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44
208k
name
stringlengths
2
75
level
stringclasses
3 values
abandon_note
stringclasses
2 values
modified_date
stringlengths
8
8
api_updated_date
stringclasses
1 value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 條 國民政府為籌集資金,興築湘、黔、川、桂等幹路,及補助平綏、正太、隴海、膠濟等路,展長舊有路線,由財政部會同鐵道部發行公債,定名為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定額為國幣一萬二千萬元。於民國二十五年三月一日及民國二十六年三月一日、民國二十七年三月一日分三次發行。每次債額四千萬元。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按票面額九八發行。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年息定為六釐,自每次發行之日起算,每年於二月底及八月底各付息一次。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分二十次還本,每年一次。每次償還各該次發行總額百分之五,計二百萬元。各自每次發行之日起,扣足一年,開始還本。第一次發行之債票,至民國四十五年二月底,第二次至民國四十六年二月底,第三次至民國四十七年二月底,本息全數次第還清。 前項還本依照各該次還本付息表之規定,於還本前二十日以抽籤行之。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還本付息,指定第一條所定興築展長各新路之餘利,及國有其他各路除原有應還債務以外之餘利為基金。依照各該次還本付息表所載應還本息數目,按月提交中央銀行,收入本公債基金保管委員會戶帳,專款存儲備付。在新路未有餘利以前,由財政部於國庫項下第一年補助基金二百四十萬元,第二年補助基金三百六十萬元,第三四兩年各補助基金四百八十萬元,按期交中央銀行收入基金保管委員會戶帳,一併專儲備付。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基金保管委員會,由財政部、鐵道部各派代表二人,審計部派代表一人,與經理公債銀行代表三人共同組織之。其組織規程,由財政部、鐵道部會同擬訂,呈行政院核准備案。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還本付息事宜,由財政部、鐵道部委託本公債基金保管委員會辦理,並指定中央銀行為經付本息機關。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債款專充第一條規定之用途,不得移作別用,並另由財政部、鐵道部各派代表二人,審計部派代表一人,共同組織債款保管委員會,負責收存。其組織規程,由財政部、鐵道部會同擬訂,呈行政院核准備案。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債票分一千元、五百元、一百元三種。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債票,由財政部部長、鐵道部部長會同簽字發行。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2 條 本公債債票為無記名式,得自由買賣、抵押。凡公務上須繳納保證金時,得作為擔保品,並得為銀行之保證準備金。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3 條 本公債持票人除依照本公債條例享受各項權利外,不得對於第一條規定各鐵路有何權利主張。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4 條 對於本公債如有偽造及毀損信用之行為者,由司法機關依法懲治。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5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第三期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法律
19360225
2024/1/12 上午 12:00:00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 條 國民政府為展築自宣城至貴溪鐵路,由財政部、鐵道部會同發行公債,定名為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定額為國幣一千四百萬元。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定於民國二十六年一月一日按票面九八發行。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年息定為六釐,每年六月三十日及十二月三十一日各付息一次。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定期十年,每年六月三十日及十二月三十一日依照還本付息表規定數額,各還本一次,至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全數還清。 前項還本,於每次到期前二十日以抽籤行之。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還本付息,指定以左列各款為基金: 一、由鐵道部與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訂立合同,借用由完成粵漢鐵路借款項下,自民國二十六年起至三十五年止歸還中英庚款之本金。 二、京贛鐵路開始營業後之收入。 前項基金,由鐵道部依照還本付息表所載每次應還本息數目,按月撥交本公債基金保管委員會專款存儲備付,有不敷時,由鐵道部補足之。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基金保管委員會,由財政部、審計部、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與經理本公債之銀行,各派代表一人,鐵道部代表二人,共同組織之。其組織規程,由鐵道部擬訂,呈行政院核准備案。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還本付息事宜,由本公債基金保管委員會辦理,並指定中央銀行為經付本息機關。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專充第一條規定之用途,不得移作別用。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債票分千元、五百元兩種。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債票為無記名式,得自由買賣、抵押,凡公務上須繳納保證金時,得作為代替品,並得作為銀行之保證準備金。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2 條 對於本公債有偽造及毀損信用之行為者,由司法機關依法懲治。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民國二十六年京贛鐵路建設公債條例
法律
19361222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1 條 中國農民銀行,兼辦土地金融業務,發行土地債券時,依本法為之。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2 條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以中國農民銀行兼辦土地金融處之全部資產及其放款取得之土地抵押權為擔保。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3 條 土地債券之發行總額,不得超過前條土地抵押放款之總額,其每年償還額,不得少於收回土地抵押放款百分之八十。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4 條 土地債券之面額,分金圓券五十圓、一百圓、五百圓、一千圓、五千圓五種。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5 條 土地債券為記名式。但於必要時,得為無記名式。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6 條 土地債券利率得低於中國農民銀行土地抵押放款利率。但其差額不得超過二釐。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7 條 土地債券按債券面額十足發行。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8 條 土地債券之付息,每年至少一次,其還本在記名式債券,得定期一次或數次為之,在無記名式債券,得分期以抽籤行之。但必要時,得自發行之日起滿五年後,開始還本,並得於滿二年後,隨時提前還本。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9 條 土地債券每屆還本時,中國農民銀行應將債券到期或中籤號數、償還金額及支付日期登報公告,對記名式債券並應通知債券持有人。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10 條 土地債券持有人,對到期或中籤債券及到期息票,須憑券於十年內向中國農民銀行領取本金,五年內領取息金,逾期作廢。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11 條 土地債券之發行,由中國農民銀行直接對持券人為之,其償還收回時亦同。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12 條 中國農民銀行為持券人之便利,得委託其他金融機關或郵局代為兌付本息。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13 條 土地債券得自由買賣抵押,並充公務上一切保證金之用。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14 條 土地債券之發行,每年應擬訂詳細計劃,載明發行總額、發行方法、償還期限以及其他必要條件,連同券樣,呈請財政部核准。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15 條 土地債券遺失時,持券人得經掛失及公告程序,申請中國農民銀行補發之。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16 條 對於土地債券如有偽造或毀損信用之行為者,由司法機關依法懲治。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第 17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中國農民銀行土地債券法
法律
19490112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之發行,依本條例之規定辦理。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定額為新臺幣五億元,於五十五會計年度內分期照票面十足發行;其分期發行期數、數額及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面額分新臺幣伍百元、壹千元、伍千元、壹萬元、伍萬元五種,均為無記名式。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率為年息百分之四,自發行之日起,每六個月付息一次。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自第五期付息起,每半年平均還本付息一次,分十年全部還清。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向全國愛國人士派募,其派募辦法另定之。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還本付息基金,按年列入國家總預算,預期撥交經理銀行儲存備付。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募銷及還本付息,由中央銀行經理之。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並得為金融業之保證準備金。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免納所得稅。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19650514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之發行,依本條例之規定辦理。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定額為新臺幣五億元,於五十六會計年度內照票面十足發行;其發行日期,由行政院訂定。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票面分新臺幣五百元、壹千元、五千元、壹萬元、五萬元五種,均為無記名式。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利率為年息百分之四。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償還期限,定為一十二年,前兩年袛付利息,自發行之日起每六個月付息一次,以後十年每六個月平均攤還本息一次,分二十次全部還清。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還本付息基金,按年列入國家總預算,預期撥交經理銀行儲存備付。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之募銷及還本付息,由中央銀行經理之。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並得為金融業之保證準備金。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利息,免納所得稅。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派募辦法另定之。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19660609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之發行,依本條例之規定辦理。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定額為新臺幣六億元,於五十七會計年度內照票面十足發行;其發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票面分新臺幣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一萬元、五萬元五種,均為無記名式。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利率為年息百分之四。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償還期限,定為十二年,前二年袛付利息,自發行之日起,每六個月付息一次,以後十年每六個月平均攤還本息一次,分二十次全部還清。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還本付息基金,按年列入國家總預算,預期撥交經理銀行儲存備付。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之募銷及還本付息,由中央銀行經理之。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並得為金融業之保證準備金。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利息,免納所得稅。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派募辦法另定之。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度愛國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19670609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之發行,依本條例之規定辦理。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限額為新臺幣二十六億元,於六十一會計年度內,分期照票面十足發行;其分期發行期數、數額及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面額之大小,由財政部分別斟酌需要定之。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償還期限,定為六年。於發行之日起,屆滿三年,開始還本。每年還本一次,每次還本四分之一,分四次還清。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由行政院定之。但調整時,不得低於發行時利率。各期公債自發行之日起,每六個月付息一次。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皆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但其記名者,得向原經售機關辦理掛失手續,申請補發債票。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償付基金,按年列入國家總預算,預期撥交經理銀行儲存備付。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售及還本付息,由中央銀行經理之。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須先向原經理銀行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未到期之本息票,在還本期日前二個月內,均得按票面十足抵繳所得稅、遺產稅、關稅、貨物稅,礦區稅稅款及國有房地產標售價款。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免納所得稅。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19740125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之發行,依本條例之規定辦理。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限額為新臺幣二十六億元,於六十二會計年度內,分期照票面十足發行;其分期發行期數、數額及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面額之大小,由財政部分別斟酌需要定之。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償還期限,定為六年。於發行之日起,屆滿三年,開始還本;每年還本一次,每次還本四分之一,分四次還清。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由行政院定之。但調整時,不得低於發行時利率。各期公債自發行之日起,每六個月付息一次。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皆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但其記名者,得向原經售機關辦理掛失手續,申請補發債票。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償付基金,按年列入國家總預算,預期撥交經理銀行儲存備付。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售及還本付息,由中央銀行經理之。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須先向原經理銀行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未到期之本息票,在還本期日前二個月內,均得按票面十足抵繳所得稅、遺產稅、關稅、貨物稅、礦區稅稅款及國有房地產標售價款。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免納所得稅。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度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19740125
2024/1/12 上午 12:00:00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 條 中央政府為在臺灣地區實施平均地權,授權該區省 (市) 政府依平均地權 條例第五條之規定,發行各該省 (市) 平均地權土地債券 (以下簡稱本債 券) ,特制定本條例。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債券專作依照平均地權條例實施照價收買、區段徵收時,補償士地價款 之用。 本債券於償付前項土地價款時,依平均地權條例第六條之規定,按成搭發 。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債券之發行及還本付息事務,由發行之省 (市) 政府分別委託臺灣土地 銀行或直轄市銀行辦理。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債券發行數額、日期、債券面額及利率,由發行之省 (市) 政府報請行 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債券由省 (市) 庫保證,並以省 (市) 平均地權基金為還本付息之財源 。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6 條 臺灣省各縣 (市) 辦理照價收買、區段徵收,由省撥借土地債券,分年歸 還;其償還暨收支管理辦法由省政府定之。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債券採無記名式,憑券兌付,其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 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 條之規定。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債券之償還,依本息合計均等攤還法,自發行之日起,每屆滿一年,攤 還本息一次,分五年償清;其還本付息表應由發行之省 (市) 政府按年公 告之。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債券得轉讓、買賣,及充司法上、稅務上與其他公務上之保證。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債券當年本息券持有人,得十足用以承購當年政府出售之照價收買、區 段徵收之土地,並得抵繳承租上列土地當年之租金。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債券免徵印花稅及所得稅。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債券自最後一次還本付息開付日所屬會計年度終了後,屆滿五年仍未請 領者,不再兌付。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臺灣地區平均地權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法律
200205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 條 為發展臺灣地區公共建設,授權該區省 (市) 政府依土地法第二百三十三 條及都市計畫法第七十八條之規定,發行各該省 (市) 公共建設土地債券 (以下簡稱本債券) ,特制定本條例。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債券專作依土地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二款、第四款、第五款、第七款、第 九款、第二百十二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二百十五條,徵收左列各款公共建 設用地,補償地價及建築改良物時,發給補償地價及補償費之用: 一、鐵路、公路、市區道路、飛機場站與港灣之開闢及改善。 二、防水、蓄水、灌溉、排水與下水道之興建及改善。 三、實施國家經濟政策,對新工業區及新社區之開發。 四、實施都市計畫,對前三款以外公共設施之興建。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債券每年度發行數額,最高不得超過各該省市當年度地方總預算百分之 二十。但每年還本付息總額,最高不得超過各該省市當年度地方總預算百 分之二十五。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債券之發行數額、日期、債券面額、利率及償還期限,由發行之省市政 府擬具發行計畫,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債券於償付地價及建築改良物價款時搭發;其搭發成數,由省 (市) 政 府擬訂,經省 (市) 議會通過,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徵收土地,依前項成數計算搭發本債券之數額時,應納之土地增值稅,應 自補償之地價中扣除後計算之。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債券之發行及還本付息事務,由發行之省 (市) 政府分別委託臺灣土地 銀行或直轄市市銀行辦理。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債券還本付息基金,由發行之省 (市) 政府按年列入各該省、市地方總 預算,預期撥交臺灣土地銀行或直轄市市銀行專戶存儲備付。 臺灣省政府所轄縣 (市) 政府依第二條之規定補償地價及建築改良物價款 時,得由省撥借土地債券,分年歸還;其償還辦法及財源,由省政府定之 。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債券償還期限為四年至八年。第一、二兩年袛付利息,自發行之日起, 每屆滿一年,付息一次;自第三年起,每年平均攤還本息一次,期滿全部 還清。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債券採無記名式,憑券兌付,不得掛失;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 一項但書、同法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債券得轉讓、買賣,或充司法上、稅務上與其他公務上之保證。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債券當年息票或本息票,得十足抵繳各該發行省市之工程受益費。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債券免予課徵印花稅及所得稅。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2-1 條 本債券自最後一次還本付息開付日所屬會計年度終了後,屆滿五年仍未請 領者,不再兌付。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臺灣地區公共建設土地債券發行條例
法律
200205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中央政府為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以配合國家經濟發展,吸收民間資金,發行建設公債(以下簡稱本公債),特制定本條例。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之發行金額,應依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特別預算,定為新臺幣十九億元。其發行期數、數額、日期,由財政部視工程進度需要情形,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面額之大小,由財政部分別斟酌需要定之。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由行政院定之。但調整時,不得低於發行時利率。自發行之日起,每六個月付息一次。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償還期限定為七年。自第六期付息起,開始還本,每年平均還本一次,分五年全部還清。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皆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但其記名者,得向原經售機關辦理掛失手續,申請補發債票。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各期之還本付息,均列入國家預算,預期撥交經理銀行儲存備付。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售及還本付息,由中央銀行經理之。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須先向原經售機構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免納所得稅。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區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19740125
2024/1/12 上午 12:00:00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為興建臺中港,以適應進出口貨物增加之需要,並配合國家經濟發展、吸 收民間資金,授權臺灣省政府 (以下簡稱省政府) 發行建設公債 (以下簡 稱本公債) ,特制定本條例。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之發行金額,定為新臺幣十七億八千萬元;其分年、分期發行期數 數額、日期,由省政府視工程進度需要情形核定,並呈報行政院備查。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面額之大小,由省政府斟酌需要定之。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由省政府報請行政院定之。但調整時,不得低於發 行時利率。自發行之日起,每六個月付息一次。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償還期限,定為七年。自第六期付息時,開始還本;每年 平均還本一次,分五年全部還清。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皆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 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但其記 名者,得向原經售機關辦理掛失手續,申請補發債票。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各期之還本、付息,均列入臺灣省地方總預算,預期撥交經理銀行 ,儲存備付。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售及還本付息,由臺灣銀行經理之。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須 先向原經售機構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免納所得稅。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興建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200205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為繼續興建臺中港,以適應進出口貨物增加之需要,並配合國家經濟發展 ,吸收民間資金,授權臺灣省政府發行建設公債 (以下簡稱本公債) ,特 制定本條例。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之發行金額,定為新臺幣二十五億元,其分年、分期發行期數、數 額 日期,由臺灣省政府視工程進度需要情形核定,並報行政院備查。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面額之大小,由臺灣省政府斟酌需要定之。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由臺灣省政府報請行政院定之。調整時,不得低於 發行時利率。自發行之日起,每六個月付息一次。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償還期限,定為七年。自第六期付息起,開始還本;每年 平均還本一次,分五年全部還清。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皆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 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但其記 名者,得向原經售機構辦理掛失手續,申請補發債票。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還本、付息,均列入臺灣省地方總預算,預期撥交經理 銀行,儲存備付。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及還本、付息,由臺灣銀行經理之。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自最後一次還本付息開付日所屬會計年度終了後,屆滿 五年仍未請領者,不再兌付。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利息所得,得免徵一部或全部所得稅,由臺灣省政府審酌發行時金 融情況擬訂,報行政院核定。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須 先向原經售機構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興建台中港第二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200205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為繼續興建臺中港,以適應進出口貨物增加之需要,並配合國家經濟發展 ,吸收民間資金,授權臺灣省政府發行建設公債 (以下簡稱本公債) ,特 制定本條例。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之發行金額,以新臺幣二十八億元為額度;其分年、分期發行期數 數額、日期,由臺灣省政府視工程進度需要情形核定,並報行政院備查 。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面額之大小,由臺灣省政府斟酌需要定之。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由臺灣省政府報請行政院定之。調整時,不得低於 發行時利率。自發行之日起,每六個月付息一次。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償還期限,定為七年。自第六期付息起,開始還本;每年 平均還本一次,分五年全部還清。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皆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 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但其記 名者,得向原經售機構辦理掛失手續,申請補發債票。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還本、付息,均列入臺灣省地方總預算,預期撥交經理 銀行,儲存備付。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及還本、付息,由臺灣銀行經理之。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自最後一次還本付息開付日所屬會計年度終了後,屆滿 五年仍未請領者,不再兌付。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利息所得,得免徵一部或全部所得稅,由臺灣省政府審酌發行時金 融情況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 須先向原經售機構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興建台中港第三期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200205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為臺灣鐵路電氣化以適應客貨運激增之需要,並配合國家經濟發展,吸收 民間資金,授權臺灣省政府 (以下簡稱省政府) 發行建設公債 (以下簡稱 本公債) ,制定本條例。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之發行金額,定為新臺幣六十二億元,分期發行;每期發行日期及 數額,由省政府視工程進度需要情形核定,並報行政院備查。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面額之大小,由省政府斟酌需要定之。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由省政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自發行之日起,每六 個月付息一次。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償還期限,定為七年,自第六期付息起,開始還本;每年 平均還本一次,分五年全部還清。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遺失、被竊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 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但其記 名者,得向原經售機構辦理掛失手續,申請補發債票。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還本、付息,均列入臺灣省各年度地方總預算,預期撥 交經理銀行,儲存撥付。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及還本、付息,由臺灣銀行經理之。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所得,不免徵所得稅。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自最後一次還本付息開付日所屬會計年度終了後,屆滿 五年仍未請領者,不再兌付。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須 先向原經售機構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臺灣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200205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1 條 中央政府為支應重大建設,籌集建設資金,依本條例之規定,發行中央政府建設公債(以下簡稱本公債)或洽借一年以上之借款(以下簡稱本借款)。 前項公債及借款,各分甲、乙兩類。甲類公債及甲類借款,指支應非自償之建設資金;乙類公債及乙類借款,指支應自償之建設資金。 中央政府為應特殊需要,依預算法第七十五條之規定,經行政院送請立法院決議通過之特別預算所列之借款,得以甲類借款支應。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2 條 (刪除)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發行期滿一年後,得提前償還一部或全部,及另發新公債。其償還或另發辦法,由財政部擬訂,報行政院核定。 前項另發之新公債,原公債持有人得以原債票,調換新債票。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得採標售或照面額十足方式發行;其發行種類、期次、方式、日期、數額、利率、面額及本息償付期限與方法,由財政部分別衡酌發行時之實際狀況訂定。 本公債採標售方式發行時,其標售底價,由財政部訂定。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5 條 中央政府各項建設均應提出詳細財務計畫,其所列經費須舉借債務者,屬非自償比例部分,以發行甲類公債或洽借甲類借款支應;屬自償比例部分,以發行乙類公債或洽借乙類借款支應。 甲類公債及甲類借款之還本付息,由財政部編列預算償付;乙類公債及乙類借款之還本付息,由各建設主管機關成立之附屬單位預算特種基金編列償付。 還本付息款項,應分別由財政部及各該特種基金,預期撥交經理銀行專戶儲存備付。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得以債票或登記形式發行。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以債票形式發行者,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其以登記形式發行者,皆為記名式。 本公債以登記形式發行者,其轉讓、繼承或設定質權,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記名債票,得向原經售機構辦理掛失手續,申請補發;無記名債票,得經掛失止付、公示催告程序,取得法院除權判決後申請補發。但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以前發行之無記名公債債票,不得辦理掛失止付。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之發售及還本付息,由中央銀行經理;其經理辦法,由財政部洽商中央銀行定之。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9-1 條 中央銀行不得承受本公債之發行及不得承貸本借款。但經行政院送經立法院決議准予承受及承貸者,不在此限。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9-2 條 中央銀行得委託其他機構代售或保管本公債。 本公債持有人得委託政府指定之機構保管債票。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各期、次債票自最後一次還本付息開付日所屬會計年度終了後,屆滿五年仍未請領者,不再兌付。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須先向原經售機構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法律
200205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第 1 條 政府為加速經濟或社會發展,經由政府及其所屬事業或營業機構,向國外借款而須以國庫為承借人或保證人者,適用本條例之規定。 民營開發金融機構或重大經濟基本建設事業向國外借款,須以國庫為保證人者,經行政院會議通過,準用本條例之規定。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第 2 條 向國外借款或保證,經行政院會議通過後,由財政部部長代表國庫與承貸機構簽訂貸款或保證契約,並依照契約規定,支用及償還本息。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第 3 條 財政部部長於必要時得呈准行政院,以書面指定代表人,代表簽訂貸款或保證契約。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第 4 條 貸款或保證契約,包括其契約內之債券發行與有關票據。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第 5 條 財政部部長依本條例之規定辦理保證時,應由有關主管機關先行查明借款人之使用借款計畫及其償債能力,並於保證後監督借款之運用;其不健全可靠者,應不予保證。 民營開發金融機構及重大經濟基本建設事業借款保證監督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第 6 條 依本條例所借或保證之借款,其未清償之本金總額,不得超過九十五億美元,或依借款時匯率折計等值之其他外幣。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第 7 條 依本條例所借或保證之借款,應於簽訂貸款或保證契約後,由行政院儘速將貸款或保證契約轉送立法院備查。 與預算有關之借款及保證之借款,主管機關應於年度預算送審時,將計畫報告立法院,但不影響契約之簽訂。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第 8 條 依本條例所借或保證之借款,債權人所得之利息免徵所得稅。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第 9 條 民營開發金融機構向國外借款,而須以國庫為保證人者,其借款未清償之總額,不得超過該民營金融機構淨值之十倍。 前項所稱淨值,係指未虧損之資本額及未指定用於償付債務之公積兩者之和。 公營金融機構或民營開發金融機構,經國庫保證向國外借款轉行貸放時,其利率不得高於公營金融機構對公營事業放款之利率。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政府發展經濟社會向國外借款及保證條例
法律
19820616
2024/1/12 上午 12:00:00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為吸收民間資金,支應翡翠水庫及台北區自來水第四期給水工程建設,授 權台北市政府發行台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 (以下簡稱本公債) ,特制 定本條例。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之發行金額,以新臺幣七十億元為額度,分期發行;每期發行日期 、數額及利率,由台北市政府視工程進度需要情形擬定,報請行政院核定 之。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面額之大小,由台北市政府斟酌需要定之。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利息,自發行之日起,每六個月付息一次。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償還期限,定為七年,自第六次付息起,開始還本;於第 六、八、十、十二、十四次付息時各還本五分之一,期滿還清。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皆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 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但記名 者,得向原經售機構辦理掛失手續,申請補發債票。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還本、付息,均列入台北市地方總預算,預期撥交經理 銀行,儲存備付。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及還本、付息,由台北市銀行經理之。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自最後一次還本付息開付日所屬會計年度終了後,屆滿 五年仍未請領者,不再兌付。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 須先向原經售機構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臺北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200205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省及直轄市 (以下簡稱省市) 政府為支應省市重大建設,得發行建設公債 (以下簡稱公債) ,特制定本條例。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之發行總餘額,不得超過當年度各該省市總預算歲出總額百分之四 十;其中屬一般性建設公債不得超過百分之二十五,具自償性投資支出建 設公債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五。 本公債年度發行數額,由省市政府依當年度各該省市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所 列數額擬訂,報行政院核定後發行。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發行期滿一年後,得依前條預算所列數額提前償還一部或全部及另 發新公債。其提前償還或另發新公債辦法,由省布政府擬訂,報行政院核 定。 前項另發之新公債,原公債持有人得以原債票,調換新債票。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照票面十足發行,其發行種類、期次、日期、利率、面額及本息償 還期限與方法,由省市政府分別審酌發行時之實際狀況擬訂,報行政院核 定。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到期還本付息及提前償還所需款項,由省市庫分別按照需要,列入 各年度省市總預算或特別預算,預期撥交經理銀行專戶,儲存備付。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皆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 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但記名者, 得向原經售機構辦理掛失手續,申請補發債票。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之發行及還本、付息,由各該省市公庫代理銀行經理之。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次債票自最後一次還本付息開付日所屬會計年度終了後,屆 滿五年仍未請領者,不再兌付。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債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須先向原經 售機構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省(市)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200205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 條 中央政府為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以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發行建設公債(以下簡稱本公債),特制定本條例。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公債發行金額,最高額度定為新臺幣五百億元,依工程特別預算所定,分年發行。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3 條 本公債照票面十足發行,每年發行數額、日期、利率、面額及本息償還期限與方法,由財政部分別斟酌發行時之實際狀況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4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行皆為無記名式。但承購人於承購時,得申請記名。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5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但其記名者,得向原經售機構辦理掛失止付,申請補發債票。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公債之各期還本付息,以第二高速公路之工程受益費全數、汽車燃料使用費、服務費為財源,扣除管理維護費後,均列入預算,預期撥交經理銀行儲存備付。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7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之發售及還本付息,由中央銀行經理之。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8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自最後一次還本付息開付日所屬會計年度終了後,屆滿五年仍未請領者,不再兌付。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9 條 本公債各期債票均得自由買賣、質押及充公務上之保證。但記名債票,須先向原經售機構辦理過戶手續後方得為之。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中央政府興建臺灣北部區域第二高速公路建設公債發行條例
法律
19870126
2024/1/12 上午 12:00:00
公共債務法 第 1 條 為維護國家財政健全,支應國家發展需要,規範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公共債務,特制定本法。 公共債務法 第 2 條 公共債務之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財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在鄉(鎮、市)為鄉(鎮、市)公所。 公共債務法 第 3 條 公共債務之監督機關如下: 一、直轄市、縣(市)之公共債務,由行政院監督。 二、鄉(鎮、市)之公共債務,由縣政府監督。 公共債務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公共債務,指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為應公共事務支出所負擔之下列債務: 一、中央公債、國庫券、國內外借款及保證債務。 二、直轄市、縣(市)公債、庫券及國內外借款。 三、鄉(鎮、市)國內外借款。 本法所稱借款,指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向國內外所借入之長期、短期及透支、展期款項;所稱舉債額度,指彌補歲入歲出差短之舉債及債務基金舉新還舊以外之新增債務。 各級政府舉借公共債務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應以調節資本支出為目的。 第一項中央之債務,不包括中央銀行為調節、穩定金融所負擔之債務。 本法所定直轄市,包括依地方制度法第四條第二項準用直轄市規定之縣。 公共債務法 第 5 條 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在其總預算、特別預算及在營業基金、信託基金以外之特種基金預算內,所舉借之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合計不得超過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之前三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之百分之五十;其分配如下: 一、中央為百分之四十點六。 二、直轄市為百分之七點六五。 三、縣(市)為百分之一點六三。 四、鄉(鎮、市)為百分之零點一二。 前項第二款各直轄市所舉借之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扣除其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未償餘額預算數後之數額,占前三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之比率,不得超過下列二款之合計數: 一、臺北市百分之零點六二、高雄市百分之零點一五、新北市百分之零點一五、臺中市百分之零點一零、臺南市百分之零點一零、桃園縣百分之零點一零。 二、按各直轄市前三年度自籌財源占其歲入比率之平均數為權數所計算之分配比率。 前項第二款之分配比率及各直轄市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修正之本條文施行前、後合計可舉借之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占前三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之比率,每年由財政部公告之。 縣(市)及鄉(鎮、市)所舉借之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占各該政府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之比率,各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十及百分之二十五。 前四項所定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不包括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經公共債務管理委員會審議評估通過所舉借之自償性公共債務。但具自償性財源喪失時,所舉借之債務應計入。另各級政府向所設之各項基金調度周轉金額應充分揭露。 前項所稱自償性公共債務,指以未來營運所得資金或經指撥特定財源作為償債財源之債務。 中央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每年度舉債額度,不得超過其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之百分之十五。 各直轄市、縣(市)、鄉(鎮、市)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每年度舉債額度,不得超過其下列二款合計之數額: 一、前二年度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百分之十五之平均數。 二、前款平均數乘以其前三年度自籌財源決算數平均成長率之數額。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後合併或改制之直轄市於本法一百零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修正施行五年內,每年度舉債額度不得超過其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之百分之二十,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 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為調節庫款收支所舉借之未滿一年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其未償還之餘額,中央不得超過其當年度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百分之十五;各直轄市、縣(市)、鄉(鎮、市)不得超過其當年度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百分之三十。 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所舉借之公共債務,如有超過本條所規定之債限者,於回復符合債限前,不得再行舉借。 公共債務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程及審議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公共債務法 第 6 條 中央、各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所舉借之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分別達前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規定債限之百分之九十時,應訂定債務改善計畫及時程表,中央送立法院審查,各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經公共債務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送監督機關審查。 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所提債務改善計畫及時程表,中央未經立法院同意,新增債務不得超過前一年度舉債額度;各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未經其監督機關同意者,亦同。 公共債務法 第 7 條 財政部報請行政院同意後,得派員查核直轄市、縣(市)公共債務。 縣政府得派員查核鄉(鎮、市)公共債務。 公共債務法 第 8 條 直轄市、縣(市)有不能履行償債義務之虞時,財政部得報請行政院予以限制或停止其舉債。 鄉(鎮、市)有不能履行償債義務之虞時,縣政府得予以限制或停止其舉債。 公共債務法 第 9 條 中央、直轄市、縣(市)或鄉(鎮、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除中央由監察院依法監督外,由各該監督機關命其於一定期限內改正或償還,屆期未改正或償還者,除減少或緩撥其統籌分配稅款外,並將財政部部長、各該直轄市長、縣(市)長、鄉(鎮、市)長移送懲戒: 一、違反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項、第四項、第七項至第十項規定之一,超額舉債。 二、違反前條限制或停止舉債之命令,仍予以舉債。 三、未依第十二條第一項所定債務之償還比率編列預算償還。 本法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修正施行後,累計未償債務餘額未增加惟仍違反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項、第四項、第七項至第十項規定之一者,不受前項所定之限制及處分。 公共債務法 第 10 條 公共債務主管機關應按月編製公共債務報表,報其監督機關備查,並於各該政府總決算中揭露公共債務之相關資訊;其應揭露之事項,由財政部訂定並公告之。 直轄市政府及縣(市)政府向審計機關提出總決算時,應將前項總決算中公共債務之相關資訊送財政部;縣政府應於所轄鄉(鎮、市)向立法機關提出總決算後一個月內,彙編各該總決算中公共債務之相關資訊送財政部。 直轄市政府及縣(市)政府於該管審計機關向立法機關提出總決算審核報告時,應將審核報告中公共債務之相關資訊送財政部。 財政部應彙編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公共債務之相關資訊,刊載於政府公報,並應將依國際組織標準之債務資訊及上開資訊於政府網站公開。 公共債務法 第 11 條 中央及直轄市為加強債務管理、提高財務運用效能,得設立債務基金籌措財源,辦理償還到期債務、提前償還一部或全部之債務及轉換高利率債務為低利率債務等財務運作之相關業務。 前項債務基金來源如下: 一、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每年所編列債務之償還。 二、收回逾法定期限不再兌付債券之本息。 三、債務基金之孳息及運用收入。 四、其他有關收入。 債務基金為應債務還本或轉換需要,得在不增加原有債務之前提下,以發行公債、向金融機構舉借、向各特種基金專戶調借資金之方式,籌措資金配合運用。 第一項債務基金用途如下: 一、償還未償債務本金。 二、償付前項籌措資金之本金、利息及相關手續費。 三、管理及總務支出。 四、其他有關支出。 債務基金得辦理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所編債務利息及相關手續費之支付。 公共債務法 第 12 條 為強化債務管理,中央及直轄市應以當年度稅課收入至少百分之五至六;縣(市)及鄉(鎮、市)應以其上年度依第五條第四項所定之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至少百分之一,編列債務之還本。其以舉債支應部分,應計入第五條第七項至第九項規定之每年度舉債額度。 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得審視歲入執行狀況,於其當年度預算原編列債務之償還數外,增加還本數額。 公共債務法 第 13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公共債務法
法律
20210609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有財產法 第 一 章 總則 國有財產法 第 1 條 國有財產之取得、保管、使用、收益及處分,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 國有財產法 第 2 條 國家依據法律規定,或基於權力行使,或由於預算支出,或由於接受捐贈所取得之財產,為國有財產。 凡不屬於私有或地方所有之財產,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均應視為國有財產。 國有財產法 第 3 條 依前條取得之國有財產,其範圍如左: 一、不動產:指土地及其改良物暨天然資源。 二、動產:指機械及設備、交通運輸及設備,暨其他雜項設備。 三、有價證券:指國家所有之股份或股票及債券。 四、權利:指地上權、地役權、典權、抵押權、礦業權、漁業權、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及其他財產上之權利。 前項第二款財產之詳細分類,依照行政院規定辦理。 國有財產法 第 4 條 國有財產區分為公用財產與非公用財產兩類。 左列各種財產稱為公用財產: 一、公務用財產:各機關、部隊、學校、辦公、作業及宿舍使用之國有財產均屬之。 二、公共用財產:國家直接供公共使用之國有財產均屬之。 三、事業用財產:國營事業機關使用之財產均屬之。但國營事業為公司組織者,僅指其股份而言。 非公用財產,係指公用財產以外可供收益或處分之一切國有財產。 國有財產法 第 5 條 第三條第一項所定範圍以外之左列國有財產,其保管或使用,仍依其他有關法令辦理: 一、軍品及軍用器材。 二、圖書、史料、古物及故宮博物。 三、國營事業之生產材料。 四、其他可供公用或應保存之有形或無形財產。 國有財產法 第 6 條 國家為保障邊疆各民族之土地使用,得視地方實際情況,保留國有土地及其定著物;其管理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7 條 國有財產收益及處分,依預算程序為之;其收入應解國庫。 凡屬事業用之公用財產,在使用期間或變更為非公用財產,而為收益或處分時,均依公營事業有關規定程序辦理。 國有財產法 第 8 條 國有土地及國有建築改良物,除放租有收益及第四條第二項第三款所指事業用者外,免徵土地稅及建築改良物稅。 國有財產法 第 二 章 機構 國有財產法 第 9 條 財政部承行政院之命,綜理國有財產事務。 財政部設國有財產局,承辦前項事務;其組織以法律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10 條 公用財產之主管機關,依預算法之規定。 公用財產為二個以上機關共同使用,不屬於同一機關管理者,其主管機關由行政院指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11 條 公用財產以各直接使用機關為管理機關,直接管理之。 國有財產法 第 12 條 非公用財產以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為管理機關,承財政部之命,直接管理之。 國有財產法 第 13 條 財政部視國有財產實際情況之需要,得委託地方政府或適當機構代為管理或經營。 國有財產法 第 14 條 國有財產在國境外者,由外交部主管,並由各使領館直接管理;如當地無使領館時,由外交部委託適當機構代為管理。 國有財產法 第 15 條 (刪除) 國有財產法 第 16 條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設國有財產估價委員會,為國有財產估價機構;其組織由財政部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三 章 保管 國有財產法 第 一 節 登記 國有財產法 第 17 條 第三條所指取得之不動產、動產、有價證券及權利,應分別依有關法令完成國有登記,或確定其權屬。 國有財產法 第 18 條 不動產之國有登記,由管理機關囑託該管直轄市、縣(市)地政機關為之。 動產、有價證券及權利有關確定權屬之程序,由管理機關辦理之。 依本條規定取得之產權憑證,除第二十六條規定外,由管理機關保管之。 國有財產法 第 19 條 尚未完成登記應屬國有之土地,除公用財產依前條規定辦理外,得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或其所屬分支機構囑託該管直轄市、縣(市)地政機關辦理國有登記;必要時得分期、分區辦理。 國有財產法 第 20 條 國有財產在國境外者,應由外交部或各使領館依所在地國家法令,辦理確定權屬之程序。 國有財產法 第 二 節 產籍 國有財產法 第 21 條 管理機關應設國有財產資料卡及明細分類帳,就所經管之國有財產,分類、編號、製卡、登帳,並列冊層報主管機關;其異動情形,應依會計報告程序為之。 國有財產法 第 22 條 財政部應設國有財產總帳,就各管理機關所送資料整理、分類、登錄。 國有財產法 第 23 條 國有財產因故滅失、毀損或拆卸、改裝,經有關機關核准報廢者,或依本法規定出售或贈與者,應由管理機關於三個月內列表層轉財政部註銷產籍。但涉及民事或刑事者不在此限。 國有財產法 第 24 條 第二十一條至第二十三條所定卡、帳、表、冊之格式及財產編號,由財政部會商中央主計機關及審計機關統一訂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三 節 維護 國有財產法 第 25 條 管理機關對其經管之國有財產,除依法令報廢者外,應注意保養及整修,不得毀損、棄置。 國有財產法 第 26 條 有價證券應交由當地國庫或其代理機構負責保管。 國有財產法 第 27 條 國有財產直接經管人員或使用人,因故意或過失,致財產遭受損害時,除涉及刑事責任部分,應由管理機關移送該管法院究辦外,並應負賠償責任。但因不可抗力而發生損害者,其責任經審計機關查核後決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28 條 主管機關或管理機關對於公用財產不得為任何處分或擅為收益。但其收益不違背其事業目的或原定用途者,不在此限。 國有財產法 第 29 條 國有財產在國境外者,非依法經外交部核准,並徵得財政部同意,不得為任何處分。但為應付國際間之突發事件,得為適當之處理,於處理後即報外交部,並轉財政部及有關機關。 國有財產法 第 30 條 國有不動產經他人以虛偽之方法,為權利之登記者,經主管機關或管理機關查明確實後,應依民事訴訟法之規定,提起塗銷之訴;並得於起訴後囑託該管直轄市、縣(市)地政機關,為異議登記。 前項為虛偽登記之申請人及登記人員,並應移送該管法院查究其刑責。 國有財產法 第 31 條 國有財產管理人員,對於經管之國有財產不得買受或承租,或為其他與自己有利之處分或收益行為。 違反前項規定之行為無效。 國有財產法 第 四 章 使用 國有財產法 第 一 節 公用財產之用途 國有財產法 第 32 條 公用財產應依預定計畫及規定用途或事業目的使用;其事業用財產,仍適用營業預算程序。 天然資源之開發、利用及管理,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由管理機關善為規劃,有效運用。 國有財產法 第 33 條 公用財產用途廢止時,應變更為非公用財產。但依法徵收之土地,適用土地法及土地徵收條例之規定。 國有財產法 第 34 條 財政部基於國家政策需要,得徵商主管機關同意,報經行政院核准,將公用財產變更為非公用財產。 公用財產之使用,遇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財政部得通知管理機關於限期內提出活化運用計畫,必要時,得逕行核定變更為非公用財產,交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接管。但撥用不動產之收回,應由財政部呈請行政院廢止撥用後為之: 一、用途廢止。 二、閒置。 三、低度利用或不經濟使用。 公用財產與非公用財產得互易其財產類別,經財政部與主管機關協議,報經行政院核定為之。 國有財產法 第 35 條 公用財產變更為非公用財產時,由主管機關督飭該管理機關移交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接管。但原屬事業用財產,得由原事業主管機關,依預算程序處理之。 非公用財產經核定變更為公用財產時,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移交公用財產主管機關或管理機關接管。 國有財產法 第 36 條 主管機關基於事實需要,得將公務用、公共用財產,在原規定使用範圍內變更用途,並得將各該種財產相互交換使用。 前項變更用途或相互交換使用,須變更主管機關者,應經各該主管機關之協議,並徵得財政部之同意。 國有財產法 第 37 條 國家接受捐贈之財產,屬於第三條規定之範圍者,應由受贈機關隨時通知財政部轉報行政院,視其用途指定其主管機關。 國有財產法 第 二 節 非公用財產之撥用 國有財產法 第 38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各級政府機關為公務或公共所需,得申請撥用。但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辦理撥用: 一、位於繁盛地區,依申請撥用之目的,非有特別需要者。 二、擬作為宿舍用途者。 三、不合區域計畫或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規定者。 前項撥用,應由申請撥用機關檢具使用計畫及圖說,報經其上級機關核明屬實,並徵得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同意後,層報行政院核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39 條 非公用財產經撥為公用後,遇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由財政部查明隨時收回,交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接管。但撥用土地之收回,應由財政部呈請行政院廢止撥用後為之: 一、用途廢止時。 二、變更原定用途時。 三、於原定用途外,擅供收益使用時。 四、擅自讓由他人使用時。 五、建地空置逾一年,尚未開始建築時。 國有財產法 第 三 節 非公用財產之借用 國有財產法 第 40 條 非公用財產得供各機關、部隊、學校因臨時性或緊急性之公務用或公共用,為短期之借用;其借用期間,不得逾三個月。如屬土地,並不得供建築使用。 前項借用手續,應由需用機關徵得管理機關同意為之,並通知財政部。 國有財產法 第 41 條 非公用財產經借用後,遇有左列情事之一者,應由管理機關查明隨時收回: 一、借用原因消滅時。 二、於原定用途外,另供收益使用時。 三、擅自讓由他人使用時。 非公用財產借用期間,如有增建、改良或修理情事,收回時不得請求補償。 國有財產法 第 五 章 收益 國有財產法 第 一 節 非公用財產之出租 國有財產法 第 42 條 非公用財產類不動產之出租,得以標租方式辦理。但合於左列各款規定之一者,得逕予出租︰ 一、原有租賃期限屆滿,未逾六個月者。 二、民國八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前已實際使用,並願繳清歷年使用補償金者。 三、依法得讓售者。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出租,應以書面為之;未以書面為之者,不生效力。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依法已為不定期租賃關係者,承租人應於規定期限內訂定書面契約;未於規定期限內訂定書面契約者,管理機關得終止租賃關係。 前項期限及非公用財產類不動產出租管理辦法,由財政部擬定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國有財產法 第 43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出租,應依左列各款規定,約定期限︰ 一、建築改良物,五年以下。 二、建築基地,二十年以下。 三、其他土地,六年至十年。 約定租賃期限屆滿時,得更新之。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租金率,依有關土地法律規定;土地法律未規定者,由財政部斟酌實際情形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但以標租方式出租或出租係供作營利使用者,其租金率得不受有關土地法律規定之限制。 國有財產法 第 44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出租後,除依其他法律規定得予終止租約收回外,遇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亦得解約收回: 一、基於國家政策需要,變更為公用財產時。 二、承租人變更約定用途時。 三、因開發、利用或重行修建,有收回必要時。 承租人因前項第一、第三兩款規定,解除租約所受之損失,得請求補償。其標準由財政部核定之。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解除租約時,除出租機關許可之增建或改良部分,得由承租人請求補償其現值外,應無償收回;其有毀損情事者,應責令承租人回復原狀。 國有財產法 第 45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動產,以不出租為原則。但基於國家政策或國庫利益,在無適當用途前,有暫予出租之必要者,得經財政部專案核准為之。 國有財產法 第 二 節 非公用財產之利用 國有財產法 第 46 條 國有耕地得提供為放租或放領之用;其放租、放領實施辦法,由內政部會商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邊際及海岸地可闢為觀光或作海水浴場等事業用者,得提供利用辦理放租;可供造林、農墾、養殖等事業用者,得辦理放租或放領。其辦法由財政部會同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47 條 非公用財產類不動產,得依法改良利用。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得以委託、合作或信託方式,配合區域計畫、都市計畫辦理左列事項︰ 一、改良土地。 二、興建公務或公共用房屋。 三、其他非興建房屋之事業。 經改良之土地,以標售為原則。但情形特殊,適於以設定地上權或其他方式處理者,得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二項各款事業,依其計畫須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負擔資金者,應編列預算。 國有財產法 第 48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動產,得提供投資之用。但以基於國家政策及國庫利益,確有必要者為限。 國有財產法 第 六 章 處分 國有財產法 第 一 節 非公用財產類不動產之處分 國有財產法 第 49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其已有租賃關係者,得讓售與直接使用人。 前項得予讓售之不動產範圍,由行政院另定之。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其經地方政府認定應與鄰接土地合併建築使用者,得讓售與有合併使用必要之鄰地所有權人。 第一項及第三項讓售,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辦理之。 國有財產法 第 50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為國營事業機關或地方公營事業機構,因業務上所必需者,得予讓售。 前項讓售,由各該主管機關,商請財政部核准,並徵得審計機關同意為之。 國有財產法 第 51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為社會、文化、教育、慈善、救濟團體舉辦公共福利事業或慈善救濟事業所必需者,得予讓售。 前項讓售,由各該主管機關商請財政部轉報行政院核定,並徵得審計機關同意為之。 國有財產法 第 52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土地,經政府提供興建國民住宅或獎勵投資各項用地者,得予讓售。 前項讓售,依國民住宅條例及其他有關規定辦理。 國有財產法 第 52-1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專案報經財政部核准讓售︰ 一、使用他人土地之國有房屋。 二、原屬國有房屋業已出售,其尚未併售之建築基地。 三、共有不動產之國有持分。 四、獲准整體開發範圍內之國有不動產。 五、非屬公墓而其地目為「墓」並有墳墓之土地。 六、其他不屬前五款情況,而其使用情形或位置情形確屬特殊者。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基於國家建設需要,不宜標售者,得專案報經行政院核准讓售。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為提高利用價值,得專案報經財政部核准與他人所有之不動產交換所有權。其交換辦法,由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52-2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於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已供建築、居住使用至今者,其直接使用人得於民國一百零四年一月十三日前,檢具有關證明文件,向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或所屬分支機構申請讓售。經核准者,其土地面積在五百平方公尺以內部分,得按第一次公告土地現值計價。 國有財產法 第 53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空屋、空地,並無預定用途,面積未達一千六百五十平方公尺者,得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辦理標售。面積在一千六百五十平方公尺以上者,不得標售。 國有財產法 第 54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不動產,使用人無租賃關係或不合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二款之規定者,應收回標售或自行利用。 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得經財政部核准辦理現狀標售: 一、經財政部核准按現狀接管處理者。 二、接管時已有墳墓或已作墓地使用者。 三、使用情形複雜,短期間內無法騰空辦理標售,且因情形特殊,急待處理者。 前項標售,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辦理之。 國有財產法 第 二 節 非公用財產類動產、有價證券及權利之處分 國有財產法 第 55 條 非公用財產類之動產不堪使用者,得予標售,或拆卸後就其殘料另予改裝或標售。 前項標售或拆卸、改裝,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報經財政部,按其權責核轉審計機關報廢後為之。 國有財產法 第 56 條 有價證券,得經行政院核准予以出售。 前項出售,由財政部商得審計機關同意,依證券交易法之規定辦理。 國有財產法 第 57 條 第三條第一項第四款財產上權利之處分,應分別按其財產類別,經主管機關或財政部核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三 節 計價 國有財產法 第 58 條 國有財產計價方式,經國有財產估價委員會議訂,由財政部報請行政院核定之。但放領土地地價之計算,依放領土地有關法令規定辦理。 有價證券之售價,由財政部核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59 條 非公用財產之預估售價,達於審計法令規定之稽察限額者,應經審計機關之同意。 國有財產法 第 四 節 贈與 國有財產法 第 60 條 在國外之國有財產,有贈與外國政府或其人民必要者,得層請行政院核准贈與之。 在國內之國有財產,其贈與行為以動產為限。但現為寺廟、教堂所使用之不動產,合於國人固有信仰,有贈與該寺廟、教堂依法成立之財團法人必要者,得贈與之。 前項贈與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七 章 檢核 國有財產法 第 一 節 財產檢查 國有財產法 第 61 條 國有財產之檢查,除審計機關依審計法令規定隨時稽察外,主管機關對於各管理機關或國外代管機構有關公用財產保管、使用、收益及處分情形,應為定期與不定期之檢查。 國有財產法 第 62 條 財政部對於各主管機關及委託代管機構管理公用財產情形,應隨時查詢。 國有財產法 第 63 條 財政部對於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及委託經營事業機構管理或經營非公用財產情形,應隨時考查,並應注意其撥用或借用後,用途有無變更。 國有財產法 第 二 節 財產報告 國有財產法 第 64 條 管理機關或委託代管機構,應於每一會計年度開始前,擬具公用財產異動計畫,報由主管機關核轉財政部審查。 國有財產法 第 65 條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及委託經營事業機構,於每一會計年度開始前,應對非公用財產之管理或經營擬具計畫,報財政部審定。 國有財產法 第 66 條 財政部應於每一會計年度開始前,對於公用財產及非公用財產,就第六十四條及第六十五條所擬之計畫加具審查意見,呈報行政院;其涉及處分事項,應列入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 國有財產法 第 67 條 管理機關及委託代管機構,應於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具公用財產目錄及財產增減表,呈報主管機關彙轉財政部及中央主計機關暨審計機關。 國有財產法 第 68 條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及委託經營事業機構,應於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具非公用財產目錄及財產增減表,呈報財政部,並分轉中央主計機關及審計機關。 國有財產法 第 69 條 財政部應於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就各主管機關及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等所提供之資料,編具國有財產總目錄,呈報行政院彙入中央政府年度總決算。 國有財產法 第 70 條 第六十四條至第六十九條所指之計畫、目錄及表報格式,由財政部會商中央主計機關及審計機關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八 章 附則 國有財產法 第 71 條 國有財產經管人員違反第二十一條之規定,應登帳而未登帳,並有隱匿或侵占行為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國有財產法 第 72 條 國有財產被埋藏、沉沒者,其掘發、打撈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73 條 國有財產漏未接管,經舉報後發現,或被人隱匿經舉報後收回,或經舉報後始撈取、掘獲者,給予舉報人按財產總值一成以下之獎金。 國有財產法 第 74 條 (刪除) 國有財產法 第 75 條 本法施行區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76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行政院定之。 國有財產法 第 77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國有財產法
法律
20181121
2024/1/12 上午 12:00:00
證券交易法 第 一 章 總則 證券交易法 第 1 條 為發展國民經濟,並保障投資,特制定本法。 證券交易法 第 2 條 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買賣,其管理、監督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公司法及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證券交易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公司,謂依公司法組織之股份有限公司。 本法所稱外國公司,謂以營利為目的,依照外國法律組織登記之公司。 證券交易法 第 5 條 本法所稱發行人,謂募集及發行有價證券之公司,或募集有價證券之發起人。 證券交易法 第 6 條 本法所稱有價證券,指政府債券、公司股票、公司債券及經主管機關核定之其他有價證券。 新股認購權利證書、新股權利證書及前項各種有價證券之價款繳納憑證或表明其權利之證書,視為有價證券。 前二項規定之有價證券,未印製表示其權利之實體有價證券者,亦視為有價證券。 證券交易法 第 7 條 本法所稱募集,謂發起人於公司成立前或發行公司於發行前,對非特定人公開招募有價證券之行為。 本法所稱私募,謂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依第四十三條之六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對特定人招募有價證券之行為。 證券交易法 第 8 條 本法所稱發行,謂發行人於募集後製作並交付,或以帳簿劃撥方式交付有價證券之行為。 前項以帳簿劃撥方式交付有價證券之發行,得不印製實體有價證券。 證券交易法 第 9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0 條 本法所稱承銷,謂依約定包銷或代銷發行人發行有價證券之行為。 證券交易法 第 11 條 本法所稱證券交易所,謂依本法之規定,設置場所及設備,以供給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為目的之法人。 證券交易法 第 12 條 本法所稱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謂證券交易所為供有價證券之競價買賣所開設之市場。 證券交易法 第 13 條 本法所稱公開說明書,謂發行人為有價證券之募集或出賣,依本法之規定,向公眾提出之說明文書。 證券交易法 第 14 條 本法所稱財務報告,指發行人及證券商、證券交易所依法令規定,應定期編送主管機關之財務報告。 前項財務報告之內容、適用範圍、作業程序、編製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不適用商業會計法第四章、第六章及第七章之規定。 第一項財務報告應經董事長、經理人及會計主管簽名或蓋章,並出具財務報告內容無虛偽或隱匿之聲明。 前項會計主管應具備一定之資格條件,並於任職期間內持續專業進修;其資格條件、持續專業進修之最低進修時數及辦理進修機構應具備條件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股票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上櫃買賣之公司,依第二項規定編製年度財務報告時,應另依主管機關規定揭露公司薪資報酬政策、全體員工平均薪資及調整情形、董事及監察人之酬金等相關資訊。 證券交易法 第 14-1 條 公開發行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商及第十八條所定之事業應建立財務、業務之內部控制制度。 主管機關得訂定前項公司或事業內部控制制度之準則。 第一項之公司或事業,除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應於每會計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向主管機關申報內部控制聲明書。 證券交易法 第 14-2 條 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得依章程規定設置獨立董事。但主管機關應視公司規模、股東結構、業務性質及其他必要情況,要求其設置獨立董事,人數不得少於二人,且不得少於董事席次五分之一。 獨立董事應具備專業知識,其持股及兼職應予限制,且於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獨立性,不得與公司有直接或間接之利害關係。獨立董事之專業資格、持股與兼職限制、獨立性之認定、提名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公司不得妨礙、拒絕或規避獨立董事執行業務。獨立董事執行業務認有必要時,得要求董事會指派相關人員或自行聘請專家協助辦理,相關必要費用,由公司負擔之。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充任獨立董事,其已充任者,當然解任: 一、有公司法第三十條各款情事之一。 二、依公司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以政府、法人或其代表人當選。 三、違反依第二項所定獨立董事之資格。 獨立董事持股轉讓,不適用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七條第一項後段及第三項規定。 獨立董事因故解任,致人數不足第一項或章程規定者,應於最近一次股東會補選之。獨立董事均解任時,公司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召開股東臨時會補選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4-3 條 已依前條第一項規定選任獨立董事之公司,除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下列事項應提董事會決議通過;獨立董事如有反對意見或保留意見,應於董事會議事錄載明: 一、依第十四條之一規定訂定或修正內部控制制度。 二、依第三十六條之一規定訂定或修正取得或處分資產、從事衍生性商品交易、資金貸與他人、為他人背書或提供保證之重大財務業務行為之處理程序。 三、涉及董事或監察人自身利害關係之事項。 四、重大之資產或衍生性商品交易。 五、重大之資金貸與、背書或提供保證。 六、募集、發行或私募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 七、簽證會計師之委任、解任或報酬。 八、財務、會計或內部稽核主管之任免。 九、其他經主管機關規定之重大事項。 證券交易法 第 14-4 條 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應擇一設置審計委員會或監察人。但符合主管機關依公司規模、業務性質及其他必要情況所定條件者,應設置審計委員會替代監察人。 審計委員會應由全體獨立董事組成,其人數不得少於三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且至少一人應具備會計或財務專長。 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者,本法、公司法及其他法律對於監察人之規定,於審計委員會準用之。 公司法第二百條、第二百十六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二百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二百十八條之一、第二百十八條之二第二項、第二百二十四條至第二百二十六條及第二百四十五條第二項規定,對審計委員會之獨立董事成員準用之;對獨立董事提起訴訟準用公司法第二百十四條、第二百十五條及第二百二十七條但書規定。 審計委員會與其獨立董事成員對前二項所定職權之行使、作業程序、議事錄應載明事項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審計委員會之決議,應有審計委員會全體成員二分之一以上之同意。 證券交易法 第 14-5 條 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者,下列事項應經審計委員會全體成員二分之一以上同意,並提董事會決議,不適用第十四條之三規定: 一、依第十四條之一規定訂定或修正內部控制制度。 二、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之考核。 三、依第三十六條之一規定訂定或修正取得或處分資產、從事衍生性商品交易、資金貸與他人、為他人背書或提供保證之重大財務業務行為之處理程序。 四、涉及董事自身利害關係之事項。 五、重大之資產或衍生性商品交易。 六、重大之資金貸與、背書或提供保證。 七、募集、發行或私募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 八、簽證會計師之委任、解任或報酬。 九、財務、會計或內部稽核主管之任免。 十、由董事長、經理人及會計主管簽名或蓋章之年度財務報告及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第二季財務報告。 十一、其他公司或主管機關規定之重大事項。 前項各款事項除第十款外,如未經審計委員會全體成員二分之一以上同意者,得由全體董事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行之,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並應於董事會議事錄載明審計委員會之決議。 如有正當理由致審計委員會無法召開時,第一項各款事項應以全體董事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行之。但第一項第十款之事項仍應由獨立董事成員出具同意意見。 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者,不適用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財務報告應經監察人承認之規定。 第一項至第三項及前條所定審計委員會全體成員及全體董事,以實際在任者計算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4-6 條 股票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公司應設置薪資報酬委員會;其成員專業資格、所定職權之行使及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薪資報酬應包括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之薪資、股票選擇權與其他具有實質獎勵之措施。 證券交易法 第 15 條 依本法經營之證券業務,其種類如左: 一、有價證券之承銷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相關業務。 二、有價證券之自行買賣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相關業務。 三、有價證券買賣之行紀、居間、代理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相關業務。 證券交易法 第 16 條 經營前條各款業務之一者為證券商,並依左列各款定其種類: 一、經營前條第一款規定之業務者,為證券承銷商。 二、經營前條第二款規定之業務者,為證券自營商。 三、經營前條第三款規定之業務者,為證券經紀商。 證券交易法 第 17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8 條 經營證券金融事業、證券集中保管事業或其他證券服務事業,應經主管機關之核准。 前項事業之設立條件、申請核准之程序、財務、業務與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8-1 條 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及第六十六條之規定,於前條之事業準用之。 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四條及第五十六條之規定,於前條事業之人員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8-2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8-3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9 條 凡依本法所訂立之契約,均應以書面為之。 證券交易法 第 20 條 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私募或買賣,不得有虛偽、詐欺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行為。 發行人依本法規定申報或公告之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其內容不得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 違反第一項規定者,對於該有價證券之善意取得人或出賣人因而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委託證券經紀商以行紀名義買入或賣出之人,視為前項之取得人或出賣人。 證券交易法 第 20-1 條 前條第二項之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或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公告申報之財務報告,其主要內容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下列各款之人,對於發行人所發行有價證券之善意取得人、出賣人或持有人因而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一、發行人及其負責人。 二、發行人之職員,曾在財務報告或財務業務文件上簽名或蓋章者。 前項各款之人,除發行人外,如能證明已盡相當注意,且有正當理由可合理確信其內容無虛偽或隱匿之情事者,免負賠償責任。 會計師辦理第一項財務報告或財務業務文件之簽證,有不正當行為或違反或廢弛其業務上應盡之義務,致第一項之損害發生者,負賠償責任。 前項會計師之賠償責任,有價證券之善意取得人、出賣人或持有人得聲請法院調閱會計師工作底稿並請求閱覽或抄錄,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不得拒絕。 第一項各款及第三項之人,除發行人外,因其過失致第一項損害之發生者,應依其責任比例,負賠償責任。 前條第四項規定,於第一項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21 條 本法規定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有請求權人知有得受賠償之原因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募集、發行或買賣之日起逾五年者亦同。 證券交易法 第 21-1 條 為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證券市場主管機關之國際合作,政府或其授權之機構依互惠原則,得與外國政府、機構或國際組織,就資訊交換、技術合作、協助調查等事項,簽訂合作條約或協定。 除有妨害國家利益或投資大眾權益者外,主管機關依前項簽訂之條約或協定,得洽請相關機關或要求有關之機構、法人、團體或自然人依該條約或協定提供必要資訊,並基於互惠及保密原則,提供予與我國簽訂條約或協定之外國政府、機構或國際組織。 為促進證券市場國際合作,對於有違反外國金融管理法律之虞經外國政府調查、追訴或進行司法程序者,於外國政府依第一項簽訂之條約或協定請求協助調查時,主管機關得要求與證券交易有關之機構、法人、團體或自然人,提示相關之帳簿、文據或到達辦公處所說明;必要時,並得請該外國政府派員協助調查事宜。 前項被要求到達辦公處所說明者,得選任律師、會計師、其他代理人或經主管機關許可偕同輔佐人到場。 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之機構、法人、團體或自然人,對於主管機關要求提供必要資訊、提示相關帳簿、文據或到達辦公處所說明,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證券交易法 第 二 章 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私募及買賣 證券交易法 第 一 節 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及買賣 證券交易法 第 22 條 有價證券之募集及發行,除政府債券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其他有價證券外,非向主管機關申報生效後,不得為之。 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於依公司法之規定發行新股時,除依第四十三條之六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辦理者外,仍應依前項規定辦理。 出售所持有第六條第一項規定之有價證券或其價款繳納憑證、表明其權利之證書或新股認購權利證書、新股權利證書,而公開招募者,準用第一項規定。 依前三項規定申報生效應具備之條件、應檢附之書件、審核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準則有關外匯事項之規定,主管機關於訂定或修正時,應洽商中央銀行同意。 證券交易法 第 22-1 條 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於增資發行新股時,主管機關得規定其股權分散標準。 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召開股東會、股東會視訊會議、書面或電子方式行使股東會表決權、股東或股票之股務事務、股務自辦或股務委外辦理、股務評鑑及其他相關股務事務,其應符合之條件、作業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22-2 條 已依本法發行股票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持有公司股份超過股份總額百分之十之股東,其股票之轉讓,應依左列方式之一為之: 一、經主管機關核准或自申報主管機關生效日後,向非特定人為之。 二、依主管機關所定持有期間及每一交易日得轉讓數量比例,於向主管機關申報之日起三日後,在集中交易市場或證券商營業處所為之。但每一交易日轉讓股數未超過一萬股者,免予申報。 三、於向主管機關申報之日起三日內,向符合主管機關所定條件之特定人為之。 經由前項第三款受讓之股票,受讓人在一年內欲轉讓其股票,仍須依前項各款所列方式之一為之。 第一項之人持有之股票,包括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利用他人名義持有者。 證券交易法 第 23 條 新股認購權利證書之轉讓,應於原股東認購新股限期前為之。 證券交易法 第 24 條 公司依本法發行新股者,其以前未依本法發行之股份,視為已依本法發行。 證券交易法 第 25 條 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於登記後,應即將其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持有股份超過股份總額百分之十之股東,所持有之本公司股票種類及股數,向主管機關申報並公告之。 前項股票持有人,應於每月五日以前將上月份持有股數變動之情形,向公司申報,公司應於每月十五日以前,彙總向主管機關申報。必要時,主管機關得命令其公告之。 第二十二條之二第三項之規定,於計算前二項持有股數準用之。 第一項之股票經設定質權者,出質人應即通知公司;公司應於其質權設定後五日內,將其出質情形,向主管機關申報並公告之。 證券交易法 第 25-1 條 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委託書,應予限制、取締或管理;其徵求人、受託代理人與代為處理徵求事務者之資格條件、委託書之格式、取得、徵求與受託方式、代理之股數、統計驗證、使用委託書代理表決權不予計算之情事、應申報與備置之文件、資料提供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26 條 凡依本法公開募集及發行有價證券之公司,其全體董事及監察人二者所持有記名股票之股份總額,各不得少於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一定之成數。 前項董事、監察人股權成數及查核實施規則,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26-1 條 已依本法發行有價證券之公司召集股東會時,關於公司法第二百零九條第一項、第二百四十條第一項及第二百四十一條第一項之決議事項,應在召集事由中列舉並說明其主要內容,不得以臨時動議提出。 證券交易法 第 26-2 條 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對於持有記名股票未滿一千股股東,其股東常會之召集通知得於開會三十日前;股東臨時會之召集通知得於開會十五日前,以公告方式為之。 證券交易法 第 26-3 條 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董事會,設置董事不得少於五人。 政府或法人為公開發行公司之股東時,除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不得由其代表人同時當選或擔任公司之董事及監察人,不適用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二項規定。 公司除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董事間應有超過半數之席次,不得具有下列關係之一: 一、配偶。 二、二親等以內之親屬。 公司除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監察人間或監察人與董事間,應至少一席以上,不得具有前項各款關係之一。 公司召開股東會選任董事及監察人,原當選人不符前二項規定時,應依下列規定決定當選之董事或監察人: 一、董事間不符規定者,不符規定之董事中所得選票代表選舉權較低者,其當選失其效力。 二、監察人間不符規定者,準用前款規定。 三、監察人與董事間不符規定者,不符規定之監察人中所得選票代表選舉權較低者,其當選失其效力。 已充任董事或監察人違反第三項或第四項規定者,準用前項規定當然解任。 董事因故解任,致不足五人者,公司應於最近一次股東會補選之。但董事缺額達章程所定席次三分之一者,公司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召開股東臨時會補選之。 公司應訂定董事會議事規範;其主要議事內容、作業程序、議事錄應載明事項、公告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27 條 主管機關對於公開發行之股票,得規定其每股之最低或最高金額。但規定前已准發行者,得仍照原金額;其增資發行之新股,亦同。 公司更改其每股發行價格,應向主管機關申報。 證券交易法 第 28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28-1 條 股票未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未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其股權分散未達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二條之一第一項所定標準者,於現金發行新股時,除主管機關認為無須或不適宜對外公開發行者外,應提撥發行新股總額之一定比率,對外公開發行,不受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三項關於原股東儘先分認規定之限制。 股票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公開發行股票公司,於現金發行新股時,主管機關得規定提撥發行新股總額之一定比率,以時價向外公開發行,不受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三項關於原股東儘先分認規定之限制。 前二項提撥比率定為發行新股總額之百分之十。但股東會另有較高比率之決議者,從其決議。 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提撥向外公開發行時,同次發行由公司員工承購或原有股東認購之價格,應與向外公開發行之價格相同。 證券交易法 第 28-2 條 股票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公司,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經董事會三分之二以上董事之出席及出席董事超過二分之一同意,於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或證券商營業處所或依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二項規定買回其股份,不受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 一、轉讓股份予員工。 二、配合附認股權公司債、附認股權特別股、可轉換公司債、可轉換特別股或認股權憑證之發行,作為股權轉換之用。 三、為維護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所必要而買回,並辦理銷除股份。 前項公司買回股份之數量比例,不得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十;收買股份之總金額,不得逾保留盈餘加發行股份溢價及已實現之資本公積之金額。 公司依第一項規定買回其股份之程序、價格、數量、方式、轉讓方法及應申報公告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公司依第一項規定買回之股份,除第三款部分應於買回之日起六個月內辦理變更登記外,應於買回之日起五年內將其轉讓;逾期未轉讓者,視為公司未發行股份,並應辦理變更登記。 公司依第一項規定買回之股份,不得質押;於未轉讓前,不得享有股東權利。 公司於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或證券商營業處所買回其股份者,該公司依公司法第三百六十九條之一規定之關係企業或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持有該公司股份超過股份總額百分之十之股東所持有之股份,於該公司買回之期間內不得賣出。 第一項董事會之決議及執行情形,應於最近一次之股東會報告;其因故未買回股份者,亦同。 第六項所定不得賣出之人所持有之股份,包括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利用他人名義持有者。 證券交易法 第 28-3 條 募集、發行認股權憑證、附認股權特別股或附認股權公司債之公開發行公司,於認股權人依公司所定認股辦法行使認股權時,有核給股份之義務,不受公司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七項價格應歸一律與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及第三項員工、原股東儘先分認規定之限制。 前項依公司所定認股辦法之可認購股份數額,應先於公司章程中載明,不受公司法第二百七十八條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之限制。 證券交易法 第 28-4 條 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募集與發行公司債,其發行總額,除經主管機關徵詢目的事業中央主管機關同意者外,依下列規定辦理,不受公司法第二百四十七條規定之限制: 一、有擔保公司債、轉換公司債或附認股權公司債,其發行總額,不得逾全部資產減去全部負債餘額之百分之二百。 二、前款以外之無擔保公司債,其發行總額,不得逾全部資產減去全部負債餘額之二分之一。 證券交易法 第 29 條 公司債之發行如由金融機構擔任保證人者,得視為有擔保之發行。 證券交易法 第 30 條 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於申請審核時,除依公司法所規定記載事項外,應另行加具公開說明書。 前項公開說明書,其應記載之事項,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公司申請其有價證券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者,準用第一項之規定;其公開說明書應記載事項之準則,分別由證券交易所與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 證券交易法 第 31 條 募集有價證券,應先向認股人或應募人交付公開說明書。 違反前項之規定者,對於善意之相對人因而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證券交易法 第 32 條 前條之公開說明書,其應記載之主要內容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者,左列各款之人,對於善意之相對人,因而所受之損害,應就其所應負責部分與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 一、發行人及其負責人。 二、發行人之職員,曾在公開說明書上簽章,以證實其所載內容之全部或一部者。 三、該有價證券之證券承銷商。 四、會計師、律師、工程師或其他專門職業或技術人員,曾在公開說明書上簽章,以證實其所載內容之全部或一部,或陳述意見者。 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人,除發行人外,對於未經前項第四款之人簽證部分,如能證明已盡相當之注意,並有正當理由確信其主要內容無虛偽、隱匿情事或對於簽證之意見有正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免負賠償責任;前項第四款之人,如能證明已經合理調查,並有正當理由確信其簽證或意見為真實者,亦同。 證券交易法 第 33 條 認股人或應募人繳納股款或債款,應將款項連同認股書或應募書向代收款項之機構繳納之;代收機構收款後,應向各該繳款人交付經由發行人簽章之股款或債款之繳納憑證。 前項繳納憑證及其存根,應由代收機構簽章,並將存根交還發行人。 已依本法發行有價證券之公司發行新股時,如依公司法第二百七十三條公告之股款繳納期限在一個月以上者,認股人逾期不繳納股款,即喪失其權利,不適用公司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第三項準用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之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34 條 發行人應於依公司法得發行股票或公司債券之日起三十日內,對認股人或應募人憑前條之繳納憑證,交付股票或公司債券,並應於交付前公告之。 公司股款、債款繳納憑證之轉讓,應於前項規定之限期內為之。 證券交易法 第 35 條 公司發行股票或公司債券應經簽證,其簽證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36 條 已依本法發行有價證券之公司,除情形特殊,經主管機關另予規定者外,應依下列規定公告並向主管機關申報: 一、於每會計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公告並申報由董事長、經理人及會計主管簽名或蓋章,並經會計師查核簽證、董事會通過及監察人承認之年度財務報告。 二、於每會計年度第一季、第二季及第三季終了後四十五日內,公告並申報由董事長、經理人及會計主管簽名或蓋章,並經會計師核閱及提報董事會之財務報告。 三、於每月十日以前,公告並申報上月份營運情形。 前項所定情形特殊之適用範圍、公告、申報期限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之公司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於事實發生之日起二日內公告並向主管機關申報: 一、股東常會承認之年度財務報告與公告並向主管機關申報之年度財務報告不一致。 二、發生對股東權益或證券價格有重大影響之事項。 第一項之公司,應編製年報,於股東常會分送股東;其應記載事項、編製原則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至第三項公告、申報事項及前項年報,有價證券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買賣者,應以抄本送證券交易所;有價證券已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者,應以抄本送主管機關指定之機構供公眾閱覽。 公司在重整期間,第一項所定董事會及監察人之職權,由重整人及重整監督人行使。 股票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公司股東常會,應於每會計年度終了後六個月內召開;不適用公司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二項但書規定。 股票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公司董事及監察人任期屆滿之年,董事會未依前項規定召開股東常會改選董事、監察人者,主管機關得依職權限期召開;屆期仍不召開者,自限期屆滿時,全體董事及監察人當然解任。 證券交易法 第 36-1 條 公開發行公司取得或處分資產、從事衍生性商品交易、資金貸與他人、為他人背書或提供保證及揭露財務預測資訊等重大財務業務行為,其適用範圍、作業程序、應公告、申報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處理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37 條 會計師辦理第三十六條財務報告之查核簽證,應經主管機關之核准;其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會計師辦理前項查核簽證,除會計師法及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外,應依主管機關所定之查核簽證規則辦理。 會計師辦理第一項簽證,發生錯誤或疏漏者,主管機關得視情節之輕重,為左列處分: 一、警告。 二、停止其二年以內辦理本法所定之簽證。 三、撤銷簽證之核准。 第三十六條第一項之財務報告,應備置於公司及其分支機構,以供股東及公司債權人之查閱或抄錄。 證券交易法 第 38 條 主管機關為有價證券募集或發行之核准,因保護公益或投資人利益,對發行人、證券承銷商或其他關係人,得命令其提出參考或報告資料,並得直接檢查其有關書表、帳冊。 有價證券發行後,主管機關得隨時命令發行人提出財務、業務報告或直接檢查財務、業務狀況。 證券交易法 第 38-1 條 主管機關認為必要時,得隨時指定會計師、律師、工程師或其他專門職業或技術人員,檢查發行人、證券承銷商或其他關係人之財務、業務狀況及有關書表、帳冊,並向主管機關提出報告或表示意見,其費用由被檢查人負擔。 繼續一年以上,持有股票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之股東,對特定事項認有重大損害公司股東權益時,得檢附理由、事證及說明其必要性,申請主管機關就發行人之特定事項或有關書表、帳冊進行檢查,主管機關認有必要時,依前項規定辦理。 證券交易法 第 39 條 主管機關於審查發行人所申報之財務報告、其他參考或報告資料時,或於檢查其財務、業務狀況時,發現發行人有不符合法令規定之事項,除得以命令糾正、限期改善外,並得依本法處罰。 證券交易法 第 40 條 對於有價證券募集之核准,不得藉以作為證實申請事項或保證證券價值之宣傳。 證券交易法 第 41 條 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時,對於已依本法發行有價證券之公司,得以命令規定其於分派盈餘時,除依法提出法定盈餘公積外,並應另提一定比率之特別盈餘公積。 已依本法發行有價證券之公司,申請以法定盈餘公積或資本公積撥充資本時,應先填補虧損;其以資本公積撥充資本者,應以其一定比率為限。 證券交易法 第 42 條 公司對於未依本法發行之股票,擬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者,應先向主管機關申請補辦本法規定之有關發行審核程序。 未依前項規定補辦發行審核程序之公司股票,不得為本法之買賣,或為買賣該種股票之公開徵求或居間。 證券交易法 第 43 條 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有價證券之給付或交割應以現款、現貨為之。其交割期間及預繳買賣證據金數額,得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保管之有價證券,其買賣之交割,得以帳簿劃撥方式為之;其作業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以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保管之有價證券為設質標的者,其設質之交付,得以帳簿劃撥方式為之,並不適用民法第九百零八條之規定。 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以混合保管方式保管之有價證券,由所有人按其送存之種類數量分別共有;領回時,並得以同種類、同數量之有價證券返還之。 證券集中保管事業為處理保管業務,得就保管之股票、公司債以該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之名義登載於股票發行公司股東名簿或公司債存根簿。證券集中保管事業於股票、公司債發行公司召開股東會、債權人會議,或決定分派股息及紅利或其他利益,或還本付息前,將所保管股票及公司債所有人之本名或名稱、住所或居所及所持有數額通知該股票及公司債之發行公司時,視為已記載於公司股東名簿、公司債存根簿或已將股票、公司債交存公司,不適用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五條第一項、第一百七十六條、第二百六十條及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三項之規定。 前二項規定於政府債券及其他有價證券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二 節 有價證券之收購 證券交易法 第 43-1 條 任何人單獨或與他人共同取得任一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超過百分之五之股份者,應向主管機關申報及公告;申報事項如有變動時,亦同。有關申報取得股份之股數、目的、資金來源、變動事項、公告、期限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不經由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或證券商營業處所,對非特定人為公開收購公開發行公司之有價證券者,除下列情形外,應提出具有履行支付收購對價能力之證明,向主管機關申報並公告特定事項後,始得為之: 一、公開收購人預定公開收購數量,加計公開收購人與其關係人已取得公開發行公司有價證券總數,未超過該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有表決權股份總數百分之五。 二、公開收購人公開收購其持有已發行有表決權股份總數超過百分之五十之公司之有價證券。 三、其他符合主管機關所定事項。 任何人單獨或與他人共同預定取得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或不動產證券化條例之不動產投資信託受益證券達一定比例者,除符合一定條件外,應採公開收購方式為之。 依第二項規定收購有價證券之範圍、條件、期間、關係人及申報公告事項與前項有關取得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達一定比例及條件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對非特定人為公開收購不動產證券化條例之不動產投資信託受益證券者,應先向主管機關申報並公告後,始得為之;有關收購不動產證券化之受益證券之範圍、條件、期間、關係人及申報公告事項、第三項有關取得不動產投資信託受益證券達一定比例及條件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43-2 條 公開收購人應以同一收購條件為公開收購,且不得為左列公開收購條件之變更: 一、調降公開收購價格。 二、降低預定公開收購有價證券數量。 三、縮短公開收購期間。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 違反前項應以同一收購條件公開收購者,公開收購人應於最高收購價格與對應賣人公開收購價格之差額乘以應募股數之限額內,對應賣人負損害賠償責任。 證券交易法 第 43-3 條 公開收購人及其關係人自申報並公告之日起至公開收購期間屆滿日止,不得於集中交易市場、證券商營業處所、其他任何場所或以其他方式,購買同種類之公開發行公司有價證券或不動產證券化條例之不動產投資信託受益證券。 違反前項規定者,公開收購人應就另行購買有價證券之價格與公開收購價格之差額乘以應募股數之限額內,對應賣人負損害賠償責任。 證券交易法 第 43-4 條 公開收購人除依第二十八條之二規定買回本公司股份者外,應於應賣人請求時或應賣人向受委任機構交存有價證券時,交付公開收購說明書。 前項公開收購說明書,其應記載之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三十一條第二項及第三十二條之規定,於第一項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43-5 條 公開收購人進行公開收購後,除有下列情事之一,並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不得停止公開收購之進行: 一、被收購有價證券之公開發行公司,發生財務、業務狀況之重大變化,經公開收購人提出證明者。 二、公開收購人破產、死亡、受監護或輔助宣告或經裁定重整者。 三、其他經主管機關所定之事項。 公開收購人所申報及公告之內容有違反法令規定之情事者,主管機關為保護公益之必要,得命令公開收購人變更公開收購申報事項,並重行申報及公告。 公開收購人未於收購期間完成預定收購數量或經主管機關核准停止公開收購之進行者,除有正當理由並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公開收購人於一年內不得就同一被收購公司進行公開收購。 公開收購人與其關係人於公開收購後,所持有被收購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五十者,得以書面記明提議事項及理由,請求董事會召集股東臨時會,不受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 證券交易法 第 三 節 有價證券之私募及買賣 證券交易法 第 43-6 條 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得以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過半數股東之出席,出席股東表決權三分之二以上之同意,對左列之人進行有價證券之私募,不受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二項及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之限制: 一、銀行業、票券業、信託業、保險業、證券業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法人或機構。 二、符合主管機關所定條件之自然人、法人或基金。 三、該公司或其關係企業之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 前項第二款及第三款之應募人總數,不得超過三十五人。 普通公司債之私募,其發行總額,除經主管機關徵詢目的事業中央主管機關同意者外,不得逾全部資產減去全部負債餘額之百分之四百,不受公司法第二百四十七條規定之限制。並得於董事會決議之日起一年內分次辦理。 該公司應第一項第二款之人之合理請求,於私募完成前負有提供與本次有價證券私募有關之公司財務、業務或其他資訊之義務。 該公司應於股款或公司債等有價證券之價款繳納完成日起十五日內,檢附相關書件,報請主管機關備查。 依第一項規定進行有價證券之私募者,應在股東會召集事由中列舉並說明左列事項,不得以臨時動議提出: 一、價格訂定之依據及合理性。 二、特定人選擇之方式。其已洽定應募人者,並說明應募人與公司之關係。 三、辦理私募之必要理由。 依第一項規定進行有價證券私募,並依前項各款規定於該次股東會議案中列舉及說明分次私募相關事項者,得於該股東會決議之日起一年內,分次辦理。 證券交易法 第 43-7 條 有價證券之私募及再行賣出,不得為一般性廣告或公開勸誘之行為。 違反前項規定者,視為對非特定人公開招募之行為。 證券交易法 第 43-8 條 有價證券私募之應募人及購買人除有左列情形外,不得再行賣出: 一、第四十三條之六第一項第一款之人持有私募有價證券,該私募有價證券無同種類之有價證券於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或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而轉讓予具相同資格者。 二、自該私募有價證券交付日起滿一年以上,且自交付日起第三年期間內,依主管機關所定持有期間及交易數量之限制,轉讓予符合第四十三條之六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之人。 三、自該私募有價證券交付日起滿三年。 四、基於法律規定所生效力之移轉。 五、私人間之直接讓受,其數量不超過該證券一個交易單位,前後二次之讓受行為,相隔不少於三個月。 六、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者。 前項有關私募有價證券轉讓之限制,應於公司股票以明顯文字註記,並於交付應募人或購買人之相關書面文件中載明。 證券交易法 第 三 章 證券商 證券交易法 第 一 節 通則 證券交易法 第 44 條 證券商須經主管機關之許可及發給許可證照,方得營業;非證券商不得經營證券業務。 證券商分支機構之設立,應經主管機關許可。 外國證券商在中華民國境內設立分支機構,應經主管機關許可及發給許可證照。 證券商及其分支機構之設立條件、經營業務種類、申請程序、應檢附書件等事項之設置標準與其財務、業務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規則有關外匯業務經營之規定,主管機關於訂定或修正時,應洽商中央銀行意見。 證券交易法 第 44-1 條 為促進普惠金融及金融科技發展,不限於證券商及證券金融事業,得依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申請辦理證券業務創新實驗。 前項之創新實驗,於主管機關核准辦理之期間及範圍內,得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主管機關應參酌第一項創新實驗之辦理情形,檢討本法及相關金融法規之妥適性。 證券交易法 第 45 條 證券商應依第十六條規定,分別依其種類經營證券業務,不得經營其本身以外之業務。但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證券商不得由他業兼營。但金融機構得經主管機關之許可,兼營證券業務。 證券商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投資於其他證券商。 證券交易法 第 46 條 證券商依前條第一項但書之規定,兼營證券自營商及證券經紀商者,應於每次買賣時,以書面文件區別其為自行買賣或代客買賣。 證券交易法 第 47 條 證券商須為依法設立登記之公司。但依第四十五條第二項但書規定兼營者,不在此限。 證券交易法 第 48 條 證券商應有最低之資本額,由主管機關依其種類以命令分別定之。 前項所稱之資本,為已發行股份總額之金額。 證券交易法 第 49 條 證券商之對外負債總額,不得超過其資本淨值之規定倍數;其流動負債總額,不得超過其流動資產總額之規定成數。 前項倍數及成數,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分別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50 條 證券商之公司名稱,應標明證券之字樣。但依第四十五條第二項但書之規定為證券商者,不在此限。 非證券商不得使用類似證券商之名稱。 證券交易法 第 51 條 證券商之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不得兼任其他證券商之任何職務。但因投資關係,並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得兼任被投資證券商之董事或監察人。 證券交易法 第 52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53 條 有左列情事之一者,不得充任證券商之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其已充任者,解任之,並由主管機關函請經濟部撤銷其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登記: 一、有公司法第三十條各款情事之一者。 二、曾任法人宣告破產時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其他地位相等之人,其破產終結未滿三年或調協未履行者。 三、最近三年內在金融機構有拒絕往來或喪失債信之紀錄者。 四、依本法之規定,受罰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緩刑期滿或赦免後未滿三年者。 五、違反第五十一條之規定者。 六、受第五十六條及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解除職務之處分,未滿三年者。 證券交易法 第 54 條 證券商僱用對於有價證券營業行為直接有關之業務人員,應成年,並具備有關法令所規定之資格條件,且無下列各款情事之一: 一、受破產之宣告尚未復權、受監護宣告或受輔助宣告尚未撤銷。 二、兼任其他證券商之職務。但因投資關係,並經主管機關核准兼任被投資證券商之董事或監察人者,不在此限。 三、曾犯詐欺、背信罪或違反工商管理法律,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緩刑期滿或赦免後未滿三年。 四、有前條第二款至第四款或第六款情事之一。 五、違反主管機關依本法所發布之命令。 前項業務人員之職稱,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55 條 證券商於辦理公司設立登記後,應依主管機關規定,提存營業保證金。 因證券商特許業務所生債務之債權人,對於前項營業保證金,有優先受清償之權。 證券交易法 第 56 條 主管機關發現證券商之董事、監察人及受僱人,有違背本法或其他有關法令之行為,足以影響證券業務之正常執行者,除得隨時命令該證券商停止其一年以下業務之執行或解除其職務外,並得視其情節之輕重,對證券商處以第六十六條所定之處分。 證券交易法 第 57 條 證券商取得經營證券業務之特許,或設立分支機構之許可後,經主管機關發覺有違反法令或虛偽情事者,得撤銷其特許或許可。 證券交易法 第 58 條 證券商或其分支機構於開始或停止營業時,應向主管機關申報備查。 證券交易法 第 59 條 證券商自受領證券業務特許證照,或其分支機構經許可並登記後,於三個月內未開始營業,或雖已開業而自行停止營業連續三個月以上時,主管機關得撤銷其特許或許可。 前項所定期限,如有正當事由,證券商得申請主管機關核准延展之。 證券交易法 第 60 條 證券商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為下列之業務: 一、有價證券買賣之融資或融券。 二、有價證券買賣融資融券之代理。 三、有價證券之借貸或為有價證券借貸之代理或居間。 四、因證券業務借貸款項或為借貸款項之代理或居間。 五、因證券業務受客戶委託保管及運用其款項。 