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44
208k
name
stringlengths
2
75
level
stringclasses
3 values
abandon_note
stringclasses
2 values
modified_date
stringlengths
8
8
api_updated_date
stringclasses
1 value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一 章 總則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 條 本法依原子能法第二十九條之規定制定之。 原子能和平用途所發生核子損害之賠償,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法律之規定。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核子燃料,指能由原子核分裂之自續連鎖反應而產生能量之物料。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放射性產物或廢料,指在生產或使用核子燃料過程中所產生之放射性物料或在是項過程中因受輻射而變成放射性之物料。但不包括最後製造過程及製造完成可用於科學、醫學、農業、商業或工業用途之放射性同位素及其所產生之廢料。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核子反應器,指裝填有適當安排之核子燃料,而能發生可控制之原子核分裂自續連鎖反應之裝置。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5 條 本法所稱核子物料如下: 一、天然鈾及耗乏鈾以外之核子燃料,在核子反應器之外單獨或合併其他物料,能引起原子核分裂之自續連鎖反應而產生能量者。 二、放射性產物或廢料。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6 條 本法所稱核子設施如下: 一、核子反應器。但不包括海上或空中運送工具內生產動力,以供推進或其他用途之核子反應器。 二、生產核子物料之設施,包括用過核子燃料再處理設施。 三、專營處理、貯存或處置核子物料之設施。 同一經營者在同一場地所設數核子設施,視為一核子設施。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7 條 本法所稱經營者,指經政府指定或核准經營核子設施者。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8 條 本法所稱核子損害,指由核子設施內之核子燃料、放射性產物、廢料或運入運出核子設施之核子物料所發生之放射性或放射性併合毒害性、爆炸性或其他危害性,所造成之生命喪失、人體傷害或財產損失。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9 條 本法所稱核子事故,指由同一原因造成核子損害之單一事件或數個同時或先後接續發生之事件。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0 條 核子燃料、放射性產物或廢料在一定限量內者,應依其他法律之規定;其限量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公告之。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二 章 損害賠償責任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1 條 核子事故發生後,其經營者對於所造成之核子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2 條 核子事故,係由核子設施之核子物料所引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時,原經營者對於所造成之核子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一、其賠償責任,尚未依書面契約由另一核子設施經營者承擔者。 二、無書面契約,其核子物料尚未由另一核子設施經營者接管或占有者。 三、預定用於運送工具內核子反應器生產動力或其他用途之核子物料,尚未經核准使用該核子反應器之人接管者。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3 條 核子事故,係由核子物料運往國外途中所引起者,該運出之核子設施經營者就其於國境內所造成之核子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核子事故,係由核子物料運至國內途中所引起者,該受領之核子設施經營者就其於國境內所造成之核子損害,應負賠償責任。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4 條 核子物料因運送而暫行貯存於核子設施內引起核子事故而造成損害,其損害依前二條規定,應由他經營者負賠償責任者,提供暫行貯存之核子設施經營者不負賠償責任。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5 條 核子損害,係由數經營者依本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事故所生,各該經營者應負連帶賠償責任。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6 條 核子事故發生於核子物料之運送過程中,而核子物料係在同一運送工具內或因運送而暫行貯存於同一核子設施內,其所造成之核子損害,應由數經營者負賠償責任。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7 條 同一經營者之數核子設施,涉及於一核子事故者,應就每一核子設施負賠償責任。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8 條 核子設施經營者,對於核子損害之發生或擴大,不論有無故意或過失,均應依本法之規定負賠償責任。但核子事故係直接由於國際武裝衝突、敵對行為、內亂或重大天然災害所造成者,不在此限。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19 條 核子設施經營者,證明核子損害之發生或擴大,係因被害人之故意或過失所致者,法院得減輕或免除對該被害人之賠償金額。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0 條 核子損害及核子損害以外之損害,係由核子事故所造成或係由核子事故及其他事故所共同造成者,如核子損害以外之損害無法與核子損害完全劃分時,應視為係由該核子事故所造成之核子損害。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1 條 核子設施經營者,對於下列各款核子損害所應負之賠償責任,應依其他法律之規定: 一、核子設施或其場地上用於或備用於該核子設施之財產。 二、發生核子事故時,裝載引起該事故之核子物料之運送工具。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2 條 核子設施經營者,依本法之規定賠償時,對於核子設施經營者以外之人,僅於下列情形之一有求償權: 一、依書面契約有明文規定者。 二、核子損害係因個人故意之行為所致者,對於具有故意之該個人。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3 條 核子設施經營者以外之人,對於核子損害,除前條之規定外,不負賠償責任。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三 章 賠償責任限額及保證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4 條 核子設施經營者對於每一核子事故,依本法所負之賠償責任,其最高限額為新臺幣四十二億元。 前項賠償限額,不包括利息及訴訟費用在內。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5 條 核子設施經營者,應維持足供履行核子損害賠償責任限額之責任保險或財務保證,並經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定,始得運轉核子設施或運送核子物料。 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及其所屬研究機構之核子設施,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核子設施之運轉或核子物料之運送,在一定限度內,得申請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酌減其責任保險或財務保證金額,其限度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定。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6 條 前條責任保險之保險人或財務保證之保證人,在保險或保證期間內,非於兩個月前以書面通知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並經核可後,不得停止或終止其責任保險或財務保證。 關於運送核子物料之責任保險或財務保證,不得於運送期間內停止或終止。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7 條 核子設施經營者因責任保險或財務保證所取得之金額,不足履行已確定之核子損害賠償責任時,國家應補足其差額。但以補足至第二十四條所定之賠償限額為限。 前項國家補足之差額,仍應由核子設施經營者負償還之責任。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四 章 損害賠償請求權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8 條 核子損害之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負賠償義務之核子設施經營者時起,三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核子事故發生之時起,逾十年者亦同。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29 條 引起核子事故之核子物料係經竊盜、遺失、投棄或拋棄者,其損害賠償請求權消滅時效依前條之規定。但對該核子物料所屬原核子設施經營者請求賠償時,以不超過自竊盜、遺失、投棄或拋棄之時起二十年為限。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30 條 核子損害被害人,於前二條所定期間請求賠償者,在訴訟進行中,期間雖已屆滿,仍得就其加重之損害為訴訟之追加。但以在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者為限。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31 條 核子設施經營者不能履行賠償責任時,核子損害被害人得逕向其責任保險人或財務保證人請求賠償。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五 章 附則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32 條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於核子事故發生後,得設置核子事故調查評議委員會,其職權如下: 一、核子事故之認定及其原因之調查。 二、核子損害之調查與評估。 三、核子事故賠償、救濟及善後措施之建議。 四、核子設施安全防護改善之建議。 前項之調查、評估及建議應作成報告公告之。 核子事故調查評議委員會之設置辦法,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定之。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33 條 核子損害超過核子設施經營者之賠償責任限額或有超過之虞時,應優先就生命喪失及人體傷害予以賠償,並保留十分之一之金額,以備賠償嗣後發現之核子損害。 核子事故被害人以訴訟請求賠償時,法院得參酌核子事故調查評議委員會之調查報告及賠償建議,依損害之大小及被害人數多寡,作適當之分配。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34 條 國家於核子事故發生重大災害時,應採取必要之救濟及善後措施。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35 條 本法於外國人為被害人時,應本互惠原則適用之。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36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定之。 核子損害賠償法 第 37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自公布後一年施行。
核子損害賠償法
法律
19970514
2024/1/12 上午 12:00:00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一 章 總則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 條 為防制游離輻射之危害,維護人民健康及安全,特依輻射作業必須合理抑低其輻射劑量之精神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游離輻射:指直接或間接使物質產生游離作用之電磁輻射或粒子輻射。 二、放射性:指核種自發衰變時釋出游離輻射之現象。 三、放射性物質:指可經由自發性核變化釋出游離輻射之物質。 四、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指核子反應器設施以外,用電磁場、原子核反應等方法,產生游離輻射之設備。 五、放射性廢棄物:指具有放射性或受放射性物質污染之廢棄物,包括備供最終處置之用過核子燃料。 六、輻射源:指產生或可產生游離輻射之來源,包括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核子反應器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或公告之物料或機具。 七、背景輻射:指下列之游離輻射: (一)宇宙射線。 (二)天然存在於地殼或大氣中之天然放射性物質釋出之游離輻射。 (三)一般人體組織中所含天然放射性物質釋出之游離輻射。 (四)因核子試爆或其他原因而造成含放射性物質之全球落塵釋出之游離輻射。 八、曝露:指人體受游離輻射照射或接觸、攝入放射性物質之過程。 九、職業曝露:指從事輻射作業所受之曝露。 十、醫療曝露:指在醫療過程中病人及其協助者所接受之曝露。 十一、緊急曝露:指發生事故之時或之後,為搶救遇險人員,阻止事態擴大或其他緊急情況,而有組織且自願接受之曝露。 十二、輻射作業:指任何引入新輻射源或曝露途徑、或擴大受照人員範圍、或改變現有輻射源之曝露途徑,從而使人們受到之曝露,或受到曝露之人數增加而獲得淨利益之人類活動。包括對輻射源進行持有、製造、生產、安裝、改裝、使用、運轉、維修、拆除、檢查、處理、輸入、輸出、銷售、運送、貯存、轉讓、租借、過境、轉口、廢棄或處置之作業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或公告者。 十三、干預:指影響既存輻射源與受曝露人間之曝露途徑,以減少個人或集體曝露所採取之措施。 十四、設施經營者:指經主管機關許可、發給許可證或登記備查,經營輻射作業相關業務者。 十五、雇主:指僱用人員從事輻射作業相關業務者。 十六、輻射工作人員:指受僱或自僱經常從事輻射作業,並認知會接受曝露之人員。 十七、西弗:指國際單位制之人員劑量單位。 十八、劑量限度:指人員因輻射作業所受之曝露,不應超過之劑量值。 十九、污染環境:指因輻射作業而改變空氣、水或土壤原有之放射性物質含量,致影響其正常用途,破壞自然生態或損害財物。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 條 本法之主管機關,為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 條 天然放射性物質、背景輻射及其所造成之曝露,不適用本法之規定。但有影響公眾安全之虞者,主管機關得經公告之程序,將其納入管理;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二 章 輻射安全防護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5 條 為限制輻射源或輻射作業之輻射曝露,主管機關應參考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最新標準訂定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並應視實際需要訂定相關導則,規範輻射防護作業基準及人員劑量限度等游離輻射防護事項。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6 條 為確保放射性物質運送之安全,主管機關應訂定放射性物質安全運送規則,規範放射性物質之包裝、包件、交運、運送、貯存作業及核准等事項。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7 條 設施經營者應依其輻射作業之規模及性質,依主管機關之規定,設輻射防護管理組織或置輻射防護人員,實施輻射防護作業。 前項輻射防護作業,設施經營者應先擬訂輻射防護計畫,報請主管機關核准後實施。未經核准前,不得進行輻射作業。 第一項輻射防護管理組織及人員之設置標準、輻射防護人員應具備之資格、證書之核發、有效期限、換發、補發、廢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8 條 設施經營者應確保其輻射作業對輻射工作場所以外地區造成之輻射強度與水中、空氣中及污水下水道中所含放射性物質之濃度,不超過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之規定。 前項污水下水道不包括設施經營者擁有或營運之污水處理設施、腐化槽及過濾池。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9 條 輻射工作場所排放含放射性物質之廢氣或廢水者,設施經營者應實施輻射安全評估,並報請主管機關核准後,始得為之。 前項排放,應依主管機關之規定記錄及申報並保存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0 條 設施經營者應依主管機關規定,依其輻射工作場所之設施、輻射作業特性及輻射曝露程度,劃分輻射工作場所為管制區及監測區。管制區內應採取管制措施;監測區內應為必要之輻射監測,輻射工作場所外應實施環境輻射監測。 前項場所劃分、管制、輻射監測及場所外環境輻射監測,應擬訂計畫,報請主管機關核准後實施。未經核准前,不得進行輻射作業。 第一項環境輻射監測結果,應依主管機關之規定記錄及申報並保存之。 第二項計畫擬訂及其作業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1 條 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檢查輻射作業及其場所;不合規定者,應令其限期改善;未於期限內改善者,得令其停止全部或一部之作業;情節重大者,並得逕予廢止其許可證。 主管機關為前項處分時,應以書面敘明理由。但情況急迫時,得先以口頭為之,並於處分後七日內補行送達處分書。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2 條 輻射工作場所發生重大輻射意外事故且情況急迫時,為防止災害發生或繼續擴大,以維護公眾健康及安全,設施經營者得依主管機關之規定採行緊急曝露。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3 條 設施經營者於下列事故發生時,應採取必要之防護措施,並立即通知主管機關: 一、人員接受之劑量超過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之規定者。 二、輻射工作場所以外地區之輻射強度或其水中、空氣中或污水下水道中所含放射性物質之濃度超過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之規定者。本款污水下水道不包括設施經營者擁有或營運之污水處理設施、腐化槽及過濾池。 三、放射性物質遺失或遭竊者。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之重大輻射事故。 主管機關於接獲前項通知後,應派員檢查,並得命其停止與該事故有關之全部或一部之作業。 第一項事故發生後,設施經營者除應依相關規定負責清理外,並應依規定實施調查、分析、記錄及於期限內向主管機關提出報告。 設施經營者於第一項之事故發生時,除採取必要之防護措施外,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移動或破壞現場。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4 條 從事或參與輻射作業之人員,以年滿十八歲者為限。但基於教學或工作訓練需要,於符合特別限制情形下,得使十六歲以上未滿十八歲者參與輻射作業。 任何人不得令未滿十六歲者從事或參與輻射作業。 雇主對告知懷孕之女性輻射工作人員,應即檢討其工作條件,以確保妊娠期間胚胎或胎兒所受之曝露不超過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之規定;其有超過之虞者,雇主應改善其工作條件或對其工作為適當之調整。 雇主對在職之輻射工作人員應定期實施從事輻射作業之防護及預防輻射意外事故所必要之教育訓練,並保存紀錄。 輻射工作人員對於前項教育訓練,有接受之義務。 第一項但書規定之特別限制情形與第四項教育訓練之實施及其紀錄保存等事項,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5 條 為確保輻射工作人員所受職業曝露不超過劑量限度並合理抑低,雇主應對輻射工作人員實施個別劑量監測。但經評估輻射作業對輻射工作人員一年之曝露不可能超過劑量限度之一定比例者,得以作業環境監測或個別劑量抽樣監測代之。 前項但書規定之一定比例,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監測之度量及評定,應由主管機關認可之人員劑量評定機構辦理;人員劑量評定機構認可及管理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雇主對輻射工作人員實施劑量監測結果,應依主管機關之規定記錄、保存、告知當事人。 主管機關為統計、分析輻射工作人員劑量,得自行或委託有關機關(構)、學校或團體設置人員劑量資料庫。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6 條 雇主僱用輻射工作人員時,應要求其實施體格檢查;對在職之輻射工作人員應實施定期健康檢查,並依檢查結果為適當之處理。 輻射工作人員因一次意外曝露或緊急曝露所接受之劑量超過五十毫西弗以上時,雇主應即予以包括特別健康檢查、劑量評估、放射性污染清除、必要治療及其他適當措施之特別醫務監護。 前項輻射工作人員經特別健康檢查後,雇主應就其特別健康檢查結果、曝露歷史及健康狀況等徵詢醫師、輻射防護人員或專家之建議後,為適當之工作安排。 第一項健康檢查及第二項特別醫務監護之費用,由雇主負擔。 第一項體格檢查、健康檢查及第二項特別醫務監護之紀錄,雇主應依主管機關之規定保存。 第二項所定特別健康檢查,其檢查項目由主管機關會同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輻射工作人員對於第一項之檢查及第二項之特別醫務監護,有接受之義務。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7 條 為提昇輻射醫療之品質,減少病人可能接受之曝露,醫療機構使用經主管機關公告應實施醫療曝露品質保證之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相關設施,應依醫療曝露品質保證標準擬訂醫療曝露品質保證計畫,報請主管機關核准後始得為之。 醫療機構應就其規模及性質,依規定設醫療曝露品質保證組織、專業人員或委託相關機構,辦理前項醫療曝露品質保證計畫相關事項。 第一項醫療曝露品質保證標準與前項醫療曝露品質保證組織、專業人員設置及委託相關機構之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8 條 醫療機構對於協助病人接受輻射醫療者,其有遭受曝露之虞時,應事前告知及施以適當之輻射防護。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19 條 主管機關應選定適當場所,設置輻射監測設施及採樣,從事環境輻射監測,並公開監測結果。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0 條 主管機關發現公私場所有遭受輻射曝露之虞時,得派員攜帶證明文件進入檢查或偵測其游離輻射狀況,並得要求該場所之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或其他代表人提供有關資料。 前項之檢查或偵測,主管機關得會同有關機關為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1 條 商品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添加放射性物質。 前項放射性物質之添加量,不得逾越主管機關核准之許可量。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2 條 商品對人體造成之輻射劑量,於有影響公眾健康之虞時,主管機關應會同有關機關實施輻射檢查或偵測。 前項商品經檢查或偵測結果,如有違反標準或有危害公眾健康者,主管機關應公告各該商品品名及其相關資料,並命該商品之製造者、經銷者或持有者為一定之處理。 前項標準,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3 條 為防止建築材料遭受放射性污染,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要求相關廠商實施原料及產品之輻射檢查、偵測或出具無放射性污染證明。其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原料、產品之輻射檢查、偵測及無放射性污染證明之出具,應依主管機關之規定或委託主管機關認可之機關(構)、學校或團體為之。 第一項建築材料經檢查或偵測結果,如有違反前條第三項規定之標準者,依前條第二項規定處理。 第二項之機關(構)、學校或團體執行第一項所訂業務,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為之,並負忠實義務。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4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建築機關對於施工中之建築物所使用之鋼筋或鋼骨,得指定承造人會同監造人提出無放射性污染證明。 主管機關發現建築物遭受放射性污染時,應立即通知該建築物之居民及所有人。 前項建築物之輻射劑量達一定劑量者,主管機關應造冊函送該管直轄市、縣(市)地政主管機關將相關資料建檔,並開放民眾查詢。 放射性污染建築物事件防範及處理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5 條 為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建築物有遭受放射性污染之虞者,其移轉應出示輻射偵測證明。 前項有遭受放射性污染之虞之建築物,主管機關應每年及視實際狀況公告之。 第一項之輻射偵測證明,應由主管機關或經主管機關認可之機關(構)或團體開立之。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之機關(構)或團體執行第三項所訂業務,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為之,並負忠實義務。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6 條 從事輻射防護服務相關業務者,應報請主管機關認可後始得為之。 前項輻射防護服務相關業務之項目、應具備之條件、認可之程序、認可證之核發、換發、補發、廢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從事第一項業務者執行業務時,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為之,並負忠實義務。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7 條 發生核子事故以外之輻射公害事件,而有危害公眾健康及安全或有危害之虞者,主管機關得會同有關機關採行干預措施;必要時,並得限制人車進出或強制疏散區域內人車。 主管機關對前項輻射公害事件,得訂定干預標準及處理辦法。 主管機關採行第一項干預措施所支出之各項費用,於知有負賠償義務之人時,應向其求償。 對於第一項之干預措施,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8 條 主管機關為達成本法管制目的,得就有關輻射防護事項要求設施經營者、雇主或輻射防護服務業者定期提出報告。 前項報告之項目、內容及提出期限,由主管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三 章 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輻射作業之管理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29 條 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輻射作業,應依主管機關之指定申請許可或登記備查。 經指定應申請許可者,應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經許可或發給許可證後,始得進行輻射作業。 經指定應申請登記備查者,應報請主管機關同意登記後,始得進行輻射作業。 置有高活度放射性物質或高能量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高強度輻射設施之運轉,應由合格之運轉人員負責操作。 第二項及第三項申請許可、登記備查之資格、條件、前項設施之種類與運轉人員資格、證書或執照之核發、有效期限、換發、補發、廢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及第三項之物質、設備或作業涉及醫用者,並應符合中央衛生法規之規定。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0 條 放射性物質之生產與其設施之建造及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製造,非經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發給許可證,不得為之。 放射性物質生產設施之運轉,應由合格之運轉人員負責操作;其資格、證書或執照之核發、有效期限、換發、補發、廢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生產或製造,應於開始之日起十五日內,報請主管機關備查;其生產紀錄或製造紀錄與庫存及銷售紀錄,應定期報送主管機關;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檢查之。 第一項放射性物質之生產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製造,屬於醫療用途者,並應符合中央衛生法規之規定。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1 條 操作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人員,應受主管機關指定之訓練,並領有輻射安全證書或執照。但領有輻射相關執業執照經主管機關認可者或基於教學需要在合格人員指導下從事操作訓練者,不在此限。 前項證書或執照,於操作一定活度以下之放射性物質或一定能量以下之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得以訓練代之;其一定活度或一定能量之限值,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人員之資格、訓練、證書或執照之核發、有效期限、換發、補發、廢止與前項訓練取代證書或執照之條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2 條 依第二十九條第二項規定核發之許可證,其有效期間最長為五年。期滿需繼續輻射作業者,應於屆滿前,依主管機關規定期限申請換發。 依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核發之許可證,其有效期間最長為十年。期滿需繼續生產或製造者,應於屆滿前,依主管機關規定期限申請換發。 前二項許可證有效期間內,設施經營者應對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其設施,每年至少偵測一次,提報主管機關偵測證明備查,偵測項目由主管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3 條 許可、許可證或登記備查之記載事項有變更者,設施經營者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主管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4 條 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使用或其生產製造設施之運轉,其所需具備之安全條件與原核准內容不符者,設施經營者應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准停止使用或運轉,並依核准之方式封存或保管。 前項停止使用之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停止運轉之生產製造設施,其再使用或再運轉,應先報請主管機關核准,始得為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5 條 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永久停止使用或其生產製造設施之永久停止運轉,設施經營者應將其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列冊陳報主管機關,並退回原製造或銷售者、轉讓、以放射性廢棄物處理或依主管機關規定之方式處理,其處理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但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得延長之。 前項之生產製造設施或第二十九條第四項之高強度輻射設施永久停止運轉後六個月內,設施經營者應擬訂設施廢棄之清理計畫,報請主管機關核准後實施,應於永久停止運轉後三年內完成。 前項清理計畫實施期間,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檢查;實施完畢後,設施經營者應報請主管機關檢查。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6 條 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其生產製造設施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視為永久停止使用或運轉,應依前條之規定辦理: 一、未依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報請主管機關核准停止使用或運轉,持續達一年以上。 二、核准停止使用或運轉期間,經主管機關認定有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且無法改善或已不堪使用。 三、經主管機關廢止其許可證。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7 條 本章有關放射性物質之規定,於核子原料、核子燃料或放射性廢棄物不適用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四 章 罰則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8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違反第七條第二項規定,擅自或未依核准之輻射防護計畫進行輻射作業,致嚴重污染環境。 二、違反第九條第一項規定,擅自排放含放射性物質之廢氣或廢水,致嚴重污染環境。 三、未依第二十九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取得許可、許可證或經同意登記,擅自進行輻射作業,致嚴重污染環境。 四、未依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取得許可證,擅自進行生產或製造,致嚴重污染環境。 五、棄置放射性物質。 六、依本法規定有申報義務,明知為不實事項而申報或於業務上作成之文書為不實記載。 前項第一款至第四款所定嚴重污染環境之標準,由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39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不遵行主管機關依第十一條第一項或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所為之停止作業命令。 二、未依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經主管機關許可,擅自於商品中添加放射性物質,經令其停止添加或回收而不從。 三、違反第二十二條第二項或第二十三條第三項規定,未依主管機關命令為一定之處理。 四、未依第三十五條第二項規定提出設施清理計畫或未依期限完成清理,經主管機關通知限期提出計畫或完成清理,屆期仍未遵行。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0 條 法人之負責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雇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第三十八條或前條之罪者,除處罰其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亦科以各該條之罰金。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1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連續處罰,並得令其停止作業;必要時,廢止其許可、許可證或登記: 一、違反第七條第二項規定,擅自或未依核准之輻射防護計畫進行輻射作業。 二、違反第九條第一項規定,擅自排放含放射性物質之廢氣或廢水。 三、違反第十條第二項規定,擅自進行輻射作業。 四、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擅自於商品中添加放射性物質。 五、未依第二十九條第二項規定取得許可或許可證,擅自進行輻射作業。 六、未依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取得許可證,擅自進行生產、建造或製造。 七、違反第三十五條第二項規定,未於三年內完成清理。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2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四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連續處罰,並得令其停止作業;必要時,廢止其許可、許可證或登記: 一、違反主管機關依第五條規定所定之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且情節重大。 二、違反主管機關依第六條規定所定之放射性物質安全運送規則且情節重大。 三、違反第八條、第十條第一項、第十三條第四項或第三十四條規定。 四、規避、妨礙或拒絕依第十一條第一項、第十三條第二項、第三十條第三項或第三十五條第三項規定之檢查。 五、未依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通知主管機關。 六、未依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清理。 七、違反第十八條規定,未對協助者施以輻射防護。 八、商品中添加之放射性物質逾越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一條第二項規定核准之許可量。 九、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二條第一項規定實施之商品輻射檢查或偵測。 十、違反第二十九條第四項或第三十條第二項規定,僱用無證書(或執照)人員操作或無證書(或執照)人員擅自操作。 十一、未依第三十五條第二項規定提出清理計畫。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3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連續處罰,並得令其停止作業: 一、違反第七條第一項、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第十七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 二、未依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實施調查、分析。 三、未依第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實施人員劑量監測。 四、未依第二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經同意登記,擅自進行輻射作業。 五、違反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僱用無證書(或執照)人員操作或無證書(或執照)人員擅自操作。 六、未依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規定處理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4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連續處罰,並得令其停止作業: 一、違反主管機關依第五條規定所定之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 二、違反主管機關依第六條規定所定之放射性物質安全運送規則。 三、未依第十四條第四項規定實施教育訓練。 四、違反主管機關依第十五條第三項規定所定之認可及管理辦法。 五、違反第十六條第二項、第三項或第二十七條第四項規定。 六、違反第二十三條第一項或第二十四條第一項規定,未依主管機關或主管建築機關要求實施輻射檢查、偵測或出具無放射性污染證明。 七、違反第二十五條第三項開立辦法者。 八、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或主管機關依同條第二項規定所定之管理辦法規定。 九、依本法規定有記錄、保存、申報或報告義務,未依規定辦理。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5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四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連續處罰,並得令其停止作業: 一、依第十五條第四項或第十八條規定有告知義務,未依規定告知。 二、違反第十六條第一項、第四項或第三十三條規定。 三、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依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實施之檢查、偵測或要求提供有關資料。 四、違反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僱用未經訓練之人員操作或未經訓練而擅自操作。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6 條 輻射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十四條第五項規定,拒不接受教育訓練。 二、違反第十六條第七項規定,拒不接受檢查或特別醫務監護。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7 條 依本法通知限期改善或申報者,其改善或申報期間,除主管機關另有規定者外,為三十日。但有正當理由,經主管機關同意延長者,不在此限。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8 條 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主管機關限期繳納,屆期未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49 條 經依本法規定廢止許可證或登記者,自廢止之日起,一年內不得申請同類許可證或登記備查。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50 條 依本法處以罰鍰之案件,並得沒入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商品或建築材料。 違反本法經沒收或沒入之物,由主管機關處理或監管者,所需費用,由受處罰人或物之所有人負擔。 前項費用,經主管機關限期繳納,屆期未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五 章 附則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51 條 本法規定由主管機關辦理之各項認可、訓練、檢查、偵測或監測,主管機關得委託有關機關(構)、學校或團體辦理。 前項認可、訓練、檢查、偵測或監測之項目及其實施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52 條 主管機關依本法規定實施管制、核發證書、執照及受理各項申請,得分別收取審查費、檢查費、證書費及執照費;其費額,由主管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53 條 輻射源所產生之輻射無安全顧慮者,免依本法規定管制。 前項豁免管制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54 條 軍事機關之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及其輻射作業之輻射防護及管制,應依本法由主管機關會同國防部另以辦法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55 條 本法施行前已設置之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生產、製造與其設施、輻射工作場所、已許可之輻射作業及已核發之人員執照、證明書,不符合本法規定者,應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二年內完成改善、辦理補正或換發。但經主管機關同意者得延長之,延長以一年為限。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56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第 57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游離輻射防護法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消費者保護法 第 一 章 總則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 條 為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國民消費生活安全,提昇國民消費生活品質,特制定本法。 有關消費者之保護,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 條 本法所用名詞定義如下: 一、消費者:指以消費為目的而為交易、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者。 二、企業經營者:指以設計、生產、製造、輸入、經銷商品或提供服務為營業者。 三、消費關係:指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就商品或服務所發生之法律關係。 四、消費爭議:指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因商品或服務所生之爭議。 五、消費訴訟:指因消費關係而向法院提起之訴訟。 六、消費者保護團體:指以保護消費者為目的而依法設立登記之法人。 七、定型化契約條款:指企業經營者為與多數消費者訂立同類契約之用,所提出預先擬定之契約條款。定型化契約條款不限於書面,其以放映字幕、張貼、牌示、網際網路、或其他方法表示者,亦屬之。 八、個別磋商條款:指契約當事人個別磋商而合意之契約條款。 九、定型化契約:指以企業經營者提出之定型化契約條款作為契約內容之全部或一部而訂立之契約。 十、通訊交易:指企業經營者以廣播、電視、電話、傳真、型錄、報紙、雜誌、網際網路、傳單或其他類似之方法,消費者於未能檢視商品或服務下而與企業經營者所訂立之契約。 十一、訪問交易:指企業經營者未經邀約而與消費者在其住居所、工作場所、公共場所或其他場所所訂立之契約。 十二、分期付款:指買賣契約約定消費者支付頭期款,餘款分期支付,而企業經營者於收受頭期款時,交付標的物與消費者之交易型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 條 政府為達成本法目的,應實施下列措施,並應就與下列事項有關之法規及其執行情形,定期檢討、協調、改進之: 一、維護商品或服務之品質與安全衛生。 二、防止商品或服務損害消費者之生命、身體、健康、財產或其他權益。 三、確保商品或服務之標示,符合法令規定。 四、確保商品或服務之廣告,符合法令規定。 五、確保商品或服務之度量衡,符合法令規定。 六、促進商品或服務維持合理價格。 七、促進商品之合理包裝。 八、促進商品或服務之公平交易。 九、扶植、獎助消費者保護團體。 十、協調處理消費爭議。 十一、推行消費者教育。 十二、辦理消費者諮詢服務。 十三、其他依消費生活之發展所必要之消費者保護措施。 政府為達成前項之目的,應制定相關法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 條 企業經營者對於其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應重視消費者之健康與安全,並向消費者說明商品或服務之使用方法,維護交易之公平,提供消費者充分與正確之資訊,及實施其他必要之消費者保護措施。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 條 政府、企業經營者及消費者均應致力充實消費資訊,提供消費者運用,俾能採取正確合理之消費行為,以維護其安全與權益。 消費者保護法 第 6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消費者保護法 第 二 章 消費者權益 消費者保護法 第 一 節 健康與安全保障 消費者保護法 第 7 條 從事設計、生產、製造商品或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於提供商品流通進入市場,或提供服務時,應確保該商品或服務,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 商品或服務具有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財產之可能者,應於明顯處為警告標示及緊急處理危險之方法。 企業經營者違反前二項規定,致生損害於消費者或第三人時,應負連帶賠償責任。但企業經營者能證明其無過失者,法院得減輕其賠償責任。 消費者保護法 第 7-1 條 企業經營者主張其商品於流通進入市場,或其服務於提供時,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者,就其主張之事實負舉證責任。 商品或服務不得僅因其後有較佳之商品或服務,而被視為不符合前條第一項之安全性。 消費者保護法 第 8 條 從事經銷之企業經營者,就商品或服務所生之損害,與設計、生產、製造商品或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連帶負賠償責任。但其對於損害之防免已盡相當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不在此限。 前項之企業經營者,改裝、分裝商品或變更服務內容者,視為第七條之企業經營者。 消費者保護法 第 9 條 輸入商品或服務之企業經營者,視為該商品之設計、生產、製造者或服務之提供者,負本法第七條之製造者責任。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0 條 企業經營者於有事實足認其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有危害消費者安全與健康之虞時,應即回收該批商品或停止其服務。但企業經營者所為必要之處理,足以除去其危害者,不在此限。 商品或服務有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之虞,而未於明顯處為警告標示,並附載危險之緊急處理方法者,準用前項規定。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0-1 條 本節所定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或第三人之損害賠償責任,不得預先約定限制或免除。 消費者保護法 第 二 節 定型化契約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1 條 企業經營者在定型化契約中所用之條款,應本平等互惠之原則。 定型化契約條款如有疑義時,應為有利於消費者之解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1-1 條 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訂立定型化契約前,應有三十日以內之合理期間,供消費者審閱全部條款內容。 企業經營者以定型化契約條款使消費者拋棄前項權利者,無效。 違反第一項規定者,其條款不構成契約之內容。但消費者得主張該條款仍構成契約之內容。 中央主管機關得選擇特定行業,參酌定型化契約條款之重要性、涉及事項之多寡及複雜程度等事項,公告定型化契約之審閱期間。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2 條 定型化契約中之條款違反誠信原則,對消費者顯失公平者,無效。 定型化契約中之條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推定其顯失公平: 一、違反平等互惠原則者。 二、條款與其所排除不予適用之任意規定之立法意旨顯相矛盾者。 三、契約之主要權利或義務,因受條款之限制,致契約之目的難以達成者。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3 條 企業經營者應向消費者明示定型化契約條款之內容;明示其內容顯有困難者,應以顯著之方式,公告其內容,並經消費者同意者,該條款即為契約之內容。 企業經營者應給與消費者定型化契約書。但依其契約之性質致給與顯有困難者,不在此限。 定型化契約書經消費者簽名或蓋章者,企業經營者應給與消費者該定型化契約書正本。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4 條 定型化契約條款未經記載於定型化契約中而依正常情形顯非消費者所得預見者,該條款不構成契約之內容。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5 條 定型化契約中之定型化契約條款牴觸個別磋商條款之約定者,其牴觸部分無效。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6 條 定型化契約中之定型化契約條款,全部或一部無效或不構成契約內容之一部者,除去該部分,契約亦可成立者,該契約之其他部分,仍為有效。但對當事人之一方顯失公平者,該契約全部無效。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7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預防消費糾紛,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定型化契約之公平化,得選擇特定行業,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之。 前項應記載事項,依契約之性質及目的,其內容得包括: 一、契約之重要權利義務事項。 二、違反契約之法律效果。 三、預付型交易之履約擔保。 四、契約之解除權、終止權及其法律效果。 五、其他與契約履行有關之事項。 第一項不得記載事項,依契約之性質及目的,其內容得包括: 一、企業經營者保留契約內容或期限之變更權或解釋權。 二、限制或免除企業經營者之義務或責任。 三、限制或剝奪消費者行使權利,加重消費者之義務或責任。 四、其他對消費者顯失公平事項。 違反第一項公告之定型化契約,其定型化契約條款無效。該定型化契約之效力,依前條規定定之。 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應記載之事項,雖未記載於定型化契約,仍構成契約之內容。 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者,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查核。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7-1 條 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訂立定型化契約,主張符合本節規定之事實者,就其事實負舉證責任。 消費者保護法 第 三 節 特種交易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8 條 企業經營者以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方式訂立契約時,應將下列資訊以清楚易懂之文句記載於書面,提供消費者: 一、企業經營者之名稱、代表人、事務所或營業所及電話或電子郵件等消費者得迅速有效聯絡之通訊資料。 二、商品或服務之內容、對價、付款期日及方式、交付期日及方式。 三、消費者依第十九條規定解除契約之行使期限及方式。 四、商品或服務依第十九條第二項規定排除第十九條第一項解除權之適用。 五、消費申訴之受理方式。 六、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事項。 經由網際網路所為之通訊交易,前項應提供之資訊應以可供消費者完整查閱、儲存之電子方式為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9 條 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之消費者,得於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務後七日內,以退回商品或書面通知方式解除契約,無須說明理由及負擔任何費用或對價。但通訊交易有合理例外情事者,不在此限。 前項但書合理例外情事,由行政院定之。 企業經營者於消費者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未依前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提供消費者解除契約相關資訊者,第一項七日期間自提供之次日起算。但自第一項七日期間起算,已逾四個月者,解除權消滅。 消費者於第一項及第三項所定期間內,已交運商品或發出書面者,契約視為解除。 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違反本條規定所為之約定,其約定無效。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9-1 條 (刪除) 消費者保護法 第 19-2 條 消費者依第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三項規定,以書面通知解除契約者,除當事人另有個別磋商外,企業經營者應於收到通知之次日起十五日內,至原交付處所或約定處所取回商品。 企業經營者應於取回商品、收到消費者退回商品或解除服務契約通知之次日起十五日內,返還消費者已支付之對價。 契約經解除後,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間關於回復原狀之約定,對於消費者較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之規定不利者,無效。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0 條 未經消費者要約而對之郵寄或投遞之商品,消費者不負保管義務。 前項物品之寄送人,經消費者定相當期限通知取回而逾期未取回或無法通知者,視為拋棄其寄投之商品。雖未經通知,但在寄送後逾一個月未經消費者表示承諾,而仍不取回其商品者,亦同。 消費者得請求償還因寄送物所受之損害,及處理寄送物所支出之必要費用。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1 條 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分期付款買賣契約應以書面為之。 前項契約書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頭期款。 二、各期價款與其他附加費用合計之總價款與現金交易價格之差額。 三、利率。 企業經營者未依前項規定記載利率者,其利率按現金交易價格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 企業經營者違反第二項第一款、第二款之規定者,消費者不負現金交易價格以外價款之給付義務。 消費者保護法 第 四 節 消費資訊之規範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2 條 企業經營者應確保廣告內容之真實,其對消費者所負之義務不得低於廣告之內容。 企業經營者之商品或服務廣告內容,於契約成立後,應確實履行。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2-1 條 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從事與信用有關之交易時,應於廣告上明示應付所有總費用之年百分率。 前項所稱總費用之範圍及年百分率計算方式,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3 條 刊登或報導廣告之媒體經營者明知或可得而知廣告內容與事實不符者,就消費者因信賴該廣告所受之損害與企業經營者負連帶責任。 前項損害賠償責任,不得預先約定限制或拋棄。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4 條 企業經營者應依商品標示法等法令為商品或服務之標示。 輸入之商品或服務,應附中文標示及說明書,其內容不得較原產地之標示及說明書簡略。 輸入之商品或服務在原產地附有警告標示者,準用前項之規定。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5 條 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保證商品或服務之品質時,應主動出具書面保證書。 前項保證書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商品或服務之名稱、種類、數量,其有製造號碼或批號者,其製造號碼或批號。 二、保證之內容。 三、保證期間及其起算方法。 四、製造商之名稱、地址。 五、由經銷商售出者,經銷商之名稱、地址。 六、交易日期。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6 條 企業經營者對於所提供之商品應按其性質及交易習慣,為防震、防潮、防塵或其他保存商品所必要之包裝,以確保商品之品質與消費者之安全。但不得誇張其內容或為過大之包裝。 消費者保護法 第 三 章 消費者保護團體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7 條 消費者保護團體以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為限。 消費者保護團體應以保護消費者權益、推行消費者教育為宗旨。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8 條 消費者保護團體之任務如下: 一、商品或服務價格之調查、比較、研究、發表。 二、商品或服務品質之調查、檢驗、研究、發表。 三、商品標示及其內容之調查、比較、研究、發表。 四、消費資訊之諮詢、介紹與報導。 五、消費者保護刊物之編印發行。 六、消費者意見之調查、分析、歸納。 七、接受消費者申訴,調解消費爭議。 八、處理消費爭議,提起消費訴訟。 九、建議政府採取適當之消費者保護立法或行政措施。 十、建議企業經營者採取適當之消費者保護措施。 十一、其他有關消費者權益之保護事項。 消費者保護法 第 29 條 消費者保護團體為從事商品或服務檢驗,應設置與檢驗項目有關之檢驗設備或委託設有與檢驗項目有關之檢驗設備之機關、團體檢驗之。 執行檢驗人員應製作檢驗紀錄,記載取樣、儲存樣本之方式與環境、使用之檢驗設備、檢驗方法、經過及結果,提出於該消費者保護團體。 消費者保護團體發表前項檢驗結果後,應公布其取樣、儲存樣本之方式與環境、使用之檢驗設備、檢驗方法及經過,並通知相關企業經營者。 消費者保護團體發表第二項檢驗結果有錯誤時,應主動對外更正,並使相關企業經營者有澄清之機會。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0 條 政府對於消費者保護之立法或行政措施,應徵詢消費者保護團體、相關行業、學者專家之意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1 條 消費者保護團體為商品或服務之調查、檢驗時,得請求政府予以必要之協助。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2 條 消費者保護團體辦理消費者保護工作成績優良者,主管機關得予以財務上之獎助。 消費者保護法 第 四 章 行政監督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3 條 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認為企業經營者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有損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之虞者,應即進行調查。於調查完成後,得公開其經過及結果。 前項人員為調查時,應出示有關證件,其調查得依下列方式進行: 一、向企業經營者或關係人查詢。 二、通知企業經營者或關係人到場陳述意見。 三、通知企業經營者提出資料證明該商品或服務對於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無損害之虞。 四、派員前往企業經營者之事務所、營業所或其他有關場所進行調查。 五、必要時,得就地抽樣商品,加以檢驗。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4 條 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於調查時,對於可為證據之物,得聲請檢察官扣押之。 前項扣押,準用刑事訴訟法關於扣押之規定。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5 條 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辦理檢驗,得委託設有與檢驗項目有關之檢驗設備之消費者保護團體、職業團體或其他有關公私機構或團體辦理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6 條 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對於企業經營者提供之商品或服務,經第三十三條之調查,認為確有損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或確有損害之虞者,應命其限期改善、回收或銷燬,必要時並得命企業經營者立即停止該商品之設計、生產、製造、加工、輸入、經銷或服務之提供,或採取其他必要措施。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7 條 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於企業經營者提供之商品或服務,對消費者已發生重大損害或有發生重大損害之虞,而情況危急時,除為前條之處置外,應即在大眾傳播媒體公告企業經營者之名稱、地址、商品、服務、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8 條 中央主管機關認為必要時,亦得為前五條規定之措施。 消費者保護法 第 39 條 行政院、直轄市、縣(市)政府應置消費者保護官若干名。 消費者保護官任用及職掌之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0 條 行政院為監督與協調消費者保護事務,應定期邀集有關部會首長、全國性消費者保護團體代表、全國性企業經營者代表及學者、專家,提供本法相關事項之諮詢。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1 條 行政院為推動消費者保護事務,辦理下列事項: 一、消費者保護基本政策及措施之研擬及審議。 二、消費者保護計畫之研擬、修訂及執行成果檢討。 三、消費者保護方案之審議及其執行之推動、連繫與考核。 四、國內外消費者保護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建設有關問題之研究。 五、消費者保護之教育宣導、消費資訊之蒐集及提供。 六、各部會局署關於消費者保護政策、措施及主管機關之協調事項。 七、監督消費者保護主管機關及指揮消費者保護官行使職權。 消費者保護之執行結果及有關資料,由行政院定期公告。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2 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設消費者服務中心,辦理消費者之諮詢服務、教育宣導、申訴等事項。 直轄市、縣(市)政府消費者服務中心得於轄區內設分中心。 消費者保護法 第 五 章 消費爭議之處理 消費者保護法 第 一 節 申訴與調解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3 條 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因商品或服務發生消費爭議時,消費者得向企業經營者、消費者保護團體或消費者服務中心或其分中心申訴。 企業經營者對於消費者之申訴,應於申訴之日起十五日內妥適處理之。 消費者依第一項申訴,未獲妥適處理時,得向直轄市、縣(市)政府消費者保護官申訴。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4 條 消費者依前條申訴未能獲得妥適處理時,得向直轄市或縣(市)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4-1 條 前條消費爭議調解事件之受理、程序進行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5 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設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置委員七名至二十一名。 前項委員以直轄市、縣(市)政府代表、消費者保護官、消費者保護團體代表、企業經營者所屬或相關職業團體代表、學者及專家充任之,以消費者保護官為主席,其組織另定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5-1 條 調解程序,於直轄市、縣(市)政府或其他適當之處所行之,其程序得不公開。 調解委員、列席協同調解人及其他經辦調解事務之人,對於調解事件之內容,除已公開之事項外,應保守秘密。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5-2 條 關於消費爭議之調解,當事人不能合意但已甚接近者,調解委員得斟酌一切情形,求兩造利益之平衡,於不違反兩造當事人之主要意思範圍內,依職權提出解決事件之方案,並送達於當事人。 前項方案,應經參與調解委員過半數之同意,並記載第四十五條之三所定異議期間及未於法定期間提出異議之法律效果。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5-3 條 當事人對於前條所定之方案,得於送達後十日之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 於前項期間內提出異議者,視為調解不成立;其未於前項期間內提出異議者,視為已依該方案成立調解。 第一項之異議,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應通知他方當事人。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5-4 條 關於小額消費爭議,當事人之一方無正當理由,不於調解期日到場者,調解委員得審酌情形,依到場當事人一造之請求或依職權提出解決方案,並送達於當事人。 前項之方案,應經全體調解委員過半數之同意,並記載第四十五條之五所定異議期間及未於法定期間提出異議之法律效果。 第一項之送達,不適用公示送達之規定。 第一項小額消費爭議之額度,由行政院定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5-5 條 當事人對前條之方案,得於送達後十日之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未於異議期間內提出異議者,視為已依該方案成立調解。 當事人於異議期間提出異議,經調解委員另定調解期日,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視為依該方案成立調解。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6 條 調解成立者應作成調解書。 前項調解書之作成及效力,準用鄉鎮市調解條例第二十五條至第二十九條之規定。 消費者保護法 第 二 節 消費訴訟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7 條 消費訴訟,得由消費關係發生地之法院管轄。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8 條 高等法院以下各級法院及其分院得設立消費專庭或指定專人審理消費訴訟事件。 法院為企業經營者敗訴之判決時,得依職權宣告為減免擔保之假執行。 消費者保護法 第 49 條 消費者保護團體許可設立二年以上,置有消費者保護專門人員,且申請行政院評定優良者,得以自己之名義,提起第五十條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或第五十三條不作為訴訟。 消費者保護團體依前項規定提起訴訟者,應委任律師代理訴訟。受委任之律師,就該訴訟,得請求預付或償還必要費用。 消費者保護團體關於其提起之第一項訴訟,有不法行為者,許可設立之主管機關應廢止其許可。 優良消費者保護團體之評定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0 條 消費者保護團體對於同一之原因事件,致使眾多消費者受害時,得受讓二十人以上消費者損害賠償請求權後,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消費者得於言詞辯論終結前,終止讓與損害賠償請求權,並通知法院。 前項訴訟,因部分消費者終止讓與損害賠償請求權,致人數不足二十人者,不影響其實施訴訟之權能。 第一項讓與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包括民法第一百九十四條、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一項非財產上之損害。 前項關於消費者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時效利益,應依讓與之消費者單獨個別計算。 消費者保護團體受讓第三項所定請求權後,應將訴訟結果所得之賠償,扣除訴訟及依前條第二項規定支付予律師之必要費用後,交付該讓與請求權之消費者。 消費者保護團體就第一項訴訟,不得向消費者請求報酬。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1 條 依本法所提之訴訟,因企業經營者之故意所致之損害,消費者得請求損害額五倍以下之懲罰性賠償金;但因重大過失所致之損害,得請求三倍以下之懲罰性賠償金,因過失所致之損害,得請求損害額一倍以下之懲罰性賠償金。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2 條 消費者保護團體以自己之名義提起第五十條訴訟,其標的價額超過新臺幣六十萬元者,超過部分免繳裁判費。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3 條 消費者保護官或消費者保護團體,就企業經營者重大違反本法有關保護消費者規定之行為,得向法院訴請停止或禁止之。 前項訴訟免繳裁判費。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4 條 因同一消費關係而被害之多數人,依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一條之規定,選定一人或數人起訴請求損害賠償者,法院得徵求原被選定人之同意後公告曉示,其他之被害人得於一定之期間內以書狀表明被害之事實、證據及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併案請求賠償。其請求之人,視為已依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一條為選定。 前項併案請求之書狀,應以繕本送達於兩造。 第一項之期間,至少應有十日,公告應黏貼於法院牌示處,並登載新聞紙,其費用由國庫墊付。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5 條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第四十九條之規定,於依前條為訴訟行為者,準用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六 章 罰則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6 條 違反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或第二十六條規定之一者,經主管機關通知改正而逾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鍰。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6-1 條 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十七條第一項公告之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者,除法律另有處罰規定外,經主管機關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經再次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7 條 企業經營者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依第十七條第六項、第三十三條或第三十八條規定所為之調查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8 條 企業經營者違反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或第三十八條規定所為之命令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消費者保護法 第 59 條 企業經營者有第三十七條規定之情形者,主管機關除依該條及第三十六條之規定處置外,並得對其處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消費者保護法 第 60 條 企業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具有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之虞者,影響社會大眾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為情節重大,中央主管機關或行政院得立即命令其停止營業,並儘速協請消費者保護團體以其名義,提起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 消費者保護法 第 61 條 依本法應予處罰者,其他法律有較重處罰之規定時,從其規定;涉及刑事責任者,並應即移送偵查。 消費者保護法 第 62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由主管機關處罰,經限期繳納後,屆期仍未繳納者,依法移送行政執行。 消費者保護法 第 七 章 附則 消費者保護法 第 63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行政院定之。 消費者保護法 第 64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但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六月二日修正公布之第二條第十款與第十一款及第十八條至第十九條之二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消費者保護法
法律
20150617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組織法 第 1 條 行政院為辦理全國交通行政、交通建設及產業業務,特設交通部(以下簡稱本部)。 交通部組織法 第 2 條 本部掌理下列事項: 一、鐵路、大眾捷運與公路建設之政策、工程籌劃、監督及管理。 二、公共運輸與公路監理之政策、籌劃、監督及管理。 三、觀光發展規劃、宣傳推廣、資源開發建設及經營輔導管理之督導。 四、海空運輸之政策與建設規劃及法規研擬;商港、機場、自由貿易港區之發展、規劃、監督及管理。 五、智慧運輸科技創新、數據應用、資訊服務與資訊安全之政策規劃、協調、監督及管理;交通數位轉型輔導及推動。 六、郵務、儲金匯兌與壽險業務之籌劃、監督及管理。 七、交通安全之政策規劃、協調、監督及管理;運輸相關業務之研究及發展。 八、氣象監測及預報業務之督導;交通領域之氣候變遷調適及溫室氣體減量政策之推動。 九、所屬機關(構)辦理氣象、觀光、公路、國道、鐵道、民航、航港及運輸研究事務之督導。 十、其他有關交通事項。 交通部組織法 第 3 條 本部置部長一人,特任;政務次長二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常務次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四職等。 交通部組織法 第 4 條 本部置主任秘書,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 交通部組織法 第 5 條 本部之次級機關及其業務如下: 一、觀光署:研擬、規劃觀光政策及執行全國觀光事項。 二、中央氣象署:規劃與執行氣象監測、預報、發展及管理事項。 三、公路局:執行公路新建、養護、監理及運輸管理事項。 四、高速公路局:執行國道新建、拓建、養護工程及交通管理、控制事項。 五、鐵道局:執行鐵道系統新建、改建工程、營運監理及所屬場站開發事項。 六、民用航空局:執行民航事業管理、航空保安、航空站經營管理、監理及航空自由貿易港區管理事項。 七、航港局:執行航運事業、船舶、船員與港政監理、商港自由貿易港區管理及航行安全事項。 交通部組織法 第 6 條 本部各職稱之官等職等及員額,另以編制表定之。 交通部組織法 第 7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組織法
法律
20230607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 條 交通部為統一管理全國公路運輸、工程及其有關業務,設公路總局。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2 條 公路總局置左列各處: 一、總務處。 二、工務處。 三、監理處。 四、運務處。 五、材料處。 六、財務處。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3 條 總務處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收發、分配、編擬、保管文件事項。 二、關於典守印信事項。 三、關於本局及所屬機關之人事事項。 四、關於財產物品之登記、保管事項。 五、關於員工之福利事項。 六、關於庶務及不屬其他各處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4 條 工務處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公路設計、建築事項。 二、關於公路保養、修理事項。 三、關於公路、輪渡事項。 四、關於公路器材之支配事項。 五、關於其他公路工程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5 條 監理處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車輛牌照、路線執照,駕駛人、技工之登記、給照事項。 二、關於運量觀測,行車安全事項。 三、關於公路運輸機構之監督事項。 四、其他關於公路監理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6 條 運務處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公路車輛調度、修理事項。 二、關於行車考核、訓練事項。 三、關於物資儲藏、接轉事項。 四、關於公路通訊設備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7 條 材料處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公路運輸工程工具、材料之配製、儲備事項。 二、關於倉庫之設備事項。 三、關於燃料之化煉事項。 四、關於材料之採購事項。 五、其他關於公路器材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8 條 財務處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經費之支配、調劑事項。 二、關於款項之收支、保管事項。 三、關於財產契據之登記、保管事項。 四、其他關於財物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9 條 公路總局設局長一人,簡任,承交通部部長之命,綜理本局事務,監督所 屬職員及機關;副局長二人簡任,輔助局長處理事務。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0 條 公路總局設秘書九人,其中四人簡任;餘薦任,辦理機要文件,及長官交 辦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1 條 公路總局設處長六人,簡任;分掌各處事務;副處長六人薦任或簡任,輔 助處長處理處務。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2 條 公路總局設警稽主任一人,簡任;掌理公路之保護、警衛及檢驗、稽查之 聯繫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3 條 公路總局設醫務主任一人,聘任;掌理關於公路醫務、衛生及旅客之臨時 救護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4 條 公路總局設科長二十人至二十六人,薦任;科員一百六十人至二百一十人 ,辦事員五十人至七十人,均委任;承長官之命,辦理各科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5 條 公路總局設技正十人至十二人,其中八人簡任,餘薦任;主任督察工程司 一人,簡任;督察工程司十二人至十五人,其中二人簡任,餘薦任;技士 十八人至二十人,薦任;技佐二十人至二十四人,委任;承長官之命,辦 理技術事務。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6 條 公路總局因業務及技術上之需要,得聘用專門人員二十人至三十人,視察 十五人至二十人。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7 條 公路總局就業務之需要,於全國公路線得設公路管理局,於興築新路工程 時,得設公路工程局。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8 條 公路總局設會計處長一人,承主計長之命,並受局長、副局長之指揮,辦 理歲計、會計、統計事宜。 會計處需用佐理人員,由公路總局及主計處就本法所定科長、科員、辦事 員名額中,會同決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第 19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34.04.29制定)
法律
20020522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交通部為辦理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之養護、拓建及管理等業務,設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以下簡稱本局)。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局掌理左列事項: 一、國道高速公路之養護及拓建工程事項。 二、國道高速公路之交通管理及行車安全維護事項。 三、國道高速公路通行車輛工程受益費之徵收事項。 四、國道高速公路路邊設施之營運管理事項。 五、國道高速公路沿線環境之整理與維護事項。 六、國道高速公路用地、房屋與其他財物之備置、保管、運用及財務處理事項。 七、國道高速公路之研究發展及其他有關事項。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五組,分掌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議事、印信、事務、出納及其他不屬於各組事項。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及機關;副局長一人,襄理局務。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總工程司一人,主任秘書一人,副總工程司二人或三人,專門委員一人或二人,主任工程司一人或二人,組長五人,副組長五人,室主任一人,督察一人或二人,秘書二人或三人,科長二十人至二十六人,正工程司十五人至十九人,副工程司十三人至十七人,稽核二人或三人,專員四人至六人,幫工程司二十四人至二十八人,科員二十二人至三十人,工程員二十人至二十六人,材料管理員一人,助理工程員三人至五人,繪圖員五人至七人,辦事員十六人至二十二人,打卡員一人或二人,雇員十四人至二十人。 前項組長二人,由主任工程司兼任,副組長二人,由正工程司兼任,科長六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及會計室,各置主任一人,依法律規定,分別辦理人事、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前項各室所需工作人員,應就前條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為辦理國道高速公路之養護及管理,設北區、中區、南區工程處。各區工程處各置處長一人,副處長一人,課長三人,其中二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正工程司五人至七人,副工程司八人至十二人,幫工程司十三人至十七人,臺長三人或四人,工程員十八人至二十二人,助理工程員八人至十二人,繪圖員一人或二人,督導一人至三人,課員六人至十人,材料管理員一人,辦事員四人至八人,材料員二人至四人,雇員七人至十三人。 各區工程處,各設人事室及會計室;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會計室置主任一人,依法律規定,分別辦理各該區工程處人事、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前項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為辦理國道高速公路工程受益費業務,得於本路適當地點設收費站。各收費站各置站長一人,副站長一人或二人,稽查員一人,機械工程員一人,電子工程員一人,站務員二人或三人,雇員一人。 各收費站各置人事管理員一人,人事助理員一人,會計員一人,會計佐理員一人,依法律規定分別辦理各收費站人事、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之規定。第五條至第九條所定各職稱人員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國道高速公路)之規定。 前項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為辦理國道高速公路拓建工程,必要時得設新工單位,於任務完竣時撤銷之。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各區工程處為辦理工程業務,得設若干工務段(所);所需工作人員,應就各該區工程處所定員額內調派之。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各區工程處為保養車輛、機具得設保養場一處,另設檢修班配屬於工務段;所需工作人員,應就各該區工程處所定員額內調派之。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各區工程處為辦理無線電通信,得設若干電臺;所需工作人員,應就各該區工程處所定員額內調派之。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局得依警察法之規定,商准內政部設國道高速公路警察機構。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局及所屬各機構辦事細則,由局擬訂,報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第 17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組織條例
法律
19780721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 條 本法依郵政法第二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2 條 交通部郵政總局 (以下簡稱本局) 掌理左列事項: 一、郵政事業計畫之擬訂及實施事項。 二、郵政業務之興革改進及推展事項。 三、所屬事業機構設立、合併、裁撤之擬議或核定事項。 四、國內郵件資費之擬議事項。 五、國際郵件資費及其他費率之釐訂事項。 六、國際郵件事務、雙邊協定、多邊協定、運郵合約之研擬及辦理事項。 七、郵政票券之設計報核及發行事項。 八、國內外集郵業務之規劃及拓展事項。 九、郵用物品器材之統籌採購、儲存及配發事項。 十、郵政局房屋建築與機械設備系統之規劃設計及督導施工事項。 十一、郵政儲金、匯兌、簡易人壽保險等業務之督導推展事項。 十二、其他依法令應由本局辦理事項。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3 條 本局設業務、聯郵、供應、集郵及技術五處,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 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4 條 本局設總務處,掌理文書、事務、出納、印信典守、公共關係、車輛管理 及不屬於其他各處事項。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綜理局務;副局長二人,襄理局務,其中一人兼任郵政 儲金匯業局局長;置視察長一人,掌理全國郵政視察及儲匯稽核業務。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處長六人,副處長六人,主任工程司一人,視察十 人至十六人,副視察十人至十六人,秘書三人至六人,專門委員六人至十 人,主任郵票監印員二人,郵票監印員五人至九人,科長四十二人至五十 人,管理師九人至十五人,副管理師二十二至三十人,助理管理師六十五 人至七十五人,正工程司二人至四人,副工程司五人至九人,幫工程司十 人至十四人,工程員五人至九人,管理員二十六人至三十人,佐理員一百 三十人至一百五十人。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處及會計處,各置處長一人、副處長一人,依法律規定,分別 辦理人事、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前項各處所需工作人員應就前條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8 條 本局設設計考核委員會,置主任委員一人,由局長兼任;副主任委員三人 ,其中二人由本局副局長兼任;委員七人至十一人,其中五人為兼任。 前項委員會為辦理經常性事務,得設秘書室,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 所需工作人員就第六條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9 條 本局為辦理郵政儲金、匯兌、簡易人壽保險等業務,設郵政儲金匯業局; 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0 條 本局為管理及經營郵政業務,得參酌業務量及交通聯繫之便利,報經交通 部核定,將全國劃分為若干郵區;郵區管理局之組織,另以通則定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1 條 本局為加強郵政實用科技之研究發展,得設郵政研究所,置所長一人,主 任四人,主任研究員二人,研究員十二人至十八人,副研究員十八人至二 十四人,助理研究員二十四人至三十二人,佐理員六人至九人,人事管理 員一人,會計室主任一人。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2 條 本局為辦理郵政各項專業訓練,得設郵政訓練所,置所長一人,副所長一 人,主任講師一人至二人,講師四人至八人,科長三人,股長六人,佐理 員十二人至十八人,人事管理員一人,會計員一人。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3 條 本局為加強郵政機械設備及車輛保養維護,得設郵政機械修護所,置所長 一人,副所長一人,科長六人,其中四人由正工程司兼任,副工程司十人 至十五人,幫工程司十二至十六人,處長十四人至十八人,工程員十八人 ,佐理員或修護員四十八人至六十人,人事管理員一人,會計室主任一人 。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4 條 本局為蒐藏及展覽郵政史料、博物及文獻,得設郵政博物館,置館長一人 ,課長三人,專員三人,佐理員四人至八人。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5 條 本局設郵政醫院,置院長一人,副院長一人,主任二人,股長四人,管理 員一人,佐理員十四人至二十人,人事管理員一人,會員一人。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6 條 本局為配合軍事需要,得設軍郵機構;其組織由交通部會同國防部定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7 條 本局及所屬各級機構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其資位職 務如附表之規定。 本局研究所之研究人員,訓練所之講師,機械修護所之工程人員,郵政醫 院之醫護人員,得視需要約聘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8 條 本局及附屬機構辦事細則,由局擬訂,報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第 19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
法律
20040623
2024/1/12 上午 12:00:00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第 1 條 本法依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第九條規定制定之。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第 2 條 郵政儲金匯業局 (以下簡稱本局) ,掌理左列事項: 一、郵政儲金業務之經營、管理及以郵政定期儲金存單為質之貸款事項。 二、郵政劃撥業務之經營、管理事項。 三、郵攻匯兌業務之經營、管理事項。 四、簡易人壽保險業務之經營、管理事項。 五、儲匯代辦業務之經營、管理事項。 六、其他依法令應由本局辦理事項。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第 3 條 本局對全國各郵區及各地郵局辦理儲金、劃撥、匯兌、簡易人壽保險等業 務,有指揮監督之權。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第 4 條 本局設四處,分別掌理第二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本局設總務處,掌理文書、事務、出納、印信典守、車輛管理及其他不屬 於各處事項。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綜理局務,由郵政總局副局長兼任:副局長二人,襄理 局務:置總稽核一人,掌理儲金、劃撥、匯兌、簡易人壽保險等業務及帳 務、財務之稽核事項。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處長五人,副處長五人,稽核十六人至二十人,副 稽核二十人至二十六人,專門委員八人至十人,秘書二人至四人,科長二 十八人至三十四人,管理師十四人至十八人,副管理師二十四人至三十人 ,助理管理師十人至十二人,股長五十六人至七十人,管理員七十八人至 一百零二人,佐理員九十人至一百十六人。 本局為審核、清理各郵局儲金、劃撥、匯兌、簡易人壽保險等營業帳目, 置儲金工作員二百八十五人至六百二十九人,匯兌工作員九十五人至二百 十一人,簡易人壽保險工作員八十八人至一百九十六人。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依法律規定辦理人事事項。 本局設會計處,置處長一人,副處長一人,依法律規定,辦理歲計、會 計及統計事項。 前二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前條第一項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第 8 條 本局設電子處理資料中心,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科長四人或五人, 股長十五人至十七人,設計師四人至六人,副設計師四人至六人,助理設 計師四人至六人,管理師四人至六人,副管理師四人至六人,助理管理師 四人至六人,管理員四十一人至五十九人。製卡員一百五十人至三百三十 人。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第 9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局擬訂,報郵政總局核定之。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第 10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郵政儲金匯業局組織法
法律
20040623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 條 本通則依交通部郵政總局組織法第十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2 條 郵區管理局 (以下簡稱區局) 掌理左列事項: 一、區局年度計畫之擬訂及實施事項。 二、區內郵件與儲匯等業務之經營及督導、推展事項。 三、區內郵件處理與儲匯等作業之策劃、督導及改進事項。 四、區內各級機構組織與工作員額之配置及調整事項。 五、區內有關財務調度及票券供應事項。 六、區內有關局屋與固定設備之營建、購置及管理事項。 七、區內有關物料、機具、用品等之採購、分配及管理事項。 八、區內各項業務興革及便民服務之改進事項。 九、其他有關授權區局辦理事項。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3 條 區局設六科,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股辦事。 直接辦理所在地窗口營業及郵件處理作業之區局,得視業務需要,增設一 科至五科。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4 條 區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議事、印信典守及其他不屬於各科事項。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5 條 區局置局長一人,綜理局務;副局長一人至三人,襄理局務;主任視察員 一人,掌理區內郵局及支局局務之查視工作。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6 條 區局置科長五人至十一人,副科長五人至十一人,室主任一人,秘書二人 至四人,分段主任視察員二人至四人,視察員八人至二十人,管理師四人 至六人,副管理師六人至十人,助理管理師八人至十二人,正工程司一人 ,副工程司二人,幫工程司二人至四人,股長三十五人至四十七人,管理 員三十四人至六十人,佐理員一百六十五人至一百七十九人,郵務工作員 九百二十人至一千五百二十人,儲匯工作員五百二十二人至八百六十人。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7 條 區局設人事室及會計室,各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依法律規定,分別 辦理人事、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就前條所定員額內派 充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8 條 區局得視地方行政區域及業務需要,分設特等、一等、二等、三等郵局及 直屬支局。各等郵局得依業務之繁簡予以分級。其業務轄區範圍寬廣者, 並得分設各級支局。 前項各等郵局與支局之分級及設立標準,由郵政總局擬訂,報交通部核定 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9 條 特等郵局置局長一人,副局長一人或二人,科長五人至九人,副科長五人 至九人、督察二人至四人,專員四人至八人,股長二十一人至三十三人, 管理員三十人至五十人,佐理員六十人至九十人,郵務工作員一百八十八 人至三百十人,儲匯工作員八十四人至一百四十人。 特等郵局設人事室及會計室。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會計室置 主任一人;依法律規定,分別辦理人事、會計及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 ,就前項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0 條 一等郵局置局長一人,副局長一人,專員二人至四人,股長三人至七人, 管理員八人至十四人,佐理員二十人至四十人,郵務工作員七十六人至一 百二十六人,儲匯工作員六十人至九十八人。 一等郵局置人事管理員一人,會計員一人,依法律規定,分別辦理人事 會計及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就前項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1 條 二等郵局置局長一人,管理員一人至三人,佐理員二人至四人,郵務工作 員二十四人至四十人,儲匯工作員十八人至三十人。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2 條 三等郵局置局長一人,郵務工作員三人至五人,儲匯工作員五人至七人, 並得視業務需要,置管理員一人。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3 條 各級支局置支局長一人,郵務工作員二人至二十人,儲匯工作員四人至四 十四人。其業務特繁者,置管理員一人至五人,並得分股辦事。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4 條 業務特繁之地區,得視需要,層報交通部核准,設立郵件專業處理機構, 其組織準用第九條或第十條之規定。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5 條 區局辦事細則由各區局擬訂,報郵政總局核定之。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6 條 本通則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區管理局組織通則
法律
20040623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組織法第十二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電信總局 (以下簡稱本局) 掌理下列事項: 一、電信政策之擬訂及督導實施事項。 二、國際電信行政及合作之督導事項。 三、電信事業營運之監督實施及第二類電信事業證照之核發事項。 四、電信事業電信資費之管理事項。 五、專用電信之監理事項及供學術、教育或專為網路研發實驗目的電信網 路設置、使用之管理事項。 六、無線、有線及衛星廣播電視工程技術之監理事項。 七、電波之監理及違法無線電臺之取締事項。 八、電信事業高級電信工程人員、電信工程人員及業餘無線電人員之管理 事項。 九、電信設備之審驗、督導及電信技術規範之訂定及審議事項。 十、射頻器材之管理事項。 十一、工業、科學、醫療及其他具有電波輻射性電機及器材有關輻射之管 理事項。 十二、第一類電信事業、第二類電信事業與用戶終端設備業者間爭議之處 理事項。 十三、電信法規之研釋、擬議事項。 十四、電信事業普及服務基金之管理事項。 十五、本局資訊業務之規劃、實施及推動事項。 十六、其他有關電信管理及研究事項。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綜合規劃處、公眾電信處、專用電信處、廣電技術處、電波管理處 及法制室,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庶務、文書、印信典守、公共關係、出納、財產管理 、營繕、採購、管考及其他不屬於各處、室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綜理局務;副局長二人,職務 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襄理局務。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處長五人,室主任二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一職等 ;總工程司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副處長五人,職務 列簡任第十職等;副總工程司一人,專門委員五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 等至簡任第十職等;科長二十六人至三十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督察 三人,秘書一人至三人,技正三十九人至四十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 等至第九職等,其中督察一人,技正十三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編 審十六人至二十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專員五十四人至六 十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技士一百十七人至一百二十九人 ,科員七十六人至八十八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技 士四十三人,科員二十九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技佐一 百十八人至一百二十八人,助理員二十一人至三十一人,職務均列委任第 三職等至第五職等;辦事員二十人至二十二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 四職等;書記十人至十四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 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 依法辦理歲計、會計並兼辦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 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 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為辦理電信監理業務,得依行政區域及業務需要,報經交通部核轉行 政院核定,分設電信監理站。 電信監理站置站長一人,由電信總局指派專門委員、督察或技正兼任;科 長四人或五人,由電信總局指派薦任技正、編審或專員兼任;其餘所需工 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為評議下列事項,設電信評議委員會: 一、電信事業間權益之爭議。 二、電信事業與電信設備業者間權益之爭議。 三、電信事業與客戶間權益之爭議。 四、無線電頻率規定、分配及指配之爭議。 五、電信事業與大眾傳播業者間有關工程技術及監理之爭議。 六、專用電信監理之爭議。 七、其他有關電信事業、電信監理之爭議。 電信評議委員會置委員十五人至二十一人,其中一人為主任委員,均為無 給職,由交通部報請行政院遴聘。 前項委員應由政黨代表、機關代表及專家、學者、消費者團體之代表組成 。各種代表均不得超過委員總額三分之一,而具有同一黨籍之委員,不得 超過委員總額二分之一。 電信評議委員會委員之遴聘及其作業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電信評議委員會經常性事務,由法制室兼辦。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局視業務需要得設各種委員會,聘請有關機關代表、學者、專家為委員 ,均為無給職;其委員之遴聘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前項中有關審議委員會委員組成之比例,應比照前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一項各種委員會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局得依警察法之規定,商准警察主管機關設電信警察機關。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第五條至第九條所定各職稱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例修正施行之本局及所屬機構現職人員,其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 得依個人意原,報請交通部依業務需要及工作專業核定其留任。 前項留任人員之官等職等,依有關法令辦理轉任。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之本局及所屬機構已退休或辦理撫卹人員,仍適用交通 部所屬交通事業人員退休、撫卹規定;其所需退休、撫卹給與費用,由本 條例修正施行前之本局提撥基金予以支應;其辦法由交通部擬訂,報請行 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17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本局擬訂,報請交通部核定後發布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第 18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070704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 條 本通則依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2 條 各區電信管理局掌理左列事項: 一、電信長期及短期經營建設計畫之擬議事項。 二、電信業務之經營、推展及督導、考核事項。 三、電信建設工程之策劃、設計及執行事項。 四、電信器材之採購、儲運、調度事項。 五、電信機線設備之管理及維護事項。 六、電子設備之研究、設計、技術支援及維護管理事項。 七、其他依法令辦理事項。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3 條 各區電信管理局設三處至九處及一庫,分別掌理各區管理局所掌事項,並 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4 條 各區電信管理局設總務處,掌理文書、事務、印信典守、產業管理、公務 車輛管理、公共關係及不屬於其他各處、庫事項。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5 條 各區電信管理局置局長一人,綜理局務;副局長一人至三人,襄理局務。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6 條 各區電信管理局置總工程司一人,處長三人至九人,室主任一人,副處長 三人至九人,庫主任一人,科長十八人至二十八人,中心主任十一人至二 十五人,秘書三人至五人,視察三人至十五人,副總工程司一人,正工程 司八人至二十四人,副工程司三十五人至五十一人,幫工程司二十四人至 四十八人管理師六人至十八人,副管理師五十九人至八十三人,助理管理 師二十四人至四十八人,股長一百一十五人至一百八十七人,佐理員六十 五人至四百七十一人,機務工作員二百一十人至一千四百一十八人,線路 工作員二百二十五人至一千四百六十七人,報務工作員四十一人至二百四 十五人,話務工作員一百五十九人至九百九十一人,營業工作員一百二十 二人至七百三十八人。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7 條 各區電信管理局設人事處 (室) 及會計處 (室) ,各置處長 (主任) 一人 ,副處長 (副主任) 一人;依法律規定,分別辦理人事及歲計、會計、統 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就前條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8 條 各區電信管理局得視地方行政區域及各地業務需要,分設特等、一等、二 等、三等電信局。各等電信局之設置標準,由電信總局擬訂,報請交通部 核定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9 條 特等電信局置局長一人,副局長一人或二人,主任工程司一人,科長六人 至十人,中心主任七人至十五人,正工程司四人至八人,副工程司八人至 十二人,幫工程司十二人至二十四人,管理師二人至六人,副管理師二十 五人至三十三人,助理管理師八人至十六人,秘書一人或二人,視察二人 至四人,股長四十七人至五十九人,佐理員五十人至九十八人,機務工作 員三百三十九人至四百五十九人,線路工作員三百五十人至四百六十八人 ,報務工作員五十九人至七十五人,話務工作員二百二十一人至三百零一 人,營業工作員一百六十五人至二百二十三人。 特等電信局設人事室及會計室,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依法律 規定,辦理人事管理及人事查核事項;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依法律規 定,辦理會計及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均就前項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0 條 一等電信局置局長一人,副局長一人,課長四人至六人,主任四人至六人 ,正工程司二人至四人,副工程司四人至八人,幫工程司六人至十二人, 管理師一人至三人,副管理師七人至十五人,助理管理師四人至八人,股 長十七人至二十七人,佐理員二十四人至七十人,機務工作員一百四十五 人至一百九十一人,線路工作員一百四十六人至一百九十二人,報務工作 員二十四人至三十人,話務工作員九十四人至一百二十四人,營業工作員 六十九人至九十三人。 一等電信局設人事室及會計室,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依法律 規定,辦理人事管理及人事查核事項;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依法律規 定,辦理會計及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均就前項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1 條 二等電信局置局長一人,課長二人或三人,佐理員十八人至三十二人,機 務工作員二十五人至三十五人,線路工作員二十七人至三十五人,報務工 作員四人至六人,話務工作員十六人至二十二人,營業工作員十三人至十 七人。 二等電信局設人事管理員及會計員各一人;依法律規定,分別辦理人事及 會計、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就前項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2 條 三等電信局置局長一人,佐理員二人至十人,機務工作員十二人至十六人 ,線路工作員十二人至十六人,報務工作員二人或三人,話務工作員八人 至十人,營業工作員六人至八人。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3 條 各區電信管理局得設工程總隊一隊至四隊,各置總隊長一人,副總隊長一 人,科長三人至五人,正工程司二人至六人,副工程司六人至十人,幫工 程司六人至十二人,副管理師五人至九人,股長五人至九人,佐理員十四 人至四十人,機務工作員二百零五人至四百一十五人,線路工作員二百零 七人至四百三十三人。 工程總隊設人事室及會計室,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依法律規 定,辦理人事管理及人事查核事項;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依法律規定 ,辦理會計及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均就前項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工程總隊得視實際需要,設工程隊二隊至六隊,各置隊長一人;所需工作 人員,依據建設計畫及進度定期聘、僱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4 條 各區電信管理局辦事細則,由各電信管理局擬訂,報請電信總局核定之。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第 15 條 本通則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電信總局所屬各區電信管理局組織通則
法律
20020619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1 條 交通部為處理航政事宜,設置航政局。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2 條 航政局直隸於交通部,其設置處所及管轄區域,由行政院定之。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3 條 航政局設左列二科: 一、第一科。 二、第二科。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4 條 航政局第一科之職掌如左: 一、關於機要及考績事項。 二、關於收發文件及保管案卷事項。 三、關於公布局令事項。 四、關於典守印信事項。 五、關於本局及辦事處經費之預算、決算及出納事項。 六、關於編製統計報告事項。 七、關於本局庶務事項。 八、其他不屬於第二科事項。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5 條 航政局第二科之職掌如左: 一、關於船舶之檢驗及丈量事項。 二、關於載線標識事項。 三、關於船舶之登記及發給牌照事項。 四、關於船員及引水人之考核、監督事項。 五、關於造船事項。 六、關於船舶出入查驗證之核發事項。 七、關於航路之疏濬事項。 八、關於航路標識之監督事項。 前項第一款至第六款事項,以適用海商法規定之船舶為限。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6 條 航政局設局長一人,簡任或薦任;承交通部之命,督率所屬職員,處理局務。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7 條 航政局設科長二人,薦任或委任。承局長之命,督率所屬職員,分掌各該科事務。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8 條 航政局設技術員四人至八人,薦任或委任;承長官之命,辦理技術事務。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9 條 前三條人員及第十二條之技術員,在航政人員考試未舉行前,除應具有公務員任用法所定各該級公務員之資格外,並應儘左列各項人員任用之: 一、曾在國內外商船或其他航務專門學校畢業者。 二、曾在國內外大學肄習造船或輪機工程之學校畢業者。 三、曾在航政機關辦理技術事務三年以上,成績優良者。 四、曾在航政機關辦理行政三年以上,成績優良者。 五、對於航政有深切研究,而有專門著作,經審查合格者。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10 條 航政局設科員八人至十四人,委任;承長官之命,辦理各科事務。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11 條 航政局因事務之必要,得酌用雇員。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12 條 航政局得於重要海口之各商埠設辦事處,置技術員一人,兼充辦事處主任,薦任或委任;科員一人至三人,委任。 前項辦事處之設置地點及管轄區域,由交通部定之。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13 條 航政局及辦事處辦事細則,由交通部定之。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第 14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航政局組織法
法律
193506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組織法第十四條及民用航空法第三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以下簡稱本局)掌理下列事項。 一、民航事業發展及民航科技之規劃與政策之擬訂事項。 二、國際民航規劃、國際民航組織及國際民航合作之聯繫、協商與推動事項。 三、民用航空業之管理督導及航空器之登記管理事項。 四、飛航標準之釐訂、飛航安全之策劃與督導、航空器失事之調查及航空人員之訓練與管理事項。 五、航空通訊、氣象及飛航管制之規劃、督導與查核事項。 六、民航場站及助航設施之規劃、建設事項。 七、軍、民航管制之空域運用及助航設施之協調聯繫事項。 八、民航設施器材之籌補、供應、管理及航空器與器材入出口證照之審核事項。 九、民航資訊系統之整體規劃、協調與推動及電腦設備之操作、維護與管理事項。 十、航空器及其各項裝備、零組件之設計、製造、維修、組裝過程與其產品及航空器製造廠、維修廠、所之檢定、驗證事項。 十一、其他有關民航事項。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企劃組、空運組、飛航標準組、飛航管制組、場站組、助航組、供應組及資訊室,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事務、出納、議事、管考、印信典守、財產、車輛管理及其他不屬於各組、室事項。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及機關;副局長二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襄理局務。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組長七人,室主任二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副組長七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專門委員五人至七人,高級分析師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科長三十二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技正三十三人至八十人,視察六人至十三人,秘書八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技正十五人,視察三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編審一人至三人,分析師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專員十二人至二十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管理師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技士三十人至八十人,科員三十一人至四十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助理設計師二人,技佐十一人至十七人,助理員四人至八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助理設計師一人,技佐八人,助理員四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書記四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視業務需要,得設各級航空站、飛航服務總臺、民航人員訓練所等附屬機關。 前項附屬機關之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得依警察法之規定,商准警察主管機關設航空警察機關。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局視業務需要,得設各種委員會,委員由局長聘兼之,均為無給職。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第五條至第九條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本局擬訂,報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210512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組織法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以下簡稱本局)掌理左列事項: 一、氣象業務發展之規劃事項。 二、氣象之觀測、預報、警報及其督導、查核事項。 三、地震、火山、海嘯、波浪及與氣象有關之天文觀測等報導事項。 四、氣象業務技術標準規範之釐訂及推行事項。 五、本局所屬氣象測報機構之管理、專用氣象觀測站之登記、輔導及船舶、民用航空器氣象測報之技術輔導事項。 六、氣象資料之蒐集、研判、處理及供應事項。 七、氣象觀測、衛星遙測、資訊傳輸等儀器設備之維護事項。 八、航空、水文、海洋、農業、漁業、自然生態、水土保持、森林資源、大氣污染及其他有關氣象因素事項之報導與氣象專業服務諮詢及大眾氣象知識之宣導事項。 九、基本氣象儀器之校驗及證書之核發事項。 十、國際間氣象合作之促進及資料交換事項。 十一、氣象技術人才之培育及訓練事項。 十二、氣象、地震、火山、海嘯、及波浪等事實之鑑定事項。 十三、其他有關氣象業務事項。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四組,分掌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印信、事務、出納、議事、財產保管及其他不屬於各組事項。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三職等,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及機構;副局長二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二職等,襄理局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組長四人,主任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一職等;專門委員二人至四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科長十六人至二十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秘書一人,技正七人至十三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技正三人至五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視察一人或二人,編審一人或二人,專員五人至九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科員二十一人至三十五人,技士十人至十六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科員八人至十二人,技士三人至五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技佐九人至十三人,辦事員四人至六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書記十四人至二十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律規定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會計室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8-1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為加強研究氣象災害之預報方法與警報技術,得設氣象科技研究中心;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第五條至第八條所定各職稱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於必要時,得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之規定,聘用專業或技術人員為顧問。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局關於學術研究事項,得洽商國內外有關學術機關合作辦理。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局視業務需要,得設各種委員會;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調用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局於必要時,得設附屬氣象測報機構;其組織通則另定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局擬訂,報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法律
19950123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第 1 條 本通則依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以下簡稱本局)組織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第 2 條 本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掌理左列事項: 一、天氣圖表之填繪、分析及研判事項。 二、氣象預報及警報之發布事項。 三、地面、高空、海洋、農業、漁業、自然生態、水土保持、森林資源、大氣污染氣象之觀測及資料整理、統計事項。 四、地震、火山及海嘯之測報事項。 五、國內外氣象資訊之接收、處理、供應及傳播事項。 六、氣象電信業務及電信保密之執行事項。 七、氣象衛星資料之接收、處理及供應事項。 八、氣象雷達觀測及資料之供應事項。 九、基本氣象儀器之校驗及維護、檢修事項。 十、與氣象有關之天文觀測、曆象資料編算及研究事項。 十一、其他有關氣象業務事項。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第 3 條 本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分為一、二、三、四等;其設立、等次、名稱,由行政院核定之,並得冠以所在地地名。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第 4 條 一等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一職等,綜理業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主任一人或二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襄助主任處理業務;技正四人至六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一人或二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課長五人至七人,職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技士二十人至二十六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六人至八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技佐二十二人至三十人,辦事員一人至三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書記一人至三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一等氣象測報機構,置人事管理員一人,會計員一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歲計、會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應由前項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第 5 條 二等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綜理業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技正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技士四人至八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二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技佐一人至三人,辦事員一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書記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第 6 條 三等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綜理業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技士二人至四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一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技佐一人至三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第 7 條 四等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綜理業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技士一人或二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技佐一人或二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第 8 條 二等至四等附屬氣象測報機構有關人事、會計事項,均由本局人事室、會計室統籌辦理。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第 9 條 第四條至第七條所定各職稱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第 10 條 本通則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組織通則
法律
19871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交通部為發展全國觀光事業,設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本局掌理左列事項: 一、觀光事業之規畫、輔導及推動事項。 二、國民及外國旅客在國內旅遊活動之輔導事項。 三、民間投資觀光事業之輔導及獎勵事項。 四、觀光旅館、旅行業及導遊人員證照之核發與管理事項。 五、觀光從業人員之培育、訓練、督導及考核事項。 六、天然及文化觀光資源之調查與規畫事項。 七、觀光地區名勝、古蹟之維護,及風景特定區之開發、管理事項。 八、觀光旅館設備標準之審核事項。 九、地方觀光事業及觀光社團之輔導與觀光環境之督促改進事項。 十、國際觀光組織及國際觀光合作計畫之聯繫與推動事項。 十一、觀光市場之調查及研究事項。 十二、國內外觀光宣傳事項。 十三、其他有關觀光事項。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五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事務、出納、議事、印信典守及其他不屬於各組事項。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副局長一人或二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襄理局務。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組長五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副組長五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專門委員五人至七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技正七人至九人,秘書二人至四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技正二人、秘書一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科長十二人至十六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工程司二人或三人,編審四人至六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專員十三人至十七人,副工程司一人或二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科員五十一人至五十九人,技士二十五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技佐二人至四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二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辦事員十六人至二十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十二人至十六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前項員額中,專員二人、科員六人、技士三人、辦事員一人,自民國九十四年五月二十日起出缺後不補。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第五條至第七條所定各職稱人員,其職位之職系,依公務職位分類法及職系說明書,就交通行政、交通技術管理、一般行政管理、公共關係、新聞行政、員工訓練、編譯、一般工程、土木工程、建築工程、園藝、人事行政、會計、統計及其他有關職系選用之。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為聯繫國際觀光組織,推廣國際觀光業務,得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員駐國外辦事。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對外公文,以交通部名義行之。但關於左列事項,得由局行文: 一、遵照部令應行轉飭事項。 二、依照部令所定辦法,督率進行事項。 三、曾經呈部核准事項。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局擬訂,呈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本條例修正條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01062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組織法第十八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以下簡稱本所)掌理下列事項: 一、運輸政策之研究及建議事項。 二、運輸系統規劃配合及運輸計畫之研擬、評估事項。 三、運輸發展與政治、經濟、國防及社會關係之研究與配合事項。 四、運輸工程之設計、研究及發展事項。 五、運輸經營及管理效率之研究發展事項。 六、運輸安全之研究及規劃事項。 七、運輸研究成果之應用及指導事項。 八、國內外運輸研究之聯繫及合作事項。 九、運輸資料之蒐集、整理、編譯及提供事項。 十、港灣技術之研究及建議事項。 十一、其他運輸研究事項。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設下列各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一、運輸計畫組。 二、運輸工程組。 三、運輸經營管理組。 四、運輸安全組。 五、運輸資訊組。 六、綜合技術組。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議事、印信典守、事務、出納及其他不屬於各組、室事項。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置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綜理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所長一人或二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襄理所務。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置主任秘書一人,組長六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副組長六人,科長三人,由研究員兼任;研究員六十人至六十八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十二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秘書二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副研究員二十一人至二十九人,專員六人至八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助理研究員二十五人至三十三人,科員七人至九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辦事員七人至九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三人至五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所為因應港灣技術研究業務需要,得設港灣技術研究中心,置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副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並得分科辦事。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第五條至第九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所辦事細則,由本所擬訂,報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本條例修正條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01062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第十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台(以下簡稱本總台)掌理下列事項︰ 一、國內外飛航情報資料之蒐集、整理、編輯與飛航公告之發布及飛航諮詢之服務事項。 二、台北飛航情報區內航空器之飛航管制及出入飛航情報區之查核管制事項。 三、航空器飛航動態及國內外航空通訊之傳遞業務事項。 四、國內外航空氣象資料之蒐集處理及有關航空氣象觀測、預報、守視之服務事項。 五、飛航服務系統之規劃、設計、管理、監控、維護及研究改進事項。 六、飛航情報、飛航管制、航空通訊及航空氣象業務之規劃及研究發展事項。 七、飛航服務設備之建立與改善計畫及各項技術資料之研究處理事項。 八、飛航服務設備器材之申請、提運、儲存、分配、供應、採購及財物管理事項。 九、其他有關飛航服務事項。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總台設台北飛航情報中心、台北區域管制中心、台北航空通信中心、台北航空氣象中心、資訊管理中心及飛航業務室、航電技術室、供應室,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總台設秘書室,掌理文書、庶務、出納、營繕、財產管理、印信典守、管考、車輛管理、公共關係及其他不屬於各中心、室之事項。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總台置總台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綜理台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及單位;副總台長三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襄理台務。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總臺置主任九人,區臺長四人,塔臺長三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技正十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三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副主任十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副區臺長四人,副塔臺長二人,秘書二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課長十五人,臺長四十四人,主任管制員三十二人至三十八人,主任氣象員十三人,主任報務員七人,主任航詢員八人,工程司十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副工程司十七人,專員七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設計師二十五人至四十一人,分析師八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幫工程司四十人至五十四人,職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管制員五百二十一人,預報員二十六人,觀測員五十七人,報務員三十五人,航詢員三十七人,課員二十二人,工務員一百四十六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助理設計師八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四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辦事員八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三十七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本條例施行前僱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得占用前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總台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總台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總台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10 條 第五條至第九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總台因應業務需要,得設飛航管制、飛航諮詢、航空通訊、航空氣象及助導航設備維護等近場管制塔台、裝修區台及其所屬各作業台。 前項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總台辦事細則,由本總台擬訂,報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核定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
法律
20210512
2024/1/12 上午 12:00:00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 條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為發展航空工業之國防科技公司;主管機關為經濟部。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2 條 本公司之組織、營運及管理,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公司法、國營事業管理相關法規及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3 條 本公司之業務如左: 一、國內外軍用、民用航空及相關工業產品之發展、製造、裝修及銷售。 二、協助國內航空工業建立中心衛星體系與制度。 三、提供對航空工業系統之規劃、整合、發展及管理之有關技術服務。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4 條 本公司設董事會,置董事九人至十五人;置常務董事三人至五人,由董事互選之;常務董事互選一人為董事長,並由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 本公司置監察人三人至五人,並互選一人為常務監察人,由主管機關核定。 董事會及監察人設置辦法,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5 條 本公司董事會之職權如左: 一、資本額調整及轉投資之擬定。 二、公司組織章程及公司管理規章之核定。 三、長程、中程計畫、營運方針及年度計畫之核轉。 四、預算、決算之審議。 五、未列預算之長期借款,及發行公司債之核轉。 六、土地、房屋及主要機器設備之變賣或交換之核轉。 七、超過董事會所訂授權金額之營繕工程及購置財物之審議。 八、契約之核轉或核定。 九、一級主管以上人員之聘解。 十、事業員工待遇標準之核轉及福利措施之核定。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6 條 本公司置總經理一人,秉承董事會決定之營運方針,綜理本公司一切業務;置副總經理三人至七人,協助總經理綜理本公司業務。 前項總經理,由董事長提名,經董事會通過,並由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副總經理,由總經理提請董事會通過聘用。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7 條 本公司董事長、常務監察人、總經理及代表官股之常務董事、董事、監察人,具公務員身分,其有關任派免、考核、獎懲、待遇、退休、撫卹、保險等事項,由主管機關依公司法及公務員有關法令辦理。 本公司副總經理以下從業人員,其有關聘免、薪給、考核、獎懲、退休、死亡補償、資遣及保險(含職業災害)等事項,依本公司人事管理準則之規定辦理,不適用公務員有關法令之規定;其人事管理準則,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8 條 本公司依法應編製年度預算及決算,並依規定程序送審。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9 條 本公司以國防部所屬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有關生產之全部資產,依法定程序移撥經濟部投資設置之。國防部應於二年內將其移交經濟部;並由經濟部會同國防部依相關法規辦理現有人員之安置或遣退。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司依本條例成立後,應於三年半內依照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轉型為民營公司。 本公司土地應為國有。但該土地作為航空工業之使用時,需整修或擴建時,政府應予同意,並不得收回。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法律
20191231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1 條 交通部依電信法第三十條規定,設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本公 司) ,其設置管理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依其他法律之規定 。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2 條 本公司以經營國內及國際電信事業為目的,並得投資或經營電信相關之業 務,及其他經交通部核准之業務。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3 條 本公司本企業化經營,以公平合理之費率,提供普遍、持續及穩定之高品 質服務,推行電信科技研究,促進資訊社會發展,增益全體國民福祉。 本公司業務之經營,得按商業慣例,支付代理或經銷佣金。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4 條 本公司設於中央政府所在地,並得於國內、外適當地點設分支機構。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5 條 本公司置董事十一人至十五人,組織董事會;另置監察人三人至五人。董 事應有五分之一專家代表。 本公司公股股東得由交通部指派自然人為代表,代表有數人時,得分別當 選為董事、監察人。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6 條 下列事項應報請交通部核定: 一、本公司章程、董事會組織規程。 二、資本額之調整及股票之發行。 三、第一類電信事業之主要資費。 四、第一類電信事業之營業規章。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7 條 下列事項由董事會決定: 一、本公司組織規程。 二、年度營業方針。 三、國內、外分支機構之設立、變更或撤銷。 四、副總經理之任免。 五、本公司人事規章。 六、本公司材料管理規章。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8 條 下列事項由監察人執行之: 一、調查公司業務及財務狀況。 二、查核公司帳冊及文件。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9 條 本公司財物之購置及定製由審計機關事後審計。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施行前之交通部電信總局及其所屬機構現職人員,除具有公務員任 用資格者,得依個人意願報請交通部依業務需要及工作專長核定其留任電 信總局或電信監理站或輔導由其他行政機關接受轉任者外,均轉調本公司 。但亦得以較優惠條件給予退休;其辦法由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 前項轉調本公司人員,除自願離職外,不因電信總局改制而予以資遣或裁 員。 第一項轉調本公司人員,其服務年資、薪資、退休、資遣、撫卹、其他福 利及勞動條件等,應予維持。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11 條 本公司董事長、監察人及代表公股之董事,具公務員身分;總經理及其餘 董事,得不具公務員身分。 本公司副總經理以下之從業人員,除第十二條及第十三條規定外,依本公 司人事規章辦理,不適用公務員有關法令之規定。 前項本公司人事規章有關薪給、退休、撫卹、資遣等事項,由交通部擬訂 ,報請行政院核定。 本公司從業人員,不得因其晉用資格之不同而予以歧視。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施行前之交通部電信總局及其所屬機構現職人員轉調本公司者,其 已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人員,仍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 ,其薪給、福利、考成、退休、資遣及撫卹等事項,依交通部所屬交通 ( 電信) 事業人員有關規定;其未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人員, 除聘用人員外,仍適用原有關法令之規定,繼續任原職至離職或退休為止 。 前項人員在本條例施行日起五年內,得選擇改依前條第二項不適用公務員 有關法令之規定;並不得再變更。惟其服務年資、薪資、退休、資遣及撫 卹、其他福利及勞動條件等,均不得低於具原身分人員。 本條例施行前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聘用之人員,由本公司視業務需要於聘 期屆滿前或屆滿時,改依前條第二項不適用公務員有關法令之規定。本公 司民營時繼續留用者,其原聘用人員年資應併計辦理年資結算。 本公司員工之年終考成制度採存分制辦理;其辦法由本公司定之。 本公司員工所需退休給予費用,由本公司依精算之退休金成本額提撥基金 予以支應;其辦法由本公司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 原電信職工退休準備金未提足額部分,應於本公司設立後八年內提足。但 如有超額盈餘時,應優先提撥退休準備金。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12-1 條 前條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人員曾任不定期僱用年資及工職年 資,於民營化日前六個月應予換敘薪級;其辦法由本公司定之。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13 條 依前條第二項及第三項改為不適用公務員有關法令之人員,因改投勞工保 險致損失公務人員保險原有權益時,準用公務人員保險法第十六條規定之 養老給付計算標準發給補償金;投保未滿五年者,依其投保年資每滿一年 發給一個月養老給付之補償金。但依法再參加公務人員保險領取養老給付 時,應將補償金繳回本公司。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14 條 本公司以籌募資金之目的而發行新股時,應報請交通部核定保留發行新股 總額百分之十以內之股份,由本公司員工優惠優先承購;其承購辦法由交 通部定之。 本公司出售公股時比照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及其相關規定之認購額度, 由本公司員工優惠優先認購。 本公司於成立時按本公司資本額依職工福利金條例及其有關規定,提撥本 公司員工福利基金。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第 15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
法律
20141224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 條 交通部依郵政法第三條規定,設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其設置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依其他法律之規定。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2 條 本公司本企業化經營原則,以提供普遍、公平、合理之郵政服務,促進郵政事業健全發展,增益全體國民福祉為目的。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3 條 本公司經營遞送郵件、儲金、匯兌、簡易人壽保險、集郵及其相關商品、郵政資產之營運等業務,並得經交通部核定接受委託辦理其他業務及投資或經營相關業務。 本公司經營前項業務,應分別依郵政法、郵政儲金匯兌法及簡易人壽保險法等相關法規之規定。 交通部郵政總局及其所屬機構原辦理之各項業務,於本公司完成公司登記後,改由本公司概括承受辦理。 本公司業務之經營,得按商業慣例,支付代理或經銷佣金。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4 條 本公司設於中央政府所在地,並得視業務需要分設郵局。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5 條 本公司設董事會,置董事十一人至十五人,董事中應有五分之一為專家,五分之一為勞工代表;另置監察人三人至五人。 前項勞工代表由工會推派之。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6 條 董事會之職權如下: 一、本公司組織規程之核定。 二、年度營業方針及計畫之核轉。 三、本公司預算、決算事項之審議。 四、郵局設立、變更或撤銷之核轉。 五、總經理及副總經理之任免。 六、本公司人事規章之核轉或核定。 七、本公司營業規章之核定。 八、除信函、明信片及其他具有通信性質文件之資費外,各類郵件資費之核定。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7 條 監察人執行事項如下: 一、調查公司業務及財務狀況。 二、查核公司帳冊及文件。 三、其他依法令及本公司章程規定之事項。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8 條 下列事項,應報請交通部核定: 一、本公司章程及董事會組織規程。 二、資本額之調整及股票之發行。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9 條 本公司置總經理一人,其人選應具郵政事業或企業經營之專業背景。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0 條 本公司受有薪給之董事長、總經理、監察人及代表公股之董事,應有公務員服務法之適用。 本公司副總經理以下之從業人員,除第十一條及第十二條規定外,依本公司人事規章辦理,不適用公務人員有關法令之規定。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施行前之交通部郵政總局及其所屬機構現職人員,均轉調本公司。但亦得於改制之日起六個月內,以優惠條件給予退休或資遣;其辦法,由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前項人員轉調本公司後,除自願離職外,不因郵政總局改制而予以裁員。 第一項轉調本公司人員,其服務年資、薪資、退休、資遣、撫卹、其他福利及勞動條件等,應予維持。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施行前之交通部郵政總局及其所屬機構現職人員轉調本公司者,其已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人員,仍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其薪給、福利、考成、退休、資遣及撫卹等事項,依交通部所屬交通(郵政)事業人員有關規定;其未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人員,除聘用人員外,仍適用原有關法令之規定,繼續任原職至離職或退休為止。 前項人員在本條例施行日起五年內,得選擇改依第十條第二項人事規章之規定,並不得再變更。 本條例施行前依郵政聘用人員管理要點聘用之人員,由本公司視業務需要於聘期屆滿前或屆滿時,改依第十條第二項人事規章之規定。 本公司員工所需退休給與費用,由本公司依精算之退休金額提撥支應,並應於民營化之前提足。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3 條 依前條第二項或第三項改為不適用公務人員有關法令之人員,因改投勞工保險致損失公教人員保險原有權益時,準用公教人員保險法第十四條規定之養老給付計算標準發給補償金。但依法再參加公教人員保險領取養老給付時,應將補償金繳回本公司。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4 條 本公司於完納一切稅捐後,分派盈餘時,應先提百分之二十五為法定盈餘公積,並得另提特別盈餘公積。 前項法定盈餘公積已達本公司資本總額時,得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5 條 本公司應依職工福利金條例及其有關規定,提撥職工福利金。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第 16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
法律
