翼著力勸說下應選宏辭科,中選後召任國史院編修。
在之後的幾年中,元好問實際上處於時仕時隱的狀態。一方面渴求出仕以改變時局,成就一番事業,另一方面又逐漸認識到官場黑暗,厭倦於複雜的政治鬥爭,使得元好問思想上的矛盾不斷加深。元好問任國史院編修不久便辭官出京元好問,《出京史院得告歸嵩山侍下》:“從宦非所堪,長告欣得請”。後來曾經擔任鎮平縣令(1226年)元好問,《除夜》,《遺山先生文集》卷八和內鄉縣令(1227年)元好問,《長慶新倉記》,《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二,又因為母親過世而離官。三年後(1231年)服喪期滿,遷任南陽縣令元好問,《鄧州新倉記》,《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不久後詔至汴京,任尚書都省掾。這一年他的妻子張氏病逝繆鋮,《元遺山年譜彙纂》元好問,《孝女阿秀墓銘》:“年十三,予為南陽令,其母張病歿。”。然而對於元好問來說,接下來的天興元年(1232年)才是多事之秋。三月、十二月蒙古軍兩次圍困汴京,這時元好問又升至尚書省左司都事。同是天興元年三月,他的三女兒也早夭《孝女阿秀墓銘》:“開興壬辰三月朔死。”。五月,賞識提攜他的趙秉文逝世。蒙古軍第二次圍城時,金哀宗率兵棄城突圍元好問,《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汴京城內糧食已絕,米價暴漲,百姓多有餓死,已經發展到食屍甚至食人的地步劉祁,《歸潛志》卷十一,《錄大梁事》:“百姓食盡,無以自生,米升直銀二兩,貧民往往食人殍,死者相望,官日載數車出城,一夕皆剮食其肉淨盡。縉紳士女多行匄於街,民間有食其子。”《金史》卷一一五:“時汴京內外不通,米升銀二兩。百姓糧盡,殍者相望,縉紳士女多行乞於市,至有自食其妻子者”。1233年正月,守城西面元帥崔立以汴京城投降蒙古軍,自封鄭王劉祁,《歸潛志》卷十一,《錄大梁事》《金史》卷一一五,《完顏奴申傳》《崔立傳》。
蒙古軍佔領汴京後,崔立自認為救活了京城百萬民眾,曾要求元好問等文人為其立碑頌德。元好問等文臣視崔立為叛賊,不願落筆,另一方面又恐為崔立所害,於是找到未有官職的文士劉祁來撰碑文,200-201頁。劉祁在後來回憶中記載他起初也堅辭不就,後來元好問等人多次逼迫,只好代為起草碑文,由元好問修改後,刻為碑文劉祁,《歸潛志》卷十二,《錄崔立碑事》。之後元好問又向耶律楚材上書,舉薦一批知名文士,請求後者予以保護。此兩件事令元好問被質疑其“氣節”問題,在以後一直困擾著他。四月二十九日,元好問作為金朝官員被押解出汴京元好問,《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五月,元好問在亂離中攜友人幼子白樸,北渡黃河元好問,《癸巳五月三日北渡》。
===國破歸隱===
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秋,元好問被元政權長期拘管於聊城(今屬山東),天興三年(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即1234年2月9日),哀宗自殺,金朝滅亡。兩年後(1235年),元好問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住了四年。金朝的滅亡與人民的慘狀對未能將國家於危難中挽救的元好問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此外崔立功德碑之事也令他悔恨自責,由此招來的毀謗更令他積鬱難排元好問,《別李周卿》:“六年河朔州,動輒得謗訕”,元遺山集。這個時期元好問常常沉醉酒中以求解脫。然而這種悲痛沉鬱的心情也造就了元好問在詩歌方面的成功。代表了他思想和藝術的最高成就的“喪亂詩”大都產生於這個時期。
五十歲時,元好問回到故鄉忻州。這時的他思想消沉,心生厭世之感,甚至認為“讀書誤人多”,要後代學耕耘種樹,也不要學讀書。他開始信奉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流露出宿命論的思想。
然而,元好問在行動上也表現出積極的一面。回到故鄉後,元好問開始四處奔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大毅力編寫亡金野史。他首先編成《中州集》,以詩志史,同時收集散佚的詩歌。他還編寫了《南冠錄》,記載元氏列祖列宗言行錄以及金朝君臣的事蹟。這兩本書元好問在聊城時便開始撰寫,對後來的《金史》有很大影響。後來又編有《金源君臣言行錄》《壬辰雜編》。元好問在故鄉築起“野史亭”,可見其著史之志。此外他也注重保護文學作品與文獻,使金朝的文學源流不因國亡而中斷。他編有《東坡樂府集選》《唐詩鼓吹》,並致力於儲存金朝文化。
元好問晚年一方面致力於金朝歷史和文化的保護,另一方面也開始立館講學。他在封龍山與張德輝、李冶一道講學,學生眾多,並稱為“龍山三老”《元史》卷一六三,《張德輝傳》:“與元裕、李冶遊封龍山,時人號為龍山三老雲”。六十三歲時,元好問與張德輝北上覲見忽必烈,說服忽必烈接納尊信儒學的成功,並請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促使忽必烈任用儒士治國《元史》卷一六三,《張德輝傳》:“壬子,德輝與元裕北覲,請世祖為儒教大宗師,世祖悅而受之”。
元憲宗七年九月初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問卒於獲鹿(在今河北省),葬於故鄉繫舟山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西張鄉韓巖村)。
==詩文==
元好問輯有《中州集》,儲存了大量金代文學作品。此外著有《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續夷堅志》四卷、《遺山樂府》三卷、《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現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元好問的詩詞可以說是金元兩代詩詞的代表。今存詩1361首,內容豐富。清代劉熙載評論:“金元遺山詩兼杜、韓、蘇、黃之勝,儼有集大成之意。以詞而論,疏快之中,自饒深婉,亦可謂集兩宋之大成者矣。”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元好問的詩,依其風格變化,大致可劃分成早年、金亡前後和晚年三個時期蔡厚示,《論元好問詩風的衍變》,文學遺產,1990年4期。早期的詩作中保留了濃厚的宋詩色彩。隨著元好問生活閱歷的豐富,隨著國家危難深化,他開始逐步形成獨有的剛健、質樸、沉鬱、悲慨的詩風。金亡前後的詩,融唐入宋,風格醇厚天然,既講求意境,又不避議論。他的喪亂詩最能體現他激越而悲慨的風格。詩篇內容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如《岐陽》《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沉鬱悲涼,直追老杜,堪稱一代「詩史」。而晚年的元好問詩風趨於老成,語言更樸素,感情更深沉,消去了憤怒和激動。其寫景詩,表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他的詩歌風格的變化和他的生活經歷是密不可分的《金史·元好問傳》稱:“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而謝綺麗。五言高古沉鬱,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歌謠慷慨挾幽並之氣。”。
元好問之文繼承唐宋八大家傳統,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批評之鉅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其詩學上承東坡,好取具有風骨、摒除兒女之情的凌雲健筆。對於華豔的南方文學較多貶抑如〈自題中州集後〉五首之一:「鄴下曹劉氣盡豪,江東諸謝韻尤高。若從華實論詩品,未便吳儂得錦袍。」、對北方文學則頗有表彰如論詩絕句:「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對斛律金《敕勒歌》的頌揚。。特別是受到禪學的影響,力主「天成、自得、超然」的風格。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1994年8月 ISBN 9571108889 頁280-292。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頁715-717。
今存詞377首,藝術上以蘇、辛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散曲僅9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續夷堅志》是現存為數不多的金代筆記小說。所編《中州集》及《壬辰雜編》,在今本《金史》中多採其說法。
==參見==
*杜甫
*全真教
*趙翼
*元嚴
*元好問墓
*郝經
==註釋==
==參考書籍==
*
*
*
==外部連結==
*陳學霖:〈元好問《壬辰雜編》探賾 〉。
*高橋幸吉:〈元好問與道教 〉。
*高橋幸吉:〈元好問和元結 〉。
*宋人和宋詞--元好問
Category:金朝進士
Category:金朝官員
Category:金朝詞人
Category:元朝詞人
Category:元朝歷史學家
Category:元朝作家
Category:忻州人
Hao
Category:13世紀歷史學家
Category:金朝詩人
Category:13世紀中國詩人
Category:河南元氏 |
認識論 | 認識論(,;來自古希臘語(epistḗmē)“知識”,和-logy),或稱知識論(),是與知識有關的哲學分支。認識論者研究知識的性質、起源和範圍、認識論的正當性、信念的合理性以及各種相關問題。認識論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主要子領域,其他主要子領域則有倫理學、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等。
認識論研究知識的性質、起源和範圍,以及、理性或信念等相關問題。認識論中的論辯大多集中在四個核心領域:
# 對知識本質和信念構成知識所需條件的哲學分析,如真理和(或稱理由論,認識論概念之一)
# 知識和正當信念的潛在來源,如感知、推理、記憶和證詞()
# 知識體系或被證明的信念的結構,包括是否所有被證明的信念都必須來自被證明的基礎信念,或者證明是否只需要一組連貫的信念
# 哲學懷疑論,它質疑知識的可能性,以及相關問題,如懷疑論是否對人們的普通知識主張構成威脅,是否有可能反駁懷疑論論點
在這些論辯和其他論辯中,認識論旨在回答諸如“我們知道什麼?”、“知道是什麼意思?”、“是什麼使被證明的信念被證明是正當的?”和“我們如何知道?我們知道嗎?”等。
== 知識的定義 ==
=== 被證實的真實的信念 ===
關於知識的著作中,最有影響力的著作是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書中他發展了知識的定義。我們知道,想要被定義為知識,它必須是被證實的,並且必須被我們相信是真的。蘇格拉底認為這還不夠,人們還必須為之找到理由或證明。
柏拉圖將知識定義為被證實真實的信念(被相信的事物)。 也就是:一個陳述要成為知識,必須符合三個準則:(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JTB理論)。
這個定義暗示我們不能因為「相信一件事並且那件事是真實的」便說我們知道(瞭解)這件事。一個沒有任何醫學知識的病人相信他很快會康復,即便日後事實如此,我們不能說這個病人「知道」他會好,因為他的相信在當時缺乏證實。
因此知識由於證實而區別於人們所相信並且真實的事。認識論所解決的問題就是怎樣恰當地證實真實的相信。人們有時將這稱為實證理論。
《泰阿泰德篇》中的定義認為我們可以相信一件事而不去知道它。它暗示我們可以相信一切我們所知道的事。這樣,我們可以知道的事是我們可以相信的事的子集。
=== 定義知識的困難 ===
JTB理論的定義在20世紀受到了嚴厲的批評,當時愛德蒙德·葛梯爾給出了一系列反例。
在哲學史上大部分時間,知識意味著被證實有絕對真實性的相信。任何缺乏絕對真實的都叫做「可能的觀點」。這種觀點至少在伯特蘭·羅素在20世紀早期的作品《》中還很流行。在隨後的幾十年中,這種觀點開始失去了人們的關注。
在二十世紀中葉,多數哲學家接受一種類似於《泰阿泰德篇》中對知識的定義,該定義認為,一個人S知道一件事P,若且唯若:
# P是真的;
# S相信P;
# S對P的相信是有證成的(或是說有充分的理由或證據支援P)。
但愛德蒙德·葛梯爾於西元1963年發表的論文中批評上述對知識的定義。他指出,只要接受兩個條件,那麼在某些情況下,即使一個人所相信的事是得到證實的,而且他所相信的事也是真實的,但他對他所相信的事依然沒有知識。而他提出的兩個條件分別是:
# 在上述的知識定義中,對於證實的要求將容許一個人有證實地相信一件不真實的事情;
# 當一個人相信的一件事情是被證實的,並且從那件事可以演繹地推論出另一件事情時,他對被推論出來的另一件事的相信也會是被證實的。
而他所提出的批評,就被稱為葛梯爾問題。
=== 先驗與後驗知識 ===
先驗(獨立於經驗)知識和後驗(透過經驗)知識之間的區別是認識論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這些術語源自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的分析方法,可以粗略地定義如下:
* 先驗知識指獨立於經驗就可得到的知識(即透過非經驗途徑,通常是理性)。
* 後驗知識指需要透過經驗而獲得或證實的知識(即透過經驗途徑的獲得)。
認識論的核心問題之一為是否存在先驗綜合知識(康德)。概括地講,理性主義者認為其存在,因而就要面對“先驗綜合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相反的,經驗主義者認為所有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外界經驗的體現,並不存在先驗綜合知識。
經常被認為有著先驗地位(priori status)的知識領域是邏輯和數學,他們探討的主要是抽象的、形式上的物件(客體)。
經驗主義者否認這些領域有先驗知識。兩個較著名的反駁是這些知識都是透過經驗得來的(如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及這些領域不構成真正的知識(如休謨)。
=== 知識相信與信仰相信 ===
在詳細考慮知識的定義之前,區分「相信」的具有輕微不同意義的兩個含義是很必要的。第一個含義是在某事缺乏足夠證據時仍相信它的真實性。在此意義上,一個人可以在意識到自己找不到足夠證據的情況下相信 幽靈或一些類似的現象。一個人可能會說“我知道行公路沒有坐飛機安全,但我就是不相信”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懼。
第二個含意中,相信某事就意味著認為其是正確的。相信一件事就是單純透過思考。哲學家們在探討知識時運用的就是這種相信。這裡的邏輯是,一個人想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須相信它是真的。
如果有人說「我知道A,但我不相信它是真的。」再假設「甲知道A」代表「甲認為A是知識」之下,依認識論對知識的定義,此陳述是矛盾的。
知識與信仰及觀點不同。某人聲稱他相信一件事是事實,當然他有可能犯錯誤。對於知識卻不是這樣的。例如,小明認為一座橋是安全的並試圖透過它,不幸的是,小明的重量使橋坍塌了,我們可以說小明「相信」橋是安全的,但他錯了。但我們不能說他「知道」橋是安全的,因為橋並不安全。如果一件事想成為知識,它必須是真的。這裡也就觸及另一思辨哲學領域本體論的部分,並必須確認橋每一次都安全或不安全,實際上,也是不可能完全"有效"確知的,原因是人類尚無法"測得"宇宙所有不可見粒子(因子)。
故而信仰(英語:Faith)與相信(英語:Believe)不同,信仰是即使普遍經驗顯示是錯的,但憑著信仰與累積的「特殊經驗」或「個人經驗」等「超自然經驗」,卻「繼續相信」下次會轉變為對的,顯示出「偶發狀況」或一連串持續性地「偶發狀況」。
同樣的,兩個人可以「相信」相互矛盾的兩件事,但他們不能「知道」相互矛盾的兩件事。例如,小明可以「相信」橋是安全的,而同時小剛相信它不安全。但他們不能同時知道兩件相互矛盾的事,而持定信仰的人卻能同時知道兩件相互"矛盾反合"的事,為「反合性」,簡單理解即是既「反常識性」又「合理則性」,因為小明可能體重較輕,小剛可能體重較重,或是小明過橋時可能「剛好」有強烈上升氣流,小剛過橋時可能「剛好」有強烈下降氣流...。這種現象往往具備無法重複性,無法做第二次驗證,因為,橋已經斷了、或是快斷了...,所以都只能是「剛好」或「偶發狀況」,顯出人類認知的極限或有限,若是在物理界方面的現象則例如:波粒二象性。
在基督教神學中,觀察人認識(神)的四個向度區塊分類:
--- 我知道 我不知
你知道 已知區 學習區
你不知 解說區 未知區
=== 區分知道與能不能做 ===
若小麗說:“自由式”(捷泳)是最快的游泳姿勢。遊法是擺動雙腿,及手臂向前面劃出近圓狀。”
依小麗的說話來看,小麗可能具有相關自由式的知識並真的會遊自由式。若小麗的知識單是從百科全書中得來,她就沒有遊自由式的技能。換句話說她有命題性知識,卻沒有任何過程性知識;也就是知道理論,但不會做。
所謂過程性知識有各種稱法:程式性知識、知道如何、實踐知識、踐行知識、行動知識。關於實踐知識的一個哲學討論是:知道如何(knowing-how)是知道如此(knowing-that)的一種嗎?
== 證實的理論 ==
=== 反理性主義 ===
有些試圖證實知識的方法是非理性的,他們拒絕承認證實必須遵從邏輯或推理。虛無主義開始是一種唯心主義政治哲學,但有時會被重定義為知識不可證實這一明顯荒謬的理論,這一論調的荒謬之處在於它自相矛盾地聲稱人「知道」知識不可能,但也許對於虛無主義者來說,自相矛盾也許並不重要。
神秘論利用非理性的手段來到達相信,並認為相信的事物就是知識。例如,根據自己的情感而認定某事的真實性被認為是認識論神秘主義,而透過推論邏輯和科學實驗得出結論則不是。一個人相信某事存在只憑個人的願望就是一個例子。撕著菊花花瓣並念著:“他愛我/他不愛我”也是一個例子。此例中的神秘主義體現在女孩首先假設了撕花瓣的方法有預言的能力而不需要理性的證據。在這兩個例子中,人們的相信不透過理性的手段證實。神秘主義並不一定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神秘主義。
=== 理性 ===
如果一個人不拒絕理性,但仍認為知識不能被證實,他就被叫做懷疑論者。懷疑論者認可推理,因此他們可以用邏輯論證他們的觀點,因此他們有更堅實的哲學基礎。
例如,根據後推理論,我們可以要求任何陳述的證實。如果證實以陳述形式存在,我們可以再要求這個陳述被證實,如此下去。這似乎導致了無止境的後推。
想驗證每一步的論證是否令人滿意是不可能的,這樣一連串的論證就導致了懷疑主義。
另外,我們可以聲稱有些陳述不需證實。認識論的歷史大半部分演繹著針鋒相對的哲學觀點爭論某一種知識有著特殊地位的故事。這種觀點叫做基礎主義。
我們也可以認為一陳述必須被另一陳述支援這一假設是誤導的,這樣就可以避免走入後推的怪圈。融貫主義認為一陳述不可以被其他知識的一個小小子集而證實,而應該被整個集合證實。也就是說,一個命題如果與這個系統中所有知識相統一,就可以說它被證實了。這既避免了後推的怪圈,也不用特別指出某一陳述的特殊地位。
=== 分析及綜合陳述 ===
有些陳述看起來只要人們理解了它的含義就不需要任何證實。例如“我父親的弟弟是我的叔叔”。哲學家將這樣的陳述叫做「分析式」,更確切地講,就是賓語的概念包含在主語裡。如上面的例子,叔叔(賓語)的概念包含在我父親的弟弟(主語)中。數學陳述通常是分析式的。
為了將分析性概念擴充套件到關係命題以適應數理邏輯的要求,規定如一命題的分析性僅來自其形式(即邏輯詞項的意義),則此命題為句法分析命題。如:所有的單身漢是單身漢。如一命題的分析性不僅來自其形式,也來自非邏輯詞項的意義,則該命題是語義分析命題。如:所有的單身漢都是未婚的。語義分析命題可以透過定義替代轉變為句法分析命題。如將單身漢定義為“未婚成年男子”,替代得到句法分析命題“所有的未婚成年男子都是未婚的。”
綜合陳述,主語與謂語相互獨立。如:“我父親的弟弟超重”。
由於自然語言的模糊性,有學者否認語義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之間存在明確劃分,或乾脆否認存在語句分析命題。另有學者認為應當以連續的命題序列代替傳統對分析與綜合的截然兩分。
休謨已意識到這樣的分別,但這種分別是康德清楚地提出的,後來由弗雷格給出了更明確的形式。維特根斯坦在他的《邏輯哲學論》中指出「分析式」陳述沒有表達任何觀點,也就是沒有告訴人們新的東西。雖然他們不需要證實,他們也不具有知識性。
== 認識論流派 ==
=== 經驗主義 ===
經驗主義注重經驗的作用,認為知識是人類經驗的產物,特別是感官所感知的經驗。一些流派排除了數學和邏輯等一些學科,認為這些學科無需滿足這種條件。
經驗主義與科學有密切關係。雖然科學的效力毋庸置疑,在哲學上科學怎樣和為什麼起作用引起了爭論。科學方法一度因為其保證科學實驗的成功而被人所鍾愛,但現在科學哲學所遇到的問題使人們更加偏向於融貫主義。
經驗主義經常與實證主義相混淆,但後者更強調人對現實的看法,而不是人在現實中的經驗本身。
=== 觀念主義 ===
觀念主義認為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只是我們的觀念構造。喬治·貝克萊、康德及黑格爾持不同的觀念主義觀點。
=== 三個世界理論===
波普爾的三個世界認為知識世界與物質世界和心靈世界一樣真實,波普爾認為知識之所以為客觀實體,在於其可以影響世界一(客觀物理世界),雖然要透過世界二(心靈主體).
=== 樸素實在論 ===
樸素實在論屬於直接實在論的分支,認為知覺能夠直接提供關於客體真實存在的覺知(awareness)。客體遵從物理法則,且在無論是否有觀察者時都保有他們的所有屬性。客體由物質構成,佔據著空間且具有如大小,形狀,材質,氣味,味道,顏色等屬性,且這些屬性通常能被正確地感知。
=== 現象論 ===
現象論從喬治·貝克萊的觀點“感知到的便是存在的”中發展而來。根據他的觀點,我們不能認為我們看到的事是獨立於我們感官存在的個體。他認為真正存在的只有感官本身。
=== 理性主義 ===
理性主義者相信有並不來自感官經驗的前知或先天思想。這一點可從很多經驗中看出。這些思想可能來自於人類腦的結構,或者它們獨立於大腦存在。如果它們獨立存在,當它們達到一個必要的複雜程度時就能夠被人類所理解。
理性主義者的觀點可以被濃縮在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在這裡懷疑論者可以看到他們懷疑這一單純的行為暗示著有懷疑者存在。斯賓諾莎建立了其中只有上帝一件事物的理性體系。萊布尼茲建立了一個有無限多他的「單子」的體系。
=== 具象主義 ===
具象主義或表象實在論,與樸素實在論不同,只可以感知到它的表現。換言之,我們看到的世界及事物並不是它們本身,只是內在的虛擬現實的複製品。所謂的感官之紗使我們不能直接感知世界。
=== 客觀主義 ===
客觀主義,是艾茵·蘭德的認知理論,與樸素實在論相類似。她也認為我們透過感官從外在世界獲得知識。客觀主義未經加工的感覺資訊會自動地被大腦融入感知的物件,這時意識去感知資訊,而不是以任何方式創造或發明。一旦我們意識到兩個實體彼此相像,而與其他不同,我們就可以將它們看作一個種類,這個種類可以將同種類的所有實體囊括,這樣我們的意識就可用一個詞將本無限的實體包含。客觀主義拒絕純粹的經驗主義,它認為我們可以藉助客觀的概念而超越感官的層次。它也不承認純粹的 具象主義和理想主義,它認為我們感知到的才是現實,談論感知不到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
== 當前的理論 ==
現在的認識論理論以基礎主義及融貫主義做基礎。
蘇珊·哈克(Susan Haack)試著將這兩種學說融入她的,她透過調和這兩種理論而使她自己的理論更為可信。她的理論呈現在《證據與置疑:認識論的重建》(Evidence and Inquiry: Towards Reconstruction in Epistemology)一書中。
依靠主義包括依靠經常發生的事來做預測。(如,一個會說俄語的人可以用俄語來證實自己)。
這裡有兩種可靠證實的方法。
外在的(可靠,如:醫生替我檢查)
內在的(不可靠,如:依靠我內在器官的感覺)。
== 參見 ==
* 元認識論
* 知識
*: 獲得知識的方法
*: 常識
* 哲學
*: 形而上學
*: 本體論、本原
*: 科學哲學
* 理性
*:
*: 證據主義
*:
*: 自我證明
* 科學教育
*: 倫理學
*: 社會認識論
*: 批判理論
*: 美德認識論
*: 科學哲學
*美學
*: 後現代主義
*: 後結構主義
*經驗理性論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蔡政宏:〈知道如何是知道如此的一種嗎?〉
*Cheng-hung Tsai:The Structure of Practical Expertise
*Cheng-hung Tsai:The Metaepistemology of Knowing-How
* 論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的知識論
* Epistemology Introduction, Part 1 and *Part 2 by Paul Newall at the Galilean Library.
* Marjorie Clay (ed.), Teaching Theory of Knowledge, The Council for Philosophical Studies, 1986.
* Boufoy-Bastick, Z. (2005). Introducing 'Applicable Knowledge' as a Challenge to the Attainment of Absolute Knowledge. Sophia Journal of Philosophy, 8, 39-51.
*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from Analysis, Vol. 23, pp. 121-23 (1963) by Edmund L. Gettier, transcribed by Andrew Chrucky (Sept. 13, 1997).
* Richard Kirkham, "Does the Gettier Problem Rest on a Mistake?" Mind, 93, 1984.
* Bertrand Russell,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12)
* Ayn Rand, Introduction to Objectivist Epistemology (1979)
* Groovyweb
* Philosophy online
* The Epistemology Page by Keith DeRose
* An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 by Paul Newall, aimed at beginners.
* Reformed Epistemology by Tim Holt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Epistemology
** Bayesian Epistemology
**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
** Feminist Epistem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 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 Social Epistemology
** Virtue Epistemology
* Articles on Christian Epistemology
Z
Category:方法論
Category:知識來源 |
2月16日 | 2月16日是陽曆(平年)一年中的第47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318天(閏年則還有319天)。
== 大事記 ==
=== 20世紀前 ===
* 1270年:立陶宛大公國大公特萊德尼斯的軍隊在卡魯塞戰役中擊敗立窩尼亞騎士團。
* 1862年:美國軍官尤利西斯·格蘭特率領聯邦軍在唐納爾遜堡之戰中擊敗邦聯軍。
=== 20世紀 ===
* 1910年:中國同盟會發生分裂,孫中山和章太炎分道揚鑣。
* 1918年:立陶宛國民大會正式簽署《立陶宛獨立法案》,宣佈立陶宛從俄羅斯恢復獨立。
* 1923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考古團隊開啟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zh-hans:圖坦卡蒙;zh-hant:圖坦卡門;}-在國王谷的墳墓。
* 1932年:東北最高行政委員會在日本支援下成立,溥儀任執政、鄭孝胥任總理。
* 1934年:奧地利第一共和國軍隊擊敗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準軍事部隊,為期5天的奧地利內戰結束。
* 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成功截擊並迫使納粹德國海軍阿爾特馬克號補給艦擱淺,救出299名英國戰俘。
* 1959年:在推翻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政權後,-{zh-cn:菲德爾·卡斯特羅; zh-tw:斐代爾·卡斯楚}-出任古巴共和國總理。
* 1963年:-{zh-tw:披頭四; zh-hans:披頭士; zh-hk:披頭四;}-以單曲《Please Please Me》首次取得成功。
* 1968年:臺灣民航公司10號班機在臺灣臺北縣林口鄉墜毀,造成21人死亡,42人受傷。
* 1976年:英國北海油田的奧克鑽油區正式運作。
* 1988年:馬來西亞過渡首相林良實將首相一職交回給馬哈迪·莫哈末。
* 1998年:自印尼-{zh-tw:峇裡島; zh-cn:巴厘島; zh-hk:峇裡島; zh-sg:峇釐島;}-飛往臺灣的中華航空676號班機,因重飛失敗於中正國際機場附近墜毀,造成202人罹難。
=== 21世紀 ===
* 200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補充條款《京都議定書》生效,旨在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 出生 ==
* 1032年:宋英宗趙曙,北宋皇帝(1067年逝世)
* 1222年:日蓮,日蓮宗創立者(1282年逝世)
* 1304年:元文宗圖帖睦爾,元朝皇帝(1332年逝世)
* 1331年:薩盧塔蒂,義大利人文主義者(1406年逝世)
* 1497年:菲利普·梅蘭希通,德國哲學家(1560年逝世)
* 1519年:加斯帕爾·德科利尼,法國[[軍人、政治人物(1572年逝世)
* 1556年:藤堂高虎,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武將、大名(1630年逝世)
* 1664年:尼古拉·法蒂奧·丟勒,瑞士數學家、自然哲學家、天文學家(1753年逝世)
* 1778年:約翰·科爾本,英國陸軍軍官,第一代西頓男爵(1863年逝世)
* 1822年:法蘭西斯·高爾頓,英國博學家(1911年逝世)
* 1893年: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蘇聯元帥(1937年逝世)
* 1909年:塔拉勒·伊本·阿卜杜拉,約旦國王(1972年逝世)
* 1909年:理察·麥當勞,美國企業家,世界首家及最大連鎖速食企業麥當勞創辦人之一(1998年逝世)
* 1916年:楊文明,越南共和國軍事、政治人物,越南共和國總統(2001年逝世)
* 1921年:華國鋒,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2008年逝世)
* 1931年:高倉健,日本男演員(2014年逝世)
* 1933年:夏夢,香港電影女演員(2016年逝世)
* 1937年:尤里·馬寧,俄羅斯數學家(2023年逝世)
* 1941年:金正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元首,前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2011年逝世)
* 1948年:秦煌,香港男演員
* 1950年:陳志遠,臺灣音樂創作人(2011年逝世)
* 1958年:麗莎·洛林,美國女演員(2023年逝世)
* 1960年:鍾楚紅,香港女演員
* 1960年:遠山光,日本漫畫家
* 1962年:伊藤俊人,日本男演員(2002年逝世)
* 1963年:李修平,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
* 1964年:劉青雲,香港男演員
* 1964年:白必圖,巴西足球運動員
* 1965年:瓦萊麗·特里耶維勒,法國政治記者
* 1965年:阿達馬·巴羅,甘比亞政治人物,現任甘比亞總統
* 1966年:朱約信,臺灣歌手
* 1966年:雷有暉,香港組合太極樂隊成員
* 1966年:陳雅倫,香港女演員、歌手
* 1968年:華倫·艾利斯,英國漫畫家、小說家、編劇
* 1969年:羅曼·庫圖佐夫,俄羅斯陸軍少將(2022年逝世)
* 1970年:妮古拉·斯特金,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蘇格蘭首席部長
* 1971年:西田尚美,日本女演員
* 1973年:路易斯·蒙滕內格羅,葡萄牙政治人物,現任葡萄牙總理
* 1974年:馬赫夏拉·阿里,美國男演員
* 1975年:相川七瀨,日本女歌手
* 1976年:小田切讓,日本男演員
* 1976年:京,日本音樂家、Dir en grey成員
* 1977年:佐伯日菜子,日本女演員
* 1979年:Eric,韓國男子偶像團體神話成員
* 1979年:瓦倫蒂諾·羅西,義大利世界摩托車錦標賽職業賽車手
* 1980年:陳重名,馬來西亞男子羽毛球運動員
* 1981年:壽裡,日本男演員、模特兒
* 1982年:文彼得,香港足球運動員
* 1982年:李珉廷,韓國女演員
* 1982年:盧佩·菲亞斯科,美國嘻哈歌手、音樂製作人
* 1983年:戴維斯,臺灣男子籃球歸化球員
* 1983年:胡蝶,中國電視主播
* 1983年:艾潔妮絲·迪恩,英國模特兒、歌手
* 1985年:森惠,日本女性創作歌手
* 1987年:香椎由宇,日本女演員
* 1987年:三浦涼介,日本男演員
* 1988年:張繼科,中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
* 1988年:毛曉彤,中國女演員
* 1988年:金秀賢,韓國男演員
* 1989年:伊麗莎白·奧爾森,美國女演員
* 1990年:威肯,加拿大歌手、詞曲作家、唱片製作人
* 1991年:呂星辰,中國女演員
* 1991年:沙布納姆·納西米,阿富汗裔英國社會活動家、政治評論家
* 1993年:李亦喬,香港女演員
* 1994年:金聖柱,中國、韓國男子偶像團體UNIQ成員
* 1994年:熊谷健太郎,日本男性聲優
* 1994年:艾娃·麥斯,阿爾巴尼亞裔美國女歌手、詞曲作家
* 1995年:松岡茉優,日本女演員
* 1996年:小松菜奈,日本模特、演員
* 1996年:李烈音,韓國女演員
* 1997年:目黑蓮,日本男子偶像團體Snow Man成員
* 1998年:徐榮柱,韓國男演員
* 2003年:-{zh-hans:布賴恩·菲亞貝馬;zh-hk:拜恩·費亞比馬;zh-tw:布萊恩·菲亞貝馬;}-,挪威職業足球運動員
* 2004年:仲村星虹,日本女性偶像
* 生年不詳:吉岡麻耶,日本女性聲優
* 生年不詳:都築真紀,日本編劇、漫畫家
== 逝世 ==
* 1279年:阿方索三世,葡萄牙國王(1210年出生)
* 1391年:約翰五世,東羅馬帝國皇帝(1332年出生)
* 1457年:-{於}-謙,明朝重臣,官至兵部尚書(1398年出生)
* 1665年:斯特凡·恰爾涅茨基,波蘭軍事家(1599年出生)
* 1755年:愛新覺羅允禵,原名胤禎,康熙帝第十四子,恂郡王(1688年出生)
* 1892年:亨利·沃爾特·貝茲,英國博物學家、昆蟲學家、探險家(1825年出生)
* 1904年:克勞德·鮑斯-雷昂,英國貴族,第十三代斯特拉斯莫爾和金霍恩伯爵(1824年出生)
* 1970年:裴頓·勞斯,美國生物學家(1879年出生)
* 1970年:爾敏·巴奈,印尼作家(1908年出生)
* 1956年:梅格納德·薩哈,印度天文物理學家(1893年出生)
* 1980年:埃裡希·休克爾,德國物理學家、物理化學家(1896年出生)
* 1988年:葉聖陶,中國現代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1894年出生)
* 1990年:凱斯·哈林,美國1980年代的街頭繪畫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1958年出生)
* 1997年:吳健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12年出生)
* 1998年:許遠東,中華民國中央銀行行長(1927年出生)
* 1999年:伊雷,香港演員(1940年出生)
* 2000年:馮峰,香港導演(1916年出生)
* 2010年:尹志強,香港著名足球運動員及影視演員,有「亞洲第一中鋒」之稱(1956年出生)
* 2016年: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聯合國第六任秘書長(1922年出生)
* 2019年:布魯諾·岡茨,瑞士電影演員(1941年出生)
* 2020年:麥理浩勳爵夫人,已故第25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勳爵的遺孀(1920年出生)
* 2022年:連日清,臺灣昆蟲學、生物學家與公衛學學者,受尊稱為「臺灣抗瘧之父」(1927年出生)
* 2022年:克里斯蒂娜·卡爾德隆,智利民族誌學者、工匠、作家和文史工作者(1928年出生)
* 2022年:巴戈,臺灣男演員(1954年出生)
* 2023年:黑崎真音,日本女歌手、作詞家(1988年出生)
* 2024年:阿列克謝·納瓦尼,俄羅斯律師、政治人物(1976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慶日
* :光明星節(紀念金正日誕辰)
|
兩湖平原 | 兩湖平原指跨越湖北和湖南二省為主,包括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廣大平原區域,位於長江中游,長江三峽以東、大別山以南。有荊江、漢江、湘江、沅江、資水、澧水等大小河流穿過。因大部分處在湖北和湖南而得名。兩湖平原湖泊眾多,著名的有洞庭湖、洪湖等。河網密集,土地肥沃。重要城市有武漢市、長沙市、荊州市、岳陽市、株洲市、湘潭市、宜昌市、益陽市、常德市、仙桃市等等。京廣線、漢丹線、焦柳線、滬昆線等數條鐵路在此透過。兩湖平原盛產棉花、油菜、水稻等作物,武漢是該地區最大城市。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長江中下游平原
Category:長江中下游平原
Category:湖北地形
Category:湖南地形 |
羅馬 (消歧義) | 羅馬一般指是現代義大利的首都,以及羅馬這座城市所在的行政區羅馬廣域市(原羅馬省)
此外羅馬一詞也有以下幾種含義:
==國家==
*古羅馬,古代羅馬
*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年-前509年),古代羅馬的王政時代
*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古代羅馬的共和國時代
*羅馬帝國(前27年-476年),古代羅馬的帝國時代和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395年–476年),羅馬帝國的西半部
*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即拜占庭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962年-1806年),中、西歐的一個國家
==地名==
*羅馬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西南部的鎮
*羅馬 (賴索托),非洲國家賴索托的城鎮
*羅馬 (紐約州),美國紐約州奧奈達縣的一座城市
*羅馬 (德克薩斯州),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座城市
*羅馬 (喬治亞州),美國喬治亞州的一座城市
*羅馬 (秘魯),秘魯阿斯科佩省的一個鎮
*羅馬 (瑞典),瑞典哥特蘭島上的一座城市
*羅馬 (波斯尼亞),波斯尼亞的一個鎮
==其他==
*羅馬號戰列艦,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義大利戰艦
*羅馬 (電視連續劇),一部歷史題材的電視連續劇
*羅馬站 (巴黎地鐵),巴黎地鐵2號線的一個車站
*羅馬 (香港導演),香港導演
*羅馬 (2018年電影),2018年墨西哥及美國合拍的黑白劇情片。
*羅馬體育俱樂部,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的一家足球俱樂部。
|
胡適 | 胡適,原名嗣穈,讀書時曾取名洪騂,又改為適、適之。一生用過筆名有:希彊、自勝生、鐵兒、冬心、臧暉之主人、臧暉等我在學堂裡的名字是胡洪騂。有一天的早晨,我請我二哥代我想一個表字。二哥一面洗臉,一面說,“就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適’字,好不好?”我很高興,就用“適之”二字。(二哥字紹之,三哥字振之。)後來我發表文字,偶然用“胡適”做筆名,直到考試留美官費時(1910)我才正式用“胡適”的名字。(《四十自述》“在上海(一)”,上海:亞東圖書館,第50頁。)。生於江蘇省松江府川沙縣,籍貫安徽省徽州府績溪縣上莊鎮。曾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天主教輔仁大學、南開大學校董會董事等職。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與領袖之一,他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為深入的研究,開風氣之先。在哲學上倡導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方法論,主張“大膽假設,細心實證”胡適,《我的歧路》,原載1922年6月18日《努力周報》第7期,“實驗主義只是一個方法,只是一個研究問題的方法,他的方法是:細心搜求事實,大膽提出假設,再細心求實證”,“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胡適《杜威先生與中國》,原載1921年7月10日《東方雜志》第18卷第10號,《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二,381頁,在政治上主張自由主義胡適,《自由主義》,1948年9月4日,“自由主義的第一個意義是自由,第二個意義是民主,第三個意義是容忍——容忍反對黨,第四個意義是和平的漸進的改革,是一位備受爭議、值得探討的多重身份歷史人物。也是被各方政治勢力批評得最多的人之一林語堂,《我最難忘的人物 - 胡適博士》,載臺北《讀者文摘》1963年10月號,他擁有三十四個博士學位(包括名譽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 《胡適的榮譽博士學位考》, 國史研究通訊第八期,2015年6月。, 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博士學位的人之一。
== 生平 ==
=== 早年經歷 ===
胡適家族世系是徽州胡氏中的明經胡,自古傳說出自唐哀帝(或唐昭宗)。到胡適父親胡傳(1841年-1895年)時,家業茶商,家道殷實。
1891年12月17日未時,胡適生於江蘇川沙縣(今上海浦東新區)。胡適父親胡傳(一說為胡珊)一生娶3位妻子。元配馮氏在太平天國之亂時罹難,胡傳續娶曹氏,胡傳在五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人後,放棄科舉之途,在中國東北寧古塔結識寧古塔邊務欽差大臣吳大澂後,受吳大澂推薦走上仕途,後追隨吳大澂,先後前往海南、協助治理黃河。胡傳曾任上海的淞滬裡卡(稅收機關)總巡。胡傳再娶胡適生母馮順弟,是胡傳第三房妻子。所以胡適出生之時,父親胡傳已經50歲。
1893年,胡傳擔任臺灣臺南鹽務總局提調兼辦安嘉總館,辦理臺南鹽務,此時2歲的胡適才隨母親去臺灣胡傳任所居住。1893年,胡傳代理臺東直隸州知州,胡適也隨父母親前往臺東。然而,因清廷甲午戰爭戰敗,臺灣割讓給日本,1895年胡適隨母親離開臺灣回上海,後回祖籍安徽績溪上莊,進家塾讀書。未久,父親胡傳病逝於廈門。
胡適認為母親的教養對自己後來的處事態度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同時他認為他母親對他的教養是採取寬嚴並濟的方式。他曾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母親的教誨》,節選自胡適《四十自述》胡適論及自己母親教養的內容,也被收入中華民國國民中學的教科書中。
1904年,13歲的胡適在家人安排下與江冬秀訂婚。江冬秀雖為鄉村女子,但卻是書香門第,雖不是博聞強識,也念過幾年私塾,識得幾個字。之後,胡適跟隨其三哥到上海,入梅溪學堂。
1905年,胡適進澄衷學堂。1906年,考取中國公學。1908年,入中國新公學,兼任英文教員。1910年留學美國,入康乃爾大學選讀農科。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於約翰·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同年,透過哲學博士學位的最後考試,但並未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被人尊稱“博士歐陽哲生:《探尋胡適的精神世界》,秀威出版,2011年,ISBN 9862218002 P55-65” (十年後才正式取得學位),並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回安徽績溪與江冬秀結婚。1919年接辦《每週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引發“問題與主義論戰”。1920年離開《新青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暑期學校講學。
=== 中年經歷 ===
1922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創辦《努力週報》。在《努力週報》第二期(5月14日)與蔡元培、李大釗、陶行知、梁漱溟等聯名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
1924年與陳西瀅、王世-{傑}-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1925年2月,參加北京善後會議,並參與起草部分會議檔案。1926年與其師郭秉文等人在美國發起成立華美協進社。1926年7月—1927年5月遊歷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諸國。1927年,正式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唐德剛:《胡適雜憶(增訂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1,ISBN 978-7-5617-1799-8。與徐志摩等組織成立新月書店。1927年在上海蔣介石與宋美齡婚禮上結識蔣介石。
1928年創辦《新月》月刊。任中國公學校長。1929年在《新月》雜誌上發表《人權與約法》一文,標誌著“人權運動”的開始,隨後發表《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對於建國大綱的疑問》、《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1930年1月,胡適、羅隆基、梁實秋三人有關人權問題的文章結集為《人權論集》交新月書店出版,後被國民黨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們走那條路》中提出:“要剷除打倒的是貧窮、疾病、愚昧、貪汙、擾亂五大仇敵”。
1932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私立南開大學校董會董事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董事,並邀蔣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灝創辦《獨立評論》,胡適先後共為其撰寫了1309篇文章。1935年1月4日抵達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35年至1936年胡適多次要求出任駐日本大使未果。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胡適與顧祝同、朱紹良、梅思平、陶希聖、羅君強、陳布雷、陳立夫、張君勱等人常到周佛海在南京西流灣8號建造的花園洋房的地下室躲避空襲,眾人在此常常討論時局,持“戰必大敗”的悲觀情緒,胡適於是為這個非正式組織起名“低調俱樂部”,以區別與當時主戰派及民眾盛行的“歇斯底里的風氣”的高調。
蔣介石於8月19日要求胡適即日前往美國爭取美方對中國的支援。1938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1942年9月8日,辭去駐美大使一職,旅居紐約,從事學術研究。1943年,應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學講學。1945年,出任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代表在舊金山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的身分,在倫敦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制訂該組織的憲章。1946年7月5日,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由美國返回中國抵達上海。11月28日,蔣介石向制憲國民大會提出《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鄭重致詞,說明其要點,由大會主席團主席胡適接受。12月25日,國民大會正式三讀透過憲法草案。同日國民大會閉幕,由蔣主席代表國民政府接受胡適遞交憲法。
1947年1月4日,教育部就沈崇事件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稱,南京、上海等地學生遊行「查係有人鼓動反政府及反美運動」;「此係美兵個人行為,純屬法律案件,並非外交問題。現美軍已將兇犯交軍事法庭審判,自應聽候依法解決。誠恐有人擴大煽動,特電注意防範」。1月6日,對北大今後學生運動,胡適稱:不應以罷課為手段。1月24日,蔣中正想請胡適出任考試院院長和國府委員,但胡適堅持不肯加入國民政府而力辭。(見《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1958頁)5月6日,北京大學校長胡適電請教育部調查教授待遇。8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在南京舉行成立大會,委員會比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教育、大眾傳播、圖書館及博物館、藝術與文學6個專門委員會,並選出執行委員胡適、朱家驊、吳貽芳、朱經農、梅貽琦、杭立武、竺可楨、張道藩、薩本棟、瞿菊農等10人。9月1日,北京大學教授俞平伯、向達、孫楷第等31人,因生活困苦,致函該校校長胡適稱:「我們一個月的收入不能維持半個月的生活,談不到子女的教育費,更談不到即將到來的嚴冬,這是一種什麼生活!」
1948年3月,胡適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4月3日,蔣中正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內閣制,實權在內閣,中華民國總統應為虛位,請公正人士較佳,所以想請中國國民黨支援無黨籍的胡適出馬競選行憲後第一任總統,等胡適當上總統後再任命蔣中正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胡適也同意了,但後來因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還是支援蔣選總統而變卦《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11月,解放軍兵臨北平城下,用電臺廣播呼籲胡適留下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校長。12月,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西去綏遠和南走海上的道路都被堵死。是戰是和,傅作義日夜思考,下不了決心。他認為胡適能夠替他出主意,把胡適接到中南海懷仁堂密談,胡送了八個字,「和比戰難,堅持待變」。蔣派專機接運留在北平之學人胡適、陳寅恪、錢思亮、李濟、勞榦等到南京。12月13日朱家驊、傅斯年、俞大維、陳雪屏四個人在南京設法派飛機去接胡適南下,胡適在13日時,本來還堅持不肯丟下北京大學不管,14日在南京方面的勸說下才勉強同意離開,1948年12月15日下午4點,傅作義派部隊護送胡適到南苑機場上了飛機。夜裡十時光景,到了南京明故宮機場。1949年1月15日,蔣介石在引退前夕聘請胡適擔任總統府資政,胡適向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去信表示辭意但未果。
1949年3月9日,蔣介石派蔣經國赴上海訪胡適。4月6日,胡適應中華民國政府要求,從上海搭威爾遜輪前往美國當說客,為和平解決國共內戰問題尋求美國政府的介入,但4月21日船抵舊金山,得知4月19日政府拒絕中國共產黨24項要求,解放軍已渡江,此時局勢已定,胡適在美處處碰壁,無力迴天。4月,胡適在美國發表《共產黨統治下決沒有自由:跋所謂〈陳垣給胡適的一封公開信〉》蕭啟慶:《推陳出新的史學家陳垣》《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2008年,ISBN 978-957-08-3228-0,旅美時,與張愛玲相識,結下友誼;《自由中國》創刊,胡適任名義上的“發行人”。
4月22日,胡適在美國舊金山發表談話,略謂:「現在重要之事實,則為中國政府已拒絕投降,此非僅四萬萬人民之命運所繫,即全世界之命運,恐亦隨之決定。」次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後,他仍宣稱:「不管局勢如何艱難,我始終是堅定的用道義支援蔣總統的。」
6月19日,新任行政院院長閻錫山發表胡適為外交部部長,但胡適拒絕上任。
1950年應聘為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短期的中文圖書管理員,來源:唐德剛《胡適雜憶》45頁)。6月23日,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迪安·臘斯克約見胡適﹐試圖說服胡適出面領導流亡海外及臺灣的反共親美人士,以取代蔣中正的政權,不過胡適對此表示全無興趣。當時美國對蔣完全喪失信心,希望建立第三勢力以對抗共產黨擴張,因胡適無此興趣而不了了之見中國時報網站黃清龍(前中國時報總編輯)——胡適與蔣介石、毛澤東,2008-01-02。1952年,胡適和蔣廷黻在紐約曾有意聯合組織反對黨以在臺灣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適返臺與蔣中正討論後,遭到蔣中正的反對,以致組黨的事胎死腹中唐德剛:《胡適雜憶》,風雲時代出版。之後,他於1950年代初期偶回臺灣參與政治活動與講學。例如:以國大代表參與總統選舉投票、擔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協辦由雷震主筆的《自由中國》雜誌等等。
1954年至1955年,以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為導火索,中國大陸掀起了批判胡適運動。為批判胡適,三聯書店出版發行《胡適思想批判論文彙編》8輯。胡適先生住在美國,他蒐集了這八本書,認真作了批註。而批判胡適運動的起因,根據耿雲志的說法是:“這句話我想是他一生裡,講的最有失紳士風度的一句話,他(胡適)說按照毛澤東當時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我估計這個話有可能傳到毛澤東的耳朵裡,所以毛澤東非常決斷地發動一場全國規模的徹底批判胡適的運動。”1956年9月20日,陳源依老友周鯁生之託,致信胡適。然而,胡適並不相信周鯁生所説的話,他在陳源信中「對於你,是對你的思想,並不是對你個人」下面劃線,並在旁批註:「除了思想之外,什麼是『我』?」。1957年11月,胡適當選中華民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院長,並於隔年4月回到臺灣定居就任。自此,胡適多時往返臺、美兩地。期間因為經濟關係,1958年他還將《胡適文選》及《四十自述》等所有著作,以買斷方式(一說為廿年)賣與國內某家出版公司。
=== 晚年經歷 ===
1958年後,大陸發起大規模清算胡適思想的運動,胡適響應說,“我覺得世界上二、三百年來有一種公開的趨向,朝科學民主這個方向上走,朝新的科學方法走,那時候我朋友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我表示過這樣的話,把這個抽象名詞人格化,把它看作人,最容易錯誤的,容易人格化。容易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偶像化了,便會盲目崇拜……當時我朋友陳獨秀只認得兩個名詞,不知道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1959年金門構工部隊,於舊金城東炸山採石,意外發現魯王墓「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全文石碑後交由胡適博士研考。1959年兼任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科技部前身)主席職務。
1960年,《自由中國》雜誌負責人雷震與臺、港黨外人士共同連署反對蔣中正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三連任總統,胡適為連署人之一。之後,雷震籌備組黨事宜,胡適雖未參與,但多所鼓勵。1960年9月,雷震因「共諜」案被捕,史稱雷震事件,而此事件,一般認為是蔣中正為阻止雷震籌組新黨而策劃。當時仍為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雖未受到此案株連,也參與營救雷震,不過並沒有成功。對此胡適曾留下三千字的日記說明始末。1961年2月胡適參加臺大校長錢思亮的宴會,剛抵達就感到身體不適,送至醫院脈搏跳至135次,痰中帶血。醫生診斷為冠狀動脈栓塞症加狹心症。此次住院2月,後回家自養,但身體已日漸衰弱。11月病情惡化,至臺大醫院療養,隔年2月出院。
=== 逝世及後事 ===
1962年2月24日,參與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時,心臟病突發病逝於臺北縣南港鎮(今臺北市南港區)時胡正在講臺上致詞演說,至一半不支暈厥。蔣送來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之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蔣介石:《挽胡適之院長聯》,《先總統 蔣公言論總集》第三十五卷,臺北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將胡適於臺北的公配居所改建為胡適紀念館、胡適墓園闢建為胡適公園(後來許多中研院院士或著名學人也安葬於此。)
胡適墓誌銘由知名學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壯為先生書寫:「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於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 思想與學術 ==
胡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期間,師從約翰·杜威,研究並接受實用主義(pragmatism,胡適自譯為實驗主義)哲學,這是一種方法論,提倡“大膽假設,細心實證”,“一切學説理想,一切知識,都只是待証的假設,都須用實行來試驗過,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胡適將這應用在他各方面的思想和研究上,他説“我寫《先秦名學史》、《中國哲學史》,都是受那一派思想的指導,我的文學革命主張也是實驗主義的一種表現”胡適《藏暉室劄記》,即《留學日記》自序,1936年,“我談政治只是實行我的實驗主義”胡適《我的歧路》,原載1922年6月18日《努力周報》第7期,也體現在他的文字上,他說“我的長處是明白清楚,短處是淺顯,我抱定一個宗旨,做文字必須要叫人懂得”胡適 《四十自述》,引自《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67頁。
胡適在日記中曾説自己“平生大過,在求博而不求精”胡適日記,1915年5月28日,《留學日記》卷九,第三冊,653頁,這確實是他的一個特點,一生研究範圍廣博,但有三部著作都沒有下卷,這也正是他的優點,他學貫中西,對於“漢學”和西方哲學都很瞭解,用西方學術方法來研究中國文學和哲學,填補了當時中國學術的一個重要空白蔡元培《中國哲學史大綱序》 “現在治過漢學的人雖還不少,但總沒有研究過西方哲學史的,留學西方的學生,研究哲學的,本沒有幾人,這幾人中,能兼研究漢學的更少了。適之先生雖自幼進新式的學校,還能自修漢學,至今不輟,又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兼治文學哲學,所以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難處,一到先生手裡,就比較容易了”。
胡適對中國文化的衝擊是迅速而巨大的,1917年,他的《文學改良芻議》引起社會輿論強烈反響,回國後很快在學術圈也產生巨大衝擊,餘英時說“這樣暴得大名的例子在中國近代史上除了梁啟超以外,我們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他在北大教授中國哲學史一課,時年二十六七歲,很多同學都懷疑他的資質,但很快他的很多新的觀念讓學生非常信服顧頡剛,《古史辨》序,1926年,“(胡適)丟開唐、虞、夏、商,徑從周宣王以後講起,這一改把我們一班人充滿三皇五帝的腦筋驟然作一個重大的打擊,駭得一堂中舌撟而不能下。...(傅斯年)去旁聽了,也是滿意。從此以後,我們對於適之先生非常信服。”。1919年他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被蔡元培稱為“一部研究中國哲學的大作”,此後他的研究涉獵廣泛,開闢中國文史哲學術研究的許多新領域、新紀元,“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胡適説:“在中國文化史上我們真也是企圖搞出個具體而微的哥白尼革命來”。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255頁
胡適本來是不談政治的,1917年回國的時候,他“打定二十年不談政治的決心,要想在思想文藝上替中國政治建築一個革新的基礎”,但國內的政治及革命的氣氛日益高漲,胡適也忍不住參與,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引起了很大爭議胡適《我的歧路》,原載1922年6月18日《努力周報》第7期,“(五四以後),國內的‘新’分子閉口不談具體的政治問題,卻高談什麼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我看不過了,忍不住了,——因為我是一個實驗主義的信徒,——於是發憤要想談政治,我在《每週評論》第三十一號裡提出我的政治的導言,叫做《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我的導言引起了無數的抗議”。此後胡適積極參與時事與政治評論,但這其實並不是他的興趣所在,他説:“只是我的一種忍不住的努力”。他主張自由主義,提倡“自由、民主、容忍、和平的漸進的改革”,受到共產黨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1937年9月7日,“自由主義取消思想鬥爭,主張無原則的和平,結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風發生”和國民黨蔣介石,《中國之命運》,1943年,“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思想...在客觀上是與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應的,而在主觀上更並無什麼根,不過是人云亦云”兩方面的反對,但他始終不改初衷。
=== 白話運動/文學革命 ===
1917年,胡適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引起很大反響。白話的使用歷史很長,推動白話文的努力也有相當的時間陳獨秀,《安徽俗話報》,1904年,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轟動,一是出現在合適的時間陳獨秀,《答適之》,見《胡適文存》第2集《科學與人生觀序》附錄三,”中國近來產業發達,人口集中,白話文完全是應這個需要而發生二存在的。適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話文,只需章行嚴一篇文章便駁得煙消灰滅”。,二是內容詳實,言之有據。一共提了文學改良的八個原則,“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無病呻吟;去除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注:即白話)”。不僅僅是文言改成白話的問題,還包括內容的改變,要“言之有物”,包括情感和思想,“非古人所謂‘文以載道’之説”,開啟了對“文以載道”這一文學道統的批評陳獨秀,《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茅盾,《文學和人的關係及中國古來對於文學者身份的誤認》,原載1921年《小説月報》12卷1號,“隨便翻哪個文學者的集子,總可以看見‘文以載道’這一類氣味的話。很難得幾篇文學是不攻擊稗官小説的,很難得幾篇文字是不以‘借物立言’為宗旨的。所以‘登高而賦’,也一定要有忠君愛國不忘天下的主意放在賦中;觸景做詩,也一定要有規世懲俗不忘聖言的大道理放在詩中。做一部小説,也一定要加上勸善罰惡的頭銜;便是著作者自己不説這話,看的人評的人也一定送他這個美號。總而言之,他們都認為文章是有為而作,文章是為古哲聖賢宣傳大道,文章是替聖君賢相歌功頌德,文章是替善男惡女認命果報不爽罷了。還有一個絕相反而同是不合理的見解,就是隻當作消遣品。...所以綜合地看來,我國古來的文學者只曉得有古哲聖賢的遺訓,不曉得有人類的共同情感;只曉得有主觀,不曉得有客觀;所以他們的文學是和人類隔絕的,是和時代隔絕的,不知有人類,不知有時代!”。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1932年。包括文風的改變,讓語言成為交流的有效工具,而不是以文害意。最後導致對文學的評價標準的根本改變,不模仿古人,推崇白話文學。關於白話文學,文中說,“今人猶有鄙夷白話小說為文學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吳趼人皆文學正宗,而駢文律詩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聞此言而卻走者矣”。這句話在當時是革命性的,夏志清這麼評價:“文學革命開始於1917年胡適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他以前沒有幾個學者敢像他那樣公然表揚小說的價值,聲稱水滸傳、西廂記足可與離騷、莊子、史記相提並論。他還以史學家和批評家的身份,指出一種他個人極為欣賞的藝術信仰:宣揚人道的寫實主義。他信奉的是小心求證的精神,是現實的樂觀主義者”夏志清 《中國現代小説史》。
胡適此後發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1917年)、《建設的文學革命論》(1918年)、《國語文法概論》(1921)等論文,認為“死文字決不能產出活文學。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必須用國語,必須做國語的文學”,主張“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鄭振鐸說“《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是一篇文學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鄭振鐸,《五四以來文學上的論爭》,1935。古文家林紓則反對說:“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有文法,...據此則凡京津之稗販,均可用為教授矣。”林紓,給蔡元培的信,1919年3月,反對者還有學衡派、章士釗。
1920年出版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嘗試集》的新詩充滿試驗性質,並不成熟。余光中認為“胡適等人在新詩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歷史的,不是美學的”。余光中〈中國的良心——胡適〉,《左手的繆思》周策縱評胡適新詩“清新者有之,朦朧耐人尋味者則無;輕巧者有之,深沈厚重者則無;智慧可喜者有之,切膚動人摯情者則無”。周策縱《論胡適的詩》《嘗試集》出版後,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受到復古派的反對。學衡派東南大學教授胡先驌說:“胡君之《嘗試集》,死文學也。...胡君輩之詩之鹵莽滅裂趨於極端,正其必死之徵耳。”胡先驌,《評〈嘗試集〉》,載於1922年《學衡》雜志第1期、第2期
1919年胡適第一個用白話寫作獨幕劇《終身大事》,劇情裡女主角與戀人離家出走,是受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響。他的小說《一個問題》開啟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第一個流派“問題小說”。
夏志清評價胡適的文學創作:“可惜胡適雖然是個了不起的倡導人,他卻不能以身作則寫出一些令人滿意的文學示範作品來,他的主要成就在於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
=== 哲學研究 ===
胡適是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來研究中國學術的學者,1918年,他以其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為基礎,編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論述了中國先秦哲學思想,蔡元培為此書作序,稱其為“一部研究中國哲學的大作”,特長是使用“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統的研究”。馮友蘭認為“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13頁。胡適此後並沒有寫下卷,被林語堂稱為是「善著上卷書」林語堂《胡適之》 。
在書中,關於孔子及儒家,胡適說“正名主義,乃是孔子學説的中心問題,要創立一種公認的辨別是非真偽的標準”,他對儒家批評甚多,“儒家重禮樂,本是極合於宗教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只可惜儒家把這一種觀念推行到極端,許多性情上的事都要依刻板的禮節去做,便把禮的真義反失掉了”,“從此以後,孝和禮這兩個字便漸漸成了中國社會的兩大勢力”。“《春秋》的宗旨,不在記實事,只在寫個人心中對於實事的評判,《春秋》的餘毒就使中國只有主觀的歷史,沒有客觀的歷史”,“孔子的‘學’只是讀書,只是文字上傳受來的學問,後來中國幾千年的教育,都受這種學説的影響,造成一國的‘書生’廢物,這便是他的流弊了”。
書中對墨家的學説頗為稱許,“儒、墨兩家根本上不同之處,在於兩家哲學的研究方法不同”,“墨子的‘應用主義’,又可叫做‘實利主義’,‘用’和‘利’都只指標對人生行為而言,無論什麼理論,什麼學説,都需要能改良人生的行為,才可以推崇”,這和他自己相信的“實驗主義”簡直就是如出一轍。他還認為,“墨子的後人,於‘宗教的墨學’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學的墨學’,後來叫做‘名家’的人,在當時都是墨家的別派”。
1921年,胡適在《吳虞文錄序》中說“我向各位中國少年介紹這位‘四川省隻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吳又陵先生!”,此後,“打倒孔家店”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反孔非儒思潮的一個口號。
1934年,胡適發表《說儒》,對儒家的起源提出新的學説,認為不是從孔子才開始,儒本是商朝的遺民,“是‘殷禮’(殷的宗教文化)的儲存者與宣教師”,“老子也是儒”,“孔子和這班大弟子本來都是殷儒商祝,孔子只是那個職業裡出來的一個有遠見的領袖”,“將殷商民族的部落性的儒擴大到‘仁以為己任’的儒,把柔弱的儒改變到剛毅進取的儒”。
1959年,胡適在《容忍與自由》一文中評價《禮記 王制》中的“四誅”《禮記 王制》“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此四誅者,不以聽。”白話翻譯:“用邪道擾亂政令的人,殺掉。凡是製作靡靡之音、奇裝異服、怪誕之技、奇異之器而蠱惑民心的人,殺掉。行為詐偽而又頑固不化、言辭虛偽而又巧言利舌、所學陷入異端而又自以為博聞、言辭謬庚而講得冠冕堂皇,以此蠱惑人心者,殺掉。凡是假託鬼神、時辰日子、卜簽招搖撞騙以蠱惑人心者,殺掉。上述的四種被殺者,不再接受他們的申訴。”(四樣不得赦免的死罪):“這一段說的「四誅」正是中國專制政體之下禁止新思想、新學術、新信仰、新藝術的經典根據。”
1929年,胡適發表文章《中國今日的文化衝突》,提出“我主張全盤的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世界化的路”,此説引起很大爭論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1935年1月10日胡適,《試評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35年3月30日,1935年6月,他發表文章《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對此説提出修正,“全盤的意義不過是充分而已,不應該拘泥作百分之百的數量的解釋。為避免許多無謂的文字上或名詞上的爭論起見,與其説‘全盤西化’,不如説‘充分世界化’。‘充分’在數量上即使‘盡量’的意思,在精神上即使‘用全力’的意思”。
=== 白話文學研究 ===
胡適在白話小說《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三俠五義》、《海上花列傳》、《兒女英雄傳》、《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等十二部小說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萬言,結集為《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出版。
胡適是紅學考證派的創始人,反對此前的索隱派紅學,可以說是將小說納入了學術研究正軌的中國第一人。1921年,胡適發表《紅樓夢考證》,開宗明義,“向來研究這部書的人都走錯了道路,他們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紅樓夢》的著者、時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卻去收羅許多不相乾的零碎史事來附會《紅樓夢》裡的情節。我們若想真正瞭解《紅樓夢》,必須先打破這種牽強附會的《紅樓夢》謎學”。胡適提出紅樓夢是曹雪芹所作,是曹雪芹自己的“自敘傳”,後四十囘是高適補的。胡適是《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即所謂“甲戌本”)孤本的發現者和擁有者。並且接下來發現了一系列珍貴的版本比如《庚辰本》,為現代紅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胡適對紅樓夢評價並不高:“《紅樓夢》在思想見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學技術上比不上《海上花》、《老殘遊記》...”胡適給高陽的信,他之所以考證紅樓夢,“在消極方面,我要教人懷疑王夢阮、徐柳泉一班人的謬說。在積極方面,我要教人一個思想學問的方法。我要教人疑而後信,考而後信,有充分證據而後信”見《胡適文存三·廬山遊記》文末附註,第171頁。
1929年,胡適發表《白話文學史》(上卷),考證中國白話文學史,上捲到唐朝為止,此後並未寫出後續。此書的白話是廣義上的,接近當時時代的口語,與詰屈聱牙的古文相對,包括漢朝樂府、佛經翻譯等。
夏志清評價說:“胡適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他以前沒有幾個學者敢像他那樣公然表揚小說的價值,聲稱水滸傳、西廂記足可與離騷、莊子、史記相提並論。他對幾本中國古典小說的源流和作者的考證,真是國學研究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他還以史學家和批評家的身份,指出一種他個人極為欣賞的藝術信仰:宣揚人道的寫實主義。他信奉的是小心求證的精神,是現實的樂觀主義者。”
=== 自由主義 ===
胡適本來是不談政治的,1917年回國的時候,他“打定二十年不談政治的決心,要想在思想文藝上替中國政治建築一個革新的基礎”,但國內的政治及革命的氣氛日益高漲,胡適也忍不住參與。此後胡適積極參與時事與政治評論,但這其實並不是他的興趣所在,他説:“只是我的一種忍不住的努力”。
胡適參與了好幾個重要的政治辯論,開始於問題與主義之爭,這是一個方法論之爭。1919年7月,剛剛五四運動之後,他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胡適不是簡單地反對主義,只是反對一知半解,把主義掛在嘴上做招牌,他提倡首先要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和研究主義相結合,最後找出解決的辦法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1919年7月,“先研究了問題的種種方面和種種的事實,...(同時)種種學說和主義,我們都應該研究,...(最後)有了許多學理做材料,見了具體的問題,方才能尋出一個解決的辦法,...(而不能夠)一知半解,...半生不熟,...把主義掛在嘴上做招牌。”。此文引起了很大爭議,特別是此前5月1日李大釗剛剛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於是二人展開了幾輪辯論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1919年8月17日,載於《每週評論》第35號,“布林扎維主義的流行,實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變動。...惟有一面認定我們的主義,...一面宣傳我們的主義,...經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解決。”。毛澤東受到啟發,發表了《問題研究會章程》毛澤東,《問題研究會章程》,原載於1919年10月23日《北京大學日刊》,並於1920年1月15日拜訪過胡適胡適,《胡適日記》,1920年1月15日,“毛澤東來談湖南事”。。但毛澤東研究了“問題”之後,也接受了“主義”。以胡適自己看來,他的主張當時沒有被接受胡適,《我的歧路》,1922年,“我等待了兩年零八個月,中國的輿論界仍然使我大失望,...孔丘、朱熹的奴隸減少了,卻添上了一班馬克思、克洛泡特金的奴隸;陳腐的古典主義打倒了,卻換上了種種淺薄的新典主義。”。
1923年,胡適參與了科學與玄學的論戰。張君勱是玄學派,認為科學解決不了人的人生觀問題;胡適和陳獨秀是科學派,認為可以建立以科學為基礎的人生觀。但胡陳二人之間又起了分歧。陳獨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胡適認為經濟不是歷史的唯一決定因素,陳獨秀稱他是“心物二元論”,瞿秋白進一步地說胡適的實驗主義是唯心主義。
1930年,胡適參與了革命和演進之爭,發表了《我們走那條路》,他反對暴力、盲動的革命,主張和平、自覺的演進胡適,《我們走那條路》,1930年4月10日,1930年《新月》第2卷第10號,“革命和演進本是相對的,比較的,而不是絕對相反的,...歐洲的宗教革命、工業革命、美國獨立等等,都有很長的歷史演進的背景。...(革命)有和平和暴力的不同,...武力暴動不過是革命方法的一種,而在紛亂的中國卻成了革命的唯一方法。...那些號稱有主張的革命者,喊來喊去,也只是抓住幾個抽象名詞在那裡變戲法。...革命永遠是尚未成功,而一切興利除弊的改革都擱起不做不辦,於是革命便完全失掉用人功促進改革的原意了。...中國今日需要的,不是那用暴力專製而製造革命的革命,也不是那用暴力推翻暴力的革命,也不是那懸空捏造革命物件因而用來鼓吹革命的革命。...我們要用自覺的改革來替代盲動的所謂革命。”。此文也引發了爭論梁漱溟,《敬以請教胡適之先生》,原載1930年6月16日《村治》1卷2期。從中國近代的歷史來看,胡適的看法當時並沒有被接納。
1935年,胡適參與了民主與獨裁之爭,發表了《一年來關於民治與獨裁的討論》等文章,他反對當時頗有市場的認為民主已死、中國需要獨裁的論點,主張"民主政治的方式是國家統一的最有效方法”胡適,《一年來關於民治與獨裁的討論》,1935年,原載1935年1月1日《東方雜志》第32卷第1號,“歐戰以來十幾年中,民主政治不但不曾衰頹崩潰,竟是在量的方面有了長足的進展,在質的方面也走上了一條更偉大的新發展的路,...民主政治的方式是國家統一的最有效方法,...在今日的一切狀況之下,一切歌頌獨裁的理論都是不切事實的夢想。”。從中國近代的歷史來看,胡適的看法當時並沒有被接納,在海峽兩岸都多少如此,而且他完全低估了獨裁在中國的可實現性。
胡適的核心政治理念是自由主義,他總結為“自由、民主、容忍、和平的漸進的改革”,這貫徹於他一向的政治評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我們的政治主張》(1922年),《人權論集》(1929年),《自由主義》(1948年),《容忍與自由》(1959年)。他的理念受到共產黨和國民黨兩方面的反對。毛澤東說:“自由主義取消思想鬥爭,主張無原則的和平,結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風發生”,1954年大陸開展了批判胡適的運動郭沫若編,《胡適思想批判》,三聯出版社,1955。蔣介石說:“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思想...在客觀上是與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應的,而在主觀上更並無什麼根,不過是人云亦云”,1957、1958年,臺灣出現官方暗中支援的反對胡適的言論和事件蔣經國(化名周國光)等,《向毒素思想縂攻擊》,1957匿名,《胡適與國運》,1958年雷震被捕事件。
李敖作為自由主義者,如此評論:“民主二字早在五四時代就叫得滿天響,四十年來,能夠‘一以貫之’的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轉變、沒有‘最後見解’的人,除了胡適之外,簡直找不到第二個。別看他笑得那麼好,我總覺得胡適之是一個寂寞的人”李敖,《播種者胡適》,1961年12月26日。
=== 禪宗研究 ===
胡適在寫《中國禪宗史》的過程中接觸到神會與北宗辯論的記載,感到如果不寫神會,就難以寫好禪宗史。
1926年8月間,胡適奉派到英國參加中英庚子賠款全體委員會會議,順便到大英博物館與巴黎國家圖書館尋找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的敦煌遺卷裡的禪宗史料。胡適到了巴黎時,當時在德國柏林大學研究的傅斯年也趕來巴黎和胡適住在一起共同研究敦煌遺卷。胡適承認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受到傅斯年的影響。基本上胡適的禪宗研究就是要肯定北宗神秀的「漸修」學說而否定南宗惠能的「頓悟」說、並且證明所謂「六祖壇經」裡「五祖弘忍傳惠能法衣」的故事只是惠能的弟子神會和尚為了和北宗爭奪皇室的供養所編造出的神話。見《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647至第653頁
1926年,胡適因在巴黎、倫敦相繼發現三卷及一份殘卷,約兩萬字有關神會和尚的資料,也就是《神會和尚語錄》和《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又在倫敦發現了神會的《顯宗記》《神會和尚遺集》:「恰好民國十五年我有機會到歐洲去,便帶了一些參考材料,準備去看倫敦巴黎兩地所藏的敦煌卷子。九月我在巴黎發現了三種神會的語錄,十一月中又在倫敦發現了神會的〈顯宗記〉。此外還有一些極重要的禪宗史料。我假定的計劃居然有這樣大的靈驗,已超過我出國之前的最大奢望了。」,他不僅“要把禪宗史全部從頭改寫”,而且強調“這位大和尚神會實在是禪宗的真正開山之祖,是《壇經》的原作者”。印順法師認為此為他的結論是不足取的印順:〈神會與壇經──評胡適禪宗史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在禪宗史的研究上,仍舊是有貢獻的。胡適將當時禪宗史研究的問題點,由「西天二十八祖」的傳承問題,轉為禪宗革命家本身的問題。若無胡適的論斷在先,日本佛教學界不會有如此多的回應和研究成果,中國禪學研究將不可能達到今日之成就。是故印順法師的研究成果實受惠於胡適的先前貢獻江燦騰:〈從胡適博士到印順導師──關於中國唐代禪宗史研究近七十年來的爭辯與發展〉。胡適說:「一千多年中,幾乎沒有人知道神會在禪宗史上的地位,歷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過於此事的了」。1974年日本學者柳田聖山收集胡適的講詞、手稿、書信等編成《胡適禪學案》。
=== 水經注研究 ===
1942年,胡適卸任駐美大使後開始關注《水經注》研究,此後的20年間,在《水經注》版本研究上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所謂“《水經注》案”,是指一百多年來,部分學者指責戴震偷竊趙一清《水經注》研究成果一事。對此,學術界普遍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戴震抄襲了趙一清的成果胡適早年向魏建功表示“東原是絕頂聰明人, 其治學成績確有甚可佩服之處, 其思想之透闢也是三百年中數一數二的巨人。但聰明人濫用其聰明, 取巧而諱其所自出, 以為天下後世. 皆可欺, 而不料世人可欺於一時, 終不可欺於永久也”。(《胡適書信集》中, 第713—714 頁。);一種認為趙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獨立研究,取得了大體相同的結果。
在十幾年內,胡適蒐集了四十多種《水經注》的版本,抄寫了一百多篇長篇文章和一些考證文字,用了千百個證據,為了推翻“幾成定讞”的所謂戴震抄襲趙一清《水經注》校本的冤案。但部分學者認為是白費力氣吳天任表示,胡適“於趙戴公案,雖力為辯白,亦終難取信於人。徒增糾紛,而於酈書本身,究何補益?”寓居澳門的學者汪宗衍說:“餘年精力,為茲枝節問題,雖曰求是,實於酈書何干? 亦費詞矣。”梁實秋曾問胡適:“先生青年時代寫《廬山遊記》,考證一個和尚的墓碑,寫了八千多字,引起常燕生先生一篇批評,他說先生近於玩物喪志,如今這樣的研究《水經注》,是否值得?”胡適答:“我是提示一個治學的方法。前人著書立說,我們應該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冤枉者為之辯誣,作偽者為之揭露。我花了這麼多力氣,如果能為後人指示一個做學問的方法,不算是白費。”。
《戴東原的哲學》一書是胡適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適認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個反理學的大運動,這個運動有破壞和建設兩個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學的謬誤,打破它的壟斷地位;後者是要建設一種不同於理學的新哲學。
戴震是胡適的徽州老鄉。而胡適花了那麼多功夫研究水經注來為戴震辯冤白謗,一方面是胡適一向有袒護安徽同鄉的習慣,由胡適對李鴻章的評價就看得出來;一方面也是為了要發揚戴震的“從一事一物”開始“訓練那心知之明”,以“漸漸進於聖智”的做學問的漸進法門參《胡適文存三·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第82頁。
===人權論集 ===
1929年,胡適在《人權論集》序言裡明確表示:「我們所要建立的是批評國民黨的自由和批評孫中山的自由。上帝我們尚可以批評,何況國民黨與孫中山。」
===宗教觀點===
胡適一生基本持堅定的無神論立場,他曾稱自己「在十一二歲時便已變成了一個無神論者」。胡適留學美國時曾參加基督教活動,並一度在日記中稱「幾乎使我變為一個基督教徒」,但後來又認為「……他們用感情的手段來捉人……深恨其玩這種『把戲』」。到晚年在臺灣,胡適看見梅貽琦的夫人為病中的梅先生做禱告、唱讚美詩,覺得不可理喻:「他還沒有死,一屋子愚蠢的女人在唱著歌祈禱,希望昇天堂。——這些愚蠢的女人!」謝福芸《中國女士》
==評價==
縮圖|胡適墓
縮圖|胡適墓誌銘
* 胡適:“(我是)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有時我自稱為歷史家,有時又稱為思想史家,但我從未自稱我是哲學家,或是其他各行的什麼專家”。胡適,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1959年
* 陳獨秀:“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社會發展之必然的產物,無論是功是過,都不應該專歸到那幾個人;可是蔡先生、適之和我,乃是當時在思想言論上負主要責任的人。”陳獨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後感言》,1940年3月24日
* 魯迅:“不錯,古代的儒教軍師,總說“以德服人者王,其心誠服也”。胡適博士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魯迅,《出賣靈魂的秘訣》,1933年3月26日
* 夏志清:“文學革命開始於1917年胡適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他以前沒有幾個學者敢像他那樣公然表揚小說的價值,聲稱水滸傳、西廂記足可與離騷、莊子、史記相提並論。他對幾本中國古典小說的源流和作者的考證,真是國學研究上的重要的裡程碑。他還以史學家和批評家的身份,指出一種他個人極為欣賞的藝術信仰:宣揚人道的寫實主義。他信奉的是小心求證的精神,是現實的樂觀主義者。”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説史》,1961年
* 李敖:“在短短的兩三年間,他用新方法整理了斷爛朝報的中國哲學史,澄清了浮誇淫瑣的文字障,創立了新式標點,宣傳了‘不朽’論,介紹了實驗主義,攻擊了孔家店和舊式的父子問題,改革了不合人情的喪禮,鼓吹了女權和新的性觀念,最後印出了《嘗試集》,把中國文學帶到了一條新路與生路,在南社橫行排律成風的規摹裡,使老朽們面對了新詩。這兩三年的努力簡直是奇跡,一篇文章帶起了一個思潮,一個思潮引起無數的響應而匯成一個運動,每個運動都以《新青年》為源頭”。“我們只消肯定他在文學革命的貢獻、新文化運動的貢獻、民主憲政的貢獻、學術獨立和長期發展科學的貢獻,我們就可以「論定」他對我們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貢獻了,除此而外,一切都是餘事!”。“民主二字早在五四時代就叫得滿天響,四十年來,能夠‘一以貫之’的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轉變、沒有‘最後見解’的人,除了胡適之外,簡直找不到第二個”。“至少我個人,我不承認在嚴格的尺度下,胡適是‘哲學家’和‘史學家’”。“別看他笑得那麼好,我總覺得胡適之是一個寂寞的人”。
* 毛澤東:“《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誌...當我在師範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這一本雜誌。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範。”斯諾,《西行漫記》,1937年“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中國的反動政府只能控制(知識分子)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後來,只能控制其中的極少數人,例如胡適、傅斯年、錢穆之類”。毛澤東,《丟掉幻想,準備鬥爭》,1949年8月14日)“看樣子,這個反對在古典文學領域毒害青年三十餘年的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的鬥爭,也許可以開展起來了”。毛澤東,《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1954年10月16日)
* 胡思杜(胡適二兒子,1950年語):“他是反動階級的忠臣,人民的敵人,...帝國主義的走狗,...在他沒有回到人民的懷抱來以前,他總是人民的敵人,也是我自己的敵人”。胡思杜,《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1950年9月
* 蔣介石:“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輓聯) 。“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適等無道義,無人格,只賣其‘自由’‘民主’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達其私慾,對國家前途與事實概置不顧,令人悲嘆……經兒(注:蔣經國)婉報胡適與其談話經過,乃知其不僅狂妄,而且是愚劣成性,竟勸我要‘毀黨救國’,此與共匪之目的如出一轍,不知其對我黨之仇恨甚於共匪之對我也,可恥。”“此人實為一個最無品格之文化買辦,無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為害國家、為害民族文化之蟊賊。 最無品格之文化買辦、其人格等於野犬之狂吠!”“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適等無道義,無人格,只賣其‘自由’‘民主’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達其私慾,對國家前途與事實概置不顧,可恥!” 蔣介石,日記,1958年5月30日 “胡適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結果,不惜借外國之勢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損害國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為其個人謀得名譽博士十餘位以外,對於國家與戰事毫無貢獻,甚至不肯說話,恐其獲罪於美國,而外間猶謂美國之不敢與倭妥協,終至決裂者,是其之功,則此次廢除不平等條約以前,如其尚未撤換,則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更為難矣!文人名流之為國乃如此而已。”
* 林語堂:“胡適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他啟迪了當代人士的思想,也為他們的子孫樹立楷模。榮銜學位多不勝數。最高當局甚至曾敦促他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和出任行政院長。但終其一生,胡適淡泊謙衝,平易近人”。“他是學者,也是好人。但一生所遭受的惡毒批評和攻訐,幾乎比任何人多。但是這些謾罵叫囂絲毫不能影響或改變胡適對發展科學、民主制度以及革新需要的信念”。“他的朋友,或自稱是他朋友的人,實在太多了,因此我有一次在我主編的幽默雜誌《論語》上宣佈:這本雜誌的作者誰也不許開口‘我的朋友胡適之’,閉口‘我的朋友胡適之’”。
* 唐德剛:“胡適之先生的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一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我們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熟讀近百年中國文化史,群賢互比,我還是覺得胡老師是當代第一人!”
* 餘英時:“胡適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於他提倡文學革命,用白話來代替文言。...他的思想在上層文化領域之內所造成的震動卻更為激烈、更為廣泛。...無論我們怎樣評判他,今天中國學術與思想的現狀是和他一生工作分不開的”。餘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3年3月18日
* 季羨林: “適之先生待人親切、和藹,什麼時候見他,都是滿面笑容,從來不擺教授架子,不擺名人架子,不擺校長架子,而且對什麼人都是這樣,對教授是這樣,對職員是這樣,對學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我從來沒有看到他疾言厲色,發脾氣。同他在一起,不會有任何一點侷促不安之感。他還不缺乏幽默感。我的總印像是:胡適是一個好‘朋友’,胡適是一個好人。”季羨林,《胡適是一個好人》,載於《學習時報》,2003年“解放以後,我們隊伍中的一些人創造了一個新術語,叫做‘小罵大幫忙’。胡適同國民黨鬧點小彆扭就歸入這個範疇”。“我認為胡適是一位非常複雜的人物,他反對共產主義,但是拿他那一把美國尺子來衡量,他也不見得贊成國民黨”。季羨林,《為胡適說幾句話》,1987年11月25日
* 溫源寧:“胡適博士,在少數人心目中,不是厲害的對手就是很好的朋友。對於其他人而言,他是老大哥。所有人都承認他和藹可親、招人喜愛,甚至他的死對頭也這樣認為。...胡博士學識淵博,他對萬事萬物——從春藥的配製到佛教的深奧佛理——全都有所瞭解。...放在(伏爾泰等)這一群哲人中間,胡博士也不是最遜色的一個。而在中國,我不敢說他就不是唯一的當代哲人”。溫源寧,《不夠知己》第9期,1934年3月1日
* 周汝昌:“(關於紅學,胡適)做了一般性的考訂工作,貢獻不小,但這兒並沒有什麼新的思想內涵與學術體系可言。...對曹雪芹這部書的真涵義真價值,可説一無所論,簡單膚浮得令人驚訝”。周汝昌,《還紅學以學-近百年紅學史之回顧(重點摘要)》
== 軼事 ==
季羨林曾評價胡適“是一個書生,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書呆子。”並舉一小事稱,胡適一次會議前宣告要提前退席,會上忽而有人談到《水經注》,胡適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擻,眉飛色舞,口若懸河起來,乃至忘了提早退席這件事。季羨林:“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百年潮》,1999年第7期,第14頁。
胡適的代表作《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皆有始無終,只有上卷而沒有下卷,以致被黃侃譏諷為缺失“下面”一截的太監,後世人們將未完稿的文藝作品稱為“太監”便起源於此。
胡適與傅斯年的友誼亦是眾人皆知,而兩人的機緣的起因在於北大的時期。時年傅斯年21歲,胡適26歲。當時胡適任職北大並作為哲學史的教授,但是大部分的學生對於胡適沒接續前任教授講解的商朝哲學史作更進一步的說明感到不滿。先前傅斯年曾經替班級稟報教授不適任,進而替換教授,因此班級希望傅斯年再向校長稟報一次。傅斯年聽了幾堂課後對同學說:「這教授雖然書讀得不算多,但至少沒出現什麼錯誤,諸位就別鬧了」。此事讓胡適感激不已,時常稱傅斯年為「保駕人」。。
胡適喜歡玩一種稱為過五關的骨牌遊戲,在1946年6月24日的日記還認為是世界最好的單人遊戲。1960年11月23日,雷震事件發生時,胡適因心情不好玩此戲解悶。
晚年胡適和李敖有一段往事,當時李敖作為學生比較窮。1961年10月,胡適就寫了一份信並附送的1000元的支票並邀請李敖雙十節後去玩。《李敖回憶錄》山居一章
胡適反對包辦婚姻,並以婚姻自由為主題寫過一個劇本《終身大事》,影響甚廣,但是他自己與包辦婚姻的妻子江冬秀廝守終身。
=== 諾貝爾獎提名 ===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資料庫,胡適曾於1939年和1957年分別被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和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 主要論著 ==
=== 著作書籍 ===
* 著《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1919年)
* 著《嘗試集》(1920年,北平,北大出版部,新詩詩集)
* 著《胡適文存·一集》(1921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 著《章實齊先生年譜》 (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姚名達訂補)
* 著《胡適文存·二集》(1924年,上海,亞東圖書館)
* 著《戴東原的哲學》(1927年,上海,亞東圖書館)
* 著《白話文學史·上卷》(1928年,上海,新月書店)
* 著《廬山遊記》(1928年,上海,新月書店)
* 著《人權論集》(1930年,上海,新月書店,與羅隆基、梁實秋合著)
* 著《胡適文存·三集》(1930年,上海,亞東圖書館)
* 著《胡適文選》(1930年,上海,亞東圖書館)
* 著《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1930年,吳淞,中國公學)
* 著《中國中古思想史的提要》(1932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 著《四十自述》(1933年,臺北,遠流出版社)
* 著《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1935年,商務印書館;後刪省為《胡適文存·四集》,臺北,遠東,1953年)
* 著《南遊雜憶》(1935年,良友圖書公司)
* 著《藏暉室札記》(1939年,上海,亞東圖書館;1947年由商務重排出版,改稱《胡適留學日記》)
* 著《胡適的時論》(1948年,六藝書局)
* 著《水經注版本四十種展覽目錄》 (1948年,北大五十週年紀念,北平,北大出版部)
* 著《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方向》 (1949年,臺北,自由中國社;即《胡適時論》的增改本)
* 著《齊白石年譜》(194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與黎錦熙、鄧廣銘合著)
* 著《丁文江的傳記》 (1960年,南港中央研究院)
* 著《胡適口述自傳》 (唐德剛,遠流出版社)
=== 校對、編輯與翻譯 ===
* 校編《神會和尚遺集》(1930年,上海,亞東圖書館)
* 編《中國文學史選例》(1931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 譯《短篇小說》(1933年,上海,亞東圖書館)
* 編《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集》(1935年,建設理論集,良友圖書公司)
* 編《臺灣紀錄兩種》 (1951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與羅爾綱合校編)
* 編《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1961年,臺北,自印本)
=== 文章與期刊 ===
* 發表《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1月1日,於《新青年》第2卷第5號)
* 發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1917年5月1日,於《新青年》第3卷第3號)
* 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1918年)
* 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1919年7月20日,於《每週評論》第31期)
* 發表《差不多先生傳》(1924年,於《申報》)
* 發表《人權與約法》(1929年,於《新月》雜誌第2卷第2號)
* 發表《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對於建國大綱的疑問》(1929年,於《新月》雜誌第2卷第4號)
* 發表《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1929年,於《新月》雜誌第2卷第4號)
* 發表《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1929年,於《新月》雜誌第2卷第6、7號合刊)
* 發表《我們走那條路》(1930年4月10日,於《新月》月刊第2卷第10期)
* 發表《容忍與自由》 (1959年11月20日在《自由中國》十週年紀念會上的演講,全文刊登在《自由中國》第20卷第10期)
=== 日記 ===
* 《胡適日記全集 》 (全套十冊),(臺北,聯經出版社,POD版)
*《胡適日記全編》共8卷,2004 安徽教育出版社
*《胡適留學日記》(上、下卷) 2012 北京日報出版社
===文集===
*《胡適全集》共44卷,2003 安徽教育出版社
*《胡適文集》全12冊,2013 北京大學出版社(2版)
*《胡適文集》全6冊,2019 北京燕山出版社
==家庭==
=== 父母 ===
父親胡傳(1841年-1895年8月22日),字鐵花、號鈍夫,清朝貢生,官至淞滬釐卡總巡、臺東直隸州知州,著有《臺灣紀事兩種》,1895年8月22日病歿於廈門。
母親馮順弟,安徽省績溪縣人。她23歲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盡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過於許多親人的相繼死亡。這23年間,僅婆家和孃家,共死去七個親人。胡適在《四十自序》中詳盡描寫了自己的母親的訂婚過程和喪夫後打理家庭、培養兒子的故事。
=== 妻子 ===
妻子江冬秀(1890年12月19日-1975年),旌德縣人,1917年於家姑包辦下與胡適結婚。在當時自由戀愛風氣興起後,胡適並未像其他青年一樣毀掉婚約,而是繼續維持,對此,胡在後來的日記中寫道:“假如我那時忍心毀約,使這幾個人終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責備,必然比什麼痛苦都難受。”1975年於臺灣病逝。
=== 兒孫 ===
#長子胡祖望(1919-2005),於西南聯大修讀機械工程畢業,其後再赴美至其父母校康乃爾大學深造同科目碩士,畢業後長居美國任職工程師;1949年10月於泰國曼谷與曾淑昭女士結婚,1955年於美國生獨子胡復。
#次子胡思杜(1921-1957),當年拒絕與家人赴臺並留在中國大陸,1954年被中共強迫宣告與胡適斷絕父子關係,但仍被批鬥,最終更於1957年9月21日不堪反右運動批鬥而自縊身亡,但當時兩岸訊息斷絕,胡適至死不知幼子死訊。
#女兒胡素斐,5歲時不幸夭折。
#孫胡復(生於1955年)。先天罹患小兒麻痺症而殘疾,但仍成功入讀父祖輩母校康乃爾大學,畢業後於美國任職公務員。至今獨身未婚。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研究書目 ==
* 餘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 周質平:《胡適與中國現代思潮》(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 Jerome B. Grieder(賈祖麟)著,張玉譯:《胡適之評傳》(海口:南海出版社,1992)。
* 羅志田:《再造文明的嘗試:胡適傳(1891-1929)》(北京:中華書局,2006)。
* 江勇振:《舍我其誰:胡適.日正當中1917-1927》。
== 外部連結 ==
* 胡適紀念館
* 胡適研究中心
* 新意文化網—胡適專刊
* 胡適研究文庫目錄
* 余英時:〈胡適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 〉。
* 楊貞德:〈胡適愛國主義中「國界」與「是非」的抉擇 〉。
* 楊貞德:〈進化與自由──胡適自由主義中的歷史觀及其意涵 〉。
* 楊貞德:〈胡適科學方法觀論析 〉。
* 羅志田:〈北伐前數年胡適與中共的關係 〉。
* 羅志田:〈前恭後倨:胡適與北伐期間國民黨的“黨化政治” 〉。
* 羅志田:〈胡適世界主義思想中的民族主義關懷 〉。
* 周質平:〈張弛在自由與威權之間: 胡適、林語堂與蔣介石 〉。
* 周質平:〈胡適與馮友蘭 〉。
* 周質平:〈胡適與梁漱溟 〉。
* 周質平:〈“難進”“易退”的胡適大使歲月述論 〉。
* 周質平:〈評胡適的提倡科學與整理國故 〉。
* 周質平:〈胡適論辛亥革命與孫中山 〉。
* 葉其忠:〈理解與選擇——胡適與康納脫的科學方法觀比論〉。
* 黃克武:〈胡適與赫胥黎 〉。
* 王晴佳:〈胡適的“中國文化大使”之路──以1917—1937年《紐約時報》報導為中心 〉。
* 王晴佳:〈胡適與何炳松比較研究 〉。
* 翟志成:〈被弟子超越之後——胡適的馮友蘭情結〉。
* 翟志成:〈文化激進主義 vs.文化保守主義:胡適與港臺新儒家 〉。
* 汪榮祖:〈胡適、吳宓和愛情——兼論私情與公論 〉。
* 周昌龍:〈胡適對禮教的觀念與態度 〉。
* 周昌龍:〈戴東原哲學與胡適的智識主義 〉。
* 楊翠華:〈胡適對臺灣科學發展的推動:「學術獨立」夢想的延續 〉。
* 中島隆博:〈啟蒙與宗教——胡適與福澤諭吉 〉。
* 藤井省三 著,張季琳 等 譯:〈戀愛中的胡適——美國女友艾迪絲.克利福德.韋蓮司與中國現代化理論的形成 〉。
* 張偉《胡適當過四年駐美大使》 《環球時報》 (2002年8月5日)
* 胡適《與馮友蘭先生論老子問題書》
=== 畫像 ===
* 胡適 / 江啟明 (Kong Kai Ming) Portrait Gallery of Chinese Writer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 參見 ==
* 新文化運動
* 新文學運動
* 白話文
* 問題與主義論戰
* 胡適紀念館
* 胡適公園
* 中西文化論戰
* 唐昭宗
* 西遞村
* 明經胡氏
Category:中央研究院院長
Category: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
Category: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
Category: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Category: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Category: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Category: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學家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教育家
Category:中國公學校友
Category:國立北京大學教授
Category:哥倫比亞大學校友
Category:康乃爾大學校友
Category:紅學家
Category:臺灣哲學家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作家
Category:使用筆名的作家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反共主義者
Category:北京大學校長
Category:中國公學校長
Category:臺灣反共主義者
Category: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Category:臺灣戰後安徽移民
Category: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異議人士
Category:幼年失親者
Category:臺灣民主運動者
Category:庚子賠款留學生
Category:安葬於臺北市者
Category:川沙人
Category:松江區人
Category:績溪人
Category:宣城人
S
Category:新文化運動人物
Category:低調俱樂部成員
Category:佈雷頓森林會議代表
Category:國際筆會成員
Category:學者出身的政治人物
Category:五四運動人物
Category: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Category:獲中華民國總統頒褒揚令者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駐外大使
Category:多倫多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麥吉爾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香港大學名譽博士
Category:哈佛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南加州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芝加哥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賓夕法尼亞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達特茅斯學院榮譽博士
Category: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劍橋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臺灣教育人物
Category:臺灣歷史學家
Category:臺灣戰後時期作家
Category:20世紀臺灣作家 |
馬哈迪·莫哈末 | 敦馬哈迪·-{zh-my:;zh-cn:本·;zh-tw:;}-莫哈末博士(,暱稱 Dr. M、Tun M、敦馬或老馬,),馬來西亞政治人物、作家和醫生,為第四任(1981年-2003年)及第七任(2018年-2020年)馬來西亞首相,有「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之稱。首次擔任首相時執政長達22年107天,是馬來西亞任期最長的首相。2018年至2020年再次出任首相職務。自1946年加入巫統開始活躍於政壇70餘年。
馬哈迪在吉打亞羅士打出生及成長,他的父親為吉打的創始人兼第一任校長。馬哈迪畢業於馬來亞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時期在校表現優異,考取醫科並成為醫師。在1964年前還未進入國會時已活躍於馬來西亞最大的政黨巫統。他擔任一屆議員後敗選,又因為反對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而被巫統逐出。當東姑辭職後,馬哈迪重新加入巫統並進入國會,之後進入內閣,於1976年升為副首相。1981年7月16日,隨著原任首相胡先翁辭職,馬哈迪宣誓就任第四任首相。在22年的執政期間,馬來西亞經歷各種大型公共建設和快速的經濟發展,擁有更完善的設施和投資環境,包括首都吉隆坡的地標雙峰塔、吉隆坡國際機場以及馬來西亞最長的高速公路南北大道等公共設施;此外,在其任內,馬來西亞成功發射人造衛星“MEASAT”,並發展包含國有大企業、製造強國等計劃。1998年,馬哈迪因為讓馬來西亞成為第一個走出亞洲金融風暴的國家,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1998年亞洲新聞人物」。
退休以後,馬哈迪仍然活躍於政治。2006年,他開始批評自己提拔的繼任者阿都拉·巴達威,以及在2015年後抨擊納吉·阿都拉薩。2016年,馬哈迪宣佈退出巫統,並成立土著團結黨。2018年,馬哈迪帶領反對黨聯盟在全國選舉上獲得首次勝選,終結國民陣線61年執政,寫下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首次政黨輪替紀錄;他以92歲之高齡再任首相,成為全球最高齡的民選國家領導人及政府首腦。直至2020年2月,馬哈迪宣佈辭任首相,並被委任為過渡首相,至同年3月因未能獲多數支-{}-持組閣而無法續任;2022年,他再參與大選敗選。
馬哈迪是第三世界發展的倡導者,熱切推動“亞洲價值觀”。與馬哈迪未上臺前相比,馬來西亞已發展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他也將自己的思想記載於其著作《馬來人的困境》。馬哈迪身為政治領袖,連續贏下五屆大選及在巫統領導層內擊退政治對手。2018年,馬哈迪獲《穆斯林500強》評選為2019年度男穆斯林風雲人物。2019年,他獲得美國《時代週刊》列為2019年百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也在美國《財富》雜誌公佈的「2019年全球50大傑出領袖」中排名第47位。另一方面,馬哈迪也是一名具有爭議的政治領袖,有評價認為馬哈迪是「新聞自由掠奪者」、「反猶太主義者」、「批評西方國家者」。
== 早年生平 ==
馬哈迪於1925年7月10日生於英屬馬來屬邦吉打首府亞羅士打的一個貧窮家庭,出生證卻列其出生日期為12月20日,實際上他出生於7月10日。他的傳記作家巴里·懷恩(Barry Wain)解釋12月20日是“隨意”使用的日期。馬哈迪的父親莫哈末·依斯干達來自檳城,是一名擁有南印度喀拉拉邦血統的平民,母親旺·登巴旺是馬來人,是吉打貴族的旁系後裔;祖父依斯甘達·古蒂(Iskandar Kutty)為印度馬拉雅拉姆人穆斯林,也是葉門人的後裔,19世紀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帶領下,從喀拉拉邦移民到檳城喬治市,在吉打王宮教導英語;祖母茜蒂·哈娃(Siti Hawa Iskandar)則來自柔佛廖內。馬哈迪不是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也不是宗教或政治家庭。
馬哈迪的父親是亞羅士蘇丹阿都哈密學院(Sultan Abdul Hamid College)第一任馬來校長,社會經濟地位低,意味著女兒無法入讀中學,母親是吉打王室的侍者。雙親皆曾有過各自的婚姻,馬哈迪有六個半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以及兩個同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
馬哈迪由父親施加的紀律促使他學習,及對運動有少許興趣。他在篩選制的英語中學贏得了一席之地,因為他在小學時期比其他同齡同學更會說流利的英語。馬哈迪曾在2019年上電臺訪談節目時談到,童年時自己曾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我曾經被欺負。我當時售賣氣球,用2仙買3個,然後以每個1仙的價格賣出。”“所以我的朋友會帶我去食堂,而我必須買飯給他。”“我很怕他,因為他很強壯。所以在過去,我偶爾會被欺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佔領馬來亞使學校關閉,他開始從商,賣過咖啡、炸香蕉及其他零食。馬哈迪於2021年在面子書上傳影片分享本身在年少時期的齋戒月回憶,包括曾在日治時期,於吉打亞羅士打的跳蚤市場當小販,售賣香蕉和香蕉糕、藤編織物等養家餬口;他表示由於在這段期間他們缺乏食物,因此他在吉打亞羅士打的Pekan Rabu售賣炸香蕉和藤編織物等,他也談及過去那個時代家裡沒有冰箱,只能上街購買大塊的冰塊,並在飲用前,弄碎冰塊。
戰後,他以高分從中學畢業,升學至位於新加坡的愛德華七世醫藥學院(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部分)學醫。在那裡遇見醫學同學的未來妻子茜蒂哈斯瑪。畢業後,馬哈迪在1956年結婚之前就職政府服務的醫生。他回到亞羅士打的次年開始自設診所行醫。成為當時城鎮裡唯一開業的馬來醫生,讓他可修建大房子,投資生意及甚至請司機駕駛他的龐蒂克卡塔麗娜。他和茜蒂哈斯瑪於1957年誕下第一名孩子瑪麗娜·馬哈迪,之後在28年內再誕下三個孩子及領養另外三個小孩。
== 早期政治生涯 ==
馬哈迪在日佔馬來亞時期結束後開始活躍於政治,參與了抗議賦予非馬來人公民權的短命馬來亞聯邦。後來他在醫學院爭取馬來人的平權運動。他在學院期間於《海峽時報》及學生期刊設立署名「C.H.E. Det」的專欄,鼓吹馬來人權益,如恢復馬來語為官方語言。 當馬哈迪在亞羅士打行醫的同時,已經活躍於巫統,1946年巫統成立之初,成為首批黨員。1959年馬來亞獨立後的1959年馬來亞大選時期,他已經是吉打州黨主席。
儘管他在巫統擁有高職,但馬哈迪卻不是1959年大選的候選人,因為他跟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不同調。兩人的緊張關係是因為馬哈迪曾經批評,東姑同意英國及英聯邦部隊在馬來亞獨立後可繼續駐紮,故使東姑拒絕馬哈迪的計劃,即推行成為巫統候選人的最低教育資格門檻。對馬哈迪來說,這是延遲讓他進入國家政壇的“抗議”。這延遲只拖了五年一屆,在1964年大選,他以39歲當選亞羅士打屬下的哥打士打南區國會議員。
馬哈迪身為後座議員期間的表現受到外界關注,後於1969年大選被伊斯蘭黨的尤索夫拉瓦打敗而失去議員職。Tan & Vasil, p. 51執政黨聯盟的挫敗導致1969年5月13日爆發衝突,這次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衝突使上百人死亡。馬哈迪公開批評政府,並致函批評首相東姑阿都拉曼。這封信件後來公開,並促東姑辭職下臺。年終,馬哈迪被巫統最高理事會開除成員及被開除黨籍,而東姑則被說服不逮捕他。
在未出任公職時期,馬哈迪寫了他第一本書《馬來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闡釋馬來民族積弱不振的種種原因,並在書中發表自己對馬來社群的願景。1970年出任首相的阿都拉薩很欣賞這本書,該書因記載馬哈迪對當時東姑政府批判而被查禁,使他身為禁書作者;後來該禁令在馬哈迪1981年就任首相後解除。馬哈迪之後受委成為副部長及部長。
== 迴歸政壇 ==
1970年東姑辭職後由阿都拉薩取代。拉薩勸請馬哈迪迴歸巫統,在1973年委任他上議員。此後,馬哈迪迅速成為一顆政治新星,他在拉薩政府裡升官快速,1973年回到巫統最高理事會,在1974年受委教育部長。他也在1974年大選迴歸國會下議院,在吉打州屬下的國會議席無對手下當選。
1975年,馬哈迪當選成為巫統三位副主席的其中一人。該黨選被視為繼承黨領導的競爭,因為黨主席拉薩及署理主席胡先翁的健康欠佳。拉薩屬意的參選人都中選:前馬六甲首長嘉化巴巴、吉蘭丹王室成員兼富商東姑拉沙裡和馬哈迪。次年拉薩逝世後,胡先翁繼承了黨主席兼首相,並且要在三位副主席之中選一位成為副首相,同時他也考慮了雄心勃勃的部長加沙裡沙菲宜。馬哈迪的對手們都有政治弱點:加沙裡在副主席競選中失利,不夠巫統黨員的支援;嘉化沒有高等教育學歷及英語不佳;而姑裡則是年輕沒經驗,還有重要的是未婚。胡先翁在經過六個星期的考慮後選擇馬哈迪成為他的副手,而該提拔也意味著馬哈迪或將繼任首相。
馬哈迪被認為是個成功的教育部長及貿易及工業部長(1978-81)。在就職貿工部長後期,他實施“重工業政策”,成立官聯集團多元重工業(HICOM)投資可長期發展的製造業,如本地汽車工業,也在部門裡投入許多時間進行各種海外參訪,對外宣傳馬來西亞。
1981年,胡先翁因健康欠佳選擇放棄權力,由於政壇裡沒有其他競爭對手,馬哈迪在胡先翁的祝福下繼承他的職位。
== 首次擔任首相(1981年至2003年) ==
=== 國內事務 ===
56歲的馬哈迪在1981年7月16日宣誓就職首相。他的第一個行動是釋放內安法令下扣留的21個扣留者,包括記者沙末依斯邁及在胡先翁內閣擔任副部長的阿都拉阿末,因被懷疑進行地下共產黨活動。馬哈迪委任慕沙希淡成為副首相。
同年12月31日23時30分,馬哈迪宣佈把馬來亞半島時間調快30分鐘使之與東馬時間相同,新加坡政府也隨之更改,一直沿用至今。
==== 1981年至1987年 ====
馬哈迪在掌權後首兩年成功度過兩個挑戰,即在巫統內鞏固他的領導及帶領國陣政府贏得1982年大選。1983年,馬哈迪為削弱王室對政治的影響,開始對馬來西亞王室進行“對抗”。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是輪任制,下一任將輪到霹靂州蘇丹依德里斯沙二世,或者是爭議的柔佛州蘇丹馬末·依斯干達就職。馬哈迪對這兩位蘇丹做出慎重保留。兩位都是活躍的統治者,而依斯甘達幾年前曾涉及刑事案。馬哈迪試圖先發制人,對新任的最高元首限制權力,在國會提呈憲法修正案允許國會透過的法案在最高元首沒有同意的15天后自動同意生效。該提案也要移除最高元首宣佈國家緊急狀態的權力,並轉至首相。當時的最高元首彭亨州蘇丹阿末沙原則上支援這些提案,但後來他發現該提案也會讓州議會透過的法案也會無需透過州蘇丹自動批准而撤回支援。受到其他州蘇丹的支援,最高元首拒絕同意已在國會輕鬆透過的憲法修正案。
當民眾意識到這個僵局,蘇丹拒絕向政府妥協時,馬哈迪發動集會來表示他受到公眾支援。五個月後,馬哈迪和蘇丹同意妥協。最高元首仍掌有宣佈國家緊急狀態的權力,但如果拒絕同意法案,法案將會回到國會,再透過時將會無視最高元首的否決權。1993年,在馬哈迪的推動下,馬來西亞國會透過了取消馬來西亞各州蘇丹享有刑事和民事訴訟豁免權的法案,即王室成員可被起訴或被定罪。
在經濟方面,馬哈迪從前任者繼承了新經濟政策,即制定來提升土著(馬來西亞馬來人及部分原住民)的經濟地位,及在企業所有權和大學錄取領域中設立目標扶持。馬哈迪也在1980年代早期積極推動官聯企業私有化,原因是想像當時的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極力推行經濟自由之外,還有他認為配合扶持政策可以給土著經濟機會來參與土著企業。他的政府私營化航空,水務及通訊公司,到1990年中期當中一年有約50個企業加速完成了私營化。
私營化整體上提升了馬來西亞人的工作環境及為政府帶來更多盈利。馬哈迪也監督了汽車製造商普騰的成立,作為一個馬來西亞政府及三菱的合資企業。直至1980年末,普騰在保護性稅務下克服了低需求及損失,成為東南亞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及盈利企業。
馬哈迪帶領的國陣在1986年大選中大勝伊斯蘭黨,巫統在參選84個國會議席中贏得83席,而伊斯蘭黨僅贏得1席。
==== 1987年至1990年 ====
馬哈迪在1986年大選勝利製造任何的政治支配印象很短暫。1987年他的巫統黨主席職受到東姑拉沙裡的挑戰,同時也會影響首相職。東姑拉沙裡受到在1986年辭去副首相職的慕沙希淡支援,他們組隊分別參選巫統主席及署理主席職,挑戰馬哈迪及他新挑選的副首相嘉化·峇峇,前者團隊被稱為B隊,後者被稱為A隊。馬哈迪的A隊有報章,黨重量級領袖,還有最高元首蘇丹馬末·依斯干達的支援。在1987年4月24日的黨選中,A隊獲勝。馬哈迪以微差票數重新當選,獲得761黨中央代表票,而東姑拉沙裡只得718票,嘉化巴巴以明顯多數票擊敗慕沙希淡。馬哈迪很快地把7位B隊成員移出內閣,但B隊不接受敗選而提起訴訟。1988年2月4日高庭做出意想不到的判決,宣判巫統是非法組織,因為有一些支部沒有合法註冊,馬哈迪把國陣主席和首相職位交給身為國陣第二大成員黨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的總會長林良實。之後AB兩派立刻以“巫統”之名註冊新黨,馬哈迪派成功註冊“新巫統”(UMNO Baru),B隊註冊了“馬來西亞巫統”(UMNO Malaysia)但被拒絕。2月16日,林良實將首相一職交回給馬哈迪,而東姑拉沙裡之後於1989年6月3日成立了四六精神黨。
1989年1月20日凌晨1時左右,馬哈迪因胸口疼痛被送往吉隆坡中央醫院接受治療,之後接受心臟繞道手術。康復後在1990年大選率領國陣取得勝利。四六精神黨無法在東姑拉沙裡的家鄉州吉蘭丹外取得進展,而慕沙希淡重返巫統。
==== 1990年至1998年 ====
1991年,馬哈迪宣佈2020年宏願(Wawasan 2020),目標是讓馬來西亞在30年內成為已開發國家。該目標要每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至少約有7%的成長率。2020年宏願其中一個願景是逐步打破種族隔閡,即要國民以“馬來西亞民族”為榮。該宏願也帶著新經濟政策的替代品,及國家發展政策(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讓政府計劃的政策可優惠土著的同時也對其他族群開放。國家發展政策成功達到其主要目標——減低赤貧。1995年,少過9%的馬來西亞人生活在貧困線下,以及收入差距已經縮小。馬哈迪政府削減企業稅及放寬金融條例以刺激外資進駐。國家經濟每年取得超過9%的增長,使到其他發展中國家試圖模仿馬哈迪的政策。政府也乘著經濟浪潮在1995年大選取得更多多數優勢勝利。
馬哈迪在1990年代啟動了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計劃,包括國家石油公司的雙峰塔(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物,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雙子大樓)、吉隆坡國際機場、南北大道、雪邦國際賽道、多媒體超級走廊、峇貢水壩以及布城:新的聯邦行政首都。其中一項最大的計劃是多媒體超級走廊,以矽谷為藍本,迎合趨勢在吉隆坡南部一帶建立資訊科技產業中心。馬哈迪的其他計劃包括設立馬來西亞新的行政中心——布城,在雪邦建設一級方程式賽車道以舉辦一級方程式賽車。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造成史上最嚴重的東南亞霾害,作為回應,馬哈迪發起跨境滅火行動(Operation Haze),派遣馬來西亞消防員隊伍前往印尼以協助撲滅大火。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馬來西亞受到金融威脅。令吉在貨幣投機活動中暴跌,外資撤離,及主機板交易市場指數下跌了75%。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敦促下,政府減少開支,提高利率,經濟形勢未明確改善。1998年,馬哈迪開始反對此政策,蔑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件及支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副首相安華,他提高政府開支及鎖定令吉及美元的匯率,當時的經濟學者普遍相信外資將因此卻步馬來西亞;而馬哈迪的政策發揮效果,使馬來西亞走出金融危機,成為當時受金融危機打擊國家中最快復甦的國家。
在馬哈迪的領導下,馬來西亞從一個普通的發展中國家轉變成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經歷了巨大的經濟成長。在這段期間,馬來西亞的地理景觀也因著多項大型計劃而改變。1997年金融危機前,馬來西亞在全球經濟競爭力排名表上躍居第二十一位,人均年收入從1986年的183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3627美元,國民富裕程度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僅次於新加坡和汶萊,是泰國的2倍和印尼的5倍。馬哈迪政府也嘗試將馬來西亞打造成區域教育中心的同時,教育及語言政策趨向於寬松與開放,包括讓英語成為許多公立及私立大專院校的教學語言、中小學以英文教授數理課程,以及讓華文教育組織建立南方學院、新紀元學院及韓江學院。
在首相職的第二個十年裡,馬哈迪再次跟馬來西亞王室對抗。1992年,蘇丹依斯甘達的兒子是曲棍球選手,因襲擊對手而被禁賽五年。依斯甘達做出回應,決定把柔佛曲棍球隊撤出國家競賽。當這決定受到當地教練批評時,依斯甘達命令他前往王宮並毆打他。 聯邦國會一致譴責依斯甘達,馬哈迪也抓住此機會移除蘇丹對民事及刑事的免控權。報章支援馬哈迪的做法,還前所未有地開始報導有關馬來西亞王室成員的不當行為指控。當報章公開統治者奢侈的財富時,馬哈迪削減對王室家族的撥款。隨著新聞界及政府對抗他們,統治者們屈服了政府的提案,他們擁有的法案否決權在1994年透過的憲法修正案而被削弱。
==== 1998年至2003年 ====
thumb|馬哈迪時期建造的新行政中心布城|270x270畫素
1990年中期,很明顯的,馬哈迪的權力因他的副手——安華的領導野心而感到嚴重威脅。安華開始與馬哈迪拉開距離,公開宣傳他優越的宗教信譽,也似乎表明放寬馬哈迪在位時標誌性的公民自由限制。儘管如此,馬哈迪仍然繼續推舉安華為他的接班人,直至他們的關係因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而破裂。當馬哈迪摒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的財政緊縮政策後,他們意見開始出現分歧。1998年9月2日,安華被革除副首相及財政部長職,還有被巫統開除黨籍,這革職沒有給予直接理由,不過媒體預測這跟巫統大會中出現的冊子,宣傳他涉及不道德行為的指控有關;
1999年大選,馬哈迪以22399張票擊敗12,261張票的馬來西亞伊斯蘭黨中央委員蘇基拉弟夫,此時的他已經連續7度中選古邦巴素國會議員。
2001年2月1日,馬哈迪正式宣佈布城成為馬來西亞第三個聯邦直轄區和事實上的行政首都。在2002年6月22日的巫統大會中,馬哈迪宣佈他將會辭去首相職,許多支持者湧往臺上淚流滿面地試圖挽留他。之後他定於2003年10月退位,給予他有時間以確保他選定的繼任者阿都拉·巴達威有序及沒有爭議的權力交接。2003年巫統大會,馬哈迪最後一次以巫統黨主席身份出席及主持開幕,他在大會中宣告,自己引退後不會擔任任何職位。同年10月31日,他正式把首相職務移交於副首相阿都拉。在職首相達22年,馬哈迪在退位時是世界上在位最久的被選舉國家領導人,他也是馬來西亞在任最久的首相。卸任的當天,馬哈迪與夫人茜蒂哈斯瑪獲得最高元首端姑賽西拉祖丁冊封“敦”勳銜。
=== 外交事務 ===
在馬哈迪時期,儘管他被稱為直言不諱的評論家,但馬來西亞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普遍良好。 在他任職早期,因對英國大學學費的小分歧而發起抵制英國貨運動,這後來被稱為“最後才買英國貨”(Buy British Last)運動。這促使他開始在亞洲尋找發展模式,尤其是日本,始稱為他著名的“向東學習政策”。儘管爭議被英國首相撒切爾解決,馬哈迪比起西方仍持續注重亞洲發展模式,他有時批評西方國家的雙重標準see Mahathir Mohamad’s preface to Asia’s New Crisis, edited by Frank-Jürgen Richter, Pamela Mar (eds): John Wiley & Sons, Singapore, 2004, (see Amazon )。
==== 美國 ====
在馬哈迪擔任首相期間,1992年5月7日,馬哈迪受報界詢問時鄭重否認他曾拒絕接聽美國總統老布什撥給他的電話。馬哈迪是針對《遠東經濟評論》的一項報導,指布什在最近來本區域參訪時曾撥電給他,不過他拒聽的指責作出澄清。馬哈迪解釋說,布什致電給他時恰巧是星期日,他不在辦公室,因此沒有機會接聽電話。
1998年,美國副總統戈爾在馬來西亞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中發表演說談及:「民主賦予合法性印章使改革一定才會更加有效。在遭受經濟危機的國家中也是如此,在各種語言上我們持續聽到民主的呼聲,如:People Power, doi moi, reformasi。今天此時此刻我們也聽到來自馬來西亞勇敢人民中的呼聲。」
在2003年的入侵伊拉克期間造成兩國之間的額外摩擦,馬哈迪高調批評總統布什沒有經過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採取行動。儘管如此,馬來西亞與美國關係更加深入了。在2003年眾議院小組委員會聽證會(序列號108–21)中的美國對東南亞政策裡,做出了結論:“儘管首相馬哈迪公開發表的言論有時坦率和荒唐,美馬關係在各方面如教育,貿易,軍事和反恐方面仍然緊密。”
==== 新加坡 ====
馬哈迪是當時位於英屬馬來亞新加坡的馬來亞大學醫藥學院校友(馬來亞大學位於新加坡的院校後來易名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位於吉隆坡的院校保留原名馬來亞大學),他在英國統治期間的1953年在愛德華七世醫藥學院畢業,成為醫生。馬哈迪於1981年成為首相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於同年10月受訪時讚揚他為一位“深具說服力、直率與坦誠的人。”。
在馬哈迪執政期間,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在一些方面取得進展: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在1988年簽署協議,馬哈迪在柔佛河建造靈桂水壩(Linggui Dam)以提供生水予缺水城市(新加坡)。http://infopedia.nl.sg/articles/SIP_1533_2009-06-23.html%7C"Singapore-Malaysia water agreements";李光耀和馬哈迪宣佈建造天然氣運輸管,從登嘉樓銜接至新加坡http://www.straitstimes.com/sites/straitstimes.com/files/20150323/ST-Special-Edition-150323.pdf%7CPlans for a natural gas pipeline from Terengganu to Singapore.。
1989年,馬哈迪因心臟病需動手術,在手術前一晚李光耀來電和其夫人茜蒂哈斯瑪談話;李要求茜蒂哈斯瑪說服馬哈迪展延手術,他可以提供一班醫生團隊飛往吉隆坡為馬哈迪動手術,茜蒂哈斯瑪回拒並感謝李光耀。馬哈迪後來在著作《醫生當家:敦馬哈迪醫生回憶錄》裡對此回憶稱儘管多年來新馬很多理念都不同,他本身仍感激李光耀的關心《醫生當家:敦馬哈迪醫生回憶錄》553頁。
1997年1月,新加坡時任反對黨領袖鄧亮洪遭李光耀等11人控告誹謗,被要求賠償名譽損失,鄧亮洪連夜渡過新柔長堤去到馬來西亞柔佛州。後李光耀起訴鄧亮洪時,在宣誓書中指柔佛是一個以槍擊、攔途搶錢劫車著稱的州屬。宣誓書於同年3月曝光後,隨即在馬來西亞引起公憤,馬來西亞社會各界及政黨紛紛抗議,要求李光耀收回汙衊性言論並且道歉,事後李光耀為其失言道歉,而馬哈迪表示接受他的道歉。
直到2015年李光耀逝世後,已卸任的馬哈迪在其部落格發表主題為〈光耀與我〉的文章表示悲傷及哀悼;他認為雙方對新加坡的成長提供不分仇敵的意見,而東南亞國家聯盟在沒有李光耀及印尼總統蘇哈托下失去強勢領導。在李光耀逝世一週年後,馬哈迪向媒體表示新加坡人必需珍惜李光耀的付出與犧牲,評價他是新加坡成功的重要關鍵。
==== 其他 ====
在波黑,馬哈迪被認為是該國特別重要的盟友。2005年和2006年,他二度參訪;2007年2月,四個非政府組織即薩拉熱窩科技大學、波斯尼亞學者大會、兩個基督教組織塞爾維亞公民理事會以及克羅埃西亞民族理事會,因馬哈迪在衝突期間的努力而提名他為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Dr M nominated for Nobel Prize" , 4 February 2007.。
馬哈迪執政期間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穆斯林國家維持穩定良好的外交關係,並透過許多方式援助這些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及穆斯林國家尊崇馬哈迪,尤其是馬來西亞取得相對較高的經濟成長及馬哈迪支援的開放與自由派穆斯林價值觀;外國領袖如哈薩克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稱讚馬哈迪並嘗試模仿他的發展模式。馬哈迪大力支援南北分歧的彌合,以及勸導穆斯林國家的發展,同時參與各種非北約集團如東盟、七十七國集團、不結盟運動、伊斯蘭國家組織,以及在坎昆舉辦的世界貿易組織論壇的22國集團。
== 退出政治時期(2003年至2015年) ==
在退位後,馬哈迪受封護國瑪哈拉惹勳章,使他的名字冠上“敦”勳銜。他承諾“完全”退出政治,拒絕在阿都拉內閣受委名譽職位。阿都拉立刻標籤他是沉靜及較少對抗的前首相。在宗教信譽比馬哈迪強的情況下,阿都拉反擊伊斯蘭黨在1999年大選的聲浪,在2004年大選大勝,在219國會議席中取得199席位。馬哈迪是許多馬來西亞旗艦公司的首席執行員,主席或資深顧問,如普騰、首要領導基金會和馬來西亞政府掌控的國家石油公司等。
馬哈迪和阿都拉·巴達威在2005年因普騰而開始鬧翻。普騰執行長是馬哈迪的親信,在董事會中被開除。在阿都拉的祝福下,普騰出售其中一項公司資產,即摩托車公司MV阿古斯塔,該摩托車公司曾在馬哈迪的管理之下。馬哈迪也批評獎勵外國車進口準證的做法,指這將會影響普騰的國內銷售量,還有攻擊阿都拉取消第二條銜接馬新的彎橋計劃。當他計劃發起反對阿都拉在黨內的領導時,但未能成功在巫統區部捍衛主席職而無法成為2006年巫統大會的中央代表。2008年大選之後,因國陣巫統在國會失去三分之二席位,馬哈迪宣佈退黨。阿都拉在2009年由其副手納吉取代後,馬哈迪再次加入巫統。
馬哈迪在2005年發起吉隆坡戰爭罪行論壇,使他在2006年成立首要全球和平組織(Perdana Global Peace Organisation),他們反對戰爭,倡導全球和平;2010年,首要全球和平組織註冊為非政府組織,馬哈迪為組織主席。
2006年7月28日,馬哈迪開始了吉蘭丹演講之旅,在甫抵達哥打巴魯機場後,就發生騷亂。馬哈迪在向支持者演講時,遭人以胡椒劑襲擊,並無大礙,他在下榻酒店接受治療後繼續進行下午的行程,時任全國副總警長慕沙哈山(Musa Hassan)證實此事件實與其支持者之間出現的爭執有關。另一方面,馬哈迪成立吉隆坡戰爭罪行委員會,以調查美國,以色列及其盟友在伊拉克,黎巴嫩和巴勒斯坦領土的活動。此外,馬哈迪仍持續有公開活動。2011年4月28日,馬哈迪與前首相阿都拉·巴達威在吉隆坡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 復出政壇(2015年至2018年) ==
2015年隨著一個馬來西亞發展有限公司醜聞(1MDB)浮出水面,馬哈迪開始批評首相納吉·阿都拉薩,比之前的阿都拉·巴達威更激烈,他一直要求納吉辭職下臺。8月29日,他與妻子茜蒂哈斯瑪出席淨選盟4.0集會,連續兩天的集會中約有50萬人要求納吉辭職下臺。
2016年,馬哈迪發起幾次的抗議活動,他與希望聯盟還有一些非政府組織起草《公民宣言》以示要納吉辭職。該年2月29日,馬哈迪宣佈二度退出巫統。納吉對貪腐指控的回應是集中權力,撤換副首相,起訴發表一馬公司言論的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前總會長林良實,凍結兩家報章的出版及在國會透過國家安全理事會法令,該法令允許首相擁有前所未有的權力。6月,馬哈迪也活躍於兩場國會議席補選,為希望聯盟的國家誠信黨站臺。8月,他與被納吉開除的前副首相慕尤丁等人創立土著團結黨。
與此同時,馬哈迪在納吉起訴林良實誹謗案中也給予了馬華前總會長林良實支援和協助。2016年2月15日,馬哈迪入稟宣誓書,支援林良實申請撤銷納吉的誹謗訴訟,理由是納吉在濫用司法程式。3月31日,納吉入稟法庭,申請撤銷馬哈迪支援林良實撤銷納吉誹謗訴訟的宣誓書,並於7月18日獲法庭批准。
2017年,馬哈迪宣佈土著團結黨加入希望聯盟。他也被推選為成為希望聯盟總裁,還有是潛在的首相人選。2018年1月7日,馬哈迪在2018年希望聯盟代表大會上被推舉成為希望聯盟的首相人選,希望聯盟主席旺阿茲莎為副首相人選,以迎接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的到來,同時透過法律程式特赦安華·依布拉欣,然後讓安華在2020年接任首相。
而在2018年5月9日的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上,馬哈迪所領導的希望聯盟成功以簡單多數執政,終結了國民陣線在馬來西亞獨立至今的一黨獨大,以及推動了該國首次的政黨輪替,同時也在5月10日晚上9時30分左右於國家王宮宣誓就職馬來西亞第七任首相。
由於馬哈迪年事已高,他需尋找接班人在數年內接替他的相位,故指令特赦局著手處理盟友安華·依布拉欣的特赦事宜,並使安華於2018年5月15日在得到最高元首特赦後重獲自由。隨後正式加入希望聯盟黨主席理事會,成為執政聯盟領導之一。重新成為馬哈迪的接班人之後,馬哈迪承諾將會兩年之後交權予安華。
== 再度出任首相(2018年至2020年) ==
隨著希望聯盟的勝利,馬哈迪希望在5月10日下午5時前宣誓就任首相;儘管納吉·阿都拉薩在5月10日早上11時承認敗選,由於希望聯盟當時未被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承認,所以沒有單一政黨或政黨聯盟取得下議院過半議席,使得政府委任權落入最高元首手上。後來國家皇宮發表宣告,確定馬哈迪將於當日下午9時30分宣誓就任首相,並否認有任何拖延行為;下午10時,馬哈迪正式宣誓就任首相。
在任期間,馬哈迪曾是世界上最高齡的領導人。根據希望聯盟的計劃,旺阿芝莎會出任副首相,她成為馬來西亞史上首位女性副首相。馬哈迪承諾上任後馬來西亞會「恢復法治」,並對一個馬來西亞發展有限公司醜聞(1MDB)做出深入及透明的調查;他對媒體表示,如果前首相納吉·阿都拉薩犯錯,納吉自己須對此承擔後果。
=== 國內事務 ===
馬哈迪於任期內開展數項國內事務。2018年5月16日,蒙古國總統哈勒特馬·巴特圖勒嘎致函馬哈迪表達祝賀勝選任相,同時在信中表示其關注發生在2006年10月18日、一名蒙古籍母親阿丹杜雅遭到謀殺的案件(阿爾丹杜雅·沙麗布謀殺案)。”6月20日,馬哈迪下令重查阿爾丹杜雅謀殺案和趙明福案。
國家施政、誠信和反貪中心(GIACC)由馬哈迪於2018年6月8日宣佈成立,並由反貪會前主席阿布卡欣領導,專司就反貪廉正與施政事項扮演評估監督協調的角色,並直接向首相彙報。2019年1月29日,馬哈迪推介為期5年的“2019-2023年國家反貪藍圖”(NACP),矢言全力打擊貪汙問題,改善國家形象,6大主要防貪領域分別是政治、公共行政、執法、司法、立法和企業管理。
在經濟和產業政策方面,2019年4月19日,馬哈迪推介“5G馬來西亞:社群躍進”展覽會,“5G馬來西亞”的推介也是延續馬哈迪在1996年提出的多媒體超級走廊發展專案。對於推廣觀光旅遊,在“墨鏡人猿”標誌於2018年1月受到民眾撻伐後,希盟政府上臺後決定撤換它;2019年7月起,馬哈迪政府推介全新的“2020大馬旅遊年”標誌。新標誌融合馬來西亞的各種代表性特徵:犀鳥、大紅花、野生蕨類和馬來西亞國旗的顏色,代表著馬來西亞在文化、歷史、自然資源和度假體驗的多元特色。同年10月,馬哈迪推介《2030年共享繁榮願景》(Wawasan Kemakmuran Bersama 2030,WKB2030),主張打造馬來西亞成為成為公正對待各族群、具包容性的經濟體,讓所有馬來西亞人最遲在2030年能享受體面生活;該願景貫穿3大主要目標,即“全民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打造團結、繁榮、有尊嚴國度”。
2020年1月10日,首相辦公室發文告宣佈,內閣在1月8日決議馬哈迪任代教育部長,直至新教育部長上任,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張念群在臉書貼文表示會支援和配合馬哈迪將實施的教育轉型工作。
=== 外交事務 ===
復任首相期間,他數次出訪其他國家或與各國領導人交流會面。截至2019年7月30日,馬哈迪已出國參訪22次,相關費用達1432萬令吉。2019年9月18日,馬哈迪在首相辦公廳為新馬來西亞外交政策框架主持推介禮致詞時說大馬外交政策基本要素保持不變,繼續奉行獨立時有原則和務實的外交政策,與所有國家保持友好關係,並以國際法和規範,和平解決爭端。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馬哈迪熱衷研究中國歷史。1994年5月11日,他在其出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篇演講稿中表示:“對於我個人而言,在過去六十年的歲月裡,我都在密切追隨發生在中國的系列歷史事件。我也花了很大心力,在閱讀中國二千年以來的歷史。”
馬哈迪於2018年上任後兩度訪華,分別於2018年8月和2019年4月參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他主張馬來西亞期待扮演“一帶一路”上的貿易樞紐角色,並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對於馬來西亞作用非常重要。在2018年的出訪中,中、馬兩國政府簽署聯合宣告並舉行聯合記者會;雙方簽署一系列經濟和金融合作檔案,並在聯合宣告中表達對「南海問題」的共同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環球時報》評論認為中馬友好合作的基礎已經非常牢固,馬國政黨輪替和雙方合作中具體問題都不會對這一基礎構成衝擊,而馬哈蒂爾本人是中馬關係的推動者;另一方面,馬哈迪亦於其他訪談中表示:「我們不希望發生因為貧困國家無法與富裕國家競爭而出現一種新型殖民主義的情況。」;「中國非常清楚,過去西方勢力曾將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所以中國應該同情我們。」。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政議題,馬哈迪不時表達看法。他對於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相關爭議表示譴責,同時表示單純譴責不能達成任何實質結果。2019年9月27日,馬哈迪接受博納新聞(BenarNews)採訪時,被問及為什麼穆斯林國家的領導人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人問題上保持沉默,馬哈迪認為:「因為中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不可嘗試做任何會失敗的事情,所以最好找到其他一些不太暴力的方法,不要過多地與中國對抗,因為中國是馬來西亞的重大貿易伙伴。」不點名批評域外國家,這個鄰國半年內4次力挺中國 ,北京日報,2019-11-07馬哈蒂爾不點名批評域外國家:老想讓東盟跟中國作對 ,觀察者網,2019-11-06。對於香港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馬哈迪認為林鄭月娥應辭去香港特首一職,並擔心中國共產黨會動用其他地區的軍人赴港鎮壓相關示威活動,令六四天安門事件在香港重演。而2019年10月29日,英美等國家對於中國大陸的新疆政策,在聯合國釋出23國聯名信加以抨擊時,馬來西亞保持不干涉政策,並未參與。
對於「南海爭議」,在被問及馬來西亞和中國同意建立解決海事爭端的雙邊機制,而東盟國家是否正在放棄多邊方法的問題上,馬哈迪認為其他東盟國家沒有能力在南海問題上制止中國;因此不管喜歡與否,馬來西亞都必須與中國打交道:「中國是一個大國,馬來西亞過去2,000多年一直存在於中國附近,是因為我們清楚自己的生存之道。當我們沒有能力時,我們不會四處嘗試進取,而是使用其他方式,如過去馬六甲王朝向中國朝貢。」;他也對馬來西亞專屬經濟區內發現有中國船隻進行石油和天然氣勘探有關的調查時表示,這些船隻未獲批准進入,但不會嘗試積極將他們趕走,而是保持觀察。
馬哈迪對此議題曾批評其他國家:「南海問題不在東盟,問題是和中國交惡的外國,可能會想挑撥中國,並嘗試拉攏東盟國家的支援。就因為他們與中國交惡,也要東盟和中方敵對,而萬一有戰爭時,則是東盟國家受苦,而這些國家將置身度外。」他數次表示目前中方和東盟已經達成協商處理爭端「不使用武力」的共識,針對南海問題可以繼續談判以維護馬來西亞的主權主張,並與中美和其它國家維持友好關係;南海不應有太多軍事或挑釁活動,以避免造成局勢緊張。
2020年2月13日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與馬哈迪通話,馬哈迪對新冠肺炎疫情表示慰問,習近平也稱馬哈迪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美國 ====
馬哈迪當上首相後,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恭賀馬哈迪,並表示兩國的關係建立在長久密切的人民關係、民主價值及商業關係上。2018年8月3日,馬哈迪在首相署接見首次訪馬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蓬佩奧恭賀馬哈迪在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大獲全勝。
伴隨中美貿易戰,美國於2019年再發起科技戰,宣揚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公司的相關爭議,馬哈迪對此表示:“美國不可能永遠在技術方面領先,世界應該接受中國成為科技強國”,而“馬來西亞將儘可能多地使用華為技術”。他認為美國遲早必須接受東方國家也有科技能力的事實:“美國想要一個永遠領先的局面,如果我(美國)不領先,我就制裁你,就派軍艦去你的國家,這不是競爭,這是威脅,這不是應該使用的辦法。”。對於美國的「中國監聽論」,其表示就算真有監聽,「我們就像一本開啟的書沒什麼陰謀」,同時表示「中國崛起」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在軍事上對抗中國非常危險。對於美國在南海的演習,馬哈迪認為:“將戰艦送到該地區並進行可能導致強烈對抗的演習,那並不是答案”馬哈蒂爾:我們將儘可能多地用華為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2019-05-31,並警告美中兩國間的衝突只會引發更大的災難,且可能對南海地區造成負面影響;他表示理性負責的國家應平和討論問題,並思考如何和中國相處馬哈蒂爾挺華為 呼籲美國接受崛起的中國 ,德國之聲,2019-05-30。
至2020年11月21日,馬哈迪卸任後接受《日經亞洲評論》訪問時,由於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任內引發的中美貿易戰對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全球經濟帶來影響,馬哈迪預判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當選的新任美國總統喬·拜登會採取相較川普更理性的措施,他表示:“在特朗普的主政下,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毀於一旦,因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歐洲、墨西哥甚至加拿大吵架。”;“拜登將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化的關係,而這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同時,馬哈迪也認為拜登可以重建美國在特朗普政府領導下受損的一切。
==== 以色列 ====
馬哈迪在2019年出席第74屆聯合國大會演講時嚴厲批評以色列是透過侵吞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和驅逐90%阿拉伯裔人口來建國,正是恐怖主義的根源;他認為因為讓以色列建國,才讓穆斯林和伊斯蘭教與恐怖主義脫不了關係。他譴責以色列持續違反國際法律和世界規範,欺壓和不公平對待巴勒斯坦人,卻沒遭受到國際制裁感到不合理。馬哈迪也表示雖然馬來西亞接受以色列建國的“既定事實”,但不接受以色列公然沒收巴勒斯坦土地作為以色列人的定居點,以及佔領耶路撒冷的行為,因此堅持表示兩國不會建立外交關係。
==== 其他 ====
英國:2018年以及2019年,馬哈迪二度出訪英國,2018年的訪問是他自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以來的首次歐洲參訪行程,行程中馬哈迪也於9月26日到美國進行工作參訪並在9月28日出席第73屆聯合國大會。2019年1月17日,馬哈迪前往西非國家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出席“第三屆非洲崛起國際大會”,並在牛津大學發表演講。同年6月15日,馬哈迪夫婦訪問倫敦,於隔日在劍橋學生會(Cambridge Union)發表題為《大馬和東南亞民主》的演講。