證券商依前項規定申請核准辦理有關業務應具備之資格條件、人員、業務及風險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61 條 有價證券買賣融資融券之額度、期限及融資比率、融券保證金成數,由主管機關商經中央銀行同意後定之;有價證券得為融資融券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62 條 證券經紀商或證券自營商,在其營業處所受託或自行買賣有價證券者,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為之。 前項買賣之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百五十六條及第一百五十七條之規定,於第一項之買賣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63 條 第三十六條關於編製、申報及公告財務報告之規定,於證券商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64 條 主管機關為保護公益或投資人利益,得隨時命令證券商提出財務或業務之報告資料,或檢查其營業、財產、帳簿、書類或其他有關物件;如發現有違反法令之重大嫌疑者,並得封存或調取其有關證件。 證券交易法 第 65 條 主管機關於調查證券商之業務、財務狀況時,發現該證券商有不符合規定之事項,得隨時以命令糾正、限期改善。 證券交易法 第 66 條 證券商違反本法或依本法所發布之命令者,除依本法處罰外,主管機關得視情節之輕重,為下列處分,並得命其限期改善: 一、警告。 二、命令該證券商解除其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職務。 三、對公司或分支機構就其所營業務之全部或一部為六個月以內之停業。 四、對公司或分支機構營業許可之撤銷或廢止。 五、其他必要之處置。 證券交易法 第 67 條 證券商經主管機關依本法之規定撤銷其特許或命令停業者,該證券商應了結其被撤銷前或停業前所為有價證券之買賣或受託之事務。 證券交易法 第 68 條 經撤銷證券業務特許之證券商,於了結前條之買賣或受託之事務時,就其了結目的之範圍內,仍視為證券商;因命令停業之證券商,於其了結停業前所為有價證券之買賣或受託事務之範圍內,視為尚未停業。 證券交易法 第 69 條 證券商於解散或部分業務歇業時,應由董事會陳明事由,向主管機關申報之。 第六十七條及第六十八條之規定,於前項情事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70 條 證券商負責人與業務人員之管理事項,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二 節 證券承銷商 證券交易法 第 71 條 證券承銷商包銷有價證券,於承銷契約所訂定之承銷期間屆滿後,對於約定包銷之有價證券,未能全數銷售者,其賸餘數額之有價證券,應自行認購之。 證券承銷商包銷有價證券,得先行認購後再行銷售或於承銷契約訂明保留一部分自行認購。 證券承銷商辦理前項之包銷,其應具備之條件,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72 條 證券承銷商代銷有價證券,於承銷契約所訂定之承銷期間屆滿後,對於約定代銷之有價證券,未能全數銷售者,其賸餘數額之有價證券,得退還發行人。 證券交易法 第 73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74 條 證券承銷商除依第七十一條規定外,於承銷期間內,不得為自己取得所包銷或代銷之有價證券。 證券交易法 第 75 條 證券承銷商出售依第七十一條規定所取得之有價證券,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76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77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78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79 條 證券承銷商出售其所承銷之有價證券,應依第三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代理發行人交付公開說明書。 證券交易法 第 80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81 條 證券承銷商包銷有價證券者,其包銷之總金額,不得超過其流動資產減流動負債後餘額之一定倍數;其標準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共同承銷者,每一證券承銷商包銷總金額之計算,依前項之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82 條 證券承銷商包銷之報酬或代銷之手續費,其最高標準,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三 節 證券自營商 證券交易法 第 83 條 證券自營商得為公司股份之認股人或公司債之應募人。 證券交易法 第 84 條 證券自營商由證券承銷商兼營者,應受第七十四條規定之限制。 證券交易法 第 四 節 證券經紀商 證券交易法 第 85 條 證券經紀商受託於證券集中交易市場,買賣有價證券,其向委託人收取手續費之費率,由證券交易所申報主管機關核定之。 證券經紀商非於證券集中交易市場,受託買賣有價證券者,其手續費費率,由證券商同業公會申報主管機關核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86 條 證券經紀商受託買賣有價證券,應於成交時作成買賣報告書交付委託人,並應於每月底編製對帳單分送各委託人。 前項報告書及對帳單之記載事項,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87 條 證券經紀商應備置有價證券購買及出售之委託書,以供委託人使用。 前項委託書之記載事項,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88 條 第八十六條第一項及第八十七條第一項之書件,應保存於證券經紀商之營業處所。 證券交易法 第 四 章 證券商同業公會 證券交易法 第 89 條 證券商非加入同業公會,不得開業。 證券交易法 第 90 條 證券商同業公會章程之主要內容,及其業務之指導與監督,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91 條 主管機關為保障有價證券買賣之公正,或保護投資人,必要時得命令證券商同業公會變更其章程、規則、決議或提供參考、報告之資料,或為其他一定之行為。 證券交易法 第 92 條 證券商同業公會之理事、監事有違反法令怠於實施該會章程、規則,濫用職權,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之行為者,主管機關得予糾正,或命令證券商同業公會予以解任。 證券交易法 第 五 章 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法 第 一 節 通則 證券交易法 第 93 條 證券交易所之設立,應於登記前先經主管機關之特許或許可;其申請程序及必要事項,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94 條 證券交易所之組織,分會員制及公司制。 證券交易法 第 95 條 證券交易所之設置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每一證券交易所,以開設一個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為限。 證券交易法 第 96 條 非依本法不得經營類似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之業務;其以場所或設備供給經營者亦同。 證券交易法 第 97 條 證券交易所名稱,應標明證券交易所字樣;非證券交易所,不得使用類似證券交易所之名稱。 證券交易法 第 98 條 證券交易所以經營供給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為其業務,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經營其他業務或對其他事業投資。 證券交易法 第 99 條 證券交易所應向國庫繳存營業保證金,其金額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00 條 主管機關於特許或許可證券交易所設立後,發現其申請書或加具之文件有虛偽之記載,或有其他違反法令之行為者,得撤銷其特許或許可。 證券交易法 第 101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02 條 證券交易所業務之指導、監督及其負責人與業務人員管理事項,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二 節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法 第 103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團法人,除依本法規定外,適用民法之規定。 前項證券交易所之會員,以證券自營商及證券經紀商為限。 證券交易法 第 104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之會員,不得少於七人。 證券交易法 第 105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之章程,應記載左列事項: 一、目的。 二、名稱。 三、主事務所所在地,及其開設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之場所。 四、關於會員資格之事項。 五、關於會員名額之事項。 六、關於會員紀律之事項。 七、關於會員出資之事項。 八、關於會員請求退會之事項。 九、關於董事、監事之事項。 十、關於會議之事項。 十一、關於會員存置交割清算基金之事項。 十二、關於會員經費之分擔事項。 十三、關於業務之執行事項。 十四、關於解散時賸餘財產之處分事項。 十五、關於會計事項。 十六、公告之方法。 十七、關於主管機關規定之其他事項。 證券交易法 第 106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07 條 會員得依章程之規定請求退會,亦得因左列事由之一而退會: 一、會員資格之喪失。 二、會員公司之解散或撤銷。 三、會員之除名。 證券交易法 第 108 條 會員應依章程之規定,向證券交易所繳存交割結算基金,及繳付證券交易經手費。 證券交易法 第 109 條 會員應依章程之規定出資,其對證券交易所之責任,除依章程規定分擔經費外,以其出資額為限。 證券交易法 第 110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對會員有左列行為之一者,應課以違約金並得警告或停止或限制其於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為買賣或予以除名: 一、違反法令或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者。 二、違反證券交易所章程、業務規則、受託契約準則或其他章則者。 三、交易行為違背誠實信用,足致他人受損害者。 前項規定,應於章程中訂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11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依前條之規定,對會員予以除名者,應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其經核准者,主管機關並得撤銷其證券商業務之特許。 證券交易法 第 112 條 會員退會或被停止買賣時,證券交易所應依章程之規定,責令本人或指定其他會員了結其於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所為之買賣,其本人於了結該買賣目的範圍內,視為尚未退會,或未被停止買賣。 依前項之規定,經指定之其他會員於了結該買賣目的範圍內,視為與本人間已有委任契約之關係。 證券交易法 第 113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至少應置董事三人,監事一人,依章程之規定,由會員選任之。但董事中至少應有三分之一,監事至少應有一人就非會員之有關專家中選任之。 董事、監事之任期均為三年,連選得連任。 董事應組織董事會,由董事過半數之同意,就非會員董事中選任一人為董事長。 董事長應為專任。但交易所設有其他全權主持業務之經理人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之非會員董事及監事之選任標準及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14 條 第五十三條之規定,於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之董事、監事或經理人準用之。 董事、監事或經理人違反前項之規定者,當然解任。 證券交易法 第 115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之董事、監事或經理人,不得為他證券交易所之董事、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 證券交易法 第 116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之會員董事或監事之代表人,非會員董事或其他職員,不得為自己用任何名義自行或委託他人在證券交易所買賣有價證券。 前項人員,不得對該證券交易所之會員供給資金,分擔盈虧或發生營業上之利害關係。但會員董事或監事之代表人,對於其所代表之會員為此項行為者,不在此限。 證券交易法 第 117 條 主管機關發現證券交易所之董事、監事之當選有不正當之情事者,或董事、監事、經理人有違反法令、章程或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時,得通知該證券交易所令其解任。 證券交易法 第 118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之董事、監事或經理人,除本法有規定者外,準用公司法關於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之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119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除左列各款外,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以任何方法運用交割結算基金: 一、政府債券之買進。 二、銀行存款或郵政儲蓄。 證券交易法 第 120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之董事、監事及職員,對於所知有關有價證券交易之秘密,不得洩漏。 證券交易法 第 121 條 本節關於董事、監事之規定,對於會員董事、監事之代表人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22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因左列事由之一而解散: 一、章程所定解散事由之發生。 二、會員大會之決議。 三、會員不滿七人時。 四、破產。 五、證券交易所設立許可之撤銷。 前項第二款之解散,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生效力。 證券交易法 第 123 條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僱用業務人員應具備之條件及解除職務,準用第五十四條及第五十六條之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三 節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法 第 124 條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之組織,以股份有限公司為限。 證券交易法 第 125 條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章程,除依公司法規定者外,並應記載左列事項: 一、在交易所集中交易之經紀商或自營商之名額及資格。 二、存續期間。 前項第二款之存續期間,不得逾十年。但得視當地證券交易發展情形,於期滿三個月前,呈請主管機關核准延長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26 條 證券商之董事、監察人、股東或受僱人不得為公司制證券交易所之經理人。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之董事、監察人至少應有三分之一,由主管機關指派非股東之有關專家任之;不適用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二百十六條第一項之規定。 前項之非股東董事、監察人之選任標準及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27 條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發行之股票,不得於自己或他人開設之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上市交易。 證券交易法 第 128 條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不得發行無記名股票;其股份轉讓之對象,以依本法許可設立之證券商為限。 每一證券商得持有證券交易所股份之比率,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29 條 在公司制證券交易所交易之證券經紀商或證券自營商,應由交易所與其訂立供給使用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之契約,並檢同有關資料,申報主管機關核備。 證券交易法 第 130 條 前條所訂之契約,除因契約所訂事項終止外,因契約當事人一方之解散或證券自營商、證券經紀商業務特許之撤銷或歇業而終止。 證券交易法 第 131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32 條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於其供給使用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之契約內,應訂立由證券自營商或證券經紀商繳存交割結算基金,及繳付證券交易經手費。 前項交割結算基金金額標準,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第一項之經手費費率,應由證券交易所會同證券商同業公會擬訂,申報主管機關核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33 條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應於契約內訂明對使用其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之證券自營商或證券經紀商有第一百十條各款規定之情事時,應繳納違約金或停止或限制其買賣或終止契約。 證券交易法 第 134 條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依前條之規定,終止證券自營商或證券經紀商之契約者,準用第一百十一條之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135 條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於其供給使用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之契約內,應比照本法第一百十二條之規定,訂明證券自營商或證券經紀商於被指定了結他證券自營商或證券經紀商所為之買賣時,有依約履行之義務。 證券交易法 第 136 條 證券自營商或證券經紀商依第一百三十三條之規定終止契約,或被停止買賣時,對其在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所為之買賣,有了結之義務。 證券交易法 第 137 條 第四十一條、第四十八條、第五十三條第一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第五十八條、第五十九條、第一百十五條、第一百十七條、第一百十九條至第一百二十一條及第一百二十三條之規定,於公司制證券交易所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四 節 有價證券之上市及買賣 證券交易法 第 138 條 證券交易所除分別訂定各項準則外,應於其業務規則或營業細則中,將有關左列各款事項詳細訂定之︰ 一、有價證券之上市。 二、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之使用。 三、證券經紀商或證券自營商之買賣受託。 四、市場集會之開閉與停止。 五、買賣種類。 六、證券自營商或證券經紀商間進行買賣有價證券之程序,及買賣契約成立之方法。 七、買賣單位。 八、價格升降單位及幅度。 九、結算及交割日期與方法。 十、買賣有價證券之委託數量、價格、撮合成交情形等交易資訊之即時揭露。 十一、其他有關買賣之事項。 前項各款之訂定,不得違反法令之規定;其有關證券商利益事項,並應先徵詢證券商同業公會之意見。 證券交易法 第 139 條 依本法發行之有價證券,得由發行人向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 股票已上市之公司,再發行新股者,其新股股票於向股東交付之日起上市買賣。但公司有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一項各款情事之一時,主管機關得限制其上市買賣。 前項發行新股上市買賣之公司,應於新股上市後十日內,將有關文件送達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法 第 140 條 證券交易所應訂定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及上市契約準則,申請主管機關核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41 條 證券交易所與上市有價證券之公司訂立之有價證券上市契約,其內容不得牴觸上市契約準則之規定,並應報請主管機關備查。 證券交易法 第 142 條 發行人公開發行之有價證券於發行人與證券交易所訂立有價證券上市契約後,始得於證券交易所之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為買賣。 證券交易法 第 143 條 有價證券上市費用,應於上市契約中訂定;其費率由證券交易所申報主管機關核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44 條 證券交易所得依法令或上市契約之規定終止有價證券上市,並應報請主管機關備查。 證券交易法 第 145 條 於證券交易所上市之有價證券,其發行人得依上市契約申請終止上市。 證券交易所應擬訂申請終止上市之處理程序,報請主管機關核定;修正時,亦同。 證券交易法 第 146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47 條 證券交易所依法令或上市契約之規定,或為保護公眾之利益,就上市有價證券停止或回復其買賣時,應報請主管機關備查。 證券交易法 第 148 條 於證券交易所上市有價證券之公司,有違反本法或依本法發布之命令時,主管機關為保護公益或投資人利益,得命令該證券交易所停止該有價證券之買賣或終止上市。 證券交易法 第 149 條 政府發行之債券,其上市由主管機關以命令行之,不適用本法有關上市之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150 條 上市有價證券之買賣,應於證券交易所開設之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為之。但左列各款不在此限: 一、政府所發行債券之買賣。 二、基於法律規定所生之效力,不能經由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之買賣而取得或喪失證券所有權者。 三、私人間之直接讓受,其數量不超過該證券一個成交單位;前後兩次之讓受行為,相隔不少於三個月者。 四、其他符合主管機關所定事項者。 證券交易法 第 151 條 於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為買賣者,在會員制證券交易所限於會員;在公司制證券交易所限於訂有使用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契約之證券自營商或證券經紀商。 證券交易法 第 152 條 證券交易所於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因不可抗拒之偶發事故,臨時停止集會,應向主管機關申報;回復集會時亦同。 證券交易法 第 153 條 證券交易所之會員或證券經紀商、證券自營商在證券交易所市場買賣證券,買賣一方不履行交付義務時,證券交易所應指定其他會員或證券經紀商或證券自營商代為交付。其因此所生價金差額及一切費用,證券交易所應先動用交割結算基金代償之;如有不足,再由證券交易所代為支付,均向不履行交割之一方追償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54 條 證券交易所得就其證券交易經手費提存賠償準備金,備供前條規定之支付;其攤提方法、攤提比率、停止提存之條件及其保管、運用之方法,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因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買賣所生之債權,就第一百零八條及第一百三十二條之交割結算基金有優先受償之權,其順序如左: 一、證券交易所。 二、委託人。 三、證券經紀商、證券自營商。 交割結算基金不敷清償時,其未受清償部分,得依本法第五十五條第二項之規定受償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55 條 對於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之有價證券,不得有下列各款之行為: 一、在集中交易市場委託買賣或申報買賣,業經成交而不履行交割,足以影響市場秩序。 二、(刪除) 三、意圖抬高或壓低集中交易市場某種有價證券之交易價格,與他人通謀,以約定價格於自己出售,或購買有價證券時,使約定人同時為購買或出售之相對行為。 四、意圖抬高或壓低集中交易市場某種有價證券之交易價格,自行或以他人名義,對該有價證券,連續以高價買入或以低價賣出,而有影響市場價格或市場秩序之虞。 五、意圖造成集中交易市場某種有價證券交易活絡之表象,自行或以他人名義,連續委託買賣或申報買賣而相對成交。 六、意圖影響集中交易市場有價證券交易價格,而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 七、直接或間接從事其他影響集中交易市場有價證券交易價格之操縱行為。 前項規定,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有價證券準用之。 違反前二項規定者,對於善意買入或賣出有價證券之人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第二十條第四項規定,於前項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56 條 主管機關對於已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之有價證券,發生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而有影響市場秩序或損害公益之虞者,得命令停止其一部或全部之買賣,或對證券自營商、證券經紀商之買賣數量加以限制: 一、發行該有價證券之公司遇有訴訟事件或非訟事件,其結果足使公司解散或變動其組織、資本、業務計畫、財務狀況或停頓生產。 二、發行該有價證券之公司,遇有重大災害,簽訂重要契約,發生特殊事故,改變業務計畫之重要內容或退票,其結果足使公司之財務狀況有顯著重大之變更。 三、發行該有價證券公司之行為,有虛偽不實或違法情事,足以影響其證券價格。 四、該有價證券之市場價格,發生連續暴漲或暴跌情事,並使他種有價證券隨同為非正常之漲跌。 五、發行該有價證券之公司發生重大公害或食品藥物安全事件。 六、其他重大情事。 證券交易法 第 157 條 發行股票公司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持有公司股份超過百分之十之股東,對公司之上市股票,於取得後六個月內再行賣出,或於賣出後六個月內再行買進,因而獲得利益者,公司應請求將其利益歸於公司。 發行股票公司董事會或監察人不為公司行使前項請求權時,股東得以三十日之限期,請求董事或監察人行使之;逾期不行使時,請求之股東得為公司行使前項請求權。 董事或監察人不行使第一項之請求以致公司受損害時,對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 第一項之請求權,自獲得利益之日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第二十二條之二第三項之規定,於第一項準用之。 關於公司發行具有股權性質之其他有價證券,準用本條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157-1 條 下列各款之人,實際知悉發行股票公司有重大影響其股票價格之消息時,在該消息明確後,未公開前或公開後十八小時內,不得對該公司之上市或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股票或其他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自行或以他人名義買入或賣出: 一、該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依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受指定代表行使職務之自然人。 二、持有該公司之股份超過百分之十之股東。 三、基於職業或控制關係獲悉消息之人。 四、喪失前三款身分後,未滿六個月者。 五、從前四款所列之人獲悉消息之人。 前項各款所定之人,實際知悉發行股票公司有重大影響其支付本息能力之消息時,在該消息明確後,未公開前或公開後十八小時內,不得對該公司之上市或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非股權性質之公司債,自行或以他人名義賣出。 違反第一項或前項規定者,對於當日善意從事相反買賣之人買入或賣出該證券之價格,與消息公開後十個營業日收盤平均價格之差額,負損害賠償責任;其情節重大者,法院得依善意從事相反買賣之人之請求,將賠償額提高至三倍;其情節輕微者,法院得減輕賠償金額。 第一項第五款之人,對於前項損害賠償,應與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四款提供消息之人,負連帶賠償責任。但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四款提供消息之人有正當理由相信消息已公開者,不負賠償責任。 第一項所稱有重大影響其股票價格之消息,指涉及公司之財務、業務或該證券之市場供求、公開收購,其具體內容對其股票價格有重大影響,或對正當投資人之投資決定有重要影響之消息;其範圍及公開方式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所定有重大影響其支付本息能力之消息,其範圍及公開方式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二條之二第三項規定,於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準用之;其於身分喪失後未滿六個月者,亦同。第二十條第四項規定,於第三項從事相反買賣之人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五 節 有價證券買賣之受託 證券交易法 第 158 條 證券經紀商接受於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為買賣之受託契約,應依證券交易所所訂受託契約準則訂定之。 前項受託契約準則之主要內容,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59 條 證券經紀商不得接受對有價證券買賣代為決定種類、數量、價格或買入、賣出之全權委託。 證券交易法 第 160 條 證券經紀商不得於其本公司或分支機構以外之場所,接受有價證券買賣之委託。 證券交易法 第 六 節 監督 證券交易法 第 161 條 主管機關為保護公益或投資人利益,得以命令通知證券交易所變更其章程、業務規則、營業細則、受託契約準則及其他章則或停止、禁止、變更、撤銷其決議案或處分。 證券交易法 第 162 條 主管機關對於證券交易所之檢查及命令提出資料,準用第六十四條之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163 條 證券交易所之行為,有違反法令或本於法令之行政處分,或妨害公益或擾亂社會秩序時,主管機關得為左列之處分: 一、解散證券交易所。 二、停止或禁止證券交易所之全部或一部業務。但停止期間,不得逾三個月。 三、以命令解任其董事、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 四、糾正。 主管機關為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之處分時,應先報經行政院核准。 證券交易法 第 164 條 主管機關得於各該證券交易所派駐監理人員,其監理辦法,由主管機關以命令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65 條 證券交易所及其會員,或與證券交易所訂有使用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契約之證券自營商、證券經紀商,對監理人員本於法令所為之指示,應切實遵行。 證券交易法 第 五 章 之一 外國公司 證券交易法 第 165-1 條 外國公司所發行之股票,首次經證券交易所或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同意上市、上櫃買賣或登錄興櫃時,其股票未在國外證券交易所交易者,除主管機關另有規定外,其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私募及買賣之管理、監督,準用第五條至第八條、第十三條至第十四條之一、第十四條之二第一項至第四項、第六項、第十四條之三、第十四條之四第一項、第二項、第五項、第六項、第十四條之五、第十四條之六、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之一、第二十六條之三、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二項至第四項、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二十八條之四至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三十五條至第四十三條之八、第六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四十七條、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一百五十條、第一百五十五條至第一百五十七條之一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165-2 條 前條以外之外國公司所發行股票或表彰股票之有價證券已在國外證券交易所交易者或符合主管機關所定條件之外國金融機構之分支機構及外國公司之從屬公司,其有價證券經證券交易所或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同意上市或上櫃買賣者,除主管機關另有規定外,其有價證券在中華民國募集、發行及買賣之管理、監督,準用第五條至第八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九條至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至第六項、第三十八條至第四十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二項至第四項、第四十三條之二至第四十三條之五、第六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四十七條、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一百五十條、第一百五十五條至第一百五十七條之一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165-3 條 外國公司,應在中華民國境內指定其依本法之訴訟及非訴訟之代理人,並以之為本法在中華民國境內之負責人。 前項代理人應在中華民國境內有住所或居所。 外國公司應將第一項代理人之姓名、住所或居所及授權文件向主管機關申報;變更時,亦同。 證券交易法 第 六 章 仲裁 證券交易法 第 166 條 依本法所為有價證券交易所生之爭議,當事人得依約定進行仲裁。但證券商與證券交易所或證券商相互間,不論當事人間有無訂立仲裁契約,均應進行仲裁。 前項仲裁,除本法規定外,依仲裁法之規定。 證券交易法 第 167 條 爭議當事人之一造違反前條規定,另行提起訴訟時,他造得據以請求法院駁回其訴。 證券交易法 第 168 條 爭議當事人之仲裁人不能依協議推定另一仲裁人時,由主管機關依申請或以職權指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69 條 證券商對於仲裁之判斷,或依仲裁法第四十四條成立之和解,延不履行時,除有仲裁法第四十條情形,經提起撤銷判斷之訴者外,在其未履行前,主管機關得以命令停止其業務。 證券交易法 第 170 條 證券商同業公會及證券交易所應於章程或規則內,訂明有關仲裁之事項。但不得牴觸本法及仲裁法。 證券交易法 第 七 章 罰則 證券交易法 第 171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金: 一、違反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百五十七條之一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 二、已依本法發行有價證券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僱人,以直接或間接方式,使公司為不利益之交易,且不合營業常規,致公司遭受重大損害。 三、已依本法發行有價證券公司之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職務之行為或侵占公司資產,致公司遭受損害達新臺幣五百萬元。 犯前項之罪,其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金額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千五百萬元以上五億元以下罰金。 有第一項第三款之行為,致公司遭受損害未達新臺幣五百萬元者,依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及第三百四十二條規定處罰。 犯前三項之罪,於犯罪後自首,如自動繳交全部犯罪所得者,減輕或免除其刑;並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免除其刑。 犯第一項至第三項之罪,在偵查中自白,如自動繳交全部犯罪所得者,減輕其刑;並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 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其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超過罰金最高額時,得於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之範圍內加重罰金;如損及證券市場穩定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犯第一項至第三項之罪,犯罪所得屬犯罪行為人或其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因刑法第三十八條之一第二項所列情形取得者,除應發還被害人、第三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外,沒收之。 違反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二準用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百五十七條之一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者,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二項至前項規定處罰。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及第二項至第七項規定,於外國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僱人適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72 條 證券交易所之董事、監察人或受僱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不正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二百四十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人員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證券交易法 第 173 條 對於前條人員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八十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得免除其刑。 證券交易法 第 174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於依第三十條、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九十三條、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二準用第三十條規定之申請事項為虛偽之記載。 二、對有價證券之行情或認募核准之重要事項為虛偽之記載而散布於眾。 三、發行人或其負責人、職員有第三十二條第一項之情事,而無同條第二項免責事由。 四、發行人、公開收購人或其關係人、證券商或其委託人、證券商同業公會、證券交易所或第十八條所定之事業,對於主管機關命令提出之帳簿、表冊、文件或其他參考或報告資料之內容有虛偽之記載。 五、發行人、公開收購人、證券商、證券商同業公會、證券交易所或第十八條所定之事業,於依法或主管機關基於法律所發布之命令規定之帳簿、表冊、傳票、財務報告或其他有關業務文件之內容有虛偽之記載。 六、於前款之財務報告上簽章之經理人或會計主管,為財務報告內容虛偽之記載。但經他人檢舉、主管機關或司法機關進行調查前,已提出更正意見並提供證據向主管機關報告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七、就發行人或特定有價證券之交易,依據不實之資料,作投資上之判斷,而以報刊、文書、廣播、電影或其他方法表示之。 八、發行人之董事、經理人或受僱人違反法令、章程或逾越董事會授權之範圍,將公司資金貸與他人、或為他人以公司資產提供擔保、保證或為票據之背書,致公司遭受重大損害。 九、意圖妨礙主管機關檢查或司法機關調查,偽造、變造、湮滅、隱匿、掩飾工作底稿或有關紀錄、文件。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科或併科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律師對公司、外國公司有關證券募集、發行或買賣之契約、報告書或文件,出具虛偽或不實意見書。 二、會計師對公司、外國公司申報或公告之財務報告、文件或資料有重大虛偽不實或錯誤情事,未善盡查核責任而出具虛偽不實報告或意見;或會計師對於內容存有重大虛偽不實或錯誤情事之公司、外國公司之財務報告,未依有關法規規定、一般公認審計準則查核,致未予敘明。 三、違反第二十二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 犯前項之罪,如有嚴重影響股東權益或損及證券交易市場穩定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發行人之職員、受僱人犯第一項第六款之罪,其犯罪情節輕微者,得減輕其刑。 主管機關對於有第二項第二款情事之會計師,應予以停止執行簽證工作之處分。 外國公司為發行人者,該外國公司或外國公司之董事、經理人、受僱人、會計主管違反第一項第二款至第九款規定,依第一項及第四項規定處罰。 違反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二準用第二十二條規定,依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處罰。 證券交易法 第 174-1 條 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或前條第一項第八款之已依本法發行有價證券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僱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公司之權利者,公司得聲請法院撤銷之。 前項之公司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僱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公司之權利,且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公司得聲請法院撤銷之。 依前二項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但轉得人於轉得時不知有撤銷原因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之公司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僱人與其配偶、直系親屬、同居親屬、家長或家屬間所為之處分其財產行為,均視為無償行為。 第一項之公司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僱人與前項以外之人所為之處分其財產行為,推定為無償行為。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撤銷權,自公司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一年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十年而消滅。 前六項規定,於外國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僱人適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74-2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74-3 條 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或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之核心資通系統設備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損及證券交易市場穩定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74-4 條 對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或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之核心資通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損及證券交易市場穩定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75 條 違反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一項、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三項、第四十三條之五第二項、第三項、第四十三條之六第一項、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十條第一項、第六十二條第一項、第九十三條、第九十六條至第九十八條、第一百十六條、第一百二十條或第一百六十條之規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八十萬元以下罰金。 違反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二準用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三項、第四十三條之五第二項、第三項規定,或違反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一項、第四十三條之六第一項規定者,依前項規定處罰。 違反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二項未經公告而為公開收購、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二準用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二項未經公告而為公開收購者,依第一項規定處罰。 證券交易法 第 176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77 條 違反第三十四條、第四十條、第四十三條之八第一項、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第五十條第二項、第一百十九條、第一百五十條或第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違反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二準用第四十條、第一百五十條規定,或違反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第四十三條之八第一項規定者,依前項規定處罰。 證券交易法 第 177-1 條 違反第七十四條或第八十四條規定者,處證券商相當於所取得有價證券價金額以下之罰鍰。但不得少於新臺幣二十四萬元。 證券交易法 第 178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二十四萬元以上四百八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 一、違反第二十二條之二第一項、第二項、第二十六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第二十二條之二第一項、第二項規定。 二、違反第十四條第三項、第十四條之一第一項、第三項、第十四條之二第一項、第三項、第六項、第十四條之三、第十四條之五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二十一條之一第五項、第二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三十六條第五項、第七項、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一項、第四十三條之四第一項、第四十三條之六第五項至第七項規定、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二準用第十四條第三項、第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三十六條第五項、第四十三條之四第一項;或違反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第十四條之一第一項、第三項、第十四條之二第一項、第三項、第六項、第十四條之三、第十四條之五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二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三十六條第七項、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一項、第四十三條之六第五項至第七項規定。 三、發行人、公開收購人或其關係人、證券商之委託人,對於主管機關命令提出之帳簿、表冊、文件或其他參考或報告資料,屆期不提出,或對於主管機關依法所為之檢查予以規避、妨礙或拒絕。 四、發行人、公開收購人,於依本法或主管機關基於本法所發布之命令規定之帳簿、表冊、傳票、財務報告或其他有關業務之文件,不依規定製作、申報、公告、備置或保存。 五、違反第十四條之四第一項、第二項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第十四條之四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或違反第十四條之四第五項、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該項所定辦法有關作業程序、職權之行使或議事錄應載明事項之規定。 六、違反第十四條之六第一項前段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該項前段規定,未設置薪資報酬委員會;或違反第十四條之六第一項後段、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該項後段所定辦法有關成員之資格條件、組成、作業程序、職權之行使、議事錄應載明事項或公告申報之規定。 七、違反第二十五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該條所定規則有關徵求人、受託代理人與代為處理徵求事務者之資格條件、委託書徵求與取得之方式、召開股東會公司應遵守之事項及對於主管機關要求提供之資料拒絕提供之規定。 八、違反主管機關依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所定公開發行公司董事監察人股權成數及查核實施規則有關通知及查核之規定。 九、違反第二十六條之三第一項、第七項、第八項前段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第二十六條之三第一項、第七項或第八項前段規定;或違反第二十六條之三第八項後段、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該項後段所定辦法有關主要議事內容、作業程序、議事錄應載明事項或公告之規定。 十、違反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二項、第四項至第七項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二項、第四項至第七項規定;或違反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三項、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該項所定辦法有關買回股份之程序、價格、數量、方式、轉讓方法或應申報公告事項之規定。 十一、違反第三十六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準用該條所定準則有關取得或處分資產、從事衍生性商品交易、資金貸與他人、為他人背書或提供保證及揭露財務預測資訊等重大財務業務行為之適用範圍、作業程序、應公告或申報之規定。 十二、違反第四十三條之二第一項、第四十三條之三第一項、第四十三條之五第一項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二準用第四十三條之二第一項、第四十三條之三第一項、第四十三條之五第一項規定;或違反第四十三條之一第四項、第五項、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二準用第四十三條之一第四項所定辦法有關收購有價證券之範圍、條件、期間、關係人或申報公告事項之規定。 外國公司為發行人時,該外國公司違反前項第三款或第四款規定,依前項規定處罰。 依前二項規定應處罰鍰之行為,其情節輕微者,得免予處罰,或先命其限期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檢舉違反第二十五條之一案件因而查獲者,應予獎勵;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78-1 條 證券商、第十八條第一項所定之事業、證券商同業公會、證券交易所或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各該事業或公會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六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 一、違反第十四條第三項、第十四條之一第一項、第三項、第二十一條之一第五項、第五十八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九條第一項、第七十九條、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二項、第一百四十七條、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一百五十九條、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或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二準用第六十一條、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二項、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 二、對於主管機關命令提出之帳簿、表冊、文件或其他參考或報告資料,屆期不提出,或對於主管機關依法所為之檢查予以規避、妨礙或拒絕。 三、於依本法或主管機關基於本法所發布之命令規定之帳簿、表冊、傳票、財務報告或其他有關業務之文件,不依規定製作、申報、公告、備置或保存。 四、證券商或第十八條第一項所定之事業未確實執行內部控制制度。 五、第十八條第一項所定之事業違反同條第二項所定規則有關財務、業務或管理之規定。 六、證券商違反第二十二條第四項所定有關發行經主管機關核定之其他有價證券之準則、第四十四條第四項所定標準、規則、第六十條第二項所定辦法、第六十二條第二項所定辦法、規則或第七十條所定規則有關財務、業務或管理之規定。 七、證券櫃檯買賣中心違反第六十二條第二項所定辦法、證券商同業公會違反第九十條所定規則或證券交易所違反第九十三條、第九十五條、第一百零二條所定規則有關財務、業務或管理之規定。 依前項規定應處罰鍰之行為,其情節輕微者,得免予處罰,或先命其限期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證券交易法 第 179 條 法人及外國公司違反本法之規定者,除第一百七十七條之一及前條規定外,依本章各條之規定處罰其為行為之負責人。 證券交易法 第 180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80-1 條 犯本章之罪所科罰金達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上而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期間為二年以下,其折算標準以罰金總額與二年之日數比例折算;所科罰金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而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期間為三年以下,其折算標準以罰金總額與三年之日數比例折算。 證券交易法 第 八 章 附則 證券交易法 第 181 條 本法施行前已依證券商管理辦法公開發行之公司股票或公司債券,視同依本法公開發行。 證券交易法 第 181-1 條 法院為審理違反本法之犯罪案件,得設立專業法庭或指定專人辦理。 證券交易法 第 181-2 條 經主管機關依第十四條之二第一項但書規定要求設置獨立董事、依第十四條之四第一項但書規定設置審計委員會,或第二十六條之三施行時依同條第六項規定董事、監察人應當然解任者,得自現任董事或監察人任期屆滿時,始適用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82 條 (刪除) 證券交易法 第 182-1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交易法 第 183 條 本法施行日期,除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七日、八十九年七月十九日修正公布之第五十四條、第九十五條及第一百二十八條,自九十年一月十五日施行;九十五年一月十一日修正公布之第十四條之二至第十四條之五、第二十六條之三,自九十六年一月一日施行;九十五年五月三十日修正公布條文,自九十五年七月一日施行;九十八年六月十日修正公布條文,自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施行;九十九年六月二日修正公布之第三十六條,自一百零一年一月一日施行;一百零一年一月四日修正公布之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二款,自一百零二會計年度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修正之第四十三條之一,自公布後一年施行。
證券交易法
法律
202306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 條 為保障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之權益,並促進證券及期貨市場健全發展,特制定本法。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 條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權益之保護,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證券交易法、期貨交易法、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及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證券投資人,依證券交易法認定之。 本法所稱期貨交易人,依期貨交易法認定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5 條 本法所稱保護機構,指依本法設立之財團法人。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6 條 本法所稱保護基金,指依本法捐助、捐贈及提撥,而由保護機構保管運用之資產及其收益。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7 條 主管機關應指定下列證券及期貨市場相關機構,設立保護機構: 一、證券交易所。 二、期貨交易所。 三、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 四、證券集中保管事業。 五、證券商業同業公會。 六、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 七、期貨商業同業公會。 八、各證券金融事業。 九、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之證券及期貨市場相關機構或事業。 前項證券及期貨市場相關機構應捐助一定財產;其捐助金額,由主管機關協調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8 條 保護機構之組織、設立、管理監督事項,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民法及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保護機構業務之指導、監督、財務之審核、辦理變更登記相關事項,與其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受雇人之資格條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9 條 保護機構之捐助章程,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保護機構之名稱、捐助目的及事務所所在地。 二、捐助財產之種類、數額及保管運用方法。 三、業務項目。 四、董事會之組織及職權。 五、董事、監察人之產生方法、資格、人數及任期。 六、事務單位之組織。 七、解散或撤銷許可後賸餘財產之歸屬。 八、關於主管機關規定之其他事項。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0 條 保護機構應於業務規則中,規定下列事項: 一、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與發行人、證券商、證券服務事業、期貨業、交易所、櫃檯買賣中心、結算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間,因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買賣或期貨交易及其他相關事宜所生民事爭議之處理程序。 二、保護基金之保管、運用。 三、對發行人、證券商、證券服務事業及期貨業之財務業務查詢。 四、證券及期貨交易相關法令之諮詢服務。 五、主管機關委託辦理事項。 六、其他有助於達成本法目的之業務。 前項業務規則之訂定,應報經主管機關核定;修改時,亦同。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0-1 條 保護機構辦理前條第一項業務,發現上市、上櫃或興櫃公司之董事或監察人,有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百五十七條之一或期貨交易法第一百零六條至第一百零八條規定之情事,或執行業務有重大損害公司之行為或違反法令或章程之重大事項,得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以書面請求公司之監察人為公司對董事提起訴訟,或請求公司之董事會為公司對監察人提起訴訟,或請求公司對已卸任之董事或監察人提起訴訟。監察人、董事會或公司自保護機構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不提起訴訟時,保護機構得為公司提起訴訟,不受公司法第二百十四條及第二百二十七條準用第二百十四條之限制。 二、訴請法院裁判解任公司之董事或監察人,不受公司法第二百條及第二百二十七條準用第二百條之限制,且解任事由不以起訴時任期內發生者為限。 前項第二款訴請法院裁判解任權,自保護機構知有解任事由時起,二年間不行使,或自解任事由發生時起,經過十年而消滅。 第三十四條至第三十六條規定,於保護機構依第一項規定提起訴訟、上訴或聲請保全程序、執行程序時,準用之。 公司因故終止上市、上櫃或興櫃者,保護機構就該公司於上市、上櫃或興櫃期間有第一項所定情事,仍有前三項規定之適用。 保護機構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提起訴訟時,就同一基礎事實應負賠償責任且有為公司管理事務及簽名之權之人,得合併起訴或為訴之追加;其職務關係消滅者,亦同。 公司之監察人、董事會或公司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提起訴訟時,保護機構為維護公司及股東權益,於該訴訟繫屬中得為參加,並準用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一項規定。 第一項第二款之董事或監察人,經法院裁判解任確定後,自裁判確定日起,三年內不得充任上市、上櫃或興櫃公司之董事、監察人及依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受指定代表行使職務之自然人,其已充任者,當然解任。 第一項第二款之解任裁判確定後,由主管機關函請公司登記主管機關辦理解任登記。 公司已依法設置審計委員會者,第一項及第六項所稱監察人,指審計委員會或其獨立董事成員。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0-2 條 前條規定,於證券交易法第一百六十五條之一所定之外國公司,準用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1 條 保護機構應設董事會,置董事三人以上。 董事依下列方式遴選(派)之: 一、主管機關自捐助人推派之代表中遴選。 二、主管機關指派非捐助人代表之學者、專家、公正人士,其人數不得少於董事總額三分之二。 董事之任期三年,連選(派)得連任。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2 條 董事會應由全體董事三分之二以上之出席,及出席董事過半數之同意,選出非捐助人代表之董事一人為董事長,經主管機關核可後生效。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3 條 董事會由董事長召集之。但每屆第一次董事會,由主管機關就該屆董事中指定一人召集之。 董事會每月召集一次。必要時,並得召集臨時董事會。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4 條 下列事項,應經董事會決議: 一、捐助章程之修改。 二、業務規則之訂定或修改。 三、保護基金之動用。 四、保護基金保管運用方式之變更。 五、借款。 六、捐助章程所定應經董事會決議事項。 七、其他經主管機關規定應經董事會決議事項。 董事會之決議,應有全體董事過半數之出席,出席董事過半數之同意。但前項第一款至第五款事項之決議,應有全體董事三分之二以上之出席,出席董事過半數之同意。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5 條 保護機構置監察人一人至三人。 監察人得隨時調查保護機構之業務及財務狀況,查核簿冊文件,並得請求董事會提出報告。 監察人各得單獨行使監察權,發現董事會執行職務有違反法令、捐助章程或業務規則之行為時,應即通知董事會停止其行為。 第十一條第二項及第三項之規定,於監察人準用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6 條 主管機關為保護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必要時,得命令保護機構變更其章程、業務規則、決議,或提出財務或業務之報告資料,或檢查其業務、財產、帳簿、書類或其他有關物件。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7 條 保護機構為處理下列情事,得請求發行人、證券商、證券服務事業、期貨業或證券及期貨市場相關機構協助或提出文件、相關資料: 一、依本法規定提出之調處案件。 二、依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對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未受償債權之償付。 三、為提起第二十八條訴訟或仲裁。 四、主管機關委託辦理之事項。 五、其他為利於保護機構執行保護業務之事項。 保護機構依前項所得文件或相關資料,發現有違反法令情事,或為保護公益之必要時,應報請主管機關處理。受請求人未依前項規定協助或提出文件、相關資料者,亦同。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8 條 保護機構為利業務之推動,應設置保護基金;保護基金除第七條第二項之捐助財產外,其來源如下: 一、各證券商應於每月十日前按其前月份受託買賣有價證券成交金額之萬分之零點零二八五提撥之款項。 二、各期貨商應於每月十日前按其前月份受託買賣成交契約數各提撥新臺幣一點八八元之款項。 三、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及櫃檯買賣中心應於每月十日前按其前月份經手費收入之百分之五提撥之款項。 四、保護基金之孳息及運用收益。 五、國內外公司機關(構)、團體或個人捐贈之財產。 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提撥比率或金額,主管機關得視市場狀況或個別證券商或期貨商之財務業務狀況及風險控管績效調整之。但增加之比率或金額以百分之五十為上限。 保護基金淨額超過新臺幣五十億元時,主管機關得命令暫時停止提撥已提撥超過十年之證券商、期貨商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之款項。 保護基金不足以支應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之用途時,保護機構得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向金融機構借款。 未依第一項前三款規定繳納提撥款者,保護機構得報請主管機關命其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主管機關並得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19 條 保護基金應以購入政府債券或存入金融機構之方式保管。經主管機關核准,得於合計不超過保護基金淨額百分之三十之範圍內,為下列方式之運用: 一、購置自用不動產。 二、投資上市、上櫃或興櫃有價證券。 三、其他有利基金保值之投資。 保護基金用於前項第一款之總額,不得超過保護基金淨額百分之五。 第一項第二款投資每家上市、上櫃或興櫃公司股票之原始投資股數不得超過一千股。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0 條 保護基金之動用,以下列各款為限: 一、依第二十一條規定,償付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之用。 二、保護機構依本法執行業務之支出及其他必要費用。 三、依本法規定提起之訴訟或提付仲裁所需之費用。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用途。 前項第二款之經費,以當年度保護基金之孳息為上限,編列預算辦理。但主管機關得視其財務、業務情況適當調整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1 條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有下列情形時,保護機構得動用保護基金償付之: 一、證券投資人於所委託之證券商因財務困難失卻清償能力而違約時,其於證券交易市場買賣有價證券並已完成交割義務,或委託該證券商向認購(售)權證之發行人請求履約並已給付應繳之價款或有價證券,而未取得其應得之有價證券或價款。 二、期貨交易人於所委託之期貨商因財務困難失卻清償能力而違約時,其於期貨交易市場從事期貨交易,而未取得其應得之保證金、權利金,及經期貨結算機構完成結算程序後之利得。 保護基金依前項規定,償付每一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之金額上限、對每一證券商或期貨商之全體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之償付總額上限、償付程序及償付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保護機構依第一項規定償付後,於其償付之限度內承受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對於違約證券商或期貨商之權利。 第三十四條至第三十六條規定,於保護機構依前項規定承受權利而對違約證券商或期貨商提起訴訟、上訴或聲請保全程序、執行程序時,準用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2 條 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與發行人、證券商、證券服務事業、期貨業、交易所、櫃檯買賣中心、結算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間,因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買賣或期貨交易及其他相關事宜所生民事爭議,得向保護機構申請調處。 保護機構為處理調處事項,應設調處委員會,置委員七人至十五人;其組織及調處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3 條 申請調處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受理: 一、非屬前條第一項民事爭議者。 二、非證券投資人、期貨交易人提起者。 三、無具體相對人者。 四、已在第一審法院言詞辯論終結者。 五、調處內容為確定判決之效力所及者。 六、同一事件已依本法規定申請調處者。 調處委員會除前項情形或應補正事項外,應於受理申請後十五日內進行調處。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4 條 申請調處人依其申請內容所得主張之請求權,其時效因申請調處而中斷。但調處之申請經撤回、不受理或調處不成立時,視為不中斷。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5 條 調處事件經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者,調處成立。 調處事件,達成協議有困難者,調處委員會得斟酌一切情形,求雙方當事人利益之平衡,經全體委員過半數之同意作成調處方案,並定四十五日以下期間勸導雙方當事人同意;必要時,得再延長四十五日。 當事人未於前項所定期間內為不同意之表示者,視為雙方當事人依調處方案調處成立。 多數具有共同利益之一造當事人,其中一人或數人於第二項所定期間內為不同意之表示者,該調處方案對之失其效力,對其他當事人視為調處成立。但為不同意表示當事人之人數超過該造全體當事人人數之半數時,視為調處不成立。 調處委員會依第二項規定為勸導者,視適當情形公開該調處方案。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5-1 條 關於小額證券投資或期貨交易爭議事件,經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向保護機構申請調處,相對人無正當理由,不於調處期日到場者,調處委員得審酌情形,依申請人之請求或依職權提出調處方案,並送達於當事人。 前項之方案,應經調處委員三人以上之出席,並經出席之調處委員過半數之同意,與記載第二十五條之二第一項所定期間及未於法定期間表示不同意之法律效果。 第一項之送達,不適用公示送達之規定。 第一項小額證券投資或期貨交易爭議之額度,由保護機構擬訂,報主管機關核定。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5-2 條 當事人對前條第一項之方案,得於送達後十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不同意之表示;未於期間內提出者,視為已依該方案成立調處。 當事人於前項期間內為不同意之表示,經調處委員另定調處期日並通知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視為依該方案成立調處。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6 條 調處成立者,保護機構應作成調處書,併同調處事件卷證,於調處成立之日起七日內,送請保護機構所在地之管轄地方法院核定。 法院因調處書內容牴觸法令、違背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或有其他不能強制執行之原因而未予核定者,法院應將其理由通知保護機構。 除有前項情形外,法院對於第一項之調處書應予核定。法院核定後,應將經核定之調處書併同調處事件卷證發還保護機構,並由保護機構將經核定之調處書送達當事人。調處文書之送達,準用民事訴訟法關於送達之規定。 經法院核定之調處,與民事確定判決有同一之效力。 經法院核定之調處有無效或得撤銷之原因者,當事人得向原核定法院提起宣告調處無效或撤銷調處之訴,並得就原調處事件合併起訴或提起反訴,請求法院於宣告調處無效或撤銷調處時,合併裁判之,並視為自申請調處時已經起訴。 調處無效或撤銷調處之訴之判決,於第三人以善意取得之權利無影響。 第五項情形,準用民事訴訟法第五百條至第五百零二條、強制執行法第十八條第二項規定。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7 條 民事事件已繫屬於法院,在判決確定前調處成立,並經法院核定者,視為於調處成立時撤回起訴。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8 條 保護機構為保護公益,於本法及其捐助章程所定目的範圍內,對於造成多數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受損害之同一原因所引起之證券、期貨事件,得由二十人以上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授與仲裁或訴訟實施權後,以自己之名義,提付仲裁或起訴。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得於言詞辯論終結前或詢問終結前,撤回仲裁或訴訟實施權之授與,並通知仲裁庭或法院。 保護機構依前項規定提付仲裁或起訴後,得由其他因同一原因所引起之證券或期貨事件受損害之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授與仲裁或訴訟實施權,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或詢問終結前,擴張應受仲裁或判決事項之聲明。 前二項仲裁或訴訟實施權之授與,包含因同一原因所引起之證券或期貨事件而為強制執行、假扣押、假處分、參與重整或破產程序及其他為實現權利所必要之權限。 第一項及第二項仲裁或訴訟實施權之授與,應以書面為之。 仲裁法第四條及證券交易法第一百六十七條之規定,於保護機構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起訴或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時,不適用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8-1 條 法院為審理保護機構依前條第一項規定提起之訴訟,得設立專業法庭或指定專人辦理。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29 條 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依第二十八條第一項撤回訴訟或仲裁實施權之授與者,該部分訴訟或仲裁程序當然停止,該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應即聲明承受訴訟或仲裁,法院或仲裁庭亦得依職權命該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承受訴訟或仲裁。 保護機構依第二十八條規定起訴或提付仲裁後,因部分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撤回訴訟或仲裁實施權之授與,致其餘部分不足二十人者,仍得就其餘部分繼續進行訴訟或仲裁。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0 條 各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於第二十八條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其時效應個別計算。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1 條 保護機構就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授與訴訟或仲裁實施權之事件,有為一切訴訟或仲裁行為之權。但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得限制其為捨棄、認諾、撤回或和解。 前項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中一人所為之限制,其效力不及於其他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 第一項之限制,應於第二十八條第四項之文書內表明,或以書狀提出於法院或仲裁庭。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2 條 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對於第二十八條訴訟之判決不服者,得於保護機構上訴期間屆滿前,撤回訴訟實施權之授與,依法提起上訴。 保護機構於收受判決或判斷書正本後,應即將其結果通知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並應於七日內將是否提起上訴之意旨以書面通知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3 條 保護機構應將第二十八條訴訟或仲裁結果所得之賠償,扣除訴訟或仲裁必要費用後,分別交付授與訴訟或仲裁實施權之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並不得請求報酬。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4 條 保護機構依第二十八條規定提起訴訟,聲請假扣押、假處分時,應釋明請求及假扣押、假處分之原因。 法院得就保護機構前項聲請,為免供擔保之裁定。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5 條 保護機構依第二十八條規定提起訴訟或上訴,其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超過新臺幣三千萬元者,超過部分暫免繳裁判費。他造當事人提起上訴勝訴確定者,預繳之裁判費扣除由其負擔之費用後,發還之。 前項暫免繳之裁判費,第一審法院應於該事件確定後,依職權裁定向負擔訴訟費用之一造徵收之。但就保護機構應負擔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超過新臺幣三千萬元部分之裁判費,免予徵收。 保護機構依第二十八條起訴或聲請保全程序,取得執行名義而聲請強制執行時,其執行標的金額或價額超過新臺幣三千萬元者,超過部分暫免繳執行費,該暫免繳之執行費由執行所得扣還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6 條 保護機構依第二十八條規定提起訴訟或上訴,釋明在判決確定前不為執行,恐受難以抵償或難以計算之損害者,法院應依其聲請宣告准予免供擔保之假執行。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7 條 證券商依法令開設存放客戶款項之專戶,及因業務接受客戶委託所取得之資產,與其自有財產,應分別獨立。 證券商除為其客戶辦理應支付款項或運用資產者外,不得動用前項款項或資產。 證券商就其自有財產所負債務,其債權人不得對第一項專戶款項及因業務接受客戶委託所取得之資產請求扣押或行使其他權利。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8 條 證券商違反前條第二項之規定者,其為行為之負責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39 條 保護機構對於主管機關依第十六條所為之命令,拒不配合,或保護基金之管理、運用違反第十九條或第二十條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以命令解除其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雇人之職務。 保護機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受雇人或調處委員會委員違反依第八條第二項所定管理規則,或依第二十二條第二項所定調處辦法規定之資格條件或不得為之行為者,主管機關得以命令解除其職務。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40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未依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或第二款規定繳納提撥款者。 二、違反第三十七條第一項之規定者。 有前項情事,經主管機關處罰鍰,並責令限期辦理;屆期仍不辦理者,得繼續限期令其辦理,並按次連續各處新臺幣二十四萬元以上一百二十萬元以下罰鍰至辦理為止。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40-1 條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五月二十二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依第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提起之訴訟事件尚未終結者,適用修正施行後之規定。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第 41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法律
20200610
2024/1/12 上午 12:00:00
會計師法 第 一 章 總則 會計師法 第 1 條 為建立會計師專業制度,維護其專業品質,以健全其在經濟活動之專業功能,特制定本法。 會計師法 第 2 條 會計師以發揚執業品質、增進專業技能、促進經濟發展為使命。 會計師法 第 3 條 本法之主管機關,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會計師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簽證,指會計師依業務事件主管機關之法令規定,執行查核、核閱、複核或專案審查,作成意見書,並於其上簽名或蓋章。 會計師法 第 5 條 中華民國人民,經會計師考試及格,領有會計師證書、取得會計師資格者,得充任會計師。 本法施行前依法領有會計師證書者,仍得充任會計師。 會計師法 第 6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充任會計師: 一、曾有詐欺、背信、侵占、偽造文書或因業務上犯罪行為,受一年以上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但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已滿三年或受緩刑之宣告者,不在此限。 二、受監護或輔助宣告尚未撤銷。 三、受破產宣告尚未復權。 四、曾任公務員而受免除職務處分,自處分確定日起尚未屆滿五年。 五、曾任公務員而受撤職處分,其停止任用期間尚未屆滿。 六、受本法所定除名處分。 已充任會計師而有前項各款情事之一者,撤銷或廢止其會計師證書。但因前項第一款至第五款規定撤銷或廢止會計師證書者,於原因消滅後,仍得依本法之規定,請領會計師證書。 會計師法 第 7 條 請領會計師證書者,應檢具申請書及證明資格文件,申請主管機關核發之。 會計師法 第 8 條 領有會計師證書者,應設立或加入會計師事務所,並向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及至少加入主(或分)會計師事務所所在地之省(市)會計師公會為執業會員後,始得於全國執行會計師業務;會計師公會不得拒絕其加入。 省(市)會計師公會應將所屬會員入會資料,轉送中華民國會計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全國聯合會)辦理登錄備查。 會計師法 第 9 條 會計師事務所之執業會計師,不得同時為其他會計師事務所之合署執業者、合夥人、股東或受雇人。 會計師法 第 10 條 會計師受託辦理事件,得合理收取與委託人約定之酬金。 會計師在決定酬金之金額或費率時,應整體考量受託案件所需人力、時間及風險程度,不得採取不正當之方式,延攬業務。 前項應整體考量之事項及不正當之方式,由各會計師公會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變更時亦同。 會計師法 第 11 條 會計師執行業務事件,應分別依業務事件主管機關法令之規定辦理。 會計師受託查核簽證財務報告,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依主管機關所定之查核簽證規則辦理。 前項查核簽證規則,應訂明會計師執行之查核程序、查核工作底稿、查核報告及其他應遵行事項。 會計師法 第 二 章 執業登記 會計師法 第 12 條 領有會計師證書者,應具會計師事務所簽證工作助理人員二年以上經驗,始得向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 會計師執業登記之資格條件、申請書件、登記程序、登記事項、登記資料之公開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之登記業務,主管機關得委任所屬機關、委託或委辦其他機關或民間團體辦理。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完成職前訓練尚未申請執業登記或已實施職前訓練尚未完成者,自修正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仍得依修正施行前之規定申請執業登記。 會計師法 第 13 條 取得執業登記之會計師應持續專業進修;其持續專業進修最低進修時數、科目、辦理機構、收費、違反規定之處理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全國聯合會擬訂,報請主管機關訂定發布。 取得執業登記之會計師持續專業進修科目或最低進修時數不符前項辦法之規定者,全國聯合會應通知其於三個月內完成補修,屆期未完成補修者,應報請主管機關停止其執行會計師業務;自停止之日起一年內已依規定完成補修者,得洽請全國聯合會報請主管機關回復其執行會計師業務。 會計師法 第 14 條 會計師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主管機關應撤銷或廢止其執業登記: 一、死亡。 二、未加入會計師公會而執行會計師業務。 三、取得執業登記之日起,逾二個月仍未加入會計師公會;或退出會計師公會之日起,逾二個月未再加入。 四、有第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情事之一,經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會計師證書。 五、經依前條第二項規定,停止執行會計師業務,屆一年仍未回復執行業務。 六、中華民國人民喪失中華民國國籍。 會計師經依前項第二款至第六款規定撤銷或廢止登記者,於原因消滅後,仍得依本法之規定申請執業登記。 會計師法 第 三 章 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師法 第 一 節 組織及人員 會計師法 第 15 條 會計師事務所之型態分為下列四種: 一、個人會計師事務所。 二、合署會計師事務所。 三、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四、法人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師法 第 16 條 會計師事務所得設立分事務所,分事務所應由執業會計師親自主持,同一會計師以主持一分事務所為限;且分事務所之設立家數,不得超過該事務所執業會計師之人數。 依前項規定設立之分事務所,除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每直轄市或縣(市)以一家為限。 會計師法 第 17 條 會計師事務所及分事務所應向全國聯合會辦理登錄。 會計師事務所及分事務所應登錄事項,由全國聯合會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變更時,亦同。 前項登錄事項變更時,應自變更之日起十日內,向全國聯合會辦理變更登錄。 會計師法 第 18 條 協助會計師執行簽證工作之助理人員,應具備下列資格之一: 一、經會計師考試及格。 二、專科以上學校畢業,修畢會計學、審計學、稅務或電腦相關科目,合計十學分以上。 三、高等或普通考試會計、審計人員考試及格。 四、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畢業,任會計、審計工作滿二年。 會計師事務所應於每半年度終了後十日內,將擔任簽證工作之助理人員受僱或解僱資料,報請全國聯合會備查。 會計師法 第 19 條 主管機關為維護大眾權益並增進社會公益之需要,得派員檢查經核准且辦理公開發行公司簽證業務之會計師事務所之業務及業務相關之財務狀況,會計師事務所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會計師法 第 二 節 個人、合署及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師法 第 20 條 會計師得單獨設立個人會計師事務所,或由二人以上之會計師以合署辦公之方式組織合署會計師事務所或合夥組成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會計師業務。 加入合署或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者,以具備會計師登記資格者為限。 會計師設立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應於其名稱中標明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之字樣。 個人及合署會計師事務所不得使用使人誤認為聯合或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名稱。 個人會計師事務所、合署會計師事務所及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得視業務需要,投保業務責任保險。 第一項所稱之合署會計師事務所,係指會計師合署辦公、個別承接業務,且個別承擔責任之經營型態。 會計師法 第 21 條 會計師依前條規定設立會計師事務所者,應符合下列各款條件: 一、已具備會計師執業登記資格。 二、未受停止執行業務處分,或受停止執行業務處分期間已屆滿而未經撤銷或廢止執業登記。 會計師法 第 22 條 會計師組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者,應訂定合夥契約,並載明下列事項: 一、事務所名稱。 二、事務所負責人之職稱及姓名。 三、執行業務內容。 四、合夥人姓名。 五、資本總額及各合夥人之出資額。 六、合夥人之損益分配比例。 七、表決權數之分配。 八、合夥人會議決議程序。 九、合夥人之加入、退出程序、退出事由及相關權利義務。 十、合併、解散程序及解散事由。 十一、工作底稿及其相關文件之所有權及借閱程序。 十二、契約訂定日期。 前項第六款有關損益分配比例之約定,不得排除民法第六百八十一條規定之責任。 會計師法 第 22-1 條 會計師組織合署會計師事務所,應於其名稱中標明合署會計師事務所之字樣。 會計師組織合署會計師事務所者,應訂定合署契約。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組織之合署會計師事務所,應自修正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依前二項規定辦理。 會計師法 第 23 條 民法第六百七十三條、第六百七十四條第二項、第六百八十三條、第六百八十七條第一款但書及第六百八十八條規定,於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不適用之。 會計師法 第 三 節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師法 第 24 條 會計師得設立法人會計師事務所,執行會計師業務。 加入法人會計師事務所為股東者,以具備會計師執業登記資格者為限。 會計師設立法人會計師事務所者,應於其名稱中標明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字樣。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最低資本額,由主管機關定之。 會計師法 第 25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設立條件如下: 一、具備會計師執業登記資格之股東三人以上。 二、具備主管機關依前條第四項所定最低資本額以上之資本。 會計師受停止執行業務處分期間尚未屆滿或經撤銷或廢止執業登記者,不得為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發起人。 會計師法 第 26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設立,應由前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之發起人全體同意訂定章程後,備具申請書件、章程、符合前條與第三十一條規定之證明文件及其他經主管機關規定應提出之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准登記。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設立登記後,事務所名稱、地址、資本額、董事長、董事有變更或有合併、解散、停業、復業、分事務所設立或其他主管機關規定之情事,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十日內,向主管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或申請登記。 前項登記事項,主管機關應予公開。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設立登記後,有應登記之事項而不登記,或已登記之事項有變更而不為變更之登記者,不得以其事項對抗第三人。 會計師法 第 27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應於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全國聯合會辦理登錄;未依規定辦理登錄者,主管機關得廢止其登記之核准。 會計師法 第 28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章程,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事務所名稱。 二、執行業務內容。 三、資本總額。 四、會計年度之起迄日期。 五、盈餘及虧損分派比例或基準。 六、董事人數。 七、表決權數之分配。 八、會議之種類、召集程序及決議方法。 九、股東加入、退出程序、退出事由及相關權利義務。 十、工作底稿及其相關文件之所有權及借閱程序。 十一、合併、解散、清算程序及解散事由。 十二、章程訂定日期。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章程之變更,應經股東表決權數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並於變更後十日內報主管機關備查。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應置三人以上董事,互推一人為董事長,並以董事長為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代表人。 會計師法 第 29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設立登記後,欠缺第二十五條第一項所定條件者,主管機關得限期命其補正,屆期未補正者,主管機關得廢止其登記之核准。 會計師法 第 30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不得由股東以外之人執行業務。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股東執行簽證業務時,應由法人會計師事務所蓋章,並由執行該簽證業務之會計師簽名或蓋章。 前項蓋章,應以向全國聯合會備案之印章為之。 會計師法 第 31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應投保業務責任保險。 前項應投保業務責任保險之最低金額及實施方式,由主管機關考量資本額多寡、股東人數、所營業務之規模及性質等因素以辦法定之。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投保業務責任保險未符合前項辦法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對其全部或一部之業務為六個月以下之停業,或廢止其登記之核准。 會計師法 第 32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資金不得貸與他人,其資金之運用,以下列為限: 一、銀行存款。 二、購買政府債券或金融債券。 三、購買國庫券、可轉讓之銀行定期存單或商業票據。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用途。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不得為保證、票據之背書或提供財產供他人設定擔保。 會計師法 第 33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應於每會計年度終了後六個月內,向主管機關申報年度財務報告。 前項財務報告之內容、編製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會計師法 第 34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於分派盈餘時,應提列百分之十之法定盈餘公積。但法定盈餘公積提列金額已達資本總額時,不在此限。 前項法定盈餘公積,除填補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虧損或撥充資本外,不得使用之。 會計師法 第 35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股東,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退出事務所: 一、死亡。 二、章程所定應退出之事由。 三、依第三十七條第二項規定退出。 四、經其他全體股東表決權數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要求退出。但章程有較高之規定者,從其規定。 五、喪失會計師執業資格。 會計師法 第 36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解散之: 一、章程所定解散事由。 二、與其他法人會計師事務所合併。 三、破產。 四、經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登記之核准。 五、設立後六個月未開始營業,或開業後自行停止營業六個月以上,經主管機關命令解散。 前項第五款所定期限,如有正當事由,得申請主管機關核准延展之。 會計師法 第 37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得經股東表決權數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與其他法人會計師事務所合併。但章程有較高之規定者,從其規定。 股東不同意前項合併者,得退出。 第一項合併後存續、消滅或新設之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應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 會計師法 第 38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係為提供會計師專業服務目的,依本法規定設立,以從事本法所定業務為目的之社團法人。 公司法第七十三條至第七十五條、第七十九條至第九十七條及第九十九條之規定,於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準用之。 會計師法 第 四 章 業務及責任 會計師法 第 39 條 會計師得執行下列業務: 一、財務報告或其他財務資訊之簽證。 二、關於會計之制度設計、管理或稅務諮詢、稽核、調查、整理、清算、鑑定、財務分析、資產估價或財產信託等事項。 三、充任檢查人、清算人、破產管理人、仲裁人、遺囑執行人、重整人、重整監督人或其他受託人。 四、稅務案件代理人或營利事業所得稅相關申報之簽證。 五、充任工商登記或商標註冊及其有關事件之代理人。 六、前五款業務之訴願或依行政訴訟法規定擔任稅務行政訴訟之代理人。 七、持續查核、系統可靠性認證、投資績效認證等認證業務。 八、其他與會計、審計或稅務有關之事項。 會計師法 第 40 條 會計師對於承辦業務所為之行為,負法律上責任。 會計師對於協助其執行簽證工作之助理人員,應善盡管理監督之責任。 會計師法 第 41 條 會計師執行業務不得有不正當行為或違反或廢弛其業務上應盡之義務。 會計師法 第 42 條 會計師因前條情事致指定人、委託人、受查人或利害關係人受有損害者,負賠償責任。 會計師因過失致前項所生之損害賠償責任,除辦理公開發行公司簽證業務外,以對同一指定人、委託人或受查人當年度所取得公費總額十倍為限。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股東有第一項情形者,由該股東與法人會計師事務所負連帶賠償責任。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未依主管機關規定投保業務責任保險者,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全體股東應就投保不足部分,與法人會計師事務所負連帶賠償責任。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依第三項規定為賠償者,對該股東有求償權。 會計師法 第 43 條 會計師執行業務所為之簽證,業務事件主管機關有疑問時,得向會計師查詢,或調閱有關簽證之文件及查核工作底稿,會計師不得拒絕或規避。 前項關於簽證之文件或查核工作底稿,依契約或章程約定屬會計師事務所持有者,會計師事務所應提供予會計師,供業務事件主管機關查詢或調閱。 接任其他會計師查核案件前,後任會計師應向前任會計師徵詢意見,前任會計師應本專業之立場據實以告。後任會計師基於查核接任案件之需要,得向前任會計師借閱工作底稿。 會計師法 第 44 條 會計師非經申請註銷執業登記,不得充任公務員或公營事業機構之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但其事由消滅後,得再申請執業登記。 會計師法 第 45 條 公務員於離職前二年所任職務,與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四款或第五款事項有關者,於離職後在任所所在地區執行會計師業務時,自離職之日起二年內,不得辦理各該事項之業務。 會計師法 第 46 條 會計師不得為下列各款之行為: 一、同意他人使用本人名義執行業務。 二、使用其他會計師名義執行業務。 三、受未具會計師資格之人僱用,執行會計師業務。 四、利用會計師地位,在工商業上為不正當之競爭。 五、對與其本人有利害關係之事件執行業務。 六、用會計師名義為會計師業務外之保證人。 七、收買業務上所管理之動產或不動產。 八、要求、期約或收受不法之利益或報酬。 九、以不正當方法招攬業務。 十、為開業、遷移、合併、受客戶委託、會計師事務所介紹以外之宣傳性廣告。 十一、未得指定機關、委託人或受查人之許可,洩漏業務上之秘密。 十二、其他主管機關所定足以影響會計師信譽之行為。 前項第十款有關受客戶委託與會計師事務所介紹之廣告內容及範圍,由全國聯合會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 第一項第七款至第十二款規定,於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準用之。 會計師法 第 47 條 會計師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承辦財務報告之簽證工作: 一、現受委託人或受查人之聘僱擔任經常工作,支領固定薪給或擔任董事、監察人。 二、曾任委託人或受查人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對簽證案件有重大影響之職員,而離職未滿二年。 三、與委託人或受查人之負責人或經理人有配偶、直系血親、直系姻親或二親等內旁系血親之關係。 四、本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與委託人或受查人有投資或分享財務利益之關係。 五、本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與委託人或受查人有資金借貸。但委託人為金融機構且為正常往來者,不在此限。 六、執行管理諮詢或其他非簽證業務而足以影響獨立性。 七、不符業務事件主管機關對會計師輪調、代他人處理會計事務或其他足以影響獨立性之規範。 會計師事務所之執業會計師有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及第五款情事之一者,其他執業會計師亦不得承辦財務報告之簽證。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與委託人或受查人有第一項第四款至第六款情事之一者,其股東不得承辦財務報告之簽證。 會計師法 第 48 條 會計師承辦財務報告或其他財務資訊之簽證,不得有下列情事: 一、明知受查人之財務報告或其他財務資訊直接損害利害關係人之權益,而予以隱飾或簽發不實、不當之報告。 二、委託人或受查人提供之財務報告或其他財務資訊未依有關法令、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或慣例編製,致有令人誤解之重大事項,會計師因未盡專業上之注意義務而未予指明。 三、未依有關法令或一般公認審計準則規定執行,致對於財務報告或其他財務資訊之內容存有重大不實或錯誤情事,而簽發不實或不當之報告。 四、未依有關法令或一般公認審計準則規定執行,並作成工作底稿,即簽發報告。 五、未依有關法令或一般公認審計準則規定簽發適當意見之報告。 六、其他因不當意圖或職務上之廢弛,致所簽證之財務報告或其他財務資訊,足以損害委託人、受查人或利害關係人之權益。 會計師法 第 49 條 會計師承辦財務報告之簽證,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拒絕簽證: 一、委託人或受查人意圖使其作不實或不當之簽證。 二、受查人故意不提供必要資料。 三、其他因受查人之隱瞞或欺騙,而致無法作公正詳實之簽證。 辦理公開發行公司財務報告簽證業務之會計師依前項規定為拒絕簽證時,應即以書面通知委託人之董事會及監察人或與監察人職能相當之監察單位,並副知業務事件主管機關,監察人或與監察人職能相當之監察單位應於接獲通知次日內,以書面通知業務事件主管機關。 會計師依第一項規定拒絕簽證後,仍得請求原訂酬金。 會計師法 第 五 章 公會 會計師法 第 50 條 會計師應組織省(市)會計師公會。省(市)會計師公會應於中央政府所在地,組織全國聯合會。 省(市)會計師公會設於省(市)政府所在地。但經省(市)人民團體主管機關核准設於其他地區者,不在此限。 會計師法 第 51 條 省(市)會計師公會,應由省(市)行政區域內開業會計師九人以上發起組織之;其不滿九人者,應加入鄰近之省(市)會計師公會或聯合組織之。 會計師法 第 52 條 全國聯合會,應由省(市)會計師公會發起並組織之。 省(市)會計師公會應加入全國聯合會為會員。 會計師法 第 53 條 會計師公會之主管機關為人民團體主管機關。但其目的事業,應受第三條會計師主管機關之指揮、監督。 會計師法 第 54 條 省(市)會計師公會每年召開會員大會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大會。如經會員五分之一以上之請求或監事會函請召集時,應召開臨時大會。 全國聯合會每二年召開代表大會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代表大會。 會計師法 第 55 條 省(市)會計師公會章程,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名稱、區域及會址所在地。 二、理事、監事之名額、權限、任期及其選任、解任。 三、會員大會及理事會、監事會會議規則。 四、會員之入會、退會。 五、會員應納之會費。 六、會員違反公會章程或公會所定規定者,停止會員權利之相關規範。 七、其他處理事務之必要事項。 會計師法 第 56 條 省(市)會計師公會召開會員大會,應於會議十日前,召開理事會及監事會;應於會議五日前,函請省(市)人民團體主管機關及會計師主管機關,派員列席指導或監選。 會計師法 第 57 條 省(市)會計師公會應將下列各款事項,申報省(市)人民團體主管機關及會計師主管機關: 一、會計師公會章程。 二、會員名冊及會員之入會、退會。 三、當選理事、監事人數及姓名。 四、會員大會或理事會、監事會之開會時間、地點及會議紀錄。 五、提議、決議事項。 前項申報,由省(市)人民團體主管機關轉報中央人民團體主管機關核備。 會計師法 第 58 條 省(市)會計師公會違反法令或會計師公會章程者,省(市)人民團體主管機關得分別予以下列處分: 一、警告。 二、撤銷其決議。 三、整理。 省(市)會計師公會整理時,得解散並重行組織之。 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之處分,會計師主管機關亦得為之。 會計師法 第 59 條 全國聯合會應設置會計師專業責任鑑定委員會,受委託辦理會計師專業責任鑑定事宜。 前項會計師專業責任鑑定委員會之組織、職掌及鑑定規則,由全國聯合會以章程定之。 會計師法 第 60 條 全國聯合會應於章程載明業務評鑑、職業道德、紀律、公共政策、國際事務、專業教育、會員紛爭調解等功能性之委員會組織及執行方式。 第五十五條至第五十八條之規定,於全國聯合會準用之。 會計師法 第 六 章 懲戒 會計師法 第 61 條 會計師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付懲戒: 一、有犯罪行為受刑之宣告確定,依其罪名足認有損會計師信譽。 二、逃漏或幫助、教唆他人逃漏稅捐,經稅捐稽徵機關處分有案,情節重大。 三、對財務報告或營利事業所得稅相關申報之簽證發生錯誤或疏漏,情節重大。 四、違反其他有關法令,受有行政處分,情節重大,足以影響會計師信譽。 五、違背會計師公會章程之規定,情節重大。 六、其他違反本法規定,情節重大。 會計師法 第 62 條 會計師懲戒處分如下: 一、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一百二十萬元以下罰鍰。 二、警告。 三、申誡。 四、停止執行業務二個月以上二年以下。 五、除名。 會計師法 第 63 條 會計師有第六十一條各款情事之一時,業務事件主管機關或全國聯合會得列舉事實,並提出證據,報請會計師懲戒委員會懲戒。 利害關係人發現會計師有第六十一條各款情事之一時,亦得列舉事實,並提出證據,報請業務事件主管機關或全國聯合會,核轉會計師懲戒委員會懲戒。 會計師法 第 64 條 會計師應付懲戒者,由會計師懲戒委員會處理之。 會計師懲戒委員會應將交付懲戒事件,通知被付懲戒之會計師,並命其於通知送達之次日起二十日內,提出答辯或到會陳述;屆期未提出答辯或到會陳述時,得逕行決議。 會計師依前項規定提出答辯時,應將答辯書稿抄送原移送懲戒之全國聯合會及業務事件主管機關。 會計師法 第 65 條 會計師懲戒委員會處理懲戒事件,認有犯罪嫌疑者,應為告發。 會計師法 第 66 條 被懲戒人不服會計師懲戒委員會之決議者,得於決議書送達之次日起二十日內,向會計師懲戒覆審委員會請求覆審。 會計師法 第 67 條 會計師懲戒委員會及會計師懲戒覆審委員會之組織及審議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會計師懲戒委員會及會計師懲戒覆審委員會之委員,由主管機關就下列各款人員遴聘之,其比例各為三分之一: 一、會計師公會代表。 二、具有法律、會計等專長之學者或公正人士。 三、相關行政機關代表。 前項第二款委員之遴聘辦法,由主管機關另定之。 會計師法 第 68 條 會計師懲戒處分確定後,會計師懲戒委員會及會計師懲戒覆審委員會得將決議結果公開,並將決議書刊登政府公報。 會計師法 第 七 章 罰則 會計師法 第 69 條 未取得會計師資格,而親自或僱用執業會計師執行第三十九條第一款有關財務報告之簽證或第四款有關營利事業所得稅相關申報之簽證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會計師法 第 70 條 會計師將會計師章證或事務所標識出借與未取得會計師資格之人使用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停止行為;屆期不停止其行為,或停止後再為違反行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會計師法 第 71 條 未取得會計師資格,以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或其他易使人誤認為會計師事務所之名義刊登廣告、招攬或執行會計師業務,經限期命其停止行為,屆期不停止其行為,或停止後再為違反行為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停止行為;屆期不停止其行為或停止後再為違反行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四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罰金。 會計師法 第 72 條 領有會計師證書,未辦理執業登記或加入公會而執行會計師業務者,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二十四萬元以上一百二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再限期命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廢止其會計師證書。 會計師法 第 73 條 會計師事務所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至改善為止: 一、未依第十七條第一項或第三項規定辦理會計師事務所之登錄或變更登錄。 二、未依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辦理變更登記或申請登記。 三、章程未依第二十八條第一項規定記載或章程變更未依第二項規定申報備查。 會計師事務所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至改善為止: 一、違反第十九條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之檢查。 二、違反第二十條第四項或第二十二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或未於第二十二條之一第三項所定期間內依同條第一項規定辦理者,經主管機關限期改正,屆期未改正。 三、違反第三十二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將資金貸與他人、為保證、票據之背書或提供財產供他人設定擔保,或其資金之運用違反同條第一項規定。 四、未依第三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申報年度財務報告,或財務報告之內容、編製違反主管機關依同條第二項所訂準則之規定。 會計師法 第 74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由股東以外之人執行業務。 二、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經主管機關限期改正,屆期未改正。 三、未善盡監督管理之責,致其股東違反第四十七條或第四十八條規定,嚴重損及利害關係人或公眾利益。 會計師法 第 75 條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違反第十九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至第三十四條規定者,除依本法處罰外,並得視情節輕重對法人會計師事務所為下列處分: 一、警告。 二、限制六個月以下全部或一部業務之承接。 三、對業務之全部或一部予以六個月以下之停業。 四、撤銷或廢止其登記之核准。 法人會計師事務所之股東執行會計師業務違反本法規定者,除依本法懲戒外,並得視情節輕重對法人會計師事務所為前項第一款、第二款或第三款之處分。 會計師法 第 八 章 附則 會計師法 第 76 條 外國人得依中華民國法律,應會計師考試。 前項考試及格,領有會計師證書之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執行會計師業務,應經主管機關之許可。 會計師法 第 77 條 外國人經許可在中華民國執行會計師業務者,應遵守中華民國關於會計師之法律及會計師公會章程。 違反前項規定者,除依法懲處外,主管機關得撤銷或廢止其會計師證書。 會計師法 第 78 條 會計師於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符合修正前之登錄資格者,應自修正施行之日起一年內,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始得繼續執行會計師業務。 會計師法 第 79 條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辦理會計師登錄之機關,應自本法修正施行之日起三個月內,造具已登錄會計師名冊及登錄資料,送主管機關。 會計師法 第 80 條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設立非合夥組織之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應自本法修正施行之日起二年內,訂定合夥契約,調整為合夥組織之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屆期未調整者,視為合署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師法 第 81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除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十日修正條文,自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
會計師法
法律
20180131
2024/1/12 上午 12:00:00