2002071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第十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以下簡稱本所),掌理下列事項: 一、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之培訓、複訓及在職訓練事項。 二、國內民航人才培訓資料之蒐集、並提供諮詢及輔導事項。 三、航空科技之各項專業訓練及專案研究事項。 四、接受委託辦理國內、國外各類民航人員之訓練事項。 五、其他有關民航人員訓練之擬議及執行事項。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設教務組、培訓推廣組、實習組及總務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置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綜理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員;副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襄理所務。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置組長四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專員二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專任教官六人至十人,職務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技士一人或二人,組員二人至六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技術員四人至六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三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書記二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本所原依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任用資格者,得占用前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置人事管理員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置會計員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第四條至第七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所辦事細則,由本所擬訂,報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核定之。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000202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 第 1 條 本法依交通部組織法第十一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 第 2 條 交通部公路總局(以下簡稱本局)掌理下列事項: 一、公路之發展與建設規劃。 二、省道之養護、改善與縣道、鄉道及區道修建、養護、管理之督導。 三、公路之新建及整建工程。 四、公路監理業務之規劃、執行及督導管理。 五、公路之交通管理及安全維護。 六、公路運輸管理之規劃、執行及督導。 七、工程材料試驗、材料配比設計、工程品質之管理及技術研究發展。 八、汽車交通安全、專業技術訓練檢定及公路人員之訓練。 九、車輛行車事故之鑑定及覆議業務。 十、其他有關公路工程及監理行政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 第 3 條 本局之次級機關及其業務如下: 一、各區養護工程處:執行公路養護及改善事項。 二、各臨時工程處:執行公路新建及整建事項。 三、各區監理所:執行公路監理及運輸管理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 第 4 條 本局各職稱之官等職等及員額,另以編制表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副局長二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 第 7 條 本法於修正施行前本局及所屬機關(構)現職人員,依下列各款規定辦理: 一、以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審定有案之佐級以上現職人員,得依交通事業人員與交通行政人員相互轉任資格及年資提敘辦法(以下簡稱二類人員轉任辦法)或行政、教育、公營事業人員相互轉任採計年資提敘官職等級辦法(以下簡稱三類人員轉任辦法)辦理轉任。以三類人員轉任辦法轉任者不受機關組織法規所定同官等職務十分之一員額及非現任或曾任主管職務不得轉任主管職務之限制。但已取得高一資位之資格尚未派補或轉任後所敘俸級較低或所支俸給總額較少或其他改任權益受損者,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六月十八日前得選擇依原適用法令規定,並自期限屆滿翌日起,留任原職稱原敘定資位之職務至離職時為止。 二、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審定有案之現職士級人員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六月十八日前,得依原適用法令規定或取得高一資位之資格調任本局及所屬機關(構)其他職務,並自期限屆滿翌日起,留任原職稱原敘定資位之職務至離職時為止。 本法修正施行前之交通事業人員公路人員升資考試,於本法施行後五年內以辦理三次為限。 第一項適用原法令規定人員,得參加交通事業人員公路人員升資考試;改調本局及所屬機關(構)其他職務時,準用二類人員轉任辦法規定辦理。 第一項人員經依公務人員任用法規辦理轉任後,不得再選擇適用原法令規定。 本法修正施行前本局及所屬機關(構)審定有案之現職人員已參加勞工保險者,得以轉(留)任時審定之原官等(資位)原職務選擇繼續參加勞工保險;調任其他職務或升任高一官等(資位)時,應依規定參加公教人員保險。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 第 8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法
法律
20161116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1 條 本通則依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第六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2 條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以下簡稱各區工程處)掌理下列事項: 一、公路之養護工程事項。 二、公路養護工程之設計、施工及品質檢驗事項。 三、公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事項。 四、公路用地之取得及管理事項。 五、公路機務及材料供應事項。 六、公路工程及測繪等電腦化事項。 七、勞工安全衛生管理事項。 八、其他有關公路工程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3 條 各區工程處設五課,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4 條 各區工程處設秘書室,掌理文書、印信、檔案管理、出納、庶務、研考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5 條 各區工程處之等別及員額,依第七條之規定。 各區工程處之設立、應適用之等別及其變更,由交通部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6 條 各區工程處置處長一人,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處長二人,由副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襄助處務。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7 條 一等工程處置課長五人,其中四人由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另一人由幫工程司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室主任一人、正工程司十二人、副工程司二十二人、專員六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一人,由工務員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勞工衛生管理師一人,由工務員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幫工程司四十九人、工務員五十一人、課員二十二人、助理員一人、助理工務員五十六人、辦事員十二人、書記九人、工務士、養路士、路燈修理士、材料試驗士、機務士、操作士、司機、文書士、料務士、事務士等計五百七十二人。 二等工程處置課長五人,其中四人由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另一人由幫工程司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室主任一人、正工程司十人至十一人、副工程司十八人、專員三人至四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一人,由工務員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勞工衛生管理師一人由工務員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幫工程司四十人、工務員四十五人、課員二十一人至二十三人、助理員一人、助理工務員四十八人、辦事員十人、書記八人至十人、工務士、養路士、路燈修理士、材料試驗士、機務士、操作士、司機、文書士、料務士、事務士等計四百四十五人至四百六十三人。 三等工程處置課長五人,其中四人由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另一人由幫工程司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室主任一人、正工程司八人至十人、副工程司十四人、專員三人至四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一人,由工務員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勞工衛生管理師一人,由工務員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幫工程司三十人至三十四人、工務員三十三人至三十四人、課員十七人至二十四人、助理員一人至三人、助理工務員四十二人、辦事員八人、書記八人、工務士、養路士、路燈修理士、材料試驗士、機料士、操作士、司機、文書士、料務士、事務士等計三百二十四人至三百七十三人。 本通則施行前,原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各區工程處原依雇員管理規則僱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任用資格者,得占用第一項至第三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8 條 各區工程處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9 條 各區工程處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10 條 各區工程處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11 條 各區工程處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12 條 本通則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辦理。 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通則另有規定外,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主計、政風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13 條 各區工程處為辦理公路養護工程得設工務段,置段長一人,由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副段長一人,由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一人,由辦事員或助理工務員以上人員兼任;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各該區工程處所定員額內調派之。 各工務段為便利養護工程施工及指揮養護工作之需要,得設監工站,置站長一人,由助理工務員以上人員兼任。 各工務段為修養轄區公路,得設養路道班若干班,置領班一人,由養路士兼任。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14 條 各區工程處為保養車輛機具,得設保養場,置場長一人,由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各該區工程處所定員額內調派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15 條 各區工程處為辦理路面、橋涵隧道或施工繁複之工程,得設工務所,置主任一人,由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一人,由辦事員或助理工務員以上人員兼任;機械施工隊,置隊長一人,由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一人,由辦事員或助理工務員以上人員兼任;為辦理踏勘測量,得設踏勘隊及測量隊,各置隊長一人,由工務員以上人員兼任;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各該區工程處所定員額內調派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16 條 各區工程處為辦理公路及橋樑之收費業務,得設收費管理站,置站長一人,由工務員以上人員兼任,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各該區工程處所定員額內調派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17 條 各區工程處辦事細則,由各區工程處擬訂,層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第 18 條 本通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組織通則
法律
20020121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第十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以下簡稱本所)掌理下列事項: 一、基礎地質鑽探土壤及各種工程材料之試驗事項。 二、路面材料之試驗及設計事項。 三、公路工程材料、路面調查及技術研發事項。 四、機務調配、材料供應及儀器保養管理事項。 五、文書、檔案管理、出納及事務事項。 六、其他有關公路工程材料試驗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設四課,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置所長一人,綜理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所長一人,襄理所務。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置課長四人、正工程司一人、副工程司三人、幫工程司四人至六人、工務員六人至八人、課員二人、助理工務員四人、辦事員二人、書記一人、材料試驗士、司機、文書士、料務士等計十人至十四人。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置人事管理員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置會計員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及會計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及會計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及會計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所辦事細則,由本所擬訂,層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材料試驗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21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1 條 本通則依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第八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2 條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以下簡稱各區監理所)掌理下列事項: 一、車輛檢驗、發照登記及審核管理事項。 二、汽車駕駛人執照與技工執照考驗、核發、審核及駕訓班管理事項。 三、公民營汽車運輸業督導管理事項。 四、規費及代辦業務事項。 五、自用車輛違規裁罰事項。 六、營業車輛與機車違規裁罰、各類汽車違規申訴及路邊稽查等事項。 七、其他有關各項公路監理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3 條 各區監理所設六課,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4 條 各區監理所設資訊室,掌理監理業務電腦化資料處理、電腦設施操作及維護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5 條 各區監理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文書、印信、檔案管理、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6 條 各區監理所之等別及員額,依第八條之規定。 各區監理所之設立、應適用之等別及其變更,由交通部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7 條 各區監理所置所長一人,綜理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所長二人,襄助所務。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8 條 一等監理所置課長六人、室主任二人、副工程司二人、視察一人、幫工程司十七人、稽查三十二人、工務員二十七人、課員四十四人、助理員五人、助理工務員十九人、辦事員一百十九人、書記五十七人、機務士、司機、文書士、事務士等計七十一人。 二等監理所置課長六人、室主任二人、副工程司二人、視察一人、幫工程司二十二人、稽查二十八人、工務員三十人、課員三十七人、助理員四人、助理工務員二十八人、辦事員一百零八人、書記五十人、機務士、司機、文書士、事務士等計四十四人。 三等監理所置課長六人、室主任二人、副工程司二人、視察一人、幫工程司十一人至十八人、稽查二十人至二十五人、工務員十七人至二十六人、課員十八人至二十八人、助理員三人至四人、助理工務員十六人至二十三人、辦事員六十七人至九十二人、書記二十一人至三十二人、機務士、司機、文書士、事務士等計二十七人至三十七人。 本通則施行前,原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各區監理所原依雇員管理規則僱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任用資格者,得占用第一項至第三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依公務人員任用相關法律任用之現職護士及原交通部公路局臺北區監理所蘭陽管制站依派用人員派用條例派用之現職人員,於該站裁撤後移撥至臺北區監理所者,均得以原職稱原級別、原官等繼續任用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9 條 各區監理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10 條 各區監理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11 條 各區監理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12 條 各區監理所為應轄區業務需要,得設監理站,置站長一人、副站長一人,並得視業務需要設三股至五股,股置股長一人,由課員或工務員以上人員兼任。各監理站得視業務需要設監理分站,置分站長一人;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通則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13 條 各區監理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14 條 本通則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辦理。 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通則另有規定外,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主計、政風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15 條 各區監理所辦事細則,由各區監理所擬訂,層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第 16 條 本通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監理所組織通則
法律
20020121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組織法第十八條之一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 (以下簡稱本局) 掌理下列事項: 一、港灣設施及船舶指泊等事項。 二、船舶檢丈、監理及海事評議等事項。 三、港埠業務規劃、營運管理及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之監理等事項。 四、工程設計、勘驗、督導、考核及接受委託代辦工程等事項。 五、船舶機電、裝卸機具之修造及材料配件供應業務之規劃、維護、督導 、考核等事項。 六、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及員工各項在職訓練等事項。 七、港區船舶航行信號、管制及進出秩序與安全事項。 八、環境保護、防治公害、環保考核及港區、水面清潔維護等事項。 九、港區土地之運用發展、經管、使用及出租收益等事項。 十、其他有關航港管理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八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資訊室,掌理資訊業務之整體規劃、設計、協調與推動及電腦設備 之操作、管理與維護等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 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組、室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局長一人,襄理局 務。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置港務長一人,綜理港務事項;副港務長一人,襄助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置總工程司一人,綜理工務事項;副總工程司一人,襄助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專門委員五人,組長八人,室主任二人,室副主任 一人,科長四十人,其中設計、工事、規劃、船機、機具五科科長由正工 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技術及海事二科科長由技正或技士兼任,環工科科 長由稽查員或科員或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技正或技士兼任,安全衛生科 科長由勞工安全管理師或勞工衛生管理師兼任;正工程司九人,技正六人 ,秘書三人,專員十三人,視察二人,副工程司七人,庫主任一人,隊長 一人,稽查員三人,幫工程司十二人,技士十五人,設計師三人,管理師 二人,助理設計師四人,助理管理師四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一人,勞工衛 生管理師一人,勞工安全管理員一人,勞工衛生管理員一人,工務員九人 ,巡察員四人,科員九十五人,統計分析師一人,帳務檢查員三人,教務 員一人,訓導員一人,助理員二人,辦事員四十人,資訊管理員八人,監 工員十一人,技佐十二人,書記十五人,領班六人,事務士一百五十人, 操作士五十一人。 本局置診療所主任一人,列師 (二) 級;護士一人,列士 (生) 級。 本條例施行前,原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基隆港務局原依雇員管理規則僱用之 現職雇員,其未具任用資格者,得占用第一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 時為止。 本條例施行前,原交通部路港防護團以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 於該團裁撤後移撥至本局者,得以原職稱原官等繼續任用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 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 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 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副主任一人,其資位依 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 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 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 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 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 、主計、政風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 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 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局醫事人員,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進用之。 本局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 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局得設棧埠管理處、港埠工程處、船舶機械修造工廠、船舶管理所,並 得在所轄各輔助港及其他施工地點設置分局或工程處或辦事處;其組織另 以法律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本局擬訂,報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7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171122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掌理下列事項: 一、倉位準備分配及船舶停靠碼頭聯絡等事項。 二、貨物裝卸相關事項。 三、機工具管理維修業務之督導、工程材料採購招(發)標及施工預算、決算、審核、竣驗等事項。 四、勞工安全衛生管理事項。 五、其他有關棧埠管理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處設四課,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處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處置處長一人,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置副處長三人,其中一人由本局或附屬機構正工程司兼任,襄理處務。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處置秘書一人,課長四人,其中一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正工程司一人,副工程司八人,主任二十一人,副主任二十三人,機務副主任五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幫工程司兼任;室主任一人,專員十三人,幫工程司七人,工務員七人,稽查五人,課員十七人,倉庫管理員七十九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一人,勞工衛生管理師一人,勞工安全管理員一人,勞工衛生管理員一人,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二十九人,由工務員或課員或倉庫管理員以上人員兼任;助理員二人,辦事員七人,倉庫副管理員一百二十九人,監工員二十八人,書記二人,領班二十五人,事務士一百六十三人,操作士一百五十人。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處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處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處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處為辦理碼頭倉庫、倉儲管理、貨物、貨櫃裝卸等業務,設各等通棧(倉庫)、榖倉及貨櫃儲運場;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處為辦理裝卸機具增添、改善、保養維護及客運服務等業務,設機具所及旅客服務所: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主計、政風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處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本處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處辦事細則,由本處擬訂,層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以下簡稱本處)掌理下列事項: 一、港灣疏浚工程等事項。 二、工程設計、發包及考核等事項。 三、其他有關港埠工程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處設二課,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處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處置處長一人,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置副處長三人,由本局或附屬機構正工程司兼任,襄理處務。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處置專員一人,課長二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主任五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隊長一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正工程司八人,副工程司十人,室主任一人,幫工程司十五人,工務員十八人,課員五人,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三人,由工務員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辦事員三人,監工員十三人,領班二人,事務士十三人,操作士三十一人。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處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處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處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處為便利施工需要,得按工程性質或地區設若干工務所;為管理水電工程,得設水電所;為辦理全港區之測量業務,得設測量隊;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處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處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處辦事細則,由本處擬訂,層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以下簡稱本廠)掌理下列事項: 一、設計、規劃、研究及工程管制、考核等事項。 二、工程施工、採購、驗收及管理等事項。 三、其他有關船舶機械修造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廠設二課,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廠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廠置廠長一人,綜理廠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置副廠長一人,由本局或附屬機構正工程司兼任,襄理廠務。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廠置課長二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正工程司一人,副工程司二人,室主任一人,幫工程司四人,工務員二人,課員五人,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二人,由工務員或課員以上人員兼任;助理員一人,辦事員一人,監工員五人,領班九人,事務士七人,操作士四十一人。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廠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廠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廠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主計、政風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廠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廠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廠辦事細則,由本廠擬訂,層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以下簡稱本所)掌理下列事項: 一、港勤船舶之調度作業、計費及與引水人配合作業之連繫協調等事項。 二、港勤船舶之增添改善、維護及檢修等事項。 三、商船靠泊帶纜、啟碇解纜、繫泊浮筒及民營給水作業之監督管理等事項。 四、港航、裝卸、打撈分隊船員管理、督導考核、助勤調派及船舶組合作業之計畫釐訂、執行與油料申管等事項。 五、勞工安全衛生管理事項。 六、其他有關船舶及船員管理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設三課、二隊,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置主任一人,綜理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置副主任一人,由本局或附屬機構正工程司兼任,襄理所務。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置課長三人,其中二人由課員或勞工安全管理師(員)或勞工衛生管理師(員)或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技士兼任;隊長二人,由課員或勞工安全管理師(員)或勞工衛生管理師(員)或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技士兼任;正工程司一人,副工程司一人,室主任一人,幫工程司一人,技士一人,工務員一人,課員三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一人,勞工衛生管理師一人,勞工安全管理員一人,勞工衛生管理員一人,辦事員一人,監工員一人,技佐一人,領班七人,事務士四人,操作士三十八人,船長三十一人,輪機長二十八人,大副一人,大管輪一人,船副十人,正駕駛六人,正司機八人,挖泥長一人,副挖泥長二人,副駕駛十人,副司機十一人,起重機司機十人,小船駕駛二十五人,水手長八人,各類船士一百四十一人。 本條例施行前未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之船員,得適用原有法令之規定,繼續任原職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單位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所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所辦事細則,由本所擬訂,層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船舶管理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以下簡稱本分局)掌理下列事項: 一、港灣設施、船舶指泊、信號指揮、船舶檢丈監理、海事評議及港勤船舶之管理等事項。 二、港埠規劃、港埠營運及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之監理等事項。 三、土木、船機、機具、工程規劃之設計、督導、考核及接受代辦工程等事項。 四、港區土地之運用發展、經管、使用及出租收益。 五、其他有關航港管理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分局設三課,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分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分局置分局長一人,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分局長一人,襄理局務。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分局置秘書一人,課長三人,其中一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正工程司二人,技正一人,副工程司四人,所長一人,主任二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室主任一人,倉庫主任二人,幫工程司六人,工務員三人,技士三人,課員十一人,倉庫管理員二人,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二人,由工務員或課員或倉庫管理員以上人員兼任;辦事員三人,倉庫副管理員六人,技佐二人,事務士十二人,操作士二十四人,船長四人,輪機長四人,大副一人,船副一人,正駕駛九人,正司機九人,副駕駛一人,副司機一人,小船駕駛一人,各類船士二十人。 本條例施行前未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之船員,得適用原有法令之規定,繼續任原職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分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分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分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分局為辦理棧埠裝卸、倉儲及港灣加水等業務,設棧埠管理所;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分局辦理港埠工程及維護港區設施,設港埠工程所;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分局為辦理船機維護與檢修,設船機修理所;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分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分局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分局辦事細則,由本分局擬訂,層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以下簡稱本分局)掌理下列事項: 一、港灣設施、船舶指泊、信號指揮、船舶檢丈監理、海事評議及港勤船舶之管理等事項。 二、港埠業務規劃、港埠營運、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之監理及勞工安全衛生管理等事項。 三、港埠工程、港區設施、船機、機具、工程規劃之設計、督導、考核及維護檢修等事項。 四、港區土地之運用發展、經管、使用及出租收益等事項。 五、其他有關航港管理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分局設三課,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於課下設信號台,以管制船舶航行安全。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分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組、室事項。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分局置分局長一人,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分局長一人,襄理局務。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分局置秘書一人,課長三人,其中一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副工程司一人,室主任一人,臺長一人,幫工程司一人,技士二人,工務員一人,課員六人,倉庫管理員二人,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一人,辦事員七人,倉庫副管理員二人,監工員一人,技佐一人,事務士八人,操作士四人,船長二人,輪機長二人,船副二人,各類船士六人。 本條例施行前未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之船員,得適用原有法令之規定,繼續任原職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分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分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分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分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分局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分局辦事細則,由本分局擬訂,層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組織法第十八條之一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 (以下簡稱本局) 掌理下列事項: 一、港灣設施、船舶指泊、工作船舶之調度、維護、信號指揮等事項。 二、船舶檢丈、監理與海事評議等事項。 三、港埠業務規劃、民間投資營運及旅客貨運業務、管理等事項。 四、各項工程之規劃、設計、勘驗、指導、考核、發包、訂約及接受委託 代辦工程等事項。 五、船舶機電及材料配件供應業務之審查、規劃、考核、通訊、儲存及維 護等事項。 六、勞工安全衛生管理等事項。 七、環境保護、防治公害及港區清潔之維護等事項。 八、港區土地之運用發展、經管、使用及出租收益。 九、其他有關港務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七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資訊室,掌理資訊業務之整體規劃、設計、協調與推動及電腦設備 之操作、管理與維護等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 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組、室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局長一人,襄理局 務。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置港務長一人,綜理港務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置總工程司一人,綜理工務事項;副總工程司一人,襄助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專門委員二人,秘書一人,專員一人,組長七人, 其中工務、機務二組組長均由正工程司兼任;勞工安全衛生管理組組長由 正工程司或秘書、專員兼任;室主任二人,科長三十二人,其中設計、工 事、規劃等三科科長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人員兼任;船機、技術、海事 、環境規劃、污染防治等五科科長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高員級技士兼 任;規劃及設計、資料管理及操作等二科科長由高員級設計師、管理師、 分析師兼任;正工程司十一人,技正二人,副工程司五人,高級分析師二 人,船舶管理所主任一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高員級技士兼任;庫 主任一人,臺長一人,由幫工程司或技士兼任;隊長一人,幫工程司九人 ,設計師二人,管理師二人,分析師二人,助理管理師一人,助理設計師 一人,帳務檢查員一人,稽查員三人,工務員八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一人 ,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一人,技士十二人,科員四十一人,材料管理員二 人,巡察員二人,助理員二人,辦事員十人,監工員八人,技佐三人,書 記八人,事務士六十一人,操作士五十人,船長十三人,輪機長十三人, 大副二十人,船副三十人,管輪二十人,正駕駛一人,正司機一人,挖泥 長一人,副挖泥長一人,領班三人,各類船士七十人。 本局置診療所主任一人,列師 (二) 級;護士一人,列士 (生) 級。 本條例施行前原臺灣省政府交通處臺中港務局原依雇員管理規則僱用之現 職雇員,其未具任用資格者,得占用第一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 為止。 本條例施行前未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之船員,得適用原有法 令之規定,繼續任原職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 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 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 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 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 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 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 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 、主計、政風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 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 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局醫事人員,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進用之。 本局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 為止。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局得設棧埠管理處、港埠工程處、船舶機械修造工廠,並得在所轄施工 地點設置工程處;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本局擬訂,報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7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171122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掌理下列事項: 一、貨物駁運(改)裝卸、工人調配及技術指導效率統計等事項。 二、倉位分配貨物提存及簽證船舶停靠碼頭聯絡等事項。 三、機具設備、調配、管理保養及效率考核等事項。 四、工人編組、管理、文書、庶務、出納、保險、福利及工資核算等事項。 五、旅客運送之服務事項。 六、勞工安全衛生業務事項。 七、其他有關棧埠管理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處設四課,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處為辦理碼頭倉庫、倉儲管理、貨物、貨櫃裝卸等業務,設各等通棧(倉庫)、穀倉及貨櫃儲運場;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處為辦理裝卸機具增添、改善、保養維護業務,設機具所;其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處置處長一人,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處置課長四人,主任一人,工務員一人,課員一人,副主任一人,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一人,倉庫管理員八人,助理員一人,辦事員四人,技佐三人,領班一人,事務士八人,操作士八人。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處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處設會計員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主計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處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處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處辦事細則,由本處擬訂,層報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以下簡稱本處)掌理下列事項: 一、工程設計發包、施工、考核及工務行政等事項。 二、港灣疏浚及回填等工程事項。 三、文書、事務、出納及財產管理等事項。 四、港區之調查測量等事項。 五、其他有關工程擴建維修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處設三課、五工務所、一勘測隊,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處置處長一人,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處長二人,由臺中港務局正工程司兼任,襄理處務。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處置秘書一人,課長三人,其中工務、浚港課課長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主任五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隊長一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正工程司四人,副工程司十人,幫工程司十三人,工務員二十一人,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一人,課員二人,監工員六人,書記一人,領班一人,事務士六人,操作士二十人。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處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處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處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處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處辦事細則,由本處擬訂,層報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以下簡稱本廠)掌理下列事項: 一、設計、規劃、研究、施工、招標、驗收等事宜。 二、文書、事務、出納等事宜。 三、其他有關船舶機械修造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廠設二課、一機具保養場,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廠置廠長一人,綜理廠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廠長一人,由臺中港務局正工程司兼任,襄理廠務。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廠置課長二人,其中工務課課長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場主任一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兼任;正工程司一人,副工程司三人,幫工程司四人,工務員三人,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一人,課員一人,材料管理員一人,監工員二人,領班六人,事務士四人,操作士二十三人。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廠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廠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廠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廠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廠辦事細則,由本廠擬訂,層報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臺中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組織法第十八條之一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 (以下簡稱本局) 掌理下列事項: 一、港灣設施、船舶指泊工作船之調派、維修及港區通航管制等事項。 二、船舶檢丈、監理及海事評議事項。 三、港埠業務行銷、規劃及營運管理等事項。 四、土木工程測量、規劃、設計、工程進度及品質考核,代辦工程及所有 工程之發包等事項。 五、車、船、機具、電氣工程之規劃、設計、維修、保養、督導考核及通 訊維護管理等事項。 六、港埠研究發展、法制及圖書管理等事項。 七、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工、眷屬保健、環境保護、防治公害、環保考 核及港區及水面清潔維護事項。 八、員工在職訓練等事項。 九、港區土地之運用發展、經營、使用及出租收益等事項。 十、其他有關局務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八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資訊室,掌理資訊業務之整體規劃、設計、協調與推動及電腦設備 之操作、管理與維護等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 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組、室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局長一人,襄理局 務。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置港務長一人,綜理港務事項;副港務長一人,襄助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置總工程司一人,綜理工務事項;副總工程司一人,襄助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專門委員六人,組長八人,室主任二人,副主任一 人,由高級分析師兼任;科長四十二人,其中港務組科長一人,由專員或 技正或技士兼任,航政組科長二人,由技正或技士兼任,工務組、機務組 科長六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幫工程司兼任,勞安環保組科長一人 ,由高員級以上具有勞工安全或衛生管理師訓練合格人員兼任,資訊室科 長三人,由分析師或管理師或設計師或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幫工程司兼 任;秘書二人,專員十人,視察二人,正工程司十八人,副工程司十四人 ,技正六人,高級分析師一人,測量隊隊長一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 或幫工程司兼任;清潔隊隊長一人;臺長四人,由科員或工務員以上人員 兼任;幫工程司十三人,工務員十三人,技士十八人,帳務檢查員三人, 統計分析師一人,科員六十二人,教務員一人,輔導員一人,材料管理員 二人,巡察員三人,分析師三人,設計師三人,管理師二人,助理設計師 四人,助理管理師四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二人,勞工衛生管理師二人,勞 工安全衛生管理員四人,由員級以上具有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訓練合格人 員兼任;監工員七人,技佐七人,助理員四人,辦事員五十二人,管理員 八人,書記三十人,領班八人,船長二十三人,輪機長二十三人,大副十 八人,大管輪十八人,船副二十八人,管輪一人,正駕駛二十二人,正司 機二十一人,副駕駛二十一人,副司機九人,起重機司機七人,小船駕駛 三十五人,水手長五十五人,事務士一百八十八人,操作士九十二人,各 類船士一百五十四人。 本局置診療所主任一人,列師 (二) 級;藥劑員一人、護士九人,列士 ( 生) 級。 本條例施行前,原臺灣省政府交通處高雄港務局原依雇員管理規則僱用之 現職雇員,其未具任用資格者,得占用第一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 時為止。 本條例施行前未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之船員,得適用原有法 令之規定,繼續任原職至離職時為止。 本條例施行前,原交通部路港防護團以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 於該團裁撤後移撥至本局者,得以原職稱原官等繼續任用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 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 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 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副主任一人,其資位依 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 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 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 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 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 、主計、政風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 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 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法律之規定。 本局醫事人員,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進用之。 本局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 為止。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局得設棧埠管理處、港埠工程處、船舶機械修造工廠,並得在所轄各輔 助港及其他施工地點設置分局或工程處或辦事處;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本局擬訂,報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7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171122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掌理下列事項: 一、碼頭、倉棧、機工具、旅客服務之經營及管理等事項。 二、勞工安全衛生管理等事項。 三、其他有關處務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處設三課、作業庫區、機具所及旅客服務所,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處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處置處長一人,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處長三人,襄理處務。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處置課長三人,秘書一人,正工程司一人,副工程司四人,室主任一人,主任十六人,副主任十九人,其中一人由工務員或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幫工程司兼任;專員九人,稽查四人,幫工程司一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一人,勞工衛生管理師一人,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十六人,其中十五人由員級以上具有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訓練合格人員兼任;倉庫管理員六十六人,工務員二人,課員十二人,倉庫副管理員七十二人,監工員五人,繪圖員一人,辦事員七人,助理員一人,書記二十五人,領班二十六人,事務士二百二十八人,操作士一百二十五人。 本條例施行前,原臺灣省政府交通處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原依雇員管理規則僱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任用資格者,得占用前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處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處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處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主計、政風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處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法律之規定。 本處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處辦事細則,由本處擬訂,層報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以下簡稱本廠)分別掌理下列事項: 一、船舶工程設計、計畫、督導、施工、管制及驗收等事項。 二、車機工程設計、計畫、督導、施工、管制及驗收等事項。 三、承修工程之議價、訂約及招標等事項。 四、勞工安全管理衛生管理等事項。 五、配件管理等事項。 六、其他有關廠務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廠設四課、配件庫,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廠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廠置廠長一人,綜理廠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廠長一人,襄理廠務。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廠置課長四人,其中二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幫工程司兼任;正工程司三人,副工程司三人,室主任一人,主任一人,幫工程司四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一人,勞工安全管理員八人,由員級以上具有勞工安全管理員訓練合格人員兼任;工務員五人,課員六人,繪圖員一人,監工員五人,辦事員二人,領班五人,副駕駛一人,小船駕駛一人,事務士十四人,操作士三十一人,各類船士二人。 本條例施行前未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之船員,得適用原有法令之規定,繼續任原職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廠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廠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廠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廠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廠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廠辦事細則,由本廠擬訂,層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船舶機械修造工廠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各地辦事處組織通則 第 1 條 本通則依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各地辦事處組織通則 第 2 條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某地辦事處(以下簡稱各地辦事處),辦理各輔助港港務航政業務及工程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各地辦事處組織通則 第 3 條 各地辦事處視各輔助港航政及港務之繁簡分為甲、乙二級,其等級由高雄港務局專案報由交通部核定之。 甲級辦事處置主任一人,並設信號臺(話務臺),置臺長,由課員或技士或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副工程司一人,幫工程司一人,技士二人至三人,課員二人,辦事員三人,事務士六人至十人,操作士二人。 乙級辦事處置主任一人,並設信號臺(話務臺),置臺長,由課員或技士或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副工程司一人,幫工程司一人,技士二人,課員一人,辦事員二人,事務士四人至六人,操作士二人。 前項工程人員,如各輔助港無工程興建時,暫緩設置。已置者,應兼任其他事務,如遇重要工程,原有工程人員不敷分配時,得由高雄港務局就局內工程人員臨時調用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各地辦事處組織通則 第 4 條 各地辦事處置會計員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各地辦事處組織通則 第 5 條 本通則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各地辦事處組織通則 第 6 條 各地辦事處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會計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會計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各地辦事處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各地辦事處組織通則 第 7 條 各地辦事處辦事細則,由各地辦事處擬訂,層報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各地辦事處組織通則 第 8 條 本通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各地辦事處組織通則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以下簡稱本分局)掌理下列事項: 一、港灣設施、船舶指泊、信號指揮、船舶檢丈及監理、海事評議、港灣導航設施管理及港區環境衛生保護等事項。 二、港埠業務規劃與研發、資訊管理、港埠營運與收費及棧埠營運等事項。 三、港埠工程規劃、設計發包督導、機電規劃設計及維修管理等事項。 四、港區土地之運用發展、經管、使用及出租收益等事項。 五、其他有關局務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分局設三課,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分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分局置分局長一人,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分局長一人,襄理局務。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分局置課長三人,其中一人由副工程司或幫工程司以上人員兼任;室主任一人,副工程司一人,幫工程司二人,工務員二人,技士三人,課員七人,技佐一人,辦事員六人,書記五人,小船駕駛一人,事務士七人,操作士二人,船士一人。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分局置人事管理員一人,由高雄港務局派員兼任,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分局置會計員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分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分局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分局辦事細則,由本分局擬訂,層報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組織法第十八條之一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 (以下簡稱本局) 掌理下列事項: 一、港灣設施、船舶指泊、航行信號、進出港安全管制及營運船舶管理等 事項。 二、船舶檢丈、監理及海事評議等事項。 三、港埠業務規劃及營運管理事項。 四、港區土地之運用發展、經管、使用及出租收益等事項。 五、工程設計、勘驗、督導、考核及接受委託代辦工程事項。 六、船舶機電、裝卸機具及材料配件之採購、督導、考核等事項。 七、勞工安全衛生管理等事項。 八、環境保護、公害防治、環保考核及港區清潔維護事項。 九、其他有關航港管理事項。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四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 理、財產管理及不屬其他各組、室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局長一人,襄理局 務。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港務長一人,綜理港務事項。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置總工程司一人,綜理工務事項。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專門委員一人,組長四人,其中港務組、航政組、 業務組專任,工務組由正工程司兼任;室主任一人,科長十七人,其中設 計科、工事科、機料科、技術科由正工程司、副工程司或技正兼任;正工 程司二人,技正一人,專員三人,副工程司二人,幫工程司一人,臺長一 人,技士三人,工務員三人,科員二十人,稽查員二人,技佐五人,助理 員二人,辦事員九人,書記四人,領班一人,事務士三十一人,操作士十 四人。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 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 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 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 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 定,或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 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 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 、主計、政風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 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局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 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規定。 本局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 為止。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局得設棧埠管理處、港埠工程處,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本局擬訂,報請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171122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以下簡稱本處)掌理下列事項: 一、倉位準備分配及船舶停靠碼頭聯絡等事項。 二、貨物裝卸、提存及簽證等相關事項。 三、裝卸機具調配、管理及維修等事項。 四、勞工安全衛生管理事項。 五、其他有關棧埠業務事項。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處設二課及機具保養場,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處置處長一人,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處長一人,襄理處務。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處置課長二人,場主任一人,由技士兼任;技士一人,倉庫主任一人,倉庫管理員三人,課員三人,倉庫副管理員六人,技佐二人,書記一人,領班二人,事務士十五人,操作士八人。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處人事、主計、政風事項由花蓮港務局人事室、會計室、政風室兼辦。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處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處辦事細則,由本處擬訂,層報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棧埠管理處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花蓮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以下簡稱本處)掌理下列事項: 一、關於港灣疏浚工程之設計、發包及船機管理等事項。 二、關於土木工程之設計、發包、施工、考核、維修等事項。 三、船舶機具之修護事項。 四、關於勞工安全衛生管理等事項。 五、其他有關港埠工程事項。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處設二課及船舶機械修理廠,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處置處長一人,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處長一人,由正工程司兼任,襄理處務。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處置課長二人,由副工程司或幫工程司兼任;廠長一人,由副工程司或幫工程司兼任;正工程司一人,副工程司二人,幫工程司二人,工務員二人,課員一人,船長三人,輪機長三人,大副二人,大管輪三人,監工員二人,書記一人,正駕駛六人,正司機六人,水手長三人,挖泥長一人,領班四人,事務士二人,操作士四十三人。 本條例施行前未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之船員,得適用原有法令之規定,繼續任原職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處人事、主計、政風事項由花蓮港務局人事室、會計室、政風室兼辦。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處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處辦事細則,由本處擬訂,層報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花蓮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組織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制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2 條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以下簡稱本處)掌理下列事項: 一、港灣疏濬工程、港域清理、水下勘查、沈船與海底物打撈及海底工程查驗事項。 二、港埠工程設施工程設計、審核、發包及施工事項。 三、港埠工程設施養護事宜。 四、勞工安全衛生管理等事項。 五、過港隧道管理維護等事項。 六、其他有關處務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處設四課、一中心,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處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檔案、印信、出納、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課、室事項。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處置處長一人,綜理處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副處長二人,襄理處務。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處置課長四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幫工程司兼任;室主任一人,主任一人,由正工程司或副工程司或幫工程司兼任;專員一人,正工程司七人,副工程司十二人,幫工程司十七人,工務員十六人,勞工安全管理師一人,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五人,由員級以上具有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訓練合格人員兼任;課員八人,材料管理員一人,繪圖員四人,監工員十人,助理員一人,辦事員六人,書記二人,領班十五人,副領班一人,船長七人,輪機長七人,自航式挖泥長一人,自航式大副一人,自航式大管輪一人,船副四人,管輪一人,正駕駛七人,正司機八人,挖泥長二人,副駕駛四人,副司機三人,副挖泥長三人,事務員一人,泥工長一人,小船駕駛五人,水手長七人,機工長一人,電工長一人,鉗工長一人,舵工長一人,副水手長七人,事務士二十三人,操作士一百零二人,各類船士四十五人。 本條例施行前未具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所定資位之船員,得適用原有法令之規定,繼續任原職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處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處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處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其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或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所列各職稱之資位,依交通事業人員資位職務薪給表之規定。 原適用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人事、會計、政風人員各職稱之官等、職等,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得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職務列等表之規定。但人事、主計、政風機構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之職稱,得以個別職稱之員額二分之一以內列薦任第六職等。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處人員之任用,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但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之任用,並應適用人事、會計、政風人員任用相關法律之規定。 本處原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之現職人員,得繼續適用相關規定至離職時為止。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處辦事細則,由本處擬訂,層報交通部核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港埠工程處組織條例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 條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之防護,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依 其他法律之規定。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交通設備及器材如左: 一、鐵路之路基、軌道、橋涵、隧道、車輛、輪渡、標誌、號誌、燈塔、 行車場站,與其有關之重要設備及器材。 二、公路之路基、路面、橋涵、隧道、車輛、渡船、標誌、號誌、行車場 站,與其有關之重要設備及器材。 三、郵政之重要設備。 四、電信之電報、電話、電視、電信桿線、無線電遙控桿線、天線及桿塔 、架空、地下及水底電纜、與其有關之重要設備及器材。 五、航務、港務之堤防、碼頭、船塢、橋樑、倉庫、船舶、燈塔、標誌、 號誌、起重、給水,與其有關之重要設備及器材。 六、航空之航空站、飛行場、航空器、燈光、標誌、與其有關之重要設備 及器材。 七、氣象之氣象台所、測候場站,與其重要儀器及設備。 八、輸油管設備及器材。 本條例所稱電業設備及器材如左: 一、水力、火力、內燃機、發電所及變電所、開閉所之廠房、機器、堤壩 、水閘、水路、遂道、運煤索道,與其有關之重要設備及器材。 二、輸電設備裝置於發電所、變電所、開閉所內外之變壓器、電桿、鐵塔 、電纜、架空導線,與其有關之重要設備及器材。 前兩項各款所稱有關之重要設備及器材,由交通部、經濟部、國防部分別 公告之。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如左: 一、非軍用者: 甲 交通部及其所屬機關暨地方交通機關。 乙 經濟部及其所屬主管電業機關。 二、軍用者國防部及其所屬機關。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4 條 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之防護責任如左: 一、凡有專設與駐守之警察或專責防護之軍隊、憲兵者,由各該軍隊、憲 兵、警察主管督飭所屬負責防護。但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設置之所 在或經過地區 (以下簡稱有關地區) 之縣、市政府,應協助防護。 二、凡無專設與駐守之警察或專責防護之軍隊、憲兵者,有關地區之縣、 市政府,應加防護,必要時得設專責防護人員。但有關地區如有軍隊 、憲兵駐防時,該軍隊、憲兵並應共同防護。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5 條 前條防護範圍,由有關機關就各該地區內分區劃定負責防護之線路、地段 及負責主管,並分別呈報該區軍政機關備查;如有變動,亦應隨時報備。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6 條 負責防護之軍隊、憲兵、警察及縣、市政府,如遇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失 竊或遇天災及其他不可抗力之事變致有損失時,應立即報由當地有關主管 機關處理,並迅予派工修復。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7 條 凡修復、增設或撤除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時,應事先通知當地軍隊、憲兵 、警察或縣市政府,但遇有特殊情形,得先行施工,補辦通知。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8 條 主管機關指派工作人員檢查、整修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時,應佩帶臂章 或符號,以資識別,並應攜帶證件以備查驗。 負責防護人員、對於前項交通電業工作人員有疑問時,應予查詢,交通、 電業工作人員、應即出示證件,不得拒絕;如查無臂章或證件不符時,應 即通知當地有關主管機關究辨。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9 條 主管機關對於負責防護人員防護得力著有功績者,得將其情形核敘事實, 通知各該主管長官予以核獎。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0 條 主管機關對於負責防護人員或其他人員,發覺竊盜或毀損交通、電業設備 及器材,並將人犯當場捕獲送經裁判確定者,其給獎辦法如左: 一、給予該實施捕獲之人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獎金。 二、人贓並獲經裁判確定者,除給予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獎金外,並加 給所獲實物價值三成之獎金。 三、如係密告因而人贓並獲,經裁判確定者,密告人及實施捕獲人,得各 領全部獎金之半數。 前項負責防護人員,除給予獎金外,並應通知各該主管長官依法予以其他 獎勵。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1 條 負責防護人員未盡其應盡之責任,在其防護區域內發生竊盜或毀損交通、 電業設備及器材案件者,由各該主管長官分別依照法令予以懲處,並通知 各有關主管機關。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2 條 負責防護之軍隊、憲兵、警察及本條例第四條第二款所指之專責防護人員 ,在其防護區域內,因廢弛職務致發生竊盜或毀損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 案件以致釀成災害者,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如在限期內將人犯緝獲送經 裁判確定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3 條 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發現失竊或損毀時,交通電業工作人員,應即會同當 地負責防護人員,據實報告該主管機關查核。如有浮報或隱沒圖利情事, 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4 條 竊盜或毀損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一千元 以下罰金。 前項竊盜或毀損,因而致交通電流中斷釀成災害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其情節特別重大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項未遂犯罰之。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5 條 收受、搬運、寄藏、故買、牙保、熔毀被竊盜之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者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6 條 交通、電業工作人員,犯前二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7 條 犯本條例之罪者,除現役軍人由軍法機關審判外,由司法機關審理之。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8 條 竊盜或浮報、隱沒所得之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應歸還原有機關;如有全 部或一部不能歸還時,應追繳其價額。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19 條 本條例實施辦法由交通部、經濟部、國防部、內政部會同訂定之。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第 20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戰時交通電業設備及器材防護條例
法律
19970507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 條 交通事業人員之考成,依本條例行之。 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交通事業人員,係指依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任用之人員。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3 條 交通事業人員之考成,區分如下: 一、年終考成:係指交通事業人員於每年年終考核其當年一月至十二月任職期間之成績。 二、另予考成:係指交通事業人員於同一考成年度內,任職不滿一年而連續任職已達六個月者辦理之考成。 三、專案考成:係指交通事業人員平時有重大功過時隨時辦理之考成。 交通事業人員任現職經敘定資位至年終滿一年者,予以年終考成,不滿一年者,在同一考成年度內調任不同資位職務時,得以年終敘定有案之資位職務併計調任前資位職務辦理年終考成。但均以調任並繼續任職者為限。 具有交通事業人員任用資格之政務人員、教育人員、公務人員或其他公營事業人員轉任交通事業人員,經敘定資位者,其轉任當年未辦理考核及未採計提敘薪級之年資,得比照前項經敘定之年資,合併計算參加年終考成。 另予考成,於年終辦理之。但辭職、退休、資遣、死亡或留職停薪者,得隨時辦理之。 交通事業人員於考成年度內,任職已達六個月,轉任非交通事業機關(構)者,如其轉任前之年資,未經所轉任機關(構)併計辦理考績、考成或考核者,得由轉任前之機關(構)予以查明後,於年終辦理另予考成。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4 條 年終考成及另予考成,均分工作績效、品德操守及其他與業務有關之項目評分。各項評分標準,依交通事業人員考成表之規定。 前項考成表,由事業機關(構)視業務特性訂定,報請交通部備查。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5 條 年終考成及另予考成,以一百分為滿分,除採存分制者外,分甲、乙、丙、丁四等,各等分數及獎懲,規定如下: 一、甲等:八十分以上。 乙等:七十分以上,不滿八十分。 丙等:六十分以上,不滿七十分。 丁等:不滿六十分。 二、年終考成考列甲等者,晉薪級一級,並給與一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已敘至本資位最高級者或依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法規規定不得再晉級者,給與二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考列乙等者,晉薪級一級,並給與半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已敘至本資位最高級者或依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法規規定不得再晉級者,給與一個半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考列丙等者,留原薪級。考列丁等者,免職。 三、另予考成考列甲等者,給與一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考列乙等者,給與半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考列丙等者,不予獎勵。考列丁等者,免職。 年終考成及另予考成考列甲等、丁等之條件,準用公務人員考績法及其施行細則之規定。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6 條 交通部所屬郵政總局、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二交通事業機構人員之年終考成及另予考成,採存分制規定辦理。其年終考成總分數以一百分為滿分,獎懲之規定如下: 一、滿七十分者,晉薪級一級,已敘至本資位最高級者或依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法規規定不得再晉級者,給予一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超過七十分之分數並予以存記,累計七十分之分數再晉一級,無級可晉者,合併給與二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 二、六十分以上不滿七十分者,留原薪級。 三、不滿六十分者,免職。 另予考成之獎懲,規定如下: 一、滿七十分者,給與半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超過七十分之分數,每一分給與半個月薪給總額之七十分之一之一次獎金。 二、六十分以上不滿七十分者,不予獎勵。 三、不滿六十分者,免職。 年終考成及另予考成考列八十分以上之條件,由交通部訂定,並送銓敘部備查。不滿六十分之條件,準用公務人員考績法考列丁等條件之規定。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7 條 交通事業人員於考成年度內已升資晉級者,年終考成不再晉級。但專案考成,不在此限。 考成年度內升任較高資位職務已敘較高薪級,其以前經敘定有案之較低資位職務合併計算辦理較高資位職務之年終考成者,考列乙等或七十分以上,不再晉敘。但專案考成,不在此限。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8 條 交通事業人員除專案考成外,遇有足資鼓勵之事蹟或儆誡之行為時,應隨時予以獎懲。平時考核之獎勵分為嘉獎、記功、記大功;懲處分為申誡、記過、記大過。於年終考成時,併計成績增減總分。平時考核獎懲得互相抵銷,無獎懲抵銷而累積達二大過者,年終考成應列丁等或不滿六十分。 前項平時考核之獎懲標準表,由各事業機關(構)擬訂,報交通部核定,並送銓敘部備查。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9 條 交通事業人員於考成年度內受記一大功以上獎勵者,年終考成不得列丙等或六十九分以下;記一大過者,不得列乙等或七十分以上。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0 條 專案考成於有重大功過時行之,其獎懲依下列規定: 一、一次記二大功者,晉薪級一級,並給與一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已敘至本資位最高級者或依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法規規定不得再晉級者,給與二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但在同一年度內再因一次記二大功辦理專案考成者,不再晉薪級,改給與二個月薪給總額之一次獎金。 二、一次記二大過者,免職。 專案考成不得與平時考核功過相抵。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所稱專案考成一次記二大功、二大過之標準,依下列規定: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次記二大功: (一)對本事業之業務或技術上有特殊貢獻,經採行而獲得重大成效者。 (二)對主辦業務,提出重大革新具體方案,經採行確具成效者。 (三)遇有特殊危急事變,冒險搶救,保全本事業或公眾重大利益,有具體事蹟者。 (四)適時消弭意外事件,或重大變故之發生,或已發生而處置得宜,能予有效控制,免遭嚴重損害者。 (五)遇案情重大事件,不為利誘,不為勢劫,而秉持立場,為政府或本事業增進榮譽,有具體事實者。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次記二大過: (一)圖謀背叛國家,有確實證據者。 (二)圖謀不法利益或言行不檢,致嚴重損害政府或公務人員聲譽,有確實證據者。 (三)違抗政府重大政令,或嚴重損害政府信譽,有確實證據者。 (四)執行職務不力,或怠忽職責,或洩漏職務上之機密,致政府或本事業遭受重大損害者。 (五)遇有特殊危急事變,畏難規避或救護失時,致本事業或公眾蒙受重大損害者。 (六)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 (七)對本事業之重大危害,疏於察覺防範,或因循瞻護、或隱匿不報或臨時措置失當,因而貽誤事機,致本事業遭受重大損害者。 (八)脅迫、公然侮辱或誣告長官,情節重大,有確實證據者。 (九)挑撥離間或破壞紀律,情節重大,有確實證據者。 (十)曠職繼續達四日,或一年累積達十日者。 依本條例規定一次記二大功或二大過之專案考成,應引據本條例條文,詳述具體事實,按規定程序辦理。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2 條 事業總機關(構)首長之考成,由交通部核定後,送銓敘部銓敘審定。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3 條 年終考成及另予考成,應按資位編造清冊,並應填具人數統計表,其中列丁等或不滿六十分者,應檢附其考成表;專案考成,應填具專案考成清冊及記大功(過)事實表。 前項考成清冊,考成人數統計表及記大功(過)事實表,由交通部定之。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4 條 年終辦理之考成結果,應自次年一月起執行;一次記二大功專案考成及非於年終辦理之另予考成,自權責機關(構)核定之日起執行。但考成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5 條 交通事業人員之考成,由各事業機關(構)考成委員會初核,並經機關(構)首長覆核後,報請交通部或授權之所屬機關(構)核定。其任用案應送銓敘部者,並送銓敘部銓敘審定。但非於年終辦理之另予考成或主管僅有一級,或因特殊情形報經上級機關(構)核准不設置考成委員會者,除考成免職應送上級機關(構)考成委員會考核外,得由該機關(構)主管逕行考核。 考成委員會對於考成案件,認為有疑義時,得調閱有關考核紀錄及案卷,並得向有關人員查詢。對於考成擬予免職人員,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於處分前並應給予受處分人員陳述及申辯之機會。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6 條 考成結果,由辦理考成之機關(構)以書面通知受考人。考列丁等或不滿六十分及專案考成一次記二大過免職者,應附記處分理由及不服考成決定者提起救濟之方法、期間、受理機關(構)等相關規定。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7 條 考成委員會置委員五人至二十一人,除本機關(構)人事主管為當然委員及第二項所規定之票選人員外,餘由機關(構)首長就本機關(構)人員中派兼之,並指定一人為主席。 前項委員,每滿三人,應有一人由本機關(構)人員票選產生之。 考成委員會委員之任期,自當年七月一日至次年六月三十日止。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8 條 考成委員會會議應有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始得決議。但年終考成、另予考成考列丁等或不滿六十分或專案考成,應經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同意,始得決議。 前項決議,得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行之。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19 條 辦理考成人員對考成過程應嚴守秘密,並不得遺漏舛錯,違反者,按情節輕重,予以懲處。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第 20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
法律
20020626
2024/1/12 上午 12:00:00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一 章 總則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 條 為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提升交通服務水準,加速社會經濟發展,特制定本條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 條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交通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本條例所定事項,涉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者,由主管機關會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 條 本條例所稱民間機構,係指依公司法設立之公司;其有政府、公營事業出資或捐助者,其出資或捐助不得超過該公司資本總額或財產總額百分之二十。 前項總額比例限制之規定,於民間參與興建營運台灣南北高速鐵路案應低於該公司資本總額或財產總額百分之五十。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5 條 本條例之獎勵,以下列重大交通建設之興建、營運為範圍: 一、鐵路。 二、公路。 三、大眾捷運系統。 四、航空站。 五、港埠及其設施。 六、停車場。 七、觀光遊憩重大設施。 八、橋樑及隧道。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6 條 本條例適用之對象,以民間機構依下列方式之一參與前條交通建設為限: 一、由政府規劃之交通建設計畫,經核准由民間機構投資興建及營運其一部或全部者。 二、由政府興建完成之交通建設,經核准由民間機構投資營運其一部或全部者。 三、由民間機構自行規劃之交通建設計畫,經政府依法審核,准其投資興建營運者。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7 條 主管機關視交通建設個案特性,得基於公平競爭原則許可民間機構於一定期限內經營交通建設,並得向其收取權利金。 前項權利金收取之相關事項應於投資契約中明定。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8 條 第五條所定之交通建設,主管機關得由廠商提供資金興建,並於完工後分期償付建設經費。 主管機關以前項方式興建交通建設者,應於實施前將建設及財務計畫,報請行政院核定或由各該地方政府自行核定,並循預算程序編列賒借及建設計畫預算,據以辦理發包興建。 前項發包興建工程,其經工程主辦機關完成估驗者,視同該估驗部分之賒借及建設計畫均已執行。 第一項所稱廠商,係指依法設立之公、民營機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二 章 用地取得與開發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9 條 本條例所獎勵交通建設之交通用地,涉及都市計畫變更者,主管機關應協調都市計畫主管機關依都市計畫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辦理變更;涉及非都市土地使用變更者,於報准徵收或撥用取得土地後,依法辦理變更編定。 前項交通用地,係指路線、場站、交流道、服務區及第五條相關附屬設施所需之用地。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所獎勵交通建設之交通用地及依第十二條規定區段徵收範圍內之土地,屬公有土地者,主管機關依程序辦理撥用後,得訂定期限出租或設定地上權與民間機構使用,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及國有財產法第二十八條之限制,其租金得予優惠。 前項租金優惠辦法由交通部會同財政部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所獎勵交通建設之交通用地,屬私有土地者,主管機關得視交通建設之需要,依法報請徵收,並得於徵收計畫書載明辦理聯合開發、委託開發、合作經營或依前條規定出租或設定地上權與民間機構開發、興建、營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2 條 主管機關應會商都市計畫、地政等有關機關,得於具都市發展潛力地區之路線、場站、交流道、服務區、轉運區、港埠及其設施、觀光遊憩設施、橋樑及隧道與其毗鄰地區劃定範圍,報經行政院核定後,先行依法辦理區段徵收,並於區段徵收公告期滿後一年內,發布實施都市計畫進行開發,不受都市計畫法第五十二條之限制。 依前項規定劃定為區段徵收範圍內土地,經規劃整理後,除依下列規定方式處理外,並依區段徵收相關法令處理: 一、路線、場站、交流道、服務區、橋樑及隧道及相關附屬設施等交通用地,無償登記為國有或直轄市、縣(市)所有。但大眾捷運系統之土地產權,依大眾捷運法之規定。 二、轉運區、港埠及其設施、觀光遊憩設施所需土地,依開發成本讓售與主管機關。 三、其餘可供建築用地,由主管機關會同直轄市或縣(市)政府依所負擔開發總成本比例協議處理之。 主管機關依前項取得之土地,得依第十條、第十五條規定出租或設定地上權與民間機構或逕為使用、收益及處分,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及國有財產法第二十八條之限制;其處理辦法另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3 條 為加速第十一條交通用地之取得,主管機關得協調公有土地管理機關或公營事業,就其管理或所有土地訂定開發計畫,依法開發、處理,並提供開發計畫範圍內一定面積之土地、建築物,准由未領補償費之被徵收土地所有權人就其應領補償費折算土地、建築物領回。 前項被徵收土地未領地價之補償費及開發土地後應領土地、建築物之計價,應以同一基準折算之。申請時,應於土地徵收公告期間檢具相關證明文件,以書面向當地市、縣地政主管機關具結不領取補償費,經轉報主管機關同意者,視為地價已補償完竣;主管機關並應通知公有土地管理機關或公營事業。 第一項公有土地之開發或處理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國有財產法第二十八條限制。 第一項開發、處理及被徵收土地所有權人領回開發土地、建築物之折算計價基準辦法及其施行日期,由交通部會同經濟部、內政部、財政部、直轄市政府等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4 條 主管機關為有效利用交通土地,得協調內政部或直轄市政府,於調整或適度放寬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或區域土地使用管制後,開發、興建供下列事業使用: 一、運輸服務業、商業。 二、停車場業。 三、交通工具維修業。 四、加油站業。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5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得以承租或設定地上權方式取得第十二條土地辦理開發,並得於該土地上經營前條規定之事業。其所得為該交通建設之附屬事業收入,應計入該交通建設整體財務收入中。 經營前項事業,依法令需經其他有關機關核准者,並應申請核准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6 條 依第十一條及第二十三條規定徵收之土地,其使用期限應依照核准之計畫期限辦理。主管機關未依核准計畫期限使用者,原土地所有權人得於核准計畫期限屆滿之次日起五年內,向該管縣(市)地政機關申請照原徵收價額收回其土地。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7 條 本條例所獎勵交通建設之交通用地,主管機關報經上級機關核准後,應通知該用地所在之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公告禁止下列事項: 一、土地移轉、分割、設定負擔。 二、建築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及採取土石或變更地形。 前項禁止期間,不得逾二年。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8 條 為維護本條例所獎勵交通建設興建及營運之安全,主管機關對該交通建設毗鄰之公、私有建築物與廣告物,得商請當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勘定範圍,公告禁止或限制建築及樹立,不受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或區域土地使用管制之限制。其範圍內建築中或原有之建物、廣告物及其他障礙物有礙興建或營運安全者,主管機關得指示或商請當地主管建築機關,依法限期修改或拆除;逾期不辦理者,逕行強制拆除之。但應給與相當補償,對補償有異議時,應報請上級主管機關核定後為之。 前項禁建、限建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19 條 民間機構興建本條例所獎勵之交通建設,需穿越公、私有土地之上空或地下,應與該土地管理機關或所有權人就其需用之空間範圍協議取得地上權。其屬公有土地而協議不成時,得由民間機構報請主管機關核轉行政院核定,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之限制;其屬私有土地而協議不成時,準用徵收規定取得地上權後,租與民間機構使用,其租金優惠準用第十條之規定。 前項土地因交通建設路線之穿越,致不能為相當使用時,土地所有權人得自施工之日起至開始營運後一年內,向主管機關請求徵收土地所有權,主管機關不得拒絕;徵收土地之地價依法補償之。但原設定地上權取得之對價,應扣除之。 前二項土地上空或地下使用之程序、使用範圍、界線之劃分及地上權之設定、徵收、補償、登記之審核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0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於市區道路、公路、鐵路、其他交通系統或公共設施之上、下興建交通建設時,應預先向各該管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如需共架、共構興建時,主管機關應協助民間機構獲得各該主管機關同意後,始得辦理。申請許可未獲同意或協調不成時,應敘明理由報請主管機關層轉行政院核定後辦理。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1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為勘測、鑽探、施工及維修必要,經主管機關許可於十五日前通知公、私有土地或建築物所有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後,得進入或使用公、私有土地或建築物,其所有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不得拒絕。但情況緊急,遲延即有發生重大公共利益損害之虞者,得先行進入或使用。 依前項但書規定進入或使用私有土地或建築物時,應會同當地村、里長或警察到場。 第一項土地或建築物因進入或使用而遭受損失時,應與補償。如對補償有異議時,應報請其主管機關核定後為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2 條 依前條規定使用公、私有土地或建築物,有拆除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全部或一部之必要者,民間機構應先報請主管機關,經主管機關商請當地主管建築機關依法令所有人、占有人或使用人拆除之;如緊急需要或逾期不拆除者,主管機關得逕行或委託當地建築主管機關強制拆除之。 前項拆除及因拆除所遭受之損失應給與相當之補償;對補償有異議時,應報請其主管機關核定後為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3 條 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核定為興建本條例所獎勵交通建設所需之取、棄土區,主管機關得予徵收或撥用後,以租用或設定地上權之方式提供民間機構使用。 民間機構依前項規定使用取、棄土區時,應事先擬具取、棄土計畫,送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核定後為之。 第一項土地如係徵收取得者,於取、棄土完成後,應由主管機關通知土地所有權人於六個月內依原徵收價額買回。逾期不買回者,視為放棄其買回權。 第一項及第三項不受國有財產法第二十八條之限制。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4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因施工需要,得報請主管機關協調管理機關同意,使用河川、溝渠、涵洞、堤防、道路、公園及其他公共使用之土地。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三 章 融資與稅捐優惠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5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交通建設,經甄審委員會評定其建設投資依本條例其他獎勵仍未具完全之自償能力者,得就其非自償部分由政府補貼其所需貸款利息或投資其建設之一部。 前項補貼利息或投資建設辦法,由交通部會同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一項補貼利息及投資建設,由主管機關編列預算為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6 條 主管機關視交通建設資金融通之必要,得洽請金融機構給與本條例所獎勵民間機構長期優惠貸款,其貸款期限及授信額度不受銀行法第三十三條之三、第三十八條及第八十四條之限制。 前項長期優惠貸款利息之差額,由主管機關編列預算補貼之。 第一項長期優惠貸款辦法由交通部會同財政部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7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經主管機關核准營運並辦理股票公開發行後,不論其股票是否上市,均得發行公司債。 前項公司債發行審核辦法由交通部會同經濟部及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8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得自各該交通建設開始營運後有課稅所得之年度起,最長以五年為限,免納營利事業所得稅。 適用前項獎勵之民間機構,得自各該交通建設開始營運後有課稅所得之年度起,四年內自行選定延遲開始免稅之期間;其延遲期間最長不得超過三年,延遲後免稅期間之始日,應為一會計年度之首日。 第一項實際適用免稅之範圍及年限,由財政部會商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29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得在下列支出金額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限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當年度不足抵減時,得在以後四年度內抵減之: 一、投資於興建、營運設備或技術。 二、購置防治污染設備或技術。 三、投資於研究與發展、人才培訓之支出。 四、其他經行政院核定之投資支出。 前項投資抵減,其每一年度得抵減總額,以不超過該公司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百分之五十為限。但最後年度抵減金額,不在此限。 第一項各款投資抵減之適用範圍、施行期限及抵減率,由財政部會商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0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進口供其興建交通建設使用之營建機器、設備、施工用特殊運輸工具、訓練器材及其所需之零組件,經交通部證明屬實,並經經濟部證明在國內尚未製造供應者,免徵進口關稅。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進口供其經營交通建設使用之營運機器、設備、訓練器材、電聯車、高速鐵路車輛及其所需之零組件,經交通部證明屬實,其進口關稅得提供適當擔保,於開始營運之日起,一年後分期繳納。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進口第一項規定之器材,如係國內已製造供應者,經交通部證明屬實,其進口關稅得提供適當擔保,於完工之日起,一年後分期繳納。 依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辦理分期繳納關稅案件,於稅款繳清前,變更原目的以外之用途者,廢止原核定之分期繳納期限,追繳關稅,並依關稅法第五十一條之規定辦理。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免徵及分期繳納關稅辦法,由財政部會商交通部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1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在興建或營運期間,供其直接使用之不動產應課徵之地價稅、房屋稅及取得時應課徵之契稅,得予適當減免。 前項減免之標準,由財政部會商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2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營運期間因天然災變而受重大損害時,主管機關應協調金融機構辦理重大天然災害復舊貸款。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3 條 個人或營利事業,原始認股或應募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因創立或擴充而發行之記名股票,其持有股票時間達二年以上者,得以其取得該股票之價款百分之二十限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綜合所得稅額或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當年度不足抵減時,得在以後四年度內抵減之。 前項投資抵減,其每一年度得抵減總額,以不超過該個人或營利事業當年度應納綜合所得稅額或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百分之五十為限。但最後年度抵減金額,不在此限。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4 條 本條例獎勵之民間機構所經營之附屬事業,不適用本章之規定。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四 章 申請與審核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5 條 依第六條第一款或第二款方式由民間機構投資興建、營運之交通建設,主管機關應將該建設之興建、營運規劃內容及投資者之資格條件等相關事項,公告徵求民間參與。 投資興建、營運交通建設之申請人,應於公告期限屆滿前,向主管機關申購相關規劃資料。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6 條 參與興建、營運交通建設之申請人,應於前條公告所定期限屆滿前備妥資格文件、土地使用計畫、興建計畫、營運計畫、財務計畫及其他公告規定資料,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7 條 主管機關為審核申請案件,應設甄審委員會,就申請人之興建或營運能力、公司組織健全性、財務計畫可行性、附屬事業之收入、權利金支付額度及要求政府投資或補貼等事項,依公平公正之原則,擇優評審之。 前項評審期限,依個案決之,並應通知申請人。 第一項甄審委員會之組織及評審辦法,由各級主管機關會同相關主管機關定之。甄審委員應有三分之一以上為專家、學者,甄審過程應公開為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8 條 民間機構經主管機關評定為最優申請案件者,應自接獲通知之日起,按評定規定時間籌辦,並與主管機關完成興建、營運之簽約手續,依法興建、營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39 條 民間機構依第六條第三款規定依法申請自行規劃參與交通建設,應擬具土地使用計畫、興建營運計畫、財務計畫及其他法規規定文件,報經主管機關審核通過後,並按規定時間依主管機關核定之土地使用計畫,經自行或政府協助取得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後,始得依法興建、營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五 章 監督與管理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0 條 本條例所獎勵交通建設之營運費率,民間機構得參照下列因素,於投資申請案財務計畫內,擬訂收費費率標準與其調整時機及方式: 一、規劃、興建、營運及財務等成本支出。 二、營運及附屬事業收入。 三、許可年限。 四、權利金之支付。 五、物價水準。 六、市場競爭。 七、其他有關因素。 前項民間機構擬訂之收費費率標準與其調整時機及方式,應依法報請主管機關核定後公告實施。 主管機關為前項核定時,應經各該費率委員會審議。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1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於營運期間,其實際營收、支出與原核定財務計畫所載營收、支出之差距達一定標準者,得報請或逕由原主管機關調整其權利金之繳納額度。 前項差距標準與權利金調整方式,由主管機關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2 條 民間機構依本條例取得興建、營運交通建設之權利,不得轉讓、出租或為民事執行之標的;其因興建、營運所取得之資產、設備,非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轉讓、出租或設定負擔;違反者,其轉讓、出租或設定負擔之行為無效。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3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於興建或營運期間,如有施工進度嚴重落後,工程品管重大違失、經營不善或其他重大情事發生,主管機關得為下列處理: 一、限令定期改善。 二、逾期不改善或改善無效者,停止其興建或營運一部或全部。 三、受停止興建或營運處分六個月以上仍未改善者,廢止其興建或營運許可。 前項之處理於情況緊急,遲延即有損害重大公共利益或交通安全之虞者,得令其停止興建或營運之一部或全部。 依第一項、第二項停止其營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營運許可時,主管機關應採取適當措施,繼續維持運輸服務,不使中斷。必要時,並得予以強制接管營運,其接管營運辦法,由交通部另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4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經廢止興建或營運許可者,其因本條例規定取得之土地地上權及租約應予終止;其必要且堪用之營運資產及興建中之工程,主管機關得強制收買之。 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強制收買之營運資產或興建中之工程,得移轉其他依法核准之民間機構繼續興建或營運,或由指定之政府專責機構興建、營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5 條 本條例所獎勵之民間機構於第七條所定許可經營期限屆滿時,應將現存所有全部營運資產,依原許可條件有償或無償概括移轉予主管機關。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六 章 附則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6 條 由主管機關設置之興建、營運專責機構,其辦理本條例所獎勵交通建設,準用第二章之規定。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7 條 依第六條第三款規定自行規劃參與交通建設之民間機構,不適用關於第二章第十條至第十三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三條、第四章第三十五條至第三十八條及第五章第四十五條之規定。 第二章第九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之規定於依第六條第三款規定自行規劃參與交通建設之民間機構準用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8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第 49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
法律
20150617
2024/1/12 上午 12:00:00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第 1 條 為維護國內各族群地位之實質對等,促進多元文化之發展,便利各族群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特制定本法。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第 2 條 大眾運輸工具之播音服務應依本法之規定為之。其他法律之規定更有利於語言之平等保障者,從其規定。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第 3 條 本法稱大眾運輸工具者,係指提供不特定人或多數人運輸服務之舟、車、航空器。 停泊大眾運輸工具之場站,乘客等侯大眾運輸工具運輸所在之場站,及其他在功能上具有類似性之場所,準用本法有關大眾運輸工具之規定。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第 4 條 本法稱語言者,係指國內各不同族群所慣用之語言。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第 5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係指各類大眾運輸工具之法定主管機關。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第 6 條 大眾運輸工具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語播音。其他原住民語言之播音,由主管機關視當地原住民族族群背景及地方特性酌予增加。但馬祖地區應加播閩北(福州)語。 從事國際交通運輸之大眾運輸工具,其播音服務至少應使用一種本國族群慣用之語言。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第 7 條 對於違反本法之大眾運輸業者,主管機關應令其限期改善,逾期仍未改善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布業者公司、商號名稱。 經連續處罰二次仍未改善者,得撤銷或限制其營運路線許可;情節嚴重者,得終止其經營權。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第 8 條 本法於公布三個月後施行。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法律
20000419
2024/1/12 上午 12:00:00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1 條 為提升大眾運輸服務水準,建立完善之大眾運輸系統,促進大眾運輸永續發展,特制定本條例。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大眾運輸,指下列規定之一者: 一、具有固定路(航)線、固定班(航)次、固定場站及固定費率,提供旅客運送服務之公共運輸。 二、以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特殊服務方式,提供第十條所定偏遠、離島、往來東部地區或特殊服務性之路(航)線旅客運送服務之公共運輸。 適用本條例之大眾運輸事業,係指依法成立,並從事國內客運服務之下列公、民營事業: 一、市區汽車客運業。 二、公路汽車客運業。 三、鐵路運輸業。 四、大眾捷運系統運輸業。 五、船舶運送業。 六、載客小船經營業。 七、民用航空運輸業。 計程車客運業比照大眾運輸事業,免徵汽車燃料使用費及使用牌照稅。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交通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4 條 主管機關應依大眾運輸發展或重大建設需要,規劃設置大眾運輸場站或轉運站。 前項大眾運輸場站或轉運站所需用地涉及都市計畫變更者,主管機關應協調都市計畫主管機關依都市計畫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辦理變更;涉及非都市土地使用變更者,主管機關應協調區域計畫主管機關依區域計畫法第十三條規定辦理變更。 主管機關對於大眾運輸場站或轉運站之土地及建築物,得協調相關主管機關調整其使用項目或使用強度。 大眾運輸事業之固定運輸場站或轉運站應依實際需求設置無障礙設施及設備,主管機關應定期檢討無障礙設備及設施之設置與維護。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4-1 條 各級交通主管機關應依實際需求,於運輸營運者所服務之路線、航線或區域內,規劃適當路線、航線、班次、客車(機船)廂(艙),提供無障礙運輸服務,及規劃設置便於各類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之無障礙設施及設備。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5 條 主管機關為改善大眾運輸營運環境,得建立大眾運輸使用道路之優先及專用制度。 前項優先及專用之條件、規劃、設計、興建及營運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6 條 為提升大眾運輸服務品質,主管機關應輔導大眾運輸系統間之票證、轉運、行旅資訊及相關運輸服務之整合;必要時,並得獎助之。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7 條 主管機關對大眾運輸之營運及服務應定期辦理評鑑;其評鑑對象、方式、項目與標準、成績評定、成果運用、公告程序及獎勵基準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8 條 大眾運輸事業在主管機關核定之運價範圍內,得自行擬訂票價公告實施,並報請主管機關備查,調整時,亦同。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9 條 大眾運輸票價,除法律另有規定予以優待者外,一律全價收費。依法律規定予以優待者,其差額所造成之短收,由中央主管機關協調相關機關編列預算補貼之。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10 條 主管機關對大眾運輸事業資本設備投資及營運虧損,得予以補貼;其補貼之對象,限於偏遠、離島、往來東部地區或特殊服務性之路(航)線業者。 前項有關大眾運輸事業資本設備投資及營運虧損之補貼,應經主管機關審議;其審議組織、補貼條件、項目、方式、優先順序、分配比率及監督考核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交通部定之。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發展大眾運輸條例
法律
20190619
2024/1/12 上午 12:00:00
鐵路法 第 一 章 總則 鐵路法 第 1 條 鐵路之建築、管理、監督、運送及安全,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鐵路法 第 2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鐵路:指以軌道導引動力車輛行駛之運輸系統及其有關設施。 二、鐵路機構:指以鐵路營運為業務之公營機構,或以鐵路之興建或營運為業務之民營機構。 三、高速鐵路:指經許可其列車營運速度,達每小時二百公里以上之鐵路。 四、電化鐵路:指以交流或直流電力為行車動力之鐵路。 五、國營鐵路:指國有而由中央政府經營之鐵路。 六、地方營鐵路:指由地方政府經營之鐵路。 七、民營鐵路:指由國民經營之鐵路。 八、專用鐵路:指由各種事業機構所興建專供所營事業本身運輸用之鐵路。 九、輸電系統:指自變電所至鐵路變電站間輸送電力之線路與其有關之斷電及保護設施。 十、淨空高度:指維護列車車輛安全運轉之最小空間。 十一、限高門:指限制車輛通過鐵路平交道時裝載高度之設施。 鐵路法 第 3 條 鐵路以國營為原則。 地方營、民營及專用鐵路之興建、延長、移轉或經營,應經交通部核准。 鐵路法 第 4 條 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 國營鐵路,由主管機關管理。地方營、民營及專用鐵路,由主管機關監督。 本法有關鐵路之監督管理等相關業務,由交通部鐵道局辦理;鐵道局之工程,由主管機關辦理行政監理。 鐵路法 第 5 條 鐵路機構管有之資產及其運送物,非依法律,不得檢查、徵用或扣押。 鐵路法 第 6 條 鐵路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損失時,為求交通迅速恢復,得向中央或地方政府請求撥借材料或予貸款。 鐵路法 第 7 條 鐵路需用土地,得依土地法及有關法律規定徵收之。 鐵路規劃興建或拓寬時,應勘定路線寬度,商同當地地政機關編為鐵路使用地;該使用地在已實施都市計畫地區者,應先行辦理都市計畫之變更。其為私有土地者,得保留徵收;其保留期間,在都市計畫地區範圍內者,依都市計畫法之規定;餘依土地法之規定辦理。 鐵路法 第 8 條 為防護鐵路設施、維護鐵路沿線、站、車秩序及客貨安全,並協助本法執行事項,交通部得商准內政部設置鐵路警察。 鐵路法 第 9 條 鐵路軍事運輸,另以法律定之。 鐵路法 第 二 章 建築 鐵路法 第 10 條 全國鐵路網計畫,由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公告,分期實施;變更時亦同。 依前項核定全國鐵路網計畫中之鐵路線未能興工時,地方政府或國民得申請交通部核准建築經營之。 鐵路法 第 11 條 (刪除) 鐵路法 第 12 條 鐵路遇有須與其他鐵路連接或跨越時,經交通部核定者,各該鐵路機構不得拒絕。 鐵路法 第 13 條 鐵路軌距,定為一公尺四公寸三公分五公釐。但有特別情事,經交通部核准者,不在此限。 鐵路法 第 14 條 鐵路與道路相交處,應視通過交通量之多寡,設置立體交叉或平交道。 前項鐵路立體交叉與平交道防護設施之規劃、設計、施工、新設、變更、廢除、設置基準、費用分擔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15 條 鐵路橫越河川,其築墩架橋,不得妨阻航運及水流;河岸如有堤壩等建築物,應予適度加強,防止危險之發生。 鐵路法 第 16 條 鐵路興建,應依交通部核定之期限開工、竣工;因故不能於期限內開工或竣工時,應申請交通部核准展期。 全路或一段工程完竣,應先報請交通部派員履勘,經核准後,始得營運。 鐵路法 第 17 條 電化鐵路之電能,由電業機構優先供應。但經中央電業主管機關之核准,得由鐵路機構自行設置發電、變電及電車線電壓以上輸電系統之一部或全部。 前項輸電系統之線路,得於空中、地下、水底擇宜建設,免付地價或租費。但因必須通過私人土地或建築物而有實際損失時,應由鐵路機構付予相當補償;其工程鉅大者,並應經所有人或占有人之同意,如有不同意時,由地方政府裁決之。 鐵路法 第 18 條 於鐵路橋梁、隧道或鐵路用地內,穿越或跨越鐵路路基設置管線、溝渠者,應備具工程設計圖說徵得鐵路機構同意,由其代為施工或派員協助監督施工;其工程興建及管線、溝渠養護費用,由該設施之所有人或使用人負擔。 已設置之管線、溝渠,因鐵路業務需要而應予拆除或遷移時,該設施之所有人或使用人不得拒絕;所需費用由鐵路機構及該設施之所有人或使用人各半負擔。 鐵路法 第 19 條 鐵路建築及車輛製造之技術規範,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19-1 條 鐵路使用之產品,經交通部指定者,應向交通部認可之檢測驗證機構申請檢測或驗證合格後,方得使用。 前項指定產品之類別、項目及其檢測程序或驗證基準,由交通部公告之。 第一項檢測驗證機構之資格條件、認可、認可之撤銷與廢止、監督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經我國與他國、區域組織或國際組織簽定雙邊或多邊相互承認協定或協議者,交通部得承認依該協定或協議規定所簽發之檢測報告或驗證證明;檢測報告或驗證證明符合國際公約規範者,亦得由交通部承認之。 鐵路法 第 三 章 管理 鐵路法 第 20 條 主管機關為經營國營鐵路,得設國營鐵路機構;其設置另以法律定之。 鐵路法 第 21 條 國營鐵路,除以客貨運輸為主要業務外,得辦理下列附屬事業: 一、鐵路運輸之碼頭及輪渡運輸。 二、鐵路運輸之汽車接轉運輸。 三、鐵路運輸必需之接送報關及倉儲。 四、鐵路運輸與建築所需工具、器材之修理及製造。 五、培養、繁榮鐵路運輸及傳承鐵路文化所必需之其他事業。 前項國營鐵路機構得辦理附屬事業之申請程序、核准條件、營業、會計、督導視察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21-1 條 國營鐵路機構為經營鐵路業務或辦理前條之附屬事業所需使用毗鄰公有不動產,應辦理有償撥用或租用,並須考量其公益性。 國營鐵路機構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得辦理其經管之國有不動產開發、處分或收益,不受國有財產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之限制,前開處分屬出售或設定一定年期地上權者,應先報經行政院核定。 前項開發方式、規劃、程序、審議、經營、監督管理、處分、收益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不動產屬國營鐵路機構之資產者,其收入得由該機構循環運用。 第二項不動產開發涉及都市計畫變更者,主管機關得協調都市計畫主管機關依都市計畫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辦理迅行變更;涉及非都市土地使用變更者,依區域計畫法或國土計畫法相關規定辦理。 前項都市計畫變更,應劃設合理之土地使用分區類別、訂定合適之土地開發強度及容許使用項目;另適度減輕國營鐵路機構之開發義務負擔,其規定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鐵路法 第 22 條 國營鐵路之運輸,應統一調度管理;其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23 條 (刪除) 鐵路法 第 24 條 國營鐵路因業務需要,得由交通部報請行政院核准,依法發行公債或借用外資。 鐵路法 第 25 條 國營鐵路之會計,依鐵路會計制度之規定。 鐵路法 第 26 條 國營鐵路運價率之計算公式,由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送請立法院審定之;變更時亦同。 國營鐵路之運價,按前項公式計算,由交通部報請行政院核定實施;變更時亦同。 國營鐵路如環境或情形特殊者,得規定較低運價;在工程時期之臨時營業,得規定臨時運價,均由交通部核定之。 鐵路法 第 27 條 國營鐵路之材料,以統籌供應,分區管理為原則。 鐵路法 第 四 章 監督 鐵路法 第 28 條 地方營、民營鐵路之興建,應備具左列文書,申請交通部核准,報請行政院備案後,方得籌辦: 一、申請書。 二、建築理由計畫書。 三、路線預測圖及說明。 四、固定資產建設、改良、擴充簡明估計表。 五、損益估計表。 六、資本總額及籌募計畫書。 鐵路法 第 29 條 地方營、民營鐵路之興建,經核准備案後,應依所定期限,將左列文書,送請交通部立案,發給執照,方得施工。未依核定期限申請立案者,應由交通部廢止其籌辦,並報請行政院備案: 一、路線實測平、剖面圖及說明。 二、各項工程與機車車輛圖式及說明。 三、全部工程分段實施計畫。 四、資本總額、已收款數及餘款續收期限。 五、管理組織系統;民營者應附具公司章程、股東名簿及董、監事、經理人名冊。 鐵路法 第 30 條 專用鐵路之興建,應備具左列文書,申請交通部核准立案,發給執照,並轉報行政院備案: 一、申請書。 二、建築理由書及該事業主管機關之同意書。 三、路線實測圖及說明。 四、固定資產建設、改良、擴充估計表。 五、路用資本總額及其憑證。 鐵路法 第 31 條 地方營、民營及專用鐵路之興建,涉及道路、橋樑、河川、溝渠等工程之設施,應先與有關主管機關協調,或申請備案。 鐵路法 第 32 條 國營、地方營及民營鐵路機構,應依下列規定,向交通部鐵道局報備: 一、籌備或施工期間之工程進行狀況及經濟情形,每月報備一次。 二、營運時期之營運狀況,每三個月報備一次。 三、每年應將全路狀況、營業盈虧、運輸情形及改進計畫於年度終結後,六個月內報備一次。 專用鐵路於工程時期之進行狀況及經濟情形,應每月報備一次。 鐵路法 第 33 條 民營鐵路之經營,以股份有限公司為限。 鐵路法 第 34 條 地方營及民營鐵路機構,如須聘僱外籍員工,應先報請交通部核准。 鐵路法 第 34-1 條 鐵路列車駕駛人員未經交通部鐵道局檢定合格並發給執照後,不得駕駛列車。鐵路機構亦不得派任之。 前項列車駕駛人員檢定、執照核發及管理等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檢定業務,得委託其他機關(構)、團體辦理之;受委託者之資格、條件、責任及監督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鐵路法 第 35 條 地方營及民營鐵路之運價,由交通部核定,增減時亦同。 鐵路法 第 36 條 地方營、民營及專用鐵路運輸上必要之設備,交通部鐵道局認為不適當時,得命其限期改善。 鐵路法 第 37 條 交通部為公益上之必要,得通知地方營及民營鐵路與其他鐵路、公路、水運或空運辦理聯運;如有緊急需要,並得指定任何鐵路撥車濟運。 鐵路法 第 38 條 地方營、民營鐵路機構得經營下列附屬事業: 一、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之附屬事業。 二、其他經交通部核准之事業。 專用鐵路機構非經交通部核准,不得經營所營事業以外之客貨運輸及其他附屬事業。 地方營、民營及專用鐵路機構經營附屬事業之申請程序、核准條件、營業、會計、督導視察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39 條 地方營、民營及專用鐵路,如變更組織、增減資本、租借營業、抵押財產、移轉管理、宣告停業或終止營業,應先報請交通部核准。 前項報准抵押之財產,以建築物、車輛及機器為限。 鐵路法 第 40 條 地方營、民營及專用鐵路機構遇有重大行車事故或嚴重遲延,應立即通報交通部鐵道局並隨時將經過情形報請查核;其一般行車事故及異常事件,亦應按月彙報。 前項重大行車事故、一般行車事故、嚴重遲延及異常事件之定義、通報內容、通報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交通部鐵道局得就鐵路機構按第一項規定所提報告內容,要求鐵路機構負責人或相關主管說明。 鐵路機構應就行車事故及異常事件訂定應變計畫,其內容應包括現場處置、通報作業、旅客訊息公告、旅客疏散或接駁、人員救護、運轉調度、搶修救援之人力調度、危險物品之排除、鐵道淨空安全與器材備置。 鐵路機構應按應變計畫定期實施演練,並作檢討及改善。 交通部鐵道局得就鐵路機構所訂應變計畫之內容及定期與不定期演練情形予以查核,如認為辦理不善,應命其限期改善。 鐵路機構辦理第一項通報時,並應依運輸事故調查法同時向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辦理通報。 鐵路法 第 41 條 交通部鐵道局應定期及不定期,派員檢查地方營、民營及專用鐵路之工程、材料、營業、運輸、財務、會計、財產實況及附屬事業之經營等情形;必要時,得命其提出有關文件、帳冊,如認為辦理不善或缺失,應命其限期改善,必要時應停止其部分或全部運作。 前項檢查,地方營、民營及專用鐵路機構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第一項之檢查事務,得委託其他機關(構)、團體辦理;其受委託者之資格、條件、責任及監督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鐵路法 第 42 條 地方營及民營鐵路機構,非攤提全路建築及設備折舊後,不得分配盈餘;全年純益超過實收資本總額百分之二十五時,其超過額之全數,應用以擴充或改良設備。但依政府獎勵民間投資法令公告徵求民間參與鐵路建設之興建、營運而受獎勵之民營鐵路機構,其攤提全路建築及設備折舊後之盈餘分配,不受百分之二十五之限制。 鐵路法 第 43 條 國營、地方營及民營鐵路之會計制度,應依相關法令、會計制度規範及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擬訂,報交通部核定。 鐵路法 第 44 條 專用鐵路經核准經營客貨運輸者,其營運準用第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七條及第四十二條之規定。 鐵路法 第 44-1 條 有關國營鐵路之監督,準用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第四十條及第四十一條規定。 鐵路法 第 45 條 地方營、民營及專用鐵路之立案、興建、路線、組織變更、停止營運與廢止營運核准、行車、客運與貨運運輸業務、監督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五 章 運送 鐵路法 第 46 條 旅客或物品運送契約,因鐵路機構承諾運送而成立。 鐵路機構應將旅客準時送達;未能準時送達者,應負遲延之賠償責任。 前項遲延送達係因不可抗力所致者,其賠償以旅客因遲延而增加支出之必要費用為限。 鐵路機構應依遲延情形,訂定賠償基準,報交通部備查後公告實施。 旅客所受損害超過前項賠償基準者,仍得依據其他法律請求賠償。 鐵路法 第 47 條 鐵路運價、雜費,非於有關車站公告後,不得實施。 鐵路法 第 47-1 條 鐵路機構經營之一部或全部路線可串聯沿線觀光地區並具觀光服務性質者,得依提供之觀光服務內涵收取費用;其費用、路線範圍併同觀光服務計畫應報主管機關核定,經核定後由鐵路機構公告實施。變更時,亦同。 前項觀光服務計畫至少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所具之觀光服務特性。 二、規劃之路線、服務範圍及期程。 三、服務內涵、費用、對當地旅客之影響及配套措施等。 鐵路法 第 48 條 物品依其性質對於人或財產有致損害之虞者,除鐵路機構已公告辦理運送者外,得拒絕運送。 前項運送物,因申報不符,致鐵路機構蒙受損害,託運人應負損害賠償之責。 鐵路法 第 49 條 旅客無票乘車或持用失效乘車票,應補收票價;如無正當理由者,並得加收百分之五十之票價。 運送物之名稱、性質或數量,如鐵路機構對託運人之申報有疑義時,得檢驗之;檢驗不符,因而致運費不足者,補收四倍以下之差額。 鐵路法 第 50 條 旅客或託運人託運物品,得依鐵路機構規定申報保償額,並繳納保費。 鐵路法 第 51 條 運送物逾交付期間一個月仍未交付時,託運人得視同喪失,向鐵路機構請求賠償。但未能交付之原因不可歸責鐵路機構者,不在此限。 請求前項賠償時,申明保留原物者,得自接到運送物到達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退還賠償金,領回原物。 鐵路法 第 52 條 運送物因不可歸責於鐵路機構之事由,不能交付時,鐵路機構得代為寄託於倉庫,並以倉單代替運送物之交付;其費用由運送物所有人負擔。 前項規定,對於超過領取期間未領取之運送物適用之。 鐵路法 第 53 條 對於所有人不明之運送物、寄存品或遺留物,鐵路機構應公告招領。經公告一年後仍無權利人領取時,鐵路機構即取得其所有權。 前項運送物、寄存品或遺留物,如有易於腐壞之性質或保管困難或顯見其價值不足抵償運雜費時,鐵路機構得於公告期間先行拍賣,保管其價金。 鐵路法 第 54 條 左列請求權因一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其起算日期,依左列規定: 一、運送物喪失、毀損或遲交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應交付之日起。 二、運費、雜費之補收及退還請求權,自票據填發之日起。 三、運送物交付請求權,自交付期間屆滿之日起。 四、代收貨價支付請求權,自鐵路機構發出已代收訖通知之日起。 鐵路法 第 55 條 運送物遇有喪失毀損之賠償,依民法之規定;但其請求權依前條之規定。 行李、貴重品、動物及已繳保償費之運送物,其損害賠償依其契約。 鐵路法 第 55-1 條 鐵路旅客、行李、包裹、貨物運送、鐵路機構責任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六 章 安全 鐵路法 第 56 條 (刪除) 鐵路法 第 56-1 條 鐵路機構應負責鐵路之土木建築設施、軌道設施、保安與防護設備、電信設施、電力設施及車站設備之修建、養護,及鐵路文化資產之維護。 鐵路機構應依實際需求提供無障礙運輸服務,及規劃設置便於各類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之無障礙設施及設備。 第一項鐵路設施與設備之修建、養護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除鐵路文化資產依據有關法令規定辦理外,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56-2 條 鐵路機構應負責鐵路機車及車輛之檢修。 前項鐵路機車與車輛檢修之種類、方式、項目與週期、使用規定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56-3 條 鐵路機構應確保鐵路行車之安全。 前項鐵路行車之鐵路路線、設備、車輛、裝載限制、號誌、號訊、標誌、運轉、閉塞與事故處理及其他行車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56-4 條 鐵路機構應有效訓練及管理從業人員,使其具備鐵路專業、作業安全、維安應變及衛生防疫輔助技能,並確切瞭解及嚴格遵守鐵路法令。於新進機車車輛或涉及安全之行車設備、維安輔助設備、衛生防疫輔助設備或技術投入營運前,亦同。 鐵路機構應對行車人員之技能、體格及精神狀態,施行派任前檢查、定期檢查及臨時檢查;經檢查不合基準者,不得派任。已派任者,應暫停或調整其職務。 前項鐵路行車人員之定義、應實施之訓練、技能檢定、體格與精神狀態檢查、實施之方式、項目、週期、合格基準與不合格時之處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56-5 條 鐵路機構對於鐵路運轉中發生之事故及異常事件,應蒐集資料及調查研究發生原因,採取適當之預防及改進措施,備供交通部鐵道局查驗。 鐵路機構應根據前一年度之事故及異常事件檢討結果,於每年第一季結束前,向交通部鐵道局提出當年度安全管理報告;其報告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鐵路機構營運之安全理念及目標。 二、安全管理之組織架構及實施方式。 三、為確保及提升營運安全所採取或擬採取之措施。 四、事故與異常事件之檢討及預防措施。 五、其他與營運安全有關之重要事項。 鐵路機構就其營運列車之行車運轉、列車監控及維修保養之紀錄,應有效保存;其保存之項目、期限及管理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 鐵路機構及相關人員另應依運輸事故調查法配合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辦理調查。 鐵路法 第 56-6 條 交通部鐵道局應就鐵路運轉中發生之事故及異常事件進行檢討。 非屬運輸事故調查法所認定重大運輸事故之行車事故及異常事件,交通部鐵道局認有必要者,得就其事實及原因進行調查。 交通部鐵道局對前二項檢討或調查結果,如認有應改進事項者,應命鐵路機構限期改善,並列管追蹤;其違失事項涉及違反本法規定者,依法裁處;其違反鐵路機構內部規定者,得命鐵路機構對其內部相關人員究責、懲處或其他必要處置。 鐵路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應配合交通部鐵道局檢討或調查需要,提出說明、相關紀錄、設施、設備、資料或物品,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交通部鐵道局應建置鐵路安全報告系統提供鐵路從業人員提報,其建置不以處分或追究責任為目的,且對報告者身分及資料來源保密,以避免重大事故發生。 鐵路法 第 57 條 旅客乘車、託運人託運貨物、受貨人領取貨物,應遵守鐵路有關安全法令及站、車人員之指導。 行人、車輛不得侵入鐵路路線、橋梁、隧道內及站區內非供公眾通行之處所。 行人必須跨越鐵路路線時,應暫停、看、聽,注意兩方確無來車,始得通過。但鐵路電化區間,除天橋、地下道及平交道外,不得跨越。 鐵路路線邊坡內及距軌道中心五公尺以內,嚴禁放牧牲畜。 鐵路法 第 58 條 橫越電化鐵路之電力、通信等線路,應依左列規定: 一、低於電車線電壓之電力、通信或其他線路,應在鐵路下穿過。其距離軌面之深度由管線單位與鐵路機構協商定之。 二、高於電車線電壓之電力線路,應與電車線保持規定之距離。 鐵路法 第 59 條 臨近電化鐵路之各項設施,應依左列規定: 一、距鐵路軌道中心五公尺以內,不得在地面上裝設金屬管線、金屬結構物或建造建築物。但係屬原有或與行車有關,經施予適當之防護措施者,不在此限。 二、距鐵路軌道中心五公尺以外、四十公尺以內之明線或未含金屬遮蔽之通信線路,與鐵路平行之長度超過一公里以上者,應對電力干擾採取適當之防護措施。 三、沿鐵路敷設之油管、氣管線路,應儘量避免與鐵路平行;如無法避免,應採取適當之防護措施。 四、臨近鐵路之公路高於鐵路之地段,應由該公路之主管機關,在其臨近鐵路之一邊設置護欄。 五、跨越電化鐵路之人行天橋及公路橋樑,應設安全防護裝置。 前項防護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60 條 電化鐵路架空電車線,在平交道上之高度,應容許裝載四點二公尺高度之道路車輛安全通過;如因特殊狀況不能保持其淨空高度者,應在平交道兩側設置限高門,禁止超過規定裝載高度之車輛通行。 鐵路法 第 61 條 高速鐵路以外鐵路沿線兩側之公私有建築物,由鐵路機構商請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勘定鐵路行車視距及電車線供電線路之需要後限制之。原有建築物妨礙行車視線者,得商請主管建築機關依法限期修改或拆除。 鐵路沿線兩側樹木及高莖種植物,妨礙鐵路行車安全或供電線路者,鐵路機構得通知所有人或占有人後,砍伐或修剪之。但情形急迫時,得先行砍伐或修剪後,再行通知。 前二項之修改、拆除、砍伐或修剪,應擇其損害最少之處所或方法為之,並予相當之補償。 鐵路法 第 61-1 條 為維護鐵路興建及行車安全,交通部得依鐵路特性,會同當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於鐵路兩側勘定禁建、限建範圍。 前項禁建、限建範圍經勘定後,由交通部繪製地形圖或地籍圖,送請當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辦理公聽會及公開展覽三十日後公告實施,不受相關土地使用管制法令規定之限制。 已公告實施之禁建、限建範圍,因禁建、限建之內容變更或原因消滅時,應依前二項規定程序辦理變更或廢止。 鐵路法 第 61-2 條 禁建範圍內,除建造鐵路與其站體、連通設施及附屬設施外,不得為下列行為: 一、建築物之建造。 二、工程設施之構築。 三、廣告物之設置。 四、障礙物之堆置。 五、土地開挖或填方行為。 六、其他工程行為。 前項行為經交通部許可採取必要措施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第六款所定其他工程行為,包括在地面上下新建、增建、改建、修建、拆除構造物或其所屬設施、設置或更換跨越鐵路架空線路等足以妨礙鐵路興建或行車安全之工程行為。 禁建範圍公告後,於範圍內原有或施工中之建築物、工程設施、廣告物、障礙物、土地開挖、填方及其他工程行為,有礙鐵路興建或行車安全者,交通部得商請各該管主管機關令其限期停工、修改或拆除。其為合法建築物、工程設施或廣告物之拆除者,應給予相當之補償。對補償有異議時,應報請上級機關核定後為之。 鐵路法 第 61-3 條 限建範圍公告後,於限建範圍內為前條第一項各款之行為,依法須申請建築執照或許可者,應於申請建築執照或許可時,檢附各該管主管機關及交通部規定之文件,由各該管主管機關會同交通部審查許可後始得為之。 於限建範圍內為前條第一項各款之行為,依法無須申請建築執照或許可者,應於行為前,檢附交通部規定之文件,經交通部審查許可後始得為之。 交通部依前二項規定會同審查或審查,認為其行為有妨礙鐵路興建或行車安全之虞者,得要求申請人變更工程設計、施工方式或為其他適當之處理。 鐵路法 第 61-4 條 違反前二條規定,擅自於鐵路禁建、限建範圍內為第六十一條之二第一項各款行為,或於施工中有妨礙鐵路興建或行車安全之虞者,交通部得商請各該管主管機關令其限期停工、修改、拆除、改善或補正,無該管主管機關者,前開處分得由交通部為之。必要時,轄區內警察機關應予協助。 前項行為有損害鐵路設施或危害行車安全者,申請人、承造人、起造人、監造人及實際行為人,應負連帶回復原狀或損害賠償責任。 鐵路法 第 61-5 條 前四條所定禁建、限建範圍之劃定、公開展覽、公告、變更、廢止、禁建範圍之禁止行為、拆除補償、限建範圍之管制行為、管制規範、申請、審查、管理及處分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徵詢地方政府後會同內政部定之。 鐵路法 第 62 條 鐵路機構因行車及其他事故致人死亡、傷害或財物毀損喪失時,負損害賠償責任。 前項鐵路行車及其他事故之發生,如能證明非由於鐵路機構之過失者,對於人之死亡或傷害,仍應酌給卹金或醫藥補助費。但事故之發生係出於受害人之故意或過失行為者,不在此限。 前二項損害賠償、卹金或醫藥補助費發給基準、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63 條 鐵路旅客之運送,應依交通部指定金額投保責任保險。 鐵路法 第 64 條 專用鐵路經核准經營客貨運輸者,準用第五十六條之一至第五十七條及前二條規定。 鐵路法 第 七 章 罰則 鐵路法 第 65 條 購買車票加價出售或換取不正利益圖利者,按車票張數,處每張車票價格之五倍至三十倍罰鍰。加價出售車票或取票憑證圖利者,亦同。 以不正方法將虛偽資料或不正指令輸入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而購買車票、取得訂票或取票憑證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鐵路法 第 66 條 地方營、民營、專用鐵路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三條第二項規定,未經核准而興建、延長、移轉或經營者。 二、違反第十六條第二項規定,未經履勘核准而營運者。 三、違反第三十五條規定,未經核定或未依核定實施運價者。 四、非因不可抗力而停止營運者。 有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情形者,並令其立即停止興建、延長、移轉或經營,其未遵行者,按日連續處罰,並得廢止其立案;有前項第三款情形者,並令其立即改正,未改正者,按日連續處罰,並得停止其營運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立案;有前項第四款情形者,並令其立即恢復營運,未遵行者,按日連續處罰至其恢復營運為止,並得廢止其立案。 鐵路法 第 66-1 條 鐵路機構或專用鐵路經核准經營客貨運輸,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依第五十六條之一第三項或第六十四條準用第五十六條之一第三項所定規則中有關辦理路基、軌道、橋梁、電力設備或運轉保安設備之檢查養護工作並作成紀錄之規定。 二、違反依第五十六條之二第二項或第六十四條準用第五十六條之二第二項所定規則中有關辦理機車車輛檢修並作成紀錄之規定。 三、違反依第五十六條之三第二項或第六十四條準用第五十六條之三第二項所定規則中有關辦理路線、線路、設備之每日巡視、檢查維護、運轉、閉塞及其他行車應遵行事項或應對行車人員執勤前檢測之規定。 四、違反第五十六條之四第二項或第六十四條準用第五十六條之四第二項有關應對行車人員進行檢查或派任檢查合格人員執行行車工作之規定。 五、鐵路機構或其從業人員規避、妨礙或拒絕配合第五十六條之六第四項或第六十四條準用第五十六條之六第四項所定交通部鐵道局之檢討或調查,或拒不提出或隱匿、毀損相關紀錄、設施、設備、資料或物品。 有前項各款情形之一者,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加重其罰鍰至前項罰鍰最高額二分之一;情節重大者,停止其營運之一部或全部。 鐵路法 第 67 條 鐵路機構或專用鐵路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未依核定期限開工、竣工。 二、違反第三十二條、第四十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準用第三十二條第一項或第四十四條之一準用第四十條第一項規定,應報告而未報告。 三、違反第三十四條或第四十四條準用第三十四條規定,未經核准聘僱外籍員工。 四、依第三十六條、第四十條第六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或第四十四條之一準用第三十六條、第四十條第六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或依第五十六條之六第三項或第六十四條準用第五十六條之六第三項規定,經命其限期改善而屆期未改善。 五、違反第四十條第四項或第五項、第四十一條第二項、第四十四條之一準用第四十條第四項或第五項或第四十一條第二項規定。 六、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第二款或第二項規定,未經核准經營所營事業以外之客貨運輸及其他附屬事業。 七、違反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未經核准變更組織、增減資本、租借營業、抵押財產、移轉管理、宣告停業或終止營業。 八、違反第四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未將遲延賠償基準報交通部備查後公告實施。 九、違反第四十七條規定,未經公告或未依公告實施運價或雜費。 十、違反第四十七條之一規定,未經核定、未經公告或未依核定、未依公告收取費用。 十一、違反第五十六條之五第一項至第三項或第六十四條準用第五十六條之五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未蒐集資料、調查研究發生原因、採取適當之預防或改進措施備供交通部鐵道局查驗、未提出安全管理報告或未有效保存營運列車之行車運轉、列車監控及維修保養之紀錄。 十二、違反第六十三條規定,未依主管機關指定之金額投保責任保險。 有前項各款情形之一者,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加重其罰鍰至前項罰鍰最高額二分之一;情節重大者,並得停止其營運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立案。 地方營、民營或專用鐵路機構受停止營運或廢止立案處分時,交通部鐵道局應採取適當措施,繼續維持客貨運輸業務。 鐵路法 第 67-1 條 民營或國營鐵路機構違反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一項或第四十四條之一準用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派任未經檢定合格且領有執照之人擔任鐵路列車駕駛人員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鐵路法 第 67-2 條 民營或國營鐵路列車駕駛人員違反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一項或第四十四條之一準用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檢定合格並領有執照而駕駛列車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鐵路列車駕駛人員因故意或過失致發生重大行車事故,交通部鐵道局得依法命其停止駕駛,並得廢止其執照。 鐵路法 第 68 條 擅自占用、破壞鐵路用地或損壞其設施者,除涉及刑責應依法移送偵辦外,並應通知行為人或其雇用人負責回復原狀,或償還修復費用,或依法賠償。 依第七條規定編為鐵路使用之土地,經公告、立定界樁並禁止或限制建築後,仍擅自建築者,鐵路得會同有關機關拆除之。 鐵路法 第 68-1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一、在鐵路軌道或有關設備上堆積、放置或拋擲物品足以妨害行車安全。 二、未經允許,攜帶危險或易燃物進入鐵路路線、場、站或車輛內、未經告知或告知不實而託運危險物品。 三、任意操控鐵路站、車設備,或以他法妨害系統設備正常運作。 四、對行駛中之鐵路列車投擲或發射物品。 五、任意將車廂上鎖或以他法,妨礙鐵路從業人員執行職務或危害公共安全。 鐵路法 第 68-2 條 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重要鐵路機構站、場、設施或設備之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鐵路法 第 68-3 條 對於重要鐵路機構站、場、設施或設備之核心資通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重要鐵路機構站、場、設施及設備之範圍,由主管機關公告之。 鐵路法 第 69 條 擅自設置平交道者,除責令拆除外,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鍰。 鐵路法 第 70 條 行人、汽車駕駛人或牲畜占有人違反第五十七條第二項至第四項或第六十四條準用第五十七條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情形,如影響鐵路行車安全,情節重大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致重傷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致人死亡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鐵路法 第 71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千五百元以上七千五百元以下罰鍰: 一、列車行駛中,攀登、跳車或攀附隨行。 二、列車行駛中,坐立出入臺階或妨礙關閉或擅自開啟車門不聽禁止。 三、無故滯留或乘坐於不提供載客服務之車廂或機車,致生危害安全之虞,不聽勸離。 四、不按規定處所出入車站或上下車,不聽勸阻。 五、未經許可在車廂或站區內向旅客或公眾募捐、銷售物品或散發廣告物品,不聽勸阻。 六、拒絕鐵路站車人員查票。 七、於車廂或站區隨地吐痰、檳榔汁、拋棄紙屑、任意張貼物品或其他未經允許書寫、污穢車廂、站區或路線設備之行為。 八、除依法令規定外,未經許可或未依鐵路機構規定攜帶動物進入站區或車廂,不聽勸阻。 九、未經許可在鐵路站區範圍內設攤、搭棚架或擺設筵席,不聽勸阻。 十、滯留於車站出入口、驗票閘門、售票機、電扶梯或其他通道,致妨礙旅客通行或使用,不聽勸離。 十一、無故躺臥於車廂內或月台上之座椅,不聽勸阻。 有前項或第六十八條之一各款情形之一者,鐵路站、車人員並得視情節強制其離開站、車或鐵路區域;其未乘車區間之運費,不予退還。 鐵路法 第 72 條 第六十八條之一至前條規定之處罰,交通部得委託警察機關或鐵路機構執行之。 鐵路法 第 73 條 (刪除) 鐵路法 第 八 章 附則 鐵路法 第 74 條 (刪除) 鐵路法 第 75 條 依本法核准發給之證照,得徵收證照費;其費率由交通部定之。 鐵路法 第 76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鐵路法
法律