俄羅斯:2018年11月,馬哈迪出席東協峰會期間與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舉行雙邊會晤。2019年9月4日,馬哈迪出席在符拉迪沃斯託克舉行的第5屆東方經濟論壇,他先前最後一次出訪俄羅斯是在2002年;隔日,馬哈迪會晤普京,他對媒體表示不排除在會面時和對方商議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空難,他受訪表示馬來西亞對於荷蘭安全委員會領導的國際聯合調查團隊,就馬航MH17客機在烏克蘭東部上空遭擊落事件的一些調查結果表示懷疑。
北韓:馬哈迪對於2018年朝美首腦會晤表示歡迎並表示世界不應對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懷疑他對於和平的期盼,並表示馬來西亞重開北韓駐當地大使館,改善因金正男遇刺事件而低落的兩國關係。
南韓:對於韓國,2019年3月13日,馬哈迪在布城首相署與到訪馬來西亞的韓國總統文在寅會面,這是文在寅擔任韓國總統後首次對馬來西亞進行訪問,馬哈迪讚揚韓國汽車工業並希望兩國可多個領域合作。同年11月24日,馬哈迪夫婦扺達韓國釜山參加東盟韓國紀念峰會,並於首爾和文在寅見證四份兩國間的諒解備忘錄簽署儀式。
thumb|2018年5月,馬哈迪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會面
土庫曼:馬哈迪與東南亞國家聯盟之成員國等其他國家各有互動,2018年起,他陸續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泰國總理巴育·佔奧差、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越南總理阮春福、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土庫曼總統庫爾班古力·別爾德穆哈梅多夫等國家領導人會面。
=== 辭職 ===
2020年2月24日,馬哈迪向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蘇丹阿都拉遞交辭呈,稍後亦辭去其擔任的土著團結黨主席職務,他公開發表談話自述原因是發現自己失去多數黨員的支-{}-持,該政黨的決定違反自己的建議,他已失去政黨的支-{}-持。土團黨總裁慕尤丁也在同日發文告宣佈退出希盟馬哈迪辭土團黨總裁職 透視大馬,2020年2月24日;當日馬來西亞國家元首蘇丹阿都拉委任其為過渡首相,以等待新的首相出爐首席秘書:元首接獲呈辭‧敦馬受委過渡首相 星洲網,2020年2月24日。慕尤丁宣佈土團黨退出希盟對各州帶來影響,為霹靂州、柔佛、馬六甲及吉打政權產生變動危機一旦在野黨組成執政聯盟 霹甲吉三州政權或易手 聯合早報,2020年2月25日。
2月27日,馬哈迪宣佈迴歸土團黨擔任主席,公正黨主席安華與馬哈迪分庭抗禮,拒絕馬哈迪迴歸希盟繼續擔任首相;在此情況下,他開始爭取其他政黨的支援,但表示不會接受巫統和伊斯蘭黨提出的合作意願。2月29日,國家元首蘇丹阿都拉宣佈委任慕尤丁為新首相,且於3月1日宣誓就任,馬哈迪也因此卸下過渡首相職務。
== 下野後(2020年至今) ==
=== 企圖重獲政權 ===
2020年3月1日卸任首相後,馬哈迪並無放棄回朝,在土團黨內與慕尤丁派系分庭抗禮。直至同年5月28日,土團黨最高理事會宣佈終止馬哈迪派系等6人黨籍,馬哈迪在同年6月9日帶領被開除黨籍的土團黨領袖入稟法院挑戰該決定。
馬哈迪也與安華·依布拉欣領導的希望聯盟展開談判,企圖迴歸該陣營,而最終談判破裂。2020年6月至7月期間,安華領導的希盟成員試圖與馬哈迪陣營組成泛希望聯盟(PH Plus)而展開談判,兩人在首相人選中產生嚴重分歧。而安華與馬哈迪的後續協議中,提出數個職位分配,包括確保馬哈迪遵守「任相半年」的獻議以及提名時任沙巴首長沙菲益阿達擔任首相職位的建議,但由於希盟內部意見不一,最終無法達成共識https://www.kwongwah.com.my/20200727/【林冠英與末沙布聯合文告】無論安華或沙菲益-誰/。
隨著馬哈迪起訴土團黨終止黨籍的訴訟於2020年8月7日被法庭撤消而宣告失敗後,他在同日宣佈將成立新政黨,而多位土團黨分支領導人帶領黨員宣佈退黨,加入他新成立的祖國鬥士黨。馬哈迪曾一度宣佈退出政壇,以讓年輕領袖取代他,之後在受到黨員反對後改口稱如果人民願意,自己會再次出任首相職位,以杜絕馬來西亞的金錢政治,他也認為鬥士黨在來屆大選可成為「造王者」。2021年7月8日,馬哈迪宣佈鬥士黨已成功註冊。
2022年2月23日,馬哈迪在布城首要領導基金會推介鬥士黨柔佛州選競選活動。他在推介禮上宣佈,該黨將在柔佛州選舉中,競逐42個席位;自3月起,馬哈迪參與各式競選活動,抨擊前首相納吉·阿都拉薩,並認為在野黨的分裂使巫統獲得2/3支援單獨執政,主張鬥士黨需要深入研究合作的關係。3月31日,鬥士黨主席慕克里·馬哈迪稱國民聯盟主席慕尤丁已和馬哈迪討論第15屆全國大選的合作事宜,馬哈迪則於隔日在記者會表示慕尤丁會見他是企圖尋求他的支援以再任首相,並遭到他拒絕。8月4日,馬哈迪宣佈創立祖國行動聯盟(Gerakan Tanah Air);9月6日,馬哈迪宣佈該陣線已向社團註冊局登記參選第15屆大選。
=== 2022年大選 ===
2022年10月11日,馬哈迪召開記者會宣佈會參選角逐浮羅交怡國會議席。馬哈迪面對來自四位對手的挑戰,包括國陣巫統的阿敏沙、國盟土團黨的蘇海米阿都拉、希盟誠信黨的再比迪,以及獨立人士阿都卡迪,外界分析認為馬哈迪在浮羅交怡的聲望難以撼動,將能成功蟬聯。
馬哈迪在競選期間提出七項改革議程,讓國家再次成為“亞洲之虎”;此外,馬哈迪主張祖國行動聯盟不與國陣合作,並抨擊巫統執意舉行大選、不在意人民和國家的未來。11月19日,馬哈迪敗給國盟候選人蘇海米,他獲得4,566張選票,其領導的祖國行動聯盟亦全軍覆沒。這是馬哈迪自1969年敗選以來的第二次選舉敗選。
=== 退黨並加入土著權威黨 ===
2023年2月9日,馬哈迪因不滿祖國鬥士黨退出祖國行動聯盟,馬哈迪並與13名鬥士黨高層成員退出該黨,這也是馬哈迪第三度退出由自己創立的政黨。2月25日,馬哈迪宣佈與13名鬥士黨高層成員加入由依布拉欣阿里領導的土著權威黨。3月1日,馬哈迪正式加入土權黨擔任顧問,黨員編號是No.1。
===推動馬來宣言以及被伊斯蘭黨聘請為顧問===
2023年晚些時候,馬哈迪開始推動“馬來宣言”,旨在團結馬來人。他會見了伊斯蘭黨和國民聯盟領導人,以爭取對列出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12點檔案的支援。馬哈蒂爾因此次活動根據馬來西亞刑法典受到警方訊問,罪名是進行“破壞議會民主的活動”。2023年5月馬哈蒂爾離開了祖國行動聯盟和土著權威黨,批評聯盟和政黨在選舉中表現不佳 。他在2023年馬來西亞州選中支援伊斯蘭黨,並被聘請為其控制下的四個州政府的“非官方顧問”。
=== 因涉及貪腐被調查===
2024年1月,馬哈迪長子米佔和次子莫扎尼分別涉及多項貪腐及濫權案件被馬來西亞反貪汙委員會傳召。
2024年3月11日,馬來西亞反貪汙委員會宣佈調查涉及到潘朵拉檔案以及巴拿馬檔案的相關人物包括馬哈迪的兩個兒子米佔和莫扎尼。
2024年3月26日,據彭博社報道反貪會調查米佔和莫扎尼的目的是為了調查馬哈迪在其執政時期是否存在貪汙腐敗以及濫權的問題。同日反貪會主席阿佔·峇基在出席活動時,暫時未對相關事件作出任何評論。3月31日,慕克里證實反貪會調查米佔和莫扎尼的目的是調查敦馬執政時期有沒有涉及濫權的問題。2024年4月16日,馬哈迪在其部落格回應稱,反貪汙委員會聲稱他牴觸了法律,至今卻拿不出任何相關證據。“如果反貪會有證據,請出示相關證據證明。”
== 個人生活 ==
=== 婚姻 ===
馬哈迪就讀大學期間,和茜蒂哈斯瑪是同班同學。當時全班有70人,其中大部分是華裔學生、馬來裔學生有七人,女學生僅茜蒂一人,因此她在班上頗受歡迎。馬哈迪好學且成績優異,常協助成績較差的同學;茜蒂來自吉隆坡,家族具名望,她欣賞馬哈迪的學識和政治理念。在上大學之前,茜蒂沒學過物理,很擔心自己因此留級,馬哈迪因協助輔導課業成為茜蒂的良師益友,他們的關係也從普通朋友成為戀人。
馬哈迪在過去除了跟女性家人相處之外,從未跟其他女性交往,茜蒂是他的初戀;直到兩人準備步入婚姻前,馬哈迪仍羞於對她開口。茜蒂曾於受訪回憶當年馬哈迪求婚時微笑表示:“馬哈迪當時很害羞,他什麼也沒有對我說,只是寫了一張英文寫的LOVE字條給我!”由於馬哈迪與茜蒂兩人的家庭背景差異懸殊,當馬哈迪向女方家提親時,遭到強烈反對,後兩人在1956年8月完婚。
=== 家庭 ===
馬哈迪與妻子茜蒂哈斯瑪婚後共育有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其女瑪麗娜是社會運動家,其子慕克里是吉打州前任州務大臣。馬哈迪的兩個兒子在他退位後開始從政:莫扎尼曾是巫統青年團領袖,後來退出政治注重從商;慕克里在2008年當選國會議員,在2013年至2016年成為吉打州務大臣,2018年變天之後重新以土著團結黨的身份擔任州務大臣,直到2020年。馬哈迪的一名孫女米拉·艾麗雅娜·慕克里(也是慕克里的女兒)是Instagram網紅,曾受邀為時尚雜誌拍攝封面照片。
===健康===
馬哈迪1989年及2007年曾在國家心臟中心接受心臟繞道手術。2016年8月和2013年11月則因肺部感染而進入國家心臟中心。他2021年12月17日到國家心臟中心接受“全身醫療檢查”並留院觀察,同月23日出院。
馬哈迪在2022年之後多次因心臟和肺部問題進出國家心臟中心,單在2022年就入院三次。
馬哈迪2022年1月7日再次接受手術,並在同年1月13日出院。不料七天後由於情況異常而在1月20日再次住院,期間一度傳出病危。他過後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直到2022年2月5日才出院。馬哈迪後來釋出影片說,他當時確實以為自己已經走到生命盡頭。馬哈迪2022年8月31日也因感染新冠而進入國家心臟中心,同年9月4日出院。馬哈迪2023年8月1日由於細菌感染進入國家心臟中心,社交媒體一度傳他“情況危急”。他留醫三天後在8月4日出院。
== 法律訴訟 ==
=== 大馬售賣林夢誹謗案 ===
馬哈迪於1987年起訴英文雜誌《遠東經濟評論》,因該雜誌曾發表馬來西亞政府欲出售林夢給汶萊的文章。雙方在1991年3月達致庭外和解,並以該雜誌答應刊登道歉啟事和付五萬元堂費為終。
=== 起訴納吉行為失當案 ===
2016年3月23日,馬哈迪聯同前巫統浮羅交怡區部婦女組黨員阿妮娜(Anina Saadudin)及前巫統峇都加灣區部副主席凱魯丁(Khairuddin Abu Hassan)入稟法庭起訴時任首相納吉·阿都拉薩在公職方面行為失當,及在管理一個馬來西亞發展有限公司(1MDB)主權投資基金瀆職。
高庭在2017年4月28日批准納吉申請,指納吉並非公務員而是行政人員,並撤銷馬哈迪等人訴訟。同年8月30日,上訴庭駁回馬哈迪和凱魯丁提出的上訴申請。
2018年2月27日,以聯邦法院時任首席大法官莫哈末勞勿斯為首的三司一致駁回馬哈迪和凱魯丁提出的上訴準令申請。2020年7月7日,聯邦法院駁回馬哈迪及凱魯丁提出的司法稽核申請。
=== 阿末扎希誹謗案 ===
2022年4月20日,巫統主席阿末扎希入稟法庭起訴馬哈迪在該年2月23日於祖國鬥士黨柔佛州願景推介禮上指他曾試圖為其法庭案件尋求幫助而與其會面的言論為誹謗。馬哈迪已委任鬥士黨代表律師米爾諾的Haidir律師樓為其代表律師,處理這起訴訟。吉隆坡高等法庭擇定同年6月17日進行案件管理。
5月17日,馬哈迪在提交的宣誓書中聲稱,阿末扎希曾於2018年6月7日、2018年9月13日、2020年2月23日、2020年2月24日和2020年2月25日共五次與他會面。他說,阿末扎希在這些會面上對自己的法庭案件表達了擔憂。馬哈迪還附上了該5天的日程表以證明阿末扎希確實與他會面。
==爭議==
馬哈迪是馬來西亞任期最長的首相,同時也是一名具有爭議的政治領導人。晚年因經常發表各種種族主義言論導致聲名狼藉。
== 評價 ==
「現代化之父」(Bapa Pemodenan)是由於馬哈迪擔任首相期間努力推動經濟改革,馬來西亞人因而對其有此尊稱。馬哈迪上任後實行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1982年初,馬哈迪宣佈「向東學習」政策,即向日本韓國學習,兩國的現代化工程成為馬來西亞的楷模,也是馬哈迪不想照抄西方現代化模式而另覓新路之作為。之後,馬來西亞經濟穩健發展。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的10年裡,馬來西亞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以上,馬來西亞在全球經濟競爭力排名表上居於第21位,人均年收入從1986年的183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4000美元,國民富裕程度在東南亞地區僅次於新加坡和汶萊。
1981年至2003年,在馬哈迪擔任首相期間,馬來西亞經歷快速的經濟成長Anthony Spaeth. "Bound for Glory" , Time, New York, 9 December 1996.,由原先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型態,轉變為以製造業和工業為主,特別在電腦與消費性電器產品領域。在這段期間,馬來西亞的城市景觀也因多項大型計畫而改變。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使馬來西亞的經濟和政局嚴重受挫;馬哈迪在公開批判貨幣投機家暨股票投資家索羅斯等外匯投機客、下令禁止股票放空的同時,拒絕時任副首相安華·依布拉欣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危機緩解“藥方”,對貨幣進行管制。經濟專家當時認為外資將因此卻步,馬來西亞會步入經濟衰退期;之後馬哈迪的政策收到成效,領導馬來西亞走出金融危機,經濟復甦步伐是當時受金融危機打擊國家中最快的。1999年,馬來西亞重新步上經濟成長軌道,經濟增長率接近金融危機前的水平,該年經濟成長率約達6%;2000年,馬來西亞獲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調升評級,指其經濟發展前景穩定,整體經濟表現優於鄰近的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等國【金融危機】馬哈蒂爾擊退索羅斯奠強硬作風 停一帶一路專案跣習近平 ,壹週刊 (香港),2018-09-14。
=== 綜合 ===
==== 國內 ====
馬哈迪在1983年8月23日至1999年10月18日期間住的官邸“斯里柏蘭嶺”,於2003年12月21日被改建為紀念館,並由時任首相阿都拉·巴達威主持開幕。按照遺產保護原則,該館的設計與佈局得到保留。此外,另有浮羅交怡的馬哈迪首相紀念館(Galeria Perdana)。
1994年9月10日,馬哈迪被吉蘭丹人民冊封為“世界正義鬥士”,這項封號是馬來西亞人民為表揚馬哈迪在國際人權課題上所持的堅定及關懷立場。根據《新海峽時報》對1995年馬來西亞大選的民意調查顯示,馬哈迪獲得39.7%的受訪者列馬哈迪為最勇敢及最有勇氣的領袖,他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率、積極及生產力的領袖,他共贏得40%受訪者的投選。
2018年起,馬哈迪的國內聲望再獲讚譽,國大黨前主席三美威魯向媒體公開讚揚馬哈迪是一個好人,也是好領袖。英國民調公司YouGov在同年4月所做馬來西亞「最受仰慕的男性」調查結果顯示,馬來西亞人最仰慕的是馬哈迪;馬哈迪在這份民調中獲15%“仰慕值”得到第一名,勝過第二名的美國企業家比爾·蓋茨(8.3%)。已故馬來西亞伊斯蘭黨精神領袖聶阿茲的長子聶奧瑪在該年5月評價馬哈迪說,其父親聶阿茲曾稱讚馬哈迪是個有智慧的領袖,但在他執政時期,卻沒有利用其智慧發展伊斯蘭教,不過現在他已經“醒悟”了。
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後,企業家郭鶴年與馬哈迪會面時的第一句話表示:“我必須向你敬禮,你救了國家。”。而馬華公會前總會長林良實亦稱馬哈迪經驗豐富,並認為馬哈迪是很罕見的特別人物,伊斯蘭黨主席哈迪阿旺對此有相同評價,並讚賞馬哈迪任相期間為國家作出許多貢獻,是當今的政治家典範,其名字將永留史冊及獲得後人銘記。2019年12月,民主行動黨中央委員、雪蘭莪州議會雙溪比力州議員劉天球在《合艾和平協議》簽署30週年紀念會上,提及陳平骨灰被運回國事件時,肯定馬哈迪的做法。
2020年8月,前國際貿易與工業部長拉菲達接受《馬來前鋒報》專訪時認為馬哈迪是一個不在乎名利地位的人,她也認為馬哈迪可繼續為國貢獻,不需退休。此外,由於聯邦政府隔年的財政預算案二讀表決,馬哈迪是起立支援記名投票的13名國會議員之一,人民公正黨副主席蔡添強表示自己對馬哈迪不屈不撓的精神致敬:「無論喜歡不喜歡他、認同還是不認同他的觀點,我們不禁要向老馬不屈的鬥志由衷致敬。身為後輩,我們慚愧。」
==== 國際 ====
1999年1月,澳大利亞作家兼亞洲事務專家布萊克曼刊出《澳洲金融評論報》表示,馬哈迪是亞洲其中一個最偉大的領袖,同時也是現代馬來西亞的創始人;他認為,馬哈迪最高的成就是馬來西亞儘管在面臨最嚴峻的經濟危機,它卻沒有受到像印尼般的暴動所毀。而迦納總統傑瑞·羅林斯在同年公開讚揚馬哈迪具有遠見,以及克服經濟困難不屈不饒的精神,向所有國家立下典範。
2000年9月,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出版《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對馬哈迪總結評價:「儘管跟馬哈迪有過糾紛,從1981年到1990年,在他擔任首相期間直至我卸任的那九年裡,我跟他在解決雙邊問題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要比阿都拉薩和胡先翁在位的12年還多。」;「馬哈迪堅定果斷,政治上又得到充分支援,這讓他足以超越基層的偏見,以國家利益為先。馬來人在他的推動下,告別矇昧,走上了科技之路。」李光耀也認為馬哈迪提倡科技發展,以及突破宗教權威的勇氣,即使安華事件引發的暴亂使其不受歡迎的程度上升至最高點,他所領導的巫統和國陣仍然始終是人民、尤其是華族和印度族的政治首選《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283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10月於吉隆坡會見馬哈迪時稱其為“中國人民敬重的老朋友”,而中國企業家馬雲在2018年與馬哈迪會面時,公開表示自己在1997年看到馬哈迪提出多媒體超級走廊的想法後,受到啟發,最終創立阿里巴巴集團。
2018年6月,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出訪馬來西亞後評價:“馬哈迪確實是一名勤勞而活力十足的資深領袖。他不但掌舵國家,也操控自己轎車的駕駛盤。而且可以開得很快。”。同年9月,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主持與馬哈迪的對話環節時談及:“非常少見一名領袖可以無稿演講30分鐘,我們都認為你是政治迴歸的守護神。”,而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認為儘管馬哈迪說話直白,仍是一名值得尊敬的領袖。2020年8月,馬哈迪夫婦出訪,三天飛三國並直接從機場前往新加坡參加該國國慶慶典,前新加坡總理暨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用三次“神奇”形容馬哈迪是「神奇」的人。
另一方面,美國非政府組織於2021年1月公佈「全球最危險20大極端主義者」名單,形容馬哈迪是反猶太主義者、批評西方國家者,於2020年10月對法國尼斯恐怖襲擊發表的言論,以「不對特定的暴力有直接責任,但他具爭議的觀點引起國際譴責,並支援了針對西方的極端主義暴力」為由,將馬哈迪列為全球極端主義者名單第14 。
==== 媒體 ====
在馬哈迪的政治生涯裡,他獲得各國媒體的關注和各種評價。1996年12月9日,美國《時代雜誌》將馬哈迪選為當期封面人物,並且也被冠以“大馬總策劃師”美譽:“除了新加坡的退休總理李光耀和中國的患病領導人鄧小平之外,亞洲再沒有其他領袖像馬哈迪一樣有決心和有魄力,一些人稱之為傲慢--或如此卓越佳績。”
1998年,《時代雜誌》再將馬哈迪評選為亞洲新聞人物:“今年沒有人像馬哈迪一樣強烈地吸引新聞界,這使他成為1998年的亞洲新聞人物。他提醒世界,不受管制的資本主義未必適合所有國家--自從馬哈迪一年前開始抨擊投機客的陰謀和猶太人的政治陰謀,世界各國開始接受他的理論。”
2015年3月24日,中華民國中央社將馬哈迪、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印尼前總統蘇哈託譽為“創造東南亞奇蹟的亞洲教父”。2018年12月,馬哈迪獲《穆斯林500強》評選為2019年度男穆斯林風雲人物。2019年4月,他獲得美國《時代雜誌》列為2019年百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同年5月,馬哈迪在美國《財富》雜誌公佈2019年全球50大傑出領袖中排名第47位。
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於2000年將馬哈迪列入「新聞自由掠奪者」名單。
== 榮譽與獎項 ==
=== 國內 ===
===馬來西亞勳章===
* :
** 護國瑪哈拉惹勳章 (SMN) – 敦 (2003)
* :
** 聯邦直轄區烏達瑪勳章 (SUMW) – 拿督斯里烏達瑪 (2008)
* :
** 柔佛王冠斯里勳章 (SPMJ) – 拿督 (1979)
** 柔佛王室一級勳章 (DK I) (1989)
* :
** 吉打皇家效忠斯里勳章 (SSDK) – 拿督斯里 (1977)
** 吉打烏達瑪勳章 (DUK) – 拿督斯里烏達瑪 (1988)
** 吉打王室勳章 (DK) (2003)
* :
** (2002, 2018年被褫奪)
* :
** 馬六甲烏達瑪勳章 (DUNM) – 拿督斯里烏達瑪 (1982)
* :
** 森美蘭效忠斯里勳章 (SPNS) – 拿督斯里 (1981)
* :
** 蘇丹阿末沙效忠斯里勳章 (SSAP) – 拿督斯里 (1977)
* :
** 檳城護國烏達瑪勳章 (DUPN) – 拿督斯里烏達瑪 (1981)
* :
** 霹靂效忠斯里勳章 (SPCM) – 拿督斯里 (1981)
* :
** 端姑賽布特拉王室勳章 (DK) (1995)
* :
** 神山領袖勳章 (SPDK) – 拿督斯里邦裡瑪 (1981)
* :
** 犀鳥之星拿督巴丁宜勳章 (DP) – 拿督巴丁宜 (1980)
** 砂拉越之星勇士勳章 (SBS) – 丕顯斯里 (2003)
* :
** (1978, 2017年歸還)
** (2003, 2017年歸還)
* :
** 蘇丹馬末效忠斯里勳章 (SSMT) – 拿督斯里 (1982)
===學術榮譽===
2019年9月23日,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在該校第57屆畢業典禮上,頒發“校長榮譽特別獎”(Anugerah Khas Kelestarian Canselor)予馬哈迪,這是該校首設的特別榮譽獎項。
=== 國際 ===
1991年10月3日,馬哈迪獲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頒發名譽學位。1997年1月14日,馬哈迪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獎中的伊斯蘭服務獎。2003年8月,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吉隆坡授予馬哈迪友誼勳章。
2018年11月6日,日本明仁天皇授予馬哈迪「一等桐花大綬章」日本最高榮譽勳章,肯定他在加強馬日雙邊關係所作出的貢獻,他也是繼新加坡李光耀和印度曼莫漢·辛格後第三位被授予的亞洲領袖;同時日本筑波大學授予馬哈蒂爾榮譽博士學位,對他推動研究和教育領域國際交流等貢獻認可天皇授桐花大綬章-敦馬與安倍會談,光華網,2018-11-06。
2018年11月13日,馬哈迪到訪自己的母校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總統哈莉瑪·雅各布頒發「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予他。同年12月16日,馬哈迪獲泰國蘭實大學(RSU)頒授社會領導、企業家精神和政治領域的榮譽文科博士學位,而馬哈迪是第四名獲得此榮譽的國家領袖。
2019年7月,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向馬哈蒂爾頒發「土耳其共和國勳章」,以表彰他在發展馬來西亞方面所做的努力,他是首位被授予的東南亞領袖,同時獲安卡拉大學授予政治科學和公共管理榮譽博士學位。
2019年8月7日,馬哈迪到訪日本國際大學,並獲國際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在馬來西亞及日本關係上的傑出貢獻。同年9月6日,馬哈迪獲日本同志社大學頒發的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表揚他對教育和法治做出的貢獻;同志社大學校長松崗敬表示,敦馬哈迪在1981年至2003年首度任相期間,推出向東學習政策,此政策不僅讓超過1萬5000名馬來西亞學生和實習生派往日本學習,也為馬來西亞的國家建設做出貢獻。
2019年12月14日,馬哈迪到訪卡達時,埃米爾塔米姆·本·哈邁德·阿勒薩尼在2019年多哈論壇會上頒發「多哈論壇獎」予馬哈迪,以表彰其領導能力,馬哈迪也是「多哈論壇獎」的首名得獎人。
== 選舉成績 ==
馬來西亞下議院
年份 選區 得票數 得票率 競選對手 競選對手 得票數 得票率 總票數 多數票 投票率
1964 馬哈迪(巫統) 12,406 60.22% 莫哈末沙阿里(回教黨) 8,196 39.78% 21,440 4,210 82.8%
1969 馬哈迪(巫統) 12,032 48.03% (回教黨) 13,021 51.97% 25,679 989 78.6%
1974 馬哈迪(巫統) align="right" colspan=9
1978 馬哈迪(巫統) 18,198 64.64% 哈林阿沙特(回教黨) 9,953 35.36% 未知 8,245 78.36%
1982 馬哈迪(巫統) 24,524 73.67% (回教黨) 8,763 26.33% 34,340 15,761 78.79%
1986 馬哈迪(巫統) 25,452 71.48% 阿茲佔依斯邁(回教黨) 10,154 28.52% 36,409 15,298 74.21%
1990 馬哈迪(巫統) 30,681 78.07% 蘇丁華合(四六精神黨) 8,619 21.93% 40,570 22,062 77.51%
1995 馬哈迪(巫統) 24,495 77.12% 阿末莫哈末阿林(回教黨) 7,269 22.88% 33,010 17,226 73.61%
1999 馬哈迪(巫統) 22,399 63.22% 阿末蘇基(回教黨) 12,261 34.61% 36,106 10,138 78.62%
2018 馬哈迪(土團黨) 18,954 54.90% 納華威阿末(巫統) 10,061 29.14% 34,527 8,893 80.87%
2018 馬哈迪(土團黨) 18,954 54.90% 祖比爾阿末(伊黨) 5,512 15.96% 34,527 8,893 80.87%
== 著作 ==
馬哈迪自從政以來出版了至少十多本著作,諸如:
*《馬來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1970年)
*《馬哈迪醫生的信:與世界領袖溝通實錄》(Dr Mahathir’s Selected Letters to World Leaders)(2008年)
*《醫生當家:敦馬哈迪醫生回憶錄》(A Doctor in the House: The Memoirs of Tun Dr. Mahathir Mohamad)(2011年)
*《馬哈迪的智謀》(The Wit And Wisdom of Dr Mahathir Mohamad)(2014年)
*《抓住希望:為新馬來西亞繼續奮鬥》(Capturing Hope: The Struggle Continues for a New Malaysia)(2021年)
== 相關影視 ==
=== 電影 ===
*《膠囊》(Kapsul)(2015年)
===紀錄片===
*《》(2019年)
== 參見 ==
*馬哈迪·莫哈末外交訪問列表
*馬哈迪·莫哈末假訊息列表
*馬哈迪·莫哈末稱呼列表
*馬哈迪科學獎
*《布特拉郵報》
== 參考資料 ==
=== 註釋 ===
=== 引用 ===
== 外部連結 ==
*馬哈迪的部落格 (chedet.cc/blog)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ccff"|國會下議院職務
|-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ccff"|內閣職務
|-
|-
|-
|-
|-
|-
|-
|-
|-
|-
|-
|-
|-
Category:馬拉亞利人
Category:亞羅士打人
Category:印度裔馬來西亞人
Category:馬來西亞馬來人
04
005
Category:馬來西亞醫生
4
Category:馬來西亞穆斯林
Category:馬來西亞作家
Category: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友
Category:馬來亞大學校友
吉
吉
吉
吉
吉
吉
吉
吉
吉
Category:土著團結黨國會下議院議員
Category:巫統國會下議院議員
Category:醫生出身的政治人物
Category:清華大學名譽博士
Category:桐花大綬章獲得者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馬裡國家大十字勛章獲得者
Category:已離黨的巫統黨員
Category:已離黨的土著團結黨黨員
Category:巴拿馬檔案中的人物
Category:馬來西亞伊斯蘭黨黨員 |
渤海灣 | 渤海灣是渤海西部的一個海灣,位於河北省唐山,天津,河北省滄州和山東省黃河口之間。海河注入渤海灣。
渤海灣盆地形成於中生代和新生代。原稱“直隸灣”。1928年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時隨之改名。但《1935年最新中華新形勢一覽圖》仍然沿用舊名。
渤海灣中有豐富的石油儲藏。其北部是旅遊和度假區,西部天津是重要港口。1975年,位於渤海灣的中國首個海上鑽油臺-海四油田投產。2023年5月26日,渤海灣首個千億方大氣田渤中19-6凝析氣田中心平臺建造完成。
==參考文獻==
*
Category:河北地形
Category:天津地形
Category:山東地形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海灣 |
威妥瑪拼音 | 威妥瑪拼音(;),習慣稱作威妥瑪、威式拼音、WG拼音、韋氏拼音、威翟式拼音,是用羅馬拼音拼寫漢語讀音的音譯系統,發明後主要用於拼寫現代標準漢語。此係統由19世紀中葉時(清朝)英國人威妥瑪建立,在翟理斯的《華英字典》(1892年)完成。
威妥瑪拼音系統為20世紀翻譯中文主要的英文音譯系統。1979年以前,威妥瑪拼音廣泛運用於英文標準參考資料與所有有關中國的書籍當中。至今,威妥瑪拼音的應用有多數已被漢語拼音所取代,但仍可於部份場合見到以威妥瑪拼寫的例子,如臺灣直轄市、縣市級行政區地名、臺灣人名之護照譯名、英語中的漢語外來語等。
威妥瑪拼音將b、d、g等字母保留給瞭如吳語等這類有全濁音的語言,而在拼寫現代標準漢語這類無全濁音的語言時,只用p、t、k等字母,如臺北()的北字拼作pei而非濁音bei。此一拼寫邏輯與具有濁音的日語拼音、臺羅拼音相同。
== 歷史 ==
威妥瑪拼音是英國劍橋大學首位中文講師威妥瑪在中國清朝期間所創造的、以拉丁字母拼寫拼讀漢字的方法。威妥瑪並在1867年以英文出版了第一本華語課本——《語言自邇集》。隨後在1912年,由英國派遣至中國的外交官翟理斯完成了此係統的修訂 (Web archive)。
== 應用 ==
縱然漢語拼音已躍升為國際中文交流的通用標準,但許多過去已廣泛使用並成為英語外來語的漢語詞彙,仍以威妥瑪拼音的方式出現,例如:功夫()、太極()、道教()、易經()、孫子 ()、清明節()、宮保雞丁()等等。
===臺灣===
臺灣(中華民國)官方自2008年開始推行以漢語拼音為主的統一譯音政策,開始建議(但非強制)中華民國國民在護照上的英文譯名方面使用漢語拼音,此前外交部是以威妥瑪拼音作為譯名標準,因此大部份臺灣人姓名的羅馬字拼寫採用威妥瑪拼音。
臺灣的縣市名主要也是採用威妥瑪拼音,如臺北()、臺中()與高雄(Kaohsiung)等已成二戰結束後至今的慣例譯名。於2010年12月25日由臺北縣升格的新北市則譯為「」,這是臺灣首次採用英語()與威妥瑪拼音(Taipei)組合的半意譯縣市名稱。
===郵政式拼音===
中國大陸省市曾經使用以威妥瑪拼音為基礎、依地區方言及古代發音修改而成的郵政式拼音拼寫地名。例如:廣州(Kwangchow,威妥瑪拼音為:Kuang-chou)、北京(Peking,威:Pei-ching)、天津(Tientsin,威:Tʻien-chin)、重慶(Chungking,威:Chung-chʻing)、濟南(Tsinan,威:Chi-nan)、青島(Tsingtao,威:Chʻing-tao)與南京(Nanking,威:Nan-ching)等。雖然這套拼音辦法在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以漢語拼音所取代,但是不少著名機構與歷史悠久的學府仍然保留舊有的名稱,如青島啤酒(Tsingtao Beer)、清華大學( University)、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但注意青島、北京的官方拉丁字母城市名則未刻意保留,而是已改為拼音的Qingdao以及Beijing,導致一詞多拼情況的出現。
==拼音字母表==
===聲母===
按照聲母所對應子音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分佈,列表如下(方括號中是國際音標,下排為注音符號及漢語拼音):
雙唇音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齒齦音 捲舌音 捲舌音 齦顎音 軟顎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清音
鼻音 鼻音 m ㄇ m n ㄋ n
塞音 不送氣 p ㄅ b t ㄉ d k ㄍ g
塞音 送氣 pʻ ㄆ p tʻ ㄊ t kʻ ㄎ k
塞擦音 不送氣 ts ㄗ z ch ㄓ zh chi ㄐ j
塞擦音 送氣 tsʻ ㄘ c chʻ ㄔ ch chʻi ㄑ q
擦音 擦音 f ㄈ f s ㄙ s sh ㄕ sh j ㄖ r hsi ㄒ x h ㄏ h
邊音 邊音 l ㄌ l
* ts (ㄗ)、tsʻ (ㄘ)、s (ㄙ)與空韻()拼寫成音節時寫作tzŭ 、tzʻŭ 、ssŭ 。
* ch (ㄓ)、chʻ (ㄔ)、sh (ㄕ)、j (ㄖ)與空韻()拼寫成音節時寫作chih、chʻih、shih、jih。
* 翟理斯的字典中以左單引號(,倒轉逗號)表示送氣,1950年代起漢學的學術文獻中改用右單引號(),網路上常用ASCII編碼的撇號()表示。
===韻母===
{|class=wikitable 前母音 前母音 央母音 央母音 後母音 後母音
不圓唇 圓唇 舌尖 捲舌 不圓唇 圓唇
閉母音 i ㄧ i ü ㄩ ü ŭ ㄭ -i ih ㄭ -i u ㄨ u
中母音 eh ㄝ ê êrh ㄦ er ê/o ㄜ e o ㄛ o
開母音 a ㄚ a
==拼音系統特色==
===子音===
此係統不同於其它系統,使用ʻ符號來表示送氣字音(pʻ、tʻ、kʻ、chʻ、tsʻ),不加ʻ符號來表示不送氣字音,這把在其它拼音系統內被借去用來表示不送氣字音的濁音字母保留下來(b、d、g),可以用來為方言及古漢語標音。但不熟悉本系統的人不明白ʻ符號的重要性並常在資訊傳遞的過程中把ʻ符號省略掉了,而漢語拼音則將在官話中沒使用到的濁音字母(b、d、g、j、zh)用來表示不送氣字音。因此大部份人名地名的英譯皆是送氣不送氣混合,只有少數文獻,如國家地理世界地圖,將送氣符號完整保留。
在此係統內將捲舌塞擦音與齦顎塞擦音使用相同的符號標示。這兩組聲母為互補關係,合併並不會造成辨義上的困難。
===母音===
====空韻====
與其它系統不同,威妥瑪拼音能準確地標示出空韻,但書寫較複雜,且ŭ難以用一般輸入法輸入。而漢語拼音將空韻作為i的音位變體處理,寫法較簡潔,且符合歷史語音演變規律,但這麼做導致初學者不容易分辨空韻與i,容易讓人誤讀。
IPA ʈʂ͡ɨ ʈʂ͡ʰɨ ʂ͡ɨ ʐ͡ɨ ʦ͡ɯ ʦ͡ʰɯ s͡ɯ
威妥瑪拼音 chih chʻih shih jih tzŭ tzʻŭ ssŭ
注音符號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漢語拼音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南京話拼音 zhr chr shr r zy cy sy
==與其它拼音系統的比較==
子音
IPA
漢語拼音
通用拼音
威妥瑪拼音
注音符號 ㄅㄛ ㄆㄛ ㄇㄛ ㄈㄥ ㄉㄧㄡ ㄉㄨㄟ ㄉㄨㄣ ㄊㄜ ㄋㄩ ㄌㄩ ㄍㄜㄦ ㄎㄜ ㄏㄜ
字例 玻 婆 末 封 丟 兌 頓 特 女 旅 歌兒 可 何
子音
IPA
漢語拼音
通用拼音
威妥瑪拼音
注音符號 ㄐㄧㄢ ㄐㄩㄥ ㄑㄧㄣ ㄒㄩㄢ ㄓㄜ ㄓ ㄔㄜ ㄔ ㄕㄜ ㄕ ㄖㄜ ㄖ ㄗㄜ ㄗㄨㄛ ㄗ ㄘㄜ ㄘ ㄙㄜ ㄙ
字例 件 窘 秦 宣 哲 之 扯 赤 社 是 惹 日 仄 左 字 策 次 色 斯
母音
IPA
漢語拼音
通用拼音
威妥瑪拼音
注音符號 ㄚ ㄛ ㄝ ㄜ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ㄧ ㄧㄝ ㄧㄡ ㄧㄢ ㄧㄣ ㄧㄥ
字例 阿 哦 欸 俄 艾 黑 凹 偶 安 恩 昂 冷 二 一 也 又 言 音 英
母音
IPA
漢語拼音
通用拼音
威妥瑪拼音
注音符號 ㄨ ㄨㄛ/ㄛ ㄨㄟ ㄨㄣ ㄨㄥ ㄨㄥ ㄩ ㄩㄝ ㄩㄢ ㄩㄣ ㄩㄥ
字例 五 我 位 文 翁 中 玉 月 元 雲 用
聲調
IPA
漢語拼音
通用拼音
威妥瑪拼音
注音符號 ㄇㄚ ㄇㄚˊ ㄇㄚˇ ㄇㄚˋ ・ㄇㄚ
字例 媽 麻 馬 罵 嗎
==優缺點==
* 威妥瑪拼音使用ʻ符號來表示送氣清音(pʻ、tʻ、kʻ、chʻ、tsʻ),不加ʻ符號來表示不送氣清音,這種寫法是從拉丁語繼承下來的歷史慣例(拉丁語中把不送氣清音寫為p、t、k等,把送氣清音寫為ph、th、kh等)。但不熟悉此事的人不明白ʻ符號的重要性並常在資訊傳遞的過程中把ʻ符號省略掉了,造成混淆。雖然這種寫法屬於歷史慣例,但北京官話中沒有濁塞音,b、d、g等濁音字母就被浪費掉了(g只用於ng韻尾)。
* 威妥瑪使用p、t、k表示不送氣清音,b、d、g用來表示濁音的規則與日語拼音、臺羅拼音、印尼文等拼音系統相同。而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等方案為了增加符號的使用率,改用p、t、k等表示送氣清音,用b、d、g等表示不送氣清音,聽感上與英語類似(英語中的清音多送氣,濁音濁化不明顯)。
* ㄐ、ㄑ、ㄒ演化自ㄍ、ㄎ、ㄏ或ㄗ、ㄘ、ㄙ,威妥瑪拼音將ㄐ、ㄑ與ㄓ、ㄔ用同一種寫法,容易讓人誤認為它們是同一聲母,但若將ㄐ、ㄑ、ㄒ看做ㄓ、ㄔ、ㄕ的音位變體,此一作法便很合理,惟其僅將ㄐ、ㄑ與ㄓ、ㄔ用同一種寫法,ㄒ、ㄕ又用不同寫法表示,造成不一致。
*相較於漢語拼音使用Q來紀錄ㄑ,英語母語者若沒學過漢語拼音便無法得知該如何發音,而威妥瑪拼音使用Ch來紀錄ㄑ更能使英語母語者讀出近似發音。
* 威妥瑪拼音使用hs來記錄ㄒ(/ɕ/,如習拼作Hsi),這種拼法不見於其他語言,。漢語拼音用x來記錄ㄒ(/ɕ/,如習拼作Xi),此拼法不見於英語,而是參考了部份語言把/ʃ/記錄為x的寫法(如葡萄牙語)。
* 相較於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使用c來表示ㄘ(如蔡拼作Cai),常使人誤讀成「凱」音,威妥瑪拼音與國音二式、國語羅馬字一樣。使用ts來表示ㄘ(如蔡拼作Tsai)較接近正確讀音。
* 威妥瑪拼音與漢語拼音一樣採用ü來記錄/y/,但威妥瑪拼音沒有省略兩點的簡寫法,這使得辨別/y/這個音更容易,但在書寫上卻較為繁瑣。
* 威妥瑪拼音與漢語拼音一樣,都用ao來記錄ㄠ,但這麼做與聽感au有一定差別,而且au才符合歷史語音演變規律,因為ㄠ的正確讀音是ㄚ+ㄨ(au),而不是ㄚ+ㄛ(ao)。
* 威妥瑪拼音與國音二式一樣,都用ung來紀錄ㄨㄥ在前面有聲母的時候,但這麼做與聽感ong有一定差別,不過,事實上,ung才符合歷史語音演變規律,因為ㄨㄥ在前面有聲母的時候的正確讀音是ㄨ+ㄫ(ung),而不是ㄛ+ㄫ(ong)。
* 威妥瑪拼音能準確的標示出空韻,但書寫上較為複雜,且ŭ難以用一般輸入法輸入,另外,空韻的ih寫法不見於其他語言。漢語拼音將空韻作為i的音位變體處理,寫法較簡潔,且符合歷史語音演變規律,但這麼做導致不瞭解該拼音法的人無法分辨空韻與i,容易讓人誤讀。
* ㄧㄢ寫為ien,較為接近聽感,但不符合歷代韻書將其與ㄢ押韻的情況,且ㄩㄢ又寫為üan,造成不一致。
* 威妥瑪拼音有些規則過於複雜而難以學習,例如空韻接在ㄓ、ㄔ、ㄕ、ㄖ後面時寫為ih,但接在ㄗ、ㄘ、ㄙ後面時寫為ŭ,ㄜ接在ㄍ、ㄎ、ㄏ後面時寫為o,其他時候則寫為ê,ㄨㄛ接在ㄍ、ㄎ、ㄏ後面時寫為uo,其他時候則寫為o,ㄗ、ㄘ、ㄙ在後面接空韻時寫為tz、tz’、ss,其他時候則寫為ts、ts’、s。
* 標準的威妥瑪拼音使用上標數字¹、²、³、⁴來表示聲調,但上標難以用一般輸入法輸入,所以也會直接使用通常的數字1、2、3、4輸入。漢語拼音在附加符號不便輸入的情況下,亦可用1、2、3、4代替。
* 不考慮聲調符號,漢語拼音只有ü一個帶附加符號的字母,在不方便輸入的情況下,可用v代替。威妥瑪拼音帶附加符號的字母更多,包括空韻的ŭ和韻母的ê、ü,更為複雜。
* ts、tsʻ、s在後接空韻時要改寫為tz、tzʻ、ss,不瞭解該拼音法的人可能將它們誤認為是不同聲母。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Pinyin4j (支援中文字元轉換到威妥瑪拼音的Java庫;開放原始碼)
* 注音轉換工具 - 各種注音方式之間的轉換
* 羅馬拼音查詢
* 中文姓名英譯網站 - 把中文名按照不同的拼音方案翻譯
== 參見 ==
* 中文拼音對照表
* 拉丁化
* 注音符號
* 漢語拼音
* 通用拼音
Category:現代標準漢語拼音系統 |
沙烏地阿拉伯 |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也曾譯作“蘇地亞拉伯”,見1945年聯合國憲章 ,簡稱沙烏地阿拉伯()、沙特,是個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阿拉伯人國家。沙烏地阿拉伯面積2,149,690平方公里,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地理面積第2大的國家,僅次於阿爾及利亞。沙地阿拉伯北方與約旦、伊拉克接壤,東北與科威特接壤,東邊和卡達、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交界,東南方和阿曼接壤,南方則與葉門交界。它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紅海、波斯灣海岸線的國家,大部分的土地由不宜居的沙漠、貧瘠荒野組成。現時沙地阿拉伯由4個本來分明的區域——漢志、內志、部分東阿拉伯半島、部分組成。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是於1932年由伊本·沙特成立,他由1902年奪回沙特王朝歷史領地利雅得開始,相繼以征服統一了以上的4個區域,該國從此便一直以根據伊斯蘭主義原則、以君主專制形式統治。瓦哈比派這一被定為國教的極端保守伊斯蘭教派別亦被稱為「沙特文化的首要特徵」,並隨著其政策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Tripp, Culture Shock, 2003: p.14Malbouisson, p. 23。沙地阿拉伯有時被稱為「兩聖寺之地」,因為它的範圍包括了伊斯蘭教中2個最神聖的聖地:麥加禁寺、麥地那先知寺。作為1個政治上極端保守,並採用政教合一體制的獨裁政權,沙烏地阿拉伯對女性權利限制極多Six things women in Saudi Arabia cannot do The Week 2017-09-27,現任國王即位後,近年來不平等現象已經較為緩和,但仍採用酷刑、斬首、石刑等死刑行刑方法。沙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生產量、輸出量最高的國家,它同時控制了全球第2大的烴儲藏量。由於石化燃料產業支援經濟發展,沙地阿拉伯被列為高收入經濟體之一,人類發展指數亦極高,且是唯一在二十國集團中的阿拉伯國家。但是,它在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中擁有最單一的經濟。沙地阿拉伯的國防開支在世界排行第4The Military Balance 2014: Top 15 Defence Budgets 2013 (IISS),在2010至2014年曾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列為世界第2大軍備進口者。它常被視為地域大國、中等強國。除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它亦是伊斯蘭合作組織、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成員國。
== 歷史 ==
沙烏地阿拉伯始於1750年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名為穆罕默德·本·沙特的當地國王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卜共同建立了新政權。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其實為鄂圖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鄂圖曼帝國發生衝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現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一手建立。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一隊人馬從其家族避難地科威特出發,從敵對的拉希德家族手中一舉奪回利雅得。在1913年至1926年間,阿卜杜勒·阿齊茲相繼征服了內志(納季德)和漢志(希賈茲)兩部分領土。1926年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其統治的領土上的國王。1927年5月20日簽署的《吉達條約》使得沙烏地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而獨立。1932年9月22日,沙烏地阿拉伯正式宣佈統一。1938年3月3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政治==
沙烏地阿拉伯是政教合一君主專制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擁有絕對權力,大臣會議為輔助國王施政的最高行政機關,首相由國王或王儲兼任。沙烏地阿拉伯是目前保留君主制度國家中少數國王仍擁有絕對權力的國家,1992年開始施行的《治國基本法》規定,沙烏地阿拉伯是由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後代子孫所統治的君主制國家,而《古蘭經》則是國家的最高憲法。國家根據沙裡亞法行事。沙烏地阿拉伯被自由之家列為「最不自由」的國家之一(7分,即最低分)。沙烏地阿拉伯國內沒有合法的政黨,至今僅在2005年舉行過一次地方選舉,投票權僅限於男性公民。理論上,國王的權力受到伊斯蘭教法、其他沙特傳統的約束。在作出重大決定時國王也必須取得其他王室成員、宗教領袖烏裡瑪、其他沙特社會中有影響人士的共識。遜尼派支脈的瓦哈比派是國家所奉行的官方意識形態。該伊斯蘭教派透過在全球各地建造清真寺、伊斯蘭學校來向全世界推廣自己的教義(非公開外交政策)。
===歷代國王和王位繼承===
沙烏地阿拉伯王位繼承按兄終弟及的傳統在開國君主伊本·沙特的兒子間傳承。2005年8月1日,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法赫德在首都利雅得醫院,以84歲的高齡逝世後,其同父異母弟、原王儲阿卜杜拉親王和同父同母弟、原第2副首相蘇爾坦親王分別獲王室支援繼位新國王和受封為王儲。此時,伊本·沙特的兒子均已老邁,最年幼的兒子穆克林親王也已60歲。2006年頒布的《效忠委員會法》,由伊本·沙特國王的所有獲承認的兒子或其繼承人組成效忠委員會,負責王位繼承人的選舉並監督國王和王儲的繼立。2011年,王儲蘇爾坦親王逝世。8個月後的2012年6月,繼任王儲納伊夫親王逝世。同月,77歲高齡的薩勒曼親王成為繼任王儲。2015年1月,薩勒曼親王繼位,是為沙烏地阿拉伯第7任國王。他的弟弟——70歲的穆克林親王成為王儲。4月29日,穆克林親王被免除王儲和第1副首相職務,這是薩勒曼國王第1次廢儲。其後,伊本·沙特的孫子、納伊夫親王的兒子、他的侄子——副王儲穆罕默德·本·納伊夫接任王儲,標誌沙特王位繼承從第2代向第3代過渡。2017年,薩勒曼國王再度廢儲,立自己的兒子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為王儲。沙特王位最終能否平穩傳至王室第3代,確立父死子繼的繼承順序仍未可知。相信如第3代的權位相爭情況嚴重,王室紛爭問題未能解決,將會在王室第2代相繼離世後引發。
===司法與人權===
針對沙烏地阿拉伯的法令、人權紀錄,人權觀察、國際特赦組織、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組織曾批判,尤其是針對女權問題,如沙烏地阿拉伯曾是禁止女性駕車的國家之一,官方聲稱這樣是為了將女人「像寶貝一樣小心呵護」。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於2018年6月起允許女性駕車,並希望藉此決策改善國家形象,同時促進經濟發展。同年1月、2月,沙特女性獲准進入足球場看比賽、女性無須經男性親屬同意可以開創自己的事業。2019年8月2日,沙烏地阿拉伯頒布一系列有利婦女的法令,包括允許成年女性無須男性監護人同意下能取得護照及自由旅行,女性有權為新生兒登記出生日期,有資格成為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女性可以自己登記結婚或離婚,領取家庭關係證明,女性工作機會相應增加,稍後又允許女性可以憑身份證單獨入住酒店。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通常將其它疑似侵犯人權的報導斥責為謊言,或以沙裡亞法規證明其合法。2000年,沙特政府透過了10月立法,宣佈將履行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下部份義務。基本法第5章第26條載明:“國家按照沙裡亞法規保護人權”。2002年,聯合國反酷刑委員會批評沙烏地阿拉伯鞭刑、截肢刑罰。沙烏地阿拉伯代表團則以伊斯蘭教傳統為由,拒絕了外人幹預它的法律系統。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在國內實施網路審查(過濾)。沙烏地阿拉伯的1名部落格作者Fouad al-Farhan因為批評沙烏地阿拉伯的政治、經濟、媒體人物,從2007年12月起遭到監禁。新聞工作者兼異議人士賈邁勒·卡舒吉甚至被沙特政府殺害。
===外交===
沙烏地阿拉伯目前因巴以問題而拒絕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並且之前曾經甚至不承認以色列的國家地位。2020年後,沙烏地阿拉伯試圖解凍與以色列的外交關係,甚至有和以色列建交的計劃。
== 地理 ==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阿拉伯半島80%的領土。該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和葉門接壤的大部分地區沒有明確的邊界,所以沙特的實際面積不詳。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估計的面積是2,217,949平方公里,而其他可信的估計都介於213萬9千7百平方公里至224萬平方公里之間。全國只有少於1%的土地是適合耕種的。
=== 地形 ===
沙特大部分是高原,地勢由西向東成階梯狀傾斜,西部除了紅海沿岸有狹窄平原外為高原高山區,西南希賈茲山脈海拔3000米以上,多火山錐;中部為納季德高原;東部有平原,東部沿海灣有珊瑚礁。
沙漠約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北部的內夫得沙漠,多涸谷、水井、綠洲,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多流動性沙丘,為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沙漠。
=== 氣候 ===
沙特西部高原屬地中海式氣候。其他廣大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氣溫日差較大,除了沿海地區溼度較高外,一般炎熱乾燥。北部年降水量100-200毫米,南部在100毫米以下。
=== 行政區劃 ===
沙烏地阿拉伯全國劃分為13個省(mintaqah,複數:mintaqat):
地圖 省份 省份 省府 人口 面積
1 利雅得省 () 利雅得 8,216,284 404,240
2 麥加省 () 麥加 8,557,766 153,148
3 麥地那省 () 麥地那 2,132,679 151,990
4 東部省 () 達曼 4,900,325 672,522
5 蓋西姆省 () 布賴代 1,215,858 58,046
6 哈伊勒省 () 哈伊勒 699,774 103,887
7 塔布克省 () 塔布克 910,030 146,072
8 北部邊疆省 () 阿爾阿爾 375,310 111,797
9 吉贊省 () 吉贊 1,567,547 11,671
10 奈季蘭省 () 奈季蘭 505,652 149,511
11 巴哈省 () 巴哈 476,172 9,921
12 焦夫省 () 塞卡凱 508,475 100,212
13 阿西爾省 () 艾卜哈 2,211,875 76,693
=== 主要城市 ===
沙特人口最多的10個城市如下:
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2007) 萬人 145px
利雅德 670 145px
吉達 360 145px
麥加 170 145px
麥地那 130 利雅德 吉達 麥加
達曼 130 145px 145px
塔伊夫 70 145px 145px
布賴代 60 145px 145px
塔布克 50 145px 145px
艾卜哈 40 145px 145px
海米斯穆謝特 40 麥地那 達曼 艾卜哈
== 經濟 ==
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以石油為支柱,政府控制著國家主要的經濟活動。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繼加拿大之後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儲備國(擁有全球已勘探石油總量的24%),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要成員國。石油產業的收入佔全國總收入的大約75%,GDP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GDP的大約40%來自於私有經濟。在1999年OPEC與其他石油輸出國調漲油價期間,沙烏地阿拉伯是主要的推動者,在這期間OPEC的成員成功地透過減少石油產量將石油價格推高到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高水平。
但自從2014年原油價格暴跌,沙烏地阿拉伯首次出現預算赤字,沙國決定讓一直以來的國營石油公司在2018年上市。2016年4月,時任副王儲的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在沙特願景2030計畫中提出開放教育、醫療等私有產業,鼓勵旅遊業發展與發展娛樂產業,這當中交通專案就包含755項措施,像是要求在聖地麥加及第二大聖地麥地那之間興建鐵路和機場。吸引外商投資目前沙特政府正不斷鼓勵私有經濟的發展。沙烏地阿拉伯減少國家經濟對石油出口的依賴,並預計在2030年將10%的主要電力來源轉移到可再生能源,從2004年到2014年間,增加了100萬個工作機會,但大多為聘請國外人才或便宜勞工。水資源的短缺與迅速增長的人口有可能限制該國實現農產品自足的目標。
沙烏地阿拉伯也進用大量移住勞工。根據菲律賓政府統計,沙烏地阿拉伯是海外菲律賓人之中最多人就業的目的地。
=== 旅遊業 ===
沙地阿拉伯擁有遼闊沙漠、翠綠山脈和原始海灘、豐富的文化及歷史遺蹟,國內擁有5個世界遺產,但因為是極端保守的穆斯林國家,對於開放大批遊客造訪的討論一直被保守派與官僚封殺。為了擺脫對原油的依賴,讓經濟走向多元化發展,沙地阿拉伯花大筆資金改善基礎設施和開發景點。
2019年9月27日,沙地阿拉伯宣佈開放旅遊業,將首次開放旅遊簽證給49個國家。外國女性可以單獨到訪,且不用穿全黑長罩袍,遊客可在沙地阿拉伯官網上申請電子簽證,不必前往領事館簽證。但觀光客必須穿著得體和遵守當地禁酒令。此外,持電子簽證的遊客不得進入聖城麥加與麥地那。
== 人口 ==
直到1960年代,沙烏地阿拉伯的大多數人口為遊牧或半遊牧人口,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城市化的加快,目前超過95%的人口已經定居下來。一些城市與綠洲中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超過1,000人。1990年代早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口分佈十分不均,東西部沿海與內陸綠洲地區人口稠密,而內陸其他大片的沙漠地區則幾乎無人居住。
沙烏地阿拉伯的公民中,九成為阿拉伯人,餘多為鄰近的非裔或亞太裔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於紅海沿岸地區,他們受僱至沙烏地阿拉伯工作。另有一定數量的亞太裔人口,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此外,境內也有不到十萬的西方人士。
根據沙特統計總局公佈的2022年人口普查結果,沙特人口總數為3,220萬,其中沙特人1,880萬(58.4%),非沙特人1,340萬(41.6%),全國人口中男性佔比61%,女性佔39%,3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63%。
== 文化 ==
至2018年,沙特全國才有對公眾開放的電影院(在這之前,沙特阿美公司內的電影院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電影院,是沙特僅有的兩個電影院)。第一部在沙烏地阿拉伯拍攝的電影是女導演海法·曼蘇爾於2012年拍攝完成的《腳踏車大作戰》。第二部沙特電影就是麥姆沙柏(Mah Sabbagh)自編自導的《巴拉卡戀上芭拉卡》(Barakah Meets Barakah)。沙烏地阿拉伯於2017年12月11日宣佈解除對電影院長達35年的禁令,從2018年初開始允許電影院開放。
沙特實行9年義務教育,全國共有各類學校2.3萬所,其中綜合性大學25所、學院78所、高等宗教大學5所。
== 體育 ==
足球是全國最受歡迎的運動,沙特國家足球隊乃是亞洲強旅之一,並在94年開始屢入世界盃決賽周。
== 宗教 ==
沙特法律規定所有國民必須是穆斯林。伊斯蘭教為沙特國教,沙特公民中遜尼派佔85%,什葉派佔15%。官方和佔主導地位的遜尼派穆斯林在沙烏地阿拉伯就是俗稱的瓦哈比教派,屬近代伊斯蘭教復古主義派別,在18世紀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比創立,他常常被形容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清教徒式的”、“不寬容的”或“超保守”。然而支持者認為其教義尋求淨化,任何創新或做法卻偏離7世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同伴們的教義。佔少數的什葉派面臨就業和宗教儀式的迫害。
沙烏地阿拉伯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內極端保守派別瓦哈比派為國教,沙烏地阿拉伯外交政策以在世界各地傳播瓦哈比信仰為重心。
沙特管理著伊斯蘭教最重要的兩大聖地:第一聖地麥加和第二聖地麥地那。同時沙特國王的正式頭銜是兩聖地監護人。
== 軍事 ==
沙烏地阿拉伯的武裝力量由武裝部隊、國民衛隊和其他準軍事部隊組成。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建於1964年,最高國防會議為國防最高決策機關。國王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為穆罕默德·薩利赫·哈馬迪上將。沙特實行志願兵役制,戰時實行義務兵役制,一般兵種服役期兩年,特殊兵種服役三年。
沙特武裝部隊包括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戰略導彈部隊五大軍種,共計12.7萬人。其中陸軍約7.3萬人,編3個裝甲旅、1個空降旅、1個步兵旅、1個王室警衛團、23個炮兵營;海軍約1.1萬人,組成紅海和波斯灣兩支艦隊;空軍約1.8萬人,編攻擊機中隊、截擊機中隊等。此外還有國民警衛隊、邊防部隊、特種安全部隊和海上警衛隊等。
== 交通 ==
沙烏地阿拉伯公路長達221,372公里,但柏油路的部分僅有47,5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的部分亦只有3,891公里的長度。大多數高速公路從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向外延伸,由於位於炎熱的地區,所以道路不僅要能夠抵擋高溫,也要避免將強烈的陽光反射到駕駛者的視線。
由於沙烏地阿拉伯過度依賴陸運與空運,鐵路方面的投資相對較少。另一項捷運系統在麥加,一條長約18公里的輕軌,營運始於2010年。截至2014年,沙烏地阿拉伯鐵路總長1,378公里,全都是1.435公尺軌距的標準軌,鐵路長度位居世界第81位。
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港口是主要用於運輸石油產品,由沙烏地阿拉伯港務局負責海運業務。主要的港口在波斯灣的達曼、紅海的吉達;其中,吉達是全國最大港口,每年有4,010,448的貨櫃量。
沙烏地阿拉伯在空運方面,截至2013年,共有214座機場,其中82座機場已完成跑道的鋪設,剩餘的132座則尚未鋪設。另外,在這214座機場之中只有10座設有提供直昇機升降的停機坪。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沙特官方網站
*
*
*
*
== 參見 ==
* 兩聖地監護人
* 瓦哈比派
亞
Category:西亞國家
亞
Category:伊斯蘭國 (政權形式)
亞
亞
亞
亞
亞
Category:極權國家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
威妥瑪 | 威妥瑪爵士(,湯瑪斯·法蘭西斯·韋德;威妥瑪拼音:Wei1 Tʻo3-ma3);)是19世紀的英國外交家與漢學家,曾在中國生活四十餘年。1869年至1882年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1888年,任劍橋大學首位漢學教授。曾榮獲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及巴斯勳章。
威妥瑪與翟理斯創造了一套用於拼寫北京官話的羅馬拼音系統,即威妥瑪拼音。
== 生平 ==
威妥瑪出生在英國倫敦,其父親韋德少校(Major Wade)是黑衛士兵團成員,其母親Anne Smythe是來自愛爾蘭韋斯特米斯郡的新移民。他在哈羅公學和劍橋三一學院受過教育。他曾在愛奧尼亞群島的團隊中服役,將休閒放在對義大利語和現代希臘語的學習中。
威妥瑪自1842年鎮江之戰跟隨英軍到中國後,留居中國長達43年之久。
威妥瑪在華期間根據漢語的特點,製作一種基於拉丁字母的漢語拼讀方法,日後被稱為威妥瑪拼音。
威妥瑪於1845年任香港最高法院廣東話翻譯。
1852年年任上海副領事。
1854年太平天國期間,清政府未能有效管理江海關(上海海關)。英、美、法聯合接管江海關管理權後,威妥瑪任江海關的稅務司(海關首長)。
1866年2月,時任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的威妥瑪拜託公使阿禮國上呈總理衙門《新議略論》,希望清政府改革弊制,實行新政。否則完全可能受到各強富之國的幹預制裁。
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擔任額爾金的中文秘書即翻譯。
1869年至1882年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
1874年介入調停牡丹社事件。
1875年(同治十四年)2月21日,由於英國人馬嘉理在雲南被當地人殺死,演變成外交事件。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斡旋下,英國公使威妥瑪與北洋大臣李鴻章,於1876年8月21日在山東芝罘(即今煙臺)談判,同年9月13日,雙方簽訂《中英煙臺條約》。英國則取得從北京進入、經過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到進入印度的特權。
1883年,威妥瑪返回英國,三年後將他的4,304冊中文藏書捐贈予劍橋大學。
1888年,任劍橋大學首任漢學教授。
==家庭==
威妥瑪的妻子是知名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的女兒阿米利婭·赫歇爾(Amelia Herschel, 1841-1926)。
== 參見 ==
*威妥瑪拼音
==參考文獻==
*清史稿/卷154,志一百二十九,邦交二,(英吉利),趙爾巽
*清史稿/卷159,志一百三十四,邦交七,(日斯巴尼亞),趙爾巽
Category:英國駐清朝公使
Category:英國漢學家
Category:文字發明者
Category: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校友
Category:哈羅公學校友
Category:倫敦人
Category:第二次鴉片戰爭人物
Category:皇家亞洲學會會士 |
同位素 | 同位素(),又稱同位素核種 (),是指同一化學元素之下的不同核種。同一種元素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相同的質子數目(即原子序數),但中子數目不同,故質量數不同。由於這些核種屬於同一種化學元素,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佔有同一個位置,因此得名。
例如自然界的氫元素由氕()、氘()和氚()三種核種組成,它們原子核中都有1個質子,但是它們的原子核中分別有0個中子、1個中子及2個中子,質量數分別為1、2、3,所以它們三者互為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所有同位素之化學性質幾乎相同,但它們彼此的核穩定性各不相同,物理性質也有些微差異。
同位素的英文isotope是由希臘文詞根isos(ἴσος ,意為“相同”)和topos(τόπος, 意為“地方”)組成,意思是“同一個地方”。該詞由蘇格蘭醫生兼作家於1913年創造並在與英國化學家弗雷德裡克·索迪談話時提出。
== 同位素與核種 ==
核種是指原子的種類,由原子核內質子及中子的數量及核的能態作區分,例如碳-13是具有6個質子和7個中子的核種。核種在概念上較強調原子的核性質而非化學性質,而同位素的概念則是將所有原子依其所屬元素進行分類(由原子核中的質子數界定),因此更加強調原子的化學性質。中子數對原子的核性質有很大的影響,但對大多數原子的化學性質之影響可忽略不計。儘管對於較輕的元素,其核內中子數與質子數之比在同位素之間變化較大,對其化學性質的影響通常也十分微小。
同位素一詞最初主要用於比較,概念上較強調質子數相同而質量數/中子數不同的原子類別,例如、、的質子數皆為6,彼此互為同位素,而、、的質量數皆為40,互為同量素(又稱-{zh-cn:同量素;zh-tw:同量異位素}-),、、的中子數皆為20,互為同中子素(又稱同中子異位素)。至於核種一詞則可用於稱呼任何原子核構造或所處能態不同的原子種類,如質子數或中子數不同的原子,皆視為不同的核種。然而,由於同位素一詞在學界中使用歷史較為悠久,比核種一詞更廣為人知,如今在核技術和核醫學等許多領域中仍常用「同位素」指代任何具有特定質子數及中子數的原子種類,儘管在概念及語意上使用「核種」更為合適。
== 命名法及符號 ==
同位素/核種的名稱通常以其所屬元素加上其質量數來表示,例如氦-3、氦-4、碳-12、碳-14、鈾-235、鈾-238等。IUPAC (Connelly, N. G.; Damhus, T.; Hartshorn, R. M.; and Hutton, A. T.),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 IUPAC Recommendations 2005 ,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05; IUPAC (McCleverty, J. A.; and Connelly, N. G.),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II. Recommendations 2000,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01; IUPAC (Leigh, G. J.),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recommendations 1990), Blackwell Science, 1990; IUPAC,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Second Edition , 1970; probably in the 1958 first edition as well當使用化學符號表示同位素時,通常使用^A_Z E _N的形式,其中E為該同位素所屬元素的化學符號(氘和氚這二種同位素有自己的符號);Z為該同位素的質子數(即原子序數);A為該同位素的質量數(即核子數,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N為該同位素的中子數(一般情況下不標出),例如、、、、、。由於從同位素的所屬元素便可推知其質子數,因此以符號表示同位素時通常只會註明其上標的質量數,而省略下標的質子數,如、、、、、。若在同位素符號的質量數後加上字母m,則表示其為該同位素的同核異構體,其原子核處於較高能階的亞穩態,但半衰期比一般的激發態原子核要長(通常達到100~1000倍的時間),例如(鎝-99m)、(鉭-180m)等。當一同位素存在多個不同能階的同核異構體時,則使用m1、m2、m3等,按照其激發能量從低到高進行標記,如(鉿-177m2)等。
== 穩定性 ==
每一種元素都有著多種同位素,由於原子核中不同數目的質子和中子的組合會影響其穩定性,因此每種同位素的核穩定性各不相同。
目前已知的大多數同位素原子核皆不穩定,具有放射性,會自發性地放出遊離輻射並衰變成其他核種,稱為放射性同位素,例如氚、碳-14、鉀-40、鈷-60和碘-131等。若某元素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則該元素會被稱為放射性元素,如鈾、鐳和氡等。每種放射性同位素的核穩定性各不相同,因此發生衰變的半衰期也有長有短,原子核越不穩定的同位素半衰期越短,放射性越強。目前已發現的放射性同位素超過3000種,其中大部分不存在於自然界,只能藉由人工合成的方式生成,稱為人造放射性同位素。至於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則包括半衰期極長的、原始放射性核種衰變生成的次生天然放射性核種以及天然核反應產生的及放射性核種。
原子核穩定、不會發生放射性衰變的同位素則稱為穩定同位素,共有251種,皆自然存在於地球上。原子序小於83(鉍之前)的元素中,除了鎝和鉕外,都具有至少一種穩定的同位素,其中只有一種穩定同位素的元素被稱作單一同位素元素,其他的元素則有超過一種的穩定同位素,其中錫有10種穩定同位素,是具有最多種穩定同位素的元素。穩定同位素由於不會衰變成其他同位素,自恆星核合成過程誕生後能以穩定的量恆久存在,因此構成了現今自然界中絕大多數的物質,大多數元素在地球和太陽系中同位素的豐度比例往往也是穩定同位素佔絕大部分或全部。不過自然界中有三種元素(碲、銦和錸)雖然有著穩定同位素,但其豐度最高的同位素卻是壽命極長的放射性同位素。
理論計算顯示,許多表面上為“穩定”的同位素實際上應具有放射性,但半衰期極長(不考慮質子衰變的可能性,因為這將使所有同位素皆屬不穩定)。理論上,一些穩定的同位素在能量上容易受到一些已知衰變形式的影響,例如α衰變或雙β衰變,然而目前尚未觀察到任何它們發生衰變的現象,因此這些同位素被認為是“觀測上穩定”的同位素。這些同位素的預測半衰期往往遠超宇宙的估計年齡。
=== 質子數的奇偶性 ===
質子數為偶數(尤其是2、8、20、28、50、82及126等幻數)的同位素通常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所含的穩定核種較多。50(錫)是具有最多穩定同位素的質子數目,有10種穩定核種都具有50個質子。而4(鈹)是唯一一個只有1種穩定同位素的偶數質子數目,故鈹是所有單一同位素元素中唯一原子序數為偶數的元素。
質子數<83且為奇數的同位素中所含的穩定核種數量大多隻有1種,且最多不超過2種,故大多數原子序數<83且為奇數的元素都是單一同位素元素。
沒有穩定核種的質子數目為43(鎝)、61(鉕)和83(鉍)以上的數目。至於沒有穩定核種的中子數目包括19、21、35、39、45、61、89、115、123和127以上的數目。
== 存在及來源 ==
地球上大約有339種自然存在的同位素,分屬於94種化學元素(1號的氫至94號的鈽),其中有251種為穩定同位素,其餘則是不穩定的放射性同位素。
在這339種天然同位素中,有286種是自太陽系形成以來便已經存在的。原始同位素包括251種穩定同位素,以及35種半衰期極長(大多超過宇宙年齡)的放射性同位素。由於這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非常長,衰變速率緩慢,因此它們的原子從形成之初經歷數十億年後仍得以相當的量存留到現在,其中最重的三種原始放射性同位素在地殼中的衰變過程組成了現今自然界中三條最主要的衰變鏈,分別是以鈾-238(t1⁄2=4.49×109年)為母體的鈾系、以鈾-235(t1⁄2=7.13×108年)為母體的錒系和以釷-232(t1⁄2=1.39×1010年)為母體的釷系。除了前述三者外,還有約32種原始放射性同位素並不屬於上述三大衰變鏈之內,例如鉀-40(t1⁄2=1.2×109年)、銣-87(t1⁄2=6.0×1010年)、銦-115(t1⁄2=6×1014年)、鑭-138(t1⁄2=1.2×1011年)、釤-147(t1⁄2=2.5×1011年)、鎦-176(t1⁄2=2.4×1010年)、錸-187(t1⁄2=4×1012年)和鉍-209(t1⁄2=2.01×1019年)等。
除了286種原始同位素外,自然界中還存在著50餘種半衰期較短的放射性同位素。這些壽命較短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中,氚、碳-14等質量數較小者大多是由宇宙射線散裂產生的,氡-222、釙-210和鐳-226等質量數超過200的同位素則大多是釷和鈾的衰變產物。
還有約3000種放射性同位素不存在於現今的自然界中,只能藉由核反應爐和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這些人造同位素大多半衰期極短,即使在地球形成的初期曾經存在,也早已全部衰變殆盡。不過許多在地球上不天然存在的短壽命同位素卻可在宇宙的光譜中觀測到,它們是在恆星或超新星中自然產生的,例如在自然界中極為罕見,僅有宇宙射線作用產生的痕量存在,但其在宇宙中的含量卻達到天文規模。
現時普遍接受的宇宙學理論認為只有幾種最輕元素的同位素(包括氫和氦,以及痕量鋰和鈹,可能還有極少量的硼)是在大爆炸時的太初核合成過程中產生的,而所有其他更重元素的同位素都是在後來的恆星核合成和超新星爆發中合成的,或是由宇宙射線等高能粒子與舊有的同位素相互作用所產生。地球上各同位素的豐度取決於它們在這些過程中所形成的量、它們在銀河系中的散播程度以及其原子核穩定性(影響其衰變速率)。太陽系中不同行星的同位素組成略有不同。可依此追蹤隕石的起源。
== 同位素與原子量 ==
同位素的原子量(ma)主要由其質量數(即其原子核中的核子數)決定,再根據原子核的結合能、質子和中子間質量的微小差異以及原子之電子質量做微調。
質量數是無因次量,而原子量則是以碳-12的原子量作為基準計量的,單位為道爾頓(Da),或稱統一原子質量單位(u)。
元素週期表中各元素的原子量是平均值,說明瞭自然界的元素存在多種質量不同的同位素。在發現同位素之前,元素的原子量是由科學家們憑實驗結果所估計,其非整數值讓當時的人們感到困惑。例如,氯樣品含有75.8%的氯-35和24.2%的,故自然界中氯元素的平均原子量為35.5原子質量單位。
元素的(\overline m_a)是由該元素各天然同位素的豐度比例所決定。當一元素含有N個天然同位素時,其標準原子量以下式表示:
\overline m_a = m_1 x_1+m_2 x_2+...+m_Nx_N
其中m1、m2、...、mN是該元素每個天然同位素的原子量,x1、...、xN是這些同位素的相對豐度。
例如碳元素有三種天然同位素:碳-12(豐度98.93%)、碳-13(豐度1.07%)和碳-14(僅痕量存在),而碳-12的原子量為12amu,碳-13的原子量約為13.003355amu,按照這些同位素的存量比例即可計算出天然碳的標準原子量(碳-14含量太少,可忽略不計):
:12 × 98.93% + 13.0034 × 1.07% = 12.01amu
由於人造元素的同位素完全由人工合成產生,天然同位素的豐度對其沒有任何意義,故它們的標準原子量使用其最穩定(即半衰期最長)的同位素之質量數來表示。
== 歷史 ==
=== 放射性同位素 ===
1912年,弗雷德裡克·索迪基於對放射性重元素衰變鏈的研究,首次提出同位素的存在。該研究發現,鉛和鈾之間存在著約40種核性質不同的放射性元素,但週期表中鉛和鈾之間只存在11個元素的位置。Choppin, G.; Liljenzin, J. O. and Rydberg, J. (1995) Radiochemistry and Nuclear Chemistry (2nd ed.) Butterworth-Heinemann, pp. 3–5Others had also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of isotopes; for example:
* Strömholm, Daniel and Svedberg, Theodor (1909)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Chemie der radioactiven Grundstoffe II."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chemistry of the radioactive elements, part 2), Zeitschrift für anorganischen Chemie, 63: 197–206; see especially page 206.
* Alexander Thomas Cameron, Radiochemistry (London, England: J. M. Dent & Sons, 1910), p. 141. (Cameron also anticipated the displacement law.)
當時許多科學家嘗試使用化學方法分離鈾、釷等重元素衰變產生的新放射性元素,但都以失敗告終。Scerri, Eric R. (2007) The Periodic Tab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76–179 1910年,索迪證明新釷(mesothorium,後來證實為)、鐳(radium,即,鐳元素最長壽的同位素)和釷X(thorium X,即)這三種放射性元素是無法分離的。在嘗試將這些放射性元素放入元素週期表後,索迪和卡西米爾·法揚斯在1913年各自獨立提出了,其大意為:元素發生α衰變後會形成其在週期表中左側二格位置的元素,而β衰變則會產生其在週期表中右側一格位置的元素。Kasimir Fajans (1913) "Über eine Beziehung zwischen der Art einer radioaktiven Umwandlung und dem elektrochemischen Verhalten der betreffenden Radioelemente" (On a relation between the type of radioactiv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he relevant radioactive elements), Physikalische Zeitschrift, 14: 131–136.Soddy announced his "displacement law" in: .Soddy elaborated his displacement law in: Soddy, Frederick (1913) "Radioactivity," Chemical Society Annual Report, 10: 262–288.Alexander Smith Russell (1888–1972) also published a displacement law: Russell, Alexander S. (1913) "The periodic system and the radio-elements," Chemical News and Journal of Industrial Science, 107: 49–52.索迪意識到,當元素先發射一個α粒子,接著發射兩個β粒子後,會導致形成一種化學性質與初始元素相同的元素,但其質量輕了四個單位,並且具有不同的核衰變性質。
索迪提出,幾種放射性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的原子應可以填入週期表中的同一位置。例如,鈾-235 α衰變形成的釷-231和錒-230 β衰變形成的釷-230,儘管核衰變性質和半衰期不同,但應屬於同一元素。“同位素”(isotope)一詞是索迪的世交、蘇格蘭醫生在一次談話中向他提出的Soddy first used the word "isotope" in: Scerri, Eric R. (2007) The Periodic Tab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h. 6, note 44 (p. 312) citing Alexander Fleck, described as a former student of Soddy's.In his 1893 book, William T. Preyer also used the word "isotope" to denote similarities among elements. From p. 9 of William T. Preyer, Das genetische System der chemischen Elemente [The genetic system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Berlin, Germany: R. Friedländer & Sohn, 1893): "Die ersteren habe ich der Kürze wegen isotope Elemente genannt, weil sie in jedem der sieben Stämmme der gleichen Ort, nämlich dieselbe Stuffe, einnehmen." (For the sake of brevity, I have named the former "isotopic" elements, because they occupy the same place in each of the seven families [i.e., columns of the periodic table], namely the same step [i.e., row of the periodic table].),在希臘文中意為“在同一地點”。索迪因在同位素方面的研究成果而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14年,西奧多·理查茲發現來自不同礦物的鉛之原子量存在差異,這是由於三大衰變鏈的最終產物皆為鉛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礦物中放射性元素的組成不同會導致其所含鉛同位素的比例有所差異。The origins of the conceptions of isotopes Frederick Soddy, Nobel prize lecture
=== 穩定同位素 ===
thumb|right|300px|約瑟夫·湯姆森的感光底片右下角標記了兩種氖同位素:氖-20()和氖-22()。
約瑟夫·湯姆森在1913年首次發現穩定元素(即非放射性元素)存在同位素的證據。湯姆森透過平行的磁場和電場引導氖離子流,透過在路徑中放置感光底片來測量這些離子的偏轉,並使用下述方法計算它們的荷質比:每股離子流撞擊的地方都會在底片上形成一個發光的斑塊,湯姆森在感光底片上觀察到兩個獨立的拋物線光斑,這表明存在兩種荷質比不同的原子核。該方法後來被稱作湯姆森拋物線法。
弗朗西斯·阿斯頓隨後使用質譜儀發現了許多元素的多種穩定同位素。1919年,阿斯頓以高研究氖,發現兩個氖同位素的質量非常接近整數20和22,且都不同於氖的已知莫耳質量20.2。這是的一個例子,該法則指出部分元素的莫耳質量與整數呈現較大偏差,主要是由於該元素是多種同位素的混合物所致。同樣地,阿斯頓在1920年證明氯的莫耳質量35.45是由兩種同位素和的近乎整數的原子量加權平均後得來。Mass spectra and isotopes Francis W. Aston, Nobel prize lecture 1922
== 用途 ==
=== 同位素純化 ===
核技術等領域需要使用到某些元素的特定同位素的特性,例如鈾或鈽等重元素的同位素。同位素分離是一項重大的技術挑戰。鋰、碳、氮和氧等較輕的元素通常是藉由其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的氣體擴散來進行分離。氫和氘的分離則十分特別,是基於化學性質的差異進行分離,而不是物理性質,例如等。鈾的同位素則可透過氣體擴散、氣體離心、雷射電離分離或質譜法(在曼哈頓計劃中)等物理方法進行批次分離。
=== 化學和生物特性的利用 ===
* :透過質譜法分析樣本中特定元素(如碳、氮、氧等)的不同同位素之間的比例(),可以瞭解食物網的能量流動、重建過去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檢測食品是否摻假、檢測樣本的地理來源等,在各種生物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 同位素置換(Isotopic substitution)可藉由來確定化學反應的機制。
* 同位素標記:在化學反應中使用特別的罕見同位素作為示蹤劑或標記物,可用於追蹤特定物質在某個物理作用過程、化學反應、代謝通路、或細胞定位中的路徑和去向。一般來說,目標元素的原子彼此並無法區分,然而,使用不同質量數的同位素原子則可對目標元素的去向進行追蹤。若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標記,則可以透過其發出的輻射來檢測它們(稱作放射性示蹤劑)。若使用的是非放射性的穩定同位素,也可以透過質譜或紅外光譜來區分。例如“(SILAC)”技術中使用穩定同位素定量蛋白質。
* 中使用同位素定量分析各種元素或物質的濃度,方法是將已知量且使用特定同位素取代的化合物與待測樣品混合,再透過質譜法測定所得混合物的同位素訊號。
=== 核特性的利用 ===
* 核能發電和核武器的研製需要消耗相對大量的特定同位素,例如、等可分裂物質。
* 核電池及射線電池利用、、、等放射性同位素衰變釋放的熱能及-{zh-cn:輻射能;zh-tw:輻射能}-來產生電力,可用於一些需長時間運作又難以更換電池的儀器及裝置上,例如氣象臺、太空船、人造衛星與人工心臟等。"A nuclear battery the size and thickness of a penny." Gizmag, 9 October 2009"Tiny 'nuclear batteries' unveiled." BBC News, Thursday 8 October 2009
* 核醫學和放射腫瘤學中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診斷和治療。
* 放射性同位素釋放的輻射可用於醫療器材滅菌、食物保鮮、品種改良、高分子聚合、處理廢氣、廢水和汙泥等。常用的同位素有、等之密封放射源。
* 工廠中使用、、等放射性同位素釋放的輻射來消除紙張、橡膠薄片、塑膠薄片、絲線等絕緣體相互摩擦時產生的靜電。
* 放射性定年法:藉由測定樣本中某些放射性同位素與其衰變產物的比率,可以該放射性同位素之半衰期來推算該樣本的存在年代。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放射性碳定年法,用於測定化石等生物性有機物的年代。
* 某些形式的光譜學必須依賴特定同位素的獨特核性質,包括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和穩定同位素。例如,核磁共振(NMR)光譜只能用於核自旋非零的同位素,其最常用的同位素有、、、和等。
* 穆斯堡爾譜學依賴於特定同位素的核躍遷,例如等。
== 參閱 ==
* 同位素列表
* 同位素豐度
* 核種
* 核種列表
* 同中子素
* 同量素
* 天然同位素
* 穩定同位素
* 放射性同位素
** 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 人造放射性同位素
==參考文獻==
Category:複合粒子
Category:原子核物理學
Category:同位素 |
理論力學 | 理論力學主要研究物體的力學效能及運動規律,是力學的基礎學科,由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三大部分組成。也有人認為運動學是動力學的一部分,而提出二分法。
== 研究物件 ==
主要研究物件為簡單物體,包括質點、質點系、剛體和剛體系。
研究內容主要是對簡單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 靜力學 ===
包括幾何靜力學和分析靜力學。
*物體的受力分析
*平面交匯力系
*力矩與力偶理論
*力系簡化的基本方法
=== 運動學 ===
依照研究物件分為:
*質點運動學
*質點系運動學
*剛體運動學
*剛體系運動學
=== 動力學 ===
*拉格朗日方程
*動量定理
*動能定理
*碰撞理論
Category:力學分支
Category:經典力學 |
金日成 | 金日成(,),原名金成柱(;“柱”字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締造者、主體朝鮮永遠的首領、朝鮮人民軍的主要建立者、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等重要職務。朝鮮勞動黨主要建立者之一,“主體思想”主要創立者,畢生堅持統一朝鮮半島的政治主張。在朝鮮戰爭後的一系列權力鬥爭中鞏固並擴大到掌握絕對權力,透過實行完全的個人崇拜及家族世襲統治。自1948年起,終身擔任朝鮮最高領導人至1994年任內逝世。
自執政起先後任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和總書記。由1948年開始,直至其去世一直擔任朝鮮最高領導人,執政長達,是,僅次於前古巴共產黨第一書記菲德爾·卡斯特羅、前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和喀麥隆總統保羅·比亞。金日成的主體思想是“金日成金正日主義”的核心。其長子金正日和其孫子金正恩亦先後接掌政權。執政期間在其與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邊交好下,朝鮮透過外交往來、經貿手段獲得大量援助,生活水準在1960年代一度高過韓國。蘇聯解體後,朝鮮經濟進入困境。1992年,金日成被授予“共和國大元帥”軍銜,1998年最高人民會議修改朝鮮憲法,將朝鮮國家主席的頭銜永久保留給金日成,規定他為“共和國永遠的主席”;2016年最高人民會議修憲,改尊稱為“主體朝鮮永遠的首領”。
== 早年生涯 ==
thumb|left|230px|金日成出生的地方
1912年4月15日,金成柱生於日治朝鮮平安南道平壤府古順和麵(今平壤市萬景臺)一個農戶家庭。本籍為全州金氏,祖籍全羅道,父親為金亨稷,母親為康盤石。外祖父康敦煜是長老會牧師。1925年,他隨父親逃亡到中國,在吉林省撫松縣第一小學就讀一年,1926年進入吉林市毓文中學,1929年退學,期間受到中國老師尚鉞的影響。
1932年,金成柱介紹張蔚華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春,受中國共產黨東滿特委派遣到安圖縣建立安圖游擊隊。其後歷任汪清遊擊大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第三團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三團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第三師(後改為第六師)師長;1938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二方面軍(兵力相當於一個營)指揮,在此期間他取名為金一星,後改為金日成(在朝鮮語中兩者同音)。
1937年6月4日,楊靖宇的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第2師、第4師和金日成所在的第2軍第6師,共90餘人襲擊-{朝鮮}-境內普天堡的警察駐在所。他們先是切斷電話線,再從遠處用機槍掃射進攻,中途打死兩名警察家屬,被槍聲嚇倒的警察們都躲起來。他們在從武器庫中取出武器之後放火。參見《東亞日報》的相關報道
1941年,在日本關東軍重兵圍剿下,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損失慘重,部隊縮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支隊,金日成任支隊長,同年他率部撤往蘇聯境內,1942年,任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又稱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中國人周保中任旅長)第一營營長,大尉軍銜。1945年,從蘇聯乘坐軍艦返回朝-{}-鮮北部,在消滅朝-{}-鮮共產主義者代表玄俊赫和民族主義者代表曹晚植後成為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的共產黨頭號人物,建立朝鮮共產黨中央組織委員會。
== 歸國 ==
230px|left|thumb|1946年的金日成
1945年10月14日,平壤舉行歡迎蘇聯軍隊的集會,金日成出現在集會上,當時他穿著一身從蘇軍軍官米哈伊爾·姜那裡借來的西裝,明顯不合身,左胸佩戴著梅列茨科夫元帥頒發的紅旗勳章。金日成在集會上被蘇聯方面宣傳為抗戰的英雄,但金日成的名字早已在朝鮮家喻戶曉『朝鮮半島最後の陰謀」』 p85, 李鍾植 幻冬舎 (2007年) ISBN 978-4-344-01323-0。很多人認為金日成是個上年紀的老將軍,而當時金日成只有33歲,因此被質疑是冒牌貨。南方的李承晚也開始說,金日成是假朝-{}-鮮人,是蘇聯扶持的傀儡。蘇方為破除李承晚的指責,只好派記者與金日成一同返回他萬景臺的老家,還把所有農家的居民都聚集到一起,擺了一次盛宴。金日成在多年的異國他鄉流浪之後,首次見到自己高齡的爺爺、奶奶,還有17歲的侄子。這次會面也拍照並在報紙上公開發表,17歲的侄子被金日成帶在身邊,並很快被任命為朝-{}-鮮青年聯盟中央的書記。
== 建立政權 ==
1946年2月8日,蘇聯在朝鮮半島北部成立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扶植金日成為委員長。3月1日,金日成在平壤的一次集會上遭遇未遂的暗殺,有人向他投擲手榴彈。一位名叫的蘇聯士兵將手榴彈壓在身下,保護金日成,因而失去右臂,並且其腹部受重傷。這名士兵後來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的稱號。翌年,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改組為北朝鮮人民委員會,金日成仍任委員長。
1948年9月9日,他在蘇聯的支援下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被選為朝鮮勞動黨的委員長和朝鮮內閣首相,成為朝鮮最高領導人。1948年12月和1949年1月,金日成兩次向蘇聯要求締結朝蘇友好互助條約,並要求提供武器支援。蘇聯最早沒有同意締結條約。而根據蘇駐北韓大使斯季科夫報告,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約瑟夫·斯大林批准蘇聯遠東軍向朝鮮提供軍事援助之計劃。1949年2月,金日成提議率團對蘇秘密訪問。斯大林同意。3月,雙方在莫斯科私下討論。金日成提出武力統一朝鮮,希望得到蘇聯支援。斯大林對金日成明確表示,朝鮮可以選擇在此時以武力手段統一朝鮮半島;但此計劃必須報告毛澤東,聽聽毛澤東意見,如果毛澤東同意,他不會反對。蘇聯支援朝鮮的計劃,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他們的間諜瞭解到美國的核武庫存數量有限,故相信杜魯門政府不會挽救南韓Sudoplatov, Pavel Anatoli, Schecter, Jerrold L., and Schecter, Leona P., Special Tasks: The Memoirs of an Unwanted Witness — A Soviet Spymaster, Little Brown, Boston (1994)。
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和樸正愛等突然到達北京,說明斯大林已經同意朝鮮主動進攻南朝鮮(韓國),朝鮮統一是可能的,也已經準備完畢,但問題的最終決定必須取得毛澤東贊成。5月15日,毛澤東聞訊後雖十分震驚,不過也告知金日成中國大致上同意斯大林的初步分析。此時毛澤東雖然知道金日成準備進攻南朝鮮(韓國),卻並不清楚金具體的動手時間和詳細計劃。但事實上1950年5月29日,金日成向蘇聯大使西特庫克通報,已收到斯大林答應提供之主要武器與技術援助裝置,他們馬上準備在6月發起進攻,6月10日前部隊將全部集結到預定進攻地點。
1950年6月7日,金日成向朝鮮半島南北人民發出呼籲,要求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號召於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北方金日成佔領區的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遭到韓國政府逮捕。6月25日,朝鮮向韓國進攻,朝鮮戰爭爆發,金日成時任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朝鮮人民軍開戰初期勢如破竹,迅速佔領韓國首都漢城和韓國絕大部分領土,並把韓軍和少量美軍包圍在釜山一帶。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透過仁川登陸後擊退朝鮮人民軍攻勢,金日成一開始拒絕讓應毛澤東命令7月就集結在東北的洪學智部隊入朝作戰,但10月1日韓軍越過三八線進攻戰前的朝鮮領土後,金又改變主意向毛澤東請求援助。美國解密檔案:1951年中蘇朝三國曾計劃派200萬大軍解放日本 經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內多日激烈爭論,中國於10月5日同意出兵援朝。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入朝參戰。在等待中國出兵期間,朝鮮首都平壤被聯合國軍佔領,朝鮮人民軍敗退到鴨綠江邊的中朝邊境一帶。中朝聯軍隨後在雲山、長津湖、價川等地取得數次戰鬥勝利,12月收復平壤,1951年1月重佔漢城。此時,斯大林也派遣蘇聯空軍進入朝鮮境內參戰。
1951年4月,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發動反攻,重佔漢城,將中朝聯軍趕回三八線以北。隨後交戰雙方在三八線陷入僵局,之後雖有1951年夏季攻勢與上甘嶺戰役等數次戰鬥,但雙方實際控制線一直不再有大的改變。隨著支援延續朝鮮戰爭的斯大林在1953年3月5日逝世,在主張立即停戰的馬林科夫和赫魯曉夫調節下,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停戰協定》正式簽字,朝鮮戰爭結束。1953年2月7日,金日成因其在朝鮮戰爭中的功績,被自己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帥的軍銜。
==肅清異己 ==
1951年1月31日,朝鮮人民軍前線司令官金策突然死亡後,時任內閣首相的金日成完全掌握軍隊的全部權力。1953年和1955年先後以“美國間諜”的罪名,處決朝鮮共產主義運動的指導者和其最大的競爭對手,南朝鮮勞動黨領導人李承燁、樸憲永。之後金日成又陸續清洗以許嘉誼為代表的親蘇派和以金斗奉、武亭、崔昌益為代表的親華派(即延安派)的力量。1957年在莫斯科召開的慶祝十月革命的大會上,金日成要求毛澤東遣返之前逃到中國的朝鮮親華派遭到毛澤東拒絕,金日成為此十分惱怒,稱駐朝的中國軍隊侵犯朝鮮主權,毛澤東於是決定從朝鮮撤軍。1958年底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
金日成在1966年成為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之前是委員長),在1967年至1968年全面清洗勞動黨內最後一批反對派成員甲山派後,在1972年兼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由他一人全面掌握朝鮮黨政軍的絕對權力,成為獨裁者。1992年4月,被授予“大元帥”稱號,1998年修改的《朝鮮憲法》規定他為“共和國永遠的主席”,廢除國家主席一職。
在金日成的領導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一個斯大林式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系。1956年時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提出反對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之後,金日成一方面指責蘇聯是“灰色分子”、“社會主義背信者”,另一方面指責親中派是事大主義,並提出自己的主體思想,其中結合他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觀點。他發表的文章和講話被編輯入38冊《金日成著作》。
==個人崇拜==
朝鮮全國有超過500座金日成的雕像。最為知名的幾座位於金日成綜合大學、金日成體育場、萬壽台山、金日成橋等。據報道有一些雕像受到朝鮮的異見者的爆炸破壞或是塗鴉醜化。紀念“永遠的領導者”的“永生塔”也在全國四處樹立,民眾被要求在他的官方生日和逝世日時進行敬拜。"Controversy Stirs Over Kim Monument at PUST" NK Daily. . Retrieved 24 April 2010.在朝鮮還有一個傳統就是新婚夫婦要在婚後馬上去最近的金日成像前獻花。
每個朝鮮人出門也要佩戴別有金日成肖像的襟章,以表明是朝鮮居民和對金氏忠誠。
File:Mansudae Grand Monument 38.JPG|金氏父子像
File:Kim Il-sung.jpg|平壤街頭的金日成畫像
File:Pyongyang Mural.jpg|平壤街頭的金日成演講壁畫
File:Victorious Fatherland Liberation War Museum, Pyongyang, North Korea-1.jpg|平壤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裡的金日成畫像
File:Immortality Tower Pyongyang 04.JPG|金日成永生塔
File:North Korea (5015253795).jpg|金氏父子畫像
File:Statue at Mansudae Art Studio.JPG|金氏父子騎馬像
File:Grand Monument Samjiyon 08.jpg|金日成青年像特寫
File:Grand Monument Samjiyon 07.jpg|位於三池淵的金日成青年像
|朝鮮群眾向金日成像鞠躬
File:With the Century held by North Korean tour guide.jpg|講解員在片刻的空檔隨時在學習金日成著作
File:PYONGYANG CITY METRO DPRK NORTH KOREA OCT 2012 (8648717818).jpg|平壤地鐵中的金日成像
File:Wonsan wedding party (15423751658).jpg|新婚夫婦與外國遊客在金氏父子像前合影
== 對外關係 ==
在朝鮮戰爭中金日成得到了蘇聯和中國的巨大幫助,雖然朝鮮在戰前希望達到的統一半島和其他的目標並沒有實現,但正是由於這場戰爭,金日成得以繼續統治朝鮮。
中蘇論戰導致中蘇關係破裂後,朝鮮在中蘇兩國之間搖擺,左右逢源,以求保證自身最大利益。1961年6月24日,朝鮮公佈金日成即將訪問蘇聯,並簽訂《蘇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隨即,中國邀請金日成於訪蘇後訪華。7月,《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雙方以中方45.5%,朝方54.5%的比例劃分中朝邊界在長白山地區的走向,朝鮮跟中國的反修主張一樣,在內部檔案中指責時任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的尼基塔·赫魯曉夫為“在領袖(斯大林)墳墓上跳舞的人”“社會主義背信者”。1965年蘇聯加大援助以爭取朝鮮,朝鮮倒向蘇聯,派人越境到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區進行煽動,指責中國搞“教條主義”“大國沙文主義”。1966年12月,金日成在蘇聯符拉迪沃斯託克與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會面,稱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為“愚蠢至極”,朝鮮將會擺脫中國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68年1月23日,美國海軍間諜船普韋布洛號在朝鮮東岸的元山外海進行情報蒐集任務時,遭朝鮮方面勒令停船接受檢查,並以非法入侵領海的理由逮捕,船長以及幾名船員被擊傷,一名船員死亡。經過外交談判,1968年12月,美國接受朝鮮提出的要求,承認錯誤、道歉、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朝鮮同意釋放人質但宣佈沒收該艦。82名被俘船員以及死亡船員的遺體在板門店移交給美方1968年朝鮮扣留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事件 。蘇聯勃列日涅夫政府對朝鮮此次事先未告知蘇聯的輕率挑釁行為非常不滿。1970年,美蘇緩和,蘇聯不再支援朝鮮對抗美國,中朝關係又迅速恢復,金日成歷史性重訪中國。毛澤東甚至改變在中南海宴請的習慣,主動到金日成下榻的釣魚臺國賓館去會見他。此後,金日成每年都會到訪中國,甚至一年兩次,一直維持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
1972年5月2日,金日成與大韓民國中央情報部部長李厚洛在平壤會面,兩人舉行兩次會談,同年朝韓雙方發表南北共同宣告。
1976年8月18日上午10點半,聯合國軍方面派人去砍一棵位於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內阻擋住韓方視線的樹,朝鮮突然派出1名中尉和9名士兵前往現場要求中止砍樹。聯合國軍負責人博尼法斯上尉指出這一作業是在韓國領土上進行的,是合法的。朝鮮人民軍士兵用斧頭、棍棒毆打聯合國軍,鬥毆持續約4分鐘,博尼法斯上尉被砍死,美、韓各有4人重傷。史稱板門店事件。事後位於漢城龍山的聯合國軍司令部立即進入戒備狀態,美軍中途島號航空母艦進駐-{}-朝鮮海峽。但雙方最後相互諒解,並未發生衝突一棵樹引發的血案,差點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 。
1988年,在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與韓國總統盧泰愚的共同努力下,蘇聯宣佈派團參加1988年漢城奧運會並準備與韓國建交,朝鮮則與蘇聯斷交併驅逐所有蘇聯在朝人員。1990年9月30日韓國與蘇聯建交後,朝鮮政府發表宣告,猛烈抨擊蘇聯同韓國建交,指責蘇聯此舉是因“改革”而陷入困境和混亂、走上衰退沒落道路時發生的,指出蘇聯已不是過去堅持社會主義國際主義的蘇聯,而蛻變為其他性質的國家。朝鮮還指出,蘇聯同韓國建交的結果是從法律上承認朝鮮存在兩個國家,從而採取逆朝鮮統一行動的分裂主義行動。1990年12月,朝鮮通知蘇方關閉其設在平壤的蘇聯新聞社和《共青團真理報》平壤分社。
自改革開放以後,為吸引外資,特別是日本和韓國的資金支援,中國決定拋棄以往對朝鮮的承諾,開始尋求與韓國建交。1992年7月1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特別約談剛剛從非洲訪問歸來的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和外交部長錢其琛,決定派錢其琛赴朝通報中國決定與韓國建交的立場。據錢其琛回憶,此次金日成接見中國代表團時間之短、氣氛之平淡前所未有,甚至慣例中的宴會招待也沒有出現。曾有傳言稱朝鮮為抗議中韓建交而在1993年國際奧委會會議上拒絕投票支援中國北京申辦奧運會,使得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落到澳大利亞悉尼手中。這種外交冷淡一直持續到1999年,中朝雙方的高層互訪才得以恢復。1992年以後20年間,朝鮮甚至向越南出售300多枚彈道導彈,足以威脅中國城市。
File:Bundesarchiv Bild 183-38870-0003, Berlin, Otto Nagel, Otto Grotewohl, Kim Ir Sen.jpg|1956年,金日成出訪東德,會見奧托·格羅提渥總理
File:KimIlSungCalciumDeposit1970.png|1970年,金日成出訪中國,與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交談
File:CeausescuKim1971.jpg|1971年,金日成會見來朝訪問的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齊奧塞斯庫
File:Bundesarchiv Bild 183-1984-0601-046, Berlin, Besuch Kim II Sung in der DDR.jpg|1984年,金日成與昂納克在東德手持友誼錦旗
== 身份爭議 ==
韓聯社前主編徐玉植認為,“由金日成建立游擊隊”是朝鮮捏造的。金日成在回憶錄上主張於1932年4月25日組建反日人民游擊隊,但當時另有李姓人物建立“安圖反日人民游擊隊”。朝鮮聲稱該游擊隊是朝鮮人民革命軍的前身,並將朝鮮建軍日從1948年2月8日改為1932年4月25日。徐玉植還指出,朝鮮歷史書上稱金日成建立朝鮮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建設同志社”,但這也屬虛構。金日成在韓半島解放前甚至未加入朝鮮共產黨。朝鮮中學四年級教科書還將中國共產黨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指揮的“小汪清戰鬥”說成是金日成指揮的戰鬥。
根據日本學者佐佐木春隆的考證,襲擊朝鮮境內普天堡實際上是吳成崙組織的,後被金據為自己的功勞。另根據佐佐木春隆的考證,游擊隊的行動還包括綁架朝鮮人作苦力,和綁架富有人物(物件除了日本人,也包括自己的同胞朝鮮人,還有中國人、白俄人等,只要有錢,他們一律綁票)索要贖金。
關於金日成在朝鮮建國前的生涯有很多爭議,許多來源表明他借用“金日成”這個名字。早在1937年11月18日,朝鮮的京城新聞就釋出金日成被滿洲國軍擊斃的報導。在滿洲國軍的官方月刊《鐵心》上,也發表有“金日成匪賊討伐詳報”的詳細記錄。普天堡的居民聲稱,他們見到的金日成約為40歲左右。朝鮮總督府逮捕的共犯樸金喆和樸達供述,襲擊普天堡的金日成當時36歲。然而,後來成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的金日成當時應當是25歲。正由於這些矛盾的存在,李命英、樸甲東等學者認為這兩個金日成並不是同一人。此外,日本學者和田春樹也對金日成的身份表示懷疑徐大肅《金日成》,林茂譯,御茶の水書房,1992,第40頁和田春樹《》、平凡社,1992,第184-189頁。
1945年蘇聯遠東軍命令宣傳專家格里戈裡·梅克列爾(,Grigory Mekler)幫助金日成當上朝鮮領導人;梅克列爾在蘇聯解體後表示,他發現金日成的名字是從已故的指揮官那裡借用的。但歷史學家安德烈·蘭科夫認為不甚屬實。
而據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軍官列昂尼德·瓦辛(Леонид Вассин)回憶,金基本是“從零創造”,金的朝鮮語十分差勁,他花了三天學習內務人民委員部為他準備的講稿,其後在朝鮮共產黨第一次大會上宣讀,他需要專門輔導才能發表對朝鮮群眾的演講。
另於2009年8月12日韓聯社報道,在馬里蘭州的美國國家檔案館中找到的一份美國軍政時期的資料顯示,美軍政廳認為金日成原名金成柱,金成柱是抗日英雄金日成的侄子,在金日成死後頂替他的名字。
關於金日成將軍傳說,他的傳說特徵有“陸軍士官學校出身”、“乘白馬”、“活動地在白頭山”、“參加早期義兵鬥爭”等。有金擎天(符合“陸軍士官學校出身”、“乘白馬”)、金一成(符合“參加早期義兵鬥爭”、“活動在白頭山”)等四人為傳說原型的說法。李命英『四人の金日成』成甲書房<東アジア叢書>、1976年。
儘管存在許多爭議和朝鮮的個人崇拜對其所做的神化,金在歸國之前是一個“重要的抗日遊擊隊領導者”這一點則得到了史學界的普遍認同。
== 逝世 ==
1994年7月8日金日成因心臟病而病逝,結束46年的統治。去世前,金正日因病治療,而國內及國外問題給予金日成極大的困擾。國內農業工作仍然疲弱,經濟停滯;國外方面,前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訪問平壤,原因是朝鮮在六月被美國指試射核武器,因而退出國際原子能機構,卡特訪朝給金日成帶來來自韓國總統金泳三邀請金日成訪問漢城(今譯作首爾),並在當年7月下旬舉行首腦會議的訊息。
有說法指出葉永烈,《真實的朝鮮》,2010 年出版,金日成在死前一天曾到地方考察糧食收成,在深夜返回妙香山別墅後,得悉76歲的趙明選上將(1918年-1994年7月7日)病故,趙明選自14歲(1932年)開始追隨金日成參加抗聯打游擊,幾十年來患難與共,情同手足。在此之前的一個月裡,已先後有兩位上將離他而去,趙明選是第三位。金日成極重感情,他追問趙明選的死因,有人報告說是死於腦溢血。金日成又問採用什麼救治方法,報告說採用的是保守療法。金日成大怒,連聲斥問道:“為什麼不開顱搶救?這些醫生就是怕負責任!把院長給我找來,當面給我解釋清楚!”他越說越生氣,全身打起哆嗦,突然一口氣沒上來,重重倒在地上,人們頓時亂作一團。醫生聞訊趕來,經過檢查後認定是心臟病急性發作,但別墅並無急救藥物。朝鮮當局試圖將金日成送往平壤烽火醫院,但當晚遇上狂風暴雨,首架直升機在妙香山墜毀。當第二架直升機趕至時(凌晨2時),金日成的心臟已經停止跳動,終年82歲。
金日成去世後,最高人民會議於1998年修改的憲法規定他為共和國永遠的主席,原來國家主席一職被取消。金日成的遺體現被永久儲存於平壤的錦繡山議事堂(1994年改名錦繡山紀念宮,2012年改名為錦繡山太陽宮)。
2014年7月10日,南韓傳媒引述訊息人士指金日成遺體正在腐爛,頭部和身體萎縮,皮膚剝落及變色,身上出現很多黑斑,參訪民眾更直接坦白地形容:「像條脫水的乾鱈魚」。
== 著作 ==
;單行本
*《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向第三次代表大會的工作總結報告》,中文版1962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在朝鮮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所作的中央委員會工作總結報告》,中文版1972人民出版社
*《朝鮮的革命者要熟悉朝鮮,中文版1973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答南斯拉夫〈新聞晚報〉總編輯問》,中文版1974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答義大利共產黨機關報〈團結報〉問》,中文版1974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關於我國的形勢和旅日朝鮮青年同盟的任務》,中文版1974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在訪問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期間所作的講話》,中文版1976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在同日本政治理論雜誌〈世界〉主編的談話》,中文版1976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答日本廣播協會採訪團問》,中文版1977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關於統一祖國三大原則》,中文版1982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朝鮮人民貫徹主體思想的鬥爭》,中文版1983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為了發展新興力量國家的民族文化》,中文版1983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關於建立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的方案》,中文版1983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在慶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週年宴會上的講話》,中文版1983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同日本社會黨代表團的談話》,中文版1984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關於我國的知識分子政策》,中文版1984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為了祖國的自主的和平統一》
;文集
*《金日成選集》,中文版1962外文出版社,1963 人民出版社
*《金日成著作選集》8卷,中文版1975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關於我國革命的主體2,中文版1976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金日成著作集》50卷,中文版1980-2009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金日成文選1945-1967》,中文版1982人民出版社
*《金日成文選1968-1979》,中文版1982人民出版社
*《金日成答外國記者問》3卷,中文版1984朝鮮平壤外國文出版社
*《金日成回憶錄-與世紀同行》中文版共四冊199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共8冊1998外文出版社
*《金日成全集》100卷
== 家族 ==
=== 系譜 ===
* 金氏本貫是全州金氏(始祖是新羅第56代王敬順王的第4子金殷說還有他的8世孫金臺瑞)。金日成的自傳《與世紀同行》雲、“金膺禹十世祖金繼祥是從全羅道遷到平安道(1592年至1598年的韓日戰爭時左右北遷)。金膺禹生於朝鮮王朝平壤中城裡的貧困一家,因為平壤地主李平澤家的守墓而居住於萬景臺”。金日成是他的曾孫。
=== 家庭成員 ===
金日成第一任妻子是韓聖姬,1914年出生於朝-{}-鮮江原道,因參與地下抗日活動而與金日成相識,二人因此在1937年結婚。1940年韓聖姬被日本軍警討伐隊投入監獄,之後在姑媽的保釋下獲釋,並同金日成失去聯絡。出獄後的韓聖姬和一個信仰天道教的農民再婚,等到1947年,今非昔比的金日成又尋找到韓聖姬,與她在平壤見面,韓聖姬最終死於朝鮮戰爭。朝鮮當局諱言金日成曾有韓聖姬這個妻子,直到金日成昔日的戰友林昌培、金伯文向日本媒體披露後,外界才知曉其存在韓媒:中國雜誌罕有介紹朝鮮“金氏王朝”世系 ,中國評論新聞網 金日成的三太金聖愛的傳奇 ,OPEN開放網。
金日成第二任妻子是金正淑(或寫作金貞淑),生有兩子一女:金正日、金萬一(俄文名為舒拉,1947年在平壤溺死)和金慶喜。
金日成的第三任妻子為金聖愛,生有兩子兩女:金敬淑、金經進、金英一、金平一。
==相關條目==
*金正日
*金正恩
*太陽節
*金日成花
*全州金氏
*白頭山血統
*朝鮮的個人崇拜
*金日成金正日主義
*萬壽無疆研究所:用以研究和確保金日成金正日長壽的研究所
==影視作品==
2016年:《仁川登陸戰》(Operation Chromite),由李原種飾演。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 《金日成略傳》 朝鮮外文出版社中文版
* 金日成簡歷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朝鮮國家元首
Category:朝鮮總理
Category: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
Category: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Category: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元帥
Category: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Category:朝鮮朝鮮戰爭人物
Category: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朝鮮半島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朝鮮革命家
Category:朝鮮半島獨立運動人物
Category:平壤市出身人物
Category:朝鮮半島籍中國共產黨黨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2年入黨)
Category: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Category:亞洲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抵抗運動成員
Category:與蘇聯合作者
Category: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人物
Category:國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自由獨立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赫巴托爾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列寧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戰勝日本獎章獲得者
Category:卡爾·馬克思勳章獲得者
Category:何塞·馬蒂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白獅勳章獲得者
Category:柬埔寨王家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寮國國家黃金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之星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大十字級波蘭復興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剛果功勳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勞力英雄
Category:共和國英雄 (朝鮮)
Category:朝鮮勞動黨中央組織指導部部長
Category:極權主義領導人
Category:任內身亡者
*
Category:政治屠殺參與者
Category:馬裡國家大十字勛章獲得者
Category:國旗設計者
Category:東北抗日聯軍朝鮮族將領 |
11月3日 | 11月3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307天(閏年第308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58天。
== 大事記 ==
11月3日 11月3日
蘇聯太空犬萊卡搭乘人造衛星史潑尼克2號進入太空,為第一隻到達地球軌道的動物。 蘇聯太空犬萊卡搭乘人造衛星史潑尼克2號進入太空,為第一隻到達地球軌道的動物。
君士坦丁王朝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於奇裡乞亞死於發燒後,由其孫子尤利安二世繼承帝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向水星發射水手10號,首個探索水星的空間探測器。
於世界貿易中心六號大樓原址重建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向公眾開放,頂替在九一一被摧毀的。 為反抗第19號作戰令駐紮於基爾的公海艦隊爆發水兵兵變,進而擴散為遍及德意志帝國反霍亨索倫王朝的十一月革命。
=== 4世紀 ===
* 361年:君士坦丁王朝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於奇裡乞亞死於發燒後,由其孫子尤利安二世繼承帝位。
=== 7世紀 ===
* 644年:在穆罕默德逝世後接替成為第二任哈里發的-{zh-tw:歐瑪爾·賓·哈塔卜; zh-hant:歐麥爾·本·赫塔卜; zh-hans:歐麥爾·本·赫塔卜;}-遭到波斯奴隸刺殺身亡。
=== 14世紀 ===
* 1385年:明朝皇帝朱元璋釋出《大誥三編》中的初編。第二編《大誥》釋出於1386年12月。第三編則問世於1387年初。
=== 15世紀 ===
* 1468年: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部隊洗劫列日。
* 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遠航到達並命名多明尼加(西班牙語意為“星期日”)。
=== 16世紀 ===
* 1534年:英國議會將英國教會自教宗管轄下移至國王管轄下,開創了基督教新的分支普世聖公宗。
=== 18世紀 ===
* 1783年:美國大陸軍解散。
* 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女權主義者、劇作家奧蘭普·德古熱被雅各賓派送上斷頭臺處死。
=== 19世紀 ===
* 1817年: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銀行蒙特利爾銀行在蒙特利爾開始營業。
* 1839年:清朝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在廣州虎門口外穿鼻洋於英軍交戰後被擊敗,史稱“穿鼻之戰”。
* 1848年:荷蘭首相托爾貝克宣佈一個新憲法的草案,以限制國王的權力,並賦予國會。
* 1869年:安慶教案發生,當地府試考生砸毀兩座英法教堂。
=== 20世紀 ===
* 1903年:宣佈自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獨立為巴拿馬共和國。
* 1908年: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當選第27任美國總統。
* 1911年:清政府頒佈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
* 1918年:為反抗第19號作戰令駐紮於基爾的公海艦隊爆發水兵兵變,進而擴散為遍及德意志帝國反霍亨索倫王朝的十一月革命。
* 1929年:朝鮮爆發。
* 1935年:中共中央在陝北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是實際上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
* 1935年:有將近98%民眾在希臘舉行的公民投票中,贊成恢復喬治二世的希臘人的國王王位。
* 1936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首次連任美國總統。
* 1938年:日本政府發表第二次近衛宣告。
* 1944年:斯洛伐克民族起義的兩名領袖被納粹德國特種部隊捕獲。
* 1946年:日本天皇公佈新憲法《和平憲法》。
* 1948年:美國《芝加哥論壇報》提前用“杜威擊敗杜魯門”做為頭版的標題新聞,但在稍後公佈的總統選舉結果中,卻是哈利·S·杜魯門擊敗托馬斯·杜威。
* 1949年:登步島戰役爆發。
* 1954年:日本東寶公司的特攝電影《哥吉拉》首映,為哥吉拉怪獸系列電影的第一部作品。
* 1957年:蘇聯太空犬萊卡搭乘人造衛星史潑尼克2號進入太空,為第一隻到達地球軌道的動物。
* 1957年:新加坡工人黨正式成立。
* 1961年:亞歷山大·赫維茲發現了第19和20個梅森素數。
* 1964年:藍田猿人頭蓋骨發現。
* 1964年:1964年美國總統選舉;共和黨巴里·戈德華特輸給了民主黨林登·約翰遜。
* 1971年:美國電腦科學家丹尼斯·裡奇和肯·湯普遜為UNIX編寫的《程式設計師手冊》首次出版。
* 197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向水星發射水手10號,首個探索水星的空間探測器。
* 1975年:香港地下鐵路正式開工興建,經過四年的工程,第一期工程觀塘至石硤尾段於1979年10月1日通車。
* 1978年:多明尼加聯邦獨立。
* 1986年:美國國會透過自由聯合協定,給予密克羅尼西亞和馬紹爾群島獨立地位。
* 1992年: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美國民主黨代表克林頓擊敗爭取連任的共和黨老布殊當選美國總統。
=== 21世紀 ===
* 2003年:中國湖南省衡陽市衡州大廈大火,20位武警消防官兵殉職。
* 2007年:巴基斯坦總統佩爾韋茲·穆沙拉夫頒佈全國緊急狀態令,中止憲法並且實行臨時憲法令。
* 2007年:臺灣樂團蘇打綠成為第一個在臺北小巨蛋開演唱會的獨立音樂藝人。
* 2011年:北京時間凌晨01:43,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首次對接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完整的太空對接技術的國家。
* 2014年:於世界貿易中心六號大樓原址重建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向公眾開放,頂替在九一一被摧毀的。
* 2016年:北京時間晚上20:43,中國第一款重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 2020年: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美國民主黨代表拜登擊敗爭取連任的共和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
== 出生 ==
* 39年:盧坎,羅馬史詩《法沙利亞》作者(65年逝世)
* 1500年:本韋努託·切利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金匠、畫家、雕塑家、戰士和音樂家(1571年逝世)
* 1560年:安尼巴萊·卡拉奇,義大利畫家(1609年逝世)
* 1587年:薩繆爾·沙伊特,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1654年逝世)
* 1604年:奧斯曼二世,奧斯曼帝國蘇丹(1622年逝世)
* 1618年:奧朗則布,-{zh-hans:莫臥兒帝國; zh-hk:莫臥兒帝國; zh-sg:莫臥兒帝國; zh-tw:蒙兀兒帝國;}-第六任皇帝(1707年逝世)
* 1659年:張禧嬪,朝鮮王朝妃嬪(1701年逝世)
* 1718年:約翰·孟塔古,英國政治家,據傳為三明治發明人(1792年逝世)
* 1749年:丹尼爾·盧瑟福,蘇格蘭化學家,氮氣的發現者之一(1819年逝世)
* 1793年:史蒂芬·F·奧斯丁,美國18世紀開拓者,被稱為「德克薩斯之父」(1836年逝世)
* 1801年:溫琴佐·貝利尼,義大利歌劇作曲家(1835年逝世)
* 1816年:具伯·爾利,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邦聯將領(1894年逝世)
* 1821年:馬新貽,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兩江總督(1870年逝世)
* 1839年:波馬雷五世,大溪地國王(1891年逝世)
* 1848年:法蘭西斯·戴維斯·米萊特,美國學術古典畫家、雕塑家、作家,鐵達尼號罹難者(1912年逝世)
* 1852年:明治天皇,日本第122代天皇(1912年逝世)
* 1867年:馬丁·威爾海姆·庫塔,德國數學家(1944年逝世)
* 1893年: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美國生物化學家,194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86年逝世)
* 1900年:阿道夫·達斯勒,德國服裝公司阿迪達斯的創始人(1978年逝世)
* 1901年:安德烈·馬爾羅,法國戴高樂時代法國文化部長(1976年逝世)
* 1901年:利奧波德三世,比利時國王(1983年逝世)
* 1903年:沃克·埃文斯,美國攝影師、攝影記者(1975年逝世)
* 1906年:普利特維拉·卡浦爾,印度演員(1972年逝世)
* 1908年:吳作人,中國畫家(1997年逝世)
* 1908年:姜貴,臺灣小說作家(1980年逝世)
* 1912年:阿爾弗雷多·斯特羅斯納,巴拉圭總統、軍事獨裁者(2006年逝世)
* 1917年:鍾士元,香港政治家(2018年逝世)
* 1921年:-{zh-hans:查爾斯·布朗森; zh-hk:查理士·布朗臣; zh-tw:查理士·布朗遜;}-,美國動作片演員,獲1976年金球獎「全球最受歡迎的藝人」獎(2003年逝世)
* 1923年:埃莉·尤娜拉,印尼女演員、監製(1992年逝世)
* 1924年:山崎豐子,日本作家、小說家(2013年逝世)
* 1926年:瓦爾達斯·阿達姆庫斯,立陶宛政治人物,前任立陶宛總統
* 1928年:手塚治蟲,日本漫畫家、動畫家、醫生,現代日本動畫的創立者之一(1989年逝世)
* 1928年:尼克·何倫亞克,美國物理學家(2022年逝世)
* 1930年:關勉,日本業餘天文學家,以「彗星獵人」聞名
* 1930年:洛伊絲·史密斯,美國女演員
* 1931年:延亨默,朝鮮政務院總理(2005年逝世)
* 1931年:傅鉄山,中國主教(2007年逝世)
* 1931年:莫妮卡·維蒂,義大利女演員(2022年逝世)
* 1933年:-{zh-hans:傑里米·佈雷特;zh-tw:傑瑞米·佈雷特; }-,英國電影演員(1995年逝世)
* 1933年:約翰·巴瑞,英國作曲家(2011年逝世)
* 1933年:阿馬蒂亞·庫馬爾·森,印度經濟學家,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1935年:森徹,日本棒球選手(2014年逝世)
* 1936年:齊藤隆夫,日本漫畫家,代表作品《骷髏13》(2021年逝世)
* 1936年:羅伊·愛默生,澳洲網球名宿,全滿貫選手
* 1938年:小林旭,日本演員、歌手
* 1945年:二月河,中國作家(2018年逝世)
* 1945年:蓋德·穆勒,德國足球運動員(2021年逝世)
* 1946年:竹下亙,日本政治家(2021年逝世)
* 1946年:遊龍輝,臺灣漫畫家
* 1947年:廣野慶子,日裔美國政治人物,現任夏威夷州聯邦參議員
* 1948年:柄本明,日本男演員
* 1948年:河村隆之,日本政治人物,現任名古屋市長
* 1949年:藤村修,日本內閣第80代官房長官
* 1949年:安娜·溫特,英裔美國《時尚》雜誌主編
* 1949年:拉里·霍姆斯,美國男子拳擊運動員,前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
* 1950年:詹姆斯·羅斯曼,美國生物學家、醫學家,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1950年:劉順達,前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官、作者、翻譯家,韓國華僑出身
* 1952年:何大一,臺灣裔美國科學家,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
* 1953年:凱特·卡普肖,美國演員
* 1954年:林青霞,臺灣電影演員
* 1955年:寇振海,臺灣演員
* 1955年:堤幸彥,日本電影導演
* 1956年:蓋瑞·羅斯,美國編劇、導演、監製
* 1957年:道夫·龍格爾,瑞典演員、導演、武術家
* 1962年:加布·紐維爾,美國維爾福軟體公司管理指導、創立者
* 1962年:-{zh-cn:雅基·史密斯;zh-hk:施卓琪;zh-tw:賈姬·史密斯;}-,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內政大臣,英國史上首位女性內政大臣
* 1962年:安蒂·林內,芬蘭政治人物,第45任芬蘭總理
* 1963年:伊恩·胡禮,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63年:戴維斯·古根漢,美國電影導演、製片人
* 1965年:許方輝,香港新聞從業員、無綫電視新聞部總採訪主任
* 1967年:張小嫻,香港小說作家
* 1969年:彼得裡·奧爾波,芬蘭政治人物
* 1971年:烏奈·埃梅里,西班牙足球教練
* 1971年:德懷特·約克,千里達及託巴哥足球運動員
* 1975年:保劍鋒,中國演員
* 1976年:鍾麗淇,香港女演員
* 1976年:青山桐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76年:傑克·島袋,日裔美國烏克麗麗演奏家
* 1977年:喻恩泰,中國演員
* 1977年:阿麗雅·喬瓦尼,美國色情女演員、模特兒
* 1978年:范逸臣,臺灣男歌手、演員
* 1981年:錢君仲,臺灣藝人
* 1982年:黃旭東,中國著名電電競解說
* 1982年:橫山克,日本作曲家、編曲家
* 1982年:葉甫根尼·普魯申科,俄羅斯男子花式滑冰選手
* 1983年:黃卓慧,香港女演員
* 1984年:錦戶亮,日本歌手、演員,團體關西傑尼斯8前成員
* 1986年:賴聖恩,臺灣男歌手
* 1986年:許永生,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S501成員
* 1987年:吉瑪·沃德,澳洲超級名模、演員
* 1988年:SORARU,日本nico創作歌手
* 1990年:武藝,香港男藝人
* 1993年:李民赫,韓國男子偶像團體MONSTA X成員
* 1995年:Ren,韓國男子偶像團體NU'EST成員
* 1995年:坎達兒·珍娜,美國模特兒、電視主持人
* 1997年:北村匠海,日本男歌手、演員,DISH//成員
* 1998年:雅各布·麥多克斯,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99年:清水達也,日本職業棒球運動員
* 2001年:佐佐木朗希,日本職業棒球運動員
== 逝世 ==
* 361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羅馬帝國皇帝(317年出生)
* 644年:歐麥爾·本·赫塔卜,伊斯蘭教第二代哈里發(584年出生)
* 775年:吉備真備,日本奈良時代學者、政治人物(695年出生)
* 1254年:約翰三世,東羅馬帝國皇帝(1193年出生)
* 1324年:彼得羅妮拉·德·米斯,愛爾蘭首位被處死的女巫嫌疑人(1300年出生)
* 1428年:託馬斯·蒙塔居,英格蘭將領(1388年出生)
* 1584年:嘉祿·鮑榮茂,義大利樞機(1538年出生)
* 1600年:理查德·胡克,英格蘭神學家(1554年出生)
* 1793年:奧蘭普·德古熱,法國女權主義者(1748年出生)
* 1914年:格奧爾格·特拉克爾,奧地利詩人(1887年出生)
* 1917年:萊昂·布盧瓦,法國作家(1846年出生)
* 1918年:亞歷山大·李亞普諾夫,俄羅斯數學家、物理學家(1857年出生)
* 1919年:寺內正毅,日本政治人物,第18任內閣總理大臣(1852年出生)
* 1926年:安妮·奧克利,美國西部女神槍手(1860年出生)
* 1933年:弗裡茨·匡特,德國畫家、圖形藝術家、設計師(1888年出生)
* 1937年:列斯·庫爾巴斯,烏克蘭戲劇與電影導演(1887年出生)
* 1949年:所羅門·古根海姆,美國藝術收藏家(1861年出生)
* 1954年:亨利·馬蒂斯,法國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始人,現代美術巨匠(1869年出生)
* 1954年:陳濟棠,粵系軍閥代表(1890年出生)
* 1987年:梁實秋,中國現代作家(1902年出生)
* 1989年:朱復戡,中國金石書畫大師(1900年出生)
* 1991年:何紫,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1938年出生)
* 1993年:李昂·特雷門,俄羅斯發明家(1896年出生)
* 1996年:讓-巴都·卜卡薩,中非軍人、政治人物,中非帝國皇帝(1921年出生)
* 2003年:李凌,中國音樂家(1913年出生)
* 2006年:保羅·莫里哀,法國輕音樂大師(1925年出生)
* 2011年:布魯諾·魯貝奧,義大利美術指導(1946年出生)
* 2022年:王濤,中國男子足球運動員(1970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旗日
* :獨立日
* :昆卡獨立日
* :獨立日
* :文化之日
* :勝利日
* :獨立日
* :母親節
== 參考資料 ==
|
海拉爾區 | 海拉爾區()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西麓的低山丘陵和呼倫貝爾高平原的結合帶上,位於346公里的海拉爾河上游。該區是呼倫貝爾市政府所在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正陽街道。
==歷史==
始建於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伊敏河左岸正式建城。又因其地位於呼倫、貝爾兩湖間,於是名之呼倫貝爾城(簡稱呼倫城)。清末民間以呼倫貝爾城在海拉爾河附近,故亦稱之為海拉爾城。
民國九年(1920年)實行存旗設縣辦法(即蒙不歸縣、漢不屬旗),設呼倫縣,縣署設在海拉爾舊城西大街,海拉爾受轄於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呼倫縣署、中東路海拉爾鐵路交涉分局。1940年5月,根據滿洲國第八十九號命令,定海拉爾為市,稱海拉爾市。
1945年興安省成立,海拉爾市為省會所在。
2002年2月撤市改區,為海拉爾區。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拉爾區常住人口為365012人。
2022年,總人口36.5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26個民族。
==地理環境==
海拉爾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中部偏西南,大興安嶺西麓的低山丘陵與呼倫貝爾高平原東部邊緣的接合地帶,區域範圍為東經119°30′48″—120°35′36″;北緯49°05′44″—49°27′15″。,地理位置。
===地形===
位於大興安嶺西麓的低山丘陵與呼倫貝爾高平原交接地帶。東高西低,屬於“海拉爾內陸斷陷盆地”,地貌型別多樣,海拔高度在603.0—776.6米之間,相對高差170多米。形成三個地質單元,謝爾塔拉東山二個構造臺地,以及“海拉爾盆地”。前者以高平地為主,後者以低平地和河灘地為主,地貌型別可分為低山丘陵、高平地、低平地和河灘地。,地形。
===氣候===
海拉爾屬中溫帶半溼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緯度偏高,遠離海洋,加之大興安嶺的屏障作用,使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團的影響減弱,大部分時間在西伯利亞高壓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如下區域氣候特點:春季多大風而少雨,蒸發量大;夏季溫涼而短促,降水集中;秋季降溫快,霜凍早;冬季嚴寒漫長,地面積雪時間長。,氣候。
===水文===
海拉爾地表水包括海拉爾河、伊敏河及湖泊沼澤。地表水量較為豐富。地下水分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孔隙潛水、丘陵區島狀多年凍土承壓水、海拉爾盆地承壓水3種,含量十分豐富。
==教育==
教育事業保持較快發展。海區有中等職業學校1年,全年招生1 192人,在校生2 604人,畢業生650人。普通中學校23所,全年招生8 071人,在校生22 190人,畢業生7 940人。小學17所,招生2 244人,在校生16 121人。特殊教育學校1年。在校生240人。幼兒園8所,在園幼兒2 039人。,教育。
== 行政區劃 ==
下轄7個街道辦事處、2個鎮:
。
== 交通 ==
* 過境。
* 海拉爾機場
== 友好城市 ==
* 赤塔
* 成吉思市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區
呼倫貝爾 |
2003年3月 | ==3月1日==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表示希望薩達姆主動下臺以避免戰爭,科威特隨後也發表類似宣告。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第一個月球探測計劃正式立項。
==3月12日==
* WHO釋出SARS全球警報。
* 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理佐蘭·金吉奇(Zoran Djindjic)遭到暗殺。
* 英國首相布萊爾提出新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草案的修正案,但很快遭到法國的反對,稱將會對新決議案動用否決權。
==3月13日==
* 人類進化論:《自然》雜誌報導,在義大利發現35萬年前的直立原始人的腳印。
==3月15日==
* 胡錦濤當選為新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曾慶紅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溫家寶獲任命為國務院總理,賈慶林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正式接班。
==3月16日==
* 2003年伊拉克危機:美國、英國、葡萄牙與西班牙四國元首在亞速爾群島會晤,美國總統布什表示最後時刻已經到來,美國及盟國將做最後努力,使其所提交的決議案獲得透過。
* 全球反對對伊作戰大遊行:最大規模的全球守夜祈和平活動在全球各地上演,再次表達反戰訴求。
==3月17日==
* 2003年伊拉克危機: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及其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否則將遭到美國的軍事打擊。
*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羅伯特·伯德(Robert Byrd)在參議院發表“我為祖國哭泣”的演說,再次反對總統的決定。
==3月20日==
* 第三次海灣戰爭爆發
==3月22日==
* 美國開始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進行大規模轟炸。
== 3月31日 ==
*美伊戰爭
**納傑夫附近美軍31日在伊拉克的一個檢查站附近向一輛平民汽車開火,造成7名伊拉克婦女、兒童死亡,兩人受傷。
**伊拉克軍方31日發表宣告,在過去的24小時裡,共有54名美英聯軍在伊南部戰場被伊軍打死;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31日說伊軍36小時中打死美英聯軍士兵43人; 伊外交部長薩布里稱美英士兵將葬身沙漠。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表示,他所知道的是薩達姆的家人已逃到敘利亞。
*SARS
**香港政府隔離淘大花園E座(一楝住宅大廈),防止疫情擴散。
|
2003年5月 | * 5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開播。
* 5月18日──中國陝西省的西安科技大學出現數目不詳的學生食物中毒。
* 5月22日──2003年布米爾達斯省地震。
* 5月25日──林良實辭去馬來西亞交通部長職務並正式退休。
* 5月26日──歐洲憲法草案公佈。
* 5月27日──聖彼得堡建城300週年慶典活動開始。
* 5月31日──日食(歐洲大部分地區與俄羅斯可見)。
|
澳大利亞國旗 | 澳大利亞國旗是藍船旗的變異:即藍色旗面,靠旗杆側上角有英國國旗,靠旗杆側下部有一顆大型白色七角星——澳大利亞聯邦之星;其餘部分有四顆較大的白色七角星與一顆較小的白色五角星,代表的是太平洋上空的南十字星座。這面旗幟是從1901年發起的國旗設計比賽中獲勝,再經修改由英國君主愛德華七世在1903年批准的。最初這面旗幟與類似設計的紅船旗皆被使用,而米字旗才是正式的國家象徵,1940年代政府開始鼓勵使用藍船旗版本。1953年澳大利亞議會透過《1953年旗幟法案》確定這面旗幟為國旗,次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澳大利亞時對此予以授權,1980年代,這面旗幟取代米字旗,成為國家的象徵。
== 設計 ==
澳洲國旗上有三個突出的圖案:英國國旗(表示其為英聯邦一份子)、聯邦之星和南十字星。Australian Flags, pp. 2–3.米字旗被認為是象徵澳洲曾經是英國屬地的歷史Australian Flag Society,也有觀點認為此設計展示了對大英帝國的忠誠。Evans, I. 1918. The history of the Australian flag. Evan Evans, Melbourne聯邦之星最初只有六個角,相當於澳洲六個同盟的屬地。然而,在1908年,聯邦之星增加了一個角,象徵巴布亞領地(後來獨立成為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未來的領地。Australian Flags, p. 41.而南十字星則是在南半球看到的星座之一。
== 國旗格式 ==
型別 藍 紅 白
Pantone 280 C 185 C Safe
RGB(Hex) 0-0-139(#00008B) 255–0–0(#FF0000) 255-255-255(#FFFFFF)
CMYK 100%–80%-0%-0% 0%–100%-100%-0% 0%–0%-0%-0%
== 歷代國旗 ==
旗幟 日期 設計 敘述
1901年-1903年 藍底、左上角為英國國旗。藍色體現環繞澳洲的大海。白色大六角星被稱為「澳大利亞聯邦之星」,其六個角代表澳洲的六個州,右邊白色的五顆星則代表南十字星座,由裡到外,逆時針方向依次是五角星、六角星、七角星、八角星、九角星。國旗的左上角為英國國旗圖案,表明澳洲與英國的歷史關係。 1901年國旗設計大賽獲勝作品,隨後在墨爾本皇家展覽館的穹頂上首次升起。
1903年-1908年 南十字星座改由四顆七角星和一顆五角星組成。 1903年經愛德華七世批准使用。
1908年至今 巴布亞領地加入後,白色六角星改為七角星。 《1953年旗幟法案》確認為國旗,次年獲伊麗莎白二世授權。
== 地方旗幟 ==
File:Flag of Queensland.svg|昆士蘭州旗
File:Flag of New South Wales.svg|新南威爾士州旗
File:Flag of Victoria (Australia).svg|維多利亞州旗
File:Flag of South Australia.svg|南澳大利亞州旗
File:Flag of Western Australia.svg|西澳大利亞州旗
File:Flag of Tasmania.svg|塔斯馬尼亞州旗
File:Flag of the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svg|澳大利亞首都領地旗
File:Flag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svg|北領地旗
File:Flag of Christmas Island.svg|聖誕島旗幟
File:Flag of the Cocos (Keeling) Islands.svg|科科斯群島旗幟
Flag of Norfolk Island.svg|諾福克島旗幟
File:Flag of the Australian Antarctic Territory (unofficial).svg|澳大利亞南極領地(非官方旗幟)
== 另見 ==
*澳大利亞旗幟列表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Australian National Flag | Depar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Category:澳大利亞國家象徵
Category:澳大利亞旗幟
Category:藍船旗 |
母音 | 母音(vowel)又稱-{zh-tw:母音;zh-hk:母音;zh-cn:母音}-,是音位的一種,與子音(又稱-{zh-cn:子音;zh-hk:子音;zh-tw:子音}-)相對。母音是在發音過程中由氣流透過口腔而不受阻礙發出的音。發母音時,氣流從肺部透過聲門衝擊聲帶,使聲帶發出均勻震動,然後震音氣流不受阻礙地透過口腔、鼻腔,透過舌、唇的調節而發出不同的聲音。發母音時聲帶必然震動,這叫做濁音。也有的語言發母音時聲帶不振動,發出清母音(voiceless vowel)。母音並非在所有的語言中都與母音字母一一對應,一些母音字母的組合也可以表示特殊的母音,比如漢語中的某些複韻母;某些語言中一些母音字母在某些情況下不發音,如法語中母音字母“e”在詞末。
母音分兩大類:舌面母音和舌尖母音。大多數母音都是舌面母音,如國際音標的[a]、[e]、[i]、[o]、[u]等等,而漢語很多方言中有一類在其它語言中很少見的舌尖母音,發音時舌尖緊張,包括平舌音(或者稱舌尖前音)如漢語拼音zi、ci、si的韻母,和翹舌音(或者稱捲舌音、舌尖後音)如漢語拼音zhi、chi、shi、ri的韻母。在母音四角圖中,橫軸代表是母音舌位,縱軸代表的是母音高度。
== 舌尖母音 ==
舌尖母音與舌面母音的主要區別是,舌尖母音的主動調音部位是舌尖(、)或舌下(、),而舌面母音的調音部位則是舌背(舌面)。
不圓唇 圓唇
不捲舌
捲舌
標準國際音標並不包括舌尖母音的符號,而是將其視作母音化的近音,分別表示為、、和。
=== 出現語言 ===
舌尖母音廣泛出現於漢語方言之中,此外,日本宮古語中也有這個音。
語言 例詞 音標
普通話 子 zǐ
普通話 死 sǐ
普通話 赤 chì
普通話 世 shì
常熟話 主
鄖縣話 書
宮古語 右
==註釋==
== 參考文獻 ==
* Hand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1999. 劍橋大學 ISBN 0-521-63751-1
* Johnson, Keith, Acoustic & Auditory Phonetics, second edition, 2003. Blackwell ISBN 1-4051-0123-7
* Korhonen, Mikko. Koltansaamen opas, 1973. Castreanum ISBN 951-45-0189-6
* Peter Ladefoged|Ladefoged, Peter, A Course in Phonetics, fifth edition, 2006. Boston, MA: Thomson Wadsworth ISBN 1-4130-2079-8
* Ladefoged, Peter, Elements of Acoustic Phonetics, 1995. 芝加哥大學 ISBN 0-226-46764-3
* Ladefoged, Peter; Ian Maddieson (1996).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ISBN 0-631-19814-8.