期貨交易法 第 一 章 總則 期貨交易法 第 1 條 為健全發展期貨市場,維護期貨交易秩序,特制定本法。 期貨交易法 第 2 條 期貨交易之管理,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期貨交易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期貨交易,指依國內外期貨交易所或其他期貨市場之規則或實務,從事衍生自商品、貨幣、有價證券、利率、指數或其他利益之下列契約或其組合之交易: 一、期貨契約:指當事人約定,於未來特定期間,依特定價格及數量等交易條件買賣約定標的物,或於到期前或到期時結算差價之契約。 二、選擇權契約:指當事人約定,選擇權買方支付權利金,取得購入或售出之權利,得於特定期間內,依特定價格及數量等交易條件買賣約定標的物;選擇權賣方於買方要求履約時,有依約履行義務;或雙方同意於到期前或到期時結算差價之契約。 三、期貨選擇權契約:指當事人約定,選擇權買方支付權利金,取得購入或售出之權利,得於特定期間內,依特定價格數量等交易條件買賣期貨契約;選擇權賣方,於買方要求履約時,有依選擇權約定履行義務;或雙方同意於到期前或到期時結算差價之契約。 四、槓桿保證金契約:指當事人約定,一方支付價金一定成數之款項或取得他方授與之一定信用額度,雙方於未來特定期間內,依約定方式結算差價或交付約定物之契約。 五、交換契約:指當事人約定,於未來特定期間內,依約定方式交換約定標的物或其所產生現金流量之契約。 六、其他類型契約。 非在期貨交易所進行之期貨交易,基於金融、貨幣、外匯、公債等政策考量,得經主管機關於主管事項範圍內或中央銀行於掌理事項範圍內公告,不適用本法之規定。但符合主管機關規定應集中結算之期貨交易範圍者,應於其指定之期貨結算機構依本法規定進行集中結算。 前項集中結算之期貨交易範圍涉及外匯事項者,應先會商中央銀行同意。 期貨交易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期貨交易法 第 5 條 期貨商受託從事之期貨交易,其種類及交易所以主管機關公告者為限。 期貨交易法 第 5-1 條 為促進普惠金融及金融科技發展,不限於期貨業,得依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申請辦理期貨業務創新實驗。 前項之創新實驗,於主管機關核准辦理之期間及範圍內,得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主管機關應參酌第一項創新實驗之辦理情形,檢討本法及相關金融法規之妥適性。 期貨交易法 第 6 條 主管機關得經行政院核准,與外國政府機關、機構或國際組織,就資訊交換、技術合作、協助調查等事項,簽訂合作協定。 前項合作協定,主管機關得經行政院核准,授權其他機關、機構或團體簽訂之。 除有妨害國家利益或投資大眾權益者外,主管機關得請求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金融機構提供必要資訊與紀錄,並基於互惠及保密原則提供與簽訂合作協定之外國政府機關、機構或國際組織。 期貨交易法 第 二 章 期貨交易所 期貨交易法 第 一 節 通則 期貨交易法 第 7 條 期貨交易所之設立,應以促進公共利益及確保期貨市場交易之公正為宗旨。 期貨交易所之組織,分會員制及公司制。 期貨交易法 第 8 條 期貨交易所之設立,應經主管機關之許可並發給許可證照。 前項設立標準及管理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9 條 期貨交易所以提供期貨集中交易市場為其業務,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經營其他業務或投資其他事業。 期貨交易法 第 10 條 期貨交易契約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在期貨交易所交易。但涉及新臺幣與外幣間兌換之貨幣期貨交易契約,主管機關於核准時,應先會商中央銀行同意。 前項主管機關准駁之期間,除有特殊情形外,不得超過六個月。 期貨交易法 第 11 條 期貨交易契約經主管機關核准後,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主管機關得撤銷之: 一、喪失經濟效益。 二、不符公共利益。 三、經期貨交易所申請。 期貨交易法 第 12 條 期貨交易應在期貨交易所進行。但本法或其他法律另有規定或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期貨交易法 第 13 條 非依本法不得經營期貨交易所或期貨交易所業務。 任何人不得以場所、設備或資訊,提供他人經營前項非法業務。 期貨交易法 第 14 條 期貨交易所應向國庫繳存營業保證金;其金額及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15 條 期貨交易所應於其業務規則中,規定下列事項: 一、期貨交易市場之使用。 二、交易制度。 三、結算制度。 四、保證金、權利金計算之方法。 五、期貨商之管理。 六、期貨交易市場之監視。 七、緊急處理措施。 八、違約事項之處理及罰則。 九、其他依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 前項業務規則規定事項之訂定及變更,應經主管機關核定。 期貨交易法 第 16 條 期貨交易所於執行前條第一項第六款之市場監視,發現期貨交易達到交易異常標準者,得公布交易資訊;其有嚴重影響市場交易秩序之虞者,並得對該期貨交易採取下列措施: 一、調整保證金額度或收取時限。 二、限制全部或部分期貨商受託買賣數量。 三、限制期貨交易數量或持有部位。 四、暫停或停止該期貨交易。 五、其他為維護市場秩序或保護期貨交易人之必要措施。 期貨交易法 第 17 條 期貨交易所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主管機關得撤銷其許可: 一、設立或許可證照之申請事項有虛偽情事者。 二、自受領許可證照後,於三個月內未開始營業,或雖已開業而自行停止營業連續三個月以上者。但有正當理由申請主管機關核准延長者,不在此限。 期貨交易法 第 18 條 期貨交易所於開始或停止營業時,應向主管機關申報核備。 期貨交易法 第 19 條 期貨交易所之董事、監察人或其代表人、經理人、職員對於執行職務所知悉有關期貨交易之秘密,不得洩漏。 期貨交易法 第 20 條 期貨交易所之負責人與業務人員之資格條件及管理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二 節 會員制期貨交易所 期貨交易法 第 21 條 會員制期貨交易所,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團法人。 期貨交易法 第 22 條 會員制期貨交易所之會員,不得少於七人。 期貨交易法 第 23 條 會員制期貨交易所之發起人應以全體之同意訂立章程,載明下列各款事項簽名蓋章: 一、目的。 二、名稱。 三、主事務所所在地。 四、組織及職掌。 五、會員種類及資格。 六、會員名額。 七、會員入會及退會。 八、會員出資及退費。 九、會員紀律。 十、董事、監察人之名額、職權、任期及選任與解任。 十一、結算、交割之事項。 十二、違約金之課處。 十三、會員交易經手費之事項。 十四、會員經費之分擔。 十五、解散時賸餘財產之處分。 十六、會計。 十七、章程修改之程序。 十八、公告之方法。 十九、主管機關規定之其他事項。 二十、訂定章程之年、月、日。 期貨交易法 第 24 條 會員應依章程之規定出資;其最低出資額,由主管機關依會員種類分別定之。 除依章程規定分擔經費及前條應繳之款項外,各會員對於期貨交易所之責任,以其出資額之十倍為限。 第一項會員之出資,以現金為之。 期貨交易法 第 25 條 會員制期貨交易所對會員有下列行為之一者,應課以違約金,並得警告或停止或限制其於期貨交易所為交易;其情節重大者,並得予以除名: 一、違反法令或經主管機關本於法令為行政處分仍不遵行者。 二、違反期貨交易所章程、業務規則、受託契約準則或其他章則者。 三、交易行為違背誠實信用,足致他人受損害者。 依前項規定對會員予以除名者,應申報主管機關備查。 期貨交易法 第 26 條 會員退會或被停止交易時,會員制期貨交易所應依章程之規定,責令本人或指定其他會員了結其於期貨交易所所為之交易,其本人於了結該交易目的範圍內,視為尚未退會或未被停止交易。 依前項之規定,經指定之其他會員於了結該交易目的範圍內,視為與本人間有委任之關係。 期貨交易法 第 27 條 會員制期貨交易所至少應置董事三人,監察人一人,依章程之規定,由會員選任之。但董事中至少應有四分之一由非會員之有關專家擔任之,其中半數由主管機關指派,餘由董事會遴選,經主管機關核定後擔任之;其遴選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董事、監察人之任期均為三年,連選、連派得連任。 董事應組織董事會,由董事過半數之同意,選任一人為董事長。 董事長應為專任。但會員制期貨交易所設有其他全權主持業務之經理人者,不在此限。 期貨交易法 第 28 條 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不得充任會員制期貨交易所之發起人、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其已充任者,解任之: 一、有公司法第三十條各款情事之一。 二、曾任法人宣告破產時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與其地位相等之人,其破產終結未滿三年或調協未履行。 三、最近三年內在金融機構使用票據有拒絕往來紀錄。 四、受第一百零一條第一項、證券交易法第五十六條或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解除職務處分,未滿五年。 五、違反本法、國外期貨交易法、公司法、證券交易法、銀行法、管理外匯條例、保險法或信用合作社法規定,經受罰金以上刑之宣告及執行完畢、緩刑期滿或赦免後未滿五年。 六、受第一百條第二款撤換職務處分,未滿五年。 七、經查明受他人利用充任會員制期貨交易所之發起人、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 發起人、董事或監察人為法人者,前項規定,對於該法人代表人或指定代表行使職務者,準用之。 期貨交易法 第 29 條 會員制期貨交易所之會員董事或監察人之代表人,非會員董事、監察人或其他職員,不得為自己用任何名義自行或委託他人在該期貨交易所交易。 前項人員,不得對該期貨交易所之會員供給資金、分擔盈虧或發生營業上之利害關係。但會員董事或監察人之代表人,對於其所代表之會員為此項行為者,不在此限。 期貨交易法 第 30 條 主管機關發現會員制期貨交易所之董事、監察人之當選有不正當之情事者,或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有違反法令、章程或經主管機關本於法令為行政處分仍不遵行時,得通知該期貨交易所令其解任。 期貨交易法 第 31 條 會員制期貨交易所之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除本法有規定者外,準用公司法關於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之規定。 期貨交易法 第 32 條 本節關於董事、監察人之規定,對於會員董事、監察人之代表人準用之。 期貨交易法 第 33 條 會員制期貨交易所因下列事由之一而解散: 一、章程所定解散事由之發生。 二、會員大會之決議。 三、會員不滿七人時。 四、破產。 五、期貨交易所設立許可之撤銷。 前項第二款之解散,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生效力。 期貨交易法 第 三 節 公司制期貨交易所 期貨交易法 第 34 條 公司制期貨交易所之組織,以股份有限公司為限;其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實收資本額百分之五。但有特殊情形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期貨交易法 第 35 條 公司制期貨交易所之章程,應依公司法之規定。下列各款事項,非經載明於章程,不生效力: 一、交易者之資格。 二、結算部門之設置。 三、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 期貨交易法 第 36 條 公司制期貨交易所之董事、監察人至少四分之一由非股東之相關專家擔任之,其中半數由主管機關指派,餘由董事會遴選,經主管機關核定後擔任之;其遴選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不適用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一項、第二百十六條第一項規定。 期貨交易法 第 37 條 公司制期貨交易所不得發行無記名股票。 公司制期貨交易所股票轉讓、出質之對象,以依法設立之期貨業、證券商、證券金融事業、銀行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證券及期貨相關機構為限。 期貨交易法 第 38 條 公司制期貨交易所應設業務委員會及紀律委員會,其成員至少應有三分之一為在該交易所交易之期貨商。 前項委員會之組織及職掌,應報主管機關核定。 期貨交易法 第 39 條 在公司制期貨交易所交易之期貨商,應與交易所訂立使用期貨集中交易市場之契約,並應訂明下列各款事項: 一、期貨交易經手費標準。 二、期貨商有第二十五條第一項各款規定之情事時,應繳納違約金或停止或限制其交易或終止契約。 三、期貨商於被指定代為了結他期貨商所為之交易時,有依約履行之義務。 前項使用期貨集中交易市場之契約,並應由期貨交易所檢同有關資料,申報主管機關核備。 期貨交易法 第 40 條 前條所訂之契約,除因契約所訂事項終止外,因契約當事人一方之解散或業務許可之撤銷或歇業而終止。 期貨交易法 第 41 條 公司制期貨交易所依第三十九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終止期貨商之契約者,應申報主管機關備查。 期貨交易法 第 42 條 期貨商依第四十條規定終止契約,或被停止交易時,對其在期貨集中交易市場所為之交易,有了結之義務。 期貨交易法 第 43 條 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時,得以命令規定公司制期貨交易所於分派盈餘時,除依法提出法定盈餘公積外,並應另提一定比率之特別盈餘公積。 前項特別盈餘公積每年提列之比率,由主管機關視其盈餘狀況指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44 條 第二十八條、第三十條及第三十二條之規定,於公司制期貨交易所準用之。 期貨交易法 第 三 章 期貨結算機構 期貨交易法 第 45 條 期貨結算機構之設立,應經主管機關之許可並發給許可證照;其由期貨交易所或其他機構兼營者,亦同。 期貨結算機構之營業、財務及會計應予獨立;其組織形態、設置標準及管理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46 條 期貨交易之結算,除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應由期貨結算會員向期貨結算機構辦理之。 前項結算會員之資格,應由期貨結算機構訂定,報請主管機關核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47 條 期貨結算機構應於其業務規則中,規定下列事項: 一、結算與交割之程序及方法。 二、結算確認、登錄與報告書。 三、結算之保證金或權利金事項。 四、到期交割之處理。 五、交割結算基金之繳存、保管及運用。 六、期貨交易市場之監視。 七、服務費事項。 八、違約事項之處理及罰則。 九、緊急處理措施。 十、其他依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 前項業務規則規定事項之訂定及變更,應報經主管機關核定。 期貨交易法 第 48 條 期貨結算機構於執行前條第一項第六款之市場監視,發現有影響期貨市場秩序之虞者,得對結算會員採取下列必要之措施: 一、調整結算保證金之金額。 二、同一交易日內多次追繳結算保證金。 三、命令了結全部或部分期貨交易契約。 四、其他為維護市場秩序或保護期貨交易之必要措施。 前項影響期貨市場秩序之標準,由期貨結算機構訂定,報請主管機關核定。 期貨交易法 第 49 條 期貨結算機構於其結算會員不履行結算交割義務時,應先以違約期貨結算會員繳存之結算保證金支應;如有不足,再由違約期貨結算會員之交割結算基金、期貨結算機構之賠償準備金、其他期貨結算會員之交割結算基金及其依期貨結算機構所定比例分擔金額支應。 前項違約期貨結算會員繳存之結算保證金不足時之支應順序及其他期貨結算會員分擔之比例,由期貨結算機構擬訂,報主管機關核定。 第一項金額應按期貨交易係在期貨交易所或非在期貨交易所進行,分別繳存或提列支應。 依第一項支應之期貨結算機構賠償準備金、其他期貨結算會員之交割結算基金及其分擔金額,均得向違約期貨結算會員追償。 期貨交易法 第 50 條 期貨結算機構應向期貨結算會員收取結算保證金,其結算保證金得以現金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有價證券抵繳;其以有價證券抵繳者,抵繳之有價證券占應繳結算保證金總額之比例,由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結算保證金之收取方式、標準及有價證券抵繳之折扣比率,由期貨結算機構訂定,報請主管機關核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51 條 期貨結算機構收取之結算保證金,應與其自有資產分離存放。 期貨結算機構、結算保證金存放機構或期貨結算會員之債權人,非依本法之規定,不得對結算保證金請求扣押或行使其他權利。 期貨結算機構應將結算會員所繳交之結算保證金,依自營與經紀分離處理。 期貨交易法 第 52 條 期貨結算會員因期貨結算所生之債務,其債權人對該結算會員之交割結算基金有優先受償之權,其債權人優先受償順序如下: 一、期貨結算機構。 二、期貨交易人。 三、期貨結算會員。 期貨交易法 第 53 條 期貨結算機構應提存賠償準備金;其攤提條件及保管、運用之方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54 條 期貨結算機構,於其會員有破產、解散、停業或不履行結算交割義務時,得將該會員及其與期貨交易人之相關帳戶,移轉於與該會員訂有承受契約之其他會員;必要時,並得指定移轉於未與該會員訂有承受契約之其他會員。 期貨結算機構對於拒絕承受前項帳戶之結算會員,得課以違約金或撤銷其會員資格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 期貨交易法 第 55 條 第二章期貨交易所之規定,除本章另有規定及第三十四條後段規定外,於期貨結算機構準用之。 期貨交易法 第 四 章 期貨業 期貨交易法 第 一 節 期貨商 期貨交易法 第 56 條 非期貨商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不得經營期貨交易業務。 期貨商須經主管機關之許可並發給許可證照,始得營業。 外國期貨商須經中華民國政府認許,且經主管機關之許可並發給許可證照,始得營業。 期貨商之分支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發給許可證照,不得設立或營業。 期貨商之組織形態、設置標準及管理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57 條 期貨商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兼營他業。 期貨商不得由他業兼營。但證券商兼營證券相關期貨業務或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其兼營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依前項經營期貨業務者,應設立獨立部門專責辦理期貨業務,該部門之營業及會計必須獨立。 期貨交易法 第 58 條 期貨商之名稱應標明期貨之字樣。但依前條第二項但書之規定為期貨商者,不在此限。 期貨交易法 第 59 條 期貨商之資本額或指撥營運資金,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60 條 期貨商應於開始營業前向主管機關指定之金融機構繳存營業保證金,其金額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商因期貨業務所生債務之債權人,對於前項營業保證金有優先受清償之權。 期貨商因履行前項責任,致營業保證金低於第一項所定額度時,應予補足。 期貨交易法 第 61 條 期貨商負責人、業務員或其他業務輔助人之資格條件及其管理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62 條 第二十八條之規定,於期貨商之負責人或業務員準用之。 期貨交易法 第 63 條 期貨商之負責人、業務員或其他從業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洩漏期貨交易人委託事項及職務上所獲悉之秘密。 二、對期貨交易人作獲利之保證。 三、與期貨交易人約定分享利益或共同承擔損失。 四、利用期貨交易人帳戶或名義為自己從事交易。 五、利用他人或自己之帳戶或名義供期貨交易人從事交易。 六、為誇大、偏頗之宣傳或散布不實資訊。 期貨交易法 第 64 條 期貨商受託從事期貨交易,應評估客戶從事期貨交易之能力,如經評估其信用狀況及財力有逾越其從事期貨交易能力者,除提供適當之擔保外,應拒絕其委託。 期貨商受託從事期貨交易,於辦理開戶時,應與期貨交易人簽訂受託契約。受託契約之主要內容,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65 條 期貨商接受期貨交易人開戶時,應由具有業務員資格者為之;在開戶前應告知各種期貨商品之性質、交易條件及可能之風險,並應將風險預告書交付期貨交易人。 前項風險預告書之記載事項及格式,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66 條 期貨商不得僱用非業務員接受期貨交易人委託進行期貨交易事宜。 期貨商僱用業務員最低人數及委託書應記載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67 條 期貨商受委託進行期貨交易時,應向期貨交易人收取交易保證金或權利金,並設置客戶明細帳,逐日計算其餘額。 期貨交易法 第 68 條 期貨商受託從事期貨交易,應於成交後即作成買賣報告書交付期貨交易人,並應於每月底編製對帳單分送各期貨交易人。 前項買賣報告書及對帳單之記載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69 條 期貨商兼營期貨自營及經紀業務者,應於每次買賣時,以書面文件區別其為自行買賣或受託買賣。 期貨交易法 第 70 條 期貨商應於主管機關指定之機構開設客戶保證金專戶,存放期貨交易人之交易保證金或權利金,並與自有資產分離存放。 前項期貨商或指定機構之債權人,非依本法規定,不得對客戶保證金專戶之款項請求扣押或行使其他權利。 期貨交易法 第 71 條 期貨商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不得自客戶保證金專戶內提取款項: 一、依期貨交易人之指示交付賸餘保證金、權利金。 二、為期貨交易人支付必須支付之保證金、權利金或清算差額。 三、為期貨交易人支付期貨經紀商之佣金、利息或其他手續費。 四、經主管機關核准者。 期貨交易法 第 72 條 期貨商之業主權益低於最低實收資本額一定成數,或調整後淨資本額少於期貨交易人未沖銷部位所需之客戶保證金總額之一定比例時,應即向主管機關申報,主管機關應限期令其改善;未如期改善者,主管機關得視情節輕重限制其部分業務或撤銷其許可。 前項成數、調整後淨資本之計算、比例及相關申報、限期改善事宜,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73 條 期貨商不得接受全權委託代為決定種類、數量、價格之期貨交易。但符合主管機關規定者,不在此限。 期貨商不得為期貨交易人進行非必要之交易。其依前項規定經全權委託者,亦同。 期貨交易法 第 74 條 期貨商不得有下列各款行為: 一、未依期貨交易人委託事項或條件從事交易。 二、未經期貨交易人授權而擅自為其進行期貨交易。 期貨交易法 第 75 條 期貨商有破產、解散、停業或依法令應停止收受期貨交易人訂單時,除期貨商為結算會員,依第五十四條規定處理者外,主管機關得命其將所屬期貨交易人之相關帳戶,移轉於與該期貨商訂有承受契約之其他期貨商。 期貨商於接獲主管機關之命令時,除有正當理由報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應於二個營業日內,將客戶保證金專戶內款項餘額及所屬期貨交易人之交易明細表,移交前項之其他期貨商,因移轉所生之費用,應由移轉之期貨商負擔。 期貨商應於開業後二個月內,將其他期貨商同意於第一項所定情事發生時,承受所屬期貨交易人相關帳戶之契約書影本,報主管機關備查。 期貨交易法 第 76 條 期貨商經主管機關依本法規定撤銷其營業許可或命令停業者,應了結被撤銷或停業前所為期貨交易事務。 期貨交易法 第 77 條 經撤銷營業許可之期貨商於了結期貨交易事務時,就其了結目的之範圍內,仍視為期貨商;因命令停業之期貨商,於了結期貨交易事務之範圍內,視為未停業。 期貨交易法 第 78 條 期貨商於解散或部分業務歇業時,應由負責人陳明事由,向主管機關申報之。 前二條之規定,於前項情事準用之。 期貨交易法 第 79 條 第十七條、第十八條之規定,於期貨商準用之。 期貨交易法 第 二 節 槓桿交易商 期貨交易法 第 80 條 槓桿交易商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經營期貨交易業務。 槓桿交易商須經主管機關之許可並發給許可證照,始得營業。 槓桿交易商之分支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發給許可證照,不得設立或營業。 槓桿交易商之設置標準及管理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81 條 第十七條、第十八條及第五十七條至第七十八條之規定,於槓桿交易商準用之。 期貨交易法 第 三 節 期貨服務事業 期貨交易法 第 82 條 經營期貨信託事業、期貨經理事業、期貨顧問事業或其他期貨服務事業,須經主管機關之許可並發給許可證照,始得營業。 期貨服務事業之分支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發給許可證照,不得設立或營業。 期貨服務事業之設置標準及管理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83 條 期貨信託事業之管理,除依本法或本法所發布命令之規定者外,適用信託及信託業管理之法律。 期貨交易法 第 84 條 期貨信託事業於募集期貨信託基金,非經主管機關核准或向主管機關申報生效後,不得為之。 期貨信託事業募集期貨信託基金應依主管機關規定之方式,向申購人交付公開說明書;其應記載之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信託事業未依前項規定交付公開說明書者,對於善意相對人因而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公開說明書應記載之主要內容有虛偽或隱匿之情事,對於善意相對人因而所受損害之賠償責任,準用證券交易法第三十二條規定。 前二項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有請求權人知有得受賠償之原因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賠償原因發生之日起逾五年者,亦同。 期貨交易法 第 85 條 期貨信託事業募集之期貨信託基金,應與其事業及基金保管機構之自有財產分別獨立。 期貨信託基金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86 條 期貨信託事業及基金保管機構就自有財產所負債務,其債權人不得對於基金資產請求扣押或行使其他權利。 期貨交易法 第 87 條 期貨經理事業接受特定人委任經理期貨交易時,應於委任前告知期貨交易之性質及可能之風險、交付風險預告書,並與客戶簽訂書面委任契約。 前項書面契約及風險預告書應記載之事項與格式,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經理事業向非特定人募集資金從事期貨交易,準用第八十四條至第八十六條之規定。 期貨交易法 第 88 條 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五十七條至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三條至第六十六條及第七十四條之規定,於期貨服務事業準用之。 期貨交易法 第 五 章 同業公會 期貨交易法 第 89 條 期貨業非加入同業公會,不得開業。但該所屬區域未組織同業公會者,應暫時加入主管機關指定之同業公會。 前項同業公會之設立、組織及監督,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適用商業團體法之規定。 期貨交易法 第 90 條 全國期貨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由下列成員組成之: 一、期貨交易所。 二、期貨結算機構。 三、省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或直轄市商業同業公會。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者。 全國期貨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之設立,於向內政部登記前,應先經主管機關許可。 期貨交易法 第 91 條 全國期貨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為發揮自律功能及配合期貨市場之發展,得向其會員收取商業團體法所規定經費以外之必要費用;其種類及費率,由該聯合會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92 條 全國期貨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至少應置理事三人,監事一人,依章程之規定,由會員選任。但理事、監事中至少應有四分之一由有關專家擔任之,其中半數由主管機關指派,餘由理、監事會遴選,經主管機關核定後擔任之;其遴選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理事、監事之任期均為三年,連選得連任。理事長之連任,以一次為限。 期貨交易法 第 93 條 期貨業商業同業公會及全國期貨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章程應記載事項、業務之指導與監督,及其負責人與業務人員管理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94 條 同業公會得依章程之規定對會員及其會員代表為必要之處分。 期貨交易法 第 六 章 監督與管理 期貨交易法 第 一 節 監督 期貨交易法 第 95 條 主管機關為保障公益及維護市場秩序,應訂定市場監視準則。 期貨交易法 第 96 條 主管機關於期貨市場或期貨交易發生下列各款情事之一時,得以命令調整保證金額度、限制期貨交易人交易數量或持有部位或採取其他必要措施;其情況特殊者,得停止一部或全部之期貨交易: 一、期貨市場或期貨交易有被操縱或壟斷或其有此危險之虞者。 二、本國或他國政府措施,足以影響期貨市場、期貨交易或某種期貨交易標的者。 三、國內外市場因天災、戰禍、暴動或其他不可抗力之災變致市場發生重大波動,足以嚴重妨礙期貨市場、期貨交易或某種期貨交易標的者。 四、其他足以嚴重影響期貨市場秩序或損害公益之情事。 期貨交易法 第 97 條 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期貨業、同業公會應定期向主管機關申報經會計師查核簽證或核閱之財務報告,並保存交易及業務上之紀錄。 前項財務報告之編製準則、申報程序、公告事項及紀錄保存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97-1 條 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及期貨業,應建立財務、業務之內部控制制度。 主管機關得訂定前項公司或機構內部控制制度之準則。 第一項之公司或機構,除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應於每會計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向主管機關申報內部控制聲明書。 期貨交易法 第 98 條 主管機關為保障公益或維護市場秩序,得隨時命令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期貨業、同業公會或與其有財務或業務往來之關係人,提出財務或業務報告資料,或檢查其營業、財產、帳簿、書類或其他有關物件;如發現有違反法令之重大嫌疑者,並得封存或調取其有關證件。 前項關係人之範圍,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99 條 主管機關為維護公眾利益或市場秩序,對於有違反本法行為之虞者,得要求期貨交易之有關機關、團體或個人,提示有關帳簿、文據或通知有關人員到達辦公處所說明;其作業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被請求人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其他依法得為辯護之人到場。 期貨交易法 第 100 條 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期貨業違反本法或本法所發布之命令者,除依本法處罰外,主管機關得視情節輕重,予以糾正或為下列之處分,並得命其限期改善: 一、警告。 二、撤換其負責人或其他有關人員。 三、命令為停止六個月以內全部或一部之營業。 四、撤銷或廢止營業許可。 五、其他必要之處置。 期貨交易法 第 101 條 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或期貨業之負責人或受雇人,有違反本法或依本法所發布之命令者,除依本法處罰外,主管機關並得視情節輕重,命令停止其六個月以下業務之執行或解除其職務;並得對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期貨業處以前條所定之處分。 前項人員於解除職務後,應由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期貨業申報主管機關。 期貨交易法 第 102 條 主管機關為保護公益,得以命令通知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或同業公會變更其章程、業務規則、受託契約準則及其他章則或停止、禁止、變更、撤銷其決議或處分。 期貨交易法 第 103 條 主管機關得於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派員監理;其監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二 節 管理 期貨交易法 第 104 條 主管機關得限制期貨交易人之期貨交易數量或持有部位。 期貨交易人應申報其期貨交易數量與持有部位;其申報範圍、內容及程序,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105 條 任何人不得委託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經營期貨業之人從事期貨交易。 期貨交易法 第 106 條 對於期貨交易,不得意圖影響期貨交易價格而為下列行為之一: 一、自行或與他人共謀,連續提高、維持或壓低期貨或其相關現貨交易價格者。 二、自行或與他人共謀,提高、維持或降低期貨部位或其相關現貨之供需者。 三、自行或與他人共謀,傳述或散布不實之資訊者。 四、直接或間接影響期貨或其相關現貨交易價格之操縱行為者。 期貨交易法 第 107 條 下列各款之人,直接或間接獲悉足以重大影響期貨交易價格之消息時,於該消息未公開前,或公開後十八小時內,不得自行或以他人名義買入或賣出,或使他人從事與該消息有關之期貨或其相關現貨交易行為: 一、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期貨業、期貨業同業公會、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或證券商同業公會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受雇人或受任人。 二、主管機關或其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公職人員、受雇人或受任人。 三、基於職業或控制關係獲悉消息之人。 四、股票期貨契約或股票選擇權契約之標的證券發行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受雇人或受任人,及持有該公司之股份超過百分之十之股東。 五、第一款、第二款及第四款受任人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受雇人。 六、喪失前五款身分後,未滿六個月者。 七、從前六款所列之人獲悉消息之人。 前項規定於董事、監察人之代表人準用之。 期貨交易法 第 108 條 從事期貨交易,不得有對作、虛偽、詐欺、隱匿或其他足生期貨交易人或第三人誤信之行為。 前項所稱對作,指下列之行為: 一、場外沖銷。 二、交叉交易。 三、擅為交易相對人。 四、配合交易。 期貨交易法 第 七 章 仲裁 期貨交易法 第 109 條 依本法所為期貨交易所生之爭議,當事人得依約定進行仲裁。 前項仲裁,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依仲裁法之規定。 期貨交易法 第 110 條 爭議當事人選定之仲裁人不能依協議指定第三仲裁人時,主管機關得依申請或依職權指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111 條 期貨業對於仲裁之判斷,或對於依仲裁法第四十四條成立之和解、第四十五條成立之調解,遲不履行時,除有仲裁法第四十條或第四十六條準用同法第四十條之情形,經提起撤銷仲裁判斷、和解或調解之訴者外,在其未履行前,主管機關得命令其停業或為其他必要之處分。 期貨交易法 第 八 章 罰則 期貨交易法 第 112 條 違反第一百零六條、第一百零七條,或第一百零八條第一項之規定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於犯罪後自首,如自動繳交全部犯罪所得者,減輕或免除其刑;並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免除其刑。 犯第一項之罪,在偵查中自白,如自動繳交全部犯罪所得者,減輕其刑;並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 犯第一項之罪,其因犯罪獲致財物或財產上利益超過罰金最高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加重罰金。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未經許可,擅自經營期貨交易所或期貨交易所業務。 二、未經許可,擅自經營期貨結算機構。 三、違反第五十六條第一項之規定。 四、未經許可,擅自經營槓桿交易商。 五、未經許可,擅自經營期貨信託事業、期貨經理事業、期貨顧問事業或其他期貨服務事業。 六、期貨信託事業違反第八十四條第一項規定募集期貨信託基金。 期貨交易法 第 112-1 條 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期貨交易所或期貨結算機構之核心資通系統設備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嚴重影響期貨市場秩序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期貨交易法 第 112-2 條 對期貨交易所或期貨結算機構之核心資通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嚴重影響期貨市場秩序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期貨交易法 第 113 條 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及期貨信託事業之董事、監事、監察人、經理人、受任人或受雇人,對於職務上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不正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臺幣二百四十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人員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要求期約或收受不正利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期貨交易法 第 114 條 對於前條人員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行求期約或交付不正利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而自首者,得免除其刑。 期貨交易法 第 115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二百四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依第八條第一項、第四十五條第一項、第五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四項、第八十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八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八十四條第一項規定之申請事項為隱匿或虛偽之記載者。 二、違反第七十一條之規定者。 三、槓桿交易商違反第八十一條準用第七十一條之規定者。 四、主管機關依第九十八條命令提出之帳簿、書類或其他有關物件或報告資料之內容有虛偽之記載者。 五、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期貨業或同業公會,於依法或主管機關基於法律所發布之命令規定之帳簿、文據、財務報告或其他有關業務文件之內容有虛偽之記載者。 期貨交易法 第 116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二百四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違反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但提供人不知其非法經營期貨交易所或期貨交易所業務者,不適用之。 二、違反第六十三條規定。 三、槓桿交易商負責人、業務員或其他從業人員違反第八十一條準用第六十三條規定。 四、期貨服務事業負責人、業務員或其他從業人員違反第八十八條準用第六十三條規定。 期貨交易法 第 117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八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違反第十二條、第十九條或第二十九條之規定者。 二、期貨結算機構違反第五十五條準用第十九條或第二十九條之規定者。 期貨交易法 第 118 條 法人之代表人、代理人、業務員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有下列情事之一者,除依第一百十六條、第一百十七條處罰其行為人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各該條之罰金: 一、違反第十九條、第二十九條或第六十三條之規定者。 二、違反第五十五條準用第十九條或第二十九條之規定者。 三、違反第八十一條或第八十八條準用第六十三條之規定者。 犯前項之罪被發覺前,該法人提出告訴或告發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期貨交易法 第 119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二百四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 一、違反第五條、第十條第一項、第十八條、第四十五條第二項前段、第五十六條第四項、第五十七條第一項、第六十四條、第六十五條第一項、第六十六條第一項、第六十七條、第七十條第一項、第七十二條第一項、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四條、第七十八條第一項、第八十條第三項、第八十二條第二項、第八十四條第二項前段、第八十五條第一項、第八十七條第一項、第九十七條之一第一項、第三項、第一百零四條第二項或第一百零五條規定。 二、違反依第八條第二項、第四十五條第二項後段、第五十六條第五項、第八十條第四項、第八十二條第三項、第八十五條第二項或第九十三條所發布之命令。 三、違反第三條第二項但書,未依主管機關規定,於所指定之期貨結算機構進行集中結算,或期貨結算機構違反第五十五條準用第十八條規定。 四、期貨商違反第七十九條準用第十八條規定。 五、槓桿交易商違反第八十一條準用第十八條、第五十七條第一項、第六十四條、第六十五條第一項、第六十六條第一項、第六十七條、第七十條第一項、第七十二條第一項、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四條或第七十八條第一項規定。 六、期貨服務事業違反第八十八條準用第十八條、第五十七條第一項、第六十四條、第六十五條第一項、第六十六條第一項或第七十四條規定。 七、主管機關依第九十八條第一項命令提出之帳簿、書類或其他有關物件或報告資料,逾期不提出,或對於主管機關依法所為之檢查予以規避、妨礙或拒絕。 八、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機構、期貨業、同業公會,於依法或主管機關基於法律所發布之命令規定之帳簿、文據、財務報告或其他有關業務之文件,不為製作、申報、公告、備置或保存。 九、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依第九十九條第一項所為之調查,或拒不提供有關資料文件或經主管機關通知到達辦公處所備詢,無正當理由而拒不到達。 依前項規定應處罰鍰之行為,其情節輕微認以不處罰為適當者,得免予處罰。 期貨交易法 第 120 條 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逾期未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期貨交易法 第 九 章 附則 期貨交易法 第 121 條 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國外期貨交易法不再適用。 期貨交易法 第 122 條 本法施行前依國外期貨交易法、證券交易法及其相關規定所取得之證照或資格證書,與本法之規定不符者,應於本法施行後一年內依本法之規定申請換發或核發。 期貨交易法 第 123 條 本法施行後,第四條之主管機關,於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修正為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前,仍沿用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之名稱。 期貨交易法 第 124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財政部定之。 期貨交易法 第 125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本法修正條文自公布日施行。
期貨交易法
法律
202306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一 章 總則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 條 為因應經濟國際化需要,健全期貨業之管理與發展,特制定本法;本法未 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 條 依本法所為之期貨交易,以期貨交易人委託期貨經紀商向國外期貨交易所 進行交易之方式為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為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其業務涉及其他目的事業主 管機關者,應會商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4 條 本法用辭定義如左: 一、期貨交易:指從事期貨契約及期貨選擇權契約買賣之行為。 二、期貨契約:指依國外期貨交易所之交易規則所定,雙方當事人約定 ,同意於未來特定時間,依特定價格及數量等交易條件買賣期貨商 品,或於到期前結算差價之契約。 三、期貨選擇權契約:指依國外期貨交易所之交易規則所定,期貨選擇 權買方支付權利金,取得購入選擇權或售出選擇權,於特定期限內 ,依特定價格及數量等交易條件買賣期貨之契約;或期貨選擇權賣 方,於買方要求履約時,有依選擇權約定履行義務之契約。 四、期貨交易人:指委託期貨經紀商從事期貨交易之人。 五、國外期貨交易所:指經主管機關認可之國外期貨交易所。 六、期貨經紀商:指受期貨交易人委託向國外期貨交易所為期貨交易之 行紀或居間者。 七、交易保證金:指期貨交易人為期貨交易繳存期貨經紀商之保證金額 。 八、營業保證金:指期貨經紀商依主管機關之規定,為履行賠償責任, 所提存一定比率之保證金額。 九、對作:指期貨經紀商接受期貨交易委託後,未至國外期貨交易所進 行交易,而逕予直接或間接私自承受或居間與其他期貨交易人、期 貨經紀商為交易之行為。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5 條 期貨經紀商得受託進行期貨交易之種類,以行政院公告者為限。 期貨經紀商得受託從事期貨交易之國外期貨交易所,以主管機關公告者為 限。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二 章 期貨商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6 條 期貨經紀商須經主管機關之許可並發許可證照,始得營業。 期貨經紀商之分支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發許可證照,不得設立或營 業。 外國期貨經紀商限在中華民國境內設立分公司,且須經主管機關許可並發 許可證照,始得營業。 非期貨經紀商不得受託從事期貨交易。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7 條 期貨經紀商之組織應為股份有限公司。但公營事業、金融機構或外國期貨 經紀商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期貨經紀商設置標準及管理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8 條 期貨經紀商不得由他業兼營亦不得兼營他業。但公營事業、金融機構經其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或外國期貨經紀商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期貨經紀商之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不得兼任其他期貨經紀商之董事、 監察人或經理人。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9 條 期貨經紀商名稱應標明期貨經紀字樣。但公營事業及金融機構兼營期貨經 紀業務者,不在此限。 期貨經紀商營業項目,應訂明受託期貨交易種類及國外期貨交易所;其委 託外國期貨經紀商進行交易者,並應訂明該外國期貨經紀商之名稱。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0 條 期貨經紀商最低實收資本額,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經紀商之業主權益,低於最低實收資本額之一定成數時,或少於所收 客戶保證金總額之一定比例時,應即停止收受期貨交易人訂單,並向主管 機關提出改善計畫。期貨經紀商未向主管機關提出改善計畫,或經限期改 善而未改善者,主管機關得撤銷其許可。 前項一定成數及一定比例,由主管機關定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1 條 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不得充任期貨經紀商之發起人、董事、監察人、 經理人或業務員;其已充任者,解任之: 一、有公司法第三十條各款情事之一者。 二、曾任法人宣告破產時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與其地位相等之人, 其破產終結未滿三年或調協未履行者。 三、最近三年內在金融機構使用票據有拒絕往來紀錄者。 四、違反第八條第二項規定者。 五、受第二十三條第二款或證券交易法第五十六條、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解 除職務處分,未滿五年者。 六、違反本法、公司法、證券交易法、銀行法或管理外匯條例規定,經受 罰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緩刑期滿或赦免後未滿五年者。 發起人、董事或監察人為公司者,前項規定,對於該公司代表人或指定代 表行使職務者,準用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2 條 期貨經紀商於接受委託後,應直接於國外期貨交易所進行交易。本國期貨 經紀商得委託經許可之外國期貨經紀商或本國期貨經紀商直接於國外期貨 交易所進行交易,並應以客戶名義逐筆委託。 外國期貨經紀商不得複委託其他期貨經紀商進行交易。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3 條 違反第六條規定者,由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同司法警察機關取 締,並移送法辦。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4 條 期貨經紀商受委託進行期貨交易時,應向期貨交易人收受交易保證金或權 利金。 期貨經紀商受託從事期貨交易,於辦理開戶時,應與期貨交易人簽訂受託 契約。受託契約之主要內容,由主管機關定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5 條 期貨交易保證金,包括原始保證金及追加保證金;其額度,由主管機關定 之。 期貨選擇權契約之權利金額數額,依往來國外期貨交易所之規定辦理,非 經期貨選擇權買方同意,不得動支。 期貨經紀商應於主管機關指定之金融機構開設專戶,存放期貨交易人之期 貨交易保證金、權利金;並與自有資金分離存放。 期貨經紀商之債權人,不得對期貨交易保證金、權利金專戶之存款請求扣 押或行使他項權利。 期貨交易保證金、權利金專戶存款餘額之最高額度,得由主管機關定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6 條 期貨經紀商除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外,不得自期貨交易保證金、權利金專戶 內提取款項: 一、依期貨交易人之指示交付剩餘保證金、權利金。 二、為期貨交易人支付國外期貨交易所必須支付之保證金、權利金或清算 差額。 三、為期貨交易人支付期貨經紀商之佣金、利息或其他手續費。 期貨交易人因期貨經紀商違反前項規定致生損害時,得請求損害賠償。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7 條 期貨經紀商應於開始營業前,向主管機關指定之金融機構,繳存營業保證 金;其額度,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人因委託期貨經紀商進行交易所生之債權,對於營業保證金有優 先求償之權。 期貨經紀商因履行賠償責任,致營業保證金低於第一項所定之額度時,應 予補足。 第十五條第三項之規定,於營業保證金,準用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8 條 期貨經紀商應依誠實信用原則提供交易資訊及執行交易。 期貨經紀商不得有對作、虛偽、詐欺或其他足生期貨交易人或第三人誤信 之行為。 期貨交易行為,應由期貨交易人逐項明確授權,不得開立概括授權之帳戶 。 違反前三項規定致生損害時,期貨經紀商負損害賠償之責。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19 條 期貨經紀商不得僱用非業務員與期貨交易人接洽、商談委託進行期貨交易 事宜或代其進行期貨交易。 違反前項規定致生損害時,期貨經紀商負損害賠償之責。 期貨經紀商僱用業務員最低人數,由主管機關定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0 條 業務員與期貨交易人接洽或商談期貨交易時,應出示業務員工作證,在開 戶前應告知各種期貨商品之性質、交易條件及可能之風險,並應將可明顯 閱讀之風險預告書,交付期貨交易人簽名存執。 期貨經紀商之風險預告書,應記載事項及格式,由主管機關定之。 期貨交易人因業務員違反第一項規定致生損害時,得向其所屬期貨經紀商 請求損害賠償。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1 條 期貨經紀商之負責人、業務員或其他從業人員,不得有左列行為: 一、洩漏期貨交易人委託事項及職務上所獲悉之秘密。 二、對期貨交易人作獲利之保證。 三、與期貨交易人約定分享利益或共同承擔損失。 四、利用期貨交易人帳戶或名義為自己從事交易。 五、利用他人或自己之名義供期貨交易人從事交易。 六、為誇大之宣傳或散布不實資訊。 七、為未經辦妥開戶手續之人從事交易。 八、未依期貨交易人委託事項或條件從事交易。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2 條 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檢查期貨經紀商之營業、財產、帳簿、書類、電訊設 備及其他有關物件,或令其提出財務、業務之報告資料,期貨經紀商不得 拒絕。 前項檢查,如發現有違反法令之嫌疑者,主管機關並得封存、影印或調取 其有關證件。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3 條 期貨經紀商違反本法或依本法所發布之命令者,除依本法處罰外,主管機 關並得視情節輕重,為左列處分: 一、限期改正。 二、命令該期貨經紀商解除其董事、監察人、在中華民國境內訴訟及非訴 訟代理人、經理人或業務員之職務。 三、命令六個月以內之停業。 四、撤銷營業許可。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4 條 期貨經紀商經主管機關依本法規定撤銷其營業許可或命令停業者,應了結 被撤銷或停業前,所為期貨契約及期貨選擇權契約之買賣或受託事務。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5 條 經撤銷營業許可之期貨經紀商,於了結受託事務時,就其了結目的之範圍 內,仍視為期貨經紀商;因命令停業之期貨經紀商,於了結受託事務之範 圍內,視為未停業。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6 條 期貨經紀商於解散或自行停業時,準用前二條規定。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7 條 業務員違反本法或依本法所發布之命令者,除依本法處罰外,主管機關並 得視其情節輕重,命令停止執行業務六個月以下之處分或撤銷其資格。 前項業務員資格經撤銷者,五年內不得取得任業務員之資格。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8 條 本法規定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得受賠償之原因時起二年間 不行使而消滅;自事實發生之日起逾五年者,亦同。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29 條 期貨經紀商負責人及業務員之管理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0 條 經營期貨交易顧問事業,應經主管機關之核准。 前項事業之管理、監督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之事業及其人員於第十條第一項、第十一條、第二十一條至第二十 三條及第二十七條之規定,準用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三 章 期貨經紀商同業公會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1 條 期貨經紀商應組織同業公會。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2 條 期貨經紀商同業公會之主管機關為社會行政主管機關。但其目的事業受期 貨經紀商主管機關之指導、監督。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3 條 期貨經紀商主管機關為保障期貨交易之公正,必要時得命令公會提供參考 、報告之資料,或為其他一定之行為。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四 章 仲裁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4 條 依本法所為期貨交易發生之爭議,如當事人約定進行仲裁者,其仲裁處所 應在中華民國境內。 前項仲裁,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依商務仲裁條例規定。 爭議當事人選定之仲裁人,不能依協議推定另一仲裁人時,得由主管機關 依申請或以職權指定之。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5 條 期貨經紀商對於仲裁之判斷,或依商務仲裁條例第二十八條成立之和解, 延不履行時,除有商務仲裁條例第二十三條情形,經提起撤銷仲裁判斷之 訴者外,在其未履行前,主管機關得命令其停業。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五 章 罰則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6 條 違反第六條第四項或第十八條第二項規定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 刑,得併科新臺幣九十萬元以下罰金。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7 條 違反第十五條第二項或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下罰金。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8 條 違反第五條第一項行政院所為之公告或第二項主管機關所為之公告或第二 十一條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 金。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39 條 法人之代表人、代理人、業務員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第三十六 條至第三十八條之罪者,除處罰其行為人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各該條之罰 金。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40 條 違反第六條第二項、第十二條第一項、第十五條第三項、第十七條第四項 、第十八條第三項、第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 九萬元以上四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41 條 違反第十四條或第十五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 下罰鍰。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42 條 違反第八條第一項、第九條、第十條第二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規定或依 第七條、第二十九條所發布之命令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 罰鍰。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43 條 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通知而逾期不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六 章 附則 國外期貨交易法 第 44 條 本法自公布後六個月施行。
國外期貨交易法
法律
19990505
2024/1/12 上午 12:00:00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1 條 為處理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由政府先行墊還事宜,特制定本條例。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主管機關為財政部。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3 條 政府依本條例先行墊還之存款及匯款,其範圍以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之存款及匯款並於本法規定期間內向主管機關提出墊還申請者為限。但政府先行墊還總金額不得逾新台幣三十億元。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4 條 持有前條存款及匯款之寄金存簿、存單或匯款單據之中華民國國民,得於主管機關公告先行墊還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申請登記,逾期不予受理。其申請經審核確認後,由政府一次墊還。 前項得申請登記之人在其申請登記前死亡者,由其繼承人申請登記,其繼承人及申請登記或領取之順序,依民法之規定。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5 條 前條之審核確認工作由主管機關邀集有關機關、學者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組成專案小組辦理之。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6 條 政府依本條例先行墊還之存款及匯款,按原幣金額之六十倍計算為新台幣後墊還之,但政府代墊每一筆金額以新台幣壹仟萬元為限。 前項存款及匯款原幣為儲備券者,以儲備券六元折算為一元,再按前項倍數計算後墊還之。 前二項規定,對於本次修正生效前已依主管機關公告申請登記墊還案件應一併適用。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7 條 主管機關應於本條例施行後,就申請墊還登記相關事宜,分別於電子、平面媒體公告。 主管機關為前項公告時,應明確列出所需證明文件或表格,以利申請辦理。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8 條 本條例所需支付金額,由主管機關指定國營金融機構先行代墊,其代墊款並加計利息分年由減列該金融機構年度繳庫盈餘歸還。 前項政府先行墊付款應積極向日方求償,俟中日雙方債權債務處理後歸墊。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9 條 申請人所提出之寄金存簿、存單或匯款單據,如有偽造、竄改等情事者,一律依法辦理。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10 條 持有其他日據時代在台設立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之存款,比照辦理。 其墊款總金額併計第三條之三十億元限額內。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11 條 政府依本條例第三條及第十條申請登記墊還之存款及匯款總金額如逾新臺幣三十億元時,按下列限額依比例分配墊還之: 一、株式會社台灣銀行之特別當座預金及匯票(小切手)分配上限為新臺幣十五億元。 二、其他存款及匯款分配上限為新臺幣十五億元。 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之墊還金額有任一款未達分配上限時,其餘額得移至另一款使用。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起施行。
日據時代株式會社台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存款及匯款處理條例
法律
20010613
2024/1/12 上午 12:00:00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 條 為健全公益彩券發行、管理及盈餘運用之監督,以增進社會福利,特制定本條例。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為財政部。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3 條 公益彩券發行之種類及總額度,由主管機關核定之。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4 條 公益彩券之發行,由主管機關指定銀行(以下簡稱發行機構)辦理之,其發行、銷售、促銷、開兌獎作業、管理及其他相關事宜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發行機構經主管機關同意,得委託適當機構辦理各類公益彩券之發行、銷售、促銷、開兌獎作業及管理事宜。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5 條 公益彩券獎金支出不得超過發行彩券券面總金額之百分之七十五。但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6 條 本法所稱盈餘,指售出彩券券面總金額扣除應發獎金總額及發行彩券銷管費用或為發行彩券而舉辦之活動費用後之餘額。但發行彩券銷管費用不得超過售出彩券券面總金額百分之十五。 發行機構應將各種公益彩券發行之盈餘專供政府補助國民年金、全民健康保險準備及社會福利支出之用,其中社會福利支出,應以政府辦理社會保險、福利服務、社會救助、國民就業、醫療保健之業務為限,並不得充抵依財政收支劃分法已分配及補助之社會福利經費。 為監理盈餘分配及運用事宜,主管機關應設公益彩券監理委員會,由中央政府、直轄市政府及縣(市)政府、相關學者專家及社會福利團體代表組成之;其中政府代表不得超過二分之一。委員會之重大決議需經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方得執行。 各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依第二項規定所得盈餘補助款,應依該項社會福利範圍專款專用,並按季公開運用情形。主管機關應定期以網際網路方式,公告彩券盈餘之運用情形;其公告及前項組成辦法,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6-1 條 前條第三項所設之監理委員會任務如下: 一、發行公益彩券盈餘之審議。 二、公益彩券盈餘分配之監督。 三、各受配機關盈餘運用情形之監督及考核。 四、其他有關公益彩券盈餘分配重大事項之監督。 各受配機關未依監理委員會決議配合執行,或違反第六條第二項規定者,主管機關得通知發行機構緩撥、扣發其獲配盈餘,俟其改善後再行撥付。 情節嚴重者,得追回其已分配款項,並由主管機關訂定該款項之保管及運用辦法。 盈餘運用考核之相關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社會福利主管機關訂定之。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6-2 條 公益彩券發行盈餘之獲配機關編製歲入預算者,應以前一會計年度六月份實際獲配盈餘之百分之九十為基數估算編製之。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6-3 條 各受配機關應以基金或收支並列方式管理運用公益彩券盈餘分配款。 前項以收支並列方式管理運用者,應於公庫或代理公庫之行庫設立專戶儲存。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7 條 發行機構應於每月終了,將公益彩券發行情形作成營業報告書,併同損益表、獎金支出情形、盈餘分配表及銷管費用明細表,於次月十五日前報請主管機關備查。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8 條 公益彩券經銷商之遴選,應以具工作能力之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及低收入單親家庭為優先;經銷商僱用五人以上者,應至少進用具有工作能力之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及低收入單親家庭一人。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9 條 發行機構、受委託機構及經銷商之負責人或員工,不得發售公益彩券或支付獎金予未滿十八歲者。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0 條 因職務或業務知悉公益彩券中獎人姓名、地址等資料者,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嚴守秘密。 違反前項規定,洩露中獎人相關資料予他人,致中獎人權益受損者,中獎人得向洩密人請求損害賠償。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1 條 公益彩券之中獎者,應於兌獎之日起三個月內,憑中獎之公益彩券與本人之身分證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依規定具領,逾期未領者視為放棄領獎權利,一律不再發給;逾期未領獎金全數歸入公益彩券盈餘。 公益彩券中獎獎金在主管機關核准之一定金額以下,得不適用前項關於身分證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具領獎金之規定。 公益彩券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2 條 公益彩券中獎獎金應一次給付。但超過主管機關所規定之金額者,得分期給付。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3 條 中獎之公益彩券因火燻、水浸、油漬、塗染、破損或其他情形,致不能辨認真偽者,不予兌獎。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4 條 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或委託專業機構,或令發行機構派員,查核辦理彩券發行、銷售事宜之機構及經銷商之業務財務有關資料,或令其於限期內提報有關資料。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5 條 (刪除)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6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支出獎金違反第五條規定比率者。 二、銷管費用違反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比率者。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7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七條規定,未依限申報書表者。 二、未依第八條規定,進用具有工作能力之身心障礙者或原住民者。 三、違反第九條、第十條第一項或第十二條規定者。 四、違反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對逾期未領者發給獎金或未將逾期未領獎金全數歸入公益彩券盈餘者。 五、違反第十四條規定,拒不受查核、未依限提報資料或提報資料不實者。 六、違反主管機關依第四條第一項所定之辦法者。 違反第九條規定者,並應將售得之價金與所中獎金同額之款項,充作公益彩券盈餘。 有第一項第四款情事者,並應將與已發給獎金同額之款項或逾期未兌領獎金全數,充作公益彩券盈餘。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8 條 經依第十六條或第十七條規定處罰者,得通知限期改正;無正當理由而屆期仍未改正者,對其同一事實或行為加處一倍至五倍罰鍰;並得視情節輕重為下列處分︰ 一、限制發行機構之發行期數、發行張數或經銷商數目。 二、停止受委託機構發行或銷售公益彩券。 三、限制經銷商之銷售期數、銷售張數或取銷經銷商資格。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19 條 (刪除)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20 條 公益彩券發行後,若有影響社會安寧或善良風俗之重大情事者,經主管機關函送立法院同意後,得停止其繼續發行。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第 21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公益彩券發行條例
法律
20161109
2024/1/12 上午 12:00:00
教育部組織法 第 1 條 行政院為辦理全國教育業務,特設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 教育部組織法 第 2 條 本部掌理下列事項: 一、高等教育、技術職業教育政策之規劃,大專校院發展、師資、招生、資源分配、品質提升、產學合作之輔導及行政監督。 二、終身教育、社會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藝術教育、進修補習教育、特殊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公民素養、閱讀語文、教育基金會政策之規劃、輔導與行政監督,與所屬社會教育機構之督導、協調及推動。 三、國際與兩岸教育學術交流、國際青年與教育活動參與、海外華語文教育推廣、留學生、外國學生、僑生、港澳生與陸生之輔導、外僑學校、大陸地區臺商學校與海外臺灣學校之輔導及行政監督。 四、師資培育政策、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師資培育大學之獎補助與評鑑、教師專業證照與實習、教師在職進修、教師專業組織輔導、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評鑑之規劃、輔導及行政監督。 五、學校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政策之規劃、輔導與行政監督、人文社會、科技教育政策之規劃、協調與推動、學術網路資源與系統之規劃及管理。 六、學生事務之輔導及行政監督、學校全民國防教育、校園安全政策之規劃、輔導與行政監督,學校軍訓教官與護理教師之管理及輔導。 七、原住民族及少數族群教育、學校衛生教育政策之規劃、輔導及行政監督。 八、中小學與學前教育、青年發展、學校體育、全民運動、競技運動、運動產業、國際與兩岸運動及運動設施政策之規劃、輔導及行政監督。 九、教育人事政策之規劃、教育人事法令之訂定、解釋與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資遣之規劃、輔導及行政監督。 十、其他有關教育事項。 教育部組織法 第 3 條 本部置部長一人,特任;政務次長二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常務次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四職等。 教育部組織法 第 4 條 本部置主任秘書,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 教育部組織法 第 5 條 本部之次級機關及其業務如下: 一、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規劃、推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學前教育政策及制度,並督導、協調、協助各地方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學前教育之發展及執行本部所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育事項。 二、體育署:規劃全國體育政策,並督導、執行學校體育、全民運動、競技運動、運動產業、國際與兩岸運動及運動設施事項。 三、青年發展署:規劃全國青年發展政策,推動青年生涯輔導、公共參與、國際與體驗學習及其他青年發展事項。 教育部組織法 第 6 條 本部為應業務需要,得報請行政院核准,派員駐境外辦事,並依駐外機構組織通則規定辦理。 前項駐外人員擔任駐外機構教育單位主管職務者,必要時得借調專科以上學校具教授資格者聘任之;每次聘任期間不得超過三年,期滿得再行借調。 前項借調期間合計不得超過六年。 教育部組織法 第 7 條 本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之司長職務,必要時,得比照專科以上學校教授之資格聘任;其退休、撫卹比照教師相關規定辦理,並由本部核定之。 教育部組織法 第 8 條 本部各職稱之官等職等及員額,另以編制表定之。 教育部組織法 第 9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本法修正條文,自公布日施行。
教育部組織法
法律
20210526
2024/1/12 上午 12:00:00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 條 教育部依教育部組織法第五條設學術審議委員會。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 條 學術審議委員會之任務如左: 一、審議有關高等教育之重要改進事項。 二、審議有關學術研究之獎勵與補助事項。 三、審議有關國際文化合作事項。 四、審議有關專科以上學校教員之資格事項。 五、審議有關學位之授予事項。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 條 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由教育部按學科之分配,就左列人員中聘請之,其 最高額為一百人: 一、對於所專習之學術有特殊之著作發明或貢獻者。 二、曾任公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教授十年以上,著有成績者。 三、曾主持或領導高等教育機關或學術團體七年以上,成績卓著者。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4 條 學術審議委員會得設名譽委員,由教育部就教育學術文化界,卓著聲望之 人士聘請之。 前項名譽委員,遇有重要會務,由教育部隨時諮商之。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5 條 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任期二年,期滿得續聘之。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6 條 學術審議委員會設常務委員七人至九人,由教育部部長於委員中聘定之。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7 條 學術審議委員會每半年舉行會議一次,由教育部部長為主席,必要時得召 開臨時會議。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8 條 學術審議委員會置秘書一人,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兼任之,專員一人 ,幹事二人,由教育部派充之。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9 條 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均為無給職。但開會時得酌送旅費。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0 條 學術審議委員會辦事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 條 教育部設教育研究委員會,其任務如左: 一、關於教育制度之研究、計畫事項。 二、關於學生訓導之研究、計畫事項。 三、關於學校行政之研究、計畫事項。 四、其他有關教育之研究、計畫事項。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 條 教育研究委員會設主任委員一人,由教育部部長兼任之,委員二十五人至 四十人,其中七人至十一人專任,餘兼任,由教育部部長聘請左列人員充 任之: 一、對於教育富有研究或經驗之國內學者,二十人至三十二人。 二、在華從事教育多年,著有成績之外國學者,五人至八人。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 條 教育研究委員會開會時,教育部部長得指定參事、秘書、督學各一人及各 司司長列席。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4 條 教育研究委員會開會時,由主任委員或其指定人員主席。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5 條 教育研究委員會設學制、課程、師資、行政四組,置組主任四人,秘書一 人或二人,專員八人至十二人,均薦派;幹事十二人至二十人,助理幹事 八人至十六人,均委派。 前項職員得由教育部部長就部內職員中指派兼任。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6 條 教育研究委員會必要時,得酌用雇員。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7 條 教育研究委員會辦事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 條 教育部設國語推行委員會,其任務如左: 一、關於本國語言文字整理之審議事項。 二、關於本國語言文字標準書籍之編訂事項。 三、關於本國語言文字資料之蒐集事項。 四、關於本國語言文字教學方法之實驗改進事項。 五、關於統一中外譯名音讀標準之訂定事項。 六、關於推行國語教育人員之訓練事項。 七、關於國內不識字者及僑居國外人民語文教育之設計、實施及視導事項 。 八、關於邊疆地方施行語文教育之設計事項。 九、其他關於語文教育事項。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 條 國語推行委員會置委員十九人至二十七人,由教育部部長聘任之。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 條 國語推行委員會置主任委員一人,常務委員一人至三人,由教育部部長就 委員中指定之。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4 條 國語推行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必要時得開臨時會議,常 務委員會議每月舉行一次,均由主任委員召集並任主席。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5 條 國語推行委員會得分組辦事,每組置主任一人,由教育部部長指定委員兼 任之。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6 條 國語推行委員會置編輯二人,薦派;幹事、助理幹事各一人至三人,委派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7 條 國語推行委員會於討論專門問題時,得聘請會外專家參加。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8 條 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除專任委員外,概為無給職。但舉行會議時出席委 員得由部酌送旅費。 前項專任委員以三人為限。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 條 教育部設訓育委員會,其任務如左: 一、關於三民主義教導之研究事項。 二、關於訓育計畫之訂定、督導及考核事項。 三、關於訓導人員之培養及指導事項。 四、關於軍事教育、童子軍教育之督導及考核事項。 五、關於學生自治團體之指導事項。 六、關於訓育學術之研究事項。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 條 訓育委員會置委員七人至十三人,以一人為常務委員,由教育部部長就國 立師範學院院長、師範學校校長、教育專家及教育部參事、司長中分別聘 請或指派充任之。 前項聘請之教育專家以三人為專任委員。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 條 訓育委員會置秘書一人,由教育部部長指派部中職員兼任之。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4 條 訓育委員會設左列三組: 第一組:辦理訓育工作之指導及訓導人員之培養指導事項。 第二組:辦理軍事教育、童子軍教育之督導及有關學生之服役事項。 第三組:辦理學生自治團體之指導及學生身心發展狀況之調查事項。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5 條 訓育委員會置組主任三人,薦派;幹事六人至九人,委派;並得酌用雇員 一人至三人。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6 條 訓育委員會會議,每半年舉行一次,由常務委員召集,開會時並任主席。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7 條 訓育委員會委員除專任者外,均為無給職。但開會時得酌送旅費。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 條 教育部設醫學教育委員會,其任務如左: 一、關於醫學、藥學、護士、助產及衛生教育等各項教育計畫之擬訂事項 。 二、關於醫學、藥學、護士、助產等學校及各級學校衛生科之課程設備標 準之審擬事項。 三、關於醫學、藥學、護士、助產等學校及衛生人員訓練機構立案備案之 審查事項。 四、建議與醫學教育有關之一切興革事項。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 條 醫學教育委員會置委員二十七人至三十七人,由教育部部長就左列人員, 分別聘請或指派充任之: 一、衛生署及軍政部軍醫署代表各一人。 二、國立大學醫學院或獨立醫學院院長、國立醫藥專科學校校長。 三、第一條所列各專家九人至十五人,其中七人為專任。 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中等教育司司長及參事一人。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 條 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任期一年。但得連任。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4 條 醫學教育委員會置常務委員三人至五人,處理會務,由教育部部長就委員 中指定之。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5 條 醫學教育委員會置秘書一人,薦派,或由教育部部長指定委員兼充之。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6 條 醫學教育委員會設左列各組: 一、醫學教育組。 二、藥學教育組。 三、護士教育組。 四、助產教育組。 五、衛生教育組。 每組各置主任一人,薦派,或由教育部部長指定委員兼充之,辦理各該組 事務。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7 條 醫學教育委員會置編緝三人至五人,薦派;幹事一人或二人,委派;並得 酌用雇員一人至三人。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8 條 醫學教育委員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必要時得召集臨時會議,開會時由 教育部部長主席,部長因事不能出席時,由常務委員互推一人為主席。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9 條 醫學教育委員會議決事項,送請教育部採擇施行。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0 條 醫學教育委員會得經教育部部長之核准,聘中外醫學專家三人至五人為顧 問,開會時得請其列席。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1 條 醫學教育委員會非專任之委員及顧問,均為無給職,開會時得酌送旅費。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家圖書館 (以下簡稱本館) 隸屬於教育部,掌理關於圖書資料之蒐集、 編藏、考訂、參考、閱覽、出版品國際交換、全國圖書館事業之研究發展 與輔導等事宜。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館設左列各組,分別掌理有關事項: 一、採訪組:圖書資料之徵集、選購及登錄等事項。 二、編目組:圖書資料之分類及編目等事項。 三、閱覽組:圖書資料之典藏、閱覽及推廣服務等事項。 四、參考組:參考諮詢及專題目錄索引編製等事項。 五、特藏組:珍善本圖書文獻及金石拓片之編藏、考訂等事項。 六、資訊組:自動化作業及資訊服務等事項。 七、輔導組:調查統計、各圖書館之輔導及圖書館專業人員訓練等事項。 八、研究組:全國圖書館事業及各項規範標準之規劃、研訂與推廣等事項 。 九、總務組:文書、庶務、出納、營繕及不屬其他單位事項。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館置館長一人,綜理館務並指揮監督所屬機構及職員,職務列簡任第十 三職等,必要時得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比照專科以上學校校長之資格聘任 ;副館長一人,襄助館務,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必要時得由編纂兼任 。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館置組主任九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除總務組主任 外,其餘職務必要時得由編纂兼任;秘書一人,技正一人,分析師一人, 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設計師二人至四人,管理師二人至三 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技士六人至八人,組員二十八人 至三十八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技士二人,組員十 二人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技佐四人至六人,助理設計師二人至 四人,助理管理師二人至三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 十六人至二十六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僱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得占用 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本館置編纂七人至十五人;編審六人至十人;編輯三十四人至四十人;助 理編輯十三人至十七人,均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館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 項。 人事室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館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 會計及統計事項。 會計室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館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條例第三條至第七條所定各職稱人員,除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聘任者外 ,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 用之。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館得視實際需要設立分館;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館設出版品國際交換處,置處主任一人,由編纂兼任,辦理出版品國際 交換事宜;其辦法由本館擬訂,報請教育部核轉行政院核定。 出版品國際交換處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館設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書目資訊中心,各置主任一人,由編纂兼任, 辦理全國出版品標準書號、預行編目業務暨書目網路合作事宜;其辦法由 本館擬訂,報請教育部核轉行政院核定。 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書目資訊中心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 充之。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館得視需要,遴聘學者、專家為顧問或諮詢委員,均為無給職;其遴聘 辦法由本館擬訂,報請教育部核備。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館辦事細則,由本館擬訂,報請教育部核定之。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立編譯館隸屬於教育部,掌理關於學術文化書籍及教科圖書之編譯事務 。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2 條 國立編譯館編譯左列各項圖書: 一、關於本國文化之重要圖書。 二、關於世界學術之名著。 三、關於各國新近出版之科學書籍。 四、關於各級學校教科及參考圖書。 五、關於社會教育圖書。 六、關於學術名詞及其他工具用書。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3 條 國立編譯館承教育部之命,得審查左列圖書、儀器、標本: 一、關於學術專著。 二、關於教科及參考圖書。 三、關於社會教育圖書。 四、關於教科用標本、儀器及其他教育用具。 前項審查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4 條 凡國內學者自行編譯之圖書,合於第二條各款之規定,經國立編譯館審查 採用者,得由國立編譯館給予版稅酬金或獎金。 前項版稅酬金獎金規則,由國立編譯館擬訂,呈請教育部核定之。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5 條 國立編譯館置館長一人,簡任。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6 條 國立編譯館置編纂十五人至二十五人,編審二十人至三十人,副編審二十 五人至三十五人,助理編審三十人至四十人,特約編審五人至十人,均由 館長聘任,呈報教育部備案;秘書一人,薦任;幹事、助理幹事各十人至 十五人,均委任。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7 條 國立編譯館得分組辦事,並得分設委員會,每組置主任一人,每委員會置 主任委員一人,均由編纂兼任。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8 條 館長綜理館務,秘書承館長之命,處理文書及其他交辦事務,組主任及委 員會主任委員分掌各該組會事務;編纂、編審、副編審、助理編審及特約 編審分擔各組、會指定之編譯、審查工作、幹事、助理幹事分任組會事務 。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9 條 國立編譯館於必要時,得呈准教育部,設各種專門委員會,聘請學術專家 充任委員。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10 條 國立編譯館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薦任;佐理員一人或二人,委任 ;依法律之規定,辦理歲計、會計、統計事務。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11 條 國立編譯館置人事管理員一人,助理員一人,均委任。依人事管理條例之 規定,掌理人事管理事項。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12 條 國立編譯館因事務上之必要,得酌用雇員三十人至四十人。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13 條 國立編譯館辦事細則,由國立編譯館擬訂,呈請教育部核定之。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立歷史博物館 (以下簡稱本館) ,依社會教育法第十五條規定設立,隸 屬教育部;掌理歷史文物及美術品之採集、保管、考訂、展覽、推廣教育 及有關業務之研究發展等事宜。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館設左列各組,分別掌理有關事項: 一、研究組:關於歷史文物美術品之蒐集、研究、考訂及出版事項。 二、展覽組:關於歷史文物美術品之陳列、規劃及展覽維護等事項。 三、典藏組:關於歷史文物美術品之保管、建卡、點驗、修護及典藏事項 。 四、推廣教育組:關於歷史文物美術品之教育推廣及國內外交換巡迴展出 等事項。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館設秘書室,掌理研考、印信、文書、出納、庶務、財產保管、營繕工 程、警衛安全及其他不屬於各組室事項。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館置館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至第十三職等或比照專科以上學 校校長之資格聘任,綜理館務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副館長一人,職務列 簡任第十一職等,必要時得由研究員兼任,襄助館長處理館務。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館置組主任四人,室主任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 ;秘書一人,技正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編輯六人, 職務列薦任第七職至等第九職等;專員二人至四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 至第八職等;組員九人,技士二人至四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 職等,其中組員三人,技士一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辦 事員五人至七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書記四人至六人,職 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前項組主任四人之職務,必要時得由研究員或副研究員兼任。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僱用之現職雇員一人至三人,其未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 者,得占用第一項書記職缺繼續其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館置研究員二人、副研究員二人、編譯四人、助理研究員六人、助理編 輯六人、導覽員二十人至二十四人,均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館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 人事管理事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館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 辦理歲計、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 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9 條 第四條、第五條、第七條及第八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 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館為應學術研究需要,得設各種委員會,聘請學者專家擔任委員;委員 均為無給職。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館辦事細則,由本館擬訂,報請教育部核定之。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10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隸屬教育部,掌理國內外教育資料及視聽教育之研究、推 廣等事宜。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2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設左列各組: 一、教育資料組:掌理教育資料之調查、統計、蒐集、整理、研究改進及 編印事項。 二、視聽教育組:掌理視聽教育教材、教具之審查、製作及研究事項。 三、推廣組:掌理教育資料及視聽教育之推廣事項。 四、總務組:掌理文書、出納、庶務及不屬於各組事項。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3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置館長一人,簡任;綜理館務,並指揮、監督所屬機構及 職員。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4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置組主任四人,薦任或簡任,分掌各組事務;編纂一人或 二人,簡任,承館長之命,擔任研究、編纂事務;編輯三人至五人,薦任 ;幹事四人至六人,委任;各承長官之命,辦理所掌事務。 前項薦任,簡任人員,除總務主任外,必要時得為聘任。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5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置秘書一人,薦任;承館長之命,綜理文稿,辦理交辦事 項。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6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薦任或委任;佐理員二人, 委任;依法辦理歲計、會計事務。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7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置人事管理員一人,委任;助理員一人,委任;依法辦理 人事管理事務。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8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因業務上之需要,得酌用雇員二人或三人。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9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得設教育廣播電臺及教育電視廣播電臺,其組織規程由教 育部擬訂,呈請行政院核定之。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10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於必要時,得呈准教育部設置各種專門委員會,聘請專家 充任委員。 前項委員為無給職。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11 條 國立教育資料館辦事細則,由國立教育資料館擬訂,呈請教育部核定之。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教育資料館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隸屬教育部,掌理推行臺灣省區通俗科學教育,及輔 導中等以下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科學教育事宜。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2 條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設左列各組: 一、實驗組:掌理科學實驗、化驗、模型設計及施教計畫等事項。 二、展覽組:掌理科學教育之調查、展品之徵集、登記及保管、展覽等事 項。 三、推廣組:掌理科學教育之宣傳、演示及有關輔導、聯絡、交換與編輯 、出版等事項。 四、總務組:掌理文書、出納、庶務及不屬於其他各組事項。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3 條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置館長一人,簡任。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4 條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置秘書一人,薦任;組主任四人,總務組主任薦任, 餘薦任或簡任;編輯一人或二人,輔導員二人或三人,均薦任;技士三人 至五人,幹事二人或三人,均委任。 前項薦任、簡任人員,除秘書,總務組主任外,必要時得為聘任。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5 條 館長綜理館務,秘書承館長之命,綜核文稿,辦理交辦事務,組主任分掌 各該組事務,編輯、輔導員、技士、幹事各承主管之命,辦理所掌事務。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6 條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置會計主任一人,薦任或委任;依法辦理歲計、會計 事務,並兼辦統計事務。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7 條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置人事管理員一人,委任;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務。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8 條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因業務需要,得酌用雇員三人至五人。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9 條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於必要時,得呈准教育部設置各種專門委員會,聘請 專家充任委員。 前項委員為無給職。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10 條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辦事細則,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擬訂,呈請教育部 核定之。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第八條規定制定之。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2 條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掌理各種圖書之蒐集、編藏、考訂、展覽、研究 等業務及輔導臺灣地區圖書館事業之發展事宜。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3 條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設左列各組: 一、採編組:掌理圖書徵集、選購、登記、分類、編目及交換事項。 二、閱覽典藏組:掌理金石、輿圖、文獻、圖書、資料之庋藏、互借、圖 書資料陳列、閱覽、出借及閱讀指導等事項。 三、參考服務組:掌理對讀者提供國內外各種資料與諮詢之答覆,編製各 種專題目錄等事項。 四、推廣輔導組:掌理調查、統計、研究、視察、輔導、推廣及館際連繫 等事項。 五、總務組:掌理文書、庶務、財物管理、出納及不屬其他各組之事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4 條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置分館長一人,職位列第九至第十一職等,受國 立中央圖書館館長之指揮、監督,綜理分館館務。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5 條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置組主任五人,編纂一人至三人,編輯六人至十 人,職位列第六至第八職等;助理編輯八人至十二人,職位列第六或第七 職等;幹事六人至八人,職位列第三至第五職等,其中三人得列第六職等 ;書記七人至十一人,職位列第一至第三職等。 前項人員除總務組主任、幹事、書記外,必要時得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 定聘任之。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6 條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置人事管理員一人,職位列第五至第七職等,依 法律之規定辦理人事管理及人事查核事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7 條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置會計員一人,職位列第五至第七職等,依法律 之規定辦理歲計、會計並兼辦統計事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8 條 第四條至第七條所定各職稱人員,除聘任人員外,其職位之職糸依公務職 位分類法及職系說明書,就圖書管理、文書、事務管理、出納、中文打字 、會計、人事行政及其他有關職系選用之。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9 條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為謀事業之發展,得聘請專家、學者組織各種委 員會。 前項委員會委員為無給職,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調用之。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10 條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對臺灣地區公私立圖書館之輔導辦法,由分館擬 訂,報請國立中央圖書館核轉教育部備案。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11 條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辦事細則,由分館擬訂,報請國立中央圖書館核 定並轉教育部備案。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國民體育法第四條第二項規定制定之。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 條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 (以下簡稱本會) 之任務如左: 一、關於全國體育政策之研擬事項。 二、關於全國體育活動之指導事項。 三、關於全國各機關團體、企業機構體育活動之協調、諮詢事項。 四、關於全國國民體能檢查之研究、發展事項。 五、關於全國體育活動之建議事項。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會置委員十七人至二十三人,由教育部部長就左列人員,分別聘請之: 一、中央有關單位主管人員。 二、體育學者、專家。 三、有關體育之教育主管人員。 四、對體育活動有特殊貢獻者。 五、熱心體育人士。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會委員為無給職,聘期兩年,期滿得續聘之。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會置主任委員一人,由教育部部長兼任;執行秘書一人,由體育司司長 兼任;其餘所需工作人員,由教育部組織法所定員額內調用之。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均由主任委員召集之 。 前項會議,得邀請會外專家及有關單位人員列席。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會會議議決事項,由教育部採行。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組織條例
法律
199912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以下簡稱本館) 隸屬教育部,掌理臺灣地區藝術教 育之研究、推廣與輔導等事宜。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館設左列各組: 一、研究推廣組:掌理有關藝術教育之研究、設計、調查、出版及推廣事 項。 二、展覽演出組:掌理有關藝術之展覽、演出及實驗事項。 三、總務組:掌理文書、出納、庶務及不屬其他各組事項。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館置館長一人,職位列第十至第十二職等,綜理館務,並指揮監督所屬 職員。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館置秘書一人,職位列第八或第九職等;組主任三人,研究員一人至三 人,編輯一人至三人,職位列第七至第九職等;助理編輯二人至四人,職 位列第六或第七職等;幹事三人至五人,職位列第三至第五職等,其中二 人得列第六職等;書記一人至三人,職位列第一至第三職等。 前項人員除秘書、總務組主任、幹事、書記外,必要時得依教育人員任用 條例規定聘任之。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館為應事實需要,得報准教育部設置顧問及各種委員會,聘請專家、學 者充任之。 前項顧問及委員為無給職。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館置人事管理員一人,職位列第五至第七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及人 事查核事項。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館置會計員一人,職位列第五至第七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統計 事項。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8 條 第三條、第四條、第六條及第七條所定各職稱人員,除聘任人員外,其職 位之職系,依公務職位分類法及職系說明書就社會教育行政、一般行政管 理、文書、事務管理、出納、打字、人事行政、會計及其他有關職系選用 之。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8-1 條 本館於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前進用之人員,除聘任人員外,現仍在 職且未具法定任用資格之人員,由考試院限期辦理考試,以定其資格;其 考試辦法由考試院定之。未經考試及格者,得繼續任原職至離職為止。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館辦事細則,由本館擬訂,報請教育部核定。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立國父紀念館 (以下簡稱本館) ,隸屬教育部,掌理國父紀念館、陽明 山中山樓之管理、維護,與國父紀念文物資料之蒐集、典藏、展覽及有關 文教活動之舉辦等事宜。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館設左列各單位,分別掌理有關事項: 一、文教組:文教活動、史蹟電影、圖書閱覽、接待服務及宣導傳播等事 項。 二、展覽組:國父紀念文物史料之蒐集、展覽及典藏事項。 三、園藝組:公園園藝、花草樹木之管理及環境美化事項。 四、總務組:建築物與各項設備管理,環境清潔維護,文書、庶務、出納 、工作研考及不屬其他單位事項。 五、機電組:發電機、空氣調節機、舞臺燈光、電子音響等電器及給水衛 生設備維護、管理事項。 六、警衛組:安全防護、公共秩序維持及停車場管理事項。 七、陽明山中山樓管理所:陽明山中山樓與其環境之管理維護,國父紀念 文物展覽及提供重大集會之服務事項。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館置館長一人,職位列簡任第十至第十二職等,綜理館務,指揮監督所 屬職員;副館長二人,職位列簡任第十或第十一職等,襄理館務。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館置所長一人,由副館長兼任;組主任六人,職位列薦任第九職等或簡 任第十職等,其中二人得由技正兼任;秘書一人,技正二人,職位均列薦 任第七至第九職等;編審四人,專員四人,職位均列薦任第六至第八職等 ;組員十五人,技士八人,職位均列委任第四或第五職等;其中組員五人 ,技士二人得列薦任第六或第七職等;辦事員六人,技佐二人,職位均列 委任第三或第四職等;書記九人,職位列委任第一至第三職等。 前項所列編審,必要時得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之。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館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職位均列薦任第六至第八職等 ,依法辦理人事管理及人事查核事項。 人事室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館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位列薦任第六至第八職等,依法辦理 歲計、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 會計室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 第 7 條 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所定各職稱人員,除聘任人員外,其職 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館辦事細則,由本館擬訂,報請教育部核定之。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國立國父紀念館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10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以下簡稱本處) 隸屬教育部,掌理中正紀念堂之 管理、維護與先總統 蔣公紀念文物資料之蒐集、典藏、展覽及有關文教 活動之舉辦等事宜。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處設左列各單位,分別掌理有關事項: 一、文教組:文教活動、史蹟電影、接待服務及宣導傳播等事項。 二、展覽組:先總統蔣公紀念文物資料之蒐集、典藏、陳列及展覽事項。 三、園藝組:公園園藝、花草樹木之管理維護及環境美化事項。 四、總務組:建築物與各項設備管理,環境清潔維護,文書、庶務、出納 、工作研考及不屬其他單位事項。 五、機電組:發電機、空氣調節機、電梯、照明燈、電子音響等電器及給 水衛生設備維護、管理等事項。 六、警衛組:安全防護及公共秩序維持事項。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處置處長一人,職位列簡任第十至第十二職等,綜理處務,指揮監督所 屬職員;副處長一人,職位列簡任第十或第十一職等,襄理處務。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處置組主任六人,職位列薦任第九職等或簡任第十職等,其中二人得由 技正兼任;秘書一人,技正二人,職位均列薦任第七至第九職等;編審五 人,專員二人,職位均列薦任第六至第八職等;編輯二人,職位列薦任第 六或第七職等;組員十二人,技士十人,職位均列委任第三至第五職等, 其中組員四人,技士三人得列薦任第六或第七職等;辦事員三人,職位列 委任第三或第四職等;書記七人,職位列委任第一至第三職等。 前項所列編審、編輯,必要時得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之。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處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職位均列薦任第六至第八職等 ,依法辦理人事管理及人事查核事項。 人事室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處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位列薦任第六至第八職等,依法辦理 歲計、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 會計室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7 條 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所定各職稱人員,除聘任人員外,其職 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處辦事細則,由本處擬訂,報請教育部核定之。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10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以下簡稱本館) 隸屬教育部,掌理自然科學標本與 資料之蒐集、研究、典藏、展示及對大眾、各級學校自然科學教育之推廣 、協助等有關事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館設左列各組,分別掌理有關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一、動物學組:動物學標本與資料之蒐集、製作、研究、實驗及鑑定等事 項。 二、植物學組:植物學標本與資料之蒐集、製作、研究、實驗及鑑定等事 項。 三、地質學組:地質學標本與資料之蒐集、製作、研究、實驗及鑑定等事 項。 四、人類學組:人類學標本與資料之蒐集、製作、研究、實驗及鑑定等事 項。 五、典藏管理組:蒐藏品之入館、收藏、交換、維護等業務之統籌督導及 行政管理事項。 六、科學教育組:自然科學教育之研究、規劃、推廣、輔導與有關出版品 之編纂、印製及發行等事項。 七、展示組:自然科學展示題及劇場節目之規劃、設計、製作、儀器操作 、保養、維修及展示品管理等事項。 八、資訊組:自然科學各項蒐藏、研究、教育、圖書、營運等資料之分析 及處理等事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館設秘書室,掌理營運企劃、公共服務、庶務、出納、營繕、機電、法 制、研考、文書、印信、票務、警衛及其他不屬於各組、室事項,並得分 科辦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館置館長一人,綜理館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 等,必要時得比照獨立學院院長以上資格聘任;副館長二人,輔助館長處 理館務,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其中一人得由研究員兼任。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館置主任秘書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組主任八人,職務列薦任 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其中組主任六人得由研究員或副研究員兼任; 科長十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秘書二人、技正二人、分析師一人,職 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專員六人至八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 至第八職等;設計師二人、管理師二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 等;導覽員六人至八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其中四人得列薦任第六職 等至第八職等;技士十九人至二十三人,組員十九人至二十一人,職務均 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設計員一人,助理設計師一 人,助理操作師一人,護士一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辦 事員七人至九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二人至四人,職 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前項導覽員得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館置研究員、副研究員四十七人;助理研究員、研究助理五十三人,均 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之。 本館動物學組主任、植物學組主任、地質學組主任、人類學組主任、科學 教育組主任、展示組主任,得由研究員、副研究員兼任。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館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 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館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 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 充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館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 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0 條 第四條、第五條、第七條至第九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 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館因應業務需要,得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聘用專業人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館因業務需要得設諮詢委員會,並聘請學者專家為顧問。 前項委員會之委員及顧問均為無給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館因應業務需要,得在各地經報准後設立各類研究及服務中心;所需工 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館辦事細則,由本館擬訂,報請教育部核定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本條例修正條文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 條 行政院為統籌規劃國家文化建設,發揚中華文化,提高國民精神生活,特 設文化建設委員會 (以下簡稱本會)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會掌理左列事項: 一、文化建設基本方針及重要措施之研擬事項。 二、文化建設統籌規劃及推動事項。 三、文化建設方案與有關施政計畫之審議及其執行之協調、聯繫、考評事 項。 四、文化建設人才培育、獎掖之策劃及推動事項。 五、文化交流、合作之策劃、審議、推動及考評事項。 六、文化資產保存、文化傳播與發揚之策劃、審議、推動及考評事項。 七、重要文化活動與對敵文化作戰之策劃及推動事項。 八、文化建設資料之蒐集、整理及研究事項。 九、其他有關文化建設及行政院交辦事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會設三處,分掌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1 條 為加強維護保存傳統文化之精華及推動藝文創作展演,本會得設各種文化 機構,其組織以法律定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2 條 本會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得報請行政院核准後,派員駐國外辦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會設秘書室,掌理議事、文書、印信、出納、庶務、公共關係及不屬於 各處、室事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會置主任委員一人,特任,綜理會務;副主任委員二人,其中一人職務 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另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四職等,襄助主任委員處理 會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會置委員十五人至十九人,為無給職,由行政院就左列人員遴聘之: 一、有關部、會、局及機關首長。 二、學者專家及文化界人士。 前項第二款人員之聘期為二年,連聘得連任。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會置主任秘書一人,參事三人或四人,處長三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二 職等;副處長三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主任一人,專門委員四人至 八人,編纂二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秘書二人或三人 ,技正一人或二人,視察二人至四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 ,其中秘書一人,技正一人,視察一人得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 科長六人至十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編審三人至五人,專員六人至八 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科員六人至八人,職務列委任第 五職等,其中二人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辦事員六人至十人,職 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書記六人至十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 第三職等。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會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依法辦 理人事管理事項。 前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會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依 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前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9-1 條 本會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依法辦 理政風事項。 前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會為應業務需要,經行政院核准,得聘用顧問或研究委員五人至十一人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1 條 第五條及第七條至第九條所定各職稱人員,其職位之職系,依公務職位分 類法及職系說明書就一般行政管理、社會教育行政、新聞行政、一般教育 行政、公共關係、交通行政、一般民政、社會行政、議事、編輯、圖書管 理、博物管理、技藝、人事行政、法制、會計、統計、事務管理、文書及 其他有關職系選用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會為業務需要,得設各種委員會,聘請學者、專家及文化界人士為委員 。 前項委員會委員人選,由本會主任委員提經本會委員會會議通過後聘請之 ,任期二年,連聘得連任,均為無給職。各委員會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 條例所定員額內調用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會會議規則、辦事細則由會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10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以下簡稱本臺)隸屬教育部,掌理全國教育廣播事宜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臺之任務如下︰ 一、闡揚國家教育政策、政令。 二、實施空中教學,推動成人及終身教育。 三、推動特殊教育及職業教育。 四、推廣原住民教育。 五、推展社會教育。 六、協助推動學校廣播教育。 七、其他有關教育廣播事宜。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臺設下列各單位,分別掌理有關事項︰ 一、節目組︰節目之企劃、編導、錄製、播出及教學等事項。 二、新聞組︰新聞之採錄、編輯、編譯、播報及新聞資料處理等事項。 三、工程組︰工程規劃、設計、執行、機件裝配、機器操作維修及備用器 材管理等事項。 四、服務中心︰節目之推廣及聽眾服務等事項。 五、資訊室︰電腦運作、軟體規劃、設計、自動化作業及資訊處理等事項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臺設秘書室,掌理研考、文書、印信、出納、庶務、議事、營繕、採購 、器材保管及其他不屬於各組、中心、室事項。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臺置臺長一人,綜理臺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 等,必要時得比照專科以上學校校長之資格聘任;副臺長一人,襄理臺務 ,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臺置組主任三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或簡任第十職等;主任三人,職 務列薦任第九職等;秘書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工程師 一人,編審一人,編譯一人,編輯二人,分析師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七 職等至第九職等;副工程師三人,副研究員一人,專員二人,職務均列薦 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管理師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 助理編輯三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編導二人,職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 第七職等;助理工程師五人,助理研究員一人,採訪員四人至六人,組員 十一人至十三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助 理編導三人,技術員二十七人至二十九人,播音員十三人至十五人,職務 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助理編導一人,技術員十四人,播音 員七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書記六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 職等。 前項編審、編譯、編輯、副研究員、編導、助理研究員、助理編輯、助理 編導、採訪員,得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臺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 項。 人事室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臺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 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 會計室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臺為施行全國教育廣播,得視實際需要設置分臺及轉播站或發射臺。 前項分臺之組織,另以法律定之;轉播站或發射臺所需工作人員,應就分 臺所定員額調用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10 條 第五條至第八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 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臺得聘請國內外專家或專業人員三人至五人為顧問,十人至十五人為新 聞連絡人;必要時得設置各種委員會。 前項顧問、新聞連絡人及委員會之委員,均為無給職。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臺辦事細則,由本臺擬訂,報請教育部核定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第 1 條 本通則依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第九條規定制定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第 2 條 分臺區分為甲、乙二種,其發射涵蓋區人口數在一百萬人以上者為甲種分 臺,其發射涵蓋區人口數未達一百萬人者為乙種分臺。 前項各分臺一律冠以所在地之名稱。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第 3 條 分臺掌理下列事項︰ 一、社區性節目之編導、錄製及播出等事項。 二、地方新聞之採錄、播報及地方新聞資料處理等事項。 三、分臺及隸屬轉播站、發射臺有關機器之裝置、操作、維修及工務業務 等事項。 四、其他有關分臺之行政管理事項。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第 4 條 分臺置分臺長一人,綜理分臺臺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甲種分臺分臺 長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乙種分臺分臺長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第 5 條 甲種分臺置副工程師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編導一人,職務列薦任 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助理工程師一人,採訪員四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 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技術員十二人,播音員六人,職務均列 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技術員六人,播音員三人,職務得列薦任 第六職等。 乙種分臺置副工程師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編導一人,職務列薦任 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採訪員二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 至第七職等;技術員七人,播音員二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 等,其中技術員三人,播音員一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 前二項編導、採訪員,得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第 6 條 分臺置人事管理員,由適當人員兼任或兼辦,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第 7 條 分臺置會計員,由適當人員兼任或兼辦,依法辦理歲計、會計事項,並兼 辦統計事項。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第 8 條 第四條至第七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 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第 9 條 分臺辦事細則,由分臺擬訂,報請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核定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第 10 條 本通則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臺組織通則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 條 為處理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所定事項,依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制定本條例,設置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本基金會)。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2 條 本基金會為財團法人,其設置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3 條 本基金會之主管機關為文化部。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4 條 本基金會之基金以新臺幣壹佰億元為目標,其來源依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除鼓勵民間捐助外,並由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捐助,在十年內收足全部之基金。 創立基金新臺幣貳拾億元,由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捐助之。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5 條 本基金會之經費來源如下: 一、政府編列預算之捐贈。 二、基金之孳息收入。 三、國內外公私機構、團體或個人之捐贈。 四、其他收入。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6 條 本基金會之業務範圍如下: 一、輔導辦理文化藝術活動。 二、贊助各項文化藝術事業。 三、獎助文化藝術工作者。 四、執行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所定之任務。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7 條 本基金會設董事會,置董事二十一人,其中一人為董事長,由董事互選之;設監事會,置監事三人至五人,其中一人為常務監事,由監事互選之。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8 條 董事、監事人選,由主管機關就文化藝術界人士、學者、專家、政府有關機關代表及社會人士中提請行政院院長遴聘之;其遴聘辦法另定之。 前項董事或監事,任一性別分別不得少於各該總人數三分之一。 第一項政府有關機關代表擔任董事人數,不得超過董事總人數五分之一;監事人數,一人。 董事、監事之聘期為三年,期滿得續聘一次。但續聘人數不得超過各該總人數二分之一。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9 條 董事、監事因辭職、死亡、代表該機關之職務變更或因故無法執行職務時,應予解聘;其所遺缺額,由主管機關提請行政院院長補聘之。 補聘之董事、監事,其聘期以補足原任者之聘期為止。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0 條 董事會之職掌如下: 一、工作方針之核定。 二、重大計畫及獎助之核定。 三、基金之籌集及保管運用。 四、預算及決算之審核。 五、重要規章之訂定及修正。 六、重要人事之任免。 七、其他重大事項之審議或核定。 董事會每三個月開會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1 條 監事會之職掌如下: 一、基金、存款之稽核。 二、財務狀況之監督。 三、決算表冊之審核。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2 條 董事、監事除董事長及常務監事外,均為無給職。但開會時得酌支交通費。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3 條 本基金會置執行長一人、副執行長一人或二人,由董事長提請董事會通過後聘請之,聘期均為三年,期滿得續聘之。 執行長受董事會之監督,綜理會務;副執行長輔佐執行長,襄理會務。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4 條 本基金會組織編制,由董事會通過後報請主管機關核定之。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5 條 本基金會之會計年度,應與政府之會計年度一致。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6 條 本基金會預算、決算之編審,依下列程序辦理: 一、會計年度開始前,應訂定工作計畫,編列預算提經董事會通過後,報請主管機關循預算程序辦理。 二、會計年度終了時,應將工作成果及收支決算,提經監事會審核後,報請主管機關循決算程序辦理。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7 條 本基金會捐助章程,由主管機關依本條例及有關法律規定訂定之。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8 條 本基金會因情事變更,不能達到本條例設置之目的時,得解散之;解散後依法清算,其賸餘財產及權益歸屬於中央政府。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第 19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
法律