202306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鐵路法第五條制定之。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2 條 鐵路軍事運輸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依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所稱鐵路及軍事運輸機關如左: 一、鐵路 指鐵路法第二條所列之各鐵路。 二、軍事運輸機關 指負責執行國軍鐵路運輸之軍事主管機關。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4 條 鐵路軍事運輸依照鐵路規定計算運費,其實際收費標準,由行政院核定之。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5 條 為應鐵路軍事運輸需要,必須增置專供鐵路軍事運輸使用之特種設備暨所需費用,由國防部、交通部會同擬訂計劃,呈請行政院核定辦理。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6 條 鐵路軍事運輸以國軍部隊官兵、軍事學校員生及其裝備以內之軍品為限。 前項軍品由交通部、國防部按其種類、性質及名稱會同擬訂鐵路軍事運輸軍品分類表,呈報行政院核定。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7 條 陣亡或因公死亡官兵之靈柩、骨灰或屍體,比照鐵路軍事運輸辦理。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8 條 鐵路軍事運輸得根據軍事需要及鐵路運輸能力,儘量予以優先;如因突發變故或進入警戒或戰爭狀態時,鐵路主管機關為適應調動部隊及其補給品之緊急軍事運輸,得暫停一部分客貨營業。 前項緊急軍事運輸,由各路區最高軍事運輸機關通知鐵路主管機關辦理之。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9 條 國軍部隊官兵、軍事學校員生及軍品之運輸,應由軍事運輸機關填發車照及運照。 車照及運照應載明之事項如左: 一、車照: (一)部隊番號或代字。 (二)部隊種類及人數。 (三)需用車輛種類及輛數。 (四)起訖車站名稱。 (五)啟運日期及時間。 (六)其他必要事項。 二、運照: (一)託運單位及接收單位。 (二)軍品種類及數量。 (三)需用車輛種類及輛數。 (四)起訖車站名稱。 (五)啟運日期及時間。 (六)其他必要事項。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0 條 鐵路軍事運輸應由託運單位向軍事運輸機關申請,經軍事運輸機關填發車照或運照,持向鐵路主管機關託運。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1 條 非鐵路正常運輸能力所能負擔之大量軍事運輸,應由軍事運輸機關事前洽商鐵路主管機關編製運輸計劃。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2 條 鐵路軍事運輸專用列車之編組,由軍事運輸機關與鐵路主管機關商定之。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3 條 鐵路軍事運輸列車之配車原則如左: 一、運送部隊應儘先撥配客車,如因緊急軍事運輸調集不及或不足時,得以適宜車輛代替之。 二、運送軍品,按其種類及性質,撥配適宜裝載之貨車。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4 條 鐵路軍事運輸專用列車,軍事運輸機關應指派隨車運輸指揮官。保密及貴重軍品或依鐵路主管機關規定需派押運人者,應派人隨車押運。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5 條 鐵路軍事運輸之軍品不滿一車者,如非緊急狀況,不得使用一車。但危險品之運輸,另依鐵路危險品運輸辦法辦理。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6 條 鐵路軍事運輸車輛到達目的站後,應於規定時間內騰空,不得拖延滯留。 鐵路軍事運輸軍品之裝卸,由軍方自理者,應於鐵路主管機關所訂貨物裝卸時限內,裝卸完畢。 不依照前二項規定者,應按鐵路主管機關規定,核收車輛滯留費。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7 條 鐵路軍事運輸經兩路以上者,適用鐵路聯運規章之規定。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8 條 軍事運輸機關或託運單位,非經鐵路主管機關同意,不得占用鐵路機車、車輛及辦公處所、電報、電話等設備。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19 條 鐵路從業人員或軍事運輸機關及託運單位人員,違反本條例之規定者,由各該主管機關分別議處。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20 條 本條例實施細則,由交通部、國防部會同訂定之。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第 21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鐵路軍事運輸條例
法律
1966112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公路法 第 一 章 總則 公路法 第 1 條 為加強公路規劃、修建、養護,健全公路營運制度,發展公路運輸事業,以增進公共福利與交通安全,特制定本法。 公路法 第 2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公路:指國道、省道、市道、縣道、區道、鄉道、專用公路及其用地範圍內之各項公路有關設施。 二、國道:指聯絡二直轄市(省)以上、重要港口、機場及重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高速公路或快速公路。 三、省道:指聯絡二縣(市)以上、直轄市(省)間交通及重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主要道路。 四、市道:指聯絡直轄市(縣)間交通及直轄市內重要行政區間之道路。 五、縣道:指聯絡縣(市)間交通及縣與重要鄉(鎮、市)間之道路。 六、區道:指聯絡直轄市內各行政區及行政區與各里、原住民部落間之道路。 七、鄉道:指聯絡鄉(鎮、市)間交通及鄉(鎮、市)與村、里、原住民部落間之道路。 八、專用公路:指各公私機構申請公路主管機關核准興建,專供其本身運輸之道路。 九、車輛:指汽車、電車、慢車及其他行駛於道路之動力車輛。 十、汽車:指非依軌道或電力架設,而以原動機行駛之車輛。 十一、電車:指以架線供應電力之無軌電車,或依軌道行駛之地面電車。 十二、慢車:指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三輪以上人力或獸力行駛之車輛。 十三、公路經營業:指以修建、維護及管理公路及其附屬之停車場等,供汽車通行、停放收取費用之事業。 十四、汽車或電車運輸業:指以汽車或電車經營客、貨運輸而受報酬之事業。 十五、計程車客運服務業:指以計程車經營客運服務而受報酬之事業。 公路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公路主管機關:在中央為交通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公路法 第 4 條 全國公路路線系統,應配合國家整體建設統籌規劃;其制定程序如下: 一、國道、省道,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公告。 二、市道、區道,由直轄市公路主管機關擬訂,報請中央公路主管機關核定公告。 三、縣道、鄉道,由縣(市)公路主管機關擬訂,報請中央公路主管機關核定公告。 市區道路劃歸公路路線系統者,視同公路;其制定程序,由中央、直轄市或縣(市)公路主管機關分別會商擬訂,並準用前項之規定核定公告。 市道、縣道路線系統於依前二項規定核定公告前,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統一編號。 公路路線系統或既成公路之廢止,依第一項及第二項制定之程序。 第一項公路路線系統之制定,公路主管機關應依第二條定義,並按其功能及設計標準擬訂;其分類基準,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5 條 省道與國道使用同一路線時,其共同使用部分,應劃歸國道路線系統;市道、縣道與省道使用同一路線時,其共同使用部分,應劃歸省道路線系統;區道與市道使用同一路線時,其共同使用部分,應劃歸市道路線系統;鄉道與縣道使用同一路線時,其共同使用部分,應劃歸縣道路線系統。 市區道路與專用公路以外之公路使用同一路線時,其共同使用部分,應劃歸公路路線系統。 公路法 第 6 條 國道、省道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管理。但省道經過直轄市、市行政區域部分之管理,除自成系統之快速公路外,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與直轄市政府、市政府協商定之。 市道、區道由直轄市公路主管機關管理;縣道、鄉道由縣(市)公路主管機關管理。但直轄市、縣(市)公路主管機關認有必要,得與中央公路主管機關商定委託管理期限,將市道或縣道委託中央公路主管機關管理。 前項市道委託管理期限,以改制直轄市後三年為原則。 第二項委託程序、權利義務及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7 條 公路事業為謀通信便利,依電信法之規定,得設置公路專用電信。 公路法 第 8 條 公路事業所有之資產及其運輸物品,非依法律,不得檢查、徵用或扣押。 公路法 第 9 條 公路需用之土地,得依法徵收或撥用之。 公路主管機關規劃、興建或拓寬公路時,應勘定用地範圍,其涉及都市計畫變更者,應協調都市計畫主管機關依都市計畫法規定辦理變更;涉及非都市土地使用變更者,依區域計畫法及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規定辦理變更編定。 前項公路需用之土地,得逕為測量、分割、登記、立定界樁,公告禁止建築或限制建築,並通知土地所有權人。 公路法 第 10 條 專供軍用之道路,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公路法 第 二 章 公路修建與養護 公路法 第 11 條 國道、省道修建工程,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辦理。但省道經過直轄市、市行政區域部分之修建,除自成系統之快速公路外,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與直轄市政府、市政府協商定之。 市道、區道之修建工程,由直轄市公路主管機關辦理;縣道、鄉道之修建工程,由縣(市)公路主管機關辦理。但委託中央公路主管機關管理之市道、縣道,由委託機關與受委託機關協商辦理。 公路法 第 12 條 公路修建經費負擔原則如下: 一、國道、省道:由中央負擔。但因地區性交通需求,地方政府所提之增設或改善交流道,由中央及有關之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共同負擔;其負擔比例,視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負擔能力定之。 二、市道、區道:由直轄市政府負擔。 三、縣道:由縣(市)政府負擔。 四、鄉道:由縣政府負擔。 前項市道、縣道、區道、鄉道修建經費,直轄市、縣(市)政府財力不足時,得向上級政府申請補助。 公路法 第 13 條 中央公路主管機關,對規模宏大、工程艱鉅之國道,報請行政院核准,得專設機構興建並管理之。 公路法 第 14 條 公路主管機關,得依制定之公路路線系統,將其沿線之公路及其附屬之停車場予以公告,由個人、法人或團體興建之。 公私機構得擬定路線,申請公路主管機關,核准興建專用公路。 公路法 第 15 條 由個人、法人或團體依前條第一項規定興建公路及其附屬停車場時,應備具左列文件,向公路主管機關申請籌設: 一、申請書。 二、興建計畫書。 三、財務計畫書。 四、籌設期間預定表。 公路法 第 16 條 公路主管機關對於依前條規定提出之申請案,應依左列各款規定審查之: 一、興建計畫書之可行性。 二、財務計畫書之可行性。 三、請求政府協助及配合事項之可接受程度。 公路法 第 17 條 依前條規定審查結果核准籌設者,應在籌設期間內,備具左列文件,申請公路主管機關許可,並繳交許可費後,始得施工: 一、機構組織或章程。 二、土地使用證明書。 三、工程計畫書。 四、工程預算書。 五、資金運用計畫書。 六、開工日期及施工期間預定表。 依環境影響評估法及水土保持法相關規定需辦理環境影響評估或擬具水土保持計畫者,應檢附有關書圖文件及該管主管機關之同意文件。 公路法 第 18 條 公路修建工程,應依公路主管機關規定期限開工、竣工;如有正當理由,不能依限開工、竣工時,應敘明理由,報請上級公路主管機關核准。 公路法 第 19 條 公路修建工程全部或一部完竣時,應經公路主管機關派員勘驗認可後,始得開始使用。 公路法 第 20 條 公路主管機關對於依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興建之公路及其附屬之停車場,認其施工與原計畫不符者,應限期通知改正;屆期不改正或經改正仍與原計畫不符者,得勒令停工。 公路法 第 21 條 公路主管機關核准之公路經營業,對於依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興建之公路及其附屬之停車場,得定期限向通行或停放之汽車收取費用。 興建專用公路之公私機構經公路主管機關核准兼營公路經營業者,得向通行該專用公路之汽車收取通行費。但以收取養護管理費用為限。 公路法 第 22 條 公路經營業,變更組織、增減資本、抵押財產或移轉管理,應先報請公路主管機關核准。 公路法 第 23 條 公路主管機關對公路經營業,認為經營不善妨礙交通時,得為左列處理: 一、限令定期改善。 二、逾期不為改善時,停止其營業。 前項第二款停止營業,公路主管機關,應採取適當措施,繼續提供服務、維持汽車通行及車輛停放。 公路法 第 24 條 公路主管機關興建之公路,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向通行之汽車徵收通行費: 一、貸款支應。 二、以特種基金支應。 三、在同一起訖地點間另闢新線,使通行車輛受益。 四、屬於同一交通系統,與既成收費之公路並行。 前項徵收通行費之作業程序、收費設施設置、收費方式、收費車種、費率、作業管理、停徵、減徵或免徵規定、欠費追繳、收取追繳作業費用及委託其他機關(構)辦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前項通行費費率之計算方式,應由交通部依據興建、營運與維護成本、使用者受益程度、交通量及收費年限等因素,按車輛種類訂定,並得依路段、時段或車輛行駛里程訂定差別費率。 前項通行費費率之計算方式,於公路經營業準用之。 經依第一項規定徵收通行費者,免再依工程受益費徵收條例徵收工程受益費。 公路法 第 25 條 (刪除) 公路法 第 26 條 國道、省道之養護,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辦理。但省道經過直轄市、市行政區域部分之養護,除自成系統之快速公路外,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與直轄市政府、市政府協商定之。 市道、區道之養護,由直轄市公路主管機關辦理;縣道、鄉道之養護,由縣(市)公路主管機關辦理。但委託中央公路主管機關管理之市道、縣道,由受委託之中央公路主管機關辦理。 公路法 第 27 條 公路主管機關,為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所需經費,得徵收汽車燃料使用費;其徵收費率,不得超過燃料進口或出廠價格百分之二十五。 汽車燃料使用費之徵收及分配辦法,由交通部會商財政部定之;其有關市區道路部分之分配比例,由交通部會商內政部辦理之。 公路法 第 28 條 中央公路主管機關,為發展公路建設及維護管理需要,得就下列收入設立基金,循環運用,並償付自償性債務之還本付息: 一、徵收之車輛通行費。 二、分配於公路建設用之汽車燃料使用費。 三、政府核列預算撥付之款項。 四、私人或團體之捐贈。 五、收費公路之服務性收入。 六、其他依法撥用於交通建設之費用。 公路法 第 29 條 (刪除) 公路法 第 30 條 公路用地,非經許可,不得使用。擅自使用、破壞公路用地,或損壞公路設施時,應由公路主管機關取締之。 使用公路用地設置管線或其他公共設施時,使用人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工程計畫書,向公路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後,始得設置。公路主管機關除向使用人徵收許可費外,並應向使用人徵收公路用地使用費,優先用於公路之修建、養護及管理。但基於公共利益或特殊需要考量者,得減徵或免徵公路用地使用費。 前項公路用地使用費徵收之作業程序、減徵或免徵之條件、範圍、費率計算基準與考量因素、欠費追繳及溢繳退費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30-1 條 公路主管機關修建或改善公路時,應於施工前公告,除國道工程外,應先協商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並通知必須使用公路用地之公私機構同時配合施工。 前項公路工程完竣後,於一定期間內得限制挖掘。但緊急搶修或定點局部修護需要,不在此限。 管線機構或其他工程主辦機關(構)為埋設管線或其他工程,必須挖掘公路時,應依前條第二項規定申請公路主管機關許可,並繳交許可費,始得施工。但緊急搶修,得以電話或傳真先行告知該管公路主管機關後,迅即辦理,並於事後補正許可程序。 前項管線機構必須挖掘公路時,除國道施工及緊急搶修外,應擬訂挖掘施工交通維持計畫,送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審查同意。 公路之挖掘及修復,公路主管機關得採取左列方式之一辦理: 一、收取公路挖補費,並配合工程進度開挖及修復公路。 二、協調或要求管線機構或其他工程主辦機關(構)統一施工,並監督其施工及限期完全修復公路。 前項業務及相關公路開挖計畫,公路主管機關得全部或一部委託民間團體辦理。 管線機構於工程完工後應定期巡檢,維護安全。 公路主管機關基於修建或改善公路工程需要,需將公路用地範圍內原有管線或其他公共設施遷移時,應協調使用人擇定遷移位置。使用人應依協調結果配合遷移,並負擔全部遷移費用。但同一工程限於工地環境,需辦理多次遷移時,除最後一次費用由使用人負擔外,其餘各次遷移費及用戶所有部分之遷移費,均由公路主管機關負擔。 公路法 第 31 條 公路兼具渠道、堤堰、鐵路等公共工程之用時,其修建、養護、管理及經費之負擔,由公路主管機關與該項工程設施之主管機關協議定之,協議不成時,報請共同上級機關決定。 公路法 第 32 條 公路主管機關對於所管轄之公路,應重視景觀、力求美化。地方政府得經公路主管機關之同意,種植行道樹、花木或設置景觀設施,並負責養護;其種植或設置位置,不得妨礙公路原有效用。 公路法 第 33 條 公路設計、施工、養護及交通工程,應遵循以人為本理念,保障用路人安全為原則;其各項技術規範,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33-1 條 公路工程之設計及監造,在中央公路主管機關指定工程規模以上者,應由依法登記執業之相關專業技師簽證。但公路主管機關自行辦理者,得由機關內依法取得相關專業技師證書者辦理。 前項相關專業技師科別,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會商中央技師主管機關定之。 公路法 第 三 章 公路運輸 公路法 第 34 條 公路汽車運輸,分自用與營業兩種。自用汽車,得通行全國道路,營業汽車應依下列規定,分類營運: 一、公路汽車客運業:在核定路線內,以公共汽車運輸旅客為營業者。 二、巿區汽車客運業:在核定區域內,以公共汽車運輸旅客為營業者。 三、遊覽車客運業:在核定區域內,以遊覽車包租載客為營業者。 四、計程車客運業:在核定區域內,以小客車出租載客為營業者。 五、小客車租賃業:以小客車或小客貨兩用車租與他人自行使用為營業者。 六、小貨車租賃業:以小貨車或小客貨兩用車租與他人自行使用為營業者。 七、汽車貨運業:以載貨汽車運送貨物為營業者。 八、汽車路線貨運業:在核定路線內,以載貨汽車運送貨物為營業者。 九、汽車貨櫃貨運業:在核定區域內,以聯結車運送貨櫃貨物為營業者。 前項汽車運輸業營運路線或區域,公路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酌予變更。 公路法 第 34-1 條 客運業經主管機關核定後,得提供偏遠地區貨運服務。 前項適用之客運業別、管理作業、種類細項、重量體積、收費標準等事項,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35 條 非中華民國國民或法人,不得在中華民國境內投資經營汽車運輸業。但經中央公路主管機關核准者,得申請投資經營小客車租賃業、小貨車租賃業、汽車貨運業、汽車路線貨運業及汽車貨櫃貨運業。 公路法 第 36 條 汽車運輸業之經營,除偏遠及國防重要路線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經營外,應開放民營。但國民無力經營時,由政府經營之。 公路法 第 37 條 經營汽車運輸業,應依下列規定,申請核准籌備: 一、經營公路汽車客運業、遊覽車客運業、小客車租賃業、小貨車租賃業、汽車貨運業、汽車路線貨運業、汽車貨櫃貨運業,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 二、經營市區汽車客運業: (一)屬於直轄市者,向該直轄市公路主管機關申請。 (二)屬於縣(市)者,向縣(市)公路主管機關申請。 三、經營計程車客運業,其主事務所在直轄市者,向直轄市公路主管機關申請,在直轄市以外之區域者,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 前項第二款之市區汽車客運業延長路線至直轄市、縣(市)以外者,應由受理申請之公路主管機關商得相鄰之直轄市、縣(市)公路主管機關之同意;有不同意者,報請中央公路主管機關核定之。 公路法 第 38 條 公路主管機關,審核經營汽車運輸業之申請,應按下列之規定: 一、合於當地運輸需要者。 二、確能增進公眾便利者。 三、具有充分經營財力者。 四、具有足夠合於規定車輛、站、場及提供身心障礙者使用之無障礙設施、設備者。 前項審核細則,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39 條 經核准籌備之汽車運輸業,應自核准之日起,六個月內籌備完竣。 汽車運輸業應於籌備期間依法辦理公司或商業登記,並報請該管公路主管機關核准發給汽車運輸業營業執照及公路汽車客運業之營運路線許可證後,方得開始營業或通車營運。 汽車運輸業經核准籌備後,如因特殊情形未能如期籌備完成時,得報請該管公路主管機關准予延期,以六個月為限,逾期撤銷其核准籌備。其為公路汽車客運業或市區汽車客運業者,並應公告重行受理申請。 公路法 第 39-1 條 計程車牌照應依照縣、市人口及使用道路面積成長比例發放。 優良駕駛申請個人牌照之發放,不適用於前項規定。 公路法 第 40 條 汽車運輸業自領得汽車運輸業營業執照之日起,公路汽車客運業自領得營運路線許可證之日起,均應於一個月內開始營業或通車營運。除因天災、事變或其他不可抗力,得報請該管公路主管機關核准,俟其原因消失後即開始營業或通車營運者外,逾期廢止其汽車運輸業營業執照或營運路線許可證,並吊銷其全部營業車輛牌照。 公路法 第 40-1 條 新設立汽車運輸業所領用之車輛牌照,自核發牌照日起一年內,不得辦理繳銷或過戶轉讓。 公路法 第 40-2 條 汽車運輸業營業車輛汰舊換新,應於繳銷牌照之日起一定期間內,以同一車輛種類全新或年份較新之車輛替補;未能於規定期限內替補者,得於期限屆滿前申請展期,逾期註銷替補。 前項之一定期間、得展延期限之業別及展延期間之規定,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41 條 公路之同一路線,以由公路汽車客運業一家經營為原則。但其營業車輛、設備均不能適應大眾運輸需要,或其他公路汽車客運業之車輛必須通行其中部分路段始能連貫其兩端之營運路線時,公路主管機關得核准二家以上公路汽車客運業經營之。 市區汽車客運業,應配合市區人口之比例及大眾運輸需要之營業車輛、設備,由公路主管機關視實際情形核准一家或二家以上共同經營之。 公路法 第 42 條 汽車運輸業之客、貨運運價,由汽車運輸業同業公會暨相關之工會按汽車運輸業客、貨運價準則共同擬訂,報請該管公路主管機關核定,非經核准,不得調整。 前項準則,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43 條 汽車運輸業之客、貨運運價及雜費,非經公告,不得實施。 公路法 第 44 條 公路主管機關對於汽車運輸業,得徵收公路營運費,撥充運輸獎助、安全管理及公路養護之用。 前項營運費之徵收率,不得超過運價百分之十,高速公路不得超過運價百分之二十;其徵收及使用辦法,由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公路法 第 45 條 公路主管機關,應視客、貨運輸需要情形,輔導汽車運輸業發展公路與鐵路、水運、航空及公路與公路之聯運或聯營業務。 公路法 第 46 條 汽車運輸業變更組織、增減資產、抵押財產、宣告停業或歇業,應先報請公路主管機關核准。 汽車運輸業營業車輛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於死或重傷者,公路主管機關得應受害者本人或其配偶、親屬檢具警察機關相關證明文件之申請,自交通事故發生日起二個月內,暫不予核准屬該業者登記名義全部或部分車輛過戶、繳銷牌照。但受害者本人或其配偶、親屬已向法院聲請假扣押、假處分獲准者,不在此限。 前項所稱親屬,指直系血親、二親等內之旁系血親。 第二項汽車運輸業因營業車輛肇事暫不予核准車輛過戶、繳銷牌照之數量、車輛價值計算方式及禁止異動車輛選擇方式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47 條 汽車運輸業經營不善、妨礙公共利益或交通安全時,公路主管機關得為下列之處理: 一、限期改善。 二、經限期改善,逾期不改善或改善而無成效者,得停止其部分營業。 三、受停止部分營業處分一年以上,仍未改善者,廢止其汽車運輸業營業執照。 前項汽車運輸業派任未領有職業駕駛執照或不合格之駕駛人,主管機關得視情節輕重,不經限期改善,逕依前項第三款規定辦理。 第一項部分營業之停止或營業執照之廢止,公路主管機關應採取適當措施,繼續維持客、貨運輸業務,不使中斷。 公路法 第 48 條 遇有非常災害時,公路主管機關為應付緊急需要,得調用轄區內之汽車、修護設備及必要人員,汽車運輸業不得拒絕。因而受有損失者,得申請補償。 公路法 第 49 條 汽車運輸業對客、貨運輸,應準時安全運送之。但急病患者、郵件包裹、易腐貨物或於公益上有正當理由者,得優先運送。 公路法 第 50 條 依物品之性質,有危害他人身體或財產之虞者,汽車運輸業得拒絕運送。 前項運送物,因申報不實,致汽車運輸業蒙受損害者,託運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公路法 第 51 條 旅客無票(證)乘車或持用失效票(證),應補收票價;如無正當理由,並得加收百分之五十票價。 運送物之名稱、性質或數量,如汽車運輸業對託運人之申報有疑義時,得檢驗之;檢驗結果,認所收運費不足者,按四倍以下之差額補收之。 公路法 第 52 條 運送物因不可歸責於汽車運輸業之事由,致不能交付時,汽車運輸業得代為寄存於倉庫,並以倉單代替運送物之交付;其費用由貨物託運人或受貨人負擔。 前項規定,於超過領取期間未領取之運送物準用之。 公路法 第 53 條 汽車運輸業對於站、車內所有人不明之運送物、寄存品或遺留物,應公告招領之;公告逾一年,仍無權利人領取時,取得其所有權。 前項運送物、寄存品或遺留物,如有易於腐壞之性質,或其保管困難,或顯見其價值不足抵償運雜費時,汽車運輸業得於公告期間先行拍賣,保管其價金。 公路法 第 54 條 左列請求權,因一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一、運送物喪失、毀損或遲交之損害賠償。 二、運費、雜費之補收及退還。 三、運送物之交付。 四、代收貨價之支付。 前項請求權之消滅時效,依左列日期起算: 一、運送物喪失、毀損或遲交之損害賠償,自應交付之日。 二、運費、雜費之補收及退還,自票據填發之日。 三、運送物之交付,自交付期間屆滿之日。 四、代收貨價之支付,自汽車運輸業發出已代收訖通知之日。 公路法 第 55 條 汽車運輸業除經營客、貨運輸外,得接受個別經營者之委託辦理左列業務: 一、車輛牌照之請領、換發、繳銷、車輛檢驗及各種異動登記。 二、車輛使用牌照稅、燃料使用費與其他稅費及違規罰鍰之繳納。 三、汽車責任保險之投保。 四、行車事故之有關事項。 五、購車貸款申請及動產擔保之登記。 六、其他經公路主管機關核准之業務。 汽車運輸業受託辦理前項業務,應與委託人簽訂書面契約,載明雙方之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其契約範本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56 條 經營計程車客運服務業,應向所在地之公路主管機關申請核准,其應具備資格、申請程序、核准籌備與廢止核准籌備之要件、業務範圍、營運監督、服務費收取、車輛標識、營運應遵守事項與對計程車客運服務業之限制、禁止事項及其違反之糾正、限期改善、限期停止其繼續接受委託或廢止其營業執照之條件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計程車客運服務業以合作社組織經營者,其籌設程序、核准籌備與廢止核准核備之要件、社員資格條件、設立最低人數、業務範圍、管理方式及營運應遵守等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公路法 第 56-1 條 為維護民用航空機場交通秩序,確保旅客行車安全,各類客運汽車進入民用航空機場,應具備一定資格條件,並依規定取得民用航空機場主管機關核發之相關證件,始得營運。 前項之一定資格條件、申請程序、營運監督、營運應遵守事項、適用機場、各類證件核發、計程車之限額、保留比例、加收停留服務費、績優駕駛選拔獎勵、接送親屬與對各類客運汽車進入民用航空機場營運之限制、禁止事項與其違反之吊扣車輛牌照、吊扣、吊銷或停止領用相關證件及定期禁止進入民用航空機場營運之條件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57 條 經營電車運輸業,準用第三十五條至第四十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第四十五條至第四十七條、第四十九條至第五十四條之規定。 公路法 第 57-1 條 公路主管機關為維護汽車運輸業之交通安全或營運秩序,對違反第四十七條、第七十七條及第七十七條之三規定事件之稽查,得會同警察及相關機關執行之。 前項稽查取締作業,得經由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其行為違規。科學儀器證據資料辨明之方法,由公路主管機關公告之。 公路主管機關派員執行路檢聯稽勤務時,基於其身分及職務活動所可能引起之生命、身體及健康危害,應採取必要之預防及保護措施,其慰問金比照執行勤務警察。 公路法 第 四 章 安全管理 公路法 第 58 條 公路主管機關為維護公路之安全及暢通,應於必要地點設置標誌、標線、號誌、護欄及行車分隔設施等交通安全工程設施,並得視實際需要劃設車輛專用道。 公路主管機關得依自行車與行人之需求,於既有路面內或另以替代道路方式,設置可供自行車及行人安全通行之專用道。 公路修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於一定範圍內,設置無障礙人行道、行人徒步區或交通寧靜區,設有騎樓者亦同: 一、經市區道路使用同一路線時,其共同使用部分。 二、經醫療院所、學校、機關、鐵路場站、捷運場站或航空站。 三、其他適當地點、人口密集處,以及主管機關指定處所之路段。 依前項第一款設置者,其人行道設置標準應準用市區道路條例相關標準。 第三項之實施處所與實施範圍,由交通部會商內政部定之。 為保障公路交通安全,中央公路主管機關應建立公路基礎設施安全管理規範,並會同中央市區道路主管機關督導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市區道路相關檢核。 公路之修建應符合公路基礎設施安全管理規範,並應通過公路安全檢核。 公路法 第 59 條 公路主管機關為維護公路路基、行車安全及沿途景觀,得會同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於公路兩側勘定範圍,公告禁止或限制公、私有廣告物及其他建築物之設置或建築,不受相關土地使用管制法令規定之限制。 前項公告管制前原有之廣告物與其他建築物及障礙物有礙路基、行車安全或觀瞻者,得商請當地建築主管機關限期修改或強制拆除。但其為合法者,應給予相當之補償。 前二項禁建、限建範圍、劃設程序、管理及補償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公路法 第 60 條 公路主管機關為維護公路設施之完整及交通安全,對超過公路設計容許尺寸、載重或易於損壞公路之車輛,得限制或禁止其通行。 公路主管機關於公路發生災害或修護期間,得公告限制或禁止車輛通行該路段。 公路法 第 60-1 條 公路主管機關為修建或維護公路及其設施安全,得派員攜帶執行職務有關之證明文件或顯示足資辨別之標識,進入公、私有土地內,實施必要之巡查或檢測,其所有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但進入國防設施用地,應經該國防設施用地主管機關同意。 前項巡查、檢測,必須使用公、私有土地設置設施或進入設有圍障之土地時,應於七日前以書面通知其所有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並會同當地村、里長或警察到場。但情況緊急,遲延即有發生重大公共危險之虞者,得先行進入或使用後再補行通知。 前二項公、私有土地因進入或使用而遭受損失者,應給予相當之補償。 公路法 第 61 條 汽車及電車之登記、檢驗、發照、駕駛人及技工之登記、考驗發照,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統一辦理,並得委託相關法人、團體辦理。 前項委託法人、團體,除第六十三條另有規定外,其委託事項、委託對象資格、人員、設備基準、申請核准程序、委託合約應載事項、收費基準、管理、監督及停止或終止委託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軍用汽車,除國軍編制內之車輛,由國防部另定辦法外,餘均應依前二項汽車之規定辦理。 公路法 第 61-1 條 汽車檢驗及汽車駕駛考驗,應由檢定合格並領有證照之人員為之。 前項汽車檢驗及汽車駕駛考驗人員之檢定方式、類別、資格、科目、訓練、考核及監督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修護汽車,應由領有汽車修護技工執照或乙級以上汽車修護技術士證之人員為之。 前項汽車修護技工之檢定方式、類別、資格、科目、訓練、考核及監督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62 條 中央公路主管機關得設立訓練機構,辦理汽車駕駛人、修護技工、考驗員及檢驗員與汽車駕駛人訓練機構之班主任、汽車駕駛教練、汽車構造講師及道路交通管理法規講師之訓練;其所需訓練費用,得向受訓人員或所屬事業機構收取。 中央公路主管機關得委託前項訓練機構,辦理前項人員之考驗及檢定事項。 公路法 第 62-1 條 民營汽車駕駛人訓練機構之設立,應先經中央公路主管機關核准籌設;其依規定期限完成籌設,並經中央公路主管機關核准立案,發給立案證書後,始得對外招生。 民營汽車駕駛人訓練機構之設立程序、設備基準、組織、師資、課程、收費、督導考核等與對民營汽車駕駛人訓練機構之限制、禁止事項與其違反之糾正、限期改善、核減招生人數、定期停止派督考及定期停止招生,或廢止其立案證書之條件等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交通部會同教育部定之。 公路法 第 63 條 汽車及電車均應符合交通部規定之安全檢驗標準,並應經車輛型式安全檢測及審驗合格,取得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始得辦理登記、檢驗、領照。 國產汽車及電車製造業,應具備完善之汽車安全檢驗設備,嚴格實施出廠檢驗。製造業及進口商之檢驗設備經公路主管機關查驗合格發給證照者,得受委託為其製造或進口汽車之申請牌照檢驗。 汽車修理業、加油站具備完善之汽車安全檢驗設備,經公路主管機關查驗合格發給證照者,得受委託為汽車定期檢驗。 公路主管機關依前項委託廠商辦理汽車定期檢驗,應支付委託費用,其費用由汽車檢驗費扣抵。 第一項之安全檢測基準、審驗、品質一致性、申請資格、技術資料、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有效期限、類別、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格式、查核、檢測機構認可、審驗機構認可、查核及監督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第二項及第三項受委託檢驗業務之廠商資格、條件、申請、檢驗儀器設備與人員、收取費用、證照格式、合約應載事項、查核及監督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63-1 條 電車或汽車、車身製造廠及電車或汽車進口商、進口人,對其已出售之電車或汽車,於有事實足認有重大危害行車安全之虞時,應即召回改正。 中央公路主管機關認為電車或汽車、車身製造廠及電車或汽車進口商、進口人提供之電車或汽車有重大危害行車安全之虞時,經進行調查及確認後,應責令製造廠、進口商或進口人將已出售之電車或汽車限期召回改正。 前二項電車或汽車之安全性調查、召回、改正、監督及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商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及有關機關定之。 公路法 第 64 條 汽車或電車運輸業遇有行車事故,致人、客傷害、死亡或財、物損毀、喪失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但經證明其事故發生係因不可抗力或因託運人或受貨人之過失所致者,不負損害賠償責任。 前項貨物損毀、滅失之損害賠償,除貨物之性質、價值於裝載前經託運人聲明,並註明於運送契約外,其賠償金額,以每件不超過新台幣三千元為限。 人、客傷害、死亡之損害賠償辦法,由交通部另定之。 公路法 第 65 條 汽車所有人應依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之規定,投保強制汽車責任保險。 電車所有人應於申請公路主管機關發給牌照使用前,依交通部所定之金額,投保責任險。 公路汽車客運業、市區汽車客運業、遊覽車客運業及計程車客運業,皆應投保旅客責任保險;其最低投保金額,由交通部定之。未依規定投保旅客責任保險者,公路汽車客運業、市區汽車客運業與遊覽車客運業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計程車客運業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公路法 第 66 條 汽車或電車運輸業,遇有行車事故,致人、客重大傷害或死亡時,除應採取救護或其他必要措施及向警察機關報告外,並應將經過情形向該管公路主管機關申報。 公路法 第 67 條 車輛行車事故鑑定及覆議事項,由交通部指定之所屬機關辦理。但其事故發生所在地於直轄市行政轄區內者,由直轄市政府或其指定之所屬機關辦理,或亦得委託交通部指定之所屬機關。 前項車輛行車事故鑑定及覆議作業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法務部定之。 公路法 第 五 章 獎勵與處罰 公路法 第 68 條 (刪除) 公路法 第 69 條 公路經營業經公路主管機關核准興建之公路,公路主管機關得准其優先經營該路線之客運。 前項規定,於專用公路開放供客、貨運輸者準用之。 公路法 第 70 條 汽車或電車運輸業之經營、管理,符合政府規定標準者,除依法獎勵外,其新設、新闢或其所經營偏遠地區之路線有虧損者,公路主管機關得以公路營運費獎助之。 公路法 第 71 條 公路經營業違反第十七條至第十九條規定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公路主管機關並得勒令其停工或停止營業。 公路經營業於施工或營業期間,因施工與原計畫不符或經營不善,且未依公路主管機關所定期限完成改正、改善,或經改正、改善仍與原計畫不符或仍經營不善者,除依第二十條、第二十三條規定辦理外,並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 公路法 第 71-1 條 公路經營業投資、修建、營運、收費、移轉,違反依第七十九條第四項所定規則者,由公路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並責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勒令其停業。 公路法 第 72 條 擅自使用、破壞公路用地或損壞公路設施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公路主管機關並應責令其限期回復原狀、償還修復費用或賠償。 前項情形,經以書面限定相當期間令回復原狀,屆期仍未履行者,公路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管線機構或其他工程主辦機關(構)使用公路用地設置管線或其他公共設施時,未依申請許可檢附之工程計畫書維持交通、辦理修復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繼續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按次處罰之。 公路用地經公告、立定界樁並禁止或限制建築後,仍擅自建築者,由公路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拆除之。 公路法 第 73 條 擅自駕駛車輛通行於限制或禁止通行之公路,致公路路基、路面、橋樑或其他公路設施遭受損壞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公路主管機關並應責令其限期回復原狀、償還修復費用或賠償。 前項情形,經以書面限定相當期間令回復原狀,屆期仍未履行者,公路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公路法 第 74 條 依前二條規定之處罰,如有涉及刑責者,並應依法移送偵辦。 公路法 第 74-1 條 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重要公路設施或設備之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公路法 第 74-2 條 對於重要公路設施或設備之核心資通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重要公路設施及設備之範圍,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公告之。 公路法 第 75 條 汽車所有人不依規定繳納汽車燃料使用費者,公路主管機關應限期通知其繳納,欠繳金額累計達新臺幣九百元以上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鍰,並停止其辦理車輛異動或換發牌照。 公路法 第 76 條 汽車或電車所有人未依規定投保責任險者,公路主管機關不予受理登記、檢驗、換照或發照。電車已領有牌照者,吊銷其車輛牌照。 電車未投保責任保險而行駛者,處所有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行駛。 公路法 第 77 條 汽車或電車運輸業,違反依第七十九條第五項所定規則者,由公路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九千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其情節,吊扣其違規營業車輛牌照一個月至三個月,或定期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並吊銷其非法營業車輛之牌照,或廢止其汽車運輸業營業執照及吊銷全部營業車輛牌照。 未依本法申請核准,而經營汽車或電車運輸業者,得依其違反情節輕重,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其歇業,其非法營業之車輛牌照及汽車駕駛人駕駛執照,並得吊扣四個月至一年,或吊銷之,非滿二年不得再請領或考領。 計程車客運服務業違反依第五十六條所定辦法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公路主管機關得按其情節,予以糾正並限期改善、限期停止其繼續接受委託六個月至一年或廢止其營業執照。未依本法申請核准,經營計程車客運服務業者,得依其違反情節輕重,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其歇業。 民營汽車駕駛人訓練機構違反依第六十二條之一所定管理辦法者,公路主管機關應予糾正並限期改善、核減招生人數、定期停止派督考、定期停止招生、或廢止其立案證書。汽車駕駛人訓練機構經廢止核准籌設或廢止立案證書者,原班址及原負責人一年內不得申請設立汽車駕駛人訓練機構。未依本法申請核准,而經營汽車駕駛人訓練機構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其歇業。其非法營業之車輛牌照並得吊扣二個月至六個月,或吊銷之,非滿一年不得再請領。 依第一項、第二項及前項規定吊銷之車輛牌照,其汽車所有人不依限期繳回牌照者,由公路主管機關逕行註銷之。依第二項規定經吊銷駕駛執照,其汽車駕駛人不依限期繳回駕駛執照者,亦同。 公路法 第 77-1 條 電車或汽車、車身製造廠及電車或汽車進口商、進口人,未依第六十三條第一項核發之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所載內容製造、進口汽車或電車,或提供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予他人冒用者,公路主管機關得令其限期改善;屆期不改善或未完成改善者,廢止其全部或一部之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 依前項規定廢止其全部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者,原製造廠、進口商或進口人及該廠商登記地址,三年內不得申請辦理車輛安全檢測及審驗業務;該廠商登記之地址,並應於其土地登記簿之其他登記事項欄註記前述事項。 電車或汽車、車身製造廠及電車或汽車進口商、進口人,冒用、偽造或變造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者,公路主管機關應勒令其停業,其已辦理登記、檢驗、領照之車輛應註銷牌照;其屬冒用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者,公路主管機關並得按每輛車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鍰;其屬偽造或變造安全審驗合格證明書者,公路主管機關應檢具相關資料移請有關機關偵辦。 未依第六十三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受委託辦理車輛檢驗者,公路主管機關得令其限期改善、停止其辦理車輛檢驗業務一個月至一年,或廢止其辦理車輛檢驗業務之證照。辦理車輛檢驗業務之證照經廢止者,原廠商及該廠商登記地址三年內不得申請辦理車輛檢驗業務;該廠商登記之地址,並應於其土地登記簿之其他登記事項欄註記前述事項。 違反第六十三條之一第二項規定,屆期仍不遵行召回改正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必要時,得停止其製造、進口或銷售。 公路法 第 77-2 條 汽車檢驗員、汽車駕駛考驗員、汽車修護技工、汽車修護技術士未依規定辦理檢驗、考驗者,公路主管機關依其情節,得停止其辦理檢驗、考驗工作三個月至一年,或廢止其汽車檢驗員、汽車駕駛考驗員、汽車修護技工證照。 汽車檢驗員、汽車駕駛考驗員、汽車修護技工證照租、借他人使用者,公路主管機關應廢止其汽車檢驗員、汽車駕駛考驗員、汽車修護技工證照。 汽車檢驗員、汽車駕駛考驗員、汽車修護技工證照經廢止者,三年內不得申請參加該類證照之考驗或檢定。 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方法參加汽車駕駛人、汽車修護技工、汽車檢驗員、汽車駕駛考驗員之考驗或檢定者,自被查獲日起五年內,不得參加該類證照之考驗或檢定,並撤銷其取得之該類證照。 公路法 第 77-3 條 各類客運汽車未具備第五十六條之一第一項之一定資格條件而進入民用航空機場營運者,處新臺幣九千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再次違規者,除處以罰鍰外,並按情節吊扣該違規車輛牌照一個月至三個月。 違反依第五十六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者,民用航空機場主管機關得按情節吊扣所核發相關證件十日至三十日、吊銷或定期停止領用。 各類客運汽車經依前項規定吊銷各類證件未滿二年者,不准進入民用航空機場營運。 公路法 第 78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由該管公路主管機關處罰之。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限 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依本法所為汽車、電車牌照之吊扣或吊銷處分,不因處分後該汽車或電車 所有權移轉、租賃他人或租賃關係終止而免於執行。 公路法 第 78-1 條 對於未依本法申請核准而經營汽車運輸業、計程車客運服務業之行為,民眾得敘明事實檢具證據資料,向公路主管機關檢舉。公路主管機關除應對檢舉人之身分資料保密外,經查證屬實並處以罰鍰者,得以實收罰鍰收入之一定比例,提充檢舉獎金獎勵檢舉人。 前項檢舉及獎勵辦法,由中央公路主管機關定之。 公路法 第 六 章 附則 公路法 第 79 條 公路用地使用之申請程序、使用限制、設置位置及監督管理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規劃基準、修建程序、養護制度、經費分擔原則及管理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專用公路申請之程序、修建養護之監督管理、禁止、限制及廢止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經營業投資申請程序、修建、營運、移轉應遵行事項與對公路經營業之限制、禁止事項及其違反之罰鍰、限期改善或勒令停業之要件等監督管理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汽車及電車運輸業申請資格條件、立案程序、營運監督、業務範圍、營運路線許可年限及營運應遵行事項與對汽車及電車運輸業之限制、禁止事項及其違反之罰鍰、吊扣、吊銷車輛牌照或廢止汽車運輸業營業執照之要件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80 條 公路主管機關依本法規定辦理汽車與電車之登記、檢驗或發照,與駕駛人、技工或檢驗員之登記、考驗或發照,及依本法規定核准發給之其他證照,得收取費用;其收費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公路法 第 81 條 本法除八十六年五月七日修正公布之第三十五條,其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外,自公布日施行。 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修正之第六十五條第三項,自公布後一年施行。 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修正之第五十八條,其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公路法
法律
20231206
2024/1/12 上午 12:00:00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一 章 總則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 條 為加強道路交通管理,維護交通秩序,確保交通安全,制定本條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 條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依本條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依其他法律規定。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 一、道路:指公路、街道、巷衖、廣場、騎樓、走廊或其他供公眾通行之地方。 二、車道:指以劃分島、護欄或標線劃定道路之部分,及其他供車輛行駛之道路。 三、人行道:指為專供行人通行之騎樓、走廊,及劃設供行人行走之地面道路,與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 四、行人穿越道:指在道路上以標線劃設,供行人穿越道路之地方。 五、標誌:指管制道路交通,表示警告、禁制、指示,而以文字或圖案繪製之標牌。 六、標線:指管制道路交通,表示警告、禁制、指示,而在路面或其他設施上劃設之線條、圖形或文字。 七、號誌:指管制道路交通,表示行進、注意、停止,而以手勢、光色、音響、文字等指示之訊號。 八、車輛:指非依軌道電力架設,而以原動機行駛之汽車(包括機車)、慢車及其他行駛於道路之動力車輛。 九、大眾捷運系統車輛:指大眾捷運法所定大眾捷運系統使用之專用動力車輛。 十、臨時停車:指車輛因上、下人、客,裝卸物品,其停止時間未滿三分鐘,保持立即行駛之狀態。 十一、停車:指車輛停放於道路兩側或停車場所,而不立即行駛。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 條 道路標誌、標線、號誌及其他相關設施之設置與管理,應提供車輛、大眾捷運系統車輛駕駛人及行人有關道路路況之警告、禁制、指示等資訊,以便利行旅並確保交通安全。 駕駛人駕駛車輛、大眾捷運系統車輛或行人在道路上,應遵守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警告、禁制規定,並服從執行交通勤務之警察或依法令執行指揮交通及交通稽查任務人員之指揮。 前項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警告、禁制規定、樣式、標示方式、設置基準及設置地點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駕駛人駕駛車輛、大眾捷運系統車輛或行人違反第二項規定肇事或致人肇事因而致人受傷或死亡者,應依法負其刑事責任。但因執行交通勤務之警察或依法令執行指揮交通及交通稽查任務人員之指揮有明顯過失而致之者,不在此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 條 為維護道路交通安全與暢通,公路或警察機關於必要時,得就下列事項發布命令: 一、指定某線道路或某線道路區段禁止或限制車輛、行人通行,或禁止穿越道路,或禁止停車及臨時停車。 二、劃定行人徒步區。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 條 道路因車輛或行人臨時通行量顯著增加,或遇突發事故,足使交通陷於停滯或混亂時,警察機關或執行交通勤務之警察,得調撥車道或禁止、限制車輛或行人通行。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 條 道路交通管理之稽查,違規紀錄,由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執行之。 前項稽查,得由交通助理人員協助執行,其稽查項目為違規停車者,並得由交通助理人員逕行執行之;其設置、訓練及執行之辦法,由內政部會同交通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1 條 民眾對於下列違反本條例之行為者,得敘明違規事實並檢具違規證據資料,向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檢舉: 一、第三十條第一項第二款或第七款。 二、第三十條之一第一項。 三、第三十一條第六項或第三十一條之一第一項至第三項。 四、第三十三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第六款、第七款、第九款、第十一款至第十五款、第四項或第九十二條第七項。 五、第四十二條。 六、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或第三項。 七、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項或第三項。 八、第四十五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第六款、第十款、第十一款、第十三款、第十六款或第二項。 九、第四十七條第一項。 十、第四十八條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第五款或第七款。 十一、第四十九條。 十二、第五十條第二款、第三款。 十三、第五十三條或第五十三條之一。 十四、第五十四條。 十五、第五十五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或第四款不依順行之方向或併排臨時停車。 十六、在第五十五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禁止臨時停車之處所停車。 十七、第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十款及第二項。 十八、第六十條第二項第三款。 公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對於第一項之檢舉,經查證屬實者,應即舉發。但行為終了日起逾七日之檢舉,不予舉發。 民眾依第一項規定檢舉同一輛汽車二以上違反本條例同一規定之行為,其違規時間相隔未逾六分鐘及行駛未經過一個路口以上,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以舉發一次為限。 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對第一項檢舉之逕行舉發,依本條例第七條之二第五項規定辦理。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2 條 汽車駕駛人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單舉發者,得逕行舉發: 一、闖紅燈或平交道。 二、搶越行人穿越道。 三、在道路收費停車處所停車,不依規定繳費。 四、不服指揮稽查而逃逸,或聞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 五、違規停車或搶越行人穿越道,經各級學校交通服務隊現場導護人員簽證檢舉。 六、行經收費之道路,不依規定繳費。 七、經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其行為違規。 前項第七款之科學儀器屬應經定期檢定合格之法定度量衡器,其取得違規證據資料之地點或路段,應定期於網站公布。但汽車駕駛人之行為屬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有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及第三項之行為。 二、有第三十三條第一項至第三項及第九十二條第二項之行為。 三、違規超車。 四、違規停車而駕駛人不在場。 五、未依規定行駛車道。 六、未依規定轉彎及變換車道。 七、未保持安全距離。 八、跨越禁止變換車道線或槽化線。 九、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 十、有第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六項、第三十一條之一第一項、第二項及第九十二條第七項第六款之行為。 對於前項第九款之取締執法路段,在一般道路應於一百公尺至三百公尺前,在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應於三百公尺至一千公尺前,設置測速取締標誌。 載重貨車行駛於設有地磅站之道路,不依規定過磅或裝載貨物超過核定之總重量、總聯結車重量,得採用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逕行舉發。 第一項、第四項逕行舉發,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應記明車輛牌照號碼、車型等可資辨明之資料,以汽車所有人或其指定之主要駕駛人為被通知人製單舉發。但租賃期一年以上之租賃業汽車,經租賃業者申請,得以租用人為被通知人製單舉發。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3 條 大眾捷運系統車輛駕駛人之行為,有前條第一項所列得逕行舉發之情形者,應記明其車輛違規地點、時間、行駛方向等可資辨明之資料,以其營運機構為被通知人製單舉發。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 條 違反本條例之行為,由下列機關處罰之: 一、第十二條至第六十八條及第九十二條第七項、第八項由公路主管機關處罰。 二、第六十九條至第八十四條由警察機關處罰。 前項處罰於裁決前,應給予違規行為人陳述之機會。 第一項第一款之處罰,公路主管機關應設置交通裁決單位辦理;其組織規程由交通部、直轄市政府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1 條 大眾捷運系統車輛行駛共用通行道路,其駕駛人違反第二章汽車行駛規定條文者,依各該條規定處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9 條 本條例所定罰鍰之處罰,受處罰人接獲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後,於三十日內得不經裁決,逕依第九十二條第四項之罰鍰基準規定,向指定之處所繳納結案;不服舉發事實者,應於三十日內,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其不依通知所定期限前往指定處所聽候裁決,且未依規定期限繳納罰鍰結案或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者,處罰機關得逕行裁決之。 本條例之罰鍰,應提撥一定比例專款專用於改善道路交通;其分配、提撥比例及運用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財政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9-1 條 汽車所有人或駕駛人應於向公路監理機關辦理車輛過戶、停駛、復駛、繳交牌照、註銷牌照、換發牌照或駕駛執照前,繳清其所有違反本條例第二章、第三章尚未結案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0 條 車輛所有人、駕駛人、行人、道路障礙者,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依法應負刑事責任者,分別移送該管地方檢察署、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或軍事機關處理。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1 條 軍用車輛及軍用車輛駕駛人,應遵守本條例有關道路交通管理之規定,並服從執行交通勤務之警察及憲兵指揮。 國軍編制內之軍用車輛及軍用車輛駕駛人,違反前項規定之處罰,由國防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二 章 汽車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2 條 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三千六百元以上一萬零八百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行駛: 一、未領用牌照行駛。 二、拼裝車輛未經核准領用牌證行駛,或已領用牌證而變更原登檢規格、不依原規定用途行駛。 三、使用偽造、變造或矇領之牌照。 四、使用吊銷、註銷之牌照。 五、牌照借供他車使用或使用他車牌照。 六、牌照吊扣期間行駛。 七、已領有號牌而未懸掛或不依指定位置懸掛。 八、牌照業經繳銷、報停、吊銷、註銷,無牌照仍行駛。 九、報廢登記之汽車仍行駛。 十、號牌遺失不報請公路主管機關補發,經舉發後仍不辦理而行駛。 前項第一款中屬未依公路法規定取得安全審驗合格證明,及第二款、第九款之車輛並沒入之;第三款、第四款之牌照扣繳之;第五款至第七款之牌照吊銷之。 第一項第四款、第六款及第八款之汽車當場移置保管,並通知汽車所有人限期領回之。 汽車未領用有效牌照、懸掛他車號牌或未懸掛號牌於道路停車者,依第一項規定處罰,汽車並當場移置保管及扣繳其牌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3 條 汽車行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二千四百元以上四千八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申請換領牌照或改正: 一、損毀或變造汽車牌照、塗抹污損牌照,或以安裝其他器具之方式,使不能辨認其牌號。 二、塗改客、貨車身標明之載客人數、載重量、總重量或總聯結重量,與原核定數量不符。 三、引擎號碼或車身號碼,與原登記位置或模型不符。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4 條 汽車行駛應隨車攜帶行車執照、拖車使用證或預備引擎使用證。 汽車行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改正、補換牌照或禁止其行駛: 一、牌照遺失或破損,不報請公路主管機關補發、換發或重新申請。 二、號牌污穢,不洗刷清楚或為他物遮蔽,非行車途中因遇雨、雪道路泥濘所致。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5 條 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汽車所有人或領用人新臺幣九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一、經通知而不依規定期限換領號牌,又未申請延期,仍使用。 二、領用試車或臨時牌照,期滿未繳還。 三、領用試車或臨時牌照,載運客貨,收費營業。 四、領用試車牌照,不在指定路線或區域內試車。 五、行車執照及拖車使用證有效期屆滿,不依規定換領而行駛。 六、領用古董車專用牌照,不依規定之時間、路線或區域內行駛。 前項第一款情形經再通知依限換領號牌,屆期仍不換領者,其牌照應予註銷;第二款、第三款、第六款之牌照應扣繳註銷;第四款應責令改正;第五款之牌照應扣繳並責令換領。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6 條 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九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一、各項異動,不依規定申報登記。 二、除頭燈外之燈光、雨刮、喇叭、照後鏡、排氣管、消音器設備不全或損壞不予修復,或擅自增、減、變更原有規格致影響行車安全。 三、尾燈、煞車燈、倒車燈、方向燈、後霧燈、第三煞車燈、輪廓邊界標識燈污穢不予清潔或為他物遮蔽,致影響正常辨識。 四、未依規定於車身標明指定標識。 五、計程車,未依規定裝置自動計費器、車頂燈、執業登記證插座或在前、後兩邊玻璃門上,黏貼不透明反光紙。 六、裝置高音量或發出不合規定音調之喇叭或其他產生噪音器物。 前項第一款至第五款並應責令改正、反光紙並應撤除;第六款除應依最高額處罰外,該高音量或發出不合規定音調之喇叭或噪音器物並應沒入。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7 條 汽車不依限期參加定期檢驗或臨時檢驗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九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逾期一個月以上者並吊扣其牌照,至檢驗合格後發還,逾期六個月以上者,註銷其牌照。 經檢驗不合格之汽車,於一個月內仍未修復並申請覆驗,或覆驗仍不合格者,吊扣其牌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8 條 汽車車身、引擎、底盤、電系等重要設備變更或調換,或因交通事故遭受重大損壞修復後,不申請公路主管機關施行臨時檢驗而行駛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二千四百元以上九千六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其檢驗。 汽車所有人在一年內違反前項規定二次以上者,並吊扣牌照三個月;三年內經吊扣牌照二次,再違反前項規定者,吊銷牌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8-1 條 汽車未依規定裝設行車紀錄器、行車視野輔助系統或防止捲入裝置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一萬二千元以上二萬四千元以下罰鍰。 汽車依前項規定裝設之行車紀錄器、行車視野輔助系統或防止捲入裝置無法正常運作,未於行車前改善,仍繼續行車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上一萬八千元以下罰鍰。 未依規定保存第一項行車紀錄器之紀錄資料或未依規定使用、不當使用行車紀錄器致無法正確記錄資料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上一萬二千元以下罰鍰。 違反前三項除未依規定保存第一項行車紀錄器之紀錄資料之行為外,應責令其參加臨時檢驗。 第一項應裝設行車視野輔助系統、防止捲入裝置之規格及車輛種類,由交通部定之。 第一項汽車裝設防止捲入裝置之實施、宣導、輔導及獎勵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19 條 汽車煞車,未調整完妥靈活有效,或方向盤未保持穩定準確,仍准駕駛人使用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一千八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調整或修復。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0 條 汽車引擎、底盤、電系、車門損壞,行駛時顯有危險而不即行停駛修復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一千八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並扣留其牌照,責令修復檢驗合格後發還之。檢驗不合格,經確認不堪使用者,責令報廢。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1 條 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二萬四千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一、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二、領有機車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 三、使用偽造、變造或矇領之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四、駕駛執照業經吊銷、註銷仍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五、駕駛執照吊扣期間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六、領有學習駕駛證,而無領有駕駛執照之駕駛人在旁指導,在駕駛學習場外學習駕車。 七、領有學習駕駛證,在駕駛學習場外未經許可之學習駕駛道路或規定時間駕車。 八、未領有駕駛執照,以教導他人學習駕車為業。 九、其他未依駕駛執照之持照條件規定駕車。 汽車駕駛人於五年內違反前項規定二次以上者,處新臺幣二萬四千元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汽車。 汽車駕駛人於依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至第五項吊扣或吊銷駕駛執照期間,違反本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者,按第一項或第二項所處罰鍰加罰新臺幣一萬二千元罰鍰。 第一項第九款駕駛執照之持照條件規定,由交通部定之。 第一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駕駛執照,均應扣繳之;第五款並吊銷其駕駛執照。 汽車所有人允許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之違規駕駛人駕駛其汽車者,除依第一項規定處罰鍰外,並吊扣其汽車牌照一個月;五年內違反二次者,吊扣其汽車牌照三個月;五年內違反三次以上者,吊扣其汽車牌照六個月。但其已善盡查證駕駛人駕駛執照資格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注意而仍不免發生違規者,不在此限。 十四歲以上未成年之人,違反第一項第一款或第三款規定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應將違規事實以書面或其他方式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1-1 條 汽車駕駛人駕駛聯結車、大客車或大貨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汽車所有人及駕駛人各處新臺幣四萬元以上八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一、未領有駕駛執照駕車。 二、領有機車駕駛執照駕車。 三、領有小型車駕駛執照駕車。 四、領有大貨車駕駛執照,駕駛大客車、聯結車或持大客車駕駛執照,駕駛聯結車。 五、駕駛執照業經吊銷、註銷仍駕車。 六、使用偽造、變造或矇領之駕駛執照駕車。 七、駕駛執照吊扣期間駕車。 汽車駕駛人於五年內違反前項規定二次以上者,處新臺幣八萬元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汽車。 汽車駕駛人於依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一項吊扣或吊銷駕駛執照期間,違反本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者,按本條第一項或第二項所處罰鍰加罰新臺幣四萬元罰鍰。 第一項第五款或第六款之駕駛執照,均應扣繳之;第七款並吊銷其駕駛執照。 違反第一項情形,並吊扣該汽車牌照一個月;五年內違反二次者,吊扣該汽車牌照三個月;五年內違反三次以上者,吊扣該汽車牌照六個月。 汽車所有人已善盡查證駕駛人駕駛執照資格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而仍不免發生違規者,汽車所有人不受本條之處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2 條 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千八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駕駛: 一、領有普通駕駛執照,駕駛營業汽車營業。 二、領有普通駕駛執照,以駕駛為職業。 三、領有軍用車駕駛執照,駕駛非軍用車。 四、領有聯結車、大客車、大貨車或小型車駕駛執照,駕駛普通重型機車。 五、領有聯結車、大客車、大貨車或小型車駕駛執照,駕駛輕型機車。但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四月十四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取得該汽車駕駛執照者,不在此限。 六、領有輕型機車駕駛執照,駕駛普通重型機車。 七、駕駛執照逾有效期間仍駕車。 汽車駕駛人領有聯結車、大客車、大貨車、小型車、普通重型或輕型機車駕駛執照,駕駛大型重型機車者,處新臺幣六千元罰鍰,並禁止其駕駛。 第一項第七款之駕駛執照並應扣繳之。 汽車所有人允許第一項違規駕駛人駕駛其汽車者,除依第一項規定之罰鍰處罰外,並記該汽車違規紀錄一次。但其已善盡查證駕駛人駕駛執照資格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注意而仍不免發生違規者,不在此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3 條 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吊扣其駕駛執照三個月: 一、將駕駛執照供他人駕車。 二、允許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執照經吊銷、註銷或吊扣之人,駕駛其車輛。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4 條 汽車駕駛人或汽車所有人違反本條例規定者,除依規定處罰外,並得令其或其他相關之人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公路主管機關對於道路交通法規之重大修正或道路交通安全之重要措施,必要時,得通知職業汽車駕駛人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前二項之人,無正當理由,不依規定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者,處新臺幣一千八百元罰鍰。經再通知依限參加講習,逾期六個月以上仍不參加者,其為汽車駕駛人者,吊扣其駕駛執照六個月;其為汽車所有人者,吊扣違規汽車之牌照六個月。 汽車駕駛人、汽車所有人依第一項規定於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後一年內,再次違反本條例規定,須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時,應增加其或其他相關之人講習時數。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5 條 駕駛汽車應隨身攜帶駕駛執照。 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補辦登記、補照、換照或禁止駕駛: 一、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址,依法更改而不報請變更登記。 二、駕駛執照遺失或損毀,不報請公路主管機關補發或依限期申請換發。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6 條 職業汽車駕駛人,不依規定期限,參加駕駛執照審驗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逾期一年以上者,逕行註銷其駕駛執照。 前項經逕行註銷駕駛執照之職業汽車駕駛人,得申請換發同等車類之普通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7 條 汽車行駛於應繳費之公路或橋樑,汽車所有人或駕駛人未繳費者,應補繳通行費;主管機關應書面通知補繳,逾期再不繳納,處新臺幣三百元罰鍰。 汽車行駛於應繳費之公路,強行闖越收費站逃避繳費者,處汽車所有人或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並追繳欠費。 汽車駕駛人因前項行為,致收費人員受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8 條 (刪除)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9 條 汽車裝載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八千元以下罰鍰,並責令改正或禁止通行: 一、裝載貨物超過規定之長度、寬度、高度。 二、裝載整體物品有超重、超長、超寬、超高,而未請領臨時通行證,或未懸掛危險標識。 三、裝載危險物品,未請領臨時通行證、未依規定懸掛或黏貼危險物品標誌及標示牌、罐槽車之罐槽體未檢驗合格、運送人員未經專業訓練合格或不遵守有關安全之規定。 四、貨車或聯結汽車之裝載,不依規定。 五、汽車牽引拖架或附掛拖車,不依規定。 六、大貨車裝載貨櫃超出車身之外,或未依規定裝置聯鎖設備。 七、未經核准,附掛拖車行駛。 汽車裝載,違反前項第一款至第四款規定者,並記汽車違規紀錄一次。 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四款情形,應歸責於汽車駕駛人時,除依第一項處汽車駕駛人罰鍰外,汽車所有人仍應依前項規定記該汽車違規紀錄一次。 汽車駕駛人有第一項情形,因而致人受傷者,吊扣駕駛執照一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9-1 條 裝載砂石、土方未依規定使用專用車輛或其專用車廂未合於規定或變更車廂者,處汽車所有人新臺幣四萬元以上八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通行。 前項專用車廂未合於規定或變更車廂者,並處車廂打造或改裝業者新臺幣四萬元以上八萬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9-2 條 汽車裝載貨物超過核定之總重量、總聯結重量者,處汽車所有人罰鍰,並記汽車違規紀錄一次,其應歸責於汽車駕駛人時,依第三項規定處汽車駕駛人罰鍰,並記該汽車違規紀錄一次。 汽車裝載貨物超過所行駛橋樑規定之載重限制者,處汽車駕駛人罰鍰,其應歸責於汽車所有人時,依第三項規定處汽車所有人罰鍰及記該汽車違規紀錄一次。 有前二項規定之情形者,應責令改正或當場禁止通行,並處新臺幣一萬元罰鍰,超載十公噸以下者,以總超載部分,每一公噸加罰新臺幣一千元;超載逾十公噸至二十公噸以下者,以總超載部分,每一公噸加罰新臺幣二千元;超載逾二十公噸至三十公噸以下者,以總超載部分,每一公噸加罰新臺幣三千元;超載逾三十公噸者,以總超載部分,每一公噸加罰新臺幣五千元。未滿一公噸以一公噸計算。 汽車裝載貨物行經設有地磅處所五公里內路段,未依標誌、標線、號誌指示或不服從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之指揮過磅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九萬元罰鍰,並得強制其過磅。其應歸責於汽車所有人時,處汽車所有人罰鍰及記該汽車違規紀錄一次。 汽車駕駛人有第一項、第二項情形,因而致人受傷者,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9-3 條 危險物品運送人員,應經交通部許可之專業訓練機構訓練合格,並領有訓練證明書,始得駕駛裝載危險物品之汽車。 前項危險物品運送人員專業訓練方式、專業訓練機構資格、訓練許可、訓練場所、設備、課程、訓練證明書格式、訓練有效期限、查核及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依本條例規定吊銷駕駛執照時,其領有之第一項訓練證明書亦失其效力,且其不得參加訓練之期間,依第六十七條不得考領駕駛執照之期限辦理。 危險物品運送人員專業訓練機構未依規定辦理訓練、核發訓練證明書或不遵守有關訓練之規定者,依其情節,停止其辦理訓練三個月至六個月或廢止該專業訓練機構之訓練許可。 前項未依規定核發之訓練證明書不生效力;經廢止訓練許可之訓練機構,三年內不得再申請訓練許可。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29-4 條 罐槽車之罐槽體屬常壓液態罐槽車罐槽體者,應經交通部許可之檢驗機構檢驗合格並發給檢驗合格證明書,始得裝載危險物品。 前項常壓液態罐槽車罐槽體檢驗方式、檢驗機構資格、檢驗許可、檢驗場所條件、檢測儀器設備、檢測人員資格、檢驗標準、檢驗合格證明書格式、檢驗有效期限、查核及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常壓液態罐槽車罐槽體檢驗機構未依規定辦理罐槽體檢驗、核發檢驗合格證明書或不遵守有關檢驗之規定者,依其情節,停止其辦理檢驗三個月至六個月或廢止該檢驗機構之檢驗許可。 前項未依規定核發之檢驗合格證明書不生效力;經廢止檢驗許可之檢驗機構,三年內不得再申請檢驗許可。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0 條 汽車裝載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八千元以下罰鍰,並責令改正或禁止通行: 一、裝載整體物品有超重、超長、超寬、超高情形,而未隨車攜帶臨時通行證或未依規定路線、時間行駛。 二、所載貨物滲漏、飛散、脫落、掉落或氣味惡臭。 三、貨車運送途中附載作業人員,超過規定人數,或乘坐不依規定。 四、載運人數超過核定數額。但公共汽車於尖峰時刻載重未超過核定總重量,不在此限。 五、小客車前座或貨車駕駛室乘人超過規定人數。 六、車廂以外載客。 七、載運人客、貨物不穩妥,行駛時顯有危險。 八、裝載危險物品未隨車攜帶臨時通行證、罐槽車之罐槽體檢驗合格證明書、運送人員訓練證明書或未依規定車道、路線、時間行駛。 前項各款情形,應歸責於汽車所有人時,依前項處汽車所有人罰鍰及記該汽車違規紀錄一次。 前二項情形,因而致人受傷者,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0-1 條 汽車行駛道路,車輛機件、設備、附著物不穩妥或脫落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一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並責令改正或禁止通行。 前項情形,因而致人受傷者,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1 條 汽車行駛於道路上,其駕駛人、前座或小型車後座乘客未依規定繫安全帶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一千五百元罰鍰;營業大客車駕駛人未依規定繫安全帶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二千元罰鍰。但營業大客車、計程車或租賃車輛代僱駕駛人已盡告知義務,乘客仍未繫安全帶時,處罰該乘客。 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或快速公路,違反前項規定或大型車乘載四歲以上乘客未依規定繫安全帶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但營業大客車、計程車或租賃車輛代僱駕駛人已盡告知義務,乘客仍未繫安全帶時,處罰該乘客。 小型車附載幼童未依規定安置於安全椅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一千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鍰;有關其幼童安置方式、宣導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商內政部等有關機關定之。 汽車駕駛人對於六歲以下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單獨留置於車內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元罰鍰。 機車附載人員或物品未依規定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 機車駕駛人或附載座人未依規定戴安全帽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五百元罰鍰。 第一項、第二項繫安全帶之正確使用、實施方式、因特殊事由未能依規定繫安全帶之處理、宣導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1-1 條 汽車駕駛人於行駛道路時,以手持方式使用行動電話、電腦或其他相類功能裝置進行撥接、通話、數據通訊或其他有礙駕駛安全之行為者,處新臺幣三千元罰鍰。 機車駕駛人行駛於道路時,以手持方式使用行動電話、電腦或其他相類功能裝置進行撥接、通話、數據通訊或其他有礙駕駛安全之行為者,處新臺幣一千元罰鍰。 汽機車駕駛人行駛於道路,手持香菸、吸食、點燃香菸致有影響他人行車安全之行為者,處新臺幣六百元罰鍰。 警備車、消防車及救護車之駕駛人,依法執行任務所必要或其他法令許可者,得不受第一項及第二項之限制。 第一項及第二項實施及宣導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1-2 條 第三十一條第三項所稱幼童,係指年齡在四歲且體重在十八公斤以下之兒童。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2 條 非屬汽車範圍而行駛於道路上之動力機械,未依規定請領臨時通行證,或其駕駛人未依規定領有駕駛執照者,處所有人或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九千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行駛。 前項動力機械駕駛人,未攜帶臨時通行證者,處新臺幣三百元罰鍰,並禁止其行駛。 第一項動力機械行駛道路,違反本章汽車行駛規定條文者,依各該條規定處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2-1 條 非屬汽車、動力機械及個人行動器具範圍之動力載具、動力運動休閒器材或其他相類之動力器具,於道路上行駛或使用者,處行為人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行駛或使用。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3 條 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不遵使用限制、禁止、行車管制及管理事項之管制規則而有下列行為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 一、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 二、未保持安全距離。 三、未依規定行駛車道。 四、未依規定變換車道。 五、站立乘客。 六、不依規定使用燈光。 七、違規超車或跨行車道。 八、違規減速、臨時停車或停車。 九、未依規定使用路肩。 十、未依施工之安全設施指示行駛。 十一、裝置貨物未依規定覆蓋、捆紮。 十二、未依標誌、標線、號誌指示行車。 十三、進入或行駛禁止通行之路段。 十四、連續密集按鳴喇叭、變換燈光或其他方式迫使前車讓道。 十五、行駛中向車外丟棄物品或廢棄物。 十六、輪胎胎紋深度不符規定。 前項道路內車道應為超車道,超車後,如有安全距離未駛回原車道,致堵塞超車道行車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一萬二千元以下罰鍰。 除前二項外,其他違反管制規定之行為,處駕駛人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不得行駛或進入第一項道路之人員、車輛或動力機械,而行駛或進入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 前四項之行為,本條例有較重之處罰規定者,適用該規定。 第一項之管制規則,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4 條 汽車駕駛人,連續駕車超過八小時經查屬實,或患病足以影響安全駕駛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駕駛;如應歸責於汽車所有人者,得吊扣其汽車牌照三個月。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5 條 汽機車駕駛人,駕駛汽機車經測試檢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機車駕駛人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汽車駕駛人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均當場移置保管該汽機車及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年至二年;附載未滿十二歲兒童或因而肇事致人受傷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二年至四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 一、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 二、吸食毒品、迷幻藥、麻醉藥品或其相類似之管制藥品。 汽車駕駛人有前項應受吊扣情形時,駕駛營業大客車者,吊銷其駕駛執照;因而肇事且附載有未滿十二歲兒童之人者,按其吊扣駕駛執照期間加倍處分。 本條例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四月十七日修正公布條文施行之日起,汽機車駕駛人於十年內第二次違反第一項規定者,依其駕駛車輛分別依第一項所定罰鍰最高額處罰之,第三次以上者按前次違反本項所處罰鍰金額加罰新臺幣九萬元,並均應當場移置保管該汽機車、吊銷其駕駛執照,公路主管機關得公布其姓名、照片及違法事實;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 汽機車駕駛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十八萬元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機車、吊銷其駕駛執照;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 一、駕駛汽機車行經警察機關設有告示執行第一項測試檢定之處所,不依指示停車接受稽查。 二、拒絕接受第一項測試之檢定。 三、接受第一項測試檢定前,吸食服用含酒精之物、毒品、迷幻藥、麻醉藥品或其相類似之管制藥品。 四、發生交通事故後,在接受第一項測試檢定前,吸食服用含酒精之物、毒品、迷幻藥、麻醉藥品或其相類似之管制藥品。 本條例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四月十七日修正公布條文施行之日起,汽機車駕駛人於十年內第二次違反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十六萬元罰鍰,第三次以上者按前次違反本項所處罰鍰金額加罰新臺幣十八萬元,並均應當場移置保管該汽機車、吊銷其駕駛執照,公路主管機關得公布其姓名、照片及違法事實;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 汽機車駕駛人肇事拒絕接受或肇事無法實施第一項測試之檢定者,應由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將其強制移由受委託醫療或檢驗機構對其實施血液或其他檢體之採樣及測試檢定。 汽機車所有人,明知汽機車駕駛人有第一項各款情形,而不予禁止駕駛者,依第一項規定之罰鍰處罰,並吊扣該汽機車牌照二年,於移置保管該汽機車時,扣繳其牌照。 汽機車駕駛人,駕駛汽機車經測試檢定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年滿十八歲之同車乘客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但年滿七十歲、心智障礙或汽車運輸業之乘客,不在此限。 汽機車駕駛人有第一項、第三項至第五項之情形之一,吊扣該汽機車牌照二年,並於移置保管該汽機車時,扣繳其牌照;因而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車輛。 租賃車業者已盡告知本條處罰規定之義務,汽機車駕駛人仍駕駛汽機車違反第一項、第三項至第五項規定之一者,依其駕駛車輛分別依第一項、第三項至第五項所處罰鍰加罰二分之一。 汽機車駕駛人有第一項、第三項至第五項之情形之一,同時違反刑事法律者,經移置保管汽機車之領回,不受第八十五條之二第二項,應同時檢附繳納罰鍰收據之限制。 前項汽機車駕駛人,經裁判確定科以罰金低於第九十二條第四項所定最低罰鍰基準規定者,應依本條例裁決繳納不足最低罰鍰之部分。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5-1 條 汽車駕駛人經依第六十七條第五項規定考領駕駛執照,應申請登記配備有車輛點火自動鎖定裝置之汽車後,始發給駕駛執照;不依規定駕駛配備車輛點火自動鎖定裝置汽車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車。 汽車駕駛人依前項規定申請登記而不依規定使用車輛點火自動鎖定裝置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汽車。 第一項車輛點火自動鎖定裝置由他人代為使用解鎖者,處罰行為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一萬二千元以下罰鍰。 第一項車輛點火自動鎖定裝置之規格功能、應配置車種、配置期間、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5-2 條 汽車運輸業所屬之職業駕駛人因執行職務,駕駛汽車有違反第三十五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或第五項之情形,致他人受有損害而應負賠償責任者,法院得因被害人之請求,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三倍以下之懲罰性損害賠償金令該汽車運輸業者賠償。但選任受僱人及監督其職務之執行,已盡相當之注意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汽車運輸業者不負賠償責任。 前項懲罰性損害賠償金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賠償原因發生之日起逾五年者,亦同。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6 條 計程車駕駛人,未向警察機關辦理執業登記,領取執業登記證,即行執業者,處新臺幣一千五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 計程車駕駛人,不依規定辦理執業登記,經依前項處罰仍不辦理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計程車駕駛人,不依規定期限,辦理執業登記事項之異動申報,或參加年度查驗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罰鍰;逾期六個月以上仍不辦理者,廢止其執業登記。 計程車駕駛人經依前項之規定廢止執業登記者,未滿一年不得再行辦理執業登記。 第一項執業登記證,未依規定安置車內指定之插座或以他物遮蔽者,處新臺幣一千五百元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7 條 曾犯下列各罪之一,經有罪判決確定,或曾依檢肅流氓條例裁定應為交付感訓確定者,不得辦理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 一、故意殺人、故意重傷、搶劫、搶奪、強盜、恐嚇取財或擄人勒贖。 二、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一百八十五條或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三。 三、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二十九條、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第二十四條至第二十七條或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三十三條至第三十七條。 四、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七條或第八條。 五、懲治走私條例第四條至第六條。 六、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第四條或第六條。 七、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犯前項第三款以外各款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於申請執業登記前十二年以內未再受刑之宣告或執行,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 一、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 二、受有期徒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或赦免,或曾依檢肅流氓條例裁定應為交付感訓期滿。 計程車駕駛人,犯第一項所列各罪之一,經第一審法院判決有罪後,吊扣其執業登記證。其經法院判處有罪判決確定者,廢止其執業登記。除符合前項規定之情形外,不得再辦理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與執業。 計程車駕駛人犯故意傷害、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條之一至第二百三十五條及第三百十五條之一各罪之一,或利用職務上機會,犯竊盜、詐欺、妨害自由,經第一審法院判決有期徒刑以上之刑者,吊扣其執業登記證。其經法院判決有期徒刑逾六個月確定而未受緩刑之宣告者,廢止其執業登記,且三年內不得辦理。利用職務上機會犯侵占罪,經第一審法院判決有罪者,吊扣其執業登記證;其經法院判處有罪判決確定者,廢止其執業登記,且三年內不得辦理。 計程車駕駛人,受前二項吊扣執業登記證之處分,未將執業登記證送交發證警察機關者,廢止其執業登記。 計程車駕駛人違反前條及本條規定,應廢止其執業登記或吊扣其執業登記證者,由警察機關處罰,不適用第八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 經廢止執業登記者,其執業登記證由警察機關收繳之。 計程車駕駛人執業資格、執業登記、測驗、執業前、在職講習與講習費用收取、登記證核發及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會同交通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8 條 汽車駕駛人,於鐵路、公路車站或其他交通頻繁處所,違規攬客營運,妨害交通秩序者,處新臺幣一千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鍰;其所駕駛之汽車,如屬營業大客車者,並記該汽車違規紀錄一次。 計程車駕駛人,任意拒載乘客或故意繞道行駛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39 條 汽車駕駛人,不在未劃分標線道路之中央右側部分駕車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但單行道或依規定超車者,不在此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0 條 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或低於規定之最低時速,除有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外,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1 條 汽車駕駛人,按鳴喇叭不依規定,或按鳴喇叭超過規定音量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2 條 汽車駕駛人,不依規定使用燈光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3 條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六千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一、在道路上蛇行,或以其他危險方式駕車。 二、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四十公里。 三、任意以迫近、驟然變換車道或其他不當方式,迫使他車讓道。 四、非遇突發狀況,在行駛途中任意驟然減速、煞車或於車道中暫停。 五、拆除消音器,或以其他方式造成噪音。 六、在高速公路或快速公路迴車、倒車、逆向行駛。 汽車駕駛人違反前項第一款至第四款情形因而肇事者,並吊銷其駕駛執照;違反前項第五款情形,於一年內再度違反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六個月。 二輛以上之汽車共同違反第一項規定,或在道路上競駛、競技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及吊銷其駕駛執照。 汽車駕駛人有第一項或前項行為者,並吊扣該汽車牌照六個月;經受吊扣牌照之汽車再次提供為違反第一項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或前項行為者,沒入該汽車。 未滿十八歲之汽車駕駛人違反第一項、第三項規定者,得由警察機關公布其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姓名。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4 條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一、行近鐵路平交道,不將時速減至十五公里以下。 二、行近未設行車管制號誌之行人穿越道,不減速慢行。 三、行經設有彎道、坡路、狹路、狹橋或隧道標誌之路段或道路施工路段,不減速慢行。 四、行經設有學校、醫院標誌之路段,不減速慢行。 五、未依標誌、標線、號誌指示減速慢行。 六、行經泥濘或積水道路,不減速慢行,致污濕他人身體、衣物。 七、因雨、霧視線不清或道路上臨時發生障礙,不減速慢行。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行近行人穿越道或其他依法可供行人穿越之交岔路口,有行人穿越時,不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行近行人穿越道或其他依法可供行人穿越之交岔路口,遇有攜帶白手杖或導盲犬之視覺功能障礙者時,不暫停讓視覺功能障礙者先行通過者,處新臺幣二千四百元以上七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汽車駕駛人有前二項規定之情形,因而肇事致人受傷或死亡者,處新臺幣七千二百元以上三萬六千元以下罰鍰。致人受傷者,吊扣駕駛執照一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5 條 汽車駕駛人,爭道行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一、不按遵行之方向行駛。 二、在單車道駕車與他車並行。 三、不依規定駛入來車道。 四、在多車道不依規定駕車。 五、插入正在連貫行駛汽車之中間。 六、駕車行駛人行道。 七、行至無號誌之圓環路口,不讓已進入圓環之車輛先行。 八、行經多車道之圓環,不讓內側車道之車輛先行。 九、支線道車不讓幹線道車先行。少線道車不讓多線道車先行。車道數相同時,左方車不讓右方車先行。 十、起駛前,不讓行進中之車輛、行人優先通行。 十一、聞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之警號,在後跟隨急駛,或駛過在救火時放置於路上之消防水帶。 十二、任意駛出邊線,或任意跨越兩條車道行駛。 十三、機車不在規定車道行駛。 十四、遇幼童專用車、校車、教練車不依規定禮讓,或減速慢行。 十五、行經無號誌交叉路口及巷道不依規定或標誌、標線指示。 十六、占用自行車專用道。 十七、聞或見大眾捷運系統車輛之聲號或燈光,不依規定避讓或在後跟隨迫近。 十八、行經設有停車再開標誌、停標字或閃光紅燈號誌之交岔路口,不依規定停讓。 聞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六百元罰鍰,並吊銷駕駛執照。 前項情形致人死傷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並吊銷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6 條 汽車駕駛人交會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一、未保持適當之間隔。 二、在峻狹坡路,下坡車未讓上坡車先行,或上坡車在坡下未讓已駛至中途之下坡車駛過,而爭先上坡。 三、在山路行車,靠山壁車輛,未讓道路外緣車優先通過。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7 條 汽車駕駛人超車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 一、駕車行經設有彎道、險坡、狹橋、隧道、交岔路口標誌之路段或道路施工地段超車。 二、在學校、醫院或其他設有禁止超車標誌、標線處所、地段或對面有來車交會或前行車連貫二輛以上超車。 三、在前行車之右側超車,或超車時未保持適當之間隔,或未行至安全距離即行駛入原行路線。 四、未經前行車表示允讓或靠邊慢行,即行超車。 五、前行車聞後行車按鳴喇叭或見後行車顯示超車燈光,如車前路況無障礙,無正當理由,不表示允讓或靠邊慢行。 前項所稱超車,指汽車於同向或雙向僅有一車道超越前車之行為。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8 條 汽車駕駛人轉彎或變換車道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一、不注意來、往行人,或轉彎前未減速慢行。 二、不依標誌、標線、號誌指示。 三、行經交岔路口未達中心處,占用來車道搶先左轉彎。 四、在多車道右轉彎,不先駛入外側車道,或多車道左轉彎,不先駛入內側車道。 五、道路設有劃分島,劃分快、慢車道,在慢車道上左轉彎或在快車道右轉彎。但另設有標誌、標線或號誌管制者,應依其指示行駛。 六、轉彎車不讓直行車先行。 七、設有左、右轉彎專用車道之交岔路口,直行車占用最內側或最外側或專用車道。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49 條 汽車駕駛人迴車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一、在設有彎道、坡路、狹路、狹橋或隧道標誌之路段迴車。 二、在設有禁止迴車標誌或劃有分向限制線、禁止超車線或禁止變換車道線之路段迴車。 三、在禁止左轉路段迴車。 四、行經圓環路口,不繞行圓環迴車。 五、迴車前,未依規定暫停,顯示左轉燈光,或不注意來、往車輛、行人,仍擅自迴轉。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0 條 汽車駕駛人倒車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一、在設有彎道、坡路、狹路、狹橋、隧道、圓環、單行道標誌之路段、快車道或大眾捷運系統車輛共用通行交岔路口且為大眾捷運系統車輛導引路線上倒車。 二、倒車前未顯示倒車燈光,或倒車時不注意其他車輛或行人。 三、大型汽車無人在後指引時,不先測明車後有足夠之地位,或促使行人避讓。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1 條 汽車駕駛人,駕車行經坡道,上坡時蛇行前進,或下坡時將引擎熄火、空檔滑行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2 條 汽車駕駛人,駕車行經渡口不依規定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3 條 汽車駕駛人,行經有燈光號誌管制之交岔路口闖紅燈者,處新臺幣一千八百元以上五千四百元以下罰鍰。 前項紅燈右轉行為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3-1 條 汽車駕駛人,行經有燈光號誌管制之大眾捷運系統車輛共用通行交岔路口闖紅燈者,處新臺幣三千六百元以上一萬零八百元以下罰鍰。 前項紅燈右轉行為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4 條 汽車駕駛人,駕車在鐵路平交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並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年。因而肇事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一、不遵守看守人員之指示,或警鈴已響、閃光號誌已顯示,或遮斷器開始放下,仍強行闖越。 二、在無看守人員管理或無遮斷器、警鈴及閃光號誌設備之鐵路平交道,設有警告標誌或跳動路面,不依規定暫停,逕行通過。 三、在鐵路平交道超車、迴車、倒車、臨時停車或停車。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5 條 汽車駕駛人,臨時停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 一、在橋樑、隧道、圓環、障礙物對面、人行道、行人穿越道、快車道臨時停車。 二、在交岔路口、公共汽車招呼站十公尺內或消防車出、入口五公尺內臨時停車。 三、在設有禁止臨時停車標誌、標線處所臨時停車。 四、不依順行之方向,或不緊靠道路右側,或單行道不緊靠路邊,或併排臨時停車。 五、在道路交通標誌前臨時停車,遮蔽標誌。 接送未滿七歲之兒童、行動不便之人上、下車者,臨時停車不受三分鐘之限制。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6 條 汽車駕駛人停車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一、在禁止臨時停車處所停車。 二、在設有彎道、險坡、狹路標誌之路段、槽化線、交通島或道路修理地段停車。 三、在機場、車站、碼頭、學校、娛樂、展覽、競技、市場、或其他公共場所出、入口或消防栓之前停車。 四、在設有禁止停車標誌、標線之處所停車。 五、在顯有妨礙其他人、車通行處所停車。 六、不依順行方向,或不緊靠道路右側,或單行道不緊靠路邊停車。 七、於路邊劃有停放車輛線之處所停車營業。 八、自用汽車在營業汽車招呼站停車。 九、停車時間、位置、方式、車種不依規定。 十、於身心障礙專用停車位違規停車。 汽車駕駛人停車時,有併排停車之情事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二千四百元罰鍰。 汽車駕駛人在道路收費停車處所停車,未依規定繳費,主管機關應書面通知駕駛人於七日內補繳,並收取必要之工本費用,逾期再不繳納,處新臺幣三百元罰鍰。 第一項及第二項情形,交通勤務警察、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或交通助理人員,應責令汽車駕駛人將車移置適當處所;如汽車駕駛人不予移置或不在車內時,得由該交通勤務警察、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或交通助理人員為之。 第一項第十款應以最高額處罰之,第三項之欠費追繳之。 在圓環、交岔路口十公尺內,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另行規定汽車之停車處所。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6-1 條 汽車駕駛人臨時停車或停車時,駕駛人或乘客未依規定開啟或關閉車門因而肇事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二千四百元以上四千八百元以下罰鍰。但計程車駕駛人或租賃車輛代僱駕駛人已盡告知義務,乘客仍未依規定開啟或關閉車門因而肇事者,處罰該乘客。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7 條 汽車所有人、汽車買賣業或汽車修理業,在道路上停放待售或承修之車輛者,處新臺幣二千四百元以上四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前項情形,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於必要時,並應令汽車所有人、業者將車移置適當場所;如汽車所有人、業者不予移置,應由該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逕為之,並收取移置費。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8 條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一、不依規定保持前、後車距離。 二、行至有號誌之交岔路口,遇紅燈不依車道連貫暫停而逕行插入車道間,致交通擁塞,妨礙其他車輛通行。 三、行至有號誌之交岔路口,遇有前行或轉彎之車道交通擁塞而逕行駛入交岔路口內,致號誌轉換後仍未能通過,妨礙其他車輛通行。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59 條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發生故障不能行駛,不設法移置於無礙交通之處,或於移置前,未依規定在車輛前、後適當距離樹立車輛故障標誌或事後不除去者,處新臺幣一千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0 條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違反本條例之行為,經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制止時,不聽制止或拒絕停車接受稽查而逃逸者,除按各該條規定處罰外,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吊扣其駕駛執照六個月;汽車駕駛人於五年內違反本項規定二次以上者,處新臺幣三萬元罰鍰,並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年。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而本章各條無處罰之規定者,處新臺幣九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一、不服從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指揮、稽查任務人員之指揮或稽查。 二、不遵守公路或警察機關,依第五條規定所發布命令。 三、不遵守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 四、計程車之停車上客,不遵守主管機關之規定。 汽車駕駛人有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或第二十一條之一第一項規定之情形,且經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制止時,不聽制止或拒絕停車接受稽查而逃逸者,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四萬五千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1 條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一、利用汽車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確定。 二、抗拒執行交通勤務之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人員之稽查或有第六十條第一項之情形,因而引起傷害或死亡。 三、撞傷正在執行勤務中之警察或依法令執行指揮交通及交通稽查任務人員。 四、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三十三條之管制規則,因而肇事致人死亡。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前項第二款、第三款情形之一者,並處新臺幣九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汽車駕駛人於五年內違反前項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二次以上者,並處新臺幣十五萬元罰鍰。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三十三條之管制規則,致人重傷者,吊扣其駕駛執照三個月至六個月。 汽車駕駛人駕駛大客車、大貨車、聯結車或重量逾三點五公噸之動力機械,而有前項應受吊扣駕駛執照情形時,吊銷其駕駛執照。 第一項第一款情形,在判決確定前,得視情形暫扣其駕駛執照,禁止其駕駛。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2 條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肇事,無人受傷或死亡而未依規定處置者,處新臺幣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鍰;逃逸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個月至三個月。 前項之汽車尚能行駛,而不儘速將汽車位置標繪移置路邊,致妨礙交通者,處駕駛人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肇事致人受傷或死亡者,應即採取救護措施及依規定處置,並通知警察機關處理,不得任意移動肇事汽車及現場痕跡證據,違反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九千元以下罰鍰。但肇事致人受傷案件當事人均同意時,應將肇事汽車標繪後,移置不妨礙交通之處所。 前項駕駛人肇事致人受傷而逃逸者,吊銷其駕駛執照;致人重傷或死亡而逃逸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 第一項及前項肇事逃逸案件,經通知汽車所有人到場說明,無故不到場說明,或不提供汽車駕駛人相關資料者,吊扣該汽車牌照一個月至三個月。 肇事車輛機件及車上痕跡證據尚須檢驗、鑑定或查證者,得予暫時扣留處理,其扣留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未經扣留處理之車輛,其駕駛人或所有人不予或不能即時移置,致妨礙交通者,得逕行移置之。 肇事車輛機件損壞,其行駛安全堪虞者,禁止其行駛。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3 條 汽車駕駛人違反本條例規定者,除依規定處罰外,並得依對行車秩序及交通安全危害程度記違規點數一點至三點。 前項情形,已受吊扣或吊銷駕駛執照處分者,不予記違規點數。 汽車駕駛人於一年內記違規點數每達十二點者,吊扣駕駛執照二個月;二年內經吊扣駕駛執照二次,再經記違規點數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汽車駕駛人於一年內記違規點數達六點者,得申請自費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完成講習後,扣抵違規點數二點;其扣抵,自記違規點數達六點之日起算,一年內以一次為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3-1 條 除第六十三條之二第四項規定外,汽車依本條例規定記違規紀錄於三個月內每達三次者,吊扣其汽車牌照一個月。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3-2 條 逕行舉發案件之被通知人為自然人,且未指定主要駕駛人或未辦理歸責他人者,駕駛人之行為應記違規點數、應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或吊扣、吊銷汽車駕駛執照者,處罰被通知人。但被通知人無可駕駛該車種之有效駕駛執照者,依下列規定處罰被通知人: 一、駕駛人之行為應記違規點數或應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者,記該汽車違規紀錄一次。 二、駕駛人之行為應吊扣汽車駕駛執照者,吊扣該汽車牌照。 三、駕駛人之行為應吊銷汽車駕駛執照者,吊銷該汽車牌照。 逕行舉發案件之被通知人為非自然人,其為汽車所有人,且未指定主要駕駛人或未辦理歸責他人時,駕駛人之行為應記違規點數、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或應吊扣、吊銷汽車駕駛執照者,依前項但書各款規定處罰被通知人。 逕行舉發案件之被通知人為非自然人之租用人,且未指定主要駕駛人或未辦理歸責他人時,駕駛人之行為應記違規點數、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或應吊扣、吊銷汽車駕駛執照者,依下列規定處罰被通知人: 一、駕駛人之行為應記違規點數或應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者,處原違規行為條款之二倍罰鍰。 二、駕駛人之行為應吊扣或吊銷汽車駕駛執照者,處原違規行為條款之三倍罰鍰。 汽車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記違規紀錄於一年內每達三次者,吊扣其汽車牌照二個月。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4 條 (刪除)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5 條 汽車所有人、駕駛人違反本條例,經主管機關裁決書送達後逾三十日之不變期間未向管轄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撤銷訴訟,或其訴訟經法院裁判確定,而不繳納罰鍰或不繳送汽車牌照、駕駛執照者,依下列規定處理之: 一、經處分吊銷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者,由公路主管機關逕行註銷。 二、經處分吊扣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者,按其吊扣期間加倍處分;仍不依限期繳送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者,吊銷其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 三、罰鍰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於九十五年六月三十日前,十年內,汽車所有人、駕駛人因違反前項第三款修正前罰鍰不繳納,經易處吊銷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者,得於五年內繳清罰款後,申請核發。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6 條 汽車牌照,經吊銷或註銷者,須滿六個月,且經公路主管機關檢驗合格後,始得再行請領。 前項屬因牌照吊扣期間行駛而吊銷牌照者,應於其原違反本條例應受吊扣牌照處分期滿後,始得再依前項規定請領牌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7 條 汽車駕駛人曾依第二十七條第三項、第二十九條之二第五項、第三十五條第一項、第三項後段、第四項後段、第五項後段、第五十四條、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六十二條第四項後段規定吊銷駕駛執照者,終身不得考領駕駛執照。但有第六十七條之一所定情形者,不在此限。 汽車駕駛人曾依第二十九條第四項、第三十條第三項、第三十條之一第二項、第三十五條第三項前段、第四項前段、第四十三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四十五條第三項、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四項、第六十二條第四項前段規定吊銷駕駛執照者,三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汽車駕駛人駕駛營業大客車,曾依第三十五條第二項規定吊銷駕駛執照者,四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依第三十五條第五項前段規定吊銷駕駛執照者,五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 汽車駕駛人曾依本條例其他各條規定吊銷駕駛執照者,一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 汽車駕駛人曾依第二項及前項規定吊銷駕駛執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期間計達六年以上者,終身不得考領駕駛執照。但有第六十七條之一所定情形者,不在此限。 汽車駕駛人曾依第三十五條規定吊銷駕駛執照,未依規定完成酒駕防制教育或酒癮治療,不得考領駕駛執照。 前項酒駕防制教育及酒癮治療之實施對象、教育或治療實施機構、方式、費用收取、完成酒駕防制教育及酒癮治療之認定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商衛生福利部定之。 第一項至第四項不得考領駕駛執照規定,於汽車駕駛人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執照經吊銷或註銷者,適用之。 汽車駕駛人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執照經吊銷、註銷或吊扣期間駕車,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除有第一項或第四項規定終身不得考領駕駛執照情形外,四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 汽車駕駛人違反本條例規定,應受吊扣駕駛執照處分,於汽車駕駛人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執照經吊銷或註銷者,在所規定最長吊扣期間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7-1 條 前條第一項及第四項規定情形,符合特定條件,得於下列各款所定期間後,向公路主管機關申請考領駕駛執照: 一、肇事致人死亡案件,受處分人經吊銷駕駛執照處分執行已逾十二年。 二、肇事致人重傷案件,受處分人經吊銷駕駛執照處分執行已逾十年。 三、肇事致人受傷案件,受處分人經吊銷駕駛執照處分執行已逾八年。 四、其他案件,受處分人經吊銷駕駛執照處分執行已逾六年。 依前項規定申請者,公路主管機關得於其測驗合格後發給有效期間較短之駕駛執照,其期滿換領駕駛執照,應依主管機關所定條件辦理。 前二項所定有關特定條件、換領駕駛執照之種類、駕駛執照有效期間、換領條件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商內政部及有關機關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8 條 汽車駕駛人,因違反本條例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之規定,受吊銷駕駛執照處分時,吊銷其執有各級車類之駕駛執照。 領有汽車駕駛執照之汽車駕駛人,除駕駛聯結車、大客車、大貨車外之非其駕駛執照種類之車輛,違反本條例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之規定,應受吊扣駕駛執照情形時,無因而肇事致人受傷或重傷者,記違規點數五點。但一年內違規點數共達六點以上或再次應受吊扣駕駛執照情形者,併依原違反本條例應受吊扣駕駛執照處分規定,吊扣其駕駛執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三 章 慢車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9 條 慢車種類及名稱如下: 一、自行車: (一)腳踏自行車。 (二)電動輔助自行車: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車重在四十公斤以下之二輪車輛。 (三)微型電動二輪車: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車重不含電池在四十公斤以下或車重含電池在六十公斤以下之二輪車輛。 二、其他慢車: (一)人力行駛車輛:指客、貨車、手拉(推)貨車等。包含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行駛於指定路段之慢車。 (二)獸力行駛車輛:指牛車、馬車等。 (三)個人行動器具:指設計承載一人,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之自平衡或立式器具。 前項第二款第一目至第二目其他慢車未依規定向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登記,領取證照即行駛道路者,處所有人新臺幣三百元罰鍰,並禁止其通行。 第一項第二款第一目至第二目其他慢車登記、發給證照、規格、指定行駛路段、時間及其他管理事項之辦法,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定之。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個人行動器具,應依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定規格、指定行駛路段、時間、速度限制、安全注意及其他相關管理事項辦法之規定,始得行駛道路。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個人行動器具違反前項及本章各條規定者,處行為人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行駛或使用。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9-1 條 電動輔助自行車應經檢測及型式審驗合格,並黏貼審驗合格標章後,始得行駛道路。 微型電動二輪車應經檢測及型式審驗合格,並登記、領用、懸掛牌照後,始得行駛道路。 前二項電動輔助自行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之檢測基準、檢測方式、型式審驗、品質一致性、申請資格、審驗合格證明書有效期限、查核及監督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交通部並得委託車輛專業技術研究機構辦理之。 微型電動二輪車所有人應依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之規定,投保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未依規定投保者,公路監理機關不予受理登記、換照或發照。 已領用牌照之微型電動二輪車未依規定再行訂立保險契約而行駛道路,經主管機關書面通知所有人限期續保,屆期仍未訂立保險契約繼續行駛道路者,註銷其牌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69-2 條 微型電動二輪車所有人向公路監理機關辦理車輛過戶、註銷牌照或換發牌照前,應繳清其所有違反本條例第二章、第三章尚未結案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0 條 慢車經依規定淘汰並公告禁止行駛後仍行駛者,沒入後銷毀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1 條 經型式審驗合格之電動輔助自行車,未黏貼審驗合格標章於道路行駛者,處駕駛人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行駛。 未經型式審驗合格之電動輔助自行車,於道路行駛者,沒入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1-1 條 微型電動二輪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所有人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行駛: 一、未依規定領用牌照行駛。 二、使用偽造或變造之牌照。 三、牌照借供他車使用或使用他車牌照。 四、已領有牌照而未懸掛或不依指定位置懸掛。 五、牌照業經註銷,無牌照仍行駛。 六、牌照遺失不報請該管主管機關補發,經舉發後仍不辦理而行駛。 前項微型電動二輪車屬經型式審驗合格車輛者,當場移置保管;前項微型電動二輪車屬未經型式審驗合格車輛者,沒入之;第二款、第三款之牌照扣繳之。 微型電動二輪車未領用有效牌照、懸掛他車牌照或未懸掛牌照於道路停車者,依前二項規定處罰,並當場移置保管。 本條例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四月十九日修正施行前,已經檢測及型式審驗合格,並黏貼審驗合格標章之微型電動二輪車,應於本條例一百十一年四月十九日修正施行後二年內依規定登記、領用、懸掛牌照。逾期未領用者,依第一項第一款處罰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1-2 條 微型電動二輪車損毀或變造牌照、塗抹污損牌照,或以安裝其他器具之方式,使不能辨認其牌號者,處所有人新臺幣九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申請換領牌照或改正。 微型電動二輪車行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所有人新臺幣一百五十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改正、補換牌照或禁止其行駛: 一、牌照遺失或破損,不報請補發、換發或重新申請。 二、牌照污穢,不洗刷清楚或為他物遮蔽,非行車途中因遇雨、雪道路泥濘所致。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2 條 慢車未經核准,擅自變更裝置,或不依規定保持煞車、鈴號、燈光及反光裝置等安全設備之良好與完整者,處慢車所有人新臺幣三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限期安裝或改正。 電動輔助自行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於道路行駛或使用,擅自增、減、變更電子控制裝置或原有規格,處電動輔助自行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所有人新臺幣一千八百元以上五千四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改正。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2-1 條 微型電動二輪車於道路行駛或使用,行駛速率超過型式審驗合格允許之最大行駛速率每小時二十五公里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九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2-2 條 未滿十四歲之人,駕駛微型電動二輪車或個人行動器具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車輛移置保管。 微型電動二輪車或個人行動器具租賃業者,未於租借微型電動二輪車或個人行動器具予駕駛人前,教導駕駛人車輛操作方法及道路行駛規定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3 條 慢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一、不在劃設之慢車道通行,或無正當理由在未劃設慢車道之道路不靠右側路邊行駛。 二、不在規定之地區路線或時間內行駛。 三、不依規定轉彎、超車、停車或通過交岔路口。 四、在道路上爭先、爭道或其他危險方式駕車。 五、在夜間行車未開啟燈光。 六、行進間以手持方式使用行動電話、電腦或其他相類功能裝置進行撥接、通話、數據通訊或其他有礙駕駛安全之行為。 慢車駕駛人,駕駛慢車經測試檢定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或吸食毒品、迷幻藥、麻醉藥品及其相類似之管制藥品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駕駛微型電動二輪車者,並當場移置保管該微型電動二輪車。 慢車駕駛人拒絕接受前項測試之檢定者,處新臺幣四千八百元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駕駛微型電動二輪車者,並當場移置保管該微型電動二輪車。 微型電動二輪車駕駛人未依規定戴安全帽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三百元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4 條 慢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一、不服從執行交通勤務警察之指揮或不依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 二、在同一慢車道上,不按遵行之方向行駛。 三、不依規定,擅自穿越快車道。 四、不依規定停放車輛。 五、在人行道或快車道行駛。 六、聞消防車、警備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 七、行經行人穿越道有行人穿越或行駛至交岔路口轉彎時,未讓行人優先通行。 八、於設置有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之人行道上,未讓行人優先通行。 九、聞或見大眾捷運系統車輛之聲號或燈光,不依規定避讓或在後跟隨迫近。 慢車駕駛人行近行人穿越道,遇有攜帶白手杖或導盲犬之視覺功能障礙者時,不暫停讓視覺功能障礙者先行通過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慢車駕駛人有第一項第五款或第八款之情形,導致視覺功能障礙者受傷或死亡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5 條 慢車駕駛人,駕車在鐵路平交道有第五十四條各款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6 條 慢車駕駛人,載運客、貨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 一、乘坐人數超過規定數額。 二、裝載貨物超過規定重量或超出車身一定限制。 三、裝載容易滲漏、飛散、有惡臭氣味及危險性貨物不嚴密封固或不為適當之裝置。 四、裝載禽、畜重疊或倒置。 五、裝載貨物不捆紮結實。 六、上、下乘客或裝卸貨物不緊靠路邊妨礙交通。 七、牽引其他車輛或攀附車輛隨行。 腳踏自行車及電動輔助自行車駕駛人附載幼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 一、駕駛人未滿十八歲。 二、附載之幼童年齡或體重超過規定。 三、不依規定使用合格之兒童座椅、腳踏自行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 四、未依規定附載幼童。 前項附載幼童之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應遵行事項及兒童座椅之檢驗方式,由交通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7 條 (刪除)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7-1 條 微型電動二輪車駕駛人有第二章或本章違規行為,得依第七條之二方式,逕行舉發。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四 章 行人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8 條 行人在道路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五百元罰鍰: 一、不依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或警察指揮。 二、不在劃設之人行道通行,或無正當理由,在未劃設人行道之道路不靠邊通行。 三、不依規定,擅自穿越車道。 四、於交通頻繁之道路或鐵路平交道附近任意奔跑、追逐、嬉遊或坐、臥、蹲、立,足以阻礙交通。 使用行動輔具者,因人行道有障礙物致違反前項第二款規定者,不予處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79 條 (刪除)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0 條 行人行近鐵路平交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二千四百元罰鍰: 一、不遵守看守人員之指示,或遮斷器開始放下,或警鈴已響、閃光號誌已顯示,仍強行闖越。 二、在無看守人員管理或無遮斷器、警鈴及閃光號誌設備之鐵路平交道,不依規定暫停、看、聽、有無火車駛來,逕行通過。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1 條 在車輛行駛中攀登、跳車或攀附隨行者,處新臺幣五百元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1-1 條 於鐵路公路車站或其他交通頻繁處所,違規攬客,妨害交通秩序者,處新臺幣一千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五 章 道路障礙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2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除責令行為人即時停止並消除障礙外,處行為人或其雇主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 一、在道路堆積、置放、設置或拋擲足以妨礙交通之物。 二、在道路兩旁附近燃燒物品,發生濃煙,足以妨礙行車視線。 三、利用道路為工作場所。 四、利用道路放置拖車、貨櫃或動力機械。 五、興修房屋使用道路未經許可,或經許可超出限制。 六、經主管機關許可挖掘道路而不依規定樹立警告標誌,或於事後未將障礙物清除。 七、擅自設置或變更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或其類似之標識。 八、未經許可在道路設置石碑、廣告牌、綵坊或其他類似物。 九、未經許可在道路舉行賽會或擺設筵席、演戲、拍攝電影或其他類似行為。 十、未經許可在道路擺設攤位。 十一、交通勤務之警察、依法令執行指揮交通、交通稽查任務及各級學校交通服務隊現場導護人員以外之人員,於道路上攔阻人、車通行,妨礙交通。 前項第一款妨礙交通之物、第八款之廣告牌、經勸導行為人不即時清除或行為人不在場,視同廢棄物,依廢棄物法令清除之。第十款之攤棚、攤架,不問屬於受處罰人所有與否,得沒入之。 行為人在高速公路或高速公路兩旁,有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情事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致發生交通事故者,加倍處罰。 行為人在行人穿越道,有第一項各款情事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致人受傷或死亡者,加倍處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2-1 條 占用道路之廢棄車輛,經民眾檢舉或由警察機關、環境保護主管機關查報後,由警察機關通知車輛所有人限期清理;車輛所有人屆期未清理,或有車輛所有人行方不明無法通知或無法查明該車輛所有人情形,環境保護主管機關應先行移置或委託民間單位移置,並得向車輛所有人收取移置費及保管費。該車輛經公告一個月仍無人認領者,由該環境保護主管機關依廢棄物清除。 前項廢棄車輛之認定基準與查報處理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法務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定之;收取移置費及保管費之基準,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3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聽勸阻者,處行為人或雇主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並責令撤除: 一、在車道或交通島上散發廣告物、宣傳單或其相類之物。 二、在車道上、車站內、高速公路服務區休息站,任意販賣物品妨礙交通。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4 條 疏縱或牽繫禽、畜、寵物在道路奔走,妨害交通者,處所有人或行為人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六 章 附則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5 條 本條例之處罰,受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之受處罰人,認為受舉發之違規行為應歸責他人者,應於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應到案日期前,檢附相關證據及應歸責人相關證明文件,向處罰機關告知應歸責人,處罰機關應即另行通知應歸責人到案依法處理。逾期未依規定辦理者,仍依本條例各該違反條款規定處罰。 本條例之處罰,其為吊扣或吊銷車輛牌照者,不因處分後該車輛所有權移轉、質押、租賃他人或租賃關係終止而免於執行。 依本條例規定逕行舉發或同時併處罰其他人之案件,推定受逕行舉發人或該其他人有過失。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5-1 條 汽車駕駛人、汽車所有人、汽車買賣業或汽車修理業違反第五十六條第一項或第五十七條規定,經舉發後,不遵守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責令改正者,得連續舉發之。 違反本條例之同一行為,依第七條之二逕行舉發後,有下列之情形,得連續舉發: 一、逕行舉發汽車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度或有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之情形,其違規地點相距六公里以上、違規時間相隔六分鐘以上或行駛經過一個路口以上。但其違規地點在隧道內者,不在此限。 二、逕行舉發汽車有第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五十七條規定之情形,而駕駛人、汽車所有人、汽車買賣業、汽車修理業不在場或未能將汽車移置每逾二小時。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5-2 條 車輛所有人或駕駛人依本條例規定應予禁止通行、禁止其行駛、禁止其駕駛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應當場執行之,必要時,得逕行移置保管其車輛。 前項車輛所有人或其委託之第三人得於保管原因消失後,持保管收據及行車執照領回車輛。其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者,應同時檢附繳納罰鍰收據。但初次違反規定且未發生交通事故者,得檢附分期繳納罰鍰收據領回車輛。 依第三十五條規定被逕行移置保管之車輛屬租賃車業者之車輛,得由車輛所有人檢具租賃契約書、違規駕駛人姓名、住址並具結後,據以取回被移置保管車輛。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5-3 條 第十二條第三項、第四項、第三十五條、第三十五條之一第一項、第二項、第五十六條第四項、第五十七條第二項、第六十二條第六項、第七十一條之一第二項、第三項、第七十二條之二第一項、第七十三條第二項、第三項及前條第一項之移置或扣留,得由交通勤務警察、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逕行移置或扣留,其屬第五十六條第四項之移置,得由交通助理人員逕行為之。上述之移置或扣留,得使用民間拖吊車拖離之。 前項移置或扣留,得向車輛所有人收取移置費及保管費;其不繳納者,追繳之。 第一項移置保管或扣留之車輛,經通知車輛所有人限期領回,屆期未領回或無法查明車輛所有人,經公告三個月,仍無人認領者,由移置保管機關拍賣之,拍賣所得價款應扣除違反本條例規定應行繳納之罰鍰、移置費、保管費及其他必要費用後,依法提存。 前項公告無人認領之車輛,符合廢棄車輛認定標準者,依廢棄物清理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定清除之。 依本條例應沒入之車輛或其他之物經裁決或裁判確定者,得拍賣、銷毀或依廢棄物清理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定清除。 前五項有關移置保管、收取費用、公告拍賣、移送處理之辦法,在中央由交通部及內政部,在地方由直轄市、縣(市)政府依其權責分別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5-4 條 未滿十四歲之人違反本條例之規定,處罰其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5-5 條 大眾捷運系統車輛駕駛人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依第八十五條之二或第八十五條之三規定應予移置或扣留車輛之情形,其車輛之移置或扣留,得通知其營運機構處理。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6 條 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因而致人受傷或死亡,依法應負刑事責任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一、未領有駕駛執照駕車。 二、駕駛執照經吊銷、註銷或吊扣期間駕車。 三、酒醉駕車。 四、吸食毒品、迷幻藥、麻醉藥品或其相類似之管制藥品駕車。 五、行駛人行道、行近行人穿越道或其他依法可供行人穿越之交岔路口不依規定讓行人優先通行。 六、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四十公里以上。 七、任意以迫近、驟然變換車道或其他不當方式,迫使他車讓道。 八、非遇突發狀況,在行駛途中任意驟然減速、煞車或於車道中暫停。 九、二輛以上之汽車在道路上競駛、競技。 十、連續闖紅燈併有超速行為。 汽車駕駛人,在快車道依規定駕車行駛,因行人或慢車不依規定,擅自進入快車道,而致人受傷或死亡,依法應負刑事責任者,減輕其刑。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7 條 受處分人不服第八條或第三十七條第六項處罰之裁決者,應以原處分機關為被告,逕向管轄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訴訟;其中撤銷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三十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8 條 (刪除)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89 條 (刪除)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90 條 違反本條例之行為,自行為成立之日起;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逾二個月不得舉發。但汽車肇事致人受傷或死亡案件,因肇事責任不明,已送鑑定者,其期間自鑑定終結之日起算;未送鑑定而須分析研判者,逾三個月不得舉發。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90-1 條 慢車駕駛人、行人不依規定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者,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90-2 條 (刪除)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90-3 條 在圓環、人行道、交岔路口十公尺內,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另行規定機車、慢車之停車處所。 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於人行道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91 條 下列機構或人員,應予獎勵;其辦法由交通部、內政部會同有關機關定之: 一、對促進交通安全著有成效之學校、大眾傳播業或公、私汽車駕駛人訓練機構。 二、檢舉汽車肇事或協助救護汽車肇事受傷者之人員。 三、優良駕駛人。 四、檢舉違反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四款規定行為經查證屬實之人員。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92 條 車輛分類、汽車牌照申領、異動、管理規定、汽車載重噸位、座位立位之核定、汽車檢驗項目、基準、檢驗週期規定、汽車駕駛人執照考驗、換發、證照效期與登記規定、車輛裝載、行駛規定、汽車設備變更規定、動力機械之範圍、駕駛資格與行駛規定、車輛行駛車道之劃分、微型電動二輪車牌照申領、異動、管理規定、行人通行、道路障礙及其他有關道路交通安全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機車禁止行駛高速公路。但汽缸排氣量五百五十立方公分以上大型重型機車,得依交通部公告規定之路段及時段行駛高速公路,其駕駛人應有得駕駛汽缸排氣量五百五十立方公分以上大型重型機車駕駛執照一年以上及小型車以上之駕駛執照。 公路主管機關辦理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得收取費用;其實施對象、應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之條款、辦理方式、內容、時機、時數、執行單位、收費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本條例之罰鍰基準、舉發或輕微違規勸導、罰鍰繳納、應記違規點數之條款、點數與其通知程序、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或裁決之處理程序、分期繳納之申請條件、分期期數、不依限期繳納之處理、分期處理規定、繳納機構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處理細則,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道路交通事故駕駛人、肇事人應處置作為、現場傷患救護、管制疏導、肇事車輛扣留、移置與發還、調查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會同交通部、衛生福利部定之。 大型重型機車,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比照小型汽車適用其行駛及處罰規定;其駕駛執照考驗及行駛規定,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汽缸排氣量五百五十立方公分以上之大型重型機車行駛高速公路,有下列行為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 一、行駛未經公告允許之路段。 二、未依公告允許時段規定行駛。 三、領有駕駛執照,未符合第二項規定。 四、同車道併駛、超車,或未依規定使用路肩。 五、未依規定附載人員或物品。 六、未依規定戴安全帽。 汽缸排氣量五百五十立方公分以上大型重型機車違反前項第四款規定或汽車行駛高速公路有前項第四款前段之行為,處駕駛人新臺幣六千元罰鍰。 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得委託公私立機構、法人或團體辦理,其資格、申請、設備與人員、收費方式、證照格式、合約應載事項、查核及監督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92-1 條 處罰機關裁決職業汽車駕駛人吊扣、吊(註)銷駕駛執照時,得應雇主之請求,以書面或其他方式通知違規當時所駕駛汽車之所有人。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 93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法律
20230503
2024/1/12 上午 12:00:00
停車場法 第 一 章 總則 停車場法 第 1 條 為加強停車場之規劃、設置、經營、管理及獎助,以增進交通流暢,改善交通秩序,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停車場法 第 2 條 本法所用名詞定義如左: 一、停車場:指依法令設置供車輛停放之場所。 二、路邊停車場:指以道路部分路面劃設,供公眾停放車輛之場所。 三、路外停車場:指在道路之路面外,以平面式、立體式、機械式或塔臺式等所設,供停放車輛之場所。 四、都市計畫停車場:指依都市計畫法令所劃設公共停車場用地興闢後,供作公眾停放車輛之場所。 五、建築物附設停車空間:指建築物依建築法令規定,應附設專供車輛停放之空間。 六、停車場經營業:指經主管機關發給停車場登記證,經營路外公共停車場之事業。 停車場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交通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停車場法 第 4 條 地方主管機關為籌措停車場興建、營運資金及獎助民營路外公共停車場,以提升其經營服務水準,得由左列各款籌措專款,依有關規定設置停車場作業基金︰ 一、地方政府之一般財源。 二、上級政府補助。 三、汽車燃料使用費部分收入。 四、交通違規停車罰鍰收入。 五、路邊及公有路外公共停車場之停車費收入。 六、違規停車之移置費及保管費收入。 七、民間機構繳交之權利金及租金收入。 八、依建築法第一百零二條之一規定,建築物附設停車空間繳納代金收入。 九、公有停車場經營附屬事業收入。 十、基金之孳息收入。 十一、其他收入。 前項停車場作業基金,得設置基金管理委員會,辦理其收支保管及運用事項;其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由地方主管機關定之。 停車場法 第 5 條 (刪除) 停車場法 第 5-1 條 第四條停車場作業基金用途如左︰ 一、政府規劃及興建公有停車場支出。 二、公有停車場之設備擴充及改良支出。 三、公有停車場維護管理費支出。 四、獎助民間機構興建及營運路外公共停車場部分支出。 五、違規車輛拖吊業務費用支出。 六、取締違規停車之部分支出。 七、公有停車場稅費支出。 八、停車場作業基金管理委員會支出。 九、有關改善停車設施管理支出。 十、停車場經營管理事項之投資。 十一、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支出。 停車場法 第 6 條 公共停車場由民間投資興建者,政府應予以獎助。 停車場法 第 7 條 都市計畫範圍內已劃設或興建之市場、公園、綠地、廣場、學校、高架道路、加油站、道路、車站、體育場、變電所、污水處理設施、截流站及抽水站、焚化場、兒童遊樂場及其他可利用公共設施之地下或地上層,應予以整體規劃及不破壞整體設施為主,並得以多目標使用方式,附建停車場;相鄰之公共設施及民間建築物得合併規劃興建之。 停車場法 第 8 條 都市計畫公共停車場用地,除作停車場使用外,並得作立體多目標使用或供作公共運輸與自用車輛間運輸轉換之接駁用地使用。 停車場法 第 9 條 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視地區停車需求,核准左列公、私有建築物新建或改建時,投資增設停車空間,開放供公眾使用,不受建築法令有關高度及容積率之限制: 一、國民住宅及社區之建築。 二、政府機關、學校或公私事業機構之建築。 三、市場、購物中心、娛樂場所之建築。 四、市中心區高樓建築。 前項建築物高度及容積率等之放寬計算,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定之。 停車場法 第 10 條 為配合都市發展及交通運輸系統建設需要,地方政府於擬定或變更都市計畫時,應劃設或增設停車場用地。 前項用地之劃設或增設,地方主管機關應視需要提具規劃案,送請都市計畫主管機關辦理之。 停車場法 第 11 條 都市計畫範圍內之公、私有空地,其土地所有人、土地管理機關、承租人、地上權人得擬具臨時路外停車場設置計畫,載明其設置地點、方式、面積及停車種類、使用期限及使用管理事項,並檢具土地權利證明文件,申請當地主管機關會商都市計畫主管機關及有關機關核准後,設置平面式、立體式、機械式或塔臺式臨時路外停車場;在核定使用期間,不受都市計畫法令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有關區位、用途、建蔽率、容積率、建築高度等相關限制。但臨時路外停車場設置於住宅區者,應符合住宅區建蔽率、容積率及建築高度之規定。 前項申請設置臨時路外停車場之程序、使用期限、區位、用途、建蔽率、容積率、建築高度、景觀維護、審核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商內政部等有關機關定之。 第一項所稱空地,係指非法定空地而無地上物或經依建築管理法令規定拆除地上物之土地。 停車場法 第 二 章 路邊停車場 停車場法 第 12 條 地方主管機關為因應停車之需要,得視道路交通狀況,設置路邊停車場,並得向使用者收取停車費。 依前項設置之路邊停車場,應隨路外停車場之增設或道路交通之密集狀況予以檢討廢止或在交通尖峰時段限制停車,以維道路原有之功能。 停車場法 第 13 條 地方主管機關應於路邊停車場開放使用前,將設置地點、停車種類、收費時間、收費方式、費率及其他規定事項公告週知。變更及廢止時,亦同。 停車場法 第 14 條 路邊停車場之費率,應依第三十一條規定定之;其停車費得以計時或計次方式收取,並得視地區交通狀況,採累進方式收費或限制停車時間。採計時收取,得以三十分鐘為計費單位。 停車場法 第 15 條 地方主管機關為整頓交通及停車秩序,維護住宅區公共安全,得以標示禁止停車或劃設停車位等方式全面整理巷道。 停車場法 第 三 章 路外停車場 停車場法 第 16 條 都市計畫停車場用地或依規定得以多目標使用方式附建停車場之公共設施用地經核准徵收或撥用後,除由主管機關或鄉(鎮、市)公所興建停車場自營外,並得依左列方式公告徵求民間辦理,不受土地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二百十九條、都市計畫法第五十二條及國有財產法第二十八條之限制︰ 一、主管機關或鄉(鎮、市)公所興建完成後租與民間經營。 二、主管機關或鄉(鎮、市)公所將土地出租民間興建經營。 三、主管機關或鄉(鎮、市)公所與民間合資興建經營。 前項由民間使用都市計畫停車場用地或依規定得以多目標使用方式附建停車場之公共設施用地投資興建之停車場建築物及設施,投資人得使用之年限,由投資人與主管機關或鄉(鎮、市)公所按其投資金額與獲益報酬約定,報請上級主管機關核定之,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之限制。 依第一項第二款及第三款投資興建之停車場建築物及設施,於使用年限屆滿後,應無償歸屬於該管主管機關或鄉(鎮、市)公所所有,並由主管機關或鄉(鎮、市)公所單獨囑託登記機關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為國有、直轄市有、縣(市)有或鄉(鎮、市)有,投資人不得異議。投資人在約定使用期間屆滿前,就其所有權或地上權為移轉或設定負擔時,應經該管主管機關或鄉(鎮、市)公所同意。 停車場法 第 16-1 條 本法修正施行前已核准徵收或撥用之都市計畫停車場用地或依規定得以多目標使用方式附建停車場之公共設施用地,適用前條規定。 停車場法 第 17 條 公有路外公共停車場之費率,應依第三十一條規定定之;其停車費以計時收取為原則,並得採月票方式收費;其位於市中心區或商業區者,得採計時累進方式收費。採計時收取,得以三十分鐘為計費單位。 民營路外公共停車場之收費標準與收費方式,由停車場經營業擬定,報請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備查。 停車場法 第 18 條 路外公共停車場附近地區之道路,主管機關應視需要劃定禁止停車區,如鄰接禁止停車區路段有劃設路邊停車場之必要時,應以計時收費為限。 停車場法 第 19 條 建築物依建築法令附設停車空間不敷當地實際需要者,應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會同都市計畫主管機關擬定其增設標準及設置條件,納入該都市計畫內定之。 前項已附設停車空間之建築物或未附設停車空間之舊建築物,主管機關應視其實際需要,於增建或用途變更時,協商有關機關責成增設或附設停車空間。 停車場法 第 20 條 在交通密集地區,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達一定規模足以產生大量停車需求時,得先由地方主管機關會商當地主管建築機關及都市計畫主管機關公告,列為應實施交通影響評估之建築物。 新建或改建前項應實施交通影響評估之建築物,起造人應依建築法令先申請預為審查。 起造人依前項規定申請預為審查時,主管建築機關應交由地方主管機關先進行交通影響評估,就有關停車空間需求、停車場出入口動線及其他要求等事項,詳為審核。 建築物交通影響評估準則,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停車場法 第 21 條 建築物附建之防空避難設備,其標準符合停車使用者,以兼作停車空間使用為限。 停車場法 第 22 條 私有建築物附設之停車空間,得供公眾收費停車使用。 公有建築物,應附設停車空間,得於業務需要之外,開放供公眾收費停車使用。 停車場法 第 23 條 汽車運輸業、買賣業、修理業、洗車業及其他與汽車服務有關之行業,應設置其業務必要之停車場。停車場之設置規定,由直轄市或縣(市)各該行業之主管機關定之。 停車場法 第 四 章 經營與管理 停車場法 第 24 條 依第十六條及第十六條之一規定投資興建之都市計畫停車場,或公共設施用地依規定得以多目標使用方式附建之停車場,或投資興建可供五十輛以上小型汽車停放之路外公共停車場者,應備具有關文件,並敘明停車場出入口、車輛動線及安全設施之規劃等,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核准後,再向主管建築機關申請建築執照;其申請書件由地方主管機關定之。 停車場法 第 25 條 前條都市計畫停車場或路外公共停車場應於開放使用前,由負責人訂定管理規範,向地方主管機關報請核備,領得停車場登記證後,始得依法營業。 前項管理規範,其有關營業時間及收費標準事項,並應公告之。如有變更,亦應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備。 停車場法 第 26 條 路外公共停車場可供車輛停放使用未達五十個小型車位或建築物附設之停車空間,開放供公眾停車收費使用者,其負責人得逕依前條之規定訂定管理規範,向地方主管機關報請核備,領得停車場登記證後,始得依法營業。 停車場法 第 27 條 停車場經營業應依規定於路外公共停車場設置標誌、號誌、劃設車輛停放線及指向線,並應於出入口或其他適當處所標示停車費率及管理事項。 停車場法 第 27-1 條 公共停車場應設置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及其充電設施。 前項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設置比例、充電設施設置標準、推動輔導、補助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停車場法 第 28 條 已登記之路外公共停車場變更組織、名稱、停止全部或部分營業或歇業時,應於一個月前報請地方主管機關備查;復業時,亦同。 停車場法 第 29 條 公有路外停車場,得委託民間經營;其委託經營辦法,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定之,並報請上級主管機關備查。 停車場法 第 30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停車場之規劃興建、營運管理及停車違規之稽查,應指定專責單位辦理。 停車場法 第 31 條 路邊停車場及公有路外公共停車場之收費,應依區域、流量、時段之不同,訂定差別費率。 前項費率標準,由地方主管機關依計算公式定之,其計算公式應送請地方議會審議。 停車場法 第 32 條 汽車駕駛人於公共停車場,應依規劃之位置停放車輛,如有任意停放致妨礙其他車輛行進或停放者,主管機關、警察機關或停車場經營業得逕行將該車輛移置至適當處所。 前項任意停放如為占用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孕婦及育有六歲以下兒童者停車位及電動汽車充電專用停車位者,停車場經營業應通報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 公共停車場依法令規定設置供特定對象或車輛使用之停車位,未具有相關車位停車識別證明或未符合規定之車輛不得停放。主管機關為確認違規占用車輛駕駛人或所有人身分,得向公路主管機關申請車籍資料。 停車場法 第 32-1 條 停車場經營業經參加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公開程序取得拖吊業經營資格者,得申請於其停車場四周一定區域範圍內,經營違規停車拖吊業務。 前項停車場經營業於實施違規停車拖吊業務時,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指派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或交通助理人員於依法舉發違規停車後,由停車場經營業將該違規車輛拖吊及移置於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處所,並向汽車所有人收取所需之移置費及保管費。 前二項停車場經營業應具備之資格條件、各項申請程序、實施拖吊、移置方式與區域範圍、收取費用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停車場法 第 33 條 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為執行本法之規定,得責令停車場經營業提出業務有關資料或報告,並得檢查其停車場之設施或業務有關之事項。 停車場法 第 五 章 獎助與處罰 停車場法 第 34 條 主管機關為鼓勵民間興建公共停車場,應就停車場用地取得、資金融通、稅捐減免、規劃設計技術、公共設施配合等予以獎勵或協助;其獎助措施,另以法律定之。 停車場法 第 35 條 違反依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所核准之臨時路外停車場設置計畫,經主管機關通知限期改善而屆期不改善者,處負責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並廢止其核准。 停車場法 第 36 條 停車場經營業因變更停車場之構造與設備致不符規定者,除依建築法處罰外,其情節重大者,主管機關並得定期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停車場登記證。 停車場法 第 37 條 違反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二十五條或第二十六條規定者,處負責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並責令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得定期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停車場登記證。 停車場法 第 38 條 違反第二十七條路外公共停車場標示設施之規定,經通知限期改善,逾期不改善或複查不合規定者,處負責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下罰鍰;經處罰後仍不改善,處三十日以下之停業處分。 停車場法 第 39 條 違反第二十八條之規定者,處負責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下罰鍰。 停車場法 第 39-1 條 停車場經營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負責人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責令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定期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停車場登記證: 一、未依第三十二條之一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申請核准或指派,擅自經營違規停車拖吊業務者。 二、經營違規停車拖吊業務之實施拖吊、移置方式、區域範圍、收取費用或其他應遵行事項,違反依第三十二條之一第三項所定之辦法者。 停車場法 第 40 條 違反第三十三條之規定拒絕檢查或提供資料或報告者,處負責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下罰鍰。 停車場法 第 40-1 條 停車場經營業違反第三十二條第二項規定,經主管機關通知限期改善而屆期不改善者,處新臺幣一千八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 汽車駕駛人違反第三十二條第三項規定,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停車場法 第 41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由該管主管機關處罰;經通知而逾期不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停車場法 第 六 章 附則 停車場法 第 42 條 在本法施行前已設置之路外公共停車場,應於本法公布施行後一年內辦妥停車場登記;逾期不為登記者,依第三十七條之規定處罰。 停車場法 第 43 條 依本法規定核發之證照,得徵收證照費;其費額由交通部定之。 停車場法 第 44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停車場法