* Ladefoged, Peter, Vowels and Consona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nds of Languages, 2000. Blackwell ISBN 0-631-21412-7.
* Lindau, Mona. (1978). Vowel features. Language, 54, 541–563.
* Stevens, Kenneth N. (1998). Acoustic phonetics. Current studies in linguistics (No. 30). Cambridge, MA: MIT. ISBN 0-262-19404-X.
* Stevens, Kenneth N. (2000). Toward a model for lexical access based on acoustic landmark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11 (4), 1872–1891.
* Watt, D. and Tillotson, J. (2001). A spectrographic analysis of vowel fronting in Bradford English. English World-Wide 22:2, 269–302. Available at
== 參閲 ==
* 國語母音圖
* 定位母音
* 母音字母
* 母音列表
* 音節
* 音位
* 半母音
* 子音
* 閉母音
* 雙母音
* 三母音
== 外部連結 ==
* IPA chart with MP3 sound files
* IPA vowel chart with AIFF sound files
* Vowel charts for several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alects measuring F1 and F2
* Materials for measuring and plotting vowel formants
* Vowels and Consonants Online examples from Ladefoged's Vowels and Consonants, referenced above.
* |
音節 | 音節()是構成語音序列的組織單位葉蜚聲、徐通鏘著,王洪君、李娟修訂. 語言學綱要(修訂版)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3,是能夠自然發出和覺察到的最小語音結構單位,是依據發音時的肌肉鬆緊劃分的最小語音片段。一個音節由一個或幾個語音按照一定的規則組織起來,通常有且僅有一個音節核(syllable nucleus,一般由母音充當),此外還可有音節起首和結尾的界音(margin,一般由子音充當)。例如:英語單詞“water”(通用美式英語:)就是由“wa”()和“ter”()兩個音節構成的;其個別音節核為 ()和()。在漢語中,一般一個漢字代表一個音節,極少有例外。
音節通常被認為是詞語在音系學層面上的“建築材料”,它會對所屬語言的節奏、韻律、詩律以及語言的輕重音模式產生影響。
只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如英語單詞dog)稱為單音節詞(monosyllable)。類似地,由兩個音節構成的詞稱為雙音節詞(disyllable),而由三個音節構成的詞稱為三音節詞(trisyllable)。多音節詞(polysyllable)可以指由一個以上音節構成的詞。現代漢語中則稱為複音詞。
== 結構 ==
在大多數音系學理論中,一個音節(用希臘字母σ表示)從結構上一般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 音節首 (Onset,用字母ω表示):
由子音充當。在部分語言中是必有成分,而在另一些語言中則是可能出現或是限制出現的成分。
; 音節核 (Nucleus,用字母ν表示):
由響音充當,在大多數語言中是必有成分。
; 音節尾 (Coda,用字母κ表示):
由子音充當,在部分語言中是可有成分,而在另一些語言中的出現受到嚴格限制,甚至不得出現。
人們通常認為音節是右分叉(right-branching)的,即:音節核和音節尾二者合稱為韻基(rime,也作rhyme),而這兩者只在第二個級別上才相互區別。然而,某些語言傳統的音節描述法則認為音節是左分叉(left-branching)的,即:音節首和音節核相結合,在較高的層級上與音節尾相區別,這二者合稱為韻體(body)或韻核(core):
; 韻基(用字母ρ表示):
“右分叉結構”術語,與音節首相區別,可再分為音節核和音節尾。
; 韻體(韻核):
“左分叉結構”術語,與音節尾相區別,可再分為音節首和音節核。(這一成分未在右圖中出現)
在一些理論中,音節首單指子音部分,因而有必要在音節核之前再增加一個成分:
; 首位(initial,用字母ι表示):
與“音節首”基本同義,但不包含半母音(semi-vowel)。
; 中間位(medial,用字母μ表示):
介於首位(如果存在)和音節核(或韻基)之間的滑音(glide consonant)。
; 尾位(final,用字母φ表示):
與首位相區別,是韻基的延伸。
儘管每個音節都有一定的超音段特徵,但是除非這一特徵與不同的語義相關聯(例如在聲調語言中),否則這一特徵就可以忽略。
; 聲調(tone,用字母τ表示):
可能負載於整個音節上或是音節中的韻基部分之上
在若干語音學理論中,上述音節結構可用樹形圖(tree diagram)加以表示(這種表示法近似於某些用來表示句法結構的樹形圖)。然而,並非所有的語音學家都贊同“音節有內部結構”這一觀點,事實上,一些語音學家對音節是否是理論上存在的實體(theoretical entity)持懷疑態度。參見CUNY Conference on the Syllable 這一網頁中對音節在理論上存在與否的討論。
音節核通常是指音節中部的母音,音節核之前的音段稱為音節首,而其後的音段稱為音節尾(音節尾“coda”一詞的字面意義就是尾巴“tail”)。以上三者有時也可統稱“音節骨架”(shell)。韻基這一術語包括了音節核和音節尾。在英語單音節詞(例如“cat”)中,音節核(即可以單獨發出響亮聲音的部分)是a,音節首是c,音節尾是t,韻基是at。類似cat這樣的單詞,它們的音節結構可以抽象地描述為“子音–母音–子音”(consonant-vowel-consonant),或其縮略形式“輔元輔”(CVC)。根據不同的語言所具有的不同音位配列(phonotactics),對構成音節首、音節核和音節尾的語音類別有互不相同且差異頗大的限制條件。
=== 音節首 ===
多數音節都含有一個音節首。有些語種將音節首限定為只能是單一的子音,而其他語種則允許複子音充任音節首,但其規則也各不相同。例如,英語的音節首可能為pr-、pl- 或是tr-等情形,但不能是tl-;可能是sk-,但一定不會是ks-。然而在希臘語中,tl-和ks-都是可能存在的音節首。另外,古典阿拉伯語中則完全不允許複子音充當音節首。
有些語種要求每個音節都必須有一個音節首,在這些語言中,類似於英語單詞“at”這種零音節首(null onset)的現象是不可能存在的。但這種現象其實並不是初看起來那麼奇怪,因為大多數有這一要求的語言都允許一個音節以聲門塞音作為音節首(所謂的“聲門塞音”,就是指如同“uh-oh”這兩個單詞之間的那種語音,國際音標中記為)。另外,在英語和其他大部分語言中,只要一個音節以母音開頭,並且這一音節發音之前有停頓,那麼不論在該語言中聲門塞音是否是一個單獨的音素,發音時,音節開頭都會自然地帶上一個聲門塞音。因此,由於含聲門塞音的音節一般只有位於某一單詞之後發音時,這個聲音才能為人們所聽見,所以在語音層面上區分“以母音開頭的單詞”和“以聲門塞音後接母音開頭的單詞”的語言並不多。然而,夏威夷語以及一些其他的南島語系的語言卻的確存在著這一區別(例如,在夏威夷語中,的意思是“火”,而則表示“金槍魚”)。
這就意味著,“含有零音節首的音節”和“含有聲門塞音的單詞”這兩者的區別,通常而言只是純粹在音系分析(phonological analysis)層面上的區別,而並非音節真正發音時的區別。在某些情況下,當一個(被公認為)以母音開頭的單詞在另一單詞之後發出的時候,這個單詞發音時是否插入了聲門塞音,就表示這個單詞是否應當被視作含有一個零音節首。例如,在不少羅曼語族的語言(如西班牙語)中,音節發音時始終不會有這樣一個聲門塞音。而在有些情況下,英語音節發音時的確帶上了聲門塞音,然而這是由於諸如語速等原因而導致的結果。這兩種情況都意味著,我們上面談到的這兩種語言的單詞是真正的“以母音開頭的單詞”(vowel-initial word)。但是也有例外,例如:若一個單詞後面跟隨著一個通常認為是以母音開頭的單詞,德語和阿拉伯語都要求在兩個單詞之間插入一個聲門塞音。然而對這類“通常認為是以母音開頭的單詞”,德語認為是以母音開頭的,而阿拉伯語則認為是以聲門塞音開頭的。這種看法上的不同是與兩種語言所具有的其他屬性有關的。比方說,對於德語,聲門塞音不可能出現在除音節開頭之外的其他地方(如子音之前或是詞末),而阿拉伯語則不同。在阿拉伯語中,聲門塞音不僅出現在音節開頭,也能出現在音節的其他地方(例如古典阿拉伯語/saʔala/“他問”、/raʔj/“看法”、/dˤawʔ/“光亮”),而當聲門塞音處於交替關係中,其獨立的音素地位就可以明晰地顯示出來(例如古典阿拉伯語/kaːtib/“寫作者”與/maktuːb/“寫了的”;/ʔaːkil/“食用者”與/maʔkuːl/“被食用”)。
某一語言所使用的文字形式並不一定是與該語言的音系分析相對應的,這一點體現在文字對(可能的)零音節首不同的處理方式上。比方說,在某些使用拉丁字母書寫的文字中,起首的聲門塞音是省略不寫的;而相反地,一些不使用拉丁字母書寫的文字,例如子音音素文字和母音附標文字,其文字系統中有專門用來標寫零音節首的“零子音”(zero consonant)。例如:諺文字母中,符號ㅇ就專門用來表示零音節首,該符號可能出現在一個諺文字的左側或上部,如역(驛)。該諺文字讀作yeok,這一音節的音節核是雙母音yeo,音節尾是k。
=== 音節核 ===
單詞 音節核
cat
bed
ode
beet
bite
rain
bitten 或 或
一般來說,每個音節都要有一個音節核(有時也稱為音峰(peak)),最簡單的音節僅由音節核構成,例如英語單詞“eye”()或“owe”()。音節核通常是母音(包括了單母音(monophthong)、雙母音和三合母音(triphthong)),不過有時也可能是成音節子音(syllabic consonant)。迄今為止,最常見的成音節子音是響音(sonorant),比如、、、或。不過也有一些語言中含有所謂的“成音節擦音(syllabic fricative)”(也稱“擦音型母音(fricative vowel)”),而在漢語音韻學系統中,常用的則是“舌尖母音(apical vowel)”這一術語(然而,該術語儘管與“成音節的擦音”有關聯,但兩者並非同義詞)。至少在漢語普通話的部分方言中是有這種語音的,這一點讓漢語普通話顯得獨樹一幟。例如漢語拼音音節sī、shī、rī的其中一種發音分別記成。還有一些語言,例如努哈克語(Bella Coola/Nuxálk),甚至允許塞音或清擦音(voiceless fricative)作音節核。然而,隨著語言學家從不同方面對於這些語言現象的分析,一些語言學家認為這類音節根本就不存在音節核,而另一些語言學家則稱,“音節”這一概念無法在每一種語言中都明確地加以使用。具體內容可參見下述與 無音節語言有關的爭論。
===音節尾===
音節尾(coda)指音節中音節核(通常是母音)之後的子音部分。韻基是音節尾與音節核二者的合稱。某些音節只由音節核構成,而不含音節尾。另外,一些語言的音位配列規則將音節尾限定為只能是某幾個或某一個子音,而另一些語言允許所有的子音音素甚至是子音群作音節尾。
====開音節及閉音節====
一個不含音節尾的音節(音節組成形式為V、CV、CCV等)稱為開音節(open syllable,亦稱自由音節,free syllable),比如,。而含有音節尾的音節(音節組成形式為VC、CVC、CVCC等)稱為閉音節(closed syllable,亦稱急煞音節,checked syllable),比如,。請注意:這裡的“開音節”“閉音節”與“開母音”(open vowel,又稱低母音)“閉母音”(closed vowel,又稱閉母音)沒有關係。幾乎所有的語言都允許開母音的存在,而有一些語言(如鄒語、夏威夷語)不允許閉音節的存在。陸志韋、李方桂、丁邦新等學者認為,上古漢語中陰聲韻用濁塞音(-b 、-d、-g)作韻尾,故可以和入聲韻通押(參見上古漢語濁子音韻尾假說),這樣則上古漢語中沒有開音節,但這樣的語言是否存在還需要語言型別學相關研究的支援。
以下是一些含有音節核和音節尾的單音節英語單詞,即閉音節:(下列單詞分析中的κ指音節尾、ν 指音節核)
* an: κ = , ν = (強讀式)(弱讀式)
* cup: κ = , ν =
* tall: κ = , ν =
* milk: κ = , ν =
* tints: κ = , ν =
* fifths: κ = , ν =
* sixths: κ = , ν =
* twelfths: κ = , ν =
* strengths: κ = , ν =
以下是一些以音節核結尾,而不含音節尾的單音節英語單詞,即開音節:
* glue, ν =
* pie, ν =
* though, ν = (英式)或(美式)
* boy, ν =
=== 韻基 ===
音節的韻基部分(rime或rhyme)包括了音節核和可有成分音節尾。這一術語常用於研究詩韻,而在言語活動中,當說話者需要延長或強調某個詞時,其延長或強調的部分也是音節韻基部分。
韻基通常是指一個音節中從第一個母音音素起到音節結尾為止的這一部分。例如at、sat和flat三個詞的韻基都是。不過,在一些語言中,音節核不一定非得是一個母音。比方說bottle和fiddle這兩個詞第二音節的韻基就是流音(liquid consonant)。
“rime”和“rhyme”是一個詞的兩種不同的拼寫形式,不過二者中較為罕用的“rime”這種形式有時也可用來特指“音節的韻基”(syllable rime),以和“詩韻”(poetic rhyme)這一概念相區別。但有些語言學家不採用這種區分方法,也未見於大多數的詞典中。
===音節結構模型===
最簡單的音節結構分析模型將每個音節分為可有的音節首、必有的音節核以及可有的音節尾三部分。
然而,相比於線性關係(音段模型)而言,在音節的各個組分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層級關係,這一點爭論頗多。這一層級模型將音節核和音節尾組合出了一箇中間層級——韻基。層次模型說明了“音節核+音節尾”這一組分角色在韻文中的作用。即形如cat和bat這樣押韻的詞之所以是“押韻”的,是因為這兩個詞的音節核和音節尾都是相同的,或者說兩個詞的整個韻基是相同的。層次模型也用於區分重音節(heavy syllable)和輕音節(light syllable),這一區分也可用於音系變化過程的研究,例如古英語詞scipu和wordu的歷時語音變化。
正如韻基可分叉為音節核和音節尾一樣,音節核和音節尾二者自身也可再分叉為多個音素。對各個組成成分音素個數的限制隨語種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日語以及多數漢藏語系的語言在音節的開頭或結尾部分不會出現子音群,然而不少西歐語言在音節的頭尾部分可以有兩個或以上的子音。在英語中,音節首、音節核和音節尾都可能含有兩個音素,例如單詞“flouts”:[fl]是音節首,雙母音[aʊ]是音節核,[ts]是音節尾。
示例 C表示子音(consonant),V表示母音(vowel),可有成分置於括號內
音節結構 音節= 音節首 +韻基
C⁺V⁺C*: C₁(C₂)V₁(V₂)(C₃)(C₄) = C₁(C₂) + V₁(V₂)(C₃)(C₄)
V⁺C*: V₁(V₂)(C₃)(C₄) = ∅ + V₁(V₂)(C₃)(C₄)
=== 中間位及尾位 ===
在一些東亞語言的音系學(特別是漢語音韻學)中,音節結構發生了擴充套件,使之包含了一個額外的音節可有成分——中間位(medial)。它處在音節首(在該情境下常稱為“首位(initial)”)和韻基之間。中間位一般是一個滑音(glide),但在重構的上古漢語中也包含流音(liquid)中間位(在現代的語言重構版本中主要為,而在更早期的語言重構版本中主要是)。同時,不少中古漢語的重構版本中存在著和在中間位上的語音對立。在音系學層面上,這其中的音位所起的是滑音的作用,而不是音節核中的一部分。另外,不論是重構的上古漢語還是中古漢語版本,其中都包含了複雜的中間位形式,如、、和。從音系學的角度上說,中間位與韻基可歸為一個整體,而不與音節首歸為一組。此時,二者可總稱為尾位(final)。
一部分語言學家會將術語“尾位”和“韻基”混用,尤其是當他們討論現代漢語的語言變體時更是如此。然而,在漢語音韻學中,明確“尾位”(包含中間位)和“韻基”(不含中間位)之別,對理解中古漢語時期的韻書和韻圖是尤為重要的(這二者是中古漢語的一次文獻),因此大多數作者仍會依照上述的定義區別這兩個術語的用法。
=== 聲調 ===
在大多數語言中,音節發音時的音高和音高曲拱變化(contour)都可以用來傳達意義之間的細微差別(shades of meaning)。例如用以表達強調或驚詫,或是用以區別陳述和疑問。但是在聲調語言中,詞語的音高會影響其基本的詞彙意義(lexical meaning)(如同英語中的“貓”“狗”之別)或語法意義(如同英語中的過去時與現在時之別)。這種音節的音高差異及其不同變化,稱為聲調。其中,一部分聲調語言只用音高本身(即“高音”或“低音”)來區別意義,而另一些聲調語言,特別是諸如漢語、泰語和越南語等的東亞語言,其音高本身和音高的曲拱變化(即平調、升調、降調和曲折調之別)同樣也有區別意義的功能。
=== 音重 ===
重音節是指含有分叉韻基(branching rime)的音節(即以子音結尾的閉音節)或是含有分叉音節核(branching nucleus)的音節(即音節核部分是一個長母音或雙母音)。總之,這就意味著音節核之後跟著的要麼是兩個子音,要麼是一個尾位子音。“重音節”這一名稱是一種比喻(metaphor),其根據是:樹狀圖中的音節核或音節尾之下有分叉線條。
在一些語言中,重音節可以包括“母音—母音(VV)”型(即音節核有分叉)和“母音—子音(VC)”型(即韻基有分叉)兩類。這兩類重音節和輕音節對立,後者可以標記為“母音(V)”型。在另一些語言中,重音節只包括“VV”型一種,而另外兩類音節都歸為輕音節。部分語言中還有第三種不同的音節——超重音節,包括了“母音—母音—子音(VVC)”型(即音節核和韻基均有分叉)或是“母音—子音—子音(VCC)”型(即音節尾含有兩個或以上的子音)或是兩者兼屬。
在莫拉理論(moraic theory)中,重音節包含兩個莫拉(mora)(也稱韻素、音拍),而輕音節有一個莫拉,超重音節有三個莫拉。日語音系學主要就是用這種方法描寫日語音節的。
許多語言中不允許出現超重音節,還有相當一部分語言甚至不允許出現重音節。有一部分的語言會刻意保持各音節音重的相同,比方說,在義大利語中,在重讀且沒有尾位的音節中,若出現了短母音,它會與閉音節同現,而長母音則會與開音節同現,以使每一個這樣的音節都是重音節,而不會是輕音節或是超重音節。
音節的音重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哪個音節是重讀音節,這一現象存在於諸如拉丁語和阿拉伯語等一些語言中。許多古代語言(例如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和梵語)的詩律就更多考慮音重而較少考慮重音,這就是所謂的“音長韻律”(quantitative rhythm)或“音長詩律”(quantitative meter)。
=== 古代的音節定義 ===
世界上最早的文學院——蓋伊·薩伯維持會(Consistori del Gay Saber)曾透過舉辦“弗洛拉詩歌比賽(Floral Games)”來獎勵最佳的遊吟詩人,冠軍獎品是金紫羅蘭(violeta d'aur)。該會的成員之一居延·穆利尼耶(Guilhem Molinier)曾在他的一本書中給出了關於音節的定義。這本旨在規範和繁榮奧克語詩學界的書,名為《愛的法則》(Leys d'amor,1328–1337)。
以下是《愛的法則》一書中關於音節定義的一段詩,從左至右分別為奧克語原文、英語譯文和漢語譯文。
Sillaba votz es literals.
Segon los ditz gramaticals.
En un accen pronunciada.
Et en un trag: d'una alenada. A syllable is the sound of several letters,
According to those called grammarians,
Pronounced in one accent
And uninterruptedly: in one breath. 音節就是幾個字母的音
語法學家就這麼說
用一種口音讀出聲來
然後一字不落唸完
== 超音段成分 ==
超音段(suprasegmental)特徵的適用域是整個音節,而非某個特定的語音,這就是說,超音段特徵會影響一個音節的所有音段。超音段成分主要包括:重音、語調、Stød(丹麥語)。
有時音節長度(syllable length)也可算作是一種超音段特徵:例如在一些日耳曼語族語言(Germanic language)中,長母音只能與短子音同現,反之亦然。然而,儘管這些語言的音節成分可分析為長短兩類音素的組合,但其中的子音雙音化和母音音長實際上是相互獨立的,例如芬蘭語和日語等一些語言便有此種現象。
== 音位配列的限制 ==
音位配列(phonotactic)規則決定了音節的每一部分允許哪些語音出現,不允許哪些語音的出現。英語允許相當複雜的音節結構的出現:其音節開頭部分最多可有三個子音(如string和splash),結尾部分最多時也偶爾會出現四個子音的情況(如prompts)。不少其他的語言對音位配列的要求比英語嚴格。例如日語中只允許子音音位和時位(chroneme)充當音節尾。同時,日語在理論上是根本不存在子音群(consonant cluster)的,因為日語音節的音節首最多隻允許一個子音充當。
在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等一些語言中,是不允許空音節首(empty onset)存在的。例如Israel(以色列)、Abraham(亞伯拉罕)、Omar(奧馬爾)、Ali(阿里)和Abdullah(阿卜杜拉)等一些名字在內的一部分詞,雖然在英文轉寫時沒有音節首,但在原語言中,它們事實上是由半子音性質(semiconsonantic)的滑音或聲門子音(glottal consonant)、咽子音(pharyngeal consonant)充當音節首的。相反的情況也存在,澳大利亞中部的阿蘭達語(Aranda language)的某些音位分析認為,該語言不允許任何音節首的存在,因此所有音節的底層形式都是“元輔(輔)”(VC(C))式的。Arrernte: a language with no syllable onsets . Gavan Breen and Rob Pensalfini. Linguistic Inquiry. Vol. 30, No. 1 (1999), pp. 1-2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音節的標記 ==
國際音標中的點號(.)是用以標記音節的界限的符號。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國際音標的標寫方式通常是用空格分詞然後按詞標寫的,此時,這些空格也常被認為是音節的界限。當詞的界限出現在音節中間(即音節跨越詞界)時,可用一個連線線表示聯誦。用於表示聯誦的連線線也可用於將文字詞(lexical word)連為語音詞(phonological word),具體示例可參見克羅埃西亞語版本的國際音標手冊。
== 音節劃分 ==
音節劃分,也稱音節組構(syllabification),指的是把一個詞(不論是在口語中還是在書面上)劃分若干音節。在大多數語言中,用於言語中的真正的音節是書面音節劃分的基礎。比方說,由於在現代英語拼寫法中語音和字母的對應關係很微弱。因此,書面形式英語單詞的音節劃分不得不主要依據其詞源(etymological)(即形態(morphological)),而非根據其發音規則來進行。因此,英語“書面上”的音節和真實言語中的口語音節並非一一對應。
“音節劃分”這個術語也可用以指子音音素充當音節核的過程。
== 音節區分和音節兩棲性 ==
通常情況下,處於母音之間的單子音常歸入後一音節(即:,例如),而母音之間若有兩個子音,則一般分別歸入前後兩音節(即:,例如)。但在古教會斯拉夫語(Old Church Slavonic)等一些語言中,凡是能夠出現在詞首的子音群都歸入後一音節,因此,例如pazdva一詞可分析為(這一分析方法也說明,該語言對音位配列規則的要求是使每個音節都為開音節)。相反的情況也存在,在某些語言中,歸入後一音節的都是那些能夠出現在詞尾的子音。
在英語中,對於出現在母音之間的子音(特別是出現在重讀音節之後、非重讀音節之前的子音)應當歸入前一音節還是後一音節,是存有爭議的。例如單詞better,有時分析為,有時則分析為。一些語言學家就此提出了一個概念,稱這樣的詞語為“音節兩棲(ambisyllabic)”的詞語。然而,威爾斯(2002)認為這不是一種有效的分析方法,他認為英語的音節區分僅僅存在一種情況,即。
在英語中,子音可同時被分析為一個音節的音節尾和下一個音節的音節首,正如bellow可分析為bel-low一樣,這稱作“音節兩棲現象”(ambisyllabicity)。這一理論認為,類似arrow()這樣的單詞無法分成兩個彼此分離而又可單獨發音的單詞,即無論是還是都不可能是一個真正獨立存在的音節,而其他含有短母音的音節也一樣。但是威爾斯(Wells,1990)卻不贊同“英語中有‘音節兩棲’現象”這一觀點,他認為,如果子音或子音群處於重讀音節之後、非重讀音節之前,或是處於完整母音(full vowel)之後、弱化音節(reduced syllable)之前,那麼這個子音或子音群就是音節尾,而在其他的語音環境下則是音節首。
== 重音 ==
音節結構常常與重音發生聯絡。例如在拉丁語中,重音通常就是由音重所決定的,如果一個音節至少含有下列三個條件中的一項,則可歸為重音節:
* 音節核部分含有一個長母音
* 音節核部分含有一個雙母音
* 音節中含有一個或以上的音節尾
在以上三種情況下,我們都認為該音節含有兩個莫拉。
== 母音的鬆緊 ==
在日耳曼語族的多數語言中,鬆母音(lax vowel)只出現在閉音節中。因此,鬆母音也稱作急煞母音(checked vowel)。與之相對的是緊母音(tense vowel),又稱自由母音(free vowel),因為這些母音也可以出現在開音節中。
== 無音節核的音節 ==
一些語言在中間不插入任何母音或響音的情況下,允許一長串子音出現,因此“音節”這一概念也受到了挑戰。即便在英語中也存在著少數幾個不含母音的副言語(para-verbal)話段,例如shh(意為“保持安靜”)以及psst(為引起注意而發出的聲音)。
北美洲西北海岸地區的語言即聞名於此,例如薩利希語系和瓦卡希語系(Wakashan languages)。
; 努哈爾克語族(也稱貝拉庫拉語族)
: “你朝我吐口水了”
: “他到達了”
: “他擁有了一株御膳橘(bunchberry)”(Bagemihl 1991:589, 593, 627)
: “密封鯨油(blubber)”
布魯斯·巴哲米爾(Bruce Bagemihl)在之前的分析中發現,這個詞可以解析為0個、2個、3個、5個或是6個音節,這取決於所使用的不同分析方法。其中的一種分析方法可能會將所有的母音和子音音段都當作是音節核,而另一種分析方法可能會只將其中的一部分音段(包括擦音(fricative)和噝音(sibilant))當作是可以充當音節核的成分,而第三種分析方法可能僅僅只是全然否認音節的存在。
據報道,這類情形也同樣出現在了柏柏爾語族(例如印德勞恩-塔施爾希特柏柏爾語(Indlawn Tashlhiyt Berber))、摩洛哥阿拉伯語(顯然是受到了柏柏爾語的影響)、孟高棉語族(例如塞邁語(Semai)、特米亞語(Temiar)、克木語(Khmu))和宮古語大神方言(Ōgami)(琉球語的一種)當中
此外,日語存在著不少不含母音的詞彙,不過會因應後接濁音時把最後的母音重新加插,而且當整句皆不含母音的時候,最後的母音通常會重新加插。
舉例:
; 印德勞恩-塔施爾希特柏柏爾語
: “你把它扭傷了”
: “腐爛”(未完成式)(Dell & Elmedlaoui 1985, 1988)
; 塞邁語
: “粗短的手臂”(Sloan 1988)
; 日語
: “喜歡”
: “月亮”
: “問荊”
: “緊張地說完”
== 參見 ==
* 英語音系學#音位結構,該部分詳細闡述了英語音節的結構。
* 國際音標#超音段成分
* 音拍
* 音系學
* 音高重音
* 輕重音
* 音節文字
== 參考文獻 ==
== 推薦閱讀材料 ==
*
* Clements, George N.; Keyser, Samuel J.. (1983). CV phonology: A generative theory of the syllable. Linguistic inquiry monographs (No. 9). Cambridge, MA: MIT Press. ISBN 978-0-262-53047-7 (pbk); ISBN 978-0-262-03098-4 (hb)
*
*
*
== 外部連結 ==
* HowManySyllables.com – Syllable Dictionary lets you look up the number of syllables in any English word
* Online Lyric Hyphenator – Separates English text into syllables
* Do syllables have internal structure? What is their status in phonology? CUNY Phonology Forum
Category:語音組合法
Category:音韻學
Category:語言學單位 |
詞語 | 詞語(words and expressions),又稱語詞,是詞和短語(又稱片語)的合稱。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而短語是有多個片語成的整體。
詞的音節與音節之間或字與字之間若插入成分,意義改變;相反,短語中的特定位置插入成分,原有意義保留。比如“白菜”中加入“的”,就變成了“白的菜”,意義顯然發生了變化,再如,在“看書”中加入“一本”,則原有的意義依然保留。因此稱“白菜”是詞,“看書”是短語。
漢字,如:“我、家、有、個、大、書、百、步、氣、糖”等可以獨立成詞,也可以和其他字合成一個新的詞,如:“我們、家庭、富有、個性、大眾、書包、百科、跑步、天氣、葡萄糖”等。一些詞如“蜻蜓”、“葡萄”等,當“蜻”與“蜓”、“葡”與“萄”分開時,並不會帶來任何含義。另一些詞如“馬虎”(形容草率),當拆成“馬”與“虎”時,它們的含義和“草率”沒有關係。還有許多外來音譯詞,如:“巧克力、維基、英格蘭、葡萄牙”等等也是不能再拆分的詞。
外文中也有詞,例如英文dog。幾個詞可以組合成短語,例如英文a big dog。dog和a big dog均為詞語。
==詞的分類==
中文的詞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分類方法很多,有人按照詞的音韻、或內部結構來分類。
===音韻分類===
====連綿詞(連緜詞)====
連綿詞又稱「聯綿詞」、「連綿字」,它是指不能拆開來解釋的詞。連綿詞有這些分類:
* 雙聲詞,聲母相同,如「慷慨」
* 疊韻詞,韻母相同,如「窈窕」、「駱駝」、「徘徊」
* 雙聲疊韻詞,同音重複,如「孜孜」
* 非雙聲疊韻詞,如「嘀咕」
===結構分類(式)===
單字合成下列幾種結構:聯合式、偏正式、主謂式、動賓式、補充式、重疊式、附加式。
*聯合式:組成的字義相同、相近、相反或相關。
*:例:國家、左右、上下、江河、江山、宮殿、子女、兄弟姐妹、手足、父母、管理、動搖、超越、攻擊、皇帝、美麗。
*偏正式:前一個字修飾後一個「名詞」,前字在「文法」中稱為「形容詞」。
*:例:橡膠、葡萄糖、蔗糖、書包、揹包、羽毛球、籃球、圖書館、校園、學校、春天、雨天、偷襲、狠心、好心、科學、郊遊。
*主謂式:前一個字表示物件,在「文法」中稱為「主詞(名詞)」。後一個字表示陳述的情況。
*:例:地震、土崩、沙塵暴、民主、海嘯、冬至。
*動賓式:前一個字表示動作、行為,在「文法」中稱為「動詞」。後一個字是支配的物件,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或形容詞。
*:例:走路、趕路、起步、參軍、游水、傷心、開心、司法、行政。
*補充式:後一個字補充說明(可以說是形容詞)前一個字,詞的意義以前一個字為主。前部分是述語,只能是動詞或名詞,後部分是補語,通常是動詞、形容詞或狀態詞。
*:例:推動、趕走、說服、書本、車輛、花朵、馬匹、紙張。
*重疊式:相同的字重疊組成,
*:例:走走、看看、聽聽、婆婆、媽媽、爺爺、苦苦、囡囡、細細。
*附加式:加上字首或字尾的字/詞,一般上字首與字尾為慣用虛字。可分為前加式與後加式。
**前加式,例:老鼠、老虎、老師、老外、老末、老大、阿嬤、阿姨、第一。
**後加式,例:獅子、桌子、椅子、猴子、花兒、鳥兒、活性、惰性、好的、快樂的。
**兩者綜合,例:可塑性、小三兒、反全球化
===字母詞===
漢語中有一些含拉丁字母或希臘字母的詞(這些“字母詞”能不能算漢語和是否應該引入漢語具有爭議),其中來自英語首字母縮略詞的詞較多,形式有
*直接借用外語或數字的縮寫或編號構成詞,如WTO、NBA、CIA、3D、N95、F22等;
*由字母加漢語構成的詞,如e化、IC卡、IP電話、SIM卡、PC機、pH值、IT產業等;
*直接使用外語, linux、windows,主要集中於計算機、手機等領域,多為專有名詞;計算機領域的普通詞彙多有漢譯。
*漢語拼音首字母縮略詞,如HSK(漢語水平考試)。
其他情況:
* 按照國際生物學界的規定,在生物分類學中,生物物種的學名為拉丁文。在一般書籍中,很多語言對於不常見的生物直接使用學名,而中國學術界會為物種專門取一個漢語譯名,用於普通書籍中,便於科普。
===外來語===
*直接音譯:坦克、尼龍、歇斯底里、複製(可做動詞或名詞)、克隆、蒙太奇。
*音譯+漢語詞語(多為類別等限定性的語素,前後皆可,亦有前後都加的,該部分為原文所沒有):摩托車、因特網。
*部分音譯,部分意譯: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為音譯自藏語,“峰”為意譯),小卡特河(Little Carter River)。
*部分音譯,如很多化學專用字,從原詞取一個音節音譯:鎂、氖、硒、茚等(呋喃等為全詞音譯)。
*直接引用外文對詞語的寫法,而成為一個或多個新的語素(主要來自源於漢語的日語)。如派出所、不動產、科學(康有為於20世紀初從日本引入)、電話、卡拉OK等;
*對外文進行音譯和意譯的結合,如可口可樂、T恤、維他命、蓋世太保、嬉皮士、幾何、迷你等;
==短語的分類==
由兩個以上的片語成。根據詞性成份,可分為並列、同位、偏正、動賓、補充、主謂、連動、兼語、介賓等。
===並列(聯合)===
由兩個以上,意義和詞性相關的詞語並列組成,不需要介詞或連詞連線,例:“美麗聰慧”、“高大威猛”、“唱歌跳舞”、“海陸空”、“天上人間”、“地府陰曹”。
===同位===
由兩個以上詞語組成、從不同角度指同一事物的短語,例:“我們兩個”、“咱們仨”、“寶島臺灣”、“世界最長的建築物——萬里長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臺灣作家龍應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東方之珠香港”。
===偏正===
前面的詞修飾、描述後面的主要詞語而組成,例:“美麗上海”、“美國總統”“美好家庭”、“非常高興”。
===動賓(述賓)===
前面的動詞支配後面的詞(賓語),例:“清洗衣服”、“編寫新書”、“製作蛋糕”、“穿越森林”。
===補充(述補)===
後面的詞(補語)補充前面的動詞(謂語),例:“看得入神”、“笑成一團”、“走得飛快”、“變得不像樣”。
==相關術語==
*詞彙
*字
*單詞
*詞義
*語法
*漢語語法
*中文自動分詞
==參考==
==相關文獻==
*
*
*
* Brown, Keith R. (Ed.) (2005)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nd ed.). Elsevier. 14 vols.
*
*
*
*
==外部連結==
*陳嘉映:〈約定用法和「詞」的定義〉(2008)
*陳嘉映:〈訊號、句子、詞〉。
* What Is a Word? - a working paper by Larry Trask (see for attribution),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Language, 薩塞克斯大學.
Category:語法實體
Category:語言學 |
字詞 | 字詞可以指:
* 文字
* 詞 (語言)
|
九章算術 | 《九章算術》九卷,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之一,《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其作者不可考。後整合書約於公元前100年,匯集了周朝以來的古代數學知識,由西漢張蒼彙整。《九章算術》是人類科學史上應用數學的「算經之首」,也是中國古代演算法的扛鼎之作,更是一部與《幾何原本》並列為世界兩大數學體系的代表作。全書總共九章,分為二百四十六題二百零二術數學題,並提供其解法,這些演算法要比歐洲同類演算法早1500多年,對世界數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歷史 ==
根據研究,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和整理,其時大體已成定本。其基本內容在西漢後期已經基本定型。九章算術將書中的所有數學問題分為九大類,就是“九章”。
1984年,在湖北出土了《算數書》書簡。據考證,它比《九章算術》要早一個半世紀以上,書中有些內容和《九章算術》非常相似,一些內容的文句也基本相同。有人推測兩書具有某些繼承關係,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九章算術》沒有直接受到《算數書》影響。
由於《九章算術》中只是列出了例子及一般的演算法,卻很少有任何解釋和說明,所以有很多人曾為《九章算術》作注,提出了簡括的證明,證明瞭一些演算法的正確性。較為著名的有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為《九章》作注,加上自己的心得體會,使其便於被瞭解,而可以流傳下來。唐代李淳風又重新做注(656年),《算經十書》之一,也是國子監算學館的教材和明算科的考試專案。
== 體例 ==
《九章算術》共收有246個數學問題,分為九大類,在一個或幾個問題之後,列出這個問題的解法。
# 方田章:主要是田畝面積的計算和分數的計算,是世界上最早對分數進行系統敘述的著作。
# 粟米章:主要是糧食交易的計算方法,其中涉及許多比例問題。
# 衰分章:主要內容為分配比例的演算法。
# 少廣章:主要講開平方和開立方的方法。
# 商功章:主要是土石方和用工量等工程數學問題,以體積的計算為主。
# 均輸章:計算稅收等更加複雜的比例問題。
# 盈不足章:雙設法的問題。HPM通訊第七卷第一期 ,臺師大數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張復凱
# -{方程}-章:主要是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和正負數的加減法,在世界數學史上是第一次出現。
# 勾股章:勾股 定理,當時社會生活應用,即300年後出現之勾股定理其應用。
== 內容 ==
=== 實數系統 ===
《九章算術》對自然數即正整數及其運算沒有給予論述,但卻加以廣泛應用,以自然數的基礎上編寫。雖然不是論述分數的專書,但是對於分數的意義、性質、四則運算論述完備。例如:合分術(加法)、減分術(減法)、乘分術(乘法)、經分術(除法)、課分術(比較大小)、約分術(簡化分數)與平分術(平均數)。
《九章算術》出現負數概念,方程章為了配合方程術的演算法,給出正負數的加、減法則。減法為「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加法為「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其中「除」是減,「益」是加,「無入」是指沒有對方,不過乘除法並未記載。
《九章算術》對自然數、分數、正負數以及一些特殊無理數給予一定的論述,基本上具備實數系統的雛形。
=== 比例與盈虧演算法 ===
粟米章所述今有術,即是四項比例演算法,按術文「以所有數乘所求率為實,以所有率為法,實如法而一」。
今有術在《九章算術》應用非常廣泛,為一種解題的基本演算法。另一種常用的演算法是衰分章的衰分術,為配分比例演算法。其術文為:「各置列衰,副併為法,以所分乘未併者各自為實,實如法而一」。
《九章算術》以列衰的倒數為列衰,稱為反衰術。反衰術就是衰分術與反比例相結合的算分。而衰分術與反衰術相結合的演算法,就是均輸章的均輸術。《九章算術》不但有正比例演算法、而且還有反比例演算法、複比例演算法、連比例演算法以及配分比例演算法。這些演算法都是以今有術為基礎,發展而匯集起來的各種演算法。
盈不足術是中國古代一種解算術難題的演算法。一般算術應用題,都有確切答案。盈不足術為了推算答案,預先設立一個數字作為答案,依題目核算,若結果合問題,所設之數就是答案;若不合問,非盈即不足;透過兩次假設,即可利用盈不足術求出答案。這類問題共有五種,即一盈一不足,兩盈、兩不足、一盈一適足、一不足一適足。《九章算術》則匯集這五種問題,並給出演算法。
盈不足章除了擁有算術應用問題外,還包括一些初等超越方程問題,用這種模式演算法解出前一類問題得到確切解,用以解後一類問題則得近似解。
=== 求積與勾股 ===
《九章算術》論述的幾何圖形,多為直線型和圓型的圖形,根據算田畝的需要,《九章算術》論述方田、圭田、邪田、箕田、圓田、弧田、環田及宛圓的面積演算法。另外由於土木建築的需要,《九章算術》還有論述直線型立體和圓型立體圖形的體積演算法,這些體積演算法的編排,由簡單到複雜,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
勾股計算,《九章算術》分為四類問題。有勾股互求、勾股整數、勾股兩容、勾股相似。
勾股互求,即是已知勾股的一般線段,推求其他線段。勾股整數,即是《九章算術》給出推求勾、股、弦,都是整數的演算法。勾股兩容,為推求勾股形內接正方形及內切圓的演算法。勾股相似,為利用相似勾股形性質,進行簡單測遠、測高的演算法。
《九章算術》對幾何問題的處理,分為三部分,有體積演算法、面積演算法、線段演算法,分別隸屬於商功、方田、勾股三章。
=== 開方與方程 ===
《九章算術》列出的平方術、開立方術以及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可以看作中國古代代數學的主要內容。《九章算術》記載的這些演算法非常詳盡,經由這些論述,可以瞭解中國古代代數學發展的成果。
開平方術、開立方術,不但可以解出二項二次方程、二項三次方程,而且可以解出一般的二次數值方程和三次數值方程。它是中國古代解出高次數值方程的基礎,在數學的發展也有重要地位。
方程章所論「方程」,地位相當於今天線性方程組。所論「方程術」,為所謂「直除法」。「直除」是連續相減的意思或累減的意思,「直除法」為連續相減消元法,在理論上、演算法上與今天加減消元完全一樣。
在方程章所列十八題中,有的相當於二元一次方程組,有的相當於三元一次方程組,也有的相當於五元一次方程組。其中第十三題為:「今有五家共井,甲二綆不足,如乙一綆;乙三綆不足,如丙一綆;丙四綆不足,如丁一綆;丁五綆不足,如戊一綆;戊六綆不足,如甲一綆。如各得所不足一綆,皆逮。問井深,綆長各幾何」。所問是六個未知數之值,依題意只能列出五個一次方程,可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不定方程組。
== 影響 ==
《九章算術》總結了自先秦以來的中國古代數學,它既包含了以前已經解決了的數學問題,又有漢朝時新發現的數學成就。一般認為,它在數學史上,標誌著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是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初期代表作。
《九章算術》問世之前的中國先秦典籍中,記錄了不少數學知識,但是卻沒有《九章算術》的系統論述,尤其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的編排體例,從而形成中國傳統數學的理論體系。因而後世的中國數學家,都是從此開始學習和研究,唐、宋時,為國家明令規定的教科書,北宋時由政府刊刻,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
《九章算術》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都是世界上記載最早的。例如,關於比例演算法的問題,它和後來在16世紀西歐出現的三分律的演算法一樣。關於雙設法的問題,在阿拉伯曾稱為契丹演算法,13世紀以後的歐洲數學著作中也有如此稱呼的,這也是中國古代數學知識向西方傳播的一個證據。
《九章算術》對中國古代的數學發展有很大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了清朝中葉。《九章算術》的敘述方式以歸納為主,先給出若干例題,再給出解法,不同於西方以演繹為主的敘述方式,中國後來的數學著作也都是採用敘述方式為主。歷代數學家有不少人曾經註釋過這本書,其中以劉徽和李淳風的註釋最有名。
《九章算術》隋、唐時,流傳到了日本和朝鮮,對其古代的數學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之後更遠傳到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現已譯成日、俄、英、法和德等多種文字版本。
== 譯本 ==
* 俄譯本:
* 德譯本:Chiu Chang Suan Shu, Neun Bucher Arithmetischer Technik, Ubersetzt von K.Vogel, F.Verlag 1968
* 英譯本:The Nine Chapters on the Mathematical Art, Companion and Commentar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Shen Kangshen(沈康身), John Crossley and Anthony Lun ISBN 978-0-19-853936-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法譯本:Chemla, Karine, and Shuchun Guo. . Les neuf chapitres: le classique mathmatique de la Chine ancienne et ses commentaires. 2004 Paris: Dunod.
* 日譯本: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郭書春 譯註 《九章算術》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25-5433-1
== 外部連結 ==
* 從《九章算術》看古代數學與儒學的關係
* 《九章算術》原文
Category:算經十書
Category:子部術數類
Category:漢朝典籍
Category:漢朝科技 |
李瑜 (詩人) | 李瑜(),原籍安徽巢縣,生於重慶,中國當代詩人。
== 生平 ==
1939年生於重慶,1964年從武漢志願遷徙新疆,時任《烏魯木齊晚報》副總編輯,烏魯木齊市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作家協會新疆分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新邊塞詩派代表人物之一。
== 作品 ==
李瑜著有《準葛爾詩草》、《啊,伊犁河水漂白了我的軍衣》、《戰爭與城》、《為了愛情,巴格達不嫌遠》、《汗血馬》、《黑罌粟》等詩歌集,同時寫有《小巷系列》等小說作品集。
== 參考資料 ==
Yu
Category: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混合語 | 混合語()是指多種語言融合產生的語言。目前已知的混合語都是兩種語言的混合。雖然語言間的相互借用和影響非常普遍,但是真正的混合語並不多。混合語的產生有可能標誌著新的民族或文化群體的產生。
==混合語之區別==
混合語、克里奧爾語和皮欽語的區別是:
*混合語來自確定的多種語言。保留更多的源語言之特點。
*克里奧爾語往往來自一種確定的語言和若干其他不確定的來源。傾向於簡化源語言。
==範例==
混合語有誒話、協和語、五屯話、倒話、瓦鄉話、貓家話等。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書籍
*
* Bakker, Peter (1997) A Language of Our Own: The Genesis of Michif, the Mixed Cree-French Language of the Canadian Met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09712-2
* Bakker, P., and M. Mous, eds. (1994) Mixed languages: 15 case studies in language intertwining, Amsterdam: IFOTT. ISBN 0-12-345678-9
* Matras, Yaron and Peter Bakker, eds. (2003) The Mixed Language Debat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dvance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ISBN 3-11-017776-5
== 外部連結 ==
* http://www.russiansociety.org
*
== 參見 ==
*協和語
*皮欽語
*克里奧爾語
*澳門土生葡語(瀕危)
category:語言接觸
|
1549年 | == 大事記 ==
* 越南後黎朝中宗繼位。
* 阿斯吉亞·達烏德登上桑海帝國皇帝位。
* 俄羅斯伊凡四世設立重臣會議。
* 摩洛哥王國薩阿德王朝佔領非斯。
* 奧斯曼帝國對波斯的第二次戰爭結束。
* 唐荊川編纂《武論》
* 《西麓堂琴統》出版
* 託馬斯·克蘭麥著《公禱書》。
* 法國波城大學建校
* 巴西薩爾瓦多建城。
* 3月23日——葡萄牙在薩爾瓦多設總督,管轄巴西殖民地
* 6月26日——荷蘭十七個省宣佈脫離神聖羅馬帝國而獨立
* 8月8日——法國向英國宣戰
* 8月15日——耶穌會教士聖方濟·沙勿略從印度果阿搭乘一艘中國船隻到達日本的鹿兒島,開始將天主教傳入日本
== 出生 ==
* 高臺院,豐臣秀吉正室(逝世於1624年)
* 島津家久,日本武將(逝世於1587年)
* 李如松,明朝將軍(逝世於1598年)
* 小野成幸,日本武將(逝世於1593年)
* 孫如遊,明朝大臣(逝世於1624年)
* 小川祐忠,日本武將(逝世於1601年)
* 留守政景,日本政治人物(逝世於1607年)
* 福留儀重,日本武將(逝世於1586年)
* 鬼庭綱元,日本武將(逝世於1640年)
* 唐文獻,明朝進士(逝世於1605年)
* 安宅信康,日本將軍(逝世於1578年)
* 梅鼎祚,明朝進士(逝世於1615年)
* 洪澄源,明朝舉人(逝世於1608年)
* 3月31日——筒井順慶,日本武將和大名(逝世於1584年)
* 7月30日——斐迪南一世·德·美第奇,托斯卡納大公(逝世於1609年)
== 逝世 ==
* 黎寧,越南後黎皇帝(出生年月不明)
* 松平廣忠,日本城主(出生於1526年)
* 荒木田守武,日本詩人(出生於1472年)
* 阿部定吉,日本武將(出生於1505年)
* 朱觀𤊟,明朝魯王(出生於1520年)
* 朱紈,明朝進士(出生於1494年)
* 朱胤栘,明朝瀋王(出生於1501年)
* 十月十八日——昌嬪安氏,朝鮮嬪御(出生於1498年)
* 11月10日——保祿三世,天主教教宗
*
9年
4 |
天元術 | 天元術是中國古代的代數學方法之一種,是中國古代建立高次方程的方法。1248年,金代數學家李冶在其著作《測圓海鏡》、《益古演段》,以及元代數學家朱世傑的《算學啟蒙下卷》《四元玉鑑》,都系統地介紹了用天元術建立二次方程。元代數學家王恂也廣泛使用天元術解高次方程。例如在授時歷中“問半弧背一度下,黃赤道矢弧若干”一題,王恂用天元術建立和求解四次多項式方程 x^4+(14823.0624+243.50)x^2-1804707.859375x+14823.0625=0吳文俊主編 《中數學史大系》 第六卷 第三編 第三節 《解高次方程》 186-193頁
其中“天元”相當於現在的未知數,“立天元一為某某”相當於現代數學中的“設某某為x”,用天、地表示方程的正次冪和負次冪,根據問題設未知數,列出兩個相等的多項式,進行多項式運算,最後列出有待求解的方程。
==歷史==
thumb|right|400px|朱世傑《算學啟蒙》中的天元術
在中國數學史上最早創立天元概念的是北宋平陽蔣周所著的《益古集》,隨後有博陸李文一撰《照膽》,鹿泉石通道撰《鈐經》,平水劉汝諧撰《如積釋鎖》,處州李思聰《洞淵九容》後人才知道有天元。
李冶在東平獲得劉汝諧撰《如積釋鎖》,書中用十九個單字表示未知數的各個x^9至x^{-9}的冪:
:仙、明、霄、漢、壘、層、高、上、天、人、地、下、低、減、落、逝、泉、暗、鬼;其中立天元在上。
後來有太原彭澤彥出,反其道而行,以天元在下吳文俊主編 《》 第六卷 35-43頁。
《益古集》、《照膽》、《鈐經》、《如積釋鎖》、《洞淵九容》等早期天元術著作今已失傳。李冶在《測圓海鏡》中使用天元在上的天元術。後來李冶又著《益古演段》,採用天元在下的次序。朱世傑《四元玉鑑》和《算學啟蒙》卷下也採用天元在下的次序。
==例子==
在天元術中,一次項係數旁記一“元”字(或在常數項旁記一“太”字)。
:歷史上有兩種次序:
;《測圓海鏡》式
“元”以上的係數表示各正次冪,“元”以下的係數表示常數項和各負次冪)。
例:李冶《測圓海鏡》第二卷第十四問方程:-x^2-680x+96000=0
:::::::::::
:::::::::元
::::::::
;《益古演段》式
“元”以下的係數表示各正次冪,“元”以上的係數表示常數和各負次冪
例一:
李冶《益古演段》卷中第三十六問中的方程=3x^2+210x-20325 用天元術表示為:
:::::::: 太
:::::::::: 元(x)
::::::::::: (x^2項)
其中“太”是常數項,算籌 打斜線表示該項常數為負數。
“元”相當於未知數x
例二:
朱世傑《算學啟蒙》下卷第四問
將代數方程
(92-X)X-2052=0
表示為天元方程:
:::::::::::::
:::::::::::::
:::::::::::::
例三:
朱世傑《四元玉鑑》《一氣混元》
:今有黃方乘直積得二十四步,只雲股弦和九步,問勾幾何?
:答曰:三步。
:草曰:立天元一為勾,
根據條件 黃方乘直積得二十四步
:黃方:(a+b-c)朱世傑原著 李兆華校正 《四元玉鑑》 148頁 科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03-020112-6
:直積:ab
:得 (a+b-c)ab=24
:此外:股弦和九步
b+c=9
x=a(立天元一為勾)
由此得方程
x^5-9x^4-81x^3+729x^2=3888
::::::::::
:::::::::::: 太
:::::::::::
::::::::::::
:::::::::::::
::::::::::::::
解之,得勾=3
==天元術與阿拉伯代數之差異==
天元術與阿拉伯代數雖功用相同,但方法迥異。天元術可解高次方程,阿拉伯代數只能解一次,二次方程。天元術解根只求正根,但阿拉伯代數解二次方程得二根。錢寶琮 《金元之際數學之發展》《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卷9 340頁
==參見==
《益古演段》
《算學啟蒙》
《四元玉鑑》
==參考文獻==
Category:中國古代數學
Category:代數 |
蓋天說 | 蓋天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認為天像一個圓鍋蓋在大地之上,故名“蓋天說”,與渾天說和宣夜說並稱為「論天三家」。
據《晉書·天文志》記載:“其言天似蓋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裡。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裡,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裡。”
蓋天說最早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當時認為天尊地卑,天圓地方漢 戴德撰 s:大戴禮記/曾子天圓 (欽定四庫全書版),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穹隆狀的天覆蓋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這是蓋天說的雛形。後來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幾種不同的見解。由於圓蓋形的天與正方形的大地邊緣無法吻合。於是又有人提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傘一樣高高懸在大地之上,地的周邊有八根柱子支撐著,天和地的形狀猶如一座頂部為圓穹形的涼亭。共工怒觸不周山和女媧補天的神話正是以此為依據的。到戰國時期,對上述的蓋天說開始發生懷疑,於是修改成“天似蓋笠,地法覆槃”,就是說天好像斗笠那樣是圓形的,地像是覆蓋著倒放的盤子那樣,並且認為北極位於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繞之旋轉不息。
到了西漢,仍然有人堅持這種說法。當時成書的《周髀算經》就是蓋天說的代表作。 上卷之一
蓋天說通常把日月星辰的出沒解釋為它們執行時遠近距離變化所致,離遠了就看不見,離近了就看見它們照耀。這種解釋比較牽強。蓋天說被越來越多的天文觀測事實所否定。西漢的揚雄提出了難蓋天八事,否定了蓋天說。
但是,蓋天說在中國古代仍然有一定影響力。晉朝的虞聳提出的穹天論是蓋天說的沿襲和發展。南北朝時還出現了渾蓋合一說。
還有一種觀點: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天圓地方,指的是道,不是形狀。
用“化圓為方”這種觀點看,天地根本就不在一個緯度上。
==參看==
*地心說
*日心說
*銀心說
*橋本敬造著,王仲濤譯:《中國占星術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參考資料==
Category:中國天文史
Category:天文學假說 |
金元四大家 | 金元四大家或稱金元四家,是指中國古代金元時期的四大醫學流派。即劉完素的火熱說、張從正的攻邪說、李東垣的脾胃說和朱震亨的養陰說。
宋金元時期是中醫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稱為“新學肇興”。這一時期由於長期的戰亂,人民生活貧苦,疾病流行,奠定了產生金元四大家的社會基礎。由於實踐的豐富,不少醫家深入研究古代的醫學經典,結合各自的臨床經驗,自成一說,來解釋前人的理論,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劉主寒涼,張主攻下(汗、吐、下三法),李主補土(補脾),朱主養陰,大大豐富了中醫理論。
金元四大家的學說標誌著中醫發展的一個新階段,而且對後來的中醫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參考==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J金
J金
Category:中國四大 (人物) |
四大發明 |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Al-Bakhit,
M. A., Bazin, L. , Cissoko, S. M., Asimov, M. S., Gieysztor, A., "History of Humanity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eventh to theth Century (Vol 4)" 43-5, Unesco (May 2000). ISBN 978-92-3-102813-7. 、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1, Paper and Printing (Pt.1)" p.14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08690-5.。
== 演變 ==
“三大發明”最早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後來被麥都思、馬克思等學者認同。
培根在《新工具》裡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我們現在很清楚地知道發明是來自中國的韓琦著 《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135頁。後來馬克思承襲了培根的說法,提到:“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開啟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但是馬克思並沒有將這三個發明歸於中國。
英國漢學家麥都思也沿襲培根的說法,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藥),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W.H. Medhurst: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 p101-107 麥都思:《中國的現狀和傳教展望》,1838
來華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最先在上述三大發明中加入造紙術,他在比較日本和中國時指出“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他們 ( 指日本 ) 沒有如同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那種卓越的發明。”Joseph Edkins, Religion in China, p2 London, 1884。艾約瑟 《中國的宗教》1884
美國學者托馬斯·弗朗西斯·卡特在1925年出版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一書序言中首次明確提出“四大發明”的說法:“四大發明(Four Great Inventions)在文藝復興之初之歐洲的流播,對近代世界的形成起過重大作用。……這四大發明以及其他的發明,大都源自中國。”
一說蔣介石抗戰時為振奮軍心,邀李約瑟提出“四大發明”。而李約瑟對這四大發明的讚美和強調,使得這一說法獲得了中國的很大認同,並被寫進了教科書。
=== 造紙術 ===
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相傳是由東漢時代的宦官蔡倫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證明,造紙術在更早時期就存在,而蔡倫只是一位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並且大規模投入商業使用。造紙術對知識的儲存及資訊的流通有巨大影響。
雖然照古書記載,東漢(25年到220年)宦官蔡倫(63年到121年)發明了造紙過程,並建立了造紙新材料的使用,不過在中國發現的古老填充及包裝紙製品 — 如天水放馬灘紙地圖 — 可追溯至前2世紀;Buisseret (1998), 12. 時至3世紀,做為書寫媒介的紙已廣泛為大眾所使用,它取代了傳統但更昂貴的媒介如竹簡、帛書、木板、以及可後來入窯燒硬的溼黏土板等。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1, 1–2, 40–41, 122–123, 228.Bowman (2000), 594.Tom (1989), 99.Day & McNeil (1996), 122.Cotterell (2004), 11–13. 目前所知最早、上書文字的紙片是在阿拉善盟查科爾帖的一處烽火臺遺蹟裡發現。當時正值110年,漢朝軍旅在一次匈奴南侵後放棄駐防該地。Cotterell (2004), 11. 在105年由蔡倫確立的造紙過程中,將桑樹樹皮、麻纖維、舊亞麻布、與漁網混合物加水煮爛,均勻攪拌成泥;然後置入帶蘆葦織成底墊的木製平板木篩以撈起紙漿,這可在稍後抖掉水分並攤在陽光下曬乾;P.S.湯姆表示該製程後來以壓制過濾、精煉、拋光方式逐漸改進,得以生產出表面光滑、質地強韌的紙張。
=== 指南針 ===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前身為中國古代的司南。是一種用於指示方向的工具,廣泛應用於航海、野外探險等領域。早在古代已對貿易、戰爭和文化交流造成深遠影響。
在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聖羅倫索特諾奇提特蘭,一件來自奧爾梅克時代的古老赤鐵礦手工藝品可追溯到大約前1000年,顯示在當時中美洲有可能使用天然磁石的指南針,遠較在中國所發明者年代更為久遠。然而奧爾梅克文明中並不懂得如何提煉生鐵,中國老祖先當時已發現如何提煉生鐵,並將之與天然磁石接觸以進行磁化。Carlson (1975), 753–760. 古文獻對天然磁石吸引鐵以製備磁鐵的描述於《管子》、見《管子》地數第七十七,原文:「……黃帝曰:『若此言可得聞乎?』伯高對曰:『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呂氏春秋》、見《呂氏春秋》卷九,原文:「……慈石召鐵,或引之也。……」 和《淮南子》見《淮南子》卷十六 說山訓,原文:「……慈石能引鐵,及其於銅,則不行也。……」 中提及。Blanc (1985), 125, 128, 132–133, 136.Knoblock (2001), 218.Rickett (1998), 424. 到了漢朝(前202年-220年)開始使用指南北天然磁石磨製的勺碗狀指南針,用來占卜與風水堪輿,尚未用在導航方面。Carlson (1975), 755.Gernet (1962), 77.Tom (1989), 98–99. 東漢王充(27年-約97年)在其所著《論衡》卷17是應篇第52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Lacheisserie (2005), 5Aczel (2002), 80. 雖根據根據李約瑟(1986)的研究,《論衡》卷16亂龍篇第47說提及另外兩處相同文字提及磁鐵吸力,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1,見註腳261.f指的是是應篇第52的杓,而註腳232.d指的是亂龍篇第47的磁石(見《論衡》是應篇第五十二,原文:「……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 亂龍篇第四十七,原文:「……頓牟掇芥,磁石、鉤象之石非頓牟也,皆能掇芥,土龍亦非真,當與磁石、鉤象為類。六也。……」) 但學者李書華(1954)認為那是天然磁石,並指出,《論衡》中並沒有明確提及磁鐵。
1044年出版的北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五描述了用人造磁鐵片製作指南魚:將鐵片或者鋼片剪裁成魚狀,放入炭火燒紅,尾指北方斜放入水,便形成熱剩磁的指南針,可放在盛水的碗內,透過剩磁與地磁感應作用指南。《武經總要》記載該裝置與純機械的指南車並用於導航。見《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五鄉導,原文:「……或出指南車及指南魚以辯所向。指南車法,世不傳。魚法,用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形,置炭中,火燒之,候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醮水盆中,沒尾數分,則上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當南向午也。」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1, 252.Sivin (1995), III, 21.Temple (1986), 155–157.
宋朝(960年-1279年)的沈括在其1088年著述《夢溪筆談》中是第一位準確地描述地磁偏角(即磁北與正北間的差異)和利用磁化的繡花針做成的指南針的人,見《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一 而朱彧(活躍於12世紀)在其1119年發表的《萍洲可談》中是第一位具體提到利用指南針在海上航行的人。
1123年宋朝派遣使臣取海路出使朝鮮,《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用水浮指南針導航:“是夜洋中不可住,維觀星斗前邁。 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 以揆南北”
宋代的航海指南針,除“南北”,還未見有其他方位。四十八方位羅盤用於航海的文獻紀錄,最早見於元代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順風可半月到真蒲。又自真蒲行坤申針,過崑崙洋入港”。
明朝永樂年間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在《西洋番國志》的《自序》中敘述應用水浮羅盤的情況:“往還三年,經濟大海,綿邈彌茫,水天連線,四望迥然,絕無纖翳之隱蔽。惟日月升墜,以辨西東,星頭高低,度量遠近。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
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見《萍洲可談》卷二Sivin (1995), III, 21–22.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1, 279.Elisseeff (2000), 296.Gernet (1996), 328.day mcneil 1996 636
=== 火藥 ===
thumb|right|200px|明代火炮
四大發明中的火藥除了可製作煙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種炸藥,被運用到戰爭上成為軍事用途。據載起源於唐朝甚至秦朝。宋朝時期,約12世紀中期已經發展出具有一定殺傷力的單兵火器(火銃)以及連發式火器(連銃)用於彌補當時宋人戰鬥力不及金人的劣勢。中國在實用性火器的使用上早於歐洲五個世紀左右。
而歐洲人約在13世紀時才懂得黑火藥的作用,而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與改良,主要是粒狀火藥和火帽等發明,黑火藥兵器乃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陸地戰爭戰術、攻城築城技術以及海軍戰列艦的發展和戰術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響,而黑火藥作為爆炸藥和推進劑,一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才逐漸被無煙火藥、三硝基甲苯、苦味酸、季戊炸藥、旋風炸藥等新發明的炸藥所取代,這些新炸藥則不是中國人的發明。
雖然有證可查的首次火藥使用是在五代十國(907年-960年)Needham, Volume 5, Part 7, 8–9, 80–82.,不過已知最早火藥配方的書面記錄是在宋朝年間(960年-1279年),由曾公亮、丁度、和楊惟德在1044年《武經總要》裡的記述;見《武經總要》前集 卷十二。《武經總要》描述火藥用於旋風車炮拋射引火球拋過城牆,或者用鐵鍊操作降低甩擺高度以擊碎城牆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7, 70–73, 120–124.Gernet (1996), 311.Day & McNeil (1996), 785.。由水軍船隻搭載的霹靂炮(一種用火藥彈丸的投石機)使得宋軍在1161年采石之戰大敗金軍,而元朝(1271年-1368年)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入侵日本時使用過鐵火炮。在13和14世紀期間,火藥配方殺傷力變得更加強大(硝酸鹽含量高達91%),且火藥武器更為先進更為致命,這在明朝(1368年-1644年)由焦玉(活躍於14世紀至15世紀初)與劉基(1311年-1375年)軍事著作《火龍經》中充分體現,書中記述鐵鑄轟天猛火火炮、攻城噴火器、地煞神機炮〔地雷〕、毒火藥配方等軍火。該書於劉基死後不久完成並由焦玉作序於1412年在南陽出版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7, 24–25, 345–346.。
File:武經總要全前集卷十二 火藥製法.jpg|武經總要全前集卷十二 火藥製法
File: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 霹靂火球製法.jpg|霹靂火球製法
File:武經總要全前集卷十二 霹靂火球圖.jpg|霹靂火球圖
File:武經總要 竹火鷂 鐵嘴火鷂.jpg|武經總要 竹火鷂 鐵嘴火鷂
File:武經總要 火球圖.jpg|武經總要 火球圖
File:Chinese Cannon.JPG|火龍經飛雲霹靂炮
File:Chinese Naval Mine.JPG|火龍經水雷
=== 印刷術 ===
據載是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瞭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但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並非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而據李約瑟所論北宋制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有許多劣勢的地方。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1, Paper and Printing (Pt.1)" p.220-2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08690-5.它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儲存和流通造成影響。另外,印刷術的發展與早期的印章無直接關係,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臘、兩河流域都有使用。美國考古學家在中亞土庫曼安納烏曾於2000年10月發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亞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證。
雕版印刷: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Pan (1997), 979–980. 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裡。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1, 149–150. 不過,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書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間刊行的《金剛經》。該經長5.18米(17英尺),卷軸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鹹通9年農曆4月15日(即868年)。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1, 151. 學者李約瑟和錢存訓(Tsien Tsuen-hsuin)的記述表示金剛經的書法雕刻遠較較早印行的單頁版陀羅尼經更為先進,更為精巧。 另外,兩個最古老的印刷農曆日期為877年和882年,它們是在當時佛教聖地敦煌被發現;學者伊沛霞(Patricia Ebrey)寫道,某些最早期印刷品為曆書的發現並不出人意料,因為中國老祖先認為計算並標下哪天是否為黃道吉日有其必要。Ebrey (1999), 124–125.
活字印刷:宋朝(960年-1279年)沈括是第一位描述活字印刷過程的學者,在他寫於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於不知名的工匠畢昇(990年-1051年)。Bowman (2000), 599.見《夢溪筆談》卷十八 技藝Needham, Volume 5, Part 1, 201–202.Gernet (1996), 335.Day & McNeil (1996), 70. 隨著燒結陶土字元的使用,沈括描述畢昇製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並在印刷後拆解留待後來使用。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1, 202. 畢昇曾嘗試木製活字,但木製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禎(活躍於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趨完善。王禎亦將文字按照音韻組合置於有小隔間的轉輪排字盤以方便撿字。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1, 205–207. 至於銅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華燧(1439年至1513年)於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趨完美。Needham, Volume 5, Part 1, 212.bowman 2000 601清朝(1644-1912年)山東泰安的學者徐志定於1718年發展出瓷版印刷。
== 學界爭論==
=== 中國西傳說 ===
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Candan Jerome,1501-1576)於1550年最早提出磁羅盤、印刷術和火藥是中國的三大發明,並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在此之後,讓·博丹重申了同樣的論斷。
19世紀法國漢學家雷暮沙認為中國人發明的火藥指南針鈔票紙牌算盤和活字印刷都由蒙古傳入歐洲韓琦 《中國科學的西傳及其影響》 138頁。
指南針:宋沈括《夢溪筆談》明確記載,中國宋代已有水羅盤和旱羅盤:
* 水羅盤一種:將磁針浮在水面而成。
* 旱羅盤三種:
*# 將磁針放在指甲上;
*# 將磁針放在碗唇;
*# 用單獨一根絲縷,沾一粒芥末大小的蠟,將將磁針懸掛。
歷史上最早記載到指南針用於航海的是在中國北宋時期。朱彧(yù)在他的《萍洲可談》一書中評述了當時廣州航海業興旺的盛況,同時也記述了中國海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說道:“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萍洲可談》成書於1111年-1117年間,但所敘述的是1086年的事。)
一些外國學者在翻譯這段文字時,誤將其中的“甲令”(南宋政府的命令)一詞翻譯成了往來海上的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因此就一錯再錯,得出了最早裝備指南針的不是中國海船,而是阿拉伯海船的錯誤結論。
實際上,中世紀時阿拉伯人海船船體狹小,根本無法容納百餘人。當時往來南中國海、印度洋和波斯灣之間的商船,能夠容納上百人的只有中國海船,連阿拉伯商人也經常搭乘中國海船。宋代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中國開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隊有指南針導航,阿拉伯人是很容易從中國商船上學到指南針的用法的。
指南針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之際,傳到阿拉伯,然後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後來歐洲演變出旱羅盤,再於明代時經日本傳回中國。
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 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透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透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中世紀歐洲書寫都用羊皮紙卷,並無“書籍”和“印刷”的概念。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 第八章 《紙與印刷術的西傳》。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文、英文、義大利文,在歐洲產生很大影響。法國歷史學家路易·勒·羅伊,文學家米歇爾·德·蒙田等,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漢學家安田樸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代表作:所謂古登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歐洲的活字印刷術來源於中國。《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法]安田樸著,耿異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7月。。
1240年前後,阿拉伯人從中國獲得到火藥的知識,稱來自東方的硝石為“中國雪”,他們還知道煙花爆竹,稱之為“中國花”,又稱火箭為“中國箭”
Kelly, Jack (2004), Gunpowder: Alchemy, Bombards, & Pyrotechnics: The History of the Explosiv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Basic Books,2005 page 272, ISBN 978-0-465-03718-6 .。
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一文中明確指出:“…一系列的發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義,其中具有光輝的歷史意義的就是火藥。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
英國漢學家麥都思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航海羅盤,印刷術,火藥),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
來華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最先在上述三大發明中加入造紙術,他在比較日本和中國時指出“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他們(指日本)沒有如同印刷術、造紙、指南針、和火藥那種卓越的發明。
=== 西方獨立發明說 ===
現代有西方學者認為:除造紙有明確的證據是由中國傳到西方的外(更準確來說,是間接促成非直接傳承,類似文官制度),其他三項發明並無直接證據表明是由中國傳入西方的。在這方面,有西方學者認為,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為中西方各自獨立發明。中國方面在時間上早於西方,但傳播不廣、亦缺乏改進。西方雖時間上晚於中國,但傳播廣泛(亦重新傳入中國,現代造紙術亦然)、精於改進,後世使用的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直接是從西方發展而來的。《技術史》(法:布魯諾.雅科米【法國國家技術博物館副館長】著,北京大學出版社。Bruno Jacomy:《Une histoire des techniques》)《印刷書的誕生》(法國Lucien Febvre,Henri—Jean Martin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國際書號:ISBN7—5633—6315—7,◎Editions Albin Michel S A—Paris 1958 《L’apparition du livre》)《大英百科全書》相關條目。
沈括早在宋朝就記載中國的磁針既有指南的也有指北的“其中有磨而指北者;餘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夢溪筆談》 卷二十四 雜誌 一,但有人卻認為中國的指南針一直是指南的,所以叫指南針。而西方的compass從一開始就是指向北方,因此叫指北針。另外,歐洲最初期的羅盤,只有十六個方位標示,少於同時期中國的二十四個。這表明中西方應當是獨立發明指南針的。而現在使用的指南針都指向北方,明顯是由西方發展而來的。《大英百科全書》
雖然中國在活字印刷的時間上可能稍早於西方,但沒有證據表明活字印刷從中國傳入西方,中西方交通的必經之地——沿途的阿拉伯國家並未發現活字印刷的相關文物,甚至還一度阻礙了中西交往《技術史》(法:布魯諾.雅科米【法國國家技術博物館副館長】著,北京大學出版社。Bruno Jacomy:《Une histoire des techniques》)“中國印刷術向西方逐漸發展,這令人十分驚訝,因為在中世紀末經由中亞到達埃及後,曾遭到伊斯蘭教徒方面的封鎖,他們拒絕使用這印刷術印刷宗教方面的著作。因此,中國印刷術的擴充套件停留在西方的大門口,15世紀中葉,在西方的德國又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很快加以改進,這是中國在古代前沒有做過的”。
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在中國本土因單個漢字數目龐大必須製造大量活字,不如拼音字母活字簡單,應用不太廣泛,出土活字文物不多。1965年在浙江溫州發現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活字殘本。十三世紀末出現木刻活字和陶瓷活字。1490年有華隧的銅活字本。1733年清世宗雍正,詔令制木刻活字,二十五萬餘枚木刻活字,在一年內全部完成。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第六章 一直到19世紀的晚清之前,中國的印刷多用雕版印刷。
=== 處罰 ===
2019年,電子科技大學教師鄭文鋒因在QQ群質疑「四大發明在世界上都不領先,也沒有形成事實上的生產力」被學校暫停2年的教學工作。
== 中國的其他發明 ==
有人認為中國有不少發明創造,根本不止四大發明,亦有中國學者認為李約瑟對中國的發明過分拔高。
在《全球通史》L.S.Stavrianos 《A Global History》,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 一書中曾列出古代中國傳播給西方並對其造成影響的諸多發明,當中包括:
方板鏈泵、輪式碾磨機、水力輪式碾磨機、水力冶金鼓風機械、葉片式旋轉風選機、活塞風箱、拉式紡機、手搖紡絲機械、獨輪小車、火車掛鉤、航海運輸、車式碾磨機、耕畜輓具、馬蹬、胸帶輓具、軛、石弓、風箏、直升飛機螺旋漿、活動連環畫轉筒、深鑽孔法、鑄鐵、卡丹式懸架、平圓拱橋、鐵索橋、運河船閘閘門、航海製圖法、船尾舵、火藥、火藥用於戰爭技術、磁羅盤(磁石匙)、磁針羅盤、磁羅盤用於航海、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金屬活字印刷、瓷器
由於四大發明的說法來自於西方,因此近來有不少中國學者如餘秋雨、王渝生等認為四大發明並不能代表古代中國的最高科技成就,並提出了新四大發明的說法。
此外,羅伯特·坦普爾基於李約瑟而提出中國一百發明之說,著 The Genius of China 一書,獲得李約瑟肯定,作長達三頁的序言,稱之為自己《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的光輝縮寫Joseph Needham, "I should like to give a warm welcom to this book by Robert Temple. It is in its own way, a brilliant distillation of my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Preface to The Genius of China, by Robert Temple。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潘吉星:《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12-01201-3
* 方豪:《中西交通史》〈隋唐宋時代中國發明物之西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年)
== 參見 ==
* 中國發明
* 中國一百發明
4
Category:中國發明列表
Category:中國四大 |
澳洲 (消歧義) | -{澳洲}-或稱澳-{}-大利亞是位於南半球中北部、東半球東部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聯邦制國家。
澳洲還可以指:
* 澳大利亞洲(或稱澳大利亞大陸)的簡稱,包括澳大利亞(國家)和新幾內亞島。
* 澳薩尼亞洲(現譯為大洋洲)的簡稱,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國家)、紐西蘭及太平洋島嶼地區;有時(特別是20世紀初)還包括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地區。
* 澳大拉西亞,通常指包含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周邊島嶼;有時包括新幾內亞島。
== 參見 ==
*澳大利亞 (消歧義)
|
Brainfuck | Brainfuck,簡稱BF,是一種極小化的程式語言,由Urban Müller在1993年創造。Fuck在英語中是髒話,所以這種語言有時稱為Brainf*ck或Brainf***,或者只用簡稱。
== 概述 ==
Müller的目標是建立一種簡單的、可以用最小的編譯器來實現的、符合圖靈完全思想的程式語言。這個語言由八種運算子構成,為Amiga機器編寫的編譯器(第二版)只有240個位元組大小。
Brainfuck 的名字已經暗示出來,它的程式程式碼很難讀懂。儘管如此,Brainfuck仍然可以像圖靈機一般完成任何計算任務。它雖然計算方式與眾不同,但確實能夠正確執行。
這種語言基於一個簡單的機器模型。這個機器除了指令以外,還包括:一個以位元組為單位、已初始化為零的陣列、一個指向該陣列的指標(開始時指向陣列的第一個位元組)、以及用於輸入輸出的兩個位元組流。
下面是這八種狀態的描述,其中每個狀態由一個字元標識:
字元 含義
> 指標加一
< 指標減一
+ 指標所指位元組的值加一
- 指標所指位元組的值減一
. 輸出指標所指位元組內容(ASCII碼)
, 向指標所指的位元組輸入內容(ASCII碼)
[ 若指標所指位元組的值為零,則向後跳轉,跳轉到其對應的]的下一個指令處
] 若指標所指位元組的值不為零,則向前跳轉,跳轉到其對應的[的下一個指令處
Brainfuck指令可以逐一替換,翻譯成C語言(假設ptr是char *型別)的語句之類:
Brainfuck C
> ++ptr;
< --ptr;
+ ++*ptr;
- --*ptr;
. putchar(*ptr);
, *ptr = getchar();
[ while (*ptr) {
] }
== 例子 ==
=== Hello World! ===
在螢幕上列印Hello World!:
++++++++++[>+++++++>++++++++++>+++>+<<<<-]
>++.>+.+++++++..+++.>++.<<+++++++++++++++.
>.+++.------.--------.>+.>.
=== 目前位置歸零 ===
[-]
=== 字元I/O ===
,.
從鍵盤讀取一個字元並輸出到螢幕上。
=== 簡單的迴圈 ===
,[.,]
這是一個迴圈,連續從鍵盤讀取字元,回顯到螢幕上。注意,這裡假定0表示輸入結束,但有些系統並非如此。如果是-1表示輸入結束,程式碼就應是,+[-.,+]。如果是輸入未改變表示輸入結束,程式碼則是,[->+>-<<]>[-<+>]>[[-]<<.[->>+<<],[->+>-<<]>[-<+>]>]。
=== 指標維護 ===
>,[.>,]
移動指標,儲存所有的輸入,供後面的程式使用。
=== 加法 ===
[->+<]
把當前位置的值加到後面的單元中(會讓左邊的單元歸零)。
=== 條件指令 ===
,----------[----------------------.,----------]
從鍵盤讀來小寫字元,轉成大寫。按回車鍵退出程式。
首先,透過,讀入第一個字元並把它減10(10 在大多數情況下為換行符 LF 的值)。如果使用者按的是回車鍵,迴圈命令([)就會直接跳轉到程式的結尾:因為這時第一個位元組已經減到了零。如果輸入的字元不是換行符(比如是一個小寫字元),程式就進入迴圈。在這裡再減去剩下的22,這樣總共減掉32。這是ASCII碼中小寫字元和大寫字元的差值。
下面輸出到螢幕。然後接收下一個輸入字元,並減去10。如果它是換行符,退出迴圈;否則,再回到迴圈的開始,減去22並輸出……退出了迴圈,後面沒有了其他指令,程式便隨之終止。
=== 加法器 add(summand, addend, *sum) ===
>>[-]>[-]<<< // 清空 cell #2 和 #3
[->>+>+<<<] // cell #0 的值移到 cell #2 和 #3
>
>>[-<<<+>>>]<< // cell #3 的值移到 cell #0
[->+>+<<] // cell #1 的值移到 cell #2 和 #3
>>[-<<+>>]<< // cell #3 的值移到 cell #1
<
將儲存在 cell #0 和 #1 中的兩個整數相加,結果儲存在 cell #2。
以 cell #3 為臨時變數,保證了原來的兩個儲存單元數值不變,方便以後使用。
程式碼執行前,指標指向 cell #0,
第一步,先將 cell #2 和 cell #3 清空,確保不會有多餘的資料影響運算結果;
第二步,將 cell #0 的值同時轉移到 cell #2 和 cell #3,再用 cell #3 來恢復 cell #0 的值;
第三步,將 cell #1 的值同時轉移到 cell #2 和 cell #3,再用 cell #3 來恢復 cell #1 的值;
最後,指標歸位(回到初始位置),方便後續運算。
=== 乘法器 multiply(multiplicand, multiplier, *product) ===
>>[-]>[-]>[-]<<<< // 清空 cell #2、 #3 和 #4
[-> // cell #0 的值減 1
[->+>+<<] // cell #1 的值加進 cell #2 和 #3
>>
[-<<+>>] // cell #3 的值移回 cell #1
>+< // cell #4 的值加 1,這樣外迴圈結束時 cell #4 的值和 cell #0 原來的值就相等
<<
<]
>>>>[-<<<<+>>>>]<<<< // cell #4 的值移回 cell #0
跟上面的“加法器”類似,這個“乘法器”將儲存在 cell #0 和 cell #1 的兩個整數相乘,結果儲存在 cell #2。
同樣使用了臨時變數,保證了原來的兩個儲存單元數值不變,方便以後使用。
更多程式碼解析請參見 https://github.com/moky/BrainFuck
==註釋==
*注意,這裡陣列的每個單元大小都是一個位元組;-命令允許溢位,1個-等於是255個+。同樣,如果陣列單元是有限、迴圈的,1個<就等於是29999個>。每個修改動作都可以分解為最多7條指令。但是,兩個連在一起的修改動作將會破壞“圖靈完全”,因為它們會使可能的記憶體狀態從無限個變為有限個。更確切地說,從這個角度看,現代的計算機依然達不到完全意義上的“圖靈完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Brian Raiter, Muppetlabs. Brainfuck:八條指令的圖靈完全程式語言。這個網站包括一個Brainfuck程式quine。
* Panu Kalliokoski. Brainfuck檔案有許多Brainfuck實現、程式和quine。
* Cat's Eye Technologies. Brainfuck
* Frans Faase. BF is Turing Complete
* Brainfucked - Brainfuck Compiler
* BrainFuck Codes - moky
* Brainfuck - Esolang
Category:深奧的程式語言
Category:1993年建立的程式語言 |
帛琉 | 帛琉共和國(;),通稱帛-{}-琉或帕-{}-勞(,舊稱或)是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嶼國家。全國有約340座島嶼,屬於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中加羅林群島的西鏈,總面積為459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島嶼是科羅爾。首都恩吉魯穆德位於臨近島嶼巴伯爾道布島,隸屬於梅萊凱奧克州。帛琉的海上鄰國包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約3,000年以前,來自菲律賓的移民最先在這裡定居;直到約900年以前,當地人種都屬於尼格利陀人。群島在16世紀初被歐洲人發現,1574年成為西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被擊敗;1899年,根據德國-西班牙條約,群島被出售予德意志帝國,隸屬於德屬新幾內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帛琉被日本帝國海軍佔領,隨後被國際聯盟交由日本“委任統治”,歸入南洋諸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的一部分,美軍與日軍在此進行過多次小規模戰鬥,包括主要的佩萊利烏戰役。1947年,帛琉同其它幾個太平洋群島一起成為美屬太平洋群島託管地的一部分。1979年,帛琉公投反對加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根據與美國之間的自由聯合協定,帛琉在1994年完全獨立。
== 歷史 ==
=== 西屬時期 ===
1783年,葡萄牙人發現帛琉,但不久後被西班牙人統治,納入以菲律賓為中心的西屬東印度群島。
=== 轉換時期 ===
right|200px|thumb|日屬時期的科羅爾
隨著18世紀起英國商人開始頻繁造訪帛琉,西班牙於19世紀加強對帛琉的影響。1898年,帛琉以帕拉歐斯(Palaos)的名義派出一名代表參加菲律賓第一個爭取獨立的革命會議。同為西屬東印度與菲律賓都督府的一部分,帛琉為加羅林群島中唯一有權派出代表的地區。會議也表明若帛琉尋求自治則會予以支援。1899年的《德西條約》中,帛琉作為加羅林群島中的一部分被西班牙賣給了德意志帝國,成為德屬新幾內亞的一部分。德國於統治期間,在帛琉開始了椰子與樹薯的農業栽培,並於安加爾進行磷酸鹽礦的開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了德國統治的加羅林群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聯盟正式將德屬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委任日本進行託管,成為日屬南洋諸島的一部分。日本將南洋廳與帛琉支廳的中心設立於科羅爾。大量的日本人移入帛琉,使得帛琉支廳的人口約3/4為日本人。在日本的統治下,展開了帛琉的學校、醫院與道路等基礎建設。1920年代的科羅爾已經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市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帛琉成為日本1941年入侵菲律賓的重要基地,該戰役推翻了美屬菲律賓自由邦並於1943年建立日本控制的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 二戰歷史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盟軍攻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貝裡琉戰役中於1944年從日本手中獲得了帛琉,當時有2,000多名美國人和10,000名日本人被殺。1945年至1946年,美國重新取得菲律賓的統治權,並透過馬尼拉治理帛琉。然而在菲律賓獨立後,美國的西太平洋行政中心轉移至關島。1947年聯合國正式以聯合國安理會21號決議授權美國以太平洋群島託管地進行託管。
=== 邁向獨立 ===
1979年太平洋群島託管地的4個區域同意組成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然而帛琉區與馬紹爾群島區拒絕加入。帛琉於1978年開始尋求獨立,並獲得了菲律賓、中華民國與日本的支援。1981年1月1日成立帛琉共和國,並制定禁止貯藏及攜入核武之「非核憲法」。
1986年美國以15年內分期提供4億5千萬美元經濟援助及準許其獨立為條件與帛琉簽訂為期50年之「自由聯合協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依據該協定帛琉享有內政自治權並得與他國政府、區域暨國際組織簽訂條約及協定,涉外事務需與美方進行協商,國防亦由美軍協防,美方還有權派遣核子軍艦及軍機至帛琉領域,且無義務承認或否認在帛琉部署核武;此一條件有違帛琉憲法中「非核條款」,故要求帛琉暫時凍結此一憲法條款。此協定先後7次遭到帛琉公民投票否決,直至1993年11月第8次公民投票始獲透過,帛琉遂於1994年10月1日正式獨立。
== 史前遺址 ==
最早期的帛琉人可能來自波里尼西亞和亞洲。從該地各家族的起源傳說可以看出,帛琉人可能混雜了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里尼西亞的人種。因此帛琉人在嚴謹的定義上,並非歸屬於密克羅尼西亞人。
這個島群早期被認為是「黑色群島」,在澳大利亞線上圖書館 中可以找到早期的地圖和村落的描繪,也可以找到早期科羅爾州大酋長Ibedul有著紋身和耳洞裝飾的照片。
近年的研究中,從14C的定年結果和出土的考古證據,把這個島群的歷史帶到了新的面向。在島上發現的墓葬遺址顯示,帛琉應該是整個大洋洲最早具有喪葬儀式的地方。但是對於帛琉人何時定居在此有兩種說法,一個說法是西元前2500年,另一個則是西元前1000年。
在爪哇,這個遠古時期跟帛琉有貿易往來關係的地區,曾經發現了佛羅勒斯人。2007年,有考古學者在帛琉的洛克群島發現了疑似佛羅勒斯人的矮小體型的人骨遺留。這個發現可能會推翻以往的假設,但是目前這個研究發現仍有爭議。
幾千年來,帛琉有著發達的母系社會,一般認為是從爪哇遷移來的族群所帶來的制度。傳統上,土地、貨幣、跟頭銜都由母系傳承。氏族所有地由女性的族長掌管並傳給第一個女兒。但是當代也有實行父系傳承製度,這是在日本殖民帛琉時所傳入該社會。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政府試圖把土地重新分配轉為個人所有權,並意圖革除舊有的制度。現在這些法律的衝突仍在許多家族中上演。
== 政治 ==
===行政===
帛琉總統為國家及內閣組織的最高元首,每四年由帛琉人民選舉產生。
現任總統為惠恕仁,於2021年1月21日就任,任期4年。
內閣(2017-2021)設8部,分別為國務部、財政部、基建工商部、社群暨文化部、教育部、衛生部、司法部及自然資源環境暨觀光部,部長由總統任命並須經參議院同意。
===立法===
帛琉國會實行兩院制,稱為Olbiil Era Kelulau,分參(Senate)、眾(House of Delegates)兩院。
參議員共13名,按人口比例由全國選區(Senatorial District)選出,眾議員共16名,由16個行政區各選出1名,兩院議員任期均為4年。
現為第十屆(2017-2021),於2016年11月1日改選,於2017年1月19日就職。
== 外交 ==
截至2019年,帛琉共和國已與90個國家及政治體建立外交關係,詳見帛琉建交列表。並在美國華盛頓與紐約、中華民國(臺灣)、日本、菲律賓等地設立外交代表機構;中華民國、日本、美國及澳大利亞也在帛琉設館,並派駐大使。
===與日本關係===
帛琉共和國與日本關係密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帛琉曾被日本帝國海軍佔領,隨後被國際聯盟歸入日治南洋群島。日本戰敗,帛琉獨立後,曾選出日本裔的中村國雄任該國總統。
===與中華民國關係===
帛琉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於1999年年底建交,雙方緊密友好的外交往來。2017年12月30日帛琉總統表示,目前並不打算改變和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在外交上將會有自己的決定。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帛琉無外交關係。 2019年,兩國間進出口貿易總額約1,900萬美元。目前中國大陸無直飛帛琉的航班,遊客可透過香港、澳門、首爾、臺北等地中轉前往帛琉。傳聞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2017年禁止旅行團到帛琉觀光,有分析稱目的是施壓中華民國邦交國,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予以否認。
== 行政區劃 ==
帛琉全國共分為16個州。除了最大的主島群分成14州之外,餘下的堡礁以南北再分為2州。這16個州名稱如下:(以英文字母排列)
== 地理 ==
帛琉由一個大堡礁和無數小島和較少堡礁構成。主島本身其實也由多個小堡礁構成,較大的有安加爾、Babeldaob(Babelthuap)、Koror、Peleliu。亦因為當地有大量珊瑚,故其有大量是由海洋生物的屍體沉降累積而成的石灰岩,甚至成為其附近雅浦島,雅浦島石幣的製作原料。全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舊都科羅爾居住。主島群以北是Ngeruangel和Kayangel。主島以西是Rock Islands,無人居住。西南部距離主島群約600公里的西南群島,也是帛琉的一部份。
以下是帛琉和其他地區的距離:
* :7,200公里
* :11,200公里
* :4,000公里
* :2,200公里
* :4,000公里
* :880公里
* :650公里
* :600公里
=== 氣候 ===
帛琉的氣候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約28.9℃。全年皆為雨季,平均全年降雨量為380釐米,平均濕度為82%。雖然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到10月,但這段期間也經常陽光普照。帛琉偏離颱風主要路徑範圍,因此鮮少受到熱帶氣旋影響,僅有2013年颱風海燕以極高強度直襲帛琉,所幸未在當地造成嚴重傷亡。
== 生態 ==
在帛琉,熱帶雨林覆蓋大多數的島嶼,有黑檀木、孟加拉榕樹、麵包樹、椰子樹、露兜樹等,這些熱帶雨林形成綠意盎然的樹海。同時帛琉還有野生紅樹林與熱帶大草原生態可以探訪。
帛琉海底生物形形色色,場面壯觀包括超過1,500種的多樣魚類、700種的珊瑚和海葵。其他值得一看的景觀尚包括巨型蛤蜊、海龜、蝠魟魚、灰礁鯊、海蛇、海牛等。靠近陸地之處,有入海口附近的鱷魚、大蜥蜴。此外,尚可看到數十種鳥類、果蝠在洛克群島的聚居地、在Angaur島的猿猴、一些無毒的蛇類、小型蜥蜴及其他昆蟲,而且在帛琉的陸地上,沒有任何有毒的陸生動物。
帛琉政府指定了洛克群島中70個無人居住的島嶼作為海洋生態保護區,禁止民眾進入,以充分保護海龜與海鳥的生態環境。
2020年1月1日起帛琉政府為了保護珊瑚礁與海洋生態,禁止使用有害珊瑚礁的防曬乳。
== 經濟 ==
旅遊業是經濟的支柱,除此之外還有農業和漁業。在2000-2001財政年度,約有共50,000外國人來帛琉經商或觀光。政府是本國最主要的僱主,但國家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的經濟援助。儘管如此,人均國民收入是菲律賓和大多數密克羅尼西亞國家的兩倍。帛琉的旅遊市場正在傾向於吸引更多來自東亞的遊客,並希望外國投資可以幫助他們興建更完備的基礎設施。
== 人口 ==
當地居民約20,000人,其中大部分為帛琉土著,屬密克羅尼西亞人。少數族裔有來自菲律賓為主的亞洲人和少量歐洲人。三分之二的居民信奉基督教,當中天主教徒佔大多數,其餘的信奉其他新教派系。除了基督教外,當地一種叫Modekngei的地方宗教也十分流行。
當地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帛琉語。其中三個州有地方語言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而在安加爾島上,日語曾經是官方語言。目前安加爾全島人口80人,大部份人民講英語。
==教育==
帛琉社群大學是帛琉唯一一所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亦有不少人選擇到附近國家的大學就讀。
== 交通 ==
帛琉全國共有3個機場,分別位於主島、貝裡琉和安加爾島上。其中帛琉國際機場為唯一的國際機場,位於主島南部,埃拉伊州境內。
日本航空、大韓航空、聯合航空、中華航空等提供連線東京、首爾、關島、臺北等航班。
== 節日及假日 ==
日期 中文名稱 當地名稱
1月1日 新年
3月15日 青年節
5月5日 老人節
6月1日 總統日
7月9日 憲法日
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 勞動節
10月1日 獨立節
10月24日 聯合國日
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 感恩節
12月25日 聖誕節
== 其他主題 ==
* 帛琉通訊
* 帛琉交通
* 帛琉軍事
* 帛琉外交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關聯文獻 ===
* 須藤健一監修『パラオ共和國 過去と現在そして21世紀へ』おりじん書房、2003年
== 外部連結 ==
*帛琉政府網站
* 帛琉政府觀光局
*
*
*
== 參見 ==
* 帛琉太平洋航空
* 海洋師團
* 聯絡邦
Category:大洋洲島國
Category:太平洋國家
Category:聯絡邦
Category:太平洋群島託管地
Category:聯合國會員國
大
Category:普通法系國家及地區 |
新加坡英語 | 新加坡英語()是指在新加坡人使用的英文。新加坡英語又有標準新加坡英語和新加坡式英語兩個子分類。
==分類==
新加坡英語可以分為標準新加坡英語(Standard Singapore English (SSE))和新加坡式英語(Singapore Colloquial English / Singaporean English / Singlish)兩個子分類。該語言可以大致分為三種社會方言:上層、中層和下層。 Both Acrolect and Mesolect are regarded as Standard Singapore English, while Basilect is considered as Singlish.
* 上層方言(Acrolect):與標準英式英語的特徵沒有明顯或系統性的差異。
* 中層方言(Mesolect):有一些明顯不同於標準英式英語的特徵。
*# 疑問句的間接形式,例如"May I ask where is the toilet?"
*# 刪去不定冠詞(或繫詞),例如"May I apply for car licence?"(標準英語中,car licence前面要有"a")
*# 缺少動詞形式標記(一般化),例如"He always go to the shopping centre."(沒有使用標準英語中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goes)
* 下層方言(Basilect),即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
*# 使用"is it"作為疑問的標記,例如"You coming today, Is it?"
*# 普遍刪去繫詞,例如"My handwriting no good, lah."
*# 大量使用ah、lah等小品詞,例如"Wait ah; Hurry lah, I need to go now!"
新加坡人會根據社會情境(Pakir 1991)和想要表達的態度(Poedjosoedarmo 1993)來選用這些社會方言。教育、英語水平“較高”的新加坡人傾向於說“標準”新加坡英語,而教育程度較低或母語不是英語的人則傾向於說新加坡式英語。Gupta(1994)認為,大多數新加坡人會根據場合的正式程度,系統性地在口語和正式語言之間切換。正式和非正式的社會方言的使用導致逐漸形成了一種中間形式,介乎正式和非正式的新加坡英語之間。
新加坡式英語的語法則帶有十分強烈的地方化特徵,多有借自英語、坦米爾語、閩南話、廣東話、潮州話、華語和馬來語等各種元素,有克里奧耳語(混合語)的特徵,它的發音也很獨特。簡單地說,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 不同於SSE)就是英文詞彙加上混合語法後,再以中文為主體的語氣和語調來說出的一種英語形式。
==使用情況==
新加坡42%的人口出生在其他國家,很多同一種族的新加坡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第一語言。例如,在新加坡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華人家庭以說英語為主,有大約一半的華人家庭以講華語為主,剩下的華人家庭以講其他漢語(方言)為主。正因如此,新加坡人的英語水平與其家庭的語言環境有極大的關係,從而其英語水平因人而異。
新加坡奉行英語教育政策,其教育英語與英式英語無異。但在生活中,新加坡人講的英語常伴有一些口音和外來詞彙。http://www.britishcouncil.org/eumd-partnership-webzine-october-2010-country-focus.htm#singapore
==相關條目==
*新加坡語言
**新加坡式英語
**新加坡式華語
*講正確英語運動
==參考資料==
Category:新加坡語言
Category:英語方言 |
中央商務區 | 中央商務區(,縮寫為,商區,或商圈)是指國際大都市裡商業和消費活動的集中地,此區域位於國際大都市的市中心。
在新興城市,由於缺少歷史中心區(舊城區),中心商業區通常就是市中心(新城區)。此類情況在北美洲特別普遍,在北美洲這種混合中心商業區暨市中心稱為「」(原意指「下城」,但衍生泛指城市中心的繁華商業區或鬧區),原因是紐約較早期發展的區域為曼哈頓島的南端,在地圖上剛好是城市的下方,後來紐約市逐漸向北發展,相對的就形成了「上城」()。因此在北美洲「」可以泛指遠離市中心的市郊或是住宅區,「」則成為市中心的代名詞。而在同樣是城市均屬新興城市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某些城市將此類混合中心商業區暨市中心稱為“”,而其他城市則將其稱為“”。
== 概述 ==
中心商業區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意為商業會聚之地。中心商業區大多設於國家或地區的主要核心地帶,它集中了大量金融、商業、貿易、資訊及中介服務機構,擁有大量商務辦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設施,具備完善的市政交通與通訊條件,是適應工業社會人們需要就近辦理商務、提高效率的需要而產生的。區內的各種完善設施通常包括甲級商業大廈、大型購物中心、政府及公共機構、康樂文娛設施等。此外,區內的可達度極高,公路幹線、鐵路、港口均設於區內的便利位置,方便市民由各區往來。近年來,一些大城市繁華地段的用地已變得極為緊張,以至於中心商業區要向地下發展。
另一方面,亦從都心發展出次一級商業中心或副都心地區。例如,東京的都心地區在銀座、丸之內、日本橋、新宿一帶,副都心地區在池袋、澁谷、赤坂、臺場一帶;首爾的都心在中區及鐘路區一帶,副都心在江南區及瑞草區一帶。
== 世界各大城市中央商務區列表 ==
=== 亞洲 ===
; 臺灣
* 臺北市:信義計畫區
* 臺中市:七期重劃區
* 高雄市:亞洲新灣區
; 日本
* 東京都:丸之內、八重洲、大手町、銀座、日本橋、西新宿、澀谷、池袋、惠比壽、六本木、汐留、品川、臺場
* 橫濱市:橫濱港未來21、中區、橫濱車站
* 大阪市:本町、梅田、中之島、難波、心齋橋、道頓堀、阿倍野
* 京都府:四條河原町、烏丸通
* 神戶市:三宮
* 名古屋市:榮、名古屋車站、伏見
* 福岡市:天神 (福岡市)、博多
* 札幌市:薄野、大通
* 那霸市:國際通
; 韓國
* 首爾市:中區、鐘路、龍山、江南、瑞草、 汝矣島、、
* 仁川市:中區、松島國際都市、永宗島、
* 釜山市:中區、釜山鎮、海雲臺
* 大邱市:中區、
* 大田市:中區、西區()
; 中國大陸
* 北京市:北京商務中心區、金融街、望京、三里屯、中關村、五道口、 王府井、西單
* 上海市:陸家嘴、虹橋商務區、前灘、外灘、新天地、人民廣場、靜安區、徐家匯
* 廣州市:環市東路、天河北、北京路、珠江新城、市橋、江南西、白雲新城、金融城、琶洲西區、魚珠港、知識城、新塘-永寧、南村萬博、靈山島
* 深圳市:華強北、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人民南路、蔡屋圍
* 天津市:天津商務區、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天津自貿區)
* 南京市:河西新城、大行宮、新街口
* 成都市:春熙路、總府路、大源、金融城、太古裡
* 武漢市:王家墩、武昌濱江商務區
* 鄭州市:鄭東新區中央商務區
* 重慶市:解放碑、觀音橋、南坪、江北嘴、彈子石
* 杭州市:武林CBD(武林商圈)、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
* 瀋陽市:五里河、北站中央商務區
* 青島市:臺東、中山路、李村
* 大連市:青泥窪橋、西安路、天津街
; 香港
* 中環、金鐘、西九龍、鰂魚湧、灣仔北、銅鑼灣、尖沙咀、觀塘商貿區、九龍灣商貿區
; 澳門
* 新口岸新填海區、議事亭前地、新馬路
; 東南亞
* 胡志明市:胡志明市第一郡
* 馬尼拉:馬卡蒂
* 吉隆坡:城中城、武吉免登
* 喬治市:喬治市中央商務區(土庫街+新關仔角)
* 新山:新山中央商務區
* 曼谷:是隆路、沙吞路
* 新加坡:新加坡中心城區、萊佛士坊、濱海灣、烏節路
; 印度
* 孟買:Nariman Point、Ballard Estate、Bandra Kurla Complex
* 新德里:康諾特廣場
; 西亞
* 杜拜:Downtown Burj Dubai、Business Bay
* 特拉維夫
* 耶路撒冷:雅法路
; 中亞
* 阿斯塔納
=== 歐洲 ===
; 北歐
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City Center
; 東歐
莫斯科:莫斯科國際商務中心
; 中歐
* 法蘭克福:銀行區
*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波茨坦廣場、選帝侯大街、柏林動物園車站
* 布拉格:瓦茨拉夫廣場、護城河街
; 西歐
* 倫敦:倫敦市、金絲雀碼頭、西敏市
* 巴黎:拉德芳斯、第八區
* 巴塞羅那:西班牙廣場、加泰羅尼亞廣場
* 馬德里:AZCA、四大樓商業區、格蘭大道
* 里斯本:自由大道、萬國公園
* 都柏林:Dublin 4、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Center
* 布魯塞爾:Northern Quarter、Leopold Quarter
* 蘇黎世:Paradeplatz、Altstadt (Zürich)
; 南歐
* 雅典:憲法廣場、Sofokleous Street
* 米蘭:新門、科爾杜西奧廣場
===北美洲===
* 蒙特利爾:蒙特利爾市中心
* 多倫多:多倫多市中心
* 溫哥華:溫哥華市中心
* 紐約市:曼哈頓中城、曼哈頓下城、曼哈頓金融區、布魯克林市中心、法拉盛、長島市、Downtown Jamaica、Fordham、The Hub
* 洛杉磯:洛杉磯市中心
* 三藩市:三藩市金融區
* 鳳凰城:Downtown Phoenix
* 芝加哥:盧普區、密歇根大道、近北區
* 華盛頓特區: Downtown Washington, D.C.