20171213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以下簡稱本所) 隸屬教育部,掌理有關中國醫藥之 研究、實驗及發展等事宜。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所掌理左列事項: 一、中醫藥之研究及實驗: (一) 中醫理論之研究。 (二) 中醫運動醫學、針灸與氣功之理論及應用之研究。 (三) 中醫臨床各科之研究。 (四) 中醫藥臨床效果之評估。 二、中藥與藥用天然物之鑑定、品質選汰、種源保存、人工栽培及組織培 養。 三、中藥與天然物活性成份之分離、純化鑑定、化學修飾及人工合成。 四、中藥與天然物之藥理、毒理學之研究及實驗。 五、中藥與天然物生化合成及分子藥理學之研究。 六、中藥與天然物對免疫及有關疾病防治機制之研究。 七、中藥方劑與製劑之研究、開發及實驗。 八、實驗結果與研究資料之資訊化。 九、中醫藥研究及專業人員之培訓。 十、其他中醫藥之研究及發展。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設中醫基礎醫學研究組、中藥及天然物研究組、藥物化學研究組、中 醫藥臨床醫學研究組、資訊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印信、出納、營繕、事務、財產保管、研考及 其他不屬於各組、室事項。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置所長一人,綜理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 等,亦得比照專科以上學校校長之資格聘任;副所長一人,襄理所務,職 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亦得由研究員兼任。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置主任秘書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組長五人,由研究員或技正 兼任;秘書一人,技正二人或三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 編輯二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技士六人至八人,科員五人 至七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技士三人,科員二人職 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技佐五人至七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 至第五職等;辦事員五人至七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書記 三人至五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置研究員及副研究員二十人至三十人,助理研究員十八人至二十四人 ,均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之。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 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 辦理歲計、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 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第五條、第六條、第八條及第九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 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所因業務需要,得聘請對中國醫藥富有研究及經驗之專家為顧問,為無 給職。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所為學術研究及實驗之需要,得設中醫醫院或中醫診所,並得與各院校 、教學醫院及有關機構合作。 前項所設中醫醫院及中醫診所之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所辦事細則,由本所擬訂,報請教育部核定之。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24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圖書館法 第 1 條 為促進圖書館之健全發展,提供完善之圖書資訊服務,以推廣教育、提升文化、支援教學研究、倡導終身學習,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令之規定。 圖書館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圖書館,指蒐集、整理、保存及製作圖書資訊,以服務公眾或特定對象之設施。 前項圖書資訊,指圖書、期刊、報紙、視聽資料、數位媒體等出版品及網路資源。 圖書館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圖書館法 第 4 條 政府機關(構)、學校應視實際需要普設圖書館,或鼓勵個人、法人、團體設立之。 圖書館依其設立機關(構)、服務對象及設立宗旨,分類如下: 一、國家圖書館:指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以政府機關(構)、法人、團體及研究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徵集、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研究、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發展之圖書館。 二、公共圖書館:指由各級主管機關、鄉(鎮、巿)公所、個人、法人或團體設立,以社會大眾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圖書資訊服務,推廣終身學習及辦理閱讀等文教活動之圖書館。 三、大專校院圖書館:指由大專校院所設立,以大專校院師生為主要服務對象,支援學術研究、教學、推廣服務,並適度開放供社會大眾使用之圖書館。 四、中小學圖書館:指由高級中等學校以下各級學校所設立,以中小學師生為主要服務對象,供應教學及各類學習資源,並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圖書館。 五、專門圖書館:指由政府機關(構)、個人、法人或團體所設立,以所屬人員或特定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蒐集特定主題或類型圖書資訊,提供專門性資訊服務之圖書館。 圖書館法 第 5 條 圖書館之設立、組織、專業人員資格條件、經費、館藏發展、館舍設備、營運管理、服務推廣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圖書館法 第 6 條 圖書資訊分類、編目、建檔及檢索等技術規範,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國家圖書館、專業法人或團體定之。 圖書館法 第 7 條 圖書館應提供其服務對象獲取公平、自由、適時及便利之圖書資訊權益。 前項之服務,應受著作權法有關合理使用館藏規定之保護。 圖書館法 第 8 條 圖書館辦理圖書資訊之閱覽、參考諮詢、資訊檢索、文獻傳遞等項服務,得基於使用者權利義務均衡原則,訂定相關規定。 圖書館法 第 9 條 圖書館辦理圖書資訊之採訪、編目、典藏、閱覽、參考諮詢、資訊檢索、文獻傳遞、推廣輔導、館際合作、特殊讀者(視覺、聽覺、學習及其他閱讀困難障礙者等)服務、出版品編印與交換、圖書資訊網路與資料庫之建立、維護及研究發展等業務。 前項特殊讀者服務,其圖書資訊特殊版本之徵集、轉製、提供與技術規範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圖書館應寬列經費辦理第一項業務。 圖書館法 第 10 條 圖書館置館長、主任或管理員,並得置專業人員辦理前條所定業務。 公立圖書館之館長、主任或管理員,應由專業人員擔任。 公立圖書館進用第一項人員,應依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任用,必要時,得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或依其他法規聘兼。 圖書館法 第 11 條 各級主管機關得分別設立諮詢會,策劃、協調並促進全國及所轄圖書館事業之發展等事宜。 前項諮詢會之全體委員,任一性別比例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圖書館法 第 12 條 為加強圖書資訊之蒐集、管理及利用,促進館際合作,各類圖書館得成立圖書館合作組織,並建立資訊網路系統。 圖書館法 第 13 條 圖書館為謀資源共享,各項圖書資訊得互借、交流或贈與。 圖書館法 第 14 條 圖書館如因館藏毀損滅失、喪失保存價值或不堪使用者,每年在不超過館藏量百分之三範圍內,得辦理報廢。 圖書館法 第 15 條 為完整保存國家圖書文獻,國家圖書館為全國出版品之法定送存機關。 政府機關(構)、學校、個人、法人、團體或出版機構發行第二條第二項之出版品,出版人應於發行時送存國家圖書館及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各一份。但屬政府出版品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 中央主管機關應鼓勵前項出版人將其出版品送存各國立圖書館。 圖書館法 第 16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圖書館輔導體系。 圖書館法 第 17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定期實施圖書館業務評鑑,經評鑑成績優良者,予以獎勵或補助,績效不彰者,應促其改善。 圖書館法 第 18 條 出版人違反第十五條第二項規定,經國家圖書館通知限期寄送,屆期仍不寄送者,由國家圖書館處該出版品定價十倍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至其寄送為止。 圖書館法 第 19 條 (刪除) 圖書館法 第 20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圖書館法
法律
20150204
2024/1/12 上午 12:00:00
私立學校法 第 一 章 總 則 私立學校法 第 1 條 為促進私立學校多元健全發展,提高其公共性及自主性,以鼓勵私人興學,並增加國民就學及公平選擇之機會,特制定本法。 本法未規定者,依民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 私立學校法 第 2 條 各級、各類私立學校之設立,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由學校財團法人(以下簡稱學校法人)申請之。 前項學校法人,指以設立及辦理私立學校為目的,依本法規定,經法人主管機關許可設立之財團法人。 私立學校法 第 3 條 學校法人在二個以上直轄市、縣(市)設立私立學校,或所設為私立專科以上學校,或為私立高級中等學校而其所在地為縣(市)者,以教育部為法人主管機關;其他學校法人以所設私立學校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為法人主管機關。 學校法人所設私立學校之主管機關,依各級各類學校法律之規定。 私立學校法 第 4 條 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為審議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之設立、改制、合併、停辦、解散及其他重大事項,應遴聘學者專家、社會人士、私立學校教師代表、學校法人代表及有關機關代表十五人至二十五人組成私立學校諮詢會,提供諮詢意見,其中私立學校教師代表及學校法人代表合計不得少於全體委員總數五分之二。 前項私立學校教師代表、學校法人代表,應由各相關團體推薦之代表中遴聘之。 第一項私立學校諮詢會委員之遴聘、諮詢會之組織及運作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5 條 私立學校之名稱,應明確表示學校之類別、等級及所屬學校法人。 私立學校法 第 6 條 私立學校得設分校或分部。 前項分校、分部之設立標準、程序及管理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7 條 私立學校不得強制學生參加任何宗教儀式或修習宗教課程。但宗教研修學院不在此限。 私立學校法 第 8 條 學校法人為培養神職人員及宗教人才,並授予宗教學位,得向教育部申請許可設立宗教研修學院;其他經宗教主管機關許可設立之法人,亦同。 前項之申請程序、許可條件、宗教學位授予之要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會同中央宗教主管機關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二 章 學校法人 私立學校法 第 一 節 設立 私立學校法 第 9 條 自然人、法人為設立私立學校,得依本法規定,申請法人主管機關許可,捐資成立學校法人。 申請前項許可,應由捐助人或遺囑執行人,擬訂捐助章程及擬設私立學校之計畫,檢附捐助財產清冊及相關資料,向法人主管機關提出申請。 前項申請程序、許可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10 條 捐助章程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學校法人之目的。 二、捐助之財產。 三、辦學之理念。 四、創辦人推舉事項。 五、董事總額、資格及董事加推候選人與選聘、解聘、連任事項。 六、董事長推選及解職事項。 七、董事會之組織、職權、開會次數、召集程序、會議主席之產生、決議方法、董事有利害關係時之迴避等運作事項。 八、監察人總額、資格、職權及選聘、解聘事項。 九、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管理方法事項。 十、訂立捐助章程之年、月、日。 前項捐助章程應經法人主管機關核定,始得許可設立學校法人;其捐助章程之變更,亦應經法人主管機關核定。 第一項捐助章程訂定準則,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11 條 學校法人之創辦人由捐助人或遺囑執行人任之。但經捐助人或遺囑執行人依捐助章程指定之人,亦得為創辦人。 法人為創辦人者,其職權之行使,由其指派之代表人為之。 創辦人以一人至三人為限。 私立學校法 第 12 條 學校法人應置董事、監察人,其第一屆董事、監察人,除得由創辦人擔任外,其餘由創辦人於法人主管機關許可設立後三個月內,依捐助章程所定董事、監察人總額,遴選適當董事、監察人,報法人主管機關核定。 第一屆董事、監察人於核定後三十日內,由創辦人聘任,並召開董事會成立會議,推選董事中一人為董事長。 私立學校法 第 二 節 法人登記 私立學校法 第 13 條 學校法人應於第一屆董事長產生後三十日內,由董事長檢具相關資料,報法人主管機關核轉主事務所所在地之該管法院,為財團法人設立登記。 學校法人設立登記後,於董事長、董事、監察人之改選、補選及其他登記事項有變更時,應報法人主管機關核轉該管法院,辦理變更登記。 學校法人設立登記後,其不動產及重要財產有增減者,應於學年度終了後五個月內,檢具財產變更清冊及會計師查核簽證報告,報法人主管機關核轉該管法院,辦理變更登記。 私立學校法 第 14 條 創辦人應於法人主管機關核定第一屆董事後三個月內,將籌設學校法人之一切事項移交第一屆董事,並將捐助之所有財產移轉為學校法人所有。 違反第十二條、前條第一項及前項所定期限,經法人主管機關限期辦理,屆期未辦理完成者,廢止其許可;其已完成法人設立登記者,並通知該管法院撤銷其設立登記。 私立學校法 第 三 節 董事會、董事及監察人 私立學校法 第 15 條 學校法人董事會,置董事七人至二十一人,並置董事長一人,由董事推選之;董事長對外代表學校法人。 董事會得置辦事人員若干人,並得納入所設私立學校員額編制。 私立學校法 第 16 條 董事相互間有配偶及三親等以內血親、姻親之關係者,不得超過董事總額三分之一。 私立學校法 第 17 條 董事每屆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 每屆董事會應依捐助章程規定之董事總額加推三分之一以上適當人員為下屆董事候選人,並從候選人中選出足額之下屆董事。 前項候選人應預先出具願任同意書,始得列入候選人名單;其於當選後法人主管機關核定前,因死亡、撤銷同意或其他事由不能擔任董事者,視為任期中出缺,應辦理補選。依本法補選之董事候選人,亦同。 私立學校法 第 18 條 創辦人為當然董事,不經選舉而連任。 創辦人為自然人者,擔任當然董事期間,因辭職、死亡或依本法有關規定解職或解聘時,喪失其當然董事資格;創辦人為法人者,於解散時,喪失其當然董事資格;所遺董事名額均應補選之。 私立學校法 第 19 條 學校法人置監察人一人至三人,由董事會依捐助章程所定資格,遴聘適當人員擔任,任期四年,分別起算。 監察人之職權如下: 一、財務之監察。 二、財務帳冊、文件及財產資料之監察。 三、決算報告之監察。 四、其他捐助章程規定事項之監察。 學校主管機關之獎勵、補助總額達學校法人前一年度歲入總額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或總額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法人主管機關得加派社會公正人士一人充任該學校法人公益監察人,其職權與學校法人監察人同,並得依實際需要更換或免派之。 前項公益監察人之資格、指派程序、費用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20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充任創辦人、董事及監察人: 一、曾任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財團法人私立學校董事長、董事,或學校法人董事長、董事、監察人或私立學校校長,利用職務上機會犯罪,經判刑確定或經依法解職或免職。 二、曾受有期徒刑一年以上刑之宣告,服刑期滿,尚未逾三年。 三、受破產宣告尚未復權。 四、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 私立學校法 第 21 條 董事會應於當屆董事任期屆滿二個月前開會選舉下屆董事,並應於選舉後三十日內,檢具全體董事當選人名冊,報請法人主管機關核定;董事應經法人主管機關核定後,始得行使職權。 前項當屆董事不能或怠於行使職權,致下屆董事於原董事任期屆滿後四個月仍無法依規定選出,使學校法人有受損害之虞,法人主管機關應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聲請法院選任臨時董事代行其職權。 私立學校法 第 22 條 新董事會應於報法人主管機關核定後三十日內,由原任董事長召開新董事會,推選新任董事長報法人主管機關核定,並於當屆任期屆滿前交接完畢,報法人主管機關備查。 董事不能或怠於行使職權,致新董事長於董事會成立後四個月仍無法依規定選出,使學校法人有受損害之虞,法人主管機關應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聲請法院選任臨時董事代行其職權。 私立學校法 第 23 條 董事會應於監察人任期屆滿三個月前開會選舉接任之監察人,並應於選舉後三十日內,報法人主管機關核定。 原監察人任期屆滿後四個月仍無法依規定選出新監察人者,法人主管機關應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選任臨時監察人代行其職權。 監察人於執行職務時,有第八十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第五款或第七款情形之一,且情節重大者,經法人主管機關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得聲請法院解除其職務。 私立學校法 第 24 條 董事長、董事、監察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當然解任: 一、具有書面辭職文件,提經董事會議報告,並列入會議紀錄。 二、有第二十條各款情形之一。 三、利用職務上之機會犯罪,經判刑確定。 四、董事連續三次無故不出席董事會議。 五、董事長在一年內不召集董事會議。 前項有關當然解任之生效日期,於本法施行細則中定之。 董事長、董事、監察人有第一項第三款或第二十條第一款犯罪嫌疑,經提起公訴者,其職務當然停止。 私立學校法 第 25 條 董事會、董事長、董事違反法令或捐助章程,致影響學校法人、所設私立學校校務之正常運作者,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應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或改善無效者,法人主管機關經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得視事件性質,聲請法院於一定期間停止或解除學校法人董事長、部分或全體董事之職務。 法院依前項規定解除全體董事職務時,法人主管機關應就原有董事或熱心教育之公正人士中指定若干人會同推選董事,重新組織董事會。 法院依第一項規定解除全體董事職務後,得於新董事會成立前,選任一人以上之臨時董事,代行董事會職權。 前項臨時董事代行董事會職權,以一年為限。但必要時,得延長之;其延長,不得超過四年。 董事長、董事於執行職務時,有第八十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第五款或第七款情形之一,且情節重大者,經法人主管機關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得聲請法院解除其職務。 私立學校法 第 26 條 董事長、董事、監察人於任期中出缺時,董事會應於出缺後一個月內,補選聘董事、監察人或推選董事長。 董事不能或怠於行使職權,致未能依前項規定完成補選或推選,經法人主管機關通知限期補選董事、監察人或推選董事長,屆期仍未依規定完成補選或推選,法人主管機關應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聲請法院選任臨時董事代行其職權;或由法人主管機關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選任臨時監察人,代行其職權。 私立學校法 第 27 條 董事長、董事於任期中推選、補選者,均以補足原任者之任期為限。 董事會應於完成董事長推選或董事、監察人補選聘程序後三十日內,檢具相關資料,報法人主管機關核定。 私立學校法 第 28 條 董事因人數不足無法召開董事會議,致學校法人有受損害之虞,法人主管機關應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聲請法院選任臨時董事代行其職權。 私立學校法 第 29 條 董事會、董事長、董事及監察人應依本法及捐助章程之規定行使職權,並應尊重校長依本法、其他相關法令及契約賦予之職權。 董事長、董事、監察人不得兼任所設私立學校校長及校內其他行政職務。 私立學校法 第 30 條 董事長、董事、監察人為無給職者,得酌支出席費及交通費。但依捐助章程規定得支領報酬者應專任,且不另支給出席費及交通費。 前項報酬及費用之上限,由法人主管機關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31 條 董事會議應依捐助章程規定召開之。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法人主管機關得依二人以上現任董事之申請或依職權,指定董事召開董事會議: 一、董事會議連續兩學期未經召集。 二、董事長未能推選產生,或董事長經選出後因故出缺,致不能召集董事會議。 三、董事會議未能依章程規定召集,致學校法人運作產生問題。 私立學校法 第 32 條 董事會之決議,應有董事總額過半數之出席,以出席董事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但下列重要事項之決議,應有董事總額三分之二以上董事之出席,以董事總額過半數之同意行之: 一、董事之改選、補選。 二、董事長之選舉、改選、補選。 三、校長之選聘或解聘。 四、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為不動產之處分、設定負擔、購置或出租。 五、學校停辦、解散或聲請破產之決定。 前項但書各款重要事項之決議,經召開三次會議均因出席之董事未達三分之二而流會,於第四次會議如出席之董事仍未達董事總額三分之二且已達二分之一,得以實際出席董事開會,並以董事總額過半數決議之。 前二項董事總額,依捐助章程之規定。但董事死亡、辭職、經法院裁定假處分而不得行使職權或依法停職、解職者,應予扣除。 私立學校法 第 33 條 董事會議決議內容違反法令或捐助章程者,無效。 董事會議之召集程序或決議方法,違反法令或捐助章程者,董事得於決議後一個月內聲請法院撤銷其決議。但出席董事對召集程序或決議方法,未當場表示異議者,不在此限。 法人主管機關知悉董事會議有前項情形者,應依職權或申請,指明召集程序或決議方法違反法令或捐助章程之情事,限期命董事會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自決議後六個月內聲請法院撤銷其決議。 私立學校法 第 三 章 私立學校之籌設、立案與招生 私立學校法 第 一 節 私立學校之籌設 私立學校法 第 34 條 學校法人得同時或先後申請設立各級、各類學校,並得申請合併已立案之私立學校。 學校法人申請私立學校之設立、改制、合併或停辦,該私立學校主管機關應依各級學校法令之規定,考量地區需要及學校分布等因素許可之。 前項私立學校之設立、改制、合併或停辦之條件及其審核程序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35 條 學校法人應於辦理法人登記後三年內,完成私立學校之籌設及立案。 學校法人申請籌設私立學校,應依各級、各類學校法律之相關規定,提出籌設學校計畫,報請學校主管機關審核後,許可籌設。 學校法人經前項許可後,無正當理由未於第一項期限內完成私立學校之籌設及立案,經學校主管機關再限期辦理而未完成,或其設校活動涉有違法情事者,學校主管機關得撤銷或廢止原籌設許可,並公告之;必要時並得由法人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學校法人之設立許可。 私立學校法 第 36 條 籌設學校計畫,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興學目的。 二、學校名稱。 三、學校位置、校地面積、校舍、設備及相關資料。 四、擬設學院、系、所、學程、科、組、班、級及附屬機構。 五、學校經費概算。 六、設校資金及財產之數額、種類、價值及相關證明文件。 七、學校法人相關資料。 前項校地應於申請籌設學校時,取得捐贈土地或租用土地相關證明文件;校舍、設備等,得配合擬設學院、系、所、學程、科、組、班、級及附屬機構之計畫分年完成;所需經費得分年估算之。 前項之租用土地,自學校立案或變更校地範圍起,應至少承租三十年,不受民法、國有財產法及地方公有財產管理法規關於租期之限制。 前項非租用公有、公營事業或政府捐助設立之財團法人土地者,其租金應比照國有財產法出租基地租金之規定計收,並設定與租期相同期限之地上權,以作學校使用為限,經依法公證後,依前條規定完成審查。 私立學校法 第 二 節 私立學校之立案與招生 私立學校法 第 37 條 學校法人應於學校主管機關許可之籌設期限內,完成學校之籌設,並由董事長檢具下列文件,向學校主管機關申請學校之立案許可,必要時得申請延長之: 一、法人登記證書。 二、有關校地、校產、圖書、設備及擬聘師資清冊。 三、學校組織規程。 四、擬聘校長履歷表、證件及其願任同意書。 五、經會計師簽證之財務報表。 六、關於設校經費籌措、保管及支用情形之計算與說明。 七、未來五年之收支預算表及設校基金經專戶存儲之證明文件。 八、學則與人事、財務、會計、採購及財產等重要學校規章。 學校法人於籌設學校期間之設校基金與設校所需經費,及立案招生後三年內辦學所需經費,不得以借入資金方式籌措。 私立學校法 第 38 條 私立學校經學校主管機關審核,符合相關規定,完成籌設學校之工作,並已將設校基金交專戶存儲,完成設立程序者,始得許可其立案。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經該管學校主管機關許可立案者,應轉報教育部備查。 私立學校法 第 39 條 私立學校經學校主管機關許可立案後,始得招生;其於每學年招生前,除法令另有規定外,應擬訂下列事項,報學校主管機關核定: 一、招生辦法。 二、學院、系、所、學程、科、組、班、級之招生名額。 三、入學方式及其名額之分配。 私立學校得依前項核定之招生總額,為學生之利益,投保履約保證保險;其履約保證保險之保險契約、保險範圍、保險金額、保險費率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40 條 未依本法規定許可立案者,不得以從事正規教育之名義招生且授課。 私立學校法 第 三 節 校務行政 私立學校法 第 41 條 私立學校置校長一人,由學校法人遴選符合法律規定之資格者,依各該法律規定聘任之。 學校法人之董事長、董事、監察人之配偶及其直系血親,不得擔任校長。 校長依法令及學校章則綜理校務,執行學校法人董事會之決議,受其監督、考核,並於職務範圍內,對外代表學校。 校長應專任,除擔任本校教課外,不得擔任校外專職。 私立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合併設置之私立國民中小學得視實際需要增置校長一人,並於學校組織規程中明定各該校長職掌、權責事項及對外代表學校之校長,報學校主管機關核定之,其資格依第一項規定。 私立學校法 第 42 條 校長出缺時,學校法人應於六個月內另行遴選,依各該法律規定聘任之。 學校法人未依前項規定期限遴聘校長或遴聘之校長資格不符者,學校主管機關應命其於三個月內重新遴聘;屆期未完成遴聘或遴聘之校長仍資格不符時,學校主管機關得指派適當人員,於重新遴聘合格之校長就職前,暫代校長職務。 私立學校法 第 43 條 校長因利用職務上機會犯罪,被提起公訴者,於判決確定前,學校法人得予停聘,並就學校組織相關規定所定人員,報學校主管機關核定後代理之。 校長經判決確定有罪,或嚴重違反教育法令,或有損師道情節重大者,學校法人應即解聘,並重新遴選校長,依各該法律規定聘任之。 學校法人未依第一項規定停聘校長者,學校主管機關得逕予停聘,由學校組織相關規定所定人員代理校長職務;其未依前項規定解聘校長者,學校主管機關應逕予解聘,並指派適當人員,於重新遴聘之合格校長就職前,暫代校長職務。 私立學校法 第 44 條 學校法人之董事長、董事、監察人及校長之配偶及三親等以內血親、姻親,不得擔任所設私立學校承辦總務、會計、人事事項之職務。違反規定之人員,學校主管機關應命學校立即解職。 私立學校法 第 四 章 監督 私立學校法 第 45 條 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校產、基金之管理使用,受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之監督,基金及經費不得寄託或借貸與董事、監察人及其他個人或非金融事業機構。 學校法人所設各私立學校之財務、人事及財產,各自獨立;其先後或同時申請二所以上學校立案者,設校基金及設校所需經費應分別籌措及備足,由學校法人於學校立案前,設立專戶儲存,非依本法規定,不得互相流用。 前項設校基金,其動支須經學校主管機關核准。 私立學校法 第 46 條 私立學校之收入,應悉數用於當年度預算項目之支出;其有賸餘款者,應保留於該校基金運用。 前項賸餘款,經學校法人報經法人主管機關同意,得於其累積盈餘二分之一額度內轉為有助增加學校財源之投資,或流用於同一學校法人所設其他學校;其投資或流用之項目、條件、程序、比例、限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前項投資,董事會應依據章程及相關法令之規定為之,如有違反規定致學校法人受有虧損,參與決議之董事對虧損額度應負連帶責任補足之。但經表示異議之董事有紀錄或書面聲明可證者,免其責任。 私立學校法 第 47 條 私立學校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數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學校主管機關定之。 私立學校每學年度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及數額,應予公開,並應於學校資訊網路公告及於招生簡章載明。 私立學校法 第 48 條 私立學校因校務所需公有、公營事業或財團法人之土地,學校法人得專案報請學校主管機關會商土地管理機關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法讓售或租用。 前項土地應辦理用地變更者,由學校法人報請學校主管機關核轉有關機關依規定辦理。 都市計畫擬定機關辦理都市計畫擬訂、變更,致影響私立學校現有校地時,應徵詢學校主管機關及該私立學校之意見。 私立學校法 第 49 條 學校法人就不動產之處分或設定負擔,應經董事會之決議,並報經學校主管機關核轉法人主管機關核准後辦理;其購置或出租不動產者,亦同。 前項不動產之處分或設定負擔,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不動產之處分,以不妨礙學校發展、校務進行為限。 二、不動產以與教學無直接關係或經核定廢置之校地、建築物為限,始得設定負擔。 依其他法律之規定,於學校法人之不動產具有法定抵押權者,依其規定。 私立學校法 第 50 條 學校法人所設私立學校為增進教學效果,並充實學校財源,於訂定章則報經學校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後,得設立與教學、實習、實驗、研究、推廣相關之附屬機構;其以投資方式、依法接受政府機關、民營企業或私人委託、合作經營或其他法定方式,辦理與教學、實習、實驗、研究、推廣相關事業者,亦同。 前項附屬機構或相關事業之財務,應與學校之財務嚴格劃分,其盈餘應用於改善師資、充實設備及撥充學校基金,除法令另有規定或學校主管機關核准者外,不得以任何方式對特定之人給予特殊利益;停辦時所賸餘之財產,應歸屬於學校法人。 依第一項規定辦理之附屬機構或相關事業,不得影響學校正常運作;其業務與財務仍應受學校法人之監督。 私立學校法 第 51 條 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應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對人事、財務、學校營運等實施自我監督;其實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設立之財團法人私立學校,應於前項辦法施行之日起一年內建立內部控制制度。 私立學校法 第 52 條 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應建立會計制度,據以辦理會計事務;其會計制度應規定事項、會計單位之設置與其人員之任免、交代與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之年度收支預算,應分別報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備查。 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預算編列之項目、種類、標準、計算方式及經費來源,應於學校資訊網路公告至預算年度終止日。 私立學校法 第 53 條 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應於會計年度終了後四個月內完成決算,連同其年度財務報表,自行委請符合法人主管機關規定之會計師查核簽證後,分別報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備查。 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為監督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之財務,得隨時派員或委請會計師檢查其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查核簽證報告、內部控制及其他事項。 前二項所定之查核或檢查,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應配合提供相關資料,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決算及年度財務報表,應依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相關規定公告之。 私立學校法 第 54 條 私立學校因人事或財務等違法而發生重大糾紛,致嚴重影響學校正常運作且情勢急迫者,學校主管機關得逕行停止校長及有關人員職務,並指派適當人員暫代其職務。 私立學校校長、主辦及經辦相關業務之人員,執行職務時,有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且情節重大者,經學校主管機關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得逕予解除其職務。 私立學校法 第 55 條 學校法人所設私立學校辦理不善、違反本法或有關教育法規,經學校主管機關糾正或限期整頓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經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視其情節輕重為下列處分: 一、停止所設私立學校部分或全部之獎勵、補助。 二、停止所設私立學校部分或全部班級之招生。 私立學校法 第 五 章 獎勵、補助及捐贈 私立學校法 第 56 條 私立學校辦理完善,績效卓著,並合於下列情形之一者,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得對學校法人、校長或有關人員予以獎勵: 一、學校法人組織健全,並寬籌經費,對促進校務發展有重大貢獻。 二、學校法人對教師及職工待遇、退休、撫卹、保險及福利等事項,確立健全制度,並高於一般標準,著有成績。 三、實施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教育活動,或於輔導、服務工作有特殊成績。 四、培育人才或推廣學術研究,對國家社會有重大或特殊貢獻。 五、校務行政具有顯著績效。 六、教師及職員具有專業精神,久於其職,有卓越表現。 前項獎勵,除依法請頒勳章外,並得頒給獎匾、獎章、獎狀、獎詞、獎金或予以嘉獎等方式行之。 私立學校法 第 57 條 私立學校應定期對教學、研究、服務、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其評鑑規定,由各校定之。 學校主管機關為促進各私立學校之發展,應組成評鑑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私立學校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發展規模之參考。 私立學校經學校主管機關評鑑辦理完善,績效卓著者,除依法予以獎勵外,其辦理下列事項,報經主管機關同意後,得不受本法及相關法令規定之限制: 一、增設系、所、學程、科、組、班。 二、招生之系、所、學程、科、組、班及人數;入學方式及其名額之分配。 三、遴聘校長、專任教師之年齡。 四、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及數額。但以學校具有完善之助學機制者為限。 五、辦理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或學校內之教育實驗。 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非政府捐助設立且未接受政府獎補助者,經報請學校主管機關備查,其辦理前項各款事項,得不受本法及相關法令之限制。但其違反法令或辦理不善,經學校主管機關查證屬實者,應回復受其限制。 第三項第三款之年齡,由學校定之。但以不超過七十五歲為限。 第二項評鑑之項目、基準、程序與其他相關事項,第三項各款之不受限制範圍、辦理方式、程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學校主管機關定之。 第四項備查事項、查證程序、再行適用之條件與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58 條 各級政府所設之獎學金、助學金,其獎、助對象應包括私立學校學生。 私立學校法 第 59 條 各級政府編列年度教育經費預算時,應參酌學校健全發展之需要,審酌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內部控制制度之健全、辦學之特色等實際情形,明定獎勵、補助原則,對私立學校予以獎勵、補助;就社會需求而公立學校未能充分提供,且教育資源不足之地區或類科,並得優先予以獎勵、補助;其獎勵、補助之條件、原則及審查程序等事項之辦法,由學校主管機關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60 條 私立學校使用政府獎勵、補助經費,學校主管機關認有違反法令、與指定用途不合或未依核定計畫運用者,除依法令追究相關責任外,得命其繳回獎勵、補助款之全部或一部。 私立學校未依前項規定繳回前,得停止核發其以後年度之獎勵或補助之全部或一部。 私立學校法 第 61 條 學校法人所設私立學校之土地賦稅、房屋稅及進口貨物關稅之徵免,依有關稅法之規定辦理。 私人或團體對學校法人或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之財團法人私立學校為捐贈者,或宗教法人捐贈設立宗教研修學院時,除依法予以獎勵外,並得依有關稅法之規定減免稅捐。 私立學校法 第 62 條 教育部為促進私立學校發展,得成立財團法人私立學校興學基金會,辦理個人或營利事業對私立學校捐贈有關事宜。 個人或營利事業透過前項基金會對學校法人或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設立之財團法人私立學校之捐贈,於申報當年度所得稅時,得依下列規定作為列舉扣除額或列為費用或損失: 一、個人之捐款,不超過綜合所得總額百分之五十。 二、營利事業之捐款,不超過所得總額百分之二十五。 個人或營利事業透過第一項基金會,未指定捐款予特定之學校法人或學校者,於申報當年度所得稅時,得全數作為列舉扣除額或列為費用或損失。 第一項基金會之行政經費來源、組織、運作、基金之收支、分配原則、保管、運用、查核及管理辦法,由教育部會同財政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六 章 教職員工退休撫卹及資遣 私立學校法 第 63 條 各級、各類私立學校校長、教師之遴聘資格、年齡限制,依公立同級、同類學校之規定。 前項校長、教師,經學校主管機關審定、登記、檢定合格或核定有案者,於轉任公立學校核敘資格及薪給時,其服務年資得合併採計。其於公立學校辦理退休、撫卹、資遣時,除已在私立學校辦理退休或資遣之年資應予扣除外,其服務年資得合併計算。前開退休、撫卹、資遣年資之併計,於公立學校校長、教師轉任私立學校時,準用之。 私立學校法 第 64 條 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工之退休、撫卹、離職、資遣等事項,另以法律定之。 前項法律制定前,學校法人應訂定章則,籌措經費,辦理有關教職員工之退休、撫卹、資遣等福利事宜;該章則應報學校主管機關核轉法人主管機關核定。 學校法人及所設學校於前項章則經核定後,其為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者,應由私立學校於每學期提撥相當於學費百分之三之金額;其為私立國民中、小學者,以雜費百分之七十為基準繳納,共同成立全國性私立學校教職員工退休撫卹基金(以下簡稱私校退撫基金),除辦理退休、撫卹、資遣外,應專戶儲存,不得另作他用。未依規定辦理或予以流用者,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應即監督追回,並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私立學校教師之退休、撫卹、離職及資遣給付,依教師法規定採儲金方式辦理時,前項經費之三分之一,應按學期提繳至原私校退撫基金,用以支付職工退休、撫卹、資遣給與,及非屬依教師法規定建立退撫基金支付之教師年資應付之退休、撫卹、資遣給與,如有不足之數,分別由學校主管機關予以支應,其餘三分之二經費,補助學校依教師法規定按月提繳之儲金制退休撫卹基金,如有不足之數,由各該學校自籌經費支應。 退休、撫卹、離職、資遣給與高於公立學校標準部分,所需經費由該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自行負擔。 私立學校法 第 65 條 教育部應會同行政院有關部會,輔導成立私校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由學校法人、私立學校教職員工及相關教育團體代表組成,向法院登記為財團法人,統籌辦理基金之設立、收取、提撥、管理、運用等事宜,並受教育部之監督。 教育部為監督前項財團法人,得會同有關機關組織私校退撫基金監理小組。 私校退撫基金之設立、管理、運用及監督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66 條 依第六十三條第二項規定公私立學校校長、教師互轉時,其退休、撫卹、資遣年資之併計,依教師法之規定辦理。於依教師法規定之儲金制建立前,曾任私立學校校長、教師年資應付之退休、撫卹、資遣給與,由私校退撫基金支付;曾任公立學校校長、教師年資,應付之退休、撫卹、資遣給與,於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一月三十一日退撫新制實施前,由學校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支應;於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二月一日退撫新制實施後已繳費,離職時未支領公、自提基金之年資,由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支應。 前項曾任年資應付之退休、撫卹、資遣給與,均按儲金制建立前之一次退休金基數計算;其於公立學校退休時,得支領月退休金者,應符合公立學校校長、教師支領月退休金之規定。 退休後再任公私立學校校長、教師,於重行退休或辦理撫卹時,以前退休之年資所計給之基數應合併計算,並以不超過儲金制建立前公私立學校校長、教師應計給之最高基數為限。 退休、撫卹、資遣給與依第五十七條規定放寬評鑑績優學校校長及專任教師遴聘年齡逾六十五歲之任職年資同意核給部分,所需經費由該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自行負擔。但大學校長未逾七十歲、專科以上學校專任教師未逾延長服務最高限齡者,不在此限。 私立學校法 第 七 章 合併、改制、停辦、解散及清算 私立學校法 第 67 條 學校法人與其他學校法人合併,或私立學校與其他私立學校合併時,各該學校法人應就合併有關事項,擬訂合併計畫、合併契約,並檢具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資產負債表及財產目錄,報經法人主管機關核定後辦理;法人主管機關核定前,應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 學校法人間進行合併者,合併後存續或新設之學校法人,繼受因合併而消滅之學校法人之權利義務;學校間進行合併者,由合併後存續或新設之私立學校,繼受因合併而消滅私立學校之權利義務。 學校法人應於第一項核定後十五日內,造具並公告有關合併之財務報表及財產目錄;對已知債權人並應個別通知;債權人對合併有異議者,應於公告後二個月內以書面提出異議,未提出異議者,視為承認合併。 債權人依前項提出異議者,學校法人應依下列方式辦理: 一、債務已屆清償期者,清償其債務。 二、債務未屆清償期者,提供相當擔保。 學校法人不為第三項之公告及通知,或不為前項之清償、提供相當擔保者,不得以其合併對抗債權人。 私立學校法 第 68 條 學校法人與其他學校法人合併,或私立學校與其他私立學校合併時,經法人主管機關核准合併者,應依法辦理法人變更登記;其於申請因合併而移轉之不動產、應登記之動產及各項擔保物權之變更登記時,得憑法人主管機關之核准函辦理登記,免繳納規費、印花稅及契稅。 依前項合併移轉之有價證券,免徵證券交易稅;其移轉貨物或勞務,非屬營業稅之課徵範圍。 學校法人所有之土地因合併而隨同移轉時,經申報核定其應繳納之土地增值稅准予記存,由承受土地之學校法人於該項土地再移轉時一併繳納之。合併後取得土地學校法人解散時,經記存之土地增值稅,應優先於一切債權及抵押權受償。 私立學校法 第 69 條 私立學校擬改制為其他類型學校時,其學校法人應擬訂改制計畫,報經學校主管機關核定後為之;學校主管機關核定前,應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 私立學校法 第 70 條 私立學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學校法人應報經學校主管機關核定後停辦: 一、辦學目的有窒礙難行,或遭遇重大困難不能繼續辦理。 二、經學校主管機關依本法規定限期命其為適法之處置,或整頓改善,屆期未處置、改善,或處置、改善無效果。 前項情形,學校法人未自行申請學校主管機關核定停辦者,學校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得命其停辦。 私立學校法 第 71 條 學校法人因情事變更,致不能達到捐助章程所定目的,已依前條規定停辦所設各私立學校後,經董事會決議及法人主管機關許可,得變更其目的,改辦理其他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事業。 法人主管機關應斟酌捐助人之意思,並徵得變更後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及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許可其變更,同時轉請該管法院辦理變更登記。 學校法人依第一項規定變更為其他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事業之財團法人時,原依土地稅法第二十八條之一受贈土地者,免依該法規定處罰,其應追補之土地增值稅,准予記存,並於該土地下次移轉時,一併繳納之。但下次移轉係因變更後之財團法人解散,且其捐助章程已明定該土地歸屬於法人住所所在地之地方自治團體者,免徵之。 前項記存之土地增值稅,於該土地移轉時應優先於一切債權及抵押權受償。 私立學校法 第 72 條 學校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報經法人主管機關核定後解散: 一、私立學校依第七十條規定停辦,於停辦期限屆滿後,仍未能恢復辦理,或未能整頓改善。 二、符合捐助章程所定解散事由。 三、將全部財產捐贈政府或其他學校法人。 四、依規定進行合併而須解散。 學校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法人主管機關經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得命其解散: 一、有前項第一款情形而未依規定報法人主管機關核定解散。 二、未報經核准,擅自停辦所設私立學校或停止招生。 三、經依第七十條第二項規定命所設私立學校停辦而未停辦。 學校法人於解散、清算開始前,本於教職員工聘僱契約所積欠應支付之薪資、資遣費,應最優先受清償。 私立學校法 第 73 條 學校法人解散後除破產外,以全體董事為清算人;清算人應於法人主管機關解散通知到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該管法院聲請法人解散登記,清算人全部或一部不願或不能就任時,法院於必要時,得因法人主管機關、檢察官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選任清算人。 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將前項清算人全部或一部解任之。 法院選任、解任清算人時,得徵詢法人主管機關之意見;法人主管機關亦得主動向法院表示意見。 清算人應於就任後三十日內,將其就任日期,向該管地方法院聲報。 私立學校法 第 74 條 學校法人解散清算後,除合併之情形外,其賸餘財產之歸屬,依下列各款順序辦理。但不得歸屬於自然人或以營利為目的之團體: 一、依捐助章程之規定。 二、依董事會決議,並報經法人主管機關核定,捐贈予公立學校、其他私立學校之學校法人,或辦理教育、文化、社會福利事業之財團法人。 三、歸屬於學校法人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但不動產,歸屬於不動產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 直轄市、縣(市)政府運用前項學校法人之賸餘財產,以辦理教育文化、社會福利事項為限。 私立學校法 第 75 條 清算完結時,清算人應於十五日內造具清算期內財務報表,連同各項簿冊,送經監察人審查,並提請董事會承認。 前項財務報表,連同各項簿冊,應於董事會承認後十五日內,向法院聲報。 私立學校法 第 76 條 私立學校停辦或學校法人解散時,其在校學生,由原校發給轉學證明書,轉學他校;必要時,得由學校主管機關分發至其他學校。 私立學校依本法規定進行改制、合併時,其在校學生不願就讀改制、合併後存續或新設之學校者,準用前項規定。 私立學校法 第 八 章 罰則 私立學校法 第 77 條 學校法人董事長、董事、監察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經法人主管機關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至改善為止: 一、董事長、董事、監察人相互間發生爭議,致影響學校法人或所設私立學校正常運作。 二、董事怠於行使職權,致董事會議無法決議或不執行決議,影響學校法人或所設私立學校正常運作。 三、董事未遵法人主管機關依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規定,限期補選董事、監察人或推選董事長之命令。 四、董事長、董事、監察人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二項規定,兼任所設私立學校校長及校內其他行政職務。 五、董事長、董事、監察人違反第三十條第一項但書或法人主管機關依第二項所定報酬或費用之上限。 六、董事未遵法人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一條第二項規定指定召開董事會議之命令。 私立學校法 第 78 條 私立學校違反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擅自招生者,除學生學籍不予承認外,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由學校主管機關處學校法人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至改善為止。 私立學校法 第 79 條 違反第四十條規定者,學校主管機關應處行為人或負責人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停辦;屆期未停辦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停辦為止。 私立學校法 第 80 條 學校法人董事長、董事、監察人、私立學校校長、主辦及經辦相關業務之人員,執行職務時,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上開行為人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至改善為止: 一、於學校辦理各項公開招生,有違反招生相關法規或其他影響招生事務之公平。 二、隱匿、毀棄會計憑證、帳簿、報表,或於上開文件為虛偽不實之記載。 三、規避、妨礙、拒絕法人、學校主管機關所派或委請人員、機構之查核或檢查。 四、違反第四十五條第二項經費不得互相流用之規定。 五、違反第四十九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五十三條第一項規定。 六、違反第五十條第二項規定,給予特定之人特殊利益。 七、未依第五十二條第一項所定辦法設帳簿、記載會計事項或如期辦理預算完竣。 八、未依第六十四條第三項規定撥繳私校退撫基金。 行為人有前項情形,而侵占、挪用或未依規定借用學校之設校基金或其他財產者,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應限期命學校法人促其歸還,屆期未處理,致學校法人損害者,由學校法人全體董事負連帶責任補足之。 私立學校法 第 九 章 附則 私立學校法 第 81 條 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創辦人、董事、監察人、清算人、校長、職員及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執行職務時,有利益衝突者,應自行迴避,並不得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圖謀其本人或第三人之不正當利益。 法人或學校主管機關、檢察官、學校法人董事、監察人或利害關係人得請求法院命前項人員返還其不正當利益予學校法人或私立學校。 私立學校法 第 82 條 外國人或依法律認許之外國法人得依本法之規定,於中華民國境內設立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 私立學校法 第 83 條 中華民國人民、外國人或依法律認許之外國法人,得於中華民國境內設立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附設幼兒園,專收具外國籍之學生。 前項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除本法有關監督、合併、改制、停辦、解散、清算之規定得予適用外,不適用本法其餘規定及其他各級學校法律;前項附設幼兒園,除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有關安全措施之規定得予適用外,其餘規定均不適用。 第一項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附設幼兒園之教師,不適用教師法。 第一項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附設幼兒園申請設立之資格、條件與程序、設立基準、監督、停止招生之情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84 條 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經學校主管機關核准後,得附設外國課程部或班,開設非本國課程,招收具外國籍學生。 前項部、班之設立、招生、課程、收費及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85 條 中華民國人民為教育其子女,得於國外及香港、澳門設立私立學校;其設校與管理、獎勵與補助、校長、教師、職工與學生之權利義務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會同相關業務主管機關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86 條 經許可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之臺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向教育部申請備案後,得於大陸地區設立專以教育臺灣地區人民為對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以下簡稱大陸地區臺商學校),並得附設幼兒園。 大陸地區臺商學校申請備案之程序、課程、設備、招生、獎(補)助、學生回臺就學、臺灣地區人民擔任校長、教師、職員之資格及其薪級年資之採計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會同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符合前項辦法學校學生回臺就學,其學歷得與臺灣地區同級學校學歷相銜接。 臺灣地區人民擔任大陸地區臺商學校校長、教師、職員之保險事項,得準用公教人員保險法及全民健康保險法有關私立學校之規定,大陸地區臺商學校人事制度與臺灣地區同級學校一致者,上開校長、教師、職員之退休、撫卹、資遣事項,得準用本法相關規定。 私立學校法 第 87 條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依本法設立之財團法人私立學校,仍維持原一法人設一學校者,得以其原法人組織及名稱,繼續辦學,其性質等同於本法所稱之學校法人,且適用本法修正施行後之規定,其組織與運作等事項,不符本法修正後之規定者,應於本法施行後三年內完成調整。 前項財團法人私立學校得依本法修正施行後之規定,單獨或合併變更組織為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其申請變更之條件、程序、變更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第一項應完成調整之事項,涉及依第十條第一項規定修正捐助章程者,董事會於第一項所定三年內召開三次會議均因出席之董事未達三分之二而流會,於第四次會議如出席之董事仍未達三分之二且已達二分之一,得以實際出席董事開會,並以董事總額之過半數決議之,不受原財團法人私立學校捐助章程或董事會組織章程規定之限制。 私立學校法 第 88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私立學校法 第 89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私立學校法
法律
20140618
2024/1/12 上午 12:00:00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第 1 條 為照顧軍公教遺族之就學,特制定本條例。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軍公教遺族,係指軍公教人員因作戰、因公、因病或意外死亡,其婚生子女、養子女或無子女者之同胞弟妹,依法領受撫卹金者。 前項所稱軍公教人員,指陸、海、空軍現役軍官、士官、士兵及政府機關、學校預算員額內之人員。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第 3 條 軍公教人員因作戰或因公死亡,依法領受年撫卹金之遺族就學,給與全額公費優待;因病或意外死亡,依法領受年撫卹金之遺族就學,給與半額公費優待;撫卹期滿及領受一次撫卹金之遺族,依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規定,得予減免學雜費之優待。 前項優待以就讀國內學校具有學籍之學生,且在法定修業年限就學期間為限。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第 4 條 前條公費優待項目包括學費、雜費、制服費、書籍費、主食費及副食費。 前項學費及雜費,依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規定;其餘各費,大專校院比照師資培育公費發給標準,中等以下學校由該管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另定之。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第 5 條 軍公教遺族同時符合本條例及政府其他教育補助優待之規定者,應擇一申請。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第 6 條 軍公教遺族申請就學費用優待,應檢具國防部、銓敘部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發之卹亡給與令、撫卹令、撫卹金證書及其他證明文件,並應依學校規定期限辦理申請手續。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第 7 條 學校受理前條申請,應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一經核定,准予優待至畢業為止。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第 8 條 軍公教遺族就學優待之各項費用,公立學校之學費及雜費,由各校逕予減免,其餘費用,由各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編列預算支應;私立學校,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編列預算補助。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第 9 條 依本條例核准就學費用優待之學生,有左列情形之一時,應即停止優待: 一、具有依法喪失、停止領受撫卹金之事由者。 二、休學、退學、開除學籍者。 在學期中休學、退學者,自離校月份起停發主食費及副食費,已核發各費得不予追繳。但復學或再行入學時,休學、退學前,該學期已享受優待之費用,不得重複請領。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法律
20000119
2024/1/12 上午 12:00:00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一 章 總則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 條 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之規定,政府應依原住民之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教育之權利,培育原住民族所需人才,以利原住民族發展,特制定本法。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 條 原住民族教育,應以維護民族尊嚴、延續民族命脈、增進民族福祉及促進族群共榮為目的。 政府應本於多元、平等、自主、尊重之原則,推動原住民族教育,並優先考量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及轉型正義之需求。 原住民為原住民族教育之主體,原住民個人及原住民族集體之教育權利應予以保障。 各級政府應採積極扶助之措施,確保原住民接受各級各類教育之機會均等,並建立符合原住民族需求之教育體系。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教育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本法所稱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原住民族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原住民族之一般教育,由教育主管機關規劃辦理;原住民族之民族教育,由原住民族主管機關規劃辦理,並會同教育主管機關為之。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指定原住民族一般教育專責單位;直轄市、縣(市)教育主管機關應指定原住民族一般教育專責單位或專人。 前項指定專責單位或專人之條件,於本法施行細則定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4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原住民族教育:指原住民族之一般教育及民族教育之統稱。 二、民族教育:指依原住民族文化特性,對原住民學生所實施之民族知識教育。 三、一般教育:指前款民族教育外,對原住民學生所實施之一般性質教育。 四、原住民族學校:指以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為主,依該民族教育哲學與目標實施教育之學校。 五、原住民重點學校:指原住民學生達一定人數或比率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 六、原住民教育班:指為原住民學生教育需要,於一般學校中開設之班級。 七、原住民族教育師資:指於原住民族學校、原住民重點學校或原住民教育班擔任原住民族教育課程教學之師資。 八、部落、社區教育:指提供原住民族終身學習課程,促進原住民族文化之創新,培育部落與社區發展人才及現代化公民所實施之教育。 前項第五款之一定人數或比率,於本法施行細則定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5 條 為發展及厚植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應會商教育、科技、文化等主管機關,建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並積極獎勵原住民族學術及各原住民族知識研究。 前項中長程計畫,至少每五年通盤檢討一次,並公告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6 條 各級政府應鼓勵各級各類學校,以原住民族語言及適應原住民學生文化之教學方法,提供其教育需求。 學校應運用行政活動及校園空間,推動原住民族及多元文化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7 條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與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應共同召開原住民族教育政策會,進行下列原住民族教育政策規劃之諮詢: 一、原住民族教育體系。 二、建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 三、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畫。 四、原住民族教育相關事務跨部會協商。 五、其他有關原住民族教育事務。 前項政策會委員組成,具原住民身分者不得少於二分之一,並應兼顧族群比率;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與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為協調、溝通原住民族教育政策,得與直轄市、縣(市)政府(以下簡稱地方政府)定期辦理協調會報。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8 條 直轄市及所轄區域內有原住民族地區或原住民重點學校之縣(市),地方政府應召開直轄市、縣(市)原住民族教育審議會,進行地方原住民族教育事項之審議。 前項審議會委員組成,具原住民身分者不得少於二分之一,並應兼顧族群比率;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9 條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訂定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畫。 地方政府應依前項計畫,參酌地方原住民族文化特性訂定教育方案,並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及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備查。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0 條 各級政府得視地方原住民族文化特性及實施民族教育之必要,寬列原住民重點學校及原住民教育班員額編制。 國民教育階段之原住民重點學校,於徵得設籍於該學區成年原住民二分之一以上書面同意,始得合併或停辦學校;原住民重點學校為完全中學者,其國民教育階段亦同。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1 條 中央政府應寬列預算,專款辦理原住民族教育;其比率,合計不得少於中央教育主管機關預算總額百分之一點九,並依其需求逐年成長。 前項預算之支用範圍,應以專屬原住民一般教育、民族教育及其相關積極扶助事項之經費為限;原住民族教育經費之支用範圍、編列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各級政府應鼓勵國內外組織、團體及個人捐資興助原住民族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2 條 各級政府依本法辦理原住民族地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有關民族教育之規劃及實施,應諮詢當地原住民族、部落或其他傳統組織。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二 章 就學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3 條 地方政府應於原住民族地區,普設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社區或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提供原住民幼兒教保服務之機會。 地方政府應定期辦理非原住民族地區原住民族幼兒教育資源及需求之調查,並提供適當之教保服務。 地方政府辦理非營利幼兒園,或社區、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需用國有土地或建築物者,得由國有財產管理機關以出租方式提供使用;其租金基準,按該土地與建築物當期依法應繳納之地價稅及房屋稅計收年租金。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4 條 原住民幼兒申請就讀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社區或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時,有優先權。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對於就讀公私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社區或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之原住民幼兒,視實際需要補助其就學費用;其補助辦法,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為保障原住民幼兒學習其族語、歷史與文化機會及發揮部落照顧精神,地方政府應輔導或補助部落、法人、團體辦理社區互助式或部落互助式幼兒教保服務。 地方政府辦理前項輔導或補助事項,應鼓勵以族語實施教保服務,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及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分別予以補助。 直轄市、縣(市)社政主管機關應鼓勵、輔導、委託民間或自行辦理未滿二歲原住民幼兒之托育服務,中央衛生福利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予以協助。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5 條 各級政府得視需要設立各級原住民族學校或原住民教育班,以利原住民學生就學,並維護其文化。 前項原住民族學校設立事項,另以法律定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6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得辦理原住民學生住宿,由生活輔導人員管理之;其住宿及伙食費用,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編列預算全額補助。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7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主動發掘原住民學生特殊潛能,並依其性向、專長,輔導其適性發展。 前項所需輔導經費,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及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分別編列預算酌予補助。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8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於原住民學生就讀時,應對其實施民族教育。 前項學校實施民族教育所需經費,由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編列預算補助。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19 條 地方政府應設立任務編組性質之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辦理原住民族教育課程、教材與教學方法之研發及推廣,並協助其主管之學校,發展符合當地原住民族之民族教育課程規劃與評量方式,及其他原住民族教育事務。 前項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所需經費,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及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分別編列預算酌予補助。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0 條 各級教育主管機關為發展原住民族教育,得指定所屬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或由學校提出申請,準用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之規定,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大專校院、高級中等學校為推動前項教育之需要,得經教育主管機關許可後實施一貫制學制。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1 條 教育主管機關為發展原住民族教育,得指定所屬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或由學校提出申請,辦理部分班級實驗教育。 前項部分班級實驗教育之辦法,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2 條 原住民族教育以政府辦理為原則,必要時,並得委託原住民族、部落、傳統組織或非營利之機構、法人或團體辦理,以保障原住民學生學習權。 前項委託,準用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條例之規定。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3 條 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應保障原住民學生入學及就學機會,必要時,得採額外保障辦理;公費留學並應提供名額,保障培育原住民之人才;其辦法,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原住民公費留學保障名額之學門,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會商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4 條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及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應鼓勵大專校院設立原住民相關院、所、系、科、學位學程或專班,並得編列預算酌予補助。 前項原住民相關院、所、系、科、學位學程或專班之設立標準,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應每年辦理原住民學生高等教育人才需求領域調查,中央教育主管機關依調查結果鼓勵大專校院專案調高原住民學生外加名額比率或開設專班。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5 條 為建立原住民學生在校就學及生活之文化支持系統,並促進族群友善校園環境,大專校院之原住民學生達一定人數或比率者,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鼓勵設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並指定專責人員,以輔導其生活及學業;其人數或比率,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公告之。 前項所需經費,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及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得視需要分別編列預算酌予補助。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6 條 原住民學生就讀高級中等學校者,應補助其助學金,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者,應減免其學雜費;其補助、減免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該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各該教育主管機關應提供原住民學生教育獎助,並採取適當優惠措施,以輔導其就學。 各大專校院應就其學雜費收入所提撥之學生就學獎助經費,優先協助清寒原住民學生。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三 章 課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7 條 各級各類學校相關課程及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以增進族群間之瞭解及尊重。 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應會同中央教育主管機關,依各民族之族群及文化特性,訂定民族教育課程內容。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8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開設原住民族語文課程,應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辦理;其實施方式,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為因應原住民學生修習原住民族語文課程需要,應鼓勵教師以原住民族語言進行教學。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29 條 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階段之學生,應提供學習原住民族語言、歷史、科學及文化之機會,並得依學校地區特性與資源,規劃原住民族知識課程及文化學習活動。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0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選編民族教育課程之教材,應尊重各原住民族文化特性與價值體系,並辦理相關課程之教學及學習活動。 原住民族地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其課程發展委員會之設置及民族教育課程之教材選編,應聘請當地原住民族或部落具原住民身分之代表參與。 前二項民族教育課程之教材選編,依地方需要,由直轄市、縣(市)原住民族教育審議會審議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四 章 師資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1 條 為保障原住民族教育師資之來源,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協調各師資培育之大學保留一定名額予原住民學生,並得依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及地方政府之原住民族教育及族語師資需求,提供原住民公費生名額或設師資培育專班。 前項原住民公費生取得教師證書後,應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分發至學校服務,其族語專長應與分發任教學校之需求相符。 原住民學生參與師資培育之大學公費生公開招生或校內甄選時,應取得中級以上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證明書;原住民公費生畢業前,應取得中高級以上之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證明書。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2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民族教育教師培育及資格之取得,依師資培育法及其相關法規之規定辦理。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得協調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提供於原住民重點學校或偏遠地區學校實際從事族語教學工作滿四學期且現職之族語老師、族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或代理教師進修機會。 前項人員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成績及格者,由師資培育之大學發給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其具有大學畢業學歷,通過教師資格考試且修習教育實習成績及格者,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發給教師證書。但最近三年內於原住民重點學校或偏遠地區學校任族語老師、族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或代理教師累計滿四學期以上,表現優良,教學演示及格者,得免教育實習。 依前項取得教師證書,並經公開甄選獲聘任為高級中等以下原住民重點學校或偏遠地區學校編制內合格專任教師者,應於原住民重點學校或偏遠地區學校任教民族教育課程至少六年,始得提出申請介聘至非原住民重點學校或非偏遠地區學校服務。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3 條 原住民重點學校於規定之專任教師編制員額內,以至少聘任一位具備前條第一項或第三項資格之教師為原則。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4 條 原住民重點學校及原住民教育班之專任教師甄選,應於當年度教師缺額一定比率聘任原住民各族教師。 於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後十年內,國民小學階段之原住民重點學校聘任具原住民身分之教師比率,應不得低於學校教師員額三分之一或不得低於原住民學生占該校學生數之比率;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之原住民重點學校聘任具原住民身分之教師比率,不得低於該校教師員額百分之五。 第一項教師缺額一定比率,由各該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原住民學生人數達全校學生人數二分之一之原住民重點學校,其主任、校長,應優先聘任、遴選原住民族已具主任、校長資格者。 第一項及前項教師、主任、校長之聘任或遴選辦法,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5 條 各級各類學校為實施原住民族語言、文化及藝能教學,得遴聘原住民族耆老或具相關專長人士支援教學;其認證辦法,由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6 條 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應會同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定期辦理民族教育研習工作,提升原住民族教育師資之專業能力。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7 條 原住民族教育師資應修習原住民族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以增進教學之專業能力;其課程、學分、研習時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會同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各級政府應提供原住民族文化及多元文化研習機會,增進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職員工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族教育之基本知能及專業成長。 擔任族語教學之師資,應通過族語能力認證;其認證辦法,由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五 章 終身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8 條 各級政府與學校、社會教育機構及文化機構,應依原住民族需要,結合公、私立機構、法人或團體,提供原住民終身學習及文化活動機會。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39 條 地方政府得輔導原住民族、部落,或非營利之機構、法人、團體,設立原住民族推廣教育機構,提供原住民下列教育: 一、識字教育。 二、各級學校補習或進修教育。 三、民族技藝、特殊技能或職業訓練。 四、家庭教育。 五、語言文化教育。 六、部落、社區教育。 七、人權教育。 八、性別平等教育。 九、其他終身教育。 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教育之費用,由中央政府全額補助;其他各款視需要補助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40 條 各級政府應依據原住民族家庭之需求,訂定及落實家庭教育推動計畫。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六 章 研究、評鑑、獎勵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41 條 各級政府得設民族教育研究發展機構或委託相關學校、學術機構、團體,從事民族教育課程、教材與教學之實驗、研究與評鑑、研習及其他有關原住民族教育發展事項。 原住民族教育之各項實驗、研究與評鑑,其規劃及執行,應有多數比率之具有原住民身分代表參與。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42 條 國家教育研究院所設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應負責原住民族教育相關研究之規劃及執行、並因應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學習需要,就原住民族教育政策,提供諮詢。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43 條 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推動教育政策,應促進全體國民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並得鼓勵、補助非營利之機構、法人或團體,對社會大眾進行原住民族及多元文化教育。 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應規劃實施原住民族及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並鼓勵其員工參與。 各級政府對於從事原住民族教育工作有卓越貢獻之學校、機構、團體及人員,應予獎勵。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七 章 附則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44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原住民族教育法 第 45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原住民族教育法
法律
20210120
2024/1/12 上午 12:00:00
教師法 第 一 章 總則 教師法 第 1 條 為明定教師權利義務,保障教師工作及生活,提升教師專業地位,並維護學生學習權,特制定本法。 教師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軍警校院及矯正學校依本法規定處理專任教師之事項時,除資格檢定及審定外,以其所屬主管機關為本法所稱主管機關。 教師法 第 3 條 本法於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學校編制內,按月支給待遇,並依法取得教師資格之專任教師適用之。 軍警校院及矯正學校依本法及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聘任之專任教師,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本法之規定。 教師法 第 4 條 教師資格檢定及審定、聘任、解聘、不續聘、停聘及資遣、權利義務、教師組織、申訴及救濟等事項,應依本法之規定。 教師法 第 二 章 資格檢定及審定 教師法 第 5 條 教師資格之取得分檢定及審定二種: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教師採檢定制;專科以上學校之教師採審定制。 教師法 第 6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資格之檢定,另以法律定之;經檢定合格之教師,由中央主管機關發給教師證書。 教師法 第 7 條 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之審定分學校審查及中央主管機關審查二階段;教師經學校審查合格者,由學校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審查,再審查合格者,由中央主管機關發給教師證書。但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學校審查合格者,得逕由中央主管機關發給教師證書。 教師法 第 8 條 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師法 第 三 章 聘任 教師法 第 9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之聘任,分初聘、續聘及長期聘任,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後,由校長聘任之: 一、依師資培育法規定分發之公費生。 二、依國民教育法或高級中等教育法回任教師之校長。 前項教師評審委員會之組成,應包括教師代表、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及家長會代表一人;其中未兼行政或董事之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額二分之一,但教師之員額少於委員總額二分之一者,不在此限。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於處理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七款及第十款、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四款時,學校應另行增聘校外學者專家擔任委員,至未兼行政或董事之教師代表人數少於委員總額二分之一為止。 前三項教師評審委員會之任務、組成方式、任期、議事、迴避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師法 第 10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之聘任,以具有教師證書者為限。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聘任期限,初聘為一年;續聘第一次為一年,以後續聘每次為二年;續聘三次以上服務成績優良者,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審查通過後,得以長期聘任,其聘期由各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訂定之,至多七年。 專科以上學校教師之聘任及期限,分別依大學法及專科學校法之規定辦理。 教師法 第 11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科、組、課程調整或學校減班、停辦或解散時,學校對仍願繼續任教且在校內有其他適當工作可以調任之合格教師,應優先輔導調整職務;在校內無其他適當工作可以調整職務者,學校或主管機關應優先輔導介聘。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或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優先輔導介聘之教師,經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發現有第三十條各款情形之一者,其聘任應不予通過。 教師法 第 12 條 專科以上學校系、所、科、組、課程調整或學校減班、停辦、解散時,學校對仍願繼續任教且有其他適當工作可以調任之合格教師,應優先輔導遷調,各該主管機關應輔導學校執行。 專科以上學校依前項規定優先輔導遷調之教師,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發現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其聘任得不予通過: 一、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十五條第一項或第十六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尚在解聘或不續聘處理程序中。 二、有第十八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情形,尚在停聘處理程序中或停聘期間。 三、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或第三款情形之一,尚在資遣處理程序中。 教師法 第 13 條 教師除有第十四條至第十六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及第二十二條情形之一者外,不得解聘、不續聘或停聘。 教師法 第 四 章 解聘、不續聘、停聘及資遣 教師法 第 14 條 教師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予解聘,且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 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犯內亂、外患罪,經有罪判決確定。 二、服公務,因貪污行為經有罪判決確定。 三、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第一項所定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 四、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侵害行為屬實。 五、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必要。 六、受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規定處罰,或受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條或第二十五條規定處罰,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確認,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必要。 七、經各級社政主管機關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九十七條規定處罰,並經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確認,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必要。 八、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致再度發生校園性侵害事件;或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他人所犯校園性侵害事件之證據,經學校或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九、偽造、變造或湮滅他人所犯校園毒品危害事件之證據,經學校或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十、體罰或霸凌學生,造成其身心嚴重侵害。 十一、行為違反相關法規,經學校或有關機關查證屬實,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必要。 教師有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規定情形之一者,免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並免報主管機關核准,予以解聘,不受大學法第二十條第一項及專科學校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 教師有第一項第四款至第六款規定情形之一者,免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由學校逕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不受大學法第二十條第一項及專科學校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 教師有第一項第七款或第十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審議通過,並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有第八款、第九款或第十一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審議通過,並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 教師法 第 15 條 教師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予解聘,且應議決一年至四年不得聘任為教師: 一、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有解聘之必要。 二、受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規定處罰,或受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條或第二十五條規定處罰,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確認,有解聘之必要。 三、體罰或霸凌學生,造成其身心侵害,有解聘之必要。 四、經各級社政主管機關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九十七條規定處罰,並經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確認,有解聘之必要。 五、行為違反相關法規,經學校或有關機關查證屬實,有解聘之必要。 教師有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審議通過,並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 教師有第一項第三款或第四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審議通過,並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有第五款規定情形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審議通過,並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 教師法 第 16 條 教師聘任後,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並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或不續聘;其情節以資遣為宜者,應依第二十七條規定辦理: 一、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有具體事實。 二、違反聘約情節重大。 教師有前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審議通過。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有前項第一款情形,學校向主管機關申請教師專業審查會調查屬實,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審議通過。 教師法 第 17 條 主管機關為協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處理前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情形之案件,應成立教師專業審查會,受理學校申請案件或依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提交教師專業審查會審議之案件。 教師專業審查會置委員十一人至十九人,任期二年,由主管機關首長就行政機關代表、教育學者、法律專家、兒童及少年福利學者專家、全國或地方校長團體代表、全國或地方家長團體代表及全國或地方教師組織推派之代表遴聘(派)兼之;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 第一項教師專業審查會之組成及運作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師專業審查會之結案報告摘要,應供公眾查閱。 教師法 第 18 條 教師行為違反相關法規,經學校或有關機關查證屬實,未達解聘之程度,而有停聘之必要者,得審酌案件情節,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審議通過,議決停聘六個月至三年,並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終局停聘。 前項停聘期間,不得申請退休、資遣或在學校任教。 教師法 第 19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聘任為教師;已聘任者,應予以解聘: 一、有第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 二、有第十五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於該議決一年至四年期間。 有前條第一項情形者,於該停聘六個月至三年期間,其他學校不得聘任其為教師;已聘任者,應予以解聘。 前二項已聘任之教師屬依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通報有案者,免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並免報主管機關核准,予以解聘,不受大學法第二十條第一項及專科學校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非屬依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通報有案者,應依第十四條或第十五條規定予以解聘。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因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而解聘或不續聘之教師,除屬性侵害行為;性騷擾、性霸凌行為、行為違反相關法令且情節重大;體罰或霸凌學生造成其身心嚴重侵害者外,於解聘或不續聘生效日起算逾四年者,得聘任為教師。 教師法 第 20 條 教師有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十八條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之情形者,各級主管機關及各級學校應依規定辦理通報、資訊之蒐集及查詢。 學校聘任教師前,應查詢其有無前條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之情形;已聘任者,應定期查詢。 各級主管機關協助學校辦理前項查詢,得使用中央社政主管機關建立之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條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受行政處罰者之資料庫。 前三項之通報、資訊之蒐集、查詢、處理、利用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師法 第 21 條 教師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當然暫時予以停聘: 一、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 二、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之宣告。 三、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之宣告,在監所執行中。 教師法 第 22 條 教師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服務學校應於知悉之日起一個月內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免報主管機關核准,暫時予以停聘六個月以下,並靜候調查;必要時,得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延長停聘期間二次,每次不得逾三個月。經調查屬實者,於報主管機關後,至主管機關核准及學校解聘前,應予停聘,免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 一、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四款至第六款情形。 二、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一款或第二款情形。 教師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服務學校認為有先行停聘進行調查之必要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免報主管機關核准,暫時予以停聘三個月以下;必要時得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延長停聘期間一次,且不得逾三個月。經調查屬實者,於報主管機關後,至主管機關核准及學校解聘前,得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後,予以停聘: 一、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七款至第十一款情形。 二、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三款至第五款情形。 前二項情形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審議通過。 教師法 第 23 條 教師停聘期間,服務學校應予保留底缺;終局停聘期間遇有聘約期限屆滿情形者,學校應予續聘。 依第十八條、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停聘之教師,於停聘期間屆滿後,學校應予復聘,教師應於停聘期間屆滿次日向學校報到復聘。 依前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停聘之教師,於停聘期間屆滿前,停聘事由已消滅者,得申請復聘。 依前項規定申請復聘之教師,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審議通過後復聘。 依第二十一條規定停聘之教師,於停聘事由消滅後,除經學校依前條第二項規定予以停聘外,學校應予復聘,教師應於事由消滅後次日向學校報到復聘。 經依法停聘之教師,未依第二項規定於停聘期間屆滿次日或未依前項規定於事由消滅後次日向學校報到復聘,或未依第三項規定於停聘事由消滅後三個月內申請復聘者,服務學校應負責查催,教師於回復聘任報到前,仍視為停聘;如仍未於接到查催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到復聘者,除有不可歸責於該教師之事由外,視為辭職。 教師法 第 24 條 受解聘、不續聘或停聘之教師,依法提起救濟後,原解聘、不續聘或停聘決定經撤銷或因其他事由失去效力,除得依法另為處理者外,其服務學校應通知其復聘,免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 依前項規定復聘之教師,於接獲復聘通知後,應於三十日內報到,其未於期限內報到者,除經核准延長或有不可歸責於該教師之事由外,視為辭職。 依第一項或前條第二項、第三項或第五項規定復聘之教師,服務學校應回復其教師職務。 教師法 第 25 條 依第十八條第一項或第二十一條第二款、第三款停聘之教師,停聘期間不發給待遇。 依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第六項停聘之教師,於停聘期間不發給待遇;停聘事由消滅後,未受解聘或終局停聘處分,並回復聘任者,補發其停聘期間全數本薪(年功薪)。 依第二十二條第二項停聘之教師,於停聘期間發給半數本薪(年功薪);調查後未受解聘或終局停聘處分,並回復聘任者,補發其停聘期間另半數本薪(年功薪)。 教師法 第 26 條 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依第十四條至第十六條規定作成教師解聘或不續聘之決議,或依第十八條規定作成教師終局停聘之決議後,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學校應自決議作成之日起十日內報主管機關核准,並同時以書面附理由通知當事人。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涉有第十四條至第十六條或第十八條規定之情形,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未依規定召開、審議或決議,主管機關認有違法之虞時,應敘明理由交回學校審議或復議;屆期未依法審議或復議者,主管機關得敘明理由逕行提交教師專業審查會審議,並得追究學校相關人員責任。 前項教師專業審查會之決議,應依該案件性質,以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原應經之委員出席比率及表決比率審議通過;其決議視同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之決議。 專科以上學校教師涉有第十四條至第十六條或第十八條規定之情形,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未依規定召開、審議或決議,主管機關認有違法之虞時,應敘明理由交回學校審議或復議;屆期未依法審議或復議者,主管機關得追究學校相關人員責任。 教師解聘、不續聘或終局停聘案尚在處理程序中,其聘約期限屆滿者,學校應予暫時繼續聘任。 教師法 第 27 條 教師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並報主管機關核准後,得予以資遣: 一、因系、所、科、組、課程調整或學校減班、停辦、解散時,現職已無工作又無其他適當工作可以調任。 二、現職工作不適任且無其他工作可調任;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之醫院證明身體衰弱不能勝任工作。 三、受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尚未撤銷。 符合退休資格之教師有前項各款情形之一,經核准資遣者,得於資遣確定之日起一個月內依規定申請辦理退休,並以原核准資遣生效日為退休生效日。 教師法 第 28 條 學校於知悉教師涉有第十四條第一項或第十五條第一項所定情形之日起,不得同意其退休或資遣。 教師離職後,學校始知悉該教師於聘任期間涉有第十四條第一項或第十五條第一項所定之情形者,學校仍應予以解聘,並依第二十條規定辦理通報。 教師法 第 29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依本法所為教師之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程序及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師法 第 30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現職教師,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申請介聘: 一、有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十五條第一項或第十六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尚在調查、解聘或不續聘處理程序中。 二、有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第一項或第二項情形,尚在調查、停聘處理程序中或停聘期間。 三、有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或第三款情形,尚在調查、資遣處理程序中。 教師法 第 五 章 權利義務 教師法 第 31 條 教師接受聘任後,依有關法令及學校章則之規定,享有下列權利: 一、對學校教學及行政事項提供興革意見。 二、享有待遇、福利、退休、撫卹、資遣、保險等權益及保障。 三、參加在職進修、研究及學術交流活動。 四、參加教師組織,並參與其他依法令規定所舉辦之活動。 五、對主管機關或學校有關其個人之措施,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者,得依法提出申訴。 六、教師之教學及對學生之輔導依法令及學校章則享有專業自主。 七、除法令另有規定者外,教師得拒絕參與主管機關或學校所指派與教學無關之工作或活動。 八、教師依法執行職務涉訟時,其服務學校應輔助其延聘律師為其辯護及提供法律上之協助。 九、其他依本法或其他法律應享有之權利。 前項第八款情形,教師因公涉訟輔助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另其涉訟係因教師之故意或重大過失所致者,應不予輔助;如服務學校已支付涉訟輔助費用者,應以書面限期命其繳還。 教師法 第 32 條 教師除應遵守法令履行聘約外,並負有下列義務: 一、遵守聘約規定,維護校譽。 二、積極維護學生受教之權益。 三、依有關法令及學校安排之課程,實施適性教學活動。 四、輔導或管教學生,導引其適性發展,並培養其健全人格。 五、從事與教學有關之研究、進修。 六、嚴守職分,本於良知,發揚師道及專業精神。 七、依有關法令參與學校學術、行政工作及社會教育活動。 八、非依法律規定不得洩漏學生個人或其家庭資料。 九、擔任導師。 十、其他依本法或其他法律規定應盡之義務。 前項第四款及第九款之辦法,由各校校務會議定之。 教師法 第 33 條 各級學校教師在職期間應主動積極進修、研究與其教學有關之知能。 教師在職進修得享有帶職帶薪或留職停薪之保障;其進修、研究之經費得由學校或所屬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支應。 為提升教育品質,鼓勵各級學校教師進修、研究,中央主管機關應規劃多元之教師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制度,其方式、獎勵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各主管機關應建立教師諮商輔導支持體系,協助教師諮商輔導;其辦法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 教師法 第 34 條 教師違反第三十二條第一項各款之規定者,各聘任學校應交教師評審委員會評議後,由學校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教師法 第 35 條 教師因婚、喪、疾病、分娩或其他正當事由,得依規定請假;其基於法定義務出席作證性侵害、性騷擾及霸凌事件,應給予公假。 前項教師請假之假別、日數、請假程序、核定權責與違反之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師法 第 36 條 教師之待遇,另以法律定之。 教師法 第 37 條 公私立學校教師互轉時,其未核給退休、撫卹、離職及資遣給與之任職年資應合併計算。 教師法 第 38 條 教師之退休、撫卹、離職、資遣及保險,另以法律定之。 教師法 第 六 章 教師組織 教師法 第 39 條 教師組織分為三級:在學校為學校教師會;在直轄市及縣(市)為地方教師會;在中央為全國教師會。 學校班級數少於二十班時,得跨區 (鄉、鎮)合併成立學校教師會。 各級教師組織之設立,應依人民團體法規定向該管主管機關申請辦理。 地方教師會應有行政區內半數以上學校教師會加入,始得設立。全國教師會應有半數以上之地方教師會加入,始得成立。 教師法 第 40 條 各級教師組織之基本任務如下: 一、維護教師專業尊嚴與專業自主權。 二、與各級機關協議教師聘約及聘約準則。 三、研究並協助解決各項教育問題。 四、監督離職給付儲金機構之管理、營運、給付等事宜。 五、派出代表參與教師聘任、申訴及其他與教師有關之法定組織。 六、制定教師自律公約。 教師法 第 41 條 學校不得限制教師參加教師組織或擔任教師組織職務。 學校不得因教師參加教師組織、擔任教師組織職務或參與活動,拒絕聘用、解聘或為其他不利之待遇。 教師法 第 七 章 申訴及救濟 教師法 第 42 條 教師對學校或主管機關有關其個人之措施,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者,得向各級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提起申訴、再申訴。 教師因學校或主管機關對其依法申請之案件,於法定期間內應作為而不作為,認為損害其權益者,亦得提起申訴;法令未規定應作為之期間者,其期間自學校或主管機關受理申請之日起為二個月。 申訴之提起,應於收受或知悉措施之次日起三十日內以書面為之;再申訴應於申訴評議書達到之次日起三十日內以書面為之。 前項期間,以申訴評議委員會收受申訴書或再申訴書之日期為準。 教師法 第 43 條 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由教師、社會公正人士、學者專家、該地區教師組織代表,及組成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之主管機關或學校代表擔任之;其中未兼行政職務之教師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二。 前項教師組織代表在直轄市、縣(市)由直轄市、縣(市)教師會推薦;在專科以上學校由該校教師會推薦,其無教師會者,由該學校教育階段相當或直轄市、縣(市)教師會推薦;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由全國教師會推薦。 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之組織、迴避、評議程序與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軍警校院及矯正學校適用之規定,得由各該主管機關另定之。 各級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組織與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不符者,應於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五月十日修正之條文施行之日起一年內完成修正。 教師法 第 44 條 教師申訴之程序分為申訴及再申訴二級如下: 一、專科以上學校分學校及中央二級。 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分直轄市、縣(市)及中央二級。但中央主管機關所屬學校為中央一級,其提起之申訴,以再申訴論。 教師不服申訴決定者,得提起再申訴;學校及主管機關不服申訴決定者,亦同。 教師依本法提起申訴、再申訴後,不得復依訴願法提起訴願;於申訴、再申訴程序終結前提起訴願者,受理訴願機關應於十日內,將該事件移送應受理之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並通知教師;同時提起訴願者,亦同。 教師依訴願法提起訴願後,復依本法提起申訴者,受理之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應停止評議,並於教師撤回訴願或訴願決定確定後繼續評議;原措施屬行政處分者,應為申訴不受理之決定。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五月十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尚未終結之事件,其以後之程序,依修正施行後之本法規定終結之。 原措施性質屬行政處分者,其再申訴決定視同訴願決定;不服再申訴決定者,得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教師法 第 45 條 評議決定確定後,就其事件,有拘束各關係機關、學校之效力;原措施之學校或主管機關應依評議決定執行,主管機關並應依法監督其確實執行。 學校未依前項規定辦理,主管機關得依相關法規追究責任,並作為扣減或停止部分或全部學校獎勵、補助或其他措施之依據。 教師法 第 46 條 直轄市、縣(市)及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之評議書應主動公開。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 前項公開,應不包括自然人姓名以外之自然人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及其他足資識別該個人之資料。 教師法 第 八 章 附則 教師法 第 47 條 各級學校兼任教師之資格檢定與審定,依本法之規定辦理。 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之權利、義務、資格、聘任、終止聘約、停止聘約之執行與其通報、資訊之蒐集、查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各級學校專業、技術科目教師及擔任健康與護理課程之護理教師,其資格均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之規定辦理。 教師法 第 48 條 前條第三項之護理教師,其解職、申訴、進修、待遇、福利、退休、資遣、撫卹事項,準用教師相關法令規定。 經主管機關介派之護理教師具有健康與護理科合格教師資格者,主管機關得辦理介聘為健康與護理科教師;其介聘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師法 第 49 條 本法各相關條文之規定,於下列幼兒園教師準用之: 一、公立幼兒園教師,其聘任、解聘、不續聘、停聘、資遣、教師組織、申訴、救濟及其他管理相關事項。 二、中華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已準用本法之私立幼兒園教師,其聘任、進修、研究、離職、資遣、教師組織及申訴相關事項。 教師法 第 50 條 各級學校校長,得準用教師申訴之規定提起申訴。 教師法 第 51 條 本法授權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各項法規命令,中央主管機關應邀請全國教師組織代表參與訂定。 教師法 第 52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師法 第 53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教師法
法律
20190605
2024/1/12 上午 12:00:00
教育基本法 第 1 條 為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之權利,確立教育基本方針,健全教育體制,特制定本法。 教育基本法 第 2 條 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 教育基本法 第 3 條 教育之實施,應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及科學方法,尊重人性價值,致力開發個人潛能,培養群性,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 教育基本法 第 4 條 人民無分性別、年齡、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經地位及其他條件,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對於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弱勢族群之教育,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並扶助其發展。 教育基本法 第 5 條 各級政府應寬列教育經費,保障專款專用,並合理分配及運用教育資源。對偏遠及特殊地區之教育,應優先予以補助。 教育經費之編列應予以保障;其編列與保障之方式,另以法律定之。 教育基本法 第 6 條 教育應本中立原則。 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亦不得強迫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參加任何政治團體或活動。 公立學校不得為特定宗教信仰從事宣傳或活動。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公立學校亦不得強迫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參加任何宗教活動。 私立學校得辦理符合其設立宗旨或辦學屬性之特定宗教活動,並應尊重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參加之意願,不得因不參加而為歧視待遇。但宗教研修學院應依私立學校法之規定辦理。 教育基本法 第 7 條 人民有依教育目的興學之自由;政府對於私人及民間團體興辦教育事業,應依法令提供必要之協助或經費補助,並依法進行財務監督。其著有貢獻者,應予獎勵。 政府為鼓勵私人興學,得將公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其辦法由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教育基本法 第 8 條 教育人員之工作、待遇及進修等權利義務,應以法律定之,教師之專業自主應予尊重。 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及霸凌行為,造成身心之侵害。 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 學校應在各級政府依法監督下,配合社區發展需要,提供良好學習環境。 第二項霸凌行為防制機制、處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則,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教育基本法 第 9 條 中央政府之教育權限如下︰ 一、教育制度之規劃設計。 二、對地方教育事務之適法監督。 三、執行全國性教育事務,並協調或協助各地方教育之發展。 四、中央教育經費之分配與補助。 五、設立並監督國立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 六、教育統計、評鑑與政策研究。 七、促進教育事務之國際交流。 八、依憲法規定對教育事業、教育工作者、少數民族及弱勢群體之教育事項,提供獎勵、扶助或促其發展。 前項列舉以外之教育事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其權限歸屬地方。 教育基本法 第 10 條 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應設立教育審議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負責主管教育事務之審議、諮詢、協調及評鑑等事宜。 前項委員會之組成,由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首長或教育局局長為召集人,成員應包含教育學者專家、家長會、教師會、教師工會、教師、社區、弱勢族群、教育及學校行政人員等代表;其設置辦法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定之。 教育基本法 第 11 條 國民基本教育應視社會發展需要延長其年限;其實施另以法律定之。 前項各類學校之編制,應以小班小校為原則,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每年應會同直轄市、縣(市)政府推估未來五年學生及教師人數,以規劃合宜之班級學生人數及教師員額編制,並提供各校必要之協助。 教育基本法 第 12 條 國家應建立現代化之教育制度,力求學校及各類教育機構之普及,並應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之結合與平衡發展,推動終身教育,以滿足國民及社會需要。 教育基本法 第 13 條 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並應加強教育研究及評鑑工作,以提昇教育品質,促進教育發展。 教育基本法 第 14 條 人民享有請求學力鑑定之權利。 學力鑑定之實施,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指定之學校或教育測驗服務機構行之。 教育基本法 第 15 條 教師專業自主權及學生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遭受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時,政府應依法令提供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濟之管道。 教育基本法 第 16 條 本法施行後,應依本法之規定,修正、廢止或制(訂)定相關教育法令。 教育基本法 第 17 條 本法除中華民國一百年六月十四日修正之條文,其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外,自公布日施行。
教育基本法
法律
20131211
2024/1/12 上午 12:00:00
學校衛生法 第 1 條 為促進學生及教職員工健康,奠定國民健康基礎及提升生活品質,特制定本法。 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學校衛生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本法所訂事項涉及衛生、環境保護、社政等相關業務時,應由主管機關會同各相關機關辦理。 學校衛生法 第 3 條 各級主管機關及全國各級學校(以下簡稱學校)應依本法辦理學校衛生工作。 學校衛生法 第 4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指定專責單位,並置專業人員,辦理學校衛生業務。 學校衛生法 第 5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遴聘學者、專家、團體及相關機關代表組成學校衛生委員會,其任務如下: 一、提供學校衛生政策及法規興革之諮詢指導意見。 二、提供學校衛生之計畫、方案、措施及評鑑事項之諮詢指導意見。 三、提供學校衛生教育與活動之規劃及研發事項之諮詢指導意見。 四、提供學校健康保健服務之規劃及研發事項之諮詢指導意見。 五、提供學校環境衛生管理之規劃及研發事項之諮詢指導意見。 六、協調相關機關、團體推展學校衛生事項。 七、其他推展學校衛生之諮詢事項。 學校衛生法 第 6 條 學校應指定單位或專責人員,負責規劃、設計、推動學校衛生工作。 學校應有健康中心之設施,作為健康檢查與管理、緊急傷病處理、衛生諮詢及支援健康教學之場所。 學校衛生法 第 7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班級數未達四十班者,應置護理人員一人;四十班以上者,至少應置護理人員二人。 專科以上學校得比照前項規定置護理人員。 學校醫事人員應就依法登記合格者進用之。 學校衛生法 第 8 條 學校應建立學生健康管理制度,定期辦理學生健康檢查;必要時,得辦理學生及教職員工臨時健康檢查或特定疾病檢查。 前項學生健康檢查之對象、項目、方法及其他相關事項之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學校衛生法 第 9 條 學校應將學生健康檢查及疾病檢查結果載入學生資料,併隨學籍轉移。 前項學生資料,應予保密,不得無故洩漏。但應教學、輔導、醫療之需要,經學生家長同意或依其他法律規定應予提供者,不在此限。 學校衛生法 第 10 條 學校應依學生健康檢查結果,施予健康指導,並辦理體格缺點矯治或轉介治療。 學校衛生法 第 11 條 學校對罹患視力不良、齲齒、寄生蟲病、肝炎、脊椎彎曲、運動傷害、肥胖及營養不良等學生常見體格缺點或疾病,應加強預防及矯治工作。 學校衛生法 第 12 條 學校對患有心臟病、氣喘、癲癇、糖尿病、血友病、癌症、精神疾病、罕見疾病及其他重大傷病或身心障礙之學生,應加強輔導與照顧;必要時,得調整其課業及活動。 學校衛生法 第 13 條 學校發現學生或教職員工罹患傳染病或有造成校內傳染之虞時,應會同衛生、環境保護機關做好防疫及監控措施;必要時,得禁止到校。 為遏止學校傳染病蔓延,各級主管機關得命其停課。並應協助學校備置適當之防疫物資。 學校衛生法 第 14 條 學校應配合衛生主管機關,辦理學生入學後之預防接種工作。 國民小學一年級新生,應完成入學前之預防接種;入學前未完成預防接種者,學校應通知衛生機關補行接種。 學校衛生法 第 15 條 學校為適當處理學生及教職員工緊急傷病,應依第二項準則之規定,訂定緊急傷病處理規定,並增進其急救知能。 前項緊急傷病項目、處理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學校發現有疑似食品中毒之情形,應採緊急救護措施,同時應通報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處理。 學校衛生法 第 16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開設健康相關課程,專科以上學校得視需要開設健康相關之課程。 健康相關課程、教材及教法,應適合學生生長發育特性及需要,兼顧認知、情意與技能。 第一項健康相關課程應包括健康飲食教育,以建立正確之飲食習慣、養成對生命及自然之尊重,並增進環境保護意識、加深對食材來源之了解、理解國家及地區之飲食文化為目的。 學校應鼓勵學生參與學校餐飲準備過程。 學校衛生法 第 17 條 健康相關課程教師,應參與專業在職進修,以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健康相關教學效果。 主管機關或學校得視實際需要,薦送教師參加衛生課程進修。 學校衛生法 第 18 條 開設健康相關課程之學校應充實健康相關教學設備;必要時,得設健康相關專科教室。 學校衛生法 第 19 條 學校應加強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 學校衛生法 第 20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結合家庭與社區之人力及資源,共同辦理社區健康飲食教育及環境保護活動。專科以上學校亦得辦理之。 學校衛生法 第 21 條 學校之籌設應考慮校址之地質、水土保持、交通、空氣與水污染、噪音及其他環境影響因素。 學校校舍建築、飲用水、廁所、洗手台、垃圾、污水處理、噪音、通風、採光、照明、粉板、課桌椅、消防及無障礙校園設施、哺育母乳環境設施等,應符合相關法令規定標準。 學校衛生法 第 22 條 學校應加強餐廳、廚房、員生消費合作社之衛生管理。 各級主管機關或學校應辦理前項設施相關人員之衛生訓練、進修及研習。 學校餐飲衛生管理,應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八條第一項所定食品之良好衛生規範準則。 各級主管機關應督導學校建立餐飲衛生自主管理機制,落實自行檢查管理。學校每週應至少檢查餐飲場所一次,並予記錄;其紀錄應保存三年。 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應會同農業及衛生主管機關定期抽查學校餐飲衛生,每學年至少一次,並由農業或衛生主管機關抽驗學校食品之衛生安全及品質。 第一項及第四項之管理及督導項目、方法、稽查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學校衛生法 第 23 條 學校供應膳食者,應依據中央主管機關所定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以及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所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提供衛生、安全及營養均衡之餐食,實施健康飲食教育,並由營養師督導及執行。 學校供應膳食,應提供蔬食餐之選擇。 第一項學校供應膳食其食材應優先採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認證之在地優良農業產品,並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 學校衛生法 第 23-1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班級數四十班以上者,應至少置營養師一人;各縣市主管機關,應置營養師若干人。 前項學校營養師職責如下: 一、飲食衛生安全督導。 二、膳食管理執行。 三、健康飲食教育之實施。 四、全校營養指導。 五、個案營養照顧。 學校衛生法 第 23-2 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應組成學校午餐輔導會,負責規範、輔導、考核及獎懲學校辦理午餐相關業務。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午餐應成立學校午餐供應會或相當性質之組織,其組成、評選、供應及迴避原則,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其成員組成,現任家長應占四分之一以上。 主管機關應補助國民中小學設置廚房,並因應山地、偏遠及離島地區之需要,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午餐,並會同農業主管機關協助在地食材供應事宜。其補助辦法,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另中央主管機關應定期會同直轄市、縣(市)政府稽查學校午餐辦理情形並派員訪視;其稽查項目、校數等執行方式由主管機關會商直轄市、縣(市)政府訂定之。 學校衛生法 第 23-3 條 學校辦理膳食之採購,應參考中央餐廚或外訂餐盒採購契約書範本與供應業者簽訂書面契約,報請主管機關備查。 前項中央餐廚或外訂餐盒採購契約書範本,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午餐應成立專戶,其收支帳務處理,依會計法及相關規定辦理,收支明細應至少於每學期結束後二個月內公告之。 學校衛生法 第 24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全面禁菸;並不得供售菸、酒、檳榔及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 學校衛生法 第 25 條 學校應訂定計畫,每學期定期實施建築設備安全及環境衛生檢查;並應隨時維護教學與運動遊戲器材設備,開學前應澈底檢修。 學校衛生法 第 26 條 各級主管機關和學校應按年度編列學校衛生保健經費,並應專款專用。 學校衛生法 第 27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對所屬學校辦理學校衛生工作評鑑,成績優異者,應予獎勵;辦理不善者,應令其限期改善,屆期不改善或情節重大者,由主管機關議處。 學校衛生法 第 28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學校衛生法 第 29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學校衛生法