法律
20221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郵政法 第 一 章 總則 郵政法 第 1 條 為健全郵政發展,提供普遍、公平、合理之郵政服務,增進公共利益,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法律之規定。 郵政法 第 2 條 本法主管機關為交通部。 郵政法 第 3 條 交通部為提供郵政服務,設國營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郵政公司);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其設置另以法律定之。 郵政法 第 4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函件:指信函、明信片、郵簡、印刷物、盲人文件、小包之總稱。 二、信函:指寄交特定人或特定地址以傳達訊息之文件,但不包括明信片、郵簡、印刷物、盲人文件。 三、明信片:指書於單一紙片上,不加封套交寄,並依中華郵政公司公告之紙質、規格製作之文件。 四、郵簡:指以整張紙適當摺疊粘貼,並依中華郵政公司公告之紙張尺寸、規格,加印許可文字之不加封套交寄之文件。郵簡封面印有郵票符誌,由中華郵政公司發行者,為特製郵簡。 五、印刷物:指新聞紙、雜誌、書籍、型錄等印刷文件。 六、盲人文件:指盲人所用印有點痕或凸出字樣,交寄時在封面註明「盲人文件」字樣之文件。另專供盲人使用之錄音帶、錄音片、錄音線及特製紙張,係發自或寄交立案之盲人學校者,視同盲人文件。 七、小包:指寄交特定人或特定地址不逾一公斤之小件物品。 八、包裹:指小包以外,寄交特定人或特定地址之物品。 九、郵件:指中華郵政公司遞送之文件或物品,包括函件、包裹或客戶以電子處理或其他方式交寄者。 十、基礎郵資:指經主管機關核定實施之信函第一級距重量資費。 十一、遞送:指文件或物品之收寄、封發、運輸、投遞。 十二、郵局:指中華郵政公司為辦理各項業務,設於各地之營業處所。 十三、郵政服務人員:指服務於中華郵政公司之人員。 十四、郵政資產:指中華郵政公司經營業務所使用之動產、不動產及其他權利。 十五、郵政公用物:指專供中華郵政公司使用之建築物、土地、機具、設備、物品、車、船、航空器及其他相關運輸工具。 十六、郵票:指中華郵政公司發行,具有交付郵資證明之票證。 十七、郵政認知證:指中華郵政公司發售,用以證明持證本人之證件。 十八、國際回信郵票券:指萬國郵政聯盟各會員國間相互約定,發售及兌換回信郵票之一種有價證券。 十九、其他表示郵資已付符誌:指含有郵票符誌之明信片、特製郵簡,或以郵資機或郵政規章所許可之印字機或其他方法印刷或加蓋以表示郵資業已付訖之符誌。 二十、郵政核心資通系統:指中華郵政公司支持儲金及匯兌業務持續運作必要或防護需求等級為高之儲金及匯兌業務資通系統。 郵政法 第 5 條 中華郵政公司,得經營下列業務: 一、遞送郵件。 二、儲金。 三、匯兌。 四、簡易人壽保險。 五、集郵及其相關商品。 六、郵政資產之營運。 七、經交通部核定,得接受委託辦理其他業務及投資或經營第一款至第六款相關業務。 郵政法 第 5-1 條 為保障國民基本通信權益,主管機關應確保提供國內之遞送普及服務。 前項所稱之遞送普及服務,指於國內就下列各款,永久提供品質良好、價格允當之基本遞送服務: 一、單件不逾二公斤之函件。 二、單件不逾二十公斤及長寬高合計不逾一百五十公分之包裹。 三、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之文件或物品。 中華郵政公司應提供前項普及服務。但因天災、事變或其他不可抗力情事致執行顯有困難,該公司得公告限制或停辦前項郵件之遞送服務。 遞送普及服務之服務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郵政法 第 6 條 除中華郵政公司及受其委託者外,任何人不得以遞送下列文件為營業。但國內、外互寄之跨境文件,不在此限: 一、明信片。 二、郵簡。 三、信函: (一)各級政府機關(構)、公立學校、公法人、公營事業機構或軍事單位所交寄。 (二)前目以外之人所交寄,且單件重量五百公克以下或單件資費不逾十三倍基礎郵資。 運送業者,除附送與貨物有關之通知外,不得為前項文件之遞送。 郵政法 第 6-1 條 函件收寄或投遞業者應於函件封面上標示其名稱、商標或其他足資識別之符號。但無收件人名址之函件,得免予標示。 郵政法 第 7 條 除中華郵政公司或經其同意者外,任何人不得使用與郵政、郵局(含中文及外文)相同之文字、圖形、記號或其聯合式,表彰其營業名稱、服務或產品。 郵政法 第 8 條 郵件、郵政資產、郵政款項及郵政公用物,非依法律,不得作為檢查、徵收或扣押之標的。 郵政法 第 9 條 中華郵政公司經營之遞送郵件業務及供該項業務使用之郵政公用物、業務單據,免納一切稅捐。 郵件在航運發生海難時,不分擔共同海損。 郵政法 第 10 條 中華郵政公司或其服務人員,不得開拆他人之郵件。但有事實足認內裝之物為郵政禁寄物品、不適用優惠資費或違反郵政法規,經寄件人或收件人同意開拆者,不在此限。 郵件經依前項但書規定開拆查驗後,應予驗訖之證明。寄件人或收件人不同意開拆時,中華郵政公司得拒絕接受或遞送該郵件。 郵政法 第 11 條 中華郵政公司或其服務人員因職務知悉他人秘密者,有保守秘密之義務;其服務人員離職者,亦同。 郵政法 第 12 條 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關於郵政事務對中華郵政公司所為之行為,視為有行為能力人之行為。 郵政法 第 13 條 關於各類郵件或其事務,國際郵政公約或協定有規定者,依其規定。但其規定與本法牴觸者,除國際郵件事務外,適用本法之規定。 郵政法 第 二 章 郵費及郵票 郵政法 第 14 條 第六條第一項限由中華郵政公司或受其委託者遞送文件之資費,由中華郵政公司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 前項以外郵件之資費,由中華郵政公司自行訂定。 郵件之資費應適當反映成本及合理利潤。 郵政法 第 15 條 除中華郵政公司外,任何人不得發行、製作與郵票類似,且具有交付郵資證明之票證。 郵政法 第 16 條 郵費之交付,以郵票或其他表示郵資已付符誌證明之。 郵票、含有郵票符誌之明信片或特製郵簡,由中華郵政公司擬訂式樣、圖案及價格,報請主管機關層轉行政院核定後發行。 郵政法 第 17 條 中華郵政公司於報請主管機關核定後,將其發行之郵票廢止之。但應於一個月前公告,並停止該郵票售賣。 持有前項廢止之郵票者,自廢止之日起六個月內,得向中華郵政公司換取新票。 郵政法 第 18 條 污損之郵票,失其效用。明信片及特製郵簡上表示價格之花紋有污損時,亦同。 郵政法 第 三 章 郵件遞送及管理 郵政法 第 19 條 中華郵政公司非依法規,不得拒絕遞送第五條之一第二項各款之文件或物品。但禁寄物品或郵件規格不符中華郵政公司公告者,不在此限。 郵政法 第 20 條 (刪除) 郵政法 第 21 條 中華郵政公司得於道路、住宅、商場、工廠、機關、學校、公私團體及其他公眾出入處所,設置收受郵件專用器具,以收取郵件,並應得其所有權人或其管理人或管理委員會之同意。 郵政法 第 22 條 各類郵件,應按其表面所書收件人之地址投遞之。但依第二十四條或依第四十八條所訂之規則有關改投、改寄或不按址投遞情形,不在此限。 郵件無法投遞,應退還寄件人。無法退還,由中華郵政公司招領揭示之。經過相當時期,無人領取時,得由中華郵政公司處分之。 郵政法 第 23 條 各類郵件之收件人有二人以上者,得向其中任何一人投遞之。 前項郵件在未投遞前,收件人間發生爭議,向中華郵政公司聲明,對於其郵件之收受已提起訴訟時,應依確定之判決或訴訟結果投遞之。 郵政法 第 24 條 收件地址係地面層以外樓層之郵件,依下列方式投遞: 一、地面層設有管理服務人員或郵件收發處者,各類郵件得交管理服務人員或郵件收發處收領。 二、無法依前款規定投遞、地面層未設有管理服務人員或郵件收發處而僅設置受信設備、對講機或電鈴者,平常郵件投入受信設備,掛號郵件及欠資郵件,請收件人至地面層領取或補付欠資。 掛號郵件及欠資郵件無法依前項規定投遞者,依第四十八條所訂之規則有關投遞規定辦理。 郵政法 第 25 條 中華郵政公司為確認收件人之真偽,得請其出示必要之證明。 郵政法 第 26 條 凡以運送為業之鐵路、長途汽車、船舶、航空器,均有輔助載運郵件及其處理人員之責。 前項載運費用,得由中華郵政公司與運送業者商訂之。 郵政法 第 27 條 郵政服務人員為遞送郵件或郵政公用物,經過道路、橋樑、海關、渡口等交通線路時,有優先通行權。 郵政法 第 28 條 主管機關得派員或會同警察機關派員攜帶證明文件,進入違反本法之場所實施檢查,並要求提供相關資料,該場所之所有人、負責人、居住人、看守人、使用人或可為其代表之人,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郵政法 第 四 章 郵件補償 郵政法 第 29 條 郵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寄件人得向中華郵政公司請求補償: 一、包裹郵件、快捷郵件、報值郵件、保價郵件全部或一部遺失、被竊或毀損。 二、前款以外之其他各類掛號郵件全部遺失或被竊。 三、限時郵件、快捷郵件遞送延誤,經查明為中華郵政公司之過失所致。 四、掛號郵件未依中華郵政公司公告之處理規定遞送。 前項求償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由收件人行使: 一、收件人提出證據,證明已由寄件人授與求償權。 二、郵件一部毀損或被竊,收件人收受其餘部分並聲明保留求償權。 寄件人或收件人除依前二項規定請求補償外,不得依其他法律向中華郵政公司請求賠償。 郵政法 第 30 條 (刪除) 郵政法 第 31 條 第二十九條第一項所列郵件,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請求補償: 一、因郵件之性質或瑕疵致損失者。 二、因天災事變或其他不可抗力之情事致損失者。但保價郵件,以因戰事致有損失為限。 三、在外國境內損失,依該國之法規,不負補償責任者。 四、郵件係禁寄物品或其他依法規不得遞送之物品者。 五、因郵件未妥為封裝,經告知仍未改善致損失者。 六、收件人無異議接受郵件者。 郵政法 第 32 條 郵件遞交收件人或退還寄件人時,如封面無破裂痕跡,重量亦未減少者,不得以毀損論。重量雖減少,其原因由於該物件之性質者,亦同。 郵件遞交收件人或退還寄件人時,如因時間關係或市價變動而減損其全部或一部價值者,不得以損失論。 郵政法 第 33 條 中華郵政公司於履行補償後,發現原寄郵件之全部或一部時,應通知受領補償者,得於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個月內,退還補償金之全部或一部,請求交付該項發現之原寄郵件。 郵政法 第 34 條 寄件人或收件人之補償請求權,自郵件交寄之日起,逾六個月不行使而消滅。 寄件人或收件人,如於前項期間內曾向中華郵政公司查詢該郵件者,以已經請求補償論。 郵政法 第 35 條 補償金確定後,應通知受領補償人。補償金請求權,自受領補償人收到通知之日起,逾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郵政法 第 五 章 罰則 郵政法 第 35-1 條 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郵政核心資通系統設備之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損及金融市場穩定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郵政法 第 35-2 條 對於郵政核心資通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損及金融市場穩定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郵政法 第 36 條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郵政認知證、國際回信郵票券或其他表示郵資已付符誌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金。 行使前項偽造、變造之物,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集或交付於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重複行使之用,而於郵票、明信片及特製郵簡之印花或表示郵資已付符誌之上,塗用膠類、油類、漿類或其他化合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九千元以下罰金。其行使之者,亦同。 郵政法 第 37 條 郵政服務人員犯前條之罪或刑法第二百零二條或第二百零四條關於郵票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郵政法 第 38 條 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郵件或以其他方法窺視其內容者,處拘役或新臺幣九萬元以下罰金。 郵政法 第 39 條 誤收他人之郵件,故意不返還者,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 郵政法 第 40 條 違反第六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其停止該等行為;未停止者,得按次處罰。 違反第六條之一規定者,經主管機關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郵政法 第 41 條 違反第七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不改善者,得按次連續處罰。 郵政法 第 42 條 違反第十五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郵政法 第 43 條 違反第二十八條規定,規避、妨礙、拒絕檢查或提供資料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郵政法 第 44 條 第三十七條及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規定,於依第二十六條規定負輔助載運郵件責任者之服務人員,適用之。 郵政法 第 45 條 依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負輔助載運郵件責任者,有下列情事之一時,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無正當事由拒絕載運郵件。 二、故意延誤載運郵件。 郵政法 第 46 條 (刪除) 郵政法 第 六 章 附則 郵政法 第 47 條 主管機關得委託中華郵政公司,代表政府與外國或國際郵政組織談判國際郵政事務及簽署有關協定;其協定事項,並應依相關法規規定辦理。 郵政法 第 48 條 郵件種類、定義、處理程序、交寄、資費之交付、載運、投遞與查詢補償確定之程序、金額與其方法、禁寄物品之種類與其處分方法、受委託遞送郵件者之資格條件、委託程序與責任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郵政法 第 49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年四月八日修正之第十條條文及現行條文第二十條之刪除,自公布日施行。
郵政法
法律
202306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戡亂時期郵電抽查條例 第 1 條 戡亂時期,為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起見,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二 章第二十三條之規定,特制定本條例,施行郵電抽查。至戒嚴地區之郵電 檢查,仍依戒嚴法第十一條第四款辦理。 戡亂時期郵電抽查條例 第 2 條 各重要地方在發現有共匪份子潛伏活動,企圖擾亂地方治安,及其他不法 行為者,當地衛戍司令部,保安司令部,防守司令部等,或駐軍最高司令 部,依據情報,認為有實施郵電抽查之必要時。應會同當地最高行政機關 呈經隸屬之綏靖公署或剿匪總部,層轉行政院核准後實施。 戡亂時期郵電抽查條例 第 3 條 經行政院核准執行抽查任務之軍政機關,應將奉准之文件抄送當地郵電兩 局洽辦,並由行政院將核准之施檢單位隨時令知交通部轉飭當地郵電兩局 洽辦。 戡亂時期郵電抽查條例 第 4 條 實施郵電抽查之範圍如左: 子 防護軍事機密之洩露。 丑 檢查擾亂金融及非法交易之電信。 寅 檢查企圖造謠惑眾、擾亂治安、破壞軍事、危害國家之電信及刊物。 戡亂時期郵電抽查條例 第 5 條 施檢單位對於違反第四條各款規定之郵電刊物,應分別送交當地主管機關 依法處理之。 戡亂時期郵電抽查條例 第 6 條 施檢人員如有違反本條例之規定者,受害人得報告主管機關依法懲辦。 戡亂時期郵電抽查條例 第 7 條 郵電兩局對於根據情報抽查郵電時,應有保守秘密之義務。 戡亂時期郵電抽查條例 第 8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戡亂時期郵電抽查條例
法律
19950127
2024/1/12 上午 12:00:00
郵政儲金法 第 1 條 郵政儲金事務,由交通部設置郵政儲金匯業局辦理之。 郵政儲金法 第 2 條 郵政儲金之存入及支取,均以國幣或當地之通用貨幣為限。 郵政儲金法 第 3 條 郵政儲金,每一人或一團體僅得為一存戶。 郵政儲金機關發現一人或一團體有兩戶以上之儲金時,除保留其最初之一 戶外,餘均截止,發還本金,不給利息。 郵政儲金法 第 4 條 郵政儲金得分存簿儲金、支票儲金、定期儲金及劃撥儲金四種,並得發行 儲金郵票;其種類由郵政儲金匯業局擬定,呈郵政總局轉呈交通部備案。 郵政儲金法 第 5 條 存簿儲金每次存入,須滿一元。 郵政儲金法 第 6 條 存簿儲金,得由郵政儲金匯業局參酌各郵政儲金機關之經濟狀況及社會需 要情形,隨時規定每戶存入最高限額,呈郵政總局轉呈交通部備案,超過 限額之數,不給利息。 前項限制,於政府機關自治團體或公益法人不適用之。 郵政儲金法 第 7 條 郵政儲金,初次存入時,由存入之局,按其種類分別發給存簿或單據,以 後續存支取,均以存簿單據為憑。 郵政儲金法 第 8 條 郵政儲金存簿及單據,存戶不得私自添註、塗改。 郵政儲金法 第 9 條 存簿儲金在通儲區內,得向任何郵政儲金機關續存或支取。 通儲區及其辦法,由郵政儲金匯業局擬具,呈請交通部核定之。 郵政儲金法 第 10 條 存簿儲金及支票儲金,得隨時支取,但個人存簿儲金,如一次支取達五百 元以上時,郵政儲金機關得要求支取人先一日通知。 郵政儲金法 第 11 條 存戶如十年內並無存入支出或其他聲請,郵政儲金機關應速通知該存戶取 回存款,並自五年期滿之日起,停止給息。 郵政儲金法 第 12 條 劃撥儲金辦法如左: 一、無論何人得以現金請求郵政儲金機關撥入劃撥儲金存戶名下。 二、劃撥儲金存戶,得以儲金請求郵政儲金機關互相劃撥。 三、劃撥儲金存戶,得以儲金請求郵政儲金機關撥付現款於他人。 郵政儲金法 第 13 條 郵政儲金本息,以郵政財產擔保之。 郵政儲金法 第 14 條 郵政儲金匯業局每三個月,應將全部資產負債表公告一次。 郵政儲金法 第 15 條 郵政儲金之利率,結算方法,及其運用範圍,由郵政儲金匯業局擬具,提 請監察委員會定之。 郵政儲金法 第 16 條 存簿儲金之利息,應免一切稅捐。 郵政儲金法 第 17 條 無行為能力人及限制行為能力人關於郵政儲金事務,於郵政儲金機關所為 之行為,視為有行為能力人之行為。 郵政儲金法 第 18 條 本法施行細則及各種儲金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郵政儲金法 第 19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郵政儲金法
法律
20030507
2024/1/12 上午 12:00:00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1 條 郵政匯兌事務,由交通部設置郵政儲金匯業總局辦理之。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2 條 郵政匯兌之匯款及費用,均以國幣或當地之通用銀幣為限。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3 條 郵政匯兌,得分為普通匯兌,電報匯兌,及小款匯兌三種。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4 條 郵政匯兌金額之限制,由交通部定之。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5 條 郵政匯兌,應以郵政匯票為憑。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6 條 匯票不得私自添註塗改。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7 條 郵局為調查取款人之真偽,得令其出具必要之證明。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8 條 匯票之有效期間,由交通部分別種類,依地方之遠近定之,但不得少於三 個月。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9 條 匯票逾有效期間,未經取款者,應由郵局送還原局,通知匯款人領還。 前項情形,匯款人不得要求退還匯費。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10 條 匯票如有遺失污毀,匯款人或受款人得請求郵局發給副匯票。副匯票一經 發出,原匯票即作無效。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11 條 遇第九條第一項情形,匯款人不領還匯款時,應自匯票開出之日起算,滿 三年後,即將匯票作廢,其匯款收作公款。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12 條 郵政匯兌應免一切稅捐。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13 條 無行為能力人及限制行為能力人關於郵政匯兌事務,於郵政匯兌機關所為 之行為,視為有行為能力人之行為。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14 條 本法施行細則及各種匯兌章程,由交通部定之。 郵政國內匯兌法 第 15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郵政國內匯兌法
法律
20030507
2024/1/12 上午 12:00:00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 條 為提供國民基本經濟保障,健全簡易人壽保險制度,便利全民投保,增進社會福祉,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 條 簡易人壽保險由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郵政公司)經營者,屬交通部主管,業務並受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督。 其他保險業者經營簡易人壽保險業務,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並適用第四條、第六條至第二十六條之規定。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 條 中華郵政公司經營之簡易人壽保險(以下簡稱郵政簡易人壽保險),以中華郵政公司為保險人,依法負保險給付責任。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4 條 簡易人壽保險包括生存保險、死亡保險及生死合險,並得以附約方式經營健康保險及傷害保險。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5 條 郵政簡易人壽保險之最高、最低保險金額及同一被保險人之保險金額總數,由交通部會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定之。 保險金額超過前項限額時,其超過部分之契約無效,超過部分所繳之保險費,應予無息退還。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6 條 簡易人壽保險對於被保險人,免施以健康檢查。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7 條 非中華民國國民,不得為被保險人。 以未滿十五歲之未成年人為被保險人訂立之簡易人壽保險契約(以下簡稱保險契約),除健康保險及喪葬費用之給付外,其餘死亡給付之約定於被保險人滿十五歲時始生效力。 前項喪葬費用之保險金額,不得超過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十七條有關遺產稅喪葬費扣除額之一半。 前二項規定,於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7-1 條 訂立保險契約時,以受監護宣告尚未撤銷者為被保險人,除健康保險及喪葬費用之給付外,其餘死亡給付部分無效。 前項喪葬費用之保險金額,不得超過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十七條有關遺產稅喪葬費扣除額之一半。 前二項規定,於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8 條 保險契約得由本人或第三人訂立之。 由第三人訂立之保險契約,未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並約定保險金額者,其契約無效。 被保險人依前項所為之同意,得隨時以書面通知保險人及要保人撤銷之。 被保險人依前項規定行使其撤銷權者,視為要保人終止保險契約。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9 條 以他人為被保險人時,須要保人與被保險人有保險利益。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0 條 保險人同意承保後,應填發保險單。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1 條 保險契約,自填發保險單之日發生效力。但保險人於同意承保前,預收相當於第一期保險費之金額,保險人應負之保險責任,以保險人同意承保時,溯自預收相當於第一期保險費金額時開始。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2 條 簡易人壽保險之保險人,對於保險費,不得以訴訟請求交付。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3 條 續期保險費自繳費日起一個月未交付者,保險人應於十日內催告,並自當期繳費日起算三個月為寬限期間,寬限期間屆滿仍未交付保險費時,其保險契約效力停止。 前項保險契約停止效力後,被保險人發生之保險事故,保險人不負保險責任。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4 條 保險契約停止效力後,要保人得於二年以內申請恢復契約效力。 經保險人同意恢復效力之保險契約,溯自繳清應繳保險費及其利息之日起恢復效力。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5 條 訂立保險契約或依前條規定申請恢復保險契約效力時,要保人及被保險人對於保險人之書面詢問,應據實說明。 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故意隱匿,或因過失遺漏,或為不實之說明,足以變更或減少保險人對於危險之估計者,保險人得解除保險契約;其危險發生後,亦同。但要保人或被保險人證明危險之發生與其隱匿、遺漏或為不實之說明無關者,不在此限。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6 條 前條解除權之行使,自保險人知有解除之原因後,經過一個月不行使而消滅;或自保險契約訂立或恢復保險契約效力至保險事故發生日滿二年,即有可以解除之原因,亦不得解除保險契約。 依前項規定解除保險契約時,要保人除得依第二十一條規定,申請應得之保單價值準備金外,不得為其他請求。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7 條 要保人在訂立保險契約時、保險契約滿期前或保險事故發生前,除保險契約另有約定外,得指定或變更受益人。但被保險人為第三人時,應先得其書面同意。 未指定受益人時,以被保險人死亡為保險給付事由者,其保險金額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非以被保險人死亡為保險給付事由者,以被保險人為受益人。但保險金給付前被保險人死亡時,其保險金額或保單價值準備金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8 條 要保人得隨時向保險人聲明終止保險契約;其終止效力,不溯及既往。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19 條 本法修正施行前訂立之保險契約,於本法修正施行後被保險人死亡時,受益人依下列各款之規定,分別領受保險給付: 一、未滿三個月死亡者,領受所納之全部保險費。 二、滿三個月未滿六個月死亡者,領受保險金額四分之一。 三、滿六個月未滿九個月死亡者,領受保險金額之半數。 四、滿九個月死亡者,領受全部保險金額。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0 條 保險契約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保險人除依第二十一條規定辦理外,不負給付保險金額之責任: 一、被保險人在保險契約發生效力或恢復效力後一年以內故意自殺。 二、要保人故意致被保險人於死。 三、被保險人因犯罪處死、拒捕或越獄致死。 四、健康保險之被保險人故意自殺或墮胎所致疾病、失能、流產或死亡;傷害保險之被保險人故意自殺,或因犯罪行為所致傷害、失能或死亡。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1 條 有第十六條、第十八條或前條第一款、第三款情事發生,其保險費已付足一年以上者,要保人得依規定,申請返還其應得之保單價值準備金。 有前條第二款情事發生,其保險費已付足一年以上者,保險人應將其保單價值準備金給付與應得之人。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2 條 受益人故意致被保險人於死或雖未致死者,無請求死亡人壽保險金額之權。 受益人故意傷害被保險人者,無請求傷害保險金額之權。 前二項情形,有其他受益人,由其他受益人平均領受全部保險金額,無其他受益人時,其保險金額作為被保險人遺產。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3 條 簡易人壽保險之保險費付足一年以上者,要保人得以保險單為質,在其保單價值準備金額內,向保險人申請借款。 前項借款未清償前,因保險契約效力停止、終止、滿期或發生保險事故時,其所欠之本息,應於給付之金額內扣抵之。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4 條 簡易人壽保險之保險人,不得代位行使要保人或受益人因保險事故所生對於第三人之請求權。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5 條 由保險契約所發生之權利,自得為請求之日起,逾五年不行使而消滅。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6 條 由第三人訂立之保險契約,其權利之移轉或出質,非經被保險人以書面承認,不生效力。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7 條 郵政簡易人壽保險資金之運用,除存款外,依保險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第五款、第七款、第八款、第三項、第一百四十六條之一至第一百四十六條之四、第一百四十六條之七及第一百四十六條之八之規定辦理。 中華郵政公司得經交通部核可,提供重大公共建設計畫之融資所需款項。但其提供總額,不得超過資金總額百分之三十。 前二項所定資金,包括業主權益及各種準備金。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8 條 郵政簡易人壽保險之會計帳務,應獨立處理之。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29 條 郵政簡易人壽保險之資本,由交通部會商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後核定,並按實收資本總額百分之十五繳存保證金於國庫。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0 條 (刪除)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1 條 郵政簡易人壽保險有關之各種保險單條款、保險費與其他相關資料、銷售前採行之程序、負責人資格、精算人員資格、聘用與簽證、核保理賠人員資格、業務員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定之。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2 條 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保險法第一百三十七條、第一百三十七條之一、第一百三十八條之一、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四款、第六款、第四項與第五項、第一百四十六條之五、第一百四十六條之六、第一百四十七條、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二項至第七項、第一百四十九條之一至第一百六十二條、第一百六十六條、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百七十六條及依第一百七十七條所定有關保險業務員管理之規定,於郵政簡易人壽保險不適用之。 中華郵政公司成立五年後,保險法第一百四十三條之四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於郵政簡易人壽保險適用之。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3 條 中華郵政公司經營業務違反保險法第一百三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第一百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第五款、第七款、第八款、第二項、第三項、第一百四十六條之一、第一百四十六條之二、第一百四十六條之三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一百四十六條之四、第一百四十六條之七或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中華郵政公司違反保險法第一百四十六條之三第三項或第一百四十六條之八第一項規定者,其行為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4 條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依保險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派員,或委託適當機構或專業經驗人員,檢查中華郵政公司之業務及財務狀況或令中華郵政公司於期限內報告營業狀況時,中華郵政公司之負責人或職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 二、隱匿或毀損業務或財務狀況之帳冊文件。 三、對檢查人員詢問其職務上之事項,無正當理由不為答復或故意答復不實。 四、屆期不提報財務報告、財產目錄或其他有關資料及報告,或提報不實、不全或未於規定期限內繳納查核費用。 中華郵政公司之關係企業或其他金融機構,於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依保險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四項派員檢查時,怠於提供財務報告、帳冊、文件或相關交易資料者,處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5 條 中華郵政公司負責人或職員,或以他人名義投資而直接或間接控制中華郵政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之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中華郵政公司之利益,而為違背中華郵政公司經營簡易人壽保險業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中華郵政公司之財產或利益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下罰金。 中華郵政公司負責人或職員,或以他人名義投資而直接或間接控制中華郵政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之人,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前項犯罪之行為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6 條 中華郵政公司對於安定基金之提撥,如未依限或拒絕繳付者,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得視情節之輕重,處新臺幣二十四萬元以上一百二十萬元以下罰鍰。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7 條 中華郵政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撤換其核保或精算人員: 一、違反第五條第一項、第七條、第七條之一、第八條第二項、第九條、第十三條第一項、第十七條第一項但書、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之規定。 二、違反依第四十二條訂定之郵政簡易人壽保險投保規則有關各種準備金提存或計算之規定。 三、違反依第三十一條所定辦法中有關強制或禁止之規定。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8 條 中華郵政公司違反保險法第一百四十八條之二第一項規定,未提供說明文件供查閱、所提供之說明文件未依規定記載、或所提供之說明文件記載不實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中華郵政公司違反保險法第一百四十八條之二第二項規定,未依限向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報告或主動公開說明,或向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報告或公開說明之內容不實者,處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上七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39 條 中華郵政公司經依本法規定處罰並限期令其改正後,屆期仍不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40 條 本法所定之行政處罰,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為之,並應通知交通部。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41 條 (刪除)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42 條 郵政簡易人壽保險契約之保險單格式、契約成立、變更、恢復、終止與借款之條件、保險金額給付、保險費率、各種準備金之種類、提存與計算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會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定之。 簡易人壽保險法 第 43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本法修正條文自公布日施行。
簡易人壽保險法
法律
202311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一 章 總則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 條 為鼓勵國民儲蓄、促進資本形成,以配合國家政策,並增進民眾便利,保障郵政儲金匯兌安全,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法律之規定。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 條 郵政儲金匯兌事務,由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郵政公司)辦理,屬交通部主管,業務並受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督;其涉及外匯業務經營者,應經中央銀行許可。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3 條 郵政儲金之種類如下: 一、存簿儲金:指存款人憑郵政儲金簿或依約定方式,隨時存入或提取之儲金。 二、定期儲金:指有一定時期之限制,存款人憑存單或依約定方式提取之儲金。 三、劃撥儲金:指存款人得以其帳戶辦理存款、提款、匯款、撥款、轉帳及申請領用劃撥支票,並得接受他人存款之儲金。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4 條 郵政匯兌之種類如下: 一、國內匯兌:指公眾以一定金額委託中華郵政公司支付與國內受款人之業務。 二、國際匯兌:指公眾以一定金額委託中華郵政公司轉付與國外受款人,及接受通匯國匯入轉付與國內受款人之業務。 三、郵政禮券:指中華郵政公司發行,並由其依面額對持有人無條件付款之無記名有價證券。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5 條 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關於郵政儲金及匯兌事務,對中華郵政公司所為之行為,視為有行為能力人之行為。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6 條 中華郵政公司為確認取款人之真偽,得請其出示必要之證明。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7 條 中華郵政公司經營之郵政儲金匯兌業務,其會計帳務應獨立處理之。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8 條 中華郵政公司經營之郵政儲金匯兌業務及該業務使用之郵政公用物、業務單據,於中華郵政公司成立之日起五年內,免納一切稅捐。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9 條 中華郵政公司辦理郵政儲金之利率,應以年率為準,並於營業場所揭示。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0 條 中華郵政公司辦理郵政儲金匯兌業務,應建立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其辦法,由交通部會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定之。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1 條 中華郵政公司非依法院之裁判或檢察機關之書面通知或其他法律之規定,不得接受第三人有關停止帳戶交易活動或給付匯款之請求。 中華郵政公司及其服務人員對於顧客之郵政儲金或匯款等有關資料,除其他法律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另有規定外,應保守秘密。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2 條 中華郵政公司辦理郵政儲金匯兌業務違反法令、章程或有礙健全經營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除得予以糾正、命其限期改善外,得視情節之輕重,為下列處分,並通知交通部: 一、撤銷法定會議之決議。 二、停止部分郵政儲金匯兌業務。 三、命令解除辦理該項郵政儲金匯兌業務之負責人或職員之職務或停止其於一定期間內執行職務。 四、其他必要之處置。 中華郵政公司辦理外匯業務違反外匯法令之規定者,中央銀行得視情節之輕重,停止其一定期間經營全部或一部外匯之業務,並通知交通部。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3 條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得隨時派員或委託適當機構,攜帶證明文件,檢查中華郵政公司之郵政儲金匯兌業務、財務及其他有關事項,或令中華郵政公司於限期內據實提報財務報告、財產目錄或其他有關資料及報告。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二 章 郵政儲金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4 條 郵政儲金初次存入時,由存入之郵局,按其種類分別發給郵政儲金簿或單據,作為憑證。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5 條 儲戶提取存款之憑證或印鑑遺失時,應向中華郵政公司辦理掛失止付;在儲戶未辦妥掛失止付前,中華郵政公司對於依規定程序並已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所為之給付,縱係冒領,亦不負責任。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6 條 中華郵政公司辦理劃撥儲金之劃撥支票業務,準用票據法有關支票之規定。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7 條 (刪除)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8 條 郵政儲金之運用範圍如下: 一、轉存中央銀行。 二、轉存中央銀行以外之其他金融機構。 三、投資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及短期票券。 四、投資受益憑證及上市(櫃)股票。 五、參與金融同業拆款市場。 六、提供(中長期)資金轉存金融機構辦理政府核准之重大建設及民間投資計畫。 七、其他經交通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及中央銀行核准者。 前項第三款之投資限額、對象及其他交易之限制及運用管理辦法,由交通部會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及中央銀行定之。 第一項第四款之限制及運用管理辦法,由交通部會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定之。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19 條 存簿儲金,每一人或每一團體僅得為一戶。 存簿儲金,儲戶計息之最高存款限額,由中華郵政公司擬訂,報由交通部會同中央銀行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定之;超過限額之數,不給利息。 前項限制,於政府機關、自治團體或公益法人,不適用之。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0 條 存簿儲金之利息,應免一切稅捐。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三 章 郵政匯兌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1 條 國內匯兌及國際匯兌,分為票匯及電匯二種。 郵政匯兌除電匯外,應以郵政匯票或郵政禮券為憑。 郵政匯票及郵政禮券應記載事項,由中華郵政公司擬訂,報交通部核定。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2 條 郵政匯票受款人之兌領請求權,自發票日起算,三年間不行使,因時效而消滅。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3 條 郵政匯票逾前條期間未經兌款者,中華郵政公司應通知匯款人領回,匯款人不得要求退還匯費。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4 條 郵政匯票遺失或毀損,匯款人或受款人得申請掛失或繳回,並領回匯款,原匯票即予作廢。 郵政匯票業經兌領或已依前項領回匯款時,中華郵政公司應拒絕受理前項申請。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5 條 國際匯兌之處理,除依萬國郵政聯盟所定郵政匯兌協定及其施行細則或我國與國外雙邊郵政匯兌協定辦理外,依本法之規定辦理。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四 章 罰則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6 條 中華郵政公司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郵政儲金利率未依第九條規定以年率為準或未於營業場所揭示。 二、未依第十條規定建立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 三、違反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逕依第三人請求,而停止帳戶交易活動或給付匯款;或違反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洩漏顧客之郵政儲金或匯款等有關資料。 四、郵政儲金之運用未依第十八條授權訂定之限制及運用管理辦法辦理。 五、郵政儲金及匯兌業務未依第三十條授權訂定之監督管理辦法辦理。 六、未經中央銀行之許可而辦理外匯業務。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7 條 中華郵政公司於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依第十三條規定,派員或委託適當機構,檢查業務、財務及其他有關事項,或令中華郵政公司於限期內據實提報財務報告、財產目錄或其他有關資料及報告時,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中華郵政公司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 二、隱匿或毀損業務或財務狀況之帳冊文件。 三、對檢查人員詢問其職務上之事項,無正當理由不為答復或故意答復不實。 四、逾期提報財務報告、財產目錄或其他有關資料及報告,或提報不實、不全或未於規定期限內繳納查核費用。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8 條 中華郵政公司依前二條規定受罰時,得對應負責之人求償。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29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處罰之。但第二十六條第六款之處罰,由中央銀行為之。 前項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及中央銀行所為之處罰,應通知交通部。 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屆期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五 章 附則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30 條 中華郵政公司辦理郵政儲金匯兌業務,其新增業務之許可、財務報表之揭露、負責人之定義與其應具備資格條件、郵局之增設、遷移與裁撤及其他相關等事項之監督管理辦法,由交通部會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定之;其涉及外匯業務者,並應會同中央銀行定之。 郵政儲金匯兌法 第 31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郵政儲金匯兌法
法律
20140129
2024/1/12 上午 12:00:00
電信法 第 一 章 總則 電信法 第 1 條 為健全電信發展,增進公共福利,保障通信安全及維護使用者權益,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法律之規定。 電信法 第 2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電信:指利用有線、無線,以光、電磁系統或其他科技產品發送、傳輸或接收符號、信號、文字、影像、聲音或其他性質之訊息。 二、電信設備:指電信所用之機械、器具、線路及其他相關設備。 三、管線基礎設施:指為建設電信網路所需之架空、地下或水底線路、電信引進線、電信用戶設備線路、及各項電信傳輸線路所需之管道、人孔、手孔、塔臺、電桿、配線架、機房及其他附屬或相關設施。 四、電信服務:指利用電信設備所提供之通信服務。 五、電信事業:指經營電信服務供公眾使用之事業。 六、專用電信:指公私機構、團體或國民所設置,專供其本身業務使用之電信。 七、公設專用電信:指政府機關所設置之專用電信。 八、通信紀錄:指電信使用人使用電信服務後,電信系統所產生之發信方、受信方之電信號碼、通信日期、通信起訖時間等紀錄,並以電信系統設備性能可予提供者為原則。電信號碼係指電話號碼或用戶識別碼。 電信法 第 3 條 電信事業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 交通部為監督、輔導電信事業並辦理電信監理,設電信總局;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前項電信總局應訂定整體電信發展計畫,督導電信事業,促進資訊社會發展,以增進公共福利。 電信法 第 4 條 電信事業之資產及設備,非依法律不得檢查、徵用或扣押。 電信法 第 5 條 地方政府、軍、憲、警機關及人員負保護電信設備之責。電信事業有被侵害之危險時,地方政府、軍、憲、警機關及人員應依電信事業或其服務人員之請求,迅為防止或作救護之措施。 電信法 第 6 條 電信事業及專用電信處理之通信,他人不得盜接、盜錄或以其他非法之方法侵犯其秘密。 電信事業應採適當並必要之措施,以保障其處理通信之秘密。 電信法 第 7 條 電信事業或其服務人員對於電信之有無及其內容,應嚴守秘密,退職人員,亦同。 前項依法律規定查詢者不適用之;電信事業處理有關機關(構)查詢通信紀錄及使用者資料之作業程序,由電信總局訂定之。 電信事業用戶查詢本人之通信紀錄,於電信事業之電信設備系統技術可行,並支付必要費用後,電信事業應提供之,不受第一項規定之限制;電信事業用戶查詢通信紀錄作業辦法,由電信總局訂定之。 電信法 第 8 條 電信之內容及其發生之效果或影響,均由使用電信人負其責任。 以提供妨害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之電信內容為營業者,電信事業得停止其使用。 擅自設置、張貼或噴漆有礙景觀之廣告物,並於廣告物上登載自己或他人之電話號碼或其他電信服務識別符號、號碼,作為廣告宣傳者,廣告物主管機關得通知電信事業者,停止提供該廣告物登載之電信服務。 電信法 第 9 條 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使用電信之行為,對於電信事業,視為有行為能力人。但因使用電信發生之其他行為,不在此限。 電信法 第 10 條 主管機關為發展電信事業,得商同教育部設立電信學校或在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增設有關科、系、所,造就電信人才;並得要求電信事業自其營業額提撥一定比例金額從事研究發展。 電信法 第 二 章 電信事業之經營 電信法 第 11 條 電信事業分為第一類電信事業及第二類電信事業。 第一類電信事業指設置電信機線設備,提供電信服務之事業。 前項電信機線設備指連接發信端與受信端之網路傳輸設備、與網路傳輸設備形成一體而設置之交換設備、以及二者之附屬設備。 第二類電信事業指第一類電信事業以外之電信事業。 電信法 第 12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應經交通部特許並發給執照,始得營業。 第一類電信事業以依公司法設立之股份有限公司為限。 第一類電信事業之董事長應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其外國人直接持有之股份總數不得超過百分之四十九,外國人直接及間接持有之股份總數不得超過百分之六十。 前項外國人間接持有股份之計算,依本國法人占第一類電信事業之持股比例乘以外國人占該本國法人之持股或出資額比例計算之。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之外國人持有股份比例,由交通部另定之,不適用第三項之規定。 第一類電信事業開放之業務項目、範圍、時程及家數,由行政院公告。 第一類電信事業各項業務之特許,交通部得考量開放政策之目標、電信市場之情況、消費者之權益及其他公共利益之需要,採評審制、公開招標制或其他適當方式為之。 電信法 第 13 條 經營第一類電信事業,應檢具申請書、事業計畫書及其他規定文件,向交通部申請籌設。 前項事業計畫書,應載明下列各款事項: 一、營業項目。 二、營業區域。 三、通訊型態。 四、電信設備概況。 五、財務結構。 六、技術能力及發展計畫。 七、收費標準及計算方式。 八、人事組織。 九、預定開始經營日期。 前項第三款屬無線電通訊者,應詳載無線電頻率之使用規劃。 第一項申請籌設應具備之文件不全或其記載內容不完備者,交通部應定期通知補正;逾期不補正或補正而仍不完備者,不予受理。 電信法 第 14 條 申請經營第一類電信事業,經評審核可或得標者,由交通部發給籌設同意書。 交通部發給籌設同意書前,得命申請者依規定繳交履行保證金;申請者未依規定籌設或未依核可之計畫完成籌設者,交通部不予退還履行保證金之一部或全部,並得廢止其籌設同意。 依第一項取得籌設同意書者,應按核定之區域及期間籌設完成,並依法辦理公司登記;其無法於核定期間籌設完成並依法登記者,得於期限屆滿前依規定敘明理由,向交通部申請展期。 依前項規定籌設完成者,應向交通部申請技術審驗,經審驗合格後,發給第一類電信事業特許執照。 第一類電信事業應自取得特許執照之日起六個月內開始營業,逾期廢止其特許。 第一類電信事業之營業項目、營業區域、技術規範與審驗項目、特許之方式、條件與程序、特許執照有效期間、事業之籌設、履行保證金之繳交方式與核退條件及營運之監督與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規則,由交通部訂定之。 前項管理規則之訂定,在開放經營之業務範圍內,應遵守國際電信聯合會所定技術規範及技術中立原則,不得限制第一類電信事業使用特定技術,並維持相同服務之提供均受相同程度之管制。 電信法 第 15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先經交通部核准: 一、暫停或終止其全部或一部之營業者。 二、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之營業或財產。 三、第一類電信事業間相互投資或合併。 電信法 第 16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相互間,有一方要求與他方之網路互連時,除法令另有規定者外,他方不得拒絕。 前項網路互連之安排,應符合透明化、合理化、無差別待遇、網路細分化及成本計價之原則;其適用對象,由電信總局訂定之。 第一類電信事業間,應於一方提出網路互連要求之日起三個月內達成協議;其不能於三個月內達成協議時,應由電信總局依申請或依職權裁決之。 第一類電信事業間,於一方提出修改或重新簽訂網路互連協議之日起,逾三個月仍未達成協議時,由電信總局依申請裁決之。 第一類電信事業間,不履行網路互連協議時,於法定互連協議應約定事項範圍內,由電信總局依申請裁決之。 不服前三項電信總局之裁決處分者,得依行政爭訟程序請求救濟。 除法令另有規定者外,第一類電信事業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第二類電信事業網路互連之要求;其網路互連之協議,準用第三項及第六項之規定。 適用前項之第二類電信事業,其範圍由電信總局公布之。 第一類電信事業與其他電信事業間網路之互連、費率計算、協議、互連協議應約定事項、裁決程序及其相關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辦法,由電信總局訂定之。 電信總局得公開第一類電信事業市場主導者與其他電信事業所簽訂互連協議書之一部或全部。但得依要求,不公開互連協議書中專利等智慧財產權之內容。 依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取得籌設同意書者,適用本條之規定。 電信法 第 17 條 經營第二類電信事業,應向電信總局申請許可,經依法辦理公司或商業登記後,發給許可執照,始得營業。 第二類電信事業營業項目、技術規範與審驗項目、許可之方式、條件與程序、許可執照有效期間、營運之監督與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規則,由交通部訂定之。 電信法 第 18 條 經營第二類電信事業,應檢具申請書、事業計畫書及其他規定文件,向電信總局申請許可。 前項申請書應載明下列各款事項: 一、申請人之名稱及住所;其為法人者,並記載代表人之姓名及主事務所。 二、營業項目。 三、營業區域。 四、通訊型態。 五、電信設備概況。 前項申請許可應具備之文件不全或其記載內容不完備,電信總局應定期通知補正,逾期不補正或補正而仍記載不完備者,不予受理。 電信法 第 19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應依其所經營業務項目,建立分別計算盈虧之會計制度,並不得有妨礙公平競爭之交叉補貼;第一類電信事業兼營第二類電信事業或其他非電信事業業務者,亦同。 第一類電信事業會計分離制度、會計處理之方法、程序與原則、會計之監督與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會計準則,由交通部訂定之。 電信法 第 20 條 為保障國民基本通信權益,交通部得依不同地區及不同服務項目指定第一類電信事業提供電信普及服務。 前項所稱電信普及服務,指全體國民,得按合理價格公平享有一定品質之必要電信服務。為達普及服務目的,應成立電信事業普及服務基金。 電信普及服務所生虧損及必要之管理費用,由交通部公告指定之電信事業依規定分攤並繳交至電信事業普及服務基金。 電信普及服務範圍、普及服務地區之核定、提供者之指定及虧損之計算與分攤方式等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交通部訂定之。 電信事業普及服務基金,非屬預算法所稱之基金。 電信法 第 20-1 條 電信網路使用之編碼、用戶號碼、識別碼等電信號碼,由電信總局統籌規劃及管理;統籌規劃之電信網路編碼計畫,由電信總局公告之。 前項電信號碼,非經電信總局或受電信總局委託機關(構)之核准,不得使用或變更。 為維持電信號碼之合理、有效使用,電信總局得調整或收回已核配之電信號碼,並得收取電信號碼使用費;電信號碼使用費之收費基準,由電信總局訂定之。 為保障消費者之權益及促進市場之有效公平競爭,第一類電信事業應提供號碼可攜服務及平等接取服務;其實施範圍、提供方式、實施時程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辦法,由電信總局訂定之。 前項所稱號碼可攜服務,指用戶由原第一類電信事業轉換至經營同一業務之其他第一類電信事業時,得保留其原使用電話號碼之服務;所稱平等接取服務,指第一類電信事業提供其用戶選接其他電信事業之長途網路及國際網路之服務。 第一項至第三項電信號碼之核配、調整與收回、受委託者之資格、條件與委託管理事項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辦法,由電信總局訂定之。 從事電信網際網路位址及網域名稱註冊管理業務之監督及輔導事項,由電信總局辦理之;其監督及輔導辦法,由電信總局訂定之。 從事前項業務者,應為非營利法人組織。 電信法 第 21 條 電信事業應公平提供服務,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不得為差別處理。 電信法 第 22 條 電信事業非依法律,不得拒絕電信之接受及傳遞。但對於電信之內容顯有危害國家安全或妨害治安者,得拒絕或停止其傳遞。 電信法 第 23 條 用戶使用電信事業之電信機線設備,因電信機線設備障礙、阻斷,以致發生錯誤、遲滯、中斷或不能傳遞而造成損害時,其所生損害,電信事業不負賠償責任,但應扣減所收之費用。 電信法 第 24 條 電信事業因災害或其他重大事故致電信機線設備發生故障時,得公告暫停其全部或一部之通信。 電信法 第 25 條 電信事業對下列通信應予優先處理: 一、於發生天災、事變或其他緊急情況或有發生之虞時,為預防災害、進行救助或維持秩序之通信。 二、對於陸、海、空各種交通工具之遇險求救及飛航氣象等交通安全之緊急通信。 三、為維護國家安全或公共利益,有緊急進行必要之其他通信。 電信法 第 26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之資費管制,採價格調整上限制。 前項價格調整上限制,係指受管制電信事業之管制業務資費調整百分比,不得超過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之臺灣地區消費者物價指數之年增率減調整係數。 第一類電信事業資費之審核管理、各項資費之首次訂定、價格調整上限制之適用對象、適用業務、資費項目與調整係數之訂定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交通部訂定之。 第一類電信事業之資費訂定,不得有妨礙公平競爭之交叉補貼;第一類電信事業兼營第二類電信事業或其他非電信事業業務者,亦同。 第二類電信事業之資費,由第二類電信事業訂定之。 電信法 第 26-1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市場主導者,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以專有技術直接或間接阻礙其他第一類電信事業提出網路互連之請求。 二、拒絕對其他第一類電信事業揭露其網路互連費用之計算方式及有關資料。 三、對所提供電信服務之價格或方式,為不當決定、維持或變更。 四、無正當理由,拒絕其他第一類電信事業租用網路元件之請求。 五、無正當理由,拒絕其他電信事業或用戶承租電路之請求。 六、無正當理由,拒絕其他電信事業或用戶協商或測試之請求。 七、無正當理由,拒絕其他電信事業要求共置協商之請求。 八、無正當理由,對其他電信事業或用戶給予差別待遇。 九、其他濫用市場地位或經主管機關認定之不公平競爭行為。 前項所稱市場主導者,由主管機關認定之。 電信法 第 27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應就其服務有關之條件,訂定營業規章,報請電信總局轉請交通部核准後公告實施;變更時亦同。 第二類電信事業應就其服務有關之條件,訂定營業規章,於實施前報請電信總局備查;變更時亦同。 電信法 第 28 條 前條營業規章,應訂定公平合理之服務條件,並備置於各營業場所及網站供消費者審閱;其有損害消費者權益或顯失公平之情事,電信總局得限期命電信事業變更之。 電信事業之營運未能確保通信之秘密或有違反第二十一條規定之情事,電信總局得限期命其改善之。 電信法 第 29 條 電信事業提供用戶租用之電信機線設備,除宅內移動外,用戶或他人不得擅自變更其性能、用途或裝設地址。 電信法 第 30 條 (刪除) 電信法 第 三 章 電信建設與管理 電信法 第 一 節 土地之取得與使用 電信法 第 31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從事其固定通信網路管線基礎設施之建設時,於通信網路瓶頸所在設施,得向瓶頸所在設施之第一類電信事業請求有償共用管線基礎設施。 前項共用管線基礎設施之請求,被請求之業者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之。 電信法 第 32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設置機關因設置管線基礎設施及終端設備之需要,得使用公、私有之土地、建築物。其屬公有之土地、建築物者,其管理機關(構)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其因使用土地或建築物致發生實際損失者,應付與相當之補償。但應擇其對土地及建築物之管理機關、所有人、占有人或使用人損害最少之處所及方法為之。 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設置機關因無線電信工程之需要,得使用河川、堤防、道路、公有林地或其他公共使用之土地與公有建築物設置無線電臺。但其設置應必要且適當,以不妨礙其原有效用為限,並應於事先徵求其管理機關(構)同意,其管理機關(構)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 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設置機關相關施工或復原作業,應依管理機關(構)所定規範辦理。 第一項及第二項管線基礎設施、終端設備及無線電臺之設置,除該設施有非使用私有之土地、建築物不能設置,或在公有之土地、建築物設置困難者外,公有之土地、建築物應優先提供使用。但高中(職)以下學校得不同意第一類電信事業設置室外基地臺。 行政院應考核中央及地方機關、國營事業管理或所有之土地、建築物提供設置管線基礎設施、無線電臺之績效,並每年公布之。 第一項使用之私有建築物如為公寓大廈,應取得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之同意。其未設管理委員會者,應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同意,不適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八條第一項之規定。 第一類電信事業設置其管線基礎設施時,中央及地方機關應予協助。 第一類電信事業就新設基礎設施及終端設備應共同成立管線基礎設施建設協商小組,協商管線基礎設施之規劃、申請、建設及共用事項,必要時,由主管機關協調處理之。 電信法 第 33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設置機關所需交換機房,如當地都市計畫或區域計畫尚未配合其分區設置需要預留電信公共設施用地或當地都市計畫或區域計畫預留電信公共設施用地不敷使用者,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設置機關得視社區發展及居民分佈情形,選擇適當地點,報請交通部核准,函請主管建築機關准予先行建築,不受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或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之限制。 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設置機關因無線電通信工程之需要,得有償使用私有建築物,設置無線電臺。但以不妨礙原有建築物安全為限。 前項使用之建築物如為公寓大廈,應取得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之同意。其未設管理委員會者,應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同意,不適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八條第一項之規定。 電信法 第 34 條 為使衛星通信及微波通信等重要無線電設備之天線發射電波保持暢通,得由交通部會商內政部選擇損害最少之方法或處所劃定範圍,報經行政院核定後,公告禁止或限制妨害電波暢通之任何建築。 輸電、配電系統對電信設備產生有害之感應電壓者,由交通部會商有關機關管理限制之。 電信法 第 35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經過道路關津,如遇阻滯,得憑證優先通行。 電信法 第 36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人員為線路之勘測、施工或維護,遇有道路阻礙,除設有柵欄、圍牆者外,對於田園、宅地皆得通行。但因此致損害建築物或種植物時,應由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設置機關查明確實後付與相當之補償,如有不同意時,由地方政府協調處理。 電信法 第 37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設置機關於實施線路之勘測、施工或維護時,對造成線路障礙或有造成障礙之虞之植物,得通知所有人後砍伐、修剪或移植之。但情形急迫時,不在此限。 前項之砍伐、修剪或移植,應擇其損害最少之處所或方法為之,如因而造成損害者,應由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設置機關查明確實後付與相當之補償,如有不同意時,由地方政府協調處理。 電信法 第 38 條 建築物建造時,起造人應依規定設置屋內外電信設備,並預留裝置電信設備之電信室及其他空間。但經電信總局公告之建築物,不在此限。 前項之電信設備,包括電信引進管、總配線箱、用戶端子板、電信管箱、電信線纜及其他因用戶電信服務需求須由用戶配合設置責任分界點以內之設備。 既存建築物之電信設備不足或供裝置電信設備之空間不足,致不敷該建築物之電信服務需求時,應由所有人與提供電信服務之市內網路業務經營者協商,並由所有人增設。 依第一項及前項規定設置專供該建築物使用之電信設備及空間,應按該建築物用戶之電信服務需求,由各市內網路業務經營者依規定無償連接及使用。 市內網路業務經營者利用設置於電信室之電信設備,提供該建築物以外之用戶電信服務者,應事先徵求該建築物所有人同意,其補償由市內網路業務經營者與該建築物所有人協議之。 建築物應設置之屋內外電信設備及其空間,其設置與使用規定、責任分界點之界定、社區型建築物之限定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會商內政部定之;建築物屋內外電信設備之設置,應符合技術規範,其技術規範由電信總局訂定公告之。 建築物電信設備及相關設置空間,其設計圖說於申報開工前,應先經電信總局審查,於完工後應經電信總局審驗。 前項所定建築物電信設備及相關設置空間設計之審查及完工之審驗等事項,電信總局得委託電信專業機構辦理。 前項電信專業機構應具備之資格條件、受委託之權限、解除或終止委託及其相關委託監督事項之辦法,由電信總局定之。 電信法 第 38-1 條 用戶建築物責任分界點以外之公眾電信固定通信網路設施,由提供電信服務之市內網路業務經營者設置及維護。但社區型建築物內建築物間之管線設施,得由建築物起造人或所有人設置,由所有人維護。 依前條規定設置之電信設備,由建築物起造人或所有人設置,由所有人維護。 市內網路業務經營者或其他第三人受託代建築物起造人或所有人設置或維護用戶建築物電信設備,或負擔其設置、維護、使用之費用者,其約定不得違反下列規定: 一、不得妨礙用戶選擇不同經營者提供電信服務之機會。 二、不得妨礙不同電信服務經營者爭取用戶之機會。 違反前項規定之約定,無效;其已設置完成之電信設備,未經建築物起造人或所有人之同意,不得任意拆除或妨礙其使用。 電信法 第 二 節 電信設備之維護與管理 電信法 第 39 條 電信事業設置之電信設備,應符合電信總局所定之技術規範。 前項技術規範之訂定,必須考慮下列事項: 一、不因電信設備之損壞或故障,致電信服務之全面提供發生困難。 二、維持電信服務之適當品質;如租用固定數據專線之客戶要求時,應設置品質記錄系統,以供該客戶取得品質記錄相關資料。 三、不致損害使用者或其他電信事業相連接之電信設備或造成其設備機能上之障礙。 四、與其他電信事業相連接之電信設備,應有明確之責任分界。 電信法 第 40 條 電信事業設置之電信設備不合前條第一項所定之技術規範時,電信總局得限期命電信事業改善或限制其使用。 電信法 第 41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應遴用符合規定資格之高級電信工程人員,負責及監督電信設備之施工、維護及運用;第二類電信事業亦應按其電信設備設置情形,依規定遴用該人員為之。 電信法 第 42 條 連接第一類電信事業所設電信機線設備之電信終端設備,應符合技術規範,並經審驗合格,始得輸入或販賣;其技術規範由電信總局訂定公告之。 電信終端設備之審驗方式與程序、審定證明之核發、換發、補發與廢止、審驗合格標籤之標貼、印鑄與使用,及審驗業務之監督與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電信總局定之。 第一項技術規範之訂定,應確保下列事項: 一、不得損害第一類電信事業之電信機線設備或對其機能造成障礙。 二、不對第一類電信事業之電信機線設備之其他使用者造成妨害。 三、第一類電信事業設置之電信機線設備與使用者連接之終端設備,應有明確之責任分界。 四、電磁相容及與其他頻率和諧有效共用。 五、電氣安全,防止網路操作人員或使用者受到傷害。 電信法 第 43 條 連接第一類電信事業之電信設備,應交由電信工程業者施工及維護。但建築物責任分界點以內之所有電信設備得由電器承裝業者施工及維護。 前項設備經主管機關公告為簡易者,不在此限。 電信工程業者應向主管機關登記,並於一個月內加入相關電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始得營業。相關電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不得拒絕其加入。 從事第一項電信設備相關工程之業者,應置符合規定資格之電信工程人員。 電信工程業之登記、撤銷或廢止登記及管理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四十一條之高級電信工程人員及第四項電信工程人員之資格取得及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電信法 第 44 條 電信終端設備之審驗工作,由電信總局或其委託之驗證機構辦理。 前項驗證機構應具備之資格條件、受委託之權限、解除或終止委託及其相關委託監督事項之辦法,由電信總局定之。 電信法 第 45 條 請求遷移線路者,應檢具理由,向第一類電信事業或公設專用電信設置機關以書面提出申請,經同意後予以遷移。 因修建房屋、道路、溝渠、埋設管線等工程或其他事故損壞電信設備者,應負賠償責任。 第一項請求遷移線路之條件與作業程序、遷移費用之計算與分擔,及前項損壞電信設備者之責任與賠償計算基準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前項損壞賠償負擔辦法所定之基準,不影響被害人以訴訟請求之權利。 電信法 第 四 章 電信監理 電信法 第 46 條 電臺須經交通部許可,始得設置,經審驗合格發給執照,始得使用。但經交通部公告免予許可者,不在此限。 前項電臺,指設置電信設備及作業人員之總體,利用有線或無線方式,接收或發送射頻信息。 電臺之設置許可程序、架設、審驗、證照之核發、換發與補發、許可之廢止、設置與使用管理、工程人員之資格、評鑑制度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電臺之設置使用,應符合工程設備技術規範,其技術規範由電信總局訂定公告之。 中華民國國民不得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船舶、航空器或其他浮於水面或空中之物體上,設置或使用無線廣播電臺或無線電視電臺發送射頻信息,致干擾無線電波之合法使用。 電信法 第 47 條 專用電信須經交通部核准發給執照,始得設置使用。 專用電信不得連接公共通信系統或供設置目的以外之用。但經交通部核准連接公共通信系統者,不在此限。 專用電信設置、使用及連接公共通信系統核准原則之管理辦法,由交通部訂定之。 外國人申請設置專用電信,應經交通部專案核准。 供學術、教育或專為網路研發實驗目的之電信網路,應經電信總局專案核准,始得設置使用;其設置使用管理辦法,由電信總局訂定之。 電信法 第 48 條 無線電頻率、電功率、發射方式及電臺識別呼號等有關電波監理業務,由交通部統籌管理,非經交通部核准,不得使用或變更;無線電頻率之規劃分配、申請方式、指配原則、核准之廢止、使用管理、干擾處理及干擾認定標準等電波監理業務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交通部為有效運用電波資源,對於無線電頻率使用者,應訂定頻率使用期限,並得收取使用費;其收費基準,由交通部定之。 交通部為整體電信及資訊發展之需要,應對頻率和諧有效共用定期檢討,必要時並得調整使用頻率或要求更新設備,業者及使用者不得拒絕或請求補償。但業餘無線電使用者經交通部要求調整使用頻率並更新設備致發生實際損失者,應付與相當之補償;軍用通信之調整,由交通部會商國防部處理之。 工業、科學、醫療及其他具有電波輻射性電機、器材之設置、使用及有關輻射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商有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下列無線電頻率之核配,不適用預算法第九十四條所定拍賣或招標之規定: 一、軍用、警用、導航、船舶、業餘無線電、公設專用電信、工業、科學、醫療、低功率電波輻射性電機、學術實驗、急難救助及其他供公益或公共用途使用之無線電頻率。 二、行動通信網路、衛星通信網路、無線廣播電臺或無線電視電臺等以特定無線電頻率之應用為基礎者,其經營許可執照或特許執照依法核發時,不一併核配其網路即不能運作之無線電頻率,及為改善上述通信網路區域性通信品質所須增加之無線電頻率。 三、固定通信網路無線區域用戶迴路、衛星鏈路或微波鏈路等,依一定使用條件可重覆使用之無線電頻率。 電信法 第 49 條 為保障國家安全及維持電波秩序,製造、輸入、設置或持有電信管制射頻器材者,須經交通部許可;其所製造、輸入之電信管制射頻器材型號及數量,須報請交通部備查。 電信管制射頻器材之製造、輸入經營許可、經營許可執照之核發、換發與補發、許可之廢止、製造、輸入、設置與持有之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電信管制射頻器材非經型式認證、審驗合格,不得製造、輸入、販賣或公開陳列。但學術研究、科技研發或實(試)驗所為之製造、專供輸出、輸出後復運進口或經交通部核准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電信管制射頻器材應經許可之項目,由交通部公告之。 電信法 第 50 條 電信管制射頻器材之技術規範,由電信總局訂定公告之。但已有國家標準者,應依國家標準。 前項電信管制射頻器材之審驗方式與程序、審驗或型式認證證明之核發、換發、補發與廢止、審驗合格標籤之標貼、印鑄與使用,及審驗業務之監督與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電信總局定之。 電信管制射頻器材之審驗,由電信總局或其委託之驗證機構辦理;驗證機構應具備之資格條件、受委託之權限、解除或終止委託及其相關委託監督事項之辦法,由電信總局定之。 電信管制射頻器材屬電信終端設備用途者,其審驗及技術規範,適用第四十二條規定。 電信法 第 51 條 業餘無線電人員,須領有交通部發給之執照,始得作業;業餘無線電人員之等級、資格測試、執照之核發、換發、補發、廢止與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電信法 第 52 條 電信總局於必要時,得命電信事業或專用電信使用者檢送下列報表: 一、有關業務者。 二、有關財務者。 三、有關電信設備者。 電信法 第 53 條 各無線電臺對於船舶及航空器之遇險呼叫及通信,不問發自何處,應儘先接收,迅速答覆,並立即採取必要行動。 電信法 第 54 條 船舶或航空器進入中華民國領海或領空時,其電台不得與未經交通部指定之無線電臺通信。但遇險通信不在此限。 電信法 第 55 條 電信總局得派員或會同警察機關派員攜帶證明文件進入違反本法之場所,實施檢查並索取相關資料,該場所之所有人、負責人、居住人、看守人、使用人或可為其代表之人,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但對於觸犯第五十六條至第六十條之罪者,實施搜索、扣押時,應依刑事訴訟法規定辦理。 電信總局為辦理電信監理業務及監督、管理電信事業,得向電信事業、專用電信使用人或電臺設置人、使用人索取相關資料或通知其到場陳述意見。 電信法 第 五 章 罰則 電信法 第 56 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以有線、無線或其他電磁方式,盜接或盜用他人電信設備通信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自己或第三人盜接或盜用他人電信設備通信,而製造、變造或輸入電信器材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意圖供第三人盜接或盜用他人電信設備通信,而販賣、轉讓、出租或出借電信器材者,亦同。 意圖供自己或第三人犯罪之用而持有前項之電信器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電信法 第 56-1 條 違反第六條第一項規定侵犯他人通信秘密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電信事業之負責人或其服務人員利用業務上之機會,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犯第一項之罪者,須告訴乃論。 電信法 第 57 條 違反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經營第一類電信事業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電信法 第 58 條 違反第四十六條第五項規定,設置或使用無線廣播電臺或無線電視電臺發送射頻信息,致干擾無線電波之合法使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下罰金。 違反第四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經核准擅自使用或變更無線電頻率者,處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干擾無線電波之合法使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下罰金。 電信法 第 59 條 法人之代表人、代理人或受僱人犯第五十六條至第五十八條之罪者,除處罰行為人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各該條罰金。 電信法 第 60 條 犯第五十六條至第五十八條之罪者,其電信器材,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電信法 第 61 條 違反第二十條第三項規定,不提繳電信事業普及服務基金者,處其應分攤金額三倍至五倍之罰鍰,並通知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得廢止其特許或許可。 電信事業未依規定繳納特許費或許可費時,每逾二日按應繳金額加徵百分之一滯納金,逾三十日未繳清,經通知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得定期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特許或許可。 無線電頻率使用者未依規定繳納頻率使用費時,每逾二日按應繳金額加徵百分之一滯納金,逾三十日未繳清,經通知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得廢止頻率使用之核准。 前三項之普及服務基金分攤金額、特許費、許可費、頻率使用費及滯納金,經通知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電信法 第 61-1 條 違反第二十條之一第二項規定,未經核准擅自使用或變更電信號碼,或違反電信總局依第二十條之一第六項所定管理辦法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連續處罰至改善時為止,或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使用之核准,或廢止其特許或許可。 電信事業或其他電信號碼使用者未依規定繳納電信號碼使用費時,每逾二日按應繳納金額加徵百分之一滯納金,逾三十日未繳清,經通知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得定期停止其使用或廢止其使用之核准。 第一類電信事業違反第二十條之一第四項規定,未依規定提供號碼可攜服務或平等接取服務,或違反電信總局依第二十條之一第四項所定管理辦法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連續處罰至改善時為止,或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特許。 違反電信總局依第二十條之一第七項所定辦法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連續處罰至改善時為止,或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 第二項之電信號碼使用費及滯納金,經通知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電信法 第 62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違反第十二條第三項或交通部依第十二條第五項所為之規定,經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經再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廢止其特許。 電信法 第 62-1 條 第一類電信事業有下列情形之一,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連續處罰至改善時為止,或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特許: 一、違反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者。 二、違反交通部依第十九條第二項所定準則者。 三、違反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未依交通部之指定提供普及服務者。 四、違反交通部依第二十六條第三項所定管理辦法者。 五、違反第二十六條第四項規定者。 六、違反第二十六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者。 七、違反第三十一條第二項規定,無正當理由拒絕管線基礎設施共用之請求者。 八、規避、妨礙或拒絕電信總局依第五十五條規定實施之檢查或不提供資料或拒不到場陳述意見者。 有下列情形之一,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連續處罰至改善時為止,或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特許或許可: 一、第一類電信事業違反第十六條第一項及第七項規定,拒絕與其他電信事業互連者。 二、違反第十六條第三項、第四項、第五項或第七項規定,自電信總局裁決通知到達之日起二個月內,未依電信總局之裁決處分辦理者。 三、違反電信總局依第十六條第九項所定管理辦法者。 電信法 第 63 條 違反交通部依第十四條第六項所定管理規則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連續處罰至改善為止或廢止其特許。 電信法 第 64 條 違反第十七條第一項規定經營第二類電信事業者,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其電信器材。 違反交通部依第十七條第二項所定管理規則者,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廢止其許可。 電信法 第 65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十五條規定,未經核准而暫停或終止營業、讓與營業或財產、相互投資或合併者。 二、違反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其營業規章未經核准,或未依經核准之營業規章辦理者。 三、違反第四十六條第一項或交通部依第四十六條第三項所定管理辦法者。 四、違反第四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或交通部依第四十七條第三項所定管理辦法者。 五、外國人違反第四十七條第四項規定,未經專案核准,擅自設置專用電信者。 六、違反第四十七條第五項規定,擅自設置電信網路或違反電信總局依第四十七條第五項所定管理辦法者。 七、違反第四十八條第一項或交通部依第四十八條第一項所定管理辦法者。 八、違反第四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擅自製造或輸入電信管制射頻器材,或未報備其所製造或輸入之電信管制射頻器材之型號及數量者。 九、違反交通部依第四十九條第二項所定管理辦法者。 十、違反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擅自製造、輸入、販賣或公開陳列未經型式認證、審驗合格之電信管制射頻器材者。 前項第三款至第十款情形,並得沒入其器材之一部或全部及廢止特許、許可、核准或執照。 依前項規定沒入之器材,不問屬於何人所有,均得為之。 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六款或第八款情形,得連續處罰至改正時為止。 電信法 第 66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電信事業違反電信總局依第二十八條或第四十條規定所為之命令者。 二、電信事業違反第四十一條規定者。 三、違反電信總局依第五十條第二項所定之審驗及認證辦法者。 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情形,得連續處罰至改正時為止。 電信法 第 67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二十七條第二項規定,其營業規章未經報備者。 二、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於各營業場所及網站備置營業規章供消費者審閱者。 三、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一項規定,輸入或販賣未經審驗合格之電信終端設備者。 四、違反第四十三條第三項規定,未經加入相關同業公會,而為營業之行為者;或違反同條第四項規定,未置符合規定資格之電信工程人員,從事電信工程相關工作者。 五、違反主管機關依第四十八條第四項所定管理辦法者。 六、違反主管機關依第五十二條規定所為之命令者。 七、除第一類電信事業外,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依第五十五條規定實施之檢查或不提供資料或拒不到場陳述意見者。 前項第三款情形,並得沒入其設備;第四款情形,並應勒令停止營業。 違反第四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擅自設置或持有電信管制射頻器材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其器材。 依前二項規定沒入之設備或器材,不問屬於何人所有,均得為之。 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至第七款情形,得連續處罰至改正時為止。 電信法 第 67-1 條 市內網路業務經營者或其他第三人違反第三十八條之一第三項或第四項規定,經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連續處罰至改善時為止。 違反電信總局依第四十二條第二項所定辦法有關審定證明之換發或補發、審驗合格標籤之標貼、印鑄與使用,及審驗業務之監督與管理等事項之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五十一條規定,未領有交通部發給之業餘無線電人員執照擅自從事業餘無線電作業,或違反交通部依第五十一條所定辦法有關業餘無線電人員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電信法 第 68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沒入、廢止特許、核准或執照、限期拆除或改善,交通部得委任電信總局為之。但依第六十一條之一、第六十二條第二項、第六十二條之一第一項第八款及第二項、第六十四條、第六十五條第一項第六款及第十款、第六十六條及第六十七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款、第五款、第六款、第二項所定之處罰及廢止第二類電信事業之許可,由電信總局為之。 依本法規定受廢止處分者,其因原處分而持有之證書,經通知限期繳還,屆期仍未繳還者,公告註銷之。 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通知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依本法應予處罰者,其他法律有較重處罰之規定時,從其規定。 電信法 第 六 章 附則 電信法 第 69 條 軍事專用電信除依第三十一條至第三十七條、第四十五條、第四十七條第二項及第四十八條第一項、第三項及第五十三條之規定外,不受本法之限制。 電信法 第 70 條 依本法受理申請特許、許可、審查、認證、審驗、登記及核發證照作業,應向申請者收取特許費、許可費、審查費、認證費、審驗費、登記費及證照費;其收費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電信法 第 71 條 本法未規定事項,交通部得參照有關國際電信公約及各項附約所定標準、建議、辦法或程序採用施行。 電信法 第 72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電信法
法律
20131211
2024/1/12 上午 12:00:00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 條 為保障人民秘密通訊自由及隱私權不受非法侵害,並確保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特制定本法。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 條 通訊監察,除為確保國家安全、維持社會秩序所必要者外,不得為之。 前項監察,不得逾越所欲達成目的之必要限度,且應以侵害最少之適當方法為之。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通訊如下: 一、利用電信設備發送、儲存、傳輸或接收符號、文字、影像、聲音或其他信息之有線及無線電信。 二、郵件及書信。 三、言論及談話。 前項所稱之通訊,以有事實足認受監察人對其通訊內容有隱私或秘密之合理期待者為限。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3-1 條 本法所稱通信紀錄者,謂電信使用人使用電信服務後,電信系統所產生之發送方、接收方之電信號碼、通信時間、使用長度、位址、服務型態、信箱或位置資訊等紀錄。 本法所稱之通訊使用者資料,謂電信使用者姓名或名稱、身分證明文件字號、地址、電信號碼及申請各項電信服務所填列之資料。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受監察人,除第五條及第七條所規定者外,並包括為其發送、傳達、收受通訊或提供通訊器材、處所之人。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5 條 有事實足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有下列各款罪嫌之一,並危害國家安全、經濟秩序或社會秩序情節重大,而有相當理由可信其通訊內容與本案有關,且不能或難以其他方法蒐集或調查證據者,得發通訊監察書。 一、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二、刑法第一百條第二項之預備內亂罪、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預備暴動內亂罪或第一百零六條第三項、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一百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百二十二條第三項、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二百零一條之一、第二百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三項、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二項、第三百條、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三或第三百四十六條之罪。 三、貪污治罪條例第十一條第一項、第四項關於違背職務行為之行賄罪。 四、懲治走私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三條之罪。 五、藥事法第八十二條第一項、第四項或第八十三條第一項、第四項之罪。 六、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項之罪。 七、期貨交易法第一百十二條或第一百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 八、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或第十三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之罪。 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一百零二條第一項第一款之罪。 十、農會法第四十七條之一或第四十七條之二之罪。 十一、漁會法第五十條之一或第五十條之二之罪。 十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五項之罪。 十三、洗錢防制法第十一條第一項至第三項之罪。 十四、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第一項後段、第二項後段、第六條或第十一條第三項之罪。 十五、陸海空軍刑法第十四條第二項、第十七條第三項、第十八條第三項、第十九條第三項、第二十條第五項、第二十二條第四項、第二十三條第三項、第二十四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十八條第五項、第六十三條第一項之罪。 十六、營業秘密法第十三條之二第一項、第二項之罪。 十七、森林法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 十八、廢棄物清理法第四十六條之罪。 前項通訊監察書,偵查中由檢察官依司法警察機關聲請或依職權以書面聲請該管法院核發。聲請書應記載偵、他字案號及第十一條之事項,其監察對象非電信服務用戶,應予載明;並檢附相關文件及監察對象住居所之調查資料,釋明有相當理由可信其通訊內容與本案有關,且曾以其他方法調查仍無效果,或以其他方法調查,合理顯示為不能達成目的或有重大危險情形。檢察官受理聲請案件,應於四小時內核復;如案情複雜,得經檢察長同意延長四小時。法院於接獲檢察官核轉受理聲請案件,應於四十八小時內核復。審判中由法官依職權核發。法官並得於通訊監察書上對執行人員為適當之指示。 前項聲請不合法定程序、不備理由、未經釋明或釋明不足者,法院應予駁回。其聲請經法院駁回者,不得聲明不服。 執行機關應於執行監聽期間內,每十五日至少作成一次以上之報告書,說明監聽行為之進行情形,以及有無繼續執行監聽之需要。檢察官或核發通訊監察書之法官並得隨時命執行機關提出報告。法官依據經驗法則、論理法則自由心證判斷後,發現有不應繼續執行監聽之情狀時,應撤銷原核發之通訊監察書。 通訊監察書之聲請,應以單一監察對象為限,同一偵、他字或相牽連案件,得同時聲請數張通訊監察書。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6 條 有事實足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有犯刑法妨害投票罪章、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七條、第八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四條、擄人勒贖罪或以投置炸彈、爆裂物或投放毒物方法犯恐嚇取財罪、組織犯罪條例第三條、洗錢防制法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條、第二百二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三百二十六條、第三百二十八條、第三百三十條、第三百三十二條及第三百三十九條,為防止他人生命、身體、財產之急迫危險;或有事實足信有其他通訊作為前條第一項犯罪連絡而情形急迫者,司法警察機關得報請該管檢察官以口頭通知執行機關先予執行通訊監察。但檢察官應告知執行機關第十一條所定之事項,並於二十四小時內陳報該管法院補發通訊監察書;檢察機關為受理緊急監察案件,應指定專責主任檢察官或檢察官作為緊急聯繫窗口,以利掌握偵辦時效。 法院應設置專責窗口受理前項聲請,並應於四十八小時內補發通訊監察書;未於四十八小時內補發者,應即停止監察。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7 條 為避免國家安全遭受危害,而有監察下列通訊,以蒐集外國勢力或境外敵對勢力情報之必要者,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首長得核發通訊監察書。 一、外國勢力、境外敵對勢力或其工作人員在境內之通訊。 二、外國勢力、境外敵對勢力或其工作人員跨境之通訊。 三、外國勢力、境外敵對勢力或其工作人員在境外之通訊。 前項各款通訊之受監察人在境內設有戶籍者,其通訊監察書之核發,應先經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所在地之高等法院專責法官同意。但情況急迫者不在此限。 前項但書情形,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應即將通訊監察書核發情形,通知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所在地之高等法院之專責法官補行同意;其未在四十八小時內獲得同意者,應即停止監察。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8 條 前條第一項所稱外國勢力或境外敵對勢力如下: 一、外國政府、外國或境外政治實體或其所屬機關或代表機構。 二、由外國政府、外國或境外政治實體指揮或控制之組織。 三、以從事國際或跨境恐怖活動為宗旨之組織。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9 條 第七條第一項所稱外國勢力或境外敵對勢力工作人員如下: 一、為外國勢力或境外敵對勢力從事秘密情報蒐集活動或其他秘密情報活動,而有危害國家安全之虞,或教唆或幫助他人為之者。 二、為外國勢力或境外敵對勢力從事破壞行為或國際或跨境恐怖活動,或教唆或幫助他人為之者。 三、擔任外國勢力或境外敵對勢力之官員或受僱人或國際恐怖組織之成員者。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0 條 依第七條規定執行通訊監察所得資料,僅作為國家安全預警情報之用。但發現有第五條所定情事者,應將所得資料移送司法警察機關、司法機關或軍事審判機關依法處理。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1 條 通訊監察書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案由及涉嫌觸犯之法條。 二、監察對象。 三、監察通訊種類及號碼等足資識別之特徵。 四、受監察處所。 五、監察理由。 六、監察期間及方法。 七、聲請機關。 八、執行機關。 九、建置機關。 前項第八款之執行機關,指蒐集通訊內容之機關。第九款之建置機關,指單純提供通訊監察軟硬體設備而未接觸通訊內容之機關。 核發通訊監察書之程序,不公開之。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1-1 條 檢察官偵查最重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事實足認通信紀錄及通信使用者資料於本案之偵查有必要性及關連性時,除有急迫情形不及事先聲請者外,應以書面聲請該管法院核發調取票。聲請書之應記載事項,準用前條第一項之規定。 司法警察官因調查犯罪嫌疑人犯罪情形及蒐集證據,認有調取通信紀錄之必要時,得依前項規定,報請檢察官許可後,向該管法院聲請核發調取票。 檢察官、司法警察官為偵辦最輕本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強盜、搶奪、詐欺、恐嚇、擄人勒贖,及違反人口販運防制法、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懲治走私條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等罪,而有需要時,得由檢察官依職權或司法警察官向檢察官聲請同意後,調取通信紀錄,不受前二項之限制。 第一項之急迫原因消滅後,應向法院補行聲請調取票。 調取票,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案由。 二、應調取之通信紀錄或使用者資料。 三、有效期間,逾期不得執行調取及調取後應將調取票交回之意旨。 第一項、第二項及第四項之聲請經法院駁回者,不得聲明不服。 核發調取票之程序,不公開之。 有調取第七條之監察對象通信紀錄及通訊使用者資料必要者,由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向電信或郵政事業調取,不受前七項之限制。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2 條 第五條、第六條之通訊監察期間,每次不得逾三十日,第七條之通訊監察期間,每次不得逾一年;其有繼續監察之必要者,應釋明具體理由,至遲於期間屆滿之二日前,提出聲請。但第五條、第六條繼續之監察期間,不得逾一年,執行機關如有繼續監察之必要者,應依第五條、第六條重行聲請。 第五條、第六條之通訊監察期間屆滿前,偵查中檢察官、審判中法官認已無監察之必要者,應即停止監察。 第七條之通訊監察期間屆滿前,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首長認已無監察之必要者,應即停止監察。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3 條 通訊監察以截收、監聽、錄音、錄影、攝影、開拆、檢查、影印或其他類似之必要方法為之。但不得於私人住宅裝置竊聽器、錄影設備或其他監察器材。 執行通訊監察,除經依法處置者外,應維持通訊暢通。 執行機關除有正當理由者外,應至少每三日派員取回監錄內容。 前項監錄內容顯然與監察目的無關者,不得作成譯文。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4 條 通訊監察之執行機關及處所,得依聲請機關之聲請定之。法官依職權核發通訊監察書時,由核發人指定之;依第七條規定核發時,亦同。 電信事業及郵政事業有協助執行通訊監察之義務;其協助內容為執行機關得使用該事業之通訊監察相關設施與其人員之協助。 前項因協助執行通訊監察所生之必要費用,於執行後,得請求執行機關支付;其項目及費額由交通部會商有關機關訂定公告之。 電信事業之通訊系統應具有配合執行監察之功能,並負有協助建置機關建置、維持通訊監察系統之義務。但以符合建置時之科技及經濟上合理性為限,並不得逾越期待可能性。 前項協助建置通訊監察系統所生之必要費用,由建置機關負擔。另因協助維持通訊監察功能正常作業所生之必要費用,由交通部會商有關機關訂定公告之。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5 條 第五條、第六條及第七條第二項通訊監察案件之執行機關於監察通訊結束時,應即敘明受監察人之姓名、住所或居所、該監察案件之第十一條第一項各款及通訊監察書核發機關文號、實際監察期間、有無獲得監察目的之通訊資料及救濟程序報由檢察官、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陳報法院通知受監察人。如認通知有妨害監察目的之虞或不能通知者,應一併陳報。 通訊監察結束後,檢察官、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逾一個月仍未為前項之陳報者,法院應於十四日內主動通知受監察人。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 法院對於第一項陳報,除有具體理由足認通知有妨害監察目的之虞或不能通知之情形外,應通知受監察人。 前項不通知之原因消滅後,執行機關應報由檢察官、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陳報法院補行通知。原因未消滅者,應於前項陳報後每三個月向法院補行陳報未消滅之情形。逾期未陳報者,法院應於十四日內主動通知受監察人。 關於執行機關陳報事項經法院審查後,交由司法事務官通知受監察人與該受監察之電信服務用戶。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 前項受監察之電信服務用戶包括個人、機關(構)、或團體等。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6 條 執行機關於監察通訊後,應按月向檢察官、核發通訊監察書之法官或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首長報告執行情形。檢察官、核發通訊監察書之法官或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首長並得隨時命執行機關提出報告。 第五條、第六條通訊監察之監督,偵查中由檢察機關、審判中由法院,第七條通訊監察之監督,由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派員至建置機關,或使用電子監督設備,監督通訊監察執行情形。偵查中案件,法院應定期派員監督執行機關執行情形。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6-1 條 通訊監察執行機關、監督機關每年應製作該年度通訊監察之相關統計資料年報,定期上網公告並送立法院備查。 前項定期上網公告,於第七條規定之通訊監察,不適用之。 第一項統計資料年報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依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及第十二條第一項聲請及核准通訊監察之案由、監察對象數、案件數、線路數及線路種類。依第十一條之一之調取案件,亦同。 二、依第十二條第二項、第三項之停止監察案件,其停止情形。 三、依第十五條之通知或不通知、不通知之原因種類及原因消滅或不消滅之情形。 四、法院依前條規定監督執行機關執行之情形。 五、依第十七條資料銷燬之執行情形。 六、截聽紀錄之種類及數量。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7 條 監察通訊所得資料,應加封緘或其他標識,由執行機關蓋印,保存完整真實,不得增、刪、變更,除已供案件證據之用留存於該案卷或為監察目的有必要長期留存者外,由執行機關於監察通訊結束後,保存五年,逾期予以銷燬。 通訊監察所得資料全部與監察目的無關者,執行機關應即報請檢察官、依職權核發通訊監察書之法官或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首長許可後銷燬之。 前二項之資料銷燬時,執行機關應記錄該通訊監察事實,並報請檢察官、依職權核發通訊監察書之法官或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首長派員在場。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8 條 依本法監察通訊所得資料,不得提供與其他機關(構)、團體或個人。但符合第五條或第七條規定之監察目的或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依第五條及第六條規定通訊監察書之聲請、核發、執行、通訊監察所得資料之保管、使用、銷燬,應就其經辦、調閱及接觸者,建立連續流程履歷紀錄,並應與臺灣高等法院通訊監察管理系統連線。 前項其他執行通訊監察之機關每月應將所有截聽紀錄以專線或保密方式傳遞至臺灣高等法院通訊監察管理系統。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8-1 條 依第五條、第六條或第七條規定執行通訊監察,取得其他案件之內容者,不得作為證據。但於發現後七日內補行陳報法院,並經法院審查認可該案件與實施通訊監察之案件具有關連性或為第五條第一項所列各款之罪者,不在此限。 依第五條、第六條或第七條規定執行通訊監察所取得之內容或所衍生之證據與監察目的無關者,不得作為司法偵查、審判、其他程序之證據或其他用途,並依第十七條第二項規定予以銷燬。 違反第五條、第六條或第七條規定進行監聽行為所取得之內容或所衍生之證據,於司法偵查、審判或其他程序中,均不得採為證據或其他用途,並依第十七條第二項規定予以銷燬。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19 條 違反本法或其他法律之規定監察他人通訊或洩漏、提供、使用監察通訊所得之資料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前項請求權,不得讓與或繼承。但以金額賠償之請求權已依契約承諾或已起訴者,不在此限。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0 條 前條之損害賠償總額,按其監察通訊日數,以每一受監察人每日新臺幣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計算。但能證明其所受之損害額高於該金額者,不在此限。 前項監察通訊日數不明者,以三十日計算。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1 條 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損害發生時起,逾五年者亦同。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2 條 公務員或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人,執行職務時違反本法或其他法律之規定監察他人通訊或洩漏、提供、使用監察通訊所得之資料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依前項規定請求國家賠償者,適用第十九條第二項、第三項及第二十條之規定。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3 條 損害賠償除依本法規定外,適用民法及國家賠償法規定。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4 條 違法監察他人通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執行或協助執行通訊監察之公務員或從業人員,假借職務或業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意圖營利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5 條 明知為違法監察通訊所得之資料,而無故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6 條 (刪除)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7 條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因職務知悉或持有依本法或其他法律之規定監察通訊所得應秘密之資料,而無故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官或檢察官執行本法而有法官法第三十條第二項或第八十九條第四項各款情事者,應移送個案評鑑。 公務員或曾任公務員之人違反第十八條之一第二項、第三項規定,將本案通訊監察資料挪作他用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8 條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依本法或其他法律之規定監察通訊所得應秘密之資料,而無故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二萬元以下罰金。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29 條 監察他人之通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一、依法律規定而為者。 二、電信事業或郵政機關(構)人員基於提供公共電信或郵政服務之目的,而依有關法令執行者。 三、監察者為通訊之一方或已得通訊之一方事先同意,而非出於不法目的者。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30 條 第二十四條第一項、第二十五條第一項及第二十八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31 條 有協助執行通訊監察義務之電信事業及郵政機關(構),違反第十四條第二項之規定者,由交通部處以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經通知限期遵行而仍不遵行者,按日連續處罰,並得撤銷其特許或許可。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32 條 軍事審判機關於偵查、審判現役軍人犯罪時,其通訊監察準用本法之規定。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32-1 條 法務部每年應向立法院報告通訊監察執行情形。立法院於必要時,得請求法務部報告並調閱相關資料。 立法院得隨時派員至建置機關、電信事業、郵政事業或其他協助執行通訊監察之機關、事業及處所,或使用電子監督設備,監督通訊監察執行情形。 本法未規定者,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或其他法律之規定。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33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第 34 條 本法施行日期,除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五月三十日修正公布之條文,自九十五年七月一日施行;九十六年七月十一日及一百零三年一月二十九日修正公布之條文,自公布後五個月施行;一百零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修正之條文,由行政院定之外,自公布日施行。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法律
20180523
2024/1/12 上午 12:00:00
航業法 第 一 章 總則 航業法 第 1 條 為健全航業制度,促進航業發展,繁榮國家經濟,特制定本法。 航業法 第 2 條 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航業之業務由航政機關辦理之。 航業法 第 3 條 本法所用名詞,定義如下: 一、航業:指以船舶運送、船務代理、海運承攬運送、貨櫃集散站經營等為營業之事業。 二、船舶運送業:指以總噸位二十以上之動力船舶,或總噸位五十以上之非動力船舶從事客貨運送而受報酬為營業之事業。 三、船務代理業:指受船舶運送業或其他有權委託人之委託,在約定授權範圍內,以委託人名義代為處理船舶客貨運送及其有關業務而受報酬為營業之事業。 四、海運承攬運送業:指以自己之名義,為他人之計算,使船舶運送業運送貨物而受報酬為營業之事業。 五、貨櫃集散站經營業:指提供貨櫃、櫃裝貨物集散之場地及設備,以貨櫃、櫃裝貨物集散而受報酬為營業之事業。 六、航線:指以船舶經營客貨運送所航行之路線。 七、國內航線:指以船舶航行於本國港口間或特定水域內,經營客貨運送之路線。 八、國際航線:指以船舶航行於本國港口與外國港口間或外國港口間,經營客貨運送之路線。 九、固定航線:指利用船舶航行於港口間或特定水域內,具有固定航班,經營客貨運送之路線。 十、國際聯營組織:指船舶運送業間,就其國際航線之經營,協商運費、票價、運量、租傭艙位或其他與該航線經營有關事項之國際常設組織或非常設之聯盟。 十一、國際航運協議:指國際聯營組織為規範營運者間之相互關係、運送作業、收費、聯運及配貨等事項而訂立之約定。 十二、私人武裝保全人員:指經營中華民國籍船舶之船舶運送業所僱用外國籍私人海事保全公司提供持有或使用槍砲、彈藥、刀械之人員。 航業法 第 4 條 非中華民國船舶,不得在中華民國各港口間運送客貨。但經主管機關特許者,不在此限。 航業法 第 5 條 航業所有之資產及其運送之物品,非依法律,不得檢查、徵用或扣押。 航業法 第 6 條 小船從事客貨運送或其他業務,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航業法 第 二 章 船舶運送業之管理 航業法 第 一 節 船舶運送業 航業法 第 7 條 經營船舶運送業,應具備營業計畫書,記載船舶購建規範、資本總額、籌募計畫,連同其他有關文書,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籌設。 船舶運送業應自許可籌設之日起六個月內,依法辦理公司登記,置妥中華民國國籍之自有船舶,具備有關文書,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並核發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未依前項規定期限申請核發許可證者,其籌設許可應予廢止。但有正當理由者,得於期限屆滿日起算之三十日前申請展延;展延期限為六個月,並以二次為限。 船舶運送業之組織,除本法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九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經核准者外,以股份有限公司為限。 航業法 第 8 條 船舶運送業應自取得許可證之日起六個月內開始營業,屆期未開始營業者,由航政機關報請主管機關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但有正當理由者,得於期限屆滿日之三十日前申請展延;展延期限為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船舶運送業自行停止營業或喪失中華民國籍自有船舶滿六個月者,應自停止營業或喪失自有船舶滿六個月之次日起三十日內,將原領許可證繳送航政機關轉送主管機關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屆期未繳送者,由航政機關報請主管機關逕行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但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展延;展延期限為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船舶運送業結束營業,應自結束營業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原領許可證繳送航政機關轉送主管機關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屆期未繳送者,由航政機關報請主管機關逕行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航業法 第 9 條 船舶運送業變更組織、名稱者,應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並於依法辦妥公司變更登記後三十日內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換領許可證。 船舶運送業之董事、經理人或其他依法應登記事項有變更者,應於辦妥變更登記後三十日內報請航政機關備查。 船舶運送業設立分公司,應於依法辦妥分公司登記後三十日內報請航政機關備查。 航業法 第 10 條 船舶運送業將其所有之船舶拆解或以光船出租、抵押、出售於國外,或將船舶變更為非中華民國籍,應敘明理由,報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備查。 船舶運送業租船經營固定航線者,應報請航政機關備查。 航業法 第 11 條 船舶運送業建造船舶,應就資金籌措、船舶規範、營運計畫等事項,報請航政機關備查。 航業法 第 12 條 船舶運送業自國外購買現成船,其船齡不得超過允許輸入之年限,並應於購買前擬具購船營運計畫書,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核定。 航業法 第 13 條 船舶運送業申請經營固定航線,應檢附營運計畫及相關文件,於船舶配置完成後,向航政機關辦理航線登記。 前項登記內容有變更時,應向航政機關辦理變更登記。 船舶運送業經營固定航線,應依登記之航線及船期表,從事客貨運送。 船舶運送業經營國內固定客運航線,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減班或停航;減班或停航時,應於減班或停航三日前報請航政機關備查,並於營業場所公告及利用電信網路、新聞紙或廣播電視等方式周知乘客。但因不可抗力因素不及報請備查者,應即時周知乘客,並於事後三日內報請航政機關備查。 前項停航期間不得超過六個月。但有正當理由者,得敘明理由,向航政機關申請展延;展延期限為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航業法 第 14 條 船舶運送業應依主管機關所定保險金額,投保營運人責任保險。 船舶運送業經營旅客運送者,應依主管機關所定保險金額為旅客投保傷害保險。 前項傷害保險之受益人,以被保險人本人或其法定繼承人為限,並不受保險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一款及第一百三十五條準用第一百零五條、第一百零七條規定之限制。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保險期間屆滿時,船舶運送業應予以續保。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保險契約簽訂、變更、終止或解除,船舶運送業者應以書面通知主管機關,未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退保;其投保方式、最低投保金額及保險範圍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航業法 第 15 條 船舶運送業經營國內固定航線申請實施聯營者,應檢附聯營實施計畫書及相關文件,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 前項聯營許可之申請、變更、管理、廢止及監督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航業法 第 16 條 主管機關得依實際需要,指定中華民國船舶運送業,經營特定航線之客貨運送;其因此所生之營運損失,由政府補償之。 前項補償之條件、範圍、方式及監督考核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航業法 第 17 條 為發展國家整體經濟,有關政府機關及公營事業機構進口物資器材,由主管機關認可之專責機構規劃推薦適宜之船舶運送業,以合理價格及符合公開公平競爭原則,提供海運服務相關事宜。 前項政府機關及公營事業機構進口物資器材之品名、適用之採購條件與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專責機構之認可、推薦之程序及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航業法 第 18 條 外國政府或外國籍船舶運送業對中華民國船舶運送業採取不利措施時,主管機關得進行調查,並會同有關機關採取必要之措施。 航業法 第 19 條 船舶運送業刊登招攬客貨廣告,應載明公司名稱、船名、航行港口及船舶運送業許可證字號;其經營固定航線者,並應載明航線及船期。 航業法 第 20 條 船舶運送業簽發載貨證券或客票,應先將載貨證券或客票之樣本報請航政機關備查後,始得為之;變更時,亦同。 航業法 第 21 條 船舶運送業因託運人之請求簽發裝船載貨證券,應於貨物裝船後為之,不得於載貨證券上虛列裝船日期。 航業法 第 22 條 船舶運送業經營固定航線之客、貨運價表,應報請航政機關備查,並以電信網路、新聞紙或雜誌等公開方式公開其運價資訊;經營固定客運航線者,應另於營業處所公開其運價資訊。 前項運價表,航政機關認為有不合理或不利於國家進出口貿易或航業發展者,得令業者限期修正,必要時得暫停全部或一部之實施。 航業法 第 23 條 船舶運送業經營國內、國際固定航線客貨運送,應依前條第一項備查之運價表收取運費。但運送雙方訂有優惠運價者,不在此限。 船舶運送業對乘客或託運人不得有不合理之差別待遇。 航業法 第 24 條 航政機關於必要時,得通知船舶運送業提供其營運、財務狀況及其他有關文件,以供查核。 航業法 第 25 條 為維護國家安全,增進公共利益,促進航業發展及維持航運秩序之需要,主管機關得採取必要之措施或通知船舶運送業採取必要之配合措施。 航業法 第 26 條 船舶運送業兼營本法所定其他各業之業務時,應依本法及其授權訂定之各業管理法規,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並核發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航業法 第 27 條 船舶運送業之最低資本額、籌設申請、許可證之核發與換發、公司變更登記、船舶購建與拆售、自國外輸入船齡之限制、營運、管理、運價表備查、投保金額及證照費收取等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航業法 第 27-1 條 船舶運送業經營之中華民國籍船舶航行於受海盜或非法武力威脅高風險海域者,該船舶運送業得僱用私人武裝保全人員。 前項船舶運送業應逐船檢附相關文件,事先報請航政機關備查,並由航政機關轉知內政部、財政部、行政院海岸巡防署。 船舶運送業應令其僱用之私人武裝保全人員及其持有或使用之槍砲、彈藥、刀械在國外登(離)船,並不得進入已報請備查受保護船舶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域。 第一項之受威脅高風險海域,由航政機關公告之。 第二項報請備查之程序、應檢附之船舶文書、航行計畫、僱用計畫、保險計畫等文件、私人武裝保全人員與其持有或使用之槍砲、彈藥、刀械於船舶上之管理、使用規定、紀錄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內政部、法務部、財政部及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定之。 航政機關應統一蒐集外國籍私人海事保全公司之相關資訊,以供船舶運送業參考。 航業法 第 二 節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 航業法 第 28 條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非依法設立分公司或委託中華民國船務代理業代為處理船舶客貨運送業務,不得在中華民國境內攬運客貨。 航業法 第 29 條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在中華民國設立分公司,應具備營業計畫書,記載船舶一覽表,連同其他有關文書,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籌設。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應自許可籌設之日起六個月內,依法辦理認許及分公司登記,具備有關文書,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並核發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分公司結束營業,應自結束營業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原領許可證繳送航政機關轉送主管機關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屆期未繳送者,由航政機關報請主管機關逕行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航業法 第 30 條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於委託中華民國船務代理業代為處理船舶客貨運送及有關業務前,應檢具其在本國設立登記文件、代理契約及有關文件,由該船務代理業向航政機關辦妥代理登記後,始得營業。 航業法 第 31 條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申請在我國設立分公司經營業務或委託中華民國船務代理業代為處理船舶客貨運送業務,有事實足認為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不予許可或登記: 一、申請文件不足或不符,經限期改正而屆期未改正。 二、有侵害乘客或託運人合法權益之不良紀錄未滿三年。 三、財務欠佳而有實據未滿三年。 四、其他有妨礙航運秩序。 航業法 第 32 條 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九條至第二十六條、第三十四條及第三十五條規定,於在中華民國設有分公司或委託中華民國船務代理業代為處理船舶客貨運送業務之外國籍船舶運送業,準用之。 航業法 第 32-1 條 第二十七條之一規定,於經營中華民國籍船舶之外國籍船舶運送業準用之。 航業法 第 33 條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在中華民國設立分公司經營業務者,其籌設申請、許可證之核發與換發、變更登記之管理、營運資金、證照費收取或委託船務代理業攬運客貨等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航業法 第 三 節 國際聯營組織及國際航運協議 航業法 第 34 條 船舶運送業在中華民國經營業務者,參加或設立國際聯營組織,應檢附組織章程、聯營作業計畫及相關文件,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認可。聯營組織變更或解散時,亦同。 國際聯營組織以協商運費、票價為其聯營協定內容者,其會員公司之運價表,應由該組織授權之會員公司代為申請航政機關備查。 第二十二條規定,於國際聯營組織準用之。 航業法 第 35 條 船舶運送業在中華民國經營業務,有簽訂國際航運協議者,應將國際航運協議之名稱、內容及會員名錄,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認可。國際航運協議變更時,亦同。 國際航運協議以協商運費、票價為其內容者,其運價表應由前項協議簽訂者之一代為申請航政機關備查。 前項運價表應容許船舶運送業自由決定其運費、票價。 航業法 第 三 章 船務代理業、海運承攬運送業之管理 航業法 第 36 條 經營船務代理業,應具備有關文書,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籌設。 船務代理業應自許可籌設之日起六個月內,依法辦妥公司登記,並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並核發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航業法 第 37 條 船務代理業經營代理業務,應以委託人名義為之,並以約定之範圍為限。 航業法 第 38 條 船務代理業所代理之外國籍船舶運送業,在中華民國國境內攬運之客貨,發生運送糾紛或爭議者,船務代理業應協助妥善處理之。 航業法 第 39 條 經營海運承攬運送業,應具備有關文書,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籌設。 海運承攬運送業應自許可籌設之日起六個月內,依法辦理公司登記,並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並核發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經營海運承攬運送業者於申請核發許可證時,應繳交一定金額之保證金,或依主管機關所定保險金額投保承攬運送責任保險。 前項之保險期間屆滿時,海運承攬運送業應予以續保。 航業法 第 40 條 外國籍海運承攬運送業非依法設立分公司或委託中華民國海運承攬運送業代為處理業務,不得在中華民國境內營業。 前項海運承攬運送業代理外國籍海運承攬運送業在中華民國之業務,於代理時應檢附有關文書,向航政機關辦理登記。 海運承攬運送業經營前項代理業務,應以委託人名義為之,並以約定之範圍為限。 航業法 第 41 條 海運承攬運送業除船舶運送業兼營者外,不得光船承租船舶,運送其所承攬貨物。 航業法 第 42 條 第七條第三項、第八條、第九條、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四條至第二十六條規定,於船務代理業及外國籍船務代理業準用之。 第七條第三項、第八條、第九條、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四條至第二十六條、第三十一條及第三十八條規定,於海運承攬運送業及外國籍海運承攬運送業準用之。 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及第三十一條規定,於外國籍船務代理業準用之。 第二十九條規定,於外國籍海運承攬運送業準用之。 航業法 第 43 條 船務代理業之最低資本額、外國籍船務代理業設立分公司經營業務之營運資金、籌設申請、許可證之核發與換發、公司變更登記、營運、管理及證照費收取等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海運承攬運送業之最低資本額、外國籍海運承攬運送業設立分公司經營業務之營運資金、籌設申請、許可證之核發與換發、公司變更登記、營運、管理、保險金額、保證金及證照費收取等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航業法 第 四 章 貨櫃集散站經營業之管理 航業法 第 44 條 經營貨櫃集散站業務,應具備有關文書,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籌設。 貨櫃集散站經營業,應自許可籌設之日起六個月內,依規定置備足供貨櫃、貨物、車輛、機具存放及貨物起卸場所,辦理公司登記,檢附有關文書,申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及核發許可證,並向海關登記後,始得營業。 航業法 第 45 條 貨櫃集散站之貨櫃運輸出入通道,應與鐵路、公路運輸系統為適當之配合,不得妨礙交通秩序及安全。 航業法 第 46 條 貨櫃集散站經營業之營業費率表,應報請航政機關備查;變更時,亦同。 航業法 第 47 條 第七條第三項、第八條、第九條及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六條規定,於貨櫃集散站經營業及外國籍貨櫃集散站經營業準用之。 第二十八條有關依法設立分公司始得在中華民國境內營業與第二十九條及第三十一條規定,於外國籍貨櫃集散站經營業準用之。 航業法 第 48 條 貨櫃集散站經營業之最低資本額或外國籍貨櫃集散站經營業設立分公司經營業務之營運資金、設備基準、經營項目、籌設申請、許可證之核發與換發、公司變更登記、營運、管理、證照費收取等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航業法 第 五 章 罰則 航業法 第 49 條 船舶運送業或外國籍船舶運送業參加或設立國際聯營組織不依計畫實施聯營,經令其限期改善而屆期未完成改善或聯營事由消滅者,主管機關得會商有關機關廢止其認可。 未依第三十四條第二項或第三十五條第二項規定辦理者,航政機關於必要時,得暫停該運價表全部或部分之實施。 航業法 第 50 條 國際聯營組織之運作或國際航運協議之實施,有礙中華民國航運秩序或經濟發展者,航政機關得令其限期改善。 未於前項限期內完成改善者,航政機關得報請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廢止其認可。 航業法 第 50-1 條 船舶運送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停止其營業之全部或一部: 一、違反第二十七條之一第二項規定,僱用私人武裝保全人員未事先報請航政機關備查。 二、違反第二十七條之一第三項規定,所僱用之私人武裝保全人員及其持有或使用之槍砲、彈藥、刀械,未在國外登(離)船,或進入已報請備查受保護船舶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域。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停止其營業之全部或一部: 一、違反第三十二條之一準用第二十七條之一第二項規定,僱用私人武裝保全人員未事先報請航政機關備查。 二、違反第三十二條之一準用第二十七條之一第三項規定,所僱用之私人武裝保全人員及其持有或使用之槍砲、彈藥、刀械,未在國外登(離)船,或進入已報請備查受保護船舶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域。 航業法 第 51 條 未經許可而經營船舶運送業、船務代理業、海運承攬運送業或貨櫃集散站經營業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完成改善者,得按次處罰至完成改善為止。 航業法 第 52 條 船舶運送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及得停止其營業之全部或一部: 一、違反第十條規定,將船舶拆解或以光船出租、抵押、出售於國外、船舶變更為非中華民國籍,或租船經營固定航線,未報備查。 二、違反第十三條規定,經營固定航線業務,未辦理航線登記、航線變更登記或未依登記之航線及船期表,從事客貨運送;或經營國內固定客運航線,於減班或停航時,未依規定期限報請航政機關備查,或報備查後未於營業場所公告及利用電信網路、新聞紙或廣播電視等方式周知乘客。 三、違反第十四條規定,未依規定投保營運人責任保險、旅客傷害保險或未依所定保險金額投保或保險期間屆滿未予續保或投保後無故退保。 未於前項限期內完成改善者,除按次處罰及再限期改善外,並得廢止其航線登記之全部或一部。 經前項再限期改善而未完成改善,或未遵守停止營業之處分或於二年內違反第一項同一款規定達三次者,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航業法 第 53 條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及得在六個月以內期間禁止在中華民國各港口上下乘客、裝卸貨物或入出港: 一、違反第四條規定,未經主管機關特許,在中華民國各港口間運送客貨。 二、違反第二十八條規定,未依法設立分公司或未委託中華民國船務代理業代為處理船舶客貨運送業務,而在中華民國境內攬運客貨。 三、違反第三十二條準用第十三條規定,經營固定航線業務,未辦理航線登記、航線變更登記或未依登記之航線及船期表,從事客貨運送;或經營國內固定客運航線,於減班或停航時,未依規定期限報請航政機關備查,或報備查後未於營業場所公告及利用電信網路、新聞紙或廣播電視等方式周知乘客。 四、違反第三十二條準用第十四條規定,未依規定投保營運人責任保險、旅客傷害保險或未依所定保險金額投保,或保險期間屆滿未予續保或投保後無故退保。 未於前項限期內完成改善者,除按次處罰及再限期改善外,並得在六個月以內期間停止其營業之全部或一部。 經前項再限期改善而未完成改善,或未遵守前項停止營業之處分,或於二年內違反第一項同一款規定達三次者,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航業法 第 54 條 船舶運送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一萬二千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 一、違反第九條規定,未換領許可證,或未於辦妥變更登記或未於辦妥分公司登記後三十日內報備查。 二、違反第十九條規定,刊登廣告未載明公司名稱、船名、航行港口或船舶運送業許可證字號;或經營固定航線而未載明航線及船期。 三、違反第二十條規定,載貨證券或客票樣本未報備查。 四、違反第二十二條第一項規定,運價表未報備查或運價資訊未公開。 五、違反第二十二條第二項規定,經限期修正,屆期未修正。 六、違反第二十四條規定,未提供營運、財務狀況或其他有關文件。 未於前項限期內完成改善者,除按次處罰及再限期改善外,並得在六個月以內期間停止其營業之全部或一部。 經前項再限期改善而未完成改善,或未遵守前項停止營業之處分,或於二年內違反第一項同一款規定達三次者,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航業法 第 55 條 外國籍船舶運送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一萬二千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 一、規避、妨礙或拒絕依第十八條規定所為之調查。 二、違反第三十二條準用第十九條規定,刊登廣告未載明公司名稱、船名、航行港口或外國籍船舶運送業許可證字號;或經營固定航線而未載明航線及船期。 三、違反第三十二條準用第二十條規定,載貨證券或客票樣本未報備查。 四、違反第三十二條準用第二十二條第一項規定,運價表未報備查或運價資訊未公開。 五、違反第三十二條準用第二十二條第二項規定,經限期修正,屆期未修正。 六、違反第三十二條準用第二十四條規定,未提供營運、財務狀況或其他有關文件。 未於前項限期內完成改善者,除按次處罰及再限期改善外,並得在六個月以內期間停止其營業之全部或一部。 經前項再限期改善而未完成改善,或未遵守前項停止營業之處分,或於二年內違反第一項同一款規定達三次者,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航業法 第 56 條 船務代理業或外國籍船務代理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一萬二千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 一、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一項準用第九條規定,未換領許可證,或未於辦妥變更登記或未於辦妥分公司登記後三十日內報備查。 二、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一項準用第十九條規定,刊登廣告未載明公司名稱、船名、航行港口或船務代理業許可證字號;或經營固定航線而未載明航線及船期。 三、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一項準用第二十條規定,載貨證券或客票樣本,未報備查。 四、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一項準用第二十四條規定,未提供營運、財務狀況或其他有關文件。 五、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三項準用第二十八條規定,未依法設立分公司或未委託中華民國船務代理業代為處理業務,而在中華民國境內營業。 未於前項限期內完成改善者,除按次處罰及再限期改善外,並得在六個月以內期間停止其營業之全部或一部。 經前項再限期改善而未完成改善,或未遵守前項停止營業之處分,或於二年內違反第一項同一款規定達三次者,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航業法 第 57 條 海運承攬運送業或外國籍海運承攬運送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一萬二千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 一、違反第三十九條第三項或第四項規定,未繳納一定金額之保證金、未投保或未依所定保險金額投保;或保險期間屆滿未予續保或投保後無故退保。 二、違反第四十條第一項規定,未依法設立分公司或未委託中華民國海運承攬運送業代為處理業務,而在中華民國境內營業。 三、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二項準用第九條規定,未換領許可證,或未於辦妥變更登記或未於辦妥分公司登記後三十日內報備查。 四、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二項準用第十九條規定,刊登廣告未載明公司名稱、航行港口或海運承攬運送業許可證字號。 五、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二項準用第二十條規定,載貨憑證樣本未報備查。 六、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二項準用第二十四條規定,未提供營運、財務狀況或其他有關文件。 未於前項限期內完成改善者,除按次處罰及再限期改善外,並得在六個月以內期間停止其營業之全部或一部。 經前項再限期改善而未完成改善,或未遵守前項停止營業之處分,或於二年內違反第一項同一款規定達三次者,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航業法 第 58 條 貨櫃集散站經營業或外國籍貨櫃集散站經營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一萬二千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 一、違反第四十六條規定,營業費率表,未報備查。 二、違反第四十七條第一項準用第九條規定,未換領許可證,或未於辦妥變更登記或未於辦妥分公司登記後三十日內報備查。 三、違反第四十七條第一項準用第二十四條規定,未提供營運、財務狀況或其他有關文件。 四、違反第四十七條第二項準用第二十八條規定,未依法設立分公司,而在中華民國境內營業。 未於前項限期內完成改善者,除按次處罰及再限期改善外,並得在六個月以內期間停止其營業之全部或一部。 經前項再限期改善而未完成改善,或未遵守前項停止營業之處分,或於二年內違反第一項同一款規定達三次者,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航業法 第 六 章 附則 航業法 第 59 條 未在中華民國依法設立分公司之外國籍船舶運送業違反本法而處罰鍰者,經通知限期繳納,屆期未繳納或未提供擔保前,航政機關得禁止其船舶出港。 航業法 第 60 條 本法未規定事項,涉及國際事務者,主管機關得參照有關國際公約或協定及其附約所訂規則、辦法、標準、建議或程式,採用發布施行。 航業法 第 60-1 條 中華民國政府與其他國家簽訂之協定,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航業法 第 61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航業法
法律
20140122
2024/1/12 上午 12:00:00