* 卡加利:Downtown Calgary
* 休士頓:Downtown Houston
===南美洲===
* 墨西哥城:改革大道、Santa Fe、Polanco
* 裡約熱內盧:Centro (Rio de Janeiro)
* 聖保羅:聖保羅人大道、聖保羅中央區、Brooklin Novo、Vila Olímpia、Alphaville
* 巴西利亞:Eixo Monumental
* 聖地牙哥:Providencia, Chile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大洋洲===
* 悉尼:悉尼中心商業區
* 墨爾本:墨爾本市中心
* 珀斯:Perth (suburb)
* 奧克蘭:Auckland CBD
=== 非洲 ===
* 約翰內斯堡:(、)
* 開普敦:開普敦市中心(、、、)
* 德班:德班市中心
== 參見 ==
* 地區金融中心
* 競租理論
== 參考 ==
Category:城市地理學 |
緬甸文學 | 緬甸文學有始於蒲甘碑銘的說法,蒲甘時期著名的碑銘有《妙齊提碑》(《亞扎古曼碑》)等。
有一千年歷史的緬甸文學,其內容主要是詩歌。這是因為緬甸語言的獨特性,使它的韻律感很強。這對詩歌的創作很有幫助。此外,由於受到佛教文化影響,民眾普遍傾向說實話而不是創作一個虛構的故事,所以,緬甸文學在過去的小說型別題材相對較少。
==外部連結==
* http://www.myanmars.net/arts/poetry.htm
* http://www.asianinfo.org/asianinfo/myanmar/pro-literature.htm
Category:緬甸文學 |
角色扮演 | 在中文語意中,角色扮演一詞可能意指下列含有演繹角色功能事物:
* 角色扮演 (心理學):一種心理輔導技巧
* 性角色扮演:具有色情元素的角色扮演,可能是為了提升情趣而進行
* 角色扮演遊戲:一種遊戲型別,指玩家扮演一名角色並進行遊戲
** 桌上角色扮演遊戲:利用紙筆和交談互動進行的遊戲
** 電子角色扮演遊戲:用電子介面進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 Cosplay:一種自力演繹既定情節角色的扮裝性質表演藝術行為,一般被視為一種次文化活動型式
|
蒙古歷史 | 蒙古是亞洲大陸中部一個草原和沙漠遍佈的高原地區的泛稱。蒙古國之外、廣義上的蒙古還包括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部分,以及俄羅斯聯邦的南西伯利亞的部分割槽域,如圖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外貝加爾邊疆區等。在蒙古帝國建立之前的數千年,其他民族,如匈奴、漢族、鮮卑、柔然、突厥、回紇、黠嘎斯、阻卜、契丹等都曾在此活動。
==史前時期==
大約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進入今天的蒙古地區,其代表為戈壁以南的鄂爾多斯文化和漠北的。然而直到前3世紀之前這個地區和周邊發生的關係很少。
==上古==
===匈奴時期===
早期的亞洲大陸腹地的蒙古地區有四大以遊牧為生的部落:丁零、月氏、匈奴、東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頓單于建立了今蒙古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匈奴成為強大的遊牧部落,並與秦朝、漢朝長期對立。然而,強大的遊牧帝國並沒有長久。經過激烈的內部紛爭和外來的軍事打擊後逐步走向衰落,雖然在新朝時期,由於赤眉、綠林起義而統一併連年入侵,但是後來在48年匈奴分成南北兩個匈奴,155年在鮮卑人征伐下北匈奴崩潰,最終在158年被丁零人打敗;在216年南匈奴被曹操一分為五。秦、漢帝國在漠南地區的河套平原一帶設定郡縣。
===鮮卑汗國時期===
鮮卑的淵源尚無定論,一說認為其屬於漢文史料上所謂的東胡部落之一。在2世紀中期,鮮卑在檀石槐的領導下崛起,並而建立了鮮卑國,佔領了蒙古高原和中國漢朝北部的一些地區。並進一步滲入魏晉時期的中國北部邊疆,到五胡十六國時期。分別有有慕容鮮卑、禿髮鮮卑、乞伏鮮卑、段氏鮮卑、宇文鮮卑、拓跋鮮卑建立的國家;386年,鮮卑的一支拓跋建立北魏,統一了五胡十六國之後的中國北部,維持統治直到581年。這個時期在蒙古地區活躍的民族還有敕勒。
==中古==
===柔然汗國時期===
402年,拓跋鮮卑的別支(奴隸)柔然的首領社侖稱可汗。在之後的一百年中柔然稱雄蒙古草原。北魏和柔然之間發生了多次戰爭。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柔然汗國崩潰。
===突厥汗國時期===
552年突厥擊敗柔然汗國成為蒙古高原的新興遊牧帝國。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汗國。並在屢次與隋朝的戰爭戰敗而走向衰落(參見隋與突厥之戰);雖然在隋末唐初時因中國內亂而盛極一時並連年入侵,但是最終在630年,東突厥被唐朝征服並納入疆域(安北都護府),646年當時漠北勢力最大的薛延陀汗國也被唐朝所滅,但681年後突厥復國,並對武則天的武周連年入侵。最終後突厥汗國在回鶻汗國和唐朝夾擊下滅亡。
===回紇汗國時期===
回紇是敕勒的一小部分,原是突厥下屬的部落。唐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帝國軍隊的協助下,推翻了突厥汗國,殺突厥白眉可汗 。一開始唐和回紇的關係以和平為主。不過也在762年趁機敲詐混亂中的唐朝,並以掠奪洛陽城為條件收復洛陽從而對剿滅安史之亂起到一定作用。9世紀時,因為長期對吐蕃的戰爭造成內亂,加上統治無道而最終被黠戛斯在840年出動十萬重兵滅亡。
===黠嘎斯和阻卜時期===
黠嘎斯滅亡回紇後,一部分回紇人因亡國而南遷契丹,大部分回紇人西遷中亞的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城邦。少部分留在原地,期間大漠南北都被黠嘎斯佔領,其東部有突厥語族的阻卜部落,一直到924年被耶律阿保機打敗。
黠戛斯人打敗回紇也結束了突厥人在蒙古草原上的優勢。
===契丹時期===
契丹最早見於史籍是405年,淵源尚無定論,根據《遼史》的記錄契丹人自稱“青牛白馬之後”,一說源於宇文鮮卑部。907年,耶律阿保機稱可汗。916年建立(墓誌銘有“大中央胡裡只契丹國”之稱),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入侵後晉,並改國號大遼,到1125年為女真人所滅。契丹國盛時疆域包括蒙古高原的大部,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北至今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和北宋、西夏接壤,成吉思汗的先祖曾受遼朝“詳穩”官號。
===蒙古帝國===
蒙古人的淵源尚無定論,一說認為蒙古人的祖先是以蒼狼和白鹿為綽號的人的室韋人後裔,1127年,以尼倫和迭列斤兩大部落為主體組成的蒙兀國建立。蒙兀國在12世紀時從今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共和國和外貝加爾邊疆區一帶遷徙到蒙古高原斡難河上游的。1146年其首領合不勒擊退金兵,金乃承認西平河(今克魯倫河)以北之地為蒙兀汗國領土,並歲以牛羊等。蒙古部常與塔塔兒、蔑兒乞等部征戰,合不勒孫也速該於1170年遭塔塔爾部首領殺害而導致蒙兀王國滅亡。鐵木真稱汗後逐漸征服了乃蠻部、克烈部、汪古部等互不隸屬的突厥人部落,後來還發動了數次侵略戰爭,在1211年—1216年重創金國,並在1217年—1229年繼續侵攻金國,在1205年—1227年間七次入侵西夏而最終徹底滅亡西夏、1218年滅西遼之後,在1219年底—1223年侵滅中亞花剌子模帝國和高加索諸國,殘破東歐基輔羅斯諸國、後返回滅西夏,在1231年蒙古軍入侵高麗,在1234年3月9日徹底滅亡金國。
===元朝===
1259年蒙古帝國第四代大汗蒙哥汗逝世,其胞弟忽必烈爭奪汗位未獲普遍承認,於1271年在中原地區建立元朝,蒙古語稱為“大元大蒙古國”,並最終滅亡南宋,使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繼唐以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期間,蒙古帝國分裂成若干互不隸屬的四大汗國、以及後來忽必烈在蒙古滅金基礎上建立的元朝;直到元成宗時期,經過與四大汗國協商,才再一次取得了“大蒙古國”名義上的統一,確立了元朝為名義上宗主、元朝皇帝稱“蒙古大汗”。蒙古高原地區自元朝建立後,隸屬於元朝治下嶺北行省。
=== 後蒙古帝國時期 ===
明朝建立後,元朝在順帝的帶領下退回塞外,被稱為北元,活動範圍在蒙古高原,長城是明軍與北元對峙的前線。1388年,北元覆亡之後,東西蒙古分裂,明朝將此時的蒙古諸部大致分韃靼和瓦剌兩大部。當時的蒙古人則將東西蒙古合稱「四十四萬蒙古」(都沁·都爾本)。1453年瓦剌太師也先統一蒙古諸部,在短暫稱蒙古大汗後迅速敗亡。15世紀末,東蒙古達延汗統一除科爾沁外的蒙古高原東部實現“中興”。1572年,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入駐河套地區,建“庫庫和屯”城,並吸引明朝的白蓮教徒定居土默川。阿勒坦汗在封貢後訂立的藩屬關係而被奉為“順義王”。明政府於萬曆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
蒙古高原南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蒙古部落在明朝初年都暫時歸附了明朝,明朝廷先後設定了羈縻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由原蒙古領主擔任並憑證世襲。在大興安嶺以東地區,明初沿襲元朝設定了三個衛所,被稱為“兀良哈三衛”;然而由於利益分配問題,三衛在明成祖時期歸附東蒙古,攻擊明朝,並最終於明英宗時期徹底脫離明朝、投向西蒙古瓦剌部。
17世紀中葉,漠南蒙古歸附清朝以後,蒙古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四衛拉特聯盟和外喀爾喀地區。為了反對俄羅斯沙皇國的入侵和抵制建立清朝的滿洲勢力的吞併,衛拉特、喀爾喀蒙古統治者們,於1640年在塔爾巴哈臺製定了《喀爾喀-衛拉特法典》,調解內部關係和矛盾。
==近世==
===清朝===
1618年(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後金首領努爾哈赤起兵反明。1635年其子皇太極親率大軍,徵蒙古大汗所在的察哈爾部,於崇德元年(1636年)改國號“大清”,並最終消滅南明,成為統治全中國的清朝(大清帝國)。其間塞外的蒙古諸部有的與清朝統治者聯盟、聯姻,如科爾沁部;有的則被清朝征服,如喀爾喀部、和碩特部、察哈爾部、準噶爾部。最終清朝在1757年征服了衛拉特的準噶爾汗國,當時整個東亞地區的蒙古部落隸屬於清朝的治下,並對準噶爾滅族。
清代將蒙古分為設官治理的內屬蒙古和由札薩克世襲統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稱之為內札薩克蒙古(漠南蒙古十六盟)和外札薩克蒙古、科布多(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其中前者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部分。清代後期的官方文書中出現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內蒙古一詞指內札薩克蒙古49旗,外蒙古則指喀爾喀4部(有時也包括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
清朝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盟由各部定期會盟而形成的機構,旗是分解原來的部落而組成。盟旗中地位最高是各旗札薩克與藏傳佛教的呼圖克圖。
==近代==
===蒙古獨立運動===
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的同時,蒙古民族革命興起,以庫倫為首都的大蒙古國成立,然而只能控制外蒙古地區,俄羅斯與外蒙古與中國簽署《中俄蒙協約》,同意在北洋政府「宗主權」下實施「自治」,而內蒙古繼續留在中華民國之內。一戰後的俄國內戰也波及了蒙古,煽動“泛蒙古主義”的格里戈裡·米哈伊洛維奇·謝苗諾夫失敗後,外蒙古成為以恩琴男爵為首的白軍和布林什維克爭奪的目標,最終蒙古人民黨在蘇俄的支援下取得了蒙古人民革命的勝利,1921年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權”。在蘇聯的影響下內蒙古也成立了追求民族解放的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內蒙古東部主張獨立運動的民主人士如郭道甫等發動起義,但被奉系軍閥鎮壓。布里亞特、卡爾梅克等地則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蘇俄境內獲得自治。
==現代==
===蒙古國===
1924年蒙古君主博克多汗圓寂後,蒙古政府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在霍爾洛·喬巴山的領導下,蒙古人民黨追隨蘇聯,奉行“集體化”政策。1937年,蒙古爆發了大鎮壓,黨和政府、軍隊、僧人當中有兩到三萬人被殺,佔當時外蒙古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1939年,蘇軍和蒙古人民軍在哈拉哈河擊敗日軍,1945年,蘇蒙聯軍又在蘇日戰爭時從大日本帝國手中解放了內蒙古和中國東北。二戰結束後蒙古的主權國家地位開始被廣泛承認。冷戰期間蒙古參與“經互會”等組織,併成為“華沙條約組織”觀察員。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蘇聯解體以後,蒙古國於1992年2月12日放棄社會主義,推行多黨制和總統制民主選舉,實行議會制。新憲法當日生效,國名改稱為“蒙古國”。
===中國內蒙古===
在外蒙古獨立的過程中,內蒙古一直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被分為若干特別區,國民黨政府設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等若干個省,其餘地區分屬東北的遼寧省和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結束後新設興安省、遼北省)。1933年起內蒙古西部的一部分地區開始被日軍佔領,成立德王為首的“蒙古聯盟自治政府”“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機構,管理內蒙古地區。1945年蘇聯紅軍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軍隊根據雅爾塔會議決議出兵打擊日軍,佔領內蒙古。1947年5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在烏蘭浩特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1954年與綏遠省合併,首府遷移到歸化城(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現轄9地級市,3盟,共計21市轄區,11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
==參考文獻==
|
平年 | 公曆中沒有閏日的年份叫平年。平年一年365天,閏年366天於置閏只是共有731天不等。在公曆(格里曆)紀年中,平年2月為28天,閏年的2月為29天,合共只有57天。因此,1979年、2021年為平年,1980年、2020年逢4的倍數為閏年,平年365日就是52周又1日,閏年366日就是52周又2日合共只有731天。天文學家解釋農曆年為何有平年、閏年之分 ,新華網,2011-04-24.農曆的閏年因為有閏月的存在一般是385天,而平年則有354或355天合共只有,例如720、721或751天不等;1900年逢100的倍數但非400的倍數故為平年,2000年逢400的倍數又為閏年。
==相關條目==
*閏年
*迴歸年
*曆法
==參考資料==
Category:曆法
Category:年份型別
|
11月5日 | 11月5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309天(閏年第310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56天。
== 大事紀 ==
=== 12世紀 ===
* 1138年:越南李朝君主李英宗登基,開展其37年的統治。
=== 16世紀 ===
* 1556年:莫臥兒帝國軍隊於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敗印度的蘇爾王朝,得以佔領德里和阿格拉。
=== 17世紀 ===
* 1688年:光榮革命:荷蘭執政威廉三世與其妻瑪麗二世應英格蘭議會之邀,率軍登陸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二世被迫出逃。
=== 18世紀 ===
* 175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在羅斯巴赫會戰中擊敗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聯軍。
=== 19世紀 ===
* 1838年:宏都拉斯脫離中美洲聯邦,宣佈獨立。
* 1872年:美國女權主義者蘇珊·安東尼帶領婦女參加總統選舉的投票,事後因為婦女沒有選舉權而被捕。
* 1883年:馬赫迪戰爭中,蘇丹軍隊於喀土穆附近擊敗英軍。
=== 20世紀 ===
* 1911年:義大利王國吞併奧斯曼帝國的北非省份的黎波里於昔蘭尼加。
* 1912年:伍德羅·威爾遜當選第28任美國總統。
* 1913年:《中俄蒙協約》簽署生效,中國實際承認沙俄對外蒙古的控制權。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英兩國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和奧匈帝國扶植的傀儡政權波蘭王國成立。
* 1917年:吉洪當選成為莫斯科以及俄羅斯正教會牧首一職。
* 1922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於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舉行。
* 1924年:中華民國直係軍閥馮玉祥將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 1930年:國民革命軍對蘇區展開首次圍剿。
* 1940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第三度當選美國總統,成為唯一任期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
* 1945年:哥倫比亞加入聯合國。
* 1945年:經過近1年的推演與工程,總算將的艦艏接在惡毒號因故失去的艦艏上。
* 1950年:韓戰:聯合國軍大英國協第27旅在博川郡成功阻止中國人民志願軍突破防線。
* 1951年:《中國少年報》創刊。
* 1954年:中國治淮的主要工程佛子嶺水庫竣工。
* 1955年: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重建之後,舉行第一次演出,劇目是貝多芬的費德里奧。
* 1960年:中國第一枚地對地導彈東風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1968年:理查德·尼克松當選第37任美國總統。
* 1973年:臺灣光華號列車在嘉義與卡車相撞,3人死亡。
* 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斐濟建交。
* 1976年:和諧式客機飛抵香港啟德機場。
* 1978年:韓國與吐瓦魯建交。
* 1986年:美國海軍訪問青島,這是1949年後,美國海軍第一次訪問中國。
* 1991年:熱帶風暴黛瑪吹襲菲律賓。
* 1993年:香港屯門新市鎮在颱風艾拉吹襲過後出現嚴重水侵,食水中斷供應。
* 1996年:比爾·克林頓成功連任美國總統。
* 1996年:巴基斯坦總統法魯克·萊加里撤去總理貝娜齊爾·布托的職務,並解散了國民議會。
* 1999年: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 21世紀 ===
* 2002年:韓國“國民統合21”創黨,鄭夢準被推選為總統候選人和黨首。
* 2006年: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被判絞刑。
* 2007年: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第一階段的嫦娥一號人造衛星進入環月軌道,為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
* 2007年:Google與3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電信營運商共同創辦開放手機聯盟,並發布Android的原始碼。
* 2009年:美國胡德堡陸軍基地發生槍擊案,12名軍人和1名軍方僱員在事件中喪生。
* 2013年:印度發射火星軌道探測器,為該國的首個太陽系探測器。
* 2017年:北斗三號全球組網雙星首次發射
* 2021年: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將蘇貞昌、遊錫堃和吳釗燮列為「臺獨」頑固分子,並實施懲戒措施。
* 2021年:獅子山共和國首都自由城發生油罐車與卡車相撞導致的爆炸事故,造成至少108人死亡和100多人受傷。
== 出生 ==
* 1549年:莫爾奈的菲力浦,法國神學家(1623年逝世)
* 1615年:易卜拉欣一世,奧斯曼帝國第18任蘇丹(1648年逝世)
* 1641年:孝惠章皇后,清朝順治帝第二任皇后(1718年逝世)
* 1718年:劉星煒,清朝官員,學政、禮部侍郎、工部侍郎(1772年逝世)
* 1798年:瑪麗·卡羅琳,兩西西里王國公主(1870年逝世)
* 1854年:保羅·薩巴捷,法國化學家,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41年逝世)
* 1855年:尤金·德布斯,美國社會主義黨派的創始人(1926年逝世)
* 1885年:威爾·杜蘭特,美國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1981年逝世)
* 1893年:雷蒙德·洛威,美國工業設計師、美國工業設計奠基人(1986年逝世)
* 1895年:鄒韜奮,中國記者、政治家(1944年逝世)
* 1905年:陳世驤,中國昆蟲學家、進化分類學家(1988年逝世)
* 1907年:趙樸初,中國著名社會活動家、佛教人士、書法家、詩人、作家(2000年逝世)
* 1913年:費雯·麗,英國演員(1967年逝世)
* 1921年:茀絲亞·福阿德,伊朗皇后,埃及公主(2013年逝世)
* 1930年:拉斐爾·梅舒朗,保加利亞裔以色列有機化學家(2023年逝世)
* 1932年:鮑彤,中國政治人物,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22年逝世)
* 1936年:烏韋·澤勒,德國退役足球運動員
* 1941年:富野由悠季,日本動畫監督
* 1941年:亞特·葛芬柯,美國男歌手
* 1943年:山姆·謝潑德,美國演員、劇作家、作家、導演(2017年逝世)
* 1948年:威廉·丹尼爾·菲利普斯,美國物理學家,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1951年:劉長樂,中國、香港企業家
* 1952年:奧列格·布洛欣,烏克蘭足球運動員、教練
* 1952年:比爾·沃頓,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59年:羅伯特·帕特里克,美國演員
* 1960年:毛舜筠,香港女演員
* 1960年:蒂妲·史雲頓,英國女演員
* 1963年:讓-皮埃爾·帕潘,法國足球運動員
* 1963年:漢斯·吉爾豪斯,荷蘭足球運動員
* 1963年:亞伊爾·拉皮德,以色列政治人物,現任以色列總理
* 1964年:阿貝迪·貝利,迦納足球運動員
* 1965年:趙敏基,韓國演員
* 1967年:遊安順,臺灣男演員
* 1968年:黃英賢,華裔澳洲政治人物,現任澳洲外交部長
* 1968年:山姆·洛克威爾,美國男演員
* 1971年:梁漢文,香港歌手
* 1973年:博斯科·恩塔甘達,剛果民主共和國戰爭犯,前全國保衛人民大會軍事參謀長
* 1973年:凌宗湧,臺灣花藝美學大師。
* 1974年:柏素,克羅埃西亞足球運動員
* 1974年:傑裡·斯塔克豪斯,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74年:鄭麗,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主持人
* 1976年:荒木哲郎,日本動畫師、演出家、動畫導演
* 1977年:花森小桃,日本女性漫畫家
* 1977年:理查德·賴特,英國足球運動員
* 1978年:蘆芳生,中國男演員
* 1979年:李焯寧,香港女演員
* 1979年:董璇,中國女演員
* 1979年:基斯·麥克勞德,美國NBA球員
* 1979年:大衛·蘇亞素,宏都拉斯足球運動員
* 1979年:李奧納多·南,澳大利亞男演員
* 1980年:梅斯達,德國足球運動員
* 1980年:路克·漢斯沃,澳大利亞男演員
* 1981年:克謝尼婭·索布恰克,俄羅斯電視主播、記者、社交名媛、女演員
* 1982年:韓志旼,韓國女演員
* 1982年:邁克·漢克,德國足球運動員
* 1983年:鄭松泰,香港社會科學者,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 1983年:安英美,韓國戲劇演員、主持人
* 1984年:埃利烏德·基普喬蓋,肯亞男子長跑運動員
* 1985年:田中聖,日本男子偶像團體KAT-TUN成員
* 1985年:可嵐,香港女歌手
* 1985年:JR,臺灣主持人、歌手、演員
* 1985年:林逸欣,臺灣女演員、主持人、歌手
* 1986年:BoA,韓國女歌手
* 1986年:卡斯柏·舒米高,丹麥足球運動員
* 1987年:凱文·強納斯,美國音樂家、演員
* 1987年:O·J·梅奧,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87年:林映唯,臺灣女演員
* 1988年:原紗友裡,日本女性聲優
* 1988年:維拉·哥利,印度板球運動員
* 1992年:喬毓明,新加坡女歌手
* 1992年:小奧德爾·貝克漢姆,美式足球運動員
* 1992年:馬高·華拉堤,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 1993年:多和田任益,日本演員、模特
* 1995年:李振寧,中國男子偶像團體UNINE成員
* 1995年:申度賢,韓國女演員、模特兒
* 1995年:吳捷安,臺灣女藝人
* 1996年:藍星蕾,馬來西亞女藝人
* 1996年:鈴木KONOMI,日本女歌手
* 1996年:莎賓娜·艾媞博柯娃,哈薩克籍日本排球選手
* 1997年:Yuha,韓國女子偶像團體Pristin成員
* 1998年:池昌民,韓國男子偶像團體THE BOYZ成員
* 1998年:富安健洋,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 1999年:楊昊銘,中國男演員、歌手
* 生年不詳:冼佩瑾,新加坡女歌手
== 逝世 ==
* 191年:張溫,東漢末年太尉(生年不詳)
* 964年:範質,北宋大臣(911年出生)
* 1370年:卡齊米日三世,波蘭國王(1310年出生)
* 1459年:約翰·法斯特爾夫,英格蘭騎士(1378年出生)
* 1526年:希皮奧內·德爾·費羅,義大利數學家(1425年出生)
* 1559年:狩野元信,日本藝術家(1476年出生)
* 1605年:良淵王,緬甸君主(1555年出生)
* 1660年:亞歷山德羅,法國傳教士(1591年出生)
* 1758年:漢斯·埃格德,丹麥傳教士(1686年出生)
* 1787年: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德國作曲家(1714年出生)
* 1879年: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英國物理學家(1831年出生)
* 1930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蘭醫生、病理學家,192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858年出生)
* 1980年:卡羅琳·布雷迪,美國語文學家(1905年出生)
* 1982年:袁克服,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1907年出生)
* 1989年:弗拉基米爾·霍羅威茨,俄羅斯裔美國鋼琴家、作曲家(1903年出生)
* 1990年:雷蒙·奧利弗,法國廚師、電視節目主持人(1909年出生)
* 1991年:羅伯特·麥克斯韋,英國媒體企業家(1923年出生)
* 1992年:張文裕,中國高能物理學家(1910年出生)
* 1997年:以賽亞·伯林,英國社會和政治理論家、哲學家、思想史家(1909年出生)
* 2000年:胡繩,中國哲學家、歷史學家(1918年出生)
* 2005年:唐餘湘畹,香港教育家(1911年出生)
* 2006年:陳定南,臺灣政治人物,曾任宜蘭縣長、法務部長、立法委員(1943年出生)
* 2007年:劉向三,中國政治人物(1910年出生)
* 2007年:尼爾斯·利德霍爾姆,瑞典足球運動員及教練(1922年出生)
* 2007年:林山田,臺灣刑法學者(1937年出生)
* 2008年:源家祥,香港配音員(1940年出生)
* 2015年:切斯瓦夫·基什恰克,波蘭將領及政治家(1925年出生)
* 2022年:卡爾梅努·米夫蘇德·邦尼奇,馬爾他政治人物,第9任馬爾他總理(1933年出生)
* 2022年:亞倫·卡特,美國男歌手、演員(1987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世界海嘯日
* :篝火之夜
* :科隆日
* :銀行轉賬日
* :內格羅斯革命紀念日
== 參考資料 ==
|
本草綱目 | 《本草綱目》是一部集中國16世紀以前本草學大成的著作,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定稿,萬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作者為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李時珍。此著收錄於《四庫全書》,為子部醫家類。
《本草綱目》從完稿至刻印歷十餘年。李時珍到過蘄州、黃州和武昌,但沒書商願意承印。1579年,他前去南京六部直隸(簡稱南直隸、南京)尋求出版,但未獲成功。1590年,在獲得南京藏書家兼出版商胡承龍的贊助,得以刻印。然而,李時珍未及三年便卒於家,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問世。
==題解==
李時珍花費27年時間完成《本草綱目》,歷經三次改寫,至萬曆六年(1578年)定本。為了編纂《本草綱目》,李時珍參考800多種書籍,《明史·方伎傳》所載:“……窮搜博採,芟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餘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多次去各地實地考察,採集樣本,耗費大量心血。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說他「遠窮僻壤之產,險探仙麓之華」。李時珍自述曾在江陰親見一人服河豚子中毒身亡,故在《卷四十四·河豚》載: “餘在江陰,親見一儒者,服此喪命,河豚子必不可食。”
《本草綱目》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用意在拾遺補正《本草綱目》,其中新增716種藥材,補充161種藥物內容,糾舉錯誤34條。
==體例==
《本草綱目》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8000餘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佔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穀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
==影響==
《本草綱目》改進了中國傳統的分類方法,格式比較統一,敍述也比較有條理和精密,例如:把廣義的“蟲”藥擴充到106種,其中昆蟲藥為73種,分為“卵生”、“化生”和“濕生”三類。對動植物分類學的發展有很大意義。
《本草綱目》糾正了前人許多錯誤之處,如南星與虎掌,本是同一種藥物,過去卻誤認為是兩種藥物;以前葳蕤、女萎認為是同藥,李氏經過鑑別則確認為不同藥物;蘇頌在《圖經本草》將天花、括樓分為兩處,其實是同一種植物;前人誤認“馬精入地變為鎖陽”、“草子可以變魚”,李時珍亦一一予以糾正之。並且在本書中還加入了許多新藥物。李時珍還透過自己經驗補充某些藥物的療效。本書還載敘大量寶貴的醫學資料,除大量附方、驗方及治驗病案外,還有醫學史料。另外李時珍駁斥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認為吃人肉療羸瘵有誤。
《本草綱目》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如對於藥物的形態、產地等部分的記載還很簡單,繪圖也較粗糙。學術界對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時,是否即有附上藥圖意見不一。據萬曆二十一年(1593)刻成出版的金陵本,《本草綱目》的原刻本有王世貞《本草綱目序》附圖二卷。上卷題銜上為:“階文林郎蓬溪知縣男李建中輯,府學生男李建元圖,州學生孫李樹宗校”,下卷則為李建木圖,李建聲校。可知原圖為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和李建木所繪,二人不是專業畫家,難免失真。崇禎十三年刊印的杭州本對《本草綱目》的附圖進行首次大規模的改繪,其中仿金陵本稍加潤溼者259幅,部分失真者766幅,嚴重失真者84幅。甚至記錄“寡婦床頭塵土”、《本草綱目·土之一·寡婦床頭塵土》“孝子衫”《本草綱目·服器部·孝子衫》等都能治病。又說魚網“可治魚骨哽喉,用其覆頸,或者煮汁飲之,或者燒灰水服,魚骨自下。”《本草綱目·服器部第三十八卷·魚網》又說不孕的夫妻於上元節“盜取富家燈盞,置於床下,可令人有子。”《本草綱目·服器部第三十八卷·燈盞》。書中記載螢火蟲是從腐草化生,《本草綱目·蟲三·螢火》這是沿續《禮記.月令》以降二千多年來的謬論。書中又取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說法:“日縊死繩主顛狂。”主張上吊死後的繩子拿來燒成灰,水服能治狂癲。對此,李時珍還表示:“觀此則古書所載冷僻之物,無不可用者,在遇圓機之士耳。”這些說法在科學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該書不能算是一部嚴謹的藥物學著作,黃元御《長沙藥解》自敘:“近古以來,李時珍作《綱目》,蒐羅浩衍,援引該洽,備牛扁狗骨之木,列雞頭鴨腳之草,採神經怪牒以炫其奇,徵野史稗官以著其富。紀載博矣,而醜謬不經。”勉強可說是一部博物學著作,書中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有一定程度貢獻。美國科學史學家範發迪《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中寫道:“該書體例龐大,內容廣博。17世紀的一個版本有36卷,囊括了超過1200種植物、動物和礦物。至少從17世紀晚期開始,西方學者就知道這部著作,即使在19世紀,它也一直是所有研究中國博物學的學者必備的教科書。”
==傳播==
《本草綱目》版本眾多,有“一祖三系”之稱。一祖即最早的金陵本,日後又有江西本、錢本、張本三個系統。《本草綱目》先後流傳到日本(1606年)、朝鮮、越南等地,1656年,波蘭人卜彌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將《本草綱目》譯成拉丁文字,書名《中國植物誌》(Flora sinensis),在歐洲維也納出版。1676年米蘭出版了義大利文譯本,1735年以後又被翻譯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種文字。
==注釋==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Category:中文百科全書
Category:中醫典籍
Category:藥理學
Category:世界記憶名錄
Category:南京書籍
Category:1590年代中國書籍 |
紹興市 | 紹興市(吳語:Zau Shin),簡稱越,古稱越州、會稽、山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下轄的地級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浙江省中北部,位於浙江省杭州灣南岸。市境西北臨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東鄰寧波市,西南接金華市,東南接台州市。地處浙東盆地丘陵北部與寧紹平原西部,地勢南高北低,會稽山縱貫市境,以西為諸暨盆地,以東為新嵊盆地。曹娥江流貫市境北流入錢塘江,西部有浦陽江、杭甬運河。錢塘江南岸平原水網密佈,湖泊眾多,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全市總面積8,274.79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駐越城區洋江西路589號。
紹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越文化中心,出產的黃酒(又稱老酒)聞名遐邇。紹興紡織業、小電機、節能照明、生物釀造業發達,紡織業出口產品佔世界紡織面料交易額的60%,紹興中國輕紡城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交易市場。
== 歷史 ==
紹興已經有超過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春秋為越國都城(後遷都至姑蘇),是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秦初為會稽郡的屬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以故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東巡至會稽南部屬地,更名大越曰山陰,東漢時期,會稽郡分治,錢塘江以東地區均為會稽郡,治山陰。東晉南朝為東揚州,治山陰,隋唐置越州總管府,唐末置浙江東道節度使,轄越、睦、衢、婺、臺、明、括、溫八州。
五代時期至北宋,紹興屬於兩浙十三州的兩浙東路,為兩浙東路首府,轄明州、越州、台州、處州、溫州、婺州,治理範圍大約為浙江省錢塘江以南的地區。南宋紹興年間改越州為紹興,取“紹祚中興”之義,後升紹興府,是兩浙東路首府和南宋陪都。宣統三年,裁山、會兩縣,嗣以展緩至八月裁併,兩縣將印信檔案繳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紹興府,原山陰、會稽兩縣,改為紹興縣,隸屬浙江軍政府。三年,設會稽道於省縣間,紹興縣隸屬之。十六年,廢道,紹興縣區屬省。二十四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於省縣間,紹興縣隸屬之。翌年,以數名區,紹興縣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三十年四月,日軍陷紹興,縣政府先後遷至王壇,蔣村、裘村,政令僅及龍會、稽東兩鄉。6月,紹興城區設偽鄉鎮聯合會,次年6月,設汪偽紹興縣政府,屬偽第五專署。三十四年8月,偽政權垮臺。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編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紹興縣隸屬之。
1949年5月7日,解放軍進駐紹興,6月6日,紹興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浙江省第十專署。10月,析紹興縣,置會稽縣。城區設紹興市(縣級),11月,改第十專置為紹興專員公署,兩縣一市俱隸屬之。1950年設市,1953年2月,改屬寧波地區專員公署,1962年1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並將蕭山縣劃歸杭州管轄。以後變更為紹興專區和紹興地區,1983年7月建立為省轄市。
2013年10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紹興縣和縣級上虞市,設立紹興市柯橋區和上虞區。原紹興縣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劃歸紹興市越城區管轄。
== 地理 ==
位於浙江省中北部,錢塘江南岸,蕭甬鐵路線和杭甬高速公路上。位於杭州、寧波之間,西北距杭州67公里,東距寧波108公里。處浙東丘陵北部,寧紹平原中部,有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之說。水網密佈,有水城越都,“東方威尼斯”之譽。紹興市區以灘塗沖擊平原地形為主,市區內河網密集,偶有沖擊小山。上虞,諸暨市以丘陵地貌為主,而新昌,嵊州地區為典型的浙東南山區地貌,風光秀麗。自然,歷史,人文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著名旅遊勝地,名士之鄉,自古有“東南山水越為首,天下風光數會稽”的美譽。
=== 氣候 ===
紹興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17℃,1月最低,4-5℃,7月最高,28-29℃。極端最高氣溫42.5℃(2013年8月7日)42.5℃!昨日紹興等地氣溫再破紀錄 ,極端最低氣溫-10.2℃(1991年12月29日)。年降水量1400毫米,年日照時數1800小時。
== 政治 ==
=== 現任領導 ===
紹興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紹興市委員會 紹興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紹興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紹興市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市長 主席
姓名 溫暖 譚志桂 施惠芳 魏偉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浙江省溫州市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 浙江省餘姚市 浙江省諸暨市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3年3月 2017年4月 2021年12月 2017年4月
=== 歷任領導 ===
; 市委書記
* 章耀德(1983年8月-1988年6月)
* 王鹹波(1988年6月-1989年9月)
* 汪曦光(1989年6月-1991年1月)
* 陳禮安(1991年1月-1994年5月)
* 魯志強(1994年5月-1997年3月)
* 沈躍躍(1997年3月-1998年12月)
* 董君舒(1998年12月-2001年11月)
* 馮順橋(2001年11月-2004年5月)
* 王永昌(2004年5月-2008年2月)
* 張金如(2008年2月-2013年3月)
* 錢建民(2013年3月-2015年4月)
* 陳金彪(2015年4月-2015年10月)
* 彭佳學(2015年10月-2018年1月)
* 馬衛光(2018年2月-2021年11月)
* 盛閱春(2021年11月-2023年1月)
* 溫暖(2023年3月-)
; 市長
* 王餘良(1983年8月-1987年7月)
* 王賢芳(1987年7月-1991年2月)
* 張啟楣(1991年2月-1993年1月)
* 魯志強(1993年2月-1994年5月)
* 紀根立(1994年5月-1997年11月)
* 董君舒(1997年11月-1998年12月)
* 馮順橋(1998年12月-2001年11月)
* 王永昌(2001年11月-2005年3月)
* 張金如(2005年3月-2008年4月)
* 錢建民(2008年4月-2013年3月)
* 俞志宏(2013年3月-2016年11月)
* 馬衛光(2016年11月-2018年2月)
* 盛閱春(2018年2月-2021年12月)
* 施惠芳(2021年12月-)
=== 行政區劃 ===
紹興市現轄3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 市轄區: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
* 縣級市:諸暨市、嵊州市
* 縣:新昌縣
除正式行政區劃外,紹興市還設立以下經濟管理區:鏡湖新區、國家級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街道辦事處 鎮 鄉
330600 紹興市 8,274.79 5,270,977 越城區 312000 47 49 7
330602 越城區 532.89 1,020,037 塔山街道 312000 16 1
330603 柯橋區 1,067.69 1,098,859 柯橋街道 312000 11 5
330604 上虞區 1,361.06 839,747 百官街道 312300 7 10 3
330624 新昌縣 1,212.70 419,036 南明街道 312500 4 6 2
330681 諸暨市 2,311.26 1,218,072 暨陽街道 311800 5 17 1
330683 嵊州市 1,789.19 675,226 剡湖街道 312400 4 10 1
注:越城區數字包含鏡湖新區所轄2鎮、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鎮及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2街道。 注:越城區數字包含鏡湖新區所轄2鎮、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鎮及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2街道。 注:越城區數字包含鏡湖新區所轄2鎮、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鎮及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2街道。 注:越城區數字包含鏡湖新區所轄2鎮、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鎮及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2街道。 注:越城區數字包含鏡湖新區所轄2鎮、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鎮及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2街道。 注:越城區數字包含鏡湖新區所轄2鎮、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鎮及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2街道。 注:越城區數字包含鏡湖新區所轄2鎮、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鎮及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2街道。 注:越城區數字包含鏡湖新區所轄2鎮、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鎮及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2街道。 注:越城區數字包含鏡湖新區所轄2鎮、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鎮及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2街道。 注:越城區數字包含鏡湖新區所轄2鎮、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鎮及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2街道。
== 人口 ==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270,977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912,23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58,738人,增長7.3%,年平均增長率為0.71%。其中,男性人口為2,696,152人,佔總人口的51.15%;女性人口為2,574,825人,佔總人口的48.8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71。0-14歲的人口為626,699人,佔總人口的11.89%;15-59歲的人口為3,453,347人,佔總人口的65.5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190,931人,佔總人口的22.59%,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54,178人,佔總人口的16.2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743,366人,佔總人口的71.0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27,611人,佔總人口的28.98%。
截至2021年末,紹興常住人口533.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6萬人。城鎮化率71.5%,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出生率5.9‰,死亡率6.4‰。戶籍總戶數165.58萬戶,比上年增加1.57萬戶。戶籍人口446.85萬人,比上年減少0.79萬人。其中,男性221.91萬人,女性224.94萬人。
=== 民族 ===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114,289人,佔97.0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56,688人,佔2.97%。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92,925人,增長6.08%,佔總人口比例下降1.1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65,813人,增長72.4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1.12個百分點。
===外來人口問題===
和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眾多外來投資型移民、技術性流動人口不同,紹興的外來流動人口絕大多數為務工人員,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眾多的外來人口為紹興市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本地勞動密集型佔主導的經濟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但另一方面,紹興的高技術企業、貿易研發型企業層次依舊不高,本市人口的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比例亦不高,難以吸引足夠數量高素質、高層次、投資型外來人口進入,存在外來人口的層次偏低、流動率偏大問題,也帶來了一定社會問題。紹興的外來人口數量自2009年起,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2010年統計,紹興市外來人口數量已由2008年的175萬人降至2010年末的134萬人,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重慶市外來人口,在最近2年內已離開接近1/3,但是除來自重慶市外來人口下降外,其他省份人口如安徽、河南、貴州、吉林外來人口持續上升。2010年-2011年,紹興出現了更加嚴重的缺少外來務工人員問題,一方面由於紹興經濟轉型,工資收入出現瓶頸,另一方面內陸地區,尤其是成渝地區為代表的西部經濟發展速度超過紹興,與浙北地區差距縮小,導致重慶、四川兩省人口趨向迴流。
紹興市暫住人口數量位於前三位的為:重慶市(約72萬人)、貴州省(約34萬人)、安徽省(約14萬人)。
== 文化 ==
===語言===
紹興方言屬於漢語族吳語太湖片區臨紹小片,距離杭州只有70公里,方言差異雖不大但區別明顯,亦帶來交流障礙(杭州地區聽懂紹興地區方言很難,反之紹興地區聽懂杭州地區方言較容易),紹興話同上海話、蘇州話、湖州話、杭州話、寧波話同屬北部吳語,彼此間互通度較高,可大致進行交流。而與相近台州地區台州話以及溫州話等南部吳語則基本無法互相溝通。
紹興話同大多吳語一樣有全濁聲母,無舌尖後音;不分尖團,也不兒化;韻尾有n、但無辨字作用;聲調保留中古四聲,各分陰陽;凡此形成紹興話的發音響亮、清晰;吐字質樸、沉實;連讀和諧、協律;聲、韻、調排列嚴整等諸多特色。紹興方言的文白異讀情況符合吳語的特徵,讀書音上和白話音差別大,而在白話音中保留著不少中原古音。
紹興吳方言是現代語言學上吳語四大傳統方言基準點之一:蘇州(太湖北蘇滬嘉標準點),溫州(溫處臺標準點),紹興(太湖南臨紹標準點),金華(金衢婺州處州標準點)
紹興境內地理條件南山北海,俗謂“十里不同音”,城鄉差別大。初到紹興聽人講話好似“聽歌”,滿耳的“越劇曲調”煞是好聽。
== 經濟 ==
紹興紡織業、小電機、節能照明、生物釀造業極發達,紡織業出口產品佔世界紡織面料交易額的60%,紹興中國輕紡城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交易市場。全市有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260家,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國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城市”,目前紹興開始轉戰新興產業,著力經濟結構調整。
紹興商人群體深諳“大名之下,難以久居”的道理,和久負盛名的溫州商人形成強烈對比,紹興人自古以來遵從“不宣傳,不誇大,不張揚”的傳統。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紹興商人的不務虛名,才造就了紹興企業的集體實力。紹興市以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6件、“中國名牌產品”51個、“中國行業標誌性品牌”5個。全國目前僅有6個城市獲此殊榮(分別為上海、廣州、溫州、紹興、杭州、北京)。與此相應的是,一直做事非常低調的紹興在其他排行榜上亦勢頭強勁,在中國民企500強,紹興有41家上榜,居全省第1位;2007年度全省民企百強,紹興有39家位列其中,亦居浙江第一;紹興上市公司的數量,高居全國地級市第一(前五位分別為紹興、東莞、溫州、蘇州、金華)。紹興商人低調行事既避免分心勞神,長期上來講也比較安全。而且,淡化法人與法人代表的等號關係,也有利於紹興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接班換代。
在宏觀上,紹興經濟以私營工業為主,有部分國營電信,化工和機械製造業。在2002年之後的幾年中,紹興的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逐步進展,三次產業比例由2000年的10.5:58.8:30.7調整為2005年的6.6:61:32.4。糧食生產保持穩定,新型高科技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高科技生態農業與出口經濟農業龍頭企業超過1000家,建成“萬字號”特色出口農產品基地89個,省,市外投資建農業工業化基地650萬畝,成為出口高利潤高科技農產品的典範。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紮實推進,工業性投資年均增長41.6%,累計達到1966億元(2006年),是“九五”期間的3.5倍,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5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42只,榮獲“中國品牌經濟城市”稱號。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九五”期末的215億元增加到462億元,旅遊總收入由56億元增加到208億元。專業市場建設繼續推進,房地產業迅速發展,交通、通訊、資訊、物流業不斷壯大。
2010年紹興市GDP在浙江省位居第4位,僅次於杭州,寧波,與溫州接近。GDP在國內城市中居37位,地級市中居15位(居前5位的為蘇州,無錫,佛山,煙臺,東莞),城鎮人均年收入達到30164元居浙江省第一位(居第二位為寧波29977)。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居全國第42位(中型城市位於第一位,居第二,第三位分別為佛山,台州),4個縣(市)成為全國百強縣(分別為紹興縣(現柯橋區),諸暨市,上虞市(現上虞區),嵊州市),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居全省第2位(第一,第三位為寧波,湖州)。在全國千強鎮中,柯橋區楊汛橋鎮位於全國第五位,浙江第二位,僅次於溫州樂清市柳市鎮。
與省內競爭對手金華,溫州相比,紹興的特點是企業規模大,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與浙江大多數城市生產企業多,創新企業少的情況相反,紹興近幾年崛起的企業大都涉及光電、生物醫藥、精密儀器,電信等高新領域。與杭州、寧波相比,紹興企業的依靠自生力量自主創新能力更佔優勢。
紹興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品牌意識較差,很多有實力的紹興企業社會影響力很小,不善於宣傳其公眾形象,導致紹興在普通大眾的意識中並不是一個工業和經濟發達的地方。
工業以紡織、機械、食品三大門類為主。紹興的紡織業尤其發達,柯橋,諸暨均有全國規模最大的中國輕紡城交易市場,出口的商品壟斷了國際紡織原料市場75%以上的份額。為紹興縣,諸暨市創造了巨額財富。柯橋鎮所在的紹興縣(現柯橋區)也位於中國百強縣第四名(第一,二,三名為江蘇崑山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常熟市)。
紹興共有15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與江蘇不同的是,在紹興入駐的500強企業大都選擇與本地企業合資建立機構,並在外地設廠的運作方式進行投資,保證投入的可持續發展與生命力。
=== 商業銀行 ===
===紹興模式===
在歷史上,紹興屬於山地丘陵較多的浙江東道,與錢塘江對岸的杭州、蘇州、無錫、湖州所屬的浙江西道不同,浙東地區山多地少,不少居民不得不外出從商,浙江東道的道府會稽在唐宋時曾盛極一時,來自寧波、溫州、台州的商人均在紹興有眾多的商號,而越州府亦成為當時浙東第一大城市。
從鴉片戰爭起隨著寧波開埠,紹興在浙東的商業中心地位逐漸被寧波取代。在20世紀80年代,以溫州、台州為代表的浙南城市亦開始活躍起來,紹興在80年代末期成為了浙東經濟發展最緩慢的地區。進入90年中期後,浙南地區粗放的經濟模式開始遭遇瓶頸,而紹興在吸取浙南和蘇南的經驗教訓後開始既溫州、蘇錫常地區之後成為長三角第三經濟模式的發祥地,其最顯著的特點在於貧富差距較採用溫州模式的浙南地區小,而又較採用蘇南模式的蘇錫常地區高收入人群比例大。因成為國內第一個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城市而得名。
與溫州採取個人家庭作坊單打獨鬥發展的方式和蘇錫常地區集體經濟發展方式相左,紹興以內資民營股份制和國企轉型股份制與外資私有制為主的新私有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低調發展,在2005年後GDP在國內迅速上升,經濟總量逼近浙江省私營經濟發達的溫州。其模式因與浙江東南與浙西義烏地區多發展的溫州模式有較大區別,在美國專業經濟評論雜誌Fobes中《紹興的奇蹟》一文中,被稱為紹興模式。
紹興市擁有21個國家級工業產業基地:
*國家級釀酒產業研究基地——紹興市
*國家級紡織工業基地——柯橋區
*國家級紡織裝置製造基地——柯橋區
*國家級LED光源生產基地——上虞區
*國家級低壓燈具生產基地——上虞區
*複合滌綸之都——上虞區
*全國抽油煙機生產基地——新昌縣
*國家級龍井茶生產基地——新昌縣
*國家級金屬管件生產基地——新昌縣
*全國輕紡花色研究之都——柯橋區
*全國服裝化學染料研究之都——楊汛橋鎮
*全國鋼構企業之都——錢清鎮
*全國衣帽產業基地——-諸暨市
*全國襪類產業基地——諸暨市
*全國領帶產業基地——嵊州市
*全國淡水魚類養殖產業化實驗基地——柯橋區
*浙江省LCD液晶自主產業研究基地——紹興市
*全國最大的廚房用具生產基地——嵊州市
*世界第一大維生素生產基地——新昌縣
*世界第一大鏈條齒輪生產基地——嵊州市
*國家級禽類製品出口精加工基地——柯橋區
*國家級生物醫藥研究基地——新昌縣
截止2008年上半年,紹興還擁有47箇中國馳名商標,33箇中國名牌,224個國家免檢產品,位列中國的六大品牌之都。
===知名企業===
thumb|right|200px|古越龍山
紹興市知名企業十五強名單:
*縱橫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海亮集團有限公司(浙江上市企業排名第一位)
*越州建設集團
*浙江遠東化纖集團有限公司
*新和成集團(中國中小企業板塊上市企業第一股)
*精工鋼構集團
*浙江大東南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展誠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大唐襪業股份有限公司
*古越龍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喜臨門傢俱股份有限公司
*奧諾照明集團
*浙江東舜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富潤集團有限公司
*中糧集團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 ==
===公路===
====高速公路====
擁有6條高速公路
* (杭甬高速公路)貫穿柯橋區,越城區,上虞區與寧波方向,杭州、上海、南京方向連線。
* (上三高速公路)貫穿上虞區,嵊州市,新昌縣,與台州、溫州、福建方向連線
* 貫穿諸暨市,嵊州市,新昌縣,與寧波方向,義烏,金華,衢州方向連線。
* (杭金衢高速公路)先於柯橋區西面境內有楊汛橋出口,後進入蕭山區,之後貫穿諸暨市,南接金華。
* ,起自G1522常臺高速公路上虞區沽渚樞紐,終於諸永高速公路諸暨市浣東街道,貫穿柯橋區、越城區。
* ,北起於G60滬昆高速公路直埠樞紐,東連紹諸高速公路,貫穿諸暨市與東陽方向連線,終點在溫州永嘉。
====國道====
紹興境內有和。
====跨海大橋====
嘉紹大橋北起嘉興海寧,南接紹興上虞,是繼杭州灣跨海大橋後,又一座橫跨杭州灣的大橋。嘉紹大橋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多塔斜拉橋。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為978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9.57公里,國道472.2公里,省道459.06公里,農村公路8829.8千米。全市公路密度為116.12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通鄉率達100%,通村率達100%。橋樑3963座,2170268.8延米。全市擁有班線客車1885輛、客位46541個,全市包車客車達575輛、客位24250個;公路貨運車輛由小噸位向大噸位、由輕型車向重型車、箱式貨車發展,同時物流行業也迅速成長,截至2013年底,全年共完成貨物運輸量8560萬噸、貨物週轉量877218萬噸千米,同比分別增長6.3%和7.1%。
===航空===
機場與杭州共用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距離僅45公里(其至市區所需時間甚至比蕭山機場至杭州更短),航班通往國內外67個地區,行車可由杭甬高速與機場高速半小時內直達。
===鐵路===
鐵路有蕭甬鐵路、滬昆鐵路、杭甬客運專線,擁有紹興、紹興北、上虞、紹興東、諸暨5個客運站,錢清,皋埠,上虞,諸暨等大中型貨運站場。另外,杭甬客運專線也設有紹興北站,紹興到寧波只需要25分鐘,到杭州只需16分鐘,到上海1小時,到溫州只需要1.5小時。
===公共交通===
紹興現擁有數百條公交線路及BRT線路,以及與杭州地鐵相連線的紹興軌道交通。公共腳踏車系統自2011年7月在市區全面鋪開。
== 教育 ==
紹興自古出文人,教育在古代即很發達。在近代湧現出蔡元培等中國現代教育的元老人物。
在現代紹興,受客觀條件的影響,教育的發展相比明清時期甚至民國較為緩慢,尤其是高等教育數量上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但紹興中學教育水平依然保留很高水準,仍湧現出了一些很具特色的高等學校。
本科院校:
* 紹興文理學院
*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專科院校:
*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
省一級重點中學:
* 紹興市第一中學
* 新昌中學
* 紹興市稽山中學
* 浙江省春暉中學
* 上虞中學
* 紹興魯迅中學
* 嵊州一中
* 浙江省諸暨中學
* 浙江省柯橋中學
* 越崎中學
* 諸暨牌頭中學
* 諸暨湄池中學
* 諸暨二中
省二級重點中學:紹興市高階中學、越州中學
== 物產 ==
*礦產有鐵、銅、鉛、鋅。
*盛產淡水魚、菱、藕。
*工藝美術有紙扇、花邊、竹編、金銀首飾、越瓷等。
*土特產有紹興酒、烏氈帽、茴香豆、臭豆腐、鏡湖黴乾菜、平水珠茶、紹興麻鴨、王壇楊梅等。
*現代工業產品有諸暨紡織品、柯橋輕紡織品、上虞燈具、嵊州廚房電器、上虞建材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名勝 ==
thumb|紹興烏篷船
*大禹陵
*蘭亭
*安昌古鎮
*魯迅故里
*東湖
*沈園
*越王臺
*吼山
*柯巖風景區
*秋瑾碑
*烏篷船
*倉橋直街
*八字橋
*新昌大佛寺
*委婉山
*大香林
*青藤書屋
File:Yu_the_Great_mausoleum_stele_in_Shaoxing,_Zhejiang,_China.jpg|大禹陵
File:Lanting tablet.JPG|蘭亭
File:Luxun native place.JPG|魯迅故里
File:越王臺.JPG|越王臺
File:Shaoxingdonghu.jpg|東湖
File:紹興吼山.jpg|吼山
File:柯巖.jpg|柯巖
File:浙江紹興魯鎮.jpg|魯鎮
== 名人 ==
== 友好城市 ==
* 山打根市(2008年)
* 日本南礪市
* 日本蘆原市
* 日本西宮市
* 丹麥歐登塞
* 美國薩默塞特郡
* 巴西貝倫市
* 芬蘭南塞沃地區
* 斐濟蘇瓦市
* 法國魯瓦揚市
* 法國布魯瓦市
* 美國開普吉拉多市
* 韓國麗水市
* 韓國慶尚南道陜川郡
* 韓國大邱市
* 日本富士宮市
* 義大利馬切拉塔省
* 英國
* 美國卡馬裡羅市
* 美國傑克遜維爾市傑克遜維爾簡概 2004年9月22日,紹興市與傑克遜維爾市在紹興共同簽署了締結友好交流關係協議書,紹興市市長王永昌和美國傑克遜維爾市議員丹尼爾斯簽字。
* 韓國漢城市龍山區
* 德國拜羅伊特市
* 俄羅斯莫斯科州列寧大區
* 澳大利亞白馬市
* 日本小山市
* 法國艾克斯市
* 匈牙利佩奇市
* 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市
* 紐西蘭陶波市
* 塞爾維亞蘇博蒂察市
* 德國呂貝克市(2003年)
* 保加利亞布林加斯市
* 斯里蘭卡康提市
* 白俄羅斯博布魯易斯克市
* 義大利那不勒斯市
* 韓國釜山東區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Category:浙江地級市
S
Category:長江三角洲城市
浙
浙
4
Category:以年號命名的行政區 |
天工開物 | 《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本書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作者是明朝發明家宋應星。
== 題解 ==
宋應星原本是一介考生,五試不第,後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曾經旅遊大江南北,行跡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實地考察,注重實學,從東北捕貂到南海採珠、和闐採玉。宋應星在任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出版。
== 體例 ==
《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 上篇:
## 乃粒:關於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
## 乃服:衣服原料的來源及加工方法
##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 粹精:穀物的加工過程
## 作鹹:介紹六種食鹽的生產方法。
## 甘嗜:種植甘蔗、製糖、養蜂的方法。
# 中篇:
## 陶埏:磚、瓦、陶瓷的製作
## 冶鑄:金屬用品的鑄造及加工
## 舟車:船舶、車輛的結構、型式及製作
## 錘鍛:用錘鍛方法製作鐵器和銅器
## 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燒製技術。
## 膏液:十六種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 殺青:造紙的五個程式: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乾。
# 下篇:
## 五金:金屬的開採和冶煉
## 佳兵:弓箭、弩、乾等冷兵器,以及火藥、火砲、地雷、水雷、鳥銃和萬人敵(旋轉型火箭彈)等武器的製造方法。
## 丹青:墨和顏料的製作,對油煙、松菸、銀朱(硫化汞)有詳細的描述。
## 麴櫱:做酒的方法。
## 珠玉:珠寶玉石的來源,如:南海採珠,和闐採玉。
== 流傳 ==
清朝初期,福建書商楊素卿為了使第二版的《天工開物》能夠在清代發行,故將書中「崇禎」、「國朝」、「我朝」等字樣刪去,作了適當改版後便在清初將書行銷各地潘吉星《宋應星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522頁。
在清代官修頒行到全國各省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整合》中的《考工》、《食貨》等典中大量轉引《天工開物》各章的內容和插圖(插圖由內府畫師重繪),乾隆初年大學士張廷玉奉敕編寫大型農書《授時通考》多次引用《天工開物》,《天工開物》亦成為向國外出口的書籍之一 宋應星《天工開物》,五南圖書出版,第27-32頁。
乾隆前期《天工開物》還在南北各地流通,後來由於在修《四庫全書》時發現《天工開物》中有「北虜」等反清字樣而一度被列為禁書,且沒有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雖然在《古今圖書整合》以及《授時通考》中仍然可以看到《天工開物》的幾乎全部內容,但較難見到單行本。乾隆晚期後由於有逐漸解禁的趨勢,公開引用《天工開物》的清朝學者也逐漸增多,當中有-{著}-有《濱南礦廠圖略》和《植物名實圖考》的吳其濬、被指是第一個用科學眼光看《天工開物》並且幾乎把及其他有關科技書主要內容都遂條摘出,再分類歸入各部,並寫出按語、補充說明及注釋的學貫中西的劉嶽雲、主編《雲南通志·礦政》篇的岑毓英以及-{著}-有《中國化學史》的化學史家李喬蘋等。
近三百年來《天工開物》在中國及國外也產生積極良好的影響,引起日本、朝鮮以及歐洲學者的廣泛重視並且得到不少高度評價。
== 評價 ==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法國漢學家儒蓮稱為“技術百科全書”潘吉星 《天工開物譯註》 導讀 27頁 ISBN 978532547685。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 譯本 ==
《天工開物》先後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 英譯本:
Chinese Tech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ien-kung K'ai-wu
Yingxing Song, tr. E-Tu Zen Sun, Shiou-Chuan Sun, Dover Publications ISBN 0-486-29593-1
* 德譯本:
Erschließung der himmlischen Schätze,Sung Ying-hsing, Konrad Herrmann (Übersetzer) 2004 ISBN 3-86509-133-4
== 天工開物園 ==
thumb|right|240px|天工開物園榨油房
thumb|right|240px|天工開物園內的小溪
為紀念天工開物和宋應星的貢獻,在江西省宜春市溫湯鎮建造了“天工開物園”,園內有根據《天工開物》書中內容建設的各種建築及製作的物件模型。
==相關條目==
*四庫禁書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
== 研究書目 ==
* 藪內清等著,章熊等譯:《天工開物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Category:史部地理類
Category:明朝典籍
Category:清朝禁書 |
月 | 月是一個時間單位,在陽曆中是月球的自然軌道週期,一般指朔望月,約等於29.53日。研究人員從出土的符木中推斷,人類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根據月相來計算日期。朔望月仍然是當今許多曆法的基礎,並且是年的劃分方式。中國的農曆一年通常細分為12個月,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那個月稱為閏月。
== 天文學中月的型別 ==
以下的“月”在天文學中都有重要意義,其中很多早在《巴比倫對月球的天文研究》中就已得到認可。
# 恆星月(sidereal month)定義為月球在非旋轉參考系中的軌道週期(平均等於它在同一參考系中的旋轉週期),大約為27.32166天(27天7小時43分11.6秒)。它大概等於月球兩次透過“固定的”恆星所需的時間(不同的恆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為所有恆星都有非常微弱的自行,沒有真正固定的位置)。
# 朔望月(synodic month)是最常見的月球週期,定義為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特定相位(如新月或滿月)兩次連續出現之間的時間間隔。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為29.53059天(29天12小時44分鐘2.8秒)。由於月球繞地球的軌道偏心(地球繞太陽的橢圓軌道偏心較小),同一個月的長度最多可以變化7個小時。
# 分至月或回歸月(tropical month)是月球兩次透過天空同一點的平均時間。它是27.32158天。由於歲差,它比恆星月(27.32166天)略短。
# 近點月(anomalistic month)是月球從近地點到近地點(月球軌道上離地球最近的點)所需的平均時間。一個近點月平均約為27.55455天。
# 交點月(draconic month)也稱為龍月,是月球返回其軌道的相同交點的週期。交點是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平面相交的兩點,其平均持續時間約為27.21222天。
朔望月比恆星月長,是因為地月系統圍繞太陽的軌道與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方向相同。太陽相對於恆星向東移動(與月球一樣),月球需要大約2.2天的時間才能恢復到與太陽相同的視位置(相對位置)。
近點月比恆星月長,是因為近地點的運動方向與月球繞地球執行的方向相同,每九年旋轉一圈。因此,月球返回近地點的時間比返回同一恆星的時間稍長。
交點月比恆星月短,是因為當月球繞地球軌道執行時,交點會朝相反的方向移動(退行),18.6年內旋轉一圈。因此,月球返回同一個交點的時間略早於返回同一恆星的時間。
=== 月的長度 ===
下面是天文學上各種不同定義下的月的平均長度,Derived from ELP2000-85: M. Chapront-Touzé, J. Chapront (1991): Lunar tables and programs from 4000 B. C. to A. D. 8000. Willmann-Bell, Richmond VA; ISBN 0-943396-33-6。這些數值都不是常數,所以列出線性(第一階)的長期變化項供參考:
選擇的曆元是J2000.0(2000年1月1日12:00 地球時,TT):
恆星月 27.321661547 + 0.000000001857×y days
分至月 27.321582241 + 0.000000001506×y days
近點月 27.554549878 − 0.000000010390×y days
交點月 27.212220817 + 0.000000003833×y days
朔望月 29.530588853 + 0.000000002162×y days
註:時間採用曆書時(更明確的說是地球時),一天有86,400秒(SI)。 y 代表自J2000.0所經歷的“年”,採用儒略曆年,一年為365.25天。還需要注意在曆法的計算中是以日為單位並採用世界時,因為地球的自轉有週期性且不可預期的微小變化,因此與地球時之間需作時間差(ΔT)的修正。在2006年,ΔT = 65秒,即TT = UT + 65。
== 曆法的結果 ==
在最簡單的層面上,大多數著名的陰曆都是基於2個月曆持續59個太陽日的初始近似值:一個30天的整月(full month),然後是一個29天的空月(hollow month)。但這只是大致準確的,最終需要置閏來校正。此外,朔望月不容易融入太陽年,這使得準確的陰陽曆規則變得複雜。解決這個問題最常見的方案是默冬章,它利用了235個朔望月大約是19個回歸年(加起來大約是6,940天)的事實。然而,隨著季節變遷,默冬章每200年漂移約一天。大約2,000年前的安提基特拉機械和希伯來曆都使用默冬章來編曆。
準確的陰陽曆所需的複雜性可以解釋為什麼陽曆(其中的月份不再與月相有關,而僅基於太陽相對於分點和至點的運動)在大多數社會中通常取代了民用的陰曆。然而,像伊斯蘭曆這樣的陰曆,並不試圖與太陽年同步。因此,伊斯蘭年比太陽年短,而伊斯蘭新年在現行的公曆(陽曆)中,每年都有不同的日期。
== 各種曆中的月份 ==
=== 陰曆月初 ===
、希伯來陰陽曆和伊斯蘭陰曆都以新月(細眉月)首見日做為每月的開始(第一天)。
然而,月球在其軌道內的運動非常複雜,其週期不是恆定的。這種實際觀測的日期和時間取決於確切的地理經度以及緯度、大氣條件,和觀察者的視力等。因此,無法準確預測觀測值所定義的月份的開始和長度。
雖然有些人,像正統的伊斯蘭教和猶太人的卡拉教派仍然依賴於實際的月球觀測,但依賴天文計算和在實踐中已經越來越普遍。
是一種來自密克羅尼西亞的語言,也使用陰曆。它們的日曆有12個相關聯的月。月亮第一次出現是March,他們把這個月命名為“Kahlek”。這個系統已經使用了數百年,並且已經使用了很多代。他們的曆是迴圈的,依賴於月亮的位置和形狀。
=== 羅馬曆 ===
羅馬曆經過多次改革,歷史上至少有三次重大的改革。最後三次改革的羅馬曆被稱為「儒略曆」、「奧古斯都曆」和「格里曆」。
西元前46年,古羅馬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依亞歷山卓天文家建議修訂古羅馬曆而制定儒略曆時,將一年365天分為十二個月,並規定單數月為31天,雙數月為30天。但是這樣一來,一年變成366天,所以就從二月份扣掉一天,於是,平年時二月只有29天,閏年則有30天。也就是說,一開始二月的天數就比別的月份少。
那是因為在古羅馬時代,二月份是處決人犯的月份,所以就從較不吉利的月份扣除。
後來到了西元前八年,羅馬議會將八月改成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的名字,叫做 August,同時為了表示他和凱撒的功勳一樣偉大,於是將八月改為大月,變成31天,使它和紀念凱撒(Julius Caesar)的七月(July)天數相同。而八月以後的大、小月全都反過來,於是九月和十一月變成30天,而十月和十二月則變成31天。但是這樣一來,一年又變成366天了,於是又從二月扣掉一天。從此,二月在平年時只有28天,閏年時則是29天,並沿用至今。
格里曆,如同之前的羅馬曆法,有十二個月,其英國化的名稱是:
:
次序 名稱 天數
1 January 31
2 February 28
3 March 31
4 April 30
5 May 31
6 June 30
7 July 31
8 August 31
9 September 30
10 October 31
11 November 30
12 December 31
著名的助記詞“”是英語世界中教授月份長度的常用方法。每一個人手的四個手指的指關節和它們之間的空間可以用來記住月份的長度。透過握拳,每個月都會被列為一個手牌。所有落在指關節上的月份都是31天,而落在它們之間凹陷的月份是30天,只有會改變的2月是記憶中的例外。當達到食指的指關節時(7月),轉到另一個拳頭上的第一個指關節,緊挨著第一個指關節(或回到第一個指關節),然後繼續八月。這種教給小學生的物理助記詞,即使沒有幾個世紀,也有幾十年了。
這種週期性的月份長度模式與寬白鍵(31天)和窄黑鍵(30天)的音樂鍵盤交替相匹配。註記的“F”對應於“一月”,註釋“F對應於“二月”,即特殊的 28-29 日月份,依此類推。
=== 格勒哥里曆 ===
格勒哥里曆是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使用的曆法,是教宗格勒哥里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在1582年10月引進的曆法,作為對儒略曆(Julian calendar)的修改和替代。主要的變化是對閏年的加入進行了不同的劃分,使平均行事曆年長365.2425天,更接近由地球繞太陽公轉決定的365.2422天的回歸或太陽年。
==== 數值關係 ====
格勒哥里曆中的平均月長為30.436875天。
不包括2月份在內的任何連續五個月都包含153天。
==== calends、nones、和ides ====
儒略曆之前的羅馬曆(儒略前曆法)月份包括:
* "閏月":一個閏月偶爾會在二月之後插入,以重新調整行事曆。
* Quintilis:後來更名為Julius,以尊榮尤利烏斯·凱撒。
* Sextilis:後來更名為Augustus ,以尊榮奧古斯都。
羅馬人將月分為三個部分,他們稱之為calends、nones和 ides;他們的系統有些複雜。
是八個月中的第13天,但在三月、五月、七月和十月,它們是第15天。 nones 總是出現在 ides 之前的 8 天(一個羅馬的"星期"),即在一個月的第5天或第7天。永遠是每個月的第一天,在凱撒的改革之前,除了二月和閏月之外,在ides之後有完整的十六天(兩個羅馬星期)。
==== 格勒哥里曆中日期、工作日和月份之間的關係 ====
在一個月內,以下日期落在一星期的同一天:
* 01、08、15、22、和29(例如,在2021年1月,所有這些日期都落在星期五)。
* 02、09、16、23、和30(例如,在2021年1月,所有這些日期都落在星期六)。
* 03、10、17、24、和31(例如,在2021年1月,所有這些日期都落在星期日)。
* 04、11、18、和25(例如,在2021年1月,所有這些日期都落在星期一)。
* 05、12、19、和26(例如,在2021年1月,所有這些日期都落在星期二)。
* 06、13、20、和27(例如,在2021年1月,所有這些日期都落在星期三)。
* 07、14、21、和28(例如,在2021年1月,所有這些日期都落在星期四)。
有些月份具有相同的日期/工作日結構。
在平年:
* 一月和十月(例如,在2021年,它們從星期五開始)。
* 二月、三月和十一月(例如,在2021年,他們從星期一開始)。
* 四月和七月(例如,在2021年,他們從星期四開始)。
* 九月和十二月(例如,在2021年,他們從星期三開始)。
* 1月1日和12月31日屬於同一個工作日(例如,2021年都是星期五)。
在閏年:
* 二月和八月(例如,在2020年,他們從星期六開始)。
* 三月和十一月(例如,在2020年,他們從星期日開始)。
* 一月、四月和七月(例如,在2020年,他們從星期三開始)。
* 九月和十二月(例如,在2020年,他們從星期二開始)。
* 二月29日(閏日):與二月1日、8日、15日、22日和八月1日(見上文;例如2020年的星期六)在同一個工作日。
=== 希伯來曆 ===
希伯來曆又稱猶太曆,一年有12或13個月,是由猶太教創造的古老曆法,也是以色列目前使用的國曆(與公曆並用)。這是一種陰陽合曆,每月以月相為準,並設定閏月,使曆年和太陽年週期一致。近代,該曆法規則脫離天文曆法()轉為數值曆法(),詳細資訊請參閱英文版維基百科。
# Nisan:30天()
# Iyar:30天()
# Sivan:30天()
# Tammuz:29天()
# Av:30天()
# Elul:29天()
# Tishri:30天()
# Marcheshvan:29或30天()
# Kislev:30或29天()
# Tevet:29天()
# Shevat:30天()
# Adar 1:30天,閏月()
# Adar 2:29 天()
Adar 1在19年內只會插入7次。通常情況下,Adar 2簡稱為Adar。
=== 伊斯蘭曆 ===
伊斯蘭曆或回曆,為目前伊斯蘭教國家通用的曆法,正式名稱為哈吉來/希吉來曆。伊斯蘭曆是一種純陰曆,也是現今仍在使用的曆法中唯一的陰曆,一年中只有十二個月。它們的名稱如下:
# Muharram(限制/聖月) محرّم
# Safar(無效/憂鬱) صفر
# Rabī' al-Awwal或Rabi' I(春天開始) ربيع الأول
# Rabī' ath-Thānī或Rabi' al-Aakhir/Rabi' II(春天結束) ربيع الآخر أو ربيع الثاني
# Jumada al-Awwal或Jumaada I (第一個旱月) جمادى الأول
# Jumada ath-Thānī或Jumādā al-Thānī/Jumādā II(第二個旱月) جمادى الآخر أو جمادى الثاني
# Rajab(問候月,第二個聖月) رجب
# Sha'bān(分離月) شعبان
# Ramadān(禁月,齋戒月) رمضان
# Shawwāl(尾月,輕盈而充滿活力) شوّال
# Dhu al-Qi'dah(休息月,禁止打鬥,第三個聖月) ذو القعدة
# Dhu al-Hijjah(朝聖月,第四個聖月) ذو الحجة
有關伊斯蘭曆的更多資訊,請參閱伊斯蘭曆。
=== 阿拉伯曆 ===
格里曆月 格里曆月 阿拉伯月 阿拉伯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 印度教曆 ===
有各種月份命名系統。農曆的月份是:
梵文名字 泰米爾語 泰盧固語名稱 尼泊爾語
1 Chaitra(}}) Chitirai() Chaithramu() Chaitra()
2 Vaiśākha() Vaikasi() Vaisaakhamu() Baisakh()
3 Jyeṣṭha() Aani() Jyeshttamu() Jesth()
4 Ashadha() Aadi() Aashaadhamu() Aasad()
5 Śrāvaṇa() Aavani() Sraavanamu() Srawan()
6 Bhadrapada() Purratasi() Bhaadhrapadamu() Bhadau()
7 Āśvina() Aiypasi() Aasveeyujamu() Asoj()
8 Kārtika() Kaarthigai() Kaarthikamu() Kartik()
9 Mārgaśīrṣa() Maargazhi() Maargaseershamu () Mangsir()
10 Pauṣa() Thai() Pushyamu() Push()
11 Māgha() Maasi() Maaghamu() Magh()
12 Phālguna() Panguni() Phaalgunamu() Falgun()
這些也是印度國定曆中重新定義的月份名稱。Purushottam Maas或Adhik Maas是中的一個額外月份,插入該月份以保持陰曆和陽曆對齊。「Purushottam」是毗濕奴的暱稱,這個月是獻給毗濕奴的。
陽曆中的名字只是太陽行經的黃道十二宮的星座名字。它們是
# 1月:Mesha
# 2月:Vrishabha
# 3月:Mithuna
# 4月:Kataka
# 5月:Simha
# 6月:Kanyaa
# 7月:Tulaa
# 8月:Vrishcika
# 9月:Dhanus
# 10月:Makara
# 11月:Kumbha
# 12月:Miina
=== 巴哈伊曆 ===
巴哈伊曆是巴哈伊信仰使用的日曆。它是一種陽曆,常規年(平年)為365天,閏年為366天。年由 19 個月(每個月 19 天)(361 天)組成,外加一個額外的"間歇日"(平年4天,閏年5天)
。月份以上帝的屬性命名。一年中的日子在日落時分開始和結束。
=== 伊朗曆(波斯曆) ===
伊朗/波斯曆法,目前在伊朗和阿富汗使用,一年也有12個月。波斯語的名稱包含在括弧中。它始於北半球的春分。
# (31日 فروردین)
# (31日, اردیبهشت)
# (31日, خرداد)
# (31日, تیر)
# (31日, مرداد)
# (31日, شهریور)
# (30日, مهر)
# (30日, آبان)
# (30日, آذر)
# Dey(30日, دی)
# (30日, بهمن)
# (29 日,閏年30日,اسفند)
=== 改革後的孟加拉曆法 ===
孟加拉國使用的遵循太陽月,一年有六個季節。日曆中的月份和季節是:
No. 名稱(孟加拉) 名稱(錫爾赫特) 名稱(洛興亞) 季節 日數 羅馬月
1 Boishakh (বৈশাখ) Boishakh Boicák Grishmo (গ্রীষ্ম) 31 4月14日 – 5月
2 Joishtho (জ্যৈষ্ঠ) Zoit Zeth Grishmo (গ্রীষ্ম) 31 5月 – 6月
3 Asharh (আষাঢ়) Aaŗ Acár Borsha (বর্ষা) 31 6月 – 7月
4 Shrabon (শ্রাবণ) Haon Cón Borsha (বর্ষা) 31 7月 – 8月
5 Bhadro (ভাদ্র) Bhado Bádo Shorot (শরৎ) 31 8月 – 9月
6 Aashin (আশ্বিন) Ashin Acín Shorot (শরৎ) 30 9月 – 10月
7 Kartik (কার্তিক) Khati Hati Hemonto(হেমন্ত) 30 10月 – 11月
8 Ogrohayon (অগ্রহায়ণ) Aghon Óon Hemonto(হেমন্ত) 30 11月 – 12月
9 Poush (পৌষ) Phush Fuc Sheet (শীত) 30 12月 – 1月
10 Magh (মাঘ) Magh (মাঘ) Mak Sheet (শীত) 30 1月 – 2月
11 Falgun (ফাল্গুন) Fagun Fóon Boshonto (বসন্ত) 30 (閏年31日) 2月 – 3月
12 Choitro (চৈত্র) Soit Soit Boshonto (বসন্ত) 30 3月 – 4月
=== 那納克沙希曆 ===
== 月文化 ==
* 伊斯蘭教
* 星月教
== 相關條目 ==
* 瑪雅曆
* 農曆
* 古埃及曆法
*衣索比亞曆
*朔望月
*庫爾德曆(Kurdish calendar)
* List of months by year: 2000–2050
== 註解 ==
== 參考資料 ==
Y
Category:可與國際單位制並用的單位
Category:曆法
Category:月球軌道
時間 |
韓禮德 | 韓禮德(,),英國當代語言學家、語言學教授,是世界兩大主要語言學派之一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
==生平==
他於英國生長,在倫敦大學中文系獲現代漢語文學士學位後,到中國留學,在北京大學師承羅常培,學習語音、詞彙和比較語言學,在嶺南大學隨王力學習方言、語法。中國留學三年後,回英國劍橋大學繼續研究漢語語法,以論文《分析中國元朝秘史的語言》取得博士學位。教了數年中文後,他改變了學術的方向,成為語言學家,於1958年搬到愛丁堡居住,並至63年擔任愛丁堡大學語言學教授。1965年獲聘為倫敦大學教授;1976年到澳洲,成為悉尼大學語言學系創系教授,在悉尼任教直至退休。他的工作包括許多不同領域的語言理論和應用研究,他特別關心如何把對語言基本原則的瞭解應用到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上。他曾任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語言學系客座教授。
韓禮德從倫敦學派、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學習,研習索緒爾、馬林諾斯基(MALINOWSKI)、沃夫(WHORF)、弗恩(FIRTH)和伯恩斯坦(BERNSTEIN)等人學說,發展了對語言教與學上影響甚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提出了有別於喬姆斯基等形式語言學學家的語言觀,認為語言有三個互相緊扣的特色:其一是語言是社會過程;其二是語言是一個系統;其三是語言是具功能的。
==主要論點==
*1.系統語言學
*2.功能語言學
*3.漢語語言學
==代表性著作==
*(1955)《元朝秘史的語言學分析》(博士論文)
*《功能語法導論》
*《英語的功能分析》
*《作為社會符號的語言》
* (1981)「漢語音韻學理論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 (1986)「學習亞洲語言」
Category:英國語言學家
Category:香港大學教授
Category: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香港教育學院榮譽博士
Category:語義學家
Category:北京大學校友
Category:嶺南大學校友 (廣州)
Category: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Category:愛丁堡大學教師
Category:倫敦大學學院教師 |
文水縣 | 文水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緣,是呂梁市下轄的一個縣,因境內有文峪河而得名,是唐武則天的故鄉,因其古縣城形似鳳凰,故又名鳳城。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
==歷史沿革==
據從該縣上賢、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證,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裡定居。隨著人類生產勞動的發展,上賢人逐漸向文汾流域遷移並定居,在這個時期,畜牧業逐漸發展,由原始群進入了氏族社會。
隋,開皇十年(590年)始名為文水縣。
唐,武德三年(620年)隸汾州,六年屬幷州,七年復屬汾州。貞觀元年(627年)屬太原郡。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因文水縣是其故里,改名武興縣。神龍元年(704年)中宗複位,復原名文水縣。
宋,元符年間因避水患,將城遷於章多里之南,即後來的文水城,仍屬太原郡。
金、元時屬太原路。
明、清至屬太原府。
民國初屬太原府。1939年晉西事變後,文水縣完全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區,屬晉西區第八專員公署。
1949年後歸汾陽專區。1951年3月至1954年5月屬榆次專區。1954年5月至1958年屬晉中專區。
1958年11月汾陽、文水、交城三縣合併為汾陽縣,因此改稱文水鎮,設汾陽縣文水鎮辦事處。1959年9月,三縣分置,恢復文水縣建制,屬晉中行政專員公署。
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革委會(呂梁地區行政公署)成立,文水縣為其管轄。
2004年3月,文水歸屬新成立的呂梁市。
== 行政區劃 ==
下轄7個鎮、5個鄉:
。
== 交通 ==
* 鐵路:太中銀鐵路(文水站)
* 公路:、、
== 人口 ==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文水縣常住人口372580人。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文水縣常住人口421200人。
== 風景名勝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則天廟、上賢梵安寺塔
*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上賢遺址
* 文水縣文物保護單位
== 名人 ==
* 武則天
* 劉胡蘭
== 延伸閱讀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縣
呂梁 |
丹麥語和挪威語字母 | 挪威語字母和丹麥語字母由29個字母組成:
字母“Å”是在1917年引入挪威語,而在1948年也引入了到丹麥語。在這之前,這兩種文字使用字母“Aa”。
在電腦系統中,有幾套不同的編碼:
* 丹麥DS 2089和挪威NS 4551-1,後來成為國際標準ISO/IEC 646之一
* IBM PC code page 865
* ISO/IEC 8859-1
* Unicode
Category:北日耳曼語支
Category:拉丁字母系統 |
西班牙語正寫法 | 西班牙語正寫法()是一套指導西班牙語書寫的規則,其字母系統使用拉丁字母。其可準確的反映音位,特別是與更加不透明的和相比,具有字位到發音相對一致的對映;換句話說,其單詞的發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根據其拼寫預測;其標點符號與其它羅曼語族語言和英語類似。
==字母表==
西班牙文字母由27個字母組成: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Ñ,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它包含拉丁字母中的26個字母以及一個額外表示鼻上顎音的字母Ñ。因為Ñ是一個獨立的字母,而不是加重音符的字母,所以它排在字母表N的後面。
另外還有三個發音使用兩個字母來表示:ch、ll和rr。通常ch和ll作為獨立的字母分別排在字母表的c和l後面。但是1994年,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拋棄了這種做法。因為這樣做使得字母排列變得比其它歐洲語言困難和難以理解。通常我們稱呼1994年前的標準為“傳統排列”;1994年後的標準為“現代排列”。
此外,還有重音標誌的字母á、é、í、ó和ú。字母ü用於字母組合güe和güi來表示u是發音的,因為其它的組合gue、gui中,u是不發音的。
==拼寫法==
西班牙語中的大多數單詞,按其給定的文字可以讀出明確的發音;主要的例外情況是字母⟨x⟩,它通常代表/ks/或/s/,但是也會代表/x/或/ʃ/,特別是在中世紀西班牙語時代的專有名詞,如在“México”或“Pedro Ximénez”中的⟨x⟩,都是/x/。伊比利亞半島的羅曼語族不同語言的拼寫規則相近但不相同,包括葡萄牙語、加泰羅尼亞語、加利西亞語。
相反卻不成立,一個給定的發音卻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拼寫方法。主要問題是:
*⟨b⟩和⟨v⟩的發音同為/b/;
*在⟨e⟩和⟨i⟩前,⟨j⟩和⟨g⟩的發音同為/x/;
*不發音的⟨h⟩;
*對一些不區分/ʝ/與/ʎ/的語言使用者,⟨y⟩、⟨ll⟩、⟨hi⟩的發音相同;
*在母音前,⟨hu⟩、⟨gu⟩、⟨bu⟩的發音同為/w/ (雖然許多語言使用者可以區分這些組合的一些或全部);
*對非西班牙中北部的語言使用者,⟨c/z⟩和⟨s⟩的發音同為/s/;
*偶爾有一些使用重音符號來區分的兩個詞發音相同,如 tú 和 tu,sí 和 si,más和mas。
相同的發音使用不同的字母
發音 在之前 其它位置
(或一些外來語中的或) 或
(或一些外來語中的) (或一些外來語中的)
或 (或墨西哥) (或墨西哥)
===子音===
子音
字母 上下文 音標 例詞 在英語或漢語拼音中的相同或相似發音
b 或 v 在停頓之後的單詞開頭,
或在或之後 ; ; ; 幾乎與英語相同;如:about。除了它是一個完全的濁音。
b 或 v 其它位置(例如:在一個跨過單詞邊界的母音之後,或是任何或以外的其它子音) ; ; ; ; ; , , 或 是近音(, , ;意味著這裡沒有下面的腳標)除了在暫停之後以外的所有位置,在或後面,或在之後的一些情況下的和,在這些情況下它們是塞音 , 而與英語的 b, d, j, g.不同。 介於 baby 和 bevy 之間(象英語中的,但是用上唇代替上牙)
c 在或之前 (中部和北部西班牙)或 (大多其它地區)在In 安大路西亞、加那利群島和西班牙語美洲 被合併入;參見:和 for more information. ; 在中部和北部西班牙同英語清子音⟨th⟩ (在thing中),
在其它地區同英語 (在sass中)
c 其它位置 ; ; ; 同一些情況下的英語或;如skull、scan、picking (不吐氣,不同於英語中 在開頭的吐氣音,如can);漢語拼音
ch 任何位置在少數借詞中,發音為,如:Kirchner。 ; 同英語;church
d 在停頓後的單詞首,或在或後 ; ; 幾乎與英語相同;adore。除了它是一個完全的濁音,且舌尖抵住上齒;
d 其它位置 ; ; ; ; 同英語濁音⟨th⟩;如:this
f 任何位置 ; 同英語;如:face
g 在或前 或 近似一個強的英語音,如在蘇格蘭語 loch 或德語 Bach 中);同漢語拼音的
g 不在或前,且在停頓後的單詞首的,或在之後 ; ; 幾乎與英語相同,除了它是一個完全的濁音;如:ago
g 不在或前,且不在上面的情況中 ; ; ; 發音在輕的英語和英語之間(在 gold 和 ahold 之間)
gu 在或前,且在停頓後單詞首,或在後;但僅在一些方言中 ; 發音象在英語penguin中
gu 在或前,且不在上面的情況中 ; 近似英語,但是前面帶有一個軟喉音
gu 在或前,且在停頓後單詞首,或在之後 幾乎與英語相同,除了它是一個完全的濁音;如:ago
gu 在或前,且不在上面的情況中 發音在輕的英語和英語之間(在 gold 和 ahold 之間)
gü 在或前,且在停頓後的單詞首或之後;但僅在一些方言中 , 發音象在英語penguin中
gü 在或前,且不在上面情況中 近似英語,但是前面帶有一個軟喉音
h 任何位置在少數借詞中發音同 j 或軟g ,或,如: 或 。 (不發音)從拉丁語 f 派生出的 h 的現代詞彙(如:、),在中世紀西班牙語中拼寫為f、發音為,(如:、),在其發音消失前有一個過渡階段發音為;因此在現代拼寫中使用 h。但是,從拉丁語詞彙派生出的帶有字母 h 詞彙(如:、),在西班牙語中總是不發音。以雙母音 或 開頭的單詞(如:、)在拼寫時用 h 開頭(不發音),以確保它們開頭的半母音不會被讀成子音(在中世紀西班牙語中,字母 i 和 j 、字母u 和 v 經常互換)。 ; ; ; ; 不發音(像是英語honour或hour中的)
hi 在母音前 或 ; 與典型英語中的相似或相同;如 you (但是經常發音更強,有時也會與英語jam的相似
hu 在母音前 ; 同英語;we (有時聲音會接近英語Gwen中,或是cobweb中的)
j 任何位置 或 ; ; ;對於大多數講西班牙語者, 在單詞結尾時不發音,如:reloj 發音為 。 近似一個強的英語音,如在蘇格蘭語 loch 或德語 Bach 中);同漢語拼音的
k 少見;僅出現在少量藉詞中 同一些情況下的英語或;如skull、scan、picking (不吐氣,不同於英語中 在開頭的吐氣音,如can);漢語拼音
l 任何位置 ; ; 同英語 (特別是英式英語中清晰,而不是美式英語中的dark ;如:lull
ll 任何位置 or (依方言不同) ; 與在英語millionk中近似(在一些方言中在英語和之間,如在 yes 和 Jess 之間)
m 除了單詞尾的任何位置 ; ; 同英語;madam
m 單詞尾 或 (依方言不同) 在英語和間變化,如在英語sing中
n 單詞尾 或 (依方言不同) 在英語和間變化,如在英語sing中
n 不在其它子音前的任何位置 ; ; 同英語;nun
n 在其它子音之前鼻音 僅在母音之前區分,在子音之前,它們會同化為該子音的發音部位。這,部分的反映在正字法中。在單詞結尾,只有 出現。 同英語symphony中的;
同英語中的;
同英語canyon中的; 同英語sink或sing中的
ñ 任何位置 ; 與canyon相似
p 任何位置 ; ; 同一些情況下的英語;如span或typing(不吐氣,不同於英語中 在開頭的吐氣音,如pan);漢語拼音
qu 只在或之前出現 同一些情況下的英語或;如skull、scan、picking (不吐氣,不同於英語中 在開頭的吐氣音,如can);漢語拼音
r 單詞首、詞素首在動詞 中,詞根開頭的顫音仍然保留下來,儘管已經加了字首。或在、、之後 ; ; 顫音
r 其它位置 ; ; ; ; 閃音;同美國英語的 在ladder中或在latter中
rr 只出現在兩個母音之間 顫音
s 在一個濁子音之前(如、、) ; ; ; 同典型英語中的:is 或 busy;在西班牙北部和中部,這個發音發於舌尖而不是,聽起來聲音介於 busy 和 pleasure 的之間。
s 任何其它位置 ; ; ; 對於,在音節尾(在單詞結尾且在子音前)時,可能被或省略。 同典型英語中的:sass;在西班牙北部和中部,這個發音發於舌尖而不是舌端,聽起來聲音介於 sea 的與 she 的之間。
sh 少見;大多在英語藉詞中 或 同英語;sheesh
t 任何位置 ; 同某些情況下的英語;stand(不送氣,與伴隨送氣的在英語單詞首出現的不同,如tan)。舌尖接觸上牙而不是。
tl 少見;大多在納瓦特爾語藉詞中 或 ; ; 近似與英語cat-like中組合的的聲音
ts 少見;在日語和俄語藉詞中,主要出現於日語的“つ”和俄語的“Ц”;通常表示日本和俄語文化圈的人名和地名 ; 同英語cats中的ts;漢語拼音
tx 少見;在巴斯克語藉詞中 同“ch”
tz 少見;在藉詞中 ; 同英語cats中的ts;漢語拼音
tz 在巴斯克語藉詞中 ; 同“ch”和“tx”
w 少見;在英語藉詞中 when (有時變為 /gw/ 或 /bw/)
w 少見;在德語藉詞和西哥特名稱中 ; 與英語相同;如:bib
x 在大多單詞的兩個母音之間 ; 與英語相同;如:taxi
x 單詞開頭或在子音之前 [ks] 或 ; 與英語或相同;如:max 或 mass
x 在一些從納瓦特爾語借用的地名中 或 ; 近似一個強的英語音,如在蘇格蘭語 loch 或德語 Bach 中);同漢語拼音的
x 在巴斯克語和加泰羅尼亞語等的少量單詞中 Xela 同英語;如:sheesh
y 作為半母音(幾乎總是在雙母音中) 或 , 同英語 (但是與另一個母音組成一個音節);aye, boy
y 作為子音 或 ; ; 近似英語或,但是軟一些;如 yes 或 Jess
z 通常在或前不會出現 (中部和北部西班牙)或 (大多其它地區) ; 在西班牙中部和北部,與英語中(thing)相同;
在其它地區,與英語中(sass)相同
===母音===
母音
字母 音標 例詞 英語近似音
a spa
e bet
i ; ; see
y see
o 在 coat(美式英語多於英式英語)和 caught 之間
u ; food
半母音在西班牙語中,字母 i 和 u 可以與其它母音組成雙母音(如, )。
字母 音標 拼寫 例詞 英語近似音
y i 在母音前 ; ; ; you
w u 在母音前(但是在qu中或是在 e或i前的gu中,不發音) ; ; 一些講話者可能在單詞開頭的發一個插音,如 Huila 。 wine
===特殊和變音標記===
;尖音符
在兩種情況下,母音字母需用尖音符標註“á, é, í, ó, ú, ý”:一是當單詞的重音不符合通常規範時用於標註其重音(見後面內容),或是用於區分發音相同的兩個不同的單詞(見),如 el(定冠詞)與 él(“他”)。
;分音符
在 g 和 e/i 之間的 u 不發音,用於標識這是一個“強 g”發音為 而不是 ,所以“gue”發音為 ,“gui”發音為 。字母 ü( u 加上分音符號)用在這裡以標識這個 u 是發音的,如 pingüino 。分音符號也會出現在西班牙語詩句中,偶爾也會用於連續兩個母音時與雙母音的區分,如 vïuda 發音為三個音節,這與英語 naïve 中的 ï 類似。
在 q 和 e/i 之間的 u 同樣不發音,如 queso、química。但沒有“qü”組合在一起的情況,而使用“cu”來實現(如 cuestión)。西班牙語原生詞彙中沒有“qua”或“quo”,也是由“cu”來代替(cuando)。當該組合出現時,通常是拉丁語用法,如statu quo,在這裡的“u”發音,所以“ü”從來不需要出現在“q”之後。 以前在《2010常用拼寫》中介紹過的單詞如 cuórum(quorum)、cuásar(quasar)或Catar(Qatar)使用“q”來拼寫,現在已不再出現。
===重音符號和音節===
西班牙語書寫遵循一些明確的標註重音的規則。預設情況下,當單詞的以母音、 n 或 s 結尾時倒數第二個音節重音,以其它子音結尾時最後一個音節重音。如果單詞中含有標有尖音符的母音,則不遵循預設規則。標註的重音因此會只出現在單詞的某些形式中,例如 andén 的複數形式是 andenes。在很多情況下,重音在理解詞意時是必不可少的,如 (我講)、(他/她/它講過)。
西班牙語單詞要計算音節數和判斷重音位置,一個未標記重音的閉母音(i 或 u)與一個其它母音在一起時,該序列被視為升雙母音,算作一個音節。 一個音節的組成方式為 XAXX:X表示子音、複子音或跟本沒有,A表示母音、雙母音或三母音。雙母音是由非重音的閉母音與另一個母音任意順序構成(如 或 )。三母音由頭尾兩個非重音的閉母音和中間一個其它母音構成(如 或 )。西班牙語在書寫 時無需重音符號,而重音在第一個 i。
當連續的母音中的閉母音標註有重音時,這個母音序列則被看作兩個音節而不是雙母音(即,它們間存在間隙):例如, 與 各有兩個音節。
字母 h 不被認為是母音之間的中斷(所以 被認為是兩個音節:ahu-mar;這在某些地區可能會有所不同, h 被用作雙兩個非重音的非母音之間的間隙,所以其發音會是a-hu-mar,雖然這種特性正在逐漸消失。)
標有重音符號的形容詞(如 、、)當其轉化為副詞而新增字尾 時,重音標記的位置不變(、、),如果它們原先沒有重音符號也不要加上(如 轉化為 )。這些以 結束的副詞,發音時其主重音在最後部分的倒數第二音節,其形容詞原形原先的重音——無論是標註了的(如fácilmente)還是未標註的(如libremente)——都表現為該副詞的次重音。
===特殊情況使用的重音符號===
在許多情況下,同音異義詞在其重音(或僅有的)音節上使用書面重音加以區別:例如,(“你”的賓格形式)與 (“茶”);(第三人稱反身代詞)與(“我知道”或命令式第二人稱單數的“be”);(你的)與(你)。當相對和疑問代詞具有相同的字母時(通常是這種情況),疑問代詞要標重音符號,相對代詞則不用:
: “Where are you going?”
: 'Where you cannot find me.'
在詩句中,使用作為表示呼格:。直到2010年以前,被用在數字之前,以避免其與數字 0 相互混淆,('7 或 9')。在西班牙語語言學院協會第十屆大會中視為使用不再需要的重音符號,因為鍵盤輸入消除了數字和字母。
===首字母大寫===
與英語比起來,西班牙語中的首字母大寫比較少。一般來說,只有人和地點的名字、一些單詞縮寫使用首字母大寫(如Sr. López,而señor López不大寫);書籍、電影、歌曲等的標題,僅第一個單詞首字母大寫(除非這個標題只有兩個單詞,第二個單詞才有時侯首字母大寫);每個句字的第一個單詞,企業、政府機構等的名字,首字母大寫。國家或語言的名字、星期、月份不大寫。
===變化===
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對西班牙語拼寫規則作過許多次改革。
===改革方案===
一個墨西哥西班牙語的慣例,使用⟨x⟩而不是西班牙語標準拼寫中的⟨j⟩來拼寫某些土著詞彙。這通常由於其原詞(或現在的發音)包含清顎齦擦音 /ʃ/ 或另一個現代西班牙語中已經沒有的噝音。這個特徵最引人注目的詞便是墨西哥這一名稱 México(見)。西班牙皇家學院建議這樣拼寫。
== 鍵盤需求 ==
在打字機上輸入西班牙語或設定字型時,需要一些特殊字元: á、é、í、ó、ú、ý、ñ、Ñ、ï、ü、Ü、¿、¡;另外不必須但建議有:Á、É、Í、Ó、Ú、Ý。
在機械打字鍵盤上的實現方式是,鍵盤上包括一個單獨的死鍵,其小寫位置是尖音符、其大寫位置是分音符。有了這個鍵,即可以輸入á、é、í、ó、ú 和 ü。另外還有一個分開的鍵:ñ/Ñ、¿ 和 ¡ 完成了所需的最低限。(西班牙語鍵盤並沒有死鍵 ~,葡萄牙語鍵盤上有。)電子鍵盤上增加了一鍵,用於 ª 和 º,儘管不是必需的。(它們是有些古老的序數詞縮寫:1º 用於 primero,2ª 用於 segunda 等等。)
在 MS-DOS 作業系統和它的後繼者Microsoft Windows中,增加了一對 ç/Ç,這在西班牙語中是不需要的,但是在加泰羅尼亞語、葡萄牙語和法語中需要;也支援了代有尖音符和分音符的大寫字母 Á、É、Í、Ó、Ú、Ü。儘管在西班牙語不需要,另外一個死鍵——小寫位是 ` (重音符)、大寫位是 ^ (折音符)——被囊括。 加泰羅尼亞語需要的行中句點也出現了。為了給這些字元騰出空間,主要用於程式設計、科學和數學的字元——[、]、{、}、/、\、|、<、>——被移除,需要特的按鍵序列才可輸入。
==阿拉伯語字母==
在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西班牙語(以及葡萄牙語和拉迪諾語)有時會被摩里斯科人用阿拉伯語字母書寫。這種西班牙語書寫形式稱作。
==參考==
Category:拉丁字母系統
Category:印尤拉丁文字正詞法
正寫法
Category:各語言正寫法 |
韓語字母 | -{zh-hans:朝鮮語字母(),大韓民國稱韓語字母();zh-hant:韓語字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語字母()}-,韓語中常簡稱“字母”(),是諺文使用的符號,分初聲、中聲及終聲三類;初聲和終聲是子音,中聲是母音。基本上這些字母都是由更基本的元素組成。以下各表中,藍色的是字母,下面的是發音。注意:朝鮮語的初聲字母表跟終聲的字母表是有分別的。字母都以“”排行。겨레말큰사전 – 형태 표기 작업 예시 – 자모 배열 순서 (PDF 14쪽)
== 初聲 ==
ᄀ ᄂ ᄃ ᄅ ᄆ ᄇ ᄉ ᄋ ᄌ ᄎ ᄏ ᄐ ᄑ ᄒ
g n d r m b s - j ch k t p h
ᄁ ᄄ ᄈ ᄊ ᄍ
gg tt bb ss jj
== 母音 ==
基本 基本 基本 基本 基本 基本 +i +i +i +i +i
基本 ᅡ ᅥ ᅩ ᅮ ᅳ ᅵ ᅢ ᅦ ᅬ ᅱ ᅴ
基本 a eo o u eu i ae e oe wi ui
y+ ᅣ ᅧ ᅭ ᅲ ᅤ ᅨ
y+ ya yeo yo yu yae ye
w+ ᅪ ᅯ ᅫ ᅰ
w+ wa wo wae we
排列次序:
:<Font Size=+1 lang="ko">ㅏ、ㅐ、ㅑ、ㅒ、ㅓ、ㅔ、ㅕ、ㅖ、ㅗ、ㅘ、ㅙ、ㅚ、ㅛ、ㅜ、ㅝ、ㅞ、ㅟ、ㅠ、ㅡ、ㅢ、ㅣ</font>
== 終聲 ==
ᆨ ᆫ ᆮ ᆯ ᆷ ᆸ ᆺ ᆼ ᆽ ᆾ ᆿ ᇀ ᇁ ᇂ
k n t l m p t ng t t k t p t
ᆩ ᆬ ᆰ ᆰ ᆱ ᆹ ᆻ
k n k l m p t
ᆪ ᆭ ᆭ
k n m
ᆲ
l
ᆳ
l
ᆴ
l
ᆵ
p
ᆶ
l
== 對於八思巴字與訓民正音的從來學說 ==
有人比較過八思巴字和朝鮮半島的韓字,發覺有不少音位的字母的字形都很類似,從而認為朝鮮文字其實是從八思巴字演變而來的。在時間上,八思巴字出現的時間比韓字更早,而在高麗歸順元朝之時,相信八思巴字亦有在朝鮮半島流傳。加上有西方學者指出,其實早在朝鮮世宗發明訓民正音之前,已有-{朝}-鮮的僧侶在使用這種文字,所以有關「朝鮮文字源自八思巴字」的理解亦能成立。
參閱:
* 三十六字母與八思巴字
* 三十六字母與諺文
=== 訓民正音的起源學說===
當認為已失傳的訓民正音解例本在1940年慶尚北道安東發現之前,很多世界各地的學家提出種多對韓字起源的學說。但是訓民正音解例本在1940年慶尚北道安東發現之後,眾多對韓字起源的爭論告終。訓民正音解例本闡明韓字的子音和母音是根據人的口腔構造、中國古代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而創製出來的。其內容如下:
==註釋==
== 參閲 ==
* 諺文
* 諺文字母列表
==外部連結==
韓
Category:諺文
Category:從左到右書寫的文字
Category:從上至下書寫及各行從右到左排列的文字 |
羅馬數字 | 羅馬數字是古羅馬使用的記數系統,現今仍很常見。
==拼寫規則==
羅馬數字共有7個,即Ⅰ(1)、Ⅴ(5)、Ⅹ(10)、Ⅼ(50)、Ⅽ(100)、Ⅾ(500)和Ⅿ(1000)。按照下述的規則可以表示任意正整數。需要注意的是羅馬數字中沒有“0”,與進位制無關。一般認為羅馬數字只用來記數,而不作演算。
羅馬數字不曾有“正式”、“約束”,或全面接受的標準。其使用古羅馬明顯變化,中世紀之後仍然有些不一致。
換句話説,尤其是羅馬數字認為是依法約束的表示數字場合,像是美國版權法,“錯誤”或歧義的數字可能使版權宣告無效,或影響版權期限,所以嚴守標準形式很重要。
===“標準”形式===
* 重複數次:一個羅馬數字重複幾次,就表示這個數的幾倍。
* 右加左減:
** 在較大的羅馬數字的右邊記上較小的羅馬數字,表示大數字加小數字。
** 在較大的羅馬數字的左邊記上較小的羅馬數字,表示大數字減小數字。
** 左減的數字有限制,僅限於Ⅰ、Ⅹ、Ⅽ。比如45是ⅩⅬⅤ,不用ⅤⅬ。
** 但是,左減時不可跨越一個位值。比如,99是ⅩⅭⅨ([100 - 10] + [10 - 1]),不用ⅠⅭ(100 - 1)。(等同於阿拉伯數字每位數字分別表示。)
** 左減數字必須為一位,比如8是Ⅷ,不用ⅡⅩ。
** 右加數字不連續超過三位,比如14是ⅪⅤ,不用ⅪⅢ。(見下方“數碼限制”一項。)
* 加線乘千:
** 在羅馬數字的上方加上一條橫線或者加上下標的Ⅿ,表示將這個數乘以1000,即是原數的1000倍。
** 同理,如果上方有兩條橫線,即是原數的1000000(1000^{2})倍。
====數碼限制====
* 同一數碼最多連續出現三次,如40是ⅩⅬ,不用ⅩⅩⅩⅩ。
* 例外:由於IV是古羅馬神話主神朱庇特(即IVPITER,古羅馬字母裡沒有J和U)的首字,因此有時用ⅡⅡ代替Ⅳ。
有時5及50寫作ⅡⅢ及ⅩⅩⅩⅩⅩ,代替Ⅴ及Ⅼ,6及60甚至有ⅢⅢ及ⅩⅩⅩⅩⅩⅩ代替Ⅵ及ⅬⅩ的情形。
===示例===
羅馬數字 數值 拉丁語
Ⅰ 1
Ⅱ 2
Ⅲ 3
Ⅳ 4
Ⅴ 5
Ⅵ 6
Ⅶ 7
Ⅷ 8
Ⅸ 9
Ⅹ 10
Ⅺ 11
Ⅻ 12
ⅩⅢ 13
ⅩⅣ 14
ⅩⅤ 15
ⅩⅥ 16
ⅩⅦ 17
ⅩⅧ 18 或
ⅩⅨ 19 或
ⅩⅩ 20
ⅩⅩⅩ 30
ⅩⅬ 40
Ⅼ 50
ⅬⅩ 60
ⅬⅩⅩ 70
ⅬⅩⅩⅩ 80
ⅩⅭ 90
ⅩⅭⅨ 99
羅馬數字 數值 拉丁語
Ⅽ 100
ⅭⅠ 101
ⅭⅡ 102
ⅭⅩⅭⅨ 199
ⅭⅭ 200
ⅭⅭⅭ 300
ⅭⅮ 400
Ⅾ 500
ⅮⅭ 600
ⅮⅭⅭ 700
ⅮⅭⅭⅭ 800
ⅭⅯ 900
Ⅿ 1000
ⅯⅭⅮ 1400
ⅯⅭⅮⅩⅩⅩⅦ 1437
ⅯⅮ 1500
ⅯⅮⅭⅭⅭ 1800
ⅯⅭⅯ 1900
ⅯⅯ 2000
ⅯⅯⅯ 3000
ⅯⅯⅯⅭⅭⅭⅩⅩⅩⅢ 3333
Ⅿ 4000
5000
10000
50000
100000
500000
1000000
==紀年==
羅馬數字用於紀年時,其拼寫規則與數字拼寫相同。
==用途==
* 公共紀念建築物
* 鐘錶
* 日曆
* 影視作品製作年份
* 英文、法文等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所寫的書籍、檔案的卷章節編號(多用大寫字母),例如:
** Volume VII(第七卷)
** Chapter XXIV(第二十四章)
** Section VI.3(第六段之第三節)
* 俄文中用於代表世紀以及千紀,例如19世紀寫作「」、公元前2千年寫作「」
* 有序列表(ordered list)的編號(多用小寫字母),例如:
:i) 第一項
:ii) 第二項
:iii) 第三項
:iv) 第四項
:v) 第五項
:vi) 第六項
* WWI、WWII
* 化學中標註元素的化合價態會使用羅馬字母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羅馬數字換算程式(設有javascript原始碼)由1至3,999,999
* 羅馬數字與阿拉伯數字雙向轉換器
Category:記數系統
Category:拉丁字母 |
黃菊 | 黃菊(),原名黃德鈺,男,漢族,出生於上海市,祖籍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魏塘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電機制造專業畢業,工程師。曾任中共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生前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是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四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五屆、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黃菊長期在上海工作。1987年被作為上海市市長候選人而推薦為中共中央委員候選人,而中共中央決定由朱鎔基出任上海市市長。1991年黃菊接替晉升副總理的朱鎔基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1994年晉升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並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長期執掌中國第一經濟中心上海市的大權。2002年,黃菊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03年起擔任國務院副總理、黨組副書記。
2007年6月2日2時03分,黃菊因病於任內逝世,享年69歲,成為繼1992年李先念在全國政協主席任內逝世後又一位在任期內去世的最高階別領導人。當日,新華社在釋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訃告中稱其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 生平 ==
=== 早年 ===
早年就讀於家鄉嘉善的益善小學、啟東小學、嘉善二中(初中,現名嘉善高階中學)以及嘉興的嘉興一中(高中)。黃菊曾於1991年10月為母校嘉善二中題寫校名。黃菊18歲以前都在家鄉嘉興度過。
1956年至1963年,黃菊在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電機制造專業學習。畢業後,黃菊一直在國有企業工作。196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上海任職 ===
歷任上海人造板機器廠動力車間、鑄鋼車間技術員,廠長秘書;上海中華冶金廠動力車間技術員、車間黨支部副書記,廠革委會副主任、副廠長、工程師;上海市石化通用機械製造公司副經理等職。
1982年黃菊出任上海市第一機電工業局副局長,次年升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工業工作黨委書記,1984年兼任市委秘書長。自1985年起,黃菊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1986年起兼任上海市副市長。1991年,時任上海市長朱鎔基出任國務院副總理,黃菊接替朱鎔基當選市長。1994年,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被增補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黃菊接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並在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黃菊主政上海期間,第一機電工業局出身的幹部受到黃菊的特別栽培,其中就有他的接班人陳良宇。2002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宣佈黃菊調往中央工作,陳良宇出任上海市委書記。至此,黃菊擔任上海市主要領導職務長達十一年。
=== 中央任職 ===
==== 升任中央 ====
2002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宣佈黃菊調往中央工作。
半個多月後,在11月16日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黃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六),成為正國級領導人。2003年3月17日,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名,國家主席胡錦濤釋出第二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決定,黃菊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排名第一位。
==== 中央任職與分工 ====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國務院副總理、黨組副書記,負責國務院常務工作,兼管工業經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勞動和社會保障,鐵道,交通,資訊產業,金融,國有資產,民用航空,安全生產工作。
*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
** 國家資訊化領導小組副組長
** 國家處置劫機事件領導小組組長
** 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主任
=== 患病 ===
2006年2月22日,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黃菊於該年1月下旬後,因患上胰腺癌而需入院治療。全國政協發言人吳建民證實黃菊住院,但並未說明其所患是何疾病。有認為外間報道把胰腺炎誤傳為胰腺癌。在「失蹤」期間,他偶有給某些活動「發賀信」。2006年6月5日,黃菊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上再次露面,但至11月在上海會見以任志剛為團長的香港銀行公會訪問團以後,黃菊再度沒有公開露面。2007年3月7日,黃菊出席兩會上海代表團會議,這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 逝世 ===
2007年6月2日早上6時30分,新華社公佈:“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7年6月2日2時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9歲。”
黃菊是自1976年毛澤東及周恩來、朱德等去世以來,第一位在任上病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當天《新聞和報紙摘要》首播時中斷正常節目插播訃告;隨後在當天早晨重播的版本中,在播發的訃告之後播出了《哀樂》;央視則自6時30分起逢整點滾動播出播音員羅京口播的訃告,當天早間的新聞節目《朝聞天下》更罕見地由羅京主持。新華社配發其側面照片作為“黃菊同志遺像”;新華社還播發《黃菊同志生平》以示哀悼,但《訃告》、《生平》和官方媒體新聞報道中均未公佈黃菊的具體病情。
2007年6月5日9時,黃菊遺體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按照黃菊生前意願,其遺體被捐獻。其他在世的中共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均到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此外,前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尉健行、李嵐清等人亦出席了告別儀式。
2015年11月29日,黃菊墓從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至上海市青浦區福壽園公墓。
==評價==
===正面評價===
官方訃告給予黃菊較高的評價,稱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在黃菊主政上海期間,上海經歷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快的發展速度,尤以浦東的開發最令人矚目。外界認為,上海的迅速發展除得到中央的政策支援外,也得益於黃菊等人的設計和規劃。
2012年12月,由中國共產黨前領導人江澤民題寫書名的紀實畫冊《黃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座談會於同年12月24日在上海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出席會議。畫冊分為“早年求學、基層工作”;“致力上海改革開放”;“獻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熱愛生活、樸素情懷”四部分,收錄430餘幅照片並配以文字說明,記錄了黃菊的生平和從政經歷。
黃菊出生在上海,又在上海工作了40多年,對上海這座城市和上海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在上海擔任市長和市委書記期間,也正是上海改革開放、大發展、大變化的時期,他嘔心瀝血,帶領上海幹部和群眾,為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負面評價===
== 黃菊模式 ==
逝世之後,中國共產黨官方訃告仍給予其高度的評價,稱其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並充分肯定了其在上海的政績。
所謂的“黃菊模式”,就是針對涉及重大貪腐案件的高階官員,對其案情不公開、不逮捕、不判刑,但不許其露面,死後還要對其高度評價。
有觀點認為“黃菊模式”被批中國政府為營造表面的“和諧穩定”而在反腐敗活動中對更高階別的官員“網開一面”,缺乏誠意。但也有評論認為“陳良宇案”本身就是政治鬥爭的結果。
==家庭==
*妻子:餘慧文,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創始人(韓正妻子萬明曾任職於該基金會)
*女兒:黃凡,與第一任丈夫(任士剛之子)在上海市靜安區民政局登記結婚,兩人育有1女1子;1995年與第二任丈夫方以偉在美國結婚。
**女婿:方以偉,美國籍,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舊金山-上海姐妹城市委員會主席、舊金山灣區地鐵董事會前主席,2020年8月14日逝世。父親方大川,曾擔任孫中山創辦的《少年中國晨報》的社長,在美國擁有主流社會的報紙《亞洲人週刊》和《獨立報》等。母親,泛亞集團董事長,2008年捐款300萬美元支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建東亞圖書館,2013年捐贈100萬美元支援旨在推動中美兩國人文交流的十萬強基金會,2008年向北大捐款210萬美元支援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大樓建設,同年獲聘擔任北京大學名譽校董。
*父親:黃鳳池(1909年-1982年)
*母親:金靜默(1911年-2001年),共有子女5人,是“德”字輩,黃菊為次子,小名“德菊”
**兄:黃德鍾
**三弟:黃德鋟
**四弟:黃昔
**五弟:黃正
*表妻弟:鬱慕明,中華民國前立法委員,新黨前主席。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黃菊與上海」專題,上海文新傳媒
* 新華網:黃菊活動報道專集
* on.cc/黃菊逝世專輯
* 黃菊同志遺體在京火化 胡錦濤等前往送別,新華網2007年6月5日
Ju菊
Category:嘉善人
Category:清華大學校友
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66年入黨)
Category: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6
1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Category:罹患胰臟癌逝世者
Category:中共上海市委書記 |
藏文 | 藏文()是藏語、宗喀語、錫金語、普米語等語言的文字系統,基本上是一種母音附標文字,它根據古典藏語語音而建立,共三十個字母。目前通用的藏文羅馬化方案為威利轉寫方案。除此之外,還有藏語拼音、《藏文拼音教材(拉薩音)》拼音方案、及THL拼音等羅馬化方案。
藏文是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由國王松贊乾布派遣藏族語言學家吞彌·桑布扎到北印度學習梵文,回國後參照悉曇體梵文字母創製的。
藏文雖是為書寫藏語而創制,但也和很多其它婆羅米系文字一樣,能用於書寫梵語。另外,在漢藏語系諸語中,藏文的歷史長度、文獻豐富程度都僅次於漢文。不過,這大量的文獻中,絕大多數皆系佛教典籍,世俗文獻不算太多。
== 藏文書寫方法 ==
藏文每個音節有一個基字,確定該音節的中心子音,基字上方或下方可以加母音附標表示不同的母音。基字上方有時有一個上加字,下方有時有一到兩個下加字,前邊有時有一個前加字,表示該音節的聲母是複子音。複子音的連線順序依次為前加字、上加字、基字、下加字。基字後邊有時有一到兩個後加字,表示該音節有一到兩個子音韻尾。
以下為藏文書寫的範例之一:
none
上面的藏文有一個音節“”(威利轉寫:bsgrond),由前加字ba、上加字sa,基字ga,下加字ra,母音o、第一後加字na、第二後加字da構成。bsgrond是7世紀的藏語語音,隨著現在拉薩音裡複子音以及部分韻尾的消失和聲調的出現,該詞已轉變讀成(藏語拼音:zhön,藏文拉薩音拼音:zhoenv)。
* 前加字只能是 、 、 、 、 //。
* 上加字只能是 、 、 。
* 下加字只能是 、 、 、 和用於音譯梵文裡送氣濁子音的送氣符號 ,有一個複子音 有兩個下加字 和 。
* 第一後加字只可能是 、 、 、 、 、 、 、 、 、 。
* 第二後加字只可能是 和 ,在現代藏語裡不再發音, 在現代藏語中已經不用。
另外,以下是藏文帶頭字()和無頭字()兩種字型和國際拉丁文轉寫的列表:
=== 基字 ===
藏文的子音()除了第5行第4列的 (wa) 以外,字母表由最上方開始到第5行為止,在縱橫兩個方向的順序安排上具有語音學的意義。字典的排列順序即是由左而右、由上到下。
藏文子音字母表
第1列不送氣 - 高 第1列不送氣 - 高 第2列送氣 - 高 第2列送氣 - 高 第3列有聲 - 低 第3列有聲 - 低 第4列鼻音 - 低 第4列鼻音 - 低
① ka [] kha [] ga [] nga []
② ca [] cha [] ja [] nya []
③ ta [] tha [] da [] na []
④ pa [] pha [] ba [] ma []
⑤ tsa [] tsha [] dza [] wa []
⑥(低) zha [] za [] 'a [] ya []
⑦(低低高高) ra [] la [] sha [] sa []
⑧(高) ha [] a [無音價]
單音節的聲調有高平調與低平調(略為上升)兩種。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 第4列(正確地來說應該是鼻音與接近音)的基字有前加字或上加字時,聲調將從低平調(或低升調)轉為高平調。(請參考下面的章節)
* 高平調與低平調有-(g)、-(gs)、-(d)、-(b)、-(bs)、-(ngs)、-(ms)、-(s) 等後加字或再後加字時,聲調會往下降,形成高降調與低升降調。
另外,母音開頭的字使用最後的無音價字母來表示。
=== 母音符號 ===
由於基字本身帶有母音[a],因此需要其他四個母音符號()來書寫其他母音。另外,a [a]、o [o]、u [u]三個母音後面遇到舌尖音的後加字-(d)、-(n)、-(l)、-(s)時,發音會變成 ä []、ü []、ö []。
母音符號 符號名稱 發音 例子
無 [a] ([] -d, n, l, s) (ka)、 (ta)、 (a)
(gi gu) [i] (ki)、 (ti)、 (i)
(zhabs kyu) [u] ([] -d, n, l, s) (ku)、 (tu)、 (u)
('kreng po) [e] (ke)、 (te)、 (e)
(na ro) [o] ([] -d, n, l, s) (ko)、 (to)、 (o)
=== 其他 ===
*前加字:
*上加字:
*下加字:
*第一後加字:
*第二後加字:
*反體字():
*併體字():
== 藏文字型 ==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藏文從吞彌桑布札創制開始至今,藏文字型已經發展出近幾十種之多,但是總結起來主要為兩大類,烏金體與烏梅體。http://www.xzzyw.cn/jsp/xz/detail.jsp?newsID=8000000521&type=032
二者的區別在於烏金體有冠體為其顯著的特點,即每個字母最上一筆是橫直的,字母排列時,上端必須在一條直線上,形似平頂帽。而烏梅體則省略了這條橫線,此為兩者最顯著的區別。
在印刷與官方文書方面一般多使用烏金體,因其字型看起來比較大氣故此。而烏梅體則較多的使用於手寫錄入。
== 藏文字母表 ==
=== 藏文字母的書寫筆順 ===
以下圖片以烏金體為例:
Tibetan-U+0F40-KA.svg|的筆順
Tibetan-U+0F41-KHA.svg|的筆順
Tibetan-U+0F42-GA.svg|的筆順
Tibetan-U+0F44-NGA.svg|的筆順
Tibetan-U+0F45-CA.svg|的筆順
Tibetan-U+0F46-CHA.svg|的筆順
Tibetan-U+0F47-JA.svg|的筆順
Tibetan-U+0F49-NYA.svg|的筆順
Tibetan-U+0F4F-TA.svg|的筆順
Tibetan-U+0F50-THA.svg|的筆順
Tibetan-U+0F51-DA.svg|的筆順
Tibetan-U+0F53-NA.svg|的筆順
Tibetan-U+0F54-PA.svg|的筆順
Tibetan-U+0F55-PHA.svg|的筆順(基於)
Tibetan-U+0F56-BA.svg|的筆順
Tibetan-U+0F58-MA.svg|的筆順
Tibetan-U+0F59-U+0F5A-U+0F5B-TSA-TSHA-DZA.svg|、、的筆順(基於、、)
Tibetan-U+0F5D-WA.svg|的筆順
Tibetan-U+0F5E-ZHA.svg|的筆順
Tibetan-U+0F5F-ZA.svg|的筆順
Tibetan-U+0F60-'A.svg|的筆順
Tibetan-U+0F61-YA.svg|的筆順
Tibetan-U+0F62-RA.svg|的筆順
Tibetan-U+0F63-LA.svg|的筆順
Tibetan-U+0F64-SHA.svg|的筆順
Tibetan-U+0F66-SA.svg|的筆順
Tibetan-U+0F67-HA.svg|的筆順
Tibetan-U+0F68-A.svg|的筆順
=== 巴爾蒂語擴充字母 ===
巴爾蒂語有4個擴充的字母用於表示其特有的子音:
巴爾蒂語擴充字母 羅馬化 國際音標
q
ɽ
x
ɣ
=== 註釋 ===
#目前尚沒有人明確地知道藏文 ('a-chung)在創製時的用途和所代表的發音是什麼。藏文中,對於C1VC2和C1C2V型別的音節,如果C1既可為前加字也可為基字,而C2既可為後加字又可為基字,為了區分C1VC2與C1C2V這兩種不同的音節,就需要在書寫C1C2V時在V的位置填入 ,此時 似無實在作用,僅作為佔位符使用。根據藏梵對音, 是用來標注梵文的長母音的,似乎也表明它沒有實際的發音用途。但在藏文的動詞變位方面, 卻是重要的構成現在時的字首之一。在比較語言學上,它又似與漢語ɦ-字首相對應。對於 的用途,目前較流行的說法有:
## 認為它代表某種鼻音,用ɴ-表示。
## 認為它代表ɦ-或相近的發音。
## 認為它代表對後繼子音的“前鼻化”(prenasalisation)。
## 認為它沒有具體對應的發音,或者它有多種不同的用途。
== 數字 ==
藏文數字與阿拉伯數字一一對應,但寫法不同。
藏文數字
阿拉伯數字 0 1 2 3 4 5 6 7 8 9
藏文數字
阿拉伯數字 0.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9.5
== 標點符號 ==
:〔段首〕
:〔音節結尾〕
:〔句末〕
:〔段末〕
:〔左括號〕
:〔右括號〕
:〔左大括號〕
:〔右大括號〕
:〔重複符號〕
== 書寫梵文==
母音
天城文 IAST EWTS 藏文字母 藏文附標 天城文 IAST EWTS 藏文字母 藏文附標
अ a आ A
इ i ई I
उ u ऊ U
ए e ऐ ai
ओ o औ au
ऋ r-i ॠ r-I
ऌ l-i ॡ l-I
अं rowspan="2" aM अः aH
अँ a~M अः aH
子音
天城文 IAST EWTS 藏文字母 天城文 IAST EWTS 藏文字母 天城文 IAST EWTS 藏文字母 天城文 IAST EWTS 藏文字母 天城文 IAST EWTS 藏文字母
क ka ख kha ग ga घ g+ha ङ nga
च tsa छ tsha ज dza झ dz+ha ञ nya
ट Ta ठ Tha ड Da ढ D+ha ण Na
त ta थ tha द da ध d+ha न na
प pa फ pha ब ba भ bha म ma
य ya र ra ल la व wa
श sha ष Sha स sa ह ha क्ष k+Sha
* च छ ज झ(ca cha ja jha)轉寫為 (tsa tsha dza dzha)是古往規定,現代轉寫也可用 (ca cha ja jha)。
天城文 IAST ETWS 藏文字母
च ca
छ cha
ज ja
झ j+ha
== 羅馬化 ==
由於藏語和藏文在文字上不能一致對應,因此藏文的羅馬化,有反應實際文字的羅馬轉寫和反應實際語音的羅馬拼音。
轉寫有國際流行的威利轉寫,美國國會圖書館的USLC轉寫。威利轉寫較USLC轉寫,不用上下標字母。而USLC轉寫在梵文轉寫可以和國際流行的梵文轉寫IAST通用,能準確地標示梵文字母。
拼音有藏語拼音、《藏文拼音教材(拉薩音)》拼音方案、及THL拼音等羅馬化方案。藏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藏語羅馬字母拼寫法,主要用於人名、地名的拼寫。
==與現代拉薩音的對應==
===聲母===
藏語的7世紀複聲母向現代拉薩音單聲母的演變規律:
7世紀藏語發音的國際音標 當代拉薩話發音的國際音標
===韻母===
見藏語#文字及語音。
== 計算機處理 ==
=== 編碼 ===
藏文最初於1991年收入Unicode第1版,使用的區段為U+1000–U+104F。然而1993年Unicode 1.1版當中,這一區段被移除(後來在Unicode 3.0用於緬甸文)。1996年7月Unicode 2.0釋出後恢復對其支援。
藏文字母使用的區段為U+0F00–U+0FFF。藏文字母區段包括有文字、數字及多個標點符號及宗教文書上使用的特殊符號。下表詳列區段內的所有文字(你的瀏覽器需要支援藏文字母顯示):
藏文字母在統一碼(Unicode)的編碼空間由 0F40 至 0F69。茲表列如下:
Unicode拉丁字母轉寫 藏文字母 統一碼 Unicode拉丁字母轉寫 藏文字母 統一碼 Unicode拉丁字母轉寫 藏文字母 統一碼 Unicode拉丁字母轉寫 藏文字母 統一碼 Unicode拉丁字母轉寫 藏文字母 統一碼
ka 0F40 kha 0F41 ga 0F42 gha 0F43 nga 0F44
ca 0F45 cha 0F46 ja 0F47 jha 0F48 nya 0F49
tta 0F4A ttha 0F4B dda 0F4C ddha 0F4D nna 0F4E
ta 0F4F tha 0F50 da 0F51 dha 0F52 na 0F53
pa 0F54 pha 0F55 ba 0F56 bha 0F57 ma 0F58
tsa 0F59 tsha 0F5A dza 0F5B dzha 0F5C wa 0F5D
zha 0F5E za 0F5F -a 0F60 ya 0F61 ra 0F62
la 0F63 sha 0F64 ssa 0F65 sa 0F66 ha 0F67
a 0F68 kssa 0F69
===資訊處理用標準===
1997年9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技術監督局釋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16959—1997 資訊科技 資訊交換用藏文編碼字符集 基本集》(以下簡稱“《基本集》”),於1998年1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工業部提出,全國資訊科技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起草單位為西藏自治區藏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西藏大學、西藏自治區技術監督局、西北民族學院、青海師範大學。GB 16959—1997 資訊科技 資訊交換用藏文編碼字符集 基本集,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年該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資訊處理用國際標準,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全部藏文資訊處理用國家標準。
《基本集》收錄的藏文字母,可組成任意藏文詞句,包括藏文古籍的文字。1997年《基本集》剛剛釋出時,因技術侷限,藏文字母的上下疊加構造無法方便處理,難以實現藏文的動態組合,故後來西藏大學藏文資訊科技研究中心陸續制定6項藏文資訊處理交換標準國家標準。2007年,共有8個國際標準及國家標準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經過上述完善,《基本集》已成為如今國際普遍應用的標準,微軟、蘋果等國際軟體企業開發藏文產品時,均依照該標準,如微軟從Windows7系統開始便依照該標準支援了藏文字母的上下疊加構造。
=== 鍵盤輸入 ===
1984年,西北民族大學教授、中國民族資訊科技研究院院長於洪志主持開發了“藏文資訊處理系統”、“藏文輸入系統”、“藏文作業系統”等。
現有的藏文資訊處理中的鍵盤均是依據西藏大學藏文資訊科技研究中心確定的,包括微軟2007年推出的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OS)中藏文輸入系統也對此基本遵循。過去,包括1998年實施的《基本集》在內,藏文的上下疊加構造無法方便實現;但在西藏大學藏文資訊科技研究中心推出的藏文資訊處理用國家標準實現了藏文的上下疊加構造之後,藏文的橫向組合與縱向疊加已經全部實現。
1998年實施《基本集》後,西北民族學院計算機教師和藏文教師用一年多完成了“藏漢雙語資訊處理系統”,包括藏文構件集編碼、字型、格薩爾資訊系統、藏文歷算軟體、藏藥檢索、藏醫自動診斷、藏文字頻統計、藏文辦公自動化、藏文資料統計等9個子系統。
2007年11月,甘肅省推出藏文彩信手機報,成為中國第一份藏文彩信手機報。在1998年實施的《基本集》的基礎上,西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字資訊處理研究所組成手寫藏文手機輸入法和藏文字型檔的課題組,建立24點陣的藏文點陣字型檔,翻譯5000多條手寫藏文手機術語。2009年,西南民族大學與北京網道信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的世界上第一款手寫藏文手機正式推出,包括GSM手機和CDMA手機兩種。2012年6月,中國電信西藏公司藏文版手機上市,受到西藏自治區藏族民眾特別是藏傳佛教僧眾及農牧民的歡迎。
西藏大學藏文資訊科技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藏文資訊科技基礎理論和應用,重點研發了藏文字元編碼、輸入法、字型檔(符合國際標準的最大藏文字型檔,支援梵音藏文相互轉寫,支援微軟及Linux作業系統)、作業系統(2008年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研發了藏文版的紅旗作業系統,為世界第一款從底層編碼的藏文作業系統)、上網軟體、辦公軟體、文字識別(藏文OCR文字識別系統);此外還包括:藏語自然語言處理、藏文模式識別、藏文資訊保安、藏文數字媒體技術與工程、藏文嵌入式。該中心研製的新一代藏文軟體已應用到西藏自治區第二代身份證製作中。拉薩市公交車語音報站系統即該中心研製的藏文嵌入式的應用。該中心還將建設一個大規模藏語語料庫,以推出基於安卓作業系統的藏文智慧手機,並能支援藏文的手寫及語音輸入技術。
==參考文獻==
==參閲==
* 西藏自治區
* 藏族
* 藏語
* 字母
* 藏文轉寫系統
* 梵文藏文轉寫體系
* 2010年保衛藏語遊行
*字母的歷史
== 外部連結 ==
* EWTS線上輸入藏梵文
* Unicode 0F00 - 0FFF (PDF-{zh-cn:格式;zh-tw:檔}-)
* 太清藏文轉寫 太清藏文輸入法
* 藏文Unicode字型的概覽
* Tibetan Scripts, Fonts & Related Issues ——THDL有關藏文Unicode字型問題問題、自由跨平臺OpenType字型、Unicode相容性的文章
* Tibetan Calligraphy——書寫藏文的範例
* Elements of the Tibetan writing system.
*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字型包 (RAR-{zh-cn:格式;zh-tw:檔}-)
* Noto Sans Tibetan,Google Noto 字型
* Free Tibetan Fonts Project
* SourceForge上的專案dzongkha-fonts
分類:藏語
分類:亞洲文字
分類:婆羅米系文字
Category:中國文字
|
徐霞客 | 徐霞客(,即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七日-崇禎十四年正月二七日),名宏祖,字振之,號霞客,直隸江陰縣人,祖籍江西南昌,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
==生平==
北宋末開封府尹徐錮之後,建炎四年(1130年)遷居浙江,《梧塍徐氏宗譜》十三世的高祖父徐經是江陰鉅富,“膏腴連延,貨泉流溢”,文璧:《<賁感集>序》,《梧塍徐氏宗譜》卷57《題贈序記》弘治十二年因“會試舞弊案”,與唐寅一起涉案下獄。徐經作《賁感集》以自明,後抑鬱死。父親徐有勉有兄弟6人,母親王孺人性勤樸,“故好藝植,好紡織”,李維楨:《秋圃晨機圖引》生子三人,弘祚、弘祖、弘禔(庶子)。至徐霞客時,徐家“田廬不及中人之產”,徐霞客分得家產有200多畝。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娶江陰望族許學夷侄女為妻,生子徐屺;後與許學夷暢遊惠山,開啟旅遊之序幕。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元配許氏病故,隔年續娶羅濟之女為妻,生子徐峴。唯羅氏生性兇悍,夫妻感情不睦。霞客卻愛上前妻的婢女周氏。羅氏妒恨,乘霞客出遠門時,將周氏改嫁李家,“方孕而嫡嫁之”,生子李介立。光緒《江陰縣誌》卷18《人物隱逸傳》:“母周氏,徐宏祖妾,方孕而嫡嫁之,以育於李氏,故名李寄;又‘以介於兩姓,歷兩朝之意,故自名介立。’”。
徐霞客縱遊舉國南北,跋涉了許多人煙罕至的荒野地區,往往露宿荒野。足跡遍歷今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等16省,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尤其對石灰岩地貌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記錄,包括溶洞分佈,石鐘乳、石筍、溶溝、石芽、石樑成因都有詳細的考釋,是舉世第一人。同時對長江源頭作了考察,糾正了古代文獻對岷山“導江”的錯誤論斷。
徐母生產的織造品是徐霞客早年的重要旅費來源。晚明官貪民困,盜賊蜂起,在長期的遊歷考察過程中,曾多次絕糧,多次遇盜。崇禎十年(1637年)二月在湘江遇盜,徐本人赤身跳水逃走,脫險後一無所有,只得向同鄉好友金祥甫借貸二十兩銀子才完成旅程。《徐霞客遊記》裡有一段話:“金祥甫初為予措資,展轉不就。是日忽鬮一會。得百餘金,予在寓知之,金難再辭,許假二十金,予以田租二十畝立券付之。”崇禎十年四月十日,行至湖南未陽北新城附近時,“蔬米俱盡,而囊無一文”,以友人劉君所贈送的綢布一方,“就村婦易米四筒。”勉強度過難關。崇禎十年十月初十,中軍唐玉屏給了徐霞客一塊馬牌。徐霞客得以用馬牌支使村民為他和僕人抬轎趕路,人手不夠時,以“二婦人代輿”。甚至為兩隻雞失竊而扣人不放,被認為有擾民之嫌。《粵西遊日記三》:“丁丑十月二十六日晨餐後,得兩肩輿,十夫”;“十一月初二日飯後夫至,少二名,以婦人代擔”;“候夫甚久,以二婦人代輿”;“初三月村小夫少,半以童子代輿”;“二十一日……眾夫鬨然去,餘執一人縶之……見餘縶其夫,一老人乃出而言曰……餘當代為催夫;失二雞……仍縶前夫不釋。久之,二村人召雞,釋夫去”;“二十二日其夫鬨然去,餘執一人縶之,蓋其夫復欲委之村人也;始,村人不肯承,所縶夫遍號呼之……”崇禎十三年(1640年),在雲南騰越(今騰衝)遊歷時得病,雙足不能行走,由當地知府用轎子送返江蘇江陰,不久去世。錢謙益著《徐霞客傳》記其生平:“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陰梧塍里人也。……霞客還滇南,足不良行,修《雞足山志》,三月而畢。麗江木太守偫餱糧,具筍輿以歸。病甚,語問疾者曰:“張騫鑿空,未睹崑崙;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餘之識霞客也,因漳人劉履丁。履丁為餘言:“霞客西歸,氣息支綴,聞石齋下詔獄,遣其長子間關往視,三月而反,具述石齋頌繫狀,據床浩嘆,不食而卒。”其為人若此。梧下先生曰:“昔柳公權記三峰事,有王玄沖者,訪南坡僧義海,約登蓮花峰,某日屆山趾,計五千仞為一旬之程,既上,煹煙為信”。海如期宿桃林,平曉,嶽色清明,佇立數息,有白煙一道起三峰之頂。歸二旬而玄沖至,取玉井蓮落葉數瓣,及池邊鐵船寸許遺海,負笈而去。玄沖初至,海渭之曰:“茲山削成,自非馭風憑雲,無有去理。”玄沖曰:“賢人勿謂天不可登,但慮無其志爾。”霞客不欲以張騫諸人自命,以玄沖擬之,併為三清之奇士,殆庶幾乎?霞客紀遊之書,高可隱几。餘屬其從兄仲昭讎勘而豔情之,當為古今遊記之最。霞客死時年五十有六。西遊歸以庚辰六月,卒以辛巳正月,葬江陰之馬灣。亦履丁雲。”
生前託季夢良(字會明)整理原稿,季夢良、王忠紉將遊記手稿編輯成書。他第二年去世後,清軍進攻江陰時,季夢良幫助守城,全家被殺,《遊記》手稿大部分被焚於兵火,季會明、徐李寄收集殘存的抄本編輯成《徐霞客遊記》,清初吳江人潘耒為《徐霞客遊記》作序。1980年褚紹唐、吳應壽又對此書進行整理、校點。其內容包括他所到之處的地理、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植物、農業、礦業、手工業、交通運輸、古蹟、風俗民情,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學和文學價值。
旅途中,徐霞客好識友,如雲南納西族土司木增、詩人唐泰。陳函輝《徐霞客墓誌銘》說,徐霞客性好奇人,在旅行途中,“有相向慕者,即草履叩扉,袖中出半刺投之,一揖登堂,便相傾倒;若贈言則受,投貺即辭,次日不告行矣”。黃道周、文震孟、錢謙益、項煜、陳仁錫等與徐霞客經常唱和。崇禎元年(1628年),徐霞客入閩遊羅浮,即走訪黃道周、鄭鄤。陳函輝寫有《徐霞客墓誌銘》。
==評價==
清朝文人潘耒評他「以性靈遊,以軀命遊,亙古以來,一人而已」。錢謙益在〈徐霞客傳〉將徐霞客與張騫、玄奘法師、耶律楚材並列;梁啟超將徐霞客與地質學家顧祖禹等人並舉為一代地理學成就者;譚其驤將徐霞客與王士性並舉為明末遊記文學雙耀。
==參考書目==
*李東陽:《明故中書舍人徐君墓銘》
*葉茂才:《漸庵徐公墓誌銘》,《宗譜》卷54《墓誌銘》。
*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隱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誌銘》。
*《楊氏夫人手書分撥》
==注釋==
Category:明朝散文家
Category:明朝作家
Category:中國旅行家
Category:中國旅遊作家
Category:江陰人
X
Category:葬於無錫
Category:17世紀旅行家 |
四元數 | 四元數()是由愛爾蘭數學家威廉·盧雲·哈密頓在1843年創立出的數學概念。通常記為H,或\mathbb{H}。
從明確地角度而言,四元數是複數的不可交換延伸。如把四元數的集合考慮成多維實數空間的話,四元數則代表著一個四維空間,相對於複數為二維空間。
作為用於描述現實空間的座標表示方式,人們在複數的基礎上創造了四元數並以a+bi+cj+dk的形式說明空間點所在位置。
i、j、k作為一種特殊的虛數單位參與運算,並有以下運算規則:i0=j0=k0=1,i2=j2=k2=-1
對於i、j、k本身的幾何意義可以理解為一種旋轉,其中i旋轉代表X軸與Y軸相交平面中X軸正向向Y軸正向的旋轉,j旋轉代表Z軸與X軸相交平面中Z軸正向向X軸正向的旋轉,k旋轉代表Y軸與Z軸相交平面中Y軸正向向Z軸正向的旋轉,-i、-j、-k分別代表i、j、k旋轉的反向旋轉。
== 基礎 ==
=== 定義 ===
複數是由實數加上虛數單位 i 組成,其中
: i^2 = -1 \,。
相似地,四元數都是由實數加上三個元素 i、j、k 組成,而且它們有如下的關係:
: i^2 = j^2 = k^2 = ijk = -1 \,
每個四元數都是 1、i、j 和 k 的線性組合,即是四元數一般可表示為a + bi + cj + dk \,。
要把兩個四元數相加只需將相類的係數加起來就可以,就像複數一樣。至於乘法則可跟隨以下的乘數表:
四元數的單位元素的乘法構成了八階四元群,Q_8。
=== 性質 ===
四元數不像實數或複數那樣,它的乘法是不可交換的,例如:
:i \, j = k, \, j \, i = -k;
:j \, k = i, \, k \, j = -i;
:k \, i = j, \, i \, k = -j。
四元數是除法環的一個例子。除了沒有乘法的交換律外,除法環與域是相類的。特別地,乘法的結合律仍舊存在、非零元素仍有唯一的逆元素。
四元數形成一個在實數上的四維結合代數(事實上是除法代數),並包括複數,但不與複陣列成結合代數。
四元數(以及實數和複數)都只是有限維的實數結合除法代數。
四元數的不可交換性往往導致一些令人意外的結果,例如四元數的 n-階多項式能有多於 n 個不同的根。
例如方程式 h^2 + 1 = 0 \, 就有無數多個解。
只要是符合 b^2 + c^2 + d^2 = 1 \, 的實數,那麼 h = b \, i + c \, j + d \, k就是一個解。
一個四元數 h = a + b \, i + c \, j + d \, k 的共軛值定義為:
h^* = a - b \, i - c \, j - d \, k
而它的絕對值則是非負實數,定義為:
\left| h \right| = \sqrt {h \cdot h^ * } = \sqrt {a^2 + b^2 + c^2 + d^2 }
注意(h \, k)^* = k^* \, h^*,一般狀況下不等於h^* \, k^*。
四元數的乘法逆可以h^{ - 1} = \frac{{h^* }}{{\left| h \right|^2 }}算得。
透過使用距離函式 d(h, k) = |h - k| \, ,四元數便可成為同胚於 \mathbb{R}^4 的度量空間,
並且有連續的算術運算。另外,對於所有四元數h \, 和k \, 皆有 |h \, k| = |h| \, |k|。
若以絕對值為模,則四元數可組成一實數 巴拿赫空間。
=== 群旋轉 ===
非零四元數的乘法群在R3的實部為零的部分上的共軛作用可以實現轉動。單位四元數(絕對值為1的四元數)若實部為cos(t),它的共軛作用是一個角度為2t的轉動,轉軸為虛部的方向。四元數的優點是:
# 表示式無奇點(和例如尤拉角之類的表示相比)
# 比矩陣更簡煉(也更快速)
# 單位四元數的對可以表示四維空間中的一個轉動。
所有單位四元數的集合組成一個三維球S3和在乘法下的一個群(一個李群)。S3是行列式為1的實正交3×3正交矩陣的群SO(3,R)的雙重複蓋,因為每兩個單位四元數透過上述關係對應於一個轉動。群S3和SU(2)同構,SU(2)是行列式為1的復酉2×2矩陣的群。令A為形為a + bi + cj + dk的四元數的集合,其中a, b, c和d或者都是整數或者都是分子為奇數分母為2的有理數。集合A是一個環,並且是一個格。該環中存在24個四元數,而它們是施萊夫利符號為{3,4,3}的正二十四胞體的頂點。
=== 以矩陣表示四元數 ===
有兩種方法能以矩陣表示四元數,並以矩陣之加法、乘法應用於四元數之加法、乘法。
第一種是以二階複數矩陣表示。四元數的三個元素i、j、k採用矩陣表示法(其中斜體字i為\sqrt{-1};σx、σy、σz為泡利矩陣):
:\mathbf{i}=-i\sigma_x=\begin{pmatrix} 0 & -i \\ -i & 0 \end{pmatrix},
\mathbf{j}=-i\sigma_y=\begin{pmatrix} 0 & -1 \\ 1 & 0 \end{pmatrix},
\mathbf{k}=-i\sigma_z=\begin{pmatrix} -i & 0 \\ 0 & i \end{pmatrix}。
則任意四元數h = a + bi + cj + dk的矩陣形式為:
:\begin{pmatrix} a-di & -c-bi \\ c-bi & a+di \end{pmatrix}
這種表示法有如下優點:
* 使b = d = 0,可回歸到一複數h = a + cj,相應於一個實矩陣。(參見複數的矩陣表示式。)
* 四元數的絕對值平方就等於矩陣的行列式。
* 四元數的共軛值就等於矩陣的共軛轉置。
* 對於單位四元數 (|h| = 1) 而言,這種表示方式給了四維球體和SU(2)之間的一個同型,而後者對於量子力學中的自旋的研究十分重要。(參見泡利矩陣)
第二種則是以四階實數矩陣表示(相當與把上述表示中的複數再換成其矩陣表示):i\leftrightarrow \begin{pmatrix}
0 & -1 \\
1 & \;\; 0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a & d & -c & b \\
-d & a & -b & -c \\
c & b & a & -d \\
-b & c & d & a
\end{pmatrix}= a
\begin{pmatrix}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end{pmatrix}
+ b
\begin{pmatrix}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end{pmatrix}
+ c
\begin{pmatrix}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end{pmatrix}
+ d
\begin{pmatrix}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end{pmatrix}.
其中四元數的共軛等於矩陣的轉置,模的四次方等於矩陣的行列式。
== 四元數運算 ==
四元數運算在電動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中有廣泛的應用。四元數可以用來取代張量表示。有時候採用帶有複數元素之四元數會比較容易,導得結果不為除法代數之形式。然而亦可結合共軛運算以達到相同的運算結果。
此處僅討論具有實數元素之四元數,並將以兩種形式來描述四元數。其中一種是向量與純量的結合,另一形式兩個建立量(constructor)與雙向量(bivector;i、j與k)的結合。
定義兩個四元數:
:q = a + \vec{u} = a + bi + cj + dk
:p = t + \vec{v} = t + xi + yj + zk
其中\vec{u}表示-{zh-hans:向量; zh-hant:向量;}-<b, c, d>,而\vec{v}表示-{zh-hans:向量; zh-hant:向量;}-<x, y, z>.