法律
20210113
2024/1/12 上午 12:00:00
大學法 第 一 章 總則 大學法 第 1 條 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 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 大學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大學,指依本法設立並授予學士以上學位之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法 第 3 條 本法之主管機關為教育部。 大學法 第 二 章 設立及類別 大學法 第 4 條 大學分為國立、直轄市立、縣(市)立(以下簡稱公立)及私立。 國立大學及私立大學之設立、變更或停辦,由教育部依照教育政策,並審察各地實際情形核定或調整之;直轄市立、縣(市)立大學之設立、變更或停辦,由各級政府依序報經教育部核定或調整之。私立大學並應依私立學校法之規定辦理。 為均衡區域之專科學校教育,教育部得就未設有專科部之縣(市),核准大學附設專科部。 大學得設立分校、分部。 大學及其分校、分部、附設專科部設立標準、變更或停辦之要件、核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5 條 大學應定期對教學、研究、服務、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其評鑑規定,由各大學定之。 教育部為促進各大學之發展,應組成評鑑委員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大學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學校調整發展之參考;其評鑑應符合多元、專業原則,相關評鑑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6 條 大學得跨校組成大學系統或成立研究中心。 前項大學系統之組織及運作等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跨校研究中心之組織及運作方式等事項之規定,由大學共同訂定,報教育部備查。 大學法 第 7 條 大學得擬訂合併計畫,國立大學經校務會議同意,直轄市立、縣(市)立大學經所屬地方政府同意,私立大學經董事會同意,報教育部核定後執行。 教育部得衡酌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教育資源分布、學校地緣位置等條件,並輔以經費補助及行政協助方式,擬訂國立大學合併計畫報行政院核定後,由各該國立大學執行。 前項合併之條件、程序、經費補助與行政協助方式、合併計畫內容、合併國立大學之權利與義務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三 章 組織及會議 大學法 第 8 條 大學置校長一人,綜理校務,負校務發展之責,對外代表大學;並得置副校長,襄助校長推動校務,由校長聘任之,其人數、聘期及資格,由各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校長之資格,依有關法律之規定,並得由外國人擔任之,不受國籍法、私立學校法及就業服務法有關國籍及就業規定之限制。 大學法 第 9 條 新任公立大學校長之產生,應於現任校長任期屆滿十個月前或因故出缺後二個月內,由學校組成校長遴選委員會,經公開徵求程序遴選出校長後,由教育部或各該所屬地方政府聘任之。 前項委員會各類成員之比例與產生方式如下: 一、學校校務會議推選之學校代表占全體委員總額五分之二。 二、學校推薦校友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占全體委員總額五分之二。 三、其餘委員由教育部或各該所屬地方政府遴派之代表擔任之。 公立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之組織、運作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國立者,由教育部定之;直轄市立、縣(市)立者,由各該所屬地方政府定之。私立大學校長由董事會組織校長遴選委員會遴選,經董事會圈選,報請教育部核准聘任之。 前項校長遴選委員會之組成,任一性別委員應占委員總數三分之一以上。 公立大學校長任期四年,期滿得續聘;其續聘之程序、次數及任期未屆滿前之去職方式,由大學組織規程定之;私立大學校長之任期及續聘,由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教育部及各該所屬地方政府應於校長聘期屆滿一年前進行評鑑,作為大學決定是否續聘之參考。 公立大學校長於教育部或各該所屬地方政府進行前項續聘評鑑程序時表達無續任意願,或參加續聘未獲通過者,不得參加原學校新任校長遴選。 大學法 第 10 條 新設立之大學校長,國立者,由教育部組織遴選小組直接選聘;其餘公立者,由該主管政府遴選二人至三人層報教育部組織遴選小組擇聘之。私立者,由董事會遴選報請教育部核准聘任之。 前項遴選小組之組成,任一性別委員應占委員總數三分之一以上。 大學法 第 11 條 大學下設學院或單獨設研究所,學院下得設學系或研究所。 大學得設跨系、所、院之學分學程或學位學程。 大學法 第 12 條 大學之學生人數規模應與大學之資源條件相符,其標準由教育部定之;並得作為各大學規劃增設及調整院、系、所、學程與招生名額之審酌依據。 大學法 第 13 條 大學各學院置院長一人,綜理院務;各學系置主任一人,單獨設立之研究所置所長一人,辦理系、所務。大學並得置學位學程主任,辦理學程事務。 院長、系主任、所長及學位學程主任等學術主管,採任期制,其產生方式如下: 一、院長,依該校組織規程規定之程序,就教授中選出,報請校長聘請兼任之。 二、系主任、所長及學位學程主任,依該校組織規程規定之程序,就副教授以上之教師中選出,報請校長聘請兼任之。但藝術類與技術類之系、所及學位學程之主任、所長,得聘請副教授級以上之專業技術人員兼任之。 大學為因應校務發展之需要,達一定規模、學務繁重之學院、系、所及學程,得置副主管,以輔佐主管推動學務。 院長、系主任、所長、學位學程主任與副主管之任期、續聘、解聘之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於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第二項之學術主管職務,得由外國籍教師兼任。 大學法 第 14 條 大學為達成第一條所定之目的,得設各種行政單位或召開各種會議;行政單位之名稱、會議之任務、職掌、分工、行政主管之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於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國立大學各級行政主管人員,得遴聘教學或研究人員兼任,或由職員擔任,並於各校組織規程定之。 大學為因應校務發展之需要,達一定規模、業務繁重之單位,得置副主管,遴聘教學或研究人員兼任,或由職員擔任,以輔佐主管推動業務;其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由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國立大學職員之任用,適用公務人員、教育人員相關法律之規定;人事、會計人員之任用,並應依人事、會計有關法令之規定。 國立大學非主管職務之職員,得以契約進用,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其權利義務於契約明定。 大學法 第 15 條 大學設校務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項,以校長、副校長、教師代表、學術與行政主管、研究人員代表、職員代表、學生代表及其他有關人員代表組織之。 前項人員,除校長及副校長外,其人數及產生方式如下: 一、教師代表應經選舉產生,人數不得少於全體會議人數二分之一;教師代表中具備教授或副教授資格者,以不少於教師代表人數三分之二為原則。 二、學生代表應經選舉產生,人數不得少於全體會議人數十分之一。 三、其餘出、列席人員之產生方式及比例,於各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依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規定計算,遇有小數點時,採無條件進位法,取整數計算。 校務會議由校長召開,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經校務會議應出席人數五分之一以上請求召開臨時校務會議時,校長應於十五日內召開之。 校務會議必要時,得設各種委員會或專案小組,處理校務會議交議事項;其名稱、任務及組成方式,於各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大學法 第 16 條 校務會議審議下列事項: 一、校務發展計畫及預算。 二、組織規程及各種重要章則。 三、學院、學系、研究所及附設機構之設立、變更與停辦。 四、教務、學生事務、總務、研究及其他校內重要事項。 五、有關教學評鑑辦法之研議。 六、校務會議所設委員會或專案小組決議事項。 七、會議提案及校長提議事項。 大學法 第 四 章 教師分級及聘用 大學法 第 17 條 大學教師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從事授課、研究及輔導。 大學得設講座,由教授主持。 大學為教學及研究工作,得置助教協助之。 大學得延聘研究人員從事研究及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學工作;其分級、資格、聘任、解聘、停聘、不續聘、申訴、待遇、福利、進修、退休、撫卹、資遣、年資晉薪及其他權益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18 條 大學教師之聘任,分為初聘、續聘及長期聘任三種;其聘任應本公平、公正、公開之原則辦理。大學教師之初聘,並應於傳播媒體或學術刊物公告徵聘資訊。教師之聘任資格及程序,依有關法律之規定。 大學法 第 19 條 大學除依教師法規定外,得於學校章則中增列教師權利義務,並得基於學術研究發展需要,另定教師停聘或不續聘之規定,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並納入聘約。 大學法 第 20 條 大學教師之聘任、升等、停聘、解聘、不續聘及資遣原因之認定等事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 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之分級、組成方式及運作規定,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 大學法 第 21 條 大學應建立教師評鑑制度,對於教師之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成效進行評鑑,作為教師升等、續聘、長期聘任、停聘、不續聘及獎勵之重要參考。 前項評鑑方法、程序及具體措施等規定,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 大學法 第 22 條 大學設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評議有關教師解聘,停聘及其他決定不服之申訴;其組成方式及運作等規定,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 申訴評議委員會之裁決,不影響當事人提起司法爭訟之權利。 大學法 第 五 章 學生事務 大學法 第 23 條 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或同等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得入學修讀學士學位。 取得學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力,得入學修讀碩士學位。 取得碩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力,得入學修讀博士學位。但修讀學士學位之應屆畢業生成績優異者或修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成績優異者,得申請逕修讀博士學位。 前三項同等學力之認定標準及前項修讀學士學位應屆畢業生、修讀碩士學位研究生逕修讀博士學位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24 條 大學招生,應本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單獨或聯合他校辦理;其招生(包括考試)方式、名額、考生身分認定、利益迴避、成績複查、考生申訴處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由大學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 大學為辦理招生或聯合招生,得組成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聯合會並就前項事項共同協商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得就考試相關業務,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辦理。 前項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之組織、任務、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之資格條件、業務範圍、責任及其他相關事項,由大學或聯合會訂定,報教育部備查。 設有藝術系(所)之大學,其學生入學資格及招生(包括考試)方式,依藝術教育法及相關規定辦理。 大學辦理之各項入學考試,應訂定試場規則及違規處理規定,並明定於招生簡章。 考生參加各項入學考試,有違反試場秩序及考試公平性等情事者,依相關法律、前項考試試場規則與違規處理規定及各校學則規定辦理。 大學法 第 25 條 重大災害地區學生、政府派赴國外工作人員子女、參加國際性學科或術科競賽成績優良學生、運動成績優良學生、退伍軍人、蒙藏學生、依國籍法第四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申請歸化經許可者、僑生、大陸地區學生及外國學生進入大學修讀學位,不受前條公開名額、方式之限制。 前項大陸地區學生,不得進入經教育部會商各有關機關認定公告涉及國家安全、機密之院、系、所及學位學程修讀。 第一項學生進入大學修讀學位之名額、方式、資格、辦理時程、招生委員會組成方式、錄取原則及其他有關考生權利義務事項之辦法,除大陸地區學生部分由教育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外,其餘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26 條 學生修讀學士學位之修業期限,以四年為原則。但得視系、所、學院、學程之性質延長一年至二年,並得視系、所、學院、學程之實際需要另增加實習半年至二年;修讀碩士學位之修業期限為一年至四年;修讀博士學位之修業期限為二年至七年。 前項修業期限得予縮短或延長,其資格條件、申請程序之規定,由大學訂定,報教育部備查。 身心障礙學生修讀學士學位,因身心狀況及學習需要,得延長修業期限,至多四年,並不適用因學業成績退學之規定。 學生因懷孕、分娩或撫育三歲以下子女,得延長修業期限。 第一項學士學位畢業應修學分數及學分之計算,由教育部定之;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畢業應修學分數及獲得學位所需通過之各項考核規定,由大學訂定,報教育部備查。 大學法 第 27 條 學生修畢學分學程所規定之學分者,大學應發給學程學分證明;學生修畢學位學程所規定之學分,經考核成績及格者,大學應依法授予學位。 大學法 第 28 條 大學學生修讀本校或他校輔系、雙主修、學程、跨校選修課程、保留入學資格、轉學、轉系(組)所、轉學程、休學、退學、開除學籍、成績考核、學分抵免與暑期修課、國外學歷之採認、服兵役與出國有關學籍處理、雙重學籍及其他與學籍有關事項,由大學列入學則,報教育部備查。 前項國外學歷之採認原則、認定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29 條 大學在學學生經核准得同時在國內外大學修讀學位,各大學應依相關法令規定,將相關事項納入學則規範,並報教育部備查。 大學法 第 30 條 依本法規定修讀各級學位,得以遠距教學方式修習部分科目學分;其學分採認比率、要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31 條 大學得辦理推廣教育,以修讀科目或學分為原則。但修滿系、所規定學分,考核成績合格,並經入學考試合格者,得依前條規定,授予學位。 前項推廣教育實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32 條 大學為確保學生學習效果,並建立學生行為規範,應訂定學則及獎懲規定,並報教育部備查。 大學法 第 33 條 大學為增進教育效果,應由經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出席與其學業、生活及訂定獎懲有關規章之會議。 大學應輔導學生成立由全校學生選舉產生之學生會及其他相關自治組織,以增進學生在校學習效果及自治能力。 學生為前項學生會當然會員,學生會得向會員收取會費;學校應依學生會請求,代收會費。 大學應建立學生申訴制度,受理學生、學生會及其他相關學生自治組織不服學校之懲處、行政處分或其他措施及決議之事件,以保障學生權益。 前四項之辦法,於各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大學法 第 33-1 條 學校受理前條第四項申訴事件時,應秉持客觀、公正、專業之原則,給予申訴人充分陳述意見及答辯之機會。 學校應以書面或其他適當方式告知申訴人申訴評議決定及不服該決定之相關救濟程序。 學生申訴制度應列入學生手冊,廣為宣導。 大學法 第 33-2 條 前條申訴人就學校所為之行政處分,經向學校提起申訴而不服其決定,得依法提起訴願。 申訴人就學校所為行政處分以外之懲處、其他措施或決議,經向學校提起申訴而不服其決定,得按其性質依法提起訴訟,請求救濟。 大學法 第 34 條 大學應辦理學生團體保險;其範圍、金額、繳費方式、期程、給付標準、權利義務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定,由各校定之。遇學生需保險理賠時,各校應主動協助辦理。 大學法 第 35 條 大學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及數額,不得逾教育部之規定。 政府為協助學生就讀大學,應辦理學生就學貸款;貸款項目包括學雜費、實習費、書籍費、住宿費、生活費、學生團體保險費及海外研修費等相關費用;其貸款條件、額度、權利義務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六 章 附則 大學法 第 36 條 各大學應依本法規定,擬訂組織規程,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 大學法 第 37 條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及第三十七條規定與本法相牴觸之部分,應不再適用。 大學法 第 38 條 大學為發揮教育、訓練、研究、服務之功能,得與政府機關、事業機關、民間團體、學術研究機構等辦理產學合作;其實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39 條 大學對校務資訊,除依法應予保密者外,以主動公開為原則,並得應人民申請提供之。 大學法 第 40 條 師資培育之大學與私立大學之設立、組織及教育設施,除師資培育法、私立學校法另有規定者外,適用本法之規定。 中央及直轄市政府,得設立空中大學;其組織及教育設施,另以法律定之。 大學法 第 41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大學法 第 42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八月十九日修正之第二十五條,其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大學法
法律
20191211
2024/1/12 上午 12:00:00
學位授予法 第 1 條 學位之授予,依本法之規定。 學位授予法 第 2 條 本法之主管機關為教育部。 學位授予法 第 3 條 學位分副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四級。副學士學位由專科學校授予,並得由大學授予;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由大學授予。 前項各級學位,由授予學校依學術領域、修讀課程及要件訂定各類學位名稱;其名稱、授予要件、學位證書之頒給及註記等規定,由各校經教務相關之校級會議通過後實施,並報主管機關備查。 前項各類學位名稱之訂定程序、授予要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學位授予法 第 4 條 專科學校及大學修讀副學士學位之學生,依法修業期滿,修滿應修學分,有實習年限者,實習完畢,並符合畢業條件,經考核成績合格者,授予副學士學位。 學位授予法 第 5 條 大學修讀學士學位之學生,依法修業期滿,修滿應修學分,有實習年限者,實習完畢,並符合畢業條件,經考核成績合格者,授予學士學位。 學生修讀相近學術領域課程或修讀跨領域學位學程課程,符合前項要件者,學校得依其學術領域、修讀課程及要件授予學士學位,不限於學生原入學之院、系、學位學程規定。但涉及政府相關部門所定人力培育總量管制機制之特殊專業領域者,不包括在內。 前項相近學術領域之認定基準,由辦理學位授予之所屬學院院務會議或學位學程事務會議定之。 就讀主管機關核定之四年制產學合作學士學位專班之學生,修業期間滿二年及修滿八十學分,經考核成績合格並向就讀學校申請保留學籍獲許可後就業者,授予副學士學位。 前項申請保留學籍之學生,於保留學籍期限屆滿前返校就讀且符合第一項規定者,授予學士學位。 學位授予法 第 6 條 空中大學修讀副學士、學士或碩士學位之學生,依空中大學設置條例規定,修滿應修學分,符合畢業條件,經考核成績合格,並符合本法授予學位要件者,分別授予各該學位。 學位授予法 第 7 條 大學修讀碩士學位之學生,依法修業期滿,修滿應修學分,符合畢業條件並提出論文,經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通過者,授予碩士學位。 藝術類、應用科技類或體育運動類碩士班,其學生碩士論文得以作品、成就證明連同書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代替;各該類科之認定基準,由各校經教務相關之校級會議通過後實施。 碩士班屬專業實務者,其學生碩士論文得以專業實務報告代替;專業實務之認定基準,由各校經教務相關之校級會議通過後實施。 前二項之各該類科,得以作品、成就證明連同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代替碩士論文之認定範圍、資料形式、內容項目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學位授予法 第 8 條 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置委員三人至五人,由校長遴聘之。 前項委員,應對修讀碩士學位學生之研究領域有專門研究,並具有下列資格之一: 一、現任或曾任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二、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或曾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研究員。 三、獲有博士學位,且在學術上著有成就。 四、研究領域屬於稀少性、特殊性學科或屬專業實務,且在學術或專業上著有成就。 前項第三款、第四款資格之認定基準,由辦理學位授予之各系、所、院務會議或學位學程事務會議定之。 學位授予法 第 9 條 大學修讀博士學位之學生,具有下列條件者,得為博士學位候選人: 一、修滿應修學分。 二、通過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考核。 博士學位候選人依法修業期滿,符合畢業條件並提出論文,經博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通過者,授予博士學位。 藝術類、應用科技類或體育運動類博士班,其學生博士論文得以作品、成就證明連同書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代替;各該類科之認定基準,由各校經教務相關之校級會議通過後實施。 前項之各該類科,得以作品、成就證明連同書面報告或技術報告,代替博士論文之認定範圍、資料形式、內容項目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學位授予法 第 10 條 博士學位考試委員會置委員五人至九人,由校長遴聘之。 前項委員,應對博士學位候選人之研究領域有專門研究,並具有下列資格之一: 一、現任或曾任教授、副教授。 二、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或曾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副研究員。 三、獲有博士學位,且在學術上著有成就。 四、研究領域屬於稀少性或特殊性學科,且在學術或專業上著有成就。 前項第三款、第四款資格之認定基準,由辦理學位授予之各系、所、院務會議或學位學程事務會議定之。 學位授予法 第 11 條 經申請准予逕修讀博士學位之學生,依第九條第一項規定通過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考核後,未通過博士學位考試,其論文、作品、成就證明連同書面報告或技術報告,經博士學位考試委員會決定合於碩士學位標準者,得授予碩士學位。 學位授予法 第 12 條 已於國內、境外取得學位之論文、作品、成就證明、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不得作為第七條、第九條第二項或第三項之論文、作品、成就證明、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但國內學校經由學術合作,與境外學校共同指導論文,並分別授予學位者,不在此限。 學位授予法 第 13 條 軍、警學校修讀副學士、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之學生,依本法及軍、警學校相關教育法規規定,依法修業期滿,修滿應修學分,符合畢業條件,經考核成績合格,並符合本法及相關教育法規授予學位要件者,由各該學校分別授予各該學位。 學位授予法 第 14 條 學生修讀本校或他校雙主修,依法修業期滿,修滿應修學分,符合畢業條件,經考核成績合格,並符合本法授予各級學位要件者,由原就讀學校授予學位,並於所頒給之學位證書附記雙主修學校及學系名稱。 修讀副學士學位或學士學位之學生,得修讀本校或他校同級輔科(系、學位學程);修讀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之學生,得修讀本校同級或向下一級輔科(系、所、學位學程),不另授予學位。 第一項學生修讀本校或他校雙主修,於修業期限內未能修滿雙主修學分者,得辦理學分抵免取得輔科(系、學位學程),不另授予學位。 學位授予法 第 15 條 名譽博士學位,由得授予同類博士學位之大學組成名譽博士學位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後頒授;其頒授要件、審查委員會之組成及審查程序,由各校經教務相關之校級會議通過後實施。 學位授予法 第 16 條 取得博士、碩士學位者,應將其取得學位之論文、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經由學校以文件、錄影帶、錄音帶、光碟或其他方式,連同電子檔送國家圖書館及所屬學校圖書館保存之。 國家圖書館保存之博士、碩士論文、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應提供公眾於館內閱覽紙本,或透過獨立設備讀取電子資料檔;經依著作權法規定授權,得為重製、透過網路於館內或館外公開傳輸,或其他涉及著作權之行為。但涉及機密、專利事項或依法不得提供,並經學校認定者,得不予提供或於一定期間內不為提供。 前二項圖書館之保存或提供,對各該博士、碩士論文、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之著作權不生影響。 學位授予法 第 17 條 學校授予之學位,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予撤銷,並公告註銷其已頒給之學位證書;有違反其他法令規定者,並依相關法令規定處理: 一、入學資格或修業情形有不實或舞弊情事。 二、論文、作品、成就證明、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有造假、變造、抄襲、由他人代寫或其他舞弊情事。 該管學校主管機關發現學校就前項情事之處理有違法或不當之疑義者,應通知學校限期改正;屆期未改正者,主管機關得予糾正。 學校經主管機關糾正後仍未就第一項違法或不當之情事妥為處理者,主管機關得邀集學者專家、學校代表組成審查委員會,對於違反情形作具體處分認定及建議,由學校據以辦理;屆期未辦理者,主管機關得予糾正,並減少各項獎補助及招生名額。 學校依第一項規定撤銷學位後,應通知當事人繳還該學位證書,並將撤銷及註銷事項,通知其他專科學校、大學及相關機關(構)。 學位授予法 第 18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行為人或負責人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一、以廣告、口述、宣播或其他方式,引誘代寫(製)論文、作品、成就證明、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 二、實際代寫(製),或以口述、影像等舞弊方式供抄寫(製)論文、作品、成就證明、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 前項罰鍰之處罰,由主管機關為之。 學位授予法 第 19 條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九日修正之第四條及第五條第一項施行前,專科學校、大學附設專科部、專科學校或大學附設進修學校修讀副學士學位,或大學、其附設進修學校修讀學士學位之學生,授予學位依原規定辦理。 學位授予法 第 20 條 本法除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九日修正之第四條及第五條第一項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外,自公布日施行。
學位授予法
法律
201811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 條 為運用傳播媒體開設遠距教學課程,辦理民眾進修及繼續教育,以提供彈性多元學習管道,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社會,特設空中大學,並制定本條例。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3 條 空中大學分為國立及直轄市立。國立者,由中央主管機關審查全國情形設立;直轄市立者,由直轄市主管機關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設立。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4 條 空中大學採用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一種或結合一種以上傳播媒體實施教學,並輔以面授、書面輔導及其他適當教學方式施教。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5 條 空中大學置校長一人,綜理校務,負校務發展之責,對外代表大學;其校長之資格、產生方式、任期及續聘,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及大學法相關規定辦理。 空中大學得置副校長,襄助校長推動校務,由校長聘任之;其人數、資格及任期,於各空中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6 條 空中大學分設學系,得視需要於學系之上設立研究所碩士班,並得附設專科部;其系、所、附設專科部之設立、變更或停辦,國立者,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主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空中大學得設跨系之學分學程或學位學程,其定義、設立條件、程序及考核等事項,依大學法相關規定辦理。 空中大學及其系、所、附設專科部之設立、變更或停辦之要件、核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7 條 空中大學各學系置主任一人,辦理系務,並得置學位學程主任,辦理學程事務;附設專科部各科置主任一人,辦理科務。科、系主任及學位學程主任之產生方式,依專科學校法及大學法相關規定辦理;其任期、續聘、解聘之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於空中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8 條 空中大學得設各種行政單位或召開各種會議;行政單位之名稱、會議之任務、職掌、分工、行政主管與其成員之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依大學法相關規定辦理,並於空中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9 條 空中大學得於各地區設立學習指導中心,置專任或兼任中心主任一人,由校長聘任之,負責各該中心有關事宜;其資格、任期、續聘、解聘之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於空中大學組織規程定之。並置職員若干人。 前項各地區學習指導中心,由空中大學聘請教師擔任教學,並負責有關學生課業指導及生活輔導事宜。 空中大學所需之空間及設施,得請各級公立學校於不妨礙其本校教學、研究或正常運作情形下,協助提供其使用。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0 條 空中大學設校務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項。校務會議有關事項,依大學法相關規定辦理,並於空中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1 條 空中大學專任教師之授課、研究、輔導、服務、教學節目之規劃及製作等有關規定,由空中大學定之。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2 條 空中大學應定期對教學、研究、服務、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其評鑑規定,由空中大學定之。 中央主管機關為促進空中大學之發展,應組成評鑑小組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空中大學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政府教育經費編列及學校發展規模調整之參考。 空中大學應建立教師評鑑制度,對於教師之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成效進行評鑑,作為教師升等、續聘、長期聘任、停聘、不續聘及獎勵之重要參考;其評鑑方法、程序及具體措施等規定,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3 條 空中大學學生,均不得申請兵役緩徵或儘後召集。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4 條 空中大學學生分為全修生及選修生。 全修生具有學籍,符合修讀下列各級學位資格,並經公開招生錄取者,始得入學: 一、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或同等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者,得入學修讀副學士、學士學位。 二、取得學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力者,得入學修讀碩士學位。 前項同等學力之認定,依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或入學專科學校同等學力認定標準之規定辦理。 選修生不限學歷,年滿十八歲得登記選修副學士、學士課程,修滿四十學分成績及格者,視為其具有第二項第一款之同等學力。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5 條 空中大學辦理招生作業,應組織招生委員會。 前項招生,得以考試、甄試、甄選、推薦或登記等方式為之;其相關規定,由空中大學擬訂,國立者,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主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空中大學每學年招收修讀副學士及學士學位之全修生名額,應於開學後一個月內,國立者,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主管機關轉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空中大學每學年招收修讀碩士學位之全修生名額,國立者,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主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6 條 空中大學得招收已取得在臺居留許可之無戶籍國民、外國人、香港、澳門居民及大陸地區人民為全修生及選修生;其招生、輔導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定,由空中大學擬訂,國立者,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主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前項無戶籍國民、外國人、香港、澳門居民及大陸地區人民不得以就讀空中大學為由,申請變更居留或延期居留。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7 條 空中大學採學分制。 全修生修讀各級學位,其畢業獲得學位應修學分總數及相關規定如下: 一、副學士學位:應修學分總數不得少於八十學分。 二、學士學位:應修學分總數不得少於一百二十八學分。 三、碩士學位:應修學分數及獲得學位須通過之各項考核規定,由空中大學訂定,國立者,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主管機關轉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第十四條第四項之四十學分,得由空中大學酌採列入前項副學士及學士學位畢業應修學分總數。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8 條 全修生修滿規定學分總數或學位學程所規定之學分,符合獲得各級學位須通過之各項考核條件,經考核成績及格者,由空中大學發給畢業證書,並依學位授予法規定授予學位。未修滿規定學分總數或學位學程所規定之學分者,得就成績及格之科目,發給學分證明書。 全修生修畢學分學程所規定之學分,經考核成績及格者,由空中大學發給學程之學分證明。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19 條 選修生修畢所習科目,成績及格者,發給學分證明書。其經公開招生錄取為全修生時,已取得學分之科目免修習。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20 條 空中大學學生修讀雙主修、學程、轉區、休學、暫停修讀、成績考核、畢業應修學分總數、學分抵免與暑期修課、國外學歷、香港、澳門學歷或大陸地區學歷之採認、雙重學籍、在國內外大學修讀學位及其他與學籍有關事項,由空中大學列入學則。 前項國外學歷、香港、澳門學歷或大陸地區學歷之採認原則、認定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依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香港澳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之規定。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21 條 空中大學學生學則及獎懲規定,由空中大學訂定,國立者,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主管機關轉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22 條 空中大學必修科目名稱、學分數、各科目施教方式、每講次播授時間及每學分播授講次,由空中大學訂定,國立者,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主管機關轉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23 條 空中大學得依大學法及專科學校法相關規定辦理推廣教育。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24 條 空中大學組織規程及員額編制表,由各大學擬訂。組織規程,國立者,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主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員額編制表,國立者,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直轄市立者,依各該所屬直轄市主管機關規定辦理。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25 條 空中大學教師之分級、聘任、資格及程序等事項,依大學法及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相關規定辦理。 空中大學除依教師法規定外,得基於教學及學術研究發展之需要,訂定教師權利義務及教師解聘、停聘或不續聘之規定,納入學校章則,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並納入聘約。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26 條 空中大學為增進教育效果,應由經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出席校務會議,並出席與其學業、生活及訂定獎懲有關規章之會議;學生出席校務會議之代表比例不得少於會議成員總額十分之一。 空中大學應輔導學生成立學生會及其他相關自治組織,並建立學生申訴制度。 前二項學生權益相關事項,依大學法相關規定辦理,並於各空中大學組織規程定之。 空中大學得辦理學生團體保險,其保險期限、範圍、金額、繳費方式、給付標準、權利義務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定,由空中大學定之。遇學生需保險理賠時,各校應主動協助辦理。 空中大學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及數額,不得逾中央主管機關之規定。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第 27 條 本條例除第六條、第七條有關附設專科部之規定,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八月一日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
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法律
20140122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一 章 總則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1 條 為因應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提升教育品質,增進教育績效,並促進學校財務之彈性運作,國立大學校院應設校務基金,特制定本條例。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2 條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以下簡稱校務基金)屬預算法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所定之特種基金,編製附屬單位預算。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3 條 校務基金之來源如下: 一、政府循預算程序之撥款。但不包括第二款第四目之補助或收入。 二、自籌收入,其項目如下: (一)學雜費收入。 (二)推廣教育收入。 (三)產學合作收入。 (四)政府科研補助或委託辦理之收入。 (五)場地設備管理收入。 (六)受贈收入。 (七)投資取得之收益。 (八)其他收入。 前項第二款第四目所稱政府科研補助,指政府依科學技術基本法等相關規定,為促進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對國立大學校院所為之補助。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4 條 校務基金之用途如下: 一、教學及研究支出。 二、人事費用支出。 三、學生獎助金支出。 四、推廣教育支出。 五、產學合作支出。 六、增置、擴充、改良資產支出。 七、其他與校務發展有關之支出。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二 章 組織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5 條 校務基金應設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理委員會),置委員七人至十五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由校長擔任,其餘由校長遴選提經校務會議同意後聘任之。 前項委員中未兼行政職務之教師代表不得少於三分之一,必要時得聘請校外專業人士擔任,委員任期二年。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6 條 管理委員會之任務如下: 一、校務基金年度概算擬編之審議。 二、校務基金經費收支及運用之績效考核。 三、年度財務規劃及年度投資規劃之審議。 四、依第十三條第二項所定自籌收入收支管理規定之審議。 五、其他關於校務基金預決算、收支、保管及運用事項之審議。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7 條 國立大學校院為強化內部控制及確保其內部控制制度持續有效運作,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年度總收入在新臺幣二十億元以上者,應置隸屬於校長之專任稽核人員一人至數人;必要時,得設專責稽核單位,並置稽核主管一人。 二、年度總收入未達新臺幣二十億元者,得準用前款規定,或置隸屬於校長之兼任稽核人員。 專任及兼任稽核人員應具稽核工作經驗及相關專業背景,所需人力由各校現有預算員額內調整,稽核主管並得以契約進用。 前項稽核人員執行第八條任務時,其迴避事項由教育部定之。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8 條 國立大學校院稽核人員或稽核單位之任務如下: 一、人事、財務、營運及關係人交易事項,涉及校務基金交易循環之事後查核。 二、現金出納及壞帳處理之事後查核。 三、現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股票、債券與固定資產等之稽核及盤點。 四、校務基金各項業務績效目標達成度之定期評估、稽催及彙整報告。 五、校務基金運用效率與各項支出效益之查核及評估。 六、其他專案稽核事項。 前項第一款所定交易循環,包括收入循環、採購與支付循環、薪資循環、財產管理循環、投資循環、融資循環及研發循環等。 國立大學校院應依風險評估結果,擬訂年度稽核計畫,並作成年度稽核報告,向校務會議報告。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三 章 業務及監督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9 條 國立大學校院一切收支均應納入校務基金,依法辦理。 校務基金管理及監督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10 條 為確保校務基金永續經營,並提升其對校務發展之效益,國立大學校院於提出年度投資規劃並經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得投資下列項目: 一、存放公民營金融機構。 二、購買公債、國庫券或其他短期票券。 三、投資於與校務發展或研究相關之公司及企業,除以研究成果或技術作價無償取得股權者外,得以自籌收入作為投資資金來源。 四、其他具有收益性及安全性,並有助於增進效益之投資。 前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投資額度上限,由教育部定之。 學雜費收入及其他自籌收入具有特定用途者,不得作為第一項第三款投資資金來源。 國立大學校院為處理第一項投資事宜,應組成投資管理小組,擬訂年度投資規劃及執行各項投資評量與決策,並定期將投資效益報告管理委員會;投資管理小組成員之選出方式、應具備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等規定,由各校自行定之。 前項投資規劃及效益應納入各校財務規劃報告書、校務基金績效報告書並送教育部備查。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11 條 校務基金預算之編製,應以國立大學校院中長程發展計畫為基礎,審酌基金之財務及預估收支情形,在維持基金收支平衡或有賸餘之原則下,定明預估之教育績效目標,並納入年度財務規劃報告書,由國立大學校院公告之。 校務基金應配合年度財務規劃報告書執行,國立大學校院並應於次年度公告校務基金績效報告書。 前二項年度財務規劃報告書及校務基金績效報告書之格式內容、公告時間、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四 章 會計及財務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12 條 校務基金之會計事務,由教育部統一訂定會計制度,供各校依據其學術研究及教學之特性,訂定以績效為導向之會計處理原則,據以辦理。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13 條 校務基金有關年度預算編製及執行、決算編造,應依預算法、會計法、決算法、審計法及其相關法令規定辦理。但校務基金來源為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所定自籌收入,不在此限。 國立大學校院應針對前項自籌收入自行訂定收支管理規定,並依第九條第二項所定辦法,受教育部之監督。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14 條 國立大學校院受贈之財產,除屬國有財產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九條第二項所定附有負擔之情形外,以受贈學校為管理機關,教育部為主管機關,免依國有財產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辦理。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15 條 以國立大學校院名義設立之財團法人,其捐助章程明定由校長或校務行政主管為當然董事者,應定期提交財務報表及董事會會議紀錄予管理委員會。必要時,管理委員會得邀請擔任財團法人當然董事之校長或校務行政主管列席報告。 國立大學校院不得藉由前項財團法人,承攬公民營機關(構)委託之研究案或產學合作案。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五 章 附則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16 條 國立專科學校及其他公立大專校院設有校務基金者,得準用本條例之規定。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第 17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法律
20150204
2024/1/12 上午 12:00:00
專科學校法 第 一 章 總則 專科學校法 第 1 條 專科學校以教授並提升應用科學及技術,培育就業能力,養成實用專業人才為宗旨。 專科學校法 第 2 條 本法之主管機關為教育部。 專科學校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專科學校,指依本法設立並授予副學士學位之專門技術及職業教育機構。 專科學校法 第 二 章 設立及類別 專科學校法 第 4 條 專科學校分國立、直轄市立(以下合稱公立)及私立。 國立專科學校及私立專科學校之設立或停辦,由教育部依教育政策、國家需要,並審察全國各地情形核定;直轄市立專科學校之設立或停辦,由直轄市政府報教育部核定。私立專科學校之設立或停辦,並應依私立學校法規定辦理。 專科學校得設立分校、分部。 專科學校及其分校、分部設立或停辦之條件、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5 條 為均衡區域之專科學校教育,教育部得就未設有專科學校或專科部之縣(市),依法遴選公立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一所或整併數所改制為專科學校並附設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部;其條件、資格、申請、審核程序與附設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部之組織、師資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6 條 為提升實用專業人才素質,增進專門技術及職業教育品質,教育部得依法核准符合大學設立基準之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其條件、程序及審核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得設專科部,其專科部設立之組織、基準、程序及審核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科技大學、技術學院設有專科部者,其專科部之年制、類科之設立與調整、學生入學資格、修業年限、課程及設備等,適用本法之規定。 專科學校法 第 7 條 由專科學校改制之技術學院,或由技術學院改名之科技大學,有下列情形之一,公立者,由教育部核定後,改制為專科學校;私立者,由所屬學校財團法人報教育部核定後,改制為專科學校: 一、校務發展需要。 二、遭遇重大困難不能繼續辦理,須作必要調整。 前項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辦學績效不佳,教育部得命其改制為專科學校。 專科學校辦學績效不佳,經限期改善而無效果者,教育部得命其停辦。 依第五條規定由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改制之專科學校,得準用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改制為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前四項改制、停辦之條件、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8 條 專科學校因學校發展需要,得申請變更學校名稱,國立者,由教育部核定;直轄市立者,由直轄市政府核定;私立者,由所屬學校財團法人報教育部核定;其變更學校名稱之條件、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9 條 專科學校得考量其資源條件及發展重點,選擇合適之合併對象,進行合併規劃。國立者,由教育部核定;直轄市立者,由直轄市政府同意後報教育部核定;私立者,由所屬學校財團法人報教育部核定後執行;其合併之條件、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前項合併屬國立、直轄市立或私立專科學校相互間合併者,由教育部核定。 教育部得衡酌專科學校分布狀況及教育資源配置情形,建議及協助專科學校進行合併。 專科學校法 第 10 條 專科學校以分類設置為原則,必要時得合類設置,每類各設若干科。 專科學校之學生人數規模,應與專科學校之資源條件相符;其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各校應依前項標準,設定學校合理之發展規模,國立及私立者,報教育部核定,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政府核定後,作為規劃調整類科及招生名額之依據。 專科學校法 第 11 條 專科學校得設進修部;其設立、變更、停辦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所設之專科進修學校及夜間部,自本法一百零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修正之條文施行之日起,應依本法規定轉型為進修部;其已任職教職員工及已招收學生之權益,仍適用本法一百零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之規定。 前項專科進修學校與夜間部轉型為進修部之程序及期限,於第一項辦法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12 條 專科學校應定期對教學、服務、輔導、校務行政、學生實習、產學合作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其評鑑規定,由各校定之。 教育部為促進各專科學校之發展,得組成評鑑會或委託大學、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專科學校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學校校務發展之參考;其評鑑應符合多元、專業原則,相關評鑑類別、內容、基準、方式、程序、評鑑結果之運用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三 章 組織及會議 專科學校法 第 13 條 專科學校置校長一人,綜理校務,負責校務發展之責,採任期制;並得置副校長一人,襄助校長推動校務,由校長聘任之,其聘期及資格,由各專科學校組織規程定之。 校長之資格,依有關法律之規定,並得由外國人擔任之,不受國籍法第十條第一項第八款、第二十條及就業服務法第四十二條至第六十二條有關外國人聘僱與管理規定之限制。 專科學校法 第 14 條 公立專科學校校長任期四年,期滿得續聘;其續聘之程序、次數及任期未屆滿前之去職方式,由專科學校組織規程定之;私立專科學校校長之任期及續聘,由專科學校組織規程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15 條 新任公立專科學校校長之產生,應於現任校長任期屆滿十個月前或因故出缺後二個月內,由教育部或直轄市政府組成校長遴選會,經公開徵求程序遴選後,由教育部或直轄市政府聘任之;其校長遴選會之組成,應包括教育部或直轄市政府代表、學校教師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其中社會公正人士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人數二分之一。 前項公立專科學校校長遴選會之組織、運作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國立者,由教育部定之;直轄市立者,由直轄市政府定之。 私立專科學校校長之產生,由所屬學校財團法人董事會組織校長遴選會遴選,經董事會圈選,報教育部核准聘任之。 第一項及第三項校長遴選會之組成,任一性別委員人數應占委員總人數三分之一以上。 教育部或直轄市政府應於校長聘期屆滿一年前進行評鑑,作為專科學校決定是否續聘之參考。 公立專科學校校長於教育部或直轄市政府進行前項續聘評鑑程序時表達無續任意願,或參加續聘未獲通過者,不得參加原學校新任校長遴選。 專科學校法 第 16 條 新設立之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者,由教育部組成遴選小組直接選聘;直轄市立者,由該直轄市政府遴選二人或三人報教育部組成遴選小組擇聘之;私立者,由所屬學校財團法人董事會遴選報教育部核准聘任之。 前項遴選小組之組成,任一性別委員人數應占委員總數三分之一以上。 專科學校法 第 17 條 專科學校各科置主任一人,綜理科務。 科主任採任期制,其產生方式,依各專科學校組織規程規定之程序,由校長就專任助理教授以上教師或助理教授級以上之專任專業及技術教師聘兼之。 專科學校為因應校務發展之需要,其達一定規模、學務繁重之科,得置副主任,由校長就專任講師以上教師或講師級以上之專任專業及技術教師聘兼之,以輔佐科主任推動學務。 科主任、副主任之任期、續聘、解聘之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於專科學校組織規程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18 條 專科學校為達成第一條所定之目的,得設各種行政單位或各種會議,行政單位並得分組辦事;行政單位之名稱、會議之任務、職掌、分工、行政主管之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於專科學校組織規程定之。 公立專科學校行政主管人員,除教務、學生事務一級主管應由專任副教授以上教師或副教授級以上之專任專業及技術教師兼任外,其餘主管得遴聘專任助理教授以上教師、助理教授級以上專任專業及技術教師兼任或由職員擔任,並於各校組織規程定之。 公立專科學校職員之任用,適用公務人員、教育人員相關法律之規定;人事、會計人員之任用,並應依人事、會計有關法令之規定。 國立專科學校非主管職務之職員,得以契約進用,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其權利義務於契約明定。 專科學校法 第 19 條 專科學校得依照教學及實習之需要,分別附設各種實習或實驗機構;其規定由學校擬訂,國立及私立者,報教育部核定,直轄市立者,報直轄市政府核定。 專科學校法 第 20 條 專科學校置軍訓室主任、軍訓教官;其編制、員額、資格及遴選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會同國防部定之;其職掌、介派、遷調、進修、申訴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擔任軍訓護理課程之護理教師,其資格、遴選、介派、遷調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21 條 專科學校設校務會議,以校長、副校長、教師代表、學術與行政主管、職員代表、學生代表及其他有關人員代表組織之。 前項教師代表、職員代表及學生代表,應經選舉產生,其人數合計不得少於校務會議成員總人數二分之一,學生代表人數並不得少於校務會議成員總人數十分之一;校務會議成員總人數及其餘出、列席人員之人數、比例及產生方式,於各專科學校組織規程定之。 校務會議由校長召開,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經校務會議應出席人員五分之一以上書面請求召開臨時校務會議時,校長應於十五日內召開之。 校務會議必要時,得設各種委員會或專案小組,處理校務會議交辦事項;其名稱、任務及組成方式,由各專科學校組織規程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22 條 校務會議審議下列事項: 一、校務發展計畫及預算。 二、學校組織規程及各種重要章則。 三、科與附屬機構之設立、變更及停辦。 四、教務、學生事務、總務、實習及其他校務重大事項。 五、教學評鑑辦法之研議。 六、校務會議所設委員會或專案小組決議事項。 七、會議提案及校長提議事項。 專科學校法 第 23 條 專科學校為落實教師輔導職責,並促進學生學習、生活之適應及自治能力,應實施導師輔導制度;其實施規定,由各校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四 章 教師分級及聘用 專科學校法 第 24 條 專科學校教師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四級;教師之聘任資格,依有關法律之規定;其屬具有專業技術能力、以技術報告升等通過,並具有豐富實務經驗或專業證照者,得優先聘任。 專科學校得置專業及技術教師,遴聘富有實際技術經驗之人員,擔任專業或技術科目之教學;其分級、資格、員額、聘任、升等、解聘、停聘、不續聘、申訴、待遇、福利、進修、退休、撫卹、資遣、年資晉薪及其他權益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25 條 專科學校教師之聘任,分為初聘、續聘及長期聘任三種;其聘任應本公平、公正、公開之原則辦理。 專科學校教師之初聘,並應於傳播媒體或學術刊物公告徵聘資訊。 專科學校法 第 26 條 專科學校除依教師法規定外,得於學校章則中增列教師權利義務,並得基於專業技術發展需要,另定教師停聘或不續聘之規定,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並納入聘約後實施。 專科學校法 第 27 條 專科學校教師之聘任、升等、停聘、解聘、不續聘及資遣原因之認定等事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 前項教師評審委員會之分級、組成方式及運作規定,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其組成之任一性別委員應占委員總數三分之一以上。 專科學校教師之聘任,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後由校長聘任之,不適用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規定。 專科學校法 第 28 條 專科學校應建立教師評鑑制度,對教師之教學、研發、輔導及服務成效進行評鑑,作為教師升等、續聘、長期聘任、停聘、不續聘及獎勵之重要參考。 前項評鑑方法、程序及具體措施等規定,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 專科學校法 第 29 條 專科學校設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評議有關教師解聘、停聘及其他決定不服之申訴;其組成方式及運作等規定,應依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組織及評議準則規定,並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 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之評議決定,不影響當事人依法提起司法爭訟之權利。 專科學校法 第 五 章 學生事務 專科學校法 第 30 條 專科學校學生入學資格規定如下: 一、二年制: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及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專業群科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經公開招生並錄取者。但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畢業生得入學經教育部核定之科別。 二、五年制:國民中學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經公開招生並錄取者。 前項各款同等學力之認定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31 條 專科學校之招生,以公開方式辦理之,並得招收轉學生,以補足原核定招生名額。 前項招生,二年制得採甄選入學、登記分發或其他經教育部核准之入學方式辦理,五年制招生以免試入學為主,並得就部分名額辦理特色招生;其招生之方式、對象、名額、入學考試與甄選方式、招生委員會組成方式、利益迴避、成績複查、申訴處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由專科學校或聯合招生委員會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 前項專科學校或聯合招生委員會,得就入學考試相關業務,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辦理;其資格條件、業務範圍、責任及其他相關事項,由專科學校或聯合招生委員會訂定,報教育部備查。 設有藝術類科之專科學校,其學生入學資格及招生方式,並依藝術教育法及相關規定辦理。 專科學校辦理之各項入學考試,應訂定試場規則及違規處理規定,並明定於招生簡章。 學生參加專科學校各項入學考試,有違反試場秩序及考試公平性等情事者,依相關法律、前項考試試場規則與違規處理規定及各校學則規定辦理。 專科學校法 第 32 條 下列學生進入專科學校就讀,不受前條公開名額、方式規定之限制,其身分認定、名額、辦理方式、時程、錄取原則及其他有關入學重要事項之辦法,除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學生部分由教育部擬訂,報行政院核定外,其餘由教育部定之: 一、身心障礙學生。 二、原住民學生。 三、重大災害地區學生。 四、政府派赴國外工作人員子女。 五、參加國際性學科或術科競賽成績優良學生。 六、國內技藝技能競賽成績優良學生。 七、運動成績優良學生。 八、退伍軍人。 九、僑生。 十、蒙藏學生。 十一、大陸地區學生。 十二、香港及澳門學生。 十三、外國學生。 十四、基於人道考量、國際援助或其他特殊身分經教育部專案核定安置之學生。 前項身心障礙學生及原住民學生之升學保障辦法,另依特殊教育法、原住民族教育法之規定辦理。 第一項大陸地區學生,不得進入經教育部會商各有關機關認定公告涉及國家安全、機密之科修讀。 專科學校法 第 32-1 條 具專科學校畢業程度者,經自學進修學力鑑定考試及格,發給證書;其考試辦理機關、每年舉辦之次數與時間、應考資格、考試科目與範圍、成績計算基準、證書之頒發、撤銷與廢止事由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33 條 專科學校修業期限分二年制及五年制。但性質特殊之科別,為教學上之需要,須增減修業年限者,得報教育部核定之。 專科學校畢業應修學分數,二年制不得少於八十學分;五年制不得少於二百二十學分。 專科學校各類科課程分必修科目及選修科目,必修科目不及格者,不得畢業。 專科學校學生修畢應修學分成績優異者,五年制得縮短修業期限一年,二年制得縮短修業期限半年;未在修業期限修滿應修學分者,得延長修業期限。其縮短或延長修業期限之資格條件及申請程序之規定,由各專科學校訂定,報教育部備查。 專科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因身心狀況及學習需要,得延長修業期限,並不適用因學業成績退學之規定。 專科學校學生因懷孕、分娩或撫育三歲以下子女,得延長修業期限。 前二項延長修業期限之申請程序規定,由各專科學校訂定,報教育部備查。 專科學校法 第 34 條 專科學校之課程,應以專業課程為重點,並依其發展特色及產業需要規劃各科課程;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課程,應配合後期中等教育課程發展定之。 專科學校課程由學校組成科及校級課程委員會研議,經教務相關之校級會議通過後實施。科及校級相關課程委員會並應定期檢討或修正之。 專科學校法 第 35 條 專科學校學生,得以遠距教學方式修習部分科目學分;其學分採認比率、要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36 條 專科學校各科均應注重學生實習,以培養優良熟練之技能。 專科學校法 第 37 條 專科學校各科學生修業期滿,修滿應修學分,其有實習年限者,實習完畢經考核成績合格者,由各校依法授予副學士學位。 專科學校法 第 38 條 專科學校學生修讀本校或他校輔科、雙主修、跨校選修科目、保留入學資格、轉學、轉科(組)、休學、退學、開除學籍、成績考核、學分抵免、暑期修課、國外學歷採認、服兵役與出國有關學籍處理、雙重學籍及其他與學籍有關事項,由各專科學校納入學則,並報教育部備查。 前項國外學歷之採認原則、認定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39 條 專科學校為發揮教育、訓練、技術服務之功能,得與政府機關、事業機構、終身學習機構、民間團體及學術研究機構等,辦理產學合作;其實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40 條 專科學校得辦理推廣教育,以修讀科目或學分為原則;修讀學分考核及格,其後經公開招生錄取者,得依各專科學校抵免學分之規定辦理抵免,並酌減其修業期限;其完成應修學分及相關規定者,依法授予副學士學位。 推廣教育實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41 條 專科學校為確保學生學習效果,並建立學生行為規範,應訂定學則及獎懲規定,報教育部備查。 專科學校法 第 42 條 專科學校為增進教育效果,應由經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出席與其學業、生活及訂定獎懲有關規章之會議。 專科學校應輔導學生成立由全校學生選舉產生之學生會及其他相關自治組織,以增進學生在校學習效果及自治能力。 學生為前項學生會當然會員,學生會得向會員收取會費;學校應依學生會請求,代收會費。 專科學校應建立學生申訴制度,並成立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受理學生、學生會及其他相關學生自治組織不服學校之懲處或其他措施及決議之事件,以保障學生權益;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之組成,任一性別委員人數應占委員總人數三分之一以上。 前四項之實施規定,於各專科學校組織規程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43 條 專科學校應辦理學生團體保險;其範圍、金額、繳費方式、期程、給付基準、權利與義務、辦理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校定之。 學生申請理賠時,學校應主動協助辦理。 專科學校應針對學校場所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其投保範圍、對象、金額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校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44 條 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學生,符合一定條件者,免納學費。但未具有中華民國國籍、重讀同一教育階段者,不適用之。 前項免納之學費,由教育部編列預算補助學生。公立專科學校學生,由各校於註冊時逕免繳納;私立專科學校學生,由各校於註冊時免予繳納後,造具清冊函報教育部請撥經費。 除第一項免納學費規定外,專科學校得向學生收取費用;其免納學費之一定條件與補助、收費項目、用途、數額、減免、退費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政府為協助學生就讀專科學校,應辦理學生就學貸款;貸款項目包括學雜費、實習費、書籍費、住宿費、生活費、學生團體保險費及海外研修費等相關費用;其貸款條件、額度、權利義務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違反第一項或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向學生收取費用者,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公立學校:由學校核予相關人員行政懲處;教育部、直轄市政府得扣減補助款或招生名額,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至改善為止。 二、私立學校:依私立學校法第五十五條規定辦理。 專科學校法 第 六 章 附則 專科學校法 第 45 條 各專科學校應依本法規定,擬訂組織規程,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 專科學校法 第 46 條 專科學校對校務資訊,除依法應予保密者外,以主動公開為原則,並得應人民申請提供之。 專科學校法 第 47 條 私立專科學校,除適用本法外,並依私立學校法辦理。 專科學校法 第 48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專科學校法 第 49 條 本法除第四十四條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八月一日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
專科學校法
法律
20190508
2024/1/12 上午 12:00:00
職業學校法 第 1 條 職業學校,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教授青年職業智能 ,培養職業道德,養成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為宗旨。 職業學校法 第 2 條 職業學校以分類設立為原則,並按其類別稱某職業學校,必要時得併設二 類;二類併設時,商業類及家事類、海事及水產類、醫事及護理類、藝術 及戲劇類得視為一類。 前項每類各設若干科,科之設立、變更或停辦,由學校報請各該主管教育 行政機關核准。但申請設立尚未訂定課程標準或綱要之新科,應先層轉教 育部核准後設立。 職業學校依前項規定經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得設實用技能學程, 其課程得分年段修習。 職業學校法 第 3 條 職業學校之設立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4 條 職業學校學生入學資格,須具有國民中學畢業或同等學力者,其同等學力 之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應以多元方式辦理招生;其多元入學招生方式、實施區域、範圍 、方法、招生對象、辦理時間、組織分工、名額比例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 辦法,由教育部會商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後定之。 職業學校修業年限以三年為原則。性質特殊之類科,有增減修業年限之必 要者,得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報請教育部核定之。 職業學校應考查學生學業成績,學生學業成績優異者,得縮短其修業年限 半年至一年;未在修業期限修滿應修學分者,得延長其修業年限二年。學 生成績考查項目、方式、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4-1 條 重大災害地區學生、政府派赴國外工作人員子女、參加國際性學科或術科 競賽成績優良學生、運動成績優良學生、退伍軍人、僑生、蒙藏學生及外 國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就讀,不受前條招生名額、方式之限制;其名額、方 式、資格、辦理時程、錄取標準及其他有關考生權利義務事項之辦法,由 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5 條 職業學校得設夜間部,以招收在職人員為主;其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6 條 職業學校由直轄市設立。但應地方實際需要,得由縣 (市) 設立,或由私 人依私立學校法設立。 教育部審察實際情形,得設立國立職業學校。 職業學校法 第 7 條 職業學校之設立、變更或停辦,由直轄市設立者,應由直轄市政府核准, 報請教育部備查;由縣 (市) 設立者,應由縣 (市) 政府核准,報請教育 部備查;私人設立者,依私立學校法之規定辦理。 職業學校法 第 8 條 職業學校之教學科目,以實用為主,並應加強通識、實習及實驗;其課程 標準、設備標準及實習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為建立職業學校基礎,國民中學之職業科目及技藝訓練,應參照前項規定 辦理。 職業學校教科用書,由教育部或其委任之機關審定;其申請審定者之資格 、申請程序、費額、審查範圍、審查程序、審定執照之發給與廢止、印製 規格、成書修訂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前項教科用書,必要時,得由教育部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8-1 條 職業學校為應特殊需要及改進教育素質,報經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 ,得辦理各項教育實驗;其各項實驗範圍、申請方式與程序、審議及其他 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9 條 職業學校應配合社會需要,辦理推廣教育及建教合作;其辦法由教育部定 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0 條 職業學校置校長一人,專任,綜理校務,除擔任本校教課外,不得兼任校 外專職。 職業學校校長,公立者,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遴選聘任之;私立者, 由董事會遴選聘任。 前項遴選,應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董事會組織遴選委員會辦理;遴 選委員之組成、遴選標準、方式、程序、聘任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 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依師資培育法規定所設之附屬職業學校,其校長由各該大學校長,就該校 教師中遴聘合格人員擔任之,並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備查。 公立職業學校校長應採任期制,在同一學校連任以一次為限,第一任任期 未屆滿,或連任任期未達二分之一者,不得參加他校校長之遴選;公立職 業學校校長任期及考評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0-1 條 現職公立職業學校校長具有教師資格願回任教師者,免受教師評審委員會 審議逕行回任學校教師或得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轉介至其他公立學校任教 。 前項現職校長,未具教師資格無法回任,或具有教師資格不願回任教師者 ,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依下列方式辦理: 一、符合退休條件自願退休者,准其退休。 二、不符合退休條件或不自願退休者,依其意願及資格條件,優先輔導轉 任他職。 職業學校法 第 10-2 條 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對所屬公立職業學校校長、教師辦理年度成績考 核;其考核等級或結果、獎懲類別、考核委員會之組織與任務、考核程序 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0-3 條 職業學校應設各單位,掌理教務、學生事務、實習、總務、圖書、資訊、 人事、會計等事務,並為辦理推廣教育、建教合作、研究發展、招生事務 、技術交流、籌募經費等事項,得設相關單位,並得分組辦事;各單位之 職掌,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之。 職業學校得置秘書一人,圖書館置主任一人,各科置科主任一人,均由專 任教師兼任。依前項規定所設一級單位,各置主任一人。 職業學校法 第 10-4 條 職業學校每班置導師一人,由校長就專任教師中聘兼之,辦理學生輔導事 項。 職業學校法 第 10-5 條 職業學校設校務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項,每學期至少開會一次,由校長 召開並主持之。校務會議由校長、各單位主管、各科主任、全體專任教師 或教師代表組成之。 職業學校設教務、學生事務、總務、實習等會議及其他各種委員會;其組 成及任務,由各校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0-6 條 職業學校設輔導工作委員會,置主任委員一人,由校長兼任之;其委員, 由校長就各單位主任及有關專任教師聘兼之,並得聘請具有專業知能之輔 導人員及義務輔導人員擔任之。 輔導工作委員會置專任輔導教師,由校長遴選具有專業知能之教師充任之 ;校長應就輔導教師中聘兼一人為主任輔導教師。 職業學校應就學生能力、性向及興趣,輔導其適性發展;其輔導工作、項 目、程序、實施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 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1 條 職業學校教師應為專任。但有特殊情形者,得聘請兼任教師;教師之聘任 應依教師法之規定辦理。 公立職業學校教師出缺時,得經教師評審委員會決議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辦理介聘後,由校長直接聘任。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依前項規定辦理職業學校教師之介聘,得自行或聯合組 成介聘小組辦理;其介聘小組之組織、介聘條件及運作之辦法,由各該主 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職業學校得置技術及專業教師,遴聘富有實際經驗之人員,以擔任專業或 技術科目之教學;其分級、資格、聘任、解聘、停聘、不續聘、申訴、待 遇、福利、進修、退休、撫卹、資遣、年資晉薪及其他權益事項之辦法, 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職員由校長任用之,報請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備查。 職業學校法 第 12 條 職業學校軍訓主任教官、軍訓教官及護理教員之遴選、介派、遷調辦法, 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3 條 公立職業學校校長及教職員之任用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4 條 職業學校學生畢業應修學分數不得少於一百五十學分。學生依規定修畢應 修課程及學分,成績及格,由各校發給畢業證書;修畢實用技能學程分段 課程,成績及格,由學校發給分段修業證明書。 職業學校學生保留入學資格、轉學、轉科、休 (退) 學、學分抵免、暑期 修課、服兵役與出國有關學籍處理、雙重學籍及其他與學籍有關事項之規 定,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5 條 職業學校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數額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 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公立職業學校之場地、設施與設備提供他人使用、委託經營、獎勵民間參 與,與學生重補修、辦理招生、甄選、實習、實施推廣教育等所獲之收入 及其相關支出,應設置專帳以代收代付方式執行,其賸餘款並得滾存作為 改善學校基本設施或充實教學設備之用,不受預算法第十三條、國有財產 法第七條及地方公有財產管理相關規定之限制。 前項收支管理作業規定,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5-1 條 政府為協助學生就讀職業學校,應辦理學生就學貸款;貸款項目包括學雜 費、實習費、書籍費、住宿費、生活費、學生團體保險費及海外研修費等 相關費用;其貸款條件、額度、權利義務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 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5-2 條 職業學校應辦理學生團體保險;其範圍、金額、繳費方式、期程、給付標 準、權利與義務、辦理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定之。 學生申請理賠時,學校應主動協助辦理。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為所轄之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場所投保公共意外 責任保險。 前項之經費,由教育部按年度編列預算支應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6 條 職業學校規程,由教育部定之。 職業學校法 第 17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職業學校法
法律
20160511
2024/1/12 上午 12:00:00
師資培育法 第 1 條 為培育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師資,充裕教師來源,並增進其專業知能,特制定本法。 師資培育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師資培育法 第 3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師資培育:指專業教師之培養,包括師資職前教育、教育實習及教師在職進修。 二、師資培育之大學:指師範大學、教育大學、設有師資培育相關學系或師資培育中心之大學。 三、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指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前,依本法所接受之各項有關課程,包括普通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及專門課程。 四、普通課程:為培育教師人文博雅及教育志業精神之共同課程。 五、教育專業課程:為培育教師依師資類科所需教育知能之教育學分課程。 六、專門課程:為培育教師任教學科、領域、群科專長之專門知能課程。 師資培育法 第 4 條 師資培育應落實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之教育知能、專業精神及品德陶冶,並加強尊重多元差異、族群文化、社會關懷及國際視野之涵泳。 為達成前項師資培育之目標,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及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 前項課程基準,應符應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綱要、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之教學能力,並符合各項重大議題。 師資培育法 第 5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設師資培育審議會,辦理下列事項: 一、關於師資培育政策之建議及諮詢事項。 二、關於師資培育計畫及重要發展方案之審議事項。 三、關於師範大學及教育大學變更及停辦之審議事項。 四、關於師資培育相關學系認定及變更之審議事項。 五、關於大學設立及停辦師資培育中心之審議事項。 六、關於師資培育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之審議事項。 七、關於持國外學歷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認定標準之審議事項。 八、關於師資培育評鑑及輔導之審議事項。 九、其他有關師資培育之審議事項。 前項審議會之委員應包括中央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代表、師資培育之大學代表、教師組織代表、教師、原住民族教育學者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其設置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6 條 師資職前教育及教育實習,由師資培育之大學為之。 第三條第二款師資培育相關學系之認定及變更,由中央主管機關為之。 大學設立師資培育中心,應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其設立條件與程序、師資、設施、招生、課程、修業年限、停辦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7 條 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師資職前教育,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按中等學校、國民小學、幼兒園及特殊教育學校(班)之師資類科,分別規劃。 二、各師資類科學科、領域、群科師資培育內容及各類科名額,應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 中等學校、國民小學師資類科得依教學需要合併規劃為中小學校師資類科。 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應符合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及原住民族教育法之規定。 師資培育法 第 8 條 各大學師資培育相關學系之學生,其入學資格及修業年限,依大學法之規定。 設有師資培育中心之大學,得甄選大學二年級以上及碩、博士班在校生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 師資培育之大學,得視實際需要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招收大學畢業生,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至少一年。 前三項學生修畢規定之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成績及格者,由師資培育之大學發給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 師資培育法 第 8-1 條 中央主管機關得視政策需要,經師資培育審議會審議通過後,協調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招收具特定條件之大學畢業生,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至少一年。 前項學生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成績及格者,由師資培育之大學發給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 依前項規定取得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且符合師資培育審議會審議通過之資格條件,經教學演示及格者,得免依規定修習教育實習。 前項教學演示,中央主管機關應督導師資培育之大學聯合辦理,且每年至少辦理一次;教學演示之報名程序、報名費用、教學演示項目、日期、地點、成績評量方式、成績通知及相關事項,應於教學演示舉行二個月前,載明於報名簡章並公告。 師資培育法 第 9 條 持國外大學以上學歷,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已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者,發給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 前項認定及收費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10 條 教師資格檢定,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教師資格考試:依其類科取得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或證明者,始得參加。 二、教育實習:通過教師資格考試者,始得向師資培育之大學申請修習包括教學實習、導師(級務)實習、行政實習、研習活動之半年全時教育實習。 前項第一款教師資格考試,其參加考試之資格、報名程序、應檢附之文件、資料、應繳納之費用、考試方式、時間、錄取標準、考試或錄取資格之撤銷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應繳納之費用,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特殊境遇家庭考生之報名費,得由中央主管機關酌予補助之。 第一項第二款教育實習,其教育實習機構之條件與選擇、實習期間之權利義務、內容與程序、輔導與成績評定、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指導教師之資格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11 條 符合下列各款資格者,由師資培育之大學造具名冊,送中央主管機關發給教師證書: 一、取得學士以上學位。 二、取得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或證明。 三、通過教師資格考試。 四、修習教育實習成績及格。 前項教師證書之格式、申請程序、審查、核發、換發、收費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12 條 已取得第七條其中一類科合格教師證書,修畢另一類科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並取得證明書或證明者,由中央主管機關依前條第二項所定辦法發給該類科教師證書,免依規定參加教師資格檢定。 師資培育法 第 13 條 中央主管機關辦理教師資格考試,應設教師資格考試審議會,其成員應有至少一位原住民族教育專業之學者專家。必要時,得委託學校或有關機關(構)辦理。 師資培育法 第 14 條 師資培育以自費為主,兼採公費及助學金方式實施;公費生畢業後,應至偏遠或特殊地區學校服務。 各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國家語言公費生培育者,應配合主管機關所提需求,開設國家語言及其相關文化課程。 助學金受領之資格、審查、數額、經費之編列、公費之數額、公費生公費受領年限、應訂定契約之內容、應履行及其他相關事項之義務、違反義務之處理、分發服務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15 條 取得教師證書欲從事教職者,除公費生應依前條規定分發外,應參加與其所取得資格相符之學校或幼兒園辦理之教師公開甄選。 師資培育法 第 16 條 師資培育之大學應有實習就業輔導單位,辦理教育實習、輔導畢業生就業及地方教育輔導工作。 前項地方教育輔導工作,得包括教師在職進修,並結合各級主管機關、教師進修機構及學校或幼兒園共同辦理之;其實施方式、內容、對象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17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幼兒園及特殊教育學校(班)配合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全時教育實習者,主管機關應督導辦理教育實習相關事宜,並給予必要之經費及協助。 師資培育法 第 18 條 師資培育之大學得設立與其培育之師資類科相同之附設實驗學校、幼兒園或特殊教育學校(班),以供教育實習、實驗及研究。 師資培育法 第 19 條 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及教育實習,其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及數額,不得逾中央主管機關之規定,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 師資培育法 第 20 條 主管機關得依下列方式,提供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進修: 一、單獨或聯合設立教師進修機構。 二、協調或委託師資培育之大學開設各類型教師進修課程。 三、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社會教育機構或法人開辦各種教師進修課程。 前項第二款師資培育之大學得設專責單位,辦理教師在職進修,並應依原住民族教育法開設原住民族語言、文化或多元文化教育等進修課程。 第一項第三款之認可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21 條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而未完成教育實習課程者,其教師資格之取得,自本法修正施行之日起六年內,得先申請修習教育實習,免受第十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之限制。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且完成教育實習課程者,其教師資格之取得,得依第十條規定辦理,或自本法修正施行之日起十年內,得適用本法修正施行前之規定,免受第十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之限制。 師資培育法 第 22 條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後,通過教師資格考試且依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聘任之代理教師,符合下列各款規定者,得抵免修習教育實習,由中央主管機關發給該類科教師證書: 一、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後七年內於偏遠地區之學校任教二學年以上或每年連續任教三個月以上累計滿二年。但其年資累計以同一師資類科為限。 二、經評定成績及格。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後,通過教師資格考試且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施行細則聘任之幼兒園教師職務代理人員,符合下列各款規定者,得抵免修習教育實習,由中央主管機關發給該類科教師證書: 一、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後七年內於偏遠地區之學校附設幼兒園或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施行細則第六條第二款所定偏鄉地區之幼兒園任教二學年以上或每年連續任教三個月以上累計滿二年。但其年資累計以同一師資類科為限。 二、經評定成績及格。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後,通過教師資格考試且由依海外臺灣學校設立及輔導辦法設立之海外臺灣學校及經僑務委員會立案或備查之僑民學校聘任之教師,符合下列各款規定者,得抵免修習教育實習,由中央主管機關發給該類科教師證書: 一、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後七年內任教二學年以上或每年連續任教三個月以上累計滿二年。但其年資累計以同一師資類科為限。 二、經評定成績及格。 第一項第一款之偏遠地區之學校、第二項第一款之偏遠地區之學校附設幼兒園、偏鄉地區之幼兒園與前項之海外臺灣學校及僑民學校之條件與選擇、輔導、實習輔導教師之資格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於第十條第四項所定辦法定之;其名單除僑民學校由僑務委員會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外,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成績評定,其內容、程序、收費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23 條 取得合格偏遠或特殊地區教師證書,並符合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報中央主管機關換發一般地區教師證書,免依規定參加教師資格檢定: 一、繼續擔任教職,並修畢由中央主管機關協調師資培育之大學,於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一日至九十六年五月四日專案辦理之教育專業課程。 二、擔任教職累積五年以上。 師資培育法 第 24 條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五月二十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於立案之幼兒園實際從事教學及保育工作並繼續任職者,於一百十三年一月三十一日以前由中央主管機關協調師資培育之大學,專案辦理教育專業課程,提供其進修機會。 前項人員修畢教育專業課程成績合格者,由師資培育之大學發給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 依前項規定取得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者,取得大學畢業學歷,且其最近七年內於立案之幼兒園、幼稚園或托兒所實際從事教學累計滿三年以上表現優良,經教學演示及格,得免依規定修習教育實習,並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七年一月三十一日以前適用之。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五月二十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依幼稚園及托兒所在職人員修習幼稚園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辦法規定修習幼教專班,且修正施行後仍在職者,得準用前項規定。 第一項及第三項應修課程、招生、免修習教育實習之認定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25 條 幼兒園教師之進修,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或教保服務人員條例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 師資培育法 第 26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師資培育法 第 27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師資培育法
法律
20191211
2024/1/12 上午 12:00:00
高級中學法 第 1 條 高級中學以陶冶青年身心,培養健全公民,奠定研究學術或學習專門知能 之預備為宗旨。 高級中學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教 育局;在縣 (市) 為縣 (市) 政府。 高級中學法 第 3 條 高級中學入學資格,須具有國民中學畢業或同等學力者,經入學考試、推 薦甄選、登記、直升、保送、申請或分發等方式入學;其同等學力之標準 ,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修業年限以三年為原則。 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招生方式、實施區域、範圍、方法、招生對象、辦理時 間、組織分工、名額比例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會商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後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3-1 條 政府派赴國外工作人員子女、參加國際性學科或術科競賽成績優良學生、 運動成績優良學生、退伍軍人、僑生、蒙藏學生、外國學生及重大災害地 區學生進入高級中學就學,不受前條名額、方式之限制;其名額、方式、 資格、辦理時程、錄取原則及其他有關考生權益維護事項之辦法,由中央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4 條 高級中學學生修畢應修課程或一百六十學分,成績及格,應由學校發給畢 業證書。 高級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5 條 高級中學,應由中央政府、直轄市政府、縣 (市) 政府設立,私人亦得設 立之。高級中學依其設立之主體為中央政府、直轄市政府、縣 (市) 政府 或私人,分為國立、直轄市立、縣 (市) 立或私立;其設立、變更或停辦 ,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國立︰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 二、直轄市立︰由直轄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後,報請中央主管教育行 政機關備查。 三、縣 (市) 立︰由縣 (市)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後,報請中央主管教 育行政機關備查。 四、私立︰在直轄市由直轄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後,報請中央主管教 育行政機關備查。在縣 (市) 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 高級中學法 第 6 條 高級中學分為下列類型: 一、普通高級中學:指研習基本學科為主之普通課程組織,以強化學生通 識能力之學校。 二、綜合高級中學:指融合普通科目與職業科目為一體之課程組織,輔導 學生根據能力、性向、興趣選修適性課程之學校。 三、單類科高級中學:指採取特定學科領域為核心之課程組織,提供學習 成就特別優異及性向明顯之學生,繼續發展潛能之學校。 四、實驗高級中學:指為從事教育實驗設立之學校。 普通高級中學為適應特殊地區之需要,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得 於同一直轄市、縣 (市) 行政區域內附設職業類科或國民中學部。 設有國民中學部之普通高級中學,基於中小學一貫教育之考量,報請主管 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得於同一直轄市、縣 (市) 行政區域內附設國民小 學部。 實驗高級中學申請設立之條件、程序、附設職業類科或國民中小學部等事 項,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6-1 條 高級中學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數額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 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6-2 條 政府為協助學生就讀高級中學,應辦理學生就學貸款;貸款項目包括學雜 費、實習費、書籍費、住宿費、生活費、學生團體保險費及海外研修費等 相關費用;其貸款條件、額度、權利義務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 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6-3 條 高級中學應辦理學生團體保險;其範圍、金額、繳費方式、期程、給付標 準、權利與義務、辦理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定之。 學生申請理賠時,學校應主動協助辦理。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為所轄之公私立高級中學場所投保公共意外責任 保險。 前項之經費,由中央主管教育機關按年度編列預算支應之。 高級中學法 第 7 條 為發展社區型中學,各級政府或私人得設立完全中學,提供學生統整學習 ;其學區劃分原則、修業年限、應修課程或學分、設備標準及畢業條件, 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8 條 第六條各類高級中學及前條完全中學之設立及核准程序,依第五條第二項 各款規定辦理。 第六條各類高級中學之課程標準或綱要及設備標準,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定之。 依第六條第二項、第三項附設職業類科或國民中小學部者,附設部分之課 程及設備標準,並分別適用職業學校或國民中小學之規定。 高級中學法 第 9 條 高級中學教科用書,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審定,必要時得編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10 條 高級中學應就學生能力、性向及興趣,輔導其適性發展;其輔導辦法,由 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11 條 高級中學為特殊需要及改進教育素質,報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得辦 理各種教育實驗;其教育實驗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12 條 高級中學置校長一人,專任,綜理校務,並得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許可後 ,於本校或他校兼課。 高級中學校長,國立、直轄市立、縣(市)立者,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 關就合格人員中,遴選聘任之;私立者,由董事會就合格人選中,遴選聘 任之。 前項遴選,應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董事會組織遴選委員會辦理;其 遴選聘任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依師資培育法規定所設之附屬高級中學,其校長由各該大學校長,就該校 教師中遴聘合格人員擔任之,並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備查。 高級中學校長應採任期制;其任期及考評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12-1 條 現職高級中學校長具有教師資格願回任教師者,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逕行分發學校任教,免受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 現職公立高級中學校長未獲遴聘,未具教師資格無法回任或具有教師資格 不願回任教師者,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依下列方式辦理: 一、符合退休條件自願退休者,准其退休。 二、不符合退休條件或不自願退休者,視其意願及資格條件,優先輔導轉 任他職。 高級中學法 第 12-2 條 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對所屬公立高級中學校長之辦學績效及年度成績 予以考核;其考核等級或結果、獎懲類別、考核委員會之組成與任務、考 核程序、考核結果之通知、考核結果之申訴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 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13 條 高級中學設教務、學生事務、總務三處,各置主任一人,由校長就專任教 師中聘兼之,秉承校長,主持全校教務、學生事務、總務事項。 高級中學法 第 14 條 高級中學設有國民中小學部或職業類科者,得置部主任或科主任,由校長 就專任教師中聘兼之。 高級中學法 第 15 條 高級中學設輔導工作委員會,置主任委員一人,由校長兼任之。其委員由 校長就各處、室主任及有關專任教師聘兼之。 輔導工作委員會置專任輔導教師,由校長遴選具有專業知能之教師充任之 ;校長應就輔導教師中聘兼一人為主任輔導教師。 輔導工作委員會得聘請具有專業知能之輔導人員及義務輔導人員為兼任委 員。 高級中學法 第 16 條 高級中學設圖書館,置主任一人,由校長就具有專業知能之專任教師中聘 兼之,或遴選具有專業知能人員擔任之。 高級中學法 第 17 條 高級中學得視學校規模大小及業務需要,就第十三條、第十五條及第十六 條所定單位,分組辦事。 高級中學法 第 18 條 高級中學設人事室或置人事管理員;其設人事室者,置主任一人,得置組 員、助理員或書記若干人,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高級中學法 第 19 條 高級中學設會計室或置會計員;其設會計室者,置會計主任一人,得置佐 理人員若干人,依法辦理歲計、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 高級中學法 第 20 條 高級中學得置秘書、主任、組長、幹事、組員、助理員、佐理員、管理員 、書記、醫師、營養師、護理師或護士、技士、技佐;國立者,其組織規 程及員額編制表,由各高級中學擬定,報請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 直轄市立、縣 (市) 立,其組織規程準則,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訂定 ,報請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備查;私立者,其組織規程準則,由中央主 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前項秘書、主任、組長,由校長就專任教師聘任之。但總務處之組長不在 此限。 高級中學法 第 21 條 高級中學教師應為專任。但有特殊情形者,得聘請兼任教師;教師之聘任 應依教師法之規定辦理。 公立高級中學教師出缺時,得經教師評審委員會決議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辦理介聘後,由校長直接聘任。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依前項規定辦理公立高級中學教師之介聘,得自行或聯 合組成介聘小組辦理;其介聘小組之組織、介聘條件及運作之辦法,由各 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21-1 條 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對所屬公立高級中學教師辦理年度成績考核;其 考核等級或結果、獎懲類別、考核委員會之組成與任務、考核程序及其他 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22 條 高級中學置軍訓主任教官、軍訓教官及護理教師;其遴選、介派、遷調辦 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23 條 高級中學設校務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項,由校長召集主持之。校務會議 由校長、各單位主管、全體專任教師或教師代表、職員代表及家長會代表 組成之;其組成方式由各校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24 條 高級中學設教務會議、學生事務會議及輔導會議,分別研討教務、學生事 務及輔導等有關事項。 高級中學法 第 25 條 高級中學應建立學生申訴制度,以保障學生權益;其辦法由各該主管教育 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26 條 高級中學為推展校務,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設各種委員會。 高級中學法 第 26-1 條 高級中學應設學生家長會,由在學學生之家長為會員組織之,並冠以該校 之名稱;其任務、委員人數、任期、經費來源、用途、運作及其他相關事 項之辦法,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26-2 條 公立高級中學之場地、設施與設備提供他人使用、委託經營、獎勵民間參 與,與學生重補修、辦理招生、甄選、實習、實施推廣教育等所獲之收入 及其相關支出,應設置專帳以代收代付方式執行,其賸餘款並得滾存作為 改善學校基本設施或充實教學設備之用,不受預算法第十三條、國有財產 法第七條及地方公有財產管理相關規定之限制。 前項收支管理作業規定,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27 條 私立高級中學,除適用本法外,並依私立學校法辦理。 高級中學法 第 28 條 本法修正施行前之省立高級中學,其變更或停辦,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 關核定。 高級中學法 第 29 條 國防部為培育軍事人才設立之高級中學教育校班,準用本法之規定,並兼 受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督導;其適用範圍,由國防部會商中央主管教 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30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高級中學法 第 31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高級中學法
法律
20160511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民教育法 第 一 章 總則 國民教育法 第 1 條 國民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國民教育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國民教育法 第 二 章 國民教育之辦理 國民教育法 第 3 條 六歲至十五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其強迫入學,另以法律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4 條 國民教育分為二階段:前六年為國民小學教育;後三年為國民中學教育。 國民教育法 第 5 條 國民教育,以政府辦理為原則,並鼓勵私人興辦。 國民教育法 第 6 條 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國民教育階段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依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規定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依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規定辦理。 為協助前項實驗教育之發展,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相關補助規定。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所定之短期補習教育,不得視為第一項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國民教育法 第 7 條 辦理國民教育所需建校土地,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視都市計畫及社區發展需要,優先規劃;核准設立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以下簡稱學校)之主管機關並得依法撥用或徵收。 國民教育法 第 8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國民教育所需經費,應優先編列預算支應;其財源如下: 一、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一般收入。 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平均地權條例規定分配款。 三、為保障國民教育之健全發展,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財政收支劃分法第十八條第一項但書規定,優先籌措辦理國民教育所需經費。 中央主管機關應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國民教育經費之實際需要補助之。 國民教育法 第 9 條 各級主管機關得商借公立學校教師組成任務編組性質、具專業自主性之課程及教學輔導團;其任務如下: 一、協助宣導並落實課程及教學相關政策。 二、統籌建置所屬學習領域及議題輔導資源,成為支援教師教學及專業發展之有效系統。 三、協助學校發展課程,提供教師課程與教學諮詢及輔導,以落實國民教育之實施。 四、研究發展創新教學方法,協助教師積極進行教學研究,增進教學效能。 各級主管機關得商借公立學校教師組成任務編組之組織,推動學生輔導諮商、科技與資訊教育、特殊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及其他相關教育事項。 前二項任務編組之組織、運作與教師資格、遴選、商借、培訓、獎勵、年資採計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三 章 學校之設立、變更及停辦 國民教育法 第 10 條 公立學校,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據學齡人口推估、交通狀況、社區發展、文化特色、環境條件、行政區域及學校分布情形,分區設立,劃分學區;其設立、學區劃分原則及分發入學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為促進學生同儕互動,培養群體多元學習,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建構優質學習環境,均衡城鄉教育功能,確保學生就學權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辦理公立學校之變更或停辦;其變更、停辦之條件、程序、審查、學校學生與教職員工之安置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準則之規定,訂定有關變更或停辦之自治法規。 前項所稱變更,指學校之改名、改制、合併。 第二項公立學校之合併或停辦,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擬具校園空間利用與財務支援及課程規劃等教育事務相關計畫,邀請學者專家、家長代表、學校教職員代表、地方社區人士及相關人員進行專案評估及辦理公聽會,並經各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教育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後,送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原住民重點學校之合併或停辦,另依原住民族教育法規定辦理。 公立學校,得委託私人辦理;其相關事項,依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條例規定辦理。 國民教育法 第 11 條 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為辦理教育實習、實驗及研究,得設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其組織規程,由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擬訂,報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所屬主管機關核定。 前項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除組織、人員、編制及預算事項,應受所屬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及其主管機關之監督外,其辦理本法所定事項,應比照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之公立學校,受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之監督。 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附屬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之國小部、國中部,及國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之國小部、國中部,準用前項規定。 國民教育法 第 12 條 私立學校與其分校、分部之設立、變更或停辦,依私立學校法及其相關法規辦理。 國民教育法 第 四 章 組織、人員及編制 國民教育法 第 13 條 學校置校長一人,專任,綜理校務。 直轄市、縣(市)立學校校長,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召開遴選會,就公開甄選並儲訓合格之人員、任期屆滿或連任任期已達二分之一之現職校長或曾任校長人員中公開遴選,並擇定一人後,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聘任之。但所屬學校數量國民中學未達十五校或國民小學未達四十校者,得遴選連任中之現職校長,不受連任任期應達二分之一之限制;其相關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國民中學校長,由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組織遴選會,就該師資培育之大學、該大學附設之實驗國民小學、國民中學或其他學校校長或教師中遴選合格人員,並擇定一人後,由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校長聘兼(任)之,並報主管機關備查。 私立學校校長之遴選,應召開私立學校校長遴選會為之;其遴選會之組成、召開及相關規定,由學校財團法人(以下簡稱學校法人)董事會定之。 前項遴選會應就合格人員以公開方式甄求候選名單。 私立學校校長由學校法人董事會遴選合格人員,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准後聘任之。 第二項及第三項遴選會,應有家長會代表、教師會或教師代表參與,其比例各不得少於五分之一,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其組織及運作方式,分別由組織遴選會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14 條 前條第二項所稱公開甄選並儲訓合格之人員,指符合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 一、本法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五日修正生效前,由臺灣省政府或直轄市主管機關公開甄選並儲訓合格之校長候用人員。 二、本法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五日修正生效後,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公開甄選並儲訓合格之校長候用人員。 三、本法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五日修正生效前,經公開辦理之督學、課長甄選儲訓合格,並具有學校校長任用資格之人員。 公立學校專任教師最近三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參加校長甄選、儲訓及遴選: 一、受刑事有罪判決。但經判決無罪確定者,不在此限。 二、受懲戒處分,未經撤銷。 三、受記過以上之行政懲處,未經撤銷。 前條第二項校長甄選、儲訓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15 條 依第十三條第二項、第三項組織遴選會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應就學校或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國民中學校長辦學績效予以考評,考評結果作為校長應否繼續遴聘之依據。 國民教育法 第 16 條 學校校長應採任期制,公立學校校長一任四年,得在同一學校連任一次,任期屆滿得回任教職。但任期屆滿後一年內屆齡退休者,經遴選會通過,報經各該主管機關核准,得續任原學校校長職務至退休之日;其相關規定,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 原住民族地區之學校校長任期,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但書以外之直轄市、縣(市)立學校校長任期為配合學年起訖期間,得經遴選會通過,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准,延長至任期屆滿之當學年終了之日止;其相關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私立學校校長之任期及連任之規定,由學校法人董事會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17 條 學校校長有不適任之事實者,公立學校校長,由各該主管機關依法解除職務、改任其他職務或為其他適當之處理;私立學校校長,由學校法人董事會依法解除職務、改任其他職務或為其他適當之處理。 前項不適任事實之認定、處理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18 條 公立學校現職校長具有教師法所定教師資格願意回任教師者,由各該主管機關分發學校,或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安排原校任教;其回任程序不受教師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應經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相關規定之限制。 前項公立學校現職校長,經主管機關審查認定具有教師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解聘或不續聘之情事者,不得回任。 公立學校現職校長未獲遴聘,未具教師資格無法回任或具有教師資格不願回任教師者,各該主管機關或公立師資培育之大學得依下列方式辦理: 一、符合退休條件自願退休者,准其退休。 二、不符合退休條件或不自願退休者,視其意願及資格條件,優先輔導轉任他職。 私立學校現職校長具有教師法所定教師資格願意回任教師者,應依學校法人董事會決議辦理。 前項私立學校現職校長,經主管機關審查認定具有教師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解聘或不續聘之情事者,不得回任。 國民教育法 第 19 條 學校設校務會議,議決下列事項,由校長召集並主持之: 一、校務發展或校園規劃等重大事項。 二、依法令或本於職權所訂定之各種重要章則。 三、教務、學生事務、總務及其他校內重要事項。 四、其他依法令應經校務會議議決事項。 校務會議成員,應包括校長、全體專任教師或教師代表、家長會代表及職工代表,並應邀請學生列席會議;採教師代表為組成成員者,任一性別成員人數不得少於成員總數三分之一;其各類成員比例及運作原則,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20 條 學校為辦理教務、學生事務、總務及其他事務,應視規模大小,分別或合併設一級單位或二級單位。 前項各單位之一級單位置主任一人,二級單位置組長一人,各置職員若干人。公立學校主任由校長就甄選且儲訓合格之專任教師聘兼之,組長由教師兼任、職員專任或兼任之,職員由校長遴用之,均應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查。 學校應設人事及主計單位。規模較小未設專責單位之公立學校,得由直轄市、縣(市)人事及主計主管機關(構)指派所屬機關(構)、學校之專任人事、主計人員或經有關機關辦理相關訓練合格之職員兼任之;其員額編制標準,依有關法令之規定。 前項職員不包括護理人員。 公立學校專任教師最近三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參加主任甄選、儲訓及取得受聘主任資格: 一、受刑事有罪判決。但經判決無罪確定者,不在此限。 二、受懲戒處分,未經撤銷。 三、受記過以上之行政懲處,未經撤銷。 公立學校主任之甄選、儲訓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21 條 學校辦理學生輔導事項,應依學生輔導法之規定。 學校應由專責單位或專責人員推動學生輔導工作。 輔導專責單位為一級單位者,置主任一人,二級單位者,置組長一人,各置專任輔導教師若干人。輔導主任、組長由校長遴聘具有輔導熱忱及專業知能教師擔任之。輔導主任及輔導教師以專任為原則。 專任輔導教師及專任專業輔導人員之員額編制,應依學生輔導法規定。 國民教育法 第 22 條 學校應設圖書館(室)、寬列圖書採購預算及訂定閱讀課程,獎勵學生閱讀課外書籍。 國民教育法 第 23 條 公立學校以採小班制為原則,每班置導師一人,由教師兼任,學校規模較小者,得酌予增加教師員額;其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準則所定教師員額編制,得視學生學習節數及教師授課節數定之。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需要,依第一項準則規定,在不超過全校教師員額編制數一定比率範圍內,將專任員額控留,其所控留之員額經費,應全數支用於改聘教學人力所需之相關費用。 國民教育法 第 24 條 學校教師應為專任,必要時,得依法聘請兼任教師,或聘請具有特定科目、領域專長人員,以部分時間擔任教學支援工作。 前項教學支援工作人員之工作範圍、資格審查基準、認證、聘任、解聘、停聘、不適任人員通報、教學節數、待遇、權利、義務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認證作業,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擔任教學支援工作人員經各該主管機關協議,得互相承認已認證之資格。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三十日前,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辦理之檢核及培訓成績及格者,具有第一項擔任教學支援工作之資格。 第一項教師每週授課節數之基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25 條 公立學校因校際合作、課程需要或有特殊情形者,得與他校合聘教師,並於一校專任;合聘教師之條件、比率限制、教師之權利義務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26 條 學校教師之聘任,另以法律定之。教師之進修、獎懲、公立學校教師介聘之條件、程序、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公立學校校長、教師應辦理成績考核;其考核小組或考核會之組成與任務、考核程序、考核等級、獎懲類別、結果之通知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考核小組或考核會之成員,任一性別成員人數不得少於成員總數三分之一。 國民教育法 第 27 條 私立學校校長、教師及其他人員之進用,除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教師法、私立學校法及本法有關規定辦理外,各單位主管、教師及職員,由校長聘(兼)任或遴用,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查。 國民教育法 第 五 章 學生之入學 國民教育法 第 28 條 六歲之學齡兒童,由戶政機關調查造冊,送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按學區分發,並由鄉(鎮、市、區)公所通知其入公立國民小學。 公立國民小學當年度畢業生,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按學區分發入公立國民中學。 國民教育法 第 29 條 私立學校之學區劃分,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參照地方特性定之。 私立學校之學生入學,由學校本教育機會均等及國民教育健全發展之精神,訂定招生規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 國民教育法 第 30 條 政府派赴國外工作人員子女、僑生、外國學生及無國籍學生進入學校就學,其資格、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政府延攬國外人才及境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為其子女成立之公立學校海外攬才子女專班,其學區劃分、班級編制與教師員額編制、課程、教科書選用、編班、正常教學及學習評量,得不適用第十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第一項、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其設立、入學資格、方式、收費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31 條 學校學生入學後之學籍資料,應以書面或電子方式切實記錄,永久保存,並依法維護安全及使用。 學校有合併或停辦之情形者,應由合併後存續之學校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學校接管學生學籍資料。 前二項之學籍管理之自治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六 章 就學費用及獎助學金 國民教育法 第 32 條 學校學生免納學費;經濟弱勢之學生,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供給書籍,並免繳其他法令規定之費用。 公立學校學生免納雜費;各項代收代辦費之自治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私立學校收取雜費及各項代收代辦費之自治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33 條 各該主管機關、學校應設獎、助學金,獎助優秀、清寒學生。 國民教育法 第 七 章 課程、教學及學習評量 國民教育法 第 34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 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究發展及審議,準用高級中等教育法之相關規定。 國民教育法 第 35 條 學校教科用書,以由民間編輯為原則,必要時,得由中央主管機關編定之。 學校教科用書之編輯、審定,皆應符合現行法令與於我國具有效力之國際公約,國家教育研究院並應辦理相關研習或培訓予學校教科用書之編輯人員及申請教科用書審定者。 學校教科用書由國家教育研究院審定;審定組織之組成與運作、申請教科用書審定者之資格、申請程序、審查範圍、審查程序、費額、審定執照之發給與廢止、印製規格、教科用書修訂、申訴、教科用書計價機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學校教科用書應由各校公開選用;其選用規定,由學校訂定,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實施。 國民教育法 第 36 條 學校選用之教科用書,得由中央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政府採購法之規定辦理採購,或與教科用書出版者締結行政契約;其方式,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學校藝能及活動科目之教科用書,應免費借用予需要之學生。 國民教育法 第 37 條 為豐富學生經驗及強化與真實情境連結,學校應推動走出課室,提供學生探究、實作與體驗課程;其推動之經費來源、收費基準、單位人員分工與權責、風險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自治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學校應規劃辦理學生自我認識及職業試探生涯發展教育活動,依其能力、性向、興趣及其他需要,提供適性輔導,協助其進路選擇。 國民教育法 第 38 條 為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學習興趣及需要,學校應提供技藝課程選習,加強技藝教育。 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應在自由參加之原則下,由學校提供技藝課程選習,並得採專案編班方式辦理;其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39 條 學校各年級應實施常態編班;為兼顧學生適性發展之需要,得實施分組學習;其編班與分組學習、違反規定之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準則,訂定補充規定。 規模較小之學校,為增進學生學習成效,得實施混齡教學或混齡編班;其實施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落實學校正常教學,應建立督導機制,指派督導人員實地視導;其督導方式、範圍、獎懲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40 條 學生之學習應予評量,其評量內容、方式、原則、違反規定之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該辦法,訂定學生學習評量相關補充規定。 學校學生修業期滿,符合前項辦法規定且成績及格者,由學校發給畢業證書。 國民中學學生除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准者外,應參加中央主管機關會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之國中教育會考;其辦理方式於第一項辦法定之。 中央主管機關為辦理國中教育會考,得就試題及試務相關業務,委託大學、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會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共同辦理;其資格條件、辦理方式、業務範圍及其他相關事項,於第一項辦法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41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及學校,應為復學之中途輟學學生,規劃彈性課程及多元輔導措施,協助其適應學校教育課程。 國民教育法 第 42 條 學校設施設備基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亦得視實際需要,另定適用於該地方之基準,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國民教育法 第 八 章 學生權益及家長參與 國民教育法 第 43 條 學校應辦理學生團體保險;其團體保險,另以法律定之。 學生申請理賠時,學校應主動協助辦理。 各級主管機關應為所轄之學校場所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 前項保險所需經費,由中央主管機關按年度編列預算支應之。 國民教育法 第 44 條 學生獎懲原則、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準則,訂定學生獎懲自治法規。 國民教育法 第 45 條 學生權益之救濟,依本法所定申訴、再申訴程序行之。 學生對學校有關其個人之懲處、其他措施或決議,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代為向學校提出申訴;不服學校申訴決定,得向學校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再申訴;其提起訴願者,受理訴願機關應於十日內,將該事件移送應受理之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或學生再申訴評議委員會,並通知學生及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 申訴之提起,應於收受或知悉懲處、其他措施或決議之次日起四十日內以書面為之;再申訴應於申訴評議書達到之次日起四十日內以書面為之;其期間,以學校收受申訴書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收受再申訴書之日期為準。 國民教育法 第 46 條 學校應設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其中家長代表不得少於五分之一,並應包括法律、教育、兒童及少年權利、心理或輔導專家學者至少一人;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設學生再申訴評議委員會,其中法律、教育、兒童及少年權利、心理或輔導專家學者人數應逾委員總數二分之一;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及學生再申訴評議委員會,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其申訴、再申訴範圍、期限、委員會組成、調查方式、評議方式、評議結果之執行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學校受理懲處或申訴事件,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理再申訴事件時,應秉持客觀、公正、專業之原則,給予受懲處人或申訴人、再申訴人充分陳述意見及答辯之機會。 學校應以書面或其他適當方式告知受懲處人;學校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以書面告知申訴人或再申訴人,各該評議決定及不服該決定之相關救濟程序。 原懲處、措施或決議性質屬行政處分者,其再申訴決定視同訴願決定;不服再申訴決定者,得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國民教育法 第 47 條 前二條規定施行前,尚未終結之事件,其以後之程序,依修正施行後之規定終結之。 國民教育法 第 48 條 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為維護其子女之權益,應相對承擔輔導子女及參與家長會之責任,並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及人格權,有參與教育事務之權利;其參與方式、內容、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學校設學生家長會,應由在學學生之家長為會員組織之,並冠以該校之名稱;其組織章程、任務、委員人數、委員產生方式、任期、選舉罷免、議事規範、經費來源、財務管理、運作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自治法規,由學校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會商家長團體後定之。 各級主管機關應定期協助家長團體辦理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之增能研習。 國民教育法 第 九 章 國民補習教育 國民教育法 第 49 條 已逾齡未受國民教育之國民,應受國民補習教育。 國民補習教育,由學校設進修部實施之。 國民教育法 第 50 條 學校進修部置主任一人,並得置組長若干人,由該校專任教師或職員兼任;教師依法由校內外合格人員兼任,職員得專任或兼任。 國民教育法 第 51 條 學校進修部之入學年齡須年滿十五歲。 國民小學進修部新生,得由學校編入與其程度相銜接之級別就讀。 國民中學進修部之入學,應具有下列資格之一: 一、國民小學或國民小學補習學校畢業。 二、經自學進修學力鑑定考試通過,具有國民小學畢業程度。 三、國民小學同等學力。 前二項之入學方式及申請程序採登記制;其相關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52 條 國民小學進修部分初級及高級,初級相當於國民小學前三年,修業期限為六個月至一年;高級相當於國民小學後三年,修業期限為一年六個月至二年。國民中學進修部相當於國民中學,修業期限不得少於三年。 國民教育法 第 53 條 國民補習教育之授課,得採按日制、間日制或假日制。 國民教育法 第 54 條 國民補習教育之學習內容,參考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內容,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並依據學生年齡、身心發展、生活及工作需求等進行規劃,以適應學生學習及社會需要。 國民教育法 第 55 條 國民補習教育之學生,修業期滿成績及格者,准予畢業,並由學校給予畢業證書,具有同級、同類學校之畢業資格。 前項成績評量相關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56 條 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畢業程度之自學進修學力鑑定範圍、考試辦理機關、每年舉辦之次數與時間、考試科目、應考資格、證書之頒發、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57 條 學校進修部免收學費,並得視需要,酌收雜費及代收代辦費;其收費之自治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十 章 附則 國民教育法 第 58 條 學校應配合地方需要,協助辦理終身學習,促進社區發展。 國民教育法 第 59 條 公立學校之場地、設施及設備,提供他人使用、委託經營、獎勵民間參與所獲之收入,不受國有財產法第七條收入解繳國庫、地方公有財產管理收入解繳公庫及相關規定之限制。 前項場地、設施、設備提供他人使用時,應以公益目的為優先,並不得影響校內師生使用。 公立學校編列附屬單位預算者,其各項收支均應依預算法循預算程序納入特種基金辦理。 國民教育法 第 60 條 各級主管機關為瞭解與規劃學生就學情形、學習成效、教職員員額配置、師資任用及專長授課情形,得蒐集、處理或利用國民教育階段學生、教職員及其他教育人員之個人資料,並建立相關資料庫;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並應依中央主管機關之規定,將其資料庫之內容,傳輸至中央資料庫。 國民教育法 第 61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教育法 第 62 條 本法除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規定自公布後一年施行,第九章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外,自公布日施行。