海商法 第 一 章 通則 海商法 第 1 條 本法稱船舶者,謂在海上航行,或在與海相通之水面或水中航行之船舶。 海商法 第 2 條 本法稱船長者,謂受船舶所有人僱用主管船舶一切事務之人員;稱海員者,謂受船舶所有人僱用由船長指揮服務於船舶上所有人員。 海商法 第 3 條 下列船舶除因碰撞外,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一、船舶法所稱之小船。 二、軍事建制之艦艇。 三、專用於公務之船舶。 四、第一條規定以外之其他船舶。 海商法 第 4 條 船舶保全程序之強制執行,於船舶發航準備完成時起,以迄航行至次一停泊港時止,不得為之。但為使航行可能所生之債務,或因船舶碰撞所生之損害,不在此限。 國境內航行船舶之保全程序,得以揭示方法為之。 海商法 第 5 條 海商事件,依本法之規定,本法無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海商法 第 二 章 船舶 海商法 第 一 節 船舶所有權 海商法 第 6 條 船舶除本法有特別規定外,適用民法關於動產之規定。 海商法 第 7 條 除給養品外,凡於航行上或營業上必需之一切設備及屬具,皆視為船舶之一部。 海商法 第 8 條 船舶所有權或應有部分之讓與,非作成書面並依下列之規定,不生效力: 一、在中華民國,應申請讓與地或船舶所在地航政主管機關蓋印證明。 二、在外國,應申請中華民國駐外使領館、代表處或其他外交部授權機構蓋印證明。 海商法 第 9 條 船舶所有權之移轉,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海商法 第 10 條 船舶建造中,承攬人破產而破產管理人不為完成建造者,船舶定造人,得將船舶及業經交付或預定之材料,照估價扣除已付定金給償收取之,並得自行出資在原處完成建造。但使用船廠應給與報償。 海商法 第 11 條 共有船舶之處分及其他與共有人共同利益有關之事項,應以共有人過半數並其應有部分之價值合計過半數之同意為之。 海商法 第 12 條 船舶共有人有出賣其應有部分時,其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儘先承買。 因船舶共有權一部分之出賣,致該船舶喪失中華民國國籍時,應得共有人全體之同意。 海商法 第 13 條 船舶共有人,以其應有部分供抵押時,應得其他共有人過半數之同意。 海商法 第 14 條 船舶共有人,對於利用船舶所生之債務,就其應有部分,負比例分擔之責。 共有人對於發生債務之管理行為,曾經拒絕同意者,關於此項債務,得委棄其應有部分於他共有人而免其責任。 海商法 第 15 條 船舶共有人為船長而被辭退或解任時,得退出共有關係,並請求返還其應有部分之資金。 前項資金數額,依當事人之協議定之,協議不成時,由法院裁判之。 第一項所規定退出共有關係之權,自被辭退之日起算,經一個月不行使而消滅。 海商法 第 16 條 共有關係,不因共有人中一人之死亡、破產或受監護宣告而終止。 海商法 第 17 條 船舶共有人,應選任共有船舶經理人,經營其業務,共有船舶經理人之選任,應以共有人過半數,並其應有部分之價值合計過半數之同意為之。 海商法 第 18 條 共有船舶經理人關於船舶之營運,在訴訟上或訴訟外代表共有人。 海商法 第 19 條 共有船舶經理人,非經共有人依第十一條規定之書面委任,不得出賣或抵押其船舶。 船舶共有人,對於共有船舶經理人權限所加之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海商法 第 20 條 共有船舶經理人,於每次航行完成後,應將其經過情形,報告於共有人,共有人亦得隨時檢查其營業情形,並查閱帳簿。 海商法 第 21 條 船舶所有人對下列事項所負之責任,以本次航行之船舶價值、運費及其他附屬費為限: 一、在船上、操作船舶或救助工作直接所致人身傷亡或財物毀損滅失之損害賠償。 二、船舶操作或救助工作所致權益侵害之損害賠償。但不包括因契約關係所生之損害賠償。 三、沈船或落海之打撈移除所生之債務。但不包括依契約之報酬或給付。 四、為避免或減輕前二款責任所負之債務。 前項所稱船舶所有人,包括船舶所有權人、船舶承租人、經理人及營運人。 第一項所稱本次航行,指船舶自一港至次一港之航程;所稱運費,不包括依法或依約不能收取之運費及票價;所稱附屬費,指船舶因受損害應得之賠償。但不包括保險金。 第一項責任限制數額如低於下列標準者,船舶所有人應補足之: 一、對財物損害之賠償,以船舶登記總噸,每一總噸為國際貨幣基金,特別提款權五四計算單位,計算其數額。 二、對人身傷亡之賠償,以船舶登記總噸,每一總噸特別提款權一六二計算單位計算其數額。 三、前二款同時發生者,以船舶登記總噸,每一總噸特別提款權一六二計算單位計算其數額。但人身傷亡應優先以船舶登記總噸,每一總噸特別提款權一○八計算單位計算之數額內賠償,如此數額不足以全部清償時,其不足額再與財物之毀損滅失,共同在現存之責任限制數額內比例分配之。 四、船舶登記總噸不足三百噸者,以三百噸計算。 海商法 第 22 條 前條責任限制之規定,於下列情形不適用之: 一、本於船舶所有人本人之故意或過失所生之債務。 二、本於船長、海員及其他服務船舶之人員之僱用契約所生之債務。 三、救助報酬及共同海損分擔額。 四、船舶運送毒性化學物質或油污所生損害之賠償。 五、船舶運送核子物質或廢料發生核子事故所生損害之賠償。 六、核能動力船舶所生核子損害之賠償。 海商法 第 23 條 船舶所有人,如依第二十一條之規定限制其責任者,對於本次航行之船舶價值應證明之。 船舶價值之估計,以下列時期之船舶狀態為準: 一、因碰撞或其他事變所生共同海損之債權,及事變後以迄於第一到達港時所生之一切債權,其估價依船舶於到達第一港時之狀態。 二、關於船舶在停泊港內發生事變所生之債權,其估價依船舶在停泊港內事變發生後之狀態。 三、關於貨載之債權或本於載貨證券而生之債權,除前二款情形外,其估價依船舶於到達貨物之目的港時,或航行中斷地之狀態,如貨載應送達於數個不同之港埠,而損害係因同一原因而生者,其估價依船舶於到達該數港中之第一港時之狀態。 四、關於第二十一條所規定之其他債權,其估價依船舶航行完成時之狀態。 海商法 第 二 節 海事優先權 海商法 第 24 條 下列各款為海事優先權擔保之債權,有優先受償之權: 一、船長、海員及其他在船上服務之人員,本於僱傭契約所生之債權。 二、因船舶操作直接所致人身傷亡,對船舶所有人之賠償請求。 三、救助之報酬、清除沉船費用及船舶共同海損分擔額之賠償請求。 四、因船舶操作直接所致陸上或水上財物毀損滅失,對船舶所有人基於侵權行為之賠償請求。 五、港埠費、運河費、其他水道費及引水費。 前項海事優先權之位次,在船舶抵押權之前。 海商法 第 25 條 建造或修繕船舶所生債權,其債權人留置船舶之留置權位次,在海事優先權之後,船舶抵押權之前。 海商法 第 26 條 本法第二十二條第四款至第六款之賠償請求,不適用本法有關海事優先權之規定。 海商法 第 27 條 依第二十四條之規定,得優先受償之標的如下: 一、船舶、船舶設備及屬具或其殘餘物。 二、在發生優先債權之航行期內之運費。 三、船舶所有人因本次航行中船舶所受損害,或運費損失應得之賠償。 四、船舶所有人因共同海損應得之賠償。 五、船舶所有人在航行完成前,為施行救助所應得之報酬。 海商法 第 28 條 第二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之債權,得就同一僱傭契約期內所得之全部運費,優先受償,不受前條第二款之限制。 海商法 第 29 條 屬於同次航行之海事優先權,其位次依第二十四條各款之規定。 一款中有數債權者,不分先後,比例受償。 第二十四條第一項第三款所列債權,如有二個以上屬於同一種類,其發生在後者優先受償。救助報酬之發生應以施救行為完成時為準。 共同海損之分擔,應以共同海損行為發生之時為準。 因同一事變所發生第二十四條第一項各款之債權,視為同時發生之債權。 海商法 第 30 條 不屬於同次航行之海事優先權,其後次航行之海事優先權,先於前次航行之海事優先權。 海商法 第 31 條 海事優先權,不因船舶所有權之移轉而受影響。 海商法 第 32 條 第二十四條第一項海事優先權自其債權發生之日起,經一年而消滅。但第二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之賠償,自離職之日起算。 海商法 第 三 節 船舶抵押權 海商法 第 33 條 船舶抵押權之設定,應以書面為之。 海商法 第 34 條 船舶抵押權,得就建造中之船舶設定之。 海商法 第 35 條 船舶抵押權之設定,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僅船舶所有人或受其特別委任之人始得為之。 海商法 第 36 條 船舶抵押權之設定,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海商法 第 37 條 船舶共有人中一人或數人,就其應有部分所設定之抵押權,不因分割或出賣而受影響。 海商法 第 三 章 運送 海商法 第 一 節 貨物運送 海商法 第 38 條 貨物運送契約為下列二種: 一、以件貨之運送為目的者。 二、以船舶之全部或一部供運送為目的者。 海商法 第 39 條 以船舶之全部或一部供運送為目的之運送契約,應以書面為之。 海商法 第 40 條 前條運送契約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姓名或名稱,及其住所、事務所或營業所。 二、船名及對船舶之說明。 三、貨物之種類及數量。 四、契約期限或航程事項。 五、運費。 海商法 第 41 條 以船舶之全部或一部供運送之契約,不因船舶所有權之移轉而受影響。 海商法 第 42 條 運送人所供給之船舶有瑕疵,不能達運送契約之目的時,託運人得解除契約。 海商法 第 43 條 以船舶之全部供運送時,託運人於發航前得解除契約。但應支付運費三分之一,其已裝載貨物之全部或一部者,並應負擔因裝卸所增加之費用。 前項如為往返航程之約定者,託運人於返程發航前要求終止契約時,應支付運費三分之二。 前二項之規定,對於當事人之間,關於延滯費之約定不受影響。 海商法 第 44 條 以船舶之一部供運送時,託運人於發航前,非支付其運費之全部,不得解除契約。如託運人已裝載貨物之全部或一部者,並應負擔因裝卸所增加之費用及賠償加於其他貨載之損害。 前項情形,託運人皆為契約之解除者,各託運人僅負前條所規定之責任。 海商法 第 45 條 前二條之規定,對船舶於一定時期內供運送或為數次繼續航行所訂立之契約,不適用之。 海商法 第 46 條 以船舶之全部於一定時期內供運送者,託運人僅得以約定或以船舶之性質而定之方法,使為運送。 海商法 第 47 條 前條託運人,僅就船舶可使用之期間,負擔運費。但因航行事變所生之停止,仍應繼續負擔運費。 前項船舶之停止,係因運送人或其代理人之行為或因船舶之狀態所致者,託運人不負擔運費,如有損害,並得請求賠償。 船舶行蹤不明時,託運人以得最後消息之日為止,負擔運費之全部,並自最後消息後,以迄於該次航行通常所需之期間應完成之日,負擔運費之半數。 海商法 第 48 條 以船舶之全部或一部供運送者,託運人所裝載貨物,不及約定之數量時,仍應負擔全部之運費。但應扣除船舶因此所減省費用之全部,及因另裝貨物所取得運費四分之三。 海商法 第 49 條 託運人因解除契約,應付全部運費時,得扣除運送人因此減省費用之全部,及另裝貨物所得運費四分之三。 海商法 第 50 條 貨物運達後,運送人或船長應即通知託運人指定之應受通知人或受貨人。 海商法 第 51 條 受貨人怠於受領貨物時,運送人或船長得以受貨人之費用,將貨物寄存於港埠管理機關或合法經營之倉庫,並通知受貨人。 受貨人不明或受貨人拒絕受領貨物時,運送人或船長得依前項之規定辦理,並通知託運人及受貨人。 運送人對於前二項貨物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聲請法院裁定准予拍賣,於扣除運費或其他相關之必要費用後提存其價金之餘額: 一、不能寄存於倉庫。 二、有腐壞之虞。 三、顯見其價值不足抵償運費及其他相關之必要費用。 海商法 第 52 條 以船舶之全部或一部供運送者,運送人非於船舶完成裝貨或卸貨準備時,不得簽發裝貨或卸貨準備完成通知書。 裝卸期間自前項通知送達之翌日起算,期間內不工作休假日及裝卸不可能之日不算入。但超過合理裝卸期間者,船舶所有人得按超過之日期,請求合理之補償。 前項超過裝卸期間,休假日及裝卸不可能之日亦算入之。 海商法 第 53 條 運送人或船長於貨物裝載後,因託運人之請求,應發給載貨證券。 海商法 第 54 條 載貨證券,應載明下列各款事項,由運送人或船長簽名: 一、船舶名稱。 二、託運人之姓名或名稱。 三、依照託運人書面通知之貨物名稱、件數或重量,或其包裝之種類、個數及標誌。 四、裝載港及卸貨港。 五、運費交付。 六、載貨證券之份數。 七、填發之年月日。 前項第三款之通知事項,如與所收貨物之實際情況有顯著跡象,疑其不相符合,或無法核對時,運送人或船長得在載貨證券內載明其事由或不予載明。 載貨證券依第一項第三款為記載者,推定運送人依其記載為運送。 海商法 第 55 條 託運人對於交運貨物之名稱、數量,或其包裝之種類、個數及標誌之通知,應向運送人保證其正確無訛,其因通知不正確所發生或所致之一切毀損、滅失及費用,由託運人負賠償責任。 運送人不得以前項託運人應負賠償責任之事由,對抗託運人以外之載貨證券持有人。 海商法 第 56 條 貨物一經有受領權利人受領,推定運送人已依照載貨證券之記載,交清貨物。但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提貨前或當時,受領權利人已將毀損滅失情形,以書面通知運送人者。 二、提貨前或當時,毀損滅失經共同檢定,作成公證報告書者。 三、毀損滅失不顯著而於提貨後三日內,以書面通知運送人者。 四、在收貨證件上註明毀損或滅失者。 貨物之全部或一部毀損、滅失者,自貨物受領之日或自應受領之日起,一年內未起訴者,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解除其責任。 海商法 第 57 條 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所受之損害,非由於託運人或其代理人受僱人之過失所致者,託運人不負賠償責任。 海商法 第 58 條 載貨證券有數份者,在貨物目的港請求交付貨物之人,縱僅持有載貨證券一份,運送人或船長不得拒絕交付。不在貨物目的港時,運送人或船長非接受載貨證券之全數,不得為貨物之交付。 二人以上之載貨證券持有人請求交付貨物時,運送人或船長應即將貨物按照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寄存,並通知曾為請求之各持有人,運送人或船長,已依第一項之規定,交付貨物之一部後,他持有人請求交付貨物者,對於其賸餘之部分亦同。 載貨證券之持有人有二人以上者,其中一人先於他持有人受貨物之交付時,他持有人之載貨證券對運送人失其效力。 海商法 第 59 條 載貨證券之持有人有二人以上,而運送人或船長尚未交付貨物者,其持有先受發送或交付之證券者,得先於他持有人行使其權利。 海商法 第 60 條 民法第六百二十七條至第六百三十條關於提單之規定,於載貨證券準用之。 以船舶之全部或一部供運送為目的之運送契約另行簽發載貨證券者,運送人與託運人以外載貨證券持有人間之關係,依載貨證券之記載。 海商法 第 61 條 以件貨運送為目的之運送契約或載貨證券記載條款、條件或約定,以減輕或免除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對於因過失或本章規定應履行之義務而不履行,致有貨物毀損、滅失或遲到之責任者,其條款、條件或約定不生效力。 海商法 第 62 條 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於發航前及發航時,對於下列事項,應為必要之注意及措置: 一、使船舶有安全航行之能力。 二、配置船舶相當船員、設備及供應。 三、使貨艙、冷藏室及其他供載運貨物部分適合於受載、運送與保存。 船舶於發航後因突失航行能力所致之毀損或滅失,運送人不負賠償責任。 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為免除前項責任之主張,應負舉證之責。 海商法 第 63 條 運送人對於承運貨物之裝載、卸載、搬移、堆存、保管、運送及看守,應為必要之注意及處置。 海商法 第 64 條 運送人知悉貨物為違禁物或不實申報物者,應拒絕載運。其貨物之性質足以毀損船舶或危害船舶上人員健康者亦同。但為航運或商業習慣所許者,不在此限。 運送人知悉貨物之性質具易燃性、易爆性或危險性並同意裝運後,若此貨物對於船舶或貨載有危險之虞時,運送人得隨時將其起岸、毀棄或使之無害,運送人除由於共同海損者外,不負賠償責任。 海商法 第 65 條 運送人或船長發見未經報明之貨物,得在裝載港將其起岸,或使支付同一航程同種貨物應付最高額之運費,如有損害並得請求賠償。 前項貨物在航行中發見時,如係違禁物或其性質足以發生損害者,船長得投棄之。 海商法 第 66 條 船舶發航後,因不可抗力不能到達目的港而將原裝貨物運回時,縱其船舶約定為去航及歸航之運送,託運人僅負擔去航運費。 海商法 第 67 條 船舶在航行中,因海上事故而須修繕時,如託運人於到達目地港前提取貨物者,應付全部運費。 海商法 第 68 條 船舶在航行中遭難或不能航行,而貨物仍由船長設法運到目地港時,如其運費較低於約定之運費者,託運人減支兩運費差額之半數。 如新運費等於約定之運費,託運人不負擔任何費用,如新運費較高於約定之運費,其增高額由託運人負擔之。 海商法 第 69 條 因下列事由所發生之毀損或滅失,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不負賠償責任: 一、船長、海員、引水人或運送人之受僱人,於航行或管理船舶之行為而有過失。 二、海上或航路上之危險、災難或意外事故。 三、非由於運送人本人之故意或過失所生之火災。 四、天災。 五、戰爭行為。 六、暴動。 七、公共敵人之行為。 八、有權力者之拘捕、限制或依司法程序之扣押。 九、檢疫限制。 十、罷工或其他勞動事故。 十一、救助或意圖救助海上人命或財產。 十二、包裝不固。 十三、標誌不足或不符。 十四、因貨物之固有瑕疵、品質或特性所致之耗損或其他毀損滅失。 十五、貨物所有人、託運人或其代理人、代表人之行為或不行為。 十六、船舶雖經注意仍不能發現之隱有瑕疵。 十七、其他非因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本人之故意或過失及非因其代理人、受僱人之過失所致者。 海商法 第 70 條 託運人於託運時故意虛報貨物之性質或價值,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對於其貨物之毀損或滅失,不負賠償責任。 除貨物之性質及價值於裝載前,已經託運人聲明並註明於載貨證券者外,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對於貨物之毀損滅失,其賠償責任,以每件特別提款權六六六‧六七單位或每公斤特別提款權二單位計算所得之金額,兩者較高者為限。 前項所稱件數,係指貨物託運之包裝單位。其以貨櫃、墊板或其他方式併裝運送者,應以載貨證券所載其內之包裝單位為件數。但載貨證券未經載明者,以併裝單位為件數。其使用之貨櫃係由託運人提供者,貨櫃本身得作為一件計算。 由於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之故意或重大過失所發生之毀損或滅失,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不得主張第二項單位限制責任之利益。 海商法 第 71 條 為救助或意圖救助海上人命、財產,或因其他正當理由偏航者,不得認為違反運送契約,其因而發生毀損或滅失時,船舶所有人或運送人不負賠償責任。 海商法 第 72 條 貨物未經船長或運送人之同意而裝載者,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對於其貨物之毀損或滅失,不負責任。 海商法 第 73 條 運送人或船長如將貨物裝載於甲板上,致生毀損或滅失時,應負賠償責任。但經託運人之同意並載明於運送契約或航運種類或商業習慣所許者,不在此限。 海商法 第 74 條 載貨證券之發給人,對於依載貨證券所記載應為之行為,均應負責。 前項發給人,對於貨物之各連續運送人之行為,應負保證之責。但各連續運送人,僅對於自己航程中所生之毀損滅失及遲到負其責任。 海商法 第 75 條 連續運送同時涉及海上運送及其他方法之運送者,其海上運送部分適用本法之規定。 貨物毀損滅失發生時間不明者,推定其發生於海上運送階段。 海商法 第 76 條 本節有關運送人因貨物滅失、毀損或遲到對託運人或其他第三人所得主張之抗辯及責任限制之規定,對運送人之代理人或受僱人亦得主張之。但經證明貨物之滅失、毀損或遲到,係因代理人或受僱人故意或重大過失所致者,不在此限。 前項之規定,對從事商港區域內之裝卸、搬運、保管、看守、儲存、理貨、穩固、墊艙者,亦適用之。 海商法 第 77 條 載貨證券所載之裝載港或卸貨港為中華民國港口者,其載貨證券所生之法律關係依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所定應適用法律。但依本法中華民國受貨人或託運人保護較優者,應適用本法之規定。 海商法 第 78 條 裝貨港或卸貨港為中華民國港口者之載貨證券所生之爭議,得由我國裝貨港或卸貨港或其他依法有管轄權之法院管轄。 前項載貨證券訂有仲裁條款者,經契約當事人同意後,得於我國進行仲裁,不受載貨證券內仲裁地或仲裁規則記載之拘束。 前項規定視為當事人仲裁契約之一部。但當事人於爭議發生後另有書面合意者,不在此限。 海商法 第 二 節 旅客運送 海商法 第 79 條 旅客之運送,除本節規定外,準用本章第一節之規定。 海商法 第 80 條 對於旅客供膳者,其膳費應包括於票價之內。 海商法 第 81 條 旅客於實施意外保險之特定航線及地區,均應投保意外險,保險金額載入客票,視同契約,其保險費包括於票價內,並以保險金額為損害賠償之最高額。 前項特定航線地區及保險金額,由交通部定之。 海商法 第 82 條 旅客除前條保險外,自行另加保意外險者,其損害賠償依其約定。但應以書面為之。 海商法 第 83 條 運送人或船長應依船票所載,運送旅客至目的港。 運送人或船長違反前項規定時,旅客得解除契約,如有損害,並得請求賠償。 海商法 第 84 條 旅客於發航二十四小時前,得給付票價十分之二,解除契約;其於發航前因死亡、疾病或其他基於本身不得已之事由,不能或拒絕乘船者,運送人得請求票價十分之一。 海商法 第 85 條 旅客在船舶發航或航程中不依時登船,或船長依職權實行緊急處分迫令其離船者,仍應給付全部票價。 海商法 第 86 條 船舶不於預定之日發航者,旅客得解除契約。 海商法 第 87 條 旅客在航程中自願上陸時,仍負擔全部票價,其因疾病上陸或死亡時,僅按其已運送之航程負擔票價。 海商法 第 88 條 船舶因不可抗力不能繼續航行時,運送人或船長應設法將旅客運送至目的港。 海商法 第 89 條 旅客之目的港如發生天災、戰亂、瘟疫,或其他特殊事故致船舶不能進港卸客者,運送人或船長得依旅客之意願,將其送至最近之港口或送返乘船港。 海商法 第 90 條 運送人或船長在航行中為船舶修繕時,應以同等級船舶完成其航程,旅客在候船期間並應無償供給膳宿。 海商法 第 91 條 旅客於船舶抵達目的港後,應依船長之指示即行離船。 海商法 第 三 節 船舶拖帶 海商法 第 92 條 拖船與被拖船如不屬於同一所有人時,其損害賠償之責任,應由拖船所有人負擔。但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 海商法 第 93 條 共同或連接之拖船,因航行所生之損害,對被害人負連帶責任。但他拖船對於加害之拖船有求償權。 海商法 第 四 章 船舶碰撞 海商法 第 94 條 船舶之碰撞,不論發生於何地,皆依本章之規定處理之。 海商法 第 95 條 碰撞係因不可抗力而發生者,被害人不得請求損害賠償。 海商法 第 96 條 碰撞係因於一船舶之過失所致者,由該船舶負損害賠償責任。 海商法 第 97 條 碰撞之各船舶有共同過失時,各依其過失程度之比例負其責任,不能判定其過失之輕重時,各方平均負其責任。 有過失之各船舶,對於因死亡或傷害所生之損害,應負連帶責任。 海商法 第 98 條 前二條責任,不因碰撞係由引水人之過失所致而免除。 海商法 第 99 條 因碰撞所生之請求權,自碰撞日起算,經過兩年不行使而消滅。 海商法 第 100 條 船舶在中華民國領海內水港口河道內碰撞者,法院對於加害之船舶,得扣押之。 碰撞不在中華民國領海內水港口河道內,而被害者為中華民國船舶或國民,法院於加害之船舶進入中華民國領海後,得扣押之。 前兩項被扣押船舶得提供擔保,請求放行。 前項擔保,得由適當之銀行或保險人出具書面保證代之。 海商法 第 101 條 關於碰撞之訴訟,得向下列法院起訴: 一、被告之住所或營業所所在地之法院。 二、碰撞發生地之法院。 三、被告船舶船籍港之法院。 四、船舶扣押地之法院。 五、當事人合意地之法院。 海商法 第 五 章 海難救助 海商法 第 102 條 船長於不甚危害其船舶、海員、旅客之範圍內,對於淹沒或其他危難之人應盡力救助。 海商法 第 103 條 對於船舶或船舶上財物施以救助而有效果者,得按其效果請求相當之報酬。 施救人所施救之船舶或船舶上貨物,有損害環境之虞者,施救人得向船舶所有人請求與實際支出費用同額之報酬;其救助行為對於船舶或船舶上貨物所造成環境之損害已有效防止或減輕者,得向船舶所有人請求與實際支出費用同額或不超過其費用一倍之報酬。 施救人同時有前二項報酬請求權者,前項報酬應自第一項可得請求之報酬中扣除之。 施救人之報酬請求權,自救助完成日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海商法 第 104 條 屬於同一所有人之船舶救助,仍得請求報酬。 拖船對於被拖船施以救助者,得請求報酬。但以非為履行該拖船契約者為限。 海商法 第 105 條 救助報酬由當事人協議定之,協議不成時,得提付仲裁或請求法院裁判之。 海商法 第 106 條 前條規定,於施救人與船舶間,及施救人間之分配報酬之比例,準用之。 海商法 第 107 條 於實行施救中救人者,對於船舶及財物之救助報酬金,有參加分配之權。 海商法 第 108 條 經以正當理由拒絕施救,而仍強為施救者,不得請求報酬。 海商法 第 109 條 船舶碰撞後,各碰撞船舶之船長於不甚危害其船舶、海員或旅客之範圍內,對於他船舶船長、海員及旅客、應盡力救助。 各該船長,除有不可抗力之情形外,在未確知繼續救助為無益前,應停留於發生災難之處所。 各該船長,應於可能範圍內,將其船舶名稱及船籍港並開來及開往之處所,通知於他船舶。 海商法 第 六 章 共同海損 海商法 第 110 條 稱共同海損者,謂在船舶航程期間,為求共同危險中全體財產之安全所為故意及合理處分,而直接造成之犧牲及發生之費用。 海商法 第 111 條 共同海損以各被保存財產價值與共同海損總額之比例,由各利害關係人分擔之。因共同海損行為所犧牲而獲共同海損補償之財產,亦應參與分擔。 海商法 第 112 條 前條各被保存財產之分擔價值,應以航程終止地或放棄共同航程時地財產之實際淨值為準,依下列規定計算之: 一、船舶以到達時地之價格為準。如船舶於航程中已修復者,應扣除在該航程中共同海損之犧牲額及其他非共同海損之損害額。但不得低於其實際所餘殘值。 二、貨物以送交最後受貨人之商業發票所載價格為準,如無商業發票者,以裝船時地之價值為準,並均包括應支付之運費及保險費在內。 三、運費以到付運費之應收額,扣除非共同海損費用為準。 前項各類之實際淨值,均應另加計共同海損之補償額。 海商法 第 113 條 共同海損犧牲之補償額,應以各財產於航程終止時地或放棄共同航程時地之實際淨值為準,依下列規定計算之: 一、船舶以實際必要之合理修繕或設備材料之更換費用為準。未經修繕或更換者,以該損失所造成之合理貶值。但不能超過估計之修繕或更換費用。 二、貨物以送交最後受貨人商業發票價格計算所受之損害為準,如無商業發票者,以裝船時地之價值為準,並均包括應支付之運費及保險費在內。受損貨物如被出售者,以出售淨值與前述所訂商業發票或裝船時地貨物淨值之差額為準。 三、運費以貨載之毀損或滅失致減少或全無者為準。但運送人因此減省之費用,應扣除之。 海商法 第 114 條 下列費用為共同海損費用: 一、為保存共同危險中全體財產所生之港埠、貨物處理、船員工資及船舶維護所必需之燃、物料費用。 二、船舶發生共同海損後,為繼續共同航程所需之額外費用。 三、為共同海損所墊付現金百分之二之報酬。 四、自共同海損發生之日起至共同海損實際收付日止,應行收付金額所生之利息。 為替代前項第一款、第二款共同海損費用所生之其他費用,視為共同海損之費用。但替代費用不得超過原共同海損費用。 海商法 第 115 條 共同海損因利害關係人之過失所致者,各關係人仍應分擔之。但不影響其他關係人對過失之負責人之賠償請求權。 海商法 第 116 條 未依航運習慣裝載之貨物經投棄者,不認為共同海損犧牲。但經撈救者,仍應分擔共同海損。 海商法 第 117 條 無載貨證券亦無船長收據之貨物,或未記載於目錄之設備屬具,經犧牲者,不認為共同海損。但經撈救者,仍應分擔共同海損。 海商法 第 118 條 貨幣、有價證券或其他貴重物品,經犧牲者,除已報明船長者外,不認為共同海損犧牲。但經撈救者,仍應分擔共同海損。 海商法 第 119 條 貨物之性質,於託運時故意為不實之聲明,經犧牲者,不認為共同海損。但經保存者,應按其實在價值分擔之。 貨物之價值,於託運時為不實之聲明,使聲明價值與實在價值不同者,其共同海損犧牲之補償額以金額低者為準,分擔價值以金額高者為準。 海商法 第 120 條 船上所備糧食、武器、船員之衣物、薪津、郵件及無載貨證券之旅客行李、私人物品皆不分擔共同海損。 前項物品如被犧牲,其損失應由各關係人分擔之。 海商法 第 121 條 共同海損之計算,由全體關係人協議定之。協議不成時,得提付仲裁或請求法院裁判之。 海商法 第 122 條 運送人或船長對於未清償分擔額之貨物所有人,得留置其貨物。但提供擔保者,不在此限。 海商法 第 123 條 利害關係人於受分擔額後,復得其船舶或貨物之全部或一部者,應將其所受之分擔額返還於關係人。但得將其所受損害及復得之費用扣除之。 海商法 第 124 條 應負分擔義務之人,得委棄其存留物而免分擔海損之責。 海商法 第 125 條 因共同海損所生之債權,自計算確定之日起,經過一年不行使而消滅。 海商法 第 七 章 海上保險 海商法 第 126 條 關於海上保險,本章無規定者,適用保險法之規定。 海商法 第 127 條 凡與海上航行有關而可能發生危險之財產權益,皆得為海上保險之標的。 海上保險契約,得約定延展加保至陸上、內河、湖泊或內陸水道之危險。 海商法 第 128 條 保險期間除契約另有訂定外,關於船舶及其設備屬具,自船舶起錨或解纜之時,以迄目的港投錨或繫纜之時,為其期間;關於貨物,自貨物離岸之時,以迄目的港起岸之時,為其期間。 海商法 第 129 條 保險人對於保險標的物,除契約另有規定外,因海上一切事變及災害所生之毀損滅失及費用,負賠償責任。 海商法 第 130 條 保險事故發生時,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應採取必要行為,以避免或減輕保險標的之損失,保險人對於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未履行此項義務而擴大之損失,不負賠償責任。 保險人對於要保人或被保險人,為履行前項義務所生之費用,負償還之責,其償還數額與賠償金額合計雖超過保險標的價值,仍應償還之。 保險人對於前項費用之償還,以保險金額為限。但保險金額不及保險標的物之價值時,則以保險金額對於保險標的之價值比例定之。 海商法 第 131 條 因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或其代理人之故意或重大過失所致之損失,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 海商法 第 132 條 未確定裝運船舶之貨物保險,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於知其已裝載於船舶時,應將該船舶之名稱、裝船日期、所裝貨物及其價值,立即通知於保險人。不為通知者,保險人對未為通知所生之損害,不負賠償責任。 海商法 第 133 條 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於保險人破產時,得終止契約。 海商法 第 134 條 船舶之保險以保險人責任開始時之船舶價格及保險費,為保險價額。 海商法 第 135 條 貨物之保險以裝載時、地之貨物價格、裝載費、稅捐、應付之運費及保險費,為保險價額。 海商法 第 136 條 貨物到達時應有之佣金、費用或其他利得之保險以保險時之實際金額,為保險價額。 海商法 第 137 條 運費之保險,僅得以運送人如未經交付貨物即不得收取之運費為之,並以被保險人應收取之運費及保險費為保險價額。 前項保險,得包括船舶之租金及依運送契約可得之收益。 海商法 第 138 條 貨物損害之計算,依其在到達港於完好狀態下所應有之價值,與其受損狀態之價值比較定之。 海商法 第 139 條 船舶部分損害之計算,以其合理修復費用為準。但每次事故應以保險金額為限。 部分損害未修復之補償額,以船舶因受損所減少之市價為限。但不得超過所估計之合理修復費用。 保險期間內,船舶部分損害未修復前,即遭遇全損者,不得再行請求前項部分損害未修復之補償額。 海商法 第 140 條 運費部分損害之計算,以所損運費與總運費之比例就保險金額定之。 海商法 第 141 條 受損害貨物之變賣,除由於不可抗力或船長依法處理者外,應得保險人之同意。並以變賣淨額與保險價額之差額為損害額。但因變賣後所減省之一切費用,應扣除之。 海商法 第 142 條 海上保險之委付,指被保險人於發生第一百四十三條至第一百四十五條委付原因後,移轉保險標的物之一切權利於保險人,而請求支付該保險標的物全部保險金額之行為。 海商法 第 143 條 被保險船舶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時,得委付之: 一、船舶被捕獲時。 二、船舶不能為修繕或修繕費用超過保險價額時。 三、船舶行蹤不明已逾二個月時。 四、船舶被扣押已逾二個月仍未放行時。 前項第四款所稱扣押,不包含債權人聲請法院所為之查封、假扣押及假處分。 海商法 第 144 條 被保險貨物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時,得委付之: 一、船舶因遭難,或其他事變不能航行已逾二個月而貨物尚未交付於受貨人、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時。 二、裝運貨物之船舶,行蹤不明,已逾二個月時。 三、貨物因應由保險人負保險責任之損害,其回復原狀及繼續或轉運至目的地費用總額合併超過到達目的地價值時。 海商法 第 145 條 運費之委付,得於船舶或貨物之委付時為之。 海商法 第 146 條 委付應就保險標的物之全部為之。但保險單上僅有其中一種標的物發生委付原因時,得就該一種標的物為委付請求其保險金額。 委付不得附有條件。 海商法 第 147 條 委付經承諾或經判決為有效後,自發生委付原因之日起,保險標的物即視為保險人所有。 委付未經承諾前,被保險人對於保險標的物之一切權利不受影響。保險人或被保險人對於保險標的物採取救助、保護或回復之各項措施,不視為已承諾或拋棄委付。 海商法 第 148 條 委付之通知一經保險人明示承諾,當事人均不得撤銷。 海商法 第 149 條 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於知悉保險之危險發生後,應即通知保險人。 海商法 第 150 條 保險人應於收到要保人或被保險人證明文件後三十日內給付保險金額。 保險人對於前項證明文件如有疑義,而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提供擔保時,仍應將保險金額全部給付。 前項情形,保險人之金額返還請求權,自給付後經過一年不行使而消滅。 海商法 第 151 條 要保人或被保險人,自接到貨物之日起,一個月內不將貨物所受損害通知保險人或其代理人時,視為無損害。 海商法 第 152 條 委付之權利,於知悉委付原因發生後,自得為委付之日起,經過二個月不行使而消滅。 海商法 第 八 章 附則 海商法 第 153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十二日修正之條文,自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施行。
海商法
法律
20090708
2024/1/12 上午 12:00:00
船舶法 第 一 章 通則 船舶法 第 1 條 為確保船舶航行及人命安全,落實船舶國籍證書、檢查、丈量、載重線及設備之管理,特制定本法。 船舶法 第 2 條 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其業務由航政機關辦理。 船舶法 第 3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船舶:指裝載人員或貨物在水面或水中且可移動之水上載具,包含客船、貨船、漁船、特種用途船、遊艇及小船。 二、客船:指非小船且乘客定額超過十二人,主要以運送乘客為目的之船舶。 三、貨船:指非客船或小船,以載運貨物為目的之船舶。 四、特種用途船:指從事特定任務之船舶。 五、遊艇:指專供娛樂,不以從事客、貨運送或漁業為目的,以機械為主動力或輔助動力之船舶。 六、自用遊艇:指專供船舶所有人自用或無償借予他人從事娛樂活動之遊艇。 七、非自用遊艇:指整船出租或以其他有償方式提供可得特定之人,從事娛樂活動之遊艇。 八、小船:指總噸位未滿五十之非動力船舶,或總噸位未滿二十之動力船舶。 九、載客小船:指主要以運送乘客為目的之小船。 十、乘員:指船上全部搭載之人員。 十一、乘客:指下列以外在船上之人員: (一)船長、駕駛、引水人及其他受僱用由船長或駕駛指揮服務於船上之人員。 (二)船長或駕駛有義務救助之遇難人員。 (三)非法上船之人員。 (四)在船上執行公權力或公務之人員。 (五)非以載客營利為目的,經航政機關核准上船之船東代表、船舶維修、檢驗、押貨等人員或離島地區非提供載客用途船舶之附搭人員。 (六)特種人員。 十二、特種人員:指在特種用途船上執行與該船舶有關之特種人員,不包括乘客、船員及執行公權力之海岸巡防機關人員。 十三、豁免:指船舶因特殊情況,主管機關或航政機關於符合安全條件或措施下,得免除適用本法之規定。 十四、等效:指主管機關或航政機關得准許船舶採用經試驗或其他方法確定性能之材料、裝具、設備或零組件等,其功效應與相關規定要求程度同等有效。 船舶法 第 4 條 下列船舶,不適用本法規定: 一、軍事建制之艦艇。 二、龍舟、獨木舟及非動力帆船。 三、消防及救災機構岸置之公務小船。 四、推進動力未滿十二瓩之非漁業用小船。 五、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或非營利自用,出海所使用經原住民族主管機關認定之小船或浮具。 船舶法 第 5 條 本法所稱中華民國船舶,指依中華民國法律,經航政機關核准註冊登記之船舶。 船舶合於下列規定之一者,得申請登記為中華民國船舶: 一、中華民國政府所有。 二、中華民國國民所有。 三、依中華民國法律設立,在中華民國有本公司之下列公司所有: (一)無限公司,其股東全體為中華民國國民。 (二)有限公司,資本二分之一以上為中華民國國民所有,其代表公司之董事為中華民國國民。 (三)兩合公司,其無限責任股東全體為中華民國國民。 (四)股份有限公司,其董事長及董事二分之一以上為中華民國國民,且其資本二分之一以上為中華民國國民所有。 四、依中華民國法律設立,在中華民國有主事務所之法人團體所有,其社員三分之二以上及負責人為中華民國國民。 船舶法 第 6 條 非中華民國船舶,不得懸掛中華民國國旗。但法令另有規定或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懸掛中華民國國旗: 一、中華民國國慶日或紀念日。 二、其他應表示慶祝或敬意時。 船舶法 第 7 條 中華民國船舶,不得懸掛非中華民國國旗。但法令另有規定或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增懸非中華民國國旗: 一、停泊外國港口遇該國國慶或紀念日。 二、其他應表示慶祝或敬意時。 船舶法 第 8 條 非中華民國船舶,除經中華民國政府特許或為避難者外,不得在中華民國政府公告為國際商港以外之其他港灣口岸停泊。 船舶法 第 9 條 中華民國船舶非領有中華民國船舶國籍證書、中華民國臨時船舶國籍證書、遊艇證書或小船執照,不得航行。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下水或試航。 二、經航政機關許可或指定移動。 三、因緊急事件而作必要之措置。 船舶法 第 10 條 船舶應具備下列各款標誌: 一、船名。 二、船籍港名或小船註冊地名。 三、船舶號數。 四、載重線標誌及吃水尺度。但依第五十一條所定規則及第八十條第一項但書規定,免勘劃載重線或吃水尺度者,不在此限。 五、法令所規定之其他標誌。 前項標誌不得毀壞或塗抹。但為戰時避免捕獲者,不在此限。 船舶標誌事項變更時,應依下列時限辦理變更: 一、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標誌事項變更時,於辦理登記或註冊之同時辦理。 二、第一項第四款、第五款標誌事項變更時,自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個月內變更。 船舶船名、船籍港名、註冊地名、船舶號數、吃水尺度、載重線標誌、其他標誌設置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11 條 遊艇應具備遊艇證書;小船應具備小船執照。 前項以外之船舶,應具備下列各款文書: 一、船舶國籍證書或臨時船舶國籍證書。 二、船舶檢查證書或依有關國際公約應備之證書。載運大量散裝固體、液體、氣體貨物、散裝貨油或危險品者,並應具備第三十三條第一項或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之文書。 三、船舶噸位證書。 四、船員最低安全配額證書。 五、船員名冊。 六、船舶載重線證書。但依第五十一條所定規則規定,在技術上無勘劃載重線必要者,不在此限。 七、載有乘客者,其客船安全證書或貨船搭客證書;客船應備乘客名冊。但客船航行於本國江河湖泊、內陸水道、港區內及其他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水域,不在此限。 八、總噸位一百以上或乘客定額超過一百五十人之客船,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十日以後建造或自國外輸入者,應具備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核發之船級證書。 九、前款客船於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十日前建造或自國外輸入,且船齡超過二十年以上航行外海及沿海者,自本法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日起一年後之第一次特別檢查起,應具備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核發之船級證書;未經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建造中檢驗者,申請入級前另應先取得造船技師簽證之圖說及計算書。 十、前二款以外之客船,其船齡超過二十年者,自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日起一年後之第一次特別檢查起,應具備造船技師簽證有效期限不超過二年之有效船況評估報告。 十一、航海、輪機日誌。 十二、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之文書。 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得隨時查驗前二項船舶文書,經核對不符時,應命船舶所有人於一個月內申請變更登記或註冊,或換發船舶相關證書。 前項查驗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時,應出示有關執行職務之證明文件;其未出示者,受查驗者得拒絕之。 第一項及第二項各款文書有效期間在航程中屆滿時,於到達目的港前仍屬有效。 船舶法 第 12 條 船名,由船舶所有人自定,不得與他船船名相同。但小船船名在本法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經核准者,不在此限。 船舶法 第 13 條 船舶所有人應自行認定船籍港或註冊地。 船舶法 第 14 條 本法所定之各項證照有遺失、破損,或證照登載事項變更者,船舶所有人應自發覺或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個月內,申請補發、換發或變更登記、註冊。 船舶法 第 二 章 船舶國籍證書 船舶法 第 15 條 船舶所有人於領得船舶檢查證書及船舶噸位證書後,應於三個月內依船舶登記法規定,向船籍港航政機關為所有權之登記。 前項船舶檢查證書,得依第三十一條規定,以有效之國際公約證書,及經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所發船級證書代之。 船舶法 第 15-1 條 自國外輸入現成船,除法規另有規定者外,應於輸入前檢附買賣意向書或契約書、船舶規範、船舶證明及權責機關同意等相關文件,向航政機關申請核定。 自國外輸入之現成船或使用目的變更者,其船齡不得超過允許輸入之年限。輸入現成船年限表,由主管機關公告之。 第一項之船舶證明指船舶國籍證書。但船舶不適用該國船舶法規,致無船舶國籍證書者,得以造船廠之建造證明文件替代。 船舶法 第 16 條 船舶依第十五條規定登記後,航政機關除依船舶登記法之規定核發登記證書外,並核發船舶國籍證書;必要時,得先行核發臨時船舶國籍證書。 船舶法 第 17 條 船舶所有人在所認定之船籍港以外港口取得船舶者,得檢附取得船舶或原船籍國之相關證明文件,向船舶所在地或船籍港航政機關申請核發臨時船舶國籍證書,並應自領得該證書之日起三個月內,依第十五條規定申請登記。 船舶法 第 18 條 在船籍港以外港口停泊之船舶,遇船舶國籍證書遺失、破損,或證書上登載事項變更者,該船舶之船長或船舶所有人得自發覺或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個月內,向船舶所在地或船籍港航政機關,申請核發臨時船舶國籍證書。 船舶在航行中發生前項情形時,該船舶之船長或船舶所有人應向到達港或船籍港航政機關為前項申請。 依前二項規定申請臨時船舶國籍證書者,船舶所有人應自領得該證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向船籍港航政機關申請換發或補發船舶國籍證書。 船舶法 第 19 條 臨時船舶國籍證書之有效期間,在國外航行之船舶不得超過六個月;在國內航行之船舶不得超過三個月。但有正當理由者,得敘明理由,於證書有效期間屆滿前,向船舶所在地或船籍港航政機關重行申請換發;重行換發證書之有效期間,不得超過一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船舶法 第 20 條 經登記之船舶,遇滅失、報廢、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失蹤滿六個月或沉沒不能打撈修復者,船舶所有人應自發覺或事實發生之日起四個月內,依船舶登記法規定,向船籍港航政機關辦理船舶所有權註銷登記;其原領證書,除已遺失者外,並應繳銷。 船舶改裝為遊艇或小船者,船舶所有人應自改裝完成之日起三個月內,依規定辦理登記或註冊,其原領證書除已遺失者外,應予繳銷。 船舶法 第 21 條 船舶所有人未依前條第一項規定申請註銷登記及繳銷證書,經船籍港航政機關命其於一個月內辦理,屆期仍不辦理,而無正當理由者,得由航政機關逕行註銷其登記及原領證書。 船舶法 第 22 條 船舶國籍證書與臨時船舶國籍證書之核發、換(補)發、廢止、撤銷或繳銷、證書費收取、證書有效期間、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三 章 船舶檢查 船舶法 第 23 條 船舶檢查分特別檢查、定期檢查及臨時檢查。 船舶檢查之範圍,包括下列各項: 一、船舶各部結構強度。 二、船舶推進所需之主輔機或工具。 三、船舶穩度。 四、船舶載重線。但依第五十一條所定規則規定,在技術上無勘劃載重線必要者,不在此限。 五、船舶艙區劃分。但依第三十六條所定規則規定,免艙區劃分者,不在此限。 六、船舶防火構造。但依第三十五條所定規則規定,免防火構造者,不在此限。 七、船舶標誌。 八、船舶設備。 船舶應依規定檢查合格,並將設備整理完妥,始得航行。 船舶因分類、噸位、載運貨物型態、適航水域不同,其檢查之項目、內容、豁免及等效、檢查機關、有效期間、申請程序與文件、檢查證書之核發、換(補)發、註銷、撤銷或繳銷、檢查費、證書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24 條 船舶因分類、噸位、載運貨物型態、適航水域不同,其船舶設備之項目、規範、豁免及等效、證書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25 條 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所有人應向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申請施行特別檢查: 一、新船建造。 二、自國外輸入。 三、船身經修改或換裝推進機器。 四、變更使用目的或型式。 五、特別檢查有效期間屆滿。 船舶經特別檢查合格後,航政機關應核發或換發船舶檢查證書,其有效期間以五年為限。但客船、貨船船齡超過二十年者,核發、換發船舶檢查證書之有效期間不得超過二年。 船舶法 第 26 條 船舶經特別檢查後,於每屆滿一年之前後三個月內,其所有人應向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申請施行定期檢查。 船舶經定期檢查合格後,航政機關應於船舶檢查證書上簽署。 船舶法 第 27 條 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所有人應向所在地航政機關申請施行船舶臨時檢查: 一、遭遇海難。 二、船身、機器或設備有影響船舶航行、人命安全或環境污染之虞。 三、適航性發生疑義。 船舶經臨時檢查合格後,航政機關應於船舶檢查證書上註明。 船舶法 第 28 條 船舶申請定期檢查或特別檢查後,應於三個月內整修完善並完成檢查。未於期限內完成檢查之船舶視為檢查不合格,航政機關得命其停航。 前項特別檢查不包括新船建造、自國外輸入、船身修改或換裝推進機器之特別檢查。 船舶法 第 28-1 條 船舶所有人未依規定申請施行定期檢查、特別檢查且逾期滿五年時,由航政機關通知船舶所有人於三個月內辦理;屆期仍未辦理,而無正當理由者,由航政機關公告三個月;公告期滿未提出異議者,得逕行註銷第十一條之船舶文書,並註銷登記或註冊。 全長未滿二十四公尺,且乘員人數十二人以下自用遊艇之所有人未依規定提送自主檢查表逾期滿五年時,航政機關依前項程序辦理;公告期滿未提出異議者,得逕行註銷遊艇證書,並註銷登記或註冊。 經航政機關逕行註銷登記或註冊之船舶,如事後發現有存在事實,船舶所有人得檢具相關文件,向航政機關重行申請施行特別檢查及核發相關文書,並回復登記或註冊。 船舶法 第 28-2 條 船舶除責令停航外,停航時,船舶所有人應申請航政機關許可;復航前船舶所有人應申請航政機關施行檢查合格後,始得航行。 船舶停航期間不適用船舶檢查規定,船舶所有人應於申請停航時,將船舶檢查證書繳回航政機關。 船舶法 第 28-3 條 航政機關對中華民國船舶及非中華民國船舶經特許於中華民國各港口間運送客貨或從事非自用遊艇業務之航行安全事項得施行抽查。 船舶除緊急救難外,不得載運超過航政機關核定之乘員人數。 船舶法 第 29 條 第二十五條至第二十七條所定應施行特別檢查、定期檢查或臨時檢查之情形發生於國外時,船舶所有人或船長應向經主管機關委託之船舶所在地本國驗船機構申請施行檢查。 依前項規定特別檢查合格後,船舶所有人應檢附檢查報告,申請船籍港航政機關核發或換發船舶檢查證書。 依第一項規定定期檢查或臨時檢查合格後,由該驗船機構於船舶檢查證書上簽署或註明之。 船舶法 第 30 條 適用國際公約之船舶,應依各項國際公約之規定施行檢查,並具備公約規定之證書。 客、貨船船齡超過二十年者,應於相關國際公約證書有效期間內執行第二或第三週年相當期日,施行等同於換發證書之檢查。 船舶法 第 30-1 條 下列船舶之所有人或承擔其安全營運與防止污染管理責任之機構,應於生效日起建立安全營運與防止污染管理制度,並取得航政機關核發之評鑑合格證書: 一、總噸位一百以上或乘客定額超過一百五十人以上之客船。 二、總噸位五百以上之貨船。 三、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適用之船舶。 前項規定所稱生效日,於第一款及第二款規定之船舶,為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日起一年;第三款規定之船舶,為主管機關公告後一年。 安全營運與防止污染管理制度之內容、評鑑、豁免及等效、證書之申請、核發、補發、換發、註銷、撤銷或繳銷、評鑑費、證書費之收取、證書有效期間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具備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核發國際船舶安全管理章程評鑑合格證明文件者,視為已依前項所定規則之評鑑合格,免再發相關證書。 船舶法 第 31 條 船舶具備國際公約證書,並經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檢驗入級者,視為已依本章之規定檢查合格,免發船舶檢查證書。 船舶法 第 32 條 非中華民國船舶自中華民國國際港口發航者,應由船長向該港之航政機關送驗船舶檢查或檢驗合格證明文件。 未依前項規定送驗船舶檢查、檢驗合格之證明文件或證明文件有效期間屆滿之非中華民國船舶,該港航政機關得命其限期改善,未改善完成前,不得離港。 船長不服前項命其限期改善或不得離港之處分者,得於五日內向該港航政機關提出申復。 船舶法 第 33 條 裝載大量散裝固體、液體、氣體貨物或散裝貨油之船舶,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建造或自國外輸入者,自修正施行日起一年後之第一次特別檢查起,應具備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核發之適載文件,經航政機關特別檢查合格,並核發或換發證書。 二、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後建造或自國外輸入者,自修正施行日起一年後之第一次特別檢查起,應具備國際公約證書,且經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檢驗入級。 三、總噸位未滿一百五十者裝載散裝液體、氣體貨物或散裝貨油,或總噸位未滿五百者裝載散裝固體貨物,自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日起一年後之第一次特別檢查起,應具備造船技師核發之適載文件,經航政機關特別檢查合格並核發或換發證書者,免依前二款規定辦理。 前項第一款及第三款船舶如非屬載運散裝危險有毒化學液體或液化氣體之化學液體船或液化氣體船,經航政機關特別檢查合格後,免核發或換發證書,但應於船舶檢查證書註記。 第一項船舶之裝載條件、申請許可、構造與穩度、安全設備、豁免及等效、適載文件、文件費與證書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34 條 載運危險品之船舶,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建造或自國外輸入者,自修正施行日起一年後之第一次特別檢查起,應具備主管機構委託之驗船機構核發之適載文件,經航政機關檢查合格並於船舶檢查證書註記。 二、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後建造或自國外輸入者,自修正施行日起一年後之第一次特別檢查起,應具備國際公約證書,且經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檢驗入級。 三、總噸位未滿五百者,自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日起一年後之第一次特別檢查起,應具備造船技師核發之適載文件,經航政機關檢查合格並於船舶檢查證書註記者,免依前二款規定辦理。 船舶載運危險品之分類、識別、包裝、標記與標示、運輸文件、裝卸作業、豁免及等效、適載文件、文件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34-1 條 除依前條或第五十六條所定規定外,危險品不得攜帶或託運進入有載運乘客之客船。 危險品名稱,由航政機關公告之。 船舶法 第 35 條 船舶之防火構造,應由船舶所有人或船長向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申請檢查合格後,始得航行;其船舶防火構造之分級、各等級之防火構造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36 條 為確保船舶航行安全所需之穩度,船舶應經艙區劃分,並由船舶所有人或船長向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申請檢查合格後,始得航行;其艙區劃分許可長度與特別條件、船舶於受損狀態下之穩度、艙區劃分之水密裝置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37 條 水翼船、氣墊船、高速船及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及公告採用國際章程之船舶,應由船舶所有人或船長向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申請檢查合格,取得證書後,始得航行;其檢查、構造、裝置、設備、乘客艙室、乘客定額、證書之核發、換(補)發、註銷、撤銷或繳銷、檢查費、證書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38 條 (刪除) 船舶法 第 四 章 船舶丈量 船舶法 第 39 條 船舶所有人應於請領船舶國籍證書前,向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申請船舶丈量及核發船舶噸位證書。 船舶法 第 40 條 船舶在國外建造或取得者,船舶所有人應請經主管機關委託之船舶所在地驗船機構丈量。 依前項規定丈量後之船舶,應由所有人向航政機關申請核發船舶噸位證書。 船舶法 第 41 條 自國外輸入之船舶,其原丈量程式與中華民國丈量程式相同者,免予重行丈量。 自國外輸入之船舶,其原丈量程式與中華民國丈量程式不同者,仍應依規定申請丈量;船舶所有人於申請丈量、領有噸位證書前,得憑原船籍國之噸位證明文件,先行申請核發臨時船舶國籍證書。 船舶法 第 42 條 船舶所有人於船舶登記後,遇有船身型式、佈置或容量變更,或察覺丈量及噸位計算有錯誤時,應申請重行丈量並換發船舶噸位證書;其由航政機關發覺者,應由該機關重行丈量並換發船舶噸位證書。 船舶法 第 43 條 非中華民國船舶自中華民國港口發航者,應由船長向該港之航政機關,送驗該船舶之噸位證書。 未依前項規定送驗船舶噸位證書之非中華民國船舶,該港航政機關得命其限期改善,未改善完成前,不得離港。 船長不服前項命其限期改善或不得離港之處分者,得於五日內向該港航政機關提出申復。 船舶法 第 44 條 船舶丈量之申請、丈量、總噸位與淨噸位之計算、船舶噸位證書之核發、換(補)發、廢止、撤銷或繳銷、丈量費與證書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五 章 船舶載重線 船舶法 第 45 條 船舶載重線為最高吃水線,船舶航行時,其載重不得超過該線。 船舶法 第 46 條 船舶應具備載重線證書。但依第五十一條所定規則規定,在技術上無勘劃載重線必要者,不在此限。 船舶法 第 47 條 船舶所有人應向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申請勘劃載重線後,由該機關核發船舶載重線證書。 船舶載重線證書有效期間,以五年為限;船舶所有人應於期滿前重行申請特別檢查,並換領證書。 船舶法 第 48 條 船舶載重線經勘劃或特別檢查後,船舶所有人應於每屆滿一年之前後三個月內申請施行定期檢查;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應於定期檢查合格後,在船舶載重線證書上簽署。 船舶法 第 49 條 船舶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航行: 一、應勘劃載重線之船舶而未勘劃。 二、船舶載重線證書有效期間屆滿。 三、應重行勘劃載重線而未勘劃。 四、船舶載重超過船舶載重線證書所規定之最高吃水線。 船舶法 第 50 條 依國際載重線公約或船籍國法律之規定應勘劃載重線之非中華民國船舶,自中華民國港口發航,該船船長應向該港航政機關,送驗該船舶之載重線證書或豁免證書。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該港航政機關得命其限期改善,未改善完成前,不得離港: 一、未能送驗船舶載重線證書或載重線豁免證書,或證書失效。 二、船舶載重超過船舶載重線證書所規定之最高吃水線。 三、載重線之位置與船舶載重線證書所載不符。 四、應重行勘劃載重線而未勘劃。 船長不服前項命其限期改善或不得離港之處分者,得於五日內向該港航政機關提出申復。 船舶法 第 51 條 船舶載重線之檢查、勘劃、船舶載重線證書之核發、換(補)發、廢止、撤銷或繳銷、航行國際間船舶勘劃載重線之條件、航行國際間船舶之乾舷、航行國際間裝載木材甲板貨物船舶之載重線、客船艙區劃分載重線、航行國內航線船舶載重線、地帶、區域與季節期間、勘劃費、證書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六 章 客船 船舶法 第 52 條 客船所有人應向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申請核發客船安全證書。非領有客船安全證書,不得搭載乘客。 航政機關依船舶設備、水密艙區及防火構造,核定乘客定額及適航水域,並載明於客船安全證書。 客船搭載乘客不得超過依前項核定之乘客定額,並不得在依前項核定適航水域以外之水域搭載乘客。 船舶法 第 53 條 客船安全證書之有效期間以一年為限,由航政機關視其適航性核定。 客船安全證書記載事項變更或證書之有效期間屆滿前一個月內,客船所有人應申請換發。 客船安全證書有效期間屆滿,於換發證書前,不得搭載乘客。 船舶法 第 54 條 (刪除) 船舶法 第 55 條 非中華民國船舶在中華民國港口搭載乘客時,該船船長應向船舶所在地航政機關送驗客船安全證書,非經查明適航性,不得搭載乘客。 未依前項規定送驗客船安全證書之非中華民國船舶,該港航政機關得命其限期改善,未改善完成前,不得離港。 船長不服前項命其限期改善或不得離港之處分者,得於五日內向該港航政機關提出申復。 船舶法 第 56 條 客船之檢查與航前查驗、穩度、乘客艙室、乘客定額、淡水與膳宿、衛生設施、兼載貨物、應急準備、客船安全證書核發、換(補)發、廢止、撤銷或繳銷、檢查費與證書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57 條 貨船應由船舶所有人或船長向航政機關申請檢查合格,取得貨船搭客證書後,始得兼搭載乘客;其乘客定額、乘客房艙、貨船搭客證書核發、換(補)發、註銷、撤銷或繳銷、檢查、收費與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七 章 遊艇 船舶法 第 58 條 遊艇之檢查、丈量經主管機關認可之國內外機構驗證後,由遊艇所在地之航政機關辦理;其登記或註冊、發證,由遊艇船籍港或註冊地航政機關辦理。 船舶法 第 59 條 遊艇檢查分特別檢查、定期檢查、臨時檢查及自主檢查。 遊艇符合下列規定者,始得航行: 一、檢查合格。 二、全船乘員人數未逾航政機關核定之定額。 三、依規定將設備整理完妥。 船舶法 第 60 條 船長二十四公尺以上之非自用遊艇,應依第五章規定勘劃載重線;自用遊艇,免勘劃載重線。 船舶法 第 61 條 遊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所有人應申請施行特別檢查: 一、新船建造完成後。 二、自國外輸入。 三、船身經修改或換裝推進機器。 四、變更使用目的或型式。 五、特別檢查有效期間屆滿。 遊艇經特別檢查合格後,航政機關應核發或換發遊艇證書,其有效期間,以五年為限。但全長未滿二十四公尺之自用遊艇,其遊艇證書無期間限制。 於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後建造或自國外輸入全長二十四公尺以上之非自用遊艇,應施行建造中特別檢查並經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檢驗入級,或應具備建造中檢驗文件與輸入前之船級證書。 未施行建造中檢查之遊艇,不得變更為其他船舶種類。 船舶法 第 62 條 遊艇所有人依前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規定,申請施行特別檢查時,應依規定同時申請丈量船舶之容積。 船舶法 第 63 條 遊艇所有人申請前條特別檢查及丈量,應檢送製造商之出廠證明或來源證明。 前項證明包括船體結構相關圖說及主機來源證明。 量產製造之遊艇經主管機關認可之驗證機構或造船技師簽證,遊艇所在地航政機關無須特別檢查,逕發遊艇證書。 船舶法 第 64 條 遊艇之特別檢查,應包括對船身、穩度、推進機器與軸系及安全設備之檢查。但新建遊艇之特別檢查,應依據遊艇製造廠商之設計圖及安全設備檢查。 船舶法 第 65 條 下列遊艇之所有人,應自特別檢查合格之日起,每屆滿二年六個月之前後三個月內,向遊艇所在地航政機關申請施行定期檢查: 一、非自用遊艇。 二、全長二十四公尺以上之自用遊艇。 三、全長未滿二十四公尺,且乘員人數超過十二人之自用遊艇。 遊艇船齡在十二年以上者,應於船齡每屆滿一年前後三個月內,申請實施定期檢查。 遊艇經定期檢查合格後,航政機關應於遊艇證書上簽署。 船舶法 第 66 條 遊艇船齡未滿十二年,全長未滿二十四公尺,且乘員人數十二人以下自用遊艇之所有人,應自遊艇特別檢查合格之日起每屆滿一年之前後三個月內,自主檢查並填報自主檢查表,併遊艇證書送船籍港或註冊地航政機關備查。 推進動力未滿十二瓩之自用遊艇,其所有人應自第一次特別檢查合格之日起,每屆滿一年之前後三個月內,施行自主檢查並填報自主檢查表送航政機關備查,且不適用特別檢查及定期檢查施行期限規定。 自用遊艇未依前二項規定辦理者,不得航行。 遊艇經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臨時檢查合格後,航政機關應於遊艇證書註明。 船舶法 第 67 條 遊艇於檢查合格及丈量後,所有人應於三個月內依下列規定,向航政機關申請登記或註冊: 一、總噸位二十以上之遊艇,依船舶登記法規定辦理登記。 二、總噸位未滿二十之遊艇,依第七十一條所定規則辦理註冊。 前項第一款遊艇登記後,航政機關應核發船舶登記證書。 船舶法 第 68 條 經登記或註冊之遊艇,遇滅失、報廢、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失蹤滿六個月或沉沒不能打撈修復者,遊艇所有人應自發覺或事實發生之日起四個月內,向船籍港或註冊地航政機關辦理遊艇註銷登記或註冊;其遊艇證書及船舶登記證書,除已遺失者外,並應繳銷。 船舶法 第 69 條 遊艇所有人未依前條規定申請註銷登記或註冊及繳銷證書,經船籍港或註冊地航政機關命於一個月內辦理,屆期仍不辦理而無正當理由者,得由該機關逕行註銷其登記或註冊,並註銷其遊艇證書及船舶登記證書。 船舶法 第 70 條 遊艇不得經營客、貨運送、漁業,或供娛樂以外之用途。但得從事非漁業目的之釣魚活動。 自用或非中華民國遊艇,不得作為非自用遊艇使用。但非中華民國遊艇符合下列條件,並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一、第五條第二項第三款所定公司,承租全長十八公尺以上非中華民國遊艇。 二、依主管機關所定保險金額,投保責任保險。 三、檢附行政規費繳納收據及外國政府出具之適航證明文件。 遊艇活動未涉及入出境者,於出海前填具相關船舶、航行及人員等資訊,向出海港之海岸巡防機關以電子郵件、傳真或現場等方式報備,其相關表格、程序由海岸巡防機關定之。 遊艇入出國境涉及關務、入出境、檢疫、安全檢查程序及特許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71 條 遊艇所有人應依主管機關所定保險金額,投保責任保險,未投保者,不得出港。 遊艇之檢查、丈量、設備、限載乘員人數、投保金額、適航水域、遊艇證書、註冊、相關規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各級商港、漁港、海岸、河川轄管機關,應於轄區適當地點設置遊艇停泊及遊艇拖吊升降區域,並依相關法令規劃建設及管理。 船舶法 第 72 條 自用遊艇,除本章、第一章、第十五條之一第二項、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十八條、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一項、第二十八條之三第一項、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三十條第一項、第三十二條、第四十條第一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與第二項前段、第八十四條第一項、第八十九條第一項、第九十一條、第九十二條第一項與第三項、第九十三條至第九十五條、第九十七條第一項第一款與第三項及第九十九條至第一百零二條規定外,不適用本法規定。 非自用遊艇,除本章、第一章、第十五條之一第二項、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十八條、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一項、第二十八條之三第一項、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三十條第一項、第三十二條、第四十條第一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與第二項前段、第五章、第八十四條第一項、第八十九條第一項、第九十一條、第九十二條第一項與第三項、第九十三條至第九十五條、第九十七條第一項第一款與第三項及第九十九條至第一百零二條規定外,不適用本法規定。 自用遊艇及非自用遊艇準用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二項規定,並應將遊艇證書繳回航政機關。 船舶法 第 八 章 小船 船舶法 第 73 條 小船之檢查、丈量,由小船所在地航政機關辦理;其註冊、給照,由小船註冊地航政機關辦理;非經領有航政機關核發之小船執照,不得航行。 主管機關因業務需要,得將小船檢查、丈量業務,委託驗船機構或領有執照之合格造船技師辦理。 造船技師為小船之設計者,應迴避檢查、丈量同一艘小船;未迴避委託檢查、丈量者,除應終止委託外,其檢查、丈量結果無效。 第一項由航政機關辦理之規定,其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船舶法 第 74 條 小船之檢查,分特別檢查、定期檢查及臨時檢查。 小船符合下列規定者,始得航行: 一、檢查合格。 二、載客人數未逾航政機關依第八十一條規定核定之定額。 三、依規定將設備整理完妥。 船舶法 第 75 條 小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所有人應申請施行特別檢查: 一、新船建造。 二、自國外輸入。 三、船身經修改或換裝推進機器。 四、變更使用目的或型式。 五、特別檢查有效期間屆滿。 小船經特別檢查合格後,航政機關應核發或換發小船執照。 船舶法 第 76 條 小船有前條第一項第一款或第二款情形,應申請丈量;經丈量之小船,因船身修改致船體容量變更者,應重行申請丈量。 船舶法 第 77 條 新建造或自國外輸入之小船,經特別檢查合格及丈量後,所有人應檢附檢查丈量證明文件,向航政機關申請註冊、給照。 量產製造之小船,經主管機關委託之驗船機構辦理小船製造工廠認可、型式認可及產品認可者,小船所在地航政機關得不經特別檢查,逕依該驗船機構簽發之出廠檢驗合格證明註冊,並發給執照。 船舶法 第 78 條 小船自特別檢查合格之日起,其所有人應依下列時限,申請施行定期檢查: 一、載客動力小船:應於每屆滿一年之前後三個月內。 二、非載客動力小船:應於每屆滿二年之前後三個月內。 三、非動力小船:應於每屆滿三年之前後三個月內。 四、載運引水人、提供研究或訓練使用之小船:每屆滿一年之前後三個月內。 小船經定期檢查合格後,航政機關應於小船執照簽署。 小船經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臨時檢查合格後,航政機關應於小船執照註明。 船舶法 第 79 條 小船所有人申請檢查、丈量,航政機關應派員前往就地實施或通知至指定港口辦理。 船舶法 第 80 條 供載運客貨之小船,應勘劃最高吃水尺度,標明於船身舯部兩舷外板上。但因設計、構造、型式、用途或性能特殊,未能勘劃,經航政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小船經勘劃有最高吃水尺度者,航行時,其載重不得超過該尺度。 船舶法 第 81 條 小船所有人應申請航政機關檢查核定乘客定額及適航水域,並註記於小船執照後,始得載運乘客。 載客小船船齡超過二十年者,自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十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日起一年後之第一次特別檢查起,應具備造船技師簽證有效期限不超過二年之船況評估方案報告。 船舶法 第 82 條 小船,除本章、第一章、第十五條之一、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十八條、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一項與第三項、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一項、第二十八條之三、第四十條第一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與第二項前段、第八十九條第一項、第九十條、第九十二條第一項與第三項、第九十三條、第九十四條、第九十七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九十八條至第一百零二條規定外,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小船準用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二項規定,並應將小船執照繳回航政機關。 載客小船準用第三十四條之一規定。 船舶法 第 83 條 小船之乘客定額、應急準備、註冊、小船執照之核發、換(補)發、註銷或繳銷、規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小船船體、主機、副機與艉軸系、電機設備、排水設備、舵機、錨機與繫泊設備、救生設備、消防設備與防火措施、起居與逃生設備、航海用具與其他附屬用具之檢查、丈量、檢查費與丈量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九 章 驗船機構及驗船師 船舶法 第 84 條 主管機關因業務需要,得委託驗船機構辦理下列事項: 一、船舶檢查、丈量及證書之發給。 二、各項國際公約規定之船舶檢驗及證書之發給。 三、船舶載重線之勘劃、查驗及證書之發給。 驗船機構受委託執行前項業務時,應僱用驗船師主持並簽證。 船舶法 第 85 條 中華民國國民經驗船師考試及格,向航政機關申請發給執業證書,始得執業。 驗船師執業期間,不得同時從事公民營船舶運送業、船務代理業或造船廠等與驗船師職責有關之工作。 船舶法 第 86 條 驗船師執業證書有效期間五年;領有該執業證書之驗船師,應於執業執照有效期間屆滿一個月前,檢具原領執業證書及服務經歷證明文件,申請換發執業證書。 船舶法 第 87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為驗船師;其已充任驗船師者,撤銷或廢止其驗船師執業證書: 一、犯內亂、外患罪,經判決確定。 二、因業務上有關之犯罪行為,受一年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判決確定,而未宣告緩刑。 三、依考試法規定,經撤銷或廢止考試及格資格。 四、受監護或輔助之宣告,尚未撤銷。 五、受破產之宣告,尚未復權。 船舶法 第 88 條 驗船師執業證書之核發、換(補)發、廢止、撤銷或繳銷、規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十 章 罰則 船舶法 第 89 條 違反第八條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船長、遊艇駕駛或小船駕駛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命其立即離港。 違反第三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者,其船舶禁止航行。違規航行者,得由航政機關處承擔安全營運與防止污染管理責任之機構負責人或船舶所有人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船舶法 第 90 條 船舶違反第二十八條之三第二項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船長或小船駕駛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禁止航行及限期改善;改善完成後,始得放行。 違反第五十二條第三項或第七十四條第二項第二款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客船所有人、載客小船所有人、船長或小船駕駛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禁止航行及限期改善;改善完成後,始得放行。 違反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攜帶或託運危險品進入有載運乘客之客船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船舶法 第 91 條 違反第五十九條第二項第二款、第七十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遊艇所有人或遊艇駕駛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禁止航行及限期改善;改善完成後,始得放行。 違反第六十六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遊艇所有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禁止航行及限期改善;改善完成後,始得放行。 船舶法 第 92 條 違反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三十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二條前段、第五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禁止航行及限期改善;改善完成後,始得放行。 違反第二十三條第三項、第三十七條前段、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五十三條第三項或第五十七條前段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或船長新臺幣六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禁止航行及限期改善;改善完成後,始得放行。 船舶所有人、船長、遊艇駕駛或小船駕駛拒絕航政機關依第二十八條之三第一項規定對船舶施行抽查,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經航政機關抽查有適航性疑義時,並命其禁止航行及限期改善;改善完成後,始得放行。 船舶法 第 93 條 違反第九條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船長、遊艇駕駛或小船駕駛新臺幣六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命其限期改善。 違反第十一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命其限期改善。 船舶法 第 94 條 違反第六條、第七條或停止航行命令者,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船長、遊艇駕駛或小船駕駛新臺幣六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限期改善。 未依第二十條第二項規定或違反第十一條第三項所定期限申請船舶變更登記或註冊,或換發船舶相關證書,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 船舶法 第 95 條 違反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第六十二條、第六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六十七條第一項或第六十八條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遊艇所有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 船舶法 第 96 條 驗船師違反第八十五條或第八十六條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 船舶法 第 97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或第十四條規定而未申請變更、註冊。 二、違反第十七條規定,未於領得臨時船舶國籍證書之日起三個月內為船舶所有權登記。 違反第十八條規定,未於領得臨時船舶國籍證書之日起三個月內申請換發或補發船舶國籍證書,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或船長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五十九條第二項第一款或第三款規定由航政機關處遊艇所有人或遊艇駕駛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船舶法 第 98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小船所有人或小船駕駛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後段規定,未經領有航政機關核發之小船執照而航行。 二、違反第七十四條第二項第一款、第三款或第八十條第二項規定。 違反第七十五條第一項、第七十六條、第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七十八條第一項或第八十一條規定由航政機關處小船所有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船舶法 第 99 條 同一船舶所有人、船長、遊艇駕駛或小船駕駛在一年內,有第九十條至第九十二條、第九十四條、第九十五條、第九十七條或第九十八條所列同一行為,經航政機關處分二次以上者,得併予該船七日以上一個月以下之停航處分。 船舶法 第 100 條 本法關於船長或駕駛之規定,於代理船長、駕駛或執行其職務者準用之。 代理船長、駕駛或執行其職務者,違反前項準用規定者,依第八十九條至第九十四條、第九十八條或第九十九條規定處罰。 本法關於船舶所有人於第八條、第二十八條之三、第三十條之一、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五十二條第三項、第五十九條第二項、第七十條、第七十四條第二項規定,於船舶租用人準用之。 船舶租用人違反前項準用規定者,依第八十九條、第九十條、第九十一條第一項、第九十七條、第九十八條或第九十九條規定處罰。 船舶法 第 十一 章 附則 船舶法 第 101 條 其他有關船舶技術與管理規則或辦法,主管機關得參照有關國際公約或協定及其附約所訂標準、建議、辦法或程式,予以採用,並發布施行。 船舶法 第 101-1 條 海難事故行政調查由航政機關辦理,並得依職權或當事人之申請辦理海事評議。 前項調查人員,於出示證件後,得登臨船舶進行調查或鑑定、訪談相關人員或要求提供調查所需之文書或物品,受訪者應據實陳述,無正當理由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第一項調查未完成前,航政機關得管制船舶出港或函請內政部移民署限制船上人員出境。航政機關應同時以書面敘明理由並附記救濟程序通知當事人,依法送達。 經管制出港之船舶及限制出境之船上人員,航政機關應於完成調查後,即解除出港管制或函請內政部移民署解除其出境限制。 航政機關為辦理海事評議,得設置海事評議小組,其任務包括船舶沉沒、碰撞、觸礁或其他意外事故等重大海事案件之評議。 前項海事評議小組之組成、調查程序、評議方式、收費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法 第 102 條 本法除另定施行日期者外,自公布日施行。
船舶法
法律
201811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船舶登記法 第 一 章 總則 船舶登記法 第 1 條 本法所稱船舶,依船舶法之規定。 船舶登記法 第 2 條 船舶登記,以船籍港航政機關為主管機關。但建造中船舶之抵押權登記,以建造地航政機關為主管機關。 船舶登記法 第 3 條 船舶關於左列權利之保存、設定、移轉、變更、限制、處分或消滅,均應登記: 一、所有權。 二、抵押權。 三、租賃權。 船舶登記法 第 4 條 船舶應行登記之事項,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船舶登記法 第 5 條 小船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船舶登記法 第 二 章 申請登記程序 船舶登記法 第 6 條 登記應由登記權利人及登記義務人或其代理人,共同向主管機關申請之。 由代理人申請登記時,應提出本人簽名之授權書。 船舶登記法 第 7 條 因判決確定或繼承遺產之登記,應取具證明文件,由登記權利人一方申請之。 船舶登記法 第 8 條 政府機關或自治團體為登記權利人時,由登記權利人取具登記義務人之承諾字據或他項證據,申請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9 條 政府機關或自治團體為登記義務人時,登記權利人取具該機關或自治團體證明登記原因之文件,得申請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10 條 因政府機關或自治團體執行拍賣為所有權移轉之登記時,登記權利人取具該機關或自治團體證明登記原因之文件,得申請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11 條 申請登記應附送左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證明登記原因之文件。 三、曾經登記者,其登記證書。 四、登記原因與第三人有關係者,其證明文件。 五、登記義務人之權利登記證明文件。 證明登記原因之文件,如係有執行力之判決時,無須提出前項第四款及第五款之文件。 船舶登記法 第 12 條 申請書應開具左列事項,由申請人簽名: 一、船舶種類、名稱及其噸位。 二、船籍港。 三、登記原因及其年、月、日。 四、登記之目的。 五、證明登記原因文件之件數。 六、登記費之數額。 七、登記之機關。 八、申請之年、月、日。 九、申請人之姓名、籍貫、住、居所、職業;申請人如為法人時,其名稱及事務所。 十、有船舶經理人時,其經理人之姓名、籍貫、住、居所。 十一、由代理人申請時,代理人之姓名、籍貫、住、居所、職業。 船舶登記法 第 13 條 登記原因附有特約者,應於申請書內一併敘明。 船舶登記法 第 14 條 登記權利人不止一人時,申請書內應載明各人應有部分。 船舶登記法 第 15 條 登記原因本無文件,或雖有而不能提出者,應於申請書內敘明事由,取具保證書並添具申請書副本。 前項保證書,應敘明申請人確無假冒及原文件不能提出之實情,由二人以上之保證人簽名,其保證人以在同一主管機關管轄區域內已有船舶所有權登記之成年人為限。 船舶登記法 第 16 條 數船舶同時申請登記,其登記原因及登記目的均屬相同者,得以同一申請書申請之。 船舶登記法 第 17 條 登記義務人之權利登記證明文件滅失時,應於申請書內敘明其事由,並由登記義務人,取具保證書二份,連同申請書一併附送。 船舶登記法 第 18 條 申請登記,遇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予駁回。但經通知補正而依限補正者,仍應依原次序登記之: 一、申請事件不在管轄之內者。 二、申請事件不在應行登記之列者。 三、代理人權限不明者。 四、申請書不合程式者。 五、申請書所載當事人船舶或權利之標示,或關於登記原因之事項,與登記簿或證明登記原因之文件不符者。 六、申請時必要之文件未備者。 七、未繳納登記費者。 船舶登記法 第 19 條 主管機關登記完畢,應即發給登記證書於申請人。 登記證書應記載左列各款及登記完畢字樣,並蓋用主管機關印信: 一、登記人姓名、住、居所。 二、登記號數。 三、收件年、月、日及號數。 四、船舶之標示。 五、船籍港。 六、登記原因及其年、月、日。 七、登記目的。 八、權利先後欄數。 九、登記年、月、日。 船舶登記法 第 20 條 由登記權利人一方申請登記時,主管機關登記完畢,應即用登記通知書通知登記義務人。 船舶登記法 第 21 條 主管機關登記完畢後,發現登記有錯誤或遺漏時,應速通知登記權利人及登記義務人。 船舶登記法 第 22 條 因左列情形之一,未能正式登記者,得為暫時登記。 一、未具備申請登記程序上必要之條件時。 二、預為保留以船舶權利之設定、移轉、變更或消滅為目的之請求權時。 三、請求權附有期限或條件,或有將來始行確定之情形時。 船舶登記法 第 23 條 暫時登記得由登記權利人取具登記義務人之承諾字據申請之;不能取具承諾字據者,應聲明事由,並提出證明登記原因之文件。 船舶登記法 第 24 條 登記人之姓名、名稱、住、居所或事務所及籍貫等有變更時,應取具證明文件,連同申請書申請附記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25 條 權利變更之登記,與第三人有利害關係時,應添具第三人之承諾字據,連同申請書,申請附記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26 條 申請更正登記,與第三人有利害關係時,準用前條之規定。 船舶登記法 第 27 條 主管機關受理設定抵押權、租賃權或權利變更之申請時,除分別登記外,應於所有權登記證書上註明之。 船舶登記法 第 28 條 登記簿一部或全部滅失時,應由主管機關報請交通部酌定三個月以上之期限,由該主管機關公告登記權利人,為回復登記之申請;依限申請者,仍保持其原有登記次序。 船舶登記法 第 29 條 為前條回復登記之申請時,得僅由登記權利人檢具原登記證書申請之。 船舶登記法 第 30 條 同一船舶有二個以上之同種權利登記者,其權利先後除法令別有規定外,以登記之先後為準。 登記之先後在登記簿中為同部者,以權利先後欄為準;為異部者,以收件號數為準。 船舶登記法 第 31 條 已為暫時登記者,其正式登記之次序,應依暫時登記之次序。但在正式登記以前,其暫時登記不發生登記之效力。 船舶登記法 第 32 條 附記登記之次序,應依主登記之次序。但附記登記間之次序,應依其登記之先後。 船舶登記法 第 三 章 所有權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33 條 初次申請登記所有權者,應取具證明其為所有人之證明文件。但無須附送第十一條第二款、第三款及第五款所列之文件。 船舶登記法 第 34 條 初次申請登記所有權者,應依船舶法第十四條規定,取具船舶噸位證書、船舶檢查證書或有效之國際公約證書,及經交通部認可之驗船機構所發船級證書,連同申請書一併附送;其在本國建造之船舶,如設有抵押權者,應取具船舶建造地航政機關所給之登記抵押權證明文件,連同申請書一併附送。 船舶登記法 第 35 條 申請登記所有權時,登記權利人之國籍有疑義者,應出具書面,聲明確無冒認中華民國國籍情事,連同申請書一併附送。 船舶登記法 第 36 條 初次申請登記所有權時,應記載左列各款於申請書船舶標示欄內: 一、船舶之種類及名稱。 二、自國外取得者,其取得國籍之年、月、日。 三、船質。 四、總噸位。 五、淨噸位。 六、建造完成之年、月、日。 七、主機之種類、數目及馬力。 八、推進器之種類及其數目。 非動力船舶,除載明前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外,如係帆船,應載明帆桅數目。 船舶登記法 第 37 條 申請登記所有權時,登記權利人如為法人,應將法人成立之登記憑證或其影本,連同申請書一併附送。 船舶登記法 第 38 條 初次申請登記所有權時,如其船舶為二人以上共有者,申請書內應載明各人之應有部分及船舶經理人姓名、住、居所。 登記後船舶所有人,如將其所有權之一部分移轉於他人時,準用前項之規定。 船舶登記法 第 39 條 第三十六條所載各款或船籍港、船舶經理人有變更時,均應檢具所有權登記證書,申請附記登記。 前項情形,如該船舶已登記有抵押權或租賃權時,應取具該登記權利人之承諾字據,連同申請書一併附送。 船舶登記法 第 40 條 主管機關受理前條申請時,除為附記登記外,應於所有權登記證書上註明之。 船舶登記法 第 41 條 因變更船籍港而申請登記時,應檢具舊船籍港主管機關所給之登記簿影本,連同申請書一併附送。 船舶登記法 第 42 條 船舶經理人變更之登記,由原登記人申請之。 船舶登記法 第 43 條 船舶經理人之姓名、住、居所或籍貫變更之登記,應取具證明文件,自行申請之。 船舶登記法 第 四 章 抵押權及租賃權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44 條 因抵押權之設定而申請登記者,申請書內應記明債權數額;其訂有清償時期及利息或附帶條件或其他特約者,均應一併記明。 船舶登記法 第 45 條 因抵押權之設定而申請登記者,如已有抵押權之登記在前時,申請書內應記明其已登記之抵押權。 船舶登記法 第 46 條 因抵押權之設定而申請登記者,如設定人非為債務人時,申請書內應載明債務人之姓名、年齡、籍貫、住、居所。 船舶登記法 第 47 條 因抵押權之設定而申請登記者,如所擔保之債權非金錢債權時,申請書內應記明債權之估價。 船舶登記法 第 48 條 以數船舶共同擔保債權而申請登記者,應另具共同擔保目錄,將各船舶分任擔保之部分,詳細列明,由申請人簽名。 共同擔保目錄如有數頁,每頁騎縫處均應簽名;申請人不止一人時,得由一人為之。 船舶登記法 第 49 條 因抵押權之移轉而申請登記者,如其移轉係因一部債權之讓與或代為清償時,申請書內應記明其讓與或代為清償之債額。 船舶登記法 第 50 條 登記建造中船舶之抵押權,應記載左列各款於申請書,向建造地航政主管機關申請之: 一、船舶之種類。 二、計畫之長度、寬度及深度。 三、計畫之容量。 四、建造地。 五、造船者之姓名、住、居所;如造船者為法人時,其名稱及事務所。 六、登記原因及其年、月、日。 七、登記之目的。 八、登記之機關。 九、申請之年、月、日。 十、申請人之姓名、年齡、籍貫、住、居所;如係法人時,其名稱及事務所。 十一、由代理人申請時,代理人之姓名、年齡、籍貫、住、居所。 前項第一款至第五款應附送造船者所給之證明文件。 船舶登記法 第 51 條 因租賃權之設定而申請登記時,申請書內應記明租金數額,其定有存續期間、付租時期、許可轉租或其他之特約者,均應記明。 因轉租而申請登記者,如其轉租之許可未經登記時,申請書內除前項所列事項外,並應檢具原出租人承諾字據。 船舶登記法 第 52 條 為登記所有權之船舶,如在建造中已有抵押權之登記者,其船籍港不屬於登記抵押權之主管機關管轄時,申請書內應附具登記抵押權之影本及登記抵押權權利人之承諾字據。 船舶登記法 第 五 章 註銷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53 條 所有權移轉之登記,如共有關係因而消滅時,應申請註銷船舶經理人之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54 條 有左列情事之一時,所有權之登記人,應聲明事由,檢具證明文件,申請註銷登記: 一、船舶滅失或報廢時。 二、船舶喪失中華民國國籍時。 三、船舶失蹤歷六個月或沉沒不能打撈修復時。 船舶登記法 第 55 條 遇有前條第一款或第三款情形而登記義務人死亡時,應由登記權利人檢具登記義務人之死亡證明書申請註銷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56 條 登記權利人因登記義務人蹤跡不明,不能共同為註銷登記之申請時,登記權利人得申請主管機關,酌定相當期間公告之;公告期滿後,得僅由登記權利人申請註銷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57 條 註銷暫時登記,由暫時登記人申請之。但利害關係人檢具暫時登記人之承諾字據或其他證明文件者,亦得申請之。 船舶登記法 第 58 條 註銷登記於第三人有利害關係時,申請人應檢具第三人之承諾字據或其他證明文件。 船舶登記法 第 59 條 抵押權或租賃權依法消滅時,由抵押權或租賃權權利人會同抵押權或租賃權義務人向主管機關申請抵押權或租賃權註銷登記,並繳還抵押權或租賃權登記證書。但抵押權或租賃權依法院裁判消滅者,得僅由抵押權或租賃權義務人申請註銷之。 船舶登記法 第 六 章 登記費 船舶登記法 第 60 條 申請船舶登記時,應依左列各款,分別繳納登記費: 一、因遺產繼承或贈與取得所有權者,減除其已繳遺產稅或贈與稅外,按船舶價值千分之一計算。但公益或公用事業因捐贈而取得所有權者,按千分之零點二。 二、因前款以外之原因取得所有權者,按船舶價值千分之二。 三、為所有權之保存或共有船舶之分割者,按船舶價值千分之零點五;船舶價值超過二千萬元者,其超過部分,按千分之零點二五計算。 四、租賃權存續期間未滿十年者,按船舶價值千分之零點五;存續期間十年以上者,按船舶價值千分之一;存續期間無定者,按船舶價值千分之零點五;因租賃權轉租而登記者,其已經過之期間,應自存續期間中扣除,以其餘期間視為存續期間,計算登記費。 五、取得抵押權者,每件一百元。 六、暫時、附記、變更、更正、回復及註銷之登記,每件二十元。 前項登記,屬於公務船舶者,免繳登記費。 第一項第一款規定之事項,航政主管機關得通知船舶所有人,繳納適當保證金額後,辦理所有權登記。 船舶登記法 第 61 條 申請移轉或註銷船籍港時,應依左列各款分別繳納登記費: 一、轉籍:每十噸二元。 二、銷籍:每十噸一元。 前項噸數依總噸數計算,不足十噸者,以十噸計。 船舶登記法 第 62 條 申請給與登記簿影本或節本者,應繳納抄錄費;其申請郵寄者,並應繳納郵費。 船舶登記法 第 63 條 申請閱覽登記簿或其附屬文件者,應繳納閱覽費。 船舶登記法 第 七 章 附則 船舶登記法 第 64 條 申請人或利害關係人,對於處理登記之主管機關,認為有違法或不當之處分時,得依法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 船舶登記法 第 65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交通部定之。 船舶登記法 第 66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船舶登記法
法律
19750605
2024/1/12 上午 12:00:00
引水法 第 一 章 總則 引水法 第 1 條 本法所稱引水,係指在港埠、沿海、內河或湖泊之水道引領船舶航行而言。 引水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引水人,係指在中華民國港埠、沿海、內河或湖泊執行領航業務之人。 本法所稱學習引水人,係指隨同引水人上船學習領航業務之人。 引水法 第 3 條 引水主管機關,在中央為交通部,在地方為當地航政主管機關。 引水法 第 4 條 引水區域之劃分或變更,由交通部定之。 引水法 第 5 條 交通部基於航道及航行之安全,對引水制度之施行,分強制引水與自由引水兩種。 強制引水之實施,由交通部以命令定之。 引水法 第 6 條 強制引水對於左列中華民國船舶不適用之: 一、軍艦。 二、公務船舶。 三、引水船。 四、未滿一千總噸之船舶。 五、渡輪。 六、遊艇。 七、其他經當地航政主管機關核准之國內航線或港區工程用之船舶。 前項第七款之核准辦法,由當地航政主管機關擬訂,報請交通部核定之。 未滿五百總噸之非中華民國船舶準用第一項規定。 引水法 第 7 條 各引水區域之引水人,其最低名額,由當地航政主管機關擬定,呈報交通部核備;變更時亦同。 引水法 第 8 條 專供引水工作所用之引水船,應申請當地航政主管機關註冊編列號數,並發給執照。 引水法 第 9 條 前條引水船,應具備左列標誌: 一、引水船船首,應用白漆標明船名及號碼,船尾應用白漆標明船名及所屬港口。 二、引水船執行業務時,應於桅頂懸掛國際通用或中華民國規定之引水旗號。 引水法 第 10 條 各引水區域之引水費率,由當地航政主管機關擬定,呈報交通部核准後施行;調整時亦同。 引水法 第 二 章 引水人資格 引水法 第 11 條 中華民國國民經引水人考試及格者,得任引水人。 引水法 第 12 條 (刪除) 引水法 第 13 條 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為引水人: 一、喪失中華民國國籍者。 二、受停止執行領航業務期間尚未屆滿,或經廢止執業證書者。 三、視覺、聽覺、體格衰退,不能執行職務,經檢查屬實者。 四、年逾六十五歲者。 五、犯罪經判處徒刑三年以上確定者。 引水法 第 14 條 (刪除) 引水法 第 15 條 (刪除) 引水法 第 三 章 引水人之僱用 引水法 第 16 條 中華民國船舶在一千噸以上,非中華民國船舶在五百噸以上,航行於強制引水區域或出入強制引水港口時,均應僱用引水人;非強制引水船舶,當地航政主管機關認為必要時,亦得規定僱用引水人。 在強制引水區域之航行船舶,經當地航政主管機關核准,得指定或僱用長期引水人。 引水法 第 17 條 招請引水人之船舶,應懸掛國際通用或中華民國規定之招請引水人信號,並得由船舶所有人或船長事前向當地引水人辦事處辦理招請手續。 引水法 第 18 條 二艘以上之船舶同時懸掛招請引水人信號時,引水人應對先到港之船舶應招,倘其中有船舶遇險時,引水人須先應該船舶之招請。 引水法 第 19 條 船長於引水人應招後或領航中,發現其體力、經驗或技術等不克勝任或領航不當時,得基於船舶航行安全之原因,採取必要之措施,或拒絕其領航,另行招請他人充任,並將具體事實,報告當地航政主管機關。 引水法 第 20 條 引水人應招登船從事領航時,船長應將招請引水人之信號撤去,改懸引水人在船之信號,並將船舶運轉性能、噸位、長度、吃水、速率等,告知引水人。 引水人要求檢閱有關證書時,船長不得拒絕。 引水法 第 四 章 引水人執行業務 引水法 第 21 條 引水人持有交通部發給之執業證書,並向引水區域之當地航政主管機關登記,領有登記證書後,始得執行領航業務。 引水法 第 22 條 引水人應於指定引水區域內,執行領航業務。 引水法 第 23 條 引水人必須經指定醫院檢查體格合格後,始得執行領航業務。引水人在其繼續執行業務期間,每年應受檢查視覺、聽覺、體格一次,當地航政主管機關認為必要時,並得隨時予以檢查。 引水法 第 24 條 引水人執行領航業務時,應攜帶執業證書及有關證件,如遇船長索閱時,引水人不得拒絕。 引水法 第 25 條 引水人執行領航業務時,其所乘之引水船,應懸掛國際通用或中華民國規定之引水船信號,夜間並應懸掛燈號。 引水人離去引水船或非執行業務時,應將引水船信號或燈號撤除。 引水法 第 26 條 引水人每次領航船舶,僅以一艘為限。但因喪失或部份喪失航行能力而被拖帶者,不在此限。 引水法 第 27 條 引水人於必要時,得請由船舶所有人或船長僱用拖船協助之。 引水法 第 28 條 引水人領航船舶時,得攜帶有證件之學習引水人一名;如經船長之許可,得攜帶學習引水人二名。 引水法 第 29 條 引水人經應招僱用後,其所領航之船舶,無論航行與否,或在港內移泊或由拖船拖帶,船舶所有人或船長均應依規定給予引水費;如遇特殊情形需引水人停留時,並應給予停留時間內之各項費用。 前項給費標準,依各引水區域引水費率表之規定。 引水法 第 30 條 引水人遇有船長不合理之要求,如違反中華民國或國際航海法規與避碰章程,或有其他正當理由不能執行業務時,得拒絕領航其船舶。但應將具體事實,報告當地航政主管機關。 引水法 第 31 條 引水人發現左列情事,應用最迅速方法報告有關機關,並應於抵港時將一切詳細情形,再用書面報告之: 一、水道有變遷者。 二、水道上有新障礙,妨害航行安全者。 三、燈塔、燈船、標桿、浮標及一切有關航行標誌之位置變更,或應發之燈號、信號、聲號失去常態或作用者。 四、船舶有遇險者。 五、船舶違反航行法令者。 引水法 第 32 條 引水人應招登船執行領航業務時,仍須尊重船長之指揮權。 引水法 第 33 條 引水人應招領航時,船長應有適當措施,使引水人能安全上下其船舶。 引水法 第 五 章 罰則 引水法 第 34 條 引水人因業務上之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引水法 第 35 條 引水人因業務上之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前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引水法 第 36 條 引水人因業務上之過失,致其領航之船舶沉沒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金;致破壞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引水法 第 37 條 前三條規定,於未領有執業證書,而非正式受僱從事臨時或緊急引水業務者準用之。 引水法 第 38 條 引水人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當地航政主管機關得予以警告之處分;情節重大者,得報請交通部收回其執業證書: 一、怠忽業務或違反業務上之義務者。 二、違反航行安全規章而致災害損失者。 三、因職務上過失而致海難者。 四、因引水人之原因,致船舶、貨物遭受損害、延誤船期或人員傷亡者。 五、其他違反本法或依據本法所發布之命令者。 前項收回執業證書之期間,為三個月至二年。 引水人在二年內,經警告達三次者,收回執業證書三個月。 引水法 第 39 條 引水人、船舶所有人或船長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十六條之規定者。 二、違反第十八條或第二十六條之規定者。 三、違反第十七條、第二十條或第二十五條之規定者。 四、引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招請,或已應招請而不領航,或已領航而濫收引水費者。 五、船長無正當理由拒用引水人,或拒絕攜帶學習引水人上船,或強迫引水人逾越引水區域執行業務者。 六、船舶所有人或船長關於船舶之吃水或載重,對於引水人作不實之報告者。 七、船舶所有人或船長僱用業經廢止執業證書或停止執業或不合格之引水人領航船舶者。 八、船長無意招請引水人而懸掛招請引水人信號或懸掛易被誤為招請引水人信號者。 引水法 第 40 條 本法關於引水人之罰則,對情形特殊之引水區域執行領航業務者適用之。 引水法 第 六 章 附則 引水法 第 41 條 本法關於船長之規定,於代理船長適用之。 引水法 第 42 條 學習引水人之資格與學習、情形特殊引水區域之引水人資格、引水人執業證書與登記證書之核發、證照費之收取、引水人執業之監督、引水人辦事處之設置、監督及管理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引水法 第 43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引水法
法律
20020130
2024/1/12 上午 12:00:00
航路標識條例 第 1 條 為提升船舶航行安全,設置、監督及管理各種航路標識,特制定本條例。 航路標識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其業務由航政機關辦理。 航路標識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 一、航路標識:指供船舶航行於水域時,定位導航之助航設施,包括燈塔、燈浮標、浮標、浮樁、燈杆、標杆、雷達訊標及其他經航政機關公告之標識。 二、水域:指海洋、河川、湖泊、水庫等可供船舶航行之水面。 三、航船布告:指航政機關所發布,有關中華民國領域內設備、設施、地形、水文之新增、改變或其他危險信息之航行資訊服務。 四、海洋設施:指海域工程所設置之固定人工結構物。 航路標識條例 第 4 條 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港口管理機關(構)、法人機構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經航政機關核准,得設置必要之航路標識,並負責維護及管理;其變更或移除亦同。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辦理,另報請航政機關備查。 海洋設施設置者經航政機關核准後,應於設施之四周,劃定安全區,設置航路標識及採取適當措施,以確保航行安全及設施之安全。 航政機關因航行安全之需要,得要求前二項相關機關(構)於必要之水域或航道設置、維護或管理航路標識。 航政機關認為航路標識不適當、易生危險或無必要者,得要求航路標識之設置或維護管理機關(構),限期改善、變更或移除。 航路標識之設置、外觀及性質等技術規範,由主管機關參照國際組織建議規範定之。 航路標識條例 第 5 條 航路標識設置或維護管理機關(構)於辦理航路標識設置、維護、管理、變更或移除作業時,應通知航政機關。 航政機關受前項通知後,應發布航船布告,周知往來船舶。 航路標識條例 第 6 條 船舶進出使用各商港、工業專用港與各公民營機構興建之碼頭及使用設施,船舶所有人、經理人或其代理人應向航政機關繳納航路標識服務費。 前項費用之收取作業得由航政機關委託其他機關(構)代收。 第一項航路標識服務費之收費標準及收取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航路標識條例 第 7 條 下列船舶免收航路標識服務費: 一、航行國內航線船舶。 二、友邦政府專作親善訪問之船舶。 三、友邦及本國軍用艦艇、本國公務船舶或經政府徵用或僱用之船舶。 四、未裝載商貨之漁船或自用遊艇。 五、經其他船舶拖曳或載運進口之無動力船舶。 六、未裝載進口貨物,申請進口專供解體之船舶。 七、進港船舶事先聲明四十八小時內復行出港,除補充船用品外,並不起卸及裝載貨物,或上下旅客共計不滿二十人者。 八、外國向本國訂購之船舶於建造完竣結關開航出港時,未裝載貨物或所載旅客不滿二十人者。 九、引水船或專供在港內使用之船舶。 十、專供築港、疏濬、測量水道或作海底探測用之船舶及專供運輸其有關器材之船舶。 十一、專供海洋研究、鑽採石油、礦物、調查、教育實習用之船舶。 十二、經航政機關認定確屬運輸人道救援物資之船舶。 十三、專為避難、接受檢查或修理而駛入港內之船舶及原係駛往其他港口,而因事實需要,駛入港內加油、加水或補充船用品之船舶,並不上下客貨,嗣後仍以原船原貨出港者。 航路標識條例 第 8 條 航政機關為航行安全需要,得會商有關機關劃設航道,報請主管機關核定公告,並刊登政府公報。 航路標識條例 第 9 條 航行船舶不得為下列行為: 一、繫泊於航路標識。但經航政機關同意者,不在此限。 二、未依前條公告之航道規定航行。 任何人不得為下列行為: 一、破壞、移轉、攀登或遮蔽航路標識。 二、變更航路標識之性質。 三、使用易於淆亂航路標識之燈光或警號。 四、占用流失之航路標識。 五、其他影響航路標識功能之行為。 航路標識條例 第 10 條 船舶違反第九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未依公告航道航行,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船舶租用人、船長、代理船長、遊艇駕駛、小船駕駛或代理駕駛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一項第一款或第二項規定者,由航政機關處船舶所有人、船舶租用人、船長、代理船長、遊艇駕駛、小船駕駛、代理駕駛或其他行為人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令其限期改善或復原,屆期未完成改善或復原者,按次處罰。 航路標識條例 第 11 條 航路標識設置或維護管理機關(構)、海洋設施設置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航政機關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完成改善者,按次處罰: 一、違反第四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未經航政機關核准。 二、違反第四條第三項規定,未依航政機關要求設置、維護或管理航路標識。 三、違反第四條第四項規定,未依航政機關要求限期改善、變更或移除航路標識。 四、違反第五條第一項規定,未通知航政機關。 航路標識條例 第 12 條 航路標識設置及管理事項涉及國際事務者,主管機關得參照相關國際組織、國際協會、國際公約或協定及其附約所訂規則、辦法、標準、建議或程式,採用發布施行。 航路標識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航路標識條例
法律
20181121
2024/1/12 上午 12:00:00
船員法 第 一 章 總則 船員法 第 1 條 為保障船員權益,維護船員身心健康,加強船員培訓及調和勞雇關係,促進航業發展;並加強遊艇駕駛與動力小船駕駛之培訓及管理,以推動遊艇活動發展,特制定本法。 船員法 第 2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船舶:指在水面或水中供航行之船舶。 二、遊艇:指專供娛樂,不以從事客、貨運送或漁業為目的,以機械為主動力或輔助動力之船舶。 三、動力小船:指裝有機械用以航行,且總噸位未滿二十之動力船舶。 四、雇用人:指船舶所有權人及其他有權僱用船員之人。 五、船員:指船長及海員。 六、船長:指受雇用人僱用,主管船舶一切事務之人員。 七、海員:指受雇用人僱用,由船長指揮服務於船舶上之人員。 八、甲級船員:指持有主管機關核發適任證書之航行員、輪機員、船舶電信人員及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之船員。 九、乙級船員:指甲級船員以外經主管機關認可之船員。 十、實習生:指上船實習甲級船員職務之人員。 十一、見習生:指上船見習乙級船員職務之人員。 十二、薪資:指船員於正常工作時間內所獲得之報酬。 十三、津貼:指船員薪資以外之航行補貼、固定加班費及其他名義之經常性給付。 十四、薪津:包括薪資及津貼,薪資應占薪津總數額百分之五十以上。 十五、特別獎金:包括特別工作而獲得之報酬、非固定加班費、年終獎金及因雇用人營運上獲利而發給之獎金。 十六、平均薪資:指船員在船最後三個月薪資總額除以三所得之數額;工作未滿三個月者,以工作期間所得薪資總額除以工作期間總日數,乘以三十所得之數額。 十七、平均薪津:指船員在船最後三個月薪資及津貼總額除以三所得之數額;工作未滿三個月者,以工作期間所得薪資及津貼總額除以工作期間總日數,乘以三十所得之數額。 十八、遊艇駕駛:指駕駛遊艇之人員。 十九、動力小船駕駛:指駕駛動力小船之人員。 二十、助手:指隨船協助遊艇或動力小船駕駛處理相關事務之人員。 船員法 第 3 條 下列船舶之船員,除有關航行安全及海難處理外,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一、軍事建制之艦艇。 二、海岸巡防機關之艦艇。 三、漁船。 前項各款外專用於公務用船舶之船員,除有關船員之資格、執業與培訓、航行安全及海難處理外,不適用本法之規定。 船員法 第 4 條 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其業務由航政機關辦理。 船員法 第 二 章 船員之資格、執業與培訓 船員法 第 5 條 船員應年滿十六歲。 船長應為中華民國國民。 船員法 第 6 條 船員資格應符合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當值標準國際公約與其他各項國際公約規定,並經航海人員考試及格或船員訓練檢覈合格。外國人申請在中華民國籍船舶擔任船員之資格,亦同。 前項船員訓練、檢覈、證書核發之申請、廢止、外國人之受訓人數比率與其他相關事項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懲治走私條例或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罪,經判決有期徒刑六個月以上確定者,不得擔任船員。 船員法 第 7 條 具有前條資格者,應向航政機關提出申請,並經主管機關核發適任證書,始得執業。 船員法 第 8 條 船員應經體格檢查合格,並依規定領有船員服務手冊,始得在船上服務。 已在船上服務之船員,應接受定期健康檢查;經檢查不合格或拒不接受檢查者,不得在船上服務。 前項船員健康檢查費用,由雇用人負擔。 船員體格檢查及健康檢查,應由符合規定條件之醫療機構或本事業單位所設置醫療單位為之;其檢查紀錄應予保存。 船員體格檢查、健康檢查及醫療機構應符合之條件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勞動及衛生福利主管機關定之。 船員法 第 9 條 主管機關為培育船員,應商請教育部設置或調整海事校院及其有關系科。 航政機關應協助安排海事校院學生上船實習,船舶所有權人及其他有權僱用船員之人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 船員法 第 10 條 航政機關為培養海運技術人才,提高船員工作技能,促進國民就業,應設立船員職業訓練中心或輔導設立相關專業機構,並得自行或委託相關專業機構,辦理船員之職前及在職進修之訓練。 前項訓練所需經費,除由航政機關編列預算支應外,得由船員或雇用人支付。 船員法 第 10-1 條 前條第一項專業機構辦理船員訓練之計畫書、學員與教師資格、訓練課程、設施與費用、證照費收取、訓練管理業務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航政機關得派員督導專業機構辦理船員訓練業務,專業機構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船員法 第 11 條 船員依規定參加航政機關辦理之訓練或船員執業資格考試時,雇用人應作適當之配合。 船員法 第 三 章 船員僱用 船員法 第 12 條 雇用人僱用船員,應簽訂書面僱傭契約,送請航政機關備查後,受僱船員始得在船上服務。僱傭契約終止時,亦同。 船員法 第 13 條 雇用人僱用船員僱傭契約範本,由航政機關定之。 船員法 第 14 條 雇用人僱用未成年之船員,應得法定代理人之書面允許。 船員法 第 15 條 雇用人應於船上備置有關法令規章、必要之藥品及醫療設備。 前項備置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員法 第 16 條 雇用人應提供質量適當之食物、臥室、寢具、餐具及工作護具與適應天候之工作服、工作帽與工作鞋等。 船員法 第 17 條 雇用人應訂定船員工作守則,報請航政機關備查。 船員應遵守雇用人在其業務監督範圍內所為之指示。 船員法 第 18 條 上級船員就其監督範圍內所發命令,下級船員有服從之義務。但有意見時,得陳述之。 船員非經許可,不得擅自離船。 船員法 第 19 條 船舶沈沒、失蹤或完全失去安全航行能力者,僱傭契約即告終止。但船員生還者,不在此限。 船員因施救船舶、人命或貨物之緊急措施必須工作者,其工作期間僱傭契約繼續有效。 第一項船員生還者,雇用人已無他船或職位可供船員繼續工作時,得終止僱傭契約並依第三十九條之規定發給資遣費。 船舶於二個月內無存在消息者,以失蹤論。 船員法 第 20 條 船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雇用人得終止僱傭契約: 一、訂立僱傭契約時,為虛偽意思表示,使雇用人誤信而有損害之虞。 二、對於雇用人、雇用人之代理人、其他共同工作人或以上人員之家屬,實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恐嚇行為。 三、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而未諭知緩刑或易科罰金。 四、違反僱傭契約或船員工作守則,情節重大。 五、故意損毀或竊取船舶設備、屬具或貨物。 六、無正當理由不遵守雇用人或船長之指示上船。 雇用人依前項規定終止僱傭契約時,應以書面通知船員。 雇用人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及第四款至第六款規定終止僱傭契約者,應自知悉其情形之日起,三十日內為之。 船員法 第 21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船員得終止僱傭契約: 一、船舶喪失國籍。 二、訂定僱傭契約時,雇用人為虛偽意思表示,使船員誤信而有受損害之虞。 三、船員因身心狀況違常,經醫師出具不適宜繼續工作之診斷書。 四、雇用人、雇用人之代理人或以上人員之家屬對船員實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恐嚇行為。 五、工作環境對船員健康有危害之虞,經通知改善而無效果。 六、雇用人或其代理人違反契約或法令,致有損害船員權益之虞。 七、雇用人不依契約給付薪津。 八、船上其他共同工作人患有法定傳染病,有傳染之虞。 船員法 第 22 條 非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雇用人不得預告終止僱傭契約︰ 一、歇業或轉讓時。 二、虧損或業務緊縮時。 三、不可抗力暫停工作在一個月以上時。 四、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船員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 五、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 雇用人依前項規定終止僱傭契約,其預告期間依下列各款之規定︰ 一、繼續工作三個月以上一年未滿者,於十日前預告之。 二、繼續工作一年以上三年未滿者,於二十日前預告之。 三、繼續工作三年以上者,於三十日前預告之。 船員在產假期間或執行職務致傷病之醫療期間,雇用人不得終止僱傭契約。但雇用人因天災、事變、不可抗力致事業不能繼續或船舶沈沒、失蹤或已完全失去安全航行之能力時,不在此限。 雇用人未依第二項規定期間預告而終止契約者,應給付預告期間之薪資。 不定期僱傭契約之船員終止僱傭契約時,應準用第二項規定預告雇用人或船長。定期僱傭契約之船員終止僱傭契約時,應在一個月前預告雇用人或船長。 雇用人經徵得船員同意,於雇用人所屬船舶間調動,另立新約前,原僱傭契約仍繼續有效。 船員法 第 23 條 定期僱傭契約,其期限於航行中屆滿者,以船舶到達第一港後經過四十八小時為終止。 船員法 第 24 條 僱傭契約因故停止履行後,繼續履行原約或定期僱傭契約屆滿後,未滿三個月又另訂定新約時,船員前後工作年資應合併計算。船員工作年資之計算應包括船員在同船舶或同一公司法人所屬或經營之不同船舶之工作年資。但曾因僱傭契約終止領取辭退金或退休金者,不在此限。 船員法 第 25 條 外國雇用人僱用中華民國船員,應向航政機關申請,經審核許可,始得僱用;其申請資格與程序、許可條件、廢止、職責、僱用、僱傭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員法 第 25-1 條 雇用人僱用外國籍船員,應向航政機關申請許可,始得僱用;其申請資格與程序、許可條件、廢止、職責、僱用、僱傭管理、受僱人數比率及其他相關事項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員法 第 25-2 條 甲級船員、乙級船員、實習生、見習生及外國籍實習生上船服務,應向航政機關申請許可;其申請資格與程序、許可之廢止、僱用、職責、外國籍實習生之實習人數比率、航行應遵守事項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員法 第 四 章 勞動條件與福利 船員法 第 26 條 船員之報酬包含薪津及特別獎金。 雇用人不得預扣船員報酬作為賠償費用。 船員法 第 27 條 船員之薪資、岸薪及加班費之最低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最低薪資不得低於勞動基準法所定之基本工資。 船員法 第 28 條 船員在午後八時至翌晨六時之時間內工作,雇用人應提供必要之夜間安全防護措施。 雇用人不得使未滿十八歲之船員於前項時間內工作。 船員法 第 29 條 雇用人僱用懷孕中或分娩後未滿八週之女性船員在船工作,應參採醫師綜合評估其體格檢查結果之建議,並提供必要之母性健康保護措施。 女性船員在船舶航行中判明懷孕,應由雇用人提供必要之母性健康保護措施後,從事較輕便及對航行安全有必要之工作;雇用人不得減少其原本得領受之各項報酬。 船員法 第 30 條 (刪除) 船員法 第 31 條 雇用人不得使未滿十八歲之船員從事有危險性或有害性之工作。 雇用人使有下列情形之一之女性船員,從事有危險性或有害性之工作,應經醫師適性評估建議,並提供必要之健康及安全防護措施: 一、懷孕中。 二、分娩後一年以內。 前項危險性或有害性工作之認定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雇用人應將女性船員因懷孕、分娩或其他因素自行離開職場之人數及比率等相關統計資料,按月報請航政機關備查。 船員法 第 32 條 船員正常工作時間,以每週工作總時數四十四小時為準。但因航行需要參加航行當值輪班者,不在此限。 船員每週工作總時數超過四十四小時者視為加班,雇用人應給予加班費。 船員法 第 33 條 船員每七日中至少應有一日之休息,作為例假。但因航行需要仍應參加航行當值輪班者,不在此限。 前項但書情形,雇用人應另行安排輪休。 船員法 第 34 條 國定假日及航海節因航行需要,船長得安排船員參加航行當值輪班、進出港、餐勤等必要工作。但雇用人應按平日薪資發給假日加班費。 船員法 第 35 條 基於航行需要延長工作時間,船員應於加班前先填寫加班申請單,經船長或部門主管簽認後施行。 船員法 第 36 條 僱傭契約得約定船員之加班費數額按照船員之平日每小時薪資標準計算,列為固定加班費發給船員。但計算時數,每月至少應等於八十五工作小時。 船員法 第 37 條 船員在船上服務滿一年,雇用人應給予有給年休三十天。未滿一年者,按其服務月數比例計之。 雇用人經徵得船員同意於有給年休日工作者,應加發一日薪津。有給年休因年度終結或終止契約而未休者,其應休未休之日數,雇用人應發給薪津。 船員法 第 38 條 船員於簽訂僱傭契約後,在岸上等候派船期間,雇用人應發給相當於薪資之報酬。 雇用人選派船員參加訓練或考試期間,應支給相當於薪資之報酬。 船員法 第 39 條 雇用人依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三項但書或非可歸責於船員之事由終止僱傭契約時,應依下列規定發給資遣費。但經船員同意在原雇用人所屬船舶間調動時,不在此限︰ 一、按月給付報酬者,加給平均薪資三個月。 二、按航次給付報酬者,發給報酬全額。 三、船員在同一雇用人所屬船舶繼續工作滿三年者,除依第一款規定給付外,自第四年起每逾一年另加給平均薪資一個月,不足一年部分,比例計給之,未滿一個月者,以一個月計。 船員法 第 40 條 船員於受僱地以外,其僱傭契約終止時,不論任何原因,雇用人及船長有護送回僱傭地之義務;其因受傷或患病而上岸者,亦同。 前項護送回僱傭地之義務,包括運送、居住、食物及其他必要費用之負擔。 船員因個人事由被護送回僱傭地時,雇用人得要求其負擔前項之費用。 船員法 第 41 條 船員於服務期間內受傷或患病者,由雇用人負擔醫療費用。但因酗酒、重大過失或不守紀律所致之非職業傷病者,不在此限。 船員法 第 42 條 船員非因執行職務而受傷或患病已逾十六週者,雇用人得停止醫療費用之負擔。 船員法 第 43 條 雇用人負擔醫療費用之期間內,仍應支給原薪津。 船員法 第 44 條 船員因執行職務而受傷或患病,雖已痊癒而成失能或逾二年仍未痊癒者,經符合規定條件之醫療機構診斷,審定其遺存障害者,雇用人應按其平均薪資及失能程度,一次給與失能補償;失能補償給付標準,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定。 船員之遺存障害等級,經指定醫師評定為百分之五十或以上,且符合勞工保險條例失能等級第七級以上或第十一級以上,並證明永久不適任船上任何職位者,應按最高等級給與失能補助金。 船員法 第 45 條 船員在服務期間非因執行職務死亡或非因執行職務受傷、患病而死亡時,雇用人應一次給與其遺屬平均薪津二十個月之死亡補償。 船員法 第 46 條 船員因執行職務死亡或因執行職務受傷、患病死亡時,雇用人應一次給與其遺屬平均薪津四十個月之死亡補償。 船舶沈沒或失蹤致船員失蹤時,雇用人應按前項規定給與其遺屬死亡補償。 船員法 第 47 條 船員遺屬受領死亡補償之順位如下︰ 一、配偶及子女。 二、父母。 三、祖父母。 四、孫子女。 五、兄弟姐妹。 船員法 第 48 條 船員在服務期間死亡者,雇用人應給與平均薪資六個月之喪葬費。 船員法 第 49 條 船長在服務期間受傷、患病或死亡,推定其為執行職務所致。但因其重大過失或不守紀律受傷、患病或死亡者,不適用之。 船員法 第 50 條 第四十一條醫療費用、第四十四條失能補償、第四十五條及第四十六條死亡補償及第四十八條喪葬費,其請求權自得請領之日起,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前項請求權不因船員之離職而受影響,且不得讓與、抵銷、抵充、扣押或擔保。 雇用人依第四十六條及第四十八條規定給與船員遺屬之死亡補償及喪葬費,死亡補償應自請領之日起算十五日內,喪葬費應自請領之日起算三日內給付。 船員法 第 51 條 船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退休: 一、在船服務年資十年以上,年滿五十五歲。 二、在船服務年資二十年以上。 船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雇用人得強迫退休: 一、年滿六十五歲。 二、受監護、輔助宣告。 三、依勞工保險條例所認定失能等級,達到永久不適任船上任何職位。 年滿六十五歲船員,合於船員體格檢查標準,得受僱之。 本法施行前之船員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依本法施行前之海商法規定計算。 船員法 第 52 條 為保障船員生活之安定與安全,雇用人應為所雇用之船員及儲備船員投保勞工保險及全民健康保險。 船員法 第 53 條 為保障船員退休權益,本國籍船員之退休金事項,適用勞工退休金條例之退休金制度。但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九條規定,未選擇適用勞工退休金條例之退休金制度者,不在此限。 前項但書人員之退休金給與基準,其屬本法施行前之工作年資,依第五十一條第四項規定計算,其屬本法施行後之工作年資,依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五條規定計算。 船員適用勞工退休金條例之退休金制度後仍受僱於同一雇用人者,其適用前之工作年資,應予保留;其退休金給與基準,屬本法施行前之工作年資,依第五十一條第四項規定計算,屬本法施行後,勞工退休金條例施行前之工作年資,依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五條規定計算。 雇用人應依勞動基準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為前二項船員提撥勞工退休準備金。 船員適用勞工退休金條例之退休金制度者,其資遣費仍依第三十九條及第五十四條規定發給。 船員受僱於同一雇用人從事岸上工作之年資,應併計作為退休要件,並各依最後在船、在岸之勞動基準法第二條所定平均工資計算退休金。 船員請領退休金之權利,自退休之次月起,因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船員法 第 54 條 依本法給與之資遣費、加班費、失能補償、死亡補償、傷病治療期間支給之薪津、喪葬費低於勞動基準法所定資遣費、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職業災害補償之給付金額時,依勞動基準法所定標準支給。 船員法 第 55 條 雇用人依本法應支付之醫療費用、失能補償、死亡補償及喪葬費,應投保責任保險。 船員法 第 56 條 雇用人依據職工福利金條例提撥職工福利金辦理職工福利事業時,所雇用之船員與儲備船員應予以納入。 船員法 第 57 條 航政機關得在適當港口輔導設置包括船員福利、文化、娛樂和資訊設備之船員福利設施。 船員法 第 五 章 船長 船員法 第 58 條 船舶之指揮,由船長負責;船長為執行職務,有命令與管理在船海員及在船上其他人員之權。 船長為維護船舶安全,保障他人生命或身體,對於船上可能發生之危害,得為必要處置。 船員法 第 59 條 船長在航行中,為維持船上治安及保障國家法益,得為緊急處分。 船員法 第 60 條 船長在船舶上應置備船舶文書及有關載客載貨之各項文件。 航政機關依法查閱前項船舶文書及文件時,船長應即送驗。 船員法 第 61 條 船長於船舶發航前及發航時,應依規定檢查船舶及完成航海準備。 船員法 第 62 條 船長非因事變或不可抗力,不得變更船舶預定航程。 船員法 第 63 條 船長除有必要外,不得開艙或卸載貨物。 船員法 第 64 條 船長在航行中,其僱用期限已屆滿,不得自行解除或中止其職務。 船員法 第 65 條 在船人員死亡或失蹤時,其遺留於船上之財物,船長應以最有利於繼承人之方法處置之。 船員法 第 66 條 船長遇船舶沈沒、擱淺、碰撞、強迫停泊或其他意外事故及有關船舶貨載、海員或旅客之非常事變時,應作成海事報告,載明實在情況,檢送航政機關。 前項海事報告,應有海員或旅客之證明,始生效力。但其報告係船長於遭難獨身脫險後作成者,不在此限。 船員法 第 67 條 船長對於執行職務中之過失,應負責任;如主張無過失時,應負舉證之責任。 船員法 第 68 條 船舶在航行中,船長死亡或因故不能執行職務而未有繼任人時,應由從事駕駛之海員中職位最高之一人代理執行其職務。 船員法 第 六 章 航行安全與海難處理 船員法 第 69 條 船員不得利用船舶私運貨物,如私運之貨物為違禁品或有致船舶、人員或貨載受害之虞者,船長或雇用人得將貨物投棄。 船員攜帶武器、爆炸物或其他危險物品上船,船長或雇用人有權處置或投棄。 前二項處置或投棄,應選擇對海域污染最少之方式及地點為之。 船員法 第 70 條 當值船員,應遵守航行避碰規定,並依規定鳴放音響或懸示信號。 船員法 第 70-1 條 為維護船舶及航行安全,雇用人應依規定配置足夠之合格船員,始得開航。 前項各航線、種類、大小之航行船舶船員最低安全配置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員法 第 71 條 船長於本航次航路上發現油污損害、新生沙灘、暗礁、重大氣象變化或其他事故有礙航行者,應報告航政機關。 船員法 第 72 條 船舶發生海難或其他意外事故,船長應立即採取防止危險之緊急措施,並應以優先方法報告航政機關,以便施救。 船舶因海難或其他意外事故致擱淺、沈沒或故障時,船長除應依前項規定處理外,並應防止油污排洩,避免海岸及水域遭受油污損害。 船員法 第 73 條 船舶有急迫危險時,船長應盡力採取必要之措施,救助人命、船舶及貨載。 船長在航行中不論遇何危險,非經諮詢各重要海員之意見,不得放棄船舶。但船長有最後決定權。 放棄船舶時,船長應盡力將旅客、海員、船舶文書、郵件、金錢及貴重物救出。 船長違反第一項、第二項規定者,就自己所採措施負其責任。 船員法 第 74 條 船舶碰撞後,各碰撞船舶之船長於不甚危害其船舶、海員或旅客之範圍內,對於其他船舶、船員及旅客應盡力救助。 各該船長除有不可抗力之情形外,在未確知繼續救助為無益前,應停留於發生災難之處所。 各該船長應於可能範圍內,將其船名、船籍港、開來及開往之港口通知他船舶。 船員法 第 75 條 船長於不甚危害船舶、海員、旅客之範圍內,對於淹沒或其他危難之人,應盡力救助。 船員法 第 六 章之一 遊艇與動力小船之駕駛及助手 船員法 第 75-1 條 遊艇及動力小船駕駛須年滿十八歲,其最高年齡,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不受限制。 營業用動力小船駕駛之最高年齡不得超過六十五歲。但合於體格檢查標準且於最近一年內未有違反航行安全而受處分紀錄者,得延長至年滿六十八歲止。 助手須年滿十六歲,最高年齡不受限制。但營業用動力小船駕駛之年齡超過六十五歲者,其助手年齡不得超過六十五歲。 船員法 第 75-2 條 遊艇及動力小船駕駛應經體格檢查合格,並依規定領有駕駛執照,始得駕駛。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懲治走私條例或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罪,經判決有期徒刑六個月以上確定者,不得擔任遊艇及動力小船駕駛。 船員法 第 75-3 條 遊艇及動力小船應配置合格駕駛及助手,始得航行。但船舶總噸位未滿五或總噸位五以上之乘客定額未滿十二人者,得不設助手。 船員法 第 75-4 條 申請辦理遊艇及動力小船駕駛訓練之機構,應擬具營運計畫書,向航政機關申請會勘合格後,報請主管機關許可籌設。 訓練機構應自許可籌設之日起六個月內完成籌設,並報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許可營業,始得對外招生。 訓練機構經許可籌設後,因不可歸責於該機構之事由,而未能於六個月內籌設完成時,得於期限屆滿一個月前報請航政機關核轉主管機關准予展延一次,並以六個月為限;逾期廢止其籌設許可。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十一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經主管機關許可辦理動力小船駕駛訓練之機構,得繼續辦理各項動力小船駕駛訓練。 船員法 第 75-5 條 航政機關得派員檢查遊艇或動力小船駕駛訓練機構之各項人員、訓練、設備及督導其業務,並依據其提報之年度計畫等相關資料,辦理年度評鑑;訓練機構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前項年度評鑑內容,應包括行政管理、師資、訓練用船艇、教室、訓練場地、教材、教具、收費情形、學術科上課情形及研究發展等事項。 訓練機構經年度評鑑不合格者,航政機關應命其限期改善後,辦理複評,複評未通過前,不得招生或訓練。 船員法 第 75-6 條 遊艇與動力小船駕駛之資格、體格檢查基準、訓練、測驗、駕駛執照之核發、證照費收取、安全配額,助手之體格檢查基準、安全配額,及駕駛訓練機構之籌設、許可之申請、廢止、開班、招生程序、訓練學員之資格、訓練課程、訓練設施、教師資格、訓練費用收取、退費、年度評鑑、訓練管理業務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員法 第 75-7 條 第六十九條、第七十條及第七十一條至第七十五條規定,於遊艇及動力小船駕駛,準用之。 船員法 第 七 章 罰則 船員法 第 76 條 船長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三項規定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船員法 第 77 條 船員違反本法規定之處罰如下: 一、警告。 二、記點。 三、降級:按其現任職級降低一級僱用,並須實際服務三個月至一年。 四、收回船員服務手冊:三個月至五年。 前項處罰,處警告三次相當記點一次;二年期間內記點三次者,收回船員服務手冊三個月。 受收回船員服務手冊之處分時,其有適任證書者,並應收回其適任證書。 收回船員服務手冊期間,自船員繳交手冊之日起算。 船員法 第 78 條 船長違反第六十條至第六十五條、第六十六條第一項或第七十一條規定者,處警告或記點。 船員法 第 79 條 船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警告或記點: 一、違反第八條第一項或第十八條規定。 二、違反依第二十五條之二所定規則中有關上船服務應負職責、航行應遵守事項及管理之規定,情節較輕。 三、違反第六十九條第一項規定,利用船舶私運貨物,情節較輕。 四、違反第七十條規定,情節較輕。 五、發現船上有走私或未依規定完稅之貨物而不報告或舉發。 船員法 第 80 條 船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降級、收回船員服務手冊三個月至五年: 一、違反第二十五條之二所定規則中有關上船服務應負職責、航行應遵守事項及管理之規定,情節較重。 二、違反第六十九條第一項規定,利用船舶私運貨物,情節較重。 三、違反第七十條規定,情節較重。 四、違反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七十四條或第七十五條規定。 五、擾亂船上秩序影響航行安全。 六、冒名頂替執行職務。 七、違反政府有關航行限制之法規。 八、故意破壞船舶、損毀或竊取船舶設備、屬具、貨物或使船舶沈沒。 九、有危及國家安全之行為。 十、私運槍械、彈藥、毒品或協助偷渡人口。 船員法 第 81 條 雇用人未依第十九條第三項或第三十九條規定發給資遣費者,處新臺幣九萬元以下罰金。 船員法 第 82 條 雇用人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一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下罰金。 船員法 第 83 條 (刪除) 船員法 第 84 條 雇用人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處有關船舶三十日以下之停航: 一、違反第八條第三項、第九條第二項、第十二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至第四項、第二十六條第二項、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但書、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第一項或第二項、第四十一條至第四十五條、第五十條第三項或第七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 二、有第二十一條第二款、第四款、第五款或第七款情事。 三、違反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所定最低標準。 四、擅自僱用不合格船員或不具船員資格人員執行職務。 五、包庇、唆使或以其他非正當方法使船員偷渡人口。 經許可僱用外國籍船員之雇用人有前項各款情事之一,情節重大者,廢止其僱用外國籍船員之許可。 船員法 第 84-1 條 雇用人僱用外國籍船員時,違反第二十五條之一所定規則中有關職責、僱用、許可之廢止或僱傭管理、受僱人數比率之規定者,依其情節輕重,停止申請僱用外國籍船員三個月至五年。 前項處分,於雇用人僱用外國籍實習生,違反第二十五條之二所定實習人數比率者,亦適用之。 船員法 第 84-2 條 遊艇或動力小船駕駛訓練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命其限期改善,並得停止開班之全部或一部: 一、規避、妨礙或拒絕依第七十五條之五第一項所為之檢查或經檢查結果發現有缺失。 二、違反依第七十五條之六所定規則中有關開班、招生程序、訓練費用收取、退費或訓練管理業務之規定。 經依前項規定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或未遵守前項停止開班之處分者,廢止其許可。 第一項所定停止開班期間,以六個月為限。 船員法 第 84-3 條 遊艇或動力小船駕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警告或記點: 一、違反第七十五條之七準用第六十九條第一項規定,利用遊艇或動力小船私運貨物。 二、違反第七十五條之七準用第七十條或第七十一條規定。 三、駕駛執照期限屆滿,未換發駕駛執照,擅自開航。 前項處分,處警告三次相當記點一次;二年期間內記點三次者,收回其駕駛執照三個月。 船員法 第 84-4 條 遊艇或動力小船駕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收回其駕駛執照: 一、違反第七十五條之七準用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或第二項、第七十四條或第七十五條規定,致造成人員傷亡或影響航行安全。 二、擾亂船上秩序影響航行安全。 三、私運槍械、彈藥、毒品或協助偷渡人口。 前項收回駕駛執照期間,自繳交執行之日起算三個月至五年。 船員法 第 84-5 條 遊艇或動力小船駕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一、違反第七十五條之二規定,未經體格檢查合格,並領有駕駛執照,而駕駛遊艇或動力小船。 二、未領有駕駛執照,教導他人學習駕駛遊艇或動力小船。 三、其他未依駕駛執照之持照條件規定駕駛遊艇或動力小船。 船員法 第 84-6 條 領有學習駕駛遊艇或動力小船執照,於學習駕駛時,未經持有遊艇或營業用動力小船駕駛執照之駕駛在旁指導監護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船員法 第 84-7 條 遊艇或動力小船所有人違反第七十五條之三規定擅自開航者,處新臺幣八千元以上四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立即改善;未改善者,處違法船舶三十日以下之停航;一年內違反三次者,處違法船舶六個月以下之停航。 遊艇或動力小船所有人有包庇、唆使或以其他非正當方法使遊艇、動力小船駕駛或助手偷渡人口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處違法船舶三十日以下之停航;一年內違反三次者,處違法船舶六個月以下之停航。 船員法 第 84-8 條 船員訓練專業機構有規避、妨礙或拒絕航政機關依第十條之一第二項所為之督導或經檢查結果發現有缺失者,應令其限期改善,並得停止開班之全部或一部。 經依前項規定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或未遵行前項停止開班之處分者,停止其辦理訓練一年。 第一項所定停止開班期間,以六個月為限。 船員法 第 85 條 外國船舶運送業違反第二十五條規定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定期禁止在中華民國各港口入出港;其已僱用未經核准上船工作之中華民國船員應強制下船。 船員法 第 86 條 (刪除) 船員法 第 八 章 附則 船員法 第 87 條 船員隨船前往戰區,應依船員之意願,並簽同意書;其危險津貼、保險、傷害、失能及死亡給付,由勞雇有關組織協議,報經航政機關核定後實施。 船員隨船前往受海盜或非法武力威脅高風險海域,倘雇用人未依航業法規定僱用私人武裝保全人員,應告知船員並依其意願。 船員法 第 88 條 (刪除) 船員法 第 89 條 本法未規定事項,涉及國際事務者,主管機關得參照有關國際公約或協定及其附約所訂規則、辦法、標準、建議或程式,採用發布施行。 船員法 第 90 條 本法所定之行政處罰,由航政機關為之。 船員法 第 91 條 主管機關或航政機關依本法受理申請許可、核發證照,應收取審查費、證照費;其收費標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員法 第 92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員法 第 93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十二日修正之條文,自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施行。
船員法
法律
202104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商港法 第 一 章 總則 商港法 第 1 條 商港之規劃、建設、管理、經營、安全及污染防治,依本法之規定。 商港法 第 2 條 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及建設部。 商港之經營及管理組織如下: 一、國際商港:由主管機關設國營事業機構經營及管理;管理事項涉及公權力部分,由交通及建設部航港局(以下簡稱航港局)辦理。 二、國內商港:由航港局或行政院指定之機關(以下簡稱指定機關)經營及管理。 商港法 第 3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商港:指通商船舶出入之港。 二、國際商港:指准許中華民國船舶及非中華民國通商船舶出入之港。 三、國內商港:指非中華民國船舶,除經主管機關特許或為避難得准其出入外,僅許中華民國船舶出入之港。 四、商港區域:指劃定商港界限以內之水域與為商港建設、開發及營運所必需之陸上地區。 五、商港設施:指在商港區域內,為便利船舶出入、停泊、貨物裝卸、倉儲、駁運作業、服務旅客、港埠觀光、從事自由貿易港區業務之水面、陸上、海底及其他之一切有關設施。 六、專業區:指在商港區域內劃定範圍,供漁業、工業及其他特定用途之區域。 七、商港管制區:指商港區域內由航港局劃定,人員及車輛進出須接受管制之區域。 八、船席:指碼頭、浮筒或其他繫船設施,供船舶停靠之水域。 九、錨地:指供船舶拋錨之水域。 十、危險物品:指依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所定國際海運危險品準則指定之物質。 十一、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指於商港區域內利用管道以外方式,提供機具設備及勞務服務,完成船舶貨物裝卸、搬運工作而受報酬之事業。 十二、船舶理貨業:指經營船舶裝卸貨物之計數、點交、點收、看艙或貨物整理而受報酬之事業。 十三、商港經營事業機構:指依第二條第二項第一款由主管機關設置之國營事業機構。 商港法 第 4 條 國際商港之指定,由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之;商港區域之劃定,由主管機關會商內政部及有關機關後,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國內商港之指定,由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備查後公告之;商港區域之劃定,由主管機關會商內政部及有關機關後核定之。 商港法 第 5 條 商港區域內治安秩序維護及協助處理違反港務法令事項,由港務警察機關執行之。 商港區域內消防事項,由港務消防機關或委辦之地方政府執行之。 前二項港務警察機關及港務消防機關協助處理違反港務法令事項時,兼受航港局之指揮及監督。 商港法 第 二 章 規劃建設 商港法 第 6 條 商港區域之整體規劃及發展計畫,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徵詢商港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意見擬訂,並報請主管機關或層轉行政院核定。 商港區域內,除商港設施外,得按當地實際情形,劃分各種專業區,並得設置加工出口區、自由貿易港區。 商港法 第 7 條 國際商港需用之土地,其為公有者,得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依法申請讓售取得,或由航港局依法辦理撥用;其為私有者,得由航港局依法徵收,或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與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使用權利,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使用權利已達計畫新增用地面積百分之五十,而其他新增用地無法價購或取得使用權利時,得依法申請徵收。 商港建設計畫有填築新生地者,應訂明其所有權屬,於填築完成後依照計畫辦理登記。 前項填築之新生地登記為航港局管理者,得作價投資商港經營事業機構所有或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申請讓售取得。 航港局經管之公有財產,得以出租、設定地上權或作價投資之方式,提供商港經營事業機構開發、興建、營運使用,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國有財產法第二十八條及地方政府公產管理法令之限制。 前項之公有財產,供國際商港公共設施或配合政府政策使用者,得無償提供商港經營事業機構使用。 航港局依第四項規定出租或設定地上權予商港經營事業機構之收入,應繳交航港建設基金。但航港局經管地方政府所有之公有財產盈餘,應繳交地方政府。 第四項財產提供使用之方式、條件、期限、收回、權利義務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商港法 第 8 條 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應無償提供海關、移民、檢疫及安檢等行使公權力機關作業所需之旅客、貨物通關及行李檢查所需之場地,其場地免納地價稅。 商港區域內商港經營事業機構取得之土地,其地價稅率為千分之十。 商港區域內應劃設海岸巡防機關所需專用公務碼頭;其租金基準,由主管機關定之。 商港法 第 9 條 商港區域內建築物及設施之興建、增建、改建或拆除,除經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公告之區域外,應經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核准;未經核准擅自建造、設置者,應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依法拆除。 商港法 第 三 章 管理經營 商港法 第 10 條 國際商港區域內各項設施,除防波堤、航道、迴船池、助航設施、公共道路及自由貿易港區之資訊、門哨、管制設施等商港公共基礎設施,由政府委託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興建維護外,得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興建自營,或由公民營事業機構以約定方式投資興建或租賃經營。 商港設施得由公民營事業機構以約定方式投資興建或租賃經營者,其甄選事業機構之程序、租金基準、履約管理、驗收、爭議處理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商港法 第 11 條 商港公共基礎設施之興建維護費用,由航港建設基金支付。 商港法 第 12 條 為促進國際商港建設及發展,航港局應就入港船舶依其總噸位、離境之上下客船旅客依其人數及裝卸之貨物依其計費噸量計算,收取商港服務費,全部用於國際商港建設。 前項商港服務費之費率及收取、保管、運用辦法,由航港局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 商港服務費應繳交航港建設基金。 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與公民營事業機構向不特定之商港設施使用人收取港埠業務費之項目及費率上限,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變更時,亦同。 商港法 第 13 條 商港區域內之沉船、物資、漂流物,其打撈、清除應經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同意;所有人不依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公告或通知之限期打撈、清除者,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打撈、清除。所有人不明,無法通知者,亦同。 商港區域內之沉船、物資、漂流物之位置,在港口、船席或航道致阻塞進出口船舶之航行、停泊,必須緊急處理時,得逕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立即打撈、清除。 前二項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打撈、清除之沉船、物資、漂流物,所有人不於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通知限期內繳納打撈、清除費用後領回或所有人不明者,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公告拍賣;其拍賣所得價金,除抵繳打撈、清除費用外,其餘發還所有人或保管公告招領。經公告滿六個月後仍無權利人領取時,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取得所有權。 商港法 第 14 條 經由水溝、下水道或其他放流設施排入商港區域之廢棄物、有害物質、污水,其使用人或管理人,應於出口處設置柵欄或防污設施,並應將其所攔集之廢棄物清除之。 前項使用人或管理人不為設置或清除時,國際商港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通報航港局會商有關機關,責令限期採取適當之處理措施,或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逕行清除;國內商港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辦理,所需清除費用,由該使用人或管理人負擔。 商港法 第 15 條 商港區域內停泊之船舶,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認為妨礙船席調度或港區安全時,得指定地點令其移泊或疏散他處停泊;未依規定移泊者,得逕行移泊。 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為維護港區秩序、疏導航運、便利作業,得對港區內小船艘數、停泊位置、行駛及作業,予以限制;必要時並得將小船移置他處停放。 船舶、浮具未經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同意,不得在港區內行駛或作業。 第一項、第二項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執行移泊、停放所需之費用,由船舶所有人負擔。 商港法 第 16 條 商港區域內滯留之船舶,經依法查封者,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得限期通知運送人或貨物所有人將貨物轉船裝運或卸貨進倉。屆期不辦者,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逕行卸貨進倉,並限期通知運送人或貨物所有人繳清各項費用後領取之。屆期未領者,得會同海關予以拍賣,所得價金,除抵繳各項費用外,其餘通知運送人或貨物所有人領回或依法提存。 商港法 第 17 條 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為配合船舶載運進口大宗民生必需品或工業原料之運輸,應優先指定船席停泊裝卸。 商港法 第 18 條 商港區域內停泊之船舶,其船員上岸休假,應由船長依規定予以限制。留船人數應有足以操縱船舶航行及應付緊急事變之能力。 商港法 第 四 章 安全及污染防治 商港法 第 19 條 船舶進入國際商港,應於到達港區二十四小時前,出港應於十二小時前,由船舶所有人或其代理人據實填具船舶入港或出港預報表,送航港局查核後,交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安排船席。但船舶出港後十二小時以內,因故回港者,經申請航港局核准後,再補辦入港手續。 船舶進入國內商港,應於到達港區二十四小時前,出港應於十二小時前,由船舶所有人或其代理人據實填具船舶入港或出港預報表,送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查核後安排船席。但船舶出港後十二小時以內,因故回港者,經申請核准後,再補辦入港手續。 船舶實際入港目的、船況與入港預報不符者,船舶所有人或其代理人應據實辦理更正。 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對於申請入港船舶,認有危及商港或公共安全之虞者,非俟其原因消失後,不准入港。 商港法 第 20 條 船舶入港至出港時,應懸掛中華民國國旗、船籍國國旗。 商港法 第 21 條 遇難或避難船舶,經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會同有關機關檢查,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得拒絕入港: 一、載運之危險物品有安全顧慮。 二、載運染患傳染病或其可疑症狀之人,有影響國內防疫安全之虞,且該商港未具處置之能力。 三、船體嚴重受損或船舶有沉沒之虞。 四、其他違反法規規定或無入港之必要。 商港法 第 22 條 商港區域內之船舶於颱風警報發布後,應自行加強防颱措施或依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指示移泊或出港。 船舶不依前項指示移泊或出港者,得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為必要之處分。 商港區域內之船舶發生災害,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得視實際情況將其拖離船席或拖出港外。 商港法 第 23 條 船舶入港,應依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指定之船席或錨地停泊。但有危急情況須作必要之緊急停泊者,得於不妨害商港安全之情形下停泊,事後以書面申述理由向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報備。 商港法 第 24 條 裝有核子動力之船舶或裝載核子物料之船舶,非經原子能主管機關核准,不得入港。 前項船舶應接受航港局認為必要之檢查,其有危及公共安全之虞者,船長應立即處理,並以優先方法通知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採取緊急措施。 商港法 第 25 條 入港船舶裝載爆炸性、壓縮性、易燃性、氧化性、有毒性、傳染性、放射性、腐蝕性之危險物品者,應先申請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指定停泊地點後,方得入港。 船舶在港區裝卸危險物品,應經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之同意。對具有高度危險性之危險物品,應由貨物所有人備妥裝運工具,於危險物品卸船後立即運離港區;其餘危險物品未能立即運離者,應於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指定之堆置場、所,妥為存放。 裝載危險物品之船舶,應依照規定,日間懸掛紅旗,夜間懸掛紅燈於最顯明易見之處。 商港法 第 26 條 船長於航路上發現新生沙灘、暗礁、或其他新障礙有礙航行者,應儘速或於入港時即行通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 在航路上發現有礙船舶航行之新生沙灘、暗礁、或其他障礙物,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應隨時發布航船布告。 商港法 第 27 條 船舶在商港區域內發生海難或其他意外事故,船長應立即採取防止危險之緊急措施,並應以優先方法通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以便施救。 商港法 第 28 條 船舶在商港區域內,非經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同意,不得施放信號彈、煙火或其他爆發物。如發生失火或緊急事故時,應鳴放汽笛及警鐘,日間並應懸掛警報旗號,夜間燃放信號彈、焰火或閃光。 商港法 第 29 條 船舶在商港區域內除為遵守航行避碰規定、警告危險或其他告急時所必需者外,不得任意鳴放音響或信號。 商港法 第 30 條 船舶應在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指定之地點裝卸貨物或上下船員及旅客。 商港法 第 31 條 船舶在商港區域內應緩輪慢行,並不得於航道追越他船或妨礙他船航行。 商港法 第 32 條 船舶在商港區域內非經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同意,不得於妨礙他船航行之處將駁船或其他小船繫留於船旁。其裝有突出之橫木足礙他船航行者,應收進或拆除之。 船舶在商港區域內拖帶船舶,應依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之規定。 商港法 第 33 條 船舶在商港區域內停泊或行駛,應受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之指揮。 商港法 第 34 條 鄰近港口入、出口處之燈光位置及強度,有被誤認其為港口航行之燈光或損害港口航行燈光之能見度者,國際商港得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通報航港局同意後拆除之;國內商港得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拆除之。 商港法 第 35 條 進入商港管制區內人員及車輛,均應申請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核發通行證,並接受港務警察之檢查。 商港法 第 36 條 商港區域內,不得為下列行為: 一、在海底電纜及海底管線通過區域錨泊。 二、養殖及採捕水產動、植物。 三、其他經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公告之妨害港區安全行為。 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於不妨害港區作業、安全及不造成污染之商港區域,得與登記有案之相關社團協商相關措施,公告開放民眾垂釣,不受前項第二款規定之限制。 商港法 第 36-1 條 商港區域特定範圍內,非經申請許可,禁止從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違反者,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得採取適當措施予以制止或排除。 前項商港區域特定範圍,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公告之。 第一項申請許可之審查程序、應備文件、條件、管理、廢止許可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商港法 第 37 條 商港區域內,不得為下列污染港區行為: 一、船舶排洩有毒液體、有毒物質、有害物質、污油水或其他污染物之行為。 二、船舶之建造、修理、拆解、清艙或打撈,致污染之行為。 三、裝卸、搬運、修理或其他作業,致污染海水或棄置廢棄物之行為。 四、船舶排煙、裝卸作業、輸送、車輛運輸或於堆置區,發生以目視方式,即可得見粒狀污染物排放或逸散於空氣中之行為。 商港法 第 38 條 商港區域內,船舶之廢油水、廢棄物或其他污染物質,應留存船上或排洩於岸上收受設施。 前項污染物質於岸上收受,應委託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處理。 商港法 第 39 條 船舶在商港區域內發生海難或因其他意外事件,致污染水域或有污染之虞時,船長及船舶所有人應即採取措施以防止、排除或減輕污染,並即通知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 船長及船舶所有人未依前項情形採取措施或污染有擴大之虞時,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得逕行採取必要之應變措施;其因應變或處理措施所生費用,由該船舶所有人負擔,在未繳清費用前,得禁止該船舶所屬公司其他船舶入出港。 商港法 第 40 條 商港區域內為下列行為者,應經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同意: 一、在水面設置標識,或在航路標識上,栓繫繩纜及船具。 二、在水面停放或拖運浮具或其他物料。 三、採取泥土砂石。 四、拆解船舶、於非修造船廠從事船舶修理。 五、在港區土地上放置船隻或物料。 六、敷設、變更或拆除給水、排水、石油、化學品、散裝貨等管道及電力、電信設備。 七、鐵路、道路之建築、修建或拆除。 八、疏濬工程或爆破作業。 九、施放救生艇或潛水。但因緊急救護或救難不在此限。 十、其他有關妨礙船舶航行安全或危害港埠作業、設施之行為。 商港法 第 41 條 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應擬訂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報請主管機關核定之。 前項計畫應定期檢討,必要時,得隨時為之。 商港區域內發生災害或緊急事故時,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得動員商港區域內各公民營事業機構之人員及裝備,並應配合有關機關之指揮及處理。 商港區域內各公民營事業機構應配合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實施災害防救演習及訓練。 商港法 第 42 條 商港經營事業機構應辦理各國際商港保全評估作業,並據以擬訂保全評估報告及保全計畫,報請航港局核定後實施。 國際商港區域內各公民營事業機構,應依前項計畫辦理港口設施保全評估作業,並據以擬訂保全評估報告及保全計畫,報請航港局或其認可機構核定後實施。 商港法 第 43 條 航港局得查核及測試國際商港區域內作業之各公民營事業機構之港口設施保全措施及保全業務,受查核及測試者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結果發現有缺失者,應通知其限期改善。 前項航港局查核及測試時,得會同港務警察機關等相關安全機關辦理。 商港法 第 44 條 第十五條至第二十條、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四條、第三十六條至第四十條有關船舶入出港、船舶在港停泊及停航、妨害港區安全行為、港區污染行為、妨礙商港設施、危險物品之裝卸、遇難或避難船舶之管理及船舶修理之管理等港務管理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商港法 第 五 章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及船舶理貨業之管理 商港法 第 45 條 於商港區域內申請經營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應具備有關文書申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許可籌設。 前項申請人應自許可籌設之日起六個月內,辦理公司登記,置妥機具設備,並向航港局或指定機關申請營業許可及核發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未於前項六個月期間內完成籌設,並向航港局或指定機關申請營業許可者,其籌設許可應予廢止。但有正當理由者,得於期間屆滿三十日前申請展延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商港法 第 46 條 於商港區域內申請經營船舶理貨業,應具備有關文書申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許可籌設。 前項申請人應自許可籌設之日起六個月內,辦理公司或商業登記,並向航港局或指定機關申請營業許可及核發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未於前項六個月期間內完成籌設,並向航港局或指定機關申請營業許可者,其籌設許可應予廢止。但有正當理由者,得於期間屆滿三十日前申請展延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商港法 第 47 條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船舶理貨業應自取得許可證之日起六個月內開始營業,屆期未開始營業者,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廢止其營業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但有正當理由者,得於期限屆滿三十日前申請展延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船舶理貨業營業後,連續六個月以上無營運實績者,得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廢止其營業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自行停止營業六個月者,亦同。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船舶理貨業因天災或其他不可抗力事由不能正常營運時,應於事實發生之日起算七日內,敘明原因及預計恢復正常營運日期,報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備查。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船舶理貨業結束營業,應自結束營業之日起算三十日內,將原領營業許可證繳送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註銷;屆期未繳送,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逕行廢止其營業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商港法 第 48 條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船舶理貨業變更組織、名稱、地址、代表人或資本額,應依法辦理公司或商業變更登記後,向航港局或指定機關申請換發許可證。 商港法 第 49 條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船舶理貨業之營業許可證,不得出借、出租或轉讓。 商港法 第 50 條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應於每年六月底前將上一年度之營運、財務狀況及其他有關文件,報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備查。 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得隨時派員前往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船舶理貨業之事務所、營業所或其他場所為必要之查驗。業者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查驗。 前項查驗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時,應出示有關執行職務之證明文件;其未出示者,受查驗者得拒絕之。 商港法 第 51 條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最低實收資本額、作業機具及公共意外責任險投保金額,經航港局或指定機關查驗或查核未符合最低基準者,應限期改善;屆期不改善者,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得廢止其營業許可,並註銷其許可證。 商港法 第 52 條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之最低實收資本額、作業機具、公共意外責任險投保金額、籌設與營業許可之申請、核發、換發、許可證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船舶理貨業之營業項目、籌設與營業許可之申請、核發、換發、許可證費之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商港法 第 六 章 海難救護、打撈管理及外國商船管制檢查 商港法 第 53 條 船舶於商港區域外因海難或其他意外事故致擱淺、沉沒或故障漂流者,航港局應命令船長及船舶所有人採取必要之應變措施,並限期打撈、移除船舶及所裝載貨物至指定之區域。 前項情形,必要時,航港局得逕行採取應變或處理措施;其因應變或處理措施所生費用,由該船舶所有人負擔。 第一項擱淺、沉沒或故障漂流船舶之船長及船舶所有人未履行移除前或有不履行移除之虞,航港局得令船舶所有人提供相當額度之財務擔保。未提供擔保前,航港局得限制相關船員離境。 商港法 第 54 條 打撈沉船或物資及為船舶解體等相關作業者,應將委託合約及作業計畫,報請航港局核准後,始得作業。 前項所定作業計畫,應包括申請人、基本資料、位置、數量、工作方式、防止油污染措施、勞工安全衛生措施及施工期間。 沉船或物資所有人不明者,航港局應將其基本資料、位置、數量公告三個月屆滿後,始得核准打撈。 沉船或物資所有人無法通知或未於通知期限內打撈者,準用前項規定。 商港法 第 55 條 從事打撈沉船或物資及為船舶解體等相關作業時,應依航港局核准之作業計畫施工,不得損害港灣航道各項設施或影響船舶航行安全。 前項作業未能如期完工,應於期限屆滿七日前敘明理由,申請展期。 商港法 第 56 條 打撈沉船或物資及為船舶解體等相關作業,應於作業前或開始作業日之次日,以書面通知航港局作業之起迄日期。 前項作業完成後,由申請人報請航港局會商相關機關、事業或團體核定完工。 商港法 第 57 條 為維護船舶航行安全,救助遇難船舶,主管機關得委任或委託其他機關或事業機構辦理海岸電臺及任務管制中心業務。 商港法 第 58 條 航港局依國際海事組織或其相關機構頒布之港口國管制程序及其內容規定,對入、出商港之外國商船得實施船舶證書、安全、設備、船員配額及其他事項之檢查。 商港法 第 59 條 航港局執行外國商船管制檢查時,應於作成檢查紀錄後,交由船長簽認,有違反規定事項者,得由航港局限期改善。 外國商船船長依前項完成改善後,應向航港局申請複檢,並繳交複檢費用;其數額,由航港局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 商港法 第 60 條 外國商船違反管制檢查規定,情節嚴重,有影響船舶航行、船上人員安全之虞或足以對海洋環境產生嚴重威脅之虞者,航港局得將其留置至完成改善後,始准航行。 外國商船違反管制檢查規定,我國無修繕設備技術、無配件物料可供更換或留置違法船舶將影響港口安全或公共利益者,得經入級驗船機構出具證明,並獲航港局同意後航行。 商港法 第 七 章 罰則 商港法 第 61 條 船舶所有人或船長違反第三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排洩有毒液體、有毒物質、有害物質者,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處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完成改善者,按次處罰。 商港法 第 62 條 船舶所有人或船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因而發生損害者,並應依法賠償: 一、違反第二十四條規定。 二、違反第二十五條規定。 同一船舶在一年內再違反前項規定者,加倍處罰。 商港法 第 63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處船舶所有人或船長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完成改善者,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應令其停工: 一、違反第三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排洩污油水或其他污染物;或違反同條第二款規定。 二、違反第三十八條規定。 三、違反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 商港法 第 64 條 違反第三十七條第四款規定,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完成改善者,按次處罰。 商港法 第 65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處行為人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其情節責令拆除、勒令停工、停止營業、強制離船或離港;再違反者,並得沒入其打撈器材、放置之船具、物料: 一、違反第十三條第一項或第五十四條第一項規定。 二、違反第三十五條規定。 三、違反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規定。 四、違反第四十條規定。 五、違反第四十五條第二項或第四十六條第二項規定。 六、違反第四十九條規定。 商港法 第 65-1 條 遙控無人機之所有人或操作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禁止其飛航活動,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沒入遙控無人機: 一、違反第三十六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於商港區域特定範圍內從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 二、違反第三十六條之一第三項所定辦法中有關從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之條件或管理事項之規定。 商港法 第 65-2 條 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商港設施或設備之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商港法 第 65-3 條 對商港設施或設備之核心資通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商港法 第 66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處行為人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十四條規定。 二、違反第十五條第三項規定。 三、違反第四十四條所定規則中有關港務管理事項之規定。 四、違反第三十七條第三款規定,裝卸、搬運、修理或其他作業,致污染海水。 未登記或註冊之船舶、浮具,違反前項第二款規定者,並得沒入之。 商港法 第 67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處船舶所有人或船長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十八條規定。 二、違反第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 三、違反第二十二條規定。 四、違反第二十三條規定。 五、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規定。 六、違反第二十七條規定。 七、違反第二十八條規定。 八、違反第二十九條規定。 九、違反第三十條規定。 十、違反第三十一條規定。 十一、違反第三十二條規定。 十二、違反第三十三條規定。 十三、違反第五十三條第一項規定。 商港法 第 68 條 商港區域內各公民營事業機構如有規避、妨礙或拒絕第四十三條第一項規定之查核、檢查及測試者,由航港局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商港區域內各公民營事業機構未依第四十三條第一項之檢查結果,於限期內改善者,由航港局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商港法 第 69 條 違反第三十七條第三款棄置廢棄物規定者,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完成改善者,按次處罰。 商港法 第 70 條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船舶理貨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四十八條規定。 二、違反第五十條規定。 商港法 第 71 條 於第三十六條第二項公告區域外垂釣者,由航港局或指定機關處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其釣具。 商港法 第 72 條 未依第十二條規定繳納商港服務費或應償還損壞商港區域內各項設施修復費,經限期繳納,屆期不繳納者,得勒令停止作業或禁止船舶入、出港。但經提供相當擔保者,不在此限。 商港區域內各項設施損害事故之證物保全,依運輸事故調查法相關規定辦理。 商港法 第 73 條 未依第四十二條第二項規定完成港口設施保全評估及港口設施保全計畫之港口設施公民營事業機構,經航港局或指定機關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完成改善者,得勒令停止作業。 商港法 第 八 章 附則 商港法 第 74 條 航港局應就商港區域內下列事項,接受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委託辦理之: 一、工商登記證明之核發。 二、工業用電證明之核發。 三、外籍或僑居國外專門性或技術性人員聘僱許可之核發。 四、申請稅捐減免所需相關證明之核發。 五、貨品輸出入簽證、原產地證明書及加工證明書之核發。 前項所定事項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未委託辦理者,應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商港區域內派駐人員辦理。 商港法 第 75 條 商港安全及管理事項涉及國際事務者,主管機關得參照國際公約或協定及其附約所定規則、辦法、標準、建議或程式,採用施行。 商港法 第 76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商港法
法律