=== 加、乘和一般函式 ===
;四元數加法:p + q
:跟複數、向量和矩陣一樣,兩個四元數之和需要將不同的元素加起來:
:p + q = a + t + \vec{u} + \vec{v} = (a + t) + (b + x)i + (c + y)j + (d + z)k
加法遵循實數和複數的所有交換律和結合律。
;四元數乘法:qp
:兩個四元數之間的非可換乘積通常被稱為格拉斯曼積,這個積上面已經簡單介紹過,它的完整型態是:
qp = at -\vec{u}\cdot\vec{v} + a\vec{v} + t\vec{u} + \vec{u}\times\vec{v}
qp = (at - bx - cy - dz) + (bt + ax + dy - cz)i + (ct + ay + bz - dx)j + (dt + za + cx - by)k \,
由於四元數乘法的非可換性,pq並不等於qp。格拉斯曼積常用在描述許多其他代數函式。qp乘積的向量部分是:
qp = at -\vec{u}\cdot\vec{v} + a\vec{v} + t\vec{u} + \vec{u}\times\vec{v}
; 四元數點積: p · q
:點積也叫做歐幾里得內積,四元數的點積等同於一個四維向量的點積。點積的值是p中每個元素的數值與q中相應元素的數值的乘積的和。這是四元數之間的可換積,並返回一個標量。
p \cdot q = at + \vec{u}\cdot\vec{v} = at + bx + cy + dz
點積可以用格拉斯曼積的形式表示:
p \cdot q = \frac{p^*q + q^*p}{2}
這個積對於從四元數分離出一個元素有用。例如,i項可以從p中這樣提出來:
p \cdot i = x
; 四元數外積:Outer(p,q) :
歐幾里得外積並不常用; 然而因為外積和內積的格拉斯曼積形式的相似性.它們總是一同被提及:
\operatorname{Outer}(p,q) = \frac{p^*q - q^*p}{2}
\operatorname{Outer}(p,q) = t\vec{u} - a\vec{v} - \vec{v}\times\vec{u}
\operatorname{Outer}(p,q) = (tb - ax + cz - dy)i + (tc - ay + dx - bz)j + (td - az + by - xc)k
; 四元數偶積:Even(p,q) :
四元數偶積也不常用,但是它也會被提到,因為它和奇積的相似性。它是純對稱的積;因此,它是完全可交換的。
\operatorname{Even}(p,q) = \frac{pq + qp}{2}
\operatorname{Even}(p,q) = at - \vec{u}\cdot\vec{v} + a\vec{v} + t\vec{u}
\operatorname{Even}(p,q) = (at - bx - cy - dz) + (ax + tb)i + (ay + tc)j + (az + td)k
; 四元數叉積:p × q
四元數叉積也稱為奇積。它和向量叉積等價,並且只返回一個向量值:
p \times q = \frac{pq - qp}{2}
p \times q = \vec{u}\times\vec{v}
p \times q = (cz - dy)i + (dx - bz)j + (by - xc)k
; 四元數的逆:p−1
四元數的逆透過p−1p = 1被定義。 它定義在上面的定義一節,位於屬性之下(注意變數記法的差異)。其建構方式相同於複倒數(complex inverse)之構造:
p^{-1} = \frac{p^*}{p\cdot p}
一個四元數的自身點積是個純量。四元數除以一個純量等效於乘上此純量的倒數,而使四元數的每個元素皆除以此一除數。
; 四元數除法:p−1q :
四元數的不可換性導致了 p−1q 和 qp−1的不同。 這意味著除非p是一個-{zh-hans:標量; zh-hant:純量;}-,否則不能使用q/p這一符號。
; 四元數純量部:Scalar(p) :
四元數的標量部分可以用前面所述的點積來分離出來:
1\cdot p = \frac{p + p^*}{2} = t
; 四元數向量部:Vector(p) :
四元數的向量部分可以用外積提取出來,就象用點積分離標量那樣:
\operatorname{Outer}(1, p) = \frac{p - p^*}{2} = \vec{u} = bi + cj + dk
; 四元數模:|p| :
四元數的絕對值是四元數到原點的距離。
|p| = \sqrt{p \cdot p} = \sqrt{p^*p} = \sqrt{a^2 + b^2 + c^2 + d^2}
; 四元數符號數:sgn(p) :
一複數之符號數乃得出單位圓上,一個方向與原複數相同之複數。四元數的符號數亦產生單位四元數:
\sgn(p) = \frac{p}{|p|}
; 四元數輻角:arg(p) :
輻角函式可找出一個四元數向量偏離單位純量(即:1)之角度。此函式輸出一個純量角度。
\arg(p) = \arccos\left(\frac{\operatorname{Scalar}(p)}{|p|}\right)
=== 冪和對數 ===
因為四元數有除法,所以冪和對數可以定義。
* 自然冪:\exp(p) = \exp(a)(\cos(|\vec{u}|) + \sgn(\vec{u})\sin(|\vec{u}|))
* 自然對數:\ln(p) = \ln(|p|) + \sgn(\vec{u})\arg(p)
* 冪:p^q = e^{q\ln(p)} \,
=== 三角函式 ===
* 正弦:\sin(p) = \sin(a)\cosh(|\vec{u}|) + \cos(a)\sgn(\vec{u})\sinh(|\vec{u}|)
* 餘弦:\cos(p) = \cos(a)\cosh(|\vec{u}|) - \sin(a)\sgn(\vec{u})\sinh(|\vec{u}|)
* 正切:\tan(p) = \frac{\sin(p)}{\cos(p)}
=== 雙曲函式 ===
* 雙曲正弦: \sinh(p) = \sinh(a)\cos(|\vec{u}|) + \cosh(a)\sgn(|\vec{u}|)\sin(|\vec{u}|)
* 雙曲餘弦: \cosh(p) = \cosh(a)\cos(|\vec{u}|) + \sinh(a)\sgn(|\vec{u}|)\sin(|\vec{u}|)
* 雙曲正切: \tanh(p) = \frac{\sinh(p)}{\cosh(p)}
=== 反雙曲函式 ===
* 反雙曲正弦: \operatorname{arcsinh}(p) = \ln(p + \sqrt{p^2 + 1})
* 反雙曲餘弦: \operatorname{arccosh}(p) = \ln(p + \sqrt{p^2 - 1})
* 反雙曲正切: \operatorname{arctanh}(p) = \frac{\ln(1+q)-\ln(1-q)}{2}
=== 反三角函式 ===
將這些被放到最後,是因為需要先定義四元數中的反雙曲三角函式。
* 反正弦函式: \arcsin(p) = -\sgn(\vec{u})\operatorname{arcsinh}(p \sgn(\vec{u}))
* 反餘弦函式: \arccos(p) = -\sgn(\vec{u})\operatorname{arccosh}(p)
* 反正切函式: \arctan(p) = -\sgn(\vec{u})\operatorname{arctanh}(p \sgn(\vec{u}))
=== 廣義化 ===
若 F 是一個域,且 a、b 為 F 的元素,那麼就可在 F 上定義一個四維單一結合代數,而它的產生是由符合 i2 = a、j2 = b 和 ij = -ji 的 i、j 而起。
這些代數不是與 F 的二階矩陣代數同型,就是 F 的除法代數。它們稱為「四元數代數」。
== 歷史 ==
四元數是由哈密頓在1843年愛爾蘭發現的。當時他正研究擴充套件複數到更高的維次(複數可視為平面上的點)。他不能做到三維空間的例子(即構建不出三元數),但四維則造出四元數。根據哈密頓記述,他於10月16日跟他的妻子在都柏林的皇家運河(Royal Canal)上散步時突然想到
i^2 = j^2 = k^2 = ijk = -1 \,
的方程解。之後哈密頓立刻將此方程刻在附近布魯穆橋(Brougham Bridge,現稱為金雀花橋 Broom Bridge)。這條方程放棄了交換律,是當時一個極端的想法(那時還未發展出向量和矩陣)。
不只如此,哈密頓還創造了向量的內積和外積。他亦把四元數描繪成一個有序的四重實數:一個純量(a)和向量(bi + cj + dk)的組合。若兩個純量部為零的四元數相乘,所得的純量部便是原來的兩個向量部的純量積的負值,而向量部則為向量積的值,但它們的重要性仍有待發掘。
哈密頓之後繼續推廣四元數,並出了幾本書。最後一本《四元數的原理》(Elements of Quaternions)於他死後不久出版,長達八百多頁。
=== 用途爭辯 ===
即使到目前為止四元數在某些領域的用途仍在爭辯之中。一些哈密頓的支持者非常反對奧利弗·黑維塞的向量代數和約西亞·吉布斯的向量分析的發展,以維持四元數的超然地位。對於三維空間這可以討論,但對於更高維四元數就失效了(但可用延伸如八元數和克利福德代數)。而事實上,在20世紀中葉的科學和工程界中,向量幾乎已完全取代四元數的位置。
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曾經在他的《電磁場動力理論》(A Dynamical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直接以20條有20個變數的微分方程組來解釋電力、磁力和電磁場之間的關係。某些早期的馬克士威方程組使用了四元數來表述,但與後來黑維塞使用四條以向量為基礎的馬克士威方程組表述相比較,使用四元數的表述並沒有流行起來。
事實上,四元數是常被數學家稱為幾何代數的clifford代數的一個子代數,而後者已經得到很好的研究和應用,尤其是在理論物理中。例如可以用幾何代數將狹義相對論和經典電動力學表述為非常優美的形式,量子力學中討論自旋常用的泡利矩陣實際上也是幾何代數的一個子代數的矩陣表示,類似的例子還有對經典力學中剛體的轉動的不可交換性的表述。
== 應用 ==
四元數大量用於計算機圖形學中,表示三維物件的旋轉及方位。四元數亦見於控制論、訊號處理、、物理、軌道力學和生物資訊學, 都是用來表示旋轉和方位。
相對於另兩種旋轉表示法(矩陣和尤拉角),四元數具有某些方面的優勢,如速度更快、提供平滑插值、有效避免萬向鎖問題、儲存空間較小等等。
== 相關條目 ==
* 複數
* 八元數
* 十六元數
* 超複數
* 泡利矩陣
* 四平方和定理
* 四元數與空間旋轉
== 外部連結 ==
* Doing Physics with Quaternions
* Quaternion Calculator (Java)
* The Physical Heritage of Sir W. R. Hamilton (PDF)
* Tait, Peter Guthrie, “”. M.A. Sec. R.S.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Ninth Edition, 1886, Vol. XX, pp. 160-164. (PostScript)
* Kuipers, Jack (2002). Quaternions and Rotation Sequences: A Primer With Applications to Orbits, Aerospace, and Virtual Reality (Reprint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10298-6
* 關於四元數的幾何意義和物理應用
== 參考文獻 ==
S
Category:四 |
11月6日 | 11月6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310天(閏年第311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55天。
== 大事記 ==
=== 10世紀 ===
* 963年: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一世於聖伯多祿大殿的理事會上廢除若望十二世的教宗位置。
=== 16世紀 ===
* 1600年:在關原之戰中戰敗的西軍大名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安國寺惠瓊等在六條河原被斬首示眾。
=== 18世紀 ===
* 1792年:法國大革命戰爭中,法國於熱馬普戰役中大敗神聖羅馬帝國。
=== 19世紀 ===
* 1844年:多明尼加共和國採用第一部憲法。
* 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為第16任的美國總統,成為第一位來自共和黨的美國總統。
* 1861年:南北戰爭:傑弗遜·戴維斯當選為美利堅聯盟國總統。
=== 20世紀 ===
* 1903年:《南華早報》在香港創刊及出版。該報至今仍為香港銷量第一的本地英文報紙。
* 1911年:弗朗西斯科·馬德羅就職墨西哥總統。
* 1913年:甘地在南非領導一次遊行時被捕。
* 1935年:美國工程師埃德溫·阿姆斯特朗在無線電工程學會紐約分部首次發表文章描述調頻廣播。
* 1935年:英國颶風戰鬥機首飛。
* 1936年:西班牙內戰:馬德里圍城戰爆發之際,共和國政府逃離馬德里,前往瓦倫西亞。
* 1937年:義大利王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
*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紅軍收復基輔,但基輔古建築都已經被德軍毀掉。
* 1944年: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漢福德區工廠生產首批鈽原料,往後成為美國核武器製造重心。
* 1947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與媒體見面開播,成為目前世界上最長壽的電視節目。
*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向駐守徐州市附近的中華民國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發動攻勢,徐蚌會戰爆發。
* 1949年:中央財經大學前身華北稅務學校成立。
* 1962年:聯合國大會透過《聯合國大會第1761號決議》,譴責南非政府實行的種族隔離政策。
* 1963年:在5天前的軍事政變成功捕殺吳廷琰後,楊文明任命阮玉書擔任越南共和國軍事執政團的總理一職。
* 19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義大利建交。
* 1971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阿留申群島的阿姆奇特卡島進行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地下核試驗。
* 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馬達加斯加建交。
* 1974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成功地用化學方法合成了脫氧寡聚核苷酸。
* 1975年:摩洛哥政府號召35萬民眾越過與西撒哈拉的分界線,要求西班牙放棄對西撒哈拉的控制。
* 1985年: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司法大廈被左翼武裝分子襲擊。
* 1985年:歐盟的研究組織尤里卡計劃公佈組織原則。
* 1991年:科威特油田大火全被撲滅。
* 1993年:第四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閉幕。
* 1995年:第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
=== 21世紀 ===
* 2002年:三峽大壩導流明渠合龍。
* 2002年:姜力鈞因參與署名給中共十六大的親民主請願而被逮捕。
* 2005年:緬甸將首都從仰光遷往位於該國中部的彬馬那,其後將彬馬那改名為奈比多。
* 2012年:2011年金三角中國船員遇襲案在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主犯糯康被判死刑。桑康、依萊、扎西卡均被判死刑,扎波被判死刑緩期執行,扎拖波被判有期徒刑8年。
* 2012年:巴拉克·歐巴馬成功連任美國總統。
* 2012年:塔米·鮑德溫成為美國歷史上首個出櫃的美國眾議院議員。
* 201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屆締約方會議召開。
* 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屆締約方會議召開。
== 出生 ==
* 15年:小阿格里皮娜,羅馬皇后(59年逝世)
* 1391年:埃德蒙·莫蒂默,英格蘭政治家(1425年逝世)
* 1488年:黃偉,明朝政治人物,正德進士(1538年逝世)
* 1479年:胡安娜,因精神失常被長期囚禁的名義上的卡斯蒂利亞、亞拉岡等國女王(1555年逝世)
* 1494年:蘇萊曼一世,奧斯曼帝國君王(1566年逝世)
* 1661年:卡洛斯二世,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西班牙國王(1700年逝世)
* 1748年:亞當·魏薩普,德國哲學家,光照派創始人(1830年逝世)
* 1814年:阿道夫·薩克斯,薩克斯風發明者(1894年逝世)
* 1835年:切薩雷·龍勃羅梭,義大利犯罪學家、精神病學家,刑事人類學派創始人(1909年逝世)
* 1841年:阿爾芒·法利埃,法國政治人物,前任法國總統(1931年逝世)
* 1851年:查爾斯·道,美國記者、道瓊斯公司、華爾街日報建立者(1902年逝世)
* 1854年:約翰·菲利普·蘇沙,美國進行曲作曲家(1932年逝世)
* 1861年:詹姆斯·奈史密斯,加拿大運動教練,籃球運動的發明者、倡導美式足球使用頭盔者(1939年逝世)
* 1880年:羅伯特·穆齊爾,奧地利作家(1942年逝世)
* 1881年:山田乙三,日本陸軍大將(1965年逝世)
* 1882年:託馬斯·因斯,美國無聲電影演員、導演、編劇、製作人,有「西部片之父」之稱(1924年逝世)
* 1882年:馮玉祥,中國重要軍事將領(1948年逝世)
* 1892年:喬治·蒙巴頓,英國皇家海軍軍官,第二代米爾福德黑文侯爵(1938年逝世)
* 1892年:林子豐,香港教育家、銀行家(1971年逝世)
* 1901年:楊開慧,毛澤東的第二任妻子(1930年逝世)
* 1912年:辛志平,臺灣教育家(1985年逝世)
* 1930年:馬克·麥考馬克,美國律師、體育經紀人、作家(2003年逝世)
* 1931年:-{zh-tw:麥可·尼可拉斯; zh-hk:米克·尼高斯; zh-hans:邁克·尼科爾斯;}-,美國電影導演(2014年逝世)
* 1932年:佐藤純彌,日本編劇、導演(2019年逝世)
* 1932年: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1933年:卡洛斯·科雷亞,幾內亞比索政治人物,前任幾內亞比索總理(2021年逝世)
* 1937年:瓦季姆·巴卡京,俄羅斯政治人物(2022年逝世)
* 1937年:亞舒旺特·辛哈,印度政治人物
* 1940年:木村政昭,日本海洋地震學家
* 1940年:尊尼·基路士,愛爾蘭足球運動員
* 1945年:黃光國,臺灣心理學家(2023年逝世)
* 1946年:莎莉·菲爾德,美國女演員
* 1947年:楊德昌,臺灣電影導演(2007年逝世)
* 1949年:阿里埃爾·亨利,海地外科醫生、政治人物,現任海地總理、代理海地總統
* 1952年:麥可·康寧漢,美國當代作家
* 1953年:關牧村,中國女歌手
* 1953年:沛小嵐,臺灣女演員、女歌手
* 1954年:龍天翔,臺灣演員
* 1955年:瑪麗婭·施瑞弗爾,美國記者兼作家
* 1959年:飛田展男,日本男性聲優
* 1963年:沃恩達森·沃拉扎林,哈薩克政治人物
* 1963年:羅琳·鮑威爾·賈伯斯,美國億萬富翁、商人
* 1965年:權海驍,韓國演員
* 1966年:邰正宵,臺灣歌手
* 1966年:荒木香惠,日本女性聲優
* 1966年:保羅·吉爾伯特,美國吉他手
* 1967年:鄭鈞,中國歌手
* 1967年:宋逸民,臺灣演員
* 1967年:宋達民,臺灣演員
* 1967年:松岡修造,日本網球選手
* 1967年:瀧本富士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68年:楊致遠,臺裔美國企業家,雅虎創辦人
* 1968年:凱莉·魯瑟福,美國女演員
* 1969年:范志毅,中國足球運動員
* 1970年:伊森·霍克,美國演員
* 1970年:陳耀全,香港製作人
* 1972年:譚蒂·紐頓,英國女演員
* 1972年:梁卓偉,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 1973年:曾毅,中國歌手,鳳凰傳奇成員
* 1978年:宋嶽庭,臺灣男歌手(2002年逝世)
* 1978年:延政勳,韓國演員
* 1978年:丹妮埃拉·西卡雷莉,巴西時裝模特兒、MTV電視臺主持人
* 1979年:胡杏兒,香港女演員
* 1979年:拉馬爾·奧多姆,美國NBA籃球運動員
* 1979年:張鐸,中國演員
* 1981年:李棟旭,韓國演員
* 1982年:渡邊大輔,日本演員
* 1982年:Sowelu,日本女歌手
* 1983年:謝楠,中國主持人、歌手
* 1983年:阿美娜·艾塔威爾,沙烏地阿拉伯皇室成員、慈善家
* 1986年:楊皓崴,臺灣演員、模特兒
* 1986年:楊子姍,中國演員、歌手
* 1987年:李悅彤,香港歌手
* 1987年:鄭丙熙,韓國歌手
* 1987年:安娜·伊萬諾維奇,塞爾維亞職業網球女運動員
* 1988年:楊小黎,臺灣女演員
* 1988年:韓惠琳,韓國女演員
* 1988年:楊賜嘉,香港殘奧乒乓球運動員
* 1988年:艾瑪·史東,瑞典裔美國女演員
* 1988年:孔奇塔·沃斯特,奧地利歌手
* 1989年:祖斯·艾迪杜裡,美國足球運動員
* 1990年:安德列·許爾勒,德國足球運動員
* 1990年:吳亦凡,在韓國出道的加拿大籍華人演員、歌手,原EXO-M隊長
* 1991年:倉持由香,日本寫真偶像、女演員
* 1992年:楊紫,中國女演員
* 1992年:金亞榮,韓國女子偶像團體Girl's Day成員
* 1992年:保拉·卡妮雅,波蘭女子網球運動員
* 1993年:約什·哈斯菲爾德,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95年:秋昭貞,韓國女子偶像團體宇宙少女隊長
* 1995年:張常寧,中國女子排球運動員
* 1996年:宣叡仁,韓國男子偶像團體UP10TION成員
* 1996年:張丞延,韓國女子偶像團體CLC成員
* 1997年:希羅·範恩斯·提芬,英國男演員、模特兒
== 逝世 ==
* 1003年:教宗若望十七世,羅馬主教(966年出生)
* 1406年:教宗依諾增爵七世,羅馬主教(1336年出生)
* 1600年:安國寺惠瓊,日本戰國武將,於京都六條河原遭斬首(1539年出生)
* 1600年:小西行長,日本戰國武將,於京都六條河原遭斬首(1558年出生)
* 1600年:石田三成,日本戰國武將,於京都六條河原遭斬首(1560年出生)
* 1632年: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瑞典國王(1594年出生)
* 1656年:約翰四世,葡萄牙國王(1604年出生)
* 1672年:海因裡希·許茨,德國作曲家(1585年出生)
* 1816年:古弗尼爾·莫里斯,美國開國元勳(1752年出生)
* 1822年:克勞德·貝託萊,法國化學家(1748年出生)
* 1887年:歐仁·鮑狄埃,法國革命家、詩人,巴黎公社主要領導人之一,《國際歌》作詞者(1816年出生)
* 1893年:彼得·柴可夫斯基,俄國作曲家(1840年出生)
* 1941年:莫理斯·盧布朗,法國小說家,怪盜「亞森·羅蘋」的創作者(1864年出生)
* 1946年:鄧納姆·傑克遜,美國數學家(1888年出生)
* 1960年:埃裡希·雷德爾,納粹德國海軍元帥(1876年出生)
* 1988年:譚政,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1906年出生)
* 1989年:松田優作,日本男演員(1949年出生)
* 1991年:珍·泰妮,美國演員(1920年出生)
* 1997年:李浩培,中國國際法學家(1906年出生)
* 1998年:尼克拉斯·盧曼,德國社會學家(1927年出生)
* 2004年:何添,香港恒生銀行創辦人(1909年出生)
* 2005年:本田美奈子,日本歌手(1967年出生)
* 2008年:梁建民,香港、澳門著名馬評人(1933年出生)
* 2009年:谷牧,中國政治人物(1914年出生)
* 2010年:趙明錄,朝鮮政治人物(1928年出生)
* 2011年:楚庫埃梅卡·奧杜梅格伍·奧朱古,奈及利亞軍官、政治人物(1933年出生)
* 2014年:於尚清,中國民警(1956年出生)
* 2015年:伊扎克·納馮,以色列政治人物,第5任以色列總統(1921年出生)
* 2017年:劉建康,中國生態學家(1917年出生)
* 2017年:理查德·戈爾登,美國宇航員(1929年出生)
* 2018年:鄧起東,中國地質學家(1938年出生)
* 2019年:程思寒,中國演員(1961年出生)
* 2021年:貝拉迪·拉斯洛,匈牙利電腦科學家(1928年出生)
* 2021年:莫琳·克里夫,英國記者(1934年出生)
* 2022年:卡洛·加利,義大利男子足球運動員(1931年出生)
* 2022年: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美國經濟學家,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40年出生)
* 2023年:三浦德子,日本作詞家(1949年出生)
* 2023年:範疇,臺灣作家、企業家(1955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防止戰爭和武裝衝突糟蹋環境國際日
* :憲法日
* :憲法日
*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日
== 體育 ==
=== 足球 ===
* 1986年:費格遜離開蘇格蘭國家足球隊加盟曼聯成為新任領隊。
* 2005年:英格蘭超級聯賽第12周- 曼聯以1比0擊敗車路士,除了終止對方開季11場聯賽的不敗紀錄外,更終止英超聯賽40場聯賽的不敗紀錄。
|
西學東漸 | 西學東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作為史學術語,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跟部分前英國殖民地等西方思想的傳入。
在這段時期中,中國人對西學的態度由最初的排斥和抗拒,到逐漸接受,甚至有人要求「全盤西化」。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藉由來華洋人、出洋華人、各種報刊、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為媒介,以澳門、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視窗,西方哲學、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學、應用科學、科技、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史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於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
==西學東漸的歷程==
本條目所探討的西學東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
# 鴉片戰爭前後直到五四運動前後。
===第一階段===
明萬曆年間,隨著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有所觸動。此時的西方科學技術正要開始迅速發展,而中國這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相對放緩,部份落後於同時期的歐洲。傳教士在傳播天主教的教義同時,也大量傳入西方的科學技術。當時中國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學技術上的知識,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沒有受到影響。這一階段的西學東漸,由於羅馬教廷對來華傳教政策的改變(廢除利瑪竇規矩,禁止祭祖),引起雍正朝廷及民間反感,導致禁教而中斷,但較小規模的西學傳入並未完全中止。
此時的西學傳入,主要以傳教士和一些中國人對西方科學著作的翻譯為主。1605年,利瑪竇輯著《乾坤體義》,被《四庫全書》編纂者稱為“西學傳入中國之始”。當時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在天文學、數學和地圖學方面,由於只在少數計程車大夫階層中流傳,而且大部分深藏宮禁,沒有普及。
===第二階段===
19世紀中葉前後開始,西方人再度開始進入中國,並以各種媒介帶來西方的新知識。清道光十五年(1835),梁廷枏(1796—1861)受聘任《廣東海防彙覽》總纂和《粵海關志》總纂,得以瀏覽有關西方經貿與文化的大量資料,撰寫了中國第一部介紹美國國情的專著《合眾國說》三卷以及《耶穌教難入中國說》、《粵道貢國說》、《蘭蒼(倫敦,在此泛指英國)偶說》等著作,向國人介紹了西方各國歷史與文化的真貌,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先驅。梁廷枏之後,又有魏源著《海國圖志》,開國人眼界。
兩次鴉片戰爭戰敗刺激大清朝廷在1860年代開始,推行了洋務自強運動,也促使西方的科學技術再一次傳入中國。當時的洋務派,主要採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態度,而主要關注西方的先進武器以及相關的器械運輸等,而未試圖加以學習西方之學術思想,因此在這期間學術思想方面的傳入主要藉由西方傳教士創辦的媒體,以及洋務機構中為軍事目的順道譯介的書籍。
甲午戰爭以後,由於大清當時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命運,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更積極全面地向西方學習,出現了嚴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們向西方學習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政治上也要求改革。這一時期大量的西方知識傳入中國,影響非常廣泛。許多人以轉譯日本人所著的西學書籍來接受西學。五四運動時,左翼激進派知識分子接受了俄國馬列主義,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是西學東漸之一部份。民國初年,由於對政治的不滿又進一步導致知識分子們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在五四時期這種思想造成了很大影響。這一波西學東漸,一直持續到當代而未止,但本條目主要探討至五四前後。
==西學東漸的媒介==
===來華洋人===
來華的西方人,包括傳教士、商人、外交家、官員等,均對西學東漸造成影響。
====傳教士====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學東漸中,傳教士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當時主要以天主教耶穌會為主的傳教士(較晚亦有方濟各會、多明我會等的教士),在試圖將天主教傳入中國的同時,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學術思想,譯著了大量的西方學術相關書籍。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瑪竇、艾儒略、湯若望等人。利瑪竇所撰寫的《天主實錄》、《坤輿萬國全圖》以及他與徐光啟合譯的歐幾裡得《幾何原本》等著作對中國乃至日本等東亞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19世紀的西學東漸中,天主教士隨口岸的開放來往各地,基督新教的教士也開始進入中國。他們成立教會學校、醫院,並開設印書館、設立期刊、並譯著大量各種書籍,對於西學的傳入有很大貢獻。例如麥都思的墨海書館、韋廉臣和李提摩太主持的廣學會,其翻譯出版的書刊,是王韜、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瞭解西學的重要資料來源。
====其他來華洋人====
除了傳教士之外,許多來華的官員、探險家等也成為傳入西學的重要媒介,例如軍人查理·喬治·戈登對於中國洋務時期軍事的影響。主持海關總稅務司的羅伯特·赫德對於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譯介書籍、最早西方軍樂隊的引入都有影響。
===出洋中國人===
====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
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國人隨傳教士到歐洲旅行,明朝時有香山縣人鄭瑪諾(1633年—1673年)、南明朝廷永曆皇帝使臣陳安德,清朝時有沈福宗(1657年-1692年)、黃嘉略(1679年11月15日-1716年10月13日)、樊守義(1682年-1753年)在康熙年間隨四位傳教士出使羅馬,寫成《身見錄》(1721年)一書,描寫歐洲政治制度、建築、風俗等,對於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有不少影響,許多對利瑪竇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國學者,觀點開始有轉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滿清使臣圖理琛出使俄羅斯,看望那裡的蒙古土爾扈特部落,1715年返京,1723年用滿漢文字刊行《異域錄》(上﹑下兩卷),介紹沿途所見山川形勢﹑動植物分佈﹑河流水文﹑村落居民﹑器用風俗等。乾隆年間的商人謝清高遊歐後所著《海錄》(1820年)則更廣為人所知,記錄歐洲的貿易、工藝、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鴉片戰爭以後,自行出洋的中國人更多,1849年商人林鋮的《西海紀遊草》,記述其至歐洲及美國的記遊。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韜在1867年出遊歐洲,1870年出版《法國志略》、《普法戰紀》二書;1879年出遊日本,寫《扶桑遊記》。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國參與博覽會,寫下《環遊地球新錄》一書,成為中國人中首位環遊地球一週的記述者,並對美國的學術科技的發展有所介紹。1883年至1884年文人張祖翼旅行英國,著有《倫敦竹枝詞》作於1884年,記錄了他在倫敦的各種感受,其中包括對英國議會政治的描述。
清政府也因為洋務運動的推行,1866年恭親王奕訢派官員斌椿以及4名同文館學生,跟隨英國人赫德考察歐洲12個國家,斌椿著有《乘槎筆記》;1868年至1870年總理衙門記名海關道滿人志剛隨美國人蒲安臣首次正式出使歐洲及美國,著有《初使泰西記》。此外,早年同斌椿考察的同文館學生張德彝,之後多次出遊歐洲,著有《航海述奇》共七部,對歐洲社會學術文化的描寫更加深入。
光緒年間開始設立駐外公使之後,有更多重要官員和知識分子出使歐美並撰寫遊記,且由於公使較一般旅行者停留較久,因此對西方思想文化的瞭解能更加深入,其中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包括郭嵩燾(著有《倫敦與巴黎日記》)、劉錫鴻(著有《英軺私記》)、曾紀澤(著有《使西日記》、《出使英法日記》)、黎庶昌(著有《西洋雜志》)、徐建寅(著有《歐遊雜錄》)、黃遵憲(著有《日本國志》)、薛福成(著有《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林樂知、蔡爾康《李鴻章歷聘歐美記》等人。甲午戰爭後,中外交通大開,出洋變成很普遍的現象,因此不贅述。
====留學生====
近代中國的留洋學生起自於鴉片戰爭之後,早期的留學生,多為港、澳地區教會學校的學生,進一步出外發展,1848年至英國愛丁堡大學的黃寬,1850年至美國耶魯大學讀書的容閎等,即為早期留學生的代表之一。容閎在學習中,感受到中國社會文化的不足,因此回國後,即希望能有更多人出國學習西方事物,在他的爭取提議下,終於在1872年清政府選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並有第二批,他們在中學畢業後,主要以西方的軍事、工業技術等學習為主,雖然在1881年被改變政策的清政府招回,但他們對於西學的傳入有所貢獻,也影響往後的留學生的留洋,他們之中最著名的包括詹天佑、唐紹儀、梁誠等。
另一方面1875年開始,福建船廠及北洋水師學堂的學生也陸續被派至歐洲各國學習,對於晚清對西方海軍的學習有所貢獻,但其中最著名的嚴復反而不是在軍事而是其他西學的傳入有重大的影響。
相較於洋務運動期間留學生多為官派且人數少而零星,甲午戰爭之後,首先興起了留日浪潮,大量官方資助及民間自行前往的留日學生出現,對於由日本學習西學有很大的助益。此外,1900年以後,由於美國歸還部分庚子賠款作為留美的經費,使留美的留學生人數大為增加。留學法國則在1915年左右,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發起勤工儉學的運動,使許多人得以留法。
這些大量的留學生直接接觸到西方的教育,得以更直接能將西學傳入中國。1915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一批留學生創辦了中國科學社及《科學》雜志,對系統地向國內介紹、引進西方科學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媒體===
媒體是將少數知識分子所習得的西學,較快速地傳佈於較多人的方式,在近代的西學東漸之中,最主要的媒體有書籍、期刊、報紙等。
====書籍的出版流通====
西學書籍的翻譯和著述,是西學東漸相當重要的媒介,關於各種出版的書籍和簡介,見於後面的書籍列表以及各學科的相關內容,這裡主要探討書籍的出版和流通。
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雖然出現了大量的由教士及士大夫合著合譯的書籍,但這些書籍未能受到當時一般社會的重視,未能打入晚明已十分發達的商業出版界,因此雖然西學書籍有刻印出版,但主要仍僅流通於少數有興趣計程車大夫階層。
19世紀初以來,首先開始大量出版西學書籍的是西方的教會組織。如1843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上海建立墨海書館。墨海書館出版了一批關於西方政治、科學、宗教的書籍,如《新約全書》、《大美聯邦志略》、《博物新編》、《植物學》、《代微積拾級》、《代數學》,還出版中文期刊《六合叢談》,是道鹹年間譯介西學最重要的出版組織,此外早期重要的西人出版社尚有美華書館等。
1887年起,由傳教事、外商組成的廣學會是另一個重要的西學出版機構,其出版翻譯的大量政治、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書籍,尤其在1895年以後成為維新派如康有為等人思想的重要來源。
另一類重要的翻譯出版機構,是由清政府在洋務運動的推行下所成立的,其中1865年成立的上海的江南製造局譯書最多,影響最大,尤以科學技術方面書籍最多,北京的同文館,則以國際公法、化學、法律方面的書籍影響最大。除此之外,福州船政局、開平礦務局、天津機器局、上海廣方言館、廣州同文館等機構都設有翻譯出版的機構。
中國民營的出版社始自於1897年成立的商務印書館,由於商業性的考量,其出版重視較為通俗的知識介紹,以及配合新式教育的推而出版的新式教科書,同時由於其出版社分館及銷售點遍佈全國,因此對於將西學新知傳佈於更廣大的民眾,有很大的貢獻。其後於1912年成立與商務競爭的中華書局亦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書籍的流通方面,除了書局書店之外,各式的圖書館也在維新運動時期開始推展,希望能改變傳統中國官藏私藏書籍而不善加流通的情形。最早是維新派人士在全國各地成立學會並藏書向公眾開放借閱,其中藏書除傳統學術書籍外,增加了許多西學書籍。公共圖書館則要到1902年清政府規定各大學堂要設立圖書館,而1905年才有第一座大型公共圖書館在湖南成立,收藏大量西學書籍。其後各省也漸次成立。至民國時期,公私圖書館事業都更加發達,對於傳布新學於民間產生不小作用。
====期刊====
雜誌報紙由於是定期出版,相較於圖書而言,對於傳播最新的西方知識有重要的角色。第一階段的西學東漸,尚無期刊的出現。
晚清早期的期刊多半是教會期刊。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國耶穌會教士馬禮遜和米憐1815年於馬六甲共同創立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雖然不在中國發行,但有不少流傳入中國。中國本土則是1833年由荷蘭教士郭士立在廣州成立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內容介紹西方文化、新聞、文學等。其後數十年間陸續有傳教士成立各種期刊,但大多延續時間不長(五年已算長),發行量影響力也都較小。1853年,理雅各和麥華陀在香港創辦《遐爾貫珍》;1854年,美國傳教士瑪高溫在寧波創辦《中外新報》;1857年,墨海書館偉列亞力出版中文期刊《六合叢談》;1862年,英國耶穌會士在上海創辦《中西雜述》;1868年由美國教士林樂知成立的《教會新報》(1874改名《萬國公報》,廣泛介紹西方各種知識,其延續時間長,發行量大,是晚清傳播西學重要的媒介。此外1876年由英國人傅蘭雅在上海成立的《格致彙編》,是第一部科學專門的期刊,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具有重大影響力。
1895年甲午戰爭的刺激,使得大量各種國人所創的期刊興起,多用於宣傳西方政治思想及學術,最早包括康有為1895年成立的《萬國公報》(與林樂知所創同名),1896年成立的《強學報》,同年梁啟超成立的《時務報》等,這些刊物的發行量及影響力,都遠超過早期的教會期刊,戊戌變法失敗後,1898年在日本橫濱創辦了清議報。之後1901年因火災停刊,又創立《新民叢報》,同時革命派則在日本有《民報》,二報之間的互相爭論,激發起讀者們對於政治事務的熱心參與以及許多西方政治經濟社會理論的的認識。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晚清政治性期刊的熱潮減低,1915年成立的《新青年》,代表著新的一種,以文化的討論為主要目的期刊,《新青年》以及其他類似的期刊,對於民國時期西方思想的傳入產生的重大的影響。
====報紙====
報紙雖相較於期刊而言,多具有報導及商業性質而缺乏較深入的知識,但由於出刊時間快發行量大,有助於把西方知識和訊息廣傳開去。影響力較大的報紙中,最早的是1861年由英商匹克伍德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新報》,其內容除新聞、商務訊息外,也有西方科學技術等的介紹。1864年香港連續出版了《中外新報》、《近事編錄》和《德臣西報》中文版《華字日報》。其後,另一西商美查(Ernest Major)在1872年成立《申報》,之後成為晚清民國的重要報紙,其內容雖然以新聞、奇聞為主,但也包含對西方思想及訊息的報導,以及在讀者投稿中對於中西文化接觸問題的討論(著名的是鐵路與風水的爭論)。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迴圈日報》——世界上第一家中國人創辦的中文日報,王韜自任主筆,寫下大量鼓吹變法自強的政論。
在1895年以前,新式報紙的影響力仍然僅限於沿海口岸地區。但在1895後以後,這些報紙的發行量大增,如《申報》增加版面,發行地區也增加之外,有更多的報紙開始出現競爭,包括上海的《新聞報》、《時報》,天津的《大公報》等。此外,尚有革命派的報紙如《警鐘日報》,且各報紙開始漸由早期以文言為主,轉而以較多接近口語的文字來吸引更多的讀者,不少白話報也在晚清全國各地出現,這些對對於西方新思潮的傳布產生重大影響。
===新式學校===
明末清初,教士艾儒略所撰的《職方外紀》(1623年)中,曾對歐洲國家的學校制度加以介紹,但未受當時士人的重視,也未影響中國的教育。
在晚清這波西學東漸中,西式的新學堂才開始逐漸建立,並成為學習西學重要媒介,早期的西式學校多為西方人,尤其是教會所設。最早的學堂為1839年在澳門成立的馬禮遜學堂,其後在當時唯一的口岸廣州也有類似學堂成立。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教會學校才廣泛成立於各個口岸,1858年天津條約之後進一步發展至內地,成為早期西學在民間傳布的重要管道。1876年徐壽、傅蘭雅在上海創立的格致書院,是較早的一所教授西洋自然科學的學院。
在洋務運動中,為培育相關人才,清政府也開始成立新式學校,最早的是北京的同文館以及上海的廣方言館,其後在全國各地成立天文、電氣、醫學、軍事等專業的西式學堂,教會學校也在這期間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開始淡化學校的宗教色彩,都對西學的傳播產生重大作用。
甲午戰爭的刺激和戊戌維新的鼓吹,於清末新政時期,使得新式學堂大量出現,大量傳統的書院改為新式學堂,而1905年科舉的廢除,更使得傳統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沒落或轉型,晚清新政中並正式採用西方學制來規範各級學校,其學習西學的內容也更為廣泛。
===港、澳及其他口岸租界的角色===
澳門由於在明後期由朝廷讓與葡萄牙人,因此在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西方傳教士常以澳門為中繼站,而一些學術思想亦經由此逐漸傳入中國內地,而許多與西人打交道的中國人亦在澳門學習西方語言及文化。
1841年,香港在南京條約中割讓給英國,使得香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澳門作為中西之間橋樑的作用,移入香港的中國人在這裡得以接觸到英國的政體、法律、習俗、學術文化等,在這個環境下,產生了近代中國不少具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包括如王韜、何啟、洪仁玕等人。
隨著清朝與西方國家之間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各地通商口岸租界逐漸設立,產生了許多中西文化得以交流的管道,其中尤以上海租界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居住在租界中的民眾,較直接地接觸到新的西方科技事物、西方式的政治法律體制、資本主義式的經濟以及西式的媒體,也因此許多近代以來的新知識分子,都曾因在上海生活而受到西學的影響。此外,活躍於各個口岸的買辦商人,因為商務的需要,成為較早開始接觸瞭解西方語言文化習俗的一批人,如主張議會民主和實業救國的鄭觀應即是廣東口岸地區商人出身。
===日本在西學傳入中國的角色===
道光鹹豐年間,中國原比日本早開始接觸西方,因此日本人經常透過中國的譯介(包括如魏源等人的著作)來瞭解西方。但隨著日本人開始接觸學習西學,包括明治維新的推行,使得在1870、1880年代時,對西學的學習開始超越中國,而為如李鴻章等人所注意。此外任日本領事的黃遵憲寫於1887年的《日本國志》,介紹日本的歷史及進步發展的情形,但未受時人重視。
甲午戰爭使更多人注意到日本人學習西方的成功,之後俄羅斯侵略中國東北,使清政府決定與日本友好,加上地緣之便,大量留學生到日本學習。由於文字的接近(當時日文漢字較現代日文的漢字更多),許多即使僅粗通日文的人,也能大致閱讀甚至譯介日本的西學譯著,因此日本成為晚清(清末)民初時期(尤其在1895-1914年間),中國學習西方學術文化最重要的媒介。
例如維新派的康有為,在推行新政時,多引日本學習西方政體制度的例子來作範例。晚清影響思想界最大的人物之一梁啟超,其大量介紹西學的文字便有許多得自於在日本期間相關譯著的學習。日本對中國西學東漸的影響,更可由大量和製漢語的引用看出,包括如「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哲學」、「化學」、「物理」等重要的西方新概念詞彙在內,共有數百個日本翻譯的西方新詞彙傳入中國並廣為應用。
1914年以後,由於日本對中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引起強烈的反日運動,加上留學歐美的管道逐漸便利,人數增多且更受到重視,因此日本作為中國學習西學的中介角色就減弱了。
==中國人對西學看法的變化==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使中國的少數士大夫如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熊明遇、方以智、黃宗羲等,開始認識到西方學問之中有其優於中國之處,但這並未造成中國人對於中西學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變。西學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術方面如天文曆法、測量以及所謂的「西洋奇器」等,對於中國學術本身的影響衝擊亦不大。
此外,當時最常見的一種說法,即「西學中源說」,認為當下一些中學不及西學的事物,其實是中國古代已有而傳入西方,但中國本身反而失傳的事物,如黃宗羲認為一些數學原理是周公時代西傳的。王夫之認為西學大多是「剽竊中國之緒餘」。錢大昕認為西方天學算學,是習自於在中國已失傳的祖沖之的著作,這樣的看法使得當時人能很安心承認並學習這些西方的學術。
===晚清時期對西學看法的變化===
晚清道光鹹豐之交中國人與西方人接觸時,除了大多數人根本不重視甚至排拒西學的存在之外,僅有少數有識之士如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人,開始注意到西學有其優越之處,但基本上,他們仍不把西學看作是與中學對等的學術文化,從魏源的名言「師夷長技以制夷」來看,西學只能是「夷學」,其中雖有可取之處,但其地位遠不及中國學術思想。
在洋務運動早期,大多數人仍存有這種類似的看法,但隨著與西方接觸的增加,「西學」一詞逐漸取代了「夷學」,許多官員及知識分子開始正視西學,視之為可與中學對等的學術思想,並開始探討應當如何融合二者的優缺點來幫助中國富強,當時在政界學術界都有重要地位的張之洞所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便成為晚清新式知識分子們最典型的西學觀點,認為西學在器物上勝過中學,但在基本的思想道德人心和制度方面則不如中國。
這樣的中學西學的觀點,在晚清一度讓這一代的知識分子暫時取得一個安心於學習西學的模式,但在清末最後十多年已開始受到挑戰。1893年,鄭觀應出版《盛世危言》,其中有“西學”一章,他認為“西學不重,則奇才不出”。他提倡實業救國,同時指出國弱民窮的根源在於專制政治,建議仿照西方國家法律,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將西學作為改造中國的指導思想。
到了民國初年,當更多的人對傳統文化不滿開始視西學為「新學」,認為西學高於中學而應當取代中學時,便引發了進一步的論戰。
===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論戰及影響===
第一次正面的理論對恃是從1915年《新青年》創刊開始的。論戰的焦點是關於中西文化差異的評價和認識。《新青年》一問世,就大張旗鼓地宣傳倡導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而他們提倡的“所謂新者就是外來之西洋文化,所謂舊者就是中國固有之文化”,公開主張以西方文化來取代傳統的封建文化。為強調西洋文明的先進,陳獨秀在《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中,把東方文明和西洋文明加以比較後,概括了東方文明和西洋文明的特點,他認為,西洋民族以戰爭為本位,東方民族以安息為本位;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方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為本位,以實利為本位,東方民族以感情為本位,以虛文為本位。文中盡是以西方文化之長來映照中國文化之短,這樣的態度和明顯的取向,很快引起了文化保守主義者的強烈反對。從1916年開始,《東方雜志》主編杜亞泉便以“槍父”為筆名,發表了一系列論述東西文化差異的文章,與陳獨秀等人進行論戰。他也採用陳獨秀的比較方法,而其結論卻完全相悖。他將西洋文明概括為動的文明,而將中國文明概括為靜的文明。他說這兩種文明可以互相補充,取長補短,卻又“不可不以靜為基礎”。甚至西洋文明也必須由吾國文明,去救之弊,濟之窮。他告誡國人不要受西方物質文明的“眩惑”,堅持要以儒家思想為是非之標準。他指責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輸入,破壞了這一傳統標準,於是造成了“人心之迷亂”。陳獨秀、李大釗等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李大釗採納“槍父”的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的說法,卻又在價值取向上完全否定了“槍父”的論點。
緊接著,第二次大規模的論戰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此時,傳統文化已受到了猛烈衝擊,西方文化已如“洪水”般湧入,新文化的傳播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完全拒絕外來文化的論調已根本站不住腳。於是文化戰線上又產生了一種中西文化“調和”論。1919年秋天起,章士釗到處講演,鼓吹新舊調和之說。他認為:“調和者,社會進化至精之義也”,“不有舊,決不有新”,“不善於保舊,決不能迎新”。杜亞泉等人也趕緊呼應這一論調,進一步提出,中國固有文明不但不能“革除’,而且這種調和,也只有把西洋文明“融合於吾固有文明之中”。這實際上仍是一種改頭換面的文化守舊論。李大釗在論戰中從經濟基礎的決定因素方面分析了新文化必然取代舊文化,而不是與之調和的客觀必然性。《新青年》、《新潮》、《民鋒》、《每週評論》等雜誌都積極參加了這場論戰。這次論戰一方面進一步傳播了與封建傳統文化徹底決裂的新文化精神,同時也大開了“全盤西化”論的先河。
關於中西文化的第三次論戰是發生在1920年代初期。其主題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問題。1918年,梁啟超自歐洲歸國,出版《歐遊心影錄》並發表了大量觀感,主要觀點是認為在歐洲一百年來的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卻帶來的許多災難,要想解放“物質文明破產,哀哀欲絕的喊救命”的西方世界,只有依靠中國的古老文明。而梁漱溟於1921年出版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則認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而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他認為這三種文化系統代表了人類文化發展循序而進的三個階段,並得出結論說:西方文化的路已經走到了盡頭,緊接著“便是中國文化復興成為世界文化的時代”。胡適等人立刻起而應戰。胡適認為:“現在全世界大通了,當初鞭策歐洲人的環境和問題現在又來鞭策我們了。將來中國和印度的科學化與民治化,是無可疑的。”李大釗、瞿秋白等人則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參與這次論戰。瞿秋白指出:“西方文化,現已經資本主義而至帝國主義,而東方文化還停滯於宗法社會及封建制度之間”,兩者都應為當代社會所摒棄,只有進行無產階級的世界革命,方能得真正文化的發展。
==各學科的西學東漸==
===哲學===
中國傳統思想中並無西方嚴格定義的哲學的概念,而哲學的基礎邏輯學也僅存在於少數如名家等古代思想中。
明末清初西方哲學開始傳入,最早由葡萄牙傳教士傅泛際(Francois Furtado,1578—1653),撰寫大量有關亞裡斯多德哲學的介紹,內容包括知識論、理則學、形上學等方面。此外中古神哲學家阿奎那的著作,也在清初節譯至中國。
但西方哲學真正大量輸入中國則要到晚清時期,早期尚未用哲學一詞,到20世紀初,此名詞由日本傳來並被廣為使用,標示哲學從儒學、經學等學科分出來探討。當時的各期刊中有大量對古希臘哲學、及西方近代哲學的介紹。許多新觀念如精神、物質、唯心論、唯物論等重要哲學概念也被引入中國,進化觀唸的傳入更是對中國哲學思想產生重大影響。在邏輯學方面,最早的著作為1895年廣學會出版的《辯學啟蒙》,但其後嚴復翻譯的《穆勒名學》影響更大,對於西方的演繹及歸納邏輯都有介紹傳入。在倫理學方面,在20世紀初大量由日文翻譯相關著作。這些對於近代知識分子們強調新的倫理道德觀念有所影響。其中梁啟超、蔡元培對於中國近代倫理學影響最大。
===數學===
中國傳統所重視的數學大多用於天文曆法方面,明末利瑪竇所譯天文書籍《乾坤體義》下卷的內容即多為算術。最早專門的西方數學著作的翻譯,為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的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幾何、測量方面的書籍尚有《測量全義》、《測量法義》等。割圓術的傳入方面,有明末的《割圜八線表》及《大測》;在西方算術的傳入方面,最早有利瑪竇及李之藻合譯的《同文算指》。對數的傳入,在順治年間的穆尼格講授,康熙時期官方編訂的《數理精蘊》為集明末清初西方數學傳入的大成。
19世紀中葉以後,介譯西方數學的重要人物為數學家李善蘭,他與墨海書館的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麥都思,艾約瑟等人合譯了包括《幾何原本》後9卷,《代數術》、《代微積拾級》等著作,為符號代數及微積分首次傳入中國。另一位數學家華衡芳則在1860年代以後與傅蘭雅合作譯了不少著髼,介紹了對數表、機率等新的數學概念。清末新式學堂中的數學教材即多取於兩人的著作。到20世紀初,隨著留外學生的增加,西方數學大量傳入中國,至1913年北京大學成立數學門,為第一個專門的數學學術教育單位。
===天文學===
在六朝隋唐時期,中國已經接觸到一些西方天文學知識,但都是以印度為中介,伴隨佛教傳入。元代至明初傳入的則以伊斯蘭天文學為主。
明末清初時,傳教士帶來西方(歐洲)天文學,但其中最被重視的仍是中國傳統認為是國之根本的曆法。由於行用日久,大統曆和回回曆在許多場閤中未能準確預測日蝕月蝕:
因此明代朝廷中不少大臣主張改革曆法,終於在崇禎二年(1629年)設立由徐光啟領導的曆局,進行《崇禎曆書》的相關工作:
因為曆局涉及翻譯西方天文學知識,所以在當時被稱為「西局」,與反對改曆的「東局」對立。《明史 曆志》雲:
間以鄧玉函、湯若望等人掌欽天監,製新曆法,正當新曆完成之際,適逢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新曆未能推行。至清初順治年間才能推行,《崇禎曆書》改名為時憲曆。
除曆法之外,天文方面著作有利瑪竇口傳的《乾坤體義》、《渾蓋通憲圖說》等,此外。尚有儀器包括地球儀、望遠鏡等傳入。除此之外,當時西方最新的地動說以及伽利略的新發現如銀河的解釋、木星的衛星等發現都傳入中國。
===地理學和地質學===
明末時許多地理學知識及技術隨傳教士傳入。如利瑪竇親手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幅“世界地圖”上所繪的外國人佔領的廣大土地讓明政府感到不解和恐懼,也讓明政府重視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此外艾儒略《職方外紀》對西方地理以及東西法路作許多介紹。到清初南懷仁製作《坤輿全圖》。康熙時,傳教士白晉對於清朝各地包括邊疆地區作地理調查,最後製成《皇輿全覽圖》,其中使用先進繪製技術,包括以三角測量法,並標示各地的經緯度。
到了清末,西方地質學和地理學再次傳入,許多尤其和西方人來到中國對礦產的考查有關。而中國的學者如華蘅芳在1873年,翻譯《地學淺釋》一書,為西方地質學的引入的重要著作。到20世紀,張相文及章鴻釗兩人,撰寫編譯多部西方地理地質方面的專書及教科書,為中國地理學及地質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在近代地理觀唸的改變方面,傳統中國人對世界的瞭解,除了鄒衍所提出的大九洲說認為中國之外尚有其他世界,一般的天下觀是以中國為中心,四周為外夷,但近代西學東漸中,與西方人的接觸和新的地理書籍地圖的譯介,使得逐漸必須承認海外尚有更廣大的世界,因此世界變大了,而中國由天下的中心成為世界甚至僅僅是亞洲的一部分。
===生物學===
明末清初,最早傳入西洋生物學知識的書籍,是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所著《天主實錄》,其書雖主要為為宗教書籍,但其中有當時歐洲生物學的介紹,內容包括各種動植物特徵、習性、繁殖等,艾儒略的《職方外紀》亦有西方各種生物的介紹。較專門的生物學書籍,有康熙年間的耶穌會義大利教士利類思所譯的《獅子說》、《進呈鷹說》等,係譯自於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所著的《生物學》中的段落。
晚清生物學的傳入,較早的有生理學方面的《全體新論》、《合體闡微》等(參見醫學段落),在植物學方面,有1858年李善蘭和韋廉臣合譯的《植物學》,對於植物的特性種類、器官都有詳細介紹。
近代,西方生物知識影響中國最大的是達爾文的演化論,此為嚴復經由翻譯赫胥黎所著《天演論》而引介到中國,其不僅在生物學上具有重大意義,更對當時許多人的社會、哲學、歷史思想產生重大影響。
===物理學===
在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學主要是隨著傳教士所譯介的機械的相關知識傳入,如明天啟年間鄧玉函講述力學原理和應用的《奇器圖說》。其後明末清初物理學家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一書,也多吸收西方物理學知識。
在第二波的西學東漸中,西方近代物理開始較有系統地傳入,從1840年代以後大量相關譯作出現,包括英人胡威立著《重學》,介紹西方力學一般知識和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光論》介了光學知識,《聲學》介紹了聲學的原理。值得注意的是1899年王季烈譯《通物電光》一書,是介紹X光的專書,距離威廉·倫琴1895年發現X光僅4年。1900年王季烈又與藤田豐八合譯日本的《物理學》一書,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物理學的專書。
到20世紀初,隨著留外學生的增加,出現了包括何育傑、李耀邦等第一批的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的物理學才逐漸建立。
===化學===
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學東漸中,當時近代西方化學尚未建立,因此也未有明顯的傳入中國。
到了晚清,墨海書館1855年出版英人合信所著的《博物新編》最早單介紹了西方的化學知識。1860年代以後,以中國化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貢獻最大,徐壽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了《化學鑒原》、《化學術數》、《化學考質物體遇熱改易記》等12本著作,徐建寅翻譯的著作,包括《化學分原》、《電學》、《聲學》、《造硫強水法》、《造鐵全法》等二十多部書。徐氏父子在譯書中,對於一些化學元素如鋁、輕、養、淡、鉀、鎂、錳等的譯名創造,並編寫《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對於化學知識傳入奠定基礎。此外,同文館也翻譯出版《化學指南》、《化學闡原》等重要著作。然在晚清,對於西方化學仍以譯介為主,直到民國初年,出現了包括任鴻雋、胡嗣鴻等化學家,中國的近代化學才算逐漸奠定。
===醫學===
晚明最早西洋醫學的傳入始於隆慶三年(1569年),天主教耶穌會賈耐勞神父在澳門成立西醫院,澳門即成為早期在中國西醫發展的中心。明末清初,醫學方面的著作有利瑪竇的《西國記法》,內有西方的神經內科、及心理學等方面內容。艾儒略的《性學觕述》,除對神經學的描寫更深入外,對人體各部位的功能有詳細述敘。此外,畢方濟的《靈言蠡勺》講血液的功能、湯若望的《主制群徵》講人的骨骼、肉、心臟、腦、神經等,鄧玉涵《泰西人身說概》介紹西方的解剖學,石鐸琭的《本草補》,介紹西方的各種藥物。清初的法國傳教士洪若翰等,則以用金雞納霜治好康熙皇帝的瘧疾聞名。但當時這些醫學相關譯著,常受神學影響,不少將醫學與神靈魂等混為一談。
19世紀開始西方醫學再次大量傳入。西方醫學最早從香港、澳門及各通商口岸的西醫院(以教會創辦為主)開始影響中國各地。包括其附設醫學校也成為傳佈西醫的重要場所。中國自辦的西醫學校則始自1865年同文館附設的醫學科開始,其後又有北洋醫學堂、北洋軍醫學堂等醫學的專門學校。
在醫學書籍方面早期以在華西人的譯著為主,最早是合信在1850年代編譯了五部醫書,合稱《合信氏醫書五種》,對於西方醫學中的內科、外科、婦科、解剖學等加以介紹。此外嘉約翰翻譯多種臨床外科為主的醫書,傅蘭雅則翻譯了多種衛生學的著作。到20世紀初丁福保成立譯書公會,大量由日文譯醫書,編成《丁氏醫叢書》,其數量超過之前的譯書,對於西醫的介紹更為全面。除此之外,多種醫學期刊在晚清出現,成為西醫學傳入的重要媒介,其中最早的是1880年嘉約翰成立的《西醫新報》。
===應用科學及技術===
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應用科學技術方面除了武器(見軍事段落)的輸入之外,主要是機械製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鄧玉函口述王徵譯繪的《奇器圖說》,其中有當時大量西方機器的介紹及其製作方式、原理等的介紹。此外,熊三拔向利瑪竇等人學習而撰的《泰西水法》介紹西方水利學,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即多抄錄此書。此外,鐘錶等機械的製造傳入也受到重視,利瑪竇當時帶來了國外的先進科技產品。像自鳴鐘等,都讓當時的明政府及士大夫們大為吃驚,但大多人僅視之為奇玩,少有研究其原理。
到了第二波西學東漸時,西方的各種技術大量傳入中國,包括造船、鐵路修築、採礦、印刷、建築、工業製造等,對中國的交通和經濟生產等產生重大的影響。
===政治學及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學及政治思想的傳入始自清代後期。1840年代魏源的《海國圖志》以及徐繼畬《瀛環志略》中,都對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介紹,尤其對民主制度加以稱道。其後在1870年代王韜、鄭觀應等藉由相關譯介習籍,主張學習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甲午以前,西方政治學理論的介紹,只有如丁韙良譯的《萬國公法》,以及李提摩太譯《泰西新史攬要》中對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學說的零星介紹。
甲午戰爭以後,知識分子們對西方政治思想理論興趣大增。在民主思想方面,如盧梭《民約論》的第一章,在1898年由日譯本翻出出版,至1902年出版全本。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則於1903年譯出,密爾的《論自由》,由嚴復和馬君武分別譯出。在國家思想方面,有伯倫知理《國家學綱領》被譯出。在無政府主義學說方面,包括克魯泡特金、巴枯寧的著作和思想被大量譯介。社會主義學說方面,包括《新民叢報》、《浙江潮》、《民報》等刊物對曾刊載相關介紹文章。這些學說的傳入,改變了當時一整代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他們各自擁抱不同的西方政治思想,試圖改變中國,對於中國政治的發展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社會學及社會思想===
社會學是在西方19世紀中葉新興的學科,約1880年代,開始在《申報》、《萬國公報》等媒體有介紹社會學及思想的文章,早期被稱為「群學」。甲午以後以嚴復介譯最多,尤以斯賓塞的著作思想介譯最多,影響最大,其《群學肄言》一書即譯自斯賓塞《社會學原理》的緒論。其後章太炎翻話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一書,為最早的社會學完整著作。其後並有多部相關通論性著作譯出。在晚清時,社會學被認為是應付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的重要學科而風行,而斯賓塞所主社會進化憂勝劣敗的觀念,更刺激了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的亡國滅種之憂。
===經濟學及經濟思想===
西方經濟學,一直到19世紀末才逐漸傳入中國,最重要的著作為嚴復翻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當時作《原富》),此外陳昌緒譯的《計學平議》,介紹了英國的亞當·斯密及大衛·李嘉圖等經濟學家,以及德國歷史學派的李斯特等人的經濟學說。宣統年間譯介的《經濟學概論》一書,則有介紹奧地利學派的思想觀點。而馬克思等人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也在晚清被引介。
西方經濟學思想的引入,改變了中國傳統「求義不求利」的經濟思想,嚴復及梁啟超等人開始主張求富生利對於國家民生的重要性,對於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及大量實業家的興起產生影響。此外,孫中山則在求富之外,進一步吸收西方社會主義及土地平權思想,試圖進一步解決資本主義可能產生的問題。
===法學===
西方法學的傳入中國在清中葉以後開始,但早期主要關注的為外交上的國際公法,如丁韙良翻譯《國際公法》一書。一直要到19世紀下半葉,才有一批人開始注意西方法律,並試圖對中國傳統法律有所修改。其中又以沈家本、楊度等人,試圖參照西方法律,改進原本的《大清刑律》,最為重要。
===軍事===
明末清初時,西方軍事的傳入以火器的傳入為主。正德、嘉靖年間,明朝政府在廣州與葡萄牙人爆發屯門海戰等戰爭,虜獲其火器(當時人稱葡萄牙人以及其火炮都叫作佛郎機),仿製成功,在東莞製造,分發邊防使用。其後利瑪竇也曾對西洋火器與軍事加以介紹。至萬曆晚期女真興其於東北,明軍向葡人購募火炮及軍隊,教士湯若望亦曾督導鑄炮,獲得不少戰功。清朝方面亦在努爾哈赤死後,由被俘的漢人處取得技術,發展火炮,康熙時,更命南懷仁造新式大炮,以平三藩之亂,南懷仁並著有《神威圖說理論》一書介紹西方武器技術。
晚清的洋務運動,更是以學習西方的軍事為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包括武器的製作如船艦、大炮、火槍等的製作購買,新式陸海軍的建立,無一不全受到西方的影響。而晚清時更有大量學生留日,學習西方軍隊的制度。這批留學生也成為晚清新式軍隊的骨幹。
===歷史學===
鴉片戰爭以後,受到西方的影響刺激,中國人開始對西方的歷史產生興趣。西方史學著作的翻譯,早期有馬禮遜的《外國史略》、慕維廉的《大英國志》。這些譯著也影響到中國人對西方歷史的著作如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畬《瀛環志略》,其後到1870-1880年代又有王韜的《法國志略》、黃遵憲的《日本國志》。至甲午戰爭之後,更是有大量由日本轉譯而來的西方歷史和傳記等書籍。
但歷史學本身的影響而轉變,則要到20世紀初,梁啟超受到西方民族主義史學影響,主張為國家國民社會而非朝廷的新史學。而西方19世紀盛行的實證主義及科學主義史學,也在此時傳入,而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也對史學界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受影響之史家所組之學派謂之「史觀學派」)。另外由美國傳入之Robinson新史學(高度與社會科學結合之史學,由何炳松傳入)亦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力。到了民初時期,這些史學思潮逐漸落實於史學界,史學家們開始用不同於傳統史學的方式撰寫中國史,中國現代史學逐漸形成。
近代的西學東漸,也造成中國人的歷史認知的重大改變。中國傳統史觀是一元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是靜態的,是以古代為尊的。但受到西方新的歷史知識的影響,不得不承認西方亦有一自成系統的文明,甚至如古埃及年代更早於中國。而進化觀唸的傳入,根本上改變歷史時間的觀念,由靜態變為動態,由視古代為最理想的社會(實際上近代以前即有進化史觀,如王充、杜佑、劉知幾等皆主此史觀,然影響不大),逐漸接受文明逐漸進步的想法。
===文學===
西方文學的東傳,始自於晚清時期,尤以西方小說的譯介最重要,包括林紓、包天笑、周瘦鵑、曾樸等人翻譯了大量西方小說名著,其中林紓的影響最大。其所譯的《茶花女》、《堂吉訶德》、莎士比亞故事等等,在晚清擁有大量的讀者,對於中國小說的發展有所影響。
===音樂===
西方樂器的傳入最早在澳門地區,尤其在教堂之中,其後利瑪竇便自澳門帶西琴(為今日的大鍵琴)進呈,萬曆皇帝並命樂工學習。至清初,康熙特別喜好西樂,對於擅長音樂的教士徐日昇甚為喜好,由其帶領演奏。並曾希望以西方律學來改進中國音樂,編成《律呂正義》一書。
到了晚清,最早西方音樂的傳入包括宗教音樂、軍樂、學堂樂歌等。由於基督教的傳播,一些宗教歌曲成為最早開始傳至中國人的西方音樂。西式軍樂隊,早期主要由在華西方人組成,如著名的海關負責人赫德所組成的樂隊。中國自辦的西式軍樂隊,則要到甲午戰爭之後的新軍中才出現。
學堂樂歌是晚清之時,吸收西方及日本所流行的曲調,調上「進步」思想的歌詞,以作為新式學堂學生學習所作的歌曲,但這種形式的音樂僅是學習西方音樂的部分形式。進一步對西方音樂有較深入的吸收創造學書,則要到五四運動以後了。
===美術===
西方美術的傳入在明末清初以繪畫為主,最早利瑪竇曾以天主、聖母影象獻於明神宗。其他傳教士亦有攜入西方圖畫,其畫風以及女性的裸露曾受當時中國士人爭議。到清朝康熙時,不少專較專門工於畫的教士來到中國,開始在宮中教習中國人而產生較多影響。不少畫家開始學習西畫,乾隆時的耶穌會義大利教士郎世寧更融合中西畫的畫法作畫。
==對中國的影響==
西學東漸對近代中國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簡述如下:
===學術影響===
西學東漸將西方近代各種學術上的新成果帶入了中國,深深影響到各種學術的發展,而許多在傳統中國不被重視甚至不存在的學科也在此影響下得到發展,中國傳統學術的基本框架「經、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許多傳統的學術受到西學的衝擊,有的逐漸沒落,有的吸收西方學術而加以改進,到民國時期,整個西方式的學術體系架構大致成型。
===思想文化影響===
西學東漸所造成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和變化之大,在中國歷史上只有百家爭鳴時代可以與之媲美。中國人經過西學的洗禮,對於世界、歷史發展、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界萬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變。而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中的許多成分,則被以西方的標準重新估定其價值,部分諸子百家思想獲得重新重視,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間的風俗信仰文化,則受到強烈的批判。
===政治影響===
西方政治思想的傳入,議會制、民主制度、新的國家概念、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等,對於晚清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包括戊戌維新的發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憲運動的嘗試、辛亥革命的爆發,民初議會制的推行、五四運動、聯省自治運動、北伐統一,一直到後來的共產革命等,都受到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響。
===社會影響===
西學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早期並不如西方的軍事政治力量的侵略和資本主義式商品經濟的傳入來得直接,但隨著晚清西方思想的力量漸增,仍對社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社會方面其中最大的影響,便是由於晚清西學的優勢逐漸超越中學,使得清政府必須廢除八股文和科舉制度,這使得傳統四民社會中最頂層計程車階層,失去了其學而優則仕的管道,其所掌握的傳統知識的作用也下降,因此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而同時晚清西方商戰思想的傳入,提高了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更加促成傳統四民社會秩序的瓦解。
此外,西方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及社會主義等思想的傳入,使得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會為中心的社會基層開始逐漸瓦解。
===經濟及日常生活影響===
與社會的影響類似,在經濟方面的影響也是逐漸發生的。包括新的經濟思想的傳入,使得一批知識分子願意投入實業,而民族主義思想則有助於民族工業的發展成形。而新的科學、管理、金融等技術的傳入及應用,更是逐漸整個改變了中國的交通運輸、生產方式、商業交易等基本經濟事物。
在日常生活方面,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火車、電、自來水、電影、廣播等等逐漸改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變了許多傳統日常生活中的習俗,包括一些被視為迷信的民間信仰、纏足風俗、傳統式的婚姻等等都逐漸被廢除。
==西學東漸影響下的著作==
西學東漸影響下的著作
時間 作者 著作 備注
17世紀(明朝時期) 17世紀(明朝時期) 17世紀(明朝時期) 17世紀(明朝時期)
1602年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
1605年 利瑪竇 乾坤體義 《四庫全書》稱之為“西學傳入中國之始”
1607年 利瑪竇、徐光啟 幾何原本 譯歐幾裡得原著前6卷
1623年 艾儒略、揚廷筠 職方外紀 後收入李之藻《天學初函》
1624年 畢方濟、徐光啟 靈言蠡勺 譯亞裡士多德《論靈魂》,後收入李之藻《天學初函》
1628年 傅泛濟、李之藻 寰有詮 譯亞裡士多德《論天》,注釋本
1631年 傅泛濟、李之藻 名理探 譯亞裡士多德《邏輯學》前10卷,第一次介紹西方邏輯學的著作
1634年 徐光啟、龍華民、鄧玉函、湯若望、羅雅谷 崇禎歷書(時憲曆) 歷時1629年-1634年
1641年 南懷仁 窮理學 譯亞裡士多德《邏輯學》後20卷
19世紀(清朝時期) 19世紀(清朝時期) 19世紀(清朝時期) 19世紀(清朝時期)
1807年 馬禮遜 外國史略
1823年 馬禮遜 華英字典 中國第一本英文字典
1838年 郭實臘 萬國地理全圖集
1840年 郭實臘 貿易通志
1841年 陳逢衡 英吉利紀略
1842年 魏源 海國圖志
1846年 梁廷柟 海國四說
1846年 姚瑩 康輶紀行
1848年 瑋理哲 地理圖說
1849年 徐繼畬 瀛寰志略
1849年 合信 天文略論
1849年 哈巴安德 天文問答
1851年 合信、陳修堂 全體新論 晚清第一部系統介紹西方人體解剖學的著作
1851年 裨治文(Bridgman) 大美聯邦志略 墨海書館出版
1854年 慕維廉 地理全志 墨海書館出版
1854年 12人委員會 聖經(委辦譯本)
1855年 合信 博物新編 墨海書館出版
1856年 慕維廉 大英國志 墨海書館出版
1857年 李善蘭、偉烈亞力 幾何原本 譯歐幾裡得原著後9卷
1858年 王韜、偉烈亞力 西國天學源流
1859年 韋廉臣、艾約翰、李善蘭 植物學 譯林德利原著,晚清時期第一部介紹西方近代植物學的著作
1859年 偉烈亞力、李善蘭 談天 譯侯失勒原著
1859年 李善蘭 代微積拾級 譯羅密士原著
1873年 王韜 英人培根
1873年 傅蘭雅、華衡芳 代數學 譯著
1873年 傅蘭雅、華衡芳 微積溯源 譯著
1877年 慕維廉、沈毓桂 格致新法 介紹了培根《新工具》第一卷的內容,連載於《格致彙編》雜志
1877年 韋廉臣 希利尼原流備考 介紹了從泰利士到斯多葛派的希臘哲學,連載於《萬國公報》
1877年 華衡芳、金楷理 測候叢談 譯侯失勒原著
1882年 顏永京 肄業要覽 譯斯賓塞《On Education》的第一章
1885年 艾約瑟 西學略述
1885年 艾約瑟 辯學啟蒙 譯耶芳斯為 Science Primer Series 寫的小冊子《Logic》
1889年 顏永京 心靈學 譯海文《心靈學》
1894年 同康廬 中外地輿圖說整合
1898年 傅蘭雅 理學須知 簡要敘述穆勒《邏輯體系》(System of Logic)一書
1898年 嚴復 天演論 譯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
20世紀(清朝末年) 20世紀(清朝末年) 20世紀(清朝末年) 20世紀(清朝末年)
1901年 嚴復 原富 譯亞當·斯密《國富論》
1901年 梁啟超 霍布士學案
1901年 梁啟超 斯片哪莎學案
1902年 梁啟超 盧梭學案
1902年 梁啟超 歐洲地理大勢論
1902年 梁啟超 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
1902年 梁啟超 論希臘古代學術
1902年 梁啟超 亞-{裡}-斯多德的政治學說
1902年 梁啟超 義大利建國三傑
1902年 梁啟超 羅蘭夫人傳
1902年 梁啟超 雅典小史
1902年 梁啟超 倍根學說
1902年 梁啟超 笛卡兒學說
1902年 梁啟超 斯巴達小志
1902年 梁啟超 天演論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略傳
1902年 梁啟超 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
1902年 梁啟超 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
1902年 梁啟超 新英國巨人克林威爾傳
1902年 蕭應椿 五洲述略
1903年 嚴復 群學肄言 譯斯賓塞《社會學研究法》
1903年 嚴復 群己權界論 譯約翰·穆勒《論自由》
1904年 嚴復 社會通詮 譯甄克思《政治史》
1905年 嚴復 穆勒名學 譯穆勒《邏輯體系》的前半部分
1905年 梁啟超 俄羅斯革命之影響
1909年 嚴復 名學淺說 譯耶芳斯《邏輯》
1909年 嚴復 法意 譯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歷時1904年-1909年
1910年 王先謙 五洲地理志略
== 參見 ==
* 東學西漸、中國風
* 在華耶穌會士列表、徐光啟、利瑪竇、湯若望案、中國禮儀之爭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方豪:《中西交通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
*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ISBN 7101021816
*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ISBN 7-309-02992-5
* 費正清、劉廣京 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ISBN 7-5004-0766-1
*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臺北,臺灣大學,2002
*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ISBN 7-216-02619-5
* 於語和、於良辰 主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ISBN 7-5440-1095-3
* 龔書鐸 主編:《中國近代文化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 ISBN 7-101-01631-6
== 外部連結 ==
* 徐光臺:〈明末西方教育的傳入及歷史反思〉。
*徐光臺:〈西學對科舉的衝激與迴響——以李之藻主持福建鄉試為例 〉。
* 徐光臺:〈藉「格物窮理」之名: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 〉。
* 古偉瀛:〈談「儒耶交流」的詮釋〉。
* 日本京都大學漢學中心藏《四庫全書提要:乾坤體義》
* 回顧專題:西學東漸下的中國(增補)
* 20世紀西方哲學理論東漸述要:上 /下
Category:元明清
Category:清朝文化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文化
Category:中國思想史
Category:中國科技史 |
李約瑟難題 | 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對於中國歷史發展提出的問題,最早由英國學者李約瑟在19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時提出,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正式將這個歷史問題稱為“李約瑟難題”()。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出現「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等問題,對其爭論一直非常熱烈。「為何科學發生在西方社會?」則是李約瑟問題的反面。
李約瑟難題的實質內容第一段是「為什麼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16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同時社會制度上,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第二段是「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其討論點在於:中國古代以東方的經驗科學漸進式發展的技術,得以領先世界一千年左右;但為何中國沒有產生近代以多樣化實驗為基礎的創新型科學。事實上,這是關於兩種科學研究正規化(Paradigm)的起源問題。
==李約瑟之前的觀點==
早在李約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與李約瑟難題類似的問題。中國學者中最有名的是任鴻雋在中國最早的科學雜誌《科學》第1卷第1期(1915年)發表《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一文提出了類似的問題。
而西方作品的部份,魏特夫在1931年的一篇文章為何中國沒有產生自然科學?開啟了李約瑟對中國的科技史的研究興趣。若如很多不深入理解者所以為「為何中國沒有產生科學」這句話就是李約瑟問題的全部內容,那麼不亦是說:李約瑟是被「李約瑟難題」所吸引,進而研究它,然後再把它給提出來──這麼說顯然是不準確的。
李約瑟在經過他畢生的鑽研後總結說:魏特夫的看法是太過膚淺的並且是歐洲人本位的。在這一個部份,李約瑟已經在西方獲得「中國科技史」的權威研究者評價,但李約瑟卻也必須承認中國這四、五百年來的科學落後仍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魏特夫的提問仍然沒有解決,而李約瑟不願意武斷地結論中國人的民族性較西方人次等。正是因為李約瑟拒絕像他所批評的魏特夫一樣用民族性差異做為這個問題的解答,因此陷入了難題。
==難題==
李約瑟難題無疑是李氏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中心論題。他個人見解是中國長久沒有發展如腓尼基人和希臘人早期的城邦和現代城市和要為生存而互相競爭的環境。中國實現首次統一後(可能指的是秦朝的統一),他所謂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實行中央指導性政策。所謂“封建”是指中央集權,所謂“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員,地方行政只對朝廷負責。官僚思想深刻地滲透到整個中國人的複雜思想中。甚至在民間傳說中,也充滿了這種思想。科舉制度也鼓吹這種“封建官僚制度”。
這種制度產生了兩種效應。正面效應加上科舉制度的選拔,可以使中國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聰明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的管理使得中國井然有序,並使中國發展了以整體理論,實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國古代天文學取得了很大成就,其資料至今仍有借鑑價值,再比如大運河的修建等。
但這種“封建官僚制度”的負面效應是,使得新觀念很難被社會接受,新技術開發領域幾乎沒有競爭。在中國,商業階級從未獲得歐洲商人所獲得的那種權利。中國有許多短語,如“重農輕商”等,和中國曆代的“重農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導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應星在參加科舉失敗後撰寫《天工開物》,但他認為不會有官員讀這本書。
在西方,發展了以還原論系統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種科技的興起與商業階級的興起相聯絡,鼓勵較強的技術開發競爭。在中國,反對此種科技的發展的阻力太大。西方式的科技發展卻能衝破這些阻力,取得現在的成就。比如歐洲國家之間的競爭使得歐洲在中國火藥的基礎上發明並改良火藥武器。在這方面,自秦朝以後的中國不但比不上相同時期的歐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
另外他補充到:中國所處的地理環境也互相影響了政府的態度。中國獨有的水利問題(尤其是黃河)令中國人從很早的時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網。而且必須從整體集中資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決水患問題。水利網超出了任何一個封建領主的領地,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中國,封建主義讓位給中國官僚式的文明。
最後他做出結論:“如果中國人有歐美的具體環境,而不是處於一個廣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斷,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叢林,東面是寬廣的海洋的這樣一個地區,那情況將會完全不同。那將是中國人、而不是歐洲人發明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歷史上偉大人物的名字將是中國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頓和哈維等人的名字。”李約瑟甚至說,如果那樣,將是歐洲人學習中國的象形文字,以便學習科學技術,而不是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按字母順序排列的語言。
其實李約瑟一直強調其問題是把雙刃的劍,李約瑟難題還有另外一個表述方式:為什麼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之間,在將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於實用目的方面,中國較之西方更為有效?或者,為什麼近代科學,關於自然界假說的數學化學及其相關的先進技術,只是輝煌而短暫地興起於伽利略時代的歐洲?
==部分人對問題的質疑與解答==
===前提有疑問===
學者錢兆華對李約瑟難題的前提提出疑問,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可能並未高於西方,指儘管中國人有不少發明創造,但中國可能仍然落後於西方,因為中國以實用技術為主,缺乏科學論證與抽象化的理論研究;“無論是李約瑟還是我們中國學者在討論有關問題時,通常都習慣把‘科學’和‘技術’這兩個詞合在一起使用,這是導致產生誤解的一個重要原因。”錢兆華.〈對“李約瑟難題”的一種新解釋〉.《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年第3期55-59頁
===兩者不具必然聯絡===
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並不能成為科學和工業革命出現在某地某時發生的充分條件。實際上科學的產生及其思維方式根源於其所屬文化(主要是受希臘思想影響的地區包括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及社會背景,實際上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區也未能在同時代獨立產生嚴格意義上的科學。而工業革命與社會生產和時代需要的關係更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很難孕育產生機器化大生產的需要。“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另一方面,即使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高於西方,也不能推出科學和工業革命就一定會在中國發生。實際上,即使是曾經奠定西方科學文化基石的希臘和伊斯蘭世界也陷於落後、而沒有產生進一步的科學乃至工業革命,可見兩者不具必然聯絡。
===其他===
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石齊平認為,兩個原因使中國的科技先盛後衰:漢朝以下的「獨尊儒術」與隋唐以下的「科舉取士」結合,使中國古代幾乎所有讀書人「一輩子皓首窮經,再也無暇鑽研天下其他學問」;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1919年五四運動重新認識科學,中國原本的「科技力」獲得釋放,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大師輩出,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領域頻放異彩。
==爭議==
關於李約瑟難題的爭論和見解一直都比較多,直到現在仍然沒有等到一個完整的答案。1996年吳國盛出版的《時間的觀念》一書中說:“缺乏一個純粹的測度時間是中國未誕生近代科學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歷史真可以由我們設計的話,如果近代科學真具有超文化的普遍性的話,那我們就可以作此結論。不過,歷史並不由我們設計,科學也並不具有超文化的普遍品性。也許,李約瑟問題只是一個由現代話語拼湊起來的偽問題。”
== 參見 ==
* 大分流
* 李約瑟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徐光臺:〈「李約瑟難題」的起源–兼論《大滴定》中的比較方法 〉。
*近十年來有關李約瑟和李約瑟難題研究論文目錄
Category:李約瑟
Category:中國科技史
Category:工業革命 |
第一次工業革命 | 第一次工業革命(英語: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約於1760年代興起,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而後產生所謂的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和20世紀以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在此期間,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機械化,出現以機器取代、畜力的趨勢,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的革命,引發自現代的科學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史學家便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
工業革命在1759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前尚未蓬勃發展。大多數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當地的富藏的煤礦成為工業化的土壤,以及圈地運動大規模生產羊毛,並造成農民湧向城市等因素結合起來,造成了紡織產業轉向工業化。1769年,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自英格蘭擴散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此前哥倫布大交換導致歐洲人口爆炸,社會生產需求大增,城市化與紡織業是工業革命的前提,蒸汽機、煤、鋼和金融為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為最早發起工業革命,亦為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風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溪河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與1萬年前農業革命一樣,革命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程序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們推向嶄新的「蒸汽時代」。
== 背景 ==
在工業革命前,大部分西方人都在鄉間居住,並在細小的田地以耕種和畜牧維生。他們以人力輔以牛隻及簡單工具耕種,耕種的方法則仍沿用中世紀的三田制(the Three-field System)。根據這種方法,農民把土地劃分為參,每年只在其中兩塊田耕種,餘下一田則休耕,收穫量不多。
這時,僅有極少數西方人在城市居住,當時城市的人口平均不到一萬人。除了貴族與教會之外,大部分的城市平民都是商人和工匠出身。商人以轉售和運送工匠的製品謀生,而工匠則多在家中用手動的工具和細小的機器,來生產衣服和一些木製與金屬製日用品維持生計。這種以人手及簡單工具在坊間作業的生產方式稱為「家庭手工業制」(the Domestic System)。
== 起因 ==
大不列顛在法律與文化上,有著開啟工業革命的基礎。Julian Hoppit, "The Nation, the State, and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April 2011) 50#2 pp. 307–31以下是英國提供此種環境的關鍵因素:
* 在英格蘭與蘇格蘭統一後的和平與穩定時期。
* 英國境內沒有貿易障礙、封建規費和關稅等,這類的障礙甚至不存在於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而這使得英國成為當時「全歐洲最大的單一市場」
* 法治(包括對財產權的執行及對合約的尊重)
* 直觀的法律系統,這法律系統使得成立合股公司是可能的
*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
* 英國也有著地理和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在水運是最便捷的運輸方式的時代,英國有著大量的海岸線及可航行河道;另外英國有著全歐洲最高品質的煤炭。英國在當時同時也有著大量利用水力的裝置。
=== 農業革命與人口增加 ===
進入了大航海時代後,多產的新美洲作物以及礦石財富被送進歐洲,繁榮的發展使得歐洲人口數出現爆炸性躍升,雖然增加了大量的人口,但務農的人並不需要這麼多,促使人們轉而發展其他行業。到了18世紀,英國人口依然不斷增加,以及英國農業革命和圈地運動的後果,以致農業勞動力過剩,不得不尋求新的就業機會,有助於推動工商業的發展;再加上人們成倍增長,整個社會的消費需求亦日漸增加,為批次化生產的商品提供了銷路。
=== 自然資源的因素 ===
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中北部,那裡擁有豐富的淺層煤礦和鐵礦資源,而且缺乏木材。工業革命下產生的蒸汽機,以及利用焦煤而不是木材鍊鋼的冶金技術革新,這些使得英國的煤礦和鐵礦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相對的,歐洲諸國的採礦技術要到以後才能開掘較深的礦層,致使英國得率先發展工業革命。
=== 貿易限制的解除 ===
1623年英國國王詹一世允許設立專利權,以保護新發明的權利,開始刺激許多新發明的產生。工業革命約於1750年開始於大英地區。工業革命的展開有多種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結束就是明顯的工業革命導火線。隨著封建制度於18世紀初在西方消失,貴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如貿易專利)也隨之消失。此類變革推動了自由貿易,形成了更大規模的市場,使工商業的發展更為蓬勃。在這種改變下,舊有的家庭式工業生產模式已不能滿足貿易發展的需要,所以人們便致力改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以增加產量,因而引發了工業革命。
=== 殖民 ===
此外,世界貿易的發展亦扮演要角。從15世紀發現新航路起註釋:此處指的新航路是指由狄亞士、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等航海家發現通往東方及美洲的航線,許多歐洲國家在亞、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紀,這些殖民地不僅為它們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場,還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為了滿足因世界貿易所引致的強勁需求,人們便開始採用機器和其他方法來提高產量,即使溢量生產亦可傾銷至殖民地解決(此為資本主義典型特徵),從而毫無顧慮地引發了工業革命。
===金融革命、 資本與新技術 ===
工業革命發生前,英國實際上已經歷過一場金融革命(西方的經濟史學家將英格蘭銀行的創立、公債的發行和穩固以及其他金融業的變革稱為“金融革命”),金融革命不斷為工業革命注入資本燃料和動力。英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John Hicks認為,技術革命既沒有引發經濟持續增長,也未導致工業革命。因為早已存在的技術發明缺乏大規模資金以及長期資金的資本土壤,便不能使其從作坊階段走向諸如鋼鐵、紡織、鐵路等大規模工業產業階段,“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from John Hicks,1969。工業革命興起的新產業,其工業原料成本、研發成本、人力成本、廠房成本、裝置成本等開支都十分巨大,如機械製造,冶金,鐵路等等都屬資金密集型行業,對廉價資本依賴性大。英國光榮革命,建立的文官制度和自上而下垂直徵稅稅體系以及憲政改革對約束政府行為產生了可信承諾,使得國會能夠嚴格督導政府財政,令私人債務清償方面具有較高的信譽保證。高效、透明、有序的稅收體系,不僅令新興的工業企業免受苛捐雜稅困擾,且令英國國債在世界範圍內享有極高信譽,其長期公債利率一降再降,最後僅3%利率水平,銀行利率降得更低(公債利率一般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英國在發展國債市場之後,進一步發展了股票市場、企業債券市場等等,如倫敦證券交易所。這些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廉價資金”。
=== 科學的發展 ===
歐洲科學的發展與基督宗教有一定的聯絡,由於歐洲教會的日益腐敗,早期基督教作為唯一真理的觀念開始被挑戰,除了催生出世俗化之外,對於傳統信仰與世界上事物的認知,興起了懷疑的心態,為尋求何謂上帝的規律與真理,歐洲人走向重新查證歷史文獻,思考求真、人文主義的時代。進而承繼了文藝復興和以此發展出的啟蒙運動重視科學的精神,西方技術因而得到重大發展。而科學成為歐洲人對於真理的探索方式外,那時的科學家的重要發明和發現,為工業革命的發展帶來不少助益。
== 重要的技術革新 ==
工業革命的開始與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少量發明密切相關。在19世紀30年代已取得了以下重要領域的進步:
*紡織業——一開始由水車、之後由蒸汽機驅動的機械化紡紗大大增加了工人的產量。動力織布機將工人的產量提高了40%。軋棉機使去除棉花中種子的效率提高了50%。羊毛和亞麻的紡織和編織也產生了生產率的大幅提高,但它們沒有棉花那麼顯著。
*蒸汽動力——蒸汽機的效率提高,使他們只需原先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的燃料 。固定蒸汽發動機對旋轉運動的適應使它們適合於工業用途。高壓發動機具有高的功率重量比,使其適合安在運輸工具上,長距離陸上交通的火車隨之誕生。 1800年後,蒸汽動力迅速普及。蒸汽機改變了以往的生產只能依賴人力和畜力的侷限,為工業生產、交通運輸提供了廉價而充足的動力。
*鋼鐵生產工法——用焦炭代替木炭大大降低了生鐵和鍛鐵生產的燃料成本,也增大了鋼鐵的韌性和強度。 使用焦炭還增大了高爐的最大大小
,擴大了經濟規模。鑄鐵吹塑氣缸首先在1760年使用。其後透過使其雙重作用得到改進,這使更高的爐溫變為可能。鋼鐵業的進步,為技術革新生產的各種新機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時也將英國大量的煤炭資源利用了起來。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中北部,和英國中北部擁有大量的煤炭和鐵資源是分不開的。
== 生產製度的變革 ==
航海時代的殖民公司制度逐漸成熟,並擴及到其他行業,資金的積聚及新機器的發明也是引發工業革命的其中兩個主要原因。18世紀時,歐洲本土的貿易發展蓬勃,使商人累積了大量財富。為了獲得更豐厚的利潤,他們便致力投資開設工廠、購置原料和發明新機器。加上隨著各型別機器的發明及應用,舊有以人力為主的生產工序逐漸被由蒸汽推動的機器取代。生產工序的機械化,提高了工農業的產量。結合以上的種種原因,就成就了工業革命的輝煌。
=== 行會師徒制的式微 ===
舊有的經濟模式,行會的師徒作坊式生產製度,控制了從生產技術到銷售價格等多方面的因素,雖然確保了產品品質,但也阻礙了技術革新。而工業革命相對於行會師徒作坊式的生產,最大的變化就是採用了新技術,生產更加集中,工人們在大規模的工廠工作,而不是小作坊。由掌握銷售渠道的商人開始組織生產。這種變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從而能夠滿足世界各地的廣大市場需要。以往行會作坊生產的東西,相對工廠大規模生產的東西,更為精緻,而可以稱為“奢侈品”。但是工廠化的大規模製造,可以生產出眾多價廉物美的商品,於是把各種所謂的“奢侈品”擠出了市場,行銷整個世界。於是行會作坊式生產模式在工業革命產生的競爭下,走向了下坡路,越來越無法應付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
=== 圈地運動 ===
而農村土地制度的變化,也就是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圈地運動,同樣是一個生產集中化的過程。工業革命前的土地制度,使農民只能分別在許多分散的小塊土地進行耕作。這些土地採用落後的三圃制耕作技術,每三年就要休耕一年,休耕的土地作為公共牧場供家畜使用,畝產低,土地浪費嚴重。但由於敞地制土地犬牙交錯互相連在一起,單獨小塊土地無法改變耕作方式。比如若自己的土地不打算休耕,但也無法避免由於旁邊的土地休耕後家畜對其的踐踏。圈地運動雖然對許多農民來說並不公平,許多農民被迫分得更貧瘠的土地,也無資本採用新的耕作技術,同時失去了休耕的公共土地放牧家畜的好處。但是土地集中後可以進行徹底的技術改良,生產更多的糧食供養更多的人口,尤其是可以為紡織工業生產大量的羊毛。不少失去土地的農民,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成為了工廠的工人,也為新產生的工人階級埋下了伏筆。圈地運動在英國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發展得比較緩慢,但自光榮革命後的18世紀,開始愈演愈烈,從而引發了眾多農民起義。
為首的一些人則主張把地主和農民二元對立實為過度簡單化歷史。他指出當時很多生活有著落的農民同樣積極地參與圈地。「我們應當小心一點,不要把這一切(圈地)歸於一個龐大複雜的歷史轉變的必然結果」,「18-19世紀的圈地狀況被嚴重誇大了」。圈地運動配合工業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工業原材料,以及能供養更多的非農業人口,雖然產生了許多不公和暴動,客觀上確實是工業化的一個必要前提,提供了土地集中後的規模耕作增加產量,被驅趕出的農民則投入工商業成為勞動力的來源。
== 技術革新 ==
18到19世紀的英國,由於專利制度的保障,也由於能提高生產力的新技術會帶來的十分可觀的利潤,於是有許多有錢人投資於各種發明創造。雖然不是所有的發明都能取得預期的成功,但是若某一種新技術發明能應用在生產中而提高生產效率,就會帶來十分可觀的利潤,就如現在的風險投資一樣。技術發明如滾雪球一般,一種新的技術發明出來,就會刺激發明另一種新的技術。比如珍妮紡紗機這種新技術,使得能紡出更多物美價廉的紗,那麼將會產生更多地對棉花的需求,又可為提高織布技術帶來了激勵。生產上每個環節技術上的革新,都會刺激相應環節不斷尋找新的技術革新,以便適應新的生產效率下的需求,如同鏈式反應一般。
工業革命前後共有很多種不同的發明,除了較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機外,還有很多發明對後世影響深遠。以下是一些較重要的發明列表: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年份 發明者 發明
1712年 湯瑪斯·紐科門 發明蒸汽機
1733年 約翰·凱 飛梭
1765年 詹姆士·哈格-{裡}-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翰·哈林頓 抽水馬桶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良蒸汽機
1798年 阿羅斯·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807年 羅伯特·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2年 理查德·特里維西克 科爾尼鍋爐
1814年 喬治·斯蒂芬生 蒸汽火車
1815年 漢弗萊·戴維 礦工燈
1837年 摩斯 電報機
1844年 威廉·費阿柏恩 蘭開斯特鍋爐
1876年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電話
1885年 卡爾·本茨 汽車
== 社會影響 ==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發展及社會變遷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壯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由於圈地運動和農業技術的改良導致鄉村許多剩餘的人口大舉移入都市,歐洲主導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世界大規模貿易,使得城市和工廠能夠吸收這些大量人口,由此造成了都市化的現象及都會區的出現;都會化的生活,讓知識與資訊溝通更為便利。而工業化使得出現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出行更加便利,使得人們更加見多識廣。在商品經濟下利己的生活習慣裡,於是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許多改變,更多人追求個人的幸福,而非來世的幸福或集體的利益。也因為自由經濟主義的興起,世界大規模自由貿易導致出現了一個新富階層,再加上人們思想上的變化,進而使得更多的人,當時主要是中產階級對民主政治的參與的興趣,由此導致歐洲各國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不斷擴大到社會上更多的人群中。
大量工廠的成立,工人悲慘的生活及工作環境也逐漸為人重視,許多的慈善機構於是成立,主張以社會福利制度改善窮人生活,也免費提供糧食及住所。由於資本主義的週期性經濟危機,也由於當時沒有任何政府提供的保障,許多工人在因經濟危機而失業的情況下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在正常的經濟環境裡,生產環境也十分惡劣收入也很微薄,這些有限的社會福利並沒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狀況,由此導致勞資雙方也就是所謂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如1811年,一個名叫盧德的英國工人搗毀機器,從而引發了反對機械化的盧德運動。馬克思為首的左派學說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衍生出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對日後的人類社會影響甚鉅,有正面也有負面。不過也由於工業革命,才可能產生大量的工人,而農業社會中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工業革命時期嚴酷的經濟環境造成了當時人類平均身高的降低,人類的平均身高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科學界普遍認為6000年前農業社會的形成與漁獵的生活方式被農耕取代,造成了人類平均身高的下降,土耳其境內8000年前遺蹟所留下的屍骨平均身高超過今日土耳其的平均身高。(美國)格里高利·克拉克:應該讀點經濟史 英國牛津大學裡查德教授在分析了幾千具從丹麥、瑞典、挪威、英國和冰島挖掘出來的古代人類男性的遺骨後發現,人類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在中世紀期間的公元9世紀到12世紀之間到達了一個自10萬年前現代智人誕生以來到20世紀中期前的平均最大值,平均身高為1.73米,然後逐漸變矮變低,到了工業革命前夕的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成年男性平均身高降低到1.67米,比9世紀到12世紀間減小了6釐米之多。一直到了20世紀中期,人類男性平均身高才重新恢復達到9世紀到12世紀的最大值。羅馬帝國時期的遺址赫庫蘭尼姆城(在今土耳其境內)前後共出土了近二百餘具遺骸,美國史密森大學物理考古學家薩拉·比西爾對他們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瞭解到古羅馬男子一般身高一點七米,女子一點五五米” 從1920年開始,特別是從20世紀中期以後,人類平均身高迅速增長,歐洲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從167釐米增長到177釐米,其中比利時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從1920年的166釐米增長到1970年的174釐米,丹麥則從169釐米增加到178釐米。工業革命後的19世紀是人類身高最矮時期
== 參見 ==
* 德國產業革命
* 英國產業革命
* 日本產業革命
* 美國產業革命
* 農業革命
* 資訊革命
* 後工業社會
* 第二次工業革命
* 第三次工業革命
* 第四次工業革命
* 工業4.0
== 參考資料及註釋 ==
=== 其他參考文獻 ===
*法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商務印書館,1997年9月
*美戴維·羅伯茲:《英國史:1688年至今》,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 楊小凱:《為什麼工業革命在英國而不在西班牙發生? 》
* 劉淑敏:《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載《齊魯學刊》,1984年第5期
* 揚豫:《英國近代工業化的道路》,載《英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現代化》,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 辛淑玲:《淺談社會觀念的變化對工業革命的影響》,載《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 陳曉律:《試論英國工業民族精神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載《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 趙松鵬:《農業革命與產業革命的開始》,載《內蒙古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 許潔明:《工業文明為什麼起源於英國》,載《世界歷史》,1993年第2期
* 王章輝:《試從比較研究的角度看工業革命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第2期
* 王志樂:《“產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含義和譯法》,載《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 許永璋:《有關工業革命史研究的幾個問題》,載《河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 王章輝:《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人口問題》,載《世界歷史》,1986年第4期
* 項翔等:《20世紀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載《學術月刊》,1999年7—8期(連載)
* 《中外近代歷史上的改革》,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129頁
* 屈連壁主編:《世界近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272頁
* 周呈芳:《論工業革命的社會後果》,載《內蒙古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 孫炳輝:《工業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 孔繁剛:《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幾個問題》,載《歷史教學》,1998年第8期
* 王章輝:《歐美大國工業革命對世界歷史程序的影響》,載《世界歷史》1994年第5期
* 王覺非:《對英國工業革命歷史意義的再認識》,載《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大學館9),正中書局出版,第2章 第33-67頁
== 外部連結 ==
* 工業革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上的資料(2004年1月5日存檔)
Category:技術史
Category:社會文化進化
Category:歷史理論
Category:19世紀科技 |
李約瑟 | 諾埃爾·約瑟夫·特倫斯·蒙哥馬利·尼達姆,(,),漢名李約瑟,生於英國英格蘭倫敦,生物化學家、漢學家。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對現代中西文化交流影響深遠。他關於中國科技停滯的李約瑟難題也引起各界關注和討論。
== 生平 ==
李約瑟生於倫敦一個有教養的中產階級蘇格蘭家庭,為獨子。父親是軍醫,母親Alicia Adélaide Needham是音樂教師和作曲家。早年在劍橋大學受教育(學士1921年、碩士1925年1月、博士1925年10月),然後從1924年聘為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的教授(fellow),在弗雷德裡克·霍普金斯實驗室工作,研究胚胎學和形態發生。
1924年李約瑟與大學同學德蘿西·莫耳(中文名李大斐)結為伉儷,兩人齊頭並進,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胚胎生化學家,並雙雙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31歲時出版了《化學胚胎學》,又發表《生物化學形態學》和《胚胎學史》,被科學界譽為“化學胚胎學之父”。德蘿西·莫耳比他年長4歲。夫妻恩愛,志同道合。人到中年的尼達姆夫婦正處於婚姻美滿、事業有成的巔峰狀態。
1937年,三個中國人來到劍橋大學攻讀學位(魯桂珍、王應睞、沈詩章)。其中,魯桂珍,一個南京藥劑師的女兒,金陵女子大學畢業生,和李約瑟發生了婚外戀。(奇怪的是,李約瑟夫人李大斐接受他們兩人的戀情,三人在同一屋簷下融洽共處長達50年,直到1987年李大斐病逝,李約瑟才於兩年後迎娶默默陪在身旁的魯桂珍。)魯桂珍向李約瑟介紹中國悠久的“科學發明”和醫藥學,給身處“西方中心論”環境中的李約瑟帶來很大的心靈震動,使他形成了“一個寶貴的信念,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從此之後,李約瑟對中國科學發生極大興趣,在魯桂珍協助下開始學習漢語、文言文,立志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
1941年,李約瑟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受英國皇家學會之命,李約瑟從1942年到1946年在中國重慶任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他為戰時中國優秀科學家在西方科學雜誌發表研究成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並結識了竺可楨、傅斯年等中國科學家和學者,收集了大量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文獻。此外他又遊歷了還沒有為日本佔領的地方,包括敦煌和雲南,又參觀考察了中國各學術機構從而收集了大量文獻和資料。這對他後來寫《中國科學技術史》有極大幫助。
之後,他赴巴黎當上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部的第一位部長,而且得到中國學者王鈴的幫助而開始寫《中國的科學與文明》。1948年,李約瑟回岡維爾與凱斯學院。儘管在1952年他因到中國查核細菌戰的證據而受到排擠和批評,但並沒有影響到他的寫作計劃。李約瑟從1967年至1976年擔任岡維爾與凱斯學院院長。退休後,以他個人藏書為基礎建立了東亞科學史圖書館。1987年,該館發展為李約瑟研究所。1994年李約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87年,李大斐病逝。1989年,李約瑟迎娶默默陪在身旁數十年的魯桂珍為妻。1982年,他得了帕金森氏症,1995年在劍橋寓所辭世,享年94歲。骨灰安葬在研究所門前的菩提樹樹下。
== 貢獻 ==
李氏改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只會農業和藝術的觀感。他以受非正式漢學教育的外國學者的身份,突出中華傳統科技文化的豐富內涵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另外他對中國科技史的見解很獨到。他的工作亦開啟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史的研究和重視,使其成為重要的國際的學術,同時令中國學者對自己的科技史做更加深入廣泛的研究。但是由於其自身並未接受過正規的科學史教育,研究中國科學史乃興趣所致(這一點可以從他夫人的話中得證:“魯桂珍曾坦言:李約瑟並不是一位職業漢學家,也不是一位歷史學家。他不曾受過學校的漢語和科學史的正規教育。實際上他根本沒有正式學過科學史,只是在埋頭實驗工作之餘,順便涉獵而已。”),他的研究成果和結論後人必須以科學的態度正確對待。
同時亦因為李約瑟本是一位科學家,觀點亦是以科學的眼光來看中國的停滯不前。他的李約瑟難題正好證明了這點。一些學者以歷代的漢化和中央集權,來闡明“中國”文化思想上的高度一統性,欠缺多元化和競爭,從而使科技停滯。應注意是這些學者筆下的“中國”是指“漢族”生活區,而不包括自清朝前後的所包括的蒙、滿、回、藏、苗等少數民族的居住區。
== 中國科學技術史 ==
1948年,李約瑟向劍橋大學出版社提出了一個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的計劃。在提議被接受的幾周內,該專案已經發展到七卷,並且從那時起,內容一直在擴充套件。他最初的合作者是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任職的歷史學家王鈴,兩人曾於李莊相識。最初的幾年李和王致力於編制一份清單,列出每一項在中國創造的機械發明和和構思的抽象理念。其中包括鑄鐵、犁頭、馬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和發條裝置,其中大部分在當時被錯認是西方的發明。書的第一卷最終於1954年出版。
該叢書獲得了廣泛的讚譽。李自己撰寫了十五卷,但自1995年他去世後,更多卷陸續出版。後來,書的第三卷被拆分,因此現已出版了27卷。每一卷在完成時即出版,這意味著出版順序和專案最初設想的順序不一致。
今天,該專案仍在李約瑟研究所出版委員會的指導下進行,由梅建軍(Mei Jianjun) 教授指導。
== 李約瑟難題 ==
李約瑟難題(Needham's Grand Question)無疑是李氏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中心論題。他提出了: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他個人見解是:中國長久沒有發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臘人早期的城邦和現代城市,要為生存而互相競爭的環境。中國實現首次統一後(可能指的是秦的統一),他所謂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實行中央指導性政策。所謂“封建”是指分封諸侯,所謂“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員,地方行政只對朝廷負責。官僚思想深刻地滲透到整個中國人的複雜思想中。甚至在民間傳說中,也充滿了這種思想。科舉制度也鼓吹這種“封建官僚制度”
這種制度產生了兩種效應。正面效應加上科舉制度的選拔,可以使中國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聰明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的管理使得中國井然有序,並使中國發展了以整體理論,實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國古代天文學取得了很大成就,其資料至今仍有借鑑價值,再比如大運河的修建等。
但這種“封建官僚制度”的負面效應是,使得新觀念很難被社會接受,新技術開發領域幾乎沒有競爭。在中國,商業階級從未獲得歐洲商人所獲得的那種權利。中國有許多短語,如“重農輕商”等,和中國曆代的“重農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導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應星在參加科舉失敗後撰寫《天工開物》,但他認為不會有官員讀這本書。
在西方,發展了以還原論,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種科技的興起與商業階級的興起相聯絡,鼓勵較強的技術開發競爭。在中國,反對此種科技的發展的阻力太大。西方式的科技發展卻能衝破這些阻力,取得現在的成就。比如歐洲國家之間的競爭使得歐洲在中國火藥的基礎上發明並改良火藥武器。在這方面,自秦朝以後的中國不但比不上相同時期的歐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
另外他補充到:中國所處的地理環境也互相影響了政府的態度。中國獨有的水利問題(尤其是黃河)令中國人從很早的時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網,而且必須從整體集中資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決水患問題。水利網超出了任何一個封建領主的領地,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中國,封建主義讓位給中國官僚式的文明。
最後他做出結論:“如果中國人有歐美的具體環境,而不是處於一個廣大的、西面被沙漠切斷,北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叢林,東面是寬廣的海洋的這樣一個地區,那情況將會完全不同。那將是中國人,而不是歐洲人發明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歷史上偉大人物的名字將是中國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頓和哈維等人的名字。”李約瑟甚至說,如果那樣,將是歐洲人學習中國的象形文字,以便學習科學技術,而不是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按字母順序排列的語言。
另外現任李約瑟研究所所長古克禮轉述了李約瑟臨終前的觀點:“李約瑟先生透過他多年來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瞭解,他確信中國能夠再度崛起,一個擁有如此偉大的文化的國家,一個擁有如此偉大的人民的國家,必將對世界文明再次做出偉大貢獻。”
== 評價 ==
李約瑟難題引發了關於中國為何被西方社會的科學和技術超越的爭論。但是,該難題本身的前提就有疑問,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並未高於西方德國人維爾納·施泰因編的《人類文明編年紀事》(科學和技術分冊,1981年版)統計,16世紀前全世界重大科學發現共152項,古希臘佔54項,中國佔24項。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學大事年表》統計,16世紀前在全世界270項重大科學發現中,中國佔136項。,特別是科學,中國沒有產生邏輯化的、系統的科學體系,只有零散的科學知識,偏重技術,缺乏理論研究。愛因斯坦就明確表示,由於中國既沒有產生形式邏輯也沒有產生實驗方法,中國是不可能產生科學的。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 ,李曉寧一些中國學者也指出,李約瑟對中國的科學技術過度高估。被中國人誤讀的李約瑟──紀念李約瑟誕辰一百週年 ,江曉原但如果對比墨子的故、理、類的中國己知的第一種邏輯體系,則以上兩種觀點很難成立。
他的主要研究集中於衡量儒家和道家在中國科技發現中的影響,並透過描述中國科技的傳播者()過程,以強調中國科技發展為何與西方的可感知性獨立性創造思維漸行漸遠。
李約瑟的研究遭到一些學者的批評,包括對他就中國科技成就的強烈傾向,和強調中國對於世界創造的重要貢獻Pierre-Yves Manguin: “Trading Ship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hipbuild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sian Trade Networks”,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 36, No. 3. (1993), pp. 253-280 (268, Fn.26; Robert Finlay, "China, the West, and World History in Joseph Needham'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1 (Fall 2000): 265-303. 。李約瑟的合作者之一,南森·席文()在讚賞李約瑟的不朽貢獻的同時,也主張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反事實假設——它不可能有合適答案:“這個問題很糾結——為什麼中國在工業革命時期不能擊敗歐洲列強?這個問題類似於去問:為何你的名字不能出現在今天報紙的第三頁?”Why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Did Not Take Place in China – Or Didn't It?" in Nathan Sivin,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 (Aldershot, Hants: Variorum, 1995), chapter VII)然而,席文的批判也可被歷史研究方法論所否定,因為他的爭論會排除了所有歷史原因性討論。席文的邏輯是一旦歷史事件的原因沒有發生,那麼這個原因就是反事實的,因此就判定其不是有效答案。物理學家吳大猷說:“我國有些人士以為科學‘我國自古有之’,看了英人李約瑟大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而大喜,蓋其列舉許多技術發明,有早於西歐數世紀的,足證超於西歐也。然細讀該書,則甚易見我國的發明,多係技術性、觀察性、紀錄性、個別性,而……弱於抽象的、邏輯的、分析的、演繹的科學系統。……一般言之,我們民族的傳統,是偏重實用的。我們有發明、有技術,而沒有科學。”
李約瑟對於儒家和道家的譴責,被爭議為是早期中國共產主義者對其他競爭思想體系的簡單反映。一個關於李約瑟難題的普遍但存在爭議的解釋是中國沒有類似字母表的普及事物,其導致諸多結果:活字印刷術無法獲得應有的推廣;沒有字母表的中國普遍存在較低的文化普及率及閱讀書寫能力,印刷品的成本高昂。比如,1725年,清朝政府整理25萬活動字型才製作出64典的《古今圖書整合》。但是這個解釋很快遭到質疑:為什麼西方國家仍然戰勝了一些擁有字母表(比如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字母)的國家。
李約瑟的政治主張被視為異端,他在科技等方面的研究則基於基督教社會主義的理想形式。1952年,李約瑟作為一個觀察員參加了朝鮮戰爭,在他的報告中,他支援中國共產黨人:關於美軍在朝鮮戰場中使用細菌戰的指控Joseph Needham (1900-1995) , A more detailed biography of Joseph Needham.。李約瑟的傳記作者評價道:“李約瑟理智地愛著共產主義,然而共產黨的間諜人員卻無情地欺騙了他。”'The Man Who Loved China, p. 212.溫徹斯特也指出,因為李約瑟的政治譴責,他直到1970年代才從美國政府的黑名單中移出。
==著作==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 總論1954,中文版1975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 科學思想史1956,中文版1990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 數學、天學和地學1959,中文版1975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 物理學1965-1971,中文版1999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 化學(煉丹和火藥,其餘內容為他人所著)1976-1987,中文版1990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 生物學(植物學和醫學,其餘內容為他人所著)1986-2000,中文版2006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七卷 社會背景1998,中文版2018科學出版社。
;文集
*《李約瑟文集》1986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約瑟文錄》2004浙江文藝出版社。收集了李約瑟散文、隨筆、雜談多篇,包括:一 自傳,二 中國科學與文化,三 科學和哲學,四 科學與宗教等內容。附尋一 李約瑟生平大事紀年,附尋二 李約瑟博士:20世紀傑出的科學家與人文主義者。
==榮譽==
1983年,李約瑟博士主持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參見 ==
* 李約瑟難題
* 漢學
* 西學東漸
* 李約瑟研究所
* 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李約瑟研究所)
* 《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
*潘吉星:〈李約瑟的生平及其貢獻〉 (2008)
*程貞一:〈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上的一些觀點與成就 〉。
* 今日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 - 新華網通訊
* 近十年來有關李約瑟和李約瑟難題研究論文目錄
* 李約瑟對中國文明的早期認識
* “李約瑟與抗戰時中國的科學”臺北紀念展簡介
* 李約瑟抗戰時在華拍攝照片集
Category:英國化學家
Category:英國漢學家
Category:科學史家
Category: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Category:福岡亞洲文化獎獲得者
Category: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Category:名譽勳位成員
Category: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Category:香港大學名譽博士
Category: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校友
Category:倫敦人
Category:儒蓮獎 |
漢學 | 漢學,亦稱華學是指由中國內外的學者對有關漢族的各個層面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包括華人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學、哲學、經濟等等,甚至也包括對於海外華人的研究。華人研究漢學,通常稱為國學。
漢學也指明末清初依漢世儒林家法之說研治經學名物制度,小學訓詁的考證學。惠棟一生治經以漢儒為宗,為漢學奠基者。惠棟的再傳弟子江藩著《漢學師承記》,自居為漢學宗傳,彰顯漢學名號,影響深遠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定義==
惠棟倡導“棄宋復漢”,在漢學與宋學之間劃分了一條徑渭分明的學術界線。惠棟指出,“宋儒經學不惟不及漢,且不及唐,以其臆說居多,而不好古也”,治經“則斷推兩漢”“宋儒不可以窮經”惠棟《天牧先生論學遺語》,以漢學方法作為治經的標準,經學研究中沒有宋學存在的餘地,把宋學從經學研究領域斷然剔除,“漢學”專注整理古籍,遂成為考據之學的代名詞。日本藩士著《漢學紀源》,從儒學的起源開始記述,詳盡地介紹了日本各個時代儒學的狀況。僧俊艿建久十年(公元1199)遊於宋多購儒書回日本,有佛教典籍1008卷,世俗典籍819卷,碑帖96卷,儒道書籍256卷。菅原道真、、三善清行、管原文時、源順(兼平親王)、具平親王、藤原公任、大江匡房等皆精通漢學。葉國良、陳明姿(合編), 明姿陳《日本漢學研究續探: 文學篇》,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研究領域==
漢學最初只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古文和哲學、文學、音韻學、史學等,不包括現代中國的研究。二戰後,也逐漸開始研究現代中國。
漢學可以分為古代漢學和現代漢學。古代漢學根據不同的劃分,主要是針對1850年、1911年或1949年以前的中國所進行的研究,這以後的時期則屬於現代漢學的領域。
===三大地域特徵===
*一、東亞漢學,
以越南、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為中心(越南漢學、高麗漢學和日本漢學),研究中國自古以來到現當代所有中國文化內涵。(事實上,俄國蒙滿研究、日本殖民地日語文獻、琉球漢學亦應納入東亞漢學)
*二、歐洲漢學,一是研究宗教與傳教士的中國文化問題,二是研究現當代中國問題。
*三、美國漢學,以研究現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為主要內容。
==== 東亞漢學 ====
=====一、概說=====
#日本自隋唐時開始學習中國典籍制度,日本與中國漢學的淵源最為深遠,明治維新前,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為時尚。
#近年來,韓國在東亞漢學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上,也日益重要。
#而越南作為漢字文化圈的成員,也一直致力於越南漢學的研究,尤其是漢喃學的研究。
#事實上,俄國做為中國的北鄰,對蒙滿研究有地利之便,研究歷史攸久而且著作豐富。加上後來蒙古文基裡爾化,在文字習得上更加輕省,故而俄國蒙滿研究也該納入東亞漢學。主要是遼金元清時期的阿爾泰語言文字文獻研究。
#接著是日本的殖民地和附庸政權,如滿州國、汪精衛國民政府、臺灣等地的日語文獻也代表了此一時期不同於中國本土觀點的中國研究,亦應納入東亞漢學。
#最後是琉球漢學,琉球自古為獨立國,在明治維新後才併入日本,其後通行日文。其實琉球在通行日文前使用的是漢文,因此琉球漢學同時兼有古漢語、日語文獻,與日本漢學不應混為一談,自應獨立為琉球漢學。
=====二、日本漢學=====
*(一)日本漢詩:依蘇州大學教授吳雨平(2008)《橘與枳:日本漢詩的文體學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頁廿七至卅七轉引日人自己的分期如下:
**1.翰林期(646~1192):包括了歷史上大和、奈良、平安三個時期。主要詩人:空海。
**2.叢林期(1191~1602)包括了歷史上鐮倉、日本南北朝、室町、桃山四個時期。主要詩人:絕海中津。
**3.儒林期(1603~1868)主要是江戶幕府到明治維新前的時期。主要詩人:石川丈山、荻生徂徠。
**4.士林期(1868~)明治維新以後的時期。主要詩人:國分青崖、岡倉天心、夏目漱石、橫山耐雪。
*(二)日本漢字
*(三)日本儒學
=====三、俄國漢學=====
雍正六年(1728年)《恰克圖條約》簽定之後,中俄始有往來,俄國傳教士團和41位留學生來到北京,努力學習中華文化,致力於掌握滿、漢、藏、蒙等多種文字。這些留學生後來成為漢學家的有伊拉里昂·羅索興、阿列克謝·列昂季耶夫、等人。早期俄羅斯漢學的研究中心在北京,後來逐漸轉移到聖彼得堡大學。咸豐五年(1855年)聖彼得堡大學成立東方學系,其中最著名的漢學家是,漢名為王習禮,並將《論語》、《聊齋志異》和唐人小說《李娃傳》譯為俄文,還編纂了《滿俄大辭典》。
==== 歐洲漢學 ====
一些人認為它的出現可追溯到遙遠的馬可·波羅時代,即13世紀。史料顯示,系統的漢學研究最早產生於16世紀,那時諸如利瑪竇、南懷仁和安東尼·托馬斯()等基督教傳教士正嘗試向中國地區輸入基督教,所以最初的漢學更多的是被看作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融合。
啟蒙時代是對探索與發現新大陸懷有極大好奇的時代。那些曾經流傳於教士之間的敘述與信函被收錄進《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在歐洲廣為流傳。清國此一大帝國震驚了每一個對這片土地有所向往的人,與此同時,漢學者們(這在當時是一份偉大的工作)開始向西方世界傳播中國的哲學、倫理、法制觀念以及審美觀。儘管這種介紹難免片面且有所歪曲,但這在當時的確養活了不少依靠販賣“中國工藝品”生存的小商販,當然,也一度引起熱議。那時,清國常常被描述為一個開明的王國。
法王路易十四時期,由法國科學院派傳教士前往中國進行研究,馬約瑟發表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係》,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19世紀初有法國雷慕沙和德國克拉勃羅德兩位漢學大師成立亞洲協會,發行期刊《亞洲學報》。1823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之,刊行《皇家亞洲學會會報》,可視為漢學成立之年。此後英國、荷蘭、瑞典都出現了漢學研究,荷蘭人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
伏爾泰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的同時,也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的一位讀者,在元曲讀記《趙氏孤兒記()》中,他也曾表達他對那片神奇土地的無限嚮往。萊布尼茨,微積分的發明者,對中國哲學尤其是《易經》極感興趣,他在《易經》中發現了一個完美演繹出來的素數序列。他還從中文字身提煉出了一個理想的、淵博的語言規則,即數學的本質——透過底層分析找出悖論。
1795 年,根據法國憲法,將於1796 年建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研究院()。在法國,杜赫德(),一位從未踏上中國地區土地的人,於1725 年出版了《中國簡述()》(4 卷插圖本),這本書的大量資料是基於他與教友的書信中所描述的內容。這本書在當時具有相當的權威並隨即被譯成四種語言出版。
到了17-18世紀,其他的傳教士如理雅各(Legge ,1815-1897)在爭取設立漢學學科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而1810~1830年代馬禮遜在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進行了英國人最早的漢語教學。在1834年廣州商館退出歷史舞臺前,商館持續近一個世紀的漢語教學,具有相當持久的影響,廣州商館甚至可說是英國最早的漢學機構。到1837年士丹頓以設定中文教授席位為條件,將馬禮遜私人購置帶回英國的中文書籍一萬冊捐予倫敦大學學院,而校方聘請的第一位講座教授,就是馬禮遜的學生(,1797-1843)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漢語教學及其影響 譚樹林 孔令雲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
到了20世紀,漢學家逐漸脫離了傳教士的身份,並建立了一個可靠的標準研究體系。由漢學家在政治上提出的建議也使得漢學對政治產生了影響,如美國的費正清。
冷戰期間,在法國,李克曼(西蒙·利斯())強烈的批評了漢學對於政治的干預——左的或右的——對漢學獨特但不失科學性的分析加以否定。他還尖刻的諷刺了對漢學有所辯護的專家們,如阿蘭·佩雷菲特。
在21世紀,漢學被廣泛傳播,因為漢學對中國具有極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歐洲漢學表
年代 國家 機構 備註
1814年12月11日 法國 法蘭西學院 第一位法國漢學教授是雷慕莎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 英國 劍橋大學東方學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又稱東方學院,擁有歐洲一流的漢學研究機構
1875年 荷蘭 萊頓大學 1890年由著名漢學家考狄所創立的《通報》成為西方第一份漢學的專業刊物
1912年 德國 腓特烈·威廉帝國大學 在中國生活近三十年的衛禮賢所創辦的法蘭克福“中國學社”,建立於北平輔仁大學的《華裔學志》
19世紀末 瑞典 哥德堡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 以探險家斯文·赫定的中國西部探險開始,後有漢語言學家高本漢
1741年3月23日 俄羅斯 聖彼得堡科學院 伊拉利昂·羅索欣為漢學教師,在清康熙年間就有駐華東正教團從事漢學研究,到阿列克耶夫時期在學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敦煌學===
20世紀初,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出土了大量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漢學家前來敦煌考察時偷竊了大批文物,形成敦煌學之研究,促進了漢學研究的新發展。
日本學者稻葉君山很早就進行清史及滿洲史的研究。1981年5月26日,日本學者藤枝晃於西北師範學院演講時表示有學者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或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劉進寶 《歷史研究》2007年第3期。曾有學者認為日本學者在漢學研究的份量可能會超過中國王鍾翰《我為什麼專攻清史與滿族史》一文載:“我最敬重的另一位史學大師就是洪煨蓮先生……反對華北獨立的‘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停課兩個月之後,史學方法課復課的第一堂課,洪師緩步走進課堂……大聲慷慨激昂地對我們說:現在你們知道了吧,我們中國人在軍事上打不過日本人,但在作學問上我們不能不跟他們比一個高低!洪師又說,日本人很驕傲,他們說漢學中心根本不在中國。從本世紀初以來,國際學術界所謂的漢學中心,最早是在英國倫敦,有著名學者斯坦因,後來是在法國巴黎,有著名敦煌學者伯希和,日本人像白鳥庫吉等有名的蒙古語言學家以及內藤虎次郎掌握瀋陽崇謨閣滿文老檔的清史專家,他們很想把漢學中心搶到日本東京去,我們要爭一口氣。……當時我們全班不到十人,洪師的一席話深深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我個人下定從事清史滿族史的決心,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漢學研究的意義==
海外漢學與中國本土學術進行對話,才能洞悉中國文化的深層奧秘;中國學人向世界敞開自己,才能進一步啟用古老的傳統和思想的底蘊。高本漢是第一位重構了中古漢語及上古漢語的語音的人。中國學已經被歐洲許多大學設定為可選專業。
==注釋==
==參考文獻==
* 夏芊若,“漢學家談漢學”,中國青年報,2005年1月12日. 連結
* 20世紀國際漢學的趨勢與偏向
* 《士與中國文化》,餘英時著,聯經出版社出版。
==參看==
*漢學家
*日本漢學
*國學
*中華文化圈
*中國古代文化
Category:漢學
Category:區域研究
Category:亞洲研究
Category:東方學 |
馬斯特裡赫特條約 | 《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歐洲聯盟條約》 ,亞太日報,2013年11月1日,於1991年12月9日至10日在荷蘭的馬斯特裡赫特舉行的第46屆歐洲共同體首腦會議中經過兩天的辯論,最終透過並草簽了《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合稱《歐洲聯盟條約》,正式條約於1992年2月7日籤訂。這一條約是對《羅馬條約》的修訂,它為歐共體建立政治聯盟和經濟與貨幣聯盟確立了目標與步驟,是《羅馬條約》成立的基礎。該條約於1993年11月1日生效。
== 簽署國家 ==
;原歐洲共同體12個國家
*
*
* (原)
*
*
*
*
*
*
*
*
*
;1995年1月1日加入國家
*
*
*
;2004年5月1日加入國家
*
*
*
*
*
*
*
*
*
*
;2007年1月1日加入國家
*
*
;2013年7月1日加入國家
*
;申請加入歐盟的國家(按申請日期排列)
* (1987年7月3日)
* (2004年3月22日)
* (2009年)
*
*
== 貨幣聯盟條約 ==
《貨幣聯盟條約》是1992年2月7日由歐共體12國外長和財政部長所正式簽訂的。
該條約規定,在歐盟內部要求實現資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實現統一市場,並使經濟政策完美地協調起來。條約規定:最遲於1999年1月18日在歐共體內發行統一貨幣,實行共同的對外與防務政策,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
=== 目標 ===
要在密切協調成員國經濟政策和實現歐洲內部統一市場的基礎上,形成共同的經濟政策。具體內容是:統一貨幣,制定統一的貨幣兌換率,建立一個制定和執行歐共體政策的歐洲中央銀行體系。
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和硬幣開始流通,取代了當時歐盟15個成員國中12國的貨幣,即比利時、德國、希臘、西班牙、法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葡萄牙和芬蘭。歐元區國家各自的硬幣和紙幣於2002年的前兩個月退出流通。瑞典、丹麥和英國都決定暫時不加入歐元區。
== 政治聯盟條約 ==
《政治聯盟條約》最早在1990年4月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與德國總理科爾共同提出。
其目標為:實行共同的外交、防務。大會政策,進一步擴大歐共體超國家機構的權力,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使其由原來的諮詢和監督機構變成部分的權力機構。
# 建立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在歐盟最重要的領域內採取的“共同行動”仍需一致透過,但也採用特定多數投票(實施共同行動)的原則。歐洲聯盟的武裝機構——西歐聯盟“將執行歐洲聯盟在防務方面作出的議定”。條約最終規定製定共同防務政策。
# 歐洲公民身分:歐洲公民身分的主要內容是,聯盟僑民無論居住在歐共體的哪個成員國,在歐洲選舉和市政選舉中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承認任何公民有在歐洲議會請願的權利。
# 補充性:採取補充性是為了解決歐共體與其成員國分權的微妙問題。歐共體僅在專屬自己的領域內,“在成員國無法令人滿意地實現考慮採取的行動的目標時”進行干預。
# 歐洲議會:在制度方面,歐洲議會透過投票任命歐共體執委會,任命接受公民訴狀的調停者,並可能成立調查委員會。在立法方面,擴大合作程式。在歐洲議會與歐洲理事會發生分歧時,透過調解程式共同決策。
# 執委員:歐共體執委會職能不變,但是由於任命方式改變,它的合法地位增強 。
# 司法與內政:需要一致透過的政府問合作今後將涉及與“共同利益”有關的問題(避難:移民,簽證、警察)。
# 協調基金:設立該基金是為了在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面援助最貧困的地區。
# 新領域:歐共體在恪守補充性原則的同時,可以在一些新領域(教育、公共衛生:職業培訓等)進行干預:歐洲理事會可以建議成員國透過一些公約。
# 社會政策:由於英國反對,條約附件中有兩項特別議案涉及此事,簽字國保證推動社會歐洲發展,促進就業,1992年以來,丹麥對《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否決;法國以微弱多數勉強透過,英國推遲全民公決。
== 參看 ==
* 申根公約
* 里斯本條約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Category:歐盟條約
Category:1991年荷蘭
Category:1991年12月
Category:歐洲一體化 |
諡號 | 號(中古音:zsjiih)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後}-妃、權貴、僧道等死後,政府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比如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就不使用諡號。
上古的堯舜禹等稱號是諡號的雛形。商朝中後期,諡號開始成體系地被作用。在周朝,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開始出現。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諸葛武侯(諸葛亮)、韓文公(韓愈)、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嶽飛)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謚}-號、-{諡}-號二詞古文通用。據中華民國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正體中文使用上,「-{謚}-」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諡}-」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邱煇塘,中央圖書館:〈《全臺詩》之大醇小疵〉
== 諡法由來 ==
=== 傳統說法 ===
依《逸周書·諡法解》對立諡制度的起源的解釋,將其假託於周初周公旦和太公望所制諡,用以如實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跡與功勞《逸周書·諡法解》:周公旦,大師望相嗣王發。既賦憲受臚於牧之野。將葬。乃製作諡。諡者。行之跡也。。後世諡號之制定遂以諡法為綱。但《逸周書·諡法解》是「蒐羅西周至戰國中期的謚號使用、又將謚字的解釋進行了系統性的歸納,另外還創造出新擬的謚字與謚解。《謚法解》的出現使此後的謚法提供了理論的根據。」蔡雅雯,《逸周書·謚法解》研究,臺南: 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1994年。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史記·秦始皇本紀》: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改而自稱為始皇帝,後世按數字順序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萬世皇帝等《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漢代時期諡法又告恢復,至清末止。
後世由於部分諡字在應用上產生變化,固有部分諡法書有其他的諡法解釋,如宋代蘇洵所著的嘉祐諡法,部分解釋了宋代的賜諡標準。
=== 當代研究 ===
目前對於是諡法的理解,多仰賴於《逸周書·諡法解》的整理,但郭沫若在1932年出版的《金文叢考》中提出質疑。他認為《逸周書》是戰國時代的偽書,蒐集前代君王的名號,穿鑿附會弄出了諡法,造成了許多諡號有多種解釋。王國維早於郭沬若撰文硏究諡法之起,它們將諡法之興分別訂於不同時期。王氏認為諡法起於宗周共懿諸王以後〈參見王國維《觀堂集林·通敦跋》〉;郭氏則認為諡法當起於戰國之時〈參郭沫若《金文叢考·諡法之起源》〉林天人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硏究, 1945-2000: 第二冊:先秦史》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1日初版,第162頁。王國維更據適簋銘文稱穆王、獻侯鼎銘文稱成王《獻侯鼎》,其銘文雲: "唯成王大華,在宗周,賞獻侯囂貝,用作丁侯陴彝" ,指出在成王生時已稱"成王"。等,認為周初諸王如文、武、成、康、昭、穆皆生時稱號而非死後之諡。
文、武諡號的排列順序,在後世也產生部分重複情況。由於周文王和周武王開的先例,一個朝代的第一個及第二個國君的諡號經常使用文、武。如魏武帝和魏文帝、晉文帝和晉武帝、魏道武帝、宋武帝、梁武帝和梁簡文帝、陳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初諡太武皇帝)和唐太宗(初諡文皇帝)、清太祖(初諡武皇帝)和清太宗(諡文皇帝)。自宋代理學盛行、對漢武帝評價降低司馬光《資治通鑑》:“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朱熹:“武帝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末年海內虛耗,去秦始皇無幾”之後,“文”字用於皇帝諡號的褒義通常在“武”之上。
== 種類 ==
諡號用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 上諡,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武」為有開創局面、闢疆拓土等偉業才能配享此號;「壯」、「剛」則為生前戰功彪炳的武將屬之。傳統上以文、武兩字為最高讚譽。
*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博昌愍侯夏侯淵和晉愍帝司馬鄴的「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蜀漢懷帝劉禪的「懷」表示「慈仁短折」。
*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遠禮」,-{周厲王}-的「厲」表示「暴慢無親」或不吉利,魯荒王朱檀的「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晉幽公的「幽」表示「壅遏不通」,漢靈帝的「靈」表示「亂而不損」。
* 私諡,始於週末,到漢朝才盛行起來。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如陶淵明被親友私諡「靖節先生」,王通被門生私諡「文中子」。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分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另外還有「私諡」。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後,由於帝王之諡皆由其臣其子所議定,因此按照“臣子為君父諱惡”的儒家禮教,帝王諡號很少使用惡諡了。汪守寬《諡法研究》統計,自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221年,帝王國君234人中,美諡165人(70.6%),平諡39人(16.6%),惡諡30人(12.8%)。而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911年,帝王國君324人中,美諡290人(89.3%),平諡25人(8%,多為幼年夭折或末代失位的帝王),惡諡僅9人(2.7%)。汪守寬《諡法研究》
帝王諱用平諡、惡諡之後,導致有些美諡本身的意思並不壞,但被用在遭遇某類特定命運的皇帝身上之後,在後世的意思就改變了;例如「惠」本為美諡,但在漢惠帝以及晉惠帝司馬衷以後,就轉為平諡了。還有「獻」字用於漢獻帝,「恭」用於晉恭帝司馬德文、西魏恭帝拓跋廓、隋恭帝楊侑、後周恭帝柴宗訓等人身上之後,恭帝、獻帝、順帝等成了失位之君的常用諡號。而這類皇帝諡號如用於皇后、臣屬,或者與其他文字並用,則無影射貶低之義,如唐朝名臣狄仁傑即諡「文惠」,晉名臣王導諡「文獻」,宋朝開國功臣趙普諡忠獻,以及宋太祖孝惠皇后,明憲宗孝惠皇后(明世宗祖母),明朝蜀獻王、興獻王等。
再如「昭」字,在戰國之前多為惡諡,用於中衰之主,或不得其終者,如周昭王(南征不返)、楚昭王(失國)、魯昭公(被逐)、齊昭公和晉昭公(國勢中落)、晉昭侯和宋前昭公(無道被殺)等。但自戰國以後,諡「昭」者多為令主,「昭」字由惡諡轉為美諡。
再如「忠獻」,在宋朝本為人臣等級最高的諡號,曾贈予趙普、韓琦等人。而南宋兩任權相秦檜、史彌遠先後被贈諡「忠獻」。明代憎嫌此諡號,竟不用。僅南明追贈建文朝給事黃鉞為「忠獻」。南宋滅亡後,理學派投靠元廷,不以“忠獻”諡號為譏諷之意。元朝延安王鐵哥、拂林王愛薛、順德王哈剌哈孫、和寧王康裡脫脫、東平王拜住、齊王亦憐真班等人曾獲“忠獻”諡號
== 諡號用字 ==
===逸周書:諡法解===
逸周書為周朝留下來的典籍,相傳為周公所作,年代最早的諡法標準,亦多為後世所沿用。
* 逸周書:諡法解
===蔡邕獨斷===
東漢蔡邕的著作《帝諡》:
違拂不成曰「隱」,靖民則法曰「皇」,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殘人多壘曰「桀」,殘義損善曰「紂」,慈惠愛親 曰「孝」,愛民好與曰「惠」,聖善同文曰「宣」,聲聞宣遠曰「昭」, 剋定禍亂曰「武」,聰明睿知曰「獻」,溫柔聖善曰「懿」,佈德執義曰「穆」,仁義說民曰「元」,安仁立政曰「神」,布綱治紀曰「平」,亂而不損曰「靈」,保民耆艾曰「明」,闢土有德曰「襄」,貞心大度曰「匡」,大慮慈民曰「定」,知過能改曰「恭」,不生其國曰「聲」,一德不懈曰「簡」,夙興夜寐曰「敬」,清白自守曰「貞」,柔德好眾曰「靖」,安樂治民曰「康」,小心畏忌曰「僖」, 中身早折曰「悼」,慈仁和民曰「順」,好勇致力曰「莊」,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逢難曰「愍」,名實過爽曰繆,壅遏不通曰「幽」,暴虐無親曰「厲」,致志大圖曰「景」,闢土兼國曰「桓」 經緯天地曰「文」,執義揚善曰「懷」,短折不成曰「殤」,去禮遠眾曰「煬」,怠政外交曰「㩦」,治典不敷曰「祈」。
===諡法.宋蘇洵===
宋代蘇洵所寫的典籍諡法四卷:
* 諡法-宋蘇洵
===明諡紀彚===
* 明諡紀彚
===欽定古今圖書整合經濟彙編禮儀典===
* 欽定古今圖書整合/經濟彙編/禮儀典/第109卷
===其他===
古代諡法常用字 參考文獻:《逸周書·諡法解》,《續文獻通考·禮考·諡法》,《諡法通考》 (紅色代表上諡,紫色代表中諡,藍色代表下諡,以漢語發音排序,共183字)
哀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恭人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
愛 嗇於賜與曰愛
安 好和不爭曰安兆民寧賴曰安寬容平和曰安寬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賢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寧民曰安務德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敬而有禮曰安貌肅辭定曰安止於義理曰安恭德不勞曰安靜正不遷曰安懿恭中禮曰安凝重合禮曰安
白 外內貞復曰白
比 擇善而從曰比事君有黨曰比
褊 儉嗇無德曰褊心隘政急曰褊
成 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持盈守滿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達強立曰成經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聖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禮曰成仁化純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備禮樂曰成德見於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內德純備曰成坤寧化洽曰成
誠 純德合天曰誠從容中道曰誠推心御物曰誠秉德純一曰誠明信率下曰誠肫篤無欺曰誠實心施惠曰誠
-{沖}- 幼少在位曰-{沖}-幼少短折曰-{沖}-
崇 能修其官曰崇
醜 怙威肆行曰醜
出 避位去國曰出
純 中正精粹曰純見素抱樸曰純安危一心曰純志慮忠實曰純至誠無息曰純內心和一曰純治理精粹曰純
慈 視民如子曰慈愛育必周曰慈撫柔平恕曰慈
聰 聲入心通曰聰邇言必察曰聰
達 質直好義曰達疏通中理曰達
大 則天法堯曰大
戴 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愆曰戴
蕩 好內遠禮曰蕩狂而無據曰蕩
悼 肆行勞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 以德化民曰道
德 綏柔士民曰德諫爭不威曰德謀慮不威曰德貴而好禮曰德忠和純備曰德綏懷來人曰德強直溫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塞簡廉曰德惠和純淑曰德富貴好禮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來遠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養民曰德尊賢親親曰德仁而有化曰德憂在進賢曰德寬慄擾毅曰德直溫強義曰德諫諍不違曰德周旋中禮曰德澤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帝 德象天地曰帝
丁 述善不克曰丁述義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鼎 追改前過曰鼎
定 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追補前過曰定仁能一眾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踐行不爽曰定審於事情曰定德操純固曰定以勞定國曰定克綏邦家曰定靜正無為曰定大應慈仁曰定義安中外曰定鎮靜守度曰定
度 心能制義曰度進退可軌曰度守法緯民曰度從容有常曰度禮儀諮善曰度寬裕有容曰度創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 守禮執義曰端聖修式化曰端嚴恭蒞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貞靜曰端守禮自重曰端
敦 善行不怠曰敦溫仁忠厚曰敦能記國善曰敦溫仁厚下曰敦篤親睦族曰敦樹德純固曰敦
幹 犯國之紀曰幹
剛 追補前過曰剛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自強不息曰剛政刑明斷曰剛威強不屈曰剛強義果敢曰剛
高 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革 獻敏成行曰革
公 立志及眾曰公
恭 尊賢貴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長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過能改曰恭賢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於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於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責難於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隱曰恭莊以蒞下曰恭謙和不懈曰恭遜順事上曰恭
光 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廣 美化及遠曰廣所聞能行曰廣
果 好力致勇曰果好學近智曰果臨事善斷曰果
暠 綜善典法曰暠
和 不剛不柔曰和推賢讓能曰和柔遠能邇曰和號令悅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懷柔胥洽曰和溫厚無苛曰和
侯 執應八方曰侯
厚 思慮不爽曰厚強毅敦樸曰厚敦仁愛眾曰厚
胡 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懼曰胡
懷 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桓 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荒 凶年無榖曰荒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昏亂紀度曰荒從樂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皇 靖民則法曰皇
徽 元德充美曰徽
惠 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困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彗 柔質受諫曰慧
惑 滿志多窮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喪志曰惑婦言是用曰惑誇志多窮曰惑
基 德性溫恭曰基
堅 彰義掩過曰堅磨而不磷曰堅
儉 菲薄廢禮曰儉節以制度曰儉舉事有經曰儉
簡 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治典不殺曰簡正直無邪曰簡易從有功曰簡平易無疵曰簡至德臨下曰簡仕不躁進曰簡能行直道曰簡執要能固曰簡
僭 言行相違曰僭自下陵上曰僭
節 好廉自克曰節不侈情慾曰節巧而好度曰節能固所守曰節謹行節度曰節躬儉中禮曰節直道不撓曰節臨義不奪曰節艱危莫奪曰節
介 執一不遷曰介
景 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緻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敬 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興夜寐曰敬眾方克就曰敬齊莊中正曰敬廣直勤正曰敬廉直勁正曰敬難不忘君曰敬受命不遷曰敬畏天愛民曰敬陳善閉邪曰敬威儀悉備曰敬戒尊師傅曰敬戒懼無違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幾微曰敬肅恭無怠曰敬齊莊自持曰敬應事無慢曰敬
靖 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柔德教眾曰靖柔直考終曰靖虛己鮮言曰靖緝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鮮言曰靖慎以處位曰靖政刑不擾曰靖綱紀肅布曰靖厚德安貞曰靖律身恭簡曰靖以德安眾曰靖
君 賞慶刑威曰君從之成群曰君
開 通道輕仕曰開
凱 中心樂易曰凱
康 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治民曰康好樂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壽考且寧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德不爭曰康寬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禮曰康保衛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動而無妄曰康溫柔好善曰康思善無逸曰康溫良好學曰康視履安和曰康
考 大慮行節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克 愛民在刑曰克秉義行剛曰克勝敵得俊曰克勝己之私曰克
恪 敬共官次曰恪威儀端儼曰恪溫共朝夕曰恪溫恭不怠曰恪懋勤內治曰恪威容端嚴曰恪
誇 華言無實曰誇
寬 含光得眾曰寬大德包蒙曰寬御眾不近曰寬
匡 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國曰匡輔弼王室曰匡彌縫災害曰匡正君之過曰匡
曠 審音知化曰曠
剌 不思忘愛曰剌愎狠遂過曰剌暴戾無親曰剌暴慢九卿曰剌不思安樂曰剌暴慢無親曰剌妄愛曰剌
類 施勤無私曰類勤政無私曰類不忝前哲曰類
釐 質淵受諫曰釐有罰而還曰釐
禮 奉義順則曰禮恭儉莊敬曰禮善自防間曰禮躬儉中節曰禮審節而和曰禮著誠去偽曰禮納民軌物曰禮恭儉合度曰禮內則克修曰禮
理 才理審諦曰理政平刑肅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術曰理才敏詳審曰理治繁不擾曰理
厲 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暴慢無禮曰厲愎狠遂過曰厲
戾 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良 溫良好樂曰良理順習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溫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謀猷歸美曰良竭忠無隱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烈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
靈 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懋 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賞曰懋
密 追補前過曰密思慮詳審曰密
閔 慈仁不壽曰閔
敏 應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斷如神曰敏明達不滯曰敏聞義必徙曰敏才猷不滯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愍 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明 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聖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慧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繆 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
莫 德正應和曰莫
穆 佈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聖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寧 裕以安民曰寧淵衷湛一曰寧端重自毖曰寧
彭 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平 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惠內無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綱治紀曰平克定禍亂曰平理而無責曰平佈德均政曰平無常無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闢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齊 執心克莊曰齊資輔共就曰齊輕輶恭就曰齊執正克莊曰齊
祁 治典不殺曰祁經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遷 博物多愛曰遷良史實錄曰遷
強 和而不流曰強中立不倚曰強守道不變曰強死不遷情曰強自勝其心曰強
欽 威儀悉備曰欽敬事節用曰欽克慎成憲曰欽肅敬承上曰欽夙夜祗畏曰欽敬慎萬幾曰欽神明儼翼曰欽小心勵翼曰欽寅恭供職曰欽
勤 溫年好樂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勞無怨曰勤廣業不怠曰勤勤行世業曰勤好學力行曰勤能修內職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勞中外曰勤
清 避遠不義曰清潔己自愛曰清潔己奉法曰清
頃 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慎曰頃祗勤追懼曰頃慈仁和民曰頃墮覆社稷曰頃震動過懼曰頃陰靖多謀曰頃
愨 行見中外曰愨執德不惑曰愨誠以致志曰愨表裡如一曰愨誠心中孚曰愨率真御下曰愨
確 執德不惑曰確執德不回曰確
讓 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
仁 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榮 寵祿光大曰榮先義後利曰榮
容 寬裕溫柔曰容
柔 順德麗貞曰柔至順法坤曰柔
睿 可以作聖曰睿深思遠慮曰睿聖知通微曰睿慮周事表曰睿
傷 未家短折曰傷短折不成曰傷
殤 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童蒙短折曰殤
商 昭功寧民曰商文學博識曰商
紹 疏遠繼位曰紹
深 秉心塞淵曰深
神 民無能名曰神一人無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曰神不疾而速曰神精義妙物曰神應變無方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慎 敏以敬曰慎沈靜寡言曰慎思慮深遠曰慎謹飭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
聲 不生其國曰聲不主其國曰聲
聖 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虛己從諫曰聖敬祀亨禮曰聖行道化民曰聖窮理盡性曰聖窮神知化曰聖通達先知曰聖大而化之曰聖博施濟眾曰聖極深研幾曰聖能聽善謀曰聖裁成天地曰聖睿智天縱曰聖百姓與能曰聖備物成器曰聖備道全美曰聖神化難名曰聖
勝 容儀恭美曰勝
使 治民克盡曰使
世 承命不遷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貽庥奕葉曰世
淑 言行不回曰淑慮善從宜曰淑溫仁鹹仰曰淑善行著聞曰淑
舒 舉事而遲曰舒言行軌物曰舒
庶 心能制義曰庶
順 慈和遍服曰順慈仁和民曰順柔質慈惠曰順和比於理曰順德合帝則曰順受天百祿曰順柔德承天曰順德性寬柔曰順淑慎其身曰順德容如玉曰順克將君美曰順慈仁體民曰順好惡公正曰順德協自然曰順慈和偏服曰順
舜 仁聖盛明曰舜
思 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謀慮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願曰思深慮道遠曰思念終如始曰思闢土兼國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肅 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能執婦道曰肅好德不怠曰肅貌敬行祗曰肅剛德克服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攝下有禮曰肅貌恭心敬曰肅
素 達禮蔽樂曰素
太 克啟行禩曰太
泰 循禮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
通 物至能應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王 仁義所往曰王
威 猛以剛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莊以臨下曰威
溫 德性寬柔曰溫和順可即曰溫仁良好禮曰溫樂育群生曰溫寬仁惠下曰溫
文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曰文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道德博聞曰文
武 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威疆叡德曰武
息 謀慮不成曰息
熙 允僖庶績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稱赫奕曰熙
僖 小心畏忌曰僖質淵受諫曰僖有罰而還曰僖剛克曰僖有過曰僖慈惠愛親曰僖小心恭慎曰僖樂聞善言曰僖恭慎無過曰僖
熹 有功安人曰熹
賢 仁義合道曰賢寵至益戒曰賢行義合道曰賢明德有成曰賢內治隆備曰賢內德有成曰賢
顯 行見中外曰顯受祿於天曰顯聖德昭臨曰顯百辟惟刑曰顯有光前烈曰顯中外仰德曰顯德美宣昭曰顯
憲 博聞多能曰憲賞善罰惡曰憲行善可記曰憲在約純思曰憲聖能法天曰憲聖善周達曰憲創制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聰明法天曰憲表正萬邦曰憲懿行可紀曰憲儀範永昭曰憲
獻 博聞多能曰獻惠而內德曰獻智哲有聖曰獻聰明睿智曰獻文資有成曰獻敏惠德元曰獻聖哲有謀曰獻賢德有成曰獻智慧翼君曰獻學該古訓曰獻智質有理曰獻智質有操曰獻智質有禮曰獻嚮徳內徳曰獻
襄 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向 簡易多聞曰向
孝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於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能恭曰孝乾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攜 怠政外交曰攜
信 守命共時曰信出言可復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禮不違曰信寬仁孚眾曰信政令劃一曰信
修 勤其世業曰修好學近習曰修克勤世業曰修
虛 涼德薄禮曰虛華言無實曰虛
宣 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玄 含和無慾曰玄應真主神曰玄
遜 謙和善讓曰遜
煬 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
堯 翼善傳聖曰堯大而難名曰堯
野 質勝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禮曰野
儀 善行足法曰儀
夷 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隱居求志曰夷失禮基亂曰夷
義 制事合宜曰義見利能終曰義先君後己曰義除去天地之害曰義取而不貪曰義理財正辭曰義仁能制命曰義能成其志曰義道無不理曰義推功尚善曰義以禮節行曰義行禮不疚曰義見利能讓曰義以公滅私曰義正身肅下曰義
逸 隱居放言曰逸
益 遷善改過曰益取於人以為善曰益
易 好更改舊曰易
毅 致果殺敵曰毅強而能斷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溫仁忠厚曰毅能紀國善曰毅英明有執曰毅經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敵曰毅
翼 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愛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贊宣德化曰翼
懿 溫柔賢善曰懿溫和聖善曰懿體和居中曰懿愛人質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見中外曰懿愛民質淵曰懿德浸廣大曰懿文德充實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爭曰懿主極精純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賢善著美曰懿
隱 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屍}-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屍}-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威德剛武曰隱
英 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嬰 恭儉好禮曰嬰
雍 居敬行簡曰雍
勇 勝敵壯志曰勇率義死國曰勇致命為仁曰勇奮身為義曰勇持義不撓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義共用曰勇以義死用曰勇臨事屢斷曰勇臨難不懼曰勇見義必為曰勇
幽 壅遏不通曰幽動靜亂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隕位曰幽早孤鋪位曰幽違禮亂常曰幽暴民殘義曰幽淫德滅國曰幽
友 睦於兄弟曰友
俞 愚智適時曰俞
禹 淵源通流曰禹受禪成功曰禹
圉 威德剛武曰圉
裕 強學好問曰裕建中垂統曰裕寬仁得眾曰裕性量寬平曰裕仁惠克廣曰裕寬和不迫曰裕寬和自得曰裕
譽 狀古述今曰譽
淵 不幸短命曰淵沈潛用晦曰淵德信靜深曰淵沈幾燭隱曰淵
元 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道德純一曰元遵仁貴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體仁長民曰元茂德丕績曰元體乾啟祚曰元萬邦以貞曰元體仁內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原 思慮不爽曰原植德開基曰原慶流奕葉曰原
遠 疏遠繼位曰遠
願 思厚不爽曰願弱無立志曰願敗亂無度曰願忘德敗禮曰願柔無立志曰願
章 溫克令儀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遠耀曰章
昭 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聖聞周達曰昭聲聞宣遠曰昭威儀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聖問達道曰昭聖德嗣服曰昭德業升聞曰昭智慧察微曰昭德禮不愆曰昭高朗令終曰昭遐隱不遺曰昭德輝內蘊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哲 知人曰哲明知淵深曰哲官人應實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識微慮終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貞 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大憲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內外用情曰貞憂國忘死曰貞內外無懷曰貞忠道不擾曰貞保節揚名曰貞履正中饋曰貞守教難犯曰貞幽間專一曰貞恆德從一曰貞直道不撓曰貞名實不爽曰貞事君無猜曰貞德性正固曰貞率義好修曰貞德信正周曰貞
真 肇敏行成曰真不隱無藏曰真
正 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知 官人應實曰知強立守義曰質
直 肇敏行成曰直治亂守正曰直不隱其親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質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獄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撓曰直率行無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質 名實不爽曰質忠正無邪曰質章義掩過曰質言行相應曰質恬淡無為曰質直心靡他曰質真純一德曰質至治還淳曰質宅心篤實曰質淳茂無華曰質靜正無華曰質樸直無華曰質強立守義曰質
智 官人應實曰智尊明勝患曰智默行言當曰智推芒折廉曰智臨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擇任而往曰智
中 王心克一曰中剛柔不偏曰中因時致治曰中
忠 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衛社稷曰忠以德復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
終 有始有卒曰終克成令名曰終
紂 賤仁多累曰紂殘義損善曰紂
專 好功自是曰專違命自用曰專
莊 兵甲亟作曰莊睿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真心大度曰莊好勇致力曰莊威而不猛曰莊嚴敬臨民曰莊履正志和曰莊維德端嚴曰莊恭敬端肅曰莊端恪臨民曰莊端一克誠曰莊齊敬中禮曰莊執德不矜曰莊德盛禮恭曰莊嚴恭自律曰莊嚴恪有儀曰莊
壯 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縱 弱而立志曰縱敗亂百度曰縱忘德敗禮曰縱
== 諡法規則 ==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魏文惠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廢除諡法。秦王政認為謚號乃是「子議父,臣議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臣子有爵者(如列侯、關內侯)則諡號會冠在爵位之前: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諡號仍然是以一字諡為主,如吳質諡威侯、劉禪諡思公、孫登諡宣太子、賈充諡武公、蕭子顯諡驕子。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唐高宗為「天皇大帝」,達三字。武則天稱帝後,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與民休息,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惟武臣因多封公侯,諡號之極為「忠」,如蜀漢諸葛亮、唐郭子儀、尉遲敬德諡號「忠武」,宋初名將狄青原議諡「忠武」,後因故改為較低等的「武襄」,北宋楊業、南宋韓世忠、嶽飛(宋理宗加諡),明初名將如常遇春、靖難首功武臣張玉,清代名將楊遇春等諡號皆「忠武」,故有時不能以諡號文武比例論斷。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大致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世宗的諡號為: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上在位四十五年,壽六十。尋上尊諡為: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廟號:世宗…,明神宗的諡號為: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上在位四十八年,壽五十有八。九月甲申,上尊諡曰: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曰:神宗…;景王朱載圳的諡號為:恭。
* 文臣諡號之極為「文貞」如魏徵、楊士奇及康熙帝師陳廷敬等曾獲此諡號,多半為太師的諡號,後避宋仁宗趙禎諱,宋代將文臣最高的諡號改為「文正」,明代以後恢復「文貞」諡號。
* 清代皇帝諡字通常為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或21字(光緒帝);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乾隆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是歲四月乙未,恭上尊諡,曰: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尋大學士等議奏,高宗純皇帝尊諡,謹擬奮武字下恭加欽明二字,曰: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道光帝的諡號為: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四月十二日,恭上尊諡,曰: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成皇帝,廟號:宣宗。」:「尋大學士等議奏,宣宗成皇帝尊諡,謹擬孝敏下加寬定二字,曰:宣宗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恭親王-{奕訢}-的諡號為:忠。
皇后的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3字諡(見慈禧條)。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兩字諡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諡「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榮祿),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軍功者,如左宗棠、張之洞)、文恭、文成等等。
===通諡===
通諡,意指為一批特定身份的人物制定統一諡號,清朝的《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就為褒揚建文、南明年間殉節死事的臣民訂立統一的諡號。
越南阮朝為各種爵位的皇族訂立通諡,非有特殊貢獻不再特別賜予美諡《大南實錄》正編第四紀卷四十九 嗣德二十六年九月 申定皇親、公主、宮階通諡例條。。嗣德二十六年(1873年)九月,阮朝規定皇親、公主、宮階的通諡。皇子、公主和宮階去世後,按照對應爵位品階獲得諡號,除非有特殊貢獻,否則不再由朝廷特別賜予美諡。
#親王諡端恭
#郡王諡莊恭
#親公諡恭肅
#國公諡恭睦
#郡公諡恭亮
#公主諡美淑
#一階妃諡徽順
#二階妃諡懿順
#三階嬪諡雅順
#四階嬪諡嫻順
#五階嬪諡麗順
#六階婕妤諡柔順
#七階貴人諡莊順
#八階美人諡謹順
#九階才人和不入九階的宮人諡淑順
==日本諡號系統==
===天皇===
日本天皇死後會被追上謚號。而日本的謚號系統分為幾種——漢風謚號(しごう)、和風謚號、追號(ついごう)、院號。而宮內廳所整理的帝王陵墓內,僅僅使用漢風和和風謚號。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初期,天皇、皇后和皇太子擁有漢風謚號和和風謚號。如阿閇皇女死後的漢風謚號為「元明天皇」,和風謚號為「日本根子天津御代豊國成姫天皇」。目前,所有的天皇以漢風謚號被稱為「〇〇天皇」,但在明治三年前,自冷泉天皇至後桃園天皇(除了安德天皇、後醍醐天皇和仲恭天皇)之間的所有天皇不被稱為「〇〇天皇」而被稱作「〇〇院」。
目前最後一次上謚號,是在昭和天皇的大喪之禮,昭和六十四年1月31日,由海部俊樹公佈大行天皇裕仁的正式謚號,即「昭和天皇」。
====漢風謚號====
指為中國式的謚號,通常為兩字如:「神武天皇」、「孝明天皇」、「元明天皇」和「仁孝天皇」。但在平安時代中後期漸漸放棄了漢風謚號。直至光格天皇薨逝時恢復自光孝天皇以來近千年沒有使用的漢風謚號。明治維新後,漢風謚號漸漸不使用,轉而使用一世一元的追號。
====和風謚號====
指為日本式的謚號,通常為多字如:「神日本磐餘彥天皇」、「大泊瀬幼武天皇」、「渟中倉太珠敷天皇」和「日本根子天津御代豊國成姫天皇」。但在平安時代中後期漸漸放棄了和風謚號。光格天皇薨逝時並沒恢復自平安時代早期以來近千年沒有使用的和風謚號。和風謚號至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追號====
又作帝號、謚號,追號取自天皇生前的居所,或取自天皇的年號,如「桃園天皇」、「醍醐天皇」、「明治天皇」、「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追號在光格天皇至孝明天皇時期曾短暫廢除直至明治維新後因開始使用一世一元,故而使用追號。
此外,還有一些天皇的追號取自早期皇帝,因令人欽佩的特徵與早期皇帝相似,並加上「後」字。如「後桃園天皇」、「後醍醐天皇」、「後宇多天皇」和「後堀河天皇」。
還有天皇將前兩位天皇的謚號合併,成為自己的追號。如興子,其諡號「明正」二字是由古代元明天皇與元正天皇兩位女帝諡號各取一字;光仁天皇的謚號取自於稱光天皇和孝謙天皇兩位天皇謚號中的其中一字。
===皇后===
皇后在薨逝會被追上謚號,分別為漢風謚號和和風謚號,但和風謚號漸漸消失了。其中気長足姫是第一位獲得謚號的皇后,漢風謚號「神功皇后」,和風謚號「気長足姫尊」。有些皇后僅僅只有漢風謚號如藤原安宿媛在天平寶字四年,被朝廷追謚為「天平應真仁正皇太后」。此外,還有些皇后只有和風謚號,如藤原乙牟漏追上謚號曰「天之高藤廣宗照姬之尊」。
*気長足姫,漢風謚號「神功皇后」,和風謚號「気長足姫尊」。
*藤原安宿媛,漢風謚號「天平應真仁正皇太后」。
*藤原乙牟漏,和風謚號「天之高藤廣宗照姬之尊」。
*橘嘉智子,謚號「檀林皇后」。
平安時代中後期開始,皇后會被上院號,又作女院。如「四條院」、「上東門院」、「陽明門院」和「二條院」。明治維新後,廢除了院號,恢復了謚號制度。如明治天皇之嫡母九條夙子被尊為皇太后,薨逝被追謚為「英照皇太后」;明治天皇的正妻一條美子在薨逝後,被養子大正天皇追上謚號「昭憲皇太后」。
*九條夙子,謚號「英照皇太后」。
*一條美子,謚號「昭憲皇太后」。
*九條節子,謚號「貞明皇后」。
*久邇宮良子女王,謚號「香淳皇后」。
目前最後一次上謚號,是在平成十二年7月10日,尊上大行皇太后良子謚號「香淳皇后」。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 國學網站提供的《逸周書·諡法解第五十四》
== 參見 ==
* 廟號
* 同諡號廟號列表
* 三國得諡者列表
* 明朝諡號列表
* 宣統朝得諡人物表
Category:中國古代制度
Category:日本傳統
Category:朝鮮古代制度
Category:越南古代制度 |
西班牙行政區劃 | 西班牙的行政區劃依照現行的1978年版《》第八章規定,分為下列三級:
* 自治區(Comunidad autónoma;直譯為「自治共同體」)自治市(Ciudad autónoma)
* 省(Provincia)
* 市鎮(Municipio)
西班牙原先僅設有省(其邊界確立於19世紀中期),1978年版《西班牙憲法》在省之上增設自治區,以因應西班牙各地方在社會與文化上的自主性。《西班牙憲法》第二條承認「民族和地區」的自治權利,並宣告「西班牙國家之牢不可破的統一」。西班牙的自治區在性質上與聯邦制國家的「州」相似,西班牙政府將行政和立法權力下放予自治區,各自治區政府負責管理學校、高等教育、衛生、社會服務、文化與城鄉發展,並負責一定程度的治安事務,在不逾越憲法的前提下施行高度地方自治。省的性質則因自治區的設定偏向虛級化,主要用作選區以及地理編碼(如、等)參照之用。由於自治區擁有一定的地方自治權力,這使西班牙的政治體制偏向聯邦君主制,儘管西班牙政府並不承認。
自治區共有17個,自治區之下共劃分為50個省,其中有7個是轄區內僅有一省的「單省自治區」;自治市則有2個(休達、梅利利亞),均位於鄰接摩洛哥的地中海沿岸。省及自治市內轄有若干市鎮,截至2016年全國共有8124個 地方自治團體登記資料() - 。西班牙另在地中海擁有3個主權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治。
== 行政區一覽 ==
名稱 首府 省份 省治
安達盧西亞 塞維利亞 阿爾梅里亞省 阿爾梅里亞
安達盧西亞 塞維利亞 加的斯省 加的斯
安達盧西亞 塞維利亞 科爾多瓦省 科爾多瓦
安達盧西亞 塞維利亞 格拉納達省 格拉納達
安達盧西亞 塞維利亞 韋爾瓦省 韋爾瓦
安達盧西亞 塞維利亞 哈恩省 哈恩
安達盧西亞 塞維利亞 馬拉加省 馬拉加
安達盧西亞 塞維利亞 塞維利亞省 塞維利亞
阿拉貢 薩拉戈薩 韋斯卡省 韋斯卡
阿拉貢 薩拉戈薩 特魯埃爾省 特魯埃爾
阿拉貢 薩拉戈薩 薩拉戈薩省 薩拉戈薩
阿斯圖里亞斯 奧維耶多
巴利阿里群島 帕爾馬
巴斯克 維多利亞 阿拉瓦省 維多利亞
巴斯克 維多利亞 比斯開省 畢爾巴鄂
巴斯克 維多利亞 吉普斯夸省 聖塞瓦斯蒂安
加那利群島 拉斯帕爾馬斯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 拉斯帕爾馬斯省 拉斯帕爾馬斯
加那利群島 拉斯帕爾馬斯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 聖克魯斯-德特內裡費省 聖克魯斯-德特內裡費
坎塔布里亞 桑坦德
卡斯蒂利亞-拉曼恰 托萊多阿爾瓦塞特 阿爾瓦塞特省 阿爾瓦塞特
卡斯蒂利亞-拉曼恰 托萊多阿爾瓦塞特 雷阿爾城省 雷阿爾城
卡斯蒂利亞-拉曼恰 托萊多阿爾瓦塞特 昆卡省 昆卡
卡斯蒂利亞-拉曼恰 托萊多阿爾瓦塞特 瓜達拉哈拉省 瓜達拉哈拉
卡斯蒂利亞-拉曼恰 托萊多阿爾瓦塞特 託萊多省 托萊多
卡斯蒂利亞-萊昂 瓦拉多利德布林戈斯 阿維拉省 阿維拉
卡斯蒂利亞-萊昂 瓦拉多利德布林戈斯 布林戈斯省 布林戈斯
卡斯蒂利亞-萊昂 瓦拉多利德布林戈斯 萊昂省 萊昂
卡斯蒂利亞-萊昂 瓦拉多利德布林戈斯 帕倫西亞省 帕倫西亞
卡斯蒂利亞-萊昂 瓦拉多利德布林戈斯 薩拉曼卡省 薩拉曼卡
卡斯蒂利亞-萊昂 瓦拉多利德布林戈斯 塞哥維亞省 塞哥維亞
卡斯蒂利亞-萊昂 瓦拉多利德布林戈斯 索里亞省 索里亞
卡斯蒂利亞-萊昂 瓦拉多利德布林戈斯 瓦拉多利德省 瓦拉多利德
卡斯蒂利亞-萊昂 瓦拉多利德布林戈斯 薩莫拉省 薩莫拉
加泰羅尼亞 -{zh-hans:巴塞羅納; zh-hant:巴塞隆納; }- -{zh-hans:巴塞羅納省; zh-hant:巴塞隆納省; }- -{zh-hans:巴塞羅納; zh-hant:巴塞隆納; }-
加泰羅尼亞 -{zh-hans:巴塞羅納; zh-hant:巴塞隆納; }- 赫羅納省 赫羅納
加泰羅尼亞 -{zh-hans:巴塞羅納; zh-hant:巴塞隆納; }- 萊里達省 萊里達
加泰羅尼亞 -{zh-hans:巴塞羅納; zh-hant:巴塞隆納; }- 塔拉戈納省 塔拉戈納
埃斯特雷馬杜拉 梅里達 巴達霍斯省 巴達霍斯
埃斯特雷馬杜拉 梅里達 卡塞雷斯省 卡塞雷斯
加利西亞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 拉科魯尼亞省 拉科魯尼亞
加利西亞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 盧戈省 盧戈
加利西亞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 奧倫塞省 奧倫塞
加利西亞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 蓬特韋德拉省 蓬特韋德拉
拉里奧哈 洛格羅尼奧
馬德里 馬德里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
納瓦拉 潘普洛納
巴倫西亞 瓦倫西亞 阿利坎特省 阿利坎特
巴倫西亞 瓦倫西亞 卡斯特利翁省 卡斯特利翁-德拉普拉納
巴倫西亞 瓦倫西亞 瓦倫西亞省 瓦倫西亞
== 行政區面積列表 ==
自治區 首府 面積(km²)
安達盧西亞 塞維利亞 87,268
阿拉貢 薩拉戈薩 47,719
阿斯圖里亞斯 奧維耶多 10,604
巴利阿里群島 帕爾馬 4,992
巴斯克自治區 維多利亞 7,234
加那利群島 拉斯帕爾馬斯 7,447
坎塔布里亞 桑坦德 5,321
卡斯蒂利亞-拉曼恰 托萊多 79,463
卡斯蒂利亞-萊昂 瓦拉多利德 94,223
加泰羅尼亞 巴塞隆納 32,114
埃斯特雷馬杜拉 梅里達 41,634
加利西亞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 29,574
拉里奧哈 洛格羅尼奧 5,045
馬德里 馬德里 8,028
穆爾西亞 穆爾西亞 11,313
納瓦拉 潘普洛納 10,391
瓦倫西亞 瓦倫西亞 23,255
== 各自治區經濟 ==
2008年西班牙一級行政區經濟總量(GDP)如下表:(單位為百萬元,2008年1歐元摺合1.4648美元)
自治區 西班牙文 歐元 美元 比重(%)
加泰羅尼亞 202,806 297,070 18.63
馬德里 193,478 283,407 17.77
安達魯西亞 148,711 217,832 13.66
巴倫西亞 105,554 154,615 9.70
巴斯克 68,282 100,019 6.27
卡斯蒂利亞-萊昂 58,068 85,058 5.33
加利西亞 56,290 82,454 5.17
加那利群島 43,249 63,351 3.97
卡斯蒂利亞-拉曼恰 36,448 53,389 3.35
阿拉貢 34,088 49,932 3.13
穆爾西亞 27,944 40,932 2.57
巴利阿里群島 27,335 40,040 2.51
阿斯圖里亞斯 23,753 34,793 2.18
納瓦拉 18,544 27,163 1.70
埃斯特雷馬杜拉 18,034 26,416 1.66
坎塔布里亞 14,028 20,548 1.29
拉里奧哈 8,034 11,768 0.74
休達 1,612 2,361 0.15
梅利利亞 1,495 2,190 0.14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西班牙自治區
* 西班牙省份
* 西班牙市鎮
* 西班牙行政區的ISO程式碼
* 1833年西班牙行政區劃分
ES
|
東德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縮寫作 ),簡稱民主德國(民德)或東德()是1949年至1990年間存在的一箇中歐社會主義國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國蘇佔區成立,首都為東柏林。民主德國位於現今德國的東北部,面積為107,771平方公里,與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波蘭接壤,北部為波羅的海。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併入西德。
民主德國執政黨是德國統一社會黨,其他政黨組織透過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的“民主聯盟”和“全國陣線”參與政治活動。 冷戰期間,西方視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為蘇聯的一個衛星國* Karl Dietrich Erdmann, Jürgen Kocka, Wolfgang J. Mommsen, Agnes Blänsdorf. Towards a Global Community of Historians: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ngress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Historical Sciences 1898-2000. Berghahn Books, 2005. Pp. 314. ("Howev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empire, associated with the dist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satellite regimes in East-Central Europe, including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brought about a dramatic change of agenda.")* Otto Pick, Vladimir Handl, Jana Vrbová, Ústav mezinárodních vztahů. Germany and the East Central Europe since 1990. Prague, Czech Republic: Ústav mezinárodních vztahů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99. Pp. 306. (And since the Soviet army stood on the river Elbe and East Germany was a Soviet satellite, an alliance with Moscow would have led rather to Soviet domination of Europe than to containing Germany. That is why de Gaulle abandoned his traditional anti-German stance [...]")* Nessim Ghouas. The conditions, means and methods of the MfS in the GDR: an analysis of the post and telephone control. Göttingen, Germany: Cuvillier Verlag, 2004. Pp. 20. ("[...] it also is well known that the GDR, to a large degree, not only was a satellite state governed from Moscow, it was more importantly the 'child' of the Soviet Union.")* Michael Kort. The Columbia Guide to the Cold War. New York, New York, USA; Chicester, England, U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103.* Carlos Ramirez-Faria. Concise Encyclopaedia of World History. Atlantic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 (P), Ltd, 2007. Pp. 255.Paul Cooke. Representing East Germany since unification: from colonization to nostalgia. Oxford, England, UK; New York, New York, USA: Berg, 2005. Pp. 27.* B. V. Rao.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Ad 1789-2002: A.D. 1789-2002. Elgin, Illinois, USA; Berkshire, England, UK: New Dawn Press, 2006. Pp. 280.* Heinrich August Winkler, Alexander Sager. Germany: the long road west, 1933-1990. Oxford, Englan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397. Many East Germans identified it as an artificial state and a Stalinist puppet regime of the Soviet Union.* Training socialist citizens: sports and the state in East Germany. Leiden, Netherlands; Danvers, Massachusetts, USA: Koninklijke Brill NV, 2006 Pp. 33.* Mark Allinson. Politics and popular opinion in East Germany, 1945-68. Manchester, England,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4. (States that: "[...] the GDR was one of several socialist states established throughout Eastern Europe in the wak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operated principally as a satellite of the Soviet Union to satisfy Moscow’s foreign-policy imperatives in the postwar era.")。1948年,蘇聯佔領當局將權力移交給德國的共產黨領導人,隨後在1949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由於建國初期部分人民受西方影響,對國家政治和經濟體制不滿,遂於1953年發生了六一七事件,蘇聯駐德部隊參與對暴亂鎮壓。東德成立初期面臨著嚴重的人口外逃問題,在1950年代有270萬東德居民由於政治或經濟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Training socialist citizens: sports and the state in East Germany. Leiden, Netherlands; Danvers, Massachusetts, USA: Koninklijke Brill NV, 2006 Pp. 33.,但同時亦有部分西德居民前往東德。除建立兩德邊境外,1961年東德政府更沿西柏林邊境修建了柏林牆以阻止東德居民透過西柏林逃往西方Gordon L. Rottman, Chris Taylor. The Berlin Wall and the Intra-German Border 1961-89. New York, New York, USA: Osprey Publishing, 2008. Pp. 15-16.Gordon L. Rottman, Chris Taylor. The Berlin Wall and the Intra-German Border 1961-89. New York, New York, USA: Osprey Publishing, 2008. pp. 14-16.。國家教育機構以馬列主義的原則培養社會主義特性的人才。在1989年前,政府由德國統一社會黨及聯合黨派掌握,其對各崗位的幹部選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經濟體系為計劃經濟,依照五年計劃組織生產並分配消費品。其國民經濟高度國有化,對先前的私有企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並以人民企業、農業生產合作社、貿易組織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等集體生產單位替代。隨後1963年解凍期,民主德國提出了“新經濟體制”的指導方針,1971年德國統一社會黨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提高效益、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方針。此後10年,民主德國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5%,國民收入平均增長4.6%。東德建立了就業保障制度,且與西德相比具有較高的婦女就業率,東德也成為了當時東方陣營中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國家對日用消費品採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價,然而國民經濟無法滿足居民對部分食品和高檔消費品的需求,因此不得不透過從西方進口,亦同時增加了國家的債務。
政治以及經濟上的長期問題導致東德居民出現不滿情緒,在昂納克拒絕效仿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進行改革後,東德的離境人數開始增加,並爆發了持續的抗議活動。1989年東德發生了一場非暴力的革命,當時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政府拒絕干涉這一事件,最終這場革命結束了統一社會黨的一黨專政。次年,東德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自由選舉,隨後-{zh-hans:透過;zh-hant:透過}-國際多方協商簽訂《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以及多次妥協之後,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達成兩德統一,德國結束長達近半個世紀(由東西德各自成立到重新統一相隔41年左右,如果從二戰後英美法蘇分割槽佔領德國開始計算則為約45年)的分裂狀態。但直到1994年,蘇聯西方叢集和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駐德叢集才撤出前東德地區。
== 稱呼 ==
東德的正式名稱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縮寫為DDR,這一縮寫形式在東德媒體頻繁使用,特別是在1968年東德政府頒佈第二版憲法時對西德訪客著重宣傳。
由於部分西德人質疑東德的主權合法性和憲法,在冷戰衝突時有時也使用東部地區(Ostzone)、蘇維埃區(Sowjetzone)、潘科(東德領導人居住地,亦以“潘科的領導人”代指東德領導層)指代東德。西方媒體和外交官傾向於使用其他的名字,例如中部德國,這一稱呼來自東德位於1937年前德國版圖的中部。
使用蘇聯佔領區(Sowjetische Besatzungszone,縮寫為SBZ)的人通常意在強調東德缺乏獨立的主權,最初西方媒體也使用這一縮寫。部分人為了避免使用東德的正式國名有時也會使用東部一詞(Ostzone或der Osten),一些東德人也會使用這一名稱The last division: a history of Berlin, 1945-1989, Ann Tusa, p.73。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德和其媒體最終也接受了DDR這一縮寫However, the usage of the abbreviation BRD (FRG) for the West German,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was never accepted in West Germany since it was considered a political statement. Thus BRD (FRG) was a term used by East Germans, or it might have been used by West Germans who held a pro-East German view. Colloquially, West Germans called West Germany simply Germany, or, alternatively, Bundesrepublik or Bundesgebiet (federal republic, or federal territory, respectively), referring to the country and Bundesbürger (federal citizen[s]) for its citizens, with the adjective, bundesdeutsch (federally German).,但德語中東德國(Ostdeutschland)對於德國本國人卻不常用,因為這通常指代德國前東部領土。
德語中西德國(Westdeutschland)一詞通常在日常使用中指代西德。但除西柏林居民外,德國人傳統上一般不被認為此詞等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 領土範圍及行政區劃 ==
東德的領土範圍,包含今日德國境內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羅斯托克)、布蘭登堡(科特布斯)、薩克森(德累斯頓、萊比錫)、薩克森-安哈特與圖林根等邦(州),再加上大柏林地區的東半部。
1952年前,東德的行政區劃仍為傳統上德國的五個州。1952年,東德開展行政區劃改革,解散五州併成立14個區(Bezirke),每個區均以中心城市的名字命名:
行政區劃名稱 東德行政區劃
# 羅斯托克區
# 新勃蘭登堡區
# 什未林區
# 波茨坦區
# 法蘭克福區
# 馬格德堡區
# 科特布斯區
# 哈雷區
# 萊比錫區
# 愛爾福特區
# 德累斯頓區
# 卡爾·馬克思城區(1953年前稱為開姆尼茨區,1990年恢復原名)
# 格拉區
# 蘇爾區
# 柏林區(1961年成立)
=== 東西柏林問題 ===
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根據二戰時盟國的有關協定,柏林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割槽佔領,東柏林為蘇聯佔領,而西柏林則為美英法共同佔領。1948年,東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蘇聯從水陸兩路封鎖西柏林,後解除封鎖。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的首都。但西柏林實際上依然為美英法三國共同控制,雖然聯邦德國基本法和西柏林憲法規定西柏林隸屬於聯邦德國的一個州,但是,西方三國認為該規定同柏林的現實地位不符,宣佈該條款暫不生效,但認為西柏林與聯邦德國間有著「特殊關係」,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蘇聯政府授意下,在東柏林的一側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柏林圍牆,直至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東德合併到西德。
== 歷史 ==
=== 建立和社會主義的建設(1949-1961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戰敗,根據波茨坦會議中英、美、法、蘇四國的協議,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瓜分佔領,並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理事會來治理德國事務。由於理念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陣營逐漸疏遠,1948年3月時,美、英、法三國在倫敦舉行會議,初步決議要將三國所分別管理的德國領土合併,組成一個德國西部的政權西德,針對這點蘇聯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進而宣佈著手設立一個東德政權的計畫。
但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畫。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進行了整合,卻排除蘇聯佔領區,發行了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徵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佈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這一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正式生效。第二屆德國人民議會組成了臨時議會並任命奧托·格羅提渥為總理以組建政府。威廉·皮克則於10月11日被選舉為東德總統。東德被宣佈為一個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共和國,除統一社會黨外,資產階級的政黨也被容忍,前提是需參加國家陣線。部長聯席會議組成了東德政府,但實際的權力中心在統一社會黨政治局。相對於英美法佔領區所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德則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組織——華沙條約組織。
1952年7月統一社會黨決定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濟上,對工業進行國有化;在農業上,透過農業生產合作社(LPG)進行集體化。此時宣傳的口號是:“學習蘇聯就是學習如何取得勝利”。伴隨這一行動的是在思想領域的壓制,特別是針對教會。1952年5月德國內部邊境封鎖後邊境附近所有可疑的居民都被強制搬遷。儘管如此在1953年的頭三個月,仍然有大約20萬人離開東德,他們大部分是透過尚未封鎖的西柏林邊境。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後,新任蘇聯領導人馬林科夫等高層和統一社會黨在一定程度上停止了從前對社會思想的壓迫。然而先前所指定的工作定額並未降低。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發生了工人的罷工和示威,隨後擴大到全國,被稱為六一七事件。最終導致駐紮在東德的蘇聯軍隊鎮壓,至少55人死亡。
透過蘇聯的財政支援和蘇聯產權企業改製為東德國有企業,減輕了東德的戰後賠償壓力。這些舉措緩解了消費品供給的壓力並且穩定了統一社會黨政權,儘管烏布利希的掌權頗受爭議。1956年11月蘇聯軍隊對匈牙利事件的鎮壓導致了對持反對意見的知識分子和學生的新一輪壓迫。1959年統一社會黨發起了第二次“建設社會主義”運動。1960年第一季度40%的農業用地屬於農業生產合作社,一年之後則迅速增加到90%。Klaus Schroeder: Der SED-Staat. Partei, Staat und Gesellschaft 1949–1990 München 2000, S. 135–145 (Originalausgabe 1998).同時,離開東德的人數也迅速增加。
=== 柏林牆的修建與緩和期(1961-1971年) ===
民主德國的大規模移民潮使其生存受到威脅,特別是離開的人中大多是年輕人和受過教育的人。基於蘇聯方面的支援,從1961年8月12日晚上開始至13日東德邊防警察和工人階級戰鬥隊圍繞西柏林的邊境設定了鐵絲網,並最終修築了柏林牆,成為了德國和歐洲分裂的象徵。東德方面宣傳其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此外,之後設定了反車輛障礙、地雷區、自動機槍和邊防哨,進一步加強了越境難度。據西德國家司法檔案室記錄,約數百名難民在兩德邊境內死亡。
1961年10月,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發動去斯大林化,東柏林以斯大林命名的街道、公園和設施被重新命名,以減少個人崇拜。對潛在的逃亡人群,政府從單純的鎮壓轉變為對其進行思想勸說並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和職業前景。這種政策對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緩和了人民與領導者之間的對立情緒。Dies verhinderte jedoch nicht, dass Ulbricht zu seinem 70. Geburtstag 1963 wegen seiner „Einfachheit, Geradheit, Schlichtheit, Offenheit, Ehrlichkeit, Sauberkeit“ gefeiert und als „Staatsmann neuen Typus“ propagiert wurde, den der „Adel der Menschlichkeit“ auszeichne. (Hermann Weber: DDR. Grundriß der Geschichte 1945–1990. Vollständig überarbeitete und ergänzte Neuauflage, Hannover 1991, S. 100 (Originalausgabe 1976).)對於年輕人來說,統一社會黨持開放的態度,特別在於對西方音樂舞蹈形式的引進。1963年中央政治局決定:“沒人應該限制青年只伴著華爾茲或探戈的節奏跳舞,他們應該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由他們自己選擇。”Zitiert nach Ulrich Mählert: Kleine Geschichte der DDR. 4. überarbeitete Aufl., München 2004, S. 105.自由德國青年團參與舉辦了一些流行舞蹈的活動,得到了青年的一致好評。
然而1964年赫魯曉夫下臺和發生萊比錫青年騷亂後,開放時期結束了。一些諸如“流氓罪”、“流浪漢”、“長頭髮”和“遊手好閒的人”的名詞重新出現。創作“憤世嫉俗的歌詞”的歌手烏爾夫·比爾曼由於反對宵禁而被罰款。Ulrich Mählert: Kleine Geschichte der DDR. 4. überarbeitete Aufl., München 2004, S. 106–108.