國民教育法
法律
20230621
2024/1/12 上午 12:00:00
強迫入學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國民教育法第二條第二項規定制定之。 強迫入學條例 第 2 條 六歲至十五歲國民(以下稱適齡國民)之強迫入學,依本條例之規定。 強迫入學條例 第 3 條 直轄市、縣(市)為辦理強迫入學事宜,設直轄市、縣(市)強迫入學委員會,由直轄市、縣(市)長、教育、民政、財政、主計、警政、社政等單位主管及鄉(鎮、市、區)長組織之;以直轄市、縣(市)長為主任委員。 強迫入學條例 第 4 條 鄉(鎮、市、區)為辦理強迫入學事宜,設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由鄉(鎮、市、區)長、民政、財政、戶政、衛生、社政等單位主管及國民中、小學校長組織之;以鄉(鎮、市、區)長為主任委員。 強迫入學條例 第 5 條 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負責宣導及督促本鄉(鎮、市、區)適齡國民入學。 強迫入學條例 第 6 條 適齡國民之父母或監護人有督促子女或受監護人入學之義務,並配合學校實施家庭教育;收容或受託監護適齡國民之機構或個人,亦同。 強迫入學條例 第 7 條 六歲應入國民小學之國民,由當地戶政機關於每年五月底前調查造冊,送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於六月十五日前依學區分發,並由鄉(鎮、市、區)公所於七月十五日前按學區通知入學。 前項所定之調查造冊,必要時戶政機關得協調當地國民小學協助辦理。 強迫入學條例 第 8 條 國民小學應於每年五月底前,造具當年度畢業生名冊,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辦理分發,並於七月十五日前按學區通知入國民中學。 強迫入學條例 第 8-1 條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發現學生有未經請假或不明原因未到校上課達三天以上,或轉學生未向轉入學校報到者,應通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並輔導其復學;其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強迫入學條例 第 9 條 凡應入學而未入學、已入學而中途輟學或長期缺課之適齡國民,學校應報請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派員作家庭訪問,勸告入學、復學;其因家庭清寒或家庭變故而不能入學、已入學而中途輟學或長期缺課者,報請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依社會福利法規或以特別救助方式協助解決其困難。 前項適齡國民,除有第十二條、第十三條所定情形或有特殊原因經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核准者外,其父母或監護人經勸告後仍不送入學、復學者,應由學校報請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予以書面警告,並限期入學、復學。 經警告並限期入學、復學,仍不遵行者,由鄉(鎮、市、區)公所處一百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入學、復學;如未遵限入學、復學,得繼續處罰至入學、復學為止。 強迫入學條例 第 10 條 (刪除) 強迫入學條例 第 11 條 依本條例規定所處罰鍰,逾期不繳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強迫入學條例 第 12 條 適齡國民因身心障礙或健康條件達到不能入學之程度,經公立醫療機構證明者,得核定暫緩入學。但健康恢復後仍應入學。 強迫入學條例 第 13 條 身心障礙之適齡國民,應經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鑑定後,安置入學實施特殊教育。但經鑑定確有暫緩入學之必要者,得予核定暫緩入學,最長以一年為限,並應副知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 前項暫緩入學之核定基準、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強迫入學條例 第 14 條 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主動調查因地區偏遠路途遙遠無法當日往返上學之學生,學校應提供膳宿設備、交通或其他有效措施。 強迫入學條例 第 15 條 適齡國民隨同家庭遷移戶籍者,由遷入地戶政機關以副本通知當地強迫入學委員會執行強迫入學或轉學事宜。 強迫入學條例 第 16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強迫入學條例 第 17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強迫入學條例
法律
20190417
2024/1/12 上午 12:00:00
幼稚教育法 第 1 條 幼稚教育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為宗旨。 幼稚教育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幼稚教育,係指四歲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兒童,在幼稚園所受之教 育。 幼稚教育法 第 3 條 幼稚教育之實施,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 育密切配合,達成左列目標: 一、維護兒童身心健康。 二、養成兒童良好習慣。 三、充實兒童生活經驗。 四、增進兒童倫理觀念。 五、培養兒童合群習性。 幼稚教育之課程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幼稚教育法 第 4 條 幼稚園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設立或由師資培育機構及公立國民小學附 設者為公立;其餘為私立。 幼稚教育法 第 5 條 幼稚園之設立應符合左列標準: 一、園址適當且確保安全。 二、園長及教師符合規定資格。 三、私立者應寬籌基金,其資產及經費來源,足供設園及發展之需要。 四、園舍、面積、保健、衛生、遊戲、工作、教學等設備符合幼稚園設備 標準;其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幼稚教育法 第 6 條 公立幼稚園由師資培育機構附設者,應報請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備查 。 私立幼稚園應由設立機關、團體或創辦人擬具設園計畫載明左列事項,報 請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籌設之: 一、擬設幼稚園之名稱。 二、擬設幼稚園之園址、面積、園舍圖。 三、擬設立班級。 四、經費來源。 五、擬設幼稚園所需經費概算。 六、創辦人姓名、住址及履歷;經捐資人推薦者其證明文件。 私立幼稚園籌設完竣,應報請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立案,經核准後始 得開辦招生。 私立幼稚園如不對外募捐經費,且未超過五班者,得不設董事會或辦理財 團法人登記。但均應指定負責人,並報請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備。 設董事會者,其章程由創辦人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備。 幼稚教育法 第 6-1 條 私立幼稚園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籌設完竣後,由設立機關、團體或創辦人 檢具左列文件,向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申請立案: 一、園則:包括兒童之人數、班級數、兒童入園出園之手續及免費名額等 。 二、設園園址、園舍所有權證明或租用或借用三年以上經公證之契約。 三、園舍平面圖及設備一覽表。 四、財產目錄。 五、基金存款證明文件;其屬財團法人者,以法人名義專戶儲存;非屬財 團法人者,應以負責人,並列幼稚園名義專戶儲存。 六、園長及教職員名冊。 幼稚教育法 第 6-2 條 私立幼稚園依第六條第四項之規定設董事會者,其董事會應依左列各款辦 理: 一、董事名額五人至十一人,並互推一人為董事長。 二、第一任董事,除由創辦人擔任外,其餘由創辦人遴選適當人員充任, 並召開董事會成立會議,推選董事長。 三、董事會成立後三十日內,應檢同左列文件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備 : (一)董事會組織章程。 (二)董事名冊。 (三)董事受聘同意書。 (四)董事會成立會議紀錄。 四、董事會之職權如左: (一)董事會組織章程之制訂及修訂。 (二)董事之選聘及解聘。 (三)園長之選聘及解聘。 (四)園務發展計畫及報告之審核。 (五)基金之保管及運用。 (六)經費之籌措。 (七)預算、決算之審核。 (八)財務之監督。 五、董事會每學期應開常會一次,必要時,得召集臨時會,董事會由董事 長召集,並為主席。 幼稚教育法 第 6-3 條 私立幼稚園園址遷移,應先由董事會或負責人開具左列文件、資料,報請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辦理: 一、擬遷往之園址、面積及園舍平面圖。 二、園舍及設備一覽表。 三、園址及園舍所有權證明或租用或借用三年以上經公證之契約。 幼稚教育法 第 7 條 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充任幼稚園之董事或負責人: 一、曾犯內亂、外患罪,經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者。 二、曾服公務因貪污瀆職,經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者。 三、曾受有期徒刑一年以上刑之宣告,服刑期滿尚未逾三年者。 四、褫奪公權尚未復權者。 五、曾任公務人員受撤職或休職處分,其停止任用或休職期間尚未屆滿者 。 六、受破產宣告尚未復權者。 七、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者。 幼稚教育法 第 8 條 幼稚園教學每班兒童不得超過三十人。 幼稚園兒童得按年齡分班,每班置教師二人,均兼任導師。但班級人數十 五人以下者,僅其中一人為導師;其導師費之發給,由教育部會商各地方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另定之。 幼稚園行政組織及職員編制,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幼稚教育法 第 9 條 幼稚園置園長一人,綜理園務,專任,得擔任本園教學。但學校、機關、 團體附設之幼稚園園長,得由各該單位遴選合格人員兼任。 幼稚教育法 第 10 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設立之幼稚園,其園長由各該政府派任。 師資培育機構附設之幼稚園,其園長由該機構遴選合格人員聘任,並報請 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備查。 公立國民小學附設之幼稚園,其園長由校長遴選合格人員報請該管主管教 育行政機關派任。 私立幼稚園,其園長由董事會遴選合格人員聘任;未設董事會者,由設立 機構、團體或創辦人遴選合格人員聘任,並均報請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 關核備。 幼稚教育法 第 11 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設立之幼稚園,其教師由各該政府派任。 師資培育機構附設之幼稚園,其教師由校長遴選合格人員聘任。 公立國民小學附設之幼稚園,其教師由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遴選合格人員 派任。 私立幼稚園,其教師由園長遴選合格人員聘任,並報請所在地主管教育行 政機關核備。 幼稚教育法 第 12 條 幼稚園教師應具下列資格之一: 一、依師資培育法及其相關法規之規定,領有幼稚園教師證書者。 二、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二月七日師資培育法公布施行前,依當時法規規定 取得幼稚園教師證書,尚在有效期間者。 幼稚園園長應具教師資格,並就具有下列資格之一優先遴用之: 一、大學幼教相關院、系、所碩士班或碩士學位學程以上畢業,從事幼稚 教育工作二年以上成績優良者。 二、大學幼教相關院、系學士班或學士學位學程畢業,從事幼稚教育工作 三年以上成績優良者。 幼稚教育法 第 13 條 公立幼稚園園長、教師、職員之待遇、退休、撫卹、保險及福利等,比照 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職員之規定辦理。 公立幼稚園園長、教職員之成績考核,比照公立國民小學校長、教職員之 規定辦理。 私立幼稚園園長、教師、職員之待遇、退休、撫卹及福利等,由各私立幼 稚園參照有關法令訂定章則,籌措專款辦理,並報請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備查。 私立幼稚園辦妥財團法人登記者,其園長、教師、職員之保險,準用私立 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之規定辦理。 幼稚教育法 第 14 條 私立幼稚園辦理成績卓著者,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予以獎勵;其辦法由教 育部定之。 幼稚教育法 第 15 條 私人或團體對公立幼稚園或辦妥財團法人登記之私立幼稚園之捐贈,除依 法予以獎勵外,並得依所得稅法、遺產及贈與稅法之規定免稅。 幼稚教育法 第 16 條 公立幼稚園或辦妥財團法人登記之私立幼稚園,進口專供教學使用之圖書 及用品,經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證明,得依關稅法之規定,申請免稅 進口。 幼稚教育法 第 17 條 公私立幼稚園收費項目、用途及數額,須經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 。 幼稚教育法 第 17-1 條 幼稚園應辦理兒童團體保險;其範圍、金額、繳費方式、期程、給付標準 、權利與義務、辦理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 關定之。 兒童申請理賠時,幼稚園應主動協助辦理。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為所轄之公私立幼稚園場所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 險。 前項之經費,由教育部按年度編列預算支應之。 幼稚教育法 第 18 條 幼稚園兒童上、下學應實施導護,確保交通安全;其由幼稚園備車接送者 ,車輛應經交通監理單位檢定合格,嚴格限定乘車人數,並派員隨車照護 。 幼稚教育法 第 19 條 私立幼稚園辦理不善或違反法令者,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視其情節 ,分別為左列之處分: 一、糾正。 二、限期整頓改善。 三、減少招生人數。 四、停止招生。 幼稚教育法 第 20 條 私立幼稚園有前條規定之情事,其情節重大或經依前條規定處分後仍不改 善者,得撤銷其立案並命停辦或依法解散之。 幼稚教育法 第 20-1 條 私立幼稚園之停辦,應依左列規定辦理: 一、依前條規定勒令停辦者,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派員監督其董事會或負 責人清理結束事務。 二、私立幼稚園自請停辦者,應由董事會或負責人申敘停辦理由,報請主 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辦理。 幼稚教育法 第 21 條 幼稚園負責人、園長、教師或職員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視其情節,予以申誡或記過處分;其情節重大者,得解除其職務;如觸犯 刑法應移送法院依法處理: 一、虐待兒童摧殘其身心健康者。 二、供應兒童有礙身心之讀物(包括電影、照片或其他視聽資料及器材) 者。 三、供給不衛生之飲料或食物,經衛生機關查明有案者。 四、供應不安全之遊戲器材,經視導人員查明屬實者。 五、不按課程標準實施教學,致嚴重影響兒童身心者。 六、不遵守第十八條規定者。 七、違反第六條第二項規定者。 幼稚園園長、教師或職員因有前項情事之一而受處分者,其負責人處一千 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 幼稚教育法 第 22 條 私立幼稚園未經核准立案,擅自招生,或受停止招生、停辦或解散之處分 而仍招生者,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報請當地政府取締。其負責人處一萬元 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幼稚教育法 第 22-1 條 第二十一條第二項及前條規定之罰鍰,在直轄市由該管教育行政機關報請 市政府;在縣(市)由縣(市)政府處罰,並限期繳納。 幼稚教育法 第 23 條 依第二十一條及第二十二條所處之罰鍰,逾期不繳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 幼稚教育法 第 23-1 條 私立學校法第十五條至第十八條、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八條 至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至第三十四條、第六十二條、第六十四條、第六 十七條第二項及第三項之規定,於私立幼稚園準用之。 幼稚教育法 第 24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幼稚教育法 第 25 條 本法除中華民國一百年三月二十九日修正之第八條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 之外,自公布日施行。
幼稚教育法
法律
20140618
2024/1/12 上午 12:00:00
社會教育法 第 1 條 社會教育依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及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規定,以實施全民教 育及終身教育為宗旨。 社會教育法 第 2 條 社會教育之任務如下: 一、發揚民族精神及國民道德。 二、推行文化建設及心理建設。 三、訓練公民自治及四權行使。 四、普及科技智能及國防常識。 五、培養禮樂風尚及藝術興趣。 六、保護歷史文物及名勝古蹟。 七、輔導家庭教育及親職教育。 八、加強國語教育,增進語文能力。 九、提高生活智能,實施技藝訓練。 十、推廣法令知識,培養守法習慣。 十一、輔助社團活動,改善社會風氣。 十二、推展體育活動,養成衛生習慣。 十三、改進通俗讀物,推行休閒活動。 十四、改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和諧。 十五、強化情緒管理,珍愛生命價值。 十六、重視社會關懷,鼓勵參與志願服務,建立支持系統。 十七、培育公民素養,維護民主精神。 十八、其他有關社會教育事項。 社會教育法 第 3 條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設專管社會教育行政單位,並得置專任社會教 育視導工作人員。 社會教育法 第 4 條 直轄市政府應設立社會教育館,推展各種社會教育事業並輔導當地社會教 育之發展。 直轄市、縣 (市) 應設立文化中心,以圖書館為主,辦理各項社會教育及 文化活動。 社會教育法 第 5 條 各級政府視其財力與社會需要,得設立或依權責核准設立左列各社會教育 機構: 一、圖書館或圖書室。 二、博物館或文物陳列室。 三、科學館。 四、藝術館。 五、音樂廳。 六、戲劇院。 七、紀念館。 八、體育場所。 九、兒童及青少年育樂設施。 十、動物園。 十一、其他有關社會教育機構。 社會教育法 第 6 條 社會教育機構由中央設立者為國立;由直轄市設立者為市立;由縣 (市) 設立者為縣 (市) 立;由鄉 (鎮、市、區) 設立者為鄉 (鎮、市、區) 立 ;由私人或團體設立者為私立。 社會教育法 第 7 條 社會教育機構之設立、變更或停辦:國立者,應由教育部審查全國情形決 定之;直轄市立者,應由直轄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報請教育部備案;縣 ( 市) 立、鄉 (鎮、市、區) 立及私立者,應報請縣 (市) 政府或直轄市主 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並轉報教育部備案。 社會教育法 第 8 條 私立社會教育機構應依前條規定核准立案並辦理財團法人登記;其設立、 變更、停辦、督導、獎勵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社會教育法 第 9 條 各級學校得兼辦社會教育;其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社會教育法 第 10 條 社會教育人員之任用,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之規定。 社會教育法 第 11 條 各級政府,應寬籌社會教育經費,並於各該教育經費預算內,專列社會教 育經費科目。 邊遠及貧瘠地區之社會教育機構經費,由上級政府補助之。 各級政府得運用民間財力籌設基金,以推行社會教育;其辦法由教育部定 之。 社會教育法 第 12 條 社會教育之實施,應儘量配合地方社區之發展,除利用固定場所施教外, 得兼採流動及露天方式等;並得以集會、講演、討論、展覽、競賽、函授 或運用大眾傳播媒體及其他有效方法施行之。 社會教育法 第 13 條 廣播電視及其他大眾傳播媒體,應加強配合社會教育之推行;其辦法由教 育部會同行政院新聞局定之。 社會教育法 第 14 條 社會教育之教材,除屬一般性質者,由教育部訂定綱要外,並得由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就地方特殊情形增訂之。 社會教育法 第 15 條 國立社會教育機構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各級社會教育機構之設備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社會教育法 第 16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社會教育法
法律
20150506
2024/1/12 上午 12:00:00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 條 補習及進修教育,以補充國民生活知識,提高教育程度,傳授實用技藝,培養健全公民,促進社會進步為目的。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3 條 補習及進修教育區分為國民補習教育、進修教育及短期補習教育三種;凡已逾學齡未受九年國民教育之國民,予以國民補習教育;已受九年國民教育之國民,得受進修教育;志願增進生活知能之國民,得受短期補習教育。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4 條 國民補習教育,由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附設國民補習學校實施之。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分初、高級二部,初級部相當於國民小學前三年,修業期限為六個月至一年;高級部相當於國民小學後三年,修業年限為一年六個月至二年。國民中學補習學校相當於國民中學,修業年限不得少於三年。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5 條 進修教育,由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依需要附設進修學校實施之。進修學校分高級中學及職業進修學校、專科進修學校、大學進修學校三級。各級進修學校,由同級、同類以上學校附設為限。 偏遠地區應加強進修學校之設立。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6 條 短期補習教育,由學校、機關、團體或私人辦理,分技藝補習班及文理補習班二類;修業期限為一個月至一年六個月。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7 條 國民補習教育、高級中學及職業進修教育,得視需要以在監、隨營補習或進修等方式為之;其師資、課程與教材、成績考核、修業期限、學籍管理、證書之頒發、撤銷、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會同相關主管機關訂定辦法實施之。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8 條 國民中學畢業未繼續受教育者,得實施部分時間之職業進修教育,至十八足歲為止;其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9 條 國民補習學校、進修學校及短期補習班之設立、變更或停辦,依下列各款之規定: 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習學校,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 二、高級中學及職業進修學校,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 三、專科以上進修學校,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 四、短期補習班,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其設立、變更、停辦及立案之條件與程序、名稱、類科與課程、修業期間、設備與管理、負責人與教職員工之條件、收費、退費方式、基準、班級人數與學生權益之保障、檢查、評鑑、輔導、獎勵、廢止設立之條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為準則規定;其相關管理規則,並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依上開準則定之。 前項第四款所定學生權益之保障,包括短期補習班應與學生訂定書面契約,明定其權利義務關係,其書面契約之格式、內容,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訂定定型化契約範本及其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短期補習班之招生、書面契約及利用其場址、傳播媒體或其他方法所為之廣告或宣傳,涉及負責人、教職員工姓名時,除立案名稱外,均應揭露其真實姓名,且不得有虛偽不實之情形;其負責人、教職員工執行業務及對外招生或廣告時,亦同。 短期補習班擬聘僱教職員工前,應檢具相關名冊、學經歷證件、身分證明文件影本,並應附最近三個月內核發之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書等基本資料,陳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聘僱之教職員工為外國人者,於第一次申請聘僱許可時應檢附外國人原護照國開具之行為良好證明文件;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主動查證並得派員檢查;教職員工異動時,亦同。 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派員攜帶證明文件,進入短期補習班檢查其設立之條件與程序、樓層與面積、設施、設備與管理、服務人員、課程類科與內容、退費方式與基準、班級人數、學生權益之保障等本法及自治法規所定應遵行事項之辦理情形,並令其提供有關資料或證明文件,短期補習班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短期補習班之教職員工,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予解聘或解僱: 一、有性侵害、性騷擾、性剝削,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 二、有性侵害行為,或有情節重大之性騷擾、性霸凌、損害兒童及少年權益之行為,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查證屬實。 三、有非屬情節重大之性騷擾、性霸凌、損害兒童及少年權益之行為,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認定有必要予以解聘或解僱,並審酌案件情節,認定一年至四年不得聘用或僱用。 短期補習班之負責人有前項各款情事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廢止短期補習班立案。 有第六項第一款、第二款情事,與教師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八款及第九款情事者,不得擔任短期補習班之負責人或教職員工;有第六項第三款情事及教師法第十四條第二項後段涉及性騷擾、性霸凌情事者,於該認定或議決一年至四年期間,亦同。 短期補習班聘用或僱用教職員工前,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查詢有無前項情事。 短期補習班人員於執行業務時,知悉其負責人或教職員工對學生有第六項各款行為之一時,除依其他相關法律規定通報外,並應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各級社政主管機關依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條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九十七條規定處罰者,應由中央主管社政機關建立資料庫,並應協助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辦理查詢事宜。 第六項、第八項至前項之認定、通報、資訊蒐集、任職前及任職期間之查詢、處理、利用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會商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短期補習班違反第三項至第五項、第九項或第十項規定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處其負責人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必要時並令其停止招生或廢止短期補習班立案。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0 條 各級國民補習學校及進修學校之授課,得採按日制、間日制或週末制;其教學內容,以適應學生學習及社會需要為準。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1 條 各級國民補習學校及進修學校之教學科目,每週教學時(節)數、課程標準、設備標準、畢業條件及實習規範,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2 條 補習及進修教育,除以一般方式施教外,得以函授、廣播、電視、電腦網路等教學方式辦理。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3 條 國民小學補習學校無入學資格限制。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及各級進修學校之入學資格,以具有規定學歷,或經自學進修學力鑑定考試及格,或具有同等學力者為限。 各級國民補習學校及進修學校之入學方式,須經入學考試合格、甄試錄取、登記、分發或保送入學,其注意事項由各校自訂。 第一項自學進修學力鑑定之範圍、考試辦理機關、每年舉辦之次數與時間、考試科目、應考資格、證書之頒發、撤銷、廢止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同等學力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4 條 進修學校之學生申請緩徵,依兵役法及其相關規定辦理。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5 條 國民補習學校、高級中學及職業進修學校學生,修業期滿成績及格者,准予畢業,並由學校給予畢業證書,具有同級、同類學校之畢業資格。 專科以上進修學校學生,修滿規定學分,成績及格者,准予畢業,並由學校給予畢業證書(或學位證書),具有同級、同類學校之畢業資格。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6 條 各級國民補習學校及進修學校學生修畢與同級、同類學校相當年級之主要科目,成績及格者,得申請轉學同級、同類學校程度相銜接之班級。但有入學年齡之限制者,從其規定。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7 條 各級國民補習學校及進修學校,置校長一人,綜理校務。各學校附設國民補習學校或進修學校之校長,得由各該學校校長兼任。 各級國民補習學校及進修學校,置校務主任一人,由原屬學校專任教師兼任,襄助校長推展校務。 各級國民補習學校及進修學校,其員額編制表由各校依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所定之員額編制標準定之。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8 條 各學校附設之國民補習學校及進修學校之教師,由校長依法聘請合格人員充任之;職員由校長指派現有人員兼任或依聘僱相關法規進用。 各級國民補習學校及進修學校之教職員資格、待遇及保障等,適用同級、同類學校之有關規定。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19 條 專科以上學校,得依實際需要,設置與各該學校程度相當之進修科目,選取合格學生,修業完畢,成績及格者,由學校給予各該科目之學分證明書。經入學同級學校者,如所修之學分與所習系、科之學科名稱、學分數目均相同時,應酌予採認。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20 條 專科以上學校,應就其所設系、科(組)性質相近者,配合社會需要,辦理推廣教育。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21 條 各級國民補習學校免收學費,得酌收其他費用;各級進修學校得比照各同級、同類學校收費,其收費標準,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規定之;專科以上學校辦理推廣教育之收費,須經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22 條 私立國民補習學校及進修學校,依本法之規定辦理。本法未規定者,依私立學校法及有關法令之規定。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23 條 短期補習班得招收外國人;其招生條件與方式、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會同相關主管機關定之。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24 條 未依法申請核准立案,而以補習班或類似補習班名義擅自招生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命其立即停辦,並公告之;其所使用之器材、設備得沒入;其負責人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經處罰鍰後仍不遵令停辦者,得按日連續處罰。 依前項規定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移送強制執行。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25 條 短期補習班辦理不善、違反本法或有關法令或違反設立許可條件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視情節分別為下列處分︰ 一、糾正。 二、限期整頓改善。 三、停止招生。 四、撤銷立案。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26 條 本法修正施行前,依本法單獨設立辦理補習及進修教育之學校,其變更及相關事項,依同級、同類學校之規定辦理。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27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第 28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法律
20170614
2024/1/12 上午 12:00:00
特殊教育法 第 一 章 總則 特殊教育法 第 1 條 為使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及融合教育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特制定本法。 特殊教育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本法所定事項涉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業務時,各該機關應配合辦理。 特殊教育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身心障礙,指因下列生理或心理之障礙,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協助之情形: 一、智能障礙。 二、視覺障礙。 三、聽覺障礙。 四、語言障礙。 五、肢體障礙。 六、腦性麻痺。 七、身體病弱。 八、情緒行為障礙。 九、學習障礙。 十、自閉症。 十一、多重障礙。 十二、發展遲緩。 十三、其他障礙。 特殊教育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資賦優異,指下列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協助之情形: 一、一般智能資賦優異。 二、學術性向資賦優異。 三、藝術才能資賦優異。 四、創造能力資賦優異。 五、領導能力資賦優異。 六、其他特殊才能資賦優異。 特殊教育法 第 5 條 各級主管機關為促進特殊教育發展,應設立特殊教育諮詢會(以下簡稱特諮會),參與諮詢、規劃及推動特殊教育相關事宜。 特諮會委員由各級主管機關就學者專家、教育行政人員、學校及幼兒園行政人員、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同級教師及教保服務人員組織代表、特殊教育相關家長團體代表、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學生及幼兒家長代表、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以下簡稱專業人員)、相關機關(構)及團體代表遴聘(派)兼之。 前項特諮會委員中,教育行政人員、學校及幼兒園行政人員、相關機關(構)代表人數合計不得超過委員總數二分之一;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特諮會每六個月至少應開會一次;特諮會委員名單及會議紀錄等相關資訊,應公開於網際網路。 第一項特諮會組成、運作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6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下簡稱鑑輔會),遴聘學者專家、教育行政人員、學校及幼兒園行政人員、同級教師及教保服務人員組織代表、特殊教育相關家長團體代表、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學生及幼兒家長代表、專業人員、同級衛生主管機關代表、相關機關(構)及團體代表,辦理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就學安置(以下簡稱安置)、輔導及支持服務等事宜;其實施方法、程序、期程、相關資源配置、運作方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中央主管機關鑑輔會辦理高級中等以上教育階段學校學生之鑑定、安置、輔導及支持服務事宜,得不予遴聘幼兒園行政人員、教保服務人員組織代表及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幼兒家長代表。 鑑輔會委員中,教育行政人員、學校及幼兒園行政人員、相關機關(構)代表人數合計不得超過委員總數二分之一;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鑑輔會委員名單,應予公告;鑑輔會每六個月至少應開會一次。 各級主管機關辦理身心障礙學生或幼兒鑑定及安置工作召開會議時,應通知學生本人、學生或幼兒法定代理人、實際照顧者,參與該生或幼兒相關事項討論,該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並得邀請相關專業人員列席。 各級主管機關及鑑輔會對於學校或幼兒園提出之安置建議及所需相關服務之評估報告內容,不予採納者,應說明理由。 特殊教育法 第 7 條 各級主管機關為執行特殊教育工作,應設專責單位。 各級學校與幼兒園承辦特殊教育業務人員及特殊教育學校之主管人員,應進用具特殊教育相關專業者。 前項所稱具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指修習特殊教育學分三學分以上,或參加各級主管機關辦理之特殊教育專業研習五十四小時以上者。 特殊教育法 第 8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每年定期舉辦特殊教育學生與幼兒狀況調查及教育安置需求人口通報,並公布特殊教育概況,出版統計年報及相關數據分析,依據實際現況及需求,妥善分配相關資源,並規劃各項特殊教育措施。 特殊教育法 第 9 條 各級政府應從寬編列特殊教育預算,在中央政府不得低於當年度教育主管預算百分之四點五;在地方政府不得低於當年度教育主管預算百分之五。 地方政府編列預算時,應優先辦理身心障礙教育。 中央政府為均衡地方身心障礙教育之發展,應補助地方辦理身心障礙教育之人事及業務經費;其補助之項目、核算基準、申請與審查程序、停止撥款、扣減當年度或下年度補助款、執行考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後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10 條 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之人格及權益,應受尊重及保障,對其學習相關權益、校內外實習及校內外教學活動參與,不得有歧視之對待。 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之提供及設施之設置,應符合融合之目標,並納入適性化、個別化、通用設計、合理調整、社區化、無障礙及可及性之精神。 特殊教育學生遭學校歧視對待,得依第二十四條之規定提出申訴、再申訴。 中央主管機關應針對各教育階段提供之合理調整及申請程序研擬相關指引,其研擬過程,應邀請身心障礙者及其代表性組織參與。 特殊教育法 第 11 條 身心障礙學生,就所有影響本人之事項有權自由表達意見,並獲得適合其身心障礙狀況及年齡之協助措施以實現此項權利。 特殊教育法 第 二 章 特殊教育之實施 特殊教育法 第 一 節 總則 特殊教育法 第 12 條 特殊教育之實施,分下列四階段: 一、學前教育階段:在家庭、醫院、幼兒園、社會福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幼兒部或其他適當場所辦理。 二、國民教育階段:在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特殊教育學校或其他適當場所辦理。 三、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在高級中等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或其他適當場所辦理。 四、高等教育階段及成人終身學習:在專科以上學校或其他終身學習機構辦理。 前項第一款學前教育階段及第二款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以就近入學為原則,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應統整提供學生及幼兒入學資訊,並提供所主管場所所需之人力、資源協助。但國民教育階段學區學校無適當場所提供特殊教育者,得經主管機關安置於其他適當特殊教育場所。 特殊教育法 第 13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應積極落實融合教育,加強普通教育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交流與合作。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得設特殊教育班,其辦理方式如下: 一、分散式資源班。 二、巡迴輔導班。 三、集中式特殊教育班。 前項特殊教育班之設置,應由各級主管機關核定;其班級之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未依第二項規定辦理者,得擬具特殊教育方案向各級主管機關申請;其申請之內容、程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14 條 為因應特殊教育學生之教育需求,其入學年齡、年級安排、教育場所、實施方式及修業年限,應保持彈性;其提早或暫緩入學、縮短或延長修業年限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特殊教育法 第 15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為促進特殊教育發展及處理校內特殊教育學生之學習輔導等事宜,應成立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並應有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與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家長代表;其任務、組成、會議召開程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高等教育階段學校為促進特殊教育發展及處理校內特殊教育學生之學習輔導等事宜,應成立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並至少應有身心障礙學生一人參與。必要時得增聘身心障礙學生家長代表參與。 學校依前二項規定成立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校內無特殊教育學生者,得不予遴聘特殊教育學生或特殊教育學生家長代表。 特殊教育法 第 16 條 各教育階段之特殊教育,由各級主管機關辦理為原則,並得獎助民間辦理,對民間辦理身心障礙教育者,應優先獎助。 前項獎助對象、條件、方式、違反規定時之處理與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17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為辦理特殊教育,應設專責單位,依實際需要遴聘及進用特殊教育教師、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教師助理員及特教學生助理人員;幼兒園設有特殊教育班班級數三班以上者,亦同。 前項專責單位之設置與人員之遴聘、進用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兼任導師、行政或其他職務者,其每週基本教學節數、減授課時數與其他相關事項之標準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18 條 為提升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之服務品質,各級主管機關應加強辦理特殊教育教師及相關人員之培訓及在職進修。 為提升推動融合教育所需之知能,各級主管機關應加強辦理普通班教師、教保服務人員、學校與幼兒園行政人員及相關人員之培訓及在職進修。 前項培訓及在職進修,其內涵應考量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於普通班學習實況,聘請具有相關專業素養或實務經驗者擔任講師,必要時得採個別化指導。 各該主管機關應自行或委由各級學校、幼兒園、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或相關專業團體開設諮詢管道,提供特殊教育或融合教育教學輔導相關之諮詢服務。 特殊教育法 第 19 條 各級主管機關為實施特殊教育,應依鑑定基準辦理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之鑑定。 前項學生及幼兒之鑑定基準、程序、期程、教育需求評估、重新評估程序、評估人員之資格及權益、培訓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20 條 幼兒園及各級學校應主動或依申請發掘具特殊教育需求之幼兒及學生,經成年學生、學生或幼兒之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同意,並徵詢未成年學生意見後,依前條規定鑑定後予以安置,並提供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 各級主管機關應每年重新評估前項安置及特殊教育相關服務措施之適當性。 成年學生、學生或幼兒之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不同意進行鑑定安置程序時,幼兒園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通報主管機關。 主管機關為保障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學習權益,必要時得要求成年學生、學生或幼兒之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配合鑑定、安置及特殊教育相關服務。 特殊教育法 第 21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相關課程綱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學校規劃課程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 特殊教育相關課程綱要之研究發展及審議,準用高級中等教育法相關規定。 特殊教育法 第 22 條 特殊教育之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應保持彈性,適合特殊教育學生、幼兒身心特性及需求。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實施特殊教育課程之方式、內容、教材研發、教法、評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幼兒園相關之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23 條 為充分發揮特殊教育學生潛能,各級學校對於特殊教育之教學應結合相關資源,並得聘任具特殊專才者協助教學。 前項特殊專才者聘任之資格、方式、待遇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24 條 對學生與幼兒鑑定、安置、輔導及支持服務如有爭議,得由學生或幼兒之法定代理人、實際照顧者代為或由高級中等以上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生向主管機關提起申訴,主管機關應提供申訴服務。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生對學校之懲處、其他措施或決議,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實際照顧者代為或由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生向學校提出申訴,不服學校申訴決定,得向各該主管機關提出再申訴;其提起訴願者,受理訴願機關應於十日內,將該事件移送應受理之申訴評議委員會或再申訴評議委員會,並通知學生及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 前項原懲處、措施或決議性質屬行政處分者,其再申訴決定視同訴願決定;不服再申訴決定者,得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高等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生對學校之懲處、其他措施或決議,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者,得向學校提出申訴;不服學校申訴決定者,得依法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 第一項申訴、第二項申訴及再申訴、前項申訴之範圍、期限、委員會組成、調查方式、評議方式、評議結果之執行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二 節 身心障礙教育 特殊教育法 第 25 條 各級學校、幼兒園及試務單位不得以身心障礙為由,拒絕學生、幼兒入學(園)或應試。 各級學校及試務單位應提供考試適當服務及無障礙措施,且應考量身心障礙學生實際需要,提供合理調整,並由各級學校及試務單位公告之;其對象、資格、申請程序、考試服務內容、調整方式、無障礙措施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26 條 身心障礙教育之實施,各級主管機關應依專業評估之結果,結合衛政、社政或勞政資源,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有關復健、訓練等相關支持服務。 為推展身心障礙兒童之早期療育,其特殊教育之實施,應自二歲開始。 第一項對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提供相關支持服務之內容、形式、提供方式、成效檢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27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提供學校、幼兒園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有關評量、教學及行政等支持服務,並適用於經主管機關許可實施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身心障礙學生。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幼兒園對於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之評量、教學及輔導工作,應以專業團隊合作進行為原則,並得視需要結合衛生醫療、教育、社會工作、職業重建相關等專業人員,共同提供學習、生活、心理、復健訓練、職業輔導評量及轉銜輔導與服務等協助。 高等教育階段學校對於身心障礙學生之輔導工作,依前項規定辦理。 第一項及第二項支持服務內容、專業團隊組成、人員資格、任務、運作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28 條 各級主管機關或私人為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教育,得設立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之設立,應以小班、小校為原則,並以招收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及幼兒為優先,每校並得設置多個校區。 啟聰學校以招收聽覺障礙學生及幼兒為主;啟明學校以招收視覺障礙學生及幼兒為主。 特殊教育學校依其設立之主體為中央政府、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或私人,分為國立、直轄市立、縣(市)立或私立;其設立、變更及停辦,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國立: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二、直轄市立:由直轄市主管機關核定後,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三、縣(市)立:由縣(市)主管機關核定後,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四、私立:依私立學校法相關規定辦理。 特殊教育學校設立所需之校地、校舍、設備、師資、變更、停辦或合併之要件、核准程序、組織之設置及人員編制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學校應與普通學校、幼兒園及社區合作,增進學生及幼兒之社會融合;並設立區域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提供社區、學校及幼兒園相關資源與支持服務。 前項區域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之任務編組、運作與教師資格、遴選、商借、培訓、獎勵、年資採計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為鼓勵特殊教育學校精進區域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資源與支持服務,各級主管機關應編列經費補助之。 特殊教育法 第 29 條 特殊教育學校置校長一人;其聘任資格,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之規定,並應具備特殊教育之專業知能;遴選、聘任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比照其所設最高教育階段之學校法規之規定。 特殊教育學校為辦理教務、學生事務、總務、實習、研究發展、輔導等事務,得視學校規模及業務需要,設處(室)一級單位,並得分組為二級單位辦事。 前項一級單位置主任一人,二級單位置組長一人。 一級單位主任由校長就專任教師聘兼之;二級單位組長,除總務單位之組長由職員專任、輔導單位負責保健業務之組長得由專任之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兼任外,其餘由校長就專任教師聘兼之。 特殊教育學校達中央主管機關所定一定規模者,置秘書一人,襄助校長處理校務,由校長就專任教師聘兼之。 啟聰學校之校長及教師應優先遴聘具手語知能者。 特殊教育法 第 30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應加強普通班教師、輔導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之合作,對於就讀普通班之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應予適當教學及輔導;其適用範圍、對象、教學原則、輔導方式、人員進修、成效檢核、獎勵辦理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 為保障身心障礙學生之受教權,並使普通班教師得以兼顧身心障礙學生及其他學生之教育需求,學校校長應協調校內各單位提供教師所需之人力資源及協助,並得經鑑輔會評估調整身心障礙學生就讀之普通班學生人數;學校提供教師所需之人力資源及協助、調整身心障礙學生就讀之普通班學生人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幼兒園有招收身心障礙幼兒者,園長應協調提供教保服務人員所需之人力資源及協助,並得經鑑輔會評估調整身心障礙幼兒就讀之班級人數;該班級調整班級人數之條件及核算方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31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以團隊合作方式對身心障礙學生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訂定時應邀請身心障礙學生本人,以及學生之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參與;必要時,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得邀請相關人員陪同參與。經學校評估學生有需求時,應邀請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討論,提供合作諮詢,協助教師掌握學生特質,發展合宜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能。 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應於開學前訂定;轉學生應於入學後一個月內訂定;新生應於開學前訂定初步個別化教育計畫,並於開學後一個月內檢討修正。 前項個別化教育計畫,每學期至少應檢討一次。 為使身心障礙學生有效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訂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相關指引,供各級學校參考;指引之研擬過程,應邀請身心障礙者及其代表性組織參與。 幼兒園應準用前四項規定,為身心障礙幼兒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 特殊教育法 第 32 條 為增進前條團隊之特殊教育知能,以利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各級主管機關應視所屬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之特殊教育需求,加強辦理普通班教師、教保服務人員、特殊教育教師及相關人員之培訓及在職進修,並提供相關支持服務之協助。 特殊教育法 第 33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考量身心障礙學生之優勢能力、性向及特殊教育需求及生涯規劃,提供適當之升學輔導。 前項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升學輔導之名額、方式、資格及其他有關考生權利義務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34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積極推動身心障礙成人之終身學習,訂定相關工作計畫,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終身學習活動,並定期檢核實施之成效;其辦理機關、方式、內容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35 條 高等教育階段學校為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學習及發展,應訂定及實施特殊教育方案,並應設置專責單位、資源教室及專責人員,依實際需要遴聘及進用相關專責人員;其專責單位、資源教室之職責、設置與人員編制、進用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為促進高等教育階段學校整合校內外資源及提升跨單位協調效能,大專校院之身心障礙學生達一定人數或比率者,中央主管機關應鼓勵設置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其人數或比率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 高等教育階段之身心障礙教育,應符合學生需求,訂定個別化支持計畫,協助學生學習及發展;訂定時應邀請相關教學人員、行政人員、身心障礙學生本人、學生之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參與。 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支持計畫,至遲應於完成課程加退選後一個月內訂定。 前項個別化支持計畫,每學期至少應檢討一次。 為增進第一項相關專責人員之特殊教育知能,以利訂定個別化支持計畫,中央主管機關應辦理大專校院相關專責人員之培訓及進修,並提供相關支持服務之協助。 特殊教育法 第 36 條 為使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服務需求得以銜接,各級學校及幼兒園應提供整體性與持續性轉銜輔導及服務;其生涯轉銜計畫內容、訂定期程、訂定程序及轉銜會議召開方式、轉銜通報方式、期程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37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依身心障礙學生之家庭經濟條件,減免其就學費用;對於就讀學前私立幼兒園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身心障礙幼兒,得發給教育補助費,並獎助其招收單位。 前項減免、獎補助之對象、條件、金額、名額、次數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身心障礙學生品學兼優或有特殊表現者,各級主管機關應給予獎補助;其條件、金額、名額、次數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38 條 學校及幼兒園應依身心障礙學生及幼兒之教育需求,提供下列支持服務: 一、教育及運動輔具服務。 二、適性教材服務。 三、學習及生活人力協助。 四、復健服務。 五、家庭支持服務。 六、適應體育服務。 七、校園無障礙環境。 八、其他支持服務。 經主管機關許可實施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身心障礙學生,適用前項第一款至第六款服務。 前二項支持服務內容、形式、提供方式、成效檢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身心障礙學生經評估無法自行上下學者,由各級主管機關免費提供無障礙交通工具;確有困難提供者,補助其交通費;其補助資格、申請方式、補助基準與其他相關事項之實施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各級主管機關應優先編列預算,推動第一項及前項之服務。 特殊教育法 第 39 條 各級主管機關得依申請核准或委託社會褔利機構或醫療機構,辦理身心障礙教育。 各級主管機關應協助少年矯正學校,辦理身心障礙教育。 特殊教育法 第 三 節 資賦優異教育 特殊教育法 第 40 條 學前教育階段及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資賦優異教育之實施,依下列方式辦理: 一、學前教育階段:採特殊教育方案辦理。 二、國民教育階段:採分散式資源班、巡迴輔導班、特殊教育方案辦理。 三、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依第十三條第二項及第四項規定方式辦理。 特殊教育法 第 41 條 資賦優異學生之入學、升學,應依各該教育階段法規所定入學、升學方式辦理;高級中等以上教育階段學校,並得參採資賦優異學生在學表現及潛在優勢能力,以多元入學方式辦理。 特殊教育法 第 42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以團隊合作方式,考量資賦優異學生身心特質、性向、優勢能力、學習特質及特殊教育需求,訂定資賦優異學生個別輔導計畫,並應邀請資賦優異學生本人、學生之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參與。 特殊教育法 第 43 條 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主管機關,應補助學校辦理多元資優教育方案,並對辦理成效優良者予以獎勵。 資賦優異學生具特殊表現者,各級主管機關應給予獎助。 前二項之獎補助、方案之實施範圍、載明事項、辦理方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44 條 資賦優異學生得提早選修較高一級以上教育階段課程,其選修之課程及格者,得於入學後抵免。 特殊教育法 第 45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編列預算,積極推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資賦優異教育,並運用學術、社教及民間等資源辦理,建立長期追蹤輔導機制。 中央主管機關為協助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推動前項資賦優異教育工作,應予以補助經費。 特殊教育法 第 46 條 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主管機關及學校對於身心障礙及處於離島、偏遠地區,或因經濟、文化或族群致需要協助之資賦優異學生,應加強鑑定與輔導,並視需要調整評量項目、工具及程序。 前項鑑定基準、程序、期程、評量項目與工具等調整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47 條 高等教育階段資賦優異教育之實施,應考量資賦優異學生之性向及優勢能力,得以特殊教育方案辦理。 特殊教育法 第 三 章 特殊教育支持系統 特殊教育法 第 48 條 為促進融合教育及特殊教育發展,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請具融合教育或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之團體、大專校院、學術機構或教師組織,從事整體性、系統性之融合教育或特殊教育相關研究。 各級主管機關為改進融合教育與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應鼓勵教師進行相關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公開及推廣使用。 特殊教育法 第 49 條 中央及直轄市主管機關應鼓勵師資培育之大學,及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培育教保員之專科以上學校,於職前教育階段,開設特殊教育相關課程,促進融合教育之推動。 中央主管機關應將特殊教育相關課程納入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 特殊教育法 第 50 條 為鼓勵設有特殊教育系、所之大學校院設置特殊教育中心,協助特殊教育學生之鑑定、教學及輔導工作,中央主管機關應編列經費補助之。 為辦理特殊教育各項實驗研究並提供教學實習,設有特殊教育系之大學校院,得附設特殊教育學校(班)。 特殊教育法 第 51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之主管機關,得商借公立學校或幼兒園教師組成任務編組性質、具專業自主性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及特殊教育輔導團,推動特殊教育。 前項任務編組之組織、任務、運作與教師資格、遴選、商借、培訓、獎勵、年資採計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各級主管機關為有效推動特殊教育、整合相關資源、協助各級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之執行及提供諮詢、輔導與服務,應建立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其支持網絡聯繫、運作方式與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各級主管機關得於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或幼兒園,指定增置由主管機關統籌運用及調派之編制內特殊教育教師員額,用以協助辦理第十九條第一項所定鑑定評估作業,及辦理第一項所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及特殊教育輔導團業務,或前項所定支持網絡業務。 特殊教育法 第 52 條 各級學校及幼兒園應提供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家庭諮詢、輔導、親職教育及轉介等支持服務,其內容、形式、提供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所定支持服務,其經費及資源由各級主管機關編列預算辦理。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家長至少應有一人為該校家長會常務委員或委員,參與學校特殊教育相關事務之推動。 特殊教育法 第 53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辦理特殊教育之成效,主管機關每四年至少應辦理一次評鑑,與學校校務評鑑、幼兒園評鑑或校長辦學績效考評併同辦理為原則。 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辦理特殊教育之績效,中央主管機關每四年至少應辦理一次評鑑。 第一項及前項之評鑑項目應以法令規定者為限,並落實評鑑方式與指標簡化及行政減量;評鑑項目及結果應予公布,對評鑑成績優良者予以獎勵,未達標準者應予輔導及協助;評鑑之項目、評鑑會組成、評鑑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評鑑,中央主管機關應每四年辦理一次,得以專案評鑑辦理。 特殊教育法 第 四 章 附則 特殊教育法 第 54 條 公立特殊教育學校之場地、設施與設備提供他人使用、委託經營、獎勵民間參與,與學生重補修、辦理招生、甄選、實習、實施推廣教育等所獲之收入及其相關支出,應設置專帳以代收代付方式執行,其賸餘款並得滾存作為改善學校基本設施或充實教學設備之用,不受預算法第十三條、國有財產法第七條及地方公有財產管理相關規定之限制。 前項收支管理作業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55 條 本法授權各級主管機關訂定之法規及自治法規,各級主管機關應邀請同級教師組織、教保服務人員組織、特殊教育相關家長團體代表、家長團體代表及特殊教育學生參與訂定。 特殊教育法 第 56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特殊教育法 第 57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特殊教育法
法律
20230621
2024/1/12 上午 12:00:00
終身學習法 第 1 條 為鼓勵終身學習,推動終身教育,強化社會教育,增進學習機會,提升國民素質,特制定本法。 終身學習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終身學習法 第 3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終身學習:指個人在生命全程,從事之各類學習活動。 二、終身學習機構:指提供終身學習之學校、機關、機構及團體。 三、終身學習專業人員:指在終身學習機構從事終身學習課程規劃、教學及輔導之各類別專業人員。 四、樂齡學習:指終身學習機構所提供五十五歲以上人民從事之學習活動。 終身學習法 第 4 條 終身學習機構之種類如下: 一、社會教育機構: (一)社會教育館。 (二)圖書館。 (三)科學教育館或科學類博物館。 (四)體育場館。 (五)兒童及青少年育樂場館。 (六)動物園。 (七)其他具社會教育功能之機構。 二、文化機構: (一)文化類博物館或展覽場館。 (二)文化中心、藝術中心或表演場館。 (三)生活美學館。 (四)其他具文化功能之機構。 三、學校、政府機關、社區大學與前二款以外提供人民多元學習之非營利機構及團體。 終身學習法 第 5 條 終身學習之範圍如下: 一、正規教育之學習:由國民教育至高等教育所提供,具有層級架構之學習體制。 二、非正規教育之學習:在正規教育之學習體制外,針對特定目的或對象所設計有組織之學習活動。 三、非正式教育之學習:在日常生活或環境中所進行非組織性之學習活動。 終身學習法 第 6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整體規劃終身學習政策、計畫及活動。 各級主管機關應依前項規定,協調、統整與督導所轄或所屬終身學習機構,並得結合個人、學校、機關、機構及團體,辦理終身學習活動。 本法所定事項,涉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者,應由各級主管機關協調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配合辦理。 終身學習法 第 7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定期召開終身學習推展會議,處理下列事項: 一、終身學習政策方向之審議。 二、終身學習重大計畫之審查。 三、其他相關諮詢事項。 前項會議,各級主管機關應邀集學者、專家、終身學習機構代表、政府機關代表及第二十條第一項所定對象之代表出席。 終身學習法 第 8 條 公立社會教育機構及文化機構,由中央政府、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依其組織法規設立。 私立社會教育機構及文化機構,由個人、法人或團體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設立;其設立、變更、停辦、督導、獎勵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分別由中央主管機關、中央文化主管機關定之。 前二項社會教育機構、文化機構為圖書館或博物館者,並應依圖書館法、博物館法及其相關規定辦理。 終身學習法 第 9 條 本法修正施行後,文化機構及其人員,除法規另有規定外,準用其他法規有關社會教育機構及其人員之規定。 終身學習法 第 10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推展終身學習,得辦理社區大學;其設立及發展,另以法律定之。 終身學習法 第 11 條 各級學校在學習活動中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之理念、態度、能力及方法,並建立其終身學習之習慣。 各級學校得開辦回流教育,提供學習機會,以滿足國民終身學習需求。 前項回流教育,指個人於學校畢業或肄業後,以全時或部分時間方式,再至學校繼續進修,使教育、工作及休閒生活交替進行之教育型態。 終身學習法 第 12 條 終身學習機構得就個人參加非正規教育之學習過程及成果,建立學習成就紀錄,作為學習成就認證之參考,並提供與各級學校正規教育相聯結之管道。 終身學習法 第 13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鼓勵國民參與終身學習意願,對非正規教育之學習,應建立學習成就認證制度,並作為入學採認、學分抵免或升遷考核之參考。 前項學習成就認證制度,應包括課程之認可、學分證明之發給、入學採認、學分抵免之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終身學習法 第 14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訂定樂齡學習推動計畫,編列預算,並鼓勵終身學習機構辦理樂齡學習活動。 終身學習機構辦理前項樂齡學習活動,各級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其補助之對象、條件、方式、審查基準、訪視與輔導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樂齡學習活動,績效優良,且具發展特色者,中央主管機關得酌予獎勵;其獎勵之對象、條件、方式、審查基準、訪視與輔導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終身學習法 第 15 條 終身學習機構得優先遴聘終身學習專業人員,推展終身學習活動。 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視目的事業之需要,訂定各類終身學習專業人員之認證方式、專業內容、專業證書發給或廢止、培訓、進修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 前項各類終身學習專業人員,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建置專業人員人力資料庫,提供該類終身學習機構作為遴聘人員之參考。 終身學習法 第 16 條 各級政府及終身學習機構得視需要結合網際網路、行動通訊載具、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圖書等,規劃終身學習活動,擴展人民參與非正式教育之學習機會。 終身學習法 第 17 條 為促進終身學習傳播管道普及化,對於積極參與終身學習節目或內容之製播、製作,或提供一定時數或排定時段,免費或低價提供播放各類終身學習節目之媒體,政府得酌予經費補助或公開獎勵;其補助或獎勵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終身學習法 第 18 條 各級政府應積極推動政府機關(構)、學校、公營事業機構、依法設立、立案或登記之法人及私立機構、團體建立員工學習制度;對於建立員工學習制度者,並得予獎勵。 前項學習制度,得以帶薪、經費補助或公假方式為之。 第一項獎勵對象、條件、程序、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定,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終身學習法 第 19 條 各級政府應寬列預算,推動終身學習活動。 為均衡區域終身學習之發展,中央主管機關對離島、偏鄉、原住民族或特殊地區,應優先予以經費補助。 終身學習法 第 20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發展、普及終身學習機會,並考量不同族群、文化、經濟條件及身心狀況對象之特殊性,設計符合其需求之課程,提供具可近性之服務;其課程、教材、師資、補助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定,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對象參與依第十三條第二項所定辦法規定之認可課程,中央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其所繳納之學費;其補助對象、補助方式、比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終身學習法 第 21 條 各級主管機關得會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輔導、訪視終身學習機構,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對於推動終身學習活動績優之終身學習機構或個人,得予獎勵。 終身學習法 第 22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終身學習法
法律
20180613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民體育法 第 一 章 總則 國民體育法 第 1 條 為促進與保障國民之體育參與,健全國內體育環境,推動國家體育政策及運動發展,特制定本法。 國民體育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國民體育法 第 3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體育團體:指以推展體育為宗旨,經人民團體法主管機關核准立案,並以本法主管機關教育部或直轄市、縣(市)政府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體育團體。 二、特定體育團體:指具國際體育組織正式會員資格之全國性體育團體。 三、體育專業人員:指受運動專業教育或訓練,經中央主管機關檢定合格,發給證書,以其專業知能或技術從事特定運動業務之人員。 四、運動教練:指受運動專業訓練,並熟悉運動之教育訓練及競賽規則,經體育團體檢定、授證,從事運動指導、訓練之人員。 五、運動裁判:指受運動專業訓練,並熟悉運動競賽規則,經體育團體檢定、授證,從事賽會執法之人員。 國民體育法 第 4 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設體育專責單位,鄉(鎮、市、區)公所應置體育行政人員,負責轄區內國民體育活動之規劃、輔導及推動事宜。 國民體育法 第 5 條 政府應保障人民平等使用運動設施及參與體育活動之權利。 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應依有關法令規定,配合國家體育政策,切實推動體育活動。 國民體育法 第 6 條 為鼓勵國民參與體育活動,明定每年九月九日為國民體育日。 各級政府應在國民體育日,加強全民健身宣傳。 各級政府之公共運動設施,應在國民體育日免費開放供民眾使用;並鼓勵其他各類運動設施,在國民體育日免費開放供民眾使用。 國民體育法 第 7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推行體育活動,應制定全國體育發展政策,並逐年檢討修正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全國體育發展政策,訂定地方體育發展計畫,切實推動體育活動。 國民體育法 第 8 條 政府應鼓勵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舉辦運動賽會。 各種全國性運動賽會之舉辦,應依全國體育發展政策,並配合國際正式運動競賽予以規劃。 各種全國性綜合運動賽會舉辦之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9 條 實施國民體育所需經費,各級政府機關及學校應分別編列預算。 體育團體所需經費,由各該團體自行籌措,各級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其申請補助之資格、條件、程序、方式、基準、撤銷、廢止補助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或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10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體育專業人員之進修及檢定制度。 前項體育專業人員之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各體育專業人員資格檢定、證書核發、校正、換發、檢定費與證書費之費額、證書之撤銷、廢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11 條 為健全各級學校學生體魄,提升國民體適能,及培養運動選手參加國際賽會,各級主管機關得蒐集、處理及利用下列個人資料,並建立資料庫: 一、各級學校學生之體適能資料。 二、全國各級各類運動賽會與國家代表隊選手之註冊、報名、成績、比賽及運動傷害資料。 三、就讀大專校院運動相關科系、體育類高級中等學校與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學生之學籍及成績資料。 前項資料,各級主管機關應指定專人辦理安全管理及維護事項。 各級學校運動代表隊選手升學或轉學時,其原就讀學校與現就讀學校應運用第一項資料庫,辦理個人資料之轉銜或移轉。 國民體育法 第 12 條 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應保障身心障礙者之體育活動權益,規劃適當之運動設施與體育活動或課程。 國民體育法 第 13 條 為促進國際體育合作,提升我國國際體壇地位,各級主管機關應積極推動國際體育交流活動;其推動方式、經費補助及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應遵行事項之辦法或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二 章 學校體育 國民體育法 第 14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應安排學生在校期間,除體育課程時數外,每日均應參與體育活動,其每星期合計應達一百五十分鐘以上,並針對身心障礙學生提供適應體育教學,確保身心障礙學生平等參與體育活動課程。 前項各級學校體育之目標、課程內容與時數、學生體適能檢測、選手培訓與輔導、考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15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為培育優秀運動人才,得提出計畫報經各該主管機關核定後,設體育班;其設班基準、員額編制、入學測驗、編班方式、課程教學、出賽限制、訪視評鑑、停辦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之課程教學內容須包括生涯發展、職能探索、運動防護等項目。 第一項學校設體育班者,每校至少置專任運動教練一人;其每年級均設體育班二班以上者,至少置專任運動教練二人。 各級學校未設體育班者,得遴選專任運動教練,從事運動訓練或比賽指導工作。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所主管學校設體育班者,每滿六班,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運動重點種類或項目,指定所屬學校增聘專任運動教練一人,巡迴各校從事運動訓練或比賽指導工作;其計畫報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且員額總數在五人以下者,由中央主管機關全額補助其經費。 國民體育法 第 16 條 專任運動教練之任用,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之規定;其資格、待遇、服勤、職責、解聘、停聘、不續聘、申訴、福利、進修、成績考核、獎懲、年資晉薪及其他權益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專任運動教練之退休、撫卹、離職、資遣等事項,依教育人員相關規定辦理。 專任運動教練任用滿三年,經專任運動教練績效評量委員會評量其服務成績不通過者,不予續聘。績效評量委員會之組成及審核相關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十一日修正施行前經中央主管機關、省市教育主管機關甄選、儲訓合格已受聘之現職專任運動教練任職年資及退休年資,於本法修正施行後應合併計算。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六日修正施行前取得中央主管機關或各級政府招考、儲訓合格聘用之專任運動教練,於本法修正施行後仍未取得前項聘任者,其輔導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17 條 各級學校應提升教職員工生運動安全維護知能,加強運動安全措施,定期檢修運動設施、設備及器材,並作成檢修紀錄。 前項運動設施,在不影響學校教學及生活管理之原則下,應配合開放,提供社區民眾從事運動之用;必要時,得向使用者收取費用。 各級學校運動設施之設置及補助、安全管理內容與流程、定期檢修與檢修紀錄、開放範圍、開放時間、開放對象、使用方式、應收費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或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大專校院除補助外,由該校自行訂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三 章 全民運動 國民體育法 第 18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鼓勵國民參與體育活動,並推動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實施體適能檢測。 前項檢測項目、器材、實施方法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19 條 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應加強推動員工體育休閒活動;其員工人數達五百人以上者,應聘請體育專業人員,辦理員工體育休閒活動之設計及輔導。 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依前項規定辦理績效良好者,各級主管機關得給予獎勵;其獎勵對象、條件、程序、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20 條 為加強安全管理及維護參加者之權益,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辦理高風險體育活動時,應經活動場地所在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許可;其運動種類、規模、經營之許可、廢止與撤銷、安全設施或措施、體育專業人員、運動教練或安全人員之設置、醫療衛生、保險、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前項辦法規定,訂定自治法規。 國民體育法 第 四 章 競技運動 國民體育法 第 21 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建立優秀運動選手之培養制度;其培養方式、規劃、經費之編列、運動選手之權利義務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並每年檢討之。 參加國際運動賽會國家代表隊之教練與選手之選拔、培訓及參賽有關事項之處理辦法,及各種運動賽會參賽選手重疊之處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國家代表隊教練與選手之選拔、培訓及參賽有關事項,應本公平、公正、公開、專業之原則辦理。特定體育團體不得藉由國家代表隊之選拔、培訓,對教練與選手為無正當理由之差別待遇或為不利益之處分。 特定體育團體組團(隊)代表國家參加國際運動賽會,其與合作廠商訂定之贊助契約,應參考國際慣例與考量選手比賽之需要及權益為之;選手有個別之贊助廠商者,特定體育團體、選手及雙方贊助廠商,應於參賽前協商,並尊重運動選手之特殊需求,不得對運動選手有顯失公平之約定。 中央主管機關應按國際運動賽會層級訂定國家代表隊之培訓及參賽選手零用金制度。特定體育團體舉辦或參與具收益之商業性賽會時,應支付選手出賽費。 國民體育法 第 22 條 參加國內或國際運動賽會成績優良之運動選手、身心障礙運動選手與其有功教練,及對體育運動有特殊貢獻之個人或團體,各級主管機關應予以獎勵;其獎勵對象、條件、程序、方式、撤銷、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或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參加國際運動賽會成績優良之運動選手及身心障礙運動選手,中央主管機關應予以輔導就業;其輔導資格、措施、期限、申請與審查程序、輔導就業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曾任國家代表隊之運動選手,若具公務員身分,得經其任職機關(構)同意後接受商業代言,不受公務員服務法有關經營商業及兼職規定之限制;其商業代言之範圍、限制、程序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23 條 籌組國家代表隊之特定體育團體,應於培訓及參賽期間,為其報經中央主管機關備查之選手及隊職員辦理必要之保險;其保險範圍、項目、內容與經費補助及相關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家代表隊培訓選手及隊職員因培訓或參賽致短期失能、身心障礙或死亡者,中央主管機關應發給慰問金;其發給對象、條件、基準、領受權人、領受順序、領受權之喪失、申請程序、期限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24 條 各級主管機關及體育團體應維護運動選手健康及促進運動競賽之公平,加強運動禁藥管制;其禁藥管制之教育、宣導、輔導、防治、檢測、違規之處理、救濟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25 條 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於實施運動培訓、參賽及舉辦各類運動競賽時,應預防運動傷害之發生,必要時,應聘請物理治療師或運動防護員,並考量醫療需要,另聘請醫事人員。 國民體育法 第 26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獎勵各年齡層運動科學之研究、發展及運動科學人才之培育,並輔導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將運動科學運用於運動訓練;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五 章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國民體育法 第 27 條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華奧會)為法人,係經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以下簡稱國際奧會)承認之我國奧會代表。 中華奧會之組織、任務及成立宗旨,應符合奧林匹克憲章,並受中華民國法律之規範。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八月三十一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後三個月內,中華奧會應檢具會章、委員名冊及年會會議紀錄,報中央主管機關許可登記,發給法人登記證書;其解散,應報中央主管機關許可。 前項會章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名稱。 二、會址。 三、任務。 四、專屬權利及義務。 五、組織。 六、會務人員。 七、經費。 八、申訴。 九、解散後財產歸屬。 前二項會章或委員之變更,應檢具變更後之會章或委員名冊,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國民體育法 第 28 條 中華奧會應本奧林匹克憲章賦予之專屬權利及義務,與中央主管機關合作辦理下列事務: 一、發展及維護奧林匹克活動。 二、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亞洲運動會或其他國際奧會認可之綜合性運動會有關事務。 三、實施及執行國際運動賽會禁藥管制規範。 四、遴選我國申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亞洲運動會或其他國際奧會認可之綜合性運動會之城市。 五、我國單項體育團體申請加入國際體育組織之承認或認可。 六、其他有關國際體育交流事務。 中華奧會辦理前項第二款至第五款之事務、辦理原則、方式、所生爭議事項及處理程序之規定,由中華奧會擬訂,並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國民體育法 第 29 條 中華奧會針對政府補助及受任執行政府活動經費,應於每年十一月三十日前,將次年度工作計畫及預算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並應於每年一月三十一日前,將前一年度已執行政府經費之計畫,製作工作報告送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中華奧會之年度決算及財務報表,應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並公告之。 國民體育法 第 六 章 特定體育團體 國民體育法 第 30 條 特定體育團體應加強推動下列全部或部分業務,並訂定計畫及建立標準作業流程: 一、建立運動選手分級登錄及成績登錄管理制度。 二、建立運動教練及運動裁判之資格檢定、授證及管理制度。 三、辦理運動教練、運動裁判及工作人員之研習或在職進修。 四、建立運動教練、選手遴選制度、培訓計畫,並積極培訓優秀運動選手。 五、建立運動人才資料庫,並積極維護資訊安全。 六、建立運動紀錄及運動規則,蒐集國內外運動資訊,發行刊物或以其他方式提供會員及大眾正確運動資訊。 七、協助辦理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 八、建立年度運動競賽季節制度,並舉辦競賽及推廣活動。 九、推動國際體育交流活動。 十、推廣全民休閒運動。 十一、建立財務稽核及管理機制,並積極尋求社會資源挹注。 十二、宣導運動禁藥管制政策。 特定體育團體應就前項各款業務,訂定中長期發展計畫,並據以編入年度工作計畫,確實執行。 為制定全國體育發展政策及訂定地方體育發展計畫,以提升國民體適能,並作為運動選手之培訓、發掘及相關學術與運動產業應用,特定體育團體應定期提供中央主管機關第一項各款資料。 第一項第四款教練與選手遴選制度、培訓計畫及第一項第六款之運動紀錄、運動規則及其相關事項,特定體育團體應適時辦理及公告。 國民體育法 第 31 條 運動教練與運動裁判之資格檢定、授證、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32 條 特定體育團體會員組成應以開放人民參與為原則。 特定體育團體組織章程之訂定及變更,應報中央主管機關許可。 國民體育法 第 33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每年對特定體育團體輔導、訪視或考核。 前項考核之項目應包括國家代表隊遴選制度、組織會務運作、會計及財務健全、業務推展績效、民眾參與之規劃,其訂定及執行,應聘請學者專家及民間公正人士參加。 第一項訪視及考核結果,應於結束後三個月內公告,並得作為中央主管機關經費補助之依據;針對未合格之特定體育團體,就缺失項目提供專業知能輔導及協助。 前三項輔導、訪視或考核之實施方式、對象、考核結果之運用、補助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所定之輔導、訪視或考核,特定體育團體應配合提供相關資料,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國民體育法 第 34 條 特定體育團體就其財務及會計事項,不得有匿報或虛報情事,並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實施內部財務監控制度。 二、公告年度預算、決算及政府機關補助之經費。 國民體育法 第 35 條 特定體育團體之預算及決算,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特定體育團體應於各年度結束後三個月內,將其決算及財務報表,自行委請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會計師查核簽證後,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並公告之;中央主管機關亦得視需要委請其他會計師複核。 中央主管機關為監督特定體育團體財務,得隨時派員或委請會計師偕同體育專業公正人士檢查其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查核簽證報告、內部控制及其他事項,特定體育團體應配合提供相關資料,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特定體育團體接受各該主管機關之補助,應於其官方網站建置財務公開專區,公布前項資料。 國民體育法 第 36 條 特定體育團體不得聘僱現任理事長(會長)、秘書長之配偶及三親等以內血親、姻親為專任工作人員;於該理事長(會長)、秘書長接任前已聘僱者,亦同。 工作人員不得由理事、監事、常務理事、常務監事及理事長(會長)擔任。 國民體育法 第 37 條 選手、教練或地方性體育團體,因下列事務,不服特定體育團體之決定者,得向該團體提出申訴;對於申訴決定不服者,於一定期限內得向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體育紛爭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該團體不得拒絕: 一、選手、教練違反運動規則。 二、選手或教練關於參加第二十一條第二項代表隊選拔、訓練、參賽資格、提名或其他權利義務。 三、選手因個人與第三人間,或特定體育團體與第三人間贊助契約所生之權利義務。 四、地方性體育團體加入特定體育團體會員資格或權利義務。 特定體育團體相互間關於運動事務之爭議,或選手與特定體育團體間關於前項第二款、第三款事務所簽訂契約之爭議,當事人亦得依本條規定申請仲裁。 經依前二項規定申請仲裁者,不得提起訴訟,另行提起訴訟者,法院應駁回其訴;未申請仲裁前已提起訴訟者,法院應依他方之聲請,裁定停止訴訟程序,並命原告於一定期間內依前二項規定申請仲裁。原告屆期未申請者,法院應裁定駁回其訴。經法院裁定停止訴訟程序後,如仲裁判斷確定,視為撤回起訴。 第一項之體育紛爭仲裁機構,其認可資格、程序、廢止認可條件、機構仲裁人員之資格條件、遴聘方式、選定、仲裁程序、申請仲裁之一定期限、準用規定、仲裁費用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體育紛爭仲裁機構所作成之仲裁判斷,當事人不服其判斷者,應於判斷書交付或送達之日起三十日內,向法院提起訴訟或聲請續行訴訟;逾期未提起訴訟或聲請續行訴訟者,仲裁判斷確定,於當事人間,與法院之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 經爭議當事人合意準用本法所定之仲裁者,體育紛爭仲裁機構所作成之仲裁判斷,於當事人間,與法院之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 爭議當事人於仲裁程序進行中達成協議者,應將協議結果報體育紛爭仲裁機構及中央主管機關備查,仲裁程序即告終結。 國民體育法 第 38 條 特定體育團體,由個人會員及團體會員組成之;其團體會員應包括直轄市、縣(市)體育(總)會所屬之單項運動委員會(協會)或各級學校。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八月三十一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成立之特定體育團體,應自本法修正施行之日起六個月內,依前項規定修正章程,及依章程將直轄市、縣(市)體育(總)會所屬之單項運動委員會(協會)或各級學校納為團體會員,調整其團體會員選派之會員代表人數,並召開會員(會員代表)大會,進行理事、監事之改選。 國民體育法 第 39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擔任特定體育團體之理事長(會長)、秘書長: 一、經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確定,尚未執行或執行未畢。但受緩刑宣告者,不在此限。 二、受保安處分之裁判確定,尚未執行或執行未畢。 三、受破產之宣告,尚未復權。 四、受監護或輔助宣告,尚未撤銷。 具有配偶、三親等以內之血親或一親等姻親關係者,其擔任同一特定體育團體之理事、監事,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同時分別擔任理事、監事。 二、同時擔任理事。 三、同時擔任監事。 特定體育團體理事長(會長)任期,每任不得超過四年,連選得連任,並以一次為限。 特定體育團體應依下列規定置理事: 一、現任或曾任國家代表隊之運動選手理事,不得少於全體理事總額五分之一。 二、個人會員理事及團體會員理事,均不得逾全體理事總額二分之一。 特定體育團體之理事長(會長)、理事、監事如有異動,應於三十日內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後,送請人民團體法主管機關備查。 特定體育團體理事長(會長)、理事、監事及秘書長應遵守利益迴避原則,不得假借職權上權力、機會或方法,圖謀本人或關係人之利益。 現任中央機關政務人員及中央民意代表不得擔任前項特定體育團體之理事或監事。 國民體育法 第 40 條 特定體育團體應依業務性質需要,邀聘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或社會公正人士成立各專項委員會。 前項特定體育團體,其所設專項委員會應包括選訓、教練、裁判、紀律及運動員委員會;各委員會之組織簡則及委員名單,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國民體育法 第 41 條 特定體育團體應聘僱專任工作人員,處理會務。 特定體育團體置秘書長、副秘書長者,應聘僱具有體育專業或經營管理經驗之人員擔任;其中至少一人並應具有體育專業。 特定體育團體聘僱工作人員,應由理事長(會長)依前二項資格條件遴選,提經理事會通過,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國民體育法 第 42 條 特定體育團體之組織、議事、與會員間之權利義務關係、申訴、主管機關之督導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本法未規定者,適用人民團體法之規定。 特定體育團體受國際規範者,應依該組織之章程及其相關規定辦理。 各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本法及相關法規規定,訂定所屬體育團體管理之自治法規。 國民體育法 第 43 條 特定體育團體有違反法令、章程或妨害公益情事者,各該主管機關得予以警告、撤銷其決議、停止其業務之全部或部分,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或情節重大者,得為下列之處理: 一、停止全部或一部之獎勵、補助。 二、撤免其職員。 三、限期整理。 四、移送人民團體法主管機關廢止許可。 五、移送人民團體法主管機關命令解散。 國民體育法 第 七 章 運動設施 國民體育法 第 44 條 各級政府為推行國民體育,應普設公共運動設施,並提供適性適齡器材;其業務受各該主管機關之指導及考核。 前項公共運動設施之設置條件、設施規範、安全措施與人員規範、設備檢修、考核、獎勵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八 章 附則 國民體育法 第 45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民體育法 第 46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國民體育法
法律
20220119
2024/1/12 上午 12:00:00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 條 學校教職員之退休,依本條例行之。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學校教職員,係指各級公立學校現職專任教職員,依照規定資 格任用,經呈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有案者。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3 條 教職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退休: 一、任職五年以上,年滿六十歲。 二、任職滿二十五年。 前項第一款之退休年齡,對所任職務有體能上之限制者,得酌予降低,但 不得少於五十五歲。 第一項任職年資,應包括下列規定之年資: 一、核備有案,於各級公立學校服務之代理兵缺年資。 二、教師遭停聘、解聘或不續聘,依法令規定提起申訴或訴願,經評議決 定或訴願決定確定回復聘任關係者之申訴或訴願期間學校年資。 前項第一款規定,自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一日施行。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一日以後之各項代理(課)教師之年資,均不得併 計為退休年資。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4 條 教職員任職五年以上,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即退休: 一、年滿六十五歲者。 二、心神喪失或身體殘廢,不堪勝任職務者。 教職員已達前項第一款所規定之年齡,服務學校仍需其任職,而自願繼續 服務者,得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延長之,至多五年。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4-1 條 教師或校長依第三條申請退休者,除特殊原因外,其退休生效日以二月一 日或八月一日為準。 教師或校長依第四條第一項第一款應即退休者,其限齡在八月一日至次年 元月三十一日間,得以次年二月一日為退休生效日;其限齡在二月一日至 七月三十一日間,得以八月一日為退休生效日。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5 條 退休金之給與如左: 一、任職五年以上未滿十五年者,給與一次退休金。 二、任職十五年以上者,由退休人員就左列退休給與,擇一支領之: (一) 一次退休金。 (二) 月退休金。 (三) 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 (四) 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 (五) 兼領四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 一次退休金,以退休生效日在職同薪級人員之本薪加一倍為基數,每任職 一年給與一個半基數,最高三十五年給與五十三個基數。尾數不滿六個月 者,給與一個基數,滿六個月以上者,以一年計。教職員於年滿五十五歲 時,得自願提前退休,並一次加發五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 月退休金,以在職同薪級人員之本薪加一倍為基數,每任職一年,照基數 百分之二給與,最高三十五年,給與百分之七十為限。尾數不滿半年者, 加發百分之一,滿半年以上未滿一年者,以一年計。 年齡未滿五十歲具有工作能力而申請退休者,或年滿六十五歲而延長服務 者,不得擇領月退休金或兼領月退休金。但在教學、研究上有優異表現著 有學術聲望之專科以上學校教授延長服務者及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已提出申 請退休或已核定延長服務有案者,不在此限。 前項專科以上學校教授在教學、研究上之優異表現標準,由教育部另定之 。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至第五目規定之退休給與,各依其應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按比例計算之。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5-1 條 教職員退休時領有本人實物代金、眷屬實物代金及眷屬補助費者,其實物 代金及眷屬補助費,依左列規定加發: 一、依第五條規定給與之一次退休金,每一基數加發一個月本人實物代金 ,另並一律加發兩年眷屬實物代金及眷屬補助費。 二、依第五條規定給與之月退休金,本人及眷屬實物代金與眷屬補助費十 足發給。 三、依第五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至第五目規定之退休給與,各依其應領 一次退休金或月退休金比例,計算其本人實物代金及眷屬實物代金與 眷屬補助費。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6 條 教師或校長服務滿三十五年,並有擔任教職三十年之資歷,且辦理退休時 往前逆算連續任教師或校長五年以上,成績優異者,一次退休金之給與, 依第五條之規定增加其基數。但最高總數以六十個基數為限;月退休金之 給與,自第三十六年起,每年增加百分之一,以增至百分之七十五為限。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7 條 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之退休教職員,其心神喪失或身體殘廢係因公傷 病所致者,不受任職五年以上年資之限制。 前項人員請領一次退休金者,任職未滿五年,以五年計。如係請領月退休 金者,任職未滿二十年,以二十年計。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8 條 教職員退休金,應由政府與教職員共同撥繳費用建立之退休撫卹基金支付 之。並由政府負最後支付保證責任。 依第七條規定辦理因公傷病成殘退休者,其加發之退休金,另由政府編列 預算支付之。 第一項共同撥繳費用,按教職員本薪加一倍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二之費率 ,政府撥繳百分之六十五,教職員繳付百分之三十五。撥繳滿三十五年後 免再撥繳。 教師或校長服務超過三十五年,其應撥繳之費用應繼續撥繳,撥繳滿四十 年後免再撥繳。但辦理退休時經審定不符合第六條增核退休金規定者,應 發還其本人原繳付超過三十五年之基金費用,並以臺灣銀行之存款年利率 加計利息一次發還。 教職員於年滿三十五歲時,或年滿四十五歲時,自願離職者,得申請發還 其本人及政府繳付之基金費用,並以臺灣銀行之存款年利率加計利息一次 發還。 教職員依規定不合退休資遣於中途離職者或因案免職者,得申請發還其本 人原繳付之基金費用,並以臺灣銀行之存款年利率加計利息,一次發還。 如經領回者,嗣後再任教職員,該部分年資不得再行核計年資領取退休金 。 第一項基金之撥繳、管理及運用等事項,依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 例之規定辦理。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8-1 條 依本條例退休之教職員,在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二月一日教職員退休撫卹新 制(以下簡稱退撫新制)施行後之任職年資,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應以 依法繳付退休撫卹基金之實際月數計算。未依法繳付退休撫卹基金之任職 年資或曾經申請發還離(免)職退費或曾經核給退休(職、伍)金、資遣 給與或辦理年資結算核發相當退休、資遣或離職給與之任職年資,均不得 採計。 教職員於退撫新制施行後,曾任公務人員、軍職人員或中華民國八十五年 五月一日至九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政務人員年資,應於轉任時,將其 原繳未曾領取之基金費用本息移撥退休撫卹基金帳戶,始得併計其任職年 資。 教職員於退撫新制施行後,曾任依規定得予併計之其他公職、公營事業人 員或第三條第三項規定之公立學校代理兵缺年資,得於轉任到職支薪之日 起五年內,由服務學校向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機關(以下簡稱基金 管理機關)申請補繳退休撫卹基金費用。於轉任到職支薪之日起三個月內 申請補繳者,其應繳之退休撫卹基金費用,由基金管理機關按其任職年資 、等級、對照教職員同期間相同薪級繳費標準,換算複利終值之總和,由 教職員全額負擔一次繳入退休撫卹基金帳戶。逾三個月期限申請補繳者, 另加計利息,始得併計其任職年資。 教職員於退撫新制施行後,曾任經僑務委員會立案之海外僑校專任教職員 年資,未核給退休金或資遣費,經原服務學校核實出具證明,並經僑務委 員會驗印證明者,得於轉任到職支薪之日起,由服務學校向基金管理機關 按其任職年資及核敘薪級,對照教職員同期間相同薪級繳費標準,換算複 利終值之總和,由教職員全額負擔一次繳入退休撫卹基金帳戶,始得併計 其任職年資;其繳費期限及利息計算依前項規定辦理。 教職員於退撫新制施行後服義務役軍職、替代役人員年資,其未併計核給 退除給與者,應於初任到職支薪或回職復薪時,按敘定之薪級,比照第三 項規定期限補繳退休撫卹基金費用,始得併計年資。其應補繳之退休撫卹 基金費用,由服務學校與教職員比照前條第三項規定之撥繳比率共同負擔 。曾任政務人員、公務人員或軍職人員轉任教育人員者,其退撫新制施行 後之義務役軍職、替代役人員年資,應依轉任教育人員前適用之退休(職 、伍)法令規定補繳退休撫卹基金費用,並依第二項規定辦理移撥,始得 併計年資。 教師經學校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與其修正施行前之相關法令、教師法及相 關法律同意借調至民營事業機構、私立學校、行政院設立或指定處理臺灣 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事務之機構或民間團體、財團法人辦理留職 停薪之年資,得於回任教職到職支薪時,比照第三項規定補繳退休撫卹基 金費用,始得併計年資。 前六項撥(補)繳退休撫卹基金費用之基準、期限及申請程序等相關事項 之辦法,由基金管理機關定之。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9 條 教職員退休金應由政府負擔之費用,在國立學校,由國庫支給;在省 (市 ) 立學校,由省 (市) 庫支給;在縣 (市) 立學校,由縣 (市) 庫支給。 自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起,因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併 入教育部之省立學校,其教職員之退休金,改由國庫支給,不受前項之限 制。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0 條 請領退休金之權利,自退休之次月起,經過五年不行使而消滅。但因不可 抗力之事由,致不能行使者,自該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0-1 條 教師依規定借調辦理留職停薪者,除借調依法銓敘審定之公務人員外,於 借調期間符合第四條第一項第一款應即退休規定,且無第十二條、第十三 條規定情形者,得於屆滿六十五歲之日起五年內辦理退休。 前項人員借調留職停薪期間之年資,符合第八條之一第三項、第四項及第 六項補繳退休撫卹基金費用規定者,得於屆滿六十五歲之日起五年內,由 借調前之服務學校向基金管理機關申請補繳退休撫卹基金費用,逾六十五 歲之日起三個月期限申請補繳者,另加計利息,始得併計其任職年資。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1 條 月退休金自退休之次月起發給。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2 條 退休教職員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喪失其領受退休金之權利: 一、死亡。 二、褫奪公權終身者。 三、犯內亂罪、外患罪經判決確定者。 四、喪失中華民國國籍者。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3 條 退休教職員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停止其領受退休金之權利,至其原因消滅 時恢復: 一、褫奪公權尚未復權者。 二、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4 條 依本條例或其他法令退休、資遣或離職者,如再任學校教職員時,無庸繳 回已領之退休金、資遣給與或離職退費;其退休、資遣或離職前之任職年 資,於重行退休時不予計算。 曾依本條例或其他法令辦理退休(職、伍)、資遣、離(免)職退費或相 當退休(職、伍)金、資遣給與、離(免)職退費之年資結算給與之公立 學校教育人員、公務人員、政務人員、公營事業人員、民選首長及中華民 國八十五年二月一日以後轉任之軍職人員與其他公職人員,於再任或轉任 學校教職員,並依本條例或其他法令重行退休、資遣之年資,連同以前由 政府編列預算支付退休(職、伍)金、資遣給與、離(免)職退費或辦理 年資結算給與之年資合併計算,以不超過第五條第二項、第三項及第二十 一條之一第一項所定最高採計年資為限。 前項人員重行退休時,其再任或轉任後之任職年資滿十五年以上者,得依 第五條第一項及第四項規定支領退休金,並按其核定之退休年資計算退休 給與。但其退撫新制實施前再任或轉任之年資,應接續於前次由政府編列 預算支給退休(職、伍)金、資遣給與或年資結算給與等採計年資之後, 按接續後年資之退休金種類計算標準核發給與。依其他法令重行資遣者, 其退撫新制實施前年資之資遣給與計算方式亦同。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4-1 條 依本條例支領月退休金或兼領月退休金人員死亡時,另給與遺族一次撫慰 金。 前項一次撫慰金,以其核定退休年資及其死亡時同薪級之現職人員本薪額 及第五條之規定,計算其應領之一次退休金為標準,扣除已領之月退休金 ,補發其餘額,並發給相當於同薪級之現職人員六個基數之撫慰金;其無 餘額者亦同。 遺族為父母、配偶或未成年子女者,如不領一次撫慰金時,得按原領月退 休金之半數,或兼領月退休金之半數,改領月撫慰金。 領受月退休金人員死亡,無遺族或無遺囑指定用途者,其撫慰金由原服務 機關具領作其喪葬費用,如有剩餘,歸屬國庫。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5 條 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不得扣押、讓與或供擔保。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6 條 退休教職員本人與其配偶及直系血親,現在任所由其負擔生活費用者,於 回籍時,得就路程遠近,由最後服務學校給予旅費。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7 條 學校主計及人事人員之退休,應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辦理。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8 條 下列人員之退休,除其具有公務人員身分者,仍依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辦 理外,準用本條例之規定: 一、公立社會教育及學術機關服務人員。 二、教育部依法令規定資格介派至公、私立學校擔任軍訓護理課程之護理 教師。 三、幼稚教育法施行後,經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納編之公立幼稚園合格 園長及教師。 前項第二款護理教師之退休金,在中華民國九十年十月三十日前之任職年 資,由公庫支給;中華民國九十年十月三十一日後之任職年資,由退休撫 卹基金支給。 第一項第三款園長及教師,其納編前依臺灣省國民小學附設自立幼稚園( 班)試行要點規定進用之合格教師年資,得併計為退休年資。 前項規定,自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八月一日施行。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19 條 (刪除)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20 條 外國人任中華民國公立中等以上學校教師者,其退休事項準用本條例之規 定。但以支領一次退休金為限。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21 條 退休教職員之姓名,應附列學校教職員名冊,學校遇有慶典時,由校長邀 請其參加。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21-1 條 教職員在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後均有任職年資者,應前後合併計算。但本條 例修正施行前之任職年資,仍依本條例原規定最高採計三十年。本條例修 正施行後之任職年資,可連同累計,最高採計三十五年。符合第六條支領 退休金規定者,其在本條例修正施行前之任職年資及修正施行前後累計任 職年資,最高均得採計四十年。有關前後年資之取捨,應採較有利於當事 人之方式行之。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年資累計不滿一年之畸零數,併入本條例修正施行後年 資計算。 教職員在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後均有任職年資者,其退休金依左列規定併計 給與: 一、本條例修正施行前任職年資,應領之退休金,依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原 規定之標準,由各級政府編列預算支給。 二、本條例修正施行後任職年資應領之退休金,依第五條第二項至第四項 規定標準,由基金支給。 教職員在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後均有任職年資,合計滿十五年以上者,其退 休金應選擇同一給付方式請領。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在職人員已有任職年資未滿十五年,於本條例修正施行 後退休,擇領月退休金者,另按未滿十五年之年資為準,依左列規定擇一 支給補償金: 一、每減一年,增給半個基數之一次補償金。 二、每減一年,增給基數百分之○.五之月補償金。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任職未滿二十年,於本條例修正施行後退休,其前後任 職年資合計滿十五年支領月退休金者,依其在本條例修正施行後年資,每 滿半年一次增發半個基數之補償金,最高一次增發三個基數,至二十年止 。其前後任職年資超過二十年者,每滿一年減發半個基數,至滿二十六年 者不再增減。其增減之基數,由基金支給。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人員,其所支領月退休金及遺族一 次撫慰金,均照本條例施行前原規定給與標準支給。 前項支領一次撫慰金之遺族為父母、配偶或未成年子女者,如不領一次撫 慰金時,得由遺族自願按原領月退休金之半數或兼領月退休金之半數,改 領月撫慰金。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22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第 2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本條例修正條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會同考試院以命令定之。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法律