202306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民用航空法 第 一 章 總則 民用航空法 第 1 條 為保障飛航安全,健全民航制度,符合國際民用航空標準法則,促進民用航空之發展,特制定本法。 民用航空法 第 2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航空器:指任何藉空氣之反作用力,而非藉空氣對地球表面之反作用力,得以飛航於大氣中之器物。 二、航空站:指具備供航空器載卸客貨之設施與裝備及用於航空器起降活動之區域。 三、飛航:指航空器之起飛、航行、降落及起飛前降落後所需在航空站、飛行場之滑行。 四、航空人員:指航空器駕駛員、飛航工程師、航空器維修工程師、飛航管制員、維修員及航空器簽派員。 五、飛行場:指用於航空器起降活動之水陸區域。 六、助航設備:指輔助飛航通信、氣象、無線電導航、目視助航及其他用以引導航空器安全飛航之設備。 七、航路:指經民用航空局指定於空中以通道形式設立之管制空域。 八、特種飛航:指航空器試飛、特技飛航、逾限或故障維護及運渡等經核准之單次飛航活動。 九、飛航管制:指飛航管制機構為防止航空器間、航空器與障礙物間於航空站跑、滑道滑行時之碰撞及加速飛航流量並保持有序飛航所提供之服務。 十、機長:指由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指派,於飛航時指揮並負航空器作業及安全責任之駕駛員。 十一、民用航空運輸業:指以航空器直接載運客、貨、郵件,取得報酬之事業。 十二、普通航空業:指以航空器經營民用航空運輸業以外之飛航業務而受報酬之事業,包括空中遊覽、勘察、照測、消防、搜尋、救護、拖吊、噴灑、拖靶勤務、商務專機及其他經核准之飛航業務。 十三、航空貨運承攬業:指以自己之名義,為他人之計算,使民用航空運輸業運送航空貨物及非具有通信性質之國際貿易商業文件而受報酬之事業。 十四、航空站地勤業:指於機坪內從事航空器拖曳、導引、行李、貨物、餐點裝卸、機艙清潔、空橋操作及其有關勞務之事業。 十五、空廚業:指為提供航空器內餐飲或其他相關用品而於機坪內從事運送、裝卸之事業。 十六、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指提供空運進口、出口、轉運或轉口貨物集散與進出航空站管制區所需之通關、倉儲場所、設備及服務而受報酬之事業。 十七、航空器失事:指自任何人為飛航目的登上航空器時起,至所有人離開該航空器時止,或自遙控無人機為飛航目的啟動推進系統準備移動時起,至飛航結束且推進系統關閉時止,於航空器運作中所發生之事故,直接對他人或航空器上之人,造成死亡或傷害,或使航空器遭受實質上損害或失蹤。 十八、航空器重大意外事件:指自任何人為飛航目的登上航空器時起,至所有人離開該航空器時止,或自遙控無人機為飛航目的啟動推進系統準備移動時起,至飛航結束且推進系統關閉時止,發生於航空器運作中之事故,有造成航空器失事之虞者。 十九、航空器意外事件:指自任何人為飛航目的登上航空器時起,至所有人離開該航空器時止,或自遙控無人機為飛航目的啟動推進系統準備移動時起,至飛航結束且推進系統關閉時止,於航空器運作中所發生除前二款以外之事故。 二十、超輕型載具:指具動力可載人,並符合下列條件之固定翼載具、動力滑翔機、陀螺機、動力飛行傘及動力三角翼等航空器: (一)單一往復式發動機。 (二)最大起飛重量不逾六百公斤。 (三)含操作人之總座位數不逾二個。 (四)海平面高度、標準大氣及最大持續動力之條件下,最大平飛速度每小時不逾二百二十二公里。 (五)最大起飛重量下,不使用高升力裝置之最大失速速度每小時不逾八十三公里。 (六)螺旋槳之槳距應為固定式或僅能於地面調整。但動力滑翔機之螺旋槳之槳距應為固定式或自動順槳式。 (七)陀螺機之旋翼系統應為雙葉、固定槳距、半關節及撬式。 (八)設有機艙者,機艙應為不可加壓式。 (九)設有起落架者,起落架應為固定裝置。但動力滑翔機,不在此限。 二十一、飛航安全相關事件:指航空器因運作中所發生之航空器失事、航空器重大意外事件、航空器意外事件及非在運作中所發生之地面安全事件。 二十二、航空產品:指航空器、航空器發動機及螺旋槳。 二十三、自用航空器飛航活動:指以自有之航空器從事非營利性之飛航。 二十四、飛機:指以動力推動較空氣為重之航空器,其飛航升力之產生主要藉空氣動力反作用於航空器之表面。 二十五、直昇機:指較空氣為重之航空器,其飛航升力之產生主要藉由一個或數個垂直軸動力旋翼所產生之空氣反作用力。 二十六、遙控無人機:指自遙控設備以信號鏈路進行飛航控制或以自動駕駛操作或其他經民航局公告之無人航空器。 二十七、飛航時限規範:指航空器駕駛員、飛航工程師或客艙組員從事飛航時之飛航時間、於飛航作業中之飛航執勤期間、執勤期間、通勤、調派、待命及休息時間等疲勞管理所作之相關限制或規定。 民用航空法 第 3 條 交通部為管理及輔導民用航空事業,設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以下簡稱民航局);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4 條 空域之運用及管制區域、管制地帶、限航區、危險區與禁航區之劃定,由交通部會同國防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5 條 航空器自外國一地進入中華民國境內第一次降落,及自國境內前往外國一地之起飛,應在指定之國際航空站起降。但經交通部核准或緊急情況時,不在此限。 民用航空法 第 6 條 航空器如須在軍用飛行場降落,或利用軍用航空站設備時,應由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申請民航局轉請軍事航空管理機構核准。但因故緊急降落者,不在此限。 航空器在軍用飛行場起降,應遵照該場之規定,並聽從其指揮。 民用航空法 第 二 章 航空器 民用航空法 第 7 條 中華民國國民、法人及政府各級機關,均得依本法及其他有關法令享有自備航空器之權利。但如空域或航空站設施不足時,交通部對自備非公共運輸用航空器之權利得限制之。 外國人,除依第七章有關規定外,不得在中華民國境內自備航空器。 民用航空法 第 7-1 條 從事自用航空器飛航活動者,應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籌辦,並應於核准籌辦期間內,購置航空器及具有依相關法規從事安全飛航之能力,並經民航局完成飛航安全能力審查合格後,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由民航局發給核准文件,始得從事活動。停止活動時,應報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備查。 前項從事自用航空器飛航活動者,應為中華民國國民、社團法人、財團法人。 從事自用航空器飛航活動者,不得以其航空器從事營利性飛航或出租供他人從事飛航活動。 從事自用航空器飛航活動之申請籌辦、核准程序與限制條件、航空器之申購與其限制、機齡限制、飛航申請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航局應派員檢查從事自用航空器飛航活動者之各項人員、設備、飛航作業及活動,受檢者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結果發現有缺失者,應通知其限期改善。 民用航空法 第 8 條 航空器應由所有人或使用人向民航局申請中華民國國籍登記,經審查合格後發給登記證書。已登記之航空器,非經核准註銷其登記,不得另在他國登記。 曾在他國登記之航空器,非經撤銷其登記,不得在中華民國申請登記。 民用航空法 第 9 條 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及零組件之設計、製造,應向民航局申請檢定,檢定合格者,發給相關證書;非經民航局檢定合格發給相關證書,不得製造、銷售或使用。 自國外進口之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及零組件,非經民航局檢定合格或認可,不得銷售或使用。 已領有登記證書之航空器,其所有人或使用人,應向民航局申請適航檢定;檢定合格者,發給適航證書。 前三項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零組件設計、製造之檢定、適航證書與適航掛籤之申請、分類與限制、認可、發證、變更、撤銷或廢止之條件、註銷與換發、證照費收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9-1 條 航空器使用人或所有人對經檢定合格或認可之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及零組件應妥善維修,以維持其適航條件。 前項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零組件之適航維修、簽證、紀錄、年限管制、維修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10 條 航空器合於下列規定之一者,得申請登記為中華民國國籍航空器: 一、中華民國國民所有。 二、中華民國政府各級機關所有。 三、依中華民國法律設立,在中華民國有主事務所之下列法人所有: (一)無限公司之股東全體為中華民國國民。 (二)有限公司之資本總額逾百分之五十為中華民國之國民、法人所有,其代表公司之董事為中華民國國民。 (三)兩合公司之無限責任股東全體為中華民國國民。 (四)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總數逾百分之五十為中華民國之國民、法人所有,其董事長及董事逾半數為中華民國國民,且單一外國人持有之股份總數不得逾百分之二十五。 (五)其他法人之代表人全體為中華民國國民。 外籍航空器,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不得在中華民國申請國籍登記。 民用航空法 第 11 條 中華民國國民、法人及政府各級機關,以附條件買賣方式自外國購買之非中華民國航空器,於完成約定條件取得所有權前或向外國承租之非中華民國航空器,租賃期間在六個月以上,且航空器之操作及人員配備均由買受人或承租人負責者,經撤銷他國之登記後,得登記為中華民國國籍。 前項之登記由買受人或承租人向民航局申請。但其登記不得視為所有權之證明。 本法修正施行前所為之登記符合本條之規定者,無須另為登記。 民用航空法 第 12 條 航空器登記後,應將中華民國國籍標誌及登記號碼,標明於航空器上顯著之處。 民用航空法 第 13 條 登記證書遇有左列情事之一者,失其效力︰ 一、航空器所有權移轉時。 二、航空器滅失或毀壞致不能修復時。 三、航空器拆卸或棄置時。 四、航空器喪失國籍時。 民用航空法 第 14 條 適航證書遇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失其效力: 一、有效期間屆滿時。 二、登記證書失效時。 三、航空器不合適航安全條件時。 航空器所有權移轉時,未變更國籍標誌及登記號碼者,其適航證書之效力,不受前項第二款規定之限制。 民用航空法 第 15 條 登記證書或適航證書失效時,由民航局公告作廢。持有人並應自失效之日起二十日內,向民航局繳還原證書。 民用航空法 第 16 條 已登記之航空器,如發現與第八條第二項、第十條或第十一條之規定不合者,民航局應撤銷其登記,並令繳還登記證書。 民用航空法 第 17 條 登記證書失效時,除依前二條之規定辦理外,民航局應即註銷登記。 民用航空法 第 18 條 航空器,除本法有特別規定外,適用民法及其他法律有關動產之規定。 民用航空法 第 19 條 航空器得為抵押權之標的。 航空器之抵押,準用動產擔保交易法有關動產抵押之規定。 民用航空法 第 20 條 航空器所有權移轉、抵押權設定及其租賃,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民用航空法 第 20-1 條 航空器之國籍與所有權之登記、註銷、抵押權與租賃權之登記、塗銷、國籍標誌、登記號碼及登記費收取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21 條 共有航空器準用海商法第十一條至第十四條及第十六條至第十九條之規定。 民用航空法 第 22 條 航空器,除本法或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外,自開始飛航時起,至完成該次飛航時止,不得施行扣留、扣押或假扣押。 民用航空法 第 23 條 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及零組件之設計、製造、性能、操作限制、飛航及維修資料等事項之標準,由民航局定之。國際間通用之適航標準,適於國內採用者,得經民航局核定後採用之。 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及零組件之檢定業務,民航局得委託其他機關、團體、個人辦理,受委託者之資格、責任、監督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民航局應派員檢查第一項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及零組件製造廠(以下簡稱製造廠)之各項人員、設備,並督導其業務,受檢者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結果發現有缺失者,應通知其限期改善;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停止其一部或全部運作: 一、未依民航局核准之文件進行生產作業。 二、品管系統變更,未依規定通知民航局。 三、將民航局核准之產品標誌,標示於不符合適航標準之產品。 民用航空法 第 23-1 條 製造廠應於航空器製造完成後,向民航局申請臨時登記及相關證書;臨時登記之航空器,僅得使用於航空器試飛或運渡之特種飛航。 依前項規定申請臨時登記之航空器,不受第十條第一項第三款有關所有人條件之限制,並免繳臨時登記費用。 民用航空法 第 23-2 條 從事維修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及零組件之維修廠,應向民航局申請檢定;檢定合格者,發給維修廠檢定證書。 前項維修廠之檢定分類與程序、手冊、維護紀錄、簽證、廠房設施、裝備、器材、工作人員之資格、維護與品保系統之建立、申請檢定或申請增加、變更檢定、檢定證書之發證、註銷與換發、證照費收取、維修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航局應派員檢查維修廠各項人員、設備,並督導其業務,受檢者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結果發現有缺失者,應通知其限期改善。 民用航空法 第 三 章 航空人員 民用航空法 第 24 條 航空人員應為中華民國國民。但經交通部核准者,不在此限。 民用航空法 第 25 條 航空人員經學、術科檢定合格,由民航局發給檢定證後,方得執行業務,並應於執業時隨身攜帶。 前項航空人員檢定之分類、檢定證之申請資格、學、術科之檢定項目、重檢、屆期重簽、檢定加簽、逾期檢定、外國人申請檢定之資格與程序、證照費收取、工作權限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第一項航空人員學、術科檢定業務,得委託機關、團體或個人辦理之;受委託者之資格、責任、監督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民航局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26 條 航空器駕駛員、飛航工程師、飛航管制員之體格,應經民航局定期檢查,並得為臨時檢查;經檢查符合標準者,由民航局核發體格檢查及格證,並應於執業時隨身攜帶;經檢查不合標準者,應停止其執業。 前項航空人員體格之分類、檢查期限、檢查項目、檢查不合標準申請覆議之程序與提起複檢條件、期間之規定、檢查與鑑定費用之收取、體格檢查及格證之核發及檢查不合標準時停止執業之基準等事項之檢查標準,由民航局定之。 第一項航空人員體格檢查業務,得委託機關、團體辦理之;受委託者之資格、條件、責任及監督等事項之辦法,由民航局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27 條 交通部為造就民用航空人才,得商同教育部設立民用航空學校或商請教育部增設或調整有關科、系、所、學院。 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於立案前,應先經交通部核准。 前項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之訓練分類、組織、籌設申請、許可證之申請、註銷與換發、招生程序、訓練學員之資格、訓練課程、訓練設施與設備、教師資格、證照費收取及訓練管理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航局得派員檢查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之各項人員、訓練、設備,並督導其業務,受檢者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如有缺失,應通知受檢者限期改善。 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結束營業,應先報請民航局轉報交通部備查,並自結束營業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原領許可證繳還;屆期未繳還時,由民航局逕行公告註銷。 民用航空法 第 27-1 條 航空器所有人、使用人及航空人員訓練機構所使用之飛航模擬訓練設備,應向民航局申請檢定或認可;檢定合格者,發給飛航模擬訓練設備檢定證書。 前項飛航模擬訓練設備之檢定業務,民航局得委託其他機關(構)、團體或個人辦理。 前二項飛航模擬訓練設備之性能基準、檢定分類與程序、證照費收取、作業管理、認可、檢定委託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四 章 航空站、飛行場與助航設備 民用航空法 第 28 條 國營航空站之籌設、興建、營運,應由民航局報經交通部核准後,始得為之。直轄市、縣(市)營航空站之籌設、興建、營運,應由直轄市、縣(市)政府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後,始得為之。 民營航空站應由符合第十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目規定之股份有限公司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籌設,並應在核定籌設期間內興建完成及依法向有關機關辦妥登記後,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始得營運。 前二項航空站之籌設、興建、營運之申請、核准、出租、轉讓、撤銷或廢止之條件、註銷、停止營運或解散、經營投資、作業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28-1 條 前條航空站於興建後,其供航空器起飛、降落及地面活動區域之設施及作業,應由航空站經營人申請民航局認證合格。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十五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營運之航空站,其供航空器起飛、降落與地面活動區域之設施及作業,由民航局通知航空站經營人限期申請認證。 前二項設施與作業之項目、認證、豁免程序、發證、吊扣、註銷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民航局應派員檢查航空站內供航空器起飛、降落與地面活動區域之設施及作業,並督導其業務,航空站經營人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結果發現有缺失者,應通知其限期改善。 民用航空法 第 29 條 飛行場得由中華民國各級政府、中華民國國民或具有第十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資格之法人向民航局申請,經交通部會同有關機關核准設立經營;其出租、轉讓或廢止時,亦同。 前項飛行場之經營人及管理人應以中華民國國民為限。 民用航空法 第 29-1 條 民營飛行場之籌設申請、設立許可、撤銷或廢止之條件、註銷、停止營運或解散、飛航管制、氣象測報、設計規範、安全作業、臨時性起降場所之申請、營運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30 條 航空站及飛行場,非經民航局許可,不得兼供他用。 借用軍用航空站及飛行場,交通部應與國防部協議。 民用航空法 第 31 條 國境內助航設備之設置、變更及廢止應先經申請民航局核准後始得為之。 助航設備設置人,應依民航局之規定管理其各項設備。 民用航空法 第 32 條 為維護飛航安全,民航局對航空站、飛行場及助航設備四周之建築物、其他障礙物之高度或燈光之照射角度,得劃定禁止或限制之一定範圍,報交通部會商內政部及有關機關後核定,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公告之。但經評估不影響飛航安全,並經行政院專案核准者,不在此限。 前項航空站、飛行場與助航設備四周之一定範圍、禁止或限制之高度或燈光之照射角度、公告程序、禁止、限制及專案核准之審核程序等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國防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33 條 違反前條強制、禁止或限制規定者,民航局得會同有關機關通知物主限期改善或拆遷。但經依前條專案核准者,物主應負責裝置障礙燈、標誌。 前項應拆遷或負責裝置障礙燈、標誌之建築物、燈光或其他障礙物,於禁止或限制之一定範圍公告時已存在者,其拆遷或負責裝置障礙燈、標誌,由航空站或飛行場經營人給與補償。 未依第一項規定拆遷者,由航空站及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以下簡稱航空警察局)會同有關機關強制拆除之。 民用航空法 第 33-1 條 建築物或其他設施超過一定高度者,物主應裝置障礙燈、標誌,並保持正常使用狀況;低於一定高度而經民航局評估有影響飛航安全者,亦同。 前項一定高度、設置障礙燈、標誌及影響飛航安全評估等事項之標準,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34 條 占有人應防止其牲畜、飛鴿及鳥類侵入航空站、飛行場或助航設備區域。對已侵入之牲畜、飛鴿及鳥類,顯有危害飛航安全者,航空站、飛行場或助航設備之經營人、管理人予以捕殺或驅離之;其有侵入之虞者,並得在航空站或飛行場四周之一定距離範圍內,採取適當措施。 航空站或飛行場四周之一定距離範圍內,禁止飼養飛鴿或施放有礙飛航安全之物體。但經民航局核准者,不在此限。 前二項所訂一定距離範圍,由交通部會同有關機關劃定公告。於公告前,在該一定距離範圍內已存在之鴿舍,其在公告所定期間內拆遷者,由航空站或飛行場經營人給予補償,屆期不遷移或擅自再設者,由航空站、飛行場之經營人、管理人會同航空警察局強制拆除,不予補償;必要時,並得洽請有關機關協助執行。 前項所訂鴿舍拆遷補償之申請、現場勘查、鑑價、補償金之發放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施放之有礙飛航安全物體,由航空站、飛行場之經營人、管理人會同航空警察局取締之;必要時,並得洽請有關機關協助執行排除,不予補償。 民用航空法 第 35 條 航空站噪音防制工作,由民航局會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共同訂定噪音防制工作計畫。 前項航空站,屬於國營者,其噪音防制工作,由民航局辦理,並得由民航局委辦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非屬國營之航空站,其噪音防制工作,由經營人辦理。 民用航空法 第 36 條 公營航空站、飛行場及助航設備所需之土地,政府得依法徵收之。 民用航空法 第 37 條 使用航空站、飛行場、助航設備及相關設施,應依規定繳納使用費、服務費或噪音補償金;使用國營航空站、助航設備及相關設施之收費標準,由交通部定之。非屬國營之航空站、飛行場之收費費率,由經營人擬訂,報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定;變更時,亦同。 民航局為顧及國內航線永續經營及保障旅客權益,經報請交通部同意後,得免徵、減徵或停徵國營航空站國內航線使用費。 第一項噪音補償金,得以現金發放之方式辦理航空站附近地區噪音補償作業。 第一項各項費用中,場站降落費應按各航空站徵收之比率,每年提撥百分之八做為該航空站回饋金,交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航空站回饋作業,航空站回饋金並得以現金方式發放。 第三項之經費分配及使用辦法,國營航空站由交通部定之。非屬國營之航空站之經費分配及使用計畫,由經營人擬訂,報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定。 第四項航空站回饋金經費分配及使用辦法,由航空站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定之;飛行場之回饋金經費分配及使用計畫,由經營人擬訂,報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定。 民用航空法 第 五 章 飛航安全 民用航空法 第 38 條 航空器飛航時,應具備下列文書: 一、航空器登記證書。 二、航空器適航證書。 三、飛航日記簿。 四、載客時乘客名單。 五、貨物及郵件清單。 六、航空器無線電臺執照。 民航局得依航空器分類及作業特性,公告一定之航空器於飛航時,無需具備前項第三款至第六款之文書。 機長於起飛前,應確認航空器已具備第一項或第二項文書。 航空器飛航前,經民航局檢查發覺未具備第一項或第二項文書或其文書失效者,應制止其飛航。 民用航空法 第 39 條 航空器之特種飛航,應先申請民航局核准。 民用航空法 第 40 條 領有航空器適航證書之航空器,其所有人或使用人,應對航空器為妥善之維護,並應於飛航前依規定施行檢查,保持其適航安全條件,如不適航,應停止飛航;檢查員或機長認為不適航時,亦同。 民航局應派員或委託機關、團體指派合格人員檢查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之機務作業,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如航空器之維護狀況不合於適航安全條件者,應制止其飛航,並廢止其適航證書。 民用航空運輸業,應按季將航空器機齡、飛航時數、最近一次重大維修紀錄及航空器駕駛員飛航時數分布等資料交由民航局公布,作為乘客選擇之參考。 第二項受委託者之資格、責任、監督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41 條 為維護飛航安全,航空器飛航時,應遵照一般飛航、目視飛航及儀器飛航之管制,並接受飛航管制機構之指示。 前項一般飛航、目視飛航、儀器飛航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民航局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41-1 條 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應負航空器飛航安全之責,並依本法或本法所發布之法規命令從事安全飛航作業。 航空器飛航作業、飛航準備、飛航時限規範、航空器性能操作限制、航空器儀表、裝備與文件、航空器通信與航行裝備、航空器維護、飛航組員作業、駕駛員資格限制、簽派員、手冊表格與紀錄、客艙組員、保安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國際間通用之飛航標準,適於國內採用者,得經民航局核定後採用之。 民航局應派員檢查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之航務作業,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結果發現有缺失者,應通知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限期改善;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停止其飛航: 一、航空人員未持有效檢定證。 二、航空器駕駛員生理、心理狀態不適合飛航。 三、航空器試飛對地面人員或財產有立即危險之虞。 民用航空法 第 41-2 條 飛航安全相關事件之通報、消防、搶救、緊急應變及非屬航空器失事或重大意外事件之調查、統計及分析等事項之規則,由民航局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42 條 航空器不得飛越禁航區。 航空器於飛航限航區及危險區,應遵守飛航規則之規定。 民用航空法 第 43 條 危險物品不得攜帶或託運進入航空器。但符合依第四項所定辦法或民航局核定採用之國際間通用之危險物品處理標準有關分類、識別、空運限制、封裝、標示、申報及託運人責任事項之規定者,不在此限。 民用航空運輸業、普通航空業、航空貨運承攬業、航空站地勤業、空廚業及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不得託運、存儲、裝載或運送危險物品。但符合第四項所定辦法或民航局核定採用之國際間通用之危險物品處理標準有關分類、識別、空運限制、封裝、標示、申報、託運人責任、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責任、資訊提供、空運作業、訓練計畫、申請程序與遵守事項、失事與意外事件之通報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者,不在此限。 前二項危險物品名稱,由民航局公告之。 危險物品之分類與識別、空運之限制、封裝、標示、申報、託運人責任、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責任、資訊提供、空運作業、訓練計畫、申請程序與遵守事項、失事與意外事件之通報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國際間通用之危險物品處理標準,適於國內採用者,得經民航局核定後採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43-1 條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所定槍砲、刀械或其他有影響飛航安全之虞之物品,不得攜帶進入航空器。但因特殊任務需要,經航空警察局核准,並經航空器使用人同意之槍砲,不在此限。 前項其他有影響飛航安全之虞之物品名稱,由民航局公告之。 民用航空法 第 43-2 條 航空器飛航中,不得使用干擾飛航或通訊之器材。但經民航局公告,並經機長許可,由航空器上工作人員宣布得使用者,不在此限。 前項干擾飛航或通訊器材之種類及其使用限制,由民航局公告之。 民用航空法 第 43-3 條 航空器飛航中,任何人不得以聚光型投射燈光、雷射光束照射航空器。但經民航局核准之特種飛航,或發射緊急求救訊號,不在此限。 民用航空法 第 44 條 航空器飛航中,不得投擲任何物件、噴灑、拖曳航空器及其他物體或跳傘。但為飛航安全、救助任務或經民航局核准者,不在此限。 民用航空法 第 45 條 航空器在飛航中,機長為負責人,並得為一切緊急處置。 民用航空法 第 46 條 航空器及其裝載之客貨,均應於起飛前降落後,依法接受有關機關之檢查。 民用航空法 第 47 條 乘客於運送中或於運送完成後,與航空器運送人發生糾紛者,民航局應協助調處之。 乘客於調處時,受航空器運送人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於航空器中者,航空器運送人經民航局同意,得請求航空警察局勸導或強制乘客離開航空器。 第一項之調處辦法,由民航局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47-1 條 交通部為辦理國家民用航空保安事項,應擬訂國家民用航空保安計畫,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 航空警察局為各航空站之航空保安管理機關,應擬訂各航空站保安計畫,報請民航局核定後實施。 於航空站內作業之各公民營機構,應遵守航空站保安計畫之各項規定。 民用航空法 第 47-2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及普通航空業,應依國家民用航空保安計畫擬訂其航空保安計畫,報請民航局核定後實施。 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應訂定其航空保安計畫,報請民航局備查後實施。 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航空站地勤業、空廚業及其他與航空站管制區相連通並具獨立門禁與非管制區相連通之公民營機構,應於其作業之航空站擬訂航空保安計畫,報請航空警察局核定後實施。 航空貨運承攬業得訂定航空保安計畫,向航空警察局申請為保安控管人。 航空警察局得派員查核、檢查及測試航空站內作業之各公民營機構及保安控管人之航空保安措施及航空保安業務,受查核、檢查及測試單位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結果發現有缺失者,應通知其限期改善。 前項航空警察局派員查核、檢查及測試時,得要求航空站經營人會同辦理。 民用航空法 第 47-3 條 航空器載運之乘客、行李、貨物及郵件,未經航空警察局安全檢查者,不得進入航空器。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依條約、協定及國際公約規定,不需安全檢查。 二、由保安控管人依核定之航空保安計畫實施保安控管之貨物。 三、其他經航空警察局依規定核准。 前項安全檢查之方式,由航空警察局公告之。 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不得載運未依第一項規定接受安全檢查之乘客、行李、貨物及郵件。 航空器上工作人員與其所攜帶及託運之行李、物品於進入航空器前,應接受航空警察局之安全檢查,拒絕接受檢查者,不得進入航空器。 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對航空器負有航空保安之責。 前五項規定,於外籍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適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47-4 條 航空站經營人為維護安全及運作之需求,應劃定部分航空站區域為管制區。 人員、車輛及其所攜帶、載運之物品進出管制區,應接受航空警察局檢查。 民用航空法 第 47-5 條 航空保安計畫之訂定與報核程序、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對於航空器之戒護與清艙檢查、旅客、行李、貨物、空廚餐飲與侍應品之保安措施、保安控管人之申請程序、戒護與被戒護人、武裝空安人員與其他經航空警察局許可攜帶武器進入航空器人員搭機應遵行事項、保安控制人員之資格、航空保安事件之緊急應變措施、航空保安品質管制計畫之訂定與報核程序、保安訓練計畫之訂定與報核程序、保安資料之保密、外籍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保安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六 章 民用航空事業之管理 民用航空法 第 一 節 民用航空運輸業 民用航空法 第 48 條 經營民用航空運輸業者,應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籌設,並應在核定籌設期間內,依法向有關機關辦妥登記、自備航空器及具有依相關法規從事安全營運之能力,並經民航局完成營運規範審查合格後,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如營業項目包括國際運送業務者,並應先向海關辦理登記,取得證明文件,由民航局發給民用航空運輸業許可證,始得營業。 民用航空運輸業自民航局發給許可證之日起,逾二十四個月未開業,或開業後停業逾六個月者,由民航局報請交通部廢止其許可後,註銷其許可證,並通知有關機關廢止其登記。但有正當理由,並依規定程序申請核准延展者,不在此限。 民用航空運輸業應於停業或結束營業前依第六十三條之一所定規則,檢附停業或結束營業計畫,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並於核准之日起六十日後始得停業或結束營業。 民用航空運輸業應自結束營業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原領民用航空運輸業許可證繳還;屆期未繳還時,由民航局逕行公告註銷。 第二項核准延展期限不得逾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民用航空法 第 49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應為公司組織,並應合於下列規定: 一、無限公司之股東全體為中華民國國民。 二、有限公司之資本總額逾百分之五十為中華民國之國民、法人所有,其代表公司之董事為中華民國國民。 三、兩合公司之無限責任股東全體為中華民國國民。 四、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總數逾百分之五十為中華民國之國民、法人所有,其董事長及董事逾半數為中華民國國民,且單一外國人持有之股份總數不得逾百分之二十五。 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者,其股票應記名。 民用航空法 第 49-1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二十億元者應設置具公益性之獨立董事,人數至少一人。 公益性獨立董事應報請交通部備查,必要時得要求更換之。其資格、條件、職權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50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應取得國際航權及時間帶,並持有航線證書後,方得在指定航線上經營國際定期航空運輸業務。民航局應設置國際機場時間帶協調委員會,或委託中立機構,辦理機場時間帶分配;其受委託者之資格、條件、責任及監督等事項之辦法,由民航局定之。 民用航空運輸業應取得國內機場航空器起降額度或時間帶,並持有航線證書後,方得在指定航線上經營國內定期航空運輸業務。 前二項指定航線之起迄經停地點、業務性質及期限,均於航線證書上規定之。 第一項國際航權分配及包機之審查綱要,由交通部定之。 第二項之國內機場航空器起降額度管理辦法及時間帶管理辦法,由民航局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51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許可證或航線證書,不得轉移,其持有人不得認為已取得各該許可證或證書所載各項之專營權。 民用航空法 第 52 條 已領有航線證書之民用航空運輸業,或經停中華民國境內之航空器,應依郵政法之規定,負責載運郵件。 民用航空法 第 53 條 航空函件及航空郵政包裹運費應低於一般航空貨物運價。 民用航空法 第 54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對航空函件,應在客貨之前優先運送。 民用航空法 第 55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客貨之運價,其為國際定期航線者,應報請民航局轉報交通部備查;其為國內定期航線者,應報請民航局轉報交通部核准其上、下限範圍。變更時,亦同。 前項運價之使用、優惠方式、報核程序及生效日期等相關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為照顧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臺東縣蘭嶼鄉及綠島鄉等離島地區居民,對於往返居住地或離島與其離島間,搭乘航空器者,應予票價補貼。其補貼標準依機場條件劃分如下: 一、澎湖縣馬公機場、金門縣尚義機場補貼百分之二十。 二、連江縣南竿及北竿機場補貼百分之三十。 三、澎湖縣七美及望安機場、臺東縣蘭嶼及綠島機場補貼百分之四十。 前項航空器,包含固定翼飛機及直昇機。 對於經營離島地區固定翼飛機及直昇機之航空公司,應予獎助。 第三項票價補貼辦法及前項獎助辦法,均由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56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應將左列表報按期送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備查︰ 一、有關營運者。 二、有關財務者。 三、有關航務者。 四、有關機務者。 五、股本百分之三以上股票持有者。 民航局於必要時,並得檢查其營運財務狀況及其他有關文件。 民用航空法 第 57 條 民航局得派員檢查民用航空運輸業各項人員、設備,並督導其業務,民用航空運輸業者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如有缺失,應通知民用航空運輸業者限期改善。 民用航空法 第 58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具有左列情事之一時,除應依法辦理外,並應申報民航局核轉交通部備查︰ 一、增減資本。 二、發行公司債。 三、與其他民用航空運輸業相互間或與相關企業組織間,有關租借、相繼運送及代理等契約。 四、主要航務及機務設備之變更或遷移。 民用航空法 第 58-1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申請聯營時,應擬具聯營實施計畫書,並檢附有關文件,報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後,始得實施聯營;交通部許可聯營時,得附加條件、期限、限制或負擔。 民用航空運輸業不依核定之計畫實施聯營、或核准聯營事由消滅或聯營事項有違公共利益或民航發展者,交通部得廢止許可、變更許可內容、命令停止或改正聯營行為。 第一項之聯營如構成公平交易法第十四條之聯合行為者,應先經公平交易委員會之許可;其聯營許可審查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公平交易委員會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59 條 民航局為應公共利益之需要,得報請交通部核准後,通知民用航空運輸業調整或增闢指定航線。 民用航空法 第 60 條 政府遇有緊急需要時,民用航空運輸業應接受交通部之指揮,辦理交辦之運輸事項。 民用航空法 第 61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依法解散時,其許可證及航線證書同時失效,並應於三十日內向民航局繳銷之。 民用航空法 第 62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許可證及航線證書定有期限者,期滿後非依法再行申請核准,不得繼續營業。 民用航空法 第 63 條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63-1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之營業項目、資格條件之限制、籌設申請與設立許可、許可證之申請、登記、註銷與換發、資本額、公司登記事項之變更、航空器之購買、附條件買賣、租用、機齡限制、航線籌辦、航線暫停或終止、停業或結束營業、飛航申請、聯營許可、證照費與包機申請費收取、營運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二 節 普通航空業 民用航空法 第 64 條 經營普通航空業者,應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籌設,並應在核定籌設期間內,依法向有關機關辦妥登記、自備航空器及具有依相關法規從事安全營運之能力,並經民航局完成營運規範審查合格後,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營業項目包括商務專機之國際運送業務者,並應向海關辦理登記,取得證明文件,由民航局發給普通航空業許可證,始得營業。 普通航空業自民航局發給許可證之日起,逾十二個月未開業,或開業後停業逾六個月者,由民航局報請交通部廢止其許可後,註銷其許可證,並通知有關機關廢止其登記。但有正當理由,並依規定程序申請核准延展者,不在此限。 前項核准延展期限不得逾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民用航空法 第 64-1 條 普通航空業經營商務專機業務,應以座位數十九人以下之飛機或直昇機提供單一客戶專屬客運服務,不得有個別攬客行為。 普通航空業之營業項目、籌設申請與設立許可、許可證之申請、登記、註銷與換發、資本額、公司登記事項之變更、航空器之購買、附條件買賣、租用、機齡限制、飛航申請、證照費收取、營運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65 條 第四十九條、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第六十條、第六十六條第三項規定,於普通航空業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三 節 航空貨運承攬業 民用航空法 第 66 條 經營航空貨運承攬業者,應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籌設,並應在核定籌設期間內,依法向有關機關辦妥登記後,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由民航局發給航空貨運承攬業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航空貨運承攬業自民航局發給許可證之日起逾六個月未開業,或開業後停業逾六個月者,由民航局報請交通部廢止其許可後,註銷其許可證,並通知有關機關廢止其登記。但有正當理由,並依規定程序申請核准延展者,不在此限。 航空貨運承攬業結束營業,應先報請民航局轉報交通部備查,並自結束營業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原領航空貨運承攬業許可證繳還,屆期未繳還時,由民航局逕行公告註銷。 第二項核准延展期限不得逾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民用航空法 第 66-1 條 航空貨運承攬業應為公司組織。 民用航空法 第 67 條 外籍航空貨運承攬業申請在中華民國境內設立分公司者,應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籌設,並應在核定籌設期間內,依法辦理分公司登記後,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由民航局核發外籍航空貨運承攬業分公司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外籍航空貨運承攬業未依前項規定設立分公司營運者,應委託在中華民國境內之航空貨運承攬業代為執行或處理航空貨運承攬業務,始得在中華民國境內辦理航空貨運承攬業務。 第一項外籍航空貨運承攬業分公司結束營業,應先報請民航局轉報交通部備查,並自結束營業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原領外籍航空貨運承攬業分公司許可證繳還;屆期未繳還者,由民航局逕行公告註銷。 民用航空法 第 68 條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69 條 民航局得派員檢查航空貨運承攬業各項設備及業務,航空貨運承攬業者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如有缺失,應通知航空貨運承攬業限期改善。 民用航空法 第 70 條 航空貨運承攬業不得聘用左列人員為經理人,已充任者,解任之︰ 一、有公司法第三十條各款情事之一者。 二、曾經營航空貨運承攬業受撤銷許可未滿五年者。 前項規定於公司董事及監察人,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70-1 條 航空貨運承攬業、外籍航空貨運承攬業分公司之籌設申請與設立許可、許可證之申請、登記、註銷與換發、資本額、公司登記事項之變更、證照費收取、外籍航空貨運承攬業委託業務之申請、營運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前二條規定,於外籍航空貨運承攬業,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四 節 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 民用航空法 第 71 條 經營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者,應具備有關文書,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籌設,並應在核定籌設期間內,依法向有關機關辦妥登記,備妥有關場地、設備、設施,並應向海關辦理登記,取得證明文件後,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由民航局發給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航空貨物集散站如經核准於國際機場外二十五公里範圍內營業者,航空站經營人應於機場內設置專屬之交接區域,以供機場外航空貨物集散站之貨物交接進出。 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自民航局發給許可證之日起,逾六個月未開業,或開業後停業逾六個月者,由民航局報請交通部廢止其許可後,註銷其許可證,並通知有關機關廢止其登記。但有正當理由,並依規定程序申請核准延展者,不在此限。 前項核准延展期限不得逾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民用航空法 第 72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得報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後,設立航空貨物集散站,自辦其自營之航空器所承運貨物之集散業務。 前項規定於依條約、協定或基於平等互惠原則,以同樣權利給與中華民國民用航空運輸業在其國內經營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務之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72-1 條 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中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申請自辦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務之營業項目、籌設申請與設立許可、許可證之申請、登記、註銷與換發、資本額、公司登記事項之變更、證照費收取及營運管理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73 條 第五十七條、第六十六條第三項、第六十六條之一規定,於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五 節 航空站地勤業 民用航空法 第 74 條 經營航空站地勤業者,應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籌設,並應在核定籌設期間內,依法向有關機關辦妥登記後,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由民航局發給航空站地勤業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航空站地勤業自民航局發給許可證之日起,逾十二個月未開業,或開業後停業逾六個月者,由民航局報請交通部廢止其許可後,註銷其許可證,並通知有關機關廢止其登記。但有正當理由,並依規定程序申請核准延展者,不在此限。 前項核准延展期限不得逾六個月,並以一次為限。 民用航空法 第 74-1 條 航空站地勤業應為公司組織,並應合於下列之規定: 一、無限公司之股東全體為中華民國國民。 二、有限公司之資本總額逾百分之五十為中華民國之國民、法人所有,其代表公司之董事二分之一以上為中華民國國民。 三、兩合公司之無限責任股東全體為中華民國國民。 四、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總數逾百分之五十為中華民國之國民、法人所有,其董事長及董事逾半數為中華民國國民,且單一外國人持有之股份總數不得逾百分之二十五。 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者,其股票應記名。 航空站地勤業因條約或協定另有規定者,不受前二項規定之限制。 民用航空法 第 75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得報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後,兼營航空站地勤業或自辦航空站地勤業務。 前項規定,於依條約、協定或基於平等互惠原則,以同樣權利給與中華民國民用航空運輸業者在其國內經營航空站地勤業務之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準用之。 前二項經許可兼營航空站地勤業或自辦航空站地勤業務者,交通部為維持航空站之安全及營運秩序,得限制其一部或全部之營業。 民用航空法 第 75-1 條 航空站地勤業、中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申請兼營航空站地勤業或自辦航空站地勤業務之營業項目、籌設申請與設立許可、許可證之申請、登記、註銷與換發、資本額、增減營業項目、公司登記事項之變更、證照費收取及營運管理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76 條 第五十七條、第六十六條第三項規定,於航空站地勤業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77 條 第五十七條、第六十六條第三項、第七十四條、第七十四條之一、第七十五條規定,於空廚業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77-1 條 空廚業、中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申請兼營空廚業之營業項目、籌設申請與設立許可、許可證之申請、登記、註銷與換發、資本額、公司登記事項之變更、證照費收取及營運管理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七 章 外籍航空器或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 民用航空法 第 78 條 外籍航空器,非經交通部許可,不得飛越中華民國領域或在中華民國境內起降。但條約或協定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民航局得派員檢查在中華民國境內起降之外籍航空器之各項人員、設備及其有關文件。機長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第一項外籍航空器飛越中華民國領域或在中華民國境內起降申請許可之程序、應備文件、撤銷、廢止許可或禁止飛航之事由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78-1 條 第五條、第六條、第三十七條第一項、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一項、第四十四條至第四十七條、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四條、第五十五條第一項、第五十七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八十九條、第九十條、第九十一條、第九十二條、第九十三條、第九十三條之一、第九十七條及第九十九條規定,於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外籍航空器、外籍航空貨運承攬業、外籍航空人員,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79 條 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須經民航局許可,其航空器始得飛航於中華民國境內之一地與境外一地之間,按有償或無償方式非定期載運客貨、郵件。 民用航空法 第 80 條 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依條約或協定,或基於平等互惠原則,其航空器定期飛航於中華民國境內之一地與境外一地之間,按有償或無償方式載運客貨、郵件,應先向民航局申請核發航線證書。 民用航空法 第 81 條 外籍航空器或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不得在中華民國境內兩地之間按有償或無償方式載運客貨、郵件或在中華民國境內經營普通航空業務。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外籍自用航空器經依第七十八條第一項許可在中華民國境內從事非營利性之飛航活動。 二、條約或協定另有規定。 民用航空法 第 82 條 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在中華民國設立分支機構,應檢附有關文書,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許可後,依法辦理登記;其為分公司者,並應依法辦理分公司登記,申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並向海關辦理登記,取得證明文件,由民航局核發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分公司許可證後,始得營業。 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未依前項規定設立分公司營運者,應委託在中華民國境內之總代理執行或處理客、貨運業務,始得在中華民國境內攬載客貨。 第一項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分公司結束營業,應先報請民航局轉報交通部備查,並自結束營業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原領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分公司許可證繳還;屆期未繳還者,由民航局逕行公告註銷。 民用航空法 第 83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或普通航空業因自有航空器維修需要、政府機關因公務或法人、團體受託辦理公務需要,租賃或借用外籍航空器,其期間在六個月以下並經交通部核准者,得不受第八十一條之限制。 民用航空法 第 83-1 條 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之航線籌辦、設立分支機構、總代理申請、證照費與包機申請費之收取、營運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八 章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84 條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85 條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86 條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87 條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88 條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88-1 條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九 章 賠償責任 民用航空法 第 89 條 航空器失事致人死傷,或毀損他人財物時,不論故意或過失,航空器所有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其因不可抗力所生之損害,亦應負責。自航空器上落下或投下物品,致生損害時,亦同。 民用航空法 第 90 條 航空器依租賃、附條件買賣或借貸而使用者,關於前條所生之損害,由所有人與承租人、附條件買賣買受人或借用人負連帶賠償責任。但附條件買賣、租賃已登記,除所有人有過失外,由承租人、附條件買賣買受人單獨負責。 民用航空法 第 91 條 乘客於航空器中或於上下航空器時,因意外事故致死亡或傷害者,航空器使用人或運送人應負賠償之責。但因可歸責於乘客之事由,或因乘客有過失而發生者,得免除或減輕賠償。 乘客因航空器運送人之運送遲到而致損害者,航空器運送人應負賠償之責。但航空器運送人能證明其遲到係因不可抗力之事由所致者,除另有交易習慣者外,以乘客因遲到而增加支出之必要費用為限。 民用航空法 第 92 條 損害之發生,由於航空人員或第三人故意或過失所致者,航空器所有人、承租人或借用人,對於航空人員或第三人有求償權。 民用航空法 第 93 條 乘客或航空器上工作人員之損害賠償額,有特別契約者,依其契約﹔特別契約中有不利於中華民國國民之差別待遇者,依特別契約中最有利之規定。無特別契約者,由交通部依照本法有關規定並參照國際間賠償額之標準訂定辦法,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前項特別契約,應以書面為之。 第一項所定損害賠償標準,不影響被害人以訴訟請求之權利。 民用航空法 第 93-1 條 航空器使用人或運送人,就其託運貨物或登記行李之毀損或滅失所負之賠償責任,每公斤最高不得超過新臺幣一千元。但託運人託運貨物或行李之性質、價值,於託運前已向運送人聲明並載明於貨物運送單或客票者,不在此限。 乘客隨身行李之賠償責任,按實際損害計算。但每一乘客最高不得超過新臺幣二萬元。 航空器使用人或運送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生前二項所定之損害者,不得主張賠償額之限制責任。 前三項規定,於航空貨運承攬業、航空站地勤業或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為賠償被請求人時,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94 條 航空器所有人應於依第八條申請登記前,民用航空運輸業應於依第四十八條申請許可前,投保責任保險。 前項責任保險,經交通部訂定金額者,應依訂定之金額投保之。 民用航空法 第 95 條 外籍航空器經特許在中華民國領域飛航時,交通部得令其先提出適當之責任擔保金額或保險證明。 民用航空法 第 96 條 未經提供責任擔保之外籍航空器,或未經特許緊急降落或傾跌於中華民國領域之外籍航空器,民航局得扣留其航空器;其因而致人或物發生損害時,並應依法賠償。 遇前項情形,除有其他違反法令情事外,航空器所有人、承租人、借用人或駕駛員能提出擔保經民航局認可時,應予放行。 民用航空法 第 97 條 因第八十九條所生損害賠償之訴訟,得由損害發生地之法院管轄之。 因第九十一條所生損害賠償之訴訟,得由運送契約訂定地或運送目的地之法院管轄之。 民用航空法 第 98 條 因航空器失事,致其所載人員失蹤,其失蹤人於失蹤滿六個月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 民用航空法 第 99 條 航空器失事之賠償責任及其訴訟之管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適用民法及民事訴訟法之規定。 民用航空法 第 九 章之一 超輕型載具 民用航空法 第 99-1 條 設立超輕型載具活動團體(以下簡稱活動團體),應先經民航局許可,並依法完成人民團體之法人登記,且其活動指導手冊經報請民航局核定後,始得從事活動。 前項活動指導手冊之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超輕型載具製造、進口、註冊、檢驗、給證及換(補)證之申請。 二、超輕型載具操作證之給證及換(補)證之申請。 三、活動場地之需求規劃、協調及申請。 四、活動空域之範圍、限制、遵守、空域安全及管理。 五、飛航安全相關事件之通報及處理。 活動團體之設立許可、廢止之條件與程序、活動指導手冊之擬訂、超輕型載具之引進、註冊、檢驗、給證、換(補)證、設計分類、限制、審查程序、超輕型載具操作證之給證、換(補)證、操作與飛航限制、活動場地之申請、比賽之申請、收費基準、飛航安全相關事件之通報及處理、超輕型載具之設計、製造、試飛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超輕型載具之設計、製造標準,由民航局定之。國際間通用之標準,適於國內採用者,得經民航局核定後採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99-2 條 超輕型載具所有人及操作人應加入活動團體為會員,始得從事活動,並遵守活動團體之指導。但超輕型載具製造廠及其超輕型載具操作人,不在此限。 超輕型載具所有人及操作人應負超輕型載具飛航安全之責,對超輕型載具為妥善之維護,並依本法及本法所發布之法規命令從事安全飛航作業。 民用航空法 第 99-3 條 超輕型載具應經註冊,並經檢驗合格,發給超輕型載具檢驗合格證後,始得飛航。但超輕型載具依第九十九條之一第三項所定辦法從事之設計、製造、試飛活動,不在此限。 超輕型載具操作人應經體格檢查合格,並經學、術科測驗合格發給超輕型載具操作證後,始得操作超輕型載具飛航。 超輕型載具之註冊、檢驗給證及操作人之測驗給證等事項,得由民航局辦理或委託專業機構辦理。 民用航空法 第 99-4 條 超輕型載具活動之空域,由交通部會同國防部劃定,必要時得廢止之。 前項空域,不得劃定於國家公園及實施都市計畫地區之上空。但農業區、風景區或經行政院同意之地區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空域,民航局得依國防或維護飛航安全或公共利益之需要,訂定使用期限或其他使用上之禁止、限制事項,並公告之。 活動團體應將前項之公告事項,轉知其會員遵守。 民用航空法 第 99-5 條 超輕型載具操作人應以目視飛航操作超輕型載具,並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於劃定空域外從事飛航活動。但緊急情況時,不在此限。 二、血液中酒精濃度超過百分之零點零二或吐氣中酒精濃度超過每公升零點一毫克仍操作超輕型載具。 三、於日落後至日出前之時間飛航。 四、於未核定之活動場地從事飛航活動。 超輕型載具操作人在操作時,應防止與其他航空器、超輕型載具或障礙物接近或碰撞。 民航局取締違法超輕型載具飛航活動或活動場地時,得洽請有關機關協助執行。 民用航空法 第 99-6 條 操作超輕型載具而致他人死傷,或毀損他人財物時,不論故意或過失,超輕型載具所有人應負賠償責任;其因不可抗力所生之損害,亦應負責。自超輕型載具上落下或投下物品,致生損害時,亦同。 超輕型載具所有人將其超輕型載具交由他人操作者,關於前項所生之損害,由所有人與操作人負連帶賠償責任。 前二項致他人死傷之損害賠償額,準用依第九十三條第一項所定辦法之標準;該辦法所定標準不影響被害人以訴訟請求之權利。 超輕型載具所有人應依前項所定之損害賠償額,投保責任保險。 民用航空法 第 99-7 條 民航局應派員檢查活動團體各項設備、業務及其所屬會員之超輕型載具,活動團體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如有缺失,應通知活動團體限期改善。 民用航空法 第 99-8 條 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本文、第九十八條、第九十九條規定,於超輕型載具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九 章之二 遙控無人機 民用航空法 第 99-9 條 於建築物外開放空間從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適用本章規定。 遙控無人機所有人或操作人應負使用安全、風險管理及法規遵循等責任。 遙控無人機發生飛航安全相關事件後,其所有人或操作人應通報民航局事件經過。 民用航空法 第 99-10 條 自然人所有之最大起飛重量二百五十公克以上之遙控無人機及政府機關(構)、學校或法人所有之遙控無人機,應辦理註冊,並將註冊號碼標明於遙控無人機上顯著之處,且一定重量以上遙控無人機飛航應具射頻識別功能。 下列遙控無人機之操作人應經測驗合格,由民航局發給操作證後,始得操作: 一、政府機關(構)、學校或法人所有之遙控無人機。 二、最大起飛重量達一定重量以上之遙控無人機。 三、其他經民航局公告者。 民用航空法 第 99-11 條 遙控無人機設計、製造、改裝,應向民航局申請檢驗,檢驗合格者發給遙控無人機檢驗合格證;其自國外進口者,應經民航局檢驗合格或認可。但因形式構造簡單且經民航局核准或公告者,得免經檢驗或認可。 前項遙控無人機之檢驗基準,由民航局定之。國際間通用技術規範,適於國內採用者,得經民航局核定後採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99-12 條 外國人領有外國政府之遙控無人機註冊、操作及檢驗合格等證明文件者,得向民航局申請認可後,依本章之規定從事飛航活動。 民用航空法 第 99-13 條 禁航區、限航區及航空站或飛行場四周之一定距離範圍內,禁止從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航空站或飛行場四周之一定距離範圍由民航局公告之。 前項範圍外距地表高度不逾四百呎之區域,由直轄市、縣(市)政府依公益及安全之需要,公告遙控無人機活動之區域、時間及其他管理事項。但相關中央主管機關認有禁止或限制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之需要者,得提請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公告之,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配合辦理。 政府機關(構)、學校或法人執行業務需在第一項範圍之區域從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應申請民航局會商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後,始得為之。 政府機關(構)、學校或法人執行業務需在第二項公告之區域、時間及其他管理事項外從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應申請直轄市、縣(市)政府會商相關中央主管機關同意後,始得為之。 未經同意進入第一項禁航區、限航區活動之遙控無人機,由禁航區、限航區之管理人採取適當措施予以制止或排除;必要時,得通知民航局會同警察機關取締。 未經同意進入第一項航空站或飛行場四周之一定距離範圍內活動之遙控無人機,由航空站、飛行場之經營人、管理人會同航空警察局取締;必要時,並得洽請有關機關協助執行。 未經同意於第二項公告之區域、時間及其他管理事項外活動之遙控無人機,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取締;必要時,得洽請警察機關協助取締。但未經同意進入政府機關(構)區域之遙控無人機,政府機關(構)可採取適當措施予以制止或排除。 民用航空法 第 99-14 條 從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之實際高度不得逾距地面或水面四百呎。 二、不得以遙控無人機投擲或噴灑任何物件。 三、不得裝載依第四十三條第三項公告之危險物品。 四、依第九十九條之十七所定規則之操作限制。 五、不得於人群聚集或室外集會遊行上空活動。 六、不得於日落後至日出前之時間飛航。 七、在目視範圍內操作,不得以除矯正鏡片外之任何工具延伸飛航作業距離。 八、操作人不得在同一時間控制二架以上遙控無人機。 九、操作人應隨時監視遙控無人機之飛航及其周遭狀況。 十、應防止遙控無人機與其他航空器、建築物或障礙物接近或碰撞。 政府機關(構)、學校或法人經檢具有關文書向民航局申請核准者,得不受前項第一款至第八款規定之限制。 前項政府機關(構)、學校或法人,從事核准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前,應向民航局申請許可;其涉及第一項第五款之限制者,應先取得活動場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及相關中央主管機關之同意。 民用航空法 第 99-15 條 操作遙控無人機而致他人死傷,或毀損他人財物時,不論故意或過失,遙控無人機所有人應負賠償責任;其因不可抗力所生之損害,亦應負責。自遙控無人機上落下或投下物品,致生損害時,亦同。 遙控無人機所有人將其遙控無人機交由他人操作所生之損害,由所有人及操作人負連帶賠償責任。 政府機關(構)、學校或法人於依前條第三項從事活動前,應依第九十三條第一項所定辦法之損害賠償額,投保責任保險。 民用航空法 第 99-16 條 政府機關為執行災害防救、偵查、調查、矯正業務等法定職務,於第九十九條之十三第一項公告之航空站或飛行場四周之一定距離範圍內或第二項公告之區域、時間及其他管理事項外,從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經民航局同意者,不受該條第三項及第四項規定之限制。 政府機關為執行災害防救、偵查、調查、矯正業務等法定職務,從事第九十九條之十四第一項第二款至第八款之活動,經民航局同意者,不受該條第三項規定之限制。 民用航空法 第 99-17 條 遙控無人機之分類、註冊(銷)、射頻識別、檢驗、認可、維修與檢查、試飛、操作人員年齡限制、體格檢查與操作證之發給、飛航活動之申請資格、設備與核准程序、操作限制、活動許可、費用收取、製造者與進口者之登錄及責任、飛航安全相關事件之處理與通報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99-18 條 遙控無人機之註冊、檢驗、認可及操作人員測驗等業務,民航局得委託機關(構)、團體或個人辦理之;受委託者之資格、責任、監督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民用航空法 第 99-19 條 第九十九條規定,於遙控無人機準用之。 民用航空法 第 十 章 罰則 民用航空法 第 100 條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致重傷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民用航空法 第 101 條 以強暴、脅迫或其他方法危害飛航安全或其設施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九十萬元以下罰金。 因而致航空器或其他設施毀損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民用航空法 第 101-1 條 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航空站或助航設備之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民用航空法 第 101-2 條 對航空站或助航設備之核心資通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民用航空法 第 102 條 違反第四十三條之二第一項規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民用航空法 第 103 條 使用未領適航證書之航空器飛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以無效之適航證書飛航者,亦同。 民用航空法 第 104 條 未領檢定證及體格檢查及格證而從事飛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民用航空法 第 105 條 未指定犯人向公務員、民用航空事業或活動團體之人員誣告犯危害飛航安全或設施,或散布危害飛航安全之不實訊息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生飛航安全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航空器毀損或人員傷亡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民用航空法 第 106 條 以詐術申請檢定或登記,因而取得航空人員檢定證、體格檢查及格證、航空器登記證書或適航證書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書、證,由民航局撤銷。 民用航空法 第 107 條 違反第七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者,其機長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民用航空法 第 108 條 航空人員、航空器上工作人員、乘客或超輕型載具操作人違反第四十四條規定,而無正當理由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下罰金。 民用航空法 第 109 條 違反第四十二條第一項規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四十萬元以下罰金。 民用航空法 第 110 條 製造廠或維修廠之負責人、受雇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以未經檢驗合格之航空器各項裝備及其零組件從事製造或維修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生飛航安全危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於死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業務上之過失,犯第一項之罪而致生飛航安全危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致人於死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下罰金。 民用航空法 第 110-1 條 超輕型載具操作人於劃定空域外,從事飛航活動,因而致生飛航安全之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民用航空法 第 110-2 條 無故侵入航空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五萬元以下罰金。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民用航空法 第 110-3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負責人執行業務未依第四十八條第三項規定停業或結束營業,或未依核准停業或結束營業計畫執行,致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且情節重大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二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金。 民用航空法 第 111 條 航空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或停止執業一個月至三個月;情節重大者,廢止其檢定證: 一、無故在航空站或飛行場以外地區降落或起飛。 二、違反第四十六條規定,航空器於起飛前、降落後拒絕接受檢查。 三、因技術上錯誤導致航空器失事或重大意外事件。 四、逾期使用體格檢查及格證或檢定證。 五、填寫不實紀錄或虛報飛行時間。 六、冒名頂替或委託他人代為簽證各項證書、紀錄或文書。 七、航空器發生飛航安全相關事件後,故意隱匿不報。 八、利用檢定證從事非法行為。 九、因怠忽業務而導致重大事件。 十、擅自允許他人代行指派之職務而導致重大事件。 十一、擅自塗改或借予他人使用檢定證。 航空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予以警告、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或停止執業一個月至三個月,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廢止其檢定證: 一、違反依第九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規則有關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零組件之適航維修、簽證、紀錄、年限管制或維修管理之規定。 二、違反依第二十三條之二第二項所定規則有關維修廠手冊、維護紀錄、簽證或工作人員資格之規定。 三、違反第二十五條第一項規定,未於執業時隨身攜帶檢定證。 四、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未於執業時隨身攜帶體格檢查及格證。 五、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航空器於飛航時應具備之文書不全。 六、違反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未遵守飛航管制或飛航管制機構指示。 七、違反依第四十一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規則有關航空器飛航作業、飛航準備、飛航時限規範、航空器性能操作限制、航空器儀表、裝備與文件、航空器通信與航行裝備、航空器維護、飛航組員作業、駕駛員資格限制、簽派員、手冊表格與紀錄、客艙組員或保安之規定。 八、檢定證應繳銷而不繳銷。 民用航空法 第 112 條 航空器所有人、使用人、民用航空運輸業、普通航空業、航空貨運承攬業、航空站地勤業、空廚業、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航空站經營人、飛行場經營人、管理人或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民航局得報請交通部核准後,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許可: 一、航空器國籍標誌及登記號碼不明或不依規定地位標明。 二、違反第四十條第一項規定之航空器維護作業。 三、規避、妨礙或拒絕依第五十六條第二項規定之檢查。 四、違反第五十八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實施聯營。 五、違反第六十四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而為個別攬客行為。 六、其他依本法應接受檢查或限期改善事項而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或屆期未改善者。 航空器所有人、使用人、民用航空運輸業、普通航空業、航空貨運承攬業、航空站地勤業、空廚業、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航空站經營人、飛行場經營人、管理人或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予以警告或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民航局得報請交通部核准後,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許可: 一、登記證書或適航證書及依據本法所發其他證書應繳銷而不繳銷。 二、違反依第九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規則有關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零組件之適航維修、簽證、紀錄、年限管制或維修管理之規定。 三、違反依第二十七條第三項所定規則有關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之招生程序、訓練學員之資格、訓練課程、訓練設施與設備、教師資格或訓練管理之規定。 四、違反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未遵守飛航管制或飛航管制機構指示。 五、違反依第四十一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規則有關航空器飛航作業、飛航準備、飛航時限規範、航空器性能操作限制、航空器儀表、裝備與文件、航空器通信與航行裝備、航空器維護、飛航組員作業、駕駛員資格限制、簽派員、手冊表格與紀錄、客艙組員或保安之規定。 六、違反依第四十一條之二所定規則有關飛航安全相關事件通報作業事項之規定。 七、不遵照噪音管制規定。 八、違反第四十八條第三項規定,未依核准之停業或結束營業計畫執行。 九、違反第五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客貨運價之訂定及變更,未報請備查或核准。 十、違反第五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未按期申報營運、財務、航務、機務或股本百分之三以上股票持有者之表報。 十一、違反第五十八條規定,未申報增減資本、發行公司債、租借、相繼運送與代理等契約或主要航務與機務設備之變更或遷移。 十二、違反依第六十三條之一所定規則有關航線暫停或終止之規定。 未經許可而從事民用航空運輸業、普通航空業、航空貨運承攬業、空廚業、航空站地勤業、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或民用航空人員訓練機構之業務及製造、銷售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及零組件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 民用航空運輸業未依第四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申請停業或結束營業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由民航局報請交通部廢止其許可後,註銷其許可證,並通知有關機關廢止其登記。 民用航空運輸業負責人執行業務未依第四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申請停業或結束營業,或未依核准停業或結束營業計畫執行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一千二百萬元以下罰鍰。 民用航空法 第 112-1 條 對於前二條未發覺之違規,主動向民航局提出者,民航局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民用航空法 第 112-2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四十三條第一項規定,攜帶或託運危險物品進入航空器。 二、違反第四十三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攜帶槍砲、刀械或有影響飛航安全之虞之物品進入航空器。 民用航空運輸業、普通航空業、航空貨運承攬業、航空站地勤業、空廚業或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違反第四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託運、存儲、裝載或運送危險物品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年內違反前項規定達三次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報請民航局轉報交通部核准後,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許可。 託運人違反第四十三條第一項規定,不實申報危險物品於進入航空器前受查獲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前四項規定,由航空警察局處罰之。 對於第一項至第四項未發覺之違規,主動向航空警察局提出者,航空警察局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民用航空法 第 112-3 條 航空站地勤業、中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兼營航空站地勤業或自辦航空站地勤業務者,有違反依第七十五條之一所定規則有關營運管理事項之規定者,得予以警告或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民航局得報請交通部核准後,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許可。 空廚業或中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兼營空廚業者,有違反依第七十七條之一所定規則有關營運管理事項之規定者,得予以警告或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民航局得報請交通部核准後,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許可。 民用航空法 第 112-4 條 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外籍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民用航空運輸業、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普通航空業、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航空站地勤業、空廚業、航空站內作業之公民營機構、其他與航空站管制區相連通並具獨立門禁與非管制區相連通之公民營機構,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一、違反第四十七條之一第三項規定,未遵守其作業航空站保安計畫之各項規定。 二、違反第四十七條之二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拒絕提送或未提送航空保安計畫。 三、違反第四十七條之二第五項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或屆期未改善。 四、違反第四十七條之三第三項規定,載運未依同條第一項規定接受航空警察局安全檢查之乘客、行李、貨物及郵件。 五、違反依第四十七條之五所定辦法有關航空器戒護與清艙檢查、旅客、行李、貨物、空廚餐飲及侍應品保安措施、戒護與被戒護人員、武裝空安人員及其他經航空警察局許可攜帶武器進入航空器人員搭機應遵行事項、保安控制人員資格、航空保安事件緊急應變措施、航空保安品質管制計畫訂定、保安訓練計畫訂定、保安資料保密及外籍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保安管理或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 違反前項規定之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航空站地勤業、空廚業、航空站內作業之公民營機構、其他與航空站管制區相連通並具獨立門禁與非管制區相連通之公民營機構,由航空警察局處罰之。 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外籍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民用航空運輸業、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普通航空業、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航空站地勤業及空廚業,違反第一項規定,經連續處罰三次仍未改善者,得由民航局或由航空警察局報請民航局核轉交通部核准後,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許可。 保安控管人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由航空警察局廢止其為保安控管人之資格;其於廢止後一年內,不得重新申請為保安控管人: 一、違反第四十七條之二第五項規定,拒不接受檢查或屆期未改善。 二、違反依第四十七條之五所定辦法有關航空器戒護與清艙檢查、旅客、行李、貨物、空廚餐飲與侍應品保安措施、戒護與被戒護人員、武裝空安人員與其他經航空警察局許可攜帶武器進入航空器人員搭機應遵行事項、保安控制人員資格、航空保安事件緊急應變措施、航空保安品質管制計畫訂定、保安訓練計畫訂定、保安資料保密及外籍航空器所有人或使用人保安管理或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 對於第一項或前項未發覺之違規,主動向民航局或航空警察局提出者,民航局或航空警察局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民用航空法 第 112-5 條 未經核准而從事自用航空器飛航活動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 從事自用航空器飛航活動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民航局得報請交通部核准後,停止或限制其飛航活動: 一、違反第七條之一第三項規定,以航空器從事營利性飛航或出租。 二、違反第七條之一第五項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或屆期未改善。 從事自用航空器飛航活動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予以警告或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民航局得報請交通部核准後,停止或限制其飛航活動: 一、航空器國籍標誌及登記號碼不明或不依規定地位標明。 二、登記證書或適航證書及依據本法所發其他證書應繳銷而不繳銷。 三、違反依第九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規則有關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零組件之適航維修、簽證、紀錄、年限管制或維修管理之規定。 四、違反第四十條第一項規定之航空器維護作業。 五、違反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未遵守飛航管制或飛航管制機構指示。 六、違反依第四十一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規則有關航空器飛航作業、飛航準備、航空器性能操作限制、航空器儀表、裝備與文件、航空器通信與航行裝備、航空器維護、飛航組員作業、駕駛員資格限制、簽派員、手冊表格與紀錄、客艙組員或保安之規定。 七、不遵照噪音管制規定。 八、因技術上錯誤導致航空器失事或重大意外事件。 對於前項未發覺之違規,主動向民航局提出者,民航局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民用航空法 第 112-6 條 普通航空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未依核准之作業項目實施作業。 二、無故在未經核准之臨時性起降場所起降。 三、搭載未經核准之乘員。 民用航空法 第 112-7 條 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予以警告或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民航局得報請交通部核准後,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許可: 一、未經核准,將停車場用地移作他用。 二、未經核准,於原核准土地範圍外之相鄰土地增設航空貨物集散站設施。 三、未經核准,於原核准建物範圍內增設貨棧。 四、貨棧未經會勘同意,擅自啟用。 民用航空法 第 112-8 條 製造廠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予以警告或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檢定證書: 一、違反依第九條第四項所定規則有關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零組件設計、製造之檢定、適航證書與適航掛籤之分類與限制或變更之規定。 二、其他依本法應接受檢查或限期改善事項而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或屆期未改善。 對於前項第一款未發覺之違規,主動向民航局提出者,民航局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民用航空法 第 113 條 製造廠或維修廠因其負責人、受雇人或其他從業人員犯第一百十條之罪者,處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 民用航空法 第 114 條 維修廠執行業務時,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予以警告或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檢定證書: 一、對於大修理或大改裝之工作,未依照民航局或原製造廠所在國家民航主管機關核定之技術文件執行。 二、執行修護或改裝未經檢定合格範圍內之工作項目,或執行經檢定合格項目,而缺少所需特種裝備、設施、工具或技術文件。 三、修護能量包括所有人員、設施、裝備、工具與器材等,未保持不低於其檢定證書所載工作項目所需之標準或未依規定自行定期檢查。 四、執行修護或改裝工作,其所用之器材、方法及程序,未依工作物之原製造廠商所發布或經民航局認可之技術文件實施。 五、使用特種工具或試驗設備時,未依照原製造廠商之建議或民航局認可之代用方案。 六、接受他人委託代為長期維護航空器,未依照其使用人或所有人之維護計畫實施。 七、對經修理或改裝完成之航空產品與其各項裝備、零組件,未依手冊執行檢驗或未由合格人員在工作紀錄及適當之表格或掛籤上簽證。 八、對所執行之各項修護及改裝工作,未有完整之紀錄或未予妥善保管該項紀錄。 九、經檢定合格後,未依民航局認可之技術文件執行業務,或塗改、填寫不實紀錄,或對品保系統重大失效或產品重大故障、失效或缺陷隱匿不報。 十、違反依第二十三條之二第二項所定規則有關手冊、維護紀錄、簽證、廠房設施、裝備、器材、工作人員之資格、維護與品保系統之建立或維修管理事項之規定。 十一、其他依本法應接受檢查或限期改善事項而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或屆期未改善。 對於前項未發覺之違規,主動向民航局提出者,民航局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民用航空法 第 115 條 外籍民用航空運輸業,違反本法或依本法所發布之命令或違反條約或協定之規定者,除依本法處罰外,民航局得撤銷其發給之航線證書或暫停其營業之全部或一部。 民用航空法 第 116 條 民營飛行場經營人、助航設備設置人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拆遷或裝置之,逾期未完成者,得連續處罰之: 一、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未經核准設立、出租、轉讓或廢止飛行場者。 二、違反第三十一條規定,未經核准設置、變更、廢止國境內助航設備或未依規定管理其各項設備者。 民用航空法 第 117 條 有左列情事之一者,處民營飛行場經營人或管理人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未經許可,將飛行場兼供他用者。 二、未經許可,將飛行場廢止、讓與或出租者。 三、飛行場收取費用不依規定者。 四、未依規定管理其助航設備者。 民用航空法 第 118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一項規定,未於限期內改善、拆遷或負責裝置障礙燈及標誌。 二、違反第三十三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裝置障礙燈、標誌或保持正常使用狀況。 三、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侵入之牲畜,經查為占有人疏縱。 四、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二項規定,飼養飛鴿或施放有礙飛航安全物體。 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之物主,經處罰後仍不遵從者,得按次處罰。 民用航空法 第 118-1 條 遙控無人機之所有人或操作人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民航局廢止其操作證,並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遙控無人機: 一、違反第九十九條之十三第一項規定,於禁航區、限航區及航空站或飛行場四周之一定距離範圍內從事飛航活動。 二、違反第九十九條之十四第一項第一款規定,逾距地面或水面高度四百呎從事飛航活動。 民用航空法 第 118-2 條 遙控無人機之所有人或操作人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禁止其活動,並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沒入遙控無人機: 一、違反第九十九條之十第二項規定,未領有操作證而操作遙控無人機。 二、違反第九十九條之十五第三項規定,未投保或未足額投保責任保險而從事遙控無人機活動。 遙控無人機之所有人或操作人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禁止其活動,並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沒入遙控無人機: 一、違反第九十九條之十第一項有關遙控無人機註冊或標明註冊號碼之規定。 二、違反第九十九條之十三第二項有關直轄市、縣(市)政府公告之區域、時間及其他管理事項之規定。 三、違反第九十九條之十四第一項第二款至第十款有關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應遵守之規定。 本條規定之處罰,除同時違反第九十九條之十三第一項或第九十九條之十四第一項第一款由民航局處罰外,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處罰之。 民用航空法 第 118-3 條 違反依第九十九條之十七所定規則有關射頻識別、檢驗、認可、維修與檢查、飛航活動之活動許可及內容、製造者與進口者之登錄及責任、飛航安全相關事件之通報等事項規定者,禁止其活動,並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沒入遙控無人機。 民用航空法 第 119 條 民用航空運輸業,違反第四十條第三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民用航空法 第 119-1 條 超輕型載具所有人、操作人、活動團體或超輕型載具製造廠,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予以警告或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停止其活動或廢止超輕型載具操作證: 一、違反第九十九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而從事活動。 二、違反第九十九條之一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從事超輕型載具設計、製造或試飛之規定。 三、違反第九十九條之二第一項本文規定,未加入活動團體而從事活動或未遵守活動團體之指導。 四、違反第九十九條之三第一項規定,未領有超輕型載具檢驗合格證而從事飛航活動。 五、違反第九十九條之三第二項規定,未領有超輕型載具操作證,而從事飛航活動。 六、違反依第九十九條之四第三項所定之使用期限或禁止、限制規定。 七、違反第九十九條之四第四項規定,活動團體未轉知其會員遵守。 八、有第九十九條之五第一項各款行為之一。 九、違反第九十九條之五第二項規定,而與其他航空器、超輕型載具或障礙物發生接近或碰撞事件。 十、違反第九十九條之六第四項規定,未投保責任保險。 十一、違反第九十九條之七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或屆期未改善。 十二、因技術上錯誤導致超輕型載具失事或重大意外事件。 對於前項未發覺之違規,主動向民航局提出者,民航局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民用航空法 第 119-2 條 於航空器廁所內吸菸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於航空器上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不遵守機長為維護航空器上秩序及安全之指示。 二、使用含酒精飲料或藥物,致危害航空器上秩序。 三、於航空器廁所外之區域吸菸。 四、擅自阻絕偵菸器或無故操作其他安全裝置。 前二項由航空警察局處罰之。 民用航空法 第 119-3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五千元以上二萬五千元以下罰鍰,航空站經營人並得會同航空警察局強制其離開航空站: 一、未經許可於航空站向乘客或公眾募捐、銷售物品或其他商業行為。 二、於航空站糾纏乘客或攬客。 三、攜帶動物進入航空站,妨礙衛生、秩序或安全。 四、於航空站隨地吐痰、檳榔汁、檳榔渣,拋棄紙屑、菸蒂、口香糖、其他廢棄物或於禁菸區吸菸。 五、於航空站遊蕩或滯留,致妨礙乘客通行、使用或影響安寧秩序。 六、未經許可,於航空站張貼或散發宣傳品、懸掛旗幟、陳列物品、舉辦活動者或以不當方法污損設施。 七、於航空站之公共通道任意停放車輛致影響通行。 違反第四十七條之四第二項規定,拒絕接受檢查或擅自進出管制區者,處新臺幣五千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航空站經營人並得會同航空警察局強制其離開航空站。 前項規定,由航空警察局處罰之。 民用航空法 第 119-4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及其他種類之行政罰,除本法另有規定外,由民航局處罰之。 民用航空法 第 120 條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十一 章 附則 民用航空法 第 121 條 本法未規定事項,涉及國際事項者,民航局得參照有關國際公約及其附約所定標準、建議、辦法或程序報請交通部核准採用,發布施行。 民用航空法 第 121-1 條 自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四月三日修正之條文施行日起,民營公用事業監督條例有關航空運輸事業之規定,不再適用。 民用航空法 第 122 條 (刪除) 民用航空法 第 123 條 本法除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四月三日修正之第九十九條之九至第九十九條之十九及第一百十八條之一至第一百十八條之三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外,自公布日施行。
民用航空法
法律
202306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氣象法 第 一 章 總則 氣象法 第 1 條 為加強氣象業務,健全測報制度,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法律規定。 氣象法 第 2 條 本法所用名詞,定義如下: 一、氣象業務:指從事氣象、地震、海象等現象之觀測、資料蒐集與研判結果之發布。 二、氣象:指大氣諸現象。 三、地震:指地層發生錯動或火山活動所引起地表振動及其相關現象。 四、海象:指潮汐、波浪及其他存在於大氣與海洋交界面之自然現象。 五、氣象改造:指運用科學技術從事改變天氣現象之行為。 六、觀測:指對氣象、地震或海象等現象之觀察及測定。 七、氣象設施或設備:指用以從事或執行氣象業務所需之設施或設備。 八、觀測站:指從事氣象、地震或海象等現象之觀測,於適當處所設置之觀測設施。 九、觀測坪:指設置地面氣象觀測儀器之室外一定場所。 十、探空儀追蹤器:指於氣象站建築物頂部設置追蹤天線,用以追蹤、接收以氣球為載具之探空儀收集觀測資料之觀測設施或設備。 十一、氣象雷達天線:指於氣象雷達站建築物頂部設置之特定天線,用以發射並接收雷達電波之觀測設施或設備。 十二、繞極軌道氣象衛星追蹤天線:指於地面建築物頂部設置之特定天線,用以接收繞極軌道氣象衛星傳送偵照、遙測結果之觀測設施或設備。 十三、災害性天氣:指可能造成生命或財產損失之颱風、大雨、豪雨、雷電、冰雹、濃霧、龍捲風、強風、低溫、焚風、乾旱等天氣現象。 十四、預報:指以觀測結果為基礎,發布氣象、地震或海象等現象所為之預測。 十五、警報:指預測可能發生氣象、地震或海象災害而發布之警告性預報。 十六、觀測儀器:指氣象業務觀測所使用之設備。 十七、專用觀測站:指機關、學校、團體或個人,為專供目的事業應用或本身學術研究之需要以從事定時觀測,而於適當處所設置觀測儀器,經中央氣象局認可之設施。 氣象法 第 3 條 本法主管機關為交通部。 氣象業務,由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辦理。 氣象法 第 4 條 為促進國際間氣象合作,交通部得本互惠原則,與外國氣象機關或機構簽訂氣象合作協定或交換氣象資料。 前項業務,得委託民間團體辦理,且得代表政府與外國或國際氣象組織談判國際氣象業務或簽署有關協定;其協定事項,並應依相關法規規定辦理。 氣象法 第 5 條 中央氣象局因機關、學校、團體、個人研究或應用需要,得提供氣象、地震或海象等現象之資料,並得接受委託,提供氣象專業服務。 氣象法 第 6 條 機關、學校、團體或個人進行氣象改造者,應先報交通部核准,交通部得派員監督。 前項核准後,未實施或不接受監督者,交通部得廢止其核准。 氣象法 第 二 章 觀測 氣象法 第 7 條 中央氣象局得於全國重要地區選擇適當地點,設置觀測站,進行氣象、地震或海象等現象之觀測。 氣象法 第 8 條 機關、學校、團體或個人得就其設置之觀測站,向中央氣象局申請認可為專用觀測站。 前項專用觀測站認可之資格、條件、類別、觀測項目、觀測處所、儀器、觀測時間、觀測資料報備、輔導、訓練、申請程序、變更或廢止及其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氣象法 第 9 條 專用觀測站及全國各氣象測報機構設置之觀測站,由交通部統一編訂站號,分配使用,並通告國內外氣象機關或機構。 氣象法 第 10 條 依船舶相關法律及法規命令規定裝置無線電設備之船舶,應依交通部規定裝置氣象儀器。 前項船舶航行於我國專屬經濟海域時,須將氣象觀測資料及時提供中央氣象局。 氣象法 第 11 條 飛經臺北飛航情報區之國內外民用航空器,應按國際民航標準程序及交通部規定,向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提供其飛行途中之氣象觀測資料。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取得前項資料後,應立即傳送中央氣象局。 氣象法 第 12 條 中央氣象局對前二條規定之船舶及航空器氣象觀測人員,得予技術指導。 氣象法 第 13 條 中央氣象局為確保地面氣象觀測之準確及遙測資料之完整性,就所屬探空儀追蹤器、氣象雷達天線或繞極軌道氣象衛星追蹤天線等氣象觀測設施或觀測坪周圍之土地,於必要限度內,得劃定禁止或限制建築之一定範圍,報請交通部會商內政部及有關機關後核定,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公告之。 依前項規定公告禁止或限制建築之範圍、高度、公告程序、解除禁止或限制及其補償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氣象法 第 14 條 中央氣象局從事氣象、地震或海象之觀測人員,為執行觀測業務,必須進入私有土地或公有之土地或水面或他人之建築物時,應會同當地村(里)長並出示證明文件,其所有人、使用人或現住人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 前項須進入他人之建築物時,應於三日前通知所有人、使用人或現住人。 氣象法 第 15 條 中央氣象局從事氣象、地震或海象觀測遇有障礙物,於必要時,應通知所有人或占有人於三十日內自行拆除或遷移之;無法通知或屆期不為拆除、遷移者,得逕為拆除。 氣象法 第 16 條 依前二條規定進入公、私有土地、建築物或拆除、遷移障礙物致他人受有損失者,應予相當補償。 前項補償金額,由中央氣象局與受補償人依協議為之。 氣象法 第 三 章 預報及警報 氣象法 第 17 條 全國氣象、地震或海象等現象之預報或警報,由中央氣象局統一發布。但軍事或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建制之氣象單位,因軍事或飛航安全需求對特定對象所發布,或依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許可發布者,不在此限。 前項預報或警報之種類、內容、發布或解除及傳播程序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氣象法 第 18 條 機關、學校、團體或個人經中央氣象局許可者,得發布氣象或海象之預報,但不得發布警報或災害性天氣中之豪雨及颱風之預報。 為前項發布時,應註明發布者之名稱全銜或姓名。其有發布災害性天氣之預報者,應同時註明中央氣象局發布之警報或災害性天氣之預報。 第一項發布氣象或海象預報之許可條件、許可期間、內容、程序、廢止條件、廢止許可及其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氣象法 第 19 條 新聞傳播機構對中央氣象局發布之氣象、地震或海象之預報或警報,均應適時據實廣為傳播;如有錯誤,經中央氣象局通知後,應立即更正。 新聞傳播機構報導非中央氣象局發布之氣象或海象之預報,應同時註明前條第二項規定之事項。 氣象法 第 四 章 儀器校驗 氣象法 第 20 條 專用觀測站設置一定類別之觀測儀器,應向中央氣象局或經國家認證體系認證之實驗室或在國際上與我國相互承認認證許可國所認證許可之實驗室,申請校驗合格後,方得使用。 各專用觀測站設置經校驗合格之觀測儀器,應按校驗週期,向中央氣象局或經國家認證體系認證之實驗室或在國際上與我國相互承認認證許可國所認證許可之實驗室,申請校驗。 違反前二項規定,使用未經申請校驗或未依校驗週期申請校驗或校驗不合格之觀測儀器者,中央氣象局應命其停止使用並限期改善;其不停止使用或屆期不改善者,廢止其認可。 第一項及第二項所稱經國家認證體系認證之實驗室,指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所推動體系認證許可者。 第一項及第二項應經校驗之觀測儀器類別,由中央氣象局定之。 前項觀測儀器之校驗週期、申請校驗程序、校驗基準及其他校驗程序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同經濟部定之。 氣象法 第 五 章 獎勵及處罰 氣象法 第 21 條 機關、學校、團體或個人,從事氣象業務,著有績效者,中央氣象局得依職權或依申請,報請交通部獎勵或表揚。 前項獎勵或表揚之申請程序、條件、種類、方式、評定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定之。 氣象法 第 21-1 條 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氣象設施或設備之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氣象法 第 21-2 條 氣象設施或設備之核心資通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核心資通系統之電腦或相關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核心資通系統之電腦或相關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氣象法 第 21-3 條 故意移動氣象設施或設備,或以他法妨害其效用者,處新臺幣五千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氣象法 第 22 條 機關、學校、團體或個人違反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未經核准進行氣象改造者,交通部應命其立即停止或限期採取必要更正措施;其拒不停止或屆期未改正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氣象法 第 23 條 違反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拒絕、規避或妨礙觀測人員進入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氣象法 第 24 條 機關、學校、團體或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中央氣象局應命其停止,並限期改善;其拒不停止或屆期不改善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並得廢止其許可: 一、違反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或逾越許可範圍擅自發布氣象或海象預報。 二、未依第十八條第二項規定之方式發布氣象或海象預報。 機關、學校、團體或個人違反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擅自發布地震之預報或氣象、地震或海象警報者,中央氣象局應命其停止,並限期改善;其拒不停止或屆期不改善者,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得廢止其許可。 違反第十九條規定,對警報、地震、氣象或海象之預報報導錯誤或未依規定方式報導,經中央氣象局通知更正而不立即更正者,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氣象法 第 25 條 依第二十二條及前條規定,處機關、學校或團體罰鍰者,對各該行為人並處以各該條所定之罰鍰。 氣象法 第 26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除第二十二條規定者外,由中央氣象局處罰。 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屆期仍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氣象法 第 27 條 擅自占用、損壞或移動氣象觀測用地或設施或有妨害其效用之行為者,除涉及刑責應依法移送偵辦外,並應通知行為人或其雇用人負責回復原狀,或償還修復費用,或依法賠償。 氣象法 第 六 章 附則 氣象法 第 28 條 軍事建制之氣象機構,除第九條及第十七條規定者外,不適用本法規定。 氣象法 第 29 條 本法未規定事項,涉及國際事務者,交通部得參照有關國際公約或協定及其附約所定規則、規程、辦法、標準、建議或程序,採用施行。 氣象法 第 30 條 中央氣象局依本法提供氣象資料、儀器校驗、氣象專業服務或發給證照,得收取費用。 前項費用之種類及費額,由交通部定之。 氣象法 第 31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氣象法
法律
202306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發展觀光條例 第 一 章 總則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 條 為發展觀光產業,宏揚傳統文化,推廣自然生態保育意識,永續經營台灣特有之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資源,敦睦國際友誼,增進國民身心健康,加速國內經濟繁榮,制定本條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用名詞,定義如下: 一、觀光產業:指有關觀光資源之開發、建設與維護,觀光設施之興建、改善,為觀光旅客旅遊、食宿提供服務與便利及提供舉辦各類型國際會議、展覽相關之旅遊服務產業。 二、觀光旅客:指觀光旅遊活動之人。 三、觀光地區:指風景特定區以外,經中央主管機關會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後指定供觀光旅客遊覽之風景、名勝、古蹟、博物館、展覽場所及其他可供觀光之地區。 四、風景特定區:指依規定程序劃定之風景或名勝地區。 五、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指具有無法以人力再造之特殊天然景緻、應嚴格保護之自然動、植物生態環境及重要史前遺跡所呈現之特殊自然人文景觀資源,在原住民保留地、山地管制區、野生動物保護區、水產資源保育區、自然保留區、風景特定區及國家公園內之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生態保護區等範圍內劃設之地區。 六、觀光遊樂設施:指在風景特定區或觀光地區提供觀光旅客休閒、遊樂之設施。 七、觀光旅館業:指經營國際觀光旅館或一般觀光旅館,對旅客提供住宿及相關服務之營利事業。 八、旅館業:指觀光旅館業以外,以各種方式名義提供不特定人以日或週之住宿、休息並收取費用及其他相關服務之營利事業。 九、民宿:指利用自用或自有住宅,結合當地人文街區、歷史風貌、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農林漁牧、工藝製造、藝術文創等生產活動,以在地體驗交流為目的、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城鄉家庭式住宿環境與文化生活之住宿處所。 十、旅行業:指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為旅客設計安排旅程、食宿、領隊人員、導遊人員、代購代售交通客票、代辦出國簽證手續等有關服務而收取報酬之營利事業。 十一、觀光遊樂業:指經主管機關核准經營觀光遊樂設施之營利事業。 十二、導遊人員:指執行接待或引導來本國觀光旅客旅遊業務而收取報酬之服務人員。 十三、領隊人員:指執行引導出國觀光旅客團體旅遊業務而收取報酬之服務人員。 十四、專業導覽人員:指為保存、維護及解說國內特有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資源,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所設置之專業人員。 十五、外語觀光導覽人員:指為提升我國國際觀光服務品質,以外語輔助解說國內特有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資源,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所設置具外語能力之人員。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交通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主管全國觀光事務,設觀光局;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主管地方觀光事務,得視實際需要,設立觀光機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 條 觀光產業之國際宣傳及推廣,由中央主管機關綜理,應力求國際化、本土化及區域均衡化,並得視國外市場需要,於適當地區設辦事機構或與民間組織合作辦理之。 中央主管機關得將辦理國際觀光行銷、市場推廣、市場資訊蒐集等業務,委託法人團體辦理。其受委託法人團體應具備之資格、條件、監督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民間團體或營利事業,辦理涉及國際觀光宣傳及推廣事務,除依有關法律規定外,應受中央主管機關之輔導;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為加強國際宣傳,便利國際觀光旅客,中央主管機關得與外國觀光機構或授權觀光機構與外國觀光機構簽訂觀光合作協定,以加強區域性國際觀光合作,並與各該區域內之國家或地區,交換業務經營技術。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 條 為有效積極發展觀光產業,中央主管機關應每年就觀光市場進行調查及資訊蒐集,並及時揭露,以供擬定國家觀光產業政策之參考。 為維持觀光地區、風景特定區與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之環境品質,得視需要導入成長管理機制,規範適當之遊客量、遊憩行為與許可開發強度,納入經營管理計畫。 發展觀光條例 第 二 章 規劃建設 發展觀光條例 第 7 條 觀光產業之綜合開發計畫,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 各級主管機關,為執行前項計畫所採行之必要措施,有關機關應協助與配合。 發展觀光條例 第 8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配合觀光產業發展,應協調有關機關,規劃國內觀光據點交通運輸網,開闢國際交通路線,建立海、陸、空聯運制;並得視需要於國際機場及商港設旅客服務機構;或輔導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重要交通轉運地點,設置旅客服務機構或設施。 國內重要觀光據點,應視需要建立交通運輸設施,其運輸工具、路面工程及場站設備,均應符合觀光旅行之需要。 發展觀光條例 第 9 條 主管機關對國民及國際觀光旅客在國內觀光旅遊必需利用之觀光設施,應配合其需要,予以旅宿之便利與安寧。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0 條 主管機關得視實際情形,會商有關機關,將重要風景或名勝地區,勘定範圍,劃為風景特定區;並得視其性質,專設機構經營管理之。 依其他法律或由其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劃定之風景區或遊樂區,其所設有關觀光之經營機構,均應接受主管機關之輔導。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1 條 風景特定區計畫,應依據中央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就地區特性及功能所作之評鑑結果,予以綜合規劃。 前項計畫之擬訂及核定,除應先會商主管機關外,悉依都市計畫法之規定辦理。 風景特定區應按其地區特性及功能,劃分為國家級、直轄市級及縣(市)級。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2 條 為維持觀光地區及風景特定區之美觀,區內建築物之造形、構造、色彩等及廣告物、攤位之設置,得實施規劃限制;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3 條 風景特定區計畫完成後,該管主管機關,應就發展順序,實施開發建設。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4 條 主管機關對於發展觀光產業建設所需之公共設施用地,得依法申請徵收私有土地或撥用公有土地。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5 條 中央主管機關對於劃定為風景特定區範圍內之土地,得依法申請施行區段徵收。公有土地得依法申請撥用或會同土地管理機關依法開發利用。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6 條 主管機關為勘定風景特定區範圍,得派員進入公私有土地實施勘查或測量。但應先以書面通知土地所有權人或其使用人。 為前項之勘查或測量,如使土地所有權人或使用人之農作物、竹木或其他地上物受損時,應予補償。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7 條 為維護風景特定區內自然及文化資源之完整,在該區域內之任何設施計畫,均應徵得該管主管機關之同意。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8 條 具有大自然之優美景觀、生態、文化與人文觀光價值之地區,應規劃建設為觀光地區。該區域內之名勝、古蹟及特殊動植物生態等觀光資源,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嚴加維護,禁止破壞。 發展觀光條例 第 19 條 為保存、維護及解說國內特有自然生態資源,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於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設置專業導覽人員,並得聘用外籍人士、學生等作為外語觀光導覽人員,以外國語言導覽輔助,旅客進入該地區,應申請專業導覽人員陪同進入,以提供多元旅客詳盡之說明,減少破壞行為發生,並維護自然資源之永續發展。 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位於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應優先聘用當地原住民從事專業導覽工作。 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之劃定,由該管主管機關會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劃定之。 專業導覽人員及外語觀光導覽人員之資格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0 條 主管機關對風景特定區內之名勝、古蹟,應會同有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調查登記,並維護其完整。 前項古蹟受損者,主管機關應通知管理機關或所有人,擬具修復計畫,經有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主管機關同意後,即時修復。 發展觀光條例 第 三 章 經營管理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1 條 經營觀光旅館業者,應先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並依法辦妥公司登記後,領取觀光旅館業執照,始得營業。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2 條 觀光旅館業業務範圍如下: 一、客房出租。 二、附設餐飲、會議場所、休閒場所及商店之經營。 三、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與觀光旅館有關之業務。 主管機關為維護觀光旅館旅宿之安寧,得會商相關機關訂定有關之規定。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3 條 觀光旅館等級,按其建築與設備標準、經營、管理及服務方式區分之。 觀光旅館之建築及設備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內政部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4 條 經營旅館業者,除依法辦妥公司或商業登記外,並應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登記證及專用標識後,始得營業。 主管機關為維護旅館旅宿之安寧,得會商相關機關訂定有關之規定。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5 條 主管機關應依據各地區人文街區、歷史風貌、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農林漁牧、工藝製造、藝術文創等生產活動,輔導管理民宿之設置。 民宿經營者,應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登記證及專用標識後,始得經營。 民宿之設置地區、經營規模、建築、消防、經營設備基準、申請登記要件、經營者資格、管理監督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6 條 經營旅行業者,應先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並依法辦妥公司登記後,領取旅行業執照,始得營業。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7 條 旅行業業務範圍如下: 一、接受委託代售海、陸、空運輸事業之客票或代旅客購買客票。 二、接受旅客委託代辦出、入國境及簽證手續。 三、招攬或接待觀光旅客,並安排旅遊、食宿及交通。 四、設計旅程、安排導遊人員或領隊人員。 五、提供旅遊諮詢服務。 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與國內外觀光旅客旅遊有關之事項。 前項業務範圍,中央主管機關得按其性質,區分為綜合、甲種、乙種旅行業核定之。 非旅行業者不得經營旅行業業務。但代售日常生活所需國內海、陸、空運輸事業之客票,不在此限。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8 條 外國旅行業在中華民國設立分公司,應先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並依公司法規定辦理認許後,領取旅行業執照,始得營業。 外國旅行業在中華民國境內所置代表人,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並依公司法規定向經濟部備案。但不得對外營業。 發展觀光條例 第 29 條 旅行業辦理團體旅遊或個別旅客旅遊時,應與旅客訂定書面契約,並得以電子簽章法規定之電子文件為之。 前項契約之格式、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旅行業將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契約書格式公開並印製於收據憑證交付旅客者,除另有約定外,視為已依第一項規定與旅客訂約。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0 條 經營旅行業者,應依規定繳納保證金;其金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金額調整時,原已核准設立之旅行業亦適用之。 旅客對旅行業者,因旅遊糾紛所生之債權,對前項保證金有優先受償之權。 旅行業未依規定繳足保證金,經主管機關通知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廢止其旅行業執照。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1 條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及民宿經營者,於經營各該業務時,應依規定投保責任保險。 旅行業辦理旅客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時,應依規定投保履約保證保險。 前二項各行業應投保之保險範圍及金額,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或傷害,而受下列之人請求時,不論其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於前項所定之保險範圍及金額內,依本條例規定向第一項責任保險之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 一、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 二、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者,請求順位如下: (一)父母、子女及配偶。 (二)祖父母。 (三)孫子女。 (四)兄弟姊妺。 第一項之責任保險人依本條例規定所為之保險給付,視為被保險人損害賠償金額之一部分;被保險人受賠償請求時,得扣除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2 條 導遊人員及領隊人員,應經中央主管機關或其委託之有關機關評量及訓練合格。 前項人員,應經中央主管機關發給執業證,並受旅行業僱用或受政府機關、團體之臨時招請,始得執行業務。 導遊人員及領隊人員取得結業證書或執業證後連續三年未執行各該業務者,應重行參加訓練結業,領取或換領執業證後,始得執行業務。但因天災、疫情或其他事由,中央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公告延長之。 第一項修正施行前已取得執業證者,得不受第一項評量或訓練合格之規定限制。 第一項施行日期,由行政院會同考試院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3 條 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不得為觀光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之發起人、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執行業務或代表公司之股東: 一、有公司法第三十條各款情事之一者。 二、曾經營該觀光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受撤銷或廢止營業執照處分尚未逾五年者。 已充任為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執行業務或代表公司之股東,如有第一項各款情事之一者,當然解任之,中央主管機關應撤銷或廢止其登記,並通知公司登記之主管機關。 旅行業經理人應經中央主管機關或其委託之有關機關團體訓練合格,領取結業證書後,始得充任;其參加訓練資格,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旅行業經理人連續三年未在旅行業任職者,應重新參加訓練合格後,始得受僱為經理人。 旅行業經理人不得兼任其他旅行業之經理人,並不得自營或為他人兼營旅行業。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4 條 主管機關對各地特有產品及手工藝品,應會同有關機關調查統計,輔導改良其生產及製作技術,提高品質,標明價格,並協助在各觀光地區商號集中銷售。 各觀光地區商店販賣前項特有產品及手工藝品,不得以贗品權充,違反者依相關法令規定辦理。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5 條 經營觀光遊樂業者,應先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並依法辦妥公司登記後,領取觀光遊樂業執照,始得營業。 為促進觀光遊樂業之發展,中央主管機關應針對重大投資案件,設置單一窗口,會同中央有關機關辦理。 前項所稱重大投資案件,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6 條 為維護遊客安全,水域遊憩活動管理機關得對水域遊憩活動之種類、範圍、時間及行為限制之,並得視水域環境及資源條件之狀況,公告禁止水域遊憩活動區域;其禁止、限制及應遵守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帶客從事水域遊憩活動具營利性質者,應投保責任保險;提供場地或器材供遊客從事水域遊憩活動而具營利性質者,亦同。 前項責任保險給付項目及最低保險金額,由主管機關於第一項管理辦法中定之。 前項保險金額之部分金額,於第二項責任保險之被保險人因意外事故致遊客死亡或傷害,而受下列之人請求時,不論被保險人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依本條例規定向責任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 一、因意外事故致遊客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 二、因意外事故致遊客死亡者,請求順位如下: (一)父母、子女及配偶。 (二)祖父母。 (三)孫子女。 (四)兄弟姊妺。 第二項之責任保險人依本條例規定所為之保險給付,視為被保險人損害賠償金額之一部分;被保險人受賠償請求時,得扣除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7 條 主管機關對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或民宿經營者之經營管理、營業設施,得實施定期或不定期檢查。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或民宿經營者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前項檢查,並應提供必要之協助。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7-1 條 主管機關為調查未依本條例取得營業執照或登記證而經營觀光旅館業務、旅行業務、觀光遊樂業務、旅館業務或民宿之事實,得請求有關機關、法人、團體及當事人,提供必要文件、單據及相關資料;必要時得會同警察機關執行檢查,並得公告檢查結果。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8 條 為加強機場服務及設施,發展觀光產業,得收取出境航空旅客之機場服務費;其收費繳納方法、免收服務費對象及相關作業方式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觀光地區、風景特定區、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該管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對進入之旅客收取觀光保育費;其收費繳納方法、公告收費範圍、免收保育費對象、差別費率及相關作業方式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其涉及原住民保留地者,應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事務主管機關研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39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適應觀光產業需要,提高觀光從業人員素質,應辦理專業人員訓練,培育觀光從業人員;其所需之訓練費用,得向其所屬事業機構、團體或受訓人員收取。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0 條 觀光產業依法組織之同業公會或其他法人團體,其業務應受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監督。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1 條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觀光遊樂業及民宿經營者,應懸掛主管機關發給之觀光專用標識;其型式及使用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觀光專用標識之製發,主管機關得委託各該業者團體辦理之。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觀光遊樂業或民宿經營者,經受停止營業或廢止營業執照或登記證之處分者,應繳回觀光專用標識。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2 條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或民宿經營者,暫停營業或暫停經營一個月以上者,其屬公司組織者,應於十五日內備具股東會議事錄或股東同意書,非屬公司組織者備具申請書,並詳述理由,報請該管主管機關備查。 前項申請暫停營業或暫停經營期間,最長不得超過一年,其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展延一次,期間以一年為限,並應於期間屆滿前十五日內提出。 停業期限屆滿後,應於十五日內向該管主管機關申報復業。 未依第一項規定報請備查或前項規定申報復業,達六個月以上者,主管機關得廢止其營業執照或登記證。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3 條 為保障旅遊消費者權益,旅行業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公告之: 一、保證金被法院扣押或執行者。 二、受停業處分或廢止旅行業執照者。 三、自行停業者。 四、解散者。 五、經票據交換所公告為拒絕往來戶者。 六、未依第三十一條規定辦理履約保證保險或責任保險者。 發展觀光條例 第 四 章 獎勵及處罰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4 條 觀光旅館、旅館與觀光遊樂設施之興建及觀光產業之經營、管理,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訂定獎勵項目及標準獎勵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5 條 民間機構開發經營觀光遊樂設施、觀光旅館經中央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者,其範圍內所需之公有土地得由公產管理機關讓售、出租、設定地上權、聯合開發、委託開發、合作經營、信託或以使用土地權利金或租金出資方式,提供民間機構開發、興建、營運,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國有財產法第二十八條及地方政府公產管理法令之限制。 依前項讓售之公有土地為公用財產者,仍應變更為非公用財產,由非公用財產管理機關辦理讓售。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6 條 民間機構開發經營觀光遊樂設施、觀光旅館經中央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者,其所需之聯外道路得由中央主管機關協調該管道路主管機關、地方政府及其他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興建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7 條 民間機構開發經營觀光遊樂設施、觀光旅館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者,其範圍內所需用地如涉及都市計畫或非都市土地使用變更,應檢具書圖文件申請,依都市計畫法第二十七條或區域計畫法第十五條之一規定辦理逕行變更,不受通盤檢討之限制。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8 條 民間機構經營觀光遊樂業、觀光旅館業、旅館業之貸款經中央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者,中央主管機關為配合發展觀光政策之需要,得洽請相關機關或金融機構提供優惠貸款。 發展觀光條例 第 49 條 觀光遊樂業、觀光旅館業及旅館業配合觀光政策提升服務品質,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者,於營運期間,供其直接使用之不動產,應課徵之地價稅及房屋稅,得予適當減免。 前項不動產,如係觀光遊樂業、觀光旅館業及旅館業設定地上權或承租者,以不動產所有權人將地價稅、房屋稅減免金額全額回饋地上權人或承租人,並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者為限。 第一項減免之期限、範圍、標準及程序之自治條例,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定之,並報財政部備查。 第一項觀光遊樂業、觀光旅館業及旅館業配合觀光政策提升服務品質之核定標準,由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一項租稅優惠,實施年限為五年,其年限屆期前,行政院得視情況延長一次,並以五年為限。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0 條 為加強國際觀光宣傳推廣,公司組織之觀光產業,得在下列用途項下支出金額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限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當年度不足抵減時,得在以後四年度內抵減之: 一、配合政府參與國際宣傳推廣之費用。 二、配合政府參加國際觀光組織及旅遊展覽之費用。 三、配合政府推廣會議旅遊之費用。 前項投資抵減,其每一年度得抵減總額,以不超過該公司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百分之五十為限。但最後年度抵減金額,不在此限。 第一項投資抵減之適用範圍、核定機關、申請期限、申請程序、施行期限、抵減率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0-1 條 外籍旅客向特定營業人購買特定貨物,達一定金額以上,並於一定期間內攜帶出口者,得在一定期間內辦理退還特定貨物之營業稅;其辦法,由交通部會同財政部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1 條 經營管理良好之觀光產業或服務成績優良之觀光產業從業人員,由主管機關表揚之。 前項表揚之申請程序、獎勵內容、適用對象、候選資格、條件、評選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2 條 主管機關為加強觀光宣傳,促進觀光產業發展,對有關觀光之優良文學、藝術作品,應予獎勵;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定之。 中央主管機關,對促進觀光產業之發展有重大貢獻者,授給獎金、獎章或獎狀表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3 條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或民宿經營者,有玷辱國家榮譽、損害國家利益、妨害善良風俗或詐騙旅客行為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處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定期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營業執照或登記證。 經受停止營業一部或全部之處分,仍繼續營業者,處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罰鍰,廢止其營業執照或登記證,並得按次處罰之。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之受僱人員有第一項行為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4 條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或民宿經營者,經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七條第一項檢查結果有不合規定者,除依相關法令辦理外,並令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定期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經受停止營業處分仍繼續營業者,廢止其營業執照或登記證。 經依第三十七條第一項規定檢查結果,有不合規定且危害旅客安全之虞者,在未完全改善前,得暫停其設施或設備一部或全部之使用。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或民宿經營者,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七條第一項規定檢查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5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得廢止其營業執照: 一、觀光旅館業違反第二十二條規定,經營核准登記範圍外業務。 二、旅行業違反第二十七條規定,經營核准登記範圍外業務。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旅行業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未與旅客訂定書面契約。 二、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或民宿經營者,違反第四十二條規定,暫停營業或暫停經營未報請備查或停業期間屆滿未申報復業。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或民宿經營者,違反依本條例所發布之命令,視情節輕重,主管機關得令限期改善或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未依本條例領取營業執照而經營觀光旅館業務、旅行業務或觀光遊樂業務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歇業。 未依本條例領取登記證而經營旅館業務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歇業。 未依本條例領取登記證而經營民宿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歇業。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及民宿經營者,擅自擴大營業客房部分者,其擴大部分,觀光旅館業及旅館業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民宿經營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擴大部分並勒令歇業。 經營觀光旅館業務、旅館業務及民宿者,依前四項規定經勒令歇業仍繼續經營者,得按次處罰,主管機關並得移送相關主管機關,採取停止供水、供電、封閉、強制拆除或其他必要可立即結束經營之措施,且其費用由該違反本條例之經營者負擔。 違反前五項規定,情節重大者,主管機關應公布其名稱、地址、負責人或經營者姓名及違規事項。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5-1 條 未依本條例規定領取營業執照或登記證而經營觀光旅館業務、旅行業務、觀光遊樂業務、旅館業務或民宿者,以廣告物、出版品、廣播、電視、電子訊號、電腦網路或其他媒體等,散布、播送或刊登營業之訊息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5-2 條 對於違反本條例之行為,民眾得敘明事實並檢具證據資料,向主管機關檢舉。 主管機關對於前項檢舉,經查證屬實並處以罰鍰者,其罰鍰金額達一定數額時,得以實收罰鍰總金額收入之一定比例,提充檢舉獎金予檢舉人。 前項檢舉及獎勵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主管機關為第二項查證時,對檢舉人之身分應予保密。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6 條 外國旅行業未經申請核准而在中華民國境內設置代表人者,處代表人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其停止執行職務。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7 條 旅行業未依第三十一條規定辦理履約保證保險或責任保險,中央主管機關得立即停止其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並限於三個月內辦妥投保,逾期未辦妥者,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 違反前項停止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之處分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觀光遊樂業及民宿經營者,未依第三十一條規定辦理責任保險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主管機關並應令限期辦妥投保,屆期未辦妥者,得廢止其營業執照或登記證。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8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逕行定期停止其執行業務或廢止其執業證: 一、旅行業經理人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五項規定,兼任其他旅行業經理人或自營或為他人兼營旅行業。 二、導遊人員、領隊人員或觀光產業經營者僱用之人員,違反依本條例所發布之命令者。 經受停止執行業務處分,仍繼續執業者,廢止其執業證。 發展觀光條例 第 59 條 未依第三十二條規定取得執業證而執行導遊人員或領隊人員業務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執業。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0 條 於公告禁止區域從事水域遊憩活動或不遵守水域遊憩活動管理機關對有關水域遊憩活動所為種類、範圍、時間及行為之限制命令者,由其水域遊憩活動管理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活動。 前項行為具營利性質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活動。 具營利性質者未依主管機關所定保險金額,投保責任保險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禁止其活動。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1 條 未依第四十一條第三項規定繳回觀光專用標識,或未經主管機關核准擅自使用觀光專用標識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其停止使用及拆除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2 條 損壞觀光地區或風景特定區之名勝、自然資源或觀光設施者,有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處行為人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責令回復原狀或償還修復費用。其無法回復原狀者,有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再處行為人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鍰。 旅客進入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未依規定申請專業導覽人員陪同進入者,有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處行為人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3 條 於風景特定區或觀光地區內有下列行為之一者,由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擅自經營固定或流動攤販。 二、擅自設置指示標誌、廣告物。 三、強行向旅客拍照並收取費用。 四、強行向旅客推銷物品。 五、其他騷擾旅客或影響旅客安全之行為。 違反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規定者,其攤架、指示標誌或廣告物予以拆除並沒入之,拆除費用由行為人負擔。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4 條 於風景特定區或觀光地區內有下列行為之一者,由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任意拋棄、焚燒垃圾或廢棄物。 二、將車輛開入禁止車輛進入或停放於禁止停車之地區。 三、擅入管理機關公告禁止進入之地區。 其他經管理機關公告禁止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及危害安全之行為,由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五千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5 條 依本條例所處之罰鍰,經通知限期繳納,屆期未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發展觀光條例 第 五 章 附則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6 條 風景特定區之評鑑、規劃建設作業、經營管理、經費及獎勵等事項之管理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觀光旅館業、旅館業之設立、發照、經營設備設施、經營管理、受僱人員管理及獎勵等事項之管理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旅行業之設立、發照、經營管理、受僱人員管理、獎勵及經理人訓練等事項之管理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觀光遊樂業之設立、發照、經營管理及檢查等事項之管理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導遊人員、領隊人員之訓練、執業證核發及管理等事項之管理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7 條 依本條例所為處罰之裁罰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8 條 依本條例規定核准發給之證照,得收取證照費;其費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發展觀光條例 第 69 條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已依法核准經營旅館業務、國民旅舍或觀光遊樂業務者,應自本條例修正施行之日起一年內,向該管主管機關申請旅館業登記證或觀光遊樂業執照,始得繼續營業。 本條例修正施行後,始劃定之風景特定區或指定之觀光地區內,原依法核准經營遊樂設施業務者,應於風景特定區專責管理機構成立後或觀光地區公告指定之日起一年內,向該管主管機關申請觀光遊樂業執照,始得繼續營業。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已依法設立經營旅遊諮詢服務者,應自本條例修正施行之日起一年內,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發旅行業執照,始得繼續營業。 發展觀光條例 第 70 條 於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前已經許可經營觀光旅館業務而非屬公司組織者,應自本條例修正施行之日起一年內,向該管主管機關申請觀光旅館業營業執照,始得繼續營業。 前項申請案,不適用第二十一條辦理公司登記及第二十三條第二項之規定。 發展觀光條例 第 70-1 條 於本條例中華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十四日修正施行前,已依相關法令核准經營觀光遊樂業業務而非屬公司組織者,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三月二十一日前,向該管主管機關申請觀光遊樂業執照,始得繼續營業。 前項申請案,不適用第三十五條辦理公司登記之規定。 發展觀光條例 第 70-2 條 於本條例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一月二十二日修正施行前,非以營利為目的且供特定對象住宿之場所而有營利之事實者,應自本條例修正施行之日起十年內,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旅館業登記、領取登記證及專用標識,始得繼續營業。 發展觀光條例 第 71 條 本條例除另定施行日期者外,自公布日施行。
發展觀光條例
法律
20220518
2024/1/12 上午 12:00:00
大眾捷運法 第 一 章 總則 大眾捷運法 第 1 條 為加強都市運輸效能,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大眾捷運系統健全發展,以增進公共福利,特制定本法。 大眾捷運法 第 2 條 大眾捷運系統之規劃、建設、營運、監督及安全,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大眾捷運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大眾捷運系統,指利用地面、地下或高架設施,使用專用動力車輛,行駛於導引之路線,並以密集班次、大量快速輸送都市及鄰近地區旅客之公共運輸系統。 前項大眾捷運系統,依使用路權型態,分為下列二類: 一、完全獨立專用路權:全部路線為獨立專用,不受其他地面交通干擾。 二、非完全獨立專用路權:部分地面路線以實體設施與其他地面運具區隔,僅在路口、道路空間不足或其他特殊情形時,不設區隔設施,而與其他地面運具共用車道。 大眾捷運系統為非完全獨立專用路權者,其共用車道路線長度,以不超過全部路線長度四分之一為限。但有特殊情形,經中央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准者,不在此限。 第二項第二款之大眾捷運系統,應考量路口行車安全、行人與車行交通狀況、路口號誌等因素,設置優先通行或聲光號誌。 大眾捷運法 第 4 條 大眾捷運系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交通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路網跨越不相隸屬之行政區域者,由各有關直轄市、縣(市)政府協議決定地方主管機關,協議不成者,由交通部指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5 條 建設大眾捷運系統所需經費及各級政府分擔比例,應依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納入規劃報告書財務計畫中,由中央主管機關報請或核轉行政院核定。 前項建設由民間辦理者,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所需資金應自行籌措。 大眾捷運法 第 6 條 大眾捷運系統需用之土地,得依法徵收或撥用之。 大眾捷運法 第 7 條 為有效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地區發展,主管機關得辦理大眾捷運系統路線、場、站土地及其毗鄰地區土地之開發。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前項所稱之毗鄰地區土地: 一、與捷運設施用地相連接。 二、與捷運設施用地在同一街廓內,且能與捷運設施用地連成同一建築基地。 三、與捷運設施用地相鄰之街廓,而以地下道或陸橋相連通。 第一項開發用地,主管機關得協調內政部或直轄巿政府調整當地之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或區域土地使用管制。 大眾捷運系統路線、場、站及其毗鄰地區辦理開發所需之土地,得依有償撥用、協議價購、巿地重劃或區段徵收方式取得之;其依協議價購方式辦理者,主管機關應訂定優惠辦法,經協議不成者,得由主管機關依法報請徵收。 主管機關得會商都巿計畫、地政等有關機關,於路線、場、站及其毗鄰地區劃定開發用地範圍,經區段徵收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先行依法辦理區段徵收,並於區段徵收公告期滿後一年內,發布實施都巿計畫進行開發,不受都巿計畫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之限制。 以區段徵收方式取得開發用地者,應將大眾捷運系統路線、場、站及相關附屬設施用地,於區段徵收計畫書載明無償登記為主管機關所有。 第一項開發之規劃、申請、審查、土地取得程序、開發方式、容許使用項目、申請保證金、履約保證金、獎勵及管理監督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主管機關辦理開發之公有土地及因開發所取得之不動產,其處分、設定負擔、租賃或收益,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國有財產法第二十八條及地方政府公產管理法令之限制。 大眾捷運法 第 7-1 條 主管機關為辦理前條第一項之土地開發,得設置土地開發基金;其基金來源如下: 一、出售(租)因土地開發所取得之不動產及經營管理之部分收入。 二、辦理土地開發業務所取得之收益或權利金。 三、主管機關循預算程序之撥款。 四、本基金利息收入。 五、其他收入。 前項基金之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其基金屬中央設置者,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發布;其基金屬地方設置者,由地方主管機關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8 條 為謀大眾捷運系統通信便利,大眾捷運系統工程建設或營運機構,經交通部核准,得設置大眾捷運系統專用電信。 大眾捷運法 第 9 條 各級主管機關為促進大眾捷運系統之發展,得設協調委員會,負責規劃、建設及營運之協調事項。 大眾捷運法 第 二 章 規劃 大眾捷運法 第 10 條 大眾捷運系統之規劃,由主管機關或民間辦理。 辦理大眾捷運系統規劃時,主管機關或民間應召開公聽會,公開徵求意見。 大眾捷運法 第 11 條 大眾捷運系統之規劃,應考慮下列因素: 一、地理條件。 二、人口分布。 三、生態環境。 四、土地之利用計畫及其發展。 五、社會及經濟活動。 六、都市運輸發展趨勢。 七、運輸系統之整合發展。 八、採用非完全獨立專用路權路段所經鄰近道路之交通衝擊。 九、其他有關事項。 大眾捷運法 第 12 條 大眾捷運系統規劃報告書,應由中央主管機關報請或核轉行政院核定;其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規劃目的及規劃目標年。 二、運量分析及預測。 三、工程標準及技術可行性。 四、經濟效益及財務評估。 五、路網及場、站規劃。 六、興建優先次序。 七、財務計畫。 八、環境影響說明書或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 九、土地取得方式及可行性評估。 十、依第十條第二項規定召開公聽會之經過及徵求意見之處理結果。 十一、其他有關事項。 大眾捷運系統規劃為採用非完全獨立專用路權型態時,前項規劃報告書並應記載非完全獨立專用路權所經鄰近道路之交通衝擊分析及道路交通管制配套計畫。 民間自行規劃大眾捷運系統者,第一項規劃報告書應向地方主管機關提出,經層報中央主管機關核轉行政院核定。 大眾捷運法 第 三 章 建設 大眾捷運法 第 13 條 大眾捷運系統之建設,由中央主管機關辦理。但經中央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同意後,得由地方主管機關辦理。 中央或地方主管機關為建設大眾捷運系統,得設立工程建設機構,依前條核定之大眾捷運系統路網計畫,負責設計、施工。 前項大眾捷運系統之建設,中央或地方主管機關得委任、委託其他機關辦理或甄選民間機構投資建設,並擔任工程建設機構。 大眾捷運系統由民間投資建設者,申請人申請投資捷運建設計畫時,其公司最低實收資本額不得低於新臺幣十億元,並應為總工程經費百分之十以上。取得最優申請人資格者,應於六個月內完成最低實收資本額為總工程經費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之股份有限公司設立登記。 民間機構在籌辦、興建及營運時期,其自有資金之最低比率,均應維持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 中央主管機關為整合各捷運系統建設之經驗,應蒐集各該路網之建設合約、土地取得、拆遷補償、管線遷移及涉外民事仲裁事件等有關資料,主動提供各該工程建設機構參考使用。 大眾捷運法 第 13-1 條 大眾捷運系統及其附屬設施之公共工程,其設計、監造業務,應由依法登記執業之相關專業技師簽證。但主管機關自行辦理者,得由機關內依法取得相關專業技師證書者辦理。 前項相關專業技師之科別,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技師主管機關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14 條 地方主管機關建設之大眾捷運系統,應由地方主管機關備具下列文書,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辦理: 一、經核定之規劃報告書。 二、初步工程設計圖說。 三、財源籌措計畫書。 四、工程實施計畫書。 五、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之設立計畫及營運計畫書。 六、營運損益估計表。 中央主管機關建設之大眾捷運系統,應備具前項各款文書,報請行政院核定後辦理。 大眾捷運法 第 15 條 大眾捷運系統建設,其開工及竣工期限,應由中央工程建設機構或地方主管機關擬訂,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其不能依限開工或竣工時,應敘明理由,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展期。 路網全部或一部工程完竣,應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履勘;非經核准,不得營運。 大眾捷運法 第 16 條 大眾捷運系統路線穿越河川,其築墩架橋或開闢隧道,應與水利設施配合;河岸如有堤壩等建築物,應予適度加強,並均應商得水利主管機關同意,以防止危險發生。 大眾捷運法 第 17 條 大眾捷運系統建設工程之施工,主管機關應協同管、線、下水道及其他公共設施之有關主管機關,同時配合進行。 大眾捷運法 第 18 條 大眾捷運系統工程建設機構因施工需要,得使用河川、溝渠、涵洞、堤防、道路、公園及其他公共使用之土地。但應事先通知各有關主管機關。 大眾捷運法 第 19 條 大眾捷運系統因工程上之必要,得穿越公、私有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之上空或地下,或得將管、線附掛於沿線之建物上。但應擇其對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之所有人、占有人或使用人損害最少之處所及方法為之,並應支付相當之補償。 前項須穿越私有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之上空或地下之情形,主管機關得就其需用之空間範圍,在施工前,於土地登記簿註記,或與土地所有權人協議設定地上權,協議不成時,準用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徵收取得地上權。 前二項私有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因大眾捷運系統之穿越,致不能為相當之使用時,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所有人得自施工之日起至完工後一年內,請求徵收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主管機關不得拒絕。私有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所有人原依前二項規定取得之對價,應在徵收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補償金額內扣除之。 第一項穿越之土地為建築基地之全部或一部時,該建築基地得以增加新建樓地板面積方式補償之。 前四項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上空或地下使用之程序、使用範圍、地籍逕為分割及設定地上權、徵收、註記、補償、登記、增加新建樓地板面積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內政部定之。 主管機關依第三項規定徵收取得之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其處分、設定負擔、租賃或收益,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國有財產法第二十八條及地方政府公產管理法令有關規定之限制。 大眾捷運法 第 20 條 因舖設大眾捷運系統地下軌道或其他地下設備,致土地所有人無法附建防空避難設備或法定停車空間時,經當地主管建築機關勘查屬實者,得就該地下軌道或其他地下設備直接影響部分,免予附建防空避難設備或法定停車空間。 土地所有人因無法附建防空避難設備或法定停車空間所受之損害,大眾捷運系統工程建設機構應依前條規定予以補償或於適當地點興建或購置停車場所以資替代。 大眾捷運法 第 21 條 大眾捷運系統工程建設機構為勘測、施工或維護大眾捷運系統路線及其設施,應於七天前通知所有人、占有人或使用人後始得進入或使用公、私土地或建築物。但情況緊急,遲延即有發生重大公共危險之虞者,得先行進入或使用。 前項情形工程建設機構應對所有人、占有人或使用人予以相當之補償,如對補償有異議時,應報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定後為之。 依第一項但書規定進入或使用私有土地或建築物時,應會同當地村、里長或警察到場見證。 大眾捷運法 第 22 條 大眾捷運系統工程建設機構依前條使用公、私土地或建築物,有拆除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全部或一部之必要時,應先報請當地主管機關限期令所有人、占有人或使用人拆除之;如緊急需要或逾期不拆除者,其主管機關得逕行或委託當地主管建築機關強制拆除之。 前項拆除應給予相當補償;對補償有異議時,應報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定後為之。 大眾捷運法 第 23 條 大眾捷運系統所需電能,由電業機構優先供應;經電業主管機關之核准,得自行設置供自用之發電、變電及輸電系統之一部或全部。 大眾捷運法 第 24 條 於大眾捷運系統設施附掛管、線,應協調該工程建設機構同意後,始得施工。 於大眾捷運系統用地內埋設管、線、溝渠者,應具備工程設計圖說,徵得該工程建設機構同意,由其代為施工或派員協助監督施工。工程興建及管、線、溝渠養護費用,由該設施之所有人或使用人負擔。 依前二項規定附掛或埋設之管、線、溝渠,因大眾捷運系統業務需要而應予拆遷時,該設施之所有人或使用人不得拒絕;其所需費用,依原設施標準,按新設經費減去拆除材料折舊價值後,應由該設施之所有人或使用人與大眾捷運系統工程建設或營運機構各負擔二分之一。 前三項管、線、溝渠處理分類、經費負擔、結算給付、申請手續、施工期程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24-1 條 大眾捷運系統在市區道路或公路建設,應先徵得該市區道路或公路主管機關同意。 前項大眾捷運系統之建設,須拆遷已附掛或埋設之管、線、溝渠時,該設施之所有人或使用人不得拒絕;其所需費用分擔,依前條第三項規定及第四項所定辦法辦理。 依第三條第二項第二款所定大眾捷運系統,其地面路線之設置標準、規劃、管理養護及費用分擔原則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內政部定之。 共用車道路線維護應劃歸大眾捷運系統。 大眾捷運法 第 24-2 條 大眾捷運系統建設及車輛製造之技術規範,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技術規範,應包含無障礙設備及設施之設置與維護方式。 大眾捷運法 第 四 章 營運 大眾捷運法 第 25 條 中央主管機關建設之大眾捷運系統,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地方主管機關設立營運機構或經甄選後許可民間投資籌設營運機構營運。 地方主管機關建設之大眾捷運系統,由地方主管機關設立營運機構或經甄選後許可民間投資籌設營運機構營運。 政府建設之大眾捷運系統財產,依各級政府出資之比率持有。由中央政府補助辦理者,由路線行經之各該地方政府,按自償及非自償經費出資比率共有之,營運機構不共有大眾捷運系統財產;該財產以出租方式提供營運機構使用、收益者,營運機構應負責管理維護。 前項大眾捷運系統財產之租賃期間及程序,不受民法第四百四十九條第一項、土地法第二十五條及地方政府公產管理法令之限制。 第三項財產之定義、範圍、管理機關、產權登記、交付、增置、減損、異動、處分、收益、設定負擔、用途、租賃及管理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26 條 前條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以依公司法設立之股份有限公司為限。 大眾捷運法 第 27 條 大眾捷運系統之營運,應以企業方式經營,旅客運價一律全票收費。如法令另有規定予以優待者,應由其主管機關編列預算補貼之。 大眾捷運法 第 28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應擬訂服務指標,提供安全、快速、舒適之服務,以及便於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之無障礙運輸服務,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定,並核轉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大眾捷運法 第 29 條 大眾捷運系統運價率之計算公式,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變更時亦同。 大眾捷運系統之運價,由其營運機構依前項運價率計算公式擬訂,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定後公告實施;變更時亦同。 大眾捷運法 第 30 條 大眾捷運系統設施之操作及修護,應由依法經技能檢定合格之技術人員擔任之。 大眾捷運法 第 31 條 為發揮大眾捷運系統與公路運輸系統之整合功能,於大眾捷運系統營運前及營運期間,在其路線運輸有效距離內,地方主管機關應會商當地公路主管機關重新調整公路汽車客運業或市區汽車客運業營運路線。 大眾捷運法 第 32 條 為公益上之必要,大眾捷運系統地方主管機關,得核准或責令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與市區汽車客運業或其他大眾運輸業者,共同辦理聯運或其他路線、票證、票價等整合業務。 大眾捷運法 第 32-1 條 (刪除) 大眾捷運法 第 32-2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得於站區內提供免費充電設施服務,以供旅客緊急需要使用。 大眾捷運法 第 33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為維修路線場、站或搶救災害,得適用第十八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之規定。 大眾捷運法 第 五 章 監督 大眾捷運法 第 34 條 大眾捷運系統之經營、維護與安全應受主管機關監督;監督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35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應依左列規定,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一、營運時期之營運狀況,每三個月報備一次。 二、每年應將大眾捷運系統狀況、營業盈虧、運輸情形及改進計畫,於年度終了後六個月內報備一次。 中央主管機關得派員不定期視察大眾捷運系統營運狀況,必要時得檢閱文件帳冊;辦理有缺失者,應即督導改正。 大眾捷運法 第 36 條 大眾捷運系統運輸上必要之設備,主管機關得派員檢查;設備不適當時,應通知其限期改正。 大眾捷運法 第 37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得經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兼營其他附屬事業。 大眾捷運法 第 38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增減資本、租借營業、抵押財產或移轉管理,應先經地方主管機關核准,並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全部或部分宣告停業或終止營業者,應報經地方主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核准。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如有經營不善或其他有損公共利益之重大情事者,主管機關應命其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或改善無效者,停止其營運之一部或全部。但情況緊急,遲延即有害交通安全或公共利益時,得立即命其停止營運之一部或全部。 受前項停止營運處分六個月以上仍未改善者,由中央主管機關廢止其營運許可。 依前二項規定,停止其營運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營運許可時,地方主管機關應採取適當措施,繼續維持運輸服務,不使中斷。必要時,並得予以強制接管,其接管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38-1 條 (刪除) 大眾捷運法 第 39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遇有行車上之重大事故,應立即通知地方及中央主管機關,並隨時將經過及處理情形報請查核;其一般行車事故,亦應按月彙報。 大眾捷運法 第 六 章 安全 大眾捷運法 第 40 條 大眾捷運系統地方主管機關,為防護大眾捷運系統路線、維持場、站及行車秩序、保障旅客安全,應由其警察機關置專業交通警察,執行職務時並受該地方主管機關之指揮、監督。 大眾捷運系統採用非完全獨立專用路權,涉共用現有道路之車道部分,其道路交通之管理,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及其相關法規辦理。 大眾捷運法 第 41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對行車及路線、場、站設施,應妥善管理維護,並應有緊急逃生設施,以確保旅客安全。其車輛機具之檢查、養護並應嚴格遵守法令之規定。 大眾捷運系統設施及其運作有採取特別安全防護措施之必要者,應由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42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對行車人員,應予有效之訓練與管理,使其確切瞭解並嚴格執行法令之規定;對其技能、體格及精神狀況,應施行定期檢查及臨時檢查,經檢查不合標準者,應暫停或調整其職務。 大眾捷運法 第 43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對行車事故,應蒐集資料調查研究,分析原因,並採取預防措施。 大眾捷運法 第 44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應於適當處所標示安全規定,旅客乘車時應遵守站車人員之指導。 非大眾捷運系統之車輛或人員不得進入大眾捷運系統之路線、橋樑、隧道、涵管內及站區內非供公眾通行之處所。但屬非完全獨立專用路權之大眾捷運系統,其與其他運具共用車道部分,依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辦理。 採完全獨立專用路權之大眾捷運系統路線,除天橋及地下道外,不得跨越。 大眾捷運法 第 45 條 為興建或維護大眾捷運系統設施及行車安全,主管機關於規劃路線經行政院核定後,應會同當地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於大眾捷運系統兩側勘定範圍,公告禁建或限建範圍,不受相關土地使用管制法令規定之限制。 已公告實施之禁建、限建範圍,因禁建、限建之內容變更或原因消滅時,主管機關應依規定程序辦理變更或公告廢止。 大眾捷運法 第 45-1 條 禁建範圍內除建造其他捷運設施或連通設施或開發建築物外,不得為下列行為: 一、建築物之建造。 二、工程設施之構築。 三、廣告物之設置。 四、障礙物之堆置。 五、土地開挖行為。 六、其他足以妨礙大眾捷運系統設施或行車安全之工程行為。 禁建範圍公告後,於禁建範圍內原有或施工中之建築物、工程設施、廣告物及障礙物,有礙大眾捷運系統設施或行車安全者,主管機關得商請該管機關令其限期修改或拆除,屆期不辦理者,強制拆除之。其為合法之建築物、工程設施或廣告物,應依當地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辦理公共工程用地拆遷補償規定辦理。 大眾捷運法 第 45-2 條 限建範圍公告後,於限建範圍內為建築物之建造、工程設施之構築、廣告物之設置、障礙物之堆置、土地開挖行為或其他有妨礙大眾捷運系統設施或行車安全之虞之工程行為,申請建築執照或許可時,應檢附該管主管機關及主管機關規定之文件,由該管主管機關會同主管機關審核;該管主管機關於核准或許可時並得為附款。 經主管機關審核認前項行為有妨礙大眾捷運系統設施或行車安全之虞者,得通知該管主管機關要求申請人變更工程設計、施工方式或為其他適當之處理。 第一項之行為,於施工中有致大眾捷運系統之設施或行車產生危險之虞者,主管機關得通知承造人、起造人或監造人停工。必要時,得商請轄區內之警察或建管單位協助,並通知該管主管機關令其限期改善、修改或拆除。 前項行為損害大眾捷運系統之設施或行車安全者,承造人、起造人及監造人應負連帶回復原狀或損害賠償責任。 大眾捷運法 第 45-3 條 前三條所定禁建、限建範圍之劃定、公告、變更、禁建範圍之禁止行為、拆除補償程序、限建範圍之管制行為、管制規範、限建範圍內建築物建造、工程設施構築、廣告物設置或工程行為施作之申請、審核、施工管理、通知停工及捷運設施損害回復原狀或賠償等事項之辦法,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46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因行車及其他事故致旅客死亡或傷害,或財物毀損喪失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前項事故之發生,非因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之過失者,對於非旅客之被害人死亡或傷害,仍應酌給卹金或醫療補助費。但事故之發生係出於被害人之故意行為者,不予給付。 前項卹金及醫療補助費發給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47 條 大眾捷運系統旅客之運送,應依中央主管機關指定金額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得另以提存保證金支付之。 前項投保金額、保證金之提存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大眾捷運法 第 七 章 罰則 大眾捷運法 第 48 條 擅自占用或破壞大眾捷運系統用地、車輛或其他設施者,除涉及刑責應依法移送偵辦外,該大眾捷運系統工程建設或營運機構,應通知行為人或其雇用人負責回復原狀,或償還修復費用,或依法賠償。 大眾捷運法 第 48-1 條 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重要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站、場、設施或設備之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大眾捷運法 第 48-2 條 對於重要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站、場、設施或設備之核心資通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重要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站、場、設施及設備之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 大眾捷運法 第 49 條 旅客無票、持用失效車票或冒用不符身分之車票乘車者,除補繳票價外,並支付票價五十倍之違約金。 前項應補繳票價及支付之違約金,如旅客不能證明其起站地點者,以營運機構公告之單程票最高票價計算。 大眾捷運法 第 50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行為人或駕駛人新臺幣一千五百元以上七千五百元以下罰鍰: 一、車輛行駛中,攀登、跳車或攀附隨行。 二、妨礙車門、月台門關閉或擅自開啟。 三、非大眾捷運系統之車輛或人員,違反第四十四條第二項前段規定,進入大眾捷運系統之路線、橋樑、隧道、涵管內及站區內非供公眾通行之處所。 四、未經驗票程序、不按規定處所或方式出入車站或上下車。 五、拒絕大眾捷運系統站、車人員查票或妨害其執行職務。 六、滯留於不提供載客服務之車廂,不聽勸止。 七、未經許可在車上或站區內募捐、散發或張貼宣傳品、銷售物品或為其他商業行為。 八、未經許可攜帶動物進入站區或車輛內。 九、於大眾捷運系統禁止飲食區內飲食,嚼食口香糖或檳榔,或隨地吐痰、檳榔汁、檳榔渣,拋棄紙屑、菸蒂、口香糖、瓜果或其皮、核、汁、渣或其他一般廢棄物。 十、滯留於車站出入口、驗票閘門、售票機、電扶梯或其他通道,致妨礙旅客通行或使用,不聽勸離。 十一、非為乘車而在車站之旅客大廳、穿堂層或月台層區域內遊蕩,致妨礙旅客通行或使用,不聽勸離。 十二、躺臥於車廂內或月台上之座椅,不聽勸阻。 十三、未經許可在捷運系統路權範圍內設攤、搭棚架或擺設筵席。 十四、於月台上嬉戲、跨越黃色警戒線,或於電扶梯上不按遵行方向行走或奔跑,或為其他影響作業秩序及行車安全之行為,不聽勸止。 有前項各款情事之一者,大眾捷運系統站、車人員得視情節會同警察人員強制其離開站、車或大眾捷運系統區域,其未乘車區間之票款,不予退還。 大眾捷運法 第 50-1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一、未經許可攜帶經公告之危險或易燃物進入大眾捷運系統路線、場、站或車輛內。 二、任意操控站、車設備或妨礙行車、電力或安全系統設備正常運作。 三、違反第四十四條第三項規定,未經天橋或地下道,跨越完全獨立專用路權之大眾捷運系統路線。 有前項情形之一者,適用前條第二項規定。 未滿十四歲之人,因其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監督不周,致違反第一項規定時,處罰其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 大眾捷運法 第 51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三十條規定,僱用未經技能檢定合格之技術人員擔任設施之操作及修護者。 二、違反依第三十四條所定監督實施辦法,經地方主管機關通知改善而未改善者。 三、違反第三十五條第一項或第三十九條規定者。 四、違反第三十五條第二項或第三十六條規定,經主管機關通知改正而未改正者。 五、規避、妨礙或拒絕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五條第二項之檢閱文件帳冊者。 六、違反第三十七條規定,未經核准兼營其他附屬事業者。 七、違反第四十一條規定或未依第四十二條規定對行車人員施予訓練與管理致發生行車事故者。 八、違反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未於適當處所標示安全規定者。 九、未依第四十七條規定投保責任保險或提存保證金者。 有前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六款至第九款情形之一,並通知其限期改正或改善,屆期未改正或改善者,按日連續處罰;情節重大者,並得停止其營運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營運許可。 大眾捷運法 第 51-1 條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十五條第二項規定,未經履勘核准而營運。 二、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二項規定,未經核定或未依公告實施運價。 三、非因不可抗力而停止營運。 前項第一款情形,並命其立即停止營運;其未遵行者,按日連續處罰。前項第二款情形,並命其立即改正;其未改正者,按日連續處罰,並得停止其營運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營運許可。 第一項第三款情形,應命其立即恢復營運;其未遵行者,按日連續處罰,並得廢止其營運許可。 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受停止營運、廢止營運許可處分或擅自停止營運時,地方主管機關應採取適當措施,繼續維持旅客運輸服務。 大眾捷運法 第 52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由地方主管機關處罰。 第五十條第一項或第五十條之一規定之處罰,地方主管機關得委託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為之。 大眾捷運法 第 八 章 附則 大眾捷運法 第 53 條 大眾捷運系統旅客運送、行車安全、修建養護、車輛機具檢修、行車人員技能體格檢查規則及附屬事業經營管理辦法,由營運之地方主管機關擬訂,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大眾捷運法 第 54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大眾捷運法