1968年在布拉格之春中,蘇聯透過華約將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扼殺在萌芽狀態。這導致東德內部希望對社會主義進行更多改革和自由的氣氛驟然下降,許多年輕人在東德主要城市進行了小規模的抗議,史塔西記錄在1968年11月有至少2,000宗“敵對行為”。Klaus Schroeder: Der SED-Staat. Partei, Staat und Gesellschaft 1949–1990 München 2000, S. 187 (Originalausgabe 1998).
1970年,統一社會黨總書記烏布利希和昂納克之間爆發了權力鬥爭。昂納克對東、西德的和解較為了解,計劃緩解消費品的缺乏並降低工人對於生產計劃的抱怨,並且在統一社會黨政治局批評烏布利希過於重視重工業的經濟戰略。雖然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最終持中立態度,但最終還是導致了烏布利希在1971年4月辭職。Klaus Schroeder: Der SED-Staat. Partei, Staat und Gesellschaft 1949–1990 München 2000, S. 208–210 (Originalausgabe 1998).
=== 停滯期和轉變(1971-1981年) ===
昂納克取代烏布利希在1971年6月統一社會黨代表大會上成為總書記(最高領導人)。其後一個顯著的變化是“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成為了統一社會黨的主要任務。工作重心是為工人提供體面的住房,同時增加了縮短工作時間、延長產假和完善托兒設施等鼓勵婦女就業的措施。東德家庭擁有冰箱、電視機等重要消費品的比例顯著增加。到1976年最低工資增加到400東德馬克,最低退休金增加到230東德馬克。然而,在刺激經濟和消費的同時也增加了東德在西方的債務。Ulrich Mählert: Kleine Geschichte der DDR. 4. überarbeitete Aufl., München 2004, S. 117–119; Klaus Schroeder: Der SED-Staat. Partei, Staat und Gesellschaft 1949–1990 München 2000, S. 219 f. (Originalausgabe 1998).
1971年12月昂納克推行了新的文化政策,起初意在進行一場文化解放運動,然而至1970年中期仍有諸多限制:Manfred Jäger: Kultur und Politik in der DDR 1945–1990. Köln 1995, S. 140.
同時,對年輕人的音樂進行了一次東德化的復興運動。在1972年4月一場被人稱作“舞曲會議”的會議上宣佈“我們並不是排斥爵士樂、節奏音樂和民謠,只是因為帝國主義者們操縱大眾文化,其藝術主旨是建立在利潤最大化的基礎上的。Zitiert nach Manfred Jäger: Kultur und Politik in der DDR 1945–1990. Köln 1995, S. 145.”1973年,以“為了我們集體的利益”為由,昂納克實行了限制收聽收看西方廣播和電視的運動。同時限制留長髮、穿短裙和藍色牛仔褲,並把鑲鑽牛仔褲認作是“西方頹廢文化”的象徵。Ulrich Mählert: Kleine Geschichte der DDR. 4. überarbeitete Aufl., München 2004, S. 119.與此同時,昂納克進一步加強了與蘇聯的緊密聯絡並宣稱將“深深紮根於社會主義大家庭中”。1974年東德與蘇聯的關係趨向成熟,被稱為“在與蘇聯的友誼中已經找不到任何可以指責的地方了”。Hermann Weber: DDR. Grundriß der Geschichte 1945–1990. Vollständig überarbeitete und ergänzte Neuauflage, Hannover 1991, S. 147 (Originalausgabe 1976).
作為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東方政策的一部分,1970年在埃爾福特舉行了首腦會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間進行了談判和溝通。為解除武裝對立和重返國際社會達成了協議,並確立透過由東德改善道路狀況和簡化過境手續保障西德與西柏林之間交通通暢。1972年兩德簽署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關係基礎條約》,標誌兩國在和平和共存的基礎上認同彼此的存在。隨後在1973年,兩個德國同時加入聯合國,並於1974年時依據基礎條約第8條規定、在波恩和東柏林相互建立常駐代表處。
=== 衰退和統一(1981-1990年) ===
1979到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引起了東德經濟加速衰退。彩電、冰箱和洗衣機和西方相比不僅相對昂貴,並且等待時間漫長:“一臺洗衣機的交貨時間最長可達三年,一輛衛星轎車需要等待至少十年。”Ulrich Mählert: Kleine Geschichte der DDR. 4. überarbeitete Aufl., München 2004, S. 134.
1989年8月,匈牙利的政府改革打破了籠罩歐洲44年之久的“鐵幕”;同年9月,1,300多個東德人透過匈牙利進入到了西德境內。與此同時,要求民主改革的大規模示威遊行在東德的許多城市相繼爆發。儘管為了鞏固統治,德國統一社會黨在當年10月的東柏林進行了聲勢不小的閱兵,但東德首都柏林仍然爆發一連三次要求政治改革的大規模群眾示威遊行。此後為了平息遊行,德國統一社會黨罷免了昂內克的黨總書記職務。
同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隨後幾天裡,大量東德人透過柏林牆輕易進入了西德境內。12月1日,東德議會廢除憲法賦予德國統一社會黨的領導地位。兩天後,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東德議會都宣佈辭職。
儘管許多東德人想在東德領土上建立一個非社會主義的國家,但這種想法很快被支援兩德統一的聲浪所淹沒。示威的口號也從向國家權力挑戰的“我們就是人民!”(Wir sind das Volk!)轉變為尋求將兩個德國統一的“我們是一個民族!”(Wir sind ein Volk!)。在與美國、蘇聯、法國和英國簡短的協商後,兩德重新統一的決定被認可。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西德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佈統一。原屬東德的五個邦——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和圖林根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法律上,東德併入西德,並以西德一方的國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為存續政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至此不復存在。
1991年3月15日,《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生效,統一後的德國自此恢復全部主權。
== 政治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政治可以分為四個歷史時期:1949到1961年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時期;1961到1970年柏林牆的修建減少了逃亡行為,東德經歷了一段穩定的時期;1971到1985年被稱為昂納克時代,此時民主德國加強了與西德的關係;1985到1989年東德逐步走向衰亡。David P. Conradt, The German Polity (2008) p. 20
=== 憲法 ===
東德憲法進行了若干次更改,反映統一社會黨的領導和相關的政策,並體現政黨和群眾團體組織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第1章,第1條規定:
1968年憲法:做出修改以強調社會主義性質和統一社會黨的領導作用:
1974年憲法修正案:根據東西德達成的協議,兩個德國同時加入聯合國,憲法移除了與德意志民族有關的敘述:
東德憲法規定部長會議為東德政府的最高行政機關(相當於政府內閣),併為人民議會選舉產生。部長們來自國家陣線中的不同黨派,但實際上不及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有影響力。
=== 政黨和組織 ===
東德的執政黨是統一社會黨。這個黨在1946年在蘇聯的指導下由蘇佔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併而成。波茨坦協定規定蘇聯須支援建立德國和其他華約國家的民主政體,因此亦允許存在一些非共產主義的政黨。所有的東德政黨必須在民主德國國家陣線註冊登記。除統一社會黨以外,在國家陣線註冊的政黨還有: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統一後與西德基督教民主聯盟合併。
* 德國農民民主黨,此黨由於農民在經濟中的地位而具有特殊意義,統一後與西德基督教民主聯盟合併。
* 德國自由民主黨,統一後與西德自由民主黨合併。
* 德國國家民主黨,統一後與西德自由民主黨合併。
在德國統一之後,統一社會黨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並於西德勞動社會公平黨聯合成立德國左派黨。
民主德國亦存在許多群眾組織,以鼓勵整個社會中對政治較少關注的民眾參與到統一社會黨引導的政治生活中來。這些組織包括:
* 自由德國青年團
* 恩斯特·臺爾曼少先隊
* 德蘇友誼協會
* 德國工會聯合會
* 民主德國婦女聯合會
* 農民互助協會
* 體育與技術協會
* 文化聯盟
=== 領導人 ===
任次 肖像 姓名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威廉·皮克 1946年4月22日 1950年7月25日
奧托·格羅提渥 1946年4月22日 1950年7月25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3年後改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3年後改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3年後改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3年後改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3年後改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3年後改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1 瓦爾特·烏布利希 1950年7月25日 1971年5月3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瓦爾特·烏布利希 1971年5月3日 1973年8月1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76年之前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76年之前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76年之前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76年之前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76年之前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76年之前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2 埃裡希·昂納克 1971年5月3日 1989年10月18日
3 埃貢·克倫茨 1989年10月18日 1989年12月3日
=== 議會和選舉 ===
東德的議會被稱為人民大會,並存在選舉。選舉相對簡單,選票通常只寫有一個候選人名字,選民只需要把選票放入票箱中即表示贊成。只有用筆在候選人名字上劃線才能表示反對,且投票時沒有任何保密措施。反對的後果通常是嚴重的:選民可能丟掉工作或是從學校開除,並被史塔西嚴密監視。
社會組織的代表也在人民大會佔有席位,例如自由德國青年團、自由德國貿易聯盟和德國民主婦女聯盟。
不在人民大會佔有席位的東德重要社會團體有德國體育體操協會和人民陣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蘇友誼協會。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大會中的席位是固定的,共計500席,分配情況如下:
1986年人民議會席位分佈
黨派/組織 縮寫 席位
德國統一社會黨 SED 127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CDU 52
德國自由民主黨 LDPD 52
德國農民民主黨 DBD 52
德國國家民主黨 NDPD 52
自由德國工會聯合會 FDGB 61
自由德國青年團 FDJ 37
民主德國婦女聯合會 DFD 32
民主德國文化聯盟 KB 21
農民互助協會 VdgB 14
1949年東德曾效法議會民主制將立法機構分為“聯邦議會”和“人民議會”的兩院制,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廢除州制後,聯邦議會逐步被取消,並於1958年廢除。立法機構遂成為人民議會的一院制。
=== 婦女和家庭政策 ===
東德婦女和家庭政策的法律依據是1950年透過的《產假和保護婦女兒童權利法》。到1989年為止大約92%婦女參與了工作,這一指標顯著超過了西德的資料。婦女就業所對應的女性解放是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部分,並且可以彌補離開東德的男性技術工人的空缺。Mary Fulbrook, Ein ganz normales Leben. Alltag und Gesellschaft in der DDR. Darmstadt 2008, S. 167. (Engl. Originalausgabe: New Haven and London 2005)然而擔任在領導崗位的婦女卻並不多。
政府透過建立全面的嬰幼兒保健系統促進婦女就業。作為政府的家庭政策,政府將為有孩子的夫婦優先分配專項貸款和住房。1972年《墮胎法》透過後婦女允許在懷孕的前十二個星期內流產,而1973年到1980年間的新生嬰兒數目仍上升了三分之一。Von 180.336 in 1973 auf 245.132 in 1980, vgl. Mary Fulbrook, Ein ganz normales Leben. Alltag und Gesellschaft in der DDR. Darmstadt 2008, S. 173. (Engl. Originalausgabe: New Haven and London 2005)
在日常生活中婦女需要承擔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根據1970年的調查,婦女平均每週從事47小時的家務勞動,男子從事約6小時,其他情況約4小時。Mary Fulbrook, Ein ganz normales Leben. Alltag und Gesellschaft in der DDR. Darmstadt 2008, S. 161, 178. (Engl. Originalausgabe: New Haven and London 2005)
=== 政治反對者及壓制 ===
東德反對派別(DDR-Opposition)一詞指代東德存續四十年中諸多不同形式和目標的異見者。早期對東德反對派通常透過清洗和有選擇性地起訴壓制。20世紀70年代以來受布拉格之春影響,出現了許多致力於推進人權、和平與裁軍以及反對環境汙染的反對派團體。許多新教教會為反對派提供支援,為其提供活動場所和印刷工具。Ulrike Poppe, Rainer Eckert, Ilko-Sascha Kowalczuk: Opposition, Widerstand und widerständiges Verhalten in der DDR. Forschungsstand – Grundlinien – Probleme. In dies. (Hrsg.): Zwischen Selbstbehauptung und Anpassung. Formen des Widerstands und der Opposition in der DDR. Berlin 1995, S. 9 ff.
直到1989年秋新論壇成立前,東德的公民權利運動大多旨在促進改革,絕少目的為廢除東德政府。但反對派仍受嚴密監視,特別是國家安全部史塔西(東德居民俗稱“聽和看公司”,)的官方和非官方線人的監視。持不同政見者會因程度不同遭受政治迫害、騷擾或長期監禁,幫助東德居民叛逃西方的人有時會被史塔西據秘密指令綁架。
史塔西在所謂的“拘留中心”(Untersuchungshaftanstalten des MfS)中運用虐待和單獨監禁等諸多強制手段使政治犯坦白供認。20世紀60年代後,虐待等酷刑漸漸變得少見,而更多使用心理折磨來拖垮政治犯的意志,這種轉變的原因之一是施加心理折磨很難取證。
== 軍事 ==
=== 國家人民軍 ===
由於東德在美蘇冷戰中靠近西方的地理位置,東德以國家人民軍作為軍隊,其水平在華約中是最為先進的。下分以下四個軍種:
:# 地面部隊
:# 人民海軍
:# 航空部隊—防空部隊
:# 邊防軍
每個成年男子必須參加18個月的強制兵役。對於身體原因和由於宗教因素或持異議不能正常服役者,會被送入建築隊(Baueinheiten)。這是1964年東德政府設立的工程建設組織,以回應新教教會所施加的壓力。東德武裝力量中也包含一些準軍事化後備力量,如工人階級戰鬥隊、德國人民警察以及被稱為“黨的劍與盾”的國家安全域性——史塔西。
=== 在東德的蘇聯駐軍 ===
thumb|250px|1981年,蘇軍第20近衛聯合武裝集團軍總部參謀長馬特維耶夫少將視察第178獨立摩托化步兵營(178-й омсб),位於東柏林卡爾霍斯特
蘇聯駐德國集團軍擁有超過30萬的蘇聯士兵,該集團軍來自於蘇聯佔領軍,以確保東德軍事力量與西方的平衡。蘇聯駐德國集團軍擁有包括核武器在內的進攻性武器。考慮到戰爭中先發制人的因素,20世紀60年代蘇聯開始在東德部署核武器。根據戈爾巴喬夫的政策,蘇聯駐德國集團軍於1986年開始撤出東德,1994年全部撤出德國。
== 人口 ==
東德人口從1948年的1,900萬減少到了1990年的1,600萬,大概400萬人口從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遷移而來。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移民,在1961年柏林牆修建之前大約四分之一居住在東德領土上的德國人離開了東德,並且自那之後東德的出生率一直很低。但在統一前幾年東德的出生率超過了西德。相比而言,在這段時間裡東德的鄰國波蘭的人口從1950年的2,400萬增長到了3,800萬,為東德人口的兩倍。
== 經濟 ==
像其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東德實行計劃經濟,跟蘇聯相似,與實行市場經濟或混合經濟的多數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國家建立全面的生產計劃、生產目標、價格,並根據計畫調撥資源。生產方式幾乎完全由國家所擁有。如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產所得產值佔國民淨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價格購買產品,由國家提供80%的基本供應費用,從食品到住房價格均固定。
德國統一社會黨管理和控制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的各方面,擁有最高的領導地位。在採納總書記的報告並制定了未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稿)後,德國統一社會黨開始在國會正式行使它的領導角色。
東德也存在極少量私營部門,但並非毫無意義。1985年,約2.8%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私人企業。私營部門包括私有農夫和花匠、獨立工匠、批發商和販商等。個體經濟受“自由職業者”(如藝術家、作家等)的管理,雖然是個體經營,但被政府嚴格調控。1985年在私營經濟中,個體經濟所佔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據原東德統計,私有企業主的數目從1984年的大約500人增加到1985年的大約176,800人。某些私營部門的運作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個社會體繫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鼓勵私有經濟,提高私有經濟的主動性成為國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水準、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著名的東德出口產品有柏卡牌相機,特拉貝特、瓦爾特堡、IFA工廠出產的汽車,獵槍,六分儀以及腕錶。
直到20世紀60年代,東德仍遭受著糖、咖啡之類的基本食物的短缺。一些在西方有親戚或朋友並且在國家銀行有外匯賬戶的東德人,可以在外匯商店購買西方及出口級別的東德物品。
=== 貿易 ===
東德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各種商品、食品和原材料依賴進口,且東德貨幣不能自由兌換。貿易額以百萬美元計如下:
年份 貿易額總計 社會主義國家 發展中國家 資本主義國家
1950 3,678 2,660 14 1,004
1960 18,487 13,799 791 3,897
1970 39,597 28,340 1,601 5,346
1980 120,101 79,810 7,331 32,960
1988 177,337 122,549 5,889 48,898
=== 地方經濟 ===
==== 北部地區 ====
北部的羅斯托克區、什未林區和新勃蘭登堡區是東德主要的農業區。臨近波羅的海的羅斯托克區發展航運業,其中的羅斯托克港具有發達的造船業,它也是與蘇聯東歐最重要的貿易港口。此外什未林和新勃蘭登堡具有發達的金屬加工業和輕工業。
==== 中央地區 ====
馬格德堡區、波茨坦區、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區、科特布斯區農業蓬勃發展。科特布斯是東德最大的褐煤產區,區內的能源產業佔東德能源生產的約40%。由於東德政府的投資和建設,艾森許滕施塔特(原斯大林施塔特)具有發達的鋼鐵工業,其發展水平與西德相當。馬格德堡發展機械製造業。
==== 東柏林地區 ====
東柏林地區的工業、通訊、服務業蓬勃發展。東柏林保留有西門子公司和AEG公司,發展電器及電子產業。
==== 南部地區 ====
德累斯頓區、卡爾·馬克思城區、萊比錫區、哈雷區是東德南部的工業區。哈雷區具有繁榮的化工行業,佔東德生產總量的約40%。卡爾·馬克思城區的紡織行業更是一枝獨秀,佔東德的總產量的50%。此外茨維考還是著名的特拉貝特轎車的產地。
==== 西南部地區 ====
埃爾福特區,格拉區,蘇爾區也是東德的主要工業區。愛爾福特和耶拿主要為電子和光學行業,艾森納赫發展汽車製造業。
== 環境 ==
2009年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東德的生態環境可以被形容為是“災難性的”。由於廣泛使用褐煤,該國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是所有歐洲國家中最高的。由於空氣汙染,男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哮喘死亡率是歐洲平均水平的兩倍多。約有120萬人不能獲得符合標準的飲用水,1989年的東德的所有湖泊和河流中只有1%到3%沒有被汙染,只有58%的居民生活在有汙水處理廠的地方,森林面積的52%被破壞。僅有不超過40%的廢物被妥善處理,對於危險廢物亦沒有高溫焚化爐。1970年當局以環境資料會被階級敵人用來抹黑為由,將環境資料列為“機密資訊”。20世紀80年代初後將其在檔案局定為“機密資料”。任何對環境政策的批評也會被無情地鎮壓。
東德透過從西方國家的進口廢棄物(主要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獲取外匯收入。對西德企業而言,將廢物運送到東德處理的成本僅是送到西德垃圾填埋場處理成本的十分之一,因此儘管運輸費用相對較高,西德企業及地方政府會選擇運送廢棄物至東德。處置廢棄物得到的收入通常由地區商業協調委員會和國家安全部管理,很大一部分資金被轉移至所謂的“昂納克賬戶”和“米爾克帳戶”上,並由居住在萬德利茨的統一社會黨精英階層使用。1980年代中後期,西德以及東德居民的環保意識得到了增強,對於東德進口廢棄物採取消極的態度,但東德處理進口廢棄物時並不能達到西德的環境標準。諷刺的是,1990年德國統一後這些垃圾填埋場又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接管。Peter Krewer: Geschäfte mit dem Klassenfeind. Die DDR im innerdeutschen Handel 1949–1989. Trier 2008, S. 216 ff., 299.
東德生產的特拉貝特和瓦爾特汽車使用過時的二衝程發動機,其廢氣對環境造成了顯著汙染。由於其中含有烴,廢氣具有明顯氣味和顏色。而同時期四衝程且不加裝催化轉換器的發動機相比而言,其氮氧化物排放只有兩衝程發動機的十分之一,這是導致酸雨和煙霧的原因。Kraftfahrzeugtechnik, Heft 2/1990, S. 46–47.其一氧化碳排放尚在正常標準內。
== 交通 ==
=== 公路 ===
1960年東德具有12,335公里的國道,33,144公里的區級道路和1,378公里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允許的最高速度為100公里/小時。
=== 鐵路 ===
德國國營鐵路於1949年在蘇佔區成立,部分繼承自原德意志國鐵路。1993年和西德的德國聯邦鐵路合併,於1994年共同成立德國鐵路股份公司。
=== 航空 ===
國際航空公司是東德的國家航空公司,其下屬部門也負責管理所有其他商業飛行活動(農用飛機、交通管制、機場管理)。成立於1958年,1991年被解散。
=== 東德過境交通 ===
依照1945年波茨坦會議的規定:
西德公民被允許透過東德交通往來西柏林,1972年5月26日兩德簽訂了《》更使其常態化。
透過公路過境的旅客被嚴格禁止與東德公民的直接貿易和接觸。並且必須儘可能不中斷地透過,只被允許在高速公路休息區或加油站短暫停留。為了檢查高速公路上的情況,史塔西有時會駕駛西德車輛冒充西德旅客監視海關和高速公路工作人員。
乘火車通往西柏林的旅客在東德邊境換乘東德列車,由於快速透過沿途的所有東德車站,這種列車得名綽號“電鰻”(Zitteraal)。《過境協定》簽訂後旅客數量顯著增加,為了提高過境列車的利用率有時編掛列車節數多達15輛,這是歐洲鐵路客運列車所允許的最大長度。
過境簽證費和過境交通收費為東德提供了顯著的經濟利益。有時西德政府會報銷個別旅客的簽證費。1972年後達成了過境協議,簽證費用將統一支付給東德政府而不單獨收費。
== 文化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文化的官方任務是促進社會主義。東德憲法第18條“社會主義文化”指出國家憲法保護並提倡服務社會主義的藝術。憲法後期又另外指出“藝術的創作基礎是藝術家與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絡。”20世紀50年代東德官方鼓勵“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藝術形式,以期望藝術能夠描繪社會主義的生活並且顯示在東德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東德從國家層面引導文化和教育的發展。1968年憲法提出倡導社會主義文化,豐富勞動人民的文化生活,並且藝術家貼近人民:“將健身、體育和旅遊療養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元素,促進全體公民身體和智力的全面發展。”
在1957年東德只有86座劇院、40個交響樂團、11,092座圖書館、284家博物館、803座文化中心、451傢俱樂部、6個藝術合唱團和3078家電影院;而在1988年分別為18,505座圖書館、1838座文化中心、962座青年俱樂部和111家音樂學院、213家劇院、88個樂團、808個電影院、741個博物館和117個動物園。Statistisches Jahrbuch der DDR, Staatsverlag der DDR, 1. Auflage, Juni 1989, ISBN 978-3-329-00457-7, S. 8 und 17.
=== 音樂 ===
由於西德電視和廣播可以覆蓋東德的大多數區域,西方對東德音樂影響很大。西方的影響致使東德境內產生了許多地下流行樂小組。在東德,Puhdys和Karat是較受歡迎的主流樂隊,大多數藝術家使用國營AMIGA唱片的廠牌。像其他東歐國家一樣,搖滾樂被視為“西方頹廢的象徵”,但常常以舞蹈音樂、輕音樂的形式傳播且僅被允許以德語演唱。雖然年輕人並不認同這種做法,但這是統一社會黨領袖的規定。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局需要仔細檢查歌詞內容是否包含反政府傾向。
政府對古典音樂持支援態度,大致保留了五十餘個交響樂團,例如柏林的柏林音樂廳管弦樂團等。東德政府尤其重視在東德領土上出生的巴赫,在巴赫出生地艾森納赫亦花費許多資金建成了博物館,在萊比錫巴赫檔案館收藏了他的許多信件和其作品的演奏錄音。每隔兩年許多東德兒童會到東柏林參加巴赫音樂演奏比賽,每隔四年將舉行國際性的巴赫鋼琴及絃樂演奏比賽。
巧合的是,東德國歌『從廢墟中崛起』的作曲家漢斯·艾斯勒正是在巴赫故去之地萊比錫誕生的。
=== 電視和廣播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境內的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受國家控制。民主德國廣播電臺是自1952年到德國統一期間東德的官方廣播電臺。東德官方的對外廣播電臺是柏林國際廣播電臺。然而,西方電臺和電視臺的訊號可以容易地在東德境內接受到。Representing East Germany since unification: from colonization to nostalgia , By Paul Cooke, Berg Publishers, 1 August 2005, ISBN 978-1-84520-189-0, page 146. Retrieved from Google Books Jan 25, 2010.西柏林的美國佔領區廣播電臺(RIAS)亦是專門為東德聽眾製作節目的電臺。
東德的國家電視臺是民主德國電視臺(1990年後更名為德國電視臺),建立於1952年,下分兩個國家級電視臺:DFF1臺和DFF2臺,德國統一後此兩臺變為地區性的電視臺:中德廣播公司(MDR)和柏林-勃蘭登堡廣播公司(RBB)。
對於收看西德電視節目的家庭,房頂的電視天線角度會有所不同。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這些收看西德電視節目的人往往會被愛國的鄰居或是自由德國青年團員告發。然而80年代後當局容忍了收看西方電視節目的行為,甚至允許帶有既接收東德電視節目又接收西方電視節目的大型天線和有線電視存在。東德電視臺亦製作了《黑頻道》等節目應對東德居民普遍收看西德節目的現實,但收效甚微。據萊比錫青年中心統計,從1976年到1988年每天只看西德電視年輕人比例從14%提高到了56%。
=== 著名建築 ===
* 柏林東站
* 柏林紅色市政廳
* 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
* 共和國宮
* 亞歷山大廣場
* 烏拉尼亞世界鐘
* 柏林電視塔
* 教師之家
* 馬克思-恩格斯廣場
* 新崗哨
* 萊比錫布商大廈
* 森柏歌劇院
* 萊比錫民族大會戰紀念碑
=== 體育 ===
東德在腳踏車、舉重、游泳、體操、田徑、拳擊、滑冰和冬季運動等專案具有領先地位,這主要歸功於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開始曼弗雷德·霍普納醫生的領導。
東德體育成功的一個原因是興奮劑的使用,特別是合成代謝類固醇,這是一種在國際奧委會實驗室檢測出最多的興奮劑。Hartgens and Kuipers (2004), p. 515東德實施了部分國家主導的興奮劑計劃以幫助提高競技成績,使這個人口較少的國家成為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獲得了大量奧運會和世錦賽金牌。Tagliabue, John. – "Political Pressure Dismantles East German Sports Machine" – New York Times – 12 February 1991 | Janofsky, Michael. – "OLYMPICS; Coaches Concede That Steroids Fueled East Germany's Success in Swimming" – New York Times – 3 December 1991 | Kirschbaum, Erik. – "East German dope still leaves tracks" – Rediff from Reuters – 15 September 2000 | Ungerleider, Steven (2001). Faust's Gold: Inside The East German Doping Machine. Thomas Dunne Books ISBN 978-0-312-26977-7 | "Little blue pills and a lot of gold..." | Culture & Lifestyle: "Sports Doping Statistics Reach Plateau in Germany" – Deutsche Welle – 26 February 2003 | "The East German Doping Machine" – International Swimming Hall of Fame | Culture & Lifestyle: "East Germany's Doping Legacy Returns" – Deutsche Welle – 10 January 2004 | Longman, Jere. – "East German Steroids' Toll: 'They Killed Heidi'" – New York Times – 26 January 2004 | Harding, Luke. – "Forgotten victims of East German doping take their battle to court" – The Guardian – 1 November 2005 | Jackson, Guy. Winning at Any Cost?: "Doping for glory in East Germany" – UNESCO – September 2006 | "Ex-East German athletes compensated for doping" – Associated Press – (c/o ESPN) – 13 December 2006 | "East German doping victims to get compensation" – Associated Press – (c/o CBC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 13 December 2006 | Starcevic, Nesha. – "East German doping victims to get compensation" – Associated Press – (c/o San Diego Union-Tribune) – 13 December 2006 | "Germany completes $4.1M payout to doping victims" – USA Today – 11 October 2007 | "East Germany’s Secret Doping Program" – Secrets of the Dead – Thirteen/WNET – 7 May 2008
成功的另一個因素是對東德年輕人的系統培養。鼓勵在校體育教師尋找6至10歲具有天賦的兒童。對年齡較大的學生安排就讀重視體育(例如帆船,足球和游泳)的文法學校。這一政策也被用於在音樂或數學方面有才華的學生。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奧運會獎牌記錄
夏季奧運會 夏季奧運會 夏季奧運會 夏季奧運會 夏季奧運會 冬季奧運會 冬季奧運會 冬季奧運會 冬季奧運會 冬季奧運會
年份 城市 排名 城市 排名
1956年 墨爾本 1 4 2 科蒂納丹佩佐 1 0 5
1960年 羅馬 3 9 7 斯闊谷 2 1 0
1964年 東京 3 11 5 因斯布魯克 2 2 0
1968年 墨西哥城 9 9 7 5 格勒諾布林 1 2 2 10
1972年 慕尼黑 20 23 23 3 札幌 4 3 7 2
1976年 蒙特利爾 40 25 25 2 因斯布魯克 7 5 7 2
1980年 莫斯科 47 37 42 2 普萊西德湖 9 7 7 2
1984年 洛杉磯 東德抵制 東德抵制 東德抵制 東德抵制 薩拉熱窩 9 9 6 1
1988年 漢城 37 35 30 2 卡爾加里 9 10 6 2
== 教育 ==
在1957年東德有10,471座普通教育學校(包括1150座中學和373座高中),1988年公立學校的數量減少到5907座。1950年有1583座職業學校,而1988年為955座。在1957年有307座高階技術學校、46所高校(包括六所大學)和5個學院。1988年有237所學校、53個學院和大學。
東德從1960年為所有兒童設定了從幼兒園到理工中學的十年義務教育。東德教育系統的主要特點是:
* 八年級前所有兒童接受統一的課程教育,十年級後開始透過考試分流。
* 教育目標重視未來的工作需要。重視數學和自然科學,而人文學科上採用統一的教學標準。
* 教育單位負責使畢業生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就業。
而東德大學的退學率顯著比西方國家低。Kai Maaz (2002), Ohne Ausbildungsabschluss in der BRD und DDR: Berufszugang und die erste Phase der Erwerbsbiographie von Ungelernten in den 1980er-Jahren. Abb. S. 9 (aus SOLGA 2002). Selbstständige Nachwuchsgruppe Working Paper 3/2002. Berlin: Max-Planck-Institut für Bildungsforschung (PDF).教師和中央計劃單位負責安排學生的升學和就業,選擇職業的自由往往是有限的。
== 宗教 ==
=== 無神論 ===
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論述基本上是無神論的,東德共產黨尋求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的合作並且希望基督教社群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在開始時無神論並不受到官方重視,在1950年代冷戰緊張時期,無神論成為對國內外宣傳的重點。大學中設定了“科學無神論”的學科並發表了許多相關的文獻。在60年代晚期對無神論的宣傳漸漸平息下來,但在1973年重新成為了官方和學術機構的研究重點。雖然對東德政治重視無神論,但這並不妨礙其與信仰宗教的東德公民的合作。Fulbrook, "The Limits Of Totalitarianism: God,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GDR"
=== 新教 ===
宗教改革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東德地區90%都是路德派新教徒,在1956到1971年間東德路德教會改變對政府的反對態度開始合作。Martin Onnasch, "Konflikt Und Kompromiss: Die Haltung Der Evangelischen Kirchen Zu Den Gesellschaftlichen Veränderungen In Der Ddr Am Anfang Der Fünfziger Jahre,"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the position of the Protestant churches with regard to social changes in the GD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Kirchliche Zeitgeschichte / Halbjahresschrift fuer Theologie und Geschichtswisseschaft, 1990, Vol. 3 Issue 1, pp 152–165從東德成立開始,統一社會黨即著力減少宗教對東德新一代的影響。教會因此開始開始保持同政府的距離,教會成員的減少和對青年信徒的歧視使在1956年時教會有條件地開始和政府合作。
=== 天主教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境內的羅馬天主教會和羅馬教廷保持密切的聯絡,在戰後早先幾年,這種關係是緊張的。天主教會和部分主教拒絕與東德政權合作並不認同馬克思主義學說,主教通常被史塔西嚴密監視。
1945年後天主教會和從德國東部領土遷移過來的天主教會完成了合併。1980年早期,政府期望和新任主教合作,但其仍透過主持未授權的集會和與國外聯絡等來保持與政府的相對獨立。
== 假日 ==
日期 名稱 德語名稱 附註
1月1日 新年 Neujahr
日期不固定 耶穌受難日 Karfreitag
日期不固定 復活節 Ostersonntag
日期不固定 復活節星期一 Ostermontag 1967年後成為法定假日。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Tag der Arbeit
5月8日 歐洲勝利日 Tag der Befreiung 原文為“解放日”。
日期不固定 父親節 / 耶穌升天節 Vatertag / Christi Himmelfahrt 復活節後第五個週日後的星期四。1967年後成為法定假日。
日期不固定 聖靈降臨日 Pfingstmontag 復活節後第50天。
10月7日 共和國日 Tag der Republik 國慶日。
日期不固定 懺悔祈禱日 Buß- und Bettag 聖誕節前第四個週日前的星期三。1967年後成為法定假日。
12月25日 聖誕節 1. Weihnachtsfeiertag
12月26日 聖誕節第二天 2. Weihnachtsfeiertag
== 東德情結 ==
東德情結(Ostalgie)來自德語中(東)和(懷念)兩詞。東德人最初對1990年冷戰結束德國統一表示欣喜。Martin Blum, "Remaking the East German Past: 'Ostalgie,' Identity, and Material Cultur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Winter 2000, Vol. 34 Issue 3, pp 229–54但隨後很多東德人發現一些西德人認為西德是統一的勝利者而東德是失敗者,這導致了部分東德人對西德人的不滿。另外在統一後數年東德的情況並不樂觀,許多東德教授到西德尋找工作並且失業率激增。這些現象使許多東德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並加強了他們對東德人這一身份的認同。這也導致了一些原東德居民懷念東德時期的部分事物,例如安排就業和一些國家福利。這在影片《再見列寧》中也有所反映。
== 外交 ==
在1970年之前,只有26個國家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建交,1972年兩德關係正常化後,東德的主權國家身份被越來越多國家所認同。截止1990年10月3日,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主權國家有共計139個,其中較早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的有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等。1949年10月2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是為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國家之一。此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為僅次於蘇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大援助國。同為分裂政權,東德與朝鮮關係密切,是第一個承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東歐國家,也是朝鮮的第三大經濟支援與第一大學術來源。
兩德統一之前,雖然東德認為兩德為兩個主權國家,但西德並不承認東德為政權主體,因此兩國互設「常駐代表處」處理兩德事務,但事實上,其等級就是大使館,法源是基於《兩德基礎條約》的第八條設立。
=== 主要經貿、軍事往來物件 ===
#
# (直至1960年代中蘇決裂)
# (後為)
#
# (直至1960年代蘇阿決裂)
#
# (後為)
# (後為)
#
# (後為)
#
#
# (後為越南統一後的)
#
#
#
# 社會主義衣索比亞(後為)
# 索馬利亞民主共和國(直至1977年歐加登戰爭)
#
#
#
#
#
#
# (直至1965年九三〇事件)
# (後為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直至1973年贖罪日戰爭)
#
#
#
# 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
#
#
#
# 格瑞那達
#
#
#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參見 ==
* 東德領導人
* 西德
* 德國
* 德國新邦
* 東德情結
* 德國曆史
* 德國政治
* 德國國內邊界
* 兩德統一
Category:1949年德國建立
Category:1990年德國廢除
Category:德國曆史政權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
Category:前共產主義國家
Germany, East
Category:一黨制國家
Category:東方集團
Category:蘇聯衛星國
Category:前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德國共產主義 |
邏輯實證主義 | 邏輯實證主義(),後稱邏輯經驗主義,此二者一同被認為是新實證主義,也被稱為科學經驗主義,是以為核心的西方哲學運動。1920年代後期開始,一群哲學觀點相似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等組成維也納學派,發展出邏輯實證主義。
== 維也納學派 ==
維也納學派是由一群哲學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由摩裡茲·石裡克領導而於1924年建立起來的。1936年隨著石裡克被刺殺,以及當時納粹勢力對整個奧地利知識界的迫害,這個小組也逐漸消散了。小組的主要成員有古斯塔夫·伯格曼、卡爾納普、和等人。儘管維特根施坦並不是其中的一員,但1927年到1929年間,小組同維特根施坦一直保持著定期的討論,並在此之後保持聯絡。
== 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興趣 ==
維也納小組的興趣重點在於對科學的整合和統一,以及對科學方法的正確描繪。他們認為這些工作將成為諸多形而上學爭論的最終解決方案。這樣一來,哲學的建設性作用就在於對科學理論和語言的分析。邏輯實證主義運動可以被看做是經驗主義哲學的發展。這種發展建立於:
#對經驗科學其方法的更深刻認識
#形式邏輯學的發展
這種發展表現在邏輯學對抽象概念進行定義,以及描述合理推論的結構的能力大大增加了。一定程度上,羅素為邏輯實證主義運動奠定了基礎。他的邏輯學和“邏輯構造”(logical construction)概念扮演了尤為重要的角色。
== 實證原則 ==
邏輯實證主義最顯著的特點體現在“實證原則”上。其觀點是:任何不可驗證的陳述都既非真,也非假,而是沒有實在意義。邏輯實證主義只允許邏輯上的同義反復或者第一人稱的,從感官經驗得到的觀察結果。由此認為傳統的形而上學和倫理學中的規範命題都沒有實在意義。艾耶爾透過他1936年的著作《語言,真理與邏輯》成為了邏輯實證主義在英語國家的代言人。他將實證原則表達為:“一個句子,當且僅當它所表達的命題或者是分析的,或者是經驗上可以證實的,這個句子才是字面上有意義的。”艾耶爾著,尹大貽譯,2006,《語言、真理與邏輯》,上海譯文出版社
== 世界的邏輯構造 ==
拋棄掉了形而上學,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人類知識是由邏輯、數學思維和謹慎的經驗觀察組成的。卡爾納普在他所著的《世界的邏輯構造》(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中描繪了邏輯實證主義者眼裡的人類知識圖景。卡爾納普在書中闡釋了許多方法和步驟,我們透過它們,運用感官觀測來實證(或者至少是證實)關於宇宙如何執行的科學假設的真實性。如此,最終的目標是透過運用數理邏輯的形式化方法,來建立一個嚴格的科學語言以準確地表現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邏輯構造。
== 美學、神學和情感主義倫理學 ==
實證主義者認為神學命題屬於形而上學的範疇,所以其對待神學命題的態度同形而上學是一樣的。邏輯實證主義在道德哲學上表現為情感主義倫理學。因為價值的屬性無法得到實證,所以道德判斷同形而上學命題一樣,都沒有實在的含義。最初的維也納小組成員裡,只有石裡克對倫理學有所關注。他認為倫理學的任務是來描述社會成員表達其關於各種人類行為的情感的方式。美國哲學家斯蒂文森(C.L. Stevenson)在情感主義倫理學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於美學,艾耶爾這樣說:“美學詞彙與倫理學詞彙的使用方式是完全相同的。‘美麗’、‘醜陋’就像倫理學詞彙那樣,並非用來製造關於事實的陳述,而只是來表達特定的情感並且喚起特定的反應。”Ayer, A.J., 1971,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Penguin
== 對邏輯實證主義的批評 ==
#對於從感官經驗知識得來的知識,邏輯實證主義不能給出一個滿意的描繪。這同過去的激進經驗主義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
#邏輯實證主義取決於如此服務於科學的邏輯:某個具有特殊威信的證實理論。然而最終誰也沒能提出這樣的理論。
這兩個問題使得準確表述實證原則變得很困難。這使科學哲學家們逐漸意識到,科學理論中的句子,和支援它們的觀察結果之間,存在著一種更加整體主義的,卻並不那麼形式化的關係。當這種關係是某種間接關係的時候,很多形而上學的問題就又捲土重來了。最後,儘管邏輯實證主義允許科學中包含邏輯上必要的陳述,然而邏輯實證主義本身對這些陳述的處理方式卻飽受質疑。
== 資料來源 ==
== 參考書目 ==
# 艾耶爾著,尹大貽譯,2006,《語言、真理與邏輯》,上海譯文出版社
# Ayer, A.J., 1971,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Penguin
# Blackburn, S., 1996,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ogical Positivism'(造訪於2009年5月10日),http://www.philosophypages.com/hy/6q.htm
==研究書目==
*洪謙:《邏輯經驗主義論文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Category:分析哲學
Category:經驗主義
Category:認識論理論
Category:科學的認識論
Category:科學史
Category:語言學轉向
Category:哲學運動
Category:哲學流派
Category:科學哲學
Category:實證主義
Category:語言理論
Category:西方哲學 |
華沙條約組織 | 華沙公約組織(,中文-{zh-hans:簡稱華約組織或華約;亦稱華沙公約組織;zh-cn:簡稱華約組織或華約;亦稱華沙公約組織;zh-hant:亦稱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組織或華約;zh-tw:亦稱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組織或華約;zh-hk:亦稱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組織或華約}-)正式名稱為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組織(),曾經是為對抗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勢力而成立的共產黨國家政治軍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約後,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簽署《華沙公約》(又稱「蘇東條約」,全稱《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該條約由原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
華約雖然沒有獲得全部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但因為有蘇聯的直接參與,所以在大部份場合可以直接代表東方陣營,和北約同等級。除了南斯拉夫以外的所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均加入了華約;在亞洲方面,蒙古人民共和國是華約組織唯一的觀察員國。1968年,阿爾巴尼亞因為與蘇聯的關係惡化而退出華約。1990年兩德統一,東德退出華約,此後華約便逐漸陷入癱瘓狀態,但直到1991年華約組織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東歐原華約成員國在冷戰結束後都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
==華沙條約組織機構(1955-1991)==
* 政治協商委員會:為華約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各締約國黨的總書記或第一書記、國家元首、總理、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組成。負責協商和決定締約國的國防、政治、外交和經濟等重大問題。下設常設委員會(駐莫斯科),聯合秘書處(執行機構,設在莫斯科)。
* 國防部長委員會:為華約的最高軍事機構。由締約國國防部長、華約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和總參謀長等人組成。主要任務是研究共同的軍事政策及聯合武裝部隊的訓練、演習、組織建設等問題。
* 外交部長委員會:負責協商各締約國的對外政策。
* 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為華約的軍事指揮機構。負責對華約武裝部隊的領導、訓練、裝備和調動等。各締約國派一名將軍作為常駐代表,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任總司令,其他成員國的國防部長或副部長任副總司令。
== 成員國 ==
國家 加入 加入 退出 退出 備註
1955年5月14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7月1日 組織解散
1955年5月14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7月1日 組織解散
1955年5月14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7月1日 組織解散
1955年5月14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7月1日 組織解散 1956年匈牙利革命時曾短暫宣佈退出
1955年5月14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7月1日 組織解散 無蘇聯軍隊駐紮
1955年5月14日 創始成員國 1991年7月1日 組織解散 1958年後無蘇聯軍隊駐紮
1955年5月14日 創始成員國 1968年9月13日 蘇阿決裂
1956年1月28日 成員國 1990年10月3日 兩德統一 東德重組為東柏林及新聯邦州加入西德
1963年7月 觀察員國 1991年7月1日 組織解散 中蘇交惡後尋求加入,後蘇聯以雙邊條約駐軍
==和北約的比較==
兩個聯盟公佈的資料(1988-1989)
北約的估計數 北約的估計數 華約的估計數 華約的估計數
型別 北約 華約 北約 華約
軍人 2,213,593 3,090,000 3,660,200 3,573,100
作戰飛機 3,977 8,250 7,130 7,876
全面打擊飛機 不適用 不適用 4,075 2,783
直升機 2,419 3,700 5,720 2,785
戰術導彈發射器 不適用 不適用 136 1,608
坦克 16,424 51,500 30,690 59,470
反坦克武器 18,240 44,200 18,070 11,465
裝甲步兵戰車 4,153 22,400 46,900 70,330
大砲 14,458 43,400 57,060 71,560
其他裝甲車 35,351 71,000
裝甲車發射橋 454 2,550
防空系統 10,309 24,400
潛艇 200 228
核動力潛艇 76 80
大型水面艦艇 499 102
航空母艦 15 2
配備巡航導彈的飛機搭載艦艇 274 23
兩棲戰艦 84 24
== 影響和結局 ==
北約、華約兩大國際組織的成立,代表雙方以冷戰形式的軍事對抗正式開始。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華約組織武裝力量在蘇聯的領導下大規模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普遍抗議。阿爾巴尼亞於同年9月13日宣佈退出華約。
1960年代中蘇交惡後,華沙條約國家對同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了與北約相同的敵對措施,並威脅進行核攻擊,直到1967年中國氫彈實驗成功後,局勢才相對緩和。
1990年10月3日,東德在兩德統一後退出華約,轉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約於1991年3月31日停止一切活動,1991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簽署了終止華沙公約的議定書,華沙公約組織正式宣佈解散。華約解體後,北約開始了東擴,1999年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為北約新成員國。之後三次不斷東擴。2002年,俄羅斯主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立。
華沙公約組織解散後原成員國之動向
原華約成員國 原華約成員國 退出華約時間 東歐劇變後之國家 加入北約時間
colspan=2 1968年9月13日 2009年4月1日
colspan=2 1990年10月3日 (東柏林及新聯邦州)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
colspan=2 1991年7月1日 1999年3月12日
colspan=2 1991年7月1日 1999年3月12日
rowspan=2 捷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1991年7月1日 1999年3月12日
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1991年7月1日 2004年3月29日
colspan=2 1991年7月1日 2004年3月29日
colspan=2 1991年7月1日 2004年3月29日
rowspan=4 2004年3月29日
2004年3月29日
2004年3月29日
等12個加盟共和國 等12個主權獨立國家
==華沙條約組織武裝部隊歷任首長==
;華約武裝部隊歷任總司令
* 1955年-1960年6月: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蘇聯元帥
* 1960年5月-1967年7月: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蘇聯元帥
* 1967年7月-1976年12月: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蘇聯元帥
* 1976年12月-1989年: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蘇聯元帥
* 1989年:彼得·格奧爾基耶維奇·盧舍夫大將
;華約武裝部隊歷任總參謀長
* 1955年-1962年:阿列克謝·因諾肯季耶維奇·安東諾夫大將
* 1962年-1965年:帕維爾·伊萬諾維奇·巴托夫大將
* 1965年-1968年:米哈伊爾·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將
* 1968年-1976年:謝·馬·什傑緬科大將
* 1976年-1989年:阿納託利·伊萬諾維奇·格里布科夫大將
* 1989年-1991年: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洛博夫大將
;歷任駐德叢集司令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蘇聯元帥
* 1946年-1949年:瓦西里·達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蘇聯元帥
* 1949年-1953年:瓦西里·伊萬洛維奇·崔可夫蘇聯元帥
* 1953年-1957年: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蘇聯元帥
* 1957年-1960年:馬特維·瓦西裡耶維奇·扎哈羅夫蘇聯元帥
* 1960年-1961年8月: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蘇聯元帥
* 1961年8月-1962年4月: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蘇聯元帥
* 1962年4月-1965年1月: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蘇聯元帥
* 1965年1月-1969年:帕維爾·康斯坦丁諾維奇·科舍沃伊蘇聯元帥
* 1969年-1971年: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大將
* 1971年-1972年: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上將
* 1972年7月-1980年:葉夫根尼·菲利波維奇·伊萬諾夫斯基大將
* 1980年-:米哈伊爾·米特羅法諾維奇·扎伊採夫大將
;蘇聯北叢集駐波蘭歷任司令
* 1945年4月21日-1949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波蘭元帥
* 1949年-1950年:庫茲馬·彼得羅維奇·特魯布尼科夫上將
* 1950年-1952年: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拉濟耶夫斯基中將
* 1952年-1955年:M ·N·康斯坦丁諾夫中將
* 1955年-1958年:庫茲馬·尼基托維奇·加利茨基(1955年8月晉大將)
* 1958年-1963年:格奧爾基·伊萬諾維奇·赫塔古羅夫上將
* 1963年-1964年:謝爾蓋·斯捷潘諾維奇·馬里亞欣(1964年4月晉坦克上將)
* 1964年:A·C·魯達科夫中將
* 1964年-1967年:R·B·巴克拉諾夫上將
* 1967年-1968年:伊萬·尼古拉耶維奇·什卡多夫(1968年2月晉上將)
* 1968年-1973年:馬戈麥德·坦卡耶維奇·坦卡耶夫(1969年2月晉上將)
* 1973年-1975年: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格拉西莫夫(1973年11月晉坦克上將)
* 1975年-1978年:奧利格·菲多羅維奇·庫利舍夫(1976年10月晉上將)
* 1978年2月-:尤里·費奧多羅維奇·扎魯金(1978年2月晉上將)
;蘇聯中央叢集歷任司令(1945年6月10日組建,駐奧地利和匈牙利,1955年撤銷。1968年10月16日重新組建,駐捷克斯洛伐克。)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伊萬·斯捷潘洛維奇·科涅夫蘇聯元帥
* 1946年-1949年:弗拉基米爾·瓦西裡耶維奇·庫拉索夫(1948年11月晉大將)
* 1949年-1953年:弗拉基米爾·彼得羅維奇·斯維裡多夫中將
* 1953年-1954年: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1953年8月晉大將)
* 1954年-1955年:阿列克謝·謝苗諾維奇·扎多夫大將
* 1968年10月16日-1972年:亞歷山大·米哈伊諾維奇·馬約羅夫(1969年2月晉上將)
* 1972年-1976年:N·N·捷尼謝夫(1972年11月晉上將)
* 1976年-1978年12月:德米特里·謝苗諾維奇·蘇霍魯科夫(1977年4月晉上將)
* 1979年1月-1980年: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上將
;蘇聯南叢集歷任司令(1945年6月15日組建,駐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1947年撤銷。1956年據蘇匈兩國政府協定重新組建而成,駐紮匈牙利。)
* 1945年-1947年: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蘇聯元帥
* 1947年:維亞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維奇·茨韋塔耶夫上將
* 1956年-1960年:米哈伊爾·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將
* 1960年-1961年:M ·R·尼基京坦克中將
* 1961年-1962年:帕維爾·伊萬諾維奇·巴托夫大將
* 1962年-1969年11月:康斯坦丁·伊萬諾維奇·普羅瓦羅夫上將
* 1969年11月-1975年:A·N·伊萬諾夫(1970年4月晉上將)
* 1975年-1979年4月:費多特·菲利波維奇·克里夫達(1976年2月晉上將)
* 1979年4月-:B·N·西韋諾克上將
==參見==
*東南亞條約組織
*經濟互助委員會
*蘇維埃帝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約東擴
*集體自衛權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 註釋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Sovetika.ru - site about Soviet era
華沙條約組織
Category:政府間國際組織
Category:20世紀軍事同盟
Category:國際軍事組織
Category:已解散的國際組織
Category:1955年建立的軍事組織
Category:1991年解散的組織
Category:東德—蘇聯關係
Category:1956年匈牙利革命
Category:1955年歐洲建立
Category:波蘭軍事同盟
Category:保加利亞—蘇聯關係 |
尼基塔·赫魯曉夫 |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曾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蘇共最高領導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及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政府首腦)等重要職務。
赫魯曉夫於1956年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中發表“秘密報告”,對蘇聯前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展開全面否定,披露了斯大林時期的統治問題,引起東歐動盪與1956年匈牙利事件。任期內,他實施去斯大林化政策,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蘇聯的各領域均為活化,尤其文藝獲得解凍。
同時,赫魯曉夫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在冷戰中,赫魯曉夫領導蘇聯與美國和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峙,曾多次訪問美國。1962年,他策劃的古巴導彈危機一度使蘇聯和美國站在核戰爭的邊緣,但最終危機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魯曉夫與毛澤東交惡,因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惡化,撤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援助計劃。
1964年10月,當赫魯曉夫在黑海之濱渡假時,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發動政變,赫魯曉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在莫斯科逝世。
== 早年生活 ==
赫魯曉夫1894年4月17日出生於俄羅斯帝國庫爾斯克省卡利諾夫卡。他的父母都是貧苦的農民,家裡有一位年長兩歲的姐姐。父親不久就離家遷徙到頓巴斯一帶工作,當過鐵路工人、礦工和磚廠工人,掙到足夠的錢後又返回家中。
赫魯曉夫在卡里諾夫卡接受過四年的學業,他的老師麗迪婭·舍甫琴科使他接觸到一些沙俄時代違禁書籍,並鼓勵他繼續接受教育。但家庭糟糕的經濟狀況使他不得不離開學校,並於1908年隨父母移居到頓巴斯城市尤索夫卡威廉·陶伯曼,赫魯曉夫全傳 ISBN 978-7-5004-7478-4。14歲的赫魯曉夫在工廠中成為一名優秀的鉗工。他逐漸產生對政治的興趣,1912年5月,赫魯曉夫為勒拿河大屠殺中被殺害的金礦罷工者家屬籌集了一筆捐款,當地警察局得知後通知他所在工廠的主管機構,工廠隨後將他解僱。
之後赫魯曉夫來到附近的礦井工作。期間他參與社會民主工黨的宣傳活動。他還曾一度打算移民美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赫魯曉夫因其優秀的技術工人身份,他被免召入伍。在此期間,他積極參加並領導當地的罷工和反戰示威活動。1914年他與耶弗羅西尼婭·皮薩雷娃結婚。第二年,他們的女兒尤莉婭·赫魯曉娃降生。兩年後他們又生下一個兒子列昂尼德·赫魯曉夫。
1917年彼得格勒爆發二月革命,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帝國滅亡。同年5月29日,赫魯曉夫當選為魯欽科沃蘇維埃主席。由於當時在烏克蘭地區有多股政治勢力,赫魯曉夫自稱他在當時還搞不清楚它們的立場,直到1918年他才選擇加入布林什維克陣營。有人認為他實際上更傾向於孟什維克立場。
1918年3月德奧聯軍佔領烏克蘭,赫魯曉夫逃回老家卡利諾夫卡,年底他加入紅軍,並很快成政治委員。俄國內戰帶來嚴重的饑荒,赫魯曉夫的妻子耶弗羅西尼婭·皮薩雷娃在他從軍期間死於斑疹傷寒。內戰結束後,赫魯曉夫重返頓巴斯魯欽科沃的煤礦工作。
== 政黨幹部 ==
=== 在頓巴斯的生活 ===
1921年弗拉基米爾·列寧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赫魯曉夫在魯欽科沃煤礦擔任副主任期間取得很大的成功,於是他不久就被任命到附近的帕斯圖赫夫煤礦擔任主管,但是他沒有接受任命,而是申請去剛剛開辦的工人培訓班學習(這個培訓班後來成為頓涅茨克國立工業大學)。由於政治事務纏身,他的老師認為他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1922年赫魯曉夫和馬魯西婭結婚,但兩人很快又離婚。不久後他又與烏克蘭裔共產黨人尼娜·彼得羅夫娜·庫卡爾曉克結婚,但兩人卻一直未做結婚登記,直到1965年赫魯曉夫下野為止。1923年12月,赫魯曉夫參加尤索夫卡地區共產黨委員會的第四次會議,同月他加入委員會成為政府官員中的一員。他一開始曾短暫的支援列夫·托洛茨基的反對派,反對時任總書記約瑟夫·斯大林的政治路線,然而對此赫魯曉夫本人事後從未承認。1925年7月,赫魯曉夫被任命為斯大林諾(以前的尤索夫卡)附近的彼得羅夫-馬林斯基區的黨委書記。不久之後,他又作為斯大林諾的幾位代表之一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蘇聯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
=== 卡岡諾維奇的門徒 ===
1925年,在烏克蘭黨委書記拉扎爾·卡岡諾維奇的提拔下,赫魯曉夫迅速提升,1926年12月他被提升為斯大林諾共產黨委員會的組織部部長與斯大林諾黨組織的副書記。9個月後,赫魯曉夫幫助安排自己上司莫伊謝因科的下臺。1928年卡岡諾維奇將他調到烏克蘭首府哈爾科夫,並提拔他成為烏克蘭中央委員會組織部部長。不久後又將他調往基輔。1929年赫魯曉夫跟隨卡岡諾維奇來到莫斯科,進入斯大林工業學院繼續接受教育。雖然最後他沒有完成學業,但在政治上卻飛黃騰達。當時工業學院正充滿反斯大林的“右派分子”,赫魯曉夫積極響應學校黨委攻擊那些右派分子,並協助《真理報》指控和告發他們,他自己則很快成為學校所在的鮑曼地區的會議主席。在學校期間赫魯曉夫還結識斯大林的妻子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他在回憶錄中將她稱為自己“幸運的彩票”,並認為她會在斯大林面前提到自己的表現。但也有人認為當時赫魯曉夫的地位還很低,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其實是卡岡諾維奇William J. Tompson,Khrushchev: A Political Life ISBN 978-0-312-16360-0。1930年赫魯曉夫成為莫斯科最大的區克拉斯諾普雷斯奈斯基區的黨委書記;1932年他成為莫斯科黨組織在卡岡諾維奇身後的第二書記;1934年他被任命為莫斯科市的黨組織領導併入選蘇共中央委員會。在此期間,赫魯曉夫和卡岡諾維奇全力投入莫斯科地鐵的修建工作。一次他們要求工人連續工作48小時,並無視技術人員坍塌危險的警告,結果導致嚴重的事故,這些事故最後只是作為為偉大事業服務的英雄主義事蹟記錄而已。儘管地鐵的修建未能在計劃日期內完成,赫魯曉夫還是因為自己表現而被授予列寧勳章。1935年他被任命為莫斯科州州委第一書記。
=== 捲入大清洗 ===
1934年,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斯大林發起對黨內的大規模政治清洗,赫魯曉夫則是斯大林路線最起勁的鼓吹者之一。在審判期間他要求處死格里戈裡·季諾維也夫與列夫·加米涅夫:“任何一個對我們國家所取得的成功、對我黨在偉大的斯大林同志領導下所取得的勝利感到歡欣鼓舞的人都會發現,對於這些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集團唯利是圖的法西斯走狗,我們只有一句話,就是處死他們。”赫魯曉夫還協助逮捕並消滅他自己的同事與朋友。在莫斯科市委和省委黨組織的38名高階官員中,只有3人得以倖免。在莫斯科地區的其他城市與地區的總共146名黨委書記中,有136人“被鎮壓”。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說“幾乎所有和我一起工作的人都遭逮捕。”按照程式,清洗行動必須得到赫魯曉夫簽發的逮捕令,而在幫助他的朋友與同事方面他卻做得很少,甚至什麼都沒有做。1937年6月27日,政治局確定在莫斯科州抓捕3.5萬名"敵人"的定額,其中要執行槍決的大約有5000人。赫魯曉夫則要求將生活在莫斯科的約2000名前富農消滅,以部分完成規定的定額。7月10日,他向斯大林報告說莫斯科省市已經逮捕約41304名“罪犯與富農分子”。在同一份檔案中,他自己圈定8500名應該執行死刑的“第一類”敵人。但赫魯曉夫也很快遇到麻煩,他向卡岡諾維奇坦白他在1923年與托洛茨基主義的關係,後者催促他向斯大林說出這些事情。斯大林接待赫魯曉夫,起初斯大林勸他在黨員大會上不要提及這件事,但是在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建議下,又認為他最好還是在公開場合坦白。於是赫魯曉夫在大會上供認自己曾經的「反動」行為,並補充說斯大林“知道我犯的錯誤”,結果他的“坦白”贏得大家的掌聲,並立即被重新選入黨委。
1937年底,斯大林任命赫魯曉夫為烏克蘭第一書記。赫魯曉夫於1938年1月到達烏克蘭首府基輔。在他到來後,烏克蘭的政治清洗步伐明顯加快。1938年就有106119人被逮捕,而在1938年-1940年被捕人數達到165565名。烏克蘭共產黨政治局與書記處中除了一人外所有的成員都被逮捕,整個政府機構被更換。然而赫魯曉夫也意識到被清洗的人中有相當部分是無辜的,他在第十四屆烏克蘭黨代會上說:“同志們,我們必須撕下所有人民敵人的偽裝,將他們無情地打倒。但是我們不能讓一個忠誠的布林什維克受到傷害。我們必須與造謠中傷者進行鬥爭。”
== 蘇德戰爭 ==
=== 佔領波蘭領土 ===
1939年8月,蘇聯和納粹德國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納粹軍隊於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9月17日蘇聯軍隊向西進入波蘭東部,赫魯曉夫則陪同蘇軍入境。由於佔領區內的烏克蘭少數族裔曾受到波蘭當局的壓迫,他們對入境的蘇軍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希望能在蘇聯的支援下獲得民族獨立。赫魯曉夫的任務則是讓西烏克蘭人民“自願”的投票加入蘇聯。期間他們組織會議、遊行和示威活動,甚至在選舉舞弊。同時他們解散烏克蘭的教育與宗教機構,逮捕具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同年11月1日,西烏克蘭加入蘇聯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然而赫魯曉夫用東烏克蘭官員管理西烏克蘭組織、推行農業集體化等政策使當地人對蘇聯的統治逐漸疏遠。
=== 對德作戰 ===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突然入侵蘇聯,赫魯曉夫此時正在基輔任職。斯大林任命他為紅軍政治委員,他的職權與司令一樣,沒有他的簽署不能釋出任何命令。斯大林下令赫魯曉夫所在的紅軍西南方面軍死守基輔,可是紅軍在基輔遭到德軍的圍殲,赫魯曉夫和謝苗·布瓊尼、謝苗·鐵木辛哥等將領突圍逃離。德國稱他們在基輔戰役中抓獲65.5萬名俘虜,根據蘇聯的說法,被圍蘇軍在677085人中只有150541人突圍逃脫。格奧爾基·朱可夫元帥在回憶中稱,當他在戰前試圖說服斯大林應該撤退時,赫魯曉夫對斯大林說基輔是可以守住的。而赫魯曉夫回憶錄則說自己和布瓊尼決定調動軍隊以防止德軍的包圍,直到鐵木辛哥從中央趕來接替布瓊尼的位置。他在回憶錄痛心疾首的說:“這一切從軍事觀點來看是很不理智和無知的。我很難找到合適的措辭。對於『寸步不讓!』的口號存在著不正確的、錯誤的理解。這就是寸步不讓的下場。我們沒能搶救這些部隊,沒有把他們撤走,結果就這麼喪失了……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啊!”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回憶錄 ISBN 978-7-80230-336-2
1942年5月12日,鐵木辛哥和赫魯曉夫向哈爾科夫一帶的德軍發起一場大規模反攻,共有64萬紅軍投入戰鬥,史稱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剛開始幾天反擊進展的十分順利,然而在5月17日德軍從側翼發起鉗型攻勢,使蘇軍陷入危險的境地。由於斯大林拒絕撤銷反攻計劃,蘇軍最終遭到德軍的圍殲,共損失26.7萬人,其中被俘20多萬人。戰後斯大林解除鐵木辛哥的職務,解散西南戰區,並將赫魯曉夫召回莫斯科。斯大林並沒有處分赫魯曉夫,而是將他再次派往前線。
赫魯曉夫於1942年8月抵達斯大林格勒前線,不久之後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他的主要工作是檢查部隊的戰備與士氣情況,親自審訊德國俘虜,徵召戰俘中的一些人進行宣傳工作。期間赫魯曉夫有一次險些被炸死。他還和安德烈·葉廖緬科提出一份反攻計劃,可最高指揮部和總參謀部已經在他們之前接受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動。蘇軍最終以重大傷亡為代價守住城市,並將德國第6集團軍約33萬德軍全部圍殲。
而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不久之後,一場家庭悲劇向赫魯曉夫襲來,1943年3月11日他的兒子列昂尼德,一名飛行員,在戰鬥中墜機身亡。關於列昂尼德的死因謠言很多:一種傳言說列昂尼德在飛機墜落時倖存下來,被德國人抓獲,後來他投靠德國人,直到斯大林命令蘇聯軍隊將他抓獲並處死。有人說,尼基塔·赫魯曉夫曾懇求留他兒子一命,但斯大林拒絕他的懇求。然而歷史研究人員在德國人對蘇聯戰俘的審訊記錄中沒有找到列昂尼德的任何跡象。列昂尼德的戰友查莫林中尉後來也承認他隱瞞一個事實,就是他看見列昂尼德的飛機解體,他這麼做的目的好像是為了躲避政治局成員的兒子的死亡可能給他帶來的責任。同年列昂尼德的妻子柳芭·赫魯曉娃被內務機關逮捕,並判在勞改營裡服刑5年。她的女兒尤莉婭由尼基塔·赫魯曉夫夫婦來撫養。
1943年6月,赫魯曉夫隨軍參加庫爾斯克戰役。他對莫斯科總指揮部聲稱德軍一個逃兵告訴他德國軍隊準備第二天發起進攻,然而這被他的傳記作者認為是有誇大的成分的。同年11月,他隨蘇軍收復基輔。不久後赫魯曉夫被任命為烏克蘭人民委員會主席,並繼續擔任該共和國黨的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 發跡 ==
=== 重返烏克蘭 ===
蘇德戰爭給烏克蘭帶來巨大的損失:喪失大約530萬人,1.6萬工業企業和2.8萬集體農莊被摧毀。赫魯曉夫重返烏克蘭後,他致力於重新加強黨的控制,重建集體農莊,打擊西烏克蘭地區的民族主義遊擊分子。1944年蘇軍重新佔領西烏克蘭,徵召75萬名軍人。所有19到50歲的男人不論健康情況,都在幾個月的簡單軍事訓練後被投入戰場。另一些烏克蘭人抵制徵兵,他們選擇加入民族主義游擊隊。赫魯曉夫忙於奔走各地,期間他還拜訪自己的故鄉卡利諾夫卡。他曾多次提議擴張烏克蘭的領土,但這些建議均被斯大林拒絕。赫魯曉夫因為烏克蘭地區的重建工作而獲得獎賞,1944年4月50歲生日時,他獲得第二枚列寧勳章。
赫魯曉夫在西烏克蘭地區推行農業集體化,這引起當地人民的不滿,他們在武裝民族主義分子的幫助下對集體化進行抵制。赫魯曉夫對烏克蘭起義軍等民族武裝分子實施積極的鎮壓,1944年2月到1946年5月間,蘇聯軍隊和警察一共報告殺死110825名“匪徒”,逮捕250676人,在1944年到1952年間,西烏克蘭有60萬人被逮捕,其中三分之一被處決,其餘三分之二則被囚禁和流放。赫魯曉夫同時逮捕天主教負責人,解散天主教教堂,並使其日後與俄羅斯東正教合併。他還曾策劃對天主教神父的暗殺活動。
1945年,一場大規模的旱災降臨烏克蘭。而此時國家卻在1946年提高糧食的上繳配額,其中部分是供應給東歐的共產盟國的。這導致烏克蘭地區的嚴重饑荒,並多次出現人食人的慘象。赫魯曉夫於1946年10月15日寫信給斯大林,要求減少穀物上繳的配額。12月,他向斯大林建議發放供應卡,以保障農村人口有最低的食物保障,卻遭到斯大林的怒罵。赫魯曉夫親自來到莫斯科,斯大林最終同意向烏克蘭提供有限的食品援助。但這也使赫魯曉夫失去斯大林對他的信任。1947年3月,斯大林將卡岡諾維奇派往烏克蘭協助他的工作,烏克蘭中央議會將卡岡諾維奇推舉為第一黨委書記。
卡岡諾維奇到達基輔以後,赫魯曉夫病倒。有人指稱他好像是「政治病」,事實上,他得了感冒,後來轉型為肺炎。他的子女稱他的病情一度十分嚴重。赫魯曉夫康復以後,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帶領全家來到拉脫維亞的海灘休息。1947年末卡岡諾維奇被召回莫斯科,赫魯曉夫重新成為烏克蘭第一黨委書記。他在烏克蘭的最後兩年十分順利。1947年和1948年的糧食收成超過計劃目標。到1949年中期,集體化已經合併了農民60%的財產。為了實現他“消滅城鄉差別”的理想,赫魯曉夫還試圖將集體農場合併為農業城市,他建立一個樣板點並於1949年10月獻給斯大林,作為他70歲的生日禮物。赫魯曉夫在回憶中給予烏克蘭人很高的評價:“我在烏克蘭的最後一年是1949年……這也是我最愜意的一年。我們在農業上取得的成功在全國人民眼裡提高烏克蘭的地位與我們烏克蘭領導人的願望……不過,將功勞歸到我個人的名下是遠遠不夠的。我自己就是俄羅斯人,我不想貶低俄羅斯人,但是我必須將我們的功勞歸結於烏克蘭人民。”
=== 斯大林的最後歲月 ===
1949年,斯大林將赫魯曉夫從烏克蘭召往莫斯科,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平衡拉夫連季·貝利亞、格奧爾基·馬林科夫等人的權力,後兩者被普遍視為斯大林的接班人。在最後幾年裡,斯大林大幅減少黨的會議,處理公務基本上都是在通宵達旦的宴會上進行。斯大林習慣將核心集團(貝利亞、馬林科夫、赫魯曉夫、布林加寧等人)召集到克里姆林宮看他最喜歡的美國西部牛仔電影,然後於凌晨1點左右到自己的別墅中聚餐,並經常將赫魯曉夫等人灌得酩酊大醉。斯大林還喜歡叫他們跳舞取樂,赫魯曉夫不得不為斯大林表演烏克蘭的傳統舞蹈戈帕克。
在此期間,貝利亞和馬林科夫利用列寧格勒案件逮捕並處決他們的競爭對手。而斯大林發動的醫生案件又使他們陷入麻煩。赫魯曉夫則在他們之間巧妙的處理關係,鞏固自己的權力。在擔任莫斯科黨委書記期間,赫魯曉夫用預製混凝土住宅對莫斯科的住房進行革命性的改造,解決市內的住房危機問題。這種廉價而簡約的住房後來被稱為“赫魯曉夫樓”。同時他還積極籌劃將莫斯科附近的集體農場合併為更大的農業城市,即使這樣大的規模使其無法實施有效的管理。在1951年3月4日的《真理報》上,赫魯曉夫關於農業城市化的講話稿整整佔據兩個版面。但斯大林並不喜歡他的建議,真理報立即修正觀點。在4月的莫斯科黨的全體會議上,眾人紛紛對赫魯曉夫大加鞭撻。然而幸運的是,斯大林最後對他的處理是相當輕的。
1953年3月1日,斯大林出現嚴重的中風。赫魯曉夫等人輪流值班守在斯大林的身邊。3月5日,斯大林終於離開人世。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評價道:“斯大林把不同意他看法的人當作『人民公敵』。他說,他們想要恢復舊秩序,為此目的,『人民公敵』和國際反動勢力勾結在一起。結果幾十萬誠實的人因此喪生。那些日子裡,每個人都生活在恐懼之中……這一切現在竟能被原諒和遺忘?永遠不會!”
=== 權力鬥爭 ===
斯大林去世後,由馬林科夫擔任新的部長會議主席(政府首腦),貝利亞則掌管秘密警察力量和國家核導彈計劃。1953年3月14日,赫魯曉夫取代馬林科夫成為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但此職務的權力僅集中宣傳和意識形態上,政治和經濟事務則落入馬林科夫和貝-{}-利亞手中。剛剛上臺後不久,貝-{}-利亞就發動一系列大膽的自由化改革:實施大赦,將勞改營中數百萬被關押的政治犯釋放並平反;終止對蘇聯內各加盟共和國的俄羅斯化政策,恢復-{}-本民族語言的地位;並醞釀使東德和西德合併為一箇中立的德國。赫魯曉夫認為貝-{}-利亞遲早會害死他們,於是他表面上順應貝-{}-利亞,而背地裡卻和馬林科夫、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等人密謀將其推翻。6月26日的克里姆林宮會議上,馬林科夫等人突然展開對貝-{}-利亞的圍攻,並在莫斯卡連科、朱可夫等軍人的協助下將他逮捕。又於12月18日以叛國罪、恐怖主義和反革命罪將貝-{}-利亞處決。
貝-{}-利亞被處決後,馬林科夫逐漸加強自己在政府中的影響力,而赫魯曉夫則不斷增強自己在黨內的權勢。1953年8月,馬林科夫提出降低稅收、增加國家對穀物的採購價格、鼓勵農民經營小塊自留地的農業政策。赫魯曉夫為奪回聲望,於是在9月提出更高的採購價格、強化農民自留地等政策,並進一步計劃開墾哈薩克和西伯利亞的荒地(處女地運動)。1954年春夏期間,赫魯曉夫鼓動30多萬志願者來到東部墾荒,由於缺乏調查和準備,這場運動在幾年內演變為農業和生態上的災難。赫魯曉夫還對公眾開放克里姆林宮,在民眾中巨大的反響。在此期間,暗中搞垮馬林科夫的計劃也在秘密進行著。赫魯曉夫讓法院調查團追查1949年發生的列寧格勒案件,他知道這起調查最終會把馬林科夫牽扯進來。1954年間,赫魯曉夫逐漸贏得布林加寧、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米}-高揚等人的支援。1955年2月的最高蘇維埃會議上,赫魯曉夫及其支持者指控馬林科夫對列寧格勒案件中的責任,最終馬林科夫被解除部長會議主席職務。
搞垮馬林科夫後,赫魯曉夫與莫洛托夫的矛盾逐漸升級。莫洛托夫反對赫魯曉夫的墾荒政策,他更傾向於對已耕作的土地進行投資,同時他還對赫魯曉夫住房政策表示不滿。在外交政策上,莫洛托夫堅持認為南斯拉夫為修正主義國家,而赫魯曉夫率領的代表團卻拋下莫洛托夫於1955年5月主動訪問貝爾格萊德。在7月的全體會議上,赫魯曉夫和蘇共中央主席團(政治局)的所有其他成員對莫洛托夫展開圍攻,莫洛托夫被迫認錯。赫魯曉夫沒有立即清算莫洛托夫,會議後他依然擔任外交部長和主席團成員。
== 領導蘇聯 ==
=== 鞏固權力 ===
==== 秘密報告 ====
1955年底時,數以千計的政治犯從古拉格勞改營中被釋放回家。在蘇共黨代會之後,平反政策落實的人數已達到幾十萬人。在蒐集材料、促使重審案件和釋放犯人的工作中,赫魯曉夫發揮帶頭作用。他還建議調查並通報斯大林的罪行。這引起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等人的反對。
1956年2月14日,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召開。參加會議的有蘇聯的1355名代表、來自55個國家工人政黨使節和所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在會上,赫魯曉夫數次抨擊黨記憶體在的個人崇拜現象,但沒有提到斯大林的名字。2月25日黨代會結束後,代表們突然收到通知,參加一次事先沒有計劃的秘密會議。在秘密報告《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中,赫魯曉夫情緒激動的譴責斯大林大清洗和驅逐少數族裔的罪行,猛烈抨擊他農業政策帶來的災難,還攻擊他軍事指揮上的無能,並在最後表示要重新回到列寧主義的路線上來。講話共持續四個小時,報告的內容使代表們大為震驚,以至於“會場內一片寂靜,連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會議結束時,赫魯曉夫要求代表們“不要把話題擴散到黨外,更不用說媒體了”。然而在3月,赫魯曉夫將一份報告文字作為材料發放到黨組織裡,供700萬黨員和1800萬共青團員討論學習。同時,以色列情報機構在華沙獲得秘密報告文字,並於4月送到美國中央情報局手裡。1956年7月4日,《紐約時報》將其刊登。秘密報告的公開給社會主義陣營帶來一波猛烈的政治震盪,引發蘇聯國內及其衛星國的一系列騷亂。
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的發表,引起喬治亞民族主義者和斯大林主義者的強烈不滿。他們在紀念斯大林逝世三週年之際,在第比利斯和其他大城市舉行對斯大林的悼念活動,並逐漸轉化為針對秘密報告的抗議和示威。1956年3月4日起,第比利斯的示威者高舉斯大林畫像,高呼“斯大林主義萬歲”、“打倒赫魯曉夫”等口號,並強制徵用公共汽車和電車在市內遊行。3月10日,蘇聯當局使用部隊和坦克驅散遊行,部隊和示威人群發生衝突,最終士兵向人群開槍。由於官方沒有正式報告,估計的傷亡人數大約在106人Lang, David Marshall (1962), A Modern History of Georgia, pp. 264-265.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至800人 Berets, Sergey, Кризис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го движения (Crisis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BBC News. March 6, 2006 之間,有數百人受傷,超過200人被逮捕。
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政府在1963年相繼發表九評蘇共中央公開信,譴責赫魯曉夫的批判斯大林與搞經濟改革,是背叛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搞修正主義即假社會主義。霍查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公開支援中國,金日成領導下的朝鮮也在內部贊成中國,社會主義國家陷入大分裂。蘇修這一稱號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鄧小平和阿利雅在肅清了極左後才廢止不用。
==== 東歐騷亂 ====
1956年,因肺病在莫斯科療養的波蘭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博萊斯瓦夫·貝魯特在讀到赫魯曉夫的一份秘密報告檔案時,突然心臟病發作,於3月12日逝世。面對波蘭國內日漸升溫的反蘇和反俄羅斯情緒,赫魯曉夫於3月來到華沙參加貝魯特的葬禮,並向波蘭政府做出含糊其詞的解釋。1956年6月28日,波茲南發生大規模的罷工和遊行活動。示威者打出“我們要麵包”的標語,要求波蘭當局提升工人工資和減少稅收。由於政府缺乏談判的誠意,遊行最終演變為騷亂。29日波蘭政府派出裝甲部隊進入波茲南,並與次日平息騷亂。據官方統計,波茲南事件共造成74人死亡,800人受傷,658人被拘捕。
1956年7月,波蘭二屆七中全會推舉曾因“右傾民族主義”入獄的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擔任波蘭領導人,並解除蘇聯派來的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國防部長的職務。聞訊後的赫魯曉夫立即向波黨提出進行磋商的邀請,但波黨以將召開八中全會為由拒絕邀請。10月19日赫魯曉夫突然單方面飛抵華沙,他一下飛機就憤怒的向波蘭代表大吵大嚷,同時蘇聯軍隊也在向華沙推進。在哥穆爾卡的說服下,赫魯曉夫最終同意蘇軍將不使用武裝干涉,並將羅科索夫斯基調回蘇聯。
1955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斯大林主義領導人,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總書記拉科西·馬加什以“右翼分離主義”的罪名將有改革思想的部長會議主席納吉·伊姆雷開除出黨,這使匈牙利變成一個火藥桶,而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則將匈牙利徹底點燃。1956年10月23日,布達佩斯學生舉行規模浩大的遊行示威,慶祝哥穆爾卡在波蘭的上臺,要求匈牙利也進行類似的改革,重新任命納吉為部長會議主席(總理)。示威群眾還將斯大林雕像推倒。當天深夜匈牙利安全部隊向示威人群開槍。10月24日早晨,蘇軍的坦克開進布達佩斯,這卻使匈牙利的矛盾全面激化。10月30日,赫魯曉夫在朱可夫等人的建議下決定撤出匈牙利的蘇軍。然而匈牙利的局勢已經完全失控,憤怒的群眾襲擊布達佩斯共產黨總部,並將數位安全警察處以私刑。同時納吉呼籲匈牙利退出《華沙條約》組織。赫魯曉夫在經歷一番猶豫之後於10月31日發出命令,蘇軍隨後再次進入匈牙利。11月4日,革命最終被蘇軍鎮壓。匈牙利有2500人死亡,13000人受傷UN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Committee on the Problem of Hungary (1957) 。納吉也於1958年被處決。
==== 清除“反黨集團” ====
東歐的騷亂使赫魯曉夫聲望受損,他的反對者則藉機迅速聯合起來,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馬林科夫、布林加寧以及赫魯曉夫的門徒季米特里·謝皮洛夫密謀,共同向赫魯曉夫發難。1957年6月18日,布林加寧招呼赫魯曉夫參加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部長會議會議。會議上,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向赫魯曉夫展開猛烈的批評和圍攻,反對派的人數優勢使之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赫魯曉夫和米高揚於是採用拖延戰術,將會議延遲到第二天。19日,由於任命過很多地方官員,赫魯曉夫要求召開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他的支持者也準備將委員們運送到莫斯科來。6月22日全體會議召開,會上朱可夫嚴厲的指責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在斯大林時代大清洗中的罪行,反對派最終被擊敗。赫魯曉夫指控反對派為“反黨集團”,並將他們從中央主席團驅逐出去。莫洛托夫被降職為蘇聯駐蒙古大使,其他反對派成員也被遠調至莫斯科以外的地方任職。
朱可夫元帥在協助赫魯曉夫清除“反黨集團”後成為了蘇共中央主席團(政治局)的重要成員,個人威望日漸升高,這引起赫魯曉夫的懷疑和恐懼。1957年10月19日,當朱可夫踏上前往巴爾幹的航程時,赫魯曉夫在一些主要將軍的支援下,於主席團透過一項譴責朱可夫的決議。朱可夫聞訊於五天後返回莫斯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對他展開一致的批評,並撤銷他國防部長的職務。
=== 國內政策 ===
==== 政治改革 ====
赫魯曉夫上臺後,國家安全機關成員的審判特權被廢除,對政治犯的起訴只得透過地方黨委。赫魯曉夫在任期間沒有大的政治案件發生,對政治犯罪的起訴至多數百宗。對異議人士的懲罰手段也換成使之失業、解除大學職位、開除出黨等方式,或以“社會威脅”為由強制入院治療。1958年,赫魯曉夫將中央委員會會議的人數擴大到數百多位官員。1962年,赫魯曉夫將省的黨委劃分為兩個平行的機制,它們分別負責農業和工業。這在某種程度上帶來管理上的混亂,但也避免權力的過度集中Roy Medvedev,Khrushchev: The Years in Power ISBN 978-0-393-00879-1。
==== 經濟改革 ====
赫魯曉夫執政期間,嘗試對蘇聯的經濟,特別是農業進行改革。為了擴大谷物生產,赫魯曉夫提出開墾荒地的辦法。1954年2月黨中央全會透過決議,決定在哈薩克和西伯利亞大規模開墾荒地。從1954年到1958年間,政府為開荒投資67億盧布,動員數十萬志願者到東部地區落戶,共開墾出4000萬公頃的土地。1958年蘇聯農業豐收,墾荒區共收穫穀物5850萬噸,佔當年全蘇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但墾荒政策也帶來生態上的災難,60年代初墾荒區風沙侵蝕日益嚴重,幾十萬公頃新開墾的土地被破壞。
1958年6月,蘇聯政府取消集體農莊對國家的義務交售制,把它改為農產品採購制,並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從1952年到1964年期間,國家收購各種穀物的平均價格指數提高7.48倍,收購畜產品的價格指數提高15.69倍。1955年起,國家放寬對農牧業的生產管理,只下達國家收購各類農畜產品的數量指標,農莊有權自行安排生產,同時還鼓勵莊員發展副業經濟,允許莊員擁有自留地和飼養一定數量的牲畜。1958年2月,黨中央接受赫魯曉夫的報告,決定將拖拉機等農業機器賣給集體農莊,並將機器拖拉機站改組為機器修配站。到1959年,絕大多數集體農莊被強制買下農業機器。這種匆忙的做法打亂農莊的決策程序,結果使農莊購買大批機器,卻不能充分利用它。
赫魯曉夫看到美國種玉米對發展畜牧業收益甚大,於是強行要求在蘇聯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1953年全蘇的玉米播種面積只有350萬公頃,赫魯曉夫卻要求到1960年擴大為2800萬公頃,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於玉米是乾熱氣候作物,而蘇聯很多地區日照量不夠,玉米經常結不了穗。赫魯曉夫的玉米種植計劃遭到集體農莊莊員的消極抵制,最終徹底破產。1957年5月,赫魯曉夫突然提出,蘇聯的人均牛奶和黃油的產量將在1958年趕上美國,人均肉類產量將在1961年趕上美國。而此時蘇聯的人均肉產量和美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赫魯曉夫不斷對地方施加壓力,要求各州採取果斷措施提高肉類產量。梁贊州委第一書記拉季奧諾夫向赫魯曉夫大膽保證:梁贊州將在1959年內使肉類產量增加一倍,出售給國家的肉類數量增加二倍。一年內拉季奧諾夫依靠宰殺州內所有牲畜、到鄰州搶購牲畜、虛報產量等手段以完成指標。赫魯曉夫對拉季奧諾夫大加讚賞,並授予他列寧勳章和“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稱號。但是沒過多久騙局就被揭穿,拉季奧諾夫自殺身亡。
赫魯曉夫的農業改革取得積極的成果。1951年-1955年間,蘇聯的糧食的年平均產量為3850萬噸,1961年-1965年間,年平均產量達到1.303億噸,增長近50%。肉類的年平均產量由570萬噸變為930萬噸,增加60%以上;奶類年平均產量由3790萬噸變為6470萬噸,增加70%以上。農莊莊員的生活明顯改善,1955年的平均月收入為25盧布,1965年達到51.3盧布。但蘇聯農業的粗放經營、低勞動生產率並沒有被改變,農業產量受氣候影響波動很大。1953年-1958年期間,農業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6.8%;而在1958年-1964年間,農業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7%。
在斯大林時期,蘇聯工業絕大部分以計劃經濟的方式由國家集中管理。赫魯曉夫陸續把1.5萬個中央直屬企業下放到加盟共和國管理,同時擴大加盟共和國的管理許可權。這次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家管理企業的行政辦法,沒有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滋生地方本位主義等問題。儘管如此,蘇聯工業仍取得明顯的進展。1951年-1965年間,蘇聯工業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0.7%。鋼的產量從3810萬噸增長為8500萬噸,煤從3.2億噸增為5.5億噸,石油從5280萬噸增為2.23億噸,電力從1340億度增為4590億度。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資從1955年的76.2盧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盧布。
1959年,作為蘇聯經濟改革的一部分,赫魯曉夫在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行“美國商品展覽會”,將百事可樂等美國著名商業品牌引進蘇聯國內與東歐市場,同時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進行“廚房辯論”。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韓春萌:《藉助貴人成大事》第一章 ISBN 978-7-80120-952-8
1961年6月底,蘇聯共產黨黨綱草案發表,草案不再把建設共產主義作為最終目標,而是將它列為當前任務。黨綱規定蘇聯的人均GDP要在1970年超越美國,1970年至1980年蘇聯向共產主義高階階段過渡,1980年前水、電、煤、每日主餐等全部免費供應。
赫魯曉夫在蘇聯國內開啟的經濟改革在1968年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鎮壓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後陷入停滯。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論“布拉格之春”對蘇聯內政的影響
==== 軍事和航空 ====
赫魯曉夫重視戰略核武器的作用,大量裁減陸軍和海軍。1955年-1957年蘇聯單方面將軍事力量削減超過200萬人,1958年裁減30萬人,1961年赫魯曉夫宣佈繼續裁減120萬人的軍隊。這引起蘇聯軍界人士的極大不滿。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標誌著美國蘇聯太空競賽的正式開端。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進入地球軌道,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類,顯示蘇聯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科技。
==== 文藝自由化 ====
斯大林去世後,蘇聯的文化藝術領域逐漸解凍。赫魯曉夫在任期間,一些具有改革思想和批評蘇聯現狀的作品得到發表,他本人則致力於平衡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關係。作家弗拉基米爾·杜金採夫於1956年發表長篇小說《不單單是為了麵包》,講述理想主義的工程師被冷酷的官僚所毒害的故事。同年11月文學年鑑《莫斯科文學》出版,其中的部分詩歌表達了去斯大林化的積極影響。赫魯曉夫擔憂知識分子的自由化傾向,他批評杜金採夫的文章“某些章節寫的很有力度”,但“思想基礎是錯誤的”。同時他還多次指責《莫斯科文學》是“意識形態謬誤的”。1957年,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的小說《齊瓦哥醫生》由於在蘇聯國內遭拒絕出版,被偷運到義大利米蘭發表,這使他獲得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卻被蘇聯的保守主義者視為叛徒行徑,《真理報》將其作品批判為“低階反動的作品”,蘇聯作家協會也開除了他的會籍。同時,赫魯曉夫發起批判帕斯捷爾納克的運動,但在回憶錄中,他宣稱“對《齊瓦哥醫生》感到矛盾,一度考慮同意出版,後來又對未能出版感到後悔。”赫魯曉夫下臺後看了這部小說,他重新評價道:“我們不應該禁止它。我本應該親自看看這本小說,裡面並沒有什麼反對蘇聯的意思。”1962年,亞歷山大·索忍尼辛描寫勞改營生活的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得到赫魯曉夫的推崇,同年12月在赫魯曉夫的建議下,蘇共中央主席團允許將其改版後公開發表。
1962年12月,赫魯曉夫參觀在莫斯科馬奈日展覽廳舉行的先鋒派美術展。觀賞後赫魯曉夫大發雷霆,他將藝術家的作品形容為“狗屎”。一週之後,《真理報》撰文呼籲淨化文藝領域,這引起畫家、作家和電影工作者的抵制,赫魯曉夫再一次將怒氣發洩到他們身上。儘管如此,藝術家中沒有人因此而被逮捕和被放逐,馬奈日藝術展依然保持開放。
=== 外交 ===
==== 美國和西歐 ====
1956年11月18日在位於莫斯科的波蘭大使館歡迎哥穆爾卡的招待會上,赫魯曉夫曾對西方國家的外交官當面聲稱“我們要埋葬你們”()"We Will Bury You!" , Time Magazine, November 26, 1956"Khrushchev Tirade Again Irks Envoys", The New York Times, Nov. 19, 1956, p. 1.,這被西方世界普遍視為赫魯曉夫敵對態度的訊號。赫魯曉夫事後對此作出解釋:“如果我想要把你們每個人都埋葬,那我一輩子都埋不完,我是的確說過這個,但是有人故意歪曲了我的講話。這並不是說我何時要將何人的肉體埋葬,而是歷史發展中社會制度的改變。”又說“我說過,從歷史的發展和歷史的觀點來看,資本主義要被埋葬,共產主義將代替資本主義。”
1958年11月27日,赫魯曉夫在克里姆林宮記者招待會上發言,稱西柏林“已經成為東德的一個惡性腫瘤”,蘇聯已經“決定動一下手術,切除這個惡性腫瘤”。他要求美國、英國、法國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並要求它們在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為自由市,否則蘇聯會把西柏林的過境檢查改由東德負責,意為封鎖西德到西柏林的通道。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對此毫不示弱,表示將不惜以戰爭保衛西柏林,蘇美關係一度陷入緊張。1959年1月,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米高揚訪問美國,使雙方緊張的對立情緒得到緩和。同年5月,美英法蘇四國於日內瓦舉行四國外長會議,雙方未能對德國問題取得任何協議,但蘇聯方面取消了六個月的限期。期間,艾森豪威爾向赫魯曉夫發出來美國做一次訪問的邀請。
在1959年7月23日於莫斯科舉行的開幕式上,赫魯曉夫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理查德·尼克松展開過一場著名的關於美蘇意識形態和核戰爭的論戰,史稱“廚房辯論”。尼克松借展覽會上的美式房屋、家用電器向觀眾展示資本主義制度下美國的富裕和多樣化,而赫魯曉夫則針鋒相對的聲稱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蘇聯人民只在意物品是否實用,並擁有同樣富裕和更加平等的生活,最後雙方為廢除軍備競賽、和平競爭的意見達成一致。
1959年9月15日,赫魯曉夫應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邀請訪問美國,攜妻子兒女乘坐飛機抵達美國馬里蘭州安德魯空軍基地,這是蘇聯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正式訪問。赫魯曉夫訪美是美蘇緩和的標誌。隨後蘇聯代表團參觀紐約、洛杉磯、舊金山、艾奧瓦州、得梅因、匹茲堡,最後回到華盛頓特區。赫魯曉夫在訪問期間結識了美國各界名流,同時他四處發表演說呼籲蘇美和平共處,接受美國民眾的歡迎和質疑。行程的最後,赫魯曉夫於戴維營與艾森豪威爾展開會談。雙方對柏林問題達成一份協議:蘇聯撤回要求西方國家撤出柏林的最後通牒,美國承諾柏林現在的局面不會無限期維持下去。9月27日,赫魯曉夫一行乘飛機返回蘇聯莫斯科。
他多次訪問美國等西方國家,但他的對外政策仍然導致美蘇核對抗,他是冷戰期間的蘇聯主要領導人;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等事件的主要策劃者。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3年9月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後,急需得到中國共產黨支援。據俄羅斯解密檔案記載,1954年9月赫魯曉夫首次來華前主持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政治局)會議,決定對華大幅增加援助作為禮物。果然,在這次來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週年慶典期間,赫魯曉夫改變了斯大林過去大國沙文主義做法,廢除中蘇關係中一些不平等約定,議定從旅順撤軍和交還基地,該月,赫魯曉夫率蘇聯政府代表團到中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週年慶典,並進行國事訪問。9月25日,即蘇聯政府代表團出發的前兩天,蘇共中央主席團工作人員還在進行有關協定最終方案和其他有關檔案的修改和整理。儘管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等一些人對歸還旅順基地持反對意見,但赫魯曉夫仍力主歸還。他表示,沒有包括歸還旅順基地這些實際內容,蘇聯派如此高階的代表團去北京參加慶典、同毛澤東會談,將變得毫無意義。在赫魯曉夫的帶動下,蘇共中央主席團其他成員也發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見。最後,伏羅希洛夫才勉強在檔案上籤了字。
10月12日,中蘇雙方在北京發表了《關於中蘇舉行會談的公報》和《關於旅順口海軍根據地問題的聯合公報》。《聯合公報》指出:“蘇聯軍隊的撤退和旅順口海軍根據地的裝置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於一九五五年五月三十一日前完成”。
在中國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華重點是稱為“156項重點工程”基礎工業設施建設。這些專案機器裝置,主要是以貨物貿易而不是以貸款交付,而提供技術是免費。1952年中國製定“一五”計劃時,斯大林同意幫助建設141項重點工程,1954年赫魯曉夫又追加15項並提升質量,成為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的著名“156項”。後來落實工程共150項,其中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三軍各種主戰裝備製造廠。赫魯曉夫時代對中國提供最重要的援助,是幫助建造核彈、導彈生產企業和相應技術。
據前些年已經解密俄羅斯檔案記載,赫魯曉夫不顧軍方堅決反對,決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生產技術,幫助建立核工廠。從1957年末起,蘇聯開始履行協議,對華提供了P-2導彈作為中國導彈事業起步最早樣品。翌年,蘇聯又向中國提供所需核工業裝置,並派出近千名專家,建成湖南和江西鈾礦、包頭核燃料棒工廠及酒泉研製基地、新疆核實驗場,中國進入核工業建設和研製核武器新階段。1953年至1957年,中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工業化初步基礎重要時期。在遭受全球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禁運環境下,中國透過等價交換外貿方式,接受蘇聯和東歐國家資金、技術和裝置援助。建設以“156項”為核心近千個工業專案,使中國以能源、機械、原材料為主要內容的重工業在現代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以“156項”為核心、以900餘個大中型專案(限額以上專案)為重點工業建設,使中國建立獨立自主工業體系雛形。從1950年第一個專案開始建設,到1969年“156項”實際實施150項全部建成,歷時19年。其中建設高潮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至1957年底,“156項工程”中有一半以上專案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產,在社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1958年夏天,中共要求蘇聯提供承諾給予的核武器及核潛艇,赫魯曉夫向中國政府提出蘇聯軍艦停靠中國港口、在中國建立指揮蘇聯潛艇的長波電臺等要求,被中國領導人視為意圖控制中國而加以拒絕,赫則無法理解毛的激烈反應,特別是蘇聯剛答應提供給中國潛艇技術的前提下。1959年6月,赫魯曉夫停止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技術資料(參見“596工程”)。赫魯曉夫結束訪美行程後,9月30日從莫斯科啟程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2日,與中國領導人會談 。1960年,蘇聯撤走全部駐華專家,撤銷一切同中國已簽訂的援助協議。1958年,中國發動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蘇聯塔斯社記者將這種情況向赫魯曉夫作了彙報,赫魯曉夫戲稱「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吃馬鈴薯燒牛肉,中國的共產主義是喝大鍋清水湯」。1963年中蘇關係破裂的真實情況暴露後毛澤東稱赫魯曉夫為“現代修正主義”。
1963到1964年,由於赫魯曉夫執政的蘇共與毛澤東執政的中共在路線上存在歧異,雙方就理論正統性與合理性進行一連串爭辯,中共方面發表《九評蘇共》等三篇文章,指責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和搞經濟改革,是在搞修正主義即假社會主義,背叛馬克思列寧主義。霍查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公開支援中國譴責蘇聯。赫魯曉夫主張東西方緩和,以避免核戰爭。對外主張“三和路線”,即和平共處、和平競爭、和平過渡。此舉被毛澤東視為修正主義,因為在毛澤東看來,帝國主義是必然要滅亡的。資本主義陣營擁有原子彈並不可怕,社會主義陣營的核威懾能力可以有效阻止核戰爭的爆發。從根本上來講,毛澤東的和平觀點跟赫魯曉夫是不同的,以毛澤東的觀點而論,能夠保衛和平、防止自己國家被侵略,恰恰是由於自己強大的自衛能力,包括核反擊能力使敵人不敢發動戰爭;赫魯曉夫則擔心核戰爭毀滅全人類。
中蘇論戰至赫魯曉夫下臺後仍持續進行。赫魯曉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趕下臺,雖然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霍查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和金日成領導下的朝鮮看來仍然是修正主義的延續,是“沒有赫魯曉夫的赫魯曉夫主義”(朝鮮是在內部檔案中譴責蘇聯為修正主義,但在公開場合中於蘇聯和中國之間左右逢源,來回搖擺,保證自身的最大利益。直到鄧小平和阿利雅於1980年代分別在中國和阿爾巴尼亞上臺執政並進行經濟改革,蘇修這一說法才被廢止不用)把反對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的鬥爭進行到底但在西方各國和蘇聯國內的主流觀點看來,勃列日涅夫上臺卻被視為是斯大林主義的恢復,主要體現在之後的勃列日涅夫主義和蘇聯共產黨官僚“幹部隊伍的穩定”,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期戈爾巴喬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最後蘇共下臺為止。[Robert Conquest Reflections on a Ravaged Century (2000) ISBN 978-0-393-04818-6, page 101]
==== 日本 ====
蘇聯方面在1956年與日本達成外交協議,發表《日蘇共同宣言》,蘇聯與日本恢復外交關係,並接受日本加入聯合國。同時日蘇雙方亦就二戰期間被紅軍俘虜之日本戰俘進行交涉,蘇聯將部分人士釋放回日本。不過蘇聯就日本由於南千島群島領土問題關係,雙方始終沒有正式簽訂和平條約,而且雙方往後在南千島群島問題上也沒有實質進展。
== 下臺 ==
1964年10月14日,當赫魯曉夫在黑海之濱渡假時,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等人在莫斯科發動政變(據已故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的回憶錄指出,勃列日涅夫提議謝氏用不同手段暗殺赫魯曉夫,但謝氏不同意),赫魯曉夫被免除一切職務,強迫“退休”,成為“特殊養老金領取者”,自此從公眾視野中消失。
下臺後鬱鬱寡歡的赫魯曉夫在鄉間隱居,在軟禁狀態下的他在這段期間撰寫回憶錄,詳細記述自己的政治生涯,揭露很多重大事件的內情。在被克格勃發現後,時任總書記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嚴禁其從事回憶錄寫作,並採取竊聽等手段來加強監視其言行。赫魯曉夫對此抗議說:“連我家的廁所都有竊聽器!你們花費人民納的稅金,就是為了竊聽我的屁聲嗎?”被激怒的赫魯曉夫毫不讓步,直到把個人回憶錄完成。他的家人在蘇聯克格勃沒收書稿與錄音帶的情況下,秘密將書稿影印件運送到西方由利特爾·布勞恩公司出版。
== 去世 ==
1971年9月11日,赫魯曉夫在莫斯科他家附近的一家醫院因心肌梗塞去世,終年77歲,葬於新聖女修道院公墓。當時的蘇聯各大報紙在報道中甚至沒有明顯突出他的名字,而群眾的大規模瞻仰,竟使得勃列日涅夫下令關閉新聖女公墓。
== 著作 ==
;代表作
*《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1956
;文集
*《赫魯曉夫言論》,中文版共15集,世界知識出版社
;自傳
*《赫魯曉夫回憶錄》(上下冊),中文版1988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赫魯曉夫回憶錄續集-最後的遺言》1974,中文版1988年東方出版社
*《赫魯曉夫回憶錄》(全三卷),中文版200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 繼承 ==
赫魯曉夫的繼任者勃列日涅夫幾乎將赫魯曉夫任內的改革全部取消。赫魯曉夫女婿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阿朱別伊曾任《共青團真理報》(1957-1959)和《訊息報》主編。
== 軼聞 ==
* 在1960年10月聯合國大會會議期間,當菲律賓代表發言抨擊蘇聯在東歐幹的正是他們所反對的殖民主義時,赫魯曉夫用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議。這成為著名的敲桌事件。然而,傳聞有多種版本:
#赫魯曉夫在手拿皮鞋敲打的同時,他的兩隻腳上其實都穿著皮鞋。根據其後人的回憶,這隻鞋是旁邊一個阿拉伯代表所穿,只是這個代表開會的時候正在睡覺,其後赫魯曉夫承諾每年給這名代表一雙新的皮鞋。
#赫魯曉夫當時只有揮舞鞋子,並非拿鞋敲桌。
#廣泛流傳的赫魯曉夫揮舞鞋子的照片其實是假造的,是在赫魯曉夫揮舞的空手上後製加入鞋子的影像。
*赫魯曉夫關注農牧業,對玉米情有獨鍾,認為美國人大量種植玉米大力發展畜牛業,蘇聯人也不該落後,繼而在全國推廣玉米運動,史稱“開發處女地運動”,但這項運動最終因無視蘇聯的自然條件和經濟規律而招致慘重失敗,並給裡海東部地區及哈薩克境內的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影響。赫魯曉夫時不時拿著玉米穗的樣子很多都被拍下照片留存,被人民取了個綽號為「кукуруза」(玉米)。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因為這原因被網友戲稱為“蘇穗宗”。
* 赫魯曉夫直至下野後登記戶口時,警察才發現他與夫人尼娜·彼得羅夫娜沒有做過正式的婚姻登記。
*在中國大陸,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認為時任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想要搞修正主義,是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是中國的赫魯曉夫。
== 評價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多次和赫魯曉夫打交道後評價他說:“赫魯曉夫有膽量,這個人也能捅婁子。我看他多災多難,將來日子可能也不好過。”,“我跟斯大林只打個平手,我跟赫魯曉夫較量還是略佔上風。”“從同赫魯曉夫這麼多次接觸看,這個人不大懂馬列主義,比較浮淺,不大懂階級分析的方法,有點像新聞記者,容易變。”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在接受義大利記者法拉奇採訪時,她說“西方有人說您是中國的赫魯曉夫!您對此有何看法?”,鄧小平爽朗大笑說,“我對赫魯曉夫是瞭解的,我個人同他打了十年交道,我是瞭解這個人的,把我比作赫魯曉夫是愚蠢的。”赫魯曉夫的新政策猛烈衝擊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開啟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但是,由於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總體的規劃和科學的實驗,他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時代儘管蘇聯的生活水平繼續上升,但主要是因為重工業發展,農業仍繼續衰落,當面對糧食危機(特別是1972和1975年)時勃列日涅夫採取赫魯曉夫的做法——從西方買糧以避免饑荒。Medvedev & Medvedev 1978, pp. 180–82.赫魯曉夫的改革使得蘇聯社會重新煥發活力才有後來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短暫繁榮。俄國人對赫魯曉夫的看法很複雜,據某項調查顯示俄國人對20世紀僅認同的兩個年代分別是俄羅斯帝國的尼古拉二世時代和蘇聯的赫魯曉夫時代。Taubman 2003, p. 650.
1954年,曾經在烏克蘭長年工作的赫魯曉夫,以俄羅斯和烏克蘭合併300週年為理由,把原屬俄羅斯的克-{}-裡米亞半島作為禮物劃歸烏克蘭克里米亞的傳奇故事 ,文匯報,2014-3-14,由於克-{}-裡米亞以至烏克蘭東部都以俄語人口佔多數,此舉埋下烏克蘭境內民族糾紛和分裂的的伏線。1991年烏克蘭脫離蘇聯獨立,境內俄烏兩大民族對立加劇。2014年,烏克蘭的親俄政府倒臺後,隨即發生克里米亞危機俄出兵克里米亞 ,中時電子報,2014-3-16。以俄羅斯人為多數的克-{}-裡米亞宣佈獨立,並於3月16日舉行公投,決議加入俄羅斯。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批准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普京抨擊赫魯曉夫將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的決定 ,新浪新聞,2014-3-18,普京公開抨擊赫魯曉夫把克-{}-裡米亞送給烏克蘭是錯誤決定,是歷史上的不公正克里米亞是俄國不可分割的部分 ,BBC中文網,2014-3-18。
蘇聯著名政治家費奧多爾·布林拉茨基寫道:“赫魯曉夫不僅是環境的犧牲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犧牲者。急性子、過於匆忙、容易激動,這是他無法克服的缺點。”他還引證1956年赫魯曉夫和布林加寧訪問英國期間,在蘇聯大使館舉行招待會上,丘吉爾對赫魯曉夫說的話:“赫魯曉夫先生,您在著手大規模改革,這當然好!我只是想勸您不要操之過急。靠跳躍兩步跨越鴻溝是相當難的,還可能會墜入溝中。”“我(布林拉茨基)冒昧地試著以個人名義補充一句:當你沒有看清,準備跳到那個岸上時,是不能跨越鴻溝的。”
赫魯曉夫死後葬於新聖女修道院公墓,墓碑整體由黑白兩色構成。左邊是截成三塊的白色大理石相交疊,右邊由四塊黑白相間的方形花崗石摞成。赫魯曉夫頭像置於黑白組合的花崗岩方洞中。黑白兩種不同的色彩,似乎是雕塑家對赫魯曉夫一生功過參半的評判。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馬克思主義文庫上面收錄的赫魯曉夫著作
* The CWIHP at the Wilson Center for Scholars: The Nikita Khrushchev Papers
* 《紐約時報》1971年9月12日報道:Khrushchev's Human Dimensions Brought Him to Power and to His Downfall
* The Case of Khrushchev's Shoe ,赫魯曉夫長孫女Nina L. Khrushcheva|Nina Khrushcheva著,New Statesman,2000年10月2日
* Modern History Sourcebook: Nikita S. Khrushchev: The Secret Speech — On the Cult of Personality, 1956
* "Tumultuous, prolonged applause ending in ovation. All rise." Khrushchev's "Secret Report" & Poland
* Thaw in the Cold War: Eisenhower and Khrushchev at Gettysburg, a National Park Service Teaching with Historic Places (TwHP) lesson plan
* 赫魯曉夫圖片集
* Part One of Booknotes interview with William Taubman on 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 April 20, 2003.