20190424
2024/1/12 上午 12:00:00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 條 學校教職員之撫卹,依本條例行之。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2 條 依本條例撫卹之教職員,以各級公立學校現職專任教職員,依規定資格任 用,經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有案者為限。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3 條 教職員有左列情形之一者,給與遺族撫卹金: 一、病故或意外死亡者。 二、因公死亡者。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4 條 前條第一款人員撫卹金之給與如左: 一、任職未滿十五年者,給與一次撫卹金,不另發年撫卹金。任職每滿一 年,給與一個半基數,尾數未滿六個月者,給與一個基數,滿六個月 以上者,以一年計。 二、任職十五年以上者,除每年給與五個基數之年撫卹金外,其任職滿十 五年者,另給與十五個基數之一次撫卹金,以後每增一年加給半個基 數,尾數未滿六個月者,不計;滿六個月以上者,以一年計,最高給 與二十五個基數。 基數之計算,以教職員最後在職時之本薪加一倍為準。年撫卹金基數應隨 同在職同薪級教職員本薪調整支給之。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4-1 條 教職員死亡時領有本人實物代金、眷屬實物代金及眷屬補助費者,其實物 人金及補助費依左列規定加發: 一、依第四條規定給與之一次撫卹金,每一基數加發一個月本人實物代金 ,另並一律加發兩年眷屬實物代金及眷屬補助費。 二、依第四條規定給與之年撫卹金,本人及眷屬實物代金與眷屬補助費十 足發給。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5 條 因公死亡人員,指左列情事之一者: 一、因冒險犯難或戰地殉職。 二、因執行職務發生危險以致死亡。 三、因公差遇險或罹病以致死亡。 四、在辦公場所發生意外以致死亡。 前項人員除按第四條及第四條之一規定給卹外,並加一次撫卹金百分之二 十五。其係冒險犯難或戰地殉職者,加百分之五十。 第一項各款人員任職未滿十五年者,以十五年論;第一款人員任職十五年 以上未滿三十五年者,以三十五年論。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6 條 教職員在職二十年以上死亡,生前立有遺囑,不願依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 及第四條之一之規定,領撫卹金、實物代金及眷屬補助費者,得改按學校 教職員退休條例一次退休金之標準,發給一次撫卹金、實物代金及眷屬補 助費;其無遺囑,而遺族不願依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及第四條之一規定辦 理者亦同。 依前條第二項規定加給一次撫卹金者,其加給部分之計算標準,仍以第四 條第一項第二款及第四條之一之規定為準。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7 條 教職員受有勳章或有特殊功績者,得增加一次撫卹金額;增加標準,由教 育部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8 條 (刪除)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9 條 教職員遺族領受撫卹金之順序如左: 一、父母、配偶、子女及寡媳。但配偶及寡媳,以未再婚者為限。 二、祖父母、孫子女。 三、兄、弟、姊、妹,以未成年或已成年而不能謀生者為限。 四、配偶之父母、配偶之祖父母,以無人扶養者為限。 前項遺族同一順序有數人時,其撫卹金應平均領受,如有死亡或拋棄或因 法定事由喪失領受權時,由其餘遺族領受之。 第一項遺族,教職員生前預立遺囑,指定領受撫卹金者,從其遺囑。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0 條 遺族年撫卹金,自該教職員死亡之次月起給與,其年限規定如左: 一、病故或意外死亡者,給與十年。 二、因公死亡者,給與十五年。但冒險犯難或戰地殉職者,給與二十年。 前項遺族如係獨子 (女) 之父母或無子 (女) 之寡妻或鰥夫,得給與終身 。 第一項所定給卹年限屆滿而子女尚未成年者,得繼續給卹至成年;或子女 雖已成年,但學校教育未中斷者,得繼續給卹至大學畢業為止。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1 條 遺族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喪失其撫卹金領受權: 一、褫奪公權終身者。 二、犯內亂罪、外患罪經判決確定者。 三、喪失中華民國國籍者。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2 條 教職員遺族,經褫奪公權尚未復權者,停止其領受撫卹金之權利,至其原 因消滅時恢復。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3 條 請卹及請領各期撫卹金權利之時效,自請卹或請領事由發生之次月起,經 過五年不行使而消滅。但因不可抗力之事由,致不能行使者,其時效中斷 者,自中斷之事由終止時,重行起算。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3-1 條 教職員於停聘、休職、因案停職或依規定辦理留職停薪期間,除因涉貪污 案經判決確定,或因涉案經判處二年以上有期徒刑確定者,或留職停薪期 間係借調依法銓敘審定之公務人員外,有本條例第三條第一款情事,且其 遺族無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情形者,得依本條例辦理撫卹。教師依規定借 調辦理留職停薪至六十五歲前未回職復薪,於屆滿六十五歲之日起五年內 死亡者,亦同。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4 條 領受撫卹金之權利及未經遺族具領之撫卹金,不得扣押、讓與或供擔保。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5 條 教職員在職亡故者,應給與殮葬補助費;其標準由教育部報請行政院核定 之。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6 條 教職員於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後之任職年資應合併計算,並均應依修正施行 後之規定給卹。 教職員撫卹金應由政府與教職員共同撥繳費用建立之退休撫卹基金支付之 ,並由政府負最後支付保證責任。但教職員在本條例修正施行前任職年資 應付之撫卹金,由各級政府編列預算支付。 前項基金撥繳、管理及運用等事項,依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之 規定辦理。 第五條規定因公死亡人員應加發之一次撫卹金,另由各級政府編列預算支 付。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死亡之撫卹案,仍依修正施行前之規定辦理。 遺族撫卹金應由政府負擔之費用,在國立學校,由國庫支給;在省 (市) 立學校,由省 (市) 庫支給;在縣 (市) 立學校,由縣 (市) 庫支給。 自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起,因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併 入教育部之省立學校,其教職員撫卹金應由政府負擔之費用,改由國庫支 給,不受前項之限制。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7 條 教職員曾以其他職位領受退休金者,應於計算撫卹金年資時,扣除其已領 退休金之年資。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8 條 公立社會教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學術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教育部依法令規定 資格介派至公、私立學校擔任軍訓護理課程之護理教師之撫卹,準用本條 例之規定。 前項護理教師於中華民國九十年十月三十日前之任職年資應付之撫卹金, 由公庫支給。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19 條 (刪除)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20 條 外國人任中華民國公立中等以上學校教師,在職死亡者,其撫卹事項準用 本條例之規定。但以給與一次撫卹金為限。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21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第 2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本條例修正條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會同考試院以命令定之。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法律
20190424
2024/1/12 上午 12:00:00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1 條 政府為安定私立學校教、職員生活,促進私立學校健全發展,並增強社會 福利措施,特制定本條例;本條例未規定事項,準用公務人員保險法及其 有關法令。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私立學校,係指依照私立學校法規定,辦妥財團法人登記,並 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立案者而言。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3 條 私立學校編制內有給、專任之教、職員參加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 (以下 稱本保險) 為被保險人,須具備左列資格之一: 一、校 (院) 長須符合私立學校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之程序及第五十四條規 定之資格。 二、教師須符合私立學校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之資格。 三、職員須報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備。 前項教、職員在本條例公布以後到職者,申請參加本保險之年齡,不得超 過六十五歲。 各級私立學校教、職員之編制員額,以報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者為準 。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4 條 私立學校為教學及實習需要所附設之工廠、醫院、農場、銀行、商店等, 其職員如非學校編制內人員,不適用本條例之規定。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5 條 本保險主管機關為銓敘部。 私立學校申請為本保險之要保學校,應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並函銓 敘部備查。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6 條 本保險委託中央信託局 (以下稱承保機關) 辦理,並負承保盈虧責任,如 有虧損,由財政部審核撥補。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7 條 經核准要保之學校,應於核准後一個月內為其所屬教、職員辦理要保手續 ;逾期未辦者,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查究責任。 私立學校經核准為要保學校者,其所有合於第三條規定之教、職員應一律 參加本保險;保險效力之開始,自辦妥要保手續之日起算。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8 條 本保險之保險年資,自保險效力開始之日起算;參加其他保險之年資,概 不併計。 依本條例規定請領養老給付者,如再依第三條規定參加本保險時,應將原 領養老給付如數繳還,於將來退休請領養老給付時,其年資應合併計算。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9 條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之保險費率為被保險人每月保險薪給百分之四點五至 百分之九。 前項所稱每月保險薪給,比照公立同級同類學校同薪級教職員保險薪給為 準釐定。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10 條 要保學校教、職員之保險費,應按月繳納;由被保險人自付百分之三十五 ,學校負擔百分之三十二點五,政府補助百分之三十二點五。 前項政府補助之保險費,由中央與省 (市) 政府分別編列預算核撥之。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11 條 前條被保險人自付之保險費,由各要保學校按月扣繳,連同學校負擔及政 府補助之保險費,於當月十五日以前一併彙繳承保機關。 要保學校對應繳納之保險費,未依前項規定限期繳納者,得寬限三十日; 如在寬限期間仍未繳納者,除通知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外,依法訴追,並自 訴追之日起,在保險費未繳清前,暫停給付。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接獲前項通知後,應即查明原因,必要時得視其情節對 要保學校予以處分。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12 條 凡未參加勞工保險之私立學校,應一律參加本保險;如不參加,依左列規 定處理: 一、限期辦理。 二、逾期仍不辦理,核減招生班級。 本條例施行前,已參加勞工保險之學校,如改投本保險,其勞工保險年資 ,準用勞工保險條例第七十六條之規定,分別計算。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教育部、銓敘部會同定之。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第 14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考試院會同以命令定之。
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條例
法律
199905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一 章 總則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 條 教育人員之任用,依本條例行之。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教育人員為各公立各級學校校長、教師、職員、運動教練,社會教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所屬學術研究機構(以下簡稱學術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二 章 任用資格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 條 教育人員之任用,應注意其品德及對國家之忠誠;其學識、經驗、才能、體能,應與擬任職務之種類、性質相當。各級學校校長及社會教育機構、學術研究機構主管人員之任用,並應注重其領導能力。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4 條 國民小學校長應持有國民小學教師證書,並具下列資格之一: 一、曾任國民小學教師五年以上,及各級學校法規所定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三年以上。 二、曾任國民小學或國民中學教師三年以上或合計四年以上,及薦任第八職等以上或與其相當之教育行政相關工作二年以上。 三、曾任各級學校教師合計七年以上,其中擔任國民小學教師至少三年,及國民小學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二年以上。 前項第三款國民小學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年資,於師資培育之大學所設附屬國民小學校長,得為大學法規所定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年資。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5 條 國民中學校長應持有中等學校教師證書,並具下列資格之一: 一、曾任國民中學教師五年以上,及各級學校法規所定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三年以上。 二、曾任國民小學或中等學校教師三年以上或合計四年以上,及薦任第八職等以上或與其相當之教育行政相關工作二年以上。 三、曾任各級學校教師合計七年以上,其中擔任國民中學教師至少三年,及國民中學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二年以上。 師資培育之大學附設國民中學校長資格,除依前項各款規定辦理外,得曾任教育學院、系專任講師及中等學校教師各三年以上,並應持有中等學校教師證書;前項第三款國民中學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年資,並得為大學法規所定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年資。 持有國民中學主任甄選儲訓合格證書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國民中學部教師,其兼任高級中等學校主任者,得以該主任年資,採計為第一項第三款國民中學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年資。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6 條 高級中等學校校長應持有中等學校教師證書,並具下列資格之一: 一、曾任高級中等學校教師五年以上,及各級學校法規所定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三年以上。 二、曾任中等學校教師三年以上,及薦任第九職等以上或與其相當之教育行政相關工作二年以上。 三、曾任各級學校教師合計七年以上,其中擔任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至少三年,及高級中等學校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二年以上。 師資培育之大學附設高級中等學校校長資格,除依前項各款規定辦理外,得曾任教育學院、系專任副教授或曾任與擬任職業學校性質相關學科專任副教授,及中等學校教師各二年以上,並具各級學校法規所定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一年以上,且應持有中等學校教師證書;前項第三款高級中等學校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年資,並得為大學法規所定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年資。 民族藝術高級中等學校校長資格,除依第一項各款規定辦理外,得曾任高級中等學校或專科以上學校之戲劇、藝術或其相關科、系(所、學程)教師二年以上,及各級學校法規所定主管職務、薦任第九職等以上或與其相當之教育、文化行政工作二年以上。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6-1 條 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應持有學校所設最高教育階段教師證書及具備特殊教育之專業知能,並具下列資格之一: 一、曾任特殊教育學校(班)教師五年以上,及各級學校法規所定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三年以上。 二、曾任特殊教育學校(班)教師三年以上,及薦任第九職等以上或與其相當之教育行政相關工作二年以上。 三、曾任各級學校教師合計七年以上,其中擔任特殊教育學校(班)教師至少三年,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一級單位主管之學校行政工作二年以上。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7 條 (刪除)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8 條 專科學校校長應具下列第一款各目資格之一及第二款資格: 一、具下列資格之一: (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教授。 (三)曾任相當教授之教學、學術研究工作。 (四)曾任副教授三年以上。 (五)曾任相當副教授三年以上之教學、學術研究工作。 二、曾任學校、政府機關(構)或其他公民營事業機構之主管職務合計三年以上。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9 條 (刪除)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0 條 大學校長應具下列第一款各目資格之一及第二款資格: 一、具下列資格之一: (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教授。 (三)曾任相當教授之教學、學術研究工作。 二、曾任學校、政府機關(構)或其他公民營事業機構之主管職務合計三年以上。 獨立學院校長資格,除依前項各款規定辦理外,得以具有博士學位,並曾任與擬任學院性質相關之專門職業,或簡任第十二職等以上或與其相當之教育行政職務合計六年以上者充任之。 大學及獨立學院校長之資格除應符合前二項規定外,各校得因校務發展及特殊專業需求,另定前二項以外之資格條件,並於組織規程中明定。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0-1 條 本條例中華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十五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曾任或現任各級學校校長,或經公開甄選儲訓合格之國民中學、國民小學校長候用人員,或符合修正前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校長聘任資格者,具有同級學校校長之聘任資格;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已依修正前第四條、第五條規定資格辦理校長候用人員儲訓作業者,其儲訓合格之人員,亦同。 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設有專科部者,其校長得由原專科學校校長繼續擔任至任期屆滿為止。 本條例中華民國一百年十一月十五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或董事會已依修正前第四條至前條規定資格辦理校長遴選作業中者,其校長聘任資格得依修正前規定辦理。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1 條 師範大學、師範學院、師範專科學校校、院長,除應具備本條例相關各條規定之資格外,並以修習教育者為原則。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2 條 國民小學教師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 一、師範專科學校畢業者。 二、師範大學、師範學院各學系、或教育學院、系畢業者。 三、本條例施行前,依規定取得國民小學教師合格證書尚在有效期間者。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3 條 中等學校教師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 一、師範大學、師範學院各系、所畢業者。 二、教育學院各系、所或大學教育學系、所畢業者。 三、大學或獨立學院各系、所畢業,經修習規定之教育學科及學分者。 四、本條例施行前,依規定取得中等學校教師合格證書尚在有效期間者。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4 條 大學、獨立學院及專科學校教師分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 大學、獨立學院及專科學校教師應具有專門著作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或專業刊物發表,或已為接受且出具證明將定期發表,或經出版公開發行,並經教育部審查其著作合格者,始得升等;必要時,教育部得授權學校辦理審查。 大學、獨立學院及專科學校體育、藝術、應用科技等以技能為主之教師聘任或升等,得以作品、成就證明或技術報告代替專門著作送審。 大學、獨立學院及專科學校教師之聘任、升等均應辦理資格審查;其審查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5 條 大學、獨立學院及專科學校得聘任助教協助教學及研究工作。 助教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 一、大學或獨立學院畢業,成績優良者。 二、三年制專科學校畢業,曾從事與所習學科有關之研究工作、專門職業或職務二年以上;或二年制、五年制專科學校畢業,曾從事與所習學科有關之研究工作、專門職業或職務三年以上,成績優良者。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6 條 講師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 一、在研究院、所研究,得有碩士學位或其同等學歷證書,成績優良者。 二、大學或獨立學院畢業,曾任助教擔任協助教學或研究工作四年以上,成績優良,並有專門著作者。 三、大學或獨立學院畢業,曾從事與所習學科有關之研究工作、專門職業或職務六年以上,成績優良,並有專門著作者。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6-1 條 助理教授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 一、具有博士學位或其同等學歷證書,成績優良,並有專門著作者。 二、具有碩士學位或其同等學歷證書,曾從事與所習學科有關之研究工作、專門職業或職務四年以上,成績優良,並有專門著作者。 三、大學或獨立學院醫學系、中醫學系、牙醫學系畢業,擔任臨床工作九年以上,其中至少曾任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四年,成績優良,並有專門著作者。 四、曾任講師三年以上,成績優良,並有專門著作者。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7 條 副教授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 一、具有博士學位或其同等學歷證書,曾從事與所習學科有關之研究工作、專門職業或職務四年以上,並有專門著作者。 二、曾任助理教授三年以上,成績優良,並有專門著作者。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8 條 教授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 一、具有博士學位或其同等學歷證書,曾從事與所習學科有關之研究工作、專門職業或職務八年以上,有創作或發明,在學術上有重要貢獻或重要專門著作者。 二、曾任副教授三年以上,成績優良,並有重要專門著作者。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19 條 在學術上有傑出之貢獻,並經教育部學術審議會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以上之決議通過者,得任大學、獨立學院或專科學校教師,不受前四條規定之限制。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0 條 偏遠或特殊地區之學校校長、教師之資格及專業科目、技術科目、特殊科目教師及稀少性科技人員之資格,由教育部定之。 在民國八十三年二月七日前已考進師範學院幼教系及八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前已考進師範學院進修部幼教系肄業之師範生,參加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甄試,其教育學科及學分之採計,由原就讀之師資培育機構依實質認定原則處理之。 參加八十九學年度各縣市偏遠地區國小教師甄試錄取未獲介聘,符合前項規定者,應比照辦理。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1 條 學校職員之任用,依其職務類別,分別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或技術人員任用條例之規定,並辦理銓敘審查。 本條例施行前已遴用之學校編制內現任職員,其任用資格適用原有關法令規定,並得在各學校間調任。 各學校編制內現任職員,在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已具有公務人員或技術人員法定任用資格者,依現職改任換敘;其改任換敘辦法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學校人事人員及主計人員之任用,分別依照各該有關法律規定辦理。 公立學校職員升等考試規則由考試院定之。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2 條 社會教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學術研究機構研究人員之聘任資格,依其職務等級,準用各級學校教師之規定。 前項機構一般行政人員之任用資格,依公務人員有關法規之規定。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2-1 條 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之資格,由中央體育主管機關定之;聘任程序及聘期,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三 章 任用程序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3 條 (刪除)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4 條 (刪除)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5 條 (刪除)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6 條 各級學校教師之聘任,應本公平、公正、公開之原則辦理,其程序如左: 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除依法令分發者外,由校長就經公開甄選之合格人員中,提請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後聘任。 二、專科學校教師經科務會議,由科主任提經教師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後,報請校長聘任。 三、大學、獨立學院各學系、研究所教師,學校應於傳播媒體或學術刊物刊載徵聘資訊後,由系主任或所長就應徵人員提經系(所)、院、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後,報請校長聘任。 前項教師評審委員會之設置辦法,除專科以上學校由學校組織規程規定外,其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7 條 國民中、小學校長之遴選,除依法兼任者外,應就合格人員以公開方式甄選之。 中等學校教師,除分發者外,亦同。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8 條 學校職員之任用程序,除主計人員、人事人員分別依各該有關法律規定辦理外,由校長就合格人員中任用,並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備。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29 條 社會教育機構專業人員、學術研究機構研究人員,由各該首長遴選合格人員,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聘任。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0 條 學校教師經任用後,應依左列程序,報請審查其資格: 一、國民中、小學教師應送由服務學校報請該管縣(市)政府轉報省教育廳審查。 二、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應送由服務學校轉報省教育廳審查。 三、直轄市所屬公私立中、小學教師應送由服務學校轉報市教育局審查。 四、師範校院,設有教育院、系之大學附屬中、小學及國立中等學校教師,應送由服務學校層轉所在地區之省(市)教育廳(局)審查。 五、專科以上學校教師應送由服務學校轉報教育部審查。教師資格審查、登記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0-1 條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已取得講師、助教證書之現職人員,如繼續任教而未中斷,得逕依原升等辦法送審,不受大學法第二十九條之限制。社會教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學術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原依本條例聘任者,得比照辦理。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四 章 任用限制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1 條 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為教育人員;其已任用者,應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或免職: 一、曾犯內亂、外患罪,經有罪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 二、曾服公務,因貪污瀆職經有罪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 三、曾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第一項所定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 四、依法停止任用,或受休職處分尚未期滿,或因案停止職務,其原因尚未消滅。 五、褫奪公權尚未復權。 六、受監護或輔助宣告尚未撤銷。 七、經合格醫師證明有精神病尚未痊癒。 八、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侵害行為屬實。 九、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且情節重大。 十、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事件,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通報,致再度發生校園性侵害事件;或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他人所犯校園性侵害事件之證據,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十一、偽造、變造或湮滅他人所犯校園毒品危害事件之證據,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十二、體罰或霸凌學生,造成其身心嚴重侵害。 十三、行為違反相關法令,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 教育人員有前項第十三款規定之情事,除情節重大者及教師應依教師法第十四條規定辦理外,其餘經議決解聘或免職者,應併審酌案件情節,議決一年至四年不得聘任為教育人員,並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 第一項教育人員為校長時,應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予以解聘,其涉及第八款或第九款之行為,應由主管機關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之。 被告為教育人員之性侵害刑事案件,其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所屬學校得於偵查或審判中,聲請司法機關提供案件相關資訊,並通知其偵查、裁判結果。但其妨害偵查不公開、足以妨害另案之偵查、違反法定保密義務,或有害被告訴訟防禦權之行使者,不在此限。 為避免聘任之教育人員有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十二款及第二項規定之情事,各主管機關及各級學校應依規定辦理通報、資訊之蒐集及查詢;其通報、資訊之蒐集、查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本條例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一月三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因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而解聘或免職之教育人員,除屬性侵害行為;性騷擾、性霸凌行為、行為違反相關法令,且情節重大;體罰或霸凌學生造成其身心嚴重侵害者外,於解聘或免職生效日起算逾四年者,得聘任為教育人員。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2 條 各級學校校長不得任用其配偶或三親等以內血親、姻親為本校職員或命與其具有各該親屬關係之教師兼任行政職務。但接任校長前已在職者,屬於經管財務之職務,應調整其職務或工作;屬於有任期之職務,得續任至任期屆滿。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3 條 有痼疾不能任事,或曾服公務交代未清者,不得任用為教育人員。已屆應即退休年齡者,不得任用為專任教育人員。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4 條 專任教育人員,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不得在外兼課或兼職。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4-1 條 專任教育人員,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因育嬰、侍親、進修、借調或其他情事,經服務之學校、機構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得辦理留職停薪。 前項教育人員留職停薪之事由、核准程序、期限、次數、復職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5 條 第三十二條之規定,於社會教育機構、學術研究機構首長準用之。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五 章 任期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6 條 各級學校校長均採任期制,其任期應依相關法規規定。 前項校長卸任後,持有教師證書者,得免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依下列規定回任教師: 一、專科以上學校校長:逕行回任原校教師。 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長:依各級各類學校法律之規定辦理。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7 條 專科以上學校教師之聘期,初聘為一年,續聘第一次為一年,以後續聘,每次均為二年。 中等學校教師之聘期,初聘為一年,以後續聘,每次均為二年。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8 條 學校在聘約有效期間內,除教師違反聘約或因重大事故報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者外,不得解聘。 教師在聘約有效期間內,非有正當事由,不得辭聘。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39 條 (刪除)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六 章 附則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40 條 學校校長、教師及運動教練之職務等級表,由教育部定之;學校職員之官等、職等及職務列等,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規定。 本條例施行前遴用之職員適用之原有薪級表,得配合相當職務列等予以修正。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41 條 私立學校校長、教師之任用資格及其審查程序,準用本條例之規定。但宗教研修學院校長,得以大學畢業,具有宗教研修教學經驗十年以上及宗教事業機構主管職務經驗六年以上者充任之。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41-1 條 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擔任軍訓護理課程之護理教師,其資格、遴選、介派(聘)、遷調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42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 4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本條例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修正之條文,自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施行。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法律
20140122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 條 行政院為加強發展科學及技術研究,設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會設左列各處、室: 一、自然科學發展處。 二、工程技術發展處。 三、生物科學發展處。 四、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 五、科學教育發展處。 六、國際合作處。 七、綜合業務處。 八、企劃考核處。 九、秘書室。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 條 自然科學發展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自然科學與數學研究發展工作之策劃、推動、輔導及協調事項。 二、關於自然科學與數學研究發展申請案件之審核及補助事項。 三、關於自然科學人才之培育、延攬及獎助事項。 四、建立國內自然科學研究環境事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4 條 工程技術發展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工程與應用科學研究發展工作之策劃、推動、輔導及協調事項。 二、關於工程與應用科學研究發展申請案件之審核及補助事項。 三、關於工程人才之培育、延攬及獎助事項。 四、關於發展國內工程技術有關事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5 條 生物科學發展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生物科技研究發展工作之策劃、推動、輔導及協調事項。 二、關於醫藥科技研究發展工作之策劃、推動、輔導及協調事項。 三、關於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工作之策劃、推動、輔導及協調事項。 四、關於生物、醫學、藥學、農學研究發展申請案件之審核及補助事項。 五、關於生物、醫學、藥學與農學科技人才之培育、延攬及獎助事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6 條 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人文科學研究發展工作之策劃、推動、輔導及協調事項。 二、關於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工作之策劃、推動、輔導及協調事項。 三、關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申請案件之審核及補助事項。 四、關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人才之培育、延攬及獎助事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7 條 科學教育發展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科學教育研究發展工作之策劃、推動及輔導事項。 二、關於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申請補助案件之審核及補助事項。 三、大眾科學教育之研究、輔導及推廣事項。 四、科學發展月刊及科學彙編等科學刊物之出版事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8 條 國際合作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國際間科學技術合作之策劃、推動及協調事項。 二、關於處理國際學術會議事項。 三、關於國外科技單位之聯繫及協調事項。 四、關於國外學人之聯繫及延攬事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9 條 綜合業務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客座研究教授及專家之統籌延攬事項。 二、關於科技人才之儲備、訓練、出國進修之選送及統籌事項。 三、關於各機關學校專題研究計畫審核及補助之統籌事項。 四、關於科技研究發展成果專利權之處理事項。 五、關於其他不屬於各處、室之綜合執行業務。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0 條 企劃考核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全國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工作之企劃、推動、輔導及協調事項。 二、關於全國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工作之評估及考核事項。 三、關於建立科學工業園區之企劃、管理及督導事項。 四、關於科學技術資料蒐集、交換、服務之企劃及考核事項。 五、關於科學精密儀器發展與服務之企劃及考核事項。 六、關於本會施政方針及施政計畫之擬訂事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1 條 秘書室掌理文書、議事、印信、出納、庶務、公共關係及不屬於各處、室 事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會置主任委員一人,特任,綜理會務;副主任委員二人或三人,職務比 照第十四職等,襄助會務。 本會置委員八人至十四人,由行政院遴聘行政院政務委員、研究機構首長 、中央相關機關首長及學者專家充任之;任期三年,均為無給職。 為利科技業務發展,前項由研究機構首長及學者專家擔任之委員職務,得 由兼具外國國籍者充任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會每月舉行委員會議一次,由主任委員主席;主任委員因故不能出席時 ,指定副主任委員一人代理之;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會置主任秘書一人,處長八人,參事一人至三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二 職等;副處長八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室主任一人,專門委員三人 至五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科長十二人至二十人,職 務列薦任第九職等;秘書二人至四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 其中一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專員七人至十九人,職 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科員十四人至二十二人,職務列委任第五 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辦事員十人至十八人,職務列委任第三 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十人至十六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前項處長職務,必要時自然科學發展處、工程技術發展處、生物科學發展 處、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科學教育發展處及國際合作處之處長,得比 照專科以上學校教授之資格聘任;其退休、撫卹,比照教師相關規定辦理 ,並由本會核定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會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依法辦 理人事管理事項。 本會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依 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本會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依法辦 理政風事項。 前三項各室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6 條 第十四條及第十五條所定各職稱人員,其職位之職系,依公務職位分類法 及職系說明書,就一般行政管理、一般教育行政、一般工程、物理、化學 、地質、氣象、事務管理、會計、統計、人事行政及其他有關職系選用之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7 條 本會為發展科學技術業務,審核、輔導研究計畫,經報請行政院核准,得 聘用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8 條 本會為業務需要,得聘用顧問。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9 條 本會為業務需要,得設各種委員會。 前項委員會委員人選,由本會主任委員提經本會委員會議通過後聘用之, 任期三年,連聘得連任,均為無給職;各委員會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 例所定員額內調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0 條 本會為應業務需要,設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其組織以法律定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1 條 本會會議規則及處務規程,由本會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10
2024/1/12 上午 12:00:00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 條 為引進高級技術產業及科學技術人才,提升區域創新整合能量,以激勵國內產業技術之研究創新,並促進高級技術之產業發展,特制定本條例。 主管機關依本條例之規定,得選擇適當地點,報請行政院核定設置科學園區(以下簡稱園區)。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之主管機關為科技部。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3 條 園區之設置與管理,依本條例之規定。但其他法律之規定,對促進高級技術之產業發展較本條例更有利者,適用最有利之規定。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4 條 本條例所稱科學事業,指經核准在園區內成立從事高級技術產品或服務之開發、製造或研究發展之事業。 前項科學事業應為依法設立或經認許之公司、分公司或其他商業組織;其投資計畫須能配合我國產業之發展、使用或能培養較多之本國科學技術人員,且投入研發經費占營業額一定比例以上,並合於下列條件之一者為限: 一、具有產品或服務設計能力及整體發展計畫。 二、產品或服務已經初期研究發展,正在成長中。 三、產品或服務具有發展及創新之潛力。 四、從事高級創新研究及發展工作。 五、可引進與培養高級科學技術人員,並需要較多研究發展費用。 六、對我國經濟建設或國防有重大助益。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5 條 本條例所稱園區事業,指科學事業與經核准在園區內設立以提供科學事業營運、管理或技術服務之事業。 除前項園區事業外,研究機構、創業育成中心亦得申請在園區設立營運。 創業育成中心之進駐對象,須以從事研究發展為限並不得量產,且經園區管理局(以下簡稱管理局)核准。 第二項機構設立營運之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6 條 園區業務由主管機關所屬各管理局辦理,掌理園區內下列事項: 一、關於園區發展政策、策略及相關措施規劃之推動事項。 二、關於園區事業設立之審查事項。 三、關於科學技術研究創新與發展之推動事項。 四、關於吸引投資及對外宣傳事項。 五、關於財務之計劃、調度及稽核事項。 六、關於產品市場調查事項。 七、關於園區事業之營運輔導及服務事項。 八、關於產品檢驗發證、原產地證明書核發及貨品輸出入簽證事項。 九、關於電信器材進、出口查驗及護照憑證之簽發事項。 十、關於園區事業外籍人員延長居留申請之核轉事項。 十一、關於外籍或僑居國外專門性或技術性人員聘僱之許可及管理事項。 十二、關於減免稅捐相關證明之核發事項。 十三、關於外匯及貿易業務事項。 十四、關於預防走私措施事項。 十五、關於工商登記業務、工業用電證明事項。 十六、關於安全、防護事項。 十七、關於工商團體之業務事項。 十八、關於勞工行政、職業安全衛生、公害防治及勞動檢查事項。 十九、關於公有財產管理、收益事項。 二十、關於都市計畫之檢討及變更、非都市土地之檢討及變更編定、都市設計審議、土地使用管制與建築管理事項。 二十一、關於各項公共設施之建設及管理事項。 二十二、關於社區編定、開發及管理事項。 二十三、關於廠房、住宅、宿舍之興建及租售事項。 二十四、關於促進產學合作及技術訓練事項。 二十五、關於科學技術人才訓練及人力資源之獲得與調節事項。 二十六、關於通用之技術服務設施事項。 二十七、關於儲運單位及保稅倉庫之設立、經營或輔導管理事項。 二十八、關於公共福利事項。 二十九、關於園區事業業務及財務狀況查核事項。 三十、關於資訊管理網路運用及園區資訊化發展之推動事項。 三十一、有關園區環境保護工作之規劃推動執行與管理事項。 三十二、其他有關園區事業或機構之設廠或擴充規模之相關證照之核轉事項。 三十三、其他有關行政管理事項。 前項各款所定事項與各機關有關者,由各該事項之主管機關委託管理局辦理。 為辦理第一項各款所定事項,由主管機關會商各該事項之主管機關另定處理辦法。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7 條 管理局為辦理前條所列職掌應收取之服務收入及租金收入等,應設置作業基金,為下列各款之應用: 一、科學園區之開發、擴充、改良、維護及管理等事項。 二、科學園區各項作業服務事項。 三、其他有關事項。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8 條 主管機關應邀集相關機關及專家學者成立園區審議會,就管理局所提下列事項審議之: 一、園區企劃管理之決策及重大業務事項。 二、園區引進科學事業之種類及優先順序。 三、在園區內投資之申請案。 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事項經審議後,由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9 條 園區內下列事項,由各該事項之主管機關核准設立之單位,受管理局指導、監督辦理之: 一、稅捐之稽徵事項。 二、海關業務事項。 三、郵電業務事項。 四、電力、給水及其他有關公用事業之業務事項。 五、金融業務事項。 六、警察及消防業務事項。 七、土地行政事項。 八、其他公務機關服務事項。 前項第四款為對園區水、電進行有效之供應與管制,有關園區水、電供需調配、短缺預警及節水節能輔導管制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各該事項之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0 條 主管機關為園區發展所需,且達一定規模時,應商請各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設立實驗中小學、雙語部或雙語學校及幼兒園、托嬰中心。 雙語部或雙語學校之教師任用資格及學生入學資格,由教育部會同主管機關定之。 依第一項規定設立之學校運作經費,得由政府循預算程序之撥款,與學雜費、推廣教育及園區服務收入撥入數等收入支應,一切收支應納入作業基金管理。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1 條 投資申請人於申請核准後,應按管理局規定繳納保證金或同一金額政府債券,以保證投資之實施;其未依規定繳納者,廢止其投資核准。 前項保證金或政府債券於投資計畫全部完成時無息發還之。如投資計畫經核准分期實施者,按實施投資金額比率發還;如未按投資計畫完成,經管理局廢止其投資案者,除不予發還保證金或政府債券外,並得令其遷出園區。 園區事業投資計畫實施後,未依經營計畫經營,且未經管理局核准延期或變更經營計畫者,得廢止其投資案並令其遷出園區。 有關投資計畫之實施、完成、延期、變更與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2 條 園區事業每屆營業年度終了,應將經會計師簽證之決算書表送管理局查核;其業務及財務狀況之檢查,依相關法令規定辦理。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3 條 園區內之土地,其原屬其他機關管理者,管理局得申請撥用;原屬私有者,得予依法徵收。 園區得劃定一部分地區作為社區,並由管理局配合園區建設進度予以開發。 前項社區用地,除供公共設施及其必要之配合設施外,得配售予園區內被徵收土地或房屋之原所有權人供興建住宅使用;其配售土地及其他專案安置措施後讓售土地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園區事業得依其需要向管理局申請租用園區土地,除應付租金外,並應負擔公共設施建設費用。 前項租金、費用之計收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租用第四項土地興建建築物,積欠租金總額逾四個月租額者,管理局得終止租約,收回租地,不受民法第四百四十條第三項及土地法第一百零三條第四款規定之限制。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4 條 公民營事業或財團法人,得在中華民國七十年五月二十日公告發布實施之擬訂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主要計畫案範圍內取得土地,並向主管機關申請同意,且依第一條規定報請行政院核定後併入科學園區。 投資開發園區之公民營事業或財團法人,應規劃開發總面積至少百分之三十公共設施土地,其中綠地應占開發總面積百分之十以上,並負責管理維護。 第一項由民間取得土地開發之園區,其設置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5 條 公民營事業或財團法人,依法在當地市鄉鎮區毗鄰科學園區或科學園區特定區計畫範圍內取得土地,並向主管機關申請同意,且依第一條規定報請行政院核定後併入科學園區。其設置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6 條 園區內之公園、綠地、標準廠房區通道及其他供公眾使用空間,其使用應符合其設置目的,且不得有長期占用或損害設施等影響公眾使用之情況;相關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7 條 因園區發展需求,申請變更已通過之園區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其依環境影響評估相關法規規定應提變更內容對照表,且變更內容符合下列要件之一者,得由管理局報主管機關審查核定,送環境保護主管機關備查,不受環境影響評估法第十六條規定之限制: 一、園區內坵塊之整併或分割。 二、園區內公共設施局部調整位置。 前項審查作業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環境保護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8 條 園區內之廠房及社區內之員工宿舍,得由園區內設立之機構請准自建或由管理局興建租售。 前項廠房以租售與園區內設立之機構,員工宿舍以租與園區從業人員為限。其售價及租金基準,由投資興建人擬訂報請管理局核定;租金基準不受土地法第九十七條規定之限制。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19 條 園區內私有廠房之轉讓,以供經核准設立之園區事業及研究機構使用為原則。 前項廠房及其有關建築物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管理局得依市價徵購之: 一、未供經核准設立之機構使用。 二、使用情形不當。 三、高抬轉讓價格。 四、依第十一條規定應遷出園區。 依前項規定徵購廠房及其有關建築物時,對於原所有權人存於該廠房及其有關建築物內之一切物資,管理局得限期令其遷移或代為移置他處存放,費用及因遷移該物資所生之損害,由原所有權人負擔之。 廠房及其有關建築物之徵購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0 條 園區內之私有廠房及有關建築物有前條第二項第二款或第四款之情形,管理局得進行強制拍賣。 有前條第二項第二款得進行強制拍賣之情形時,管理局應公告及通知建物所有權人於二年期限內改善不當使用情形。 管理局依前項規定限期改善時,應囑託地政機關辦理註記登記。二年期間不因所有權移轉而中斷,效力仍及於繼受人。建物所有權人因有不可歸責之事由致遲誤之期間,應予扣除,如有正當理由者,並得請求延展之。 於前項期限內完成改善者,管理局應囑託地政機關辦理塗銷註記登記;屆期未完成改善者,管理局得處以建物所有權人該建物所在園區土地當期公告現值總額百分之十以下之罰鍰,並得通知建物所有權人於一個月內提出改善計畫。管理局於接獲改善計畫後得通知建物所有權人進行協商,建物所有權人應於接獲進行協商之通知日起一個月內完成協商。 建物所有權人未依前項規定遵期提出改善計畫、屆期未與管理局完成協商或有前條第二項第四款情形者,管理局基於促進科學園區用地、廠房及有關建築物合於立法目的使用及發展國家經濟之公共利益,得作成書面處分並載明該廠房及有關建築物依查估市價審定之合理價格後,予以公開強制拍賣。 前項強制拍賣,由管理局囑託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所屬各分署辦理之,其程序除本條另有規定外,準用行政執行法之規定。 前二項強制拍賣之廠房及有關建築物,如投標無效、應買人所出之最高價未達查估市價審定之合理價格,或不符合其他拍賣條件者,不得拍定。 前項情形,管理局得以同一或另定合理價格,依前三項規定囑託重行拍賣。 經拍定之廠房及有關建築物,不適用土地法或其他法令關於優先承買之規定,並應由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所屬各分署通知地政機關塗銷註記登記、他項權利登記與限制登記,及除去租賃後,點交予拍定人。管理局認無繼續拍賣之必要時,得向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所屬各分署撤回囑託,並囑託地政機關塗銷註記登記。 前九項公告及通知事項、不可歸責事由扣除期間與請求延展期間之事由、囑託登記之事項、查估市價審定之方法、程序及應遵行事項、強制拍賣應買人之資格與應遵守取得廠房及有關建築物之使用條件、囑託及強制拍賣相關程序、與金錢債權執行程序競合及抵押權人參與分配之處理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1 條 自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一月一日起,科學事業依公司法規定合併者,合併後存續或新設科學事業,得繼續承受消滅科學事業合併前,依法已享有而尚未屆滿或尚未抵減之租稅獎勵。但適用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之獎勵者,應繼續生產消滅科學事業合併前受獎勵之產品或提供受獎勵之勞務,且以合併後存續或新設科學事業中,屬消滅科學事業原受獎勵且獨立生產之產品或提供之勞務部分計算之所得額為限;適用投資抵減獎勵者,以合併後存續或新設科學事業中,屬消滅科學事業部分計算之應納稅額為限。 合於第四條第二項規定之分公司,不適用本條之規定。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2 條 主管機關得報經行政院核准於園區內,劃定保稅範圍,賦予保稅便利。 為確保保稅便利,前項保稅範圍內保稅貨品之加工、管理、自行點驗進出區及按月彙報、通關、產品內銷應辦補稅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財政部定之。 有關園區貨品之進出口貿易業務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3 條 園區事業自國外輸入自用機器、設備,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但於輸入後五年內輸往課稅區者,應依進口貨品之規定,課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園區事業自國外輸入原料、物料、燃料、半製品、樣品及供貿易用之成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但輸往課稅區時,應依進口貨品之規定,課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園區事業以產品或勞務外銷者,其營業稅稅率為零,並免徵貨物稅。但其以產品、廢品或下腳輸往課稅區時,除國內課稅區尚未能產製之產品,依所使用原料或零件課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外,應依進口貨品之規定,課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其在課稅區提供勞務者,應依法課徵營業稅。 園區事業之保稅貨品因特殊原因,確需暫存於課稅區時,應經管理局核准,並依關稅法有關規定,向海關提供相當擔保後為之;其保稅貨品應於海關所定期限內運回。 依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免徵稅捐之進口貨品,應依關稅法有關規定辦理通關手續,無需辦理免徵、擔保、記帳及繳納保證金手續。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4 條 科學事業經管理局認定其科學技術對產業發展有特殊貢獻者,得減免其承租土地五年以內之租金。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5 條 園區事業之輸出入貨品,應依關稅法有關規定辦理通關手續。 前項貨品除經貿易主管機關規定,應申請簽證或核准者外,得免辦輸出入許可證。但依其他法令須由其他機關審查或發證者,應依該機關相關規定辦理。 由課稅區廠商售供園區事業自用之機器、設備、原料、物料、燃料、半製品及樣品,視同外銷貨品。 前項貨品再行輸往課稅區時,應依進口貨品之規定,課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6 條 園區事業無論由國外或國內購入之機器、設備、原料、物料、燃料、半製品、樣品及其所產生之廢品、下腳、產製之成品、半製品與供貿易用之成品,均應備置帳冊,據實記載貨品出入數量及金額。帳載貨品如有缺損,經敘明正當理由報請管理局會同海關及稅捐稽徵機關查明屬實者,辦理徵免後,准在帳冊內剔除。 前項帳冊及貨品,管理局必要時得會同海關及稅捐稽徵機關派員查核。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7 條 主管機關得報經行政院核准,在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或其他開發基金內指撥專款,對符合園區引進條件之科學事業參加投資。 前項投資額對其總額之比例,依事業類別,由雙方以契約定之。但投資額以不超過該科學事業總投資額百分之四十九為限。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8 條 管理局對園區事業所需人才培訓、創新技術研究發展、新創事業培育,及技術人員與儀器設備之交流運用,得選擇適當之學研機構進行產學合作;並得與相關機關(構)進行創新合作。 前項產學合作實施方式及技術人員與儀器設備之交流運用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29 條 管理局為辦理園區及周邊公共設施及維護安全與環境品質,得向園區內設立之機構收取管理費;為辦理第六條規定掌理之事項,除依規費法收取規費者外,得收取服務費,各機構並應於期限內繳納。 前項收取管理費、服務費之範圍、收費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30 條 園區事業之輸出入貨品,有私運或其他違法漏稅情事者,依海關緝私條例或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處理。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31 條 園區事業將經核准輸往課稅區之保稅貨品轉讓或變更用途者,應自轉讓或變更用途之翌日起三十日內,向海關按保稅貨品原型態補繳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未依規定補繳稅捐者,依關稅法有關規定辦理。 園區事業以保稅名義報運非保稅貨品進口逾規定期限自行申報補稅者,除補繳稅捐外,並自原料進口放行之翌日起至稅捐繳清之日止,就應補稅捐金額按日加徵萬分之五之滯納金。但經海關查獲者,除補稅及加徵滯納金外,應另依海關緝私條例有關規定處分。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32 條 園區事業違反依第二十二條第二項所定有關保稅貨品之加工、管理、通關、產品內銷應辦補稅程序或其他強制或禁止規定者,海關得予以警告並限期改正或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處罰三次仍未完成改正者,得停止六個月以下保稅業務之全部或一部。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33 條 園區內設立之機構不依第二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期限繳納管理費者,管理局得通知其限期繳納;屆期仍不繳納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管理局並得停止園區事業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貨品之輸出入。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34 條 違反依第十六條管理辦法所定有關禁止占用或損害設施等影響公眾使用或其他管理事項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35 條 管理局及海關得派員隨時抽查或複驗園區事業之保稅業務人員處理自行點驗進出區及按月彙報業務。如經發現未據實辦理或未依規定期限辦理,海關得予以警告並限期改正,按次警告三次仍未完成改正者,得函請管理局暫停一年以內自行點驗進出區及按月彙報之資格;其情節重大者,得函請管理局廢止其自行點驗進出區及按月彙報之資格。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36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第 37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法律
20180606
2024/1/12 上午 12:00:00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第五條規定制定之。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以下簡稱本局) ,隸屬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掌 理或代辦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第六條所定事項。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左列各組、室,分別掌理及代辦有關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一、企劃組:掌理有關科學工業園區 (以下簡稱園區) 發展政策、策略及 相關措施之規劃,科技研究創新與發展之推動,科技人才之訓練及人 力資源之獲得與調節,建教合作與技術訓練,員工子弟學校之業務協 調等事項。 二、投資組:掌理有關園區吸引投資與對外宣傳,廠商科技能力與產品性 能之評估,通用之技術服務設施,外匯及貿易業務,產品檢驗發證, 產地證明之簽發與產品市場調查等事項。 三、勞資組:掌理有關園區工商團體之業務督導,勞資關係,公共福利, 勞工安全衛生,勞動檢查等事項。 四、工商組:掌理有關園區事業設立、營運之輔導與財務稽核,電信器材 進出口查驗與護照憑證之簽發,工商登記證照及減免稅捐證明之核發 ,外籍與僑居國外人員聘僱之許可及管理,儲運及保稅倉庫之經營與 輔導管理,預防走私與安全防護等事項。 五、營建組:掌理有關園區土地之開發及各項公共設施之建設與維護,廠 房及住宅之興建,工業用電證明之核發,環境保護相關業務之規劃與 管理等事項。 六、建管組:掌理有關園區土地之編定與徵收,廠房及住宅之租賃及其他 公有財產之管理與收益,都市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與建築管理,景觀規 劃與管理等事項。 七、資訊室:掌理有關園區資訊業務規劃與管理,園區資訊化發展之推動 ,加值網路服務引進、應用與整合,資訊系統設計,資料處理,資訊 應用訓練與諮詢服務等事項。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印信、出納、庶務、法律事務、研究考核、公 共關係及不屬其他組、室事項。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綜理局務,由具備高科技學識及管理專長者擔任,職務 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副局長二人,襄理局務,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組長六人,職務列簡任第 十一職等;室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副組長六 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其中三人得由技正兼任;技正六人至十人,職 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三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秘書一 人至三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一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 職等;專門委員三人至五人,高級分析師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等至 簡任第十職等;科長十四人至二十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分析師一人 ,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專員七人至十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 職等至第八職等;設計師一人,管理師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 八職等;科員二十人至三十二人,技士九人至十七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 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科員九人、技士五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 七職等;助理設計師一人,助理管理師一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 五職等;辦事員十六人至十八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書記 八人至十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 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7-1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 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 派充之。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7-2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 其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第五條至第七條之二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為辦理專門性及技術性事項,經層報行政院核准,得聘用研究員、副 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為應業務需要,得聘用技術顧問及其他技術人員。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得商請警政、消防主管機關在園區設置警察、消防單位,依法執行安 全警衛任務、消防業務,並就本局主管業務受本局指揮、監督。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局擬訂,報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核定之。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10
2024/1/12 上午 12:00:00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 條 為確立政府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之基本方針與原則,以提升科學技術水準,持續經濟發展,加強生態保護,增進生活福祉,增強國家競爭力,促進人類社會之永續發展,特制定本法。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2 條 本法適用於含人文社會科學之科學技術。 政府於推動科學技術時,應注意人文社會科學與其他科學技術之均衡發展。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3 條 政府應於國家財政能力之範圍內,持續充實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所需經費。 政府應致力推動全國研究發展經費逐年成長,使其占國內生產毛額至適當之比例。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4 條 政府應採取必要措施,以持續充實基礎研究。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5 條 政府應協助公立學校、公立研究機關(構)、公營事業、法人或團體,充實人才、設備及技術,以促進科學技術之研究發展。 政府得對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優異之公立學校、公立研究機關(構)給予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所需之設施、人才進用必要支援。其支援對象、範圍、條件等相關規定由主管機關另以辦法定之。 為推廣政府出資之應用性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政府應監督或協助第一項執行研究發展之單位,將研究發展成果轉化為實際之生產或利用。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6 條 政府補助、委託、出資或公立研究機關(構)依法編列科學技術研究發展預算所進行之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應依評選或審查之方式決定對象,評選或審查應附理由。其所獲得之研究發展成果,得全部或一部歸屬於執行研究發展之單位所有或授權使用,不受國有財產法之限制。 前項研究發展成果及其收入,歸屬於公立學校、公立機關(構)或公營事業者,其保管、使用、收益及處分不受國有財產法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第五十八條、第六十條及第六十四條規定之限制。 前二項研究發展成果及其收入之歸屬及運用,應依公平及效益原則,參酌資本與勞務之比例及貢獻,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之性質、運用潛力、社會公益、國家安全及對市場之影響,就其目的、要件、期限、範圍、全部或一部之比例、登記、管理、收益分配、迴避及其相關資訊之揭露、資助機關介入授權第三人實施或收歸國有及相關程序等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統籌規劃訂定;各主管機關並得訂定相關法規命令施行之。 公立學校、公立研究機關(構)、法人或團體接受第一項政府補助、委託或公立研究機關(構)依法編列之科學技術研究發展預算辦理採購,除我國締結之條約或協定另有規定者外,不適用政府採購法之規定。但應受補助、委託或主管機關之監督;其監督管理辦法,由中央科技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7 條 為推動科學技術發展,政府應考量總體科學技術政策與個別科學技術計畫對環境生態之影響。 政府推動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必要時應提供適當經費,研究該科學技術之政策或計畫對社會倫理之影響與法律因應等相關問題。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8 條 科學技術研究機構與人員,於推動或進行科學技術研究時,應善盡對環境生態、生命尊嚴及人性倫理之維護義務。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9 條 政府應每二年提出科學技術發展之遠景、策略及現況說明。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0 條 政府應考量國家發展方向、社會需求情形及區域均衡發展,每四年訂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作為擬訂科學技術政策與推動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依據。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之訂定,應參酌中央研究院、科學技術研究部門、產業部門及相關社會團體之意見,並經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討論後,由行政院核定。 前項之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每四年由行政院召開之。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1 條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國家科學技術發展之現況與檢討。 二、國家科學技術發展之總目標、策略及資源規劃。 三、政府各部門及各科學技術領域之發展目標、策略及資源規劃。 四、其他科學技術發展之重要事項。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2 條 為增進科學技術研究發展能力、鼓勵傑出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人才、充實科學技術研究設施及資助研究發展成果之運用,並利掌握時效及發揮最大效用,行政院應設置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編製附屬單位預算。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之運用,應配合國家科學技術之發展與研究人員之需求,經公開程序審查,並應建立績效評估制度。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3 條 中央政府補助、委託、出資或公立研究機關(構)依法編列科學技術研究發展預算所進行之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其研究發展成果及其收入歸屬政府部分,應循附屬單位預算程序撥入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保管運用。 前項基金運用,應編列一定比例之經費推廣科學知識普及化,其執行辦法由中央科技主管機關定之。 中央研究院得報請其主管機關核准設置科學研究基金。 第一項研究發展成果及其收入,除應撥入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保管運用部分外,歸屬於中央研究院部分,得循附屬單位預算方式撥入前項之科學研究基金。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4 條 為促進科學技術之研究、發展及應用,政府應就下列事項,採取必要措施,以改善科學技術人員之工作條件,並健全科學技術研究之環境: 一、培訓科學技術人員。 二、促進科學技術人員之進用及交流。 三、培養、輔導及獎勵女性科學技術人員。 四、充實科學技術研究機構。 五、鼓勵科學技術人員創業。 六、獎勵、支助及推廣科學技術之研究。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5 條 政府對於其所進用且從事稀少性、危險性、重點研究項目或於特殊環境工作之科學技術人員,應優予待遇、提供保險或採取其他必要措施。 對於從事科學技術研究著有功績之科學技術人員,應給予必要獎勵,以表彰其貢獻。 前二項關於科學技術人員之優予待遇、提供保險或採取其他必要措施、著有功績者之獎勵,由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6 條 為確保科學技術研究之真實性並充分發揮其創造性,除法令另有限制外,政府應保障科學技術人員之研究自由。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7 條 為健全科學技術人員之進用管道,得訂定公開、公平之資格審查方式,由政府機關或政府研究機構,依其需要進用,並應制定法律適度放寬公務人員任用之限制。 為充分運用科學技術人力,對於公務員、大專校院教師與研究機構及企業之科學技術人員,得採取必要措施,以加強人才交流。 為延攬境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應採取必要措施,於相當期間內保障其生活與工作條件,其相關措施,由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其子女就學之要件、權益保障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公立專科以上學校或公立研究機關(構)從事研究人員,因科學研究業務而需技術作價投資或兼職者,不受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三十四條、公務員服務法第十三條第一項不得經營商業、股本總額百分之十、第二項及第十四條兼任他項業務之限制。惟應遵守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相關規定。 前項公立專科以上學校或公立研究機關(構)從事研究人員之認定、得兼任職務與數額、技術作價投資比例之限制、經營商業之資訊公開、利益迴避、監督管理、查核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考試院定之。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8 條 為促進民間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政府得提供租稅、金融等財政優惠措施。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19 條 政府對符合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目標之民間研究發展計畫,得給予必要之支助。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20 條 為推動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政府應擬訂科學技術資訊流通政策,採取整體性計畫措施,建立國內外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相關資訊網路及資訊體系,並應培育資訊相關處理人才,以利科學技術資訊之充實及有效利用。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21 條 為提升科學技術水準,政府應致力推動國際科學技術合作,促進人才、技術、設施及資訊之國際交流與利用,並參與國際共同開發與研究。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22 條 為加強國民對科學技術知識之關心與認識,政府應持續推展學校與社會之科學技術教育,以提升國民科學技術之素養。 科學技術基本法 第 23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科學技術基本法
法律
20170614
2024/1/12 上午 12:00:00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1 條 為有效運轉及利用同步輻射設施,執行相關尖端基礎與應用研究,提昇我國科學研究之水準及國際地位,特設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並制定本條例。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2 條 本中心為財團法人,其設置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3 條 本中心任務如下: 一、加速器及插件磁鐵之研發建造、運轉維護及功能之提升。 二、光束線及實驗站之研發建造、運轉維護及功能之提升。 三、先進同步輻射光源及實驗設施之提供及推廣應用。 四、同步輻射相關尖端基礎與應用研究之研擬、規劃及執行。 五、同步輻射相關科技人才之培訓。 六、同步輻射研究相關國際合作及交流之促進。 七、有關本中心輻射安全及一般安全之防護事項。 八、其他有關同步輻射業務之推動事項。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4 條 本中心之主管機關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5 條 本中心創立基金為新臺幣五億元,由中央政府分年編列預算捐助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供同步輻射研究使用之國有公用財產,依法定預算程序捐贈本中心,不受國有財產法有關處分規定之限制。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6 條 本中心經費來源如下: 一、創立基金之孳息。 二、政府補助加速器及其周邊實驗設施運轉維護之經費。 三、政府補助專案研究計畫之經費。 四、受託研究及提供服務之收入。 五、國內、外公、私立機構、團體或個人之捐贈。 六、其他有關收入。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7 條 本中心設董事會,置董事九人至十五人,由行政院院長就下列人員遴聘之: 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及有關機關首長。 二、國內、外具有卓越科學技術成就及國際聲望之學者、專家。 董事任期三年,期滿得續聘之;依前項第一款遴聘之董事人數不得超過董事總數三分之一,並依職位任免改聘;依前項第二款遴聘之董事任滿前出缺者,由行政院院長補聘之;其聘期至補滿原任者之任期為止。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8 條 董事會置董事長一人,由行政院院長聘任之;置執行秘書一人,襄助處理董事會事務,由董事長提名經董事會同意後聘任之。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9 條 本中心設監事會,置監事三人,其中一人為常務監事,均由行政院院長遴聘之,任期三年,期滿得續聘之。監事任滿前出缺者,由行政院院長補聘之;其聘期至補滿原任者之任期為止。 常務監事應列席董事會會議。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10 條 本中心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或二人,均由董事會聘任之。主任受董事會之指揮、監督,綜理本中心業務,副主任輔佐主任,襄理本中心業務。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11 條 本中心董事、監事、董事長、常務監事、執行秘書均為無給職。 本中心之組織編制及專任人員之任免、薪給、福利、退休及撫卹等相關人事管理規定,由董事會通過後報請主管機關核定之。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12 條 本中心預算、決算之編審,依下列程序辦理: 一、會計年度開始前,應訂定工作計畫,編列預算,提經董事會通過後,報請主管機關循預算程序辦理。 二、會計年度終了時,應將工作成果及決算,提經監事會審核後,報請主管機關循決算程序辦理。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13 條 本中心捐助章程,依本條例及有關法令訂定之。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14 條 本中心因情勢變更,不能達到設置目的時,得經董事會決議或經主管機關宣告,依法解散之;解散後依法清算,其賸餘財產歸屬於中央政府,其人員應予解聘。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第 15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置條例
法律
20020619
2024/1/12 上午 12:00:00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 條 為因應國家未來科技研究需求,建立良好研究環境,有效利用共同實驗研究設施,推動尖端科技研究,以提昇科技研究水準,培育優秀人才,特設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以下簡稱本院),並制定本條例。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2 條 本院為財團法人,其設置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3 條 本院任務如下: 一、實驗研究計畫之研擬及執行事項。 二、實驗研究設施之運作、管理或特殊實驗材料之研發及提供事項。 三、實驗研究成果及技術之推廣事項。 四、實驗研究之資訊蒐集、人才培育及國際合作事項。 五、其他與實驗研究有關事項。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4 條 本院之主管機關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5 條 本院創立基金為新臺幣五億元,由中央政府分年編列預算捐助之。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之實驗研究機構或單位經核定併入本院時,其使用之國有公用財產,依法定預算程序捐贈本院,不受國有財產法有關處分規定之限制。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6 條 本院經費來源如下: 一、創立基金之孳息。 二、政府補助專案研究計畫之經費。 三、受託研究、提供服務及產品之收入。 四、國內、外公、私立機構、團體或個人之捐贈。 五、其他有關收入。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7 條 本院設董事會,置董事十一人至十七人,均由行政院院長就下列人員遴聘之,並以其中一人為董事長: 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其他有關機關首長。 二、國內、外富有研究經驗之科學技術有關專家、學者。 董事任期三年,期滿得續聘之;依前項第一款遴聘之董事人數不得超過董事總數三分之一,並依職位任免改聘;依前項第二款遴聘之董事任滿前出缺者,由行政院院長補聘之;其聘期至補滿原任者之任期為止。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8 條 本院設監事會,置監事三人至五人,其中一人為常務監事,均由行政院院長遴聘之,任期三年,期滿得續聘之。監事任滿前出缺者,由行政院院長補聘之;其聘期至補滿原任者之任期為止。 常務監事應列席董事會會議。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9 條 本院置院長一人,副院長一人或二人,均由董事會聘任之。院長受董事會之指揮、監督,綜理本院院務;副院長輔佐院長,襄理本院院務。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0 條 本院為因應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需要,得經董事會通過,報請主管機關核准後,設立所屬實驗研究單位;其變更及解散時,亦同。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1 條 本院董事、監事、董事長、常務監事均為無給職。 本院之組織編制及專任人員之任免、薪給、福利、退休及撫卹等相關人事管理規定,由董事會通過後報請主管機關核定之。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2 條 本院預算、決算之編審,依下列程序辦理: 一、會計年度開始前,應訂定工作計畫,編列預算,提經董事會通過後,報請主管機關循預算程序辦理。 二、會計年度終了時,應將工作成果及決算,提經監事會審核後,報請主管機關循決算程序辦理。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3 條 本院捐助章程,依本條例及有關法令訂定之。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4 條 本院因情勢變更,不能達到設置目的時,得經董事會決議或經主管機關宣告,依法解散之;解散後依法清算,其賸餘財產歸屬於中央政府,其人員應予解聘。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5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設置條例
法律
20020619
2024/1/12 上午 12:00:00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一 章 總則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 條 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特制定本法。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 條 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宣揚及權利之轉移,依本法之規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文化資產,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下列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 一、有形文化資產: (一)古蹟:指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 (二)歷史建築:指歷史事件所定著或具有歷史性、地方性、特殊性之文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 (三)紀念建築:指與歷史、文化、藝術等具有重要貢獻之人物相關而應予保存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 (四)聚落建築群:指建築式樣、風格特殊或與景觀協調,而具有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之建造物群或街區。 (五)考古遺址:指蘊藏過去人類生活遺物、遺跡,而具有歷史、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之場域。 (六)史蹟:指歷史事件所定著而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所定著之空間及附屬設施。 (七)文化景觀:指人類與自然環境經長時間相互影響所形成具有歷史、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之場域。 (八)古物:指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等。 (九)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指具保育自然價值之自然區域、特殊地形、地質現象、珍貴稀有植物及礦物。 二、無形文化資產: (一)傳統表演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表演藝能。 (二)傳統工藝: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以手工製作為主之傳統技藝。 (三)口述傳統:指透過口語、吟唱傳承,世代相傳之文化表現形式。 (四)民俗: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儀式、祭典及節慶。 (五)傳統知識與實踐:指各族群或社群,為因應自然環境而生存、適應與管理,長年累積、發展出之知識、技術及相關實踐。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文化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但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之中央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 前條所定各類別文化資產得經審查後以系統性或複合型之型式指定或登錄。如涉及不同主管機關管轄者,其文化資產保存之策劃及共同事項之處理,由文化部或農委會會同有關機關決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 條 文化資產跨越二以上直轄市、縣(市)轄區,其地方主管機關由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商定之;必要時得由中央主管機關協調指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 條 主管機關為審議各類文化資產之指定、登錄、廢止及其他本法規定之重大事項,應組成相關審議會,進行審議。 前項審議會之任務、組織、運作、旁聽、委員之遴聘、任期、迴避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 條 文化資產之調查、保存、定期巡查及管理維護事項,主管機關得委任所屬機關(構),或委託其他機關(構)、文化資產研究相關之民間團體或個人辦理;中央主管機關並得委辦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 條 本法所稱公有文化資產,指國家、地方自治團體及其他公法人、公營事業所有之文化資產。 公有文化資產,由所有人或管理機關(構)編列預算,辦理保存、修復及管理維護。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予以補助。 前項補助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中央主管機關應寬列預算,專款辦理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之調查、採集、整理、研究、推廣、保存、維護、傳習及其他本法規定之相關事項。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 條 主管機關應尊重文化資產所有人之權益,並提供其專業諮詢。 前項文化資產所有人對於其財產被主管機關認定為文化資產之行政處分不服時,得依法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 條 公有及接受政府補助之文化資產,其調查研究、發掘、維護、修復、再利用、傳習、記錄等工作所繪製之圖說、攝影照片、蒐集之標本或印製之報告等相關資料,均應予以列冊,並送主管機關妥為收藏且定期管理維護。 前項資料,除涉及國家安全、文化資產之安全或其他法規另有規定外,主管機關應主動以網路或其他方式公開,如有必要應移撥相關機關保存展示,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1 條 主管機關為從事文化資產之保存、教育、推廣、研究、人才培育及加值運用工作,得設專責機構;其組織另以法律或自治法規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2 條 為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教育,主管機關應協調各級教育主管機關督導各級學校於相關課程中為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3 條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所涉以下事項,其處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一、調查、研究、指定、登錄、廢止、變更、管理、維護、修復、再利用及其他本法規定之事項。 二、具原住民族文化特性及差異性,但無法依第三條規定類別辦理者之保存事項。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二 章 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4 條 主管機關應定期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者之內容及範圍,並依法定程序審查後,列冊追蹤。 依前項由個人、團體提報者,主管機關應於六個月內辦理審議。 經第一項列冊追蹤者,主管機關得依第十七條至第十九條所定審查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5 條 公有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自建造物興建完竣逾五十年者,或公有土地上所定著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自建造物興建完竣逾五十年者,所有或管理機關(構)於處分前,應先由主管機關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6 條 主管機關應建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調查、研究、保存、維護、修復及再利用之完整個案資料。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7 條 古蹟依其主管機關區分為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類,由各級主管機關審查指定後,辦理公告。直轄市定、縣(市)定者,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建造物所有人得向主管機關申請指定古蹟,主管機關應依法定程序審查之。 中央主管機關得就前二項,或接受各級主管機關、個人、團體提報、建造物所有人申請已指定之直轄市定、縣(市)定古蹟,審查指定為國定古蹟後,辦理公告。 古蹟滅失、減損或增加其價值時,主管機關得廢止其指定或變更其類別,並辦理公告。直轄市定、縣(市)定者,應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古蹟指定基準、廢止條件、申請與審查程序、輔助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8 條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登錄後,辦理公告,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建造物所有人得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歷史建築、紀念建築,主管機關應依法定程序審查之。 對已登錄之歷史建築、紀念建築,中央主管機關得予以輔助。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滅失、減損或增加其價值時,主管機關得廢止其登錄或變更其類別,並辦理公告。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基準、廢止條件、申請與審查程序、輔助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9 條 聚落建築群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登錄後,辦理公告,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所在地居民或團體得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聚落建築群,主管機關受理該項申請,應依法定程序審查之。 中央主管機關得就前二項,或接受各級主管機關、個人、團體提報、所在地居民或團體申請已登錄之聚落建築群,審查登錄為重要聚落建築群後,辦理公告。 前三項登錄基準、審查、廢止條件與程序、輔助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0 條 進入第十七條至第十九條所稱之審議程序者,為暫定古蹟。 未進入前項審議程序前,遇有緊急情況時,主管機關得逕列為暫定古蹟,並通知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暫定古蹟於審議期間內視同古蹟,應予以管理維護;其審議期間以六個月為限;必要時得延長一次。主管機關應於期限內完成審議,期滿失其暫定古蹟之效力。 建造物經列為暫定古蹟,致權利人之財產受有損失者,主管機關應給與合理補償;其補償金額以協議定之。 第二項暫定古蹟之條件及應踐行程序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1 條 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由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管理維護。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提供專業諮詢,於必要時得輔助之。 公有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必要時得委由其所屬機關(構)或其他機關(構)、登記有案之團體或個人管理維護。 公有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及其所定著之土地,除政府機關(構)使用者外,得由主管機關辦理無償撥用。 公有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管理機關,得優先與擁有該定著空間、建造物相關歷史、事件、人物相關文物之公、私法人相互無償、平等簽約合作,以該公有空間、建造物辦理與其相關歷史、事件、人物之保存、教育、展覽、經營管理等相關紀念事業。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2 條 公有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管理維護所衍生之收益,其全部或一部得由各管理機關(構)作為其管理維護費用,不受國有財產法第七條、國營事業管理法第十三條及其相關法規之限制。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3 條 古蹟之管理維護,指下列事項: 一、日常保養及定期維修。 二、使用或再利用經營管理。 三、防盜、防災、保險。 四、緊急應變計畫之擬定。 五、其他管理維護事項。 古蹟於指定後,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應擬定管理維護計畫,並報主管機關備查。 古蹟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擬定管理維護計畫有困難時,主管機關應主動協助擬定。 第一項管理維護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4 條 古蹟應保存原有形貌及工法,如因故毀損,而主要構造與建材仍存在者,應基於文化資產價值優先保存之原則,依照原有形貌修復,並得依其性質,由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提出計畫,經主管機關核准後,採取適當之修復或再利用方式。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輔助之。 前項修復計畫,必要時得採用現代科技與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災、防潮、防蛀等機能及存續年限。 第一項再利用計畫,得視需要在不變更古蹟原有形貌原則下,增加必要設施。 因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所指定之古蹟,其使用或再利用應維持或彰顯原指定之理由與價值。 古蹟辦理整體性修復及再利用過程中,應分階段舉辦說明會、公聽會,相關資訊應公開,並應通知當地居民參與。 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理事項、方式、程序、相關人員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5 條 聚落建築群應保存原有建築式樣、風格或景觀,如因故毀損,而主要紋理及建築構造仍存在者,應基於文化資產價值優先保存之原則,依照原式樣、風格修復,並得依其性質,由所在地之居民或團體提出計畫,經主管機關核准後,採取適當之修復或再利用方式。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輔助之。 聚落建築群修復及再利用辦理事項、方式、程序、相關人員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6 條 為利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修復及再利用,有關其建築管理、土地使用及消防安全等事項,不受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國家公園法、建築法、消防法及其相關法規全部或一部之限制;其審核程序、查驗標準、限制項目、應備條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內政部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7 條 因重大災害有辦理古蹟緊急修復之必要者,其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應於災後三十日內提報搶修計畫,並於災後六個月內提出修復計畫,均於主管機關核准後為之。 私有古蹟之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提出前項計畫有困難時,主管機關應主動協助擬定搶修或修復計畫。 前二項規定,於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同意時,準用之。 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重大災害應變處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8 條 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經主管機關審查認因管理不當致有滅失或減損價值之虞者,主管機關得通知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主管機關得逕為管理維護、修復,並徵收代履行所需費用,或強制徵收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及其所定著土地。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29 條 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辦理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修復或再利用,其採購方式、種類、程序、範圍、相關人員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但不得違反我國締結之條約及協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0 條 私有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管理維護、修復及再利用所需經費,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補助之。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之保存、修復、再利用及管理維護等,準用第二十三條及第二十四條規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1 條 公有及接受政府補助之私有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應適度開放大眾參觀。 依前項規定開放參觀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得酌收費用;其費額,由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擬訂,報經主管機關核定。公有者,並應依規費法相關規定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2 條 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及其所定著土地所有權移轉前,應事先通知主管機關;其屬私有者,除繼承者外,主管機關有依同樣條件優先購買之權。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3 條 發見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之建造物,應即通知主管機關處理。 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進行中,發見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之建造物時,應即停止工程或開發行為之進行,並報主管機關處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4 條 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不得破壞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完整,亦不得遮蓋其外貌或阻塞其觀覽之通道。 有前項所列情形之虞者,於工程或開發行為進行前,應經主管機關召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審議會審議通過後,始得為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5 條 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所在地都市計畫之訂定或變更,應先徵求主管機關之意見。 政府機關策定重大營建工程計畫,不得妨礙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保存及維護,並應先調查工程地區有無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或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之建造物,必要時由主管機關予以協助;如有發見,主管機關應依第十七條至第十九條審查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6 條 古蹟不得遷移或拆除。但因國防安全、重大公共安全或國家重大建設,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出保護計畫,經中央主管機關召開審議會審議並核定者,不在此限。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7 條 為維護古蹟並保全其環境景觀,主管機關應會同有關機關訂定古蹟保存計畫,據以公告實施。 古蹟保存計畫公告實施後,依計畫內容應修正或變更之區域計畫、都市計畫或國家公園計畫,相關主管機關應按各計畫所定期限辦理變更作業。 主管機關於擬定古蹟保存計畫過程中,應分階段舉辦說明會、公聽會及公開展覽,並應通知當地居民參與。 第一項古蹟保存計畫之項目、內容、訂定程序、公告、變更、撤銷、廢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8 條 古蹟定著土地之周邊公私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之申請,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都市設計之審議時,應會同主管機關就公共開放空間系統配置與其綠化、建築量體配置、高度、造型、色彩及風格等影響古蹟風貌保存之事項進行審查。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39 條 主管機關得就第三十七條古蹟保存計畫內容,依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或國家公園法等有關規定,編定、劃定或變更為古蹟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並依本法相關規定予以保存維護。 前項古蹟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對於開發行為、土地使用,基地面積或基地內應保留空地之比率、容積率、基地內前後側院之深度、寬度、建築物之形貌、高度、色彩及有關交通、景觀等事項,得依實際情況為必要規定及採取必要之獎勵措施。 前二項規定於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準用之。 中央主管機關於擬定經行政院核定之國定古蹟保存計畫,如影響當地居民權益,主管機關除得依法辦理徵收外,其協議價購不受土地徵收條例第十一條第四項之限制。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0 條 為維護聚落建築群並保全其環境景觀,主管機關應訂定聚落建築群之保存及再發展計畫後,並得就其建築形式與都市景觀制定維護方針,依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或國家公園法等有關規定,編定、劃定或變更為特定專用區。 前項編定、劃定或變更之特定專用區之風貌管理,主管機關得採取必要之獎勵或補助措施。 第一項保存及再發展計畫之擬定,應召開公聽會,並與當地居民協商溝通後為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1 條 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所定著之土地、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內土地,除以政府機關為管理機關者外,因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之指定或登錄、保存用地、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之編定、劃定或變更,致其原依法可建築之基準容積受到限制部分,得等值移轉至其他地方建築使用或享有其他獎勵措施。 前項所稱其他地方,指同一都市土地主要計畫地區或區域計畫地區之同一直轄市、縣(市)內之地區。但經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得移轉至同一直轄市、縣(市)之其他主要計畫地區。 第一項之容積一經移轉,其古蹟、歷史建築及紀念建築之指定、登錄,或保存用地、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之管制,不得任意廢止。 經土地所有人依第一項提出容積移轉申請時,主管機關應協調相關單位完成其容積移轉之計算,並以書面通知所有權人或管理人。 第一項容積移轉之換算公式、移轉方式、作業方法、辦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會商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其他獎勵措施之內容、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2 條 依第三十九條及第四十條規定劃設之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及特定專用區內,關於下列事項之申請,應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 一、建築物與其他工作物之新建、增建、改建、修繕、遷移、拆除或其他外形及色彩之變更。 二、宅地之形成、土地之開墾、道路之整修、拓寬及其他土地形狀之變更。 三、竹木採伐及土石之採取。 四、廣告物之設置。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為審查前項之申請,應會同主管機關為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三 章 考古遺址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3 條 主管機關應定期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具考古遺址價值者之內容及範圍,並依法定程序審查後,列冊追蹤。 經前項列冊追蹤者,主管機關得依第四十六條所定審查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4 條 主管機關應建立考古遺址之調查、研究、發掘及修復之完整個案資料。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5 條 主管機關為維護考古遺址之需要,得培訓相關專業人才,並建立系統性之監管及通報機制。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6 條 考古遺址依其主管機關,區分為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類。 直轄市定、縣(市)定考古遺址,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指定後,辦理公告,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中央主管機關得就前項,或接受各級主管機關、個人、團體提報已指定之直轄市定、縣(市)定考古遺址,審查指定為國定考古遺址後,辦理公告。 考古遺址滅失、減損或增加其價值時,準用第十七條第四項規定。 考古遺址指定基準、廢止條件、審查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7 條 具考古遺址價值者,經依第四十三條規定列冊追蹤後,於審查指定程序終結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負責監管,避免其遭受破壞。 前項列冊考古遺址之監管保護,準用第四十八條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8 條 考古遺址由主管機關訂定考古遺址監管保護計畫,進行監管保護。 前項監管保護,主管機關得委任所屬機關(構),或委託其他機關(構)、文化資產研究相關之民間團體或個人辦理;中央主管機關並得委辦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 考古遺址之監管保護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49 條 為維護考古遺址並保全其環境景觀,主管機關得會同有關機關訂定考古遺址保存計畫,並依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或國家公園法等有關規定,編定、劃定或變更為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並依本法相關規定予以保存維護。 前項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範圍、利用方式及景觀維護等事項,得依實際情況為必要之規定及採取獎勵措施。 劃入考古遺址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之土地,主管機關得辦理撥用或徵收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0 條 考古遺址除以政府機關為管理機關者外,其所定著之土地、考古遺址保存用地、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內土地,因考古遺址之指定、考古遺址保存用地、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之編定、劃定或變更,致其原依法可建築之基準容積受到限制部分,得等值移轉至其他地方建築使用或享有其他獎勵措施;其辦法,由內政部會商文化部定之。 前項所稱其他地方,係指同一都市土地主要計畫地區或區域計畫地區之同一直轄市、縣(市)內之地區。但經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得移轉至同一直轄市、縣(市)之其他主要計畫地區。 第一項之容積一經移轉,其考古遺址之指定或考古遺址保存用地、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之管制,不得任意廢止。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1 條 考古遺址之發掘,應由學者專家、學術或專業機構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經審議會審議,並由主管機關核准,始得為之。 前項考古遺址之發掘者,應製作發掘報告,於主管機關所定期限內,報請主管機關備查,並公開發表。 發掘完成之考古遺址,主管機關應促進其活用,並適度開放大眾參觀。 考古遺址發掘之資格限制、條件、審查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2 條 外國人不得在我國國土範圍內調查及發掘考古遺址。但與國內學術或專業機構合作,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者,不在此限。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3 條 考古遺址發掘出土之遺物,應由其發掘者列冊,送交主管機關指定保管機關(構)保管。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4 條 主管機關為保護、調查或發掘考古遺址,認有進入公、私有土地之必要時,應先通知土地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土地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因前項行為,致土地所有人受有損失者,主管機關應給與合理補償;其補償金額,以協議定之,協議不成時,土地所有人得向行政法院提起給付訴訟。