法律
202306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1 條 為確保大眾捷運系統之公營營運機構在明確經營責任,財務自主,盈虧平衡下,以企業化經營管理,提昇服務品質,符合民眾需要,特制定本條例。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2 條 大眾捷運系統地方主管機關所設立之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運公司),其設置管理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依其他法律之規定。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依大眾捷運法第四條之規定。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4 條 捷運公司應以安全、快速、舒適及便利之服務水準,提供大眾運輸服務,以增進公共福利。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5 條 政府投資捷運公司之資本額及股東持股比例,由路網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協商定之。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6 條 捷運公司股東及發起人之人數,不受公司法第二條及第一百二十八條之限制。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7 條 捷運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由董事會推選具交通運輸或企業管理之專業人士擔任,並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8 條 捷運公司董事會應負經營成敗之責,經營不善時,地方主管機關得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後,解除董事長及總經理職務。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9 條 捷運公司董事長、監察人及代表公股之董事,具公務員身分;總經理及其餘董事,得不具公務員身分。 捷運公司副總經理以下之從業人員,除第十二條規定外,依公司人事規章辦理,不適用公務員有關法令之規定。 前項公司人事規章有關薪給、退休、撫卹、資遣等事項,由地方主管機關訂定,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10 條 左列事項應由捷運公司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定,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一、公司章程及董事會組織規程。 二、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薪給標準。 三、公司債之發行。 四、國外借貸。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11 條 左列事項經捷運公司董事會通過,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一、公司組織規程。 二、公司年度事業計畫。 三、公司年度營業預算及決算。 四、公司資金與現金之管理、調度與運用作業規定。 五、以公司財產為擔保之借款。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施行前已由捷運公司或其籌備機構進用之人員,應於本條例公布後三年內,依法進用、資遣或退休。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13 條 捷運公司營繕工程及購置、定製、變賣財物,應於辦理招標、比價、議價、決標、訂約、變更設計、驗收等事項一定期限前,檢具相關文件送達審計機關。 前項營繕工程及購置、定製、變賣財物,在稽察一定金額以上,其有技術性或系統一貫性不能公告招標者,得由捷運公司董事會決定,以比價或議價方式辦理。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14 條 大眾捷運系統路網所在土地、建築物及各項附屬設施等大眾捷運系統財產,由政府投資取得或興建者,其產權屬政府所有。但捷運公司自行購置或受捐贈之財產為捷運公司所有。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15 條 產權屬政府所有之大眾捷運系統財產,由政府以出租方式提供捷運公司使用。但在捷運公司開始營運五年內,階段性路網尚未完成者,得以無償借用方式供其使用。 捷運公司負責捷運系統財產與設備之維護,及系統設備之重置。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16 條 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捷運公司負責路網擴建延伸之興建。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17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第 18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公營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管理條例
法律
20020424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 條 行政院衛生署 (以下簡稱本署) 掌理全國衛生行政事務。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2 條 本署對於直轄市及縣 (市) 衛生機關執行本署主管事務有指示、監督之責 。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3 條 本署就主管事務,對於直轄市及縣 (市) 政府之命令或處分,認為有違背 法令或逾越權限者,得報請行政院廢止或撤銷之。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4 條 本署設下列各處、室: 一、醫事處。 二、護理及健康照護處。 三、企劃處。 四、國際合作處。 五、秘書室。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5 條 (刪除)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6 條 醫事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醫事法令之研擬、解釋及督導執行事項。 二、關於醫事人力之規劃、控制及協調事項。 三、關於醫事人員資格之認定、給證事項。 四、關於醫事人員管理、輔導、獎懲及繼續教育督導事項。 五、關於各類醫事專科分科、甄審事項。 六、關於醫事團體目的事業之監督、輔導事項。 七、關於醫事機構設置許可之調節事項。 八、關於各類醫事業務之管理、輔導及獎懲事項。 九、關於醫事品質、醫事倫理之促進事項。 十、關於醫事技術之促進、管制及輔導事項。 十一、關於緊急醫療救護制度之規劃、推動事項。 十二、關於精神醫療、心理衛生與藥癮戒治之規劃、推動事項。 十三、其他有關醫事管理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6-1 條 護理及健康照護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護理產業之輔導、獎勵及擬定事項。 二、關於長期照護及早期療育之規劃、推動事項。 三、關於照護人力發展、進修與培訓策劃事項。 四、關於山地離島地區健康照護制度之規劃、推動事項。 五、其他有關護理及健康照護發展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7 條 (刪除)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8 條 (刪除)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9 條 (刪除)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0 條 (刪除)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1 條 企劃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年度施政方針、年度施政計畫之研訂、編製事項。 二、關於醫學及公共衛生之研究、發展事項。 三、關於各項衛生技術之研究、改進事項。 四、關於綜合性醫療保健計畫之研究、策劃事項。 五、關於醫藥保健之科技發展、研究事項。 六、關於國民健康保險之配合、策劃事項。 七、關於醫藥衛生資料之蒐集、建檔及評估事項。 八、關於本署行政效率與為民服務工作之規劃、協調及推動事項。 九、關於衛生業務研究、發展、管制及考核事項。 十、關於衛生人員專業培訓之督導、策劃事項。 十一、其他有關衛生企劃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1-1 條 國際合作處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國際衛生合作交流與援外政策之規劃、協調及推動事項。 二、關於國際衛生資訊及輿情之蒐集、處理事項。 三、關於國際衛生會議、雙邊及多邊會談之處理事項。 四、關於建立與宣導國際衛生形象之策劃、協調事項。 五、關於聯繫及延攬國際衛生專家學者之處理事項。 六、關於參與、聯繫及協調國際衛生組織之處理事項。 七、關於推動參與國際衛生組織之策劃、協調事項。 八、關於國際衛生人才培訓之策劃、推動事項。 九、其他有關國際衛生合作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2 條 秘書室掌理左列事項: 一、關於文書之收發、繕校及保管事項。 二、關於印信之典守事項。 三、關於經費之出納及保管事項。 四、關於財產及物品之保管事項。 五、關於庶務及其他不屬各處、室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3 條 本署置署長一人,特任,綜理署務,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及機關;副署長 三人,其中二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另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四職等 ,輔助署長處理署務。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4 條 本署置主任秘書一人,技監二人,參事五人,處長四人,職務均列簡任第 十二職等;副處長四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室主任一人,專門委員 五人至七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秘書八人至十人,技 正二十一人至二十五人,視察十二人至十四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 第九職等,其中秘書五人,技正十二人,視察七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 等至第十一職等;科長二十五人至三十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專員 三十一人至三十三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技士四十人至四 十六人,科員五十一人至六十五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 等至第七職等;技佐十四人至十六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 其中八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辦事員十二人至十四人,職務列委任 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十五人至二十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 三職等。 前項員額中專員三人,科員五人,辦事員四人,書記六人,由原臺灣省政 府公務人員隨業務移撥者,出缺不補。 本署原依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得 占用第一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第一項處長及副處長職務,各處其中一人,必要時得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規定,由師(一)級之醫事人員擔任。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5 條 本署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依法辦 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法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5-1 條 本署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依 法辦理歲計、會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法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5-2 條 本署設統計室,置統計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依 法辦理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法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5-3 條 本署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依法辦 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法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6 條 第十三條至第十五條之三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 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本署醫事人員,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進用之。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7 條 本署得設疾病管制局、食品藥物管理局、中央健康保險局、中醫藥委員會 、衛生人員訓練所及國民健康局;其組織另以法律定之。 本署為辦理民眾衛生醫療保健、醫務人員實習訓練及醫學研究業務需要, 得於各地區設醫院。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7-1 條 本署為辦理推動衛生醫療保健國際合作業務,得報請行政院核准,派員駐 國外辦事。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7-2 條 本署得商請警政主管機關,置專業警察,協助執行衛生醫療法令。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8 條 本署於必要時,經行政院核准,得設各種專門委員會,委員為無給職;所 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法所定員額內調用之。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19 條 本署因業務需要,經行政院核准,得聘用專家五人至七人為顧問。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20 條 本署辦事細則,由署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第 21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
法律
20150624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第十七條規定制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以下簡稱本局) 掌理下列事項︰ 一、關於管制藥品管理政策及法規之研擬事項。 二、關於管制藥品輸入、輸出、製造、供應、販賣、購買、使用、調劑、 核配之管理及稽核事項。 三、關於管制藥品使用及登記證照之核發及其他登記事項。 四、關於管制藥品品項分級之擬議及相關研究評估事項。 五、關於地方衛生主管機關辦理管制藥品業務之督導事項。 六、關於管制藥品濫用之調查、通報、預警、教育、宣導及諮詢事項。 七、關於管制藥品濫用篩檢認證體系之規劃事項。 八、關於管制藥品濫用之防制及成效評估事項。 九、關於司法機關解繳具有醫藥及科學研究用途毒品之驗收、處理及核發 事項。 十、其他有關管制藥品之管理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證照管理組、稽核管制組、預警宣導組及篩檢認證組,分別掌理前 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印信、出納、庶務、議事、研考、財產與物品 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組、室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 員;副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襄理局務。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組長四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專門委員一 人或二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技正十五人至十七人, 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五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科 長十五人至十七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秘書三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 等至第九職等;專員九人至十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技 士三十二人至三十八人,科員十九人至二十一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五職等 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技佐三人至六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 五職等,其中三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辦事員二人,職務列委任第 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一人至三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僱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得占用 前項書記職缺,繼續其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 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 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 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設製藥工廠,以特種基金運作,辦理管制藥品之輸入、輸出、製造、 品管、銷售、保管及製造方法之研究事項。其設置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 製藥工廠廠長、副廠長由本局簡任技正兼任;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 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第五條至第九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 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局因業務需要,必要時得設分支機構;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 額內調用之。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本局擬訂,報請行政院衛生署核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110608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第十六條規定制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以下簡稱本局) ,掌理左列事項: 一、藥物與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容器或包裝及化妝品之檢驗。 二、藥物及食品添加物檢驗方法之研訂。 三、食品、食品器具、容器或包裝及化妝品衛生檢驗方法之研訂。 四、藥物與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容器或包裝與化妝品之調查研 究、試驗及衛生安全性之評估。 五、藥物及食品添加物在檢驗時所用之對照標準品之供應。 六、地方衛生機關有關藥物、食品、化妝品之衛生稽查人員、檢驗人員之 督導與有關稽查、檢驗技術之輔導及訓練。 七、其他有關藥物與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容器或包裝及化妝品 之檢驗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五組,分掌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總務室,掌理文書、印信、出納、事務、供應管理及不屬其他各組 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 員;副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襄理局務。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組長五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一職 等;研究員三人至五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或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 等;技正二十人至三十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十人得 列簡任第十職等;室主任一人,科長十五人至二十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 職等;副研究員五人至八人,秘書一人或二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 第九職等;專員二人至四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技士一百 十九人至一百四十七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四十八人 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科員十二人至十五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 等至第五職等,其中四十八人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科員十二人 至十五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五人得列薦任等六職等 至第七職等;辦事員二人至四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書記 十五人至二十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本條列修正施行前僱用之現職雇員十五人至二十一人,其未具公務人員任 用資格者,得占用前項書記職缺繼續其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 項;所而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 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第五條至第八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 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本局研究員、副研究員,必要時得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聘用。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因業務需要,得於各省 (市) 、縣 (市) 及重要港口、機場設檢驗站 。 檢驗站置主任,由技正兼任;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本局擬訂,報請行政院衛生署核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110608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第十六條之規定制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 (以下簡稱本所) 掌理左列事項: 一、進出口船舶、航空器及其工作人員、旅客及物品之檢疫事項。 二、港口、航空站、船舶、航空器等之衛生管理事項。 三、滅蟲、滅鼠及蒸燻消毒之督導、管理事項。 四、預防接種與國際預防接種證書之簽發及管理事項。 五、船舶、航空器工作人員及旅客醫療救護之規劃督導事項。 六、防止傳染病傳入、傳出事項。 七、有關檢疫之檢驗事項。 八、國內疫情之監視、調查、報告、協調及處理事項。 九、國際疫情之蒐集、交換、調查及報告事項。 十、突發不明原因疫病之應變及處理事項。 十一、支援地方衛生機關辦理傳染病防治事項。 十二、其他有關檢疫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設三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印信、出納、事務及不屬其他各組、室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置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三職等,綜理所務,並指 揮監督所屬人員及機關;副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二職等 ,襄理所務。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置主任秘書一人,組長三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等或簡任第十職等 至第十一職等;技正十六人至二十八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 等,其中八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室主任一人,科長九人至十三人 ,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等;秘書二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 專員六人至八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科員十四人至十八人 ,技士九十二人至一百零六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 科員三人,技士二十七人,職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技佐四十人 至五十四人,護士十一人至十七人,職務均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 並得僱用雇員十四人至二十人。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 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及人事查核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 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 歲計、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 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所得應業務需要,於全國重要港口及航空站,設檢疫分所,執行港埠檢 疫工作。 前項分所,置分所長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並得由本所 技正兼任,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所因業務需要,得在各衝要地區設疫病監視中心,執行疫情監視、蒐集 、調查、報告及協調處理等事項。 前項中心置主任一人,職位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並得由本所技正 兼任,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第五條至第十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 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所辦事細則,由所擬訂,報請行政院衛生署核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行政院衛生署檢疫總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001220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第十六條規定制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2 條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 (以下簡稱本所) 掌理左列事項: 一、細菌之研究及檢驗。 二、生化、毒理學及病理之研究及檢驗。 三、病毒之研究及檢驗。 四、免疫學及生物遺傳工程之研究及檢驗。 五、生物製劑之研究、開發、製造及檢定,並協助獎勵民間製造。 七、病媒昆蟲、病媒宿主等之調查、研究及防治實驗。 七、瘧疾之監視及人體寄生蟲病之調查、研究、防治實驗及其檢驗。 八、流行病學之調查及研究。 九、流行病學專業人員之培訓。 十、其他有關預防醫學之研究及發展。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所設九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印信、出納、事務及其他不屬於各組、室事項 。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所置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三職等,綜理所務,並指 揮監督所屬人員;副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至等第十二職等,襄理 所務。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所置主任秘書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或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 ;組長九人,由研究員或副研究員兼任;研究員十四人至十八人,職務列 薦任第九職等或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副研究員二十一人至二十五 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至第九職等;室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 秘書二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專員二人至四人,職務列薦 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助理研究員三十九人至四十七人,科員十五人至 十九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助理研究員十一人至十 五人,科員三人至五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研究助理三 十二人至四十二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辦事員二人或三人 ,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並得僱用雇員十九人。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所設人事室,置主任、副主任各一人,職位均列薦任第八至第九職等, 依法辦理人事管理及人事查核事項;所需工作人員,應就本條例所定員額 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八至第九職等,依法辦理 歲計、會計事項,並兼辦統計事項;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 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9 條 第五條至第八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用,其職務 所適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但 必要時,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及研究助理,得依技術人員任用 條例任用或依其職務等級,準用公立大專院校教師之規定聘任。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所因業務需要,得在國內適當地區設檢驗站,置主任一人,由副研究員 或助理研究員兼任;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所因業務需要,得設生物製劑製造工廠,置廠長一人,由研究員兼任; 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必要時得報請行政院核准,依 聘用人員聘用條例規定,聘用專業技術人員。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所因業務需要,得設流行病學專業人員訓練班,置主任一人,由研究員 兼任;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所辦事細則,由所擬訂,報請行政院衛生署核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例
法律
20001220
2024/1/12 上午 12:00:00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隸屬於衛生部,掌理衛生技術之研究設計及檢驗鑑定等 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2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設左列各所組: 一、流行病預防實驗所。 二、營養實驗所。 三、醫事組織組。 四、實驗醫理組。 五、化學藥物組。 六、衛生工程組。 七、婦嬰衛生組。 八、衛生教導組。 九、護理組。 十、衛生資料組。 前項各所組,得呈請衛生部核准緩設之。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3 條 流行病預防實驗所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傳染病管理及流行病之調查、研究、設計事項。 二、關於細菌與免疫之實驗、研究事項。 三、關於寄生蟲之實驗研究事項。 四、關於生物製品之鑑定事項。 五、關於病理之檢驗與研究事項。 六、關於各種地方病之調查與研究事項。 七、關於各級衛生設施生物檢驗標準及其設備之設計研究事項。 八、關於其他流行病之檢驗與研究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4 條 營養實驗所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國民營養之調查與研究事項。 二、關於國民膳食之研究與改良事項。 三、關於食物之化驗與研究事項。 四、關於生物化學之實驗研究事項。 五、關於營養宣傳事項。 六、關於其他營養之研究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5 條 醫事組織組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衛生機構之研究事項。 二、關於衛生行政效率之研究事項。 三、關於衛生設施之設計事項。 四、關於公醫制度之研究事項。 五、關於健康保險設施之調查與研究事項。 六、關於衛生器材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七、關於其他醫事組織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6 條 實驗醫理組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優生及民族生理之實驗研究事項。 二、關於臨症及預防醫理之實驗研究事項。 三、關於工業及職業病之調查研究事項。 四、關於精神病及精神衛生之調查研究事項。 五、關於其他有關實驗醫理之研究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7 條 化學藥物組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生藥及藥物之檢驗與研究事項。 二、關於藥理及製藥之實驗研究事項。 三、關於各級衛生設施之化驗標準及其設備之設計與研究事項。 四、關於衛生化學之檢驗鑑定與研究事項。 五、關於其他化學藥物之研究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8 條 衛生工程組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給水污水工程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二、關於垃圾及糞便處置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三、關於抗瘧工程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四、關於撲滅疾病傳染媒介蟲獸之研究事項。 五、關於住宅與公共場所環境衛生之研究事項。 六、關於其他衛生工程與環境衛生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9 條 婦嬰衛生組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產前產時及產後衛生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二、關於嬰兒及幼童衛生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三、關於助產士工作監督方法之研究事項。 四、關於其他婦嬰衛生工作之研究設計與聯繫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0 條 衛生教導組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學校衛生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二、關於民眾衛生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三、關於衛生圖書用品之研究與編製事項。 四、關於衛生陳列館之籌設事項。 五、關於現任衛生行政人員之進修訓練事項。 六、關於其他衛生教導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1 條 護理組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臨症護理之研究事項。 二、關於公共衛生護理之研究事項。 三、關於護士工作監督方法之研究事項。 四、關於其他護理工作之研究與設計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2 條 衛生資料組掌左列事項: 一、關於衛生資料之搜集事項。 二、關於衛生資料之分析事項。 三、關於生命統計之研究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3 條 各所組之實驗與研究,應與醫學教育機關取得聯絡與合作。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4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於必要時,得設各項衛生專門人員講習班或衛生幹部人 員訓練所,並協助省市衛生機關辦理各項衛生幹部人員之訓練事宜,其規 章由衛生部擬訂,呈請行政院會同考試院核定之。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5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為應研究及訓練之需要,得設衛生器材製造之廠所,並 得於適宜地點,設立衛生實驗區,其規章由衛生部擬訂,呈請行政院核定 之。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6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 院長承衛生部部長之命,綜理全院事務,監督所屬職員及各機關,副院長 輔助院長處理院務。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7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各所組各置主任一人,研究員一人至三人,技師三人至 五人,技術員三人至五人。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8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各所組及實驗區,得置醫師、藥師、衛生工程師、護士 助產士、衛生工程員及衛生稽查員。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19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置秘書二人至四人,以一人為主任秘書,總務主任一人, 分理文書、出納、事務等事項。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20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得酌置事務員、辦事員、助理員、雇員。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21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人員之任用,依衛生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之規定辦理。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22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於必要時,得呈准衛生部聘請顧問。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23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為便利衛生專科技術人員之深造起見,得設置進修員及進 修生。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24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依法律之規定,辦理歲計 會計及統計事務。會計佐理員額,就本條例第二十條名額中決定之。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25 條 中央衛生實驗院處務規程,由院擬訂,呈請衛生部核定之。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第 26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中央衛生實驗院組織條例
法律
20001220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第十七條規定制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以下簡稱本局) 掌理下列事項: 一、防疫制度之規劃及法規之研擬事項。 二、各種疫病之預防、控制、調查及研究事項。 三、疫病爆發之應變處理事項。 四、國內疫病之通報及疫情監視事項。 五、國際疫情之蒐集、交換及報告事項。 六、防疫藥物之採購及管理事項。 七、預防接種之規劃、推動及受害救濟事項。 八、疫苗及生物製劑之製造、供應、研發及技術轉移事項。 九、各種疫病之檢驗事項。 十、疫病檢驗標準之訂定及檢驗認證事項。 十一、國際港埠之檢疫及衛生管理事項。 十二、營業衛生之規劃、推動及督導事項。 十三、外籍勞工之衛生管理事項。 十四、結核病之防治、社區巡迴檢查及個案追蹤管理事項。 十五、地方衛生機關執行本局主管事務之指揮及督導事項。 十六、疫病管制事務之國際合作及交流事項。 十七、疫病管制專業人員之培訓事項。 十八、其他有關防疫、預防醫學之研究與發展、檢疫及經行政院衛生署 ( 以下簡稱本署) 指定之疾病管制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十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文書、印信、出納、財產管理及其他庶務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4-1 條 本局設資訊室,掌理本局業務電腦化之規劃、推展,並協同其他機關規劃 推動全國性資訊運用等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人 員;副局長一人至三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襄理局務。 前項局長及副局長一人或二人,其職務得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由師 (一) 級之相關醫事人員擔任。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組長十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一職等;研究員十八 人至二十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副組長十人,職務列簡 任第十職等;室主任二人,專門委員二人至四人,職務均列薦任第九職等 至簡任第十職等;秘書一人至三人,技正三十人至三十四人,職務均列薦 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其中秘書一人,技正六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 等;科長四十一人至四十七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副研究員三十一人 至三十五人,分析師三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專員二十 三人至二十七人,職務列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設計師三人,管理師 六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六職等至第八職等;助理研究員三十七人至四十三 人,技士一百二十一人至一百三十三人,科員五十三人至五十七人,職務 均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研究助理二十二人至二十 四人,助理設計師二人,助理管理師二人,職務均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 職等,其中研究助理十二人,助理設計師一人,助理管理師一人,職務得 列薦任第六職等;辦事員八人至十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 書記十九人至二十七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本局置醫師三十人,列師 (三) 級,其中十人得列師 (二) 級;醫事放射 師十一人,列師 (三) 級,其中二人得列師 (二) 級;護理師一百十一人 ,列師 (三) 級,其中十五人得列師 (二) 級;護士二百零九人至二百十 三人,列士 (生) 級。 本條例施行前,行政院衛生署、原預防醫學研究所、檢疫總所原依雇員管 理規則僱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得占用第一項書記 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原行政院衛生署慢性病防治局及所屬臺中、嘉義、臺 南三個防治院原依雇員管理規則僱用之現職雇員、護理佐理員,其未具公 務人員任用資格者,得占用第一項書記及第二項護士職缺,繼續僱用至離 職時為止。 辦理新興、再浮現疾病防治暨生物防護及院內感控業務等二組組長或副組 長職務其中一人,必要時得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由具有師 (一) 級 感染症專科、胸腔科或病理科醫師資格人員擔任。 第一項科長職務,必要時其中四分之一員額得由具有師 (二) 級感染症專 科、胸腔科或病理科醫師資格人員兼任。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 辦理人事管理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 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 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依法 辦理政風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應業務需要,得於全國重要地區、港口及航空站,設疾病管制分局。 但以七個為限。 前項分局,置分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得置副分局長一人, 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局應業務需要,得設血清疫苗研製中心,置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 一職等;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11-1 條 本局應業務需要,得設研究檢驗中心,置中心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 一職等;中心副主任一人至二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中心主任、中心 副主任,其職務必要時得由研究員兼任;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 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第五條至第十一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系,依公 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 本局醫事人員,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進用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局為應業務需要,第六條所定研究員及副研究員員額中,必要時得比照 專科以上學校教授、副教授之資格聘任;其退休、撫卹,比照教師相關規 定辦理,並陳報本署核定。 本條例施行前,原預防醫學研究所依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組織條 例第九條規定聘任之研究人員,依原組織條例之規定聘任。 前二項研究員得兼任本局組長、副組長;副研究員得兼任本局科長職務。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局因業務需要,經本署同意,得設各種委員會;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 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本局擬訂,報請本署核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本條例修正條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24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第十七條規定制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2 條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以下簡稱本會) 掌理中醫中藥各項行政事務 及研究發展工作。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會設下列各組、室: 一、中醫組。 二、中藥組。 三、研究發展組。 四、資訊典籍組。 五、秘書室。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4 條 中醫組掌理下列事項: 一、關於中醫政策方案之研擬、策劃及指導事項。 二、關於中醫師執業之管理及監督事項。 三、關於中醫師執業之輔導、獎勵事項。 四、關於中醫醫療事業之規劃、輔導、獎勵及各項標準之擬訂事項。 五、關於中醫醫事人員之臨床進修及其他進修事項。 六、關於中醫醫事及中醫團體目的事業之督導事項。 七、關於中醫醫療廣告管理事項。 八、其他有關中醫行政及技術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5 條 中藥組掌理下列事項: 一、關於中藥政策方案之研擬、策劃、修正及指導事項。 二、關於中藥廠商之輔導、獎勵及國家標準審查事項。 三、關於中藥藥品製造、品管之指導事項。 四、關於中藥材品管安全之管制事項。 五、關於中藥從業人員在職進修之輔導事項。 六、關於中藥廣告管理事項。 七、其他有關中藥行政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6 條 研究發展組掌理下列事項: 一、關於中醫診斷、中醫藥臨床評估及其研究發展事項。 二、關於針灸、經穴之臨床療效評估及其研究發展事項。 三、關於中藥製劑及劑型之研究改進事項。 四、關於中藥材基原、品質、性味、歸經及主治之研究事項。 五、關於國內外中醫藥學術交流之推動事項。 六、其他有關中醫藥研究發展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7 條 資訊典籍組掌理下列事項: 一、關於中醫藥資訊之發展事項。 二、關於中醫藥典籍之整理、編纂及中醫藥年報之編印事項。 三、其他有關中醫藥資訊、典籍及技術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8 條 秘書室掌理下列事項: 一、關於文書之收發、繕校及保管事項。 二、關於印信之典守事項。 三、關於經費之出納及保管事項。 四、關於財產及物品之保管事項。 五、關於事務及其他不屬各組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會置主任委員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綜理會務。 前項主任委員職務,必要時得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由相當級別之相 關醫事人員擔任。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會置委員十一人至十五人,由主任委員就中醫藥學者專家中推薦,報請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遴聘之,均為無給職。 前項委員之遴聘辦法,應送立法院備查。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1 條 本會置主任秘書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組長四人,職務列薦任第九 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室主任由主任秘書兼任;技正四人,秘書一人,職 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編審二人,專員一人,職務均列薦任第 七職等至第八職等;組員六人至八人,技士十二人至十六人,職務均列委 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組員二人,技士四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 等至第七職等;技佐五人至七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辦事 員二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四職等;書記四人,職務列委任第一職 等至第三職等。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會置人事管理員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 人事管理事項。 前項所需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會置會計員一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至薦任第七職等,依法辦理歲計 、會計事項及統計事項。 前項所需人員 ,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4 條 第九條、第十一條至第十三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其職務所適用之職 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有關職系選用之。但技術人員得 依技術人員任用條例任用之。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5 條 本會每月舉行委員會議一次,必要時得召集臨時會議。 前項會議以主任委員為主席,主任委員因故不能出席時,指定委員一人代 理之。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6 條 本會對外公文,以行政院衛生署名義行之。但關於下列事項,得由會行文 : 一、遵照署令應行轉辦事項。 二、依照署定辦法督導進行事項。 三、曾經報署核准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7 條 本會辦事細則,由本會擬訂,報請行政院衛生署核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第 18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24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 第 1 條 衛生福利部為辦理全民健康保險業務,特設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本署)。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 第 2 條 本署掌理下列事項: 一、全民健康保險承保業務之研擬、規劃及執行。 二、全民健康保險財務業務之研擬、規劃及執行。 三、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業務、醫療費用支付業務及醫務管理業務之研擬、規劃及執行。 四、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特材業務之研擬、規劃及執行。 五、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審查業務與醫療品質提升業務之研擬、規劃及執行。 六、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執行業務之綜合規劃。 七、全民健康保險資訊業務之研擬、規劃及執行。 八、其他有關全民健康保險業務事項。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 第 3 條 本署置署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副署長二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 前項人員中二人,得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由師(一)級之相關醫事人員擔任。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 第 4 條 本署置主任秘書,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 第 5 條 本署各職稱之官等職等及員額,另以編制表定之。 本署所列各職稱之員額,其總數為二千七百九十七人至三千零三十三人,不受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規定第一類員額高限限制。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 第 6 條 本法施行前,本署具有公務人員任用資格之現職人員,其有關比照改任官職等級及退撫事項,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另以辦法定之。但依該辦法改任之人員經銓敘部審定之官職等、俸級所支給之俸給,如低於本法施行前之薪給者,准依其意願補足差額,其差額並同待遇調整而併銷,支領差額期間不得請領生活津貼;或選擇不補足差額,並依規定請領生活津貼。 前項人員,不受公務人員考試法、公務人員任用法有關特考特用及轉調規定之限制。但再轉調時,以原請辦考試機關及所屬機關、本署之職務為限。 本法施行前,本署未具有公務人員任用資格之現職人員,得適用原有關法令之規定,繼續任用至離職或退休時為止。 本法施行前,本署原聘(僱)用占缺之約聘(僱)人員及原僱用之業務助理,於本法施行後,均列冊管制繼續任原職,並依原適用法令規定之標準,繼續辦理至離職或退休時為止。 本法施行前,本署原進用之駐衛警,其薪津、退職、資遣等依各機關團體學校駐衛警設置管理辦法之規定辦理,其所支給之薪津如低於本法施行前之薪津者,准依其意願補足差額,其差額並隨同待遇調整而併銷,支領差額期間不得請領生活津貼;或選擇不補足差額,並依規定請領生活津貼。 本法施行前,本署原正式編制內之工級人員,依工友管理要點規定繼續僱用,有關比照支領餉給事項依該要點規定辦理。其所支給之餉給如低於本法施行前之薪給者,准依其意願補足差額,其差額並隨同待遇調整而併銷,支領差額期間不得請領生活津貼;或選擇不補足差額,並依規定請領生活津貼。 第一項、第五項及第六項所稱待遇調整,指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之調整、職務調動(升)、年度考績(核)晉級或升等所致之待遇調整。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 第 7 條 本法於年度中施行者,其因調配人力移撥員額及業務時,所需各項人事行政管理經費,得在原年度預算範圍內調整支應,不受預算法第六十二條及第六十三條規定之限制。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 第 8 條 本署設置特種基金以辦理全民健康保險相關業務。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 第 9 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
法律
20130619
2024/1/12 上午 12:00:00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 條 為加強醫藥衛生之研究,以增進國人之健康福祉,特設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以下簡稱本院),並制定本條例。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2 條 本院為財團法人,其設置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3 條 本院之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衛生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4 條 本院創立基金為新台幣二十億元,由中央政府分年編列預算捐助之。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5 條 本院經費來源如下: 一、創立基金之孳息。 二、政府補助專案研究計畫經費。 三、國內外公、私立機構、團體或個人之捐贈。 四、受託研究及提供服務之收入。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6 條 本院設董事會,置董事十一人至十五人,其中三人為聘任,餘為選任。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7 條 聘任董事,由行政院院長就行政院衛生署署長及其他有關機關首長聘任之。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8 條 選任董事,首屆由行政院院長就醫藥衛生學者、專家及製藥業者選任之,任期三年;任滿或出缺時,由董事會選任之,連選得連任,但連任者不得超過總人數三分之二。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9 條 董事會置董事長一人,由行政院院長聘任之;置執行秘書一人,襄助處理董事會事務,由董事會聘任之。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0 條 董事會置常務董事五人,除董事長為當然常務董事外,餘由董事互選之,連選得連任。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1 條 本院置院長一人,由董事會聘任之;副院長一人,由院長提請董事會聘任之。院長受董事會之指揮、監督,綜理院務;副院長襄理院務。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2 條 本院置諮詢委員九人至十七人,任期三年,由董事會遴聘之。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3 條 本院董事、董事長及諮詢委員均為無給職。 本院之組織編制及專任人員之任免、薪給、福利、退休、撫卹等,其辦法由董事會通過後報請主管機關核定之。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4 條 本院因業務需要,經董事會通過後,得於國內醫藥衛生相關研究機構,設立分支研究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5 條 本院於年度開始前應擬定工作計畫及收支預算;年度終了後應編具工作執行成果及收支決算,由董事會通過後陳報主管機關,再由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轉送立法院審查。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6 條 本院捐助章程,依本條例及有關法律規定訂定之。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7 條 本院因情勢變更,不能達到設置目的時,得經董事會決議或經主管機關宣告,依法解散之;解散後依法清算,其賸餘財產歸屬於中央政府,其人員應予解聘。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第 18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置條例
法律
19990203
2024/1/12 上午 12:00:00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1 條 本條例依行政院衛生署組織法第十七條規定制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2 條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以下簡稱本局) 受行政院衛生署之指揮、監督 ,掌理下列事項: 一、國民健康政策之制訂及法規研擬事項。 二、社區國民健康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三、國民營養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四、癌症防治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五、婦幼健康、優生保健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六、兒童、青少年保健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七、中老年人保健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八、特殊傷病防治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九、地方衛生單位執行本局主管事務之督導及考核事項。 十、國民健康業務之國際合作及交流事項。 十一、其他有關國民健康促進事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3 條 本局設五組,分別掌理前條所列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4 條 本局設秘書室,掌理研考、議事、公共關係、文書、檔案、印信、出納、 事務管理、財產管理及不屬於其他各組、室事項,並得分科辦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5 條 本局置局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綜理局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 工;副局長二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襄助局務。 前項局長或副局長一人,其職務必要時得依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規定,由師 (一)級之相關醫事人員擔任。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6 條 本局置主任秘書一人,組長五人,職務均列簡任第十一職等;研究員五人 ,職務列簡任第十職等;專門委員三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 職等;秘書三人至五人,技正十一人至十七人,職務均列薦任第八職等至 第九職等,其中秘書一人,技正四人,職務得列簡任第十職等;科長十五 人至二十五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專員六人至八人,職務列薦任第七 職等至第八職等;科員十三人至十九人,技士五十人至五十二人,職務均 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技佐八人至十人,職務列委 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五人,職務得列薦任第六職等;辦事員三人 至五人,職務列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書記六人至八人,職務列委任 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本條例施行前,原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婦幼衛生研究所及公共衛生研 究所原依雇員管理規則僱用之現職雇員,其未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者,得 占用前項書記職缺,繼續僱用至離職時為止。 本條例施行前,原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派駐各縣 (市) 衛生局之現職護 理督導員二十人,職務列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繼續 留用至離職時為止,出缺不補;原派駐各縣 (市) 衛生所之現職公共衛生 護士三百五十八人,職務列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其中二百十一人得 列薦任第六職等,繼續留用至離職為止,出缺不補;其未具有公共衛生護 士資格之現職護理佐理員,以原職稱留用至離職為止。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7 條 本局設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 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8 條 本局設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歲計、 會計及統計事項;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9 條 本局設政風室,置主任一人,職務列薦任第九職等,依法辦理政風事項; 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10 條 本局因業務需要,設衛生教育中心及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分別掌理 衛生教育之規劃與推動、衛生人員在職訓練與其有關人口、健康之調查研 究及資料管理等事項。 前項各中心置主任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其餘所需工作人員,就 本條例所定員額內派充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11 條 第五條至第十條所定列有官等、職等人員,除另有規定者外,其職務所適 用之職系,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八條之規定,就相關職系選用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12 條 本局因業務需要,報經行政院衛生署同意,得設各種委員會;所需工作人 員,就本條例所定員額內調用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13 條 本局辦事細則,由本局擬訂,報請行政院衛生署核定發布。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第 14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織條例
法律
20150624
2024/1/12 上午 12:00:00
醫師法 第 一 章 總則 醫師法 第 1 條 中華民國人民經醫師考試及格並依本法領有醫師證書者,得充醫師。 醫師法 第 2 條 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得應醫師考試: 一、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醫學系、科畢業,並經實習期滿成績及格,領有畢業證書者。 二、八十四學年度以前入學之私立獨立學院七年制中醫學系畢業,經修習醫學必要課程及實習期滿成績及格,得有證明文件,且經中醫師考試及格,領有中醫師證書者。 三、中醫學系選醫學系雙主修畢業,並經實習期滿成績及格,領有畢業證書,且經中醫師考試及格,領有中醫師證書者。 前項第三款中醫學系選醫學系雙主修,除九十一學年度以前入學者外,其人數連同醫學系人數,不得超過教育部核定該校醫學生得招收人數。 醫師法 第 3 條 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得應中醫師考試: 一、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中醫學系畢業,並經實習期滿成績及格,領有畢業證書者。 二、本法修正施行前,經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醫學系、科畢業,並修習中醫必要課程,得有證明文件,且經醫師考試及格,領有醫師證書者。 三、醫學系選中醫學系雙主修畢業,並經實習期滿成績及格,領有畢業證書,且經醫師考試及格,領有醫師證書者。 前項第三款醫學系選中醫學系雙主修,其人數連同中醫學系人數,不得超過教育部核定該校中醫學生得招收人數。 經中醫師檢定考試及格者,限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以前,得應中醫師特種考試。 已領有僑中字中醫師證書者,應於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經中醫師檢覈筆試及格,取得台中字中醫師證書,始得回國執業。 醫師法 第 4 條 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牙醫學系、科畢業,並經實習期滿成績及格,領有畢業證書者,得應牙醫師考試。 醫師法 第 4-1 條 依第二條至前條規定,以國外學歷參加考試者,應先經教育部學歷甄試通過,始得參加醫師考試。但於美國、日本、歐洲、加拿大、南非、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及香港等國家或地區之醫學院、校修畢全程學業取得畢業證書,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免經教育部學歷甄試: 一、於該國家或地區取得合法註冊醫師資格及實際執行臨床醫療業務五年以上。 二、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已於該國家或地區之醫學院、校入學。 依前項規定以國外學歷參加醫師考試者,應取得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教學醫院臨床實作適應訓練期滿成績及格證明文件。 前項臨床實作適應訓練之科別、期間、每年接受申請訓練人數、指定教學醫院、訓練容額、選配分發申請程序、文件與分發順序原則、成績及格基準、第一項第一款實際執行臨床醫療業務之認定、應檢附證明文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師法 第 4-2 條 具有醫師、中醫師、牙醫師等多重醫事人員資格者,其執業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師法 第 5 條 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不得充醫師;其已充醫師者,撤銷或廢止其醫師證書: 一、曾犯肅清煙毒條例或麻醉藥品管理條例之罪,經判刑確定。 二、曾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罪,經判刑確定。 三、依法受廢止醫師證書處分。 醫師法 第 6 條 經醫師考試及格者,得請領醫師證書。 醫師法 第 7 條 請領醫師證書,應具申請書及資格證明文件,送請中央主管機關核發之。 醫師法 第 7-1 條 醫師經完成專科醫師訓練,並經中央主管機關甄審合格者,得請領專科醫師證書。 前項專科醫師之甄審,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各相關專科醫學會辦理初審工作。領有醫師證書並完成相關專科醫師訓練者,均得參加各該專科醫師之甄審。 專科醫師之分科及甄審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師法 第 7-2 條 非領有醫師證書者,不得使用醫師名稱。 非領有專科醫師證書者,不得使用專科醫師名稱。 醫師法 第 7-3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醫師法 第 二 章 執業 醫師法 第 8 條 醫師應向執業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領有執業執照,始得執業。 醫師執業,應接受繼續教育,並每六年提出完成繼續教育證明文件,辦理執業執照更新。但有特殊理由,未能於執業執照有效期限屆至前申請更新,經檢具書面理由及證明文件,向原發執業執照機關申請延期更新並經核准者,得於有效期限屆至之日起六個月內,補行申請。 第一項申請執業登記之資格、條件、應檢附文件、執業執照發給、換發、補發與前項執業執照更新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醫師接受繼續教育之課程內容、積分、實施方式、完成繼續教育證明文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相關醫療團體定之。 醫師法 第 8-1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發給執業執照;已領者,撤銷或廢止之: 一、經撤銷或廢止醫師證書。 二、經廢止醫師執業執照,未滿一年。 三、有客觀事實認不能執行業務,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邀請相關專科醫師及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認定。 前項第三款原因消失後,仍得依本法規定申請執業執照。 醫師法 第 8-2 條 醫師執業,應在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醫療機構、長期照顧服務機構、精神復健機構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機構為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急救。 二、執業機構間之會診、支援。 三、應邀出診。 四、各級主管機關指派執行緊急醫療或公共衛生醫療業務。 五、其他事先報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准。 醫師法 第 9 條 醫師執業,應加入所在地醫師公會。 醫師公會不得拒絕具有會員資格者入會。 醫師法 第 10 條 醫師歇業或停業時,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報請原發執業執照機關備查。 前項停業期間,以一年為限;停業逾一年者,應於屆至日次日起三十日內辦理歇業。 醫師未依前項後段規定辦理歇業時,其原執業執照失其效力,並由原發執業執照機關註銷之。 醫師變更執業處所或復業者,準用第八條第一項關於執業之規定。 醫師死亡者,由原發執業執照機關註銷其執業執照。 醫師法 第 三 章 義務 醫師法 第 11 條 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但於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或有特殊、急迫情形,為應醫療需要,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醫師,以通訊方式詢問病情,為之診察,開給方劑,並囑由衛生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助產人員執行治療。 前項但書所定之通訊診察、治療,其醫療項目、醫師之指定及通訊方式等,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師法 第 11-1 條 醫師非親自檢驗屍體,不得交付死亡證明書或死產證明書。 醫師法 第 12 條 醫師執行業務時,應製作病歷,並簽名或蓋章及加註執行年、月、日。 前項病歷,除應於首頁載明病人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別及住址等基本資料外,其內容至少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就診日期。 二、主訴。 三、檢查項目及結果。 四、診斷或病名。 五、治療、處置或用藥等情形。 六、其他應記載事項。 病歷由醫師執業之醫療機構依醫療法規定保存。 醫師法 第 12-1 條 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 醫師法 第 13 條 醫師處方時,應於處方箋載明下列事項,並簽名或蓋章: 一、醫師姓名。 二、病人姓名、年齡、藥名、劑量、數量、用法及處方年、月、日。 醫師法 第 14 條 醫師對於診治之病人交付藥劑時,應於容器或包裝上載明病人姓名、性別、藥名、劑量、數量、用法、作用或適應症、警語或副作用、執業醫療機構名稱與地點、調劑者姓名及調劑年、月、日。 醫師法 第 15 條 醫師診治病人或檢驗屍體,發現罹患傳染病或疑似罹患傳染病時,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辦理。 醫師法 第 16 條 醫師檢驗屍體或死產兒,如為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者,應報請檢察機關依法相驗。 醫師法 第 17 條 醫師如無法令規定之理由,不得拒絕診斷書、出生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或死產證明書之交付。 醫師法 第 18 條 (刪除) 醫師法 第 19 條 醫師除正當治療目的外,不得使用管制藥品及毒劇藥品。 醫師法 第 20 條 醫師收取醫療費用,應由醫療機構依醫療法規規定收取。 醫師法 第 21 條 醫師對於危急之病人,應即依其專業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 醫師法 第 22 條 醫師受有關機關詢問或委託鑑定時,不得為虛偽之陳述或報告。 醫師法 第 23 條 醫師除依前條規定外,對於因業務知悉或持有他人病情或健康資訊,不得無故洩露。 醫師法 第 24 條 醫師對於天災、事變及法定傳染病之預防事項,有遵從主管機關指揮之義務。 醫師法 第 四 章 懲處 醫師法 第 24-1 條 醫師對醫學研究與醫療有重大貢獻者,主管機關應予獎勵,其獎勵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師法 第 25 條 醫師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醫師公會或主管機關移付懲戒: 一、業務上重大或重複發生過失行為。 二、利用業務機會之犯罪行為,經判刑確定。 三、非屬醫療必要之過度用藥或治療行為。 四、執行業務違背醫學倫理。 五、前四款及第二十八條之四各款以外之業務上不正當行為。 醫師法 第 25-1 條 醫師懲戒之方式如下: 一、警告。 二、命接受額外之一定時數繼續教育或臨床進修。 三、限制執業範圍或停業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 四、廢止執業執照。 五、廢止醫師證書。 前項各款懲戒方式,其性質不相牴觸者,得合併為一懲戒處分。 醫師法 第 25-2 條 醫師移付懲戒事件,由醫師懲戒委員會處理之。 醫師懲戒委員會應將移付懲戒事件,通知被付懲戒之醫師,並限其於通知送達之翌日起二十日內提出答辯或於指定期日到會陳述;未依限提出答辯或到會陳述者,醫師懲戒委員會得逕行決議。 被懲戒人對於醫師懲戒委員會之決議有不服者,得於決議書送達之翌日起二十日內,向醫師懲戒覆審委員會請求覆審。 醫師懲戒委員會、醫師懲戒覆審委員會之懲戒決議,應送由該管主管機關執行之。 醫師懲戒委員會、醫師懲戒覆審委員會之委員,應就不具民意代表身分之醫學、法學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遴聘之,其中法學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之比例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醫師懲戒委員會由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設置,醫師懲戒覆審委員會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置;其設置、組織、會議、懲戒與覆審處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師法 第 26 條 (刪除) 醫師法 第 27 條 違反第八條第二項、第九條或第十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 違反第八條第一項、第八條之二或依第十條第四項準用第八條第一項關於執業之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醫師法 第 28 條 未取得合法醫師資格,執行醫療業務,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在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醫療機構,於醫師指導下實習之醫學院、校學生或畢業生。 二、在醫療機構於醫師指示下之護理人員、助產人員或其他醫事人員。 三、合於第十一條第一項但書規定。 四、臨時施行急救。 五、領有中央主管機關核發效期內之短期行醫證,且符合第四十一條之六第二項所定辦法中有關執業登錄、地點及執行醫療業務應遵行之規定。 六、外國醫事人員於教學醫院接受臨床醫療訓練或從事短期臨床醫療教學,且符合第四十一條之七第四項所定辦法中有關許可之地點、期間及執行醫療業務應遵行之規定。 醫師法 第 28-1 條 (刪除) 醫師法 第 28-2 條 違反第七條之二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醫師法 第 28-3 條 (刪除) 醫師法 第 28-4 條 醫師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得併處限制執業範圍、停業處分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或廢止其執業執照;情節重大者,並得廢止其醫師證書: 一、執行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不得執行之醫療行為。 二、使用中央主管機關規定禁止使用之藥物。 三、聘僱或容留違反第二十八條規定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 四、將醫師證書、專科醫師證書租借他人使用。 五、出具與事實不符之診斷書、出生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或死產證明書。 醫師法 第 29 條 違反第十一條至第十四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或第十九條至第二十四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但醫師違反第十九條規定使用管制藥品者,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之規定處罰。 醫師法 第 29-1 條 醫師受停業處分仍執行業務者,廢止其執業執照;受廢止執業執照處分仍執行業務者,得廢止其醫師證書。 醫師法 第 29-2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限制執業範圍、停業及廢止執業執照,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處罰之;廢止醫師證書,由中央主管機關處罰之。 醫師法 第 30 條 (刪除) 醫師法 第 五 章 公會 醫師法 第 31 條 醫師公會分直轄市及縣(市)公會,並得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中央政府所在地。 醫師法 第 32 條 醫師公會之區域,依現有之行政區域,在同一區域內同級之公會,以一個為限。但於行政區域調整變更前已成立者,不在此限。 醫師、中醫師及牙醫師應分別組織公會。 醫師法 第 33 條 直轄市、縣(市)醫師公會,以在該管區域內執業醫師二十一人以上之發起組織之;其不滿二十一人者,得加入鄰近區域之公會或共同組織之。 醫師法 第 34 條 (刪除) 醫師法 第 35 條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應由三分之一以上之直轄市、縣(市)醫師公會完成組織後,始得發起組織。 醫師法 第 36 條 各級醫師公會由人民團體主管機關主管。但其目的事業,應受主管機關之指導、監督。 醫師法 第 37 條 各級醫師公會置理事、監事,均於召開會員(代表)大會時,由會員(代表)大會選舉之,並分別成立理事會、監事會,其名額如下: 一、縣(市)醫師公會之理事不得超過二十一人。 二、直轄市醫師公會之理事不得超過二十七人。 三、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之理事不得超過四十五人。各縣(市)、直轄市醫師公會至少一名理事。 四、各級醫師公會之理事名額不得超過全體會員(代表)人數二分之一。 五、各級醫師公會之監事名額不得超過各該公會理事名額三分之一。 各級醫師公會得置候補理事、候補監事,其名額不得超過各該公會理事、監事名額三分之一。 理事、監事名額在三人以上者,得分別互選常務理事、常務監事,其名額不得超過理事或監事總額三分之一,並應由理事就常務理事中選舉一人為理事長;其不置常務理事者,就理事中互選之。常務監事在三人以上者,應互選一人為監事會召集人。 理事、監事任期均為三年,其連選連任者,不得超過二分之一;理事長之連任,以一次為限。 醫師法 第 37-1 條 醫師公會每年召開會員(代表)大會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大會。 醫師公會會員人數超過三百人時,得依章程之規定就會員分布狀況劃定區域,按其會員人數比率選定代表,召開會員代表大會,行使會員大會之職權。 醫師法 第 38 條 醫師公會應訂定章程,造具會員名冊及選任職員簡歷名冊,送請所在地人民團體主管機關立案,並分送中央及所在地主管機關備查。 醫師法 第 39 條 各級醫師公會之章程,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名稱、區域及會所所在地。 二、宗旨、組織任務或事業。 三、會員之入會及出會。 四、會員應納之會費及繳納期限。 五、理事、監事名額、權限、任期及其選任、解任。 六、會員(代表)大會及理事會、監事會會議之規定。 七、會員應遵守之公約。 八、貧民醫藥扶助之實施規定。 九、經費及會計。 十、章程之修改。 十一、其他處理會務之必要事項。 醫師法 第 40 條 直轄市、縣(市)醫師公會對上級醫師公會之章程及決議,有遵守義務。 各級醫師公會有違反法令、章程或上級醫師公會章程、決議者,人民團體主管機關得為下列之處分: 一、警告。 二、撤銷其決議。 三、撤免其理事、監事。 四、限期整理。 前項第一款、第二款處分,亦得由主管機關為之。 醫師法 第 41 條 醫師公會之會員有違反法令或章程之行為者,公會得依章程、理事會、監事會或會員(代表)大會之決議處分。 醫師法 第 41-1 條 (刪除) 醫師法 第 41-2 條 (刪除) 醫師法 第 六 章 附則 醫師法 第 41-3 條 外國人得依中華民國法律,應醫師考試。 前項考試及格,領有醫師證書之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執行醫療業務,應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並應遵守中華民國關於醫療之相關法令、醫學倫理規範及醫師公會章程;其執業之許可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違反前項規定者,除依法懲處外,中央主管機關並得廢止其許可。 醫師法 第 41-4 條 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本法核發證書或執照時,得收取證書費或執照費;其費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師法 第 41-5 條 本法修正施行前依臺灣省乙種醫師執業辦法規定領有臺灣省乙種醫師證書者,得繼續執行醫療業務,不適用第二十八條之規定。 前項臺灣省乙種醫師執業之管理,依本法有關醫師執業之規定。 醫師法 第 41-6 條 有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特殊或緊急情事時,領有美國、日本、歐洲、加拿大、南非、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及香港等國家或地區醫師證書或許可執業證明,執行臨床醫療業務十年以上者,得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發給短期行醫證,效期不得逾一年;效期屆滿有展延必要者,得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展延。 前項短期行醫證之申請資格、程序、應檢附之文件資料、核發、效期、廢止、展延、變更、執業登錄、地點、人數限制、執行醫療業務規定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師法 第 41-7 條 教學醫院接受外國醫事人員臨床醫療訓練者,應指派訓練類別之醫事人員於現場指導,並取得病人同意。 教學醫院邀請外國醫事人員從事短期臨床醫療教學,其臨床醫療教學過程中涉及執行醫療業務者,應事先取得病人同意,並指派本國醫師於現場。 前二項情形,教學醫院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後,始得為之。 前三項教學醫院與外國醫事人員應具備之資格、申請許可應檢附之文件、程序、許可之地點、期間、廢止、執行醫療業務規定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師法 第 42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師法 第 43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醫師法
法律
20220622
2024/1/12 上午 12:00:00
藥師法 第 一 章 總則 藥師法 第 1 條 中華民國人民經藥師考試及格者,得充藥師。 藥師法 第 2 條 具有下列資格之一,得應藥師考試: 一、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藥學系畢業,並經實習期滿成績及格,領有畢業證書者。 二、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五日修正施行前,於專科學校藥學科畢業,並經實習期滿成績及格,領有畢業證書者。 藥師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藥師法 第 4 條 經藥師考試及格者,得請領藥師證書。 藥師法 第 5 條 請領藥師證書,應具申請書及資格證明文件,送請中央主管機關核發之。 非領有藥師證書者,不得使用藥師名稱。 藥師法 第 6 條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充藥師;其已充藥師者,撤銷或廢止其藥師證書: 一、曾犯肅清煙毒條例或管制藥品管理條例之罪,經判刑確定者。 二、曾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罪,經判刑確定者。 三、依本法受廢止證書之處分者。 藥師法 第 二 章 執業 藥師法 第 7 條 藥師應向執業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領有執業執照,始得執業。 藥師執業,應接受繼續教育,並每六年提出完成繼續教育證明文件,辦理執業執照更新。 第一項申請執業登記之資格、條件、應檢附文件、執業執照發給、換發、補發與前項執業執照更新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藥師接受繼續教育之課程內容、積分、實施方式、完成繼續教育證明文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藥師法 第 8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發給執業執照;已領者,撤銷或廢止之: 一、經撤銷或廢止藥師證書。 二、經撤銷或廢止藥師執業執照未滿一年。 三、有客觀事實認不能執行業務,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邀請相關專科醫師、藥師及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認定。 四、受停業處分仍執行業務。 前項第三款原因消失後,仍得依本法規定申請執業執照。 藥師法 第 9 條 藥師非加入所在地藥師公會,不得執業。 藥師公會不得拒絕具有會員資格者入會。 藥師法 第 10 條 藥師停業或歇業時,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報請原發執業執照之主管機關備查。 前項停業之期間,以一年為限;逾一年者,應辦理歇業。 藥師變更執業處所或復業者,準用關於執業之規定。 藥師死亡者,由原發執業執照之主管機關註銷其執業執照。 藥師法 第 11 條 藥師執業以一處為限,並應在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醫療機構、依法規定之執業處所或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之機構為之。但於醫療機構、藥局執業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並經事先報准,得於執業處所外執行業務: 一、藥癮治療或傳染病防治服務。 二、義診或巡迴醫療服務。 三、藥事照護相關業務。 四、於矯正機關及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無藥事人員執業之偏遠地區,執行調劑業務。 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公益或緊急需要。 前項但書執行業務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藥師法 第 12 條 藥師執行調劑業務,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為調劑。 藥局標示為日夜調劑者,其藥師應日夜為之。 藥師法 第 13 條 藥師受有關機關詢問或委託鑑定時,不得為虛偽之陳述或報告。 藥師法 第 14 條 藥師對於因業務而知悉他人之秘密,不得無故洩漏。 藥師法 第 三 章 業務及責任 藥師法 第 15 條 藥師業務如下: 一、藥品販賣或管理。 二、藥品調劑。 三、藥品鑑定。 四、藥品製造之監製。 五、藥品儲備、供應及分裝之監督。 六、含藥化粧品製造之監製。 七、依法律應由藥師執行之業務。 八、藥事照護相關業務。 中藥製劑之製造、供應及調劑,除依藥事法有關規定辦理外,亦得經由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之藥師為之;其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藥師得販賣或管理一定等級之醫療器材。 前項所稱一定等級之醫療器材之範圍及種類,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藥師法 第 16 條 藥師受理處方,應注意處方上年、月、日、病人姓名、性別、年齡、藥名、劑量、用法、醫師署名或蓋章等項;如有可疑之點,應詢明原處方醫師確認後方得調劑。 藥師法 第 17 條 藥師調劑,應按照處方,不得錯誤,如藥品未備或缺乏時,應通知原處方醫師,請其更換,不得任意省略或代以他藥。 藥師法 第 18 條 藥師對於醫師所開處方,祇許調劑一次,其處方箋應於調劑後簽名蓋章,添記調劑年、月、日,保存三年,含有麻醉或毒劇藥品者保存五年。如有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詢問或請醫師更換之情事,並應予註明。 藥師法 第 19 條 藥師交付藥劑時,應於容器或包裝上記明下列各項: 一、病人姓名、性別。 二、藥品名稱、劑量、數量、用法。 三、作用或適應症。 四、警語或副作用。 五、藥局地點、名稱及調劑者姓名。 六、調劑年、月、日。 藥師法 第 20 條 藥師應親自主持其所經營之藥局業務,受理醫師處方或依中華藥典、國民處方選輯之處方調劑。 藥師法 第 20-1 條 負責主持經營藥局之藥師,應具備二年以上實際調劑執業經驗,始得提供藥品調劑服務。 醫療機構聘藥師提供藥事服務者,其藥師至少應有一人具備二年以上實際調劑執業經驗,始得提供藥品調劑服務。 藥師法 第 四 章 懲處 藥師法 第 21 條 藥師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藥師公會或主管機關移付懲戒: 一、藥師未親自執業而將證照租借他人使用者。 二、業務上重大或重複發生過失行為。 三、明知為偽藥或禁藥而販賣者。 四、利用業務機會之犯罪行為,經判刑確定。 五、藉其藥事專業身分為產品代言,而背書、影射產品具誇大不實之效能,致有誤導消費者誤信廣告內容而購買之虞者。 六、違反藥學倫理規範者。 七、前六款以外之其他業務上不正當行為。 藥師法 第 21-1 條 藥師懲戒之方式如下: 一、警告。 二、命接受額外之一定時數繼續教育或臨床進修。 三、限制執業範圍或停業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 四、廢止執業執照。 五、廢止藥師證書。 前項各款懲戒方式,其性質不相牴觸者,得合併為一懲戒處分。 藥師法 第 21-2 條 藥師移付懲戒事件,由藥師懲戒委員會處理之。 藥師懲戒委員會應將移付懲戒事件,通知被付懲戒之藥師,並限其於通知送達之翌日起二十日內提出答辯或於指定期日到會陳述;未依限提出答辯或到會陳述者,藥師懲戒委員會得逕行決議。 被懲戒人對於藥師懲戒委員會之決議有不服者,得於決議書送達翌日起二十日內,向藥師懲戒覆審委員會請求覆審。 藥師懲戒委員會、藥師懲戒覆審委員會之懲戒決議,應送由該管主管機關執行之。 藥師懲戒委員會、藥師懲戒覆審委員會之委員,應就不具民意代表身分之藥學、法學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遴聘之,其中法學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之比例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藥師懲戒委員會由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設置,藥師懲戒覆審委員會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置;其設置、組織、會議、懲戒與覆審處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藥師法 第 22 條 違反第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九條第一項、第十條第一項、第十二條至第十四條或第十六條至第十九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十二條至第十四條規定者,除依前項規定處罰外,其再次違反或情節重大者,得廢止其執業執照;必要時,並得由中央主管機關廢止其藥師證書。 藥師公會違反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者,由人民團體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藥師法 第 23 條 違反第五條第二項、第十一條或第二十條之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藥師法 第 24 條 未取得藥師資格擅自執行第十五條第一項之藥師業務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藥師法 第 25 條 本法所定警告、罰鍰、停業、撤銷或廢止執業執照,除本法另有規定外,由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為之;撤銷或廢止藥師證書,由中央主管機關為之。 藥師法 第 26 條 (刪除) 藥師法 第 五 章 公會 藥師法 第 27 條 藥師公會分直轄市及縣(市)公會,並得設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藥師法 第 28 條 藥師公會之區域,依現有之行政區域,在同一區域內,同級之公會以一個為限。但於行政區域調整變更前已成立者,不在此限。 藥師法 第 29 條 直轄市及縣(市)藥師公會以在該轄區域內藥師九人以上之發起組織之;其不滿九人者,得加入鄰近區域之公會或共同組織之。 藥師法 第 30 條 (刪除) 藥師法 第 31 條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應由二分之一以上之直轄市、縣(市)藥師公會完成組織後,始得發起組織。 藥師法 第 32 條 各級藥師公會由人民團體主管機關主管。但其目的事業,應受主管機關之指導、監督。 藥師法 第 33 條 各級藥師公會置理事、監事,均於召開會員(會員代表)大會時,由會員(會員代表)選舉之,並分別成立理事會、監事會,其名額如下: 一、直轄市、縣(市)藥師公會之理事不得超過二十七人。 二、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之理事不得超過三十五人。 三、各級藥師公會之理事名額不得超過全體會員(會員代表)人數二分之一。 四、各級藥師公會之監事名額不得超過各該公會理事名額三分之一。 各級藥師公會得置候補理事、候補監事;其名額不得超過各該公會理事、監事名額三分之一。 理事、監事名額在三人以上時,得分別互選常務理事及常務監事;其名額不得超過理事或監事總額三分之一,並應由理事就常務理事中選舉一人為理事長;其不置常務理事者,就理事中互選之。常務監事在三人以上者,應互選一人為監事會召集人。 藥師法 第 34 條 理、監事任期均為三年,其連選連任者不得超過二分之一,理事長之連任,以一次為限。 藥師法 第 34-1 條 上級藥師公會理事、監事之當選不限於下級藥師公會選派參加之會員代表。 下級藥師公會選派參加上級藥師公會之會員代表,不限於下級藥師公會之理事、監事。 藥師法 第 35 條 藥師公會每年開會員(會員代表)大會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大會。 藥師公會會員人數超過三百人以上時,得依章程之規定就會員分布狀況劃定區域,按其會員人數比例選定代表,召開會員代表大會,行使會員大會之職權。 藥師法 第 36 條 藥師公會應訂立章程,造具會員名冊及選任職員簡歷名冊,送請所在地人民團體主管機關立案,並分送中央及所在地主管機關備查。 藥師法 第 37 條 各級藥師公會之章程,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名稱、區域及會所所在地。 二、宗旨、組織、任務或事業。 三、會員之入會及出會。 四、會員應繳納之會費及繳納期限。 五、會員代表之產生及任期。 六、理事、監事名額、權限、任期及其選任、解任。 七、會員(會員代表)大會及理事會、監事會會議之規定。 八、會員應遵守之公約。 九、經費及會計。 十、章程之修改。 十一、其他依法令規定應載明或處理會務之必要事項。 藥師法 第 38 條 直轄市、縣(市)藥師公會對上級藥師公會之章程及決議,有遵守義務。 各級藥師公會有違反法令、章程或上級藥師公會章程、決議者,人民團體主管機關得為下列之處分: 一、警告。 二、撤銷其決議。 三、撤免其理事、監事。 四、限期整理。 前項第一款、第二款處分,亦得由主管機關為之。 藥師法 第 39 條 藥師公會會員有違反法令或章程之行為者,公會得依章程、理事會、監事會或會員(會員代表)大會之決議處分。 藥師法 第 六 章 附則 藥師法 第 40 條 依藥事法所定之藥劑生,其資格、執業、組織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藥劑生違反依前項規定所定辦法者,依各該處罰藥師規定之方式及額度處罰之。 藥師法 第 41 條 中藥之販賣、監製及調劑,由中央主管機關依藥事法有關規定,訂定辦法管理之。 藥師法 第 41-1 條 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本法核發證書或執照時,得收取證書費或執照費;其費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藥師法 第 41-2 條 本法修正施行前已立案之全國藥師公會聯合會及省藥師公會,應於本法修正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依本法規定完成改組或辦理解散。 藥師法 第 41-3 條 外國人得依中華民國法律,應藥師考試。 前項考試及格,領有藥師證書之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執行藥師業務,應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並應遵守中華民國關於藥事及醫療之相關法令及藥師公會章程;其執業之許可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違反前項規定者,除依法處罰外,中央主管機關並得廢止其許可。 藥師法 第 42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藥師法 第 43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十日修正之第十九條條文,自公布後三個月施行。
藥師法
法律
20200115
2024/1/12 上午 12:00:00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 條 醫事人員人事事項,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醫事人員,指依法領有專門職業證書之醫師、中醫師、牙醫師、藥師、醫事檢驗師、護理師、助產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醫事放射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呼吸治療師、藥劑生、醫事檢驗生、護士、助產士、物理治療生、職能治療生、醫事放射士及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醫事專門職業證書,並擔任公立醫療機構、政府機關或公立學校(以下簡稱各機關)組織法規所定醫事職務之人員。 各機關適用本條例職務一覽表,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3 條 前條各類醫事人員依各該醫事法規規定分為師級及士(生)級,師級人員並再分為師(一)級、師(二)級與師(三)級,以師(一)級為最高級。 各機關醫事職務之員額及級別,應依其職責程度及所需專業知能,列入組織法規或編制表內。 各機關師級醫事職務級別、員額之配置準則,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4 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依所領有醫事專門職業證書,分別取得各該類別醫事職務師(三)級、士(生)級醫事人員任用資格: 一、經公務人員考試醫事相關類科考試及格並取得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之醫事專門職業證書者。 二、經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醫事相關類科考試及格並取得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之醫事專門職業證書者。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5 條 各機關遴用新進醫事人員,除下列人員外,應依公務人員陞遷法之外補程序規定,就具有任用資格人員以公開競爭方式甄選之: 一、考試及格分發任用者。 二、政府機關培育之醫事公費生經分發履行服務義務者。 三、依本條例任用之各機關首長、副首長及一級單位主管。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6 條 醫事人員初任各級職務,先予試用六個月。試用期滿成績及格者,以醫事人員任用;成績不及格者,停止試用,並予解職。但曾在各機關或各類醫事人員依其醫事專門職業法律得執業之機構擔任與其所擬任職務之性質相近程度相當或任低一級職務之經歷六個月以上者,免予試用。 前項試用人員不得兼任各級主管職務。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7 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依所領有師級醫事專門職業證書,取得各該類別醫事職務師(二)級醫事人員任用資格: 一、已達師(二)級最低俸級,並具備相關之學歷、經歷及專業訓練者。 二、領有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之師類醫事專門職業證書後,實際從事四年以上相關專業工作,並符合前款學歷、經歷及專業訓練規定者。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依所領有師級醫事專門職業證書,取得各該類別醫事職務師(一)級醫事人員任用資格: 一、已達師(一)級最低俸級,並具備相關之學歷、經歷及專業訓練者。 二、領有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之師類醫事專門職業證書後,實際從事十二年以上相關專業工作,並符合前款學歷、經歷及專業訓練規定者。 前二項所稱學歷、經歷、專業訓練及相關專業工作,應於施行細則中明定之。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8 條 醫事人員除聘用住院醫師外,經依規定先派代理後,應送請銓敘部銓敘審定,經銓敘審定不合格者,應即停止其代理。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9 條 公立醫療機構住院醫師依聘用人員進用之法律規定聘用之。 本條例施行前,曾經銓敘有案並仍在職之住院醫師繼續任用至離職為止。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0 條 醫事人員之俸給,分本俸、年功俸及加給,均以月計之。 前項本俸、年功俸之級數及俸點,依醫事人員俸級表之規定。 醫事人員俸級表,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1 條 醫事人員俸級之核敘依下列規定: 一、依所任職務級別之最低俸級起敘。但領有較擬任職務級別高一級之醫事專門職業證書者,以該職業證書所能擔任之較高職務級別最低俸級起敘。 二、曾經依本條例銓敘審定高於擬任職務級別最低俸級或前款較高職務級別最低俸級者,以銓敘審定有案之較高俸級起敘。但以敘至擬任職務級別年功俸最高級為止。如有超過之俸級時,調任低級別職務人員,其原敘較高俸級之俸點,仍予照支;再任低級別職務人員,其原敘較高俸級,仍予保留,俟將來調任相當級別職務時,再予回復。 三、依其他任用法律銓敘審定合格人員,於擔任醫事人員時,得比照前二款規定核敘俸級。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2 條 醫事人員曾任與現任職務級別相當、性質相近且服務成績優良之職務年資,除依前條第三款規定核敘俸級或已依第七條規定採計為任用資格年資外,如尚有積餘年資得依公務人員俸給法規之規定,按年核計加級。 依前條第一款但書規定核敘較高俸級者,其曾任較所敘俸級為低之年資,不得再依前項規定按年核計加級。但依前條第一款規定自所任職務級別之最低俸級起敘,再依前項規定按年核計加級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所稱級別相當,指醫事人員曾任職務等級與現所銓敘審定之級別相當,各類人員與醫事人員級別相當之對照,由考試院定之;所稱性質相近,指醫事人員曾任職務工作性質與擬任職務應適用醫事專業法律所定執業業務之性質相近。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3 條 醫事人員考績獎懲,除本俸、年功俸之晉級以醫事職務級別為準外,餘均適用公務人員考績法規定。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4 條 醫事人員得兼任公立醫療機構首長、副首長或醫事單位主管、副主管。 前項職務之任期及遴用資格,由各主管機關會商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5 條 依本條例任用之醫事人員,除經公務人員考試及格或具有其他法律所定任用資格者外,不得轉調其他非由醫事人員擔任之職務。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6 條 本條例施行前,依其他法律規定任用之現職醫事人員,具有第四條所定任用資格者,按其原銓敘之資格予以改任換敘;未具所任職務法定任用資格者,適用原有關法律規定,並繼續任用至離職為止。 前項改任換敘辦法,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7 條 本條例施行後,依新制定醫事專業法律規定適用本條例之現職醫事人員,依前條規定辦理。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8 條 本條例施行前,曾經銓敘審定合格有案離職,具有第四條所定任用資格者,於本條例施行後再任醫事人員,得比照第十六條規定辦理改任換敘。但原銓敘審定之職等俸級超過再任職務級別所列俸級範圍者,以該職務級別年功俸最高俸級辦理改任換敘;其超過之俸級,仍予保留,俟將來調任相當職務級別時,再予回復。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19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銓敘部會同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第 20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
法律
20060517
2024/1/12 上午 12:00:00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1 條 凡中華民國人民研究醫藥,合於左列各款之一者,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得 依本條例呈請獎勵。 一、關於醫療藥品首先發明者。 二、關於醫藥器材首先發明者。 三、關於本國固有之醫術、藥品、作科學之研究或整理,確具成績者。 四、利用國產原料,首先仿製他國已著成效之藥品,經證明其效用相同者 。 五、利用國產原料,首先仿製他國出品之醫藥器材,經證明其效用相同者 。 六、關於改進醫藥技術,確有特殊價值者。 關於本國固有之醫術、藥品或秘方,願將其秘密公開,經化驗試用,確係 功效特著者,應予以獎勵。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2 條 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予獎勵: 一、有同一之發明或仿製,核准獎勵在先者。 二、妨害善良風俗者。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3 條 獎勵分左列三種: 一、褒章:褒章應填附執照一併給予。 二、獎狀:獎狀內應填明受獎條款。 三、獎金:獎金數額得至五千圓,並得與褒章或獎狀同時給予。但有特殊 獎勵之必要者,得酌量增加獎金之數額。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4 條 合於第一條第一項各款規定之一,除依前條獎勵外,受獎人如有左列情形 之一者,並得依其需要酌給相當補助金: 一、經衛生署審查,認為成績特殊,才堪深造,有保送國內外研究機關, 繼續研究之必要者。 二、在繼續從事醫藥研究中,因設備或經費不足,致有停輟之虞,提出研 究成績報告書及進行計畫書,經衛生署審查,認為確有研究之重大價 值者。 前項補助金之給予,應由衛生署專案呈請行政院核准。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5 條 呈請獎勵應向衛生署為之,經試驗審查後,認為應予獎勵者,應將受獎事 項所具備之條款及獎勵種別登載公報或新聞紙公告之。 自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利害關係人得向衛生署提起異議,公告期滿無人 提起異議,又無人揭發該呈請人不合第一條或有第二條規定之情事者,始 得給予獎勵。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6 條 二人以上為同一之發明,仿製或研究,各別呈請獎勵時,應就最先呈請者 獎勵之;如同時呈請則依呈請者之協議定之;協議不諧時,均不給予獎勵 。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7 條 以團體公司名義或二人以上聯名呈請獎勵時,應載明發明人、仿製人或研 究人之姓名,並應附證明有呈請權之文件。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8 條 發明、仿製或研究,因由多數人之共同行為而成者,其受獎權為該多數人 所共有。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9 條 因他人之委託或僱用人之費用而發明、仿製或研究者,其受獎權為雙方所 共有;如委託人或僱用人為官署時,應由雙方協議決定後,方得呈請獎勵 。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10 條 呈請人請求獎勵,經衛生署核駁者,自核駁文件到達之次日起三十日內, 得聲請再試驗審查,再試驗審查之聲請,以一次為限,但對於再審查之決 定,有不服時,得依法提起訴願。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11 條 衛生署應將獎勵事件,於每年終了時,彙案報請行政院備案。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12 條 第一條所載之藥品、器材、研究、整理之結果及改進醫藥之技術等,經核 准給獎後,得由衛生署呈准行政院轉請國民政府通令儘量採用,並得斟酌 情形限制或禁止同樣或類似之藥品、器材輸入。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13 條 關於請求獎勵之審查事項,由衛生署依其需要,分別聘請專家組織審查委 員會辦理之。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14 條 已受獎勵,如經查明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撤銷其獎勵,分別追繳其褒章 、獎狀、獎金、補助金,並公告之: 一、不合本條例第一條或有第二條規定之情事者。 二、以詐偽方法矇請核准獎勵者。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15 條 承辦試驗或審查之人員,如有情弊或不實之報告或決定者,得分別依法從 重處刑或懲戒。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16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衛生署擬訂,呈請行政院核定之。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第 17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獎勵醫藥技術條例
法律
20050126
2024/1/12 上午 12:00:00
解剖屍體條例 第 1 條 凡因學術研究之必要,須解剖屍體者,依本條例行之。 解剖屍體條例 第 2 條 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醫學院,得執行屍體大體解剖。 左列醫學院、醫院或機構,得由從事病理研究之醫師,主持執行屍體病理剖驗: 一、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醫學院或其附設醫院。 二、公立醫院或經認可為教學醫院之私立醫院。 三、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准,得以解剖之病理研究或醫療機構。 解剖屍體條例 第 3 條 執行大體解剖及病理剖驗,以合於左列規定之屍體為限: 一、為研究死因,必須剖驗並經其親屬同意之病屍體。 二、生前有合法遺囑願供學術研究之病屍體。 三、經親屬同意願供解剖之病屍體。 四、無親屬請領之病屍體。 五、經檢察官相驗認無勘驗必要,並經其親屬同意或無親屬請領之變屍體。 六、經監獄長官許可,無親屬請領或生前有合法遺囑或經其親屬同意之受刑人屍體。 七、急性傳染病或疑似急性傳染病致死之屍體,需經病理剖驗,其親屬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 前項無親屬請領之屍體,應由該管警察機關或衛生機關,通知所在地醫學院組成之屍體收集機構,負責分配各醫學院收領,並登報公告,限於二十五日內認領。自登報公告日起滿一個月,無親屬認領者,得由醫學院執行大體解剖。 前項屍體,非經證明屍壞不能供大體解剖或病理剖驗之用者,不得交由地方政府收埋。但該地區無屍體收集機構者,不在此限。 解剖屍體條例 第 4 條 前條第一項各款屍體,除由檢察官交付者外,均須於收領後立即填具報告書(格式如附表),報告該管檢察官。 屍體報告書送達該管檢察官後,非經六小時不得施行防腐處置或執行解剖。其無親屬請領之屍體,除防腐處置外,仍應依前條第二項規定辦理。 檢察官收受前項送達後,得於六小時內以書面禁止防腐處置或執行解剖。 解剖屍體條例 第 5 條 大體解剖及病理剖驗之屍體,得酌留屍體之一部分,供學術研究之用。 病理剖驗,非經其親屬同意,不得毀損屍體外形。但於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七款之情形,不在此限。 解剖屍體條例 第 6 條 解剖屍體,如發現其死因為法定傳染病或他殺、自殺、誤殺、災變時,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報告該管主管機關。 解剖屍體條例 第 7 條 執行大體解剖或病理剖驗之醫學院、醫院或機構,須立簿冊,記載左列事項: 一、大體解剖或病理剖驗第×例。 二、屍體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別、籍貫、身分證統一編號、死亡日期、住址、職業及指紋,必要時並予照相。 三、死亡證明書字號。 四、屍體來歷。 五、解剖或剖驗原因。 六、解剖年月日。 七、剖驗診斷。 八、解剖後之處置。 九、解剖者姓名。 前項第二款所列事項無法查明時,填載未詳字樣。 解剖屍體條例 第 8 條 解剖之屍體,無親屬請領者,應由執行解剖之醫學院、醫院或機構妥為殮葬及標記。 解剖屍體條例 第 9 條 執行解剖之醫學院、醫院或機構,應於每年一月底以前,將上年內所解剖之屍體,按第七條簿冊所載事項,造冊彙報該管衛生機關,轉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備查。 解剖屍體條例 第 10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解剖屍體條例
法律
19840616
2024/1/12 上午 12:00:00
醫療法 第 一 章 總則 醫療法 第 1 條 為促進醫療事業之健全發展,合理分布醫療資源,提高醫療品質,保障病人權益,增進國民健康,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規定。 醫療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醫療機構,係指供醫師執行醫療業務之機構。 醫療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公立醫療機構,係指由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或公立學校所設立之醫療機構。 醫療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私立醫療機構,係指由醫師設立之醫療機構。 醫療法 第 5 條 本法所稱醫療法人,包括醫療財團法人及醫療社團法人。 本法所稱醫療財團法人,係指以從事醫療事業辦理醫療機構為目的,由捐助人捐助一定財產,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並向法院登記之財團法人。 本法所稱醫療社團法人,係指以從事醫療事業辦理醫療機構為目的,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登記之社團法人。 醫療法 第 6 條 本法所稱法人附設醫療機構,係指下列醫療機構: 一、私立醫學院、校為學生臨床教學需要附設之醫院。 二、公益法人依有關法律規定辦理醫療業務所設之醫療機構。 三、其他依法律規定,應對其員工或成員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或緊急醫療救護之事業單位、學校或機構所附設之醫務室。 醫療法 第 7 條 本法所稱教學醫院,係指其教學、研究、訓練設施,經依本法評鑑可供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之訓練及醫學院、校學生臨床見習、實習之醫療機構。 醫療法 第 8 條 本法所稱人體試驗,係指醫療機構依醫學理論於人體施行新醫療技術、新藥品、新醫療器材及學名藥生體可用率、生體相等性之試驗研究。 人體試驗之施行應尊重接受試驗者之自主意願,並保障其健康權益與隱私權。 醫療法 第 9 條 本法所稱醫療廣告,係指利用傳播媒體或其他方法,宣傳醫療業務,以達招徠患者醫療為目的之行為。 醫療法 第 10 條 本法所稱醫事人員,係指領有中央主管機關核發之醫師、藥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醫事檢驗師、醫事放射師、營養師、助產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呼吸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師、牙體技術師、驗光師、藥劑生、護士、助產士、物理治療生、職能治療生、醫事檢驗生、醫事放射士、牙體技術生、驗光生及其他醫事專門職業證書之人員。 本法所稱醫師,係指醫師法所稱之醫師、中醫師及牙醫師。 醫療法 第 11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醫療法 第 二 章 醫療機構 醫療法 第 12 條 醫療機構設有病房收治病人者為醫院,僅應門診者為診所;非以直接診治病人為目的而辦理醫療業務之機構為其他醫療機構。 前項診所得設置九張以下之觀察病床;婦產科診所,得依醫療業務需要設置十張以下產科病床。 醫療機構之類別與各類醫療機構應設置之服務設施、人員及診療科別設置條件等之設置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13 條 二家以上診所得於同一場所設置為聯合診所,使用共同設施,分別執行門診業務;其管理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14 條 醫院之設立或擴充,應經主管機關許可後,始得依建築法有關規定申請建築執照;其設立分院者,亦同。 前項醫院設立或擴充之許可,其申請人之資格、審查程序及基準、限制條件、撤銷、廢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15 條 醫療機構之開業,應向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核准登記,經發給開業執照,始得為之;其登記事項如有變更,應於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辦理變更登記。 前項開業申請,其申請人之資格、申請程序、應檢具文件及其他應遵行之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16 條 私立醫療機構達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一定規模以上者,應改以醫療法人型態設立。 醫療法 第 17 條 醫療機構名稱之使用、變更,應以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准者為限;其名稱使用、變更原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非醫療機構,不得使用醫療機構或類似醫療機構之名稱。 醫療法 第 18 條 醫療機構應置負責醫師一人,對其機構醫療業務,負督導責任。私立醫療機構,並以其申請人為負責醫師。 前項負責醫師,以在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醫院、診所接受二年以上之醫師訓練並取得證明文件者為限。 醫療法 第 19 條 負責醫師因故不能執行業務,應指定合於負責醫師資格之醫師代理。代理期間超過四十五日者,應由被代理醫師報請原發開業執照機關備查。 前項代理期間,不得逾一年。 醫療法 第 20 條 醫療機構應將其開業執照、診療時間及其他有關診療事項揭示於明顯處所。 醫療法 第 21 條 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之標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之。 醫療法 第 22 條 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應開給載明收費項目及金額之收據。 醫療機構不得違反收費標準,超額或擅立收費項目收費。 醫療法 第 23 條 醫療機構歇業、停業時,應於事實發生後三十日內,報請原發開業執照機關備查。 前項停業之期間,以一年為限;逾一年者,應於屆至日起三十日內辦理歇業。 醫療機構未依前項規定辦理歇業時,主管機關得逕予歇業。 醫療機構遷移者,準用關於設立及開業之規定。 醫療機構復業時,準用關於開業之規定。 醫療法 第 24 條 醫療機構應保持環境整潔、秩序安寧,不得妨礙公共衛生及安全。 為保障就醫安全,任何人不得以強暴、脅迫、恐嚇、公然侮辱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礙醫療業務之執行。 醫療機構應採必要措施,以確保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時之安全。 違反第二項規定者,警察機關應排除或制止之;如涉及刑事責任者,應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通報機制,定期公告醫療機構受有第二項情事之內容及最終結果。 醫療法 第 25 條 醫院除其建築構造、設備應具備防火、避難等必要之設施外,並應建立緊急災害應變措施。 前項緊急災害應變措施及檢查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26 條 醫療機構應依法令規定或依主管機關之通知,提出報告,並接受主管機關對其人員配置、設備、醫療收費、醫療作業、衛生安全、診療紀錄等之檢查及資料蒐集。 醫療法 第 27 條 於重大災害發生時,醫療機構應遵從主管機關指揮、派遣,提供醫療服務及協助辦理公共衛生,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醫療機構依前項規定提供服務或協助所生之費用或損失,主管機關應酌予補償。 醫療法 第 28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辦理醫院評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轄區內醫療機構業務,應定期實施督導考核。 醫療法 第 29 條 公立醫院得邀請當地社會人士組成營運諮詢委員會,就加強地區醫療服務,提供意見。 公立醫院應提撥年度醫療收入扣除費用後餘額之百分之十以上,辦理有關研究發展、人才培訓、健康教育、醫療救濟、社區醫療服務及其他社會服務事項。 醫療法 第 三 章 醫療法人 醫療法 第 一 節 通則 醫療法 第 30 條 醫療財團法人之設立、組織及管理,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依民法之規定。 醫療社團法人,非依本法規定,不得設立;其組織、管理、與董事間之權利義務、破產、解散及清算,本法未規定者,準用民法之規定。 醫療法 第 31 條 醫療法人得設立醫院、診所及其他醫療機構。其設立之家數及規模,得為必要之限制。 前項設立家數及規模之限制,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人經中央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許可,得附設下列機構: 一、護理機構、精神復健機構。 二、關於醫學研究之機構。 三、老人福利法等社會福利法規規定之相關福利機構。 前項附設機構之設立條件、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仍依各該相關法規之規定辦理。 醫療法 第 32 條 醫療法人應有足以達成其設立目的所必要之財產。 前項所稱必要之財產,依其設立之規模與運用條件,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33 條 醫療法人,應設董事會,置董事長一人,並以董事長為法人之代表人。 醫療法人,對於董事會與監察人之組織與職權、董事、董事長與監察人之遴選資格、選聘與解聘程序、會議召開與決議程序及其他有關事項等,應訂立章則,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 醫療法 第 34 條 醫療法人應建立會計制度,採曆年制及權責發生制,其財務收支具合法憑證,設置必要之會計紀錄,符合公認之會計處理準則,並應保存之。 醫療法人應於年度終了五個月內,向中央主管機關申報經董事會通過及監察人承認之年度財務報告。 前項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社團法人除適用前述規定外;其會計制度,並應依公司法相關規定辦理。 中央主管機關得隨時命令醫療法人提出財務、業務報告或檢查其財務、業務狀況。 醫療法人對於前項之命令或檢查,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醫療法 第 35 條 醫療法人不得為公司之無限責任股東或合夥事業之合夥人;如為公司之有限責任股東時,其所有投資總額及對單一公司之投資額或其比例應不得超過一定之限制。 前項投資限制,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人因接受被投資公司以盈餘或公積增資配股所得之股份,不計入前項投資總額或投資額。 醫療法 第 36 條 醫療法人財產之使用,應受中央主管機關之監督,並應以法人名義登記或儲存;非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不得對其不動產為處分、出租、出借、設定負擔、變更用途或對其設備為設定負擔。 醫療法 第 37 條 醫療法人不得為保證人。 醫療法人之資金,不得貸與董事、社員及其他個人或非金融機構;亦不得以其資產為董事、社員或任何他人提供擔保。 醫療法 第 38 條 私人及團體對於醫療財團法人之捐贈,得依有關稅法之規定減免稅賦。 醫療財團法人所得稅、土地稅及房屋稅之減免,依有關稅法之規定辦理。 本法修正施行前已設立之私立醫療機構,於本法修正施行後三年內改設為醫療法人,將原供醫療使用之土地無償移轉該醫療法人續作原來之使用者,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但於再次移轉第三人時,以該土地無償移轉前之原規定地價或前次移轉現值為原地價,計算漲價總數額,課徵土地增值稅。 醫療法 第 39 條 醫療法人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得與其他同質性醫療法人合併之。 醫療法人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合併後,應於兩週內作成財產目錄及資產負債表,並通知債權人。公司法第七十三條第二項、第七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準用之。 因合併而消滅之醫療法人,其權利義務由合併後存續或另立之醫療法人概括承受。 醫療法 第 40 條 非醫療法人,不得使用醫療法人或類似之名稱。 醫療法 第 41 條 醫療法人辦理不善、違反法令或設立許可條件者,中央主管機關得視其情節予以糾正、限期整頓改善、停止其全部或一部之門診或住院業務、命其停業或廢止其許可。 醫療法人因其自有資產之減少或因其設立之機構歇業、變更或被廢止許可,致未符合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二條第二項所為之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限期令其改善;逾期未改善者,得廢止其許可。 醫療法人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廢止其許可: 一、經核准停業,逾期限尚未辦理復業。 二、命停止全部或一部門診或住院業務,而未停止。 三、命停業而未停業或逾停業期限仍未整頓改善。 四、受廢止開業執照處分。 醫療法 第 二 節 醫療財團法人 醫療法 第 42 條 醫療財團法人之設立,應檢具捐助章程、設立計畫書及相關文件,申請中央主管機關許可。 前項醫療財團法人經許可後,捐助人或遺囑執行人應於三十日內依捐助章程遴聘董事,成立董事會,並將董事名冊於董事會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內,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並於核定後三十日內向該管地方法院辦理法人登記。 捐助人或遺囑執行人,應於醫療財團法人完成法人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將所捐助之全部財產移歸法人所有,並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捐助人或遺囑執行人未於期限內將捐助財產移歸法人所有,經限期令其完成,逾期仍未完成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廢止其許可。 醫療法 第 43 條 醫療財團法人之董事,以九人至十五人為限。 董事配置規定如下: 一、具醫事人員資格者,不得低於三分之一,並有醫師至少一人。 二、由外國人充任者,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三、董事相互間,有配偶、三親等以內親屬關係者,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董事之任期,每屆不得逾四年,連選得連任。但連選連任董事,每屆不得超過三分之二。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醫療財團法人章程所定董事任期逾前項規定者,得續任至當屆任期屆滿日止;其屬出缺補任者,亦同。 董事會開會時,董事均應親自出席,不得委託他人代理。 醫療法 第 44 條 醫療財團法人捐助章程之變更,應報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 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董事、財產或其他登記事項如有變更,應依中央主管機關之規定報請許可。 前二項之變更,應於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後三十日內,向該管法院辦理變更登記。 醫療法 第 45 條 醫療財團法人之董事,任期屆滿未能改選或出缺未能補任,顯然妨礙董事會組織健全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依其他董事、利害關係人之申請或依職權,選任董事充任之;其選任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財團法人之董事違反法令或章程,有損害該法人或其設立機構之利益或致其不能正常營運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依其他董事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命令該董事暫停行使職權或解任之。 前項董事之暫停行使職權,期間不得超過六個月。於暫停行使職權之期間內,因人數不足顯然妨礙董事會組織健全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應選任臨時董事暫代之。選任臨時董事毋需變更登記;其選任,準用第一項選任辦法之規定。 醫療法 第 45-1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充任董事或監察人: 一、曾犯刑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三十一條或貪污治罪條例第四條至第六條之一或第十一條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但受緩刑宣告或易科罰金執行完畢者,不在此限。 二、曾犯侵占罪、詐欺罪或背信罪,經有罪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但受緩刑宣告或易科罰金執行完畢者,不在此限。 三、受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尚未撤銷。 四、經醫師鑑定罹患精神疾病或身心狀況違常,致不能執行業務。 五、曾任董事長、董事或監察人,經依前條第二項或第四十五條之二第一項第三款規定解任。 六、受破產宣告或經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尚未復權。 醫療法 第 45-2 條 董事長、董事或監察人在任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當然解任: 一、具有書面辭職文件,經提董事會議報告,並列入會議紀錄。 二、具有前條所列情形之一。 三、利用職務或身分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犯罪,經有罪判決確定。 四、董事長一年內無故不召集董事會議。 董事長、董事或監察人利用職務或身分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犯罪,經檢察官提起公訴者,當然停止其職務。 董事長、董事或監察人為政府機關之代表、其他法人或團體推薦者,其本職異動時,應隨本職進退;推薦繼任人選,並應經董事會選聘,任期至原任期屆滿時為止。 醫療法 第 46 條 醫療財團法人應提撥年度醫療收入結餘之百分之十以上,辦理有關研究發展、人才培訓、健康教育;百分之十以上辦理醫療救濟、社區醫療服務及其他社會服務事項;辦理績效卓著者,由中央主管機關獎勵之。 醫療法 第 三 節 醫療社團法人 醫療法 第 47 條 醫療社團法人之設立,應檢具組織章程、設立計畫書及相關文件,申請中央主管機關許可。 前項醫療社團法人經許可後,應於三十日內依其組織章程成立董事會,並於董事會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內,報請中央主管機關登記,發給法人登記證書。 醫療法 第 48 條 醫療社團法人設立時,應登記之事項如下: 一、法人設立目的及名稱。 二、主事務所及分事務所。 三、董事長、董事、監察人之姓名及住所。 四、財產種類及數額。 五、設立機構之所在地及類別與規模。 六、財產總額及各社員之出資額。 七、許可之年、月、日。 醫療法 第 49 條 法人不得為醫療社團法人之社員。 醫療社團法人每一社員不問出資多寡,均有一表決權。但得以章程訂定,按出資多寡比例分配表決權。 醫療社團法人得於章程中明定,社員按其出資額,保有對法人之財產權利,並得將其持分全部或部分轉讓於第三人。 前項情形,擔任董事、監察人之社員將其持分轉讓於第三人時,應向中央主管機關報備。其轉讓全部持分者,自動解任。 醫療法 第 50 條 醫療社團法人之董事,以三人至九人為限;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應具醫師及其他醫事人員資格。 外國人充任董事,其人數不得超過總名額三分之一,並不得充任董事長。 醫療社團法人應設監察人,其名額以董事名額之三分之一為限。 監察人不得兼任董事或職員。 董事會開會時,董事應親自出席,不得委託他人代理。 醫療法 第 51 條 醫療社團法人組織章程之變更,應報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 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董事、財產或其他登記事項如有變更,應依中央主管機關之規定,辦理變更登記。 醫療社團法人解散時,應辦理解散登記。 醫療法 第 52 條 醫療社團法人之董事,任期屆滿未能改選或出缺未能補任,顯然妨礙董事會組織健全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依其他董事、利害關係人之申請或依職權,命令限期召開臨時總會補選之。總會逾期不能召開,中央主管機關得選任董事充任之;其選任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社團法人之董事違反法令或章程,有損害該法人或其設立機構之利益或致其不能正常營運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依其他董事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命令解任之。 醫療社團法人之董事會決議違反法令或章程,有損害該法人或其設立機構之利益或致其不能正常營運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依職權,命令解散董事會,召開社員總會重新改選之。 醫療法 第 53 條 醫療社團法人結餘之分配,應提撥百分之十以上,辦理研究發展、人才培訓、健康教育、醫療救濟、社區醫療服務及其他社會服務事項基金;並應提撥百分之二十以上作為營運基金。 醫療法 第 54 條 醫療社團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解散之: 一、發生章程所定之解散事由。 二、設立目的不能達到時。 三、與其他醫療法人之合併。 四、破產。 五、中央主管機關撤銷設立許可或命令解散。 六、總會之決議。 七、欠缺社員。 依前項第一款事由解散時,應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依前項第二款至第七款事由解散時,應經中央主管機關之許可。 醫療法 第 55 條 醫療社團法人解散後,除合併或破產外,其賸餘財產之歸屬,依組織章程之規定。 醫療法 第 四 章 醫療業務 醫療法 第 56 條 醫療機構應依其提供服務之性質,具備適當之醫療場所及安全設施。 醫療機構對於所屬醫事人員執行直接接觸病人體液或血液之醫療處置時,應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起,五年內按比例逐步完成全面提供安全針具。 醫療法 第 57 條 醫療機構應督導所屬醫事人員,依各該醫事專門職業法規規定,執行業務。 醫療機構不得聘僱或容留未具醫事人員資格者,執行應由特定醫事人員執行之業務。 醫療法 第 58 條 醫療機構不得置臨床助理執行醫療業務。 醫療法 第 59 條 醫院於診療時間外,應依其規模及業務需要,指派適當人數之醫師值班,以照顧住院及急診病人。 醫療法 第 60 條 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之急救,並即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 前項危急病人如係低收入、中低收入或路倒病人,其醫療費用非本人或其扶養義務人所能負擔者,應由直轄市、縣(市)政府社會行政主管機關依法補助之。 醫療法 第 61 條 醫療機構,不得以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之不正當方法,招攬病人。 醫療機構及其人員,不得利用業務上機會獲取不正當利益。 醫療法 第 62 條 醫院應建立醫療品質管理制度,並檢討評估。 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中央主管機關得訂定辦法,就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或醫療儀器,規定其適應症、操作人員資格、條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 醫療法 第 63 條 醫療機構實施手術,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說明手術原因、手術成功率或可能發生之併發症及危險,並經其同意,簽具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始得為之。但情況緊急者,不在此限。 前項同意書之簽具,病人為未成年人或無法親自簽具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具。 第一項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格式,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64 條 醫療機構實施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侵入性檢查或治療,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說明,並經其同意,簽具同意書後,始得為之。但情況緊急者,不在此限。 前項同意書之簽具,病人為未成年人或無法親自簽具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具。 醫療法 第 65 條 醫療機構對採取之組織檢體或手術切取之器官,應送請病理檢查,並將結果告知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 醫療機構對於前項之組織檢體或手術切取之器官,應就臨床及病理診斷之結果,作成分析、檢討及評估。 醫療法 第 66 條 醫院、診所對於診治之病人交付藥劑時,應於容器或包裝上載明病人姓名、性別、藥名、劑量、數量、用法、作用或適應症、警語或副作用、醫療機構名稱與地點、調劑者姓名及調劑年、月、日。 醫療法 第 67 條 醫療機構應建立清晰、詳實、完整之病歷。 前項所稱病歷,應包括下列各款之資料: 一、醫師依醫師法執行業務所製作之病歷。 二、各項檢查、檢驗報告資料。 三、其他各類醫事人員執行業務所製作之紀錄。 醫院對於病歷,應製作各項索引及統計分析,以利研究及查考。 醫療法 第 68 條 醫療機構應督導其所屬醫事人員於執行業務時,親自記載病歷或製作紀錄,並簽名或蓋章及加註執行年、月、日。 前項病歷或紀錄如有增刪,應於增刪處簽名或蓋章及註明年、月、日;刪改部分,應以畫線去除,不得塗燬。 醫囑應於病歷載明或以書面為之。但情況急迫時,得先以口頭方式為之,並於二十四小時內完成書面紀錄。 醫療法 第 69 條 醫療機構以電子文件方式製作及貯存之病歷,得免另以書面方式製作;其資格條件與製作方式、內容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70 條 醫療機構之病歷,應指定適當場所及人員保管,並至少保存七年。但未成年者之病歷,至少應保存至其成年後七年;人體試驗之病歷,應永久保存。 醫療機構因故未能繼續開業,其病歷應交由承接者依規定保存;無承接者時,病人或其代理人得要求醫療機構交付病歷;其餘病歷應繼續保存六個月以上,始得銷燬。 醫療機構具有正當理由無法保存病歷時,由地方主管機關保存。 醫療機構對於逾保存期限得銷燬之病歷,其銷燬方式應確保病歷內容無洩漏之虞。 醫療法 第 71 條 醫療機構應依其診治之病人要求,提供病歷複製本,必要時提供中文病歷摘要,不得無故拖延或拒絕;其所需費用,由病人負擔。 醫療法 第 72 條 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病人病情或健康資訊,不得無故洩漏。 醫療法 第 73 條 醫院、診所因限於人員、設備及專長能力,無法確定病人之病因或提供完整治療時,應建議病人轉診。但危急病人應依第六十條第一項規定,先予適當之急救,始可轉診。 前項轉診,應填具轉診病歷摘要交予病人,不得無故拖延或拒絕。 醫療法 第 74 條 醫院、診所診治病人時,得依需要,並經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之同意,商洽病人原診治之醫院、診所,提供病歷複製本或病歷摘要及各種檢查報告資料。原診治之醫院、診所不得拒絕;其所需費用,由病人負擔。 醫療法 第 75 條 醫院得應出院病人之要求,為其安排適當之醫療場所及人員,繼續追蹤照顧。 醫院對尚未治癒而要求出院之病人,得要求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具自動出院書。 病人經診治並依醫囑通知可出院時,應即辦理出院或轉院。 醫療法 第 76 條 醫院、診所如無法令規定之理由,對其診治之病人,不得拒絕開給出生證明書、診斷書、死亡證明書或死產證明書。開給各項診斷書時,應力求慎重,尤其是有關死亡之原因。 前項診斷書如係病人為申請保險理賠之用者,應以中文記載,所記病名如與保險契約病名不一致,另以加註方式為之。 醫院、診所對於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者,應報請檢察機關依法相驗。 醫療法 第 77 條 醫療機構應接受政府委託,協助辦理公共衛生、繼續教育、在職訓練、災害救助、急難救助、社會福利及民防等有關醫療服務事宜。 醫療法 第 78 條 為提高國內醫療技術水準或預防疾病上之需要,教學醫院經擬定計畫,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或經中央主管機關委託者,得施行人體試驗。但學名藥生體可用率、生體相等性之人體試驗研究得免經中央主管機關之核准。 非教學醫院不得施行人體試驗。但醫療機構有特殊專長,經中央主管機關同意者,得準用前項規定。 醫療機構施行人體試驗應先將人體試驗計畫,提經醫療科技人員、法律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或民間團體代表,且任一性別不得低於三分之一之人員會同審查通過。審查人員並應遵守利益迴避原則。 人體試驗計畫內容變更時,應依前三項規定經審查及核准或同意後,始得施行。 醫療法 第 79 條 醫療機構施行人體試驗時,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並應先取得接受試驗者之書面同意;接受試驗者以有意思能力之成年人為限。但顯有益於特定人口群或特殊疾病罹患者健康權益之試驗,不在此限。 前項但書之接受試驗者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應得其本人與法定代理人同意;接受試驗者為無行為能力人,應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第一項書面,醫療機構應至少載明下列事項,並於接受試驗者或法定代理人同意前,以其可理解方式先行告知: 一、試驗目的及方法。 二、可預期風險及副作用。 三、預期試驗效果。 四、其他可能之治療方式及說明。 五、接受試驗者得隨時撤回同意之權利。 六、試驗有關之損害補償或保險機制。 七、受試者個人資料之保密。 八、受試者生物檢體、個人資料或其衍生物之保存與再利用。 前項告知及書面同意,醫療機構應給予充分時間考慮,並不得以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方式為之。 醫師依前四項規定施行人體試驗,因試驗本身不可預見之因素,致病人死亡或傷害者,不符刑法第十三條或第十四條之故意或過失規定。 醫療法 第 79-1 條 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前二條有關人體試驗之申請程序、審查作業基準及利益迴避原則、資訊揭露、監督管理、查核、其他告知內容等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79-2 條 醫療機構對不同意參與人體試驗者或撤回同意之接受試驗者,應施行常規治療,不得減損其正當醫療權益。 醫療法 第 80 條 醫療機構施行人體試驗期間,應依中央主管機關之通知提出試驗情形報告;中央主管機關認有安全之虞者,醫療機構應即停止試驗。 醫療機構於人體試驗施行完成時,應作成試驗報告,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醫療法 第 81 條 醫療機構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 醫療法 第 82 條 醫療業務之施行,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 醫事人員因執行醫療業務致生損害於病人,以故意或違反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義務且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所致者為限,負損害賠償責任。 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因過失致病人死傷,以違反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義務且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所致者為限,負刑事責任。 前二項注意義務之違反及臨床專業裁量之範圍,應以該醫療領域當時當地之醫療常規、醫療水準、醫療設施、工作條件及緊急迫切等客觀情況為斷。 醫療機構因執行醫療業務致生損害於病人,以故意或過失為限,負損害賠償責任。 醫療法 第 83 條 司法院應指定法院設立醫事專業法庭,由具有醫事相關專業知識或審判經驗之法官,辦理醫事糾紛訴訟案件。 醫療法 第 五 章 醫療廣告 醫療法 第 84 條 非醫療機構,不得為醫療廣告。 醫療法 第 85 條 醫療廣告,其內容以下列事項為限: 一、醫療機構之名稱、開業執照字號、地址、電話及交通路線。 二、醫師之姓名、性別、學歷、經歷及其醫師、專科醫師證書字號。 三、全民健康保險及其他非商業性保險之特約醫院、診所字樣。 四、診療科別及診療時間。 五、開業、歇業、停業、復業、遷移及其年、月、日。 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容許登載或播放事項。 利用廣播、電視之醫療廣告,在前項內容範圍內,得以口語化方式為之。但應先經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核准。 醫療機構以網際網路提供之資訊,除有第一百零三條第二項各款所定情形外,不受第一項所定內容範圍之限制,其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86 條 醫療廣告不得以下列方式為之: 一、假借他人名義為宣傳。 二、利用出售或贈與醫療刊物為宣傳。 三、以公開祖傳秘方或公開答問為宣傳。 四、摘錄醫學刊物內容為宣傳。 五、藉採訪或報導為宣傳。 六、與違反前條規定內容之廣告聯合或並排為宣傳。 七、以其他不正當方式為宣傳。 醫療法 第 87 條 廣告內容暗示或影射醫療業務者,視為醫療廣告。 醫學新知或研究報告之發表、病人衛生教育、學術性刊物,未涉及招徠醫療業務者,不視為醫療廣告。 醫療法 第 六 章 醫事人力及設施分布 醫療法 第 88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促進醫療資源均衡發展,統籌規劃現有公私立醫療機構及人力合理分布,得劃分醫療區域,建立分級醫療制度,訂定醫療網計畫。 主管機關得依前項醫療網計畫,對醫療資源缺乏區域,獎勵民間設立醫療機構、護理之家機構;必要時,得由政府設立。 醫療法 第 89 條 醫療區域之劃分,應考慮區域內醫療資源及人口分布,得超越行政區域之界限。 醫療法 第 90 條 中央主管機關訂定醫療網計畫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該計畫,就轄區內醫療機構之設立或擴充,予以審查。但一定規模以上大型醫院之設立或擴充,應報由中央主管機關核准。 對於醫療設施過賸區域,主管機關得限制醫療機構或護理機構之設立或擴充。 醫療法 第 91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促進醫療事業發展、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率及均衡醫療資源,應採取獎勵措施。 前項獎勵措施之項目、方式及其他配合措施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92 條 中央主管機關得設置醫療發展基金,供前條所定獎勵之用;其基金之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醫療法 第 93 條 醫療機構購置及使用具有危險性醫療儀器,中央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予審查及評估。 以公益為目的之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於章程所定目的範圍內,為推動醫療技術升級發展研究計畫,而其投資金額逾一定門檻者,得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依第三十條及第三十一條之規定設立醫療法人醫療機構,購置及使用具有危險性醫療儀器。 第一項所稱之具有危險性醫療儀器之項目及其審查及評估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七 章 教學醫院 醫療法 第 94 條 為提高醫療水準,醫院得申請評鑑為教學醫院。 醫療法 第 95 條 教學醫院之評鑑,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定期辦理。 中央主管機關應將教學醫院評鑑結果,以書面通知申請評鑑醫院,並將評鑑合格之教學醫院名單及其資格有效期間等有關事項公告之。 醫療法 第 96 條 教學醫院應擬具訓練計畫,辦理醫師及其他醫事人員訓練及繼續教育,並接受醫學院、校學生臨床見習、實習。 前項辦理醫師與其他醫事人員訓練及接受醫學院、校學生臨床見習、實習之人數,應依核定訓練容量為之。 醫療法 第 97 條 教學醫院應按年編列研究發展及人才培訓經費,其所占之比率,不得少於年度醫療收入總額百分之三。 醫療法 第 八 章 醫事審議委員會 醫療法 第 98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設置醫事審議委員會,依其任務分別設置各種小組,其任務如下: 一、醫療制度之改進。 二、醫療技術之審議。 三、人體試驗之審議。 四、司法或檢察機關之委託鑑定。 五、專科醫師制度之改進。 六、醫德之促進。 七、一定規模以上大型醫院設立或擴充之審議。 八、其他有關醫事之審議。 前項醫事審議委員會之組織、會議等相關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99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設置醫事審議委員會,任務如下: 一、醫療機構設立或擴充之審議。 二、醫療收費標準之審議。 三、醫療爭議之調處。 四、醫德之促進。 五、其他有關醫事之審議。 前項醫事審議委員會之組織、會議等相關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100 條 前二條之醫事審議委員會委員,應就不具民意代表、醫療法人代表身分之醫事、法學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遴聘之,其中法學專家及社會人士之比例,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醫療法 第 九 章 罰則 醫療法 第 101 條 違反第十七條第一項、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十條、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第一項、第二十四條第一項、第五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者,經予警告處分,並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按次連續處罰。 醫療法 第 102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並令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連續處罰: 一、違反第二十五條第一項、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五十九條、第六十條第一項、第六十五條、第六十六條、第六十七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六十八條、第七十條、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四條、第七十六條或第八十條第二項規定。 二、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十二條第三項規定所定之設置標準。 三、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十三條規定所定之管理辦法。 四、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六十九條規定所定之辦法。 有下列情形之一,經依前項規定處罰並令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 一、違反第二十五條第一項或第六十六條規定者。 二、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十二條第三項規定所定之設置標準者。 三、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十三條規定所定之管理辦法者。 四、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六十九條規定所定之辦法者。 醫療法 第 103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二十二條第二項、第二十三條第四項、第五項、第五十七條第一項、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三條第一項、第六十四條、第七十二條、第八十五條、第八十六條規定或擅自變更核准之廣告內容。 二、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六十二條第二項、第九十三條第二項規定所定之辦法。 三、醫療機構聘僱或容留未具醫師以外之醫事人員資格者,執行應由特定醫事人員執行之業務。 醫療廣告違反第八十五條、第八十六條規定或擅自變更核准內容者,除依前項規定處罰外,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或廢止其開業執照,並由中央主管機關吊銷其負責醫師之醫師證書一年: 一、內容虛偽、誇張、歪曲事實或有傷風化。 二、以非法墮胎為宣傳。 三、一年內已受處罰三次。 醫療法 第 104 條 違反第八十四條規定為醫療廣告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醫療法 第 105 條 違反第七十八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未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委託或同意,施行人體試驗者,由中央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中止或終止人體試驗;情節重大者,並得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或廢止其開業執照。 違反第七十八條第三項或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七十九條之一授權所定辦法有關審查作業基準者,由中央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令其中止該項人體試驗或第七十八條第三項所定之審查。 違反第七十九條、第七十九條之二、第八十條第一項或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七十九條之一授權所定辦法有關監督管理或查核事項之規定者,由中央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有安全或損害受試者權益之虞時,另得令其終止人體試驗;情節重大者,並得就其全部或一部之相關業務或違反規定之科別、服務項目,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 違反第七十八條第四項規定者,由中央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中止該人體試驗;情節重大者,並得令其終止該人體試驗。 醫療法 第 105-1 條 以竊取、毀壞或其他非法方法,危害重要捐血中心或急救責任醫院供應水、電力、醫用氣體或電子病歷資訊系統設施或設備之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醫療法 第 105-2 條 對重要捐血中心或急救責任醫院供應水、電力、醫用氣體之資訊系統或電子病歷資訊系統,以下列方法之一,危害其功能正常運作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一、無故輸入其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二、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其電腦或相關設備。 三、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其電腦或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 製作專供犯前項之罪之電腦程式,而供自己或他人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項與前條第一項所定重要捐血中心及急救責任醫院之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 醫療法 第 106 條 違反第二十四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如觸犯刑事責任者,應移送司法機關辦理。 毀損醫療機構或其他相類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設備,致生危險於他人之生命、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對於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其執行醫療或救護業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醫療法 第 107 條 違反第六十一條第二項、第六十二條第二項、第六十三條第一項、第六十四條第一項、第六十八條、第七十二條、第七十八條、第七十九條或第九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除依第一百零二條、第一百零三條或第一百零五條規定處罰外,對其行為人亦處以各該條之罰鍰;其觸犯刑事法律者,並移送司法機關辦理。 前項行為人如為醫事人員,並依各該醫事專門職業法規規定懲處之。 醫療法 第 108 條 醫療機構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其情節就違反規定之診療科別、服務項目或其全部或一部之門診、住院業務,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或廢止其開業執照: 一、屬醫療業務管理之明顯疏失,致造成病患傷亡者。 二、明知與事實不符而記載病歷或出具診斷書、出生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或死產證明書。 三、執行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不得執行之醫療行為。 四、使用中央主管機關規定禁止使用之藥物。 五、容留違反醫師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 六、從事有傷風化或危害人體健康等不正當業務。 七、超收醫療費用或擅立收費項目收費經查屬實,而未依限將超收部分退還病人。 醫療法 第 109 條 醫療機構受停業處分而不停業者,廢止其開業執照。 醫療法 第 110 條 醫療機構受廢止開業執照處分者,其負責醫師於一年內不得在原址或其他處所申請設立醫療機構。 醫療法 第 111 條 醫療機構受廢止開業執照處分,仍繼續開業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吊銷其負責醫師之醫師證書二年。 醫療法 第 112 條 醫療法人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五項、第三十七條第一項規定為保證人者,中央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改善;逾期未改善者,得連續處罰之。其所為之保證,並由行為人自負保證責任。 醫療法人違反第三十七條第二項規定,除由中央主管機關得處董事長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外,醫療法人如有因而受損害時,行為人並應負賠償責任。 醫療法 第 113 條 醫療法人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二項、第三十五條第一項或第四十條之規定者,中央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補正。逾期未補正者,並得連續處罰之。 醫療法人有應登記之事項而未登記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對應申請登記之義務人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補正。逾期未補正者,並得連續處罰之。 前項情形,應申請登記之義務人為數人時,應全體負連帶責任。 醫療法 第 114 條 董事、監察人違反第四十九條第四項規定未報備者,中央主管機關得處該董事或監察人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鍰。 醫療法人經許可設立後,未依其設立計畫書設立醫療機構,中央主管機關得限期命其改善;逾期未改善者,得廢止其許可。其設立計畫變更者,亦同。 醫療法 第 115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於私立醫療機構,處罰其負責醫師。 本法所定之罰鍰,於醫療法人設立之醫療機構,處罰醫療法人。 第一項前段規定,於依第一百零七條規定處罰之行為人為負責醫師者,不另為處罰。 醫療法 第 116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停業及廢止開業執照,除本法另有規定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罰之。 醫療法 第 117 條 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屆期未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醫療法 第 十 章 附則 醫療法 第 118 條 軍事機關所屬醫療機構及其附設民眾診療機構之設置及管理,依本法之規定。但所屬醫療機構涉及國防安全事務考量之部分,其管理依國防部之規定。 醫療法 第 119 條 本法修正施行前已設立之醫療機構與本法規定不符者,應於本法修正施行之日起一年內辦理補正;屆期不補正者,由原許可機關廢止其許可。但有特殊情況不能於一年內完成補正,經申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者,得展延之。 醫療法 第 120 條 本法修正施行前領有中央主管機關核發之國術損傷接骨技術員登記證者繼續有效,其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121 條 中央主管機關辦理醫院評鑑,得收取評鑑費;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本法核發執照時,得收取執照費。 前項評鑑費及執照費之費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122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法 第 123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醫療法