** Part Two of Booknotes interview with Taubman, April 27, 2003.
Category:赫魯曉夫
Category:列寧和平獎獲得者
Category:蘇聯共產黨總書記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Category: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俄羅斯無神論者
Category:安葬於新聖女公墓者
Category:庫爾斯克州人
Category:靠政變上臺的領導人
Category:去斯大林化
Category:蘇聯中將
Category:蘇聯共產黨黨員
Category:蘇聯共產黨總書記
Category:聯共布十八大代表
Category:蘇共二十大代表
Category:蘇共二十一大代表
Category:蘇共二十二大代表
Category:第二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Category:第一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Category:第三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Category:第四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Category:第五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Category:第六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Category:第一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Category: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
Category:烏克蘭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
Category: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
Category:第五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Category:烏克蘭共產黨基輔州委第一書記
Category:庫爾斯克省人
Category:蘇共莫斯科州委第一書記
Category:1956年匈牙利革命人物
Category:蘇赫巴托爾勳章獲得者
Category:頓涅茨克國立工業大學校友
Category: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二書記
Category:斯大林格勒戰役人物
Category:舍甫琴科國家獎獲得者
Category:極權主義領導人 |
四大名著 | 四大名著,即四大小說名著,是指《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4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是中國文學中的經典。原有「四大奇書」之說,後因《紅樓夢》盛行,中國大陸去除了原有包含《金瓶梅》的「四大奇書」一說,改稱「四大名著」。
== 簡介 ==
李漁引用明朝馮夢龍所言,有“四大奇書”的說法,即《三國演義》、《金瓶梅》、《西遊記》、《水滸傳》。「四大名著」的說法,定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以紅樓夢取代金瓶梅,於1952年出版的四大名著而成。四大名著歷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場景,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細緻的刻畫、所蘊含的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現今的電影、電視劇取材於四大名著的不可勝數。四大名著的銷量有多大沒有確切的數字,但是至今每年還是有很多種版本的四大名著,大量售出。其中《三國演義》及《西遊記》二部一直都是被熱衷於改編成各類影視遊戲的文學作品。天下三分、唐僧取經、梁山聚義等故事在中國傳播極廣。評書、講古、戲曲、小說作品互相影響,互有貢獻,再由士人去蕪存菁編成定本,因此有學者稱為《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為世代累積型作品。《紅樓夢》則為後起之秀,並非源於古時的話本、故事。
==改編影視劇==
* 中國中央電視臺
**《紅樓夢》(1987年)
**《西遊記》(1988年)
**《封神榜》(1990年)
**《三國演義》(1994年)
**《水滸傳》(1998年)
**《西遊記續集》(2000年)
**《西遊記後傳》(2000年)
* 日本電視臺
**《水滸傳》(1973年)
**《西遊記》(1978年)
**《》(1985年)
**《》(1986年)
* 香港無線電視臺
**《西遊記(壹)》(1996年)
**《西遊記(貳)》(1998年)
**《封神榜》(2001年)
**《齊天大聖孫悟空》(2002年)
==改編遊戲==
* 街機遊戲
**《三國戰紀》
**《》
**《西遊釋厄傳》
* 電腦遊戲
**《三國群英傳》系列
**《三國志》系列
**《真·三國無雙》系列
**《傲世三國》
**《夢幻西遊》
==參考文獻==
* 中國小說四大名著
* 中國古典小說巔峰——四大名著鑑賞
==參見==
* 中國曆代書籍並稱
Category:四大名著
SDMZ
SDMZ |
大埔區 | 大埔區()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範圍包括大埔、東平洲、大埔滘、汀角、船灣、林村谷、白石角及它的外飛地為赤門海峽兩岸的西貢半島北部(西貢北)。它的總面積約為148平方公里,是香港第二大行政區域。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大埔區人口為316,470人。
大埔區人口主要聚居於大埔新市鎮內七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舊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其餘不少居民散居於大埔區內133條大小村落。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大埔為安全社群,是全球第90個安全社群,也是香港第3個安全社群(第1是屯門區,第2是葵青區)。
==氣候==
== 地理 ==
thumb|right|200 px|八仙嶺
大埔區位處新界東部,南起大埔滘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地界線,北至八仙嶺,西瀕大刀屻,東跨吐露港,包括對岸西貢北的十四鄉、黃竹塱及離島塔門、平洲、赤洲等。
大埔區內有香港的著名內港——吐露港,位於大埔新市鎮的東面、沙田的東北面,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其出口為大赤門,之後海水便流進大鵬灣。
位於大尾篤及沙頭角半島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一個劃自海域的大型儲水水塘,也是大眾騎單車的好去處。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份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
大埔區天氣非常潮濕,在春夏期間濕度經常都高達100%,能見度最低時可以只有數米距離。大埔區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
=== 地質 ===
香港最古老的岩石是名為「黃竹角咀組」(Bluff Head Formation)的沉積地層,是泥盆紀的沉積巖,主要在赤門兩岸出露,在北岸從白沙頭洲(Pak Sha Tau Chau)到黃竹角咀(Wong Chuk Kok Tsui)一帶清晰易見,受到地質構造的摺皺及錯位運動,露出的巖層幾近直立。
== 歷史 ==
thumb|right|200px|大埔舊墟位於天后宮附近一帶
大埔古稱「大步」,直至清朝光緒年間才稱為「大埔」。大埔區很早已經有先民活動。區內的黃地垌發現距今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磨石器,到了距今約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則在元洲仔和鹽田仔發現。
唐代大埔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橫嶺頭在一九八五年出土了八座唐代灰窰。大埔在中國史籍中的記載可以上溯至五代的南漢,大寶六年(963年),後主劉鋹招募 3,000 人於「大步海」(即吐露港)採集珍珠,並設定「媚川都」。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因長期採集網羅淨盡,才明詔罷採,大埔的採珠業自此式微。
新界五大氏族中原籍江西的鄧氏和文氏自宋明期間分別遷到區內的大埔頭及泰亨定居。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實行遷界,使大埔區頓成荒域。康熙八年(1669年)批准復界,為恢復經濟,朝廷鼓勵外地人士入遷墾荒,其中以由江西、福建、廣東省內的惠州、潮州、嘉應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最多,建立圍屋聚族而居。
明朝萬曆年間,龍躍頭鄧氏在今日天后廟後的汀角路建立「孝子鄧師孟祠」紀念孝子鄧師孟,於康熙十一年 (1672年)向新安知縣申請建墟,在已圮毀的「孝子鄧師孟祠」原址建立「大步墟」,與同一祖先的大埔頭鄧氏合力經營。本地家族泰亨文氏文湛泉於1892年乃聯合粉嶺彭氏及大埔附近五個非鄧氏的客籍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於大步墟隔河另設「太和市」(即現富善街一帶),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修建廣福橋聯結太和市和林村河北岸的大步墟。英國租借新界以後,在1913年於太和市興建大埔墟火車站,太和市逐漸取代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後來被稱為大埔墟,而原來的大埔墟(大步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翌年4月,英國軍艦駛入大埔海登陸,舉行接管新界的升旗儀式,由於大埔為新界的中心地區,英國人以此作為新界的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警察總部及鄉議局。位於大埔區的北約理民府管理的地域包括了今日的大埔區、北區、元朗區、屯門區及沙田區,但不包括九龍水塘以西的地域及西貢北(當時屬南約)。1948年元朗區從北約分拆;到後來1970年代,沙田區在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之時自立成為單獨一區;最後是北區於1980年獨立成區。
== 行政區劃 ==
根據香港行政區劃,大埔區也包括西貢北,以及靠近深圳大鵬半島的東平洲。
大埔: 白石角、大埔滘、大埔墟、大埔市、太和、林村、汀角、大尾篤、船灣
西貢北: 北潭坳、黃石碼頭、海下灣、十四鄉、泥涌、塔門
thumb|right|200 px|西貢北
=== 民政事務專員 ===
現任大埔區民政事務專員為陳巧敏女士,於2018年10月25日接替呂少珠出任該區專員。
; 歷任大埔民政事務專員
*呂建勳(任期:1997年-2003年12月7日)
*陳貴春(任期:2003年12月8日-2006年2月28日)
*潘太平(任期:2006年3月1日-2009年10月11日)
*李國彬(任期:2009年10月12日-2012年1月15日)
*鄭青雲(任期:2012年4月26日-2013年9月8日)
*蘇植良(任期:2013年9月9日-2016年10月10日)
*呂少珠(任期:2016年10月11日-2018年9月26日)
*陳巧敏(任期:2018年10月25日至今)
=== 區議會 ===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的區議會之一,共有21個議席,包括19個民選議席及2個當然議席(大埔及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主席)。
大埔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群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第六屆大埔區議會有1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現時大埔區議會主席為毛家俊先生,副主席是劉勇威先生。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大埔區的事務,共有21名議員,現屆大埔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7名議員當中5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只有2名議員。
=== 分割槽委員會 ===
大埔區議會屬下設有5個委員會,負責區內的工商業、環境工程、文娛康體、社會服務及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事務。
=== 統計資料 ===
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大埔區的人口資料如下:
;人口特徵
* 人口: 296,853人
** 15歲以下: 10.2%
** 15至64歲: 79.0%
** 65歲及以上: 10.7%
* 年齡中位數: 41.4歲
* 15歲及以上從未結婚人口比例
** 男性: 34.8%
** 女性: 31.2%
;教育
* 6至18歲人口就學比率: 不詳
* 20歲及以上非就學人口具專上教育程度比例:24.1%
;勞動人口特徵
* 勞動人口: 163,905人
* 勞動人口參與率
** 男性: 69.5%
** 女性: 54.5%
** 合計: 61.5%
* 工作人口每月主業收入中位數:11,000港元
;住戶特徵
* 家庭住戶數目:94,481戶
* 家庭住戶平均人數: 3.1人
* 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22,340港元
;房屋特徵
* 有人居住的屋宇單位數目:94,245個
* 每個屋宇單位的平均家庭住戶數目:1.003戶
* 自置居所住戶在家庭住戶總數目中所佔的比例:63.7%
* 家庭住戶每月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中位數:6,340港元
* 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與收入比率中位數:18.1%
* 家庭住戶每月租金中位數:1,300港元
* 租金與收入比率中位數:13.4%
== 社群環境 ==
=== 公共屋邨 ===
* 大元邨:大埔區首個公共屋邨
* 廣福邨
* 寶鄉邨
* 富善邨
* 太和邨
* 富亨邨
* 富蝶邨︰興建中
* 運頭塘邨
=== 居屋屋苑 ===
* 汀雅苑
* 宏福苑
* 大埔廣場
* 明雅苑
* 新興花園
* 寶雅苑
* 富雅花園
* 頌雅苑
* 逸雅苑
* 景雅苑
* 德雅苑
* 怡雅苑
===主要私人屋苑===
* 大埔中心
* 翠林閣
* 昌運中心
* 八號花園
* 海寶花園
* 寶湖花園
* 翠屏花園
* 新達廣場
* 富·盈門
* 菁泉雅居
* 樂賢居
* 太湖花園
* 南山花園
* 太湖山莊
* 太和中心
* 大埔花園
* 帝欣苑
* 嵐山
* 倚龍山莊
* 淺月灣
* 比華利山別墅
* 海景山莊
* 新峰花園
* 大埔寶馬山
* 盈峰翠邸
* 龍成堡
* 悠然山莊
* 翡翠花園
* 鹿茵山莊
* 新翠山莊
* 聚豪天下
* 雍怡雅苑
* 康樂園
* 帝琴灣 (西沙路,屬西貢北)
* 滌濤山
* 天鑽
===鄉村===
thumb|right|200 px|灰沙圍是大埔區現存最完整及最宏偉的古老圍村。
按明朝史籍記載,當時已存在的大埔古村有塔門、白沙澳、茭塘村、榕樹澳、荔枝莊、泮湧及陶子峴,但現時的居民多是清朝遷界後才移徙到來。大埔區內現存在清朝建立的鄉村120多條。
六零年代因建造船灣淡水湖的關係,將船灣海沿岸原有六條村落(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及湧背),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的陸鄉裡。白沙頭洲三門仔村的村民希望維持原有鄉村社群,選擇在大埔鹽田仔三門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戶。
六零年代,在美經援會(CARE USA)資助下,美經援村在黃宜坳海邊建立,共計平房111間。
===大型商場===
;大型商場:
* 大埔超級城
* 大埔廣場
* 翠屏商場
* 寶湖商場
* 昌運中心
* 新興商場
* 新達廣場
;屋邨商場:
* 大元街市 及 大元美食廣場
* 廣福商場
* 富善商場
* 太和廣場
* 富亨商場
* 運頭塘新城
== 公共設施 ==
=== 教育 ===
==== 大專院校 ====
thumb|right|200px|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39區)
==== 中學教育 ====
==== 小學教育 ====
==== 幼兒教育 ====
==== 特殊教育 ====
=== 醫療 ===
*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 大埔醫院
* 大埔賽馬會診所
* 大埔王少清診療所
=== 文康娛樂 ===
thumb|200px|龍尾灘
;博物館及古蹟
* 上碗窰樊仙宮
* 文武二帝廟
* 大埔碗窰窰址
* 舊北區理民府
* 前政務司官邸
* 敬羅家塾
* 香港鐵路博物館
* 人類民俗館
;戲院
* 嘉禾大埔
;圖書館
* 大埔公共圖書館
;社群中心及會堂
* 大埔文娛中心
* 大埔社群中心
* 富亨鄰里社群中心
* 太和鄰里社群中心
* 運頭塘鄰里社群中心
* 富善社群會堂
* 廣福社群會堂
* 大元社群會堂
;康樂場地
* 大埔舊墟遊樂場
;游泳池
* 大埔游泳池
* 大埔東昌街游泳池
;泳灘
* 龍尾灘
;草地球場
* 大埔運動場
* 廣福球場
* 廣福公園足球場
;草地滾球場
* 大埔海濱公園
;體育館
* 李福林體育館
* 富亨體育館
* 富善體育館
* 大埔墟體育館
* 大埔體育館
* 大埔東昌街康體大樓
* 太和體育館
;公園
* 八仙嶺郊野公園
* 船灣郊野公園
* 西貢東郊野公園
* 西貢西郊野公園
* 馬鞍山郊野公園
* 林村郊野公園
* 大帽山郊野公園
*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
* 馬屎洲特別地區
* 大埔海濱公園
* 元洲仔公園
* 完善公園
* 梅樹坑公園
;家樂徑
* 鶴藪水塘家樂徑
* 大美督家樂徑
* 黃石家樂徑
;自然教育徑
* 八仙嶺自然教育徑
* 灣仔自然教育徑
* 馬屎洲自然教育徑
* 大埔滘自然教育徑
;郊遊徑
*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
* 平洲環島郊遊徑
* 大灘郊遊徑
* 嶂上郊遊徑
;水上活動中心
* 大美篤水上活動中心
* 賽馬會黃石水上活動中心
* 香港女童軍總會
** 梁省德海上活動訓練中心
* 香港青年協會
** 大美督戶外活動中心
;度假營及露營場地
* 香港童軍總會
** 洞梓童軍中心
* 大尾篤白普理賽馬會青年旅舍
* 鶴藪營地
* 湧背營地
* 東平洲營地
* 北潭凹營地
* 黃石營地
* 大灘營地
* 灣仔半島(南)營地
* 灣仔半島(西)營地
* 嶂上營地
* 猴塘溪營地
* 水浪窩營地
*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賽馬會愛丁堡公爵訓練營
;寺觀廟宇
* 香港定慧寺
* 大光園
* 半春園
* 長霞精舍
* 省躬草堂
* 萬德苑
* 忠和精舍
* 大埔舊墟天后宮
* 樟樹灘協天宮
* 元洲仔大王爺神廟
* 官坑七聖古廟
* 泰亨天后宮與文帝古廟
* 泰亨觀音古廟
* 九龍坑盤王古廟
;燒烤
* 大美督嘉年華燒烤場
== 旅遊景點 ==
thumb|200px|海下灣
* 黃石碼頭、賽馬會黃石水上活動中心
* 海下灣海岸公園
* 北潭坳(麥理浩徑第三段起點)
* 水浪窩
*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
* 馬屎洲特別地區
* 嘉裡白鷺湖互動中心 (金鷺湖)
* 大尾篤及船灣淡水湖
* 新娘潭
* 吐露港公路單車徑
* 大埔海濱公園 (園內設有香港回歸紀念塔)
* 林村許願樹
* 嘉道理農場
* 塔門
* 東平洲
* 慈山寺
* 大埔農墟
* 香港鐵路博物館
* 綠匯學苑
* 文武二帝廟
* 大埔連儂隧道
== 經濟發展 ==
=== 工業 ===
大埔的工業大部分設於大埔創新園(第26區內約62公頃填海闢拓的土地)和第8區位於汀角路的混合式工業和辦公室用途的建築物內,而其餘的工業則設於少數傳統的地下物業和寮屋構築物內。大埔創新園位於大埔新市鎮東邊的填海地,是香港首個創新園。另外白石角一幅面積約為22公頃的公眾填土土地已興建為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分三期發展,第一,第二期和第三期已經完成。
=== 漁農業 ===
漁農業是昔日大埔的主要經濟活動,居民主要以務農或捕魚為生。1950年代成立協助農業發展的嘉道理農場座落大埔的白牛石。
以往的耕地部分改為種植蔬菜、花卉及養魚之用,但亦有很多耕地被荒廢。務農人士由於綠色產品成為時尚,有機耕作乘時而起,於「大埔農墟」直銷有機蔬菜。「大埔農墟」原為「七約農產品擺賣場」,是當年太和市(大埔新墟)的一部份,由七約鄉公所管理,作為批發議價的公秤手,後因新市鎮發展和農地減少而式微。
傳統漁業主要是深海捕魚,漁民以漁船為家,大埔漁民主要的捕魚區是塔門、較流灣、深灣及鹽田仔。隨著海水汙染導致魚獲減少,很多漁民已轉業或上岸居住。大埔現時有七個政府劃定的海魚養殖區,分別是塔門、較流灣、深灣、老虎笏、榕樹凹、鹽田仔及鹽田仔東。
== 體育 ==
=== 足球 ===
*大埔足球會
== 交通 ==
===港鐵===
* :大埔墟站、太和站
===道路===
;幹線道路
* :吐露港公路、粉嶺公路
;市區道路
*大埔公路(近大埔新市鎮一段)
*南運路
*汀角路(近大埔新市鎮一段)
*大埔太和路
*廣福道
*完善路
*寶鄉街
;郊區道路
*汀角路
*大埔公路
*林錦公路
*西沙路
*北潭路
*新娘潭路
*海下路
===巴士===
;巴士
專營巴士路線列表
;巴士(只限指定日子/活動服務)
;專線小巴
專線小巴路線列表
;公共小巴
*大埔中心(大埔太和路) ⇄ 旺角西洋菜街
*上水 ⇄ 佐敦道
*大埔 ⇄ 上水
*大埔 ⇄ 元朗
*大埔 ⇄ 荃灣
*觀塘 ⇄ 落馬洲
*上水 ⇄ 灣仔大丸
== 曾居大埔古代名人 ==
* 何靈運:清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舉人
* 文敘:大埔區泰亨村人,清代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恩貢
== 未來發展 ==
2014年1月,香港政府將大埔區8幅土地全部改劃為住宅用途,預計可興建15,410個公營及2360個私人住宅。大埔八地建萬單位 《東方日報》 2014年1月7日。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書籍
* 《大埔風物志》,大埔區議會
* 《香港地質考察指引》,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ISBN 978-962-02-0372-5
* 《 香港文物志》( 白德著, 招紹纘譯香港市政局 一九九一年初版)
== 外部連結 ==
* 大埔區議會
* 大埔區議會選區分界圖
** (市中心、林村、大埔滘、汀角)
** (船灣、西貢北、塔門、平洲)
* 大埔新市鎮的發展
* 《新界規劃小冊子——大埔》 - 規劃署
* 大埔鄉事委員會
* 大埔討論區
*
Category:香港行政區劃
|
丹·奎爾 | 詹姆斯·丹佛斯·“丹”·奎爾(,)是一名美國政治人物,第44任美國副總統,曾分別擔任代表印第安納州的參議員和眾議員。現任博龍資產管理旗下主管。
==早期生活,教育和職業==
奎爾在印第安納州的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出生。1969年在德葩大學畢業,並取得政治科學學士的資格,畢業後加入不會被外派到越南戰場的美國國家衛隊陸軍擔任士官,並於服役期間取得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 Indianapolis法學士(J.D.)。其後在1976年以29歲的年輕形象贏取了眾議員的資格。33歲時,再被選為參議員。
==政治生涯==
==副總統(1989-1993)==
===1988年總統選舉===
1988年8月16日,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選擇奎爾為198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競選夥伴。該訊息便立即引起爭議。而即將卸任的列根就讚揚奎爾有精力和熱情。有些媒體質疑他是否有足夠的經驗能夠勝任副總統這個職位。奎爾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似乎有感到不安的狀況,有時還迴避這些問題。
在1988年的副總統電視辯論上,奎爾不適當地自比約翰·肯尼迪以說明自己的年輕有為,遭到民主黨候選人勞埃德·本特森奚落:“參議員,你根本不像肯尼迪”,這成為他政治生涯中最著名的鏡頭之一。
儘管布希在大會召開前的民調比以前下降了15分,但在11月的總統選舉中取得48,886,097張選票(53.4%),也從538張選舉人票中取得426張選票,成功擊敗對手麥可·杜卡基斯。
===上任===
在上任副總統後,奎爾以副總統的身份出訪47個國家。布什還任命奎爾為競爭力委員會主席,並任命他為國家航天理事會第一任主席。奎爾作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負責人,他呼籲大家共同努力,以減少小行星潛在撞擊地球的機會。
奎爾一直也是美國傳媒取笑的物件。其中的經典在他一次在傳媒面前跟一班小學生練習英語拼字時出醜。當時他指一位小學生把“potato”(馬鈴薯)拼錯了,因為他認為正確的拼法應該是“potatoe”。由於他的這次訪問是直播,這件事情立即成為了全國的笑柄,並使奎爾背上了“不學無術”的名聲,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公眾形相。另一方面,他亦因為這件事而“榮獲”1991年度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的教育獎,“因為他示範了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此外,RFC檔案的惡搞版本有RFC 1437,當中部份內容以他為取笑物件。
===1992總統選舉===
1992年他與老布希競選,結果只取得39,104,550張選票(37.5%)的得票率,只取得168張選票人票,敗給了比爾·克林頓和阿爾·戈爾。
==卸任之後(1993至今)==
卸任後,他曾於1996年參選印第安納州長和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但最終在黨內提名中落敗。
近年於亞利桑那州定居,其長子亦曾為該州的聯邦眾議員。
2021年1月20日,奎爾出席喬·拜登總統的就職典禮
Category:美國副總統
Category:美國共和黨聯邦參議員
Category:共和黨美國副總統
Category:印第安納州作家
Category:印第安納波利斯政治人物
Category:1988年美國副總統候選人
Category:1992年美國副總統候選人
Category:20世紀美國政治人物
Category:20世紀美國作家
Category:亞利桑那州共和黨人
Category: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Category:印第安納州律師
Category:印第安納州共和黨人
Category:印第安納州聯邦眾議員
Category: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
Category:美國共和黨聯邦眾議員
Category:美國陸軍士兵
Category:印第安納州聯邦參議員 |
11月2日 | 11月2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306天(閏年第307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59天。
== 大事記 ==
=== 4世紀 ===
* 308年:劉淵稱帝,為漢(前趙)太祖。
=== 7世紀 ===
* 619年:西突厥可汗泥厥處羅可汗被唐高祖交給東突厥使臣後,被殺。
=== 18世紀 ===
* 1795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督政府根據新憲法代替7日前解散的國民公會成為法國最高政權的政府。
=== 19世紀 ===
* 1841年:第二次英國-阿富汗戰爭爆發。
* 1843年:根據《南京條約》,廈門開埠。
* 1861年:清朝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等人在發動宮廷政變後,下令逮捕肅順等顧命八大臣。
* 1889年:達科他地區成為美國領土,被分成北達科他州和南達科他州,是為美國第39和40個州分。
* 1898年:首個競技啦啦隊在明尼蘇達大學出現。
=== 20世紀 ===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正式對土耳其宣戰。
* 1917年:美日訂立藍辛-石井協定。
* 1917年: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阿瑟·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援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家園。
* 1920年:共和黨人哈定當選為美國總統。
* 1930年:塞拉西加冕為衣索比亞皇帝。
* 1932年:澳大利亞國防軍針對在西澳洲廣泛破壞農作物的特有鳥類鴯鶓進行大規模剿滅行動。
* 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電視服務在倫敦開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規範、高解析度的電視臺。
* 1936年:加拿大廣播公司成立。
*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忻口戰役結束,忻口失守。
* 1947年:航空工程師霍華德·休斯於加利福尼亞州試飛休斯H-4大力神,當時世上最大的固定翼飛機。
* 1948年:國共內戰:遼瀋戰役結束。遼瀋戰役歷時52天,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中華民國國軍,佔領東北全境。
* 1948年:杜魯門成功連任美國總統。
* 1949年:中國民航成立。
* 1956年:蘇聯出兵匈牙利鎮壓匈牙利十月事件,結果幾百個匈牙利愛國分子死亡,另外有幾千人流亡國外。
* 1957年: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40週年的慶祝典禮。
* 1963年:在楊文明等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後,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琰與胞弟吳廷瑈遭到槍殺身亡。
* 1967年:蘇聯慶祝十月革命五十週年,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儀式,展出多款武器。
* 1971年:中國與秘魯建交。
* 1983年:美國設立馬丁·路德·金紀念日。
* 1986年:伊朗門事件開始被媒體披露。
* 1988年:由大學生羅伯特·泰潘·莫里斯透過網際網路廣泛傳送的分散式電腦蠕蟲莫里斯蠕蟲被主流媒體顯著報道。
* 1992年:空中巴士A330進行首飛。
* 1993年:《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發行。
* 1998年:中國與湯加王國建交。
* 199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4屆締約方會議召開。
* 1999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迪士尼公司達成協議,落實在竹篙灣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2005年9月落成啟用。
* 2000年:第一批常駐太空人搭乘執行遠徵1任務的俄羅斯聯盟TM-31而登上國際太空站。
=== 21世紀 ===
* 2003年:博鰲亞洲論壇在中國海南博鰲舉行,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2005年:興農牛在中華職棒16年總冠軍賽擊敗誠泰Cobras,獲得年度總冠軍。
* 2008年:統一7-ELEVEn獅在中華職棒19年總冠軍賽擊敗兄弟象,獲得年度總冠軍。
* 2015年:首架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總裝完畢。
* 2016年:芝加哥小熊隊在2016年世界大賽第七戰中以8:7的比數擊敗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取得睽違108年的世界冠軍,終結美國職棒大聯盟史上最長的冠軍魔咒。
* 2021年:由於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攻佔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附近城市,衣索比亞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 出生 ==
* 1082年:宋徽宗趙佶,北宋皇帝(1135年逝世)
* 1154年:科斯坦察,神聖羅馬帝國皇后、西西里女王(1198年逝世)
* 1271年:宋恭帝趙顯,南宋皇帝(1323年逝世)
* 1636年:愛德華·科爾斯頓,英國商人、奴隸販子、慈善家、保守黨議員(1721年逝世)
* 1699年:讓·夏爾丹,法國畫家(1779年逝世)
* 1709年:安妮長公主,大不列顛王國公主、荷蘭親王妃(1759年逝世)
* 1739年:卡爾·馮·迪特斯多夫,奧地利作曲家(1799年逝世)
* 1755年:瑪麗·安託瓦內特,法國、那瓦爾皇后,法王路易十六之妻(1793年逝世)
* 1766年:約瑟夫·拉德茨基·馮·拉德茨,波希米亞貴族、奧地利軍事將領(1858年逝世)
* 1795年: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美國政治人物,第11任美國總統(1849年逝世)
* 1815年:喬治·布林,英國數學家、哲學家(1864年逝世)
* 1844年:穆罕默德五世,鄂圖曼帝國蘇丹,伊斯蘭哈里發(1918年逝世)
* 1865年:沃倫·加梅利爾·哈定,美國政治人物,第29任美國總統(1923年逝世)
* 1885年:哈羅·沙普利,美國天文學家(1972年逝世)
* 1891年:赫爾穆特·魏德林,納粹德國陸軍將領(1955年逝世)
* 1902年:瑪法爾達,義大利王國公主(1944年逝世)
* 1902年:胡風,中國詩人(1985年逝世)
* 1906年:-{zh-hk:盧切諾·維斯康堤; zh-tw:盧契諾·維斯康堤; zh-cn:盧基諾·維斯孔蒂;zh-hant:盧奇諾·維斯孔蒂}-,義大利電影導演(1976年逝世)
* 1907年:陳進,臺灣畫家(1998年逝世)
* 1910年:陸森寶,臺灣原住民音樂家(1988年逝世)
* 1910年:費孝通,中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2005年逝世)
* 1911年:奧德修斯·埃裡蒂斯,希臘詩人(1996年逝世)
* 1913年:伯特·蘭卡斯特,美國演員(1994年逝世)
* 1925年:張友尚,中國生物化學家(2022年逝世)
* 1927年:史蒂夫·迪特科,美國漫畫藝術家、作家(2018年逝世)
* 1927年:尤里·特魯特涅夫,俄羅斯理論物理學家、核工程專家(2021年逝世)
* 1929年:穆罕默德·拉菲克·塔拉爾,巴基斯坦政治人物,第9任巴基斯坦總統(2022年逝世)
* 1932年:梅爾文·施瓦茨,美國物理學家,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6年逝世)
* 1938年:索菲婭,西班牙王后、希臘和丹麥公主
* 1946年:朱塞佩·西諾波利,義大利指揮家、作曲家(2001年逝世)
* 1960年:巴桑·張希恩,泰國男演員、歌手(2021年逝世)
* 1960年:穆罕默德-禮薩·扎赫迪,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階軍官(2024年逝世)
* 1962年:梅迪娜·狄克遜,美國女子籃球運動員(2021年逝世)
* 1963年:博魯特·巴荷,斯洛維尼亞政治人物,第4任斯洛維尼亞總統
* 1964年:蘿倫·維萊斯,美國女演員
* 1965年:沙·魯克·罕,印度男演員
* 1966年:大衛·史威默,美國男演員、導演
* 1967年:石田彰,日本男性聲優、演員
* 1970年:尹瑞賢,韓國男演員
* 1973年:何綺雲,香港女演員
* 1976年:瀧藤賢一,日本男演員
* 1976年:佐久間紅美,日本女性聲優
* 1976年:迪爾裡·奧梅耶,法國男子手球運動員
* 1977年:溫崢嶸,中國演員
* 1979年:朱浩偉,華裔美國導演、編劇
* 1980年:甄穎珊,香港女模特兒
* 1980年:金素妍,韓國女演員
* 1980年:卡拉莫·布朗,美國社會活動家、電視名人
* 1981年:趙美慧,韓國女子偶像團體Brown Eyed Girls成員
* 1981年:伊莎·狄爾,印度女演員
* 1982年:王陽明,臺灣男藝人
* 1982年:鄭源,中國歌手
* 1982年:深田恭子,日本女演員、歌手
* 1982年:香公子,越南美食家
* 1983年:黃又南,香港男演員
* 1984年:宋智愛,臺灣女藝人
* 1984年:茱莉亞·斯提格勒,德國超模
* 1985年:潘傑寧,香港主持人
* 1986年:賈青,中國女演員,歌手
* 1987年:孫可芳,臺灣女演員
* 1988年:阿努帕姆·特里帕蒂,在韓國發展的印度籍男演員
* 1992年:何雁詩,香港女藝人
* 1992年:馬振桓,臺灣男子偶像團體SpeXial成員
* 1993年:白舉綱,中國歌手
* 1993年:力丸,中國男子偶像團體INTO1成員
* 1993年:大野柚布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94年:諏訪奈奈香,日本女性聲優、歌手
* 1994年:K-391,挪威音樂製作人
* 1998年:樊凱傑,中國歌手
* 1998年:高本彩花,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日向坂46成員
* 1998年:莊錠欣,韓國女子偶像團體CLC成員
* 1999年:樸佑鎮,韓國男子偶像團體Wanna One、AB6IX成員
== 逝世 ==
* 1083年:佛蘭德的瑪蒂爾達,英格蘭王后(1031年出生)
* 1585年:立花道雪,日本戰國武將、大友氏軍師(1513年出生)
* 1618年:馬克西米連三世,奧地利大公(1558年出生)
* 1716年:恩格爾貝特·肯普弗,德國博物學家、醫生、探險家、作家(1651年出生)
* 1807年:路易·布勒特伊,法國外交官及政治家(1730年出生)
* 1887年:阿爾弗雷德·多梅特,紐西蘭總理(1811年出生)
* 1887年:珍妮·林德,瑞典女高音歌唱家(1820年出生)
* 1936年:段祺瑞,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總理(1865年出生)
* 1937年:丘之紀,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將領(1902年出生)
* 1942年:北原白秋,日本童謠作家、詩人(1885年出生)
* 1944年:託馬斯·米基利,美國機械工程師、化學家(1889年出生)
* 1950年:蕭伯納,英國現實主義戲劇家(1856年出生)
* 1960年:山口二矢,日本學生運動家、極右翼政治人士,因刺殺左派領導人淺沼稻次郎而聞名(1943年出生)
* 1963年:吳廷琰,越南共和國首任總統(1901年出生)
* 1963年:吳廷瑈,越南共和國首任總統吳廷琰的胞弟和主要政治顧問(1910年出生)
* 1968年:李廣田,中國散文家(1906年出生)
* 1996年:嚴濟慈,中國物理學家、教育家(1901年出生)
* 1998年:白嘉時,前香港輔政司(1910年出生)
* 2000年:伊娃·莫里斯,英國超級人瑞(1885年出生)
* 2001年:漆俠,中國歷史學家(1923年出生)
* 2001年:莫納·芬迪,馬來西亞歌手(1956年出生)
* 2002年:羅烈,香港演員和武打演員(1938年出生)
* 2009年:鄭念,美國華裔作家(1915年出生)
* 2009年:阿米爾·伯努利,以色列電腦科學家(1941年出生)
* 2012年:韓素音,英國華裔作家(1916年出生)
* 2013年:華特·貝拉米,前美國NBA籃球運動員(1939年出生)
* 2018年:鄒文懷,香港電影事業家、製片人(1927年出生)
* 2021年:李澤厚,中國哲學家、美學家、中國思想史學家(1930年出生)
* 2022年:徐忠信,香港武打演員、武術指導(1952年出生)
* 2022年:曾聖光,臺灣退伍軍人,在俄烏戰爭期間陣亡(1997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終止針對記者犯罪不受懲罰現象國際日
* 西方基督教:諸靈節
* 、:亡靈節
* :祖父夜
* :印度人來臨日
* (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加入聯邦紀念日
==參考資料==
|
11月1日 | 11月1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305天(閏年第306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60天。
==大事記==
=== 4世紀 ===
* 365年:為了抵禦跨越萊茵河的阿勒曼尼人的攻勢,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一世率軍前往巴黎以防守高盧。
=== 12世紀 ===
* 1141年:瑪蒂爾達皇后對英國的統治結束,斯蒂芬迴歸王位。
* 1179年: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加冕。
=== 16世紀 ===
* 1512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完成壁畫《創世紀》的繪製工作。
* 1520年:葡萄牙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率領艦隊駛入南美洲與火地群島間的海峽,其後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 17世紀 ===
* 1611年:威廉·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戲劇作品《暴風雨》在倫敦懷特霍爾宮上演。
* 1612年:俄羅斯混亂時期期間,俄羅斯領袖德米特里·波扎爾斯基將波蘭部隊趕出基泰格羅德。
* 1688年:光榮革命期間,奧蘭治親王威廉從荷蘭海勒富茨勒伊斯出發,應邀前往英國從詹姆斯二世手中奪取王位。
=== 18世紀 ===
* 1755年:葡萄牙里斯本近海發生Mw9.0的強烈地震,造成約10萬人死亡,並促成往後地震學與地震工程的發展。
* 1756年:英國議會透過印花法令,從十三殖民地徵稅以賠償北美軍事費用。
* 1800年:約翰·亞當斯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住進白宮的總統。
=== 19世紀 ===
*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拿破崙一世入侵奧地利。
* 1814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列強們於維也納會議重新規劃歐洲各國邊界。
* 1848年:首個女性醫學院於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建立。
* 1870年:美國氣象局公佈首次氣象預測。
* 1894年:尼古拉二世繼承其父亞歷山大三世為俄羅斯帝國沙皇。
* 1897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首次向公眾開放。
* 1897年:尤文圖斯足球俱樂部于都靈成立。
=== 20世紀 ===
* 1918年:巴納特共和國成立。
* 1920年:日本明治神宮啟用。
* 1922年:凱末爾宣佈廢除蘇丹制。
* 1923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上海書店(1926年停業)。
* 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中央銀行,宋子文出任首任總裁。
* 1928年:土耳其共和國透過法令,將土耳其語官方書寫方式從阿拉伯字母改為基於拉丁字母的土耳其語字母。
* 1931年:贛南會議展開。
* 1936年:墨索里尼宣佈羅馬-柏林軸心成立。
* 1937年:西南聯合大學前身長沙臨時大學開學。西南聯大校慶日。
* 1939年:曼哈頓內部的私人建築群洛克斐勒中心建成。
* 1943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索羅門群島西部的布干維爾島,開始奧古斯塔皇后灣海戰。
* 1943年:日本遞信省、鐵道省、和廢止,改組為運輸通訊省、軍需省及農商務省。
* 1945年:澳大利亞加入聯合國。
* 1946年:NBA於加拿大多倫多舉行首場比賽。
* 194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開始正式辦公。
* 1952年:美國進行第一顆氫彈試驗。
* 1954年:法屬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起兵反抗法國統治,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
* 1955年:越南戰爭爆發。
* 1957年:連線美國密歇根州上下兩個半島的麥基諾大橋正式開通,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
*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摩洛哥建交。
* 1959年:中國一拖集團前身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投入生產。
* 1963年:1963年南越政變發生,越南共和國一批軍官推翻了總統吳廷琰。
* 1973年:香港警察警司韓德被控貪汙罪名成立,判入獄一年。
* 1976年:日本的三麗鷗公司創造的卡通人物Hello Kitty問世。
* 1980年: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在臺北市成立。
* 1981年:安地卡及巴布達宣佈獨立。
* 1982年:本田技研工業在美國設廠,成為第一個在美國生產汽車的亞洲公司。
*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建立外交關係。
* 1993年:由12個歐洲共同體國家共同簽署的《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 1996年:波蘭前總統萊赫·瓦文薩於中華民國立法院發表演說。
* 2000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加入聯合國。
=== 21世紀 ===
* 2003年:北京五環路全線通車。
* 2007年:臺灣開放550CC以上大型重型機車行駛全臺快速道路及高架路段。
* 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開始入戶登記。
* 2011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宣佈“神舟八號”發射成功。
==出生==
* 846年:路易二世,西法蘭克國王(879年逝世)
* 863年:路易三世,西法蘭克國王(882年逝世)
* 1339年:魯道夫四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65年逝世)
* 1351年:利奧波德三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86年逝世)
* 1636年:尼古拉·布瓦洛,法國詩人、作家、文藝批評家(1711年逝世)
* 1757年:安東尼奧·卡諾瓦,義大利新古典主義雕塑家(1822年逝世)
* 1762年:斯賓塞·珀西瓦爾,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首相(1812年逝世)
* 1773年:奧地利-埃斯特的瑪麗亞·特麗莎,撒丁尼亞王后(1832年)
* 1778年: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最後一個統治芬蘭的瑞典君主(1837年逝世)
* 1815年:克勞福德·朗,美國外科醫生,首次使用乙醚作為麻醉劑的醫師(1878年逝世)
* 1880年:阿爾弗雷德·韋格納,德國地質學家,提出大陸漂移學說(1930年逝世)
* 1880年:塔德,美國水利專家,黃河工程顧問(1974年逝世)
* 1886年:萩原朔太郎,日本作家、詩人(1942年逝世)
* 1902年:歐根·約胡姆,德國指揮家(1987年逝世)
* 1907年:吳永剛,中國導演(1982年逝世)
* 1911年:亨利·特羅亞,法國作家(2007年逝世)
* 1915年:方奕輝,香港高階警官(1997年逝世)
* 1923年: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西班牙籍歌劇女高音演唱家(2005年逝世)
* 1924年:蘇萊曼·德米雷爾,土耳其政治人物,7次出任土耳其總理,1993年任第9任土耳其總統(2015年逝世)
* 1931年:菊池俊輔,日本作曲家(2021年逝世)
* 1933年:楊子敬,臺灣警察,曾任內政部刑事警察局局長
* 1935年:愛德華·薩義德,國際文學理論家、批評家、樂評家、歌劇學者和鋼琴家,後殖民理論創始人,巴勒斯坦立國運動活躍分子 (2003年逝世)
* 1935年:蓋瑞·普萊爾,南非高球運動員,高球全滿貫選手
* 1936年:服部克久,日本作曲家、編曲家(2020年逝世)
* 1936年:龜井靜香,日本政治家
* 1944年:拉菲克·哈里里,黎巴嫩政治家,第41、43任黎巴嫩總理(2005年逝世)
* 1946年:張高麗,中國政治人物,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 1950年:阿布都魯甫·普拉提,中國語言學家
* 1950年:羅伯特·勞夫林,美國物理學家,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1951年:謝雪心,香港粵劇、影視演員
* 1952年:古屋圭司,日本政治人物,現任日本眾議院議員
* 1953年:羅致光,香港政治人物,曾任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 1953年:石丸謙二郎,日本演員、配音員
* 1958年:查理·卡夫曼,美國編劇、監製、導演
* 1959年:安奭奐,韓國男演員
* 1959年:原榮裡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60年:甘乃威,香港政界人物
* 1960年:提姆·庫克,美國企業家,蘋果公司現任執行長
* 1961年:王瑞傑,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政界人物
* 1963年:馬克·休斯,威爾斯足球運動員、現役主教練,2007年獲選英格蘭足球名人堂
* 1965年:袁鳳瑛,香港女歌手
* 1966年:周春米,臺灣政治人物,現任屏東縣縣長
* 1966年:-{zh-cn:傑里米·亨特; zh-hk:侯俊偉; zh-tw:傑瑞米·杭特;}-,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英國財政大臣
* 1967年:洪敬堯,臺灣歌手
* 1968年:陳昭榮,臺灣演員
* 1968年:樸新陽,韓國男演員
* 1970年:埃裡克·斯波爾斯特拉,美國籃球教練
* 1972年:胡海峰,中國政治人物
* 1972年:-{zh-hans:託妮·科萊特;zh-hk:東妮·歌莉蒂;zh-tw:東妮·克莉蒂;}-,澳洲女演員、歌手
* 1973年:李大雙,中國體操運動員
* 1973年:李小雙,中國體操運動員
* 1973年:楊丹,中國天氣預報主持人
* 1973年:艾西瓦婭·雷,印度女模特兒、演員
* 1978年:郝蕾,中國女演員
* 1978年:喬振宇,中國演員
* 1979年:榎本溫子,日本女性聲優
* 1983年:小倉優子,日本女性寫真偶像
* 1983年:SoulJa,日本男歌手
* 1984年:楊佳運,臺灣搖滾樂團八三夭團長兼鍵盤手
* 1984年:劉秉賓,香港男藝人
* 1984年:娜塔莉·提娜,英國女演員、音樂家
* 1986年:潘·巴奇利,美國男演員
* 1987年:艾莉安娜·迪古斯,印度女演員
* 1988年:林雨宣,臺灣歌手
* 1988年:福原愛,日本乒乓球運動員
* 1988年:田中將大,日本棒球選手
* 1989年:周殷廷,香港男歌手
* 1991年:江鈺源,中國體操運動員
* 1991年:安東尼·拉莫斯,美國男演員、歌手、作曲家
* 1994年:黎寬怡,香港女演員
* 1996年:吳冰,香港演員、YouTuber
* 1996年:金旻載,韓國男演員
* 1996年:俞定延,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WICE成員
* 1996年:丹妮拉·梅爾基奧,葡萄牙女演員
* 1999年:葉宏蔚,臺灣女子羽球運動員
* 1999年:渡邊米麗愛,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 2000年:文凱婷,香港女藝人
* 2008年:韓抒縝,韓國女演員
* 生年不詳:西田雅一,日本男性聲優
==逝世==
* 1127年:張邦昌,北宋末年大臣,靖康之變後曾被金國封為32天的大楚皇帝(1081年出生)
* 1322年:答己太皇太后,元朝皇太后,太皇太后,元武宗和元仁宗之母(出生年不詳)
* 1463年:大衛,特拉比松帝國末代皇帝(1408年出生)
* 1546年:朱利奧·羅馬諾,義大利畫家(1499年出生)
* 1548年:夏言,明朝政治人物(1482年出生)
* 1700年:卡洛斯二世,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西班牙國王(1661年出生)
* 1804年: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德國博物學家(1748年出生)
* 1860年: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俄羅斯帝國皇后(1798年出生)
* 1865年:約翰·林德利,英國植物學家(1799年出生)
* 1880年:何塞·帕拉紐什,巴西政治人物、外交官、教育家,前任巴西總理(1819年出生)
* 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俄羅斯帝國沙皇(1845年出生)
* 1919年:約翰·霍夫曼,德國神經學家(1857年出生)
* 1955年:戴爾·卡耐基,美國作家、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1888年出生)
* 1956年:佩特羅·巴多格里奧,義大利軍事將領,第28任義大利首相(1871年出生)
* 1968年:喜饒嘉措,藏傳佛教大格西(1884年出生)
* 1972年:艾茲拉·龐德,美國詩人(1885年出生)
* 1972年:羅伯特·麥克阿瑟,美國生態學家(1930年出生)
* 1986年:康志強,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12年出生)
* 1987年:吳先恩,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07年出生)
* 1993年:塞韋羅·奧喬亞,西班牙裔美國生物化學家,195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05年出生)
* 1999年:劉昌毅,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14年出生)
* 2005年:馬鶴凌,中國國民黨主席暨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的父親(1920年出生)
* 2007年:保羅·蒂貝茨,美國空軍准將,執行了於廣島市投放原子彈的任務(1915年出生)
* 2008年:談家楨,中國遺傳學家(1909年出生)
* 2008年:雅克·皮卡爾,瑞士深海探險家(1922年出生)
* 2008年:陳任,香港著名元老級中文唱片騎師(1945年出生)
* 2012年:陳祖德,中國圍棋大師(1944年出生)
* 2016年:華盛頓·阿格雷·賈朗歐·奧庫穆,肯亞外交官、政治家、學者、作家(1936年出生)
* 2016年:萊斯特·伯德,安地卡及巴布達政治人物,第2任安地卡及巴布達總理(1938年出生)
* 2021年:亞倫·貝克,美國精神病醫生(1921年出生)
* 2021年:內爾森·弗萊雷,巴西鋼琴家(1944年出生)
* 2022年:馬之秦,臺灣女演員、製作人(1942年出生)
* 2022年:陸樹銘,中國男演員(1956年出生)
* 2023年:鮑勃·奈特,美國籃球教練(1940年出生)
* 2023年:陳慧翎,臺灣電視導演(1975年出生)
==節假日和習俗==
* 世界純素食日
* 西方基督教:諸聖節
* :獨立日
* :革命紀念日
* (東北部)、、:查旺古特
* (恰蒂斯加爾邦):恰蒂斯加爾邦建立日
* (卡納塔克邦):卡納塔克邦建立日
* :商人節
* :國家刷牙日
* :自由日
* :
**計量紀念日
**
**
**
**
==參考資料==
|
11月7日 | 11月7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311天(閏年第312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54天。
== 大事記 ==
=== 4世紀 ===
* 335年:羅馬帝國主教亞他那修因“阻斷埃及送往君士坦丁堡的穀物運輸”罪名而被流放至日耳曼尼亞的特里爾。
=== 7世紀 ===
* 680年:第六次世界主教會議於君士坦丁堡召開。
=== 10世紀 ===
* 921年:西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三世與東法蘭克王國國王亨利一世簽定了波恩協議。
=== 15世紀 ===
* 1426年:藍山起義軍於崒洞祝洞之戰中擊敗明朝軍隊。
=== 16世紀 ===
* 1504年:哥倫布最後一次返航西班牙。
=== 17世紀 ===
* 1631年:法國科學家、數學家皮埃爾·伽桑狄觀測水星凌日,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
* 1659年:西班牙和法國達成比利牛斯條約。
* 1665年:英國現存最古老的報紙、英國政府機關報《倫敦公報》開始出版發行。
=== 19世紀 ===
* 1861年:南北戰爭的伯蒙特之役中,合眾國將領格蘭特率兵擊退南方軍。
* 1874年:大象首次成為美國共和黨的標誌。
* 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在卑詩省的最後一段鐵軌完工,成為加拿大首條橫貫東西兩岸的越洲鐵路。
* 1893年:科羅拉多州舉行關於婦女選舉權的公投,之後成為第二個賦予婦女選舉權的州。
=== 20世紀 ===
* 1910年:萊特兄弟將兩匹絲綢從俄亥俄州代頓市送到105公里外的哥倫布市,完成歷史上最早的商業空運。
* 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拒絕承認《俄蒙協約》。
* 1912年: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於夏洛滕堡區開放,第一天上映貝多芬的費德里奧。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駐守中國青島的德軍-{向}-日軍投降。
* 1914年:美國《新共和》雜誌第一期出版。
* 1916年:珍妮特·蘭金成為美國國會首位女性議員。
* 1917年:在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炮擊俄羅斯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後,列寧領導的布林什維克水兵向冬宮發動進攻,並於次日凌晨2點佔領冬宮。
* 1918年: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 1918年:庫爾特·艾斯納領導革命分子推翻了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 1918年:薩摩亞發生瘟疫,7542人死亡,該國損失了20%的人口。
* 192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成立。
*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省瑞金市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並透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 1931年:新華社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通社”)成立。
* 1933年:菲奧雷洛·拉瓜迪亞當選第99任紐約市市長。
* 1939年:中國抗日戰爭:晉察冀八路軍與日軍在河北淶源縣黃土嶺發生戰鬥,日軍900人傷亡,此即黃土嶺戰鬥,亦稱淶源戰役。
* 1940年: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海峽吊橋第一代橋倒塌。
* 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期間,蘇聯在紅場舉行了十月革命閱兵儀式,蘇軍列隊透過克里姆林宮後直接開往前線
* 1944年: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美國總統。
* 1948年:北京育英學校於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建立。
* 1954年:美國將一戰停戰日改為退伍軍人節。
* 1972年:尼克松連任美國總統。
* 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放寬居民出境限制當年今日之1973年11月7日大陸放寬國民出境限制。
* 1973年:美國國會推翻總統理查·尼克森的否決,透過戰爭權力決議,規定美國在海外用兵必須經過國會同意。
* 1975年:孟加拉國發生政變,一支武裝分子將被軟禁的陸軍參謀長齊亞·拉赫曼解救出來。
* 1984年:中國法學家倪徵𣋉當選國際法院法官。
* 1987年:突尼西亞總理本·阿里宣佈布林吉巴因「健康原因」不適合再繼續出任突尼西亞總統,並宣佈由他接任總統一職。
* 1987年:新加坡地鐵南北線楊厝港地鐵站至大巴窯地鐵站段正式通車營運,為新加坡地鐵首條通車路線。
* 1989年:英國查理斯王子與戴安娜王妃訪問香港,並為香港文化中心揭幕。
* 1989年:戴維·丁金斯成為首位非裔紐約市市長。
* 1990年:瑪麗·羅賓遜成為首位女性愛爾蘭總統。
* 1991年:由於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洛杉磯湖人球員魔術強森宣佈自NBA退役。
* 1992年:中華民國宣告金門、馬祖、東沙及南沙地區臨時戒嚴措施解嚴,取消戰地政務。
* 1993年:義大利比薩斜塔的維護工作初見成效,比薩斜塔停止了長達800年的緩慢傾斜趨勢。
* 1996年:美國火星探測器“火星全球探勘者號”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航天中心發射成功。
* 2000年:喬治·W·布什當選成為第43任美國總統,但因佛羅裡達州的選舉計票爭議,直到12月12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禁止重新計票方確認選舉結果。
* 2000年:希拉里·克林頓當選成為美國參議院議員,為第一位獲得美國公職的美國第一夫人。
=== 21世紀 ===
* 2001年:阿富汗戰爭,塔利班政權崩潰。
* 2004年:伊拉克臨時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由美軍前往費盧傑平定當地的叛亂。
* 2007年:芬蘭圖蘇拉當地的高中校園發生槍擊事件,兇手在槍殺8人之後自殺身亡。
* 2010年:緬甸在兩年前透過新憲法後進行首次選舉。
* 2015年:海峽兩岸分治之後的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
* 2018年: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於浙江省烏鎮舉行。
* 2020年:民主黨候選人喬·拜登宣佈擊敗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贏得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勝利,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
== 出生 ==
* 前13年:景行天皇,日本第12代天皇(130年逝世)
* 630年:君士坦斯二世,東羅馬帝國皇帝(668年逝世)
* 1186年:窩闊臺,成吉思汗第三子,第2代蒙古大汗,追尊元太宗(1241年逝世)
* 1317年:謝苗一世,莫斯科大公(1353年逝世)
* 1711年:劉綸,清朝政治人物(1773年逝世)
* 1728年:詹姆斯·庫克,英國皇家海軍軍官、航海家、探險家和製圖師(1779年逝世)
* 1832年:安德魯·迪克森·懷特,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校長、摩門教事物收藏家(1918年逝世)
* 1838年: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法國象徵主義作家、詩人、劇作家,「Android」一詞創用者(1889年逝世)
* 1855年:埃德溫·霍爾,美國物理學家(1938年逝世)
* 1867年:瑪麗·居里,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及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34年逝世)
* 1878年:莉澤·邁特納,奧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學家(1968年逝世)
* 1879年:列夫·托洛茨基,蘇聯紅軍之父、布林什維克黨、第四國際領袖(1940年逝世)
* 1888年:錢德拉塞卡拉·拉曼,英屬印度物理學家,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0年逝世)
* 1899年:難波大助,日本學生、共產主義者、革命家(1924年逝世)
* 1903年:康拉德·洛倫茲,奧地利動物學家、鳥類學家、動物心理學家,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89年逝世)
* 1903年:陸小曼,中國近代女畫家(1965年逝世)
* 1905年:D·F·蘭杜,英國商人、怡和洋行大班、香港兩局議員(1970年逝世)
* 1913年:阿爾貝·-{zh-cn:加繆; zh-tw:卡繆;zh-hk:卡繆}-,法國小說家、哲學學家、戲劇家、評論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60年逝世)
* 1915年:陳辛仁,中國外交家(2005年逝世)
* 1918年:葛培理,美國基督教福音佈道家(2018年逝世)
* 1920年:徐光憲,中國物理化學家(2015年逝世)
* 1924年:任繼周,中國草地農業科學家
* 1926年:-{zh-hans:瓊·薩瑟蘭;zh-hk:鍾·修打蘭;zh-tw:瓊·蘇莎蘭;}-,澳洲歌劇女高音,被譽為「世紀最佳嗓音」(2010年逝世)
* 1927年:蒙民偉,香港商人(2010年逝世)
* 1927年:山內溥,日本企業家,任天堂前總裁(2013年逝世)
* 1927年:萬哲先,中國數學家。(2023年逝世)
* 1929年:埃裡克·坎德爾,奧地利裔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1936年:鄭振瑤,中國女演員(2023年逝世)
* 1939年:芭芭拉·利斯科夫,美國電腦科學家
* 1942年:寺田農,日本男演員、聲優(2024年逝世)
* 1942年:珍·詩琳普頓,英國超級名模
* 1942年:湯姆·彼得斯,美國管理學家,被稱為「商界教宗」
* 1943年:瓊尼·米歇爾,加拿大音樂家、作詞者、畫家
* 1943年:邁克爾·斯彭斯,美國經濟學家,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1943年:鮑里斯·格羅莫夫,俄羅斯陸軍上將、政治人物
* 1944年:路易吉·裡瓦,義大利前足球運動員
* 1947年:福本豐,日本職棒盜壘王
* 1947年:林明達,華裔泰國經理媒體集團董事長
* 1950年:琳賽·鄧肯,蘇格蘭舞臺、電視、電影演員
* 1952年:大衛·霍威爾·彼得雷烏斯,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
* 1952年:莫迪博·西迪貝,馬裡政治人物,前任馬裡總理
* 1954年:海巖,中國作家、編劇編劇
* 1954年:卡茂爾·哈桑,印度男演員員
* 1956年:李天柱,臺灣男演員
* 1958年:王立誠,臺灣旅日棋士
* 1959年:亞歷山德拉·吉馬良斯,巴西裔哥斯大黎加足球教練
* 1961年:奧蘭多·梅卡度,波多黎各棒球員、教練
* 1963年:鄧建明,香港組組合太極樂隊成員
* 1963年:約翰·巴恩斯,牙買加裔英格蘭足球運動員、教練
* 1964年:李南星,新加坡男藝人
* 1967年:焦恩俊,臺灣男演員
* 1967年:伊集院光,日本搞笑藝人
* 1967年:大衛·庫塔,法國裔英國DJ
* 1969年:蘇姿豐,臺裔美國人企業家,現任超微半導體(AMD)的CEO暨總裁
* 1969年:埃萊娜·格里莫,猶太裔法國女鋼琴家
* 1970年:摩根·史柏路克,美國獨立製片導演、電影劇本作家,以《麥胖報告》聞名
* 1970年:馬克·羅塞特,瑞士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72年:黃立成,臺灣歌手
* 1973年:金侖珍,韓國裔美國女演員
* 1973年:馬田·巴勒莫,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 1974年:呂秉權,香港新聞從業員
* 1974年:基斯頓·高美斯,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 1975年:田海蓉,中國演員員
* 1976年:李宗翰,中國男演員
* 1976年:常昊,中國九段職業圍棋手
* 1976年:馬克·菲利普西斯,澳洲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77年:瑪麗亞·桑切斯·洛倫佐,西班牙網球選手
* 1978年:長瀨智也,日本歌手、樂團主唱、演員、詞曲創作者,TOKIO成員
* 1978年:-{zh-hans:里奧·費迪南德;zh-hk:裡奧·費迪南;zh-tw:裡奧·費迪南德;}-,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1978年:真·雲尼古·希斯寧基,荷蘭足球運動員
* 1979年:李沛旭,臺灣演員
* 1979年:莉瑪·森,印度女演員
* 1980年:天野月,日本歌手
* 1981年:片瀨那奈,日本演員
* 1981年:內山理名,日本演員員
* 1981年:安努舒卡·謝蒂,印度女演員
* 1982年:張悅然,中國作家
* 1983年:亞當·迪凡,美國男演員、喜劇演員、歌手、製片人、編劇
* 1984年:岑寧兒,香港女歌手
* 1985年:梁佑嘉,香港女歌手
* 1985年:王凱蒂,臺灣演員、主持人
* 1985年:Fuudo,日本職業電競選手
* 1988年:稻森美優,日本AV女優
* 1988年:泰尼·坦普,英國說唱歌手
* 1988年:亞歷山大·多爾戈波洛夫,烏克蘭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89年:藥家鑫,中國殺人犯(2011年逝世)
* 1989年:鄭璟昊,香港足球運動員
* 1989年:王承嫣,臺灣女藝人
* 1989年:於文文,加拿大華裔女歌手、演員
* 1990年:大衛·迪基亞,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 1990年:丹尼爾·艾耶拉,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 1991年:譚淇淇,香港女說唱家、模特兒、演員
* 1991年:菲利克斯·羅辛基斯,瑞典賽車手
* 1994年:飯窪春菜,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早安少女組成員
* 1995年:陸柯燃,中國女子偶像團體THE9成員
* 1995年:夏居瑠奈,日本女演員
* 1995年:吉岡茉祐,日本女性聲優
* 1996年:洛德,紐西蘭歌手
* 1997年:岡岡田奈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 1997年:徐明浩,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EVENTEEN成員
* 1998年:金弘中,韓國男子偶像團體ATEEZ成員
* 1999年:謝予容,臺灣女子偶像團體PINK FUN成員
* 2003年:申晶㬊,韓國男子偶像團體TWS成員
== 逝世 ==
* 691年:岑長倩,唐朝宰相(生年不詳)
* 691年:格輔元,唐朝官員(生年不詳)
* 927年:朱守殷,唐朝將領(生年不詳)
* 1173年:高麗毅宗,高麗國第18代君主(1127年出生)
* 1497年:菲利波二世,薩伏依公爵(1438年出生)
* 1809年:保羅·桑德比,英國畫家(1731年出生)
* 1825年:所羅門·P·夏普,美國政治人物,曾任肯塔基州聯邦眾議員(1787年出生)
* 1862年:巴哈杜爾·沙二世,莫臥兒王朝末代皇帝(1775年出生)
* 1872年:阿爾弗雷德·克萊布什,德國數學家(1833年出生)
* 1895年:陸皓東,中國革命家、青天白日旗設計者(1868年出生)
* 1901年:李鴻章,晚清政治家(1823年出生)
* 1927年:山內溥,日本企業家,前任天堂社長(2013年出生)
* 1930年:大木戶森右衛門,日本相撲選手(1876年出生)
* 1939年:阿部規秀,日本陸軍將領(1887年出生)
* 1944年:理查·佐爾格,蘇聯間諜,被日本處死,被追授蘇聯英雄頭銜(1895年出生)
* 1962年:愛蓮娜·羅斯福,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妻子(1884年出生)
* 1963年:朱安達,印尼政治人物,第11任印尼總理(1911年出生)
* 1981年:威爾·杜蘭特,美國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1885年出生)
* 1990年:薛嶽,臺灣歌手(1954年出生)
* 1992年:亞歷山大·杜布切克,捷克斯洛伐克政治家,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1921年出生)
* 1995年:安·鄧納姆,美國經濟人類學家,奧巴馬的母親(1942年出生)
* 1997年:萬籟鳴,中國動畫藝術大師(1900年出生)
* 1998年:古斯塔夫·馬萊科,法國數學家(1911年出生)
* 2000年:英格麗德,丹麥王后、瑞典公主(1910年出生)
* 2004年:王均瑤,中國企業家(1966年出生)
* 2010年:孫大偉,臺灣廣告製作人、作家(1951年出生)
* 2011年:喬·弗雷澤,美國男子拳擊運動員,前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1944年出生)
* 2011年:隆之裡俊英,日本相撲力士(1952年出生)
* 2015年:李乙雪,朝鮮人民軍元帥和政治家 (1921年出生)
* 2016年:里奧納德·科恩,加拿大歌手及作家(1934年出生)
* 2016年:珍妮特·雷諾,美國律師、政治人物,首位美國女性司法部長(1938年出生)
* 2017年:楊同彥(筆名楊天水),中國作家、異見人士,中國民主黨蘇皖黨部籌組人(1961年出生)
* 2017年:洛伊·哈勒戴,美國棒球球員(1977年出生)
* 2021年:狄恩·史達威爾,美國電影、電視劇演員(1936年出生)
* 2023年:施敏,臺裔美國電機工程師(1936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 十月革命紀念日
* :國家革命團結日
* :歌劇節
* :紀念日
* :憲法日
* (北加泰羅尼亞):國慶節
* (那加蘭邦):定時祭
== 參考資料 ==
|
11月15日 | 11月15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319天(閏年第320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46天。
== 大事記 ==
=== 7世紀 ===
* 655年:諾森布里亞王國軍隊在今英格蘭約克郡擊敗由麥西亞王國國王彭達率領的部隊。
=== 16世紀 ===
* 1532年:法蘭西斯克·皮澤洛與埃爾南多·索托率領的征服者抵達卡哈馬卡城外,與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會面。
=== 17世紀 ===
* 1605年:英國天主教教徒蓋伊·福克斯等人準備炸掉英國國會大廈的“火藥陰謀”被發現。
* 1688年: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抵達英國德文郡布里克瑟姆,發動光榮革命推翻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二世。
=== 18世紀 ===
* 1777年:北美殖民地13個創始州共同承認並遵守的美利堅合眾國第一憲法《邦聯條例》制定。
=== 19世紀 ===
* 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聯邦軍將領威廉·T·薛曼焚毀亞特蘭大並發起從亞特蘭大到薩凡納的「薛曼向大海進軍」行動。
* 1889年:巴西陸軍元帥德奧多羅·達·豐塞卡發起政變,推翻佩德羅二世,建立巴西第一共和國。
=== 20世紀 ===
* 1920年:國際聯盟依照《凡爾賽和約》成立後,41個國家代表在瑞士日內瓦威爾遜宮舉行首次全體大會。
* 1920年:但澤自由市建立。
* 1929年:鎮江英租界被北伐軍收回。
* 1939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立下傑斐遜紀念堂的奠基石。
* 1939年:日本軍隊登陸欽州灣,桂南會戰爆發。
* 1942年: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以美國海軍的決定性勝利結束。
* 1946年: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
* 1955年:日本自由黨和日本民主黨合併成立自由民主黨,確立日本長期一黨執政的政治體制。
* 1955年:列寧格勒地鐵的第一條路線基洛夫-維堡線開通。
* 1966年:澳門一二·三事件事情起因開始發生。
* 1971年:美國英特爾公司釋出了全球第一款民用微處理器4004。
*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派代表出席聯合國大會。
* 1976年:《選擇月刊》正式創刊,每本定價1港元。
* 1983年: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 1988年: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會議在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閉幕,會議宣佈建立巴勒斯坦國。
* 1988年:蘇聯首架太空梭暴風雪號從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
* 1990年: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被終結,保加利亞共和國成立。
* 1999年:中國和美國簽署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
=== 21世紀 ===
* 2002年: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選出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2003年:中國女排獲得世界盃女子排球冠軍。
* 2005年:日皇明仁長女紀宮清子出嫁,放棄皇族身分。
* 2006年:日本北海道以北的俄屬千島群島海域發生芮氏規模8.1強震,日本對周邊區域釋出海嘯警報及注意報。
* 2006年: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全球開播。
* 2008年:中國杭州地鐵1號線湘湖站建設工地發生大規模坍塌事故,造成21人死亡。
* 2010年:中國上海膠州路718號膠州教師公寓發生特大火災,造成58人遇難。
* 2011年:英國商人尼爾·海伍德在重慶南山麗景度假酒店離奇死亡,成為薄熙來案的導火索。
* 2012年:經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之中央政治局常委選舉後,習近平接替胡錦濤當選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為最高領導人。
* 2016年:因在宣誓就職時加入誓詞規定外的內容,梁頌恆和遊蕙禎被取消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
* 2016年:佳士得拍賣達文西的《救世主》,最終以4.5億美元售出,創下單一藝術品的最高拍賣價紀錄。
* 2020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在越南河內簽訂。
* 2022年: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世界人口已突破80億。
== 出生 ==
* 241年:曹髦,曹魏第四代皇帝(260年逝世)
* 1316年:約翰一世,名義上的法國、納瓦拉國王(1316年逝世)
* 1397年:尼各老五世,羅馬主教教宗(1455年逝世)
* 1498年:奧地利的艾蕾諾爾,法國王后(1558年逝世)
* 1559年:阿爾布雷希特七世,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首席大公、布拉班特公爵、低地國家總督和至高無上的統治者(1621年逝世)
* 1708年:威廉·皮特,英國政治人物,曾任英國首相(1778年逝世)
* 1738年:威廉·赫歇爾,德裔英國天文學家、音樂家,被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1822年逝世)
* 1784年:熱羅姆·波拿巴,威斯特法倫王國國王(1860年逝世)
* 1793年:米歇爾·沙勒,法國數學家(1880年逝世)
* 1852年:陶菲克帕夏,埃及統治者(1892年逝世)
* 1862年:格哈特·霍普特曼,德國劇作家、詩人,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46年逝世)
* 1870年:哈里·科爾多,英屬印度陸軍軍官(1943年逝世)
* 1874年:奧古斯特·克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動物生理學系教授,1920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1949年逝世)
* 1882年:費利克斯·弗蘭克福特,奧地利猶太裔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1965年逝世)
* 1886年:雷內·格農,法國哲學家、隱微論者(1951年逝世)
* 1887年:喬治亞·歐姬芙,美國女畫家(1986年逝世)
* 1891年:埃爾溫·隆美爾,德國陸軍元帥,號稱「沙漠之狐」(1944年逝世)
* 1891年:W·埃夫里爾·哈里曼,美國第48任紐約州州長(1986年逝世)
* 1895年:歐嘉·尼古拉耶芙娜,俄羅斯帝國末代女大公(1918年逝世)
* 1905年:阿農齊奧·保羅·曼託瓦尼,義大利裔英國輕音樂家(1980年逝世)
* 1906年:柯蒂斯·李梅,美國空軍四星上將、參謀長(1990年逝世)
* 1907年:克勞斯·馮·施道芬堡,納粹德國陸軍上校,暗殺阿道夫·希特勒行動主要執行人之一(1944年逝世)
* 1912年:李鍝,雲峴宮宗主(1945年逝世)
* 1918年:師昌緒,中國金屬學家(2014年逝世)
* 1922年:維農·德沃夏克,美國氣象學家(2022年逝世)
* 1923年:阮文高,越南作曲家、畫家、詩人、愛國人士,越南國歌《進軍歌》的作者(1995年逝世)
* 1927年:查爾斯·E·史波克,美國工程師(2022年逝世)
* 1929年:愛德華·阿斯納,美國男演員,美國影視演員工會前主席(2021年逝世)
* 1930年:J·G·巴拉德,英國小說家 (2009年逝世)
* 1931年:姆瓦伊·齊貝吉,肯亞政治人物,第3任肯亞總統(2022年逝世)
* 1932年:阿爾文·普蘭丁格,美國基督教哲學家
* 1933年:雅各布·E·古德曼,美國幾何學家(2021年逝世)
* 1934年:馬丁·班格曼,德國政治人物(2022年逝世)
* 1935年:馬哈茂德·阿巴斯,巴勒斯坦政治人物,現任巴勒斯坦國總統
* 1937年:耶佛·哥圖,美國演員(2021年逝世)
* 1942年:丹尼爾·巴倫博伊姆,阿根廷、以色列、西班牙三重國籍鋼琴家、指揮家
* 1946年:陳婉嫻,香港政界人物
* 1947年:比爾·理查森,美國政治人物,第30任新墨西哥州州長
* 1947年:樸勝泰,韓國女演員
* 1952年:瑪莉哈·洛迪,巴基斯坦外交官
* 1954年:趙雅芝,香港女演員
* 1954年:亞歷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波蘭共和國總統
* 1956年:黃坤明,中國政治人物,現任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員會書記
* 1956年:李世宏,中國京劇演員
* 1956年:史蒂芬·巴爾默,美國商人,前微軟公司執行長
* 1958年:姜育恆,韓國-臺灣男歌手
* 1958年:幾米,臺灣畫家
* 1958年:谷開來,中國北京開來律師事務所、昂道律師事務所前主任
* 1960年:蘇珊娜·羅莎,德國演員(2012年逝世)
* 1967年:楊羚,香港演員
* 1967年:何寶生,香港演員
* 1967年:法蘭索瓦·奧桑,法國導演及編劇
* 1967年:古斯塔沃·普耶,烏拉圭足球運動員
* 1968年:金秀蘭,華裔美國物理學家(2016年逝世)
* 1969年:張崇基,香港歌手
* 1970年:柏特歷·麥保馬,喀麥隆足球運動員
* 1971年:傑·哈林頓,美國男演員
* 1972年:吳寶珠,越南數學家
* 1972年:約翰·李·米勒,英國男演員
* 1973年:賴瑞隆,臺灣政治人物
* 1974年:塞德里克·比爾代,法國男子手球運動員
* 1974年:吉米·戈麥斯,美國政治人物,現任眾議院議員
* 1974年:因格麗達·希莫尼特,立陶宛經濟學者、政治人物,現任立陶宛總理
* 1976年:張潔蓮,香港女演員
* 1977年:彼得·菲利浦斯,英國女王伊利莎伯二世皇孫
* 1979年:洪天照,臺灣武打演員
* 1979年:趙小僑,臺灣女演員、歌手
* 1979年:沈凌,中國主持人
* 1979年:徐曉冬,中國業餘綜合格鬥運動員
* 1979年:荷西美,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 1979年:佈雷特·蘭開斯特,澳洲男子腳踏車運動員
* 1980年:王秀琳,香港女歌手
* 1980年:徐佳琪,臺灣藝人
* 1981年:蘿瑞納·歐秋雅,墨西哥女子高爾夫球運動員
* 1982年:平井理央,日本演員
* 1983年:蘇菲亞·迪·馬提諾,英國女演員
* 1983年:薩沙·帕夫洛維奇,蒙特內哥羅職業籃球運動員
* 1983年:費爾南多·貝爾達斯科,西班牙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84年:朱啟南,中國男子射擊運動員
* 1986年:薩尼婭·米爾扎,印度職業網球運動員
* 1986年:蔡明芳,香港女子組合Super Girls成員
* 1987年:蔡黃汝,臺灣歌手
* 1987年:西村妮娜,日本AV女優
* 1987年:伊塞亞·奧斯邦尼,英國職業足球員
* 1988年:B.o.B,美國音樂家、音樂製作人
* 1989年:橫山美雪,日本AV女優
* 1990年:本鄉奏多,日本男演員
* 1990年:羅莉克·斯洛積斯,荷蘭女子排球運動員
* 1992年:峰岸南,日本女藝人、YouTuber、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 1992年:崔佛·史託瑞,美國棒球運動員
* 1992年:奇雲·維馬,奧地利足球運動員
* 1993年:劉也,中國男子偶像團體R1SE成員
* 1993年:紗綾,日本女寫真偶像
* 1993年:保羅·戴巴拿,阿根廷職業足球員
* 1995年:布萊克·佩羅尼,美國游泳運動員
* 1995年:卡爾-安東尼·唐斯,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96年:楊梓鑫,臺灣男子偶像團體C.T.O成員
* 1999年:富田美憂,日本女性聲優
* 2000年:賢真,韓國女子偶像團體本月少女成員
* 2002年:沈載倫,韓國男子偶像團體ENHYPEN成員
== 逝世 ==
* 前165年:瑪他提亞,猶太獨立運動領頭人(出生年份不詳)
* 551年:蕭綱,南朝梁國皇帝(年出生)
* 655年:彭達,麥西亞王國國王(出生年份不詳)
* 1028年:君士坦丁八世,拜占庭皇帝(960年出生)
* 1136年:利奧波德三世,奧地利藩侯(1073年出生)
* 1280年: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神聖羅馬帝國神學家(1193年出生)
* 1579年:費倫茨·大衛,匈牙利宗教改革家(1510年出生)
* 1594年:馬丁·弗羅比舍,英格蘭探險家(1535年出生)
* 1630年:約翰內斯·開普勒,德國天文學家(1571年出生)
* 1670年:約翰·誇美紐斯,摩拉維亞弟兄會主教(1592年出生)
* 1706年:倉央嘉措,第六代達賴喇嘛(1683年出生)
* 1787年:克里斯托夫·格魯克,德國作曲家(1714年出生)
* 1832年:讓-巴蒂斯特·賽伊,法國經濟學家(1767年出生)
* 1853年:瑪麗亞二世,葡萄牙女王(1819年出生)
* 1908年:慈禧太后,咸豐帝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和光緒兩朝皇太后(1835年出生)
* 1916年:亨利克·顯克微支,波蘭作家,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46年出生)
* 1924年:難波大助,日本學生、共產主義者、革命家(1899年出生)
* 1939年:-{zh-cn:弗蘭克·約翰遜·古德諾;zh-tw:弗蘭克·詹森·古德諾}-,美國教育家、法學家(1859年出生)
* 1949年:南度藍姆·高德西,印度激進民族主義者,刺殺聖雄甘地的刺客(1910年出生)
* 1970年:王進喜,中國鑽井工人(1923年出生)
* 1971年:魯道夫·阿貝爾,蘇聯知名間諜(1903年出生)
* 1978年:瑪格麗特·米德,美國人類學家(1901年出生)
* 1983年:何才,千里達及託巴哥公務員、政治家,獨立後首任總督(1905年出生)
* 2002年:孫基禎,朝鮮日治時期男子馬拉松運動員(1912年出生)
* 2003年:林同炎,中國橋樑大師(1912年出生)
* 2005年:任仲夷,中國政治家(1914年出生)
* 2006年:榮高棠,中國體育界元老(1912年出生)
* 2007年:梁洪: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副司令員(1946年出生)
* 2011年:王偉,香港演員(1939年出生)
* 2013年:格拉夫科斯·克萊裡季斯,賽普勒斯共和國第4任總統(1919年出生)
* 2014年:呂西安·克雷爾格,法國攝影藝術家(1934年出生)
* 2015年:赫伯特·斯卡夫,美國經濟學家(1930年出生)
* 2017年:利爾·皮普,美國饒舌歌手(1996年出生)
* 2018年:若列斯·亞歷山德羅維奇·梅德韋傑夫,俄羅斯農學家、生物學家、歷史學家、蘇聯持不同政見者(1925年出生)
* 2019年:傅正義,中國影視剪輯師(1925年出生)
* 2021年:胡里奧·盧戈,多明尼加職棒大聯盟遊擊手(1975年出生)
* 2022年:金鐵霖,中國音樂家、歌唱家、聲樂教育家(1940年出生)
* 2023年:池田大作,日本作家、攝影師(1928年出生)
* 2023年:明學昌,緬甸政治人物(1954年出生)
== 節假日和習俗 ==
* 國際被囚作家日
* 東正教主降生齋期第一天
* :國王節
* (德語社群):德語社群日
* :共和國建立日
* :和平節
* :七五三節,也常被視作日本兒童節
* :植樹節
* :獨立日
* :廢物回收日
== 參考資料 ==
|
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 《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是伽利略撰寫的一部天文學著作,於1632年2月22日在義大利出版。
== 內容 ==
這本書採用對話的形式,參與對話的是支援他的兩個朋友,沙格列陀和薩爾維阿蒂,與一個亞里士多德觀點支持者辛普利邱,對話分為四天。伽利略想要用這種對話形式使他的著作能擁有廣大的讀者,從而能有效地否定掉亞里士多德的力學和宇宙論。
本書的第一天就對亞里士多德關於天體的組成和性質完全不同於地球的學說進行了激烈的反駁。伽利略還進一步駁斥了那種古代傳流下來的見解,即不變是高貴和完善的標誌。他提出了一個後來變得很重要的見解,即運動並不是一種變化,它並不導致生長或毀滅,那是“部分和部分之間的簡單移動,即不消滅什麼,也不產生什麼新東西”。這樣一種見解後來就成了力學哲學的一部分,即認為宇宙和宇宙中的一切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還是如此,既沒有新的東西出現,也沒有舊的東西消失,自然界的一切過程只是物體的機械動作和它們動量的交換。
在為哥白尼體系辯護的論證中,伽利略著重回答了那種根據常識的力學反對意見。他重複了哥白尼對這些反對意見的答覆。他提供一種新的連貫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來反對亞里士多德的那個同樣形成了一個完整體的見解。在《對話》的第三卷中,他承認為這兩種見解辯護各自提出的論據,差不多同樣確切,但是他認為他在第四卷中討論的潮汐學說,可以為哥白尼體系提供十足的證據。但是談他的理論要求一天有一次潮汐,而不是如人們所觀察到的兩次。還有,這種理論和他的慣性原理也是矛盾的,因為根據慣性原理,地球上的物體應當參與地球的運動。
因此有人認為,伽利略並沒有能夠最後確立哥白尼的學說,雖則他給予這個學說以有力的支援。他的這部書所針對的讀者要比專業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廣得多。首先它是用義大利土語寫成的,並採用日常談話的對話體,而且論證刪繁就簡,通俗易懂。他只討論兩種世界體系,即托勒密體系和哥白尼體系,而把一些大同小異的體系則略而不談。還有,他對朋友-{zh-hans:開普勒; zh-hant:克卜勒;}-的體系也不加評述,雖然這個體系把哥白尼的理論大大推進了一步,為專業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提供了支援日心說的強有力證據,不過對一般讀者也許不大適合。他的這部著作更像是一部通俗讀物。
在1633年伽利略又被押到羅馬宗教法庭受審,雖則他這部書已經得到佛羅倫薩的當地宗教法官的批准。他被逼得表示和哥白尼假說決裂,但是這一次他卻判了宣傳異端之罪,從此就被居留在佛羅倫薩附近一所村舍裡度過他一生中的最後九年。他的著作也被列入禁書目錄中,直到1853年才被解除。
== 評價 ==
在這本書中,除第四天討論潮汐問題的基本觀點有錯外,前三天的主要論點都為後來科學的發展所證明。書中全面系統地討論了哥白尼日心說和托勒密地心說的各種分歧,並用作者的許多新發現和力學研究新成果論證了哥白尼體系的正確和托勒密體系的謬誤。
這本書在人類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 版本 ==
*
*
*
*
== 參考文獻 ==
== 外部連結 ==
* 著作全文
Category:伽利略·伽利萊
Category:天文學書籍
Category:1630年代書籍 |
李小龍 |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也有作鎮藩、震藩),已故著名華裔動作片演員、武術家、監製及武術指導。他是截拳道的創始者,混合武術概念的先驅之一。李小龍是香港粵劇醜生李海泉之子,他有兩個姐姐(李秋源、李秋鳳)、一個哥哥(李忠琛)和一個弟弟(李振輝)。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李振藩的漢字拼音“Jun-fan”最初寫成“震藩”;然而,“震”與他祖父的一部分名字“李震彪”相同,因避諱而改為諧音“振”。生於美國三藩市東華醫院,年少時期在香港九龍生活讀書,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其後以詠春為本,化而創立自己的截拳道。自少因父參與演出20多部香港電影。1961年至1964年,他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學習,主修戲劇及哲學。在美國,他開武館授徒邊磨煉武術,又客串演出多部美國電視劇。他嘗試改變亞洲人在美國影片中的形象,但最終連其譯為功夫的電視劇也由外國演員主演。1970年,李小龍獲得香港嘉禾電影公司老闆鄒文懷邀請,在失意好萊塢之下,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為題的動作電影《唐山大兄》而大獲好評,李小龍迅速展開其知名度。此後他主演了《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死亡遊戲》,此4部半動作電影震撼了整個影壇,而且在國際上迅速聲名鵲起。
32歲的李小龍於1973年7月20日參與演出《死亡遊戲》期間,猝死於丁佩在香港九龍九龍塘的家中,事件引起極大震撼。最新研究指出,李小龍的死因是喝了太多水,腎臟無法排出多餘水分,因此引發低血鈉症而逝世。然而,李小龍去世後其聲威依然不減,他的銀幕形象對全球華人以至世界各地均有影響力,他的名字是武打電影甚至是中國武術的象徵,電影不少帶有漢族文化色彩。李小龍亦帶領香港電影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為香港電影累積豐厚的資本、技術和觀眾,併為香港電影在1980年代開始風靡全球、成為東方荷里活奠定基礎。
== 生平 ==
=== 家庭背景 ===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為香港粵劇四大名醜之一,母親為香港富商何東爵士同母異父之弟何甘棠之養女。李小龍有兩姊李秋源、李秋鳳、兄李忠琛(林燕妮、張瑪莉之前夫)及弟李振輝。妻子蓮達-{zh-tw:(香港譯為「蓮達」); zh-cn:(香港譯為“蓮達”); zh-hk:;}-與其誕下兒子李國豪和女兒李香凝。這一資訊由李振輝在有線電視紀錄片《最強家庭:李小龍》3分35秒時給出。該節目於1999年10月26日在福克斯家庭頻道播出。
=== 童年 ===
1939年,李海泉偕妻子及三個兒女從香港遠赴三藩市唐人街演出粵劇。
1940年,李小龍生於舊金山唐人街的東華醫院,該年為庚辰年,中國人稱為龍年,且小龍生於辰(龍)時,後呼應其乳名“細鳳”,而藝名「李小龍」為《細路祥》作者袁步雲取名,在1950年公映的《細路祥》首次使用餘慕雲(2000)「李小龍與電影」《不朽的巨龍-李小龍電影回顧展》頁16,2000年11月(然而《細路祥》一片的片頭字幕與當年在報章上所載之名字卻是“李龍”),而李小龍的英文名“Bruce”的起名者則據說是東華醫院的醫師格洛弗。
1941年,李小龍跟隨父母返回香港,開始時與兄長入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1949年因應天主教香港教區要求,所有男生都需轉往德信學校繼續學業,及後再轉讀喇沙書院。儘管少年李小龍家境比較富裕,但由於中國發生「第二次國共內戰」,大量中國人逃入當時英國統治下的香港,令香港變得擠迫。Bruce Lee: the immortal Dragon, January 29, 2002, A&E Television Networks李小龍讀至中四因打架及曠課被趕出校,轉到聖芳濟書院繼續學業。李小龍自幼身體孱弱,其父為了兒子體魄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以鍛鍊身體。
1956年16歲時,李小龍重返校園,他在一次幫派衝突中受挫,於是到油麻地利達街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在一次訪問中說出13歲時跟隨葉問學習)。雖然詠春練習並不固定Black Belt: Bruce Lee Collector's Edition Summer 1993,但李小龍曾因詠春練習單調而放棄,後因與街頭流氓打架時使出一招詠春的日字衝拳擊倒對方而重新回到詠春門下。在葉問門下學武期間,李小龍曾遇到重重阻力,但李小龍堅持不懈,繼續學習。授業師兄(相當於教練)為有“講手王”之稱的黃淳樑。半年後,葉問搬遷到李鄭屋邨,李小龍比較少到這裡。在拳術方面,多與同樣曾習西洋拳的黃淳梁練習。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功力拳、蔡李佛、太極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節拳等拳種。葉問試圖讓青少年們參加有組織的拳擊,以此阻止他們參與街頭幫派的衝突。作為葉問為數不多的親授學生Black Belt: Bruce Lee Collector's Edition Summer 1993 p. 19,李小龍1957年奪得香港校際拳擊比賽少年組冠軍。Black Belt: Bruce Lee Collector's Edition Summer 1993, p. 18
=== 童星時期 ===
1941年,李小龍僅3個月大就在粵語片《金門女》中亮相。1948年,李小龍以「李鑫」的藝名,客串參演了俞亮導演的《富貴浮雲》,而該片廣告亦標明「新李海泉」客串演出。翌年,他先後以「小李海泉」及「新李海泉」客串參演《夢裡西施》(1949年)及《樊梨花》(1949年),到了第四部客串的電影《花開蝶滿枝》(1950年),他以「李敏」為藝名參與演出,當年的電影廣告更特別標明「神童小李海泉客串」,可見當年李小龍的童星演出已相當出色。
李小龍首次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的電影是1950年公映的《細路祥》,片中飾演一個從好變壞,又從壞變好的孤兒,獲得一致好評,並奠定了他的童星地位,當時廣告上稱他為「李龍」。隨後李小龍還參演了《凌霄孤雁》(1950年)。翌年,李小龍參演的《人之初》再次獲得好評,他在劇中飾演一名誤入歧途的不良少年,影評人向宸曾在《文匯報》撰文,指李小龍「配稱粵語片『天才童星』,粵片工作者應該好好重視他。」
在1953年至1955年期間,李小龍先後參演中聯影業公司的七部電影,分別是《苦海明燈》(1953年)、《慈母淚》(1953年)、《父之過》(1953年)、《千萬人家》(1953年)、《危樓春曉》(1953年)、《無風》(1954年)、《愛 (上下集)》(1955年)及《》(1955年),大部分角色均為「乖仔」。隨後先後參演《守得雲開見月明》(1955年)、《孤兒行》(又名《苦命女》,1955年)、《兒女債》(1955年)、《詐癲納福》(1955年)、《早知當初我唔嫁》(1956年)等粵語片香港電影資料館(2000)「李小龍電影年表」《不朽的巨龍-李小龍電影回顧展》頁47,2000年11月。1957年公演的《》是李小龍參演唯一的「文藝片」,片中他飾演善良的二少爺,更是他在電影上首次有戀愛的戲份餘慕雲(2000)「李小龍與電影」《不朽的巨龍-李小龍電影回顧展》頁17,2000年11月。同年公映的《甜姐兒》,客串演出的他只與女主角文蘭跳了一場恰恰舞,卻受到觀眾的注目。
1960年上映的《人海孤鴻》是李小龍赴美求學前的最後一部粵語片,片中飾演一個戰爭孤兒「阿三」,與飾演孤兒院院長的吳楚帆(他亦是本片監製及編劇)有不少對手戲,演出極為出色,影評人石琪甚至稱此片「無疑是李小龍的代表作……主要是形象鮮明、迫真」。
此外,李小龍酷愛跳恰恰舞,少年時期曾獲全港恰恰舞邀請賽冠軍,在港期間曾以教授著名拳師邵漢生恰恰舞,來換取對方教他中國拳法,不過他並沒有學。1960年代,李小龍在美國也曾教過一些當地人跳恰恰舞,據聞他的恰恰舞老師是一位名叫Terry的菲律賓人。而李小龍在《甜姐兒》與《早知當初我唔嫁》,都有跳恰恰舞的鏡頭,後者更是教導粵劇名伶任劍輝跳舞。
=== 留美時期 ===
李小龍在一次街頭鬥毆中打傷了三合會老大的兒子,遭到黑幫宣告追殺,有感於當時香港環境複雜,李海泉經過此事後下定決心送李小龍回到出生地--美國留學,以期修正他好鬥的性格,經過熟人安排後,於1959年4月29日晚,家人決定坐船將他送往美國。李小龍於1961年考入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主修戲劇,並副修了哲學、心理學及其他學科。就讀的同時,他也結識了未來的妻子琳達。1962年4月,李小龍大二期間租用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在振藩國術館中,他主要教授他在當地的朋友。他的第一位學生是曾練習柔道的格魯夫,第一位教學助手是木村武之。兩人後來也向他人傳授李氏功夫。他邊教邊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法造詣更為精深。
1964年,他應之邀出席美國加州,表演了雙指伏地挺身(俯臥撐),即使用同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雙腳分開大約一肩寬。李小龍還表演了寸拳,細節如下:李小龍站直,右腳靠前,右膝微微彎曲,面前站立一人。李小龍右臂部分擴充套件,右拳距離對方胸部約一英寸。在沒有收回右臂的情況下,李用力打出一拳,同時保持姿勢基本不動,將對方擊退,摔倒在後面的椅子上,這張椅子放在對方身後以防止摔傷,但強大動能讓對方摔倒在地。對方為來自加州斯托克頓市的志願者鮑勃·貝克。貝克回憶道:“我告訴李小龍不要再做這種示範。在他擊打我後,我的胸部疼痛得難以忍受,不得不在家休假。”
正是透過1964年的空手道大賽,李小龍結識了跆拳道大師李俊九。兩人成為朋友,作為武術家,雙方都從這段友誼中獲益。李俊九詳細教授李小龍側踢,李小龍則授予李俊九“無預兆”出拳。
1964年8月,李小龍在加州奧克蘭的4175 Broadway街成立「振藩國術館」,向非華裔教授武術。
1964年,李小龍在加州奧克蘭唐人街與黃澤民進行了一場極富爭議的對決。黃澤民是形意拳、北少林拳以及太極拳的一把好手。據李小龍稱,一些華人向他下達了最後通牒,命他停止向非華裔教授武術。李小龍不為所動,於是便有了這樣的一次對決。比武前雙方約定:如果李小龍輸了,他就要關閉自己的武館;如果他勝出,他將得以繼續教授白人以及其他任何人。Bruce Lee: The Immortal Dragon, January 29, 2002, A&E Television Networks黃澤民對此說表示否定。他表示自己是接受了李小龍在一次劇院表演之後向自己提出的挑戰,而他對白人以及其他的非亞裔並沒有區別對待之意。Dorgan, 1980
李小龍就此次對決稱:“挑戰書上有唐人街上所有師傅的名字,但我並不害怕。”
比武的見證人包括琳達,詹姆斯·李(李小龍的同事,僅與李小龍同姓,無血緣關係)和太極拳教練威廉·陳。黃澤民和威廉表示對決持續了20到25分鐘Dorgan,1980;而李小龍,詹姆斯以及琳達卻認定比賽在三分鐘內就以李小龍的決定性勝利結束了。琳達稱:“這場毫無保留的比賽在開始後總共進行了3分鐘。李小龍將他打倒在地,問他:‘想放棄嗎?’那人答道:‘我認輸。’”
黃澤民在《太平洋週報》這份舊金山的中文報紙上發表了他對比武的回憶,同時對李小龍發出了第二次挑戰。李小龍沒有答覆。此事就這麼平息了。李小龍依然向白人教授武術。
thumb|230px|李小龍在電視劇《青蜂俠》的造型
他被電視劇《蝙蝠俠》製作人多茲爾賞識,邀請試鏡。1966年4月30日,李小龍與美國廣播公司簽訂了30集電視劇《青蜂俠》的演出合約,擔演配角「加藤」,但只能播出一季共26集。其後以「加藤」角色演出2集《蝙蝠俠》,又在電視劇《》(1967年)和《》(1969年)中客串,也在電影《》(1969年)中擔演一個小角色。
1967年7月9日,李小龍正式在洛杉磯中國城的振藩國術館,確立其武道哲學截拳道之名稱,是李小龍最後親自開館授徒的武館,武館位置在628 W College St, Los Angeles,截拳道英文拼音是李小龍請教UCLA語言學教授後確定的。在早期李小龍在洛杉磯教的主要是詠春功夫,後來開始融入一些全新的內容,比如腿法以及將格鬥哲理運用於技擊之中的方式,此時他的技擊術開始變化,但這種變化並非簡單地增加或混合某些不同的技術、方法和結果,而是使技術變得更富效率且更符合哲理。在當時攔截是李振藩技擊術的基石,主動的以攻為守的攔截可運用多種方法去實現。它不是阻擋的意思,但它可作為一種積極的防禦方法來化解迎面而來的打擊。攔截意味著在對手進攻之當時或進攻之前阻止他,大多數技擊術是建基於單純的進攻和被動的防守之上,而在當時攔截已成為截拳道的首要技擊原則之一。
李小龍還出席了1967年,並進行了各種表演,包括對USKA世界空手道冠軍摩爾表演了“無敵拳”。李小龍告訴摩爾,他會對著摩爾的臉打出一記直拳,而摩爾要做的就是試圖阻擋這記直拳。李小龍後退幾步,詢問摩爾是否做好準備。當摩爾點頭確定時,李小龍滑步向前進入攻擊範圍,並對著摩爾的臉打出一記直拳,在打中前停止。在八次嘗試中,摩爾一次也沒能攔下李小龍的拳。
直到1968年,李小龍再次參與電影工作,先後在馬丁主演的特務片《》,及奎恩主演的電影《》擔任動作指導。1969年公映的電影《》是李小龍在成年時期首部參演的作品,劇中他飾演反派角色「黃宏度」,其後他於電影《血灑長街》(又名《盲人追兇》1970年)擔演一個小角色。1970年,李小龍曾創作以民初時代為背景的中國武俠片電影劇本《無音簫》,並成功覓得美國影星柯本合作,但因李小龍回港拍攝《唐山大兄》而擱置餘慕雲(2000)「李小龍與電影」《不朽的巨龍-李小龍電影回顧展》頁18,2000年11月。
後來李小龍被江湖中人王俊開槍襲擊,身中兩彈,因為0.22口徑手槍子彈殺傷力不大,李小龍當時穿皮夾克,沒受傷害。但是李小龍經此事後決定離開美國,遠走香港。身中兩彈離美 再沒回三藩市 . 星島日報
=== 回港發展 ===
1970年代,邵氏兄弟曾透過李小龍好友小麒麟接洽邀他回港拍片,但當時李小龍提出影片製作成本不能低於60萬港元、要擔任影片的武術指導、有權修改劇本,以及由他邀請的外國演員要以美金支薪等要求,令邵氏高層無法接受,最終合作未能成事。其後,邵氏行政總裁鄒文懷離職出走,另組嘉禾,並派導演羅維的太太劉亮華到美國邀請李小龍回港發展。
;《唐山大兄》(1971年)
《唐山大兄》是李小龍旅美回港後所拍的第一部影片。他飾演的唐山青年鄭潮安,在泰國曼谷冰廠工作,與實際為販毒分子的冰廠大老闆進行殊死的鬥爭,片中李小龍迅猛的三腳迴旋連環踢、凌空飛腳以及高亢的嘯叫等武打噱頭皆極具個性,令觀眾如痴如醉,功夫熱潮因而掀起。該片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300萬港元。
當時粵語片正陷於低潮,幾乎停止生產。他替羅維拍《唐山大兄》及《精武門》,原版都是國語對白,後來嘉禾重新發行才配上粵語。在此形勢下,李小龍憑藉著一身好武藝與個人銀幕魅力,不僅在七十年代初期掀起一股電影熱潮,將觀眾拉回戲院中,讓衰退的香港電影工業重新找到一線生機,使嘉禾公司奠定基礎;亦使「功夫片」復甦,賦予新的面貌與活力。他的電影也身價百倍,轟動了全球,讓人們對香港電影刮目相看。
;《精武門》(1972年)
李小龍在片中飾演霍元甲弟子陳真,他在追查中得知師父是被日本人毒死的,他大鬧日本武館,砸爛汙衊中國人是“東亞病夫”和“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牌匾。
片中李小龍不使用蹦床等輔助工具及替身,且首次將雙節棍搬上銀幕,並道出一句經典對白:「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自此成為了一大經典。該片票房收入超過400萬,位列當年賣座港產片的亞軍,並且榮獲了第10屆金馬獎最佳技藝特別獎。
;《猛龍過江》(1972年)
李小龍與嘉禾公司合組協和公司,《猛龍過江》是他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李小龍在片中飾演一個來自香港鄉村的功夫高手唐龍,遠赴義大利幫助一家中餐館的女老闆(苗可秀飾)剷除當地惡霸。主要的打鬥部分被安排到羅馬鬥獸場,《猛龍過江》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遠赴歐洲取景的影片。該片在臺灣上映時,創有史以來的最高票房記錄,並榮獲第11屆金馬獎的優等劇情片獎。
;《龍爭虎鬥》(1973年)
李小龍與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合作拍攝,亦是李小龍在好萊塢電影中第一次擔任主角,也是他的遺作,從而使李小龍一躍成為世界級國際影星。片中李小龍扮演一個少林寺武功高手,隻身闖入荒島去收服一名少林叛徒,李小龍將角色冷漠嚴峻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深入孤島地下室,與趕來的打手對打,該片打鬥場面及使用武器較多,是系列中最賣座的一部。片中,李小龍展示出少林齊眉棍、菲律賓短棍、雙節棍等絕技。
1973年5月10日,李小龍在拍攝本片時曾於戲場內昏迷。7月8日為“李小龍日”重溫李小龍的光影傳奇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2008-07-08 15:45
;《死亡遊戲》(1973年)
講述一位強者為了奪得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勇闖七層寶塔,經過一輪惡鬥後到達塔頂,卻只換來一句古老的謁語:「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豈料一語成讖,該片成了李小龍的未竟遺作。
=== 逝世 ===
left|250px|thumb|李小龍實際死亡地方碧華閣,於1970年2月落成入夥
1973年5月10日下午5時,李小龍於片場為電影龍爭虎鬥配音時突然嘔吐及抽筋,陷入半昏迷,呼吸困難,情況一度危殆,被送入浸會醫院搶救。2小時後逐漸甦醒,經醫生診斷證實為發高熱及低血壓,事後李小龍對醫生說:「當我在片場突然暈倒後,就甚麼都不知道了。」之後轉到九龍法國醫院,留院一星期後出院,經醫生檢查一切如常,只是並未照X光檢驗腦部,李又再全情投入電影工作。
1973年7月20日下午3時,嘉禾電影負責人鄒文懷到達李小龍位於九龍西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的家中洽談拍攝中電影死亡遊戲的事宜。至17時,李小龍與鄒文懷轉到位於九龍塘筆架山道67號碧華閣2樓A3室的臺灣女星丁珮家中,商談合作拍攝《死亡遊戲》。19時30至45分左右,鄒文懷原本該與李小龍及丁珮共同到日式「金田中餐廳」與澳洲影星拉辛比晚膳,然而因李感到頭痛,需要休息一會,故此鄒先行赴約。在鄒離開前不久,丁珮將一粒自己平時慣用的止痛藥給李小龍服用,李隨即進入丁珮房間床上躺臥睡眠,並關上房門,丁珮在客廳與鄒交談一會。隨後鄒獨自離開應約,丁則在廳中看電視。約20時30分,丁首次進入房內檢視,發現李正在熟睡,接著致電餐廳知會鄒文懷,鄒回應給李多休息一會。約21時,丁第二次入房,這時李仍處熟睡狀態,且無法叫醒,遂第二次撥電告知鄒,此時鄒已接近完成晚飯,並謂會回來檢視。21時30至45分,鄒回到丁珮家中,發現李毫無反應,心感不妙,遂致電丁的私人醫生協助。22時10分,住在附近的私人醫生趕到,為李小龍立即檢查,發現他沒有脈搏、心臟停止跳動,毫無生命徵兆,遂於22時30分電召救護車,救護員到場為李小龍施行人工呼吸並用手急救兩分鐘,後轉用氧氣機協助其呼吸,並繼續為他進行心肺復甦法等急救,但沒有效果後立即將李送往醫院。23時送抵伊利沙伯醫院後雖經證實瞳孔放大,對光線毫無反應,心跳、呼吸完全停止,惟仍被搶救一段時間,包括在左胸注射強心針並作心肺復甦法,並為他進行電擊治療、心臟除顫器電擊治療,但情況依然無改善,直至23時38分終由米高醫生宣佈死亡及簽發死亡證,正式向外界宣告其死亡,享年32歲,李小龍兄長李忠琛及嘉禾電影負責人鄒文懷趕到醫院瞭解情況。7月21日0時過後,警員抵達丁珮家中調查,並取走李小龍飲過的杯及服過的藥作進一步化驗。
7月24日10時遺體由醫院運往殯儀館,18時李小龍於大角咀九龍殯儀館通宵設靈,翌日早上10時大殮、12時出殯,靈堂主橫匾為「藝海星沉」、左右兩旁的副橫匾則寫有「哲人其萎」及「典型尚在」,曾經到場致祭的包括苗可秀、李香琴、譚炳文、新馬師曾、沈殿霞及羅維等,附近街道擠滿近3萬名市民,有人甚至冒險爬上大廈外牆懸臂式招牌,希望送別一代武術巨星並作最後致敬,人群中有12人暈倒,在家屬同意後,遺容經電視臺轉播並由報章刊載。遺體於7月26日隨飛機空運到美國西雅圖湖景公墓土葬,當1993年3月31日其兒子李國豪於拍攝電影時意外身亡後,亦一同葬於李小龍墓旁。1973年9月3日,李小龍的死因聆訊在荃灣裁判法院開審,經過7天的審理並傳召大量證人後,9月24日3名男性陪審員一致裁定李小龍「死於非命」,死亡原因為對止痛藥物產生高度敏感速致腦水腫,而該種藥物對一般人而言不會產生高度敏感。雖然李生前有服食大麻習慣,驗屍解剖時亦發現胃部有少量大麻,但法庭認為大麻並不會致命。
雖然死因至今仍然眾說紛紜,但當化驗報告出來以後,其死因為『對頭痛藥物過敏』,發現他的腦部腫脹和帶有瘀血和動脈瘤。好友羅禮士在1975年確認李小龍的真正死因是從1968年起,他因為舉重意外而脊椎脫位,需要長期服用肌肉鬆弛劑,但是再加上家中助手給他服用的頭痛藥物產生化學作用。
== 截拳道 ==
李小龍意在破除一些武術舊習,走出一條新路。他認為“截拳功夫”這一名稱帶來了很大的限制,於是改名“截拳道”。他對於這個名字依然不滿意,因為這一名稱依然具有一些限制。Thomas,1993, p. 81
=== 弟子 ===
截拳道的弟子遍佈世界各地,有、伊諾山度、嚴鏡海、、李凱、、、艾倫·喬(Allen Joe)、蓮達(其妻)、卡里姆·阿布都-賈霸等等。
== 香港足跡 ==
thumb|260px|李小龍位於九龍塘的故居,曾改裝為羅曼酒店,最後保育失敗而於2019年9月拆卸
李小龍襁褓時家族從美返港,居於九龍西油麻地茂林街5號。後來香港淪陷,1941年一家搬遷到彌敦道的218號2樓,該處昔日是一幢西式唐樓,當年他們李家五姊弟就在那裡居住,後來該地點重建成恆豐酒店李振輝尋找哥哥足跡 蘋果日報2010年11月14日,對面的彌敦道223號新樂酒店則是李小龍家族每週日家庭聚餐的地方。李小龍早期入學的柯士甸道103號德信小學,校舍儲存至今。後來他轉校至喇沙書院,當時喇沙原址被英軍用作軍營,故他就讀時校舍遷至何文田巴富街。另一所是於1956年入讀的大角嘴區聖芳濟書院,1973年曾應邀返該校作校運會頒獎嘉賓。
李小龍主演電影《龍爭虎鬥》取景地點屯門區青山禪院,是少數在港拍戲兼保留至今的場地。70冥壽 生前事蹟串連10景點重踏李小龍足印蘋果日報2010年11月27日
李小龍在1972年入住過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該獨立別墅從一位美籍商人手中購得,當時名為「棲鶴小築」。在李小龍去世後,業主鄒文懷等人以85萬元出售給餘彭年,餘氏再出租成為計時收費的“時鐘酒店”,名為羅曼酒店,2008年市值計約價值1億港幣。2008年四川地震,餘氏打算將包括李小龍故居等五塊地皮出售,部分作為賑災用,在李小龍迷組織及一批電影文化界人士關注之下,最終沒有售出。李小龍故居被拍賣售屋金額作為賑災善款【星島網訊】2008-05-23根據莫沛安記載,葉問葬禮他沒有到,黃淳樑有。小麒麟認為,不是因為門戶問題,而是因為十二月初 他正在拍攝《死亡遊戲》沒有留意此事。忙碌過後,李小龍親自拜會葉準尖山《新武俠雜誌》1973年. 存檔於2022年3月24日。
== 影響 ==
李小龍的事業成就對影壇以至文化方面都有影響,他開創了華人進軍荷里活的先河,他將中國武藝帶到西方國家讓外國人認識和學習功夫以及發展出MMA FlGHTING,同時令動作片(或稱「功夫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片種之一。
李小龍的出現一改華人在外國人眼中剃髮易服的形象,很多西片自此都將華人設定為武術高手出場,使得西方人以為華人都是武術高手。李小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中佔有一席位置,是黃柳霜、劉玉玲和成龍以外的4位華人之一;在香港星光大道中更豎立了一座銅像及紀念牌匾。
== 趣聞 ==
* 洪金寶憶述因誤會而與李小龍切磋的過程。李小龍回港參觀洪金寶拍片時,洪金寶曾邀請他出手見識看看,當洪一起腳時,李小龍的腳已經在洪金寶面前。
* 五十年代後期,香港衛生環境不太好,衛生局為了防止市民胡亂棄置老鼠的屍體而引起鼠疫,便在馬路邊的電燈柱,離地面約一米高的位置掛一個小木箱,供市民放置死老鼠。李小龍就讀的聖芳濟書院附近老鼠箱比較多。李小龍每天放學由詩歌街步行到旺角,到黃淳樑師兄家中練拳,就會在途中邊行邊練拳,見一個老鼠箱就打一拳,久而久之那段路上幾十個老鼠箱全都被李小龍打爛了。衛生局便把爛了的老鼠箱換掉,但不到兩天新的老鼠箱又被李小龍打破。黃淳樑得知此事後跟小龍說:「別再打爛老鼠箱!如果再發現有老鼠箱被你打爛,我就通知旺角道街坊,把找到的老鼠屍體送到你家,等你自行處理。」之後,衛生局在新的老鼠箱貼上「破壞政府公物者,罰款二十元」的標貼。小龍見到告示後,再也不敢打老鼠箱了,轉而打鐵做的電燈柱。
* 李小龍的姊姊李秋源早前在一個李小龍相展上表示,弟弟一直不懂踏單車,亦不會游泳,以前李小龍跟家人去游泳時會惡作劇地被姊姊把他的頭按進水裡。
* 李小龍的弟弟李振輝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時透露,李小龍的弱點是最怕蟑螂,他指:以前在家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大家都睡了。從他的房裡傳出「啊!」的尖叫,我們跑過去,他已經跳到了桌子上,再一看,地上有一隻蟑螂。這是他的恐懼,每次見到蟑螂,他都會這樣反應。真不可思議。之後他還把蟑螂串成珠子戴在身上,克服恐懼感。
* 有一次李小龍偕同影圈人物前往尖沙咀旅遊區一家酒吧小飲,當時男女客人對小龍反應不一,有一沾風采為榮,故意三番兩次走近李小龍所坐之檯。但有幾名孔武有力之人,卻不折服有意挑戰,一試是否為真功夫。由於在美國,李小龍已有此種經驗,對挑戰者一概不理,但在此種情形下,挑戰者一定愈發囂張,他與友人幾乎是無法閒談,因此友人勸李小龍略作表演。李小龍在無可奈何下,向侍者拿一罐未開罐頭放在桌面上,李小龍以食指作一伸指距離,突然發勁,曲指一伸竟然插入鐵罐內,而指絲毫無損,李小龍略拖小技,「指插穿鐵罐」果然技驚四座,使憤憤不平者亦折服,從此便可安寧小飲,不再被騷擾。
* 偉大的美國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曾評價李小龍截拳道武術格鬥理念超越了屬於他的時代,大有英雄相惜之意, 實際上李小龍生前觀看過阿里大量比賽錄影學習效仿阿里的靈活蝴蝶步伐
* 曾在嘉禾公司電影老闆家裡工作的馬姐透露,每當李小龍到訪的時候,他身上的跌打酒味道已經令到大家不用見到李小龍本人,都知道他已大駕光臨。
== 作品 ==
=== 電影 ===
年分 上映日 電影 角色 職務 合作演員/備註
金門女 幼時王萊露 演員,客串 趙月嫻、陳麗湘、劉杏裳、李沛、陳麗坤;演出時三個月大,藝名「小李海泉」
1948年 11月24日 富貴浮雲 牛仔 演員,客串 羅品超、小燕飛、李海泉、半日安、胡美倫、伊秋水;藝名「李鑫」
1949年 5月6日 夢裡西施 演員,客串 羅麗娟、李蘭、廖俠懷、謝君蘇、紅光光;藝名「小李海泉」
1949年 11月24日 樊梨花 演員,客串 秦小梨、陸飛鴻、少崑崙、林家儀;藝名「新李海泉」
1950年 2月20日 花開蝶滿枝 演員,客串 楊維漢、小燕飛、陳露華、陳天縱;藝名「新李海泉」/「李敏」
1950年 5月31日 細路祥 細路祥 演員,領銜主演 伊秋水、李海泉、馮峰、陳惠瑜、袁步雲、高魯泉、湯園、王桂林、馮素波;廣告藝名「李龍」
1950年 6月23日 凌霄孤雁 童年凌霄雁 演員 白燕、張活遊、陳露華、林鶯、林坤山、馬笑英
1951年 4月12日 人之初 牛仔 演員,客串 吳楚帆、黃曼梨、張瑛、麗兒、李兆芬、碧茜
1952年 誰為吾拳 江華鴻之徒小海 演員,客串
1953年 4月30日 苦海明燈 童年天生 演員,客串 張瑛、吳楚帆、白燕、張活遊、梅綺、李清、黃曼梨、容小意
1953年 6月28日 慈母淚 童年王國樑 演員,客串 紅線女、張瑛、黃楚山、楊帆、羅衍達、艾雯
1953年 9月27日 父之過 大眼狗 演員,客串 黃楚山、龐碧雲、蔣桂林、黎明、冼幹持、錢大叔、檸檬、小麒麟、徐新月、南紅、小紅荳、龐碧明、李文鉅
1953年 10月8日 千萬人家 B仔 演員,客串 盧敦、黃曼梨、容小意、馮應湘、紫羅蓮、吳楚帆、周志誠、容玉意、李清、李月清
1953年 11月27日 危樓春曉 華仔 演員,客串 張瑛、吳楚帆、紫羅蓮、黃曼梨、黃楚山、葉萍、梅綺
1954年 無風 演員
1955年 1月1日 愛 (上集) 馬師侯之子 演員 吳楚帆、白燕、張活遊、馬師曾、紅線女、黃曼梨、黎灼灼、李月清、容小意、小燕飛、江端儀、紫羅蓮、李清
1955年 1月8日 愛 (下集) 馬師侯之子 演員 吳楚帆、白燕、張活遊、馬師曾、紅線女、黃曼梨、容小意、石堅、小燕飛、李清
1955年 2月11日 童年王復群 演員 吳楚帆、張活遊、容小意、梅綺、蕭亮、劉克宣、黃楚山、葉萍、周志誠、高魯泉、王菲菲
1955年 6月24日 守得雲開見明月 洪仔 演員 芳艷芬、江一帆、胡楓、朱丹、譚倩紅、楊業宏、馬笑英
1955年 9月8日 孤兒行(又名《苦命女》) 少年吳中興 演員 鄧碧雲、梁醒波、鳳凰女、劉克宣、黃楚山、林妹妹、馬笑英、張雪英、藍菲
1955年 10月21日 兒女債 阿仔 演員 黃曼梨、黃楚山、張活遊、紫羅蓮、容小意、李清、林妹妹
1956年 2月25日 詐癲納福 楊小龍 演員 新馬師曾、胡楓、、林家儀、朱丹、馬笑英
1956年 12月22日 早知當初我唔嫁 張少佳 演員 芳艷芬、任劍輝、胡楓、朱丹
1957年 3月14日 周衝 演員 白燕、張瑛、梅綺、盧敦、黃曼梨
1957年 12月6日 甜姐兒 同學 演員,客串 張瑛、文蘭、梁醒波、吳回、葉萍、丁櫻、李鵬飛、張英才、方華
1960年 3月3日 人海孤鴻 阿三 演員 吳楚帆、白燕、馮峰、李月清、李鵬飛
1968年 12月30日美國 - 空手道顧問 迪安·馬丁、、莎倫·泰特、關南施
1969年 黃宏度 演員 詹姆斯·葛納、、、麗塔·莫瑞諾、
1970年 - 武術指導 安東尼·奎恩、英格麗·褒曼、
1971年 10月31日 唐山大兄 鄭潮安 演員 田俊、衣依、苗可秀、李昆、韓英傑、劉永、金山、林正英
1972年 3月22日 精武門 陳真 演員、武術指導(無列名) 苗可秀、田豐、田俊、李昆、魏平澳、馮毅、、羅拔·貝加(Robert Baker)
1972年 12月30日 猛龍過江 唐龍 導演、演員、武術指導 苗可秀、羅禮士、黃仁植、、、魏平澳、黃宗迅、劉永、小麒麟、胡奀、
1973年 3月1日 - 武術顧問 小麒麟、孟秋、金霏、倉田保昭、陳菁、程世英、黃仁植、
1973年 12月18日 龍爭虎鬥 李先生 演員、武術指導 尊·薩遜、吉姆·凱利、石堅、羅拔窩、楊斯、鍾玲玲、、茅瑛、喬宏、洪金寶、董瑋
1973年 - 死亡的遊戲(原裝版本) 海天 導演、演員、武術指導 田俊、解元、伊魯山度、渣巴、池漢載
* 《死亡的遊戲》乃李小龍表達心中最高武術境界的哲理電影,但電影只停留在初步構思的階段,並打算邀請武術界眾多高手客串演出,已拍攝的片段有他和伊魯山度、池漢載及渣巴的對打戲。
* 故事原意講述一名武術奇才海天(隱喻李小龍自己)與另外五名武術家(其中兩名分別由田俊、解元飾演),同時闖入一座五層寶塔,尋找塔中一個神秘寶盒;寶塔各層皆有一名不同國籍的武術家把守,每上一層都要進行生死較量……,最後李小龍贏得了寶盒,但裡面卻是一張字條,上面寫著:「生命只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
* 後因李小龍要接拍《龍爭虎鬥》,所以停拍正在攝製中的《死亡的遊戲》,結果他拍畢《龍爭虎鬥》後便突然逝世,因此電影的故事與劇情發展成為永遠的謎題。
1977年 3月23日 陳真 演員、武術指導 何宗道、、金琪珠、崔旻奎、李芸敏、郭武星、韓明煥、馬道植、金王國、鄭奎永、柳賢、崔亨根
* 電影《精武門》的衍生劇,1979年於英國上映。
1978年 3月23日 死亡遊戲(公映版本) 盧比利 演員、武術指導 唐龍、吉格·揚、迪恩·賈格爾、、、、羅拔窩、伊魯山度、渣巴、池漢載、洪金寶、元彪
* 由於李小龍突然逝世,其角色由韓籍演員唐龍補充飾演,部份動作則由元彪演出。
1981年 3月21日 李振強 演員、武術指導 唐龍、黃正利、杜偉和、李海生
* 李小龍上一部也是僅部分完成的電影《死亡遊戲》的續集。影片取材於《精武門》和《龍爭虎鬥》。
=== 電視劇 ===
參演年分 劇名 角色 演出集數 備註
1966年 青蜂俠 加藤 26 1966-09-09至1967-03-17
1966年 蝙蝠俠 加藤 3 "The Spell of Tut", 1966-09-28 "A Piece of the Action", 1967-03-01 "Batman's Satisfaction", 1967-03-02
1967年 Leon Soo 1 "Tagged for Murder", 1967-10-26,客串
1969年 Karate Instructor 1 "Pick on Someone Your Own Size", 1969-01-09,客串
1969年 阿尹 1 "Marriage, Chinese Style", 1969-04-09,客串
1971年 (又名《盲人追兇》) Li Tsung 4 "The Way of the Intercepting Fist", 1971-09-16 "Spell Legacy Like Death", 1971-10-21 "Wednesday's Child", 1971-11-11 "I See, Said the Blind Man", 1971-11-18
== 紀念 ==
*1995年正值李小龍55歲冥壽,亞洲電視製作《《精武門》電視版》。
*2001年,香港嘻哈團體大懶堂製作嘻哈音樂1127一曲,這歌名的數字其實是李小龍的誕辰,用嘻哈音樂來致敬李小龍。收錄在《LMFAMIGLIA》專輯中。
* 2001年,臺灣男歌手周杰倫創作歌曲《雙節棍》致敬與紀念李小龍,此歌曲收錄在其創作專輯《范特西》中。
* 2005年11月27日,一尊高2米,按照電影《龍爭虎鬥》造型的李小龍銅像在香港星光大道揭幕,以紀念李小龍65歲冥壽。
* 全球最大的李小龍紀念館於2008年11月9日在其祖籍廣東省佛山市均安鎮開幕,總用地面積3.7萬平方米,分為紀念館、演藝廣場、雕塑廣場等。 全球最大李小龍紀念館順德開幕 ,2008年11月11日,雅虎新聞,引自《明報》,於2008年11月11日查閱
*2009年,臺灣藝人康康出版,《我愛李小龍》一書,內容介紹個人李小龍周邊收藏。
* 臺灣郵局於2011年1月6日代售推出李小龍70週年典藏組,限量紀念發行。
*2011年,臺灣藝人康康與王石明,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李小龍的電影美學與時代意義》收藏展
* 「武‧藝‧人生──李小龍」:於2013年7月20日(即李小龍逝世40週年當日)揭幕,為期13年至2026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其逾600件文物,包括戲服、親筆繪圖和筆記等。展覽場地總面積達850平方米,設立有多組特別建置,包括佈置了李小龍5齣經典武術電影的重要場景、模擬李小龍的健身室及書室。展覽亦特設了收藏家系列,定期更換和展出來自不同收藏家借出的珍藏。
* 2013年7月20日正值李小龍四十週年忌辰,亞洲電視《星動亞洲》特別節目《傳奇40年 - 李小龍》-李小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特輯,於亞洲電視及YouTube全球同步直播。
* 2013年11月27日李小龍73歲冥壽,香港團體發起《全球簽署興建李小龍紀念館活動記者招待會》,吳思遠、米雪、元華、冼灝英、韋然、方文,以及獲李小龍遺孀認可的「香港振藩截拳道總會」主席陸地等名人一起聯署支援在香港興建李小龍紀念館。
* 香港有機會在大磡村建立李小龍紀念館,2014年5月底立法會議員陳婉嫻與規劃署及房屋署等多個政府部門會面後引述官員稱會在大磡村預留地方興建李小龍館和電影資料館九龍分館,配合包括已故著名影星喬宏故居的「大磡村三寶」等三幢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打造成電影文化旅遊點。 李小龍紀念館擬落戶大磡村 ,東方日報2014-05-30
*2020年11月23日起,九巴一輛富豪B8L巴士(WF6188/V6B71)被披上全車身廣告,以紀念李小龍誕辰80週年。其後(VD5513/AVBWU715)、(LY6518/ATE232)及(WW4116/E6X133)亦披上相關廣告。
== 文化描寫 ==
因為鮮明的個人特色和武術特色,有許多作品以李小龍為人物原形。
=== 漫畫 ===
* 《李小龍》:香港漫畫家上官小寶的同名武俠漫畫,於1970年出版。
* 《北斗之拳》:日本格鬥漫畫,主角拳四郎的很多地方都是模仿李小龍,如格鬥時的吼聲,還有他使用的武器(雙節棍)等。
* 《抓狂一族》:日本搞笑漫畫,主角之一春捲龍以李小龍為藍本。
* 《通靈王》:日本少年漫畫,配角之一李白龍以李小龍為藍本,及其師父沙問,與李小龍師父葉問相差一字。但漫畫中的死因為槍殺。
* 《庫洛魔法使》:1996年至2000年連載的少女漫畫及電視劇,劇中有位香港出生的男主角「李小狼」,被指其出身和名字皆與李小龍有淵源。
* 《火影忍者》中的李洛克,除了外表跟李小龍極相似外,其出生日期跟李小龍乃同一日,而且只使用體術。
* 《死神》:反派組織十刃中的一員「少龍」有中國風外型。
* 《遊戲王》:主角武藤遊戲的偶像是李小龍,而其中一回以格鬥遊戲為主題的故事也出現外表類似李小龍的反派角色。
* 《尚氣》:漫威漫畫中的中國功夫英雄,其設計初期以李小龍為藍本。
* 《猛龍頑馱無》:(李小龍+九龍高達)被喻為「影舞亂夢武尊」、「集白龍的仁德、青龍的怪力、赤龍的智略於一身」, 出身「黑虎流」, 霸龍頑馱無師弟。開創獨門派別「猛龍門」。黑刃丸師父。曾以「獨孤求敗」身份活躍。
* 《馬少飛隨心畫冊》:香港插畫家馬少飛所繪,描繪李小龍栩栩如生。
=== 動畫 ===
* 《封神榜》:1975年作品,臺灣第一部卡通長片,臺灣中華卡通製作。其中二郎神楊戩的造型根據李小龍的形象而設計。
* 《七彩卡通老夫子》:1981年作品。李小龍在片裡面擔任主角老夫子的師父,最終得到武術大賽的冠軍。
* 《星際牛仔》:1998年作品。斯皮格爾格鬥技術與體型酷似李小龍,且同樣具有華人世界背景。
* 《武之夢》:2014年作品,中國製作的網路動畫短片,動畫製作者李晉,歷時三年多的製作時間,內容為李小龍對打甄子丹,意旨向電影及武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 遊戲 ===
* 《雙截龍系列》:由於日本Technōs Japan開發群是李小龍的影迷,所以在設定上可見到李小龍與截拳道的影子。例如兩位主角分別叫作「李比利」(Billy Lee)與「李吉米」(Jimmy Lee),而李小龍英文名為「Bruce Lee」。
* 《World Heroes》系列:日本ADK公司製作的格鬥遊戲,其中一名角色金龍,無論相貌動作還是功夫都與李小龍無異。
* 《Big Bang Beat》:日本製作的格鬥遊戲,有一位使用截拳道的高中生堀田大悟,出招時的吼叫聲跟李小龍如出一轍。
* 《街頭霸王》系列:日本卡普空公司製作的格鬥遊戲,有一位使用截拳道,來自香港的格鬥家飛龍,其樣貌幾乎與李小龍一致。
* 《餓狼傳說》系列:日本SNK公司製作的格鬥遊戲,有一位使用截拳道,以雙截棍及腿為招式的香港警察 Hon-Fu 韓虎,其原型為李小龍及香港電影警察故事中的成龍,來參考角色設定。
* 《Bruce Lee》:索尼愛立信上的一款3D手機遊戲。
* 《鐵拳》:日本南夢宮的一款3D格鬥遊戲,有一位使用截拳道的廚師出生的格鬥家Marshall Law,出招時的吼叫聲和穿著的衣服都跟李小龍如出一轍。
* 《真人快打》系列:美國遊戲廠商Midway的一款格鬥遊戲,故事大綱與《龍爭虎鬥》一片結構相似。男主角Liu Kang的設定以李小龍為基礎。
* 《龍之追尋》(Bruce Lee: Quest of the Dragon):美國遊戲,遊戲平臺為XBOX。遊戲玩家可操作李小龍,是一款動作過關遊戲。
* 《傳奇的回歸》(Bruce Lee: Return of the Legend):美國遊戲,遊戲平臺為GBA。遊戲玩家可操作李小龍,是一款動作過關遊戲。
* 《生死格鬥》系列:日本特庫摩知名3D格鬥遊戲,裡面的Jann Lee,跟李小龍神似,從小被人欺負看李小龍電影,而變強,招式也跟李小龍差不多。
* 《光輝歲月》:香港手機遊戲,配角之一唐龍,以李小龍《猛龍過江》的角色名稱『唐龍』來命名,在《熱血高校》和《獅王爭霸》的關卡出沒,以首領角色出現。
*《熱血無賴》:日本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推出的開放世界遊戲,該遊戲中的“Hai Tien Jumpsuit”和“Shen Zen”套裝則在致敬《死亡遊戲》和《精武門》中李小龍的造型。
* 《英雄聯盟》:角色『李星』其中造型『龍的傳人』在中國龍年過年推出,該造型向李小龍致敬。
* 《王牌對決》:是一款網路遊戲,裡面可使用稀有英雄,外型極酷似李小龍。
* 《VR快打》系列:日本SEGA製作,遊戲角色莎拉·布萊恩以及傑克·布萊恩兄妹(國籍美國),兩人都是使用截拳道。向李小龍致敬。
* 《EA SPORTS UFC》: 美國EA Sports製作,UFC(終極格鬥冠軍賽)擂臺上可使用李小龍。
* 《功夫全明星》: 臺灣昱泉國際製作,一款以中華功夫為題材的3D手機遊戲,一名遊戲角色比利,角色名以電影死亡遊戲的主角名稱相同,以李小龍為原型。
* 《超級功夫全明星》:臺灣昱泉國際製作,功夫全明星原製作團隊製作的3D手機遊戲,遊戲裡的角色有精武門的陳真,外型如李小龍。
* 《少林大戰武當》(Shaolin vs Wutang)系列:一款獨立開發的格鬥遊戲。本作武打音效來自電影真實配音,致敬 70、80 年代的經典功夫電影。本遊戲出自一位熱愛功夫片的獨立開發者之手。遊戲能操控會使用截拳道的李小龍造型角色外,也能操控類似武打巨星成龍或是李連杰、甄子丹等角色。
* 線上大逃殺遊戲《永劫無間(NARAKA: BLADEPOINT)》由 24 Entertainment 開發。與知名武術家李小龍合作活動,遊戲加入近戰武器雙節棍,推出李小龍合作時裝。官方也公開李小龍CG化的遊戲預告影片。
=== 影視 ===
* 《》:1976年香港電影。何宗道主演,葉準飾演葉問。該片對李小龍的練武秘聞、內心世界、死因之謎等都有全面反映。主演何宗道的演技和身手在片中也發揮到頂峰狀態。
* 《李小龍與我》:1976年香港電影。丁珮自組公司與邵氏合作,丁珮親自演出,李修賢飾演李小龍。
* 《李三腳威震地獄門》:1977年香港電影。由梁小龍主演。
* 《肥龍過江》:1978年香港動作喜劇片,由洪金寶導演和動作設計,倪匡編劇。主角阿龍由洪金寶飾演,學習截拳道且愛模仿李小龍。
* 《》:1981年外片。
* 《非洲和尚》:1991年作品,已故著名非洲演員歷蘇,電影裡被李小龍附身,來扮演李小龍做武打動作。
* 《龍在江湖》:1992年亞洲電視有限公司出品的電視劇,由戚其義執導,吳大維主演。
* 《李小龍傳》:1993年美國傳記電影,由柯恩執導,由李截主演。講述李小龍從年輕時赴美發展並結識妻子琳達,而後回到香港成名,開創截拳道的故事;李截本人主演本片後也開始學習截拳道,並且取得導師資格。
* 《臭屁王》(又名《蠟筆小小生》):1999年朱延平導演的作品:其中一段由學生阿武(金城武飾)因阿珍而與混混爭執,達叔吳孟達為幫他遂以催眠大法令阿武回到前世,變成李小龍打敗混混。
*《影城大亨》:2000年電視劇,由歐錦棠飾演雷龍,影射李小龍。
* 《少林足球》:2001年香港電影,周星馳導演。少林隊守門員的四師兄,陳國坤飾演。招式為鬼影擒拿手。造型和形象參考李小龍。
* 《追殺比爾》:2003年美國動作電影,女主角鄔瑪舒曼殺入日本黑幫的黃黑運動服造型就是參考李小龍的遺作《死亡遊戲》;不過女主角手中的武器是使用武士刀,與李小龍的雙節棍截然不同。
* 《李小龍傳奇》:50集電視連續劇,陳國坤主演,講述李小龍傳奇的一生。2008年由CCTV-1黃金檔首播並創收視率新高,不僅取得了平均收視率11.25%,最高收視率14.86%的驕人成績,還獲得了八年來CCTV平均收視、最高收視、最高份額、平均份額四項第一。
* 《李小龍》:2010年電影,由李治廷主演。內容為在港時期的李小龍的青春歲月。此電影亦是為李小龍誕生70週年致敬。
* 《葉問》系列:蔣岱言在《葉問2》(2010)中飾演童年李小龍;《葉問3》(2015)及《葉問4》(2019)中則由陳國坤飾演。
*《》:2017年美國動作電影,李小龍在舊金山與少林派黃澤民比武的真實事蹟為藍本改編,由伍允龍扮演在美國時期的李小龍。
* 《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2018年電影,日本武打童星今井龍星在戲外喜歡模仿表演李小龍,在戲裡飾演小武痴,一展武術身手。
* 《從前,有個好萊塢》:2019年電影,塔倫提諾編導作品。由飾演李小龍。
=== 特攝 ===
* 《超人力霸王雷歐》:本作超人力霸王雷歐的王牌招式雷歐飛踢是參考李小龍的飛踢而來。而裡面也出現雷歐手持雙節棍與怪獸對打一幕。
* 《獸拳戰隊激氣連者》:2007年2月18日起於朝日電視臺放映的日本特攝劇集,激獸拳的七名創始者,師承獸拳創始人李小隆一一獣拳創始人,七拳聖和三拳魔的師父,使用激獸犀牛拳。形象原型是李小龍。
* 《假面騎士Fourze》:2011年9月4日起於朝日電視臺放映的日本特攝劇集,裡面有一位的可以變身為假面騎士Meteor,修行截拳道武術的高中生朔田流星。
=== 廣告 ===
* 《松下電器Viera 3D電視》的中國內地廣告。
* 《樺達硬喉糖》廣告。
*《芬達》日本版廣告,其中1個版本為老師裝扮成李小龍於電影《龍爭虎鬥》的半裸型態授課。
*《葡萄適》2000年代香港廣告,首次以3D動畫重現李小龍的動態。
*《聯想集團家悅E家用教育電腦》中國內地廣告,其中1幕為老師裝扮成李小龍於電影《死亡遊戲》的黃色緊身服型態教授物理科(然而此廣告有抄襲《芬達》日本版廣告之嫌疑)。。
* 《真功夫餐廳》商標形象:以中餐蒸品為產品,管理模式學習麥當勞肯德基式的快餐經營,餐廳商標形象採用酷似李小龍招牌動作的剪影形象。2019年,女兒李香凝向中國內地「真功夫」快餐店集團索償,由於該集團使用酷似李小龍形像商標作招徠時間長達15年,被Bruce Lee Enterprises,LLC(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訴至上海二中院。
* 《Johnnie Walker廣告》2013年推出的一個酒商廣告,製作者以3D技術使李小龍「復活」,並由李小龍介紹生前他提倡的哲學思想。
* 《NOKIA N96》手機廣告。內容為李小龍使用雙節棍來打桌球。
* 《味丹真麵堂》 - 李小龍篇。
== 相關條目 ==
== 備註 ==
== 參考資料 ==
=== 引用 ===
=== 書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The Official Bruce Lee site 李小龍官網
* Bruce Lee Foundation 李小龍基金會
*
*
*
*
*
* 中文電影資料庫-李小龍
*裴開瑞:〈明星變遷:李小龍的身體,或者跨區(國)身軀中的華人男性氣質 〉。
*
Category:李小龍家族
Category:葉問弟子
Category:20世紀哲學家
Category:20世紀美國男演員
S
Category:舊金山人
Category:香港順德人
Category:香港裔美國人
Category:德國裔美國人
Category:德國裔香港人
Category:華裔美國演員
Category:武術流派創始人
Category:近現代武術家
Category:香港武術家
Category:美國武術家
Category:截拳道習武者
Category:詠春拳習武者
Category:香港武打演員
Category:童星出身的香港演員
Category:香港電影演員
Category:香港電影監製
Category:香港電影導演
Category:香港男性編劇
Category:香港電影編劇
Category:華人電影演員
Category:華人電視演員
Category:華人導演
Category:華盛頓大學校友
Category:美國電視男演員
Category:美國電影男演員
Category:多重國籍人士
Category:動作片演員
Category:青蜂俠
Category:好萊塢星光大道
Category: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校友
Category:德信學校校友
Category:喇沙書院校友
Category:香港聖芳濟書院校友
Category:動作指導
Category:美國無神論者
Category:香港哲學家
Category:葬於華盛頓州
Category:藥物類致死者
Category:電影演員兼導演
Category:美國出生者
Category:在英屬香港身亡者
Category:時代百大人物 |
伊闕之戰 |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國將領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街道)擊敗魏、韓、東周三國聯軍,擒殺聯軍主將公孫喜的戰役,此戰秦國共斬首敵軍24萬。
== 背景 ==
前295年,趙武靈王死後,秦國主動調整與諸侯之間的關係。同年,秦昭襄王免去趙武靈王所信任的樓緩的相位,改用魏冉為國相,又主動與楚國修好,援助楚國糧食五萬石。《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二年,樓緩免,穰侯魏厓為相。予楚粟五萬石。次年,齊國也改變了對諸侯的外交策略。齊湣王採納祝弗的建議,免去主張以秦國為敵的孟嘗君的相位,改用秦國五大夫呂禮為相。經過一系列外交調整,秦、齊兩國又重新交好。《戰國策·卷一·東周策·齊聽祝弗》:逐周最、聽祝弗、相呂禮者,欲深取秦也。齊國得以全力攻打宋國,而秦國則向臨近的韓、魏兩國發動戰爭,擴充套件土地。同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向壽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左更(應為左庶長)白起攻新城。
== 過程 ==
前293年,在魏冉的推薦下,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同年,韓、魏、東周聯軍以魏將公孫喜為主帥,率兵進軍至伊闕與秦軍對峙。戰爭中秦國方面兵力不及韓、魏聯軍的一半,聯軍方面韓軍勢單力薄,希望魏軍主動進攻,而魏軍則倚仗韓軍精銳,想讓韓軍打頭陣。秦軍主將白起利用韓、魏兩國聯軍想保留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的弱點,先設疑兵牽制韓軍主力,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軍。魏軍戰敗後致使韓軍潰敗而逃,秦軍乘勝追擊,取得大勝。伊闕之戰秦軍共斬首24萬,秦軍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魏軍主將公孫喜被俘後遭處決。戰後白起因功升任國尉。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昭王十四年,魏厓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二軍爭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設疑兵,以待韓陣,專軍並銳,觸魏之不意。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十三年、十四年,攻伊闕。
== 戰後 ==
=== 秦國 ===
藉助伊闕之戰的大勝,秦國乘勝繼續向韓、魏兩國發動進攻。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城(山西省永濟市東);攻下垣邑(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東南),但沒有佔領。次年,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奪取了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復予之。(次年),攻楚(應為韓),取宛、葉。前290年,左更司馬錯率軍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和韓國的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六年(應為十七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又與白起合兵再次攻下垣邑。《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十七年,攻垣、枳。《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在秦國的連續打擊下,魏、韓兩國被迫割地求和。魏國割讓河東郡四百里,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之地二百里。《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昭襄王)十七年,魏入河東四百里。(韓僖王)六年,(韓)與秦武遂地方二百里。次年,秦國再次派兵攻打魏國。司馬錯率軍衝絕河橋奪取了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八年,錯攻…河雍,決橋取之。又奪取了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昭襄王)十八年,客卿錯擊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白起奪取了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史記·卷五·秦本紀》:秦以(應為攻)垣為(應為及)蒲阪、皮氏。面對秦國的攻勢,魏國被迫賄賂趙惠文王及趙國的奉陽君李兌,希望藉助趙國的力量來阻止秦國的進攻。《戰國策·卷二十四·魏策三·奉陽君約魏》:奉陽君約魏,魏王將封其子,謂魏王曰:“王嘗身濟漳,朝邯鄲,抱葛薜、陰、成以為趙養邑,而趙無為王有也。王能又封其子河陽、密衣乎?”