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5 條 考古遺址定著土地所有權移轉前,應事先通知主管機關。其屬私有者,除繼承者外,主管機關有依同樣條件優先購買之權。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6 條 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辦理考古遺址調查、研究或發掘有關之採購,其採購方式、種類、程序、範圍、相關人員資格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但不得違反我國締結之條約及協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7 條 發見疑似考古遺址,應即通知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採取必要維護措施。 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進行中,發見疑似考古遺址時,應即停止工程或開發行為之進行,並通知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除前項措施外,主管機關應即進行調查,並送審議會審議,以採取相關措施,完成審議程序前,開發單位不得復工。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8 條 考古遺址所在地都市計畫之訂定或變更,應先徵求主管機關之意見。 政府機關策定重大營建工程計畫時,不得妨礙考古遺址之保存及維護,並應先調查工程地區有無考古遺址、列冊考古遺址或疑似考古遺址;如有發見,應即通知主管機關,主管機關應依第四十六條審查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59 條 疑似考古遺址及列冊考古遺址之保護、調查、研究、發掘、採購及出土遺物之保管等事項,準用第五十一條至第五十四條及第五十六條規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四 章 史蹟、文化景觀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0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定期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具史蹟、文化景觀價值之內容及範圍,並依法定程序審查後,列冊追蹤。 依前項由個人、團體提報者,主管機關應於六個月內辦理審議。 經第一項列冊追蹤者,主管機關得依第六十一條所定審查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1 條 史蹟、文化景觀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登錄後,辦理公告,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中央主管機關得就前項,或接受各級主管機關、個人、團體提報已登錄之史蹟、文化景觀,審查登錄為重要史蹟、重要文化景觀後,辦理公告。 史蹟、文化景觀滅失或其價值減損,主管機關得廢止其登錄或變更其類別,並辦理公告。 史蹟、文化景觀登錄基準、保存重要性、廢止條件、審查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進入史蹟、文化景觀審議程序者,為暫定史蹟、暫定文化景觀,準用第二十條規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2 條 史蹟、文化景觀之保存及管理原則,由主管機關召開審議會依個案性質決定,並得依其特性及實際發展需要,作必要調整。 主管機關應依前項原則,訂定史蹟、文化景觀之保存維護計畫,進行監管保護,並輔導史蹟、文化景觀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配合辦理。 前項公有史蹟、文化景觀管理維護所衍生之收益,準用第二十二條規定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3 條 為維護史蹟、文化景觀並保全其環境,主管機關得會同有關機關訂定史蹟、文化景觀保存計畫,並依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或國家公園法等有關規定,編定、劃定或變更為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並依本法相關規定予以保存維護。 前項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用地範圍、利用方式及景觀維護等事項,得依實際情況為必要規定及採取獎勵措施。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4 條 為利史蹟、文化景觀範圍內建造物或設施之保存維護,有關其建築管理、土地使用及消防安全等事項,不受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國家公園法、建築法、消防法及其相關法規全部或一部之限制;其審核程序、查驗標準、限制項目、應備條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內政部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五 章 古物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5 條 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 主管機關應定期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具古物價值之項目、內容及範圍,依法定程序審查後,列冊追蹤。 經前項列冊追蹤者,主管機關得依第六十七條、第六十八條所定審查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6 條 中央政府機關及其附屬機關(構)、國立學校、國營事業及國立文物保管機關(構)應就所保存管理之文物暫行分級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並就其中具國寶、重要古物價值者列冊,報中央主管機關審查。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7 條 私有及地方政府機關(構)保管之文物,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指定一般古物後,辦理公告,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8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就前二條所列冊或指定之古物,擇其價值較高者,審查指定為國寶、重要古物,並辦理公告。 前項國寶、重要古物滅失、減損或增加其價值時,中央主管機關得廢止其指定或變更其類別,並辦理公告。 古物之分級、指定、指定基準、廢止條件、審查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69 條 公有古物,由保存管理之政府機關(構)管理維護,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 前項保管機關(構)應就所保管之古物,建立清冊,並訂定管理維護相關規定,報主管機關備查。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0 條 有關機關依法沒收、沒入或收受外國交付、捐贈之文物,應列冊送交主管機關指定之公立文物保管機關(構)保管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1 條 公立文物保管機關(構)為研究、宣揚之需要,得就保管之公有古物,具名複製或監製。他人非經原保管機關(構)准許及監製,不得再複製。 前項公有古物複製及監製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2 條 私有國寶、重要古物之所有人,得向公立文物保存或相關專業機關(構)申請專業維護;所需經費,主管機關得補助之。 中央主管機關得要求公有或接受前項專業維護之私有國寶、重要古物,定期公開展覽。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3 條 中華民國境內之國寶、重要古物,不得運出國外。但因戰爭、必要修復、國際文化交流舉辦展覽或其他特殊情況,而有運出國外之必要,經中央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准者,不在此限。 前項申請與核准程序、辦理保險、移運、保管、運出、運回期限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4 條 具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之百年以上之文物,因展覽、研究或修復等原因運入,須再運出,或運出須再運入,應事先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 前項申請程序、辦理保險、移運、保管、運入、運出期限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5 條 私有國寶、重要古物所有權移轉前,應事先通知中央主管機關;除繼承者外,公立文物保管機關(構)有依同樣條件優先購買之權。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6 條 發見具古物價值之無主物,應即通知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採取維護措施。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7 條 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進行中,發見具古物價值者,應即停止工程或開發行為之進行,並報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第六十七條審查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六 章 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8 條 自然地景依其性質,區分為自然保留區、地質公園;自然紀念物包括珍貴稀有植物、礦物、特殊地形及地質現象。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79 條 主管機關應定期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具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價值者之內容及範圍,並依法定程序審查後,列冊追蹤。 經前項列冊追蹤者,主管機關得依第八十一條所定審查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0 條 主管機關應建立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之調查、研究、保存、維護之完整個案資料。 主管機關應對自然紀念物辦理有關教育、保存等紀念計畫。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1 條 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依其主管機關,區分為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類,由各級主管機關審查指定後,辦理公告。直轄市定、縣(市)定者,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具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價值之所有人得向主管機關申請指定,主管機關應依法定程序審查之。 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滅失、減損或增加其價值時,主管機關得廢止其指定或變更其類別,並辦理公告。直轄市定、縣(市)定者,應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前三項指定基準、廢止條件、申請與審查程序、輔助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2 條 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由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管理維護;主管機關對私有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得提供適當輔導。 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得委任、委辦其所屬機關(構)或委託其他機關(構)、登記有案之團體或個人管理維護。 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之管理維護者應擬定管理維護計畫,報主管機關備查。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3 條 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管理不當致有滅失或減損價值之虞之處理,準用第二十八條規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4 條 進入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指定之審議程序者,為暫定自然地景、暫定自然紀念物。 具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價值者遇有緊急情況時,主管機關得指定為暫定自然地景、暫定自然紀念物,並通知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暫定自然地景、暫定自然紀念物之效力、審查期限、補償及應踐行程序等事項,準用第二十條規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5 條 自然紀念物禁止採摘、砍伐、挖掘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並應維護其生態環境。但原住民族為傳統文化、祭儀需要及研究機構為研究、陳列或國際交換等特殊需要,報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6 條 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 為維護自然保留區之原有自然狀態,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任意進入其區域範圍;其申請資格、許可條件、作業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7 條 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所在地訂定或變更區域計畫或都市計畫,應先徵求主管機關之意見。 政府機關策定重大營建工程計畫時,不得妨礙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之保存及維護,並應先調查工程地區有無具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價值者;如有發見,應即報主管機關依第八十一條審查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8 條 發見具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價值者,應即報主管機關處理。 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進行中,發見具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價值者,應即停止工程或開發行為之進行,並報主管機關處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七 章 無形文化資產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89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定期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具保存價值之無形文化資產項目、內容及範圍,並依法定程序審查後,列冊追蹤。 經前項列冊追蹤者,主管機關得依第九十一條所定審查程序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0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建立無形文化資產之調查、採集、研究、傳承、推廣及活化之完整個案資料。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1 條 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及傳統知識與實踐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登錄,辦理公告,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中央主管機關得就前項,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已登錄之無形文化資產,審查登錄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重要傳統工藝、重要口述傳統、重要民俗、重要傳統知識與實踐後,辦理公告。 依前二項規定登錄之無形文化資產項目,主管機關應認定其保存者,賦予其編號、頒授登錄證書,並得視需要協助保存者進行保存維護工作。 各類無形文化資產滅失或減損其價值時,主管機關得廢止其登錄或變更其類別,並辦理公告。直轄市、縣(市)登錄者,應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2 條 主管機關應訂定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並應就其中瀕臨滅絕者詳細製作紀錄、傳習,或採取為保存維護所作之適當措施。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3 條 保存者因死亡、變更、解散或其他特殊理由而無法執行前條之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主管機關得廢止該保存者之認定。直轄市、縣(市)廢止者,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中央主管機關得就聲譽卓著之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頒授證書,並獎助辦理其無形文化資產之記錄、保存、活化、實踐及推廣等工作。 各類無形文化資產之登錄、保存者之認定基準、變更、廢止條件、審查程序、編號、授予證書、輔助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4 條 主管機關應鼓勵民間辦理無形文化資產之記錄、建檔、傳承、推廣及活化等工作。 前項工作所需經費,主管機關得補助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八 章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5 條 主管機關應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依法定程序審查後,列冊追蹤,並建立基礎資料。 前項所稱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指進行文化資產保存及修復工作不可或缺,且必須加以保護需要之傳統技術;其保存者,指保存技術之擁有、精通且能正確體現者。 主管機關應對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賦予編號、授予證書及獎勵補助。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6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就已列冊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擇其必要且需保護者,審查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辦理公告,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中央主管機關得就前條已列冊或前項已登錄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中,擇其急需加以保護者,審查登錄為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並辦理公告。 前二項登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應認定其保存者。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無需再加以保護時,或其保存者因死亡、喪失行為能力或變更等情事,主管機關得廢止或變更其登錄或認定,並辦理公告。直轄市、縣(市)廢止或變更者,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前四項登錄及認定基準、審查、廢止條件與程序、變更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7 條 主管機關應對登錄之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進行技術保存及傳習,並活用該項技術於文化資產保存修護工作。 前項保存技術之保存、傳習、活用與其保存者之技術應用、人才養成及輔助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九 章 獎勵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8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得給予獎勵或補助: 一、捐獻私有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考古遺址或其所定著之土地、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予政府。 二、捐獻私有國寶、重要古物予政府。 三、發見第三十三條之建造物、第五十七條之疑似考古遺址、第七十六條之具古物價值之無主物或第八十八條第一項之具自然地景價值之區域或自然紀念物,並即通報主管機關處理。 四、維護或傳習文化資產具有績效。 五、對闡揚文化資產保存有顯著貢獻。 六、主動將私有古物申請指定,並經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六十八條規定審查指定為國寶、重要古物。 前項獎勵或補助辦法,由文化部、農委會分別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99 條 古蹟、考古遺址、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其所定著之土地,免徵房屋稅及地價稅。 聚落建築群、史蹟、文化景觀及其所定著之土地,得在百分之五十範圍內減徵房屋稅及地價稅;其減免範圍、標準及程序之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訂定,報財政部備查。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0 條 私有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考古遺址及其所定著之土地,因繼承而移轉者,免徵遺產稅。 本法公布生效前發生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或考古遺址繼承,於本法公布生效後,尚未核課或尚未核課確定者,適用前項規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1 條 出資贊助辦理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古蹟保存區內建築物、考古遺址、聚落建築群、史蹟、文化景觀、古物之修復、再利用或管理維護者,其捐贈或贊助款項,得依所得稅法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及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列舉扣除或列為當年度費用,不受金額之限制。 前項贊助費用,應交付主管機關、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直轄市或縣(市)文化基金會,會同有關機關辦理前項修復、再利用或管理維護事項。該項贊助經費,經贊助者指定其用途,不得移作他用。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2 條 自然人、法人、團體或機構承租,並出資修復公有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古蹟保存區內建築物、考古遺址、聚落建築群、史蹟、文化景觀者,得減免租金;其減免金額,以主管機關依其管理維護情形定期檢討核定,其相關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十 章 罰則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3 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違反第三十六條規定遷移或拆除古蹟。 二、毀損古蹟、暫定古蹟之全部、一部或其附屬設施。 三、毀損考古遺址之全部、一部或其遺物、遺跡。 四、毀損或竊取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 五、違反第七十三條規定,將國寶、重要古物運出國外,或經核准出國之國寶、重要古物,未依限運回。 六、違反第八十五條規定,採摘、砍伐、挖掘或以其他方式破壞自然紀念物或其生態環境。 七、違反第八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改變或破壞自然保留區之自然狀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4 條 有前條第一項各款行為者,其損害部分應回復原狀;不能回復原狀或回復顯有重大困難者,應賠償其損害。 前項負有回復原狀之義務而不為者,得由主管機關代履行,並向義務人徵收費用。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5 條 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職務犯第一百零三條之罪者,除依該條規定處罰其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亦科以同條所定之罰金。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6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罰鍰: 一、古蹟之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對古蹟之修復或再利用,違反第二十四條規定,未依主管機關核定之計畫為之。 二、古蹟之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對古蹟之緊急修復,未依第二十七條規定期限內提出修復計畫或未依主管機關核定之計畫為之。 三、古蹟、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之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經主管機關依第二十八條、第八十三條規定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 四、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一項、第五十七條第二項、第七十七條或第八十八條第二項規定者。 五、發掘考古遺址、列冊考古遺址或疑似考古遺址,違反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二條或第五十九條規定。 六、再複製公有古物,違反第七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未經原保管機關(構)核准者。 七、毀損歷史建築、紀念建築之全部、一部或其附屬設施。 有前項第一款、第二款及第四款至第六款情形之一,經主管機關限期通知改正而不改正,或未依改正事項改正者,得按次分別處罰,至改正為止;情況急迫時,主管機關得代為必要處置,並向行為人徵收代履行費用;第四款情形,並得勒令停工,通知自來水、電力事業等配合斷絕自來水、電力或其他能源。 有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其產權屬公有者,主管機關並應公布該管理機關名稱及將相關人員移請權責機關懲處或懲戒。 有第一項第七款情形者,準用第一百零四條規定辦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7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一、移轉私有古蹟及其定著之土地、考古遺址定著土地、國寶、重要古物之所有權,未依第三十二條、第五十五條、第七十五條規定,事先通知主管機關。 二、發見第三十三條第一項之建造物、第五十七條第一項之疑似考古遺址、第七十六條之具古物價值之無主物,未通報主管機關處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8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八十六條第二項規定,未經主管機關許可,任意進入自然保留區。 二、違反第八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通報主管機關處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09 條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犯第一百零三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十一 章 附則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10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本法應作為而不作為,致危害文化資產保存時,得由行政院、中央主管機關命其於一定期限內為之;屆期仍不作為者,得代行處理。但情況急迫時,得逕予代行處理。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11 條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七月十二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公告之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自然地景,其屬應歸類為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自然紀念物者及依本法第十三條規定原住民族文化資產所涉事項,由主管機關自本法修正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依本法規定完成重新指定、登錄及公告程序。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12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文化部會同農委會定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 113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文化資產保存法
法律
202311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一 章 總則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 條 為獎助文化藝術活動,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支持文化藝術事業,促進文化藝術之發展,特制定本條例。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文化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本條例所定事項,涉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者,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所稱文化藝術,指多元社會群體特有之生活形式、價值體系及創作表現。 文化藝術之範圍,包括下列事務: 一、文化資產與傳統文化藝術之保存、維護、傳承及宣揚。 二、文學、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音像藝術、數位藝術及其他類型藝術之創作、展演及推廣。 三、國家語言及多元族群文化之傳承及推廣。 四、文字、聲音、圖像或其他種類形式之出版及推廣。 五、電影、音樂與視聽文化創作、傳播之推動及發展。 六、多元知識文化之研究、推廣、實踐及發展。 七、社區營造、在地智慧、知識與文化之傳承及推廣。 八、博物館、圖書館、展演場館與其他文化機構或空間之興辦、營運及管理。 九、文化教育及藝文體驗之推動及發展。 十、文化科技之創新發展,文化資料保存、衍生創作及應用。 十一、地方創生、文化觀光之推動及發展。 十二、國際、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文化交流之推動。 十三、文化藝術專業、行政及跨域人才之培育。 十四、文化藝術之調查及研究。 十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文化藝術事務。 本條例所稱文化藝術事業,指從事前項文化藝術事務之機構、學校、法人、團體或商號;文化藝術工作者,指從事前項文化藝術事務之人員。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二 章 獎助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4 條 為促進文化藝術事務之創作、發展及推廣,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對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予以獎勵或補助,並提供相關協助措施。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5 條 政府得就推動文化藝術事務具有重要貢獻或績效卓著者,頒予榮銜或獎勵;並得就出資獎助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或事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促進文化發展,具卓越貢獻者,給予表揚。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6 條 前二條獎勵、補助、協助措施、頒予榮銜及表揚之方式、評審及作業程序,應符合公平、公正及公開之原則。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7 條 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經查證屬實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視情節輕重,撤銷或廢止全部或部分之獎勵或補助;已撥款者,以書面行政處分命受獎勵或補助者限期返還全部或部分之獎勵或補助款: 一、以詐欺、賄賂、脅迫、其他不正當之方法獲得獎勵或補助。 二、提供虛偽、不實之文件資料。 三、將補助經費挪用。 四、不履行補助條件。 五、違反智慧財產權之法令或約定。 六、濫用機關獎補助名義致第三人權益受損害者。 因前項獎勵或補助受有獎狀、獎座、獎牌等物品者,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依其情形追回獎狀、獎座、獎牌等物品;拒不返還者,得以公告註銷之。 第一項情形如有犯罪嫌疑時,應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三 章 權益保障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8 條 文化藝術事業應恪遵各項勞動法規,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勞動權益;維護勞動權益績效優良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予表揚。 前項之勞動權益保障條款之內容、範圍及其他相關事項,由文化部定之。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9 條 為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勞動權益及就業,中央主管機關得輔導職業工會協助文化藝術工作者加入勞工相關保險。 文化藝術工作者所得未達一定標準者,中央主管機關必要時得整合現有法規或編列預算,補助或協助其參加社會保險。 前項對象、補助範圍、額度或協助方式,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相關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0 條 廠商承辦政府機關(構)、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之藝文採購,應為該採購案件中與廠商直接發生契約關係而未能投保職業災害保險之勞務提供者,投保含有傷害、失能及死亡保障之其他商業保險。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1 條 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發生緊急危難、災害或重大變故者,主管機關得會同相關單位提供必要之協助。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2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承攬、委任契約指導原則,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權益及促進其文化藝術事業發展。 前項契約指導原則,應包括契約審閱期間、著作權約定、經紀授權、保險及其他文化藝術工作者權利義務事項。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3 條 主管機關得辦理宣導及提供諮詢,協助文化藝術工作者取得法律及勞動權益相關資訊。 中央主管機關應定期辦理文化藝術工作者勞動狀況及勞動環境相關調查、研究,作為制定文化藝術政策之參據。 前項調查、研究應公告上網。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4 條 政府機關(構)、公立學校、政府捐助設立之財團法人、行政法人及公營事業辦理獎勵、補助、委託或採購文化藝術事務,應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之智慧財產權。 前項智慧財產權保障之內容、範圍、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經濟部定之。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四 章 文化環境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5 條 公有建築物及重大公共工程之興辦機關(構)應辦理公共藝術,營造美學環境,其辦理經費不得少於該建築物及公共工程造價百分之一。 興辦機關(構)辦理公共藝術,應參照藝術創作者所提之建議,擬訂公共藝術管理維護計畫,定期勘察公共藝術狀況,並逐年編列預算辦理之。 第一項公有建築物、重大公共工程因特殊事由,經審議會審核同意免辦理公共藝術,或其辦理經費未達百分之一者,其辦理或剩餘經費應納入各級主管機關成立之相關基金或專戶,統籌辦理文化藝術事務。 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辦理公共藝術成效卓著者,應予獎勵。 前四項公共藝術之定義、辦理方式、獎勵、審議會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及內政部定之。 興辦機關違反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者,經主管機關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6 條 主管機關及教育主管機關應推動文化教育及藝文體驗;其課程或活動之發展、執行及推廣,得結合各級學校、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文教機構、文教場館、社區共同辦理。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7 條 政府應整合資源,強化文化藝術領域中適當之法人、機構或團體及協力機制,運用社會創新力量,建立有利於社區營造之公共治理支持體系。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8 條 文化藝術工作者或事業辦理文化藝術事務,需用公有或國營事業所有不動產,得由公產管理機關或國營事業以出租方式提供使用,不受國有財產法第四十三條及地方政府公產管理法令之限制;其租金得予優惠或減免,並得予適當減免地價稅及房屋稅。 前項出租方式、租期及租金優惠或減免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財政部、國營事業主管機關及地方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地價稅及房屋稅減免之期限、範圍、基準及程序之自治條例,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並報財政部備查。 第一項減免地價稅及房屋稅規定,實施年限為五年,其年限屆期前半年,行政院得視情況延長之,並以一次為限。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19 條 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就其主管事務,協助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研發、創新、產製或跨領域合作,運用資通訊技術傳播我國文化內容。 中央主管機關得會同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運用資通訊技術創作及傳播我國文化內容者,給予獎勵或補助,並於國際促進我國文化傳播權實踐。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0 條 政府應善用科技促進文化參與,維護多元平權,發展數位時代之文化公民社會,並於保障資料保護和資訊安全前提下,加速資料開放及授權,強化數位時代原生文化內容生產,促進文化科技創新發展。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1 條 政府應以文化內涵為基礎,整備各項資源,連結在地文化,發展文化觀光,推動地方創生。 中央主管機關應辦理文化觀光相關統計調查,並定期檢討文化觀光政策。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2 條 政府應鼓勵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加入文化藝術相關國際組織,支持文化藝術相關國際組織於國內設立據點或分部。 政府應鼓勵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辦理國際合作及交流事務,拓展文化與公眾外交。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3 條 中央主管機關每年應彙整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文化藝術機關、團體、事業與從業人員等之數據,編製文化藝術事業之產業動態指標,定期公告之。以掌握文化藝術發展現況,作為政策制定之參據。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五 章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4 條 為輔導辦理文化藝術活動,贊助藝文事業,設置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應定期頒發各類國家文藝獎,訂定各類文化藝術獎勵、補助相關辦法,提供文化藝術資訊及法律諮詢。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5 條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之基金來源如下: 一、政府編列預算。 二、本基金之孳息收入。 三、國內外公私機構、團體或個人之捐贈。 四、其他收入。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財產之運用及捐助財產之動用,得不受財團法人法第十九條第三項第五款規定之限制。 前項基金運用及管理監督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六 章 租稅優惠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6 條 經文教主管機關核准設立之私立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民俗文物館、實驗劇場、展覽場館、表演場館,已辦妥財團法人登記,或由財團法人興辦,且其用地及建築物為該財團法人所有者,免徵土地稅及房屋稅。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7 條 捐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或直轄市、縣(市)文化基金會者,視同捐贈政府。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8 條 以具有文化藝術資產價值之文物、古物、藝術品、標本、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及其所定著土地捐贈政府者,得依所得稅法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之一及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列舉扣除或列為當年度之費用,不受金額之限制。 前項捐贈之金額,應由受贈機關(構)召開專業諮詢會審查及鑑價,出具含有捐贈時時價,並經主管機關備查有案之捐贈證明所載金額計算之。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29 條 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文化藝術事業,在中華民國境內辦理文物或藝術品之展覽、拍賣活動,得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就個人透過該活動交易文物或藝術品之財產交易所得,由該文化藝術事業為所得稅扣繳義務人,於給付成交價款予出賣人時,按其成交價額之百分之六為所得額,依百分之二十稅率扣取稅款,免依所得稅法規定課徵所得稅。 前項扣繳義務人應依所得稅法第九十二條規定期限,將所扣稅款向國庫繳清,並開具扣繳憑單向該管稽徵機關申報及填發予出賣人。 第一項扣繳義務人未依第一項規定扣取稅款、已依前二項規定扣繳稅款,而未依第二項規定之期限按實填報或填發扣繳憑單、或逾第二項規定期限繳納所扣稅款者,由稅捐稽徵機關限期責令扣繳義務人補辦,並依其各該情形,按所得稅法第一百十四條所定行政罰罰度處罰。 第一項認可範圍、申請核准程序、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前三項扣繳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財政部定之。 第一項經核准之文物或藝術品交易所得分離課稅規定,實施年限為十年。 前項實施年限屆期前半年,行政院得視實際推展情況決定是否延長實施年限,並送立法院審議。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30 條 參展或拍賣之文物、藝術品、標本進口時應納之稅款,由納稅義務人以外之國內主辦單位或舉辦參展、拍賣之業者、團體向海關提供書面保證,免繳納稅款保證金放行。 前項文物、藝術品、標本於進口放行之翌日起六個月或海關核准之展延期限內,原貨復運出口者,免繳納稅款;不再復運出口或逾限時,由納稅義務人繳納進口稅款或由提供書面保證者代繳進口稅款。 第一項文物、藝術品、標本之範圍、進口申報程序、書面保證提供者之資格與要件、前項展延復運出口期限之申辦程序、書面保證責任之解除、進口稅款繳納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財政部定之。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31 條 經認可之文化藝術事業,得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 前項認可及減免稅捐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財政部定之。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七 章 附則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32 條 政府得將本條例所定之獎勵或補助,委託文化藝術領域中適當之法人、機構或團體辦理。 受委託之法人、機構或團體,應將辦理獎勵或補助之規定,送委託機關核定。 受委託之法人、機構或團體,應訂定資訊透明及利益迴避相關規章,送委託機關備查,並對外公開。 受委託之法人、機構或團體,應定期公告獎勵或補助名單及金額。 委託機關為監督、瞭解受委託之法人、機構或團體辦理獎勵或補助情形,得視需要進行查核。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33 條 外國、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之文物、藝術品或標本,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展出者,於運送、保管及展出期間,不受司法追訴、扣押或作為強制執行之標的。 前項認可展出之申請程序、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34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第 35 條 本條例除第十條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外,自公布日施行。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法律
20210519
2024/1/12 上午 12:00:00
藝術教育法 第 一 章 總則 藝術教育法 第 1 條 藝術教育以培養藝術人才,增進全民藝術涵養、美感素養與創意能力,充實國民精神生活,提昇文化水準為目的。 藝術教育法 第 2 條 為提昇全民藝術涵養、美感素養,實施藝術教育,類別如下: 一、表演藝術教育。 二、視覺藝術教育。 三、音像藝術教育。 四、藝術行政教育。 五、其他有關之藝術與美感教育。 藝術教育法 第 3 條 藝術教育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藝術教育法 第 4 條 藝術教育之實施分為: 一、學校專業藝術教育。 二、學校一般藝術教育。 三、社會藝術教育。 前項教育依其性質,由學校、社會教育機構、其他有關文教機構及社會團體實施之。 藝術教育法 第 5 條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對從事藝術與美感教育工作成績優異之機構、團體或個人,應予獎助;其辦法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學校應宣導並落實尊重藝術教育活動作品之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或其他智慧財產權。 藝術教育法 第 5-1 條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督導所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落實藝術教育課程依課程綱要排課及授課,未依相關規定辦理者,應限期改善並追蹤輔導。 藝術教育法 第 二 章 學校專業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法 第 6 條 學校專業藝術教育以傳授藝術理論、技能,指導藝術研究、創作,培養多元的藝術專業人才等為目標。 藝術教育法 第 7 條 學校專業藝術教育由左列各級各類學校辦理: 一、大專院校藝術系(所)、科。 二、藝術類科之大專院校、高級中等學校及其附設之國民中、小學部。 三、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 前項第二款藝術類科之大專院校、高級中等學校為教學需要,得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許可後實施一貫制學制。 藝術教育法 第 8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經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得設立藝術才能班,就具藝術才能學生之能力、性向及興趣,輔導其適當發展。 前項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學校必要時得成立專業認定審核小組,審查藝術才能班兼任、代課教師資格及鐘點費支給事項。 辦理績效不良之藝術才能班,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限期改善未改善者,得令其減班。 藝術教育法 第 9 條 各級藝術類科學校、設有藝術系(所)、科之大專院校及設有藝術才能班之學校得辦理推廣教育;其實施辦法,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藝術教育法 第 10 條 各級藝術類科學校、設有藝術系(所)、科之大專院校及設有藝術才能班之學校,因教學及實習之需要,得於學校分別設立各種實習、展演、研究等單位與場所。 前項單位與場所之設立及管理辦法,由學校擬訂,報請各該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其設立所需經費,得報請其上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補助。 藝術教育法 第 11 條 各級藝術類科學校、設有藝術系(所)、科之大專院校及設有藝術才能班之學校,其學生之入學資格與修業年限,分別依各該級學校相關法令之規定。但對於具特殊藝術才能之學生,經甄試通過,得降低其入學年齡、放寬入學資格、縮短修業年限。 具特殊藝術才能學生之入學年齡、放寬入學資格、縮短修業年限之辦法與甄試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藝術教育法 第 12 條 藝術類科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之國民中、小學部及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學生之入學採鑑定方式,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辦理,家長申請登記,不受學區之限制。 藝術教育法 第 13 條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類科(班)學生因故無法繼續就讀或經學校開會認定適應不佳者,得由原就讀學校輔導轉入普通班或轉校就讀。 藝術教育法 第 14 條 辦理專業藝術教育及藝術才能班之各級學校,其課程應以專業為重點,有關設備、班級編制、教師聘任資格、員額編制、課程設計等,應配合各該藝術類科之需要,由學校邀請專家學者及家長代表共同商定之。 藝術教育法 第 14-1 條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編列專款推展各級學校辦理專業藝術教育活動。 藝術教育法 第 三 章 學校一般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法 第 15 條 學校一般藝術教育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提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啟發藝術潛能為目標。 藝術教育法 第 15-1 條 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協助直轄市、縣(市)政府以共聘、巡迴輔導或其他方式,充實偏遠及小型學校藝術領域專業教師;必要時,得補助經費。 藝術教育法 第 16 條 各級學校應貫徹藝術科目之教學,開設有關藝術課程及有關藝術欣賞課程並強化教材教法。 前項之藝術欣賞課程應列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共同必修;並由教育部統一訂定課程標準,使其具一貫性。 藝術教育法 第 16-1 條 為配合藝術相關課程之實施,除由各級學校主動徵求外,得由藝術家或專業藝術團體自備相關資歷證明向各校提出駐校申請;其實施範圍、辦理方式、工作內容、補助基準及項目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藝術教育法 第 17 條 各級學校應充實藝術教育設施、美化校園環境、辦理各種與生活有關之藝術活動,並鼓勵校內藝術社團之發展。 各級學校應善用地區藝術資源,加強與藝術機構之交流,提昇一般藝術教育品質。 藝術教育法 第 18 條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編列專款支應各級學校辦理一般藝術教育活動。 藝術教育法 第 四 章 社會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法 第 19 條 社會藝術教育以推廣全民藝術教育活動,增進國民藝術修養,涵泳樂觀、進取之人生觀,達成社會康樂和諧為目標。 藝術教育法 第 20 條 社會藝術教育係指學校藝術教育外,對民眾提供之各種藝術教育活動。 藝術教育法 第 21 條 各級主管教育、文化行政機關應考量社會需求,培育社會藝術教育人員及傳統藝術教育人才。 藝術教育法 第 22 條 為實施社會藝術教育,公立社會教育、文化機構應遴聘特殊藝術專才或技藝人員;其辦法由教育部會同中央文化主管機關定之。 藝術教育法 第 23 條 為推廣社會藝術教育,教育部或中央文化主管機關得輔導民間專業團體辦理藝術技能評審與授證;其辦法由教育部會同中央文化主管機關定之。 藝術教育法 第 24 條 為提昇社會藝術水準,各級主管教育、文化行政機關應整體規劃及推展社會藝術教育活動,並結合或輔助各公私立機構、學校及社會團體舉辦相關活動。 各級主管教育、文化行政機關、社會教育、文化機構得設或附設展演團體。 藝術教育法 第 24-1 條 機關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鼓勵員工及教師每年參與藝術與美感課程或活動。 前項藝術與美感課程或活動得以相關之演講、討論、網路學習、體驗、實驗(習)、戶外學習、參訪、影片觀賞、實作及其他活動為之。 藝術教育法 第 25 條 各級主管教育、文化行政機關應編列專款推展社會藝術教育活動。 各級主管教育、文化行政機關應獎助民間籌設基金,以推行社會藝術教育;其辦法由教育部會同中央文化主管機關定之。 藝術教育法 第 五 章 附則 藝術教育法 第 26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教育部定之。 藝術教育法 第 27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藝術教育法
法律
201512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 條 行政院為統籌處理全國青年輔導事宜,設青年輔導委員會 (以下簡稱本會 ) 。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會設左列各處、室: 一、第一處。 二、第二處。 三、第三處。 四、第四處。 五、秘書室。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 條 第一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青年創辦工業生產事業與工商服務事業之申請、輔導及服務事項 。 二、關於青年創辦工業區之發展、管理、輔導及服務事項。 三、關於青年創辦農、林、漁、牧事業之申請、輔導及服務事項。 四、關於青年創業後之輔導及服務事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4 條 第二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大專院、校畢業青年就業登記、推介及工作機會之開拓等事項。 二、關於大專院、校、職業學校及地區就業輔導機構之聯繫、協助事項。 三、關於青年就業甄選、分發及協助等有關事項。 四、關於服完兵役之大專院、校及高中畢業青年就業技能之培養事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5 條 第三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海外學人與留學生回國服務之策劃及就業輔導等事項。 二、關於海外學人、學術與科技團體之聯繫、服務及回國創業之協助事項 。 三、關於海外人才專長檔案之規劃、建立、應用及聯繫、服務等事項。 四、關於海外學人與留學生回國接待聯誼、活動、海外通訊資料發行及其 他有關之聯繫、服務等事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6 條 第四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青年問題調查及研究等事項。 二、關於青年輔導綜合規劃及聯繫、協調等事項。 三、關於青年心理輔導、職業諮詢及輔導書刊編印等事項。 四、關於青年就業資料之蒐集及通報等事項。 五、其他有關青年一般輔導及福利服務等事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7 條 秘書室掌理左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一、關於文書、議事及印信典守等事項。 二、關於財產管理、採購及出納等事項。 三、關於公共關係及管制、考核等事項。 四、關於綜合業務及其他不屬於各處、室事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會置主任委員一人,特任或比照第十四職等,綜理會務;副主任委員一 人,職位列第十三或第十四職等,襄理會務。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會置委員十五人至十九人,為無給職,由行政院就左列人員遴聘之: 一、有關機關副首長或幕僚長。 二、工商界領袖及學者專家。 前項第二款人員之聘期為二年,得連聘之。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會每三個月舉行委員會議一次,由主任委員主席;主任委員因故不能出 席時,由副主任委員代理;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會置主任秘書一人,處長四人,職位均列第十至第十二職等;副處長四 人,專門委員二人或三人,職位均列第九至第十一職等;技正一人或二人 ,秘書二人,科長八人至十六人,專員六人至十人,職位均列第六至第九 職等,其中技正一人得列第十或第十一職等;科員十六人至二十人,辦事 員八人至十二人,職位均列第三至第五職等,其中科員六人得列第六或第 七職等;書記九人至十一人,職位列第一至第三職等。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會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位列第六至第九職等;依法律規定,辦理 人事管理事項。 人事室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會設會計室,置主任一人,職位列第六至第九職等;依法律規定,辦理 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會計室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會因業務需要,經行政院核准得聘顧問一人或二人,研究委員五人至七 人,其中研究委員二人得專任,餘均兼任,為無給職。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5 條 第八條 第十一條至第十三條所定各職稱人員,其職位之職系,依公務職 位分類法及職系說明書,就一般行政管理、社會行政、企業管理、經建行 政、商業行政、工業行政、人事行政、法制、會計、統計、事務管理、文 書及其他有關職系選用之。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會因業務需要,得報經行政院核准設各種委員會,並得聘請本會以外人 員參加;所需辦事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調用。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7 條 本會因業務需要,得報經行政院核准設青年訓練及服務機構;所需工作人 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調用。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8 條 本會會議規則及辦事細則,由會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9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組織條例
法律
2014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第 1 條 為整理、保管、展出原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所藏之歷代古文物及藝術品,並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之徵集、研究、闡揚,以擴大社教功能,特設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隸屬於行政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第 2 條 本院掌理下列事項: 一、古文物與藝術品之典藏、編目管理、稽查、科技維護及保存修護。 二、古文物與藝術品之研究、分析、考訂及評鑑。 三、古文物與藝術品之蒐購、徵集、寄存、受贈、衍生利用及創意加值。 四、古文物與藝術品之展覽設計、觀眾服務、學術交流、教育推廣、數位學習及國際合作。 五、其他有關古文物與藝術品事項。 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第 3 條 本院置院長一人,特任;副院長二人,其中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另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四職等,必要時得比照大學校長之資格聘任。 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第 4 條 本院置主任秘書,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第 5 條 本院各職稱之官等職等及員額,另以編制表定之。 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第 6 條 本院原依雇員管理規則僱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得占用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第 7 條 本院處長、副處長、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等職務,得準用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相關規定聘任之。 科長得由副研究員或編審等相當職務人員兼任。 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第 8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法律
20080116
2024/1/12 上午 12:00:00
法務部組織法 第 1 條 行政院為辦理全國檢察行政、犯罪防治、犯罪矯正、司法保護、廉政、行政執行、法規諮商、行政院之法律事務及司法人員養成教育業務,特設法務部(以下簡稱本部)。 法務部組織法 第 2 條 本部掌理下列事項: 一、法務政策之綜合研議、規劃、督導及考核。 二、行政院及其所屬機關法規研議、法規適用之諮商。 三、人權保障業務之推動、協調及聯繫。 四、本部主管民事、刑事及行政法規之研擬、督導及執行。 五、刑事偵查、實行公訴及刑事執行等檢察行政之政策規劃、法規研擬、指導及監督。 六、律師及法醫師之管理及監督。 七、觀護、更生保護、犯罪被害人保護、犯罪預防、法治教育、法律扶助及服務、訴訟輔導等司法保護之政策規劃、法規研擬、指導及監督。 八、國際及兩岸司法互助之政策規劃、法規研擬、對外諮商及執行。 九、法醫鑑驗、人員培訓及法醫科技之研究發展。 十、所屬機關(構)辦理犯罪調查、行政執行、廉政、矯正、刑事偵查、實行公訴與刑事執行之指導及監督。 十一、司法人員養成教育業務之執行及考核。 十二、其他有關法務行政事項。 法務部組織法 第 3 條 本部置部長一人,特任;政務次長二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常務次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四職等。 法務部組織法 第 4 條 本部置主任秘書,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 法務部組織法 第 5 條 本部之次級機關及其業務如下: 一、調查局:執行國家安全維護、機關保防、貪瀆、賄選、重大經濟犯罪、毒品犯罪及洗錢等之調查防制事項。 二、行政執行署:規劃及執行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之強制執行事項。 三、廉政署:規劃廉政政策及執行反貪、防貪及肅貪事項。 四、矯正署:規劃矯正政策,指揮、監督所屬矯正機關(構)執行收容人之戒護管理、教化輔導、衛生醫療、假釋審查、作業及技能訓練等事項。 五、最高檢察署:提起非常上訴、指揮偵查及辦理其他法令所定職務之執行事項。 六、臺灣高等檢察署:辦理與指揮監督所屬各級檢察署及其檢察分署實施偵查、實行公訴、刑事執行及其他法令所定職務之執行事項。 法務部組織法 第 6 條 本部設司法人員培訓機關,並辦理犯罪、刑事政策研究,其組織以法律定之。 法務部組織法 第 7 條 本部各職稱之官等職等及員額,另以編制表定之。 法務部組織法 第 8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法務部組織法
法律
20180523
2024/1/12 上午 12:00:00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法務部依法務部組織法第六條規定,設司法官訓練所 (以下簡稱本所) 。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司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員之訓練,其方針、計畫及與訓練有關重要事項,應 經司法官訓練委員會決定,由本所執行。 前項委員會,除本所所長為當然委員外,由行政院及司法院各指派四人組 成,並互推一人為召集人,均為無給職。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置所長一人,簡任,綜理所務。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置秘書一人,薦任或簡任,辦理機要、審核文稿及各單位之協調、聯 繫等事項。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設教務、訓導、總務三組,各置組長一人,教務組組長簡任,訓導組 組長薦任或簡任,總務組組長薦任;置專員三人至九人,薦任;組員四人 至十二人,委任;分掌各項事務。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得置專任講座三人至五人,簡任,擔任教學及研究工作;並置兼任講 座若干人,擔任教學,酌支鐘點費。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置導師五人至七人,薦任,住宿所內與學員共同生活,負訓導之責。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所長、專任講座、教務組組長、訓導組組長、導師具有推事、檢察官資格 者,得給與推事、檢察官之待遇;其服務年資視為推事、檢察官之年資。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所置人事管理員及會計員各一人,委任;助理員一人,佐理員一人,委 任;分掌人事管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務。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所得酌用雇員十人至十四人。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法務部得視事實需要,核定由本所舉辦第二條第一項以外人員之訓練。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所各項行政章則,由所擬訂,報請法務部核定之。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10
2024/1/12 上午 12:00:00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1 條 本法依法務部組織法第五條規定制定之。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2 條 法務部調查局(以下簡稱本局)掌理下列事項: 一、內亂防制事項。 二、外患防制事項。 三、洩漏國家機密防制事項。 四、貪瀆防制及賄選查察事項。 五、重大經濟犯罪防制事項。 六、毒品防制事項。 七、洗錢防制事項。 八、電腦犯罪防制、資安鑑識及資通安全處理事項。 九、組織犯罪防制之協同辦理事項。 十、國內安全調查事項。 十一、機關保防業務及全國保防、國民保防教育之協調、執行事項。 十二、國內、外相關機構之協調聯繫、國際合作、涉外國家安全調查及跨國犯罪案件協助查緝事項。 十三、兩岸情勢及犯罪活動資料之蒐集、建檔、研析事項。 十四、國內安全及犯罪調查、防制之諮詢規劃、管理事項。 十五、化學、文書、物理、法醫鑑識及科技支援事項。 十六、通訊監察及蒐證器材管理支援事項。 十七、本局財產、文書、檔案、出納、庶務管理事項。 十八、本局工作宣導、受理陳情檢舉、接待參觀、新聞聯繫處理、為民服務及其他公共事務事項。 十九、調查人員風紀考核、業務監督與查察事項。 二十、上級機關特交有關國家安全及國家利益之調查、保防事項。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3 條 本局設國家安全維護處、廉政處、經濟犯罪防制處、毒品防制處、洗錢防制處、資通安全處、國內安全調查處、保防處、國際事務處、兩岸情勢研析處、諮詢業務處、鑑識科學處、通訊監察處、督察處、總務處及公共事務室,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施政計畫之彙整、管制、考核與工作報告彙編、一般性綜合業務、議事、印信及其他不屬於各處、室事項。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至第十四職等,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機關及人員;副局長三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襄理局務。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處長十五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二職等;專門委員二十四人至三十六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副處長三十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其中十五人得由專門委員兼任;主任二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秘書二十七人至三十六人,督察十五人至二十一人,技正十八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秘書十二人,督察七人,技正六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科長六十五人至七十五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調查專員八十人至一百二十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專員十五人至二十五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調查官一百二十人至二百二十人,職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科員六十五人至九十人,技士二十五人至四十五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助理員一百人至一百二十五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五十人至七十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本法施行前,原依雇員管理規則僱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得占用前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法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8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法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9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法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10 條 本局為辦理各項犯罪案件資料之綜合研析、評估、防制及法制研究事項,設研究委員會,置研究委員十五人至二十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二職等,由局長指派其中一人為主任委員,一人為副主任委員;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法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本局因業務需要,得報請法務部核准,設各種委員會;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法所定員額內派充或調兼之。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11 條 第五條至第十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12 條 本局得層報行政院核准,於政府重要駐外館處、機構派駐人員,負責機關安全保防業務及職掌涉外業務。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13 條 本局為實施全國性調查、保防業務,得於各省(市)、縣(市)及重要地區,設調查處、調查站或工作站,其組織規程另定之。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14 條 本局局長、副局長及薦任職以上人員,於執行犯罪調查職務時,視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九條之司法警察官。 本局所屬省(市)縣(市)調查處、站之調查處處長、調查站主任、工作站主任及薦任職以上人員,於執行犯罪調查職務時,分別視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九條、第二百三十條之司法警察官。 本局及所屬機關委任職人員,於執行犯罪調查職務時,視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之司法警察。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15 條 本局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時,得請各地相關司法警察機關指派人員協助之。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第 16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法
法律
202312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法務部調查局為對所屬調查、保防人員實施各項業務訓練,設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以下簡稱本所)。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所置主任一人,由本局局長兼任,綜理本所一切事務。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置副主任二人,薦任或簡任,其中一人專任;承主任之命,襄理所務。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置秘書一人,薦任;綜核文稿。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置組長三人,薦任,分掌教務、訓導及總務事宜。各組置專員二人或三人,薦任;組員二人或三人,助理員二人或三人,均委任;承長官之命,分掌有關事務。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教官,除聘請兼任者支給鐘點費外,並置主任教官一人,教官二人,均簡任或聘任;助理教官三人,委任或薦任。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置大隊長一人,薦任;隊長二人,委任或薦任;分掌學員生活管理事宜。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所置會計員及人事管理員各一人,均委任;分掌會計、歲計、統計及人事管理事宜。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所訓練計畫及各項章則,由法務部調查局定之。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組織條例
法律
19800801
2024/1/12 上午 12:00:00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 條 監獄隸屬法務部,其設置地點及管轄,由法務部定之。 監獄組織通則 第 2 條 監獄設下列各科︰ 一、調查分類科。 二、教化科。 三、作業科。 四、衛生科。 五、戒護科。 六、總務科。 監獄事務較簡者,得不設科,或併科辦事。 容額在一千人以上之監獄事務較繁各科得分股辦事,股長由薦任人員兼任 。 監獄組織通則 第 3 條 調查分類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受刑人入監指導事項。 二、受刑人之直接、間接調查事項。 三、受刑人身心狀況之測驗事項。 四、受刑人之指紋、照相分類及其保管事項。 五、受刑人處遇之研擬、複查及建議事項。 六、受刑人出監後之聯繫及有關更生保護事項。 七、其他有關調查分類事項。 監獄組織通則 第 4 條 教化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受刑人教誨、教育及輔導事項。 二、受刑人累進處遇之審查事項。 三、受刑人假釋及撤銷假釋之建議、陳報及交付保護管束事項。 四、受刑人文康活動及體能訓練事項。 五、受刑人集會之指導及分區管教事項。 六、洽請有關機關、團體或人士協助推進教育、演講及宗教宣導事項。 七、新聞書刊閱讀、管理及監內刊物編印事項。 八、其他有關教化事項。 監獄組織通則 第 5 條 作業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作業之指導及受刑技能訓練事項。 二、作業種類之選擇及作業計畫訂定事項。 三、作業材料之購置、收支及保管事項。 四、作業課程編訂、成績考核及勞作金計算事項。 五、受刑人作業之配置及調動事項。 六、作業契約之擬訂事項。 七、作業器械之增置、收發、保管、檢查及修理事項。 八、成品之評價、發售及保管事項。 九、管理作業人員之調度、考核事項。 十、其他有關作業事項。 監獄組織通則 第 6 條 衛生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監獄之衛生計畫及其設施與指導事項。 二、傳染病預防事項。 三、護理之訓練事項。 四、受刑人健康檢查事項。 五、受刑人特別檢查事項。 六、病舍之管理事項。 七、受刑人疾病醫治事項。 八、藥品調劑、儲備及醫療器械管理事項。 九、環境衛生清潔檢查、指導事項。 十、受刑人戒護住院、保外醫治或死亡陳報及通知事項。 十一、藥物濫用之防治及輔導事項。 十二、其他有關心理、生理、衛生、保健事項。 監獄組織通則 第 7 條 戒護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受刑人之戒護及監獄之戒備事項。 二、門戶鎖鑰管理事項。 三、管理員之訓練及勤務分配事項。 四、武器、戒具、消防器、通訊器材及監察系統之使用、練習及保管事項 。 五、受刑人飲食、衣著、臥具、用品之分給、保管事項。 六、衛生清潔事務之執行事項。 七、受刑人之行為狀況考察事項。 八、接見、發受書信及送入物品之處理事項。 九、監舍、工場之查察及管理事項。 十、身體、物品之搜檢事項。 十一、受刑人賞罰之執行事項。 十二、受刑人解送及脫逃者追捕事項。 十三、其他有關戒護事項。 監獄組織通則 第 8 條 總務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文件之收發、撰擬及保存事項。 二、印信典守事項。 三、經費出納事項。 四、建築修繕事項。 五、受刑人入監、出監事項。 六、名籍簿、身分簿之編製及管理事項。 七、攜帶物品之受付及保管事項。 八、赦免、減刑之陳報事項。 九、糧食之收支、保管、核算及造報事項。 十、與保安處分場所之聯繫事項。 十一、受刑人福利之籌劃、督導事項。 十二、受刑人死亡之善後處理事項。 十三、不屬其他各科事項。 監獄組織通則 第 9 條 監獄之類別及員額依附表之規定。但因高度安全管理需要,得在附表主任 管理員及管理員總額額度內,由法務部訂定各監獄主任管理員及管理員員 額配置表,為適度之人力調配。 各監獄應適用之類別,由法務部視其容額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0 條 監獄置典獄長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綜理全監事務 ,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但容額在一千人以上二千人未滿之監獄,其典獄 長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容額在二千人以上之監獄,其典獄 長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二職等。 前項但書之監獄並得置副典獄長一人,職務分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 及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襄助典獄長處理全監事務。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1 條 監獄置秘書,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科長,職務列薦任第七職 等至第九職等;專員、教誨師、調查員、心理測驗員,職務均列薦任第六 職等至第八職等;管理師,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作業導師、科員、技士 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主任管理員、操作員 ,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二分之一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 等;管理員、辦事員,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職務列 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衛生科科長,列師 (二) 級;醫師、藥師、醫事檢驗師、護理師,均列師 (三) 級,醫師每滿三人得列師 (二) 級一人;藥師、醫事檢驗師、護理 師合計每滿七人得列師 (二) 級一人。藥劑生、醫事檢驗生、護士,均列 士 (生) 級。 本通則修正施行前僱用之助理作業導師、護士、管理員、雇員,其未具公 務人員或醫事人員人事條例任用資格者,得繼續僱用至其離職為止。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2 條 監獄置正訓練師、副訓練師、助理訓練師,由典獄長聘任之。 前項人員之聘任資格及待遇,準用職業訓練法及其有關規定辦理。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3 條 監獄設女監者,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掌理女監 事務。 女監之主任、主任管理員、管理員均以婦女充之。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4 條 監獄設分監者,置監長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承典獄長 之命,掌理分監事務。 分監之容額在一百人以上者得分課辦事,各課置課長一人,職務列薦任第 七職等。並分置課員,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分監需置之職稱及員額依附表之規定。 分監之設置,由法務部定之。 關於分監分課辦事及各職稱之官等職等,準用第二條至第八條及第十一條 之規定。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5 條 監獄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 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6 條 監獄設會計室、統計室,各置會計主任、統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 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分別辦理歲計、會計、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 員,應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7 條 監獄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 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事務較簡 者,其政風業務由其上級機關之政風機構統籌辦理。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8 條 本通則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至第十七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 ,其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醫事人員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進用之。 監獄組織通則 第 19 條 監獄設監務委員會,以典獄長、副典獄長、秘書、監長、科長及各主管人 員組織之。 關於在監受刑人之處遇及其他監內行政之重要事項,應經監務委員會之決 議。但有急速處分之必要時,得先由典獄長行之,報告於監務委員會。 監獄組織通則 第 20 條 監獄設假釋審查委員會,置委員七人至十一人,除典獄長、教化科科長、 戒護科科長為當然委員外,其餘委員由典獄長報請監督機關核准後,延聘 心理、教育、社會、法律、犯罪、監獄學等學者專家及其他社會公正人士 擔任之。 關於監獄受刑人之假釋事項,應經假釋審查委員會之決議。 監獄組織通則 第 21 條 監獄為促進調查分類、教化、作業、衛生、處遇之實施,得設下列各委員 會︰ 一、調查分類指導委員會。 二、教化指導委員會。 三、作業指導委員會。 四、衛生指導委員會。 五、處遇研究委員會。 前項委員會之委員,為無給職,由典獄長延聘學者專家及社會熱心人士擔 任之。 監獄組織通則 第 22 條 本通則自公布日施行。 本通則修正條文自公布日施行。
監獄組織通則
法律
20160518
2024/1/12 上午 12:00:00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1 條 看守所隸屬於高等法院檢察署,其設置地點及管轄,由高等法院檢察署報 請法務部核定之。 關於看守所羈押被告事項,並受所在地地方法院及其檢察署之督導。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2 條 看守所設戒護、輔導、作業、衛生及總務五科。 容額未滿五百人之看守所,輔導及作業二科併入戒護科辦事。 容額在一千人以上之看守所,事務較繁者,各科得分股辦事,股長由薦任 人員兼任。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3 條 戒護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看守所戒備及被告之戒護事項。 二、門戶鎖鑰管理事項。 三、管理員之訓練及勤務分配事項。 四、武器、戒具、消防器、通訊器材及監察系統之使用、練習及保管事項 。 五、被告飲食、衣著、臥具、用品之分給及保管事項。 六、衛生清潔事務之執行事項。 七、接見、發受書信及送入物品之處理事項。 八、被告賞罰之執行事項。 九、被告押送及脫逃者追捕事項。 十、工場、監舍之查察、管理及身體物品搜檢事項。 十一、其他有關戒護事項。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4 條 輔導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被告入所調查事項。 二、被告生活輔導事項。 三、被告品性行為考核事項。 四、被告文康及體能活動事項。 五、新聞書刊閱讀、管理及所內刊物編印事項。 六、其他有關輔導事項。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5 條 作業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作業之指導及技能訓練事項。 二、作業種類之選擇及作業計畫訂定事項。 三、作業材料之購置、收支及保管事項。 四、作業課程編訂、成績考核及勞作金計算事項。 五、作業之配置及調動事項。 六、作業契約之擬定事項。 七、作業器械之增置、收發、保管、檢查及修理事項。 八、成品之評價、發售及保管事項。 九、管理作業人員之調度、考核事項。 十、其他有關作業事項。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6 條 衛生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看守所之衛生計畫及其設施與指導事項。 二、傳染病預防事項。 三、被告健康檢查事項。 四、被告疾病醫治事項。 五、病舍管理事項。 六、藥品調劑、儲備及醫療器械管理事項。 七、藥物濫用之防治與輔導事項。 八、被告疾病或死亡陳報事項。 九、其他有關衛生事項。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7 條 總務科掌理下列事項: 一、文件之收發、撰擬及保存事項。 二、印信典守事項。 三、經費出納事項。 四、建築修繕事項。 五、被告入所、出所事項。 六、被告身分簿、人相表及指紋之填製事項。 七、攜帶物品之受付及保管事項。 八、被告糧食之收支、保管、核算及造報事項。 九、不屬於其他各科事項。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8 條 看守所之類別及員額依附表之規定。但因高度安全管理需要,得在附表主 任管理員及管理員總額額度內,由法務部訂定各看守所主任管理員及管理 員員額配置表,為適度之人力調配。 各看守所應適用之類別,由法務部視其容額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9 條 看守所置所長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承監督長官之 命,綜理全所事務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 容額在一千人以上之看守所,所長得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並得 置副所長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襄助所長處理全所事務 。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10 條 看守所置秘書,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科長,職務列薦任第七 職等至第八職等;專員、導師,職務均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管理 師,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作業導師、科員、技士,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 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主任管理員、操作員,職務均列委任第四 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二分之一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管理員、辦事員 ,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 職等。 衛生科科長,列師 (二) 級;醫師、藥師、醫事檢驗師、護理師均列師 ( 三) 級,醫師每滿三人得列師 (二) 級一人;藥師、醫事檢驗師、護理師 合計,每滿七人得列師 (二) 級一人;藥劑生、醫事檢驗生、護士,均列 士 (生) 級。 本通則修正施行前僱用之管理員、雇員,其未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得 繼續僱用至其離職為止。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11 條 看守所設女所者,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管理女 所事務。 女所之主任、主任管理員及管理員均以女性擔任。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12 條 看守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法辦 理人事管理事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13 條 看守所設會計室、統計室,各置會計主任、統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 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 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14 條 看守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法辦 理政風事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事務較簡者, 其政風業務由其上級機關之政風機構統籌辦理。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15 條 第九條至第十四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 用法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醫事人員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進用之。 看守所組織通則 第 16 條 本通則自公布日施行。
看守所組織通則
法律
20160518
2024/1/12 上午 12:00:00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八十八條第一項制定之。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技能訓練所隸屬於法務部,其設置地點及管轄,以部令定之。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技能訓練所設左列各科: 一、調查分類科。 二、教導科。 三、技能訓練科。 四、衛生科。 五、戒護科。 六、總務科。 戒護科事務繁雜者,得分股辦事。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調查分類科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受處分人入所時之指導事項。 二、關於受處分人之直接、間接調查事項。 三、關於受處分人身心狀況之測驗事項。 四、關於受處分人之指紋、照相、分類及其保管事項。 五、關於受處分人處遇之研擬、復查及建議事項。 六、關於受處分人出所後之調查、聯繫及保護事項。 七、其他有關調查分類事項。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教導科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受處分人之教育、輔導及性行考核事項。 二、關於受處分人累進處遇之審查事項。 三、關於受處分人之免除繼續執行、停止執行之建議、陳報及交付保護管 束事項。 四、關於受處分人康樂活動及體能訓練事項。 五、關於受處分人集會之指導及分區管理事項。 六、關於洽請有關機關、團體或人士協助推展輔導及教育事項。 七、關於新聞書刊閱讀、管理及所內刊物編印事項。 八、其他有關教導事項。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技能訓練科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技能及作業訓練計畫訂定及種類之選擇事項。 二、關於技能及作業訓練課程編訂、教材、教具、機具之準備、成績考核 及作業勞作金計算事項。 三、關於受處分人技能及作業訓練之配置、轉換事項。 四、關於技能訓練之發證及受處分人技能檢定洽辦事項。 五、關於技能及作業訓練器械之增置、收發、保管及維護事項。 六、關於技能及作業訓練材料之購置、收支及保管事項。 七、關於成品之保管、評價、發售事項。 八、關於技能及作業訓練契約之擬訂事項。 九、其他有關技能及作業訓練事項。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衛生科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技能訓練所之衛生計畫及其設施與指導事項。 二、關於傳染病預防事項。 三、關於醫事人員之訓練事項。 四、關於受處分人健康檢查事項。 五、關於受處分人特別檢查事項。 六、關於病舍之管理事項。 七、關於受處分人疾病醫療及轉診事項。 八、關於藥品調劑、儲備及醫療器械管理事項。 九、關於環境衛生清潔檢查指導事項。 十、關於受處分人疾病或死亡陳報及通知事項。 十一、其他有關衛生事項。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戒護科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受處分人之戒護及技能訓練所之戒備事項。 二、關於受處分人之生活訓練事項。 三、關於門戶鎖鑰管理事項。 四、關於管理員之訓練及勤務分配事項。 五、關於武器、戒具、消防器材之使用、練習及保管事項。 六、關於受處分人之飲食、衣著、臥具、用品之分給、保管事項。 七、關於衛生清潔事務之執行事項。 八、關於受處分人之行為狀況考察事項。 九、關於接見、發受書信及送入物品之處理事項。 十、關於舍房、工場之查察、管理及身體、物品搜檢事項。 十一、關於受處分人賞罰之執行事項。 十二、關於受處分人解送及脫逃者追捕事項。 十三、其他有關戒護事項。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總務科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文件之收發、撰擬及保存事項。 二、關於印信典守事項。 三、關於經費出納事項。 四、關於建築修繕事項。 五、關於受處分人入所、出所事項。 六、關於名籍簿、身分簿之編製及管理事項。 七、關於攜帶物品之受付及保管事項。 八、關於糧食之收支、保管、核算及造報事項。 九、關於受處分人福利之籌劃、督導事項。 十、關於受處分人死亡之善後處理事項。 十一、不屬於其他各科事項。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技能訓練所置所長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一職等;綜理全 所事務。 技能訓練所容額在一千人以上者,得置副所長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 至第九職等;襄助所長處理全所事務。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技能訓練所置秘書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承長官之命, 綜核文稿、聯繫各科及處理交辦事項。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技能訓練所置科長六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專員一人,職 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調查員二人至六人,輔導員五人至十七人 ,職務均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作業導師二人至六人,職務列委任 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助理作業導師一人至三人,僱用; 醫師一人至三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醫事 檢驗師或醫事檢驗生一人或二人,藥師或藥劑生一人或二人,護理師或護 士一人至三人,醫事檢驗師、藥師、護理師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 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醫事檢驗生、藥劑生、護士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 至第五職等;資訊管理師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電腦操 作員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或僱用;科員十四人至二十四 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五人至九人,職務得列薦任第 六職等;股長一人至二人,由薦任第六職等科員兼任;主任管理員六人至 十六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管理員七十人至二百人,職務 列委任第二職等至第四職等或僱用;辦事員十五人至十九人,職務列委任 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雇員七人至十一人。 調查分類、教導、衛生三科科長,由前項調查員、輔導員、醫師分別兼任 ,均不另列等。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技能訓練所置正訓練師一人至三人,副訓練師一人至三人,助理訓練師三 人至九人,由所長聘任之。 前項人員之聘任資格及待遇,準用職業訓練法及其有關規定辦理。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技能訓練所收容女性受處分人者,設女訓練所,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 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主任、主任管理員、管理員以婦女充之。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技能訓練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 法辦理人事管理事務,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技能訓練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 ,依法辦理歲計、會計事務;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 之。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7 條 技能訓練所設統計室,置統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 ,依法辦理統計事務;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8 條 技能訓練所設所務委員會,以所長、副所長、秘書及各主管人員組織之。 關於受處分人之處遇、聲請免除強制工作或停止執行等事項,應經所務委 員會之決議,並報請所長裁決。但有急速處分之必要時,得逕由所長行之 。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9 條 技能訓練所得視需要設各種委員會。各委員會之委員,均為無給職,由所 長聘任之。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20 條 第十條至第十二條、第十四條至第十七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均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取得任用資格;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 第八條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21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法務部技能訓練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160518
2024/1/12 上午 12:00:00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法務部組織法第九條規定制定之。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 (以下簡稱本所) 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生體、病理及死因之檢驗、鑑定及研究事項。 二、關於毒物、生物及藥物化學之檢驗、鑑定及研究事項。 三、關於證物之檢驗、鑑定及研究事項。 四、關於法醫學上疑難鑑驗之解釋及研究事項。 五、關於法醫人員之培訓事項。 六、其他有關法醫學之研究及發展事項。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設左列各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一、法醫病理組。 二、毒物化學組。 三、血清證物組。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文書、印信、出納、庶務、檔案管理、公共關 係及不屬於其他各組事項。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置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至第十三職等,綜理所務;副所 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二職等,襄理所務。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置組長三人,主任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一職等; 研究員七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或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副研究 員六人至八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助理研究員六人至八人 ,技士十人至十二人,組員四人或五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 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操作員二人至四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 ,其中二人得列薦任第六職等;書記一人或二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 第三職等。 前項研究員、副研究員及助理研究員,必要時得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規定 聘用之。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置人事管理員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 人事管理事項。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所置會計員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歲計 、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第五條至第八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 員任用法第八條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所得聘學者專家若干人兼任法醫學顧問、特約法醫師或榮譽法醫師,指 導法醫學理研究或參與工作。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所辦事細則,由本所擬訂,報請法務部核定之。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1305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法務部組織法第八條規定制定之。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 (以下簡稱本所) 掌理下列事項: 一、監獄、看守所、少年矯正機構、少年觀護所、保安處分及感訓處分處 所人員訓練計畫之研擬及執行事項。 二、觀護人、更生保護人員及少年矯正機構教師、輔導教師訓練計畫之研 擬及執行事項。 三、其他經法務部指定辦理之訓練事項。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設教務組、輔導組及總務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置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至第十三職等,綜理所務;副所 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二職等,襄理所務。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置秘書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組長三人,職務 列薦任第九職等;輔導員五人至七人,專員三人至六人,職務均列薦任第 六職等至第八職等;組員七人至十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 等至第七職等;操作員一人至三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 中一人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辦事員二人至六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 五職等;書記一人或二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置專任講座三人至六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二職等,擔任 教學及研究工作;並得聘兼任講座若干人,擔任教學。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置人事管理員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 人事管理事項。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所置會計員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歲計 、會計,並兼辦統計事項。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第四條至第八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 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所辦事細則,由本所擬訂,報請法務部核定。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160518
2024/1/12 上午 12:00:00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 條 本通則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二項規定制定之。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2 條 法務部戒治所之設置地點及管轄,以部令定之。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3 條 戒治所掌理下列事項: 一、關於受戒治人之心理輔導、階段性處遇、文康活動、教育與集會等輔 導事項。 二、關於受戒治人之入所調查、家庭及社會關係評估與處理、社會資源運 用、出所後之聯繫等社會工作事項。 三、關於受戒治人之藥癮戒治、身體檢查、疾病預防及診療、環境清潔等 衛生事項。 四、關於受戒治人之職能評估及訓練、建教合作、勞動工作、就業輔導等 職訓事項。 五、關於受戒治人之戒護、生活管理、門戶鎖鑰管理、武器戒具及消防器 材之使用保管等戒護及機關戒備事項。 六、其他關於戒治事項。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4 條 戒治所視業務繁簡,分設三至四科,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5 條 戒治所設行政室,掌理文書、研考、印信、出納、庶務及其他不屬各科事 項。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6 條 戒治所之類別及員額依附表之規定。 各戒治所應適用之類別,由法務部視其容額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附件:戒治所員額表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第六條附表) ┌─────┬───────┬───────┬───────┐ │\員\類 │ (二千人以上) │ (一千人以上 │ (一千人未滿) │ │職\額\別│ │ 二千人未滿) │ │ │ 稱\ \│ 第一類員額 │ 第二類員額 │ 第三類員額 │ ├─────┼───────┼───────┼───────┤ │所長 │ 一 │ 一 │ 一 │ ├─────┼───────┼───────┼───────┤ │副所長 │ 一 │ 一 │ ○ │ ├─────┼───────┼───────┼───────┤ │秘書 │ 一 │ 一 │ 一 │ ├─────┼───────┼───────┼───────┤ │科長 │ 四 │ 四 │ 三-四 │ ├─────┼───────┼───────┼───────┤ │行政室主任│ 一 │ 一 │ 一 │ ├─────┼───────┼───────┼───────┤ │女所主任 │ ○-一 │ ○-一 │ ○-一 │ ├─────┼───────┼───────┼───────┤ │專員 │ 一-二 │ 一 │ ○ │ ├─────┼───────┼───────┼───────┤ │輔導員 │ 一○-一三 │ 五-一○ │ 二-五 │ ├─────┼───────┼───────┼───────┤ │臨床心理師│ 一○-一三 │ 五-一○ │ 二-五 │ ├─────┼───────┼───────┼───────┤ │社會工作員│ 七-九 │ 四-八 │ 一-四 │ ├─────┼───────┼───────┼───────┤ │醫師 │ 二 │ 一-二 │ 一 │ ├─────┼───────┼───────┼───────┤ │醫事檢驗師│ │ │ │ │ 或 │ 二 │ 二 │ 一 │ │醫事檢驗生│ │ │ │ ├─────┼───────┼───────┼───────┤ │藥 師 │ │ │ │ │ 或 │ 二 │ 一-二 │ 一 │ │藥劑生 │ │ │ │ ├─────┼───────┼───────┼───────┤ │護理師 │ │ │ │ │ 或 │ 三 │ 二 │ 一-二 │ │護 士 │ │ │ │ ├─────┼───────┼───────┼───────┤ │科員 │ 二○-二四 │ 一四-二○ │ 五-一四 │ ├─────┼───────┼───────┼───────┤ │主任管理員│ 一六-一九 │ 九-一六 │ 五-九 │ ├─────┼───────┼───────┼───────┤ │管理員 │一一一-一三三│ 六二-一一一│ 三九-六二 │ ├─────┼───────┼───────┼───────┤ │技士或技佐│ 一 │ 一 │ 一 │ ├─────┼───────┼───────┼───────┤ │辦事員 │ 五-七 │ 四-六 │ 二-四 │ ├─────┼───────┼───────┼───────┤ │書記 │ 七-九 │ 四-八 │ 三-五 │ ├─────┼───────┼───────┼───────┤ │正訓練師 │ │ │ │ │副訓練師 │ 三-四 │ 二-三 │ 一-二 │ │助理訓練師│ │ │ │ ├─────┼───────┼───────┼───────┤ │人事室主任│ │ │ │ │ (人事管理│ 一 │ 一 │ 一 │ │ 員) │ │ │ │ ├─────┼───────┼───────┼───────┤ │會計主任 (│ 一 │ 一 │ 一 │ │會計員) │ │ │ │ ├─────┼───────┼───────┼───────┤ │統計主任 (│ 一 │ 一 │ 一 │ │統計員) │ │ │ │ ├─────┼───────┼───────┼───────┤ │政風室主任│ 一 │ 一 │ ○ │ ├─────┼───────┼───────┼───────┤ │合計 │二一二-二五六│一二九-二一五│ 七四-一二七│ └─────┴───────┴───────┴───────┘ 說明:戒治所核定容額在二千人以上者,為第一類;一千人以上二 千人未滿者,為第二類;一千人未滿者,為第三類。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7 條 戒治所置所長,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綜理全所事務。但 容額在一千人以上之戒治所,其所長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 前項但書之戒治所並得置副所長,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襄助 所長處理全所事務。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8 條 戒治所置秘書,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科長、主任、職務列薦 任第八職等;醫師、專員、輔導員,職務均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 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員、醫事檢驗師、藥師、護理師、技士、科員,職 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主任管理員、醫事檢驗 生、藥劑生、護士、技佐,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二分 之一得列薦任第六職等;管理員、辦事員,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 職等;書記,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掌理衛生業務之科長得由醫師兼任。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9 條 戒治所為矯正受戒治人,得聘請宗教人士,實施宗教教誨。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0 條 戒治所得附設職業訓練機構,置正訓練師、副訓練師、助理訓練師,由所 長聘任之。 前項人員之聘任資格及待遇,適用職業訓練法及其有關規定辦理。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1 條 戒治所設女所者,置主任,掌理女所事務,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女所主 任、主任管理員及管理員以女性為限。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2 條 戒治所未普遍設立前,得依需要於監獄或少年矯正機構內設立之,所長由 各該監獄或機構首長兼任。 前項之戒治所,除戒護、行政等均由該監獄或機構相關人員兼辦及支援外 ,其所需戒治人員按事務之繁簡,依本通則類別及員額定之。 前項所稱戒治人員,指輔導員、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員、醫師、醫事檢 驗師或醫事檢驗生、藥師或藥劑生及護理師或護士。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3 條 戒治所設人事室,置主任,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事務較簡者置人事管理 員,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 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4 條 戒治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事務較簡者置會計 員,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事項;其 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5 條 戒治所設統計室,置統計主任,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事務較簡者置統計 員,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統計事項及資訊系統 之建立與維護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6 條 戒治所設政風室,置主任,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所 需工作人員,應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事務較簡者,其政風業務由 其上級機關之政風機構統籌辦理。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7 條 第七條、第八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至第十六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 ,其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應就有關職系選用 之。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8 條 戒治所設所務委員會,由所長、副所長、秘書及各主管人員組織之。 所務委員會會議規則由法務部定之。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19 條 戒治所得視需要報經法務部核准設各種委員會。各委員會之委員,均為無 給職,由所長聘請素孚信望之專家學者及社會熱心人士擔任之。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20 條 戒治所辦事細則,由各該所擬訂,報請法務部核定。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第 21 條 本通則自公布日施行。
法務部戒治所組織通則
法律
20160518
2024/1/12 上午 12:00:00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1 條 為維護人民安全、協助司法鑑定、協尋失蹤人口、確定親子血緣、提昇犯罪偵查效能、有效防制犯罪,特制定本條例。 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之主管機關為內政部。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 一、去氧核醣核酸:指人體中記載遺傳訊息之化學物質。 二、去氧核醣核酸樣本:指採自人體含有去氧核醣核酸之生物樣本。 三、去氧核醣核酸紀錄:指將去氧核醣核酸樣本,以科學方法分析,所取得足以識別基因特徵之資料。 四、去氧核醣核酸型別出現頻率:指主管機關所採用之鑑定系統,在特定人口中,去氧核醣核酸型別重複出現之頻率。 五、去氧核醣核酸資料庫:指主管機關所建立儲存去氧核醣核酸紀錄之資料系統。 六、去氧核醣核酸人口統計資料庫:指主管機關所建立關於去氧核醣核酸型別出現頻率之資料系統。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4 條 主管機關應指定或設立專責單位,辦理下列事項︰ 一、鑑定、分析及儲存去氧核醣核酸樣本。 二、蒐集、建立及維護去氧核醣核酸紀錄、型別出現頻率、資料庫及人口統計資料庫。 三、應檢察官、法院、軍事檢察官、軍事法庭或司法警察機關之請求,提供去氧核醣核酸紀錄及相關資料,或進行鑑定。 四、研究發展鑑定去氧核醣核酸之技術、程序及標準。 五、其他與去氧核醣核酸有關之事項。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5 條 犯下列各罪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應接受去氧核醣核酸之強制採樣: 一、刑法公共危險罪章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項與第三項、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與第四項、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一項。 二、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二十七條、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二百二十九條之罪。 三、刑法殺人罪章第二百七十一條之罪。 四、刑法傷害罪章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二項、第二百七十八條之罪。 五、刑法搶奪強盜及海盜罪章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二項、第三百二十六條至第三百三十四條之一之罪。 六、刑法恐嚇及擄人勒贖罪章之罪。 犯下列各罪經有罪判決確定,再犯本項各款之罪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應接受去氧核醣核酸之強制採樣: 一、刑法公共危險罪章第一百八十三條第一項與第四項、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與第五項、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一、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百八十六條之一第一項、第二項與第四項、第一百八十七條、第一百八十七條之一、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項、第二項與第五項、第一百九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與第四項、第一百九十一條之一及故意犯第一百七十六條之罪。 二、刑法妨害自由罪章第二百九十六條、第二百九十六條之一及第三百零二條之罪。 三、刑法竊盜罪章第三百二十一條之罪。 四、刑法搶奪強盜及海盜罪章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 五、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七條、第八條、第十二條及第十三條之罪。 六、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四條至第八條、第十條及第十二條之罪。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6 條 法院或檢察官認為有必要進行去氧核醣核酸比對時,應以傳票通知前條所列之人接受去氧核醣核酸採樣。 前項傳票應記載接受去氧核醣核酸採樣之事由。 受第一項傳票通知之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去氧核醣核酸採樣者,法院或檢察官得拘提之並強制採樣。 前項拘提應用拘票,拘票應記載接受去氧核醣核酸強制採樣之事由。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7 條 司法警察機關依第五條實施去氧核醣核酸強制採樣前,應以通知書通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報請檢察官核發拘票。 前項通知書應記載下列事項,並由司法警察機關主管長官簽名: 一、被採樣人之姓名或足資識別之特徵、性別、年齡及住所或居所。 二、案由及接受去氧核醣核酸採樣之事由。 三、應到之日、時、處所。 四、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報請檢察官核發拘票。 前項之通知書,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之規定。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8 條 司法警察機關、檢察官或法院執行採樣完畢後,應將去氧核醣核酸樣本送交主管機關之專責單位,並應發予被採樣人已接受採樣之證明書。 依本條例應受採樣人得出具前項證明書拒絕採樣。但下列情形不在此限︰ 一、原採樣本無法取得足以識別基因特徵之資料。 二、有事實足認原採樣本可能非受採樣人所有。 三、由原採樣本取得之去氧核醣核酸紀錄滅失。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9 條 為尋找或確定血緣關係之血親者,得請求志願自費採樣。 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行為能力人之請求,應經法定代理人、監護人、社會行政機關或警政機關協助。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10 條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應依醫學上認可之程序及方法行之,並應注意被採樣人之身體及名譽。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11 條 主管機關對依本條例取得之被告及經司法警察機關移送之犯罪嫌疑人之去氧核醣核酸樣本,應妥為儲存並建立紀錄及資料庫。 前項樣本、紀錄及資料庫,主管機關非依本條例或其他法律規定,不得洩漏或交付他人;保管或持有機關亦同。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12 條 依本條例採樣、儲存之去氧核醣核酸樣本、紀錄,前者至少應保存十年,後者至少應保存至被採樣人死亡後十年。 依第五條接受採樣之人,受不起訴處分或經法院無罪判決確定者,主管機關應刪除其去氧核醣核酸樣本及紀錄;被採樣人亦得申請刪除。但涉及他案有應強制採樣情形者,得不予刪除。 第八條第一項之證明書,應記載被採樣人前項之權利。 去氧核醣核酸樣本之採集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去氧核醣核酸樣本之鑑定、儲存、管理、銷毀與紀錄之建立、使用、提供、刪除及監督管理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第 14 條 本條例自公布後一年施行。 本條例修正條文自公布後六個月施行。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法律
20120104
2024/1/12 上午 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