法律
20230628
2024/1/12 上午 12:00:00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 條 為恢復人體器官之功能或挽救生命,使醫師得摘取屍體或他人之器官施行移植手術,特制定本條例。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所稱衛生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衛生署;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2 條 施行移植手術應依據確實之醫學知識,符合本國醫學科技之發展,並優先考慮其他更為適當之醫療方法。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所稱器官,包括組織。 依本條例移植之器官,其類目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依實際需要指定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4 條 醫師自屍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必須在器官捐贈者經其診治醫師判定病人死亡後為之。 前項死亡以腦死判定者,應依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規定之程序為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5 條 前條死亡判定之醫師,不得參與摘取、移植手術。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6 條 醫師自屍體摘取器官,應符合下列規定之一: 一、經死者生前以書面或遺囑同意。 二、經死者最近親屬以書面同意。 前項第一款書面同意應包括意願人同意註記於全民健康保險憑證(以下稱健保卡),其格式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經意願人書面表示同意者,中央主管機關應將其加註於健保卡,該意願註記之效力與該書面同意正本相同。但意願人得隨時自行以書面撤回其意願之意思表示,並應通報中央主管機關廢止該註記。 經註記於健保卡之器官捐贈意願,與意願人臨床醫療過程中明示之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以意願人明示之意思表示為準。 第一項第一款書面同意,應由醫療機構或衛生機關以掃描電子檔存記於中央主管機關之資料庫。 中央主管機關應責成中央健康保險署,並應會商戶政單位或監理單位對申請或換發身分證、駕照或健保卡等證件之成年人,詢問其器官捐贈意願,其意願註記及撤回依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辦理。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7 條 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之屍體,非經依法相驗,認為無繼續勘驗之必要者,不得摘取其器官。但非病死之原因,診治醫師認定顯與摘取之器官無涉,且俟依法相驗,將延誤摘取時機者,經檢察官及最近親屬書面同意,得摘取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8 條 醫院自活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除第二項另有規定外,應符合下列各款規定: 一、捐贈者應為二十歲以上,且有意思能力。 二、經捐贈者於自由意志下出具書面同意,及其最近親屬之書面證明。 三、捐贈者經專業之心理、社會、醫學評估,確認其條件適合,並提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 四、受移植者為捐贈者五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 十八歲以上之人,得捐贈部分肝臟予其五親等以內之親屬。 第一項第三款所定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應置委員五人以上,包含法律專家學者及其他社會公正人士,醫院以外人士應達五分之二以上;任一性別委員不得低於三分之一。委員會之組織、議事、審查程序與範圍、利益迴避原則、監督、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第四款所定配偶,應與捐贈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但待移植者於結婚滿一年後始經醫師診斷須接受移植治療者,不在此限。 腎臟之待移植者未能於第一項第四款規定範圍內,覓得合適之捐贈者時,得於二組以上待移植者之配偶及該款所定血親之親等範圍內,進行組間之器官互相配對、交換及捐贈,並施行移植手術,不受該款規定之限制。 前項器官互相配對、交換與捐贈之運作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第十條之一第二項之專責機構擬訂,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發布。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8-1 條 前三條規定所稱最近親屬,其範圍如下: 一、配偶。 二、直系血親卑親屬。 三、父母。 四、兄弟姊妹。 五、祖父母。 六、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 七、一親等直系姻親。 前項最近親屬依第六條第二款或第七條但書規定所為書面同意,不得與死者生前明示之意思相反。 前項書面同意,最近親屬得以一人行之;最近親屬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依第一項各款先後定其順序。後順序者已為書面同意時,先順序者如有不同之意思表示,應於器官摘取前以書面為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9 條 醫師自活體摘取器官前,應注意捐贈者之健康安全,並以可理解之方式向捐贈者及其親屬說明手術之目的、施行方式、成功率、摘取器官之範圍、手術過程、可能之併發症及危險。 醫師施行器官移植時,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 捐贈者於捐贈器官後,有定期為追蹤檢查之必要時,移植醫院或醫師應協助安排。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0 條 醫院、醫師應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其資格及器官之類目,始得施行器官之摘取、移植手術。但配合第十條之一第二項設立之全國性眼角膜保存庫之眼角膜摘取,得由眼角膜摘取技術員為之。 前項醫院應具備之條件、醫師及眼角膜摘取技術員之資格、申請程序、核定之期限、廢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施行器官移植之醫院,應每六個月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方式及格式,通報下列事項: 一、摘取器官之類目。 二、捐贈者及受移植者之基本資料。 三、受移植者之存活狀況。 四、移植器官之機能狀況。 五、摘取器官及施行移植手術之醫師或眼角膜摘取技術員姓名。 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項目。 病人至中華民國領域外接受器官移植後,於國內醫院接受移植後續治療者,應提供移植之器官類目、所在國家、醫院及醫師等書面資料予醫院;醫院並應準用前項規定完成通報。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0-1 條 醫療機構應將表示捐贈器官意願者及待移植者之相關資料,通報中央主管機關;其方式,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中央主管機關應捐助成立專責機構,推動器官捐贈、辦理器官之分配及受理前項、前條第三項與第四項通報、保存及運用等事項,必要時並得設立全國性之器官保存庫。器官分配之內容、基準、作業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主管機關、醫療機構與有關機構、團體及其人員,因業務而知悉之表示捐贈器官意願者、待移植者及受移植者之姓名及相關資料,不得無故洩漏。 醫院為配合器官捐贈風氣之推動,應主動建立勸募之機制,向有適合器官捐贈之潛在捐贈者家屬詢問器官捐贈之意願,以增加器官捐贈之來源。 中央主管機關得對死後捐贈者之親屬,酌予補助喪葬費;其補助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1 條 摘取器官之醫療機構,應將完整之醫療紀錄記載於捐贈者病歷,並應善盡醫療及禮俗上必要之注意。 器官捐贈者所在之醫療機構應於受移植者之醫療機構施行移植手術前,提供捐贈者移植相關書面檢驗報告予受移植者之醫療機構,受移植者之醫療機構並應併同受移植者之病歷保存。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2 條 任何人提供或取得移植之器官,應以無償方式為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3 條 經摘取之器官不適宜移植者,應依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所定之方法處理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4 條 經摘取之器官及其衍生物得保存供移植使用者,應保存於人體器官保存庫。 前項人體器官保存庫之設置,應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其設置者之資格、條件、申請程序、應具備之設施、許可之審查與廢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人體器官保存庫保存器官,得酌收費用;其收費應經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核定。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4-1 條 人體器官、組織、細胞應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准,始得輸入或輸出。 前項輸入或輸出人體器官、組織、細胞之申請條件、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5 條 捐贈器官供移植之死者親屬,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得予表揚。其家境清寒者,並得酌予補助其喪葬費。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6 條 仲介器官移植或器官之提供、取得,違反第十二條規定者,處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項之罪者,不問犯罪地之法律有無處罰之規定,均依本條例處罰。 醫事人員違反第一項規定且情節重大者,並得廢止其醫事人員證書。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其為醫事人員且情節重大者,並得廢止其醫事人員證書: 一、醫師違反第四條第一項或第五條規定。 二、醫療機構以偽造或虛偽不實之內容,通報第十條之一第一項之資料。 三、違反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 違反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規定者,中央主管機關並得廢止醫院或醫師施行器官摘取、移植手術之資格。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6-1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其輸入之器官、組織、細胞,應立即封存,於一個月內退運出口、沒入或就地銷燬: 一、未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輸入或輸出人體器官、組織、細胞。 二、無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輸入或輸出人體器官、組織、細胞之證明文件,而販賣、供應、運送、寄藏、媒介、轉讓或意圖販賣而陳列。 醫院、醫師或病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九條第一項規定。 二、違反第十條第三項或第四項規定。 三、違反第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器官分配基準或第三項規定。 四、違反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 五、違反第十三條規定。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7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其為醫師者,並得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或廢止其執業執照: 一、以偽造或虛偽不實之資格、條件等文件申請施行器官摘取、移植手術之核定。 二、違反第十條第一項規定。 三、違反第十條第二項所定醫院、醫師及眼角膜摘取技術員應遵行事項之辦法。 四、違反第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器官分配內容及應遵行事項之規定。 違反前項第一款、第三款或第四款規定者,中央主管機關並得廢止醫院、醫師或眼角膜摘取技術員施行器官摘取、移植手術之資格。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8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九萬元以上四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醫院或醫師違反第六條第一項、第七條或第八條規定。 二、於廣告物、出版品、廣播、電視、電子訊號、電腦網路或其他媒體,散布、播送或刊登器官買賣、其他交易或仲介訊息。 媒體經營者違反前項第二款規定者,亦同。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8-1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限期改善或退還收取之費用;屆期未改善或未退還者,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並得廢止其許可: 一、違反第十四條第二項所定人體器官保存庫設置者條件、應具備之設施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 二、違反第十四條第三項收費規定,超額或自立名目收費。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19 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而涉及刑事責任者,依有關法律處理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20 條 本條例所定之罰鍰,於非法人之私立醫院,處罰其負責醫師。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21 條 本條例所定之罰鍰、停業及廢止執業執照,由直轄市或縣(市)衛生主管機關處罰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22 條 依本條例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屆期未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23 條 器官移植手術屬於人體試驗部分,應依醫療法有關規定辦理。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24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第 25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本條例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修正之條文,自一百十二年一月一日施行。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法律
20210120
2024/1/12 上午 12:00:00
精神衛生法 第 一 章 總則 精神衛生法 第 1 條 為促進人民心理健康,預防及治療精神疾病,保障病人權益,支持並協助病人於社區平等生活,特制定本法。 精神衛生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在地方為直轄市、縣(市)政府(以下簡稱地方主管機關)。 精神衛生法 第 3 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精神疾病:指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及其他精神狀態表現異常,致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需給予醫療及照顧之疾病。但反社會人格違常者,不包括在內。 二、專科醫師:指經中央主管機關依醫師法甄審合格之精神科專科醫師。 三、病人:指罹患精神疾病之人。 四、嚴重病人:指病人呈現出與現實脫節之精神狀態,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專科醫師診斷認定者。 五、社區精神復健: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心理重建、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及其他功能之復健治療。 六、社區治療:指為避免病人病情惡化,於社區中採行居家治療、社區精神復健、門診治療及其他方式之治療。 七、社區支持:指運用社區資源,提供病人於社區生活中所需之居住、安置、就學、就業、就養、就醫、社會參與、自立生活及其他支持措施與協助。 八、精神醫療機構:設有精神科之醫療機構。 九、精神復健機構:提供住宿型或日間型社區精神復健服務之機構。 十、精神照護機構:指提供病人精神照護服務之醫療機構、護理機構、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職能治療所、精神復健機構及社會工作師事務所。 前項第一款精神疾病之範圍如下: 一、精神病。 二、精神官能症。 三、物質使用障礙症。 四、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精神疾病。 精神衛生法 第 4 條 中央主管機關掌理下列事項: 一、心理健康促進政策、法規與方案之規劃、訂定及宣導。 二、精神疾病預防、治療與資源布建政策、法規、方案之規劃、訂定及宣導。 三、病人經濟安全、社會救助、福利服務、長期照顧與社區支持服務之規劃及推動。 四、病人權益保障政策、法規與方案之規劃、訂定及宣導。 五、對地方主管機關執行病人就醫、權益保障之監督及協調。 六、對地方主管機關病人服務之獎助規劃。 七、病人服務相關專業人員訓練之規劃。 八、病人保護業務之規劃及推動。 九、病人家庭支持服務之規劃及推動。 十、病人資料之蒐集、建立、彙整、統計及管理。 十一、各類精神照護機構之督導及評鑑。 十二、國民心理衛生、精神疾病之調查、研究及統計。 十三、其他有關人民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預防與治療、病人服務與權益保障之規劃及推動。 中央主管機關應每四年公布包括前項各款事項之國家心理衛生報告。 精神衛生法 第 5 條 地方主管機關掌理轄區下列事項: 一、心理健康促進之方案規劃、宣導及執行。 二、精神疾病預防、治療與資源布建之規劃、宣導及執行。 三、病人經濟安全、社會救助、福利服務、長期照顧及社區支持服務之執行。 四、中央訂定之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預防與治療、病人服務與權益保障政策、法規及方案之執行。 五、對病人權益保障政策、自治法規與方案之規劃、訂定、宣導及執行。 六、病人服務相關專業人員訓練之規劃及執行。 七、病人保護業務之執行。 八、病人家庭支持服務之執行。 九、病人強制住院治療及強制社區治療之執行。 十、病人資料之蒐集、建立、彙整、統計及管理。 十一、各類精神照護機構之督導及考核。 十二、其他有關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預防與治療、病人服務與權益保障之策劃及督導。 地方主管機關辦理前項業務時,應視需要整合衛生、社政、教育、勞政、警政、消防及其他相關資源。 精神衛生法 第 6 條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規劃、推動、監督學校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防治與宣導、學生受教權益維護、教育資源與設施均衡配置及友善支持學習環境之建立。 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應規劃與執行各級學校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防治,依學生及教職員工心理健康需求,分別提供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心理輔導、心理諮商、危機處理、醫療轉介、資源連結、自殺防治、物質濫用防治或其他心理健康相關服務,於不造成不成比例或過度負擔之情況下,進行必要及適當之合理調整,建立友善支持學習環境,並保障其受教權益。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心理衛生教育課程內容,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會商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7 條 中央勞動主管機關應規劃、推動及監督職場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防治、病人就業與勞動權益保障及職場友善支持環境之建立。 各級勞動主管機關應推動職場心理健康促進與精神疾病防治,提供病情穩定之病人職業重建、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及合理調整措施,協助其穩定就業,並獎勵或補助雇主提供就業機會。 精神衛生法 第 8 條 內政主管機關應規劃、推動、監督警察、消防及替代役役男之心理輔導機制,依其心理健康需求,分別提供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心理輔導、心理諮商、危機處理、醫療轉介、資源連結、自殺防治、物質濫用防治或其他心理健康相關服務。 前項機關對於疑似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狀態之人,於必要時,應協助護送就醫、強制社區治療執行過程之秩序與現場人員人身安全之維護。 精神衛生法 第 9 條 法務主管機關應規劃、推動、監督犯罪被害人之心理健康促進、就醫協助與轉介服務、精神疾病收容人收容環境之改善、矯正措施之合理調整、危機處理、自殺防治、就醫協助、出監轉銜服務、受監護處分人轉銜服務及更生保護。 精神衛生法 第 10 條 國防主管機關應規劃、推動、監督國軍人員心理健康促進及精神疾病防治,並依國軍人員心理健康需求,分別提供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心理輔導、心理諮商、危機處理、醫療轉介、資源連結、自殺防治、物質濫用防治及其他心理健康相關服務。 精神衛生法 第 11 條 財政主管機關得依精神照護機構之性質,依法給予其適當之稅捐減免。 前項機關得按病人病情嚴重程度及家庭經濟情況,依法給予病人或其扶養者應繳納之稅捐適當之減免。 精神衛生法 第 12 條 金融主管機關應規劃、推動、監督金融機構對病人提供商業保險、財產信託服務及金融服務平等權益之保障。 精神衛生法 第 13 條 文化主管機關應輔導、獎勵、推動人民心理健康促進、病人精神生活充實、藝文活動參與及藝文相關創作。 精神衛生法 第 14 條 通訊傳播主管機關應監督廣播、電視及其他由該機關依法主管之媒體,以避免歧視病人。 精神衛生法 第 15 條 各機關、學校、機構、法人及團體,應加強推動員工心理健康促進活動。 精神衛生法 第 16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以首長為召集人,邀集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法律專家、病人、病人家屬或病人權益促進團體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代表,召開諮詢會,辦理下列事項之諮詢: 一、心理健康促進政策、制度及方案。 二、精神疾病防治政策、制度及方案。 三、心理健康促進及精神疾病防治資源規劃。 四、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防治研究發展及國際交流。 五、精神疾病特殊治療方式。 六、病人權益保障之整合、規劃、協調及推動。 七、病人及家庭支持服務規劃及推動。 八、政府機關執行心理健康業務之整合、督導及協調。 九、其他有關心理健康促進及精神疾病防治相關事務。 前項病人、病人家屬或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至少應有三分之一;且單一性別委員,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五分之二。 精神衛生法 第 17 條 地方主管機關應以首長為召集人,邀集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法律專家、病人、病人家屬或病人權益促進團體及局處代表,召開諮詢會,辦理轄區下列事項之諮詢: 一、心理健康促進。 二、精神疾病防治。 三、心理健康促進及精神疾病防治研究計畫。 四、心理健康服務資源、精神照護機構設立之規劃及網絡連結。 五、病人權益保障申訴案件。 六、病人及家庭支持服務之推動。 七、各局處執行心理健康業務之整合、督導及協調。 八、其他有關心理健康促進及精神疾病防治。 前項病人、病人家屬或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至少應有三分之一;且單一性別委員,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五分之二。 精神衛生法 第 18 條 為辦理本法規定相關事宜,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應置專任人員,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置專責人員;其人數應依業務增減而調整之。 辦理前項業務所需經費,地方主管機關財政確有困難者,由中央政府補助,並應專款專用。 精神衛生法 第 二 章 精神衛生服務體系 精神衛生法 第 19 條 中央主管機關得依人口、醫療資源與心理衛生資源分布情形及考量原住民族地區或偏遠地區特殊性,劃分責任區域,建立區域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預防及醫療服務網,並訂定計畫實施。 主管機關得依轄內精神病人服務需求與社區支持資源分布情形,積極布建精神病人社區支持服務資源。 精神衛生法 第 20 條 病人之精神醫療照護及支持服務,應依其病情輕重、有無傷害危險、病人需求或其他情事,採取下列方式為之: 一、門診。 二、急診。 三、全日住院。 四、日間照護。 五、社區精神復健。 六、居家治療。 七、社區支持服務。 八、個案管理服務。 九、其他照護及支持服務方式。 前項第六款居家治療之方式及認定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21 條 各級政府得依實際需要,設立或獎勵民間設立精神照護機構,提供病人相關照護服務。 前項精神照護機構,得經主管機關指定辦理物質使用障礙症者之治療及生活重建業務;其指定方式、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事人員及社會工作師於機構、法人或團體辦理各級主管機關委託或獎勵、補助之精神病人照護事務,得依各該專門職業技術人員法規辦理執業登記。 未依法設立精神照護機構或非由各級政府主管機關委託、補助、或管理者,不得為病人提供住宿或治療服務。但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老人福利機構及長期照顧服務機構依其設立目的涉及提供精神照護服務者,不在此限。 精神衛生法 第 22 條 精神復健機構,應置負責人一人;並得視需要,置醫事人員或社會工作師。 前項醫事人員,應依各該醫事人員法規辦理執業登記;社會工作師應依社會工作師法辦理執業登記。 精神復健機構內相關人員執行業務,應製作紀錄,以電子文件方式製作及貯存者,得免另以書面方式製作。 中央主管機關應辦理精神復健機構評鑑。地方主管機關對轄區內精神復健機構業務,應定期實施督導及考核。 精神復健機構對前項評鑑及督導、考核,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第四項之評鑑、督導及考核,必要時,得委託相關機構或團體辦理。 精神復健機構之設立或擴充,應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其申請許可之條件與程序、申請人與負責人之資格、審查程序與基準、限制條件、廢止、管理、第三項業務紀錄之製作方式與內容、第四項評鑑、督導、考核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23 條 病人社區支持服務,應依多元連續服務原則規劃辦理。 地方主管機關針對病人需求,應自行、委託、補助或獎勵機構、法人或團體提供全日型、日間型、居家型、社區型或其他社區支持服務,以建構妥善之社區支持機制。 地方主管機關應提供病人家屬心理衛生教育、情緒支持、喘息服務、專線服務及其他支持性服務。 其他法律對病人社區支持服務有相同或較有利之規定者,應優先適用。 社區支持服務之內容及執行方式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 精神衛生法 第 24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獎勵、補助機構、法人或團體從事病人社區支持及復健相關服務。 前項從事服務之機構、法人或團體與其服務人員之資格條件、服務內容、作業方式、管理、獎勵、補助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勞動及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25 條 提供病人照護服務之機構,遭受居民以任何形式反對者,地方主管機關應協助其排除障礙。 精神衛生法 第 26 條 地方主管機關得自行或委託相關專業機構、法人或團體辦理病人之需求評估及服務提供,並視需要轉介適當機構、法人或團體提供服務;其為依第四十五條第三項規定通報之嚴重病人,應提供社區治療及社區支持。 地方主管機關為強化病人之照顧及支持功能,應結合衛生、社政、民政、教育或勞動機關,建立社區支持體系,並定期召開聯繫會議。 精神衛生法 第 27 條 地方主管機關應針對所轄醫療機構通報及通知之病人,建立病人關懷機制,並提供主動式社區關懷、訪視及其他服務。 前項病人行方不明,應通知其家屬或保護人,必要時,地方主管機關得請相關機關協尋。 前二項病人之範圍、服務提供方式、關懷與訪視基準、協尋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28 條 地方主管機關應依轄區人口數與心理衛生之需求及資源,由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辦理病人個案管理、心理衛生促進、教育訓練、諮詢、轉介、轉銜服務、資源開發、網絡聯結、自殺防治、精神疾病防治、災後心理重建及其他心理衛生服務事項。 前項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之病人個案管理,包括依第三十三條第三項出院後之精神病人及第四十八條第三項經指定精神醫療機構治療後之精神病人。 第一項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應置心理、護理、職能治療、社會工作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其提供服務之內容及人員組成、訓練與認證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三 章 病人保護及權益保障 精神衛生法 第 29 條 對病人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遺棄。 二、身心虐待。 三、留置無生活自理能力之病人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 四、強迫或誘騙病人結婚。 五、其他對病人或利用病人為犯罪或不正當之行為。 精神衛生法 第 30 條 精神醫療機構診治病人或於病人住院時,應向其本人及其家屬或保護人說明病情、治療方針、預後情形、住院理由、應享有之權利及其他相關事項。 前項病人非屬嚴重病人者,應經其同意,始得告知其家屬。 精神衛生法 第 31 條 精神照護機構因醫療、復健或安全之需要,經病人同意而限制病人之居住場所或行動者,應遵守相關法律規定,於最小限制之必要範圍內為之。 精神衛生法 第 32 條 醫療機構因病人醫療需要或為防範緊急暴力、自殺或自傷之事件,於告知病人後,得於特定之保護設施內,拘束其身體或限制其行動自由,並應定時評估,不得逾必要之時間。 前項醫療機構以外之精神照護機構及緊急醫療救護人員,為防範緊急暴力、自殺或自傷之事件,於告知病人後,得拘束其身體,並立即護送其就醫。 前二項拘束身體或限制行動自由,不得以戒具或其他不正當方式為之;其具體程序、約束設備之種類、約束時間及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及第二項所定告知病人,於緊急或特殊情形未能為之時,應於事後告知。 精神衛生法 第 33 條 精神醫療機構於住院病人病情穩定或康復,無繼續住院治療之必要時,應協助病人辦理出院,並通知其家屬或保護人,不得無故留置病人。 精神醫療機構於病人出院前,應協助病人共同擬訂出院準備計畫及提供相關協助;屬嚴重病人者,應通知地方衛生主管機關派員參與,並應徵詢保護人意見。 精神醫療機構對有精神病診斷之病人,應於其出院前通知戶籍所在地或住(居)所之地方主管機關,提供個案管理服務;並於出院日起三日內,將前項計畫內容,通知該地方主管機關,以提供社區治療、社區支持及轉介或轉銜各項服務。 精神醫療機構對於非屬前項規定之病人,而有服務需求者,經其同意後,準用前項規定。 精神衛生法 第 34 條 經專科醫師診斷屬嚴重病人者,應置保護人一人,專科醫師並應開具診斷證明書交付保護人。保護人應維護嚴重病人之權益,並考量其意願及最佳利益。 前項保護人,應徵詢嚴重病人之意見後,由其法定代理人、監護人或輔助人擔任;未能由該等人員擔任者,應由配偶、父母、家屬或與病人有特別密切關係之人互推一人為之。 嚴重病人無保護人者,應由其戶籍所在地之地方主管機關另行選定適當人員、機構、法人或團體為保護人;戶籍所在地不明者,由其住(居)所或所在地之地方主管機關為之。 保護人之通報流程、名冊建置、研習課程、支持服務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35 條 前條第一項診斷證明書,應記載一年至三年之有效期間。 前項期間屆滿前,嚴重病人或其保護人認其病情穩定,經專科醫師診斷,認定已非屬嚴重病人時,該診斷醫師執業之機構,應即通知保護人,並通報地方主管機關。 嚴重病人診斷證明書有效期間屆滿前,保護人應協助其接受專科醫師診斷,確認其嚴重病人身分;期間屆滿時,未經診斷確認者,其診斷證明書失其效力。 精神衛生法 第 36 條 嚴重病人情況危急,非立即給予保護或送醫,其生命或身體有立即之危險或有危險之虞者,保護人或家屬應即時予以緊急處置;未能即時予以緊急處置者,地方主管機關得自行或委託機構、法人或團體為之。 前項緊急處置所需費用,由嚴重病人、配偶、一親等直系血親或依契約負照顧義務者負擔;必要時,得由地方主管機關先行支付。 地方主管機關支付前項費用後,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計算書,及得減輕或免除之申請程序,以書面行政處分通知前項應負擔人於六十日內限期返還;屆期未返還者,得依法移送行政執行。 病人情況危急,非立即給予保護或送醫,其生命或身體有立即之危險或有危險之虞者,準用前三項之相關規定。 前四項緊急處置之方式、程序、費用負擔、得減輕或免除之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得減輕或免除之案件,必要時,準用老人福利法第四十一條第五項之機制進行審查。 精神衛生法 第 37 條 病人之人格權及合法權益,應予尊重及保障,不得歧視。關於其就醫、就學、應考、僱用及社區生活權益,不得以罹患精神疾病為由,有不公平之對待。 精神衛生法 第 38 條 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之報導,不得使用與精神疾病有關之歧視性稱呼或描述;並不得有與事實不符,或誤導閱聽者對病人、保護人、家屬及服務病人之人員、機構、法人或團體產生歧視之報導。 病人或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狀態之人涉及法律事件,未經法院裁判認定該法律事件發生原因可歸責於其疾病或障礙狀況者,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機關、機構、法人、團體,不得指涉其疾病或障礙狀況為該法律事件之原因。 廣播、電視事業違反第一項規定事實之認定,中央主管機關應邀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及媒體代表召開會議審查之。 任何人不得以公開之言論歧視病人、或不當影射他人罹患精神疾病。 精神衛生法 第 39 條 未經病人同意者,不得對病人錄音、錄影或攝影,並不得報導其姓名或住(居)所;於嚴重病人,應經其保護人同意。 精神照護機構於保障病人安全之必要範圍內,設置監看設備,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但應告知病人;於嚴重病人,並應告知其保護人或家屬。 精神衛生法 第 40 條 住院病人應享有個人隱私、自由通訊及會客之權利;精神醫療機構非因病人病情或醫療需要,不得予以限制。 精神照護機構因照護、訓練需要,安排病人提供服務者,機構應給予病人適當獎勵金。 精神衛生法 第 41 條 嚴重病人依本法相關規定接受緊急安置、強制住院治療之費用,由中央主管機關負擔。 嚴重病人依本法相關規定接受強制社區治療之費用,其不屬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範圍者,由中央主管機關負擔。 前二項費用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42 條 病人或其保護人、第三十四條第二項所定之人、相關照護人員、立案之病人權益促進團體,有客觀事實足認精神照護機構、其他執行社區治療、社區支持之機構或團體及其工作人員,有侵害病人權益或有侵害之虞者,得以書面向上述機構或團體所在地之地方主管機關申訴。 前項申訴事件,地方主管機關應就其內容加以調查、處理,並將辦理結果通知申訴人。 精神衛生法 第 43 條 精神醫療機構因病人病情急迫,經一位專科醫師認有必要,並依第四十四條規定取得同意後,得施行下列治療方式: 一、電痙攣治療。 二、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治療方式。 精神衛生法 第 44 條 精神醫療機構施行前條之治療方式,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經說明並應依下列規定取得書面同意後,始得為之: 一、病人為成年人,應經本人同意。但受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者,應以其可理解方式提供資訊,並應取得其監護人或輔助人同意。 二、病人為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應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三、病人為滿七歲以上未滿十四歲之未成年人,應經其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四、病人為滿十四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應經本人同意。但本人為無行為能力者,應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病人未能依前項規定行使同意權者,依醫療法、病人自主權利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定辦理。 監護人或輔助人依第一項第一款但書規定為同意時,應尊重受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者之意願。 第一項第二款至第四款之法定代理人同意時,應以兒童及少年之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並依其心智成熟程度權衡其意見。 精神衛生法 第 四 章 協助就醫、通報及追蹤關懷 精神衛生法 第 45 條 病人或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狀態之人之保護人或家屬,應協助其就醫或向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詢。 地方主管機關知有前項之人或其自由受不當限制時,應主動協助之。 經專科醫師診斷屬嚴重病人者,醫療機構應將其資料通報地方主管機關。 前項通報之方式、內容、通報個案之資料建立、處置、追蹤關懷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46 條 矯正機關、保安處分處所及其他以拘禁、感化為目的之機構或場所,其有病人或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狀態之人,應由該機關、機構或場所提供醫療,或護送協助其就醫,必要時得強制為之。 社會福利機構及其他收容或安置民眾長期生活居住之機構或場所,有前項之人者,應由該機構或場所協助其就醫。 精神衛生法 第 47 條 前條機關、機構或場所,於病人離開前曾有精神疾病就醫紀錄且經專科醫師診斷有持續治療需求者,應轉介或轉銜其住(居)所在地地方主管機關予以提供社區治療及社區支持之服務。 前項轉介或轉銜之方式、內容、個案之資料建立、處置、追蹤關懷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48 條 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警察、消防人員、司法人員、移民行政人員、戶政人員、村(里)幹事及其他執行社區支持業務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發現疑似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狀態之人,得通知地方主管機關提供醫療、關懷或社區支持服務之協助。 警察機關或消防機關於執行職務時,發現疑似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狀態之人,有傷害他人或自己之虞者,非管束不能救護其生命、身體之危險,或預防他人生命、身體之危險時,應通知地方主管機關即時查明回覆是否屬第三條第二項第一款規定之精神病人。經查明屬精神病人者,應即協助護送至就近適當醫療機構就醫;無法查明其身分或無法查明屬精神病人者,地方主管機關應派員至現場共同處理,無法到場或無法及時到場時,應使用具聲音或影像相互傳送功能之科技設備處理之,經地方主管機關認有就醫必要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即護送至就近適當醫療機構就醫。 依前項規定被護送就醫之人經醫療機構適當處置後,診斷屬病人者,應轉送至地方主管機關指定之精神醫療機構(以下簡稱指定精神醫療機構)繼續接受治療。 前項地方主管機關指定之精神醫療機構,其指定方式、資格條件、管理、指定執行業務範圍、專科醫師指定、安全維護經費補助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為保護被護送人之安全,護送就醫人員於執行職務時,得檢查被護送人之身體及所攜帶之物,必要時得使用適當之約束設備。 精神衛生法 第 49 條 地方主管機關應整合所屬衛生、警察、消防及其他相關機關,於轄區內建置二十四小時緊急精神醫療處置機制,處理前條所定事項。 前項處置機制、人員、流程、委託及其他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50 條 檢察機關辦理殺人或傷害案件,發現被告或犯罪嫌疑人疑似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狀態,除依相關法規處理外,必要時,得協助其就醫。 精神衛生法 第 51 條 為利提供緊急處置,以維護民眾生命及安全,各級政府衛生、警察及消防機關設置特定之對外服務專線,得要求各電信事業配合提供各類來電顯示號碼及其所在地或電信網路定位位置。但以電信事業電信網路性能可提供者為限。 前項機關接獲來電知有傷害他人或自己之虞者,得洽請電信事業,提供救護所需之該人使用者資料,電信事業不得拒絕。 前項所稱使用者資料,指電信使用者姓名或名稱、身分證明文件字號、地址、電信號碼相關資料,並以電信事業所保存之資料為限。 前三項經辦人員,對於作業之過程及所知悉資料之內容,應予保密,不得洩漏。 精神衛生法 第 52 條 精神照護機構於病人擅自離開該機構時,應即通知其家屬或保護人;病人行蹤不明時,應即通知地方主管機關及警察機關積極協尋。 警察機關發現前項擅自離開機構之病人時,應通知原機構帶回,必要時協助送回。 精神衛生法 第 五 章 強制社區治療及強制住院治療 精神衛生法 第 53 條 精神疾病強制社區治療有關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精神疾病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以下簡稱審查會)審查。 前項審查會成員,包括專科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社會工作師、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法律專家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士。 審查會召開審查會議,得通知審查案件之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到場說明,或主動派員訪查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 審查會應協助指定精神醫療機構向法院提出嚴重病人之強制住院或延長強制住院聲請,並協助法院安排審理之行政事項。 審查會之組成、審查作業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54 條 保護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人員或專科醫師發現嚴重病人不遵醫囑致其病情不穩或生活功能有退化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接受社區治療之必要者,病人住居所在地主管機關、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應與其保護人合作,共同協助其接受社區治療。 前項嚴重病人拒絕接受社區治療時,經地方主管機關指定之專科醫師診斷仍有社區治療之必要,嚴重病人拒絕接受或無法表達時,指定精神醫療機構應即填具強制社區治療基本資料表、通報表,並檢附嚴重病人與其保護人之意見及相關診斷證明文件,向審查會申請許可強制社區治療;強制社區治療可否之決定,應送達嚴重病人及其保護人。 強制社區治療期間,不得逾六個月。 第二項之申請,得以電訊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為之。 精神衛生法 第 55 條 地方主管機關指定之專科醫師診斷有延長前條第三項期間之必要者,指定精神醫療機構應於期間屆滿三十日前,向審查會申請延長強制社區治療。 前項申請延長強制社區治療期間,不得逾一年。 精神衛生法 第 56 條 嚴重病人於強制社區治療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辦理強制社區治療之機構、團體,應即停止強制社區治療,並通知地方主管機關: 一、病情改善而無繼續強制社區治療必要。 二、除有第七十三條規定得繼續進行之情形外,強制社區治療期滿。 三、法院認停止強制社區治療之聲請或抗告為有理由。 強制社區治療係依第七十一條第一項法院裁定為之者,有前項第一款情形時,該裁定視為撤銷並停止執行。 精神衛生法 第 57 條 強制社區治療項目如下,並得合併數項目為之: 一、藥物治療。 二、藥物之血液或尿液濃度檢驗。 三、酒精或其他成癮物質篩檢。 四、心理治療。 五、復健治療。 六、其他得避免病情惡化或提升病人適應生活機能之處置措施。 地方主管機關執行前項治療,於必要時,得洽請警察或消防機關協助執行下列事項: 一、警察機關:協助嚴重病人強制社區治療、維護現場秩序及人員人身安全。 二、消防機關:載送照護嚴重病人至指定辦理強制社區治療項目之機構或團體接受治療。 嚴重病人於強制社區治療期間,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之指示定期接受治療,地方主管機關必要時得請警察機關或消防機關依前項規定協助之。 指定精神醫療機構對前項病人得依第五十九條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啟動緊急安置,並評估是否聲請強制住院。 前項緊急安置期間,不受第六十條第二項第一款及第二款規定之限制。 精神衛生法 第 58 條 辦理強制社區治療之機構或團體得視需要,偕同精神衛生相關機構或團體執行強制社區治療業務。 前項辦理強制社區治療機構或團體之資格、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59 條 嚴重病人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者,保護人應協助其前往精神醫療機構辦理住院。 前項嚴重病人拒絕接受全日住院治療者,地方主管機關得指定精神醫療機構予以緊急安置,並交由二位以上地方主管機關指定之專科醫師實施強制鑑定。但於離島或偏遠地區,得僅由一位專科醫師實施。 前項強制鑑定,符合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緊急或特殊情形時,得以聲音及影像相互傳送之設備為之。 第二項強制鑑定結果,仍有全日住院治療必要,經詢問嚴重病人意見,其拒絕接受或無法表達時,指定精神醫療機構應即填具強制住院基本資料表及通報表,並檢附嚴重病人與其保護人之意見及相關診斷證明文件,向法院聲請裁定強制住院。 精神衛生法 第 60 條 前條第二項緊急安置期間為七日,並應注意嚴重病人權益之保護及進行必要之治療;強制鑑定,應自緊急安置之次日起三日內完成。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指定精神醫療機構應即停止緊急安置,並通知地方主管機關: 一、經強制鑑定認無強制住院必要。 二、因嚴重病人同意接受全日住院治療或病情改善而無繼續緊急安置必要。 三、法院駁回強制住院之聲請。 四、經法院認停止緊急安置之聲請或抗告為有理由。 有前項第二款規定情形,指定精神醫療機構已聲請法院裁定強制住院者,應即通知該管法院,並以該通知視為撤回強制住院之聲請。 緊急安置之程序、應備文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61 條 嚴重病人經指定精神醫療機構向法院聲請裁定強制住院,於聲請期間轉為同意住院治療後要求出院者,指定精神醫療機構評估其仍有第五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情形,有繼續接受住院治療之必要,經其拒絕者,指定精神醫療機構應重新啟動強制住院程序,不再接受其轉為同意住院。 精神衛生法 第 62 條 嚴重病人緊急安置期間,未經委任律師為代理人者,應由指定精神醫療機構通報中央主管機關提供必要之法律扶助。 前項受理通報及扶助業務,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或其他民間團體辦理。 精神衛生法 第 63 條 法院每次裁定強制住院期間,不得逾六十日。 經二位以上地方主管機關指定之專科醫師鑑定嚴重病人有延長強制住院期間之必要者,指定精神醫療機構應於強制住院期間屆滿十四日前,向法院聲請裁定延長強制住院。 前項聲請裁定次數,以一次為限,其延長強制住院期間,不得逾六十日。 精神衛生法 第 64 條 嚴重病人於強制住院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辦理強制住院之指定精神醫療機構應即停止強制住院,並通知原裁定法院及地方主管機關: 一、病情改善而無繼續強制住院必要。 二、除有第七十三條規定得繼續進行之情形外,強制住院期滿。 三、法院認停止強制住院之聲請為有理由。 四、經抗告法院撤銷強制住院裁定或認停止強制住院為有理由。 嚴重病人有前項第一款情形時,法院強制住院之裁定視為撤銷並停止執行。 精神衛生法 第 65 條 緊急安置、強制住院及延長強制住院之聲請,由地方主管機關委託指定精神醫療機構辦理之。 精神衛生法 第 66 條 緊急安置、強制住院或強制社區治療期間,嚴重病人或其保護人得向法院聲請裁定停止緊急安置、強制住院或強制社區治療。 前項事件之聲請及抗告由嚴重病人或保護人提出者,免徵裁判費並準用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之二十三第四項規定。 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病人權益促進相關公益團體,得就強制住院、強制社區治療及緊急安置事項進行個案監督;其發現不妥情事時,應即通知各該主管機關採取改善措施,並得基於嚴重病人自主、平等及利益保障之考量,向法院聲請裁定停止強制住院、強制社區治療或緊急安置。 精神衛生法 第 67 條 本法所定嚴重病人強制住院相關事件、停止緊急安置及停止強制社區治療事件之第一審,以法官一人為審判長,與參審員二人組成合議庭行之。 前項事件應於審理終結後,即時評議並宣示之;評議時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參審員及法官應全程參與。 二、評議時應依序由專科醫師、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之參審員、法官陳述意見。 三、評議以過半數之意見決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68 條 參審員應包括中央主管機關推薦之精神科指定專科醫師及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各一人。 有法官法不得任法官、醫師法撤銷或廢止醫師證書、執業執照或移付懲戒情事之一者,不得擔任參審員。 參審員由中央主管機關推薦,經司法院法官遴選委員會遴定,提請司法院院長任命,任期三年。 參審員之資格、推薦程序與人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司法院會商行政院定之。 參審員之遴選作業、宣誓、倫理規範、費用支給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司法院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69 條 參審員應依據法律獨立行使職權,不受任何干涉。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其職權與法官同。 參審員應依法公平誠實執行職務,不得為有害司法公正信譽之行為,並不得洩漏評議秘密及其他職務上知悉之秘密。 參審員有法官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四十三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或有具體事證足認其執行職務有難期公正之虞者,司法院院長得經法官遴選委員會同意後解任之。 精神衛生法 第 70 條 嚴重病人無非訟代理人者,法院認有必要時,得為其選任律師為代理人。 嚴重病人無前項代理人或法院於審理程序中認有必要者,得為其選任程序監理人;程序監理人之報酬,得由國庫支付。 精神衛生法 第 71 條 法院對於強制住院或延長強制住院之聲請,認為未達應受強制住院之程度,而有強制社區治療之原因者,得依聲請或依職權裁定強制社區治療。 對於前項、第五十九條第四項、第六十三條第二項、第六十六條第一項或第三項之法院裁定有不服者,得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提起抗告;對於抗告法院之裁定,不得再抗告。 前項法院裁定書,得由法官宣示主文、事實及理由要旨,由書記官記載於筆錄代之;如經提起抗告,法院應於十日內補正裁定書。 精神衛生法 第 72 條 嚴重病人之所在處所與法院間有聲音及影像相互傳送之科技設備而得直接審理者,法院得以該設備為之。 精神衛生法 第 73 條 聲請法院裁定及抗告期間,指定精神醫療機構對於嚴重病人得繼續為緊急安置、強制住院或強制社區治療。但對法院所為下列裁定不服提起抗告期間,不在此限: 一、停止強制社區治療、緊急安置或強制住院。 二、駁回強制住院之聲請。 三、駁回延長強制住院之聲請。 精神衛生法 第 74 條 參審員參與審理之事件,除本法有特別規定外,適用家事事件法、法院組織法、少年及家事法院組織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 前項事件指定精神醫療機構之作業程序、應備文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精神衛生法 第 75 條 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檢查指定精神醫療機構辦理之緊急安置、強制住院及強制社區治療業務,或命其提出相關業務報告,指定精神醫療機構不得拒絕。 前項報告之審查及業務之檢查,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得委託相關機構或團體辦理。 精神衛生法 第 76 條 專科醫師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為第五十四條第二項及第五十五條第一項之診斷,亦不得為第五十九條第二項及第六十三條第二項所定之鑑定: 一、本人為受診斷或受鑑定之病人本人。 二、本人為病人之保護人或利害關係人。 精神衛生法 第 六 章 罰則 精神衛生法 第 77 條 精神醫療機構違反第四十三條或第四十四條規定者,由中央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 精神衛生法 第 78 條 廣播、電視事業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者,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正;屆期未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前項以外之宣傳品、出版品、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業者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者,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負責人新臺幣六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同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之物品、令其限期移除內容、下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屆期不履行者,得按次處罰至履行為止。 前二項以外之機關、機構、法人或團體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二項規定而無正當理由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同項規定之物品,令其限期移除內容、下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屆期不履行者,得按次處罰至履行為止。 宣傳品、出版品、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業者無負責人或負責人對行為人之行為不具監督關係者,第二項所定處罰對象為行為人。 第二項所定網際網路、出版品、宣傳品或其他媒體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指行為人或負責人所屬公司、商業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 精神衛生法 第 79 條 違反第二十一條第四項規定者,處其負責人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及公告其姓名,並令其限期改正。 於前項限期改正期間,不得增加收容病人;違反者,另處其負責人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經依第一項規定令其限期改正,屆期未改正者,必要時,並得為斷絕其營業所必須之自來水、電力或其他能源之處分,再處其負責人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於一個月內對其收容之病人予以轉介安置;其無法辦理時,由地方主管機關協助之,負責人應予配合。不予配合者,強制實施之,並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精神衛生法 第 80 條 違反第二十九條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公告其姓名。 病人之保護人或精神照護機構人員違反第二十九條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除依前項規定處罰外,地方主管機關應令其接受社政主管機關辦理之四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輔導教育,並收取必要之費用;其收費自治法規,由地方主管機關定之。 拒不接受前項輔導教育或時數不足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經再通知仍不接受者,得按次處罰至其參加為止。 精神衛生法 第 81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正;屆期未改正或情節重大者,並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或廢止其開業執照: 一、經指定辦理物質使用障礙症治療及生活重建業務之精神照護機構,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二項所定辦法中有關管理之規定。 二、精神復健機構依第二十二條第四項規定接受評鑑,經評鑑不合格,或違反同條第五項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評鑑,或違反同條第七項所定辦法中有關限制條件之規定。 三、精神醫療機構未依第五十九條第二項、第四項或第六十三條第二項所定程序而執行緊急安置或強制住院,或未依第六十四條規定停止強制住院。 四、精神醫療機構未依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五十五條第一項所定診斷或程序,而執行強制社區治療,或辦理強制社區治療之機構、團體未依第五十六條規定停止強制社區治療。 五、精神照護機構違反第三十二條規定。 精神衛生法 第 82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精神醫療機構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一項規定,於病人病情穩定或康復,仍予無故留置。 二、違反第三十七條、第三十九條或第四十條第一項保護病人權益規定。 三、醫療機構違反第四十五條第三項規定,未將嚴重病人資料通報地方主管機關。 四、精神照護機構違反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於全日住院病人擅自離開該機構時,未通知病人之家屬或保護人,或病人行蹤不明時,未通知地方主管機關及警察機關。 精神衛生法 第 83 條 違反第五十一條第四項規定,洩漏應保密之資料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精神衛生法 第 84 條 違反第四十六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未提供醫療或未協助就醫者,處其代表人或負責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精神衛生法 第 85 條 精神照護機構違反本法有關規定,除依第七十七條、第八十一條或第八十二條規定處罰外,對其行為人,亦處以各該條之罰鍰。 精神衛生法 第 86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於私立精神照護機構,處罰其負責醫師或負責人。但精神照護機構有併處行為人為同一人者,不另為處罰。 精神衛生法 第 87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停業及廢止開業執照,除另有規定外,由地方主管機關處罰。 精神衛生法 第 七 章 附則 精神衛生法 第 88 條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依規定強制住院者,指定精神醫療機構認有繼續強制住院之必要,應於修正施行之日起二個月內,向法院聲請繼續強制住院。 前項聲請法院認有理由者,強制住院之六十日期間,應與本法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強制住院之期間合併計算。 精神衛生法 第 89 條 為辦理本法業務所需之必要資料,主管機關得洽請相關機關、學校、機構、法人、團體或個人提供之;受請求者有配合提供資料之義務。 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取得之資料,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確實辦理資訊安全稽核作業;其保有、處理及利用,並應遵行個人資料保護法之規定。 精神衛生法 第 90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會商司法院核定。 精神衛生法 第 91 條 本法施行日期,除第五章、第八十一條第三款及第四款,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外,自公布後二年施行。
精神衛生法
法律
20221214
2024/1/12 上午 12:00:00
職能治療師法 第 一 章 總則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 條 中華民國國民經職能治療師考試及格並依本法領有職能治療師證書者,得充職能治療師。 前項考試得以檢覈行之;其檢覈辦法,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 條 中華民國國民經職能治療生考試及格並依本法領有職能治療生證書者,得充職能治療生。 前項考試得以檢覈行之;其檢覈辦法,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 條 請領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證書,應具申請書及資格證明文件,送請中央主管機關核發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 條 非領有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證書者,不得使用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名稱。 職能治療師法 第 6 條 曾受本法所定廢止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證書處分者,不得充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 職能治療師法 第 二 章 執業 職能治療師法 第 7 條 職能治療師應向執業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領有執業執照,始得執業。 職能治療師執業,應每六年接受一定時數繼續教育,始得辦理執業執照更新。 第一項申請執業登記之資格、條件、應檢附文件、執業執照發給、換發、補發、更新與前項繼續教育之課程內容、積分、實施方式、完成繼續教育之認定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8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發給執業執照;已領者,撤銷或廢止之: 一、經撤銷或廢止職能治療師證書。 二、經廢止職能治療師執業執照未滿一年。 三、有客觀事實認不能執行業務,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邀請相關專科醫師、職能治療師及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認定。 前項第三款原因消失後,仍得依本法規定申請執業執照。 職能治療師法 第 9 條 職能治療師執業以一處為限,並應在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醫療機構、職能治療所或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得聘請職能治療師之機構為之。但機構間之支援或經事先報准者,不在此限。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0 條 職能治療師停業或歇業時,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報請原發執業執照機關備查。 前項停業之期間,以一年為限;逾一年者,應辦理歇業。 職能治療師變更執業處所或復業者,準用關於執業之規定。 職能治療師死亡者,由原發執業執照機關註銷其執業執照。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1 條 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執業,應加入所在地職能治療師公會或職能治療生公會。 職能治療師公會或職能治療生公會不得拒絕具有會員資格者入會。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2 條 職能治療師業務如下: 一、職能治療評估。 二、作業治療。 三、產業治療。 四、娛樂治療。 五、感覺統合治療。 六、人造肢體使用之訓練及指導。 七、副木及功能性輔具之設計、製作、使用訓練及指導。 八、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職能治療業務。 職能治療師執行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為之。但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者,不在此限。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3 條 職能治療師對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如有疑點,應詢明醫師確認後,始得對病人施行職能治療。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4 條 職能治療師發現病人不適繼續施行職能治療,應即停止,並建議病人由醫師再行診治。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5 條 職能治療師執業時,應製作紀錄,並載明下列事項: 一、病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及地址。 二、施行職能治療情形及時間。 三、醫師之姓名及診斷、照會或醫囑。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6 條 職能治療師受衛生、司法或司法警察機關詢問時,不得為虛偽之陳述或報告。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7 條 職能治療生業務如下: 一、作業治療。 二、產業治療。 三、娛樂治療。 四、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職能治療業務。 職能治療生執行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及書面指示或在職能治療師監督指導下為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8 條 職能治療生執行前條業務,準用本章職能治療師執業規定。 職能治療師法 第 三 章 職能治療所 職能治療師法 第 19 條 職能治療所之設立,應以職能治療師為申請人,向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核准登記,發給開業執照,始得為之。 前項申請設立職能治療所之職能治療師,須在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執行業務二年以上,始得為之。 職能治療所設置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執行業務年資之採計,以領有職能治療師證書並依法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執業登記者為限。但於本法公布施行前已執行業務者,其實際服務年資得併予採計。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0 條 職能治療所應以其申請人為負責人,對其業務負督導責任。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0-1 條 職能治療所負責人因故不能執行業務,應指定合於負責職能治療師資格者代理之。代理期間超過一個月者,應報請原發開業執照機關備查。 前項代理期間,最長不得逾一年。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1 條 職能治療所名稱之使用或變更,應經主管機關核准。 非職能治療所,不得使用職能治療所或類似之名稱。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1-1 條 職能治療所不得使用下列名稱: 一、在同一直轄市或縣(市)區域內,他人已登記使用之職能治療所名稱。 二、在同一直轄市或縣(市)區域內,與被廢止開業執照未滿一年或受停業處分之職能治療所相同或類似之名稱。 三、易使人誤認其與政府機關、公益團體有關或有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名稱。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2 條 職能治療所停業、歇業或其登記事項變更時,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報請原發開業執照機關備查。 職能治療所遷移或復業者,準用關於設立之規定。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3 條 職能治療所應將其開業執照、收費標準及其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證書,懸掛於明顯處所。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4 條 職能治療所應保持整潔,秩序安寧,並不得妨礙公共衛生及安全。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5 條 職能治療所對於職能治療紀錄、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應指定適當場所及人員保管,並至少保存三年。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6 條 職能治療所之收費標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7 條 職能治療所收取費用,應掣給收費明細表及收據。 職能治療所不得違反收費標準,超額收費。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8 條 職能治療所之廣告,其內容以下列事項為限: 一、職能治療所之名稱、開業執照字號、地址、電話及交通路線。 二、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之姓名及其證書字號。 三、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容許登載或宣播事項。 非職能治療所,不得為職能治療廣告。 職能治療師法 第 29 條 職能治療所不得以不正當方法,招攬業務。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0 條 職能治療所應依法令規定或依主管機關之通知,提出報告;並接受主管機關對其人員、設備、衛生、安全、收費情形、作業等之檢查及資料蒐集。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1 條 職能治療師、職能治療生或職能治療所之人員,對於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他人之秘密,不得無故洩漏。 職能治療師法 第 四 章 罰則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2 條 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將其證照租借他人使用者,廢止其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證書;其涉及刑事責任者,並應移送該管檢察機關依法辦理。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3 條 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並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或廢止其執業執照;其涉及刑事責任者,並應移送該管檢察機關依法辦理: 一、違反第十六條規定。 二、於業務上有違法或不正當行為。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4 條 違反第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九條、第十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一條第一項或第十五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十條第一項、第三項或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者,除依前項規定處罰外,並限期令其改善;經處罰及限期令其改善三次仍未遵行者,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 職能治療師公會或職能治療生公會違反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者,由人民團體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5 條 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受停業處分仍執行業務者,廢止其執業執照;受廢止執業執照處分仍執行業務者,得廢止其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證書。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6 條 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三十條規定或未符合依第十九條第三項所定之標準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規定或未符合依第十九條第三項所定之標準者,除依前項規定處罰外,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7 條 違反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十條之一第一項、第二十二條第三項、第二十七條第二項、第二十八條第一項或第二十九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二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者,除依前項規定處罰外,並限期令其將超收部分退還病人;屆期未退還者,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或廢止其開業執照。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8 條 違反第五條、第二十一條第二項、第二十八條第二項或第三十一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職能治療師法 第 39 條 職能治療所之負責人受停業處分或廢止執業執照者,應同時對其職能治療所予以停業處分或廢止其開業執照。 職能治療所受停業處分或廢止開業執照者,應同時對其負責人予以停業處分或廢止其執業執照。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0 條 職能治療所受停業處分而未停業者,廢止其開業執照;受廢止開業執照處分,仍繼續開業者,得廢止其負責人之職能治療師證書。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1 條 未取得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資格,擅自執行職能治療業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金。但在職能治療師指導下實習之相關職能治療系、科、組學生或取得畢業證書日起六個月內之畢業生,不在此限。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應依刑法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2 條 職能治療師違反第十二條第二項或職能治療生違反第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應依刑法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3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於職能治療所,處罰其負責人。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4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停業、撤銷或廢止執業執照、開業執照,除本法另有規定外,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處罰之;廢止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生證書,由中央主管機關處罰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5 條 (刪除) 職能治療師法 第 五 章 公會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6 條 職能治療師公會,由人民團體主管機關主管。但其目的事業,應受主管機關之指導、監督。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7 條 職能治療師公會分直轄市及縣(市)公會,並得設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8 條 職能治療師公會之區域,依現有之行政區域;在同一區域內,同級之公會以一個為限。 職能治療師法 第 49 條 直轄市、縣(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由在該管區域內執業職能治療師九人以上之發起組織之;其未滿九人者,得加入鄰近區域之公會或共同組織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0 條 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之設立,應由三分之一以上之直轄市、縣(市)職能治療師公會完成組織後,始得發起組織。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1 條 職能治療師公會置理事、監事,均於召開會員(會員代表)大會時,由會員(會員代表)選舉之,並分別成立理事會、監事會,其名額如下: 一、直轄市、縣(市)職能治療師公會之理事,不得超過二十七人。 二、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之理事,不得超過三十五人。 三、各級職能治療師公會之理事名額,不得超過全體會員(會員代表)人數二分之一。 四、各級職能治療師公會之監事名額,不得超過各該公會理事名額三分之一。 各級職能治療師公會得置候補理事、候補監事;其名額不得超過各該公會理事、監事名額三分之一。 理事、監事名額在三人以上時,得分別互選常務理事及常務監事;其名額不得超過理事或監事總額三分之一,並應由理事就常務理事中選舉一人為理事長;其不置常務理事者,就理事中互選之。常務監事在三人以上者,應互選一人為監事會召集人。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2 條 理事、監事任期均為三年,其連選連任者不得超過二分之一;理事長之連任,以一次為限。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2-1 條 上級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監事之當選,不以下級職能治療師公會選派參加之會員代表為限。 下級職能治療師公會選派參加上級職能治療師公會之會員代表,不以該下級職能治療師公會之理事、監事為限。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3 條 職能治療師公會每年召開會員(會員代表)大會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大會。 職能治療師公會會員人數超過三百人時,得依章程之規定就會員分布狀況劃定區域,按會員人數比率選出代表,召開會員代表大會,行使會員大會之職權。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4 條 職能治療師公會應訂立章程,造具會員名冊及選任職員簡歷名冊,送請所在地人民團體主管機關立案,並分送中央及所在地主管機關備查。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5 條 各級職能治療師公會之章程,應載明下列各項: 一、名稱、區域及會所所在地。 二、宗旨、組織、任務。 三、會員之入會及出會。 四、會員應納之會費及繳納期限。 五、會員代表之產生及其任期。 六、理事、監事名額、權限、任期及其選任、解任。 七、會員(會員代表)大會及理事會、監事會會議之規定。 八、會員應遵守之公約。 九、經費及會計。 十、章程之修改。 十一、其他依法令規定應載明或處理會務之必要事項。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5-1 條 職能治療師公會違反法令或章程者,人民團體主管機關得為下列之處分: 一、警告。 二、撤銷其決議。 三、撤免其理事、監事。 四、限期整理。 前項第一款、第二款處分,亦得由主管機關為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5-2 條 直轄市、縣(市)職能治療師公會對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之章程及決議,有遵守義務。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6 條 職能治療師公會之會員有違反法令或章程之行為者,公會得依章程、理事會、監事會或會員(會員代表)大會之決議處分。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6-1 條 (刪除)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7 條 職能治療生公會,其組織準用本章職能治療師公會之規定。 職能治療師法 第 六 章 附則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8 條 (刪除)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8-1 條 外國人得依中華民國法律,應職能治療師考試。 前項考試及格,領有職能治療師證書之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執行職能治療業務,應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並應遵守中華民國關於職能治療與醫療之相關法令及職能治療師公會章程;其執業之許可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違反前項規定者,除依法處罰外,中央主管機關並得廢止其許可。 職能治療師法 第 59 條 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本法核發證書或執照時,得收取證書費或執照費;其費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60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職能治療師法 第 61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職能治療師法
法律
20231227
2024/1/12 上午 12:00:00
物理治療師法 第 一 章 總則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 條 中華民國國民經物理治療師考試及格並依本法領有物理治療師證書者,得充物理治療師。 前項考試得以檢覈行之;其檢覈辦法,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 條 中華民國國民經物理治療生考試及格並依本法領有物理治療生證書者,得充物理治療生。 前項考試得以檢覈行之;其檢覈辦法,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 條 請領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證書,應具申請書及資格證明文件,送請中央主管機關核發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 條 非領有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證書者,不得使用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名稱。 物理治療師法 第 6 條 曾受本法所定廢止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證書處分者,不得充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 物理治療師法 第 二 章 執業 物理治療師法 第 7 條 物理治療師應向執業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領有執業執照,始得執業。 物理治療師執業,應每六年接受一定時數繼續教育,始得辦理執業執照更新。 第一項申請執業登記之資格、條件、應檢附文件、執業執照發給、換發、補發、更新與前項繼續教育之課程內容、積分、實施方式、完成繼續教育之認定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8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發給執業執照;已領者,撤銷或廢止之: 一、經撤銷或廢止物理治療師證書。 二、經廢止物理治療師執業執照未滿一年。 三、有客觀事實認不能執行業務,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邀請相關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認定。 前項第三款原因消失後,仍得依本法規定申請執業執照。 物理治療師法 第 9 條 物理治療師執業以一處為限,並應在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醫療機構、物理治療所或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得聘請物理治療師之機構為之。但機構間之支援或經事先報准者,不在此限。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0 條 物理治療師停業或歇業時,應於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報請原發執業執照機關備查。 前項停業之期間,以一年為限;逾一年者,應辦理歇業。 物理治療師變更執業處所或復業者,準用關於執業之規定。 物理治療師死亡者,由原發執業執照機關註銷其執業執照。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1 條 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執業,應加入所在地物理治療師公會或物理治療生公會。 物理治療師公會或物理治療生公會不得拒絕具有會員資格者入會。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2 條 物理治療師業務如下: 一、物理治療之評估及測試。 二、物理治療目標及內容之擬定。 三、操作治療。 四、運動治療。 五、冷、熱、光、電、水、超音波等物理治療。 六、牽引、振動或其他機械性治療。 七、義肢、輪椅、助行器、裝具之使用訓練及指導。 八、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物理治療業務。 物理治療師執行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為之。但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者,不在此限。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3 條 物理治療師對於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如有疑點,應詢明醫師確認後,始得對病人施行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4 條 物理治療師執行業務時,遇有病人危急或不適繼續施行物理治療者,應即停止並聯絡醫師,或建議病人由醫師再行診治。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5 條 物理治療師執行業務時,應製作紀錄,記載病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醫師之診斷、照會或醫囑,施行物理治療之情形與日期。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6 條 物理治療師受衛生、司法或司法警察機關詢問時,不得為虛偽之陳述或報告。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7 條 物理治療生業務如下: 一、運動治療。 二、冷、熱、光、電、水、磁等物理治療。 三、牽引、振動或其他機械性治療。 四、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物理治療業務。 物理治療生執行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及書面指示為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8 條 物理治療生執行前條業務,準用本章物理治療師執業規定。 物理治療師法 第 三 章 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法 第 19 條 物理治療所之設立,應以物理治療師為申請人,向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核准登記,發給開業執照,始得為之。 前項申請設立物理治療所之物理治療師,須在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機構執行業務二年以上,始得為之。 前項執行業務年資之採計,以領有物理治療師證書並依法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執業登記者為限。但於本法公布施行前已執行業務者,其實際服務年資得併予採計。 物理治療所設置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0 條 物理治療所應以其申請人為負責物理治療師,對其業務負督導責任。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0-1 條 物理治療所負責人因故不能執行業務,應指定合於負責物理治療師資格者代理之。代理期間超過一個月者,應報請原發開業執照機關備查。 前項代理期間,最長不得逾一年。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1 條 物理治療所名稱之使用或變更,應經主管機關核准。 非物理治療所不得使用物理治療所或類似之名稱。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1-1 條 物理治療所不得使用下列名稱: 一、在同一直轄市或縣(市)區域內,他人已登記使用之物理治療所名稱。 二、在同一直轄市或縣(市)區域內,與被廢止開業執照未滿一年或受停業處分之物理治療所相同或類似之名稱。 三、易使人誤認其與政府機關、公益團體有關或有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名稱。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2 條 物理治療所停業、歇業或其登記事項變更時,應於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報請原發照機關備查。 物理治療所遷移或復業者,準用關於設立之規定。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3 條 物理治療所應將其開業執照、收費標準及其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證書,懸掛於明顯處所。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4 條 物理治療所應保持整潔,秩序安寧,不得妨礙公共衛生及安全。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5 條 物理治療所對於物理治療紀錄、醫師開具之診斷及書面指示,應指定適當場所及人員保管,並至少保存十年。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6 條 物理治療所收取費用標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7 條 物理治療所收取費用,應掣給收費明細表及收據。 物理治療所不得違反收費標準,超額收費。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8 條 物理治療所之廣告,其內容以下列各款事項為限: 一、物理治療所之名稱、開業執照字號、地址、電話及交通路線。 二、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之姓名及其證書字號。 三、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容許登載或宣播事項。 非物理治療所,不得為物理治療廣告。 物理治療師法 第 29 條 物理治療所不得以不正當方法,招攬業務。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0 條 物理治療所應依法令規定或依主管機關之通知,提出報告;並接受主管機關對其人員、設備、衛生、安全、收費情形、作業等之檢查及資料蒐集。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1 條 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生或物理治療所之人員,對於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他人之秘密,不得無故洩漏。 物理治療師法 第 四 章 罰則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2 條 未取得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資格而執行物理治療業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金。但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實習之相關物理治療系、組、科學生或取得畢業證書日起六個月內之畢業生,不在此限。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應依刑法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3 條 物理治療師違反第十二條第二項或物理治療生違反第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或重傷者,應依刑法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犯前二項之罪者,並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其情節重大者,並得廢止其執業執照或其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證書。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4 條 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生將其證照租借他人使用者,廢止其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證書;其涉及刑事責任者,並應移送該管檢察機關依法辦理。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5 條 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生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並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或廢止其執業執照;其涉及刑事責任者,並應移送該管檢察機關依法辦理: 一、違反第十六條規定。 二、於業務上有違法或不正當行為。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6 條 違反第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九條、第十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一條第一項、第十五條規定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十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之一者,除依前項規定處罰外,並限期令其改善;經三次處罰及限期令其改善仍未遵行者,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 物理治療師公會或物理治療生公會違反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者,由人民團體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7 條 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生受停業處分仍執行業務者,廢止其執業執照;受廢止執業執照處分仍執行業務者,得廢止其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證書。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8 條 物理治療所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其情節重大者,並得廢止其開業執照: 一、容留未具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資格人員擅自執行物理治療業務。 二、受停業處分而不停業。 物理治療師法 第 39 條 違反第二十條之一第一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或第三十條規定之一或未符合第十九條第四項所定之標準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二十條之一第一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或第二十四條規定之一或未符合依第十九條第四項所定之標準者,除依前項規定處罰外,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業處分。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0 條 違反第五條、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十一條第二項、第二十二條第二項、第二十七條第二項、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或第三十一條規定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二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者,除依前項規定處罰外,並限期令其將超收部分退還;屆期未退還者,按次連續處罰。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1 條 物理治療所之負責物理治療師受停業處分或廢止執業執照時,應同時對其物理治療所予以停業處分或廢止其開業執照。 物理治療所受停業處分或廢止開業執照者,應同時對其負責物理治療師予以停業處分或廢止其執業執照。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2 條 物理治療所受廢止開業執照處分,仍繼續開業者,得廢止其負責物理治療師之物理治療師證書。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3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於物理治療所,處罰其負責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4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停業、撤銷或廢止執業執照、開業執照,除本法另有規定外,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處罰之;廢止物理治療師或物理治療生證書,由中央主管機關處罰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5 條 (刪除) 物理治療師法 第 五 章 公會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6 條 物理治療師公會,由人民團體主管機關主管。但其目的事業,應受主管機關之指導、監督。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7 條 物理治療師公會分直轄市及縣(市)公會,並得設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8 條 物理治療師公會之區域,依現有之行政區域,在同一區域內,同級之公會以一個為限。 物理治療師法 第 49 條 直轄市、縣(市)物理治療師公會,由在該管區域內執業物理治療師九人以上之發起組織之;其不滿九人者,得加入鄰近區域之公會或共同組織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0 條 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之設立,應由三分之一以上之直轄市、縣(市)物理治療師公會完成組織後,始得發起組織。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1 條 物理治療師公會置理事、監事,均於召開會員(會員代表)大會時,由會員(會員代表)選舉之,並分別成立理事會、監事會,其名額如下: 一、直轄市、縣(市)物理治療師公會之理事,不得超過二十七人。 二、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之理事,不得超過三十五人。 三、各級物理治療師公會之理事名額,不得超過全體會員(會員代表)人數二分之一。 四、各級物理治療師公會之監事名額,不得超過各該公會理事名額三分之一。 各級物理治療師公會得置候補理事、候補監事;其名額不得超過各該公會理事、監事名額三分之一。 理事、監事名額在三人以上時,得分別互選常務理事及常務監事;其名額不得超過理事或監事總額三分之一,並應由理事就常務理事中選舉一人為理事長;其不置常務理事者,就理事中互選之。常務監事在三人以上者,應互選一人為監事會召集人。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2 條 理、監事任期均為三年,其連選連任者不得超過二分之一,理事長之連任,以一次為限。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2-1 條 上級物理治療師公會理事、監事之當選,不以下級物理治療師公會選派參加之會員代表為限。 下級物理治療師公會選派參加上級物理治療師公會之會員代表,不以該下級物理治療師公會之理事、監事為限。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3 條 物理治療師公會每年召開會員(會員代表)大會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大會。 物理治療師公會會員人數超過三百人時,得依章程之規定就會員分布狀況劃定區域,按會員人數比率選出代表,召開會員代表大會,行使會員大會之職權。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4 條 物理治療師公會應訂立章程,造具會員名冊及選任職員簡歷名冊,送請所在地人民團體主管機關立案,並分送中央及所在地主管機關備查。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5 條 各級物理治療師公會之章程,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名稱、區域及會所所在地。 二、宗旨、組織、任務或事業。 三、會員之入會及出會。 四、會員應納之會費及繳納期限。 五、會員代表之產生及其任期。 六、理事、監事名額、權限、任期及其選任、解任。 七、會員(會員代表)大會及理事會、監事會會議之規定。 八、會員應遵守之公約。 九、經費及會計。 十、章程之修改。 十一、其他依法令規定應載明或處理會務之必要事項。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5-1 條 物理治療師公會違反法令或章程者,人民團體主管機關得為下列之處分: 一、警告。 二、撤銷其決議。 三、撤免其理事、監事。 四、限期整理。 前項第一款、第二款處分,亦得由主管機關為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5-2 條 直轄市、縣(市)物理治療師公會對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之章程及決議,有遵守義務。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6 條 物理治療師公會會員有違反法令或章程之行為者,公會得依章程、理事會、監事會或會員(會員代表)大會之決議處分。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6-1 條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九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立案之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應自本法修正施行之日起四年內,依本法規定完成改組;已立案之省物理治療師公會及省物理治療生公會,應併辦理解散。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7 條 物理治療生公會,其組織準用本章物理治療師公會之規定。 物理治療師法 第 六 章 附則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8 條 本法公布施行前曾在醫療機構從事物理治療業務滿三年,並具專科以上學校畢業資格,經中央主管機關審查合格者,得應物理治療師特種考試。 本法公布施行前曾在醫療機構從事物理治療業務滿三年,並具高中、高職畢業資格,經中央主管機關審查合格者,得應物理治療生特種考試。 前二項特種考試,於本法公布施行後五年內舉辦三次為限。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8-1 條 中央、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依本法核發證書或執照時,得收取證書費或執照費;其費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8-2 條 外國人得依中華民國法律,應物理治療師考試。 前項考試及格,領有物理治療師證書之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執行物理治療業務,應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並應遵守中華民國關於物理治療與醫療之相關法令及物理治療師公會章程;其執業之許可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違反前項規定者,除依法處罰外,中央主管機關並得廢止其許可。 物理治療師法 第 59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物理治療師法 第 60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物理治療師法
法律
20230208
2024/1/12 上午 12:00:00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一 章 總則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 條 為健全緊急醫療救護體系,提昇緊急醫療救護品質,以確保緊急傷病患之生命及健康,特制定本法。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 條 本法所稱衛生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衛生署;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本法所稱消防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緊急醫療救護,包括下列事項: 一、緊急傷病、大量傷病患或野外地區傷病之現場緊急救護及醫療處理。 二、送醫途中之緊急救護。 三、重大傷病患或離島、偏遠地區難以診治之傷病患之轉診。 四、醫療機構之緊急醫療。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 條 本法所稱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以下簡稱救護人員),指醫師、護理人員、救護技術員。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二 章 緊急醫療救護體系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5 條 為促進緊急醫療救護設施及人力均衡發展,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會同中央消防主管機關劃定緊急醫療救護區域,訂定全國緊急醫療救護計畫。其中,野外地區緊急救護應予納入。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為整合緊急醫療救護資源,強化緊急應變機制,應建立緊急醫療救護區域協調指揮體系,並每年公布緊急醫療品質相關統計報告。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6 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應依轄區內之緊急醫療救護資源,配合前條第一項之全國緊急醫療救護計畫,訂定緊急醫療救護實施方案,辦理緊急醫療救護業務。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7 條 各級衛生主管機關對災害及戰爭之預防應變措施,應配合規劃辦理緊急醫療救護有關事項;必要時,得結合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實施緊急醫療救護。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8 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得邀集醫療機構、團體與政府機關代表及學者專家,為下列事項之諮詢或審查: 一、緊急醫療救護體系建置及緊急醫療救護區域劃定之諮詢。 二、化學災害、輻射災害、燒傷、空中救護及野外地區之緊急醫療救護等特殊緊急醫療救護之諮詢。 三、急救教育訓練及宣導之諮詢。 四、第三十八條醫院醫療處理能力分級標準及評定結果之審查。 五、其他有關中央或緊急醫療救護區域之緊急醫療救護業務之諮詢。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9 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依第五條第二項之緊急醫療救護區域協調指揮體系,委託醫療機構於各區域內組成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以下簡稱區域應變中心),辦理下列業務: 一、即時監控區域內災害有關緊急醫療之事件。 二、即時掌握區域內緊急醫療資訊及資源狀況。 三、建置區域內災害醫療資源之資料庫。 四、協助規劃災害有關緊急醫療事件之復健工作。 五、定期辦理年度重大災害有關緊急醫療之演練。 六、跨直轄市、縣(市)之災害發生時,協助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調度區域內緊急醫療資源,進行應變工作。 七、協助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揮區域內急救責任醫院派遣相關人員,協助處理大量緊急傷病患。 八、其他有關區域緊急醫療災害應變事項。 前項第六款與第七款調度、指揮之啟動要件、指揮體系架構、應變程序及其他應配合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0 條 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得邀集醫療機構、團體與政府機關代表及學者專家,為下列事項之諮詢或審查: 一、緊急醫療救護資源規劃及實施方案之諮詢。 二、急救責任醫院之指定方式及考核事項之諮詢。 三、轉診爭議事項之審查。 四、緊急傷病患救護作業程序之諮詢。 五、救護技術員督導考核事項之諮詢。 六、其他有關緊急醫療救護事項之諮詢。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1 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將醫院緊急醫療業務及協助到院前緊急醫療業務納入醫院評鑑。 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對轄區內醫療機構之緊急醫療業務,應定期實施督導考核。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2 條 直轄市、縣(市)消防機關之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應由救護人員二十四小時執勤,處理下列緊急救護事項: 一、建立緊急醫療救護資訊。 二、提供緊急傷病患送達醫療機構前之緊急傷病諮詢。 三、受理緊急醫療救護申請。 四、指揮救護隊或消防分隊執行緊急傷病患送達醫療機構前之緊急救護。 五、聯絡醫療機構接受緊急傷病患。 六、聯絡救護運輸工具之設置機關(構)執行緊急救護業務。 七、協調有關機關執行緊急救護業務。 八、遇緊急傷病、大量傷病患或野外地區救護時,派遣當地救護運輸工具設置機關(構)之救護車及救護人員出勤,並通知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3 條 直轄市、縣(市)消防主管機關應依其轄區人口分佈、地理環境、交通及醫療設施狀況,劃分救護區,並由救護隊或消防分隊執行緊急傷病患送達醫療機構前之緊急救護業務。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4 條 前條救護隊或消防分隊,每隊至少應配置救護車一輛及救護人員七名,其中專職人員不得少於半數。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4-1 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公告之公共場所,應置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或其他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 場所管理權人或法人負責人於購置設備後,應送衛生主管機關備查後,登錄於救災救護指揮中心。 前二項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之項目、設置方式、管理、使用訓練及其他有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公共場所購置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或其他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必要時得獎勵或補助。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4-2 條 救護人員以外之人,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予急救措施者,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 救護人員於非值勤期間,前項規定亦適用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三 章 救護運輸工具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5 條 救護車分為一般救護車及加護救護車;其裝備標準、用途及有關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6 條 救護車之設置,應向所在地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申請許可登記,並向所在地公路監理機關申請特屬救護車車輛牌照;其許可登記事項變更時,亦同。 救護車之設置,以下列機關(構)為限: 一、消防機關。 二、衛生機關。 三、軍事機關。 四、醫療機構。 五、護理機構。 六、救護車營業機構。 七、經直轄市或縣(市)衛生主管機關認定需要設置救護車之機構或公益團體。 醫療或護理機構委託前項救護車設置機關(構)載送傷病患,應與受託人負連帶責任。 第二項第三款至第七款之救護車設置機關(構),其申請設置救護車之許可條件與程序、跨直轄市、縣(市)營運之管理、許可之期限與展延之條件、廢止許可之情形與救護車營業機構之設立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但軍事機關之軍用救護車設置及管理,依國防部之規定。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7 條 救護車應裝設警鳴器、車廂內外監視錄影器及紅色閃光燈,車身為白色,兩側漆紅色十字及機關(構)名稱,車身後部應漆許可字號。未經所在地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為其他標識。 前項救護車非因情況緊急,不得使用警鳴器及紅色閃光燈。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8 條 救護車於救護傷病患及運送病人時,應有救護人員二名以上出勤;加護救護車出勤之救護人員,至少應有一名為醫師、護理人員或中級以上救護技術員。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19 條 救護車應定期施行消毒,並維持清潔。 救護車於運送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病人或運送受化學、輻射物質污染之病人後,應依其情況,施行必要之消毒或去汙處理。 醫院收治前項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病人,於一定傳染病,經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報告該管主管機關並經其證實後,應通知運送救護車所屬之機關(構),採行必要措施;其一定傳染病之範圍,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考量控制疫情與保護救護人員及第三人安全之需要公告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0 條 救護車執行勤務,應依據所在地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訂定之收費標準收費。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1 條 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對所轄救護車之人員配置、設備及救護業務,應每年定期檢查;必要時,得不定期為之。 救護車設置機關(構)對前項檢查,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2 條 救護直昇機、救護飛機、救護船(艦)及其他救護車以外之救護運輸工具,其救護之範圍、應配置之配備、查核、申請與派遣救護之程序、停降地點與接駁方式、救護人員之資格與訓練、執勤人數、執勤紀錄之製作與保存、檢查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3 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為因應離島、偏遠地區緊急醫療救護之需要,得會同有關機關規劃設置救護直昇機之停機坪。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四 章 救護技術員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4 條 救護技術員分為初級、中級及高級三類。 前項各級救護技術員之受訓資格、訓練、繼續教育、得施行之救護項目、應配合措施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訓練之訓練課程,應包括野外地區之救護訓練。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5 條 直轄市、縣(市)消防主管機關為辦理下列事項,應指定醫療指導醫師,其中並得增加具野外醫學專業者,建立醫療指導制度: 一、各級救護技術員執行緊急救護之教育、訓練、督導及考核。 二、訂定各級救護技術員品質指標、執行品質監測。 三、核簽高級救護員依據預立醫療流程施行緊急救護之救護紀錄表。 前項所定醫療指導醫師之資格、訓練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會同中央消防主管機關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6 條 救護技術員施行緊急救護,以下列地點為限: 一、緊急傷病或大量傷病患之現場。 二、送醫或轉診途中。 三、抵達送醫目的醫療機構而醫護人員尚未處置前。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7 條 救護技術員應依緊急傷病患救護作業程序,施行救護。 前項緊急傷病患救護作業程序,由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8 條 非救護技術員不得使用救護技術員名稱。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五 章 救護業務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29 條 救護人員應依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指示前往現場急救,並將緊急傷病患送達就近適當醫療機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0 條 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應訂定大量傷病患救護(含野外地區緊急救護)辦法,並定期辦理演習。 前項演習,得聯合消防等有關機關舉行,並請當地醫療機構及救護車設置機關(構)配合辦理。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1 條 直轄市、縣(市)衛生及消防等有關機關對發生於其鄰近地區之大量傷病患,應予支援。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2 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遇大量傷病患或野外緊急救護,應依災害規模及種類,建立現場指揮協調系統,施行救護有關工作。 前項大量傷病患或野外緊急救護處理涉及軍事機密時,應會商軍事機關處理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3 條 遇大量傷病患或野外緊急救護,參與現場急救救護人員及救護運輸工具設置機關(構),均應依現場指揮協調系統之指揮,施行救護。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4 條 救護人員施行救護,應填具救護紀錄表,分別交由該救護車設置機關(構)及應診之醫療機構保存至少七年。 前項醫療機構應將救護紀錄表併病歷保存。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5 條 救護技術員及其他參與緊急醫療救護業務之機關(構)所屬人員,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他人之秘密,不得無故洩漏。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六 章 醫院緊急醫療業務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6 條 醫院為有效調度人力與設備,應建立緊急傷病患處理作業流程及內部協調指揮系統,遇有緊急傷病患時應即檢視,並依其醫療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其無法提供適切治療時,應先做適當處置,並協助安排轉診至適當之醫療機構或報請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協助。 前項轉診,其要件、跨直轄市、縣(市)行政區之醫院聯繫與協調、轉診方式與醫療照護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7 條 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應依轄區內醫院之緊急醫療設備及專長,指定急救責任醫院。 非急救責任醫院,不得使用急救責任醫院名稱。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8 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辦理醫院緊急醫療處理能力分級評定;醫院應依評定等級提供醫療服務,不得無故拖延。 前項分級標準,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依緊急醫療之種類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39 條 急救責任醫院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全天候提供緊急傷病患醫療照護。 二、接受醫療機構間轉診之緊急傷病患。 三、指派專責醫師指導救護人員執行緊急救護工作。 四、緊急醫療救護訓練。 五、依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規定提供緊急醫療救護資訊。 六、其他經衛生主管機關指派之緊急救護相關業務。 前項第五款緊急醫療救護資訊項目、通報方式、時間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0 條 遇緊急傷病或大量傷病患救護,或為協助其轉診服務,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得派遣當地醫院救護車及救護人員出勤,醫院不得無故拒絕。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七 章 罰則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1 條 救護車設置機關(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至改善為止: 一、違反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依第十五條授權所定辦法有關救護車裝備標準及用途之規定。 二、違反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依第十六條第四項授權所定辦法有關救護車設置、營運管理及救護車營業機構設立規定。 三、違反第十八條規定。 前項各款情形,其情節重大者,得直接廢止其救護車之設置許可,並由所在地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通知公路監理機關吊銷其全部救護車之牌照;屬救護車營業機構者,並廢止其設立許可。 非屬第十六條第二項所定之機關(構)擅自設置救護車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由所在地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通知公路監理機關吊銷其車輛牌照。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2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救護車設置機關(構)違反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十四條第一項或違反依第二十條所定標準超額收費。 二、醫院違反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未立即依其醫療能力救治緊急傷病患或未作適當處置而逕予轉診。 三、醫院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依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定之緊急醫療處理能力分級提供緊急醫療服務。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3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救護車設置機關(構)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二項或第三十三條規定。 二、醫院違反第四十條規定。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4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至改善為止: 一、醫療機構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二項規定。 二、急救責任醫院違反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5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救護技術員違反第二十六條或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 二、救護人員違反第二十九條或第三十三條規定。 三、救護技術員及其他參與緊急醫療救護業務之機關(構)所屬人員違反第三十五條規定。 四、醫院違反第三十六條第二項所定轉診辦法之轉診要件、方式及應辦理之醫院聯繫與協調事項或第三十七條第二項規定。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6 條 救護車設置機關(構)違反第十七條第一項、第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五千元以上二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並通知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至改善為止。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7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五千元以上二萬五千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二十八條規定。 二、救護人員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8 條 違反第十八條、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第一項或第四十條規定者,除依第四十一條第一項、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或第四十五條規定處罰外,對其行為人亦處以各該條之罰鍰。但行為人為私立醫療機構之負責醫師者,不另處罰。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49 條 適用第十六條第四項所定辦法之救護車設置機關(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廢止其全部救護車之設置許可;其屬救護車營業機構者,並廢止其設立許可: 一、容留未具救護人員資格者擅自執行救護業務。 二、從事有傷風化或危害人體健康等不正當業務。 三、利用救護車從事犯罪行為。 四、違反第二十條規定,超收救護車服務費用經查屬實,而未依限將超收部分退還傷病患。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50 條 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依前條規定廢止救護車設置許可時,應通知公路監理機關吊銷其車輛牌照。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51 條 救護車設置機關(構)受廢止其救護車之設置許可處分者,於三年內不得再申請設置。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52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救護車及民間救護車機構設置許可之廢止,由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為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八 章 附則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53 條 直轄市、縣(市)衛生及消防主管機關應編列預算,執行本法所規定緊急醫療救護工作。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54 條 中央衛生及消防主管機關為均衡各區緊急醫療救護水準,得補助地方衛生及消防主管機關辦理該轄區緊急醫療救護實施方案之經費。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55 條 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依本法受理救護車設置登記及救護車營業機構設立許可,應收取審查費、登記費及證照費;其收費標準,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56 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為均衡緊急醫療資源、提升緊急醫療業務品質及效率,對於緊急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應採取獎勵措施。 前項緊急醫療資源不足地區之認定、獎勵措施之項目、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57 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會同中央消防主管機關定之。 緊急醫療救護法 第 58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緊急醫療救護法
法律
20130116
2024/1/12 上午 12:00:00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一 章 總則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1 條 為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以健全國內醫療體系並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特制 定本條例。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2 條 為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 關法律之規定。但其他法律規定較本條例更有利者,適用最有利之法律。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之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衛生署,有關醫療服務業之定義由主管機關定 之。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二 章 租稅減免及獎勵措施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4 條 醫療服務業購買專供研究與發展、實驗或檢驗用之儀器設備及節約能源或 防治醫療污染之機器設備,得按二年加速折舊。但在縮短後之耐用年數內 ,如未折舊足額,得於所得稅法規定之耐用年數內一年或分年繼續折舊, 至折足為止。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5 條 為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需要,法人醫療機構得在下列用途項支出金額百分 之五至百分之二十限度內,抵減當年度法人醫療機構應繳納營利事業所得 稅額;當年度不足抵減時,得在以後四年度內抵減之: 一、投資於醫療專業自動化設備或技術。 二、投資於防治醫療污染或感染性事業之設備或技術。 三、投資於研究發展新實驗或醫療技術之設備或技術。 法人醫療機構得在投資於研究與發展及醫事人員培訓支出金額百分之五至 百分之二十五限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繳納之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法人醫療 機構當年度研究發展支出超過前二年度研究發展經費平均數,或當年度人 才培訓支出超過前二年度人才培訓經費平均數者,超過部分得按百分之五 十抵減當年度應繳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當年度不足抵減時,得在以後四 年度內抵減之。 前二項投資抵減之適用範圍、核定機關、申請程序、施行期限、抵減率及 其他相關事項,由行政院定之。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6 條 為促進醫療資源區域均衡分佈與發展,法人醫療機構投資於醫療資源缺乏 或發展遲緩之地區,興建設立醫療機構一定投資額或增雇一定人數醫事人 員者,得按其投資金額百分之二十範圍內,抵減當年度法人醫療機構應繳 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為達前項立法政策之目的,主管機關應於配合於醫療資源缺乏或發展遲緩 之地區,配合農業發展條例之農地釋出,予法人醫療機構以優先使用釋出 農地之優惠。 前二項投資抵減之適用範圍、核定機關、申請程序、施行期限、抵減率及 其他相關事項,由行政院定之。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三 章 開發基金之設置及運用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7 條 行政院應設置醫療服務業開發基金,為下列各款之運用: 一、參加投資於醫療服務業發展或改善醫療事業結構有關之重要事業或計 畫,而其為民間無力興辦或資力不足者。 二、融貸資金於醫療服務業發展或改善醫療服務業結構有關之重要事業或 計畫,其資金不足者。 三、配合醫療服務業政策,辦理融資貸款,輔導醫療服務業健全穩定發展 。 四、提撥適當比例之資金,支援輔導地方性私立醫療機構發展有關之計畫 。 五、配合主管機關為引進新醫療技術、加強中、西醫學研究發展、培訓醫 事相關人才、防治醫療污染性事業、促進醫療服務業結構改善等所推 動之計畫。 六、其他經行政院專案核准者。 開發基金之來源,除國庫撥款外,開發基金之作業賸餘,經預算程序,得 撥解基金,以供循環運用。 開發基金之管理及運用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四 章 技術輔導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8 條 為強化醫療技術引進與醫療機構間之技術移轉,應由政府捐助成立技術輔 導單位,以配合提供醫療技術輔導。 前項醫療技術暨移轉輔導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五 章 創業投資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9 條 為協助國內法人醫療機構,發展並改善醫療技術,興建醫療機構,並促進 整體醫療服務業之全面發展,此類醫療發展相關之投資事業應予輔導協助 。 前項創業投資事業之範圍及輔導,由行政院定之。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六 章 施行期限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10 條 為確保本條例施行之效果與適應時代需要作調整,本條例之施行年限與是 否繼續施行,由行政院作整體評估後定之。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七 章 附則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第 11 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條例
法律
20060127
2024/1/12 上午 12:00:00