=== 西周國 ===
伊闕之戰後,秦國趁機想進攻西周國。西周公子周最派使者遊說趙國的奉陽君李兌,想讓秦、魏兩國重新開戰,這樣既保全了西周,趙國又可坐觀秦、魏兩國交戰,從中調解取得漁翁之利。見《戰國策·卷二·西周策·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西周君又派周足為使者出使秦國,《戰國策·卷二·西周策·犀武敗》:犀武敗,周使周足之秦。自己親自前往魏國請求魏昭王的援助,而魏昭王以上黨郡危急為由拒絕援助。
西周君在回國途中路過魏國的梁囿,十分喜愛。大臣綦毋恢指出魏國的溫囿並不比梁囿差,並向西周君自薦說不但能得到魏國的援助,還能得到溫囿。綦毋恢遊說魏昭王指出魏國如不援助西周,那西周將投靠秦國,如此兩國合兵進圍南陽(太行山以南),將切斷韓、魏兩國通往上黨郡的要道。如果魏王答應派3萬人幫助西周駐守邊境,並且把溫囿以每年120金的價格租給西周君,那麼西周便不會投靠秦國。如此既可以保證上黨郡的安全,也可以透過租借溫囿多獲得40金的租金。魏昭王採納了綦毋恢的建議,派芒卯獻出溫囿,又答應派兵幫助西周駐守邊境。《戰國策·卷二·西周策·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犀武敗於伊闕》:犀武敗於伊闕,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黨之急辭之。周君反,見梁囿而樂之也。綦毋恢謂周君曰:“溫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為君取之。”反見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對曰:“不怨。且誰怨王?臣為王有患也。周君,謀主也。而設以國為王捍秦,而王無之捍也,臣見其必以國事秦也秦惡塞外之兵與周之眾,以攻南陽,而兩上黨絕矣。”魏王曰:“然則奈何?”綦毋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許戍三萬人與溫囿,周君得以為辭於父兄百姓,而私溫囿以為樂,必不合於秦。臣嘗聞溫囿之利,歲八十金,周君得溫囿,其以事王者歲百二十金,是上黨無患而贏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致溫囿於周君,而許之戍也。在西周國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下,秦國最終未能攻打西周。
=== 魏國 ===
秦國在伊闕之戰取勝後,駐留在伊闕,魏昭王被迫派公孫衍割地求和。有人建議魏昭王加封竇屢為關內侯,讓他出使趙國割讓少量土地賄賂趙國的奉陽君李兌,讓李兌從中調停引起秦國內部爭執,這樣魏國也可以少割土地。《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秦敗東周》:秦敗東周,與魏戰於伊闕,殺犀武。魏令公孫衍乘勝而留於境,請卑辭割地,以講於秦。為竇屢謂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聽於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講於王。”王曰:“奈何?”對曰:“王不若與竇屢關內侯,而令趙。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揚言曰:‘聞周、魏令竇屢以哥魏於奉陽君,而聽秦矣。’夫周君、竇屢、奉陽君之與穰侯,貿首之仇也。今行和者,竇屢也;制割者,奉陽君也。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而欲敗之,必以少割請合於王,而和於東周與魏也。”西周大臣綦毋恢也勸說公孫衍不要多割地給秦國,因為如果兩國議和成功,魏國就會得到秦國的支援;如果兩國議和失敗就會重新開戰,多割地屬於毫無意義之舉。《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綦毋恢教之語曰:“無多割。曰,和成,國有固有秦重和,以與王遇;和不成,則後必莫能以魏合與秦者矣。”
=== 韓國及東周國 ===
前290年,韓國的城陽君和東周君入秦求和。《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但秦國此時大舉攻韓,城陽君不能返回韓國,被迫出奔至齊國。《戰國策·卷五·秦策三·五國罷成皋》:成陽君以王之故,窮而局於齊。
== 參考資料 ==
Y伊
Category:秦國戰役
Category:魏國戰役
Category:韓國戰役 (戰國)
Category:河南省戰役
Category:洛陽軍事史
Y伊
Category:前290年代中國戰役 |
伍廷芳 | 伍廷芳(),本名敘,字文爵,又名伍才,號秩庸,齋號、筆名觀渡廬,祖籍廣東新會,生於南洋的英屬馬六甲。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學家、書法家。他是首位取得英國律師資格的華人,香港早期華人精英,也是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後於中國從政,是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官至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 生平 ==
=== 家世與早年 ===
伍廷芳祖籍「鬥洞伍氏」(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大江鎮沙衝村),籍貫廣東新會陳沖鄉現龍村橋頭裡,鬥洞伍天麟之後,世居新會城郊西墩官來橋,南宋末年名將伍隆起,正是其同宗。道光廿二年六月初二日生於英屬馬六甲峇都安南,三歲時隨父親回廣州芳村定居,在廣州讀書。十三歲時遭綁架,說服綁匪逃脫。
=== 移居香港與英國 ===
十四歲時在親戚陳藹亭陪同下以伍才之名往香港求學,在聖保羅書院就讀,畢業後於1861年任香港的高等審判庭、地方法院等的翻譯。1860年,伍才與黃勝利用報社廢棄的中文鉛字,一同創辦中國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同時,又協助陳藹亭創辦《香港華字日報》。1864年與牧師何進善的長女成婚。1871年調任港府巡理署譯員。
1874年與妻子自費赴英國留學,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攻讀法律,並於1874年入四大訟務律師學院之一的林肯律師學院受大律師培訓,1877年畢業,獲得倫敦大學學院所頒法律博士(LLD)學位,1876年透過大律師資格考試,是英國首位華人大律師,同期同學包括後任英國首相的H·H·阿斯奎斯。伍於1877年1月26日正式成為大律師林肯律師學院 伍廷芳簡介 。1月23日,拜會駐英公使郭嵩燾,郭氏欲招為己用。
3月乘船離英奔喪,在船上認識候任香港總督軒尼詩。5月18日,香港政府司法機關決定-{準}-許伍才在香港法庭執行律師業務,香港律政司正式宣佈:伍才是第一位獲准在英國殖民地擔任律師的華人。6月22日,郭嵩燾、劉錫鴻聯名上書,奏請朝廷委任伍才為駐英使館三等參贊。李鴻章得知伍回港,派黎兆棠到香港洽談,1877年10月6日,黎兆棠攜伍到天津與李鴻章見面。10月22日,李鴻章與沈葆楨各出黃金三千兩,共六千兩黃金作為伍的年薪。但伍才沒有接受,選擇回香港執業師。1878年12月16日獲港督軒尼詩委任為首名華人太平紳士,1879年,香港律政司返英,軒尼詩提議由伍署理,遭到在港英國人反對,只好作罷。1880年2月19日,港督接受香港各界華人領袖的建議,委任伍為定例局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同年他曾署任裁判司。在港期間,他積極支援港督軒尼詩的政策,反對歧視華人,並要求廢除公開笞刑和遏止販賣女童等。後因與妻子及妻舅何添投資生意失敗,被迫辭去立法局議員一職。1881年12月20日,在特遣分艦隊「」號服役的英國皇孫艾伯特維克託王子及喬治王子(即後來喬治五世長兄及喬治五世)隨分艦隊訪港,由於艦隊司令海軍中將(Vice-Admiral Earl of Clanwilliam)的拒阻,將伍才等香港縉紳為王室成員籌備的許多歡迎節目省掉。伍才被嘉蘭威廉伯爵數次冷落,決心返回清國發展。
===進入政壇===
1882年10月底,伍才以伍廷芳之名離港北上,到天津接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邀請,任法律顧問,成為李鴻章的幕僚。其間曾參與1885年中法新約、1886年長崎事件、1895年馬關條約等的商議,擔任馬關條約換約全權大臣。亦曾任中國鐵路公司總辦等職,創辦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經政府批准興建使用的鐵路唐胥鐵路。
1896年11月16日,清廷敕封伍廷芳為出使美日秘國大臣,11月27日進宮覲見光緒,光緒恩准伍回新會省親。1897年1月22日,伍省親後回到香港,港督羅便臣熱烈相迎。3月13日與三等參贊張蔭棠等人離開香港,4月24日到達美國華盛頓,5月1日正式就任駐美公使。上任後,不斷為華人爭取利益,抗議排華法案。1899年4月17日離開美國,5月3日到達西班牙馬德里覲見西班牙攝政王太后,遞交國書。8月底返回美國。1901年幫助孔祥熙進入美國。1902年伍廷芳回中國,與沈家本同任法律修訂大臣。之後至1906年期間,擬訂了中國最早的商業法;提出廢除凌遲等酷刑;並按歐美等國辦法起草訴訟法,建議使用陪審團制度。
伍廷芳曾任駐美公使。1905年,當時美國剛剛透過排華法案,墨西哥隨後亦宣佈跟隨。當時,伍廷芳曾為了這件事在美國和墨西哥兩國之間不斷遊走,以解決危機。1907年12月,伍廷芳再次出使美國、墨西哥、秘魯及古巴,1908年2月啟程,經過日本東京,前首相大隈重信設宴款待,後不歡而散,3月7日抵達華盛頓,後來與美國總統羅斯福漸成好友,伍在美國目睹主張推翻清朝和帝制的高漲革命浪潮,又拜訪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邀請其到中國遊玩。1909年5月31日,伍開始南美洲之行,先後到巴拿馬、厄瓜多、秘魯慰問華僑,與秘魯簽訂《中秘條約》。8月底回美國,不久又到墨西哥、古巴遞交國書。免職後於1910年3月離開美國經歐洲、新加坡、香港,進京辭職,上《奏請剪髮不易服折》,後稱病寓居於上海。
=== 革命至中華民國後 ===
1911年辛亥革命後,伍廷芳支援革命,上《奏請監國贊成共和文》、《致清慶邸書》,於12月的南北議和中代表南方政府,出任民軍總代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總長。4月袁世凱掌權後,伍廷芳離職,再寓居上海。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總統。伍廷芳出任段祺瑞總理政府的外交總長。1917年發生「府院之爭」,伍廷芳反對加入協約國,並提出辭職。5月23日,段祺瑞被黎元洪解除職務後,伍廷芳出任代理國務總理。不久北洋系督軍群起獨立,枕兵北京郊外,黎元洪求救於張勳,張勳以解散國會、另制憲法為條件,強迫黎元洪接受,但是伍廷芳堅決不肯副署解散國會的命令,請辭代理總理。7月7日,伍廷芳到了上海,此時張勳在北京擁宣統帝復辟,伍向外國使團宣稱他仍是中華民國外交總長,外交事務必須由他辦理 ,7月9日,伍廷芳被段祺瑞免職。9月,孫中山在廣州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非常國會推選伍廷芳出任軍政府的外交總長,派員到上海,邀請他南下廣州,可是伍廷芳卻託病推辭,後來,他派兒子伍朝樞到廣州出任軍政府外交次長。11月30日,伍廷芳終於到了廣州。1919年,任廣東省省長及後一路追隨孫中山。1921年孫中山於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伍任外交部部長,兼財政部部長、廣東省省長;更曾一度任代行非常大總統。
1922年6月23日病逝廣州。伍廷芳墓1988年遷至廣州越秀公園內。
==個人生活==
伍廷芳之妻子何妙齡,妻舅為何啟爵士,二人為何福堂牧師之子女。伍廷芳與何妙齡育有一子伍朝樞,他是民國時期的外交家,曾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曾孫伍浩平為美國聯邦法院第四位華裔法官。
*伍才(伍廷芳)=何玫瑰(何妹貴、何妙齡)
**伍朝樞=何瑞金(何寶芳,何啟長女)
***伍競仁=鄭鏡宇
****伍浩平
***伍慶培=陳瓊惠(陳策之女)
***伍繼先
***伍玉仙=章衣萍
****章念天
==軼事==
著名雕塑家李金髮曾為伍廷芳作一雕塑。
=== 信仰言論 ===
據稱伍喜好談論鬼,還會和鬼一起攝影,單獨一人有時會「罵鬼」而驚動旁人。1920年左右伍在上海,還設過一鬼講壇,任人來研究鬼學。外籍人士被其獨特學說所吸引,推伍為「中國式學者的代表」謙:《伍廷芳傳略》《興華》第19卷第28期 1922年。
=== 率先採用火葬 ===
1922年6月伍在廣州離世,後人按其生前意願,送遺體火化。送至的南石頭火葬場,是清末日本人建立,供日僑而專用,而當地華人時仍多以土葬,伍此選擇可謂開風俗的先河 [名門望族 伍廷芳家族一生順應國勢 後嗣散落四海] 廣州圖書館 2007-11-19。
==評價==
胡適讚嘆伍廷芳之外交風範:「他在海外做外交官時,全靠他的古怪行為和古怪的議論,壓倒了西洋人的氣焰,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居然能使一個弱國代表受到許多外人的敬重。」
鑒於伍廷芳在西法上的造詣和成就,清廷特委任他和沈家本主持變法修律。他以紮實的刑律知識改造《大清現行刑律》,力主廢除凌遲、梟首、戮屍等酷刑,並禁止刑訊,建立符合現代文明的刑法觀。在此基礎上,重新劃定中國法律部門,結束了「諸法合體」的傳統模式,被孫中山稱之為「中國刑法開新紀元」。
雖然伍廷芳真正參與修律的時間只有4年(1903年—1906年),但對自己格外強調刑罰「改重從輕」的目標落實得恰當而到位,主要表現在取消刑訊上。
=== 章太炎所議與相輓 ===
章太炎素惡伍廷芳,伍離世後,其子伍朝樞過上海,特地拜謁過章太炎,章對伍廷芳有多番譏諷,譬如將其比作春秋時狼狽逃難過昭關的伍子胥。而對話不歡而散後,章次日又遣人給伍朝樞送上輓廷芳之聯:「一夜變鬚眉,難得東皋公定計;片時留骨殖,不用西門慶花錢。」兩岸史話-革命哲學家章太炎 中時電子報 2017-06-01
== 著作 ==
*《伍廷芳集》
*《中華民國圖治議》
*《美國視察記》
*《伍秩庸先生公》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 來源 ===
* 高芾(2002年):夕花朝拾:虛擬的墨西哥危機 ,《南方週末》2002年12月12日號.
*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日本機密檔案中的伍廷芳〉.
中華民國軍政府
Category:伍廷芳家族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
Category:清朝外交官
Category:出使美國欽差大臣
Category:出使日斯巴尼亞國欽差大臣
Category:出使秘魯國欽差大臣
Category:出使墨西哥國欽差大臣
Category:出使古巴國欽差大臣
Category:中國國民黨黨員
Category:辛亥革命人物
N
Category:香港律師
Category:香港法律界人士
N
Category:倫敦大學校友
Category:倫敦大學學院校友
Category:聖保羅書院校友
Category:廣州政治人物
Category:葬於廣州市
Category:香港新會人
Category:馬六甲州人
Category:馬來西亞廣府人
T廷芳
Category: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Category:中華民國司法總長
Category:中國法學家
Category:中國書法家
Category:英國律師
Category: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Category:中華民國外交部特派駐滬交涉員
Category:中國進步黨人物
Category:何福堂家族 |
布蘭詩歌 (奧爾夫) | 《布蘭詩歌》(),亦譯為《博伊倫之歌》或《布朗尼之歌》,是德國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Carl Orff)的大型合唱及管絃樂作品。內容取自同名的文學作品,是其中一首較為人所認識的二十世紀古典音樂作品,當中的開場及終曲《哦,命運》更是本曲的代表作。2009年,由英國廣播公司和其他機構所做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哦,命運》是英國近75年來最為人所認識的古典樂曲。 O Fortuna is 'most listened to classical piece', 28 December 2009.(於27/3/2013查閱)。在電視、電影及廣告中的配樂中經常出現。奧爾夫在創作的技法上,運用最簡單的旋律素材、強烈吃重的節奏,將沒有任何發展與變樣的樂句大量的反反覆覆,在看似單調乏味的手法上,營造出源源不斷的能量。
== 有關原作的背景資料 ==
原來的文學作品《布蘭詩歌》,創作時間由於11世紀至13世紀不等,集合不同年代的神職人員的內容,再經過不同人所抄錄後所聚集而成的作品。詩集包含了超過240首由11和12世紀的詩歌和戲劇所組成,部分配有旋律,大部分為情歌、祝酒歌以及宗教歌劇。大部分以中世紀拉丁語寫成,亦有中古高地德語及古法語的篇章。
1803年,Johann Christoph von Aretin在本尼迪克特布蘭(Benediktbeuern)修道院發現了《布蘭詩歌》。後來這部手稿被轉移至慕尼黑,現時存放於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內(對應簽名:clm 4660/4660a)。
後來經過學者對詩篇內容進行了編輯,於1847年正式出版發行了名為《布蘭詩歌——來自本尼迪克特教團的歌》一書。
由於從手稿中,部份詩篇附有流行於9世紀及10世紀時期的無線紐姆記譜法,因此推定當時《布蘭詩歌》能夠以音樂表達出來,這種種特徵亦成為了奧爾夫以此為題的動機。
== 創作背景及結構 ==
卡爾·奧爾夫在1935年發現了《布蘭詩歌》,並在1935-1936年期間,對其中的24首進行了譜曲。由此誕生了一部全新的作品,尤其是在奧爾夫的作品誕生期間,世界上還無人對這部原始的中世紀旋律進行改編。
1937年6月8日,奧爾夫的作品在法蘭克福歌劇院進行了首演。
奧爾夫將他的作品分為三個部份:
*Primo vere(春天)
*In taberna(在酒館)
*Cour d'amour(愛之宮殿)
除了《布蘭詩歌》外,奧爾夫還創作了另外兩套作品:《卡圖利詩集》(Catulli Carmina)及《愛神的勝利》(Trionfo di Afrodite),合稱為“三部曲”(Trionfi)。然而後兩首的知名度及演出次數遠遠落後於《布蘭詩歌》。
== 器樂搭配 ==
「布蘭詩歌」由一個大型管絃樂團配樂演出,包括:
木管樂器 銅管樂器 弦樂器 鍵盤樂器 打擊樂器
聲樂 聲樂 聲樂 聲樂
== 曲目 ==
本曲可分成三個部份,合共有25段,當中頭尾各兩首並歸納於三部份內。
曲目 中文 拉丁文(中古高地德語)【拉丁文/古法語】 演唱方式
前奏'' 前奏'' 前奏'' 前奏''
命運,世界之女皇 Fortuna, Imperatrix Mundi
1 噢命運 O Fortuna 合唱
2 哀悼命運之傷 Fortune plango vulnera 合唱
第一部份 (Part I) 第一部份 (Part I) 第一部份 (Part I) 第一部份 (Part I)
春天 Primo Vere
3 春之笑靨 Veris leta facies 小組合唱
4 太陽照耀萬物 Omnia Sol temperat 男中音獨唱
5 看,迷人之春 Ecce gratum 合唱
草地上 (Uf dem anger)
6 舞曲 (Tanz) 純器樂
7 高貴樹林生機勃發 (Floret silva nobilis) 合唱
8 店員,給我胭脂 (Chramer, gip die varwe mir) 合唱/小組合唱
9(a) 輪旋舞 (Reie) 純器樂
(b) 那群不停在轉者 (Swaz hie gat umbe) 合唱
(c) 來,來,吾之愛人! (Chume, chum, geselle min!) 小組合唱
(d) 那群不停在轉者 (Swaz hie gat umbe) 合唱
10 即使我擁有全世界 (Were diu werlt alle min) 合唱
第二部份 (Part II) 第二部份 (Part II) 第二部份 (Part II) 第二部份 (Part II)
在酒館 In Taberna
11 滿腔怒火 Estuans interius 男中音獨唱
12 從前我住在湖上 Olim lacus colueram 男高音獨唱/男聲合唱
13 餘為賣醉之修道院院長 Ego sum abbas 男中音獨唱/男聲合唱
14 當我們在酒館 In taberna quando sumus 男聲合唱
第三部份 (Part III) 第三部份 (Part III) 第三部份 (Part III) 第三部份 (Part III)
愛之宮殿 Cour d'Amours
15 愛神無處不在 Amor volat undique 女高音獨唱/童聲
16 日、夜與一切 【Dies, nox et omnia】 男中音獨唱
17 一位姑娘佇立於此 Stetit puella 女高音獨唱
18 在我心中 Circa mea pectora 男中音獨唱/合唱
19 當男孩遇上女孩 Si puer cum puellula 男聲小組
20 來,來,快來! Veni, veni, venias 雙合唱團
21 吾心懸於天秤 In trutina 女高音獨唱
22 此乃快樂時刻 Tempus est iocundum 女高音、男中音獨唱童聲合唱、合唱
23 最親愛者 Dulcissime 女高音獨唱
終曲 終曲 終曲 終曲
白花和海倫 Blanziflor Et Helena
24 歡呼吧!最美者 Ave formosissima 合唱
命運,世界之女皇 Fortuna, Imperatrix Mundi
25 噢命運 O Fortuna 合唱
== 其他使用 ==
*德國的電子音樂團體「謎」(謎)曾在《Modern Crusaders》這首歌之中混音了《布蘭詩歌》。
*英國獨立電視臺的真人騷「X音素」以《哦,命運》為代表音樂。
=== 《哦,命運》歌詞翻譯 ===
拉丁文中“Fortuna”所指的,可能是指在羅馬神話的“運氣女神”福爾圖娜(對應於希臘神話中的堤喀Tyche),司掌的是“機緣、機運、運氣”。不過現時絕大部份的中文翻譯都將其改稱作“命運”,其實並不準確。真正掌管命運的女神:在羅馬神話中的應該是帕耳開Parcae,或是對應於希臘神話中的摩伊賴Moirae,與北歐神話中的諾恩三女神Norns。
拉丁文 英文 中文
O Fortuna
velut luna
statu variabilis,
semper crescis
aut decrescis;
vita detestabilis
nunc obdurat
et tunc curat
ludo mentis aciem,
egestatem,
potestatem
dissolvit ut glaciem.
Sors immanis
et inanis,
rota tu volubilis,
status malus,
vana salus
semper dissolubilis,
obumbrata
et velata
michi quoque niteris;
nunc per ludum
dorsum nudum
fero tui sceleris.
Sors salutis
et virtutis
michi nunc contraria,
est affectus
et defectus
semper in angaria.
Hac in hora
sine mora
corde pulsum tangite;
quod per sortem
sternit fortem,
mecum omnes plangite! O Fortune,
like the moon
you are changeable,
ever waxing
and waning;
hateful life
first oppresses
and then soothes
as fancy takes it;
poverty
and power,
it melts them like ice.
Fate, monstrous
and empty,
you turning wheel,
you are malevolent,
your favor is idle
and always fades,
shadowed,
veiled,
you plague me too.
I bare my back
for the sport
of your wickedness.
In prosperity
or in virtue
fate is against me,
Both in passion
and in weakness
fate always enslaves us.
So at this hour
pluck the vibrating strings;
because fate
brings down even the strong,
everyone weep with me.
哦命運,
如月
變化無常,
盈虛
交替;
可惡生活
把苦難
與幸福
交織;
無論貧賤
與富貴
都如冰雪般融化消亡。
命運之輪,
可怕而虛無,
汝無情轉動,
惡毒兇殘,
搗毀所有幸福
及美好企盼,
陰影籠罩
迷離莫辨
汝亦擊倒我;
災難降臨
吾之赤裸背脊
受汝無情碾壓。
命運摧殘
吾之身心,
無情打擊
殘暴壓迫,
役我終生。
此刻
切莫遲疑;
因那最無畏之勇士
亦被命運擊垮,
讓琴絃撥響,
因命運
已擊敗最無畏之勇士
一同與我悲歌泣號!
== 註釋 ==
==外部連結==
*香港管絃樂團於 2-3/7/2010 公演布蘭詩歌的場刊及歌詞翻譯。 (原文及中文)
*布蘭詩歌歌劇英文拉丁文對照
*世紀前線—布蘭詩歌 (包含試聽) (中文)
*藏於奧斯堡大學的布蘭詩歌原文電子版 (德文和拉丁文)
*奧斯堡大學所收藏古籍電子版 (各國文字)
*Amazon 寶麗金合唱版試聽 (英文)
*Amazon 德國柏林歌劇院管絃樂團合唱版試聽
Category:德國音樂
Category:清唱套曲
Category:1937年樂曲
Category:卡爾·奧爾夫作品 |
牛腦海綿狀病變 | 牛海綿狀腦病(,縮寫:),俗稱瘋-{}-牛症、瘋-{}-牛病或狂-{}-牛症(),是由傳染因子引起,屬於牛的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此疾病是一種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該病的主要特徵是牛腦發生海綿狀病變,並伴隨大腦功能退化,臨床表現為神經錯亂、運動失調、痴呆和死亡。
這種疾病據信是由於朊毒體(prion)引起的,並且可以透過餵食含有疾病的動物骨粉傳播。如果食用帶有瘋牛症的牛腦或其結締組織,則有可能感染變種克雅二氏病(vCJD),這是人類中的朊毒體疾病之一。另一種在麝鹿中發現的相關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縮病。1996年3月20日,英國首次官方證實了瘋牛症病例。
==起源==
牛是草食動物,但一些畜牧業者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如補充蛋白質攝取、平衡必需氨基酸),會將其它動物的肉和骨頭混合,製成肉骨粉加入飼料中,而當中可能含有病死動物。病死動物若包含因搔癢症而淘汰的動物,其病原體與狂牛症同為朊毒體,帶病原體肉骨粉汙染了飼料後,牛隻長期食用就可能感染狂牛症。通常小牛需要長期食用受汙染飼料才會發病,極難由母牛垂直傳染,所以檢疫上一般30個月以下的小牛不用檢查狂牛症。
朊毒體只是一個蛋白質,生物體內免疫機制無法區分它和一般蛋白質的差別,又會累積在生物體內,當累積多了就會發病。類似的病還有羊搔癢症、狂鹿症、人類的庫賈氏病等等。
==潛伏期==
因為目前無法得知動物何時受到感染,所以在野外受感染的牛隻之潛伏期並不明確。流行病學分析發現大部分的牛在3.5歲到5歲之間出現臨床疾病,因此推測潛伏期大約是3.5至5年。
==各國疫情及政策==
* 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承認出現瘋牛病病例,且證實和人類「感染性海綿狀腦病()」有關(即「瘋牛病事件」),旋即造成歐洲、亞洲、非洲眾多國家的恐慌,並開始全面停止進口英國牛肉及相關產品,使英國農牧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除了影響英國及英國牛肉的主要進口國外,對不進口或是較少進口英國牛肉的國家或地區也有一定衝擊。在英國發現的瘋牛病病例佔全球的95%以上。英國狂牛症報告 pdf - 科技政策智庫 - 張和中/駐英代表處科技組 - 《科技發展政策報導》SR9004 (2001), 268∼280 狂牛症事件的省思 -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 20081218 認識狂牛病、放心吃牛肉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 2009年3月20日 - 賴秀穗教授 - 臺灣大學獸醫學系
* 臺灣當時沒有任何感染病例,但由於消費者的信心崩潰,牛肉的銷售量受到影響,牛肉價格下跌了三成。
* 2001年9月11日,日本發現首宗瘋牛病病例,使得日本牛肉(包括以肉質柔嫩聞名的松阪牛肉、神戶牛肉)被迫停止出口,對日本農牧業造成一定的衝擊。
* 2003年12月23日,美國先前已被外界警告「符合瘋牛病爆發一切條件、只待時機早晚」,也證實出現首宗狂牛症病例。由於美國是世界牛肉出口大國,在此事件爆發後大受打擊。加拿大亦於同年出現狂牛症疫情。
* 2005年,日本、大韓民國、臺灣等陸續準許有條件開放進口。即使政府強調進口之肉品安全無虞,然而各國消費者對疫區牛肉品質的不信任,使得買氣無法提振。
* 臺灣:2005年4月,開放三十個月以下的不帶骨牛肉。同年7月一度停止;2006年1月24日凌晨再度開放。
* 日本:2005年12月,政府開放美國牛肉,又於六週後(2006年1月20日)收回政策,但同年7月27日再度恢復進口。
* 韓國:2006年10月31日,有條件開放進口,但國內仍有呼籲「恢復停止美國牛肉進口」的聲音。
* 澳洲及紐西蘭因從未發生狂牛症病例而受惠,受到牛肉消費國的歡迎;尤其兩國牛肉順利吃下早年美國牛肉進口大宗國因為禁運美國牛肉而留下的市佔率缺口,即使美國牛肉在部分國家重新開放後,仍無法撼動其市佔率,成為狂牛症風暴中少數受惠的牛肉生產國。
* 2006年11月,北愛爾蘭錯誤地將一頭未經檢疫的牛隻(該牛隻為54個月大,而當地安全銷售守則規定只有30個月大或以下的牛隻毋須檢驗)混入其他牛肉製品當中,並輸往英國、義大利及西班牙,因而引起連串風波而全面回收牛肉歐爆瘋牛症恐慌明報轉載英國衛報,2006年11月12日。
* 2006年11月13日,日本發現第30宗瘋牛病個案。北海道千歲市一頭乳牛有可能因為進食含反芻動物的肉骨粉飼料而受感染北海道一頭乳牛感染瘋牛症商業電臺,2006年11月13日。
* 2006年11月16日,荷蘭衛生與環境部的發言人指一名男孩在兩星期前感染新型變種克雅二氏症(vCJD)死亡,成為該國第二宗感染瘋牛症死者荷蘭出現第二例感染瘋牛病死亡者,疑因食用遭汙染肉類蕃薯藤轉載路透社,2006年11月17日。
* 2009年10月25日,臺灣吳敦義內閣衛生署再度放寬條件,準許進口絞肉及內臟。
* 中央政府立場:開放美國牛肉,但不鼓勵民眾購買;時任衛生署長葉金川表示美牛在狂牛症上的健康風險遠低於吸菸及二手菸。實際上不強力反二手菸的社會沒有必要怕美牛的狂牛症風險,因為依照統計學論,吸入少量的二手菸造成的風險高於長期食用美牛的狂牛症風險,而在社會學上、要避免吃到美牛比避免受到二手菸害容易多。
* 地方政府立場:郝龍斌市府輔導民間使用《市售牛肉標示》,藉由正確標示牛肉生產地,使民眾放心選購。
* 立法院立場:因絞肉成分難以查驗,無法保障安全,應重啟談判,改變《臺美牛肉議定書》;已經立法禁止美國牛肉高風險部位。
* 民間社團立場:消基會、董氏基金會與主婦聯盟,於2009年11月2日推動《反美牛公投》,意圖要求政府重新與美國談判。依據《公民投票法》規定,需以最近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人總數千分之五為「提案」門檻,亦即129,065人,已於2009年11月14日透過,並送交行政院公投審議委員會認定。第二階段「聯署」門檻為百分之五,亦即860,608人,已於2009年12月8日達到207,209人。惟最後公投並未成案。
*2021年9月,巴西出現瘋牛病病例。
*巴西農業部於2023年2月公佈,在北部帕拉州農場發現一隻九歲大的公牛感染瘋牛症,多國暫停入口巴西或該州牛肉。經過個多星期的調查分析,當局確認這宗個案是屬於非典型瘋牛症病例,而受感染的牛隻已被撲殺。
==牛肉部位的風險==
食用牛肉及相關產品受感染的風險會因食用部分不同而有差異。最安全的是不帶骨牛肉(純肉部位),最高風險的部分是腦組織(含三叉神經節)、脊髓、背脊神經節、迴腸末段、扁桃腺和眼球。
臺大公衛學院吳焜裕教授的分析報告指出,各部分的推估風險依序為:
不帶骨牛肉<帶骨牛肉<牛內臟(扣除最高風險部分)<牛絞肉<最高風險部分
牛絞肉被認為是高風險的原因是因為,牛絞肉在美國每次大概用一萬磅的肉去絞碎,肉的量大、來源又不見得完全清楚。NOWnews:學者:98%國人有染狂牛症基因 吃牛絞肉風險增720倍
==參見==
* 朊毒體
* 克雅二氏症(或庫賈氏病)
* 精神疾病
* 粉紅肉渣(這是牛絞肉狂牛症風險特別高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Category:傳染性海綿狀腦病
Category:慢病毒引起疾病 |
商湯 | 湯(),商朝開國之君,子姓,名履,今人多稱商湯、殷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商代金文和甲骨文稱為唐、成 、大乙,原商部落首領,與有莘氏通婚後,任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以亳為前進據點,積極治國,準備滅夏朝。
當夏桀之時,夏王內政不修,外患不斷,夏后氏的共主地位嚴重動搖。湯乘機起兵,首先攻滅葛(今河南寧陵縣北)及十多小國和部落。接著又克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河南範縣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部)等小國。經過11次戰役,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無援,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戰車七十乘,必死之士六千人伐夏 《呂氏春秋•簡選》: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擒推移、大牲,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 ,在鳴條之戰中擊敗夏桀,一舉滅夏。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說法,因而史稱“貴族革命”。湯建立商朝後,對內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充套件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游,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 《詩經•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
成湯在商代文字稱為“唐”。在祭祀先祖時,殷商人也稱呼成湯為“成”、“大(太)乙”。
== 在位年數 ==
現今流傳文獻記載的成湯在位年數有2種說法:
*在位12年(若含商部落首領在位17年,合計29年),《今本竹書紀年》。
*在位13年(若含商部落首領在位17年,合計30年),《太平御覽》卷83引《韓詩外傳》,《帝王世紀》、《皇極經世》、《資治通鑑外紀》、《通志》、《資治通鑑前編》、《文獻通考》均同。
== 評價 ==
湯是儒家推崇的上古聖王之一。
房玄齡在《晉書》中稱讚他:「商湯,哲-{後}-也,託負鼎而成業。」
==妻==
* 妣丙,甲骨文作“大乙配妣丙”,又稱“高妣丙”,出自有莘氏,太丁之母。根據周代甲骨,所有商代王后中,只有她在受周人祭祀的範圍之內。
* 妣甲,甲骨文作“卜丙母妣甲”,外丙之母。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
Category:夏朝人
Category:商朝君主
Category:葬在北邙的商朝人
Category:葬於偃師 |
湯 (消歧義) | 湯可以指以下幾種事物之一:
* 湯,一種食物
* 商湯,中國上古的一位天子和商朝的建立者
* 湯姓,中國姓氏之一
* 溫泉,「湯」在文言文、日語中指熱水,後引申為溫泉。
== 參見 ==
* -{zh-hans:燉; zh-hant:燉;}-
*
*
|
唐 (消歧義) | 唐最常指的是唐朝(618年-907年),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李淵所建。
此外唐也可能指:
*唐 (傳說時代):中國傳說中上古五帝之一的堯的政權。根據傳說,唐的後繼者為舜領導的政權虞,再其後為夏朝、商朝。
*商湯(?—前1588年):中國商朝開國君主,甲骨文稱其為唐。
*唐 (地名):商、周時地名,在今中國山西省中南部。周代諸侯國晉國建國於此。
*唐國(?—前505年):堯的後裔的封國,周成王時作亂被平定,移封現今河南唐河縣、湖北棗陽市一帶。前505年為楚國所滅。
*晉國(前11世紀-前376年):周朝主要諸侯國之一。平定唐國之亂後,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國故地,仍稱為唐國,叔虞之子晉侯燮(燮父)時,改國名為晉,改名後有時仍被稱為唐。
*後唐(923年—936年):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五代之一。沙陀人李存勗所建。
*南唐(937年—975年):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徐知誥(李昪)所建。
*唐 (北宋)(1044年—1045年):中國北宋時期蒙趕建立的短命政權。
*唐 (李添保)(1460年):中國明朝時期李添保建立的短命政權。
*唐 (蔡伯貫)(1565年—1566年):中國明朝時期蔡伯貫建立的短命政權。
*中國:福建、廣東的海外移民等稱中國為唐,如:「唐話」、「唐音」、「唐服」。
*過去日本對自己以外的國家的通稱,如:「唐行小姐」,「唐辛子」,「毛唐」。
*唐姓:中國姓氏之一。
*比亞迪唐:比亞迪汽車製造的一款新能源汽車。
*唐是西葡男人的頭銜(先生),女人的頭銜是唐娜
== 參見 ==
*
|
商朝 | 商(前16世紀以前-前11世紀,其後續政權宋延續至前4世紀),又稱大邑商、殷,是由商人建立的國家,是中國歷史上有當時文字記載遺留至今的最早朝代,標誌著中國歷史自商朝進入信史時期。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於青銅器上,亦稱“銘文”)是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關於商朝的傳世文獻主要包括成作年代有爭議的《詩經·商頌》和《尚書·商書》,以及戰國時期魏國的《竹書紀年》和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商朝前期幾經遷都,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商王是商朝的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是最高輔政官員,最初只有輔相一人,武丁時期增加為三人,稱三公。三公統領著一個決策集團,為商王提供諮詢,同時負責處理一些具體政務。商王朝還存在著貞人集團,負責為商王提供宗教方面的決策參考。商王朝建成了較完備的法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常備軍隊。商朝建立了內外服制度,內服即王畿,設官分職。外服則一方面建立軍事據點,設立眾多的侯、甸、男、衛等外服職官,一方面對外圍的異族方國進行聯合。諸侯對商王朝要盡一定的義務,主要為王朝服役、向王朝進貢、為王朝戍邊、隨商王征伐等。商王朝出現了負責某一區域諸侯的專門使者,甲骨文中有“東史”、“西史”、“北御史”,帶有視察、監督、協助地方事務等多重職能,平時可駐於諸侯之地,可以參與當地的決策,具有代表中央王朝的政務和軍事職官的性質。商王擁有對名義上的全國土地佔有權,商王以冊封的形式,將土地授予各級貴族和方國。同時,商王有權支配貴族、諸侯和臣服方國所佔有的土地和人口,可以對諸侯首領貴族晉爵、施罰。商王朝對外服方國和邊遠地區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商朝並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方國聯盟政體,而是一個混雜著氏族民主制的廣域王權國家,社會形態是氏族封建制的。
商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無論是經濟、文化、天文學、科技還是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準。天文學家巫咸與兒子巫賢復興商朝。其子巫賢后來繼續任職於祖乙王庭。商代甲骨文“已形成完整的十進位制系統”。商代經濟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的第一個經濟發展高峰時期。手工業的門類齊全,技術含量高,最具代表的行業是青銅冶鑄,重達 875 公斤的“後母戊鼎”在中國甚至世界古代也堪稱絕作,它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綜合技術水平。中國後來長期受到世界各國歡迎的瓷器和絲綢,特別是絲綢,在商代就已經能生產出品質相當好的產品。商品生產已經出現,如在製造陶器的行業中,大的燒製陶器的作坊和燒製單一產品的窯坊的出現,都是為大量出售而進行的生產。商品交換也已發展起來,貝是用作流通的貨幣。貝的材質主要是天然的海貝,在商代晚期還出現了銅貝,開金屬鑄幣之先河。商王朝幅員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以甲骨文和金文為代表的漢字、文化、宗教、數學、天文曆法、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學發現,主要遺址有位於今日河南省偃師市的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有四期,年代為公元前1750年至1520年,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朝晚期的都城,並非商朝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市的二里崗遺址,安陽市的殷墟遺址等。在河北省邢臺市、邯鄲市、河南信陽市、輝縣市、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物。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蠻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江西的吳城文化和新幹大墓,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明,商朝時的方國或已延伸至湖南江西皖南一帶。
== 歷史 ==
商朝可以分為先商、早商、晚商三個階段。成湯之前為先商,遷殷之間為早商,遷殷之後為晚商。晚商時期又稱“大邑商”。成湯之前的商王稱作“先公”,之後的商王稱作“先王”,先公先王問題是歷史學的未解決的大問題,具體參見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蔡哲茂的研究。
=== 先商 ===
==== 淵源 ====
學術界針對商的興起之地提出東方、西方、北方三種假說。《禮記·緇衣》引《尚書·商書·尹誥》曰“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說明商在夏之東。卜辭中的“夒”可能指嚳。嚳在甲骨文上稱呼為“學戊”或者“嚳”“成”。
考古發掘發現,以邯鄲為中心、北至邢臺,南至安陽的地域,有大量的商人的原始文化遺存,考古學上稱為下七垣文化。
下七垣文化有十分豐富的遺存,其分佈主要集中在西半部的武安、涉縣、磁縣、峰峰礦區、永年及邯鄲境內。在漳河、滏陽河及洺河的中上游地區,有先商遺址近百處。其中,下七垣遺址共分四層,疊壓關係清楚,遺物特徵明顯,為冀南地區商文化的分期提供可靠的地層依據,故以其命名商國未滅夏前的原始文化。
盤庚遷殷,建立殷朝。商乃辛丙(即高辛)所建。乙庚連讀為殷音。己甲連讀為夏音(甲為農神,稱夏後)。成湯革命後,封夏人於杞。
1970年,西方的著述《全球通史》則認為商部落原是來自西北蒙古草原處於青銅時代的遊牧部落,入侵併征服北部中國尚處於新石器時代的居民後建立商朝統治,同時未提及夏朝的存在。但此說有明顯常識性與實證上的錯誤,關於商人的起源地尚有爭議,主要有山西說與河北說,但是可以肯定河北的下七垣文化為先商文化遺存,並有學者認為紅山文化是商朝最初的起源脈絡之一。
==== 十四世而興 ====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的始祖契生活於堯舜禹時代,曾在舜帝下任職司徒。他因輔佐大禹治水立下功績,被“封於商,賜姓子氏”。《世本》又載“契居蕃”,王國維根據《漢書·地理志》認為,此二地分別在今河南商丘和山東棗莊滕州。卜辭所見“宗”[合集 30298]可能指契,說明商人為他立有宗廟。戰國時期的文獻記載契逝後,其子昭明繼位,“居砥石”。“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是繼契後較為著名的商族首領,《世本·作篇》記載他訓練馬匹,使用馬駕車充當運輸工具。《詩經·長發》記載相土的活動區域相當廣泛,聲譽傳播海外,說明這時期商部落的航海技術已經可以通往近岸的海島。此時商部落活動於冀中豫北的古黃河流域,在東方海濱也有相當的勢力,《左傳》載相土有“東都”。相土逝,子昌若立。昌若逝,子曹圉立。曹圉逝,子冥立。文獻記載冥任夏后氏的水官,夏後杼在位時冥因治水之事而殉職。《禮記》記載殷人將冥與嚳、契、湯四位先祖先公齊列祀典。卜辭多見殷人為“季”舉行侑祭,王國維結合《天問》“該秉季德”、“恆秉季德”的記載,認為“該”、“恆”是王亥和王恆,“季”為其父與卜辭記載相符,當是史書記載的冥。
王亥、王恆為冥的二子,冥卒後相繼為王。殷人對王亥格外尊敬,他是首位被稱作“王”的君主。卜辭中總以“王亥[粹 75]”、“高祖亥[屯南 2105]”、“高祖王亥[合集 32916]”尊稱他,從不單稱其為“亥”,一些卜辭還在其名號的上角刻畫代表早期商部族的玄鳥圖騰。王亥在殷人的心目中似乎擁有很大的神威,殷人時常向他祈年祈雨。關於王亥的卜辭有一百三十餘條,數量之多居諸先公之首。王亥在位時,商族經濟達到新的高峰,卜辭記載王亥一次祭祀可用牲多達五十頭牛。為解決牲口過剩、不易畜養的問題,王亥將部分牛羊託寄於鄰近的河伯氏和有易氏。之後王亥與有易氏首領綿臣發生爭執,綿臣強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王亥拒絕,綿臣便將其殺害,奪走牛羊。後來王亥之弟王恆繼位,從綿臣手中奪回牛羊。關於王恆的卜文有十餘條,與王亥同樣尊稱為“王”,但王恆卻不見於傳世文獻的商王世系中,其原因不明。王恆死後,其子上甲微又聯合河伯氏討伐有易氏,殺死綿臣。商部落在有易氏沒落的同時強盛起來。戰勝有易後,上甲的諸弟各懷私心,紛爭起事,蓄意謀害上甲,上甲隨機應變,平息叛亂,保證商族後嗣的延續。上甲在殷人的週祭順序中排列首位,祈雨卜文均以“自上甲……”開始,卜辭對上甲以降的商王有了明確的世系排列,可能是因為商部落在上甲時期才開始有文字記載,而之前的世系源於傳說。今所見關於上甲的卜辭多達一千一百餘條,位居諸商王之首,可見殷人對上甲之崇敬。
上甲之後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五公先後即位,在卜辭中,“報”寫作“匚”,“主”寫作“示”,五位先公合稱“三匚二示[屯南 2265][合集 27083]”。上甲後的三匚全以天干“乙丙丁”相次,二示時則應續以“戊己庚辛”排列,卻跳至“壬癸”。同時,二示的配偶妣庚和妣甲的天干亦不相次。說明三匚的廟號可能是殷人後來追擬的,而二示的廟號則有典冊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記載到的祭祀典冊,可能始於二示時期。二示時期,商國的勢力不斷擴大,他們拉攏黃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一步步逼近夏后氏腹地伊洛地區。
=== 早商 ===
==== 成湯的傳說 ====
大乙湯乃示癸之子,關於湯的名字記載較為複雜,《古本竹書紀年》-{雲}-“湯有七名”。殷墟卜辭中多稱其為合字“大乙[後 上1.11]”、又稱單字“唐[佚 873]”或“成[乙 5303]”。周原卜辭以及齊國彝銘稱其為“成唐”。《尚書》、《楚辭·天問》稱其為“湯”。《詩經》、《國語》等稱其為“湯”、“武湯”或“武王”。《史記》、《荀子》等稱其為“天乙”。《論語》、《墨子》、《竹書紀年》等稱其為“履”。
夏朝的末代君主履癸又名桀,史書記載他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他暴虐民眾,大興土木修建傾宮、瑤臺,使得諸侯叛離。桀便派軍四處討伐不服的屬國。此時的商湯是專為夏王室征伐的夏方伯,史書中稱讚他修德愛民、寬厚仁慈,與夏桀形成鮮明的對比。《呂氏春秋·異用》、《史記·殷本紀》、《帝王世紀》等形容夏桀“網張四面”如此鳥禽全入網中,一個也不落,而商湯“網開三面”僅留一面捕禽,其餘三面放之,表示商湯的仁慈大度。諸侯見勢便紛紛棄桀歸湯,湯籍此機會網羅人才、拉攏諸侯。有莘氏居於夏後腹地伊洛平原,不滿桀的統治,決定與商湯聯姻結盟。伊尹隨有莘氏女進入商湯王室,始任庖正,而後得到湯的重視,被授予“天下之政”,立為小臣。湯以伊尹為士朝貢夏廷,潛入觀察夏地的動靜。除伊尹外,仲虺、咎單、女鳩、女房、義伯、仲伯等官賢也先後歸湯。
湯將都邑遷回先王之地——亳。亳與葛國為鄰,葛是滅夏的必經之地。湯聞葛伯不祭祀神祖,便遣人前去查問究竟,葛伯答覆沒有可供犧牲的牛羊,湯遂送去牛羊,葛伯卻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回覆說葛國缺糧,湯再遣去亳邑民眾協助耕種,並派童子到田間送飯,葛伯卻奪其飯殺其人。於是湯自亳邑出發征伐葛伯。湯戰勝葛後見夏桀並未譴責,於是又相繼征伐洛、荊、蘇、董、溫等國。自稱征伐是弔民伐罪,為民除禍,故而湯東征西怨、南征北怨,得到民眾的支援。滅溫後戰爭發生轉折,商亳遭到溫的同姓鄰國昆吾的反擊,此後商湯轉而討伐親夏的屬國。此時商湯感覺羽翼豐滿,在景亳彙集諸侯盟國,宣告與夏作戰,是為“景亳之命”。先後消滅韋、顧、昆吾等親夏政權,翦除夏後屬國,削弱夏後勢力,經過“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湯趁夏地發生旱災,自陑起兵西進,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戰敗於有娀氏舊址,逃至鳴條。湯與夏桀在此展開鳴條之戰。
戰前,湯作《湯誓》,舉說桀的罪狀是“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桀戰敗,經歷山逃至南巢,夏朝覆滅。湯遷徙夏族遺民於杞,湯欲遷夏社,伊尹認為會引起夏民的憤恨,作《夏社》反對。湯經泰卷返回亳,仲虺作《仲虺之誥》向夏諸侯闡明伐桀的正義性。《逸周書》稱“三千諸侯大會”於亳,湯三讓天子位於天下有道者後即位。遂遷九鼎於亳都,商朝建立。這是中國傳統歷史的首次王朝交替,《周易》贊稱商湯受天命而滅桀,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一次革命。滅夏後,湯擴建亳都,並在夏之舊都斟鄩附近營建西亳用以監視夏王朝的殘餘勢力。湯命臣咎單作《明居》以法治民,製作禮樂。為了鞏固統治,又改正朔,易服色,以白色為上等服飾顏色,作五祀八政。
==== 伊尹放太甲 ====
根據文獻記載,湯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乃湯之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湯而死。湯二十九年,湯王過世。其後,文獻記載出現分歧:《尚書序》、《三統曆》、《漢書·律曆志》、《偽古文尚書》等載湯崩,太丁之子、湯之嫡長孫太甲即位;而《史記·殷本紀》、古今本《竹書紀年》、《孟子》等記載湯崩後,湯的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後即位六年,再由嫡長孫太甲即位為王。殷墟卜辭中,太丁刻作“大丁”,外丙作“卜丙”,太甲作“大甲”,但尚未發現仲壬(中壬)的痕跡。根據卜辭的週祭順序,“大乙—大丁—大甲—卜丙—大庚”為次,即嫡長孫太甲即位於其叔父外丙之前。太丁生前被立為太子,雖未即位但因其子太甲稱王所以被納入週祭直系,而外丙無子稱王所以屬於週祭旁系。文獻記載湯在位時間較長,長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後即位,但總共在位時間僅短短六年。同時文獻記載伊尹輔佐太甲攝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並置其於湯所葬之地——桐宮。古今本《竹書紀年》等文獻甚至稱伊尹篡位稱王。一種解釋認為長子太丁逝時,湯尚健在,立次子外丙為太子,而湯逝後,太甲奪權,在其叔父外丙(以及仲壬)之前即位,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度。這可能是文獻記載中多稱太甲起初不賢的緣故,所以伊尹放太甲於桐,並作《伊訓》、《肆命》、《徂後》使其反省悔過。期間伊尹復立湯次子外丙、三子仲壬相繼為王,但二人年邁,總共在位六年便過世。太甲在桐宮修德,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伊尹見此便迎接太甲回都,還政於太甲。
還政後,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興”,“諸侯鹹歸…百姓以寧”,創造商朝的第一次中興。太甲歸亳後十二年陟,逝後上廟號“太宗”,又稱“明王”。文獻記載太甲有沃丁、太庚二子,先後即位為王。週祭中未見沃丁之名,但有“羌丁”(羊丁),因為是單版祭祀,尚不明確其與前後帝王的關係。文獻記載沃丁八年,伊尹過世,“沃丁葬以天子禮”,服喪三年。咎單接管政事,作《沃丁》訓王。十九年,沃丁陟,太庚立。週祭中太庚作“大庚”。太庚有子即位為王,所以屬於直系先王。太庚在位五年陟,此後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繼為王,在王位繼承製度上出現兄終弟及的亂象。
==== 比九世亂 ====
小甲乃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時期,開始商王朝的第一次衰敗。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據傳世文獻記載,雍己繼位為王,而常玉芝等現代學者利用殘辭互補法,對卜文中殘缺的週祭順序作整理,認為太戊在雍己之前繼位為王。太戊在卜辭中作“大戊”,是位直系先王。即位之初,冊命伊陟、臣扈、巫咸等輔佐商王管理朝政。太戊繼其兄小甲之位為王,有違嫡長子的王位傳承製度。傳說太戊時,發生了“祥桑谷共生於朝”的災異現象,太戊恐懼中求問伊陟此事,伊陟說是殷道德衰的惡兆,太戊聽從後,修行修德,使得祥桑枯死。太戊對山川鬼神格外恭敬,命巫咸加倍祭祀活動,巫咸作《鹹艾》、《太戊》稱讚太戊。太戊改革軍隊,命車正中衍作寅車。太戊在賢臣的輔佐下,扭轉小甲時期的衰敗。五穀豐盛,諸侯歸附,商王朝進入第二次中興時期。根據文獻記載,太戊在位七十五年陟,廟號“中宗”又作“太宗”,而卜辭中沒有太戊廟號的記載。雍己或繼其兄太戊為王,或繼其兄小甲為王,其在位期間,殷道復衰,諸侯叛離,商王朝二次衰敗。雍己為旁系先王,在位僅十二年,事蹟遠不如太戊。而太戊時期的興盛則為其子爭奪王位創造條件。雍己之後,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繼為王。
中丁乃太戊長子,在週祭順序中是太戊之後的直系先王,其王位很可能是從叔父雍己那裡爭來的。中丁奪位遭到王朝內部其他統治勢力的反對。元年,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棄經營一百多年的都城——亳,東遷於囂,由此保住王位。東土邊境的藍夷部落趁機作亂,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繼位,都於囂。其王位是平穩傳承還是爭奪而來的,由於記載的缺乏,無法明瞭,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亂,這可能說明其王位是爭奪而來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奪位稱王,遷都於相。奪權徙都導致商王朝政權內部分裂,國力劇減,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連年用兵討伐叛離諸侯。徵藍夷,又徵班方,侁人聯盟班方,河亶甲聯合彭伯、韋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遷都於邢,其王位可能是爭奪而來的。祖乙作為太戊的嫡長孫,可能得到了王朝內部舊貴族勢力的支援,立舊臣巫咸之子巫賢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權逐漸穩定,修築新都。命高圉為邠侯,鞏固對西土邊疆的統治。商王朝二次復興。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與湯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廟號“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權平穩過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繼位。沃甲在卜辭中作“羌甲”,因為其子南庚繼位為王,所以初屬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後期的黃祖卜辭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繼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陽甲、盤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後成王。四子同父異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納入週祭祀譜,在先王行列中獨佔鰲頭。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繼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後遷都於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僅六年,祖丁之子陽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陽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為直系,南庚在位時間較短,可能是遜位於陽甲,或是陽甲奪位。王位傳承的紛爭,削弱了政治統治的勢力,國力銳減,邊境諸侯內侵。帶來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陽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陽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盤庚即位。
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繼為王,破壞了嫡長子傳承製度,此後弟子相互代立,爭奪王位,屢遷都邑,使得國力衰亡,諸侯莫朝,邊境遭侵。是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亂”。
=== 晚商 ===
==== 盤庚遷殷 ====
盤庚在卜辭中作“般庚”,祖丁次子、陽甲之弟,即位於奄。盤庚在位期間,發生了著名的遷都事件。關於盤庚遷殷的原由,歷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政治鬥爭說”較優。九世之亂期間,因為王室的爭奪,商王屢徙都邑,遷後必然需要得到一批貴族的支援,如此導致貴族的勢力膨脹,而王權卻久久未能得到鞏固。為了維護王位,奪位者常常要與貴族舊臣共享政權。盤庚年幼即位,許多貴族舊臣有了傲上的情緒,無視盤庚。盤庚為了鞏固王權,削弱貴族勢力,決心遷都。當時族內的一部分人不願遷都,盤庚便作《盤庚》三篇,勸說大眾,呼籲民眾到新都去生活。盤庚十四年,終得遷都,自奄遷於北蒙,更名為“殷”。翌年,開始營建殷邑。盤庚兌現承諾,首先建設民居,安頓下移民,再顧及宮殿廟宇的建設。遷都後,一部分民眾又怨言盤庚如此興師動眾有損民利,盤庚回覆說,遷都之為是上帝要求我為了恢復先王成湯的事業而作的,並說遷都是為了重視人民,不讓民眾受害而為。盤庚在殷邑實行新政,但限制和約束貴族的勢力。他要求貴族遵守先王法度,排除內心傲慢的態度聽從商王的命令,道德上要施德於民,不可怠慢老弱孤幼,經濟上不可無止境地聚斂貝玉財富。盤庚對貴族和民眾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新政使得民眾受益,同時讓商王擺脫了貴族勢力的束縛。直到殷商滅亡,民眾還思念著盤庚,要求“覆盤庚之政”。十九年,冊命周人首領亞圉為邠侯,加強對西部邊疆的統治。盤庚遷殷,“殷道復興,諸侯來朝”,扭轉了九世之亂以來的衰落。盤庚在位二十八年崩,弟小辛立,盤庚未有子繼位,故為旁系先王。盤庚遷殷後,商王朝二百五十多年更不徒都,改變了“居無常處”的動態,王朝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新發展階段,史學家稱這個階段為“晚商時期”。
==== 武丁中興 ====
小辛乃祖丁之子、盤庚之弟,即位於殷。小辛政績不佳,帶來了商王朝的第五次衰敗。關於他的卜辭僅有八十餘條,在位三年而崩
,弟小乙即位於殷。小乙為祖丁之子,小辛之弟。小乙在位時便立武丁為繼承人。小乙讓武丁插入到民間中勞動,又將他送到賢臣甘盤那裡去學習,小乙如此注重對武丁的教育,為日後武丁復興殷業奠定了基礎。小乙在位十年而陟,其子武丁繼位。因是武丁之父,為直系先王,所以在武丁時期的卜辭中備受尊崇,數量多達五百餘條。
武丁即位於殷。年輕時出入民間,深知民眾的疾苦。武丁在傅說的輔佐下,使商達到了新的高度。
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卜辭,是從武丁時期開始大量出現的(二里崗文化時期到武丁之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較稀少),自此中國的歷史學邁入了信史時代。武丁可以被歷史學確信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力君主,具有統一黃河流域的特徵。
==== 祖甲改制 ====
祖甲在位三十三年,祖甲建立了完備的周祭制度,以翌、祭、洅、協、肜五種祭祀方式系統性地祭祀全體祖先。祖甲可能還開創了王位嫡子繼承製(有嫡子繼承製無長子繼承製),有可能是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的前身,這種改革為商末王子間的爭鬥埋下了隱患。
==== 武乙射天 ====
據《史記》記載,武乙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君王,他命工匠雕了一個木偶,狀貌威嚴,冠服齊整,稱作天神。隨後他約“天神”與自己進行下棋,又命令一個臣子代替木偶下棋,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讓,以大輸而告終。武乙便痛打木偶。武乙還製作一隻皮袋,盛滿獸血,掛在樹枝上,親自挽弓仰射,射破皮袋,獸血噴出,稱為“射天”。學者認為這個故事可能反應了神權階層的衰落,事實上殷墟後期人祭和人殉現象確實大大減少,而從甲骨文卜辭來看,武乙時期只有一位貞人。同樣據《史記》記載,武乙到渭河與洛河之間狩獵,被暴雷劈死。
==== 武王伐紂 ====
商王文丁殺死周國君主季歷,激化商周之間的矛盾。而據《古本竹書紀年》,“帝乙處殷。二年,周人伐商。”,這次周人的軍事行動失敗,此後可能由於帝乙的寬容而使得商周關係暫時緩和,而《周易》中的“帝乙歸妹”卦被顧頡剛認為是帝乙將妹妹嫁給周文王,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重歸於好。
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帝辛(商紂王),在傳世文獻中被認為是典型的暴君,但帝辛的具體罪狀大多都是到了戰國秦漢時期的寓言故事中才被逐漸詳細化,東漢的王充在《論衡》中就認為“酒池肉林”之說並不可信,南宋的羅泌在《路史》中也認為桀紂的罪狀大多相似,而梳理各類文獻後認為存在增衍、誇大的情況。 顧頡剛《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則透過詳細考證論證了帝辛的罪狀本身是千年積毀的結果,而僅從《尚書》、《逸周書》、西周金文中並不能得出現代人眼中的暴君形象。帝辛的真實歷史形象目前還難以還原,但從黃組卜辭和殷末金文來看屬於有較多作為同時也帶有剛愎自用性格的君主。現代學者多認為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在於王權和族權的激烈爭鬥,貴族為了反對帝辛改革,從而聯合西面的周人裡應外合直接打入殷都。而自然災害和商朝的主力軍隊在東夷也是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殷周之際的天氣大幅變冷且變乾旱,農業收成受損,而此時帝辛卻持續對東南方的人方(東夷)、林方、孟方用兵,直至徹底擊敗,使商疆域擴至江淮一帶。由於戰爭持久導致國內空虛,使一向俯伏、自稱“小邦周”的周武王乘機聯合西方的一些方國一同伐商,最後商周雙方在商朝陪都朝歌郊外的牧野開戰,史稱“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後,帝辛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 後裔 ===
牧野之戰後,商人一部分被周朝消滅,一部分併入周朝的匽侯(燕國)、宗周等。武王死後,帝辛繼承人武庚參與三監之亂,被周公東征擊敗。可能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叛變商朝投降周朝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
== 國號 ==
西周早期青銅器銘文稱商朝為商或大邑商。也有大量西周銅器稱商為“殷”,一種說法認為,“殷”是周人對商的特有稱呼,商人並不稱自己為殷。“大邑商”或“天邑商”則是商人的自稱,在戰爭中稱呼己方軍隊為“商方”,“商”這一稱呼又見降周的商人鑄造的商尊,顯而易見,商是國名。《尚書》、《史記》等傳世文獻稱呼商朝為“殷”,但如《古本竹書紀年》等早期文獻均稱這個朝代為“商”,另有《今本竹書紀年》等文獻稱它為“殷商”。甲骨文中目前明確可識別為“殷”的字有三處,為《乙》4046,《乙》276,《甲骨文合集》15733,商朝人是否也自稱“殷”仍需存疑。
從《史記·殷本紀》“契封於商”的記載可知“商”是商族先公的初期居地,國號取於地名。其後遷至亳,國號亦可稱作“亳”,遷至殷,自然也稱作“殷”。多次的遷徙中始終以居駐商地和殷地的時間最久,勢力最大,在周邊方國部落中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此二稱變成這個國家的名稱。“殷商”這個合稱最早見於西周的《詩經》。《蕩》有“文王曰諮,諮女殷商”,《大明》有“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大明》又有“燮伐大商”、“肆伐大商”,《文王》有“商之孫子”,《玄鳥》有“殷受命咸宜”,《殷武》有“撻彼殷武”,可見在周朝“商”、“殷”、“殷商”三稱通用,之間並無差別。
西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載“帝盤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儘管《帝王世紀》一書的總體可信度並不高,但史家便據此將盤庚遷殷前的時期稱作“商”、盤庚遷殷後的時期稱作“殷”。
== 疆域 ==
商朝的政治地理可分為王畿、四土和四至三個層次,王畿相當於內服,四土相當於外服,內外服屬於商王朝的政治疆域,四至則為疆域以外的範圍。
內服就是王畿,以百官臣卿作為主要的統治手段,是一個以王都為中心形成的穩固勢力範圍。
商代外服的屬地分為三類:以軍事據點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商屬地;在附屬國族勢力範圍內透過墾田佔有的土地;在附屬國族分佈區透過置“奠”正式建立起來的行政區,統稱“多奠”,由商王朝派人直接管理。牧官以管理地區行政與邊境安全為主,商人透過任命牧官達到控制邊境的目的。後世“牧”引申為治理。
====王畿====
《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大致上即為商王朝王畿的範圍。商代商王直屬常備軍所能有效控制的地區,即為王畿。商代晚期已經在王畿內建立了較完備的由驛站、羈舍及防衛據點組成的補給系統,這種系統可由王都到達250裡外的地區。即軍隊可以在這些補給點內取得所需的給養,軍隊的有效控制範圍可以在此基礎上向外延伸300裡。這一地區,是商王朝勢力所達的實際控制區。那麼,商王朝實際控制的範圍大致為直徑約1100裡的地區,所謂“邦畿千里”,是可信的。根據這一理論推算,商代晚期的商王朝直接控制區,向北到達河北定州、曲陽,向東到達山東泰安、泗水,向南到達淮陽、郾城,向西達山西翼城、洪洞、靈石。鑑於商代都城屢遷,商代的王畿區並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不斷變化的。
====外服====
====四至====
文化的影響範圍受自然條件和政治力量的限制較小,可以在廣大地域內傳播,商文化影響的範圍很大。《淮南子·泰族訓》:“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包括了東到大海,西到陝甘,北到燕山,南到五嶺的廣大地區。從考古發現的商代遺物,尤其是銅器風格看,在這個廣大地域的確具有一定的共同性,遼寧喀左、湖南寧鄉、四川彭縣、山東壽光,相距數千公里,但出土的青銅器卻有驚人相似的風格。甚至遠至嶺南直至越南出土的一些商時代的器物,也帶有明顯的商文化特徵。可見商文化的影響之深遠,但這已經不是政治疆域之內的問題。
====最大疆域====
商代的疆域範圍至今尚無定論。中商時期商朝疆域一度比早商時期有所擴充套件,東到泰沂山脈一線,西抵關中岐山、扶風,北面抵長城,南逾長江。商代勢力所及範圍今對應地域大體上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江浙滬部分地區,陝西,江西,湖南,遼寧沿海地區,甘肅東部和內蒙古東南部邊緣地區,但統治中心地區(王畿地區)僅限於河南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四川廣漢地區的三星堆文化屬於和商朝地位平等的鄰國,不在商的勢力所及範圍內。商朝和新王國時期的埃及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兩個國家。
=== 都城 ===
記載“先八後五”,即成湯滅夏前八次遷都,而後五遷。王國維蒐羅史料湊成八遷。“契自亳遷蕃”、“昭明遷砥石”、“昭明遷商”、“相土遷商邱”、“相土遷泰山下,又復歸商邱”、“商侯遷殷”、“殷侯遷商邱”、“湯始居亳”
商族首領居地變遷
首領 居地 今地
先商 先商 先商
契 亳 一說今遼寧省西部暨河北省東北部一帶地區,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屍}-鄉溝(詳見亳)
契 蕃 一說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冀東平原一帶
昭明 砥石 一說今河北省石家莊以南、河北省邢臺市以北地區
昭明 商 一說今漳河北岸磁縣、臨漳一帶,一說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
相土 商丘 一說今河北省中部、河南省北部
相土 “泰山下” 一說今太行山麓
相土 商丘 見上
王亥 殷 當今位置不明
上甲(芒三十三年─孔甲九年) 鄴 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臨漳縣漳河流域
“商侯”(蓋為主壬或主癸;孔甲九年─桀十五年) 商丘 見上
早商 早商 早商
大乙湯—大戊密(桀十五年─中丁元年) 亳 今地說法不一,一說今河南省鄭州市商城遺址(詳見亳)
中丁莊、卜壬發(中丁元年─河亶甲元年) 囂 一說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敖倉或敖山,一說今山東省沂蒙山區,一說今河南省鄭州市商城遺址,一說今河南省鄭州市小雙橋遺址
戔甲整(河亶甲元年─祖乙元年或二年) 相 一說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東南
且乙滕—且丁新(祖乙元年或二年─南庚三年) 邢 一說今河北省邢臺市
且乙滕—且丁新(祖乙元年或二年─南庚三年) 庇 一說今山東省鄆城縣北
南庚更、彖甲和(南庚三年─盤庚十五年?) 奄 一說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
晚商 晚商 晚商
般庚旬—帝辛受 殷 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殷墟遺址
帝辛受 朝歌(只是陪都,首都仍然在殷城) 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鎮
==政治==
商王是商朝的最高統治者,甲骨文中商王自稱“餘一人”或“一人”,見於第一期至第五期甲骨文卜辭。以上諸辭中的“餘一人”、“一人”,都是商王自稱。由甲骨卜辭看來,自武丁以迄帝辛,‘餘一人’ 與‘一人’者,已為國王一人所專用的稱號,而在傳世文獻中,例如《湯誓》、《盤庚》中商王也自稱“餘一人”。金文《盂鼎》、《毛公鼎》等也印證了周王自稱‘餘一人’或‘我一人’者。“餘一人”實際上是王面對眾人時的一種自謙之稱和對天下負有責任之意,而某些學者認為“餘一人”是專制暴君的獨裁口吻的觀點是片面的。例如《湯誓》中的“餘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盤庚》中的“國之臧,則惟女眾。國之不臧,則惟餘一人,是有逸罰。”,帶有明顯的自謙之意。
商王手中掌控著商王朝的軍權和行政權,透過手中掌握的強大武裝力量,對外實行領土擴張,獲得新的土地和民眾。而商王透過壟斷著對先王的祭祀大權並舉行經常的祭祀活動,不僅加強和神化了王權,還使商王朝子姓貴族的團結和聯絡得到了強化。因此,商王不僅是商王朝的最高神職人員,而且還是子姓家族的宗族長。集軍權、神權和族權於一身的商王,成為貴族階級的總代表。
===軍權===
商王是商朝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商朝是在對外的不斷戰爭中建立和鞏固的,因而歷代商王深知掌握兵權的重要性。商湯時“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此後,就是“湯乃興師率諸侯,以伐昆吾,遂伐桀”,取得“湯既勝夏”的勝利。“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湯是在對外的不斷征服中,建立了商王朝對“海內”的統治的。據《孟子·滕文公下》說:“湯始徵,自葛載,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或有說“湯凡二十七徵,而德施於諸侯”。
作為商王朝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商王對軍權的控制,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全面反映。這就是:
* 王自徵 晚商的對外戰爭,多是由商王親自率領軍隊出征的,以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軍權旁落。甲骨文第一期時期武丁時的征伐舌方、土方、売方、巴方、龍方、周方、基方、業方等重要戰爭,都是在商王武丁的統率下進行的。甲骨文第四期武乙、文丁時,商王親自率兵征伐的方國有召方、刀方。到了商末,甲骨文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主要征伐方國為盂方和人方,而且有關征伐卜辭較多,不僅戰爭進行的時間較長,而且所經過的地點也較多。商王前往出兵征伐,作“徵某方”,而回程時之ト作“來徵某方”。甲骨文各期商王朝所進行的較為重大的對外戰爭行動,都是商王直接率兵出征,表明商王牢牢地掌握著對外征伐大權。
* 率將出徵 不少重要將領,亦在商王的統率指揮之下,這體現了商王作為軍事統帥的絕對權威。甲骨文《合集》6416是講商王武丁征伐土方,率領名將沚成同往徵土方。沚成還在商王率領之下,參加了征伐巴方之役。武丁時與否方的戰爭,堪稱激烈、長久,直至第二期祖庚時才被平定。沚成也在商王率領下,參加了對舌方的殘酷戰爭。第四期武乙、文丁時所伐方國不多,商王率將出徵者,只見上列之沚成;而第五期商王帝乙、帝辛征伐盂方和人方的大量ト辭,所見列名的將領有名侯喜者,即是講帝乙、帝辛十祀徵人方時,商王曾率侯喜出征。侯喜即為攸侯喜。
* 命將出徵 商王在對外征伐方國時,除了親自出徵或率名將與地方伯、甸前往外,有時也命將出徵。特別是第一期武丁時,受到征伐的方國達 81 個之多,但商王親自率兵征討者畢竟只佔其中的少數,應是除重大的戰爭行動需商王親自參加並指揮外,一般規模較小的戰爭或曾受商王重創者,則不需商王親自出徵,而是命將率兵前往即可。這些不勞商王武丁親自率軍出征的方國,當屬商朝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區域性衝突,因而規模也會不大,派貴族前往征討即可。商王命將出徵,不僅是對其獨當一面的信任,也是商王牢牢地控制著軍權的反映。
商武丁時期對一些重要方國的征伐,都是商王御駕親征,或商王率重要將領前往。至於經商王朝屢次打擊而實力大減的方國或實力較弱的方國的區域性衝突,便無須商王親自掛帥,只需派有關貴族前往征討即可了。雖然如此,商王也要為之ト問,表明對外軍事行動的指揮權仍牢牢控制在商王手中。由於經過商王武丁時期不斷的對外征討,一些商朝強敵,已被征服,因此,改變了殷王小乙以來“殷復衰”的局面,出現了“天下成歡,殷道復興”的大好形勢。因此,“殷盛”和“殷衰”,即“諸侯來朝”或“諸侯或不至”,與商朝的軍事實力有著直接關係。
這些商朝歷史上的名王,均戰功赫赫。其中湯“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以武力建立了子姓商朝對天下的統治,“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日商是常”。而商代晚期的武丁時期,北克鬼方,南伐荊楚,透過對八十多個方國的征伐活動,莫定了晚商對全國統治的格局,併為商末期帝乙、帝辛對東南夷方的長期戰爭打下了基礎。因此,商王之所以成為統治階級的最高首領,首先就是因為他手中牢牢地握有軍權,並有其威嚴的象徵物:王鉞。商王在不斷的對外戰爭中開疆拓土,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和俘虜,這就為將其不斷地分封給同姓和異姓貴族提供了可能。
===神權政治===
商王的“三通”,即為把持祭祀權的傳統。《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封建領主階級的最高首領商王,不僅是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決定著對周圍方國的一切軍事行動,而且是溝通人間世界和天上的上帝、鬼神的中介。《說文》雲:“王,天下所歸往也。
與此同時,商人相信“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自己的始祖契是“天命”所生,並世代相傳,天命不絕。“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箋雲:“後,君也。商之先君受天命而行之不懈殆者,在高宗之孫子,言高宗興湯之功,法度明也。”因此,商王為了表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和神秘性,十分重視對歷代先王的祭祀活動。《尚書・商宗肜日》疏所說的祭祀先王時“祭祀有常”,即有制度,商王武丁厚今薄古違反了“常”制,因此“服罪改修以從禮耳”。這說明歷代商王把持著對天神和祖先的條祀,是商王朝的“國之大事”。
* 祭祀天神地柢 商王把持著對天神、地柢的祭祀權。商人信仰為自然崇拜,諸如風、雲、雨、雪、日出、日落等,並相信神明統治著世界,透過各種祭祀乞求天神、地柢對自己的保佑,商王就是這種種祭祀的主持者。甲骨文中商王所祭祀的各種神靈,有學者分為天神“上帝;日、東母、西母、雲、風、雨、雪”等;地柢“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等。也有學者將其進一步明確分為商王對至上神上帝和自然神的崇拜與祭祀。
* 祭祀先公先王 商王對先公先王祭祀權的壟斷。商人認為上帝至上,有著無限尊嚴。他雖然掌握著人間的雨水和豐收以及方國的侵犯和征伐”等,但學者全面整理卜辭後發現,商王“如有所禱告,即只有向先祖為之,要先祖在帝左右轉請上帝,而不能直接對上帝有所祈求”。雖然表面看來,商王不能直接祭祀上帝並有所禱告,在地上的人王與上天的天神之間拉開了距離,中間隔著一條商人先祖的鴻溝,但實際上商人先祖神與上帝溝通的壟斷,不僅使商人對先王的祭祀活動得到了神化,而且也使主持對先祖祭祀活動的商王,成為商人祖先和上帝神之間的溝通者和神權的唯一體現者,從而使商王的王權更具有神秘的色彩,這實際上進一步加強了商王的權力。 商人對歷史上作出貢獻的名王,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不僅如此,商王為了突出子姓宗族長的地位和團結子姓封建宗族,對歷代先王也要進行祭祀。《國語・魯語上》說:“夫祀,昭孝也。各致齊敬於其皇祖,昭孝之至也。”韋注:“昭,明也。明孝道也”。1917 年王國維在《殷ト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中,把商代自商湯滅夏以後諸王稱為“先王”,而商湯滅夏以前商族首領稱為“先公”。1933 年,郭沫若在《ト辭通纂》第 362 片甲骨考證中不同意王國維關於股先公、先王的界說,指出:“般之先世大抵自上甲以下入於有史時代,此在殷時已然。觀其祀典之有差異,即可判知”。陳夢家於 1956 年出版的《殷虛ト辭綜述》(第 336 頁)也贊成郭沫若的意見,指出:“由於系統祭祀(周祭)的發現,王國維以為上甲至示癸六示為先公的說法,已不能成立,上甲以前,屬於神話傳說的時代,也可以得到證明。”殷人自上甲以後進入了成熟的部族方國時期,而自商湯滅夏以後,商人進入了統一的封建王朝時期。商朝的先王,應自被追尊的上甲計起。《史記・本紀》列商先王上甲以前的“先公”應為:“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立。曹園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
祭祀形式
商代的具體祭祀制度尚有待詳考,和後世一樣,平民和貴族同樣有自己的祭祀,但是歷代商王都把對已故先王的祭祀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裡,以作為自己合法性的依據。甲骨文材料表明,盤庚遷殷以後的歷代商王,不僅把持著對殷人先公高祖的祭祀權,而且對歷代商先王的祭祀,也為各代商王所壟斷,成為他們的“國之大事”。盤庚遷殷以後,商王對先王的祭祀有種種祭儀,所用的祭品也名目不一,但根據被祭主體先王的多少及目的的不同,基本可分為“單祭、合祭、特祭、周祭四種祭祀形式”。
* 單祭即時王對某一位先王進行單獨的祭祀。諸如單祭大乙(商湯)。
* 商王主持的合祭:合祭即時王集合多位先王的廟主進行祭祀。一般說來,時王合祭先王是按即位的先後(即世次)由遠及近的順序進行。
* 特祭應是商人對近世直系祖先舉行多種特殊祭祀,即帝乙、帝辛ト辭中的祊祭。
* “周祭”,是商王及王室貴族用五種祀典對其祖先輪番和週而復始地進行的祭祀。這種祭祀是一個王世接著一個王世,連綿不斷地舉行下去的,因此它是商王朝一種非常重要的祭祀制度。”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是說在中國“三代”王朝夏、商、周封建領主社會里,祭祀和戰爭是統治階級的頭等大事。已如上述,商王透過對天神地衹和祖先祭祀權的壟斷,神化了王權,並加強了封建領主統治集團的團結,從而使時王及其後世子孫的最高統治地位更為牢固。
===土地所有權===
歷代商王透過不斷的對外戰爭和軍事征服,使商族由氏族軍事民主制的部落聯盟,發展成夏王朝統治下的“方伯”一一早期部族制方國。商朝建立以後,又經過一系列對周圍方國部族的用兵,商王武丁時已是“撻彼殷武,奮伐荊楚。入其阻,裒荊之旅”,把成湯時“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詩經・商頌・殷武》)的商王國版圖,從北方、西方一直擴大到南方的江漢流域。而作為商朝封建領主階級總代表的商王,也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圈佔土地====
====處置土地====
由以上可知,商王可以任意在畿內貴族和方國諸侯的土地上墾荒造田以營造王室田莊,並可隨時把貴族和方國諸侯耕種的田邑收回,即透過強制徵“取”或令其“氏田”、“歸田”等手段剝奪他們的土地使用權,等等,充分反映了商王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封賜貴族====
商朝貴族或方國諸侯,受到商王的分封,既表示其對商中央王權的臣服,也表示其原領有土地的所有權已屬於商王,商王可以隨時收回,只不過是對其使用權的正式承認而已。
====冊封步驟====
商王對貴族和方國、諸侯的分封,不僅是他為全國土地最高所有者的體現,而且也是商王進一步加強與各地統治階級政治和經濟聯絡的重要手段。受到商王分封土地的貴族和方國諸侯,雖然在軍事和經濟方面也有一定相對獨立性,但首先要承擔對“共主”商王的種種義務。諸如“防邊、征伐、進貢、納稅、服役”等政治、軍事、經濟和祭祀方面的沉重負擔,使其處在商中央王朝的絕對控制之下。
==官制==
商王朝國家最基本的形式是內外服制。所謂內外服制,實際是在早期歷史條件下,中央王朝對不同地域實行的不同的治理措施。在商王朝畿內的官員是內服官,根據其具體執掌,內服官可以分為主要負責王朝政務或事務的外廷官和主要負責商王生活的內廷官。外廷官系統已經建立了一個由行政主官(稱尹、冢宰或卿士)、多尹集團、政務官、事務類職官、宗教文化類職官、武官組成的較為完備的組織體系,能夠有效地推行王朝的政策,在廣大地域進行行政管理。外服是商王安全保障的重要地區,一方面設立軍事性據點,設立眾多的侯、甸、男、衛等帶有相對獨立的武裝團體,另一方面對外圍的異族方國進行聯合,以實現連續地區的穩定。
===外廷官===
外廷官系統由政務官、事務類職官、宗教文化類職官、武官組成。政務官指負責處理日常政務的各級行政長官,除直屬於商王的決策機構外,還包括各級官吏,即《尚書·酒誥》的“越在內服,百僚庶尹”,《大盂鼎》的“殷正百辟”,各級沒有被選拔入決策機構的尹官,當是這些官吏的主體。政務類職官是王朝正常運轉的主體,也是商王最倚重的部分。事務性職官主要指掌管經濟生產的官員。宗教文化類職官指從事占卜和祭祀以及文化活動的職官,主要包括貞人、巫、作冊等。宗教類職官在商代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早商與晚商的宗教類職官有所不同,由於古代神權的獨立性使之很容易成為王權的抗衡力量,所以王權總是努力限制和控制神權,與這一過程相應,商代前期宗教類職官具有相當強大的勢力,不僅掌握神權同時還控制著政務職官團體,有著超過政務職官的地位,但到後期宗教類職官雖然依然擁有十分強大的勢力,但總體地位已經大大降低。
==== 輔政主官 ====
商人已經設定了僅次於王的主官,作為商王的助手。但商人的輔政主官的設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一相制、雙相制和三公制三個階段。商湯時期,即以伊尹為最高輔政官。相的權力很大,“昔在中葉,有震且葉。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商湯為了限制過大的相權,又設左相,《左傳·定公元年》:“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伊尹為丞相,仲虺為左相”。最高輔政官由一人轉變為兩人。雖然雙相之間有一定的互相制約,但商代前期的相權依然非常強大。
武丁即位之後,王權依然未能完全集中,但武丁透過用人、祭祀、官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強了王權,其中改革中重要的一項即是三公的設定。武丁起初也實行雙相制,先是“三年不言,政事決於家宰”,又提拔甘盤, “命卿士甘盤”。後在原有雙相制的基礎上,另舉傅說為太傅。商代的三公同為商王的最高輔佐,由其中一人兼任最高輔政官,“以三公攝冢宰”。從商末的情況看,王權在對相權的限制方面取得了勝利。商紂時期的三公不僅權力沒有確定,甚至連生命也難以保障。商代三公應當同於周代三公,即太師、太傅和太保。商代在武丁時期或其以前已經有保、師、傅的官名,但在武丁之前尚未聯合成為在一起的三公,武丁時期對這三個官職的地位和權力進行了調整,合在一起作為朝廷的主要政務官員,稱三公。
從商代的相或三公的擔任者的身份看,商代的行政主官並不都是商王的宗親,而大多是其他方國的人員,伊尹為有莘氏小臣,仲虺居薛,都屬於東夷部族,鬼侯、鄂侯、文王也都是歸服方國的首領。可見,行政主官名義上是國家的政務主管,但更多是商人籠絡其他部族的策略。商初的行政主官的確掌握一定權力,但其地位越來越低,到帝辛時期,三公其實已經只是一種象徵性的位置。
==== 決策機構 ====
商王朝建立了一個由多尹組成的決策團體。商代尹和多尹是多種職官的合稱,包括商王朝的各種政務、事務官員,也包括各大宗族的族長,甚至可能會包括到王朝服務的歸服方國人員或首領,成分十分複雜。商王從多尹中選取可任驅遣者,組成自己的決策機構,成為隨時諮詢的“朝臣”。右尹是一種職位較高的官職,即多尹集團的領導者。商代還有卿士之稱,在文獻中多見。前期的卿士多指具體的重臣,而到後期則是臣屬的代稱。還有眾多的尹官組成了負責處理多種具體王室政務和事務的集團。根據其具體地位和執掌可以分中央官、地方官和族官三類。
==== 外派御史 ====
商王朝為了與各地方政權聯絡,經常向各地派遣使者。為了聯絡方便和加強監控,有時商王朝會為某諸侯設定一名專門使者,負責王朝與諸侯之間的溝通。甲骨文中有“東史”、“西史”、“北御史”。專門使者的出現,使得使者不再是來往於路途的無固定駐地與隨員的職官,其職責也不再侷限於資訊的傳遞,而是帶有視察、監督、協助地方事務等多重職能,具有了政務和軍事職官的性質。甲骨文中有許多“史”參加戰爭的記載。
==== 地方官員 ====
商代王畿內的地方邑落和地區有幾種不同的情況,可以分為商王統治下的各族聚居普通邑落與地區,商王建立的田莊、 牧場、手工業生產單位等據點以及各王室宗親、臣下的領邑等幾種。其管理也有所不同,王室宗親、臣下領邑由其首領管理,對商王負有進貢、服役等義務,其下的行政官員更具有家族性質;由商王建立的各生產單位則直屬商王,其居民大多屬於人身受到限制的生產者,其管理由王朝的事務官員負責。所以,真正可以劃入王朝地方政務官員者,只有商王統治下各族聚居的普通邑落和地區的官員。商代的地方政務依靠宗族來實施,各族族長也自然成為基層的執行者,成為王朝的低階官吏。甲骨文中有“多生”,多生即多姓,即許多族的族長。各族族長實際是商王朝的基層官吏,參加王朝事務的處理和執行。商代的居民聚族而居,但在人地關係緊張、人口密度大的地區,如城市等地,更適合按地區劃分管理。商人在城市和其他人口密集區劃區為“裡”,設定“里君”進行管理。
==== 事務性職官 ====
事務性職官主要指掌管經濟生產的官員。商王朝注重經濟資源的掌握,王朝建立了大量的田莊、牧場和手工業作坊,從事多種生產活動,商王朝也派官吏對這些產業進行管理。主要有農官(管理農業的事務官),牧官(管理畜牧業的職官),山川林虞官(對山川林澤進行管理的官員),倉儲官(管理倉廩的官員)等。
商代的手工業十分發達,涉及建築、製陶瓷、紡織、木作、冶鑄、制玉、 制骨、釀造等各個行業。商王朝實行“工商食官”的制度,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手工業直接掌握在商王手中,由王朝委派官員管理,商王朝設有專門管理建築工程和手工業生產的職官,稱“司工”。
從考古資料看,商人已經建立帶有城牆的巨大城市,建有規模宏大的宮殿宗廟。這些大規模的建築,沒有相當的管理和組織能力是無法建成的。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關於建築方面的占卜,有時派尹等官員進行管理。卜辭中頻繁出現建築邑落、宗廟、城防、宮室等工程,說明工程建設是商王朝的經常性的事務。《考工記》鄭注:“司空, 掌營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廟,造宮室車服器械”,即司空是建築和手工製造業總的管理者。甲骨文中有“司工”。司工是建築業和手工業的總管,其下設有各個行業的分管官員,這些分管官員又可以稱多工或百工。
除可以明確界定為某方面的事務官員外,商代還有一些負責管理車馬的御正、車小臣,負責管理人力的小眾人臣、小多馬羌臣及負責族事務的宗工、五正等。
==== 武官 ====
武官指商王朝的各級將領與其他側重武職的官職,包括師長、亞、馬、射、戍等,他們是商王朝開拓疆域和守禦領土的主體力量。
==== 宗教文化職官 ====
商人已經建立了地域廣大的國家,並實行著有效的統治。這種統治不是簡單的武力或人力所能達到的,必須相伴有高度發達的統治技巧和思想文化。商代存在著一個宗教文化團體,為商王朝的統治提供精神武器和知識支援,這個團體主要由宗教神職人員構成。神職人員構成社會的主要知識階層,是早期社會十分普遍的現象,商代亦是如此。雖然這個團體總體都屬於宗教神職人員,但由於國家機構的完善和實際執掌的具體化,這些神職人員的具體分工有所側重,可以將其區分為占卜職官、史官、樂舞之官等三類。其中占卜職官包括貞人、筮人、巫等;史官包括作冊、大史、小史、右史等;樂舞之官包括少師、大師、多萬等。
=====占卜職官=====
商代的占卜職官主要分三種,一是執掌龜卜的貞人,或稱卜人;二是執掌筮佔的筮人;三是利用其他手段或現象進行預測的巫人。他們不僅掌握精神領域的力量,同時也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成員,在商代國家中佔有重要地位。貞人是與神靈溝通的重要角色,這在神權政治的商代是非常顯要的職位。商王朝彙集許多貞人在王朝服務,武丁一代的貞人多達70多人,商代已建立了較穩定的占卜制度和相應機構,據宋鎮豪先生研究,商人已經形成元卜、左卜、右卜三大卜官的建制,一般情況下一卜用三骨已成常制。商代已經出現筮法。在殷墟甲骨刻辭中和出土器物上,有由數字組成的文字。這種筮卦由六個數字組成,說明已經出現由六爻組成的重卦,並且有了固定的名稱,商代的筮法已經是一種成熟的占卜方式。《尚書·洪範》“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把筮佔與龜卜同列為神靈意志的體現,可見筮法已經是商人政治決策中的重要參考項。商代的神職人員中,除去貞人和筮人外,還有巫人。《史記·殷本紀》也有記載:“伊陟贊言於共鹹,巫咸治王家有成,作《鹹艾》,作《太戊》。帝祖乙立,殷復興。巫賢任職”,巫咸、巫賢皆被作為商朝的重臣,可見巫在商朝曾是重要的官員。
=====史官=====
史官曆來是中國最重要的職官之一,商代已經有史官。《尚書·多士》雲:“告爾多士,予惟時其遷居西爾,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時惟天命。無違,朕不敢有後,無我怨。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今爾又日: ‘夏迪簡在王庭,有服在百僚。””這是武王勸誡商人西遷往洛邑,以天命為理由,讓商人不要怨恨;同時又說:“你們也知道, 你們商人的祖先有圖書經典,記載了殷革夏命,到現在你們也還說:‘選拔夏朝遺留下的良臣到王庭,在各機構中服務。”周武王用商人代夏的例子,說明周人代商的合理性。在這裡,武王提到了商人的冊與典記載了“殷革夏命”和商初任用夏遺臣的史實,這說明商人很早就已經有了記錄制度和相應的記錄官員。商代的史官主要有作冊、大史、小史、內史、右史等。商代的主要史官稱作冊。甲骨文中“作冊”很少見,但商代青銅器中,有關作冊的記載很多,有《作冊般鼎》。作冊少見於甲骨文,但金文中卻多見,這可能是因為作冊平時的執掌比較固定,其事務不需要占卜的緣故。作冊為一比較重要的職位,能夠經常得到商王的賞賜。作冊、寢經常跟隨於王左右,可以奉王命執行諸如賞賜類的事情,這與史官負責記錄王的言行,需要經常侍於商王身邊相符合。
=====樂舞之官=====
《禮記·郊特牲》雲:“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盪其聲,樂三闋,然後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間也”。商代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禮樂制度,王朝擁有樂師和大量樂器,非常重視音樂在生活、事禮和祭祀中的作用中。甲骨文有關於樂舞的記載,樂舞是商人在生活、政務和祭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商人設立了樂舞方面的職官,《史記·殷本紀》索隱引鄭玄注:“商家典樂之官,知禮容,所以禮署稱容臺”,鄭玄所說的典樂之官與禮署容臺的具體情況,已不清楚,但從文獻和甲骨文可知,商代的樂舞之官主要有大師、少師、萬、多萬等。
===內廷官===
內廷官主要為王的生活提供服務,由於古代國與家不分,他們往往表現為國家職官,而實際上他們也經常參與國家事務的決策和處理,這類職官主要包括宰、寢、小臣等。內廷職官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發展傾向,即一部分內廷官處於向外廷官的轉化過程中。保、傅、宰本來都是與王生活相關的官員,但後來都轉化為國家的正式職官。因為王廷職官與王的關係密切,很容易成為王的親信,王利用內廷執掌和處理部分政務,既利於自己操控,又可以防止外廷官擅權。這一傾向是由專制王權形成的,貫穿於中國歷史的全部,商代也不例外。因此,內廷官不僅與外廷官在事務上有重合的部分,而且部分內廷官還處於向外廷官轉化的過程之中。
===外服官===
外服官系統指商王朝在王畿以外的官吏。有侯、伯、子、男、甸(田)等爵稱,只有伯是原各方國首領,歸服後被劃入外服。而侯、甸、男、衛屬於商王朝在外建立的武裝團體。外服制度與諸侯治理其實是國家實力達到一定程度,軍事力量可以控制某一地區但又不能保證直接控制可以在這一地區長期穩定存在的情勢下,被迫採取的統治方式。中央承認方國的獨立性,保持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方國則接受中央的領導,以避免中央的軍事打擊。透過甲骨文研究可知,商王透過置奠、建立王室田莊、牧場等以經濟為主的據點以及戍等軍事為主的據點的方式,在外服區域建立了大量隸屬於商王的政治單位,形成了商王權力在這一地區的延伸。
侯、甸(田)、男、衛是由王委派的在外服執行任務的團體,《逸周書·職方》孔注:“侯,為王斥候也。服言服王事也。甸,田也,治田入谷也。男,任也,任王事。衛,為王捍衛也。”徐中舒、唐嘉弘先生認為,侯,即“為王斥候”,“甸”即“田”,是負責田獵和進獻獵物的官職,也兼營農業,“男”即任,從事繁重的徭役和農業生產任務,“衛”則是護衛商王的禁衛軍。其諸侯的地位並不是自始即有的,只是有些團體由於地理位置、形勢需要等因素,難以完全依靠中央王朝的力量,必須具有獨立的生存能力,才轉化為具有諸侯特徵的組織。但侯依然是中央的支屬,只是中央的邊緣部分而已。
商代的外服官吏構成十分複雜,並不是單純的臣屬於商的諸侯。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商王直接控制的農莊、牧場、奠、戍等據點內的官吏,二類是侯、甸、男、衛和商王朝在外服分封的親信侯國,三類是歸服方國。三者混雜在一起,呈現出犬牙交錯的形勢。商代建立了內外服制度,外服是商王安全保障的重要地區,一方面設立軍事性據點,設立眾多的侯、甸、男、衛等帶有相對獨立的武裝團體,另一方面對外圍的異族方國進行聯合,以實現連續地區的穩定。當中央王朝勢力強大時,對異族方國的控制較為牢固,邊疆穩定,國家的勢力延伸到方國地區,當中央王朝勢力衰落時,方國脫離中央,國家的勢力退守到侯、甸、男、衛所控制的外服區,《左傳》昭公十年所言“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是對這一狀況較為貼切的描述。
商代外服職官有一個從複雜到規範的逐漸完善的過程。導致商代外服職官呈現複雜性的主要原因是商人的外服職官是在王朝建立和鞏固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而不是按照某種制度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起來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服職官建設是商人開創的新例。商朝之前的夏朝是以和平方式成為中央王朝的,雖有內外服制,但其外服的組成十分單純,基本是以和平方式聯合於夏王朝周圍的部族和方國,不存在性質複雜的地方勢力,也不存在王朝與地方複雜的立體權力關係。商人則是透過武力建國,需要面臨如何統治和鞏固新徵服地區的新問題,所以最初的外服職官,只是臨事而設,而沒有舊制度引為參考,這種臨事而設的職官,必然帶有不規範性和不成熟性。二是商人的疆土不是一次性獲得的,而是不斷開拓而來的。商王朝最初的領土很小,“湯以七十里”,後來滅夏,佔有了夏人故地,也僅限於豫西地區,商人疆域大約為從洛陽到濮陽的古黃河兩岸。商人的領土是在建國以後向各個方向開拓而獲得的,這種領土的變動,使得畿內和畿外、內服和外服也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難以形成嚴格的內、外服區分,也難以建立區分嚴格的內、外服職官。商王朝的許多職官原本不是專為外服而設,而是商王朝加強統治的通用職官,如田、牧、犬等,這些職官畿內、畿外都有設定,所以內、外服職官的區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但到商代後期,隨著商王朝領土的相對穩定和統治日益鞏固以及制度建設的完善,商王朝的職官設定也日益規範。畿內地區隨著王權的加強,許多地方轉化為由商王直接控制,有獨立性的職官融入了內服官系統而消失。畿外職官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生產或防衛據點發展而來的諸侯,其官職也轉化為專門的外服之官。同時,外服職官也逐漸規範化,原來名目眾多的畿外的職官發生了融合,逐漸形成了較完善的外服職官系統。周人的分封制則是在商人外服制的基礎上發展出的較成熟的職官制度。同時周人滅商後,基本繼承了商人的疆域。周人既有前代制度為基礎,又有一次性大規模分封的物質條件,所以周人在建國之初即建立起了完善的外服系統。可以說,周人外服的成熟性是建立在商人經驗的基礎之上的。
== 軍事 ==
商軍的經營重點是豫北和山東,沒有商軍在黃河孟津駐紮防備周軍的可靠資料,商朝的西大門很可能是洞開的。倒是在山東濰坊蘇埠屯這一遠離殷墟的地方有商朝高階軍事將領墓葬出土,形制跟殷墟商朝高階軍事將領墓葬一致。總之,商朝軍隊的重點似乎就是山東而不是西方。
在甲骨文中有大量關於征伐的記載,其一次戰事的用兵數目有3000人,5000人,甚至13,000人之多。比如,根據武丁時期的卜辭,在一次對羌人的征伐商王動用一個旅的兵力,達10,000人之眾,再加上配偶婦好的3000族眾,合計13,000人。
公元前1200年左右,商朝人口約700多萬,商朝兵力約3萬。
=== 軍事制度 ===
* 師長:商王朝已經建立起常備軍,師是商代軍隊的最大單位。一個商代師為萬人編制,其首領稱“師長”。
* 亞:甲骨文中有亞一職,經常參加軍事活動,亞還擔任軍事方面的教官。亞除作為一種特定的職官外,很可能還是某類官員的通稱。《尚書·牧誓》中御事是司徒、司馬、司空的總稱,亞旅是師氏、千夫長、百夫長的總稱,所以亞很可能是對於某類職官的泛稱。
* 馬與多馬:商代已經出現騎兵部隊,稱 ‘馬”。
* 射:商代軍隊中有專門的射手組成的射兵。
* 戍:戍原來是各地戍守部隊的首領,後來隨著商王朝領域的擴大,原來戍守的邊境變成了後方,戍守部隊也從邊防力量向正規軍事力量轉化,戍也成為一種官職。
“王登人五千徵土方”(《殷虛書契後編》上.31.5)等卜辭說明,戰時常根據需要進行“登人”(徵兵),一次徵發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過1萬人的。兵以庶民為主,奴隸多擔任雜役。
“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597)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可能是師。“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虛書契前編》.3.31.2)、“王令三百射”(《殷虛文字乙編》.4615)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組織可能以100人為基層單位,300人為中級單位,並有右、中、左的區分。
商朝軍隊中還有戰象部隊,殷商時期,象廣泛分佈於中原地區,商人馴服野象,並將其用於軍事,在征伐東夷的作戰中,商人多次動用戰象,取得不錯的戰果。
=== 武器配備 ===
從傳世文獻《司馬法》來看,商代馬車講究運輸速度快,因此孔子說過“乘殷之輅”,但可能不及周代戰車講究精良。
== 外交 ==
商王朝經常透過聯姻、賞賜封號的方式與邊遠國家交流。例如,據清華簡《楚居》記載,商王盤庚的女兒妣隹對外徵婚,後來嫁給楚國國君季連。
周國的領袖季歷,前來朝見商王武乙,武乙賞賜給季歷三十里土地和十隻玉獴。商王文丁時,又任命季歷為“牧師”,掌管西部地區的征伐之事,後來文丁卻因為猜忌而殺了季歷。崇國(陝西戶縣地區)是商朝西邊最大的屬國,是商朝在西土的核心盟國。季歷之子姬昌被封為西伯,日後被稱為周文王,力行仁政,日後周國越過黃河,吞併許多小國,然後出兵討伐崇國,殺死崇侯虎,接著遷都豐邑(陝西省鄠縣)。
== 經濟 ==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以農業為主的部落,商湯曾派毫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並且掌握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人工養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緻、規模宏博、產量龐大、種類繁多、工藝技術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準,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提花技術。
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裡出現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很高的境界,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準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覡、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民間音樂的史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型為方形。而同時期的金文,因係鑄造,故字型為圓形。
=== 鑄造業及藝術品 ===
商代的陶器有各種顏色,有些為輪製,有些則使用泥條盤築法,陶器上常壓印花紋。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國釉料出現於商朝。此時期還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實與神話動物。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當時已具中國建築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二里頭、鄭州、殷(今安陽境內)等,這些地點在不同時期均曾為首都。商代晚期已出現豪華的宮殿。
File:Liu Ding.jpg|商代劉鼎
File:Square zun with four sheep 01.jpg|商代青銅器四羊方尊,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File:Ring with coiled dragon design.jpg|商朝龍紋玉
File:Shang Jade Statue Pendant.jpg|晚商婦好墓中的商人塑像
File:Shang Bronze Alligator 2.JPG|商代銅觥上的鱷魚和神獸夔紋,出土于山西呂梁市
File:Detail of a mushroom-shaped protrusion on a jue rim.jpg|
==交通==
===道路交通===
商代的道路設施有幾大特色。一是王邑內的道路建制堪稱全國楷模。商人一再誇耀“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詩·商頌.殷武》),整飭的王朝國都,是四方的表率。《管子·桓公問篇》雲:“湯有總街之庭,以觀誹也。”總街是四通之道,宮室建於四通八達的道路旁,便於瞭解民情。偃師商城城內道路縱橫交錯,主次相配,構成棋盤式的交通網路。主幹大道寬敞平直,路土堅硬細密,土質純淨,厚達半米左右,路面中間微鼓,兩邊稍低,便於雨水外淌。主幹大道一般直貫城門,城門道的路土之下,還鋪有木板蓋頂的石壁排水溝,溝底用石板鋪砌,內高外低,相互疊砌呈魚鱗狀,疊壓順序與水流方向一致。出城之後,沿城牆還有寬4.5米的順城路。這樣一座經過嚴格規劃而興建的商王都,其道路設施的完善確可稱為當時國家之首。此外,2000年底安陽洹北商城還發現了商代建制規格極高的雙向“快車道”和慢道結合型道路,路面寬達8.35米。四道車轍痕跡清晰可見,軌距約2.2米,是當時通常的馬車軌距,兩側為寬寬的便道。
* 東南行:是通往今徐淮地區的大道,即甲骨文中關於徵夷方的往返路徑,有的地段可能與今隴海路鄭州至徐州、津浦路徐州至淮河北相合。
* 東北行:是通往今河北盧龍及遼寧朝陽等地的交通幹道。
* 東行:與今山東益都古蒲姑有要道相通。另有水路估計可沿古黃河或濟水而下。
* 南行:與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當時的國族之間有幹道相連。
* 西行:通往今陝西,沿渭水可直至周邑豐鎬或別的方國部落。此道能通車輛,絕非小徑。武王伐商即走此道。
* 西北行:為逾越太行山的要衢。商與西北𢀛方、土方等交戰,常有戰報捷送王都。
===路政===
驛傳在商統治中心區的百里之內傳命,可能是利用王朝在幹道上專為貴族人員過行寄止而設的“羈”舍食宿,但到了遠方,食宿就成問題了,有的地方榛莽未闢,人煙絕少,有的地方有敵對族邦,驛傳因身負重命,怕訊息走漏,或安全上的原因,不得不繞道而行。因此殷商王朝在一些必要路段設立驛站,供驛傳過往食宿。
== 數學與科學 ==
西方於1970年的著述《全球通史》認為建立商朝的西北遊牧入侵者,學習和掌握中東發明的種植小麥、鑄造青銅武器、馬拉戰車的技術,並將其傳入中國。同時傳入的還有大麥、綿羊、牛、馬、輪子等物品,這些技術豐富了中國的科學文化。但此說有常識性錯誤,商朝並不起源於西北,一些現代考古認為商朝最早起源於遼寧紅山文化,後又發展為河北下七垣文化,屬於廣義上的東夷,從東方進入中原逐漸興盛,成為一方諸侯,最終推翻了之前的夏朝。
甘肅寺窪文化出土的鐵條和河北藁城臺西商墓出土的赤鐵礦礦渣證明了商代已經開始掌握冶鐵技術,處在隕鐵和冶煉鐵兩者並用的狀態,實際上已經由發達的青銅文明進入了早期鐵器時代。這時的製陶業、玉器雕琢業、商業也很興盛。而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的發掘證明,商代的文字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
商代的天文曆法比夏代進步,天象學上也有新的發現,人們發現火星、彗星。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流星、新星的記錄。商代曆法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為一個週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
在數學方面,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位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此外還有商高定理的記載。
商代已經使用竹簡和毛筆記事,並可能已出現帛書。
商代已有疾病的記載。音樂的成就很大,出現專習音樂、舞蹈的樂人;雕塑是商代工匠們最突出的工藝成就。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 社會及文化 ==
據考古資料看,東南和華南地區分佈於長江下游兩岸的湖熟文化、江西北部的吳城文化、西南地區四川境內的巴蜀文化以及北方內蒙古、遼寧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商文化的影響。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殷商文化。
李濟在他的《殷商時代的歷史研究》中這樣說:
=== 宗教 ===
據商代的甲骨資料來看,殷商時代的萬物崇拜依舊盛行,信仰物件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物件。但這些自然神祇仍屬於萬物崇拜,變化有限,比較特殊的是商人心中的「帝」信仰。「帝」是商人心中的至高神,地位最高、權力最大,也是社會秩序的主宰。這種「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與現實世界的「王權政治」相仿。簡單來說,人世有君王統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統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權威更凌駕世間君王之上,祂是一切萬物的主宰。
商人問卜的物件有三大類,即天神、地祇、人鬼(祖先)。在這三類之中,權威最大的即是「帝」,「帝」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有三種,第一是對自然氣候的控制,這些問卜主要是關係到農業生產的豐欠。第二是主宰人世間的禍福獎懲。第三是決定戰爭的勝負和政權的興衰,由於商代仍屬部族式的社會型態,仍需以戰爭手段征服諸邊各部落,商王往往向「帝」問卜戰爭的勝敗,看看「帝若」,還是「帝不若」。由此來看,商人日常生活中,幾乎莫不禱於「帝」,在如此的宗教心理之下,也就不難理解,商人何以會有「好祀」、「重祀」之風。
商代的"天"觀念,在甲骨卜辭裡是由"帝"來表現的。甲骨文的"帝"能夠表示"天"的大部分意蘊,但無有"處所"之意。在殷人的觀念中,天地人神是分開的,神在天上,人在地上,不相混雜,祭祀和占卜則是殷人溝通鬼神的主要媒介。在對甲骨文的早期研究中,學術界曾經認為商代幾乎沒有獨立的“天”、“天神”的觀念,但後來學者夏淥在其論文《卜辭中的天、神、命》中指出了商代存在人格化的“天”的觀念。
從甲骨卜辭看,殷人的信仰體系,與原始宗教相比並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仍以史前時代就已產生了的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為主要信仰物件。商代的鬼神信仰保留有較多的原始性,還不具備後世社會里神道設教的功能,殷人的敬鬼事神還沒有後世人為宗教的欺騙成分。從商代晚期武乙射天開始,社會上出現了嚴重的慢於鬼神的現象,這是社會發展、殷人認識水平提高後的進步現象。
=== 人口 ===
由於目前找不到商代人口調查制度的具體記載,難以估計,說法很多。
據宋鎮豪估計,商朝初年人口約有400萬至450萬,晚期人口約780萬左右,商末人口可以達到800萬至1000萬左右,帝乙帝辛時期殷墟王邑人口已達14.6萬以上。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中認為,商代還未進行過全國性的人口調查,而且由於當時的疆域和勢力範圍尚不是很確定,城邑遺址樣本太少且存在變遷,還有城外居住區的人口難以計算,只能肯定晚商人口至少在500萬以上,而夏商西周時期的人口在目前都無法給出較確切的數目,也無法確定中國在春秋時代之前的人口是否曾超過千萬。
=== 家族結構 ===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
商湯建國後,社會中的平民階層逐漸進入一夫一妻制時代。商朝的婚姻制度是族內婚制和族外婚制並行,但內婚現象更為流行。
五世排序(元、祖、宗、示、小)
* 太祖(示的曾祖父)
* 祖/太宗(示的祖父,又名太宗)
* 宗(示的父親,又名大示)
* 示(示,當世,現在的一輩,傳宗接代)
* 小示(示的兒子,又名代)
五世
*
* 元、元宗、太祖
* 祖、太宗
* 宗、大示
* 示、示
* 小、小示
=== 商周文化之別 ===
周文化對商文化有許多繼承,但仍有很多差異。商代屬於氏族封建社會,西周則屬於宗法封建社會。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亦有“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之說。王暉教授的《商周文化比較研究》一書對兩者進行了比較,張懋鎔教授也寫有專門的《商周文化比較研究》三篇,他們的部分觀點較可取但也有部分觀點已經過時。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學者也進行了對比分析。目前來看總的來說有以下差別:
1、天神上帝崇拜與用詞的差別:如商人的上帝是商人的最高神,同時也是自然神和祖先神;商王均被認為是天帝的後代,活著時只稱“王”,先王死後到了天上則稱“帝”;《商書·高宗肜日》中則說“罔非天胤,典祀無豐於暱”,是說先王都同屬於帝嚳的後代,因此在祭祀中對近親的祭品不應過於豐厚,“天胤”(在商代可能寫為“帝胤”)這一用詞在中國歷史上則為商代所特有。周人除了保留上帝主神的地位之外,還出現了天的敬仰與崇拜。周人認為周王為天之子,開始出現了“天子”這一稱號,周王死後“配皇天”,明確的“天”、“天子”、“皇”等字詞均在周代以後產生,商代則用“帝”直接代指“天”、“天帝”。
2、原始多神教與神道設教的差異:在商代的多神教體系中,最高神“天帝”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道”的體現,人們雖然希望它來保佑,但大部分事情並不指望它。卜辭中的“帝”類似於戰國時期荀子所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的“天”,雖高懸於人世之上卻不食人間香火,作為自然規律而與世間的事務並沒有多少關係。商代祭祀從來只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經常貞問“帝”卻從不用祭品供奉“帝”。史前時代的古國中多“神守”之國,土地山川、日月星辰與死去的氏族首領均成為保衛民眾的神靈,商人的鬼神信仰則與這些史前信仰無本質區別,尚無後世人為的政治控制與欺騙成分。周人依然尊奉商代的天神和祖先神,而且為適應宗法王權的需要,還大力進行創新和改造。周人拉近了原來被高懸一格、不食人間煙火的“帝”與人世的距離,創造出“帝廷”作為天帝的“辦公”場所,周代的“帝”不僅“降懿德”,還能監視臣民的一言一行,以“帝”、“天”為主的神靈世界成為周代王權強有力的後盾,並確立了以“天命”為核心的統治觀。在祭祀上,從周武王開始設立了“帝籍”以祭祀天帝,並用慄木建造土地神的神位來“使民戰慄”。這些均為周代神道設教的體現,宗教由最初的原始性轉變成專門為王權服務的工具,也為後世所效仿。殷人的“尚鬼”從本質上來說正是原始宗教和多神教的表現,商代的“天帝”僅表現為自然性;而周人則強化天帝的神性而相對削弱了商代的祖先神和自然神,其實有一神教化的趨勢,自然相對沒有那麼“尚鬼”,並形成“人神雜糅”、“天人同位”的天人合一觀。
3、宗法制與繼承法的差異:商代長期實行兄終弟及制,商末雖有嫡庶之分但區分並不嚴格且並未確立長子繼承製,無成熟的宗法制。明代學者王夫之認為“宗子之法,殷唯有小宗,而周立大宗”,意為商代僅有五世以內的親緣關係,五世以上則自動分化出本族而“親絕”、“可以通婚”,並沒有周人的嫡長子百世相傳而保持不變的“大宗”。直到殷末,商代的各個家族內部仍然流行兄終弟及制而並不實施嫡長子繼承製,諸兄地位普遍較高而廣受諸弟的祭祀,從西周早期開始諸兄地位下降,西周中期禮制改革後兄終弟及制和祭兄制度完全喪失社會基礎。周代在商代繼承製度上進行大力改造,使周人的宗法制達到十分完善嚴密的地步,周天子透過宗法以網路天下大大小小的宗族,並形成家國同構。商代對本族祖先和異族有功的人神都進行祭祀,而周代由於父系宗法制的形成和確立,形成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以“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為準則,並且把母系一支的先舅從祭祀系統中徹底清除出去。
4、分封制和政治組織的差異:商代是方國聯盟制,商王為方國諸侯之長,其分封是氏族子弟自然分化而另外建氏封地。周代大封親戚,執圭受土,屏藩周室,天子與諸侯形成新的君臣關係,天子由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等級制度比商代森嚴,階級分化和中央集權加強,例如《左傳·隱公元年》的“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正是反映了西周以來中央對諸侯國城池規模的限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則是對西周中期禮制改革之後的集權化的國家體制的描述,與夏商的方國聯盟制度有很大不同。商代政治組織鬆散,人口流動性強,諸侯中常有人逃往他國。周人建立的國野制度是一種嚴密的政治組織,限制人口流動,實行“有亡荒閱”在全天下搜捕逃亡者,因此在《牧誓》中指責帝辛“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5、商周婚制的差異:商人“三世親疏,五世親絕,六世則可通婚”,沒有嚴格的同姓不婚制。周代奉行百世同姓不婚之制。
6、性別觀與倫理自由度的差別:商代“牝雞之晨”,商王后妃和女性官吏直接參與政治,甲骨文和金文中常見到女性小臣、女性史官,各個方國中也都有大量女官,女性擔任許多部門的重要職務,不僅主持祭祀、經濟管理、占卜,還直接率軍出戰。商代女性可以擁有個人屬邑、作為諸侯和擔任族長。商代女性可以單獨受祭祀,從西周開始只有男性可以單獨受祭祀而女性只能陪同配偶一同受祭。商代女性所持有的青銅禮器在等級規格上與男性一致,而從西周早期開始,女性已經不能染指樂器和高階禮器。周代“牝雞無晨”,婦女比商代卑下,其從屬的社會地位在周禮中有明確的規定,婦女被拒於政治生涯的大門之外。商代的婚戀自由度和性開放程度較高,周代在周禮影響下開始趨於倫理保守和禮教束縛,即使是《詩經》中婚戀較為自由的篇章也大多分佈在殷遺民和東夷的故地。
== 社會性質的研究與爭議 ==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一般認為,這裡的“古代”通常指古希臘古羅馬式的奴隸社會,而“亞細亞生產方式”被視為另一種生產方式,蘇聯歷史學家在這基礎上提出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發展五階段論,但“五段論”其實是違背馬克思原意的。
由於商朝是中國信史時代的開端,關於殷商本身是否為奴隸社會,涉及到中國歷史上是否經歷過奴隸社會階段的根本問題,成為有奴派和無奴派學者爭論的焦點所在。在有奴派學者中,除少數人主張商朝為氏族社會或英雄時代外,其他人都認定商朝為奴隸社會。1999年社科院宋鎮豪主編的《商代史》,亦遵循舊觀念將商朝視為奴隸社會來研究它的社會結構各成分。
美國學者吉德煒較早指出了商朝並不是奴隸社會,認為商代文字中並沒有“奴隸”的概念,也見不到買賣人口或賞賜人口的現象,人牲也不能被視為奴隸。日本學者島邦男於遺稿《殷代非奴隸社會一證》中,透過甲骨文中對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及祭祀等的記載,逐一論證反駁,認為商代從事社會生產的主體中並沒有奴隸,直言不諱地批判了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有奴派的觀點,主張殷代的“眾”為自由民,傾向於把商朝視為封建社會。中國大陸的學者胡厚宣亦很早就透過研究甲骨文注意到了商朝並不是奴隸社會。然而胡厚宣在文革時期出於政治原因又不得不發表文章重新把商朝視為奴隸社會。
以黃現璠和晁福林等為代表的無奴派學者指出,把商朝視為奴隸社會的看法是錯誤的,是受了五段論的影響而誤以為奴隸社會是人類文明的必經階段。中國古代的亞細亞生產方式自有自身的特點,長期以小農經濟和血緣紐帶為基礎,而中國的商周時期並未經歷類似於歐洲古典時代的農村公社在商品經濟化下的解體,實際上很難發展成典型的奴隸社會。
商代人祭中使用的通常是敵族戰俘,這些戰俘並沒有轉化為奴隸。2013年以來唐際根的團隊對1976年發掘的殷墟祭祀坑重新發掘,結合甲骨卜辭與科技考古,進一步否定了這些羌人是奴隸的說法,科技考古研究表明這些羌人戰俘被俘虜後並沒有在殷墟一帶長期生活和勞動。。商代人殉與人牲界限模糊,人殉中也大量使用戰俘(其中甚至有不少非中國本土人種),而人殉中也會使用死者的親屬、親兵,亦包含少數自願的情況,殉葬者有時也可能涉及到家庭奴隸,但通常不會是生產用的奴隸。被用於人祭的北羌戰俘身體強壯而食量大,釋放之則憂其再度擾邊,收留之則供養不起,殺之以祭殉實乃生產力低下時的不得已之舉。羌人的體質較其他民族更為強壯從而更不易被俘虜,而商代人祭卻反而以羌人戰俘為主,更加證明了商代並不是以抓人為目的發動戰爭,人祭的根源還是在於戰俘難以被吸納。即便戰俘並未被用於人牲人殉,“奠”則是商王處置戰敗或臣服的國族的一種方式,被奠者往往維持原先的組織形態不變,要在被奠之地為商王耕作、畜牧而提供賦稅,有時還要外出執行軍事方面的任務,這其實屬於封建社會的生產剝削方式;諸如“奠”之類的處置方式,關係到早期中國如何處置戰俘以及戰俘為何沒有大量轉化為奴隸的問題,需要聯絡“柔遠能邇”等中國古代政治觀念進行理解。商朝的人牲和人殉的主體並不是奴隸,而恰恰是原始社會的遺風,因此不能反映當時是奴隸社會。隨著農業社會發展,人牲和人殉這兩種現象都會逐漸淡化。人牲的高峰也僅限於商代中期偏晚,此後商人的祭祀儀式流程逐漸簡化並淡化人牲現象,商代後期晚段的人牲已較為罕見,周代以後逐漸更趨減少但也並未廢除;而人殉現象則在中國古代的持續程度更強、影響上也更深遠,雖然從戰國時期開始列國嘗試廢止人殉,但邊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地主用人殉葬的現象一直保持到明清甚至民國時期。這些現象主要與宗教思潮和社會思潮的變化相關,而與社會生產關係(奴隸制還是封建制)無直接關聯。
《尚書·盤庚中》記載商王說“古我先後,既勞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畜民”的祖先是先王的有功之人,因而得到商王的稱讚。范文瀾、郭沫若等有奴派則將《商書》中的“畜民”望文生義地解釋成民眾賤如牲畜因而是能被隨意殺戮的奴隸,而魏晉封建論的代表人物何茲全等人則指出,這裡的“畜”是“養育”而並非“牲畜”之意,這些民眾的祖先和盤庚的祖先曾經共同勞逸,盤庚祭祀祖先時也會使他們的祖先得到配享,便套用官話說你們都是我所養育的民眾,而奴隸的祖先是沒有資格和奴隸主的祖先一塊享受陪祭的,因此“畜民”並不是奴隸。在無奴學派看來,殷墟甲骨文中提到的從事工商業和農業生產的“眾”、“眾人”都是作為自由民的平民,他們才是商代社會的主體。從殷墟墓葬結構來看,其中平民佔商代人口的82%至87%,奴隸只佔3%左右,首都地區尚且奴隸極少,下屬方國只會更少;而古希臘在奴隸制的全盛時代,伊齋那兩平方英里的面積內有47萬奴隸,科林斯有46萬奴隸卻只有4萬自由民,雅典則有40萬奴隸而只有2萬1千公民和1萬外邦人,兩者完全無可比性。商周時期實行井田制,這有殷墟甲骨文和《詩經》佐證。井田制下,土地不能自由買賣,農民透過“私田”獲取自己的糧食,以助耕“公田”的形式被統治者剝削,並不是奴隸制的無償掠奪。而牧野之戰奴隸倒戈的說法同樣是中國大陸的“殷商奴隸社會說”論者主觀臆斷出來的觀點,凡是主張商朝不是奴隸社會的學者,無人贊成“奴隸倒戈”的說法。
朱鳳瀚在《從生產方式看商周社會形態》中認為,西周是典型的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社會,而商朝很顯然並不是奴隸社會,但商朝是否為封建社會仍需存疑。商代存在分封制的雛形,但仍以方國聯盟製為主。晁福林則將商朝定義為氏族封建社會,殷商時代的國家組織以氏族為基礎,商代統治者也極為重視團結族眾,社會生產以氏族為單位進行,在氏族公社遺留的前提下執行勞役地租的剝削方式,商代從本質上來說是基於租佃制的封建領主社會,既不是奴隸社會也不是農奴社會。張廣志認為三代至春秋是村社封建社會。而沈長雲則認為三代社會是以“族長役使制”為基礎的部民社會,並不是以農奴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社會,提出“我們似亦不好把商周時期眾人、庶人在公田上的勞作與農奴勞動等同起來。從實際情況看,商周時期眾人、庶人的勞動儘管帶有被剝削的性質,但仍是作為公社成員在祭祀共同祖先的名義下在公田上進行的,尚不能說已發展成了農奴性質的勞動。並且其時真正的土地私有制亦未產生,因而把平民在公田上提供的徭役勞動解釋成所謂的勞動地租,亦是說不過去的。”胡鍾達則認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東方社會”(亞細亞生產方式)都是廣義上的封建社會,把古代社會劃分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階段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此外,亦有學者認為,如若殷商王朝並非奴隸社會,並不等於中國同時期其他區域沒有進入奴隸社會,也不等同於商代之前或之後沒有經歷奴隸社會。從三代到秦漢,奴隸制經歷的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微到著的向上發展過程,而不是它的漸趨衰亡、殘存。商代金文中只見賞賜貨幣而不見賞賜人口,而西周金文中大量賞賜和買賣人口的現象就表明其奴隸制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著名的西周的曶鼎就記載五個奴隸的價格只等於一匹馬加一束絲,《周禮·地官·司徒·司市/掌節》記載“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車輦、珍異。凡賣儥者質劑焉,大市以質,小市以劑。”,這裡和牛馬一起在市場買賣的“人民”就是奴隸。而到了秦漢時期,由於商周的農村公社已經瓦解,大量個體從公社中被剝離出來淪為債務奴隸,秦簡和漢簡中的有產之家都大量蓄奴,奴隸制經濟其實比商周時期要更為發達,秦漢的中央集權和商品經濟促進了奴隸制的發展,但當時的奴隸仍然不佔人口的多數。中國古代的每一時期都存在少量奴隸,但卻很難找出一個以奴隸為社會生產主體的時代,因此對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界定始終爭議不斷。2015年,學者何駑結合考古資料,指出雖然三代並非奴隸社會,但龍山文化時期的石峁集團則是奴隸制國家。而在中國歷史是否經歷過奴隸社會階段這一問題上,其基本語境主要是圍繞夏商周三代的中原王朝展開的,但亦有學者著眼於中國境內其他民族(如彝族)的奴隸制,試圖說明中國在古代乃至現代均有奴隸社會存在。
自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發表以來,不少學者過於強調殷、周的差異,而商代年代久遠且史料匱乏,成熟的分封制又開始於西周,甚至有一些中國大陸的學者將“天”、“德”、“民本”等觀念視作周人的專利,下意識標籤化地認為商人是“神本”,周人是“民本”。中國大陸學術界內甚至因此產生了“商朝是奴隸社會,西周是封建社會”或者“商朝是氏族社會,西周是奴隸社會”這兩種怪論。而“殷商奴隸社會說”又是各種奴隸社會階段論中留下影響最大的,從而更難以認清商代社會形態的本質。而事實上殷商是一個以氏族為基礎的社會,又有著濃厚的氏族民主制和軍事民主制傳統(例如商王很多並非終身任職而是活著遜位傳給下一任,並可能存在氏族會議),統治者時刻不得不依託於族眾的支援,清華簡《商書》與傳世《商書》(如《尚書·盤庚》)中並不乏各種重民思想,《商書》雖經後人潤色加工卻保留有殷墟卜辭語法甚至商代字形的特點。由於商代的社會主體是作為自由民的“眾人”,殷墟卜辭中則有多處“不喪眾”等內容,從卜辭和文獻兩個方面的分析都表明,商代的“喪”用如失去之義,猶後世所謂的喪失,而“喪”用如逃亡之義者為後出,卜辭裡面的“喪眾”當非指眾逃亡。卜辭的“喪眾”其義當謂失去眾,實際上是指失去眾的支援,這是商王關心他們在族眾中的影響,故而占卜貞問他們是否“喪眾”, 即是否失去族眾的支援;卜辭中還記載商王透過御祭為眾消除災害,此外還有對“米眾”的占卜,“米”通“敉”為安撫之意,這是商王對“眾人”關懷和愛護的表示;這些都是商代民本思想的體現(亦有說法認為“不喪眾”是貞問眾人是否蒙受損失,但也與民本思想不悖)。而一些有奴派學者則對商代社會關係有較多認識上的誤區,比如誤以為商代的“眾人”是被人身佔有的奴隸或自由受限,甚至誤認為甲骨文中存在屠殺“眾人”作為祭品的個例,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這些其實都是對卜辭的誤讀;而且卜辭中甚至有商王親自參與眾人的勞作並將所收穫的糧食用以祭祀神祇的記載,假如“眾”是被人身佔有的奴隸,那麼商王與奴隸在一起勞動並共同參加籍禮是難以想象的。“德”字的內涵在商代其實也並非僅限於符合神的意志,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德”字,過去多釋讀為“循”,《合集》766中有“辛卯卜,亙貞,父乙害。王佔曰:父害,惟不德。”,這裡的“德”的內涵與《尚書·盤庚中》的“然失於政,陳於茲,高後丕乃崇降罪疾”相近,意為商王如果行政有失(相當於卜辭中的“不德”),使族眾受苦,先王的鬼魂就會給自己降下災禍。西周初年周公提倡“明德慎罰”,但按《尚書·多士》和《尚書·多方》周公卻說是“自成湯鹹至於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以至於帝乙,罔不明德慎罰”,周公所知商代史事來自於商代的典冊檔案,即商代的竹簡帛書記載商王皆有“明德慎罰”事蹟,除了對亡國的帝辛進行籠統的批評外,周人也認為“德”並非周族發明,而是繼承和發揚商代賢王治國傳統。
而對殷商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神本位”時代,部分學者也進行了反思,他們認為儘管宗教在商代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從未能獨立發揮作用,殷人的宗教思想大多是原始性的而並非以愚民和政治控制為目的,遠遠沒有發展到神權政治的程度。甲骨文只是占卜的專用記錄,並不足以涵蓋殷商文化的全部面貌,而且即便是占卜作為古人揣測天意的手段,本身也需要觀察自然的徵兆和人民的情緒,有著由民情而觀天意的內涵。勤於政事而為民立功、重用賢才並信用舊人、施惠於民且體恤下情、恪遵祖制、注重君德與災異都是商代政治觀念的重要層面,這些並不必然依附於神權政治,而從卜辭和傳世文獻均可以看出殷人普遍認為祖先神和自然神降下災禍是由國君不修政德造成的;在殷人看來,災異徵兆不過是一種藉口,糾正施政的不足才是問題重心,而在真正的神權政治下,一旦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而君主束手無策時,往往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而不會給他提供改過自新的機會;在諸子百家中,與殷商文化關係密切的墨家也正好最具宗教色彩,但它的學說總是落實在現實中;而美國學者菲利普·李·拉爾夫、愛德華·伯恩斯等人也認為,“沒有證據表明商代的宗教在本質上說是精神的或倫理的,而是如同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的宗教一樣,其目的是祈求人類的繁榮昌盛”,他們在肯定商代存在重大祀典、祖先神崇拜發達的前提下從來不承認商代屬於神權政治,而是認為其更類似於雖重視鬼神但還是依靠法典和現實主義來治國的古代兩河流域。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商代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的至上神,“上帝”、“天”在卜辭中只是“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自然規律而不直接干預人間事務,正如同殷人只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而對天帝是隻貞問並不祭祀的態度,如果只看甲骨文和金文而不相信傳世文獻,顯然商代並不存在“天命”一詞;但如果根據傳世文獻認定商代存在“天命”,那麼傳世文獻如《仲虺之誥》的逸文、《詩經·商頌·殷武》和清華簡《厚父》(《厚父》有明顯的宋國文化因素,屬於《商書》)都認為天命是可以變更的;“殷人篤信天命不變說”作為商代神權政治說的重要依據,卻有著選擇性使用史料的嫌疑;而晁福林等學者則認為《商書》中的“天命”只是“祖宗之命(祖先神能棄絕人們的生命,也能賜予人們生命)”, 而並非後世概念中決定朝代興亡的“天命”,只是在文獻傳抄過程中依據後世的語法寫成了“天命”。在商代,不僅祖先神和自然神被稱為“帝臣”,人間的賢人也被稱為“帝臣”;帝臣這層內涵的發現,有著很重要的思想史意義,它表明商代人雖然重視神靈的作用,但是他們在神靈面前,並非無能為力,而是透過他們認為的“帝臣”—人間賢人—來影響帝,從而為神靈觀念中注入了人文主義的因素,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類理性在早期的覺醒。王進鋒. 商代的神靈關係——以帝臣為視角[J]. 人文雜誌, 2013(9):9.李學勤,郭志坤,王進鋒《細講中國歷史叢書:殷商史》第八章第四節《商代人間世界裡的帝臣及其思想史意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以單線進化論為基礎的商代神權政治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推測,宗教神學並不是商代意識形態的重心,因此持續近一個世紀的商代神權政治論是難以成立的。由於中國大陸長期流行社會形態演進的單線進化論,不少人將殷商生搬硬套成了殘暴的奴隸制神權帝國,從而違背了歷史真相。
== 君主年表 ==
《太平御覽》卷八十三中對商代各王的在位年數都有記載,但其引用的書籍不一定都可信且部分與其他傳世文獻的記載有矛盾。據先秦文獻及甲骨文和金文資料,相對可靠的商王在位年有湯13年、外丙2年、仲壬4年、太甲12年、祖乙75年、仲丁11年、武丁59年、祖甲33年、武乙35年以上、文丁11年以上、帝乙22年以上、帝辛25年以上。
* 湯 「成湯方即世崩沒之時,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漢書‧律曆志》)
* 外丙 「外丙二年。」(《孟子‧萬章上》,《史記》同。)
* 仲壬 「仲壬四年。」(《孟子‧萬章上》,《史記》同。)
* 太丁 ?
* 太甲 「太甲惟得十二年。」(《史記‧魯周公世家》索隱引《紀年》)
* 沃丁 商昭王 ?
* 太庚 ?
* 祖乙 「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書‧無逸》)
* 仲丁 「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御覽》八十三引《紀年》)
* 武丁 「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尚書‧無逸》)
* 祖甲 「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書‧無逸》)
* 武乙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
* 文丁 「太丁十一年,周伐翳徒戎。」(《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通鑑外紀》卷二引《紀年》)
* 帝乙 「隹王廿祀。」「隹王廿〔祀〕」(董作賓《殷曆譜》引《續殷文存》1.25.9、2.1.3)「王廿祀彡日上甲。」(董作賓《殷曆譜》引《殷契卜辭》)「乙未,王賓文武帝乙肜日,……在五月。唯王廿祀又二」(《版方鼎》,《商周》[5]2377)
* 帝辛 「隹王廿祀翌又五。」(董作賓《殷曆譜》引《殷文存》)
=== 日名的含義 ===
=== 商代王制假說 ===
張光直假說:商代政權由子姓王族所掌握,王族分為兩組,一組謚稱以甲乙為主,一組謚稱以丁為主,兩組互相通婚,輪流繼位執政。王位多傳於另一組的下輩,有時也傳於同組內的同輩。王位以此互傳的方式,從而在兩組之間祖孫隔代繼承。據卜辭研究,商王室父叔舅皆稱父,子甥侄皆稱子。親堂表兄弟皆稱兄弟,所謂父死子繼,實質為舅死甥繼,王位傳於另一組。至於兄終弟及,王位保留在一組,似為特殊安排。
學者相信,商王族分為分甲乙丙丁等十個祭儀群,這些祭儀群是政治單位,也是互相通婚的單位,地位與政治力量各有高低,其中以甲乙丁三者勢力最大。十群彼此結合,歸屬兩大組,以甲乙為主的一組包括戊己,以丁為主的一組包括丙,可能也包括壬癸;庚辛不明。王位不得在同一群中相傳,必須在各群之間傳遞(傳於另一組或同組內的另一群),而且傳於同組中只能由同輩繼位,傳入另一組才能由晚一輩承繼。君主由王族/貴族會議輔政,A組領袖為王,B組領袖則為其副手,王位傳承由會議選定,中間可能涉及權力鬥爭甚至流血政變,母族的地位也可能是一有力因素。各群間互相通婚,似乎有理想的婚配組合(如辛娶壬、癸娶甲),卻不見得有嚴密的成規。
==== 父子相傳說 ====
殷商世襲絕大部分父傳子。祖乙,祖辛之父。祖辛,祖丁之父。均屬於父傳子。
* 祖乙,乙之祖父,廟號為壬。
* 祖辛,辛之祖父,廟號為戊。
* 祖丁,丁之祖父,廟號為甲。
殷商一直都是父子相傳。壬→戊→甲→庚→丙
* 壬,又名中宗,且乙
* 戊,成、嚳、太乙
* 甲,太庚,夏朝建立
* 庚,般庚,殷朝建立
* 丙,商朝建立
== 卜文辭書 ==
* 鐵《鐵雲藏龜》,劉鶚,1903年
* 前《殷虛書契前編》,羅振玉
* 菁《殷虛書契菁華》,羅振玉
* 餘《鐵雲藏龜之餘》,羅振玉
* 後《殷虛書契後編》,羅振玉
* 明《殷虛卜辭》,明義士
* 戩《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姬佛陀
* 林《龜甲獸骨文字》,林泰輔
* 簠《簠室殷契徵文》,王襄
* 拾《鐵雲藏龜拾遺》,葉玉森
* 寫《新獲卜辭寫本》,董作賓
* 福《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商承祚
* 卜《殷契卜辭》,容庚
* 通《卜辭通纂》,郭沫若
* 續《殷虛書契續編》,羅振玉
* 佚《殷契佚存》,商承祚
* 粹《殷虛粹編》,郭沫若
* 六《甲骨六錄》,胡厚宣
* 龜《龜卜》,金祖同
* 甲《小屯·殷虛文字甲編》,董作賓
* 乙《小屯·殷虛文字乙編》,董作賓
* 丙《小屯·殷虛文字丙編》,張秉權
* 綴《甲骨綴合編》,曾毅公
* 合《殷虛文字綴合》,郭若愚等
* 合集《甲骨文合集》,郭沫若、胡厚宣等
* 屯南《小屯南地甲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註解 ==
== 參考書目 ==
== 參考資料 ==
== 延伸閱讀 ==
* 中國斷代史系列 - 中華遠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國斷代史系列 - 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國神話傳說:袁珂著,里仁書局
*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 張光直著,郭淨等譯:《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
* 張光直著,毛小雨譯:《商代文明》(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9)。
* 趙林:《殷契釋親:論商代的親屬稱謂及親屬組織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白川靜著,溫天河譯:《甲骨文的世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
* 伊藤道治著,江藍生譯:《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硏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 Sarah Allan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丁驌:〈商殷王室之婚姻制度〉。
*張光直:〈殷墟5號墓與殷墟考古上的盤庚、小辛、小乙時代問題〉。
*劉學順:〈貞旬卜辭與殷王朝的年代〉。
*吉德煒:〈論太陽在殷代的宗教意義〉。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 《尚書·商書》全文,國學網,
* 甲骨拓片、實物線上檢索,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
* 商朝商代歷史,華夏曆史網,
* 歷史課本沒教的-你不知道的商王大墓
* 西北岡商王大墓出土青銅人面
* 小屯出土的商代陶俑
* 談殷商時期的青銅器
* 小屯考古發掘出的商朝獸型器物
* 小屯考古發掘出的商朝車馬坑
== 相關條目 ==
* 三代
* 夏朝
* 鳴條之戰
* 牧野之戰
* 周朝
* 宋國
* 衛國
* 庸國
* 邶國
* 青銅時代
* 下七垣文化
* 二里崗遺址
* 二里崗文化
* 小屯村文化
* 殷墟遺址
* 殷墟文化
* 少昊
* 卜辭
* 甲骨文
*泰山之戰
*攸侯喜
* 夏商周年表
* 夏商周斷代工程
*奧爾梅克
*截
Category:前2千紀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